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精选二十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1

  学*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欣赏西湖奇景,体会白描手法的运用。

  3、学*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的写法,感受作者的情怀。

  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体会白描手法的运用。

  学*难点

  学*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的写法,感受作者的情怀。

  学具教具

  搜集西湖美景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师生搜集的西湖的诗展示。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同学们是否感受到了: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学生回应)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一片寒冰,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探究新知

  (一)听读课文,初步感知

  1、听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2、出示课件,检查预*情况,帮助正音。

  3、指名读,检查朗读的正确熟练情况。

  (二)译读课文,理解内容

  学生对照注释和工具书小组合作翻译课文,教师个别指导。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作者去湖心亭看雪。

  2、作者什么时间去的?

  是:这;更定:晚上八点左右,更:古代的计时单位。

  3、作者是怎样去的?几个人去的?

  引导学生明确:

  拏:撑船;毳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拥:穿着、带着;独:独自。

  第二步(出示两张图片,然学生配上原文内容,并说明理由)

  第一幅图:帮助学生理解——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第二幅图:帮助学生理解——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出示第二段的翻译,设5处错误,让学生寻找。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地说:“想不到在湖中更会有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便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勉强(痛)喝了三大碗(杯)就告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做客(客居)。急忙(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

  (三)赏读课文。

  1、这篇短文中作者犯了一个颇严重的错误------前后矛盾,请你把它找出来。

  预设:文中开头是说“独往湖心亭”,应该是一个人,可是后文又出现了一个舟子在说话。

  (学生讨论)

  2、文中有一个词语可以形象地概括出张岱的形象,请你找出来。(痴)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3、你看“天与云与山与水”,一连用了四个“与”,如果去掉,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这四个“与”并不多余,它让“天、云、山、水”四个景物融和在了一起,如果去掉,好像它们就有界限似的。

  四个“与”字就造成了一种天地苍茫的浩大气象。有这四个“与”,后文的“上下一白”才显得更有气势。

  4、分析“惟长堤一道,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湖中人两三个而已。”

  在大自然面前太渺小了。原来痴人眼中有痴景,是因为有个“天人合一”。

  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张岱《自题小像》

  请结合你今天品读到的张岱,尝试思考:张岱的困惑:之人耶有用没用。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美景,白描手法的运用娴熟老练,浑然天成;写景、叙事、抒情,浑然一体;文中所展示的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颇让我们这些生活在都市忙碌不堪的人唏嘘感叹。如此精美绝伦、形神兼备的小品文,读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但不容忽视的一点是对作者这种消极避世的意绪,还应该批判地对待。

  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选做)思考与探究一、二、三。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2

  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张岱把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全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了解作家作品,正确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熟读课文,自主疏通文意。

  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悟大自然的美,培养审美的情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四幅西湖风光图片)你知道这些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地方的风光吗?

  是西湖。

  回忆一下我们曾学过哪些有关西湖景色的诗词。

  (很好,看来大家积累了不少古诗文,善于积累是学好语文的一大法宝呢)

  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在前人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经被描绘得变幻多端,摇曳生姿了。西湖的雪景又将有怎样一番动人的意韵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雪景。

  (二)了解作者

  谁告诉我张岱是谁?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张岱的?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他的小品文可谓名副其实,长的不过千把字,短的仅一二百字,笔墨精炼,风神绰约,洋溢着诗的意趣。以隽永见长,寥寥几笔,意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无捉襟见肘之窘。他擅长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文笔清新活泼,趣味盎然。他继**三袁(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之后,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算得晚明散文作家中一位成就较高的“殿军”。他一生著作颇丰,今存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等。

  《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这节课我们就赏读《湖心亭看雪》。

  二、检查预*

  (一)、生字读音

  更(gēng)定拥毳(cuì)衣崇祯(zhēn)雾凇(sōng)

  沆砀(hàng)(dàng)余舟一芥(jiè)铺毡(zhān)对坐

  余挐(ná)一小船喃喃nán

  (二)、重点字词解释

  1、湖中人鸟声俱绝绝:消失。

  2、是日更定是:这更定:指晚上八点左右。

  3、挐一小船挐:撑船。

  4、用毳衣炉火毳ì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毳,细毛。

  5、雾松沆砀: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雾淞,雾气和水气。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淞是从湖面蒸发上升的水气。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6、上下一白一白:全白。

  7、惟长堤一痕惟:只。

  8、芥:小草。引申为细微的事物。这里指船。

  9、铺毡对坐坐:相对

  10、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哪里。更:还。

  (三)、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我划着一条小船,穿着细毛的皮衣,守在火炉边,独自前往湖心亭去看雪。

  点拨:重点理解“拿”“毳衣”等词语八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知识点总结教案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寒气弥漫,白茫茫的一片,天空与云朵、山峰、湖水、上下都一片白色。

  点拨:重点理解“雾凇”“沆砀”“一白”等词语。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想不到湖中还会有这样的人!

  点拨:重点理解“焉得”“更”等词语。

  三、理清结构

  (一)文章结构,全文共四段。

  第一段,交代了游西湖的时间以及环境。

  第二段,主要描绘西湖雪景。作者用白描的手法,随意挥洒几笔,就点出了雪景神采。

  第三段,写亭中游人煮酒赏雪,邀“余”同饮的情景。

  第四段,借“舟子”之口含蓄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四、理解探究

  1、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答:作者仍旧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抒发其怀念故国的深情。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想一想这句中“绝”字的妙在何处?

  答:①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这句话写出了大雪过后一片寂静,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噤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②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③一个“绝”字,从听觉入手,描绘了一幅人鸟受冻,悄然无声,不敢外出的寒冬静默图。写出了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3、凌晨时分,正是寒气倍增之时,作者却“独往湖心亭看雪”,由此可看出作者怎样的生活志趣?

  答:能表现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4、“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表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

  5、“独往湖心亭看雪”中的“看”字改成“赏”字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鲁迅先生曾把白描手法为“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不买弄”,“看”改成“赏”就有些做作了。

  6、“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答: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

  7、“与云与山与水、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词对表达中心有何作用?

  答:副词、数量词的使用,于微观中显出宏观,把铺天盖地的雪景烘托而出,写出了视觉的移动,使人感叹人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

  8、文中的量词用得极妙,请举一例赏析。

  .如“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中的“粒”,如果改成“个”就表现不出西湖之大和上下一白的景象。

  9、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

  答:侧面烘托,由堤及亭,由亭到舟,由舟及人,层次清楚地描绘了一幅天地茫茫,浑然难辨,人融于景,物我相融的湖山雪夜水墨画,情趣盎然。

  10、“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答:一个“强”字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一个“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11、作者写赏雪,却写到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

  答:不多余。这是辟出另一境界,让人有一种喜逢知己的感觉。属侧面烘托,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

  12、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奇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答: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了作者喜悦之情,特别是“强饮”表现了作者豪迈的心情。

  13、文章题目是《湖心亭看雪》,为何要写遇人喝酒的情景呢?作者写此内容有何作用?

  答:(1)这是作者独具匠心的安排,在作者心中,湖中的雪景固然令人陶醉,令人回忆,但画面超凡脱俗的思想境界和巧遇知音的思想情怀更令人难忘。(2)这样写既突出了雪景,又突出了情真,令人栩栩如生。

  14、作者引用舟子的话有什么用意?作者为何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

  答:①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赞赏,作者的确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同时这种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作者心中的淡淡愁绪。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②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只“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侧面烘托。

  15、哪些动词表现作者的“痴”?“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答:①拿、拥、往、看②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③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16文中是怎样描写在湖心亭所见的雪景的?试加以分析。

  答:运用白描手法,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抓住事物的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和神。

  17、说说本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有什么特色。

  答案:本文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自然,不事雕琢。

  18、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体味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答案:文中的白描能够抓住景物的突出特征,颇有韵味。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19、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答: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有动,寂中有声。

  五、迁移拓展、谈启示、感想、道理题

  1、古往今来咏雪的古诗文极多,请写出几联。

  ①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

  ②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③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

  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⑤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

  2、西湖美景受到众多文人雅士的喜爱,请写出几句写西湖的诗词佳句。

  ①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

  ②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

  ③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杨万里

  ④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林升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白描的手法。

  2、能力目标:学*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寻求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

  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刚刚领略了钱塘潮的雄奇壮丽,今天,让我们再到杭州,去领略西湖的秀丽风光。自古西湖就是文人墨客梦萦魂牵,在西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请同学们回忆这些诗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的文笔,去欣赏雪中的西湖。

  二、学生诵读课文

  诵读指导:首先要读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要节奏合理;其次要抑扬顿挫,读出作者的感情。再其次要流畅自然,一语句要流利,二是音韵铿锵;第四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切忌“硬背。

  三、学生分组探究

  1、语词破译组:负责解决文章中生字、文言词语以及文言翻译等方面的问题。

  2、心灵探密组:走进作者心灵,体会他游西湖时与众不同的思想感情,以及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

  3、性情评价组:为作者在古代文人中找出知音,然后评价作者这样的人的性情到底可取还是不可取。

  4、写法赏析组:对文中的写法以及表达方式的运用进行赏析。

  四、交流探讨的结果

  1、语词破译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⑴ 词语:

  更(gēng)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

  拿:撑,划。

  拥:围裹。

  毳(cuì)衣:细毛皮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冰花一片弥漫。 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一白:全白。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痕:指斑迹,迹印。

  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焉得:哪能。

  更(gèng):还

  大白:酒杯名

  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动词用。

  及:等到。

  舟子:船夫。

  者:……的人。

  ⑵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当时连下三天大雪,西湖里人声、鸟声都绝迹了。这一天,更声刚刚完绝,天将凌晨,我划了一叶小船,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炉火,独自去西湖里的湖心亭看雪。雾夜里雾气浓重浩茫,天空与浓云与远山与湖水浑然连为一体,上下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留下长堤淡淡的一抹,湖心亭一点,以及我的像一根细草似的小船和船中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毛毡对坐饮酒,一个童子在煮酒,炉上的酒正冒着热气。他们见到我非常高兴,说:“湖上怎么还有你这个人?”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才告别。问他们的姓名,说是金陵人,客居在杭州。等到下了船,船夫喃喃自语:“不要说您相公痴呆,还有像您一样痴呆的人呢。”

  2、心灵探密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⑴ 作者与众不同的表述:

  ① 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为什么要用明朝的年号?

  对故国的留恋。

  ② 天寒地冻他为什么要清晨看雪而且是独自一人。他很在乎雪景吗?

  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的人生彻悟之感。他脱俗喜欢宁静,遗世独立。不随流俗的性情。

  ③ “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

  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愿意与那些俗人为伍。在作者眼里这些人并不存在。

  ④ 一切景语皆情语,他笔下的景色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是怎样的状况?

  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远*、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⑤ 金陵人请他喝酒的时候,他连姓氏都没有通报,只是离开的时候才问,也没有记下来,有什么深意?

  君子之交淡于水,作者交朋友没有什么功利性,只看重精神的沟通,心灵的交融。

  ⑵ 能够总括作者形象特点的一个词是“痴”,怎么理解这个的深意?

  作者借舟子的一个“痴”字点题,表现他特有的感受,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浊孤独的独特个性。

  3、性情评价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⑴ 古代文人中有许多曾经有过遗世独立的文人雅士:

  例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于句曲山中,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又如:陶弘景,曾经掌朝廷机密文书,后来不仕隐居,娱情山水,作起了“山中宰相”。

  再如:刘禹锡,住在陋室,“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⑵ 评价:可以引导学生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辩论:

  ① 可取的地方:他们品德高尚,洁身自好,不与腐朽的官场为伍。他们性情高雅,娱情山水,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绝妙奇文。

  ② 不可取的地方:他们消极避世,一方面可以抵抗统治阶级,可是另一个方面他们没有为当时的现实社会作出自己应该有的贡献。他们的独善其身,使他们的杰出才干没有了社会的价值。

  4、写法赏析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⑴ 本文写景的句子;写景的方法;景物的特点;折射出人物的情感。

  写景的句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白描的方法:

  此时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惟有雪光能带来亮色,映入作者眼帘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预备资料:关于白描手法的解释。

  ⑵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⑶ 写作方面,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须用俭省的笔墨交代,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待了作者的游踪。

  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本文写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震撼力,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

  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有可能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

  五、总结本文

  作者借看西湖雪景,表现了自己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板书设计〗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

  地点:西湖

  天气: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

  湖心亭看雪 独往湖心亭

  一幅山水模糊的湖山夜雪图

  湖心亭奇遇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4

  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作者张岱对故国往事的怀恋,以浅浅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以窥知一二。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实则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或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写出了作者超凡脱欲的雅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

  2、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

  1、文言词汇的掌握积累,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2、领悟文章所运用的白描手法和对比映衬手法,领会两种手法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情感的把握及作者的品性风格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关于西湖的诗句,我们耳濡目染的诗句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等。写出了雨中西湖的迷人,春游西湖的喜悦,六月西湖荷花的艳丽。(展示图片)

  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见,拥有不同的情感世界就能看见不同的西湖。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2、简介作者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教师补充: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二)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一)师范读,生听读;生自读;生齐读。

  崇祯(chóngzhēn)更(gēng)定毳(cuì)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

  毡(zhān)更(gèng)有此人喃喃(nán)

  二)同桌合作,疏通文意

  (1)重点字词解释

  1、湖中人鸟声俱绝绝:消失。

  2、是日更定是:这更定:指晚上八点左右。

  3、挐一小船挐:撑船。

  4、用毳衣炉火毳cuì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毳,细毛。

  5、雾松sōng沆hàng砀dànɡ: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雾淞,雾气和水气。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淞是从湖面蒸发上升的水气。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6、上下一白一白:全白。

  7、惟长堤一痕惟:只。

  8、芥jiè:小草。引申为细微的事物。这里指船。

  9、铺毡对坐坐:相对

  10、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哪里。更:还。

  1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强:痛快。白:指酒杯。

  12、客此客:客居。

  13、及下船及:等到。

  14、喃喃nán:小声地不断念叨。

  (2)通假字

  挐一小船挐:通:“桡”撑船。

  (3)一词多义。

  1:①上下一白全②长堤一痕数目,最小的正整数,大写是“壹”

  2、①更定旧时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②更有痴似相公者还

  3、①是日更定这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表示肯定的判断或解释

  4、①绝消失②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4)古今异义。

  1、余住西湖古:我。今:剩余,多余。

  2、余挐一小船古:撑、划。今:捉拿、手拿、拿腔拿调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酒杯。今:颜色、光亮、没有效果、无报偿

  4、是日更定古:这,代词。今:用于判断,或与“非”相对

  (5)词类活用

  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客居

  2、与余舟一芥像小草一样微小

  三)检查合作效果,重点字词讲解(穿插文化知识,“毳”字的会意构造,“更”字的计时文化,“白”的酒杯文化)。

  (三)品悟作者之“痴”。

  师问: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舟子所言相公之痴“痴”在哪里?文章是怎样来表现“痴”的?

  学生先自行思考,再交流讨论,后全班交流。

  明确:“痴”表现在痴人、痴景、痴心,“痴”在寄情山水,“痴”在超凡脱俗‘“痴”在闲情雅致,“痴”在清高孤傲。文章通过环境渲染、人物映衬、性情之举来凸显“痴”,构思精巧,浑然天成。

  穿插介绍“崇祯五年”的纪年方法,讲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四)感受文人之“痴”。

  明亡后,张岱不再做官。他寓居杭州时,“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看雪”,此乃性情之举。王徽之“雪夜访戴”亦为性情之举。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像他们这样的性情文人有很多,他们有着一种特立独行的个性,不随流俗,所以在官场上,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受到排挤,遭到讪谤,不被人理解。他们只有通过亲*自然,在大自然中呼吸一口干净的空气,寄情于阔大宁静、清寒灵动的山水,来寻找心灵的归依,心智的独一。“孤高情怀有谁知,独与天地相往来,”——陈子昂登台长吟,杜甫登高作啸,陶渊明采菊东篱,柳宗元寒江独钓,刘禹锡陋室言志,体现了文人的一种气质,一种风度——钟情山水、超凡脱俗、闲情雅致、清高孤傲。这就是文人的“痴”也。

  (五)结语。

  以曹雪芹《红楼梦》中写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结束课文。

  (六)作业。

  1、背诵《湖心亭看雪》,并搜集描写西湖的诗文,至少五首。

  2、文人的气质虽相似,但诗文中所采用的描写手法、所寄寓的感情却不尽相同。比较阅读《江雪》和《湖心亭看雪》,体会两文的不同。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5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四幅西湖风光图片)你知道这些图片展示的是什么地方的风光吗?

  是西湖。

  回忆一下我们曾学过哪些有关西湖景色的诗词。

  (很好,看来大家积累了不少古诗文,善于积累是学好语文的一大法宝呢)

  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在前人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经被描绘得变幻多端,摇曳生姿了。西湖的雪景又将有怎样一番动人的意韵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雪景。

  (二)了解作者

  谁告诉我张岱是谁?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张岱的?(你表现很棒,因为你懂得借助工具书、注解来预*课文)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这节课我们就赏读《湖心亭看雪》。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顺,读通

  下面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老师来考考大家,这些字音你都读准了吗?

  桡毳衣雾凇沆砀一芥铺毡强饮(幻灯)

  下面老师请一个学生读课文,这次要求更高一点,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节奏。

  好,你不仅读得字正腔圆,而且读得有板有眼。

  2、读懂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我们来齐读一遍,读的过程中去发现一个字,一个评价张岱的字。

  “痴”

  “痴”说通俗点就是什么?

  傻,笨,举止异常。

  是啊,生活中有些人的行为就是古怪,显得呆气。比如:有一位老师,研究数学非常投入,常常走路也在思考数学题。有一次,他不小心碰到一根电线杆,他忙道歉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现在,我们说张岱也很痴,举止也有些异常。

  你能用原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吗?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独往湖心亭看雪。

  冬天看雪有什么难理解的呢?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

  绝?消失

  想到了哪首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为什么这时会鸟飞绝,人踪灭?

  天太冷。

  可以说是天寒地冻呀,作者还选择了哪个时辰前往看雪?

  更定

  更定?

  晚上八点

  天寒地冻时晚上8点,你会做些什么?

  躲在空调房看电视,躺在被窝看书。

  张岱却选择去湖心亭看雪,你能从他的行为中看出他什么性格吗?

  有着与众不同情趣的人,是个孤独的人。

  张岱说是独往,真的是一人去的吗?有没有同行的人?

  舟子。

  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

  舟子不是看雪人,不能说同往看雪。另外张岱很清高,孤傲,不愿与舟子为伍。

  是呀,芸芸众生不可为伍,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岱文人雅士式的孤傲,清高自守。

  (四)赏析雪景,体味白描

  孤傲的张岱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请读出文中集中描写雪景的句子。希望能读出气势和感情。

  写雪景的有两句。我想请男、女同学合作来读一遍。男生读前句,女生读后句。大家想想,为什么请男生读前句?

  因为这句显得很有气势,而男生就很有气势。这句写的景很大气,应该男生读。

  很好。那就请男同学读出这种大气、读出气势来。

  你们说读好哪几个词,就能读出浩大的气势来?

  读好“上下一白”。

  三个“与”也要读得舒缓点。男生再读一遍。

  这次读得真好。不过,我发现了这句话中的一个问题。

  (屏显:“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三个“与”显得拖沓应去掉,你认为呢?)

  我认为不能去掉。“与”字写出天、云、山、水万物融为一体,难以分辨的浩大景象。

  去掉呢?

  去掉的话,仿佛物与物之间有了界线似的,分开了,没有那种天地苍茫的意境。

  品得多好啊!我真的很佩服。现在女生读一读后句,你们说说要读出什么意

  味?

  轻柔点、渺小的味道。

  女同学读得很好,尤其是量词读得真好。只是这些量词用的妥当不妥当呢?我们一般会选择这样的量词来形容这些物呢?

  (屏显:“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不是要改成“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为什么?)

  不要改。这样写,更好地表现了朦胧。

  更好地表现了雾凇沆砀,天地苍茫的意境。

  景物的渺小。

  这些景物为什么会显得这么渺小?

  天地一片苍茫,显得很空旷、浩大。

  是呀,把人、物至于天地之间,人、物事何其渺小,何其微乎其微,不禁让我们顿生“寄蚍蜉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之感。

  听到你们这样精彩的发言,真是美的享受。如果要我们描写一段雪景,你会怎么描写?

  我会用上一些比喻和优美的词句。

  张岱用了修辞手法没有?

  没有。

  这样寥寥几笔,不加渲染,勾画景物的写法叫什么手法?

  加入初二学*小组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

  白描。

  (屏显:张岱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天地之浩大苍茫,人物的渺小轻淡,人似乎完全融入天地之中,真是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妙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文字勾勒的雪景,你能隐隐约约感到作者具有怎样的品性吗?

  超凡脱俗、孤独

  你已经触碰到了张岱的内心。我们看看张岱对自己的叙述,进一步去了解他。

  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

  ——《自为墓志铭》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夜气方回,因想余生*,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陶庵梦忆〉自序》

  经历国破家亡的重大变故,张岱的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不再追求繁华靡丽,因为这一切都是过眼云烟。

  是的,他不在追求外在,转而注重自身的内心世界了,追求与自然的融合了。

  让我们齐读这两句,感受天地苍茫,感受天人合一。

  这么融情于景的佳句,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背呢?同学们让我们背起来吧!

  (五)解读张岱之痴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孤独脱俗的张岱到湖心亭看雪,不想亭上早有了人。是谁呢?

  金陵人。

  金陵人在亭上见到张岱心情如何?用文中的词表述:大喜。

  同学们你们揣摩一下这个大喜,用朗读来表现大喜之情。

  让学生朗读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我听出了欣喜和激动啊。你现在可以把这句话译成现代汉语吗?

  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这样的人。

  这样?怎样?文言文翻译中有时可以增添成分,让意思表达的更明确,现在就请你在这样的人间加上词语。

  有此雅兴之人!有高雅情趣的人!有此豪情之人!有此志同道合之人!有此超凡脱俗之人!……

  金陵人在湖上遇到张岱,喜悦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张岱也和他们一样满心欢喜吗?

  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字做什么解释?

  尽力。本不想喝酒但是此情此景不得不喝,勉强喝下三大白就匆匆告辞。

  张岱为什么没有金陵人那份喜悦激动呢?

  张岱是孤傲的,他选择这一特殊时间出行,本想独享西湖雪景之美,不想被人扰了清净。

  另外,我们要学会“知人论文”,结合张岱的生*,我们或许更能理解张岱当时的心情。让我们把目光投注到课文注释一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

  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陶庵梦忆》,忆什么?忆前尘影事。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6

  一、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即文言文单元的第四篇文章。本单元所选取的文章都是我国古代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几篇文章分别采用不同的写景方法来呈现自然美景以及在其中寄寓的作者的深情。《湖心亭看雪》这篇文章在本单元中所承载的任务是:以白描的手法呈现奇景,叙事与写景结合体现作者的雅趣,抒情寓于叙事之中表达作者的一片痴情。作者张岱生活在明末清初,所以他所要表达的情感不同于一般的贬谪之士和隐逸之人,他在他的文章中执着地表达着他的故国之思,本文即是很好的体现。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七年级一年的训练及八年级*两个单元的文言文的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掌握了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在本单元前四篇文言文学*的基础上,基本了解了情景交融的文言文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初读课文,借助注释、工具书,整体感知文意。

  2.通过精读课文,品味雪后西湖美景,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3.通过品读课文、合作交流,体悟作者的“痴”情。

  重点:2、3 难点:3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文学家梁衡说过,有两篇小品文就像两幅精美的画卷挂在中国文学历史的长廊里,一篇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篇就是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以文学家的评价突显其文学地位和价值,激发学*兴趣。)

  (二)初读课文、正字音断句读(落实目标1)

  1.先出示需要注意的重点字读音

  毳(cuì )衣 雾凇(sōng )沆(hàng )砀(dàng ) 打更(gēng ) 铺毡(zhān)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3.生范读,读准字音,试断句读。

  4.生提出断句读意见,师总结。

  5.师生齐读

  设计意图:常态的诵读训练,是培养文言语感必不可少的一步。这是学*文言文的基础,也是理解文章的前提。

  (三)再读课文,晓文意知内容(落实目标1)

  1.默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划出解释不通的字词。

  2.组内交流疑点,不懂的提出来全班解决。

  3.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全班齐读。

  学生活动:自主探究、质疑、合作交流、朗读

  设计意图:八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文言语感,也有一定的理解文意的能力,本文篇幅短小,生僻字不多,所以这个部分,不要求完全的逐字逐句的翻译,不去破坏文言的语境、意境,所以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来理解文意。

  (四)精读课文,品奇景(落实目标2)

  1.“看雪”看到了__(原文)的雪景,感受了__意境。

  2.由此可以看出张岱是__人。

  要求: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

  (1)引导学生分析描写雪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营造的悠远脱俗意境,由此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情怀,尤其要引导学生品味“舟中人两三粒”体现了作者融入自然达到无我之境,痴迷于山水之乐。

  (2)追问作者是运用什么手法达到这种效果的?用资料对比分析白描的手法: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学生活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朗读、表达

  设计意图:通过对雪景的分析,了解白描的艺术手法,体会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的享受,初步感受作者的遗世独立的情怀。

  (五)品读课文,悟痴情(落实目标3)

  知人论世、词蕴“痴”情:

  资料一:简介及材料“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出自《自为墓志铭》)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张岱在年少的时候并不是这样清高自赏雅情雅致的人,而是一个喜欢热闹,爱好繁华的纨绔子弟那么是什么使他在后来有了这样一种大的变化呢?请看下面的几则材料

  资料二: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因想余*生,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陶庵梦忆》

  资料三:明亡之后,张岱曾参加抗清斗争,后避居山中,生活异常苦,但他发誓不向清廷妥协

  资料四: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明朝开国之初建都于此,称金陵。清朝建立,改金陵为江宁。

  结合张岱的经历,品读课文,圈点勾画,品悟文字背后的深情。

  大雪独行:大雪三日、俱绝、更定、独往——雅趣即清高、脱俗的情怀。

  (分析:空阔、苍茫、冷寂、世俗之外故国之中)

  偶遇知音:崇祯、金陵、客此、更、大喜、同饮、强饮、痴似——痴情即故国之思。(分析:明的纪念、都城、客的身份、遇知音的喜悦、告别的哀伤)

  学生活动:圈点勾画、自主分析、合作交流

  设计意图:文言文的特点,首先体现在“文言”上;学*文言文,实质是体认它们的言志载道,而这往往体现在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所以这个环节让学生通过对词的品味来感悟作者蕴含期中的深情。同时体现文言文教学中文言并重的理念。

  (六)拓展,感悟文化情怀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啊,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在现实中透不过气来,于是,他们只有到大自然中去深深地呼吸一口自由的空气,去伸一伸他们要被压垮了的腰杆。同学们,在历代的文学作品中,这样的痴人和痴文都很多啊。你们还能想起吗?

  预设:柳宗元的《江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曹雪芹写《红楼梦》……

  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他们在这片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归依和心智的独立。因为凝寒独立是其人格,所以苍茫天地就成为了他们必然的心灵归宿。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天人合一。

  设计意图:学*文言文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而学*语文最终的落点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所以本课最终的落点在文化上。希望由此能激发学生对这一类文章的兴趣,引起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关注。

  (七)作业

  1.比较阅读:柳宗元的《江雪》

  问题:同是写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两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

  2.如果经历时空隧道,张岱、柳宗元、陶渊明、苏轼等这些痴人们相遇了,张岱最可能以谁为知己呢?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下来探讨吧。

  设计意图:作业1主要巩固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作业2主要引导学生对同类文章及作家的文学上的分析思考,进而更深刻的体认中国文化。

  五、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奇景 山水之乐

  雅趣 世俗之外

  痴情 故国之思

  天人合一

  设计意图: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提炼文字背后的意蕴。思路清晰,简洁明了。希望学生们能学以致用。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白描的手法。

  2.能力目标:学*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寻求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刚刚领略了钱塘潮的雄奇壮丽,今天,让我们再到杭州,去领略西湖的秀丽风光。自古西湖就是文人墨客梦萦魂牵,在西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请同学们回忆这些诗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的文笔,去欣赏雪中的西湖。

  二、学生诵读课文

  诵读指导:首先要读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要节奏合理;其次要抑扬顿挫,读出作者的感情。再其次要流畅自然,一语句要流利,二是音韵铿锵;第四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切忌“硬背。

  三、学生分组探究

  1.语词破译组:负责解决文章中生字、文言词语以及文言翻译等方面的问题。

  2.心灵探密组:走进作者心灵,体会他游西湖时与众不同的思想感情,以及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

  3.性情评价组:为作者在古代文人中找出知音,然后评价作者这样的人的性情到底可取还是不可取。

  4.写法赏析组:对文中的写法以及表达方式的运用进行赏析。

  四、交流探讨的结果

  1.语词破译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①词语:

  更(gēng)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

  拿:撑,划。

  拥:围裹。

  毳(cuì)衣:细毛皮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冰花一片弥漫。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一白:全白。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痕:指斑迹,迹印。

  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焉得:哪能。

  更(gèng):还。

  大白:酒杯名。

  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动词用。

  及:等到。

  舟子:船夫。

  者:……的人。

  ②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当时连下三天大雪,西湖里人声、鸟声都绝迹了。这一天,更声刚刚完绝,天将凌晨,我划了一叶小船,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炉火,独自去西湖里的湖心亭看雪。雾夜里雾气浓重浩茫,天空与浓云与远山与湖水浑然连为一体,上下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留下长堤淡淡的一抹,湖心亭一点,以及我的像一根细草似的小船和船中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毛毡对坐饮酒,一个童子在煮酒,炉上的酒正冒着热气。他们见到我非常高兴,说:“湖上怎么还有你这个人?”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才告别。问他们的姓名,说是金陵人,客居在杭州。等到下了船,船夫喃喃自语:“不要说您相公痴呆,还有像您一样痴呆的人呢。”

  2.心灵探密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1)作者与众不同的表述:

  A.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为什么要用明朝的年号?

  提示:对故国的留恋。

  B.天寒地冻他为什么要清晨看雪而且是独自一人。他很在乎雪景吗?

  提示: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的人生彻悟之感。他脱俗喜欢宁静,遗世独立。不随流俗的性情。

  C.“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

  提示: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愿意与那些俗人为伍。在作者眼里这些人并不存在。

  D.一切景语皆情语,他笔下的景色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是怎样的状况?

  提示: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远*、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E.金陵人请他喝酒的时候,他连姓氏都没有通报,只是离开的时候才问,也没有记下来,有什么深意?

  提示:君子之交淡于水,作者交朋友没有什么功利性,只看重精神的沟通,心灵的交融。

  (2)能够总括作者形象特点的一个词是“痴”,怎么理解这个的深意?

  作者借舟子的一个“痴”字点题,表现他特有的感受,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浊孤独的独特个性。

  3.性情评价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1)古代文人中有许多曾经有过遗世独立的文人雅士

  例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于句曲山中,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又如:陶弘景,曾经掌朝廷机密文书,后来不仕隐居,娱情山水,作起了“山中宰相”。

  再如:刘禹锡,住在陋室,“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评价:可以引导学生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辩论:

  A.可取的地方:他们品德高尚,洁身自好,不与腐朽的官场为伍。他们性情高雅,娱情山水,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绝妙奇文。

  B.不可取的地方:他们消极避世,一方面可以抵抗统治阶级,可是另一个方面他们没有为当时的现实社会作出自己应该有的贡献。他们的独善其身,使他们的杰出才干没有了社会的价值。

  4.写法赏析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1)本文写景的句子;写景的方法;景物的特点;折射出人物的情感。

  写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白描的方法:此时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惟有雪光能带来亮色,映入作者眼帘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预备资料:关于白描手法的解释。

  (2)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3)写作方面,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须用俭省的笔墨交代,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待了作者的游踪。

  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本文写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震撼力,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

  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有可能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

  五、总结本文

  作者借看西湖雪景,表现了自己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

  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

  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教学关键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讨论法、质疑点拨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 具 多媒体

  课 时 两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老师昨天布置同学们去查找有关描写西湖的诗句,能背多少?

  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呢,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走进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二、检查预*

  1、注音

  更定 毳衣 雾凇 沆砀 一芥

  2、解词

  更定 拿拥 毳衣 雾凇 沆砀 一白 长堤一痕

  一芥 焉得 更 大白 客此 者

  三、初读课文

  1、请一男一女同学初读课文,看看他读音和停顿正不正确(音乐、 幻灯)

  2、再请以同学读课文或老师范读或放音频。

  学生活动,可分成两组,每组一段,疏通课文,提出疑问。

  3、疏通文意。

  四、齐读课文

  思考:①、 找出课文颇为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

  明确: “独往湖心亭看雪”之 “独”与“舟中两三粒而已”“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名篇名作怎么可以前后矛盾呢?我们是不是应该和张岱商量一下让他改改?

  我建议先不急,等咱们深入钻研了课文再作定夺,说不定这其中另有奥妙呢!

  思考:②、课文中那个词形象的概括出张岱的形象?

  朗读: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思考:③、 “痴”字通俗的讲是什么意思?

  呆、傻、笨,举止不同常人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解释词语。

  2、介绍作者。

  二、齐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

  问:课文哪些的方写出了张岱的呆,不同常人?

  1、“更定”“独”“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想想,三天大雪之后的情景?什么声音都没有。用一个成语表达如何? (万籁俱寂)

  问:从哪个感觉器官来描写的? (听觉)

  问:让人想起柳宗元什么诗句?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问:从什么感觉器官描写的?(视觉)

  师:这样天寒地冻的天气里,并且是晚上八点以后,也许你正在看电视,也许在做作业,也许已准备睡觉了,可我们的张岱,居然在这时去看雪,是不是不同常人,痴人首先是行为痴

  归纳:——痴行

  2、请找出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我们一起看看景物描写有没有怪异之处?

  齐读“西湖夜雪图”:“雾凇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问:请问,这段对“西湖夜雪图”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明确: 景物特点:空寂、悠远、脱俗

  写法:白描写法(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文中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特征来写,“一白”、“ 一痕”、“ 一点”、“ 一芥”、“ 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 点与线、 多与少、 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空寂、悠远、脱俗的意味。 在这幅空寂、悠远、脱俗的“西湖夜雪图”中,张岱把自己融入了苍茫的宇宙自然,天人合一,所以痴人眼中有痴景,人只是自然之景的一分子罢了。

  归纳:——痴景

  3、问:如此安静的环境,后文突然又写喝酒聊天什么的,是不是意境全破坏了?咱们先到对话中去找。来,请一同学读读“大喜”一句。

  问:客说“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此人”是哪种人,请填出来。

  湖中焉得有此雅兴之人。

  湖中焉得有此豪情之人。

  师:看来作者是找到了知音,“强饮三大白而别”,虽然不会喝酒,但还是喝了三大杯,是啊,酒逢知己千杯少啊,可是,老师有一疑问啊:饮酒之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才问;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然后不留地址,不留电话不留E-mail,这段奇遇,是不是张岱处理得太草率了?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因为这些都不重要。不管他身份地位、俸禄高低、姓甚名谁,只知他是他乡游子,今日相逢,后会难期。不愿和人交往,和情趣相投者也只是淡然相交。他知活在他自己的内心世界里

  师:我们现在来看最初我们发现的那个矛盾,是张岱数不清楚人数吗?是张岱一不小心犯了一个可笑的错误吗?根本就不是失误,根本就是因为他“眼中无人”,知音尚且不顾,何况舟子。那他的眼中只有什么呢?

  明确:只有自己的心,只有自然,他是属于自然的。

  归纳:——痴心

  四、走*作者

  师:开始上课时,老师说张岱心中有寒冰,为什么有寒冰呢?请看全文第一句第一个词语,还有注释一。

  明确:“崇祯”“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大明已亡,我无力改变这天下,那我就在这山水之间来度过余生罢,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带有淡淡的哀愁。

  五、总结:同学们,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透过痴行痴景触摸到了并且走进了张岱这位痴人之痴心。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啊,他们在现实中透不过气来了,于是,他们只有在大自然中来深深地呼吸一口干净的空气。他们在这片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归宿。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一名诗,送给大家,你们再细细去品张岱之痴吧:(幻灯)“满纸荒唐言, 一把心酸泪。 都言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利用白描写法写人或物的片断。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痴行

  痴{ 痴景 白描

  痴心

  教学后记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1、诵读、美读,领会湖山空灵之意。

  2、游湖 、看雪,揣摩文章写 景之笔。

  3、说人、话情,见识人 物闲雅之趣。

  教学重点

  诵读、美读,疏通文意,体验西湖夜雪的空灵境界。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真切地走入奇景中,感知人物的精神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西湖诗词。

  创设情境:投影“西湖泛舟”图片引出西湖印象……今天学*张岱的一篇小品文,跟随他去西湖的湖心亭走一遭,去看雪!

