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秋天》教学设计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设计 / | 教学设计

七年级《秋天》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学*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

  2、 指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3、 通过了解母亲对“我”的关心照顾,使学生受到伟大母爱的熏陶感染。深刻体会“我”对母亲深深的愧疚、热爱、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读课文,体会伟大的母爱,受到爱的教育。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史铁生的《合欢树》中的一段文字,菊花图片。)磁带《思乡曲》

  教学设计过程:

  一、 激情导入,激**感

  1、 激情导入(课件出示)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了。’我似乎得到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史铁生《合欢树》

  (由教材引出作者的其他作品,能激发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使学生能“走进文本”也能“走出文本” )

  学生自读后发言。

  (有的学生说母亲在世的时候活得太苦,有的同学说他读出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师:在作者的好多文章中都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愧疚之情。像《合欢树》、《我与地坛》、《有关庙的回忆》、《秋天的怀念》等。今天我们就写作者一起重温那份伟大而无私的母爱,去感受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

  板书:“秋天的怀念”

  齐读课题。

  2、 激**感

  教师配乐《思乡曲》诵读课文4—6段(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配乐为了渲染气氛,在《思乡曲》低回哀婉、如泣如诉的乐曲声中,教师饱含深情的诵读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弦,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阅读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为后文的学*做了铺垫。)

  二、 速读梳理,整体感知

  1、 整体式默读。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你觉得课文中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让学生对课文整体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下面的理解作铺垫。)

  2、 寻读式速读。想一想:课文写了母亲关心我的哪几件事?你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以上问题学生在独立阅读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得到各种各样的答案,以此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这一环节中安排了两种阅读方法,整体式默读和寻读式速读,目的是为了在以后的学*中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的运用不同的读书方法。)

  三、 品读感悟,沟通感情

  (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分四人小组合作学*,抓住母亲关心我的四件事,找出重点词句品读,说说自己最感动的地方,并说说感动的原因。学生交流时教师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一是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二是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这样在全班交流时就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讨论后学生汇报所得,汇报时教师的引导、点拨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还要相机指导朗读。)

  1、 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

  (1) 感悟:哪些语句最让你感动?说说为什么?

  (这一部分要引导学生抓住对母亲神态,动作的描写,体会母亲抚慰我时的细致入微和体贴周到。如,我发脾气时,妈妈为了让我尽情的发泄而悄悄地躲出去,她躲出去以后对我还是不放心,所以就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当我自暴自弃狠命地捶打双腿时,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母亲扑灭的是儿子想死的心,抓住的是儿子活下去的信念。眼圈红红的,说明母亲哭过,“我”的一举一动,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我的做法给母亲带来了巨大的痛苦,母亲难过之后,哭过之后,她还要安慰我,鼓励我好好儿活,这一系列的动作、神态的词足以看出母亲对儿子那种无微不至的关怀,那种伟大无私的母爱。让学生抓住作者对母亲语言的描写“咱娘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体会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2) 朗读:(在这里,指导学生读我“暴怒无常”的句子时,要读出暴怒、绝望的语气,如,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收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动词“摔、砸、大声地喊、捶打”等词要重读体会做着极度绝望的心情。读描写母亲的句子时应读出母亲对儿子的心疼和无奈。如“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2、 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当我心情不好,乱发脾气时,母亲的病已经到了晚期,她的痛,她的苦又能向谁说呢?她只能自己忍受着病痛的折磨,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母亲不仅要忍受着自己的病痛,还要忍受着儿子的病痛给自己造成的心理上的痛苦,母亲活得太苦了,太累了。她之所以能忍,就是因为一个“爱”字,对儿子深深的爱。着重引导学生重读“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等词,体会母亲的坚强与无私。)

  3、 母亲央求“我”看花。(汇报时引导学生抓住几个关键词“央求、喜出望外、高兴、絮絮叨叨、敏感”来体会母亲情感的变化,从而体会母亲深沉而无私的爱。朗读时随母亲心情的变化语速时而缓慢,读出央求的语气,如“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时而欢快读出如释重负,充满希望的语气,如,“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吧。”结尾时欢快的语调戛然而止。因为当母亲说到“还记得那回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儿子还要敏感。她认为自己太粗心了,说错了话,感到对儿子很愧疚,在心里不断的自责。再朗读中幻化出母亲因失言而重陷痛苦的现实与无奈中的画面。可见她在儿子面前时时处处都是那么小心翼翼,恐怕儿子会不高兴。)

  过渡(母亲想陪我看见菊花的愿望还没有实现就离开了作者。)

  4、 母亲的临终嘱托。(引导学生在品读中想象母亲生命垂危时对两个孩子的无限牵挂。朗读“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未成年的年女儿”时要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勾画出一个面容憔悴,为儿子付出全部,自己却病的大口大口吐血,临终前却依然牵挂着自己的孩子的普通却伟大 的母亲形象。)

  (品读感悟沟通情感这一环节的设计,始终围绕“母爱”这一主题让学生谈感受、朗读。这样语言和思维,朗读和感受就有机的结合起来了。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了培养。让学生在品读中感悟,再感悟中品读,这样学生对母亲那伟大、无私、坚强的形象就有了深刻的了解。)

  5、 秋天赏菊,怀念母亲。(课件出示菊花图片)

  让学生一边欣赏菊花图片一边回想母亲关心我的四件小事,与作者一起赏菊一起感受那份深深的怀念。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的烂漫。”

  最后一段学生自读自悟。

  学生汇报自己的独特感受。

  文章结尾段作者寓浓浓的思母之情于开放的菊花之中,菊花依旧,慈母却不在,睹物思亲,怎不伤怀?想起母亲的鼓励与期望,怎不令人泪下?

  师总结:(在那看菊花的世界里,作者懂得了母亲的话“要好好儿活”的真正含义,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好好儿活”这句话不仅是母亲送给她两个孩子的最好礼物,同时也是送给我们每个人的最好礼物,值得我们去品味去思索。人生的道路是漫长而崎岖的,不管是现在的我们,还是将来的我们,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多大的挫折我们都要好好儿活,活出自我的尊严,活出自我的价值,做一个生活的强者。)

  四、 配乐朗诵,情感升华。

  在学生情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之时,教师播放《思想曲》,学生和着乐曲朗读全文。(那字字真情,句句思念在乐曲的烘托下,学生在自己的朗读中感受到作者汩汩涌涌出的思母之情,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熏陶情感的教学目的。)

  五、 口语表达,放飞思想。

  此时,为学生更好的抒**感表达对母亲的深切怀念,我设计了一段口语表达:假如清明节到了,作者面对母亲的遗像,会说些什么呢?(说的过程就是学生思想成长的过程,是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的过程。这不仅能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作者的内心感受,还能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六、 笔尖升情,以情激情。

  再学完本课之后,学生肯定被文中伟大的母爱所感动,在此基础上,教师巧妙的以情激情,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母亲,歌颂一下伟大而无私的母爱。可以写一段话,可以写一首诗,真正点燃学生爱的情感。(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使文道得到统一。)

  七、同唱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献给天下所有的母亲,结束课文。

七年级《秋天》教学设计2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教学预设:

  1.在“秋天”的回忆中,理解“母爱”的。

  2.在“怀念”的情意中,感受“爱母”的思绪。

  3.在“秋天的怀念”中,获得“自己”的思考。

  教学层次:

  感受“娘俩”的好好儿活;

  探究“我俩”的好好儿活;

  思考“我们”的好好儿活。

  教学步骤:

  读出韵味

  读出思考

  读出韵味

  一、感受“娘俩”的“好好儿活”

  (一)、导入

  走在学校的路上,看着树上的叶子啊渐渐泛黄,你们也正式走入了你们的初中生活,这才发现其实秋天已经来了,我想请问同学们,在你们心中,秋天能带给你们什么感受呢?

  生答(秋天是美的,天高云淡,大雁南归,是丰收的季节)

  然而秋天在史铁生的眼中却是包含着深刻别样的含义,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史铁生心中的秋天,体味他在秋天中的怀念。【板书:秋天的怀念】

  (二)、作者及背景渗透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课前预*,生答)

  史铁生取得的这一系列成就与他的人生经历和他的母亲息息相关,他21岁时,突然的重病使他高位截瘫,人生处于低谷,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这么多年来,儿子一直用文字表达对母亲的感受。请同学们一起默读下面这两段话。看你读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

  (课件出示:“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的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

  【生:(学生默读后发言)我读到了他对母亲的思念。他把上帝招她回去作为安慰。

  上帝为什么早早的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师板书:苦)】

  师:他的好多文章都表达了这份感情,比如比如这节课我们要走进的--

  生:《秋天的怀念》。

  (三)、朗读指导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罢。读书、读书,只有在读中去体会文章思想,读书大体分为三阶段,那么同学们觉得你们能够做到哪个阶段呢?

  (课件出示:“自测:正确--流利--有感情”)

  【根据实际情况,追到有感情一步,请同学自选段落读出来,并找同学对他进行评价】

  【教师评价:读正确是对作者的尊重,也是对你的朗读精益求精,高标准要求呢。激励学生

  师:给他们掌声!(学生鼓掌。)掌声的原因,他们能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是难能可贵的!尤其是同学们对课文中出现的儿话音较多的两句读得很准。我们再读读。(读“咱娘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强化之为后文作铺垫。)

  师:咱们*常说的这个“有感情”,怎么这么模糊!他有感情的读,是这样,可那位同学的朗读却是那样的。

  生:有人声音细,有人声音粗,有人性格深沉,有人性格外向。

  生:由于理解的角度不同,自然读出的味儿也就不同。

  师:是啊,读书是个人的,我们在尊重别人的朗读的同时,我们也有自己的滋味,我们不再评价别人,你读得“真有感情”啊。这真有感情,而应该说读得有特点,读得有个性,读得有自己的味道。(出示课件“读出韵味”)】

  (点评:“读出感情”是语文课堂经常听到的,可什么才是“有感情”,确实是一个模糊概念。读一段文字,根据自己的理解,带这种感情可以,带那种感情也可以。“由于理解的角度不同,自然读出的味儿也就不同。”既要尊重别人,又要读出个性理解。窦老师生动形象地演绎了“个性化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出自己的韵味,这才是真正的“读出韵味”了。)

  师:让我们一起再大声提示一下自己。

  生:读出韵味。

  师:现在我们就走进课文,品品课文中文字的味道。

  (四)、探究研讨

  1、通过读书,我们知道课文写了几次秋天里看菊花的故事?

  明确:两次。第一次母亲要推着他去,没去成。第二次去了,不过是和妹妹去的。母亲想跟他一起去看花,为什么他总不答应?(生;他双腿瘫痪,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根本没有心情的。)作为21岁的年轻人,突然得了高位截瘫,自然受不了这个打击。读读课文,让我们体会他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时的心情。

  生:“双腿瘫痪后……”

  师:(引读课文,进一步深化)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他会--

  生:把眼前的玻璃砸碎;

  师: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他会--

  生:猛地把东西摔向前面的墙壁。

  师:还有呢,妈妈要他去北海看菊花,他喊着--

  生:不,我不去,我活着有什么劲!

  2、师:作者觉得活得没劲。课文有一句话,请同学们大胆想象,作者又会怎么样呢?

  (出示课件: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我----------。)

  【生1:……我会想起小时侯像落叶一样尽情飞舞的情景,可是现在再也不能像落叶一样飘飘洒洒了呀,我活着还有什么劲?

  生2: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我不禁暗暗流泪,我的命运就像那落叶一样唰唰啦啦落地死去。】

  (点评:敏锐地抓住训练点,别开生面地进行语言训练设计,“树叶飘落”这一意象,引发了学生的联想,带着伤感,充满诗意,学生深情地坠入了“我”当时的情感之中。这语言训练中有丰富的,丰厚的情感。)

  师:“我”活着还有什么劲儿!原来活蹦乱跳的,现在突然坐在轮椅上,发这么大的脾气,此时的他的确很痛苦(回扣一下“苦”字),要是他是你的朋友,或者你的哥哥,妹妹,面对他这副样子,你会怎么做?【生答】

  师:嗯,同学们都很有爱心。你们讲得道理很对,建议也不错,不过,请你设身处地的想想,他能听进去吗?(学生停了停,开始议论,有的摇头,有的说听不进去。)

  生:嗯,他也许听不进去。

  3、师;是啊,面对这样的儿子,面对这样的现实,怎么做更合适一些?让我们看看母亲是怎么做的吧。

  明确: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我从母亲的动作中看出她劝儿子要好好儿活。(课件,生答)

  师:请你们默读这句话,注意这几个动作。(老师点示“扑”)母亲“扑”下去的会是什么?

  明确:儿子轻生的念头。

  师:好。其实,你很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呢,那就把你理解的“扑”带进去句子里,读给我们听。(生读,很有力量)

  师:那么,我还要问,“母亲抓住我的手”,“抓”住的仅仅是我的手吗?

  【母亲抓住的是我想要死的念头,她想抓住我,怕我轻生。(生答、读)母亲抓住我,也是让我必须具有好好儿活下去的信念。(再读)】

  师:请再默读这句话,看看母亲“忍”住的究竟是什么?(小组讨论)

  【(1)忍住的也是自己的病情(原文)肝癌。

  这是一位病入膏肓的母亲。母亲她活着很苦啊!(回扣一下“苦”字)亲爱的同学们,一个患肝癌病的人只有自己知道有多痛,无法用语言描述,而且还知道自己就要死去……是这样的母--亲!那么这样的一位得绝症的母亲,有没有“看着看着北归的雁阵,突然把玻璃砸碎”?

  生:没有。

  师:她有没有“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把东西摔向墙壁”?

  生:没有。

  师:有没有大声喊着“我活着还有什么劲”?

  生:没有!

  师:母亲为什么没有这样做?

  生:为了儿子!

  师:正是因为儿子,她爱自己的儿子,才有忍耐。

  师;带着你们的体会读这句话。(咱娘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师:请再读课文,琢磨琢磨,母亲忍住的还有什么?

  【(2)母亲还忍住了儿子的病给自己带来的打击。

  这样的打击就像天塌下来一样,但这样的痛苦不能让儿子知道,她还要让儿子坚强起来。所以,面对这样的双重打击,母亲让儿子去看花:“听说北海的菊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吧”。母亲爱花,也想让儿子看花,让心情变得愉快一些。】

  师:母亲几次要求推着儿子到北海看菊花?

  明确;两次。第一次;“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第二次: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生读)母亲不仅仅自己的病让自己憔悴,为儿子操碎了心,更会让她憔悴。

  母亲是个爱花的人,就是说母亲热爱生活,也要让儿子像她那样接受现实,热爱生活。当儿子有去的意思--“什么时候?”的时候,母亲就--“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儿子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当儿子说--“好吧,就明天”的时候。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可我又不耐烦的时候--“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竟然笑了,还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母亲把所有的苦都藏在自己心里。她还笑着--你看,儿子的话让她“喜出望外”,让她高兴得坐立不安。这一切都是为了儿子,让他学会快乐,面对未来充满希望。

  【(3)师:好,带着你对“忍”的理解再读一读。(咱娘俩在一块,要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师: 刚才同学们的分析在这个“忍”中体会又一层韵味。那么,再请同学默读课文。看看母亲还忍住了什么。

  生:忍住的还有儿子的抱怨。因为母亲对儿子特别的理解,所以她能忍受儿子的摔东西,砸玻璃等暴怒无常的脾气。】

  师:好!会读书,请再细读读,看看母亲又是怎么“忍”的呢?

  生:“……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师:这里重复用了一个词,那就是说,母亲的忍体现在--

  生;“悄悄地”。还有一处,也是“悄悄地”--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师:这是一处细节描写,找的很好,(学生读,随机课件出示: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2、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3、……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师:把“悄悄地”去掉,再读读上面的三句话,任意选择一句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3、因为母亲一说“跑”和“踩”,就会想到儿子的脚瘫痪了,不能走了,不能跑和踩了。所以,母亲又悄悄地出去了。“悄悄地”就是说母亲在儿子面前说话特敏感。这个“悄悄地”体现了对儿子的歉意,觉得自己怎么那么粗心,说话不注意呢?也体现了对儿子的关心。母亲对自己的话很敏感,就连说话都那么小心。就是怕儿子伤心,她在儿子面前特别小心。

  师:用个成语,那就是--小心翼翼!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啊,请你读读这句话,让我们跟着你体会母亲的“小心翼翼”。(生读。掌声)】

  【明确:2、不用上“悄悄地”呢,就体会不到母亲的苦心。她想让儿子尽

  情地发泄一下,就又悄悄地进来,这就更体会母亲非常耐心,不忍心打扰儿子。母亲出去了又回来,回来又去,一遍又一遍,眼圈红红的,说明刚哭过,可是在儿子面前还要忍,一句话,就是为了儿子。(生读得很慢。)】

  【明确:1、悄悄地躲出去,又在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动静。如果母亲不是“悄悄地”,就那么随便的出去,根本就体会不到母亲对儿子的理解和关心。

  师:把“关心”再具体些,就是对儿子特别的--

  生:无微不至,也就是特别细心。

  师:是啊,她的心比针尖还细啊。把你的感受送进去再读。(生读得较轻)。

  师:母亲的脚步还是稍重了一些,再轻一点儿。(生读得很好。掌声)】

  师:经过同学们的品味,我们感到这“扑”,这“抓”后的“忍”--除了忍住对儿子的抱怨。还要忍住自己的痛苦,更要忍住儿子的病痛给自己的双重打击!这是一位怎样的忍啊。大爱无形。儿子的得病,自己的重病让母亲苦上加苦--然而母亲依然是苦口--生:苦口婆心。(教师再次回扣“苦”字)

  师:也是母亲的良苦--

  生;良苦用心。(教师再次回扣板书“苦”字)

  师:那么,“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好好儿活”究竟要告诉儿子什么呢?(生答)

  【生1:要接受现实,不要自暴自弃。

  生2:现实已经这样了,未来还长着呢,儿子,你一定要好好活。

  生3:正值壮年,你的路还长呢,更要坚强起来啊。

  生4:她要在仅有的时间陪伴儿子一起好好儿活。

  生5:她要儿子坚强地活下去,不要发脾气,要找到一条好好活的路,让他笑看人生,不要被病痛压倒。

  生6:她要告诉儿子面对生活的打击要学会忍受。】

  师;母亲没有你们说的那么精彩,那么丰富。母亲的话不是豪言壮语,只有那万箭穿心的“忍”哪!但你们所说的都含在了这句再简单不过,再朴素不过的话里--

  生:“好好活”!

  师:所以,这“好好”两个字的韵味、复杂的情感都蕴涵在这里--母亲告诉儿子怎么去面对有残缺的生命的理儿,真是意味深长啊。同学们在下面好好读一读。(生自由品读。)

  二、探究“我俩”的“好好儿活”

  师:可是,母亲就这样悄悄地去了,她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邻居们-

  生:邻居们把她……(教师引读,让全班同学把课文写母亲临终的话读出来。直到最后一句--“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师:(出示课件:“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多少年过去,儿子终于明白母亲那句没有说完的话。你们读懂了吗?省略号里没有说完的话,究竟是什么?

  生:好好儿活!(学生异口同声)

  师:我们送进去,一起把这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说完。

  生: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你们俩要好好儿活。

  师:你们懂了,儿子和女儿也懂了,所以课文最后一句才说--

  生:“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师:同学们,母亲去世七年之后,作者写了这篇文章,结尾就落在这里--“要好好儿活”。那么,他究竟懂得了要怎样好好儿活?我们一起来读读描写菊花的句子。(课件出示: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师:下面同学就结合这句话,可以小组合作,好好讨论讨论,可以自己思考,他们究竟懂得了该怎样好好儿活?(生讨论很热烈,之后发言)【生答,读(好好活)

  1:菊花“淡雅”,就是说人可以活得*凡,或者普通一些也可以的'。(读)

  2:其实,人可以活得淡雅、高洁、热烈、深沉啊等等,不管怎么说,每一个阶段不一样的,总之要活得多姿多彩,也就是泼泼洒洒。(读)

  3:不管有多少秋风萧瑟,有多少风雨打击,人活着就要泼泼洒洒地笑对人生。就是说,要活出自己的尊严。(读)

  4:我看,因为不同的花有不同的特点,母亲想让自己的孩子在自己的心灵里、在人间绽放出属于自己美丽的花,也就是母亲让儿子选择自己的人生。

  师:母亲没有告诉儿子,你就得是这样的花,母亲是让儿子自己去选择,活出自己的个性。淡雅也好,高洁也罢,热烈而深沉也行,总之,要活出自己的……(个性)(读)

  师:你们懂得了应该怎样去好好儿活,文中的兄妹俩也正像你们一样,懂得了要好好儿活。

  师:伴随着生命的脚步,作者如菊花一样,泼泼洒洒,开出了他人生的烂漫之花。所以,33年之间,他懂得了这句话的含义,懂得了自己该用怎样的行为走出这“好好儿活”。回过头来,看吧--

  师: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他还会把玻璃砸碎吗?(出示课件: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我----。)

  生:不会!

  师: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他还会猛地把东西摔向墙壁吗?(出示课件: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

  生:不会!

  师:看着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的飘落,我----。(课件出示:此处让学生再次创造,和前面内容形成对照。)

  生:看着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的飘落,我会想到母亲微笑着在窗前和我说话的情景。

  师:原来母亲挡在窗前,是要挡住什么?

  生;挡住儿子看到落叶想要死的心。现在,儿子终于知道母亲的苦口婆心和良苦用心,所以,他知道母亲给了他第二次生命,所以,他想象母亲是微笑靠在窗前的。因此,这回看着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的飘落,我会想,我绝对不会像这落叶一样死去,我已经勇敢地面对未来的生活。(掌声)

  师:就这样,儿子不再暴怒无常了,儿子终于懂得了母亲的那句话,下面我们就来默读史铁生先生在《病隙碎笔》中的这段话,看看他对“好好儿活”的理解到了怎么样的一种境界。

  (出示课件:生病也是生活体验的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以加上一个“更”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

  【生:他终于懂得了活着,好好儿活着,就是一种满足。

  生:现在,在史铁生叔叔的眼里,活着就是一种幸运。

  生:活着就应该满足。如果说史铁生懂得了痛苦,他把这苦当作一种别开生面的游历。】

  师:这是怎样的一种超然,这是怎样的对生命的敬畏。如果说最初生病对他来说是痛苦的,那么,现在的他对“好好活儿”怎么一个“苦”字了得?

