《颐和园》教学设计 (菁华10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8课的一篇写景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喜爱之情。这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认识“颐、耸、舫”等生字,正确朗读“神清气爽、金碧辉煌、葱郁、朱红 、形态不一”等词语;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欣赏体会长廊和万寿山的美丽景色。

  2、过程与方法:

  抓住不同景物的特点,引导学生去感知,去欣赏,去体会,通过朗读来逐步提升。

  3、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赏美爱美的情趣,激发探究*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长廊和万寿山的美丽景色。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我来给你们上课,我可高兴了!我想你们都喜欢旅游,是吗?瞧,我带来了富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的颐和园,我们一起来美美游赏一番吧!

  (播放录像)

  2、你能用一句话来赞美颐和园吗?是呀,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课件出示)

  那今天我们就一起到课文中去看看那里诗一般的美景吧!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1、请同学们拿起书,翻到第87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

  ⑴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⑵ 你游赏了哪些地方?用横线标出来。

  2、检查自学:

  ⑴ 出示词语:

  金碧辉煌 葱郁 朱红 形态不一 神清气爽

  从这些词语的排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⑵ 五颜六色,姿态万千,神清气爽,可以让我们感受到颐和园的美,那么它有哪些地方等着我们去慢慢游,细细赏呢?

  教师点拨,归纳板书: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3、是的,我们进了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 )。走完长廊,就到了(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 )。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三、游赏美景,感悟美

  1、游赏长廊:

  ⑴ 在这些美丽的景色中,最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课件出示

  ⑵ 那就请你以自己最喜欢、最得意的方式美美地读一读。

  ⑶ (学生读完一遍后)同学们先停下来,这一段共有5句话,比较比较,哪一句或哪两句最能突出长廊的特点,就重点练*美美地读。

  ⑷ 谁起来读一读,也可以和你的朋友合作(一起)读。读时要边读边想象:

  长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哪一句最能说明?第二句用了什么词使我们体会到长的特点,谁能把它读出来?

  ⑸ 长廊还留给你什么印象?

  ① 画多:

  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走在这样长廊上,你会怎么走?

  ② 花多:

  谢是什么意思?此时,展现在你面前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色?

  ③ 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徐徐吹来,你有什么感觉呢?

  ⑹ 真是美的画面,给人美的享受,同学们有信心把美读出来吗?有信心的请站起来,端起课本,第2、3句放慢速度,美美地读一读。

  2、游赏万寿山:

  ⑴ 颐和园的长廊美,万寿山的景色更美,我们赶紧出发,去万寿山自由地游一游,赏一赏,呆会儿我们聘请小导游给游客们介绍介绍,小导游可以根据作者的游览顺序,介绍游了哪些景点,这些景点是怎么样的?

  ⑵ 学生自由准备。

  ⑶ 导游介绍,游客评议。

  ⑷ 我们就跟着作者的脚步,来到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读:

  你有什么感受?你怎么体会出来的?

  耸立:什么叫耸立?我提供两个数字供你们参考。佛香阁高41米,下面的石墙高20米;也就是说有61米高的佛香阁建筑在半山腰上(教师手势演示)。想一想,什么叫耸立?作者的心情怎样?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金碧辉煌 :“金”是金黄色,“碧”是碧绿色。那么这金黄色、碧绿色到了什么程度才叫金碧辉煌呢?我们一起把它读出来。

  ⑸ 边走边欣赏,不知不觉登上了万寿山,向前下,望见──

  真美啊!再远点,是昆明湖,仔细读读,读出了什么?

  从“镜子”、“碧玉”、“滑”、“痕迹”等词语体会昆明湖“*静”的特点。

  师:作者写游船和画舫在湖面滑过时几乎不留一点痕迹,此处“滑”用得很准确。

  ⑹ 万寿山的美尽收眼底,让我们把它记在心中吧!

  五、总结作业,深化美

  1、总结:

  我们一起细细游赏了长廊和万寿山,真是美不胜收,其实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完,下次有机会,我们再去细细游览。

  2、布置作业:

  抄写文中自已喜欢的写得美的词句。

《颐和园》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1个会写,正确读写生字词.

  2.学*课文写景状物得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3.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名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话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教学难点:

  透过语言文字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培养学生的爱美兴趣,增强名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了解背景、识字字词、把握大意。

  二、品读体会,学*表达。

  (一)游赏长廊

  1.它为什么叫长廊呢?这条长廊有什么特点呢?请自己读一读第二自然段,那些词语有感觉,就把它标出来,也可以旁边写写自己的感悟.

  2.交流讨论

  (1)

  1)长廊的特点?是从哪儿发现的?

  板书:七百多米 273间

  2)出示句子用什么方法描写?

  引导:七百多米,列数字,写出了长廊的长,七百多米多长呢?相当于100个教室的长度!

  3)看,句子中还有那些词,在告诉我们长廊很长啊!

  (2)美

  1)那些句子中能发现了长廊的特点?

  答:每一间的横栏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

  2)能抓住那些关键词,体会到什么呢?

  答:人物、花草、风景----画的内容很丰富

  补充:五彩-----美丽

  几千幅---两幅----画多 内容丰富

  (3)小结理顺序:

  1)我们再看长廊,好吗?引读,出示投影。

  整体看------看长廊---- 看廊外----

  2)总结写整篇课文有顺序,写某个景点也要有顺序,作者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三看长廊,连句成段,用列数的方法把长廊的长、美展现在我们眼前.

  (二)游赏万寿山

  1.作者是怎么看它们的?看到什么特点?同学们读读第三自然段.

  2.指明说:看到了什么特点?耸立、高大闪闪发光 、金碧辉煌、琉璃瓦,板书:闪闪发光 金碧辉煌.

  3.指导它为什么叫排云殿吗?排云二字就出自古诗“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

  齐读:抬头一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游赏昆明湖

  1.点图片、音乐.

  介绍其它景物景点,你想去游赏哪儿呢?

  2.学生找到相关的词语,独立品读.

  3.谁愿意带我们去游赏一番呢?

  读出相关句子.

  4.重点引导品读描写昆明湖的句子:静得像……..,绿的………………..滑过.

  比较“滑”与:“划”的不同,读一读昆明湖的美!

  5.小结:

  谢谢这些小导游们带我们游赏了这么多美丽的景色,看,同学们找到的这些优美的句子,具体的描写就是文章的血肉啊!

  四 总结全文

  游赏到这儿,同学们,颐和园游完了吗?颐和园是我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199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说不尽的岂止是颐和园,学*本组课文,我们还可以去游赏长城、兵马俑,北京的故宫,山东的泰山,乐山大佛、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埃及的金字塔。

  教学反思:

  体现语文课堂的文化意味

  《颐和园》编排在世界文化遗产主题单元,有很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我努力拓展相应的历史背景,文化渊源,不局限于文本,也不限于“颐和园”而是把课堂置身与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背景下教学,更深的了解到博大精深的名族文化,由颐和园引申到祖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提升了语文课堂的文化品位。

《颐和园》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学会其中的7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栏杆、昆明湖、神清气爽、佛香阁、金壁辉煌、宫殿、朱红、痕迹、堤岸、雕刻、隐隐约约、玩赏”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学*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4、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目标〗

  1、学*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导入

  1、颐和园在什么地方?

  (在北京西郊。)

  预*了课文,记住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

  (学生自由发言,能说几个就说几个,互相补充。)

  2、用生字生词卡检查生字读音:

  指导读准:

  *舌音(栽zāi葱cōng)

  翘舌音(朱zhū)

  前鼻音(殿diàn)

  后鼻音(廊láng爽shuǎng葱cōng)。

  3、开火车朗读课文:

  每人读一个自然段。

  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和读破句的地方。

  二、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

  弄清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和颐和园主要景点的方位;再看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分段的根据是什么?

  2、学生自学。

  3、师生交流。

  4、讨论分段,并指导概括段意,明确:

  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把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对颐和园总的印象。

  第二段(第2至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和开头一段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三、学*词语

  1、指导分段朗读。

  2、提出词语,讨论词义:

  ⑴讲解词义:

  琉璃瓦、横槛、宫殿、画舫。

  ⑵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清爽:清洁,凉爽。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清楚。

  举目远眺:抬头向远处看。

  葱绿:(草木)青翠。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形态各异:形状各不相同。

  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学*目标〗

  1、学*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是哪儿吗?

  (颐和园)

  谁去过颐和园,颐和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

  (又大又美)

  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游览这又大又美的颐和园。

  板书:

  颐和园

  二、讲授新课

  1、讲读第二自然段:

  请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颐和园的?

  填空练*:

  进了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 )。走完长廊,就到了(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 )。”

  明确: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2、作者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长廊,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想一想长廊有什么特点?

  明确:又长又美

  你从哪句话看出长廊的美,说一说?

  ⑴长廊的颜色美: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长廊上有红有绿十分美丽。

  ⑵长廊的形状美:

  “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像一条长成卧在万寿山脚下。

  ⑶长廊上的画美:

  “每一章的横槛上都画着五彩的国”这些画颜色各异,内容丰富,精美绚丽,堪称艺术珍品。

  ⑷长廓周围的风景美:

  “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一句写出了长廊两边鲜花盛开,五彩缤纷就像一条鲜花铺成的小路。

  ⑸长廊上游人的心情美:

  “神清气爽”看出游人的心情十分舒畅。

  3、小结:

  这一段描写了长廊的颜色、形状、画、花、游人的心情等几方面的美,突出了长廊的精致美观,以及那些创造者的高超技艺。

  4、指导朗读:

  ⑴谁愿意带领大家去游览一下著名的长廊,通过你的朗读,让同学们体会到长廊的美。

  ⑵教师评议,再指名朗读,找同学评议。

  三、讲读第三段

  1、作者走完长廊,又来到了哪里?

  明确:

  万寿山

  作者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什么?请同学看图回答。

  明确:

  佛香阁、排云殿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

  万寿山雄伟壮丽,佛香阁巍峨壮观,排云殿金碧辉煌。

  ⑴“耸立”指高高的直立,这个词说明了佛香阁巍峨雄伟。

  ⑵“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亮”表现了佛香阁的建造气势恢弘。

  ⑶“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体现了佛香疾的造型精巧。

  ⑷“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说明排云殿很多,“金碧辉煌”指宫殿十分雄伟,像一朵朵金光闪闪的云排列在佛香阁下面。

  2、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万寿山的这种美?

  明确:

  第四自然段

  请同学们默读这一自然段,找出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⑴“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万寿山很高,站在半山腰就可以看到大半景色。这里的“大半景色”指的是山前的景色,因为作者的观察点是在佛香阁前面,所以后山的景色看不到。

  ⑵“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很高,从半山腰望去能看到掩映在绿树中的屋顶和红红的宫墙。

  ⑶“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这句话也体了万寿山的高大,向前望,美丽宽阔的昆明湖变成了一面镜子,一块碧玉。

  ⑷“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由于山高离得很远,所以看不到看不到静静的湖面上浅浅的波纹。

  ⑸“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这一句更加说明了万寿山的高,站在半山能望见城里的景物。

  3、指导朗读:

  ⑴指名读:

  注意重点词要读出重音。例如“大半”、“静”、“绿”、“一点儿”等。

  ⑵教师评议,找学生练*读。

  ⑶齐读第三段,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4、小结:

  这一段描写了作者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半山腰所见的景物,突出了万寿山雄伟壮丽的特点。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来到了哪里?

  四、自学第四段

  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讨论,说一说昆明湖有什么特点?

  1、同学自由讨论。

  2、指名发言,检查自学情况,其他组的同学补充发言。

  3、每组选出代表读课文,比一比,那一组读得好。

  4、教师小结:

  这一段写了昆明湖的静和绿,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秀美的风景画。在颐和园中除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还有哪些美景呢?

  明确:

  智慧海、知春亭、大戏台、玉带桥、石舫……

  正像大家所说的那样,“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学生齐读)“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5、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作者按游览的顺序,以万寿山为中心,描写了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几外景物的特点。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五、布置作业

  观察一处景点(如学校、公园、游乐场等),按地点转换的顺序把它写下来。

《颐和园》教学设计4

  【教材简析】

  《颐和园》是人教课标版教材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五组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课文按游览顺序记叙了颐和园中的著名景点,文章条理清晰,语言优美,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教学这篇课文应在“自己阅读的基础上,结合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感受景点之美和文字之美,学*掌握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提出:要变革“学*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本着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在语言环境中培养理解、想象、欣赏、表达能力的基本原则,在本课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主动学*”,让学生自主阅读,合作交流,大胆表达,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展示”的愿望。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努力将语文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紧密结合,在自读自悟中利用网络*台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让学生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利用校园网、互联网络自主查寻收集资料拓宽学生的视野,进一步增强对颐和园的了解。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的能力。

  5、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陶冶爱美情趣,受到民族自豪感的教育;利用网络自主查寻,拓宽学生视野。

  【教学策略】

  创设情景 感受景美──自主探究 发现问题──网络查阅 协作商讨──汇报交流 探究实质──归纳总结 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网络、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词语联想,游戏引入

  1、游戏:

  词语大联想:

  蒜头 花朵 冬天 清水(水仙)

  北京 印章 2008 第一次(奥运会)

  皇家 北京 园林 长廊(颐和园)

  2、配乐简介颐和园:

  这就是我国著名的皇家园林,那里水天空阔,旖旎动人,浩淼烟波中,神山仙岛鼎足而立;湖上长桥就像一道飞虹,跨向绿水之中,湖上一座座拱桥婀娜多姿、景色天成,后山后湖、松涛阵阵,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精华,有“皇家园林博物馆”的美称!

  3、激趣引入:

  告诉同学们一个好消息,颐和园正在评选最佳景点,诚心邀请你们参加最佳小小景点讲解员的评选,(点击邀请函)想参加吗?

  想一想,如果你是讲解员,你应该了解哪些关于颐和园的知识呢?

  评委会为大家准备了一篇很美的课文,读完之后,你肯定会对颐和园有进一步了解。

  4、打开课本自由读读课文,遇到生字可以请教拼音朋友帮忙。

  二、检查识字,评选激趣

  1、过渡:

  想成为我们的会员可不那么容易,得接受评选委员会的考验,敢不敢接受考验?

  出示词语卡片开火车读。

  2、游戏:

  评选委员会请小朋友们玩一个游戏,看谁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课文游览的顺序,做好拼图游戏,谁将有资格成为我们的小小讲解员。

  (师板贴游览顺序图)

  3、祝贺大家都顺利过关,成为一名小小讲解员。刚才我们初游颐和园,你感觉怎样?

  (美)

  4、学*要求:

  你最想成为哪个景点的讲解员?

  评委会为各位准备了每个景点的许多资料,你想成为哪个景点的讲解员,就来做一做这些事情:

  ⑴ 读一读那个景点的文字介绍。

  ⑵ 看一看相关图片资料。

  ⑶ 最后再说一说景点的美丽之处。最后通过你们的介绍,哪个景点获得的支持者最多,哪个景点将成为颐和园最佳景点,而景点的讲解员也将获得最佳讲解员的称号。

  三、依托网络,自主探究

  四、精读研讨,汇报交流

  1、长廊:

  ⑴ 组长汇报:

  边讲边演示。

  ⑵ 对讲解员的解说进行评价。

  ⑶ 组员补充。

  ⑷ 游客质疑,讲解员解答。

  ⑸ 理解课文内容:

  ① 通过讲解员的讲解,长廊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② 课文中是怎样来描写的?请用笔勾出来。怎样朗读才能体会到长廊的长?

  (学生读)

  学生评价。

  (电脑出示语句品读)

  ③ 长廊还有哪些美丽的景色?

  (电脑演示帮助理解)

  “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我们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

  (千姿百态、各不相同……)

  ④ 如果此时此刻你就站在长廊的一头,会看到什么?

  (向前看……向上看……向两旁看……)

  ⑤ 通过第二自然段的学*,让我们感受到了长廊很美,为什么作者这样描写就让我们感到长廊更美了呢?

  写作方法:

  用词准确;抓住特点来描写;按一定的顺序来写:从下→上→两旁。还写出了感受。

  ⑥ 过渡:

  在长廊参观真是美不胜收。我们不仅能看到五彩缤纷的彩画,闻到淡淡的花香,还能享受微风的轻拂。

  2、万寿山:

  ⑴ 讲解员解说。

  (山上景物)

  ⑵ 对讲解员的解说进行评价。

  ⑶ 通过讲解员的解说你知道万寿山上有哪些著名的景点?你觉得这些怎样?怎样的美?请你用书上的语言回答。

  指导朗读。

  ⑷ 学生质疑:

  理解“耸立”的含义。

  (出示佛香阁图片帮助理解)

  ⑸ 过渡:

  那琉璃瓦光滑透亮而且是黄色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那排云殿,一排排宫殿富丽典雅,光彩夺目。真是雄伟壮丽!

  (结合图片演示)

  3、在万寿山上鸟瞰:

  (学生分小组自主学*)

  过渡:

  要是登上万寿山,在山上俯看整个颐和园的景色那将是怎样一番情景呢?

  ⑴ 学生按照:

  读—看—讲的方法自主学*。

  (电脑出示学*方法)

  ⑵ 质疑品读:

  电脑出示优美语句进行品读。

  ① 品读:

  葱郁的树丛……朱红的宫墙。

  葱郁的树丛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反复朗读)

  ② 品读:

  昆明湖……一块碧玉。

  你觉得这段美在什么地方?

  (静、绿、比喻)

  现在我们就通过朗读来体会昆明湖的美吧!

  重点轻读:

  静、一镜子、绿、一碧玉。

  (电脑出示相关资料)

  ③ 品读:

  此时此刻……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体会“滑”的含义。

  (结合视频理解)

  ⑶ 师:在万寿上上能观赏到这么美的景色,真让我们大饱眼福。我们看看小讲解员会怎样给我们解说呢!

  ⑷ 讲解员解说。

  ⑸ 过渡:

  水*如镜的昆明湖倒映着翠绿的柳条,湖水显得更绿了。置身这样的环境中让我们感到如入仙镜,下面就请昆明湖的小讲解员们带我们去游览。

  4、昆明湖:

  ⑴ 小讲解员解说:

  每位讲解员只抓一处景物来讲解:

  历史──17孔桥──和小岛……

  ⑵ 重点讲解17孔桥:

  昆明湖上有著名的景点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读后回答:

  洞多柱子多、狮子多。

  (结合视频理解)

  5、齐读第六自然段,总结归纳:

  物多景美。

  五、创作延伸,公布结果

  1、刚才我们随着讲解员在颐和园里细细地游览了一番。那你最喜欢哪处景物呢?请你用几句话写出你的感受。

  (学生在电脑中完成)

  公布评选结果。

  2、教师介绍其他网站,鼓励学生自主学*。

  六、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展示学生电子小报,激发学生课后合作完成。

  2、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在颐和园里作了一次免费旅游。颐和园那绚丽多姿的美景让人留连忘返,小讲解员们精彩美妙的解说更让我们领略到了颐和园的无穷魅力。我们祖国有这样秀丽的景色瑰丽无比的历史文化,真让我们感到骄傲自。

《颐和园》教学设计5

  一、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对本课教学内容的要求:一是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进一步激发探究*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二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2、本课内容的组成部分: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课文移步换景,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和能力基础:四年级的学生在识字写字方面已有一定的基础,但在词意句意的理解上还有欠缺。他们在三年级时已学过参观游记的文章,对这一类文体并不陌生。

  2、学生在学*本课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语言文字去想象画面、感受美景的能力不够完善。

  3、学生在学*过程中可能采取的各种学*策略: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借助工具书,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同学老师交流讨论。

  三、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按游(转载于:颐和园优秀教学设计)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作中。

  五、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课教*用品读学*型教学模式,产生式教学策略与替代式教学策略交替使用,利用课件演示等手段。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准备:读通课文,理解生字词语,收集颐和园相关资料。

  2、教师的教学准备:制作好课件,了解颐和园的相关内容,最好对课文熟悉到能背诵的程度。

  3、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无

  4、教学用具的设计与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课前播放《北京欢迎你》歌曲渲染气氛。

  课件出示音乐《北京欢迎你》

  2、谈话:同学们,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歌是什么歌?歌曲的题目叫什么?(《北京欢迎你》)。这首歌是2008北京奥运会的奥运歌曲之一。同学们都去过北京吗?大家今天想不想到北京去走一走、看一看那里的美丽风光?图片展示一些北京的著名景点。

  课件出示图片: 长城 故宫 天坛 鸟巢 水立方

  你们看到了哪些景点?

  北京有一座世界上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那就是——颐和园。(课件出示颐和园图片)只要一进颐和园,你准会着迷、陶醉、惊叹。板书课题:颐和园。

  “颐和园”三个字中最难写的是哪个? 最难理解的是哪个字?(颐)“颐”什么意思? “颐”是保养、休养身体健康。它是皇家园林,过去颐和园是保养皇亲国戚身体健康的地方。

  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去颐和园参观参观。

  (二).新课

  1、解决字词

  (1)、课前大家都预*过课文了,看看这些生词你会读了吗?

  出示颐和园课件中的词语部分。

  (2)、读得很好,那么这些词语你有不理解的吗?提出来,让我们共同解决。

  2、感知课文内容

  (1) 、《颐和园》视频范文朗读。

  课件出示《颐和园》范文朗读

  (2)、学生边看视频边认真听范读并轻轻地跟着读

  (3)、读完课文后,提问:同学们,你们都和作者到了哪些地方来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4)、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三)深入课文学*

  过渡:现在就让我们跟着作者的步伐去游览一下颐和园吧。

  1、游览“长廊”。

  (1)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描写长廊的段落。

  (2)出示“长廊”图片。

  (3)提问:长廊有哪些景物?长廊有什么特点?你是从文中的哪些语句看出来?(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横槛上的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两旁的花木多;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长”,有700多米长、分273间,一眼望不到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板书:长美

  (4) 齐读第二自然段。

  2、游览“万寿山”。

  (1)过渡:走完了长廊,我们来到了万寿山脚下。(出示“万寿山脚”的图片)。

  让咱们女士优先,请我们女同学先来把第三自然段读一遍。

  (2)女生读“万寿山脚”段落。

  (3)请大家找出在万寿山脚下所看到的景物。

  (4)学生汇报(上面——佛香阁,下面——排云殿。)

  课件出示佛香阁、排云殿的图片

  (5)提问:佛香阁有什么特点?排云殿有什么特点?

  教师板书(佛香阁——高大,排云殿——占地面积大)

  (6)齐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刚才我们的男生们显出了绅士风度,让我们女生先来到万寿山脚,现在看来,我们女生不得不让你们男生先登山了,佛香阁那么高,你们男生的力气大,肯定先能登上佛香阁的,那就让你们先登山吧!请你们把在佛香阁上面看到的.景物告诉我们女生吧!

  (1)男生齐读第四自然段“万寿山”段落。

  (2)找出看到的景物。

  (3)课件出示带“滑”的句子。讲解“滑”的用法。(有“滑”字的这一句运用了动态描写,与前面的一句相衬托,一静一动,更加突出了湖水的静。)

  (4)比赛谁读的最美。(分组比赛)

  3、游览“昆明湖”。

  过渡:刚才登山才需要力气大的,现在下山来到昆明湖了,不需要走得快了,我们男女生一起慢慢地走,慢慢地游吧。昆明湖的景色太美了!

  课件出示昆明湖和十七孔桥图片

  (1)、全班齐读“昆明湖”段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昆明湖有什么特点呢?

  板书:绿 静

  (2)、从课文描写中,你能看出十七孔桥有什么特点?

  板书:形态不一

  (3)、自由轻声有感情地读一读第五自然段。

  4、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大家对颐和园有什么总体印象呢?大家齐读文章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 板书:美 大

  (四)拓展延伸,续说美景

  颐和园的美景远远不止这几处景色,正如作者所感叹那样:“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览。”

  (1) 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2)你能根据自己对颐和园的了解和所搜集的资料来当导游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小导游PK赛:评选最佳“小小导游员”。介绍时用上表示游览顺序的词语就更好了。

  (五)总结

  今天,老师带大家游览了颐和园,了解了游览的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这说明写作要有一定的顺序。以后,我们不管是去游览,还是写作,都要按照一定顺序。

  有机会,再带大家去其他景点游览。北京在欢迎你呢!同学们,就让我们在《北京欢迎你》这首歌中结束我们的课文吧!

  (六)作业

  刚才同学们当小导游,都很称职。回去之后,可以向你的爷爷、奶奶等作介绍。还可以学*作者的叙述顺序和抓住特点介绍景物的表达方法,练*向你的家人介绍一处你熟悉的景物。

《颐和园》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学*本课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学*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课前准备

  1、颐和园风光图或录象片。

  2、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文中的词语。

  2、理清文章的思路,知道写作顺序。

  3、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教师引入,导入新课

  她,构思巧妙,建筑精致,全国各地有名的园林都能在此看到影子,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她,被誉为“世界几大文明的有力象征”,是*的“世界遗产”之一,园内的长廊还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之中。她,就是北京的颐和园。今天,我们一起来细细游赏这个美丽的大公园。

  板书课题:

  颐和园

  读课题,认读“颐”字。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先请你们自己跟随课文去游览颐和园。

  (老师要求同学们带着问题去观赏美景,既游览了美景,又自己解决了问题。)

  1、请生自己提出自学的要求,师归纳总结:

  ⑴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⑵标出生字在文中的位置,理解词语意思并想办法记住生字。

  ⑶在文中标出作者描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色。

  ⑷有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多读几遍课文,联系上下文,争取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它弄懂。

  2、指名朗读课文,检查自学情况。

  3、指名小组合作学*:

  ⑴议议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⑵认真读每个自然段,想想作者抓住了每个景点的什么特点来向大家介绍?

  ⑶议议自学中不理解的地方。

  4、小组汇报学*情况:

  师:说说作者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生说,师板书:

  长廊──万寿山脚下──佛香阁前──昆明湖

  你怎么知道的?

  师小结:

  文中四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都写出要游览的地方,因此这篇课文是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

  三、学*第一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

  1、游览了颐和园,你觉得颐和园给你留下的总的印象是怎样的?

  板书:

  大、美

  课文哪一部分很明确地为我们指出来?

  (引导学生找出第一、六自然段)

  2、这是什么写法?

  (首尾照应)

  3、指导朗读:

  看到这么大和美的颐和园,你的心情怎样?

  (生说:惊喜、喜爱)

  我们就带着这种心情来朗读这两段吧!

  四、总结

  同学们真不错,游览也挺仔细的,我们感受到了颐和园的大、美,也从中体会到了作者心中的喜爱。那你喜欢颐和园那一处景色的景色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

  五、作业

  巩固要认的字,练*要写的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颐和园的美景,激发民族自豪感,激发探究*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3、学*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按游览的顺序游览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呢?

  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这些景点的?今天,我们再一起走进颐和园吧!

  二、学*课文

  1、师:各位“游客”,带上摄像机或者照相机,让我们一起走进颐和园吧。你最想在哪里“留影”,就把描写那里风景的段落练*有感情地多读几遍吧!

  学生自主选择段落,练*有感情朗读,教师巡回指导。

  2、师:你最想在哪儿“留影”呢?为什么?

  (生自由说,师点拨)

  ⑴有的想在长廊留影,为什么?

  出示长廊课件。

  师:一进入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来到了长廊,啊!好美呀,你们最想把长廊的哪儿拍摄下来?

  (生说:柱子、栏杆、横槛、花木)

  这一切都向我们展示了长廊的特点是,文中用了具体的数字来说明长廊的这一特点。

  板书:

  长、美

  谁来向游客介绍这么美、大的长廊?该用什么语气?

  (喜欢、惊奇)

  指导朗读。

  ⑵有的想在万寿山脚下留影,为什么?

  出示课件:佛香阁、排云殿。

  用上面学过的方法学*这一段,并突出佛香阁、排云殿的特点朗读时读重,表示强调。

  板书:

  闪闪发光、金碧辉煌

  ⑶有的想在佛香阁留影,为什么?

  师:一转眼,我们就登上了万寿山,站在佛香阁前向下望,哇,我留影的背景好美呀,赶快向大家介绍一下吧!

  板书:

  葱郁的树丛,黄绿屋顶,朱红的宫墙,昆明湖的静、绿,古老的城楼,白塔

  师:这些景点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

  (从远到*)

  谁来介绍一处景点,按从远到*的顺序。

  师:这些景色中那些词用得好?

  (引导学生学*一些形容词)

  文中“滑”这个动词,为什么不用“划”?

  生谈,师引导:“滑”字让昆明湖更静、更美,让人回味无穷。我们来读读。

  ⑷有的想在昆明湖留影,为什么?

  自学这一处美景,师板书:

  桥洞多,石柱多,石狮子多,且姿态不一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游览了颐和园,在各处留影了吧!感觉怎样?我们带着对颐和园的喜爱来读一读全文吧!

  4、再次感受颐和园的美:

  美丽的颐和园让我们流连往返,我们把刚才拍摄的颐和园的录象,大家一起来共享一下吧!

  师放录象。

  三、创设情景,拓展练*

  这一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游览了颐和园的美,所以作者在课文最后发出感叹“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究竟颐和园还有哪些美丽的景点?你们能根据自己对颐和园的了解,来当当导游,向大家介绍一下,介绍时,请用今天学过的游览的顺序来介绍。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也感受到了颐和园的美景。1998年,颐和园被列入“世界遗产”,誉为“世界几大文明之一”,那你们还了解哪些“世界遗产”呢?请同学们去了解了解。

  五、作业

  1、回家,用游览的顺序,把颐和园介绍给爸爸、妈妈。

  2、用游览的顺序,向你的朋友介绍一处自己熟悉的景物。

  【板书设计

  游览顺序 景物特点

  长廊 长、美

  万寿山脚下佛香阁 闪闪发光

  (抬头看)排云殿 金碧辉煌

  颐和园 (美丽的大公园) 葱郁的树丛

  登上万寿山 黄绿屋顶

  (向下望) 朱红的宫墙

  昆明湖 静、绿

  古老的城楼、白塔

  昆明湖堤岸、石桥、杨柳

  小岛、宫殿、十七孔桥、石柱、狮子

  【设计说明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以“情感”为纽带,以学生观赏为主,让“颐和园”的美景深深地打动了学生。语文教学具有审美性的特点,把学生带入意境,批文如情,是学冶情感。

  我还注重学生读的实践,用丰富多彩的方式,巧妙地引导学生品读、赏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另外,我还注重学生的自学,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还通过拓展训练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拓展语文学*的渠道,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颐和园》教学设计7

  【教学目的】

  1、认识11个生字,学会其中的7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栏杆、昆明湖、神清气爽、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朱红、痕迹、堤岸、雕刻、隐隐约约、玩赏”等词语。

  2、初步朗读课文,理清课文顺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生字

  1、读生字并组词:

  殿、廊、柱、栽、筑、阁、朱、堤、雕、狮、态。

  2、注意部首:

  殿、栽、朱。

  3、注意字形:

  殿、廊、栽、朱。

  4、读词:

  大殿、长廊、绿漆、栏杆、昆明湖、神清气爽、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朱红、痕迹、堤岸、雕刻、隐隐约约、玩赏

  5、组词:

  郎( ) 堤( ) 栏( ) 昆( )

  廊( ) 提( ) 烂( ) 困( )

  二、初读课文

  1、在熟读词语的基础上,读课文,要求:

  正确、流利。

  2、课文先后写了颐和园哪些景点?

  3、小组合作读读课文。

  三、作业

  1、写生字词。

  2、查找关于颐和园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在北京西北郊有一个清代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占地约300公顷,其中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今天,我们和作者一起浏览一下这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

  1、指名读课文,填空:

  颐和园是一个( )的古代皇家园林。

  2、作者都去了哪些地方?

  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

  二、分析

  1、请你当个小导游带我们去游览颐和园:

  ⑴ 默读课文:

  你最喜欢颐和园那个景点?读完有什么感受?

  ⑵ 喜欢的句子多读一读,能背下来就更好了。

  ⑶ 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进行汇报(读、说、演、画、贴)。

  2、请几位小导游分别向我们介绍:

  ⑴ 长廊:

  ① “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700多米、273间,写出了长廊的长和长廊间数多的特点。

  ② “每一间的横楗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这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构图多样,从中感悟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

  ③ 观看录像,体会古代灿烂的文化、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

  ④ 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⑵ 万寿山:

  ① 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壮观的景象:“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a、间接地感受到佛香阁非常高。

  b、记住好词:

  耸立、金碧辉煌的宫殿、闪闪发光。

  c、有感情读一读。

  ② 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a、读后有什么感受?

  b、想象当时的情景。有条件的可以放录像。

  c、再读一读。

  ③ 体会一种古色古香的美。

  ⑶ 昆明湖:

  ① 昆明湖占颐和园的四分之三,水域很是宽阔。在这里可以欣赏垂柳、堤岸、小岛、十七孔桥……

  ②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又一次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技艺。

  ③ 有条件的可以展示图片或者录像。

  三、小结

  1、学完这篇课文有什么感受?

