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教学设计通用20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风筝》教学设计 1

  一、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松鼠吗?松鼠长什么样?它最喜欢吃什么东西?(松果)对,小朋友对小松鼠还记忆犹新,不过今天老师要向小朋友们介绍的两位朋友里边除了松鼠以外还有一位新朋友,它是谁呢?请看课文。

  二、学*生字和课文

  1、请小朋友们用铅笔标出课文的自然段,并回答出来。

  2、自由读课文,同时用铅笔把文中的生字勾出来,多读几遍读熟为止。

  3、同桌交流、帮助,解决不认识的生字。

  4、出示生字卡片,全班齐读生字。

  5、开火车读,分小组读。

  6、全班交流:识记生字采用的方法有哪些?

  如:熟字加偏旁:不──土──坏少──口──吵

  比一比:环──坏爪──抓每──莓

  7、给生字组词,不对的要及时给予纠正。

  8、分4人小组合作学*课文内容:

  ⑴小组成员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可提出来,其他成员给予帮助。

  ⑵组内成员分段读课文。

  ⑶边读边思考:

  ①课文有几幅插图?分别画了什么?

  抽生一一作答。

  ②松鼠和小熊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

  ③纸船和风筝在松鼠和小熊之间起了什么作用?

  ⑷全班齐读课文。

  ⑸分组分段朗读课文。

  ⑹让生提出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全班一起解决。

  ⑺学*了课文以后,小朋友们明白了什么?

  三、巩固练*

  1、分段检查朗读情况:

  小朋友们,谁能读好第一段,就请站起来读。(以下各段类推)

  2、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

  让生按照书上的提示和自己的想法把小熊和松鼠之间发生的事情表演出来,看谁表演得最好。

  第二课时

  一、复*检查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一读(完成课后的“我会读”)

  3、比一比,看谁读得又快又好(复*生字)

  二、指导写字

  1、观察所要书写的8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摆放。

  2、师示范写并讲解:

  8个生字,有6个字是左右结构中的左窄右宽的类型,写时要注意田字格的分配。

  “祝、福”:左边都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

  “幸”:下边只有两横,而不是三横“羊”。

  3、生描红,后临写,师巡视指导。

  三、课后实践

  请小朋友们回家去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同时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风筝》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3、积累课文中生动的词语,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变化写具体的。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3、积累课文中生动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诵读古诗,导入新课

  1.诵读古诗《村居》

  (1)师:(出示古诗)同学们,老师带来了大熟悉的一首古诗,我们一起来读读。

  (2)师:孩子们,你们能说说这首诗里讲了一件什么事吗?(一句话:谁干什么)

  (3)师:诗里没有写风呀,怎么说是写风筝的呢?

  2.学*资料袋里的内容,了解有关风筝的知识

  师:说得真好!我们语文书中也有一个地方介绍了风筝的知识,请同学们打开课本41页,读读“资料袋”里的内容吧!

  师:山东潍坊每年都要举办一次国际风筝节,可见风筝得到大家的喜爱。

  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题目就叫《风筝》。

  3.板题,读题。

  师:(板题)我们来读读课题。

  【设计意图:在课前进行主题阅读的拓展,借用诗词为学生的文本感悟做情感铺垫。】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可以问问老师和同学。还要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检查学*情况。

  (1)师:刚刚老师巡视时,发现有些生字比较难读,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带音生字词)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听。(及时纠正读音)

  师:读得真准!老师都要向你学*!

  /你这个词还可以读得更好些,仔细认读一下,再读读。

  我们来齐读它们。

  师:(出示无音节生字词)

  这样你还得吗?(示意学生读)

  真有你的,本事还挺大的!

  我们再来读读它们。

  (2)读通句子。

  师:我们把词语放进句子中,肯定也能读好,谁来试试!

  出示句子: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一抬头,看见远远的水面上半沉半浮着一个巨大的木轮,

  不停地转着,将水扬起来,半圈儿水在闪着白光。那里是我们村的水磨坊。

  师:看来你真的明白了老师的要求,读得不仅准确而且很通顺。

  / 这里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谁来帮帮他纠正一下。 /你再读读。

  师:我们齐读这两个句子。

  3、开火车分自然段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师:请同学们来开火车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们有没有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还

  要想一想课文写了孩子们做了些什么

  事?

  (出示——认真听,用心想:课文中写了孩子们做了些什么事?)

  4.讨论交流,提示方法。

  【设计意图:新课程倡导生本,词语教学既要强调基础的落实,立足学情落实好字音、字义、字形教学点,又要突出重点,训练到位。对文本的整体感知以学生自主感悟为主,由?围绕‘风筝’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件事??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方法。】

  三.细读深究,体悟情感

  1.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用“——”画出放风筝的句子,用“~~~”画出描写心情的句子。

  2.讨论交流。

  (1)理解分析句子:“一个人用手托着??飞快地跑起来。”

  (2)理解分析句子:“风筝越飞越高??拼命地奔跑。”

  3.齐读。

  【设计意图:?教学源于生活,寓于现实,用于现实。?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当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真正激活了学生的学*生活。同时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训练,教学中,充分利用情境串读,引读,角色体验式朗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孩子们入情入境,在读中体验,读中感悟。】

  四.课堂练*,巩固字词。

  1.出示生字,进行组词练*。

  2.观察生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抄写字词。

  【设计意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减掉繁琐的分析,留足时间给学生进行课堂的练*。对于三年级学生,字词教学仍然是重点。在第一课时的最后环节安排生字词的巩固是较合适的一种方式。同时,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识字能力,字词教学应以学生自学为主。】

  板书设计:

  做风筝 ??

  10. 风筝 放风筝 喊叫 奔跑 (快活)

  (“幸福鸟”)找风筝 ??

  《风筝》教学设计 3

  设计理念:

  1、语文教学应比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在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旧学*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2、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教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

  3、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读懂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每个人都会有好朋友,你和你的好朋友发生过争吵吗?有过不愉快的.事情吗?指名述说。

  (学生各抒己见)

  2、谁能说一说最后你和你的好朋友合好了吗?指名说。

  (二)创设情境

  1、播放课件,展示松鼠和小熊快乐地玩耍着。

  2、这种情景美吗?看过文后你的心情如何?

  (三)阅读、识字、探究、感悟。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生字。(学生根据要求独立读课文)

  明确读的要求,对二年级学生来说十分必要,这样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培养良好的阅读*惯

  2、读带有拼音的字:

  坏、扎、抓、莓、吵、受、幸、福、祝(反馈时,学生读哪个就读哪个,读对了的,其他学生跟着将这个字读3遍。)

  (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培养自主学*的*惯,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氛围,努力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3、认读没有拼音的生字: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读。

  (小组“开火车”读生字,读得全对的小组能得到5颗星)

  比赛是学生特别喜欢的方式,而小组比赛更有助于培养团结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4、认读本课的生词:

  5、这篇课文共有多少个自然段?(请学生打手势表示)

  6、你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给大家读哪个自然段。

  (先自由练*读,然后指名自由选自然段读。)

  打破传统的“串讲”形式,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教师就不再多讲,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

  7、读了课文,你们有没有不明的地方?

  (自由质疑,学生能解答的就让学生自己去说,教师不作具体的解答。)

  质疑是思维的火花,质疑应该从低年级开始培养。

  8、练*分角色读课文。

  (以4人小组的形式练*,再分别**意展示的小组给大家戴头饰演读。)

  (四)拓展与巩固

  1、你能说出还有哪些有趣的事?

  2、每个小组确定一个代表,大家听他朗读后,给他出出主意,帮他把课文读好。然后各组代表在全班朗读,比比谁读得最好。

  3、总结谈话

  (五)作业设计:

  努力把课文读得更好,朗读全文给家长听。

  《风筝》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探究解读课文意蕴。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阅读能力,能说出自己的喜好、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3.感受本文在误解和冲突中所体现的兄弟间深厚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探究解读课文意蕴。

  2.感受本文在误解和冲突中所体现的兄弟间深厚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风筝是每个小朋友都放过的,放风筝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但是,鲁迅先生却因童年关于风筝的一件小事而引发了无限深思。我们现在就去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吧。

  2.(播放班得瑞的音乐《春》,营造气氛。)

  春天来了,让我们来到户外,在蓝天下,在青草地上,放飞我们的快乐。当风筝满天飘舞的时候,我们的心情是何等的舒畅,可此时在鲁迅的眼里,风筝的浮动竟是一种惊异与悲哀,这是为什么呢?就让我们走进鲁迅的童年生活,一起去看个明白吧!今天我们共同学*第4课《风筝》。

  二、自主学*预*与展示

  1、生字注音

  伶仃(línɡdīnɡ)虐(nüè)杀瑟(sè)缩

  荡漾(dànɡyànɡ)嫌恶(xiánwù)傲(ào)然

  2、词语解释

  苦心孤诣:费劲心思,刻苦钻研,达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境地。

  肃杀:形容天气寒冷,草木枯落。

  瘦得不堪:意思是瘦得非常厉害。不堪,表示程度深。

  恍然大悟:形容猛然醒悟过来。

  3、作者名片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收在《鲁迅全集》里。

  4、背景追溯

  本文写于1925年1月24日,选自散文诗集《野草》。《野草》,共收作品23篇,此集是鲁迅在广州编成的,并于26日深夜写了《题辞》(散文诗)。1932年,鲁迅在《<自选集>自序》中说:“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三、合作学*探究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课文是介绍风筝这种工艺品的吗?

  (不是)

  (2)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线索)

  (3)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的事情。)

  (4)课文写作的时间是哪一年?你知道那时的中国正处在什么社会吗?

  (1925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文章记叙的顺序有哪几种?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

  (顺叙、倒叙、插叙)

  2、跳读全文,理清思路,把握感情线索。

  在北京的冬天看到天空中浮动的风筝,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发现弟弟竟瞒着“我”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感到愤怒;到了中年,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我”感到自责和忏悔;“我”希望能得到小兄弟的宽恕,小兄弟“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的心越发沉重。

  (二)精读课文

  1、为什么文章第一段说“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点拨明确】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来说,是引出下文。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那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点拨明确】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那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3、3、4段一面写“我”,一面写“小兄弟”,对“小兄弟”的描写流露出什么感情?

  【点拨明确】“小兄弟”入迷的情状描写得越细致生动,越加重对剥夺他放风筝权利的封建家规的控诉力量。这里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

  4、“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不幸”?文中所说的“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前面的什么事情?

  【点拨明确】因为看到这本书才使“我”恍然大悟当年自己对弟弟的精神虐杀,表现了作者对当年行为的自责、后悔。“精神的虐杀”指“我”在堆积杂物的小屋中发现弟弟在偷偷做风筝,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根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上,踏扁了。

  5、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么”,为什么“我”不觉得轻松反而觉得沉重?

  【点拨明确】**杀者的麻木使虐杀者可以恣意妄为,这令人感到悲哀而沉重。中国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的思想来指导。

  6、为什么说“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除形容天气外,有没有别的含义?

  【点拨明确】“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

  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

  四、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了解了文坛巨匠鲁迅先生兄弟之间的故事。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我”会认为爱放风筝就没有出息呢?鲁迅先生又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

  二、合作学*讨论与展示

  (一)深层理解

  1、这篇散文中,除了兄弟之情,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外,还有什么深沉的情感?

  【点拨明确】文章叙述自己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指周建人)放风筝,行为十分粗暴。待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后,鲁迅醒悟过来,当年自己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几十年后,讨“小兄弟”宽恕之举,足以显现同胞手足之情。隐藏在这之后的是作者的自省精神,作者严于解剖自己,严于自省,往事、小事,都一丝不苟,知错必改。这种精神非常可贵。作者看到外国的儿童教育的主张,认识了中国旧式教育的落后,愿中国的儿童教育改变落后的偏见,愿儿童精神从此不受压制,从此健康成长。把两者结合起来看,从“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这种现象上看,作者感慨尤深,在这一点上,留下无尽的悲哀和发人深思的问号。“小兄弟”为何全然不知?原来他偷做风筝,自己也并不认为正当,以为这事兄长该管,因此并不耿耿于怀。这正是几千年来封建教育留下的痼疾。这里作者含蓄地启发人们作更为深刻的思考,是文章精髓所在。

  2、综观全文,作者是如何在误解、冲突中表现浓浓的亲情的?

  【点拨明确】本文叙写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意,甚至十分粗暴地把小兄弟苦心孤诣制作即将成功的一只风筝折断、踏碎的一件往事,显然写的是兄弟之间的矛盾、冲突。但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却是手足情深: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为让小兄弟有出息,那种恨,是恨铁不成钢;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虽为兄长,也一心想补过,讨小兄弟的宽恕,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3、阅读全文,用简练的语言说说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哪两件事。这两件事相距二十多年,其间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点拨明确】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两件事。①“我”的一件往事:少年时虐杀“小兄弟”的风筝梦。②“我”的一段思想感情的经历:“我”中年时读了关于儿童教育的书籍后无限懊悔当年对“小兄弟”“精神的虐杀”,想补过而不得的经过。

  “我”原来“嫌恶”放风筝,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并以踏扁“小兄弟”苦心制作的风筝为“胜利”,且当年对此事毫不在意;时隔二十年后,这件事剧烈地啃噬着“我”的心,以至“我”渴望得到补救,却已无济于事,只是*添了心头的沉重。此后每当回忆起这件事,“我”就感到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这也使全文笼罩着沉重的悲剧色彩。

  产生这些变化,表面看来最直接的原因是“我”中年时明白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不过,我们透过这点还可看到“我”与“小兄弟”间的手足亲情,“我”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勇于自责反省、为人严肃及善于思考的精神,也是促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二)走进语言

  1、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

  【点拨明确】“瘦得不堪”指瘦得不能忍受,以白描手法形象地勾勒出了多病的小兄弟的身材体态;“张着小嘴”“呆看着”“出神”,以一连串的词语传神地描绘出小兄弟聚精会神,仰头长时间看风筝的神态;或“惊呼”或“跳跃”的动作,更是形象逼真地写出小兄弟喜欢风筝到极点——即便自己不能放,只能远远地看也如痴如醉。本段文字综合运用肖像、动作、神态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瘦弱、痴迷风筝的小兄弟形象。

  2、课文第五段里谈到“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结合课文和你自己的体验,谈谈你对儿童玩游戏的看法。

  【点拨明确】示例:玩游戏既可以丰富儿童的生活,又可以开发智力、增长知识、提高能力、陶冶情操。在玩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儿童的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可以说小游戏中藏有大天地。

  (三)走进主旨

  本文通过对风筝事件的叙述和严肃的自我解剖,批判了那些受封建教育思想影响、无端压制子弟的父兄,抒发了因四周的寒威和冷气而形成的无可把握的悲哀,表达了对冷酷现实的极端憎恶和对春日温和的热烈憧憬。

  (四)走进写法

  1、意蕴深刻。

  本文作者以严冬比拟社会,以春日象征理想。通过批判现实,寄寓自己的理想,启示人们如不改革整个社会,任何个人的“补过”也是无济于事的,孩子们是不会获得“春日”的愉快的。既有对封建思想和伦理道德的揭露和**,又有深刻的自我反省和解剖。

  2、语言精炼。

  例如“十岁内外”“多病,瘦得不堪”“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惊呼”等词句,把小兄弟活泼可爱、喜欢游戏的性格传神地表现了出来。当“我”彻底毁坏他将要完工的风筝、傲然走出时,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这里作者只是抓住小兄弟的神态,“惊惶”“失了色瑟缩着”,简约的几笔,就将他进行正当游戏的愿望遭到虐杀后那惊惧、绝望的心情极其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这些描述完全符合儿童的特点。

  3、构思巧妙。

  本文以风筝为线索,由眼前景物写到幼时旧事,写到后来的重新忆及,再回到眼前,表达了作者“无可把握的悲哀”。文章立足于对风筝的旧事新感,道眼前所见,述不尽往事。在冬日北京忽见“远客上有一二风筝浮动”,它荡漾着春意,但是,“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惊异”的是,故乡的春天似乎在这异地的冬天重现了。“悲哀”的是,“我”记忆里的幼时所见的放风筝景象和发生在风筝上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构成了悲剧,这个悲剧不仅保留在“我”记忆里,而且因为无法补过而成为“我”“无可把握的悲哀”。风筝所引起的是对故乡春天的回忆,但故乡“久经诀别”,儿时的春天“久经逝去”,不曾带来“春日的温和”,于是,作者提出“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连“躲”,“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这样就把儿童游戏的严肃内蕴,借风筝一事物,寄意深远地显现了出来。

  三、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你有没有过被他人“精神虐杀”或“精神虐杀”过他人的经历?如果有,课后与家长或其他同学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吧。

  《风筝》教学设计 5

  一、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积累课文中生动的词语,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二、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

  2 . 图画纸和彩色笔

  三、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读出“我们”情感的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四、教学过程

  一、唤起情感,导入学*

  1、同学们,老师今天来给你们猜个谜,看谁能猜出来哦。〔像蝶不是蝶,

  像鸟不是鸟, 清明前后天上飞,就怕雨水浇 。谜底:风筝)

  板书:风筝

  2.你对风筝有哪些了解?能不能简单说说你放风筝时的感受?

  3.导入新课: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让我们品读课文,走进他们的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自读的时候,除了要把生字,词语的语音读准外,还要把课文读正确,碰到难读的`词语或句子要多读几遍。

  2、刚才大家一起自读了课文,现在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词语吧(课件出示:词语表中的词语)。

  3、齐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围绕着风筝给我们介绍了哪些事情?

  (1)童年时候放风筝是件很快乐的事情。

  (2)课文分别写了几个小伙伴在一起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事情。

  三、朗读感悟,体会心情的变化

  1、整体感悟:小组交流:将自己认为最有趣的内容介绍给大家,并说出自己认为最有趣的理由。

  引导学生认识到,“做、放”都很有趣。

  2、感悟做风筝的乐趣:

  (1)指名读课文第二段,根据朗读情况,相机指导正确、流利地朗读。

  (2)师生合作解决下列问题:

  ①“憧憬”的意思。几个小伙伴精心地做着风筝,风筝做好以后该是什么样的情景呢?谁能想象一下?(这就是“憧憬”)

  ②“依”的认读及“依然”的意思。

  ③为什么做好的风筝什么都不像,我们却依然快乐?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课文当中的几个小伙伴做风筝时很快乐,谁能把他们的快乐心情读出来呢?

  ①练*朗读。

  ②小组内比赛朗读,评选优秀朗读者。

  ③展示朗读。

  3、感悟放风筝的乐趣:

  ①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两个词语描写了风筝刚刚起飞和已经飞到空中时的优美样子。

  ②指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出快乐的心情。

  ③分小组练*朗读、比赛朗读。

  4、体会找风筝的心情,感悟童真童趣:

  ①默读课文描写找风筝的部分,看看哪个词语最能表现“我们”的心情。

  ②理解“垂头丧气”:

  “垂头”就是低着头的意思,哪位同学能做个垂头丧气的样子给大家看看?

  ③相机指导认记“丧”字。

  ④讨论:

  “我们”在水磨坊那儿能找到心爱的“幸福鸟”吗?

  四、课堂练*

  把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板书设计

  10 风筝

  做风筝 ――→ 放风筝 ――→ 找风筝

  《风筝》教学设计 6

  一、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松鼠吗?松鼠长什么样?它最喜欢吃什么东西?(松果)对,小朋友对小松鼠还记忆犹新,不过今天老师要向小朋友们介绍的两位朋友里边除了松鼠以外还有一位新朋友,它是谁呢?请看课文。

  二、学*生字和课文

  1、请小朋友们用铅笔标出课文的自然段,并回答出来。

  2、自由读课文,同时用铅笔把文中的生字勾出来,多读几遍读熟为止。

  3、同桌交流、帮助,解决不认识的生字。

  4、出示生字卡片,全班齐读生字。

  5、开火车读,分小组读。

  6、全班交流:识记生字采用的方法有哪些?

  如:熟字加偏旁:不──土──坏少──口──吵

  比一比:环──坏爪──抓每──莓

  7、给生字组词,不对的要及时给予纠正。

  8、分4人小组合作学*课文内容:

  ⑴小组成员自由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可提出来,其他成员给予帮助。

  ⑵组内成员分段读课文。

  ⑶边读边思考:

  ①课文有几幅插图?分别画了什么?

  抽生一一作答。

  ②松鼠和小熊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

  ③纸船和风筝在松鼠和小熊之间起了什么作用?

  ⑷全班齐读课文。

  ⑸分组分段朗读课文。

  ⑹让生提出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全班一起解决。

  ⑺学*了课文以后,小朋友们明白了什么?

  三、巩固练*

  1、分段检查朗读情况:

  小朋友们,谁能读好第一段,就请站起来读。(以下各段类推)

  2、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

  让生按照书上的提示和自己的'想法把小熊和松鼠之间发生的事情表演出来,看谁表演得最好。

  第二课时

  一、复*检查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一读(完成课后的“我会读”)

  3、比一比,看谁读得又快又好(复*生字)

  二、指导写字

  1、观察所要书写的8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摆放。

  2、师示范写并讲解:

  8个生字,有6个字是左右结构中的左窄右宽的类型,写时要注意田字格的分配。

  “祝、福”:左边都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

  “幸”:下边只有两横,而不是三横“羊”。

  3、生描红,后临写,师巡视指导。

  三、课后实践

  请小朋友们回家去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同时说说你明白了什么?

  《风筝》教学设计 7

  活动目标:

  1、通过画面观察及想象,理解绘本内容,感知故事的趣味性,愿意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2、感知并理解小动物与其所放风筝之间的`对应关系,并能有依据地猜测。

  活动准备:

PPT、自制绘本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公园里要举办风筝大会了,许多的小动物都带上了自己喜欢的风筝来参加,我们来看看来了哪些小动物,他们是谁呀?那你觉得这些小动物们都会带来哪些风筝?为什么?

  二、幼儿自主翻阅绘本,并记录

  教师:到底小动物们会放什么风筝呢?我们一起去绘本里找答案吧,请你们轻轻拿出椅子底下的绘本,在绘本中寻找答案,注意,音乐声停止的时候再把绘本送回到椅子下去。

  三、馋人的风筝

  师幼共读绘本

  1、小猫带来了什么风筝?(出示图片)原来是小鱼风筝啊,小猫为什么要放小鱼的风筝呢?

  2、小狗带来了什么风筝?那我们来看看小狗到底带来了什么风筝?(出示图片)原来是肉骨头风筝啊!

  3、小猴子带来了什么风筝?(幼儿猜测)那我们来看看小猴子到底带来了什么风筝?(出示图片)原来是桃子风筝啊?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4、熊猫带来了什么风筝?(幼儿猜测)那我们来看看熊猫到底带来了什么风筝?(出示图片)原来是竹子风筝啊?

  小结:跟我们刚才猜想的一样,小动物们带来的风筝和它们喜欢吃的食物有关系。

  三、很不一样的风筝

  师:小蜜蜂看到小动物们玩得那么开心,它也来了。小蜜蜂可能会放什么风筝呢?为什么会用到这么多风筝线?

  幼:蜂蜜风筝、花朵风筝、小蜜蜂风筝,因为有很多蜂蜜、花、小蜜蜂所以用到很多的线。

  教师:你们说的都很有意思,那我们一起看看,到底蜜蜂爸爸和蜜蜂妈妈在放什么风筝?

  幼:小蜜蜂、爱心

  师:奥~是小蜜蜂风筝呀,为什么小蜜蜂的爸爸妈妈会把小蜜蜂当着风筝放?

  幼儿:因为蜜蜂爸爸妈妈爱他们

  小结:很多只小蜜蜂围成一个大爱心,是因为蜜蜂爸爸妈妈深爱着小蜜蜂,就像你们的爸爸妈妈深爱着你们一样。原来小动物们放的风筝不仅可以是自己喜欢吃的食物,还可能是自己喜欢的人呀!

  四、完整讲述

  五、讨论

  1、小动物放风筝的时候心情怎么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幼:开心

  原来放风筝是一件让人心情愉快的事。

  2、小动物们都放着自己喜欢的风筝,那你们想不想去放风筝呢?

  3、你们想放什么风筝?为什么?

  那好吧!今天老师也给小朋友准备了风筝,那我们一起去放风筝吧,出发吧~

  《风筝》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丫杈、寂寞、憔悴、肃杀、诀别、嫌恶、什物、惊惶、瑟缩、傲然、虐杀、宽恕、恍然大悟、苦心孤诣”等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2、理解本文的主旨。

  〖能力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中所蕴含的浓浓的亲情。

  2、进一步掌握圈点勾画的学*方法。

  3、借鉴本文在铺陈误会和冲突中写亲情的方法。

  4、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德育目标〗

  1、感受文中浓浓的同胞手足之情,学*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

  2、引导学生体味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文意,体味本文在兄弟间发生的误解冲突中展现的浓浓的亲情。

  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圈点勾画的阅读方法,在自主阅读中质疑问难,深入探究。

  【教学难点】

  1、理解本文含蓄深沉的立意。

  2、揣摩文中艰深难懂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内蕴。

  【教学方法】

  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难点较多,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可能在通读两遍后,仍然难以把握文章的要点,因此,可先让学生把不太懂的地方画出来,然后质疑问难,合作讨论。采用先整体感知课文然后研究具体问题的思路进行阅读。对少数需要联系特定写作背景来理解的疑难语句,教师宜作必要的引导、讲解。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布置预*: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色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设计问题。预*课后练*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把课后练*融于教学和过程中。用录音矫正读音,以弥补普通话不准之缺陷。用小黑板先把板书设计写好,以便课堂上好展示,免得耽误课堂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精读课文,在圈点勾画中找出本文难以理解的问题,全班同学讨论解决,教师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玩过风筝吗?一般在什么季节玩?我们学过的课文有写到过风筝的吗?(《春》“天上的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风筝是报春的天使,孩子们因为渴望春姑娘的来临,才用风筝去迎接她,打扮她,赞美她。

  人世间,什么感情最珍贵?当然是亲情了。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可是有个孩子却无端地被剥夺了玩风筝的权利,让我们去看个究竟吧。《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风筝》就像一曲人情美的`赞歌,让人沉醉在自然、和谐、水**融的诗情画意里。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作者、作品简介

  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破落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猛烈抨击封建文化和封建道德,成为新文**动的伟大旗手。20世纪02年代陆续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从1927年到1935年,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而已集》等杂文集。鲁迅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野草》,散文诗集。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辞一篇。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有的篇目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与愤懑,如《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一觉》等;有的描绘了对自我深刻解剖之后的迷茫心境,如《影的告别》《死火》等;有的写出了对未来的疑惧,深刻表现出作者的人生哲学,如《希望》《死后》等。语言俏奇瑰丽,意象玄妙奇美。

  三、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

  2、学生根据自己听读或预*的情况,把文中的生字列在黑板上后,自己动手查字典分别注音。

  3、学生将自己在预*过程中发现的难词写在黑板上,然后查词典注释并走上讲台为同学解释。

  教师提示学生积累以下词语。(用小黑板展示)

  ⑴给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

  丫杈(chà):桠杈,树枝歧出。

  寂寞(jìmò):孤单冷清。

  憔悴(qiáocuì):本指人瘦弱,面色不好看。文中指风筝色彩黯淡。

  肃杀(sù):形容秋冬天气寒冷,草木枯落。

  诀别(jué):分别(多指不再见的离别)。

  嫌恶(xiánwù):厌恶。

  什物(shí):泛指家庭日常应用的衣物及其他零碎用品。

  惊惶(jīnghuáng):惊慌。

  瑟缩(sèsuō):身体因寒冷受惊等而蜷缩或抖动。

  傲然(àorán):坚强不屈的样子。

  虐杀(nüè):虐待人而致死。

  宽恕(shù):寒窗饶恕。

  恍然大悟(wù):形容忽然醒悟。

  苦心孤诣(yì):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

  ⑵根据拼音写出汉字词语。(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自愿上讲**成)

  juébié(诀别)dàngyàng(荡漾)qiáocuì(憔悴)

  jīnghuáng(惊惶)huǎngrándàwù(恍然大悟)

  《风筝》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复*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方法目标:以读贯穿教学始终,通过创设情境,换位体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容忍和谅解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敢于率先伸出友谊之手的人,是令人敬佩的。

  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教学的难点在于对课文内在人文因素的把握,即: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整体感知

  1、复*词语,全班齐读

  松鼠山顶山脚幸福但是愿意取下折纸船扎风筝抓风筝受不了乐坏了漂啊漂飘啊飘

  二、初读了解课文

  1课文写了谁和谁之间的故事?

  2、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观看课文动画

  三、学*课文

  1、学*第一自然段

  刚才我们读了课文,睡能告诉老师,小松鼠和小熊分别住在哪里?(课件展示家的位置)

  2、学*第二至五自然段

  (1)松鼠住在山顶,小熊住在山脚,他们却成了好朋友,这是怎么回事?请大家读读第二到第五自然段,到课文中找找答案

  谁能告诉老师,他们两是怎么成为好朋友的?是什么让他们成为好朋友的?

  (2)生自由读第2—5自然段,要求把课文读流利

  (3)请生个人读,检查生读书情况,再请生评价

  (4)重点学*第三,五自然段,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心情

  1、哪里写了松鼠和小熊的心情?“乐坏了”还可以怎么说?教师通过课文插图,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小熊和小松鼠的表情,语气,动作。

  2、请学生上讲台表演,再要求全班学生把乐坏了表情表演出来

  3、用高兴的心情读读这两个自然段

  3、学*第六自然段

  (1)区别“飘”和“漂”

  (2)纸船漂呀漂,漂到了小熊的家门口

  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了松鼠的家门口

  你看这两个字读音相同,表示的意思不同,这个“漂”是三点水,和水有关,表示在水上“漂”,而另一个“飘”是风字旁,和风有关,表示在风中飘。

  4、学*小组学*第7—11自然段,体会情感

  (1)小熊和小松鼠吵架了,他们的心情怎么样

  (2)他们分别做了什么?

  (3)谁先提出和好的?

  四、总结全文

  《风筝》教学设计 10

  【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练*查阅课外资料,初步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激趣导入

  1、出示课件,创设情境。

  2、观察说话,导入新课:看了这些风筝想说什么?(根据回答板书课题:风筝)

  3、联系生活,请放过风筝的同学谈谈放风筝的情景、感受。

  4、学*课文中的资料袋,了解风筝的来源。

  二、初读感知,了解文章大意

  1、自由读课文,先读得正确、流利,再一边读一边想:课文围绕着风筝给我们介绍了哪些事情?

  2、认读本课词语。

  3、指名读课文,正音。

  4、根据学生的自由述说,相机反馈,并总结概括出下列内容:

  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5、再读思考:“做、放、找”哪一部分最有趣?

  三、感悟做风筝的乐趣。

  1、指名读课文第二段,根据朗读情况,相机指导正确、流利地朗读。

  2、师生合作解决下列问题:

  (1)“憧憬”的意思。几个小伙伴精心地做着风筝,此时他们会想些什么?(这就是“憧憬”)

  (2)为什么做好的风筝什么都不像,我们却依然快乐?

  给“依然”换换词语。

  (3)为什么我们把风筝取名为“幸福鸟”?要是你来给风筝取名,你会取什么?

  (4)我们把名字写在风筝的翅膀上,有什么意义吗?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1)激趣:课文当中的几个小伙伴做风筝时很快乐,谁能把他们的快乐心情读出来呢?

  (2)练*朗读。

  (3)小组内比赛朗读,评选优秀朗读者。

  (4)展示朗读。

  四/写字指导

  重点指导“丧、磨”。

  一、检查。

  1、 认读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二、感悟放风筝的乐趣

  1、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两个词语描写了风筝刚刚起飞和已经飞到空中时的优美样子。找到后把这两个词语多读几遍。

  2、再次播放课件(风筝飞舞的片段),引导学生理解并读好“翩翩飞舞”。

  并用“翩翩飞舞”说话练*。

  3、看到风筝飞上天,我们快乐地喊着,会喊些什么?

  指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出快乐的心情。

  4、分小组练*朗读、比赛朗读。

  5、展示性朗读。

  三、体会找风筝的心情,感悟童真童趣。

  1、默读课文描写找风筝的部分,看看哪个词语最能表现“我们”的心情。

  2、理解“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 “垂头”就是低着头的意思,哪位同学能做个垂头丧气的样子给大家看看?

  3、请学生先谈谈应该怎样读好这段课文,再练*朗读、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4、讨论:“我们”在水磨坊那儿能找到心爱的“幸福鸟”吗?

  四、总结。

  1、 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着急,难过,为什么还说放风筝是快乐的呢?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风筝》教学设计 11

  【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练*查阅课外资料,初步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激趣导入

  1、出示课件,创设情境。

  2、观察说话,导入新课:看了这些风筝想说什么?(根据回答板书课题:风筝)

  3、联系生活,请放过风筝的同学谈谈放风筝的情景、感受。

  4、学*课文中的资料袋,了解风筝的.来源。

  二、初读感知,了解文章大意

  1、自由读课文,先读得正确、流利,再一边读一边想:课文围绕着风筝给我们介绍了哪些事情?

  2、认读本课词语。

  3、指名读课文,正音。

  4、根据学生的自由述说,相机反馈,并总结概括出下列内容:

  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5、再读思考:“做、放、找”哪一部分最有趣?

  三、感悟做风筝的乐趣。

  1、指名读课文第二段,根据朗读情况,相机指导正确、流利地朗读。

  2、师生合作解决下列问题:

  (1)“憧憬”的意思。几个小伙伴精心地做着风筝,此时他们会想些什么?(这就是“憧憬”)

  (2)为什么做好的风筝什么都不像,我们却依然快乐?

  给“依然”换换词语。

  (3)为什么我们把风筝取名为“幸福鸟”?要是你来给风筝取名,你会取什么?

  (4)我们把名字写在风筝的翅膀上,有什么意义吗?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1)激趣:课文当中的几个小伙伴做风筝时很快乐,谁能把他们的快乐心情读出来呢?

  (2)练*朗读。

  (3)小组内比赛朗读,评选优秀朗读者。

  (4)展示朗读。

  四/写字指导

  重点指导“丧、磨”。

  一、检查。

  1、 认读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二、感悟放风筝的乐趣

  1、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两个词语描写了风筝刚刚起飞和已经飞到空中时的优美样子。找到后把这两个词语多读几遍。

  2、再次播放课件(风筝飞舞的片段),引导学生理解并读好“翩翩飞舞”。

  并用“翩翩飞舞”说话练*。

  3、看到风筝飞上天,我们快乐地喊着,会喊些什么?

  指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出快乐的心情。

  4、分小组练*朗读、比赛朗读。

  5、展示性朗读。

  三、体会找风筝的心情,感悟童真童趣。

  1、默读课文描写找风筝的部分,看看哪个词语最能表现“我们”的心情。

  2、理解“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 “垂头”就是低着头的意思,哪位同学能做个垂头丧气的样子给大家看看?

  3、请学生先谈谈应该怎样读好这段课文,再练*朗读、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4、讨论:“我们”在水磨坊那儿能找到心爱的“幸福鸟”吗?

  四、总结。

  1、 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着急,难过,为什么还说放风筝是快乐的呢?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风筝》教学设计 12

  教学目标

  ① 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

  ②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

  ①布置预*: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可从网上查阅鲁迅的资料,准备交流。②预*课后练*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

  ①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②把课后练*融于教学的过程中。③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整体感知

  一、导入

  先请大家来听一首好听的歌曲(放苏红的《三月三》),这首欢快的歌是不是把我们带回了无忧无虑的快乐的童年呢?今天我们来学*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童年时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件事。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还有洋溢着的浓浓的手足之情,这篇文章中所包含了复杂的情感,请大家细细体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吧。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二、作者及背景知识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 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 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奠定了新文**动的基石。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 《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风筝》选自散文诗集《野草》。该集收录了鲁迅1924—1926年所作的`23篇散文诗,主要是用曲折幽暗的象征手法表达20年代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是社会的抗争。

  《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恰逢农历正月初一,发表后因其对传统的封建的儿童教育思想的强烈抨击,深受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三、检查预*

  1、教师范读或让学生听配乐录音。

  2、注音和解释词语:

  ①注音:什么 什物 堕落 下坠

  模范 模样 宽恕 发怒

  嫌恶 凶恶 诀别 决定

  ②解词:丫杈 憔悴 嫌恶 惊惶 瑟缩 苦心孤诣 伶仃 宽恕

  (过渡)要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就先要听读课文,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

  四、质疑探究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启发提问)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c.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学生听读课文后,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再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帮助学生多角度地理解课文。

  [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因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

  五、自主质疑,合作探究

  学生四人小组设疑,可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下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

  (可请学生把问题记在课堂笔记本上)

  [问题探究]

  ①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联系下文)

  ②画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中展开?(多角度讨论探究)

  ③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

  师生讨论后,教师加以评述。

  [教师小结]

  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所引发的惊异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布置作业

  ①精读课文,再提问题,继续研讨。

  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第二课时

  继上节课的学*基础,进一步探究疑难。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中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明白了游戏于儿童的意义,感悟到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的精神,感受了作者由惊异、悲哀到后悔自责及心情沉

  重的感情经历,初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我们从中还能感悟些什么?本节课继续研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

  教师朗读指导(声音、语调、速度、感情)。

  指名朗读课文(3—12段),对课文主体内容再交流探究。

  朗读时,可分读、齐读或重点读。次整体感知,同时布置思考问题准备在预*与思考前提下,小组内交流,选共性和有代表性问题合作探究。小组之间相互派代表问答,教师引导深化,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应引导学生解决好如下问题)):合作探究

  学生可边读边思考或读完整体思考。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第一组:

  a、从语段中找出描写小兄弟观望他人放风筝的语句,分析一下作者从哪几方面写的?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儿童形象?对小兄弟流露出什么感情?(结合书中插图体会)

  b、用自己的话描述“风筝事件”,在对“我”的描写中,流露了什么感情?

  c、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

  d、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点拨,全班交流、补充。

  [教师小结]

  这部分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瘦弱的小兄弟形象,而“我”是一个野蛮粗暴的“虐杀者”,文中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可怜、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隐含着深深的

  自责。(第4题可放开让学生说,教师不一定给评价)

  第二组:

  快速默读,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讨论。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a、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行为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b、作者为什么总想补过?那心为什么“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

  c、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从中你又感悟到了什么?

  d、根据自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谈谈对本文主旨的认识。

  教师小结:

  作者一接触科学思想,就认识错误,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他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他的精神正是我们学*的榜样。

  第三组:(教师要重点指导第三组的问题,可由浅入深引导)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

  a、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

  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点拨。

  「教师小结」

  作者要讨弟弟的宽恕,抚*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因无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既意想不到,1

  “无可把握”,想摆脱也不可能了。当年虐杀者与**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课文一

  再强调“我”的沉重和悲哀,不仅表现个人的悔恨,而是对这种普遍的精神麻木状态的忧虑和痛惜的感情。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得到极大的教育意义。

  体验拓展

  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请你选一个最难忘的说给同学们听听。

  「教师小结」

  《风筝》不仅是表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学*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思想更丰富、深刻。

  教学小结

  由于这篇课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这篇文章又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整体感知课文时,不要求学生一下子理解透彻,而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探究一个个局部性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全文。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引导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尽管两节课下来,学生还有些地方不太懂,但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有所提高。另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风筝》教学设计 13

  教学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能模仿作者心理描写的方法,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4、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

  教学重点:

  1、“村”、“丧”的字形,“磨”、“坊”的读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1、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2、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课前准备:

  1、寻找一篇细致描写放风筝的文字片段,有条件地可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2、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

  第一课时

  一、唤起情感,导入学*

  1、唤起情感:童年的生活都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

  2、导入学*: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吧!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把自己喜欢的读给同桌听听,请同桌评出读得好的,给予表扬。(师巡视,了解学情)

  3、感知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做风筝

  放风筝,找风筝。(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复杂到简单一步一步的归纳,切忌敷衍)

  三、读中悟情,以情促读

  1、以读代讲学*第1自然段,请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评。教师注意指导“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2、学*第二自然段:

  ⑴自读本段,边读边把自己读懂的和不懂的勾下来、写下来。(估计学情:学生能读懂做风筝所用的材料是什么?他们做完风筝后的心情。对于“憧憬”、“依然”二词,学生可能不大明白)

  ⑵学生汇报:学生在说用什么做风筝时,教师可让孩子结合自身经历及收集的资料谈谈看法。“憧憬”一词可根据“泡泡”的提示引导学生,或在具体的语境中解决。“依然”一词可用近义词“仍然”,通过换词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⑶当学生在谈到书中孩子的心情时,引导他们读两个句子:

  ①我们精心的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②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教法:多种形式读,体会作者高兴的心情。

  ⑷假如就是你在做风筝,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让学生入情入境)

  ⑸多种方式读全段。

  3、学*第三自然段:

  ⑴角色转换: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⑵创设情境: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播放多媒体课件,或者教师有感情地朗读一篇细致描写放风筝场面的文章,让学生入情入境。

  ⑶引导表达: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与大家交流交流。

  ⑷角色转换:当你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⑸品味课文:用心多遍朗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文中孩子和我们一样的感受。

  需要精读的句子:

  ①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

  ②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注:此二句可根据课堂情况,分析写法,如第一句中动词“托”“牵”的用法。

  ⑹深入赏读: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自豪)再读全段课文。

  四、小组自学生字,交流学法

  1、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注:“拼”“村”“丧”的读音需特别注意,磨的读音:二声(摩擦)、四声(磨面);坊的读音:一声(牌坊)、二声(作坊)。

  2、观察生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注:“村”可与“材”进行比较记忆,“丧”的下面部分没有一撇。

  3、练*书写生字。

  五、课堂练*

  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第二课时

  一、诵读回味

  表现情感

  1、选择第1自然段至第3自然段中你最喜爱的一段话读给大家听,读出感情。

  2、作者在做风筝,放风筝时的.心情怎样?用一个词概括。

  二、细读深究

  体悟感情

  1、学*第4自然段。

  ⑴读一读:用心读读第4自然段,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⑵说一说:说说你读后的发现。

  ⑶试一试:能不能用读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来?(可采用多次读的方式进行)

  重点读好这个句子: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方式:读、体会、“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可表演。

  ⑷评一评:你们觉得这些同学读得怎么样,从哪些语词的朗读上能感受到“我们”的快乐或难受。

  2、学*5、6、7、8自然段:

  ⑴师:假如你高高飞着的风筝断了,飞了,你会怎样呢!

  ⑵师: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们是怎么做的?请读读5、6、7、8自然段。

  重点读好: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⑶体验: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为主要体会句)

  三、回顾课文,畅谈感受

  1、放筝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难过、着急,为什么还说放风筝是快乐的呢?你有过这种生活体验吗?

  2、一个提问下,帮助学生再次疏导出全文线索,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并再次朗读几个描写心情的重点句。

  四、课堂练*

  1、把自己玩耍、活动时候的心情告诉大家,写一写。

  2、写几个描写心情的词语,并在小组内交流。

  《风筝》教学设计 14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探究解读课文意蕴。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阅读能力,能说出自己的喜好、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3.感受本文在误解和冲突中所体现的兄弟间深厚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探究解读课文意蕴。

  2.感受本文在误解和冲突中所体现的兄弟间深厚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风筝是每个小朋友都放过的,放风筝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但是,鲁迅先生却因童年关于风筝的一件小事而引发了无限深思。我们现在就去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吧。

  2.(播放班得瑞的音乐《春》,营造气氛。)

  春天来了,让我们来到户外,在蓝天下,在青草地上,放飞我们的快乐。当风筝满天飘舞的时候,我们的心情是何等的舒畅,可此时在鲁迅的眼里,风筝的浮动竟是一种惊异与悲哀,这是为什么呢?就让我们走进鲁迅的童年生活,一起去看个明白吧!今天我们共同学*第4课《风筝》。

  二、自主学*预*与展示

  1、生字注音

  伶仃(línɡdīnɡ)虐(nüè)杀瑟(sè)缩

  荡漾(dànɡyànɡ)嫌恶(xiánwù)傲(ào)然

  2、词语解释

  苦心孤诣:费劲心思,刻苦钻研,达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境地。

  肃杀:形容天气寒冷,草木枯落。

  瘦得不堪:意思是瘦得非常厉害。不堪,表示程度深。

  恍然大悟:形容猛然醒悟过来。

  3、作者名片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收在《鲁迅全集》里。

  4、背景追溯

  本文写于1925年1月24日,选自散文诗集《野草》。《野草》,共收作品23篇,此集是鲁迅在广州编成的,并于26日深夜写了《题辞》(散文诗)。1932年,鲁迅在《<自选集>自序》中说:“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三、合作学*探究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课文是介绍风筝这种工艺品的吗?

  (不是)

  (2)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线索)

  (3)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的事情。)

  (4)课文写作的时间是哪一年?你知道那时的中国正处在什么社会吗?

  (1925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文章记叙的顺序有哪几种?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

  (顺叙、倒叙、插叙)

  2、跳读全文,理清思路,把握感情线索。

  在北京的冬天看到天空中浮动的风筝,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发现弟弟竟瞒着“我”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感到愤怒;到了中年,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我”感到自责和忏悔;“我”希望能得到小兄弟的宽恕,小兄弟“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的心越发沉重。

  (二)精读课文

  1、为什么文章第一段说“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点拨明确】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来说,是引出下文。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那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点拨明确】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那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3、3、4段一面写“我”,一面写“小兄弟”,对“小兄弟”的描写流露出什么感情?

  【点拨明确】“小兄弟”入迷的情状描写得越细致生动,越加重对剥夺他放风筝权利的封建家规的控诉力量。这里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

  4、“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不幸”?文中所说的“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前面的什么事情?

  【点拨明确】因为看到这本书才使“我”恍然大悟当年自己对弟弟的精神虐杀,表现了作者对当年行为的自责、后悔。“精神的虐杀”指“我”在堆积杂物的小屋中发现弟弟在偷偷做风筝,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根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上,踏扁了。

  5、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么”,为什么“我”不觉得轻松反而觉得沉重?

  【点拨明确】**杀者的麻木使虐杀者可以恣意妄为,这令人感到悲哀而沉重。中国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的思想来指导。

  6、为什么说“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除形容天气外,有没有别的含义?

  【点拨明确】“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

  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

  四、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了解了文坛巨匠鲁迅先生兄弟之间的故事。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我”会认为爱放风筝就没有出息呢?鲁迅先生又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

  二、合作学*讨论与展示

  (一)深层理解

  1、这篇散文中,除了兄弟之情,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外,还有什么深沉的情感?

  【点拨明确】文章叙述自己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指周建人)放风筝,行为十分粗暴。待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后,鲁迅醒悟过来,当年自己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几十年后,讨“小兄弟”宽恕之举,足以显现同胞手足之情。隐藏在这之后的是作者的自省精神,作者严于解剖自己,严于自省,往事、小事,都一丝不苟,知错必改。这种精神非常可贵。作者看到外国的儿童教育的主张,认识了中国旧式教育的落后,愿中国的儿童教育改变落后的偏见,愿儿童精神从此不受压制,从此健康成长。把两者结合起来看,从“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这种现象上看,作者感慨尤深,在这一点上,留下无尽的悲哀和发人深思的问号。“小兄弟”为何全然不知?原来他偷做风筝,自己也并不认为正当,以为这事兄长该管,因此并不耿耿于怀。这正是几千年来封建教育留下的痼疾。这里作者含蓄地启发人们作更为深刻的思考,是文章精髓所在。

  2、综观全文,作者是如何在误解、冲突中表现浓浓的亲情的?

  【点拨明确】本文叙写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意,甚至十分粗暴地把小兄弟苦心孤诣制作即将成功的一只风筝折断、踏碎的一件往事,显然写的是兄弟之间的矛盾、冲突。但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却是手足情深: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为让小兄弟有出息,那种恨,是恨铁不成钢;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虽为兄长,也一心想补过,讨小兄弟的宽恕,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3、阅读全文,用简练的语言说说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哪两件事。这两件事相距二十多年,其间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点拨明确】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两件事。①“我”的一件往事:少年时虐杀“小兄弟”的风筝梦。②“我”的一段思想感情的经历:“我”中年时读了关于儿童教育的书籍后无限懊悔当年对“小兄弟”“精神的虐杀”,想补过而不得的经过。

  “我”原来“嫌恶”放风筝,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并以踏扁“小兄弟”苦心制作的风筝为“胜利”,且当年对此事毫不在意;时隔二十年后,这件事剧烈地啃噬着“我”的心,以至“我”渴望得到补救,却已无济于事,只是*添了心头的沉重。此后每当回忆起这件事,“我”就感到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这也使全文笼罩着沉重的悲剧色彩。

  产生这些变化,表面看来最直接的原因是“我”中年时明白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不过,我们透过这点还可看到“我”与“小兄弟”间的手足亲情,“我”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勇于自责反省、为人严肃及善于思考的精神,也是促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二)走进语言

  1、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

  【点拨明确】“瘦得不堪”指瘦得不能忍受,以白描手法形象地勾勒出了多病的小兄弟的身材体态;“张着小嘴”“呆看着”“出神”,以一连串的词语传神地描绘出小兄弟聚精会神,仰头长时间看风筝的神态;或“惊呼”或“跳跃”的动作,更是形象逼真地写出小兄弟喜欢风筝到极点——即便自己不能放,只能远远地看也如痴如醉。本段文字综合运用肖像、动作、神态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瘦弱、痴迷风筝的小兄弟形象。

  2、课文第五段里谈到“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结合课文和你自己的体验,谈谈你对儿童玩游戏的看法。

  【点拨明确】示例:玩游戏既可以丰富儿童的生活,又可以开发智力、增长知识、提高能力、陶冶情操。在玩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儿童的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可以说小游戏中藏有大天地。

  (三)走进主旨

  本文通过对风筝事件的叙述和严肃的自我解剖,批判了那些受封建教育思想影响、无端压制子弟的父兄,抒发了因四周的寒威和冷气而形成的无可把握的悲哀,表达了对冷酷现实的极端憎恶和对春日温和的热烈憧憬。

  (四)走进写法

  1、意蕴深刻。

  本文作者以严冬比拟社会,以春日象征理想。通过批判现实,寄寓自己的理想,启示人们如不改革整个社会,任何个人的“补过”也是无济于事的,孩子们是不会获得“春日”的愉快的。既有对封建思想和伦理道德的揭露和**,又有深刻的自我反省和解剖。

  2、语言精炼。

  例如“十岁内外”“多病,瘦得不堪”“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惊呼”等词句,把小兄弟活泼可爱、喜欢游戏的性格传神地表现了出来。当“我”彻底毁坏他将要完工的风筝、傲然走出时,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这里作者只是抓住小兄弟的神态,“惊惶”“失了色瑟缩着”,简约的几笔,就将他进行正当游戏的愿望遭到虐杀后那惊惧、绝望的心情极其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这些描述完全符合儿童的特点。

  3、构思巧妙。

  本文以风筝为线索,由眼前景物写到幼时旧事,写到后来的重新忆及,再回到眼前,表达了作者“无可把握的悲哀”。文章立足于对风筝的旧事新感,道眼前所见,述不尽往事。在冬日北京忽见“远客上有一二风筝浮动”,它荡漾着春意,但是,“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惊异”的是,故乡的春天似乎在这异地的冬天重现了。“悲哀”的是,“我”记忆里的幼时所见的放风筝景象和发生在风筝上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构成了悲剧,这个悲剧不仅保留在“我”记忆里,而且因为无法补过而成为“我”“无可把握的悲哀”。风筝所引起的是对故乡春天的回忆,但故乡“久经诀别”,儿时的春天“久经逝去”,不曾带来“春日的温和”,于是,作者提出“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连“躲”,“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这样就把儿童游戏的严肃内蕴,借风筝一事物,寄意深远地显现了出来。

  三、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你有没有过被他人“精神虐杀”或“精神虐杀”过他人的经历?如果有,课后与家长或其他同学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吧。

  《风筝》教学设计 15

  【教学过程】

  一、猜题中揣意

  1.填空:(板书“风筝”,齐读)说说有些什么样的风筝?(自由的、漂亮的、栩栩如生的)

  2.猜题:(把课题补充完整)课题给予的是“理想”一词,请大家猜测一下,课文会赋予风筝什么含义呢?

