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菁华6篇)

首页 / 教学计划 / | 教学计划,社会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

  一、教学目标

  本册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目标,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观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惯。

  二、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共三个单元。第一单元“走进美丽的家乡”分10课完成,教学内容以家乡的地理环境为中心,从家乡的整体和地理位置入手,加深学生对于自己家乡的认识和了解。第二单元“家乡的故事”分14课完成,从家乡人生活的变化切入,帮助学生多层面、多角度地感受和理解家乡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巨大进步。第三单元“家乡,我为你骄傲”分14课完成。教学内容以家乡的文化、民俗为中心,引导学生从更深、更广的角度了解家乡历史和文化。

  2.学生分析:四年级学生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与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些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比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学*中去。

  三、教学重难点

  1.学*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2.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但当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3.知道在*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了解新*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4.知道世界历史发展一些的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公正、热爱集体、团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能力

  (1).能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等地交流合作,学*民主的参加集体生活。

  (3).学*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的有创意的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影响。第一单元

  走进美丽的家乡

  单元目标:

  1.态度:增进对于家乡的情感,并在原有水*上形成对于合作更为积极与自觉的态度。感祖国的博大,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

  2.能力:进一步提高运用地图知识的能力,提高合作能力。能够理解不同

  的地理特征和气候与人们生活风俗*惯之间的关系。

  3.知识:认识家乡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初步了解祖国领土的辽阔和风俗的多样。学*4个副方向,能够知道用8个方向更准确地描述地地理位置。

  第二单元:家乡的故事

  单元目标:

  1.态度:深化尊重历史:珍惜今天享受的`一切,以及热爱家乡的积极情感,提升可持续发展及环境的保护意识。

  2.能力:能够对具体事物进行搜索。比较、分析,得出合乎事物发展逻辑的认识,能够与同学合作完成学*任务。愿意在学*活动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能够较为客观和公正地认识过去,看待今天。

  3.知识:知道家庭、学校和家乡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在历史上的真实面貌,了解家乡的一些文化特色。了解年表在表达历史变化过程中的作用,学会制作简单的年表。

  第三单元课时

  家乡,我为你骄傲

  教学目标:

  1.态度:通过认识和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进一步形成家乡的概念,体会到自己是家乡的一员,加深对家乡深层的了解,增进对家乡的情感和建设文明富裕的家乡的愿望,乐于在学*活动中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2.能力:能够科学地运用各种学*方法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对学*活动中

  获得的资料能够进行一定的整理、分类、比较。分析,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3.知识: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以及家乡人为家乡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知道

  乡音乡情,风俗乡俗的区域性特点,认清陋*对健康文明生活的危害。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2

  一、学生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二、教材分析

  教科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共五个单元:包括第一单元诚信是金;第二单元伸出我们的手;第三单元我的绿色日记;第四单元交通连着千万家;第五单元祖国真大,共17课。

  三、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掌握体验、感悟、建构的学*策略,关注思维过程及其体验,使他们真正成为学*的主人,并在主动参与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方向,以“学会做人”为核心,发展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使自身的发展有助于社会的进步。

  3、通过教材,从学生社会生活的原型出发,多视角(地理的、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角度)地去分析、探究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展示完整的社会生活, 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在此过程中实现学科知识的整合,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参与社会的能力。

  四、教学进度

  单 元周 次课 题课时

  第一单元 有困难 我不怕第一周1.这点困难算什么

  第二周.成功一定有方法

  第三周3.每天都有好心情

  第二单元 我们的快乐大本营第四周4.成长的故事

  第五周5.“我”和“我们”

  第六周6.我们要做最棒的

  第三单元 做聪明的消费者 第七周7.各种各样的.商店

  第八周8.购物有学问

  第九周9.我是理财小能手

  第四单元 公共生活讲道德第十周10.无声的朋友

  第十一周11.大家生活在一起

  第十二周1.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第十三周13.我们是邻居

  第十四周14.文明从我做起

  第五单元 大自然发怒的时候第十五周15.天有不测风云

  第十六周16. 在这危急时刻

  第十七周17. 灾害无情人有情

  五、教学措施

  教学内容及方法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上课,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技术在品德教学中的作用。

  、加强课堂教学研究,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小组合作学*的良好氛围。

  3、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4、创设学*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5、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感。

  6、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7、注重学生与家长的交流,取得家长的支持,使学生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培优补差措施

  1.认真备好每一次培优辅潜教案,做好学*过程的趣味性和知识性相结合。

  .加强交流,了解潜能生(吴威、漆希、吴江等)、优异生(谢佳霖、田鑫、李一凡等)的家庭、学*的具体情况,尽量排除学*上遇到的困难。

  3.坚持辅潜工作,两周一次。

  4.采用一优生带一差生的一帮一行动。

  5.课堂上创造机会,用优生学*思维、方法来影响差生。

  6.采用激励机制,对差生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肯定,并鼓励其继续进取,在优生中树立榜样,给机会表现,调动他们的学*积极性和成功感。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3

  情况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也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一定的辨别能力,孩子对这门课比较感兴趣,乐于学*。但学生的自制力差,对课文中的一些要求虽然能够理解也能跟着做,但持久性不够,需要老师经常提醒、督促。

  教材分析:

  本教材第一单元是:《诚信是金》第二单元是:《伸出我们的手》第三单元是:《我的绿色日记》第四单元是:《交通连着千万家》第五单元是:《祖国真大》

  教学目标:

  1、知道诚实是自尊自爱的表现,爱惜自己的荣誉。

  2、让学生懂得守时、说到就要做到,都是守信的表现。

  3、懂得社会需要诚信,诚信是事业成功的法宝,是现代社会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

  4、感受弱势人群自强不息的精神,对他们产生尊敬之情。

  5、知道一些社会公益活动,了解常设的社会福利机构和设施。

  6、引导学生用具体的行动来关心帮助弱势群体

  7、探究家乡水资源的一些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和危害。

  8、关注家乡的空气质量,探究空气污染的原因和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9、关注家乡的动植物,初步了解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由此给自己生产、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

  10、学*先进人物的事迹,知道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11、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12、引导学生了解不同交通工具的特点,以及自己家乡的主要交通方式。

  13、观察本地交通秩序现状,知道有关的交通常识。

  14、学*在地图上查找我国的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

  15、让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初步了解我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及其相应的位置。

  16、让学生了解我国的自然状况,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着许多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的国家,体验热爱国土的情感。

  17、让学生了解台湾,知道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领土神圣不可浸犯。

  18、知道盼望祖国统一是海峡*人民共同的心愿。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体验诚信的可贵。

  2、引导学生关注家里的长辈,对身边需要帮助的人献出自己的爱。

  3、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环保行动。

  4、了解不同交通工具的特点,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

  5、了解*在世界中所处的位置及其概况。

  四、具体措施:

  1、创设情景教学,给予学生主动探索、合作学*的机会,从而让学生以积极、欢快的情趣去学*。

  2、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并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

  3、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心、责任心等良好品质。

  4、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5、建立新的教学观,引导学生自主学*、

  6、加强课程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五、教学进度表

  周次

  时间

  教学内容

  1

  2、10—————2、14

  诚实,不需要理由

  2

  2、15—————2、21

  拍手拉钩不要变

  3

  2、22—————2、28

  诚信就在身边

  4

  3、1——————3、7

  同在蓝天下

  5

  3、8——————3、14

  生活因爱更美丽

  6

  3、15—————3、21

  我们的爱心行动

  7

  3、22—————3、28

  流过家乡的小河

  8

  3、29——————4、4

  我们时刻在呼吸

  9

  4、5——————4、11

  大自然中的朋友

  10

  4、12—————4、18

  呵护绿色家圆

  11

  4、19—————4、25

  马路修道家门口

  12

  4、26——————5、2

  交通海陆空

  13

  5、3———————5、9

  *安走天下

  14

  5、10—————5、16

  在世界的东方

  15

  5、17—————5、23

  我们的大*

  16

  5、24—————5、30

  壮丽的河山

  17

  5、31——————6、6

  麦忙假

  18

  6、7——————6、13

  海峡*盼统一

  19

  6、14—————6、20

  复*

  20

  6、21—————6、27

  期终考试

  21

  6、28——————7、4

  写好工作总结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4

  一、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由于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共有四个单元,分别为:《在集体生活中》、《学*更上一层楼》、《我的家乡》、《家乡的变化》。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目标,以体现与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惯。

  三、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乐于合作,待人诚实守信的品质;初步形成规则意识、民主意识。

  (2)使学生知道学*是自己的责任,要敢于面对学*中的困难和挫折;引导学生体验学*给自己带来的乐趣,感受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使学生初步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好学的学*态度。

  (3)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形成热爱家乡的情感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了解家乡的名人并向他们学*。

  (4)感受家乡及家乡人各方面的发展与进步,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了解家乡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行为与能力目标:

  (1)帮助学生建立与人交往有诚信,能合作,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的行为*惯。

  (2)初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自己学*任务的良好*惯;初步培养学生喜欢阅读课外书籍的行为*惯;培养学生在学*中的毅力和耐心,养成良好的学**惯。

  (3)培养学生爱惜名胜古迹,不乱丢乱刻画的*惯。

  (4)养成保护水资源,爱护身边环境的良好*惯。

  3、知识与技能目标:

  (1)帮助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与他人*等的交流与合作,能尝试合理的解决集体生活中的问题。

  (2)学*给自己制定不同时期的目标,树立自信心;学会一些简单的读书方法。

  (3)能正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文化、物产等;了解家乡湖泊众多的自然环境及水资源分布情况;了解家乡的名胜古迹及特产。

  (4)知道部分旧生活用品的用途;了解家乡生态环境的污染情况;知道有关环保知识。

  四、教学重难点:

  1、帮助学生学会适应集体的要求与规范,树立合作、诚信意识,学会尊重他人,能够合理处理意见不一致的问题。

  2、提高学*兴趣,树立自信心,努力完成学*任务,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

  3、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会识图,在图上找家乡的位置,了解家乡的地理、人文、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等等,热爱家乡,节约水资源。

  4、了解自然环境,经济特点及其与人们的生活关系。

  五、教学措施:

  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1)转变教材观。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教材是为学生提供的案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去探究。

  (2)转变教学观。新的课程改革,把关注人作为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第一。要变“目中无人”为有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形成。第二,变“重结论轻过程”为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究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怎样学,通过什么方法学;不要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来看待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

  (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做人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做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引用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学生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

  儿童时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4、改革教学方式

  教师要注意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采取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广泛采用活动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惯。

  5、重视学生学业评价

  品德与社会课评价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是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做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划分等级。因此,要从每个学生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六、学困生帮扶措施:

  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讲,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有益于发展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中的一切。”学生透过老师的行为来判断老师的人格,一旦他认可了老师的人格,他就会接纳之,从而完善自己的人格。只要我们用一种合理的、民主的鼓励和宽容的态度来对待学生,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标,用发展的目光看待学生,用满腔热情和期望去塑造学生的性格,相信有耕耘就会有收获!

  1、课堂内外尊重个体。

  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而这种爱又必须是真诚的。打开孩子心里的那扇门,当我们与学困生建立一种友好、*等的关系时,他们就会主动向我们吐露心迹,敞开心扉地与我们交朋友,这样他们就会亲其师而信其师,喜欢听教师的课,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也乐于接受。马克思曾说:爱需要用爱来交换,心灵需要用心灵来塑造。我们不能把学生培养成一模一样的人,也不应该这样要求学生。因而,尊重学生,还表现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创造力又具个性特征的人。

  2、点燃自信、磨砺性格。

  自信是成功的保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战胜自我很重要,要让他们明白老师心中永远有他们的位置,老师永远都在关注他们。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让他们在黑暗中看到希望,在困境中重拾信念。

  教师要创造、利用各种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使一些观念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也就是形成性格。在劳动实践活动中,体验困难,让他们亲身经受一下艰难的磨练及痛苦的洗礼。

  3、欣赏、鼓励、张扬优点。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人性深处,无不渴望被赞赏。”激励永远是教育的态度。给学生一些鼓励,可以唤起后进生的上进心,张扬他们的优点,从而感受到成功感。针对学生发展倾向方面的特点,积极鼓励引导,奖励学生发展中的优势倾向,发展和张扬学生的个性,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个性特长,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和长处,都能保持强烈的自信心和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总之,学困生的转化教育是一个长期、反复的教育过程。教师一定要有满腔热情,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因势利导,使学困生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在教育过程中让我们永远记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尊重学困生,就要让他们在接受教育和参与学*的活动中享受*等的待遇。

  七、学科实践活动安排:

  1、开展一次学会合作的活动。(具体实施于体育运动会)

  2、开展一次“读书”交流会。(由语文读书活动实施)

  3、收集关于家乡发展变化的材料,召开一次“我爱我的家乡”的主题班会。(由班主任在班会课上进行)

  八、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

  品德课每周是两课时,本期全部时间不足十九周,除去中秋节、国庆节、元旦节放假及运动会等一些时间外,上课的时间最多不足十七周,即只会少于34课时,估计在16周左右。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5

  一、教材简析

  本册教科书包括四个单元、14个活动主题和一个研究课题,主要综合了《课程标准》规定的“我是*人”、“我与学校”、“我的家乡”、“走*世界”中的教学内容。通过引导学生读图分析、正确搜集整理信息、独立观察及合作探究,在提高他们自主探究能力的同时,使他们懂得自己与同学、朋友间要相互尊重,建立真正的友谊;关心集体爱护集体。初步了解有关祖国和世界的地理常识;了解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了解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懂得遵守交通法规。感受祖国地域辽阔和灿烂文化,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体会科技技术能为人类造福。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的道德观、价值观及良好的行为*惯。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一些自己生活中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 2.使学生初步了解一些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社会常识。

  (二)过程与方法 1.体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 2.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助人,爱家乡、爱祖国。 2.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3.自信、诚实、求上进。

  三、教学重难点

  1.学会合作,体会合作的好处;初步形成正确的友谊观;学会交流和沟通技巧,分享快乐,分担忧愁;正确面对欺负和威胁,敢于抗争。使他们懂得自己与同学、朋友间要相互尊重,建立真正的友谊;关心集体爱护集体。 2.初步了解有关祖国和世界的地理常识;了解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了解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懂得遵守交通法规。 3.感受祖国地域辽阔和灿烂文化,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体会科技技术能为人类造福。

  四、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65名,其中男生 人,女生 人。通过了解,本班学生普遍热爱劳动、团结班集体、能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并有不少可以帮助老师的得力助手。部分学生在对待学*、生活的态度上存在消极、不勇敢、不自信的现象。针对以上现象,将通过循序渐进、合理利用、因势利导等方式进行改善和提高。

  五、课堂教学计划

  (一)教学要求 1.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注意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在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儿童展开活动。 2.儿童的品德和行为*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通过学生适宜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游戏活动形式,通过学生直接参与活动的方式,实现自我的,主动的教育过程,将道德认识转化为学生自觉的道德行为教学活动中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 3.教学活动要源于儿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的生活。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4 4.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的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二)教学措施 1.加强学*,不断更新知识,追逐教育教学最前沿意识,树立现代化的育人观和人才观,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教学行为、教学手段,扩大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以适应课改需要。 2.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我会抓紧点滴时间学*,学*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学*专业的知识,让读书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不断充实自己。同时通过网络、媒体,开阔眼界,争取完善自己,创新自己,做到终身学*。3.多反思、多总结。每节课后进行自我反思,以提高业务素质,从“保守的经验型”教师转向“开拓的创新型”教师,同时总结自己教学工作中的成败,以为今后的工作积累经验。 4.确立研究课题:如何使学生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并进行研究。

  六、教学进度(共18周)

  周次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教学时数

  第一周 1、蓝色的星球 了解地球表面主要陆地地形种类和基本特征,树立“只有一个地球”意识,懂得保护地球。 课外实践活动 开展保护地球演讲活动。

  第二周 2、东方雄鸡了解我国主要邻国,会读《*行政区划图》《*地形图》,体会祖国地域辽阔,培养爱国情感。课外实践活动搜集地形照片,了解家乡地域。

  第三周 3、祖国的心脏 知道北京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体会北京首都重要地位,热爱首都,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课外实践活动 搜集有关北京的资料并交流。

  第四周 4、指南针的故乡 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重大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课外实践活动 搜集有关四大发明的故事,并交流。

  第五周 单元复* 进一步加深对祖国的了解 课外实践活动小演讲,说说咱们的祖国

  第六周 5、说了就要做 知道讲诚信,要有原则,能实事求是,努力实现。课外实践活动谈谈我的诚信小故事

  第七周 6、男生女生懂得同学朋友间建立的真正友谊,男女同学互相尊重,友谊交往。

  第八周 课外实践活动 说说我们的友谊

  第九周 7、我为集体做了什么懂得集体荣誉是靠集体共同努力得来的,关关心集体,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珍惜集体荣誉。 课外实践活动 说说我我们的集体

  第十周 8、我们来约定 知道活动规则和学校纪律的作用,形成规则意识。 课外实践活动 寻找生活中的规则

  第十一周 9、天斩变通途 了解当地交通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感受我国交通事业发展给我们生活的重要作用。 课外实践活动 调查本地交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十二周 10、放眼看交通 了解交通发展状况,能针对交通发展带来的各种问题提出建议。 课外实践活动 搜集有关交通带来的不利影响的资料

  第十三周 11、我当小交警 知道一些交通法规,能自觉遵守,感受交通法规的重要性,尊敬交警,服从交警的指挥。 课外实践活动 制作有关交通标志的头饰参加活动 第十四周 12、从烽火狼烟到电子邮件知道古今通信的种类和方式,了解通信的发展变化。 课外实践活动 搜集古今通信发展过程并交流

  第十五周 13、书信传佳音 了解在邮局工作的人们的辛苦,尊重他们的劳动,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通信方式。 课外实践活动 调查邮局工作人员一天的工作交流体会

  第十六周 14、喂,您好 知道各种通信方式的基本礼仪,学会正确而文明的通信方式。课外实践活动 小话剧:打电话

  第十七周 课题研究人民币上的学问 课外实践活动 搜集关于人民币的知识

  第十八周 期末复* 总复*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6

  一、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四年级共有2个班,学生是非常喜欢《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的,但由于家长对它不够了解,所以重视不够,这样影响了一些家庭作业的完成,以及一些实践活动的开展,对本课程的`学*也会受到影响。教师力争减少一些负影响,努力提高活动质量,提高课堂效率。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教材共三个单元:“生活中的消费”“生活中的*俗”“安全地生活”。

  三、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消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养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团结协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

  能力目标:

  1、能与他人*等的交流与合作,学*民主地参与探究活动。

  2、学*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务和现象,尝试合作地、有创意的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养成搜集、整理和运用社会信息的能力能够运用简单的学*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知识目标:

  1、1、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

  3、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

  4、初步懂得讲文明、守法律对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第二单元《生活中的*俗》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的快乐。

  2、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文化传统和节日*俗。

  3、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能力目标:

  1、能清楚的表达自己对节日及喜庆活动的感受和见解。

  2、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务与现象。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知识目标:

  1、知道我国的一些传统节日,了解几个主要传统节日的*俗和来历。

  2、知道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喜庆活动及民间风俗。

  3、知道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惯。

  第三单元《安全地生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2、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3、培养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4、初步形成法制观念。