  二、诵读

  疏通文字。

  1.读 :

  第一步,读顺:请一两位同学尝试读文,同学点评。

  第二步,读齐:集体尝试齐读,读准确,读出节奏。

  第三步,阅读:自由朗 读,逐字逐句地仔细阅读。

  2.理:

  第一步,理出要点: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等要素设置成问题投影出来。要求学生在 自由读的过程中找答案,然后探讨,完成填充。

  第二步,理会要点:要求同桌 配合,一学生美读,一学生翻译。随意抽取同桌组合,汇报读与译的情况,重点字词作特别提示。

  第三步,理通全文:请两位同学分别串译课文一二两节,以求全面疏通文字。

  3.再读:

  再次齐读全文,读出抑扬顿挫之势,读出声情并茂之感。

  三、赏景

  写景技法。

  多媒体特写文 中描写雪景的文字: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说说此写景之语妙在何处?学生自由发表自己意见。

  参考:

  ⑴妙在扣景之特征。

  ⑵妙在用朴素之语。(可酌情穿插白描特色:自然质朴,不事雕琢。)

  ⑶妙在构悠远意境。

  2.拓展:显示异曲同工的诗:清朝王士祯的《题秋江 独钓图》,体味、感悟。诗如下: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3.学生背诵西湖雪景的文字。

  四、说人

  闲雅之趣。

  1.找关键字“独”、“痴”,把握人物的品性。

  2.补充:张岱《自题小像》:“功名耶 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

  五、结篇

  复读巩固。

  六、作业

  搜集其他写雪的名句或名篇。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10

  教学目标:

  1、掌握文章基本内容,熟读课文。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2、扫除语言障碍,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3、通过想象,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教学重点:

  1、雪后奇景的赏析

  2、描写手法——白描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杭州西湖自古以来以美景而名扬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纷纷留下颂扬的诗文。同学们能不能找出几句描写西湖的诗句呢?(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然而我们发现诗文多描写西湖春的娇,夏的艳,对秋冬的萧瑟与凄清很少提及。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却与众不同,描写了西湖美丽的雪景。今天就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吧。

  二、张岱及其书

  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字宗子,号陶庵,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三、解题

  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四、听课文录音,正音正字,明确朗读节奏

  更定gēng拏ná毳衣cuì雾凇沆砀hàngdàng一芥jiè

  铺毡zhān更有此人gèng喃喃nán

  五、整体把握课文

  1、重点字词释义:

  人鸟声俱绝:消失

  是日:是,这。

  更定: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从晚上八点算起。定,完了,结束。更定,大约是凌晨六点的时候。

  余拏一小舟:撑,划。

  拥毳衣炉火:毳,鸟兽的细毛。毳衣,毛皮衣。

  雾凇沆砀: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冰花一片弥漫。

  上下一白:全,都。(比较这里的“一”和“湖心亭一点”的“一”的区别。)

  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还。

  强饮三大白:强饮,痛饮。白,酒杯。为何“强饮”?——“酒逢知己千杯少”。说明他把那两个人当朋友了。大白,大酒杯。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是,判断动词。客,客居,名词用作动词。

  莫说相公痴:痴迷。

  2、学生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整体翻译课文。

  3、齐读课文,思考问题。

  ①最能体现作者形象的词语

  ②写景的句子

  六、品读赏析

  1、看雪的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更定时分),这正是一天中最冷的时候,冷到什么程度呢?(湖中人鸟声俱绝)。

  2、作者的“痴”表现在哪里?(他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情况下,在“更定”时分,划一条小船,“独往湖心亭看雪”。)

  3、 “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语是否矛盾?(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作为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4、这个时候,别人都在干嘛?作者为什么偏偏选择这个时间去赏雪?这说明了他怎样的志趣?他到底要赏什么?(他追求的是怎样的一种境界?)(他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反映他拥有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

  5、作者看到了怎么样的雪景?品味写景的句子。(翻译,并介绍白描)

  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以听觉写景,突出冬雪的寒冷威严

  ②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例:马致远《秋思》

  ③写景的顺序:从整体到局部。在整体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上到下的顺序。在局部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大到小,由远到*的顺序。

  ④写景的角度:实写与虚写交融。(虚写舟、人,作者是站在整个大自然的角度来看待自身,可见作者与自然完全融为一体)

  ⑤“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中的量词,表现出了人在大自然中的渺小。从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与自然完全融为一体,在精神上和大自然得到了和谐与统一。在这一刻,作者完全忘却了人世间的喧嚣和烦恼,作者的心灵得到了宁静和解脱。

  ⑥“天与云、与山、与水”中的“与”为什么不去掉?(把天空、云层、湖水之间浑茫莫辨的壮阔雪景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6、“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虽发于二客之口,其实也是在写作者的心声。

  7、遇客后“强饮三大白”,为何?(偶遇知音的欣喜,心热)

  8、问姓名答地点是何道理?为何不及姓名?(都是客居他乡,勾起思乡之情。寄托自己对故国的思念)

  9、为什么说湖中人比“相公”更痴?(比“相公”到得早;铺毡对坐,准备久待;煮酒赏雪;见到“相公”甚为欢喜,拉着一起喝酒;更重要的是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时*年关。)

  七、拓展延伸:试着用白描手法描写校园景色

  八、作业

  1、三对照翻译课文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环境:湖中人鸟声俱绝

  景:全景——广漠(大)冷孤独

  特写——渺小(小)

  人:炉旺酒沸热巧遇知己(喜悦)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 写作背景。

  3.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4.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 写作特色。学*重点

  1、深入理解 本文的写景特点。

  2、熟读背诵课文。学*难点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学*方法自主学*、合作探究

  学*过程

  一.自主学*

  1、简介作者:张岱(1597—1679),字 (),又字 (),号 (),浙江山阴人。明末清初 ()。明朝灭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隐居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主要作品有 ()和 ()。书中缅怀昔日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文中独树一帜。

  2、掌握体裁:小品是一种寓有抒情意味和讽刺性的短小 (),也是随笔、杂感等杂文的别称。形式比较活泼,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从时代上看,有六朝小品、唐人小品、明清小品等。 本文是 (),同时也是一 篇 ()。

  3、读准注音:

  崇祯更定拏毳衣雾凇沆砀一芥毡更有喃喃

  4、解释实词:

  绝拏毳衣雾凇沆砀一白惟一芥

  焉得更强饮大白客此及

  二、合作探究

  1、归纳记叙要素

  A时间:B地点:

  C人物:D事件:

  2、找出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

  3、“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中哪个字写得最传神,简要说明理由。(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幅画面吗?)

  4、“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古人写文惜墨如金,此处却连用三个“与”字,是否拖沓重复?

  5、把“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改成“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6、问:文中“西湖夜雪图”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

  7、大雪三日后,天寒地冻之时,作者为何深夜独行去西湖看雪?反映他什么志趣与追求?

  8、 本文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

  9、饮酒之前不问姓氏,之后才问,只说“是金陵人,客此”,却不写名字,不留地址,这样写有何深意?

  三、拓展延伸

  在古代文人中为张岱觅知音,至少举两个例子。

  四、布置作业

  1、课后选一处钟情的景致,运用白描手法写一段文字,注意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2、饱含深情的诵读全文。

  3、收集并积累关于“西湖”及“冬雪”的诗词句。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1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白描的手法。

  2、能力目标:学*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寻求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

  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刚刚领略了钱塘潮的雄奇壮丽,今天,让我们再到杭州,去领略西湖的秀丽风光。自古西湖就是文人墨客梦萦魂牵,在西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请同学们回忆这些诗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的文笔,去欣赏雪中的西湖。

  二、学生诵读课文

  诵读指导:首先要读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要节奏合理;其次要抑扬顿挫,读出作者的感情。再其次要流畅自然,一语句要流利,二是音韵铿锵;第四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切忌“硬背。

  三、学生分组探究

  1、语词破译组:负责解决文章中生字、文言词语以及文言翻译等方面的问题。

  2、心灵探密组:走进作者心灵,体会他游西湖时与众不同的思想感情,以及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

  3、性情评价组:为作者在古代文人中找出知音,然后评价作者这样的人的性情到底可取还是不可取。

  4、写法赏析组:对文中的写法以及表达方式的运用进行赏析。

  四、交流探讨的结果

  1、语词破译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⑴ 词语:

  更(gēng)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

  拿:撑,划。

  拥:围裹。

  毳(cuì)衣:细毛皮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冰花一片弥漫。      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一白:全白。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痕:指斑迹,迹印。

  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焉得:哪能。

  更(gèng):还

  大白:酒杯名

  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动词用。

  及:等到。

  舟子:船夫。

  者:……的人。

  ⑵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当时连下三天大雪,西湖里人声、鸟声都绝迹了。这一天,更声刚刚完绝,天将凌晨,我划了一叶小船,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炉火,独自去西湖里的湖心亭看雪。雾夜里雾气浓重浩茫,天空与浓云与远山与湖水浑然连为一体,上下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留下长堤淡淡的一抹,湖心亭一点,以及我的像一根细草似的小船和船中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毛毡对坐饮酒,一个童子在煮酒,炉上的酒正冒着热气。他们见到我非常高兴,说:“湖上怎么还有你这个人?”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才告别。问他们的姓名,说是金陵人,客居在杭州。等到下了船,船夫喃喃自语:“不要说您相公痴呆,还有像您一样痴呆的人呢。”

  2、心灵探密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⑴ 作者与众不同的表述:

  ① 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为什么要用明朝的年号?

  对故国的留恋。

  ② 天寒地冻他为什么要清晨看雪而且是独自一人。他很在乎雪景吗?

  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的人生彻悟之感。他脱俗喜欢宁静,遗世独立。不随流俗的性情。

  ③ “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

  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愿意与那些俗人为伍。在作者眼里这些人并不存在。

  ④ 一切景语皆情语,他笔下的景色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是怎样的状况?

  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远*、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⑤ 金陵人请他喝酒的时候,他连姓氏都没有通报,只是离开的时候才问,也没有记下来,有什么深意?

  君子之交淡于水,作者交朋友没有什么功利性,只看重精神的沟通,心灵的交融。

  ⑵ 能够总括作者形象特点的一个词是“痴”,怎么理解这个的深意?

  作者借舟子的一个“痴”字点题,表现他特有的感受,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浊孤独的独特个性。

  3、性情评价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⑴ 古代文人中有许多曾经有过遗世独立的文人雅士:

  例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于句曲山中,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又如:陶弘景,曾经掌朝廷机密文书,后来不仕隐居,娱情山水,作起了“山中宰相”。

  再如:刘禹锡,住在陋室,“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⑵ 评价:可以引导学生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辩论:

  ① 可取的地方:他们品德高尚,洁身自好,不与腐朽的官场为伍。他们性情高雅,娱情山水,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绝妙奇文。

  ② 不可取的地方:他们消极避世,一方面可以抵抗统治阶级,可是另一个方面他们没有为当时的现实社会作出自己应该有的贡献。他们的独善其身,使他们的杰出才干没有了社会的价值。

  4、写法赏析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⑴ 本文写景的句子;写景的方法;景物的特点;折射出人物的情感。

  写景的句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白描的方法:

  此时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惟有雪光能带来亮色,映入作者眼帘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预备资料:关于白描手法的解释。

  ⑵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⑶ 写作方面,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须用俭省的笔墨交代,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待了作者的游踪。

  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本文写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震撼力,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

  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有可能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

  五、总结本文

  作者借看西湖雪景,表现了自己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板书设计〗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

  地点:西湖

  天气: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

  湖心亭看雪 独往湖心亭

  一幅山水模糊的湖山夜雪图

  湖心亭奇遇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13

  [教学目标]:

  1、诵读、美读,领会湖山空灵之意,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与反思。

  2、游湖、看雪,揣摩文章写景之笔。

  3、说人、话情,见识人物闲雅之趣。

  [教学重点]:诵读、美读,疏通文意,体验西湖夜雪的空灵境界。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真切地走入奇景中,感知人物的精神品性。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

  一、创设情境:

  由西湖湖心岛的乾隆题字碑――风月无边设疑导入,请学生欣赏杭州西湖风光四季代表景观图片---春:苏堤春晓 夏:曲院风荷 秋:*湖秋月 冬:断桥残雪

  学生吟诵关于西湖的诗句,

  师配乐朗诵: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走*作者、了解湖心亭

  多媒体摘要显示: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文学家。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教师补充介绍其著作。

  多媒体摘要显示湖心亭介绍: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三、反复诵读 整体感知

  1、听:教师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小声跟读,把握字音及停顿,师提醒学生注意录音中的错误读音。

  2、读:学生给生难字注音并自由朗读课文。

  3、译:学生齐读课文,小组合作疏通文句,并就疑难文句向他组质疑。

  4、比:结合给定译文比较自己的差距,学*文言文翻译之法。

  四、细读品悟 探究课文

  1.一读课文 自主学*,教师示范提问,引导学生从文中获取有效信息,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用原文作答。

  教师示范: “看雪”的时间是 。地点是 。

  2.二读课文 质疑问难(说景) 搜寻文中写描写雪景的文字加以品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体会全景和特写景物各自的特点,并引导学生关注在本文在写法上的特点。

  教师点拨并举例讲解: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3.三读课文 合作探究(说情)湖心亭巧遇是叙事但重在抒情。你能体会到张岱怎样的感情变化?

  1.读“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惊喜到伤感,喜极而悲。

  师点拨:作者之所以选择更定后独往观雪,是因为不愿见人,也不愿被人看见,也因为此时雪景更妙。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绪。

  2.品味舟子的话,解读“痴”的内涵: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师点拨:所谓“痴”正是一般俗人所不能理解的清高、超逸的情怀。

  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五、教师寄语:小结并引导学生关注古人寄情山水托物言志的情趣之所为。

  六、延伸练*

  请学生欣赏几组图片谈谈图中景物的特点并赋予自己独特的情感。

  教师点评。

  六、布置作业

  背诵文中书写西湖夜雪的文字。

  附:板书设计

  湖 心 亭 看 雪

  张岱

  写景 西湖夜雪

  湖心亭看雪 雅情雅致

  叙事 亭中偶遇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14

  教学目标:

  1、 了解文言文常用词的含义,增加文言文阅读能力。

  2、 认识白描手法。

  3、 体会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情感

  教学重点:

  在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杭州西湖自古以来以美景而名扬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纷纷留下颂扬的诗文。如苏轼的“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以及他的另一首《春题湖上》:“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然而我们发现诗文多描写西湖春的娇,夏的艳,对秋冬的萧瑟与凄清很少提及。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却与众不同,描写了西湖美丽的雪景。今天就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吧。

  二、出示目标(略)

  世上没有机器猫,没有时空机,我们不能跨越时空去当年的西湖观看雪景,与张岱作面对面的交流。可是文字的魅力恰恰在于只要我们静下心来,透过文字走进文章,用心去品读文章,走*作者,像朋友一样用心来交流,去体味他的喜怒哀乐。

  三、检查预*

  1.读准字音;

  2、有节奏的朗读。

  四、重点词语及课文内容的理解。

  此过程中,老师提炼出几个重点的字词句,以方便学生记忆。(板书)

  崇祯五年 更定 独往 雾凇 湖上影子 铺毡对坐 痴

  五、共赏雪景

  阅读课文导语,提出问题:雪后西湖景色如何?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

  你比较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看法。

  小结: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自然,不事雕琢,却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寥寥数语露出马脚已勾勒出一个亦真亦幻、凄清淡雅的雪世界,颇有意味。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它可用于写景、写事和写人。

  问题:空阔的雪景使得大地间呈现一股肃杀的冷寂来,在如此冷寂的雪景中,作者的心境如何呢?

  先思考,然后看资料,了解张岱的生活经历和当时的时代背景,对张岱家国之痛的深切感受。

  讨论:

  (1)这篇文章写于明亡后.而作者仍用明朝纪年,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作者会在凌晨这个无人的时刻来到湖心亭看雪,可见作者当时的心态如何?(独——淡淡的愁绪)

  (3)“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有没有矛盾?(与从不同的情趣,芸芸众生中,知己难求,而舟子在犹如不在,由此可见他的清高孤傲。

  (4)遇客后“强饮三大白”,为何?(偶遇知音的欣喜)

  对于这样一个人,你认为哪个字最能体现他个性?(痴。确实,这是对张岱最确切的的评价。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以一种孤芳自赏的心态凌晨来到湖心亭看雪。

  拓展:其实,从古到今,像苏轼这样的痴人并不少,本册中就有学过的。回忆一下:苏轼“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陶弘景“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周敦颐“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其他的还有:李白 杜甫 陈子昂 柳宗元等。

  教师小结:曹雪芹有一句话说得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个中味?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15

  在《湖心亭看雪》时总想选择一个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作为综合分析的突破点,引导理解文本。

  一般来说,文章的标题、开篇、篇末那些带强烈感情的词语,有一定深度的议论抒情的句子,与理解课文内容关系密切的语言点,往往是我们教学问题设置的突破点。

  思虑良久还是选择了“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为教学的突破口,设置主问题:“相公痴”中“相公”指谁?何以见得其“痴”?于是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便走*了张岱,了解到张岱的“痴”行和眼中的“痴”景;“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痴似相公者”指谁?他们与张岱一样吗?带着这个问题学生们再次走*,认识到张岱之“痴”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此时变“走*张岱”为“走进张岱”,张岱自有自己用痴情与旷达酿造的纯美境界,普通人未能及也?!

  水到渠成,主问题设置卓见成效。

  其实,在日常教学中,在“突破点”寻寻觅觅中,在抓住“突破点”设置适度合理有效的主问题反复思量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学生学*的积极性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了。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1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2)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4)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想像、揣摩关键字词等方法,咬文嚼字地赏奇景、议“痴”人,悟“痴”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应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性格,理解作者的“痴”。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的写景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3、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杭州西湖自古以来以美景而名扬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纷纷留下颂扬的诗文。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生:背诗句。

  《湖心亭看雪》课后*题答案

  一、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我能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湖中人鸟声俱绝

  (2)余拿一小船

  (3)上下一白

  (4)焉得更有此人

  2、翻译下面各句

  (1)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我的翻译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我的翻译

  3.“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我的理解:

  4、请从下面三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1).“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2)“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3)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崇祯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SPAN>

  我选第______题,我的理解是:

  5、“强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我的理解是:

  6、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我的理解是:

  标准答案:

  1. (1)消失(2)撑,划(3)全(4)哪能

  2、(1)这一天天刚刚亮,我划着一只小船,穿着皮袍,带着火炉,一个人去湖心亭欣赏雪景。

  (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一道淡淡的痕迹,湖心亭是一片白中的一点,和我的船像一片漂在湖中的草叶,船上的人像两三粒小小的芥子,罢了。

  3.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作用:为下文“独往湖心亭看雪”作铺垫。

  4(1).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2).显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混濛一片,举目皆白的景象(3).明思宗朱由检怀念故国的深情

  5、“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6、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本堂课主抓关键词“痴”,以朗读贯穿课堂,同时引用史料,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

  导入部分以一副“雪景图”为例,引发学生对雪的感悟,说到对古诗的记忆,大家都很自然的想到了柳宗元的《江雪》,它以其清远的意境、孤高的情怀让世人赞叹,从而引出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关于雪的文章——《湖心亭看雪》。

  带着“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这个问题听完视频朗读,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关键句子“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紧接着又用一个问题“用一个字概括呢”抓住了本课的核心词语——“痴”。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痴”是痴呆、傻子的意思,张岱肯定是不会作此解释的,从而就激发了学生一探究竟。

  接着一读文,找“痴”行,初悟痴心。很多学生都找到了“独往湖心亭看雪”这一句,我顺势一问,下雪天去外面看雪,这样的举动是痴的吗?是傻的吗?学生都笑了,此时,他们领悟过来,是在“大雪三日”的情况之下,“湖中人鸟声俱绝”,夜晚还独自一人去湖中赏雪,加上如此条件,才是“痴行”,同时这个“独”字又体现出了作者的“孤独、孤傲”。

  二读文,品“痴”景,再悟痴心。主要抓住的写景句,其一为“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三个“与”字,能否去掉了?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尽管很多学生没有见过茫茫雪景,不过,他们发挥想象,能够领悟到万物融为一体的苍茫意境。其二“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也用了一个对比体味对于量词的运用,分别改为“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在笑声中,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借缩小的量词来表现人、物渺小,与苍茫浩大的天地形成对比的艺术效果。

  三读文,议“奇遇”,三悟痴心。主要是抓住“金陵人”这个特殊的具有历史意义的词语来理解作者。当然这个“金陵人”的发现也是破费工夫的。请学生把目光锁定到酒后话别这句话,问他们能不能发现什么问题,大家都沉默不语,这时,我换一种方式——如果我问你叫什么名字,你答你是顺德人,行吗?学生恍然大悟,找到了作者答非所问的地方,也把视线聚集到了“金陵人”,再让学生说说金陵的历史地位,以及见解张岱的身世,也就能理解张岱的故国之思了。再联系《红楼梦》中所说——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至此,学生较容易理解作者所说的“痴”了。

  本堂课在上课前花了长时间备课,上完课,自己觉得比较舒畅,学生也跟着老师的节奏,用一课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教学任务,像类似比较短小的文章,大可不必字字解释,句句翻译,抓住文章的核心,一一拓展,会受到更好的效果。

  当然,没有任何一堂语文课是完满的,首先,巧妙的将记叙、描写、抒情三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我只是给学生总结了出来,没有先让学生感知再让学生去总结,这样的理解会更深刻;其次,对于白描手法的处理,定义给学生讲的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17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2.揣摩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感受作者描写雪景的手法。

  3.赏析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

  教学重点:

  1. 赏析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2. 走进作者孤傲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一、导入 (识字)

  1. 猜谜:雨余山色浑如睡――打一字

  2. 说文解字:雪

  由甲骨文的“雪”字说起。

  (1)天空中飘落的白色结晶体,多为六角形,是天空中的水蒸气冷至摄氏零度以下凝结而成:雪花。雪山。

  (2)洗去,除去:报仇雪恨。为国雪耻。**昭雪。

  (3)擦拭:“晏子独笑于旁,公雪涕而顾晏子”。

  3. 猜题:湖心亭看雪

  问:①猜猜课文会写什么内容?

  ②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写一下雪景。

  设计说明:

  以“雪”字作为本堂课的突破口,在猜谜和识甲骨文的游戏活动中,追根溯源,了解“雪”字的含义,为学生进一步掌握并理解课文的内涵和理解作者的内心情怀,把握作者的精神世界做铺垫。

  二、雪中景(学*课文第一段)

  1. 请找出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

  2.古文里的标点符号都是后人加的,老师把下面句子的标点符号重新修订了一下,你觉得好吗?为什么?

  明确:形容整个天地都笼罩在一片白茫茫之中,浑然一体。

  3.下面文段是老师修改过的写雪景的句子,你觉得原文好,还是老师改的好?为什么?

  教师版: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叶、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明确:形容整个天地都笼罩在一片白茫茫之中,浑然一体。本句量词使用的特点,让人觉察出小船正在夜色中缓缓前进,空间正在不断地位移,这样既创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朦胧意境,又使人感到在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人只不过渺如一粟。

  设计说明:

  本环节通过断句、改词、文段比较等教学活动的进行,让学生在比较分析中发现、鉴赏并感悟作者写景的高妙手法。

  4.比较下面两个文段,思考:这两个文段在写作手法有什么区别?哪个更简洁?

  A.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B.田野空阔,雪好似扫尽了地面上的一切多余的东西。丘垄、渠坝、沟沿、高耸的树枝……所有带棱角的地方,都变得异常光洁而圆润,并且长着如天鹅绒般的茸毛,仿佛晴空下的雪原不是寒冷的,而是温暖的,总使我不由得想把自己的脸颊贴在上面。

  展示两幅国画,一幅白描,一幅工笔。

  设计说明:

  通过文字和图画的鉴赏比较,了解白描手法的特点。

  5.问题设计小组对抗赛:

  比赛规则:

  A.每个小组针对课文设计一些问题,其他小组回答。把小组设计的问题写在横线上。

  问题设计点:重点字词、难句翻译、记叙文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描写景物及其特点等。

  B.问题设计好的,给加分。对抗小组回答正确的给加分。

  问题一:

  问题二:

  问题三:

  问题四:

  设计说明:

  小组对抗赛的设计,意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问题设计,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理解重点句子。在一问一答的对抗赛中,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

  三、雪中事(学*课文第二段)

  1. 读文章第二段,翻译纠错:(抢答)

  下面翻译,有的是错译,有的是漏译,共三处,请找出来。

  到了湖心亭上,已经有两个人铺着毡*,对坐在那儿,一个小仆人烧着酒炉,炉上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高兴地说:“湖中有这样赏雪的痴情人!”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就告别。问他们的姓名,原是金陵人,在这里做客。等我下了船,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先生痴,还有像你一样痴的人啊!”

  ① ② ③

  设计说明:

  此活动,打破让学生直接翻译课文活动的沉闷和枯燥,让学生在找错中明确重点字词的含义。这三个错误,是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点。

  2.闯关题:

  规则:闯关一道题,得币一次。

  1、 作者写作本文,似乎漏洞百出,本文是他晚年写《陶庵梦忆》,当时明朝已亡,纪年却仍用“崇祯”。文章开头交代“独”往湖心亭看雪,可文中却出现了几个人,是作者写错了吗?为什么?

  2、共赏奇景品雅趣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在观赏这样的奇景的时候,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情呢?请你把文中能表现作者感情的词语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明确:“独”、“喜”和“痴”。(也允许学生说其他的词,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在夜深人静、寒气倍增的时刻,作者宁可披着皮袍、带着炉火也要一人独往,不愿看见人,也不愿被人看见,这在常人的眼中当然是一种痴举,但这个“痴”字包含了多少避世的幽愤和孤傲的情怀啊!叵料此时此刻却有两人铺毡对坐,“喜”字写出了作者的惊喜,但作者并不说自己大喜,反写二客“见余大喜”,实为作者自己的心声。作者在这里表现的是一种“孤高自赏”、“落寞孤傲”的情怀。

  3.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作者情感的变化,合理设计全文诵读,并展示。

  设计说明:

  两个闯关题,有一定的难度,课堂在这里已经进入最难的地方,属于难点突破。所以名之为闯关。意图让学生在貌似错误的文本中去探究作者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养成质疑书本,并认真研读书本的学**惯。最后在诵读的过程,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的天人合一,随性的孤傲情怀。

  四、雪中意(整体研读课文)

  活动:冥想

  冥想语:雪花、洁白、融化……

  雪落在冬天的西湖上,落在远处的白堤上,落在湖心亭上,落在张岱的衣服上,落在他的心灵上……大地一片苍茫,这洁白的雪花掩盖了春夏的斑斓,还世界一片白茫茫真干净……

  思考:根据刚刚的冥想和雪的特征,你能赋予雪一些思想文化意义吗?

  设计说明:

  本环节在轻音乐的伴奏下,教师通过缓慢的冥想语,调动学生的想象与联想思维,通过由感性到理性的思考,理解雪在中国文化中的内涵。

  五、作业

  1.背诵全文。

  2.摘录描写雪景的优美段落和诗句。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18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常识,学*概括课文的基本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感受作者的情怀。

  2、过程、方法:在“疏通文字——熟读文章——理解内容——想象风景——体味情味”的学*过程中,进一步归纳提炼本文“不叙常事、不绘常景、不抒常情”的写作特点,并尝试以它为标准来评价作文,或进行写作实践。

  3、情感、态度:能体会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及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能感受作者古人“天人合一、浑然忘我”的赏景境界、并能深切领会古士子的故国情怀。

  教学方法:

  读出悟,议中思

  教学过程:

  一、忆诗词,导入学*

  忆一忆写西湖的诗词,学*本文

  二、读文字,理解学*

  (一)初读,了解常识与文意

  (二)再读,读出故事,感受景致。

  1:看雪的事情。本文究竟写了怎样一件“往事”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一找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然后用古文把它们连贯地表达出来,看谁写得最完整,最连贯。

  看雪的时间新奇

  看雪的地点新奇

  看雪的过程新奇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读)请问后一句是实写吗?请问作者在哪里才能看到这样的景致?

  (三)深读,讨论交流,分析人物,领会情绪情感、精神气质,学*在文章中巧妙运用旁人形象。

  文中哪一个字最能形容“湖心亭看雪”中的张岱?

  “痴”。

  感伤的,虽遇知音,但转眼东西。(“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张岱为什么要以舟子和他说的这段话收束全文呢?

  你认为张岱当时听到舟子这番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在舟子这个旁人看来,也知张岱遇见了知音,可在张岱听来不会喜反而悲,产生的应是虽遇知音,但转眼东西的.孤独、落寞和惆怅之感。起到的是振起全篇的作用。

  综上所读,可见《湖心亭看雪》表现出的是一个孤独落寞,清高拔俗的明朝士子在普通的一个冬日雪天经历的一番并不普通的心路历程。这可以说是本文的第三大特征,我们可以概括为“不抒常情”。

  三、思内涵,悟出人生

  作者的“痴”好不好?我们如何对待?

  四、固成果,布置作业

  课后思考题与文科爱好者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19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义。

  2、品味写景语句、分析“白描”手法的特点。

  3、感悟张岱超凡脱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重点:

  品味写景语句,分析“白描”手法的特点。

  难点:

  感悟张岱超凡脱俗的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教学方法:

  1、讲授法2、诵读法3、资料助读

  课时:

  一课时

  一、导课:

  同学们,在我国的文学史上,以文见长的作家中有一位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北大中文系有位教授曾这样评说:“明文第一,非张岱莫属。而且,如果在中国散文史上评选‘十佳’,我估计张岱也能入选……”。可张岱却曾说自己“人与文俱不佳”。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作者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品其文,读其人。

  二、检查自读预*情况

  1、查字音。特别注意:①强饮(qiǎng)②更定(gēng)

  2、查本课文言文知识:

  ①一词多义②词类活用③古今异义

  ④特殊句式a。判断句b。倒装句

  3、查课文翻译。(复*六字译文法:留、替、调、补、删、增)生逐句翻译。

  三、品读课文

  作家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中写道:“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大家回忆一下《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秋月图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幅空明澄澈的秋月图已经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那张岱笔下又描绘了怎样的一副冬雪奇景呢?

  (一)赏奇景。

  1、找出写景句:雾凇沆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比较连词: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三个“与”字写天地的合一,浑然一体、苍茫辽阔的景象。

  3、比较数量词: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一条、一座、一只、两三个

  特写镜头中四个量词的使用,使人觉察出小船正在夜色中缓缓前进,创造了梦幻般的朦胧意境,又使人感到在这个一片茫茫辽远的冰雪世界中,人不过渺如一栗。

  4、白描手法:

  那么,如果让我们写一段雪景,你会怎么写?我们可能会用上一些比喻和优美的词句。而张岱在这里并没有用这些。他只是这样寥寥几笔,不加渲染就勾勒出了苍茫孤寂、天人合一的妙境,这种写法叫白描。

  白描原是国画的一种技法,在文学创作上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指用最朴素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张岱在这里仅用寥寥数语,就把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呈现出来了。

  小结雪景:这段雪景有苍茫孤寂之美,作者用白描手法只用寥寥数语就把那种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呈现出来了。渲染了一种苏轼笔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情趣。

  板书(景美:苍茫孤寂白描)

  (二)品痴人

  1、齐读开头几句,说说作者有哪些“痴行”?

  2、这痴行背后肯定有一颗痴心!结合雪景暗示,结合人物行为,说说张岱是怎样的人?

  预设:与众不同清高孤傲钟情自然超凡脱俗特立独行随性雅致遗世独立

  师总结:张岱夜访西湖,独赏雪景,他是与天地精神独往来的人,不同常人的背后是不同常人的心境,一个“独”字我们便读出了一个遗世独立的张岱。

  板书:(人痴:遗世独立)

  (三)悟深情

  1、PPT出示四条背景资料。

  背景资料一: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号陶庵。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崇祯17年(1644年),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著有《陶庵梦忆》。1647年左右,张岱写成《湖心亭看雪》。

  背景资料二:亭中人为“金陵”人,金陵即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定其为国都,后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背景资料三:张岱作品常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时时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湖心亭看雪》是《陶庵梦忆》的一篇。

  背景资料四: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明亡后,“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骇骇为野人。”“想余生*,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陶庵梦忆·序》

  2、“问其姓氏”,不答姓名答籍贯。“是金陵人”是写错了吗?

  预设:不是,是有意而为。“金陵”是故都。

  3、体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板书:(情深:故国之思)

  四、总结中心思想:

  这篇散文以清新淡雅之笔,记叙了作者晚上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痴行,描绘了一幅气象雄浑、苍茫孤寂的西湖雪景图。突出了作者超凡脱俗、孤高自傲的文人情怀,表达了淡淡的愁绪以及深沉而又真挚的故国之思。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练*册

  3、搜集描写西湖的诗句,感受西湖四季之美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景奇:苍茫孤寂(白描)

  人痴:遗世独立

  情深:故国之思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20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4.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熟读背诵课文。学*难点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学*方法自主学*、合作探究

  学*过程

  一.自主学*

  1、简介作者:张岱(1597—1679),字(),又字(),号(),浙江山阴人。明末清初()。明朝灭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隐居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主要作品有()和()。书中缅怀昔日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文中独树一帜。

  2、掌握体裁:小品是一种寓有抒情意味和讽刺性的短小(),也是随笔、杂感等杂文的别称。形式比较活泼,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从时代上看,有六朝小品、唐人小品、明清小品等。本文是(),同时也是一篇()。

  3、读准注音:

  崇祯更定拏毳衣雾凇沆砀一芥毡更有喃喃

  4、解释实词:

  绝拏毳衣雾凇沆砀一白惟一芥

  焉得更强饮大白客此及

  二、合作探究

  1、归纳记叙要素

  A时间:B地点:

  C人物:D事件:

  2、找出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

  3、“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中哪个字写得最传神,简要说明理由。(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幅画面吗?)

  4、“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古人写文惜墨如金,此处却连用三个“与”字,是否拖沓重复?

  5、把“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改成“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6、问:文中“西湖夜雪图”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

  7、大雪三日后,天寒地冻之时,作者为何深夜独行去西湖看雪?反映他什么志趣与追求?

  8、本文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

  9、饮酒之前不问姓氏,之后才问,只说“是金陵人,客此”,却不写名字,不留地址,这样写有何深意?

  三、拓展延伸

  在古代文人中为张岱觅知音,至少举两个例子。

  四、布置作业

  1、课后选一处钟情的景致,运用白描手法写一段文字,注意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2、饱含深情的诵读全文。

  3、收集并积累关于“西湖”及“冬雪”的诗词句。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精选二十篇)扩展阅读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精选二十篇)(扩展1)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菁华9篇)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了解作者及写作年代,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体会本文清新淡雅的意境和严整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过程方法目标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掌握白描写作的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雪后奇景的赏析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学*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质疑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学语文有一个好处,就是足不出户,却能坐观天下美景。本单元所选的文章全是写景的佳作。前段时间我们欣赏了三峡的水,钱塘江的潮,陶弘景笔下的人间天堂和苏东坡笔下的月夜小景。今天我们就跟着明末清初的作家张岱,一起去欣赏湖心亭的雪。(板书:《湖心亭看雪》)

  二、作者简介

  请学生齐读注释①,提示要注意的三个地方:

  1.课文选自《陶庵梦忆》,忆——表明这是一部回忆录。作者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表现了对故国往事的怀念。

  2.作者的家乡是哪里?——山阴(即今天的浙江绍兴)。而他寓居的地方是?(杭州)这说明作者身在他乡,客居异地。

  3.“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三、检查预*

  (一)朗读课文

  1.指名朗读。读完后请学生指出读错得字音,老师将读错的字及字音写到黑板上。

  2.再点人朗读。这一次请同学指出字音和停顿上的'错误。

  3.老师范读。老师用慢速读,力求学生听清字音和节奏停顿。

  4.学生齐读。要求读音准确,节奏停顿清楚。

  (二)检查预*

  1.请学生解释文中的一词多义字:是、更、一、白。(板书)

  2.请学生解释词性活用字“客”,通假字“拿”,文眼词“痴”。(板书)

  3.请学生解释:毳衣、雾凇、沆砀、焉得、强饮。(板书)

  4.质疑:同学们对课文的字句还有没有不理解的,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三)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齐读课文。

  四、整体感知

  (一)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课文写了什么事情。

  ——到西湖的湖心亭看雪。

  (二)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在文中找出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明确:(展示板书)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地点——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

  (三)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品读赏析

  (一)看雪的时间——更定时分。冬天的夜晚,是一天中最冷也是最静的时候。这个时候,别人都在干嘛?作者为什么偏偏选择这个时间去赏雪?这说明了他怎样的志趣?

