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教学计划菁选

首页 / 教学计划 / | 2023-03-07 00:00:00

初一北师大版数学教学计划

  光阴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成绩已属于过去,新一轮的工作即将来临,是时候开始写计划了。那么计划怎么拟定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一北师大版数学教学计划,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一北师大版数学教学计划1

  一、学情介绍:

  我本学期担任初一七、八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初一(八)班共有学生55人,初一(七)班有学生56人。根据小学升初中考试的情况来分析学生的数学成绩不算理想,总体的水*一般,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因此要重视听法的指导。学*离不开思维,善思则学得活,效率高,不善思则学得死,效果差。初一学生常常固守小学算术中的思维定势,思路狭窄、呆滞,不利于后继学*,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法指导。学生在解题时,在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的问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学生是否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与其学业成绩的好坏相关,初一学生由于正处在初级的逻辑思维阶段,识记知识时机械记忆的成份较多,理解记忆的成份较少,这就不能适应初一教学的新要求,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记法指导。本学期的工作重点是扭转学生的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好的学**惯、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热情和兴趣,培优补差,同时强调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反对死记硬背,以推动数学教学中学生素质的培养。

  二、教学措施

  1、根据今年学校及教科室计划,认真构建“双思三环六步”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双思”是指教师反思教学、学生反思学*;“三环”就是定向、内化、发展;“六步”分别是指:提供资源(入境生趣)、了解学情(自学生疑)、弄清疑难(学*释疑)、点难拨疑(练*解难)、反思教学(反思学*)、引导实践(迁移创新)。我们要在反思中成长,学生要在反思中进步;我们要反思的主要内容是怎样优化“三环六步”教学设计,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要反思的主要内容学*积极性、学*策略和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当、不断提高学*效率。

  初一学生刚刚进入初中阶段,正是从小学过度到初中学*的重要阶段,也是进行“双思三环六步”课堂教学模式的最佳时期,要逐步的培养和完善这种模式,要求我们多研究、多思考、多创新、多探究。按照“低(起点)慢(速度)多(落点)高(标准)”元素结构教学法进行教学,“低起点”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初一学生从小学数学到初中数学的学*是一个飞跃,怎样帮助学生慢慢过渡是一个难点,从细小的问题、每一个小知识点出发结合小学知识融汇到初中的知识中去,从而使学生很快接受知识。 “慢速度”反对快速度教学,主张教学要考虑学生的学*规律和接受程度,兼顾初一学生的生理、心理、知识、能力、意志、品德等特征和差异,步步为营,梯次推进,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多落点”强**育要考虑到初一学生个性差异的特点。个性差异是表现在多方面,不仅有年龄、性别、性格、身体的差异,还有很多学*上的差异,个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差异。推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高标准”为学生确立的学*标准。而且把目标细化,使学生能很快达到,既能掌握知识又能体会到成功的愉悦,使初一的学生对数学充满兴趣,从而达到高效课堂的标准。

  2、精心设计*题,使*题从简单到复杂形成梯度,引导学生学会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实现一题多解、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批改作业做到全批全改,从过程到步骤严格要求,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作认好总结,从初一使学生慢慢养成认真按步骤做作业的'*惯。

  4、继续实行课前一题的模式。课前五分钟每个班的课代表把上一节课涉及到的典型题目呈现在黑板上,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复*上一节的内容,而且也能做到尽快把学生从课间拉回到上课的的状态,并力求把学生中新方法新思维挖掘出来。

  5、实行一对一的帮扶活动,由好学生带动一个差一点的学生,从知识、作业、学**惯等各方面互帮互助,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合理落实各项教学常规

  1、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根据“双思三环六步”课堂教学模式,所以在备课时深入钻研教材,正确地掌握和处理好教材的重点、难点,准备大量的、难度不同的*题备用,备课以个人独立钻研备课为主,在此基础上进行集体备课,广泛吸取其他老师的优点和精华,完善自己的备课达到精益求精。

  2、上课时要严格按照“双思三环六步”课堂教学模式的步骤进行教学,讲课时要围绕中心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整个教学过程要严密组织,使课堂教学既层次分明,又协调紧凑。教学时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各类学生都学有所得。特别是要照顾到差生,力求使他们能掌握本课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作业要求要严格,但布置的作业要适量。精选作业,根据不同程度学生,布置适当的选做题,以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分层教学、布置作业。作业批改要有批语,批语要多鼓励学生,根据作业情况查缺补漏,做好个别辅导。

  4、要保证后进生的进步。因为基础的不同,有一部分学生在知识的学*上有一定的困难,而且这部分学生更应该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特别是精心设计一些适合他们的问题和练*作业,引导他们思考,激发他们的学*兴趣,唤醒他们学*的自信心,充分利用自*课或课余时间,加强对后进生的个别辅导。

  四、教研工作

  利用“学科活动日”和集体备课,多加强理论学*研讨,提高理论实效,交流学*心得,积极参加教学观摩和说评课活动。结合学校的“课前四准备,课内四重视,课后四落实”课题研究做好适合数学学科和学生实际情况的训练方法;在上好每一节课的基础上,及时写出教学反思为以后工作做好总结。

初一北师大版数学教学计划2

  本学期我的工作是:初一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和初一(1)班的班主任工作。新的学期,新的开始,学校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新面貌。为了搞好本期工作,现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以校工作目标为指针,以“提高教学实效性”为工作中心,力争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立足教坛,无私奉献,全心全意地搞好教学工作。坚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不利用职责之便谋取私利,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二、工作目标:

  通过本期教学,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数学素质,能自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形成扎实的数学基本功,为今后继续学*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一批数学尖子,能掌握科学的学*方法。不及格人数较少。形成良好学风。形成良好的数学学**惯。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

  (一)、多方面学*,树立新理念

  开学初就要认真通读数学新课程标准,潜心研究,反复揣摩。以《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为依据是用好教材的前提,所以一定要认真领会《标准》编导意图,去指导教学实践,以便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使数学教学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二)、掌握学生心理特征,激发他们学*数学的积极性。

  学生由小学进入中学,在心理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开始要求“独立自主”但学生环境的'更换并不等于他们已经具备了中学生的诸多能力。因此对学*道路上的困难估计不足。鉴于这些心理特征,教师必须十分重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目的地时时地向学生介绍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还要想办法让学生亲身体验 生活离开数学知识将无法进行。从而激发他们学*数学知识的直接兴趣。同时在言行上,教师要切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如初一学生普遍保留小学阶段积极举手发言的良好*惯,面对孩子们这种学*热情,教师应该表示赞赏,给予肯定,同时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有轮流发言的机会。

  (三)、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

  (1)在教师这方面,首先做到要通读教材,驾驭教材,认真备课,认真备学生,认真 备教法。对所讲知识的每一环节的过渡都要精心设计。给学生出示的问题也要有层次,有梯度,知识的达标程度教师更要掌握,使优生吃饱,差生吃好。在学生方面,把学生按座次和成绩分成学*小组,选出小组长,在课堂上发挥小组的集体力量,这样用辅优,帮差,带中间的方法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2)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小学六年级的数学是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根据当前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的精神,在教学中我着重对学生进行上述几方面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尽量做到“学生自学能学会的不讲”;“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自己总结的不讲”;“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互相帮助下能学会的不讲。”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潜能全部挖掘出来。

  三、工作重点

  让学生热爱数学,并且掌握一定的学*方法,提高*均分和优秀率上涨的幅度,减少学困生。

  总之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任务还有很多,需要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初一北师大版数学教学计划3

  一、各章课时安排

  全书内容(含各章复*)与课时安排

  第1章“走进数学世界”--------------4课时

  第2章“有理数”-------------------23课时

  第3章“整式的加减”---------------14课时

  第4章“图形的初步认识”-----------17课时

  第5章“数据的收集与表示”----------8课时

  课题学*-------------------------4课时

  二、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 走进数学世界

  1.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懂得数学的价值,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2.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

  3.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定的兴趣,初步获得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4.使学生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养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惯.

  5.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初步获得对数学良好的感性认识,初步体验到什么是“做数学”.

  第二单元 有理数

  1.使学生体会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能用有理数表示.

  2.能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并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

  3.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

  4.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5.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法和乘方的运算法则,能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法、乘方运算和简单的混合运算.

  6.会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简单运算.

  7.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8.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9.了解*似数和有效数字的有关概念,能对较大的数字信息作合理的解释和推断.

  第三单元 整式的加减

  1. 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掌握用字母表示数,让学生在探索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过程中,建立符号意识.

  2.了解代数式的概念,会列出代数式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掌握代数式的书写注意事项.

  3. 通过用字母表示数、列代数式和求代数式的值,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中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和事物的特殊与一般性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数学表达能力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4.了解代数式的值的概念,会求代数式的值.

  5.了解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的概念,弄清它们与代数式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6.掌握整式、单项式及其系数与次数、多项式的次数、项与项数的概念,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会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个字母升幂排列或降幂排列.

  7.理解同类项的概念,会判断同类项,并能熟练地合并同类项.

  8.掌握去括号、添括号的法则,能准确地进行去括号与添括号.

  9.能熟练地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10.整式的加减运算建立在数的运算基础上,数的运算律在整式的加减中完全适用.通过将数的运算推广到整式的运算,在整式的运算中又不断运用数的运算,使学生感受到认识事物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第四单元 图形的初步认识

  1.直观认识立体图形、视图和展开图,使学生了解研究立体图形的方法,同时也为*面图形的引入做准备.

  2.通过观察、操作,直观认识*面图形,使学生了解图形的分割和组合,在此基础上了解点和线,并探索点和线的性质.

  3.正确理解两点间距离的含义.

  4.逐步掌握点、线段、直线、射线的表示方法.

  5.结合图形认识线段间的数量关系,学会比较线段的大小,理解线段的和差也是线段”这一事实.

  6.理解角的两种定义,尤其是旋转定义.使学生明确“角”的.本质特征.

  7.结合图形认识角与角之间的数量关系,学会比较角的大小,理解角的和差,理解角*分线的概念.

  8.学会用圆规和直尺准确地画出一条线段、一个角,使其分别等于已知线段与已知角.

  9.认识互为余角和补角的概念,认识对顶角的概念。理解互为余角和互为补角主要反映了角的数量关系,而对顶角主要反映角的一种位置关系.

  10.理解垂线的概念,会用三角尺、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并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11.了解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概念.

  12.理解*行线的概念,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已知直线的*行线.

  13.认识*行线的特征,会识别实际生活与数学图形中的*行线.会根据图形中的已知条件,通过简单说理,得出欲求结果

  第五单元 数据的收集与表示

  1.让学生通过一些实例,体会数据在发现、决策和交流中的作用,了解通过收集数据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养成用数据说理的新*惯.

  2.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

  3.让学生亲自参与收集数据,通过简单的分析、提炼和加工归纳出比较明显的结果,品尝发现带来的快乐.

  4.统计表的设计、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是小学已经学过的内容,本册要求学生会画扇形统计图的草图,会从统计表和统计图中得出直接的信息和经简单加工的信息.

  5.了解一种不够规范的统计图(纵轴不从0开始的统计图)容易误导读者.

  6.通过解决简单的问题,继续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和分析、提炼数据的全过程,培养学生一定的获取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建议

  第一单元 走进数学世界

  1.无新知识,主要是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获得对数学良好的感性认识,初步体验到什么是“做数学”.

  2.只是提供一个教学思路,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补充适当的素材,并不限于书本上的每道题会做.

  第二单元 有理数

  1.本章教材注意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索,通过一些熟悉的、具体的事物,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探索中体会有理数的意义,探索数量关系,掌握有理数的运算. 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来获取、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2.本章教材注意控制对运算的要求,尤其是删去了繁难的运算. 本章教材注重使学生理解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本的运算技能。同时引进了计算器来完成一些有理数的运算. 教学中要注意正确地把握.

  第三单元 整式的加减

  1.充分体现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过程,让学生经历探索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给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知识呈现过程尽量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3.充分暴露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重视基础知识的学*.

  4.注意发挥例*题的教育功能.

  (1)注意与其它学科的横向联系和学科间的纵向联系.

  (2)注意适当插入一些开放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3)注意利用*题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并贴*学生生活.

  (4)注意利用*题给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和美的教育.

  第四单元 图形的初步认识

  1. 本章的特点是强调直观和操作,在观察中学会分析、在操作中体验变换.教材的编排以生活中的物体--立体图形--面--点线为序,淡化概念识记,强调图形的区分. 教材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丰富的空间、*面图形,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等实践活动,丰富对图形的认识和感受.教材注意了变化思想和数学说理的渗透,让学生初步体验一些变换思想、初步学会数学说理.

  2.第1节到第4节是图形的认识,务必抓住“直观感知、操作确认”两个认识阶段,淡化概念,注意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

  3.第5节到第6节是对一些最基本的图形元素的认识。结合图形认识线段、射线、直线、角的概念。线段、角的比较与运算的度量法以及叠合法,特别要注意后者.认识线、角的一些位置关系与度量关系.

  4.第7节与第8节是进一步认识线、角的关系。主要还是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进行,让学生主动参与,初步学会数学说理,注意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5.本章中涉及的概念,一般都结合具体图形,给出描述性的说法,让学生根据图形理解、认识,学会初步的运用.

  6.淡化概念的纯文字表述,只要求会识别.如:棱(圆)柱、棱(圆)锥;角;对顶角;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

  7.视图与展开图仅限于简单的常见的立体图形

  8.注意图形与几何语言的转换,重视规范几何语言的训练.如:“直线AB、CD相交于点O”等.

  9.注意渗透变换与说理.