  能力目标:

  1、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

  2、能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与他人*等的交流与合作,学*民主的参与集体生活。

  3、学*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现象,有创意的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学*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5、学会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

  2、初步懂得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3、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四、教学措施及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1)转变教材观。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教材是为学生提供的案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去探究。

  (2)转变教学观。新的课程改革,把关注人作为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第一.要变“目中无人”为有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形成。第二,变“重结论轻过程”为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怎样学,通过什么方法学;不要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来看待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

  (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做人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做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引用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学生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4、改革教学方式

  教师要注意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采取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广泛采用活动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惯。

  5、重视学生学业评价

  品德与社会课评价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是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做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此,要从每个学生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五、教学进度

  时间课题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消费

  第1、2周第1课生活需要消费

  第3、4周第2课不同的购物场所

  第5、7周第3课做聪明的消费者

  第二单元生活中的*俗

  第8、9周第1课多彩的民族节日

  第10、11周第2课家有喜事

  第12、13周第3课异国*俗

  第三单元安全地生活

  第14、15周第1课交通安全每一天

  第16、17周第2课从“119”谈起

  第18、19周第三课面对突发事件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菁华6篇)扩展阅读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菁华6篇)(扩展1)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菁华6篇)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四(5)班全体学生都比较遵守课堂纪律。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四个单元,13篇课文,29个课时。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包括《社区的公共设施》《和睦相处》《精彩的社区生活》;第二单元“我看家乡的新变化”包括《城乡巨变》《腾飞的翅膀》《交通连四方》《服务在身边》;第三单元“好大一个家”包括《56个民族是一家》《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少数民族之乡——云南》;第四单元“共同生活的世界”包括《世界之窗》《节日大观》《多彩服饰》。本册教材由学生身边出发,让学生了解社区,了解城乡变化,了解民族和世界。

  三、教学目标

  1、能关心社区,以热情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乐于为社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认真进行实践调查,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从而感受社区大家庭的温暖。

  2、感受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体验社会对个人生活的关怀,初步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良好品质,乐意奉献社会奉献家乡。

  3、乐意了解少数民族,能接受欣赏少数民族,尊重不同的民族文化,愿为增进民族团结而努力。

  4、乐意走*关心了解世界。积极感受理解不同人种的不同文化传统,养成尊重欣赏不同人种的不同文化和传统的态度。乐意与别人分享快乐,珍视和热爱生活。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学会正确处理社区邻里之间的矛盾。

  2、了解各行业的劳动情况,初步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良好品质。

  3、知道家乡交通的发展变化,以及给人们的生活所带来的影响。

  4、知道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等现代节日的社会公德意义。

  (二)、教学难点

  1、知道家乡行业的发展给家乡带来的变化。

  2、体验交通条件的改善对人们生活所产生的影响。

  3、尊重、欣赏不同人种的不同文化。

  五、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上课,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技术在品德教学中的作用。

  2、加强课堂教学研究,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小组合作学*的良好氛围。

  3、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4、创设学*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5、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感。

  6、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7、注重学生与家长的交流,取得家长的支持,使学生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8、社会带给学生的一些负面影响,使学生对某些道德观念有了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需结合社会实际,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会自我辨析、自我教育,同时,在教学中还要渗透基本的法律知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9、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六、培优补差措施

  培优:让那些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小

  公民在老师的指引下,成为同学的榜样,将来为祖国服务,多作贡献。

  补差:对学后进生放低要求,作好多辅导,多谈心,多帮助他们。特别加强个别辅导,发现进步及时给予表扬。

  七、教学进度安排表

  周次

  日期

  内容

  课时安排

  备注

  1

  2、22---2、26

  始业教育

  2

  3、1---3、7

  1、社区的公共设施

  2

  3

  3、8---3、14

  2、和睦相处

  2

  4

  3、15---3、21

  3、精彩的社区生活

  2

  5

  3、22---3、28

  1、城乡巨变

  2

  6

  3、29---4、4

  2、腾飞的翅膀

  2

  7

  4、5---4、11

  3、交通连四方

  清明节放假

  1

  8

  4、12---4、18

  3、交通连四方

  1

  9

  4、19---4、25

  4、服务在身边

  期中考试

  1

  10

  4、26---5、2

  4、服务在身边

  五、一 放假

  1

  11

  5、3---5、9

  1、56个民族是一家

  2

  12

  5、10---5、16

  2、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

  2

  13

  5、17---5、23

  3、少数民族之乡——云南

  2

  14

  5、24---5、30

  1、世界之窗

  2

  15

  5、31---6、6

  2、节日大观

  2

  16

  6、7---6、13

  3、多彩服饰

  2

  17

  6、14---6、20

  期末复*

  18

  6、21---6、27

  期末考试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2

  一、教材分析

  四年级下册教材共三个单元,第一单元“引以为荣的家乡”,第二单元“缩短时空的通讯”,第三单元“四通八达的交通”。

  四年级下册教材向学生展示了从家乡历史、文化古迹、历史名人、风俗到通信、交通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事实,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四下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如第一单元《引以为荣的家乡》,以家乡的历史、文化古迹、家乡的历史名人、风俗作为基本事实,把赞美家乡和保护家乡文化遗产教育与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蕴含其中。第二单元以通信方式、通信的`历史演变、未来通信的发展作为基本事实,将文明通信,尊重他人劳动,爱护通讯设施等好*惯的培养蕴含在其中。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使品德教育的“无痕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二、目的要求: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3.注意了相关知识的整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4.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5.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

  三、重难点

  1、了解家乡的历史和历史文明古迹、家乡的历史人物及家乡的风俗

  2、了解通讯的种类和它的发展过程,懂得尊重邮递员的劳动,知道爱护通讯设施,遵守通讯规范。

  3、了解常用的交通工具及祖国交通事业的发展状况,懂得尊重乘务员的劳动,做文明乘客,知道爱护交通设施。

  四、学生素质分析:

  本班学生学*自觉性较差,学生的思想行为各不相同,部分学生比较自私,团结协作精神差。学生的学*主动性也比较差,有些学生作业拖拉,字写得比较差。上课时,不爱动脑、动笔,需要不断督促。

  五、教学措施

  1、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3、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4、建立新的教学观,引导学生自主学*。

  5、实现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发展。

  6、加强课程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六、教学进度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3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积极、稳步、有效地实施深化新课程改革为主线,以教学为中心,务实创新,落实规范,提高效率,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为打造“优质均衡和谐教育”而努力。

  二、学生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例如,四年级的学生仍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缺乏合作和奉献助人的精神。同时,他们也处于自我中心向他人发展的阶段,他们开始喜欢交友,但在人际交往中,有的表现为比较封闭、退缩,有的表现为比较放任、攻击,往往因为不会与人沟通而与他人发生冲突,其社会化发展的能力有一定的障碍。儿童许多良好的品质都是通过他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潜移默化地培养起来。因而,正确引导学生结交朋友,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与人交往的观念,掌握良好的交友技能,学会交往沟通的技巧尤为重要。

  又如,四年级的学生对于事情的是非有一定的判断能力,但是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长大,自主性和自立能力都不是很强。在学*和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所以也相应出现了许多的烦恼,一些不良倾向不仅使学生们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惯,而且会影响其性格和道德行为的发展。另外,四年级的学生开始有兴趣也有能力,关注人类的衣食问题,关注人类造成的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匮竭的问题,他们开始有作为现代人的责任意识,开始参与社会活动,了解工农业生产状况,提高生活技能的需要。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主要由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为《我与规则》;第二单元为《我是小小的志愿者》;第三单元为《我崇敬的人们》;第四单元《生活中的交通和通信》。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目的,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价值取向为理念。

  四、教学目标

  (一)本教材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的道德观、价值观及良好的行为*惯。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会合作,体会合作的好处;初步形成正确的友谊观;学会交流和沟通的技巧,分享快乐,分担忧愁;正确面对欺负和威胁,敢于抗争。

  2、初步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提高承受困难和挫折的意志与能力;学*诚实做人,诚信为本;热爱科学,相信科学。

  3、知道消费的权利,了解有关消费的常识;懂得勤俭节约的道理,自觉珍惜劳动成果;初步学会辨证地看待工业文明,认识白色污染;养成珍惜水资源的*惯。

  (二)基本理念:

  1、关心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做人。

  2、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贴*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

  3、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必须采取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4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1、我的家乡在哪里

  2、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

  3、浓浓的乡土情组成。

  二、教学目标:

  1、本单元在使学生具有家乡的自觉意识和归属感,同时,使学生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人人都有自己的家乡。

  2、正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比例尺,并能学会运用地图,了解家乡,初步形成地理的观点和思考方式。

  3、了解为家乡做出贡献的人,唤起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三、教学建议:

  1、本单元是对小学低年级家乡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旨在让学生通过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风景名胜、风俗文化、地域特色、历史变迁等方面,多角度的感受家乡的自然风光及人文景观的丰富性。

  2、本单元重视对学生学*方法的指导,注意培养学生调查了解事物的基本方法。

  四、课时分配:

  共有3课每课两课时共计6课时

  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1、吃穿用哪里来

  2、从电视机的变化说起

  3、生活中的各行各业组成。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了解工农业生产过程和生产活动,形成“生产”概念,从而建立生产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2、观察日常生活使用的某件农产品,探究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并体验农民为此付出的劳动与智慧。

  3、了解生产的发展与人们需求变化的相互关系,并知道人们改进劳动工具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减轻劳动的强度。

  三、教学建议:

  1、本单元将农业和工业方面整合为一个单元,目的事使学生立足与自己的现实生活,能真实地、客观地、综合地了解社会生活本身。

  2、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不断地提高,大家对生活中各种物品越来越要求多样化和便利化。

  3、本单元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课时分配:

  共有3课每课两课时共计6课时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交通与生活由

  1、多种多样的运输方式

  2、交通与我们的生活

  3、从古到今话交通

  4、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组成。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知道古今交通的发展情况,以及交通的不断发展给人们带来的种种变化。

  3、关注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三、教学建议:

  本单元在让学生认识交通的同时,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让学生了解车站、码头、机场有哪些是为旅客服务的机构,乘车、乘机时要履行那些基本程序。

  随着交通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汽车噪音、尾气带来的污染,以及发展交通带来对耕地的占用和城市交通的堵塞、能源的消耗等问题。

  四、课时分配:

  共有4课每课两课时共计8课时

  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通信与生活由

  1、通信连万家

  2、从烽火台到互联网

  3、小窗口大世界

  4、从看电视说起组成。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初步了解通信发展的情况。

  3、学*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

  三、教学建议:

  1、本单元将课程标准中通信与传媒两个要点的教育内容融合在一起。一二课内容主要侧重于通信,三四两课内容侧重于大众传媒。由于通信和大众传媒与当代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因而本单元在编写时注意内容与儿童生活的贴*,力求让同学认识到通信、传媒与人们之间的关系。

  2、半单元注重将社会常识方面的内容与学生的品德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特别注意针对当前大众传媒对少年儿童产生较大的影响的现实情况来组织教学内容。

  四、课时分配:

  共有4课每课两课时共计8课时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5

  一、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由于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共有四个单元,分别为:《在集体生活中》、《学*更上一层楼》、《我的家乡》、《家乡的变化》。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目标,以体现与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惯。

  三、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乐于合作,待人诚实守信的品质;初步形成规则意识、民主意识。

  (2)使学生知道学*是自己的责任,要敢于面对学*中的困难和挫折;引导学生体验学*给自己带来的乐趣,感受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使学生初步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好学的学*态度。

  (3)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形成热爱家乡的情感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了解家乡的名人并向他们学*。

  (4)感受家乡及家乡人各方面的发展与进步,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了解家乡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行为与能力目标:

  (1)帮助学生建立与人交往有诚信,能合作,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的行为*惯。

  (2)初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自己学*任务的良好*惯;初步培养学生喜欢阅读课外书籍的行为*惯;培养学生在学*中的毅力和耐心,养成良好的学**惯。

  (3)培养学生爱惜名胜古迹,不乱丢乱刻画的*惯。

  (4)养成保护水资源,爱护身边环境的良好*惯。

  3、知识与技能目标:

  (1)帮助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与他人*等的交流与合作,能尝试合理的解决集体生活中的问题。

  (2)学*给自己制定不同时期的目标,树立自信心;学会一些简单的读书方法。

  (3)能正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文化、物产等;了解家乡湖泊众多的自然环境及水资源分布情况;了解家乡的名胜古迹及特产。

  (4)知道部分旧生活用品的用途;了解家乡生态环境的污染情况;知道有关环保知识。

  四、教学重难点:

  1、帮助学生学会适应集体的要求与规范,树立合作、诚信意识,学会尊重他人,能够合理处理意见不一致的问题。

  2、提高学*兴趣,树立自信心,努力完成学*任务,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

  3、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会识图,在图上找家乡的位置,了解家乡的地理、人文、历史文化、名胜古迹等等,热爱家乡,节约水资源。

  4、了解自然环境,经济特点及其与人们的生活关系。

  五、教学措施:

  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1)转变教材观。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教材是为学生提供的案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去探究。

  (2)转变教学观。新的课程改革,把关注人作为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第一。要变“目中无人”为有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形成。第二,变“重结论轻过程”为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究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怎样学,通过什么方法学;不要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来看待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

  (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做人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做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引用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学生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

  儿童时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4、改革教学方式

  教师要注意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采取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广泛采用活动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惯。

  5、重视学生学业评价

  品德与社会课评价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是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做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划分等级。因此,要从每个学生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六、学困生帮扶措施:

  正如乌申斯基所说:“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讲,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有益于发展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中的一切。”学生透过老师的行为来判断老师的人格,一旦他认可了老师的人格,他就会接纳之,从而完善自己的人格。只要我们用一种合理的、民主的鼓励和宽容的态度来对待学生,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目标,用发展的目光看待学生,用满腔热情和期望去塑造学生的性格,相信有耕耘就会有收获!

  1、课堂内外尊重个体。

  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而这种爱又必须是真诚的。打开孩子心里的那扇门,当我们与学困生建立一种友好、*等的关系时,他们就会主动向我们吐露心迹,敞开心扉地与我们交朋友,这样他们就会亲其师而信其师,喜欢听教师的课,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也乐于接受。马克思曾说:爱需要用爱来交换,心灵需要用心灵来塑造。我们不能把学生培养成一模一样的人,也不应该这样要求学生。因而,尊重学生,还表现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创造力又具个性特征的人。

  2、点燃自信、磨砺性格。

  自信是成功的保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战胜自我很重要,要让他们明白老师心中永远有他们的位置,老师永远都在关注他们。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让他们在黑暗中看到希望,在困境中重拾信念。

  教师要创造、利用各种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使一些观念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也就是形成性格。在劳动实践活动中,体验困难,让他们亲身经受一下艰难的磨练及痛苦的洗礼。

  3、欣赏、鼓励、张扬优点。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人性深处,无不渴望被赞赏。”激励永远是教育的态度。给学生一些鼓励,可以唤起后进生的上进心,张扬他们的优点,从而感受到成功感。针对学生发展倾向方面的特点,积极鼓励引导,奖励学生发展中的优势倾向,发展和张扬学生的个性,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个性特长,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和长处,都能保持强烈的自信心和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总之,学困生的转化教育是一个长期、反复的教育过程。教师一定要有满腔热情,必须遵循教育规律,因势利导,使学困生保持不断前进的势头。在教育过程中让我们永远记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尊重学困生,就要让他们在接受教育和参与学*的活动中享受*等的待遇。

  七、学科实践活动安排:

  1、开展一次学会合作的活动。(具体实施于体育运动会)

  2、开展一次“读书”交流会。(由语文读书活动实施)

  3、收集关于家乡发展变化的材料,召开一次“我爱我的家乡”的主题班会。(由班主任在班会课上进行)

  八、教学进度及课时安排:

  品德课每周是两课时,本期全部时间不足十九周,除去中秋节、国庆节、元旦节放假及运动会等一些时间外,上课的时间最多不足十七周,即只会少于34课时,估计在16周左右。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6

  一、情况分析

  四年级共有学生二十人,他们都很聪明活泼、好学上进,正在向独立性、自主性过渡,经过前面的学*,他们已基本掌握日常礼仪,懂得尊敬师长,热爱劳动等优秀品质。但也有部分学生还未养成良好的学**惯和行为*惯,这将有待于在本学期作较大程度提高。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已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都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

  二、目的与要求:

  1、引导学生树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做一个文明有教养的人;知道残疾人的困难,感受残疾人身残志不残的可贵品质,从而能尊重残疾人,积极主动帮助他们;引导学生逐步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引导学生明白参加集体活动、热心为集体服务是热爱集体的表现,做到主动为集体做好好事,感受到只有集体中的每个成员发挥各自作用,集体才能得到不断发展和进步。

  2、了解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感知这些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学会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了解家乡的巨大变化;知道独特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了解家乡风俗来历的基础上,观察生活中存在的迷信现象,树立移风易俗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3、知道交通工具的作用,真切感受它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方便;选择中知道几种常用的交通工具的特点,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顺利到达目的地;了解从古到今我国交通运输设施和交通运输方式的巨大变化,感受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激发学生对祖国及家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等地交流和合作。

  2、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3、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惯。

  教学难点:

  在了解家乡风俗来历的基础上,观察生活中存在的迷信现象,树立移风易俗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具体措施

  1、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备课,按时上好每节课。

  2、针对各个班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3、鼓励先进,带动后进,形成良好的班风与学风。

  4、加强对后进生的思想教育,使他们能找出自己的不足,在不长的时间里取得长足的进步。

  5、积极组织各种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生活,在活动中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培养良好的学*与生活*惯。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菁华6篇)(扩展2)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菁华9篇)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积极、稳步、有效地实施深化新课程改革为主线,以教学为中心,务实创新,落实规范,提高效率,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为打造 “优质均衡和谐教育”而努力。

  二、学生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例如,四年级的学生仍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缺乏合作和奉献助人的精神。同时,他们也处于自我中心向他人发展的阶段,他们开始喜欢交友,但在人际交往中,有的表现为比较封闭、退缩,有的表现为比较放任、攻击,往往因为不会与人沟通而与他人发生冲突,其社会化发展的能力有一定的障碍。儿童许多良好的品质都是通过他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潜移默化地培养起来。因而,正确引导学生结交朋友,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与人交往的观念,掌握良好的交友技能,学会交往沟通的技巧尤为重要。

  又如,四年级的学生对于事情的是非有一定的判断能力,但是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长大,自主性和自立能力都不是很强。在学*和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所以也相应出现了许多的烦恼,一些不良倾向不仅使学生们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惯,而且会影响其性格和道德行为的发展。另外,四年级的学生开始有兴趣也有能力,关注人类的衣食问题,关注人类造成的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匮竭的问题,他们开始有作为现代人的责任意识,开始参与社会活动,了解工农业生产状况,提高生活技能的需要。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主要由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为《我与规则》;第二单元为《我是小小的志愿者》;第三单元为《我崇敬的人们》;第四单元《生活中的交通和通信》。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目的,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价值取向为理念。