  ——反映他拥有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

  (二)人物——作者是一个人去赏雪的吗?(不是)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可是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又说是“独往湖心亭看雪”呢?(他为什么不把舟子拉上一块看呢?——他认为舟子看不懂。)这个“独”字反映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舟子不懂他的那份超脱世俗的情趣,那有人能懂吗?——有,湖心亭对坐饮酒观雪的两个金陵人能懂。

  作者是怎么介绍这两个人的?(“是金陵人,客此。”)

  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两人的名字写出来,而只写出他们“是金陵人,客此”?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客此”,说明这两人也不是杭州人,都跟作者一样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有同样的情趣,有同样的遭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金陵人”,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知道明朝开国时定都哪里吗?(明朝开国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长江下游的南京。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明朝的留都。)作者点出“金陵人”,暗示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

  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能表现他的故国之思,找一找是哪句?

  ——崇祯五年十二月。说明他身在清朝还念念不忘明朝时候的事情。

  (三)事件——看雪。作者更定时分跑到西湖来赏雪。作者看到了怎么样的雪景?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诵读。

  2.翻译。

  3.雪后奇景的赏析(讨论:这段景物描写的特点?)

  ①分析写景的顺序。共两句话,第一句是对什么进行描写?第二句又是对什么进行描写?(这是从整体到局部地描写。)

  在整体描写部分,采用了由上到下的顺序。

  在局部描写部分,采用了由大到小,由远到*的顺序。

  ②采用的修辞——夸张,排比,比喻。

  ③分析写景的方法。哪些词语既生动传神,又抓住了景物特征?从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孤独落寞之感。)

  ④思考:作者还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来写景?看谁预*得最仔细。

  明确:白描。什么是白描?白描手法有什么作用?

  白描——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法就是白描。(见*题一2)白描手法能通过寥寥数笔,勾勒景物的外部轮廓,使人有一个整体印象。文字朴素,笔墨简省。

  四)品读课文,读出湖心亭雪景之美、作者的情趣之雅。

  六、归纳小结

  (一)提问:通过学*课文,你认为张岱是个什么样的人?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好一个的张岱!

  (学生自由表达:好一个遗世独立的张岱!好一个清高孤傲的张岱!好一个不忘故国的张岱!……)

  (二)提问:你认为课文中哪个词最能生动传神地体现张岱的性格特点?(痴)文人墨客对景物的“痴”,怎样理解才对?(“痴”是喜爱、酷爱的意思。)

  (三)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再次体味作者的雅趣。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使用白描手法,写一景物,200字左右。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2

  学*目标:

  1.品味写雪景语句的精妙。

  2.感悟雪中赏景的深沉之情。

  3.学*白描写景的手法。

  学*重点:

  1.品味写雪语句的精妙。

  2.学*白描写情手法。

  学*难点:

  感悟张岱的深沉之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自古风花雪月之事,必能引起文人墨客心头的悸动,特别是遇到洁白的大雪,更是能触动他们容易骚动的心。你所学过见过的诗词中带有雪的你记有多少呢?(学生做得,不一而足,教师要多鼓励,多赞扬)喔!同学们掌握的还真不少,足见大家的知识的渊博。在刚才大家所展示的诗句中,柳宗元的《江雪》,我为觉得写雪最为突出,现在大家一起来吟诵一下吧!

  (学生吟诵)很好!大家从诗中看到了什么样的雪景?(学生可能说出多种情况,教师最后总结。)这真是:天无飞鸟、路无行人,天寒地冻,万籁俱寂呀!从此雪景中你体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呢?(提示学生可以参考刚学过的《小石河潭记》的作者介绍)孤独,凄凉,因被贬而悲伤的情感。同样是在冰天雪地之中,我们今天来看看清朝的张岱是什么样的心境呢?

  二、明确学*目标(学生读记)

  作者简介。

  张岱: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

  三、踏雪赏景

  1.现在我们就跟随张岱一起来领略西湖雪景的美丽吧。请齐读课文(学生齐读)找出文中张岱都看到了哪些雪景?学生找出: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雪景吧!“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读了此句你想到了哪句诗?学生答: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句写出了西湖的什么的雪景?学生会到许多答案,教师总结:天无飞鸟、路无行人,天寒地冻,万籁俱寂。些两句的意境是多么的相似,可见此二人都有什么样心境?

  学生答:孤独。

  3.我们来看“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句中“沆砀”是什么意思?白气弥漫的样子。

  句中三个“与”是不是太多了,有些啰嗦呢?我们能不能把这三个去掉。学生答:(三个与字把天云山水连在了一起,更能显示出天地之间的苍茫。如果是去掉了,就显得界线分明,没有苍茫之间意了。)

  你说的太好了,大家给他鼓掌!

  4.我们再来看“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

  我们*时来说长堤应该用一什么?亭子用一什么?船用一什么?人用两三什么?

  学生说:一条、一座、一艘、两三个。我们能把这些量词换掉吗?

  学生答:不能,用痕、点、芥、粒,显示出这种景物在天地之间的苍茫,渺小,如果换掉了就显不出其渺小之境了。

  你说得真好!大家给他鼓掌。

  四、赏雪悟情

  1.张岱能写出这么美的雪景,如果用文中一个字来评价他的话是哪一个字?学生答:“痴”

  那我们能从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到他的“痴”呢?我们小组之间可以做适当的交流。

  学生答: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情况下去看雪。

  在更定之后去看雪。(更定:时间上是晚上五、八点钟)

  张岱在这种情况下去看雪,不但可看出他的“痴”,更能看出他的孤独与清高。

  2.等张岱来到湖心亭,亭中已经有人了,这真是:莫道君来早,更有早来人呀!

  如此说来,亭中早到之人,也应该是“痴”于雪景了。

  那么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金陵人的痴?学生小组讨论作答。

  比张岱来的更早,准备有酒食,预计停留时间很长,在时*年关,却不回家,在此看雪。

  金陵人见到张岱是怎么说的?

  学生答:“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用自己的话怎么说?学生答: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这样的人?

  我们把句中的这样空白,你能填上什么样的词语?

  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的人?学生可自由发言,鼓励不同的评价,教师要做适当的引导。

  3.张岱遇到金陵人,也算是志同道合了,有道是酒逢知己千杯少,为什么金陵人邀张岱饮酒,张岱却“强饮三大白而别”,(强做何解释?强是勉强)而不是多喝几杯?

  学生答:张岱独自赏雪的兴致已经没有了,所以也就没有继续停留的想法,就离开了。

  你说得真好。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张岱还真是一个独立特行的人,也足见其不愿与他人为伍的孤傲。

  4.张岱见到亭中之人,问其姓氏,却答是“金陵人”,这不是所答非所问吗?难道是他们有问题?(学生小组讨论作答)学生可能很难抓住重点,教师此处经总结一下。

  这更显出张岱对故国的思恋之情,还文章开关,用崇祯的年号,张岱是清朝人,却用明朝的年号,在简介中还有,张岱明亡后不仕,这都说明张岱的遗世独立,以及对故国的思恋。

  六、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跟随张岱,赏了雪景,也理解了张岱情感,现在就让我们就一句话来概括张岱的特点吧。请用好一个xx的张岱来作总结。

  七、布置作业

  课下认真完成练*题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3

  学*目标

  1.诵读积累,理解课文大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品读赏析,体会白描手法、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导语设计1:

  被誉为“人间天堂”的西湖,无数文人墨客曾为它留下佳作。关于西湖的诗句,我们耳熟能详的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见,拥有不同的情感世界就能看见不同的西湖。

  导语设计2: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诗,诗中“寒江独钓”的清奇意境令人神往,孤高情怀叫人赞叹。而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则营造了另一番意境,抒发了别样的情怀。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走进西湖,去湖心亭看看雪。

  二、自主学*---预*与展示

  1生字注音

  更(gēng)定拥毳(cuì)衣崇祯(zhēn)

  沆砀(hàng)(dàng)余舟一芥(jiè)铺毡(zhān)对坐

  余挐(ná)一小船喃喃nán雾凇(sōng)

  2生词注解

  (1)通假字

  挐一小船挐:通:“桡”撑船。

  (2)一词多义。

  一:①上下一白全②长堤一痕数目,最小的正整数,大写是“壹”

  更:①更定旧时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②更有痴似相公者还

  是:①是日更定这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表示肯定的判断或解释

  绝:①绝消失②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3)古今异义。

  ①余住西湖古:我。今:剩余,多余。

  ②余挐一小船古:撑、划。今:捉拿、手拿、拿腔拿调

  ③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酒杯。今:颜色、光亮、没有效果、无报偿

  ④是日更定古:这,代词。今:用于判断,或与“非”相对

  3作者名片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著作颇丰,今存有《琅奈募》《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等。

  4背景追溯

  张岱出身于官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悠游的生活。明亡以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本文选自《陶庵梦忆》。

  三、合作学*---探究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1播放朗读,学生听读,再跟读。留意文章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景。

  2思考回答几个问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告诉了我们什么?(点明时间、地点。)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从哪种感觉来写?(从听觉来写。)

  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突出大气的严寒;也为下文更定到湖心亭看雪埋下伏笔,突出游兴强烈。)

  (3)“是日,更定矣,余籋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雪。”

  这么冷的天气,才凌晨时分,作者独自到湖心亭看雪,你能看出作者的心境吗?(孤怀雅兴,孤高自赏。)

  (4)“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几句写雪景,有什么特点?(写西湖雪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齐读第1自然段。

  (5)齐读第2自然段。

  作者前往湖心亭看雪,意外遇到了什么?(已经有人在自己到之前到了。)

  (6)齐读第3自然段。

  作者看到了什么?和这些人有些什么交往?(即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翻译这段内容。)

  (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作者和这些人相遇饮酒共话的情境,使我想起两句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作者不善饮酒,却“强饮三大白”,真可谓“酒逢知己千杯少”啊。

  (7)“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是尾声,你怎样理解这个“痴”字?(舟子说作者“痴”,又说还有像作者一样“痴”的人,实际上是突出作者的“痴”。)

  “喃喃”一词,你看出了什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的状态。)

  (二)深层理解

  文章后半部分*一半笔墨写人,对此,你有何看法?最后用舟子的话作结,有何意义?

  【交流点拨】文章的标题是“湖心亭看雪”,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定势思维:看雪就是写雪景,但这篇文章却用了*一半的篇幅来写人,写奇遇,写饮酒,抒感慨,丰富了文章内涵。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魅力。张岱的文章写景,同时也写观赏景物的人及其感受,而点睛之笔,往往在此。结尾作者引用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痴”字,似贬实褒,对作者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与赞赏,不仅如此,还包括了对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与赞赏。

  (三)走进语言

  1找出写景的句子并体味作者的感情。作者写景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作者写景使用了白描手法,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2文章开头说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这里又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解。

  【交流点拨】不矛盾。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是为伍,一个“独”字表现了文人雅士的孤傲。

  (四)走进写法

  人与景相融合。 人与景的融合是本文的特色之一,如第2自然段写景,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作者以其精准的感受,体会到隐藏在简单背后的震撼力,使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是“看雪”行动的延伸。人的参与,给本来显得有些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

  (五)走进主题

  本文通过对西湖壮观的雪景的描写及湖心亭奇遇的记叙,表现了作者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和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

  四、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痴行:大雪独行、上下一白

  痴景(奇景):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痴情(雅趣):知己之乐

  (痴人就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白描:抽象、概括

  渲染:形象,具体

  五、拓展延伸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不同之处。

  【交流点拨】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质疑、解疑。(重点)

  2.朗读课文,品味雪后西湖奇景,体会白描的写景手法。(难点)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重点)

  课前预*

  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现在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传世。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卷三(中华书局20xx年版)。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后,大举南下。张岱避居浙江剡溪山。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西湖梦寻》和《陶庵梦忆》,书中主要追忆了当年风月繁华、故朝往事,凡记叙过去的行踪皆用明朝纪年。《湖心亭看雪》就是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文章一开头就用“崇祯五年十二月”交代游览时间,沿用明代纪年,是有着深刻含义的,以此说明在作者心目中明朝始终是没有灭亡的。作者向我们描绘出这么一个冰清玉洁、凝静清绝的西湖雪景,其实也是描写明亡后,他自己作为忠明的遗民孤独冷清的心境。

  读准字音

  拏(ná) 更定(ɡēnɡ) 毳衣(cuì) 雾凇(sōnɡ)

  一芥(jiè) 喃喃(nán) 铺毡(zhān) 强饮(qiǎnɡ)

  崇祯(chónɡ zhēn) 沆砀(hànɡ dànɡ) 更有此人(ɡènɡ)

  古今异义

  余住西湖(古义:我 今义:剩下)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古义:还 今义:更加)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义:竭力,尽力 今义:勉强)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义:酒杯 今义:像霜雪的颜色,跟“黑”相对)

  一词多义

  白 上下一白(白色)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酒杯)

  大 大喜曰(副词,非常)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形容词,跟“小”相对)

  一 上下一白(副词,全,都)

  长堤一痕(数词,一)

  绝 湖中人鸟声俱绝(动词,消失)

  佛印绝类弥勒(副词,极)

  更 是日更定矣(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更有痴似相公者(副词,更加,还)

  词类活用

  大雪三日(名词做动词,下大雪)

  拥毳衣炉火(名词做动词,带着火炉)

  客此(名词做动词,客居)

  文言句式

  判断句:

  是金陵人(“是”表判断)

  省略句:

  见余,大惊喜(“见”前面省略了主语“两人”)

  倒装句:

  更有痴似相公者(状语后置,应为“更有似相公痴者”)

  新课导入

  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在前人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经被描绘得变幻多端,摇曳生姿了。西湖的雪景又将有怎样一番动人的意蕴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雪景。

  新课展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在文中找出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地点——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

  2.文中写雪的句子是什么?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感悟精彩句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这段景物描写虽只有两句话,但写得很美,意蕴也很深远。请你结合朗读体会,细细品味它的美,分别说说它们美在哪儿?

  前一句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的是由上到下的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

  后一句作者变换角度,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由大到小,由远到*,不仅表现了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缓缓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突出“小”字。

  2.“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语言生动形象吗?

  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湖中雪景之美,这种写作方法就称之为白描。

  课堂讨论,拓展延伸

  1.本文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还出现了舟子,显然不止一人,这与“独”是不是相矛盾?

  作者去赏雪,带着闲情雅致去了,在作者心里,这里只有他自己,他忘乎所以,忘记一切俗念,只想着赏雪,这是一种脱俗的想法,所以“独”字表现了他的超凡脱俗。他认为舟子不可能跟他志趣相投,也进不了他的内心,舟子对“相公”的行为和心中所想是不理解的,也是不可能理解的,“独”字表现他的孤傲清高。

  2.如何理解文中“莫说相公痴”中的“痴”,他的“痴”表现在何处?

  (1)“痴”于行:不寻常的天气,不寻常的时间,不寻常的行踪。是日更定矣,独往湖心亭看雪——与众不同、不随流俗。

  (2)“痴”于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既痴迷,又倍感孤寂落寞。

  (3)“痴”于情: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他乡遇知己,天涯遇知音。

  把握文章主旨

  如何理解本文的主旨?

  本文描写了湖亭心悠远脱俗的雪景,叙写了湖心亭的奇遇,叙事、写景、抒情有机结合,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写作方法运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运用白描手法,生动传神。

  白描手法就是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神的一种写作手法。全文一百多字,写湖、写雪、写人,又交代游湖的始末,文字极其简练。如本文中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宛如*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描绘出景物的形与神,长与短,点与线,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物我合一。

  2.写景、叙事、抒情有机结合。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作者用极简的笔墨叙述了自己的游踪,然后抓住夜色中雪景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湖心亭巧遇虽属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踪的延伸。从景的角度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试用白描手法,描写一下秋日的枫林。(200字左右)

  教学板书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并预*下一课时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痴”为切入点。在整体感知中,找到关键词“痴”,然后通过找“痴行”、赏“痴景”、 识“痴客”三个步骤体会作者的“痴心”。对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进行重点赏析、品读,在读中自然引出白描的手法,顺势引申,学而致用。通过有效的朗读指导,学生朗读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并在朗读中较好地体会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多媒体运用力求简单有效,起了一定的辅助作用。

  方法指导:

  体会文章中作者的心境

  分析作者的心境或情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抓景物特点。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是作品常用的手法,分析景物特点,对理解作者心境至关重要。

  (2)抓关键词。作品中有些词语或暗示或直接点明了作者的情感,阅读时要注意。

  (3)联系生*。作者的生*经历、思想情感往往通过其作品表达出来,在*时的学*中对这方面知识的积累很重要。

  素材积累:

  西湖的传说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的玉龙和金凤在银河边的仙岛上找到了一块白玉,他们一起琢磨了许多年,白玉就变成了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颗宝珠的珠光照到哪里,哪里的树木就常青,百花就盛开。但是后来这颗宝珠被王母娘娘发现了,王母娘娘就派天兵天将把宝珠抢走,玉龙和金凤赶去索珠,王母不肯,于是就发生了争抢,王母的手一松,明珠就降落到人间,变成了波光粼粼的西湖,玉龙和金凤也随之下凡,变成了玉龙山(即玉皇山)和凤凰山,永远守护着西湖。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4.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熟读背诵课文。学*难点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学*方法自主学*、合作探究

  学*过程

  一.自主学*

  1、简介作者:张岱(1597—1679),字(),又字(),号(),浙江山阴人。明末清初()。明朝灭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隐居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主要作品有()和()。书中缅怀昔日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文中独树一帜。

  2、掌握体裁:小品是一种寓有抒情意味和讽刺性的短小(),也是随笔、杂感等杂文的别称。形式比较活泼,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从时代上看,有六朝小品、唐人小品、明清小品等。本文是(),同时也是一篇()。

  3、读准注音:

  崇祯更定拏毳衣雾凇沆砀一芥毡更有喃喃

  4、解释实词:

  绝拏毳衣雾凇沆砀一白惟一芥

  焉得更强饮大白客此及

  二、合作探究

  1、归纳记叙要素

  A时间:B地点:

  C人物:D事件:

  2、找出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

  3、“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中哪个字写得最传神,简要说明理由。(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幅画面吗?)

  4、“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古人写文惜墨如金,此处却连用三个“与”字,是否拖沓重复?

  5、把“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改成“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6、问:文中“西湖夜雪图”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

  7、大雪三日后,天寒地冻之时,作者为何深夜独行去西湖看雪?反映他什么志趣与追求?

  8、本文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

  9、饮酒之前不问姓氏,之后才问,只说“是金陵人,客此”,却不写名字,不留地址,这样写有何深意?

  三、拓展延伸

  在古代文人中为张岱觅知音,至少举两个例子。

  四、布置作业

  1、课后选一处钟情的景致,运用白描手法写一段文字,注意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2、饱含深情的诵读全文。

  3、收集并积累关于“西湖”及“冬雪”的诗词句。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6

  一、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即文言文单元的第四篇文章。本单元所选取的文章都是我国古代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几篇文章分别采用不同的写景方法来呈现自然美景以及在其中寄寓的作者的深情。《湖心亭看雪》这篇文章在本单元中所承载的任务是:以白描的手法呈现奇景,叙事与写景结合体现作者的雅趣,抒情寓于叙事之中表达作者的一片痴情。作者张岱生活在明末清初,所以他所要表达的情感不同于一般的贬谪之士和隐逸之人,他在他的文章中执着地表达着他的故国之思,本文即是很好的体现。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七年级一年的训练及八年级*两个单元的文言文的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掌握了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在本单元前四篇文言文学*的基础上,基本了解了情景交融的文言文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初读课文,借助注释、工具书,整体感知文意。

  2.通过精读课文,品味雪后西湖美景,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3.通过品读课文、合作交流,体悟作者的“痴”情。

  重点:2、3

  难点:3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文学家梁衡说过,有两篇小品文就像两幅精美的画卷挂在*文学历史的长廊里,一篇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篇就是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以文学家的评价突显其文学地位和价值,激发学*兴趣。)

  (二)初读课文、正字音断句读(落实目标1)

  1.先出示需要注意的重点字读音

  毳(cuì )衣 雾凇(sōng )沆(hàng )砀(dàng ) 打更(gēng ) 铺毡(zhān)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3.生范读,读准字音,试断句读。

  4.生提出断句读意见,师总结。

  5.师生齐读

  设计意图:常态的诵读训练,是培养文言语感必不可少的一步。这是学*文言文的基础,也是理解文章的前提。

  (三)再读课文,晓文意知内容(落实目标1)

  1.默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划出解释不通的字词。

  2.组内交流疑点,不懂的提出来全班解决。

  3.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全班齐读。

  学生活动:自主探究、质疑、合作交流、朗读

  设计意图:八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文言语感,也有一定的理解文意的能力,本文篇幅短小,生僻字不多,所以这个部分,不要求完全的逐字逐句的翻译,不去破坏文言的语境、意境,所以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来理解文意。

  (四)精读课文,品奇景(落实目标2)

  1.“看雪”看到了XX(原文)的雪景,感受了XX意境。

  2.由此可以看出张岱是XX人。

  要求: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

  (1)引导学生分析描写雪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营造的悠远脱俗意境,由此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情怀,尤其要引导学生品味“舟中人两三粒”体现了作者融入自然达到无我之境,痴迷于山水之乐。

  (2)追问作者是运用什么手法达到这种效果的?用资料对比分析白描的手法: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学生活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朗读、表达

  设计意图:通过对雪景的分析,了解白描的艺术手法,体会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的享受,初步感受作者的遗世独立的情怀。

  (五)品读课文,悟痴情(落实目标3)

  知人论世、词蕴“痴”情:

  资料一:简介及材料“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出自《自为墓志铭》)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张岱在年少的时候并不是这样清高自赏雅情雅致的人,而是一个喜欢热闹,爱好繁华的纨绔子弟那么是什么使他在后来有了这样一种大的变化呢?请看下面的几则材料

  资料二: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因想余*生,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陶庵梦忆》

  资料三:明亡之后,张岱曾参加抗清斗争,后避居山中,生活异常苦,但他发誓不向清廷妥协

  资料四: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明朝开国之初建都于此,称金陵。清朝建立,改金陵为江宁。

  结合张岱的经历,品读课文,圈点勾画,品悟文字背后的深情。

  大雪独行:大雪三日、俱绝、更定、独往——雅趣即清高、脱俗的情怀。

  (分析:空阔、苍茫、冷寂、世俗之外故国之中)

  偶遇知音:崇祯、金陵、客此、更、大喜、同饮、强饮、痴似——痴情即故国之思。(分析:明的纪念、都城、客的身份、遇知音的喜悦、告别的哀伤)

  学生活动:圈点勾画、自主分析、合作交流

  设计意图:文言文的特点,首先体现在“文言”上;学*文言文,实质是体认它们的言志载道,而这往往体现在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所以这个环节让学生通过对词的品味来感悟作者蕴含期中的深情。同时体现文言文教学中文言并重的理念。

  (六)拓展,感悟文化情怀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啊,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在现实中透不过气来,于是,他们只有到大自然中去深深地呼吸一口自由的空气,去伸一伸他们要被压垮了的腰杆。同学们,在历代的文学作品中,这样的痴人和痴文都很多啊。你们还能想起吗?

  预设:柳宗元的《江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曹雪芹写《红楼梦》……

  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他们在这片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归依和心智的独立。因为凝寒独立是其人格,所以苍茫天地就成为了他们必然的心灵归宿。这就是*文化的基本精神——天人合一。

  设计意图:学*文言文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而学*语文最终的落点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所以本课最终的落点在文化上。希望由此能激发学生对这一类文章的兴趣,引起学生对*文化的关注。

  (七)作业

  1.比较阅读:柳宗元的《江雪》

  问题:同是写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两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

  2.如果经历时空隧道,张岱、柳宗元、陶渊明、苏轼等这些痴人们相遇了,张岱最可能以谁为知己呢?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下来探讨吧。

  设计意图:作业1主要巩固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作业2主要引导学生对同类文章及作家的文学上的分析思考,进而更深刻的体认*文化。

  五、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奇景 山水之乐

  雅趣 世俗之外

  痴情 故国之思

  天人合一

  设计意图: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提炼文字背后的意蕴。思路清晰,简洁明了。希望学生们能学以致用。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

  方面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能力方面:

  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冬季中最温暖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飘扬的雪花,凝聚了春雾夏雨秋露的情绪,播撒而来,从每一个点上摩挲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啊,下雪,真好!

  多媒体显示“西湖雪景”

  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去品品《湖心亭看雪》。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教师提示以下字音:

  更(ɡēnɡ)定毳(cuì)衣雾凇(sōnɡ)沆砀(hànɡdànɡ)一芥(jiè)

  2、学生读课文,参照注释,借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质疑解难,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教师提示以下词语,帮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余拿一小船(撑、划)

  客此(动词,客居)

  (4)学生齐读课文三遍,试背课文。

  四、师生共同品读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学*白描手法,体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1、多媒体显示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选一位同学翻译,学生明确: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2、学生齐读该段文字,想像画面。教师可显示课本中的配套插图,帮助学生再现形象。

  3、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想像中的西湖雪景,体味白描手法的运用。

  教师提示:这段写景文字运用了白描手法。什么是白描呢?

  多媒体显示: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教师讲解: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4、师生共同回顾本单元的写景段落,找出使用白描技法的文句。

  学生明确:《三峡》中“自三峡七百里中,*连山,略无阙处”直写山“连”;“夏水襄陵,沿溯阻绝”直写大水猛涨,江水汪洋。而其他大部分的文字,如《三峡》中三峡春冬秋景的描绘、《答谢中书书》对四季常景和一日变景的描绘、《记承天寺夜游》中对庭院月夜小景的描写、《观潮》中四幅画面的描写等都用的是渲染烘托的手法。

  5、多媒体显示白描手法用于写人的范例,要求学生学*运用这种方法。

  多媒体显示:

  “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

  “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

  ——唐韬《琐忆》中的鲁迅先生

  选两位同*用白描的手法说说自己的同桌,其余同学评点。

  6、学生背诵西湖雪景的文字,总结作者的语言特色。

  学生明确:简练自然质朴,不事雕琢。

  五、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色

  1、学生齐背课文。

  2、提问: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叙事是行文的线索。作者开头用俭省的笔墨交代了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中间交代了游踪“到亭上”“及下船”,并且记叙了湖心亭巧遇一事。

  但是叙事中处处有情。比如“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冷寂,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再如“独往湖心亭看雪”“舟中人两三粒”,看似矛盾,实则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又如湖心亭巧遇一事,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有独自赏雪的落寞,有意外相遇的惊喜,有分别的伤感,也有天涯巧遇知音的愉悦。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这正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

  3、学生齐背课文。

  六、课堂练*

  提问: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不同之处。

  学生共同回忆《江雪》,背诵“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七、课堂小结

  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白描手法的运用娴熟老练,浑然天成;写景、叙事、抒情水**融,浑化无迹;文中所展示的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颇让我们这些生活在都市忙碌不堪的人唏嘘感叹。如此精美绝伦、形神兼备的小品文,学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但是不容忽视的一点就是对作者这种消极避世的意绪,还应该批判地对待。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研讨与练*第三题。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事:湖心亭看雪

  (入)景:雪后湖心亭奇景

  (含)情:雅趣,超凡脱俗,孤芳自赏

  言简意丰

  课后记

  张岱的小品从来不爱讲道理,他只是感受人生,描绘人生。在这篇游记中,作者的态度、举止,也只是静静地观赏、静静地体味。凡是情绪比较活跃的地方,都是从他人写出。见知己而大喜的是“客”,喃喃言雪夜游湖之“痴”的是“舟子”。他始终是淡然的,似乎深深有会于心而难以言说,亦令读者有会于心而已。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8

  学*目的:

  1、诵读积累,理解课文大意,提高学生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品读赏析,体会白描手法、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提升,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学*难重点:

  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背诵。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课前准备:

  1、借助注释、工具书,对作者、课文有大概的了解。

  2、预*课文,疏通文义,发现并提出问题。

  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同学说雪,激趣引读。

  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咏雪》,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今天,我们一起学*明末张岱的小品文《湖心亭看雪》,看看他又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

  简介作者: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喜游山玩水,在文学、戏剧、音乐方面有很深的修养,明亡后隐居山中著书,有《陶庵梦忆》、《西湖寻梦》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读一读:

  ①教师范读小品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教师指导:首先要读得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是节奏合理;

  其次要读得流畅,一是语句要流利,二是音韵铿锵;

  第三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切忌“硬背”。

  ②学生多种形式朗读,体会文章朴实的语言。

  ③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即时背诵。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疏通文意,试译小品文。

  拥毳衣:拥,围裹。毳衣,细毛皮衣。,一白:一,全。

  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更(gèng):还,大白:酒杯名

  客此:客,客居,作动词用。,及:等到。

  3、说一说:

  ①作者为什么“独”往湖心亭看雪?

  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方式。

  ②作者在湖上看到怎样的雪景?

  A、“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B、“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三、合作探究,微观体察。

  1、你觉得作者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有什么作用呢?

  交代这些都是为了突出“独”字。“独”,不仅强调数量(只有自己一人);更写出了作者,与众不同心态与情趣。

  2、你能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体味作者的感情吗?在写景上,作者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点?

  本文写景有两句,先从大处落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一种人生情绪。

  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远、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3、既然是写景,作者为什么又用*一半笔墨写人,最后还用舟子的话作结,说到了“痴”,这样有何意义?

  文章的标题是“湖心亭看雪”,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定势思维:看雪就是写雪景,但这篇文章却用了*一半的篇幅来写人,写奇遇,写饮酒,抒感慨,丰富了文章内涵。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魅力。张岱的文章写景,同时也写观赏景物的人及其感受,而点睛之笔,往往在此。

  结尾作者引用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痴”字,说明了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这字似贬实褒,对作者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与赞赏,不仅如此,还包括了对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与赞赏。

  四、赏析拓展,互动释疑。

  1、赏析拓展: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试将与本文作比较,两者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有何异同?

  描写手法,表达感情

  《湖心亭看雪》,白描,清高自赏,淡淡愁绪

  《江雪》,烘托,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2、课外延伸:

  ①背诵默写课文。

  ②课外搜集描写西湖的诗文作品,并相互交流。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体味文章的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体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本文写景的白描手法

  2、写景、抒情、写人、叙事的关系

  教学内容:

  1、解题: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2、整体感知课文,熟悉内容,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味

  3、拓展阅读,深化理解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出哪些?“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等。写出了雨中西湖的迷人,春游西湖的喜悦,六月西湖荷花的艳丽。(展示图片)

  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只有孤寂落寞,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介绍湖心亭,展示图片。

  三、走进作者,介绍背景,强调作者的故国之思,沧桑之感。

  串词:下面,我们就去湖心亭,看看张岱在雪中的湖心亭深埋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感知文意:

  1、听配乐朗读。

  2、听了范读,也通过早自*的预*,请一个同学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全班评析)

  3、齐读,要求流畅自然,充满感情,尽量感受作者的孤寂落寞。

  五、品读文本:

  (一)一读:走进作者心中的湖心亭。(理解课文大意)

  1、张岱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去的湖心亭?

  2、他是怎样去的?

  3、沿途所见何物?

  4、在亭上有什么奇遇?

  5、舟子是怎样评价张岱今晚的举动的?

  (二)二读:

  1、其实,作者在文中犯下了一个颇为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能找出来吗?

  2、是张岱大意了,写错了人数?是否要让张岱改改呢?

  独:表现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表现他孤高自赏,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与俗人为伍的孤独。在他眼里,舟子等人根本不存在。

  (三)三读:

  1、找出文中最能概括张岱形象的一个字。

  2、“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说?作者的呆气体现在哪些地方?

  (1)痴行:找出来,如何理解他的行为?(天寒地冻,夜深人静时跑到湖上看雪实是怪异)

  表现他不愿看见人,不愿人看见的文人雅士的孤傲清高,孤独避世的忧愤。

  (2)痴景:A,天寒地冻,夜深人静,他看到的湖心亭的雪景是怎么样的?……

  B,这是一种美吗?怎样理解这种美?(结合图片,讲解白描)

  天地苍茫,人物渺小,这种对比,创设出一种悠远脱俗的意境,透出一种白昼看不到的梦幻般的朦胧美。也反映出他不同流俗的审美趣味。(与众不同之处,痴之所在)

  C,作者钟情这样的景色,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心中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样的湖山夜雪图的苍茫悠远,暗合了作者的清高避世的心理。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孤寂无依、伤感茫然的思想感情,这时,天地人情已完全融为一体了。情景交融,景成了情的载体,成了情感寄托的对象了。

  (3)痴心:作者不愿见人,不愿人见,却为何在亭上有如此表现?

  A,为什么大喜?(遇到和他一样有雅兴、脱俗、孤傲清高之人,当引以为知己)

  B,为何“同饮”“强饮”?(自己本不会饮,又不可不饮,酒逢知己千杯少,酬谢知己。)

  C,为何临别时才问姓氏,也不留下电话号码,联系方式?(君子之交淡如水,同是性情中人,最关注的是朋友见心灵的沟通,精神的契合。这反映出作者不同流俗,只以得莫逆为快的作风和性格。正可谓痴心一片啦。)

  (四)小结:痴:作者痴迷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六、拓展: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不能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应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愉悦,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同学们,我们也试着把自己的喜怒哀乐之情寄托在景物描写中,让我们在景物描写中感受你当时的思想感情。

  七、在乐声中再听录音,结束全文。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精选二十篇)(扩展2)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了解作者及写作年代,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体会本文清新淡雅的意境和严整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过程方法目标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掌握白描写作的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雪后奇景的赏析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学*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质疑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学语文有一个好处,就是足不出户,却能坐观天下美景。本单元所选的文章全是写景的佳作。前段时间我们欣赏了三峡的水,钱塘江的潮,陶弘景笔下的人间天堂和苏东坡笔下的月夜小景。今天我们就跟着明末清初的作家张岱,一起去欣赏湖心亭的雪。(板书:《湖心亭看雪》)

  二、作者简介

  请学生齐读注释①,提示要注意的三个地方:

  1.课文选自《陶庵梦忆》,忆——表明这是一部回忆录。作者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表现了对故国往事的怀念。

  2.作者的家乡是哪里?——山阴(即今天的浙江绍兴)。而他寓居的地方是?(杭州)这说明作者身在他乡,客居异地。

  3.“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三、检查预*

  (一)朗读课文

  1.指名朗读。读完后请学生指出读错得字音,老师将读错的字及字音写到黑板上。

  2.再点人朗读。这一次请同学指出字音和停顿上的错误。

  3.老师范读。老师用慢速读,力求学生听清字音和节奏停顿。

  4.学生齐读。要求读音准确,节奏停顿清楚。

  (二)检查预*

  1.请学生解释文中的一词多义字:是、更、一、白。(板书)

  2.请学生解释词性活用字“客”,通假字“拿”,文眼词“痴”。(板书)

  3.请学生解释:毳衣、雾凇、沆砀、焉得、强饮。(板书)

  4.质疑:同学们对课文的字句还有没有不理解的,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三)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齐读课文。

  四、整体感知

  (一)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课文写了什么事情。

  ——到西湖的湖心亭看雪。

  (二)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在文中找出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明确:(展示板书)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地点——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

  (三)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品读赏析

  (一)看雪的时间——更定时分。冬天的夜晚,是一天中最冷也是最静的时候。这个时候,别人都在干嘛?作者为什么偏偏选择这个时间去赏雪?这说明了他怎样的志趣?