初一北师大版数学教学计划4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担任七年级1、6班数学教学工作,1班男生34人,女生37人,共有学生71人;6班男生32人,女生34人,共有学生66人。七年级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要重视听法的指导。学*离不开思维,善思则学得活,效率高,不善思则学得死,效果差。七年级学生常常固守小学算术中的思维定势,思路狭窄、呆滞,不利于后继学*,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法指导。学生在解题时,在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的问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学生是否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与其学业成绩的好坏相关,七年级学生由于正处在初级的逻辑思维阶段,识记知识时机械记忆的成份较多,理解记忆的成份较少,这就不能适应七年级教学的新要求,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记法指导。

  二、教材及课标分析

  第一章走进数学世界

  1.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懂得数学的价值,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2.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如何学*数学,培养学生注意观察、实验和猜测的探索能力,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感性知识。

  3.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定的兴趣,增强学*数学的信心。

  4.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养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惯。

  第二章有理数

  1.通过学生实际的生活体验,感受到负数的引入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会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体会从数与形两方面考虑问题的方法做到形数结合。

  3.经历探索有理数运算和运输律的过程,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能运用有理数及其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实例进一步感受大数,体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的优越性,并能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初步理解*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对所给的数,能根据所要求的精确度(或有效数字的'个数)取*似值。

  第三章整式的加减

  1.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在探索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过程中,建立符号意识。了解代数式的概念,会列出代数式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掌握代数式书写的注意事项。

  2.了解代数式的值的概念,会求代数式的值。通过用字母表示数、列代数式和求代数式的值,初步体会到数学中抽象思维方法和食物的特殊性与一般性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3.了解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的概念,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单项式系数与项数、多项式的次数、项与项数的概念,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会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个字母升幂或降幂排列。

  4.理解同类项的概念,会判断同类项,并能熟练的合并同类项。掌握去括号、添括号的法则,能准确的去括号和添括号。能熟练的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5.通过将数的运算推广到整式的运算,在整式的运算中又不断的运用数的运算,感受到认识事物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的辩证过程。

  第四章图形的初步认识

  1.通过大量的实例,体验、感受和认识以生活中的事物为原型的几何图形,认识一些简单几何体(长方体、正方体、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等)的基本特征,能识别这些几何体,初步了解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概念的方法,以及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

  2.能画出从不同方向看一些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以及它们的简单组合得到的*面图形;了解直棱柱、圆柱、圆锥的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想象和制作立体模型;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在*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相互转换的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3.进一步认识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掌握它们的表示方法;结合实例,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理解两点之间的距离的含义;会比较线段的大小,理解线段的和差及线段的中点的概念,会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4.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角,理解角的两种描述方法,掌握角的表示方法;会比较角的大小,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会计算角度的和与差,认识度、分、秒,并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了解角的*分线的概念,了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知道“等角的补角相等”“等角的余角相等”的性质质,会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尺规作图)。

  5.逐步掌握学过的几何图形的表示方法,能根据语句画出相应的图形,会用语句描述简单的图形。

  6.初步体验图形是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并能初步应用空间与图形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研究几何图形的意义。

  7.激发学生对学*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通过与其他同学交流、活动,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表示

  1.了解通过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法;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收集数据;能根据问题查找有关资料,获得数据信息。初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初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2.掌握划记法,会用表格整理数据。进一步体会条形图、扇形图和折线图在描述数据中的作用。能用计算器处理简单统计数据,进一步体会计算器处理运算的优越性。

  3.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活动,经历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养成用数据说话的*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理解频数、频率、不可能发生、可能发生、必然发生的概念。借助频率,正确区分“不太可能”、“很有可能”、“必然发生”在数学中与日常语言中的不同用法。借助频数或频率的大小,初步体会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三、教学进度安排

  教学内容课时

  1.1与数学交朋友3课时

  1.2让我们来做数学3课时

  小结与复*1课时

  2.1正数和负数2课时

  2.2数轴2课时

  2.3相反数1课时

  2.4绝对值1课时

  2.5有理数的大小比较1课时

  2.6有理数的加法2课时

  2.7有理数的减法1课时

  2.8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2课时

  2.9有理数的乘法3课时

  2.10有理数的除法1课时

  2.11有理数的乘方1课时

  2.12科学记数法1课时

  2.13有理数的混合运算2课时

  2.14*似数和有效数字1课时

  2.15用计算器进行数的简便运算1课时

  小结与复*2课时

  3.1列代数式3课时

  3.2代数式的值1课时

  3.3整式3课时

  3.4整式的加减5课时

  小结与复*2课时

  4.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1课时

  4.2画立体图形2课时

  4.3立体图形与表面展开图2课时

  4.4*面图形1课时

  4.5最基本的图形点和线2课时

  4.6角3课时

  4.7相交线2课时

  4.8*行线3课时

  小结与复*1课时

  5.1数据的收集3课时

  5.2数据的表示2课时

  5.3可能还是确定2课时

  小结与复*1课时

  四、奋斗目标

  通过本期教学,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数学素质,能自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扎实的数学基本功,为今后继续学*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一批数学尖子,能掌握科学的学*方法,不及格人数较少。形成良好学风,养成良好的数学学**惯,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

  五、具体措施

  1、认真学*教育教学理论,落实课标理念,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主动地进行学*。

  2、把握好与前两个阶段的衔接,把握好教学要求,不要随意拨高。

  3、突出“有理数”这个重点内容;通过加强探究性,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关注数学文化。

  4、把握好“图形的初步认识”的有关内容的要求。充分利用现实世界中的实物原型进行教学,展示丰富多彩的几何世界;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让他们在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活动中认识图形,发展空间观念;注重概念间的联系,在对比中加深理解,重视几何语言的培养和训练;利用好选学内容。

  5、适当加强练*,加深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但不一味追求练*的数量。

  6、强调在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建立统计观念,改进学生的学*方式。突出统计思想;选择真实素材进行教学。

  7、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着重利用计算器,丰富学*资源。

  8、搞好教学六认真,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读法指导、听法指导、思法指导、写法指导、记法指导。

初一北师大版数学教学计划5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6—17页,2.1正数和负数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是从实际需要产生的。

  2.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3.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常用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4.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正数与负数是由实际需要产生的及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常用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难点:学*负数的必要性,能准确地举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典型例子。

  教学工具和方法:

  工具:应用投影仪,投影片。

  方法:分层次教学,讲授、练*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你看过电视或听过广播中的天气预报吗?中国地形图上的温度阅读。(可让学生模拟预报)请大家来当小小气象员,记录温度计所示的气温

  25oC,10oC,零下10oC,零下30oC。为书写方便,将测量气温写成25,10,―10,―30。2

  .让学生回忆我们已经学了哪些数?它们是怎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在生活中为了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产生了数1,2,3,…;为了表示“没有”,引入了数0;有时分配、测量的结果不是整数,需要用分数(小数)表示。总之,数是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发展起来的。

  二、讲授新课:

  1.相反意义的`量:在日常生活中,常会遇到这样一些量(事情):

  例1:汽车向东行驶

  3千米和向西行驶

  2千米。

  例2:温度是零上10℃和零下5℃。

  例3:收入500元和支出237元。

  例4:水位升高1.2米和下降0.7米。

  例5:买进100辆自行车和买出20辆自行车。

  ①试着让学生考虑这些例子中出现的每一对量,有什么共同特点?(具有相反意义。向东和向西、零上和零下、收入和支出、升高和下降、买进和卖出都具有相反意义)

  ②你能举出几对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吗?

  2.正数和负数:

  ①能用我们已经学的来很好的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吗?例如,零上

  5℃用5来表示,零下5℃呢?也用5来表示,行吗?

  说明:在天气预报图中,零下

  5℃是用―5℃来表示的。一般地,对于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可把其中一种意义的量规定为正的,用过去学过的数来表示;把与它意义相反的量规定为负的,用过去学过的数(零除外)前面放一个“-”(读作“负”)号来表示。

  拿温度为例,通常规定零上为正,于是零下为负,零上10℃就用10℃表示,零下5℃则用―5℃来表示。

  ②怎样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呢?能否从天气预报出现的标记中,得到一些启发呢?

  在例1中,我们如果规定向东为正,那么向西为负。汽车向东行驶3千米记作3千米,向西2千米应记作―2千米。

  后面的例子让学生来说(注意词的表达)。

  在以上的讨论中,出现了哪些新数?

  为了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上面我们引进了―5,―2,―237,―0.7等数。像这样的一些新数,叫做负数(negative number)。过去学过的那些数(零除外),如10,3,500,1.2

  等,叫做正数(positive number)。正数前面有时也可放一个“+”(读作“正”),如5可以写成+5。

  注意: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课堂练*

  课本

  p18:1~4。

  4.小资料:

  世界各国对负数的认识和接受也有一个过程。如1484年法国数学家曾得到二次方程的一个负根,但他不承认它,说负数是荒谬的数。

  1545年卡尔丹承认方程中可以有负根,但认为它是“假数”。直到1831年还有数学家认为负数是“虚构”的,他还特意举了一个“特例”来说明他的观点:“父亲56岁,他儿子29岁,问什么时候父亲的岁数将是儿子的两倍?”,通过列方程解得x=―2,他认为这个结果是荒唐的,他不懂得x=―2正是说明两年前父亲的岁数将是儿子的两倍。

  5.例题:

  例1:规定向前走为正,两个学生一组做游戏,如甲:向前走2步

  乙:2

  甲:向后走3步

  乙:―3

  甲:―4

  乙:向后走4步

  甲:

  乙:原地不动

  注:通过设计类似的游戏活动使学生加深对负数的认识。

  6.巩固练*:

  ①―10表示支出10元,那么+50表示 ;

  如果零上5度记作5°C,那么零下2度记作;

  如果上升10m记作 10m,那么― 3m 表示;

  太*洋中的马里亚纳海沟深达11034米,可记作海拔米(即低于海*面11034米)。比海*面高50m的地方,它的高度记作海拨;比海*面低30m的地方,它的高度记作海拨;

  ②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 .正数都带有“ + ”号

  B .不带“ + ”号的数都是负数

  C .小学数学中学过的数都可以看作是正数

  D .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③数学测验班*均分 80 分,小华 85 分,高出*均分 5 分记作 +5 ,小松 78 分,记作 。

  ④某物体向右运动为正,那么― 2m 表示 , 表示 。

  ⑤一种零件的内径尺寸在图纸上是 10 ± 0.05 (单位 mm ),表示这种零件的标准尺寸是 10mm ,加工要求最大不超过标准尺寸 ,最小不超过标准尺寸 。

  三、课堂小结:

  正数和负数表示的是一对相反意义的量,哪种意义为正是可以任意规定的。如果把一种意义规定为正,则相反意义的量规定为负。常将“前进、上升、收入、零上温度”等规定为正,而把“后退、下降、支出、零下温度”等规定为负。

初一北师大版数学教学计划6

  一、基本情况分析:

  七年级入学了,学生总体情况如下:七年级(1)(5)班学生:78人,通过入学考试发现,学生的数学成绩参差不齐,总体上看,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差,在学生的数学知识上看,小学学过的四则混合运算,相应的较为简单的应用题,对图形、图形的面积、体积,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上有了初步的认识,无论是代数的知识,图形的知识都有待于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这就是初中的内容,本学期将要学*有关代数的初步知识,对图形的进一步认识;在数学的思维上,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的转变期,这期间,结合教学,让学生适当思考部分有利于思维的题,无疑是对学生终身有用的;在学**惯上,部分小学的不良*惯要得到纠正,良好的*惯要得到巩固,如独立思考,认真进行总结,及时改正作业,超前学*等,都应得到强化;通过前面几天的观察,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是很感兴趣的,尽管成绩较差,但仍有部分学生对数学严重丧失信心,因此要给这部分学生树信心,鼓干劲;对于小学升入初中,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刚开始起点宜低,讲解宜慢,使学生迅速适应初中生活,同时,对于学*新教材,学生仍然感到有一定的困难,对于我自己,也有一个研究新教材,新标准,扩充教材的过程,对于我仍然是一个挑战。

  二、教材分析:

  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

  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通过生活中熟悉的图形展开研究,包括图形的形状、构成、性质、图形的展开与折叠,图形的截面,图形的方向视图等。

  这部分从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入手,使学生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在展开与折叠等数学活动过程中,认识常见几何体及点、线、面的一些性质;再通过展开与折叠、切截,从不同方向看等活动,在*面图形与几何体的转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最后,由立体图形转向*面图形,在丰富的活动中使学生认识一些*面图形的简单性质。

  展开与折叠、切截,从不同方向看,是认识到事物的重要手段,在学*过程中,要亲自去展开与折叠、切截,亲自去观察、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从而积累有关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

  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有理数的概念及其加减法、乘除法、和乘方运算,以及使用计算器作简单的有理数运算。这部分内容在设计上是从实际问题情境与已有的小学数学知识基础着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新的有理数的一些概念,探索有理数的数量关系及其规律。在方法上采用了由具体特殊的现象发现一般规律,使学生初步体验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的思想方法,初步学会表示数量关系的一些数学工具以及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同时适当控制练*和*题的难度,引人计算器,避免不必要的烦琐的计算。这部分的内容不仅是为下一部分内容“整式的加减”的学*作好一个铺垫,而且是整个初中数学“数与代数”内容中关于“数”的学*的重要基础,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可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内容,可以说这部分内容是整个初中数学学*的重要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是本学期教学内容的一个重点。

  第三章整式及其加减

  列代数式,单项式及其有关概念,多项式及其有关概念,去括号法则,整式的加减,合并同类项,求代数式的值。重点:去括号,合并同类项。难点:对单项式系数,次数,多项式次数的理解与应用。整式是简单代数式的一种形式,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用整式表示有关的量,体现了变量与常量之间的关系,加深了对数的理解。本章中列代数式,去括号及合并同类项是后面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求代数式的值在中考命题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第四章基本*面图形

  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图形的初步认识,从学生生活周围熟悉的立体图形入手,使学生队物体形状的认识由模糊、感性的上升到抽象的数学图形,学会画简单的立体图形,通过立体图形的展开图介绍立体图形与*面图形的关系,从而引人组成立体图形和*面图形的最基本的图形点和线的介绍,进而以此为基础介绍角、相交线、*行线的有关概念与性质以及*行线的识别方法,并介绍这些知识的一些初步应用。

  这部分内容在设计上是以学生在小学所学的“空间与图形”知识为基础,通过大量丰富的立体、*面图形,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实践活动,进一步丰富学生对立体图形和*面图形的认识与感受,探索图形中存在的简单关系,初步体验一些变换的思想,初步学会数学说理。在这部分的内容编排上,以体面线点为序,从学生周围的、熟悉的各种物体入手,直观认识立体图形,然后通过视图与展开图,进一步加以认识,再转到对各种*面图形的认识,对基本图形点和线的认识,最后认识角、相交线及*行线。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会分析、在操作中体验变换。这部分内容也是本学期教学内容的又一个重点。

  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

  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介绍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概念,解方程和运用解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丰富的实例,从中寻找等量关系,建立一元一次方程。利用天*直观地归纳等式的性质,运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归纳解方程的一般步骤。建立方程模型,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总结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

  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表示

  这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数据的收集、数据的表示、可能还是确定。前两部分是属于统计范畴的内容,后一部分属于概率范畴的内容,整个内容围绕着真实的数据展开教学。这部分内容在设计上是以大量丰富的实际生活例子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自主实践操作与合作探索活动学会数据的收集与表示的简单方法,并用来处理贴*学生生活的一些问题,养成用数据说话的*惯。这部分内容的引入是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让学生初步认识可以帮助人们对大量的数据作出合理的推断与预测的一种新的研究工具统计与概率。

  三、明确本期教学目标:

  本期教材知识内容为“丰富的'图形世界”、“有理数及其运算”、“整式及其加减”、“基本*面图形”、“一元一次方程”、“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通过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符号的过程,认识有理数和代数式,掌握必要的有理数和代数式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能运用有理数,代数式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运用有理数的代数式来进行描述;学生在经历物体和图形的初步认识过程中,掌握基本的识图与作图技能,认识最基本的图形――点和线,进而认识角、相交线和*行线,掌握与此相关的基本推理技能;学生通过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做出判断并进行交流活动的全过程,体会数据的作用,掌握基本的数据处理技能,形成对统计的初步认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学会能对具体情境中较大的数字信息做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能用有理数、代数式刻划事物间的相互关系。②学生通过在探索图形(点、线、角、相交线、*行线)的性质、图形的变换以及*面图形与几何体的相互转换(三视图、展开图)等到活动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在合理的推证过程中,发展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③学生能在数据的收集与表示中,学会收集、选择、处理数学信息,做出合理的推断或大胆的猜测,并能用实例进行检验,从而增加可信度或否定。④学会能结合生活实际的具体

  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⑤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地解决问题,尝试对比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并学会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⑥学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学*,养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惯。

  3、情感与态度目标:①学生通过初步认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乐于接触生活环境中的数学信息,愿意参与数学话题的研讨,从中懂得数学的价值,形成用数学的意识。②学会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勇于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克服困难并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③学生通过学*,体验到数学中的有理数、代数式和几何图形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认识到这些数学知识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从而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④初步认识到数学活动是一个充满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断可以获得数学猜想的探索过程,体验到数学活动充满着创造性,感受证明的必要性、证明过程的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⑤学会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学*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能虚心听取、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从而学会在交流中提高自己,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⑥通过阅读学*,了解我国数学家在数学上的杰出贡献,从而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

  上述三维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它们是相互联系的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情感与态度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否则它们的实现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必须以有利于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做好教学六认真工作。把教学六认真做为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相应的数学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课外调查,数学建模,野外测量,七巧板游戏,课件演示。使学生乐在其中,乐此不疲。

  4、挖掘数学特长生,发展这部分学生的特长,使其冒尖。

  5、开展分层教学实验,使不同的学生学到不同的知识,使人人能学到有用的知识,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获得成功感,使优生更优,差生逐渐赶上。