  自豪,高兴,陶醉,喜悦……

  2、带着这种感受,把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3、指名有感情地读读(最好配有古筝伴奏)。

  4、再次强调一下写作的顺序(尤其是表示游览顺序的词语)。

  四、作业

  1、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2、观察熟悉的一个景点,写一段话。

《颐和园》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学*本课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1、学*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颐和园的资料和生字词的卡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去过那些地方旅游?那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出颐和园)你知道关于颐和园的哪些事情?(学生汇报资料)师补充:她,构思巧妙,建筑精致,全国各地有名的园林都能在此看到影子,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她,被誉为“世界几大文明的有力象征”,是*的“世界遗产”之一,园内的长廊还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之中。她,就是北京的颐和园。今天,我们一起来细细游赏这个美丽的大公园。

  板书课题,读课题,认读“颐”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作者都描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色?

  2、再读课文,学*生字词

  快速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多读几遍。

  3、指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4、你能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吗?

  三、指导书写生字

  1、先指读生字。

  2、这些字按结构分,可分成几类。

  3、重点指导。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会了生字、生词,你们学得很好。那谁来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颐和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师:颐和园是*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是个拥山抱水景色秀美的地方,它以无与伦比的园林艺术的魅丽,倾倒了无数的中外游客,被人们赞誉为人间天堂。

  3、谁能说说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具体描写颐和园的?

  二、学*第二自然段

  1、课文哪个自然段写长廊?长廊给你留下的印象是怎样的,它有什么特点?

  ⑴感觉到长廊的长,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出来的?

  ⑵那么,你又从哪些句子体会到长廊的美?

  ⑶长廊不仅又长又美,而且连它周围的环境也怎么样?

  ⑷在这么美的长廊游览,游人的心情怎样?

  三、学*课文三、四自然段

  1、接下来我们学*写万寿山的这部分内容,请大家默读三、四自然段,边读边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万寿山的景色的?

  2、谁来读读描写佛香阁和描写排云殿的句子?其他同学想想佛香阁和排云殿有什么特点?指读,出示句子,自读谈体会。

  3、谁再来带着感情读读这一自然段,让同学们通过你的朗读,体会到万寿山的雄伟壮丽。

  4、接下来我们看看作者登上了万寿山,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请大家边读边划出描写颜色的词语,想想它们在句子中的作用。

  5、这段中还有哪些景物也写得很美?

  四、学*第五自然段

  1、过渡: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描写了作者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半山腰所见的景物,突出了万寿山雄伟壮丽的特点。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来到了哪里?

  2、指读,思考: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点?重点描写了哪个景点?

  3、那么十七孔桥有什么特点呢?你能不能从文中的语句中体会出它的特点?(桥洞多,狮子姿态不一。)

  五布置作业

  观察一处景点(如学校、公园、游乐场等),按地点转换的顺序把它写下来。

《颐和园》教学设计9

  【学*目标】

  1、学*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课文《颐和园》。颐和园是*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是个拥山抱水景色秀美的地方,它以无与伦比的园林艺术的魅丽,倾倒了无数的中外游客,被人们赞誉为人间天堂。

  2、这节课通过观察图画,理解课文内容,学*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好游记的方法。

  二、整体感知

  1、下面,我们就随作者一起去游览这又大又美的颐和园,大家仔细看,认真听,想一想录象主要介绍了颐和园哪些景点?

  (播放录象)

  2、交流:

  颐和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作者是怎么描写颐和园的景色的?谁能说说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具体描写颐和园的?

  (第2~5自然段)

  4、自己读读这个部分,思考: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颐和园的?

  填空练*: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   )。走完长廊,就到了(   )脚下。从万寿山下来,就是(    )。”

  明确:

  作者描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这三个景点。

  教师板书: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三、学*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课文哪个自然段写长廊?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长廊的?

  2、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廊内──廊两旁

  3、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长廊给你留下的印象是怎样的,它有什么特点?

  交流明确:

  长廊又长又美。

  ⑴ 感觉到长廊的长,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出来的?

  ⑵ 那么,你又从哪些句子体会到长廊的美?

  ⑶ 长廊不仅又长又美,而且连它周围的环境也怎么样?

  ⑷ 在这么美的长廊游览,游人的心情怎样?

  4、看长廊图片。

  5、出示句子: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指读,思考:

  这句话中哪儿写得好?为什么?画多而美,作者描写具体生动,用词准确。

  6、欣赏着精美的画面,感受着周围美好的环境,现在我们仿佛就在游览长廊。让我们把长廊又长又美的特点读出来,好吗?

  (齐读第二自然段)

  7、小结:

  长廊真美啊,1990年它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丰富多彩的绘画,被评为世界上最长的画廊。

  四、学*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接下来我们学*写万寿山的这部分内容,请大家默读三、四自然段,边读边想: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万寿山的景色的?

  交流板书:

  山上、山下

  2、那么作者在山下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指读第三自然段,读后交流:

  佛香阁、排云殿。

  3、谁来读读描写佛香阁和描写排云殿的句子?其他同学想想佛香阁和排云殿有什么特点?

  指读,出示句子,自读谈体会。

  4、谁再来带着感情读读这一自然段,让同学们通过你的朗读,体会到万寿山的雄伟壮丽。

  5、接下来我们看看作者登上了万寿山,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请大家边读边划出描写颜色的词语,想想它们在句子中的作用。

  读后交流。

  6、这段中还有哪些景物也写得很美?

  ⑴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指导朗读句子。

  ⑵ 出示句子:

  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7、万寿山的景色特别美,你能把这种美的感受、美的心情表达出来吗?

  齐读第四自然段。

  五、学*课文第五自然段

  1、过渡:

  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描写了作者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半山腰所见的景物,突出了万寿山雄伟壮丽的特点。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来到了哪里?

  2、指读,思考:

  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点?重点描写了哪个景点?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堤岸──湖心岛──十七孔桥  重点写了十七孔

  3、那么十七孔桥有什么特点呢?你能不能从文中的语句中体会出它的特点?

  桥洞多,狮子姿态不一。

  4、出示句子: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指读,从“姿态不一”体会到古代雕刻艺术的伟大。

  齐读句子。

  六、总结全文

  1、刚才我们学*了课文2~5自然段,领略了颐和园的秀美风光,请大家找一找课文中哪一句话概括了颐和园的特色?

  第一句。

  板书:

  美丽的大公园

  2、在颐和园中除了精美的长廊,壮美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还有知春亭、玉带桥、石舫……正像大家所说的那样……

  学生齐读。

  出示最后一节: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板书:

  说也说不尽

  “说也说不尽”是什么意思?

  3、课文最后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4、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作者按游览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几处景物的美丽景色,使我们感受到了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七、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八、布置作业

  观察一处景点(如学校、公园、游乐场等),按地点转换的顺序把它写下来。

《颐和园》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能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练*给课文分段。

  3、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2个词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按照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教学难点借助课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二)学会本课14个生字和12个新词。

  (三)练*按作者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难点

  (一)学会本课14个生字和12个新词。

  (二)练*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教师板书课题)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著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二)出示幻灯片,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有条件的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颐和园的风景教学录相片。或出示一组有关颐和园名胜风光图片。)

  (三)学生轻声读课文,用笔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划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四)学*生字新词。

  1、学*生字:

  识字教学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会给生字组词。

  (1)利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用声韵两拼法和三拼连续法读准字音。重点指导“栽、爽、葱、朱、赏”的读音。

  (2)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

  ①用拆合法记“殿、昆、爽、葱、郁、堤、雕”的字形。例如“殿”字。我们把它拆成三个部分,左上角是尸体的“尸”;左下角是个“共”字;右边是没有的“没”的右半边“殳”;再把这三个部分正确地组合在一起就是“殿”字。

  ②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记忆“阁、煌、廊、葱”的字形。“阁”属于外形内声类,“门”形旁表意;“各”声旁表音。“煌”属于左形右声类,左边“火”形旁表意,右边“皇”表声。“葱”属于声占一部类,“匆”表声只*间一部分。“廊”属于外形内声类。

  讲解:声旁和形旁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有的形旁能大致表示出属于哪一类的;有的就不能明确地表示出来。有的声旁能表音,有的就不能准确地表示读音。如:“恍、晃”两个字就不能念成(gu1ng)。因此,学生在遇到形声字时不要“念半边”,要正确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

  ③用比较法(根据生字字形上的特点,找出一些与生字字形相*的字,形*字之间区别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记住生字的字形)记忆“栽、雕、赏”的字形。栽——裁——载;赏——党——堂;雕——准——谁——淮。

  ④用数笔画的方法记忆:“漆、朱”的字形。

  ⑤突出强调“殿、廊、葱、爽、漆”的字形。“殿”字的左下角是个“共”字;“廊”字“广”的里面是“郎”字,右边是“阝”不要写成“卩”;“葱”字中间部分是“匆”字不要少写一点写成“勿”;“爽”字的写法,笔顺应是“”要把字写美观;“漆”的右下角是“”不要写成“氽”。

  记忆字形时,不一定就是一个生字就用一种方法,有时可以几种方法并用。比如“雕”字,我们可以用形*字区别对比的比较法来记字形;也可以用拆合法来记,把“雕”字拆成左右两部分左边是“周”,右边是“隹”(zhu9)。学生要能够根据汉字特点灵活选择记忆字形的方法。

  (3)借助字典理解字义、词义;查字典也可以帮助学生识字。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查字典使用工具书的这种能力。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将终生受益。

  2、解释下列词语:

  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姿态不一:样子各不相同。

  琉璃瓦:内层有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多用来铺宫殿或庙宇的屋顶。

  横槛:本课指横嵌的长方形栏板。

  宫殿:帝王居住的高大华丽的房屋。

  远眺:往远处看。

  画舫: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葱郁:青翠茂密。

  介绍几种常用的解词方法:

  1)、直观、演示法。表示事物名称的名词,而又是学生没有掌握的,可以用实物、标本、图片、幻灯等,让学生直接看到词所表示的具体事物形象,以获得清晰的印象。例如“琉璃瓦、横槛、画舫”这三个词语,教师就可以出示幻灯或图片指给学生看,会收到较好的效果。“远眺”一词,教师可以让学生实际去做,以理解词义。

  2)、形象描绘法。有些形容词的词义可以用语言描绘形容词所表示的情境,启发学生想象,以达到理解。例如:“金碧辉煌”、“葱郁”这两个词语就可以用形象描绘法来解释。

  3)、讲解词素法。有些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词素组成的,讲清学生不理解的词素,把各个词素的意思合在一起加工整理一下,学生就能理解词语的意思了。例如:“姿态不一”、“神清气爽”就可以用这种方法。

  4)、举例说明法。

  5)、和同义词、反义词比较法。

  6)、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7)、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以上是常用的几种方法,讲解一个词时,不一定就用一种方法,有时几种方法并用,会更便于学生准确地掌握词义。

  3、读读写写下列词语。

  宫殿 堤岸 掩映 雕刻 长廊 葱郁 杨柳 耸立 金碧辉煌 神清气爽 细细游赏 隐隐约约

  4、听写词语,当堂检查识字效果。

  宫殿 堤岸 雕刻 长廊 葱郁 金碧辉煌 神清气爽 细细游赏

  (五)齐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质疑问难,在教学过程中要解决学生中的疑难问题,做到“讲其所当讲”。

  (六)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1、用自然段归并法给课文分段。

  (1)默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位置相邻的自然段哪些联系比较紧密?(第3、4两个自然段的联系就很紧密。第3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仰望看到的景色;第4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站在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我们可以把第3、第4自然段合并为一段。这种分段方法叫自然段归并法。)

  (2)利用自然段归并法给课文分段,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订正,其分段结果是:一(第1自然段);二(第2自然段);三(第3、4自然段);四(第5自然段);五(第6自然段)。

  2、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1)默读课文,看作者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

  (2)看书上的插图或出示风光图片从感性上领略颐和园几处景观的美景。

  (3)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

  ①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读句子,体会这些句子在课文中的作用:这些句子都是过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些句子清楚地交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这些句子可以帮助我们给课文分段。游记这类文章的特点是“移步换景”,一般是一处景观为一段。

  (4)划分段落,标出起止。分段结果:同上。

  3、两种分段方法进行比较:

  自然段归并法适用于任何一篇课文,应用范围广,在理解了各个自然段的内容的基础上,才能运用自然段归并法比较费时费力;按空间不同位置分段,适用于游记、参观访问记、写活动的文章,应用范围较窄,但具有方便、快捷的优点。

  (七)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给课文分段。

  1、分段的方法步骤:

  (1)通读全文,理解课文内容,确定分段依据。

  (2)细读每个自然段,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看课文有没有可帮助我们给课文分段的标志。

  (3)精读全文,按照分段的依据,正确标出段落的起止。

  2、分段的依据:

  (1)按时间顺序分段。

  (2)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

  (3)按空间不同位置分段。

  (4)按不同内容分段。

  (5)按组织材料的逻辑关系分段。

  ①总分式(包括总—分段式;总—分—总段式;分—总段式)

  ②顺承段式

  ③并列段式

  ④因果段式

  ⑤转折段式

  ⑥递进段式

  ⑦点面段式(先概括后具体的段式)

  3、分段的标志:

  (1)以时间词语为分段标志。

  (2)以地点词语为分段标志。

  (3)以总起、总结的句段为分段标志。

  (4)以过渡句、段为分段标志。

  教师要依据课文特点适时地教给学生的分段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段能力,不要急于求成。学生要善于抓住课文的特点,找准分段的依据和标志快速准确地给课文分段,在练*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分段能力。

  (八)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组词。

  堤(   )阁(   )漆(   )昆(   )殿(   )爽(   )

  提(   )各(   )膝(   )混(   )臀(   )大(   )

  栽(   )堂(   )廊(   )

  裁(   )党(   )郎(   )

  载(   )赏(   )朗(   )

  3、练*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4、思考课后思考·练*中的1、2、3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图文对照,学*课文一至三段和第五段,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这几处景观的景色特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会解答课后思考·练*中的第1、2、3题中的有关问题。

  (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背课文第2、4两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具体的。

  三、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内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讲读第1、6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提问:

  (1)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2)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

  你们想去颐和园吗?(想。)那好,就让我们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游览一下颐和园的美景吧!

  (二)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三)讲读,学*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1)作者是怎样来到长廊的?(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说明长廊的位置:离大门不远。)

  (2)长廊的特点是什么?(长,“一眼望不到头”。)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的?(作者是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说明长廊的长的。“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3)作者是怎样把长廊这处景观写具体的?(分层次写具体。重点段分层,这是把文章写具体的常用方法。)

  2、按照提示给第二段分层。

  (1)分层的提示是:

  从整体上和外部介绍长廊;从内部介绍长廊;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

  (2)分层的结果:

  第一层是第1、2句;第二层是第3句;第三层是第4、5句。

  3、逐层学*:(重点学*第二层)

  (1)学*第一层:从整体和外部介绍长廊。长廊的外部:绿的柱子,红漆的栏杆。

  (2)学*第二层:长廊内部: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且内容各不相同。读句子;提问: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3)学*第三层:长廊两旁:风景宜人。“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句说明了什么?(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

  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4、练*有感情地朗读。

  怎样朗读这段才能把长廊的美读出来呢?

  (1)教师在语气、语句轻重音、停顿等方面指导学生朗读。

  (2)教师范读,学生模仿。

  (3)学生练*有感情地朗读。

  (4)指名朗读或齐读。

  注意:学生读的形式要丰富一些;不要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俗话说“熟读成诵”,在熟读的基础上练*背诵此段。

  5、完成课后思考·练*第1题中的第(1)小题。说出颐和园的长廊是什么样的?

  (1)明确要求:先说出长廊的整体特点“长”;再分层说出长廊的外部、内部和两旁各是什么样的,并以长廊的内部为主。

  (2)学生练*。

  (3)指名回答。

  (四)讲读,学*第三段。

  指名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第3、4两个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

  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

  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

  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读书。让学生从书中去寻找答案,组织好语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多读、多说,以便形成能力。

  2、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

  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黄色、绿的琉璃瓦屋顶;朱红的宫墙,组成了一幅古色古香的风景画。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3、练*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试背第4自然段。

  (五)完成课后思考·练*第1题中的第(2)小题:登上万寿山,呈现在作者眼前的是怎样的景色?

  1、提示说明:作者的观察点是固定的,在万寿山上,地点没有发生变化,但是作者的观察视角(方向)发生了变化,看到的景物、景色也就不同了。这与整篇课文“移步换景”的特点是有所不同的。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善于发现这些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部分。让学生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通过对比,在这种比较中更好地来学*,提高学*能力。

  这个自然段(第4自然段)是按照方向变化的顺序来写的,学生可以按照书上的方向顺序来说,也可以变化一下方向顺序来说。

  2、学生练*。

  3、指名回答。

  (六)完成课后思考·练*第3题中的第(2)小题。

  1、出示这段话,说句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2、说说这段话是抓住什么来描写景物的?

  3、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订正,归纳总结:

  这段话是抓住了昆明湖“*静”的特点来描写的。描写得很具体、形象。“昆明湖漆氽得像一面镜子”,这个比喻句写出了昆明湖水面*静、水波不兴的特点。“绿得像一块碧玉”写出了湖水晶莹透亮如碧玉一般的特点。湖水非常绿,也说明昆明湖湖水的水质好。”“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说明湖面非常*静。“滑”字与上面的“镜子”一词相得益彰。这是以动的画面反衬出昆明湖的静。这段文字的形象性很强,闭上眼睛,想一想,在头脑中就能浮现出昆明湖*静的美,给人以一种安逸、舒适的感觉。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要边读边想象,想象出昆明湖*静的美来。

  (七)学生对课文第二、三段这部分内容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研究解答。

  (八)作业。

  1、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2、思考课后思考·练*中还没有讲的问题。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图文对照,学*课文第四段,了解颐和园里昆明湖及十七孔桥的景物特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会解答课后思考·练*中第1、3题中的有关问题。

  (三)指导用“耸立”和“隐隐约约”两个词语造句。

  (三)检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具体的。

  三、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内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过程

  (一)齐读全文。昨天我们领略了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的美景,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昆明湖和十七孔桥的美景。

  (二)学*课文第四段。

  1、指名朗读第四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2)十七孔桥是怎样的?(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

  (3)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这说明了什么?(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2、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教师在范读时,要通过表情语气的变化,感情的处理来加以体现。

  (2)学生模仿练*。

  (3)指名朗读、齐读。

  3、完成课后思考·练*第3题中的第(3)小题。

  (1)出示句子,读句子。

  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

  (2)说说这个句子是抓住什么来描写景物的?(这段话抓住了景物“多”的特点来写具体的。首先是十七孔桥的桥洞多有17个;其次是桥栏杆上的石柱多有上百根;第三是柱子上雕刻的小石狮子多。)

  (三)指导用“耸立、隐隐约约”两个词语造句。

  1、找出词语在课文中的位置,读其所在的句子,明确课文是怎样运用的。

  2、弄懂词义:

  耸立:高高地直立。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3、明确词语的使用范围。思考:词语经常在哪些方面?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可以和什么词语搭配合理使用?

  4、学生能按指定的句式练*。(或者不给出固定的句式。)

  例:________耸立在________。________隐隐约约可以看见远处的________。

  5、造出的句子要丰满,可以填加一些修饰性成分。做到语法完整和语意完整。

  例:我站在高高的山顶上,眺望远处的高楼大厦,因为有雾,所以只能隐隐约约地看到一个大概的轮廓。

  6、读一读句子,检查一下有无写错的字;用错的标志;句子是否通顺、完整;能否使人明白;是否合情合理。

  (四)默读课文,体会游记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

  1、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游览顺序、观察顺序、方位变化顺序、季节变化顺序。)

  2、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游览顺序。

  3、抓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具体。

  4、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五)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六)检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七)作业。

  1、熟读课文。

  2、预*第下一课。


《颐和园》教学设计 (菁华10篇)扩展阅读


《颐和园》教学设计 (菁华10篇)(扩展1)

——《颐和园》教学设计 (菁华10篇)

《颐和园》教学设计1

  提问:哪些句子能够体会作者的游览的顺序?

  指名回答,师相机出示句子。

  从句子中找出写游览过程的动词,指名上台画一画。

  学*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5、再读课文,理清条理。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具体些颐和园的景色的?

  给课文分段,明确(总分总)的结构。

  三、精读课文,品析景物特点,感受语言美。

  1、出示自学指导:

  (1)、请大家读一读长廊这一部分,找出作者描写的景物。

  (2)、说说长廊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学生读书。(大屏幕出示第二自然段)

  3、说说作者描写的景物。

  4、这些景物作者是按什么什么顺序观察的。

  5、指名说说长廊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6、学*3~~5自然段

  自学指导

  1、自读3~5自然段,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景物。

  2、选择你最喜欢的景物,有感情地多读几遍,想想景物有什么特点。

  学生读书。

  3、汇报: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景物。

  第三自然段佛香阁排云殿

  第四自然段昆明湖

  第五自然段十七孔桥

  4、我们先来到万寿山上的佛香阁,谁喜欢“佛香阁”,读读句子

  出示句子。说说佛香阁的特点。

  5、谁喜欢“排云殿”读读句子,说说有什么特点?

  6、喜欢昆明湖的同学来读读句子,告诉我昆明湖有什么特点?

  这句话把什么比着什么?

  还有哪一句也能看出昆明湖的静?“滑”换成“划”行不行?哪个更能突出昆明湖的静?

  7、美丽的昆明湖上有一座长长的石桥,叫十七孔桥。

  喜欢十七孔桥的同学来读读描写十七孔桥的句子,有什么特点。从哪里看出。

  狮子多桥洞多柱子多

  没有哪两只是相同,同样让我们感受到劳动人们的智慧和雕刻的技艺高超。

  齐读这句话。

  四、总结

  我们随着作者将颐和园游完了,那么颐和园中,就这些景观吗?

  齐读最后一段。

  课后拓展

  颐和园还有哪些景点,课后查资料,下节课我们继续交流。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颐和园》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语教材第七册第18课《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记叙文,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教材。

  课文移步换景。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特点,从内容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景色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壮观的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和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选编意图

  1、了解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了解并学*本课按空间变换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1、学*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搜集、运用资料,积累语言的能力。

  4、理解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难点

  1、学*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设计

  一、照片引入,激情引趣

  (展示本班学生在颐和园内所拍摄的照片,通过学生介绍照片的背景,激发学生了解颐和园的兴趣,从而引出课题。)

  1、出示照片:

  同学们,你们认识照片上的小男孩吗?大家一定想知道这些照片是从哪拍的。

  2、生介绍自己游览颐和园的情况:

  出课题并板书:

  颐和园

  今天,我们就来学*第18课《颐和园》。

  二、交流资料,预*反馈

  1、导语: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查找有关颐和园的资料,谁愿意把你知道的给大家讲讲。

  2、学生交流资料。

  (通过资料的交流,使学生对颐和园的认识较为全面,同时对学生查找的资料及时予以肯定,激发学生查找资料的热情。)

  三、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中利用图片、电教手段等创设一个旅游的环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1、导语:

  的确,颐和园不仅在*乃至世界都享有盛名。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你们想不想到颐和园去看一看?那好,就和老师一起走进颐和园。

  2、颐和园的课件,配乐范读课文,感受颐和园的景色美。

  3、回答:

  颐和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四、整体入手,理清顺序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再次感受颐和园的美,思考: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引导学生明确作者是按照游览顺序来写的'。)

  2、快速浏览课文:

  看看是否能用上书中的语句说一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或者可以用更好的方式来说明。

  (充分给学生自主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实践能力。)

  3、小组交流:

  学生可以画游览示意图,可以用书中的语句来概括。利用示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这些游览点学*作者按空间变换顺序记叙的方法。同时抓住“进了、绕过、来到、走完、登上、下来”这些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作者移步换景、过度连接的表达方式,从读学写,读写结合。

  五、抓住特点,感受美丽

  理清了游览顺序,可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体会到景物的特点,从而感受到颐和园的美丽。

  1、通过初步的学*,我们对颐和园有了一定的了解,谁能说说颐和园的那一处景物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那一处景物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为主线,既有利于引导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也可以让学生感受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来描写的方法。)

  2、再读课文:

  注意反复朗读描写给自己深刻印象的景物段落。

  3、小组学*交流,师引导:

  把给你印象深刻的景物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大家也和你有同样的感受。可以朗读,也可以做小导游给大家介绍,还可以以游客的身份说一说。如果把你查找到的资料也融入进去就更好了。

  4、全班范围汇报:

  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形式来表达,如果采用朗读的方式,读后可让学生评议:

  他读得怎么样?为什么怎么读?

  教师随机指导朗读。

  如果学生采用导游的方式,可让学生以游客的身份提出问题,共同研讨,并从中渗透导游的技巧。总之,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全体学生动起来,教师只是组织、点拨。

  ⑴ 长廊:

  师引导:通过导游的介绍(朗读)长廊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抓住重点词句:一眼望不到头,700多米、273间、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等等。)

  怎样读才能让我们感受到长廊很长?我们都来读一读。

  (从中体会作者运用具体的数字介绍长廊长的特点写法。)

  ⑵ 佛香阁:

  师引导:

  (学生介绍)出示图片:

  我们来到万寿山脚下,谁能指出哪座建筑是佛香阁?你怎么认定就是它?

  (体会作者抓住佛香阁建筑上的特点来介绍景物的写法。)

  还可以通过看图理解“耸立”一词。

  ⑶ 佛香阁前:

  师引导学生理解: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一句中作者运用“镜子”和“碧玉”作比喻,突出昆明湖静、绿的特点。

  指导朗读:

  绿的树,红的墙,古色古香的建筑,静静的湖面,游动的船,真是太美了!我们再来读一读,注意读出自己的感受。

  ⑷ 昆明湖(十七孔桥):

  师引导学生想象“十七孔桥”的狮子形态,理解“姿态不一”的含义,可联系学过的《卢沟桥的狮子》一课来想象。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注意渗透导游技巧,重点词句的理解,朗读和写作的指导及想象能力的培养。)

  六、组织资料,再次交流

  导语:颐和园内还有许多美丽的景色,通过查找资料大家还要介绍哪些呢?给大家介绍介绍。

  (在此安排资料的再次交流,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做到课内外知识的融合。)

  七、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总结: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让人说也说不尽。现在,我们的游览即将结束,如果让你在颐和园的留言册上写下自己的感受,你会写些什么呢?

  教学设计特点

  1、努力改变串讲串问的课堂教学模式,避免*铺直叙,在理清顺序之后,抓住重点进行教学。以朗读为主要手段,摒弃了不必要的分析过程,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2、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全员参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努力体现民主学风和对学生个性的尊重。

  3、重视资料的运用和语言的积累,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如课内外结合和读、说、写结合的安排,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努力符合素质教育的思想,可操作性强。

  教学反思

  1、在教学中,教师应首先进入情境,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从而将学生学生引入到情境中去。

  2、关注全体学生,注重教师自身的引导作用,从而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3、在教学中,注重渗透对学生的语言训练,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准备,在学生没有达到老师的要求时,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力求使学生达到要求。

《颐和园》教学设计3

  【情景说明】

  《颐和园》是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材第七册第五组的第二篇精读课文。本组共三篇课文,两篇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一篇略读课文《秦兵马俑》,介绍的都是我国的“世界遗产”。《颐和园》这篇课文描述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景色。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探究*的“世界遗产” 的兴趣。

  4、学*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的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法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作中。

  【教学准备】

  教材中配有三幅图片,分别是长廊、佛香寺和十七孔桥,可以使学生形象地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教师在课前可让学生查找更多有关颐和园的图片、文字资料,对颐和园有更深刻的了解,并在学文过程中适时展示收集的资料,拓展学生视野。

  【教学设想】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再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自学课文,质疑问难。

  第二课时,精读课文,领略美景,学*语言,积累语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为了保护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全世界最突出的自然和文化景观评为“世界遗产”,编成《世界遗产名录》。我国已有多处景观名列其中。

  播放cai课件:

  《世界遗产名录》一书,翻开扉页,上面书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文化景观”。

  今天,我们再去领略我国另一处景观——颐和园的风光。

  板书课题:

  颐和园

  二、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颐和园的图片、文字资料

  同学们在课外收集了颐和园的有关资料。请你介绍和展示收集的资料或图片。

  三、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懂之处多读几遍,并做上记号。

  2、同桌分段对读课文,互相检查,互相帮助。

  四、检查学*情况

  1、指名分段读课文:

  纠正字音。并做简要评价。

  2、交流读书感受,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游览顺序:

  师:读了课文,你已经了解了什么?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可相机出示文中三幅插图:长廊、佛香阁和二七孔桥。)

  师:作者按怎样的顺序来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引导学生找出第 2、3、4、5自然段的第一句话理清课文条理。)

  (cai课件出示第 2、3、4、5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游览路线。)

  师:请同学们读读大屏幕上的句子,注意句中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作者游览观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

  3、cai展现颐和园地形图,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游览顺序的记忆。

  五、布置练*

  自己最喜欢文中哪一处景点?把相应的段落多读几遍,想象文中描绘的美景。

  第二课时

  一、复*巩固旧知

  课文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主要介绍了颐和园的哪几个景点?

  板书:

  长廊 佛香阁 昆明湖 十七孔桥

  二、精读课文,领悟语句,品味语言美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想想颐和园里的哪处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把描写该处景物的段落多读几遍,说说这处景物有什么特点?

  2、学生小组间交流学*情况:

  教师巡视,关注学生的学*情况。

  3、全班交流学*情况:

  师:颐和园里的哪处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并说说为什么会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学生可能会抓住重点段(课文的2~5自然段)来谈体会:

  ⑴ 引导学*第二自然段:

  描写长廊的长,横槛上的五彩画没有哪两处是相同的,长廊两旁花木成荫。

  ① cai出示句子: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 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

  ② 学生读后谈理解:

  读了这几句话,你感觉长廊这个景点有什么特点?

  (长廊“长”的特点可与“教室”的长做个比较来感受长廊的长。)

  ③ 出示长廊图片:

  欣赏长廊,感受长廊的长、美。

  ④ 指导朗读:

  长廊真是长呀,横槛上面几千幅画又各不相同,画家真伟大呀!请同学们感情朗读这几句话。

  ⑤ 请同学们仿照这几句话来说说教室走廊的特点,如:

  走廊地面的水磨石被同学们拖得发白发亮,一侧的水泥柱子非常坚固,不锈钢栏杆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⑵ 自主学*第三自然段:

  描写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

  ① cai出示句子: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那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② 指名读句子,谈体会:

  我读后感觉佛香阁闪闪发光,排云殿金碧辉煌。

  ③ 师指导写法:

  比起“长廊”,“佛香阁、排云殿”两处景点所花的笔墨非常少,是略写。

  ④ 出示“佛香阁”插图:

  齐读大屏幕上的句子。边读边观插图,感觉佛香阁、排云殿的雄伟。

  ⑶ 抓重点,体悟第四自然段:

  ① cai出示句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② 学生读后谈感受:

  昆明湖非常*静,非常绿。昆明湖湖面像镜子一样光滑。……

  ③ 点明比喻句:

  “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比喻形象、具体。

  ④ 师:“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句话更强调了湖面的*静。句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形象?为什么?

  (体会“滑”字用得准确、形象,与“划”字比较,体会用词的准确。)

  ⑤ 启发想象:

  作者注意观察,又发挥想象,把昆明湖的静与绿写活了。由昆明湖的“静”你还知道哪些描写“静”的句子?