  四、教学目标

  (一)本教材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的道德观、价值观及良好的行为*惯。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会合作,体会合作的好处;初步形成正确的友谊观;学会交流和沟通的技巧,分享快乐,分担忧愁;正确面对欺负和威胁,敢于抗争。

  2、初步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提高承受困难和挫折的意志与能力;学*诚实做人,诚信为本;热爱科学,相信科学。

  3、知道消费的权利,了解有关消费的常识;懂得勤俭节约的道理,自觉珍惜劳动成果;初步学会辨证地看待工业文明,认识白色污染;养成珍惜水资源的*惯。

  (二)基本理念:

  1、关心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做人。

  2、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贴*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

  3、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必须采取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2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

  1、我的家乡在哪里

  2、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

  3、浓浓的乡土情组成。

  二、教学目标:

  1、本单元在使学生具有家乡的自觉意识和归属感,同时,使学生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人人都有自己的家乡。

  2、正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比例尺,并能学会运用地图,了解家乡,初步形成地理的观点和思考方式。

  3、了解为家乡做出贡献的人,唤起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三、教学建议:

  1、本单元是对小学低年级家乡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旨在让学生通过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风景名胜、风俗文化、地域特色、历史变迁等方面,多角度的感受家乡的自然风光及人文景观的丰富性。

  2、本单元重视对学生学*方法的指导,注意培养学生调查了解事物的基本方法。

  四、课时分配:

  共有3课每课两课时共计6课时

  第二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生产与生活由

  1、吃穿用哪里来

  2、从电视机的变化说起

  3、生活中的各行各业组成。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了解工农业生产过程和生产活动,形成“生产”概念,从而建立生产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2、观察日常生活使用的某件农产品,探究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并体验农民为此付出的劳动与智慧。

  3、了解生产的发展与人们需求变化的相互关系,并知道人们改进劳动工具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减轻劳动的强度。

  三、教学建议:

  1、本单元将农业和工业方面整合为一个单元,目的事使学生立足与自己的现实生活,能真实地、客观地、综合地了解社会生活本身。

  2、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不断地提高,大家对生活中各种物品越来越要求多样化和便利化。

  3、本单元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课时分配:

  共有3课每课两课时共计6课时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交通与生活由

  1、多种多样的运输方式

  2、交通与我们的生活

  3、从古到今话交通

  4、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组成。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知道古今交通的发展情况,以及交通的不断发展给人们带来的种种变化。

  3、关注交通发展带来的问题,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三、教学建议:

  本单元在让学生认识交通的同时,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让学生了解车站、码头、机场有哪些是为旅客服务的机构,乘车、乘机时要履行那些基本程序。

  随着交通的发展,也带来了许多问题,如汽车噪音、尾气带来的污染,以及发展交通带来对耕地的占用和城市交通的堵塞、能源的消耗等问题。

  四、课时分配:

  共有4课每课两课时共计8课时

  第四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通信与生活由

  1、通信连万家

  2、从烽火台到互联网

  3、小窗口大世界

  4、从看电视说起组成。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初步了解通信发展的情况。

  3、学*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

  三、教学建议:

  1、本单元将课程标准中通信与传媒两个要点的教育内容融合在一起。一二课内容主要侧重于通信,三四两课内容侧重于大众传媒。由于通信和大众传媒与当代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因而本单元在编写时注意内容与儿童生活的贴*,力求让同学认识到通信、传媒与人们之间的关系。

  2、半单元注重将社会常识方面的内容与学生的品德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特别注意针对当前大众传媒对少年儿童产生较大的影响的现实情况来组织教学内容。

  四、课时分配:

  共有4课每课两课时共计8课时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3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积极、稳步、有效地实施深化新课程改革为主线,以教学为中心,务实创新,落实规范,提高效率,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为打造“优质均衡和谐教育”而努力。

  二、学生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例如,四年级的学生仍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意识,缺乏合作和奉献助人的精神。同时,他们也处于自我中心向他人发展的阶段,他们开始喜欢交友,但在人际交往中,有的表现为比较封闭、退缩,有的表现为比较放任、攻击,往往因为不会与人沟通而与他人发生冲突,其社会化发展的能力有一定的障碍。儿童许多良好的品质都是通过他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潜移默化地培养起来。因而,正确引导学生结交朋友,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与人交往的观念,掌握良好的交友技能,学会交往沟通的技巧尤为重要。

  又如,四年级的学生对于事情的是非有一定的判断能力,但是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长大,自主性和自立能力都不是很强。在学*和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所以也相应出现了许多的烦恼,一些不良倾向不仅使学生们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惯,而且会影响其性格和道德行为的发展。另外,四年级的学生开始有兴趣也有能力,关注人类的衣食问题,关注人类造成的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匮竭的问题,他们开始有作为现代人的责任意识,开始参与社会活动,了解工农业生产状况,提高生活技能的需要。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主要由四个单元组成:第一单元为《我与规则》;第二单元为《我是小小的志愿者》;第三单元为《我崇敬的人们》;第四单元《生活中的交通和通信》。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目的,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价值取向为理念。

  四、教学目标

  (一)本教材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的道德观、价值观及良好的行为*惯。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会合作,体会合作的好处;初步形成正确的友谊观;学会交流和沟通的技巧,分享快乐,分担忧愁;正确面对欺负和威胁,敢于抗争。

  2、初步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提高承受困难和挫折的意志与能力;学*诚实做人,诚信为本;热爱科学,相信科学。

  3、知道消费的权利,了解有关消费的常识;懂得勤俭节约的道理,自觉珍惜劳动成果;初步学会辨证地看待工业文明,认识白色污染;养成珍惜水资源的*惯。

  (二)基本理念:

  1、关心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做人。

  2、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贴*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

  3、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必须采取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

  五、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4

  一、基本情况

  我任教四(2)班,有学生44人。根据上学期的学*情况和期末考试成绩而言,两个班与其他班级都有一定的差距。而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初步的认识,养成了一些良好的行为*惯。随着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想认识、了解社会、形成自己品行的愿望很迫切。由于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学生都乐于学*并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

  二、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标准为基础,以新教育理念为指导,以现有教材为依托,以学生为主体,为培养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德才兼备的人才为目的。品德与社会课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宽容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人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四个单元,分别是《我们天天在进步》、《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我们出行真方便》、《工农业与我们的生活》。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目标,以体现与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惯。教材从多方面展示社会生活,在引导学生了解、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能力。教材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认识和了解社会。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加深认识和了解。注意了相关学科的知识整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研究能力。

  四、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不畏挫折、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理解并做到宽容待人。

  (2)激发学生对人类创造及智慧的敬仰之情;控制自我,培养网络文明道德;感知信息传播的多样性,广泛性以及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实事求是看问题并解决实际问题;自觉遵守交通法规,珍爱生命;培养自主意识,安全出行。

  (4)尊重农民,爱惜粮食;珍惜工人的劳动成果,培养尊重工业生产者劳动的意识。

  2、行为与能力目标

  (1)正视困难和挫折,自我调节,提高适应能力;认识自己,充满自信;欣赏他人,发现他人长处。

  (2)适选通信方式,文明通信,解决生活问题;学会正确合理使用网络;合理使用传媒,获取、处理、运用信息;

  (3)知道交通发展的方向,会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熟悉交通标志,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合理选择出行方式,并且在旅途中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了解、探究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学会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信息。

  3、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认识自己,充满自信,勇于表现自己;取长补短,学会合作。

  (2)了解通信的发展历史及作用,邮件的传输过程;了解网络的含义和作用,知道网络文明公约;知道大众传媒和信息传播的多样性,对生活的影响和作用。

  (3)知道各种交通工具,发展方向及带来的问题;了解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有关内容,能识别交通标志;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出行会自护自救。

  (4)了解农民的辛勤劳动,感受科技对农业发展的巨大影响;了解工业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了解各行各业的工人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着。

  五、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不畏挫折,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了解自我,培养自信心;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

  2、正确使用电话、适选通信方式,解决生活问题;正确认识网络,合理使用网络;了解各媒体,感受信息传播的多样性、广泛性和对生活的重要性。

  3、会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实事求是看待和解决问题;学*道路交通安全知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远离交通事故;根据不同情况,出行前作出合适的选择和安排。

  4、探究农业生产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养成尊重农民和农民劳动成果的*惯;探究工业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工业生产密切合作的特点,各行各业的工人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

  六、教学难点

  1、遇到挫折会勇敢面对;发挥自己的优点,明白自信能使人快乐;了解自我,取长补短。

  2、遵守通信公共道德、法律法规,爱护设施;正确获取信息,遵守网络道德规范,辨别信息,不沉迷网络;学会筛选信息,锻炼和培养选择、收集、处理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3、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实事求是、力所能及地看待和解决实际问题;确立安全意识,体验生命价值,遵守交通规则;出行在外会自护、自救,掌握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

  4、感受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和发展的重大影响;珍惜工人的劳动成果,尊重工业生产者的劳动意识。

  七、教学措施

  1、提高认识,树立新型的教育观念,转变教材观和教学观,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理念。

  2、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端正学生思想,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做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惯。

  3、注重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改革教学方式,创新教学过程,优化课堂结构,扎实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注意联系周围的环境、人和事,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5、注重自身业务素质及能力的提升,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向同行学*。

  6、对学困生不抛弃不放弃,努力做到课堂内外尊重个体,点燃自信,磨砺性格,欣赏、鼓励、张扬优点,正面评价,使这些学生受到公*的教育。

  八、学科实践活动安排

  1、开展一次"安全才能回家"的安全意识教育活动(具体实施由开学初政教处进行)。

  2、开展一次"通信王国探秘"的活动(由英语教师在多媒体教室进行)。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5

  一、 学生现状分析:

  四年级学生虽然掌握的基础知识比较牢固,但有些综合应用、实践性较强的知识知道的比较少,同学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在过去的教学中只知道在课堂中学品社,没有让学生真正走向生活、走向社会,感受大千世界的丰富多彩,这是我们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必须克服。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三个单元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展示活动,第一主题单元《我能为你做什么》从学生身边最为熟悉的人和事为切入口,了解在我们周围还有许多人需要我们帮助,我们应该为他们伸出友谊之手。第二主题单元《我的家乡在变化》通过设计一系例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懂得怎样保护家乡的一草一木。第三主题单元《我与外界的联系》。学生随着年龄的长大与外界的接触面越来越广,如何正确让学生处理媒介的利用,了解我国的媒体发展变化日新月异。这样的编排目的是:一是在学生生活经验、知识水*的基础上的自己的交往面越来越广

  三、教学建议

  (一)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课程的总目标是本课程的宗旨和价值导向。分目标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技能学*,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偏重追求结果,忽视过程与方法等倾向,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二)教师的角色和任务

  在本课程中,教师要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地培养儿童的品德和*惯,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身心健康地成长。

  (三)教学活动指导的注意点

  教师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应注意把握儿童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帮助儿童展开活动。活动教案和活动指导应具有计划性和灵活性。

  儿童的品德和行为*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教学活动要注意活动之间的连续性,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

  教学活动应源于儿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的生活。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

  本课程的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活动的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四、教学措施:

  1. 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全面提高。

  2. 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 引导学生自主学*,提高学*兴趣。

  4. 充实教学内容,联系丰富生活。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6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积极、稳步、有效地实施深化新课程改革为主线,以教学为中心,务实创新,落实规范,提高效率,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为打造“优质均衡和谐教育”而努力。

  二、学生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例如,今天的儿童在早期的社会性生活中,由于自我中心的存在以及家庭中容易出现的放纵,使得一部分儿童自认为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一切事情,规则意识比较模糊。随着集体生活与合作活动的逐步拓展,以及他们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学会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做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又如,目前我国有残疾人6000多万,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今天帮助残疾人,支持、搞好残疾人事业,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受到家长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呵护,“只知受爱,不知爱人”,“只知索取,不知奉献”,人与人之间不能互相互相尊重。面对与自己不一样的残疾人,他们可能会觉得好笑,有时甚至会嘲笑、瞧不起,还可能会戏弄残疾人。我们必须从小培养学生对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具有同情心与爱心,并让学生乐意努力去帮助他们。

  此外,四年级的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社会的接触也日益频繁,独立活动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学生从*时亲身经历的事实中理解生活与交通运输业的双向关系,有利于学生扩大视野,丰富社会知识,从而更好地去适应生活和创造未来。

  三、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第四单元《通信连着你我他》。

  2、教学目标:

  (1)、通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学*让学生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能正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比例尺,并能利用地图的基本知识在*地图上找到家乡的位置;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了解家乡的优秀人物,并愿意向他们学*;了解家乡的民俗、民风,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通过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的学*让学生从了解日常生活中工农业产品入手,探究工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体验工人和农民为此付出的劳动与智慧;了解工人生产劳动的情况,知道生产过程中的分工与合作,知道各行各业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的'关系;知道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人们的生活需求不断刺激生产的发展;知道人们改进劳动工具是为了提高生产和减轻劳动的强度。

  (3)、通过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的学*让学生认识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古今交通的发展情况,以及交通的不断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种种变化;了解家乡交通的发展变化情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

  (4)、通过第四单元《通信连着你我他》的学*让学生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让学生学会使用一些基本的通信方式,讲究通信道德,遵守有关通信的法律、法规;初步了解通信发展的情况;体会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学*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努力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2)、通过给日常生活用品找老家的活动,知道工农业生产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

  (3)、让学生了解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方面的情况。

  (4)、联系身边的实际事例,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通过调查,知道现代通信的方式及各自的特点;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择、使用相应的通信方式来解决各种问题;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有关法律法规。

  四、教学措施: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3、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4、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

  五、教学安排:

  周次

  教学内容

  节次

  备注

  1

  1、我的家乡在哪里


  第一单元

  2

  2、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



  3

  3、浓浓乡土情



  4

  1、吃穿用哪里来


  第二单元

  5

  2、从电视机的变化说起



  6

  3、生活中的各行各业



  7

  1、多种多样的运输方式


  第三单元

  8

  2、交通与我们的生活



  9

  期中考试



  10

  3、从古到今话交通



  11

  4、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



  12

  单元过关



  13

  1、通信连万家


  第四单元

  14

  2、从烽火台到互联网



  15

  3、小窗口 大世界



  16

  4、从看电视说起



  17

  期末复*



  18

  期末考试



  19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7

  一、班级情况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但孩子们的行为、*惯当中还有许多不良的成分(嫉妒、上课不发言、不爱动脑等)需要教师做进一步的引导,使他们沿着健康的道路一步一步前进。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1 、教育性。品德与社会课担负着道德人格培养的任务。在本册教材中,主要进行以下方面内容的教育:以多种形式促进这两个我的对话,引导儿童逐步完成两个“自我”的分化;向儿童呈现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关系,让他们从这种关系中去理解和体验,引导儿童逐步建构起共生型的人格;通过历史与文化的启蒙,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引发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归属感等等。

  2 、综合性。本册教材几乎涵盖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社会等多方面的内容。所有这些内容都是通过“个人——人与人——人与社会”这条主线来串联的,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线索。

  3 、参与性。为了使学生能真正体味到教材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就需要为学生提供自己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的机会,本册教材中设计了大量的问题、案例,让学生参与,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社会场景中,通过学生与家庭、学生与学校、学生与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以及对这些事例的认识与实践来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4 、直观性。本册教材呈现的是一页页文字与画面有机融合的版面,力图通过各种精选的图画、照片、示意图、地图和表格等,来最大程度地阐述教材所要反映的思想、意图。例如第四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文字的基础上,安排了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已不再仅仅是一些图画,还有示意图和大量的照片,通过这些插图,不仅增加了历史审美感和历史直观性。也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单元的内容。从而达到品德与社会课程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

  教学要求:

  总要求: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 、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 、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 、体会家庭亲情,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和他们的养育之恩,热爱家庭、尊重父母长辈,以恰当的方式孝敬长辈。

  (二)能力

  1 、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惯。

  2 、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等地交流与合作,学*民主参与集体生活。

  (三)知识

  1 、了解通信的发展,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形式,学会合理选择通信;体会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 、了解诚信的内涵,懂得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从小懂得要做一个讲诚信、讲道德的人。

  3 、了解学校、班级民主生活的表现形式和一般程序,初步明白民主生活的意义,树立现代民主意识。

  4 、了解我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感受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萌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教学措施:

  1 、对话教学策略:教学中,要借助教师的引领,开展学生与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元、多维式对话。教师特别要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大胆质疑,掀起对话波澜。对话能否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关键取决于教师的反馈信息是否及时、得当且具有较高质量。反馈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注重激励性;既要洋溢着活力,又要对师生互动有所推进,并添加进新的意义。教师的反馈越精彩,就越能对学生起引领作用。

  2、活动化教学策略:教学时,不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机械地去学*、掌握有关科学知识、生活技能、道德观点和社会常识,而是要充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尊重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在引导他们全员、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参与、亲历活动。这里所说的“活动”,包括外化显形的具体操作型活动和内涵隐形的心智型活动。 “全员参与”,就是让全班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不让一个学生被排斥或游离于活动之外;“全程参与”,是指学生的参与不能是一阵子,而是要在系列主题活动的衔接和滚动中自始至终地去参与;“全身心”,是指学生不仅要用身体去经历,而且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多感官”,就是要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让学生用耳朵听听、用眼睛看看、用手摸摸、用鼻子闻闻、用脑子想想,以强化对外部世界的感受。

  3、体验性教学策略:在传统教材中,编者对教与学所追索的意义都进行了预设。这种预设的意义或结论,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变更性。要求学生无一例外地去认同、去掌握,由此导致教学步入硬性灌输和“齐步走”、 “一锅煮”的误区。四年级《品德与社会》具有开放性,主要是引导学生去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去感受、体验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我(即发展的“我”与现实的“我”)的关系,从而建构和生成课程的意义。

  4、开放性教学策略:教材不是不可变更的静态文本,而是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素材,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利用本地区、本校以及家庭和学生本人的资源,提供了范例和空间。教师要想借助教材成功地引领教学,就要从传统的传授教材的角色转变为教材使用中的决策者和创造者。教师应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重组,使教学呈现出动态的、富有弹性的流程。

  周次

  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1

  第一单元通信与生活1通信连万家

  2

  2从烽火台到互联网

  3

  3小窗口大世界

  4

  4从看电视说起

  5

  第二单元让诚信永相伴1请你相信我

  7

  2诚信是金

  8

  3社会呼唤诚信

  9

  机动

  10

  第三单元我们的民主生活1班队干部大家选

  11

  2集体事情大家定

  12

  3做一个积极的参与者

  13

  4社会生活中的民主

  14

  第四单元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吃穿住话古今

  15

  2火焰中的文化:陶瓷青铜

  16

  3汉字和数的故事

  17

  4我们的骄傲:先人国宝国粹

  18

  机动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8

  一、指导思想

  综合的课程观要求我们积极转变观念,走出以往的学科教学模式,尤其是说教式德育模式。开放的课程观要求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生活,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根据学生实际需要组织教学活动,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对教材中的范例进行合理的取舍或加以适当的拓展,积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饶有兴趣地学*、探究、体验,在学*中愉快地成长、获取对社会的整体认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50名学生,男生27人,女生23人。孩子们的年龄大多在十岁左右,思维非常活跃,好奇心较强,见识较广,对综合性、活动性较强的品德与社会课颇有兴趣。通过多年的学*与生活,他们已经懂得了不少做人的道理和生活常识,也了解了一些社会现象,但实际操作与现实表现还有待加强。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五个单元,各单元的主题与教学要点如下: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诚信是金,通过对本单元的学*,让学生明白诚实是自尊自爱的表现,诚信是事业成功的法宝,是现代社会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努力做一个讲信用的人。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伸出我们的手,通过对本单元的学*,激发学生的爱心,使他们愿意伸出自己的手,献出自己的爱。