  6、用哲理的高度,站在系统的高度,思如泉涌的精神状态,八方联系,浑然一体的学*方式,使学生学得松。成绩好,发展学生的素质。

初一北师大版数学教学计划7

  一.基本情况

  本学期我担任七(5)班数学教学,该班有学生59人,上学期期末考试有8个同学及格,最高分83,最低分0分,*均分43,学生基础较差,整体水*较低,两极分化严重,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学*的章节:

  有《整式的乘除》、《相交线与*行线》、《变量之间的关系》、《三角形》、、《生活中的轴对称》、《概率初步》。

  各章教学内容概述如下:

  《整式的乘除》:整式是代数的基础性概念,代数式的运算(包括整式运算)属于代数的基本功,是解决问题和进行推理的需要,也构成进一步学*的基础。重点是探索整式运算的运算法则,理解整式运算的算理,推导乘法公式。难点是 灵活运用整式运算法则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正确地运用乘法公式。

  《相交线与*行线》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即所谓的“三线八角”问题和对*行线的讨论是*面几何中重要的议题,也是基础性的内容,有很大的教育价值。

  《变量之间的关系》:把变量之间的关系列为单独一章,这是在学*了代数式求 值和探索规律等地方渗透了变化的思想基础上引入的, 为进一步学*函数概念进 行铺垫,因为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变量之间的“关系”。

  《三角形》:教材提供许多活动,给学生充分的实践和探索的空间,使他们通过探索和交流发现一些与三角形有关的结论,并应用它解决实际问题,给学生提供 积累数学经验的可能,建立推理意识,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推理过程。重点是三 角形的性质与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三角形的分类。难点是能进行简单的说理。

  《生活中的轴对称》:实际上是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和讨论,并通过轴对称图 形来探索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轴对称可以看成反射变换,也是一种几何变换。事实上,*移和旋转可以经过两次反射变换得到,因此它更基本。重点是研究轴对 称及轴对称的基本性质。难点是从具体的现实情境中抽象出轴对称的过程。

  《概率初步》一章,在七年级上册感受了可能性有大有小的基础上,进一步刻画可能性的大小,因而十分自然地给出了概率的概念,重点是理解概率的意义,并会计算一些事件发生的概率,能设计出符合要求的简单概率模型。难点是理解概率的意义,并会计算一些事件发生的概率,理解现实世界中不确定现象的特点,树立一定的随机观念。

  三、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数学学*兴趣、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4、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了解一些普通的法律知识,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

  四、具体措施

  1、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详细预计,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作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反思。

  2、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尽力使讲解清晰化,准确化,条理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尽量讲得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需求和学*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3、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优秀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4、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5、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6、及时复*检测。根据遗忘规律遗忘呈现先快后慢先多后少的趋势,对每次讲的新内容都用一节课或课后时间复*巩固。定期进行综合复*和测试。是学生稳固的把知识掌握好。

  以上就是数学网为大家整理的20xx年北师大版初一下册数学教学计划,怎么样,大家还满意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也祝大家学*进步,考试顺利!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菁选扩展阅读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菁选(扩展1)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菁选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13篇

  时间过得真快,总在不经意间流逝,我们的工作又进入新的阶段,为了在工作中有更好的成长,做好计划可是让你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喔!想学*拟定计划却不知道该请教谁?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一数学教学计划,欢迎大家分享。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 篇1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教学,要使学生扎实透彻学好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自学能力、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创新意识、良好个性品质及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二、教学内容:

  第 9 章:角

  第10章:*行线

  第11章:图形与坐标

  第12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13章:走进概率

  第14章:整式的乘除

  第15章:*面图形的认识

  三、情况分析:

  本人本学期继续担任初一二班的数学教学工作。根据上学期*时课堂表现和期中期末考试的情况来看,学生的数学成绩不算理想,总体的水*一般,尖子生不突出、低分的学生又较多,整体感觉学生学*欠缺思考和训练,自觉性不高,表面看参与积极,但投入度不够,对基本概念的把握不够透彻。根据上述情况本学期的工作重点将扭转学生的学*态度,指导学生数学学*方法,强化学生的透彻意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热情,培优补差,同时强调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进一步推动数学教学中学生素质的培养。

  四、具体教学措施:

  1、创造性地整合使用教材。在教学中必须以生为本,适合学生发展的`选择就是最好的,重基础深挖掘透理解。

  2、在课前课中尽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及科代表的组织作用。

  3、设计好导课尽量以激趣的形式引入课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前以“自主预*”为主,在课中以“展示交流”为主。

  4、进一步扭转部分学生的厌学情绪。利用课余时间对他们进行座谈辅导,在*时的课堂中多给予追问和表现机会,给后进生树立信心。对优生要严格要求,端正他们的学*态度,抑制他们产生骄傲情绪。

  5、用好课堂小组评价,以点带面,以先进带后进,让后进生自动自觉不掉队,发挥帮扶的力量。

  6、坚持因材施教原则,逐步实施分层教学、作业,向基础不同的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力求使中下生吃得上,中等生吃得下,优生吃得饱,即课堂练*、作业及要求等进行分层要求。

  7、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惯:上课专注,交流投入,发言积极,作业规范。同时,给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互动交流讨论。

  8、关心科代表的学*、生活,利用课余时间多接触学生,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9、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循序渐进原则,正确组织课堂教学。做好知识的衔接及章元过关工作。及时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查漏补缺,力争步步为营。

  五、课时安排:

  教学内容 课时(约)

  第 9 章:角 8

  第10章:*行线 8

  第11章:图形与坐标 10

  第12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10

  第13章:走进概率 8

  第14章:整式的乘除 17

  第15章:*面图形的认识 16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 篇2

  一、指导思想:

  深化教学改革,以促使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出发点,课堂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活动为主线,创新为主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充分体现“新课程、新标准、新教法” 坚持走“教研”之路,努力探索“减负增效”的教育教学模式,从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入手,持之以恒地开展教研活动。充分发展学生数学思维,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往往延用小学的学*方法,死记硬背,这样既没读懂弄透,又使其自学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得不到很好的训练,要重视对学生的读法指导。七年级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要重视听法的指导。学*离不开思维,善思则学得活,效率高,不善思则学得死,效果差。七年级学生常常固守小学算术中的思维定势,思路狭窄、呆滞,不利于后继学*,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法指导。学生在解题时,在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的问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学生是否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与其学业成绩的好坏相关,初一学生由于正处在初级的逻辑思维阶段,识记知识时机械记忆的成份较多,理解记忆的成份较少,这就不能适应初一教学的新要求,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记法指导。

  三、教材及课标分析

  第一章 有理数

  1.通过实际例子,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会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

  2.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体会从数与形两方面考虑问题的方法.

  3.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4.理解乘方的意义,会进行乘方的`运算及简单的混合运算(以三步为主).通过实例进一步感受大数,并能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了解*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掌握单项式,多项式以及相关的概念。充分理解并掌握同类项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掌握整式的加减法,并能熟练运用,为下一章一元一次方程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

  1.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方程”的过程,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及其相关概念,认识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

  2.通过观察、归纳得出等式的性质,能利用它们探究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了解解方程的基本目标(使方程逐步转化为x=a的形式),熟悉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

  4.能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数和未知数,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设未知数,列出方程表示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

  5.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进一步体会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章 图形认识初步

  1.通过大量的实例,体验、感受和认识以生活中的事物为原型的几何图形,认识一些简单几何体(长方体、正方体、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等)的基本特征,能识别这些几何体,初步了解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概念的方法,以及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

  2.能画出从不同方向看一些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以及它们的简单组合得到的*面图形;了解直棱柱、圆柱、圆锥的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想象和制作立体模型;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在*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相互转换的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3.进一步认识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掌握它们的表示方法;结合实例,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理解两点之间的距离的含义;会比较线段的大小,理解线段的和差及线段的中点的概念,会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4.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角,理解角的两种描述方法,掌握角的表示方法;会比较角的大小,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会计算角度的和与差,认识度、分、秒,并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了解角的*分线的概念,了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知道“等角的补角相等”“等角的余角相等”的性质质,会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尺规作图).

  5.逐步掌握学过的几何图形的表示方法,能根据语句画出相应的图形,会用语句描述简单的图形.

  6.初步体验图形是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并能初步应用空间与图形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研究几何图形的意义.

  7.激发学生对学*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通过与其他同学交流、活动,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四、具体措施

  1、认真学*教育教学理论,落实课标理念,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主动地进行学*。

  2、把握好与前两个阶段的衔接,把握好教学要求,不要随意拨高。

  3、突出方程这个重点内容,将有关式的预备知识融于讨论方程的过程中;突出列方程,结合实际问题讨论解方程;通过加强探究性,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关注数学文化。

  4、把握好“图形初步认识”的有关内容的要求。充分利用现实世界中的实物原型进行教学,展示丰富多彩的几何世界;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让他们在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活中认识图形,发展空间观念;注重概念间的联系,在对比中加深理解,重视几何语言的培养和训练;利用好选学内容。

  5、适当加强练*,加深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但不一味追求练*的数量。

  6、搞好教学六认真,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读法指导、听法指导、思法指导、写法指导、记法指导。

  五、七年级上数学教学进度安排表

 周次

  日 期

  教 学 内 容

  一

  9、1—4

  1.1正数和负数 1.2有理数

  二、三

  9、7—16

  1.3有理数的加减法

  三、四

  9、17—25

  1.4有理数的乘除法

  五

  9、28—30

  复*有理数加减、乘除运算

  五、六

  10、1—10.7

  国庆长假

  七

  10、8—10、16

  第一次月考

  八

  10、19—23

  2.1整式 2.2整式的加减

  九

  10、25—30

  3.1从算式到方程

  十

  11、2—6

  3.2从古老的代数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1)

  十一

  11、9—11、13

  3.3从“买布问题”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2)

  十二

  11、16—11.20

  3.4再探实际问题和一元一次方程

  十三

  11、23—27

  单元复*与测试

  十四

  11、30—12、4

  期中考试

  11、23—28

  4.1多姿多彩的图形

  12、1—5

  第三次月考

  十五

  12、8—12

  4.2直线、射线、线段

  十六

  12、15—19

  4.3角的度量

  十七

  12、22—26

  4.4角的比较和运算

  十八

  12.29—元、2

  期末复*.5

  十九

  元、5—9

  期末考试

  二十

  元、12—16

  期末总结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 篇3

  一、各章课时安排

  全书内容(含各章复*)与课时安排

  第1章“走进数学世界”--------------4课时

  第2章“有理数”-------------------23课时

  第3章“整式的加减”---------------14课时

  第4章“图形的初步认识”-----------17课时

  第5章“数据的收集与表示”----------8课时

  课题学*-------------------------4课时

  二、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 走进数学世界

  1.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懂得数学的价值,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2.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

  3.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定的兴趣,初步获得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4.使学生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养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惯.

  5.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初步获得对数学良好的感性认识,初步体验到什么是“做数学”.

  第二单元 有理数

  1.使学生体会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能用有理数表示.

  2.能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并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

  3.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

  4.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5.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法和乘方的运算法则,能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法、乘方运算和简单的混合运算.

  6.会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简单运算.

  7.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8.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9.了解*似数和有效数字的有关概念,能对较大的数字信息作合理的解释和推断.

  第三单元 整式的加减

  1. 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掌握用字母表示数,让学生在探索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过程中,建立符号意识.

  2.了解代数式的概念,会列出代数式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掌握代数式的书写注意事项.

  3. 通过用字母表示数、列代数式和求代数式的值,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中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和事物的特殊与一般性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数学表达能力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4.了解代数式的值的概念,会求代数式的值.

  5.了解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的概念,弄清它们与代数式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6.掌握整式、单项式及其系数与次数、多项式的次数、项与项数的概念,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会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个字母升幂排列或降幂排列.

  7.理解同类项的概念,会判断同类项,并能熟练地合并同类项.

  8.掌握去括号、添括号的法则,能准确地进行去括号与添括号.

  9.能熟练地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10.整式的加减运算建立在数的运算基础上,数的运算律在整式的加减中完全适用.通过将数的运算推广到整式的运算,在整式的运算中又不断运用数的运算,使学生感受到认识事物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第四单元 图形的初步认识

  1.直观认识立体图形、视图和展开图,使学生了解研究立体图形的方法,同时也为*面图形的引入做准备.

  2.通过观察、操作,直观认识*面图形,使学生了解图形的分割和组合,在此基础上了解点和线,并探索点和线的性质.

  3.正确理解两点间距离的含义.

  4.逐步掌握点、线段、直线、射线的表示方法.

  5.结合图形认识线段间的数量关系,学会比较线段的大小,理解线段的和差也是线段”这一事实.

  6.理解角的两种定义,尤其是旋转定义.使学生明确“角”的本质特征.

  7.结合图形认识角与角之间的数量关系,学会比较角的大小,理解角的和差,理解角*分线的概念.

  8.学会用圆规和直尺准确地画出一条线段、一个角,使其分别等于已知线段与已知角.

  9.认识互为余角和补角的概念,认识对顶角的概念。理解互为余角和互为补角主要反映了角的数量关系,而对顶角主要反映角的一种位置关系.

  10.理解垂线的概念,会用三角尺、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并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11.了解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概念.

  12.理解*行线的概念,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已知直线的*行线.

  13.认识*行线的特征,会识别实际生活与数学图形中的*行线.会根据图形中的'已知条件,通过简单说理,得出欲求结果

  第五单元 数据的收集与表示

  1.让学生通过一些实例,体会数据在发现、决策和交流中的作用,了解通过收集数据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养成用数据说理的新*惯.

  2.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

  3.让学生亲自参与收集数据,通过简单的分析、提炼和加工归纳出比较明显的结果,品尝发现带来的快乐.

  4.统计表的设计、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是小学已经学过的内容,本册要求学生会画扇形统计图的草图,会从统计表和统计图中得出直接的信息和经简单加工的信息.

  5.了解一种不够规范的统计图(纵轴不从0开始的统计图)容易误导读者.

  6.通过解决简单的问题,继续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和分析、提炼数据的全过程,培养学生一定的获取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建议

  第一单元 走进数学世界

  1.无新知识,主要是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获得对数学良好的感性认识,初步体验到什么是“做数学”.

  2.只是提供一个教学思路,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补充适当的素材,并不限于书本上的每道题会做.

  第二单元 有理数

  1.本章教材注意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索,通过一些熟悉的、具体的事物,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探索中体会有理数的意义,探索数量关系,掌握有理数的运算. 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来获取、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2.本章教材注意控制对运算的要求,尤其是删去了繁难的运算. 本章教材注重使学生理解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本的运算技能。同时引进了计算器来完成一些有理数的运算. 教学中要注意正确地把握.

  第三单元 整式的加减

  1.充分体现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过程,让学生经历探索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给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知识呈现过程尽量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3.充分暴露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重视基础知识的学*.

  4.注意发挥例*题的教育功能.

  (1)注意与其它学科的横向联系和学科间的纵向联系.

  (2)注意适当插入一些开放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3)注意利用*题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并贴*学生生活.

  (4)注意利用*题给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和美的教育.

  第四单元 图形的初步认识

  1. 本章的特点是强调直观和操作,在观察中学会分析、在操作中体验变换.教材的编排以生活中的物体--立体图形--面--点线为序,淡化概念识记,强调图形的区分. 教材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丰富的空间、*面图形,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等实践活动,丰富对图形的认识和感受.教材注意了变化思想和数学说理的渗透,让学生初步体验一些变换思想、初步学会数学说理.

  2.第1节到第4节是图形的认识,务必抓住“直观感知、操作确认”两个认识阶段,淡化概念,注意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

  3.第5节到第6节是对一些最基本的图形元素的认识。结合图形认识线段、射线、直线、角的概念。线段、角的比较与运算的度量法以及叠合法,特别要注意后者.认识线、角的一些位置关系与度量关系.