  (课文《我们的民族小学》中“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

  ⑥ 欣赏美景,感情朗读。

  ⑷ 赏读第五自然段:

  ① cai出示句子:

  “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栽着数不清倒垂的杨柳。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② 学生读后谈体会:

  这段话详细描写了昆明湖的美景,有长长的堤岸,有不同式样的石桥,有湖心小岛。主要写了湖中十七孔桥。

  ③ 教师总结:

  这段话详细描写了昆明湖的美景,是详写。

  ④ cai播放昆明湖的美景,并配音朗读出示的语句。

  ⑤ 学生感情朗读该段,想象美景。

  三、总结全文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作者按游览的顺序向我们描绘了长廊的长、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昆明湖的静、绿和十七孔桥上的石狮子姿态不一,形象而生动。

  四、课后小练笔

  学*了《颐和园》移步换景的写法,课后同学们记一次游览活动。注意按一定顺序描写,抓住特点描写。

  【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前,我自己通过网络搜集了大量文字、音像资料,精心设计了教学结构,整合了许多文字、音像资料。课堂活动中,学生在阅读文本、想像画面的同时,欣赏颐和园的真实景象,既丰富了视野,又增添了热爱颐和园的情感。特别是颐和园的地形图的再现,让我们这些远离北京的孩子能深刻记忆游览颐和园的路线。

  学生在学*本课后,能按一定的顺序记叙自己的游览经历。有的学生按照游览顺序记叙了参观校园的过程:“一进大门,就看见一条笔直的水泥路通向教学楼。水泥路两旁……穿过教学楼走廊,顺着又宽又干净的楼梯,扶着光亮的扶手,上了二楼就来到我们的教室……”学生仿照课文第二至五段每段开头的第一句话,清楚地交代了自己的参观经过。

  【专家点评】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颐和园》一课结构清晰,课文第二至五自然段的每段开头第一句话很明显地交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该教学设计借助多媒体再现真实景象、展现课文重点语句,注重引导学生学*语言、积累语言,在交流的过程中拓展了文本,丰富了学生语言。比如:学生不仅收集到关于颐和园的历史资料,还收集到文中各景点的具体文字介绍及优美图片,学生介绍收集的资料,语言表达流畅,用词恰到好处,充分调动了学生动手收集资料的能力和整理、表述语言的能力。注重启发想象,学生由昆明湖的静想到了《我们的民族小学》中学生读书时窗外的静,学生从书中跳到书外,展示了学生对以往所学知识的回顾,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注重读写结合──引导学生学*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的写法,并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作中──完成“课后小练笔”,做到了学有所获,学有所用。

《颐和园》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认识本文的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参照“我的词语库”自助积累好词好句。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抓住长廊的造型、位置、结构三个方面的独特之处,让学生感受颐和园之美,并让学生自主选择方法搜集相关资料和图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朗读理解长廊建筑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明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识字与写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对长廊建筑精美的体会,激发热爱祖国文明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有关颐和园的长廊的资料和图片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回忆联想,激趣引入:

  1、你知道北京有哪些名胜古迹吗?

  2、

  在*有很多美丽的园林,其中一处保存最完整,就是举世罕见的颐和园,而颐和园里最著名的景致就是长廊,今天我们学*《颐和园的廊与画》。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生字:

  1、细读课文。

  2、放录音,对照课文朗读,纠正自己的读音,识记生字。

  3、小组合作认识生字。

  4、检查本课生字的学*情况,重点理解四字成语。

  三、朗读评比:

  1、好朋友合作朗读课文。

  2、邀请同学上台合作朗读课文。

  3、评价朗读情况。

  四、学写生字:

  1、出示要写的8个字,观察这些字哪些地方要特别注意。

  2、重点指导其中一些字的书写:

  “置”下面的“直”里面有三横。

  “寿”的字头不能写成“春”字头。

  3、学生上台范写,学生自由评价。

  4、展示学生写字作业。

  五、课堂小结:

  这一课抓住了长廊的特点来写,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六、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长廊的资料与图片。

  第二课时

  一、复*生字导入:

  1、复*生字。

  2、出示本课学*任务,明确学*目标。

  二、精读课文:

  1、默读课文,看哪些自然段写了长廊建筑艺术的美,哪些自然段写了绘画艺术的美。

  2、指名读2-5自然段,找出长廊建筑的“三绝”。

  3、自读6-8自然段。长廊的画有多少幅,来历及类型各有哪些?

  4、想象长廊上的画有哪些内容。

  三、指导朗读:

  1、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自然段进行朗读。

  2、评价学生朗读情况。

  3、重点引读“三绝”部分。

  四、展示资料:

  1、展示自己搜集的颐和园的资料。

  2、读读信息窗,介绍颐和园。

  五、课堂小结:

  颐和园的廊和画举世闻名,集中体现在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方面,体现了我国古代工匠卓越的技艺。

  六、作业设计:

  1、张贴搜集的资料。

  2、搜集其他世界文化遗产资料。

  板书设计:

  造型绝数量多

  建筑位置绝绘画有由来

  结构绝类型多

  举世罕见艺术杰作

《颐和园》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理解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颐和园》的特点及美景,激发热爱祖国的感情。

  3、培养学生抓住特点,有序观察能力和按地点转换顺序,有序有重点描写见闻。

  4、概括中心,体会作者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

  二、教学准备

  1、《颐和园》多媒体课件

  2、组织学生搜集*世界遗产资料

  3、世界遗产风景书签

  三、课时分配

  二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播放课件、师语导入:在我国的首都北东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板书课题)那里风景秀美。是古代园林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大花园。今天老师作一回导游,寻着作者的足迹,带同学们去领略——颐和园的美丽风光。

  2、简介颐和园。

  (出示课件)感性认识颐和园的几个主要景观。

  3、学*生字、新词。

  (1)出示生字灯片,检查字音正误,区别字形,理解词义。

  (2)让学生说说自己所认识的字、词,并回答认识理解这些字词的途径及方法。让学生从中交流学*经验。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让学生说说作者按什么顺序介绍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3、学生分组接力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

  4、自由读并讨论、理清课文思路。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和记叙的游览顺序。

  (三)合作学*

  1、小组交流:作者的游览顺序。

  2、默读课文。思考:哪几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颐和园的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1、欣赏长廊部分:

  (1)朗读训练:找出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朗读。

  (2)思考:长廊有什么特点?

  (3)出示课件,指导看图(长廊图)板书 : 长廊 长、美、奇

  (4)在长廊中游赏,给人一种什么感觉,划出有关语句,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把感情表达出来。

  (5)出示文字灯片。

  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①

  导语:走在长长的长廊中,饱赏那美景,让人神清气爽,下面让老师带同学们去游览万寿山。

  2、欣赏万寿山部分:

  (1)指名读3、4自然段。学生评朗读的效果。

  (2)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按什么顺序写的?有什么特点?

  (3)播放一段万寿山录像片。

  (4)设问,在万寿山上看见了什么?

  板书: 佛香阁 排云殿 鸟瞰颐和园大半景色。

  (5)出示灯片,图文对照找出各景物并重点理解“金碧辉煌 葱郁 掩映”的意思。

  (6)师对照图着重介绍佛香阁,排云殿两面大景点。板书 : 雄伟壮丽

  (7)出示文字灯片②,生填空练*。

  ②登上万寿山,站在职 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 。正前面,是 向东远跳,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 和 。

  (8)师小结。置身于万寿山中,欣赏其美景,给人感觉如何?启发想象。

  (9)生小组交流。

  4、小结学法,自学第5自然段。

  (1)自由读、自学讨论。

  a、从万寿山,就来到了哪里?

  b、昆明湖,十七孔桥各有何特点,划出有关词语。

  (2)出示幻灯片:让学生图文对照,并理解“姿态不一”意思。

  板书: 昆明湖 物多景美

  (3)齐读第5自然段。

  5、师小结。a第二段描写了颐和园的景点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段与段之间又是如何过渡的呢?划出过渡句。

  6、齐读第1自然段。

  (1)导语:《颐和园》的美景可以看出北京的颐和园简直就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花园。

  (2)出示文字灯片③

  (3)齐读

  (4)小结:这是全文中心句,总起全文。

  7、学*第6自然段。

  (1)指名读。

  (2)设问:游览完颐和园后,给人的感觉如何?(让人流连忘返)

  (3)齐读。

  (4)小结:这一段是起总结全文作用。

  四、课外拓展

  1、复述课文内容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花园,美丽的长廊让人神清气爽,雄伟壮丽的万寿山使人大开眼界,物多景美的昆明湖让人心旷神怡,置身于这美丽的在花园中,真叫人流连忘返。

  2、学了这课文,你感受如何?请你把颐和园的美景告诉大家。这是游记的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学*。课文是按参观(地点转换)顺序写的,全文结构特点,总一分一总。

  3、讲述学生自己眼中的世界遗产知识。

  [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均有发放风景书签激励学生环节]

  五、教学赏析:

  1、《颐和园》

  是第七册的一篇写景的讲读课文,它具体描绘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赞赏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围绕这一中心,作者抓住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这几大景点描写,为此,教学时,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景物美,理解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培养学生抓住景物特点及仔细观察能力,掌握按参观顺序(地点转换)有序有重点叙述见闻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把学*语文与认识事物相结合,进一步培养学生们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巧妙地将风景书签激励学生与课堂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起到课堂生机灵动的效果。

  2、教学媒体设计:

  多媒体直观展示各景点特点,让学生从感性,直观认识景物特点。通过助于学生从动态中去欣赏美景,理清景点的结构布局。文字灯片,有助于学生重点词句的理解,总之,集图、声、像等为一体的教学媒体,有助于本课教学目标落到实处,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附板书设计:

  总写

  长廊 长、美、奇

  颐和园 分写 万寿山 雄伟壮丽

  昆明湖 物多景美

  总写

《颐和园》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通读课文,学会认读“颐、耸、阁”等生字,理解“横槛、堤岸,神清气爽”等词语,初步了解“游览顺序”。

  2.学*“长廊”、“万寿山脚下”两处景点,感受景物不同的特点,体会作者不同的描写方法和观察顺序。

  3.感受颐和园这座皇家园林恢弘的气势和美丽的景色。

  教学重点

  通过抓住动词掌握“游览顺序”中移步换景的方法,通过品读重点词句感受景物的不同描写。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如何根据景物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描写方法。

  教学流程

  一、课前谈话:

  1.大家出去游玩过吗?都去过哪?

  2.如果大家出去游玩时,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像这样的文章,我们叫做“游记”。板书:游记

  3.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一篇游记。我相信,学完这篇游记,对于大家怎么来写游记会有一定的启发与帮助。

  二、揭题导入:

  1. 这篇游记的题目叫做《颐和园》。(课件1出示课题)伸出你的右手,跟老师一起来写这个“颐”字。板书:颐和园。一起来读课题。

  2.析题意,简介颐和园。

  (1)知道这个“颐”字是什么意思吗?(课件2出示字意选项) 颐:①面颊;②养,调养(身心);颐养天年。

  应该选择哪种字意?(第②种)

  (2)谁在这里调养身心,颐养天年呢?(慈禧太后,皇帝)

  (3)这颐和园是北京西郊的一个清代皇家园林。园内湖光山色,相映生辉,令人流连忘返。

  三、初读感知:

  1.那课文到底是怎样将颐和园内的景色描写下来的呢?赶紧打开课本P87.

  2.课文都预*过了吗?谁能告诉我课文总共有几个自然段?

  3.老师想跟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课文,我读1、6自然段,四个小组分别读2、3、4、5自然段。准备好了吗?好!我们一起来合作朗读这一篇游记。

  4.听出来了,从你们的朗读中我知道你们的预*工作做得很不错!在这里,老师有几个生字的读音要提醒大家的。

  (课件3出示字词):横槛

  (1)指名认读,请他当小老师领读。(课件3出示生字):堤

  (1)谁能把这个生字读准确了?指名读,齐读。

  (2)你在哪里看到过堤?堤就是用土石等材料修筑的挡水的高岸。

  (3)我们一起再来把这两个难读的生字读一读。

  5.咱们一起读过课文了,那作者笔下的颐和园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那是一个怎样的公园?你能从文中找出明确的语句告诉我吗?(引导学生找出第1、6自然段)(课件4出示这两个句子):

  (1)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6.咱们一起来读一读。看,开头出现了一句,结尾又出现了一句与开头照应。老师告诉大家,这种写法叫做“首尾呼应”或者“首尾照应”。板书:首尾照应同学们也可以在自己的*作中采用这种写法。

  四、梳理文脉,学游览顺序:

  1. 同学们都挺会读书的!那接下来,拿起你的笔,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用横线划出交代作者游览路线的句子。

  2.指名交流,(课件5出示找出的四个句子):

  (1)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2)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3)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4)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3.依照作者的旅游路线,你能找到作者游了哪些地方吗?(课件6出示红色突显地点:长廊——万寿山——昆明湖)随机板书:长廊——万寿山——

  昆明湖

  4.总结规律:就这样带着你走,带着你游,观赏各个景点的写作顺序为游览顺序。板书:游览顺序请同学们学着老师的样子在书上做好批注。

  5.我们再来把四句话连起来读一读,体会一下作者的整个游览顺序。

  6.现在,老师再把我们刚才对颐和园总印象的句子分别给他加在首尾。(课件7出示句子):

  (1)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2)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3)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4)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5)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6)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7. 再一起来读一读这些句子。男生读首尾句,女生读中间交代游览路线的句子。

  8.好,你看,开头和结尾都有了,中间的游览顺序写得也很清楚了。我们游览的文章就这样写,行不行?

  9.对啊,文章要写得生动,不仅要写清楚游览的顺序,还要把景物描写具体。板书:景物描写

  五、品味语言,学景物描写:

  (一)走进长廊

  1.那接下来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欣赏景物。我们的第一站是——长廊。

  2.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看看这个长廊到底是怎么样的?让你觉得印象深刻的词句,可以做上记号。开始吧。

  3.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谁来说说,长廊给了你怎样的印象?

  4.学生讨论交流。

  (1)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A.自由读句子。从这个句子中你感受到了长廊的什么特点?(长)

  B.从哪些地方可以让你感受到这长廊的长?(一眼望不到头)还有呢?这长廊到底有多长啊?(点出数字)找得真准确!七百多米长,咱们这教学楼前面的走廊大概100米长,哪位同学帮老师算一算,得需要多少个这样的走廊啊?对啊!7个!长不长?让我们来读这句话,体会它的长!

  C.教师小结:这句话用了具体的数字:七百多米,273间,把长廊的长形象直观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以后,我们在自己的*作中也可以用具体的数字来说明事物的特点。来,再来把这两句话来读一读!

  过渡:你还觉得这是一条怎样的长廊?

  (2)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A.这句话能让人感受到这个长廊很美!

  B.谁知道横槛是什么意思呀?课件出示“横槛”。

  C.横槛上都画着什么呀?仅仅是这些吗?你从哪里知道并不只有这些的?对啊,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课件出示动画。你从横槛上的画中都看到了什么?

  D.喜欢这些画吗?咱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句话。仅仅喜欢还不够,这长廊可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瑰宝啊!你们该不该感到自豪呢?那再来读一读!

  过渡:长廊横槛上的画给了我们美的享受,你还觉得长廊哪美?

  (3)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A.我么一起来读一读。神清气爽什么意思?对啊,站在这里,感觉空气特别清新,顿时身心愉悦。咱们再来读一读。

  5.师总结:这就是又长又美的颐和园长廊。让我们再来把这描写长廊的一段一起来读一读,感受感受。

  (二)抬头望万寿山

  1.走完了长廊,我们就来到了万寿山的脚下。此时,作者抬头望到了什么?(佛香阁,排云殿)

  2.瞧,这就是颐和园的佛香阁。这跟你*时在生活中看到的什么很像?(塔)

  3.课文是怎么来描写佛香阁的?课件出示句子:

  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

  咱们一起读一读这个句子。

  4.你体会出这是一座怎样的佛香阁?(闪闪发光)这就是闪闪发光的佛香阁。咱们再来读一读。

  5.排云殿又是怎样的呢?出示句子:

  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6.这又是一座怎样的排云殿啊?(金碧辉煌)瞧,这就是金碧辉煌的排云殿。一起读这个句子。

  7.站在万寿山的脚下,我们看到了闪闪发光的佛香阁,看到了金碧辉煌的排云殿,感觉气势是如此雄伟!我们一起来把这一段读一读!

  六、总结:

  (结合板书)跟随作者的脚步,我们走访了长廊,感受到那是一条又长又美的长廊。来到万寿山脚下,我们被佛香阁和排云殿的雄伟气势所震撼。那作者笔下的昆明湖又是给人一种怎样的感受呢?板书:?我们下节课继续跟随作者的脚步去游赏!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游记

  首尾照应

  游览顺序长廊—— 万寿山 —— 昆明湖 景物描写长、美 闪闪发光

  金碧辉煌

  教学反思:

  《颐和园》这篇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移步换景,写得很有特色。课文开头与结尾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第一课时的教学,我的设计意图即是要以课文为载体,用阅读教写作。通过句子的提炼来渗透文章是按“游览顺序”谋篇布局;通过语言的品味来感悟景物描写的不同方法。一课时的教学之后,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颐和园》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优美生动,具体形象,处处都洋溢著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二写万寿山的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

  教学这篇教材的目的,一是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进一步激发探究*“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二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写法。

  【学情分析】

  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形象具体,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朗读的方式来完成学*任务,进一步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进一步体会作者按照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来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目标】

  1、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按游览顺序抓住景色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理念】

  1、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

  2、根据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学组织要引导学生在学*课文的过程中获取基本的语文素养,并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使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运用搜集的资料理解课文内容,陶冶爱美情趣,受到民族自豪感的教育。

  2、难点:

  引导学生学*按照观察顺序,抓住每处景物特点描写景物的写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著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教师板书课题:

  颐和园

  二、出示幻灯片

  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有条件的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颐和园的风景教学录相片。或出示一组有关颐和园名胜风光图片。)

  三、学*生字新词

  1、自由朗读课文:

  将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出示生字卡认读:

  注意生字词易写错的地方。

  四、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1、教师指导学法:

  默读课文,图文对照,初步了解课文大意和记叙的游览顺序,划分段落。

  2、学生自学。

  五、检查交流课文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检查交流学生了解课文大意情况。

  3、检查学生了解课文记叙顺序。

  ⑴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是: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⑵从文中找出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作者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法:

  进入、绕过、来到、走完、登上、下来。

  4、划分段落,理清条理。

  六、课后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组词:

  堤(  )阁(  )漆(  )昆(  )殿(  )爽(  )

  提(  )各(  )膝(  )混(  )臀(  )大(  )

  栽(  )堂(  )廊(  )

  裁(  )党(  )郎(  )

  载(  )赏(  )朗(  )

  3、练*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颐和园》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这篇讲读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壮观的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学*目标】

  1、借助拼音认读7个生字:颐、耸、阁、舫、眺、堤、态;会写11个生字:殿、廊、柱、栽、筑、阁、朱、堤、雕、狮、态;能自如地运用多音字几。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进一步激发探究*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4、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策略】

  以读为本、情境教学法、探究性学*法。

  【教学重、难点】

  领悟并学*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出示颐和园全景图。

  同学们,在我们首都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你们知道是哪里吗?

  教师板书课题:

  颐和园

  强调颐的笔顺。

  二、交流资料,了解颐和园概况

  通过查阅资料,你对颐和园都有了哪些了解?

  指名说。

  三、初读课文

  1、自由读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课件检测掌握生字的情况。

  3、快速默读课文:

  把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边读边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颐和园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4、汇报,相机板书:

  长廊 万寿山下 万寿山 昆明湖

  5、引导、点拨:

  作者是按一定的游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6、课件出示:

  聘请导游(怎样才能做好导游)

  四、再读课文

  把描写你所喜欢的景点的段落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喜欢它。并用自己*惯用的标记方式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五、按照学生的意见,选择学*内容

  引入学*描写长廊的相关段落,重点学*第二自然段,体会长廊的美。

  1、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质疑。

  2、集中交流:

  在学生谈体会的过程中,利用插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长廊的特点,体会、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对于学生不理解的地方,组织学生讨论,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自己的感受谈体会,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3、师生共同朗读、背诵,深入体会、感悟长廊的美。

  引入学*作者描写万寿山的相关段落,体会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万寿山后所感受到的不同的美。

  四人小组用学法合作探究学*,全班交流、展示学*成果。

  六、创设情景、拓展思维,进行语言训练

  1、结合课文、参考相关的资料,用自己的语言,采取自己喜欢的各种形式让学生展示自己。

  (自由组织导游词)

  2、同伴合作,演导游。

  3、竞聘导游、评价。

  4、学生自由展示。

《颐和园》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能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练*给课文分段。

  3、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2个词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按照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教学难点借助课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二)学会本课14个生字和12个新词。

  (三)练*按作者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难点

  (一)学会本课14个生字和12个新词。

  (二)练*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教师板书课题)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二)出示幻灯片,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有条件的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颐和园的风景教学录相片。或出示一组有关颐和园名胜风光图片。)

  (三)学生轻声读课文,用笔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划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四)学*生字新词。

  1、学*生字:

  识字教学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会给生字组词。

  (1)利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用声韵两拼法和三拼连续法读准字音。重点指导“栽、爽、葱、朱、赏”的读音。

  (2)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

  ①用拆合法记“殿、昆、爽、葱、郁、堤、雕”的字形。例如“殿”字。我们把它拆成三个部分,左上角是尸体的“尸”;左下角是个“共”字;右边是没有的“没”的右半边“殳”;再把这三个部分正确地组合在一起就是“殿”字。

  ②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记忆“阁、煌、廊、葱”的字形。“阁”属于外形内声类,“门”形旁表意;“各”声旁表音。“煌”属于左形右声类,左边“火”形旁表意,右边“皇”表声。“葱”属于声占一部类,“匆”表声只*间一部分。“廊”属于外形内声类。

  讲解:声旁和形旁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有的形旁能大致表示出属于哪一类的;有的就不能明确地表示出来。有的声旁能表音,有的就不能准确地表示读音。如:“恍、晃”两个字就不能念成(gu1ng)。因此,学生在遇到形声字时不要“念半边”,要正确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

  ③用比较法(根据生字字形上的特点,找出一些与生字字形相*的字,形*字之间区别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记住生字的字形)记忆“栽、雕、赏”的字形。栽——裁——载;赏——党——堂;雕——准——谁——淮。

  ④用数笔画的方法记忆:“漆、朱”的字形。

  ⑤突出强调“殿、廊、葱、爽、漆”的字形。“殿”字的左下角是个“共”字;“廊”字“广”的里面是“郎”字,右边是“阝”不要写成“卩”;“葱”字中间部分是“匆”字不要少写一点写成“勿”;“爽”字的写法,笔顺应是“”要把字写美观;“漆”的右下角是“”不要写成“氽”。

  记忆字形时,不一定就是一个生字就用一种方法,有时可以几种方法并用。比如“雕”字,我们可以用形*字区别对比的比较法来记字形;也可以用拆合法来记,把“雕”字拆成左右两部分左边是“周”,右边是“隹”(zhu9)。学生要能够根据汉字特点灵活选择记忆字形的方法。

  (3)借助字典理解字义、词义;查字典也可以帮助学生识字。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查字典使用工具书的这种能力。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将终生受益。

  2、解释下列词语:

  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姿态不一:样子各不相同。

  琉璃瓦:内层有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多用来铺宫殿或庙宇的.屋顶。

  横槛:本课指横嵌的长方形栏板。

  宫殿:帝王居住的高大华丽的房屋。

  远眺:往远处看。

  画舫: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葱郁:青翠茂密。

  介绍几种常用的解词方法:

  1)、直观、演示法。表示事物名称的名词,而又是学生没有掌握的,可以用实物、标本、图片、幻灯等,让学生直接看到词所表示的具体事物形象,以获得清晰的印象。例如“琉璃瓦、横槛、画舫”这三个词语,教师就可以出示幻灯或图片指给学生看,会收到较好的效果。“远眺”一词,教师可以让学生实际去做,以理解词义。

  2)、形象描绘法。有些形容词的词义可以用语言描绘形容词所表示的情境,启发学生想象,以达到理解。例如:“金碧辉煌”、“葱郁”这两个词语就可以用形象描绘法来解释。

  3)、讲解词素法。有些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词素组成的,讲清学生不理解的词素,把各个词素的意思合在一起加工整理一下,学生就能理解词语的意思了。例如:“姿态不一”、“神清气爽”就可以用这种方法。

  4)、举例说明法。

  5)、和同义词、反义词比较法。

  6)、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7)、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以上是常用的几种方法,讲解一个词时,不一定就用一种方法,有时几种方法并用,会更便于学生准确地掌握词义。

  3、读读写写下列词语。

  宫殿 堤岸 掩映 雕刻 长廊 葱郁 杨柳 耸立 金碧辉煌 神清气爽 细细游赏 隐隐约约

  4、听写词语,当堂检查识字效果。

  宫殿 堤岸 雕刻 长廊 葱郁 金碧辉煌 神清气爽 细细游赏

  (五)齐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质疑问难,在教学过程中要解决学生中的疑难问题,做到“讲其所当讲”。

  (六)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1、用自然段归并法给课文分段。

  (1)默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位置相邻的自然段哪些联系比较紧密?(第3、4两个自然段的联系就很紧密。第3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仰望看到的景色;第4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站在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我们可以把第3、第4自然段合并为一段。这种分段方法叫自然段归并法。)

  (2)利用自然段归并法给课文分段,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订正,其分段结果是:一(第1自然段);二(第2自然段);三(第3、4自然段);四(第5自然段);五(第6自然段)。

  2、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1)默读课文,看作者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

  (2)看书上的插图或出示风光图片从感性上领略颐和园几处景观的美景。

  (3)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

  ①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读句子,体会这些句子在课文中的作用:这些句子都是过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些句子清楚地交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这些句子可以帮助我们给课文分段。游记这类文章的特点是“移步换景”,一般是一处景观为一段。

  (4)划分段落,标出起止。分段结果:同上。

  3、两种分段方法进行比较:

  自然段归并法适用于任何一篇课文,应用范围广,在理解了各个自然段的内容的基础上,才能运用自然段归并法比较费时费力;按空间不同位置分段,适用于游记、参观访问记、写活动的文章,应用范围较窄,但具有方便、快捷的优点。

  (七)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给课文分段。

  1、分段的方法步骤:

  (1)通读全文,理解课文内容,确定分段依据。

  (2)细读每个自然段,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看课文有没有可帮助我们给课文分段的标志。

  (3)精读全文,按照分段的依据,正确标出段落的起止。

  2、分段的依据:

  (1)按时间顺序分段。

  (2)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

  (3)按空间不同位置分段。

  (4)按不同内容分段。

  (5)按组织材料的逻辑关系分段。

  ①总分式(包括总—分段式;总—分—总段式;分—总段式)

  ②顺承段式

  ③并列段式

  ④因果段式

  ⑤转折段式

  ⑥递进段式

  ⑦点面段式(先概括后具体的段式)

  3、分段的标志:

  (1)以时间词语为分段标志。

  (2)以地点词语为分段标志。

  (3)以总起、总结的句段为分段标志。

  (4)以过渡句、段为分段标志。

  教师要依据课文特点适时地教给学生的分段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段能力,不要急于求成。学生要善于抓住课文的特点,找准分段的依据和标志快速准确地给课文分段,在练*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分段能力。

  (八)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组词。

  堤( )阁( )漆( )昆( )殿( )爽( )

  提( )各( )膝( )混( )臀( )大( )

  栽( )堂( )廊( )

  裁( )党( )郎( )

  载( )赏( )朗( )

  3、练*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4、思考课后思考·练*中的1、2、3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图文对照,学*课文一至三段和第五段,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这几处景观的景色特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会解答课后思考·练*中的第1、2、3题中的有关问题。

  (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背课文第2、4两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具体的。

  三、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内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讲读第1、6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提问:

  (1)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2)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

  你们想去颐和园吗?(想。)那好,就让我们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游览一下颐和园的美景吧!

  (二)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三)讲读,学*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1)作者是怎样来到长廊的?(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说明长廊的位置:离大门不远。)

  (2)长廊的特点是什么?(长,“一眼望不到头”。)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的?(作者是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说明长廊的长的。“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3)作者是怎样把长廊这处景观写具体的?(分层次写具体。重点段分层,这是把文章写具体的常用方法。)

  2、按照提示给第二段分层。

  (1)分层的提示是:

  从整体上和外部介绍长廊;从内部介绍长廊;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

  (2)分层的结果:

  第一层是第1、2句;第二层是第3句;第三层是第4、5句。

  3、逐层学*:(重点学*第二层)

  (1)学*第一层:从整体和外部介绍长廊。长廊的外部:绿的柱子,红漆的栏杆。

  (2)学*第二层:长廊内部: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且内容各不相同。读句子;提问: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3)学*第三层:长廊两旁:风景宜人。“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句说明了什么?(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

  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4、练*有感情地朗读。

  怎样朗读这段才能把长廊的美读出来呢?

  (1)教师在语气、语句轻重音、停顿等方面指导学生朗读。

  (2)教师范读,学生模仿。

  (3)学生练*有感情地朗读。

  (4)指名朗读或齐读。

  注意:学生读的形式要丰富一些;不要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俗话说“熟读成诵”,在熟读的基础上练*背诵此段。

  5、完成课后思考·练*第1题中的第(1)小题。说出颐和园的长廊是什么样的?

  (1)明确要求:先说出长廊的整体特点“长”;再分层说出长廊的外部、内部和两旁各是什么样的,并以长廊的内部为主。

  (2)学生练*。

  (3)指名回答。

  (四)讲读,学*第三段。

  指名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第3、4两个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

  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

  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

  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读书。让学生从书中去寻找答案,组织好语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多读、多说,以便形成能力。

  2、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

  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黄色、绿的琉璃瓦屋顶;朱红的宫墙,组成了一幅古色古香的风景画。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3、练*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试背第4自然段。

  (五)完成课后思考·练*第1题中的第(2)小题:登上万寿山,呈现在作者眼前的是怎样的景色?

  1、提示说明:作者的观察点是固定的,在万寿山上,地点没有发生变化,但是作者的观察视角(方向)发生了变化,看到的景物、景色也就不同了。这与整篇课文“移步换景”的特点是有所不同的。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善于发现这些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部分。让学生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通过对比,在这种比较中更好地来学*,提高学*能力。

  这个自然段(第4自然段)是按照方向变化的顺序来写的,学生可以按照书上的方向顺序来说,也可以变化一下方向顺序来说。

  2、学生练*。

  3、指名回答。

  (六)完成课后思考·练*第3题中的第(2)小题。

  1、出示这段话,说句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2、说说这段话是抓住什么来描写景物的?

  3、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订正,归纳总结:

  这段话是抓住了昆明湖“*静”的特点来描写的。描写得很具体、形象。“昆明湖漆氽得像一面镜子”,这个比喻句写出了昆明湖水面*静、水波不兴的特点。“绿得像一块碧玉”写出了湖水晶莹透亮如碧玉一般的特点。湖水非常绿,也说明昆明湖湖水的水质好。”“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说明湖面非常*静。“滑”字与上面的“镜子”一词相得益彰。这是以动的画面反衬出昆明湖的静。这段文字的形象性很强,闭上眼睛,想一想,在头脑中就能浮现出昆明湖*静的美,给人以一种安逸、舒适的感觉。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要边读边想象,想象出昆明湖*静的美来。

  (七)学生对课文第二、三段这部分内容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研究解答。

  (八)作业。

  1、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2、思考课后思考·练*中还没有讲的问题。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图文对照,学*课文第四段,了解颐和园里昆明湖及十七孔桥的景物特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会解答课后思考·练*中第1、3题中的有关问题。

  (三)指导用“耸立”和“隐隐约约”两个词语造句。

  (三)检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具体的。

  三、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内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过程

  (一)齐读全文。昨天我们领略了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的美景,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昆明湖和十七孔桥的美景。

  (二)学*课文第四段。

  1、指名朗读第四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2)十七孔桥是怎样的?(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

  (3)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这说明了什么?(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2、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教师在范读时,要通过表情语气的变化,感情的处理来加以体现。

  (2)学生模仿练*。

  (3)指名朗读、齐读。

  3、完成课后思考·练*第3题中的第(3)小题。

  (1)出示句子,读句子。

  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

  (2)说说这个句子是抓住什么来描写景物的?(这段话抓住了景物“多”的特点来写具体的。首先是十七孔桥的桥洞多有17个;其次是桥栏杆上的石柱多有上百根;第三是柱子上雕刻的小石狮子多。)

  (三)指导用“耸立、隐隐约约”两个词语造句。

  1、找出词语在课文中的位置,读其所在的句子,明确课文是怎样运用的。

  2、弄懂词义:

  耸立:高高地直立。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3、明确词语的使用范围。思考:词语经常在哪些方面?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可以和什么词语搭配合理使用?