  师:对这样一位文学大师,因他对生命的理解,我向大家推荐这几本专著--(课件出示:推荐书目:《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务虚笔记》)

  师:有谁知道,史铁生晚年的身体状况吗?(学生沉默)

  师:由于长时间的坐在轮椅上,他患上了肾衰竭,每个星期必须要做三次血液透析,换血,不能少一次。不然就会死去。但他还是要拿起笔来,尽管拿笔已经非常困难,但是他一直记得母亲的那句“好好儿活”!他是用笔表达他自己33年来是怎么个“好好儿活”,母亲在九泉之下会含笑九泉的。(擦掉“苦”)

  师:越是懂得该怎样好好儿活,他就越是愧疚和自责啊!他是多么希望母亲能知道他已经趟出了属于自己的路啊,获奖,成功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在那看菊花的世界里,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花。越是体会到这一点,他就深深的怀念着她啊,告诉她自己是怎么“好好活”的啊--

  伴随哀伤抒情的音乐,让学生阅读文章片段--

  片断1: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有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我与地坛》

  片段2:我有一个凄苦的梦……在梦里,我绝望地哭喊,心里怨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在哪儿。这个梦一再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有关庙的回忆》(师诵读此段)

  师:这个梦一直伴随了我33年,我只好在梦里念着她,在文字中写着她,在一个又一个秋天里,让妹妹陪着我,到北海去看--她!端起书,读--

  生:“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到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俩在一块要好好儿活。”(全体学生深情朗读课文最后两段。)

  师:回过头来看课题。这《秋天的怀念》,怀念的究竟是什么?

  生1:不尽的怀念,这深深的怀念,这刻骨铭心的怀念--秋天两个字化作了母亲。

  生2:他怀念的秋天的菊花,就是他母亲啊。(该生泪流满面)

  生3:其实,怀念的是母亲和他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怀念的就是母亲给他的--“好好儿活”啊。

  师:母亲的“好好儿活”化作了我的血液,借了我一生啊,成就了我一生啊。是这句话让史铁生在无法弥补的身体缺憾中,找到了另一种生命的延展!再读课题。(学生个别读,最后齐读。韵味已和课前大不相同)

  读出思考

  三、思考“我们”的“好好儿活”

  师:通过这两堂课的学*,我们通过品悟文字的韵味,尝到了这一家人的人生韵味。同学们感动了,老师也感动了。我相信,同学们今天回去,肯定会跟家里人说今天的学*体会的。也许就跟老师看电视剧一样,抹着眼泪,“这电视剧,太感人了!”那么,他们家这件事,跟我们有没有关系?

  师:有时我们听一个很感人的故事一样,听完了,抹完眼泪了,过后该干什么还干什么。不过你又说,“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生:面对生命,珍惜生命。我们这些健康人更要好好儿的活。

  师:为自己喝彩吧。(掌声)我们到这一家人的情感世界里去走了一趟。不光是读出了这一家人的人生韵味,还读出了自己的思考!这才是语文学*的真正目的。(课件出示:读出韵味--读出思考)

  师:因此,亲爱的同学们,文章结尾的这句话,(课件: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个“俩”应该变成--

  生:我们!

  师:连起来读这句话。(生读“我们在一块儿要好好活!”)

  生:就是说,面对自己的母亲,要好好儿活。

  师:面对自己的家人要--

  生:好好儿活。

  生:面对自己的同学、老师要好好儿活。

  师:每个人的人生体验不同,每个人的体会不同,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也不同,我想问,今天走出这语文课堂,“好好儿活”这句话沉淀在你心中的思考是什么?一个词,一句话,都可以。

  生:笑对人生,乐观面对所有的一切事!

  生:凡事一切都要包涵,酸甜苦辣,就是好好活。

  生: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我们都要活出自己的坚强。

  师:面对曾经煎熬过你的困难,你痛苦过,请把这一家人送给你的“好好儿活”铭记在心。

  生:每天,当我们醒来,发现自己还活着,这就是幸运。因此无论如何要好好活。

  师:泰戈尔大致说过这样的话--每次,醒来之后发现自己还活着,这本身就是奇迹。你的思考和他不谋而合。(笑声)

  生:上帝要你怎样活,你就要怎样活呗。

  师:上帝要你怎样活那是你的“命”,该怎样好好活那是你的“运”。命和运是分不开的,所以叫命运。用你的“命”走好你的“运”就是你的“好好活”走出的“人”字一撇一捺。(掌声)

  生:身体健康本身就是幸运,要好好善待自己的健康。因此,我们的一些打击啊,苦恼啊,在史铁生面前不值得一提。

  生:怎样才是“好好儿活”?该怎样“好好儿活”?我一时还说不准,让我再想想吧。师:亲爱的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这也确是值得我们思考一辈子。因此,“好好活”给我的思考是什么呢?愿意说出来和同学们共勉--世界上有看得见的残疾,也有看不见的残疾。面对“好好活”,我要说,身体的局限我们这辈子改变不了,但,可以改变的却是我们的心理残疾。下课!

  总评:

  窦桂梅老师执教的《秋天的怀念》,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带给我们无与伦比的震撼。从窦老师“为生命奠基”的课堂,我们感觉到了说不尽的精彩,获得的是艺术的享受,精神的洗礼。

  窦老师的课堂,疏密有致,粗细结合。疏处可走马,密处不透风。疏者大气,细者精致,不愧是大家手笔。整个课堂设计,就由两大部分组成:读出韵味,读出思考;围绕主题“好好儿活”构建课堂,三个层次一层一层推进:感受“咱俩”的“好好儿活”,体会“我俩”的“好好儿活”,思考“我们”的“好好儿活”;而整个教材的处理,又置于作者史铁生一组作品之中。新颖,简洁,深刻,广博。

  窦老师教学艺术的“大手笔”还表现在她的“超越”。对教学主题的超越,对当下教学的超越,对学生要求的超越,对课内教材的超越。从“母爱”到“好好儿活”,从“读出感情”到“读出韵味”,从“读出韵味”到“读出思考”,从《秋天的怀念》到史铁生的系列作品,从课堂教学研究到语文课程的建构,我们分明看到,窦老师就是一直在超越、超越、超越!

  细处呢,细到对一句话、一个词含义的挖掘,对每一个学生发言的评价,甚至对范读时每一个音调的读法,课件中每一个画面的处理,都用心对待,不随意放过。对文本的解读,对学生的引导,无不闪现着教师智慧的光芒。而所有细节展现出来的美,体现的是窦老师“以生为本”的人文思想的光辉。

  请看文本解读。窦老师深入研读文本,走进语言的深处。在抓关键词句教学方面,那“扑”,那“抓”,尤其是那“忍”的挖掘,可谓一“忍”三叹。多角度、多层次的语文训练,包孕着丰厚的情感、丰富的,使语言训练立体化,真正实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

  窦老师的朗读指导,也是精妙绝伦。声情并茂的朗读,打动了在场的所有听众,给学生做了一个极好的示范;指导方法也别出心裁,她改时下流行的“有感情读”为“读出韵味”,她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后感悟后,再让学生“送进去”读一读,让学生把自己的个性体验与文本朗读很好的结合起来,读出了思考,读出了文章的韵味,也读出了自己的韵味。

  窦老师的教学艺术,有人说是炉火纯青,那是有坚实的思想支撑。肖川在《成为有思想的教师》一文中说过:“有思想的教师,会对学生的心灵丰满和精神充实有一种自觉而又自然的引领。”以我的理解,“自觉”是对教师思想底蕴的要求,“自然”是对教学艺术的要求。思想赋予窦老师“超越教材,超越课堂”的智慧和魄力,她大胆取舍,把教学主题由“母爱”升华为“好好儿活”,用“好好儿活”把一篇教材与多篇课外阅读文本串起来。在她的引导下,学生走进教材,又走出教材,立足教材,又超越教材,一步一步地领略着“好好儿活”的意蕴。

  因为窦老师的引领,学生的认识水*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思维活跃,说得精彩,读得精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飞扬,学生的生命在课堂成长。而学生的这些精彩,正是来自于老师激情的感染,来自于老师巧妙的引导,来自于老师热情的鼓励。课堂上,窦老师全身心地投入,仿佛一朵燃烧的“玫瑰”(窦桂梅的网名),学生讣考、表达,展现着他们生命的精彩。在老师“自觉而又自然的引领”下,学生“心灵丰满”起来,“精神充实”起来。窦老师真正实现了她的语文教学目的:“为生命奠基”。

七年级《秋天》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诗歌语言品味、培养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方法:诵读、鉴赏

  三、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自己的秋天,在我们的眼里,秋天是五彩斑斓的,秋天是多姿多态的。下面我们来做一个造句的游戏好吗?

  我们每个人用“秋天是……”的句式,比如秋天是一片随风飘逝的叶子,秋天是一缕送来稻香的清风,秋天是一抹温馨的金色阳光。造一个句子,看谁造的句子最有想像力、最生动具体。

  教师点评

  同学们用自己的心灵体会到了一个无比绚丽的秋天,今天我们来看看在诗人何其芳的眼里,在他的心中,他的笔下“秋天”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呢?

  (一)诵读

  1、检查字音字形预*。

  2、学生读,同学点评,教师点评。

  3、教师范读(配乐、画面)。

  4、学生集体诵读,要求轻松、宁静。

  (二)赏读

  1、分析意象、品味诗中甜美、清静、闲适的意境。

  (1)早晨树林里传出几声叮叮当当的声音,整个山林会给你什么感觉呢?

  提示:清静

  (2)请问同学们诗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这种清静、闲适?

  提示:栖息

  (3)第一节诗的结尾,诗人用“栖息”这个词是否准确?

  提示:栖息qīxī:停留、休息(多指鸟类),秋天象一只可爱的鸟儿在农家休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解呢?

  露珠震落了,树木砍下了,稻谷收割了,瓜果收获了。这时候的秋天如果比作一个人的话,是个什么状态下的人呢?

  像个劳动过后做过桑拿,躺下来休息的人。

  所以“栖息”是准确的。

  (4)这一节诗哪些词体现了农家风光?

  露珠、伐木声、稻香、背篓、瓜果。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它是晶莹的,是秋天的,瓜果是金黄的,都是写颜色,还有声有香,秋天在何其芳的心里是这样的绚丽,丰富,它是立体的。

  (5)是什么东西震落了露珠?

  伐木声。

  (6)“满披”改为“披满”行不行?

  不行。“满披”突出了“满”,朗读时注意重音。

  (7)“伐木声”作者认为好听吗?哪个地方可以看出来?

  好听。从“飘”字可以看出来,像一首歌在飘荡。

  (8)“幽谷”的“幽”是幽深、幽静的意思,既然静,这一声声伐木声是不是噪音?

  不是,更体现了山谷的幽静。

  (9)“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生活中的话怎么说?怎么读?“稻子收割完了”,作者这样说有什么好处?

  用拟人和通感的手法,镰刀都足足地享受过了,写镰刀其实是写人的喜悦的心情。形象生动,耐人寻味。

  (10)用一句话形容这时的农人。

  农人望着一堆堆金黄的稻谷、甜美地笑了。

  (11)“背篓”改成大卡车行不行?怎么读?读出宁静。

  不行。没有农家气息,大卡车轰隆隆地破坏了这里的宁静。

  (12)我们可以给第一幅画命个名吗?

  农家丰收图。

  (13)第二节最后一句说秋天在“游戏”,实际上写了什么?

  写渔民打鱼。

  (14)写了几个动作?

  三个,撒网,收网,归泊

  (15)什么时候?

  早晨,从冷雾可以看出。

  (16)怎么撒?撒的动作是不是很焦急?象这样?(教师作动作)从那个词可以看出来?轻轻

  (17)“圆圆的网”改为“方方的网”“不规则的网”可以吗?

  不能,圆是最美的,给人轻柔、圆润的感觉,和全诗氛围谐调,体现了作者当时唯美的思想。

  (18)渔民打捞起了什么?怎么读?

  青鳊鱼、乌桕叶、倒装

  没打捞起什么:从似的影子轻轻可以看出渔民打捞的是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

  (19)现在我们能明白是谁在“游戏”吗?

  是渔民,表面上是写秋天象一个可爱的孩子在船头游戏,实际上是写渔民轻松愉悦的心情。

  (20)这幅图我们又给它取个什么名呢?

  霜晨归渔图。

  (21)“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用正常的句子顺序说?怎么读?

  是不是可以说秋天躲在牧羊女的眼里睡觉做梦。

  (22)为什么会在眼里?不是在怀里呢?

  实际上是看到了秋天的美景。

  (23)“更”是什么意思?

  衬托。

  (24)“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香与热能流吗?

  通感,是人的感觉,温馨、甜美的意思。

  (25)题目是秋天为什么写夏天?

  是牧羊女在怀念、思念。思念某个人,思念整个秋天,她在思念中陶醉了,做梦了

  (26)这样看来“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牧羊女的心灵深处已经被秋天陶醉的意思,这样作者就从外在的秋景深入到人的内心深处去了,秋天姑娘的心是多么深情啊!

  (27)怎么读?

  要读出朦胧、甜美、陶醉之情。

  (28)谁来模仿一下牧羊女的眼神好吗?

  要深情、朦胧、甜美、陶醉,要象做梦一样的,有梦幻感

  (29)这一节怎么命名?

  牧女遐思图。

  2、小结

  这样看来,作者用“栖息”“游戏”“梦寐”这三个词集中写出了一种宁静、闲适、喜悦、甜美的乡村秋景的氛围。我们在现实中见过这种田园牧歌式的氛围吗?除了旅游景点外,很难见到,诗人往往是理想化的,作者向往一种简单、纯朴的生活,许多诗人都有这种理想,比如海子“愿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比如美国著名作家棱罗一直提倡过一种简单的生活。

  3、学生朗读、评点

  (三)创读

  1、请同学们选取三幅图景中你最喜欢的画面,结合自己的感受,想象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①清晨的密林里飘散着丝丝白雾,一楼桔红色的阳光射在已经泛黄的树叶上;颗颗露珠晶莹剔透,发出钻石般的光芒。林中静悄悄的,慢慢地,从远处飘来人语声,接着便响起了叮叮当当伐木的声音,在幽深的山谷中回响。

  走出密林,来到一家农舍屋前,远远望去,稻田里一夜间没有了随风翻腾的金黄稻浪,只有一簇簇直立的稻草束,搁在屋前的镰刀似乎更加锃亮;院子里堆满了金色的稻谷,仿佛一座金色的小山;屋后的竹篱上,满是肥硕的瓜果,主人背篓的绳深深扣进肩上的肉里,可他沾满汗水的脸上却泛起幸福的笑影。

  ②清晨,雾儿冷冷,船儿飘飘。江水里的影子,在清波里游荡,朦胧飘忽,是青鳊鱼在戏耍,还是乌桕叶的倒影轻扬?我撒下鱼网,网儿圆圆,霜雪凉凉。哼着小曲,轻轻摇着小船,如叶浮江,如风拂柳。这惬意的秋天啊!

  ③草原和蓝天同样辽阔,满眼的绿,满坡的香。偶尔传来几声蟋蟀的叫声,悠远飘忽。溪水绕过草地,浅浅的,清清的,如薄纱飘挥,如琴弦谐奏。就在这儿,整个夏天曾经留给我多少甜蜜的回忆啊,那甜透心底的笛声,在多少个美丽的夜晚,引我遐思,牵我心魂。你这梦幻般的秋天啊,你用你的声音,你的芳香,你的温情,你的色彩,你用你温厚的手掌抚摸着我,你用你柔情的怀抱拥抱着我,融化着我。

  2、秋韵

  张青云

  没有春天的楚楚动人。

  蜂萦蝶绕的枝叶已变得寂寞枯槁,在春寒中挣扎过的小谷芽却铺成了金色的稻浪。

  没有夏天的喧嚣威严。

  经过烈日煎熬的鸟儿唱起轻松欢快的旋律;农人们翻动饱藏果实的土地就像淘一堆堆金沙,昔日播种的希望已然换成了收获。

  人们抚摸着秋像抚摸着长成的孩子。

  走进秋天,拥抱成熟。不要做瞬间即谢的花朵,不要畏惧挥汗如雨的考验。要像小溪寻向大海,奔流的过程并不壮观,海的浩瀚却令人惊叹。要有秋的信念,像棵小谷芽。

  于是你体味到了秋韵,你才成熟。


七年级《秋天》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阅读


七年级《秋天》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1)

——七年级《秋天》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七年级《秋天》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学*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

  2、 指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3、 通过了解母亲对“我”的关心照顾,使学生受到伟大母爱的熏陶感染。深刻体会“我”对母亲深深的愧疚、热爱、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读课文,体会伟大的母爱,受到爱的教育。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史铁生的《合欢树》中的一段文字,菊花图片。)磁带《思乡曲》

  教学设计过程:

  一、 激情导入,激**感

  1、 激情导入(课件出示)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了。’我似乎得到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史铁生《合欢树》

  (由教材引出作者的其他作品,能激发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使学生能“走进文本”也能“走出文本” )

  学生自读后发言。

  (有的学生说母亲在世的时候活得太苦,有的同学说他读出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师:在作者的好多文章中都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愧疚之情。像《合欢树》、《我与地坛》、《有关庙的回忆》、《秋天的怀念》等。今天我们就写作者一起重温那份伟大而无私的母爱,去感受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

  板书:“秋天的怀念”

  齐读课题。

  2、 激**感

  教师配乐《思乡曲》诵读课文4—6段(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配乐为了渲染气氛,在《思乡曲》低回哀婉、如泣如诉的乐曲声中,教师饱含深情的诵读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弦,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阅读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为后文的学*做了铺垫。)

  二、 速读梳理,整体感知

  1、 整体式默读。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你觉得课文中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让学生对课文整体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下面的理解作铺垫。)

  2、 寻读式速读。想一想:课文写了母亲关心我的哪几件事?你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以上问题学生在独立阅读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得到各种各样的答案,以此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这一环节中安排了两种阅读方法,整体式默读和寻读式速读,目的是为了在以后的学*中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的运用不同的读书方法。)

  三、 品读感悟,沟通感情

  (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分四人小组合作学*,抓住母亲关心我的四件事,找出重点词句品读,说说自己最感动的地方,并说说感动的原因。学生交流时教师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一是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二是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这样在全班交流时就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讨论后学生汇报所得,汇报时教师的引导、点拨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还要相机指导朗读。)

  1、 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

  (1) 感悟:哪些语句最让你感动?说说为什么?

  (这一部分要引导学生抓住对母亲神态,动作的描写,体会母亲抚慰我时的细致入微和体贴周到。如,我发脾气时,妈妈为了让我尽情的发泄而悄悄地躲出去,她躲出去以后对我还是不放心,所以就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当我自暴自弃狠命地捶打双腿时,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母亲扑灭的是儿子想死的心,抓住的是儿子活下去的信念。眼圈红红的,说明母亲哭过,“我”的一举一动,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我的做法给母亲带来了巨大的痛苦,母亲难过之后,哭过之后,她还要安慰我,鼓励我好好儿活,这一系列的动作、神态的词足以看出母亲对儿子那种无微不至的关怀,那种伟大无私的母爱。让学生抓住作者对母亲语言的描写“咱娘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体会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2) 朗读:(在这里,指导学生读我“暴怒无常”的句子时,要读出暴怒、绝望的语气,如,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收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动词“摔、砸、大声地喊、捶打”等词要重读体会做着极度绝望的心情。读描写母亲的句子时应读出母亲对儿子的心疼和无奈。如“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2、 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当我心情不好,乱发脾气时,母亲的病已经到了晚期,她的痛,她的苦又能向谁说呢?她只能自己忍受着病痛的折磨,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母亲不仅要忍受着自己的病痛,还要忍受着儿子的病痛给自己造成的心理上的痛苦,母亲活得太苦了,太累了。她之所以能忍,就是因为一个“爱”字,对儿子深深的爱。着重引导学生重读“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等词,体会母亲的坚强与无私。)

  3、 母亲央求“我”看花。(汇报时引导学生抓住几个关键词“央求、喜出望外、高兴、絮絮叨叨、敏感”来体会母亲情感的变化,从而体会母亲深沉而无私的爱。朗读时随母亲心情的变化语速时而缓慢,读出央求的语气,如“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时而欢快读出如释重负,充满希望的语气,如,“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吧。”结尾时欢快的语调戛然而止。因为当母亲说到“还记得那回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儿子还要敏感。她认为自己太粗心了,说错了话,感到对儿子很愧疚,在心里不断的自责。再朗读中幻化出母亲因失言而重陷痛苦的现实与无奈中的画面。可见她在儿子面前时时处处都是那么小心翼翼,恐怕儿子会不高兴。)

  过渡(母亲想陪我看见菊花的愿望还没有实现就离开了作者。)

  4、 母亲的临终嘱托。(引导学生在品读中想象母亲生命垂危时对两个孩子的无限牵挂。朗读“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未成年的年女儿”时要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勾画出一个面容憔悴,为儿子付出全部,自己却病的大口大口吐血,临终前却依然牵挂着自己的孩子的普通却伟大 的母亲形象。)

  (品读感悟沟通情感这一环节的设计,始终围绕“母爱”这一主题让学生谈感受、朗读。这样语言和思维,朗读和感受就有机的结合起来了。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了培养。让学生在品读中感悟,再感悟中品读,这样学生对母亲那伟大、无私、坚强的形象就有了深刻的了解。)

  5、 秋天赏菊,怀念母亲。(课件出示菊花图片)

  让学生一边欣赏菊花图片一边回想母亲关心我的四件小事,与作者一起赏菊一起感受那份深深的怀念。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的烂漫。”

  最后一段学生自读自悟。

  学生汇报自己的独特感受。

  文章结尾段作者寓浓浓的思母之情于开放的菊花之中,菊花依旧,慈母却不在,睹物思亲,怎不伤怀?想起母亲的鼓励与期望,怎不令人泪下?

  师总结:(在那看菊花的世界里,作者懂得了母亲的话“要好好儿活”的真正含义,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好好儿活”这句话不仅是母亲送给她两个孩子的最好礼物,同时也是送给我们每个人的最好礼物,值得我们去品味去思索。人生的道路是漫长而崎岖的,不管是现在的我们,还是将来的我们,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多大的挫折我们都要好好儿活,活出自我的尊严,活出自我的价值,做一个生活的强者。)

  四、 配乐朗诵,情感升华。

  在学生情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之时,教师播放《思想曲》,学生和着乐曲朗读全文。(那字字真情,句句思念在乐曲的烘托下,学生在自己的朗读中感受到作者汩汩涌涌出的思母之情,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熏陶情感的教学目的。)

  五、 口语表达,放飞思想。

  此时,为学生更好的抒**感表达对母亲的深切怀念,我设计了一段口语表达:假如清明节到了,作者面对母亲的遗像,会说些什么呢?(说的过程就是学生思想成长的过程,是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的过程。这不仅能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作者的内心感受,还能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六、 笔尖升情,以情激情。

  再学完本课之后,学生肯定被文中伟大的母爱所感动,在此基础上,教师巧妙的以情激情,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母亲,歌颂一下伟大而无私的母爱。可以写一段话,可以写一首诗,真正点燃学生爱的情感。(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使文道得到统一。)

  七、同唱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献给天下所有的母亲,结束课文。

七年级《秋天》教学设计2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教学预设:

  1.在“秋天”的回忆中,理解“母爱”的。

  2.在“怀念”的情意中,感受“爱母”的思绪。

  3.在“秋天的怀念”中,获得“自己”的思考。

  教学层次:

  感受“娘俩”的好好儿活;

  探究“我俩”的好好儿活;

  思考“我们”的好好儿活。

  教学步骤:

  读出韵味

  读出思考

  读出韵味

  一、感受“娘俩”的“好好儿活”

  (一)、导入

  走在学校的路上,看着树上的叶子啊渐渐泛黄,你们也正式走入了你们的初中生活,这才发现其实秋天已经来了,我想请问同学们,在你们心中,秋天能带给你们什么感受呢?