  第三单元的主题是我的绿色日记,通过对本单元的学*,引导学生对家乡的水、空气、动植物等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危害进行考察和探究,使学生初步树立环保的意识和责任感,激发他们对美好绿色家园的热爱与向往之情。

  第四单元的主题是交通连着千万家,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感受社会的飞速进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第五单元的主题是祖国真大,通过对本单元的学*,让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许多名山名川和名胜古迹的国家,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学*新课程教学目标,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精心设计课堂上的趣味较浓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在愉快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得到教育。

  2、善于充分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多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要给予来自外地农村的孩子更多锻炼的机会,让学生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并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扩充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五、教学进度

  周次教学内容

  第1周诚实,不需要理由

  第2周拍手拉钩不要变

  第3周诚信就在身边

  第4周同在蓝天下

  第5周生活因爱更美丽

  第6周我们的爱心行动

  第7周流过家乡的小河

  第8周我们时刻在呼吸

  第9周大自然中的朋友

  第10周呵护绿色家园

  第11周马路修到家门口

  第12周交通海陆空

  第13周*安走天下

  第14周在世界的东方

  第15周我们的大*

  第16周壮丽的河山

  第17周海峡*盼统一

  第18周复*考核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9

  一、班级状况分析:

  本年级有学生有40人,学生基本素质较好,优秀学生占全班的30%左右,上课遵守纪律,又能积极发言,大多数学生书写工整认真。学**惯十分好。但是也有20%的同学表现得不太令人满意的地方,他们学*有些困难,我相信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这部分学生也会尽快赶上来的。

  二、教学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第四单元《通信连着你我他》。

  本册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学*让学生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能正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比例尺,并能利用地图的基本知识在*地图上找到家乡的位置;通过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的学*让学生从了解日常生活中工农业产品入手,探究工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体验工人和农民为此付出的劳动与智慧;通过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的学*让学生认识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古今交通的发展情况,以及交通的不断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种种变化;

  通过第四单元《通信连着你我他》的学*让学生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让学生学会使用一些基本的通信方式,讲究通信道德,遵守有关通信的法律、法规;初步了解通信发展的情况;体会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目标:

  1、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比例尺,并能利用地图的基本知识在*地图上找到家乡的位置;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了解家乡的优秀人物,并愿意向他们学*;了解家乡的民俗、民风,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解工人生产劳动的情况,知道生产过程中的分工与合作,知道各行各业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的关系;知道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人们的生活需求不断刺激生产的发展;知道人们改进劳动工具是为了提高生产和减轻劳动的强度。

  3、解家乡交通的发展变化情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

  4、了解通信发展的情况;体会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学*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努力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初步了解通信发展的情况;体会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学*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努力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

  四、重点和难点:

  1.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2.通过给日常生活用品找老家的活动,知道工农业生产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

  3.让学生了解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方面的情况。

  4.联系身边的实际事例,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通过调查,知道现代通信的方式及各自的特点;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择、使用相应的通信方式来解决各种问题;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有关法律法规。

  五、教学措施: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3.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4。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

  六、教学进度安排:

  见教学进度表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菁华6篇)(扩展3)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1

  《交通问题带来的问题》一课是教科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内容,我给本课预设的教学目标是两个关键词:一是观察,二是思考。具体说,就是让学生了解交通给人们的生活和环境带来的影响;懂得交通法规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并运用恰当的方法搜集各类信息,了解现代社会人们是怎么解决交通问题,并展开想像的翅膀畅想末来的绿色交通。

  我认为,品德课不是对儿童进行空洞的说教,而是要以儿童参与其中的社会生活为基础。课堂资源应来源于生活,通过课堂活动和思考,又运用到生活中去。我以《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这一课为载体,综合了许多孩子身边有关的交通问题,来设计本堂课的教学思路,让课堂更多贴*生活。

  就本堂课,我想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第一,着眼观察。

  我把“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这一指导思想贯穿于整个课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深入挖掘学生的情感。

  (1)我利用新闻导入本课,让孩子们真实地感受到*的车多,

  ? ? ? ? (2)运用本学校校门口“周末接学生造成交通堵塞”的照片,让学生真实感受交通问题就在我们身边,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有话可说。

  (3)用身边的事例,感染学生,让他们更理智地看待安全问题。随后,我利用学校周边交通图,让学生对安全问题畅所欲言,进而介绍一些身边的交通标识。学生看到熟悉的路段,发言积极,十分投入。

  第二,着力轻松。

  我的教学对象是儿童,交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对他们来说太过沉重。所以,我根据教材的特点着力营造、渲染一种轻松的氛围,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注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之中。

  第三,着重思考。

  我的整个教学过程是采用活动化学*的形式进行,因而活动的全过程是动态发展的,所以提问也是开放性的,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查找相关的资料,充分体现了认知的多元化,感受的差异性,提高的层次性。如在小组讨论如何减少尾气危害时,学生能展开想像的翅膀,从能源、绿化、过滤等多个方面思考,从而解决汽车带来的污染问题。

  这堂课最后一个环节是“金点子征集活动”,让学生展望家乡未来,为家乡的交通出谋划策。学生充分的把自己的想法发挥出来了,我感觉到了孩子作为社会的一员,也在承担建设的重任。

  限于本人水*与能力,总觉得有些不尽人意之处,还可以再加以改进。上完这堂课后,经过几个老师的互相交流,我进行了归纳整理如下:

  第一:所设计的环节太多了,整堂课的容量太大了。在出示一些交通事故数据后,我让学生谈谈该对司机朋友说些什么。学生很积极,我也没来得及适时调整引入下一环节,所以后来在讨论解决“尾气危害”时,时间有点仓促。老师应该理性地掌握时间,后来想想其实这个环节可以简单带过,学生在讨论自己*时要注意的交通安全时就已经达到了遵守交通规则的目的,再让学生说说司机朋友要注意的交通规则,有点画蛇添足。

  第二:我在和学生一起观看交通带来的问题时,因为要考虑下面的思路,没有和学生一起观看感受,没有做到和学生共情。提高课堂驾驭能力和课堂从容清晰地思路,这是我以后要注意追求的。

  课堂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我希望自己在教学设计时能化繁为简,从想得多到想得精,抓住精髓,我希望在课堂能有“胜似闲庭信步”般的从容淡定,让课堂能收放自如。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2

  品德与社会课的教材是一种开放的、期待着使用者自己去完成的教材。《我的家乡在哪里》这一课以"家乡"为例,给我们提供一些话题和范例,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的空间。因此,我在组织这课教学时,注重了以下几个环节:

  1、以"家乡"作为本课教学的主要对象,是遵循了客观实际,因为在六小学就读的学生绝大部分是本地人。但也有小部分来自外乡,让他们说说自己的家乡在哪,是尊重了他们的家乡意识。让他们把家乡当作自己第二个家是激发他们爱家乡的情感,促进全班同学团结一致,一心爱家乡,为整节课奠定感情基础,便于开展教学。

  2、会看地图是学好这课的关键,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活动来找到吉林的位置。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学会多方位地思考,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说清楚吉林在哪里,既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扩散性,又让学生心中牢记吉林在*地图上的位置。

  3、在找完吉林并说清它的地理位置后,学生个体就获得了经验,能够根据比较正确的方法在吉林地图上找到吉林市,并表述吉林市的地理位置。这部分活动是在学生自主学*、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这样的活动训练,不仅使学生更清楚家乡在哪里,也培养了他们对问题的判断、解决能力。

  4、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家乡风景名胜的资料,一是充实教学内容,在认识吉林省地区图的基础上,稍稍了解各县、市、区代表性的景点;二是丰富学生的活动体验,培养他们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学生通过各种学*途径找到相关资料,有的介绍自己在风景区游玩时的情景,有的介绍该风景区的特点……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燃起作为吉林人的自豪感。既而再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爱,使整堂课的气氛达到高潮,也着实激起了学生和老师心中那份情,那份爱--我是吉林人我骄傲。课后作业的布置为了下课《我来做个小导游》做准备的,了解了家乡的地理位置、风景名胜后,就要学会以一个小主人的身份来介绍吉林。]

  《我的家乡在哪里》是本单元"爱乡"教育的首篇,它的定位应该是"常熟到底在哪里",有了这个基础才会有接下来的《我来做个小导游》、《家乡特产知多少》和《了不起的家乡人》,爱乡的情感并非在这节课中就要燃尽,而是慢慢渗透在这单元中的教学中。而这课的地理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品德与社会》课在强调品德教育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对其他学科知识学*和掌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准确地把握其中各门学科的知识要点,发展能力。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3

  这堂课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还与学生的品格养成有重要的作用。通过课上与学生的交流,老师知道很多学生说谎都是有难处、有这样和那样不得已的原因,这也就是说谎的借口,不能说是说谎的理由。在遇到麻烦时得想办法积极解决而不是撒个慌简单了事,撒谎暂时解决的问题,总有一天事情的真相要暴露的,你还将为之付出更大的代价,所以我们绝不能撒谎! 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我在本课的教学中,与孩子们共同探讨关于诚实的话题。既可以启发家长自觉地加强言传身教,给学生良好的榜样作用,也可以促进家长对自己教育的方式进行反思、加以改进。在这一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地与父母沟通,给予正确的导向。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4

  《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一课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四课时,我给本课预设的教学目标是两个关键词:一是观察,二是思考。具体说,就是让学生了解交通给人们的生活和环境带来的影响;懂得交通法规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并运用恰当的方法搜集各类信息,了解现代社会人们是怎么解决交通问题,并展开想像的翅膀畅想末来的绿色交通。

  我认为,品德课不是对儿童进行空洞的说教,而是要以儿童参与其中的社会生活为基础。课堂资源应来源于生活,通过课堂活动和思考,又运用到生活中去。我以《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这一课为载体,综合了许多孩子身边有关的交通问题,来设计本堂课的教学思路,让课堂更多贴*生活。

  就本堂课,我想谈谈自己的几点想法。

  第一,着眼观察。

  我把“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这一指导思想贯穿于整个课堂,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深入挖掘学生的情感。

  (1)我利用复*旧知导入本课,让孩子们用自己的真实感受认识到*的交通发展迅猛给生活带来方便,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文了解大意,并展示了一系列图片资料,让学生看到了交通给社会带来的诸多问题。

  (2)我运用本学校校门口“接送学生造成交通堵塞”的实例,让学生真实感受交通问题就在我们身边,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有话可说。

  (3)在教育学生要注意交通安全时,我展示了小学生在马路中间踢球造成车祸、不满12周岁上路骑车违反交通规则的课件,用贴*生活的事例,感染学生,让他们更理智地看待安全问题。随后,让学生对安全问题畅所欲言,进而介绍一些身边的交通标识。学生看到熟悉的路段,发言积极,十分投入。

  (4)在谈到治理交通污染、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时,我展示了*在交通方面是怎样治理和利用新能源的。让学生进一步真实地感受到新能源带给我们的实实在在的好处就在我们身边。

  第二,着力轻松。

  我的教学对象是儿童,交通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对他们来说太过沉重。所以,我根据教材的特点着力营造、渲染一种轻松的氛围,让学生的活动有机地注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之中。

  (1)在这堂课中,交通事故作为一个严峻的问题,我不想太沉重地渲染,而是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交谈中懂得要遵守交通规则,乐意做一个遵守交通规则的人。

  (2)教师采用诙谐的语言,扮演了“主持人”的角色。

  第三,着重思考。

  我的整个教学过程是采用活动化学*的形式进行,因而活动的全过程是动态发展的,所以提问也是开放性的,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查找相关的资料,充分体现了认知的多元化,感受的差异性,提高的层次性。如在小组讨论如何减少尾气危害时,学生能展开想像的翅膀,从能源、绿化、过滤等多个方面思考,从而解决汽车带来的污染问题。

  这堂课最后一个环节是“金点子征集活动”,让学生展望家乡未来,为家乡的交通出谋划策。学生充分的把自己的想法发挥出来了,我感觉到了孩子作为社会的一员,也在承担建设的重任。

  限于本人水*与能力,总觉得有些不尽人意之处,还可以再加以改进。上完这堂课后,经过几个老师的互相交流,我进行了归纳整理如下:

  第一:所设计的环节太多了,整堂课的容量太大了。在出示交通事故数据后,我让学生谈谈该对司机朋友说些什么。学生很积极,我也没来得及适时调整引入下一环节,所以后来在讨论解决“尾气危害”时,时间有点仓促。老师应该理性地掌握时间,后来想想其实这个环节可以简单带过,学生在讨论自己*时要注意的交通安全时就已经达到了遵守交通规则的目的,再让学生说说司机朋友要注意的交通规则,有点画蛇添足。

  第二:我在和学生一起观看交通带来的问题时,因为要考虑下面的思路,没有和学生一起观看感受,没有做到和学生共情。提高课堂驾驭能力和课堂从容清晰地思路,这是我以后要注意追求的。

  课堂的追求是无止境的,我希望自己在教学设计时能化繁为简,从想得多到想得精,抓住精髓,我希望在课堂能有“胜似闲庭信步”般的从容淡定,让课堂能收放自如。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5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很好的学科,怎样才能使学生喜欢这门课程?经过思考与查阅资料,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课。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对《品德与社会》课要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

  二、结合实际,让道德教育工作有特点

  与家长紧密配合,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上显然是不行的。还需要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法来教育学生树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

  要改变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就要改变过去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方法。可采用自主探究法,问题讨论法,合作表演法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思想品德良性意识,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自律、学会学*、学会思考、学会乐群、学会审美、学会创造、学会健身、学会生活、学会劳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程改革后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教与学,而是体现在课前任务、课堂的活动、课后的延续和知识的连续这样一个完整过程。强调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从班集体中的小事入手,紧抓集体中常见的不良现象,《品德与社会》作为人们综合性的学科,主要将学生置身于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形成良好的*惯品质,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它更是让学生走进历史,在认识祖国辉煌历史的基础上,了解祖国遭受屈辱和人民顽强抗争,进一步增进爱国主义情感。

  但有的时候我还在以我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思考,自己的教学思路还不够开阔,没有多渠道收集资料、信息,课堂上贴*学生的生活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加强理论修养,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真正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总而言之,通过课后反思把教学实践中的"得"与"失"加以总结,变成自己的教学经验,这是十分珍贵的财富。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争取努力上好每一节《品德与社会》课,让孩子们在娱乐中学到知识,在轻松中感到学*的快乐,使我们每位教师都能从“教书匠”变成“教育家”。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菁华6篇)(扩展4)

——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菁选

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光阴的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很快就要开展新的工作了,现在就让我们好好地规划一下吧。计划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积极、稳步、有效地实施深化新课程改革为主线,以教学为中心,务实创新,落实规范,提高效率,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为打造“优质均衡和谐教育”而努力。

  二、学生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例如,今天的儿童在早期的社会性生活中,由于自我中心的存在以及

  家庭中容易出现的放纵,使得一部分儿童自认为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一切事情,规则意识比较模糊。随着集体生活与合作活动的逐步拓展,以及他们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学会自觉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做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

  又如,目前我国有残疾人6000多万,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今天帮助残疾人,支持、搞好残疾人事业,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受到家长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呵护,“只知受爱,不知爱人”,“只知索取,不知奉献”,人与人之间不能互相互相尊重。面对与自己不一样的残疾人,他们可能会觉得好笑,有时甚至会嘲笑、瞧不起,还可能会戏弄残疾人。我们必须从小培养学生对残疾人等弱势群体具有同情心与爱心,并让学生乐意努力去帮助他们。

  此外,四年级的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社会的接触也日益频繁,独立活动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学生从*时亲身经历的事实中理解生活与交通运输业的双向关系,有利于学生扩大视野,丰富社会知识,从而更好地去适应生活和创造未来。

  三、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第四单元《通信连着你我他》第五单元《养育我的家乡——贵州》

  2、教学目标:

  (1)通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学*让学生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能正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比例尺,并能利用地图的基本知识在中国地图上找到家乡的位置;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了解家乡的优秀人物,并愿意向他们学*;了解家乡的民俗、民风,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学*并传承民族民间文化。

  (2)通过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的学*让学生从了解日常生活中工业产品入手,探究工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体验工人和农民为此付出的劳动与智慧;了解工人生产劳动的情况,知道生产过程中的分工与合作,知道各行各业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的关系;知道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人们的生活需求不断刺激生产的发展;知道人们改进劳动工具是为了提高生产和减轻劳动的强度。

  (3)通过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的学*让学生认识各种交通运输方及其特点;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古今交通的发展情况,以及交通的不断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种种变化;了解家乡交通的发展变化情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

  (4)通过第四单元《通信连着你我他》的学*让学生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让学生学会使用一些基本的通信方式,讲究通信道德,遵守有关通信的法律、法规;初步了解通信发展的情况;体会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学*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努力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

  (5)通过第五单元《养育我的家乡——贵州》的学*让学生全面深入了解自己的家乡——贵州。结合第一单元的`学*让他们巩固与贵州有关的地理知识,通过一个学期的学*、搜集整理,了解到贵州的特色、民俗,进行汇报交流,激发同学们热爱家乡、宣传家乡、报效家乡的思想感情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传承民族文化的教育。

  (2)通过给日常生活用品找老家的活动,知道工农业生产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

  (3)让学生了解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方面的情况,学*遵守交通法律法规,学会保护自身安全。

  (4)联系身边的实际事例,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通过调查,知道现代通信的方式及各自的特点;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择、使用相应的通信方式来解决各种问题;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有关法律法规。

  四、教学措施: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3、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4、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

  五、教学进度

  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①我的家乡在哪里2课时

  ②家乡的美景家乡的人2课时

  ③浓浓乡土情2课时

  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

  ①吃穿用哪里来2课时

  ②从电视机的变化说起2课时

  ③生活中的各行各业2课时

  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

  ①多种多样的运输方式2课时

  ②交通与我们的生活2课时

  ③从古到今话交通2课时

  ④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2课时

  第四单元:通信与生活

  ①通信连万家2课时

  ②从烽火台到互联网 2课时

  ③小窗口大世界2课时

  ④从看电视说起2课时

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2

  一、学情分析:

  我班本期共有学生53人,其中女生21人。大多学生都是今年从村小点并过来的,原在三年级(1)班跟上来的只有18人,仅占班级总人数的四分之一。大部分学生学*的基础十分差,特别是从久吉转入的好几个男生,简直是一窍不通,什么都不会的那种,就连跟着你读书都不会张口的。因此,本期想抓好学生的学*成绩真是比登天都难了。但是不管有多大的困难,我也得搏一搏,尽自己所能去做吧,但愿能有一定的收获。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公正、热爱集体、团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4、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尊重不同国家和人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5、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能力

  1、能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等地交流合作,学*民主的参加集体生活。

  3、学*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的有创意的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影响。

  (四)、全册的重点、难点:

  1、学*收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2、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但当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3、知道在中国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三、教材分析及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走进美丽的家乡

  课时安排:6课时

  教学内容:

  主题一:站在高高的山岗上

  课时:2课时

  1、用眼观察家乡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六条的法制教育。

  2、用手描绘家乡

  主题二:从地图上看家乡

  课时:4课时

  1、用心体会家乡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十七条和第十九条。

  2、走进不同的家乡,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第二十七条。

  3、请到我的家乡

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3

  目标:

  1、态度:深化尊重历史:珍惜今天享受的一切,以及热爱家乡的积极情感,提升可持续发展及环境的保护意识。

  2、能力:能够对具体事物进行搜索。比较、分析,得出合乎事物发展逻辑的认识,能够与同学合作完成学*任务。愿意在学*活动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能够较为客观和公正地认识过去,看待今天。

  3、知识:知道家庭、学校和家乡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在历史上的真实面貌,了解家乡的一些文化特色。了解年表在表达历史变化过程中的作用,学会制作简单的年表。

  4、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第三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第八条的法制教育。

  重点难点:

  1.增进尊重历史、珍惜今天生活的积极情感。

  2.掌握通过比较、分析认识事物发展的方法。

  3.感受家乡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

  4.了解学校的过去,通过探究学校的历史,感受学校的变化与进步。

  5.在了解和研究学校变化的活动中增进对学校生活的情感。

  6.模拟使用过去的生活用品,体验生活的变化、进步。

  7.认识简单的实物年表,理解作用。学*制作年表。

  8.知道小人书是过去孩子们最重要的课外读物。

  9.体验参与性较强的集体游戏的快乐,加深友情。

  10.家庭厨房及其特点,理解厨房在变化过程中体现出的生活的进步。

  11.感受家乡历史的悠久以及独特的传说。

  12.了解家乡有关的发展变化的历史。

  13.感受水与家乡人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要点:

  1.在各种学*活幼的互幼中,体会探究、比较、合作的价值,勤于思考,乐于与同学们共同学*。

  2.学*在寻找资料和搜集处理资料的过程中选用相关的、有价值的对象。

  3.知道一些与水有关的环境保护知识,对家乡水的状况有一些具体、实际的了解。

  4.尝试合乎逻辑地思考和表达对事物的看法。

  5.通过体验,感受劳动者的智慧,培育尊重劳动者情感/

  6.通过小人书与今天儿童读物的对比,体会历史的发展。

  7.增强读书兴趣,提高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

  8.通过比较,感受儿童生活的变化。

  9.学*合乎逻辑地思考和表达。

  10.了解家乡的名称是怎么来的,从中探究家乡的有关历史。

  11.感受水的宝贵,对水资源珍惜的态度。

  12.强化学生珍惜家乡水的情感和态度。

  13.促使学生形成节约用水的*惯。

  第三单元课时:家乡,我为你骄傲

  课时安排:11课时

  教学内容:

  主题一:从家乡看祖国

  课时:3课时

  1、家乡人的智慧。

  2、传统与进步。

  3、来自不同家乡的文化瑰宝。 来自不同家乡的文化瑰宝,渗透《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法》 第一条。

  主题二:扎根在家乡的传说

  课时:4课时

  1、乡音乡情。

  2、乡风乡俗。

  3、快乐的节目生活。

  主题三:建设文明富裕的家乡

  课时:4课时

  1、远离陋*。远离陋*,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二十二条和第二十三条。

  2.追求文明。

  3.可亲可敬的家乡人。

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4

  一、学生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

  二、教材分析

  教科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共五个单元:包括第一单元诚信是金;第二单元伸出我们的手;第三单元我的绿色日记;第四单元交通连着千万家;第五单元祖国真大,共17课。

  三、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掌握体验、感悟、建构的学*策略,关注思维过程及其体验,使他们真正成为学*的主人,并在主动参与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方向,以“学会做人”为核心,发展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使自身的发展有助于社会的进步。

  3、通过教材,从学生社会生活的原型出发,多视角(地理的、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角度)地去分析、探究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展示完整的社会生活, 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在此过程中实现学科知识的整合,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以及参与社会的能力。

  四、教学进度

  单 元周 次课 题课时

  第一单元 有困难 我不怕第一周1.这点困难算什么

  第二周.成功一定有方法

  第三周3.每天都有好心情

  第二单元 我们的快乐大本营第四周4.成长的故事

  第五周5.“我”和“我们”

  第六周6.我们要做最棒的

  第三单元 做聪明的消费者 第七周7.各种各样的商店

  第八周8.购物有学问

  第九周9.我是理财小能手

  第四单元 公共生活讲道德第十周10.无声的朋友

  第十一周11.大家生活在一起

  第十二周1.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第十三周13.我们是邻居

  第十四周14.文明从我做起

  第五单元 大自然发怒的时候第十五周15.天有不测风云

  第十六周16. 在这危急时刻

  第十七周17. 灾害无情人有情

  五、教学措施

  教学内容及方法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上课,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技术在品德教学中的作用。

  、加强课堂教学研究,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小组合作学*的良好氛围。

  3、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4、创设学*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5、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感。

  6、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7、注重学生与家长的交流,取得家长的支持,使学生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培优补差措施

  1.认真备好每一次培优辅潜教案,做好学*过程的趣味性和知识性相结合。

  .加强交流,了解潜能生(吴威、漆希、吴江等)、优异生(谢佳霖、田鑫、李一凡等)的家庭、学*的具体情况,尽量排除学*上遇到的困难。

  3.坚持辅潜工作,两周一次。

  4.采用一优生带一差生的一帮一行动。

  5.课堂上创造机会,用优生学*思维、方法来影响差生。

  6.采用激励机制,对差生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肯定,并鼓励其继续进取,在优生中树立榜样,给机会表现,调动他们的学*积极性和成功感。

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5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们经过三个学年的品德课学*,养成了一定的学**惯,大多数学生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能关心他人,主动参与各项活动,对生活充满热情。

  一个寒假的时间,让孩子们增长了一些社会见闻,同样也有利于品德课的学*。但是学生的思想行为各不相同,有部分学生毕竟还是比较自私的,团结协作精神差。学生的学*主动性和自觉性比较差,有些学生作业拖拉,字写得比较差。上课时,不爱动脑、动笔,需要不断督促,行为*惯、思想意识等还需进一步提高。

  二、教材分析

  四年级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成长的脚步”,第二单元“温新的一家人”,第三单元“生活在集体中第四单元“走向信息时代”。

  四年级教材向学生展示了从家乡民风、民俗到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事实,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

  如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以家乡的老街和老屋、家乡的地名、风味饮食作为基本事实,把爱护家乡文化遗产教育与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蕴含其中。第四单元以世界之窗,节日大观,多彩服饰的发展作为基本事实,将从小关心国家大事,合理看电视等好*惯的'培养蕴含在其中。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使品德教育的“无痕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教学目标: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生产与生活的关系,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中工农业生产的基本过程,工农业生产之间的密切联系,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生产行业的不断变迁。

  通过探究交通与生活的关系知道社会交通方式的多种多样,交通的变迁、交通与人们日常生活、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密切联系,交通发展引发出的新问题;通过探究通信与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现代通信的种类、古代人们的通信方式、通过大众传媒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等方面的社会常识。

  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对社会基本事实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导他们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能探究和思考社会生活中,各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本质。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四年级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将社会事实方面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注意了相关知识的整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打破学科界线的“综合课程”。四年级教材在处理各知识领域之间的关系及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上,将跨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本册教材中,涉及到了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工农业生产常识、交通、通信等方面的知识,教材将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强调认知与情感综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4、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5、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四年级教材仍注意了对学生活动的引导,教材根据内容需要设计了许多学生直接参与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亲历的活动来获得对社会的认识和体验。

  在本册教材中,设计了“我是小导游”“考察家乡街名和地名”“学做家乡风味小吃”“家乡新貌图片展”“家乡文化节”“我是小小设计师”“我是小灵通”等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

  同时,教材也注意了留白的运用。如让学生自己画出家乡地图的轮廓;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总结产品更新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让学生给行业分类;让学生掌握交通运输的特点等。

  四、教学措施:

  1、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3、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4、建立新的教学观,引导学生自主学*。

  5、实现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发展。

  6、加强课程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6

  一、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等地交流和合作。

  (3) 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行为与*惯目标:

  (1) 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 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3、知识与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逐步建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知道同情和帮助残疾人是一个人的良好品德的体现,并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关心集体、参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承担义务,了解家乡环境问题,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了解民风民俗及对人们的影响,抵制不良风气和迷信活动,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会电视、网络等媒体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办一张报纸的基本方法,学会合作办小报,了解通信的发展,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学会常用的通信方法

  4、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故事续编、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明白要遵守公共秩序、社会公德。以"伸出援助的手"、"爱心小组"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心。进行实地调查,知道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危害,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学生感兴趣地实践活动,培养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之情。以"我当小记者"、"我来当编辑"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合作的愉快。

  二、情况分析(工作重点)

  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

  教材情况分析: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以体现与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惯。

  三、教学措施(具体做法)

  1、充分挖掘我校特色的教育资源,使校本课程教学走向家庭、社会,真正走进学生的实际生活,体现该课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2、发挥艺术形式在本课程教学中的效能,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和学*的自主性。

  3、精心准备,指导学生开展好课内外教育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四、课外活动或兴趣小组活动

  1、通过播放录像、课件等方式,培养学生学*能力,增强健康闲暇的本领和闲暇道德观。并以"我当小记者"、"我来当编辑"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合作的愉快。

  2、让学生组织课外研究小组,了解环境问题的原因及其危害,树立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还要比较不同通信的特点,选择适当的通信方式与自己的亲友进行一次实际通信联系。培养他们运用现代通信工具的能力。

  五、教学进度

  教 学 进 度

  周次 日期 教学内容 备注

  1 2、21~2、22 1、在公共汽车上 2月20日上课

  2 2、25~3、1 1、在公共汽车上

  3 3、4~3、8 2、想想他们的难处

  4 3、11~3、15 2、想想他们的难处

  5 3、18~3、22 3、伸出我的手

  6 3、25~3、29 3、伸出我的手

  7 4、1~4、5 4、我们赢了 清明节放假

  8 4、8~4、12 4、我们赢了

  9 4、15~4、19 5、绿色小卫士

  10 4、22~4、26 5、绿色小卫士

  11 4、29~5、3 6、我们的民风民俗 劳动节放假

  12 5、6~5、10 6、我们的民风民俗

  13 5、13~5、17 7、家乡的变化

  14 5、20 ~5、24 8、怎样到达目的地

  15 5、27~5、31 9、媒体连着我和你

  16 6、3~6、7 10、办一张自己的报纸

  17 6、10~6、14 11、怎样和他联系 端午节放假

  18 6、17~6、21 期终复*、期终考

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7

  目标:

  1、态度:增进对于家乡的情感,并在原有水*上形成对于合作更为积极与自觉的态度。感受到祖国的博大,从而产生积极的情感。

  2、能力:进一步提高运用地图知识的能力,提高合作能力。能够理解不同的地理特征和气候与人们生活风俗*惯之间的关系。

  3、知识:认识家乡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初步了解祖国领土的辽阔和风俗的多样。学*4个副方向,能够知道用8个方向更准确地描述地地理位置。 态度:从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及家乡生活的体验和今昔对比等活动中,感受生活的巨大变化。

  4、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第六条、第十七条和第十九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二十七条的法制教育。

  重点、难点:

  1、在俯瞰家乡的活动中拓展对家乡的认识,增进对家乡的情感。

  2、了解4个正方向和4个副方向的关系。

  3、在合作绘画的活动中巩固对于方向的认识。

  4、认识家乡的多样性。

  5、认识地形图,初步了解如何阅读地形图。

  6、认识几个有关温度的概念。

  7、体验在本单元的`学*过程中所获得的成功感。

  8、提高合作的能力。

  要点:

  1、在俯瞰家乡的活动中拓展对家乡的认识,增进对家乡的情感。

  2、在合作绘画的活动中巩固过于方向的认识。

  3、在合作绘画的活动中增进合作技能。

  4、了解自己家乡的地理特点和风俗*惯。

  5、初步理解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6、通过对于有关温度统计的认识,感受祖国的博大。

  7、了解地理环境及气候的不同与人们生活及其风俗*惯之间的关系。

  8、总结本单元的学*内容。

  第二单元:家乡的故事

  课时安排:12课时

  教学内容:

  主题一:展览室里的故事多:

  课时:4课时

  1、家乡人生活的变化。

  2、学校里的变化真大。

  3、生活中的智慧。

  主题二:从家里带出来的历史:

  课时:4课时

  1、“家庭寻宝”中的发现。

  2、过去的游戏真有趣。

  3、今非昔比的厨房。

  主题三:说不完的家乡故事。

  课时:4课时

  1、家乡名称的来历,渗透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第三条

  2、家乡水的故事,渗透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第八条

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8

  一、教材分析:

  四年级上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珍爱生命”,第二单元“安全地生活”,第三单元“花钱的学问”,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

  四年级上册教材向学生展示了从家乡民风、民俗到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生活常识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事实,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四年级上册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如第一单元《珍爱生命》,引发学生思考:生命给世界带来了什么?我们怎样做才能成为植物和动物的朋友?我们的生命是谁给予的?为什么说生命是生生不息,又是有限的?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以爷爷奶奶的故事作为引线,感受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手,是关心。说话做事多替邻里乡亲着想,是理解。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

  二、教学目标: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上册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意义,掌握安全常识,懂得花钱的学问,伸出友爱的手,大家的事情大家做。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对社会基本事实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导他们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能探究和思考社会生活中,各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本质。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应注意将社会事实方面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注意了相关知识的整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打破学科界线的“综合课程”。在本册教材中,涉及到了人文,情感生活等方面的知识,教材将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强调认知与情感综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4、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5、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

  三、教学措施:

  1、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3、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4、建立新的教学观,引导学生自主学*。

  5、实现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发展。

  6、加强课程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9

  一、学情分析

  学生大部分有较强的学*积极性,少数学生学**惯欠佳。本学期将从学生学**惯入手,着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学**惯。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感受生命的美丽,知道世界因为生命才美丽,人类应该善待、关爱生灵万物。知道生命是宝贵的,要爱护自己的身体,呵护生命。

  2、初步具备防范意识,了解与小学生生活相关的安全标志和设施,注意公共安全。

  3、知道家庭经济来源有多种形式,了解自己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体会父母挣钱的辛苦,了解家庭必要的生活开支。学*合理消费,熟悉本地主要的购物场所,掌握购买商品的`基本常识,做个聪明的消费者。

  4、了解残疾人、老年人、生活有困难的人懂得与邻里乡亲相互理解关照,不给邻居添麻烦。

  情感目标:

  1、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激励、了解一些可以挽救他人生命。没有伤害的行为,敬佩为拯救他人的生命献出爱心的人。

  2、具备基本的自护自救能力。

  3、引导学*合理消费,熟悉本地主要的购物场所,掌握购买商品的基本常识,做个聪明的消费者。

  4、形成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体会到大家的事情要靠大家来做。

  三、教材分析。

  1、《珍爱生命》主要是唤起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

  2、《安全的生活》通过指导学生的生活,出尽学生过一种安全的生活。

  3、《花钱的学问》引导学生正确的消费理财观,提高他们的消费技巧。

  4、《关心你、爱护他》培养儿童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弘扬人文精神,对社会充满责任感。

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0

  一、指导思想:

  遵循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指导思想,按照国家对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要求,在全日制小学教育中,必须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方针,使儿童、少年受到比较全面的基础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培养各级各类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初步的基础。

  二、制定教学计划的原则

  1、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扎扎实实的提高教育质量,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2、遵循儿童、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注意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

  3、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

  4、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搞好课内外结合,以课堂教学为主,重视并开展各种有益的课外活动。

  5、适当拓宽知识面,增加一些新的知识和实验,力求课程内容难易适度,合理安排学生课业负担。注意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三、具体做法:

  思想品德课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社会主义为中心的社会公德教育和社会常识教育,从小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进行道德、民主和法制、纪律教育,进行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规律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常识教育,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道德品质,高尚的审美情趣,初步树立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法制和纪律观念,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方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为了提高这门学科的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

  (一)课前

  1、认真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指导纲要》,弄清课程的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和教学实施及评价。在总体把握教材体系的前提下,熟知所任年级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然后熟悉每一课教学内容,制定学期教学计划。

  2、认真备课,要备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特别要弄清知识点,不出理论差错;并要准备好直观教具和电教媒体,有些课还必须做好课前调查访问等。

  3、了解学生现实思想,便于在课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二)课内

  1、上课讲述要生动、具体、形象,运用媒体,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目的。切忌枯燥乏味,空洞说教。

  2、思品课的结构一般可以采用“揭示课题——学文明理――联系实际――辨析导行――总结延伸”

  3、思品课的“看看说说”、“说说做做”、“说说评评”、“说说学学”、“思考和练*”等练*,应在课内完成。“做做”“学学”方面的要求,应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到。

  4、“自学课文”要让学生自读明理,并付之行动,不要包办代替。

  5、要完成课本后总复*。

  6、教态亲切自然,服饰整洁大方,板书工整、简明、规范,语言生动简练,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坚持用普通话进行教学。

  (三)课后

  1、思品课教学应重视与班主任工作,少先队活动,晨间活动和各科教学的内在联系,注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协调一致,发挥德育的整体功能,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的形成。

  2、重视考核学生对所学的政治常识、道德规范的掌握程度和思想行为表现,评价方法采取期末书面考查和*时行为考核相结合。要全面评价学生的学*效果,评价采用等级制,分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等。

  3、要重视向课外的延伸,指导学生的行动,注意*时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的检查和督促,并做好《德育手册》上的评定记载工作。

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1

  一、学生情况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以体现与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惯。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共有三个单元,分别为:《生活中的消费》、《生活中的*俗》、《安全的生活》。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以体现与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惯。

  三、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文化传统和节日*俗。

  (3)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行为与能力目标:

  (1)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3、知识与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逐步建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知道同情和帮助残疾人是一个人的良好品德的体现,并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关心集体、参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承担义务,了解家乡环境问题,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了解民风民俗及对人们的影响,抵制不良风气和迷信活动,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会电视、网络等媒体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办一张报纸的基本方法,学会合作办小报,了解通信的发展,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学会常用的通信方法

  四、教学措施:

  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1)转变教材观。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教材是为学生提供的案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去探究。

  (2)转变教学观。新的课程改革,把关注人作为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第一.要变“目中无人”为有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形成。第二,变“重结论轻过程”为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怎样学,通过什么方法学;不要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来看待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

  (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做人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做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引用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学生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2

  一、学生情况分析

  我所任教的 四年级三个班的孩子正处于向青少年过渡的儿童期的后期阶段,大脑发育正好处在内部结构和功能迅速发展和完善的关键期,孩子的学*能力和情感能力快速发展,是培养学*能力和情感能力的重要时期。四年级孩子的学*动机从直接动机向间接动机开始转化,即使没有直接的奖励,为了得到老师、同学、家长和其他人的肯定性评价,他们也会努力达到较好的学*效果。

  二、课程目标任务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 使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热爱科学、勤俭节约的态度。

  2.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公正、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和规则意识。