  【设计意图】题目往往是一篇文章的眼,而又常常被学生忽略,猜一猜,揣摩一下,可感知题目的精心,也为学文作好铺垫。学生在*作上的通病是不会精心取题,不懂得含蓄地将题目与文章的主题融合,所以*时的阅读教学应充分关注这一点,适时利用教材的优势顺势引导。

  二、浏览中明构

  1.自由读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再看看内容与我们的猜测相同吗?

  2.明确内容。文章是写什么的?(写人)写人的文章却以物为题,以前也学过这样的课文,有什么特点?(物与人之间一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3.浏览课文。写人的文章一般通过事来表现,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⑴概括事例:笑谈腿疾;板书;放风筝。

  ⑵归纳分段:前两件事可归在一起,同为刘老师的“工作”部分,“放风筝”为他的“生活”部分。(对应段落分段)作者在选材的时候既关注了刘老师的工作,又关注了他的生活,你们有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

  整体感知文章结构与内容,明确选材时既关注工作,又关注生活,更能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形象和内心世界。对比学生*作情况时的选材单薄,从篇章的布局结构上有一个较好的指导作用。

  三、赏景中循路

  1.赏景。看看文章是怎样引出刘老师的。(读1~3自然段)(明确不属开门见山,而是由景引出,娓娓道来)

  2.循路。(出示三个拟人句)⑴作者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特点?⑵这三个拟人句能不能调换?(明确作者思路清晰,由春景带出风筝,然后由风筝引出人物,自然含蓄,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3.仿说。你的一个好朋友在秋天的季节离开了你,你想起他,可以怎么写?

  【设计意图

  一个典型的触景生情、见物思人式的开头,在赏景中及时抓住练笔的机会,明确思路后创设情景让学生仿说,为最后练笔作了指导和铺垫。教学的资源一旦被发现要及时充分利用,只有这样才能用足文本,真正体现“用教材”。

  四、悟情中得法

  1.学*“笑谈腿疾”。

  ⑴介绍人物。(出示相关句子,指名读)读着作者的介绍,你心头涌起的是怎样一种情绪?(深深惋惜其不幸)

  ⑵体会内心。然而刘老师本人却是这样说的——(齐读刘老师的话)从中你听出了什么?

  文中的“只是”两字可用“致使”,为何刘老师用“只是”?(从一份宽容中感受到人物的乐观、开朗、自信)

  ⑶“酸涩”勾连内外。字面理解:这里有一句“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何谓“酸涩”?

  勾连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曾经心里泛起过酸涩?(启发拍毕业照时复杂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的体会)那么文中的同学们又为何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呢?(为刘老师的不幸惋惜,同时被他的开朗、乐观而感染,内心十分复杂)

  ⑷小结提升。仅有描写刘老师的语言和外貌的片段可以说“泛起酸涩的感情”吗?(明确作者选材的精心,只有将两个片段放在一起,才能这样说)

  填空:刘老师虽然( ),但是( )。

  【设计意图】

  一段文字分两块学*,最后由“酸涩”勾连起来,既悟得人物的精神和师生的情谊,又*得了写作的方法。学生在构段方面也常缺乏新意的,如何剪裁加工材料是写好文章的一大技巧,在这里巧妙地引导学生抓住“酸涩”一词悟得作者的写作技巧。

  2.学*“板书”。

  过渡:就是这样一位残疾的老师,作者没有写他怎样上课、怎样辅导学生,却选取了“板书”这样一个细节,从中你又能体会到什么呢?

  ⑴默读。圈画批注。

  ⑵交流。(在刘老师分解的动作中体会精神)

  填空:刘老师的这一转,是()的一转,也是( )的一转。

  ⑶体会。是什么力量使刘老师能够坚强地面对这一切?文中同学们的心头又涌起了什么样的感情呢?

  【设计意图】

  关于刘老师的两件小事,运用两次精当的填空练*,抓一个细节,人物的精神得以凸显,同时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五、回扣中练笔

  1.总结。刘老师的这根圆木棍,撑起的何止是他残疾的左腿,撑起的何止是他强壮的身躯,撑起的更是他那一份——对工作的热爱。两件小事中,刘老师的形象逐渐清晰高大起来,此时,你看到的是怎样一位老师?填空:一位( )的老师

  2.回扣。此时再回过头来看一下文章的开头,你能从中读到刘老师的影子吗?或者还能读到一些其他什么呢?(人物的影子和师生的情谊流露在字里行间,真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开头啊)

  3.练笔。(二选一)作业一:模仿课文的开头,续写一个片断,可以写你的朋友、亲人或老师;作业二:以“我的心中不由得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为结尾写一个片断。

  【设计理念】

  感悟人物精神风貌后再次阅读开头,有了新的深刻的认识,明了文章在叙述时的精妙,并趁热打铁,练笔提高写作水*。

  “课文表达了什么和怎样表达的,是同一个事物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是一只飞翔的小鸟不可或缺的‘双翼’。”(高林生语)因此阅读教学要将两者有机融合,还 要把理解与把握课文表达了什么和课文如何表情达意的相融合,注意提倡用心去体会课文是如何表达实体与过程的。整堂课将情与法有机地融合,既关注文章写了什 么,又关注了表达的方法,随学随练,读写真正结合,保证了阅读教学的质量。

  《风筝》教学设计 16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清课文层次,了解课文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刘老师坚强、乐观、风趣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清课文层次,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课件(词语、回忆老师的话)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问题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

  2.读了课文的题目,你有什么问题?

  (以题目设疑,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大家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并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事?同时,自学生字新词,查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不动笔墨不读书,不动脑筋不读书,要让读书有所目的,有所要求。)

  2、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巡视并帮助学生。

  三、检查自读,了解内容。

  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认读,正音。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重点指导朗读能体现出刘老师热爱生活,顽强的生命的句子。这样,无形中引起他们的注意,加深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3、课文中哪一件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教师指导学生概括课文中写刘老师的三件事并板书。 [板书:笑谈腿疾、旋转板书、放飞风筝]

  (读书是自主的.,自由的思想感悟,教师应该给予学生一个*台,让他们畅所欲言。)

  正是因为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追求在无时不刻的鼓励着作者,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呼唤刘老师。

  4.出示课件

  5.指名读,齐读。(读出对刘老师深深的怀念之情。)

  四、作业巩固: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反思:

  《理想的风筝》这篇课文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回忆了自己学生时代的一位年过五十的残疾老师,赞扬了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对生活无比热爱的精神,表现了作者对老师深深的思念之情。文章中,作者细腻感人的笔触和刘老师坚强乐观、爱生敬业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这节课是第一课时,我从一点入手:

  注重了朗读的指导。让学生在读中先对刘老师的形象有所感悟。在初读课文上,我一般都会让学生先朗读一遍课文,然后,指名一些学生进行朗读,再进行一些指导,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这篇课文有深情的细腻的描写,也有点睛的议论,这些地方都是值得我们反复去朗读的,而也就是在这不断反复读书中,学生能够初步体会到作者对老师尊敬,佩服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因为事先对景山的学生的能力估计不充分。开场时,不够灵活的把握,导致,课堂不是很活跃。同时,还犯下了一心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有点赶堂了。这点,黄慧娟老师说得好:课堂应该讲究简单,过程简单、思路简单、教法简单。简单中培养学生的能力,简单中锻炼学生的思维。问题过多,过杂,只会适得其反。我铭记于心。

  《风筝》教学设计 1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语句所表达的意义。

  能力目标:

  1、在对比中发现将人物写具体、形象的方法:细节描写、环境衬托

  2、通过探讨,理解文章的意义,明白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的真正意义。

  情感目标:

  1、能够概括出鲁迅在这篇文章中体现出来的自我解剖精神

  2、感悟亲情的伟大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所表达意义,对比体会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鲁迅的自我解剖精神及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的意义。

  教学方法朗读、对比教学仪器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时间:12、6、7两天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和人物。知道倒叙的特点。学生活动内容与方式预期达效果反思记

  一、布置预*:

  1、学生读课文1―2遍,找出文中的重点字词,至少10个,注音并解释词语。

  2、教师准备与鲁迅相关的知识信息

  二、导入激情:放歌曲《三月三》,“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放投影,图片、音乐)(或者以诗来引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称东风放纸鸢。”是一首写孩童们欢欢喜喜放风筝的诗,)简谈感受: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能和大家谈谈放风筝时的感受吗?谁来给大家描绘一下看风筝的人的表情?引入正课:风筝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板书课题、作者)

  2、简介作者:

  三、整体感知

  1、听录音朗读课文概括故事。要求从时间、人物、事件、情感等角度用一句话概括:这是一个______的故事。(为什么?)板书(这是一个的故事)由此我们可以将文章分为几部分呢?板书分段:时间顺序北京的冬天―儿时―中年―现在(这种记叙的方式叫作倒叙。投影倒叙的意义。将一件事的结果或者是情节中比较重要的部分放在前面先说,然后再按照顺序来叙述的方式。)

  2、略说人物自由朗读集中写风筝事件的两段后,说说这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大致会这样说:

  四、研读课文中的难句

  1、朗读体会提问:读全文,我们能感受到全篇都笼罩着一种怎样的感情?(悲哀)把全篇抒写悲哀心情的句子找出来朗读,体会作者感情。

  2、合作探究学生从抒写“悲哀”的句子中就表达隐晦含蓄、不合常情的语句进行自主提问。即你感觉文中的哪些语句理解起来比较难。教师将提出的问题归纳成以下几个,先由四人小组合作探讨,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①教师示范提问:看见风筝本是令人快乐的,为什么在我却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②“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③我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的?

  ④文章结尾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我为什么要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四面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有没有别的含义?

  四、布置作业:

  1、解释并自己记住下列词语的意义:伶仃、诀别、瑟缩、嫌恶、恍然大悟、苦心孤诣、虐杀、肃杀写在书上的空白处第二课时: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对比感悟如何将一篇文章写得更加具体、生动。

  一、复*检测:听写并解词

  二、讨论深入,拓展扩充

  1、讨论主题感悟警句

  ①引导思考:一件记录着某种遗憾的往事,兄长追悔莫及,小弟为何全忘了呢?对鲁迅先生而言,小兄弟不怨恨好不好?

  ②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是想告诉读者什么道理呢?文中有一个警句,请找出来,齐读。

  ③你赞同这个道理吗?谈谈自己的理解。

  2、联系生活讲述故事回忆你玩玩具、玩游戏的快乐与忧伤,选一个最难忘的,讲给大家听。

  教师小结:玩具与游戏能让孩子得到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快乐、思考、创造和智慧,难怪偶然明白道理的兄长心底的悲哀久久拂之不去,受尽一生的内心折磨。

  3、就这篇材料,作者还写过一篇文章《我的'兄弟》,将两篇文章进行对比,看一看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投影《我的兄弟》并请一名学生朗读对比发现,课文中有较多的描写。学过课文,会了解到兄弟二人的行为和内心情感,会从兄长的善良、严于自省,小弟的怯弱、纯真、宽容,兄弟间的手足情深,封建教育思想的弊端等角度展开,在与人物对话中多角度地理解主题,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结束语:一出风筝事件,牵动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兄长严于自责,小弟全无怨恨,这兄弟间的情谊因风筝事件而显得更美、更和谐。鲁迅先生在这篇散文里不仅揭示了传统观念对儿童的毒害,也为我们吹奏了一曲人情美的温馨之歌。还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童心的浪漫,自由的可贵,愿同学们都能拥有自己自由、快乐发展的天地,让我们一起来背诵清朝高鼎的一首《风筝》的诗吧!学生十分愉悦地、无限向往地齐背“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放纸鸢”,结束新课。三、总结收尾谈一谈你对你对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尝试归纳出本文的主旨。

  1、可以从手足情(兄弟之情)的角度来谈;

  2、可以从鲁迅先生表现于文章中的精神方面来谈;

  3、可以从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意义这一角度来谈;

  4、可以从“我”对放风筝前后看法不同的原因来谈。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外练*

  2、在你与家人相处的过程中,有没有因为一件东西而产生矛盾的呢?如果有请你将矛盾发生的过程记录下来并加入自己对这件事的评价写一篇小文章。文体不限,你可以记述故事,也可以进行评价,也可以给与你发生过矛盾的人写一封信。

  学生预*熟悉课文学生谈自己放风筝的感受,学生描绘看风筝的人的表情。学生听录音,并回答问题。学生可能会说:这是一个发生在鲁迅和他的弟弟之间的故事。学生可能会说:这是一个发生在作者小时候的故事。学生可能会说:这是一个让我悲哀和沉重的故事。学生可能会说:这是一个作者在小时候撕坏弟弟的风筝,在长大后想得到弟弟谅解但弟弟却已忘了的故事……

  四部分:(时间顺序)第1段北京的冬天看见风筝,想起儿时的事。第2―4段回忆小时候撕毁弟弟的风筝的一件事。第5―11中年后,我希望得到弟弟的谅解,但弟弟早已忘记了这件事,没有谅解他。

  最后一段,回到现实中,自己仍然要面对着肃杀与悲哀的现实(社会、亲情双重)从“体弱多病”可以看出小弟是病弱的,需要锻炼的。(可见小弟走出户外去活动,对健康有多重要。)从“惊惶,失了色瑟缩着”可以看出小弟是软弱的,胆小的;从“可鄙”一句看出,“我”是老成古板的;从“惊呼、跳跃”即可看出小弟痴迷于风筝、热切向往放风筝;从“做出蝴蝶风筝”看出小弟是心灵手巧、聪明的;从“伸手抓断”、“踏扁”、“傲然走出”可以看出“我”是粗暴专横的,活脱脱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学生读课文,体会文中的感情,画出这些句子。课文一再强调“我”的沉重和悲哀,不仅表现个人的悔恨,而是对这种普遍的精神麻木状态的忧虑和痛惜的感情。画出难理解的句子,讨论交流后将仍然不明白的句子提出在全班进行交流。

  4、想起了自己而是对弟弟玩的天性的虐杀

  5、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所引发的惊异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这使我发现了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引发了我对自己行为的剖析作者要讨弟弟的宽恕,抚*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因无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既意想不到,“无可把握”,想摆脱也不可能了。当年虐杀者与**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杀者已经全然忘却。*以为常,并不在意这样的虐杀,而这样的虐杀就可以肆无忌惮的施展威力。作者极其希望弟弟一样的人能够怨恨游戏是儿童的正当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例如:多玩游戏能使儿童活泼、聪明、健康。玩游戏(如搭房子、过家家等),能放飞人的想象,想像的世界奇妙无穷。爱玩的孩子显得机灵、活泼,而在家长管束下老实安静听话的“乖孩子”,可能因天性被抹杀而缺少头脑和灵性,依赖性强。玩玩具或游戏过程中,人是要仔细动脑筋的,要观察要思考,这将有利于孩子智力的开发。学生讲故事,拓展主题的意义。学生对比阅读,探讨你更喜欢哪一篇,并说明理由。学生讨论:环境描写:衬托出了作者因这件事的心情惊异、悲哀。人物动作、语言、心理描写更清楚、细致学生讨论后,回答:

  1、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出“我”对小兄弟浓烈的兄长之爱,歌颂了兄弟情深。

  2、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了鲁迅先生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3、通过回忆幼时粗暴地禁止小兄弟放风筝,到了中年时补过已晚的事实,说明我们应注重游戏对于儿童的重要作用,并批判了落后的儿童教育思想。

  4、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补过兄弟二人不同的表现,说明了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不干出违情背理、愚昧落后的行为,而对自己的正当的权利也应该去捍卫。为后面的学*奠定基础引起学生的学*兴趣读时简单地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人物的特点明确文章的结构及技术方式理解文章的难句、重点句理解文章的主题对比明确将文章写具体的方法。拓展到课外

  板书设计

  风筝鲁迅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是一个______的故事

  时间顺序:北京的冬天―儿时―中年―现在这种记叙的方式叫作倒叙。

  文章分为四部分

  多角度认识文章的主旨

  1、可以从手足情(兄弟之情)的角度来谈:歌颂兄弟情

  2、可以从鲁迅先生表现于文章中的精神方面来谈:严于自我解剖

  3、可以从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意义这一角度来谈:游戏是儿童的天性

  4、可以从“我”对放风筝前后看法不同的原因来谈: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课后记

  《风筝》教学设计 18

  【教学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感情变化。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在开始今天的课程内容之前,老是想邀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幻灯:风筝图片。同时……)记得有一首老歌这样唱道:“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提起风筝,我总会联想起那天真烂漫的童年时光。其实,我们每个人也像在空中的风筝,无论我们飞得多高多远,总有一根绳牵系着我们,那──就是割不断的亲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与风筝有关的在误解与冲突中的亲情故事。(幻灯:课题、作者)

  二、明确学*目标

  三、作者介绍

  本文作者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认识这位著名的作家。(幻灯:鲁迅照片)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这里请注意这“三家”的排列顺序。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排列?在三个领域建树的大小)原名周树人(“周氏三兄弟”:周树人、周作人、周建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鲁迅父亲早逝──从小康人家陷入困顿)。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弃医从文,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结合《藤野先生》)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动的基石。20年代陆续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篇》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中篇小说《阿 Q 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幻灯:鲁迅照片,手迹──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四、背景知识介绍

  《风筝》选自散文诗集《野草》(建议阅读《野草》中的《狗的驳诘》、《颓败线的颤动》、《秋夜》、《希望》、《墓碣文》、《复仇》、《立论》,欣赏《野草》中的名句)。该集收录了鲁迅1924~1926年所作的23篇散文诗(简单介绍“散文诗”的特点),主要是用曲折幽暗的象征手法表达20年代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

  《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恰逢农历正月初一,发表后因其对传统的封建的儿童教育思想的强烈抨击,深受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野草题辞: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五、字词教学

  1、“读一读 写一写”(个别读、全班读)

  2、多音字。

  3、词语解释。

  六、整体感知:请大家带着问题,迅速浏览课文

  1、这篇散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

  2、你读了以后有哪些感受?

  明确:

  1、小时侯不许弟弟放风筝、做风筝,发现他偷做风筝,气的把弟弟快要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之后,认识到自己当年的行径是对弟弟精神的虐杀,一直过意不去,然而兄弟全然忘却。“我”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2、学生根据阅读感受谈体会。

  七、布置作业

  抄词注音解词、朗读课文尝试发现问题。

  《风筝》教学设计 19

  一、简洁揭题,激发兴趣

  1、(出示纸船)小朋友们,你们看,我为大家带来了什么小礼物?――纸船。请大家认真看老师写这个词。(师板书纸船)

  2、(出示纸风筝)这又是什么小礼物呢?――(风筝)轻声读得真好!

  3、揭题:今天,我们一起学*的这个故事就和“纸船风筝”有关。

  [解读:先后出示“纸船”和“风筝”这两个词语,在读好“筝”这一轻声后,揭示文中故事和“纸船”、“风筝”有关。揭题简洁明快,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夯实基础

  1、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字字读准,句句读畅,并给课文自然段标上序号。

  2、检查:

  山顶山脚松果草莓

  折纸船扎风筝抓风筝

  漂呀漂飘呀飘

  (1)谁来读读前两行词语?

  (2)全班一起读读这两行。

  (3)自由读第三行中的两个词语,你发现了什么?

  (4)把“漂呀漂、飘呀飘”放到句子中,你还认识他们吗?

  (出示有关句子)

  松鼠住在山顶,小熊住在山脚。山上的小溪往下流,正好从小熊的家门口流过。松鼠折了一只纸船,放在小溪里。纸船漂呀漂,漂到了小熊的家门口。

  小熊也想折一只纸船送给松鼠,可是纸船不能漂到山上去。怎么办呢?他想了想,就扎了一只风筝。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

  自由读读这些句子,你又发现了什么?

  (5)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读这两句话。

  [解读:按规律排列词语,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词语组合方式;结合有关句子,让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明白“漂”和“飘”的不同使用范围。]

  三、细心研读,深入理解

  1、纸船漂呀漂,风筝飘呀飘,让两个小动物成了好朋友,让我们读读课文1――6自然段,想想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他们的家各在哪儿?(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画山、水、船等)

  2、(过渡)师结合板书叙述:松鼠住在山顶,小熊住在山脚。有一天,一只纸船漂到了小熊的家门口,小熊看见了,有什么表现呢?(多媒体课文插图)

  a、小熊为什么乐坏了呢?

  b、这小小的纸船里装着松鼠最心爱的松果,也装着松鼠最诚挚的祝福。谁来做做乐坏了的小熊?――我们一起来做做高兴的小熊。

  3、小松鼠通过纸船把美好的心意送给了小熊,小熊可开心了。那么,它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小朋友们自由读后面几个自然段。

  a、收到小熊的礼物,松鼠也乐坏了,它是怎么表现的呢?自己读一读。(多媒体出示有关句子)

  b、谁来做做快乐的小松鼠?

  [解读:通过简笔画明确两个小动物的家,以边读边议的方法理清文章脉络,并用角色扮演、感情朗读的方式体会小动物愉悦的心境。]

  四、创设情境,拓展写话

  (过渡)松鼠送给小熊松果,并写上“祝你快乐”,小熊送给松鼠草莓,并写上“祝你幸福”。这是它们第一次和别人分享快乐。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它们还在不断地分享着彼此的喜怒哀乐。

  有那么一天,小熊家门口又有了一只纸船,上面有一张纸条,写着:“亲爱的小熊,春天已来临,让我们一起去春游吧1祝你生活愉快!”

  有一次,松鼠生日了,它想邀请小熊来做客,于是,它在纸船上写上――亲爱的小熊,明天就是我的生日了,我邀请你来我家和我一起过生日好吗?小熊也回了一只风筝给松鼠,上面写着――亲爱的松鼠,我一定会准时赴约的。

  1、小朋友们,请你想象一下,除了相约去春游,他们还会传递彼此的什么心里话呢?各自的纸条上又会写些什么呢?――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接着全班交流。

  2、(过渡)是呀,小朋友们,纸船和风筝把松鼠和小熊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它们在一次次的通信中友情也更深了,它们从此成为了好朋友,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课文1――6自然段。

  [解读:在文章的留白处让学生创设情境、发挥想象,以讲故事的形式初步接触文章结构,并及时运用语言,努力做到一课一练,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风筝》教学设计 20

  教学目标

  1、巩固识字,会写“扎”、“抓”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重点

  能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能从读中积累词句。

  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从文中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感受。

  教学准备

  松鼠、小熊、纸船、风筝贴图,cai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一、导入新课

  亲爱的孩子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两件小礼物(出示纸船和风筝),这是,这是。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纸船和风筝〉〉这个故事.

  齐读课题(相机指导:“筝”单独出现时读一声,和风交朋友时读轻声。)

  二、识字写字

  看,纸船载着词语宝宝慢慢漂来了,谁能叫出它们的名字?(指名认读,结合正音)。

  课件出示:我会认

  乐坏了扎风筝受不了抓住草莓幸福吵架

  (“扎”、“抓”呈红色)

  仔细看看穿红衣服的两个字宝宝,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区别字形)怎么才能把他写得既正确又美观呢?(随机指导写“抓”和“扎”,再利用展示*台展示书写结果。)

  三、品读感悟

  1、学*第一自然段

  课件出示:松鼠和小熊住在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

  引导观察,说话:仔细看看,远处有,*处有。(随机板画)

  过渡:松鼠和小熊的家安在这,请孩子们打开课本92页,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看看他们的家到底在什么地方。

  2、贴图

  (谁来帮松鼠和小熊找到家?)指名贴图。

  其他孩子仔细看:他们贴对了吗?说说理由。

  小结:(师指贴图)松鼠的家在山顶,小熊的家在山脚,他们相隔那么远却成了好朋友,是怎么回事呢?请孩子们到课文中找答案吧。

  3、初读二到六自然段

  (1)、和同桌一起读课文

  (2)、出示句子:和让小熊和松鼠成了好朋友。

  (3)指名答,追问:“纸船是谁送给谁的?风筝呢?(师随机演示纸船顺水漂流和风筝随风飘荡并贴图)

  (4)、出示句子:纸船漂呀漂,漂到小熊的家门口。

  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

  齐读,比较:上面的漂与下面的漂,你有什么发现?(指名说)

  引导加动作读句子

  4、精读三、五自然段

  小熊收到了纸船,松鼠收到了风筝,他们心情怎样

  (1)出示图片和相应课文内容:仔细看图,再小声读下面句子,你从哪个词可以体会到他们的心情?(乐坏了)

  (2)追问:乐坏了还可以怎么说?(很快乐,高兴极了,美得不得了……)

  松鼠和小熊为什么这么高兴呢?(自由回答)

  (3)、指导朗读(假如你是松鼠或小熊,收到了朋友的礼物和祝福,心情怎么样?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指名读,生评,(追问:你们觉得他高兴吗?谁能读得再高兴点?)再指名读,再评或范读。男女生赛读(男生当小熊,女生当松鼠,比一比谁最高兴。)

  (4)、配乐齐读一到六自然段。师:是啊,小熊乐坏了,松鼠乐坏了,大家都乐坏了,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再次感受朋友间的快乐吧。

  过渡:纸船和风筝让小熊和松鼠成了好朋友,他们生活得多快乐呀,可是有一天,(忧伤音乐响起)他们俩为了一点小时吵了一架,结果,(引读大屏幕上的句子)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音乐停)孩子们,假如你是松鼠,假如你是小熊,和好朋友吵架了,你会怎么做了?(自由发言)松鼠和小熊到底怎样了?请大家看大屏幕提示,小组合作学*。

  5、小组合作学*七到十一自然段

  (1)、小组长带领学*伙伴读课文7到11自然段,边读边想:

  小熊,松鼠吵架的心情怎样?

  他们是怎么想的?

  他们是怎么做的?

  结果怎样?

  (2)、组内交流看法。

  (3)、全班交流。(组内推选一名代表发言)

  心情:难过

  想:和好

  做:扎风筝、折纸船、放纸船

  结果:和好

  随机指导朗读八到十一自然段

  四、拓展说话

  纸船又漂流在水上,风筝又飘荡在山顶,松鼠和小熊还会在纸船和风筝上写些什么?

  自由发言,随机进行激励性评价。

  结束语:孩子们说得太好了,用一颗真诚,宽容的心去对待朋友,你就会拥有幸福和快乐。


《风筝》教学设计通用20篇扩展阅读


《风筝》教学设计通用20篇(扩展1)

——《风筝》教学设计 (菁华12篇)

《风筝》教学设计1

  一、背景介绍

  这篇课文的内容是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风筝》。小组合作学*是基于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一种新型的学*方式,它能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的那种单一化、模式化、教条化、静态化的弊端,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且主动全面的发展。在教学中可促进学生高水*的思维和学*活动,而且当学生看到同伴的成功,也会提高自身的自我效能感。

  在学*中,学*者之间的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学*者建构起新的、更深层的理解;在学*者交流过程中,他们的想法、解决问题的思路都被明确化、外显化,因而学*者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监控;在学*者为解决问题面进行的交流中要达成对问题的共同理解,建立完整的认识体系。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在重点问题我解决和思维拓展环节,采取了合作学*的方式。通过问题的设置,给学生铺设好的阶梯,为合作学*创造基本的条件。在合作的过程中,组与组之间分工合作,组内成员也各有分工,以此来提高学*的效率。通过合作可使学生自主解决本节重点难点问题,在小组汇报成果之后,各组可取长补短,互相补充,共同完成学*任务。

  同时,本课中合作学*与有效的探究性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在学*过程中主动性更强,思考问题也更加深入。

  二、教材分析

  鲁迅先生的《风筝》,是回忆兄弟之间的一件往事的一篇散文。写了他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笔触细腻,情感凄婉,适合于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本文所体现出来的亲情带有很深的时代烙印,要通过社会背景的探究加以把握。作者严厉的自责精神充塞在字里行间,这更是文章的动人之处。

  三、教学理念

  我这节课的设计是围绕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地合作学*展开的。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领会文章内容。

  2.学*本文传神的动作和心理描写。

  3.理清课文思路,理解文章主题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准确理解在特定社会背景下兄弟间的情感。

  2.学*作者自我反醒的可贵品格。

  3.理解作品中对封建教育思想的批判。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难点:通过作者心理变化的描写,理解作品中对封建的教育思想的批判性。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打开记忆的相册,童年无数美好的回忆浮现我们脑海,其中“风筝”就像报春的.使者,首先冲开我们记忆的闸门。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一诗中曾有“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诗句,可见“风筝”在孩子的心中是倍受欢迎的玩具。可在文学家鲁迅的眼里,它却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不但不爱它,而且嫌恶它,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学*《风筝》这篇课文来了解一下这个故事。

  (二)初步感知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并注意思考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提示问题:1.这篇文章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2.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三)合作讨论

  可以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分组讨论:

  1.“风筝浮动”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呢?(联系上下文回答)

  2.“精神的虐杀的一幕”具体指什么?你如何看待这种行为?从中你能看出其它什么社会意义来?

  3.是什么使“我”的想法发生了改变?“我”为什么心情沉重?从中你能看出鲁迅先生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4.末段的语句如何理解?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

  让学生展开想象,先在小组讨论,人人参与,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然后派代表在全班交流学*成果。学生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不必面面俱到。

  (四)思维拓展

  课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你有过和文中这个故事类似的经历吗?选一个你最难忘的说给同学听。

  (五)迁移训练

  当你正常的游戏或爱好,被父母或老师阻止时,你会怎样做?你会对父母或老师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写一段能够打动你的父母或老师的话语,让他们改变对这些事的看法。

  (六)小结

  本文叙写了一件在小兄弟的心里中已忘却的儿时锁事,在“我”醒悟到这件事是对小兄弟心灵、精神的残酷虐杀后,强烈的愧疚使“我”的心一直很沉重。这既体现了对兄弟的挚爱,也表现了“我”善于反省和自责,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七)作业:把迁移训练形成文字,整理成一篇随笔。

  (八)最后在《童年》的歌声中结束本课教学。(师生齐唱)

  教学反思

  在教完《风筝》这节课之后,我的同行和学校领导对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细致的评价和研讨,使我受益匪浅。在广泛倾听评价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我对本课的教学进行认真的反思,对新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一、成功之处。

  1.教学目标基本实现。对于鲁迅的文章,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由浅入深地学*,基本让学生理解了文章的主题,并了解了本文在描写方法上的技巧。

  2.本节我主要采用让学生合作学*的方式,不但组内成员分工明确,而且组与组之间也分工协作,取长补短,大大提高了学*的效率。使学生在45分钟的时间里学到了更多知识,并且增强了团体合作意识,学会高效率地学*。

  3.学生学*积极性高。虽然文章内容和学生现实生活相隔的年代久远,但都是发生在孩童时代的故事,所以学生愿意接受。通过正确引导,学生也能意识到,作品中所批判的封建教育思想在今天仍然存在,这就激发他们联系自身实际来理解课文,有话可说,有理可讲,对于文章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刻。

  二、不足之处。

  1.部分环节流于形式,没有落到实处。合作过程中也有的同学没有完全参与进来。

  2.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还不够,学生的朗读水*有待提高。

  3.学生自主学*的开放性不够,教师引导较多。

  4.教学经验不足,课堂上和学生的沟通不够充分。

《风筝》教学设计2

  教学设想:

  在温馨与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本文就是一篇以兄弟间发生的误解冲突中展现浓浓的亲情的散文。此文为我们提出了如何进行儿童教育的问题,以及人要勇于自我解剖,面对错误,改正错误等等,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学*此文,可以让我们体会人间至爱真情,学*自我解剖的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由于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文章中疑难的问题较多,所以学起来有难度,再加上初中生*时对冲突误解中的亲情体会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读课文,创设良好的学*情境与气氛很重要。

  教学目标:

  1、知识储备点

  (1)理解本文的结构层次。

  (2)熟读课文,把握感情线索,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3)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培养语言运用能力。

  2、能力培养点

  (1)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2)学生通过多种阅读方式(问题法、讨论法、评价法等),掌握生字词,品味文章语言,揣摩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体验点

  (1)学*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勇于解剖自己。

  (2)理解课文中作者对冷酷现实的极端憎恶的感情和对春日温和的热烈憧憬。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复杂情感。

  (2)理解在误解和冲突中所透出的亲情。

  2、难点

  理解作者勇于解剖自己和反省自己的勇气。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多媒体课件(放《风筝》歌曲,出示放风筝的影片。)

  你能读出这首歌词里面某些词语的深层含义吗?请你仔细品味,写出这些词语的深层含义。(提示:谈出类似“不健全”、“不自由”即可。

  设计目的:一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二是“引子”,由此引发学生对风筝进行深层的思考,为理解文章的内涵做好铺垫。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鲁迅

  作家作品简介。(出示多媒体课件)

  2、指导学生积累字词。(出示多媒体课件)

  (1)字音

  (2)词义

  设计目的:让学生了解作家作品,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运用工具书,注重掌握和积累词语,为朗读、分析课文扫除语言障碍,并形成良好的学**惯。

  3、整体感知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全文,用简练的语言说说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哪两件事?这两件事相距二十多年,其间作者的感情也发生了变化,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文中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叙写关于风筝往事的回忆,作者的用意究竟是什么?

  (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两件事:少年时虐杀弟弟的风筝梦;中年读书后很懊悔想补过而不得。本文通过对风筝事件的叙述和严肃的自我解剖,批判了那些受封建教育思想影响,无端压制子弟的父兄,抒发了因四周的寒威和冷气而形成的无可把握的悲哀,表达了对冷酷现实的极端憎恶和对春日温和的热烈憧憬。)

  4、梳理结构

  本文结构严谨,首尾照应,过渡也很自然,文章由景入题。作者是怎样引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春光明媚的图画的?课文围绕风筝写了哪些事件?通过风筝事件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试用自己的话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归纳概括。

  本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由景入题,即由北京的冬天引出对故乡春天的描写。

  第二部分(第3—11段)叙述“风筝事件”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12—13段)由景衬情,即由故乡的春天回到北京现实的冬天,照应开头。体现了作者一种心头的悲切,凄凉。

  设计目的:以主干性问题促使教学深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并通过归纳提练,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引导学生感知文章的内容

  学生活动:学生默读课文,找找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几件事。学生先在小组之间相互复述故事的内容,小组再派代表在班上复述故事的内容。

  (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两件事:

  (1)“我”的一件往事:少年时虐杀弟弟的'风筝梦;

  (2)“我”的一段思想感情的经历;“我”中年时读了儿童教育的书籍后无限懊悔当年对弟弟的虐杀,想补过而又不得的经过。

  复述故事的内容时,老师要提示:要对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交代清楚。)

  2、引导学生理解“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两年事,这两件事相距二十多年,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发生了变化,试从文中找出有关体现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句子或词语,并简要地概括作者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说说使作者感情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1)“我”原来“嫌恶”放风筝,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并以踏扁弟弟苦心孤诣制作的风筝为“胜利”,当年对此事,我是毫不在意。时隔二十年后,“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此后每当回忆这事。就感到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后来的看法是:“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2)产生变化的原因:偶尔看一本外国讲论儿童的书。中年明白了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

  设计目的:通过复述课文内容,锻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通过合作探究来启迪思考,把握文章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课内小结

  文章关于风筝往事的联想,其感情线索,有两条:一是“我”的,一是小兄弟的,而又以“我”的情绪发展为主线。兄弟俩围绕着对风筝的好和恶,而产生出两种尖锐对立的情绪,以致发生了我对小兄弟精神虐杀的“这一幕”。“我”在“这一幕”以胜利者自傲的心境一直延续到中年。二十余年后,一旦认识到“胜利”的空中楼阁是用对儿童“精神虐杀”的悲哀的砖块砌成的,沉痛、悔恨、自责、内疚组成的悲哀的网便蒙罩着心头。

  五、作业

  思考课后练*题一、三。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

  风筝——故乡春天的象征,给“我”的只是“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和“无可把握的悲哀”。这种回忆的悲哀更加重了现实的严冬的肃杀。在沉重的悲哀之中,“我”面临着“非常的寒威和冷气”,“我”没有畏缩地“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而是积悲成愤,愤然前行。文章用了相当大的篇幅叙写关于风筝往事的回忆,作者的用意究竟是什么?

  设计目的:唤起学生的记忆,把学生引入课堂情境中来。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难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文,找出文中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同学共同研讨归纳。

  相关问题预设:

  (1)“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我”为什么“惊异”,为什么“悲哀”?

  (2)“我”对小兄弟的宽恕,小兄弟“全然忘却”,“毫无怨恨”之意,竟然“惊异地笑着,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你怎样看待小兄弟的这种态度?

  (3)“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为什么“我”的心沉重着,怎样看待“我”的自责、补过?

  (4)如何理解“我倒不如躲到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这句话。

  2、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感受。

  学生活动:学生结合课文和自己的体验先在小组内谈谈你对儿童玩游戏的看法,小组之间如有不同的观点,小组再派代表在全班举行一个小辩论赛。

  (此题系拓展性学*,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谈看法,学生只要说得有理就应给予鼓励。)

  3、引导学生品味文学语言的魅力。

  学生活动:文中第3段写出了小兄弟对风筝入迷的情状,文段在对小兄弟年龄体貌特征的介绍时,虽然简洁但很形象;文段又通过细致的观察,运用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小兄弟对风筝的痴迷程度,试从文段中找出这些准确、形象的词语,并在小组内说说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

  (“瘦得不堪”,以自描的手法形象地勾勒出多病小兄弟的身材体态;“张着小嘴”“呆看着”“出神”,以一边串的动词传神地显现出小兄弟喜欢风筝到了极点——即便自己不能放,也如痴如醉观。

  本段文字综合运用肖像、动作、神态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瘦弱的小兄弟形象。)

  设计目的: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动口、动脑,既培养筛选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又突出了学*的主动性和合作性。

  三、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总结反思: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这“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拓展练*:

  1、在温馨与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请同学们任意选择一个角度,讲述你与祖辈、父辈、同辈的兄弟姐妹之间感人的一幕,并把你的感受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2、亲情是人间最温暖、最真挚、最美好的感情,在古诗文中有许多描写亲情的语句,你能写出一、二句吗?

  设计目的:让学生养成一种关注生活、体验生活和发现美的*惯。

《风筝》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纸船和风筝》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五组的一篇课文。

  【教材分析

  《纸船和风筝》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童话故事。纸船和风筝带着问候,带着祝福,带着浓浓的真情,在山顶和山脚架起了一座七彩的友谊长桥。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成了维系、发展他们友谊的纽带。

  本节课,重在引导学生学*前六个自然段的内容,体会小熊与小松鼠获得友谊的幸福。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第一学段中指出:阅读浅*的童话、寓言、古诗,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基于对课标和教材的认识,教学本课时,主要以“学生学*策略的有效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并有的放矢地渗透识字方法。同时采用多种形式细读文本,体会小熊与小松鼠获得友谊的幸福,通过阅读体验,拉*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感受“拥有朋友,一生幸福”的人生真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准确认读8个生字,会写“坏、祝、幸、福”四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形声字的特点,区分同音字“漂”与“飘”的用法。

  2、能抓住重点词语“乐坏了”,体会小熊和小松鼠收到礼物时的喜悦心情,并积累好词好句。

  3、善于与他人进行讨论,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和想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感受故事中角色的感情,明白“拥有朋友,一生幸福”的道理。

  【教学重点

  1、交流积累识记生字的方法,培养识字、写字能力。

  2、在自主读文的基础上,体会小熊和小松鼠获得友谊的幸福,并积累好词好句。

  【教学流程

  一、课前检测,有效识字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学*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故事的名字叫——纸船和风筝。教师板书课题。

  2、出示本课词语,进行课前检测。

  (1)同桌互相词语读。

  (2)当小老师带大家读词语。相机正音:“扎”,借助字典及图片,明白多音字可根据它的意思来选择它的读音。

  3、出示长句,引导学生注意词语之间的停顿与节奏就能将长句读好。

  【设计意图:因本课生字词较为简单,上课后,直接检测学生课前预*情况,大大提高了上课的效率,不仅增强了课堂的灵活性,还激发了学生的学*热情。学生在体验成功快乐的同时,还积累了有效的识字、辨音的方法,从而大大提高了识字的效率,逐步具备独立识字的能力。】

  二、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1、字音读准了、句子也会读了,那我们现在就再读读课文,这次读不仅要读准字音,而且还要将课文读的流利又通顺。让我们坐端正,把书拿起来,自己读自己的!

  2、又读了一遍课文,你哪里读得有进步或又有哪些新的收获?

  3、文中的小熊和小松鼠也是一对好朋友呢!(师板画)找找它们的家分别在哪里?学生上黑板贴图。

  4、出示文中句子,辨析同音字“漂”和“飘”的不同。并加以运用。

  5、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再练读两句话,学会读文边想象画面。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板画,不仅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还拉*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从始至终教师都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关注细节,有意识引导学生通过形声字的特点,进行同音字的辨析。让语文知识变得深入浅出,更加适合低段学生的学*和掌握。】

  三、品读领悟,体悟情感

  1、师生一起合作读读课文。

  2、我想采访一下这只小熊,你收到了一份什么礼物?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再读读课文!

  3、四人小组讨论:结合书中的第一幅插图,仔细观察小熊的表情、动作、试着填一填。小熊收到了纸船,乐得……

  (1)学生交流汇报。

  (2)教师推荐积累关于高兴的四字好词语。

  (3)小熊拿起纸船一看,乐得——(引读),这就叫——乐坏了(出示词卡)如果你能将四字词语积累下来,那你的语言就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4)会积累的小朋友越来越多了!你还会说这样的词语吗?

  (5)“坏”这个字也是我们所要学写的一个生字,指导“坏”字的书写。

  (6)指导朗读,感受“乐坏了”。

  4、那随风飘扬的风筝礼物中又藏着什么秘密呢?请这只小松鼠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收到的礼物,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你此时的心情吗?

  5、关注三拼音节“抓”,运用归类识字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抓”字,并积累更多的带有提手旁的生字。

  6、拓展延伸:联系文中的第二幅插图,试着填一填。

  当___时候,小松鼠觉得特别幸福。

  当___时候,我觉得特别幸福。

  【设计意图: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尊重他们的独特感悟,让学生在自主读书中融入情境,去体会语言的神奇、内容的多彩和内韵的深长。在与文本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展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规范书写、学写生字

  1、小熊把祝福扎到风筝上,松鼠把快乐折进纸船里,,纸船和风筝给小熊和小松鼠带来了幸福,出示:祝、幸、福。这三个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写的字。

  2、仔细观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教师范写:“祝、福”。学生在写字纸上自己写一遍。

  4、写这个“幸”字你认为要提醒小朋友注意什么?师范写,学生练*。

  5、连起来读一读,“祝你幸福!”这是一句话。就让我们把这美好的祝福,送个你身边的小伙伴吧。

  【设计意图:低年级的教学重点之一就是写字,因此在写字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自己观察,然后看老师范写,记住笔顺,接着学生自己临写,真正达到细化写字过程、有效提升写字质量的目的。在写字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提高了写字能力。在互送祝福环节,力图激发学生内心最美好的情感,共筑一个涌动着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

  《纸船和风筝》教学反思

  20xx年10月24日我有幸参加了乌市小学语文学科“新课程标准培训”活动,在活动中陆教授对我所执教的《纸船和风筝》一课做了精彩的点评,现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并结合陆教授的点评做以下反思!

  《纸船和风筝》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文章以生动的语言,向小朋友们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让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在清清的溪水里和蓝蓝的天空中也留下了纸船和风筝带去的问候、祝福、谅解和浓情,真正成了维系、发展他们友谊的桥梁和纽带。在教学中我主要从识字、读文、写字三方面入手,扎实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一、识字:

  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是识字教学,本课要认识的生字数量不多,共八个生字,在准确划分课时后,我采取随文识字的方法,将识字与读文有效结合,在这一点上,陆教授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在教学一开始,我打破了语文教学的常规性步骤—通读全文,直接从词语入手,并将课后要求认记的词语也一并出示,并重点教学“扎”字,运用字典中的标注,联系图片渗透多音字的读法可以根据意思来选择读音这一方法。在处理同音字“漂、飘”的教学中,我采取先区分、后运用的步骤将同音字的教学落到实处,让学生明白根据同音字的部首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记生字,还能依据部首准确地区分它们的意思,可谓一箭双雕!尤其在帮助学生积累、理解词语意思的`环节中,我有意识地创设说话的情境,例如理解词语“乐坏了”,先让学生根据图片练*说话:“小熊拿起纸船一看,乐得……”,启发学生关注小熊的动作、表情、并展开积极的讨论,给学生一个运用语言的*台,并鼓励孩子用上*时积累的四字好词,从而更加直观、有效地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在教学“抓”字时因为将拼音教学再现,所以在交流环节中有的老师针对低年级的拼音教学也积极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陆教授针对识字及拼音教学这两大板块也为我们指名了方向: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固然要以识字为主、但也不能忽视拼音教学,更应该把拼音当作工具交,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拼音的实效性、运用性,才能更好地辅助与识字教学,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读文:

  这篇文章富有童真、童趣,为了凸显这一特点,我采用了很多方法力求让学生喜欢读、愿意读。例如采取简笔画的方式,为学生勾勒出一幅富有童话般色彩的图画;采取引导读的方式,为学生创设出富有情感的灵动的画面;采取合作读的方式,为学生营造出富有童趣的温暖的氛围。但在这些环节的落实过程中,我切实感受到学生的情绪、情感、以及内心的真正体验还没有达到高潮,所以陆教授在评课中提到的“整体性把握课文”这一对文本的切入值得我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在指导学生读文的设计中,我对文本进行了某种意义上的割裂与整合,切实忽略了文本整体性的特点,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有效地、整体地对文本进行把握,同时在课堂上也应该根据学生的学情及时地做出相应、随机的调整。

  三、写字:

  本课一共八个生字,我在第一课时要交写四个生字,在教写“坏”字时,采取的是体会“乐坏了”这一词语的意思—积累类似于“乐坏了”这样的词语—学些“坏”字这三步骤,主要让学生以书空的方式练写生字,同时要教写“祝、幸、福”三个字,这三个字我采取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共同点,从而归类教写。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因为课件出示的顺序让学生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所以使“示字旁”归类这一共同点的发现非常之困难,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多的关注点滴、关注学情,关注课堂。

  总之,这次小学语文学科“新课程标准培训”活动使我受益匪浅,陆教授的点评更像是一盏指路的明灯,指引着我努力前行,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不断进取,让课堂多一份精彩、少一份遗憾!

《风筝》教学设计4

  【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练*查阅课外资料,初步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激趣导入

  1、出示课件,创设情境。

  2、观察说话,导入新课:看了这些风筝想说什么?(根据回答板书课题:风筝)

  3、联系生活,请放过风筝的同学谈谈放风筝的情景、感受。

  4、学*课文中的资料袋,了解风筝的来源。

  二、初读感知,了解文章大意

  1、自由读课文,先读得正确、流利,再一边读一边想:课文围绕着风筝给我们介绍了哪些事情?

  2、认读本课词语。

  3、指名读课文,正音。

  4、根据学生的自由述说,相机反馈,并总结概括出下列内容:

  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5、再读思考:“做、放、找”哪一部分最有趣?

  三、感悟做风筝的乐趣

  1、指名读课文第二段,根据朗读情况,相机指导正确、流利地朗读。

  2、师生合作解决下列问题:

  ⑴“憧憬”的意思。几个小伙伴精心地做着风筝,此时他们会想些什么?(这就是“憧憬”)

  ⑵为什么做好的风筝什么都不像,我们却依然快乐?

  给“依然”换换词语。

  ⑶为什么我们把风筝取名为“幸福鸟”?要是你来给风筝取名,你会取什么?

  ⑷我们把名字写在风筝的翅膀上,有什么意义吗?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⑴激趣:课文当中的几个小伙伴做风筝时很快乐,谁能把他们的快乐心情读出来呢?