  生答(秋天是美的,天高云淡,大雁南归,是丰收的季节)

  然而秋天在史铁生的眼中却是包含着深刻别样的含义,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史铁生心中的秋天,体味他在秋天中的怀念。【板书:秋天的怀念】

  (二)、作者及背景渗透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课前预*,生答)

  史铁生取得的这一系列成就与他的人生经历和他的母亲息息相关,他21岁时,突然的重病使他高位截瘫,人生处于低谷,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这么多年来,儿子一直用文字表达对母亲的感受。请同学们一起默读下面这两段话。看你读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

  (课件出示:“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的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

  【生:(学生默读后发言)我读到了他对母亲的思念。他把上帝招她回去作为安慰。

  上帝为什么早早的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师板书:苦)】

  师:他的好多文章都表达了这份感情,比如比如这节课我们要走进的--

  生:《秋天的怀念》。

  (三)、朗读指导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罢。读书、读书,只有在读中去体会文章思想,读书大体分为三阶段,那么同学们觉得你们能够做到哪个阶段呢?

  (课件出示:“自测:正确--流利--有感情”)

  【根据实际情况,追到有感情一步,请同学自选段落读出来,并找同学对他进行评价】

  【教师评价:读正确是对作者的尊重,也是对你的朗读精益求精,高标准要求呢。激励学生

  师:给他们掌声!(学生鼓掌。)掌声的原因,他们能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是难能可贵的!尤其是同学们对课文中出现的儿话音较多的两句读得很准。我们再读读。(读“咱娘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强化之为后文作铺垫。)

  师:咱们*常说的这个“有感情”,怎么这么模糊!他有感情的读,是这样,可那位同学的朗读却是那样的。

  生:有人声音细,有人声音粗,有人性格深沉,有人性格外向。

  生:由于理解的角度不同,自然读出的味儿也就不同。

  师:是啊,读书是个人的,我们在尊重别人的朗读的同时,我们也有自己的滋味,我们不再评价别人,你读得“真有感情”啊。这真有感情,而应该说读得有特点,读得有个性,读得有自己的味道。(出示课件“读出韵味”)】

  (点评:“读出感情”是语文课堂经常听到的,可什么才是“有感情”,确实是一个模糊概念。读一段文字,根据自己的理解,带这种感情可以,带那种感情也可以。“由于理解的角度不同,自然读出的味儿也就不同。”既要尊重别人,又要读出个性理解。窦老师生动形象地演绎了“个性化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出自己的韵味,这才是真正的“读出韵味”了。)

  师:让我们一起再大声提示一下自己。

  生:读出韵味。

  师:现在我们就走进课文,品品课文中文字的味道。

  (四)、探究研讨

  1、通过读书,我们知道课文写了几次秋天里看菊花的故事?

  明确:两次。第一次母亲要推着他去,没去成。第二次去了,不过是和妹妹去的。母亲想跟他一起去看花,为什么他总不答应?(生;他双腿瘫痪,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根本没有心情的。)作为21岁的年轻人,突然得了高位截瘫,自然受不了这个打击。读读课文,让我们体会他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时的心情。

  生:“双腿瘫痪后……”

  师:(引读课文,进一步深化)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他会--

  生:把眼前的玻璃砸碎;

  师: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他会--

  生:猛地把东西摔向前面的墙壁。

  师:还有呢,妈妈要他去北海看菊花,他喊着--

  生:不,我不去,我活着有什么劲!

  2、师:作者觉得活得没劲。课文有一句话,请同学们大胆想象,作者又会怎么样呢?

  (出示课件: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我----------。)

  【生1:……我会想起小时侯像落叶一样尽情飞舞的情景,可是现在再也不能像落叶一样飘飘洒洒了呀,我活着还有什么劲?

  生2: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我不禁暗暗流泪,我的命运就像那落叶一样唰唰啦啦落地死去。】

  (点评:敏锐地抓住训练点,别开生面地进行语言训练设计,“树叶飘落”这一意象,引发了学生的联想,带着伤感,充满诗意,学生深情地坠入了“我”当时的情感之中。这语言训练中有丰富的,丰厚的情感。)

  师:“我”活着还有什么劲儿!原来活蹦乱跳的,现在突然坐在轮椅上,发这么大的脾气,此时的他的确很痛苦(回扣一下“苦”字),要是他是你的朋友,或者你的哥哥,妹妹,面对他这副样子,你会怎么做?【生答】

  师:嗯,同学们都很有爱心。你们讲得道理很对,建议也不错,不过,请你设身处地的想想,他能听进去吗?(学生停了停,开始议论,有的摇头,有的说听不进去。)

  生:嗯,他也许听不进去。

  3、师;是啊,面对这样的儿子,面对这样的现实,怎么做更合适一些?让我们看看母亲是怎么做的吧。

  明确: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我从母亲的动作中看出她劝儿子要好好儿活。(课件,生答)

  师:请你们默读这句话,注意这几个动作。(老师点示“扑”)母亲“扑”下去的会是什么?

  明确:儿子轻生的念头。

  师:好。其实,你很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呢,那就把你理解的“扑”带进去句子里,读给我们听。(生读,很有力量)

  师:那么,我还要问,“母亲抓住我的手”,“抓”住的仅仅是我的手吗?

  【母亲抓住的是我想要死的念头,她想抓住我,怕我轻生。(生答、读)母亲抓住我,也是让我必须具有好好儿活下去的信念。(再读)】

  师:请再默读这句话,看看母亲“忍”住的究竟是什么?(小组讨论)

  【(1)忍住的也是自己的病情(原文)肝癌。

  这是一位病入膏肓的母亲。母亲她活着很苦啊!(回扣一下“苦”字)亲爱的同学们,一个患肝癌病的人只有自己知道有多痛,无法用语言描述,而且还知道自己就要死去……是这样的母--亲!那么这样的一位得绝症的母亲,有没有“看着看着北归的雁阵,突然把玻璃砸碎”?

  生:没有。

  师:她有没有“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把东西摔向墙壁”?

  生:没有。

  师:有没有大声喊着“我活着还有什么劲”?

  生:没有!

  师:母亲为什么没有这样做?

  生:为了儿子!

  师:正是因为儿子,她爱自己的儿子,才有忍耐。

  师;带着你们的体会读这句话。(咱娘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师:请再读课文,琢磨琢磨,母亲忍住的还有什么?

  【(2)母亲还忍住了儿子的病给自己带来的打击。

  这样的打击就像天塌下来一样,但这样的痛苦不能让儿子知道,她还要让儿子坚强起来。所以,面对这样的双重打击,母亲让儿子去看花:“听说北海的菊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吧”。母亲爱花,也想让儿子看花,让心情变得愉快一些。】

  师:母亲几次要求推着儿子到北海看菊花?

  明确;两次。第一次;“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第二次: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生读)母亲不仅仅自己的病让自己憔悴,为儿子操碎了心,更会让她憔悴。

  母亲是个爱花的人,就是说母亲热爱生活,也要让儿子像她那样接受现实,热爱生活。当儿子有去的意思--“什么时候?”的时候,母亲就--“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儿子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当儿子说--“好吧,就明天”的时候。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可我又不耐烦的时候--“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竟然笑了,还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母亲把所有的苦都藏在自己心里。她还笑着--你看,儿子的话让她“喜出望外”,让她高兴得坐立不安。这一切都是为了儿子,让他学会快乐,面对未来充满希望。

  【(3)师:好,带着你对“忍”的理解再读一读。(咱娘俩在一块,要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师: 刚才同学们的分析在这个“忍”中体会又一层韵味。那么,再请同学默读课文。看看母亲还忍住了什么。

  生:忍住的还有儿子的抱怨。因为母亲对儿子特别的理解,所以她能忍受儿子的摔东西,砸玻璃等暴怒无常的脾气。】

  师:好!会读书,请再细读读,看看母亲又是怎么“忍”的呢?

  生:“……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师:这里重复用了一个词,那就是说,母亲的忍体现在--

  生;“悄悄地”。还有一处,也是“悄悄地”--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师:这是一处细节描写,找的很好,(学生读,随机课件出示: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2、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3、……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师:把“悄悄地”去掉,再读读上面的三句话,任意选择一句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3、因为母亲一说“跑”和“踩”,就会想到儿子的脚瘫痪了,不能走了,不能跑和踩了。所以,母亲又悄悄地出去了。“悄悄地”就是说母亲在儿子面前说话特敏感。这个“悄悄地”体现了对儿子的歉意,觉得自己怎么那么粗心,说话不注意呢?也体现了对儿子的关心。母亲对自己的话很敏感,就连说话都那么小心。就是怕儿子伤心,她在儿子面前特别小心。

  师:用个成语,那就是--小心翼翼!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啊,请你读读这句话,让我们跟着你体会母亲的“小心翼翼”。(生读。掌声)】

  【明确:2、不用上“悄悄地”呢,就体会不到母亲的苦心。她想让儿子尽

  情地发泄一下,就又悄悄地进来,这就更体会母亲非常耐心,不忍心打扰儿子。母亲出去了又回来,回来又去,一遍又一遍,眼圈红红的,说明刚哭过,可是在儿子面前还要忍,一句话,就是为了儿子。(生读得很慢。)】

  【明确:1、悄悄地躲出去,又在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动静。如果母亲不是“悄悄地”,就那么随便的出去,根本就体会不到母亲对儿子的理解和关心。

  师:把“关心”再具体些,就是对儿子特别的--

  生:无微不至,也就是特别细心。

  师:是啊,她的心比针尖还细啊。把你的感受送进去再读。(生读得较轻)。

  师:母亲的脚步还是稍重了一些,再轻一点儿。(生读得很好。掌声)】

  师:经过同学们的品味,我们感到这“扑”,这“抓”后的“忍”--除了忍住对儿子的抱怨。还要忍住自己的痛苦,更要忍住儿子的病痛给自己的双重打击!这是一位怎样的忍啊。大爱无形。儿子的得病,自己的重病让母亲苦上加苦--然而母亲依然是苦口--生:苦口婆心。(教师再次回扣“苦”字)

  师:也是母亲的良苦--

  生;良苦用心。(教师再次回扣板书“苦”字)

  师:那么,“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好好儿活”究竟要告诉儿子什么呢?(生答)

  【生1:要接受现实,不要自暴自弃。

  生2:现实已经这样了,未来还长着呢,儿子,你一定要好好活。

  生3:正值壮年,你的路还长呢,更要坚强起来啊。

  生4:她要在仅有的时间陪伴儿子一起好好儿活。

  生5:她要儿子坚强地活下去,不要发脾气,要找到一条好好活的路,让他笑看人生,不要被病痛压倒。

  生6:她要告诉儿子面对生活的打击要学会忍受。】

  师;母亲没有你们说的那么精彩,那么丰富。母亲的话不是豪言壮语,只有那万箭穿心的“忍”哪!但你们所说的都含在了这句再简单不过,再朴素不过的话里--

  生:“好好活”!

  师:所以,这“好好”两个字的韵味、复杂的情感都蕴涵在这里--母亲告诉儿子怎么去面对有残缺的生命的理儿,真是意味深长啊。同学们在下面好好读一读。(生自由品读。)

  二、探究“我俩”的“好好儿活”

  师:可是,母亲就这样悄悄地去了,她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邻居们-

  生:邻居们把她……(教师引读,让全班同学把课文写母亲临终的话读出来。直到最后一句--“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师:(出示课件:“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多少年过去,儿子终于明白母亲那句没有说完的话。你们读懂了吗?省略号里没有说完的话,究竟是什么?

  生:好好儿活!(学生异口同声)

  师:我们送进去,一起把这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说完。

  生: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你们俩要好好儿活。

  师:你们懂了,儿子和女儿也懂了,所以课文最后一句才说--

  生:“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师:同学们,母亲去世七年之后,作者写了这篇文章,结尾就落在这里--“要好好儿活”。那么,他究竟懂得了要怎样好好儿活?我们一起来读读描写菊花的句子。(课件出示: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师:下面同学就结合这句话,可以小组合作,好好讨论讨论,可以自己思考,他们究竟懂得了该怎样好好儿活?(生讨论很热烈,之后发言)【生答,读(好好活)

  1:菊花“淡雅”,就是说人可以活得*凡,或者普通一些也可以的'。(读)

  2:其实,人可以活得淡雅、高洁、热烈、深沉啊等等,不管怎么说,每一个阶段不一样的,总之要活得多姿多彩,也就是泼泼洒洒。(读)

  3:不管有多少秋风萧瑟,有多少风雨打击,人活着就要泼泼洒洒地笑对人生。就是说,要活出自己的尊严。(读)

  4:我看,因为不同的花有不同的特点,母亲想让自己的孩子在自己的心灵里、在人间绽放出属于自己美丽的花,也就是母亲让儿子选择自己的人生。

  师:母亲没有告诉儿子,你就得是这样的花,母亲是让儿子自己去选择,活出自己的个性。淡雅也好,高洁也罢,热烈而深沉也行,总之,要活出自己的……(个性)(读)

  师:你们懂得了应该怎样去好好儿活,文中的兄妹俩也正像你们一样,懂得了要好好儿活。

  师:伴随着生命的脚步,作者如菊花一样,泼泼洒洒,开出了他人生的烂漫之花。所以,33年之间,他懂得了这句话的含义,懂得了自己该用怎样的行为走出这“好好儿活”。回过头来,看吧--

  师: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他还会把玻璃砸碎吗?(出示课件: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我----。)

  生:不会!

  师: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他还会猛地把东西摔向墙壁吗?(出示课件: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

  生:不会!

  师:看着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的飘落,我----。(课件出示:此处让学生再次创造,和前面内容形成对照。)

  生:看着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的飘落,我会想到母亲微笑着在窗前和我说话的情景。

  师:原来母亲挡在窗前,是要挡住什么?

  生;挡住儿子看到落叶想要死的心。现在,儿子终于知道母亲的苦口婆心和良苦用心,所以,他知道母亲给了他第二次生命,所以,他想象母亲是微笑靠在窗前的。因此,这回看着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的飘落,我会想,我绝对不会像这落叶一样死去,我已经勇敢地面对未来的生活。(掌声)

  师:就这样,儿子不再暴怒无常了,儿子终于懂得了母亲的那句话,下面我们就来默读史铁生先生在《病隙碎笔》中的这段话,看看他对“好好儿活”的理解到了怎么样的一种境界。

  (出示课件:生病也是生活体验的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以加上一个“更”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

  【生:他终于懂得了活着,好好儿活着,就是一种满足。

  生:现在,在史铁生叔叔的眼里,活着就是一种幸运。

  生:活着就应该满足。如果说史铁生懂得了痛苦,他把这苦当作一种别开生面的游历。】

  师:这是怎样的一种超然,这是怎样的对生命的敬畏。如果说最初生病对他来说是痛苦的,那么,现在的他对“好好活儿”怎么一个“苦”字了得?

  师:对这样一位文学大师,因他对生命的理解,我向大家推荐这几本专著--(课件出示:推荐书目:《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务虚笔记》)

  师:有谁知道,史铁生晚年的身体状况吗?(学生沉默)

  师:由于长时间的坐在轮椅上,他患上了肾衰竭,每个星期必须要做三次血液透析,换血,不能少一次。不然就会死去。但他还是要拿起笔来,尽管拿笔已经非常困难,但是他一直记得母亲的那句“好好儿活”!他是用笔表达他自己33年来是怎么个“好好儿活”,母亲在九泉之下会含笑九泉的。(擦掉“苦”)

  师:越是懂得该怎样好好儿活,他就越是愧疚和自责啊!他是多么希望母亲能知道他已经趟出了属于自己的路啊,获奖,成功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在那看菊花的世界里,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花。越是体会到这一点,他就深深的怀念着她啊,告诉她自己是怎么“好好活”的啊--

  伴随哀伤抒情的音乐,让学生阅读文章片段--

  片断1: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有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我与地坛》

  片段2:我有一个凄苦的梦……在梦里,我绝望地哭喊,心里怨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在哪儿。这个梦一再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有关庙的回忆》(师诵读此段)

  师:这个梦一直伴随了我33年,我只好在梦里念着她,在文字中写着她,在一个又一个秋天里,让妹妹陪着我,到北海去看--她!端起书,读--

  生:“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到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俩在一块要好好儿活。”(全体学生深情朗读课文最后两段。)

  师:回过头来看课题。这《秋天的怀念》,怀念的究竟是什么?

  生1:不尽的怀念,这深深的怀念,这刻骨铭心的怀念--秋天两个字化作了母亲。

  生2:他怀念的秋天的菊花,就是他母亲啊。(该生泪流满面)

  生3:其实,怀念的是母亲和他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怀念的就是母亲给他的--“好好儿活”啊。

  师:母亲的“好好儿活”化作了我的血液,借了我一生啊,成就了我一生啊。是这句话让史铁生在无法弥补的身体缺憾中,找到了另一种生命的延展!再读课题。(学生个别读,最后齐读。韵味已和课前大不相同)

  读出思考

  三、思考“我们”的“好好儿活”

  师:通过这两堂课的学*,我们通过品悟文字的韵味,尝到了这一家人的人生韵味。同学们感动了,老师也感动了。我相信,同学们今天回去,肯定会跟家里人说今天的学*体会的。也许就跟老师看电视剧一样,抹着眼泪,“这电视剧,太感人了!”那么,他们家这件事,跟我们有没有关系?

  师:有时我们听一个很感人的故事一样,听完了,抹完眼泪了,过后该干什么还干什么。不过你又说,“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生:面对生命,珍惜生命。我们这些健康人更要好好儿的活。

  师:为自己喝彩吧。(掌声)我们到这一家人的情感世界里去走了一趟。不光是读出了这一家人的人生韵味,还读出了自己的思考!这才是语文学*的真正目的。(课件出示:读出韵味--读出思考)

  师:因此,亲爱的同学们,文章结尾的这句话,(课件: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个“俩”应该变成--

  生:我们!

  师:连起来读这句话。(生读“我们在一块儿要好好活!”)

  生:就是说,面对自己的母亲,要好好儿活。

  师:面对自己的家人要--

  生:好好儿活。

  生:面对自己的同学、老师要好好儿活。

  师:每个人的人生体验不同,每个人的体会不同,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也不同,我想问,今天走出这语文课堂,“好好儿活”这句话沉淀在你心中的思考是什么?一个词,一句话,都可以。

  生:笑对人生,乐观面对所有的一切事!

  生:凡事一切都要包涵,酸甜苦辣,就是好好活。

  生: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我们都要活出自己的坚强。

  师:面对曾经煎熬过你的困难,你痛苦过,请把这一家人送给你的“好好儿活”铭记在心。

  生:每天,当我们醒来,发现自己还活着,这就是幸运。因此无论如何要好好活。

  师:泰戈尔大致说过这样的话--每次,醒来之后发现自己还活着,这本身就是奇迹。你的思考和他不谋而合。(笑声)

  生:上帝要你怎样活,你就要怎样活呗。

  师:上帝要你怎样活那是你的“命”,该怎样好好活那是你的“运”。命和运是分不开的,所以叫命运。用你的“命”走好你的“运”就是你的“好好活”走出的“人”字一撇一捺。(掌声)

  生:身体健康本身就是幸运,要好好善待自己的健康。因此,我们的一些打击啊,苦恼啊,在史铁生面前不值得一提。

  生:怎样才是“好好儿活”?该怎样“好好儿活”?我一时还说不准,让我再想想吧。师:亲爱的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这也确是值得我们思考一辈子。因此,“好好活”给我的思考是什么呢?愿意说出来和同学们共勉--世界上有看得见的残疾,也有看不见的残疾。面对“好好活”,我要说,身体的局限我们这辈子改变不了,但,可以改变的却是我们的心理残疾。下课!

  总评:

  窦桂梅老师执教的《秋天的怀念》,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带给我们无与伦比的震撼。从窦老师“为生命奠基”的课堂,我们感觉到了说不尽的精彩,获得的是艺术的享受,精神的洗礼。

  窦老师的课堂,疏密有致,粗细结合。疏处可走马,密处不透风。疏者大气,细者精致,不愧是大家手笔。整个课堂设计,就由两大部分组成:读出韵味,读出思考;围绕主题“好好儿活”构建课堂,三个层次一层一层推进:感受“咱俩”的“好好儿活”,体会“我俩”的“好好儿活”,思考“我们”的“好好儿活”;而整个教材的处理,又置于作者史铁生一组作品之中。新颖,简洁,深刻,广博。

  窦老师教学艺术的“大手笔”还表现在她的“超越”。对教学主题的超越,对当下教学的超越,对学生要求的超越,对课内教材的超越。从“母爱”到“好好儿活”,从“读出感情”到“读出韵味”,从“读出韵味”到“读出思考”,从《秋天的怀念》到史铁生的系列作品,从课堂教学研究到语文课程的建构,我们分明看到,窦老师就是一直在超越、超越、超越!

  细处呢,细到对一句话、一个词含义的挖掘,对每一个学生发言的评价,甚至对范读时每一个音调的读法,课件中每一个画面的处理,都用心对待,不随意放过。对文本的解读,对学生的引导,无不闪现着教师智慧的光芒。而所有细节展现出来的美,体现的是窦老师“以生为本”的人文思想的光辉。

  请看文本解读。窦老师深入研读文本,走进语言的深处。在抓关键词句教学方面,那“扑”,那“抓”,尤其是那“忍”的挖掘,可谓一“忍”三叹。多角度、多层次的语文训练,包孕着丰厚的情感、丰富的,使语言训练立体化,真正实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

  窦老师的朗读指导,也是精妙绝伦。声情并茂的朗读,打动了在场的所有听众,给学生做了一个极好的示范;指导方法也别出心裁,她改时下流行的“有感情读”为“读出韵味”,她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后感悟后,再让学生“送进去”读一读,让学生把自己的个性体验与文本朗读很好的结合起来,读出了思考,读出了文章的韵味,也读出了自己的韵味。

  窦老师的教学艺术,有人说是炉火纯青,那是有坚实的思想支撑。肖川在《成为有思想的教师》一文中说过:“有思想的教师,会对学生的心灵丰满和精神充实有一种自觉而又自然的引领。”以我的理解,“自觉”是对教师思想底蕴的要求,“自然”是对教学艺术的要求。思想赋予窦老师“超越教材,超越课堂”的智慧和魄力,她大胆取舍,把教学主题由“母爱”升华为“好好儿活”,用“好好儿活”把一篇教材与多篇课外阅读文本串起来。在她的引导下,学生走进教材,又走出教材,立足教材,又超越教材,一步一步地领略着“好好儿活”的意蕴。

  因为窦老师的引领,学生的认识水*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思维活跃,说得精彩,读得精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飞扬,学生的生命在课堂成长。而学生的这些精彩,正是来自于老师激情的感染,来自于老师巧妙的引导,来自于老师热情的鼓励。课堂上,窦老师全身心地投入,仿佛一朵燃烧的“玫瑰”(窦桂梅的网名),学生讣考、表达,展现着他们生命的精彩。在老师“自觉而又自然的引领”下,学生“心灵丰满”起来,“精神充实”起来。窦老师真正实现了她的语文教学目的:“为生命奠基”。

七年级《秋天》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诗歌语言品味、培养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方法:诵读、鉴赏

  三、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自己的秋天,在我们的眼里,秋天是五彩斑斓的,秋天是多姿多态的。下面我们来做一个造句的游戏好吗?