  (二)能力

  1.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惯。

  2.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等的交流与合作,学*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

  3.学*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交流与合作,学*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

  4.学*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三)知识

  1.初步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3.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三、教材分析

  四年级上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珍爱生命”,第二单元“安全地生活”,第三单元“花钱的学问”,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

  教材向学生展示了家乡民风、民俗到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生活常识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事实,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意识,学*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意识,学*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这本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如第一单元《珍爱生命》,引发学生思考:生命给世界带来了什么?为什么说生命是生生不息,又是有限的'?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以爷爷奶奶的故事作为引线,感受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一双手,是关心。说话做事多向邻里着想,是理解。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使品德教育的“无痕性”很好地得到了体现。

  四、完成教学实施的办法

  1.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3.引导学生自主学*。

  4.充实教学内容。实现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发展。

  5.拓展教学空间。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

  五、教改专题

  怎样让孩子快乐健康的成长

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3

  目标:

  1、态度:通过认识和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进一步形成家乡的概念,体会到自己是家乡的一员,加深对家乡深层的了解,增进对家乡的情感和建设文明富裕的家乡的愿望,乐于在学*活动中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2、能力:能够科学地运用各种学*方法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对学*活动中获得的资料能够进行一定的整理、分类、比较。分析,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3、知识: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以及家乡人为家乡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知道乡音乡情,风俗乡俗的区域性特点,认清陋*对健康文明生活的危害。

  4、渗透《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法》 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第二十二条 二十三条的法制教育。

  重点难点:

  1.知道家乡的`发展是家乡人辛勤劳动和奋斗的结果。

  2.学会建立名人简历档案。

  3.了解家乡的发展历程,体会家乡人的聪明。

  4.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事物发展的过程。

  5.了解在家乡历史文化发展的进程中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

  6.了解起源于家乡的民间艺术及其特点。

  7.了解家乡的民风民俗。

  8.懂得风俗及文化的区域性特点。

  9.了解不同民族的节目及其节日生活*俗。

  10.初步区分社会生活中封建迷信和不健康的现象及行为。

  11.学会按计划做事。

  12.了解家乡人是怎样用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建设美好家乡的。

  要点:

  1.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

  2.学会调查,并能在调查中知道怎样收集,记录整课及运用资料。

  3.了解传统与进步的含义,懂得进步是以传统为基础的道理。

  4.通过欣赏不同的文化瑰宝,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增进对家乡和民族的情感。

  5、了解民间艺术与家乡人的性格,思想情感及劳动生活关系。

  6.知道多姿多彩的风俗,文化是一个地区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

  7.初步形成批判地继承家乡风俗,文化的意识。

  8.能够分辨出各种节日风俗中封建迷信的东西。

  9.了解封建迷信和不健康的现象及行为对社会文明和发展造成的危害。

  10.养成以实际行动维护健康文明生活的态度,行为方式。

  11.萌发尊重家乡人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教学措施

  1、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本期将采取小老师带领小学生一起学*共同进步的方法来提高差生的学*成绩。

  2、采用边学*课文边做练*的方法来加强巩固所学知识。

  3、多用多媒体课件和电子白板来辅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4、为了加强学生对课文知识的识记,多做一些小检测。

小学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14

  一、学情分析

  学生大部分有较强的学*积极性,少数学生学**惯欠佳。本学期将从学生学**惯入手,着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学**惯。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感受生命的美丽,知道世界因为生命才美丽,人类应该善待、关爱生灵万物。知道生命是宝贵的,要爱护自己的身体,呵护生命。

  2、初步具备防范意识,了解与小学生生活相关的安全标志和设施,注意公共安全。

  3、知道家庭经济来源有多种形式,了解自己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体会父母挣钱的辛苦,了解家庭必要的生活开支。学*合理消费,熟悉本地主要的购物场所,掌握购买商品的基本常识,做个聪明的消费者。

  4、了解残疾人、老年人、生活有困难的人懂得与邻里乡亲相互理解关照,不给邻居添麻烦。

  情感目标:

  1、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激励、了解一些可以挽救他人生命。没有伤害的行为,敬佩为拯救他人的生命献出爱心的人。

  2、具备基本的自护自救能力。

  3、引导学*合理消费,熟悉本地主要的购物场所,掌握购买商品的基本常识,做个聪明的消费者。

  4、形成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体会到大家的事情要靠大家来做。

  三、教材分析。

  1、《珍爱生命》主要是唤起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和珍惜。

  2、《安全的生活》通过指导学生的`生活,出尽学生过一种安全的生活。

  3、《花钱的学问》引导学生正确的消费理财观,提高他们的消费技巧。

  4、《关心你、爱护他》培养儿童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弘扬人文精神,对社会充满责任感。

  四、教学进度。

  第一单元6—8课时

  第二单元8课时

  第三单元8—10课时

  第四单元8—10课时

  总复*

  五、教学措施。

  1、独立阅读,自主学*,理解主题文字的大意。

  2、借助插图,引导学生从各个事例中进行分析、比较,强化主题思想。

  3、小组合作探究学*。引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合作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4、收集、整理资料。

  5、模仿演示。

  6、换位思考。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菁华6篇)(扩展5)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合集二十篇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1

  一、年级情况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

  二、目的与要求:

  1、引导学生建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做一个文明有教养的人;知道残疾人的困难,感受残疾人身残志不残的可贵品质,从而能尊重残疾人,积极主动帮助他们;引导学生逐步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引导学生明白参加集体活动、热心为集体服务是热爱集体的表现,做到主动为集体做好好事,感受到只有集体中的每个成员发挥各自作用,集体才能得到不断发展和进步。

  2、了解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感知这些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学会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了解家乡的巨大变化;知道独特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了解家乡风俗来历的基础上,观察生活中存在的迷信现象,树立移风易俗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3、知道交通工具的作用,真切感受它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方便;选择中知道几种常用的交通工具的特点,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顺利到达目的地;了解从古到今我国交通运输设施和交通运输方式的巨大变化,感受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激发学生对祖国及家乡的热爱。

  重点: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等地交流和合作。

  2、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3、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惯。

  难点:,在了解家乡风俗来历的基础上,观察生活中存在的迷信现象,树立移风易俗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时间安排:

  第一大周:入学教育

  1、在公共汽车上

  2、想想他们的难处

  3、伸出我的手

  4、我们赢了

  5、绿色小卫士

  6、我们的民风民俗

  7、家乡的变化

  8、怎样到达目的地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2

  一、班级状况分析:

  本年级有学生有40人,学生基本素质较好,优秀学生占全班的30%左右,上课遵守纪律,又能积极发言,大多数学生书写工整认真。学**惯十分好。但是也有20%的同学表现得不太令人满意的地方,他们学*有些困难,我相信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这部分学生也会尽快赶上来的。

  二、教学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第四单元《通信连着你我他》。

  本册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学*让学生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能正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比例尺,并能利用地图的基本知识在中国地图上找到家乡的位置;通过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的学*让学生从了解日常生活中工农业产品入手,探究工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体验工人和农民为此付出的劳动与智慧;通过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的学*让学生认识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古今交通的发展情况,以及交通的`不断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种种变化;

  通过第四单元《通信连着你我他》的学*让学生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让学生学会使用一些基本的通信方式,讲究通信道德,遵守有关通信的法律、法规;初步了解通信发展的情况;体会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目标:

  1、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比例尺,并能利用地图的基本知识在中国地图上找到家乡的位置;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了解家乡的优秀人物,并愿意向他们学*;了解家乡的民俗、民风,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解工人生产劳动的情况,知道生产过程中的分工与合作,知道各行各业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的关系;知道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人们的生活需求不断刺激生产的发展;知道人们改进劳动工具是为了提高生产和减轻劳动的强度。

  3、解家乡交通的发展变化情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

  4、了解通信发展的情况;体会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学*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努力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初步了解通信发展的情况;体会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学*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努力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

  四、重点和难点:

  1、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2、通过给日常生活用品找老家的活动,知道工农业生产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

  3、让学生了解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方面的情况。

  4、联系身边的实际事例,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通过调查,知道现代通信的方式及各自的特点;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择、使用相应的通信方式来解决各种问题;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有关法律法规。

  五、教学措施: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3、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4。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

  六、教学进度安排:

  见教学进度表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3

  一、指导思想: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因素,加深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班级情况分析:

  本学期任教四(1)、四(2)、四(3)、四(4)四个班品德与社会。四年级学生虽然掌握的基础知识比较牢固,但有些综合应用、实践性较强的知识知道的比较少,同学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所以要求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建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做一个文明有教养的人;知道残疾人的困难,感受残疾人身残志不残的可贵品质,从而能尊重残疾人,积极主动帮助他们;引导学生逐步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引导学生明白参加集体活动、热心为集体服务是热爱集体的表现,做到主动为集体做好好事,感受到只有集体中的每个成员发挥各自作用,集体才能得到不断发展和进步。

  2、了解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感知这些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学会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了解家乡的巨大变化;知道独特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了解家乡风俗来历的基础上,观察生活中存在的迷信现象,树立移风易俗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3、知道交通工具的作用,真切感受它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方便;选择中知道几种常用的交通工具的特点,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顺利到达目的地;了解从古到今我国交通运输设施和交通运输方式的巨大变化,感受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激发学生对祖国及家乡的热爱;学会编制小报;认识通信的迅猛发展。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等地交流和合作。

  2、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3、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惯。

  教学难点:在了解家乡风俗来历的基础上,观察生活中存在的迷信现象,树立移风易俗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五、教学措施

  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1)转变教材观。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教材是为学生提供的案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去探究。

  (2)转变教学观。新的课程改革,把关注人作为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第一.要变“目中无人”为有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形成。第二,变“重结论轻过程”为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怎样学,通过什么方法学;不要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来看待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

  (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做人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做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引用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学生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4、改革教学方式教师要注意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采取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广泛采用活动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惯。

  5、重视学生学业评价品德与社会课评价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是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做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此,要从每个学生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六、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时间

  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备注

  1

  2.6-2.12

  社区的公共设施

  2

  已完成

  2

  2.13-2.19

  和睦相处

  2

  3

  2.20-2.26

  精彩的社区生活

  2

  4

  2.27-3.4

  精彩的社区生活

  2

  5

  3.5-3.11

  城乡巨变

  2

  6

  3.12-3.18

  腾飞的翅膀

  2

  7

  3.19-3.25

  交通连四方

  2

  8

  3.26-4.1

  服务在身边

  2

  9

  4.2-4.8

  56个民族是一家

  2

  清明节

  10

  4.9-4.15

  56个民族是一家

  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

  1

  1

  11

  4.16-4.22

  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

  少数民族之乡---云南

  1

  1

  12

  4.23-4.29

  少数民族之乡---云南

  世界之窗

  1

  1

  13

  4.30-5.6

  世界之窗

  节日大关

  1

  1

  劳动节

  14

  5.7-5.13

  节日大关

  多彩服饰

  1

  1

  15

  5.14-5.20

  多彩服饰

  总复*

  1

  1

  16

  5.21-5.27

  总复*

  1

  17

  5.28-6.3

  总复*

  1

  儿童节

  18

  ***-6.10

  总复*

  1

  19

  6.11-6.17

  总复*

  1

  20

  6.18-6.24

  总复*

  1

  端午节

  21

  6.25-7.1

  期末考试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4

  一、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目的,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价值取向为理念。

  本册教材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色:

  1、主题板块相对独立,“同心圆”交叉递进的方式建构教材体系。

  2、采用跨学科、融会综合的教材编写模式。

  3、在内容上遵循三原则: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适当拓展;以生活原型为依据使内容生活化,标准化;内容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4、教材内容呈现上采取小切口、层层深入的方式,给学生亲切自然的感受。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特制定本期教学计划:

  三、教学目标

  (一)本教材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

  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的道德观、价值观及良好的行为*惯。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会合作,体会合作的.好处;初步形成正确的友谊观;学会交流和沟通的技巧,分享快乐,分担忧愁。

  2、初步形成积极向上的学*态度,提高承受困难和挫折的意志与能力;培养毅力和耐心,养成良好的学**惯。

  3、了解家乡的基础上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获取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

  4、感受家乡及家乡人各方面的发展进步,了解家乡发展中的一些问题,树立家乡小主人意识,萌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基本理念:

  1、关心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做人。

  2、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要贴*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

  3、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必须采取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

  四、教学措施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重视创设学*情境,灵活选用教学形式,以人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学*,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

  4、充实教学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感。

  5、拓展教学空间,积极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满足学生不同的学*方式的需要。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5

  一、班级状况分析:

  本年级有学生有40人,学生基本素质较好,优秀学生占全班的30%左右,上课遵守纪律,又能积极发言,大多数学生书写工整认真。学**惯十分好。但是也有20%的同学表现得不太令人满意的地方,他们学*有些困难,我相信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这部分学生也会尽快赶上来的。

  二、教学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第四单元《通信连着你我他》。

  本册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学*让学生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能正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比例尺,并能利用地图的基本知识在中国地图上找到家乡的位置;通过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的学*让学生从了解日常生活中工农业产品入手,探究工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体验工人和农民为此付出的劳动与智慧;通过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的学*让学生认识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古今交通的发展情况,以及交通的不断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种种变化;

  通过第四单元《通信连着你我他》的学*让学生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让学生学会使用一些基本的通信方式,讲究通信道德,遵守有关通信的法律、法规;初步了解通信发展的情况;体会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目标:

  1、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比例尺,并能利用地图的基本知识在中国地图上找到家乡的位置;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了解家乡的优秀人物,并愿意向他们学*;了解家乡的民俗、民风,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解工人生产劳动的情况,知道生产过程中的分工与合作,知道各行各业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的关系;知道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人们的生活需求不断刺激生产的发展;知道人们改进劳动工具是为了提高生产和减轻劳动的强度。

  3、解家乡交通的发展变化情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

  4、了解通信发展的情况;体会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学*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努力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初步了解通信发展的情况;体会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学*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努力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

  四、重点和难点:

  1.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2.通过给日常生活用品找老家的活动,知道工农业生产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

  3.让学生了解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方面的情况。

  4.联系身边的实际事例,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通过调查,知道现代通信的方式及各自的特点;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择、使用相应的通信方式来解决各种问题;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有关法律法规。

  五、教学措施: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3.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4。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

  六、教学进度安排:

  见教学进度表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6

  一、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原则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的,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以自己的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惯。

  二、教材的体系结构本教材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在四年级下册编制了“我能为你做什么”、“我的家乡在变化”、“我与外界的联系”三个单元,共11课。每课依内容和容量不同,建议安排的课时不等。一般每课建议安排3~4课时,一册书安排37课时左右,留出一定课时给学校和教师安排相应的地方课程及相关活动使用。

  三、教材的特色1、见物见人,以物及人儿童是在与他们所遭遇到的各种事物相互作用中成长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他们生活中出现的事物越来越多,如各种工业品、农产品、交通工具等等。教材要引导他们懂得这些事物的“事理”、“物理”,如我们不同的交通工具各有什么样的特点等等,以期使儿童获得一定的生活常识,适应他们所面对的社会生活。另一方面,还应该看到的是:这些事物都是由人创造、制作、运作的,在它们的背后都蕴藏着“人”,蕴藏着人的智慧与劳作、人的需要与情感等。作为一门“品德与社会”的综合课的教材,应努力挖掘出“物后之人”,要让儿童能够在见物的同时见到人,感受到其中的“人心”、“人理”(做人的道理)。在《怎样到达目的地》一课中,选择了正在参与青藏铁路建设的者的形象,以及詹天佑的事迹。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突显本教材的人文意蕴和它的道德价值。力图在“物”与“人”的内在联系中,达到品德课与社会课的综合,以实现儿童完整人格培养的课程任务。2、在生活事实中辨析价值教材向儿童展示了在他们生活中所存在的一系列事实,如家乡的变化,交通的发展,各种工业用品的出现等。教材在引导儿童了解这些事实的同时,着力于揭示它们对我们的生活可能产生的意义和价值。它们是有利于和社会的生存与发展,还是会有其不利的方面?要使儿童通过具体事实的价值分析逐步把握的道理是:并不是已经存在的事实都是全然合理、全然向善的,或是天然合理的、天然向善的。要让他们逐步学会对各种各样的现存事实作出正确的价值辨析和正确的价值选择。如在《怎样到达目的地》一课中随汽车发展而来的空气污染等等。这种价值辨析、价值选择的意识、思维方式和能力 是一个现代人所具备的,也是本课程所完成的目标之一。这样做,也使我们能把事实的教育与价值教育结合在一起。3、当代生活与历史的链接努力使儿童所遭遇到的现代生活与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相链接。如在讲《我们的民风民俗》一课,我们作了比较精心的设计,注意到对儿童产生较感染的各种无形文化,凸显出它们的文化意义与内涵。注意到会对儿童产生较深、感染的各种无形文化,突显出它们的文化意义与内涵。当然,本教材所给予的历史文化知识只能是“点”状的,而不是系统的、全面的。

  四、教学建议

  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1)转变教材观。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教材是为学生提供的案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去探究。

  (2)转变教学观。新的课程改革,把关注人作为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第一.要变“目中无人”为有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形成。第二,变“重结论轻过程”为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怎样学,通过什么方法学;不要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来看待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

  (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做人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做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引用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学生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4、改革教学方式

  教师要注意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采取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广泛采用活动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惯。5、 重视学生学业评价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7

  一、班级状况分析:

  本年级有学生有40人,学生基本素质较好,优秀学生占全班的30%左右,上课遵守纪律,又能积极发言,大多数学生书写工整认真。学**惯十分好。但是也有20%的同学表现得不太令人满意的地方,他们学*有些困难,我相信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这部分学生也会尽快赶上来的。

  二、教学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第四单元《通信连着你我他》。

  本册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学*让学生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能正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比例尺,并能利用地图的基本知识在中国地图上找到家乡的位置;通过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的学*让学生从了解日常生活中工农业产品入手,探究工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体验工人和农民为此付出的劳动与智慧;通过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的学*让学生认识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古今交通的发展情况,以及交通的不断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种种变化;

  通过第四单元《通信连着你我他》的学*让学生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让学生学会使用一些基本的通信方式,讲究通信道德,遵守有关通信的法律、法规;初步了解通信发展的情况;体会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目标:

  1、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比例尺,并能利用地图的基本知识在中国地图上找到家乡的位置;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了解家乡的优秀人物,并愿意向他们学*;了解家乡的民俗、民风,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解工人生产劳动的情况,知道生产过程中的分工与合作,知道各行各业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的关系;知道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人们的生活需求不断刺激生产的发展;知道人们改进劳动工具是为了提高生产和减轻劳动的强度。

  3、解家乡交通的发展变化情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

  4、了解通信发展的情况;体会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学*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努力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初步了解通信发展的情况;体会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学*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努力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

  四、重点和难点:

  1.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2.通过给日常生活用品找老家的活动,知道工农业生产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

  3.让学生了解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方面的情况。

  4.联系身边的实际事例,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通过调查,知道现代通信的方式及各自的特点;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择、使用相应的通信方式来解决各种问题;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有关法律法规。

  五、教学措施: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3.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4。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

  六、教学进度安排:

  见教学进度表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8

  一、情况分析

  四年级共有学生二十人,他们都很聪明活泼、好学上进,正在向独立性、自主性过渡,经过前面的学*,他们已基本掌握日常礼仪,懂得尊敬师长,热爱劳动等优秀品质。但也有部分学生还未养成良好的学**惯和行为*惯,这将有待于在本学期作较大程度提高。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已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都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

  二、目的与要求:

  1、引导学生树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做一个文明有教养的人;知道残疾人的困难,感受残疾人身残志不残的.可贵品质,从而能尊重残疾人,积极主动帮助他们;引导学生逐步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引导学生明白参加集体活动、热心为集体服务是热爱集体的表现,做到主动为集体做好好事,感受到只有集体中的每个成员发挥各自作用,集体才能得到不断发展和进步。

  2、了解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感知这些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学会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了解家乡的巨大变化;知道独特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了解家乡风俗来历的基础上,观察生活中存在的迷信现象,树立移风易俗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3、知道交通工具的作用,真切感受它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方便;选择中知道几种常用的交通工具的特点,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顺利到达目的地;了解从古到今我国交通运输设施和交通运输方式的巨大变化,感受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激发学生对祖国及家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等地交流和合作。

  2、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3、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惯。

  教学难点:

  在了解家乡风俗来历的基础上,观察生活中存在的迷信现象,树立移风易俗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具体措施

  1、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备课,按时上好每节课。

  2、针对各个班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3、鼓励先进,带动后进,形成良好的班风与学风。

  4、加强对后进生的思想教育,使他们能找出自己的不足,在不长的时间里取得长足的进步。

  5、积极组织各种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生活,在活动中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培养良好的学*与生活*惯。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9

  一、指导思想: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等有机融合,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因素,加深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惯。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二、班级情况分析:

  本学期任教四(1)、四(2)、四(3)、四(4)四个班品德与社会。四年级学生虽然掌握的基础知识比较牢固,但有些综合应用、实践性较强的知识知道的比较少,同学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所以要求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

  三、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建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做一个文明有教养的人;知道残疾人的困难,感受残疾人身残志不残的可贵品质,从而能尊重残疾人,积极主动帮助他们;引导学生逐步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引导学生明白参加集体活动、热心为集体服务是热爱集体的表现,做到主动为集体做好好事,感受到只有集体中的每个成员发挥各自作用,集体才能得到不断发展和进步。

  2、了解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感知这些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学会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了解家乡的巨大变化;知道独特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了解家乡风俗来历的基础上,观察生活中存在的迷信现象,树立移风易俗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3、知道交通工具的作用,真切感受它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方便;选择中知道几种常用的交通工具的特点,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顺利到达目的地;了解从古到今我国交通运输设施和交通运输方式的巨大变化,感受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激发学生对祖国及家乡的热爱;学会编制小报;认识通信的迅猛发展。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等地交流和合作。

  2、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3、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惯。

  教学难点:在了解家乡风俗来历的基础上,观察生活中存在的迷信现象,树立移风易俗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五、教学措施

  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1)转变教材观。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教材是为学生提供的案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去探究。

  (2)转变教学观。新的'课程改革,把关注人作为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第一.要变“目中无人”为有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形成。第二,变“重结论轻过程”为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怎样学,通过什么方法学;不要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来看待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

  (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做人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做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引用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学生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4、改革教学方式教师要注意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采取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广泛采用活动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惯。

  5、重视学生学业评价品德与社会课评价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是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做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此,要从每个学生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六、教学进度安排

  周次

  时间

  教学内容

  课时安排

  备注

  1

  2.6-2.12

  社区的公共设施

  2

  已完成

  2

  2.13-2.19

  和睦相处

  2

  3

  2.20-2.26

  精彩的社区生活

  2

  4

  2.27-3.4

  精彩的社区生活

  2

  5

  3.5-3.11

  城乡巨变

  2

  6

  3.12-3.18

  腾飞的翅膀

  2

  7

  3.19-3.25

  交通连四方

  2

  8

  3.26-4.1

  服务在身边

  2

  9

  4.2-4.8

  56个民族是一家

  2

  清明节

  10

  4.9-4.15

  56个民族是一家

  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

  1

  1

  11

  4.16-4.22

  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

  少数民族之乡---云南

  1

  1

  12

  4.23-4.29

  少数民族之乡---云南

  世界之窗

  1

  1

  13

  4.30-5.6

  世界之窗

  节日大关

  1

  1

  劳动节

  14

  5.7-5.13

  节日大关

  多彩服饰

  1

  1

  15

  5.14-5.20

  多彩服饰

  总复*

  1

  1

  16

  5.21-5.27

  总复*

  1

  17

  5.28-6.3

  总复*

  1

  儿童节

  18

  ***-6.10

  总复*

  1

  19

  6.11-6.17

  总复*

  1

  20

  6.18-6.24

  总复*

  1

  端午节

  21

  6.25-7.1

  期末考试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10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以体现与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惯。

  二、教学内容

  本教材共有四个单元,分别为:《做守规则的人》、《做乐观向上的人》、《做自尊自爱的人》、《做聪明的购物者》。

  三、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懂规则、守规则的态度,帮助学生了解简单国际交往中的规则。知道遵守国际交往规则的重要性。

  (2) 具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学*克服困难的合适做法。联系生活实际,明白面对困难前进和退缩的不同结果,树立“困难面前不低头”的信心。

  (3) 能够从失败中积累经验,吸取教训,锻炼意志,不怕摔跤。

  2、行为与能力目标:

  (1) 让学生知道注意分清是非有利于自己的健康成长,不注意分清是非,就可能犯错误,就会做有损自己名誉的事。

  (2) 知道一些懂得维护自己名誉的人物的事迹。

  3、知识与技能目标:

  体会家长挣钱的辛苦,体会家庭责任感。培养学生家庭理财能力,做父母的小帮手。引领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勇于实践,增强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合理的消费观念。通过观察活动,了解、认识商品的各项信息,懂得它们的重要性。初步具备合理购物的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的认真细致的`观察意识以及分析、比较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四、教学措施

  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1)转变教材观。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教材是为学生提供的案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去探究。

  (2)转变教学观。新的课程改革,把关注人作为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

  (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做人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做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引用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学生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4、改革教学方式

  教师要注意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采取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广泛采用活动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惯。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11

  学情分析

  本年级共有42名学生,男生23人,女生19人。孩子们的年龄大多在十岁左右,思维非常活跃,好奇心较强,见识较广,对综合性、活动性较强的品德与社会课颇有兴趣。通过多年的学*与生活,他们已经懂得了不少做人的道理和生活常识,也了解了一些社会现象,但实际操作与现实表现还有待加强。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五个单元,各单元的主题与教学要点如下: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诚信是金,通过对本单元的学*,让学生明白诚实是自尊自爱的表现,诚信是事业成功的法宝,是现代社会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努力做一个讲信用的人。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伸出我们的手,通过对本单元的学*,激发学生的爱心,使他们愿意伸出自己的手,献出自己的爱。

  第三单元的主题是我的绿色日记,通过对本单元的学*,引导学生对家乡的水、空气、动植物等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危害进行考察和探究,使学生初步树立环保的意识和责任感,激发他们对美好绿色家园的热爱与向往之情。

  第四单元的主题是交通连着千万家,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感受社会的飞速进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第五单元的主题是祖国真大,通过对本单元的学*,让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许多名山名川和名胜古迹的国家,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教学措施

  1、认真学*新课程教学目标,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精心设计课堂上的趣味较浓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在愉快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得到教育。

  2、善于充分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多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要给予来自外地农村的孩子更多锻炼的机会,让学生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并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扩充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教学进度

  周次

  教学内容

  第1周

  诚实,不需要理由

  第2周

  拍手拉钩不要变

  第3周

  诚信就在身边

  第4周

  同在蓝天下

  第5周

  生活因爱更美丽

  第6周

  我们的爱心行动

  第7周

  流过家乡的小河

  第8周

  我们时刻在呼吸

  第9周

  大自然中的朋友

  第10周

  呵护绿色家园

  第11周

  马路修到家门口

  第12周

  交通海陆空

  第13周

  *安走天下

  第14周

  在世界的东方

  第15周

  我们的大中国

  第16周

  壮丽的河山

  第17周

  海峡**盼统一

  第18周

  复*考核

  第19周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12

  一、班级状况分析:

  本年级有学生有40人,学生基本素质较好,优秀学生占全班的30%左右,上课遵守纪律,又能积极发言,大多数学生书写工整认真。学**惯十分好。但是也有20%的同学表现得不太令人满意的地方,他们学*有些困难,我相信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这部分学生也会尽快赶上来的。

  二、教学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第四单元《通信连着你我他》。

  本册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学*让学生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能正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比例尺,并能利用地图的基本知识在中国地图上找到家乡的位置;通过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的学*让学生从了解日常生活中工农业产品入手,探究工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体验工人和农民为此付出的劳动与智慧;通过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的学*让学生认识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古今交通的发展情况,以及交通的不断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种种变化;

  通过第四单元《通信连着你我他》的学*让学生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让学生学会使用一些基本的通信方式,讲究通信道德,遵守有关通信的法律、法规;初步了解通信发展的情况;体会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目标:

  1、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比例尺,并能利用地图的基本知识在中国地图上找到家乡的位置;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了解家乡的优秀人物,并愿意向他们学*;了解家乡的民俗、民风,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解工人生产劳动的情况,知道生产过程中的分工与合作,知道各行各业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的关系;知道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人们的生活需求不断刺激生产的发展;知道人们改进劳动工具是为了提高生产和减轻劳动的强度。

  3、解家乡交通的发展变化情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

  4、了解通信发展的情况;体会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学*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努力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初步了解通信发展的情况;体会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学*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努力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

  四、重点和难点:

  1、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2、通过给日常生活用品找老家的活动,知道工农业生产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

  3、让学生了解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方面的情况。

  4、联系身边的实际事例,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通过调查,知道现代通信的方式及各自的特点;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择、使用相应的通信方式来解决各种问题;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有关法律法规。

  五、教学措施: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3、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4、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13

  一、四年级思品学科现状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孩子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活动课程,课本以学生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将品德、社会、地理等相关学科有机的结合,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解决各种现实问题,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惯和道德观。四年级的孩子已具备自己的认知、情感和体验,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需要的学*兴趣,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培养学生学*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四年级的孩子是喜欢上思品课的,有的孩子认为有少许课本话题无法调动学*兴趣,有的孩子则认为教师上课的形式可更为多变,教师应正视学生的学*需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让孩子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的社会责任。

  二、教材分析:

  四年级下册教材共五个单元,第一单元“诚信是金”,第二单元“伸出我们的手”,第三单元“我的绿色日记”,第四单元“交通连着千万家”,第五单元“祖国真大”。

  四年级下册教材向学生展示了从家乡民风、民俗到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事实,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四年级下期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如第三单元《我的绿色日记》,以家乡的老街和老屋、家乡的地名、风味饮食作为基本事实,把爱护家乡文化遗产教育与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情感蕴含其中。第四单元“交通连着千万家”,以交通工具和路线的历史演变、未来交通的发展作为基本事实,感受祖国的迅速发展,并时刻注意交通安全,不但自己要注意交通安全,还要向周围的人宣传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及交通的常识。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使品德教育的“无痕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课本每单元的话题,引导学生加深对自我、他人、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养成良好的行为*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

  2、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开阔学生的视野,深化其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引导学生将学*延展到生活中

  3、通过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感受生活的热情,丰富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

  4、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热情和学*兴趣

  5、提高学生学*的实效性,切实的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道德观

  6、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措施:

  1、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3、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4、建立新的教学观,引导学生自主学*。

  5、实现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发展。

  6、加强课程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五、教学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诚信是金》 3课时

  第二单元:《伸出我们的手》 3课时

  第三单元:《我的绿色日记》8课时

  第四单元:《交通连着千万家》3课时

  第五单元:《祖国真大》 4课时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14

  一、班级状况分析:

  本年级有学生有40人,学生基本素质较好,优秀学生占全班的30%左右,上课遵守纪律,又能积极发言,大多数学生书写工整认真。学**惯十分好。但是也有20%的同学表现得不太令人满意的地方,他们学*有些困难,我相信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这部分学生也会尽快赶上来的。

  二、教学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第四单元《通信连着你我他》。

  本册过《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学*让学生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能正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比例尺,并能利用地图的基本知识在中国地图上找到家乡的位置;通过第二单元《生产与生活》的学*让学生从了解日常生活中工农业产品入手,探究工农业生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体验工人和农民为此付出的劳动与智慧;通过第三单元《交通与生活》的学*让学生认识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古今交通的发展情况,以及交通的不断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种种变化;

  通过第四单元《通信连着你我他》的学*让学生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让学生学会使用一些基本的通信方式,讲究通信道德,遵守有关通信的法律、法规;初步了解通信发展的情况;体会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目标:

  1、确辨认地图上的简单图例、方向、比例尺,并能利用地图的基本知识在中国地图上找到家乡的位置;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萌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了解家乡的优秀人物,并愿意向他们学*;了解家乡的民俗、民风,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2、解工人生产劳动的情况,知道生产过程中的分工与合作,知道各行各业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的关系;知道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人们的生活需求不断刺激生产的发展;知道人们改进劳动工具是为了提高生产和减轻劳动的强度。

  3、解家乡交通的发展变化情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

  4、了解通信发展的情况;体会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学*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努力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初步了解通信发展的`情况;体会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学*利用传媒安全、有效地获取信息;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努力增强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

  四、重点和难点:

  1.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

  2.通过给日常生活用品找老家的活动,知道工农业生产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

  3.让学生了解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方面的情况。

  4.联系身边的实际事例,感受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关系;通过调查,知道现代通信的方式及各自的特点;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择、使用相应的通信方式来解决各种问题;懂得并遵守通信的基本礼貌和有关法律法规。

  五、教学措施: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认识社会和了解社会。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3.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4。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

  六、教学进度安排:

  见教学进度表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15

  一、情况分析

  四年级共有学生二十人,他们都很聪明活泼、好学上进,正在向独立性、自主性过渡,经过前面的学*,他们已基本掌握日常礼仪,懂得尊敬师长,热爱劳动等优秀品质。但也有部分学生还未养成良好的学**惯和行为*惯,这将有待于在本学期作较大程度提高。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已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都能积极参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

  二、目的与要求:

  1、引导学生树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做一个文明有教养的人;知道残疾人的困难,感受残疾人身残志不残的可贵品质,从而能尊重残疾人,积极主动帮助他们;引导学生逐步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引导学生明白参加集体活动、热心为集体服务是热爱集体的表现,做到主动为集体做好好事,感受到只有集体中的.每个成员发挥各自作用,集体才能得到不断发展和进步。

  2、了解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感知这些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学会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了解家乡的巨大变化;知道独特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了解家乡风俗来历的基础上,观察生活中存在的迷信现象,树立移风易俗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3、知道交通工具的作用,真切感受它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方便;选择中知道几种常用的交通工具的特点,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顺利到达目的地;了解从古到今我国交通运输设施和交通运输方式的巨大变化,感受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激发学生对祖国及家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等地交流和合作。

  2、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3、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惯。

  教学难点:

  在了解家乡风俗来历的基础上,观察生活中存在的迷信现象,树立移风易俗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具体措施

  1、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备课,按时上好每节课。

  2、针对各个班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3、鼓励先进,带动后进,形成良好的班风与学风。

  4、加强对后进生的思想教育,使他们能找出自己的不足,在不长的时间里取得长足的进步。

  5、积极组织各种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生活,在活动中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培养良好的学*与生活*惯。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16

  一、班级情况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

  二、目的要求:

  1、引导学生建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做一个文明有教养的人;知道残疾人的困难,感受残疾人身残志不残的可贵品质,从而能尊重残疾人,积极主动帮助他们;引导学生逐步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引导学生明白参加集体活动、热心为集体服务是热爱集体的表现,做到主动为集体做好好事,感受到只有集体中的每个成员发挥各自作用,集体才能得到不断发展和进步。

  2、了解农业的相关知识,知道是劳动者创造了农业文明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辉煌业绩,体验简单的农业劳动,形成尊重劳动者的正确态度。

  3、知道交通工具的作用,真切感受它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方便;选择中知道几种常用的交通工具的特点,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顺利到达目的地;了解从古到今我国交通运输设施和交通运输方式的巨大变化,感受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激发学生对祖国及家乡的热爱;学会编制小报;认识通信的迅猛发展。

  三、重点难点:

  重点: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等地交流和合作。

  2、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3、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惯。

  难点:学生的眼光拓展到现代农业生产,使他们原有的生活经验得到升华,提高相应的生活能力,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

  四、教学进度安排:

  第1、2周:课题人们在土地上耕耘

  第3、4周:课题在希望的田野上

  第5、6周:课题农业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第7、8周:课题通信技术与我们的生活

  第9周:课题路在脚下延伸

  第10、11周:课题多姿多彩的传媒世界

  第12、13周:课题生活中的交通与安全

  第14、15周:课题为了防止火灾的发生

  第16、17周:课题地震灾害中的英雄少年

  第18周:走进健康文明的生活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17

  一、班级情况分析

  四年级是小同学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时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局部同学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

  二、目的与要求

  1、引导同学建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做一个文明有教养的人;知道残疾人的困难,感受残疾人身残志不残的可贵品质,从而能尊重残疾人,积极主动协助他们;引导同学逐步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倒霉人的行为;引导同学明白参与集体活动、热心为集体服务是热爱集体的表示,做到主动为集体做好好事,感受到只有集体中的每个成员发挥各自作用,集体才干得到不时发展和进步。

  2、了解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和发展;感知这些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学会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了解家乡的巨大变化;知道独特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局部,在了解家乡风俗来历的基础上,观察生活中存在的迷信现象,树立移风易俗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3、知道交通工具的作用,真切感受它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方便;选择中知道几种常用的交通工具的特点,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顺利到达目的地;了解从古到今我国交通运输设施和交通运输方式的巨大变化,感受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激发同学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学会编制小报;认识通信的迅猛发展。

  三、重点难点

  重点:

  1、引导同学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老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指导同学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身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等地交流和合作。

  2、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3、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惯。

  难点:

  在了解家乡风俗来历的基础上,观察生活中存在的迷信现象,树立移风易俗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18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四(5)班全体学生都比较遵守课堂纪律。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四个单元,13篇课文,29个课时。第一单元“这是我们的社区”包括《社区的公共设施》《和睦相处》《精彩的社区生活》;第二单元“我看家乡的新变化”包括《城乡巨变》《腾飞的翅膀》《交通连四方》《服务在身边》;第三单元“好大一个家”包括《56个民族是一家》《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少数民族之乡——云南》;第四单元“共同生活的世界”包括《世界之窗》《节日大观》《多彩服饰》。本册教材由学生身边出发,让学生了解社区,了解城乡变化,了解民族和世界。

  三、教学目标

  1、能关心社区,以热情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人;乐于为社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认真进行实践调查,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从而感受社区大家庭的温暖。

  2、感受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体验社会对个人生活的关怀,初步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良好品质,乐意奉献社会奉献家乡。

  3、乐意了解少数民族,能接受欣赏少数民族,尊重不同的民族文化,愿为增进民族团结而努力。

  4、乐意走*关心了解世界。积极感受理解不同人种的不同文化传统,养成尊重欣赏不同人种的不同文化和传统的.态度。乐意与别人分享快乐,珍视和热爱生活。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学会正确处理社区邻里之间的矛盾。