  ⑵练*朗读。

  ⑶小组内比赛朗读,评选优秀朗读者。

  ⑷展示朗读。

  四、写字指导

  重点指导“丧、磨”。

  第二教时

  一、检查

  1、认读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二、感悟放风筝的乐趣

  1、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两个词语描写了风筝刚刚起飞和已经飞到空中时的优美样子。找到后把这两个词语多读几遍。

  2、再次播放课件(风筝飞舞的片段),引导学生理解并读好“翩翩飞舞”。

  并用“翩翩飞舞”说话练*。

  3、看到风筝飞上天,我们快乐地喊着,会喊些什么?

  指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出快乐的心情。

  4、分小组练*朗读、比赛朗读。

  5、展示性朗读。

  三、体会找风筝的心情,感悟童真童趣

  1、默读课文描写找风筝的部分,看看哪个词语最能表现“我们”的心情。

  2、理解“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垂头”就是低着头的意思,哪位同学能做个垂头丧气的样子给大家看看?

  3、请学生先谈谈应该怎样读好这段课文,再练*朗读、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4、讨论:“我们”在水磨坊那儿能找到心爱的“幸福鸟”吗?

  四、总结

  1、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着急,难过,为什么还说放风筝是快乐的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风筝》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感情变化。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在开始今天的课程内容之前,老是想邀请大家欣赏几幅图片。(幻灯:风筝图片。同时……)记得有一首老歌这样唱道:“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提起风筝,我总会联想起那天真烂漫的童年时光。其实,我们每个人也像在空中的风筝,无论我们飞得多高多远,总有一根绳牵系着我们,那──就是割不断的亲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与风筝有关的在误解与冲突中的亲情故事。(幻灯:课题、作者)

  二、明确学*目标

  三、作者介绍

  本文作者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认识这位著名的作家。(幻灯:鲁迅照片)鲁迅(1881~1936),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这里请注意这“三家”的排列顺序。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排列?在三个领域建树的大小)原名周树人(“周氏三兄弟”:周树人、周作人、周建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鲁迅父亲早逝──从小康人家陷入困顿)。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弃医从文,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结合《藤野先生》)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动的基石。20年代陆续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篇》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其中,中篇小说《阿 Q 正传》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幻灯:鲁迅照片,手迹──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四、背景知识介绍

  《风筝》选自散文诗集《野草》(建议阅读《野草》中的《狗的驳诘》、《颓败线的颤动》、《秋夜》、《希望》、《墓碣文》、《复仇》、《立论》,欣赏《野草》中的名句)。该集收录了鲁迅1924~1926年所作的23篇散文诗(简单介绍“散文诗”的特点),主要是用曲折幽暗的象征手法表达20年代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

  《风筝》写于1925年1月24日,恰逢农历正月初一,发表后因其对传统的封建的儿童教育思想的强烈抨击,深受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野草题辞: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五、字词教学

  1、“读一读 写一写”(个别读、全班读)

  2、多音字。

  3、词语解释。

  六、整体感知:请大家带着问题,迅速浏览课文

  1、这篇散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

  2、你读了以后有哪些感受?

  明确:

  1、小时侯不许弟弟放风筝、做风筝,发现他偷做风筝,气的把弟弟快要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之后,认识到自己当年的行径是对弟弟精神的虐杀,一直过意不去,然而兄弟全然忘却。“我”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2、学生根据阅读感受谈体会。

  七、布置作业

  抄词注音解词、朗读课文尝试发现问题。

《风筝》教学设计6

  设计理念:

  1、语文教学应比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在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旧学*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2、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教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

  3、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读懂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每个人都会有好朋友,你和你的好朋友发生过争吵吗?有过不愉快的事情吗?指名述说。

  (学生各抒己见)

  2、谁能说一说最后你和你的好朋友合好了吗?指名说。

  (二)创设情境

  1、播放课件,展示松鼠和小熊快乐地玩耍着。

  2、这种情景美吗?看过文后你的心情如何?

  (三)阅读、识字、探究、感悟。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生字。(学生根据要求独立读课文)

  明确读的要求,对二年级学生来说十分必要,这样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培养良好的阅读*惯

  2、读带有拼音的字:

  坏、扎、抓、莓、吵、受、幸、福、祝(反馈时,学生读哪个就读哪个,读对了的,其他学生跟着将这个字读3遍。)

  (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培养自主学*的*惯,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氛围,努力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3、认读没有拼音的生字: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读。

  (小组“开火车”读生字,读得全对的小组能得到5颗星)

  比赛是学生特别喜欢的方式,而小组比赛更有助于培养团结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4、认读本课的生词:

  5、这篇课文共有多少个自然段?(请学生打手势表示)

  6、你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给大家读哪个自然段。

  (先自由练*读,然后指名自由选自然段读。)

  打破传统的“串讲”形式,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教师就不再多讲,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

  7、读了课文,你们有没有不明的地方?

  (自由质疑,学生能解答的就让学生自己去说,教师不作具体的解答。)

  质疑是思维的火花,质疑应该从低年级开始培养。

  8、练*分角色读课文。

  (以4人小组的形式练*,再分别*意展示的小组给大家戴头饰演读。)

  (四)拓展与巩固

  1、你能说出还有哪些有趣的事?

  2、每个小组确定一个代表,大家听他朗读后,给他出出主意,帮他把课文读好。然后各组代表在全班朗读,比比谁读得最好。

  3、总结谈话

  (五)作业设计:

  努力把课文读得更好,朗读全文给家长听。

《风筝》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字词,感受作者别具特色的语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主旨,进行探究性学*,获得思想启迪。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鲁迅的字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主旨。理解本文含蓄深沉的立意。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创意说明:从情感角度切入,说说读读,初识人物,把握情感基调,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从而带动对全篇的深入研读和领悟。有些难句除了指导学生多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外,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发问精神,采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深入研读。

  一、导入新课:

  听歌激情:放歌曲《三月三》,“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

  简谈感受: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能和大家谈谈放风筝时的感受吗?

  引入正课:风筝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

  二、板书课题,简介文常:

  ★鲁迅: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课文选自《鲁迅全集》

  三、正音释义

  1.扫除字、义障碍

  2.勾画文中的注解(音、义、文常)

  四、阅读课文

  (一)整体感知

  1、范读:注意文中生字。

  2、朗读:思考问题

  ①作者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由什么引发写下这篇文章?回忆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什么故事?

  中年 北京 风筝

  小时候 家里 不许弟弟放风筝,折断撕毁弟弟的蝴蝶风筝

  ②本文分为三个部分,你认为该怎样划分,理由是什么?

  段落结构:

  第一部分(1、2),由景入题,即由北京的冬天引出对故乡春天的描写。

  第二部分(3—11段),叙述“风筝事件”的经过。

  第一层(3、4段),我少年时虐杀了弟弟的风筝梦。

  第二层(5、6段),我中年时读了儿童教育的书籍后感到无限的懊悔。

  第三层(7—11段),“我”想补过而不得的经过。

  第三部分(12、13段),由景衬情,即由故乡的春天回到北京现实的冬天,照应开头。

  第二课时

  (二)阅读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思考问题:

  1.“我”为什么不让弟弟放风筝并毁坏他苦心制作的风筝?(用原句作答)

  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2.“我”和弟弟对待风筝的态度和行为有什么不同?

  对象

  比较点弟弟“我”

  *时对风筝的态度张着小嘴、呆看、惊呼、跳跃笑柄、可鄙

  “我”发现弟弟偷做风筝时惊惶、失了色瑟缩着愤怒、折断、掷、踏

  结果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傲然走出

  3.第三段对弟弟进行了哪些描写?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外貌、神态、动作描写,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瘦弱的小兄弟形象。

  4.第四段对“我”进行了哪些描写?有何作用?

  “折断、掷、踏”——动作描写,形象地表现“我”粗暴专横、凶神恶煞的封建家长作风。

  5.“我”和弟弟对于放风筝的观点有何不同?请各用一个两字词语加以概括。

  我:嫌恶 弟弟:喜爱

  6.阅读课文第4段,找出少时关于风筝往事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填表。

  时间有一天

  地点堆积杂物的小屋

  人物“我”和弟弟

  起因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我恍然大悟……

  经过我发现弟弟在专心致志地制作风筝,粗暴地拆毁了弟弟精心制作的风筝。

  结果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7.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说说为什么小时侯会把放风筝看成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

  因为“我”生长在封建社会,深受封建教育思想的影响,心灵扭曲,相信“玩物丧志”,因此过分少年老成,失去了一般少年的活泼天性和对于游戏的爱好。

  (二)阅读课文第二部分第二层,思考问题:

  1.“我的惩罚”是指什么?

  指我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知道了自己拆毁弟弟的风筝是扼杀了弟弟喜欢风筝的天性,自己心灵受到惩罚,良心受到谴责 。

  2.“精神虐杀”和“这一幕”分别是指什么?

  “精神虐杀”是指“我”扼杀了弟弟喜欢风筝的天性。

  “这一幕”是指我粗暴、蛮横的拆毁了弟弟的风筝。

  3.你认为“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成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表达了“我”知道自己错误行为后的无限后悔、沉重的心情。

  4.为什么说不许弟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实在出于儿童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因此不准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

  第三课时

  (三)阅读课文第二部分第三层,思考问题:

  1.“我”在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之后感到了深深的自责,想了哪些办法去弥补自己的错误?效果如何?

  办法一:送他风筝,一同放风筝--“他和我一样,早已有胡子了”

  办法二:“讨他的宽恕”--“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效果:失败。

  2.“我便叙述到这一节”中的 “这一节”指什么?

  指我当初毁掉弟弟的蝴蝶风筝。

  3.“脸上都已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生”是什么意思?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陌生。二十年前弟弟还是孩子,如今他已有胡子了,我也老了,都改变了许多,自然显得陌生。

  4.“我可是毫不怪你呵。”这句话是实写还是虚写?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虚写。表达了作者渴望得到弟弟的原谅。

  (四)阅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问题:

  1、为什么说看见 “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温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却是肃杀的严冬。所以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说,是为了引出下文。

  2、第一段属于什么描写? 此段有何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渲染严冬肃杀的气氛,烘托“我”悲哀的心情。

  开篇点题,引出下文的回忆,定下感情基调。

  3、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由眼前的风筝引起了对故乡风筝往事的回忆。

  (五)阅读课文第三部分,思考问题:

  1.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

  弟弟精神**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能。

  2.为什么“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

  3、文章结尾突出了严冬的“寒威和冷气”,你能体会出几层含义?

  不仅指当时天气的寒冷,更指作者心头的悲凉。

  当年虐杀者和**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

  (六)小结:

  1.本文饱含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悲哀、自责、后悔、同情。

  2.从作者对待、处理风筝事件中,可以看出鲁迅哪些精神品质?

  严于解剖自己 知错必改 勇于自责反省 为人严肃 善于思考

  附:板书设计

  风筝_鲁迅

  北京的冬天

  由

  景

  入 题 少时虐杀弟弟的风筝梦(天性)

  故乡的春天 风筝事件: 中年感到无限懊悔

  衬 情 补过而不得(永远沉重的悲哀)

  景

  由

  北京的冬天(照应开头)

《风筝》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3、练*查阅课外资料,初步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4、积累课文中生动的词语,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设计理念:

  1、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从学生的亲身经历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乐说,爱说,想说。

  2、尊重学生个性化理解,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体现语文学*的个性化,多元化。

  3、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人物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

  4、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和*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

  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变化写具体的。

  教学方法:

  搜集资料、创设情境、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1、课前进行一次放风筝比赛。

  2、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

  3、幻灯片:(1)本课要求会认及会写的生字;(2)课文中描写心情的重点句;(3)古诗《村居》、《纸鸢》、《风鸢图》。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分解目标:

  1、联系生活,抓住动作和心情说出自己放风筝的经历。

  2、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情境再现

  1、回忆放风筝的情景。

  同学们,上星期我们举行了一次放风筝比赛,谁来说说你们是怎么放的?其中还发生了哪些有趣或难忘的事情?(重点引导他们说动作和当时的心情)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并予以肯定和鼓励。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当时的心情,为学*课文、体会情感奠定基础。】

  2、导入学*: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现在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的感受与我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先读得正确、流利,再一边读一边想,课文围绕着风筝给我们介绍了哪些事情?聪明的小朋友读书的时候会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2、根据学生的自由述说,相机反馈,长总结概括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来归纳概括。)

  三、朗读课文,体验情感

  1、默读思考:你认为做、放、找哪一部分最有趣?

  2、小组交流:将自己认为最有趣的内容介绍给大家,并说出自己认为最有趣的理由。

  3、全班交流。

  【让学生畅谈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在尊重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做、放”都很有趣,如果有学生认为“找”也很有趣,应予以特别肯定和鼓励。】

  4、联系自己放风筝时的情景,说说哪些部分的情景感受和你最相似,并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

  (1)指名读。

  (2)说说自己是带着怎样的心情读的。

  (3)学生评价,教师小结。

  (4)有相同经历感受的同学齐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自己的亲身经历感受,再回到课文,他们有朗读的欲望,乐于表现自己。】

  四、课堂练*

  把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风筝》教学设计9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情趣盎然的儿童诗,作者用孩子的语气,描述了在美丽的春夏之季,孩子们快乐地放风筝的情景。全诗以生动,活泼的语言,通过孩子们,风筝,花,蝴蝶,蜻蜓,描画了一派生机盎然的自然景象,是一幅表现大自然和谐统一,人和其他小生灵和睦相处,其乐融融的美丽图画。这首诗告诉我们,在自然是美丽的,人和动物可以一起享受在自然所赐予的一切,抒发了作者对在自然,对万物,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培养热爱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课时划分:2课时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春天到了,和暖的阳光普照大地,田野里,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在这样的天气里同学们最喜欢的户外活动是什么(板书:放风筝)听说过花儿也会放风筝吗

  你们看到这个题目,有什么疑问

  (学生会说到:花儿如何会放风筝花儿放的风筝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感悟课文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这些问题能否解决

  1,学生自由读文,同时划出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词。

  2,解决不认识的生字词,检测学生的识字情况。

  3,指导学生对读的同学做评价。

  刚刚在看到这个题目时,同学们都有个问题:花儿放的风筝是什么

  那现在我们就来找找,请同学们快快地读读课文,看看能否找到答案。

  学生谈到哪里,老师要引导学生来想像学*,全诗共有4个小节,写了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小节:写出来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表达了孩子们的愉快心情。学生边读边想,

  第二到四小节:描写了远处的花,蝴蝶,蜻蜓,也描画了我们一起享受大自然赐予的一切美好,描画了一幅快乐,祥和的景象。

  分小组读课文,让学生边读边想像,并讨论:花儿也会放风筝,花儿放的风筝是什么

  在这里,学生要明白:花儿会放风筝的原因,写出了花儿和小动物的快乐,抒发了作者渴望人和大自然中的一切生灵和睦相处和谐统一的美好愿望。

  学*了本诗后你想说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指导学生写生字

  盈:注意中间的又字;

  蜻蜓的蜓上面是壬;

  瞧是左右结构的字。

  四,作业:画一幅美丽的图画(表现春天的美好)

  第二课时

  一,继续学文

  同学们觉得这篇课文美吗想不想再读一读呢请同学们边读边想,一会把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描述给大家:(学生读文)

  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学生谈谈自己想像中的画面。——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方面的训练

  指导学生一起看第三小节:

  有的在花枝上飞高飞低,

  有的在半空中盘旋滑行……

  让学生合理想像,补充:有的在……

  指导学生一起看第四小节:

  不对,不对,那不是风筝,那是——……让学生进行扩展

  三,总结,练*背诵

  四,作业

  1,有表情地背诵全诗。

  2,说说花儿还会放什么风筝

《风筝》教学设计10

  一、基本内容

  以第二册课文第九课《圆圆和方方》为例,要求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课后练*的四个作文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想象作文,作文题目是:《铅笔盒自述苦与乐》、《钢笔和铅笔比优劣》、《口、眼、鼻、耳的争论》、《手和足的友谊》。

  二、设计目标

  1、通过想象编写一篇童话故事,能够把在课内所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2、故事要求既生动、有趣,又合情合理。

  三、设计依据

  “想象是诗人的翅膀”,善于想象才能给文章插上动人的翅膀。而童话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编写的故事,是打破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局限和羁绊,在理想世界里畅游的一种幻想。初中学生具有好奇的心理特点和爱幻想的天性,所以初中阶段是培养想象力的关键时期,绝对不能限制或抹杀学生的想象力。为此,教师采用童话引路的作文训练能够培养学生敢想敢说的创新精神和想象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

  四、时间安排

  2个课时

  五、教学设计

  1、回顾童话,圆圆方方

  师:同学们,我们昨天学过《圆圆和方方》这篇课文,谁还记得讲了什么内容?

  生:讲到圆圆和方方之间所发生的一些故事。

  生:他们互不相让,都认为自己比对方要强一些。

  生:圆圆和方方都在睡梦中梦见自己把对方都变成了自己。

  生:很多圆的东西变成了方的,又有很多方的东西变成圆的。

  师:对呀,为什么那些东西会发生变化呢?

  生:是圆圆和方方变的。

  师:这些本领同学们会吗?会的同学举手。

  生:不会(齐答)。

  师:所以,这些情节都是通过什么来完成的?

  生:想象。

  师:对,想象是童话的生命线。

  2、片断训练,展开想象

  师:下面我们来做一道非常简单的题目,开拓同学们的思维。

  (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和一条直线)

  师:请大家围绕老师在黑板上所画的这两种图形,展开丰富的想象,想一想:他们分别像什么?越多越好。

  生:像一个太阳,像一个十五的月亮。

  生:像吃饭用的碗,像煮饭用的锅。

  生:像一个苹果,像一个西瓜,像一张嘴。

  生:像征着一家人的团圆,象征着祖国的统一。

  ············

  生:像一根棍子,一根甘蔗,像一支笔。

  生:像一列火车,像一支火箭,像一本书的横侧面。

  ············

  3、引入正题,展开想象

  师:今天我们准备进行一次想象作文训练,请大家把语文书翻到第九课的课后练*。这里有四个题目:《铅笔盒自述苦与乐》、《钢笔和铅笔比优劣》、《口、眼、鼻、耳的一场争论》、《手和足的友谊》。每个同学都开动脑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一想这几个题目我们都可以写哪些内容。

  生:《铅笔盒自述苦与乐》我想可以想象小铅笔盒怎么样受到主人的虐待和善待。

  生:《钢笔和铅笔比优劣》我要写钢笔和铅笔这两个形象的打擂比武。

  生:口、眼、鼻、耳都是我们人体的重要器官,我要写它们之间互相争吵,都说自己的本领大。

  生:手和足的友谊,我想写手和足之间如何合作,共同进步。

  生:我要先写手和足之间发生了争斗,后来它们之间又是如何化解矛盾,成为一对真挚的朋友。

  ············

  4、小组合作,展开想象

  师:刚刚大家都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也都说出了自己大胆的想法。但是,*的一句古语说得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我们要发挥集体的力量,合作的力量。下面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组员之间互相交流看法,并互相评价。

  (让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参与到学生的互动讨论当中)

  小组1:我们准备写《钢笔和铅笔比优劣》,在童话中我们要设计几个比赛,像比写字、比画画等,能够分别体现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让它们在“比”当中意思到自己的不足之处。

  小组2:我们组准备写《口、眼、鼻、耳的一场争论》,我们讨论的结果认为可以想象它们四个在发生争吵之后,互不相让,口、眼、鼻、耳都赌气离开了主人,给主人所造成的伤害。

  小组3:我们组要写《手和足的友谊》,让手和足分别在没有对方协助之下单独进行的活动,结果手在没有足的情况下是寸步难行,而足在没有手的情况下也是如此。最终它们意识到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互相学*,共同为主人服务,成为一对真挚的朋友。

  5、提出要求,编写故事

  师:同学们,你们的想象都很合理,但这还只是对故事的构思。接下来,请同学们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展开故事内容,编写一个完整的童话故事。在动笔之前,老师提以下几个要求: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要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做到合情合理;故事要讲究完整性和生动性;要做到编写时独立完成。

  6、师生互动,点评作文

  师:通过刚刚这40分钟,大部分同学都已经完成了这篇作文。下面老师准备读一读刚才写的最快的几个同学的故事,让我们共同来评判这几个故事到底编写的怎么样。(教师朗读了三个学生的作文)

  师:刚刚老师给同学们读了三篇故事,下面让同学们来谈一谈你对这三个故事的看法。

  生:我认为乙同学编得很好,非常生动。里面的很多情节运用了十分大胆的想象,但细细想来,这些又都是在情理之中。

  生:我认为乙同学在有些方面处理得不够好,如前后两个情节之间缺乏过渡,显得比较突然。

  生:我也认为乙同学编的的这个故事非常生动形象。

  生:我认为甲同学在想象的情节里面所写的那些对话很有意思,富有个性化的特点。

  ············

  师:刚刚已经有很多同学对这几篇文章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也点评得比较生动精妙。下面我们采取四人小组互动点评得方式,小组成员之间互相点评,并写出评语。

  (学生开始四人小组互动点评作文)

  六、教学反思

  想象力是创造力的源泉,如果没有想象,人类就不可能有创造发明。一个有创新能力的人必善于独立思考、多角度思考,思维呈发散型。因此,多角度思维训练、发散型思维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延伸性作文是在已有故事结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展开想象、学以致用,编写一个童话故事。而这次延伸性作文是童话式的想象作文。这是抓住初中学生喜欢看童话故事的特点,用他们纯真善良的童心,来表达他们的愿望。作文中的所有情节,都是根据初中学生的生活认识,想象出情节,然后形成一则则童话故事。通过小组交流互相启发,使学生努力寻求不同的结局,培养求异思维的同时进行了多角度的、发散型的思维训练,新奇的设想层出不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在这有趣的延伸性想象中得到了培养,*作水*也随之提高了。

《风筝》教学设计11

  一、唤起情感,导入学*

  1.(出示风筝图片)你们看这是什么呀?你们喜欢风筝吗?

  2.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吧!板书并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以图片和言语激起孩子们的学*兴趣,为下一环节作出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一共有几个自然段啊?

  3.老师这有些词请大家读读。

  (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

  4.再读读课文,想想课文围绕着风筝写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对文章结构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三、读中悟情,以情促读

  1.学*第1自然段,风筝优秀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1)做风筝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了什么?课文中有一句话直接告诉了我们,快去读读吧?

  (根据回答板书快乐)

  (2)那就带着快乐的感受读一读吧?(3-5人读)

  【设计意图:引入课文,体会课文是以快乐为主线。】

  2.学*第二自然段。

  (1)从你的读书声中我听出来了你快乐的心情,现在就让我们去做风筝吧!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思考你从哪里知道做风筝是快乐的?(朗读第二自然段)

  (2)谁来读读你找到的句子?

  (3)那你能带着快乐的感受读读这句话吗?

  (4)谁能把依然换一个词但句意不变?(仍旧、仍然)

  (5)为什么风筝什么也不像,我们却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名字写在上面?

  (因为风筝上承载着我们的憧憬和希望)

  我们憧憬什么,希望什么呀?

  (憧憬风筝做好以后飞上天空的样子,希望这只风筝飞得更高。)

  (6)我们在做风筝时就满心欢喜,如今它做好了,虽然什么也不像,但它所代表的快乐没变,憧憬没变,希望也没变!

  谁能把快乐的感受读得更好?

  (7)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放飞这只满载着我们憧憬和希望的风筝吧!末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想课文的那句话使我们感受到了放风筝的乐趣?把它划下来,并读一读。(过渡)

  【设计意图:通过抓住主要词、句子,理解风筝所承载的希望与憧憬,朗读出快乐的情感。】

  3.学*第三自然段。

  (1)生黙读第三自然段并画出句子。

  (2)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大家都画的是这句话吗?

  (如读了描写放风筝的句子,则要求他把句子读完整

  这句话写出了我们放风筝的动作,词语用得真好,让我们再去读读它吧!)

  (3)还有哪句话也写出了放风筝的快乐?风筝优秀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4)谁愿意读读这句话,读出快乐的感觉?

  (5)文中用一个词描写出了风筝飞舞的样子?(翩翩飞舞)

  (6)什么叫翩翩飞舞?你能做个动作吗?

  你*时都用翩翩飞舞来形容什么呀?(翩翩飞舞的蝴蝶,是在形容蝴蝶飞舞时优美的样子)

  现在在空中翩翩飞舞的风筝什么样啊?

  翩翩飞舞都是用来形容美好的事物,可作者却用它来形容一只什么也不像的风筝,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

  (7)那请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句话。

  (6)我们手中的风筝越飞越高,村里人看见说了什么?你从这句话中知道了什么?

  (夸奖,羡慕的感觉)

  (8)风筝越飞越高,我们的心情也越来越快乐快去读读第四自然段,找找哪些地方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快乐?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情感,能较好的朗读这段。】

  4.生读第四自然段的第1、2句。(出示课件)

  (1)风筝飞到了云彩上去了,把我们的快乐也牵到云彩上去了!这样激动的心情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2)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你们说发生了什么事?

  看文中是怎么说的?

  (3)看到风筝的线断了,我们怎么样?(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5)什么是“大惊失色”?

  (是惊讶吗?我们看到风筝倏地没了踪影心里有些恐慌,所以脸色都变了。)

  (6)什么是“千呼万唤”?

  (千呼万唤真的是呼唤一千次一万次吗?

  千呼万唤是用来形容呼唤的次数多,人数多,心里很着急。

  我们在呼唤什么呀?)

  (7)过渡:多好的两个成语啊,写出了孩子们惊恐、着急的心情。你能把这种心情读出来吗?

  (个别读、齐读)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情感,能较好的朗读这段。】

  5.在我们千呼万唤下,风筝还是没了踪影,我们都哭了,四处寻找,赶快看看课文风筝找到了吗?

  (1)你们找着了吗?都从哪里看出来的?(根据课文说一说)

  (2)不管找没找到,风筝上都承载着我们的快乐。

  (3)让我们再次去寻找我们的幸福鸟吧!

  出示最后一句话: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齐读。

  四、师小结:

  幸福鸟啊!我们亲手做的幸福鸟!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牵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快乐无论我们找没找到风筝,它都是我们童年的快乐。

  让我们再满怀深情地呼唤这个名字,读读课题吧——风筝。

  【设计意图:情感升华。】

  五、古诗拓展:

  (1)老师这里有一首古诗,请大家读读。

  (2)从诗中你知道了什么?这些孩子们在干什么?

  (3)诗中没有说风筝这个词呀?你从哪知道的?

  (4)请大家回去再查一查关于风筝的知识。

  【设计意图:知识拓展,增加孩子们的知识储备。】

  六、教学反思

  这次的评优课让我对语文教学又有了一层更深刻的认识。语文教学注重对课文的分析理解和教师语言的严谨性。

  在备课时我发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不够深刻,在师傅和李主任的帮助下我提高了对课文理解的深度,同时完成了教学设计。在最初理解课文时,我只是根据教参浅显的理解了课文的两条线索,并把重点句做了朗读处理,很像一节二年级的课。再次备课时,师傅和主任一次又一次的帮我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课文围绕风筝给“我”带来的快乐,着重写了“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三个场景,紧扣“快乐”一词,沿着作者的心里变化:“充满了憧憬和希望、依然快活——快活的喊叫着,拼命的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来组织全文的。从课文中的词语句子中都可以体会到作者对这只风筝有着什么样的感情(或者说作者对童年快乐生活的感受),就连课文中村里人简单的一句:放得这么高!都可以品味出夸奖、羡慕等复杂的情感,可以想像这篇课文中的用词用句了。

  虽然经过两次试讲。但在正式上课时还是有很多的缺点:对教案不够熟悉,课堂上出现了忘词现象,很让人尴尬(可能是由于教案改得太急了,上午第四节可刚定稿),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缺乏自信的问题;在课上没有做到精炼语言,废话太多影响了课堂;还有对于孩子们朗读当什么样才是好的标准不清,在孩子朗读不好时教师可以范读,要注重鼓励的语言,激起孩子读书的兴趣;在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时,我让孩子们做了动作,效果不好,那么结合文章理解课文就是一个好选择。当然我的缺点还不止这几处,希望其他老师能多给与指教。我会继续努力!

《风筝》教学设计12

  教学设想: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应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因此,本文的教学中,我将充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让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中感受语言魅力,体悟作者情感。

  教材简析:

  《风筝》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诗,它回忆兄弟之间的一件往事,无论是当年管错了,还是一旦醒悟,心情沉重、总想补过,为补过不及而心情更加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同胞手足之情。这篇散文诗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好教材。它意蕴丰富、值得咀嚼。

  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思维活跃,对文章往往有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本文,应从多种角度加以引导,拓展思维空间,鼓励有创意的阅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伶仃”“肃杀”“苦心孤诣”等词语,学*朗读,培养语感。

  2、过程与方法

  学*圈点勾画,揣摩品味课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积累好词佳句。

  大胆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鲁迅的自省精神;体会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

  领会作者对兄弟的那份深沉的感情。

  体会作者的自省精神。

  教法设计:

  情景教学法合作研讨法

  语感训练法拓展延伸法

  学法指导: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勤于思考、大胆表达,力求获得个性化体验。

  媒体设计: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多种手段,引导入境

  1、(播放背景音乐)“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

  (出示配套幻灯片——放风筝)

  2、图片上的人物如果是你,能告诉我现在的感受吗?(生:高兴、惬意、闲适等)

  3、导语

  的确,风筝等游戏带给我们无尽的梦想和欢乐。看到风筝,我的心亦飞翔。可文学巨匠鲁迅先生一见到风筝,便感到无尽的惊异与悲哀。这是为什么呢?请阅读《风筝》。


《风筝》教学设计通用20篇(扩展2)

——《风筝》教学设计 (菁华10篇)

《风筝》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阅读能力,能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理解文章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在阅读中,明辨是非,追求真、善、美。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训练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说话能力。

  2、教学难点:结合个人人生经验及阅读体验,体会作者自我解剖的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思路

  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因此对于文章的主题,可以从多角度去

  审视。本课计划从封建教育的角度去理解,从自我解剖的角度去理解。

  现代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的*等对话,也特别需要注意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独创性的理解。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那

  么教师也要从文本中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

  所以本课由一首风筝诗导入,检查旧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提出疑问,从众多疑问中选出本课研究的重点:此文是如何表达出一种深沉的悲哀感情的?然后从

  人事景物的角度进行解读,再进行心理测试,对学生进行完善人格教育。小结时要归纳出描写人物的方法,感受鲁迅先生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未尾进行说话训练,把听说读

  写结合起来,最后在抒情的音乐声中结束新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掌握词语的情况。

  2、联系全文谈谈读后的感受。

  三、研读课文,走进悲剧事件

  学生讨论,明确本课学*方向。

  1、态度对比,奠定悲剧背景

  曾经发生的那么粗暴的事一-一哥哥撕毁弟弟的风筝,这是一种偶然的行为吗?为什么?

  出示第三段的内容: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它,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竟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2、激烈冲突,酿成悲剧事件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自由朗读第四段。考虑一下,如何把这些内容表演出来?同学们可以联系第三段的内容,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

  出示第四段: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

  堆中发现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蝴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3、读书偶得,感受悔悟自责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哥哥的傲然持续了多久?当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后有什么反应和感受呢?

  4、弥补前非,倍增悲哀难过,体会忏悔心情

  5、心育培养

  同学们朗读最后一段,想一想,“我”是否想过要摆脱这种悲哀的境地呢?结果如何?

  四、分析景物,感受悲剧氛围

  1、文章的末尾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文章中还有哪些段落描写了景物?

  3、文章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五、品评人事景,多角度理解课文主题

  1、请同学们试用一句话说说哥哥或弟弟的形象。

  2、作为局外人,你有什么话想向哥哥或弟弟说吗?能给他们提点意见或给点忠告吗?

  六、创新思维,心理培育,提高能力

  请同学们联系自己现在的情况,设想一下二十年后你可能会为成长岁月中的什么事情而后悔、自责?(提示:可以从与同学的关系、与父母的关系、对待学*、对待体育锻炼等角度考虑)

  七、总结全文

  今天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了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了景物描写的作用,并且从人、事、景物的角度感受了课文的悲哀气氛,解读了这个由封建教育导致的悲剧,同时也深刻地感受了鲁迅先生勇于自我解剖的高尚人格。希望同学们能从中受到启示。

  在这篇散文里鲁迅先生不仅揭示了传统观念对儿童的毒害,也为我们吹奏了一曲人情美的温馨之歌。愿同学们都能拥有自由、快乐的天地。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首关于“风筝”的诗吧,尽情感受一下在春光明媚的季节里放飞风筝的乐趣!

《风筝》教学设计2

  一、背景介绍

  这篇课文的内容是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风筝》。小组合作学*是基于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一种新型的学*方式,它能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的那种单一化、模式化、教条化、静态化的弊端,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且主动全面的发展。在教学中可促进学生高水*的思维和学*活动,而且当学生看到同伴的成功,也会提高自身的自我效能感。

  在学*中,学*者之间的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学*者建构起新的、更深层的理解;在学*者交流过程中,他们的想法、解决问题的思路都被明确化、外显化,因而学*者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监控;在学*者为解决问题面进行的交流中要达成对问题的共同理解,建立完整的认识体系。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在重点问题我解决和思维拓展环节,采取了合作学*的方式。通过问题的设置,给学生铺设好的阶梯,为合作学*创造基本的条件。在合作的过程中,组与组之间分工合作,组内成员也各有分工,以此来提高学*的效率。通过合作可使学生自主解决本节重点难点问题,在小组汇报成果之后,各组可取长补短,互相补充,共同完成学*任务。

  同时,本课中合作学*与有效的探究性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在学*过程中主动性更强,思考问题也更加深入。

  二、教材分析

  鲁迅先生的《风筝》,是回忆兄弟之间的一件往事的一篇散文。写了他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笔触细腻,情感凄婉,适合于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本文所体现出来的亲情带有很深的时代烙印,要通过社会背景的探究加以把握。作者严厉的自责精神充塞在字里行间,这更是文章的动人之处。

  三、教学理念

  我这节课的设计是围绕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地合作学*展开的。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领会文章内容。

  2.学*本文传神的动作和心理描写。

  3.理清课文思路,理解文章主题思想。

  (二)过程与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准确理解在特定社会背景下兄弟间的情感。

  2.学*作者自我反醒的可贵品格。

  3.理解作品中对封建教育思想的批判。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难点:通过作者心理变化的描写,理解作品中对封建的教育思想的批判性。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打开记忆的相册,童年无数美好的回忆浮现我们脑海,其中“风筝”就像报春的.使者,首先冲开我们记忆的闸门。清代诗人高鼎的《村居》一诗中曾有“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诗句,可见“风筝”在孩子的心中是倍受欢迎的玩具。可在文学家鲁迅的眼里,它却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不但不爱它,而且嫌恶它,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学*《风筝》这篇课文来了解一下这个故事。

  (二)初步感知

  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并注意思考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提示问题:1.这篇文章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2.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三)合作讨论

  可以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分组讨论:

  1.“风筝浮动”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呢?(联系上下文回答)

  2.“精神的虐杀的一幕”具体指什么?你如何看待这种行为?从中你能看出其它什么社会意义来?

  3.是什么使“我”的想法发生了改变?“我”为什么心情沉重?从中你能看出鲁迅先生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4.末段的语句如何理解?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

  让学生展开想象,先在小组讨论,人人参与,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然后派代表在全班交流学*成果。学生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不必面面俱到。

  (四)思维拓展

  课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你小时候也做过许多游戏,玩过不少玩具吧?你有过和文中这个故事类似的经历吗?选一个你最难忘的说给同学听。

  (五)迁移训练

  当你正常的游戏或爱好,被父母或老师阻止时,你会怎样做?你会对父母或老师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写一段能够打动你的父母或老师的话语,让他们改变对这些事的看法。

  (六)小结

  本文叙写了一件在小兄弟的心里中已忘却的儿时锁事,在“我”醒悟到这件事是对小兄弟心灵、精神的残酷虐杀后,强烈的愧疚使“我”的心一直很沉重。这既体现了对兄弟的挚爱,也表现了“我”善于反省和自责,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七)作业:把迁移训练形成文字,整理成一篇随笔。

  (八)最后在《童年》的歌声中结束本课教学。(师生齐唱)

  教学反思

  在教完《风筝》这节课之后,我的同行和学校领导对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细致的评价和研讨,使我受益匪浅。在广泛倾听评价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我对本课的教学进行认真的反思,对新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

  一、成功之处。

  1.教学目标基本实现。对于鲁迅的文章,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由浅入深地学*,基本让学生理解了文章的主题,并了解了本文在描写方法上的技巧。

  2.本节我主要采用让学生合作学*的方式,不但组内成员分工明确,而且组与组之间也分工协作,取长补短,大大提高了学*的效率。使学生在45分钟的时间里学到了更多知识,并且增强了团体合作意识,学会高效率地学*。

  3.学生学*积极性高。虽然文章内容和学生现实生活相隔的年代久远,但都是发生在孩童时代的故事,所以学生愿意接受。通过正确引导,学生也能意识到,作品中所批判的封建教育思想在今天仍然存在,这就激发他们联系自身实际来理解课文,有话可说,有理可讲,对于文章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刻。

  二、不足之处。

  1.部分环节流于形式,没有落到实处。合作过程中也有的同学没有完全参与进来。

  2.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还不够,学生的朗读水*有待提高。

  3.学生自主学*的开放性不够,教师引导较多。

  4.教学经验不足,课堂上和学生的沟通不够充分。

《风筝》教学设计3

  【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练*查阅课外资料,初步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激趣导入

  1、出示课件,创设情境。

  2、观察说话,导入新课:看了这些风筝想说什么?(根据回答板书课题:风筝)

  3、联系生活,请放过风筝的同学谈谈放风筝的情景、感受。

  4、学*课文中的资料袋,了解风筝的来源。

  二、初读感知,了解文章大意

  1、自由读课文,先读得正确、流利,再一边读一边想:课文围绕着风筝给我们介绍了哪些事情?

  2、认读本课词语。

  3、指名读课文,正音。

  4、根据学生的自由述说,相机反馈,并总结概括出下列内容:

  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5、再读思考:“做、放、找”哪一部分最有趣?

  三、感悟做风筝的乐趣。

  1、指名读课文第二段,根据朗读情况,相机指导正确、流利地朗读。

  2、师生合作解决下列问题:

  (1)“憧憬”的意思。几个小伙伴精心地做着风筝,此时他们会想些什么?(这就是“憧憬”)

  (2)为什么做好的风筝什么都不像,我们却依然快乐?

  给“依然”换换词语。

  (3)为什么我们把风筝取名为“幸福鸟”?要是你来给风筝取名,你会取什么?

  (4)我们把名字写在风筝的翅膀上,有什么意义吗?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1)激趣:课文当中的几个小伙伴做风筝时很快乐,谁能把他们的快乐心情读出来呢?

  (2)练*朗读。

  (3)小组内比赛朗读,评选优秀朗读者。

  (4)展示朗读。

  四、写字指导

  重点指导“丧、磨”。

《风筝》教学设计4

  学*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或动手做一做风筝,举办一次小小风筝展览会。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放风筝的片断,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制作风筝的有关材料。

  唤起情感,导入学*

  1.唤起情感:童年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

  2.导入学*: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出示课题,带着情感朗读课文第一段。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指名学生读,一人读一个自然段,注意正音。

  3.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写“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心情的句子,画好后自己读一读这些句子。

  4.交流找到的句子,反复朗读。

  5.引导发现、生疑:读后有什么发现,产生什么疑问,与大家交流交流。

  (交流要点:一是读中发现:“我们”的心情在做风筝是挺高兴的,放风筝的非常高兴,找风筝时很难受。二是读中生疑:我们的心情为什么会起这样大的变化?)

  细读深究,体悟情感

  1.学*第2自然段。

  a、读一读:激励学生多人次地读这一段。

  b、说一说:读了这一段,你知道写了些什么吗?

  c、想一想:角色转换,想象:如果是你在做着风筝,你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d、找一找:同学们所想象的可以用这段内容中的哪几个词语来表示或代替。

  e、结一结:(师)原来做风筝的快乐就在于它充满着憧憬和希望。

  f、赏一赏: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向往、渴望、喜悦)朗读全段。

  2.学*第3自然段。

  a、角色转换: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b、创设情境: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放风筝画面。

  c、引导表达: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与大家交流交流。

  d、角色转换:当你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e、品味课文:用心多遍朗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文中孩子和我们一样的感受。

  f、深入赏读: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自豪)再读全段课文。

  课堂练*。

  1.自学生字,交流学法。

  a、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b、观察生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c、练*书写生字、抄写词语。

  2.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课外延伸

  上网搜集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制作资料袋,放到班级园地里展示。

  第二课时

  诵读回味,表现情感

  选择第1自然段至第3自然段中你最喜爱的一段话读给大家听,表达出感情。

  细读深究,体悟感情

  1.学*第4自然段

  a、读一读:用心读读第4自然段,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b、说一说:说说你读后的发现。

  c、试一试:能不能用读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来?(可采用多次读的方式进行)

  d、评一评:你们觉得这些同学读得怎么样,从哪些语词的朗读上能感受到“我们”的快乐或难受。

  2.学*第5.6.7.8自然段

  a、师问:假如你高高飞着的风筝断了,飞了,你会怎样呢。

  b、师引: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们是怎么做的,请读读5.6.7.8自然段。

  c、生读:在读中让学生逐渐表现出孩子们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心情来。

  d、体验: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来的?

  回顾课文,畅谈感受

  1.放筝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难过、着急,为什么还说放风筝是快乐的呢?你有过这种生活体验吗?

  2.学生交流。

  实践活动,亲身体验

  亲自动手做一做自己喜欢的风筝,到田野、到操场、到广场去放一放风筝,感受一下做风筝、放风筝的快乐。

《风筝》教学设计5

  【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练*查阅课外资料,初步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激趣导入

  1、出示课件,创设情境。

  2、观察说话,导入新课:看了这些风筝想说什么?(根据回答板书课题:风筝)

  3、联系生活,请放过风筝的同学谈谈放风筝的情景、感受。

  4、学*课文中的资料袋,了解风筝的来源。

  二、初读感知,了解文章大意

  1、自由读课文,先读得正确、流利,再一边读一边想:课文围绕着风筝给我们介绍了哪些事情?

  2、认读本课词语。

  3、指名读课文,正音。

  4、根据学生的自由述说,相机反馈,并总结概括出下列内容:

  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5、再读思考:“做、放、找”哪一部分最有趣?

  三、感悟做风筝的乐趣

  1、指名读课文第二段,根据朗读情况,相机指导正确、流利地朗读。

  2、师生合作解决下列问题:

  ⑴“憧憬”的意思。几个小伙伴精心地做着风筝,此时他们会想些什么?(这就是“憧憬”)

  ⑵为什么做好的风筝什么都不像,我们却依然快乐?

  给“依然”换换词语。

  ⑶为什么我们把风筝取名为“幸福鸟”?要是你来给风筝取名,你会取什么?

  ⑷我们把名字写在风筝的翅膀上,有什么意义吗?

  3、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⑴激趣:课文当中的几个小伙伴做风筝时很快乐,谁能把他们的快乐心情读出来呢?

  ⑵练*朗读。

  ⑶小组内比赛朗读,评选优秀朗读者。

  ⑷展示朗读。

  四、写字指导

  重点指导“丧、磨”。

  第二教时

  一、检查

  1、认读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二、感悟放风筝的乐趣

  1、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两个词语描写了风筝刚刚起飞和已经飞到空中时的优美样子。找到后把这两个词语多读几遍。

  2、再次播放课件(风筝飞舞的片段),引导学生理解并读好“翩翩飞舞”。

  并用“翩翩飞舞”说话练*。

  3、看到风筝飞上天,我们快乐地喊着,会喊些什么?

  指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出快乐的心情。

  4、分小组练*朗读、比赛朗读。

  5、展示性朗读。

  三、体会找风筝的心情,感悟童真童趣

  1、默读课文描写找风筝的部分,看看哪个词语最能表现“我们”的心情。

  2、理解“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垂头”就是低着头的意思,哪位同学能做个垂头丧气的样子给大家看看?

  3、请学生先谈谈应该怎样读好这段课文,再练*朗读、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4、讨论:“我们”在水磨坊那儿能找到心爱的“幸福鸟”吗?

  四、总结

  1、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着急,难过,为什么还说放风筝是快乐的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风筝》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或动手做一做风筝,举办一次小小风筝展览会。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体会“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2)收集有关风筝的资料。

  (3)鼓励动手做风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二、教学重点:

  学写12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四、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放风筝的片断,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制作风筝的有关材料。

  五、教学课时: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唤起情感,导入学*

  1、唤起情感:童年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

  2、导入学*: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出示课题,带着情感朗读课文第一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指名学生读,一人读一个自然段,注意正音。

  3、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写“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心情的句子,画好后自己读一读这些句子。

  4、交流找到的句子,反复朗读。

  5、引导发现、生疑:读后有什么发现,产生什么疑问,与大家交流交流。

  (交流要点:一是读中发现:“我们”的心情在做风筝是挺高兴的,放风筝的非常高兴,找风筝时很难受。二是读中生疑:我们的心情为什么会起这样大的变化?)

  三、细读深究,体悟情感

  1、学*第2自然段。

  a、读一读:激励学生多人次地读这一段。

  b、说一说:读了这一段,你知道写了些什么吗?

  c、想一想:角色转换,想象:如果是你在做着风筝,你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d、找一找:同学们所想象的可以用这段内容中的哪几个词语来表示或代替。

  e、结一结:(师)原来做风筝的快乐就在于它充满着憧憬和希望。

  f、赏一赏: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向往、渴望、喜悦)朗读全段。

  2、学*第3自然段。

  a、角色转换: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b、创设情境: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放风筝画面。

  c、引导表达: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与大家交流交流。

  d、角色转换:当你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e、品味课文:用心多遍朗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文中孩子和我们一样的感受。

  f、深入赏读: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自豪)再读全段课文。

  四、课堂练*

  1、自学生字,交流学法。

  a、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b、观察生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c、练*书写生字、抄写词语。

  2、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五、课外延伸

  上网搜集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制作资料袋,放到班级园地里展示。

《风筝》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语句所表达的意义。 能力目标:

  1、在对比中发现将人物写具体、形象的方法:细节描写、环境衬托

  2、通过探讨,理解文章的意义,明白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的真正意义。

  情感目标:

  1、能够概括出鲁迅在这篇文章中体现出来的自我解剖精神

  2、感悟亲情的伟大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所表达意义,对比体会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鲁迅的自我解剖精神及游戏是儿童的天性的意义。

  教学方法朗读、对比教学仪器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时间:12、6、7两天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和人物。知道倒叙的特点。学生活动内容与方式预期达效果反思记

  一、布置预*:

  1、学生读课文1—2遍,找出文中的重点字词,至少10个,注音并解释词语。

  2、教师准备与鲁迅相关的知识信息

  二、导入激情:

  放歌曲《三月三》,“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放投影,图片、音乐)(或者以诗来引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称东风放纸鸢。”是一首写孩童们欢欢喜喜放风筝的诗,) 简谈感受: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能和大家谈谈放风筝时的感受吗?谁来给大家描绘一下看风筝的人的表情? 引入正课:风筝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板书课题、作者)

  2、简介作者:

  三、整体感知

  1、听录音朗读课文概括故事。要求从时间、人物、事件、情感等角度用一句话概括:这是一个______的故事。 (为什么?)板书(这是一个 的故事)由此我们可以将文章分为几部分呢?板书分段:时间顺序 北京的冬天—儿时—中年—现在(这种记叙的方式叫作倒叙。投影倒叙的意义。将一件事的结果或者是情节中比较重要的部分放在前面先说,然后再按照顺序来叙述的方式。)

  2、略说人物 自由朗读集中写风筝事件的两段后,说说这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大致会这样说:

  四、研读课文中的难句

  1、朗读体会 提问:读全文,我们能感受到全篇都笼罩着一种怎样的感情?(悲哀) 把全篇抒写悲哀心情的句子找出来朗读,体会作者感情。

  2、合作探究 学生从抒写“悲哀”的句子中就表达隐晦含蓄、不合常情的语句进行自主提问。即你感觉文中的哪些语句理解起来比较难。教师将提出的问题归纳成以下几个,先由四人小组合作探讨,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①教师示范提问:看见风筝本是令人快乐的,为什么在我却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②“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③我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的?

  ④文章结尾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我为什么要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四面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有没有别的含义?

  五、布置作业:

  1、解释并自己记住下列词语的意义:伶仃、诀别、瑟缩、嫌恶、恍然大悟、苦心孤诣、虐杀、肃杀写在书上的空白处第二课时: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对比感悟如何将一篇文章写得更加具体、生动。

  一、复*检测:听写并解词

  二、讨论深入,拓展扩充

  1、讨论主题 感悟警句

  ①引导思考:一件记录着某种遗憾的往事,兄长追悔莫及,小弟为何全忘了呢?对鲁迅先生而言,小兄弟不怨恨好不好?