  4、学生能按指定的句式练*。(或者不给出固定的句式。)

  例:________耸立在________。________隐隐约约可以看见远处的________。

  5、造出的句子要丰满,可以填加一些修饰性成分。做到语法完整和语意完整。

  例:我站在高高的山顶上,眺望远处的高楼大厦,因为有雾,所以只能隐隐约约地看到一个大概的轮廓。

  6、读一读句子,检查一下有无写错的字;用错的标志;句子是否通顺、完整;能否使人明白;是否合情合理。

  (四)默读课文,体会游记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

  1、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游览顺序、观察顺序、方位变化顺序、季节变化顺序。)

  2、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游览顺序。

  3、抓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具体。

  4、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五)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六)检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七)作业。

  1、熟读课文。

  2、预*第下一课。

《颐和园》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能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练*给课文分段。

  3、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2个词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按照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教学难点借助课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二)学会本课14个生字和12个新词。

  (三)练*按作者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难点

  (一)学会本课14个生字和12个新词。

  (二)练*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教师板书课题)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著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二)出示幻灯片,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有条件的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颐和园的风景教学录相片。或出示一组有关颐和园名胜风光图片。)

  (三)学生轻声读课文,用笔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划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四)学*生字新词。

  1、学*生字:

  识字教学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会给生字组词。

  (1)利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用声韵两拼法和三拼连续法读准字音。重点指导“栽、爽、葱、朱、赏”的读音。

  (2)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

  ①用拆合法记“殿、昆、爽、葱、郁、堤、雕”的字形。例如“殿”字。我们把它拆成三个部分,左上角是尸体的“尸”;左下角是个“共”字;右边是没有的“没”的右半边“殳”;再把这三个部分正确地组合在一起就是“殿”字。

  ②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记忆“阁、煌、廊、葱”的字形。“阁”属于外形内声类,“门”形旁表意;“各”声旁表音。“煌”属于左形右声类,左边“火”形旁表意,右边“皇”表声。“葱”属于声占一部类,“匆”表声只*间一部分。“廊”属于外形内声类。

  讲解:声旁和形旁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有的形旁能大致表示出属于哪一类的;有的就不能明确地表示出来。有的声旁能表音,有的就不能准确地表示读音。如:“恍、晃”两个字就不能念成(gu1ng)。因此,学生在遇到形声字时不要“念半边”,要正确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

  ③用比较法(根据生字字形上的特点,找出一些与生字字形相*的字,形*字之间区别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记住生字的字形)记忆“栽、雕、赏”的字形。栽——裁——载;赏——党——堂;雕——准——谁——淮。

  ④用数笔画的方法记忆:“漆、朱”的字形。

  ⑤突出强调“殿、廊、葱、爽、漆”的字形。“殿”字的左下角是个“共”字;“廊”字“广”的里面是“郎”字,右边是“阝”不要写成“卩”;“葱”字中间部分是“匆”字不要少写一点写成“勿”;“爽”字的写法,笔顺应是“”要把字写美观;“漆”的右下角是“”不要写成“氽”。

  记忆字形时,不一定就是一个生字就用一种方法,有时可以几种方法并用。比如“雕”字,我们可以用形*字区别对比的比较法来记字形;也可以用拆合法来记,把“雕”字拆成左右两部分左边是“周”,右边是“隹”(zhu9)。学生要能够根据汉字特点灵活选择记忆字形的方法。

  (3)借助字典理解字义、词义;查字典也可以帮助学生识字。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查字典使用工具书的这种能力。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将终生受益。

  2、解释下列词语:

  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姿态不一:样子各不相同。

  琉璃瓦:内层有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多用来铺宫殿或庙宇的屋顶。

  横槛:本课指横嵌的长方形栏板。

  宫殿:帝王居住的高大华丽的房屋。

  远眺:往远处看。

  画舫: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葱郁:青翠茂密。

  介绍几种常用的解词方法:

  1)、直观、演示法。表示事物名称的名词,而又是学生没有掌握的,可以用实物、标本、图片、幻灯等,让学生直接看到词所表示的具体事物形象,以获得清晰的印象。例如“琉璃瓦、横槛、画舫”这三个词语,教师就可以出示幻灯或图片指给学生看,会收到较好的效果。“远眺”一词,教师可以让学生实际去做,以理解词义。

  2)、形象描绘法。有些形容词的词义可以用语言描绘形容词所表示的情境,启发学生想象,以达到理解。例如:“金碧辉煌”、“葱郁”这两个词语就可以用形象描绘法来解释。

  3)、讲解词素法。有些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词素组成的,讲清学生不理解的词素,把各个词素的意思合在一起加工整理一下,学生就能理解词语的意思了。例如:“姿态不一”、“神清气爽”就可以用这种方法。

  4)、举例说明法。

  5)、和同义词、反义词比较法。

  6)、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7)、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以上是常用的几种方法,讲解一个词时,不一定就用一种方法,有时几种方法并用,会更便于学生准确地掌握词义。

  3、读读写写下列词语。

  宫殿 堤岸 掩映 雕刻 长廊 葱郁 杨柳 耸立 金碧辉煌 神清气爽 细细游赏 隐隐约约

  4、听写词语,当堂检查识字效果。

  宫殿 堤岸 雕刻 长廊 葱郁 金碧辉煌 神清气爽 细细游赏

  (五)齐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质疑问难,在教学过程中要解决学生中的疑难问题,做到“讲其所当讲”。

  (六)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1、用自然段归并法给课文分段。

  (1)默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位置相邻的自然段哪些联系比较紧密?(第3、4两个自然段的联系就很紧密。第3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仰望看到的景色;第4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站在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我们可以把第3、第4自然段合并为一段。这种分段方法叫自然段归并法。)

  (2)利用自然段归并法给课文分段,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订正,其分段结果是:一(第1自然段);二(第2自然段);三(第3、4自然段);四(第5自然段);五(第6自然段)。

  2、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1)默读课文,看作者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

  (2)看书上的插图或出示风光图片从感性上领略颐和园几处景观的美景。

  (3)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

  ①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读句子,体会这些句子在课文中的作用:这些句子都是过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些句子清楚地交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这些句子可以帮助我们给课文分段。游记这类文章的特点是“移步换景”,一般是一处景观为一段。

  (4)划分段落,标出起止。分段结果:同上。

  3、两种分段方法进行比较:

  自然段归并法适用于任何一篇课文,应用范围广,在理解了各个自然段的内容的基础上,才能运用自然段归并法比较费时费力;按空间不同位置分段,适用于游记、参观访问记、写活动的文章,应用范围较窄,但具有方便、快捷的优点。

  (七)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给课文分段。

  1、分段的方法步骤:

  (1)通读全文,理解课文内容,确定分段依据。

  (2)细读每个自然段,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看课文有没有可帮助我们给课文分段的标志。

  (3)精读全文,按照分段的依据,正确标出段落的起止。

  2、分段的依据:

  (1)按时间顺序分段。

  (2)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

  (3)按空间不同位置分段。

  (4)按不同内容分段。

  (5)按组织材料的逻辑关系分段。

  ①总分式(包括总—分段式;总—分—总段式;分—总段式)

  ②顺承段式

  ③并列段式

  ④因果段式

  ⑤转折段式

  ⑥递进段式

  ⑦点面段式(先概括后具体的段式)

  3、分段的标志:

  (1)以时间词语为分段标志。

  (2)以地点词语为分段标志。

  (3)以总起、总结的句段为分段标志。

  (4)以过渡句、段为分段标志。

  教师要依据课文特点适时地教给学生的分段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段能力,不要急于求成。学生要善于抓住课文的特点,找准分段的依据和标志快速准确地给课文分段,在练*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分段能力。

  (八)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组词。

  堤(   )阁(   )漆(   )昆(   )殿(   )爽(   )

  提(   )各(   )膝(   )混(   )臀(   )大(   )

  栽(   )堂(   )廊(   )

  裁(   )党(   )郎(   )

  载(   )赏(   )朗(   )

  3、练*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4、思考课后思考·练*中的1、2、3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图文对照,学*课文一至三段和第五段,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这几处景观的景色特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会解答课后思考·练*中的第1、2、3题中的有关问题。

  (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背课文第2、4两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具体的。

  三、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内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讲读第1、6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提问:

  (1)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2)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

  你们想去颐和园吗?(想。)那好,就让我们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游览一下颐和园的美景吧!

  (二)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三)讲读,学*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1)作者是怎样来到长廊的?(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说明长廊的位置:离大门不远。)

  (2)长廊的特点是什么?(长,“一眼望不到头”。)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的?(作者是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说明长廊的长的。“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3)作者是怎样把长廊这处景观写具体的?(分层次写具体。重点段分层,这是把文章写具体的常用方法。)

  2、按照提示给第二段分层。

  (1)分层的提示是:

  从整体上和外部介绍长廊;从内部介绍长廊;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

  (2)分层的结果:

  第一层是第1、2句;第二层是第3句;第三层是第4、5句。

  3、逐层学*:(重点学*第二层)

  (1)学*第一层:从整体和外部介绍长廊。长廊的外部:绿的柱子,红漆的栏杆。

  (2)学*第二层:长廊内部: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且内容各不相同。读句子;提问: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3)学*第三层:长廊两旁:风景宜人。“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句说明了什么?(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

  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4、练*有感情地朗读。

  怎样朗读这段才能把长廊的美读出来呢?

  (1)教师在语气、语句轻重音、停顿等方面指导学生朗读。

  (2)教师范读,学生模仿。

  (3)学生练*有感情地朗读。

  (4)指名朗读或齐读。

  注意:学生读的形式要丰富一些;不要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俗话说“熟读成诵”,在熟读的基础上练*背诵此段。

  5、完成课后思考·练*第1题中的第(1)小题。说出颐和园的长廊是什么样的?

  (1)明确要求:先说出长廊的整体特点“长”;再分层说出长廊的外部、内部和两旁各是什么样的,并以长廊的内部为主。

  (2)学生练*。

  (3)指名回答。

  (四)讲读,学*第三段。

  指名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第3、4两个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

  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

  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

  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读书。让学生从书中去寻找答案,组织好语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多读、多说,以便形成能力。

  2、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

  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黄色、绿的琉璃瓦屋顶;朱红的宫墙,组成了一幅古色古香的风景画。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3、练*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试背第4自然段。

  (五)完成课后思考·练*第1题中的第(2)小题:登上万寿山,呈现在作者眼前的是怎样的景色?

  1、提示说明:作者的观察点是固定的,在万寿山上,地点没有发生变化,但是作者的观察视角(方向)发生了变化,看到的景物、景色也就不同了。这与整篇课文“移步换景”的特点是有所不同的。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善于发现这些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部分。让学生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通过对比,在这种比较中更好地来学*,提高学*能力。

  这个自然段(第4自然段)是按照方向变化的顺序来写的,学生可以按照书上的方向顺序来说,也可以变化一下方向顺序来说。

  2、学生练*。

  3、指名回答。

  (六)完成课后思考·练*第3题中的第(2)小题。

  1、出示这段话,说句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2、说说这段话是抓住什么来描写景物的?

  3、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订正,归纳总结:

  这段话是抓住了昆明湖“*静”的特点来描写的。描写得很具体、形象。“昆明湖漆氽得像一面镜子”,这个比喻句写出了昆明湖水面*静、水波不兴的特点。“绿得像一块碧玉”写出了湖水晶莹透亮如碧玉一般的特点。湖水非常绿,也说明昆明湖湖水的水质好。”“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说明湖面非常*静。“滑”字与上面的“镜子”一词相得益彰。这是以动的画面反衬出昆明湖的静。这段文字的形象性很强,闭上眼睛,想一想,在头脑中就能浮现出昆明湖*静的美,给人以一种安逸、舒适的感觉。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要边读边想象,想象出昆明湖*静的美来。

  (七)学生对课文第二、三段这部分内容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研究解答。

  (八)作业。

  1、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2、思考课后思考·练*中还没有讲的问题。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图文对照,学*课文第四段,了解颐和园里昆明湖及十七孔桥的景物特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会解答课后思考·练*中第1、3题中的有关问题。

  (三)指导用“耸立”和“隐隐约约”两个词语造句。

  (三)检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具体的。

  三、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内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过程

  (一)齐读全文。昨天我们领略了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的美景,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昆明湖和十七孔桥的美景。

  (二)学*课文第四段。

  1、指名朗读第四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2)十七孔桥是怎样的?(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

  (3)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这说明了什么?(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2、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教师在范读时,要通过表情语气的变化,感情的处理来加以体现。

  (2)学生模仿练*。

  (3)指名朗读、齐读。

  3、完成课后思考·练*第3题中的第(3)小题。

  (1)出示句子,读句子。

  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

  (2)说说这个句子是抓住什么来描写景物的?(这段话抓住了景物“多”的特点来写具体的。首先是十七孔桥的桥洞多有17个;其次是桥栏杆上的石柱多有上百根;第三是柱子上雕刻的小石狮子多。)

  (三)指导用“耸立、隐隐约约”两个词语造句。

  1、找出词语在课文中的位置,读其所在的句子,明确课文是怎样运用的。

  2、弄懂词义:

  耸立:高高地直立。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3、明确词语的使用范围。思考:词语经常在哪些方面?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可以和什么词语搭配合理使用?

  4、学生能按指定的句式练*。(或者不给出固定的句式。)

  例:________耸立在________。________隐隐约约可以看见远处的________。

  5、造出的句子要丰满,可以填加一些修饰性成分。做到语法完整和语意完整。

  例:我站在高高的山顶上,眺望远处的高楼大厦,因为有雾,所以只能隐隐约约地看到一个大概的轮廓。

  6、读一读句子,检查一下有无写错的字;用错的标志;句子是否通顺、完整;能否使人明白;是否合情合理。

  (四)默读课文,体会游记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

  1、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游览顺序、观察顺序、方位变化顺序、季节变化顺序。)

  2、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游览顺序。

  3、抓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具体。

  4、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五)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六)检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七)作业。

  1、熟读课文。

  2、预*第下一课。


《颐和园》教学设计 (菁华10篇)(扩展2)

——《颐和园》教学反思 (菁华10篇)

《颐和园》教学反思1

  在《颐和园》一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学生的语文学*活动创设一种接*真实的学*环境,完成对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运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上网搜索查寻颐和园的相关资料,获取大量的信息,扩大知识面,并且向学生推荐了《天河部落》这个教学*台。

  在课后还留下了扩展余地,能有效保持学生的学*兴趣,从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因此,在课文学*结束时,我用激情的语言提醒学生在网上搜索,查找更多的古典建筑艺术,再进行交流,了解*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从这节课中我发现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适时适度,是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的学*、积累与应用。

  计算机网络在改变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悄悄地改变着传统的语文教学,我充分体会到了教师要成为反思性的实践者,今后我要在实际教学中更多更好地引进现代教育技术,通过把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和手段应用于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有机整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丰富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积累。

  实践证明,让学生主动收集信息,能充分地将课本内容、课外知识与现代信息有机融合,扩充个体信息容量,优化课堂教学内容,促进主体充分参与,真正实现学生成为学*主人的教学目标。

  总之,信息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色,创新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展望未来,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信息数量爆炸式地增加,将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学*方式。重视培养学生有效地获取、选择、处理信息的能力,就会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赋予不尽的动力和源泉。

《颐和园》教学反思2

  通过教研组上《颐和园》这一课,我感觉自己在教学中有所进步,有所得益,也引起了许多思考。语文阅读教学重在朗读,在朗读中才能让学生知道北京的颐和园景色优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成功之处】

  一、制作媒体,轻松获取知识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课文介绍的景物较多,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中介绍的颐和园的景点的形象美,让学生在接*仿真情境中学*,在做课前准备时,我搜集了颐和园许多相关资料,如图片、对颐和园的文字介绍等,制作了重点段落的幻灯片,利用超链接,当学生说到哪个景点教师就可以自动的切换到那里,在课堂中我始终围绕着主线:“你喜欢颐和园的哪个景点,说说你喜欢的理由”这个问题,让学生自主学*,充分发挥了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使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融为一体,极大地提高了学*效率。

  二、拓展延伸学*,升华民族情感

  在课后留下了扩展余地,能有效保持学生的学*兴趣,从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因此,在课文学*结束时,我用激情的语言提醒学生到网上去搜索*还有哪些名胜古迹,从国内到国外延伸,去查找更多的古典建筑艺术,再进行交流,这样了解*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另外,本课的写作很有特点,在学生知道本课是按照地点的转移,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顶──昆明湖旁,学*它的写法,尝试着写游学校、游古华园等,结合本单元的作文──写游记,不断地渗透写作思路,提高写作能力。

  【不足之处】

  读的太少,光为了分析课文段落中长廊的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登上万寿山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然而我只抓住了重点语句读,忽视了段落间的读,只是在分析好每段后对文本进行了重组,利用师生合作读来再次进入文本,虽然做到了整体感知到局部重点朗读再到师引读再次整体读,但总的来说还很不到位,离语文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还有一段距离。只因讲得太细,而时间分配不均精读没有时间,只是粗读,今后逐步改正。

《颐和园》教学反思3

  《颐和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读写结合,是学*写作方法,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好教材。

  在反复朗读《颐和园》这篇课文以后,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组织教学才能让学生将感悟课文优美的语言与领悟文章写法有机结合起来。为此,我设定的课时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感受颐和园的美丽,体会作者依照游览顺序,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作中。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激发学生的爱美情趣,同时对学生写景类*作给予启迪。

  围绕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我在设计的教学过程最主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学*方法,即我们经常所说的“授之以渔”。在进行这篇课文备课的时候,我预先有一个设想,将高效课堂的理念贯穿其中,教学时先扶着学生走一程,即由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长廊的'长和美,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然后让学生总结学法,并根据学法分组进行协作学*第三、四、五自然段。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景物的特点,学*作者的写作手法。这样,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在组内老师的帮助与指导下,经过数次打磨,多次修改后的设计流程还是可取的。

  但是,预想与现实往往有很大的差距。教学后,我感到很受挫,课堂上没有好好地带动学生,教学目标的完成也显得很生硬,尤其是在放手让学生自学的之后的汇报过程中,我没能好好驾驭课堂,学生的参与程度还很不够。课后,砂子塘天华的伍老师,我们的语文大组长叶老师,还有我的师傅马老师都给了我很多宝贵的意见,我也仔细反思了整堂课,发现这堂课最主要的失败处有以下几点:

  一、教案设计不够详细。作为刚上讲台的新老师来说,我应该预设课堂上学生的任何可能的回答,并且把过渡语、评价语都要设计详尽,这样在教学中才不会出现冷场的状态。而我只是准备了简案,这也是导致我的课堂与学生距离疏远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将备课工作做得更加细致,慢慢提升自己。

  二、语用设计比较生硬。像这种写景作文,应该是读和悟结合得非常好的,可是在真正教学过程中,我却为了上完内容而上课,追着时间跑,没有好好地处理好读与悟,再悟再读的关系。这样所导致的一个最大的后果就是,学生对文本的感受不到位,感受不到位,那么后面的语用拓展也就脱节了,变成了画蛇添足。

  三、对高效课堂理念的理解有偏差。这节课我预设的小组合作环节本来是想带动全班同学,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可是由于我的设计偏差,反而让一部分同学在汇报环节里无事可做,游离于课堂之外。高效课堂并不是追求简单地小组合作的形式,而是要把自主、合作、探究学*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四、教学评价语言生硬,语调缺乏抑扬顿挫之感。这样导致师生之间的距离很遥远,也没能将学生带入到课文情境中。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更加注重这一方面的积累。

  发现问题并不可怕,而是要积极改进,提升自己。一节课下来,留给我的是太多的思考,我愿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在师傅们的帮助下,不断探索,不断改进。

《颐和园》教学反思4

  《颐和园》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优美生动,具体形象,处处都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二写万寿山的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因此,我们确定了教学这篇课文的目标:

  1、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学*抓住移步换景的特点概括游记类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我要品读课文,学*作者运用“三点成像”来把景物写具体的方法。

  3、我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还能读出对颐和园的赞美和喜爱之情,读出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

  我和几位语文组的老师经过了认真的研究后发现,在第一课时的重点就是读文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学内容略显少了一些,正好我们学校有60分钟的大课,我们最后决定修改原教学设计,把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合二为一,上成60分钟的大课。从教学效果和课堂反应上来看,还是不错的,孩子们既学会了概括写景类文章主要内容的办法,又了解了作者运用三点成像”来把景物写具体的方法,还通过朗读表达了对颐和园的向往和赞美之情。现对这节课做如下反思:

  一、课堂气氛活跃自然

  这节课,我没有一丝的要求学生达到什么样的程度的限制,这样就能让学生大胆的读书,大胆的说感受,真实的汇报体会,说出想法,所以同学们能在合作学*时大声讨论,在集体汇报时主动质疑,这是这节课我和同学们的共同收获。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拓展学生想象思维

  教学时,我首先以课件引导,让学生沉浸在颐和园的美景中,在让他们读课文,这就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为课文的进一步学*打下基础。这样让他们初步感知颐和园的美,逼真的画面使学生们兴趣大增。因此,欣赏完后,学生无拘无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也大大地激发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学生通过朗读全文来初步感知颐和园的美丽。

  三、关注了语文素养的提升,注重了语文知识的传授

  曾几何时,许多语文老师在语文课上总是过分的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往往把一节语文课上成思品课。我在这节课上,关注了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并且传授给孩子们具体的语文知识:一、概括写景类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游览顺序+游览地+总体印象),二、移步换景(这种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不同,不断展现新的景物画面的方法叫移步换景。)三、“三点成像”:运用三种观察方法抓取的三个点:从外面看(整体)写了长廊的长 ,从里面看(局部)写了长廊的画,边走边看(环境)写了长廊的花。长廊的美就像一幅画一样呈现在我们面前。这种从三个方面或者三个特点来把一个景点写具体方法叫“三点成像”。

  四、努力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

  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让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获,通过小组自学、探究、合作学*,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交流讨论,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在多种观点的碰撞与交流的体验中,获得了阅读的乐趣,使语文课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课堂上,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不仅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内容,还使学生领悟文本的语言艺术和表达方法,同时还让学生懂得怎样运用这些方法去写作,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不足之处:

  虽然这节课能让大多数孩子学到不少知识,但是对于学困生容量有些大,接受起来稍显困难。

  多媒体的课件限制了学生对本的真实把握,有的学生的思维备限制在了图画内容上。

  我的.准备还不是很充分,有的地方引导的生硬,课堂驾驭能力还有待提高。

  总之,这节课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兴许以后可以提高大课时的学*效率。教学的创造空间是不可估量的。我们需要不断努力,不断进取,以切实有效的方式引领孩子们在语言世界里主动探究、发现,并为他们的潜能的发挥创造机会,使学生的生命之河跃起灿烂而美丽的浪花。

《颐和园》教学反思5

  本文描绘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观,课文最大的特点就是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园中美景。之前孩子们接触过的课文,多半分为三种写作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事情发展顺序,而游览顺序是第一次接触。所以当我提出“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进行描写”时,孩子们大多回答的是空间顺序。于是,我便向孩子们讲解空间顺序与游览顺序有哪些区别:游览顺序和空间方位顺序都是文章的表达顺序,但是它们是有区别的。参观、游览顺序也称移步换景或地点转换顺序。

  它以游踪为线索,游到哪里写到哪里,比如我们曾经写过的*作——《曹禺公园一日游》,同学们就是由曹禺公园的大门开始,一个一个地变换景点,对曹禺公园进行游览。而空间方位顺序是以某一地、一物为观察点,按照上下、左右、前后、远*等,描绘各种事物,构成清晰画面。比如我们同样以曹禺公园为背景,不变换地点,单单只写曹禺公园的`那座八角宝塔,同学们就可以按照空间顺序去描写它。另外,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尤其是建筑物,往往用到空间顺序,一般也能从文章中找出标志性的表空间方位的词语。空间顺序又可分为:由上到下、由外到内、从前到后、由中心到四周、从整体到局部、由远及*,也有的以参观者的行踪为顺序。孩子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也对空间顺序和游览顺序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颐和园》教学反思6

  在年级里上完《颐和园》这课,我不禁有许多感慨:我不知道听课的同事们坐在那里是何感觉,但我自己觉得是我在台上讲的大汗淋漓,学生们可能也听的云遮雾涌,在拖堂三分钟之后,我结束了我的课堂,但是课虽然上完了,我的思考却在延续。语文阅读教学重在朗读,在朗读中才能让学生知道北京的颐和园景色优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本堂课中我对朗读环节设计的较多。下面对我这堂课进行一下反思:

  【成功之处】

  一、制作媒体,轻松获得美感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课文介绍的景物较多,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中介绍的颐和园的景点的形象美,让学生在接*仿真情境中学*,在做课前准备时,我搜集了颐和园许多相关资料,如图片、对颐和园的文字介绍等,在学*中依靠这些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很好地感受到了颐和园的美,受到了美的熏陶。

  二、读写结合,注重了写作的指导

  语文最重要的两块即为读与写,学以致用是我最大的心愿。俗话说,他山之石为我所用。在学*课文的过程中,我时刻注重了写作的指导,在学生知道本课是按照地点的转移,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顶──昆明湖旁,以及作者是如何描写长廊的,又是怎样把颐和园的美通过典型的景点突出来的之后,学*它的写法,尝试着写自己游览过的一处景点写一篇游记,这样学为所用,相信在我不断地渗透写作思路的情况下,孩子们的写作能力会有所提高。

  【不足之处】

  一、读的太乱,太过于随意。

  在上课时,我为了分析课文段落中长廊的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的雄伟壮美和排云殿的金碧辉煌,以及昆明湖的静美,只抓住了重点语句读,忽视了段落间的读,而且在读时,由于我并没有设计渲染,所以学生读的有些生涩,好像是为了读书而读书,为了完成任务而读书一样,虽然读的遍数挺多的,但是好像没出来应有的效果——感情渲染没到位,离语文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还有一段距离。况且有的部分又因为讲得太细,而时间分配不均精读没有时间,只是粗读,今后逐步改正。

  二、不懂得取舍。

  记得在去南京学*的时候,赵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一节语文课的目标必须要简练,能一个绝对不能两个。可是我还是没有学会取舍。在一节课上,特别是这样的公开课上,总想把自己想到的自己认为的闪光之处展示给别人看,殊不知这样一来,一节课上要解决的问题就多了,复杂了,这样往往造成时间不够的现象,所以就会有些地方处理的不够透,不够深,所以我觉得自己以后讲课一定要把目标定的简单些,处理透处理实,不为显示而讲课,为了学生而讲课。

  另外,我还是想用窦桂梅老师的话结束我的反思:宁要真实的遗憾,不要虚假的完美。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不可再存“展示”这样的念头,作为一名老师,一定要眼里有学生,不管是常态课还是公开课,都要牢记:我是为我的学生而讲课。

《颐和园》教学反思7

  一、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容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选取本课的主要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二是了解并学*本空间变换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

  二、设计意图

  根据本文的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对新奇的事物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对自己不了解的职业有着极大的兴趣这一特点,我设计了选拔小导游这一情境贯穿全课的始终。并遵循阅读教学的特点,为课堂教学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1、谈话引趣,导入新课:

  新课伊始,教师问:“同学们知道导游这个职业吗?这是干什么的?”在总结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接着说:“今天这节课,老师要选拔非常聪明的小朋友来当小导游,领着大家游览北京美丽的皇家公园──颐和园,大家愿意参加这个选拔赛吗?”在学生兴致高涨纷纷要求参加时,老师及时引入课题:“哇,这么多同学要参加选拔赛,很好,可是,要当一个称职的小导游并不容易,要求大家认真学*第十八课《颐和园》,只有学懂了,才能做个好导游,现在我们就开始学*,老师看哪些同学能做个合格的好导游。” 字串7

  2、初识课文,理清顺序:

  ⑴ 配乐范读,创设情境。

  ⑵ 指名答题。

  ⑶ 分清段落。

  3、再读课文,研读词句:

  通过“导游──介绍景点──研读本段重点词句,特点──导游再次介绍景点──配乐朗诵,升华情感”。这一学*方法来完成课文二、

  三、四自然段的学*,而且学*的过程中二段详细学*,其它几段自由学*。

  4、熟读课文,总结全文:

  在这一环节完成本节课的升华,认识到颐和园的美丽,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本设计运用了看、听、读、比划、说的方法。采用了听录音、看影碟、灯片等教学手段与朗读教学巧妙结合,融为一体,再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把学生带入了一幅山水画卷的优美情境之中。同时,还精心设计了比较训练,指导划重点词句,引导复述课文,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锻炼了学生的理解、阅读、说话等多种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特别是所设计的小导游选拔赛更为全堂课增色不少,竞赛的激烈,情境的优美,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在游览的愉悦中轻松完成了教学任务,锻炼了学生的胆量、竞争意识。整个教学中还运用了变叙教学手法,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三、不足之外

  因为全文比较长,知识点比较多,为了使一堂课充实饱满而又不显得面面到面面松,所以许多的亮点都舍去了。比如说文中的三大景点仅以长廊为例进行了细致全面的讲解和剖析。让学生充分完整的掌握了长廊的特点,领悟到了长廊的美丽。但同时也忽略了万寿山和昆明湖的教学,让学生采用小组全党学*的方法,感觉学生有一些知识理解的不够深刻,时间的匆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总之,这是本人关于阅读教学的一点粗浅的认识和实践,其中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问题,有待各位领导的批评指正。虽然说教学是不完美的艺术,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不断的充实自己使自己的教学少一些缺失,少一些遗憾,为学生多留一些问号、省略号,而不是句号、感叹号。

《颐和园》教学反思8

  我发现自己每次在上课时都是任务很重的,课备得很详细,每个步骤都想得清清楚楚。但我面对的教学对象又是不同的,每次设计的步骤都无法一一实行,一旦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内心就特别沉重,担心教学目标没有落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没学扎实。

  在四⑵班上《颐和园》时,我忽然间有点犯傻,在导入时把学生拉得太快了,一时间居然回不到预设的步骤上来,我意识到自己被教案局限了。其实,课堂上的学*方式是多样,就像一篇散文一样,只要是“形散神聚”就行了,课堂内容的安排也不必面面俱到,灵活的把每个目标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当中去。

  这节课上得很沉闷,下课以后,林小芬跟我说:“老师,班上的纪律一直不大好,但有时候上课太静也不是什么好事哦。”我一听,觉得这句话好值得回味。

  教案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预设,在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不可预料的情况,教师必须根据这些情况进行调整自己的教学,这叫课堂的生成性。好的教师不仅仅是将教案设计得很漂亮,他还会注意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效果。你能不断反思,相信教学效果会不断让你自己和你的学生惊喜的。

《颐和园》教学反思9

  课文所描写的内容因为与学生生活比较遥远,学生不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振,所以在教学上我先播放了颐和园有关的教学视频,先给学生做一个铺垫,在学*课文内容之前对颐和园有个大致的了解。

  我设定的目标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学*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因此在环节设计上,先让学生整体感知颐和园的“大”和“美”,在这样的感受的基础上,再理一理本文的写作顺序,抓住每一自然段的开头一句话,强调按游览顺序写作的方法。在这些的基础上,再突出课文的3、4自然段,也就是课文的重点部分---万寿山部分。在重点部分,又穿插一些课堂中的小练*以及背诵、小练笔,让学生在学中练,在练中巩固。

  像这种写景作文,应该是读和悟结合得非常好的,可是在真正教学过程中,我又犯了老毛病,为了上完内容而上课,追着时间跑,没有好好地处理好读与悟,再悟再读的关系。这样所导致的一个最大的后果就是,学生对昆明湖的静与绿的感受不到位,感受不到位,那么后面的再读再说就一个个地脱节了。直接导致后面的“滑”与“划”的区别与好处也理解不到位。

  而且我总是会忽略了朗读的重要性。不管是公开课还是*时上课,总是匆匆讲完,很少让学生有机会能和文本对话,这是大忌吧。语文本来就是师生对话,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而这点,我做得不够到位。在本课中,讲到昆明湖的静和绿时,真该多给学生点时间,放下教学速度,让他们自己带着理解与体会,边想象画面边读一读这两个句子,感受昆明湖的静和绿。

  还有我的备课似乎总是局限于自己设定的框架里,单一的线条感,学生一没按照这样的顺序出牌,就满盘皆乱,用其他老师的话说,就是喜欢把学生塞进我安排好的步骤中,带着他们往东往西,而不是顺着学生的方向。

  同时,对于一篇课文,似乎大家都只是流于表面,没有很深层次的去挖掘。我自己没有深层次地去挖掘,学生也没有深深地沉浸在其中。自己总是问,为什么现在的学生这么懒,都不动脑筋,我想这和老师也有关系吧。对教材的挖掘不够深刻,对学生内心情感的挖掘不深入,只是浅浅地就满足了。大家也只是交流交流词句的好坏,没有达到真正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交流。

  还有一些就是本文中的一些知识点没有落实,比如说表示移步换景的句子同时也是过渡句,这个没有好好落实,甚至没有提及。同时,课文第4段是按照方位顺序写的,小练笔也是根据方位顺序,可是这两者却没有适当的提及,适当的联系起来,而成了孤零零的两个孤岛,毫无作用可言,甚至学生也根本想不明白,用不起来。

  不得不说的是我的一个不足,教师语言语调上的变化,可能跟我看的视频有关系,视频中那些老师的声音都是温柔可亲的,不自觉的我也变得温柔可亲了。但是整体的基调不能改变我的声音缺乏抑扬顿挫的事实。还记得上次在我们学校比赛的《掌声》,其中第一个老师的语音语调,教态给我印象很深刻,让我非常喜欢。但是师傅们又说上课要有激情,这个激情具体指什么呢?我想应该是一种忘我的状态吧!而不是刻意地表演!