  我们每个人用“秋天是……”的句式,比如秋天是一片随风飘逝的叶子,秋天是一缕送来稻香的清风,秋天是一抹温馨的金色阳光。造一个句子,看谁造的句子最有想像力、最生动具体。

  教师点评

  同学们用自己的心灵体会到了一个无比绚丽的秋天,今天我们来看看在诗人何其芳的眼里,在他的心中,他的笔下“秋天”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呢?

  (一)诵读

  1、检查字音字形预*。

  2、学生读,同学点评,教师点评。

  3、教师范读(配乐、画面)。

  4、学生集体诵读,要求轻松、宁静。

  (二)赏读

  1、分析意象、品味诗中甜美、清静、闲适的意境。

  (1)早晨树林里传出几声叮叮当当的声音,整个山林会给你什么感觉呢?

  提示:清静

  (2)请问同学们诗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这种清静、闲适?

  提示:栖息

  (3)第一节诗的结尾,诗人用“栖息”这个词是否准确?

  提示:栖息qīxī:停留、休息(多指鸟类),秋天象一只可爱的鸟儿在农家休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理解呢?

  露珠震落了,树木砍下了,稻谷收割了,瓜果收获了。这时候的秋天如果比作一个人的话,是个什么状态下的人呢?

  像个劳动过后做过桑拿,躺下来休息的人。

  所以“栖息”是准确的。

  (4)这一节诗哪些词体现了农家风光?

  露珠、伐木声、稻香、背篓、瓜果。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它是晶莹的,是秋天的,瓜果是金黄的,都是写颜色,还有声有香,秋天在何其芳的心里是这样的绚丽,丰富,它是立体的。

  (5)是什么东西震落了露珠?

  伐木声。

  (6)“满披”改为“披满”行不行?

  不行。“满披”突出了“满”,朗读时注意重音。

  (7)“伐木声”作者认为好听吗?哪个地方可以看出来?

  好听。从“飘”字可以看出来,像一首歌在飘荡。

  (8)“幽谷”的“幽”是幽深、幽静的意思,既然静,这一声声伐木声是不是噪音?

  不是,更体现了山谷的幽静。

  (9)“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用生活中的话怎么说?怎么读?“稻子收割完了”,作者这样说有什么好处?

  用拟人和通感的手法,镰刀都足足地享受过了,写镰刀其实是写人的喜悦的心情。形象生动,耐人寻味。

  (10)用一句话形容这时的农人。

  农人望着一堆堆金黄的稻谷、甜美地笑了。

  (11)“背篓”改成大卡车行不行?怎么读?读出宁静。

  不行。没有农家气息,大卡车轰隆隆地破坏了这里的宁静。

  (12)我们可以给第一幅画命个名吗?

  农家丰收图。

  (13)第二节最后一句说秋天在“游戏”,实际上写了什么?

  写渔民打鱼。

  (14)写了几个动作?

  三个,撒网,收网,归泊

  (15)什么时候?

  早晨,从冷雾可以看出。

  (16)怎么撒?撒的动作是不是很焦急?象这样?(教师作动作)从那个词可以看出来?轻轻

  (17)“圆圆的网”改为“方方的网”“不规则的网”可以吗?

  不能,圆是最美的,给人轻柔、圆润的感觉,和全诗氛围谐调,体现了作者当时唯美的思想。

  (18)渔民打捞起了什么?怎么读?

  青鳊鱼、乌桕叶、倒装

  没打捞起什么:从似的影子轻轻可以看出渔民打捞的是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

  (19)现在我们能明白是谁在“游戏”吗?

  是渔民,表面上是写秋天象一个可爱的孩子在船头游戏,实际上是写渔民轻松愉悦的心情。

  (20)这幅图我们又给它取个什么名呢?

  霜晨归渔图。

  (21)“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用正常的句子顺序说?怎么读?

  是不是可以说秋天躲在牧羊女的眼里睡觉做梦。

  (22)为什么会在眼里?不是在怀里呢?

  实际上是看到了秋天的美景。

  (23)“更”是什么意思?

  衬托。

  (24)“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香与热能流吗?

  通感,是人的感觉,温馨、甜美的意思。

  (25)题目是秋天为什么写夏天?

  是牧羊女在怀念、思念。思念某个人,思念整个秋天,她在思念中陶醉了,做梦了

  (26)这样看来“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牧羊女的心灵深处已经被秋天陶醉的意思,这样作者就从外在的秋景深入到人的内心深处去了,秋天姑娘的心是多么深情啊!

  (27)怎么读?

  要读出朦胧、甜美、陶醉之情。

  (28)谁来模仿一下牧羊女的眼神好吗?

  要深情、朦胧、甜美、陶醉,要象做梦一样的,有梦幻感

  (29)这一节怎么命名?

  牧女遐思图。

  2、小结

  这样看来,作者用“栖息”“游戏”“梦寐”这三个词集中写出了一种宁静、闲适、喜悦、甜美的乡村秋景的氛围。我们在现实中见过这种田园牧歌式的氛围吗?除了旅游景点外,很难见到,诗人往往是理想化的,作者向往一种简单、纯朴的生活,许多诗人都有这种理想,比如海子“愿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比如美国著名作家棱罗一直提倡过一种简单的生活。

  3、学生朗读、评点

  (三)创读

  1、请同学们选取三幅图景中你最喜欢的画面,结合自己的感受,想象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①清晨的密林里飘散着丝丝白雾,一楼桔红色的阳光射在已经泛黄的树叶上;颗颗露珠晶莹剔透,发出钻石般的光芒。林中静悄悄的,慢慢地,从远处飘来人语声,接着便响起了叮叮当当伐木的声音,在幽深的山谷中回响。

  走出密林,来到一家农舍屋前,远远望去,稻田里一夜间没有了随风翻腾的金黄稻浪,只有一簇簇直立的稻草束,搁在屋前的镰刀似乎更加锃亮;院子里堆满了金色的稻谷,仿佛一座金色的小山;屋后的竹篱上,满是肥硕的瓜果,主人背篓的绳深深扣进肩上的肉里,可他沾满汗水的脸上却泛起幸福的笑影。

  ②清晨,雾儿冷冷,船儿飘飘。江水里的影子,在清波里游荡,朦胧飘忽,是青鳊鱼在戏耍,还是乌桕叶的倒影轻扬?我撒下鱼网,网儿圆圆,霜雪凉凉。哼着小曲,轻轻摇着小船,如叶浮江,如风拂柳。这惬意的秋天啊!

  ③草原和蓝天同样辽阔,满眼的绿,满坡的香。偶尔传来几声蟋蟀的叫声,悠远飘忽。溪水绕过草地,浅浅的,清清的,如薄纱飘挥,如琴弦谐奏。就在这儿,整个夏天曾经留给我多少甜蜜的回忆啊,那甜透心底的笛声,在多少个美丽的夜晚,引我遐思,牵我心魂。你这梦幻般的秋天啊,你用你的声音,你的芳香,你的温情,你的色彩,你用你温厚的手掌抚摸着我,你用你柔情的怀抱拥抱着我,融化着我。

  2、秋韵

  张青云

  没有春天的楚楚动人。

  蜂萦蝶绕的枝叶已变得寂寞枯槁,在春寒中挣扎过的小谷芽却铺成了金色的稻浪。

  没有夏天的喧嚣威严。

  经过烈日煎熬的鸟儿唱起轻松欢快的旋律;农人们翻动饱藏果实的土地就像淘一堆堆金沙,昔日播种的希望已然换成了收获。

  人们抚摸着秋像抚摸着长成的孩子。

  走进秋天,拥抱成熟。不要做瞬间即谢的花朵,不要畏惧挥汗如雨的考验。要像小溪寻向大海,奔流的过程并不壮观,海的浩瀚却令人惊叹。要有秋的信念,像棵小谷芽。

  于是你体味到了秋韵,你才成熟。


七年级《秋天》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2)

——(七年级上册)《散步》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七年级上册)《散步》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领悟文章的主旨。

  2.掌握课文巧妙的构思及以小见大的写法,挖掘生活中可供写作的素材。

  3.学会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阅读,了解作者用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感情的方法。

  2.学*并感受这篇散文在语言、构思与立意等方面的好处。%{f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阅读能力和对写作的兴趣,进一步坚定写好作文的信心。

  2. 理解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及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8

  重点:品味细节,感受课文。

  难点:在学*中理解“小”“大”其实是一体的东西,“大”是蕴含在“小”(故事、细节、情节)里面的东西,二者是不可分离的。]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视频导入

  感恩的心视频导入

  一个女孩用回到山区做教师的方式来回报那些资助她上学的无名的人们,这是一种感恩的表现。“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百善孝为先”其实我们最应该感谢的是给了我们生命的我们的父母。

  我们今天带着一份感恩的心走进著名大学教授莫怀戚先生的家庭,看在看这个普通的家庭里发生了一件什么样的事。

  二、听文入境

  1、从课文的字里行间,你知道这个家庭发生怎样的一件小事,从这件小事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我知道这个家庭老中幼三代在春天的田野里散步。在散步的路线上发生了分歧,最后是和谐的解决了,表现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亲情。从这件小事你又看到了一个这是一个温馨、和谐 的家庭。

  二、读文生情

  1、请每组推选出一位最有实力的同学进行朗诵之星的评选。

  要求:1、感情基调:欢愉而深沉2、语速:中速但有变化(4节欢快,8节舒缓)3、重音:需要特别强调的地方、感情深沉的地方读出重音4、语调:*稳,不宜过高或过低。

  2、真情有约

  主持人:同学们,东台台“真情有约”栏目又和您见面了。我是主持人沈荣,我们的口号是:用眼睛发现爱,用心灵感受爱,用真情表达爱。

  今天的主题是:亲情无价,现场请来的嘉宾是重庆师范大学教授、著名作家莫怀戚一家,他们一家在一个初春的田野上散步,发生了一件虽然*常但却感人的事情,请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一家。

  主持人:我想问一下,莫先生工作那么繁忙,怎么想起来要和一家人出去散步的呢?

  莫先生:为了让母亲出去散散心,为了一家人出去欣赏春天的美景。

  主持人:听说你们在散步的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件事情?莫太太,你能说说吗。

  莫太太:发生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小组合作,试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撰写一段访谈录。

  小结:分歧的产生缘于爱,分歧的解决更凝聚了爱。这是温馨而沉重的家庭责任,这是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这是天地间最感动人心的和谐之美。其实,和谐并不仅体现在家庭生活中,和谐也是全社会、全人类的理想和追求。

  同学们,还记得奥运会的开幕式吗?开幕式向世人展示了*的一个汉字:“和”,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这个精彩的设计,感受一下和谐的无穷魅力。

  视频欣赏

  一个和字,凝聚了中华民族悠久醇厚的文明精髓,它是亿万家庭和睦生活的写照,它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强音,它是世界人民对和*安定的渴望。

  用眼睛发现爱,用心灵感受爱,用真情表达爱。亲爱的观众,我们今天的真情有约栏目到此就要结束了,感谢大家的参与。

  三、品文悟理

  好的文章、好的语言,不仅要读,还要有所得。同学们,拿出你的语文积累本,把你认为精彩的、你喜爱的语言积累下来,并思考它好在哪儿,作点赏析。

  1、生活细节显示“人情美”。

  友情提示:细节是指人物细微的举止行动或细微的情节。它具有典型意义,如果运用恰当,会耐人寻味。

  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母亲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赏析:这两处细节描写,反映了两代人的具体心态,具体表现了一个幸福的家庭,在散步中互敬互爱,感情十分融洽的气氛,有一种浓浓的人情美。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赏析:这个背母亲的细微动作,不只有尊老的含义,也体现出了“我”具有的一种使命感。

  2、景物描写展示“画面美”。

  友情提醒:所谓景物描写就是环境描写中的自然环境描写。散文中景物描写作用就是为所歌咏的对象的特征服务的。其作用。一般可以从以下六种情况判断:1、是否烘托了人物的心情;2、是否渲染了气氛;3、是否设置了背景;4、是否烘托了人物形象;5、是否深化了主题;6、是否推动情节的发展。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赏析:作者从远到*分别描写了“新绿”“ 嫩芽”“冬水”这些显示出新春旺盛生命力的景物。有动有静,有声有色,为散步提供了一个十分优美的环境,为后面儿子觉得走小路有意思做了铺垫,同时也为全文奠下一个礼赞生命的感情基调。

  “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

  赏析:这是描写母亲所见到的小路远处景物,照应了上文儿子所说的“小路有意思”。同时又流露出对生活的酷爱,以此为背景衬托出一家人的和睦、温馨,其乐融融。景美、情美相得益彰。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赏析:文章结尾再次强调这一段景物描写,进一步突出了文章的主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3、“轻描淡写”感受“语言美”。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赏析:该句结构大致相同,内容相关、句式对称,语句形式整齐、连贯,富有形式美和音韵美。

  4、叙事起伏体现“结构美”。

  1、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2、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母亲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3、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赏析:文中写散步,本该照直走下去,而文章却起了一个波澜:“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等到“我”出于爱母之心,决定走大路时,事情偏偏又不照“我”的决定发展,母亲要改走小路。真是一波未*,一波又起。这两处波澜不仅使记叙摆脱了*铺直叙的弊病,而且展示了“我”对母亲的挚爱,母亲对孙子的亲情。

  5、深层感悟品味“意境美”。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赏析:文中“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大词小用,其实表达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爱——生命就像一支永不停熄的火炬一代一代往下传递。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使命感。

  四、拓展抒情

  孟子:老吾老、幼吾幼

  “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人做得最好。”

  --培根

  亲情流淌

  家是黑夜里的北斗,我是在北斗星光引航下的一片孤舟。

  家是________ _______, 我是________ _______。

  感受生活

  幸福的家庭是美好的温馨的,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也渗透着浓浓的亲情,传达着深切的关爱。它不仅在莫怀戚的家中,它也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家中,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请你描述温馨的生活瞬间!

  课后寄语:

  如果爱是左右手

  就该一只递给孩子,

  一只递给老人;

  如果爱是左右手

  就该一只递给朝阳,

  一只递给晚霞;

  如果爱是左右手

  就该一只递给早春,

  一只递给晚秋;

  如果爱是左右手

  就该一只递给未来,

  一只递给历史。

(七年级上册)《散步》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掌握相关词句,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

  学*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

  教学难点:

  唤醒感恩意识,激发珍爱亲情的情感。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

  ①准备课前说话训练的资料(尊老爱幼的故事),安排学生作准备。②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生准备:

  强调课文预*,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辅助,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

  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其实,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一直都沐浴着亲情。哪位同学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都感受到了哪些亲情?(学生举例回答,教师予以肯定)像在日常生活中全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聊天,等等。生活的细节,一次又一次为我们演绎着深沉的爱。散文《散步》,质朴地展现了牧歌式的情景,同样感动着你我。今天,我们就来学*《散步》。

  (出示学*目标并板书课题)

  二、正音、释词

  嫩芽(nèn)熬(áo)

  霎时(shà)分歧(qí)

  拆散(chāi)水波粼粼(lín)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分歧:不一致;有差别。

  三、整体感知

  听朗读,思考:(学生听配乐朗读)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写了几个人物?(一家四人在春天的田野里散步;4个人)

  2、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用文中的语言也可以)

  3、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和美”)

  [教师导学]

  “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部分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品味而不要流于形式。

  [教师小结]

  文中描绘的就是一家四口外出的事,而四口人又是以“我”为纽带组建起来的。散步过程中所发生的事,只要意思对即可,给予肯定。用文中一个词来概括“分歧”。

  四、朗读、探究、简析

  1、学生朗读课文1-4段:

  (1)、问题探究一:“我”决定出来散步的原因是什么?(为母亲身体着想)

  (2)、情景设想:第2自然段说“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假设你是文中的“我”,你准备怎样劝说呢?(要求以儿子的口吻,结合课文内容来说。)

  (3)、问题探究二:第4段写了哪些景物?你感悟到了什么?

  明确:景物:田野、新绿、嫩芽、冬水。

  感悟:蓬勃的生机,珍爱生命。

  2、轻声朗读5-7段,思考下列问题:

  A、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分歧)

  B、“我”是怎么解决的?(“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

  C、结果又是如何?(母亲改变主意,顺从她的孙子)

  3、读第8自然段,说说你的理解。

  A、齐声朗读

  B、问题探究:

  (1)、课文最后一句说:“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为何要慢慢地,稳稳地,走得那么仔细?

  明确:“慢慢地、稳稳地、仔细”写出了“我”和妻子的慎重态度。

  (2)、如何理解“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

  明确:“世界”这个词是大词小用,突出了中年人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大使命。

  4、朗读课文

  五、课文小结

  通过以上学*,同学们掌握了字词读音和释义,了解了课文的整体含义……

  板书设计散步莫怀戚

  母亲走大路

  散步分歧→{我妻子责任重大→使命感

  儿子走小路

  作业布置:

  1、精读课文,为下节课重点研读做准备

  2、“读一读、写一写”字词注音书写

(七年级上册)《散步》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从字里行间去感悟、发现。

  3、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语言,体会亲情的美好。

  三、教学设想

  在教师充满激情而富于亲和力的语言引导下,学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构建新的学*方式。

  四、教学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出示图片

  同学们,家是温馨的港湾。全家人一起中秋赏月,一块共进晚餐,一同欣赏电视……哪怕是一家人一起散步这样的寻常小事,也体现出浓浓的亲情。现在,让我们一同走向初春的田野,去感受一家祖孙三代人的相亲相爱,和和美美……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莫怀戚的《散步》一文,就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爱幼更尊老的故事。(板书课题和作者。)

  展示学*目标:(明确学*任务)

  (二)整体感知,梳理文章结构线条

  1、全班齐读课文,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下列问题。

  明确:朗读时要注意文章的感情基调、语气、语调、语速几方面。勾画出文中有情趣的的句子。

  2、思考问题,快速抢答

  ①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明确:一家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

  (启发: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干什么?)明确: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初春,田野。

  ②围绕“散步”这件事理出文章结构线条。

  教师可围绕“散步”这一中心事件设计相关问题来启发学生。边答边板书。

  1、散步的缘由是什么?

  明确:为了年老多病的母亲。“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既写出了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情景,又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2、在母亲不愿出去散步时,我怎样劝说母亲?明确: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在。(板书:劝)

  3.一家三口散步是生活中常见的镜头,但我们一行人却是与众不同的。我和妻儿陪着又熬过一个严冬的母亲去欣赏初春的秀美景色,大自然蓬勃的生机将会使母亲获得新的活力。请同学们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

  明确:“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段话通过初春秀色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

  4.我和母亲的关系如何?

  明确:“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表明母亲明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生命原本就是这样,代代相因,生生不息。

  5、和美与温馨是家庭生活的主旋律,但偶尔也会发出不和谐的音符。家庭犹如一口池塘,有时波*如镜,有时波浪起伏。我们在笑声中散步,在岔路口,却发生了分歧?

  明确:这个三代之家就像*静的水面涌起了波澜,“我”的母亲要走大路,“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大路*顺,便于老人行走;小路难行,可是秀色可心。(板书:分歧)

  6、一老一小,不能两全,只能顾一头,面对矛盾,该怎么办?(板书:让)在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的情况下,“我”决定舍鱼而取熊掌。“我”认为,母亲年老体弱,余年不多,伴随她的机会已很少;儿子年纪尚幼,来日方长,伴随他的机会还很多。于是“我”决定委屈儿子,顺从母亲,作出了“走大路”的决定。这个决定是明智的,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的美德。但母亲的选择是——

  生:走小路。

  7、又体现了我国另一种传统美德?

  明确:爱幼。奶奶疼爱孙子,总是谦让,即使自己行走不便,也还是宠着孙子。

  8、体现了奶奶是什么样的人?

  明确:奶奶是一位温和慈爱,谦让体贴的老人。

  7、矛盾解决了,多和美的家庭啊!有意思的小路的确不*顺,我和妻子怎样做?明确:作为主心生命骨的我们,郑重其事地分别背起了母亲和儿子。(深沉朗读末段)“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含义深刻。它以轻衬重,突出了“尊老爱幼”的重大意义,还写出了中年人已意识到自己责任的重大,正在继承和发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谱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篇章。这一“背”,实际上是背起了生活的重担,架起两代人心灵的桥梁。含蓄地写出人到中年,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赡养老人抚育孩子的重大使命。(板书:背)

  (三)研读课文探究主旨,挖掘“尊老”内涵。

  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你最喜欢文中的那一个人?理由是什么?大家可以和同位讨论。学生讨论后回答。

  (四)语言赏析,美点寻踪,探究质疑:

  1、找出你感受最深,觉得最值得体味的句子,读出来,并说说你的感受。自己先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提示:可以从写景的句子和文章的主旨句下手。

  1、你觉得这篇散文美在哪里?

  (1)尊老爱幼的人性美

  (2)景物描写的意境美

  (3)*实质朴的语言美

  (五)联系实际,展开想象,体验感受。

  1、设想晚饭后,全家一起看电视,爷爷奶奶爱看戏曲,爸爸妈妈爱看电视剧,你爱看动画片,遥控器在你手里,你该怎么做?