  ——反映他拥有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

  (二)人物——作者是一个人去赏雪的吗?(不是)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可是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又说是“独往湖心亭看雪”呢?(他为什么不把舟子拉上一块看呢?——他认为舟子看不懂。)这个“独”字反映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舟子不懂他的那份超脱世俗的情趣,那有人能懂吗?——有,湖心亭对坐饮酒观雪的两个金陵人能懂。

  作者是怎么介绍这两个人的?(“是金陵人,客此。”)

  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两人的名字写出来,而只写出他们“是金陵人,客此”?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客此”,说明这两人也不是杭州人,都跟作者一样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有同样的情趣,有同样的遭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金陵人”,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知道明朝开国时定都哪里吗?(明朝开国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长江下游的南京。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明朝的留都。)作者点出“金陵人”,暗示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

  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能表现他的故国之思,找一找是哪句?

  ——崇祯五年十二月。说明他身在清朝还念念不忘明朝时候的事情。

  (三)事件——看雪。作者更定时分跑到西湖来赏雪。作者看到了怎么样的雪景?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诵读。

  2.翻译。

  3.雪后奇景的赏析(讨论:这段景物描写的特点?)

  ①分析写景的顺序。共两句话,第一句是对什么进行描写?第二句又是对什么进行描写?(这是从整体到局部地描写。)

  在整体描写部分,采用了由上到下的顺序。

  在局部描写部分,采用了由大到小,由远到*的顺序。

  ②采用的修辞——夸张,排比,比喻。

  ③分析写景的方法。哪些词语既生动传神,又抓住了景物特征?从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孤独落寞之感。)

  ④思考:作者还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来写景?看谁预*得最仔细。

  明确:白描。什么是白描?白描手法有什么作用?

  白描——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法就是白描。(见*题一2)白描手法能通过寥寥数笔,勾勒景物的外部轮廓,使人有一个整体印象。文字朴素,笔墨简省。

  四)品读课文,读出湖心亭雪景之美、作者的情趣之雅。

  六、归纳小结

  (一)提问:通过学*课文,你认为张岱是个什么样的人?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好一个的张岱!

  (学生自由表达:好一个遗世独立的张岱!好一个清高孤傲的.张岱!好一个不忘故国的张岱!……)

  (二)提问:你认为课文中哪个词最能生动传神地体现张岱的性格特点?(痴)文人墨客对景物的“痴”,怎样理解才对?(“痴”是喜爱、酷爱的意思。)

  (三)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再次体味作者的雅趣。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使用白描手法,写一景物,200字左右。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2

  学*目标

  1.诵读积累,理解课文大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品读赏析,体会白描手法、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导语设计1:

  被誉为“人间天堂”的西湖,无数文人墨客曾为它留下佳作。关于西湖的诗句,我们耳熟能详的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见,拥有不同的情感世界就能看见不同的西湖。

  导语设计2: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诗,诗中“寒江独钓”的清奇意境令人神往,孤高情怀叫人赞叹。而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则营造了另一番意境,抒发了别样的情怀。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走进西湖,去湖心亭看看雪。

  二、自主学*---预*与展示

  1生字注音

  更(gēng)定拥毳(cuì)衣崇祯(zhēn)

  沆砀(hàng)(dàng)余舟一芥(jiè)铺毡(zhān)对坐

  余挐(ná)一小船喃喃nán雾凇(sōng)

  2生词注解

  (1)通假字

  挐一小船挐:通:“桡”撑船。

  (2)一词多义。

  一:①上下一白全②长堤一痕数目,最小的正整数,大写是“壹”

  更:①更定旧时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②更有痴似相公者还

  是:①是日更定这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表示肯定的判断或解释

  绝:①绝消失②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3)古今异义。

  ①余住西湖古:我。今:剩余,多余。

  ②余挐一小船古:撑、划。今:捉拿、手拿、拿腔拿调

  ③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酒杯。今:颜色、光亮、没有效果、无报偿

  ④是日更定古:这,代词。今:用于判断,或与“非”相对

  3作者名片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著作颇丰,今存有《琅奈募》《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石匮书》等。

  4背景追溯

  张岱出身于官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悠游的生活。明亡以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本文选自《陶庵梦忆》。

  三、合作学*---探究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1播放朗读,学生听读,再跟读。留意文章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景。

  2思考回答几个问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告诉了我们什么?(点明时间、地点。)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从哪种感觉来写?(从听觉来写。)

  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突出大气的严寒;也为下文更定到湖心亭看雪埋下伏笔,突出游兴强烈。)

  (3)“是日,更定矣,余籋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雪。”

  这么冷的天气,才凌晨时分,作者独自到湖心亭看雪,你能看出作者的心境吗?(孤怀雅兴,孤高自赏。)

  (4)“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几句写雪景,有什么特点?(写西湖雪景,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齐读第1自然段。

  (5)齐读第2自然段。

  作者前往湖心亭看雪,意外遇到了什么?(已经有人在自己到之前到了。)

  (6)齐读第3自然段。

  作者看到了什么?和这些人有些什么交往?(即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翻译这段内容。)

  (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作者和这些人相遇饮酒共话的情境,使我想起两句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作者不善饮酒,却“强饮三大白”,真可谓“酒逢知己千杯少”啊。

  (7)“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是尾声,你怎样理解这个“痴”字?(舟子说作者“痴”,又说还有像作者一样“痴”的人,实际上是突出作者的“痴”。)

  “喃喃”一词,你看出了什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的状态。)

  (二)深层理解

  文章后半部分*一半笔墨写人,对此,你有何看法?最后用舟子的话作结,有何意义?

  【交流点拨】文章的标题是“湖心亭看雪”,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定势思维:看雪就是写雪景,但这篇文章却用了*一半的篇幅来写人,写奇遇,写饮酒,抒感慨,丰富了文章内涵。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魅力。张岱的文章写景,同时也写观赏景物的人及其感受,而点睛之笔,往往在此。结尾作者引用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痴”字,似贬实褒,对作者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与赞赏,不仅如此,还包括了对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与赞赏。

  (三)走进语言

  1找出写景的句子并体味作者的感情。作者写景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作者写景使用了白描手法,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2文章开头说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这里又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理解。

  【交流点拨】不矛盾。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是为伍,一个“独”字表现了文人雅士的孤傲。

  (四)走进写法

  人与景相融合。 人与景的融合是本文的特色之一,如第2自然段写景,作者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作者以其精准的感受,体会到隐藏在简单背后的震撼力,使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是“看雪”行动的延伸。人的参与,给本来显得有些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

  (五)走进主题

  本文通过对西湖壮观的雪景的描写及湖心亭奇遇的记叙,表现了作者文人雅士式的孤傲和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

  四、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痴行:大雪独行、上下一白

  痴景(奇景):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痴情(雅趣):知己之乐

  (痴人就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醉情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白描:抽象、概括

  渲染:形象,具体

  五、拓展延伸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不同之处。

  【交流点拨】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3

  学*目的:

  1、诵读积累,理解课文大意,提高学生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品读赏析,体会白描手法、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提升,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学*难重点:

  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背诵。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课前准备

  1、借助注释、工具书,对作者、课文有大概的了解。

  2、预*课文,疏通文义,发现并提出问题。

  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同学说雪,激趣引读。

  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咏雪》,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今天,我们一起学*明末张岱的小品文《湖心亭看雪》,看看他又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

  简介作者: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喜游山玩水,在文学、戏剧、音乐方面有很深的修养,明亡后隐居山中著书,有《陶庵梦忆》、《西湖寻梦》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读一读:

  ①教师范读小品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教师指导:首先要读得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是节奏合理;

  其次要读得流畅,一是语句要流利,二是音韵铿锵;

  第三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切忌“硬背”。

  ②学生多种形式朗读,体会文章朴实的语言。

  ③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即时背诵。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疏通文意,试译小品文。

  拥毳衣:拥,围裹。毳衣,细毛皮衣。,一白:一,全。

  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更(gèng):还,大白:酒杯名

  客此:客,客居,作动词用。,及:等到。

  3、说一说:③

  ①作者为什么“独”往湖心亭看雪?

  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方式。

  ②作者在湖上看到怎样的雪景?

  A、“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B、“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三、合作探究,微观体察。

  ♂你觉得作者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有什么作用呢?

  交代这些都是为了突出“独”字。“独”,不仅强调数量(只有自己一人);更写出了作者,与众不同心态与情趣。

  ♂你能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体味作者的感情吗?在写景上,作者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点?

  本文写景有两句,先从大处落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一种人生情绪。

  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远、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既然是写景,作者为什么又用*一半笔墨写人,最后还用舟子的话作结,说到了“痴”,这样有何意义?

  文章的标题是“湖心亭看雪”,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定势思维:看雪就是写雪景,但这篇文章却用了*一半的篇幅来写人,写奇遇,写饮酒,抒感慨,丰富了文章内涵。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魅力。张岱的文章写景,同时也写观赏景物的人及其感受,而点睛之笔,往往在此。

  结尾作者引用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痴”字,说明了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这字似贬实褒,对作者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与赞赏,不仅如此,还包括了对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与赞赏。

  四、赏析拓展,互动释疑。

  1、赏析拓展: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试将与本文作比较,两者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有何异同?

  描写手法,表达感情

  《湖心亭看雪》,白描,清高自赏,淡淡愁绪

  《江雪》,烘托,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2、课外延伸:

  ①背诵默写课文。

  ②课外搜集描写西湖的诗文作品,并相互交流。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

  2、 积累文言词汇。

  3、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教学重点】

  雪后奇景的赏析。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

  【教学媒体】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有人说,没有见过西湖冬景的人,只要读了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就足够了。你看,这些雪后西湖图片(出示PPT),雪后的西湖多美!下面就让我们随张岱去杭州西湖的湖心亭欣赏别有情趣的雪景。

  二、朗读课文

  1、推荐读。(读准字音)

  2、听录音跟读。(读出节奏)

  3、自由朗读。(读懂文意)

  三、整体感知

  请概述作者看雪的经过。

  四、研读课文

  问:“痴”为何意?

  “痴”在*艺术中,常被用来指创作中最动人,最不可解,执着而又专注,到了浑然忘我的那种境界。“痴”是一中本真自然,特立独行的个性。

  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读出“痴”。

  1、“痴”于行:

  是日更定,

  独往湖心亭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穿插是、更、焉等词教学)

  追问:从张岱的这些痴举中,你觉得张岱有着怎样的情趣?

  张岱痴于行(与众不同 不随流俗)

  过渡:前往湖心亭时,张岱看到了什么样的景?

  2、“痴”于景:

  找出文中的雪景句,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齐读,疏通,再齐读 (穿插一、白、芥、粒等词的理解)

  讲: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张岱笔下的景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从中你读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小组合作交流)

  明确:

  (朦胧、寂静、空旷、辽远、阔大、混沌、依稀、恍惚、茫茫、悠远等感觉;读出作者孤独落寞之感。)

  比较读: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资料介入:(在春夏则热闹之至,秋冬则冷落矣;在花朝则喧哄之至,月夕则星散矣;在晴明则萍聚之至,雨雪则寂寥矣。— 张岱《西湖梦寻》)

  体验读: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当堂背诵写景句,并抽查落实。

  小结:本段文字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透过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让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如“苍海一粟”的深沉感慨。置身其中,张岱既痴迷,又备感孤寂落寞。(学生再朗读体味)

  张岱痴于景(孤寂落寞 思考人生)

  五、总结

  经过这堂课学*,我们理解了作者的痴。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再次体味作者的雅趣。

  六、你的积累有多少

  (白、一、更、是等一词多义)

  (俱绝惟长堤一痕一芥大喜及下船客此等)

  七、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外阅读张岱《不二斋》,体味作者的'情感世界。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5

  学*目标

  1、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以及雪后西湖的奇景、作者游湖的雅趣等。

  3、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赏析课文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重点:

  1、品味写雪语句的精妙。

  2、学*白描写情手法。

  难点:

  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以及消极避世的意绪。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西湖名胜,自古都是文人墨客们入题的首选。同学们,请你把你所知道的描写西湖的诗句说出来,与大家共享一下吧。(学生展示完毕,老师多给鼓励。)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描写西湖雪景的散文——《湖心亭看雪》。

  由用背古诗的方式引出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兴趣。

  教学内容:

  1、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年),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寓居杭州。张岱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文学家、史学家。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过着游山玩水的“风雅”生活。明朝亡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披发入山”以消极避世表示其民族气节。明亡后,专心著作。他在明末清初堪称大散文家,其小品文声誉极高,文笔干练,丰神绰约,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著有百科全书《夜航船》,本文选自张岱的《陶庵梦忆》。

  2、写作背景

  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作者仍旧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

  3、知识链接

  湖心亭在杭州西湖中,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亭为楼式建筑,四面环水,亭西为南高峰、北高峰,景色壮观。今亭为1953年重建。湖心亭旧为湖心寺,湖中三塔,湖心亭为其中一塔。

  4、生字积累

  拏一小舟(ná)

  毳衣(cuì)

  雾凇(sōng)

  沆砀(hàngdàng)

  强饮(qiǎng)

  一芥(jiè)

  更定(gēng)

  疏通文意

  一、重点实词

  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是日更定矣:结束打更。

  余拏一小舟:撑(船)。

  拥毳衣炉火:带毛皮的衣服。

  人鸟声俱绝:消失。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哪里;更,竟然,还。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尽力,勉强。

  客此:客居此地。

  二、一词多义

  是:

  ①是日更定矣(代词,这)

  ②是金陵人(表判断)

  一:

  ①上下一白(副词,全)

  ②长堤一痕(数词)

  更:

  ①更有痴似相公者(副词,还)

  ②是日更定矣(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白:

  ①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人罚酒用的酒杯,这里代指酒)

  ②上下一白(白色)

  三、词类活用

  ①大雪三日(名词用作动词,下雪)

  ②客此(名词活用为动词,客居)

  四、古今异义

  1、余住西湖:古义:我;今义:剩下。

  2、三大白:名词,酒杯。今义:白色。

  3,余拏一小舟[古义:撑(船);今义:拿东西,捉拿]

  五、译文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初更时,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从上至下都是白茫茫的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个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着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着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呢!”

  文本探究

  1、读文章第一段,作者交待了哪些要素?把它们都找出来。

  明确: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

  人物地点:余住西湖

  起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作者是怎样描写湖心亭的雪夜景色的?

  明确: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本文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还出现了舟子,显然不止一人,这与“独”是不是相矛盾?

  明确:作者去赏雪,带着闲情雅致去了,在作者心里,这里只有他自己,他忘记一切俗念,只想着赏雪,这是一种脱俗的想法,所以“独”字表现他的超凡脱俗。

  他认为舟子不可能跟他志趣相投,也进不了他的内心,舟子对“相公”的行为和心中所想是不理解的,也是不可能理解的,“独”字表现他的孤傲清高。

  4、如何理解文中“莫说相公痴”中的“痴”,他的“痴”表现在何处?

  交流点拨:

  (1)“痴”于行:不寻常的天气,不寻常的时间,不寻常的行踪。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独往湖心亭看雪——与众不同、不随流俗。

  (2)“痴”于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既痴迷,又备感孤寂落寞。

  (3)“痴”于情: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他乡遇知己,天涯遇知音。

  主题探究文章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艺术特色

  一、精练准确的语言技巧

  体会“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的表达效果。

  明确:“一痕”写出了作者视野的开阔;“一点”显得亭子在湖中小巧玲珑;“一芥”让人耳目一新;“粒”字更让人眼前一亮。这些夸张之语使描写更加贴切自然,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天地的空旷,人物的渺小。

  作者的视角好像在高处在远处。由“痕”到“点”到“芥”到“粒”,量词一个小似一个,给人一种天地之大,人物之小,人生天地间茫茫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这是其他词语无法达到的表达效果。

  二、朴实无华的白描写手法

  体会“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的表达效果。

  明确:三个“与”字,不加任何修饰,却营造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痴迷境界,给人天地之间茫茫一片浑然一体的感受,如果去掉,“天云山水”就好像有了明显的界限似的。

  补充: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如:鲁迅先生笔下的豆腐西施:“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拓展延伸西湖是古文人经常描写的对象,而雪景更是文笔下借以表情友达意的载体。本文是散文,但却被张岱写出了诗的意境。请同学们课后收集一些优美的描写西湖或雪境的句子(诗、文皆可),与同学们共享。

  培养学生课后收集名句的*惯。

  课堂小结

  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

  作业布置

  1、给加点字(蓝色)注音,给拼音写出汉字。

  更定()毳()衣

  沆砀()雾sōng()

  一jiè()qiǎng()饮

  (gēngcuìhàngdàng凇芥强)

  2、解释句中加点(蓝色)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

  2、是日,更定矣()()

  3、独往湖心亭看雪()

  4、上下一白()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6、及下船()

  (消失结束独自完全哪里等到)

  3、翻译下面句子。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精选二十篇)(扩展3)

——《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设计(精选十篇)

  《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掌握文章基本内容,熟读课文。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2、扫除语言障碍,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3、通过想象,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教学重点:

  1、雪后奇景的赏析

  2、描写手法——白描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杭州西湖自古以来以美景而名扬天下,文人墨客慕名而来,纷纷留下颂扬的诗文。同学们能不能找出几句描写西湖的诗句呢?(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然而我们发现诗文多描写西湖春的娇,夏的艳,对秋冬的萧瑟与凄清很少提及。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却与众不同,描写了西湖美丽的雪景。今天就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吧。

  二、张岱及其书

  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字宗子,号陶庵,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三、解题

  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四、听课文录音,正音正字,明确朗读节奏

  更定 gēng 拏 ná 毳衣 cuì 雾凇沆砀 hàngdàng 一芥 jiè

  铺毡 zhān 更有此人 gèng 喃喃 nán

  五、整体把握课文

  1、重点字词释义:

  人鸟声俱绝:消失

  是日:是,这。

  更定: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从晚上八点算起。定,完了,结束。更定,大约是凌晨六点的时候。

  余拏一小舟:撑,划。

  拥毳衣炉火:毳,鸟兽的细毛。毳衣,毛皮衣。

  雾凇沆砀: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冰花一片弥漫。

  上下一白:全,都。(比较这里的“一”和“湖心亭一点”的“一”的区别。)

  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还。

  强饮三大白:强饮,痛饮。白,酒杯。 为何“强饮”?——“酒逢知己千杯少”。说明他把那两个人当朋友了。 大白,大酒杯。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是,判断动词。 客,客居,名词用作动词。

  莫说相公痴:痴迷。

  2、学生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整体翻译课文。

  3、齐读课文,思考问题。

  ①最能体现作者形象的词语

  ②写景的句子

  六、品读赏析

  1、看雪的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更定时分),这正是一天中最冷的时候,冷到什么程度呢?(湖中人鸟声俱绝)。

  2、作者的“痴”表现在哪里?(他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情况下,在“更定”时分,划一条小船,“独往湖心亭看雪”。)

  3、 “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语是否矛盾?(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作为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4、这个时候,别人都在干嘛?作者为什么偏偏选择这个时间去赏雪?这说明了他怎样的志趣?他到底要赏什么?(他追求的是怎样的一种境界?) (他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反映他拥有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

  5、作者看到了怎么样的雪景?品味写景的句子。(翻译,并介绍白描)

  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以听觉写景,突出冬雪的寒冷威严

  ②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例:马致远《秋思》

  ③写景的顺序:从整体到局部。在整体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上到下的顺序。在局部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大到小,由远到*的顺序。

  ④写景的角度:实写与虚写交融。(虚写舟、人,作者是站在整个大自然的角度来看待自身,可见作者与自然完全融为一体)

  ⑤“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中的量词,表现出了人在大自然中的渺小。从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与自然完全融为一体,在精神上和大自然得到了和谐与统一。在这一刻,作者完全忘却了人世间的喧嚣和烦恼,作者的心灵得到了宁静和解脱。

  ⑥“天与云、与山、与水”中的“与”为什么不去掉?(把天空、云层、湖水之间浑茫莫辨的壮阔雪景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6、“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虽发于二客之口,其实也是在写作者的心声。

  7、遇客后“强饮三大白”,为何?(偶遇知音的欣喜,心热)

  8、问姓名答地点是何道理?为何不及姓名?(都是客居他乡,勾起思乡之情。寄托自己对故国的思念)

  9、为什么说湖中人比“相公”更痴?(比“相公”到得早;铺毡对坐,准备久待;煮酒赏雪;见到“相公”甚为欢喜,拉着一起喝酒;更重要的是他们是金陵人,客居此地,时*年关。)

  七、拓展延伸:

  试着用白描手法描写校园景色

  八、作业

  1、三对照翻译课文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环境:湖中人鸟声俱绝

  景:全景——广漠(大) 冷 孤独

  特写——渺小(小)

  人:炉旺酒沸 热 巧遇知己(喜悦)

  《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2.揣摩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感受作者描写雪景的手法。

  3.赏析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

  教学重点:

  1. 赏析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2. 走进作者孤傲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一、导入 (识字)

  1. 猜谜:雨余山色浑如睡——打一字

  2. 说文解字:雪

  由甲骨文的“雪”字说起。

  (1)天空中飘落的白色结晶体,多为六角形,是天空中的水蒸气冷至摄氏零度以下凝结而成:雪花。雪山。

  (2)洗去,除去:报仇雪恨。为国雪耻。**昭雪。

  (3)擦拭:“晏子独笑于旁,公雪涕而顾晏子”。

  3. 猜题:湖心亭看雪

  问:①猜猜课文会写什么内容?

  ②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写一下雪景。

  设计说明:

  以“雪”字作为本堂课的突破口,在猜谜和识甲骨文的游戏活动中,追根溯源,了解“雪”字的含义,为学生进一步掌握并理解课文的内涵和理解作者的内心情怀,把握作者的精神世界做铺垫。

  二、雪中景(学*课文第一段)

  1. 请找出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

  2.古文里的标点符号都是后人加的,老师把下面句子的标点符号重新修订了一下,你觉得好吗?为什么?

  明确:形容整个天地都笼罩在一片白茫茫之中,浑然一体。

  3.下面文段是老师修改过的写雪景的句子,你觉得原文好,还是老师改的好?为什么?

  教师版: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叶、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明确:形容整个天地都笼罩在一片白茫茫之中,浑然一体。本句量词使用的特点,让人觉察出小船正在夜色中缓缓前进,空间正在不断地位移,这样既创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朦胧意境,又使人感到在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人只不过渺如一粟。

  设计说明:

  本环节通过断句、改词、文段比较等教学活动的进行,让学生在比较分析中发现、鉴赏并感悟作者写景的高妙手法。

  4.比较下面两个文段,思考:这两个文段在写作手法有什么区别?哪个更简洁?

  A.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B.田野空阔,雪好似扫尽了地面上的一切多余的东西。丘垄、渠坝、沟沿、高耸的树枝……所有带棱角的地方,都变得异常光洁而圆润,并且长着如天鹅绒般的茸毛,仿佛晴空下的雪原不是寒冷的,而是温暖的,总使我不由得想把自己的脸颊贴在上面。

  展示两幅国画,一幅白描,一幅工笔。

  设计说明:

  通过文字和图画的鉴赏比较,了解白描手法的特点。

  5.问题设计小组对抗赛:

  比赛规则:

  A.每个小组针对课文设计一些问题,其他小组回答。把小组设计的问题写在横线上。

  问题设计点:重点字词、难句翻译、记叙文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描写景物及其特点等。

  B.问题设计好的,给加分。对抗小组回答正确的给加分。

  设计说明:

  小组对抗赛的设计,意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问题设计,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理解重点句子。在一问一答的对抗赛中,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

  三、雪中事(学*课文第二段)

  1. 读文章第二段,翻译纠错:(抢答)

  下面翻译,有的是错译,有的是漏译,共三处,请找出来。

  到了湖心亭上,已经有两个人铺着毡*,对坐在那儿,一个小仆人烧着酒炉,炉上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高兴地说:“湖中有这样赏雪的痴情人!”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就告别。问他们的姓名,原是金陵人,在这里做客。等我下了船,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先生痴,还有像你一样痴的人啊!”

  设计说明:

  此活动,打破让学生直接翻译课文活动的沉闷和枯燥,让学生在找错中明确重点字词的含义。这三个错误,是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点。

  2.闯关题:

  规则:闯关一道题,得币一次。

  1、 作者写作本文,似乎漏洞百出,本文是他晚年写《陶庵梦忆》,当时明朝已亡,纪年却仍用“崇祯”。文章开头交代“独”往湖心亭看雪,可文中却出现了几个人,是作者写错了吗?为什么?

  2、共赏奇景品雅趣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在观赏这样的奇景的时候,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情呢?请你把文中能表现作者感情的词语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明确:“独”、“喜”和“痴”。(也允许学生说其他的词,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在夜深人静、寒气倍增的时刻,作者宁可披着皮袍、带着炉火也要一人独往,不愿看见人,也不愿被人看见,这在常人的眼中当然是一种痴举,但这个“痴”字包含了多少避世的幽愤和孤傲的情怀啊!叵料此时此刻却有两人铺毡对坐,“喜”字写出了作者的惊喜,但作者并不说自己大喜,反写二客“见余大喜”,实为作者自己的心声。作者在这里表现的是一种“孤高自赏”、“落寞孤傲”的情怀。

  3.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作者情感的变化,合理设计全文诵读,并展示。

  设计说明:

  两个闯关题,有一定的难度,课堂在这里已经进入最难的地方,属于难点突破。所以名之为闯关。意图让学生在貌似错误的文本中去探究作者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养成质疑书本,并认真研读书本的学**惯。最后在诵读的过程,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的天人合一,随性的孤傲情怀。

  四、雪中意(整体研读课文)

  活动:冥想

  冥想语:雪花、洁白、融化……

  雪落在冬天的西湖上,落在远处的白堤上,落在湖心亭上,落在张岱的衣服上,落在他的心灵上……大地一片苍茫,这洁白的雪花掩盖了春夏的斑斓,还世界一片白茫茫真干净……

  思考:根据刚刚的冥想和雪的特征,你能赋予雪一些思想文化意义吗?

  设计说明:

  本环节在轻音乐的伴奏下,教师通过缓慢的冥想语,调动学生的想象与联想思维,通过由感性到理性的思考,理解雪在中国文化中的内涵。

  五、作业

  1.背诵全文。

  2.摘录描写雪景的优美段落和诗句。

  《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设计 3

  学*目标

  1、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以及雪后西湖的奇景、作者游湖的雅趣等。

  3、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赏析课文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重点:

  1、品味写雪语句的精妙。

  2、学*白描写情手法。

  难点:

  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以及消极避世的意绪。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西湖名胜,自古都是文人墨客们入题的首选。同学们,请你把你所知道的描写西湖的诗句说出来,与大家共享一下吧。(学生展示完毕,老师多给鼓励。)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描写西湖雪景的散文——《湖心亭看雪》。

  由用背古诗的方式引出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兴趣。

  教学内容:

  1、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年),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寓居杭州。张岱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文学家、史学家。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过着游山玩水的“风雅”生活。明朝亡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披发入山”以消极避世表示其民族气节。明亡后,专心著作。他在明末清初堪称大散文家,其小品文声誉极高,文笔干练,丰神绰约,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著有百科全书《夜航船》,本文选自张岱的《陶庵梦忆》。

  2、写作背景

  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作者仍旧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

  3、知识链接

  湖心亭在杭州西湖中,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亭为楼式建筑,四面环水,亭西为南高峰、北高峰,景色壮观。今亭为1953年重建。湖心亭旧为湖心寺,湖中三塔,湖心亭为其中一塔。

  4、生字积累

  拏一小舟(ná)毳衣(cuì)

  雾凇(sōng)沆砀(hàngdàng)

  强饮(qiǎng)一芥(jiè)

  更定(gēng)

  疏通文意

  一、重点实词

  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是日更定矣:结束打更。

  余拏一小舟:撑(船)。

  拥毳衣炉火:带毛皮的衣服。

  人鸟声俱绝:消失。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哪里;更,竟然,还。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尽力,勉强。

  客此:客居此地。

  二、一词多义

  是:①是日更定矣(代词,这)

  ②是金陵人(表判断)

  一:①上下一白(副词,全)

  ②长堤一痕(数词)

  更:①更有痴似相公者(副词,还)

  ②是日更定矣(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白:①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人罚酒用的酒杯,这里代指酒)

  ②上下一白(白色)

  三、词类活用

  ①大雪三日(名词用作动词,下雪)

  ②客此(名词活用为动词,客居)

  四、古今异义

  1、余住西湖:古义:我;今义:剩下。

  2、三大白:名词,酒杯。今义:白色。

  3,余拏一小舟[古义:撑(船);今义:拿东西,捉拿]

  五、译文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初更时,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从上至下都是白茫茫的一片。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个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着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着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呢!”

  文本探究

  1、读文章第一段,作者交待了哪些要素?把它们都找出来。

  明确: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

  人物地点:余住西湖

  起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作者是怎样描写湖心亭的雪夜景色的?

  明确: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本文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还出现了舟子,显然不止一人,这与“独”是不是相矛盾?

  明确:作者去赏雪,带着闲情雅致去了,在作者心里,这里只有他自己,他忘记一切俗念,只想着赏雪,这是一种脱俗的想法,所以“独”字表现他的超凡脱俗。

  他认为舟子不可能跟他志趣相投,也进不了他的内心,舟子对“相公”的行为和心中所想是不理解的,也是不可能理解的,“独”字表现他的孤傲清高。

  4、如何理解文中“莫说相公痴”中的“痴”,他的“痴”表现在何处?

  交流点拨:

  (1)“痴”于行:不寻常的天气,不寻常的时间,不寻常的行踪。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独往湖心亭看雪——与众不同、不随流俗。

  (2)“痴”于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人生天地间如“沧海一粟”,既痴迷,又备感孤寂落寞。

  (3)“痴”于情: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他乡遇知己,天涯遇知音。

  主题探究文章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艺术特色

  一、精练准确的语言技巧

  体会“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的表达效果。

  明确:“一痕”写出了作者视野的开阔;“一点”显得亭子在湖中小巧玲珑;“一芥”让人耳目一新;“粒”字更让人眼前一亮。这些夸张之语使描写更加贴切自然,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天地的空旷,人物的渺小。

  作者的视角好像在高处在远处。由“痕”到“点”到“芥”到“粒”,量词一个小似一个,给人一种天地之大,人物之小,人生天地间茫茫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这是其他词语无法达到的表达效果。

  二、朴实无华的白描写手法

  体会“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的表达效果。

  明确:三个“与”字,不加任何修饰,却营造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痴迷境界,给人天地之间茫茫一片浑然一体的感受,如果去掉,“天云山水”就好像有了明显的界限似的。

  补充: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如:鲁迅先生笔下的豆腐西施:“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拓展延伸西湖是古文人经常描写的对象,而雪景更是文笔下借以表情友达意的载体。本文是散文,但却被张岱写出了诗的意境。请同学们课后收集一些优美的描写西湖或雪境的句子(诗、文皆可),与同学们共享。

  培养学生课后收集名句的*惯。

  课堂小结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

  作业布置

  1、给加点字(蓝色)注音,给拼音写出汉字。

  更定()毳()衣

  沆砀()雾sōng()

  一jiè()qiǎng()饮

  (gēngcuìhàngdàng凇芥强)

  2、解释句中加点(蓝色)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绝()

  2、是日,更定矣()()

  3、独往湖心亭看雪()

  4、上下一白()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6、及下船()

  (消失结束独自完全哪里等到)

  3、翻译下面句子。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设计 4

  学*目的:

  1、诵读积累,理解课文大意,提高学生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品读赏析,体会白描手法、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提升,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学*难重点:

  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背诵。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课前准备

  1、借助注释、工具书,对作者、课文有大概的了解。

  2、预*课文,疏通文义,发现并提出问题。

  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同学说雪,激趣引读。

  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咏雪》,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今天,我们一起学*明末张岱的小品文《湖心亭看雪》,看看他又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

  简介作者: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喜游山玩水,在文学、戏剧、音乐方面有很深的修养,明亡后隐居山中著书,有《陶庵梦忆》、《西湖寻梦》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读一读:

  ①教师范读小品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教师指导:

  首先要读得清楚,

  一要句读分明,

  二是节奏合理;

  其次要读得流畅,

  一是语句要流利,

  二是音韵铿锵;

  第三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切忌“硬背”。

  ②学生多种形式朗读,体会文章朴实的语言。

  ③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即时背诵。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疏通文意,试译小品文。

  拥毳衣:拥,围裹。毳衣,细毛皮衣。,一白:一,全。

  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更(gèng):还,大白:酒杯名

  客此:客,客居,作动词用。,及:等到。

  3、说一说:

  ①作者为什么“独”往湖心亭看雪?

  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方式。

  ②作者在湖上看到怎样的雪景?

  A、“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B、“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三、合作探究,微观体察。

  你觉得作者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有什么作用呢?

  交代这些都是为了突出“独”字。“独”,不仅强调数量(只有自己一人);更写出了作者,与众不同心态与情趣。

  你能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体味作者的感情吗?在写景上,作者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点?

  本文写景有两句,先从大处落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一种人生情绪。

  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远、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既然是写景,作者为什么又用*一半笔墨写人,最后还用舟子的话作结,说到了“痴”,这样有何意义?

  文章的标题是“湖心亭看雪”,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定势思维:看雪就是写雪景,但这篇文章却用了*一半的篇幅来写人,写奇遇,写饮酒,抒感慨,丰富了文章内涵。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魅力。张岱的文章写景,同时也写观赏景物的人及其感受,而点睛之笔,往往在此。

  结尾作者引用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痴”字,说明了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这字似贬实褒,对作者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与赞赏,不仅如此,还包括了对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与赞赏。

  四、赏析拓展,互动释疑。

  1、赏析拓展:

  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试将与本文作比较,两者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有何异同?

  描写手法,表达感情

  《湖心亭看雪》,白描,清高自赏,淡淡愁绪

  《江雪》,烘托,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2、互动释疑:

  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2、课外延伸:

  ①背诵默写课文。

  ②课外搜集描写西湖的诗文作品,并相互交流。

  《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设计 5

  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作者张岱对故国往事的怀恋,以浅浅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以窥知一二。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实则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或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写出了作者超凡脱欲的雅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

  2、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

  1、文言词汇的掌握积累,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

  2、领悟文章所运用的白描手法和对比映衬手法,领会两种手法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情感的把握及作者的品性风格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关于西湖的诗句,我们耳濡目染的诗句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等。写出了雨中西湖的迷人,春游西湖的喜悦,六月西湖荷花的艳丽。(展示图片)

  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见,拥有不同的情感世界就能看见不同的西湖。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2、简介作者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教师补充: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二)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一)师范读,生听读;生自读;生齐读。

  崇祯(chóngzhēn)更(gēng)定毳(cuì)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

  毡(zhān)更(gèng)有此人喃喃(nán)

  二)同桌合作,疏通文意

  (1)重点字词解释

  1、湖中人鸟声俱绝绝:消失。

  2、是日更定是:这更定:指晚上八点左右。

  3、挐一小船挐:撑船。

  4、用毳衣炉火毳cuì衣:用毛皮制成的衣服。毳,细毛。

  5、雾松sōng沆hàng砀dànɡ: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雾淞,雾气和水气。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淞是从湖面蒸发上升的水气。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6、上下一白一白:全白。

  7、惟长堤一痕惟:只。

  8、芥jiè:小草。引申为细微的事物。这里指船。

  9、铺毡对坐坐:相对

  10、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哪里。更:还。

  1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强:痛快。白:指酒杯。

  12、客此客:客居。

  13、及下船及:等到。

  14、喃喃nán:小声地不断念叨。

  (2)通假字

  挐一小船挐:通:“桡”撑船。

  (3)一词多义。

  1、

  ①上下一白全

  ②长堤一痕数目,最小的正整数,大写是“壹”

  2、

  ①更定旧时将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②更有痴似相公者还

  3、

  ①是日更定这

  ②问其姓氏,是金陵人表示肯定的判断或解释

  4、

  ①绝消失

  ②与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4)古今异义。

  1、余住西湖古:我。今:剩余,多余。

  2、余挐一小船古:撑、划。今:捉拿、手拿、拿腔拿调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酒杯。今:颜色、光亮、没有效果、无报偿

  4、是日更定古:这,代词。今:用于判断,或与“非”相对

  (5)词类活用

  1、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客居

  2、与余舟一芥像小草一样微小

  三)检查合作效果,重点字词讲解(穿插文化知识,“毳”字的会意构造,“更”字的计时文化,“白”的酒杯文化)。

  (三)品悟作者之“痴”。

  师问: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舟子所言相公之痴“痴”在哪里?文章是怎样来表现“痴”的?