《颐和园》教学反思10

  (一) 词块教学

  每次教课文,我最头痛的是怎么教生字词,每次都是用ppt把字词列出来,再让学生读,这样不仅枯燥,而且有点像走过场,形式化,我觉得效果并不好,。在教《白公鹅》一课时,我尝试根据课文内容,利用课文的词句编成一个简短的文段,文段中包含了要学的生字词。在教学时,把文段呈现出来,先让学生读文段,再重点指导生字词。这种做法,如果操作得好,我觉得挺有意思也有效果的。首先,生字词教学不再孤立,字词有了一定的语境,不再抽象,也不再枯燥,学生读通了句子,也读准了字词。其次,文段内容与课文有联系,也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感知。但要注意的是文段一定要简短,最好生动、有趣。这次教《颐和园》的生字词,我也想不出什么好的教法。刚好张老师向我介绍了“词块教学”,我觉得挺有意思,很想尝试一下。可惜的是当时我没有领悟到位,在教学时犯了一个本末倒置的错误。

  “词块教学”的目标应该还是教生字词,它也可以和课文的内容联系起来。我在教学时,没有意识到我的目标是教生字词,给了学生过多的限制,并且极力把学生引向课文,而忽视了字词教学。如在让学生想象描写景物的词语时,我引导学生逐个进行想象,违背了自由联想的初衷,但学生还是挺乐意去想象的。在列出课文中表示景点的词语让学生去发现时,学生刚说出是表示课文中景点的词语时,我就觉得满意了,没有重视生字词的指导。接下来是“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什么?可以用上述的词语描述”,在这一环节中,其实我也不是很清楚到底希望学生讲些什么,讲到哪个程度上才能达到要求。在提问第一个学生时,她就已经说出了课文主要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然后,我引导她说得具体些,她就说出了一些景点的名称。在提问第二个学生时,我提示说出景点的特点,学生就回答“神清气爽的昆明湖、金碧辉煌的排云殿等”,变成了一些短语的堆砌。因此,由于我的目标不明确,在这个过程中比较零散,没有连城一体。如果我能按照“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主要写了哪些景点——这些景点有什么特点”,把三个层次串连起来,可能效果会更好。

  (二) 小组合作学*

  这次的小组合作的初衷是非常好的,我定了比较明确的学*任务,但在操作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问题。

  在小组合作画旅游路线时,学生的表现还令我满意。但后来听课的一位实*老师问我:“要不要先帮学生梳理好路线了,在让他们画图?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难。”我一听也有道理,有时候我们把一项任务布置给学生,还要考虑怎样才能让他们更好地完成。

  小组合作的第二项任务是选一处喜欢的景点,围绕发的学*任务单进行学*、交流。在合作前,我一下子把学*任务和汇报方式都布置给学生,使得很多小组都忽略了学*任务,光顾着汇报方式,我应该把这两项内容分开呈现。记得在教学《巨人的花园》时,我也犯过同样的错误,在要求学生读课文的同时出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支架,结果学生光顾着概括主要内容而忽略了读课文。同时在汇报的过程中,我也没能坚持引导学生围绕学*任务这个中心进行汇报。如在第一小组汇报是,我有意识强调了学*任务,第二个小组汇报时就提到了学*任务,但是把描写方法说错了,如果当时我能够说:“虽然他们小组讲错了学*方法,但他们能够围绕学*任务进行学*,做得很好。”这样,接下来的小组也会重视围绕学*任务进行汇报。但从第三个小组汇报时,我自己也淡化了学*任务的要求,导致了学生的汇报没有明确的目标,也就是说小组内的学*任务没有完成。

  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景点用喜欢的方式汇报出现的问题是万一学生都喜欢同一个景点同一种汇报方式时怎么办?这次的小组合作学*就遇上了这个问题。学生们都喜欢长廊和十七孔桥,都喜欢用表演的方式汇报。但是我没能灵活应变,导致了整篇课文的学*任务没能完成。其实有几种应变的方法:一是合作前了解学生的选择并进行引导;二是合作过程中老师引讲学生没有选到的内容或者在前面的学*的基础上让小组再挑战新的内容。由此可见,教学预设和教学应变十分重要。同时,我没有把学*任务的内容相应地板书,也导致了学*任务的不明显化,这也是一个失误。

  这一次课又留下了很多的遗憾,但我也收获了很多。总的来说,这次课我给了学生学*的空间,他们也很愉快地度过了两节课。下课时,当我看到学生面带微笑地大声说“谢谢老师”时,我从内心感到高兴。

  这一次课我还是存在语言不清晰、不流畅的问题,这个我知道可以改。但关于对学生引得太多的问题,我有意识到,但一直都不是很清楚“我到底引在哪里?怎样才算不引?不引又该怎么办?”记得曾看过一位教数学的师兄的实*结,他也说过他的指导老师说他的教学不是很清晰,他一直都想不明白。后来经过不断的思考,他终于明白了他追求的是数学的广泛联系性,而不是他的指导老师所追求的层次性。也许某一天我也会突然明白我的问题。


《颐和园》教学设计 (菁华10篇)(扩展3)

——《颐和园》的教学反思 (菁华3篇)

《颐和园》的教学反思1

  1、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主张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学*的主人。在《颐和园》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尊重学生,始终让学生处于主体的地位,教师则更多的成了引导者、组织者,成为学生学*的好伙伴,整个教学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始终是*等对话的过程。

  2、创建了和谐的对话场境

  教师角色的转换,使我从课堂的独白者变为学生学*活动的对话者,从传递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的激活者。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学《颐和园》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充分利于我们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优势,在导入新课时,展现了学生在颐和园的照片,教学过程中,好几次播放了颐和园的实景录像,三番四次地把学生带入情境场,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了学生视美、爱美的情感,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欣赏,达到了和谐对话。

  3、培养学生的学*方法

  语文教学,引导学生理解一篇篇课文的内容固然重要,但其并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学*方法,即我们经常所说的授之以渔。在进行这篇课文备课的时候,我预先有一个设想,教学时先扶着学生走一程,即由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长廊的长和美,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而在学*万寿山这部分时,我再放一放手,让学生分组进行协作学*。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这样,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最后在学*昆明湖上的十七孔桥时,让学生自学,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又开始的扶着走,到后来的学生之间学着走,到最后的学生个体独立走,充分体现了教学重在授人以渔,我觉得这是我们教师在教学时,所应该着重体现的。

  4、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颐和园》这篇课文是一篇游览性的课文,不仅文章内容美,而且在写法上也很有特点。教学之前,我就设想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充分记忆课文的内容,练*表达。于是,讲课时,我根据本文的特点及学生喜欢旅游的特点,学*设计了让学生当小导游这一情境。但是由于时间的原因,没有使全部学生融入到导游这个角色中,没有真正走到文本中去。

  5、重视课文表现形式的教学

  自实施新课程以来,很多教师重视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的转变,课堂花样增多了,教学过程变得热闹了,但是一些成功的语文教学经验也被丢弃了。如,读写结合的经验。阅读教学只重内容理解,忽视写法指导的现象还较为严重。针对这种现象,在教学时,我确定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学*本课的写作特点,学*它的写法。如全文的先总述后分述最后总结的写法,以及第二段抓住特点写长廊的写法。我现在的体会是:如果能进行一次小练笔会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写游记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但遗憾的是这次小练笔没有时间进行。

《颐和园》的教学反思2

  教学这一课,我把目标定在学语文,而非简单地学课文;要让学生学会阅读或写游览类文章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通过看图片、视频只是让学生对颐和园的景物有所了解,要关注学生的语文学*,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能够学有所得。我把学生明晰作者游览路线作为教学的突破点,既让学生清晰本文作者游览的路线,又渗透了游记类文章的写法。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游览路线是个难点,老师心里再明白,如果不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学生也可能糊里糊涂。

  为了突破这个难点,课堂上,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并关注学生学*的:

  1、了解参观颐和园的总的游览顺序

  我先让学生了解作者参观颐和园整体的游览顺序。在第一课时,我就先请学生读书找出四个表示作者游览路线的句子,这四个句子体现游记“移步换景”的写作特点。我让学生找出关键词语,紧抓“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昆明湖”围绕这四个句子标出游览路线,直观而又生动形象地展现作者的游览顺序。并渗透作者突出抓住重点景点写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句子中表示动作的“进了、走完、登上、下来”等词语的用法,从中渗透游记的写作方法,让学生明白,这么多的景点,要抓重点来写,写的时候注意运用合适的动词就能清晰地交代游览顺序。

  2、抓住参观长廊的游览顺序

  在接下来学*长廊一段时,我先是引导学生学*,感受长廊的长和美,学生在深入感受的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在这一段学生从看似没有顺序的长廊的描写中找到游览顺序,这样能够学生渗透一种理念,只要是写游览类的文章,其实都是有参观顺序的,只有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观察,才能将景物的特点有条理地展现给大家,课下的调查询问证明,学生的确在本课的学*后对长廊的参观有了更清晰地认识,学生也表示,如果参观长廊,也学*作者的方法,按照一定的顺序去参观。

  3、发挥表格清晰明了的作用。

  对于万寿山一大段的学*,作者观察的方向较多,观察到的景点也较多,当然对于景点的特点的展现也较多,如果牵着学生去学*的话,不但学生感到枯燥,同时学生也会被搞糊涂,因此,我通过设计表格的方法,让学生来学*,这样充分发挥了表格一目了然的特点,更能关注学生的实质性的学*。我先是引导学生学*作者在万寿山脚下观察到的景点,学生一步步清晰了作者的观察,和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接下来,我让学生根据表格自学登上万寿山后的观察顺序、景点、特点以及写作方法。学生在学*中也许会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毕竟,学生对登上万寿山的游览顺序已一清二楚,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关注到作者抓住重要景点描写、运用恰当的语言文字、比喻的手法来突出景点的特点的写作方法,继而让学生明晰在自己写景时,也能从不同的方位进行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并学*作者描写的方法。

  4、借助课文,学*运用。

  为了更加深学生对本课的所学游览顺序方法的掌握,课上又设计了片断练*,尤其是让学生能灵活运用,学生可分从学校南门和北门来观察,结合学生的特点不求深、不求精,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在片段交流的时候,以鼓励为主给学生树立信心,让他们能学以致用。

  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1、在课堂上,没有很好地利用学生的课堂生成问题,比如,课堂上我只顾教案的完成,没有真正让学生学*昆明湖的部分,有走过场的嫌疑。

  2、对于设计的“表格”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好,下一步要结合指导学生进一步发挥表格指导学生学*的作用。

  3、针对片段练*,由于时间不够,最后处理的有些草率,应该让片段练*得到真正的练*,要进一步交流、指导,不能为写而写,要真正让学生掌握写移步换景的方法。

《颐和园》的教学反思3

  通过教研组上《颐和园》这一课,我感觉自己在教学中有所进步,有所得益,也引起了许多思考。语文阅读教学重在朗读,在朗读中才能让学生知道北京的颐和园景色优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成功之处】

  一、制作媒体,轻松获取知识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课文介绍的景物较多,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中介绍的颐和园的景点的形象美,让学生在接*仿真情境中学*,在做课前准备时,我搜集了颐和园许多相关资料,如图片、对颐和园的文字介绍等,制作了重点段落的幻灯片,利用超链接,当学生说到哪个景点教师就可以自动的切换到那里,在课堂中我始终围绕着主线:“你喜欢颐和园的哪个景点,说说你喜欢的理由”这个问题,让学生自主学*,充分发挥了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使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融为一体,极大地提高了学*效率。

  二、拓展延伸学*,升华民族情感

  在课后留下了扩展余地,能有效保持学生的学*兴趣,从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因此,在课文学*结束时,我用激情的语言提醒学生到网上去搜索*还有哪些名胜古迹,从国内到国外延伸,去查找更多的古典建筑艺术,再进行交流,这样了解*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另外,本课的写作很有特点,在学生知道本课是按照地点的转移,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顶──昆明湖旁,学*它的写法,尝试着写游学校、游古华园等,结合本单元的作文──写游记,不断地渗透写作思路,提高写作能力。

  【不足之处】

  读的太少,光为了分析课文段落中长廊的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登上万寿山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然而我只抓住了重点语句读,忽视了段落间的读,只是在分析好每段后对文本进行了重组,利用师生合作读来再次进入文本,虽然做到了整体感知到局部重点朗读再到师引读再次整体读,但总的来说还很不到位,离语文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还有一段距离。只因讲得太细,而时间分配不均精读没有时间,只是粗读,今后逐步改正。


《颐和园》教学设计 (菁华10篇)(扩展4)

——《颐和园》教学反思 (菁华5篇)

《颐和园》教学反思1

  三十五分钟的课堂很快就结束了,我还久久沉浸在这堂课的教学里。早在十多年前,曾经去过颐和园,但是没有太深的感受,当抽到这堂课,我反复阅读教材,查找资料的时候,才发觉颐和园居然是那样美,课文的语言是那么准确和生动。每读一次,总会有新的感受。我开始喜欢上这篇文章,每一处景点开始细细推敲。从整篇课文来看,《颐和园》篇幅较长,许多语句描写优美。如何做到长文短教,必须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力争做到以学定教。课文分别从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三处景点介绍颐和园的美景,学生对这三部分都很感兴趣。在教学中,我就依据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决定顺学而导,让学生去自读自悟课文优美的语言以及每处景点的独特之处。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一、 抓住景点特点 与生以读促悟

  通过深入研读教材以及向老教师的学*,我发现本节课不但文字特别优美,而且条理非常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仅仅三十五分钟的课堂,究竟怎样取舍呢?我们决定抓住每处景点的特点,通过老师的点拨,艺术的导学,让学生自己感受每处景点的不同,再去深入朗读。比如学*“长廊”一段,我首先抓住“长、美”的特点让学生反复读谈感受,然后创设情境,假如你就站在这长廊之上,微风轻轻出来,你有什么感受?学生一下子就找到“神清气爽”这个词,然后再带着这种感觉去读,长廊的长和美尽现眼前。学生自主感受,自读自悟,以读促情,用情促读。另外这里还体现出了三年级段的训练。

  二、 鼓励质疑问难 协生深入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和不同的学*需求,学生必然对三个不同景点中的某一处特别感兴趣,因而,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自由选择学*内容。教学中明确提出全员参与,共同研究,力求达到学*成果最优化。其中老师不是学*的.主宰,而是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老师只是提供相关的资料,成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参与者。本节课中,我没有包办代替,让学生质疑问难,进行合作探究。在本节课中主要体现在两个地方。其一,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既说明了发现疑问的重要性,也鼓励人们质疑问难。在处理字词的环节中,我发现有难读的词语,也有难以理解的词语。备课时我就充分备学生,想到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哪些词语不明白,随机处理,有的配以图片说明,有的用文字自己做好注释。学生难理解的,也先让其他同学谈词义,自*放给学生,一切以学生认知为基准。其二,在朗读感悟昆明湖一段处,有一个难点,就是体会游船、画舫从湖面慢慢“滑”过的“滑”字用的恰到好处。怎样才能水到渠成呢?我设计了几种方法。最后的课堂上,由学生体会静字入手,哪里还能感受到湖水“静“,由此找到第二句话,随后结合学生认知规律,说到*时划船用的“划”字,二者是否可以换一换,为什么?然后让同桌合作探究,议一议,由后半句“几乎不留一点痕迹”体会出“滑”字的匠心独运、韵味无穷。

  三、 合理拓展想象 促生别样“练笔”

  备课的时候,我特地找了很多颐和园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以及视频资料来看、反复读,品味。在处理十七孔桥一段时,原本想找一些桥上狮子的图片来看,却发现还没有想象中的姿态那么多。于是课堂上,先让学生找到“姿态不一”这个词。然后拓展想象,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那么你想象会有什么姿态?在表达的时候,通过教师巧妙地一引:这么多的狮子,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既锻炼了孩子的说话能力,又拓展了孩子们的思维空间,同时也十七孔桥的狮子也给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由于受到时间的限制,本节课刚抽到后,试讲了两次,其余时间都是在反复研读教材,修改教案。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也找到了不足之处。课堂上讲到万寿山那一段时,孩子们从图中找排云殿的位置迟迟没有找对,又读过以后,仍然比较模糊。我想如果这堂课再重新上的话,在这个地方,我会从观看排云殿的位置入手,因为是从山下看山上,所以葱郁的树丛掩映住了排云殿。如果站在佛香阁往下望,相信会看的很清楚。这样来进行导学会更好。

  紧张的课堂教学结束了,颐和园似乎已经学完了,我却感觉意犹未尽,真想再去颐和园里亲自去体验一下,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去走一遭,相信会别有一番滋味!

《颐和园》教学反思2

  作为我校语文组合作教学整体构建的实验课,我讲授了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颐和园》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课后结合董主任的讲评,反思如下:

  一、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的学*,欣赏颐和园的美,感受颐和园的美,培养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探究*的“世界遗产”的兴趣。与此同时学会默读课文,学*遣词造句的准确,体会语句的具体形象,领悟课文的写作顺序,学*并体会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同时我又抓住“仰望——俯视——东眺”这一写作顺序,使学生对于这一部分的写作顺序思路清晰。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根据合作教学整体构建的教学模式,这节课分为五个教学环节:

  1、明确目标,导入新课;

  2、初读课文,整体扫描;

  3、自学合作,层层推进;

  4、总结全文,激**感;

  5、交流资料,拓展延伸。

  在这一课时中我首先安排了出示本单元知识树,让学生明确本单元的学*目标。再展示本课的知识树,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内容。然后由复*导入,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出示自学提纲一,在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再出示自学提纲二,指导学生用读一读、议一议的方法分组进行自主、合作学*。在分组自学过程中,分别出示相应的自学提纲引领学*。细读课文时,注重引导学生领悟语句,品味语言美。本文用词准确,语句优美,从重点词句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体会到,长廊、佛香阁、昆明湖等景物的特点不同,作者描写的方法也不同。教学过程中安排的两个拓展练*,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描写顺序,激发学生无尽的想象力,积累优美词语。在教师总结全文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次感知文章的优美语言与写作顺序时,运用配乐朗读的形式,读出欣赏、赞美、陶醉的情调,形成情感共鸣。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比较符合整体构建所提倡的整体性原则。

  不足之处是对于本节课知识树的展示仅限于初读课文后的整体感知,而不是课上根据学生对文本的层层理解动态生成的。

  三、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让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获,通过小组自学、探究、合作学*,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交流讨论,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在多种观点的碰撞与交流的体验中,获得了阅读的乐趣,使语文课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课堂上,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不仅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内容,还使学生领悟文本的语言艺术和表达方法,同时还让学生懂得怎样运用这些方法去写作,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一节课下来,留给自己的是太多的思考,我愿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在专家的引领下,在同行的帮助下,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不断创新。

《颐和园》教学反思3

  这一周,明丽姐出门了。我要独自代领着孩子们,还是有一点点紧张的……但是,硬着头皮上吧~今天,我开始这周的第一节课,讲了《颐和园》。结合本单元*作,写导游词。我今天课上主要带领孩子们去弄清了游览顺序。这样对于日后理解写景和*作有帮助。对于这节课,我有如下反思:

  1.用游览顺序一步步代领孩子去学*游记,让孩子们知道了游览的读法,思法。

  2.在讲课中,板书清晰,使课后*题处理时没有难度。这是我进步的点。

  3.详略得当,我的讲课有详略,这样推倒写作方法,总分总时,不费力气。

  4.时间不合理,差了5分钟,没有处理好,没有强调出写景的主要写作方法。我会在语文园地时,集中处理,千万不能忘!

  总得来说我还是比较满意这节课,我也通过反思,体会到了成长,加油加油!

《颐和园》教学反思4

  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综合处理语言、文字、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和声音的能力,拥有极强的表现力和较好的受控性、交互性,经过完整演示、形成合理教学结构的过程。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中来。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使多媒体计算机的视听功能全部展现出来,它以全方位、整体化的方式把语文信息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借助多媒体,多场景多角度地向学生展示颐和园的迷人风光,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和作者一起去欣赏美丽的风光。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播音员的配文讲解,学生的兴趣油然而生。二、有利于学生自主学*

  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环境中,学生可以*等地共有、共享学*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基础、学*兴趣来选择学*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根据提纲预*课文,查阅资料,与同学们交流,学生利用网络收集资料的过程就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扩展。

  信息技术使课堂教学声情并茂、化难为易,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认识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学生在最佳的学*条件下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有效的学*,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最大发展,学生学*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达到优化组合,个别化和大面积施教的统一得到实现!

《颐和园》教学反思5

  《颐和园》这篇课文,展现的是颐和园的美景,按照很清晰的游览顺序进行描写,让人读来琅琅上口,又美不胜收。颐和园不单纯的是个美丽的公园,它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深厚的底蕴,它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也是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之一的。

  从课文来讲,学生能够把握这种移步换景的写法,感受其中对景物描写的优美语句,能够在写作中恰当运用,就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若真能从深层次上去把握历史文化、中华文明的话,那也是一种情感的教育,也让我们的学生更加慨叹我们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

  我在讲述这篇课文时,先处理好字词和难懂的解释,然后让学生对课文进行通读,要求读通顺,读准确。在读中感悟是一种很好地语文教学方式,我指名让学生说他最想要去颐和园哪个景点拍照留念,当他说出来后,就让所有的同学站起来美美地品读这个套餐,学生们都能准确地对文段进行把握。在读完之后,学生们对课文有很多话想表达,他们都会认真地说这一段有哪些地方写得美,美在哪里。

  在讲长廊时,体会横槛上五彩的画,而且是没有一幅画是相同的,提问学生:我的眼中看到的画里面有XXXXXX,大家都发挥想象,有美丽的花草树木、特殊的人物、还有龙的图腾等等,只要他们能说得出名字就好。还有那花香让人神清气爽的,到底有哪些花在风中摇摆呢?同学们都能积极的把熟悉的花说出来。在讲昆明湖的时候,

  感受栏杆上小狮子的不同神态,发挥他们的想象,述说我的眼中看到了XXXXXXXXXX的狮子,说得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在体会写湖水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面碧玉。的句子时,让学生自己感受比喻的贴切,同时学会运用。还有动词滑的`巧妙,感受水的清与静。由此,总结出这个美丽的大公园真的是美得说也说不尽,感受作者移步换景的写法以及总分总的结构安排,从这样的游览顺序清晰的安排文章,角度的不同感受颐和园不同的美景。

  整体而言,我对这堂课还是比较满意,读与说的相互结合,写的点滴辅助,让学生更好地得到锻炼。不过在课堂的细节处理上还是存在些许问题,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学生的能力还没有全面释放,我还是存在干预过多的现象,在以后的教学中,多与其他老师学*讨教,争取有更大的进步。


《颐和园》教学设计 (菁华10篇)(扩展5)

——颐和园教学反思菁选

颐和园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颐和园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颐和园教学反思1

  教学这一课,我把目标定在学语文,而非简单地学课文;要让学生学会阅读或写游览类文章的方法,而不是简单地通过看图片、视频只是让学生对颐和园的景物有所了解,要关注学生的语文学*,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能够学有所得。我把学生明晰作者游览路线作为教学的突破点,既让学生清晰本文作者游览的路线,又渗透了游记类文章的写法。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游览路线是个难点,老师心里再明白,如果不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学生也可能糊里糊涂。

  为了突破这个难点,课堂上,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并关注学生学*的:

  1、了解参观颐和园的总的游览顺序

  我先让学生了解作者参观颐和园整体的游览顺序。在第一课时,我就先请学生读书找出四个表示作者游览路线的句子,这四个句子体现游记“移步换景”的写作特点。我让学生找出关键词语,紧抓“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昆明湖”围绕这四个句子标出游览路线,直观而又生动形象地展现作者的游览顺序。并渗透作者突出抓住重点景点写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句子中表示动作的“进了、走完、登上、下来”等词语的用法,从中渗透游记的写作方法,让学生明白,这么多的景点,要抓重点来写,写的时候注意运用合适的动词就能清晰地交代游览顺序。

  2、抓住参观长廊的游览顺序

  在接下来学*长廊一段时,我先是引导学生学*,感受长廊的长和美,学生在深入感受的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在这一段学生从看似没有顺序的长廊的描写中找到游览顺序,这样能够学生渗透一种理念,只要是写游览类的文章,其实都是有参观顺序的,只有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观察,才能将景物的特点有条理地展现给大家,课下的调查询问证明,学生的确在本课的学*后对长廊的参观有了更清晰地认识,学生也表示,如果参观长廊,也学*作者的方法,按照一定的顺序去参观。

  3、发挥表格清晰明了的作用。

  对于万寿山一大段的学*,作者观察的方向较多,观察到的景点也较多,当然对于景点的特点的展现也较多,如果牵着学生去学*的话,不但学生感到枯燥,同时学生也会被搞糊涂,因此,我通过设计表格的方法,让学生来学*,这样充分发挥了表格一目了然的特点,更能关注学生的实质性的学*。我先是引导学生学*——作者在万寿山脚下观察到的景点,学生一步步清晰了作者的观察,和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接下来,我让学生根据表格自学登上万寿山后的观察顺序、景点、特点以及写作方法。学生在学*中也许会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毕竟,学生对登上万寿山的游览顺序已一清二楚,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关注到作者抓住重要景点描写、运用恰当的语言文字、比喻的手法来突出景点的.特点的写作方法,继而让学生明晰在自己写景时,也能从不同的方位进行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并学*作者描写的方法。

  4、借助课文,学*运用。

  为了更加深学生对本课的所学游览顺序方法的掌握,课上又设计了片断练*,尤其是让学生能灵活运用,学生可分从学校南门和北门来观察,结合学生的特点不求深、不求精,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在片段交流的时候,以鼓励为主给学生树立信心,让他们能学以致用。

  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1、在课堂上,没有很好地利用学生的课堂生成问题,比如,课堂上我只顾教案的完成,没有真正让学生学*昆明湖的部分,有走过场的嫌疑。

  2、对于设计的“表格”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好,下一步要结合指导学生进一步发挥表格指导学生学*的作用。

  3、针对片段练*,由于时间不够,最后处理的有些草率,应该让片段练*得到真正的练*,要进一步交流、指导,不能为写而写,要真正让学生掌握写移步换景的方法。

颐和园教学反思2

  《颐和园》这篇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移步换景,写得很有特色。课文先写长廊的景色。作者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之后抓住每一间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资料介绍,最终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之后写的是万寿山的景色。分别介绍了从脚向上,和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最终写昆明湖的景色。主要介绍了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最终写颐和园处处有美景,看也看不完,开头与结尾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教学后,有以下几点感受:

  1、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主张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学*的主人。在《颐和园》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尊重学生,始终让学生处于主体的地位,教师则更多的成了引导者、组织者,成为学生学*的好伙伴,整个教学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始终是*等对话的过程。

  2、创立了和谐的对话场境

  教师主角的转换,使我从课堂的“独白者”变为学生学*活动的“对话者”,从传递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的“激活者”。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学《颐和园》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充分利于我们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优势,在导入新课时,展现了学生在颐和园的照片,教学过程中,好几次播放了颐和园的实景录像,三番四次地把学生带入“情境场”,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资料的理解,激发了学生视美、爱美的情感,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欣赏,到达了和谐对话。

  3、培养学生的学*方法

  语文教学,引导学生理解一篇篇课文的资料固然重要,但其并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学*方法,即我们经常所说的“授之以渔”。在进行这篇课文备课的时候,我预先有一个设想,教学时先扶着学生走一程,即由教师引导学生体会长廊的长和美,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而在学*万寿山这部分时,我再放一放手,让学生分组进行协作学*。学生经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这样,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一样观点的碰撞与交流,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最终在学*昆明湖上的十七孔桥时,让学生自学,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又开始的扶着走,到之后的学生之间学着走,到最终的学生个体独立走,充分体现了教学重在授人以渔,我觉得这是我们教师在教学时,所应当着重体现的。

  4、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和表达本事

  《颐和园》这篇课文是一篇游览性的.课文,不仅仅文章资料美,并且在写法上也很有特点。教学之前,我就设想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充分记忆课文的资料,练*表达。于是,讲课时,我根据本文的特点及学生喜欢旅游的特点,学*设计了让学生当小导游这一情境。可是由于时间的原因,没有使全部学生融入到导游这个主角中,没有真正走到文本中去。

  5、重视课文表现形式的教学

  自实施新课程以来,很多教师重视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的转变,课堂花样增多了,教学过程变得热闹了,可是一些成功的语文教学经验也被丢弃了。如,读写结合的经验。阅读教学只重资料理解,忽视写法指导的现象还较为严重。针对这种现象,在教学时,我确定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学*本课的写作特点,学*它的写法。如全文的先总述后分述最终总结的写法,以及第二段抓住特点写长廊的写法。我此刻的体会是:如果能进行一次小练笔会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写游记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本事。但遗憾的是这次小练笔没有时间进行。

颐和园教学反思3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移步换景,带领游客一齐游览了美丽的颐和园中和一些景点。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和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为了使学生能清楚明了课文资料,我搜集了关于颐和园的很多图片,使学生借鉴图片来感受颐和园的美景。

  多媒体的利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仅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中来,多场景多角度地向学生展示颐和园的迷人风光,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和作者一齐去欣赏美丽的风光。为了到达这个效果,我课前搜集了很多的图片、视频资料,精心地制作课件,期望能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另外,多媒体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使学生在最佳的学*条件下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和进取性,进行有效地学*。学生的综合本事得到最大发展,学生学*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到达优化组合,个别化合大面积施教的统一得到实现!所以,在学*长廊这个环节,我带领学生一齐学*,期望能够把学*方法交给学生。之后关于“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的学*就完全交给学生,先自我阅读学*,然后小组合作交流学*,最终全班交流汇报。在交流汇报环节中,学生说到那处描述,我会随机地出示相应的图片,展示出相关的句子,让学生对景点有进一步的了解,同时感受到语言文字在表达上的好处,体会到语言的.优美。

  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课文语言优美,应引导学生多读,经过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文章段落中长廊的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登上万寿山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这些都是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细细地品读,加强学生对文章的了解,可是在整节课中,学生读书的机会还是比较的少,异常是由于导入环节用时太长,影响了对句子的品读。

  从整节课来看,我觉得上课自我还是比较的紧张,并且鼓励性的语言较少,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过程安排不是很合理,鼓励性的语言单调,评价语的指导性不强。经过这次讲课,也让我看到了自我课中的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之余,要不断地学*,不断的充实自我,使自我的教学少一些缺失,少一些遗憾,多一些精彩。

颐和园教学反思4

  作为我校语文组合作教学整体构建的实验课,我讲授了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8课《颐和园》第二课时的教学资料,课后结合董主任的讲评,反思如下:

  一、对教学资料的反思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经过具体的语言文字的学*,欣赏颐和园的美,感受颐和园的美,培养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与此同时学会默读课文,学*遣词造句的准确,体会语句的具体形象,领悟课文的写作顺序,学*并体会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同时我又抓住“仰望——俯视——东眺”这一写作顺序,使学生对于这一部分的写作顺序思路清晰。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根据合作教学整体构建的教学模式,这节课分为五个教学环节:1、明确目标,导入新课;2、初读课文,整体扫描;3、自学合作,层层推进;4、总结全文,激**感;5、交流资料,拓展延伸。

  在这一课时中我首先安排了出示本单元知识树,让学生明确本单元的学*目标。再展示本课的知识树,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资料。然后由复*导入,让学生回顾课文资料。出示自学提纲一,在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再出示自学提纲二,指导学生用读一读、议一议的方法分组进行自主、合作学*。在分组自学过程中,分别出示相应的自学提纲引领学*。细读课文时,注重引导学生领悟语句,品味语言美。本文用词准确,语句优美,从重点词句资料和表达方式上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体会到,长廊、佛香阁、昆明湖等景物的特点不一样,作者描述的方法也不一样。教学过程中安排的两个拓展练*,旨在帮忙学生理解作者的描述顺序,激发学生无尽的想象力,积累优美词语。在教师总结全文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次感知文章的优美语言与写作顺序时,运用配乐朗读的形式,读出欣赏、赞美、陶醉的情调,构成情感共鸣。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比较贴合整体构建所提倡的整体性原则。