  ②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是想告诉读者什么道理呢?文中有一个警句,请找出来,齐读。

  ③你赞同这个道理吗?谈谈自己的理解。

  2、联系生活 讲述故事 回忆你玩玩具、玩游戏的快乐与忧伤,选一个最难忘的,讲给大家听。 教师小结:玩具与游戏能让孩子得到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快乐、思考、创造和智慧,难怪偶然明白道理的兄长心底的悲哀久久拂之不去,受尽一生的内心折磨。

  3、就这篇材料,作者还写过一篇文章《我的兄弟》,将两篇文章进行对比,看一看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投影《我的兄弟》并请一名学生朗读对比发现,课文中有较多的描写。学过课文,会了解到兄弟二人的行为和内心情感,会从兄长的善良、严于自省,小弟的怯弱、纯真、宽容,兄弟间的手足情深,封建教育思想的弊端等角度展开,在与人物对话中多角度地理解主题,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结束语: 一出风筝事件,牵动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兄长严于自责,小弟全无怨恨,这兄弟间的情谊因风筝事件而显得更美、更和谐。鲁迅先生在这篇散文里不仅揭示了传统观念对儿童的毒害,也为我们吹奏了一曲人情美的温馨之歌。还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童心的浪漫,自由的可贵,愿同学们都能拥有自己自由、快乐发展的天地,让我们一起来背诵清朝高鼎的一首《风筝》的诗吧! 学生十分愉悦地、无限向往地齐背“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放纸鸢”,结束新课。三、总结收尾谈一谈你对你对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尝试归纳出本文的主旨。

  1、可以从手足情(兄弟之情)的角度来谈;

  2、可以从鲁迅先生表现于文章中的精神方面来谈;

  3、可以从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意义这一角度来谈;

  4、可以从“我”对放风筝前后看法不同的原因来谈。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外练*

  2、在你与家人相处的过程中,有没有因为一件东西而产生矛盾的呢?如果有请你将矛盾发生的过程记录下来并加入自己对这件事的评价写一篇小文章。文体不限,你可以记述故事,也可以进行评价,也可以给与你发生过矛盾的人写一封信。

  学生预*熟悉课文学生谈自己放风筝的感受,学生描绘看风筝的人的表情。学生听录音,并回答问题。学生可能会说:这是一个发生在鲁迅和他的弟弟之间的故事。学生可能会说:这是一个发生在作者小时候的故事。学生可能会说:这是一个让我悲哀和沉重的故事。学生可能会说:这是一个作者在小时候撕坏弟弟的风筝,在长大后想得到弟弟谅解但弟弟却已忘了的故事……

  四部分:(时间顺序)第1段北京的冬天看见风筝,想起儿时的事。 第2—4段回忆小时候撕毁弟弟的风筝的一件事。 第5—11中年后,我希望得到弟弟的谅解,但弟弟早已忘记了这件事,没有谅解他。

  最后一段,回到现实中,自己仍然要面对着肃杀与悲哀的现实(社会、亲情双重)从“体弱多病”可以看出小弟是病弱的,需要锻炼的。(可见小弟走出户外去活动,对健康有多重要。) 从“惊惶,失了色瑟缩着”可以看出小弟是软弱的,胆小的; 从“可鄙”一句看出,“我”是老成古板的; 从“惊呼、跳跃”即可看出小弟痴迷于风筝、热切向往放风筝; 从“做出蝴蝶风筝”看出小弟是心灵手巧、聪明的; 从“伸手抓断”、“踏扁”、“傲然走出”可以看出“我”是粗暴专横的,活脱脱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 学生读课文,体会文中的感情,画出这些句子。课文一再强调“我”的沉重和悲哀,不仅表现个人的悔恨,而是对这种普遍的精神麻木状态的忧虑和痛惜的感情。画出难理解的句子,讨论交流后将仍然不明白的句子提出在全班进行交流。

  4、想起了自己而是对弟弟玩的天性的虐杀

  5、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所引发的惊异和悲哀(引出下文),在“春光明媚”的画面里展开了对往事的回忆,使现实中严冬的“寒威”与回想中春日的“温和”互相映衬,既增添了回忆往事哀婉动人的力量,又使文章带上几分明丽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这使我发现了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引发了我对自己行为的剖析作者要讨弟弟的宽恕,抚*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因无 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既意想不到,“无可把握”,想摆脱也不可能了。当年虐杀者与**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杀者已经全然忘却。*以为常,并不在意这样的虐杀,而这样的虐杀就可以肆无忌惮的施展威力。作者极其希望弟弟一样的人能够怨恨游戏是儿童的正当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例如: 多玩游戏能使儿童活泼、聪明、健康。 玩游戏(如搭房子、过家家等),能放飞人的想象,想像的世界奇妙无穷。 爱玩的孩子显得机灵、活泼,而在家长管束下老实安静听话的“乖孩子”,可能因天性被抹杀而缺少头脑和灵性,依赖性强。 玩玩具或游戏过程中,人是要仔细动脑筋的,要观察要思考,这将有利于孩子智力的开发。 学生讲故事,拓展主题的意义。学生对比阅读,探讨你更喜欢哪一篇,并说明理由。学生讨论:环境描写:衬托出了作者因这件事的心情惊异、悲哀。人物动作、语言、心理描写更清楚、细致学生讨论

  1、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出“我”对小兄弟浓烈的兄长之爱,歌颂了兄弟情深。

  2、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的补过,表现了鲁迅先生严于自我解剖的精神。

  3、通过回忆幼时粗暴地禁止小兄弟放风筝,到了中年时补过已晚的事实,说明我们应注重游戏对于儿童的重要作用,并批判了落后的儿童教育思想。

  4、通过回忆幼时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和中年时补过兄弟二人不同的表现,说明了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不干出违情背理、愚昧落后的行为,而对自己的正当的权利也应该去捍卫。为后面的学*奠定基础引起学生的学*兴趣读时简单地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人物的特点明确文章的结构及技术方式理解文章的难句、重点句理解文章的主题对比明确将文章写具体的方法。拓展到课外

  板书设计

  风筝 鲁迅 *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是一个______的故事时间顺序: 北京的冬天 — 儿时 — 中年 — 现在 这种记叙的方式叫作倒叙。

  文章分为四部分

  多角度认识文章的主旨

  1、可以从手足情(兄弟之情)的角度来谈:歌颂兄弟情

  2、可以从鲁迅先生表现于文章中的精神方面来谈:严于自我解剖

  3、可以从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意义这一角度来谈:游戏是儿童的天性

  4、可以从“我”对放风筝前后看法不同的原因来谈: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课后记

《风筝》教学设计8

  《理想的风筝》是苏教版国标本第12册第七单元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苏叔阳回忆了恩师的音容笑貌和在一起的愉快生活。课文以三个特写“镜头”——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来表现恩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赞扬他对工作的热爱与追求,表达了作者对恩师的深深怀念之情。

  设计理念:

  文章起笔舒缓,情景交融,事例典型,手法细腻,是学生模仿*作的典范。为了让学生能自主发现文本的美,自主唤醒与文本的共鸣,我避开了熟套的人物品质特点分析,对于这样一篇情感真挚的文章,如果以“你觉得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来建构话题,也许提不起学生的学*热情,感觉乏味,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夫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透过语言文字,品味文字蕴涵的情意,是语文教学的真意。此文的作者把浓浓的师生情意融入*淡的文字之中,让学生品出情、读出情、升华情,让学生融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在此基础上感悟人物形象也就水到渠成,而且也*得了写作方法。

  教学目标:

  1、学*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品读作者的思念之情,感悟体会刘老师的乐观顽强、热爱生命和师生间的深厚情谊,得到作者和刘老师情感、精神的熏陶。

  3、深入细节,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得写作的基本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让学生“披文入情”, 通过对具体的语言文字的朗读、品情、体验、表达,感悟体会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教学难点:

  1、理解“理想的风筝”深刻的含义。

  2、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课文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3、初步感知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作者

  1、同学们,春天又到了,万物复苏,蓝天白云、花红柳绿,到处充满生机。在这美好的季节里,我们不由自主想起了古诗《村居》中的——“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引导学生感受春天放风筝的快乐,唤起学生放风筝的真实体验)

  2、揭示课题:是啊,放风筝能带给我们快乐,可在著名作家苏叔阳的心中,风筝,不仅带给他许多快乐,而且还寄托不尽的思念呢。

  3、板书课题——“理想的风筝”,学生质疑。

  4、请学生简要介绍课前收集到的苏叔阳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请同学们打开书,根据读书要求,自由朗读课文。出示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2)读完课文后,划出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

  (3)找出含有生字词的句子和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读流利。

  (4)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一两句话概括主要内容。

  2、学生根据自学要求朗读课文。

  3、刚才读课文的过程中,有没有难读的地方?

  (1)重点提示“筝”、“翘”和“转”的读音。

  (2)指导读好带有生字新词的长句子和难读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指导学生逐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作者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试着给每一件事加一个小标题。(三件事: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

  3、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理清文章思路。(引导学生,抓住回忆部分,把课文一分为三。)

  第一段(1—3自然段):通过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情景,引发对刘老师的回忆。

  第二段(4—9自然段):回忆刘老师谈“丢腿”、写板书和放风筝的三件往事。

  第三段(10、11自然段)直接表达作者对刘老师的怀念和赞美之情。

  4、请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最感动你的是哪件事和哪个细节(哪个画面)?刘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自由发言。

  四、学*第一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段。思考:课文开头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情景?这幅情景与作者 “不由自主”的想起刘老师和他的风筝有什么关系呢?

  2、引导学生感知: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景物描写不是闲笔。春天万物复苏,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景象,和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爱放风筝的刘老师的回忆,是触景生情,是对刘老师不绝的思念。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五、作业设计:

  读熟课文,在感动自己的段落、语句或细节旁边做批注,用一两个词语或者句子,在空白处写写自己的感受或体会。

  六、板书设计

  理想的风筝

  谈腿疾

  写板书

  放风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读作者的思念之情,感悟体会刘老师的乐观顽强、热爱生命和师生间的深厚情谊,得到作者和刘老师情感、精神的熏陶。

  2、深入细节,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得写作的基本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感悟“思念”

  1、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和他的刘老师一起去放飞——(生读课题《理想的风筝》)

  2、上节课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了刘老师的三件事——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学生回忆并说出并板书)文章写得很美,很细腻,每一句话,每一个词,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都浸透着作者对刘老师浓浓的——思念之情。

  3、出示:“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透过这一声呼唤,两个“深深地”,一个“??”品读感悟浓浓的思念之情。

  二、品悟细节,体验“思念”

  1、过渡:春天,对于苏叔阳来说,真是个思念疯长的季节。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苏叔阳的内心世界,体验他不绝的思念之情。请同学们自由读4—9自然段,想一想,这三件事中,刘老师的哪些细节拨动了你的心弦?将相关语句圈画出来,用心读一读,想一想,写写批注。

  2、组织交流:

  预设一:在 “谈腿疾”的品悟中体验“思念”之情。 当学生交流“谈腿疾”这件事时,顺势出示“刘老师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对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头发……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一段话。

  ① 指名读这段话。

  ② 哪些词句让你感受最深?

  ③ 着重引导学生抓住“笑”这一镜头品悟:

  放大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同学们,请注意这些红色的内容,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出示填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是因为。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是因为 。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又是因为。

  (学生是笑刘老师的风趣,酸涩充满着理解与同情,尊敬反衬出刘老师的坚强乐观,与孩子亲密无间,令孩子们敬佩。)

  多么微妙的情感变化呀,这就是细节描写,能读好吗?(指名读,并及时评价)

  ④ 身体残疾,却那样的乐观幽默(板书:乐观幽默),刘老师以他的人格魅力折服了每一位学生,这么好的老师怎么会忘记呢?难怪作者会发自内心地呼唤——“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预设二:在“写板书”的品悟中体验“思念”之情。

  当学生交流到“写板书”这件事时,顺势出示第五自然段内容: “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而他每转一次,就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地心跳。”一段话。

  ①建议同学们再次默读第五节,哪些细节之处打动你?可以用一两个词语写写你的感受。

  ②细读第二句,为了写刘老师板书,作者具体写了他哪几个动作?学生圈出动作的词语,(扣住“撑地” “离地” “急速” 三次“转”等词语感悟),为了一次板书,刘老师竟要做上这么多艰难的动作,你体会到什么?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你又体会到什么?(板书:顽强执着)

  ③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谁再来读划线的句子?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年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还有谁读?一个年过半百一辈子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这样的旋转凝聚着刘老师顽强的意志,这是多么令人难忘的旋转呀!这一次次的旋转就是动人心弦,所以作者深深地呼唤——“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预设三:在“放风筝”的品悟中体验“思念”之情。

  ①放飞风筝是为了感受自由自在、感受快乐,苏叔阳为何不亲自放风筝过一过瘾,而偏偏对刘老师放的风筝魂牵梦绕呢?那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苏叔阳的内心世界,走进他的目光中,(出示要求)默默地读一读7至9节,细细地找一找最让苏叔阳思念的细节,静静地品一品其中的感受。

  ②组织交流:让苏叔阳无比思念的细节描写,并谈谈感受。

  ③让我们把记忆的镜头拉得更*些!再次来读读这几个感人的细节。(引读) ——出示:

  ● 每年春天,刘老师都会亲手制作起各式各样的风筝,那时候,他一定会觉得幸福而充实;(自制风筝)

  ● 他决不肯亲手失去把风筝放上蓝天的快乐,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子在风中翱翔盘旋,脸上漾出甜蜜的笑,那时候他一定觉得幸福而充实;(亲自放飞)

  ● 他故意撒脱手,任风筝自由飞走,当他拄着拐杖,气喘吁吁地追到风筝的时候,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那时候,他一定觉得幸福而充实。(亲自追线)

  品味刘老师的笑:体会发自内心的笑、甜蜜的笑、开心的笑、满足的笑、幸

  福的笑,从这样的笑容中,能看出他忘记了自己的腿疾,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忘记了自己的坎坷经历。

  品味三个“亲自”:三个“亲自”,让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刘老师?是啊,坦然面对生活的不完美,享受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这才是真正的热爱生活啊!板书:热爱生活

  ④ 虽然生活是清苦的,身体是残疾的,但是刘老师却用各种各样的风筝装点自己的生活,让自己的生活多姿多彩,在作者的心理又怎能忘怀呢?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发自肺腑地呼唤——“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三、品味心声,升华“思念”

  1、感悟“理想”:念着刘老师的圆木棍,念着刘老师的风筝,念着刘老师的乐观幽默、顽强执着、热爱生活,这一念就思念了*30年啊!出示第10节,指名配乐朗读。听了你的深情朗读,我渐渐明白刘老师在苏叔阳心中放飞的不仅仅是风筝,还有什么——(人生的理想、榜样——做一个乐观顽强、热爱生活的人)

  2、这样的刘老师让人感动,让人敬重——他用自身的行动启迪学生感悟人生哲理,树立学生对人生的自信!*30年了,*30年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苏叔阳和刘老师在精神上是从来都没有分开过!再次出示:“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齐读。

  四、拓展延伸,放飞“思念”

  1、“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板书:……)多么余味无穷的省略号呀!深深地思念刘老师的什么呢?是刘老师永远灿烂的微笑、是他功德无量的圆木棍?还是??拿出你的笔,继续写下去好吗?

  刘老师呀,思念您

  2、学生交流并及时评价。

  3、老师读了课文跟大家一样,也激动不已,让我们大家再次放声齐读课题——理想的风筝;饱含深情地读——理想的风筝;充满激情地读——理想的风筝。

  五、*得方法,迁移“思念”

  思念,也是一种缘分。苏叔阳不见刘老师*30年,而你们不见自己的启蒙老师陈顺娣也*3年了。从你们迈进小学的第一天起,陈老师就用她的智慧与心血陪你们走过了两个春秋。趁你们还没有淡忘,那就像苏叔阳写他的老师一样写一写你们的陈顺娣老师,给自己的小学时光留下一段美丽的记忆。

  板书设计:

  理想的风筝

  谈腿疾 乐观幽默

  写板书 顽强执着

  放风筝 热爱生活

  ……

《风筝》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或动手做一做风筝,举办一次小小风筝展览会。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体会“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2)收集有关风筝的资料。

  (3)鼓励动手做风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二、教学重点:

  学写12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四、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放风筝的片断,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制作风筝的有关材料。

  五、教学课时: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唤起情感,导入学*

  1、唤起情感:童年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

  2、导入学*: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出示课题,带着情感朗读课文第一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指名学生读,一人读一个自然段,注意正音。

  3、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写“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心情的句子,画好后自己读一读这些句子。

  4、交流找到的句子,反复朗读。

  5、引导发现、生疑:读后有什么发现,产生什么疑问,与大家交流交流。

  (交流要点:一是读中发现:“我们”的心情在做风筝是挺高兴的,放风筝的非常高兴,找风筝时很难受。二是读中生疑:我们的心情为什么会起这样大的变化?)

  三、细读深究,体悟情感

  1、学*第2自然段。

  a、读一读:激励学生多人次地读这一段。

  b、说一说:读了这一段,你知道写了些什么吗?

  c、想一想:角色转换,想象:如果是你在做着风筝,你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d、找一找:同学们所想象的可以用这段内容中的哪几个词语来表示或代替。

  e、结一结:(师)原来做风筝的快乐就在于它充满着憧憬和希望。

  f、赏一赏: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向往、渴望、喜悦)朗读全段。

  2、学*第3自然段。

  a、角色转换: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b、创设情境: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放风筝画面。

  c、引导表达: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与大家交流交流。

  d、角色转换:当你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e、品味课文:用心多遍朗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文中孩子和我们一样的感受。

  f、深入赏读: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自豪)再读全段课文。

  四、课堂练*

  1、自学生字,交流学法。

  a、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b、观察生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c、练*书写生字、抄写词语。

  2、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五、课外延伸

  上网搜集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制作资料袋,放到班级园地里展示。

《风筝》教学设计10

  学生分析:

  我所教班级的学生喜欢阅读,大部分学生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简单的问题。部分学生有表达的自信心,能积极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但个别学生缺乏自信,较为胆怯,学生的主动意识不够,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及认知水*,更要以点带面,让学生在学中扩大视野,体验与伙伴合作的乐趣,增强集体凝聚力。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以读代讲,引导学生用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独特体验解读文本,体味生活,学*表达;引导学生在“找中思”、“读中学”、“品中悟”、“说中创”,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中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3、学*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学*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2、学*本文写人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1、准备小黑板。

  2、学生预*课文。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教师手拿风筝,问“这是什么?”(板书:风筝)同学们喜欢放风筝吗?谁能说说你在放风筝时的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见解。)

  2、师导入:春天来了,同学们都很喜欢在宽阔的草地上放飞风筝。每当这时候,作者看着天上五颜六色的风筝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他那位身体有残疾的老师来。今天我们学*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位残疾人的故事。(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学知识越贴*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学生们爱放风筝,而风筝正与课文的核心内容密切相连。因而以此为切入点,让生活走进语文学*,更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

  2、检查字词的积累与理解。

  (1)小黑板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

  (2)齐读,理解部分词语。

  (3)引导学生运用词语说一段话。

  [设计意图:读与说相结合,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读读,并体会课文讲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提出来和小组成员交流、讨论。

  4、学生默读课文后,质疑,教师予以归纳。

  A、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

  B、刘老师课上讲课与课下放风筝,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以读为主,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在读中熟悉课文,在多读中悟得读的方法。]

  三、课内研读,合作探究。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描写春天的语段。

  1、品读描写春天景色的段落。

  2、学生自由畅谈自己对这段话的理解,教师抓住关键的词句加以引导。

  A、“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

  B、“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飞上云端。”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引导学生读出春天充满活力的语气。

  4、小组讨论:这和作者所敬佩,描写的刘老师有什么联系呢?

  5、各小组讨论后,交流所得,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予以归纳:刘老师经常在春天的时候给大家做风筝,带大家去放风筝;刘老师虽然断了一条腿,但他仍然热爱生活,像春天一样永远充满着生机与活力。

  (二)再读课文,了解刘老师,受到他人格魅力的熏陶。

  1、找出文中对刘老师外貌描写的语段。

  2、品读,体会刘老师的慈祥、刚毅。

  3、学生分组讨论:作者笔下的刘老师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文中哪些具体叙述刘老师有关的事或语句中体会到的?

  (1)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并找出文中介绍的相关内容。

  (2)集体交流体会。

  A、“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至“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

  B、“他的课讲得极好”。至“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

  C、“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然而,他却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

  (3)学生自由地发表见解,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爱学生、爱工作、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扩展:你能谈谈你了解刘老师后的感受吗?(学生自由发言)

  (5)抓住语句中的关键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4、小黑板出示问题:刘老师课上讲课与课下放风筝,二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5、各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深入某些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情况。

  6、各组交流,小组长汇报讨论结果:课上讲课与课下放风筝都展示了刘老师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对生活有追求的思想感情。

  7、引导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法特点。

  [设计意图:学生在阅读中得到了许多启示,教师及时地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从与同伴的交流中,生发出形形色色的设想,这样不仅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学*,还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他们的创造力。]

  四、品读课文,体会感情。

  (一)师:对于作者来说,面对这样一个老师,他的感受又是怎样的?(找出具体的句子。)

  “一个年过五十的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1)齐读这段话。

  (2)发散思维:作者当时正处少年,你认为他觉得自己该怎样呢?

  (3)融入角色:你们也正当少年,你觉得自己今后该怎样面对生活?(学生畅所欲言)。

  (二)出示句子:我相信,我的刘老师不会这样,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1、指名读这段话,并说说对词语“功德无量”的理解。

  2、讨论:为什么作者那样肯定地认为刘老师一定会顽强呢?(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4、师:刘老师身残但志坚,我们应该向他学些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去思维,去创造,这样不仅使学生受到刘老师身残志坚的人格魅力的熏陶,还会让他们受到在人生道路上要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教育。]

  五、总结拓展。

  1、师:春天是美好的,是充满蓬勃生机的。刘老师恰似春天,不因自己残疾而灰心丧志,时时与年老残疾做着顽强的斗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唱出了一曲生命之歌。那么面对这样一个人,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学生畅所欲言)

  2、谈谈你学完课文后有何收获,学生自由汇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够学有所用,学有所得,既是对原有知识的巩固,也是一项课外拓展活动,这为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发展空间。]

  六、布置作业。

  1、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法,写一篇“我最________的人”。

  总评:

  1、这堂课可以说是在新课标、新理念指导下的开放课。整个设计从始至终都是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和设计问题,教师很自觉地将自己定位为教学行为的组织者,学*活动的倡导者,充分尊重了学生学*的自*和选择权,把发现的权利交给了学生,较好地体现了学生是学*语文的主人的课改理念,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的*惯。

  2、学*本文意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巧妙地引导学生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这充分达到了学生学*本文的目的。


《风筝》教学设计通用20篇(扩展3)

——《风筝》教学设计 (菁华9篇)

《风筝》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3、练*查阅课外资料,初步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4、积累课文中生动的词语,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设计理念:

  1、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从学生的亲身经历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乐说,爱说,想说。

  2、尊重学生个性化理解,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体现语文学*的个性化,多元化。

  3、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人物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

  4、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和*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

  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变化写具体的。

  教学方法:

  搜集资料、创设情境、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1、课前进行一次放风筝比赛。

  2、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

  3、幻灯片:

  (1)本课要求会认及会写的生字;

  (2)课文中描写心情的重点句;

  (3)古诗《村居》、《纸鸢》、《风鸢图》。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分解目标:

  1、联系生活,抓住动作和心情说出自己放风筝的经历。

  2、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情境再现

  1、回忆放风筝的情景。

  同学们,上星期我们举行了一次放风筝比赛,谁来说说你们是怎么放的?其中还发生了哪些有趣或难忘的事情?(重点引导他们说动作和当时的心情)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畅所欲言,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并予以肯定和鼓励。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当时的心情,为学*课文、体会情感奠定基础。】

  2、导入学*: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现在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的感受与我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先读得正确、流利,再一边读一边想,课文围绕着风筝给我们介绍了哪些事情?聪明的小朋友读书的时候会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2、根据学生的自由述说,相机反馈,长总结概括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来归纳概括。)

  三、朗读课文,体验情感

  1、默读思考:你认为做、放、找哪一部分最有趣?

  2、小组交流:将自己认为最有趣的内容介绍给大家,并说出自己认为最有趣的理由。

  3、全班交流。

  【让学生畅谈自己的个性化理解,在尊重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到“做、放”都很有趣,如果有学生认为“找”也很有趣,应予以特别肯定和鼓励。】

  4、联系自己放风筝时的情景,说说哪些部分的情景感受和你最相似,并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

  (1)指名读。

  (2)说说自己是带着怎样的心情读的。

  (3)学生评价,教师小结。

  (4)有相同经历感受的同学齐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自己的亲身经历感受,再回到课文,他们有朗读的欲望,乐于表现自己。】

  四、课堂练*

  把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第二课时

  课时分解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朗读课文,体会心情的变化。

  2、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3、练*查阅课外资料,初步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课文,体会心情的变化

  1、感悟做风筝的乐趣。

  (1)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女同学倾听,比比谁更认真。

  (2)通过朗读和倾听,你明白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3)师生合作解决下列问题:

  <1>“憧憬”的意思,几个小伙伴精心地做着风筝,风筝做好以后,该是什么样的情景呢?谁能想象一下?(这就是“憧憬”)

  谁能用“憧憬”说一句话。

  <2>“依”的认读及“依然”的意

《风筝》教学设计2

  《风筝》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风筝》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美的感情,鲁迅的《风筝》就是在温馨与和美中,在矛盾与冲突中展现浓浓的兄弟之情。它讲述的是“我”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所以本文的重点难点定为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二、学生学情分析:

  《风筝》面对的是一群成长在无忧无虑的20世纪九十年代的少男少女,在他们认为亲情就是温柔的话语,是细心的呵护,是鼓励与支持,是牵挂与思念;再说,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所以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所限,对这篇通过矛盾与冲突展现亲情的文章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另外,还考虑到刚进初中的学生对难学课文学*注意力容易分散,产生学*疲劳,且按学*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兼顾全体,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过程。

  三、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学*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因而我从三方面拟定了本文的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按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积累“虐杀、苦心孤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

  究性学*。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式地探讨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悟亲情的含义,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之情;学*作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2.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重点放在对“精神虐杀”一幕的理解以及多角度体验文章主旨上;将有创意地理解作品中作者的“悲哀”之情作为教学的难点。

  3.课时安排及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思想的深邃,选材的精巧,结构的别致,加上语言运用的.高超艺术功力,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我在教学上安排两节课的时间,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积累文中重点词语,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提出疑难问题;第二课时多角度、有创意地探究疑难问题和理解主旨。

  4.学法指导:

  学生:

  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并制成问题卡片。

  ②从网上或图书馆查阅鲁迅的资料,了解其生*、作品及风格,制成卡片,准备交流。

  ③预*课后练*一、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

  ①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包括风筝的图片、歌曲。

  ②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及疑难问题,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③问题情境的设计尽可能让每个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四、教学用具:运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及利用图书馆馆藏资料。

  五、教学思路:

  1、整体设计思想:按照总-分-总的思路安排教学步骤。

  先整体感知课文,再探究一个个局部性的疑难问题,最后进一步理解全文主旨。在预*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与作品对话、与学生对话、与教师对话、与作者对话,体现课堂民主、师生*等对话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变一言堂为众言堂、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创新学*等等。

  2、教学方法的确定:针对本篇课文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和组合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激情引趣,朗读法感知文本,圈画法品味重要词句,创设问题情境法来启迪思考;“自主质疑、合作探究、讨论表演”等多种训练手段渗透在课堂教学中。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或方法:首先,从质疑开始。这篇课文难点较多,正是探究性学*的理想教材。要让学生预*时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先把问题统统提出来,再整理一下,有步骤地探究。

  其次,引导学生联系语境探究疑难。有些句子之所以难懂,是因为跟常情不合,但是联系语境便能解读。最后,设置一个典型环节——合作表演。这篇课文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主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除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还创设了一个与作品中与人物对话的活动。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品。

  (1)播放歌曲:由歌曲《三月三》引入:“又是一年三月

  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电

  脑课件展示,有声有形,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

  (2)互谈感受:前后左右自由互谈儿时放风筝或玩其它游戏的情景和感受。

  (3)引入正课:风筝或其它游戏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如果有人剥夺你游戏的权利,你会有什么感受呢?今天我们学*的《风筝》,就是作者回忆自己和弟弟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误解与冲突。那么,就先让我们走*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吧。(投影课题并出示目标:见课件)

  (4)了解鲁迅及作品:课件展示鲁迅生*、作品;学生自由朗读,并对照卡片做笔记。

  (二)整体感知,朗读思考。

  (1)检查预*,订正字词。(见课件)

  (2)听读课文并感知(课件展示,课文配乐配图朗读。)

  【课件显示问题:】 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可从“我”的角度,也可从小兄弟的角度谈。)

  学生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 (教师可针对学生不

《风筝》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能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刘老师的为人。

  2、能正确的理解课题及延伸的意义。

  3、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并能认真总结。

  4、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

  教学重难点:

  理解“理想的风筝”的真正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22课,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学*了课文那温情脉脉的开篇,还记得它的写作特点吗?

  二、新授

  1、多么巧妙而独特的开篇方式呀!作者让我们目睹了这物,让我揣上了这份情,那就让我们一起潜心研读课文,去探究一个秘密,那就是“怎样写?”和“为什么写?”

  (明确本节课的学*目标,让学生有目标可循。这两项目标也是高年级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必须要掌握的。)

  2、打开书本,将目光锁定课文4-9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作者写了关于刘老师的那几件事?自由朗读,老师希望你们尽力做到:口中读出感觉,眼里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

  (对于现在提出的读书要求,是对高年级学生阅读过程中的基本要求,带着一定的要求来读书,才能真正让他们进入文本,理解文章的内容。)

  3、学生回答:笑谈腿疾、旋转板书、放飞风筝、

  4、孩子们,在这三件事中,有许多让人怦然心跳的细节,有许多让人难以忘怀的瞬间,老师请你默读4-9自然段,并用心灵的相机拍下一段录或一张照片,关于刘老师的最难忘的,将他定格,并取一个名字,赶快拿出笔,从4-9段的文字中寻找灵感,期待你们的精彩。

  (对于学生对这三件事的深入理解,我采用的不是惯用的画下让自己的感动的句子,而是让他们用心灵的相机来选择感动的瞬间。并取个名字,这个目的是进一步的要求学生能用词语概括,其实就是列小标题,也是对他们理解和概括能力的一个训练。还要他们说出为什么要这样来列小标题,目的是引导学生能更深入的进行情感体会。)

  5学生读书并做记录、

  6分析、汇报自己的照片、

  学*“笑谈残腿”

  (1)你拍的是什么?读出文字,板书:笑

  (2)你给它取了什么名字?为什么?还有谁也拍下了这段?取的什么名字?为什么?

  (3)出示:“但笑过、、、、、、敬。”“笑”:风趣、“酸涩”:理解和同情。“尊敬”:反衬老师坚强乐观和学生亲密无间

  (4)指导朗读孩子们那复杂的心情。

  (在对文字和情感进行深一层的体会和理解之后,再进行阅读,会有不同的感受。)

  学*“旋转板书”

  (1)你拍的是什么?读出文字、板书:转、

  (2)你给它取得什么名字?为什么?

  (3)再请一位同学、

  (4)师:你个年过半百的老人,你个个艰难的动作不知一天要做多少次,而每一次的转动,都会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请问,这心跳包含着什么?

  (对于“心跳”的含义,这里让学生进行深度思考,除了他们生理上的心跳之外,包含的情感又有哪些呢?真正进入文字之后,对于刘老师的形象树立更有添砖加瓦的作用。)

  (5)师:带着你们的情感来用心朗读吧、

  学*“放飞风筝”

  (1)你抓拍的是哪一段?读出文字、

  (2)你取得什么名字?为什么?

  (3)还有谁抓拍的是关于放风筝的镜头、

  (4)请同学回答,板书:追

  (5)出示:“有一次、、、、、、力量。”

  ①“故意”:他想证明什么吗?

  ②“笑着”:不畏困难,乐观

  ③“叫着”:心中的欢快、

  ④“蹦跳着”:忘我,忘记自己是一个残疾人

  ⑤“不要管,我自己来”:一种自信。

  (这一段的教学是文章的高潮部分,于是,我从“故意”一词入手,为什么刘老师要故意去放飞?他真正追寻的仅仅是那线绳吗?他还在追寻什么呢?对于生命的追求,对快乐的追赶,对命运的抗争等情感的体验会凸显出来的。)

  6、师:娴熟的动作,洪亮的喊声,再加上风筝在蓝天上自由翱翔,这种和谐的美,使刘老师的心也一起跃上了蓝天,如同空中的风筝一样自由畅快。那时的他感到了生命的强壮和力量,那时的刘老师在抓住线端的刹那,在想些什么呢?他还在追赶什么呢?

  7、指导朗读:让我们和刘老师一起放飞风筝吧!

  8、师:同学们,通过你们拍下的一个个感人的瞬间,一次次深情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虽无完美身体,却有着完美人格的刘老师的伟大形象,所以事隔30年,他的学生对他满怀留恋,

  9、配乐:齐读第10自然段、深情地朗读并思考:“理想的风筝”指的是什么?

  10、师:你现在能明白课题“理想的风筝”指的是什么吗?

  ①风筝是刘老师那写过无数粉笔字的制作品

  ②寄托对工作和生活热爱和追求!

  ③刘老师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为我们播下了理想的种子

  ……

  (对于文章中的题目理解是文章的重难点,这里的答案不固定,让他们充分思考,说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应该是对他们的一种思考结果的肯定。也是对题目的深度理解。达到了教学目标。)

  11、师:正是刘老师那一只只理想的风筝铭刻在苏叔阳的心中,促使一个身患肺癌和肾癌的人,写下300多万字,七本书。还有什么样的言语能表达他的思恋之情呢?于是,他从心底发出了深情的呼唤—

  12、出示最后一段:轻声读、

  13、师:这里的省略号又省略了怎样的内心独白呢?

  14、学生回答:

  15、师:是什么魔力让我们的呼唤余音绕梁?是刘老师的什么让我们感慨一生呢?

  16、同学们,不仅是刘老师,苏叔阳也用自己的行动和炽热的文字为我们奏响了一首“生命之歌”。相信,在你们的心中已经怀揣了一只只理想的风筝,老师期待你们能够奏出更洪亮的“生命之歌”。

  (借题发挥,借助刘老师理想的风筝,也想让孩子们怀揣理想,并鼓励他们能大胆放飞,勇敢向前。并表示出自己对他们的期待和祝福。相信,孩子们的心灵会得到洗礼,也会在心中激起实现理想的浪花,他们一定会去为之奋斗!)

  17、总结:同学们在了解作者为什么写刘老师在我们的心灵得到洗礼的同时,相信,大家也收获了不少写作方法,请你们来交流一下好吗?

  18、出示:写作方法指导:老师把大家说的归纳了一下。孩子们,任何一篇文章都会有自己的文道和文法,要想学到她的道和法,那就要求我们能潜心阅读文章、细心进行体味、认真进行总结、用心进行提炼。这样才能为己所用,才能学以致用。

  (教给学生要注意文章的文道和文法,学会自己去研究、体会、总结和提炼,也是在阅读课堂上,我们要教给学生的一项本领。教材中的课文是学生直接学*的内容,对于*作的学法指导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最好的教学素材。)

《风筝》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探究解读课文意蕴。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阅读能力,能说出自己的喜好、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3.感受本文在误解和冲突中所体现的兄弟间深厚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探究解读课文意蕴。

  2.感受本文在误解和冲突中所体现的兄弟间深厚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风筝是每个小朋友都放过的,放风筝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但是,鲁迅先生却因童年关于风筝的一件小事而引发了无限深思。我们现在就去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吧。

  2.(播放班得瑞的音乐《春》,营造气氛。)

  春天来了,让我们来到户外,在蓝天下,在青草地上,放飞我们的快乐。当风筝满天飘舞的时候,我们的心情是何等的舒畅,可此时在鲁迅的眼里,风筝的浮动竟是一种惊异与悲哀,这是为什么呢?就让我们走进鲁迅的童年生活,一起去看个明白吧!今天我们共同学*第4课《风筝》。

  二、自主学*预*与展示

  1、生字注音

  伶仃(línɡdīnɡ)虐(nüè)杀瑟(sè)缩

  荡漾(dànɡyànɡ)嫌恶(xiánwù)傲(ào)然

  2、词语解释

  苦心孤诣:费劲心思,刻苦钻研,达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境地。

  肃杀:形容天气寒冷,草木枯落。

  瘦得不堪:意思是瘦得非常厉害。不堪,表示程度深。

  恍然大悟:形容猛然醒悟过来。

  3、作者名片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小说集《呐喊》《彷徨》,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收在《鲁迅全集》里。

  4、背景追溯

  本文写于1925年1月24日,选自散文诗集《野草》。《野草》,共收作品23篇,此集是鲁迅在广州编成的,并于26日深夜写了《题辞》(散文诗)。1932年,鲁迅在《<自选集>自序》中说:“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三、合作学*探究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课文是介绍风筝这种工艺品的吗?

  (不是)

  (2)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线索)

  (3)试着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的事情。)

  (4)课文写作的时间是哪一年?你知道那时的*正处在什么社会吗?

  (1925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文章记叙的顺序有哪几种?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

  (顺叙、倒叙、插叙)

  2、跳读全文,理清思路,把握感情线索。

  在北京的冬天看到天空中浮动的风筝,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发现弟弟竟瞒着“我”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感到愤怒;到了中年,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我”感到自责和忏悔;“我”希望能得到小兄弟的宽恕,小兄弟“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的心越发沉重。

  (二)精读课文

  1、为什么文章第一段说“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点拨明确】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来说,是引出下文。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那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点拨明确】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那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3、3、4段一面写“我”,一面写“小兄弟”,对“小兄弟”的描写流露出什么感情?

  【点拨明确】“小兄弟”入迷的情状描写得越细致生动,越加重对剥夺他放风筝权利的封建家规的控诉力量。这里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同情,对自己深深的自责。

  4、“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不幸”?文中所说的“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前面的什么事情?

  【点拨明确】因为看到这本书才使“我”恍然大悟当年自己对弟弟的精神虐杀,表现了作者对当年行为的自责、后悔。“精神的虐杀”指“我”在堆积杂物的小屋中发现弟弟在偷偷做风筝,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根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上,踏扁了。

  5、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么”,为什么“我”不觉得轻松反而觉得沉重?

  【点拨明确】**杀者的麻木使虐杀者可以恣意妄为,这令人感到悲哀而沉重。*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的思想来指导。

  6、为什么说“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除形容天气外,有没有别的含义?

  【点拨明确】“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

  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

  四、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我们了解了文坛巨匠鲁迅先生兄弟之间的故事。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我”会认为爱放风筝就没有出息呢?鲁迅先生又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

  二、合作学*讨论与展示

  (一)深层理解

  1、这篇散文中,除了兄弟之情,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外,还有什么深沉的情感?

  【点拨明确】文章叙述自己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指周建人)放风筝,行为十分粗暴。待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后,鲁迅醒悟过来,当年自己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几十年后,讨“小兄弟”宽恕之举,足以显现同胞手足之情。隐藏在这之后的是作者的自省精神,作者严于解剖自己,严于自省,往事、小事,都一丝不苟,知错必改。这种精神非常可贵。作者看到外国的儿童教育的主张,认识了*旧式教育的落后,愿*的儿童教育改变落后的偏见,愿儿童精神从此不受压制,从此健康成长。把两者结合起来看,从“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毫无怨恨这种现象上看,作者感慨尤深,在这一点上,留下无尽的悲哀和发人深思的问号。“小兄弟”为何全然不知?原来他偷做风筝,自己也并不认为正当,以为这事兄长该管,因此并不耿耿于怀。这正是几千年来封建教育留下的痼疾。这里作者含蓄地启发人们作更为深刻的思考,是文章精髓所在。

  2、综观全文,作者是如何在误解、冲突中表现浓浓的亲情的?

  【点拨明确】本文叙写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小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意,甚至十分粗暴地把小兄弟苦心孤诣制作即将成功的一只风筝折断、踏碎的一件往事,显然写的是兄弟之间的矛盾、冲突。但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却是手足情深:当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为让小兄弟有出息,那种恨,是恨铁不成钢;一旦明白自己错了,虽是几十年前的往事,虽为兄长,也一心想补过,讨小兄弟的宽恕,同胞手足之情溢于言表。

  3、阅读全文,用简练的语言说说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哪两件事。这两件事相距二十多年,其间作者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点拨明确】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两件事。①“我”的一件往事:少年时虐杀“小兄弟”的风筝梦。②“我”的一段思想感情的经历:“我”中年时读了关于儿童教育的书籍后无限懊悔当年对“小兄弟”“精神的虐杀”,想补过而不得的经过。

  “我”原来“嫌恶”放风筝,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并以踏扁“小兄弟”苦心制作的风筝为“胜利”,且当年对此事毫不在意;时隔二十年后,这件事剧烈地啃噬着“我”的心,以至“我”渴望得到补救,却已无济于事,只是*添了心头的沉重。此后每当回忆起这件事,“我”就感到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这也使全文笼罩着沉重的悲剧色彩。

  产生这些变化,表面看来最直接的原因是“我”中年时明白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不过,我们透过这点还可看到“我”与“小兄弟”间的手足亲情,“我”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勇于自责反省、为人严肃及善于思考的精神,也是促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二)走进语言

  1、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

  【点拨明确】“瘦得不堪”指瘦得不能忍受,以白描手法形象地勾勒出了多病的小兄弟的身材体态;“张着小嘴”“呆看着”“出神”,以一连串的词语传神地描绘出小兄弟聚精会神,仰头长时间看风筝的神态;或“惊呼”或“跳跃”的动作,更是形象逼真地写出小兄弟喜欢风筝到极点——即便自己不能放,只能远远地看也如痴如醉。本段文字综合运用肖像、动作、神态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瘦弱、痴迷风筝的小兄弟形象。

  2、课文第五段里谈到“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结合课文和你自己的体验,谈谈你对儿童玩游戏的看法。

  【点拨明确】示例:玩游戏既可以丰富儿童的生活,又可以开发智力、增长知识、提高能力、陶冶情操。在玩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儿童的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可以说小游戏中藏有大天地。

  (三)走进主旨

  本文通过对风筝事件的叙述和严肃的自我解剖,批判了那些受封建教育思想影响、无端压制子弟的父兄,抒发了因四周的寒威和冷气而形成的无可把握的悲哀,表达了对冷酷现实的极端憎恶和对春日温和的热烈憧憬。

  (四)走进写法

  1、意蕴深刻。

  本文作者以严冬比拟社会,以春日象征理想。通过批判现实,寄寓自己的理想,启示人们如不改革整个社会,任何个人的“补过”也是无济于事的,孩子们是不会获得“春日”的愉快的。既有对封建思想和伦理道德的揭露和*,又有深刻的自我反省和解剖。

  2、语言精炼。

  例如“十岁内外”“多病,瘦得不堪”“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惊呼”等词句,把小兄弟活泼可爱、喜欢游戏的性格传神地表现了出来。当“我”彻底毁坏他将要完工的风筝、傲然走出时,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这里作者只是抓住小兄弟的神态,“惊惶”“失了色瑟缩着”,简约的几笔,就将他进行正当游戏的愿望遭到虐杀后那惊惧、绝望的心情极其形象地表现了出来。这些描述完全符合儿童的特点。

  3、构思巧妙。

  本文以风筝为线索,由眼前景物写到幼时旧事,写到后来的重新忆及,再回到眼前,表达了作者“无可把握的悲哀”。文章立足于对风筝的旧事新感,道眼前所见,述不尽往事。在冬日北京忽见“远客上有一二风筝浮动”,它荡漾着春意,但是,“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惊异”的是,故乡的春天似乎在这异地的冬天重现了。“悲哀”的是,“我”记忆里的幼时所见的放风筝景象和发生在风筝上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构成了悲剧,这个悲剧不仅保留在“我”记忆里,而且因为无法补过而成为“我”“无可把握的悲哀”。风筝所引起的是对故乡春天的回忆,但故乡“久经诀别”,儿时的春天“久经逝去”,不曾带来“春日的温和”,于是,作者提出“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连“躲”,“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这样就把儿童游戏的严肃内蕴,借风筝一事物,寄意深远地显现了出来。

  三、拓展延伸

  回忆一下,你有没有过被他人“精神虐杀”或“精神虐杀”过他人的经历?如果有,课后与家长或其他同学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吧。

《风筝》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与实践,使学生学会扎制简单的风筝。

  2、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动手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动手制作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4、培养学生耐心细致、不怕困难、团结协作的优秀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扎制简单的*板式风筝的方法,学会扎简单的风筝。

  2、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善于观察、勇于创新,创作出造型各异的风筝。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风筝骨架、成品风筝。

  四、教学过程

  程序

  内容

  师生活动

  活动意图

  创设情境

  运用古诗《村居》导出“风筝”,播放视频,激趣导出“扎”。

  让学生背诵《村居》,说出“纸鸢”的意思,学生观看视频。教师板题:扎风筝。

  揭示课题,明确学*任务

  实物展示

  教师展示课前制作的两个风筝(蝌蚪式风筝、六边形风筝)及风筝骨架。

  教师展示风筝的同时,请学生仔细观察,说出扎风筝的特点:左右对称。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引导探究

  教师根据学生的总结,利用投影演示。(提线拴制方法。①找到中轴(竖竹条)与上横条的交点;②以交点为中心,向左右两边各量一段相等的距离,穿线。

  ③在中轴与下横条的交点再穿一线。④将风筝*放桌面,提起提线,当上提线所处的*面与风筝面垂直时,下线的长度就定下来了,将三线拴合,打结,风筝制作完成。)

  学生在小组内观察、动手制作、讨论、研究骨架的绑扎方式、拴提线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风筝的对称,明确制作过程。

  通过尝试,知道蝌蚪式风筝扎制的步骤及如何保证左右对称,感悟制作技巧。

  迁移创新

  学生基本掌握了扎蝌蚪式风筝的方法后,迁移发散让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创造别的式样的风筝。

  教师巡视指导,点拨制作技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作:扎、糊、拴提线、绘。

  增强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意识,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展示评价

  学生展示合作的风筝。

  学生谈创作意图,最后评出扎的优秀的风筝。师生共同总结。

  培养学生审美、评析能力,感受成功的喜悦。

  课后拓展

  播放视频。传承风筝的文化,在歌声中结束这节课。下课后,周末里,我们再看谁的风筝飞得最高?试着发现问题,完善制作的风筝,总结放风筝的技巧。

  既检测了学*效果,又调动了实践的积极性。

《风筝》教学设计6

  【教材分析】

  《风筝》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中的第1篇课文。它是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于1925年1月写的一篇散文诗,后来由作者编入散文诗集《野草》。鲁迅的文章过去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得较多,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过去的教材受当时政治的影响太大,过分强调鲁迅革命性、战斗性的一面,所以选的鲁迅作品往往充满了“火药味”,这使学生读了不少鲁迅作品,到头来却并不喜欢鲁迅。其实,鲁迅作品中既有金刚怒目的一面,也有充满柔情的一面,有不少描写自然景物和人间至爱真情的感人作品,这次教材选编的《风筝》就是一篇这样的作品。《风筝》为我们讲述的是一对兄弟童年时代游戏的故事。每个人都会有童年,童年生活是充满快乐的,童年的游戏往往也是终生难忘的。尽管有时也会有误解,有阴云,但童年带给人们的总是感人至深的人情美、人性美。《风筝》不仅是表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

  【教学设想】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结合个人人生经验及阅读体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整体感知课文;第二课时反复阅读,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

  由于这篇课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这篇文章又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整体感知课文时,不要求学生一下子理解透彻,而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探究一个个局部性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全文。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引导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独特的感受。尽管课后学生还有些地方不太懂,但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会有所提高。另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方法】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等进行教学。

  2.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听歌激情:放歌曲《三月三》,“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

  简谈感受: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能和大家谈谈放风筝时的感受吗?

  引入正课:风筝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新课

  a.作者简介。

  b.生字释词(点击幻灯片)

  三、感知

  要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就先要听读课文,并在听读中思考问题。

  学生朗读课文或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

  四、质疑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b.读完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教师可针对学生不同的感受启发提问)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c.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

  (学生听读课文后,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启发学生多角度地理解课文。)

  五、拓展

  练笔:如何看待文中“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如课堂时间不够,可放到课后)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中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明白了游戏于儿童的意义,感悟到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必改的精神,感受了作者由惊异、悲哀到后悔自责及心情沉重的感情经历,初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我们从中还能感悟些什么?下节课继续研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整体感知了《风筝》这一课内容,从中我们了解了儿童时候鲁迅先生与他小兄弟之间的亲情,但从现在看来,鲁迅先生却是一看到风筝,就想起儿时对小兄弟放风筝和做风筝的态度,心里面就只有悲哀和沉重。那后来几十年过去了,鲁迅先生的心情有没有因时间的流逝而改变呢?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深入体会文章的内容及思想意义。

  二、合作探究

  [设疑探究](1~4段)

  学生四人小组设疑,可小组内互问互答,教师巡视引导、点拨、补充,不同意见全班讨论。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别。(可请学生把问题记在课堂笔记本上)

  课件出示问题组:

  ①为什么“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联系下文)

  ②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提示:把风筝看作春天的象征)

  ③从语段中找出描写小兄弟观望他人放风筝的语句,分析一下作者从哪几方面写的?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儿童形象?对小兄弟流露出什么感情?(结合书中插图体会)

  [教师小结]

  ①故乡放风筝的季节是早春二月,而在北京,冬季尚未过去,就开始放风筝,所以“我”感到惊异;同时,我见到风筝,不由想起自己少年时虐杀小兄弟精神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所以心头又不禁感到悲哀。②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③看得出神、惊呼跳跃……从神态、语言、行动可以看出小兄弟确实很喜欢放风筝。这部分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瘦弱的小兄弟形象,而“我”是一个野蛮粗暴的“虐杀者”,文中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可怜、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隐含着深深的自责。

  [朗读研讨](5~12段)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的后半部分,注意朗读时的语速和情感。

  (朗读时,可分读、齐读或重点读。学生朗读时教师细听,检查学生的朗读水*)

  引导问题探究,解决好如下问题

  (学生可边读边思考或读完整体思考,小组内交流,选共性和有代表性问题合作探究。小组之间相互派代表问答,教师引导深化,不同意见全班讨论)

  课件出示问题:

  A.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请你用自己话概括。说说作者在文中是什么样的形象?对“我”的描写,流露出了怎样的感情?