  4.第7节与第8节是进一步认识线、角的关系。主要还是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进行,让学生主动参与,初步学会数学说理,注意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5.本章中涉及的概念,一般都结合具体图形,给出描述性的说法,让学生根据图形理解、认识,学会初步的运用.

  6.淡化概念的纯文字表述,只要求会识别.如:棱(圆)柱、棱(圆)锥;角;对顶角;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

  7.视图与展开图仅限于简单的常见的立体图形

  8.注意图形与几何语言的转换,重视规范几何语言的训练.如:“直线AB、CD相交于点O”等.

  9.注意渗透变换与说理.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 篇4

  一、指导思想:

  以七年级数学教学大纲为标准,认真完成完成好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各项基本教学目标,以学校教学计划为指导,落实推进课程改革,坚持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担任七年级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分别为702班和793班。七年级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要重视听法的指导。学生常常固守小学算术中的思维定势,思路狭窄、呆滞,不利于后继学*,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法指导。学生在解题时,在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的问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学生由于正处在初级的逻辑思维阶段,识记知识时机械记忆的成份较多,理解记忆的成份较少,这就不能适应七年级教学的新要求,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记法指导。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生活入手,结合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通过本学期数学课堂教学,夯实学生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学*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数学思维模式。力争圆满完成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任务。

  三、教材分析:

  本书共有四章,每章开始均配有反映本章主要内容的章前图和引言。供学生预*用,可做教师导入用。正文设置了“思考、探究、归纳”等栏目。栏目中以问题,留白或填空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思维发展,合作交流的空间。同时也安排了“阅读和与思考、观察与猜想、实验与探究、信息技术应用”等选用内容;还安排几个有一定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数学活动,小结、回顾与思考。学*过程中还有练*、*题、复*题三类。

  第一章《有理数》,本章的.主要内容:对正、负数的认识;有理数的概念及分类;相反数与绝对值的概念及求法;数轴的概念、画法及其与相反数与绝对值的关系;比较两个有理数大小的方法;有理数加、减、乘、除、乘方运算法则及相关运算律;科学计数法、*似数、有效数字的概念及求法。地位及作用:本章的知识是本册教材乃至整个初中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它一方面是算术到代数的过渡,另一方面是学好初中数学及与之相关学科的关键,尤其有理数的运算在整个数学及相关学科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可以说这一章内容是构建“数学大厦”的地基。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本章的主要内容:列代数式,单项式及其有关概念,多项式及其有关概念,去括号法则,整式的加减,合并同类项,求代数式的值。地位及作用:整式是简单代数式的一种形式,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用整式表示有关的量,体现了变量与常量之间的关系,加深了对数的理解。本章中列代数式,去括号及合并同类项是后面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求代数式的值在中考命题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本章的主要内容:列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解法,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本章的地位及作用:一元一次方程是数学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是学*其它方程的基础,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程思想,利用方程思想可以使许多实际问题变得直接易懂,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更深刻地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本章的主要内容、地位及作用:本章主要介绍了多姿多彩的图形(立体图形、*面图形),以及最基本的图形——点、线、角等,并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结合丰富的实例,探索“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点间线段最短”的性质,认识角以及角的表示方法,角的度量,角的画法,角的比较及余角,补角等,探索了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及线段中点。本章中的直线,射线,线段以及角等,都是我们认识复杂图形的基础,因此,本章在初中数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 篇5

  一、 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这学期我承担七(1)(2)两班的数学教学,这些学生整体基础参差不齐,小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惯,所以任务艰巨。在小学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上,对优生来说,能够透彻理解知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较为清楚,但位数不多。对多数学生来说,简单的基础知识还不能有效掌握,成绩稍差。学生的逻辑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要得到加强,还要提升整体成绩,适时补充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抽出一定的时间给强化几何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

  2、教材分析:

  1、第1章有理数:本章主要学*有理数的基本性质及运算。本章重点内容是有理数的概念,性质和运算。本章的难点在于理解有理数的基本性质、运算法则,并将它们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和计算中。

  2、第2章整式的加减:本章主要是学*单项式和多项式的加减运算。本章重点内容是单项式、多项式、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及去括号的法则及整式的加减运算。本章难点在于理解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的法则。

  3、第3章一元一次方程:本章主要学*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等式的.基本性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应用。本章重点内容是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本章难点在于解一元一次方程,并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第4章几何图形初步:本章主要学*线段和角有关的性质。本章的重点是区别直线、射线、线段,角的有关性质和计算;理解互为余角、互为补角的性质及应用。本章的难点在于线段和角的有关计算。

  二、 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获得数学中的基本理论、概念、原理和规律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2.学会将实践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通过数学问题解决实际问题。体验几何定理的探究及其推理过程并学会在实际问题进行应用。

  3.初步具有数学研究操作的基本技能,一定的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惯。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思考、类比、探究、归纳、得出结论的方法进行教学;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好探究性活动;

  3.密切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类比、归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人与自然、社会的密切关系,和谐发展的主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2.逐步形成数学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为确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必在的基础。

  三、 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l、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考试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 篇6

  为了更好的完成学校的初一数学的教学任务,依照教科室的计划,针对初一学生的特点和所教两个班的的具体情况特制订如下教学计划:

  一、 学情介绍

  我本学期担任初一七、八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初一(八)班共有学生55人,初一(七)班有学生56人。根据小学升初中考试的情况来分析学生的数学成绩不算理想,总体的水*一般,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因此要重视听法的指导。学*离不开思维,善思则学得活,效率高,不善思则学得死,效果差。初一学生常常固守小学算术中的思维定势,思路狭窄、呆滞,不利于后继学*,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法指导。学生在解题时,在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的问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学生是否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与其学业成绩的好坏相关,初一学生由于正处在初级的逻辑思维阶段,识记知识时机械记忆的成份较多,理解记忆的成份较少,这就不能适应初一教学的新要求,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记法指导。本学期的工作重点是扭转学生的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好的学**惯、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热情和兴趣,培优补差,同时强调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反对死记硬背,以推动数学教学中学生素质的培养。

  二、教学措施

  1、根据今年学校及教科室计划,认真构建“双思三环六步”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双思”是指教师反思教学、学生反思学*;“三环”就是定向、内化、发展;“六步”分别是指:提供资源(入境生趣)、了解学情(自学生疑)、弄清疑难(学*释疑)、点难拨疑(练*解难)、反思教学(反思学*)、引导实践(迁移创新)。 我们要在反思中成长,学生要在反思中进步;我们要反思的主要内容是怎样优化“三环六步”教学设计,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要反思的主要内容学*积极性、学*策略和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当、不断提高学*效率。

  初一学生刚刚进入初中阶段,正是从小学过度到初中学*的重要阶段,也是进行“双思三环六步”课堂教学模式的最佳时期,要逐步的培养和完善这种模式,要求我们多研究、多思考、多创新、多探究。按照“低(起点)慢(速度)多(落点)高(标准)”元素结构教学法进行教学,“低起点”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初一学生从小学数学到初中数学的学*是一个飞跃,怎样帮助学生慢慢过渡是一个难点,从细小的问题、每一个小知识点出发结合小学知识融汇到初中的知识中去,从而使学生很快接受知识。 “慢速度”反对快速度教学,主张教学要考虑学生的学*规律和接受程度,兼顾初一学生的生理、心理、知识、能力、意志、品德等特征和差异,步步为营,梯次推进,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多落点”强**育要考虑到初一学生个性差异的特点。个性差异是表现在多方面,不仅有年龄、性别、性格、身体的差异,还有很多学*上的差异,个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差异。推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高标准”为学生确立的学*标准。而且把目标细化,使学生能很快达到,既能掌握知识又能体会到成功的愉悦,使初一的学生对数学充满兴趣,从而达到高效课堂的标准。

  2、精心设计*题,使*题从简单到复杂形成梯度,引导学生学会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实现一题多解、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批改作业做到全批全改,从过程到步骤严格要求,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作认好总结,从初一使学生慢慢养成认真按步骤做作业的.*惯。

  4、继续实行课前一题的模式。课前五分钟每个班的课代表把上一节课涉及到的典型题目呈现在黑板上,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复*上一节的内容,而且也能做到尽快把学生从课间拉回到上课的的状态,并力求把学生中新方法新思维挖掘出来。

  5、实行一对一的帮扶活动,由好学生带动一个差一点的学生,从知识、作业、学**惯等各方面互帮互助,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合理落实各项教学常规

  1、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根据“双思三环六步”课堂教学模式,所以在备课时深入钻研教材,正确地掌握和处理好教材的重点、难点,准备大量的、难度不同的*题备用,备课以个人独立钻研备课为主,在此基础上进行集体备课,广泛吸取其他老师的优点和精华,完善自己的备课达到精益求精。

  2、上课时要严格按照“双思三环六步”课堂教学模式的步骤进行教学,讲课时要围绕中心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整个教学过程要严密组织,使课堂教学既层次分明,又协调紧凑。教学时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各类学生都学有所得。特别是要照顾到差生,力求使他们能掌握本课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作业要求要严格,但布置的作业要适量。精选作业,根据不同程度学生,布置适当的选做题,以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分层教学、布置作业。作业批改要有批语,批语要多鼓励学生,根据作业情况查缺补漏,做好个别辅导。

  4、要保证后进生的进步。因为基础的不同,有一部分学生在知识的学*上有一定的困难,而且这部分学生更应该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特别是精心设计一些适合他们的问题和练*作业,引导他们思考,激发他们的学*兴趣,唤醒他们学*的自信心,充分利用自*课或课余时间,加强对后进生的个别辅导。

  四、教研工作

  利用“学科活动日”和集体备课,多加强理论学*研讨,提高理论实效,交流学*心得,积极参加教学观摩和说评课活动。结合学校的“课前四准备,课内四重视,课后四落实”课题研究做好适合数学学科和学生实际情况的训练方法;在上好每一节课的基础上,及时写出教学反思为以后工作做好总结。

  五、教学进度和期末复*安排:

  第一周 9.7—9.13

  第一章 有理数

  1.1 正数和负数 约2课时

  1.2 有理数 约4课时

  第二周 9.14—9.20

  1.3有理数的加减 约4课时

  第三周 9.21—9.27

  1.4 有理数的乘除 约4课时

  第四周 9.28—10.11

  1.5 有理数的乘方 约3课时

  数学活动、小结 约2课时

  第五周 10.12—10.18

  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

  2.1 整式 约2课时

  2.2 整式的加减 约2课时

  第六周 10.19—10.25

  2.2 整式的加减 约2课时

  数学活动、小结 约2课时

  第七周 10.26—11.1

  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

  2.1从算式到方程 约4课时

  第八周 11.2—11.8

  2.2从古老的代数书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1)约4课时

  第九周 11.9—11.15

  2.3从“买布问题”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2)约4课时

  第十周 11.16—11.22

  3.4再探实际问题和一元一次方程 约4课时

  第十一周11.23—11.29

  复*、期中考试

  第十二周11.30—12.6

  第四章图形的认识初步 4.1多姿多彩的图形 约4课时

  第十三周12.7—12.13

  4.2直线、射线、线段 约2课时

  第十四周12.14—12.20

  4.3角的度量 约3课时

  第十五周12.21—12.27

  4.4角的比较与运算 约3课时

  数学活动、小结 约2课时

  第十六周12.28—1.3

  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4.1喜爱哪种动物的同学最多——全面调查举例 约 2课时

  4.2调查中小学生的视力情况——抽样 调查举例 约3课时

  第十七周1.4—1.10

  4.3课题学* 约2课时

  数学活动、小结 约1课时

  第十八、十九、二十周1.11—2.1

  复*本学期内容

  第二十一周 2.2—2.6

  期末考试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 篇7

  新学期开始了,我们应该有一个新的气象,实现学校这个学期的成绩爆发。过去的一个学期,我所教的班级总体成绩还算理想,期末测试比期中测试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及格人数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有部分学生期末成绩不理想,仍需不断努力。所以这个学期我们一定要励精图治,将我们班级的各项指标都提上去,特别是争取更多的人及格,优秀学生有所增加。

  为了实现我们学校这个学期的目标,我们必须制定出好的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教育部制定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各科课程新标准。以新的教育理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突出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体现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帮助者的教学基础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二、教材分析:

  七年级数学下册共有六章。分别是:第一章整式的运算,第二章*行线与相交线,第三章生活中的.数据,第四章概率,第五章三角形,第六章变量之间的关系,第七章生活中的轴对称。我们过去学*了数学的数,这学期接触到了形。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清楚的认识数学学*的重要性,对各章之间的联系。然后由具体到抽象,有特殊到一般的基础性教学掌握,再有就是在整式基础上学*方程的运用(这在小学知识中就有提到)。

  在课本正文中设置了思考探究归纳等栏目,栏目中以问题、留白或填空的形式为学生提供思维发展、合作交流的空间。

  在教学活动中,适当的安排阅读与思考观察与猜想实验与探究等课后或课外知识。加深学生对相关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会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学*。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3)、(4)班学生大多来自于偏远山区地方,那里教学状况差,学生基础薄弱,缺乏对于数学的学*兴趣。为了照顾这些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常需讲解部分小学内容,课程进度缓慢。但部分学生学*仍非常刻苦,为了照顾这部分的同学,在教学活动中也讲解一些课外知识,从而不耽误他们每一个人的学*需求。在教学设计时多以中等偏下水*为参考标准。

  通过上一学期的教学,大部分学生都已经基本掌握了这些数学内容,这位本学期的学*打下来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要求与具体措施:

  1、课堂教学设计多样化。

  对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多种教学方案的设计,再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上节课的反馈情况确定教案。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帮助者。

  3、一切以现实生活为素材,引入教学内容,给予学生探索空间。

  以实际生活的例子为引,可以最大程度的引起的兴趣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以实际生活为参照,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联想记忆。

  4、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归纳总结,独立思考等多方面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引导,让学生学会思考,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

  5、充分备课,明确各章节内容的重、难点。

  在教学活动中,要着重点出重点,进行反复强调。以实际例题或让学生自己动手,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印象,会灵活使用,不需要去死记硬背概念。

  6、各知识点的衔接

  在数学教学内容中,各自之间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心中有数,清楚过去所学内容与现在这一部分内容的联系与区别。

  7、教学反馈。

  学生主动课前预*,教师及时课堂练*,课后作业复*。通过这些了解学生对于该课时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反馈到下次教学活动中。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 篇8

  一、指导思想:

  七年级数学是初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学期的教学,要使学生学会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所必须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良好个性品质及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二、学生基本情况: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1)(2)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今年是两处中学合并的第一年,由于师资短缺,班级人数多达64人左右。根据分班考试的情况来分析学生的数学成绩并不理想,总体的水*一般,尖子生少、低分的学生较多。合并前某处中学的班级数学成绩每班及格的'只有7、8个人。学生学*积极性不高,厌学情况严重,纪律涣散,意志力薄弱,学*欠缺勤奋,学*的自觉性不高。

  根据上述情况本期的工作重点将扭转学生的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热情,抓优扶差,同时强调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反对死记硬背,以推动数学教学中学生素质的培养。

  不断加强学生的逻辑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以便提升学生的整体成绩,应在合适的时候补充课外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本学期中我要抽出一定的时间给孩子们讲讲有关新概念几何,提升学生素质;在学*态度上,部分学生上课能全神贯注,积极的投入到学*中去,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上的困难,使他们对数学处于一种放弃的心态,课堂作业,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完成,少数学生需要教师督促,这一少数学生也成为老师的重点牵挂对象,课堂家庭作业,学生完成的质量要打折扣,学生的自觉性降低了,学*的风气有所淡化,是本学期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学生的学**惯养成还不理想,预*的*惯,进行总结的*惯,自*课专心致志学*的*惯,主动纠正(考试、作业后)错误的*惯,还需要加强,需要教师的督促才能做,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惯,这是本期教学中重点予以关注的。