  学生先自行思考,再交流讨论,后全班交流。

  明确:“痴”表现在痴人、痴景、痴心,“痴”在寄情山水,“痴”在超凡脱俗‘“痴”在闲情雅致,“痴”在清高孤傲。文章通过环境渲染、人物映衬、性情之举来凸显“痴”,构思精巧,浑然天成。

  穿插介绍“崇祯五年”的纪年方法,讲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四)感受文人之“痴”。

  明亡后,张岱不再做官。他寓居杭州时,“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看雪”,此乃性情之举。王徽之“雪夜访戴”亦为性情之举。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像他们这样的性情文人有很多,他们有着一种特立独行的个性,不随流俗,所以在官场上,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受到排挤,遭到讪谤,不被人理解。他们只有通过亲*自然,在大自然中呼吸一口干净的空气,寄情于阔大宁静、清寒灵动的山水,来寻找心灵的归依,心智的独一。“孤高情怀有谁知,独与天地相往来,”——陈子昂登台长吟,杜甫登高作啸,陶渊明采菊东篱,柳宗元寒江独钓,刘禹锡陋室言志,体现了文人的一种气质,一种风度——钟情山水、超凡脱俗、闲情雅致、清高孤傲。这就是文人的“痴”也。

  (五)结语。

  以曹雪芹《红楼梦》中写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结束课文。

  (六)作业。

  1、背诵《湖心亭看雪》,并搜集描写西湖的诗文,至少五首。

  2、文人的气质虽相似,但诗文中所采用的描写手法、所寄寓的感情却不尽相同。比较阅读《江雪》和《湖心亭看雪》,体会两文的不同。

  《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设计 6

  【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一篇描写雪景的小品文,文中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一幅雪的世界,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那份“痴”,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逸致。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并掌握了文言学*的方法,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但是对文言文阅读的深层分析还不够到位。对于情境交融、借景抒情的文言文,还需要教师加强指导。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字词,理解文字基本内容。2.学*白描手法,感受文言词句之美,感受雪后景色之美。3.理解张岱的“痴”,感受张岱的闲情雅致和深深的故国之思。

  【教学重点】

  了解白描手法,品位语言词句之美,体味小品文于细微处见情致的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张岱的“痴”,领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合作讨论法;提问法;圈点勾画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温故知新

  {教师导入}:同学们,我们准备上课。PPT上的诗句描写的是哪里的景色呢?(PPT展示关于描写“西湖”的诗句)没错!就是西湖。在西湖中央有一个被称为“中国四大名亭之一”的湖心亭。【PPT展示湖心亭图片】“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里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那今天我们就跟随张岱的脚步去湖心亭赏雪。

  二、检查预*,字词积累

  {教师活动}:我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成果。

  三、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教师活动}:教师范读(提醒学生认真聆听老师的范读,注意重音及节奏)

  {学生活动}:同学们自由朗读并结合书下注释自己疏通文意,把自己翻译不懂的记下来。

  {小组合作}: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翻译,把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在组内讨论解决,组内不能解决的,我们稍后共同探讨。(小组合作讨论,教师走到学生中间,巡回指导并关注每位学生的学*状态)

  {教师活动}:小组讨论的差不多了,哪个小组在翻译的过程中存在问题。(解决小组问题)

  {教师活动}:大家翻译的不错,对这篇文章的大意已有了基本的了解。那我请一名同学来分享一下,翻译的过程中有哪些文言词语需要格外注意吗?比如一词多义,通假字。

  {学生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整理文章中的重点字词翻译。

  {教师活动}:通过刚才的梳理,谁能用小标题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生活动}:

  学生1:夜观西湖雪

  学生2:偶遇雅士饮酒

  四、对比阅读,深入主题

  课件展示张岱作品《龙山雪》{教师活动}:带领学生解决重点字词,并翻译全文。{学生活动}:对比此篇与《湖心亭看雪》的异同之处。(教学重点:《龙山雪》中的白描手法及作者的情感)

  五、课堂小结,切身领悟

  小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既描绘了雪后西湖的雪景,又展现了作者的“痴”和他深深的故国之思。

  【作业布置】

  发挥想象,尝试把文中白描手法描写的雪景改写成一篇和雪景有关的作文。

  【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新课标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为依据,注重文言文的词汇理解和积累,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并没采取先解释字词再逐句翻译的方法,而是小组合作自行解决,教师强调重点,既节省了时间又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深入研读部分通过“白描”写作手法和“痴”字的讲解,进行品读,使学生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解决教学重难点。但本节课细节处理的不太好,未能考虑学生的接受情况和学生的思考,而是按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未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我认识到在课堂上要把握住教学契机,尤其是对学生学*中不懂的问题的讲评要到位;课堂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在讲完课之后,让学生角色扮演,情境演绎一下,可以辅助课堂讲解,提高背诵效率。

  《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设计 7

  〖基础目标

  1、读准文中重点字词的读音,正确理解重点字的意思。

  2、熟读课文,在自主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当堂成诵。

  〖深层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了解什么叫白描,加深对描写这种表达方式的理解。

  3、感受本文作者的那种与众不同的心态和旷世独绝的孤怀雅兴。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正确理解文章意思,体会作者描绘雪景的独特手法。

  2、正确把握本文写景、叙事、抒情三者相结合的特色。

  3、理解文中独与痴两字的内涵,体会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关于西湖的诗句,我们耳濡目染的诗句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等。写出了雨中西湖的迷人,春游西湖的喜悦,六月西湖荷花的艳丽。(展示图片)

  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见,拥有不同的情感世界就能看见不同的西湖。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走进作者,介绍背景,强调作者的故国之思,沧桑之感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明末山阴人。他出身仕宦家庭,早岁生活优裕,中年经历明朝的覆亡,家境也随之败落,晚年避居山中,穷愁潦倒,所以他的`小品文中常暗含家国之痛与沧桑之感。张岱钟情于山水而无意于政治,不入世俗,对熙熙攘攘的社会和变化无常的士人态度冷淡甚至厌恶,他追求的是一种冷寂的孤高。这点在他的文章中时有体现。

  三、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教师出示疑难字词的图片

  崇 chóng 是日更定 gēng 毳 cuì 凇 sōng 沆砀 hàng dàng 芥 jiè

  强饮 qiǎng

  四、默读文章,听文章录音

  五、学生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意义,重点字词共同解决

  1、提出重点字词:

  ⑴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

  ⑵ 是日更定:完了,结束。

  ⑶ 余拿一小船:撑,划。

  ⑷ 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⑸ 焉得更有此人:还。

  ⑹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豪爽。

  2、学生自己疏通文章大意。

  六、分析文章结构,按写景和叙事两部分进行

  写景:

  1、找出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出示西湖雪景画面,要求学生结合画面再次感受这奇丽的景色。

  3、再次提问:作者在描写雪景的时候,具有怎么样的特点呢? 和你们*时写景的时候有什么不一样的呢?

  ⑴ 小组讨论;

  ⑵ 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两段关于描写雪景的文字:

  雪渐渐下大了,纷纷扬扬,小雨点般的雪粒变成雪花。车窗外,漫天遍地都是皑皑白雪,大地像铺了一张巨大的地毯。公路两旁的山林,松柏挺立,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白杨树银装素裹,分外妖娆。一阵风吹来,树枝左右摇晃,玉屑似的雪末随风飘扬,像白蝴蝶在空中翩翩飞舞 。

  雪来了!她憋足了劲地下,纷纷扬扬的大雪漫天飞舞,悄然无声地下;细小的似棉絮,大片的像鹅毛,她们随风飘舞,奔跑着,旋转着,一刻也不停。只有困了,累了,这些精灵才慢慢地投入大地的怀抱。有时她们默默而至,只有在你早晨拉开窗帘的一瞬间,才会发现屋外已是银色的世界。有时她们翩翩而来,一天到晚不停地下,不一会就包裹了整个世界。

  ⑶ 明确:本文从大处入手,开头两句描绘西湖全景,紧承其后的便是景中所见,寥寥数语却给读者展示了一幅辽阔深远的画面,这种描写手法叫做白描。

  叙事:

  1、赏雪的人很多,张岱的赏雪与别人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

  明确: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声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的冷寂来。而作者偏偏选择此时去赏雪,而且是独往湖心亭看雪,体现了他那种与众不同的情怀和旷世迥绝的孤怀雅兴。(教师可在此引入本文的纪年方式,点明他对故国的留恋。)

  2、下文中提到舟中人两三粒,与独字是否矛盾?

  明确:在作者眼里,芸芸众生不可为伍,像舟子这些凡夫俗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了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傲。

  3、当张岱奇迹般地在亭中见到另两个人时,他又会有怎么样的心理?

  要求:

  ⑴ 阅读该段文字,结合当时背景,给他们设计一段对话。

  ⑵ 讨论他的心理活动。

  教师小结:此时此地此景,能够遇见游人,大喜过望应是最基本的感情,然而短暂的相遇之后就是别离,不禁让他悲从中来,但毕竟天涯遇知音又是让人愉悦不已,情感一波三澜。

  4、对于张岱的这种行为,文中舟子用痴来评价,谈谈他痴的表现。

  明确:

  ⑴ 在此时此地漫游西湖,实是痴人所为。

  ⑵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湖中偶遇,不管是否相识,不管对方的身份地位,只是豪爽痛快地对饮而别。这对常人而言实是难以理解。

  ⑶ 本是故国难觅,知音难求,文章中弥漫着淡淡的愁绪,等到奇遇同道中人是大喜过望,豪气冲天,而转眼就到的离别又让他喜极而悲,但想到天涯遇知音又转悲为喜。其间悲悲喜喜,起起落落,均集中于一人身上,怎能是一个痴字了得!

  教师总结:叙事是本文的线索,写景是本文的重点,事因景有了亮色,景因事有了内涵。事和景的融合正是本文最大的特色,而两者当中又始终贯穿着作者的复杂情感,三者有机结合,天衣无缝。

  七、齐读课文,当堂成诵

  八、布置作业

  1、抄写重点字词;

  2、背诵课文。

  《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 写作背景。

  3.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4.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 写作特色。学*重点

  1、深入理解 本文的写景特点。

  2、熟读背诵课文。学*难点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学*方法自主学*、合作探究

  学*过程

  一.自主学*

  1、简介作者:张岱(1597—1679), 浙江山阴人,明末清初 明朝灭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隐居山中专心从事著述 。书中缅怀昔日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文中独树一帜。

  2、掌握体裁:小品是一种寓有抒情意味和讽刺性的短小 ,也是随笔、杂感等杂文的别称。形式比较活泼,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从时代上看,有六朝小品、唐人小品、明清小品等。

  3、读准注音:

  崇祯更定拏毳衣雾凇沆砀一芥毡更有喃喃

  4、解释实词:

  绝拏毳衣雾凇沆砀一白惟一芥

  焉得更强饮大白客此及

  二、合作探究

  1、归纳记叙要素

  A时间:B地点:

  C人物:D事件:

  2、找出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

  3、“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中哪个字写得最传神,简要说明理由。(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幅画面吗?)

  4、“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古人写文惜墨如金,此处却连用三个“与”字,是否拖沓重复?

  5、把“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改成“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6、问:文中“西湖夜雪图”的景物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

  7、大雪三日后,天寒地冻之时,作者为何深夜独行去西湖看雪?反映他什么志趣与追求?

  8、 本文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

  9、饮酒之前不问姓氏,之后才问,只说“是金陵人,客此”,却不写名字,不留地址,这样写有何深意?

  三、拓展延伸

  在古代文人中为张岱觅知音,至少举两个例子。

  四、布置作业

  1、课后选一处钟情的景致,运用白描手法写一段文字,注意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2、饱含深情的诵读全文。

  3、收集并积累关于“西湖”及“冬雪”的诗词句。

  《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设计 9

  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文章内容,揣摩文中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诵读课文,质疑、解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品味文章的语言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内容设计

  1、重点:理解文章内容,赏析雪后奇景的句子,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

  2、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流程环节

  内容设计

  设计意图导学方式复*导入

  一、齐读课文二、过渡语: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熟读了这篇文章,并理解了字词句,疏通了文意,现在我们来复*一下。(练*之后)今天让我们一起步入张岱的世界,去欣赏《湖心亭看雪》(出示练*题)

  1、《湖心亭看雪》的作者是(朝代)的(姓名),字,又字石公,号,又号蝶庵居士,本文选自。

  2、注音并解释

  3、翻译句子

  (1)更日更定矣,余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齐读课文,是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所回忆,将注意力转移到本文中来。

  出示小黑板上的练*题(练*题包括文学常识、字间、解词、翻译、对上节课内容逐项复*)可采用提问,板演的方式来反馈,然后齐读。

  整体感知你从题目中获得了什么信息?

  地点:湖心亭

  事件:看雪

  教师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师生共同解答。

  环节内容设计设计意图导学方式品读赏析

  一、看雪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天气怎么样?

  二、作者是一个人去赏雪吗?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可是后来又写到“再中人两三粒”,文章结尾还出现了舟子,那作者为什么还说是“独往湖心亭看雪”呢?这是否矛盾?在作得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的清高、狐傲、遗世独立、不随流俗,有“众人皆醉我独醒”之感。

  《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设计 10

  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文章内容,揣摩文中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诵读课文,质疑、解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品味文章的语言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内容设计

  1、重点:理解文章内容,赏析雪后奇景的句子,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

  2、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流程环节

  内容设计

  设计意图导学方式复*导入

  一、 齐读课文

  二、过渡语: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熟读了这篇文章,并理解了字词句,疏通了文意,现在我们来复*一下。(练*之后)今天让我们一起步入张岱的世界,去欣赏《湖心亭看雪》(出示练*题)

  1、《湖心亭看雪》的作者是(朝代)的(姓名),字,又字石公,号,又号蝶庵居士,本文选自。

  2、注音并解释更()定更()有此人毳()衣雾凇()沆砀()强()饮芥()喃喃()痴()

  3、翻译句子

  (1)更日更定矣,余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齐读课文,是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所回忆,将注意力转移到本文中来。

  出示小黑板上的练*题(练*题包括文学常识、字间、解词、翻译、对上节课内容逐项复*)可采用提问,板演的方式来反馈,然后齐读。

  整体感知你从题目中获得了什么信息?

  地点:湖心亭

  事件:看雪

  教师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师生共同解答。

  环节内容设计设计意图导学方式品读赏析

  一、看雪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天气怎么样?

  二、作者是一个人去赏雪吗?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可是后来又写到“再中人两三粒”,文章结尾还出现了舟子,那作者为什么还说是“独往湖心亭看雪”呢?这是否矛盾?在作得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的清高、狐傲、遗世独立、不随流俗,有“众人皆醉我独醒”之感。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精选二十篇)(扩展4)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菁华9篇)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即文言文单元的第四篇文章。本单元所选取的文章都是我国古代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几篇文章分别采用不同的写景方法来呈现自然美景以及在其中寄寓的作者的深情。《湖心亭看雪》这篇文章在本单元中所承载的任务是:以白描的手法呈现奇景,叙事与写景结合体现作者的雅趣,抒情寓于叙事之中表达作者的一片痴情。作者张岱生活在明末清初,所以他所要表达的'情感不同于一般的贬谪之士和隐逸之人,他在他的文章中执着地表达着他的故国之思,本文即是很好的体现。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七年级一年的训练及八年级*两个单元的文言文的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掌握了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在本单元前四篇文言文学*的基础上,基本了解了情景交融的文言文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初读课文,借助注释、工具书,整体感知文意。

  2.通过精读课文,品味雪后西湖美景,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3.通过品读课文、合作交流,体悟作者的“痴”情。

  重点:2、3 难点:3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文学家梁衡说过,有两篇小品文就像两幅精美的画卷挂在*文学历史的长廊里,一篇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篇就是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以文学家的评价突显其文学地位和价值,激发学*兴趣。)

  (二)初读课文、正字音断句读(落实目标1)

  1.先出示需要注意的重点字读音

  毳(cuì )衣 雾凇(sōng )沆(hàng )砀(dàng ) 打更(gēng ) 铺毡(zhān)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3.生范读,读准字音,试断句读。

  4.生提出断句读意见,师总结。

  5.师生齐读

  设计意图:常态的诵读训练,是培养文言语感必不可少的一步。这是学*文言文的基础,也是理解文章的前提。

  (三)再读课文,晓文意知内容(落实目标1)

  1.默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划出解释不通的字词。

  2.组内交流疑点,不懂的提出来全班解决。

  3.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全班齐读。

  学生活动:自主探究、质疑、合作交流、朗读

  设计意图:八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文言语感,也有一定的理解文意的能力,本文篇幅短小,生僻字不多,所以这个部分,不要求完全的逐字逐句的翻译,不去破坏文言的语境、意境,所以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来理解文意。

  (四)精读课文,品奇景(落实目标2)

  1.“看雪”看到了__(原文)的雪景,感受了__意境。

  2.由此可以看出张岱是__人。

  要求: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

  (1)引导学生分析描写雪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营造的悠远脱俗意境,由此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情怀,尤其要引导学生品味“舟中人两三粒”体现了作者融入自然达到无我之境,痴迷于山水之乐。

  (2)追问作者是运用什么手法达到这种效果的?用资料对比分析白描的手法: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学生活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朗读、表达

  设计意图:通过对雪景的分析,了解白描的艺术手法,体会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的享受,初步感受作者的遗世独立的情怀。

  (五)品读课文,悟痴情(落实目标3)

  知人论世、词蕴“痴”情:

  资料一:简介及材料“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出自《自为墓志铭》)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张岱在年少的时候并不是这样清高自赏雅情雅致的人,而是一个喜欢热闹,爱好繁华的纨绔子弟那么是什么使他在后来有了这样一种大的变化呢?请看下面的几则材料

  资料二: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因想余*生,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陶庵梦忆》

  资料三:明亡之后,张岱曾参加抗清斗争,后避居山中,生活异常苦,但他发誓不向清廷妥协

  资料四: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明朝开国之初建都于此,称金陵。清朝建立,改金陵为江宁。

  结合张岱的经历,品读课文,圈点勾画,品悟文字背后的深情。

  大雪独行:大雪三日、俱绝、更定、独往——雅趣即清高、脱俗的情怀。

  (分析:空阔、苍茫、冷寂、世俗之外故国之中)

  偶遇知音:崇祯、金陵、客此、更、大喜、同饮、强饮、痴似——痴情即故国之思。(分析:明的纪念、都城、客的身份、遇知音的喜悦、告别的哀伤)

  学生活动:圈点勾画、自主分析、合作交流

  设计意图:文言文的特点,首先体现在“文言”上;学*文言文,实质是体认它们的言志载道,而这往往体现在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所以这个环节让学生通过对词的品味来感悟作者蕴含期中的深情。同时体现文言文教学中文言并重的理念。

  (六)拓展,感悟文化情怀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啊,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在现实中透不过气来,于是,他们只有到大自然中去深深地呼吸一口自由的空气,去伸一伸他们要被压垮了的腰杆。同学们,在历代的文学作品中,这样的痴人和痴文都很多啊。你们还能想起吗?

  预设:柳宗元的《江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曹雪芹写《红楼梦》……

  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他们在这片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归依和心智的独立。因为凝寒独立是其人格,所以苍茫天地就成为了他们必然的心灵归宿。这就是*文化的基本精神——天人合一。

  设计意图:学*文言文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而学*语文最终的落点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所以本课最终的落点在文化上。希望由此能激发学生对这一类文章的兴趣,引起学生对*文化的关注。

  (七)作业

  1.比较阅读:柳宗元的《江雪》

  问题:同是写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两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

  2.如果经历时空隧道,张岱、柳宗元、陶渊明、苏轼等这些痴人们相遇了,张岱最可能以谁为知己呢?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下来探讨吧。

  设计意图:作业1主要巩固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作业2主要引导学生对同类文章及作家的文学上的分析思考,进而更深刻的体认*文化。

  五、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奇景 山水之乐

  雅趣 世俗之外

  痴情 故国之思

  天人合一

  设计意图: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提炼文字背后的意蕴。思路清晰,简洁明了。希望学生们能学以致用。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2

  学*目标:

  1.品味写雪景语句的精妙。

  2.感悟雪中赏景的深沉之情。

  3.学*白描写景的手法。

  学*重点:

  1.品味写雪语句的精妙。

  2.学*白描写情手法。

  学*难点:

  感悟张岱的深沉之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自古风花雪月之事,必能引起文人墨客心头的悸动,特别是遇到洁白的大雪,更是能触动他们容易骚动的心。你所学过见过的诗词中带有雪的你记有多少呢?(学生做得,不一而足,教师要多鼓励,多赞扬)喔!同学们掌握的还真不少,足见大家的知识的渊博。在刚才大家所展示的诗句中,柳宗元的《江雪》,我为觉得写雪最为突出,现在大家一起来吟诵一下吧!

  (学生吟诵)很好!大家从诗中看到了什么样的雪景?(学生可能说出多种情况,教师最后总结。)这真是:天无飞鸟、路无行人,天寒地冻,万籁俱寂呀!从此雪景中你体会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呢?(提示学生可以参考刚学过的《小石河潭记》的作者介绍)孤独,凄凉,因被贬而悲伤的情感。同样是在冰天雪地之中,我们今天来看看清朝的张岱是什么样的心境呢?

  二、明确学*目标(学生读记)

  作者简介。

  张岱: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

  三、踏雪赏景

  1.现在我们就跟随张岱一起来领略西湖雪景的美丽吧。请齐读课文(学生齐读)找出文中张岱都看到了哪些雪景?学生找出: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雪景吧!“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读了此句你想到了哪句诗?学生答: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句写出了西湖的什么的雪景?学生会到许多答案,教师总结:天无飞鸟、路无行人,天寒地冻,万籁俱寂。些两句的意境是多么的相似,可见此二人都有什么样心境?

  学生答:孤独。

  3.我们来看“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句中“沆砀”是什么意思?白气弥漫的样子。

  句中三个“与”是不是太多了,有些啰嗦呢?我们能不能把这三个去掉。学生答:(三个与字把天云山水连在了一起,更能显示出天地之间的苍茫。如果是去掉了,就显得界线分明,没有苍茫之间意了。)

  你说的太好了,大家给他鼓掌!

  4.我们再来看“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

  我们*时来说长堤应该用一什么?亭子用一什么?船用一什么?人用两三什么?

  学生说:一条、一座、一艘、两三个。我们能把这些量词换掉吗?

  学生答:不能,用痕、点、芥、粒,显示出这种景物在天地之间的苍茫,渺小,如果换掉了就显不出其渺小之境了。

  你说得真好!大家给他鼓掌。

  四、赏雪悟情

  1.张岱能写出这么美的雪景,如果用文中一个字来评价他的话是哪一个字?学生答:“痴”

  那我们能从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到他的“痴”呢?我们小组之间可以做适当的交流。

  学生答: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情况下去看雪。

  在更定之后去看雪。(更定:时间上是晚上五、八点钟)

  张岱在这种情况下去看雪,不但可看出他的“痴”,更能看出他的孤独与清高。

  2.等张岱来到湖心亭,亭中已经有人了,这真是:莫道君来早,更有早来人呀!

  如此说来,亭中早到之人,也应该是“痴”于雪景了。

  那么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金陵人的痴?学生小组讨论作答。

  比张岱来的更早,准备有酒食,预计停留时间很长,在时*年关,却不回家,在此看雪。

  金陵人见到张岱是怎么说的?

  学生答:“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用自己的话怎么说?学生答: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这样的人?

  我们把句中的这样空白,你能填上什么样的词语?

  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的人?学生可自由发言,鼓励不同的评价,教师要做适当的引导。

  3.张岱遇到金陵人,也算是志同道合了,有道是酒逢知己千杯少,为什么金陵人邀张岱饮酒,张岱却“强饮三大白而别”,(强做何解释?强是勉强)而不是多喝几杯?

  学生答:张岱独自赏雪的兴致已经没有了,所以也就没有继续停留的想法,就离开了。

  你说得真好。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张岱还真是一个独立特行的人,也足见其不愿与他人为伍的孤傲。

  4.张岱见到亭中之人,问其姓氏,却答是“金陵人”,这不是所答非所问吗?难道是他们有问题?(学生小组讨论作答)学生可能很难抓住重点,教师此处经总结一下。

  这更显出张岱对故国的思恋之情,还文章开关,用崇祯的年号,张岱是清朝人,却用明朝的年号,在简介中还有,张岱明亡后不仕,这都说明张岱的遗世独立,以及对故国的思恋。

  六、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跟随张岱,赏了雪景,也理解了张岱情感,现在就让我们就一句话来概括张岱的特点吧。请用好一个xx的张岱来作总结。

  七、布置作业

  课下认真完成练*题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了解作者及写作年代,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体会本文清新淡雅的意境和严整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过程方法目标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掌握白描写作的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雪后奇景的赏析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学*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质疑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学语文有一个好处,就是足不出户,却能坐观天下美景。本单元所选的文章全是写景的佳作。前段时间我们欣赏了三峡的水,钱塘江的潮,陶弘景笔下的人间天堂和苏东坡笔下的月夜小景。今天我们就跟着明末清初的作家张岱,一起去欣赏湖心亭的雪。(板书:《湖心亭看雪》)

  二、作者简介

  请学生齐读注释①,提示要注意的三个地方:

  1.课文选自《陶庵梦忆》,忆——表明这是一部回忆录。作者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表现了对故国往事的怀念。

  2.作者的家乡是哪里?——山阴(即今天的浙江绍兴)。而他寓居的地方是?(杭州)这说明作者身在他乡,客居异地。

  3.“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三、检查预*

  (一)朗读课文

  1.指名朗读。读完后请学生指出读错得字音,老师将读错的字及字音写到黑板上。

  2.再点人朗读。这一次请同学指出字音和停顿上的错误。

  3.老师范读。老师用慢速读,力求学生听清字音和节奏停顿。

  4.学生齐读。要求读音准确,节奏停顿清楚。

  (二)检查预*

  1.请学生解释文中的一词多义字:是、更、一、白。(板书)

  2.请学生解释词性活用字“客”,通假字“拿”,文眼词“痴”。(板书)

  3.请学生解释:毳衣、雾凇、沆砀、焉得、强饮。(板书)

  4.质疑:同学们对课文的字句还有没有不理解的,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三)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齐读课文。

  四、整体感知

  (一)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课文写了什么事情。

  ——到西湖的湖心亭看雪。

  (二)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在文中找出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明确:(展示板书)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地点——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

  (三)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品读赏析

  (一)看雪的时间——更定时分。冬天的夜晚,是一天中最冷也是最静的时候。这个时候,别人都在干嘛?作者为什么偏偏选择这个时间去赏雪?这说明了他怎样的志趣?

  ——反映他拥有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

  (二)人物——作者是一个人去赏雪的吗?(不是)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可是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又说是“独往湖心亭看雪”呢?(他为什么不把舟子拉上一块看呢?——他认为舟子看不懂。)这个“独”字反映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舟子不懂他的那份超脱世俗的情趣,那有人能懂吗?——有,湖心亭对坐饮酒观雪的两个金陵人能懂。

  作者是怎么介绍这两个人的?(“是金陵人,客此。”)

  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两人的名字写出来,而只写出他们“是金陵人,客此”?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客此”,说明这两人也不是杭州人,都跟作者一样是客居他乡的游子。有同样的情趣,有同样的遭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金陵人”,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知道明朝开国时定都哪里吗?(明朝开国之初的五十三年(1368~1420年)建都在长江下游的南京。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明朝的留都。)作者点出“金陵人”,暗示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

  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能表现他的故国之思,找一找是哪句?

  ——崇祯五年十二月。说明他身在清朝还念念不忘明朝时候的事情。

  (三)事件——看雪。作者更定时分跑到西湖来赏雪。作者看到了怎么样的雪景?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诵读。

  2.翻译。

  3.雪后奇景的赏析(讨论:这段景物描写的特点?)

  ①分析写景的顺序。共两句话,第一句是对什么进行描写?第二句又是对什么进行描写?(这是从整体到局部地描写。)

  在整体描写部分,采用了由上到下的顺序。

  在局部描写部分,采用了由大到小,由远到*的顺序。

  ②采用的修辞——夸张,排比,比喻。

  ③分析写景的方法。哪些词语既生动传神,又抓住了景物特征?从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孤独落寞之感。)

  ④思考:作者还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来写景?看谁预*得最仔细。

  明确:白描。什么是白描?白描手法有什么作用?

  白描——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法就是白描。(见*题一2)白描手法能通过寥寥数笔,勾勒景物的外部轮廓,使人有一个整体印象。文字朴素,笔墨简省。

  四)品读课文,读出湖心亭雪景之美、作者的情趣之雅。

  六、归纳小结

  (一)提问:通过学*课文,你认为张岱是个什么样的人?用这样的句式来表达:好一个的张岱!

  (学生自由表达:好一个遗世独立的张岱!好一个清高孤傲的张岱!好一个不忘故国的张岱!……)

  (二)提问:你认为课文中哪个词最能生动传神地体现张岱的性格特点?(痴)文人墨客对景物的“痴”,怎样理解才对?(“痴”是喜爱、酷爱的意思。)

  (三)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再次体味作者的雅趣。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使用白描手法,写一景物,200字左右。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 背诵课文

  2. 积累文言词汇

  3.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教学重点】

  雪后奇景的赏析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

  【教学媒体】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有人说,没有见过西湖冬景的人,只要读了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就足够了。你看,这些雪后西湖图片(出示PPT),雪后的西湖多美!下面就让我们随张岱去杭州西湖的湖心亭欣赏别有情趣的雪景。

  二、朗读课文

  1.推荐读 (读准字音)

  2.听录音跟读 (读出节奏)

  3.自由朗读。 (读懂文意)

  三、 整体感知

  请概述作者看雪的经过。

  四、研读课文

  问:“痴”为何意?

  “痴”在*艺术中,常被用来指创作中最动人,最不可解,执着而又专注,到了浑然忘我的那种境界。“痴”是一中本真自然,特立独行的个性。

  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读出“痴”。

  1.“痴”于行

  是日更定

  独往湖心亭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穿插是、更、焉等词教学)

  追问:从张岱的这些痴举中,你觉得张岱有着怎样的情趣?

  张岱痴于行(与众不同 不随流俗)

  过渡:前往湖心亭时,张岱看到了什么样的景?

  2.“痴”于景

  找出文中的雪景句,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齐读,疏通,再齐读 (穿插一、白、芥、粒等词的理解)

  讲: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张岱笔下的景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从中你读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小组合作交流)明确:

  (朦胧、寂静、空旷、辽远、阔大、混沌、依稀、恍惚、茫茫、悠远等感觉;

  读出作者孤独落寞之感。)

  比较读: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资料介入 (在春夏则热闹之至,秋冬则冷落矣;在花朝则喧哄之至,月夕则星散矣;在晴明则萍聚之至,雨雪则寂寥矣。— 张岱《西湖梦寻》

  )

  体验读: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当堂背诵写景句,并抽查落实。

  小结:本段文字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透过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让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如“苍海一粟”的深沉感慨。置身其中,张岱既痴迷,又备感孤寂落寞。(学生再朗读体味)

  张岱痴于景(孤寂落寞 思考人生)

  五、总结

  经过这堂课学*,我们理解了作者的痴。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再次体味作者的雅趣。

  六、你的积累有多少

  (白、一、更、是等一词多义)

  (俱绝 惟长堤一痕 一芥 大喜 及下船 客此等)

  七、 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外阅读张岱《不二斋》,体味作者的情感世界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白描的手法。

  2.能力目标:学*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评价作者的性情。寻求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刚刚领略了钱塘潮的雄奇壮丽,今天,让我们再到杭州,去领略西湖的秀丽风光。自古西湖就是文人墨客梦萦魂牵,在西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请同学们回忆这些诗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的文笔,去欣赏雪中的西湖。

  二、学生诵读课文

  诵读指导:首先要读清楚,一要句读分明,二要节奏合理;其次要抑扬顿挫,读出作者的感情。再其次要流畅自然,一语句要流利,二是音韵铿锵;第四要在疏通文意和熟读的基础上自然成诵,切忌“硬背。

  三、学生分组探究

  1.语词破译组:负责解决文章中生字、文言词语以及文言翻译等方面的问题。

  2.心灵探密组:走进作者心灵,体会他游西湖时与众不同的思想感情,以及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

  3.性情评价组:为作者在古代文人中找出知音,然后评价作者这样的人的性情到底可取还是不可取。

  4.写法赏析组:对文中的写法以及表达方式的运用进行赏析。

  四、交流探讨的结果

  1.语词破译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①词语:

  更(gēng)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

  拿:撑,划。

  拥:围裹。

  毳(cuì)衣:细毛皮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冰花一片弥漫。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一白:全白。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痕:指斑迹,迹印。

  一芥(jiè):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焉得:哪能。

  更(gèng):还。

  大白:酒杯名。

  客此:在此地客居。客,客居,作动词用。

  及:等到。

  舟子:船夫。

  者:……的人。

  ②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当时连下三天大雪,西湖里人声、鸟声都绝迹了。这一天,更声刚刚完绝,天将凌晨,我划了一叶小船,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炉火,独自去西湖里的湖心亭看雪。雾夜里雾气浓重浩茫,天空与浓云与远山与湖水浑然连为一体,上下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留下长堤淡淡的一抹,湖心亭一点,以及我的像一根细草似的小船和船中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毛毡对坐饮酒,一个童子在煮酒,炉上的酒正冒着热气。他们见到我非常高兴,说:“湖上怎么还有你这个人?”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才告别。问他们的姓名,说是金陵人,客居在杭州。等到下了船,船夫喃喃自语:“不要说您相公痴呆,还有像您一样痴呆的人呢。”

  2.心灵探密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1)作者与众不同的表述:

  A.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为什么要用明朝的年号?

  提示:对故国的留恋。

  B.天寒地冻他为什么要清晨看雪而且是独自一人。他很在乎雪景吗?

  提示: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的人生彻悟之感。他脱俗喜欢宁静,遗世独立。不随流俗的性情。

  C.“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

  提示: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愿意与那些俗人为伍。在作者眼里这些人并不存在。

  D.一切景语皆情语,他笔下的景色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是怎样的状况?

  提示: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远*、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E.金陵人请他喝酒的时候,他连姓氏都没有通报,只是离开的时候才问,也没有记下来,有什么深意?

  提示:君子之交淡于水,作者交朋友没有什么功利性,只看重精神的沟通,心灵的交融。

  (2)能够总括作者形象特点的一个词是“痴”,怎么理解这个的深意?