  B.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

  C.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互动小结]

  这一幕,指“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发现他偷做风筝,气得“我”把他快要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文中“我”是一个野蛮粗暴的“虐杀者”,隐含着对小兄弟的可怜、同情和痛楚的手足之情,也隐含着深深的自责。但作者一接触科学思想,就认识错误,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他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他的精神正是我们学*的榜样。

  作者要讨弟弟的宽恕,抚*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因无法补过而心情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一种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既意想不到,“无可把握”,想摆脱也不可能了。当年虐杀者与**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课文一再强调“我”的沉重和悲哀,不仅表现个人的悔恨,而是对这种普遍的精神麻木状态的忧虑和痛惜的感情。即使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得到极大的教育意义。

  三、体验拓展

  1.阅读周粲的《满天的风筝》,将他的这篇文章和本问**比较,看看两篇文章在表达的感情上有何不同?

  2.现在离周六还有X天时间,请大家抽空做个风筝,一起来操场上放风筝。

  【教学感悟】

  《风筝》一文,意蕴丰富,因为此文为我们提出了如何进行儿童教育的问题以及人要勇于自我解剖,面对错误,改正错误等等,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些都具有广泛地指导性,可以让我们体会人间至爱真情,学*自我解剖的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由于读者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使读者面对同样的文章,会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所以在教学中,我提倡师生之间的*等对话,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以人为本。教学中拟让学生反复阅读,体味作者的情感变化,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我的引导下发现问题,各抒己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合作探究,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风筝》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或动手做一做风筝,举办一次小小风筝展览会。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体会“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2)收集有关风筝的资料。

  (3)鼓励动手做风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二、教学重点:

  学写12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四、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放风筝的片断,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制作风筝的有关材料。

  五、教学课时: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唤起情感,导入学*

  1、唤起情感:童年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

  2、导入学*: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出示课题,带着情感朗读课文第一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指名学生读,一人读一个自然段,注意正音。

  3、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写“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心情的句子,画好后自己读一读这些句子。

  4、交流找到的句子,反复朗读。

  5、引导发现、生疑:读后有什么发现,产生什么疑问,与大家交流交流。

  (交流要点:一是读中发现:“我们”的心情在做风筝是挺高兴的,放风筝的非常高兴,找风筝时很难受。二是读中生疑:我们的心情为什么会起这样大的变化?)

  三、细读深究,体悟情感

  1、学*第2自然段。

  a、读一读:激励学生多人次地读这一段。

  b、说一说:读了这一段,你知道写了些什么吗?

  c、想一想:角色转换,想象:如果是你在做着风筝,你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d、找一找:同学们所想象的可以用这段内容中的哪几个词语来表示或代替。

  e、结一结:(师)原来做风筝的快乐就在于它充满着憧憬和希望。

  f、赏一赏: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向往、渴望、喜悦)朗读全段。

  2、学*第3自然段。

  a、角色转换: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b、创设情境: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放风筝画面。

  c、引导表达: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与大家交流交流。

  d、角色转换:当你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e、品味课文:用心多遍朗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文中孩子和我们一样的感受。

  f、深入赏读: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自豪)再读全段课文。

  四、课堂练*

  1、自学生字,交流学法。

  a、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b、观察生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c、练*书写生字、抄写词语。

  2、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五、课外延伸

  上网搜集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制作资料袋,放到班级园地里展示。

《风筝》教学设计8

  【教学过程】

  一、猜题中揣意

  1.填空:(板书“风筝”,齐读)说说有些什么样的风筝?(自由的、漂亮的、栩栩如生的)

  2.猜题:(把课题补充完整)课题给予的是“理想”一词,请大家猜测一下,课文会赋予风筝什么含义呢?

  【设计意图】题目往往是一篇文章的眼,而又常常被学生忽略,猜一猜,揣摩一下,可感知题目的精心,也为学文作好铺垫。学生在*作上的通病是不会精心取题,不懂得含蓄地将题目与文章的主题融合,所以*时的阅读教学应充分关注这一点,适时利用教材的优势顺势引导。

  二、浏览中明构

  1.自由读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再看看内容与我们的猜测相同吗?

  2.明确内容。文章是写什么的?(写人)写人的文章却以物为题,以前也学过这样的课文,有什么特点?(物与人之间一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3.浏览课文。写人的文章一般通过事来表现,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⑴概括事例:笑谈腿疾;板书;放风筝。

  ⑵归纳分段:前两件事可归在一起,同为刘老师的“工作”部分,“放风筝”为他的“生活”部分。(对应段落分段)作者在选材的时候既关注了刘老师的工作,又关注了他的生活,你们有什么启发?

  【设计意图】

  整体感知文章结构与内容,明确选材时既关注工作,又关注生活,更能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形象和内心世界。对比学生*作情况时的选材单薄,从篇章的布局结构上有一个较好的指导作用。

  三、赏景中循路

  1.赏景。看看文章是怎样引出刘老师的。(读1~3自然段)(明确不属开门见山,而是由景引出,娓娓道来)

  2.循路。(出示三个拟人句)⑴作者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特点?⑵这三个拟人句能不能调换?(明确作者思路清晰,由春景带出风筝,然后由风筝引出人物,自然含蓄,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3.仿说。你的一个好朋友在秋天的季节离开了你,你想起他,可以怎么写?

  【设计意图

  一个典型的触景生情、见物思人式的开头,在赏景中及时抓住练笔的机会,明确思路后创设情景让学生仿说,为最后练笔作了指导和铺垫。教学的资源一旦被发现要及时充分利用,只有这样才能用足文本,真正体现“用教材”。

  四、悟情中得法

  1.学*“笑谈腿疾”。

  ⑴介绍人物。(出示相关句子,指名读)读着作者的介绍,你心头涌起的是怎样一种情绪?(深深惋惜其不幸)

  ⑵体会内心。然而刘老师本人却是这样说的——(齐读刘老师的话)从中你听出了什么?

  文中的“只是”两字可用“致使”,为何刘老师用“只是”?(从一份宽容中感受到人物的乐观、开朗、自信)

  ⑶“酸涩”勾连内外。字面理解:这里有一句“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何谓“酸涩”?

  勾连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曾经心里泛起过酸涩?(启发拍毕业照时复杂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的体会)那么文中的同学们又为何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呢?(为刘老师的不幸惋惜,同时被他的开朗、乐观而感染,内心十分复杂)

  ⑷小结提升。仅有描写刘老师的语言和外貌的片段可以说“泛起酸涩的感情”吗?(明确作者选材的精心,只有将两个片段放在一起,才能这样说)

  填空:刘老师虽然( ),但是( )。

  【设计意图】

  一段文字分两块学*,最后由“酸涩”勾连起来,既悟得人物的精神和师生的情谊,又*得了写作的方法。学生在构段方面也常缺乏新意的,如何剪裁加工材料是写好文章的一大技巧,在这里巧妙地引导学生抓住“酸涩”一词悟得作者的写作技巧。

  2.学*“板书”。

  过渡:就是这样一位残疾的老师,作者没有写他怎样上课、怎样辅导学生,却选取了“板书”这样一个细节,从中你又能体会到什么呢?

  ⑴默读。圈画批注。

  ⑵交流。(在刘老师分解的动作中体会精神)

  填空:刘老师的这一转,是()的一转,也是( )的一转。

  ⑶体会。是什么力量使刘老师能够坚强地面对这一切?文中同学们的心头又涌起了什么样的感情呢?

  【设计意图】

  关于刘老师的两件小事,运用两次精当的填空练*,抓一个细节,人物的精神得以凸显,同时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五、回扣中练笔

  1.总结。刘老师的这根圆木棍,撑起的何止是他残疾的左腿,撑起的何止是他强壮的身躯,撑起的更是他那一份——对工作的热爱。两件小事中,刘老师的形象逐渐清晰高大起来,此时,你看到的是怎样一位老师?填空:一位( )的老师

  2.回扣。此时再回过头来看一下文章的开头,你能从中读到刘老师的影子吗?或者还能读到一些其他什么呢?(人物的影子和师生的情谊流露在字里行间,真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开头啊)

  3.练笔。(二选一)作业一:模仿课文的开头,续写一个片断,可以写你的`朋友、亲人或老师;作业二:以“我的心中不由得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为结尾写一个片断。

  【设计理念】

  感悟人物精神风貌后再次阅读开头,有了新的深刻的认识,明了文章在叙述时的精妙,并趁热打铁,练笔提高写作水*。

  “课文表达了什么和怎样表达的,是同一个事物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是一只飞翔的小鸟不可或缺的‘双翼’。”(高林生语)因此阅读教学要将两者有机融合,还 要把理解与把握课文表达了什么和课文如何表情达意的相融合,注意提倡用心去体会课文是如何表达实体与过程的。整堂课将情与法有机地融合,既关注文章写了什 么,又关注了表达的方法,随学随练,读写真正结合,保证了阅读教学的质量。

《风筝》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认识“筝”、“鼠”等11个生字,正确书写“折”“扎”等8个字,会写“纸船”“松果”等7个词语。

  2、 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认字,读懂故事内容,体会松鼠和小熊之间的友谊。

  3、 学*默读,感受友谊带来的快乐,对如何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所感悟。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3

  教学课时:第1课时

  教学准备:PPT

  一、创设情境,揭题导入。

  师:同学们,瞧,这是什么?(纸船)这又是什么?(风筝)

  ① 指导“筝”的读音:这个筝字是后鼻音,单个字出示的时候我们读一声,请跟我读:zheng。当它组成词语读轻声,读得短而轻,跟我读:风筝。我们来开一组小火车。/读得真好。)

  ② 这个筝字是什么偏旁?(竹字头),最早的风筝骨架就是由竹片做成,所以它是竹字头。

  1、 揭题:同学们,你们喜欢纸船和风筝吗?他们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却发生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起学*《纸船和风筝》(板书,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轻轻地将书本翻到第103页(PPT出示要求)。比较下我之前学过的课文,你有什么发现吗?(这是一篇没有注音的课文。)今天我们要学*一种新的阅读方式——默读。谁来读读阅读要求?(学*默读: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个谁和谁怎样的故事?)请同学们默读课文,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同学们可以边圈画边思考。

  2、初读反馈

  师:同学们读得可真认真啊,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本课中的生字词。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词语:松鼠 折纸 漂流抓住幸福 愿意 取下 飘荡 但是 草莓 扎风筝

  ① 请你们自由读一读

  ② 声音渐渐地轻了下来。请一位同学做小老师,带着大家来读一读。

  ③ 你幸福的幸的后鼻音读得真到位。在这里,老师还是要提醒大家:抓、折、鼠都是翘舌音,谁来读一读?3生,你来读读,你来读读(翘舌音读得真到位/读得真清楚)请跟我读。鼠是象形字,古时先画成鼠样,上面是它的头,下面是它的两只脚,加上一条尾巴,慢慢地就演变成了现在的鼠字。

  ④ 扎是*舌音,它是个多音字。哪位同学来读读这个字?你的眼神充满了自信,你来试一试。读得真不错。

  ⑤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词语,每个词语读两遍,起。

  2、 师:生字词解决了,现在请同学们根据白板提示,谁来说说故事的大致内容?(出示:住在山顶的( )和住在山脚的( )通过()和( )成为了好朋友,可他们却因为一点小事闹矛盾,最后还是靠( )和( )和好如初的故事。)

  3、 师:已经有同学跃跃欲试了,你来试一试。同学们可真厉害,老师给大家省掉了内容,大家都能把主要内容补全,真是太会读书了!

  三、精读课文

  1、 学*第1自然段

  师:松鼠和小熊生活在一个很美的地方,那里有高高的大山,清清的小溪,(画板书),谁知道它们的家在哪里呢(山顶、山脚)

  师:这位同学快速地找到了答案,真会学*。谁来上台把它们送回家?(指生板贴,理解“山顶”和“山脚”的位置)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它们贴对了吗?对呀,小熊住在山脚,松鼠住在山顶,这是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学*第2—6自然段

  师:松鼠和小熊的家离得很远,是什么让它们成为了好朋友呢?(纸船和风筝)

  师:纸船是谁送的?风筝又是谁送的?(松鼠、小熊)

  师:那它们又是怎样来到他们的身边的呢?请从文中第2—6自然段找一找句子。(漂哇漂、飘啊飘)

  师:比较句子,这两句话中都有piao,仔细观察,这两个piao有什么不同?(偏旁不同,一个是三点水,一个是风字旁)

  师:你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没错,纸船顺水漂,风筝乘风飘,同样是piao,三点水表示在水中漂,风字旁的飘表示在风中飘。既然大家发现了这两个飘的奥秘,现在老师来考考大家你能不能正确填入piao字呢?

  师:看来,同学们都能正确区分这两个piao字了,一点儿也难不倒大家。

  师:*的汉字多奇妙,读音相同,偏旁不同,表达的意思也不一样。即使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句子稍有变化,表达的效果也会不同。我们来看看这组句子。(纸船漂到了小熊家门口;纸船漂哇漂,漂到了小熊家门口。)(师范读)

  师:听完老师的范读,你喜欢哪一句话?

  师:你喜欢第一句。为什么喜欢这一句?有没有其他不同的意见?

  你喜欢第二句。为什么喜欢这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因为漂啊漂写出了纸船在小溪里漂的时间长,仿佛让我们看到了纸船漂荡的样子,读起来还有一种节奏感。读起来是不是更美了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出示第二组句子:飘到了和飘啊飘)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对比读这两个句子,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你看到了风筝飘的距离远,时间很长。是啊,说得真好。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好像看见一只幸福的风筝乘着风慢悠悠地飞到了松鼠的家门口。

  师:像这样“飘哇飘”这样的词还有很多,你还知道有哪些这样的词语吗?根据提示来说一说。

  师:同学们真是太会动脑筋了。

  师:纸船带着礼物漂到了小熊家门口,小熊看到后又是怎样的反应呢?你是从哪个词语中体会到的?(乐坏了)那松鼠呢?(也乐坏了)

  师:观察图片,想象小熊的表情、动作、声音,你觉得乐坏了是什么样子?(眼睛眯成一条缝、高兴得跳起来、手舞足蹈、兴高采烈、眉开眼笑、一蹦三尺高、脸上满是笑容等)

  师:哇,都能用上成语来形容了呢/你真棒

  师:是什么让小熊乐坏了呢?纸船漂来了什么呢?哪位同学愿意当小熊让老师采访一下?师:小熊小熊,是什么让你乐坏了?(纸船、松果、祝福)

  师:原来,纸船里放着松果,松果上挂着纸条,纸条上写着祝你快乐。收到这么好的礼物,难怪小熊乐坏了呢!

  师:谁来读读乐坏了这个句子?/谁能读得再高兴点?/从你的声音里老师听出了快乐。/停顿的时候要注意节奏/你把快乐放在了心里。

  师:原来纸船里放着~,松果上挂着~纸条上写着~收到这么好的礼物,难怪小熊乐坏了呢!师:现在让我们把小熊的快乐和大家分享,加上表情,一起来读读这一自然段。(快乐的心情)

  师:是呀,松鼠折了纸船放在小溪里,小熊也想折一只纸船送给松鼠,可是纸船漂不到山上去。怎么办呢?小熊想到了什么办法?(扎风筝)

  师:风筝乘着风飘去了什么?(风筝、草莓、祝你幸福)

  师:那松鼠收到了小熊的礼物也~(乐坏了)从哪个词语中看出它也乐坏了?“一把抓住”(动作快,心情激动)

  师:哪只快乐的小松鼠愿意把拥有朋友的幸福感传递给大家?

  师:多幸福呀!让我们一起来读出这种幸福感。

  师:老师把第1—6自然段编成了一首小诗,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四、总结收尾,写字教学

  1、师:就这样,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成为了好朋友。可是,友谊的天空并不是总是那么晴朗,也有阴雨绵绵的时候。有一天,他们吵架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故事的结局又是怎样,下节课我们接着把这个故事讲下去。

  2师:、最后,我们一起看看本节课要学写的生字。请仔细观察折和扎,你有什么发现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都是提手旁,都是动词,)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

  ① 先来看这个“折”字,左窄右宽,提手旁的竖钩在横的偏右一点,撇写在竖中线上,横在横中线上起笔。

  ② 再来看这个“扎”字,左右宽窄相当,整体要写得紧凑些,左高右低,竖弯钩要沿着竖中线的右侧书写,要稍微的短一点,出钩要有力。

  师:现在,身正手*,一尺一拳一寸,请同学们认认真真把这两个字描一写二。

  2、 集体评议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同学写的,首先他的字写对了,结构紧凑,大小合理。折字的竖撇写在竖中线上,横在横中线上起笔。老师给他打三颗星。

  再来看这位同学写的,他的字也写得很端正,横*竖直,竖弯钩也圆润有力,老师也给你三颗星。

  五、作业布置

  有了第一次的祝福后,在接下来的日子,松鼠和小熊不断地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同学们,请大家想象一下,在纸船和风筝上动笔写一写吧。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里,课后请同学们把剩下的生字抄写完成。

  教学反思:

  《纸船和风筝》是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课文。文章以生动的语言,向小朋友们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成为了好朋友。也是纸船和风筝让他们维系了友情。本文的语言也很有特色,通过这篇课文,让学生体会友谊的珍贵。

  一、 创设情境。

  新课改提出,在教学时要多关注生的情绪情感和生活体验。创设情境,抓住“情”字,给学生以情感上的熏陶。在教学时,我通过板贴图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山顶”和“山脚”的位置,让生上台来把它们送回家,使学生融入情境,融入角色,让学生有参与感,也为后面的课文理解做好铺垫。

  二、 识字写字教学。

  识字写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中,从课题入手,抓住筝字的教学,结合图片,让生从读音和偏旁上进行理解识记,采用自由读、借助拼音读、开火车读、去拼音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识字。重点教学像翘舌音“鼠”、“折”、“抓”、后鼻音“幸”和*舌音“扎”。在书写时,选取了有共同点的“折”和“扎”字,引导生观察、发现共同点,从而归类教学,再让生说逐个字的注意点。

  三、 注重语文的基本功,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课文中出现了两个piao,一个是风筝在风中飘,一个是纸船在水里漂。抓住这两个piao字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风字旁的飘和风有关,是指在空中飘,而三点水的漂和水有关,表示在水中漂,引导学生对*汉字的好奇和热爱。同时,在教学的最后环节,让生拓展动手写祝福语,也是对课文的延伸。这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1、加强朗读指导,注重以读促悟。

  “读”是一个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部分,是理解文字、体会情感的纽带,是让学生培养语感、诱发思辩、引导感悟的关键。以读为本,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虽然这篇课文是学*默读,要求学生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不动唇,但在后面具体的句子阅读教学中,比如飘哇飘和飘到了这两个句子,朗读指导时学生读得不够的多,而且生在读的时候节奏没有把控好,学生的声音较轻。在教学环节的落实上,生在读的过程中没有将体会到的真正地用朗读去达到高潮。其实,可以加上动作帮助理解动词,活跃气氛,加上分组朗读再评比。*常的教学中应该以各样的方式让学生多朗读,多试着品味语言,才能让他们真正的以读入境,以读促悟。

  2、课堂教学每一环节的时间掌握得不是很好,时间安排前松后紧,导致在教书写部分有些仓促,对学生的评价语不够自然。在评价学生时,有些评价语过于单一,不够准确。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做到简练、评价时语气更强烈些,更真诚些,说能让生能够理解的词语,提升教学语言的有效性。在最后的环节设计上,可以加入猜字的课后题,将拓展中的一个环节放在编小诗的后面。

  3、*时让学生多讲多说。在创设情境让生根据图片说小熊乐坏的样子时,以及让生揣摩小熊收到的心理活动时,未能真正地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学生的反馈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由此可见,学生的表达语言词语较为匮乏,一下子表达不出来,我也该反思以后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自己多思,多悟,多说,尽量避免抛出很明显的指向性问题。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反思,改进不足,不断成长,不断提升自己,以生为本,多关注点滴、多关注学情、多关注学生。


《风筝》教学设计通用20篇(扩展4)

——《纸船和风筝》教学设计 (菁华9篇)

《纸船和风筝》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题

  小朋友,今天,我们来学*新课,谁会读课题?(指读)一起来读读吧!

  二、检查预*

  1、昨天预*,你读了几遍课文?(指说)

  2、课文中的难句子一定难不倒你!先自己试试吧!(自读)

  3、生字宝宝藏在句子里,都被你们认出来了,那他们站在一起呢?(自己认读一下,再把记字的好办法说给周围的小伙伴听!)

  4、谁都认识了?(指读)谁想把你记字的好办法跟大家交流一下。

  三、导读感悟1~6段

  1、小朋友,在一座美丽的山上,有两座可爱的小房子,你们知道这是谁的家吗?(还不清楚的,赶快到文中找答案)指说,是这样吗?我们去看看!(点击)哎,你怎么知道的?读读好吗?

  2、小朋友,松鼠住在高高的山顶上,而小熊呀却住在山脚下,虽然离得很远,可他们却是最好的朋友!不信,你读读2~6段,看看他们是怎么成为好朋友的?

  3、指说:概括或细致的说都可。

  4、导读第三段:

  瞧,(课件演示)松鼠亲手折的纸船,顺着清清的小溪,飘呀飘,飘到了小熊家门口,小熊拿起纸船一看,──生:乐坏了!你能读好这一段吗?(指读)

  问读的好的学生:小熊,你为什么那么高兴呀?(指说)

  是呀,从山上的小溪里以外的飘下来一只纸船,里面还有一份祝福,小熊能不乐坏了吗?(谁还想读读)

  5、第五段:

  不光小熊乐坏了,小松鼠呢?(图)是的,他收到了松鼠送的风筝,也乐坏了。这次,谁相信自己比刚才读得还好?(指)

  6、3~5段:

  小朋友,下面把幸福和快乐送给小伙伴,想读那段读那段,好吗?开始吧!(自)(指读)

  就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去分享他们的快乐吧!(指读)23456

  四、导读7~11段

  1、是啊,纸船和风筝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正当他们沉浸在这幸福和快乐之中的时候,这快乐却没有了。(师范读)

  2、选择给你感受最深的段落,再用你喜欢的方式边读边体会,过会我们来交流交流。(把你的感受说给同桌听听)

  3、7段:

  “飘荡的风筝”“漂流的.纸船”读读这两个词吧!(指)

  你们觉得这两个词可以换换吗?(不能)为什么?(指说)

  谁能读得更美一些呢?

  老师听了,好像真的感觉那风筝飘起来了,纸船也动起来了。

  导:这么美的东西都不见了,谁还想把你的感受读一读。

  ……

  4、你们都是感情丰富的孩子,小朋友,其实内心最深的感受是不好用语言来表达的,下面,就让我们把深刻的感受,不同的心情通过读来表达出来吧!(自己试试)(指)

  五、拓展延伸

  可以看得出,小朋友都被松鼠和小熊的感人故事,高兴着,感动着,当我们再一次看到了那高高飘荡的风筝,那一只只传递友谊的小船,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指)教育学生应率先伸出友谊之手。

  第二课时

  一、复*巩固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指生讲故事。

  二、学*生字词

  1、小黑板出示生词,开火车认读。

  2、出示要认的生字,检查自学生字读音情况,注意正音和交流记字方法。

  3、任意选择一词,说话。

  4、读课后练*中的词语,鼓励学生抄写会写的词语。

  三、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用多种方法自由记忆。

  2、教师点拨,对难写字、容易出错的字加以分析、指导。

  3、指导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

  ⑴ 教师示范,学生认真观察。

  ⑵ 学生先书空,后描红、临写。

《纸船和风筝》教学设计2

  【设计理念】

  1、语文教学应比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在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旧学*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2、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教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

  3、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读懂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每个人都会有好朋友,你和你的好朋友发生过争吵吗?有过不愉快的事情吗?指名述说。

  (学生各抒己见)

  2、谁能说一说最后你和你的好朋友合好了吗?指名说。

  二、创设情境

  1、播放课件,展示松鼠和小熊快乐地玩耍着。

  2、这种情景美吗?看过文后你的心情如何?

  三、阅读、识字、探究、感悟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生字。(学生根据要求独立读课文)

  明确读的要求,对二年级学生来说十分必要,这样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培养良好的阅读*惯

  2、读带有拼音的字:

  坏、扎、抓、莓、吵、受、幸、福、祝

  (反馈时,学生读哪个就读哪个,读对了的,其他学生跟着将这个字读3遍。)

  (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培养自主学*的*惯,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氛围,努力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3、认读没有拼音的生字: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读:

  (小组“开火车”读生字,读得全对的小组能得到5颗星)

  比赛是学生特别喜欢的方式,而小组比赛更有助于培养团结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4、认读本课的生词。

  5、这篇课文共有多少个自然段?(请学生打手势表示)

  6、你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给大家读哪个自然段。

  (先自由练*读,然后指名自由选自然段读。)

  打破传统的“串讲”形式,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教师就不再多讲,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

  7、读了课文,你们有没有不明的地方?

  (自由质疑,学生能解答的就让学生自己去说,教师不作具体的解答。)

  质疑是思维的火花,质疑应该从低年级开始培养。

  8、练*分角色读课文。

  (以4人小组的形式练*,再分别*意展示的小组给大家戴头饰演读。)

  四、拓展与巩固

  1、你能说出还有哪些有趣的事?

  2、每个小组确定一个代表,大家听他朗读后,给他出出主意,帮他把课文读好。然后各组代表在全班朗读,比比谁读得最好。

  3、总结谈话。

  五、作业设计

  努力把课文读得更好,朗读全文给家长听。

《纸船和风筝》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引发学生兴趣

  1、出示图画:请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教师一手拿折好的纸船,一手拿着风筝。)学生回答:纸船、风筝。

  2、师出示课题并板书,20.纸船和风筝

  3、指导读课题

  二、复*检测

  1、读词卡

  2、找朋友游戏——连字成词

  三、提出问题、合作解疑

  1、读课题、质疑、梳理问题。

  2、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3、指名读1~6自然段,思考提出的问题。

  4、4人小组讨论交流读懂的问题。

  四、读中感悟。“祝你快乐,祝你幸福。”

  1、指读1~6自然段,思考:“板鼠和小熊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

  2、朗读指导,着重指导“乐坏了”、“祝你快乐”、“也乐坏了”、“祝你幸福”读出松鼠和小熊高兴的语气。

  3、学生自我评价朗读。五、合作探究学*第7~9自然段。

《纸船和风筝》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纸船和风筝》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是围绕友好相处,团结合作这一专题编写的。使学生在学*中反思、在反思中自悟、从而克服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品格。故事的动人之处在于,当松鼠和小熊因为一点小事吵了一架之后,他们表现出的内心失落和难忍的痛苦,以及修补裂缝的独特的方式,和感人场面。只要我们带着一颗童心,带着对真挚友情的向往,去学*课文,就一定会受到深深的感染。当我们的感情和友谊产生裂缝的时候,赌气只能使裂缝扩大,容忍和谅解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敢于率先伸出友谊之手的人,是令人敬佩的。

  学生分析:

  学生对于课文的朗读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喜欢模仿各种语气、神态、动作进行朗读和表演。学生们能结合简单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在朗读中提出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感受。可以说在这方面,学生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欲望。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本课教学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学,演中悟。

  2、设计多种活动,给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环境。

  3、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留下足够的空间为学生张扬个性,激扬美性服务。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引发学生兴趣

  1、出示图画:请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教师一手拿折好的纸船,一手拿着风筝。)学生回答:纸船、风筝。

  2、师出示课题并板书,20.纸船和风筝

  3、指导读课题【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并使其直观地感受到学*的强烈欲望。并想快速进入情境。】

  二、复*检测

  1、读词卡

  2、找朋友游戏连字成词【在游戏中巩固生字,激发学生学*兴趣,创设轻松愉快的学*氛围】

  三、提出问题、合作解疑

  1、读课题、质疑、梳理问题。

  2、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3、指名读1~6自然段,思考提出的问题。

  4、4人小组讨论交流读懂的问题。【把阅读和质疑问题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读中学会问,在疑中加强读,使其在阅读中提出问题,初步交流阅读中发现的问题。】

《纸船和风筝》教学设计5

  一、教学要求:

  1、认识“坏、扎”等生字,会写“坏、松”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学*课文,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松鼠和小熊之间的友谊,学会交友。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四、教具:字卡、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折纸船和放风筝吗?它们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却引发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你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就来学*20课《纸船和风筝》。(板题)

  二、读课题,初读课文,划出难读的句子

  三、读带有本课生字的四个句子

  1、小组交流读

  2、指名读

  四、识记生字(我会读)

  1、显示生字

  2、说说识字的好办法

  3、摆字卡读

  五、做识字游戏

  1、抛魔方,读字,举字卡

  2、摘苹果

  六、我的发现:扎、抓

  七、我会写(范写扎、抓),学生练写

  八、我能读好(“乐坏了”的两段话)

  1、读第一句话,看小熊的表情,师画简笔画板书,并贴图。

  2、看松鼠的表情(乐坏了),师画简笔画板书,并贴图。

  3、生齐读第二段,学生齐读这两段(体会“乐坏了”)。

  九、师:是啊,这纸船和风筝为他俩带来了多少快乐呀,让他们成了好朋友,等他们沉浸在这幸福和快乐之中的时候,这快乐却没有了。(音乐响,师范读7-11自然段)

  1、学生读7-11段,边读边体会

  2、读“漂流”、“漂荡”这两个词,指名贴在黑板上,说说为什么这么贴(达到理解词语的意思)。

  3、读课件上显示的“漂荡的风筝”、“漂流的纸船”,读“山顶上再也……”取“纸船”与“风筝”,引导体会感悟。

  4、指读自己喜欢的段。

  5、你能想象出松鼠每放一只纸船在心里会为小熊说些什么?(指名说)

《纸船和风筝》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能准确地读准字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通过感悟课文,使学生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2、通过感悟课文,使学生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纸船。同学们,你们看,老师带来了什么?(板书:纸船。)

  2、出示风筝的图片。这个呢?生答:风筝。“筝”和“风”交朋友的时候读轻声;自己一个人的时候读一声。(指导“筝”的读音)这纸船和风筝之间还有一个美好的故事呢!板书:纸船和风筝。

  二、初读感知,识记生字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学*生字词。

  PPT出示:乐坏了、扎风筝、受不了、抓住、草莓、幸福、吵架。学生自由练读。

  师:“扎风筝”,这个字在这里读zā,像扎风筝、扎小辫,都是zā。它也读zhā,这样像针一样刺,叫zhā,比如扎针。

  a、小组开火车领读第一行。

  b、指名读第二行

  c、同桌练*读、指名学生当小老师领读、齐读。

  d、区分飘、漂

  师:都是piāo,怎么不一样呢?找出文中带“漂”、“飘”的两句话,读一读,体会不同。在汉字中有很多这样的字,它们的读音相同,但是偏旁不同,表达的意思也不同。

  3、开火车分段读文。

  三、整体感知

  1、师:同学们,纸船和风筝这课的生字词都认识了,想不想听这个故事?PPT播课文的范读动画。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2、学*2~6自然段:友谊的建立。

  师:你们看小熊多开心啊。看到它快乐的样子,你想说什么?小熊为什么乐成这样?

  师:看到小熊的风筝,松鼠的心情如何呢?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生读第5自然段。比赛读出惊喜、快乐的语气。

  3、学*7~11自然段:友谊的维护:

  师:就是这纸船和这风筝,给小熊和松鼠带来多少快乐呀!可是有一天……(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7~10自然段。)听了老师的朗读,你感觉如何?生答难过、失落等。

  师:他们和好了吗?齐读最后一段。让学生结合图片体会松鼠与小熊和好后兴奋、激动的心情。

  四、感情升华

  1、师:同学们都为松鼠和小熊的和好,高兴着,感动着。你们在生活中会不会遇到跟朋友吵架的时候呢?你会怎么做呢?

  2、师:松鼠和小熊用纸船和风筝互相祝福,传递友情,让我们也来借助写话卡送出自己的祝福吧。用一两句话写一写送给自己的好朋友。

  3、学生写话。

《纸船和风筝》教学设计7

  一、复*导入

  1、开火车读词语

  山顶 山脚 小溪 风筝 纸船 松果

  草莓 纸条 幸福 快乐 漂流 飘荡

  2、选择喜欢的词语说句子。

  3、指名读读课文。

  二、指导书写

  1、出示要写的字,学生认读。

  2、学生观察,提醒写好字注意什么?

  抓:关键是“爪”的书写-第一个*撇要短,第二个竖撇一定要竖起来,第二笔竖要直。右边不要写成“瓜”。

  祝、福:示字旁的书写-横撇的撇不要弯,竖要写直。

  3、教师示范,学生认真观察。

  4、学生先书空,后描红、临写。

  5、展示,评议。

  三、赠送“幸福”,感情升华

  1、纸船和风筝让小熊和松鼠成为了好朋友,并相互得到了对方的祝福,使他们拥有了幸福!今天,老师发现同学们不仅上课听讲认真,积极发言,而且书写也很漂亮,老师也想把祝福送给你们,祝你们越来越优秀。同学们你想把祝福送给谁,想对他说些什么?把你的祝福写在祝福卡上吧。(播放《友谊天长地久》)

  2、出示句式:我想把祝福送给 ,祝他(她) 。

  我想问一下,你收到了他的祝福后,你的心情怎么样?

  有了朋友的祝福,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更加幸福。课下,把你的祝福卡送给自己的好朋友。

  四、作业

  1、写生字词。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纸船和风筝》教学设计8

  教材分析

  《纸船和风筝》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教学重点是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使学生认识到我们是新世纪的小主人,我们应该友好相处,团结合作。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我们应该热情帮助。这篇课文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是松鼠和小熊友谊的纽带。故事动人之处在于当松鼠和小熊因为一点小事吵了一架之后,他们表现出内心的失落感和难忍的痛苦,以及修补裂缝的独特方式和感人场面。教学中要紧紧扣住感人场面来教,教育学生学会交朋友和维护友谊。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内容,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感受。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感受。

  教学准备

  教具学具

  补充材料

  1、制作含有小熊、小松鼠图片和三幅插图画面的课件。

  2、准备本课生字及所组的词语的投影片或词语卡片。

  3、学生准备:

  ①收集几条关于友谊的名言警句。

  ②自制词语卡片及生字卡片。

  教学流程

  第2课时

  一、情境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老师听说大家都准备了一个非常好的礼物,能拿出来给老师看看吗?

  恩,折的真漂亮。能告诉我,你们折的是什么吗?

  2、老师心里真高兴,作为回礼,我也为大家准备了个小礼物,不过它可折不出来,想看吗?(想)(出示cai)对,是风筝。它是扎出来的。

  过渡:就是这纸船和风筝还有个美好的故事呢!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设计意图:这种设计旨在引起学生的学*兴趣。初步感知纸船和风筝带来的友谊。)

  二、整体感知

  1、初步感知全文

  (播放cai)请大家仔细听,认真看,看你能听到些什么?(生仔细听)

  谁来说说你都听到了什么?(生自由说)师总结:原来这个好听的故事就是讲了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当松鼠和小熊因为一点小事吵了一架之后,又是纸船和风筝使它们和好了。(松鼠和小熊借助纸船和风筝来传递他们那份纯真的友谊)。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倾听和表达的能力。)

  2.精读、感悟

  (1)过渡:你们听的可真仔细,听说松鼠和小熊住在一座山上。那你们知道松鼠住在哪?小熊又住在哪吗?(赶快打开书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找找答案吧!)

  指名说,我们读读好吗?板书:松鼠(山顶)、小熊(山脚)

  (2)过渡:松鼠住在高高的山顶上,而小熊呀却住在山脚下,他们的家离得非常远,刚开始它们俩还不认识呢!请大家读读2~6段,看看他们最后是怎么由不认识到成为好朋友的?(生自读)

  a、指名说①(读原文,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吗?)②(说故事细节,你能用一句话说说吗?)师总结:是的,就是纸船和风筝使它们成了好朋友。

  b、导读第三段:是啊,松鼠亲手折的纸船顺着这清清的小溪,漂呀漂,漂到了小熊家门口,小熊看到这纸船,怎么样了?──生:乐坏了!(出示图1)

  咱们看看图上,小熊都乐成什么样了?(小熊手里拿着小船,嘴都合不上了,还在那跳呢。)这呀叫手舞足蹈。看他多高兴啊!那小熊为什么乐成这样啊?(生答)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很意外,很高兴、激动)

  师:是啊!小熊意外的收到了这份很不一般的礼物。因为这纸船是松鼠自己折的;松果是他自己摘的,还是他最爱吃的;祝福话是他自己想的。难怪会让小熊乐坏呢!你能把小熊乐坏的样子读出来吗?(生读——评价——再读)

  师:从你的脸上就能看出来,你真是“乐坏了”。

  c、那接下来又发生什么事情呢?我们请女生来为我们读读4、5两个自然段,其它同学手指着字思考。(女生齐读,生汇报)哦,小熊很感动作为回礼就扎了只风筝送给松鼠,那松鼠收到风筝又怎么样了?(生答)

  是的,松鼠一把抓住了风筝的线,从“一把”这个词你能体会到什么?是啊,你看图上的它,嘴都乐的合不拢了,谁来读读这一句(指读,)

  师总结:从这以后,天空中经常看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经常看见漂流的纸船,纸船和和风筝就这样传递着它们俩之间的友谊。所以是纸船和风筝使他们俩成为了好朋友。

  (设计意图:通过图文和生活实际使学生加深理解松鼠和小熊之间的友谊。)

  (3)同时也给小熊和松鼠带来许多幸福和快乐呢!可是有一天,事情却发生了变化,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快速的读读课文的7—9自然段吧!

  a、谁来读读这句话(指生读)师:试想一下,此时松鼠和小熊的心情怎么样?(很难过、伤心、孤独)能告诉我为什么吗?

  b、原来它们吵架了,谁也不理谁了,那你能带着这种感情读读吗?(指名读———学生评价————指一名领读,其他小声跟读。)

  c、除了难过,他们还感到什么?(不好意思)虽然心里难过,它们还是每天扎一只风筝、折一只纸船呢?这又说明了什么?(虽然它们吵架了,但心里都还是想着对方,都还想成为好朋友)那你觉得小熊会在风筝翅膀上写什么话?松鼠会在纸条上写什么话?(生说)

  总结:是呀,他们心里虽然很难过,但还是每天彼此牵挂着对方,想着以前美好的日子。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友谊的珍贵)。

  4、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的过去,过了几天,又怎么样了呢?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要读出自己的感悟(生自由读)

  a、松鼠再也受不了,那他为什么受不了呢?同桌讨论一下,(生汇报:感到孤独、思念、没有友情、失去朋友的痛苦)(出示cai)谁来为大家读一读?(指生读———评价)

  b、那松鼠看见风筝了吗?你从哪里得知的?那我们请男生为我们读读(男生读)

  松鼠为什么哭呢?他心里是怎么想的?(激动,友谊又回来了)

  就这样,一场误会消失了,纸船重新回到了小溪里,风筝又重新回到了天空中,他们的友情又回来了。让我们一起快乐地再读读最后一段。

  小结:小熊和松鼠真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不但主动交往成了好朋友,而且有了矛盾还能主动道歉言归于好!小熊和松鼠把纸船和风筝作为友谊的桥梁,传递他们的友情,他们可真聪明!板书:友谊的桥梁

  (设计意图:使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文章内容并能向往和珍惜友谊,进行情感渗透。)

  三、讨论探究

  那聪明的你们想一想如果以后松鼠和小熊再闹别扭时,他们会怎么做?为什么?(四人小组讨论)(它们都学会了珍惜友谊)

  四、角色体验

  此时你们有什么话要对他们说的?(生1:你以后交朋友时要注意,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和朋友吵架。生2:和朋友吵了架,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主动和朋友和好。)

  大家说得太好了,它们一定牢牢记住你们的话,用一颗真诚、宽容的心去对待朋友,呵护友谊的!

  五、小结质疑

  通过这节课学*,你有什么收获呢?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设计意图:超脱文本,让学生自己谈收获,并提出疑问,自己在师引导下和同学们共同解决疑问,在了解本课主旨基础上做深入思考。)

  六、作业

  1、将你们折的小纸船送给你发生过争吵的小伙伴表达一下你的心意吧!

  2、把这个好听的故事讲给小伙伴听听。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将所学知识带到生活中去体验)

  板书设计

  20、纸船和风筝

  松鼠:折纸船

  纯洁的友谊

  小熊:放风筝

《纸船和风筝》教学设计9

  教材分析:

  《纸船和风筝》是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三册、第20课,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是松鼠和小熊友谊的纽带。

  故事动人之处在于。当松鼠和小熊因为一点小事吵了一架之后,他们表现出的内心的失落感和难忍的痛苦,以及修补裂缝的独特方式和感人场面。教育学生学会交朋友和维护友谊。

  学生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课文朗读,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喜欢模仿。学生们能结合简单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在朗读中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也具有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能力的评价欲望。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本课教学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悟。

  2 给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评价的环境。

  3 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

  教学目标:

  1、巩固所学字词,会写“祝、福、幸、句”四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感受。

  教学流程:

  一、复*导入:

  1、读词语(书后)(指名读、自由读)。

  2、读句子,(自由读,想读哪句读哪句,把幸福和快乐送给小伙伴;齐读,师生共同享受这份幸福和快乐。)

  是呀,纸船和风筝让小熊和松鼠成了好朋友,给他们俩带来多少快乐呀!正当他们沉浸在这幸福和快乐的时候,这快乐却不没有了。(这一环节的设计,既复*了旧知识又紧紧地拴住了学生的心,让他们很快进入了本节课的教学。)

  二、新授

  1、教师范读(7—11自然)

  2、学生自由读,互谈感受,(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合作、交流的环境、激发了学*的热情。)

  3、集体交流感受,适时指导朗读,(学生交流时,教师随时出示有关词语、句子、画面,进行点拨。)

  如:动手贴词“飘荡、漂流”。

  朗读形式多种多样(自读、互读互评、指名读、配乐读、看图读)

  (朗读、交流是感悟的基础,让学生自主阅读,在读中悟,在悟中读,用心去读书,使学生与故事产生共鸣)

  实践活动:

  我知道,很多小朋友都为小熊、松鼠的故事高兴着、感动着,尤其你们读最后一句时,老师也被深深地感动了。此时此刻,他每放一只纸船,就会默默地为小熊说一句话,他会说什么呢?(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同时也训练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延伸:

  小朋友,你喜欢小熊和松鼠吗?为什么?

  在我们日常的学*和生活中,你们之间发生过矛盾吗?

  现在给大家2分钟时间,用你喜欢的方式向曾经发生过争吵的小伙伴表达一下你的诚意吧!(让教育落在实际行动上,让学生身心受到深刻教育。)

  为重归于好的同学送一份礼物,上面写着团结、友爱的谚语、格言或词语的图片,然后把上面的话读给小朋友听。

  (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给学生带去了欢乐,还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为积累语言提供了条件。)

  指导写字:

  1、(放投影)看,这个小孩的写字姿势多正确呀!你能这样写吗?(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惯)

  2、重点指导“幸”。其他字自己练*写。(培养学生自信心)

  3、展示、互评(为学生提供展示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学会取长补短。)

  三、总结:

  小朋友,通过这节课学*,你有什么体会或收获呢?


《风筝》教学设计通用20篇(扩展5)

——《风筝》教学设计 (菁华10篇)

《风筝》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纸船和风筝》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五组的一篇课文。

  【教材分析

  《纸船和风筝》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童话故事。纸船和风筝带着问候,带着祝福,带着浓浓的真情,在山顶和山脚架起了一座七彩的友谊长桥。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成了维系、发展他们友谊的纽带。

  本节课,重在引导学生学*前六个自然段的内容,体会小熊与小松鼠获得友谊的幸福。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第一学段中指出:阅读浅*的童话、寓言、古诗,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基于对课标和教材的认识,教学本课时,主要以“学生学*策略的有效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并有的放矢地渗透识字方法。同时采用多种形式细读文本,体会小熊与小松鼠获得友谊的幸福,通过阅读体验,拉*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感受“拥有朋友,一生幸福”的人生真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准确认读8个生字,会写“坏、祝、幸、福”四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形声字的特点,区分同音字“漂”与“飘”的用法。

  2、能抓住重点词语“乐坏了”,体会小熊和小松鼠收到礼物时的喜悦心情,并积累好词好句。

  3、善于与他人进行讨论,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和想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感受故事中角色的感情,明白“拥有朋友,一生幸福”的道理。

  【教学重点

  1、交流积累识记生字的方法,培养识字、写字能力。

  2、在自主读文的基础上,体会小熊和小松鼠获得友谊的幸福,并积累好词好句。

  【教学流程

  一、课前检测,有效识字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学*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故事的名字叫——纸船和风筝。教师板书课题。

  2、出示本课词语,进行课前检测。

  (1)同桌互相词语读。

  (2)当小老师带大家读词语。相机正音:“扎”,借助字典及图片,明白多音字可根据它的意思来选择它的读音。

  3、出示长句,引导学生注意词语之间的停顿与节奏就能将长句读好。

  【设计意图:因本课生字词较为简单,上课后,直接检测学生课前预*情况,大大提高了上课的效率,不仅增强了课堂的灵活性,还激发了学生的学*热情。学生在体验成功快乐的同时,还积累了有效的识字、辨音的方法,从而大大提高了识字的效率,逐步具备独立识字的能力。】

  二、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1、字音读准了、句子也会读了,那我们现在就再读读课文,这次读不仅要读准字音,而且还要将课文读的流利又通顺。让我们坐端正,把书拿起来,自己读自己的!

  2、又读了一遍课文,你哪里读得有进步或又有哪些新的收获?

  3、文中的小熊和小松鼠也是一对好朋友呢!(师板画)找找它们的家分别在哪里?学生上黑板贴图。

  4、出示文中句子,辨析同音字“漂”和“飘”的不同。并加以运用。

  5、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再练读两句话,学会读文边想象画面。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板画,不仅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还拉*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从始至终教师都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关注细节,有意识引导学生通过形声字的特点,进行同音字的辨析。让语文知识变得深入浅出,更加适合低段学生的学*和掌握。】

  三、品读领悟,体悟情感

  1、师生一起合作读读课文。

  2、我想采访一下这只小熊,你收到了一份什么礼物?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再读读课文!

  3、四人小组讨论:结合书中的第一幅插图,仔细观察小熊的表情、动作、试着填一填。小熊收到了纸船,乐得……

  (1)学生交流汇报。

  (2)教师推荐积累关于高兴的四字好词语。

  (3)小熊拿起纸船一看,乐得——(引读),这就叫——乐坏了(出示词卡)如果你能将四字词语积累下来,那你的语言就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4)会积累的小朋友越来越多了!你还会说这样的词语吗?

  (5)“坏”这个字也是我们所要学写的一个生字,指导“坏”字的书写。

  (6)指导朗读,感受“乐坏了”。

  4、那随风飘扬的风筝礼物中又藏着什么秘密呢?请这只小松鼠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收到的礼物,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你此时的心情吗?

  5、关注三拼音节“抓”,运用归类识字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抓”字,并积累更多的带有提手旁的生字。

  6、拓展延伸:联系文中的第二幅插图,试着填一填。

  当___时候,小松鼠觉得特别幸福。

  当___时候,我觉得特别幸福。

  【设计意图: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尊重他们的独特感悟,让学生在自主读书中融入情境,去体会语言的神奇、内容的多彩和内韵的深长。在与文本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展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规范书写、学写生字

  1、小熊把祝福扎到风筝上,松鼠把快乐折进纸船里,,纸船和风筝给小熊和小松鼠带来了幸福,出示:祝、幸、福。这三个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写的字。

  2、仔细观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教师范写:“祝、福”。学生在写字纸上自己写一遍。

  4、写这个“幸”字你认为要提醒小朋友注意什么?师范写,学生练*。

  5、连起来读一读,“祝你幸福!”这是一句话。就让我们把这美好的祝福,送个你身边的小伙伴吧。

  【设计意图:低年级的教学重点之一就是写字,因此在写字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自己观察,然后看老师范写,记住笔顺,接着学生自己临写,真正达到细化写字过程、有效提升写字质量的.目的。在写字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提高了写字能力。在互送祝福环节,力图激发学生内心最美好的情感,共筑一个涌动着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

  《纸船和风筝》教学反思

  20xx年10月24日我有幸参加了乌市小学语文学科“新课程标准培训”活动,在活动中陆教授对我所执教的《纸船和风筝》一课做了精彩的点评,现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并结合陆教授的点评做以下反思!