  2、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通过这件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不管做什么事,应先考虑老人的感受,先照顾他们,他们辛苦了一辈子,不容易。文中的“我”决定顺从母亲而委屈孩子,原则上是一个“孝”字,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的时,应该照顾老的一头,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小组讨论)

  (六)小结:“尊老”和“爱幼”都可贵,这既是一个人也是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但我更赞成培根的话,“尊老”更可贵。因为这是人类特有的高尚情感,更是我们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珍贵美德——“孝”的集中体现。

  送给同学们最真诚的话语。孝心,永存心头。亲情,永存人间。

  (七)写作指导作业

  给予我们写作的启示。写自己身边真实的故事,说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用心灵的眼睛寻找真情,用你的手中的笔,抒写实感。

  作者懂得精心选材,以小见大,文章只是选取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的一次散步的小事来写,就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秀传统在新时代再次发扬光大。


七年级《秋天》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3)

——七年级《皇帝新装》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七年级《皇帝新装》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1.认识生活中的美和丑、真和假、善和恶。

  2.了解童话想象和夸张的特点。

  3.理解这篇童话的讽喻意义。

  4.培养复述课文的能力。

  重点难点

  1.重点:(1)学*复述课文。(2)理解这篇童话的讽喻意义。

  2.难点:童话想象和夸张的特点。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滑稽(ji1)陛下(bi4)头衔(xian2)骇人听闻(hai4)钦差大臣(qin1)随声附和(he4)炫耀(xuan4)

  勋章(xun1)称职(chen4)

  2.解释下面的词语:

  (l)不惜:本课指不觉得可惜,舍得。

  (2)炫耀:本课指夸耀。

  (3)称职:能够胜任所担当的职务。称:适合。

  (4)愚蠢:头脑迟钝、不灵活。

  (5)不可救药:比喻人或事物已坏到无法挽救。救药:用药救活。

  (6)妥当:稳妥适当。

  (7)华丽:美丽而有光彩。

  (8)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骇:惊吓。

  (9)随声附和: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毫无望J见、一味盲从。附和:跟着别人说。

  (10)勋章:一种较高等级的荣誉证章。

  3.自读课文,思考预*提示。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作者安徒生,出生在丹麦一个贫苦的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贫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即兴诗人》等。1835年开始写童话,共160余篇。在《丑小鸭)、《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皇帝的新装》、《夜等》、《卖火柴的小女孩》、《她是一个废物》等篇中,作者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和金钱支配一切的罪恶,讽刺统治阶级的专横愚昧,反映贫富之间的悬殊,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作品想象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安徒生是世界著名的儿童文学家。

  本文根据西班牙一*间故事改编,描述“新装”的似有实无,以嘲弄皇帝的愚蠢可笑,贵族阶层的阿谀逢迎和虚伪透顶。揭露的锋芒直指封建统治阶级的头子,深刻的解剖了当时社会的病状。

  2.导语

  本文的体裁是童话。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童话的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往往采用拟人的手法,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自然界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下面请看课文《皇帝的新装》。

  三、正课

  1.请按照“爱新装——做新装——穿新装——展新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讨论并归纳:

  第一段:从开头到“皇上在更衣室里。”

  第二段:从“有一天”到“并授予一枚可以挂在扣眼上的勋章。”

  第三段:从“第二天早上”到“他们不敢让人瞧出他们实在什么东西也没看见。”

  策四段:从“这样”到完。

  2.提问:课文怎么写皇帝爱新装的?;

  讨论并归纳:从治装费用、心思兴趣、换衣次数三个方面具体的夸张皇帝只图穿得漂亮。

  3.提问:第一段写皇帝爱新装的目的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皇帝爱穿着的痛好,突出他的昏庸无能、荒唐可笑,也写出皇帝上当受骗的缘由。

  4.提问:请找出第一段中关键词语,准备复述。

  讨论并归纳:“为了”、“不惜”、“既不”、“也不”、“也不”、‘滁非”、“炫耀”、“每一天每一点钟”、“都”、“总”等词。

  5.请二、三位同学复述课文,其他同学评价。

  6.提问:两个骗子用什么手段取得了皇帝的信任?

  讨论并归纳:两个骗子,自称是织工,说能织出人间最美丽的布。这就投了皇帝爱穿着的癖好。骗子还说,这种布不仅色彩和图案都分外美观,而且缝出来的衣服还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是最合皇帝心意的。因为皇帝不仅喜欢穿得漂亮,不问国家大事,而且对他的臣下也极不信任的。所以,这新装一举两得的功能,很快骗取了皇帝的信任。

  7.提问:皇帝派了诚实的老大臣去看织布,老大臣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不敢说真话?从课文中找出能说明这个问题的语句。

  讨论并归纳:他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诚实的老大臣不敢说真话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课文语句:“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8.提问:皇帝又派了另外一位诚实的官员去看织布,这位诚实的官员看到了什么?他为什么不敢说真话?从课文中找出能说明这个问题的语句。

  讨论并归纳:他什么东西也看不出来。这位诚实的官员不敢说真话也是为了保住他的乌纱帽。课文语句:“我并不愚蠢呀!这大概是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这也真够滑稽,但是我决不能让人看出来。”

  9.提问:皇帝在随员陪同下亲自来看织布,他看到了什么?皇帝为什么也不敢说真话?从课文中找出能说明这个问题的语句。

  讨论并归纳:皇帝也“什么也没有看见”。皇帝不敢说真话是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课文语句:“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

  10.提问:皇帝亲自来看织布,那两位诚实的官员为什么要抢先介绍?

  讨论并归纳:怕是帝责怪他们欺骗皇上,以先人为主的方法,极口称赞骗子级的衣料之美,使皇帝相信他们的汇报是真的,这样才能保住自己的乌纱帽。

  11.提问:跟着皇帝来的全体随员怎么评价骗子织的衣料?他们提出了什么建议?

  讨论并归纳:他们说:“哎呀!真是美极了!”“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他们建议皇帝用这新的、美丽的布料做成衣服,穿着这衣服去参加快要举行的*大典。

  12.根据板书,复述“做新装”部分。其他同学评价。

  四、小结

  复述课文有三种形式:一是简要复述,抓住课文主要情节进行复述;二是详细复述,除根据课文主要情节外,还有记住一些关键词语,使复述尽量接*课文;三是创造性复述,大体技课文情节,可用自己的语言,增添生动的细节复述。课文“爱新装”比较简单,可用详细复述。“做新装”比较长,可用简单复述。

  五、板书

  皇帝的新装治装费用:“为了”、“不惜”、“所有”

  爱新装心思兴趣.“也不”、“也不"、“除非”、“炫耀" 换衣次数:“每一天每一点钟”、“都”、“总”

  (骗子的手段:”任何不称职……都看不见这衣服。”

  皇帝上当:“马上”、“马上”

  做新装皇帝派诚实的老大臣看织布。

  皇帝派另外一位诚实的官员看织布皇帝在随员陪同下亲自看织布

  六、作业1.课后练*一、二、三1、2、3题。

  2.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代化设计

  (一)看下面句子的含义写出词语:

  1.比喻人或事物已坏到无法挽救。

  2.使人听了非常震惊。

  3.形容毫无主见,一味盲从。

  4.忙着做各种事情。

  (二)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拼音:

  1.称赞()称职()称杆()

  Achen4 B.cheng1 C.cheng4

  2.差使)差错()差不多()参差()

  Acha1 B.cha4 C.chai1 D.ci

  3.走着()高着()着急()着眼( )

  Azhao1 B.zhao2 C.zhuo2 D.zhe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在句后的括号里。

  1.他即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

  2.除非为了去眩妖一下他的新衣服。()

  3.他就到那两个狡滑的骗子那里。()

  4.皇帝锡给骗子“御聘”织师的头衔。()

  第二课时

  一、预*阅读课文,准备复述“穿新装”、“展新装”两段。

  二、导人

  上节课,我们已经复述了“爱新装”、“做新装”两段,今天,我们再来学*复述“穿新装”、“展新装”两段。

  三、正课

  1.提问:两个骗子为什么要装模做样赶夜工?

  讨论并归纳:因为他们要赶制新衣,让皇帝穿着参加*大典。

  2.提问:课文怎样写两个骗子献上新衣的?

  讨论并归纳:用动作描写“各举起一只手”;用语言描写,用比喻夸新衣的优点。

  3.提问:皇帝穿衣时,明明没有穿东西,为什么要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又在镜子面前把身子转动了一下。

  讨论并归纳:写皇帝穿衣时的丑态,来表现皇帝自欺欺人。

  4.提问:大家为什么都称赞新衣?

  讨论并归纳:写出他们的阿谀奉承,自欺欺人。

  5.请几个学生复述“穿新装”一段。其他同学评价。

  6.提问:皇帝穿着“新装”开始*,老百姓为什么不敢说真话?

  讨论并归纳:怕招来杀身之祸或怕别人知道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

  7.提问:小孩子为什么敢于说真话?

  讨论并归纳:小孩子天真烂漫,无私无畏。

  8.提问:皇帝听到老百姓的真话,为什么有点儿发抖?又为什么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把这*大典举行完毕?

  讨论并归纳:皇帝听到老百姓的真话,意识到自己受骗出丑,感到恐慌。但他为了掩饰自己的恐慌,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把这*大典举行完毕。

  9.请几个学生复述“展新装”一段。其他同学评价。

  10.提问:皇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课文找出语句来分析。

  讨论并归纳:

  (1)昏庸无能,骄奢淫逸。从开头治装费用、心思兴趣、换衣次数三个方面写出皇帝爱穿着的癖好。

  (2)愚蠢透项。从被两个骗子投其所好,上当受骗可以看出。

  (3)自欺欺人。皇帝明明没有看到衣料,但怕别人说他不够资格当皇帝,便极口称赞骗子织的衣料,并赐给骗子“御聘织师”的头衔,封他们为爵士,授予他们勋章。穿新装的时候,明明什么也没穿,还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要使大家觉得他在认真地观看他的美丽的新装。

  (4)虚伪昏庸。在参加*大典时,他听到老百姓说了真话,十分恐慌。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来掩饰自己。

  11.提问:那些大臣们又是些什么样的人,从课文找出语句来分析。

  讨论并归纳:大臣们都是些虚伪狡诈、自欺欺人的人。他们明明看不见衣料,却极大称赞布料的美,并抢着向皇帝介绍衣料如何美。称赞皇帝的新装多么合身,多么好看,多么贵重。

  12.这篇童话讽刺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访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讨论并归纳:讽刺了封建统治阶段昏庸、愚蠢、虚伪、狡诈、自欺欺人、荒唐可笑的本性,无情鞭答了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它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13.童话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课文中的皇帝、大臣、骗子的行为都极其荒唐可笑的。皇帝光着身子试穿新衣,赤身露体的在大街上*都是极度夸张的,你认为现实中有没有这种情况?

  讨论并归纳:童话是生活的反映。是有其真实基础的,在封建时代,什么荒唐可笑的现象都有。*确是穷奢极欲,荒唐可笑;大臣们也都明哲保身,自欺欺人,阿谀逢承,被愚弄被压迫的老百姓也总是胆小怕事,人云亦云。而骗子们总是善于投机钻营,欺骗有术,而敢说真话的人往往反而倒霉。因此,说假话成风,荒唐可笑的现象也就有可能发生。

  14.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语调要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也可以表演课本剧)

  四、小结

  本文以“新装”为线索,描写一个愚蠢的皇帝上了骗子的当,赤身**参加*大典的故事,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昏庸愚蠢,虚伪狡诈,自欺欺人,荒唐可笑的本性,无情鞭答了黑暗腐朽的封建制度。它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文章运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五、板书穿新装骗子加班骗子献衣皇帝穿衣大家吹捧展新装老自姓不敢说真话一个小孩说了真话所有的百姓都说真话皇帝心里很恐慌

  六、作业1.课后练*第二、三4、四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这样,皇帝就在那个富丽的华盖下*起来了。站在街上和窗子里的人们都说:“乖乖!皇上的新装真是漂亮!他上衣下面的后裙是多么美丽!这件衣服真令他的身材!”谁也不愿意让人知道自己什么也看不见,因为这样就会显出自己不称职,或是太愚蠢,皇帝所有的衣服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称赞。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穿呀!”一个小孩子最后叫了出来。

  “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爸爸说。于是大家把这孩子讲的话私自低声地传播开来。

  “他并没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穿什么衣服呀!”

  “他实在没穿什么衣服呀I”最后所有的百姓都说。(皇上有点儿发抖,因为他觉得百姓们所说的话似乎是真的,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l.这段文字选自*体裁是——作者____是_____国家著名的儿童文学家。

  2“‘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一个小孩最后叫了出来”这句话分析正确的是:()

  A.表现小孩天真,无私无畏,敢说真话。

  B.表现小孩子机智勇敢。

  C.表现小孩子胆子大,不怕别人说他愚蠢。

  D.表现小孩子看出皇帝的愚蠢。

  3.“上帝哟,你听这个天真的声音!”“天真”的原义和在文中的意思是:()

  A.性格活泼、浪漫。表示小孩纯朴的特点。

  B.心地单纯,性情率真。表示小孩未受污染,能有勇气讲真话。

  C.性格开朗,谈吐自然。表示小孩爸爸对孩子的夸奖。

  D.心地单纯,性格直率。表示小孩爸爸对孩子不懂事的掩饰。

  4.文中画线的句子所用的描写方法是:()

  A.外貌描写几语言描写

  B.行动描写外心理描写

  5.对“有一个小孩说他并没穿什么衣服呀!”一句的正确理解是:()

  A.出于种种原因大家不敢说真话,只好借小孩之口来表达。

  B.赞赏小孩有勇气,敢于说出别人不敢说的真话来。

  C.责备小孩不懂事,不该说皇帝的坏话。

  D.嘲笑小孩太愚蠢,竟说出这样的荒唐话。

  6.皇帝上当受骗最主要的原因是:()

  A.皇帝生活奢侈,一心想得到漂亮的新衣。

  B.皇帝追求虚荣,愚蠢透项。

  C.骗子的计策正中封建统治者的要害。

  D.皇帝身边的大臣对皇帝阿谈奉承,欺骗。

七年级《皇帝新装》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皇帝的新装》选自人教版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课,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想象极为丰富的作品,要求学生练*默读和朗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理解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这篇课文写的是愚蠢的皇帝及所有人被两个骗子利用,上演了一场荒唐的闹剧,最后借小孩之口说出真相的故事。表达的主题是揭露了人性中虚荣自私的弱点,告诫人们要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敢于说真话。本文的特点是故事题材虚幻奇特,描写语言精巧多变,行文结构引人入胜,表达主题深刻凝重。

  二、教学过程

  (一)教师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你们的童年记忆中有些什么美好的回忆呢?是在父母不经意间翻越墙头,到隔壁邻家树上采摘新鲜桑葚的顽皮?还是曾几何时在胡同槐树下悉数漫天的繁星,听白发苍苍的老人讲述星空中那美丽的童话?这些时光都已匆匆流去,但是幸好我们还有童话。有人说,一个人不管什么时候都应该读些童话,这样才能保持心灵的纯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童话世界,化身为童话世界的一员去游历一番,看看童话到底有什么独特的魅力。

  (二)初读课文,说说初读感受

  教师不在学生没有接触课文前就单向灌输,不用自己的既定结论先入为主地影响学生,而是站在学生的立场,运用归纳法来学*,让学生打开书本自主诵读。诵读时不要求全班齐读,而是以各自*惯的方式自由进行,可以是有声的朗读,也可以是无声的默读。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审美情趣,“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读得感性,读出细腻的感受。

  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自由说说各自的初读感受和原初体验。先在小组内交流,说自己的,也听别人的;然后选出代表向全班做介绍。最后,每人在纸上写下自己经过交流后的感受。这一环节意在既培养有感即发、真情表达的*惯,也营造班级氛围,影响和感染其他同学。

  最后教师说说自己的感受,与学生交流:一千个人眼中就与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相信每个人的体验都是独一无二的。老师对这篇童话已经非常熟悉,不知读过几遍。但每次读来都有不同的感受,每次读来都会有更深的思索。童话大师安徒生把一个不合常理的事情写得如此妙趣横生,令人捧腹的同时又感慨颇多。人性中虚荣自私的弱点有时是那么的可恨,小孩子般的勇敢诚实又是如此的可贵。每个人都应该保留自己最初的那份纯真。

  (三)再读课文,说说再读感知

  学生用略读的方式,再读一遍课文,要求读得理性,“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一句话准确而全面地说说本文写了什么。

  先每人独立进行,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之后教师随机点几位学生说说。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理解,提升学生的共识:这篇课文讲述了愚蠢的皇帝及所有人被两个骗子利用,上演了一场荒唐的闹剧,最后借小孩之口说出真相的故事,揭露了人性虚荣自私的弱点,告诫人们要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敢于说真话。

  (四)三读课文,选择学*主题

  每人用浏览的方式三读课文,然后凭自己的直觉爱好,就自己喜欢的或印象深刻的一两个方面自主展开学*,作为自己的“小快餐”或“开胃羹”,让自己的直觉爱好得到基本满足——或“甜食”,或“辣味”,或“烧烤”,因人而异,自主选择。自主学*后,分小组交流,相互交流学*心得,说说自己喜欢或印象深刻的理由。

  教师随机抽取几位同学发言,说说自己的想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并没有统一标准。

  (五)四读课文,共选式学*

  每人用浏览的方式四读课文,然后共同选择确定一两个学*主题,作为“正餐”或“主菜”,一同展开深入的品味和细致的赏析。

  共同选择学*主题时,教师引导全体学生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反复论证、慎重确定,力求既反映大多数人的意向,也有利于大多数人的提高。

  共选学*主题的基本原则是“两特一先”,即本文特有的、特别值得学*的、(其中有语言学*的独立选项时)语言学*优先。其中,“本文特有的”,既可以从文体特点方面考虑,也可以从其他方面考虑。

  共选的学*主题如果有少数学生在自选式学*中已初步学*过,那共选式学*的主要目标是细化、深化各自的学*;如果与大多数学生的自选式学*主题相同,那就以自主提问、自主探究、最后共同讨论的学*方式进行,使学*一步步走向细化和深化。

  教师准备参与发言要点:

  1. 描写语言精巧多变:课文第5段是对皇帝进行心理刻画,写得十分精彩,值得反复品味。皇帝很想知道衣料究竟织得怎么样了,但他转念一想,“不过,想起凡是愚蠢或不称职的人就看不见这布,心里的确感到不大自然。”联系第一段对他爱好新衣的描写,不难看出,皇帝自己其实很心虚,他很怕自己看不见,是一个不称职的皇帝,而且对自己是否聪明也不敢相信,这是第一次转折。接着是第二次转折:“他相信自己是无须害怕的”。从“不大自然”到“无须害怕”,这其实是自己给自己壮胆,强作镇静。但是虽然如此,他“仍然觉得先派一个人去看看工作的进展情形比较妥当”。这些自相矛盾的心理活动,把皇帝自信而又心虚,愚蠢而又狡滑的性格特点准确地表达出来了,不仅使人物形象鲜明,而且深化了中心思想

  写老大臣抓住了他衰朽的特点,写心理多用悲叹的语气,如"愿上帝可怜我吧!""我的老天爷!"写眼睛,一再写他睁得怎样大,写语言,对一些词语反复使用,极力描写老大臣对子虚乌有的衣料的赞美,和前面说的"诚实"形成强烈的对照,增强了讽刺意味,把他虚伪的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

  2. 主题的深刻凝重:对于有人说这篇童话的主题仅仅是揭露皇帝和大臣们的丑恶灵魂,你同意吗?(点拨:文中也有对普通民众的描写,区别在于嘲讽程度不一样,对前者是尖刻的,对后者更多的是同情。特别是借由**对立面的无知无畏的小孩之口说出真相,恰恰揭示的是一种**虚伪、自私自利的人性弱点)

  有人认为课文中的骗子也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有人不同意,说说你的看法。精明:因为他们善于抓住他人的弱点,从而使自己的腰包鼓起来。自信:因为他们坚信自己的计划可以成功,所以才能在大臣,甚至皇帝面前镇定自若的实施骗局。任何事情任何人都有两面性,要学会客观辩证看问题。

  3. 故事题材的虚幻:他每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点出课文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皇帝爱新装到了痴狂的地步,爱慕虚荣,奢靡无度,这揭示了故事发生的缘由,为下文骗子行骗埋下了有力的伏笔。

  但提示学生:现实中有这样昏庸到这种地步的皇帝吗?这样*家早就不存在了。但是作者偏偏这么写,这就是童话“来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的地方,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把不合常理的事情写得理所当然,同时告诫世人。

  (六)五读课文,积累新词佳句

  先聚焦新鲜字词,边读边积累。

  炫耀 称职 妥当 呈报 滑稽 陛下 精致 头衔 爵士 骇人听闻随声附和

  再聚焦语言优美、情感优美的语句或语段,美美地读,读出感受和享受;对其中的妙语佳句,则熟读成诵,生成积累。妙语佳句的范围很广,既可能是文学类的细腻的感性描写,也可能是论述类的深刻的理性阐述,还可能是实用类的简洁的事理说明。

  教师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句话是全文的线索,显示出了骗子的高超智慧,同时也是对人性的一次有力抨击。在我们的身边有没有像爱慕虚荣的皇帝,为了自己的私利而说谎的大臣们的人呢?我想他们是现实社会中的一个缩影。人越长大,虚荣心就会越强,往往会被虚荣、自私自利占据着头脑,一不小心就会跨越正义的边界。童话是一代一代孩子延续做下去的梦,孩子们会慢慢长大,知道这个梦叫做童话,于是不会再相信。但其实**世界一样需要童话,多保留一点童真,从童话中找寻快乐,净化心灵,这是老师对你们以后人生选择的一点建议。

  同时,适时插入作者及背景介绍:

  安徒生14岁就离开了家乡,在当时世态炎凉的社会里,等待他的是一种什么命运。饥饿和精神上的双重打击以及人们的鄙视与他结了不解之缘。但安徒生以顽强的毅力,克服了种种困难,最终得以成功。安徒生生前也写过三部自传,反映了他自己不幸的身世和遭遇,同时也表安徒生现了丹麦的社会矛盾,具有极其深刻的现实性和人民性。

  这位童话大师一生坚持不懈地进行创作,把他的天才和生命献给“未来的一代”,直到去世前三年,共写了168篇童话和故事。安徒生童话所取得的巨大艺术成就和思想成就,至今仍无人能够企及。

  安徒生的童话故事体现了丹麦文学中的民主传统和现实主义倾向。他最好的童话脍炙人口,到今天还为世界上众多的成年人和儿童所传诵。有些童话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看门人的儿子》、《皇帝的新装》等,既真实地描绘了穷苦人的悲惨生活,又渗透着浪漫主义的情调和幻想。由于作者出身贫寒,对于社会上贫富不均、弱肉强食的现象感受极深,因此他一方面以真挚的笔触热烈歌颂劳动人民,同情不幸的穷人,赞美他们的善良、纯洁等高尚品质;另一方面又愤怒地鞭挞了残暴、贪婪、虚伪、愚蠢的*统治阶级和剥削者,揭露了教会僧侣的丑行和人们的种种陋*,不遗余力地批判了社会罪恶。《皇帝的新装》辛辣地讽刺了皇帝的昏庸无能和朝臣们阿谀逢迎的丑态;《夜莺》和《豌豆上的公主》嘲笑了贵族的无知和脆弱。《白雪皇后》则表现了作者对人类理想的看法,即坚信“*终将取得胜利”的乐观主义信念。他在最后一部作品《园丁和主人》中,还着力塑造了一个真正的***的形象,反映了作者本人忠贞不渝的爱国主义精神。

  安徒生的一些童话故事,特别是晚期的某些作品,也显示出他思想上的局限性。他虽然把满腔同情倾注在穷苦人身上,但因找不到摆脱不幸的道路,又以伤感的眼光看待世界,流露出消极情绪。他认为上帝是真、善、美的化身,可以引导人们走向“幸福”。他在作品中有时也进行道德说教,宣扬基督教的博爱思想,提倡容忍与和解的精神。

  安徒生的童话同民间文学有着血缘关系,继承并发扬了民间文学的朴素清新的格调。他早期的作品大多数取材于民间故事,后期创作中也引用了很多民间歌谣和传说。

  在体裁和写作手法上,安徒生的作品是多样化的,有童话故事,也有短篇小说;有寓言,也有诗歌;既适合于儿童阅读,也适合于成年人鉴赏。他创造的艺术形象,如:没有穿衣服的皇帝、坚定的锡兵、拇指姑娘、丑小鸭、红鞋`海的女儿等,已成为欧洲语言中的典故。

  在语言风格上,安徒生是一个有高度创造性的作家,在作品中大量运用丹麦下层人民的日常口语和民间故事的结构形式。语言生动、自然、流畅、优美、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

  (七)总结学*收获或感受

  下课前,每人说一句结束语,总结自己的学*收获或学*感受,并把它用笔写下来。

七年级《皇帝新装》教学设计3

  课程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理清故事情节,了解写作思路,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童话内容,了解童话通过幻想、想像和夸张塑造形象的特点,领会童话的讽刺意义。。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分角色朗读把握写作思路。共同合作探究文章主题。通过课本剧表演,深刻把握作品的思想意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懂得生活中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爱慕虚荣,要实事求是。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了解故事内容,能分清哪是叙述部分,哪是人物的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能读出各自不同的感情,课下排练本课剧情。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

  1、安徒生,19世纪丹麦文学巨匠,世界著名的童话作家。他的160余篇童话在*150年中被翻译成140多种文字,从丹麦传向世界。安徒生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穷苦,早期写有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等,1835年开始写童话,著名的童话有《丑小鸭》、《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夜莺》、《皇帝的新装》等。

  2、童话特点: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易懂,情节曲折离奇,往往采用拟人的手法,举凡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

  师:这位同学从作家和本文的体裁两个方面对今天将要学*的内容进行了介绍,请小组内的其他同学对他的三分钟展示做一下评价。

  生:我们比较熟悉的作品有《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等。

  师:相信这个小组的介绍已经勾起了大家学*本课的兴趣,下面让我们一起明确《皇帝的新装》一课的学*目标,请看屏幕

  二、出示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本课生字词。

  2、感知课文情节,体会本文的讽刺意义,培养想像力,领会童话夸张的特点。

  3、领会童话深刻的内涵,培养敢于说真话的品格。

  三、小组学*前置研究问题

  1、扫除生字障碍,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大意。

  2、围绕“新装”一词理出文章层次结构。

  3、有一句话在文中起着关键作用,他是骗子行骗的法宝,找到这句话,并简要分析。

  4、在根本不存在的“新装”面前,为什么很多人都不敢说真话,小孩子为什么敢说真话?