  不足之处是对于本节课知识树的展示仅限于初读课文后的`整体感知,而不是课上根据学生对文本的层层理解动态生成的。

  三、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让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获,经过小组自学、探究、合作学*,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交流讨论,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在多种观点的碰撞与交流的体验中,获得了阅读的乐趣,使语文课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课堂上,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不仅仅引导学生读懂文本资料,还使学生领悟文本的语言艺术和表达方法,同时还让学生懂得怎样运用这些方法去写作,来表达自我的独特感受。

  一节课下来,留给自我的是太多的思考,我愿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在专家的引领下,在同行的帮忙下,不断探索,不断改善,不断创新。

颐和园教学反思5

  《颐和园》是冀教版小学第八册第14课,这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重点段落是二、四自然段,学生不易把握的是介绍的景物较多,比较分散。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较深刻全面的教学中我注意从以下方面进行教学。

  一、朗读入手,整体感知,文美。

  本节课是第二课时,学生在初步了解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摘抄课文中描写颐和园的优美词句,来体会颐和园的美丽。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美情趣。为课文的进一步打下基础。

  二、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全员参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一节课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学生的语文学*活动创设一种接*真实的'学*环境,让学生在接*实际的仿真情境中学*,完成对问题的理解对知识的运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国际互联网,搜索查寻颐和园的相关资料,利用Internet中的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教学信息,扩大学生知识面。学生通过在颐和园的网站上查阅、收集颐和园各景点的相关资料,制作电子简报来理解课文内容。制作前,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把学生分成、万寿山、三大小组。教师教给学生制作简报的方法。各小组根据不同的分工查阅相关景点的资料。活动中,各小组的同学根据自己的任务自主查阅,在网站上复制有典型意义的图片,摘抄描写优美的文字,通过小组内的交流,把收集到的资料整合在一起,共同制作一份电子简报。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电子简报制作好后,通过小组内的解说,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这样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三、加强自主、协作学*,培养学生的学*能力。

  课文第四自然段是重点段落。学*这一段时我让学生按照读、看、讲的学*方法分组进行自主、协作学*。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学生利用互联网、校园网查看相关资料,增加表象积累,这样学生对颐和园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认识,更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说话训练,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通过分小组自主、协作学*,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总之这一节课学生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中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学得轻松而愉快,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颐和园教学反思6

  《颐和园》是单元五的精读课文,这个单元式围绕“世界遗产”来写的,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再现了颐和园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秀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颐和园》这篇课文不仅文字优美,而且结构很清楚,作者的游览顺序显而易见,所以我想通过让学生发现这条游览路线来掌握游记的写作顺序,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学生学*,因此,在教学中我始终都以这个目标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学*文中写作方法。

  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设置了“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几处景点?”这一问题。让生边读边想,初步感知文的写作顺序。然后再引导学生细读课文。为了引导学生*作,我设计了让学生当小导游介绍颐和园,但是课堂效果并不好,原因是学生课前预*不够,对课文内容不是特别熟,准备得不够充分,作为四年级的学生,临时组织驾驭语言的.能力不强,不过,学生的兴趣倒是挺高的,其实以后大胆尝试,不过要在学生对课文内容非常熟练的情况下,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颐和园教学反思7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我的教学目标有三个:

  1、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作者按游览顺序有序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准确生动描写的写作方法。

  3、学*对课文中不理解的语句提出问题,并试着解答。

  从教学目标落实的情况看来,整堂课重视了写作方法的引导,引导学生按游览顺序抓景物特点准确生动的描写,但还是有许多不足之处:

  1、在指导朗读方面,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朗读不充分,在情感渲染、评价上没有指导到位。教师讲的过多,语言不够精炼。

  2、在文本学*板块,让学生读文后说感受,学生谈到颐和园“美丽”,然后学生从文找到能表明心中感受的句子并读一读。借机告诉他们“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然后学生说游览顺序,并读了读作者的游览线路的句子。对于每个景点的.具体描述朗读不够,没能细细品味语言的美。

  3、对课文内容质疑,我的提问是:“你对这个句子有什么疑问吗?”有同学抓了“几乎”这个词语,但没有同学提到“滑”。我是不是可以在提问引导时做适当地调整,如:“观察作者的用字。”我在上课时临时应变能力和引导能力还不强,这也是我需要不断进步的地方。

  4、在教案设计方面,我重点引导学生学了长廊,然后总结了学法。之后放手让学生自己说颐和园别处景点,学*游记写法,然后读写结合。可整节课下来,感觉好似成了*作指导课似的,指导*作方法多,品读课文少,课堂上又用了大量时间让写身边的景点,但写作时抓的点有点多了,觉得孩子们一下子消化不了这么多东西。

  课堂教学还在不断摸索当中,争取每天都有新的收获。

颐和园教学反思8

  今天带领学生一起学*了《颐和园》这一课。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移步换景,带领游客一起游览了美丽的颐和园中和一些景点。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和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赞美之情。

  为了使学生能清楚明了课文内容,我搜集了关于颐和园的大量图片,使学生借鉴图片来感受颐和园的美景。

  多媒体的利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热情,从而自主地参与到学*中来,多场景多角度地向学生展示颐和园的迷人风光,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和作者一起去欣赏美丽的风光。为了达到这个效果,我课前搜集了大量的图片、视频资料,精心地制作课件,希望能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另外,多媒体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使学生在最佳的学*条件下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行有效地学*。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最大发展,学生学*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达到优化组合,个别化合大面积施教的统一得到实现!因此,在学*长廊这个环节,我带领学生一起学*,希望能够把学*方法交给学生。之后关于“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的学*就完全交给学生,先自己阅读学*,然后小组合作交流学*,最后全班交流汇报。在交流汇报环节中,学生说到那处描写,我会随机地出示相应的图片,展示出相关的句子,让学生对景点有进一步的了解,同时感受到语言文字在表达上的好处,体会到语言的优美。

  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课文语言优美,应引导学生多读,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文章段落中长廊的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登上万寿山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这些都是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细细地品读,加强学生对文章的了解,但是在整节课中,学生读书的机会还是比较的少,特别是由于导入环节用时太长,影响了对句子的品读。

  从整节课来看,我觉得上课自己还是比较的紧张,而且鼓励性的语言较少,课堂气氛不够活跃,过程安排不是很合理,鼓励性的语言单调,评价语的指导性不强。通过这次讲课,也让我看到了自己课中的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之余,要不断地学*,不断的充实自己,使自己的教学少一些缺失,少一些遗憾,多一些精彩。

颐和园教学反思9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我教学课文内容时,通过让学生读书,找出自己喜欢的景点,具体描写时又是抓住哪几个小景点,写出了它们的什么特点,用上了什么好词好句,然后再让学生感情朗读,体会颐和园的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为了突出本文的重点,我采用多种形式指导朗读,指名读,比赛读,范读,评价读,想象画面读等,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读出欣赏、赞美、陶醉的情调,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背诵下来。

  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也是我要达到的一个教学目标。本文条理清晰,结构严谨,课堂上我让学生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并画出文中的语句,大部分学生能找到类似的语句,如:“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就来到了王寿山脚下”“登上王寿山”“从王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等,这样的句子能够让我们很清楚的看到作者的游览顺序,也是非常典型的过渡句,课堂上我反复给学生强调过渡句的好处和重要性,绝大部分学生印象很深。因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学生的良好写作能力的的培养,并不是简单地讲几节作文课就行了,更多的功夫应该花在*时。所以课下我们安排了课后的小练笔,“学*《颐和园》的写法,记一次游览活动。”很多学生都用上了过渡句、总分总的结构,虽然有的语句不是太生动,但写作条理很清楚,我认为这个教学目标完成得还算不错。

颐和园教学反思10

  教学《颐和园》第二课时,复*引入时,学生表现活跃,对答如流,很快引出本节课的学*内容。学生都知道这节课要理解长廊、万寿山、昆明湖这些景物的特点。逐步引入第2自然段的学*,指名学生读这个自然段后,我提出了第一个问题:“划出表现长廊的特点的句子读一读?”请学生举手回答时,望向学生,全班60人举手的学生只有8人,叫了3位同学回答问题,也只有一位同学回答正确。学生这种由热情到冷淡的学*态度,令我失去了方寸,我暗自思量:后面的学*怎样进行呢?

  沉思片刻,我先对学生做鼓动工作,要求他们积极思考,大胆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同时,再引导、点拨学生学*的方法。很快,学生基本把老师提出的问题解决了。我再进行“列数字”这个知识点的讲解,学生都明白了长廊的特点,体会出长廊的美。学生的学*热情又逐步高涨起来,我也感觉到自己有一种满足感。

  很快,我在半扶半放中,又进行了第3自然段的教学,这时学生的学*热情已回到复*引入时的样子,情绪不断地高涨。于是,我在学生热烈的氛围中与学生一起总结了2、3自然段的学*方法:读──思──说──读。后面2个自然段的学*由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解决。一节课就这样完成了学*的任务,学生的表现总是越来越好,授完这节课,我也不禁长叹一口气。我想:课堂教学灵活调控多重要啊!

  这节研究课结束,回忆自己的教学过程,许多细节都和初衷有所出入。反思细节,觉得自己太需要学*,太需要交流。因此,真心希望更多的老师能经常与我探讨教学路子,以便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教学水*。

  本课教学,设想从以下环节实现教学目标:

  1、观看颐和园视频,激发感官导入。

  2、欣赏长廊图片,感受特点, 导读课文,以“三品”教学为主要手段,通过个别读、评读、齐读让学生再次感受特点,使学生学有路子。

  3、学*“万寿山”部分,通过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感受万寿山的特点,循序渐进,培养学生自主学*能力。

  4、让学生当导游,培养说话能力并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反思

  一、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够突出

  具体表现:

  教学时教师按照自己设计的教学环节一步一步推进,牵着学生走。

  二、学科教学目标没能很好实现

  具体体现:

  1、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仍然停留在表面上,他们对颐和园美的感受还不全是教与学的水到渠成。

  2、教师的朗读指导不到位,没有带着他们用心去感受去朗读。

  在《颐和园》一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为学生的语文学*活动创设一种接*真实的学*环境,完成对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运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局域网,互联网搜索查寻颐和园的相关资料,获取大量的信息,扩大知识面。我个人认为信息技术和网络在本次教学的不同环节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一、利用网络渲染,激活学生思维

  教学时,我首先以网络引导,让学生在互联网上观看颐和园的视频,让他们初步感知颐和园的美,悠扬的音乐、逼真的画面使学生们兴趣大增。因此,欣赏完后,学生无拘无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也大大地激发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学生通过朗读全文来初步感知颐和园的美丽。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美情趣,为课文的进一步学*打下基础。

  二、创设虚拟网络,轻松获取知识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课文介绍的景物较多,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中介绍的颐和园的景点的形象美,让学生在接*仿真情境中学*。

  在做教学准备时,我搜集了颐和园许多相关资料,如图片、音像、古诗、对联、美文等制作了网页型课件,创设了一个虚拟的网络环境,并引进课堂,进行了的尝试和探究,充分发挥了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使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融为一体,极大地提高了学*效率。尤其是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后,让学生利用专题学*网站,自主探究自己喜欢的景点,品味颐和园独特的美,同时也避免了学生上网的盲目性。

  三、培养自主协作,发展学生能力

  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是重点段落。学*这一段时我让学生分组进行协作学*: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导游词,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语言的创新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这样,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引导网络驰骋,扩展学生视野

  学生利用互联网、局域网查看相关资料,增加表象积累,对颐和园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认识,更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充分体现了网络环境的突出优势。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去浏览相关的内容,新鲜感也很强,个性化的学*要求,让学生充分的享受学*的自主,每一个人都可以将自己独特的'感受凝聚于指尖,在电脑上或写一首小诗,或制作电子简报,或编辑一句响亮的广告词,这不仅培养了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拓展延伸学*,升华民族情感

  在课后留下了扩展余地,能有效保持学生的学*兴趣,从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因此,在课文学*结束时,我用激情的语言提醒学生在网上搜索,查找更多的古典建筑艺术,再进行交流,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从这节课中我发现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适时适度,是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知识的学*、积累与应用。

  我发现自己每次在上课时都是任务很重的,课备得很详细,每个步骤都想得清清楚楚。但我面对的教学对象又是不同的,每次设计的步骤都无法一一实行,一旦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内心就特别沉重,担心教学目标没有落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没学扎实。

  在四⑵班上《颐和园》时,我忽然间有点犯傻,在导入时把学生拉得太快了,一时间居然回不到预设的步骤上来,我意识到自己被教学设计局限了。其实,课堂上的学*方式是多样,就像一篇散文一样,只要是“形散神聚”就行了,课堂内容的安排也不必面面俱到,灵活的把每个目标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当中去。

  这节课上得很沉闷,下课以后,林小芬跟我说:“老师,班上的纪律一直不大好,但有时候上课太静也不是什么好事哦。”我一听,觉得这句话好值得回味。

  教学设计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预设,在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不可预料的情况,教师必须根据这些情况进行调整自己的教学,这叫课堂的生成性。好的教师不仅仅是将教学设计设计得很漂亮,他还会注意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效果。你能不断反思,相信教学效果会不断让你自己和你的学生惊喜的。

  通过教研组上《颐和园》这一课,我感觉自己在教学中有所进步,有所得益,也引起了许多思考。语文阅读教学重在朗读,在朗读中才能让学生知道北京的颐和园景色优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成功之处

  一、制作媒体,轻松获取知识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描绘了这座古老的皇家园林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作品。课文介绍的景物较多,为了让学生感悟课文中介绍的颐和园的景点的形象美,让学生在接*仿真情境中学*,在做课前准备时,我搜集了颐和园许多相关资料,如图片、对颐和园的文字介绍等,制作了重点段落的幻灯片,利用超链接,当学生说到哪个景点教师就可以自动的切换到那里,在课堂中我始终围绕着主线:“你喜欢颐和园的哪个景点,说说你喜欢的理由”这个问题,让学生自主学*,充分发挥了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使信息技术和语文教学融为一体,极大地提高了学*效率。

  二、拓展延伸学*,升华民族情感

  在课后留下了扩展余地,能有效保持学生的学*兴趣,从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因此,在课文学*结束时,我用激情的语言提醒学生到网上去搜索中国还有哪些名胜古迹,从国内到国外延伸,去查找更多的古典建筑艺术,再进行交流,这样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另外,本课的写作很有特点,在学生知道本课是按照地点的转移,长廊──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顶──昆明湖旁,学*它的写法,尝试着写游学校、游古华园等,结合本单元的作文──写游记,不断地渗透写作思路,提高写作能力。

  不足之处

  读的太少,光为了分析课文段落中长廊的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登上万寿山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然而我只抓住了重点语句读,忽视了段落间的读,只是在分析好每段后对文本进行了重组,利用师生合作读来再次进入文本,虽然做到了整体感知到局部重点朗读再到师引读再次整体读,但总的来说还很不到位,离语文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还有一段距离。只因讲得太细,而时间分配不均精读没有时间,只是粗读,今后逐步改正。

  另外,板书上还要简练,我板书了长廊: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边:十七孔桥,这三个景点都很简练,可在登上万寿山顶我板书成:大半景色、昆明湖、城楼、白塔。其实这里板书得太罗嗦了,不比那么细,只要板书昆明湖就可以了,因为颐和园的2/3地方就是这湖,站在最佳位置佛香阁看景色抓住了昆明湖的静、美,这样才能做到板书简练,记得牢。因此,今后我还要在板书上下功夫,使板书简练、清晰、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颐和园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1、自由读。用心去体会游人的感受。

  2、指名读。

  师:如果你能再读慢一点,游人欣赏、留恋的味道就更浓了。

  3、指名读。

  师:读得太美了。真静啊!老师连大气都不敢喘一口,生怕吹皱了这一湖清水。

  真悠闲啊!你一定是舒服地躺在船上欣赏这美丽的湖光山色。

  师:同学们,这里能用“划”吗?

  生:不能。这个“划”,划破了湖面的*静,划破了游人的心情。这是一个令人心痛的“划”字。

  生:“滑”字体现了湖面的*静,体现了游人的悠闲与留恋,“滑”字说明船是随风而动,随水而动,不是人操作的“划”。

  师:这也是随心而动。

  4、再读,读出“滑”字给我们带来的优美意境。

  反思:

  按照现在课堂流行的模式,这段上到这里就结束了。教师努力创设情境,使学生恍若置身于文中描述的湖光山色之中,激起他们与作者与游人相同的感受——美。在与文字产生情感共鸣的前提下,抛出相*的两个字“滑”与“划”进行比较,品悟“滑”字在文字表达上的妙处。通过品悟促使学生情感的提升,将感官上的浅层美感上升到理性的文字美感和情境美感。整个过程在文字上使学生经历了感受、感知、认知这样三个过程。

  然而,这并不是一个好的教学环节,至少存在以下不足:1、效率低。整个环节从切入、展开、收拢到点睛大约花时10分钟,占整堂课的四分之一,可最后的收获在语言文字上只是一个“滑”字,占整篇课文的四百分之一。2、增量少。学生通过学*在情感、理解的读上都表现出了增量。然而在关键的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学生到底有多少收获呢?联想*常课堂上学生“情动而辞不发”的现状,我不禁怀疑:这费尽心血得来的一个“滑”字,学生能像作者一样巧妙地运用吗?如果不能,那么我这节语文课教了学生什么呢?

颐和园教学反思11

  18《颐和园》教学后记:

  在教学中,我采用先欣赏颐和园风景的图片导入课题,再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然后通过交流有关颐和园的资料,了解其历史,最后重点研读课文的二、三自然段,带领学生去领略颐和园的美景。在这个环节,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激情、读中体会、读中悟情。运用多种形式,如出示长廊、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图片、比较长廊与学校操场的长度等方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充分地有感情地朗读,把对颐和园的美和对颐和园的爱表达出来。

  在朗读的过程中,我抓住“神清气爽、金碧辉煌、耸立、一排排”等词语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受到美的熏陶,并在熟读的基础上练*背诵课文,抒**感,迁移情感。

  回顾这整节课,我感觉学生读的虽多,但读的层次性和目的性还不强。这主要是由于我在引导他们在细读课文时,还没有带领学生进入情境,使他们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语言文字所表现的生动形象的画面,对语言文字理解、加工不够,使学生的感情与课文所表达的感情不能融会贯通。那么,该如何去做的更好呢?

  我想教师还是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古人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让学生以读为主,从读中去想,想中去悟。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火烧云》课课练■

  一、给带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

  着火(zháo zhuó)似的(shì sì)模湖(mú mó)乘凉(chénɡ chènɡ)

  一模一样(mú mó)爱好(hǎo hào)一匹(pī pǐ)揉眼睛(ruó róu)

  二、照样子写词语。

  例:红彤彤

  例:半紫半黄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公鸡()的青草()的狮子

  ()的小池()的霞光()的荷花

  ()的大狗()的`金鱼()的楼房

  ()的石头()的钢笔()的椅子

  四、把下列句子改成“被”字句和“把”字句。

  1、鲜血染红了他的外衣。

  2、秋风吹落了黄叶。

  3、妈妈做好了中午饭。

  五、给合课文内容找近义词和反义词。

  1、找近义词:

  笑盈盈()凶猛()威武()

  2、找反义词:

  镇静()恍惚()

  六、在()里填上成语,作为歇后语的后半部分。

  热锅上的蚂蚁——()

  铁公鸡——()

  螃蟹过街——()

  一手拿针一手拿线——()

  军事论文——()

  泥菩萨过河——()

  水上的浮萍——()

  猪血煮豆腐——()

  木匠戴木枷——()

  月亮里的桂树——()

  七、按课文内容填空。

  1、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

  2、《火烧云》一文重点写了火烧云的()和()的变化,写出了()、()的特点,写出了火烧云的美丽,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八、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海

  蓝色的雾,蓝色的风,蓝色的潮声……

  我家门前的海,像一面光明的大玻璃镜,映着天,天变蓝了,映着云,云变蓝了,映着鸟,鸟变蓝了。

  真有趣呀,仰着头看,天变成一个倒过来的大海,那云,就是翻滚奔腾的波流,那鸟,就是结群回游的鱼……

  还有声音哩!

  我就生长在这蓝色的透明的世界。

  这世界给了我不尽的兴趣,给了我永远张天遐思的羽翼,给了我永恒不泯的童心……

  因此,人都说渔家孩子有着海一般晶莹的生命:

  心,装着海;眼,流动着海;

  笑,这是海的声韵……

  1、填上恰当的词语。

  ()的雾()的风()的潮声

  2、用“ ”线画出文中比喻句,并仿写一个句子。

  3、为什么说渔家的孩子有着海一般晶莹的生命。

  九、将诗句补充完整,再与后面的季节相连。

  1、小()才露尖尖角,早有晴蜓立上头。春天

  2、墙角数枝(),凌寒独自开。夏天

  3、不是花中偏爱(),此花开尽更无花。秋天

  4、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似剪刀。冬天

  参考答案

  一、zháo shì mó chénɡ mú hào pǐ róu

  二、红通通白茫茫绿油油黑黝黝半真半假猜来猜去走来走去飞上飞下

  三、漂亮细细气势凶凶圆圆红彤白色奔跑游来游去高高坚硬实用古老

  四、1、他的外衣被鲜血染红了。

  鲜血把他的外衣染红了。

  2、黄叶被秋风吹落了。

  秋风把黄叶吹落了。

  3、中午饭被妈妈做好了。

  妈妈把中午饭做好了。

  五、1、笑哈哈凶狠威风2、慌张清楚

  六、略。

  七、1、略。 2、色彩形态色彩绚丽形态多变对大自然喜爱

  八、1、蓝色蓝色蓝色2、略。 3、因为渔家的孩子有着一般晶莹的生命:心,装着海;眼,流动着海;笑,就是海的声韵……

颐和园教学反思12

  一、对教学内容的反思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的学*,欣赏颐和园的美,感受颐和园的美,培养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与此同时学会默读课文,学*遣词造句的准确,体会语句的具体形象,领悟课文的写作顺序,学*并体会课文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方法。同时我又抓住仰望俯视东眺这一写作顺序,使学生对于这一部分的写作顺序思路清晰。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根据合作教学整体构建的教学模式,这节课分为五个教学环节:

  1、明确目标,导入新课;

  2、初读课文,整体扫描;

  3、自学合作,层层推进;

  4、总结全文,激**感;

  5、交流资料,拓展延伸。

  在这一课时中我首先安排了出示本单元知识树,让学生明确本单元的学*目标。再展示本课的知识树,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内容。然后由复*导入,让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出示自学提纲一,在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再出示自学提纲二,指导学生用读一读、议一议的方法分组进行自主、合作学*。在分组自学过程中,分别出示相应的自学提纲引领学*。细读课文时,注重引导学生领悟语句,品味语言美。本文用词准确,语句优美,从重点词句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引导学生探究,使学生体会到,长廊、佛香阁、昆明湖等景物的特点不同,作者描写的方法也不同。教学过程中安排的两个拓展练*,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描写顺序,激发学生无尽的想象力,积累优美词语。在教师总结全文后,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次感知文章的优美语言与写作顺序时,运用配乐朗读的形式,读出欣赏、赞美、陶醉的情调,形成情感共鸣。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比较符合整体构建所提倡的整体性原则。

  不足之处是对于本节课知识树的展示仅限于初读课文后的整体感知,而不是课上根据学生对文本的层层理解动态生成的。

  三、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让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获,通过小组自学、探究、合作学*,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交流讨论,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在多种观点的碰撞与交流的体验中,获得了阅读的乐趣,使语文课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课堂上,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不仅引导学生读懂文本内容,还使学生领悟文本的语言艺术和表达方法,同时还让学生懂得怎样运用这些方法去写作,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一节课下来,留给自己的是太多的思考,我愿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在专家的引领下,在同行的帮助下,不断探索,不断改进,不断创新。

颐和园教学反思13

  颐和园是一篇写景的游记,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通过在网上找到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初步感知颐和园的美。悠扬的音乐,逼真的画面,使学生们兴趣大增,因此欣赏完后学生们也无拘无束地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大大激发了学生学*本课的兴趣,为课文的进一步学*打下了基础。

  不足之处:本节课涉及的景点较多,我希望讲的面面俱到。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的环节中没有做到详略得当。应该重点讲解某一个景点,剩下的可以让学生通过相同的办法自主进行学*。整堂课全部都是我在讲,没有激发学生自主学*能力。内容多也导致课堂节奏很快,时间很紧凑,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消化时间。

  语文教学不管何时都应以读为基础,读为重点,以读代讲,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本节课课文语言优美,应引导学生多读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颐和园的美。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精读、泛读、小组读、指读等方式,使学生在品读中感受课文语言的'优美及景物的特点。如长廊的美,昆明湖的静美,这些都是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细细品读,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的最好方法。但是在整节课中我给学生读书的机会还是太少了,由于课堂讲解的环节太多占用太长的时间影响了学生读课文的时间。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让学生多开口读课文,学会欣赏,学会朗诵。

  在教学中我一直努力让自己从课堂的“独白者”变为学生活动的“对话者”,从传递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的激活者。但在实际教学中依然没有完全做到。在教学问题的设计上太过中规中矩,很少涉及开放性问题。这样学生的思维模式就受到了限制。同时也应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学*,通过问题的设计,让学生一步步跟随你的思维,进入预设的教学目标。因此设计问题是一门学问,以后要在这方面多花费心思,多向优秀的教师请教或者看一些优质课视频。使问题能成为串联整堂课的主线。

颐和园教学反思14

  《颐和园》是一篇游记,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课文不但文字优美,而且条理清楚,特别是本课的写作方法很值得孩子们学*,也是我要达到的一个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分四步:

  1、谈话引趣,导入新课。

  2、再读课文,研读词句。

  3、品读课文,总结全文。

  4、点点积累 勤于练笔。

  一、加强自主、协作学*,培养学生的学*能力

  这篇课文的教学,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找出描写学生喜欢的景点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什么?学生按照读、看、讲的学*方法进行自主、协作学*。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章的美。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教师利用课件等相关资料,增加表象积累,这样学生对颐和园就有了真切的感性认识,更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通过分小组自主、协作学*,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讨论交流,自由发挥,自由想象,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交流,更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本设计运用了看、听、读、比、划、说的方法。

  采用了听录音、看影碟、灯片等教学手段与朗读教学巧妙结合,融为一体,再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把学生带入了一幅山水画卷的优美情境之中。同时,还精心设计了比较训练,指导划重点词句,引导复述课文,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锻炼了学生的

  理解、阅读、说话等多种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特别是所设计的小导游选拔赛更为全堂课增色不少,竞赛的激烈,情境的优美,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在游览的愉悦中轻松完成了教学任务,锻炼了学生的胆量、竞争意识。

  三、再读课文,研读词句

  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又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并自由读自己认为课文中描写颐和园的优美词句,来体会颐和园的美丽。

  根据学生所说,我出示了描写“长廊”的几句话,让学生说说这几句话主要写出了长廊的什么特点?让学生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来说,接着就反复朗读,希望学生能记住这样的描写方法。在教授“万寿山”、“昆明湖”时,也是让学生品读有关的语句,如: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并开展合理的想象,进行了一定的说话训练,如这么多的狮子会有哪些姿态呢?学生都能较为合理的展开想象。就这样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美情趣。为课文的进一步学*打下基础。

  四、有效运用多媒体,理解课文

  借助多媒体,多场景多角度地向学生展示颐和园的'迷人风光,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和作者一起去欣赏美丽的风光。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播音员的配文讲解,学生的兴趣油然而生。这样采用了听录音、看影碟、灯片等教学手段与朗读教学巧妙结合,融为一体,再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把学生带入了一幅山水画卷的优美情境之中。

  通过教学这样的文章,我觉得学生是非常喜欢看到这些美丽的景色的,当他们的情感被充分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超常发挥,读的是有声有色,说的也是非常活跃。

  通过这节课使我懂得好的教师不仅仅是将教案设计得很漂亮,还会注意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效果,教师的评价语能够起到对学生评价、激励的作用。

  五、课后延伸。

  在感知了颐和园的美之后,让学生按移步换景的顺序来简单写写下面这个美丽的公园吧!

  六、不足之外

  因为全文比较长,知识点比较多,为了使一堂课充实饱满而又不显得面面到面面松,所以许多的亮点都舍去了。比如说文中的三大景点仅以长廊为例进行了细致全面的讲解和剖析。让学生充分完整的掌握了长廊的特点,领悟到了长廊的美丽。但同时也忽略了万寿山和昆明湖的教学,让学生采用小组全党学*的方法,感觉学生有一些知识理解的不够深刻,时间的匆促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总之,这节课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问题。虽然说教学是不完美的艺术,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不断的充实自己使自己的教学少一些缺失,少一些遗憾,为学生多留一些问号、省略号,而不是句号、感叹号。

颐和园教学反思15

  《颐和园》这篇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学*这一课,一是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进一步激发探究“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二是欣赏课文语言的优美,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作中。教学后,我有以下感受:

  一、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创设一种最佳的学*环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热情,从而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学*中来。这节课,我充分利用了多媒体课件,多场景、多角度地向学生展示颐和园的迷人风光,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般和作者一起去欣赏美丽的风光。随着画面的出现,音乐的响起,加上老师的讲解,学生的兴趣油然而生。

  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主张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学*的主人。在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尊重学生,让学生处于主体的地位,而我则更多的成了引导者、组织者,成为学生学*的好伙伴,整个教学的过程,教师和学生始终是*等对话的过程。课堂上,我注重让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获,通过小组自学、探究、合作学*,学生在和谐民主的.氛围中交流讨论,获得了阅读的乐趣,使语文课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这节课,不仅引导学生读懂了文本内容,还使学生领悟到文本的语言艺术和表达方法,同时让学生懂得怎样运用这些方法去写作,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三、不足之处

  时间的把握,需要认真思考。在教学“万寿山”这部分时,应缩短时间,花费时间稍多,使得最后的总结有些仓促。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引导学生如何走进文本,让学生自己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并在学*课文的过程中升华情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摸索,力争做得更好。


《颐和园》教学设计 (菁华10篇)(扩展6)

——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教学设计范文10份

  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教学设计 1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

  能力目标:了解作者游览顺序,学*过渡句。学*作者按游览顺序有序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准确描写的写作方法。

  情感目标: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培养学生审美爱美地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难点:重点:

  1、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2、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作中。

  难点:体会写作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作中。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激趣引入。

  1、导语:孩子们,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来到了被誉为“人间天堂”的皇家园林-颐和园,在初读课文以后,你认为作者游完颐和园的总的感受是什么?请说一说。(这可真是一座美丽的大公园。)我想大家一定迫不及待地想走进颐和园吧!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细细品读课文,再来欣赏一下这个大花园的美丽风光吧!

  2、“各位游客,昨天我们已经了解了游览颐和园的路线,大家还记得吗?”谁来带我们重游一次。指名生答,师相击点击导游示意图,然后板书:长廊——万寿山——昆明湖。作者的游览顺序是: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第2自然第一句话)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的脚下。(第3自然第一句话)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第4自然第一句话)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第5自然第一句话)

  3、师接着引导:“现在我们就到这些景点去细细玩赏,相信大家一定会不虚此行!”

  (二)导读“长廊”,感悟学法。

  1、导语:“游客们,现在我们走进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了(课件出示长廊图),请大家仔细欣赏,看看长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出示学*要求: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划一划:用横线划出描写长廊的句子,好好体会体会。

  (2)读一读:读读有关描写长廊的句子,想象描写的画面。

  (3)想一想:作者运用什么方法,抓住长廊的什么特点写?