  作者借舟子的一个“痴”字点题,表现他特有的感受,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浊孤独的独特个性。

  3.性情评价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1)古代文人中有许多曾经有过遗世独立的文人雅士

  例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于句曲山中,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又如:陶弘景,曾经掌朝廷机密文书,后来不仕隐居,娱情山水,作起了“山中宰相”。

  再如:刘禹锡,住在陋室,“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评价:可以引导学生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辩论:

  A.可取的地方:他们品德高尚,洁身自好,不与腐朽的官场为伍。他们性情高雅,娱情山水,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绝妙奇文。

  B.不可取的地方:他们消极避世,一方面可以抵抗统治阶级,可是另一个方面他们没有为当时的现实社会作出自己应该有的贡献。他们的独善其身,使他们的杰出才干没有了社会的价值。

  4.写法赏析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1)本文写景的句子;写景的方法;景物的特点;折射出人物的情感。

  写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白描的方法:此时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惟有雪光能带来亮色,映入作者眼帘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预备资料:关于白描手法的解释。

  (2)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在表达的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3)写作方面,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须用俭省的笔墨交代,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待了作者的游踪。

  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本文写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震撼力,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

  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有可能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

  五、总结本文

  作者借看西湖雪景,表现了自己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6

  一、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即文言文单元的第四篇文章。本单元所选取的文章都是我国古代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优秀篇章,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几篇文章分别采用不同的写景方法来呈现自然美景以及在其中寄寓的作者的深情。《湖心亭看雪》这篇文章在本单元中所承载的任务是:以白描的手法呈现奇景,叙事与写景结合体现作者的雅趣,抒情寓于叙事之中表达作者的一片痴情。作者张岱生活在明末清初,所以他所要表达的情感不同于一般的贬谪之士和隐逸之人,他在他的文章中执着地表达着他的故国之思,本文即是很好的体现。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经过七年级一年的训练及八年级*两个单元的文言文的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掌握了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在本单元前四篇文言文学*的基础上,基本了解了情景交融的文言文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初读课文,借助注释、工具书,整体感知文意。

  2.通过精读课文,品味雪后西湖美景,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3.通过品读课文、合作交流,体悟作者的“痴”情。

  重点:2、3

  难点:3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文学家梁衡说过,有两篇小品文就像两幅精美的画卷挂在*文学历史的长廊里,一篇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一篇就是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以文学家的评价突显其文学地位和价值,激发学*兴趣。)

  (二)初读课文、正字音断句读(落实目标1)

  1.先出示需要注意的重点字读音

  毳(cuì )衣 雾凇(sōng )沆(hàng )砀(dàng ) 打更(gēng ) 铺毡(zhān)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3.生范读,读准字音,试断句读。

  4.生提出断句读意见,师总结。

  5.师生齐读

  设计意图:常态的诵读训练,是培养文言语感必不可少的一步。这是学*文言文的基础,也是理解文章的前提。

  (三)再读课文,晓文意知内容(落实目标1)

  1.默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划出解释不通的字词。

  2.组内交流疑点,不懂的提出来全班解决。

  3.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全班齐读。

  学生活动:自主探究、质疑、合作交流、朗读

  设计意图:八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文言语感,也有一定的理解文意的能力,本文篇幅短小,生僻字不多,所以这个部分,不要求完全的逐字逐句的翻译,不去破坏文言的语境、意境,所以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来理解文意。

  (四)精读课文,品奇景(落实目标2)

  1.“看雪”看到了XX(原文)的雪景,感受了XX意境。

  2.由此可以看出张岱是XX人。

  要求: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

  (1)引导学生分析描写雪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营造的悠远脱俗意境,由此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情怀,尤其要引导学生品味“舟中人两三粒”体现了作者融入自然达到无我之境,痴迷于山水之乐。

  (2)追问作者是运用什么手法达到这种效果的?用资料对比分析白描的手法: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学生活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朗读、表达

  设计意图:通过对雪景的分析,了解白描的艺术手法,体会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美的享受,初步感受作者的遗世独立的情怀。

  (五)品读课文,悟痴情(落实目标3)

  知人论世、词蕴“痴”情:

  资料一:简介及材料“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出自《自为墓志铭》)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张岱在年少的时候并不是这样清高自赏雅情雅致的人,而是一个喜欢热闹,爱好繁华的纨绔子弟那么是什么使他在后来有了这样一种大的变化呢?请看下面的几则材料

  资料二: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因想余*生,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陶庵梦忆》

  资料三:明亡之后,张岱曾参加抗清斗争,后避居山中,生活异常苦,但他发誓不向清廷妥协

  资料四: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明朝开国之初建都于此,称金陵。清朝建立,改金陵为江宁。

  结合张岱的经历,品读课文,圈点勾画,品悟文字背后的深情。

  大雪独行:大雪三日、俱绝、更定、独往——雅趣即清高、脱俗的情怀。

  (分析:空阔、苍茫、冷寂、世俗之外故国之中)

  偶遇知音:崇祯、金陵、客此、更、大喜、同饮、强饮、痴似——痴情即故国之思。(分析:明的纪念、都城、客的身份、遇知音的喜悦、告别的哀伤)

  学生活动:圈点勾画、自主分析、合作交流

  设计意图:文言文的特点,首先体现在“文言”上;学*文言文,实质是体认它们的言志载道,而这往往体现在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所以这个环节让学生通过对词的品味来感悟作者蕴含期中的深情。同时体现文言文教学中文言并重的理念。

  (六)拓展,感悟文化情怀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啊,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在现实中透不过气来,于是,他们只有到大自然中去深深地呼吸一口自由的空气,去伸一伸他们要被压垮了的腰杆。同学们,在历代的文学作品中,这样的痴人和痴文都很多啊。你们还能想起吗?

  预设:柳宗元的《江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曹雪芹写《红楼梦》……

  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他们在这片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归依和心智的独立。因为凝寒独立是其人格,所以苍茫天地就成为了他们必然的心灵归宿。这就是*文化的基本精神——天人合一。

  设计意图:学*文言文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而学*语文最终的落点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所以本课最终的落点在文化上。希望由此能激发学生对这一类文章的兴趣,引起学生对*文化的关注。

  (七)作业

  1.比较阅读:柳宗元的《江雪》

  问题:同是写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两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

  2.如果经历时空隧道,张岱、柳宗元、陶渊明、苏轼等这些痴人们相遇了,张岱最可能以谁为知己呢?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下来探讨吧。

  设计意图:作业1主要巩固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作业2主要引导学生对同类文章及作家的文学上的分析思考,进而更深刻的体认*文化。

  五、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奇景 山水之乐

  雅趣 世俗之外

  痴情 故国之思

  天人合一

  设计意图: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提炼文字背后的意蕴。思路清晰,简洁明了。希望学生们能学以致用。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2.揣摩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感受作者描写雪景的手法。

  3.赏析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感受作者的内心世界。

  教学重点:

  1. 赏析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2. 走进作者孤傲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一、导入 (识字)

  1. 猜谜:雨余山色浑如睡——打一字

  2. 说文解字:雪

  由甲骨文的“雪”字说起。

  (1)天空中飘落的白色结晶体,多为六角形,是天空中的水蒸气冷至摄氏零度以下凝结而成:雪花。雪山。

  (2)洗去,除去:报仇雪恨。为国雪耻。*昭雪。

  (3)擦拭:“晏子独笑于旁,公雪涕而顾晏子”。

  3. 猜题:湖心亭看雪

  问:①猜猜课文会写什么内容?

  ②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写一下雪景。

  设计说明:

  以“雪”字作为本堂课的突破口,在猜谜和识甲骨文的游戏活动中,追根溯源,了解“雪”字的含义,为学生进一步掌握并理解课文的内涵和理解作者的内心情怀,把握作者的精神世界做铺垫。

  二、雪中景(学*课文第一段)

  1. 请找出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

  2.古文里的标点符号都是后人加的,老师把下面句子的标点符号重新修订了一下,你觉得好吗?为什么?

  明确:形容整个天地都笼罩在一片白茫茫之中,浑然一体。

  3.下面文段是老师修改过的写雪景的句子,你觉得原文好,还是老师改的好?为什么?

  教师版: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叶、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明确:形容整个天地都笼罩在一片白茫茫之中,浑然一体。本句量词使用的特点,让人觉察出小船正在夜色中缓缓前进,空间正在不断地位移,这样既创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朦胧意境,又使人感到在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人只不过渺如一粟。

  设计说明:

  本环节通过断句、改词、文段比较等教学活动的进行,让学生在比较分析中发现、鉴赏并感悟作者写景的高妙手法。

  4.比较下面两个文段,思考:这两个文段在写作手法有什么区别?哪个更简洁?

  A.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B.田野空阔,雪好似扫尽了地面上的一切多余的东西。丘垄、渠坝、沟沿、高耸的树枝……所有带棱角的地方,都变得异常光洁而圆润,并且长着如天鹅绒般的茸毛,仿佛晴空下的雪原不是寒冷的,而是温暖的,总使我不由得想把自己的脸颊贴在上面。

  展示两幅国画,一幅白描,一幅工笔。

  设计说明:

  通过文字和图画的鉴赏比较,了解白描手法的特点。

  5.问题设计小组对抗赛:

  比赛规则:

  A.每个小组针对课文设计一些问题,其他小组回答。把小组设计的问题写在横线上。

  问题设计点:重点字词、难句翻译、记叙文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描写景物及其特点等。

  B.问题设计好的,给加分。对抗小组回答正确的给加分。

  问题一:

  问题二:

  问题三:

  问题四:

  设计说明:

  小组对抗赛的设计,意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问题设计,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理解重点句子。在一问一答的对抗赛中,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

  三、雪中事(学*课文第二段)

  1. 读文章第二段,翻译纠错:(抢答)

  下面翻译,有的是错译,有的是漏译,共三处,请找出来。

  到了湖心亭上,已经有两个人铺着毡*,对坐在那儿,一个小仆人烧着酒炉,炉上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高兴地说:“湖中有这样赏雪的痴情人!”拉着我一同喝酒。我勉强喝了三大杯就告别。问他们的姓名,原是金陵人,在这里做客。等我下了船,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先生痴,还有像你一样痴的人啊!”

  ① ② ③

  设计说明:

  此活动,打破让学生直接翻译课文活动的沉闷和枯燥,让学生在找错中明确重点字词的含义。这三个错误,是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点。

  2.闯关题:

  规则:闯关一道题,得币一次。

  1、 作者写作本文,似乎漏洞百出,本文是他晚年写《陶庵梦忆》,当时明朝已亡,纪年却仍用“崇祯”。文章开头交代“独”往湖心亭看雪,可文中却出现了几个人,是作者写错了吗?为什么?

  2、共赏奇景品雅趣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在观赏这样的奇景的时候,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情呢?请你把文中能表现作者感情的词语找出来并加以分析。

  明确:“独”、“喜”和“痴”。(也允许学生说其他的词,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在夜深人静、寒气倍增的时刻,作者宁可披着皮袍、带着炉火也要一人独往,不愿看见人,也不愿被人看见,这在常人的眼中当然是一种痴举,但这个“痴”字包含了多少避世的幽愤和孤傲的情怀啊!叵料此时此刻却有两人铺毡对坐,“喜”字写出了作者的惊喜,但作者并不说自己大喜,反写二客“见余大喜”,实为作者自己的心声。作者在这里表现的是一种“孤高自赏”、“落寞孤傲”的情怀。

  3.以小组为单位,根据作者情感的变化,合理设计全文诵读,并展示。

  设计说明:

  两个闯关题,有一定的难度,课堂在这里已经进入最难的地方,属于难点突破。所以名之为闯关。意图让学生在貌似错误的文本中去探究作者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养成质疑书本,并认真研读书本的学**惯。最后在诵读的过程,进一步领会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作者的天人合一,随性的孤傲情怀。

  四、雪中意(整体研读课文)

  活动:冥想

  冥想语:雪花、洁白、融化……

  雪落在冬天的西湖上,落在远处的白堤上,落在湖心亭上,落在张岱的衣服上,落在他的心灵上……大地一片苍茫,这洁白的雪花掩盖了春夏的斑斓,还世界一片白茫茫真干净……

  思考:根据刚刚的冥想和雪的特征,你能赋予雪一些思想文化意义吗?

  设计说明:

  本环节在轻音乐的伴奏下,教师通过缓慢的冥想语,调动学生的想象与联想思维,通过由感性到理性的思考,理解雪在*文化中的内涵。

  五、作业

  1.背诵全文。

  2.摘录描写雪景的优美段落和诗句。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体会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会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情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

  体会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教学难点:

  1、两体会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2、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只有孤寂落寞,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随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欣赏雪景并体会作者情感。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作者简介: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更(gēng)定毳(cuì)衣

  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

  一芥(jiè)喃喃(nán)长堤(dī毡(zhān)

  2、学生读课文,参照注释,借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粗知文意。

  (1)学生听读课文,疏通文句。

  (2)教师提示以下词语,帮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3)齐读课文

  (4)请同学试译课文(对译课文)

  四、课堂小测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

  背诵并默写本文。

  第二课时:

  一、课前提问;上节课的重点实词、

  二、新课:问题探究:

  问题一: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有何作用?

  问题二:找出写景的句子并体昧作者的感隋。作者写景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点?

  问题三:文章后半部分*一半笔墨写人,对此,你有何看法?最后用舟子的话作结,有何意义?

  问题四: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分析说明。

  问题五:从小品的角度,试分析此文的特点。

  三、小结

  四、课堂小测理解性背诵.:

  五、作业

  阅读柳宗元的《江雪》,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

  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出哪些?

  代表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是日更定:是,这。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从晚上八算起。定,开始。

  比较这里的“一”和“湖心亭一点”的“一”的区别。)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体味文章的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体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本文写景的白描手法

  2、写景、抒情、写人、叙事的关系

  教学内容:

  1、解题: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2、整体感知课文,熟悉内容,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味

  3、拓展阅读,深化理解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出哪些?“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等。写出了雨中西湖的迷人,春游西湖的喜悦,六月西湖荷花的艳丽。(展示图片)

  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只有孤寂落寞,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介绍湖心亭,展示图片。

  三、走进作者,介绍背景,强调作者的故国之思,沧桑之感。

  串词:下面,我们就去湖心亭,看看张岱在雪中的湖心亭深埋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感知文意:

  1、听配乐朗读。

  2、听了范读,也通过早自*的预*,请一个同学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全班评析)

  3、齐读,要求流畅自然,充满感情,尽量感受作者的孤寂落寞。

  五、品读文本:

  (一)一读:走进作者心中的湖心亭。(理解课文大意)

  1、张岱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去的湖心亭?

  2、他是怎样去的?

  3、沿途所见何物?

  4、在亭上有什么奇遇?

  5、舟子是怎样评价张岱今晚的举动的?

  (二)二读:

  1、其实,作者在文中犯下了一个颇为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能找出来吗?

  2、是张岱大意了,写错了人数?是否要让张岱改改呢?

  独:表现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表现他孤高自赏,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与俗人为伍的孤独。在他眼里,舟子等人根本不存在。

  (三)三读:

  1、找出文中最能概括张岱形象的一个字。

  2、“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说?作者的呆气体现在哪些地方?

  (1)痴行:找出来,如何理解他的行为?(天寒地冻,夜深人静时跑到湖上看雪实是怪异)

  表现他不愿看见人,不愿人看见的文人雅士的孤傲清高,孤独避世的忧愤。

  (2)痴景:A,天寒地冻,夜深人静,他看到的湖心亭的雪景是怎么样的?……

  B,这是一种美吗?怎样理解这种美?(结合图片,讲解白描)

  天地苍茫,人物渺小,这种对比,创设出一种悠远脱俗的意境,透出一种白昼看不到的梦幻般的朦胧美。也反映出他不同流俗的审美趣味。(与众不同之处,痴之所在)

  C,作者钟情这样的景色,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心中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样的湖山夜雪图的苍茫悠远,暗合了作者的清高避世的心理。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孤寂无依、伤感茫然的思想感情,这时,天地人情已完全融为一体了。情景交融,景成了情的载体,成了情感寄托的对象了。

  (3)痴心:作者不愿见人,不愿人见,却为何在亭上有如此表现?

  A,为什么大喜?(遇到和他一样有雅兴、脱俗、孤傲清高之人,当引以为知己)

  B,为何“同饮”“强饮”?(自己本不会饮,又不可不饮,酒逢知己千杯少,酬谢知己。)

  C,为何临别时才问姓氏,也不留下电话号码,联系方式?(君子之交淡如水,同是性情中人,最关注的是朋友见心灵的沟通,精神的契合。这反映出作者不同流俗,只以得莫逆为快的作风和性格。正可谓痴心一片啦。)

  (四)小结:痴:作者痴迷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六、拓展: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不能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应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的愉悦,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同学们,我们也试着把自己的喜怒哀乐之情寄托在景物描写中,让我们在景物描写中感受你当时的思想感情。

  七、在乐声中再听录音,结束全文。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精选二十篇)(扩展5)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1

  上完《湖心亭看雪》,我回味无穷:短文长教,简文丰教真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啊!

  这份美好,诞生于以下“突破”。

  以“读”突破。从最开始的全文朗读到重点句子的品味读,“读”是整堂课的主线。在读中寻找疑问,在读中解决疑点,在读中体会心情,在读中丰满人物。“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读”中自有山重水复疑无路,“读”中自会柳暗花明又一村。读出了兴趣,读出了韵味儿,读出了精神,读出了灵魂。“读”是主旋律,“读”也成了文言课堂最大的亮点。

  以“用”突破。第一自然段的成语概括和想象不用说了。第二自然段的解读方法的设计颇费了一番心思。如何在“读”的基础上有所深化,从而推动课堂教学,又掀起学生的第二轮的学*兴趣呢?因地制宜应用文言的方法效果不错。学生用得兴高采烈,老师导得轻松自如。“读”中“用”,“用”中“读”,既“读”又“用”,相得益彰。文言之学*,成了一种有趣的尝试。这样的课堂,怎么可能不风起云涌呢?

  感到不满足的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有好些处还开始于老师预先设计好的的“导”,如果能彻底地实现课堂思维从学生始,那样的课堂才是真正属于学生的啊!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2

  在设计《湖心亭看雪》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想通过递进式的朗读,来不断加深学生对文章语言的品味,来深化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在读中质疑,在读中解疑,在读中体悟。“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同是,为了避免一味朗读带来的枯燥乏味,我设计了不同的朗读方式,并且将朗读穿插在文章的讨论理解之间。对文章的理解,结合学生自身的体会,避免过度拔高,脱离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

  在《湖心亭看雪》一文的教学中,我也注意到了教师自身角色的定位。在新课改过程中,有一种趋势,那就是淡化教师的角色,认为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课堂的主角是学生,课堂是学生的舞台等等。我认为这样的观念是偏颇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一定是主角,但一定要占重要的地位;教师的语言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起关键的作用。所以我在教学中,注意了几个问题的设计。一是提出“作者为什么偏要在清早到湖心亭去看雪?”二是“作者是真的痴,还是别人觉得他痴?”这两个问题,真正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产生浓厚的探究欲望。在课堂的讨论中,学生畅所欲言,讲出了很多颇具见解的想法,让老师也感到新鲜。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3

  本堂课主抓关键词“痴”,以朗读贯穿课堂,同时引用史料,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

  导入部分以一组西湖风光图为例,引发学生对西湖雪景的好奇,从而引出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关于雪的文章——《湖心亭看雪》。

  接着简介作者,提醒学生注意:张岱少为富贵公子,明朝灭亡后就不做官,入山著书。有着这种经历的人,他的文章会流露出什么情感。带着这个疑问,和学生一起去赏读文章。

  一是赏雪景。这是一篇非常简短的文章,在同学反复朗读之后把文意疏通,便开始研读课文。从标题入手,写湖心亭看雪,必然要写雪景,于是先引导学生欣赏雪景之美,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雪景之美?主要抓住本文的写景句,其一为“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三个“与”字,有什么表达效果?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尽管很多学生没有见过茫茫雪景,不过,他们发挥想象,能够领悟到万物融为一体的苍茫意境。其二“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也用了一个对比体味对于量词的运用,分别改为“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在笑声中,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借缩小的量词来表现人、物渺小,与苍茫浩大的天地形成对比的艺术效果。

  二是品痴人。欣赏到如此美丽雪景的张岱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同学们想用一个什么字来形容他?学生思考片刻后异口同声的答道“痴”。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痴”是痴呆、傻子的意思,张岱肯定是不会作此解释的,应该是痴迷、举止异常。从而就激发了学生一探究竟。接着,找“痴”行,初悟痴心。很多学生都找到了“独往湖心亭看雪”这一句,我顺势一问,下雪天去外面看雪,这样的举动是痴的吗?是傻的吗?学生都笑了,此时,他们领悟过来,是在“大雪三日”的情况之下,“湖中人鸟声俱绝”,夜晚还独自一人去湖中赏雪,加上如此条件,才是“痴行”,同时这个“独”字又体现出了作者的“孤独、孤傲”。

  三是议“奇遇”,三悟痴心。主要是抓住“金陵人”之喜来分析作者之喜。但是作者只是一时之喜,他终究还是孤独的,结合背景资料和作者生*,也就能理解张岱的故国之思了。

  最后以一副对联的形式总结全文。上联:腊月西湖雪大下联:更定湖亭人痴。此时学生应该能够理解课文了,于是以仿写诗句的方式再次巩固对文章的理解。

  本堂课在上课前花了长时间备课,上完课,自己觉得比较舒畅,学生也跟着老师的节奏,用一课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教学任务,紧抓重点,突破了难点。像类似比较短小的文章,大可不必字字解释,句句翻译,抓住文章的核心,一一拓展,会受到更好的效果。

  当然,没有任何一堂语文课是完满的,首先,本文巧妙的将记叙、描写、抒情三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我只是给学生总结了出来,没有先让学生感知再让学生去总结,这样的理解会更深刻;其次,对于白描手法的处理,定义给学生讲的比较抽象,能够结合例子再加以说明,学生较容易理解,但是没有让学生课堂上练*,检测他们的掌握情况。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4

  在设计《湖心亭看雪》这篇的教学中,我想通过递进式的朗读,来不断加深学生对语言的品味,来深化对主旨的理解,在读中质疑,在读中解疑,在读中体悟。“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同是,为了避免一味朗读带来的枯燥乏味,我设计了不同的朗读方式,并且将朗读穿插在的讨论理解之间。对的理解,结合学生自身的体会,避免过度拔高,脱离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

  在《湖心亭看雪》一文的教学中,我也注意到了教师自身角色的定位。在新课改过程中,有一种趋势,那就是淡化教师的角色,认为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课堂的主角是学生,课堂是学生的舞台等等。我认为这样的观念是偏颇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一定是主角,但一定要占重要的地位;教师的语言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起关键的作用。所以我在教学中,注意了几个问题的设计。一是提出“作者为什么偏要在清早到湖心亭去看雪?”二是“作者是真的痴,还是别人觉得他痴?”这两个问题,真正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产生浓厚的探究欲望。在课堂的讨论中,学生畅所欲言,讲出了很多颇具见解的想法,让老师也感到新鲜。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5

  教师是课堂教学程序的引导者。我在让学生品味表现雪景的几个词语“一点、一痕、一芥、两三粒”时,不是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让学生讨论,而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去用心感受,设身处地地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感知当时的意境。在课堂中,这样的情感体验表面上看好像有点“虚”,并没有让学生学到实实在在的东西,但它为学生理解文章,为学生真正地与作者交流和共鸣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文言文教学不应该追求“毕其功于一役”,想在一篇课文教学中,穷尽其所有内涵,包括字词、句式、句子、情感、主旨等等。其实,学生是随着其认知水*的不断提高来不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的。短短一篇《静夜思》,从幼儿园就开始读,也许,一直到了五六十岁,当自己两鬓斑白,仍漂泊异乡,事业无成时,才真正读懂这首诗。所有,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有一点耐心,留一点余地。这篇文章未掌握的知识,也可以留到后面的文章去掌握;这篇文章未理解的思想,也可以到毕业以后,走上社会后去理解。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6

  多年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都是老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读,没有学生的说,更没有学生的思学生终于没有学会读书,只是死记硬背一些东西,算为所得宋朝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他们讲的都是读书要提出问题叶圣陶先生说:“善于读书的人,一边读下去,一边自会提出一些问题或题目来”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善于读书的人”,但是可惜,他们没有提出问题的机会,甚至没有思考的时间,只能竖起耳朵听甚是可悲!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7

  《湖心亭看雪》是一篇文言小品文,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张岱的文集中探知些许。

  这篇文章描写的冬天在西湖看雪的美景是文章的中心内容。在组织教学中,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感悟作者的情感,反复诵读,并背诵;3.感受作品的景物描写,掌握并运用白描手法。针对目标,我设置了如下教学环节:

  1.导语;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导入;

  2、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这里包括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教师正音、学生自主学*借助注释疏通文句、小组讨论,质疑、学生教师答疑、检查自学);

  3、合作探究,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这里包括学生质疑,学生老师答疑,小组讨论,教师总结形成板书);

  4、师生共同品读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学*白描手法(这里包括对白描手法的介绍,使用白描手法的范例);

  5、总结语。

  回顾这节课,我觉得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总结反思如下:

  1、成功的地方在于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

  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引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如在学生读得有滋味时,老师也参与他们的朗读。学生读之后自己再读,把自己当作了学生参与到学生朗读中,学生再反过来评老师的朗读,从学生的评议中,我巧妙地指导了学生的朗读。这样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这种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

  2、对文中重难点的把握到位、深入。可以说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比较到位,但是对本文写作上的特点探究不到位,学生不能很好理解。

  首先,本文巧秒地将记叙、描写、抒情三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我只是给学生总结了出来,没有让学生先感知一下,让学生去总结,理解会更深刻;

  其次,对于白描手法的处理有些脱离文本,轻轻点水。白描手法的定义给学生讲得过于概括、抽象,学生很难理解。讲完定义后老师应该结合文本将一下白描在本文的运用,使学生能够有一个直观的认知。

  3、赏读环节注重通过品读来理解文本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我以读为主,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的“痴”为切入点,通过找“痴于行”、赏“痴于景”、说“痴人”三个步骤悟“痴心”。

  对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进行赏析、品读,使学生能较好地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4、要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教学效果也能大大提高。

  5、这节课如果能够充分借助多媒体,有些缺点就可以弥补。比如可以加入一些画面,音乐,可以让学生进入到看雪的情境中,感受作者的情怀,多媒体的运用也让条理更清晰。

  叶圣陶先生说:“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不教”。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和信息,更需要让学生自如地去运用它们。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指导学生学*。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8

  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应该想方设法让语文学*课堂活跃起来,生动起来,让学生喜欢语文课,向往语文课,让他们真切感受到语文课的乐趣,从而感受语文的乐趣。我在这里设计了一个让学生模拟作者与亭中两人对话的情节,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参与的兴趣非常浓。通过上台表演,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表演能力、想象能力,而且通过对表演语言的分析,增强了学生对作者内心孤寂,感叹人生的淡淡忧愁的情怀的感悟。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9

  说实在的,在没上之前我还颇为得意,为准备这堂课我专门有学*了调节教学的相关内容,首先这个设计体现了四有:有目标,有自学,有讨论,有读写;其次,三语(导语、过度语、结语)在备课的时候在考虑到了;同时整个环节基本符合:自学释疑、整体赶制;训练操作、合作探究;反馈矫正,读写巩固;延伸迁移,联系实际。以上这些在上课时都体现到了,而且,在合作探究质疑环节,由于学生质疑的题目有一定的难度,我又适当加入了一个讨论,可是上完课后发现者皆可还有很大的漏洞,特别是各位老师的*可使我的认识更深刻,收获也很多。但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1.三语,语速不能过快,导语的目的是创设教学情景,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而我再说导语时就有些快,不能使学生很好地进入到教学情境中;过渡语,是引领学生很好地从这一环节过渡到下一环节,这个没有出现大的偏差;做大的失误就是结语,竟然忘记了,为什么会忘呢?紧张,因为结语是背出来的,已紧张很容易忘。结语,它是对文章内容、情感、写作特色很好地总结,通过老师对文章的把握把他总结出来,而不应该是背出来,背,很容易忘。也给人一生硬的感觉。

  2.教学设计要科学,有条理。我的教学设计大致是感知内容、理解感情、练*背诵、写作特色的把握----白描手法的运用。显然,练*背诵放在第三个环节很不合适,要么把它放在第一个环节,要么放在最后一个环节,根据我这堂课可以把它放在最后,因为背诵是常规教学,可以根据课堂时间灵活把握。

  3.对文中重难点的把握要到位,深入。可以说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还可以,但是对本文写作上的特点出力不到位,使学生不能很好理解。首先,本文巧秒地将记叙、描写、抒情三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我只是给学生总结了出来,没有让学生先感知一下,让学生去总结,理解会更深刻;其次,对于白描手法的处理有些脱离文本,轻轻点水。白描手法的定义给学生讲得过于概括、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其实课后第二题很好地解释了什么是白描。讲完定义后老师应该结合文本将一下白描在本文的运用,使学生能够有一个直观的认知。小练笔缓解由于时间紧,只让学生写了,而没有展示,这是一个遗憾,这是一种反馈没能够实现。

  4.读书要有目的,目标要明确。这是我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读书有些盲目,其实,老师让学生做的每一项活动都要有目的性,这样课堂效率也会提高。

  本节课,关于文言实词和写作手法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但是学生们能够质疑,能够思考,并能够在思考中有所收获,实在是一件可与而不可求的幸事!或许这就是我们追求的课堂生成吧?文言文教学的研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只要坚持不懈,总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收获的.。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10

  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探究问题。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始终注意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他们的自主学*能力。字词解释和文义疏通让学生在预*中对照课后注解完成,有疑难小组交流解决,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11

  第一次接触这篇文章,读了几遍之后,我想我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呢?我把重点初步定为白描的写作手法,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但是当我查阅了有关张岱以及这篇文章的有关资料,一遍又一遍地品读文章以后,我被深深地打动了。我想,打动我的应该同样也能打动学生,而写作手法的运用只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所以,我把重点定为让学生结合对背景的了解和对作者的理解,通过对写景叙事的分析,深入理解作者蕴涵在文字之外的意味,

  “批文入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深层内涵。

  在讲这篇文章之前,我布置了学生预*课文。要求不仅要扫除字词障碍、会翻译这篇短文,并且着重强调要去了解作者,体味作者。

  上课了,我用俗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导入新课,然后进入第一个环节:检查预*。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三项内容:西湖名诗大拼盘、字词障碍一扫清、齐心合力疏文意。我和学生一起欣赏了描绘西湖的名诗名句,并且也初步感知了课文,然后便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课文赏析。

  在“课文赏析”几个字下面,我打上了四个字:走*张岱。在这一环节中,我也设计了三项内容:叙事初探张岱情、西湖冬景雪亦奇、共赏奇景品雅趣。我希望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共同学*,我们能感到张岱确实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奇景”,并且在这样的奇景中蕴含了作者与众不同的“雅趣”。让学生能体味到这篇文章的魅力,体味到小品文虽短小却耐人寻味的魅力。

  在“叙事初探张岱情”中,我先让同学们归纳了一下本文的记叙要素,从整体来感知课文,然后我提了两个问题,

  1、作者晚年写《陶庵梦忆》,明朝已亡,纪年却仍用“崇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2、本文的题目是《湖心亭看雪》,而本文却为什么用*一半的篇幅写人?第一个问题其实是在暗示我们在张岱的心中明朝始终是没有灭亡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为什么要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后的“更定”时分独自一人去赏雪,他的那种落寞与孤寂无不与此有关。第二个问题其实是在暗示我们本文的题目虽为

  “看雪”,但是实际上作者不单纯是在写景,更是为了抒发一种感情。

  接着我们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西湖冬景雪亦奇。在这里我说了这样一段话:有人说,没有见过西湖冬景的人,只要读了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就足够了。那么张岱为我们描绘了怎样一幅奇景呢?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后明确,共有三句: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湖中人两三粒而已。然后我们对这三句话进行赏析。

  针对第一句话,我提了一个问题: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字写得最传神,为什么?学生们很快便达成了统一意见,就是“绝”,然后我进一步提示学生:是什么“绝”了呢?学生回答:是人和鸟的声音。于是我便趁势带领学生回忆了谢道韫在《咏雪》中的名句“未若柳絮因风起”以及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并且指出它们都是从视觉来写雪,而张岱却从听觉上着眼,一个“绝”字,写出了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地不敢做声的森然寒意。对于第二个句子,我带领学生分析了“雾凇沆砀”的景致,这句把大雪盖地的静穆与湖面上雪花、水气茫宕一片的景致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另外作者连用三个“与”字,把天空、云层、湖水之间浑茫莫辨的壮阔雪景进行了总体描绘。第三句我带领学生分析了本句量词使用的特点,让人觉察出小船正在夜色中缓缓前进,空间正在不断地位移,这样既创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朦胧意境,又使人感到在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人只不过渺如一粟。分析完之后,我总结说:我们大家会发现在这样一个时刻,天地之间一片白茫茫,作者所乘的小船在缓缓行进,船桨划过水面,发出哗哗的响声,一切都是那么静谧,极目望去,茫茫雪景中隐隐露出长堤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好像淡妆的西子在向我们悄然走来,这对于看惯了西湖*日里车水马龙、游人如织的张岱而言,不就是一番奇景吗?恍惚中,作者觉得自己好像已经到了湖心亭上,想想自己刚才坐得那一叶小小的扁舟以及舟中那如豆粒般大小的人影,真是觉得天地是那样的广大,而人又是那样的渺小。面对着这样的奇景,怎能不让张岱思绪万千!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下面接着“共赏奇景品雅趣”。

  在“共赏奇景品雅趣”中,我让学生自己去找表现作者情趣的词有哪些,经讨论明确,分别是“独”、“喜”和“痴”。在夜深人静、寒气倍增的时刻,作者宁可披着皮袍、带着炉火也要一人独往,不愿看见人,也不愿被人看见,这在常人的眼中当然是一种痴举,但这个“痴”字包含了多少避世的幽愤和孤傲的情怀啊!叵料此时此刻却有两人铺毡对坐,“喜”字写出了作者的惊喜,但作者并不说自己大喜,反写二客“见余大喜”,实为作者自己的心声。经讨论,我们认为作者在这里表现的是一种“孤高自赏”、“落寞孤傲”的情怀。

  课文赏析完了,我做了这样一个小结:一篇短小的小品文,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像梦一样的冰雪世界。在这里,有神奇的景、有高雅的情,记叙、写景和抒情水**融、浑化无迹,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大家也许发现,我在大屏幕上打上了四个字──走*张岱。大家也许觉得张岱很神秘,其实不然。想想你自己,也许就曾经在如泼的大雨中漫步,任雨水把自己浇个透湿也毫不在乎;也许就曾经把自己关进小屋里,独自一人去感受那流淌自心底的音乐;也许就曾经长久地抬头仰望星空,不为别的,只为感受那份寂静。在那一刻,甩甩头,让所有的烦恼都随风飘散;在那一刻,你也许想到了“世人皆醉我独醒,世人皆浊我独清”。所以,当我们品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张岱离我们并不遥远,他在穿越时空的隧道,和我们的心灵进行对话,一同去感受那份孤独、一同去感受那份静谧。

  最后我们做了巩固与拓展的练*,关于白描手法的运用以及和柳宗元《江雪》的比较也就水到渠成,顺利完成。

  讲完这一课,有一点体会颇深:叶圣陶先生说:“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不教”。现代教育理论也倡导“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会学生学*”。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和信息,更需要让学生自如地去运用它们。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指导学生学*,既“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举一反三,把自己的所学灵活运用于以后的实践。这一点,在《湖心亭看雪》的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12

  本文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9课,我于20xx年11月28日在学校“示范课”评比中,给初二年级3班学生讲授了这一课,课后认真听取了专家和同行的意见,反思如下。

  一、对于教学内容的反思

  本文是张岱在明亡后写的一篇追忆前尘往事的小品文。文章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达了他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这篇山水小品,有人物,有对话,淡淡写来,文章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炉,情致深长,洋溢着浓郁的诗意,而全文仅一百多字,笔墨精炼含蓄令人惊叹。

  文章共有两个自然段:第一段以叙事写景为主,交代了赏雪的天气背景,通过以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白描的写法,描绘了西湖中雪景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徐徐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第二段写人为主,交代了作者的奇遇,在湖心亭上意外的相逢使作者的怅惆与失意荡漾心中,*实的叙述,简炼的笔墨,却把作者的悲与喜表现得淋漓尽致,韵味无穷。

  赏析白描手法描写雪后西湖奇景的文字,是学*的一个难点。明亡后,张岱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他的文章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这一写作背景,然后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明人的生活态度。而对于文中作者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情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这是教学的又一难点。

  因此,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掌握大意,研读课文理清脉络,品读感悟体味情感。找出自己难理解和翻译的词语和句子,以提问或提醒的方式解决课文翻译的问题,掌握文章的重点。联系课文和有关背景,通过品读课文进行小组讨论,教师适时的以动态的知识树加以点拨和指导领悟作者的情感,从而突破难点。课后通过我更深刻的反思,我认识到在课文翻译时,为了急于求成,没能对字词句的注音和翻译做到步步落实,忽略了部分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我想如果在学生翻译课文的环节中,再加入小组间的交流,从注音、解词到翻译句子,每一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一一呈现或加以指正效果会更好。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作为一篇文言文,既要整体把握文意,又要注意字词句的落实。要求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借助工具书、书中的注释及教师的指导,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从而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优美境界,掌握借景抒情的方法和语言特色。这篇教学我主要是围绕痴字展开,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方式,咬定语言不放松,增删移换的方式品味语言,突出语言的精妙。觉得不足就是在字词上没有给足够的时间解释。必做美读,选做背诵。