  《纸船和风筝》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文章以生动的语言,向小朋友们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让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在清清的溪水里和蓝蓝的天空中也留下了纸船和风筝带去的问候、祝福、谅解和浓情,真正成了维系、发展他们友谊的桥梁和纽带。在教学中我主要从识字、读文、写字三方面入手,扎实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一、识字:

  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是识字教学,本课要认识的生字数量不多,共八个生字,在准确划分课时后,我采取随文识字的方法,将识字与读文有效结合,在这一点上,陆教授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在教学一开始,我打破了语文教学的常规性步骤—通读全文,直接从词语入手,并将课后要求认记的词语也一并出示,并重点教学“扎”字,运用字典中的标注,联系图片渗透多音字的读法可以根据意思来选择读音这一方法。在处理同音字“漂、飘”的教学中,我采取先区分、后运用的步骤将同音字的教学落到实处,让学生明白根据同音字的部首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记生字,还能依据部首准确地区分它们的意思,可谓一箭双雕!尤其在帮助学生积累、理解词语意思的环节中,我有意识地创设说话的情境,例如理解词语“乐坏了”,先让学生根据图片练*说话:“小熊拿起纸船一看,乐得……”,启发学生关注小熊的动作、表情、并展开积极的讨论,给学生一个运用语言的*台,并鼓励孩子用上*时积累的四字好词,从而更加直观、有效地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在教学“抓”字时因为将拼音教学再现,所以在交流环节中有的老师针对低年级的拼音教学也积极发表了自己的看法,陆教授针对识字及拼音教学这两大板块也为我们指名了方向: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固然要以识字为主、但也不能忽视拼音教学,更应该把拼音当作工具交,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拼音的实效性、运用性,才能更好地辅助与识字教学,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读文:

  这篇文章富有童真、童趣,为了凸显这一特点,我采用了很多方法力求让学生喜欢读、愿意读。例如采取简笔画的方式,为学生勾勒出一幅富有童话般色彩的图画;采取引导读的方式,为学生创设出富有情感的灵动的画面;采取合作读的方式,为学生营造出富有童趣的温暖的氛围。但在这些环节的落实过程中,我切实感受到学生的情绪、情感、以及内心的真正体验还没有达到高潮,所以陆教授在评课中提到的“整体性把握课文”这一对文本的切入值得我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在指导学生读文的设计中,我对文本进行了某种意义上的割裂与整合,切实忽略了文本整体性的特点,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有效地、整体地对文本进行把握,同时在课堂上也应该根据学生的学情及时地做出相应、随机的调整。

  三、写字:

  本课一共八个生字,我在第一课时要交写四个生字,在教写“坏”字时,采取的是体会“乐坏了”这一词语的意思—积累类似于“乐坏了”这样的词语—学些“坏”字这三步骤,主要让学生以书空的方式练写生字,同时要教写“祝、幸、福”三个字,这三个字我采取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共同点,从而归类教写。但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因为课件出示的顺序让学生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所以使“示字旁”归类这一共同点的发现非常之困难,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多的关注点滴、关注学情,关注课堂。

  总之,这次小学语文学科“新课程标准培训”活动使我受益匪浅,陆教授的点评更像是一盏指路的明灯,指引着我努力前行,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不断进取,让课堂多一份精彩、少一份遗憾!

《风筝》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多种方法感知和理解精心、希望、憧憬、垂头丧气、千呼万唤等词语。

  2.以“幸福鸟”统领全文,围绕憧憬理解并感悟做、放、找风筝的过程中小伙伴的心情变化。

  教学重点: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感悟小伙伴做、放、找风筝时的不同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意会法体会“憧憬”,想象法品读感悟动词的生动用法。

  一、谜语导入,体会词语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条谜语?(出示谜语)谁来读一读。

  生读谜语。

  师:谁愿意猜一猜?(风筝)

  师:你是通过哪些词语猜出来是风筝的呢?(生汇报,师贴风筝图)

  2.师:词语的用处可真大呀!今天就让我们徜徉在语文的殿堂,感受词语的魅力。(板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可以查查字典,问问老师和同学。

  2.读词语

  (1)学生领读。

  (2)同桌互相读。一边读,一边想词语的意思。

  (3)做游戏:猜词语。

  3.同学们对词语理解得这么好,老师猜课文一定读得也很棒。下面我们来开火车读课文。我们得找几位同学来读呢?(8位)其他同学想:课文里主要讲了什么事?

  (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三、细读探究,体悟情感

  (一)感悟做风筝的乐趣

  1.课文中哪一段是写做风筝的?(第2段)请大家轻声读课文,想想文中的我们在做风筝的过程中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把你体会到的关于心情的句子画下来。

  2.谁来说一说文中的我们在做风筝的时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出示句子: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1)请大家看“精心”这个词,想一想“精心做着”是怎样做的?(认真、专心)

  (2)同学们,你们在什么时候也精心地设计着一样东西,或是精心地做着一件事情呢?

  (3)谁来有感情地读读“精心”所在的句子。

  (4)请你在文章的空白处精心地写好这个词。(师在黑板写)

  师:刚才我们精心地写好了这个词,文中的我们精心地制作了一个蝴蝶样的风筝,看到小伙伴们这么投入的做风筝,老师也被感染了,我也忍不住想做一只风筝,可以吗?

  屏幕:我(用心)地做一只(蜜蜂)样的风筝,希望它(飞得高高的,飞上蓝天,与小鸟欢唱,与白云嬉戏。)

  师:假如让你做一只风筝,你想做一只什么样的风筝?怎样做?

  屏幕:我()做一只()样的风筝,希望它()。

  3.同学们说的太好了。你们说到的这些梦想就是小伙伴们心中的憧憬,(板书“憧憬”)我们把这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叫做联想法,你还能用其他方法来理解憧憬这个词吗?(生汇报)生活是美好的,童年的时光更是五彩缤纷的,请同学们带着你的梦想读这个词,带着你的向往读这个词,带着你的憧憬读这个词,带着你所有的向往美美的朗读这句话。

  引读: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但是我们—接读

  师:不是什么都不像吗?怎么又被称做“幸福鸟”呢?(生汇报)

  师:因为在小伙伴们的眼里,像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种快乐的心情,对于每个人来说,这种心灵的自由与快乐都是最幸福的事。让我们带着这样一份憧憬与甜蜜一起来读这一段。

  (二)感悟放风筝的乐趣

  1.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好,就让我们带着美好的憧憬与无限的幸福,一起去放飞我们的“幸福鸟”吧!(师生对读)

  2.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红颜色的词语,你发现了什么?(动词)

  3.谁能说一说,你最喜欢哪个词语,为什么?(学生说理由)大家可不要小看了这些表示动作的词语,如果你能够运用得准确恰当,就可以使文章的情节更加地生动形象。

  4.让我们第二次去放飞我们的幸福鸟吧。同学们可以做动作。

  5.是啊,风筝带着我们的憧憬,越飞越高,高过了飞鸟,高过了白云,飞向了蓝天。小鸟见了,高兴地对“幸福鸟”说——(学生说),白云笑着和“幸福鸟”打招呼——(学生说),看到那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内心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板书:快活)

  6.文中的那群放风筝的孩子也像我们一样快乐,你能读读文中最能体现快乐的句子吗?(风筝越……。。)

  7.请同学们带着伙伴们的这份快乐再一次去放飞幸福鸟。(一边读,一边补充词语)。

  (三)体会找风筝的心情

  1.过渡:风筝把我们的名字带上了蓝天,把我们的憧憬带进了天空,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出示课件)“忽然吹来一阵风,线嘣地断了。风筝在空中抖动了一下,便飞快地飞走了。风筝不见了。”是啊,风筝倏地不见了,此时此刻,小伙伴们的心情怎么样呢?(板书:伤心)轻声读读4—8自然段,把你体会到心情的句子读一读。

  2.师:你从哪个词体会到伙伴们很着急,很伤心呢?(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大惊失色是什么意思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意思)

  3.老师再教给大家一种理解词语的方法。我们可以一个字一个字地理解,合在一起就是这个词语的意思了。(吃惊的脸都变色了)理解字义也是学*词语的一中好方法。你能试着用理解字义的方法来学*“千呼万唤”这个词语吗?像这样的词语,你还会说吗?

  4.师:不知道喊了多少声,不知道唤了多少遍,声声都饱含着孩子们希望风筝能快回来的情感。你还从哪句话中体会到小伙伴们的心情?

  出示:我们都哭了……还是没有踪影。

  5.我们都哭了,为了一只怎样的风筝?(出示)我们都哭了,为了那只代表—————的风筝。(希望`幸福`理想`快乐`憧憬的)

  6.我们四处寻找这只寄托了我们幸福与希望的风筝,却不见它的踪影,只好垂头丧气地做在田埂上。在什么情况下,你才会垂头丧气?

  7.这只让我们牵肠挂肚,寄托了我们这么幸福的情感的风筝,能找到吗?(能)

  就在我们垂头丧气的时候,一抬头,看见了————(学生说“水磨坊”)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能告诉老师,我们寻找的仅仅是一只风筝吗?还在寻找什么呢?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我们在寻找幸福与快乐,我们在寻找我们幸福的寄托!只要我们寻找下去,总有一天,我们会找到我们的“幸福鸟”。

  2。师生齐读最后一段

  3。风筝是我们童年的憧憬,风筝是我们童年的快乐,让我们每个人都怀着一颗美好的心,一颗憧憬的心,在风筝上放飞我们的希望和理想。

《风筝》教学设计3

  活动准备

  音乐《放风筝》、风筝图片的PPT

  幼儿有过放风筝的经验

  活动目标

  倾听音乐,根据音乐的变化完整表现出放风筝的情景。

  通过观察教师的示范,掌握B段音乐老爷爷收放风筝的动作。

  感受乐曲的欢快气氛,体验与同伴一起合作扮演角色“放风筝”的快乐。

  活动过程

  1、故事导入

  从前有一位老爷爷特别爱扎风筝,他扎的风筝啊栩栩如生、造型各异。

  (播放PPT,幼儿观察)

  老师出示四只不同种类的风筝图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爷爷都做了哪些风筝呢?”

  2、感受A段音乐,学*变风筝造型

  过渡语:你们看哪些风筝来了?它是怎样出来的。

  (1)教师根据音乐变风筝造型,幼儿观察并发现教师变造型的规律。

  指导语:老师的风筝是怎样变出来的的?

  (2)幼儿边听音乐边按节奏变风筝造型。

  3、感受A、B段音乐,初步表现放风筝的情景

  (l)继续讲述情境:你们猗猜后来风筝们飞上天了吗?可是没有老爷爷的线他们怎么飞得起来呢。不过就在这时老爷爷回来了,他不但没有生气,还带着这些风筝在天上自由自在飞翔,这些风筝都很聪明,老爷爷风筝线往哪边扯,他们就往哪边飞。他们飞啊飞直到,天黑才砸家呢。

  (2)倾听音乐,幼儿当风筝,教师当老爷爷,师生一起坐在座位上随音乐节奏自由模仿风筝向不同方向飞的动态。

  4、和幼儿一起玩放风筝的游戏

  完整表现放风筝的情景

  (1)教师当老爷爷,师生一起玩放风筝游戏1—2遍。

  (2)教师引导幼儿发现按节奏、飞得有美感的“风筝”,并请其示范。

  (3)请个别幼儿上来当老爷爷放风筝。

  (4)重点练*如何当老爷爷来指挥风筝飞舞。

  (5)幼儿两两合作,一人当老爷爷,一人当风筝玩游戏。

  引导幼儿评价:合作得怎样?动作是否优美、是否有节奏、是否看了主人的指挥

  5、出示*龙的图片

  引导幼儿如何集体合作变*龙风筝。

  过渡语:今天老爷爷扎了一条巨龙风筝,你们能把这个大家伙变出来吗?

  (1)引导幼儿讨论:如何变成一条龙,如何飞起来。

  (2)教师当老爷爷,放飞“*龙”。

《风筝》教学设计4

  教学设想:

  在温馨与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本文就是一篇以兄弟间发生的误解冲突中展现浓浓的亲情的散文。此文为我们提出了如何进行儿童教育的问题,以及人要勇于自我解剖,面对错误,改正错误等等,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学*此文,可以让我们体会人间至爱真情,学*自我解剖的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由于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文章中疑难的问题较多,所以学起来有难度,再加上初中生*时对冲突误解中的亲情体会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读课文,创设良好的学*情境与气氛很重要。

  教学目标:

  1、知识储备点

  (1)理解本文的结构层次。

  (2)熟读课文,把握感情线索,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3)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培养语言运用能力。

  2、能力培养点

  (1)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

  (2)学生通过多种阅读方式(问题法、讨论法、评价法等),掌握生字词,品味文章语言,揣摩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体验点

  (1)学*鲁迅先生的自省精神,勇于解剖自己。

  (2)理解课文中作者对冷酷现实的极端憎恶的感情和对春日温和的热烈憧憬。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复杂情感。

  (2)理解在误解和冲突中所透出的亲情。

  2、难点

  理解作者勇于解剖自己和反省自己的勇气。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多媒体课件(放《风筝》歌曲,出示放风筝的影片。)

  你能读出这首歌词里面某些词语的深层含义吗?请你仔细品味,写出这些词语的深层含义。(提示:谈出类似“不健全”、“不自由”即可。

  设计目的:一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二是“引子”,由此引发学生对风筝进行深层的思考,为理解文章的内涵做好铺垫。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鲁迅

  作家作品简介。(出示多媒体课件)

  2、指导学生积累字词。(出示多媒体课件)

  (1)字音

  (2)词义

  设计目的:让学生了解作家作品,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运用工具书,注重掌握和积累词语,为朗读、分析课文扫除语言障碍,并形成良好的学**惯。

  3、整体感知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全文,用简练的语言说说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哪两件事?这两件事相距二十多年,其间作者的感情也发生了变化,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文中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叙写关于风筝往事的回忆,作者的用意究竟是什么?

  (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两件事:少年时虐杀弟弟的风筝梦;中年读书后很懊悔想补过而不得。本文通过对风筝事件的叙述和严肃的自我解剖,批判了那些受封建教育思想影响,无端压制子弟的父兄,抒发了因四周的寒威和冷气而形成的无可把握的悲哀,表达了对冷酷现实的极端憎恶和对春日温和的热烈憧憬。)

  4、梳理结构

  本文结构严谨,首尾照应,过渡也很自然,文章由景入题。作者是怎样引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春光明媚的图画的?课文围绕风筝写了哪些事件?通过风筝事件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试用自己的话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归纳概括。

  本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由景入题,即由北京的冬天引出对故乡春天的描写。

  第二部分(第3—11段)叙述“风筝事件”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12—13段)由景衬情,即由故乡的春天回到北京现实的冬天,照应开头。体现了作者一种心头的悲切,凄凉。

  设计目的:以主干性问题促使教学深入,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并通过归纳提练,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引导学生感知文章的内容

  学生活动:学生默读课文,找找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几件事。学生先在小组之间相互复述故事的内容,小组再派代表在班上复述故事的内容。

  (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两件事:

  (1)“我”的一件往事:少年时虐杀弟弟的风筝梦;

  (2)“我”的一段思想感情的经历;“我”中年时读了儿童教育的书籍后无限懊悔当年对弟弟的虐杀,想补过而又不得的经过。

  复述故事的内容时,老师要提示:要对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交代清楚。)

  2、引导学生理解“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课文围绕风筝主要写了两年事,这两件事相距二十多年,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发生了变化,试从文中找出有关体现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句子或词语,并简要地概括作者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说说使作者感情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1)“我”原来“嫌恶”放风筝,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并以踏扁弟弟苦心孤诣制作的风筝为“胜利”,当年对此事,我是毫不在意。时隔二十年后,“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此后每当回忆这事。就感到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后来的看法是:“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2)产生变化的原因:偶尔看一本外国讲论儿童的书。中年明白了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

  设计目的:通过复述课文内容,锻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通过合作探究来启迪思考,把握文章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课内小结

  文章关于风筝往事的联想,其感情线索,有两条:一是“我”的,一是小兄弟的,而又以“我”的情绪发展为主线。兄弟俩围绕着对风筝的好和恶,而产生出两种尖锐对立的情绪,以致发生了我对小兄弟精神虐杀的“这一幕”。“我”在“这一幕”以胜利者自傲的心境一直延续到中年。二十余年后,一旦认识到“胜利”的空中楼阁是用对儿童“精神虐杀”的悲哀的砖块砌成的,沉痛、悔恨、自责、内疚组成的悲哀的网便蒙罩着心头。

  五、作业

  思考课后练*题一、三。

《风筝》教学设计5

  《理想的风筝》是苏教版国标本第12册第七单元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苏叔阳回忆了恩师的音容笑貌和在一起的愉快生活。课文以三个特写“镜头”——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来表现恩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赞扬他对工作的热爱与追求,表达了作者对恩师的深深怀念之情。

  设计理念:

  文章起笔舒缓,情景交融,事例典型,手法细腻,是学生模仿*作的.典范。为了让学生能自主发现文本的美,自主唤醒与文本的共鸣,我避开了熟套的人物品质特点分析,对于这样一篇情感真挚的文章,如果以“你觉得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来建构话题,也许提不起学生的学*热情,感觉乏味,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夫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透过语言文字,品味文字蕴涵的情意,是语文教学的真意。此文的作者把浓浓的师生情意融入*淡的文字之中,让学生品出情、读出情、升华情,让学生融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在此基础上感悟人物形象也就水到渠成,而且也*得了写作方法。

  教学目标:

  1、学*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品读作者的思念之情,感悟体会刘老师的乐观顽强、热爱生命和师生间的深厚情谊,得到作者和刘老师情感、精神的熏陶。

  3、深入细节,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得写作的基本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让学生“披文入情”, 通过对具体的语言文字的朗读、品情、体验、表达,感悟体会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教学难点:

  1、理解“理想的风筝”深刻的含义。

  2、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课文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3、初步感知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作者

  1、同学们,春天又到了,万物复苏,蓝天白云、花红柳绿,到处充满生机。在这美好的季节里,我们不由自主想起了古诗《村居》中的——“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引导学生感受春天放风筝的快乐,唤起学生放风筝的真实体验)

  2、揭示课题:是啊,放风筝能带给我们快乐,可在著名作家苏叔阳的心中,风筝,不仅带给他许多快乐,而且还寄托不尽的思念呢。

  3、板书课题——“理想的风筝”,学生质疑。

  4、请学生简要介绍课前收集到的苏叔阳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请同学们打开书,根据读书要求,自由朗读课文。出示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2)读完课文后,划出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

  (3)找出含有生字词的句子和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读流利。

  (4)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一两句话概括主要内容。

  2、学生根据自学要求朗读课文。

  3、刚才读课文的过程中,有没有难读的地方?

  (1)重点提示“筝”、“翘”和“转”的读音。

  (2)指导读好带有生字新词的长句子和难读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指导学生逐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作者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试着给每一件事加一个小标题。(三件事: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

  3、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理清文章思路。(引导学生,抓住回忆部分,把课文一分为三。)

  第一段(1—3自然段):通过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情景,引发对刘老师的回忆。

  第二段(4—9自然段):回忆刘老师谈“丢腿”、写板书和放风筝的三件往事。

  第三段(10、11自然段)直接表达作者对刘老师的怀念和赞美之情。

  4、请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最感动你的是哪件事和哪个细节(哪个画面)?刘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自由发言。

  四、学*第一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段。思考:课文开头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情景?这幅情景与作者 “不由自主”的想起刘老师和他的风筝有什么关系呢?

  2、引导学生感知: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景物描写不是闲笔。春天万物复苏,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景象,和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爱放风筝的刘老师的回忆,是触景生情,是对刘老师不绝的思念。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五、作业设计:

  读熟课文,在感动自己的段落、语句或细节旁边做批注,用一两个词语或者句子,在空白处写写自己的感受或体会。

  六、板书设计

  理想的风筝

  谈腿疾

  写板书

  放风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读作者的思念之情,感悟体会刘老师的乐观顽强、热爱生命和师生间的深厚情谊,得到作者和刘老师情感、精神的熏陶。

  2、深入细节,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得写作的基本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感悟“思念”

  1、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和他的刘老师一起去放飞——(生读课题《理想的风筝》)

  2、上节课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了刘老师的三件事——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学生回忆并说出并板书)文章写得很美,很细腻,每一句话,每一个词,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都浸透着作者对刘老师浓浓的——思念之情。

  3、出示:“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透过这一声呼唤,两个“深深地”,一个“??”品读感悟浓浓的思念之情。

  二、品悟细节,体验“思念”

  1、过渡:春天,对于苏叔阳来说,真是个思念疯长的季节。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苏叔阳的内心世界,体验他不绝的思念之情。请同学们自由读4—9自然段,想一想,这三件事中,刘老师的哪些细节拨动了你的心弦?将相关语句圈画出来,用心读一读,想一想,写写批注。

  2、组织交流:

  预设一:在 “谈腿疾”的品悟中体验“思念”之情。 当学生交流“谈腿疾”这件事时,顺势出示“刘老师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对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头发……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一段话。

  ① 指名读这段话。

  ② 哪些词句让你感受最深?

  ③ 着重引导学生抓住“笑”这一镜头品悟:

  放大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同学们,请注意这些红色的内容,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出示填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是因为。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是因为 。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又是因为。

  (学生是笑刘老师的风趣,酸涩充满着理解与同情,尊敬反衬出刘老师的坚强乐观,与孩子亲密无间,令孩子们敬佩。)

  多么微妙的情感变化呀,这就是细节描写,能读好吗?(指名读,并及时评价)

  ④ 身体残疾,却那样的乐观幽默(板书:乐观幽默),刘老师以他的人格魅力折服了每一位学生,这么好的老师怎么会忘记呢?难怪作者会发自内心地呼唤——“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预设二:在“写板书”的品悟中体验“思念”之情。

  当学生交流到“写板书”这件事时,顺势出示第五自然段内容: “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而他每转一次,就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地心跳。”一段话。

  ①建议同学们再次默读第五节,哪些细节之处打动你?可以用一两个词语写写你的感受。

  ②细读第二句,为了写刘老师板书,作者具体写了他哪几个动作?学生圈出动作的词语,(扣住“撑地” “离地” “急速” 三次“转”等词语感悟),为了一次板书,刘老师竟要做上这么多艰难的动作,你体会到什么?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你又体会到什么?(板书:顽强执着)

  ③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谁再来读划线的句子?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年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还有谁读?一个年过半百一辈子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这样的旋转凝聚着刘老师顽强的意志,这是多么令人难忘的旋转呀!这一次次的旋转就是动人心弦,所以作者深深地呼唤——“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预设三:在“放风筝”的品悟中体验“思念”之情。

  ①放飞风筝是为了感受自由自在、感受快乐,苏叔阳为何不亲自放风筝过一过瘾,而偏偏对刘老师放的风筝魂牵梦绕呢?那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苏叔阳的内心世界,走进他的目光中,(出示要求)默默地读一读7至9节,细细地找一找最让苏叔阳思念的细节,静静地品一品其中的感受。

  ②组织交流:让苏叔阳无比思念的细节描写,并谈谈感受。

  ③让我们把记忆的镜头拉得更*些!再次来读读这几个感人的细节。(引读) ——出示:

  ● 每年春天,刘老师都会亲手制作起各式各样的风筝,那时候,他一定会觉得幸福而充实;(自制风筝)

  ● 他决不肯亲手失去把风筝放上蓝天的快乐,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子在风中翱翔盘旋,脸上漾出甜蜜的笑,那时候他一定觉得幸福而充实;(亲自放飞)

  ● 他故意撒脱手,任风筝自由飞走,当他拄着拐杖,气喘吁吁地追到风筝的时候,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那时候,他一定觉得幸福而充实。(亲自追线)

  品味刘老师的笑:体会发自内心的笑、甜蜜的笑、开心的笑、满足的笑、幸

  福的笑,从这样的笑容中,能看出他忘记了自己的腿疾,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忘记了自己的坎坷经历。

  品味三个“亲自”:三个“亲自”,让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刘老师?是啊,坦然面对生活的不完美,享受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这才是真正的热爱生活啊!板书:热爱生活

  ④ 虽然生活是清苦的,身体是残疾的,但是刘老师却用各种各样的风筝装点自己的生活,让自己的生活多姿多彩,在作者的心理又怎能忘怀呢?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发自肺腑地呼唤——“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三、品味心声,升华“思念”

  1、感悟“理想”:念着刘老师的圆木棍,念着刘老师的风筝,念着刘老师的乐观幽默、顽强执着、热爱生活,这一念就思念了*30年啊!出示第10节,指名配乐朗读。听了你的深情朗读,我渐渐明白刘老师在苏叔阳心中放飞的不仅仅是风筝,还有什么——(人生的理想、榜样——做一个乐观顽强、热爱生活的人)

  2、这样的刘老师让人感动,让人敬重——他用自身的行动启迪学生感悟人生哲理,树立学生对人生的自信!*30年了,*30年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苏叔阳和刘老师在精神上是从来都没有分开过!再次出示:“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齐读。

  四、拓展延伸,放飞“思念”

  1、“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板书:……)多么余味无穷的省略号呀!深深地思念刘老师的什么呢?是刘老师永远灿烂的微笑、是他功德无量的圆木棍?还是??拿出你的笔,继续写下去好吗?

  刘老师呀,思念您

  2、学生交流并及时评价。

  3、老师读了课文跟大家一样,也激动不已,让我们大家再次放声齐读课题——理想的风筝;饱含深情地读——理想的风筝;充满激情地读——理想的风筝。

  五、*得方法,迁移“思念”

  思念,也是一种缘分。苏叔阳不见刘老师*30年,而你们不见自己的启蒙老师陈顺娣也*3年了。从你们迈进小学的第一天起,陈老师就用她的智慧与心血陪你们走过了两个春秋。趁你们还没有淡忘,那就像苏叔阳写他的老师一样写一写你们的陈顺娣老师,给自己的小学时光留下一段美丽的记忆。

  板书设计:

  理想的风筝

  谈腿疾 乐观幽默

  写板书 顽强执着

  放风筝 热爱生活

  ……

《风筝》教学设计6

  《理想的风筝》是苏教版国标本第12册第七单元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苏叔阳回忆了恩师的音容笑貌和在一起的愉快生活。课文以三个特写“镜头”——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来表现恩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赞扬他对工作的热爱与追求,表达了作者对恩师的深深怀念之情。

  设计理念:

  文章起笔舒缓,情景交融,事例典型,手法细腻,是学生模仿*作的典范。为了让学生能自主发现文本的美,自主唤醒与文本的共鸣,我避开了熟套的人物品质特点分析,对于这样一篇情感真挚的文章,如果以“你觉得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来建构话题,也许提不起学生的学*热情,感觉乏味,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夫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透过语言文字,品味文字蕴涵的情意,是语文教学的真意。此文的作者把浓浓的师生情意融入*淡的文字之中,让学生品出情、读出情、升华情,让学生融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在此基础上感悟人物形象也就水到渠成,而且也*得了写作方法。

  教学目标:

  1、学*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品读作者的思念之情,感悟体会刘老师的乐观顽强、热爱生命和师生间的深厚情谊,得到作者和刘老师情感、精神的熏陶。

  3、深入细节,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得写作的基本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让学生“披文入情”, 通过对具体的语言文字的朗读、品情、体验、表达,感悟体会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教学难点:

  1、理解“理想的风筝”深刻的含义。

  2、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课文的写作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3、初步感知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作者

  1、同学们,春天又到了,万物复苏,蓝天白云、花红柳绿,到处充满生机。在这美好的季节里,我们不由自主想起了古诗《村居》中的——“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引导学生感受春天放风筝的快乐,唤起学生放风筝的真实体验)

  2、揭示课题:是啊,放风筝能带给我们快乐,可在著名作家苏叔阳的心中,风筝,不仅带给他许多快乐,而且还寄托不尽的思念呢。

  3、板书课题——“理想的风筝”,学生质疑。

  4、请学生简要介绍课前收集到的苏叔阳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请同学们打开书,根据读书要求,自由朗读课文。出示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2)读完课文后,划出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

  (3)找出含有生字词的句子和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读流利。

  (4)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一两句话概括主要内容。

  2、学生根据自学要求朗读课文。

  3、刚才读课文的过程中,有没有难读的地方?

  (1)重点提示“筝”、“翘”和“转”的读音。

  (2)指导读好带有生字新词的长句子和难读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学生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指导学生逐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作者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试着给每一件事加一个小标题。(三件事: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

  3、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理清文章思路。(引导学生,抓住回忆部分,把课文一分为三。)

  第一段(1—3自然段):通过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情景,引发对刘老师的回忆。

  第二段(4—9自然段):回忆刘老师谈“丢腿”、写板书和放风筝的三件往事。

  第三段(10、11自然段)直接表达作者对刘老师的怀念和赞美之情。

  4、请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最感动你的是哪件事和哪个细节(哪个画面)?刘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自由发言。

  四、学*第一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段。思考:课文开头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情景?这幅情景与作者 “不由自主”的想起刘老师和他的风筝有什么关系呢?

  2、引导学生感知: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景物描写不是闲笔。春天万物复苏,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景象,和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爱放风筝的刘老师的回忆,是触景生情,是对刘老师不绝的思念。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段。

  五、作业设计:

  读熟课文,在感动自己的段落、语句或细节旁边做批注,用一两个词语或者句子,在空白处写写自己的感受或体会。

  六、板书设计

  理想的风筝

  谈腿疾

  写板书

  放风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读作者的思念之情,感悟体会刘老师的乐观顽强、热爱生命和师生间的深厚情谊,得到作者和刘老师情感、精神的熏陶。

  2、深入细节,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得写作的基本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感悟“思念”

  1、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和他的刘老师一起去放飞——(生读课题《理想的风筝》)

  2、上节课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了刘老师的三件事——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学生回忆并说出并板书)文章写得很美,很细腻,每一句话,每一个词,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都浸透着作者对刘老师浓浓的——思念之情。

  3、出示:“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透过这一声呼唤,两个“深深地”,一个“??”品读感悟浓浓的思念之情。

  二、品悟细节,体验“思念”

  1、过渡:春天,对于苏叔阳来说,真是个思念疯长的季节。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苏叔阳的内心世界,体验他不绝的思念之情。请同学们自由读4—9自然段,想一想,这三件事中,刘老师的哪些细节拨动了你的心弦?将相关语句圈画出来,用心读一读,想一想,写写批注。

  2、组织交流:

  预设一:在 “谈腿疾”的品悟中体验“思念”之情。 当学生交流“谈腿疾”这件事时,顺势出示“刘老师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对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头发……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一段话。

  ① 指名读这段话。

  ② 哪些词句让你感受最深?

  ③ 着重引导学生抓住“笑”这一镜头品悟:

  放大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同学们,请注意这些红色的内容,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出示填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是因为。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是因为 。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又是因为。

  (学生是笑刘老师的风趣,酸涩充满着理解与同情,尊敬反衬出刘老师的坚强乐观,与孩子亲密无间,令孩子们敬佩。)

  多么微妙的情感变化呀,这就是细节描写,能读好吗?(指名读,并及时评价)

  ④ 身体残疾,却那样的乐观幽默(板书:乐观幽默),刘老师以他的人格魅力折服了每一位学生,这么好的老师怎么会忘记呢?难怪作者会发自内心地呼唤——“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预设二:在“写板书”的品悟中体验“思念”之情。

  当学生交流到“写板书”这件事时,顺势出示第五自然段内容: “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而他每转一次,就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地心跳。”一段话。

  ①建议同学们再次默读第五节,哪些细节之处打动你?可以用一两个词语写写你的感受。

  ②细读第二句,为了写刘老师板书,作者具体写了他哪几个动作?学生圈出动作的词语,(扣住“撑地” “离地” “急速” 三次“转”等词语感悟),为了一次板书,刘老师竟要做上这么多艰难的动作,你体会到什么?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你又体会到什么?(板书:顽强执着)

  ③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谁再来读划线的句子?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年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还有谁读?一个年过半百一辈子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这样的旋转凝聚着刘老师顽强的意志,这是多么令人难忘的旋转呀!这一次次的旋转就是动人心弦,所以作者深深地呼唤——“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预设三:在“放风筝”的品悟中体验“思念”之情。

  ①放飞风筝是为了感受自由自在、感受快乐,苏叔阳为何不亲自放风筝过一过瘾,而偏偏对刘老师放的风筝魂牵梦绕呢?那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苏叔阳的内心世界,走进他的目光中,(出示要求)默默地读一读7至9节,细细地找一找最让苏叔阳思念的细节,静静地品一品其中的感受。

  ②组织交流:让苏叔阳无比思念的细节描写,并谈谈感受。

  ③让我们把记忆的镜头拉得更*些!再次来读读这几个感人的细节。(引读) ——出示:

  ● 每年春天,刘老师都会亲手制作起各式各样的风筝,那时候,他一定会觉得幸福而充实;(自制风筝)

  ● 他决不肯亲手失去把风筝放上蓝天的快乐,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子在风中翱翔盘旋,脸上漾出甜蜜的笑,那时候他一定觉得幸福而充实;(亲自放飞)

  ● 他故意撒脱手,任风筝自由飞走,当他拄着拐杖,气喘吁吁地追到风筝的时候,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那时候,他一定觉得幸福而充实。(亲自追线)

  品味刘老师的笑:体会发自内心的笑、甜蜜的笑、开心的笑、满足的笑、幸

  福的笑,从这样的笑容中,能看出他忘记了自己的腿疾,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忘记了自己的坎坷经历。

  品味三个“亲自”:三个“亲自”,让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刘老师?是啊,坦然面对生活的不完美,享受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这才是真正的热爱生活啊!板书:热爱生活

  ④ 虽然生活是清苦的,身体是残疾的,但是刘老师却用各种各样的风筝装点自己的生活,让自己的生活多姿多彩,在作者的心理又怎能忘怀呢?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发自肺腑地呼唤——“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三、品味心声,升华“思念”

  1、感悟“理想”:念着刘老师的圆木棍,念着刘老师的风筝,念着刘老师的乐观幽默、顽强执着、热爱生活,这一念就思念了*30年啊!出示第10节,指名配乐朗读。听了你的深情朗读,我渐渐明白刘老师在苏叔阳心中放飞的不仅仅是风筝,还有什么——(人生的理想、榜样——做一个乐观顽强、热爱生活的人)

  2、这样的刘老师让人感动,让人敬重——他用自身的行动启迪学生感悟人生哲理,树立学生对人生的自信!*30年了,*30年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苏叔阳和刘老师在精神上是从来都没有分开过!再次出示:“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齐读。

  四、拓展延伸,放飞“思念”

  1、“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板书:……)多么余味无穷的省略号呀!深深地思念刘老师的什么呢?是刘老师永远灿烂的微笑、是他功德无量的圆木棍?还是??拿出你的笔,继续写下去好吗?

  刘老师呀,思念您

  2、学生交流并及时评价。

  3、老师读了课文跟大家一样,也激动不已,让我们大家再次放声齐读课题——理想的风筝;饱含深情地读——理想的风筝;充满激情地读——理想的风筝。

  五、*得方法,迁移“思念”

  思念,也是一种缘分。苏叔阳不见刘老师*30年,而你们不见自己的启蒙老师陈顺娣也*3年了。从你们迈进小学的第一天起,陈老师就用她的智慧与心血陪你们走过了两个春秋。趁你们还没有淡忘,那就像苏叔阳写他的老师一样写一写你们的陈顺娣老师,给自己的小学时光留下一段美丽的记忆。

  板书设计:

  理想的风筝

  谈腿疾 乐观幽默

  写板书 顽强执着

  放风筝 热爱生活

  ……

《风筝》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或动手做一做风筝,举办一次小小风筝展览会。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体会“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2)收集有关风筝的资料。

  (3)鼓励动手做风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二、教学重点:

  学写12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四、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放风筝的片断,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制作风筝的有关材料。

  五、教学课时: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唤起情感,导入学*

  1、唤起情感:童年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

  2、导入学*: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出示课题,带着情感朗读课文第一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指名学生读,一人读一个自然段,注意正音。

  3、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写“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心情的句子,画好后自己读一读这些句子。

  4、交流找到的句子,反复朗读。

  5、引导发现、生疑:读后有什么发现,产生什么疑问,与大家交流交流。

  (交流要点:一是读中发现:“我们”的心情在做风筝是挺高兴的,放风筝的非常高兴,找风筝时很难受。二是读中生疑:我们的心情为什么会起这样大的变化?)

  三、细读深究,体悟情感

  1、学*第2自然段。

  a、读一读:激励学生多人次地读这一段。

  b、说一说:读了这一段,你知道写了些什么吗?

  c、想一想:角色转换,想象:如果是你在做着风筝,你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d、找一找:同学们所想象的可以用这段内容中的哪几个词语来表示或代替。

  e、结一结:(师)原来做风筝的快乐就在于它充满着憧憬和希望。

  f、赏一赏: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向往、渴望、喜悦)朗读全段。

  2、学*第3自然段。

  a、角色转换: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b、创设情境: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放风筝画面。

  c、引导表达: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与大家交流交流。

  d、角色转换:当你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e、品味课文:用心多遍朗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文中孩子和我们一样的感受。

  f、深入赏读: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自豪)再读全段课文。

  四、课堂练*

  1、自学生字,交流学法。

  a、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b、观察生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c、练*书写生字、抄写词语。

  2、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五、课外延伸

  上网搜集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或图片资料,制作资料袋,放到班级园地里展示。

《风筝》教学设计8

  学*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或动手做一做风筝,举办一次小小风筝展览会。

  B案

  课前准备:

  学生:放一次风筝

  第一课时

  回忆趣事,激情导入

  1.打开话题:放风筝是一项传统的娱乐活动,有很多人都喜爱。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愿不愿意来介绍一下是怎么放的,放上去了没有,玩得开心吗?

  2.读题引入:有一群孩子也十分喜爱做风筝,放风筝,在他们看来这是最大的快乐,让我们感受一下他们的快乐好吗?(出示课题,读题)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把自己喜欢的读给同桌听听,请同桌评出读得好的,给予表扬。

  3.感知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做风筝 放风筝 找风筝

  读中悟情 以情促读

  1.以读代讲学*第1自然段,请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评,是否读出高兴的语气,听后仿读,读好课文。

  2.充分朗读,体会感情。

  a、读通第2自然段,创造比读的氛围,在读、听、仿读、赛读中读通课文。

  b、移情悟情:你们在做风筝时会想些什么?课文中的小伙伴和大家是不是一样的心情,你能找出来吗?并相机理解憧憬。

  c、感情朗读: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向往等)读好课文。

  3.想象入境:风筝做好了,大家最想干什么?

  4.朗读展示:谁想放的,请他来读读课文。鼓励学生用高兴的语气读给大家听,听后可仿读,可评点。(多人次读)

  5.说读结合,入境入情。

  a、大家是怎么放风筝的?出示填空

  b、再读,注意填进去的字,把怎么放的告诉同桌。

  c、风筝越飞越高,你们在快活地喊叫着什么,叫给大家听听。

  6.感情朗读:带着高兴、喜悦的心情读课文。

  当堂作业。

  1.自学生字,交流学法。

  a、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b、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你有什么话要提醒大家或经验介绍给大家?

  2.书写生字和词语。

  第二课时

  以读为凭,读中悟情

  1.自读课文第4节,把喜欢读的语句多读几遍(可以采用赛读、评读的方式鼓励学生多读)。

  2.仔细品读,体味心情。

  a、反复诵读第1.2句,在读、评中体会“我们”高兴的心情,指导学生带着这种感情读好。

  b、引读过渡,设置情境:(师引)忽然吹来一阵风,线(生读) 正当大家玩得高兴,风筝却被风吹走了,这时,你会想些什么呀?做些什么呀?课文中是怎么说的?(相机理解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c、感情朗读:让学生带着体验到的着急、担心、期望的心情读好感情变化部分。

  3.抓住情感积淀,学好“找风筝”。

  a、设置情景:自己心爱的风筝飞走了,赶紧去找一找吧,你想到什么地方去找?

  b、细读体味:请学生朗读课文,问问:“你”是怎么找的,找到了吗?心情怎样?并指导读好课文,在读文体会过程中,可以抓住一些词来评点促读,如“四处寻找、半个下午、垂头丧气……”等读出失望的心情,“说不定、继续寻找”等读出希望找到的心情,在此中间,还可用演一演的方式理解“垂头丧气”。

  朗读启发,拓展活动

  1.在玩风筝的过程中,真是有欢喜也有担忧、有希望也有失望、有欢笑也有眼泪,同学们能把这些不同心情的句子好好地读给同桌听听吗?

  2.同学们,你们玩过哪些有趣的游戏、活动,有没有像这一群小朋友一样的体会,能不能说给大家听听。

  课堂练*

  1.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2.把自己玩耍、活动时候的心情告诉大家,写一写(可以是几句话)(上面两个作业可以任选其一)。

  3.有时间把同学写的交流一下。

《风筝》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内容,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感受。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感受。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

  教具准备:

  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生字。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喜欢你们的朋友吗?你们之间有过矛盾吗?认识带给小熊和松鼠友谊的纸船和风筝。

  2、齐读课题。

  二、看图读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出示:课文图一、图二、图三)小朋友们,你们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松鼠和小熊在干什么?那么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说得好?看图说自己观察到内容。

  2、汇报交流。

  3、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下面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找出与图对应的自然段。

  4、自由汇报、朗读、评价。

  5、谁来读读课题(齐读),读得真好,你们都是朗读的小能手。

  过渡:老师有几个句子,你们能快速在文中找出来并画上波浪线吗?

  6、出示我会读。

  (1)他想了想,就扎了一只风筝。

  (2)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也乐坏了。风筝上挂着一个草莓,风筝的翅膀上写着:“祝你幸福”

  (3)可是有一天,他们俩为了一件小事吵了一架。

  (4)过了几天,松鼠再也受不了了。

  (a)小组内练读。

  (b)做朗读小能手,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展示朗读才华。

  (c)指名读,跟读。

  三、读书识字:

  1、组织教学:

  好,小朋友,我看谁最精神。老师说三句话,你觉得老师说得对,你就鼓掌,说得不对,你就摇摇头。第一句,我是你们的好朋友!第二句,你们是我的好朋友!第三句,咱们班都是很能干很会学*的好孩子!是不是很能干,我检查一下就知道了。昨天老师让你们把预*的生字做成字卡,带来了吗?好,做得真好。请把生字卡片都放在桌子的左角上。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识字知识。

  3、交流,运用字卡说说自己的识字方法。

  4、做摘果子游戏。请往这看,做一个有趣的游戏,注意往这看,眼睛不要眨。老师这有一棵神奇的果树,上面长着各种各样的果子。谁来摘果子,摘一个果子,你就读一个字。如果读对了,就把字卡放到我们的纸船上来。(生上来摘果子并领读)

  5、检查巩固认字,送果子回课文中,看看你们还能读准吗?课件出示我会读,师生一起朗读体会。

  6、评价。

  7、出示我会读,分组朗读,把快乐和幸福送给小伙伴。

  8、出示课文1—6自然段,齐读全文,看谁最幸福快乐。

  四、指导写字:

  1、提醒书写姿势。

  2、重点指导,其他字自己练*写。(培养学生自信心)

  3、展示、互评(为学生提供展示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学会取长补短。)

  五、总结:

  小朋友,通过这节课学*,你有什么体会或收获呢?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的阅读实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1、读词语(书后)(指名读、自由读)。

  2、读句子,(自由读,想读哪句读哪句,把幸福和快乐送给小伙伴;齐读,师生共同享受这份幸福和快乐。)

  是呀,纸船和风筝让小熊和松鼠成了好朋友,给他们俩带来多少快乐呀!正当他们沉浸在这幸福和快乐的时候,这快乐却不没有了。

  二、新授:

  1、精读、感悟:

  (1)过渡:听说松鼠和小熊住在一座山上。那你们知道松鼠住在哪?小熊又住在哪吗?(赶快打开书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找找答案吧!)

  指名说,我们读读好吗?板书:松鼠(山顶)、小熊(山脚)

  (2)过渡:松鼠住在高高的山顶上,而小熊呀却住在山脚下,他们的家离得非常远,刚开始它们俩还不认识呢!请大家读读2—6段,看看他们最后是怎么由不认识到成为好朋友的?(生自读)

  a、指名说:读原文,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吗?故事细节你能用一句话说说吗?)师总结:是的,就是纸船和风筝使它们成了好朋友。

  b、导读第三段:是啊,松鼠亲手折的纸船顺着这清清的小溪,漂呀漂,漂到了小熊家门口,小熊看到这纸船,怎么样了?──生:乐坏了!

  咱们看看图上,小熊都乐成什么样了?这呀叫手舞足蹈。看他多高兴啊!那小熊为什么乐成这样啊?(生答)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师:是啊!小熊意外的收到了这份很不一般的礼物。因为这纸船是松鼠自己折的;松果是他自己摘的,还是他最爱吃的;祝福话是他自己想的。难怪会让小熊乐坏呢!你能把小熊乐坏的样子读出来吗?(生读——评价——再读)

  c、那接下来又发生什么事情呢?我们请女生来为我们读读4、5两个自然段,其它同学手指着字思考。(女生齐读,生汇报)哦,小熊很感动作为回礼就扎了只风筝送给松鼠,那松鼠收到风筝又怎么样了?(生答)

  是的,松鼠一把抓住了风筝的线,从“一把”这个词你能体会到什么?是啊,你看图上的它,嘴都乐的合不拢了,谁来读读这一句(指读,)

  师总结:从这以后,天空中经常看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经常看见漂流的纸船,纸船和和风筝就这样传递着它们俩之间的友谊。所以是纸船和风筝使他们俩成为了好朋友。

  (3)同时也给小熊和松鼠带来许多幸福和快乐呢!可是有一天,事情却发生了变化,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快速的读读课文的7—9自然段吧!

  a、谁来读读这句话(指生读)师:试想一下,此时松鼠和小熊的心情怎么样?(很难过、伤心、孤独)能告诉我为什么吗?

  b、原来它们吵架了,谁也不理谁了,那你能带着这种感情读读吗?(指名读——学生评价——指一名领读,其他小声跟读。)

  c、除了难过,他们还感到什么?(不好意思)虽然心里难过,它们还是每天扎一只风筝、折一只纸船呢?这又说明了什么?(虽然它们吵架了,但心里都还是想着对方,都还想成为好朋友)那你觉得小熊会在风筝翅膀上写什么话?松鼠会在纸条上写什么话?(生说)

  总结:是呀,他们心里虽然很难过,但还是每天彼此牵挂着对方,想着以前美好的日子。

  4、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的过去,过了几天,又怎么样了呢?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要读出自己的感悟(生自由读)

  a、松鼠再也受不了,那他为什么受不了呢?同桌讨论一下。谁来为大家读一读?(指生读——评价)

  b、那松鼠看见风筝了吗?你从哪里得知的?那我们请男生为我们读读(男生读)

  松鼠为什么哭呢?他心里是怎么想的?(激动,友谊又回来了)

  就这样,一场误会消失了,纸船重新回到了小溪里,风筝又重新回到了天空中,他们的友情又回来了。让我们一起快乐地再读读最后一段。

  小结:小熊和松鼠真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不但主动交往成了好朋友,而且有了矛盾还能主动道歉言归于好!小熊和松鼠把纸船和风筝作为友谊的桥梁,传递他们的友情,他们可真聪明!板书:友谊的桥梁

  三、讨论探究:

  那聪明的你们想一想如果以后松鼠和小熊再闹别扭时,他们会怎么做?为什么?(四人小组讨论)(它们都学会了珍惜友谊)

  四、角色体验:

  此时你们有什么话要对他们说的?

  五、小结质疑:

  通过这节课学*,你有什么收获呢?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六、作业:

  1、将你们折的小纸船送给你发生过争吵的小伙伴表达一下你的心意吧!