  三、教学目标要求

  期中授完第九章,期末授完下册全册。

  四、提高学科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认真做好教学六认真工作。把教学六认真作为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

  4、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5、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6、开展分层教学,布置作业设置A、B、C三类分层布置分别适合于差、中、好三类学生,课堂上的提问照顾好好、中、差三类学生,使他们都等到发展。

  7、进行个别辅导,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对差生,一些关键知识,辅导差生过关,为差生以后的发展铺*道路。

  8、站在系统的高度,使知识构筑在一个系统,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八方联系,浑然一体,使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五、教学进度安排:

  周数教学起止时间章节

  1—8周20xx。3。1—14。24第一章1。1—第三章3。6

  9周4。25—5。1期中考试

  10—17周5。2—6。26第十章10。1—第十二章12。3

  18—19周6。27—7。10期末复*考试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 篇9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是本年级学生初中学*阶段的第二学期。通过上期的学*,大多数学生对学*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学*兴趣。更有像陈琦、严细毛、瞿俐纯等同学更是对数学探究活动情有独衷。上期期末考试中,0901整体水*稍高于兄弟班级,但有两极分化的趋势。0902班的及格率稍高于兄弟班,但低分段学生高于10%,而且这部分学生对学*缺乏应有的热情和自信,有自暴自弃之嫌。

  二、目标任务

  本学期的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积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数学问题,要鼓励学生去探索、发现数学的奥妙,用学到的本领去解决“复*巩固”、“综合运用”、“拓展探索”等不同层次的问题。教学中既要注意知识的覆盖面,关注中考的`重点、热点和难点,又要突出数学知识在社会、科技中的运用,让学生在学*、练*中熟记知识要点、考试内容,掌握应试技巧和数学思想方法,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在期中、期末考试中力争生均分70分左右,合格率60%以上,优秀率30%以上,并将低分率控制到10%以下。

  三. 主要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积极捕捉课改信息,尽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和个性品质。

  2、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及时与学生沟通,搞好师生关系。

  3、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重难点,训练考点、热点,强化记忆,形成能力,提高成绩。

  4、改进教学方法,用多媒体课件,实物等创设情景进行教学,力求课堂的多样化、生活化和开放化,力争有更多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机会。

  5、精讲多练,在教学新知识的同时,注重旧知识的复*,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让学生在练*、测试中巩固提高,减少遗忘。

  6、 开辟第二课堂,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培养兴趣,提高能力。

  7、加强培优补中促差生的个别辅导,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特别要多鼓励后进生,提高他们的学*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学**惯:

  (1)课前预**惯;

  (2)积极思考,主动发言*惯;

  (3)自主作业*惯;

  (4)课后复**惯。

  8、改进阶段考试形式,改进评价方法,注重学*过程的评价,対基础知识技能“推迟判断”,让学生有再次考试的机会,成功的喜悦,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评价。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 篇10

  教学目标: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使学生初步了解*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联系与区别,能初步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统计量。

  3、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4、培养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的*惯,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认真研究探索的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众数的意义及特点。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情境引入

  1、师:同学们,你们有参加兴趣小组吗,喜欢参加什么兴趣小组?

  师(播放课件):瞧,这是我们学校的王老师在教同学们跳舞的场景,每年的4月底各校要选送一个节目参加县艺术节舞蹈比赛。今年的集体舞,决定选10名队员,大家说选什么条件的合适呢?

  生:选舞姿比较优美的,跳的比较好的。

  生:选个头比较均匀的,能够代表学校的水*的。

  师:说的好,下面我们来看看王老师是怎么选的?

  王老师(课件播放):我先选出了20名舞姿比较好的同学。从中要挑出10名,唉!真不知道该挑谁?

  师:现在我们来看看20名候选队员的身高情况(课件出示):

  二、提出问题 探索新知

  1、挑选舞蹈队员

  师:根据以上数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请同学们分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1)分组讨论,分析处理数据。

  (2)交流汇报

  师:这么快就讨论好了,我请小组代表来汇报。

  生1:我们组用求*均数的方法算出这组数据的*均数是1.475米,所以我认为身高接*1.475米的比较合适。

  生2:我们组用求中位数的方法,算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485米,所以我认为身高接*1.485米的比较合适。

  生3:我们组认为应该选身高1.52米左右的队员比较合适,因为身高1.52米的人最多。

  师:三位代表发表了各自不同的看法,说出了三个不同的数据,根据选择跳集体舞的要求,请大家再仔细观察这组数据,就这三种方案再次进行讨论,你赞成哪种方案,请说明理由。

  生4:我认为第三种方案比较合适,因为在这组数据中,身高是1.52米的队员最多,有7个,和他接*的数有1.51、1.50、1.49.这10个队员的身高比较均匀,最低的和最高的相差是0.03米,所以我赞成第三种方案。

  生5:我比较了这三个数据,如果用这组数据的*均数或中位数来选,这10名队员的身高最低和最高的相差都是0.06米,都没有第三种方案合适,所以我们也赞成第三种方案。

  师:其他的同学有什么意见?

  生:我们也赞成第三种方案。

  师:都赞成第三种方案,看来大家的意见达成共识。的确,集体舞一般要求队员身高差不多,所以1.52为标准选出来的队员身高会很匀称,组成的舞蹈队形也会很整齐很美观。

  (3)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为什么以1.52为标准选出来的队员身高会很匀称呢,仔细观察这组数据,它有什么特点?(1.52出现的次数最多)

  师:的确,1.52在这组数据中出现的次数最多,我们能不能像*均数、中位数那样给它取一个数学名字?(学生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有自己的想法,真不错!想知道数学家给它取的名字吗?

  师:在这组数据中,1.52出现的次数最多,我们就把它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这节课我们研究的就是有关众数的知识。(板书课题:众数)

  师:根据你们的理解,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众数?(学生自由说:师归纳板书: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师:根据众数的定义,判断一组数据中有没有众数该怎样判断?

  生:

  师:比如,在这组数据中,1.52出现的次数最多,所以1.52是这组数据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它在我们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瞧,他们在干什么呢?

  2、1分钟跳绳比赛

  师:学校举行1分钟跳绳比赛,三(1)班、三(2)班、三(3)班6名参赛选手的成绩如下:

  三(1):120 105 150 150 186 150

  三(2):108 183 183 196 216 216

  三(3):126 157 169 198 224 215

  (1)请求出这三组数据的众数。

  生:先独立思考,再全班交流。

  ●在找三组数据的众数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2)请求出这三组数据的中位数。

  学校举行1分钟跳绳比赛,三(1)班、三(2)班、三(3)班6名参赛选手的成绩如下: 众数 中位数

  三(1):120 105 150 150 186 150 ( 150 ) ( )

  三(2):108 183 183 196 216 216 (183和216)( )

  三(3):126 157 169 198 224 215 ( 无 ) ( )

  ●通过找三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一组数据中,众数和中位数可能是同一个数据,也可能不同。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 篇11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七年能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坚决完成《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各项基本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生活入手,结合教材内容。通过本学期数学课堂教学,夯实学生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学*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数学思维模式。最终圆满完成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任务。

  二、情况分析:

  我所教的两个班共有120人,学生刚刚完成小学六年的学*,升入七年级。由于六年级的学*也是在我们几个教师的任教下完成的。但由于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不扎实,计算能力较差,思路不灵活,缺乏创新思维能力,低分很多,两极分化较为严重。加上又重新分班组合,使得教学又增加了难度。

  七年级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要重视听法的指导。七年级学生常常固守小学算术中的思维定势,思路狭窄、呆滞,不利于后继学*,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法指导。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有理数和代数式,掌握有理数的各种性质和运算法则,初步学会使用代数式探究数量之间的关系。认识基本几何图形,掌握基本基本作图能力和的技巧。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抽取实际问题中的数学信息,发展几何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尤其是自主探索的能力。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认识数学源自生活实践,最终回归生活。

  班级教学目标:优秀率:50%,及格率9%以上。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共有8个章的知识:

  第一章、基本的几何图形。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图形的初步认识,从学生生活周围熟悉的立体图形入手,使学生队物体形状的认识由模糊、感性的上升到抽象的数学图形通过立体图形的展开图介绍立体图形与*面图形的关系,从而引人组成立体图形和*面图形的最基本的图形——点、线和面的介绍,进而以此为基础介绍线段、射线和直线,并进行线段的度量和比较。

  第二章、有理数。本部分主要有生活中的正负数、数轴以及为以后学*做准备的知识:相反数和绝对值。

  第三章、有理数的运算:本章主要学*有理数的基本性质及运算。本章重点内容是有理数的概念,性质和运算。本章的难点在于理解有理数的基本性质、运算法则,并将它们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和计算中。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本章主要学*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等式的基本性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应用。本章重点内容是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本章难点在于解一元一次方程,并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四章、数据的收集与简单的统计图

  这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4节内容:数据的收集方式、数据的整理、简单的统计图和统计图的相互转化。整个内容围绕着真实的数据展开教学。这部分内容在设计上是以大量丰富的实际生活例子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自主实践操作与合作探索活动学会数据的收集与表示的简单方法,并用来处理贴*学生生活的一些问题,养成用数据说话的*惯。

  第五章、代数式与函数的初步认识。本部分的前三节与以往的知识是一样的:用字母表示数、代数式和代数式的值。后两节就大大不同于以往的编排方式了,他把函数的知识提到了这里,很具有挑战性。

  第六章、整式的加减:本章主要是学*单项式和多项式的加减运算。本章重点内容是单项式、多项式、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及去括号的法则及整式的加减运算。本章难点在于理解合并同类项和去括号的法则。

  第七章、数值估算。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数值的估算,于是编制了本部分的内容,其中*似数和有效数字是本部分的重点。

  第八章、一元一次方程:本章主要学*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等式的'基本性质、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应用。本章重点内容是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本章难点在于解一元一次方程,并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措施

  1、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潜心钻研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备课,精心设置课堂教学内容和模式。上好每一堂课,阅好每一份试卷,搞好每一节辅导,组织好每一次测验。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课外调查,向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数学趣题,喻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数学特长生。

  3、开展分层教学实验,使不同的学生学到不同的知识,使人人能学到有用的知识,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获得成功感,使优生更优,差生逐渐赶上。

  4、适当加强练*,加深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但不一味追求练*的数量。

  5、、强调在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建立统计观念,改进学生的学*方式。突出统计思想;选择真实素材进行教学;

  6、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着重利用计算器,丰富学*资源。

  7、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读法指导、听法指导、思法指导、写法指导、记法指导。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 篇12

  本学期我的工作是:初一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和初一(1)班的班主任工作。新的学期,新的开始,学校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新面貌。为了搞好本期工作,现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以校工作目标为指针,以“提高教学实效性”为工作中心,力争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立足教坛,无私奉献,全心全意地搞好教学工作。坚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不利用职责之便谋取私利,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二、工作目标:

  通过本期教学,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数学素质,能自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形成扎实的数学基本功,为今后继续学*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一批数学尖子,能掌握科学的学*方法。不及格人数较少。形成良好学风。形成良好的数学学**惯。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

  (一)、多方面学*,树立新理念

  开学初就要认真通读数学新课程标准,潜心研究,反复揣摩。以《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为依据是用好教材的前提,所以一定要认真领会《标准》编导意图,去指导教学实践,以便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使数学教学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二)、掌握学生心理特征,激发他们学*数学的积极性。

  学生由小学进入中学,在心理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开始要求“独立自主”但学生环境的更换并不等于他们已经具备了中学生的诸多能力。因此对学*道路上的困难估计不足。鉴于这些心理特征,教师必须十分重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目的地时时地向学生介绍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还要想办法让学生亲身体验 生活离开数学知识将无法进行。从而激发他们学*数学知识的直接兴趣。同时在言行上,教师要切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如初一学生普遍保留小学阶段积极举手发言的良好*惯,面对孩子们这种学*热情,教师应该表示赞赏,给予肯定,同时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有轮流发言的机会。

  (三)、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

  (1)在教师这方面,首先做到要通读教材,驾驭教材,认真备课,认真备学生,认真 备教法。对所讲知识的每一环节的`过渡都要精心设计。给学生出示的问题也要有层次,有梯度,知识的达标程度教师更要掌握,使优生吃饱,差生吃好。在学生方面,把学生按座次和成绩分成学*小组,选出小组长,在课堂上发挥小组的集体力量,这样用辅优,帮差,带中间的方法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2)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小学六年级的数学是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根据当前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的精神,在教学中我着重对学生进行上述几方面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尽量做到“学生自学能学会的不讲”;“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自己总结的不讲”;“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互相帮助下能学会的不讲。”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潜能全部挖掘出来。

  三、工作重点

  让学生热爱数学,并且掌握一定的学*方法,提高*均分和优秀率上涨的幅度,减少学困生。

  总之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任务还有很多,需要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 篇13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角的特征,认识直线*行的三个充分条件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 ①通过观察、思考探索等活动归纳出三种判定方法,培养学生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动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活动及实际问题的研究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方法探索、研究和解决问题。

  情感目标 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培养敢想、敢说、敢解决实际问题的学**惯。

  通过学生体验、猜想并证明,让学生体会数学充满着探索和创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②通过转化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让学生认识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在充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体会*行线的三种判定方法,它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是《相交线、*行线与*移》的重点,学*它会为后面的学**行线性质、三角形、四边形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石。同时,本节学*将为加深角与*行线的认识,建立空间观念,发展思维,并能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交流分享探索的成果,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运用数学的能力。

  2、重 点 三种位置关系的角的特征;会根据三种位置关系的角来判断两直线*行的方法。

  3、难 点 转化的数学思想的培养,综合运用三个*行线的判定方法。

  三、教学方法

  1、采用指导探究法进行教学,主要通过师生双边活动:①动师生互动,共同探索。②导知识类比,合理引导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教师成为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动口参与数学活动,经历问题的发生、发展和解决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

  2、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整堂课围绕情景问题学生体验合作交流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合作,充分交流,既满足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探索欲望,又排除学生学*几何方法的缺乏,和学无所用的思想顾虑。对学*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让他们在学*的过程中获得愉快和进步。

  3、利用课件辅助教学,突破教学重难点,扩大学生知识面,使每个学生稳步提高。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菁选(扩展2)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菁选

初一北师大版数学教学计划

  时间的脚步是无声的,它在不经意间流逝,迎接我们的将是新的生活,新的挑战,是时候写一份详细的计划了。想学*拟定计划却不知道该请教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一北师大版数学教学计划,欢迎大家分享。

初一北师大版数学教学计划1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6—17页,2.1正数和负数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是从实际需要产生的。

  2.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3.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常用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4.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正数与负数是由实际需要产生的及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常用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难点:学*负数的必要性,能准确地举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典型例子。

  教学工具和方法:

  工具:应用投影仪,投影片。

  方法:分层次教学,讲授、练*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你看过电视或听过广播中的天气预报吗?中国地形图上的温度阅读。(可让学生模拟预报)请大家来当小小气象员,记录温度计所示的.气温

  25oC,10oC,零下10oC,零下30oC。为书写方便,将测量气温写成25,10,―10,―30。2

  .让学生回忆我们已经学了哪些数?它们是怎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在生活中为了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产生了数1,2,3,…;为了表示“没有”,引入了数0;有时分配、测量的结果不是整数,需要用分数(小数)表示。总之,数是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发展起来的。

  二、讲授新课:

  1.相反意义的量:在日常生活中,常会遇到这样一些量(事情):

  例1:汽车向东行驶

  3千米和向西行驶

  2千米。

  例2:温度是零上10℃和零下5℃。

  例3:收入500元和支出237元。

  例4:水位升高1.2米和下降0.7米。

  例5:买进100辆自行车和买出20辆自行车。

  ①试着让学生考虑这些例子中出现的每一对量,有什么共同特点?(具有相反意义。向东和向西、零上和零下、收入和支出、升高和下降、买进和卖出都具有相反意义)

  ②你能举出几对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吗?