  3、学生自读自悟。

  4、师生互动,汇报交流。(先指名谈谈自己的游览后的感受,教师相机出示相关句子。)

  (1)感受长廊的长:抓重点词句-----出示长廊图片,直观感受-----有感情朗读,读出长廊的长。

  出示句子:“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这个句子时,引导学生抓住“700多米”和“273间”这些详实的数字,体会长廊的长和间数的多。再全班齐读这个句子,读出“长”这一特点。(师相机板书:长)

  (2)感受长廊的美:画、花

  A、当学生读“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一句子时,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自由读,边读边想象描写的画面,再指名读,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然后小组比赛读,让学生感受到画的多和美,感受我国古代文化的灿烂和能工巧匠的智慧。

  B、当学生读“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花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这一句子时,指名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演绎读,其他同学想象画面,再全班齐读,重点指导“神清气爽”一词的朗读,读得舒缓、陶醉,从而体会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美。(根据学生的汇报,师概括板书:美)

  5、师美读长廊部分,生闭目想象画面。

  6、出示长廊视频,让学生欣赏。

  7、引导学生说说这部分是按什么方法写的,并归纳小结,这一部分是按从整体到部分的方法写的。(即先抓住“长”的特点总体介绍,再写每一间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

  (三)学法迁移,自学探究。

  1、导语:“各位游客,刚才我们游览了长廊,接下来是自由活动时间,大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点,细细地去欣赏,然后和大家谈谈你的感受。”

  2、出示学*要求:运用学*长廊部分的方法,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景点(即课文3—5段),先自由学*课文,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1)划一划:划出描写景物的词句,好好体会体会。

  (2)读一读:读读有关句子,想象描写的画面。

  (3)想一想:作者运用什么方法,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写。

  3、在学生明确学*要求的基础上,先自由学*课文,再小组合作探究。

  4、全班汇报交流。先指名学生谈谈自己游览后的感受,以及在重点词句中领会到的景物的特点。

  师相机出示相关图片,并适当点拨。例如佛香阁,引导学生从“耸立”一词体会佛香阁的高,再提示学生除了“耸立”一词,还有哪些句子可以体会到佛香阁的高?让学生明白“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这个句子,也间接说明了佛香阁的高;又如昆明湖,学生很容易就会找到“镜子”和“碧玉”这两个词来比喻昆明湖的静和绿,还应引导学生抓住“滑”字来体会昆明湖的静。根据学生的汇报,师相机板书:

  接着,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是用什么方法来写佛香阁和昆明湖这两处景点的,如“佛香阁”是从整体上写,突出“高”这一特点,而“昆明湖”是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到长堤、湖心岛和十七孔桥的。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在学生领会学*长廊方法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运用学法自学探究。在汇报交流中,欣赏品味语言文字,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优美从而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同时,引导学生把体会到的思想感情即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通过自己的感情朗读表达出来,升华自己对颐和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突出了教学重点]

  (四)总结全文,领悟写法。

  1、总结全文,激**感。

  师:“游客们,我们跟随着作者游览了美丽的颐和园,大家感觉怎样?”(指名生答,师相机板书:大公园、美丽)接着因势利导:那里的景色仅仅只有书上介绍的这几处吗?(不是)你是从课文中那一句知道的?难怪作者不由得写道:“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这么美的颐和园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我国像这样世界级的遗产还有很多,如长城、北京故宫,我们作为中国人,为此而感到骄傲。”

  2、学*写法:“颐和园这样美,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写的?”(指名生答,并结合板书总结:“作者是按游览的顺序,用不同的方法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那么,今后我们写游览活动,也可以学*这篇课文的写法。”

  (五)布置作业,体现个性。

  仿照课文的描写方法,记一次游览活动。

  板书设计:

  18、颐和园

  美丽的大公园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美景说不尽

  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认读及会写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的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4.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5.学*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朗读感悟颐和园的美,培养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

  领悟并学*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完位于北京的长城,今天我们继续学*位于北京的一处被录入世界遗产的景观。同学们知道现存的三大皇家园林是哪三大吗?北京西郊的颐和园和圆明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现在大家来看看这幅景区地图,你们知道这是哪吗?我们今天学*《颐和园》。

  板书:18、颐和园(边写边说颐字的写法)

  二、整体感知

  1.检查字词认读

  自由朗读,开火车,再全班齐读。

  (你们在预*的过程中,发现了这篇课文要学*的多音字是哪一个啊?)

  老师黑板展示易错字。

  2.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小组讨论)

  (1)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几处美景,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找出课文中有关作者游园路线的词语。)按照什么游览顺序写的?

  (3)看看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依据是什么?并说说每一部分的意思。

  (游览先后顺序,总分总结构)

  作者向我们主要介绍了哪几处美景?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文章是按照什么浏览顺序记叙的?

  三、文段分析

  1.找出课文中有关作者游园路线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什么作用啊?将每个转换的景点,段与段形成一个过渡连接。所以,这些句子是什么句呢?过渡句。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2.作者先游览了哪一个景点?长廊。全班齐读第二段,边读边想:长廊有什么特点?

  (1)长廊长,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这里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列数字。 用具体翔实的数据来表现长廊“长”“间数多”的特点。

  (2)画多,漂亮,美丽。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你们从“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中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什么呢?上一课学*长城的时候,我们体会到了修筑长城时,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那么,你们从这里感受到了什么? 智慧。

  (3)长廊两旁给你怎样的感受? 自然美景。风景美。

  全班齐读,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那么,作者是怎样介绍长廊的呢?

  从整体看——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看廊内——“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看廊外——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3.走完长廊,作者还去到哪些地方呢?

  读一读3-5自然段,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景物?

  我们先看第三自然段,谁来说说这一自然段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景点?

  万寿山上的景物:佛香阁、排云殿。

  介绍完佛香阁、排云殿,作者向我们介绍了?

  万寿山前的昆明湖

  最后呢?从万寿山下来,我们跟随着作者看到了什么景物?

  昆明湖的长堤、湖心岛和十七孔桥。

  同学们知道了这些景点了,你们有没有对哪些景物是特别喜欢的。

  现在:

  自学要求:

  1.选择最喜欢的景物,把描写景物特点的语句用“_______”划出来。

  2.划完后有感情地多读几遍。

  3.想想景物有什么特点。

  汇报要求:

  1.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个景物;

  2.读一读描写景物特点的语句;

  3.讲一讲景物有什么特点。

  现在,我们一起来到了万寿山的佛香阁,有谁喜欢佛香阁的,请举手。

  (学生汇报) 外形精美。高。

  只回答了高:佛香阁仅仅给你们的感觉是高吗?佛香阁的外形是怎样的啊,黄色的琉璃瓦又如何?说了外形的精美,皇家建筑的宏伟气势。

  只回答了外形:老师给你们提示:从“耸”字感受到佛香阁的什么?高。

  走完了佛香阁,我们来到了排云殿,有哪些同学是喜欢排云殿的呀?

  (学生汇报)雄伟壮观。“一排排金碧辉煌”。

  那么,这一段作者又是怎样介绍的呢?观察点是什么?

  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

  离开了排云殿,我们站在佛香阁前面向下看,正前方看到了什么?喜欢昆明湖的同学又在哪里呢?

  (学生汇报)静、绿。

  还有哪里写出了昆明湖的“静”?

  我们看一下这句的“滑”字,如果老师将“滑”改为这个“划”字好不好呢?为什么?

  为什么第一个“滑”字会显得更静?滑,用在*滑、光滑的地上或冰上,这样的滑,湖面的波纹痕迹会很大吗?

  如果用“划”,你们想一想,划船的时候,船桨使水荡起波纹,这种时候你们会觉得湖面是静的吗?

  所以,这个“滑”字,与前面一句“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相衬托。一静一动,更加突出了湖水的静。

  作者又是怎样介绍景色的呢?

  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哪里呀?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

  我们继续跟随作者的脚步,离开了美丽的昆明湖,我们看到了一座长长的石桥叫?十七孔桥。

  谁喜欢十七孔桥的呢?(学生汇报)

  哪里看出了狮子姿态不一? “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你们从这里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什么? 智慧。

  四、布置作业

  1.阳光评价

  2.小练笔

  3.家听、抄词、拼音

  五、板书

  长廊(内-外)

  颐和园 万寿山(下-上,上-下) 颐和园

  (又大又美) 昆明湖(远-*) 美景说不尽

  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学*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学*本课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学*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课前准备】

  1、颐和园风光图或录象片。

  2、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文中的词语。

  2、理清文章的思路,知道写作顺序。

  3、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教师引入,导入新课

  她,构思巧妙,建筑精致,全国各地有名的园林都能在此看到影子,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她,被誉为“世界几大文明的有力象征”,是中国的“世界遗产”之一,园内的长廊还被列入“吉尼斯世界记录”之中。她,就是北京的颐和园。今天,我们一起来细细游赏这个美丽的大公园。

  板书课题:

  颐和园

  读课题,认读“颐”字。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先请你们自己跟随课文去游览颐和园。

  (老师要求同学们带着问题去观赏美景,既游览了美景,又自己解决了问题。)

  1、请生自己提出自学的要求,师归纳总结:

  ⑴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⑵标出生字在文中的位置,理解词语意思并想办法记住生字。

  ⑶在文中标出作者描写了颐和园的哪些景色。

  ⑷有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多读几遍课文,联系上下文,争取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它弄懂。

  2、指名朗读课文,检查自学情况。

  3、指名小组合作学*:

  ⑴议议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⑵认真读每个自然段,想想作者抓住了每个景点的什么特点来向大家介绍?

  ⑶议议自学中不理解的地方。

  4、小组汇报学*情况:

  师:说说作者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生说,师板书:

  长廊──万寿山脚下──佛香阁前──昆明湖

  你怎么知道的?

  师小结:

  文中四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都写出要游览的地方,因此这篇课文是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

  三、学*第一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

  1、游览了颐和园,你觉得颐和园给你留下的总的印象是怎样的?

  板书:

  大、美

  课文哪一部分很明确地为我们指出来?

  (引导学生找出第一、六自然段)

  2、这是什么写法?

  (首尾照应)

  3、指导朗读:

  看到这么大和美的颐和园,你的心情怎样?

  (生说:惊喜、喜爱)

  我们就带着这种心情来朗读这两段吧!

  四、总结

  同学们真不错,游览也挺仔细的,我们感受到了颐和园的大、美,也从中体会到了作者心中的喜爱。那你喜欢颐和园那一处景色的景色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

  五、作业

  巩固要认的字,练*要写的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颐和园的美景,激发民族自豪感,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3、学*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按游览的顺序游览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呢?

  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这些景点的?今天,我们再一起走进颐和园吧!

  二、学*课文

  1、师:各位“游客”,带上摄像机或者照相机,让我们一起走进颐和园吧。你最想在哪里“留影”,就把描写那里风景的段落练*有感情地多读几遍吧!

  学生自主选择段落,练*有感情朗读,教师巡回指导。

  2、师:你最想在哪儿“留影”呢?为什么?

  (生自由说,师点拨)

  ⑴有的想在长廊留影,为什么?

  出示长廊课件。

  师:一进入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来到了长廊,啊!好美呀,你们最想把长廊的哪儿拍摄下来?

  (生说:柱子、栏杆、横槛、花木)

  这一切都向我们展示了长廊的特点是,文中用了具体的数字来说明长廊的这一特点。

  板书:

  长、美

  谁来向游客介绍这么美、大的长廊?该用什么语气?

  (喜欢、惊奇)

  指导朗读。

  ⑵有的想在万寿山脚下留影,为什么?

  出示课件:佛香阁、排云殿。

  用上面学过的方法学*这一段,并突出佛香阁、排云殿的特点朗读时读重,表示强调。

  板书:

  闪闪发光、金碧辉煌

  ⑶有的想在佛香阁留影,为什么?

  师:一转眼,我们就登上了万寿山,站在佛香阁前向下望,哇,我留影的背景好美呀,赶快向大家介绍一下吧!

  板书:

  葱郁的树丛,黄绿屋顶,朱红的宫墙,昆明湖的静、绿,古老的城楼,白塔

  师:这些景点按什么顺序来描写的?

  (从远到*)

  谁来介绍一处景点,按从远到*的顺序。

  师:这些景色中那些词用得好?

  (引导学生学*一些形容词)

  文中“滑”这个动词,为什么不用“划”?

  生谈,师引导:“滑”字让昆明湖更静、更美,让人回味无穷。我们来读读。

  ⑷有的想在昆明湖留影,为什么?

  自学这一处美景,师板书:

  桥洞多,石柱多,石狮子多,且姿态不一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游览了颐和园,在各处留影了吧!感觉怎样?我们带着对颐和园的喜爱来读一读全文吧!

  4、再次感受颐和园的美:

  美丽的颐和园让我们流连往返,我们把刚才拍摄的颐和园的录象,大家一起来共享一下吧!

  师放录象。

  三、创设情景,拓展练*

  这一节课,我们跟随作者游览了颐和园的美,所以作者在课文最后发出感叹“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究竟颐和园还有哪些美丽的景点?你们能根据自己对颐和园的了解,来当当导游,向大家介绍一下,介绍时,请用今天学过的游览的顺序来介绍。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也感受到了颐和园的美景。1998年,颐和园被列入“世界遗产”,誉为“世界几大文明之一”,那你们还了解哪些“世界遗产”呢?请同学们去了解了解。

  五、作业

  1、回家,用游览的顺序,把颐和园介绍给爸爸、妈妈。

  2、用游览的顺序,向你的朋友介绍一处自己熟悉的景物。

  【板书设计】

  游览顺序 景物特点

  长廊 长、美

  万寿山脚下佛香阁 闪闪发光

  (抬头看)排云殿 金碧辉煌

  颐和园 (美丽的大公园) 葱郁的树丛

  登上万寿山 黄绿屋顶

  (向下望) 朱红的宫墙

  昆明湖 静、绿

  古老的城楼、白塔

  昆明湖堤岸、石桥、杨柳

  小岛、宫殿、十七孔桥、石柱、狮子

  【设计说明】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以“情感”为纽带,以学生观赏为主,让“颐和园”的美景深深地打动了学生。语文教学具有审美性的特点,把学生带入意境,批文如情,是学冶情感。

  我还注重学生读的实践,用丰富多彩的方式,巧妙地引导学生品读、赏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另外,我还注重学生的自学,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还通过拓展训练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拓展语文学*的渠道,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及新词,积累词语。

  2、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3、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地位,感受颐和园的宏伟美丽。

  教学准备:

  1、CAI课件、展板。

  2、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颐和园全景图)

  同学们,在我们首都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你们知道是哪里吗?

  教师板书课题并强调“颐”的笔顺。

  二、交流资料,了解颐和园概况。

  通过查阅资料,你对颐和园都有了哪些了解?指名说。

  三、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提出不懂的问题。

  2、前后桌四人一组互相交流不懂的问题。

  3、通过交流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

  如果有,板书问题。

  四、自由结组,合作交流:

  1、浏览课文,用“○”画出课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物。

  学生板书:仁寿殿佛香阁大戏楼长廊十七孔桥铜牛

  课件出示颐和园的地图,闪烁这六个景物,使学生了解其位置。

  2、自由结组:

  通过读课文、查阅资料,你对哪个景物最感兴趣,根据兴趣重新结组。

  要求“快、静”。然后快速选出你最信任的组长。

  3、合作交流:

  由组长组织活动。在组内交流查阅的资料,结合课文及资料,准备用你们喜欢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你们喜欢的景物。

  4、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1)请各组进行汇报,同时,课件出示颐和园景物的相应图片,并配以古筝音乐。

  (2)小组汇报的同时,其它组认真听,听后谈谈感受,也可向这组进行提问。

  (3)教师进行适时评价、点拨。

  五、学*第七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七自然段,用“——”画出课文还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景物?

  学生板书:谐趣园“买卖街”廓如亭知春亭

  课件闪烁这四个景物在地图中的位置。

  2、课件显示这四个景物的图片,教师加以声情并茂的介绍。

  3、欣赏后你有什么感受?

  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六、课外延伸,补充资料(师生共同交流)。

  1、通过查资料,你还知道颐和园的哪些景物?

  2、老师也查到了一些资料,你们想看看吗?

  (课件出示颐和园的一些景物图片,并加以简单介绍。)

  3、学生把收集的资料贴到展板上。

  4、小结:颐和园的景物真是数不胜数,各具特色,就是看上几天也看不完看不厌。

  板书:……

  七、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谈感受。激发热爱首都之情,产生自豪感。

  八、了解本文写作方法:

  1、二至六自然段与第七自然段都是在介绍颐和园的景物,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板书:详、略。

  2、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与《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有什么不同?

  九、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选择喜欢的词语抄在好词好句本上。

  2、课下观看展板,交流体会。

  板书设计:

  29颐和园

  仁寿殿 佛香阁 大戏楼 长廊 十七孔桥 铜牛(详)

  谐趣园 “买卖街” 廓如亭 知春亭(略)

  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    1.自学本课生字及新词,积累词语。

··    2.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    3.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   教学重点、难点:

··     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地位,感受颐和园的宏伟美丽。

··   教学准备:

··    1.CAI课件、展板。

··    2.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   课时安排:一课时。

··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     (出示颐和园全景图)

··     同学们,在我们首都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你们知道是哪里吗?

··     教师板书课题并强调“颐”的笔顺。

··   二.交流资料,了解颐和园概况。

··     通过查阅资料,你对颐和园都有了哪些了解?指名说。

··   三.初读课文:

··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提出不懂的问题。

··    2.前后桌四人一组互相交流不懂的问题。

··    3.通过交流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

··      如果有,板书问题。

··   四.自由结组,合作交流:

··

  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教学设计 6

  教学目标:

  1.认读及会写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的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4.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5.学*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朗读感悟颐和园的美,培养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

  领悟并学*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完位于北京的长城,今天我们继续学*位于北京的一处被录入世界遗产的景观。同学们知道现存的三大皇家园林是哪三大吗?北京西郊的颐和园和圆明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现在大家来看看这幅景区地图,你们知道这是哪吗?我们今天学*《颐和园》。

  板书:18、颐和园(边写边说颐字的写法)

  二、整体感知

  1.检查字词认读

  自由朗读,开火车,再全班齐读。

  (你们在预*的过程中,发现了这篇课文要学*的多音字是哪一个啊?)

  老师黑板展示易错字。

  2.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小组讨论)

  (1)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几处美景,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找出课文中有关作者游园路线的词语。)按照什么游览顺序写的?

  (3)看看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依据是什么?并说说每一部分的意思。

  (游览先后顺序,总分总结构)

  作者向我们主要介绍了哪几处美景?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文章是按照什么浏览顺序记叙的?

  三、文段分析

  1.找出课文中有关作者游园路线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什么作用啊?将每个转换的景点,段与段形成一个过渡连接。所以,这些句子是什么句呢?过渡句。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2.作者先游览了哪一个景点?长廊。全班齐读第二段,边读边想:长廊有什么特点?

  (1)长廊长,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这里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列数字。 用具体翔实的数据来表现长廊“长”“间数多”的特点。

  (2)画多,漂亮,美丽。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你们从“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中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什么呢?上一课学*长城的时候,我们体会到了修筑长城时,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那么,你们从这里感受到了什么? 智慧。

  (3)长廊两旁给你怎样的感受? 自然美景。风景美。

  全班齐读,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那么,作者是怎样介绍长廊的呢?

  从整体看——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看廊内——“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看廊外——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3.走完长廊,作者还去到哪些地方呢?

  读一读3-5自然段,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景物?

  我们先看第三自然段,谁来说说这一自然段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景点?

  万寿山上的景物:佛香阁、排云殿。

  介绍完佛香阁、排云殿,作者向我们介绍了?

  万寿山前的昆明湖

  最后呢?从万寿山下来,我们跟随着作者看到了什么景物?

  昆明湖的长堤、湖心岛和十七孔桥。

  同学们知道了这些景点了,你们有没有对哪些景物是特别喜欢的。

  现在:

  自学要求:

  1.选择最喜欢的景物,把描写景物特点的语句用“_______”划出来。

  2.划完后有感情地多读几遍。

  3.想想景物有什么特点。

  汇报要求:

  1.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个景物;

  2.读一读描写景物特点的语句;

  3.讲一讲景物有什么特点。

  现在,我们一起来到了万寿山的佛香阁,有谁喜欢佛香阁的,请举手。

  (学生汇报) 外形精美。高。

  只回答了高:佛香阁仅仅给你们的感觉是高吗?佛香阁的外形是怎样的啊,黄色的琉璃瓦又如何?说了外形的精美,皇家建筑的宏伟气势。

  只回答了外形:老师给你们提示:从“耸”字感受到佛香阁的什么?高。

  走完了佛香阁,我们来到了排云殿,有哪些同学是喜欢排云殿的呀?

  (学生汇报)雄伟壮观。“一排排金碧辉煌”。

  那么,这一段作者又是怎样介绍的呢?观察点是什么?

  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

  离开了排云殿,我们站在佛香阁前面向下看,正前方看到了什么?喜欢昆明湖的同学又在哪里呢?

  (学生汇报)静、绿。

  还有哪里写出了昆明湖的“静”?

  我们看一下这句的“滑”字,如果老师将“滑”改为这个“划”字好不好呢?为什么?

  为什么第一个“滑”字会显得更静?滑,用在*滑、光滑的地上或冰上,这样的滑,湖面的波纹痕迹会很大吗?

  如果用“划”,你们想一想,划船的时候,船桨使水荡起波纹,这种时候你们会觉得湖面是静的吗?

  所以,这个“滑”字,与前面一句“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相衬托。一静一动,更加突出了湖水的静。

  作者又是怎样介绍景色的呢?

  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哪里呀?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

  我们继续跟随作者的脚步,离开了美丽的昆明湖,我们看到了一座长长的石桥叫?十七孔桥。

  谁喜欢十七孔桥的呢?(学生汇报)

  哪里看出了狮子姿态不一? “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你们从这里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什么? 智慧。

  四、布置作业

  1.阳光评价2.小练笔

  3.家听、抄词、拼音

  五、板书

  长廊(内-外)

  颐和园 万寿山(下-上,上-下) 颐和园

  (又大又美) 昆明湖(远-*) 美景说不尽

  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认读及会写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叙述的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4.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5.学*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朗读感悟颐和园的美,培养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

  领悟并学*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完位于北京的长城,今天我们继续学*位于北京的一处被录入世界遗产的景观。同学们知道现存的三大皇家园林是哪三大吗?北京西郊的颐和园和圆明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现在大家来看看这幅景区地图,你们知道这是哪吗?我们今天学*《颐和园》。

  板书:18、颐和园(边写边说颐字的写法)

  二、整体感知

  1.检查字词认读

  自由朗读,开火车,再全班齐读。

  (你们在预*的过程中,发现了这篇课文要学*的多音字是哪一个啊?)

  老师黑板展示易错字。

  2.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小组讨论)

  (1)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几处美景,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找出课文中有关作者游园路线的词语。)按照什么游览顺序写的?

  (3)看看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依据是什么?并说说每一部分的意思。

  (游览先后顺序,总分总结构)

  作者向我们主要介绍了哪几处美景?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文章是按照什么浏览顺序记叙的?

  三、文段分析

  1.找出课文中有关作者游园路线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什么作用啊?将每个转换的景点,段与段形成一个过渡连接。所以,这些句子是什么句呢?过渡句。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2.作者先游览了哪一个景点?长廊。全班齐读第二段,边读边想:长廊有什么特点?

  (1)长廊长,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这里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列数字。 用具体翔实的数据来表现长廊“长”“间数多”的特点。

  (2)画多,漂亮,美丽。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你们从“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中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什么呢?上一课学*长城的时候,我们体会到了修筑长城时,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那么,你们从这里感受到了什么? 智慧。

  (3)长廊两旁给你怎样的感受? 自然美景。风景美。

  全班齐读,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那么,作者是怎样介绍长廊的呢?

  从整体看——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

  看廊内——“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看廊外——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3.走完长廊,作者还去到哪些地方呢?

  读一读3-5自然段,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景物?

  我们先看第三自然段,谁来说说这一自然段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景点?

  万寿山上的景物:佛香阁、排云殿。

  介绍完佛香阁、排云殿,作者向我们介绍了?

  万寿山前的昆明湖

  最后呢?从万寿山下来,我们跟随着作者看到了什么景物?

  昆明湖的长堤、湖心岛和十七孔桥。

  同学们知道了这些景点了,你们有没有对哪些景物是特别喜欢的。

  现在:

  自学要求:

  1.选择最喜欢的景物,把描写景物特点的语句用“_______”划出来。

  2.划完后有感情地多读几遍。

  3.想想景物有什么特点。

  汇报要求:

  1.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个景物;

  2.读一读描写景物特点的语句;

  3.讲一讲景物有什么特点。

  现在,我们一起来到了万寿山的佛香阁,有谁喜欢佛香阁的,请举手。

  (学生汇报) 外形精美。高。

  只回答了高:佛香阁仅仅给你们的感觉是高吗?佛香阁的外形是怎样的啊,黄色的琉璃瓦又如何?说了外形的精美,皇家建筑的宏伟气势。

  只回答了外形:老师给你们提示:从“耸”字感受到佛香阁的什么?高。

  走完了佛香阁,我们来到了排云殿,有哪些同学是喜欢排云殿的呀?

  (学生汇报)雄伟壮观。“一排排金碧辉煌”。

  那么,这一段作者又是怎样介绍的呢?观察点是什么?

  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

  离开了排云殿,我们站在佛香阁前面向下看,正前方看到了什么?喜欢昆明湖的同学又在哪里呢?

  (学生汇报)静、绿。

  还有哪里写出了昆明湖的“静”?

  我们看一下这句的“滑”字,如果老师将“滑”改为这个“划”字好不好呢?为什么?

  为什么第一个“滑”字会显得更静?滑,用在*滑、光滑的地上或冰上,这样的滑,湖面的波纹痕迹会很大吗?

  如果用“划”,你们想一想,划船的时候,船桨使水荡起波纹,这种时候你们会觉得湖面是静的吗?

  所以,这个“滑”字,与前面一句“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相衬托。一静一动,更加突出了湖水的静。

  作者又是怎样介绍景色的呢?

  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哪里呀?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

  我们继续跟随作者的脚步,离开了美丽的昆明湖,我们看到了一座长长的石桥叫?十七孔桥。

  谁喜欢十七孔桥的呢?(学生汇报)

  哪里看出了狮子姿态不一? “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你们从这里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什么? 智慧。

  四、布置作业

  1.阳光评价2.小练笔

  3.家听、抄词、拼音

  五、板书

  长廊(内-外)

  颐和园 万寿山(下-上,上-下) 颐和园

  (又大又美) 昆明湖(远-*) 美景说不尽

  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文中部分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1—3自然段,感受颐和园的美景和课文的优美语言。

  3、学*作者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仿写一段话。

  教学难点:练*有感情读文,从语言文字中想象,体会颐和园的美景。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的写法。

  教学准备:课件、生手机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看图,引出课题,导入新课

  1、出示颐和园风景的图片,问:你知道这是哪儿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板书课题,注意“颐”字里面是个扁扁的口。

  是的,在我国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那里有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又有梦幻神奇的建筑。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颐和园,去领略那里的风采。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词,了解大意。

  1、自由读文,要求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指名分行读,重点提醒“堤、耸、舫”三字的读音。(开火车读)

  3、这些词语你理解了哪个?

  4、指名读文,想:颐和园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大、美)课文中有两处直接点明颐和园很美,在哪儿呢?(提示文章总分总的写法)

  5、谁能用一两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交流资料,了解历史

  1、课文的第一句话点明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那么,你对颐和园有什么了解?(交流资料)

  2、课件出示图片,师小结。

  3、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四、研读课文,领略美景

  这么美的地方,我们赶快去瞧一瞧吧!

  1、了解游览顺序

  ① 默读2-4自然段,划出表现游览顺序的句子。

  ② 指名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板书)

  2、领略长廊之美

  ① 自由读文,同桌说说你感觉到长廊有什么特点?是从书中的哪些句子中知道的?

  长 一眼望不到头(颜色美、形状美)

  七百多米长273间这句话用了什么方法说明长廊的长?

  读句子

  美画 (内容多、题材多样)

  花(品种多、数量多)

  ② 那么,文中的佛香阁和排云殿景色如何?选一处你最喜欢的景观自学,写批注。

  3、领略建筑之美

  ①佛香阁高 耸立

  美形状美八角宝塔形三层

  颜色美 闪闪发光

  ②排云殿大一排排

  亮金碧辉煌

  ③小结,练*背诵。

  五、练*写话

  选取自己印象最深的一次游览活动,回忆当时的游览顺序,写一段话。

  六、颐和园的美景还有很多,让我们继续期待下节课昆明湖和十七孔桥之旅吧!

  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教学设计 9

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教学设计范文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及新词,积累词语,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教学设计。

  2.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3.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地位,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地位,感受颐和园的宏伟美丽。

  教学准备:

  1.CAI课件、展板。

  2.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颐和园全景图)

  同学们,在我们首都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你们知道是哪里吗?

  教师板书课题并强调“颐”的.笔顺,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教学设计》。

  二.交流资料,了解颐和园概况。

  通过查阅资料,你对颐和园都有了哪些了解?指名说。

  三.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提出不懂的问题。

  2.前后桌四人一组互相交流不懂的问题。

  3.通过交流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

  如果有,板书问题。

  四.自由结组,合作交流:

  1.浏览课文,用“○”画出课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物。

  学生板书:仁寿殿佛香阁大戏

  四年级语文上册《颐和园》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能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练*给课文分段。

  3、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耸立”和“隐隐约约”2个词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按照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教学难点借助课文,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二)学会本课14个生字和12个新词。

  (三)练*按作者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难点

  (一)学会本课14个生字和12个新词。

  (二)练*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在我国的首都北京西郊,有一个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教师板书课题)那里有著名的长廊、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等人文景观。今天就让我们寻着作者的足迹,一同来饱览颐和园的美景。

  (二)出示幻灯片,认识颐和园的几个著名景观,从直观入手,对颐和园的美景先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有条件的可以给学生播放有关颐和园的风景教学录相片。或出示一组有关颐和园名胜风光图片。)

  (三)学生轻声读课文,用笔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划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

  (四)学*生字新词。

  1、学*生字:

  识字教学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会给生字组词。

  (1)利用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用声韵两拼法和三拼连续法读准字音。重点指导“栽、爽、葱、朱、赏”的读音。

  (2)用多种方法记忆字形。

  ①用拆合法记“殿、昆、爽、葱、郁、堤、雕”的字形。例如“殿”字。我们把它拆成三个部分,左上角是尸体的“尸”;左下角是个“共”字;右边是没有的“没”的右半边“殳”;再把这三个部分正确地组合在一起就是“殿”字。

  ②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记忆“阁、煌、廊、葱”的字形。“阁”属于外形内声类,“门”形旁表意;“各”声旁表音。“煌”属于左形右声类,左边“火”形旁表意,右边“皇”表声。“葱”属于声占一部类,“匆”表声只**间一部分。“廊”属于外形内声类。

  讲解:声旁和形旁的作用是有局限性的。有的形旁能大致表示出属于哪一类的;有的就不能明确地表示出来。有的声旁能表音,有的就不能准确地表示读音。如:“恍、晃”两个字就不能念成(gu1ng)。因此,学生在遇到形声字时不要“念半边”,要正确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识字。

  ③用比较法(根据生字字形上的特点,找出一些与生字字形相*的字,形*字之间区别对比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记住生字的字形)记忆“栽、雕、赏”的字形。栽——裁——载;赏——党——堂;雕——准——谁——淮。

  ④用数笔画的方法记忆:“漆、朱”的字形。

  ⑤突出强调“殿、廊、葱、爽、漆”的字形。“殿”字的左下角是个“共”字;“廊”字“广”的里面是“郎”字,右边是“阝”不要写成“卩”;“葱”字中间部分是“匆”字不要少写一点写成“勿”;“爽”字的写法,笔顺应是“”要把字写美观;“漆”的右下角是“”不要写成“氽”。

  记忆字形时,不一定就是一个生字就用一种方法,有时可以几种方法并用。比如“雕”字,我们可以用形*字区别对比的比较法来记字形;也可以用拆合法来记,把“雕”字拆成左右两部分左边是“周”,右边是“隹”(zhu9)。学生要能够根据汉字特点灵活选择记忆字形的方法。

  (3)借助字典理解字义、词义;查字典也可以帮助学生识字。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查字典使用工具书的这种能力。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将终生受益。

  2、解释下列词语:

  神清气爽:形容人头脑清醒,精神爽快。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姿态不一:样子各不相同。

  琉璃瓦:内层有较好的黏土,表面用琉璃烧制成的瓦。形状像半边粗竹筒,外部多是绿色或金黄色,鲜艳、发光,多用来铺宫殿或庙宇的屋顶。

  横槛:本课指横嵌的长方形栏板。

  宫殿:帝王居住的高大华丽的房屋。

  远眺:往远处看。

  画舫:装饰华美、专供游人乘坐的船。

  葱郁:青翠茂密。

  介绍几种常用的解词方法:

  1)、直观、演示法。表示事物名称的名词,而又是学生没有掌握的,可以用实物、标本、图片、幻灯等,让学生直接看到词所表示的具体事物形象,以获得清晰的印象。例如“琉璃瓦、横槛、画舫”这三个词语,教师就可以出示幻灯或图片指给学生看,会收到较好的效果。“远眺”一词,教师可以让学生实际去做,以理解词义。

  2)、形象描绘法。有些形容词的词义可以用语言描绘形容词所表示的情境,启发学生想象,以达到理解。例如:“金碧辉煌”、“葱郁”这两个词语就可以用形象描绘法来解释。

  3)、讲解词素法。有些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词素组成的,讲清学生不理解的词素,把各个词素的意思合在一起加工整理一下,学生就能理解词语的意思了。例如:“姿态不一”、“神清气爽”就可以用这种方法。

  4)、举例说明法。

  5)、和同义词、反义词比较法。

  6)、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

  7)、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以上是常用的几种方法,讲解一个词时,不一定就用一种方法,有时几种方法并用,会更便于学生准确地掌握词义。

  3、读读写写下列词语。

  宫殿 堤岸 掩映 雕刻 长廊 葱郁 杨柳 耸立 金碧辉煌 神清气爽 细细游赏 隐隐约约

  4、听写词语,当堂检查识字效果。

  宫殿 堤岸 雕刻 长廊 葱郁 金碧辉煌 神清气爽 细细游赏

  (五)齐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质疑问难,在教学过程中要解决学生中的疑难问题,做到“讲其所当讲”。

  (六)用不同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1、用自然段归并法给课文分段。

  (1)默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位置相邻的自然段哪些联系比较紧密?(第3、4两个自然段的联系就很紧密。第3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仰望看到的景色;第4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站在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我们可以把第3、第4自然段合并为一段。这种分段方法叫自然段归并法。)

  (2)利用自然段归并法给课文分段,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订正,其分段结果是:一(第1自然段);二(第2自然段);三(第3、4自然段);四(第5自然段);五(第6自然段)。

  2、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1)默读课文,看作者写了颐和园哪些地方的景色?(长廊、万寿山佛香阁、昆明湖十七孔桥。)

  (2)看书上的插图或出示风光图片从感性上领略颐和园几处景观的美景。

  (3)从课文中找出能够体现作者游览顺序的句子。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

  ①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②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③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④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读句子,体会这些句子在课文中的作用:这些句子都是过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些句子清楚地交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这些句子可以帮助我们给课文分段。游记这类文章的特点是“移步换景”,一般是一处景观为一段。

  (4)划分段落,标出起止。分段结果:同上。

  3、两种分段方法进行比较:

  自然段归并法适用于任何一篇课文,应用范围广,在理解了各个自然段的内容的基础上,才能运用自然段归并法比较费时费力;按空间不同位置分段,适用于游记、参观访问记、写活动的文章,应用范围较窄,但具有方便、快捷的优点。

  (七)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给课文分段。

  1、分段的方法步骤:

  (1)通读全文,理解课文内容,确定分段依据。

  (2)细读每个自然段,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看课文有没有可帮助我们给课文分段的标志。

  (3)精读全文,按照分段的依据,正确标出段落的起止。

  2、分段的依据:

  (1)按时间顺序分段。

  (2)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

  (3)按空间不同位置分段。

  (4)按不同内容分段。

  (5)按组织材料的逻辑关系分段。

  ①总分式(包括总—分段式;总—分—总段式;分—总段式)

  ②顺承段式

  ③并列段式

  ④因果段式

  ⑤转折段式

  ⑥递进段式

  ⑦点面段式(先概括后具体的段式)

  3、分段的标志:

  (1)以时间词语为分段标志。

  (2)以地点词语为分段标志。

  (3)以总起、总结的句段为分段标志。

  (4)以过渡句、段为分段标志。

  教师要依据课文特点适时地教给学生的分段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段能力,不要急于求成。学生要善于抓住课文的特点,找准分段的依据和标志快速准确地给课文分段,在练*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分段能力。

  (八)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组词。

  堤( )阁( )漆( )昆( )殿( )爽( )

  提( )各( )膝( )混( )臀( )大( )

  栽( )堂( )廊( )

  裁( )党( )郎( )

  载( )赏( )朗( )

  3、练*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4、思考课后思考·练*中的1、2、3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图文对照,学*课文一至三段和第五段,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这几处景观的景色特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会解答课后思考·练*中的第1、2、3题中的有关问题。

  (三)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试背课文第2、4两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具体的。

  三、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内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文,讲读第1、6自然段。

  1、齐读课文。

  2、提问:

  (1)颐和园给作者留下了什么深刻印象?(课文开头就点明了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颐和园景色优美;颐和园很大,占地范围广。)

  (2)作者有什么希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亲自到颐和园去细细游赏。因为颐和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所以作者希望我们有机会去北京能够到颐和园去游览那里的美景。)

  你们想去颐和园吗?(想。)那好,就让我们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来游览一下颐和园的美景吧!