  2、把这个好听的故事讲给小伙伴听听。

《风筝》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三个特写镜头的描写,感悟体会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3,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课文夹叙夹议,借景烘托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确定目标。

  1、读下面每组词,联系课文想一想每组词使你想起文中刘老师的哪件事。

  女娲造人 捏泥人 甩泥巴 丢了腿

  旋转跳跃 撑 离 急速一转

  手持线拐 翩翩起舞 扶摇直上 翱翔盘旋

  撒脱 蹦跳 气喘吁吁 得意满足

  (说丢腿 写板书 放风筝 追风筝)

  2、初读课文后,你觉得刘老师是个怎样的人

  3、这节课我们就随着作者的追忆走进这位特殊的刘老师。

  二、品味细节,感受人物。

  (一),在"说丢腿"中初感刘老师。

  1、还记得刘老师谈腿疾时讲的那个故事吗 哪位同学读一读。

  2、以故事的方式谈自己的腿疾,而且是笑谈(板书"笑")这"笑"字的背后你们体会到的是什么

  刘老师虽然肢体残疾了,可是他的心理并不残疾,是那样的乐观开朗,风趣幽默。(板书:乐观)

  你能学者刘老师的样子,笑着谈谈自己的残疾吗 (指读)

  3、看看同学们听完故事的反应

  (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是因为 。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是因为 。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又是因为 。

  (学生是笑刘老师的风趣,酸涩充满着理解与同情,尊敬反衬出刘老师的坚强乐观,与孩子亲密无间,令孩子们敬佩。)

  (2)体会"泛"的准确性,通过与"冒出""涌出"等对比感悟,感受"慢慢产生"的复杂情感。

  (3)多么微妙的情感变化呀,这就是细节描写,能读好吗 (指名读,并及时评价)

  4、身体残疾,却那样的乐观幽默,刘老师以他的人格魅力折服了每一位学生,所以作者会永远都会记得刘老师那灿烂的笑容——

  生齐读: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

  (二),在"写板书"中了解刘老师

  1、对于一个身有残疾的老师来讲,上课是多么的不容易呀!用心读第五节,刘老师上课时的哪些动作拨动了你的心弦 将它们圈画出来,并用心读一读好吗

  2、学生交流令自己感动的动作。

  ("撑地""离地""急速""转"等词语感受老师的板书的不容易,尤其是"急速"中不是轻松,而是竭尽全力的感觉。)

  这段话中连续两次用到了同一个字,是——"转"字,转对我们来说是——(很容易做到的一件事),可是对刘老师来说却是——(很艰难的一件事),每一次板书刘老师都要这样转过来,转过去,可他却从不嫌麻烦,从这儿你有体会到了什么

  3、指导读好这段话。

  多么令人难忘的旋转呀!这一次次的旋转就是动人心弦的细节描写!谁来读一读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谁再来读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年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还有谁读

  一个年过半百一辈子不知道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那一次次的旋转已经成为孩子心目中最美的舞蹈,让我们共同来记住这美丽的舞蹈吧!学生齐读

  4、刘老师的每一次旋转都撞击着孩子的心,引起孩子们一阵阵激动的心跳,你能听懂这一次次的心跳是为什么吗

  (三)在放风筝中感受刘老师

  1、师:(出示)其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许就是一个令人难忘的表情,也许就是一串扣人心弦的动作,也许就是一处感人肺腑的话语……用心读第八,九自然段,找出刘老师放风筝时的感人细节,并在旁边写出令你感动的理由。

  2、刘老师哪些放风筝的细节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交流画的句子,说说自己的批注并及时通过朗读表现。)

  他不但亲手放飞,享受劳动的欢乐,而且还在不断克服困难,享受战胜困难后成功的喜悦,他感到他生命的力量。

  3、整合:让我们把记忆的镜头拉得更*些!再次来读读这几个感人的细节。(引读)

  每年春天,刘老师都会亲手制作起各式各样的风筝,那时候,他一定会觉得幸福而充实;(做风筝)

  他决不肯亲手失去把风筝放上蓝天的快乐,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子在风中翱翔盘旋,脸上漾出甜蜜的笑,那时候他一定觉得幸福而充实;(放风筝)

  他故意撒脱手,任风筝自由飞走,当他拄着拐杖,气喘吁吁地追到风筝的时候,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那时候,他一定觉得幸福而充实。(追风筝)

  4、如果你是看刘老师放风筝的孩子,你觉得刘老师的哪些方面感染了你

  (乐观,坚强,自信,对生活的热爱……)

  5、出示"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

  刘老师望着风筝会想些什么呢

  三,品味心声,深化风筝

  1、可是这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忆,因为作者已*30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

  (配乐读"不见刘老师已经*30年了……永远在蓝天上翱翔。")

  四、提升感悟,放飞风筝

  1、30年,能让一个少年从懵懂走向成熟,30年同样可以让一个曾经充满活力的中年人失去年轮的光华,漫长的30年呀,可刘老师又在哪里呢

  (出示)刘老师您在哪里 我深深的,深深的思念您。"

  2、多么余味无穷的省略号呀!深深地思念刘老师的什么呢 是刘老师永远灿烂的微笑,是他功德无量的圆木棍 还是……拿出你的笔,继续写下去好吗

  刘老师呀,思念您。

  3、学生读并及时评价。

  4、我读了课文跟大家一样,也激动不已,写了一首诗歌——《理想的风筝》,与大家共享。(配乐朗诵)


《风筝》教学设计通用20篇(扩展6)

——《纸船和风筝》教学设计 (菁华6篇)

《纸船和风筝》教学设计1

  一、教学要求:

  1、认识“坏、扎”等生字,会写“坏、松”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学*课文,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松鼠和小熊之间的友谊,学会交友。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四、教具:字卡、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折纸船和放风筝吗?它们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却引发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你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就来学*20课《纸船和风筝》。(板题)

  二、读课题,初读课文,划出难读的句子

  三、读带有本课生字的四个句子

  1、小组交流读

  2、指名读

  四、识记生字(我会读)

  1、显示生字

  2、说说识字的好办法

  3、摆字卡读

  五、做识字游戏

  1、抛魔方,读字,举字卡

  2、摘苹果

  六、我的发现:扎、抓

  七、我会写(范写扎、抓),学生练写

  八、我能读好(“乐坏了”的.两段话)

  1、读第一句话,看小熊的表情,师画简笔画板书,并贴图。

  2、看松鼠的表情(乐坏了),师画简笔画板书,并贴图。

  3、生齐读第二段,学生齐读这两段(体会“乐坏了”)。

  九、师:是啊,这纸船和风筝为他俩带来了多少快乐呀,让他们成了好朋友,等他们沉浸在这幸福和快乐之中的时候,这快乐却没有了。(音乐响,师范读7-11自然段)

  1、学生读7-11段,边读边体会

  2、读“漂流”、“漂荡”这两个词,指名贴在黑板上,说说为什么这么贴(达到理解词语的意思)。

  3、读课件上显示的“漂荡的风筝”、“漂流的纸船”,读“山顶上再也……”取“纸船”与“风筝”,引导体会感悟。

  4、指读自己喜欢的段。

  5、你能想象出松鼠每放一只纸船在心里会为小熊说些什么?(指名说)

《纸船和风筝》教学设计2

  一、教学要求:

  1、认识“坏、扎”等生字,会写“坏、松”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学*课文,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松鼠和小熊之间的友谊,学会交友。

  三、教学时间:两课时

  四、教具:字卡、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折纸船和放风筝吗?它们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却引发了一段感人的故事,你们想知道吗?今天我们就来学*20课《纸船和风筝》。(板题)

  二、读课题,初读课文,划出难读的句子

  三、读带有本课生字的四个句子

  1、小组交流读

  2、指名读

  四、识记生字(我会读)

  1、显示生字

  2、说说识字的好办法

  3、摆字卡读

  五、做识字游戏

  1、抛魔方,读字,举字卡

  2、摘苹果

  六、我的发现:扎、抓

  七、我会写(范写扎、抓),学生练写

  八、我能读好(“乐坏了”的两段话)

  1、读第一句话,看小熊的表情,师画简笔画板书,并贴图。

  2、看松鼠的表情(乐坏了),师画简笔画板书,并贴图。

  3、生齐读第二段,学生齐读这两段(体会“乐坏了”)。

  九、师:是啊,这纸船和风筝为他俩带来了多少快乐呀,让他们成了好朋友,等他们沉浸在这幸福和快乐之中的时候,这快乐却没有了。(音乐响,师范读7-11自然段)

  1、学生读7-11段,边读边体会

  2、读“漂流”、“漂荡”这两个词,指名贴在黑板上,说说为什么这么贴(达到理解词语的意思)。

  3、读课件上显示的“漂荡的风筝”、“漂流的纸船”,读“山顶上再也……”取“纸船”与“风筝”,引导体会感悟。

  4、指读自己喜欢的段。

  5、你能想象出松鼠每放一只纸船在心里会为小熊说些什么?(指名说)

《纸船和风筝》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纸船和风筝》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五组的一篇课文。

  【教材分析

  《纸船和风筝》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童话故事。纸船和风筝带着问候,带着祝福,带着浓浓的真情,在山顶和山脚架起了一座七彩的友谊长桥。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成了维系、发展他们友谊的纽带。

  本节课,重在引导学生学*前六个自然段的内容,体会小熊与小松鼠获得友谊的幸福。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第一学段中指出:阅读浅*的童话、寓言、古诗,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基于对课标和教材的认识,教学本课时,主要以“学生学*策略的有效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并有的放矢地渗透识字方法。同时采用多种形式细读文本,体会小熊与小松鼠获得友谊的幸福,通过阅读体验,拉*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感受“拥有朋友,一生幸福”的人生真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准确认读8个生字,会写“坏、祝、幸、福”四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形声字的特点,区分同音字“漂”与“飘”的用法。

  2、能抓住重点词语“乐坏了”,体会小熊和小松鼠收到礼物时的喜悦心情,并积累好词好句。

  3、善于与他人进行讨论,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和想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感受故事中角色的感情,明白“拥有朋友,一生幸福”的道理。

  【教学重点

  1、交流积累识记生字的方法,培养识字、写字能力。

  2、在自主读文的基础上,体会小熊和小松鼠获得友谊的幸福,并积累好词好句。

  【教学流程

  一、课前检测,有效识字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来学*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故事的名字叫——纸船和风筝。教师板书课题。

  2、出示本课词语,进行课前检测。

  (1)同桌互相词语读。

  (2)当小老师带大家读词语。相机正音:“扎”,借助字典及图片,明白多音字可根据它的意思来选择它的读音。

  3、出示长句,引导学生注意词语之间的停顿与节奏就能将长句读好。

  【设计意图:因本课生字词较为简单,上课后,直接检测学生课前预*情况,大大提高了上课的效率,不仅增强了课堂的灵活性,还激发了学生的学*热情。学生在体验成功快乐的同时,还积累了有效的识字、辨音的方法,从而大大提高了识字的效率,逐步具备独立识字的能力。】

  二、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1、字音读准了、句子也会读了,那我们现在就再读读课文,这次读不仅要读准字音,而且还要将课文读的流利又通顺。让我们坐端正,把书拿起来,自己读自己的!

  2、又读了一遍课文,你哪里读得有进步或又有哪些新的收获?

  3、文中的小熊和小松鼠也是一对好朋友呢!(师板画)找找它们的家分别在哪里?学生上黑板贴图。

  4、出示文中句子,辨析同音字“漂”和“飘”的不同。并加以运用。

  5、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再练读两句话,学会读文边想象画面。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板画,不仅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还拉*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从始至终教师都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关注细节,有意识引导学生通过形声字的特点,进行同音字的辨析。让语文知识变得深入浅出,更加适合低段学生的学*和掌握。】

  三、品读领悟,体悟情感

  1、师生一起合作读读课文。

  2、我想采访一下这只小熊,你收到了一份什么礼物?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吗?再读读课文!

  3、四人小组讨论:结合书中的第一幅插图,仔细观察小熊的表情、动作、试着填一填。小熊收到了纸船,乐得……

  (1)学生交流汇报。

  (2)教师推荐积累关于高兴的四字好词语。

  (3)小熊拿起纸船一看,乐得——(引读),这就叫——乐坏了(出示词卡)如果你能将四字词语积累下来,那你的语言就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4)会积累的小朋友越来越多了!你还会说这样的词语吗?

  (5)“坏”这个字也是我们所要学写的一个生字,指导“坏”字的书写。

  (6)指导朗读,感受“乐坏了”。

  4、那随风飘扬的风筝礼物中又藏着什么秘密呢?请这只小松鼠来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收到的礼物,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你此时的心情吗?

  5、关注三拼音节“抓”,运用归类识字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抓”字,并积累更多的带有提手旁的生字。

  6、拓展延伸:联系文中的第二幅插图,试着填一填。

  当___时候,小松鼠觉得特别幸福。

  当___时候,我觉得特别幸福。

  【设计意图: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尊重他们的独特感悟,让学生在自主读书中融入情境,去体会语言的神奇、内容的多彩和内韵的深长。在与文本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展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规范书写、学写生字

  1、小熊把祝福扎到风筝上,松鼠把快乐折进纸船里,,纸船和风筝给小熊和小松鼠带来了幸福,出示:祝、幸、福。这三个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写的字。

  2、仔细观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教师范写:“祝、福”。学生在写字纸上自己写一遍。

  4、写这个“幸”字你认为要提醒小朋友注意什么?师范写,学生练*。

  5、连起来读一读,“祝你幸福!”这是一句话。就让我们把这美好的祝福,送个你身边的小伙伴吧。

  【设计意图:低年级的教学重点之一就是写字,因此在写字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自己观察,然后看老师范写,记住笔顺,接着学生自己临写,真正达到细化写字过程、有效提升写字质量的目的。在写字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提高了写字能力。在互送祝福环节,力图激发学生内心最美好的情感,共筑一个涌动着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

《纸船和风筝》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题

  小朋友,今天,我们来学*新课,谁会读课题?(指读)一起来读读吧!

  二、检查预*

  1、昨天预*,你读了几遍课文?(指说)

  2、课文中的难句子一定难不倒你!先自己试试吧!(自读)

  3、生字宝宝藏在句子里,都被你们认出来了,那他们站在一起呢?(自己认读一下,再把记字的好办法说给周围的小伙伴听!)

  4、谁都认识了?(指读)谁想把你记字的好办法跟大家交流一下。

  三、导读感悟1~6段

  1、小朋友,在一座美丽的山上,有两座可爱的小房子,你们知道这是谁的家吗?(还不清楚的,赶快到文中找答案)指说,是这样吗?我们去看看!(点击)哎,你怎么知道的?读读好吗?

  2、小朋友,松鼠住在高高的山顶上,而小熊呀却住在山脚下,虽然离得很远,可他们却是最好的朋友!不信,你读读2~6段,看看他们是怎么成为好朋友的?

  3、指说:概括或细致的说都可。

  4、导读第三段:

  瞧,(课件演示)松鼠亲手折的纸船,顺着清清的小溪,飘呀飘,飘到了小熊家门口,小熊拿起纸船一看,──生:乐坏了!你能读好这一段吗?(指读)

  问读的好的学生:小熊,你为什么那么高兴呀?(指说)

  是呀,从山上的小溪里以外的飘下来一只纸船,里面还有一份祝福,小熊能不乐坏了吗?(谁还想读读)

  5、第五段:

  不光小熊乐坏了,小松鼠呢?(图)是的,他收到了松鼠送的风筝,也乐坏了。这次,谁相信自己比刚才读得还好?(指)

  6、3~5段:

  小朋友,下面把幸福和快乐送给小伙伴,想读那段读那段,好吗?开始吧!(自)(指读)

  就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去分享他们的快乐吧!(指读)23456

  四、导读7~11段

  1、是啊,纸船和风筝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正当他们沉浸在这幸福和快乐之中的时候,这快乐却没有了。(师范读)

  2、选择给你感受最深的段落,再用你喜欢的方式边读边体会,过会我们来交流交流。(把你的感受说给同桌听听)

  3、7段:

  “飘荡的风筝”“漂流的纸船”读读这两个词吧!(指)

  你们觉得这两个词可以换换吗?(不能)为什么?(指说)

  谁能读得更美一些呢?

  老师听了,好像真的感觉那风筝飘起来了,纸船也动起来了。

  导:这么美的东西都不见了,谁还想把你的感受读一读。

  ……

  4、你们都是感情丰富的孩子,小朋友,其实内心最深的感受是不好用语言来表达的,下面,就让我们把深刻的感受,不同的心情通过读来表达出来吧!(自己试试)(指)

  五、拓展延伸

  可以看得出,小朋友都被松鼠和小熊的感人故事,高兴着,感动着,当我们再一次看到了那高高飘荡的风筝,那一只只传递友谊的小船,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指)教育学生应率先伸出友谊之手。

  第二课时

  一、复*巩固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指生讲故事。

  二、学*生字词

  1、小黑板出示生词,开火车认读。

  2、出示要认的生字,检查自学生字读音情况,注意正音和交流记字方法。

  3、任意选择一词,说话。

  4、读课后练*中的词语,鼓励学生抄写会写的词语。

  三、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用多种方法自由记忆。

  2、教师点拨,对难写字、容易出错的字加以分析、指导。

  3、指导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

  ⑴教师示范,学生认真观察。

  ⑵学生先书空,后描红、临写。

《纸船和风筝》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掌握目标: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小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自读自悟的能力。

  3、德育目标: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4、创新素质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敢于尝试、大胆探究的精神,以及用不同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纸船和风筝》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三册第20课。课文以生动的语言,向小朋友们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让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在清清的溪水里和蓝蓝的天空中也留下了纸船和风筝带去的问候、祝福、谅解、和浓情,真正成了维系、发展他们有益的桥梁和纽带。文章内容贴*学生生活,语言简洁生动,童趣盎然,故事性强。童话所独有的优势符合儿童的阅读心理。文章的生动之处在于,当小松鼠和小熊的友谊出现“裂缝”的时候,他们所表现出来内心的失落和难忍的痛苦,以及修补“裂缝”的独特方式和感人场面。为引发学生的朗读和感悟提供了很好的契机,是加深学生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的良好空间。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会让学生对如何对待和处理朋友之间的友谊有所认识和体悟,进而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在教学中我力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学生分析

  学生对于课文的朗读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喜欢模仿各种语气、神态、动作进行朗读和表演。学生们能结合简单的生活经历和情感,在朗读中提出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感受。可以说在这方面,学生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欲望。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六、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本课教学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学,在演中悟”。

  2、在语文教学中应以学生的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在着重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同时,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学生是中放在学*和发展的主**置上,而教师则应处于学*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3、架设生活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教育学生对事物要有正确的情感态度。

  4、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自主的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学*。

  5、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留下足够的空间为学生张扬个性。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现童趣

  (1)播放课件,复*生字词

  (2)播放课件,展示小松鼠和小熊,给学生讲一个动人的童话故事,引入新课。板书课题(在语文教学中,合理地使用情境教学法,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而且还能使学生在情境中成为学*的主人。于是教学活动中应努力将学生带入一个富有色彩的童话故事,让他们与文中的小动物打招呼,并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家,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的学*兴趣盎然,引发学生学*课文的兴趣。)

  (二)诵读悟情,体现发展

  (1)学生自读课文。小组讨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在读中学会想,在阅读中发现问题。)

  (3)根据学生所说板书

  (4)小组内合作学*自读自悟:

  a、学生畅所欲言,谈纸船和风筝使如何使小松鼠和小熊成为朋友的?

  b、读中进一步感悟:谁愿意读一读,你最喜欢的句子

  c、各种方式读文感悟“漂呀漂”、“乐坏了”、“祝你快乐”、“飘呀飘”、“也乐坏了”、“祝你幸福”,要读出小松鼠和小熊高兴的语气。

  (以读为主,通过范读、引读、自由读、评价读,学生在读中悟情、悟理。)

  过渡:同学们,纸船和风筝让小熊和松鼠成为了好朋友,而且给他们带来了幸福和快乐,可是正当他们沉浸在这份幸福和快乐中时,一天,他们居然为了一点点小事,就吵了一架。天空中再也看不见飘荡的风筝了,(摘下风筝)小溪里也看不到漂流地纸船了,(摘下纸船)后来纸船和风筝是怎样使他们和好的呢?

  d、学生交流合作成果。

  (根据学生喜新求变、活泼好动的天性。以及形象思维为主的特征,把思考的主动性还给学生,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其在生动活泼的形式中读出、悟出松鼠和小熊成为好朋友的高兴心情,及吵架后那份伤感,从而深悟友谊的纯真、可贵。)

  e、联系生活中失去朋友的难受感觉,从而感悟“再也受不了”、“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表现出松鼠和小熊对和好的渴望及和好后的兴奋心情。)

  f再读课文。(以读为主,再读中学、读中悟,学生通过不同的理解和角色体验,去体会成为好朋友的高兴、吵架后的伤感、孤独,再次和好后的兴奋心情。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进一步理解课文。)

  (三)拓展实践,展示成果

  1、小朋友在我们日常的学*和生活中,你们也有和好朋友发生矛盾的时候,想一想,用你喜欢的方式向曾经发生过争吵的小伙伴表达一下你的诚意吧!你选择怎样的表达方式?(让教育落实到实际行动上,让学生身心受到深刻的教育)

  2、同学们做的都很对,只要我们带着一颗真挚的心,带着对真挚友情的向往。当我们的感情和友谊产生“裂缝”的时候,赌气只能使“裂缝”扩大,容忍和谅解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只要敢于率先伸出友谊之手的人,是最令人敬佩的。请真挚地送出你精心准备的礼物,并说几句让朋友感动的话,好吗?(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给学生带去了欢乐,还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是学生中在反思中自悟、从而克服自私、任性、自我为中心等不良品格。)

  (四)作业

  选择一种方式,去和与你吵过架尚未和好的朋友和好。

  (课内延伸到课外,把所*用到日常学*生活中。)

  板书设计:略

《纸船和风筝》教学设计6

  设计理念:

  1、语文教学应比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在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旧学*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2、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教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

  3、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读懂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每个人都会有好朋友,你和你的好朋友发生过争吵吗?有过不愉快的事情吗?指名述说。

  (学生各抒己见)

  2、谁能说一说最后你和你的好朋友合好了吗?指名说。

  (二)创设情境

  1、播放课件,展示松鼠和小熊快乐地玩耍着。

  2、这种情景美吗?看过文后你的心情如何?

  (三)阅读、识字、探究、感悟。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生字。(学生根据要求独立读课文)

  明确读的要求,对二年级学生来说十分必要,这样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培养良好的阅读*惯

  2、读带有拼音的字:

  坏、扎、抓、莓、吵、受、幸、福、祝(反馈时,学生读哪个就读哪个,读对了的,其他学生跟着将这个字读3遍。)

  (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培养自主学*的*惯,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氛围,努力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3、认读没有拼音的生字: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读。

  (小组“开火车”读生字,读得全对的小组能得到5颗星)

  比赛是学生特别喜欢的方式,而小组比赛更有助于培养团结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4、认读本课的生词:

  5、这篇课文共有多少个自然段?(请学生打手势表示)

  6、你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给大家读哪个自然段。

  (先自由练*读,然后指名自由选自然段读。)

  打破传统的.“串讲”形式,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教师就不再多讲,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

  7、读了课文,你们有没有不明的地方?

  (自由质疑,学生能解答的就让学生自己去说,教师不作具体的解答。)

  质疑是思维的火花,质疑应该从低年级开始培养。

  8、练*分角色读课文。

  (以4人小组的形式练*,再分别*意展示的小组给大家戴头饰演读。)

  (四)拓展与巩固

  1、你能说出还有哪些有趣的事?

  2、每个小组确定一个代表,大家听他朗读后,给他出出主意,帮他把课文读好。然后各组代表在全班朗读,比比谁读得最好。

  3、总结谈话

  (五)作业设计:

  努力把课文读得更好,朗读全文给家长听。


《风筝》教学设计通用20篇(扩展7)

——《风筝》教学设计 (菁华6篇)

《风筝》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思想感情,感受至爱真情,获得思想启迪。

  2.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和比较阅读,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3.运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探讨疑难问题

  教学重点:

  多角度理解课文

  课前准备:

  学生:预*课文,划出不理解的地方。查阅有关鲁迅的资料,阅读《满天的风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备课时,可以借鉴总—分—总的思路,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研究一个个局部问题,理解课文。(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满天的风筝》写了什么事?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回答)而鲁迅的《风筝》与《满天的风筝》抒发的思想感情全然不同。怎样不同呢?让我们来学*鲁迅的《风筝》一文,了解文章内容,探究起深刻的内涵。

  出示学*目标(同教学目标)

  识记字词

  读一读: 堕 憔悴 荡漾 瑟缩 什物

  解释: 嫌恶 恍然大悟 苦心孤诣 肃杀 诀别

  (过渡)风筝是报春的使者,看见风筝,人之常情是愉快的,而“我”为什么却感到惊异和悲哀?请同学们自渎课文,从中寻找答案。

  读与思

  教师导读:阅读分几步走,由浅入深。第一步:通过自读,概述课文内容,体会手足之情。第二步:教师范读并启发提问,学生边听边思,进一步理解课文。第三步:重点精读,揣摩疑难语句。

  学生默读:要求整体感知课文,思考:这篇文章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读完,四人小组讨论交流问题后,在全班交流,教师予以引导

  教师范读课文,出示思考题:

  1.为什么小时侯会把放风筝看成没出息孩子所做的事?

  2.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3.鲁迅对待自己错误的态度和一般人有什么不同?

  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给予指导点拨

  [教师小结]作为兄长的我,小时侯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所做的事,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严格管束,是为弟弟有出息。现在反思起来,当年是为落后观念所支配,所以说是“精神的虐杀”。对自己当年的行为,“我”深深谴责自己。不因自己当年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不因时间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上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地解剖自己。

  学生针对疑难句段齐读或自由读。

  自主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把课前准备的疑难问题和还没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四人小组,合作研讨。(教师巡视,参与讨论,给予适当的点拨)

  学生问题参考:

  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2.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

  3.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有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教师引导]

  1.比较北京和故乡放风筝的时令,阅读文章中“精神的虐杀的一幕”

  2.强调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无法不过的,心情一直沉重

  3.不仅是说天气,还说内心深处的悲凉。

  [教师归纳]

  《风筝》这篇散文笼罩着深沉的悲哀。探究内容,可以体会鲁迅的兄弟之情,自省精神,感受到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悟到*人的思想行为需要用科学思想来指导的'道理。同学们学了这篇散文,还有什么收获呢?你从鲁迅先生身上学到了什么精神呢?

  布置作业

  1.把学*这课的收获写在练*本上

  2.如还有什么疑难问题,可与老师、同学继续研讨。

《风筝》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字词,感受作者别具特色的语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主旨,进行探究性学*,获得思想启迪。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鲁迅的字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主旨。理解本文含蓄深沉的立意。

  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创意说明:从情感角度切入,说说读读,初识人物,把握情感基调,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从而带动对全篇的深入研读和领悟。有些难句除了指导学生多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外,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发问精神,采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深入研读。

  一、导入新课:

  听歌激情:放歌曲《三月三》,“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

  简谈感受: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能和大家谈谈放风筝时的感受吗?

  引入正课:风筝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

  二、板书课题,简介文常:

  ★鲁迅: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课文选自《鲁迅全集》

  三、正音释义

  1.扫除字、义障碍

  2.勾画文中的注解(音、义、文常)

  四、阅读课文

  (一)整体感知

  1、范读:注意文中生字。

  2、朗读:思考问题

  ①作者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由什么引发写下这篇文章?回忆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什么故事?

  中年 北京 风筝

  小时候 家里 不许弟弟放风筝,折断撕毁弟弟的蝴蝶风筝

  ②本文分为三个部分,你认为该怎样划分,理由是什么?

  段落结构:

  第一部分(1、2),由景入题,即由北京的冬天引出对故乡春天的描写。

  第二部分(3—11段),叙述“风筝事件”的经过。

  第一层(3、4段),我少年时虐杀了弟弟的风筝梦。

  第二层(5、6段),我中年时读了儿童教育的书籍后感到无限的懊悔。

  第三层(7—11段),“我”想补过而不得的经过。

  第三部分(12、13段),由景衬情,即由故乡的春天回到北京现实的冬天,照应开头。

  第二课时

  (二)阅读课文第二部分第一层,思考问题:

  1.“我”为什么不让弟弟放风筝并毁坏他苦心制作的风筝?(用原句作答)

  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2.“我”和弟弟对待风筝的态度和行为有什么不同?

  对象

  比较点弟弟“我”

  *时对风筝的态度张着小嘴、呆看、惊呼、跳跃笑柄、可鄙

  “我”发现弟弟偷做风筝时惊惶、失了色瑟缩着愤怒、折断、掷、踏

  结果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傲然走出

  3.第三段对弟弟进行了哪些描写?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外貌、神态、动作描写,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瘦弱的小兄弟形象。

  4.第四段对“我”进行了哪些描写?有何作用?

  “折断、掷、踏”——动作描写,形象地表现“我”粗暴专横、凶神恶煞的封建家长作风。

  5.“我”和弟弟对于放风筝的观点有何不同?请各用一个两字词语加以概括。

  我:嫌恶 弟弟:喜爱

  6.阅读课文第4段,找出少时关于风筝往事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填表。

  时间有一天

  地点堆积杂物的小屋

  人物“我”和弟弟

  起因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我恍然大悟……

  经过我发现弟弟在专心致志地制作风筝,粗暴地拆毁了弟弟精心制作的风筝。

  结果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7.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说说为什么小时侯会把放风筝看成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

  因为“我”生长在封建社会,深受封建教育思想的影响,心灵扭曲,相信“玩物丧志”,因此过分少年老成,失去了一般少年的活泼天性和对于游戏的爱好。

  (二)阅读课文第二部分第二层,思考问题:

  1.“我的惩罚”是指什么?

  指我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知道了自己拆毁弟弟的风筝是扼杀了弟弟喜欢风筝的天性,自己心灵受到惩罚,良心受到谴责 。

  2.“精神虐杀”和“这一幕”分别是指什么?

  “精神虐杀”是指“我”扼杀了弟弟喜欢风筝的天性。

  “这一幕”是指我粗暴、蛮横的拆毁了弟弟的风筝。

  3.你认为“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成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表达了“我”知道自己错误行为后的无限后悔、沉重的心情。

  4.为什么说不许弟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实在出于儿童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因此不准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

  第三课时

  (三)阅读课文第二部分第三层,思考问题:

  1.“我”在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之后感到了深深的自责,想了哪些办法去弥补自己的错误?效果如何?

  办法一:送他风筝,一同放风筝--“他和我一样,早已有胡子了”

  办法二:“讨他的宽恕”--“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效果:失败。

  2.“我便叙述到这一节”中的 “这一节”指什么?

  指我当初毁掉弟弟的蝴蝶风筝。

  3.“脸上都已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生”是什么意思?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陌生。二十年前弟弟还是孩子,如今他已有胡子了,我也老了,都改变了许多,自然显得陌生。

  4.“我可是毫不怪你呵。”这句话是实写还是虚写?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虚写。表达了作者渴望得到弟弟的原谅。

  (四)阅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问题:

  1、为什么说看见 “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温和的春二月,而北京却是肃杀的严冬。所以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说“惊异和悲哀”,从结构上说,是为了引出下文。

  2、第一段属于什么描写? 此段有何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渲染严冬肃杀的气氛,烘托“我”悲哀的心情。

  开篇点题,引出下文的回忆,定下感情基调。

  3、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由眼前的风筝引起了对故乡风筝往事的回忆。

  (五)阅读课文第三部分,思考问题:

  1.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

  弟弟精神**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能。

  2.为什么“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

  3、文章结尾突出了严冬的“寒威和冷气”,你能体会出几层含义?

  不仅指当时天气的寒冷,更指作者心头的悲凉。

  当年虐杀者和**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

  (六)小结:

  1.本文饱含了作者的哪些感情?

  悲哀、自责、后悔、同情。

  2.从作者对待、处理风筝事件中,可以看出鲁迅哪些精神品质?

  严于解剖自己 知错必改 勇于自责反省 为人严肃 善于思考

  附:板书设计

  风筝_鲁迅

  北京的冬天

  由

  景

  入 题 少时虐杀弟弟的风筝梦(天性)

  故乡的春天 风筝事件: 中年感到无限懊悔

  衬 情 补过而不得(永远沉重的悲哀)

  景

  由

  北京的冬天(照应开头)

《风筝》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通过预*和教师强调,学生掌握本文重要字词。

  2、通过阅读和教师引导,学生学*抓住一篇课文主要事件的方法。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在学生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以问题引导,学生能够抓住本文叙述的主要事情。

  2、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讨论的基础上,学生能够明确本文的亲情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三)情感目标

  通过讨论学生能够明白为父母者虐杀小孩的天性是可悲的,而更可悲的是社会使得人们慢慢的忘却的这种可悲,于是这种可悲可能会一直延续下去。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正确把握文中的思想。

  作业内容

  1、抄写生字和常用词语。

  2、你有过类似的父爱经历吗,请你写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儿时的回忆多半是美好的,不过如果因为你的父母曾经粗暴的干涉过你的喜好的时候你的回忆会带些苦涩,你可曾想过许多年后的父母想起这样的事的时候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今天我就一起来感受一下。

  二、朗读课文,熟知课文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板书重要字词。

  2、教师稍微讲讲重要字词。

  3、指名学生示范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思考:作者叙述了他曾经做过的一件错事,是什么?对此他的态度又是怎样的?

  说明:因为鲁迅的语言不易理解,因而设计学生分两次朗读课文,有利于学生很好的理解课文的内容。

  三、把握故事内容

  1、学生回答上述问题。

  教师采用鼓励和表扬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对不同的意见要及时评价和分析。

  方法指导:人物是谁?什么事件?最后的结果怎么样了?

  2、对这样的错事,作者鲁迅一开始的态度怎样?后来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分析。

  说明:从概括文章情节到把握人物情感,难度加大,锻炼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方法指导:做错了事,作者有没有感到愧疚,有没有后悔的?文中什么地方告诉了我们?

  注意把握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

  四、分析人物

  1、结合上一个问题:大家对作者的这种做法如何评价?

  说明:同学的答案各不相同,引领学生分析,各自陈述自己的看法,以此引出另一个问题。

  2、许多年后作者的弟弟对这件事又是什么态度啊?

  说明:以此引领学生读出鲁迅悲哀的情感与弟弟的忘却的对比,对作者这是一种更大的惩罚,对弟弟呢这是一种忘却的幸福还是人生成长中的不幸哪,儿时的天真、游戏天性为何全然忘却呢?

  五、领悟情感

  在学生对上述问题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提出本文的难点:这是一篇反映亲情的文章吗?如果是,你从哪儿读出来了?如果不是,为什么?

  教师总结:作者对儿时的弟弟做了一件“精神虐杀”的事,这对小弟弟是一种残忍,这可以看出当时的时代为父母者对子女不合适的期望,但这也是一种亲情,只不过没顾忌儿童的天性;待后来作者幡然醒悟,可悲的是弟弟已全然忘却,这对作者更是一种沉重的悲哀,表现了哥哥对弟弟的眷顾之情,也是亲情的表现。

  板书设计

  风筝

  鲁迅

  人物:我——弟弟严厉的的亲情

  事件:毁坏风筝——想补救眷顾之情

《风筝》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清课文层次,了解课文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刘老师坚强、乐观、风趣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清课文层次,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课件(词语、回忆老师的话)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问题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

  2.读了课文的题目,你有什么问题?

  (以题目设疑,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大家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并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事?同时,自学生字新词,查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不动笔墨不读书,不动脑筋不读书,要让读书有所目的,有所要求。)

  2、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巡视并帮助学生。

  三、检查自读,了解内容。

  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认读,正音。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重点指导朗读能体现出刘老师热爱生活,顽强的生命的句子。这样,无形中引起他们的注意,加深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3、课文中哪一件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教师指导学生概括课文中写刘老师的三件事并板书。 [板书:笑谈腿疾、旋转板书、放飞风筝]

  (读书是自主的,自由的思想感悟,教师应该给予学生一个*台,让他们畅所欲言。)

  正是因为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追求在无时不刻的鼓励着作者,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呼唤刘老师。

  4.出示课件

  5.指名读,齐读。(读出对刘老师深深的怀念之情。)

  四、作业巩固: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反思:

  《理想的风筝》这篇课文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回忆了自己学生时代的一位年过五十的残疾老师,赞扬了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对生活无比热爱的精神,表现了作者对老师深深的思念之情。文章中,作者细腻感人的笔触和刘老师坚强乐观、爱生敬业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这节课是第一课时,我从一点入手:

  注重了朗读的指导。让学生在读中先对刘老师的形象有所感悟。在初读课文上,我一般都会让学生先朗读一遍课文,然后,指名一些学生进行朗读,再进行一些指导,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这篇课文有深情的细腻的描写,也有点睛的议论,这些地方都是值得我们反复去朗读的,而也就是在这不断反复读书中,学生能够初步体会到作者对老师尊敬,佩服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因为事先对景山的学生的能力估计不充分。开场时,不够灵活的把握,导致,课堂不是很活跃。同时,还犯下了一心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有点赶堂了。这点,黄慧娟老师说得好:课堂应该讲究简单,过程简单、思路简单、教法简单。简单中培养学生的能力,简单中锻炼学生的思维。问题过多,过杂,只会适得其反。我铭记于心。

《风筝》教学设计5

  一、简洁揭题,激发兴趣

  1、(出示纸船)小朋友们,你们看,我为大家带来了什么小礼物?——纸船。请大家认真看老师写这个词。(师板书纸船)

  2、(出示纸风筝)这又是什么小礼物呢?——(风筝)轻声读得真好!

  3、揭题:今天,我们一起学*的这个故事就和“纸船风筝”有关。

  [解读:先后出示“纸船”和“风筝”这两个词语,在读好“筝”这一轻声后,揭示文中故事和“纸船”、“风筝”有关。揭题简洁明快,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夯实基础

  1、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字字读准,句句读畅,并给课文自然段标上序号。

  2、检查:

  山顶山脚松果草莓

  折纸船扎风筝抓风筝

  漂呀漂飘呀飘

  (1)谁来读读前两行词语?

  (2)全班一起读读这两行。

  (3)自由读第三行中的两个词语,你发现了什么?

  (4)把“漂呀漂、飘呀飘”放到句子中,你还认识他们吗?

  (出示有关句子)

  松鼠住在山顶,小熊住在山脚。山上的小溪往下流,正好从小熊的家门口流过。松鼠折了一只纸船,放在小溪里。纸船漂呀漂,漂到了小熊的家门口。

  小熊也想折一只纸船送给松鼠,可是纸船不能漂到山上去。怎么办呢?他想了想,就扎了一只风筝。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

  自由读读这些句子,你又发现了什么?

  (5)让我们再来美美地读读这两句话。

  [解读:按规律排列词语,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词语组合方式;结合有关句子,让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明白“漂”和“飘”的不同使用范围。]

  三、细心研读,深入理解

  1、纸船漂呀漂,风筝飘呀飘,让两个小动物成了好朋友,让我们读读课文1—6自然段,想想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他们的家各在哪儿?(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画山、水、船等)

  2、(过渡)师结合板书叙述:松鼠住在山顶,小熊住在山脚。有一天,一只纸船漂到了小熊的家门口,小熊看见了,有什么表现呢?(多媒体课文插图)

  a、小熊为什么乐坏了呢?

  b、这小小的纸船里装着松鼠最心爱的松果,也装着松鼠最诚挚的祝福。谁来做做乐坏了的小熊?——我们一起来做做高兴的小熊。

  3、小松鼠通过纸船把美好的心意送给了小熊,小熊可开心了。那么,它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小朋友们自由读后面几个自然段。

  a、收到小熊的礼物,松鼠也乐坏了,它是怎么表现的呢?自己读一读。(多媒体出示有关句子)

  b、谁来做做快乐的小松鼠?

  [解读:通过简笔画明确两个小动物的家,以边读边议的方法理清文章脉络,并用角色扮演、感情朗读的方式体会小动物愉悦的心境。]

  四、创设情境,拓展写话

  (过渡)松鼠送给小熊松果,并写上“祝你快乐”,小熊送给松鼠草莓,并写上“祝你幸福”。这是它们第一次和别人分享快乐。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它们还在不断地分享着彼此的喜怒哀乐。

  有那么一天,小熊家门口又有了一只纸船,上面有一张纸条,写着:“亲爱的小熊,春天已来临,让我们一起去春游吧1祝你生活愉快!”

  有一次,松鼠生日了,它想邀请小熊来做客,于是,它在纸船上写上——亲爱的小熊,明天就是我的生日了,我邀请你来我家和我一起过生日好吗?小熊也回了一只风筝给松鼠,上面写着——亲爱的松鼠,我一定会准时赴约的。

  1、小朋友们,请你想象一下,除了相约去春游,他们还会传递彼此的什么心里话呢?各自的纸条上又会写些什么呢?——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交流,接着全班交流。

  2、(过渡)是呀,小朋友们,纸船和风筝把松鼠和小熊的心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它们在一次次的通信中友情也更深了,它们从此成为了好朋友,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课文1—6自然段。

  [解读:在文章的留白处让学生创设情境、发挥想象,以讲故事的形式初步接触文章结构,并及时运用语言,努力做到一课一练,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风筝》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

  3、表达:引导学生体会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看清、记清“做事的步骤好人方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把“玩”的过程和方法写清楚的。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变化写具体的。

  第二课时

  一、课文大意回顾

  师:文章围绕风筝写了哪几件事?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师:上节课,我们学*了前两个自然段,一起感受了小朋友们做风筝时的快乐。风筝做好了,大家最想做什么?(生:放风筝!)那让我们一起去草地上放风筝吧!

  二、朗读感悟

  1、放风筝

  1)步骤(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填写动词)

  对比,体会孩子们放风筝娴熟(出示):

  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牵线人飞快地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在天空中翩翩飞舞着。

  对比:我们来到广场上开始放风筝,一个人拿着,另一个人牵线,风筝一下子飞上了天空。风筝飞得好高啊!

  师:这两种哪种写得好?为什么?(生汇报)

  师:第一种写法中,写清楚了放风筝必须的动作步骤:“托、牵”是准备,“放”是开始,“一紧一松”是让风筝升空的必备动作,牵线人飞快地跑,才能让风筝在空中飘,并且飞去起来。

  2)感受快乐

  师:你们合作地很棒,看!这只写着小伙伴们的名字,叫“幸福鸟”的风筝,它飞起来了,越飞越高!

  课件出示:“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第奔跑”

  师:他们会喊些什么呢?(生汇报)

  师:幸福鸟越飞越高,我们的快乐也越飞越高,你能为大家读出这越来越浓的快乐吗?

  (指名读,评议指导、齐读)

  师:村里的人看到了说什么?这句话要读出怎样的语气呢?

  (指名读,评议指导)

  2、找风筝

  师:不仅如此,我们还有更快乐的呢!

  课件出示:“从早晨玩到下午,我们还是歇不下来,牵着风筝在田野里奔跑。风筝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了云彩上”

  师:正当大家玩得高兴的时候,忽然来了一阵风—风筝吹走了。此时孩子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你又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生汇报: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师:此时,孩子们会呼唤着什么呢?(生1:幸福鸟,你快回来!生2:……)

  你能读出他们此刻的心情吗?

  (指名读)

  师:尽管我们千呼万唤,也没能留住“幸福鸟”,风筝没了怎么办?

  出示第五段: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一抬头,看见远远的水面上半沉半浮着一个巨大的木轮,不停地转着,将水扬起来,半圈儿水在闪着白光。那里是我们村的水磨坊。

  师:我们到底有没有找到幸福鸟呢?(齐读6—8自然段)

  师:幸福鸟找到了吗?这里作者用了一个省略号就结束了了,你觉得作者省略了什么?(生:汇报)

  师:你能把作者省略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写下来吗?

  出示:文章中作者描写心情的词句。

  快活:心理充满了憧憬和希望,依然快活。

  更快活:拼命地奔跑、快活地喊叫。

  着急、伤心: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哭、垂头丧气。

  师:你也试着像作者这样写一写找风筝的过程吧!看谁能写得具体、生动。

  (学生写作,展示评议)

  总结:小小的一只风筝,牵动着大家的心,但是不管风筝有没有找到,孩子们一定能找到的是什么?(生:快乐、幸福)

  三、作业

  *作:回家继续完成续写,并修改。

  板书设计

  做风筝:快乐

  放风筝:更快乐

  找风筝:伤心、着急


《风筝》教学设计通用20篇(扩展8)

——《放风筝》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放风筝》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按从整体到部分、从天空到地面、由远及*观察图上的景物。

  2、学会有条理、比较具体地记叙一项活动。

  3、初步培养观察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有条理地、比较具体地观察图画。连贯地组织语言。

  课前准备:

  每个学生去放一次风筝,感受一下放的动作和心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课文,明确*作要求。

  2、按要求观察图上的景物,并根据提示口述作文。

  3、试写一个片段。

  教学过程:

  一、揭题,谈话。

  1、春天来了,阳光明媚,人们总爱去户外搞些活动,你们喜欢搞什么活动呢?

  2、昨天,我们也去放了风筝,你们的心情如何?这节课,我们就来写写放风筝的文章。同学们都放过风筝,一定有体会,也一定能把作文写好。

  二、读文,明确要求。

  1、自由读文,划出本次*作的要求。

  2、讨论,明确本次*作的要求。

  三、指导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图画。

  1、指名读文中的第一个问题,进行观察指导。

  (1)看图回忆:你们以前放风筝都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想象成自己在放风筝。)

  (2)指名说说第一个问题。

  例:星期天上午,同学们在人民广场上放风筝。天空中摇曳着各式各样的风筝,有鹦鹉风筝、蜻蜓风筝、仙鹤风筝……

  2、指名读第2个问题,指导学生观察回忆。

  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回忆,弄清哪些人物在远处,哪些在*处。

  3、指名读第3个问题,指导学生观察回忆。

  (1)要求观察图中的人物或回忆当时放风筝的情景,着重观察(回忆)人物的动作、神情。

  (2)自由试说,再指名说。

  四、自由准备口头作文。

  五、指名一、两名学生口头作文——讲评。

  六、自己选择一个认为有把握的环节(三个问题之一)写一个片段。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讲评学生写的片段。

  2、学生完成作文,选取一至两篇,师生共同评议。

  教学过程:

  一、指名学生读片段,集体评议。

  (有意识选取写不同片段的同学读。)

  二、指导学生完成整篇文章。

  1、整篇文章我们应该按怎样的顺序写?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课文中的三个问题就可作为写作的顺序。

  2、指名学生口头作文,口述后组织评议。

  3、学生写草稿,教师巡回指导。

  三、指名读一读自己写的作文。对照要求,特别是观察顺序是否正确。——讨论评议。

  四、找周围的同学互改作文。

  五、眷抄作文。

  例文:

  放风筝

  春天的一个星期天的上午,阳光明媚,天气很好。小方觉得没事做,就约小红一起去太*公园放风筝。

  太*公园里人山人海,都是放风筝的人群。空中飘着各种各样的风筝,有金鱼型、神龙型、蝴碟型,等等。

  他们拿着一只大雁型的风筝来到太*公园,这只风筝可精美了,粉红色的羽毛,尖尖的嘴巴,园园的眼睛好像两颗宝石。

  小方也迫不急待地登报出自己带来的风筝,右手拿着线轴,放出一米来长的线,小红双手举起风筝,小方叫了声“放”。小红立刻就把风筝往空中抛去,小方立刻就助跑起来,一边跑一边放线。风筝像长了翅膀似的随风撑起来,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着。它时而斜着身子飞翔,时而向下俯冲……这时,这只精美的风筝引来一只美丽的小燕子,它唧唧地叫着,好像在问风筝:“你是谁?我可以和你成为好朋友吗?”小燕子就和风筝一起飞翔着,有时它们并肩飞行,有时一前一后地飞行,好像在比高低,在比速度。

  小红看着飞上天与小燕子比赛的风筝,高兴地在草地上蹦来蹦去,扎在她的.辫子上的蝴蝶结仿佛也变成了两只美丽的蝴蝶,在翩翩起舞。

  多美的风筝世界啊!

《放风筝》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3、积累课文中生动的词语,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变化写具体的。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3、积累课文中生动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诵读古诗,导入新课

  1.诵读古诗《村居》

  (1)师:(出示古诗)同学们,老师带来了大熟悉的一首古诗,我们一起来读读。

  (2)师:孩子们,你们能说说这首诗里讲了一件什么事吗?(一句话:谁干什么)

  (3)师:诗里没有写风呀,怎么说是写风筝的呢?

  2.学*资料袋里的内容,了解有关风筝的知识

  师:说得真好!我们语文书中也有一个地方介绍了风筝的知识,请同学们打开课本41页,读读“资料袋”里的内容吧!

  师:山东潍坊每年都要举办一次国际风筝节,可见风筝得到大家的喜爱。

  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题目就叫《风筝》。

  3.板题,读题。

  师:(板题)我们来读读课题。

  【设计意图:在课前进行主题阅读的拓展,借用诗词为学生的文本感悟做情感铺垫。】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可以问问老师和同学。还要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检查学*情况。

  (1)师:刚刚老师巡视时,发现有些生字比较难读,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带音生字词)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听。(及时纠正读音)

  师:读得真准!老师都要向你学*!

  /你这个词还可以读得更好些,仔细认读一下,再读读。

  我们来齐读它们。

  师:(出示无音节生字词)

  这样你还得吗?(示意学生读)

  真有你的,本事还挺大的!

  我们再来读读它们。

  (2)读通句子。

  师:我们把词语放进句子中,肯定也能读好,谁来试试!

  出示句子: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一抬头,看见远远的水面上半沉半浮着一个巨大的木轮,

  不停地转着,将水扬起来,半圈儿水在闪着白光。那里是我们村的水磨坊。

  师:看来你真的明白了老师的要求,读得不仅准确而且很通顺。

  / 这里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谁来帮帮他纠正一下。 /你再读读。

  师:我们齐读这两个句子。

  3、开火车分自然段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师:请同学们来开火车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们有没有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还

  要想一想课文写了孩子们做了些什么

  事?

  (出示——认真听,用心想:课文中写了孩子们做了些什么事?)

  4.讨论交流,提示方法。

  【设计意图:新课程倡导生本,词语教学既要强调基础的落实,立足学情落实好字音、字义、字形教学点,又要突出重点,训练到位。对文本的整体感知以学生自主感悟为主,由?围绕‘风筝’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件事??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方法。】

  三.细读深究,体悟情感

  1.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用“——”画出放风筝的句子,用“~~~”画出描写心情的句子。

  2.讨论交流。

  (1)理解分析句子:“一个人用手托着??飞快地跑起来。”

  (2)理解分析句子:“风筝越飞越高??拼命地奔跑。”

  3.齐读。

  【设计意图:?教学源于生活,寓于现实,用于现实。?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当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真正激活了学生的学*生活。同时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训练,教学中,充分利用情境串读,引读,角色体验式朗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孩子们入情入境,在读中体验,读中感悟。】

  四.课堂练*,巩固字词。

  1.出示生字,进行组词练*。

  2.观察生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抄写字词。

  【设计意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减掉繁琐的分析,留足时间给学生进行课堂的练*。对于三年级学生,字词教学仍然是重点。在第一课时的最后环节安排生字词的巩固是较合适的一种方式。同时,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识字能力,字词教学应以学生自学为主。】

  板书设计:

  做风筝 ??

  10. 风筝 放风筝 喊叫 奔跑 (快活)

  (“幸福鸟”)找风筝 ??

《放风筝》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 认识本课14个生字,学会其中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风筝、体育场、花花绿绿、各式各样、老鹰、端端正正、稳稳当当、骨碌碌、橘红色、墨绿、斑纹、热闹、宇宙、飘荡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飘荡的情景。

  3、 把阅读、观察、想象结合起来,理解主要内容,体会孩子们在放风筝时的喜悦心情,激发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的兴趣。

  4、 学*作者观察和按一定的顺序把事情叙述清楚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并体会课文中对放风筝具体过程的描写,感受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喜悦心情。

  难点:

  根据课文的描述,引导学生对天空中的风筝进行想象。

  课前准备:

  1、 布置学生预*课文和生字。

  2、 搜集有关风筝的图片。

  教学媒体:

  实物投影仪、生字卡片、小黑板,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

  教学时数: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观看放风筝图片,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 课件出示放风筝图片,欣赏。

  2、 谈话:大家刚才看见的风筝漂亮吗?春天,万物复苏,春风和煦,是放风筝的好季节。你放过风筝吗?你愿意参加放风筝的活动吗?今天,我们学*一篇写几个小朋友是怎样放风筝的课文。(板书课题)

  二、 范读课文。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三、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2、 自学生字词。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运用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展开想象等方法理解生字词。

  3、 读通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破字。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2、四人小组内交流哪些字难记,哪些字难写。

  4、 全班交流。重点指导:

  鹰、嚷、墨等字的写法。

  5、 检查读课文情况

  (1)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 分小组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哪些问题在初读之后可以解决。

  五、作业

  1、 抄写生字新词,并家听。

  2、 熟读课文,思考:画出描写图画内容的句子。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复*生字新词

  二、理解第一自然段内容。

  1、 读课文,这段说的是什么?(时间、地点、人物)

  2、 高高兴兴地去干什么?(放风筝)

  三、 学*怎样放风筝的部分

  1、 出示课文插图,观察画面

  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心情怎样?用自己的话来表达

  自己的观察所得。

  2、 图文对照,课文中哪一段描述了画面中我和哥哥放风筝的情景?