  2.正数和负数:

  ①能用我们已经学的来很好的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吗?例如,零上

  5℃用5来表示,零下5℃呢?也用5来表示,行吗?

  说明:在天气预报图中,零下

  5℃是用―5℃来表示的。一般地,对于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可把其中一种意义的量规定为正的,用过去学过的数来表示;把与它意义相反的量规定为负的,用过去学过的数(零除外)前面放一个“-”(读作“负”)号来表示。

  拿温度为例,通常规定零上为正,于是零下为负,零上10℃就用10℃表示,零下5℃则用―5℃来表示。

  ②怎样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呢?能否从天气预报出现的标记中,得到一些启发呢?

  在例1中,我们如果规定向东为正,那么向西为负。汽车向东行驶3千米记作3千米,向西2千米应记作―2千米。

  后面的例子让学生来说(注意词的表达)。

  在以上的讨论中,出现了哪些新数?

  为了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上面我们引进了―5,―2,―237,―0.7等数。像这样的一些新数,叫做负数(negative number)。过去学过的那些数(零除外),如10,3,500,1.2

  等,叫做正数(positive number)。正数前面有时也可放一个“+”(读作“正”),如5可以写成+5。

  注意: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课堂练*

  课本

  p18:1~4。

  4.小资料:

  世界各国对负数的认识和接受也有一个过程。如1484年法国数学家曾得到二次方程的一个负根,但他不承认它,说负数是荒谬的数。

  1545年卡尔丹承认方程中可以有负根,但认为它是“假数”。直到1831年还有数学家认为负数是“虚构”的,他还特意举了一个“特例”来说明他的观点:“父亲56岁,他儿子29岁,问什么时候父亲的岁数将是儿子的两倍?”,通过列方程解得x=―2,他认为这个结果是荒唐的,他不懂得x=―2正是说明两年前父亲的岁数将是儿子的两倍。

  5.例题:

  例1:规定向前走为正,两个学生一组做游戏,如甲:向前走2步

  乙:2

  甲:向后走3步

  乙:―3

  甲:―4

  乙:向后走4步

  甲:

  乙:原地不动

  注:通过设计类似的游戏活动使学生加深对负数的认识。

  6.巩固练*:

  ①―10表示支出10元,那么+50表示 ;

  如果零上5度记作5°C,那么零下2度记作;

  如果上升10m记作 10m,那么― 3m 表示;

  太*洋中的马里亚纳海沟深达11034米,可记作海拔米(即低于海*面11034米)。比海*面高50m的地方,它的高度记作海拨;比海*面低30m的地方,它的高度记作海拨;

  ②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 .正数都带有“ + ”号

  B .不带“ + ”号的数都是负数

  C .小学数学中学过的数都可以看作是正数

  D .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③数学测验班*均分 80 分,小华 85 分,高出*均分 5 分记作 +5 ,小松 78 分,记作 。

  ④某物体向右运动为正,那么― 2m 表示 , 表示 。

  ⑤一种零件的内径尺寸在图纸上是 10 ± 0.05 (单位 mm ),表示这种零件的标准尺寸是 10mm ,加工要求最大不超过标准尺寸 ,最小不超过标准尺寸 。

  三、课堂小结:

  正数和负数表示的是一对相反意义的量,哪种意义为正是可以任意规定的。如果把一种意义规定为正,则相反意义的量规定为负。常将“前进、上升、收入、零上温度”等规定为正,而把“后退、下降、支出、零下温度”等规定为负。

初一北师大版数学教学计划2

  一、基本情况分析:

  七年级入学了,学生总体情况如下:七年级(1)(5)班学生:78人,通过入学考试发现,学生的数学成绩参差不齐,总体上看,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差,在学生的数学知识上看,小学学过的四则混合运算,相应的较为简单的应用题,对图形、图形的面积、体积,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上有了初步的认识,无论是代数的知识,图形的知识都有待于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这就是初中的内容,本学期将要学*有关代数的初步知识,对图形的进一步认识;在数学的思维上,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的转变期,这期间,结合教学,让学生适当思考部分有利于思维的题,无疑是对学生终身有用的;在学**惯上,部分小学的不良*惯要得到纠正,良好的*惯要得到巩固,如独立思考,认真进行总结,及时改正作业,超前学*等,都应得到强化;通过前面几天的观察,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是很感兴趣的,尽管成绩较差,但仍有部分学生对数学严重丧失信心,因此要给这部分学生树信心,鼓干劲;对于小学升入初中,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刚开始起点宜低,讲解宜慢,使学生迅速适应初中生活,同时,对于学*新教材,学生仍然感到有一定的困难,对于我自己,也有一个研究新教材,新标准,扩充教材的过程,对于我仍然是一个挑战。

  二、教材分析:

  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

  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通过生活中熟悉的图形展开研究,包括图形的形状、构成、性质、图形的展开与折叠,图形的截面,图形的方向视图等。

  这部分从生活中常见的立体图形入手,使学生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在展开与折叠等数学活动过程中,认识常见几何体及点、线、面的一些性质;再通过展开与折叠、切截,从不同方向看等活动,在*面图形与几何体的转换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最后,由立体图形转向*面图形,在丰富的活动中使学生认识一些*面图形的简单性质。

  展开与折叠、切截,从不同方向看,是认识到事物的重要手段,在学*过程中,要亲自去展开与折叠、切截,亲自去观察、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从而积累有关图形的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第二章有理数及其运算

  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有理数的概念及其加减法、乘除法、和乘方运算,以及使用计算器作简单的有理数运算。这部分内容在设计上是从实际问题情境与已有的小学数学知识基础着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新的有理数的一些概念,探索有理数的数量关系及其规律。在方法上采用了由具体特殊的现象发现一般规律,使学生初步体验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的思想方法,初步学会表示数量关系的一些数学工具以及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同时适当控制练*和*题的难度,引人计算器,避免不必要的烦琐的计算。这部分的内容不仅是为下一部分内容“整式的加减”的学*作好一个铺垫,而且是整个初中数学“数与代数”内容中关于“数”的学*的重要基础,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可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内容,可以说这部分内容是整个初中数学学*的重要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是本学期教学内容的一个重点。

  第三章整式及其加减

  列代数式,单项式及其有关概念,多项式及其有关概念,去括号法则,整式的加减,合并同类项,求代数式的值。重点:去括号,合并同类项。难点:对单项式系数,次数,多项式次数的理解与应用。整式是简单代数式的一种形式,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用整式表示有关的量,体现了变量与常量之间的关系,加深了对数的理解。本章中列代数式,去括号及合并同类项是后面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求代数式的值在中考命题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第四章基本*面图形

  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图形的初步认识,从学生生活周围熟悉的立体图形入手,使学生队物体形状的认识由模糊、感性的上升到抽象的数学图形,学会画简单的立体图形,通过立体图形的展开图介绍立体图形与*面图形的关系,从而引人组成立体图形和*面图形的最基本的图形点和线的介绍,进而以此为基础介绍角、相交线、*行线的有关概念与性质以及*行线的识别方法,并介绍这些知识的一些初步应用。

  这部分内容在设计上是以学生在小学所学的“空间与图形”知识为基础,通过大量丰富的立体、*面图形,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实践活动,进一步丰富学生对立体图形和*面图形的认识与感受,探索图形中存在的简单关系,初步体验一些变换的思想,初步学会数学说理。在这部分的内容编排上,以体面线点为序,从学生周围的、熟悉的各种物体入手,直观认识立体图形,然后通过视图与展开图,进一步加以认识,再转到对各种*面图形的认识,对基本图形点和线的认识,最后认识角、相交线及*行线。让学生在观察中学会分析、在操作中体验变换。这部分内容也是本学期教学内容的又一个重点。

  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

  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介绍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概念,解方程和运用解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丰富的实例,从中寻找等量关系,建立一元一次方程。利用天*直观地归纳等式的性质,运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归纳解方程的一般步骤。建立方程模型,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总结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

  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表示

  这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数据的收集、数据的表示、可能还是确定。前两部分是属于统计范畴的内容,后一部分属于概率范畴的内容,整个内容围绕着真实的数据展开教学。这部分内容在设计上是以大量丰富的实际生活例子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自主实践操作与合作探索活动学会数据的收集与表示的简单方法,并用来处理贴*学生生活的一些问题,养成用数据说话的*惯。这部分内容的引入是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让学生初步认识可以帮助人们对大量的数据作出合理的推断与预测的一种新的研究工具统计与概率。

  三、明确本期教学目标:

  本期教材知识内容为“丰富的图形世界”、“有理数及其运算”、“整式及其加减”、“基本*面图形”、“一元一次方程”、“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通过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符号的过程,认识有理数和代数式,掌握必要的有理数和代数式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能运用有理数,代数式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运用有理数的代数式来进行描述;学生在经历物体和图形的初步认识过程中,掌握基本的识图与作图技能,认识最基本的图形――点和线,进而认识角、相交线和*行线,掌握与此相关的基本推理技能;学生通过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做出判断并进行交流活动的全过程,体会数据的作用,掌握基本的数据处理技能,形成对统计的初步认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学会能对具体情境中较大的数字信息做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能用有理数、代数式刻划事物间的相互关系。②学生通过在探索图形(点、线、角、相交线、*行线)的性质、图形的变换以及*面图形与几何体的相互转换(三视图、展开图)等到活动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在合理的推证过程中,发展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③学生能在数据的收集与表示中,学会收集、选择、处理数学信息,做出合理的推断或大胆的猜测,并能用实例进行检验,从而增加可信度或否定。④学会能结合生活实际的具体

  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⑤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地解决问题,尝试对比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并学会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⑥学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学*,养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惯。

  3、情感与态度目标:①学生通过初步认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乐于接触生活环境中的数学信息,愿意参与数学话题的研讨,从中懂得数学的价值,形成用数学的意识。②学会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勇于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克服困难并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③学生通过学*,体验到数学中的有理数、代数式和几何图形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认识到这些数学知识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从而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④初步认识到数学活动是一个充满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断可以获得数学猜想的探索过程,体验到数学活动充满着创造性,感受证明的必要性、证明过程的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⑤学会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学*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能虚心听取、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从而学会在交流中提高自己,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⑥通过阅读学*,了解我国数学家在数学上的杰出贡献,从而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

  上述三维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它们是相互联系的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情感与态度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否则它们的实现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必须以有利于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做好教学六认真工作。把教学六认真做为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相应的数学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课外调查,数学建模,野外测量,七巧板游戏,课件演示。使学生乐在其中,乐此不疲。

  4、挖掘数学特长生,发展这部分学生的特长,使其冒尖。

  5、开展分层教学实验,使不同的学生学到不同的知识,使人人能学到有用的知识,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获得成功感,使优生更优,差生逐渐赶上。

  6、用哲理的高度,站在系统的高度,思如泉涌的精神状态,八方联系,浑然一体的学*方式,使学生学得松。成绩好,发展学生的素质。

初一北师大版数学教学计划3

  一、学情介绍:

  我本学期担任初一七、八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初一(八)班共有学生55人,初一(七)班有学生56人。根据小学升初中考试的情况来分析学生的数学成绩不算理想,总体的水*一般,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因此要重视听法的指导。学*离不开思维,善思则学得活,效率高,不善思则学得死,效果差。初一学生常常固守小学算术中的思维定势,思路狭窄、呆滞,不利于后继学*,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法指导。学生在解题时,在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的问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学生是否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与其学业成绩的好坏相关,初一学生由于正处在初级的逻辑思维阶段,识记知识时机械记忆的成份较多,理解记忆的成份较少,这就不能适应初一教学的新要求,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记法指导。本学期的工作重点是扭转学生的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好的学**惯、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热情和兴趣,培优补差,同时强调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反对死记硬背,以推动数学教学中学生素质的培养。

  二、教学措施

  1、根据今年学校及教科室计划,认真构建“双思三环六步”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双思”是指教师反思教学、学生反思学*;“三环”就是定向、内化、发展;“六步”分别是指:提供资源(入境生趣)、了解学情(自学生疑)、弄清疑难(学*释疑)、点难拨疑(练*解难)、反思教学(反思学*)、引导实践(迁移创新)。我们要在反思中成长,学生要在反思中进步;我们要反思的主要内容是怎样优化“三环六步”教学设计,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要反思的主要内容学*积极性、学*策略和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当、不断提高学*效率。

  初一学生刚刚进入初中阶段,正是从小学过度到初中学*的重要阶段,也是进行“双思三环六步”课堂教学模式的.最佳时期,要逐步的培养和完善这种模式,要求我们多研究、多思考、多创新、多探究。按照“低(起点)慢(速度)多(落点)高(标准)”元素结构教学法进行教学,“低起点”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初一学生从小学数学到初中数学的学*是一个飞跃,怎样帮助学生慢慢过渡是一个难点,从细小的问题、每一个小知识点出发结合小学知识融汇到初中的知识中去,从而使学生很快接受知识。 “慢速度”反对快速度教学,主张教学要考虑学生的学*规律和接受程度,兼顾初一学生的生理、心理、知识、能力、意志、品德等特征和差异,步步为营,梯次推进,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多落点”强**育要考虑到初一学生个性差异的特点。个性差异是表现在多方面,不仅有年龄、性别、性格、身体的差异,还有很多学*上的差异,个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差异。推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高标准”为学生确立的学*标准。而且把目标细化,使学生能很快达到,既能掌握知识又能体会到成功的愉悦,使初一的学生对数学充满兴趣,从而达到高效课堂的标准。

  2、精心设计*题,使*题从简单到复杂形成梯度,引导学生学会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实现一题多解、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批改作业做到全批全改,从过程到步骤严格要求,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作认好总结,从初一使学生慢慢养成认真按步骤做作业的*惯。

  4、继续实行课前一题的模式。课前五分钟每个班的课代表把上一节课涉及到的典型题目呈现在黑板上,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复*上一节的内容,而且也能做到尽快把学生从课间拉回到上课的的状态,并力求把学生中新方法新思维挖掘出来。

  5、实行一对一的帮扶活动,由好学生带动一个差一点的学生,从知识、作业、学**惯等各方面互帮互助,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合理落实各项教学常规

  1、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根据“双思三环六步”课堂教学模式,所以在备课时深入钻研教材,正确地掌握和处理好教材的重点、难点,准备大量的、难度不同的*题备用,备课以个人独立钻研备课为主,在此基础上进行集体备课,广泛吸取其他老师的优点和精华,完善自己的备课达到精益求精。

  2、上课时要严格按照“双思三环六步”课堂教学模式的步骤进行教学,讲课时要围绕中心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整个教学过程要严密组织,使课堂教学既层次分明,又协调紧凑。教学时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各类学生都学有所得。特别是要照顾到差生,力求使他们能掌握本课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作业要求要严格,但布置的作业要适量。精选作业,根据不同程度学生,布置适当的选做题,以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分层教学、布置作业。作业批改要有批语,批语要多鼓励学生,根据作业情况查缺补漏,做好个别辅导。

  4、要保证后进生的进步。因为基础的不同,有一部分学生在知识的学*上有一定的困难,而且这部分学生更应该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特别是精心设计一些适合他们的问题和练*作业,引导他们思考,激发他们的学*兴趣,唤醒他们学*的自信心,充分利用自*课或课余时间,加强对后进生的个别辅导。

  四、教研工作

  利用“学科活动日”和集体备课,多加强理论学*研讨,提高理论实效,交流学*心得,积极参加教学观摩和说评课活动。结合学校的“课前四准备,课内四重视,课后四落实”课题研究做好适合数学学科和学生实际情况的训练方法;在上好每一节课的基础上,及时写出教学反思为以后工作做好总结。