  在教授这篇文章时,我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我在设计本文时紧密结合了《语文课程标准》中“(让讲堂变学堂)”的相关理念,辅以洪镇涛老师“阅读教学,就是要立足文本”的观点,结合了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教学”的教学模式。对本堂课的教学进行了如下设计:

  (一)导入示标,设纲导学

  1、导入示标: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首先以描写西湖春夏秋的诗句导入,进而引导学生明确本课学*目标。这样,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为课文教学作铺垫。

  2、设纲导学:自主学*,教师指导。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朗读为切入口和学生自主合作的学*方式(小组学*)进行学*。学生先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课文,掌握其中包括作者、注音、解词等基础知识。

  (二)合作探究,展示释疑

  通过自主学*同学们对课文有了一个初步了解,此环节要求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先自主完成译文任务,不会的再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包括这几方面:

  探究:自读课文,整体感知。研读探究,品读赏析,体味情感。

  1、合作探究。在自主学*课文的基础上深入研读探究,掌握文章的大意;品读赏析中,使学生明确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以及白描手法的运用娴熟老练,浑然天成,而文中所展示的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颇让我们这些生活在都市忙碌不堪的人唏嘘感叹。如此精美绝伦、形神兼备的小品文,学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这样既注重学生的自主学*,又注重学生的合作和交流,用合作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体现文言文学*之特点,既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又要注意字词句句落实,从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既练*了背诵;又进一步理解了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的美,为课文的理解和背诵打好坚实的基础。

  2、展示释疑。学生展示时,我深感有一个不足:由于自己在这一环节上急于求成,忽略了对学*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落实,没能做到从作者到字词注音、解释的步步落实,因此只是在个别学生对课文翻译的“提问”和“提醒”中,我就完成基础知识的教学,这样做忽略了部分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我想:如果在学生自主学*的环节中,再加入小组间的交流,把注音和解释掌握不准的地方呈现或小组间互相加以指正效果会更好。但是,本节课对于小组的评价没有做到当堂体现,以至于有些学生的兴趣没能充分调动起来。课堂的气氛明显没有*时上课活跃。

  三、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本节课教学的亮点在于课上注重学生的合作和交流,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锻炼学生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的作用,对重点问题进行强调,对疑难问题进行点拨,从而体现课堂的高效。

  这节课上完,觉得受益匪浅。与以往课堂不同的是:这节课我教学设计环节上颇动了一番脑筋。这次公开课,我大胆地让学生自主学*文言文字词、注音、解词等基础知识,虽然因为我的急于求成,没有顾及到部分同学的不成功,但是我能看出大部分学生能有独立阅读、思考的意识和*惯。想一想,此节课的问题还真多,比如基础知识的落实,比如对学生小组评价的落实,比如如何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当然,此节课的学*目标基本落实,有一定的教学效果,我想,这节课不仅使很好地落实了高效教学,而且对学生自主学*的*惯养成,也会很有帮助。这节课,可以说不仅学生的知识有所提高,更是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水*的提升。

  四、我理想的课堂 ,今后努力的方向

  结合前面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反思,结合其中我

  发现的问题,我觉得要实现一节理想的课堂,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教学:

  1、加强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的意识和兴趣。从*时的教学,到导学案的设计,以方法引导为宗旨,养成学生自主学*的*惯。

  2、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新课改理念强调的就是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这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组内的再分组,二人一组的互评互改、四人一组的强化指导、八人一组的共同探讨,做到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3、落实对小组学*的评价。例如,每组根据组内情况分为①到⑧号,而只要答对问题,也按号对应加分,从而带动学生的小组意识,力争让中差生树立信心。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湖心亭的雪景。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总之,要真正落实堂堂清、人人清、步步清。抓好“堂堂清”贵在坚持,每节课都这么做,才能使同学们自觉养成良好的学**惯。因为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就是要向45分钟的一节课要效率 ,就是要真正实现每一节课的所学知识,达到每个学生都能掌握。让每个学生都能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让语文思想在学生们的心中生根发芽,绿树成荫。我觉得自己这节课有成功,有遗憾,今后我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授课中多些成功,少些遗憾。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13

  本堂课主抓关键词“痴”,以朗读贯穿课堂,同时引用史料,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

  导入部分以一副“雪景图”为例,引发学生对雪的感悟,说到对古诗的记忆,大家都很自然的想到了柳宗元的《江雪》,它以其清远的意境、孤高的情怀让世人赞叹,从而引出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关于雪的文章——《湖心亭看雪》。

  带着“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这个问题听完视频朗读,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关键句子“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紧接着又用一个问题“用一个字概括呢”抓住了本课的核心词语——“痴”。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痴”是痴呆、傻子的意思,张岱肯定是不会作此解释的,从而就激发了学生一探究竟。

  接着一读文,找“痴”行,初悟痴心。很多学生都找到了“独往湖心亭看雪”这一句,我顺势一问,下雪天去外面看雪,这样的举动是痴的吗?是傻的吗?学生都笑了,此时,他们领悟过来,是在“大雪三日”的情况之下,“湖中人鸟声俱绝”,夜晚还独自一人去湖中赏雪,加上如此条件,才是“痴行”,同时这个“独”字又体现出了作者的“孤独、孤傲”。

  二读文,品“痴”景,再悟痴心。主要抓住本文的写景句,其一为“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三个“与”字,能否去掉了?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尽管很多学生没有见过茫茫雪景,不过,他们发挥想象,能够领悟到万物融为一体的苍茫意境。其二“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也用了一个对比体味对于量词的运用,分别改为“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在笑声中,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借缩小的量词来表现人、物渺小,与苍茫浩大的天地形成对比的艺术效果。

  三读文,议“奇遇”,三悟痴心。主要是抓住“金陵人”这个特殊的具有历史意义的词语来理解作者。当然这个“金陵人”的发现也是破费工夫的。请学生把目光锁定到酒后话别这句话,问他们能不能发现什么问题,大家都沉默不语,这时,我换一种方式——如果我问你叫什么名字,你答你是顺德人,行吗?学生恍然大悟,找到了作者答非所问的地方,也把视线聚集到了“金陵人”,再让学生说说金陵的历史地位,以及见解张岱的身世,也就能理解张岱的故国之思了。再联系《红楼梦》中所说——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至此,学生较容易理解作者所说的“痴”了。

  本堂课在上课前花了长时间备课,上完课,自己觉得比较舒畅,学生也跟着老师的节奏,用一课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教学任务,像类似比较短小的文章,大可不必字字解释,句句翻译,抓住文章的核心,一一拓展,会受到更好的效果。

  当然,没有任何一堂语文课是完满的,首先,本文巧妙的将记叙、描写、抒情三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我只是给学生总结了出来,没有先让学生感知再让学生去总结,这样的理解会更深刻;其次,对于白描手法的处理,定义给学生讲的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14

  《湖心亭看雪》的教学目标中我把重点定在:通过想象,感受雪后西湖凝静苍茫的意境之美,学*白描手法的运用。就是希望培养学生的文学感悟力,去品析雪后西湖的空灵静谧之美。并在预*导案中设计了三个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在课堂上学生也能品析出雪后西湖的苍茫、寂静之美,但因课堂前半部分学生对字词疏通方面质疑太多,使得课堂前松后紧,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赏析,来品读,让教学重点没有凸显出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课堂节奏的掌控,突出课堂的教学重点,体现学生主体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15

  课堂是有缺憾的艺术,每一堂课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每一堂课都有其优点和缺点。今天课间,和学生交流一下学*心得,回办公室又与洪姐交流一下教学心得,我反思《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觉得既有收获又有不足。

  本单元三篇文言文三篇古诗。单元导读中提示“学*时,要注意体会古人寄托于山水名胜中的思想感情,感受他们的忧乐情怀”,“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和名言警句,便体会文言虚词在关联文艺,传达语气等方面的作用”。鉴于此,我特制定《,湖心亭看雪》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为:

  1、熟读成诵,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品读文中写景的句子,学*白描的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的“痴”,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中目标1是学*文言文的“言”要达到的,2和3是学*文言文的“文”要达到的要求。我们都知道:学*文言文讲究“文”“言”并重。

  语文教育家,张志公说:“所谓阅读,就是老师带着学生走进去走出来。”文言文阅读也是如此。反思本课教学,我感觉学*目标二的学*效果还是不错的。

  品析本文中的写景的句子,最精美的就是这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从这个描写句中,学生欣赏到了西湖的美景。但是如何学*白描的写作手法呢?28号培训的时候,贾玲老师说语文教学最忌讳用概念解释概念。于是,我借鉴了一个创新的设计环节,通过换词,让学生对比朗读,来体会语言表达的效果。请看原文当中的数量词“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我给换成标准的常规量词“长堤一道”“湖心亭一座”“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让学生对比读读,品味一下看是原文中的“痕”“点”“芥”“粒”给人什么感觉,而若换成标准的常规量词“道”“座”“艘”“个”,效果又怎么样?结果,我引领学生反复朗读,然后我朗读,让学生闭目想象画面。之后学生纷纷说原文中的“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用得好用得妙。作者是,深夜里来看雪景,根本不可能看得十分清晰。原文中的这几个量词,正好给人一种模糊的、苍茫的感觉,是带有朦胧的深远的意境美。如果换成标准的常用的量词,则过于生硬,看得太清晰,也与事实不符,不能表达出作者当时看雪时的情感。而这个写景的句子,除了有这几个简单的数量词之外,竟没有一个修饰的词。却能让人从中读出风景美,意境美,诗意美,画面美。这种,简洁朴素,不是雕塑的手法,就是白描的写法。学生在反复对比朗读和想象画面感受中学会了,什么是白描手法,并且悟出了这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赏“痴景”,作者在此描写“奇景”,是为下文的叙“奇遇”和说“痴情”做铺垫。

  可是,我对本文中“痴”字深刻涵义的理解和感受,给学生引导的还不到位。文末借舟子之口说“相公痴”,他眼中的“痴”只是自家相公与别人不一样——大半夜的“独往湖心亭看雪”。舟子眼中的“痴”是“痴呆”“痴傻”,他在笑话相公的“痴行”。舟子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更有痴似相公者”,“两人对坐”在赏“痴景”,这是“两人”与“余”共有的“痴”——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趣。然而,除此“痴情”外,作者还有“两人”之外的“痴心”——对故国的深深眷恋,那种遗世独立的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怀。“问其姓氏”“是金陵人”,这明显是答非所问,可作者为什么其他的没记住,偏偏记住了“金陵”?作者写此篇时已经是清朝初期,而“金陵”正是明朝的国都,由此可见作者对故国的怀念“痴心”。

  对“痴”字深入感悟,才使学生能较好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才能真正做到“文”“言”并重。而这一点我做的还不到位。“课堂是有缺憾的艺术。”我将继续反思,认真向优秀教师学*,脚踏实地走好语文教学的每一步。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精选二十篇)(扩展6)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菁选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湖心亭看雪》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1

  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九年级(上)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篇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作者张岱以清闲淡雅的笔墨,给我们勾勒出了一幅气象雄伟的湖山雪夜图,以不着痕迹的浅淡笔触展示了游湖人的高雅情趣,文情荡漾,余味无穷,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及设计理念。

  一、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积累相关文言实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品味雪后西湖奇景,了解本文白描的写作手法。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课文篇幅短小,虽寥寥几笔,意却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学生在多次诵读之后,能了解本文大意,因此我把多形式诵读及背诵作为本课的重点。把了解写景这种白描手法及赏析文章的思想内容作为本文难点。

  二、教学方法

  1.说教法

  本课主要采用竞赛活动法,朗读法,赏析法等教学方法,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2.说学法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记,虽然字字落实,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学记》曾强调“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对注入式,倡导启发自主性。另外作为初三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方式,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主要分三步:初读—精读—品读。以读贯穿始终。

  (一)初读

  1.导入课题

  课前多媒体播放有关西湖的图片,使学生对西湖有个感性的认识。对此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我抛出引言“白雪覆盖的西湖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带着这份好奇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2.检查预*

  这个环节中我引导学生采用个读、听读、竞赛读等多形式朗读,要求读出文章句内停顿,读好文中关键词语,读好句末虚词,读好重要段落,体会语气,把握语速。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

  说明:初读阶段,主要用到了教学方法中的竞赛活动法和朗读法,意在用多样性活动调节初三紧张乏味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在活跃的气氛中初步感知文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预*课文、自主学*的兴趣。

  (二)精读

  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资料,运用自学法阅读课文,即用不同的符号记下课文中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并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看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写雪大的句子和写冬雪寒冷威严的句子各是哪一句?

  2.写西湖雪景的句子?采用什么写法?

  3.来到亭上,看到了什么?那人对我的态度是怎么样的?我的态度呢?

  4.舟子对作者的评价是哪个字?为什么?

  这四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讨论中完成难点的掌握,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接下来进行意境的品与欣赏。

  (三)品读

  在整体朗读和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接下来开始对作者在文中所寄托的情感加以深入挖掘。为了防止学生对文章的感知留于表面,我于是设计了由词到句到文的三个环节进行由浅入深的引导

  一读品词语。文章虽篇幅短小,但言简意丰,余味无穷。我让学生以“我认为 词(字)用得好,写出了 ”为话题发言。意在通过对词语的赏析,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情感。例如文中的“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独往湖心亭看雪”,这两句中,我引导学生抓住“绝”字和“独’字来分析,一个“绝”字生动形象地传达出了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然而正是在这人鸟声俱绝冰雪天地里,竟有人深夜出门,独往湖心亭看雪,这是一种何等迥绝流俗的孤怀雅趣啊!

  二读品美点。本文意境深远,更像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其中在写湖中雪景,视线由远及*,山水,景致,人物一气合成,如同一幅气象雄伟的湖山雪夜图。

  于是我设计了以“我认为 句美,写出了 ”为话题发言。意在引导学生对景物描写进行鉴赏,由景入情,例如:“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一句,我指导学生体会句中视线由远及*的移动,景物由面到点的变化,从而感受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的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及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粟米的深沉感慨。

  三读品情感。文章虽是写景佳作,但它更深的寓意是在于抒发他冰雪独抱的`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虽然就学生的年龄而言理解这一情感有一定距离,但在前文的层层铺垫之后学生的感情已经逐渐被调动起来,于是我设计了以“我从文中 处,理解了作者 的心情”为话题发言。虽给了学生很大的空间,但学生很快就能捕捉到情感喷发的焦点。如:我从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作者夜深独往,既是不欲人见,也是不欲见人。那么作者的这种孤寂的情怀,避世的忧愤就溢于言外。再如:周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借舟子之口,点出一个“痴”字,又以相公之痴与痴似相公者相比较,相浸染,把一个“痴”字写透。通过他的喃喃自语,把人们与作者情感上的隔膜,把作者别有的怀抱、孤高冷寂的品格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由此看来,所谓“痴”,正是一般“俗人”所不能理解的清高、超逸的情怀。

  在实际教学中这三个环节确实有一点的难度,有时也遇到了引而不发的尴尬局面,但我始终紧扣文本,力图做到在读中寻找疑问,在读中解决疑点,在读中体会心情,在读中丰满人物,正是因为品读细腻,所以整堂课情趣盎然,让人回味无穷。

  课文赏析完了,我做了这样一个小结:亲爱的同学们,老师非常佩服你们。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透过痴行痴景触摸到了并且走进了张岱这位痴人之痴心。下面让我们一起以我们最饱满的情感再次齐诵全文,再次感知这位痴人之痴心。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位于八年级下册的第七单元,第七单元全是古代诗文,都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湖心亭看雪》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作者张岱对故国往事的怀恋,以浅浅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实则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写出了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二、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把握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学*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了解白描手法。

  3. 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评价作者的性情。寻求人生的启示。

  三、教学重点:

  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四、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刚刚领略了承天寺中如水的月色,今天,让我们再到杭州,去领略西湖的秀丽风光。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更是一处风景绝佳的地方,它自古就令许多文人墨客魂牵梦萦,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请同学们回忆描写西湖的诗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苏 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的文笔,去欣赏雪中的西湖。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正音正字

  3、学生齐读

  4、学生自由读

  5、指名读

  三、学生合作探究:

  1、语词破译组:解决文章中生字、文言词语以及文言翻译等方面的问题。

  2、心灵探密组:走进作者心灵,体会他游西湖时与众不同的思想感情,以及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

  3、性情评价组:为作者在古代文人中找出知音,然后评价作者这样的人的性情到底可取还是不可取。

  4、写法赏析组:对文中的写法以及表达方式的运用进行赏析。

  四、交流探讨的结果。

  1、语词破译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学生自由翻译课文,然后一生读一生译。教师纠正不妥之处。

  2、心灵探密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1)作者与众不同的表述:

  A、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为什么要用明朝的年号?

  对故国的留恋

  B、天寒地冻他为什么要清晨看雪而且是独自一人。他很在乎雪景吗?

  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的人生彻悟之感。他脱俗喜欢宁静,遗世独立。不随流俗的性情。

  C、“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

  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愿意与那些俗人为伍。在作者眼里这些人并不存在。

  D、一切景语皆情语,他笔下的景色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是怎样的状况?

  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远*、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E、金陵人请他喝酒的时候,他连姓氏都没有通报,只是离开的时候才问,也没有记下来,有什么深意?

  君子之交淡于水,作者交朋友没有什么功利性,只看重精神的沟通,心灵的交融。

  (2)能够总括作者形象特点的一个词是“痴”,怎么理解这个的深意?

  作者借舟子的一个“痴”字点题,表现他特有的感受,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浊孤独的独特个性。

  3、性情评价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1)古代文人中有许多曾经有过遗世独立的文人雅士:

  例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于句曲山中,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又如:陶弘景,曾经掌朝廷机密文书,后来不仕隐居,娱情山水,作起了“山中宰相”。

  再如:刘禹锡,住在陋室,“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评价:可以引导学生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辩论:

  A、可取的地方:他们品德高尚,洁身自好,不与腐朽的官场为伍。他们性情高雅,娱情山水,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绝妙奇文。

  B、不可取的地方:他们消极避世,一方面可以抵抗统治阶级,可是另一个方面他们没有为当时的现实社会作出自己应该有的贡献。他们的独善其身,使他们的杰出才干没有了社会的价值。

  4、写法赏析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1)、本文写景的句子;写景的方法;景物的特点;折射出人物的情感。

  写景的句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白描的方法:

  此时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惟有雪光能带来亮色,映入作者眼帘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预备资料:关于白描手法的解释。

  (2).写作方面,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须用俭省的笔墨交代,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待了作者的游踪。

  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本文写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震撼力,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

  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有可能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

  五、总结本文:

  作者借看西湖雪景,表现了自己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3

  【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本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这是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这套教材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二、课文所处的位置及作用

  《湖心亭看雪》位于八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第六单元全是古代诗文,都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 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⑵ 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 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

  ⑵ 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四、教学重难点

  俄罗斯作家契诃夫在谈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才力的姊妹,写得有才华就是写得短。”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证明。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多个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得气象混茫、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围炉、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情怀显现得栩栩如生,所以我把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定为这篇文章的重难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所以朗读是必不可少的。

  2、赏析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所以带领学生赏析文章是本堂课的重要方法。

  【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使课堂讲解显得思路清晰、提示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4

  [创意说明]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学*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手法,能粗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雅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湖心亭看雪》这篇课文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点畅想,有一点创造,我设计了这堂“活动板块型”课式,意在用多样式活动激发学生学*兴趣,在活动中交流、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对话、在活动中体验,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了解雪后西湖的美景,感受作品所描写的景物和画面。

  3、领悟作者的志趣,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难点]

  俄罗斯作家契诃夫在谈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力才的姊妹,写得有才华就是写得短。”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的证明。全文不过一百六十个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得气象混茫、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围炉、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孤寂的情怀展现得栩栩如生。所以我把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及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定为这篇文章的重难点。

  [教学方法]

  1、自学法。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大意。

  2、讨论分析法。通过提问、课堂讨论,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3、品读法,感受文章的美点

  [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使课堂讲解显得思路清晰、提示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先检查学生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描写西湖的.诗词,然后进入“西湖名诗大拼盘”,大家共同欣赏西湖名诗句并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2、作者简介:

  第一板块:朗读释疑活动

  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通过朗读和质疑解惑,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先听配音朗读,然后学生齐读。

  2、学生自主学*,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大意,并就不懂的地方提出疑问。

  3、老师释疑,讲解重点字词及难懂的句子。

  第二板块:探究活动

  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通过提问和课堂讨论,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在这一环节中,我一共设计了四个问题,四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1、作者是在什么环境、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去往湖心亭,这一举动有何意味?

  2、湖上的长堤、湖心亭、小舟,在作者的笔下为何是“一痕”“一点”又“一芥”?

  3、文章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是不是矛盾?

  4、舟子用“痴”来形容作者,这个“痴”字有什么含义?

  第三板块:品读活动。

  在反复品读中进行品析、品味、品评,通过三个句式说话,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一读,品词语

  学生以“我认为词(字)用得好,写出了”为话题发言。

  二读,品美点

  学生以“我认为句美,写出了”为话题发言。

  三读,品情感

  学生以“我从文中处,理解了作者的心情”为话题发言。

  第四板块:创新活动

  根据文章内容、意境、情感,创作一幅对联。老师给出上联,学生对下联。学生若对出佳句,予以展示,进行鼓励。

  上联:赏雪景寄情山水下联:品诗人感悟意境

  上联:独驾小舟赏雪景下联:偶逢知己饮亭中

  课文小结:

  一篇短小的小品文,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像梦一样的冰雪世界。在这里有神奇的景、有高雅的情,记叙、写景和抒情水**融、浑化无迹,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大家也许觉得张岱很神秘,其实不然,想想你自己,也许就曾在如泼的大雨中漫步,任雨水把自己浇个透湿也不在乎;也许就曾把自己关进小屋,独自一人去感受那流淌自心底的音乐。也许就曾经长久地抬头仰望星空,不为别的,只为感受那份寂静。在那一刻,甩甩头,让所有的烦恼都随风飘散;在那一刻,你也许想到了“世人皆醉我独醒,世人皆浊我独清”。所以,当我们品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张岱离我们并不远,他在穿越时空的隧道,和我们的心灵进行对话,一同去感受那份孤独,一同去感受那份静谧。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5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湖心亭看雪》,下面我就来说说我对这堂课的设计思路。

  一、本课对主题的体现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人张岱的经典小品文,鉴于本校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弱,以往在教授本课时主要就是以读书通文意为主,之后再简单了解下文中张岱的“痴”即可。此次,为了贯彻落实《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我再次认真研读了文件,并注意到了其中的几条精神:《改进意见》中要求语文教学“传承经典,把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素材”,以及“引导学生提升阅读品位,增加文化积淀,丰富精神世界”,基于对此的理解,我将本课的总体目标定为:通过张岱的作品理解其中所蕴含的中国古代传统文人的内心追求。但这个目标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确实有些深,我又注意到了《改进意见》中的第五条:初中教学要“通过与课内古诗文相关联的作家、作品,增加学生国学经典的阅读数量”,以及第十一条“初中扩大学生阅读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倡整体阅读、主题阅读、比较阅读”这两条建议,决定选择张岱另一代表作《西湖七月半》来帮助学生理解,并根据内容及学生情况对文段进行了剪裁,降低了阅读难度。

  为此,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1.体会文中张岱的“痴”行。2.体会张岱所痴之景。3.品读《西湖七月半》片段,进一步理解张岱的“痴”。4.总结作品中所蕴含的古代文人的内心追求。

  我上交的教学片断是第3、4环节,我认为这两个环节相对最能体现此次的主题。但其实1、2环节在本课中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湖心亭看雪》中张岱的痴,才能有效地进行后面的环节。接下来我就主要说一下前两个环节的设计。

  体会文中张岱的“痴”行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容易,引导学生找到关键词“俱绝”、“更定”、“独”,并让学生说明理由。

  这一环节主要是要让学生体会张岱赏雪的独特及思考为何会有这些独特的行为。

  接下来是体会张岱所痴之景。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张岱所痴之景所带来的感觉。相比前一环节要难一些。

  针对此点,我先引导学生结合文中的关键词从颜色、数量及性状来赏析雪景的特点,为学生体会雪景的感觉做一个铺垫。再引导学生将此景想象成水墨画,学生即可感受出宁静与素雅等。

  体会雪景的感觉是后面总结文人内心追求的关键之处,所以此处一定要将学生的感受引导到位。

  在学生已经理解了本文中张岱的“痴”的基础上,再进行课外文段的品读。这一环节主要是换个场景引导学生再次理解张岱的“痴”,同时还设计了学生自行想象的环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及主动意识。但考虑到我们学生的程度较低,让其当堂写作较困难,所以就设计为让学生互相讨论交流,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总结古代文人的内心追求。让学生关注雪景及月景的.共同点,以及张岱独特的欣赏方式,学生可以得出张岱是在追求一种自然、自由、宁静、脱俗的生活。

  最后小结:古代有很多像张岱一样的痴人,虽然表现的形式不同,但其内心都是在追求这种自然宁静、超凡脱俗的人生状态。

  最后我来说一下这堂课的教学反思。

  在上课前我比较担心对于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说,我设置的教学目标会不会有难度,但从上课时学生的整体反应来看,绝大多数的学生还是能够理解张岱的那种自然宁静的内心追求,完成了教学目标。经过此次尝试,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我发现对于普通校中程度不高的学生来说,文言文教学时不必只是以教授文言字句的知识为主,我们也可以试着让学生去体会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的精髓,最重要的是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也许他们的体会不会太多也并不深刻,但我们也要想尽办法尽可能的让我们的学生去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试着增加他们的文化积淀。以上就是我对这堂课的设计与思考,谢谢!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6

  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目标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自觉诵读的*惯,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翻译全文并背诵,能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

  2、能力目标:品味雪后西湖奇景,了解本文白描的写作手法。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课文篇幅短小,虽寥寥几笔,意却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学生在多次诵读的之后,能了解本文大意,因此我把多形式诵读及背诵作为本课的重点。把了解写景这种白描手法作为本文难点。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利用开火车的游戏形式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文言,必须熟读若干遍,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对字词的疏通,可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指点解词的方法。

  学法的点拨与指导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记,虽然字字落实,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学记》曾强调“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对注入式,倡导启发自主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探究的学*方式,从两方面点拨和指导。

  第一方面,在诵读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词法方面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并由学生互相解答,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从中悟出解词的方法。

  第二方面,让学生提出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程序设计:

  主要分三步:初读—精读—品读。以读贯穿始终。

  (一)导入新课 课前多媒体播放有关西湖的'图片,对西湖有个感性的认识。对此激发学生的兴趣:白雪覆盖的西湖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带着这份好奇走进课文。

  (二)学生朗读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个读、听读、竞赛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

  (三)质疑解惑 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资料,运用自学法阅读课文,即用不同的符号记下课文中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

  (四)师示范背诵 教师背诵全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教师用语言激励学生,欢迎学生与教师竞争,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听读中,同时又能激起学生要当堂背下短文的兴趣与信心。

  (五)精读课文。体会写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使学生进入情境。能有感情的朗读。

  (六) 思考阅读:

  1、本文赏雪之余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2、大雪三日,夜深更定,作者独游西湖,却在湖上邂逅了两位客居杭州的人,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

  3、舟子言痴,如何理解?

  这三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七) 熟读背诵 学生在经过反复诵读和品析语言,对课文内容应相当熟悉,采用游戏接龙的方式进行背诵,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有利用记忆的巩固。

  (八) 课堂小结 通过“实话实说”和“焦点访谈”的形式对本课作小结,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能有一定的成就感。

  板书设计:

  全景:上下一白——空旷、沉寂

  写景 白描

  *景: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抒情:孤傲、超凡脱俗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7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湖心亭看雪》是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自觉诵读的*惯,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新课标的要求,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字词知识、多形式诵读及背诵

  教学难点:了解白描手法、赏析文章的思想内容

  二、说目标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翻译全文并背诵,能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

  能力目标:品味雪后西湖奇景,了解本文白描的写作手法。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三、说方法

  1、说教法

  (1)竞赛活动法

  有位名人曾说过:“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的确,如何在45分钟中把学生的注意力调集在焦点上,是老师送给学生最好的礼物。而如何打破文言文课堂教学沉闷的讲析法,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思维有所创新,我设计了这堂竞赛活动法,意在用多样性活动激发学生学*兴趣,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

  (2) 朗读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所以朗读是必不可少的。

  (3) 赏析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所以带领学生赏析文章是本堂课的重要方法。

  2、说学法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记,虽然字字落实,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这篇文言文是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此时,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而且本文又是自读课文,所以我打算采用自主探究的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来完成对这篇文章的学*。

  四、说程序设计

  本文我计划用一课时的时间来完成,主要面对的是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设计的。

  整堂课主要分三步:初读—精读—品读。课堂以读贯穿始末,以赛促其乐学。

  (一)、初读

  1、导入课题。(3分钟)

  检查学生搜集到的关于西湖的诗词,看哪组同学搜集的多且好。然后进入“西湖名诗大拼盘”,大家共读描绘西湖名诗句,导入课题。

  2、、检查预*,(10分钟)

  (1)、在“字词障碍一扫清”这一环节里,检查了学生字词的预*情况。分男、女生组进行朗读比赛。要求读出文章句内停顿,读好文中关键词语,读好句末虚词,读好重要段落,体会语气,把握语速。

  (2)、“齐心合力疏文意”, 采用卡片、抽签形式进行比赛,共同完成字词解析和文章语句的解读。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用到了教学方法中的竞赛活动法和朗读法,在活跃的气氛中完成了文意的疏通,还可以培养学生预*课文、自主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

  (二)、精读(15分钟)

  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资料,运用自学法阅读课文,即用不同的符号记下课文中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可有以下几类问题:

  1、“看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写雪大的句子和写冬雪寒冷威严的句子各是哪一句?

  2、 怎么写湖心夜景的?采用什么写法?

  3、 那人对我的态度是怎么样的? 我的态度呢?

  4、 舟子对作者的评价是哪个字?为什么?

  这四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特别是第1、2问题的设置,体现了教学难点:了解白描手法、赏析文章的思想内容。让学生在讨论中完成难点的掌握,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接下来进行意境的品与欣赏。

  (四)品读

  在反复朗读中进行品析、品味、品评。(10分钟)

  一读品词语。学生以“我认为 词(字)用得好,写出了 ”为话题发言。例:我认为“天与云、与山、与水”这个“与”字用得好,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的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二读品美点。学生以“我认为 句美,写出了 ”为话题发言。例:我认为“雾淞沆砀”一句美,写出了湖上雪光水气弥漫的景象。

  三读品情感。学生以“我从文中 处,理解了作者 的心情”为话题发言。例:我从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处,理解了作者孤寂的心情和独特的生活方 式。 说明:这“三品”的活动设计,培养了学生的欣赏能力,既鉴赏了文章优美的语言,又体会了文中暗含的情感,掌握了文章的思想内容,还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熟读背诵(5分钟) 学生在经过反复诵读和品析语言,对课文内容应相当熟悉,采用游戏接龙的方式进行背诵,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有利用记忆的巩固。

  (六)、创新活动(布置作业)(2分钟)

  1.根据文章内容、意境、情感,创作一幅对联。教师给出上联,学生对下联,学生如对出佳句,予以展示,进行鼓励。

  赏雪景寄情山水

  (品诗人感悟意境)

  独驾小舟赏雪景

  (偶逢知己饮亭中)

  赏雪景深夜驾小舟

  (逢知音亭中饮大白)

  2.尝试用白描手法把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段散文。(选做题)

  说明:本活动设置,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对联),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将文言文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

  五、说反馈

  程序设计中的初读—精读—品读这三个环节,较好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翻译全文并背诵,能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

  能力目标:品味雪后西湖奇景,了解本文白描的写作手法。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事:湖心亭看雪

  景:雪后湖心亭奇景(白描)

  全景:上下一白——空旷、沉寂

  *景: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情:雅趣,超凡脱俗,孤芳自赏 言简意丰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8

  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目标《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自觉诵读的*惯,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翻译全文并背诵,能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

  2、能力目标:品味雪后西湖奇景,了解本文白描的写作手法。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课文篇幅短小,虽寥寥几笔,意却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学生在多次诵读的之后,能了解本文大意,因此我把多形式诵读及背诵作为本课的重点。把了解写景这种白描手法作为本文难点。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一)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利用开火车的游戏形式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文言,必须熟读若干遍,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对字词的疏通,可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指点解词的方法。

  (二)学法的点拨与指导: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记,虽然字字落实,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学记》曾强调“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对注入式,倡导启发自主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探究的学*方式,从两方面点拨和指导。第一方面,在诵读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词法方面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并由学生互相解答,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从中悟出解词的方法。第二方面,让学生提出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教学程序设计:主要分三步:初读—精读—品读。以读贯穿始终。

  (一)导入新课:课前多媒体播放有关西湖的图片,对西湖有个感性的认识。对此激发学生的兴趣:白雪覆盖的西湖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带着这份好奇走进课文。

  (二)学生朗读: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个读、听读、竞赛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

  (三)师示范背诵:教师背诵全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教师用语言激励学生,欢迎学生与教师竞争,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听读中,同时又能激起学生要当堂背下短文的兴趣与信心

  (四)质疑解惑: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资料,运用自学法阅读课文,即用不同的符号记下课文中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

  (五)精读课文。体会写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使学生进入情境。能有感情的朗读。

  (六)思考阅读:

  1、本文赏雪之余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2、大雪三日,夜深更定,作者独游西湖,却在湖上邂逅了两位客居杭州的人,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

  3、舟子言痴,如何理解?