  四、展示提升

  师:同学们已经提前完成了前置小研究,在我们学*课文内容之前,你发现了哪些文字词语的障碍,请大胆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一)学生总结讲解:

  1、 容易读错的词:稽jī头衔xián骇人听闻hài更衣gēng(改换)

  2、 多音字:随声附和ha(“跟着唱”、“跟着说”)和好h

  自称chēng(“说”)相称chēn(“适合”、“配得上”)

  圈定quān,(“画圆形”讲)猪圈juàn,(养猪的栅栏)

  3、生词:滑稽:(言语、运作)引人发笑,文中是荒唐的意思。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

  随声附和: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

  称职:思想水*和工作能力都能胜任所担任的职务。称,适合,相当。

  师:这个小组同学分类很细致,基本上是根据我们考试中常见的题型给大家做了归类,希望同学们按照这个归类认真总结学*。对他们的表现表示鼓励

  (二)、

  生:这篇课文题目为《皇帝的新装》,其实它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就是围绕着“新装”发生了一连串的事情。有一天,来了两个骗子。说自己能做一种美丽的衣服。但愚蠢不称职的人是看不见的,爱穿新衣服的皇帝当然上当了,虽然那两个骗子从早到晚都在织布机前可那上面什么也没有。并且,他们还向皇帝要了许多金子。过了些日子,皇帝让一个城市最有头脑的人去看看布怎样了,那人去了以后因为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什么也没看见,所以回来以后,对皇帝说那布非常好看。又过了几天,皇帝又叫了一个人去看,那个人和第一个人一样。后来皇帝决定亲自去看。但皇帝什么也没看到,他不想让别人认为他是个愚蠢的.人。于是他说很漂亮。所有的人都随声附和着,其中有人叫皇帝换上新衣服去游街,皇帝高兴地答应了。到了街上,人们都说好看,只有一个小孩说出了实话,后来,大家都这样说。皇帝也有点发抖,但他还是继续向前走着。

  文章脉络:

  生:第一部分(第1段)皇帝_爱_新装(引子)。

  第二部分(2-4段)皇帝_织_新装(开端)。

  第三部分(5-22段)皇帝_看_新装(发展)。

  第四部分(23段-32段)皇帝_展_新装(高潮)。

  第四部分(33段-36段)皇帝_揭_新装(结尾)。

  (三)、师:这个故事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吗?

  生:不可能。

  师:不可能发生。但是你读了这个故事觉得可信吗?

  生:可信的。

  师:大部分人认为很可信。那么为什么可信呢?在故事的一开始作者就介绍了骗子行骗的一个法宝,能不能把那句话找出来?

  生:裁缝说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PPT显示】

  骗子: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师:这个法宝到底有多神奇,用书中的原话表达出来。(注意用生动的语气读活人物的心理)。

  生:“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生:“我并不愚蠢呀!”这位官员想,“这大概是我不配有现在这样好的官职吧。这也真够滑稽,但是我决不能让人看出来。”

  生:“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格当皇帝吗?这可是最可怕的事情!”

  生:正是因为害怕自己被人认为是最愚蠢的人,整个王国,上至国王,下至百姓全都撒了谎,所以说,骗子行骗的这个“法宝”至关重要,它甚至让我们感受到了故事的真实性。

  (四)、为了让这个故事更具有真实性,我们第组的同学精心准备了故事的高潮部分即“展新装”部分的舞台剧表演,下面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上台

  学生表演“展新装”

  师:感谢第组的精心准备,他们为我们再现了一个真实谎言被揭穿的过程,让我们用掌声向他们致敬。请表演的同学谈谈感受:

  生:刚才的表演里上至皇帝,官员,群臣,下至老百姓,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嘴里说的和心里想的不一样。

  生:口是心非。他们欺骗的是自己,然后再欺骗皇帝,他人这叫自欺自人。

  【PPT显示】

  心口不一

  自欺欺人

  师:大家一个一个掉进了骗子所设的局里,要么承认自己是愚蠢的或不称职的,要么就只能撒谎,说明是这个社会出了问题。

  【PPT显示】

  整个社会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用谎言自欺欺人。自欺欺人已经不单纯是一个人的心术不正,而是社会心理的恶性循环。

  师:那么,同学再思考一下,是谁造就了这样狡猾、精明的职业骗子呢?对,是这个社会,这个异化病态的社会。有了这样的社会,所以骗子一下子就抓住了人们的心理,设计了这样一个圈套。故事到这里,应该可以结束了,但是安徒生没有,戳穿这个谎言的,使谎言真相大白的是谁啊?是的,小孩!

  【PPT显示】

  “可是他什么衣服也没有穿呀!”一个小孩最后叫出来。

  生:因为小孩看大人他们都是心口不一的,他有一种惊奇感,不假思索的脱口而出。

  生:因为所有的大人都知道要阿谀奉承,只有小孩子是比较天真纯洁的,通过小孩子的口说出来,更容易让人相信。而且由小孩揭穿真相就与大人形成了对比。

  生:**一个个阿谀奉承,撒谎,虚伪,小孩子呢,天真;小孩子也与**形成了?

  生:对比。

  生:从写作手法上看是对比。用小孩子来揭穿真相,有其深意。

  师:同学们,我们正走在走向**路上,所以我们要葆有我们内心的纯洁,作者在这里用小孩子来揭露事物的真相,是有他的深刻意义的。其实,真相并不难被揭穿,小孩子的一声叫喊它就完蛋了,真相一出来,故事到这里可以结束了,但是,安徒生并没有就此停下笔,把故事进一步推向了深刻,先看看老百姓的反应。

  【PPT显示】

  “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呀!“他实在没有穿什么衣服呀!”最后所有的百姓都说。

  师:这三句话,看上去是不是差不多啊?能体会到这三句话人物内心微妙的变化吗?

  生:“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呀”,他是第一个说的,然后又有一个人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他是跟说的,还有就是她们最后老百姓她们本来是心口不一说穿衣服的,后来是听有那么多人说的然后就也说了,因为有人开始说了,他们就不怕了。

  生:老百姓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他说完这句话又加了一个“有个小孩子说”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啊,他的内心还有一点忐忑,加了一个“小孩子说”是要逃避,逃避自己的责任。最后是“实在”,这时候终于觉醒了,确信了啊。

  【PPT显示】

  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觉得百姓们所讲的话似乎是真的。不过他心里却这样想:“我必须把这*大典举行完毕。”因此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他的内臣们跟在他后面走,手中托着一条并不存在的后裙。

  师:那他为什么还要坚持把这个*大典举行完毕呢?

  生:给自己留点面子。

  生:维护自己作为皇帝的尊严。但他在真相面前还是显得有点害怕。这些谎言这些欺骗这些社会的丑陋一面不是在真相揭露以后就完全消失了,他的消失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就是童话深刻之所在。

  师:让我们再来认识一下童话,童话运用想象夸张来塑造人物反映社会生活。童话具有模糊性、荒诞性、统一性、丰富性、深刻性。让大家来回答一个小问题:20xx年是安徒生诞辰200周年,为了纪念安徒生,丹麦人自动到安徒生家乡广场上一个雕塑前进行吊唁。大家想一想,去吊唁的人是孩子多,还是**多。

  生(齐):儿童。

  师:事实呢?是**去的多,所以说“童话是写给儿童的,更是写给成年人”的

  【PPT显示】

  童话是写给儿童的,更是写给成年人

  五、课堂检测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学*了安徒生的著名童话《皇帝的新装》,这里的皇帝整天爱慕名虚荣,以至他的官员、老百姓都说假话,但一个率真的小孩让他们的丑行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任何时候,真、善、美都应是社会的主流,是永恒的真理。(完善板书)所以我希望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不要爱慕虚荣,学*上要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七年级《秋天》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4)

——七年级语文《老王》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七年级语文《老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体会描写的作用,感受语言风格

  2、情感与价值:感悟爱的博大,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陶冶美的情操

  3、方法与评价:通过独立阅读,形成自己独特而有创造性的见解。

  教学重点:

  全面把握课文,感受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

  领会从文章语言及人物刻画中渗透出的爱的博大

  教学内容:

  学生通过预*,根据自己对文章独特的理解与感受,形成自己的意见与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文章提出质疑,以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一个班)

  发言人次:13人

  发言得分:50分。其中流畅、变通(包括评价、提问)40分,独创(质疑)10分

  教学进程:

  一、新课导入

  以“画太阳”的故事使学生初步理解什么是发散思维课,促使学生在课堂上能提出有创造性的问题。

  二、学生发言预测

  (一)局部理解预测

  1、“我常坐老王的三轮车。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2、“他也许是从小营养不良而瞎了一只眼,也许是得了恶病,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为什么说“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

  3、“胡同口蹬三轮车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与“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了一只眼”中两处“老实”含义的疑问与评论。

  4、“老王给我们楼下人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其中“前任”一词在表达上有何好处?

  5、“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先生看病不要钱。’”这句话表现了老王是个怎样的人?

  6、为什么后来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7、“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的三轮都取缔了。”这句中的“取缔”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被取缔?

  8、“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这句中的“幸亏”一词有什么作用?“降格”是什么意思?“货”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9、“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这句中“镶嵌”用的好不好,好在哪里?

  10、“他面如土灰,两只眼睛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表现了什么?

  11、“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这句中的“强笑”表现了“我”怎样的内心感受?

  12、老王为什么要送香油和鸡蛋给“我”?

  13、怎样理解“我害怕的糊涂了”

  14、怎样理解“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二)、整体理解预测

  1、文章写了老王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段?(评价或提问)

  2、章记叙了作者与老王交往中的那些事情(评价或提问)

  3、从文章所记叙的老王的故事中,可以看出老王是个怎样的人?(评价或提问)

  4、从作者与老王交往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评价或提问)

  5、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评价或提问)

  以上问题的设计,估计能够满足学生的要求

  三、语文科代表记录总结发言人次及得分情况

  四、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1、对整节课学生的发言情况给予肯定

  2、针对学生所提出的重点问题或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布置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思考。为辐合思维课做准备。

七年级语文《老王》教学设计2

  【摘要】

  在教学中我将让学生带着对老王的关注走进教材,又带着对“老王”的关注走出教材。我的课堂教学思路是“走*老王——品味老王——怀念老王——关注“老王。”

  【关键词】

  老王生活境况我与老王的交往关爱同情人道主义

  【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本单元课文都是叙事性作品,写的都是普通人,以“爱”为主题,几篇课文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本单元阅读教学,要求感受课文所表现的形形色色的“爱”,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去关注身边的人。杨绛的《老王》,写自己与车夫的交往,写车夫艰难困苦的生活和善良厚道的品格,含蓄地提出了关怀不幸者的社会问题。

  2、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身边的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以上两方面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我这样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根据教材的知识构建特点和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我确立本文的“知识能力目标”为:深入理解老王的“苦”与“善”,把握老王的性格特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因此我确立本文的“过程和方法目标”为:在教师的恰当引导和提升之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让语文课具有开放性。。

  (3)、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由此,我确立本课的“情感和态度目标”为: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弱者,并能以*等的观念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培养学生的爱心、善心、同情心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引导学生理解老王的“苦与善”,

  2 理解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关爱的思想感情。

  难点:探究材料安排的特点及全文的线索。我会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合作探究明确本文组材特点。

  4、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语文基础较差,尤其体现于学法方面、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根据我们学生情况、本课文的特点,按照初中生的认识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在这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以下指导:引导学生注意紧绕所设计的问题,扣住文中的关键语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联系自身的生活,来体会理解文中的感情,指导学生注意体会文中语言特点,指导学生把这种写法运用到具体写作中去,提高语文水*。

  【教学策略】

  总体构想是“以人物形象为中心,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支撑点。”在教学中我将让学生带着对老王的关注走进教材,又带着对“老王”的关注走出教材。我的课堂教学思路是“走*老王——品味老王——怀念老王——关注“老王。”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决定采用以下教法:

  1、采用启发点拨法、合作探究法来完成本课教学;

  2、设计带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诱导学生思考,通过语言的体会,解决本文重点;

  3、同时采用朗读、讨论、质疑、等方式使学生动脑动手。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大约2分种)

  以《爱的奉献》的歌曲作背景音乐创设教学情境,欣赏几幅社会最底层的人们的生活画面导入新课。(幻灯片1--7)

  教师激情导入(配乐):总有一种声音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张照片让我们隐隐作痛。在我们享受幸福的时候,不要忘记,有一群本应和我们一样的人正在苦苦挣扎,他们更需要人们的关爱。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赏析现代女作家杨绛的《老王》,一起和作者去诠释爱的主题。

  二、检查预*、扫清障碍。

  1、作者、背景简介。(播放幻灯片9、10)

  2、投影显示生字词,检查学生的预*情况。(播放幻灯片11)

  (1)注音

  塌败(tā) 取缔(dì)伛(yǔ) 翳(yì) 骷髅(kūlóu)

  绷(bēng)滞笨(zhì) 愧怍(zuò)

  (2)释义

  塌败:塌陷破败。滞笨:呆滞笨拙。

  取缔:明令取消或禁止。愧怍:惭愧。

  三、整体感知,走*老王。

  面对陌生的老王,我们有那么多的揣测和关切,现在我们就循着杨绛的笔墨,一起走*老王,解开心中的谜团。

  快读课文,初步感知老王,研讨以下问题:(幻灯片12)

  1、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老王的生活境况?生活境况如何?用哪一个字来概括他的命运最恰当。

  2、文章写了我与老王交往的几个片断?是什么?用最简洁的词语概括体现了老王哪方面的性格?

  明确:(幻灯片13、14)

  1、老王的生活很“苦”,文章主要是从三方面来写的:

  生理:一只眼是瞎的,有夜盲症;

  居住:荒僻的小胡同,小屋破烂;

  职业:蹬破旧三轮,*时被取缔。

  2、生活贫困的老王又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他的“善”也表现三个方面: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车费心不安,去世前一天,还拿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四、合作探究,品味老王。

  这个环节要求学生在精读的基础上,四人一小组就下列问题合作探究:(幻灯片15—18)

  (精读可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默读、小声读、放声读、可圈点、可旁批)

  1、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段?在这个片段中打动你的又是哪些细节?

  (老王临死前还要送鸡蛋香油这一情节)

  细节抓住“镶嵌”“攥”“强笑”等词语的表达效果进行分析。(链接到幻灯片23、24)

  2、通过课文的学*,老王在你的心目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老王是一个xxxxxxxxxxx的人,表现在xxxxxxxxxxxxxxxxx”的形式表达出来。(目的培养学生自主学*精神,完成对文章内容的个性化理解。可以用学生自己的认识。)

  3、本文在写老王的“苦”和“善”时,分别用了什么顺序?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逻辑顺序,时间顺序;作者与老王的交往)

  五、再读文本,怀念老王。(幻灯片19)

  善良老实的具有金子般心灵的老王最终离开了人世,在他生前经常关注他的杨绛有什么样的感受?(抓住“愧疚”一词)她为什么能这样想?(对老王的关心、照顾不够;纳森钱去侮辱他)杨绛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通过学生的再度分析,了解作者的善良,理解结尾一句话的含义,从而对本文主题的理解更上一个层次。

  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和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文中,体现的是作者那种*等观念、人道主义和爱心。而这也正是本文的主旨。

  (在此基础上进行第六个环节的教学。)

  六、拓展迁移,关注“老王”(幻灯片20有链接flash短片)

  我们身边也有许多象“老王”一样遭遇的人,他们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别人是怎么看待他们的?在今后的日子里,你将会怎么去对待那些不幸的人?

  播放flash短片后,(有链接)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要注重学生的自身感悟,注重对学生思想的启迪.

  七、结合板书、进行小结。(幻灯片21

  这个环节,师生共同对本节所学内容进行回顾总结,我将以赠言结束本节课的教学:(幻灯片22有配乐)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假如我是一团火,就为他人送去温暖;

  假如我是一朵花,就为他人送去芬芳;

  假如我是一颗星,就为他人送去光明;

  不要按捺住自己的热情,

  拿出来为别人打通幸福的道路吧!

七年级语文《老王》教学设计3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惶恐、荒僻、滞笨、愧怍”等词语。

  2.揣摩重点语句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3、把握老王的性格特点。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体察人物思想感情。

  2.揣摩本文意味深长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3.学*写人记事散文的阅读方法。

  德育目标:

  以善良体察善良,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关爱的思想感情,激发爱心。揣摩语言,深入领会语句的意味。

  教学难点 :

  理解主旨句的内涵。

  教学方法:

  1.自读点拨法。本文是写人记事的散文,通过叙写与车夫老王的交往片断,刻画了虽穷苦卑微却纯朴善良的老王形象。学生诵读中以善良体察善良,感悟情感,陶治性情。教师点拨、突出作品提出的关怀不幸者的写作意旨。

  2.合作探究法。阅读中关乎作品情感、材料组织等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合作研讨解决。

  教具准备:

  多媒体PPT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

  [教学步骤 ]

  一、导语设计

  由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名言“一个人善恶的有无,不在于地位的高低,而在于行为的本身”这句话的内涵引入。教师投影:《老王》 杨绛

  二、了解作者,学生介绍,明确目标:

  读懂人物

  读懂作者

  读出自己

  三、指导自读,把握文意

  1.投影显示生字词,检查学生的预*情况。

  (1)注音

  塌败(tā) 取缔(dì) 伛(yǔ) 翳(yì) 骷髅(kū lóu)

  绷(bēng) 滞笨(zhì) 愧怍(zuò)

  (2)释义

  塌败:塌陷破败。

  滞笨:呆滞笨拙。

  取缔:明令取消或禁止。

  愧怍:惭愧。

  2.读人物

  听读中发挥想像,头脑中再现鲜活的人物形象。

  思考:本文是写人记事的散文,那么见于文中的老王是怎样一个形象呢?请学生自读课文,谈出自己的阅读感知。作者对他的态度是怎样的?

  学生积极回答,教师归结:

  从课文写老王的生活片断可以看出,老王穷苦卑微但纯朴善良。他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时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他的眼睛又不好,一生凄凉艰难,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不幸者。但是老王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


七年级《秋天》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5)

——七年级上册语文《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抓住“看花”线索,进一步体会母爱。(重点)

  2、体会标题内涵,理解重要语句。

  3、拓展阅读,领悟文章的表达特色。(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秋天是个多情的季节,最易让人产生怀念之情,尤其是当秋菊怒放时。今天,让我们继续陪同作者去看菊怀人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理清线索,体会情感

  1、课文三次写到看花。请勾画出相关句子,完成下面表格。

  看花

  “我”的态度

  第一次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不,我不去!/我可活什么劲儿!

  第二次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什么时候?/好吧,就明天。

  第三次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2.母亲为什么如此急切地想带儿子去看菊花?

  明确:花代表美好的事物,希望他看花是为了转移他病痛中的痛苦,更是为了让他找到生活的勇气。

  3、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出,“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请结合相关语句说明。

  明确:“我可活什么劲儿”(绝望)→“要好好儿活”(再生)。

  4、找出文中直接表现“我”懊悔的语句,体会其深层意思。

  明确:在第二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中:

  (1)“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为自己没能关心母亲的健康而难过;

  (2)“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为突如其来的生离死别而悲伤,为自己的“暴怒无常”而懊悔。

  目标导学二:分析细节,理解标题

  1、文中多次提到菊花,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母亲带“我”看花,是对生命的热爱;菊花的淡雅高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菊花热烈深沉,是母爱的写照;母亲爱花,“我”看菊花是对母亲的缅怀。

  2、母亲把“好好儿活”这句话重复了两次,究竟要告诉儿子什么呢?