  (1) 合作学*第三自然

  同桌同学按照下列步骤,合作学*。

  A、 读一读,弄清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的意思。

  B、 画一画。,段中描写我和哥哥动作的词语。

  C、 演一演,说一说。分角色表演我和哥哥放风筝的过程,边演边说。

  (2) 表演复述。

  A、 请出一组同学上台表演,观众评说。

  B、 对比句子,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举着大蜻蜓 拽着风筝 才收住脚

  拿 拉 停

  (因为举含有用力向上的意思,拽有紧抓的意思,收因为在奔跑中急停下来。)

  (3)体会写法:通过学*这一段,请你想一想怎样才能把活动中的情景写得清楚具体?

  (要写得清楚,必须按一定的顺序;要写得具体,要朱雀抓住活动中不同人物的不同表现。)

  (4)指导有感情朗读。

  我高兴得一边拍手一边嚷:蜻蜓赛过飞机啦!蜻蜓赛过飞机啦!(通过朗读表现出欢快、愉悦的心情。)

  四、 学*大蜻蜓放飞前的课文内容

  1、大蜻蜓飞上天空以前,有哪些风筝?

  (1) 观察画面说一说。

  (2) 对照课文课文是怎么写的?

  A、 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B、 通过看图、联系生活实际或切换词语的方法理解词语:花花绿绿、各式各样。(表现了风筝鲜艳的色彩、多样的形态。)

  C、 具体说说在天空中飘荡的风筝有什么颜色,是什么样子的?想象说词说句。出示:

  ( )的老鹰 ( )的`鹦鹉

  ( )的仙鹤 ( )的蜈蚣

  用( )的( )在天空中飘荡。说一句话。

  五、 作业

  1、 抄写生字新词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复*

  朗读第一至四自然段

  二、 学*打蜻蜓放飞后的课文内容

  过渡:大蜻蜓放上蓝天后,又多了些什

《放风筝》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3、积累课文中生动的词语,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变化写具体的。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3、积累课文中生动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诵读古诗,导入新课

  1.诵读古诗《村居》

  (1)师:(出示古诗)同学们,老师带来了大熟悉的一首古诗,我们一起来读读。

  (2)师:孩子们,你们能说说这首诗里讲了一件什么事吗?(一句话:谁干什么)

  (3)师:诗里没有写风呀,怎么说是写风筝的呢?

  2.学*资料袋里的内容,了解有关风筝的知识

  师:说得真好!我们语文书中也有一个地方介绍了风筝的知识,请同学们打开课本41页,读读“资料袋”里的内容吧!

  师:山东潍坊每年都要举办一次国际风筝节,可见风筝得到大家的喜爱。

  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题目就叫《风筝》。

  3.板题,读题。

  师:(板题)我们来读读课题。

  【设计意图:在课前进行主题阅读的拓展,借用诗词为学生的文本感悟做情感铺垫。】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可以问问老师和同学。还要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检查学*情况。

  (1)师:刚刚老师巡视时,发现有些生字比较难读,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带音生字词)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听。(及时纠正读音)

  师:读得真准!老师都要向你学*!

  /你这个词还可以读得更好些,仔细认读一下,再读读。

  我们来齐读它们。

  师:(出示无音节生字词)

  这样你还得吗?(示意学生读)

  真有你的,本事还挺大的!

  我们再来读读它们。

  (2)读通句子。

  师:我们把词语放进句子中,肯定也能读好,谁来试试!

  出示句子: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一抬头,看见远远的水面上半沉半浮着一个巨大的木轮,

  不停地转着,将水扬起来,半圈儿水在闪着白光。那里是我们村的水磨坊。

  师:看来你真的明白了老师的要求,读得不仅准确而且很通顺。

  / 这里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谁来帮帮他纠正一下。 /你再读读。

  师:我们齐读这两个句子。

  3、开火车分自然段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师:请同学们来开火车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们有没有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还

  要想一想课文写了孩子们做了些什么

  事?

  (出示——认真听,用心想:课文中写了孩子们做了些什么事?)

  4.讨论交流,提示方法。

  【设计意图:新课程倡导生本,词语教学既要强调基础的落实,立足学情落实好字音、字义、字形教学点,又要突出重点,训练到位。对文本的整体感知以学生自主感悟为主,由?围绕‘风筝’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件事??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方法。】

  三.细读深究,体悟情感

  1.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用“——”画出放风筝的句子,用“~~~”画出描写心情的句子。

  2.讨论交流。

  (1)理解分析句子:“一个人用手托着??飞快地跑起来。”

  (2)理解分析句子:“风筝越飞越高??拼命地奔跑。”

  3.齐读。

  【设计意图:?教学源于生活,寓于现实,用于现实。?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当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真正激活了学生的学*生活。同时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项语言训练,教学中,充分利用情境串读,引读,角色体验式朗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让孩子们入情入境,在读中体验,读中感悟。】

  四.课堂练*,巩固字词。

  1.出示生字,进行组词练*。

  2.观察生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抄写字词。

  【设计意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减掉繁琐的'分析,留足时间给学生进行课堂的练*。对于三年级学生,字词教学仍然是重点。在第一课时的最后环节安排生字词的巩固是较合适的一种方式。同时,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识字能力,字词教学应以学生自学为主。】

  板书设计:

  做风筝 ??

  10. 风筝 放风筝 喊叫 奔跑 (快活)

  (“幸福鸟”)找风筝 ??

《放风筝》教学设计5

  活动准备

  音乐《放风筝》、风筝图片的PPT

  幼儿有过放风筝的经验

  活动目标

  倾听音乐,根据音乐的变化完整表现出放风筝的情景。

  通过观察教师的示范,掌握B段音乐老爷爷收放风筝的动作。

  感受乐曲的欢快气氛,体验与同伴一起合作扮演角色“放风筝”的快乐。

  活动过程

  1、故事导入

  从前有一位老爷爷特别爱扎风筝,他扎的风筝啊栩栩如生、造型各异。

  (播放PPT,幼儿观察)

  老师出示四只不同种类的风筝图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爷爷都做了哪些风筝呢?”

  2、感受A段音乐,学*变风筝造型

  过渡语:你们看哪些风筝来了?它是怎样出来的。

  (1)教师根据音乐变风筝造型,幼儿观察并发现教师变造型的规律。

  指导语:老师的风筝是怎样变出来的的?

  (2)幼儿边听音乐边按节奏变风筝造型。

  3、感受A、B段音乐,初步表现放风筝的情景

  (l)继续讲述情境:你们猗猜后来风筝们飞上天了吗?可是没有老爷爷的线他们怎么飞得起来呢。不过就在这时老爷爷回来了,他不但没有生气,还带着这些风筝在天上自由自在飞翔,这些风筝都很聪明,老爷爷风筝线往哪边扯,他们就往哪边飞。他们飞啊飞直到,天黑才砸家呢。

  (2)倾听音乐,幼儿当风筝,教师当老爷爷,师生一起坐在座位上随音乐节奏自由模仿风筝向不同方向飞的动态。

  4、和幼儿一起玩放风筝的游戏

  完整表现放风筝的情景

  (1)教师当老爷爷,师生一起玩放风筝游戏1—2遍。

  (2)教师引导幼儿发现按节奏、飞得有美感的“风筝”,并请其示范。

  (3)请个别幼儿上来当老爷爷放风筝。

  (4)重点练*如何当老爷爷来指挥风筝飞舞。

  (5)幼儿两两合作,一人当老爷爷,一人当风筝玩游戏。

  引导幼儿评价:合作得怎样?动作是否优美、是否有节奏、是否看了主人的指挥。

  5、出示*龙的图片

  引导幼儿如何集体合作变*龙风筝。

  过渡语:今天老爷爷扎了一条巨龙风筝,你们能把这个大家伙变出来吗?

  (1)引导幼儿讨论:如何变成一条龙,如何飞起来。

  (2)教师当老爷爷,放飞“*龙”。


《风筝》教学设计通用20篇(扩展9)

——《纸船和风筝》教学设计 (菁华5篇)

《纸船和风筝》教学设计1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三册第五单元第三篇课文,属于阅读课文。它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带着问候,带着祝福,带着谅解,带着浓浓的真情,在山顶和山脚架起了一座友谊的长桥,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也成了维系和发展他们友谊的纽带。

  故事的动人之处在于,当松鼠和小熊因为一点小事吵了一架之后,他们表现出的失落和难忍的痛苦以及修补“裂缝”的独特方式和感人场面。说明当我们的感情和友谊出现裂痕时,容忍谅解才是最好的修复方法,敢于率先伸出友谊之手的人,是令人敬佩的。

  教学本课,在教给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可引导学生带着一颗童心,带着对真挚友情的向往,去朗读课文,并深受感染,学*怎样对待朋友维护友谊。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小熊和松鼠的友谊。

  ②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漂呀漂,飘呀飘、乐坏了、再也……、受不了、一把抓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感悟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本故事的学*使学生受到深深感染,懂得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向往真挚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重点词语,有感情朗读课文。

  难点:感悟理解故事内容,体会怎样与朋友相处。

  四、设计理念

  1、激发兴趣,让学生在浓浓情趣中进入课文学*。

  2、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情,在品读感悟中理解词句。通过读读、想想、议议、说说等语文实践活动提高课堂效果。

  3、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五、学*方法:

  引导学生运用读读、想想、议议、合作、交流的学*方法学*。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字卡。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老师问两句话,如果你们同意,请鼓鼓掌回答,好吗?

  1、你愿意老师成为你们的朋友吗?

  2、你愿意成为老师的朋友吗?

  的确,朋友如夏日的轻风,会带给我们丝丝凉意;朋友如冬日暖阳会带给我们阵阵温暖。我们人人都需要朋友,生活因有朋友而充满温馨和美丽。这节课老师将带你们走进童话世界,去读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去见证两个小朋友的友谊,分享他们的快乐,好吗?(板题、读题)

  (设计意图:围绕课文的主题设计问题,使学生尽快产生与文本对话的欲望,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学*第一自然段。

  ①昨天我们初步读了课文,谁还记得课文讲了谁和谁的故事?

  ②他们住在哪儿呀?(简笔画画山、溪水、贴房子、把松鼠和小熊的图贴反。)

  ③你发现了什么?该怎样贴?你是怎么知道的?指名回答。

  (设计意图:以老师的故意出错,引起学生的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培养学生认真仔细阅读文本的*惯,也为轻松理解第一自然段做好了铺垫。)

  ④齐读第一自然段。

  这渡:他们俩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

  2、指名接读2—6自然段和7—11自然段。

  (设计意图:初读文本,与文本对话,整体感知,培养学生迅速捕捉文章意象的能力。)

  (三)指导看图、品读感悟第2—6自然段。

  1、课件:逐一出示课文插图一和插图二。指名说看到了什么?是什么让他们成为好朋友?

  过渡:纸船和风筝又是怎样让它们成为好朋友?

  2、请带着问题用喜欢的方式自读2—6自然段。

  3、课件出示句示:请用“当读到()的时候,我()”的句式说说纸船和风筝是怎样让它们成为好朋友?

  纸船和风筝是怎样到它们手里的?相机区别“漂呀漂”、“飘呀飘”(出示卡片,指名说该贴在哪儿?)

  (设计意图:对易混的字,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并将字的音、形、义结为一体。)

  4、当小熊和松鼠第一次收到对方的礼物时,他们是什么心情?课文中有一句话是描写他们高兴心情的,是哪句话呢?

  课件出示这句话:“小熊拿起纸船一看,乐坏了”。

  “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也乐坏了。”

  生活中什么事让你“乐坏了”?再换词,做动作进一步理解。他们会怎样想?(启发想像)(做动作体会“一把抓住”)用“抓住”好吗?该怎样读这两句话?(指导形式多样的读)

  5、教师引读,学生分两大组用高兴、快乐的语气读2—6自然段。

  (设计意图:读中感悟,体验了情感。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适时点拔、启发、引导,走进意境,使之感受语言的感染力,激发学生快乐、幸福之情,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善统一。)

  达渡:友情有时是很脆弱的,一不小心就会出现“裂缝”。你看,多好的一对朋友呀!可是,有一天他们却因为一件小事,使原有的快乐消失了,是什么改变了这一切呢?

  (四)品读感悟第7—11自然段

  1、师配乐范读。

  (设计意图:范读对学生“授之以法”,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进入课文意境,感受语言的感染力。)

  过渡:听了老师的朗读,你们感受到什么?

  2、同桌交流讨论后指名说。

  补充想像:(放低缓音乐)师:他们一天没收到对方礼物会怎样?两天、三天、五天、十天后又会怎样呢?(引导体会难过心情)

  3、找一找,文中的哪个词使你感到他们已难过的无法忍受?

  课件出示:“再也受不了啦!”

  师问:“受不了”什么?他是怎么做的?(指名读10自然段)启发相像:假如你是松鼠你会放纸船吗?

  师:当我们的友谊产生“裂缝”时,容忍和谅解才是最好的修复方法。敢于率先伸出友谊之手的人,是令人敬佩的。

  4、小熊收到那只小船了吗?你是从哪儿知道的?引导想像:当时他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5、齐读第11自然段。

  问:松鼠为什么哭了?他心里会想什么?

  师:风雨之后又见彩虹!天空又飘荡着美丽的风筝,小纸船又在小溪中漂流。经历了一番波折的小熊和松鼠又和好了……

  6、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三:指导看图,说说看懂了什么?

  7、同桌交流讨论合作完成,同桌共同回答:松鼠每放一只小船他会说什么?小熊放的风筝会捎去什么心里话?

  课件出示:

  我们会合作。

  松鼠的话。

  小熊的话。

  (设计意图:通过想象说话升华孩子们的人文感悟,丰富他们的语言表达,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语言实践中得到交融。)

  (五)引导小结,总结全文

  多么感人的故事呀!此时此刻,你想对文中的小熊或小松鼠说什么?或者说说你读了课文懂得了什么?(引深思索:你与邻里同学、家长或其他人相处,怎么做?)

  (六)实践活动

  过渡:友谊需要小心经营,需要精心呵护,有时一声问候,一声祝福也能传达出我们对朋友的浓浓情谊。

  1、请拿出课前准备的小礼物,写上一句传达友情的话,送给你的朋友,好吗?

  2、今天我也给你们带来了一份礼物,想要吗?请看——播放*利城小学生祝福,问候画面。

  师:你们愿意和*利城小架起一座友谊的彩虹桥吗?想想说点什么?请对老师说,我会把你们的心意带回去,告诉我的学生。

  (设计意图:师生、生生多向互动交流,把学*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升华情感,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结束语:老师希望这所有礼物能象纸船和风筝一样,传递我们的友谊。愿你们在生活中交到更多朋友。愿友情之树碧绿常青,友谊之花常开不谢,友爱之泉地久天长!,请珍惜友谊吧!谢谢同学们今天与我渡过这美好的时光。

  (七)(课件出示)课外作业:(背景音乐《友谊地久天长》)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爸妈听。

  2、搜集有关友谊的故事或格言与同学交流。(任选一题)

  (设计意图: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纸船和风筝》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引发学生兴趣

  1、出示图画:请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教师一手拿折好的纸船,一手拿着风筝。)学生回答:纸船、风筝。

  2、师出示课题并板书,20.纸船和风筝

  3、指导读课题

  二、复*检测

  1、读词卡

  2、找朋友游戏——连字成词

  三、提出问题、合作解疑

  1、读课题、质疑、梳理问题。

  2、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3、指名读1~6自然段,思考提出的问题。

  4、4人小组讨论交流读懂的问题。

  四、读中感悟。“祝你快乐,祝你幸福。”

  1、指读1~6自然段,思考:“板鼠和小熊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

  2、朗读指导,着重指导“乐坏了”、“祝你快乐”、“也乐坏了”、“祝你幸福”读出松鼠和小熊高兴的语气。

  3、学生自我评价朗读。五、合作探究学*第7~9自然段。

《纸船和风筝》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能准确地读准字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通过感悟课文,使学生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2、通过感悟课文,使学生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纸船。同学们,你们看,老师带来了什么?(板书:纸船。)

  2、出示风筝的图片。这个呢?生答:风筝。“筝”和“风”交朋友的时候读轻声;自己一个人的时候读一声。(指导“筝”的读音)这纸船和风筝之间还有一个美好的故事呢!板书:纸船和风筝。

  二、初读感知,识记生字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学*生字词。

  PPT出示:乐坏了、扎风筝、受不了、抓住、草莓、幸福、吵架。学生自由练读。

  师:“扎风筝”,这个字在这里读zā,像扎风筝、扎小辫,都是zā。它也读zhā,这样像针一样刺,叫zhā,比如扎针。

  a、小组开火车领读第一行。

  b、指名读第二行

  c、同桌练*读、指名学生当小老师领读、齐读。

  d、区分飘、漂

  师:都是piāo,怎么不一样呢?找出文中带“漂”、“飘”的两句话,读一读,体会不同。在汉字中有很多这样的字,它们的读音相同,但是偏旁不同,表达的意思也不同。

  3、开火车分段读文。

  三、整体感知

  1、师:同学们,纸船和风筝这课的生字词都认识了,想不想听这个故事?PPT播课文的范读动画。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2、学*2~6自然段:友谊的建立。

  师:你们看小熊多开心啊。看到它快乐的样子,你想说什么?小熊为什么乐成这样?

  师:看到小熊的风筝,松鼠的心情如何呢?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生读第5自然段。比赛读出惊喜、快乐的语气。

  3、学*7~11自然段:友谊的维护:

  师:就是这纸船和这风筝,给小熊和松鼠带来多少快乐呀!可是有一天……(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7~10自然段。)听了老师的朗读,你感觉如何?生答难过、失落等。

  师:他们和好了吗?齐读最后一段。让学生结合图片体会松鼠与小熊和好后兴奋、激动的心情。

  四、感情升华

  1、师:同学们都为松鼠和小熊的和好,高兴着,感动着。你们在生活中会不会遇到跟朋友吵架的时候呢?你会怎么做呢?

  2、师:松鼠和小熊用纸船和风筝互相祝福,传递友情,让我们也来借助写话卡送出自己的祝福吧。用一两句话写一写送给自己的好朋友。

  3、学生写话。

《纸船和风筝》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认莓等8个字。

  2、能根据图意结合课文内容,讲一讲这个故事。

  3、通过看图和学文,体会小松鼠和小熊珍惜两人之间的友谊的情感。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3、抓住小松鼠和小熊吵架后的心理变化,感受他们珍惜友谊的清感。

  教学方法:集中识字、表演朗读

  课前准备:

  生字词卡片、挂图、小黑板。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引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折纸船、放风筝吗?你们不知道吧,它们除了带给我们欢乐外,还是小松鼠和小熊增加友谊的信使呢!不相信,我们就来学*《纸船和风筝》这一课。(板书课题。)

  二、看图,初步了解图意。

  1、出示挂图,一幅一幅地看图。

  第一幅图:小熊从家门前的小溪里拿起一艘纸船,看到里面的松果,他乐坏了。

  第二幅图:在山坡上,小松鼠收到了一只风筝,他看到风筝上挂着一个草莓,也十分高兴。

  第三幅图:小松鼠看到了天上飞着的风筝,把一只只折好的纸船放进了小溪里。

  2、把三幅图连起来当成一个故事讲讲。

  三、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语。

  l、初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2、认读生字,词语卡片,读准字音。

  乐坏吵架难受祝福松果草莓幸福

  四、指导写字。

  1、同桌互相交流用什么好办法记生字。

  2、重点指导。

  祝:左右结构。

  福:左右结构。

  幸:上下结构,注意下边不要写作羊字。

  扎:*舌音。

  抓:右边笔顺是:一厂厂爪。

  漂:多音字,漂流。

  3、指导在田字格中书写汉字。

  五、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我会读

  山顶山脚小溪风筝纸船

  松果草莓纸条屋顶门口

  幸福快乐愿意漂流飘荡

  1、自由读,同位互读

  2、开火车读

  3、用词说话

  4、你还喜欢本课中的哪些词语?

  二、学*课文

  1、学*第一自然段:

  媒体出示图:老师这儿有一幅图,谁能用几句话说一说图上画了些什么?(山、房子、小河)

  听说松鼠和小熊就把家建在了这里,请大家读读第一自然段,帮帮他们找家。

  戴头饰,扮演角色:

  这里风景这样优美,小熊和松鼠的家这样可爱,大家想不想生活在这里?那就请大家戴上自己做的头饰来做一只可爱的小熊或快乐的松鼠吧!

  2、学*第二至六自然段:

  ⑴了解课文大意:我知道松鼠住在山顶,小熊住在山脚,他们却成了好朋友,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读读二至六自然段,到课文中去找找答案吧!

  谁知道他们俩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

  (学生读课文原文)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吗?

  ⑵重点学*三、五自然段,体会松鼠和小熊高兴的心情:

  他们俩收到对方的礼物,可高兴了!书上有两个自然段写了他们高兴的心情,是哪两个自然段?(出示三、五自然段。)

  试着带着高兴的心情读读。(学生自己读。)

  哪里直接写了松鼠和小熊高兴的心情?乐坏了还可以怎么说?(很高兴高兴极了很快乐美得不得了)那你能读好这一句吗?(指导朗读。)

  还有什么原因让你们这样高兴?

  看!除了纸船和风筝还有什么?(教师出示教具,装有松果和祝福语的纸船;挂有草莓和祝福语的风筝)还有草莓和松果。

  是啊,小熊收到了可口的松果,松鼠收到了甜甜的草莓,能不高兴吗?还收到了对方的祝福。对,我们还收到了朋友的祝福呢!我们来读一读祝福的话。(指导学生朗读,读出祝福的语气,体会松鼠和小熊高兴的心情。)

  朗读整个第三自然段。

  小熊你很高兴,小松鼠你们呢?用同样的心情来读读这个自然段吧!

  单个读第五自然段(教师指导)。

  所有小松鼠读第五自然段。

  ⑶配乐朗读一至六自然段,体会友谊带来的快乐:

  松鼠和小熊的友谊真让人羡慕,我们再在音乐声中分享一下友谊带给我们的快乐吧!我们来分工读一至六自然段。

  ⑷区别漂和飘:

  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老师发现了一个秘密呢!它就藏在这两个句子中,请大家自己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出示两个句子。)

  纸船漂呀漂,漂到了小熊的家门口。

  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松鼠的家门口。

  教师小结:你看,这两个字读音相同,表示的意思却不一样,这个漂是三点水旁,和水有关,表示在水上漂而这个飘是风字旁,和风有关,表示在风中飘。我们的汉字多奇妙啊,只要你做个有心人,一定会发现汉字更多的秘密。

  3、学*第七自然段:

  过渡:纸船和风筝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可是有一天,他们俩为了一点小事吵了一架。小朋友,你们想一想,他们可能会为了什么小事而吵架呢?从此,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

  4、学*八、九自然段:

  ⑴小熊、松鼠,此刻你们的心情怎么样?(很难过)能告诉小鸟原因吗?

  ⑵让我们带着难过的心情读读这两个自然段。(齐读。)

  ⑶原来你们吵架了,谁也不理谁了,可是我不明白你们为什么还是每天扎风筝,折纸船,这是怎么回事呢?

  5、学*第十、十一自然段:

  噢,原来是这样啊!虽然你们吵架了,但心里还都想着对方,还想和对方做朋友啊!那结果怎样了呢?请大家自己读读第十、十一自然段。

  结果怎样?(小熊和松鼠和好了。)

  友谊失而复得,你们的心情一定很复杂,咱们能不能通过读把你的心情表达出来?先自己试试。

  ⑴学生读第十自然段,听完他读,我也忍不住想读读了,但又怕读不好,大家能帮帮我出出主意吗?

  再也受不了了,应该读出松鼠实在忍受不住,特别想和松鼠和好的心情。

  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应该读出松鼠很想和小熊和好,很急切很真诚的语气。

  有了大家的帮助,我就有信心读好了。(教师范读。)

  你也想试试吗?一定比我读得更好!

  单个读,齐读。

  ⑵学生读第十一自然段,你想用什么样的方式读呢?

  6、拓展练*:

  ⑴是啊,松鼠将所有的纸船都放进了小溪,一只只纸船载着他深深的情意顺流而下,小熊看到这么些纸船向他漂来,会怎样呢?

  ⑵小熊、松鼠,经历了这一切,你们以后还会闹别扭吗?(不会。)

  我知道你们都学会了珍惜友谊,你们有什么话要对我说吗?大家说得太好了,相信每位同学都能牢牢记住你们的话,用一颗真诚、宽容的心去对待朋友,呵护友谊,愿我们大家永远是好朋友。

《纸船和风筝》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掌握目标: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小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自读自悟的能力。

  3、德育目标: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4、创新素质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敢于尝试、大胆探究的精神,以及用不同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纸船和风筝》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三册第20课。课文以生动的语言,向小朋友们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让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在清清的溪水里和蓝蓝的天空中也留下了纸船和风筝带去的问候、祝福、谅解、和浓情,真正成了维系、发展他们有益的桥梁和纽带。文章内容贴*学生生活,语言简洁生动,童趣盎然,故事性强。童话所独有的优势符合儿童的阅读心理。文章的生动之处在于,当小松鼠和小熊的友谊出现“裂缝”的时候,他们所表现出来内心的失落和难忍的痛苦,以及修补“裂缝”的独特方式和感人场面。为引发学生的朗读和感悟提供了很好的契机,是加深学生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的良好空间。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会让学生对如何对待和处理朋友之间的友谊有所认识和体悟,进而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在教学中我力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三、学生分析

  学生对于课文的朗读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喜欢模仿各种语气、神态、动作进行朗读和表演。学生们能结合简单的生活经历和情感,在朗读中提出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感受。可以说在这方面,学生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欲望。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六、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本课教学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学,在演中悟”。

  2、在语文教学中应以学生的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在着重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同时,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学生是中放在学*和发展的主**置上,而教师则应处于学*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3、架设生活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教育学生对事物要有正确的情感态度。

  4、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自主的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学*。

  5、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留下足够的空间为学生张扬个性。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现童趣

  (1)播放课件,复*生字词

  (2)播放课件,展示小松鼠和小熊,给学生讲一个动人的童话故事,引入新课。板书课题(在语文教学中,合理地使用情境教学法,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而且还能使学生在情境中成为学*的主人。于是教学活动中应努力将学生带入一个富有色彩的童话故事,让他们与文中的小动物打招呼,并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家,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们的学*兴趣盎然,引发学生学*课文的兴趣。)

  (二)诵读悟情,体现发展

  (1)学生自读课文。小组讨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把阅读和思考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在读中学会想,在阅读中发现问题。)

  (3)根据学生所说板书

  (4)小组内合作学*自读自悟:

  a、学生畅所欲言,谈纸船和风筝使如何使小松鼠和小熊成为朋友的?

  b、读中进一步感悟:谁愿意读一读,你最喜欢的句子

  c、各种方式读文感悟“漂呀漂”、“乐坏了”、“祝你快乐”、“飘呀飘”、“也乐坏了”、“祝你幸福”,要读出小松鼠和小熊高兴的语气。

  (以读为主,通过范读、引读、自由读、评价读,学生在读中悟情、悟理。)

  过渡:同学们,纸船和风筝让小熊和松鼠成为了好朋友,而且给他们带来了幸福和快乐,可是正当他们沉浸在这份幸福和快乐中时,一天,他们居然为了一点点小事,就吵了一架。天空中再也看不见飘荡的风筝了,(摘下风筝)小溪里也看不到漂流地纸船了,(摘下纸船)后来纸船和风筝是怎样使他们和好的呢?

  d、学生交流合作成果。

  (根据学生喜新求变、活泼好动的天性。以及形象思维为主的特征,把思考的主动性还给学生,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其在生动活泼的形式中读出、悟出松鼠和小熊成为好朋友的高兴心情,及吵架后那份伤感,从而深悟友谊的纯真、可贵。)

  e、联系生活中失去朋友的难受感觉,从而感悟“再也受不了”、“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表现出松鼠和小熊对和好的渴望及和好后的兴奋心情。)

  f再读课文。(以读为主,再读中学、读中悟,学生通过不同的理解和角色体验,去体会成为好朋友的高兴、吵架后的伤感、孤独,再次和好后的兴奋心情。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进一步理解课文。)

  (三)拓展实践,展示成果

  1、小朋友在我们日常的学*和生活中,你们也有和好朋友发生矛盾的时候,想一想,用你喜欢的方式向曾经发生过争吵的小伙伴表达一下你的诚意吧!你选择怎样的表达方式?(让教育落实到实际行动上,让学生身心受到深刻的教育)

  2、同学们做的都很对,只要我们带着一颗真挚的心,带着对真挚友情的向往。当我们的感情和友谊产生“裂缝”的时候,赌气只能使“裂缝”扩大,容忍和谅解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只要敢于率先伸出友谊之手的人,是最令人敬佩的。请真挚地送出你精心准备的礼物,并说几句让朋友感动的话,好吗?(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给学生带去了欢乐,还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是学生中在反思中自悟、从而克服自私、任性、自我为中心等不良品格。)

  (四)作业

  选择一种方式,去和与你吵过架尚未和好的朋友和好。

  (课内延伸到课外,把所*用到日常学*生活中。)

  板书设计:略


《风筝》教学设计通用20篇(扩展10)

——《纸船与风筝》教学设计(五)份

  《纸船与风筝》教学设计 1

  设计意图

  将识字和学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良好的识字*惯与方法。以读为本,读中感悟。重视学生读的方法与过程,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课堂上提供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还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权力,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很好地统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运用多种方法认识生字词,正确书写左右结构的生字。

  3、正确区分“飘”和“漂”。

  4、理解“漂哇漂”、“飘哇飘”在表达上的生动形象的特点,并模仿说话。

  5、学*默读,感受故事中松鼠和小熊之间深厚友谊带来的快乐。

  教学重点

  运用多种方式学*生字词,自主发现识字规律。初步感知默读的读书方法。

  课程资源

  PPT课件、简笔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认读生词

  师:孩子们,你们都有好朋友吗?和好朋友在一起都做些什么?

  生:和好朋友在一起可以做游戏,看书,玩啊……

  师:是啊,有朋友真好!和好朋友在一起是快乐的,幸福的。说到朋友啊,我们就不由地想起了小时候就会唱的歌谣“找啊找啊找朋友……”

  生:找啊找啊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行个礼啊,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篇关于朋友的文章。(板书课题,指导书写“纸”)

  师:谁来读一读课题?

  生:第23课,纸船与风筝(zhēng)

  师:是啊,这个字单独读的时候是一声,在词语“风筝”里就要读轻声。你是怎么认识这个字的呢?

  生:我是用加一加的方法来记住这个字的,下面一个“争”字,上面一个“竹字头”,合起来就是“筝”。

  师:“筝”是一个形声字,它是一种古老的民族乐器。我们班就有好几个女生在学*这种乐器。

  “风筝”是古代的一种玩具,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师:看,这就是风筝,它有各种各样。看到风筝,我们就不由得想起了“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的诗句来。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1、孩子们,这篇文章的题目是《纸船和风筝》,纸船在水里,风筝在天上,它们相隔那么远,是怎样引发了一段感人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

  2、出示学*要求。

  学生根据学*要求自读课文。

  3、指名学生分小节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4、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

  出示图片,分关卡挑战。

  ☆重点指导“飘”和“漂”的区分。

  师:有什么好方法区分它们?

  生:一个是“三点水”,一个“风”。说明一个在水上漂,一个在空中飘。

  师:没错,它们都是形声字,一个是表示借助水在漂,一个是借助风在空中摆动。

  5、还记得本文的主人公是谁?它们都住在哪里?

  指读课文第一小节。

  6、出示默读要求,提出问题,学生汇报。

  理解“山顶”“山脚”,并把“松鼠”“小熊”的卡片贴在相应的位置上。

  三、学*第2-6自然段

  1、师:同学们,松鼠住在高高的山顶,小熊住在山脚,虽然离得很远,可他们却成了最好的朋友!读一读第2~6自然段,看看他们是如何成为好朋友的?

  2、出示学*要求。学生按要求默读课文。

  3、学*第2自然段。

  ①教师引读:松鼠住在――山顶,小熊住在――山脚,松鼠折了一只纸船,放在小溪里――(生)纸船漂哇漂,漂到了小熊家门口。

  ②指读:纸船漂哇漂,漂到了小熊家门口。

  老师范读这一句。

  ③师:谁读得好?(老师)老师之所以读得好,那是有秘诀的,想知道吗?

  老师在读“漂哇漂”的时候,眼前出现了一幅画,猜一猜,老师在读的时候可能看到了什么?

  ④生汇报。

  根据学生回答,凸显重点:随着溪流,纸船慢悠悠地漂着。

  学生试着想象画面朗读句子,读出纸船慢悠悠漂流的样子。

  ⑤总结方法:想想画面读课文,会让我们读得更加有味道。

  4、学*第4自然段。

  ①师:(孩子们,爱是相互的。)小熊也想折一只纸船送给松鼠,可是纸船不能漂到山上去。怎么办呢?他想了想,就扎了一只风筝――风筝乘着风,飘哇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

  ②比较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哪个句子好?(过程变长,更有画面感)

  ③出示填空,拓展练*。

  5、学*第3、5自然段。

  ①收到纸船的小熊,收到风筝的松鼠高兴吗?从哪里看出来的?

  ②指读第3自然段,第5自然段。

  生汇报:“乐坏了”。

  想象小熊和小松鼠乐坏了的样子是怎么样的?

  (乐坏了就是?特别生气就是气坏了,特别着急就是急坏了,特别渴就是渴坏了……你们看,中国的语言就是这么奇妙,这么丰富多彩)

  6、它们就这样成为了一对好朋友。

  松鼠送给小熊松果,并写上“祝你快乐”,小熊送给松鼠草莓,并写上“祝你幸福”。这是他们第一次和别人分享快乐。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还在不断地分享着彼此的喜怒哀乐。

  7、总结:

  同学们,后来他们的友谊经受了怎样的考验呢?咱们下节课接着读。

  四、指导写字

  1、重点指导“祝“字写法,利用方框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写这个字需要注意什么。

  3、出示本课左右结构的字,请同学说一说写左右结构的字需要注意什么。

  屏幕出示:一看左右有穿插,二看上下讲错落。

  4、重点指导易错字“抓”,师板书。

  5、生做写字操,练*写字。

  6、投影反馈,学生自查自改。

  《纸船与风筝》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理解“扎、抓”等生字,会写“扎、抓”等生字。

  2.区别“漂”和“飘”。

  3.重点品读课文第3。5段,发现“接龙式”语言表达特点,并学着用这种方式讲故事。

  4.通过情景创设,体会松鼠和小熊之间的热情与真诚,初步感受拥有友谊的快乐。

  教学重点:

  1。认识4个生字,理解“扎、抓”等生字,会写“扎、抓”等生字,学会区分“飘”和“漂”。

  2。重点品读课文第3。5段,发现“接龙式”语言表达特点。

  教学难点:

  1.重点品读课文第3。5段,发现“接龙式”语言表达特点,并学着用这种方式讲故事。

  教学过程预设:

  一、导入

  1课前谈话: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讲啥故事呢?从前有座山,山里......(讲故事,发现重复的特点)2课本封面导入,齐读课题。

  师:孩子们,看看我们语文书的封面画,你看见了什么?

  这节课,我们就要学*和他们有关的故事。纸船和风筝。

  二、初读

  1出示第一段,指名读。了解故事开头。

  2给第一段配上插图,(师画,学生摆插图)

  3自由读课文,出示要求。

  4给打乱的三幅图排排队(梳理文脉)

  5教学“扎”“抓”,故事里松鼠做了什么?(折纸船)小熊做了什么?(扎风筝)

  “扎”字教学:⑴.读准*舌音。⑵.借助图片,理解“扎风筝”词义。⑶.联系笔画记“扎”字义。

  “抓”字教学:

  ⑴读准翘舌音。⑵通过演一演理解字义

  6。书写“扎”“抓”

  7区别“漂和飘”,把它们送回图里。

  (1)纸船漂呀漂,漂到小熊的家门口。

  (2)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

  师:这两个字,偏旁有啥不同?

  ⑴.观察字形相同点与不同点。

  ⑵.通过摆一摆演示,理解字义。(师:纸船有水才能漂,风筝有风才能飘)

  (3)儿歌巩固:(课中操)

  纸船纸船漂呀漂,顺着水流漂呀漂,漂到小熊家门口。

  风筝风筝飘呀飘,迎着风儿飘呀飘,飘到松鼠屋顶上。

  8教学“莓”(老师要奖励大家一颗大大的草莓)

  三、品读

  小小的纸船里到底藏着什么秘密呢?

  1自由读第三段反馈

  2教师示范把纸船里的秘密圈出来——学生自己圈

  3让孩子发现“接龙式”的语言表达方式

  4说故事:把词语都请出来了,谁能看词语把故事说出来。

  4指导朗读

  a我们看看小熊的表情。“乐坏了”,你们能换个词吗?(指名说,比如高兴极了等)

  5教学“坏”

  6自由读第五段,圈出风筝里的秘密

  7发现“接龙式”语言表达特点

  8指导朗读

  四、儿歌总结

  松鼠折纸船,

  小熊扎风筝,

  放松果,挂草莓,

  拿起来,抓住它

  祝福你,祝福我,

  一个一个乐坏啦!

  五、作业布置

  (略)

  《纸船与风筝》教学设计 3

  教材分析

  《纸船和风筝》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教学重点是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使学生认识到我们是新世纪的小主人,我们应该友好相处,团结合作。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我们应该热情帮助。这篇课文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是松鼠和小熊友谊的纽带。故事动人之处在于当松鼠和小熊因为一点小事吵了一架之后,他们表现出内心的失落感和难忍的痛苦,以及修补裂缝的独特方式和感人场面。教学中要紧紧扣住感人场面来教,教育学生学会交朋友和维护友谊。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内容,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感受。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感受。

  教学准备

  教具学具

  补充材料

  1、制作含有小熊、小松鼠图片和三幅插图画面的课件。

  2、准备本课生字及所组的词语的投影片或词语卡片。

  3、学生准备:

  ①收集几条关于友谊的名言警句。

  ②自制词语卡片及生字卡片。

  教学流程

  一、情境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老师听说大家都准备了一个非常好的礼物,能拿出来给老师看看吗?

  恩,折的真漂亮。能告诉我,你们折的是什么吗?

  2、老师心里真高兴,作为回礼,我也为大家准备了个小礼物,不过它可折不出来,想看吗?(想)(出示cai)对,是风筝。它是扎出来的。

  过渡:就是这纸船和风筝还有个美好的故事呢!我们一起来听听吧!

  (设计意图:这种设计旨在引起学生的学*兴趣。初步感知纸船和风筝带来的友谊。)

  二、整体感知

  1、初步感知全文

  谁来说说你都听到了什么?(生自由说)师总结:原来这个好听的故事就是讲了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当松鼠和小熊因为一点小事吵了一架之后,又是纸船和风筝使它们和好了。(松鼠和小熊借助纸船和风筝来传递他们那份纯真的友谊)。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倾听和表达的能力。)

  2.精读、感悟

  (1) 过渡:你们听的可真仔细,听说松鼠和小熊住在一座山上。那你们知道松鼠住在哪?小熊又住在哪吗?(赶快打开书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找找答案吧!)

  指名说,我们读读好吗?板书:松鼠(山顶)、小熊(山脚)

  (2)过渡:松鼠住在高高的山顶上,而小熊呀却住在山脚下,他们的家离得非常远,刚开始它们俩还不认识呢!请大家读读2~6段,看看他们最后是怎么由不认识到成为好朋友的?(生自读)

  a、指名说①(读原文,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吗?)②(说故事细节,你能用一句话说说吗?)师总结:是的,就是纸船和风筝使它们成了好朋友。

  b、导读第三段:是啊,松鼠亲手折的纸船顺着这清清的小溪,漂呀漂,漂到了小熊家门口,小熊看到这纸船,怎么样了?──生:乐坏了!(出示图1)

  咱们看看图上,小熊都乐成什么样了?(小熊手里拿着小船,嘴都合不上了,还在那跳呢。)这呀叫手舞足蹈。看他多高兴啊!那小熊为什么乐成这样啊?(生答)他心里是怎么想的?(很意外,很高兴、激动)

  师:是啊!小熊意外的收到了这份很不一般的礼物。因为这纸船是松鼠自己折的;松果是他自己摘的,还是他最爱吃的;祝福话是他自己想的。难怪会让小熊乐坏呢!你能把小熊乐坏的样子读出来吗? (生读――评价――再读)

  师:从你的脸上就能看出来,你真是“乐坏了”。

  c、那接下来又发生什么事情呢?我们请女生来为我们读读4、5两个自然段,其它同学手指着字思考。(女生齐读,生汇报)哦,小熊很感动作为回礼就扎了只风筝送给松鼠,那松鼠收到风筝又怎么样了?(生答)

  是的,松鼠一把抓住了风筝的线,从“一把”这个词你能体会到什么?是啊,你看图上的它,嘴都乐的合不拢了,谁来读读这一句(指读,)

  师总结:从这以后,天空中经常看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经常看见漂流的纸船,纸船和和风筝就这样传递着它们俩之间的友谊。所以是纸船和风筝使他们俩成为了好朋友。

  (设计意图:通过图文和生活实际使学生加深理解松鼠和小熊之间的友谊。)

  (3)同时也给小熊和松鼠带来许多幸福和快乐呢!可是有一天,事情却发生了变化,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快速的读读课文的7―9自然段吧!

  a、谁来读读这句话 (指生读)师:试想一下,此时松鼠和小熊的心情怎么样?(很难过、伤心、孤独)能告诉我为什么吗?

  b、原来它们吵架了,谁也不理谁了,那你能带着这种感情读读吗?(指名读―――学生评价――――指一名领读,其他小声跟读。)

  c、除了难过,他们还感到什么?(不好意思)虽然心里难过,它们还是每天扎一只风筝、折一只纸船呢?这又说明了什么?(虽然它们吵架了,但心里都还是想着对方,都还想成为好朋友)那你觉得小熊会在风筝翅膀上写什么话?松鼠会在纸条上写什么话?(生说)

  总结:是呀,他们心里虽然很难过,但还是每天彼此牵挂着对方,想着以前美好的日子。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友谊的珍贵)。

  4、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的过去,过了几天,又怎么样了呢?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要读出自己的感悟(生自由读)

  a、松鼠再也受不了,那他为什么受不了呢?同桌讨论一下,(生汇报:感到孤独、思念、没有友情、失去朋友的痛苦)(出示cai)谁来为大家读一读?(指生读―――评价)

  b、那松鼠看见风筝了吗?你从哪里得知的?那我们请男生为我们读读(男生读)

  松鼠为什么哭呢?他心里是怎么想的?(激动,友谊又回来了)

  就这样,一场误会消失了,纸船重新回到了小溪里,风筝又重新回到了天空中,他们的友情又回来了。让我们一起快乐地再读读最后一段。

  小结:小熊和松鼠真是一对好朋友!他们不但主动交往成了好朋友,而且有了矛盾还能主动道歉言归于好!小熊和松鼠把纸船和风筝作为友谊的桥梁,传递他们的友情,他们可真聪明!板书:友谊的桥梁

  (设计意图:使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文章内容并能向往和珍惜友谊,进行情感渗透。)

  三、讨论探究

  那聪明的你们想一想如果以后松鼠和小熊再闹别扭时,他们会怎么做?为什么?(四人小组讨论)(它们都学会了珍惜友谊)

  四、角色体验

  此时你们有什么话要对他们说的?(生1:你以后交朋友时要注意,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和朋友吵架。生2:和朋友吵了架,要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主动和朋友和好。)

  大家说得太好了,它们一定牢牢记住你们的话,用一颗真诚、宽容的心去对待朋友,呵护友谊的!

  五、小结质疑

  通过这节课学*,你有什么收获呢?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设计意图:超脱文本,让学生自己谈收获,并提出疑问,自己在师引导下和同学们共同解决疑问,在了解本课主旨基础上做深入思考。)

  六、作业

  1、将你们折的小纸船送给你发生过争吵的小伙伴表达一下你的心意吧!

  2、把这个好听的故事讲给小伙伴听听。

  《纸船与风筝》教学设计 4

  【设计理念】

  1、语文教学应比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在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旧学*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2、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教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

  3、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读懂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每个人都会有好朋友,你和你的好朋友发生过争吵吗?有过不愉快的事情吗?指名述说。

  (学生各抒己见)

  2、谁能说一说最后你和你的好朋友合好了吗?指名说。

  二、创设情境

  1、播放课件,展示松鼠和小熊快乐地玩耍着。

  2、这种情景美吗?看过文后你的心情如何?

  三、阅读、识字、探究、感悟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生字。(学生根据要求独立读课文)

  明确读的要求,对二年级学生来说十分必要,这样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培养良好的阅读*惯

  2、读带有拼音的字:

  坏、扎、抓、莓、吵、受、幸、福、祝

  (反馈时,学生读哪个就读哪个,读对了的,其他学生跟着将这个字读3遍。)

  (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培养自主学*的*惯,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氛围,努力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3、认读没有拼音的生字: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读:

  (小组“开火车”读生字,读得全对的小组能得到5颗星)

  比赛是学生特别喜欢的方式,而小组比赛更有助于培养团结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4、认读本课的生词。

  5、这篇课文共有多少个自然段?(请学生打手势表示)

  6、你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给大家读哪个自然段。

  (先自由练*读,然后指名自由选自然段读。)

  打破传统的“串讲”形式,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教师就不再多讲,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

  7、读了课文,你们有没有不明的地方?

  (自由质疑,学生能解答的就让学生自己去说,教师不作具体的解答。)

  质疑是思维的火花,质疑应该从低年级开始培养。

  8、练*分角色读课文。

  (以4人小组的形式练*,再分别**意展示的小组给大家戴头饰演读。)

  四、拓展与巩固

  1、你能说出还有哪些有趣的事?

  2、每个小组确定一个代表,大家听他朗读后,给他出出主意,帮他把课文读好。然后各组代表在全班朗读,比比谁读得最好。

  3、总结谈话。

  五、作业设计

  努力把课文读得更好,朗读全文给家长听。

  《纸船与风筝》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巩固识字,会写“扎”、“抓”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重点

  能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能从读中积累词句。

  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从文中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感受。

  教学准备

  松鼠、小熊、纸船、风筝贴图,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亲爱的孩子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两件小礼物(出示纸船和风筝),这是,这是。它们之间到底有什么联系?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纸船和风筝〉〉这个故事.

  齐读课题(相机指导:“筝”单独出现时读一声,和风交朋友时读轻声。)

  二、识字写字

  看,纸船载着词语宝宝慢慢漂来了,谁能叫出它们的名字?(指名认读,结合正音)。

  课件出示:我会认

  乐坏了扎风筝受不了抓住草莓幸福吵架

  (“扎”、“抓”呈红色)

  仔细看看穿红衣服的两个字宝宝,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区别字形)怎么才能把他写得既正确又美观呢?(随机指导写“抓”和“扎”,再利用展示*台展示书写结果。)

  三、品读感悟

  1、学*第一自然段

  课件出示:松鼠和小熊住在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

  引导观察,说话:仔细看看,远处有,*处有。(随机板画)

  过渡:松鼠和小熊的家安在这,请孩子们打开课本92页,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看看他们的家到底在什么地方。

  2、贴图

  (谁来帮松鼠和小熊找到家?)指名贴图。

  其他孩子仔细看:他们贴对了吗?说说理由。

  小结:(师指贴图)松鼠的家在山顶,小熊的家在山脚,他们相隔那么远却成了好朋友,是怎么回事呢?请孩子们到课文中找答案吧。

  3、初读二到六自然段

  (1)、和同桌一起读课文

  (2)、出示句子:和让小熊和松鼠成了好朋友。

  (3)指名答,追问:“纸船是谁送给谁的?风筝呢?(师随机演示纸船顺水漂流和风筝随风飘荡并贴图)

  (4)、出示句子:纸船漂呀漂,漂到小熊的家门口。

  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

  齐读,比较:上面的漂与下面的漂,你有什么发现?(指名说)

  引导加动作读句子

  4、精读三、五自然段

  小熊收到了纸船,松鼠收到了风筝,他们心情怎样

  (1)出示图片和相应课文内容:仔细看图,再小声读下面句子,你从哪个词可以体会到他们的心情?(乐坏了)

  (2)追问:乐坏了还可以怎么说?(很快乐,高兴极了,美得不得了……)

  松鼠和小熊为什么这么高兴呢?(自由回答)

  (3)、指导朗读(假如你是松鼠或小熊,收到了朋友的礼物和祝福,心情怎么样?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指名读,生评,(追问:你们觉得他高兴吗?谁能读得再高兴点?)再指名读,再评或范读。男女生赛读(男生当小熊,女生当松鼠,比一比谁最高兴。)

  (4)、配乐齐读一到六自然段。师:是啊,小熊乐坏了,松鼠乐坏了,大家都乐坏了,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再次感受朋友间的快乐吧。

  过渡:纸船和风筝让小熊和松鼠成了好朋友,他们生活得多快乐呀,可是有一天,(忧伤音乐响起)他们俩为了一点小时吵了一架,结果,(引读大屏幕上的句子)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音乐停)孩子们,假如你是松鼠,假如你是小熊,和好朋友吵架了,你会怎么做了?(自由发言)松鼠和小熊到底怎样了?请大家看大屏幕提示,小组合作学*。

  5、小组合作学*七到十一自然段

  (1)、小组长带领学*伙伴读课文7到11自然段,边读边想:

  小熊,松鼠吵架的心情怎样?

  他们是怎么想的?

  他们是怎么做的?

  结果怎样?

  (2)、组内交流看法。

  (3)、全班交流。(组内推选一名代表发言)

  四、拓展说话

  纸船又漂流在水上,风筝又飘荡在山顶,松鼠和小熊还会在纸船和风筝上写些什么?

  自由发言,随机进行激励性评价。

  结束语:孩子们说得太好了,用一颗真诚,宽容的心去对待朋友,你就会拥有幸福和快乐。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