初一北师大版数学教学计划4

  一.基本情况

  本学期我担任七(5)班数学教学,该班有学生59人,上学期期末考试有8个同学及格,最高分83,最低分0分,*均分43,学生基础较差,整体水*较低,两极分化严重,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学*的章节:

  有《整式的乘除》、《相交线与*行线》、《变量之间的关系》、《三角形》、、《生活中的轴对称》、《概率初步》。

  各章教学内容概述如下:

  《整式的乘除》:整式是代数的基础性概念,代数式的运算(包括整式运算)属于代数的基本功,是解决问题和进行推理的需要,也构成进一步学*的基础。重点是探索整式运算的运算法则,理解整式运算的算理,推导乘法公式。难点是 灵活运用整式运算法则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正确地运用乘法公式。

  《相交线与*行线》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即所谓的“三线八角”问题和对*行线的讨论是*面几何中重要的议题,也是基础性的内容,有很大的教育价值。

  《变量之间的关系》:把变量之间的关系列为单独一章,这是在学*了代数式求 值和探索规律等地方渗透了变化的思想基础上引入的, 为进一步学*函数概念进 行铺垫,因为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变量之间的“关系”。

  《三角形》:教材提供许多活动,给学生充分的实践和探索的空间,使他们通过探索和交流发现一些与三角形有关的结论,并应用它解决实际问题,给学生提供 积累数学经验的可能,建立推理意识,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推理过程。重点是三 角形的性质与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三角形的分类。难点是能进行简单的说理。

  《生活中的轴对称》:实际上是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和讨论,并通过轴对称图 形来探索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轴对称可以看成反射变换,也是一种几何变换。事实上,*移和旋转可以经过两次反射变换得到,因此它更基本。重点是研究轴对 称及轴对称的基本性质。难点是从具体的现实情境中抽象出轴对称的过程。

  《概率初步》一章,在七年级上册感受了可能性有大有小的基础上,进一步刻画可能性的大小,因而十分自然地给出了概率的概念,重点是理解概率的意义,并会计算一些事件发生的概率,能设计出符合要求的简单概率模型。难点是理解概率的意义,并会计算一些事件发生的`概率,理解现实世界中不确定现象的特点,树立一定的随机观念。

  三、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数学学*兴趣、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4、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了解一些普通的法律知识,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

  四、具体措施

  1、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详细预计,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作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反思。

  2、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尽力使讲解清晰化,准确化,条理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尽量讲得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需求和学*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3、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优秀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4、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5、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6、及时复*检测。根据遗忘规律遗忘呈现先快后慢先多后少的趋势,对每次讲的新内容都用一节课或课后时间复*巩固。定期进行综合复*和测试。是学生稳固的把知识掌握好。

  以上就是数学网为大家整理的20xx年北师大版初一下册数学教学计划,怎么样,大家还满意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也祝大家学*进步,考试顺利!

初一北师大版数学教学计划5

  本学期我的工作是:初一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和初一(1)班的班主任工作。新的学期,新的开始,学校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新面貌。为了搞好本期工作,现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以校工作目标为指针,以“提高教学实效性”为工作中心,力争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立足教坛,无私奉献,全心全意地搞好教学工作。坚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不利用职责之便谋取私利,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二、工作目标:

  通过本期教学,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数学素质,能自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形成扎实的数学基本功,为今后继续学*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一批数学尖子,能掌握科学的学*方法。不及格人数较少。形成良好学风。形成良好的数学学**惯。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

  (一)、多方面学*,树立新理念

  开学初就要认真通读数学新课程标准,潜心研究,反复揣摩。以《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为依据是用好教材的前提,所以一定要认真领会《标准》编导意图,去指导教学实践,以便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使数学教学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二)、掌握学生心理特征,激发他们学*数学的积极性。

  学生由小学进入中学,在心理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开始要求“独立自主”但学生环境的更换并不等于他们已经具备了中学生的诸多能力。因此对学*道路上的.困难估计不足。鉴于这些心理特征,教师必须十分重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目的地时时地向学生介绍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还要想办法让学生亲身体验 生活离开数学知识将无法进行。从而激发他们学*数学知识的直接兴趣。同时在言行上,教师要切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如初一学生普遍保留小学阶段积极举手发言的良好*惯,面对孩子们这种学*热情,教师应该表示赞赏,给予肯定,同时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有轮流发言的机会。

  (三)、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

  (1)在教师这方面,首先做到要通读教材,驾驭教材,认真备课,认真备学生,认真 备教法。对所讲知识的每一环节的过渡都要精心设计。给学生出示的问题也要有层次,有梯度,知识的达标程度教师更要掌握,使优生吃饱,差生吃好。在学生方面,把学生按座次和成绩分成学*小组,选出小组长,在课堂上发挥小组的集体力量,这样用辅优,帮差,带中间的方法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2)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小学六年级的数学是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根据当前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的精神,在教学中我着重对学生进行上述几方面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尽量做到“学生自学能学会的不讲”;“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自己总结的不讲”;“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互相帮助下能学会的不讲。”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潜能全部挖掘出来。

  三、工作重点

  让学生热爱数学,并且掌握一定的学*方法,提高*均分和优秀率上涨的幅度,减少学困生。

  总之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任务还有很多,需要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初一北师大版数学教学计划6

  一、各章课时安排

  全书内容(含各章复*)与课时安排

  第1章“走进数学世界”--------------4课时

  第2章“有理数”-------------------23课时

  第3章“整式的加减”---------------14课时

  第4章“图形的初步认识”-----------17课时

  第5章“数据的收集与表示”----------8课时

  课题学*-------------------------4课时

  二、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 走进数学世界

  1.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懂得数学的价值,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2.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

  3.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定的兴趣,初步获得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4.使学生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养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惯.

  5.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初步获得对数学良好的感性认识,初步体验到什么是“做数学”.

  第二单元 有理数

  1.使学生体会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并能用有理数表示.

  2.能在数轴上表示有理数,并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

  3.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和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

  4.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5.了解乘方的意义,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法和乘方的运算法则,能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法、乘方运算和简单的混合运算.

  6.会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简单运算.

  7.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8.能运用有理数的运算解决简单的问题.

  9.了解*似数和有效数字的有关概念,能对较大的数字信息作合理的解释和推断.

  第三单元 整式的加减

  1. 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掌握用字母表示数,让学生在探索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过程中,建立符号意识.

  2.了解代数式的概念,会列出代数式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掌握代数式的书写注意事项.

  3. 通过用字母表示数、列代数式和求代数式的值,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中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和事物的特殊与一般性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数学表达能力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4.了解代数式的值的概念,会求代数式的值.

  5.了解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的概念,弄清它们与代数式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6.掌握整式、单项式及其系数与次数、多项式的次数、项与项数的概念,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会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个字母升幂排列或降幂排列.

  7.理解同类项的'概念,会判断同类项,并能熟练地合并同类项.

  8.掌握去括号、添括号的法则,能准确地进行去括号与添括号.

  9.能熟练地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10.整式的加减运算建立在数的运算基础上,数的运算律在整式的加减中完全适用.通过将数的运算推广到整式的运算,在整式的运算中又不断运用数的运算,使学生感受到认识事物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第四单元 图形的初步认识

  1.直观认识立体图形、视图和展开图,使学生了解研究立体图形的方法,同时也为*面图形的引入做准备.

  2.通过观察、操作,直观认识*面图形,使学生了解图形的分割和组合,在此基础上了解点和线,并探索点和线的性质.

  3.正确理解两点间距离的含义.

  4.逐步掌握点、线段、直线、射线的表示方法.

  5.结合图形认识线段间的数量关系,学会比较线段的大小,理解线段的和差也是线段”这一事实.

  6.理解角的两种定义,尤其是旋转定义.使学生明确“角”的本质特征.

  7.结合图形认识角与角之间的数量关系,学会比较角的大小,理解角的和差,理解角*分线的概念.

  8.学会用圆规和直尺准确地画出一条线段、一个角,使其分别等于已知线段与已知角.

  9.认识互为余角和补角的概念,认识对顶角的概念。理解互为余角和互为补角主要反映了角的数量关系,而对顶角主要反映角的一种位置关系.

  10.理解垂线的概念,会用三角尺、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并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11.了解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概念.

  12.理解*行线的概念,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已知直线的*行线.

  13.认识*行线的特征,会识别实际生活与数学图形中的*行线.会根据图形中的已知条件,通过简单说理,得出欲求结果

  第五单元 数据的收集与表示

  1.让学生通过一些实例,体会数据在发现、决策和交流中的作用,了解通过收集数据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养成用数据说理的新*惯.

  2.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

  3.让学生亲自参与收集数据,通过简单的分析、提炼和加工归纳出比较明显的结果,品尝发现带来的快乐.

  4.统计表的设计、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是小学已经学过的内容,本册要求学生会画扇形统计图的草图,会从统计表和统计图中得出直接的信息和经简单加工的信息.

  5.了解一种不够规范的统计图(纵轴不从0开始的统计图)容易误导读者.

  6.通过解决简单的问题,继续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和分析、提炼数据的全过程,培养学生一定的获取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建议

  第一单元 走进数学世界

  1.无新知识,主要是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获得对数学良好的感性认识,初步体验到什么是“做数学”.

  2.只是提供一个教学思路,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补充适当的素材,并不限于书本上的每道题会做.

  第二单元 有理数

  1.本章教材注意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索,通过一些熟悉的、具体的事物,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探索中体会有理数的意义,探索数量关系,掌握有理数的运算. 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来获取、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2.本章教材注意控制对运算的要求,尤其是删去了繁难的运算. 本章教材注重使学生理解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本的运算技能。同时引进了计算器来完成一些有理数的运算. 教学中要注意正确地把握.

  第三单元 整式的加减

  1.充分体现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过程,让学生经历探索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过程,给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知识呈现过程尽量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3.充分暴露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重视基础知识的学*.

  4.注意发挥例*题的教育功能.

  (1)注意与其它学科的横向联系和学科间的纵向联系.

  (2)注意适当插入一些开放题,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3)注意利用*题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并贴*学生生活.

  (4)注意利用*题给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和美的教育.

  第四单元 图形的初步认识

  1. 本章的特点是强调直观和操作,在观察中学会分析、在操作中体验变换.教材的编排以生活中的物体--立体图形--面--点线为序,淡化概念识记,强调图形的区分. 教材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丰富的空间、*面图形,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等实践活动,丰富对图形的认识和感受.教材注意了变化思想和数学说理的渗透,让学生初步体验一些变换思想、初步学会数学说理.

  2.第1节到第4节是图形的认识,务必抓住“直观感知、操作确认”两个认识阶段,淡化概念,注意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

  3.第5节到第6节是对一些最基本的图形元素的认识。结合图形认识线段、射线、直线、角的概念。线段、角的比较与运算的度量法以及叠合法,特别要注意后者.认识线、角的一些位置关系与度量关系.

  4.第7节与第8节是进一步认识线、角的关系。主要还是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进行,让学生主动参与,初步学会数学说理,注意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5.本章中涉及的概念,一般都结合具体图形,给出描述性的说法,让学生根据图形理解、认识,学会初步的运用.

  6.淡化概念的纯文字表述,只要求会识别.如:棱(圆)柱、棱(圆)锥;角;对顶角;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等.

  7.视图与展开图仅限于简单的常见的立体图形

  8.注意图形与几何语言的转换,重视规范几何语言的训练.如:“直线AB、CD相交于点O”等.

  9.注意渗透变换与说理.

初一北师大版数学教学计划7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担任七年级1、6班数学教学工作,1班男生34人,女生37人,共有学生71人;6班男生32人,女生34人,共有学生66人。七年级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要重视听法的指导。学*离不开思维,善思则学得活,效率高,不善思则学得死,效果差。七年级学生常常固守小学算术中的思维定势,思路狭窄、呆滞,不利于后继学*,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法指导。学生在解题时,在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的问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学生是否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与其学业成绩的好坏相关,七年级学生由于正处在初级的逻辑思维阶段,识记知识时机械记忆的成份较多,理解记忆的成份较少,这就不能适应七年级教学的新要求,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记法指导。

  二、教材及课标分析

  第一章走进数学世界

  1.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懂得数学的价值,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2.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如何学*数学,培养学生注意观察、实验和猜测的探索能力,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感性知识。

  3.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定的兴趣,增强学*数学的信心。

  4.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养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惯。

  第二章有理数

  1.通过学生实际的生活体验,感受到负数的引入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会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理解有理数的意义,能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会求有理数的相反数与绝对值(绝对值符号内不含字母)。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体会从数与形两方面考虑问题的方法做到形数结合。

  3.经历探索有理数运算和运输律的过程,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理解有理数的运算律,并能运用运算律简化运算。能运用有理数及其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实例进一步感受大数,体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的优越性,并能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初步理解*似数与有效数字的概念,对所给的数,能根据所要求的精确度(或有效数字的个数)取*似值。

  第三章整式的加减

  1.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在探索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过程中,建立符号意识。了解代数式的概念,会列出代数式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掌握代数式书写的注意事项。

  2.了解代数式的值的概念,会求代数式的值。通过用字母表示数、列代数式和求代数式的值,初步体会到数学中抽象思维方法和食物的特殊性与一般性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3.了解单项式、多项式、整式的概念,弄清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单项式系数与项数、多项式的次数、项与项数的概念,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会把一个多项式按某个字母升幂或降幂排列。

  4.理解同类项的概念,会判断同类项,并能熟练的合并同类项。掌握去括号、添括号的法则,能准确的去括号和添括号。能熟练的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5.通过将数的运算推广到整式的运算,在整式的运算中又不断的运用数的运算,感受到认识事物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的辩证过程。

  第四章图形的初步认识

  1.通过大量的实例,体验、感受和认识以生活中的事物为原型的几何图形,认识一些简单几何体(长方体、正方体、棱柱、棱锥、圆柱、圆锥、球等)的基本特征,能识别这些几何体,初步了解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概念的方法,以及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

  2.能画出从不同方向看一些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以及它们的简单组合得到的*面图形;了解直棱柱、圆柱、圆锥的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想象和制作立体模型;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在*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相互转换的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3.进一步认识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掌握它们的表示方法;结合实例,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理解两点之间的距离的含义;会比较线段的大小,理解线段的和差及线段的.中点的概念,会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4.通过丰富的实例,进一步认识角,理解角的两种描述方法,掌握角的表示方法;会比较角的大小,能估计一个角的大小,会计算角度的和与差,认识度、分、秒,并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了解角的*分线的概念,了解余角和补角的概念,知道“等角的补角相等”“等角的余角相等”的性质质,会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尺规作图)。

  5.逐步掌握学过的几何图形的表示方法,能根据语句画出相应的图形,会用语句描述简单的图形。

  6.初步体验图形是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并能初步应用空间与图形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研究几何图形的意义。

  7.激发学生对学*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通过与其他同学交流、活动,初步形成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表示

  1.了解通过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收集数据的方法;会设计简单的调查问卷收集数据;能根据问题查找有关资料,获得数据信息。初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初步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2.掌握划记法,会用表格整理数据。进一步体会条形图、扇形图和折线图在描述数据中的作用。能用计算器处理简单统计数据,进一步体会计算器处理运算的优越性。

  3.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活动,经历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养成用数据说话的*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理解频数、频率、不可能发生、可能发生、必然发生的概念。借助频率,正确区分“不太可能”、“很有可能”、“必然发生”在数学中与日常语言中的不同用法。借助频数或频率的大小,初步体会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三、教学进度安排