  这三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七)熟读背诵:学生在经过反复诵读和品析语言,对课文内容应相当熟悉,采用游戏接龙的方式进行背诵,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有利用记忆的巩固。

  (八)课堂小结 :通过“实话实说”和“焦点访谈”的形式对本课作小结,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能有一定的成就感。

  四、板书设计:

  全景:上下一白——空旷、沉寂

  写景 *景: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白描

  抒情:孤傲、超凡脱俗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9

  教学目标

  1、自读课文,疏通文句。

  2、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3、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雪后奇景的赏析

  2、描写手法――白描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学程序

  一、导入

  1、课前多媒体循环播放西湖雪景。

  2、导入语

  冬季,最浪漫的无疑是下雪,最美丽的无疑是银妆素裹的雪世界,让我们随张岱一同去湖心亭看雪。

  二、介绍湖心亭与作者

  1、湖心亭:位于西湖中,据说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岛,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山上建成亭阁,取名“湖心亭”。湖心亭四面环水,花柳相映,绿水盈盈环抱,青山苍苍遥峙,水色山光一片,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2、张岱:学生齐读注释①,提示要注意的三个地方:

  (1)。课文选自《陶庵梦忆》,忆――这是一部回忆录。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表现了对故国往事的怀念。

  (2)。作者的家乡是哪里?――山阴(即今天的浙江绍兴)。而他寓居的地方是?――杭州。这说明作者身在他乡,客居异地。

  (3)。“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教师补充: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三、整体把握课文

  1、听课文录音,注意生字与多音字的朗读

  崇祯(chóng zhēn)毳(cuì)衣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

  铺毡(zhān)喃喃(nán)更(gēng)定更(gèng)有此人强(qiǎng)饮

  2、自读课文质疑问难。

  疏通文句,可同桌间讨论交流,然后圈画出还不解的文句,进行质疑问难。(同学们对课文的字句还有不解的,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3、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知识存储)

  (1)一字多义:①余拿一小舟:撑,划;上下一白:全白。

  ②是日更定:是,这;是金陵人:是,判断动词。

  ③是日更定: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焉得更有此人:更,还。

  (2)词类活用:客此:客,客居,名词作动词。

  4、齐读课文,读准字音。师评价学生诵读情况。读古文要正确流畅,还要有韵味。

  5、请一同学用现代汉语讲述本文主要内容。

  四、品读赏析

  1、提问: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字概括呢?(“痴”)

  2、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看出“相公痴”

  (1)“是日更定”――说明时间之早。

  (2)“十二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说明这是冬季最冷的时候,而且大雪连下了三日,天就更冷了,西湖上什么声音都消失了,一片寂静,没什么好看的,按理说,应是躲在家里,围着火炉取暖,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的“痴”。

  追问:“湖中人鸟声俱绝”从哪种感觉来写?(听觉)“俱绝”写出了怎样的景象?(写出了大雪后西湖空旷、肃杀、冷寂的景象,湖山封冻,人鸟瑟缩不敢外出,不敢作声,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突出大雪的威严。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唐人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视觉)二者虽写法不同,但达到了同样的艺术效果。)

  (3)“独往湖心亭看雪”――说明张岱是独自一人挑在这么冷的'天,这么冷的凌晨去湖心亭看雪的,可见他的“痴”,表现他不畏严寒的雅兴和超凡脱俗的情趣。

  追问:可是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说是“独往”呢?(去湖心亭赏雪只他一个人,舟子只是送他去,并不上湖心亭)――他为什么不拉舟子一块看呢?这样也好有个伴,不会独自一人。(他认为舟子看不懂,不是他的知音,不会理解他来湖心亭看雪的心情,从文章最后一句中就可知道舟子的观念。)这个“独”字反映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3、寻找“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精选二十篇)(扩展7)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菁选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湖心亭看雪》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湖心亭看雪》是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自觉诵读的*惯,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新课标的要求,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字词知识、多形式诵读及背诵

  教学难点:了解白描手法、赏析文章的思想内容

  二、说目标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翻译全文并背诵,能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

  能力目标:品味雪后西湖奇景,了解本文白描的写作手法。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三、说方法

  1、说教法

  (1)竞赛活动法

  有位名人曾说过:“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的确,如何在45分钟中把学生的注意力调集在焦点上,是老师送给学生最好的礼物。而如何打破文言文课堂教学沉闷的讲析法,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思维有所创新,我设计了这堂竞赛活动法,意在用多样性活动激发学生学*兴趣,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

  (2) 朗读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所以朗读是必不可少的。

  (3) 赏析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所以带领学生赏析文章是本堂课的重要方法。

  2、说学法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记,虽然字字落实,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这篇文言文是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此时,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而且本文又是自读课文,所以我打算采用自主探究的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来完成对这篇文章的学*。

  四、说程序设计

  本文我计划用一课时的时间来完成,主要面对的是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设计的。

  整堂课主要分三步:初读—精读—品读。课堂以读贯穿始末,以赛促其乐学。

  (一)、初读

  1、导入课题。(3分钟)

  检查学生搜集到的关于西湖的诗词,看哪组同学搜集的多且好。然后进入“西湖名诗大拼盘”,大家共读描绘西湖名诗句,导入课题。

  2、、检查预*,(10分钟)

  (1)、在“字词障碍一扫清”这一环节里,检查了学生字词的预*情况。分男、女生组进行朗读比赛。要求读出文章句内停顿,读好文中关键词语,读好句末虚词,读好重要段落,体会语气,把握语速。

  (2)、“齐心合力疏文意”, 采用卡片、抽签形式进行比赛,共同完成字词解析和文章语句的解读。

  说明:这一环节的设置,主要用到了教学方法中的竞赛活动法和朗读法,在活跃的气氛中完成了文意的疏通,还可以培养学生预*课文、自主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

  (二)、精读(15分钟)

  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资料,运用自学法阅读课文,即用不同的符号记下课文中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可有以下几类问题:

  1、“看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写雪大的句子和写冬雪寒冷威严的句子各是哪一句?

  2、 怎么写湖心夜景的?采用什么写法?

  3、 那人对我的态度是怎么样的? 我的态度呢?

  4、 舟子对作者的评价是哪个字?为什么?

  这四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特别是第1、2问题的设置,体现了教学难点:了解白描手法、赏析文章的思想内容。让学生在讨论中完成难点的掌握,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接下来进行意境的品与欣赏。

  (四)品读

  在反复朗读中进行品析、品味、品评。(10分钟)

  一读品词语。学生以“我认为 词(字)用得好,写出了 ”为话题发言。例:我认为“天与云、与山、与水”这个“与”字用得好,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的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二读品美点。学生以“我认为 句美,写出了 ”为话题发言。例:我认为“雾淞沆砀”一句美,写出了湖上雪光水气弥漫的景象。

  三读品情感。学生以“我从文中 处,理解了作者 的心情”为话题发言。例:我从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处,理解了作者孤寂的心情和独特的生活方 式。 说明:这“三品”的活动设计,培养了学生的欣赏能力,既鉴赏了文章优美的语言,又体会了文中暗含的情感,掌握了文章的思想内容,还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熟读背诵(5分钟) 学生在经过反复诵读和品析语言,对课文内容应相当熟悉,采用游戏接龙的方式进行背诵,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有利用记忆的巩固。

  (六)、创新活动(布置作业)(2分钟)

  1.根据文章内容、意境、情感,创作一幅对联。教师给出上联,学生对下联,学生如对出佳句,予以展示,进行鼓励。

  赏雪景寄情山水

  (品诗人感悟意境)

  独驾小舟赏雪景

  (偶逢知己饮亭中)

  赏雪景深夜驾小舟

  (逢知音亭中饮大白)

  2.尝试用白描手法把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段散文。(选做题)

  说明:本活动设置,拓展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对联),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将文言文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

  五、说反馈

  程序设计中的初读—精读—品读这三个环节,较好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翻译全文并背诵,能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

  能力目标:品味雪后西湖奇景,了解本文白描的写作手法。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

  事:湖心亭看雪

  景:雪后湖心亭奇景(白描)

  全景:上下一白——空旷、沉寂

  *景: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情:雅趣,超凡脱俗,孤芳自赏 言简意丰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2

  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目标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自觉诵读的*惯,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翻译全文并背诵,能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

  2、能力目标:品味雪后西湖奇景,了解本文白描的写作手法。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课文篇幅短小,虽寥寥几笔,意却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学生在多次诵读的之后,能了解本文大意,因此我把多形式诵读及背诵作为本课的重点。把了解写景这种白描手法作为本文难点。

  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利用开火车的游戏形式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文言,必须熟读若干遍,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对字词的疏通,可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指点解词的方法。

  学法的点拨与指导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记,虽然字字落实,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学记》曾强调“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对注入式,倡导启发自主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探究的学*方式,从两方面点拨和指导。

  第一方面,在诵读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词法方面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并由学生互相解答,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从中悟出解词的方法。

  第二方面,让学生提出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学程序设计:

  主要分三步:初读—精读—品读。以读贯穿始终。

  (一)导入新课 课前多媒体播放有关西湖的图片,对西湖有个感性的认识。对此激发学生的兴趣:白雪覆盖的西湖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带着这份好奇走进课文。

  (二)学生朗读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个读、听读、竞赛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

  (三)质疑解惑 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资料,运用自学法阅读课文,即用不同的符号记下课文中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

  (四)师示范背诵 教师背诵全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教师用语言激励学生,欢迎学生与教师竞争,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听读中,同时又能激起学生要当堂背下短文的兴趣与信心。

  (五)精读课文。体会写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使学生进入情境。能有感情的朗读。

  (六) 思考阅读:

  1、本文赏雪之余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2、大雪三日,夜深更定,作者独游西湖,却在湖上邂逅了两位客居杭州的人,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

  3、舟子言痴,如何理解?

  这三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七) 熟读背诵 学生在经过反复诵读和品析语言,对课文内容应相当熟悉,采用游戏接龙的方式进行背诵,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有利用记忆的巩固。

  (八) 课堂小结 通过“实话实说”和“焦点访谈”的形式对本课作小结,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能有一定的成就感。

  板书设计:

  全景:上下一白——空旷、沉寂

  写景 白描

  *景: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抒情:孤傲、超凡脱俗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位于八年级下册的第七单元,第七单元全是古代诗文,都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湖心亭看雪》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作者张岱对故国往事的怀恋,以浅浅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实则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写出了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二、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把握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学*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了解白描手法。

  3. 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评价作者的性情。寻求人生的启示。

  三、教学重点:

  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四、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五、教学时间: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刚刚领略了承天寺中如水的月色,今天,让我们再到杭州,去领略西湖的秀丽风光。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更是一处风景绝佳的地方,它自古就令许多文人墨客魂牵梦萦,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请同学们回忆描写西湖的诗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苏 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的文笔,去欣赏雪中的西湖。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正音正字

  3、学生齐读

  4、学生自由读

  5、指名读

  三、学生合作探究:

  1、语词破译组:解决文章中生字、文言词语以及文言翻译等方面的问题。

  2、心灵探密组:走进作者心灵,体会他游西湖时与众不同的思想感情,以及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

  3、性情评价组:为作者在古代文人中找出知音,然后评价作者这样的人的性情到底可取还是不可取。

  4、写法赏析组:对文中的'写法以及表达方式的运用进行赏析。

  四、交流探讨的结果。

  1、语词破译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学生自由翻译课文,然后一生读一生译。教师纠正不妥之处。

  2、心灵探密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1)作者与众不同的表述:

  A、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为什么要用明朝的年号?

  对故国的留恋

  B、天寒地冻他为什么要清晨看雪而且是独自一人。他很在乎雪景吗?

  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的人生彻悟之感。他脱俗喜欢宁静,遗世独立。不随流俗的性情。

  C、“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

  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愿意与那些俗人为伍。在作者眼里这些人并不存在。

  D、一切景语皆情语,他笔下的景色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是怎样的状况?

  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远*、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E、金陵人请他喝酒的时候,他连姓氏都没有通报,只是离开的时候才问,也没有记下来,有什么深意?

  君子之交淡于水,作者交朋友没有什么功利性,只看重精神的沟通,心灵的交融。

  (2)能够总括作者形象特点的一个词是“痴”,怎么理解这个的深意?

  作者借舟子的一个“痴”字点题,表现他特有的感受,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浊孤独的独特个性。

  3、性情评价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1)古代文人中有许多曾经有过遗世独立的文人雅士:

  例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于句曲山中,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又如:陶弘景,曾经掌朝廷机密文书,后来不仕隐居,娱情山水,作起了“山中宰相”。

  再如:刘禹锡,住在陋室,“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评价:可以引导学生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辩论:

  A、可取的地方:他们品德高尚,洁身自好,不与腐朽的官场为伍。他们性情高雅,娱情山水,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绝妙奇文。

  B、不可取的地方:他们消极避世,一方面可以抵抗统治阶级,可是另一个方面他们没有为当时的现实社会作出自己应该有的贡献。他们的独善其身,使他们的杰出才干没有了社会的价值。

  4、写法赏析组可能出现的问题:

  (1)、本文写景的句子;写景的方法;景物的特点;折射出人物的情感。

  写景的句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白描的方法:

  此时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惟有雪光能带来亮色,映入作者眼帘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预备资料:关于白描手法的解释。

  (2).写作方面,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须用俭省的笔墨交代,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待了作者的游踪。

  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本文写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震撼力,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

  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有可能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

  五、总结本文:

  作者借看西湖雪景,表现了自己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4

  教材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九年级(上)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篇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作者张岱以清闲淡雅的笔墨,给我们勾勒出了一幅气象雄伟的湖山雪夜图,以不着痕迹的浅淡笔触展示了游湖人的高雅情趣,文情荡漾,余味无穷,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及设计理念。

  一、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积累相关文言实词,翻译并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品味雪后西湖奇景,了解本文白描的写作手法。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课文篇幅短小,虽寥寥几笔,意却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学生在多次诵读之后,能了解本文大意,因此我把多形式诵读及背诵作为本课的重点。把了解写景这种白描手法及赏析文章的思想内容作为本文难点。

  二、教学方法

  1.说教法

  本课主要采用竞赛活动法,朗读法,赏析法等教学方法,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2.说学法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记,虽然字字落实,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学记》曾强调“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对注入式,倡导启发自主性。另外作为初三学生已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方式,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

  三、教学程序设计

  主要分三步:初读—精读—品读。以读贯穿始终。

  (一)初读

  1.导入课题

  课前多媒体播放有关西湖的图片,使学生对西湖有个感性的认识。对此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我抛出引言“白雪覆盖的西湖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带着这份好奇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2.检查预*

  这个环节中我引导学生采用个读、听读、竞赛读等多形式朗读,要求读出文章句内停顿,读好文中关键词语,读好句末虚词,读好重要段落,体会语气,把握语速。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

  说明:初读阶段,主要用到了教学方法中的竞赛活动法和朗读法,意在用多样性活动调节初三紧张乏味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在活跃的气氛中初步感知文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预*课文、自主学*的兴趣。

  (二)精读

  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资料,运用自学法阅读课文,即用不同的符号记下课文中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并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看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写雪大的句子和写冬雪寒冷威严的句子各是哪一句?

  2.写西湖雪景的句子?采用什么写法?

  3.来到亭上,看到了什么?那人对我的态度是怎么样的?我的态度呢?

  4.舟子对作者的评价是哪个字?为什么?

  这四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讨论中完成难点的掌握,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接下来进行意境的品与欣赏。

  (三)品读

  在整体朗读和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接下来开始对作者在文中所寄托的情感加以深入挖掘。为了防止学生对文章的感知留于表面,我于是设计了由词到句到文的三个环节进行由浅入深的引导

  一读品词语。文章虽篇幅短小,但言简意丰,余味无穷。我让学生以“我认为 词(字)用得好,写出了 ”为话题发言。意在通过对词语的赏析,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蕴含的情感。例如文中的“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独往湖心亭看雪”,这两句中,我引导学生抓住“绝”字和“独’字来分析,一个“绝”字生动形象地传达出了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然而正是在这人鸟声俱绝冰雪天地里,竟有人深夜出门,独往湖心亭看雪,这是一种何等迥绝流俗的孤怀雅趣啊!

  二读品美点。本文意境深远,更像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其中在写湖中雪景,视线由远及*,山水,景致,人物一气合成,如同一幅气象雄伟的湖山雪夜图。

  于是我设计了以“我认为 句美,写出了 ”为话题发言。意在引导学生对景物描写进行鉴赏,由景入情,例如:“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一句,我指导学生体会句中视线由远及*的`移动,景物由面到点的变化,从而感受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的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及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粟米的深沉感慨。

  三读品情感。文章虽是写景佳作,但它更深的寓意是在于抒发他冰雪独抱的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虽然就学生的年龄而言理解这一情感有一定距离,但在前文的层层铺垫之后学生的感情已经逐渐被调动起来,于是我设计了以“我从文中 处,理解了作者 的心情”为话题发言。虽给了学生很大的空间,但学生很快就能捕捉到情感喷发的焦点。如:我从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作者夜深独往,既是不欲人见,也是不欲见人。那么作者的这种孤寂的情怀,避世的忧愤就溢于言外。再如:周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借舟子之口,点出一个“痴”字,又以相公之痴与痴似相公者相比较,相浸染,把一个“痴”字写透。通过他的喃喃自语,把人们与作者情感上的隔膜,把作者别有的怀抱、孤高冷寂的品格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由此看来,所谓“痴”,正是一般“俗人”所不能理解的清高、超逸的情怀。

  在实际教学中这三个环节确实有一点的难度,有时也遇到了引而不发的尴尬局面,但我始终紧扣文本,力图做到在读中寻找疑问,在读中解决疑点,在读中体会心情,在读中丰满人物,正是因为品读细腻,所以整堂课情趣盎然,让人回味无穷。

  课文赏析完了,我做了这样一个小结:亲爱的同学们,老师非常佩服你们。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透过痴行痴景触摸到了并且走进了张岱这位痴人之痴心。下面让我们一起以我们最饱满的情感再次齐诵全文,再次感知这位痴人之痴心。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5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湖心亭看雪》,下面我就来说说我对这堂课的设计思路。

  一、本课对主题的体现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人张岱的经典小品文,鉴于本校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较弱,以往在教授本课时主要就是以读书通文意为主,之后再简单了解下文中张岱的“痴”即可。此次,为了贯彻落实《北京市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改进意见》,我再次认真研读了文件,并注意到了其中的几条精神:《改进意见》中要求语文教学“传承经典,把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素材”,以及“引导学生提升阅读品位,增加文化积淀,丰富精神世界”,基于对此的理解,我将本课的总体目标定为:通过张岱的作品理解其中所蕴含的中国古代传统文人的内心追求。但这个目标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确实有些深,我又注意到了《改进意见》中的第五条:初中教学要“通过与课内古诗文相关联的作家、作品,增加学生国学经典的阅读数量”,以及第十一条“初中扩大学生阅读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倡整体阅读、主题阅读、比较阅读”这两条建议,决定选择张岱另一代表作《西湖七月半》来帮助学生理解,并根据内容及学生情况对文段进行了剪裁,降低了阅读难度。

  为此,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

  1.体会文中张岱的“痴”行。2.体会张岱所痴之景。3.品读《西湖七月半》片段,进一步理解张岱的“痴”。4.总结作品中所蕴含的古代文人的内心追求。

  我上交的教学片断是第3、4环节,我认为这两个环节相对最能体现此次的主题。但其实1、2环节在本课中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只有真正理解了《湖心亭看雪》中张岱的痴,才能有效地进行后面的环节。接下来我就主要说一下前两个环节的设计。

  体会文中张岱的“痴”行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容易,引导学生找到关键词“俱绝”、“更定”、“独”,并让学生说明理由。

  这一环节主要是要让学生体会张岱赏雪的独特及思考为何会有这些独特的行为。

  接下来是体会张岱所痴之景。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体会张岱所痴之景所带来的感觉。相比前一环节要难一些。

  针对此点,我先引导学生结合文中的关键词从颜色、数量及性状来赏析雪景的特点,为学生体会雪景的感觉做一个铺垫。再引导学生将此景想象成水墨画,学生即可感受出宁静与素雅等。

  体会雪景的感觉是后面总结文人内心追求的关键之处,所以此处一定要将学生的感受引导到位。

  在学生已经理解了本文中张岱的“痴”的基础上,再进行课外文段的品读。这一环节主要是换个场景引导学生再次理解张岱的“痴”,同时还设计了学生自行想象的环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及主动意识。但考虑到我们学生的.程度较低,让其当堂写作较困难,所以就设计为让学生互相讨论交流,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总结古代文人的内心追求。让学生关注雪景及月景的共同点,以及张岱独特的欣赏方式,学生可以得出张岱是在追求一种自然、自由、宁静、脱俗的生活。

  最后小结:古代有很多像张岱一样的痴人,虽然表现的形式不同,但其内心都是在追求这种自然宁静、超凡脱俗的人生状态。

  最后我来说一下这堂课的教学反思。

  在上课前我比较担心对于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说,我设置的教学目标会不会有难度,但从上课时学生的整体反应来看,绝大多数的学生还是能够理解张岱的那种自然宁静的内心追求,完成了教学目标。经过此次尝试,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我发现对于普通校中程度不高的学生来说,文言文教学时不必只是以教授文言字句的知识为主,我们也可以试着让学生去体会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的精髓,最重要的是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也许他们的体会不会太多也并不深刻,但我们也要想尽办法尽可能的让我们的学生去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试着增加他们的文化积淀。以上就是我对这堂课的设计与思考,谢谢!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6

  【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本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这是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这套教材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二、课文所处的位置及作用

  《湖心亭看雪》位于八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第六单元全是古代诗文,都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 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⑵ 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 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

  ⑵ 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四、教学重难点

  俄罗斯作家契诃夫在谈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才力的姊妹,写得有才华就是写得短。”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证明。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多个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得气象混茫、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围炉、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情怀显现得栩栩如生,所以我把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定为这篇文章的重难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所以朗读是必不可少的。

  2、赏析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所以带领学生赏析文章是本堂课的重要方法。

  【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使课堂讲解显得思路清晰、提示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7

  教学目标

  1、自读课文,疏通文句。

  2、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3、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雪后奇景的赏析

  2、描写手法――白描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学程序

  一、导入

  1、课前多媒体循环播放西湖雪景。

  2、导入语

  冬季,最浪漫的无疑是下雪,最美丽的无疑是银妆素裹的雪世界,让我们随张岱一同去湖心亭看雪。

  二、介绍湖心亭与作者

  1、湖心亭:位于西湖中,据说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岛,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在山上建成亭阁,取名“湖心亭”。湖心亭四面环水,花柳相映,绿水盈盈环抱,青山苍苍遥峙,水色山光一片,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2、张岱:学生齐读注释①,提示要注意的三个地方:

  (1)。课文选自《陶庵梦忆》,忆――这是一部回忆录。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表现了对故国往事的怀念。

  (2)。作者的家乡是哪里?――山阴(即今天的浙江绍兴)。而他寓居的地方是?――杭州。这说明作者身在他乡,客居异地。

  (3)。“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教师补充: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

  三、整体把握课文

  1、听课文录音,注意生字与多音字的.朗读

  崇祯(chóng zhēn)毳(cuì)衣雾凇(sōng)沆(hàng)砀(dàng)

  铺毡(zhān)喃喃(nán)更(gēng)定更(gèng)有此人强(qiǎng)饮

  2、自读课文质疑问难。

  疏通文句,可同桌间讨论交流,然后圈画出还不解的文句,进行质疑问难。(同学们对课文的字句还有不解的,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

  3、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知识存储)

  (1)一字多义:①余拿一小舟:撑,划;上下一白:全白。

  ②是日更定:是,这;是金陵人:是,判断动词。

  ③是日更定: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焉得更有此人:更,还。

  (2)词类活用:客此:客,客居,名词作动词。

  4、齐读课文,读准字音。师评价学生诵读情况。读古文要正确流畅,还要有韵味。

  5、请一同学用现代汉语讲述本文主要内容。

  四、品读赏析

  1、提问: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字概括呢?(“痴”)

  2、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看出“相公痴”

  (1)“是日更定”――说明时间之早。

  (2)“十二月”“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说明这是冬季最冷的时候,而且大雪连下了三日,天就更冷了,西湖上什么声音都消失了,一片寂静,没什么好看的,按理说,应是躲在家里,围着火炉取暖,作者偏偏此时去赏雪,可见他的“痴”。

  追问:“湖中人鸟声俱绝”从哪种感觉来写?(听觉)“俱绝”写出了怎样的景象?(写出了大雪后西湖空旷、肃杀、冷寂的景象,湖山封冻,人鸟瑟缩不敢外出,不敢作声,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突出大雪的威严。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唐人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视觉)二者虽写法不同,但达到了同样的艺术效果。)

  (3)“独往湖心亭看雪”――说明张岱是独自一人挑在这么冷的天,这么冷的凌晨去湖心亭看雪的,可见他的“痴”,表现他不畏严寒的雅兴和超凡脱俗的情趣。

  追问:可是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说是“独往”呢?(去湖心亭赏雪只他一个人,舟子只是送他去,并不上湖心亭)――他为什么不拉舟子一块看呢?这样也好有个伴,不会独自一人。(他认为舟子看不懂,不是他的知音,不会理解他来湖心亭看雪的心情,从文章最后一句中就可知道舟子的观念。)这个“独”字反映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3、寻找“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8

  [创意说明]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的文言文学*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手法,能粗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雅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湖心亭看雪》这篇课文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点畅想,有一点创造,我设计了这堂“活动板块型”课式,意在用多样式活动激发学生学*兴趣,在活动中交流、在活动中探究、在活动中对话、在活动中体验,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了解雪后西湖的美景,感受作品所描写的景物和画面。

  3、领悟作者的志趣,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难点]

  俄罗斯作家契诃夫在谈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力才的`姊妹,写得有才华就是写得短。”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的证明。全文不过一百六十个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得气象混茫、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围炉、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孤寂的情怀展现得栩栩如生。所以我把品味文章的语言美及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定为这篇文章的重难点。

  [教学方法]

  1、自学法。学生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大意。

  2、讨论分析法。通过提问、课堂讨论,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3、品读法,感受文章的美点

  [教学手段]

  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使课堂讲解显得思路清晰、提示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先检查学生课前搜集到的有关描写西湖的诗词,然后进入“西湖名诗大拼盘”,大家共同欣赏西湖名诗句并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2、作者简介:

  第一板块:朗读释疑活动

  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通过朗读和质疑解惑,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先听配音朗读,然后学生齐读。

  2、学生自主学*,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大意,并就不懂的地方提出疑问。

  3、老师释疑,讲解重点字词及难懂的句子。

  第二板块:探究活动

  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通过提问和课堂讨论,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在这一环节中,我一共设计了四个问题,四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1、作者是在什么环境、什么时间、以什么方式去往湖心亭,这一举动有何意味?

  2、湖上的长堤、湖心亭、小舟,在作者的笔下为何是“一痕”“一点”又“一芥”?

  3、文章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是不是矛盾?

  4、舟子用“痴”来形容作者,这个“痴”字有什么含义?

  第三板块:品读活动。

  在反复品读中进行品析、品味、品评,通过三个句式说话,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一读,品词语

  学生以“我认为词(字)用得好,写出了”为话题发言。

  二读,品美点

  学生以“我认为句美,写出了”为话题发言。

  三读,品情感

  学生以“我从文中处,理解了作者的心情”为话题发言。

  第四板块:创新活动

  根据文章内容、意境、情感,创作一幅对联。老师给出上联,学生对下联。学生若对出佳句,予以展示,进行鼓励。

  上联:赏雪景寄情山水下联:品诗人感悟意境

  上联:独驾小舟赏雪景下联:偶逢知己饮亭中

  课文小结:

  一篇短小的小品文,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像梦一样的冰雪世界。在这里有神奇的景、有高雅的情,记叙、写景和抒情水**融、浑化无迹,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大家也许觉得张岱很神秘,其实不然,想想你自己,也许就曾在如泼的大雨中漫步,任雨水把自己浇个透湿也不在乎;也许就曾把自己关进小屋,独自一人去感受那流淌自心底的音乐。也许就曾经长久地抬头仰望星空,不为别的,只为感受那份寂静。在那一刻,甩甩头,让所有的烦恼都随风飘散;在那一刻,你也许想到了“世人皆醉我独醒,世人皆浊我独清”。所以,当我们品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张岱离我们并不远,他在穿越时空的隧道,和我们的心灵进行对话,一同去感受那份孤独,一同去感受那份静谧。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9

  一、教材分析

  (一)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目标《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自觉诵读的*惯,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翻译全文并背诵,能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

  2、能力目标:品味雪后西湖奇景,了解本文白描的写作手法。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课文篇幅短小,虽寥寥几笔,意却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学生在多次诵读的之后,能了解本文大意,因此我把多形式诵读及背诵作为本课的重点。把了解写景这种白描手法作为本文难点。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一)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此外还利用多媒体展示辅助教学,利用开火车的游戏形式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文言,必须熟读若干遍,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对字词的疏通,可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指点解词的'方法。

  (二)学法的点拨与指导: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记,虽然字字落实,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我国古代的教育文献《学记》曾强调“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对注入式,倡导启发自主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自主、探究的学*方式,从两方面点拨和指导。第一方面,在诵读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词法方面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并由学生互相解答,教师“引而不发”,只把获得结论的途径指给学生,促其自求,使其自得,从中悟出解词的方法。第二方面,让学生提出对课文思想内容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组织课堂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教学程序设计:主要分三步:初读—精读—品读。以读贯穿始终。

  (一)导入新课:课前多媒体播放有关西湖的图片,对西湖有个感性的认识。对此激发学生的兴趣:白雪覆盖的西湖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带着这份好奇走进课文。

  (二)学生朗读: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个读、听读、竞赛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

  (三)师示范背诵:教师背诵全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教师用语言激励学生,欢迎学生与教师竞争,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听读中,同时又能激起学生要当堂背下短文的兴趣与信心

  (四)质疑解惑: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要求学生借助注释、资料,运用自学法阅读课文,即用不同的符号记下课文中的难词、难句、重要字词。提出疑问,师生共同解答。

  (五)精读课文。体会写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使学生进入情境。能有感情的朗读。

  (六)思考阅读:

  1、本文赏雪之余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2、大雪三日,夜深更定,作者独游西湖,却在湖上邂逅了两位客居杭州的人,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

  3、舟子言痴,如何理解?

  这三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七)熟读背诵:学生在经过反复诵读和品析语言,对课文内容应相当熟悉,采用游戏接龙的方式进行背诵,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有利用记忆的巩固。

  (八)课堂小结 :通过“实话实说”和“焦点访谈”的形式对本课作小结,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能有一定的成就感。

  四、板书设计:

  全景:上下一白——空旷、沉寂

  写景 *景: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白描

  抒情:孤傲、超凡脱俗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精选二十篇)(扩展8)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范文五份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1

  在设计《湖心亭看雪》这篇的教学中,我想通过递进式的朗读,来不断加深学生对语言的品味,来深化对主旨的理解,在读中质疑,在读中解疑,在读中体悟。“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同是,为了避免一味朗读带来的枯燥乏味,我设计了不同的朗读方式,并且将朗读穿插在的讨论理解之间。对的理解,结合学生自身的体会,避免过度拔高,脱离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

  在《湖心亭看雪》一文的`教学中,我也注意到了教师自身角色的定位。在新课改过程中,有一种趋势,那就是淡化教师的角色,认为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课堂的主角是学生,课堂是学生的舞台等等。我认为这样的观念是偏颇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一定是主角,但一定要占重要的地位;教师的语言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起关键的作用。所以我在教学中,注意了几个问题的设计。一是提出“作者为什么偏要在清早到湖心亭去看雪?”二是“作者是真的痴,还是别人觉得他痴?”这两个问题,真正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产生浓厚的探究欲望。在课堂的讨论中,学生畅所欲言,讲出了很多颇具见解的想法,让老师也感到新鲜。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2

  张岱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散文大家,我很喜欢他的文章,听朱老师的课,让我*距离了解了张岱,从这堂课研究,可见朱老师的文学功底之深厚。

  朱老师在设计教学时以新课标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为依据,注重文言文的词汇理解和积累,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感知,注重通过朗读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抓住文章的两条主线同时进入,即从人物和事件并进,层层深入,课堂进展的有头有序,结构完整思路清晰。

  对我来说,文言文教学依然是很难啃得大骨头,教学方法还是不够灵活,问题的突破不够深入,朱老师的示范课,给我很大的'启发,初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有一定的文言词汇积累,这时可以考虑让学生不借助任何材料给白文断句(在初始阶段可以提示难点),也就是根据学生自己的积累和经验给白文断句,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经过看书下注释,同学互相探究讨论、老师点拨理解文章意思。教师不断进行问题引导,深入文本,当然问题的设置要掌握一定的技巧,不能断章取义,不能只是个形式,要落实到学生能力的提升上。

  赏读环节朱老师注重通过品读来理解文本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朱老师采用以读为主,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的“痴”为切入点,通过找“痴行”、赏“痴景”、 说“痴人”三个步骤悟“痴心”。对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人物的语言“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进行赏析、品读,使学生能较好地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本节课的多媒体运用简单有效,结合板书有效展示本课的教学重点。课前的有关雪的诗词检测营造了良好学*氛围。整堂课有序有文,教与学浑然一体,高雅而不失高效。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3

  教师是课堂教学程序的引导者。我在让学生品味表现雪景的几个词语“一点、一痕、一芥、两三粒”时,不是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让学生讨论,而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去用心感受,设身处地地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感知当时的意境。在课堂中,这样的情感体验表面上看好像有点“虚”,并没有让学生学到实实在在的东西,但它为学生理解文章,为学生真正地与作者交流和共鸣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文言文教学不应该追求“毕其功于一役”,想在一篇课文教学中,穷尽其所有内涵,包括字词、句式、句子、情感、主旨等等。其实,学生是随着其认知水*的不断提高来不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的。短短一篇《静夜思》,从幼儿园就开始读,也许,一直到了五六十岁,当自己两鬓斑白,仍漂泊异乡,事业无成时,才真正读懂这首诗。所有,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有一点耐心,留一点余地。这篇文章未掌握的知识,也可以留到后面的文章去掌握;这篇文章未理解的思想,也可以到毕业以后,走上社会后去理解。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4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阶段的文言文学*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节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手法,能初步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手搔高雅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另外,俄国作家契诃夫在谈论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才力的姊妹,写的有才华就是写得短”,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证明。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的气象混莽,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衣炉火、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孤寂的情怀展现的淋漓尽致。

  鉴于这些,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培养月的文言文的能力;2.感悟作者的情感,反复诵读,并背诵;3.感受作品的景物描写,掌握并运用白描手法。

  针对目标,我设置了如下教学环节:

  1.导语;2.展示教学目标;3.学生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4.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这里包括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教师正音、学生自主学*借助注释疏通文句、小组讨论,质疑、学生教师答疑、检查自学);5.合作探究,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这里包括学生质疑,学生老师答疑,小组讨论,教师总结形成板书);6.反复诵读,完成背诵(这里包括背诵指导、学生联系、检查背诵);7.师生共同品读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学*白描手法(这里包括对白描手法的介绍,使用白描手法对人物描写的范例、小练笔----用白描手法描写自己的同学,让大家才一下写的是水、作业布置:课下请同学们用白描手法描写自己的父母);8.总结语。

  说实在的,在没上之前我还颇为得意,为准备这堂课我专门有学*了调节教学的相关内容,首先这个设计体现了四有:有目标,有自学,有讨论,有读写;其次,三语(岛屿、过度语、结语)在备课的时候在考虑到了;同时整个环节基本符合:自学释疑、整体赶制;训练操作、合作探究;反馈矫正,读写巩固;延伸迁移,联系实际。以上这些在上课时都体现到了,而且,在合作探究质疑环节,由于学生质疑的题目有一定的难度,我又适当加入了一个讨论,可是上完课后发现者皆可还有很大的漏洞,特别是各位老师的*可使我的认识更深刻,收获也很多。

  下面我就谈一谈这节课存在的不足及我的认识。

  1.三语,语速不能过快,导语的目的是创设教学情景,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而我再说导语时就有些快,不能使学生很好地进入到教学情境中;过度语,是引领学生很好地从这一环节过渡到下一环节,这个没有出现大的偏差;做大的失误就是结语,竟然忘记了,为什么会忘呢?紧张,因为结语是背出来的,已紧张很容易忘。结语,它是对文章内容、情感、写作特色很好地总结,通过老师对文章的把握把他总结出来,而不应该是背出来,背,很容易忘。也给人一生硬的感觉。

  2.教学设计要科学,有条理。前边大家可能看到了,我的教学设计大致是感知内容、理解感情、练*背诵、写作特色的把握----白描手法的运用。显然,练*背诵放在第三个环节很不合适,要么把它放在第一个环节,要么放在最后一个环节,根据我这堂课可以把它放在最后,因为背诵是常规教学,可以根据课堂时间灵活把握。

  3.对文中重难点的把握要到位,深入。可以说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还可以,但是对本文写作上的特点出力不到位,使学生不能很好理解。首先,本文巧秒地将记叙、描写、抒情三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我只是给学生总结了出来,没有让学生先感知一下,让学生去总结,理解会更深刻;其次,对于白描手法的处理有些脱离文本,轻轻点水。白描手法的定义给学生讲得过于概括、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其实课后第二题很好地解释了什么是白描。讲完定义后老师应该结合文本将一下白描在本文的运用,使学生能够有一个直观的认知。小练笔缓解由于时间紧,只让学生写了,而没有展示,这是一个遗憾,这是一种反馈没能够实现。

  4.读书要有目的,目标要明确。这是我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读书有些盲目,其实,老师让学生做的每一项活动都要有目的性,这样课堂效率也会提高。

  5.要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教学效果也能大大提高。

  6.这节课如果能够借助多媒体,有些缺点就可以弥补。比如可以加入一些画面,音乐,可以让学生进入到看雪的情境中,感受作者的情怀,多媒体的运用也让条理更清晰。

  在这里我非常感谢领导及我们全体语文组的老师,使我在教学上有了更多地认识,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谢谢大家!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5

  在《湖心亭看雪》时总想选择一个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作为综合分析的突破点,引导理解文本。

  一般来说,文章的标题、开篇、篇末那些带强烈感情的词语,有一定深度的议论抒情的句子,与理解课文内容关系密切的语言点,往往是我们教学问题设置的突破点。

  思虑良久还是选择了“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为教学的突破口,设置主问题:“相公痴”中“相公”指谁?何以见得其“痴”?于是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便走*了张岱,了解到张岱的“痴”行和眼中的“痴”景;“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痴似相公者”指谁?他们与张岱一样吗?带着这个问题学生们再次走*,认识到张岱之“痴”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此时变“走*张岱”为“走进张岱”,张岱自有自己用痴情与旷达酿造的纯美境界,普通人未能及也?!

  水到渠成,主问题设置卓见成效。

  其实,在日常教学中,在“突破点”寻寻觅觅中,在抓住“突破点”设置适度合理有效的主问题反复思量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学生学*的积极性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了。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