  (二)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三)讲读,学*课文第二段。

  1、指名朗读,思考讨论,教师归纳明确:

  (1)作者是怎样来到长廊的?(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说明长廊的位置:离大门不远。)

  (2)长廊的特点是什么?(长,“一眼望不到头”。)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的?(作者是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说明长廊的长的。“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3)作者是怎样把长廊这处景观写具体的?(分层次写具体。重点段分层,这是把文章写具体的常用方法。)

  2、按照提示给第二段分层。

  (1)分层的提示是:

  从整体上和外部介绍长廊;从内部介绍长廊;讲长廊两旁风景宜人。

  (2)分层的结果:

  第一层是第1、2句;第二层是第3句;第三层是第4、5句。

  3、逐层学*:(重点学*第二层)

  (1)学*第一层:从整体和外部介绍长廊。长廊的外部:绿的柱子,红漆的栏杆。

  (2)学*第二层:长廊内部: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且内容各不相同。读句子;提问:画的内容包括“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画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园林艺术的灿烂和劳动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3)学*第三层:长廊两旁:风景宜人。“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句说明了什么?(说明长廊两旁的花木品种多、数量多;“开”和“谢”是一对反义词,形象地说明了长廊两旁鲜花常开的景色特点。)“使人神清气爽”的:“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这句话间接地说明了长廊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长廊在昆明湖的右边。

  一进颐和园的大门,长廊就把它那富有特点的美,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4、练*有感情地朗读。

  怎样朗读这段才能把长廊的美读出来呢?

  (1)教师在语气、语句轻重音、停顿等方面指导学生朗读。

  (2)教师范读,学生模仿。

  (3)学生练*有感情地朗读。

  (4)指名朗读或齐读。

  注意:学生读的形式要丰富一些;不要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感。俗话说“熟读成诵”,在熟读的基础上练*背诵此段。

  5、完成课后思考·练*第1题中的第(1)小题。说出颐和园的长廊是什么样的?

  (1)明确要求:先说出长廊的整体特点“长”;再分层说出长廊的外部、内部和两旁各是什么样的,并以长廊的内部为主。

  (2)学生练*。

  (3)指名回答。

  (四)讲读,学*第三段。

  指名两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第3、4两个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游完长廊,站在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都看到了哪些景观?它们各是怎样的?

  佛香阁:八角形宝塔,建在半山腰,三层顶上所铺的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

  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

  教师提问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读书。让学生从书中去寻找答案,组织好语言,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让学生多读、多说,以便形成能力。

  2、作者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不同的三个方向望,分别看到了什么?

  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黄色、绿的琉璃瓦屋顶;朱红的宫墙,组成了一幅古色古香的风景画。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3、练*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试背第4自然段。

  (五)完成课后思考·练*第1题中的第(2)小题:登上万寿山,呈现在作者眼前的是怎样的景色?

  1、提示说明:作者的观察点是固定的,在万寿山上,地点没有发生变化,但是作者的观察视角(方向)发生了变化,看到的景物、景色也就不同了。这与整篇课文“移步换景”的特点是有所不同的。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善于发现这些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部分。让学生在异中求同、同中求异,通过对比,在这种比较中更好地来学*,提高学*能力。

  这个自然段(第4自然段)是按照方向变化的顺序来写的,学生可以按照书上的方向顺序来说,也可以变化一下方向顺序来说。

  2、学生练*。

  3、指名回答。

  (六)完成课后思考·练*第3题中的第(2)小题。

  1、出示这段话,说句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2、说说这段话是抓住什么来描写景物的?

  3、学生思考、回答,教师订正,归纳总结:

  这段话是抓住了昆明湖“*静”的特点来描写的。描写得很具体、形象。“昆明湖漆氽得像一面镜子”,这个比喻句写出了昆明湖水面*静、水波不兴的特点。“绿得像一块碧玉”写出了湖水晶莹透亮如碧玉一般的特点。湖水非常绿,也说明昆明湖湖水的水质好。”“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说明湖面非常*静。“滑”字与上面的“镜子”一词相得益彰。这是以动的画面反衬出昆明湖的静。这段文字的形象性很强,闭上眼睛,想一想,在头脑中就能浮现出昆明湖*静的美,给人以一种安逸、舒适的感觉。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要边读边想象,想象出昆明湖*静的美来。

  (七)学生对课文第二、三段这部分内容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研究解答。

  (八)作业。

  1、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2、思考课后思考·练*中还没有讲的问题。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图文对照,学*课文第四段,了解颐和园里昆明湖及十七孔桥的景物特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会解答课后思考·练*中第1、3题中的有关问题。

  (三)指导用“耸立”和“隐隐约约”两个词语造句。

  (三)检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来写具体的。

  三、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内容,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过程

  (一)齐读全文。昨天我们领略了颐和园里长廊、万寿山佛香阁的美景,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昆明湖和十七孔桥的美景。

  (二)学*课文第四段。

  1、指名朗读第四段。思考,回答问题:

  (1)作者从万寿山下来,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哪些景物?(长长的堤岸;几座样式不同的石桥;倒垂的杨柳;湖心小岛,十七孔桥。)

  (2)十七孔桥是怎样的?(十七孔桥有十七个桥洞,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并且这么多狮子姿态不一,各不相同。)

  (3)石柱上雕刻着众多的狮子且姿态不一,这说明了什么?(狮子“姿态不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2、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教师在范读时,要通过表情语气的变化,感情的处理来加以体现。

  (2)学生模仿练*。

  (3)指名朗读、齐读。

  3、完成课后思考·练*第3题中的第(3)小题。

  (1)出示句子,读句子。

  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

  (2)说说这个句子是抓住什么来描写景物的?(这段话抓住了景物“多”的特点来写具体的。首先是十七孔桥的桥洞多有17个;其次是桥栏杆上的石柱多有上百根;第三是柱子上雕刻的小石狮子多。)

  (三)指导用“耸立、隐隐约约”两个词语造句。

  1、找出词语在课文中的位置,读其所在的句子,明确课文是怎样运用的。

  2、弄懂词义:

  耸立:高高地直立。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3、明确词语的使用范围。思考:词语经常在哪些方面?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可以和什么词语搭配合理使用?

  4、学生能按指定的句式练*。(或者不给出固定的句式。)

  例:________耸立在________。________隐隐约约可以看见远处的________。

  5、造出的句子要丰满,可以填加一些修饰性成分。做到语法完整和语意完整。

  例:我站在高高的山顶上,眺望远处的高楼大厦,因为有雾,所以只能隐隐约约地看到一个大概的轮廓。

  6、读一读句子,检查一下有无写错的字;用错的标志;句子是否通顺、完整;能否使人明白;是否合情合理。

  (四)默读课文,体会游记这类文章的写作方法。

  1、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游览顺序、观察顺序、方位变化顺序、季节变化顺序。)

  2、运用好过渡句,交待清游览顺序。

  3、抓住景物特点分层次写具体。

  4、选择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

  (五)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

  (六)检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七)作业。

  1、熟读课文。

  2、预*第下一课。


《颐和园》教学设计 (菁华10篇)(扩展7)

——四年级《颐和园》教学设计汇总5篇

  四年级《颐和园》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认识七个生字,会写十一个生字,正确读写“长廊、柱子、神情气爽、建筑、佛香阁、金碧辉煌、宫殿、葱郁、掩映、朱红、隐隐约约、堤岸、雕刻、狮子、姿态不一”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3、学*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让学生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

  2、学*本课按照游览的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2、《颐和园》的风光图片

  教学过程:

  一、教师激情引入,导入新课。

  在长城一课中,我们领略了中国建筑的雄伟壮观,它包容一切的'博大气势令我们震撼。同样,在中国还有一种建筑艺术也另世人瞩目。她集建筑艺术精华于一身,精雕细琢、雍容华贵,这就是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皇家园林―――《颐和园》。板书课题,你对《颐和园》知多少?把你搜集的《颐和园》的资料介绍给大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领略《颐和园》美丽的景观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感受风景美。

  1、大声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字音和带生字的词要多读几遍。

  2、把不理解的词句画出来,多读几遍,联系上下文加以理解。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师:课件出示词语。长廓、柱子、建筑、宫殿、葱郁、掩映、朱红、堤岸、雕刻、狮子、佛香阁、姿态不一、隐隐约约、神情气爽、金碧辉煌。

  4、检查自学生词情况:(1)指名朗读词语、(2)齐读、(3)联系前后文内容解释带点词语、(4)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5、摘录课文的首尾句。课件出示: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颐和园到处有美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师:自由读读这两句话,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这两句话都是写颐和园美丽的。

  我发现这两句话是课文的起始句和总结句。

  师小结:开头结尾互相照应,让我们感受到文章结构的严谨,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

  师:景色表现了颐和园美丽?

  生:作者一写长廊的景色,二写万寿山景色,三写昆明湖景色。三处景观都突出了《颐和园》的大、美的特点。

  三、细读课文,探索文路,体会结构美。

  师: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这几处景物的,从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可能看出来?一边勾画一边用箭头标出游览的示意图。

  师:课件演示句子。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经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走完长廊,又来到万寿山脚下→登上万寿山→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

  师:作者用了那些动词,把各处写物的连接起来的?

  生:作者抓住“进了”、“绕过”、“来到”、“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走过”这些叙述游览过程的动词,过渡连接景物的。

  师:这种利用动词过渡连接景物,叙述游览过程的表达方式是移步换景。它让游览的过程不断转换,更加清析。读一读,感受一下。

  四、研读课文,领悟语句,品味语言美。

  师:我们就按作者的游览顺序先领略一下长廊的美。

  师:播放课件,师范读。

  师:读一读第2自然段,你从哪体会出长廊的哪美?

  生:(1)长廊的颜色美。“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

  (2)长廊的形状美。“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用具体数字表现长廊长,间数多。

  (3)长廊上的画美。“每一间的横槛上都画着五彩的画”颜色各异,内容丰富,堪称是艺术珍品。

  (4)长廊周围风景美。“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这一句写了长廊解花盛开时的美。

  (5)长廊上游人的心情美。“神清气爽”看出游人的心情非常舒畅。

  师小结:作者从不同方面描写了长廊设计精致美观,表现出了创造者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精湛的技术,我们只有在朗读中才能感悟到长廊的美。

  播放音乐: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长廊的美。

  师:走完长廊来到了万寿山,作者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什么?

  生:佛香阁、排云殿。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耸立”一词感受到佛香阁高;“一排排”感受到排云殿占地面积大;“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间接地感受到佛香阁很高;“红、绿、朱红”等颜色,又使人感到古色古香的美。

  指导朗读;

  师:我们从这些词领略到“万寿山”的景观壮丽。在万寿山上展现在作者眼前的昆明湖美在哪?

  生:又静又绿。

  师: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此处作者为什么没用“划船”的“划”,而用滑冰的“滑”?

  生:用“划”字船过去以后,水面就会出现痕迹,而文中说游船、画舫驶过以后,“几乎不留一点痕迹”,所以用“滑”比“划”好。

  生:用“滑”字使昆明湖显得更静,更美了,让人回味无穷。

  师:是的,这个“滑“字用得真是巧妙,让人回味无穷。大家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悟出了它的妙处,把书读活了,来吧,读一读感悟它的妙处。

  师过渡:从万寿山下来,作者来到了昆明湖又看到了美丽的什么?

  生:美丽的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

  师:这么美的昆明湖让我们用朗读感悟一下。

  师:在颐和园中除了精美的长廊、壮丽的万寿山、秀美的昆明湖,还有哪些美景呢?

  明确:智慧海、知春亭、大戏台、玉带桥、石舫-------

  正像大家所说的那样;“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学生齐读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五、师总结:

  作者按照移步换景的游览顺序描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美丽景色,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光辉成就以极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六、作业链接:

  1、颐和园的景美,课文的语言也很美,我要有感情的多读几遍,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2、小练笔:我要学*《颐和园》的写法,记一次游览活动。

  四年级《颐和园》教学设计 2

  教材分析

  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游览顺序大体是: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14个生字。按照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陶冶爱美情趣,受到民族自豪感的教育。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颐和园的;课文的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哪些自然段联系比较紧密。

  学情分析

  学生没有去过颐和园,对于颐和园的情况了解不多,但学*兴趣比较高。

  教学构想

  教学中,在学生对全文有一个大致了解后,再深入到描写每一景点的部分,通过读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感受到祖国的美丽。

  教学准备

  图、投影片、录音机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课文,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陶冶爱美情趣。

  学生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知道颐和园吧,你们一定会很喜欢这个又大又美丽的公园。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就像展开的一幅画卷,把园内的湖光山色,亭台阁榭、长廊石桥等景物生动地描绘出来。我们随着笔者一同前往中外闻名的颐和园,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园内的美景?(教师板书课题。)

  二、认真读文,理清脉络。

  (一)学生小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出不懂的词语;标出本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二)请6名同学分段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思考:作者游览的顺序是什么?

  (三)说一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这实际上也是作者游览的顺序。

  (四)总结全文共分5段。本文是按游览的顺序写出颐和园的美丽。

  三、朗读课文,划句欣赏。同学们,颐和园的风景美吗?你怎么知道的?

  (一)以开火车的形式,每人读一段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认真看书,注意描写景色的句子。

  (二)自己快速默读,边读边找并划出描写美丽景色的句子。

  (三)在学生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出示投影。齐读,欣赏颐和园景点之美。

  四、逐段学*,理解内容。

  (一)默读第1段。思考:颐和园的特点是什么?(又大又美)

  (二)指名读第2段。

  1、颐和园的长廊是什么样儿的?

  2、长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三个意思)

  (l)长是从哪儿看出?从整体和外部介绍。(出示投影片)

  “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这一句用翔实的数字,突出长廊的长和间数多的特点。

  长(一眼望不到头),具体数字700多米,273间(说明很长。)

  (2)从内部介绍长廊,横槛上五彩的画。

  (3)长廊两旁风景宜人。(这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学生体会长廊彩画有什么特点?体现了什么?展开讨论。(内容丰富、体裁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灿烂和能工巧匠的智慧。)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三)齐读第三段。思考:

  1.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建筑有哪些特色?(出示图)

  佛香阁:八角宝塔形、三层、黄色琉璃瓦。

  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耸立。

  2.耸立说明什么?(排云殿高)一排排说明什么?(占地面积大)

  3.登上万寿山,眼前呈现怎样的景色?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划出表示颜色的词)重点讲了昆明湖景色及特点。(出示投影片)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让学生体会:这句抓住了昆明湖的静和绿的特点。先用静物“镜子、碧玉”作比喻,说明昆明湖非常静,光洁照人;昆明湖水非常绿,如碧玉一般。然后又以动的画面进一步描述昆明湖的静。“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说明湖面非常*静。一个“滑”字与上面的“镜子”一词相得益彰。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四)指名读第4段。

  1.这段都介绍了什么景物?长长的堤岸湖中心小岛十七孔桥

  2.重点介绍了什么?怎样介绍的?(出示投影片)

  “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句让学生体会:句子是抓住桥洞多、石柱多、雕刻的小石狮子多的特点来描述十七孔桥。再次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五)齐读第5段。结尾一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师生讨论,畅所欲言。(表达了作者赞美的感情,与第1段相呼应。)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听录音

  六.总结全文

  (一)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是什么?(指板书)

  (二)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生动优美,如一幅展开的山水画卷,再现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三)文中蕴含着对建造颐和园的古代劳动人民的赞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民族自豪感。

  作业设计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摘抄自己喜爱的句子。

  板书设计

  颐和园

  顺序: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特点:(长、美)(建筑美)(静、绿) 桥洞多

  石柱多

  小石狮子多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从课文入手,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学会领会表达课文内容。

  学生学*过程

  一、再读课文,复*回顾。

  1、自由读课文。

  2、听写,检查生字词。

  3、回顾课文主要内容。课文的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二、从课文内容入手,领会表达方法

  1、启发学生通过具体词句,回顾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出示投影片:

  (1)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2)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3)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

  先读一读句子,再说说这些句子是怎样描写景物特点的?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

  (1)作者用具体翔实的数字,写出了长廊的长和长廊间数的多的特点。

  (2)作者从万寿山脚下,取仰视佛香阁的角度,用“八角宝塔形”“耸立”“黄色琉璃瓦”“闪闪发光”等词语,生动描写了佛香阁的高大、富丽和壮观。

  (3)作者抓住昆明湖静和绿的特点,用“镜子”“碧玉”做比喻,把昆明湖水静和绿的特点,生动的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再联系下文的“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的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的动态描写,反衬昆明湖的静。

  2、引导体会写作顺序及每个景点段之间的联系。把课文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每段开头的第一个句子画下来,再读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颐和园的。

  三、扩展练*,指导背诵

  1、指导背诵课文,重在方法指导。

  2、检查背诵情况(2---4自然段)。

  四、全文总结。

  作业设计

  把课文中优美的语句摘抄在作业本上。

  板书设计

  10 颐和园

  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四年级《颐和园》教学设计 3

  教材分析:

  《颐和园》(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一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楼阁、长廊石桥等景物,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接着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壮观的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的景观。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通过预*检查认识“颐、耸、阁、舫、眺、堤、态”7个生字,会写“殿、廊、柱、栽、筑、阁、朱、堤、雕、狮、态”11个生字。正确书写“长廊、金碧辉煌、堤岸、宫殿、掩映、朱红、建筑、佛香阁、隐隐约约、狮子、雕刻、姿态不一、神清气爽”等词语。

  2、通过自读、赛读、评读等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通过提纲式板书,领悟作者用总分总的方式安排行文结构,体会开门见山,点明中心及首尾呼应的方法。

  4、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作者抓住“进了、绕过、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走过”等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作者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以及抓住特点按一定观察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并尝试运用写写自己的校园。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颐和园的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作者抓住“进了、绕过、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走过”等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作者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以及抓住特点按一定观察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并尝试运用写写自己的校园。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是通过预*检查认识“颐、耸、阁、舫、眺、堤、态”7个生字,会写“殿、廊、柱、栽、筑、阁、朱、堤、雕、狮、态”11个生字。正确书写“长廊、金碧辉煌、堤岸、宫殿、掩映、朱红、建筑、佛香阁、隐隐约约、狮子、雕刻、姿态不一、神清气爽”等词语。

  二是通过自读、赛读、评读等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初步感知作者抓住“进了、绕过、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走过”等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依次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教学过程(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是通过提纲式板书,领悟作者用总分总的方式安排行文结构,体会首尾呼应的方法。

  二是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作者抓住“进了、绕过、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走过”等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作者移步换景、过渡连接的表达方式,以及抓住特点按一定观察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并尝试运用写写自己的校园。

  教学重难点:

  领悟并学*作者按游览地点变化,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昨天我们已经走马观花初游了颐和园,今天我

  们有机会二游颐和园。

  板题(强调笔画)

  一问:初游颐和园后,颐和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总体印象。(美丽)

  二问:文中哪些句子直接写出这种感受的?

  三问:(分组读)这两段是什么关系?

  四问:作者具体为我们介绍了哪里的美景?

  五问:文中哪句告诉我们他来到了长廊?(读句子,逐一出示课件)

  六述:这种走到哪里就写哪里看到的景色的方法叫做“移步换景”,也就是按照游览顺序写的。

  那么我们就带上好心情,随着作者的脚步一起走进长廊去细细游赏。(课件出示要求)

  二、研读课文,体会语句,品味语言美。(课件出示要求)

  1、自由读文段二

  2、汇报交流。(相机板书)

  3、总结学法,自学3、4段。

  (学*、汇报)(完善板书)

  老师来到咱们劳动小学,感触很多。因为劳动小学是我的母校,我小时候就是在这里学*的。老师刚才匆匆拍下几张照片,想跟同学们一起欣赏。(逐一出示照片,提示观察点)

  因为时间有限,老师来不及慢慢参观,请大家当导游来为我详细介绍。

  三、总结写法,迁移运用,争当小导游。

  当导游介绍自己的学校,一个导游介绍一个地方,抓住景物特点,按一定的顺序,注意使用叙述地点转移的词语。

  生自由写―汇报

  四、作业布置:

  仿照本文的写法,写写你游览过的一个地方。

  板书设计:

  抓特点有顺序

  美丽

  长廊长内―外

  美

  颐和园万寿山壮观下―上

  *―远

  昆明湖静

  绿

  美丽

  四年级《颐和园》教学设计 4

  学*目标

  1、学*生字词,认识15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3个;正确读写“大殿、长廊、绿漆、栏杆、佛香阁、金壁辉煌、宫殿、朱红、痕迹、堤岸、玩赏”等词语。

  2、正确、流利和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初步感知作者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的美丽。

  2、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并充分领略作者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

  教学准备:收集颐和园有关的资料及图片

  教学步骤

  一、检查预*导入

  1、颐和园在什么地方?(在北京西郊)预*了课文,记住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学生自由发言,能说几个就说几个,互相补充)。

  2、用生字生词卡检查生字读音,指导读准*舌音(栽zāi,葱cōng)翘舌音(朱zhū),前鼻音(殿diàn),后鼻音(廊láng爽shuǎng葱cōng)。

  3、开火车朗读课文,每人读一自然段。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的地方。

  二、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弄清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和颐和园主要景点的方位;再看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分段的根据是什么?

  2、学生自学,师生交流。

  3、讨论分段,并指导概括段意。 明确: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把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对颐和园总的印象。

  第二段(第2至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和开头一段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三、学*词语

  1、指导分段朗读

  2、提出词语,讨论词义

  ⑴ 讲解词义 琉璃瓦、横槛、宫殿、画舫。 ⑵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清爽:清洁,凉爽。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清楚。 举目远眺:抬头向远处看。 葱绿:(草木)青翠。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光彩夺目。 形态各异:形状各不相同。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和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学*随着观察位置的变化有顺序地观察和抓住景物特点描绘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2至5自然段开头一句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2、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教学准备: 教科书、多媒体课件、相关补充材料

  教学步骤

  (一)、理清脉络,把握顺序

  1、欣赏颐和园课件填空:颐和园是一个( )的公园。

  2、今天作者会带我们去游览公园的哪些景点呢?默读课文(2―5)小节,用--------画出表示作者游览路线的句子,并把线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来。

  3、生上台交流游览线路图。并完成板画。

  (1)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十七孔桥

  (2)通过线路图你知道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吗?

  小结:作者就是按照自己游览的先后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这种方法就叫移步换景,也叫作地点转换顺序或游览顺序。

  (二)、讲练结合,细品韵味

  1、作者是如何把这些地方的景物描写具体的呢?在听读课文、欣赏画面的基础上,你对哪个景点最感兴趣?自己再去细细品味。 (用“ ”画出景物,抓住景物特点)

  ▲长廊

  (1)小导游讲解长廊。(边讲边演示图片)

  (2)其他学生对导游的解说进行评价。

  (3)长廊的长和美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通过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分成273间。)学*作者用数字说明事物的方法,理解这种方法的用处。

  (4)你能用不同的方法来描写长廊的长吗?(……)

  (5)如果此时此刻你就站在长廊的一头,会看到什么?(用向前看……向上看……向两旁看……的句式说一说)

  (6)漫步长廊,欣赏着五彩的廊画,闻着微风送来的淡淡花香,你会说: 长廊真是世界上最 廊

  ▲佛香阁和排云殿

  (1)请学生介绍佛香阁和排云殿。

  (2)听完讲解你能感受到佛香阁和排云殿的特点吗 (雄伟高大,金壁辉煌)

  (3)这些特点是从那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耸立、金壁辉煌、一排排)

  (4)指导朗读,读出气势。

  ▲昆明湖

  (1)导游讲解昆明湖。

  (2)昆明湖可是镶嵌在颐和园的一块碧玉呀!作者是如何用语言表现的

  呢 (打比方)出示句子: 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的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3)品读句子,理解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句式练*: 昆明湖真美呀, 。 昆明湖的水真绿呀,。

  (4)换词法体会“滑”字。(通过滑――划的互换,体会昆明湖的静,游船,画舫的慢,间接表现昆明湖的美)

  (5)背一背这句话。

  ▲十七孔桥

  (1)导游讲解十七孔桥。

  (2)发散思维:十七孔桥上的狮子有哪些形态呢?(出示练*题: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子,柱子都雕刻着小狮子,它们有的()、有的()、有的( )……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这17孔桥真( )!

  (3)师小结: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三)读写结合,临摹章法

  1、一篇文章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叫叙述顺序。

  2、分男女生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联系刚才我们学过 的内容,想想这篇文章的叙述顺序。(指名答,归纳小结板书)

  3、学*《颐和园》这篇文章我们最重要的是学会作者按地点变换的顺序叙述、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

  (四)布置作业

  观察一处景点(如学校、公园、游乐场等),模仿《颐和园》的描写手法进行小练笔,按地点转换的顺序把它写下来。

  四年级《颐和园》教学设计 5

  教材简析:

  《颐和园》是“快乐读书屋”中的一篇写景状物的文章。文章采用随步移景的方法向我们介绍了颐和园中的长廊、佛香阁、万寿山、昆明湖等自然和人文景观,展现出皇家园林的风采。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教给学生学*的方法,由扶到放,循序渐进,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想象、朗读、感悟,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培养学生爱美情趣,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学*按游览顺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

  4.认识“颐、麓、槛”等6个生字,自选和积累课文中的词语和优美的句子。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激发兴趣

  1.播放颐和园的图片。

  在我国首都北京西郊,有一座世界著名的皇家园林,它就是颐和园。那里有着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和雄伟壮观的建筑。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游览一次颐和园。

  2.板书课题,齐读。认识“颐”,提示“颐”字左半边的笔画笔顺,并书空两遍。

  用生动形象的课件把学生带到美不胜收的颐和园内,激发学生学*探究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通过多种途径认识(查字典,问同学等)。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圈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并尽量想办法解决。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颐和园哪几个地方的景色?画出表示作者游览路线的语句。

  4.现在谁来做一下导游,把这一次的游览路线介绍给游客们?

  小结:作者就是按照自己游览的先后顺序来介绍颐和园的,这种方法就叫移步随景,也叫作转换地点顺序或游览顺序。如果你想把你到哪里游览的景点介绍给大家,也可以用这种方法。

  5.游览颐和园后,你最想在哪里拍照留念呢?为什么?把你最喜欢的地方读一读。

  自主勾画不懂的词语,并想办法解决,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并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变角色,担任导游,不仅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同时理清文章的思路,领会作者的写法,为迁移写作打下基础。

  三、品味语言,读中悟情

  1.导学第3自然段。

  下面我们就用一双爱美的眼睛和一颗爱美的心,仔细地欣赏颐和园的美景吧。

  (1)指名读第3自然段,思考:长廊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体会到的?

  (2)交流

  长:“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是世界上长廊之最。”

  ①出示句子,比较:A: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B:这条长廊很长,分很多间。

  ②读句,说说哪句更好,为什么?

  ③指导朗读体会长廊的“长”。

  美:找出文中描写美的成语。(美不胜收)

  ①说说成语的意思。

  ②长廊到底美在哪里?读出文中的句子。

  ③欣赏课件,领略长廊的美景。

  ④配乐有感情地朗读。

  (3)小结学法:游览(读文)―谈感受―找重点词句―感情朗读。

  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走进文本,抓住重点词句自读自悟,通过教师的及时点拨、启发、引导,使学生感受到颐和园长廊的壮丽。句子的比较让学生领悟到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的妙处。在图片欣赏后,进行配乐朗读,让学生入情入境,受到美的熏陶。

  2.自学4―6自然段。

  (1)出示学*提示

  ①景物有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②把自己最喜欢的地方有感情地读一读。

  (2)学生自学。

  (3)汇报交流

  佛香阁:高,结构复杂。

  “耸立”:出示本段最后两句,用具体的数字体会特点。

  出示佛香阁图片,直观感受。

  有感情朗读。

  万寿山:出示比喻句。(体会湖的静与绿)

  理解“隐隐约约”,并造句。

  十七孔桥:造型优美。

  想象:这么多的狮子,都有哪些姿态呢?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给学生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在交流中,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通过多媒体画面的展示,引导学生想象,让学生既感受景物的美,又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四、认识生字,会读会用

  1.自读生字,同桌互相说说识字方法。

  2.出示卡片认读生字。

  3.游戏巩固认读。

  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会生字,通过游戏,让学生快乐学*。

  五、拓展延伸

  颐和园到处都是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请搜集颐和园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在班会课上我们再交流、欣赏。

  文章言已尽而意无穷,文中描绘的只是颐和园的缩影,让学生的学*延伸到课外,拓展学*的领域。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