  明确:要接受现实,不要自暴自弃,你的路还长着呢。

  要儿子坚强地活下去,不要被病痛压倒,要笑看人生。

  她要在仅有的时间陪伴儿子好好儿活。

  3、本文在内容上主要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但作者却不以《怀念我的母亲》为题,而以《秋天的怀念》为题,好在哪里?

  明确:《秋天的怀念》是由秋天的故事引发的对母亲的怀念。母亲是秋天病逝的,秋天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课文以此为题,是为了更好地抒发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目标导学三:拓展理解

  几十年后,回忆起母亲,史铁生写下了这么一段话,请读一读,说说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走向自己的幸福的路;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

  明确:感受到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思念之情;作者对母亲的忏悔、懊悔、后悔、悔恨之情;作者对母亲的自责、内疚之情;作者完全理解母亲了……

  三、板书设计

七年级上册语文《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透过情感触摸文字,理解文章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歌德“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二、理解作者,明白情感。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母亲逝世7年。你觉得作者写文章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你从哪里读出来的?不猜测,从文字中推测出来。

  预设:痛苦、愧疚、思念、后悔、伤心、感激……

  分析原因,找出句子,边读边分析:

  痛苦,身体上的,1段;

  后悔,没有和母亲一起去看花;

  愧疚,对母爱的`不理解,不接受,前三段;

  思念,写文章纪念……

  伤心,母亲离世;

  感激,感激母亲的教导,关心;

  2、理解:当时的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的残废了双腿。”“两条腿瘫痪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突然似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后来的我:在我的头一篇小说发表的时候,在我的小说第一次获奖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亲还活着。我便又不能在家里呆了,又整天整天独自跑到地坛去,心里是没头没尾的沉郁和哀怨,走遍整个园子却怎么也想不通:母亲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两年?为什么在她儿子就快要碰撞开一条路的时候,她却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却不该分享我的一点点快乐?她匆匆离我去时才只有四十九岁呀!

  现在的我:著有散文集:《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病隙碎笔》。后来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一直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他写的《我与地坛》被公认为**50年最优秀的散文之一。2002年,他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是现在*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2010年12月31日3时46分在北京因脑溢血突发抢救无效病逝,享年59岁。根据史铁生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有需要的患者。

  三、品读母亲,明确写法。

  这之间的变化,有着一个人的功劳,母亲。她用什么办法让我走出生命的阴霾?

  1、分角色朗读第一段母子对话,赏析“躲”“抓”背后的情感,儿子需要宣泄,母亲的理解及希望;(我语气的绝望、肯定)

  2、分角色朗读第三段母子对话,赏析“挡”“笑”背后的情感,母亲的呵护及快乐。(我语气的无谓,母亲的喜出望外。)

  3、我和妹妹主动去看花。(生命的美好)

  4、母亲为什么选择看花?“花”是生命怒放、美好事物的象征。

  菊花诗: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画菊》

  零落黄金蕊,虽枯不改香。——宋·梅尧臣《残菊》

  秋: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

  作者却从在秋天感受到了力量,感受到希望,生命的美好。

  小结:看花是本文叙事线索,作者写母亲时候用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

  四、朗读课文,总结收获。

七年级上册语文《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3

  一、作品梗概

  此文写于1981年,最初发表于当年《南风报》上,那年史铁生30岁。在史铁生21岁时,也就是1969年,到陕北延安“插队”。三年后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在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工作,后因病情加重回家疗养。在绚丽多彩的青春年华遭遇到生命的不幸,他的脾气变得阴郁无比、暴怒无常。而他的母亲此时肝病相当严重,常疼得整夜睡不着觉,可她将儿子瞒得紧紧的,仍鼓励儿子好好活着。母亲猝然离去后,史铁生写下了这篇文章以纪念他的母亲。

  本文以“秋天的怀念”为题,表明是在秋天这样的季节怀念母亲的。在这样一个生命凋零的季节,作者怀念自己的母亲一定会有特别的意义,题目含义深沉而含蓄,耐人寻味。

  二、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一2010),生于北京,作家。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后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知识重点

  一、字音词义

  瘫痪tān huàn:由于神经功能发生障碍,身体的一部分完全或不完全地丧失运动的能力。

  暴bào怒:极端愤怒。

  沉寂jì:①十分寂静;②消息全无。

  侍shì弄:①经营照管(庄稼、家禽、家畜等);②摆弄,修理。

  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

  央求:恳求。

  絮xù叨:①啰啰唆唆地说话;②形容说话啰嗦。

  诀jué别: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

  淡雅yǎ:素净雅致,素淡典雅。

  高洁:高尚纯洁。

  烂漫:①形容颜色鲜丽;②形容坦率自然,毫不做作。

  翻来覆fù去:①来回翻身;②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喜出望外:遇到意想不到的喜事而感到非常高兴。

  二、主题概述

  本文记叙了一位身患绝症的母亲忍受着病体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精心呵护双腿瘫痪的儿子,歌颂了至真至纯的伟大母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以及对没能理解、报答母爱的愧疚。

  三、作品结构

  第一部分(1、2):母亲在病得非常厉害的情况下极力鼓励“我”好好面对生活。

  第二部分(3):“我”因为知道母亲为“我”所做的努力终于答应她去北海看花,母亲非常高兴。

  第三部分(4~6):母亲的病情恶化,临终还在牵挂“我”和妹妹。

  第四部分(7):妹妹带“我”去北海看花,完成母亲的夙愿,“我”也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的含义。

  四、鉴赏品读

  1、如何理解“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通过“砸玻璃”和“摔东西”两个细节,具体写我双腿瘫痪之后内心的痛苦和暴怒无常,并用“我”的暴怒无常来衬托下文母亲的坚韧顽强。

  2、“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这句话中的“悄悄地”“偷偷地”表现了母亲怎样的特点?

  母亲“悄悄地”出去,是为了让我尽情地发泄内心的痛苦,期待我能恢复*静和理智,这无声地离开,体现了母亲的谨慎小心,她怕自己让儿子痛苦,她理解儿子的行为,也为儿子伤心。“偷偷地”说明了母亲不放心,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和细心。

  3、“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这一句运用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是侧面描写,喜欢花的母亲把花都养死了,对于母亲来说,最值得守望的“花”是她的孩子,从侧面说明母亲把她全部的精力都用在照顾“我”身上,体现出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4、怎样理解母亲的“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这句话是理解本文的关键点,“好好儿活”是母亲鼓励儿子要珍惜、热爱生命,要勇敢地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与磨难,这句话发自母亲内心,深藏着母亲对儿子无私的爱。

  5、“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直”“都”连用,说明“我”对母亲的病情一无所知,毫无察觉。从侧面表现出母亲一心只关心“我”的病情,没有把自己的病痛当回事,更是在“我”面前表现得十分坚强,不愿意让“我”知道她的病情。看似*淡的记叙,暗含着作者深深地痛苦与愧疚。

  6、“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此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通过景物描写,突出“我”内心的痛苦、无望、孤独的心情。

  7、“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母亲的“挡”是有意还是无意的动作?母亲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母亲这是有意的动作,她怕我看到秋天落叶的萧条的景象,而触动伤情,产生伤感痛苦,甚至绝望的心情,母亲希望我能够正视自己,而不是逃避。

  8、课文为什么要反复写看花?

  ①“看花”是全文的中心事件。②“看花”是母爱的集中体现。③“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所以文中反复写看花。

  9、文章最后写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母亲活着的时候曾经多次要带“我”去看花,几乎都遭拒绝,而在母亲去世后“我”却与妹妹一同去看花,其中包含着“我”对没有体会到母亲的关爱和良苦用心的懊悔,也包含着“我”对母亲深深的爱和无尽的缅怀。

  10、结尾处的“好好儿活”在文中有何用意?

  运用反复的手法写“好好儿活”,结构上首尾照应,结构严谨;内容上表现了“我”终于读懂了这份感人至深的母爱,是母爱使“我”走出封闭,是母爱让“我”重拾生活的热情,让“我”懂得了儿女是否好好生活,是母亲最惦记的。只有“好好儿活”,才是对母亲最好的安慰,最深的怀念。


七年级《秋天》教学设计 (菁华3篇)(扩展6)

——七年级《秋天》教学设计汇总五篇

  七年级《秋天》教学设计 1

  学*目标: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重点难点:

  ①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课前布置学生预*课文,写出生字并正确注音。

  ②有条件的话师生可以共同合作制作秋景图的图片或。

  教学设计 :

  导人新课

  著名诗人秋瑾曾在诗中咏叹“秋风秋雨愁煞人”;宋玉也曾在《九辩》中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这是中国古代诗人的一种典型的悲秋气节)。但是秋天也是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的。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板书课题)

  师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

  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③生自由朗读课文。(投影片或多媒体显示)

  问题组:

  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朗读之后,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明确]

  a.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冽,暗示这是在秋天。

  b.三幅图: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c.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研读赏析:

  ①展示学生绘制的图画或。(学生对照图片展开想像,描绘自己喜欢的画面。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a.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b.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c.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

  ②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a.先请几名同学朗读最喜欢的一节诗。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据图画,展开想像,描绘 画面。学生描绘画面(参考内容):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b.由远及*的顺序。

  c.优美语句赏析:

  先找出优美的语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

  主要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美句赏析参照)

  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为什么“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这个比喻用得好?

  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就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③齐读、自背、齐背、比赛背诵。

  课堂小结: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布置作业

  ①写自己的秋天。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

  ②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并做点评。

  课后记:本课采用了以读带讲兼以学生自学讨论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穿插朗读指导,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领会诗歌。整体感知部分,考虑到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情感体验,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5

  七年级《秋天》教学设计 2

  教学预设:

  1、 在秋天的回忆中,理解母爱的内涵。(母之爱)

  2、 在怀念的情意中,感受爱母的思绪。(儿之思)

  3、 在秋天的怀念中,获得自己的思考。(我之悟)

  层次目标: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读出思考。

  一、导入

  同学们,上周六,我到深圳参加一个课改研修班,晚上,到书城闲逛,突然,一本书吸引了我,那是史铁生的《灵魂的事》。史铁生,是一位苦难的作家,他是北京人,1951年生,今年54岁了。16岁毕业于清华附中,当他正是风华正茂的时候,18岁去延安地区插队;21岁时,当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时,却因一场大病,双腿忽然残疾了,一个本是活蹦乱跳的男孩子,突然间不能走路了,只有靠两手摇着轮椅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后来又受到尿毒症、肾衰竭等病症的残酷折磨。有谁能经受住这种苦难呢?我沿着文学翻动书页,我的泪水也悄悄地涌满了眼睛。

  史铁生的母亲也是一位活得最苦的母亲。每次儿子摇着轮椅动身前,她便无言地帮他上轮椅,看着他摇车拐出小路,每一次她都是伫立在门前默默地看着儿子走远。后来,她猝然去世了。她匆匆离开儿子时只有49岁。

  请看史铁生在《合欢树》中的一个片断:

  课件出示:(请轻声读)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的召母亲回去了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

  你读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史铁生的很多文章都渗透了对母亲的深厚情感,今天,就让我们循着他的笔迹,走进秋天,走进秋天的怀念吧。

  打开书第51页,第10课《秋天的怀念》。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 拿起笔来,读一读,划一划,也可以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

  2、 同学们,请你给自己刚才读的情况作个评价,在课题旁画上☆:

  (课件出示:

  读书自评榜☆☆☆

  一级指标:正确☆

  二级指标:流利☆

  三级指标:有感情☆

  3、 你有几颗星?你想读一读你最感动的片断、你认为最精彩的语句吗?

  学生展示读。

  同伴评议。用第二人称“你……”体验面对面的评价,*等、真诚的评价。

  同伴指导、范读,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体。

  三、品味课文,读出韵味

  1、课件出示: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收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得把手过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这时,母亲就会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

  体验“我”的暴怒无常,母亲的对我的安慰、爱。

  史铁生病了,如果你是他的家人,你会怎么做?——感受母亲的心情。

  2、课件出示:“不,我不去!”……“我活着有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体验“好好儿活……”的含义。

  3、课件出示: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过,絮絮叨叨在说着:……

  想象母亲的神情,体谅母亲的心情。

  4、 课件出示:对话

  母: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子:不,我不去!……我活着有什么劲!

  母: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子:什么时候?

  母: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子:好吧,就明天。

  母:那就赶紧准备。

  子: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

  (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

  5、课件出示: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为什么母亲那么敏感?她悄悄出去了,会怎么样呢?

  6、课件出示: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母亲没说完的话是什么?试说一说,“好好活……”

  7、课件出示: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引申:我们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四、掩卷沉思,读出思考

  1、“秋天的怀念”,怀念的仅仅是母亲吗?还有什么?

  2、母亲为什么老是要去看花呢?

  3、“好好儿活”对于我们的思考是什么呢?

  五、小结,板书:

  母:坚强、无私、伟大

  儿:愧疚、热爱、怀念

  我:(学生板书)

  六、推荐作品:

  《我的遥远的清不湾》(1983)《奶奶和星星》(1984)《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务虚笔记》《灵魂的事》

  七年级《秋天》教学设计 3

  指导思想及教学目标 :

  1、能说出文中描绘了哪些具有特征的景物。

  2、能体会作者练字的精妙之处。

  3、通过对精妙语句的剖析,欣赏本文的语言艺术。

  4、反复朗读,沉浸到诗的意境中去,品位诗独有的艺术魅力,进行审美的再创造。

  5、通过创作诗歌来体会特有的魅力,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

  1、导入 :可由前两课自然导入 ,也可由古代名家诗句导入 。

  2、默读课文

  3、读一读,写一写。

  4、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自然、有感情地朗读。

  5、逐节研讨。

  研讨目的:理解每一节诗的意思。

  研讨方式:四人一组合作探究,提出疑问,共同解疑。每节由两组代表报告探究结果,不能解决的疑问可请全班同学研究,或请老师解答。教师点播引导的方向,可依语言分析揣摩的一般步骤要求。

  6、齐声朗读,尽量达到背诵。

  7、再创造实践:

  写一首短诗,题目为《我眼中的》。全班交流,体会诗歌独有的艺术魅力。

  8、强调读诗的重要性,介绍古今中外的著名诗人以及他们的诗集,鼓励学生课外多读诗,多写诗,培养诗化的语言,诗化的表达。

  9、作业 :

  ——完成《课课练》。

  ——熟练背诵课文。

  七年级《秋天》教学设计 4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教学预设:

  1.在“秋天”的回忆中,理解“母爱”的。

  2.在“怀念”的情意中,感受“爱母”的思绪。

  3.在“秋天的怀念”中,获得“自己”的思考。

  教学层次:

  感受“娘俩”的好好儿活;

  探究“我俩”的好好儿活;

  思考“我们”的好好儿活。

  教学步骤:

  读出韵味

  读出思考

  读出韵味

  一、感受“娘俩”的“好好儿活”

  (一)、导入

  走在学校的路上,看着树上的叶子啊渐渐泛黄,你们也正式走入了你们的初中生活,这才发现其实秋天已经来了,我想请问同学们,在你们心中,秋天能带给你们什么感受呢?

  生答(秋天是美的,天高云淡,大雁南归,是丰收的季节)

  然而秋天在史铁生的眼中却是包含着深刻别样的含义,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史铁生心中的秋天,体味他在秋天中的怀念。【板书:秋天的怀念】

  (二)、作者及背景渗透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课前预*,生答)

  史铁生取得的这一系列成就与他的人生经历和他的母亲息息相关,他21岁时,突然的重病使他高位截瘫,人生处于低谷,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这么多年来,儿子一直用文字表达对母亲的感受。请同学们一起默读下面这两段话。看你读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而这样的母亲,注定是世界上活得最苦的母亲。)

  (课件出示:“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的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合欢树》)

  【生:(学生默读后发言)我读到了他对母亲的思念。他把上帝招她回去作为安慰。

  上帝为什么早早的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师板书:苦)】

  师:他的好多文章都表达了这份感情,比如比如这节课我们要走进的--

  生:《秋天的怀念》。

  (三)、朗读指导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罢。读书、读书,只有在读中去体会文章思想,读书大体分为三阶段,那么同学们觉得你们能够做到哪个阶段呢?

  (课件出示:“自测:正确--流利--有感情”)

  【根据实际情况,追到有感情一步,请同学自选段落读出来,并找同学对他进行评价】

  【教师评价:读正确是对作者的尊重,也是对你的朗读精益求精,高标准要求呢。激励学生

  师:给他们掌声!(学生鼓掌。)掌声的原因,他们能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是难能可贵的!尤其是同学们对课文中出现的儿话音较多的两句读得很准。我们再读读。(读“咱娘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强化之为后文作铺垫。)

  师:咱们*常说的这个“有感情”,怎么这么模糊!他有感情的读,是这样,可那位同学的朗读却是那样的。

  生:有人声音细,有人声音粗,有人性格深沉,有人性格外向。

  生:由于理解的角度不同,自然读出的味儿也就不同。

  师:是啊,读书是个人的,我们在尊重别人的朗读的同时,我们也有自己的滋味,我们不再评价别人,你读得“真有感情”啊。这真有感情,而应该说读得有特点,读得有个性,读得有自己的味道。(出示课件“读出韵味”)】

  (点评:“读出感情”是语文课堂经常听到的,可什么才是“有感情”,确实是一个模糊概念。读一段文字,根据自己的理解,带这种感情可以,带那种感情也可以。“由于理解的角度不同,自然读出的味儿也就不同。”既要尊重别人,又要读出个性理解。窦老师生动形象地演绎了“个性化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出自己的韵味,这才是真正的“读出韵味”了。)

  师:让我们一起再大声提示一下自己。

  生:读出韵味。

  师:现在我们就走进课文,品品课文中文字的味道。

  (四)、探究研讨

  1、通过读书,我们知道课文写了几次秋天里看菊花的故事?

  明确:两次。第一次母亲要推着他去,没去成。第二次去了,不过是和妹妹去的。母亲想跟他一起去看花,为什么他总不答应?(生;他双腿瘫痪,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根本没有心情的。)作为21岁的年轻人,突然得了高位截瘫,自然受不了这个打击。读读课文,让我们体会他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时的心情。

  生:“双腿瘫痪后……”

  师:(引读课文,进一步深化)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他会--

  生:把眼前的玻璃砸碎;

  师: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他会--

  生:猛地把东西摔向前面的墙壁。

  师:还有呢,妈妈要他去北海看菊花,他喊着--

  生:不,我不去,我活着有什么劲!

  2、师:作者觉得活得没劲。课文有一句话,请同学们大胆想象,作者又会怎么样呢?

  (出示课件: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我----------。)

  【生1:……我会想起小时侯像落叶一样尽情飞舞的情景,可是现在再也不能像落叶一样飘飘洒洒了呀,我活着还有什么劲?

  生2: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我不禁暗暗流泪,我的命运就像那落叶一样唰唰啦啦落地死去。】

  (点评:敏锐地抓住训练点,别开生面地进行语言训练设计,“树叶飘落”这一意象,引发了学生的联想,带着伤感,充满诗意,学生深情地坠入了“我”当时的情感之中。这语言训练中有丰富的,丰厚的情感。)

  师:“我”活着还有什么劲儿!原来活蹦乱跳的,现在突然坐在轮椅上,发这么大的脾气,此时的他的确很痛苦(回扣一下“苦”字),要是他是你的朋友,或者你的哥哥,妹妹,面对他这副样子,你会怎么做?【生答】

  师:嗯,同学们都很有爱心。你们讲得道理很对,建议也不错,不过,请你设身处地的想想,他能听进去吗?(学生停了停,开始议论,有的摇头,有的说听不进去。)

  生:嗯,他也许听不进去。

  3、师;是啊,面对这样的儿子,面对这样的现实,怎么做更合适一些?让我们看看母亲是怎么做的吧。

  明确: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我从母亲的动作中看出她劝儿子要好好儿活。(课件,生答)

  师:请你们默读这句话,注意这几个动作。(老师点示“扑”)母亲“扑”下去的会是什么?

  明确:儿子轻生的念头。

  师:好。其实,你很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呢,那就把你理解的“扑”带进去句子里,读给我们听。(生读,很有力量)

  师:那么,我还要问,“母亲抓住我的手”,“抓”住的仅仅是我的手吗?

  【母亲抓住的是我想要死的念头,她想抓住我,怕我轻生。(生答、读)母亲抓住我,也是让我必须具有好好儿活下去的信念。(再读)】

  师:请再默读这句话,看看母亲“忍”住的究竟是什么?(小组讨论)

  【(1)忍住的也是自己的病情(原文)肝癌。

  这是一位病入膏肓的母亲。母亲她活着很苦啊!(回扣一下“苦”字)亲爱的同学们,一个患肝癌病的人只有自己知道有多痛,无法用语言描述,而且还知道自己就要死去……是这样的母--亲!那么这样的一位得绝症的母亲,有没有“看着看着北归的雁阵,突然把玻璃砸碎”?

  生:没有。

  师:她有没有“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把东西摔向墙壁”?

  生:没有。

  师:有没有大声喊着“我活着还有什么劲”?

  生:没有!

  师:母亲为什么没有这样做?

  生:为了儿子!

  师:正是因为儿子,她爱自己的儿子,才有忍耐。

  师;带着你们的体会读这句话。(咱娘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师:请再读课文,琢磨琢磨,母亲忍住的还有什么?

  【(2)母亲还忍住了儿子的病给自己带来的打击。

  这样的打击就像天塌下来一样,但这样的痛苦不能让儿子知道,她还要让儿子坚强起来。所以,面对这样的双重打击,母亲让儿子去看花:“听说北海的菊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吧”。母亲爱花,也想让儿子看花,让心情变得愉快一些。】

  师:母亲几次要求推着儿子到北海看菊花?

  明确;两次。第一次;“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第二次: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生读)母亲不仅仅自己的病让自己憔悴,为儿子操碎了心,更会让她憔悴。

  母亲是个爱花的人,就是说母亲热爱生活,也要让儿子像她那样接受现实,热爱生活。当儿子有去的意思--“什么时候?”的时候,母亲就--“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儿子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当儿子说--“好吧,就明天”的时候。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可我又不耐烦的时候--“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竟然笑了,还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母亲把所有的苦都藏在自己心里。她还笑着--你看,儿子的话让她“喜出望外”,让她高兴得坐立不安。这一切都是为了儿子,让他学会快乐,面对未来充满希望。

  【(3)师:好,带着你对“忍”的理解再读一读。(咱娘俩在一块,要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师: 刚才同学们的分析在这个“忍”中体会又一层韵味。那么,再请同学默读课文。看看母亲还忍住了什么。

  生:忍住的还有儿子的抱怨。因为母亲对儿子特别的理解,所以她能忍受儿子的摔东西,砸玻璃等暴怒无常的脾气。】

  师:好!会读书,请再细读读,看看母亲又是怎么“忍”的呢?