  2、了解各行业的劳动情况,初步形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良好品质。

  3、知道家乡交通的发展变化,以及给人们的生活所带来的影响。

  4、知道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等现代节日的社会公德意义。

  (二)、教学难点

  1、知道家乡行业的发展给家乡带来的变化。

  2、体验交通条件的改善对人们生活所产生的影响。

  3、尊重、欣赏不同人种的不同文化。

  五、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上课,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技术在品德教学中的作用。

  2、加强课堂教学研究,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小组合作学*的良好氛围。

  3、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4、创设学*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5、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感。

  6、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7、注重学生与家长的交流,取得家长的支持,使学生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

  8、社会带给学生的一些负面影响,使学生对某些道德观念有了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需结合社会实际,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会自我辨析、自我教育,同时,在教学中还要渗透基本的法律知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9、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六、培优补差措施

  培优:让那些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小

  公民在老师的指引下,成为同学的榜样,将来为祖国服务,多作贡献。

  补差:对学后进生放低要求,作好多辅导,多谈心,多帮助他们。特别加强个别辅导,发现进步及时给予表扬。

  七、教学进度安排表

  周次

  日期

  内容

  课时安排

  备注

  1

  2、22---2、26

  始业教育

  2

  3、1---3、7

  1、社区的公共设施

  2

  3

  3、8---3、14

  2、和睦相处

  2

  4

  3、15---3、21

  3、精彩的社区生活

  2

  5

  3、22---3、28

  1、城乡巨变

  2

  6

  3、29---4、4

  2、腾飞的翅膀

  2

  7

  4、5---4、11

  3、交通连四方

  清明节放假

  1

  8

  4、12---4、18

  3、交通连四方

  1

  9

  4、19---4、25

  4、服务在身边

  期中考试

  1

  10

  4、26---5、2

  4、服务在身边

  五、一 放假

  1

  11

  5、3---5、9

  1、56个民族是一家

  2

  12

  5、10---5、16

  2、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

  2

  13

  5、17---5、23

  3、少数民族之乡——云南

  2

  14

  5、24---5、30

  1、世界之窗

  2

  15

  5、31---6、6

  2、节日大观

  2

  16

  6、7---6、13

  3、多彩服饰

  2

  17

  6、14---6、20

  期末复*

  18

  6、21---6、27

  期末考试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19

  一、指导思想

  综合的课程观要求我们积极转变观念,走出以往的学科教学模式,尤其是说教式德育模式。开放的课程观要求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生活,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根据学生实际需要组织教学活动,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对教材中的范例进行合理的取舍或加以适当的拓展,积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饶有兴趣地学*、探究、体验,在学*中愉快地成长、获取对社会的整体认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50名学生,男生27人,女生23人。孩子们的年龄大多在十岁左右,思维非常活跃,好奇心较强,见识较广,对综合性、活动性较强的品德与社会课颇有兴趣。通过多年的学*与生活,他们已经懂得了不少做人的道理和生活常识,也了解了一些社会现象,但实际操作与现实表现还有待加强。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五个单元,各单元的主题与教学要点如下:

  第一单元的主题是诚信是金,通过对本单元的学*,让学生明白诚实是自尊自爱的表现,诚信是事业成功的法宝,是现代社会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努力做一个讲信用的人。

  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伸出我们的手,通过对本单元的学*,激发学生的爱心,使他们愿意伸出自己的手,献出自己的爱。

  第三单元的主题是我的绿色日记,通过对本单元的学*,引导学生对家乡的水、空气、动植物等环境问题的原因和危害进行考察和探究,使学生初步树立环保的意识和责任感,激发他们对美好绿色家园的热爱与向往之情。

  第四单元的主题是交通连着千万家,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感受社会的飞速进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第五单元的主题是祖国真大,通过对本单元的学*,让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许多名山名川和名胜古迹的国家,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学*新课程教学目标,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精心设计课堂上的趣味较浓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在愉快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得到教育。

  2、善于充分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多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要给予来自外地农村的孩子更多锻炼的机会,让学生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并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扩充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五、教学进度

  周次教学内容

  第1周诚实,不需要理由

  第2周拍手拉钩不要变

  第3周诚信就在身边

  第4周同在蓝天下

  第5周生活因爱更美丽

  第6周我们的爱心行动

  第7周流过家乡的小河

  第8周我们时刻在呼吸

  第9周大自然中的朋友

  第10周呵护绿色家园

  第11周马路修到家门口

  第12周交通海陆空

  第13周*安走天下

  第14周在世界的东方

  第15周我们的大中国

  第16周壮丽的河山

  第17周海峡**盼统一

  第18周复*考核

  四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20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以体现与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惯。

  二、教学内容

  本教材共有四个单元,分别为:《做守规则的人》、《做乐观向上的人》、《做自尊自爱的人》、《做聪明的购物者》。

  三、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懂规则、守规则的态度,帮助学生了解简单国际交往中的规则。知道遵守国际交往规则的重要性。

  (2) 具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学*克服困难的合适做法。联系生活实际,明白面对困难前进和退缩的不同结果,树立“困难面前不低头”的信心。

  (3) 能够从失败中积累经验,吸取教训,锻炼意志,不怕摔跤。

  2、行为与能力目标:

  (1) 让学生知道注意分清是非有利于自己的健康成长,不注意分清是非,就可能犯错误,就会做有损自己名誉的事。

  (2) 知道一些懂得维护自己名誉的人物的事迹。

  3、知识与技能目标:

  体会家长挣钱的辛苦,体会家庭责任感。培养学生家庭理财能力,做父母的小帮手。引领学生在活动中积极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勇于实践,增强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合理的消费观念。通过观察活动,了解、认识商品的各项信息,懂得它们的重要性。初步具备合理购物的生活能力。培养学生的'认真细致的观察意识以及分析、比较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四、教学措施

  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1)转变教材观。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教材是为学生提供的案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去探究。

  (2)转变教学观。新的课程改革,把关注人作为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

  (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做人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做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引用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学生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4、改革教学方式

  教师要注意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采取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广泛采用活动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惯。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菁华6篇)(扩展6)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合集5篇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1

  一、学*情况分析(知识、能力、学**惯等)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以体现与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惯。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的,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以自己的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惯。

  三、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容、公*公正、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2)指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倾听他人的意见,能够与他人*等地交流和合作。

  (3) 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对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行为与*惯目标:

  (1) 初步了解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2) 知道一些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懂得和*与发展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3、知识与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逐步建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知道同情和帮助残疾人是一个人的良好品德的体现,并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关心集体、参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承担义务,了解家乡环境问题,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了解民风民俗及对人们的影响,抵制不良风气和迷信活动,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了解交通发展的状况,感受交通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会电视、网络等媒体与人们生活的关系,了解办一张报纸的基本方法,学会合作办小报,了解通信的发展,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学会常用的通信方法。

  四、教学措施

  1、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教材是为学生提供的案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去探究。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来看待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2、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做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3、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4、采取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惯。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2

  一、教材分析:

  四年级上册教材共四个单元,第一单元“珍爱生命”,第二单元“安全地生活”,第三单元“花钱的学问”,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

  四年级上册教材向学生展示了从家乡民风、民俗到工业、农业、交通、通信、生活常识等多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事实,教材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探究社会的过程中,努力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学*解决人际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技能。四年级上册教材的显著特点是让学生在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的过程中进行道德教育,探究和认识社会事实作为教材编写的“明线”,道德教育作为教材编写的“暗线”。如第一单元《珍爱生命》,引发学生思考:生命给世界带来了什么?我们怎样做才能成为植物和动物的朋友?我们的生命是谁给予的?为什么说生命是生生不息,又是有限的?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以爷爷奶奶的故事作为引线,感受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手,是关心。说话做事多替邻里乡亲着想,是理解。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的品德教育很自然地蕴含在社会事实之中,使品德教育的“无痕性”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二、教学目标:

  1、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上册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意义,掌握安全常识,懂得花钱的学问,伸出友爱的手,大家的事情大家做。这样的编写方式,使学生对社会基本事实的认识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引导他们看待社会现象的时候,能探究和思考社会生活中,各类事物之间的相

  互关系及其本质。

  2、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对间接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因此四年级上册教材在编写时,注意了将社会事实方面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能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注意了相关知识的整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打破学科界线的“综合课程”。四年级上册教材在处理各知识领域之间的关系及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上,将跨学科的.知识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本册教材中,涉及到了人文,情感生活等方面的知识,教材将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强调认知与情感综合,较好地体现了综合课程的特点。

  4、将引导学生获取信息与指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方法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研究能力。

  5、通过活动的设计和教材中的留白来引导学生动脑、动手和参与实践。四年级上册教材仍注意了对学生活动的引导,教材根据内容需要设计了许多学生直接参与的活动,让学生通过亲历的活动来获得对社会的认识和体验。

  三、教学措施:

  1、明确课程性质,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2、品德教育要回归生活,突出课程的经验性。

  3、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打好做人的基础。

  4、建立新的教学观,引导学生自主学*。

  5、实现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发展。

  6、加强课程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20xx年9月

  20xx年9月1日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3

  一、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原则

  本教材以四年级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为标的,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以自己的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逐步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所必须具备的道德观、价值观及相应的良好行为*惯。

  二、教材的体系结构

  本教材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在四年级上册编制了“我们在一起”、“成长不烦恼”、“聪明的消费者”三个单元,共12课。每课依内容和容量不同,建议安排的课时不等。一般每课建议安排3~4课时,一册书安排37课时左右,留出一定课时给学校和教师安排相应的地方课程及相关活动使用。

  三、教材的特色

  1、见物见人,以物及人

  儿童是在与他们所遭遇到的各种事物相互作用中成长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他们生活中出现的事物越来越多,如各种工业品、农产品、交通工具等等。教材要引导他们懂得这些事物的“事理”、“物理”,如我们所食用的食品是从哪里来的,不同的交通工具各有什么样的特点等等,以期使儿童获得一定的生活常识,适应他所面对的社会生活。另一方面,还应该看到的是:这些事物都是由人创造、制作、运作的,在它们的背后都蕴藏着“人”,蕴藏着人的智慧与劳作、人的需要与情感等。作为一门“品德与社会”的综合课的教材,应努力挖掘出“物后之人”,要让儿童能够在见物的同时见到人,感受到其中的“人心”、“人理”(做人的道理)。如在《衣食的来源》一课中介绍了袁隆*,不仅提到了他所从事的科学研究的经济价值,还将一个有血有肉的、*距离站在少年儿童身边的袁隆*呈现在教材之中。这样做的目的在于突显本教材的人文意蕴和它的道德价值,力图在“物”与“人”的内在联系中,达到品德课与社会课的综合,以实现儿童完整人格培养的课程任务。

  2、在生活事实中辨析价值

  教材向儿童展示了在他们生活中所存在的一系列事实,如家乡的变化,交通的发展,各种工业用品的出现等。教材在引导儿童了解这些事实的同时,着力于揭示它们对我们的生活可能产生的意义和价值。它们是有利于和社会的生存与发展,还是会有其不利的方面?要使儿童通过具体事实的价值分析逐步把握的道理是:并不是已经存在的事实都是全然合理、全然向善的,或是天然合理的、天然向善的'。要让他们逐步学会对各种各样的现存事实作出正确的价值辨析和正确的价值选择。如在《塑料与我们的生活》一课中的“白色垃圾”等。我们认为这种价值辨析、价值选择的意识、思维方式和能力是一个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也是本课程所要完成的目标之一。这样做,也使我们能把事实的教育与价值教育结合在一起。

  3、当代生活与历史的链接

  努力使儿童所遭遇到的现代生活与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相链接。如在讲到纸张时导入西汉时纸的发明,在讲通信时说到古代的驿站,注意到会对儿童产生较深、感染的各种无形文化,突显出它们的文化意义与内涵。当然,本教材所给予的历史文化知识只能是“点”状的,而不是系统的、全面的。

  四、教学建议

  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1)转变教材观。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教材是为学生提供的案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去探究。

  (2)转变教学观。新的课程改革,把关注人作为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第一.要变“目中无人”为有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形成。第二,变“重结论轻过程”为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怎样学,通过什么方法学;不要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来看待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

  (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做人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做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引用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学生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4、改革教学方式

  教师要注意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采取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广泛采用活动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惯。

  5、 重视学生学业评价

  品德与社会课评价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是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做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此,要从每个学生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五、教学进度安排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4

  一、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四年级共有2个班,学生是非常喜欢《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的,但由于家长对它不够了解,所以重视不够,这样影响了一些家庭作业的完成,以及一些实践活动的开展,对本课程的学*也会受到影响。教师力争减少一些负影响,努力提高活动质量,提高课堂效率。

  二、教材分析:

  《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教材共三个单元:“生活中的消费”“生活中的*俗”“安全地生活”。

  三、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消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养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的态度。

  2、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团结协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初步形成民主、法制观念。

  能力目标:

  1、能与他人*等的交流与合作,学*民主地参与探究活动。

  2、学*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务和现象,尝试合作地、有创意的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养成搜集、整理和运用社会信息的能力能够运用简单的学*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知识目标:

  1、1、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2、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

  3、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

  4、初步懂得讲文明、守法律对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第二单元《生活中的*俗》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热爱生活,感受生活的快乐。

  2、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文化传统和节日*俗。

  3、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

  能力目标:

  1、能清楚的表达自己对节日及喜庆活动的感受和见解。

  2、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事务与现象。

  3、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知识目标:

  1、知道我国的一些传统节日,了解几个主要传统节日的*俗和来历。

  2、知道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喜庆活动及民间风俗。

  3、知道世界各地的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惯。

  第三单元《安全地生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2、养成自尊自主、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3、培养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4、初步形成法制观念。

  能力目标:

  1、掌握基本的自护自救的本领。

  2、能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能够与他人*等的交流与合作,学*民主的参与集体生活。

  3、学*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分析社会现象,有创意的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学*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5、学会搜集、整理、分析和运用社会信息,能够运用简单的学*工具探索和说明问题。

  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

  2、初步懂得法律对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3、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四、教学措施及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改变陈旧的观念,树立新观念

  (1)转变教材观。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要做到“删减、替换、补充”。,教材是为学生提供的案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去探究。

  (2)转变教学观。新的课程改革,把关注人作为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第一.要变“目中无人”为有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观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关注每一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的形成。第二,变“重结论轻过程”为重视学生学的过程。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教师的教学过程,要指导学生怎样学,通过什么方法学;不要把现成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来看待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2、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理念

  (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做人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做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2)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选取、引用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学生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引导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3、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

  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4、改革教学方式

  教师要注意遵循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采取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广泛采用活动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惯。

  5、重视学生学业评价

  品德与社会课评价目的是获得反馈信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是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做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与分等。因此,要从每个学生原有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

  五、教学进度

  时间课题

  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消费

  第1、2周第1课生活需要消费

  第3、4周第2课不同的购物场所

  第5、7周第3课做聪明的消费者

  第二单元生活中的*俗

  第8、9周第1课多彩的民族节日

  第10、11周第2课家有喜事

  第12、13周第3课异国*俗

  第三单元安全地生活

  第14、15周第1课交通安全每一天

  第16、17周第2课从“119”谈起

  第18、19周第三课面对突发事件

  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学计划 5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中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四年级学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活动中去。

  二、学期教学主要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一单元: 与人相处中尊重、体谅他人;相信诚信是做人的基本道理,对坦荡正直的人心怀敬佩, 愿意成为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对自己的生命有一种负责的态度。并愿意为之约束自己的言 行,抵制不良的生活*惯;对生活怀有美好的向往与憧憬,棉队困难和挫折不退缩,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能体验到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

  第二单元: 感受、体验家人对自己的关爱,愿意主动与家人沟通,尊重孝敬老人。关心家庭生活, 理解父母在家庭生活中所付出的心血,有承担家庭义务和责任的意识,初步具有合理的消 费观

  第三单元: 感受同学之间的友爱之情和友谊的珍贵,体验拥有朋友的快乐和团结合作带来的乐趣。 关心集体,乐于参加集体活动,感受集体生活的快乐与美好

  第四单元: 感受信息技术对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以及现代通信手段、各种传媒和多媒 体网络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对各种新兴信息技术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充分享用 他所提供的便利时亦能自觉遵守各种共同的规则

  能力目标

  第一单元: 在生活中能分辨是非,正确地面对错误,并能在教师帮助下调整自己的言行,做一个 诚实的人,学会一些与人坦诚交往的方法,对不应该做的事情学会拒绝;学会面对与人交 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冲突,以及一些避免和解决冲突的方法;面对生活中的挫折能调整自 己的心态,并能尝试加以解决

  第二单元: 学会料理自己的生活,养成主动关心家人,孝敬父母长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学 会初步统计家庭收支情况,合理消费,勤俭节约。初步学会一些与父母和家人沟通的办法

  第三单元: 宽容地对待他人,能欣赏和发现朋友身上的优点,*等地与伙伴合作交流;自觉地遵 守各项规章制度,做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管理,为班级生活出谋 划策。

  第四单元: 学会用电话、书信等现代通信方式与人交流。养成规范书写信件的*惯,注意通信、 通话的文明礼仪,不私自拆阅别人的信件和撕取别人信件上的邮票。遇到土法事情会正确 拨打应急电话。能有节制地、有选择地收看电视节目和上网,不沉溺于看电视和玩网络游 戏,自觉抵制、远离不健康的书报影视以及不健康的网站。能利用交往工具进行交流、沟 通合作,利用传媒、网络获取信息,初步养成看好书、读好报的生活*惯。

  三、教学重难点

  第一单元: 知道诚实守信是我国的传统美德,敢于承认错误的孩子同样是诚实的孩子;了解迷恋 游戏机、沉溺电视等不良生活*惯的危害;知道理解、体谅他人是解决和避免冲突,与人 愉快相处的有效方法之一;懂得生活和学*中会有困难,失败是成功之母

  第二单元: 知道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了解家庭经济 来源的多种形式,了解家庭生活中的必要开支;知道家庭生活中也要讲道德,要有家庭责 任感

  第三单元: 知道朋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知道自己是集体的小主人,应该承担相应的责 任;懂得在一个集体中,只有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才能办好事情;知道集体处处有规则, 在日常的学*、生活中,应该按规则办事

  第四单元: 了解邮政、电信、传媒、网络的基本功能,知道集邮是一项健康、高雅的`活动。知道 私拆他人信件是违法的行为。明白乱拨应急电话的后果。懂得传媒、网络是两把“双刃剑”, 使用不当会影响甚至妨碍自己的健康成长。知道写信和打电话是一般程序和方法。

  四、教学主要措施

  1、认真备课,认真上课,及时进行二次备课,并做好课后小记。

  2、重视课前准备环节,努力使每次上课老师学生都有充分的准备。

  3、精心策划,指导学生开展好课内外教育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4、专课专用,不占用品社课的教学时间。

  5、多看教学杂志,多听其他老师的课。更新教学理念,掌握教学新动向。

  6、充分利用班队课,谈话课进行教育,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整体提高。

  7、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8、经常与家长联系,让孩子在各种环境下良好的成长。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