  生:“……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师:这里重复用了一个词,那就是说,母亲的忍体现在--

  生;“悄悄地”。还有一处,也是“悄悄地”--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师:这是一处细节描写,找的很好,(学生读,随机课件出示: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2、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3、……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师:把“悄悄地”去掉,再读读上面的三句话,任意选择一句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3、因为母亲一说“跑”和“踩”,就会想到儿子的脚瘫痪了,不能走了,不能跑和踩了。所以,母亲又悄悄地出去了。“悄悄地”就是说母亲在儿子面前说话特敏感。这个“悄悄地”体现了对儿子的歉意,觉得自己怎么那么粗心,说话不注意呢?也体现了对儿子的关心。母亲对自己的话很敏感,就连说话都那么小心。就是怕儿子伤心,她在儿子面前特别小心。

  师:用个成语,那就是--小心翼翼!

  师: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啊,请你读读这句话,让我们跟着你体会母亲的“小心翼翼”。(生读。掌声)】

  【明确:2、不用上“悄悄地”呢,就体会不到母亲的苦心。她想让儿子尽

  情地发泄一下,就又悄悄地进来,这就更体会母亲非常耐心,不忍心打扰儿子。母亲出去了又回来,回来又去,一遍又一遍,眼圈红红的,说明刚哭过,可是在儿子面前还要忍,一句话,就是为了儿子。(生读得很慢。)】

  【明确:1、悄悄地躲出去,又在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动静。如果母亲不是“悄悄地”,就那么随便的出去,根本就体会不到母亲对儿子的理解和关心。

  师:把“关心”再具体些,就是对儿子特别的--

  生:无微不至,也就是特别细心。

  师:是啊,她的心比针尖还细啊。把你的感受送进去再读。(生读得较轻)。

  师:母亲的脚步还是稍重了一些,再轻一点儿。(生读得很好。掌声)】

  师:经过同学们的品味,我们感到这“扑”,这“抓”后的“忍”--除了忍住对儿子的抱怨。还要忍住自己的痛苦,更要忍住儿子的病痛给自己的双重打击!这是一位怎样的忍啊。大爱无形。儿子的得病,自己的重病让母亲苦上加苦--然而母亲依然是苦口--生:苦口婆心。(教师再次回扣“苦”字)

  师:也是母亲的良苦--

  生;良苦用心。(教师再次回扣板书“苦”字)

  师:那么,“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好好儿活”究竟要告诉儿子什么呢?(生答)

  【生1:要接受现实,不要自暴自弃。

  生2:现实已经这样了,未来还长着呢,儿子,你一定要好好活。

  生3:正值壮年,你的路还长呢,更要坚强起来啊。

  生4:她要在仅有的时间陪伴儿子一起好好儿活。

  生5:她要儿子坚强地活下去,不要发脾气,要找到一条好好活的路,让他笑看人生,不要被病痛压倒。

  生6:她要告诉儿子面对生活的打击要学会忍受。】

  师;母亲没有你们说的那么精彩,那么丰富。母亲的话不是豪言壮语,只有那万箭穿心的“忍”哪!但你们所说的都含在了这句再简单不过,再朴素不过的话里--

  生:“好好活”!

  师:所以,这“好好”两个字的韵味、复杂的情感都蕴涵在这里--母亲告诉儿子怎么去面对有残缺的生命的理儿,真是意味深长啊。同学们在下面好好读一读。(生自由品读。)

  二、探究“我俩”的“好好儿活”

  师:可是,母亲就这样悄悄地去了,她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邻居们-

  生:邻居们把她……(教师引读,让全班同学把课文写母亲临终的话读出来。直到最后一句--“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师:(出示课件:“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多少年过去,儿子终于明白母亲那句没有说完的话。你们读懂了吗?省略号里没有说完的话,究竟是什么?

  生:好好儿活!(学生异口同声)

  师:我们送进去,一起把这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说完。

  生: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你们俩要好好儿活。

  师:你们懂了,儿子和女儿也懂了,所以课文最后一句才说--

  生:“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师:同学们,母亲去世七年之后,作者写了这篇文章,结尾就落在这里--“要好好儿活”。那么,他究竟懂得了要怎样好好儿活?我们一起来读读描写菊花的句子。(课件出示: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师:下面同学就结合这句话,可以小组合作,好好讨论讨论,可以自己思考,他们究竟懂得了该怎样好好儿活?(生讨论很热烈,之后发言)【生答,读(好好活)

  1:菊花“淡雅”,就是说人可以活得*凡,或者普通一些也可以的。(读)

  2:其实,人可以活得淡雅、高洁、热烈、深沉啊等等,不管怎么说,每一个阶段不一样的,总之要活得多姿多彩,也就是泼泼洒洒。(读)

  3:不管有多少秋风萧瑟,有多少风雨打击,人活着就要泼泼洒洒地笑对人生。就是说,要活出自己的尊严。(读)

  4:我看,因为不同的花有不同的特点,母亲想让自己的孩子在自己的心灵里、在人间绽放出属于自己美丽的花,也就是母亲让儿子选择自己的人生。

  师:母亲没有告诉儿子,你就得是这样的花,母亲是让儿子自己去选择,活出自己的个性。淡雅也好,高洁也罢,热烈而深沉也行,总之,要活出自己的……(个性)(读)

  师:你们懂得了应该怎样去好好儿活,文中的兄妹俩也正像你们一样,懂得了要好好儿活。

  师:伴随着生命的脚步,作者如菊花一样,泼泼洒洒,开出了他人生的烂漫之花。所以,33年之间,他懂得了这句话的含义,懂得了自己该用怎样的行为走出这“好好儿活”。回过头来,看吧--

  师: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他还会把玻璃砸碎吗?(出示课件:望着望着北归的雁阵,我----。)

  生:不会!

  师: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他还会猛地把东西摔向墙壁吗?(出示课件: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

  生:不会!

  师:看着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的飘落,我----。(课件出示:此处让学生再次创造,和前面内容形成对照。)

  生:看着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的飘落,我会想到母亲微笑着在窗前和我说话的情景。

  师:原来母亲挡在窗前,是要挡住什么?

  生;挡住儿子看到落叶想要死的心。现在,儿子终于知道母亲的苦口婆心和良苦用心,所以,他知道母亲给了他第二次生命,所以,他想象母亲是微笑靠在窗前的。因此,这回看着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的飘落,我会想,我绝对不会像这落叶一样死去,我已经勇敢地面对未来的生活。(掌声)

  师:就这样,儿子不再暴怒无常了,儿子终于懂得了母亲的那句话,下面我们就来默读史铁生先生在《病隙碎笔》中的这段话,看看他对“好好儿活”的理解到了怎么样的一种境界。

  (出示课件:生病也是生活体验的一种,甚或算得一项别开生面的游历……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时光。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以加上一个“更”字。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

  【生:他终于懂得了活着,好好儿活着,就是一种满足。

  生:现在,在史铁生叔叔的眼里,活着就是一种幸运。

  生:活着就应该满足。如果说史铁生懂得了痛苦,他把这苦当作一种别开生面的游历。】

  师:这是怎样的一种超然,这是怎样的对生命的敬畏。如果说最初生病对他来说是痛苦的,那么,现在的他对“好好活儿”怎么一个“苦”字了得?

  师:对这样一位文学大师,因他对生命的理解,我向大家推荐这几本专著--(课件出示:推荐书目:《我与地坛》、《病隙碎笔》、《务虚笔记》)

  师:有谁知道,史铁生晚年的身体状况吗?(学生沉默)

  师:由于长时间的坐在轮椅上,他患上了肾衰竭,每个星期必须要做三次血液透析,换血,不能少一次。不然就会死去。但他还是要拿起笔来,尽管拿笔已经非常困难,但是他一直记得母亲的那句“好好儿活”!他是用笔表达他自己33年来是怎么个“好好儿活”,母亲在九泉之下会含笑九泉的。(擦掉“苦”)

  师:越是懂得该怎样好好儿活,他就越是愧疚和自责啊!他是多么希望母亲能知道他已经趟出了属于自己的路啊,获奖,成功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在那看菊花的世界里,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花。越是体会到这一点,他就深深的怀念着她啊,告诉她自己是怎么“好好活”的啊--

  伴随哀伤抒情的音乐,让学生阅读文章片段--

  片断1: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有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我只想着一件事:母亲已经不在了。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我心里只默念着一句话:可是母亲已经不在了。把椅背放倒,躺下,似睡非睡挨到日没,坐起来,心神恍惚,呆呆地直坐到古祭坛上落满黑暗然后再渐渐浮起月光,心里才有点明白,母亲不能再来这园中找我了。--《我与地坛》

  片段2:我有一个凄苦的梦……在梦里,我绝望地哭喊,心里怨她:“我理解你的失望,我理解你的离开,但你总要捎个信儿来呀,你不知道,我们会牵挂你,不知道我们是多么想念你吗?”但就连这样的话也无从说给她,只知道她在很远的地方,并不知道她在哪儿。这个梦一再走进我的黑夜,驱之不去。--《有关庙的回忆》(师诵读此段)

  师:这个梦一直伴随了我33年,我只好在梦里念着她,在文字中写着她,在一个又一个秋天里,让妹妹陪着我,到北海去看--她!端起书,读--

  生:“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到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俩在一块要好好儿活。”(全体学生深情朗读课文最后两段。)

  师:回过头来看课题。这《秋天的怀念》,怀念的究竟是什么?

  生1:不尽的怀念,这深深的怀念,这刻骨铭心的怀念--秋天两个字化作了母亲。

  生2:他怀念的秋天的菊花,就是他母亲啊。(该生泪流满面)

  生3:其实,怀念的是母亲和他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怀念的就是母亲给他的--“好好儿活”啊。

  师:母亲的“好好儿活”化作了我的血液,借了我一生啊,成就了我一生啊。是这句话让史铁生在无法弥补的身体缺憾中,找到了另一种生命的延展!再读课题。(学生个别读,最后齐读。韵味已和课前大不相同)

  读出思考

  三、思考“我们”的“好好儿活”

  师:通过这两堂课的学*,我们通过品悟文字的韵味,尝到了这一家人的人生韵味。同学们感动了,老师也感动了。我相信,同学们今天回去,肯定会跟家里人说今天的学*体会的。也许就跟老师看电视剧一样,抹着眼泪,“这电视剧,太感人了!”那么,他们家这件事,跟我们有没有关系?

  师:有时我们听一个很感人的故事一样,听完了,抹完眼泪了,过后该干什么还干什么。不过你又说,“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生:面对生命,珍惜生命。我们这些健康人更要好好儿的活。

  师:为自己喝彩吧。(掌声)我们到这一家人的情感世界里去走了一趟。不光是读出了这一家人的人生韵味,还读出了自己的思考!这才是语文学*的真正目的。(课件出示:读出韵味--读出思考)

  师:因此,亲爱的同学们,文章结尾的这句话,(课件: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个“俩”应该变成--

  生:我们!

  师:连起来读这句话。(生读“我们在一块儿要好好活!”)

  生:就是说,面对自己的母亲,要好好儿活。

  师:面对自己的家人要--

  生:好好儿活。

  生:面对自己的同学、老师要好好儿活。

  师:每个人的人生体验不同,每个人的体会不同,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也不同,我想问,今天走出这语文课堂,“好好儿活”这句话沉淀在你心中的思考是什么?一个词,一句话,都可以。

  生:笑对人生,乐观面对所有的一切事!

  生:凡事一切都要包涵,酸甜苦辣,就是好好活。

  生: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我们都要活出自己的坚强。

  师:面对曾经煎熬过你的困难,你痛苦过,请把这一家人送给你的“好好儿活”铭记在心。

  生:每天,当我们醒来,发现自己还活着,这就是幸运。因此无论如何要好好活。

  师:泰戈尔大致说过这样的话--每次,醒来之后发现自己还活着,这本身就是奇迹。你的思考和他不谋而合。(笑声)

  生:上帝要你怎样活,你就要怎样活呗。

  师:上帝要你怎样活那是你的“命”,该怎样好好活那是你的“运”。命和运是分不开的,所以叫命运。用你的“命”走好你的“运”就是你的“好好活”走出的“人”字一撇一捺。(掌声)

  生:身体健康本身就是幸运,要好好善待自己的健康。因此,我们的一些打击啊,苦恼啊,在史铁生面前不值得一提。

  生:怎样才是“好好儿活”?该怎样“好好儿活”?我一时还说不准,让我再想想吧。师:亲爱的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这也确是值得我们思考一辈子。因此,“好好活”给我的思考是什么呢?愿意说出来和同学们共勉--世界上有看得见的残疾,也有看不见的残疾。面对“好好活”,我要说,身体的局限我们这辈子改变不了,但,可以改变的却是我们的心理残疾。下课!

  总评:

  窦桂梅老师执教的《秋天的怀念》,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带给我们无与伦比的震撼。从窦老师“为生命奠基”的课堂,我们感觉到了说不尽的精彩,获得的是艺术的享受,精神的洗礼。

  窦老师的课堂,疏密有致,粗细结合。疏处可走马,密处不透风。疏者大气,细者精致,不愧是大家手笔。整个课堂设计,就由两大部分组成:读出韵味,读出思考;围绕主题“好好儿活”构建课堂,三个层次一层一层推进:感受“咱俩”的“好好儿活”,体会“我俩”的“好好儿活”,思考“我们”的“好好儿活”;而整个教材的处理,又置于作者史铁生一组作品之中。新颖,简洁,深刻,广博。

  窦老师教学艺术的“大手笔”还表现在她的“超越”。对教学主题的超越,对当下教学的超越,对学生要求的超越,对课内教材的超越。从“母爱”到“好好儿活”,从“读出感情”到“读出韵味”,从“读出韵味”到“读出思考”,从《秋天的怀念》到史铁生的系列作品,从课堂教学研究到语文课程的建构,我们分明看到,窦老师就是一直在超越、超越、超越!

  细处呢,细到对一句话、一个词含义的挖掘,对每一个学生发言的评价,甚至对范读时每一个音调的读法,课件中每一个画面的处理,都用心对待,不随意放过。对文本的解读,对学生的引导,无不闪现着教师智慧的光芒。而所有细节展现出来的美,体现的是窦老师“以生为本”的人文思想的光辉。

  请看文本解读。窦老师深入研读文本,走进语言的深处。在抓关键词句教学方面,那“扑”,那“抓”,尤其是那“忍”的挖掘,可谓一“忍”三叹。多角度、多层次的语文训练,包孕着丰厚的情感、丰富的,使语言训练立体化,真正实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

  窦老师的朗读指导,也是精妙绝伦。声情并茂的朗读,打动了在场的所有听众,给学生做了一个极好的示范;指导方法也别出心裁,她改时下流行的“有感情读”为“读出韵味”,她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后感悟后,再让学生“送进去”读一读,让学生把自己的个性体验与文本朗读很好的结合起来,读出了思考,读出了文章的韵味,也读出了自己的韵味。

  窦老师的教学艺术,有人说是炉火纯青,那是有坚实的思想支撑。肖川在《成为有思想的教师》一文中说过:“有思想的教师,会对学生的心灵丰满和精神充实有一种自觉而又自然的引领。”以我的理解,“自觉”是对教师思想底蕴的要求,“自然”是对教学艺术的要求。思想赋予窦老师“超越教材,超越课堂”的智慧和魄力,她大胆取舍,把教学主题由“母爱”升华为“好好儿活”,用“好好儿活”把一篇教材与多篇课外阅读文本串起来。在她的引导下,学生走进教材,又走出教材,立足教材,又超越教材,一步一步地领略着“好好儿活”的意蕴。

  因为窦老师的引领,学生的认识水*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思维活跃,说得精彩,读得精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飞扬,学生的生命在课堂成长。而学生的这些精彩,正是来自于老师激情的感染,来自于老师巧妙的引导,来自于老师热情的鼓励。课堂上,窦老师全身心地投入,仿佛一朵燃烧的“玫瑰”(窦桂梅的网名),学生讣考、表达,展现着他们生命的精彩。在老师“自觉而又自然的引领”下,学生“心灵丰满”起来,“精神充实”起来。窦老师真正实现了她的语文教学目的:“为生命奠基”。

  七年级《秋天》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学*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

  2、 指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3、 通过了解母亲对“我”的关心照顾,使学生受到伟大母爱的熏陶感染。深刻体会“我”对母亲深深的愧疚、热爱、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读课文,体会伟大的母爱,受到爱的教育。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史铁生的《合欢树》中的一段文字,菊花图片。)磁带《思乡曲》

  教学设计过程:

  一、 激情导入,激**感

  1、 激情导入(课件出示)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了。’我似乎得到了一点安慰,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史铁生《合欢树》

  (由教材引出作者的其他作品,能激发学生读课外书的兴趣,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使学生能“走进文本”也能“走出文本” )

  学生自读后发言。

  (有的学生说母亲在世的时候活得太苦,有的同学说他读出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师:在作者的好多文章中都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愧疚之情。像《合欢树》、《我与地坛》、《有关庙的回忆》、《秋天的怀念》等。今天我们就写作者一起重温那份伟大而无私的母爱,去感受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

  板书:“秋天的怀念”

  齐读课题。

  2、 激**感

  教师配乐《思乡曲》诵读课文4—6段(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配乐为了渲染气氛,在《思乡曲》低回哀婉、如泣如诉的乐曲声中,教师饱含深情的诵读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弦,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阅读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为后文的学*做了铺垫。)

  二、 速读梳理,整体感知

  1、 整体式默读。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你觉得课文中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让学生对课文整体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下面的理解作铺垫。)

  2、 寻读式速读。想一想:课文写了母亲关心我的哪几件事?你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以上问题学生在独立阅读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得到各种各样的答案,以此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这一环节中安排了两种阅读方法,整体式默读和寻读式速读,目的是为了在以后的学*中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的运用不同的读书方法。)

  三、 品读感悟,沟通感情

  (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分四人小组合作学*,抓住母亲关心我的四件事,找出重点词句品读,说说自己最感动的地方,并说说感动的原因。学生交流时教师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一是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二是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这样在全班交流时就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讨论后学生汇报所得,汇报时教师的引导、点拨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还要相机指导朗读。)

  1、 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

  (1) 感悟:哪些语句最让你感动?说说为什么?

  (这一部分要引导学生抓住对母亲神态,动作的描写,体会母亲抚慰我时的细致入微和体贴周到。如,我发脾气时,妈妈为了让我尽情的发泄而悄悄地躲出去,她躲出去以后对我还是不放心,所以就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当我自暴自弃狠命地捶打双腿时,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母亲扑灭的是儿子想死的心,抓住的是儿子活下去的信念。眼圈红红的,说明母亲哭过,“我”的一举一动,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上。我的做法给母亲带来了巨大的痛苦,母亲难过之后,哭过之后,她还要安慰我,鼓励我好好儿活,这一系列的动作、神态的词足以看出母亲对儿子那种无微不至的关怀,那种伟大无私的母爱。让学生抓住作者对母亲语言的描写“咱娘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体会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2) 朗读:(在这里,指导学生读我“暴怒无常”的句子时,要读出暴怒、绝望的语气,如,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收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动词“摔、砸、大声地喊、捶打”等词要重读体会做着极度绝望的心情。读描写母亲的句子时应读出母亲对儿子的心疼和无奈。如“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2、 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当我心情不好,乱发脾气时,母亲的病已经到了晚期,她的痛,她的苦又能向谁说呢?她只能自己忍受着病痛的折磨,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母亲不仅要忍受着自己的病痛,还要忍受着儿子的病痛给自己造成的心理上的痛苦,母亲活得太苦了,太累了。她之所以能忍,就是因为一个“爱”字,对儿子深深的爱。着重引导学生重读“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等词,体会母亲的坚强与无私。)

  3、 母亲央求“我”看花。(汇报时引导学生抓住几个关键词“央求、喜出望外、高兴、絮絮叨叨、敏感”来体会母亲情感的变化,从而体会母亲深沉而无私的爱。朗读时随母亲心情的变化语速时而缓慢,读出央求的语气,如“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时而欢快读出如释重负,充满希望的语气,如,“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吧。”结尾时欢快的语调戛然而止。因为当母亲说到“还记得那回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儿子还要敏感。她认为自己太粗心了,说错了话,感到对儿子很愧疚,在心里不断的自责。再朗读中幻化出母亲因失言而重陷痛苦的现实与无奈中的画面。可见她在儿子面前时时处处都是那么小心翼翼,恐怕儿子会不高兴。)

  过渡(母亲想陪我看见菊花的愿望还没有实现就离开了作者。)

  4、 母亲的临终嘱托。(引导学生在品读中想象母亲生命垂危时对两个孩子的无限牵挂。朗读“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未成年的年女儿”时要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勾画出一个面容憔悴,为儿子付出全部,自己却病的大口大口吐血,临终前却依然牵挂着自己的孩子的普通却伟大 的母亲形象。)

  (品读感悟沟通情感这一环节的设计,始终围绕“母爱”这一主题让学生谈感受、朗读。这样语言和思维,朗读和感受就有机的结合起来了。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了培养。让学生在品读中感悟,再感悟中品读,这样学生对母亲那伟大、无私、坚强的形象就有了深刻的了解。)

  5、 秋天赏菊,怀念母亲。(课件出示菊花图片)

  让学生一边欣赏菊花图片一边回想母亲关心我的四件小事,与作者一起赏菊一起感受那份深深的怀念。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的烂漫。”

  最后一段学生自读自悟。

  学生汇报自己的独特感受。

  文章结尾段作者寓浓浓的思母之情于开放的菊花之中,菊花依旧,慈母却不在,睹物思亲,怎不伤怀?想起母亲的鼓励与期望,怎不令人泪下?

  师总结:(在那看菊花的世界里,作者懂得了母亲的话“要好好儿活”的真正含义,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好好儿活”这句话不仅是母亲送给她两个孩子的最好礼物,同时也是送给我们每个人的最好礼物,值得我们去品味去思索。人生的道路是漫长而崎岖的,不管是现在的我们,还是将来的我们,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多大的挫折我们都要好好儿活,活出自我的尊严,活出自我的价值,做一个生活的强者。)

  四、 配乐朗诵,情感升华。

  在学生情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之时,教师播放《思想曲》,学生和着乐曲朗读全文。(那字字真情,句句思念在乐曲的烘托下,学生在自己的朗读中感受到作者汩汩涌涌出的思母之情,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熏陶情感的教学目的。)

  五、 口语表达,放飞思想。

  此时,为学生更好的抒**感表达对母亲的深切怀念,我设计了一段口语表达:假如清明节到了,作者面对母亲的遗像,会说些什么呢?(说的过程就是学生思想成长的过程,是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的过程。这不仅能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作者的内心感受,还能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六、 笔尖升情,以情激情。

  再学完本课之后,学生肯定被文中伟大的母爱所感动,在此基础上,教师巧妙的以情激情,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母亲,歌颂一下伟大而无私的母爱。可以写一段话,可以写一首诗,真正点燃学生爱的情感。(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使文道得到统一。)

  七、同唱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献给天下所有的母亲,结束课文。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