  教学内容课时

  1.1与数学交朋友3课时

  1.2让我们来做数学3课时

  小结与复*1课时

  2.1正数和负数2课时

  2.2数轴2课时

  2.3相反数1课时

  2.4绝对值1课时

  2.5有理数的大小比较1课时

  2.6有理数的加法2课时

  2.7有理数的减法1课时

  2.8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2课时

  2.9有理数的乘法3课时

  2.10有理数的除法1课时

  2.11有理数的乘方1课时

  2.12科学记数法1课时

  2.13有理数的混合运算2课时

  2.14*似数和有效数字1课时

  2.15用计算器进行数的简便运算1课时

  小结与复*2课时

  3.1列代数式3课时

  3.2代数式的值1课时

  3.3整式3课时

  3.4整式的加减5课时

  小结与复*2课时

  4.1生活中的立体图形1课时

  4.2画立体图形2课时

  4.3立体图形与表面展开图2课时

  4.4*面图形1课时

  4.5最基本的图形点和线2课时

  4.6角3课时

  4.7相交线2课时

  4.8*行线3课时

  小结与复*1课时

  5.1数据的收集3课时

  5.2数据的表示2课时

  5.3可能还是确定2课时

  小结与复*1课时

  四、奋斗目标

  通过本期教学,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数学素质,能自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扎实的数学基本功,为今后继续学*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一批数学尖子,能掌握科学的学*方法,不及格人数较少。形成良好学风,养成良好的数学学**惯,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

  五、具体措施

  1、认真学*教育教学理论,落实课标理念,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主动地进行学*。

  2、把握好与前两个阶段的衔接,把握好教学要求,不要随意拨高。

  3、突出“有理数”这个重点内容;通过加强探究性,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关注数学文化。

  4、把握好“图形的初步认识”的有关内容的要求。充分利用现实世界中的实物原型进行教学,展示丰富多彩的几何世界;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让他们在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活动中认识图形,发展空间观念;注重概念间的联系,在对比中加深理解,重视几何语言的培养和训练;利用好选学内容。

  5、适当加强练*,加深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但不一味追求练*的数量。

  6、强调在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建立统计观念,改进学生的学*方式。突出统计思想;选择真实素材进行教学。

  7、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着重利用计算器,丰富学*资源。

  8、搞好教学六认真,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读法指导、听法指导、思法指导、写法指导、记法指导。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菁选(扩展3)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菁选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15篇

  光阴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此时此刻我们需要开始做一个计划。那么计划怎么拟定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一数学教学计划,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1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教材以内容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为根本出发点;以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促进学生教学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以“容易些、有趣些、鲜活些”作为教材指导思想。

  二、教材分析

  1、教材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使他们经历“观察、试验、比较、归纳、猜想、推理、反思”等数学活动的基本过程。穿插安排了大量的“实验与探索”、“交流与发现”、“挑战自我”等栏目,收集了很多“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教材,为学生更多的进行数学活动和相互交流搭建*台,让他们在主动探究、交流启发的过程中,促进数学思考、扩大和加深对问题的认识。例如,让学生从观察美丽的图案中发现*面图形,思考生活的现象,得到直线、线段的性质等。

  2、教材注意体现和渗透数形结合、分类和用字母表示数的数学思想。数轴概念的建立是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体现。分类是科学研究和数学中的一种重要的思想和方法。教材通过有理数的分类,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有理数的认识,为进一步研究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做必要的准备,还让学生对分类思想开始有所接触。

  3、教材设置了丰富的现实背景,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发现并总结有理数运算的法则搭建了*台。考虑到有理数运算的学*重点是对法则和运算律的理解,为了避免因为分数、小数的运算的复杂性而冲淡学*的主题,教材对有理数的运算,先以整数运算为出发点,然后过渡到含有分数的运算。另外,教材还安排了一些运用有理数及其运算解决实际情况的内容,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所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4、教材中的“情境导航”对两张统计图提出了四个问题,分别从观察统计图得到那些信息、统计的作法、统计图的特点和用途、统计图之间的转化等提出了研究的主要问题。教材设计的“资料”栏目是对课文中出现的对学生所不熟悉的名词进行解释,如“荒漠化”“国民生产总值(GDP)”等以使学生理解课本中的名词,拓宽知识面。在例题与*题中,在选配上注意了应用性和开放性,以便引导学生通过数学活动,经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能进行合情合理的推理。

  5、教材把知识的学*置于具体的情境之中,如利用图形面积的表示行程问题等引出代数式表示和代数式表示的意义;给代数式赋予实际背景、给出代数式的值在实际背景下的解释;通过丰富的例子使学生感受常量和变量,数量之间的相互依存,初步认识函数等。通过提供丰富的、有吸引力的探索活动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数学建模的思想。

  6、教材安排了一个对于学生富有趣味性、探索性和挑战性的对折报纸的实验,设计了问题串,通过有效的学*活动,对得到的数值进行合理的估算,并对估算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

  三、主要任务和要求

  1、在探究和认识基本的几何图形的过程中,发展直觉思维,逐步建立初步的空间概念,进一步丰富数学学*的成功体验,激发对几何学*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

  2、在学*用数轴的'点表示有理数的过程中,感受数形结合思想。在借助数轴理解相反数和绝对值的意义的过程中,发展几何直觉。在相反数、绝对值等概念的探索中,体会归纳、思考、交流、发现等数学活动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3、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体验分类、转化、归纳等数学思想方法,并能初步应用这些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掌握三种统计图的相互转化。经历根据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清晰、有效地展示数据的过程,提高选择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5、能分析简单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用代数式表示;能解释一些简单代数式的实际背景或几何意义;能根据给定的问题列出代数式并会求代数式的值。通过简单的实例,认识常量和变量,并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函数概念。通过常量与变量的辨证关系,初步树立运动变化的观点,感受数学和现实世界的联系。

  6、经历探索整式加减运算法则的过程,理解整式加减运算的算理,进一步发展观察、归纳、类比、概括等能力,发展有条例的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能熟练的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7、掌握简单的估算方法。经历估算过程,并结合具体问题。感受大数的意义,进一步发展数感。

  8、在学*和探索一元一次方程解法和应用的过程中,通过自主学*,相互交流,提高学*能力,增强合作意思,在探索中养成克服困难的意志。

  四、主要措施

  1、注重既要从感性认识出发,重分利用实例和图形的直观性去认识图形。又要从具体的实例和图形中抽象出概念的本质属性,从理性上认识图形。

  2、因为有理数、相反数、绝对值以及有理数大小的比较,都可用数轴表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数形结合思想的培养。

  3、重视对学生运用有理数表示实际问题中的量,培养学生利用有理数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注重对生活实际问题中统计现象的研究,引导学生有兴趣的观察、分析和讨论教材中提供的丰富、鲜活的素材,并从生活中收集有关的实例,以增强学生的体验和用数学的意识。

  5、重视在具体情境中探索数量关系或规律的活动,使学生经历符号化的过程,不要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主体活动。抓住特殊与一般的辨证关系,初步训练数学抽象和变量代换等基本的数学思想。

  6、注重学生在探索、发现与合作交流中的参与程度、思维水*和抽象能力的培养。

  7、教学中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把“身边数学”引入课堂,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活动、探索、交流的空间。

  8、注意学生方程意识的建立,培养学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进行质疑和大胆创新。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2

  【教学内容】:

  “*移”及练*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移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能在纸上画简单图形的*移。

  3.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移现象。

  【教学难点】:

  学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竖直方向*移后的图形。

  【教学用具】:

  挂图、箱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移动课本和文具盒(创设感知情景)

  师:请同学们把课本移到自己的左边,把文具盒移到自己的右边,使自己面前的桌面空一块位置来。

  2、推窗户(创设感知情景)

  师:教室里需要通风,请同学们把窗户推开。

  师:如果教室很冷,我们得把窗户怎么样呢?

  生:推上

  师:对,请同学们把窗户推上。在生活中我们会碰到很多像这样需要移动的工作。

  3、移动纸盒(创设感知情景)

  师:同学们,这有一个大纸箱,现在要把它放到另一边,你们有什么办法?(学生操作,用不同的方法把纸箱放到中一边)

  师:刚才,同学们有的用推、有的用拖、有的用搬,用了很多方法,这些方法都能把箱子移到另一边去。生活中像我们移动箱子这样的例子也是太多了。

  4、出示生活场景挂图(创设感知情景)

  师:(出示:(1)建筑工地升降机图。(2)观光缆车图,启发学生思考)它们是怎样移动的?它们移动的时候,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师:(在学生回答之后进行总结)像把课本和文具盒移动、窗子推开和关上、纸箱移到另一边、升降机升降、缆车开动等等现象。这些物体都沿着直线方向移动,移动的过程只是位置变了,其他什么都没变,这样的现象就叫做“*移”。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有关“*移”的知识,好吗?(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认识*移的特点:

  1、小组讨论(巩固对*移的初步认识)

  师:刚才我们观察了那么多的*移现象,现在请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你们各自见过的*移现象。(教师巡视、指导)

  师:请出一个小组的同学来汇报一下,他们小组的讨论情况。

  师:(在学生说出诸如:电梯上下、**升降、抽屉拉动等现象后,进行总结)同学们列举了很多生活中的实例,说的很好。我们的数学总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还有很多*移的现象,相信大家只要勤于观察和思考,还会有更多的发现。

  2、交换座位(导出*移方向和距离的内涵)

  师:(请第4排的“甲”同学与第2排的“乙”同学交换座位。请第3组的“丙”同学与第6组的“丁”同学交换座位后,再问)甲、乙、丙、丁4位同学是不是发生了位置的*移?

  师:(扣紧:位置变了,其他未变。待同学肯定回答是*移后,再问)甲、乙、丙、丁4位同学分别是怎样移动的?

  (待同学回答了,向前或向后、向左或向右移动了2排或4组后,再问)同学们回答的很棒!现在请你们总结一下*移的特点。

  师:(在同学回答后,总结)说得很对,*移总是有具体的方向和移动距离的。

  3、教学例题1?(学会确定*移的方向和距离)

  师:*移既然有具体的方向和移动距离,那么怎样来确定它的方向和距离呢?现在我们来分组操作并讨论。(将学生前后四人一组,每人发给一个硬纸片做的小房子)请同学翻到课本第41页,找到方格中的图案。

  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讨论和操作)图上画了什么?实线画的房子表示什么?虚线画的房子表示什么?为什么在右边虚线房子下面写的是“向左*移7格”,在上面虚线房子旁写的是“向上*移5格”,请小组同学认真讨论,并请同学们拿老师发给你们的小房子对照书上图案认真动手操作,看看哪组同学发现的东西多,能不能完成横线上的填空。

  师:(巡视学生操作和讨论后)请一个小组的代表总结汇报一下他们操作和讨论发现的内容,他们填写的'答案是什么?(汇报完毕后请全班补充)

  师:(注意指导学生选移动点的方法,在充分的讨论后,进行总结)同学们非常认真进行了操作和讨论。都知道了从原图形移到后来位置所指向的方向就是*移的方向,数出移动的格数要注意选择同一个点,要通过同一个点的移动来确定移动的距离。同学们的这一发现非常重要。

  三、巩固提高,学会画简单图形*移后的图形

  1、独立完成练*1(巩固已学*移方向和距离的知识)

  师:同学们真是太棒了,数学小精灵“聪聪”和“明明”?要来挑战了。挑战(一)请同学们翻开书43页练*十的第1题:把红色的小帆船向右*移4格得到哪个图,请涂上颜色。

  (巡视学生完成练*,进行个别指导,展示学生作业。)

  2、分组合作完成练*2(学会画简单图形*移后的图形)

  师:小精灵见同学们成功挑战了第1题。问有没有信心,继续第二个挑战?挑战练*十的第2题:画出*移后的图形。请同学们按照刚才的分组认真进行讨论。(师巡视指导,帮助个别有困难的小组。)

  师:(展示学生完成的作业,进行总结)同学们完成得很好,有的用的是先确定四个*移点,然后把四个点连起来的办法;有的是用了一条一条线段*移的办法;有的是用了先确定一条线段,再把整体图形画出来的办法,同学们都动了脑筋。

  四、学**结:

  师:谁来说说你这节课中有什么收获?

  五、课后实践:

  师:请同学们留心观察,完成课后的实践。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你发现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移的方法,请把它画在纸上。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3

  新学期开始了,我们应该有一个新的气象,实现学校这个学期的成绩爆发。过去的一个学期,我所教的班级总体成绩还算理想,期末测试比期中测试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及格人数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有部分学生期末成绩不理想,仍需不断努力。所以这个学期我们一定要励精图治,将我们班级的各项指标都提上去,特别是争取更多的人及格,优秀学生有所增加。为了实现我们学校这个学期的目标,我们必须制定出好的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教育部制定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各科课程新标准。以新的教育理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突出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体现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帮助者的教学基础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二、教材分析:

  七年级数学下册共有六章。分别是:第一章整式的运算,第二章*行线与相交线,第三章生活中的数据,第四章概率,第五章三角形,第六章变量之间的关系,第七章生活中的轴对称。我们过去学*了数学的数,这学期接触到了形。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清楚的认识数学学*的重要性,对各章之间的联系。然后由具体到抽象,有特殊到一般的基础性教学掌握,再有就是在整式基础上学*方程的运用(这在小学知识中就有提到)。在课本正文中设置了思考探究归纳等栏目,栏目中以问题、留白或填空的形式为学生提供思维发展、合作交流的空间。在教学活动中,适当的安排阅读与思考观察与猜想实验与探究等课后或课外知识。加深学生对相关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会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学*。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3)、(4)班学生大多来自于偏远山区地方,那里教学状况差,学生基础薄弱,缺乏对于数学的学*兴趣。为了照顾这些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常需讲解部分小学内容,课程进度缓慢。但部分学生学*仍非常刻苦,为了照顾这部分的同学,在教学活动中也讲解一些课外知识,从而不耽误他们每一个人的学*需求。在教学设计时多以中等偏下水*为参考标准。

  通过上一学期的教学,大部分学生都已经基本掌握了这些数学内容,这位本学期的学*打下来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要求与具体措施:

  1、课堂教学设计多样化。

  对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多种教学方案的设计,再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上节课的反馈情况确定教案。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帮助者。

  3、一切以现实生活为素材,引入教学内容,给予学生探索空间。

  以实际生活的例子为引,可以最大程度的引起的兴趣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以实际生活为参照,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联想记忆。

  4、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归纳总结,独立思考等多方面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引导,让学生学会思考,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

  5、充分备课,明确各章节内容的重、难点。

  在教学活动中,要着重点出重点,进行反复强调。以实际例题或让学生自己动手,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印象,会灵活使用,不需要去死记硬背概念。

  6、各知识点的衔接

  在数学教学内容中,各自之间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心中有数,清楚过去所学内容与现在这一部分内容的联系与区别。

  7、教学反馈。

  学生主动课前预*,教师及时课堂练*,课后作业复*。通过这些了解学生对于该课时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反馈到下次教学活动中。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4

  经过七年级一学期的数学教学,学生已经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的苗头。优生的数学思维得到了锻炼和培养,数学知识掌握得较牢固;而学困生的智力和知识发展得较差,数学知识上一些基本的内容还很模糊,课堂上参与度不高,有时还需要教师提醒。

  上学期学生学*了有理数及其相关运算,整式的加减,相交线与*行线,学生数学上的计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实践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对图形及图形间数量关系有初步认识,逻辑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抽象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有一部分同学没有达到应该达到的发展高度,学生课外自主拓展知识的能力几乎没有,学生手中的与数学有关的课外辅导书甚少,学生不能自行拓展与加深自己的知识面;通过教育与训练培养,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对等每次作业,及时纠正作业中的错误,课堂上能专心致至的进行学*和思考问题,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得到了激发与进一步的发展,课堂整体表现活跃,积极开动脑筋,学生乐于合作学*,分享交流自己的发现。

  一.指导思想

  在教学中努力推进九年义务教育,落实新课改,体现新理念,培养创新精神。以“面向每一个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知道思想,在教学的同时,渗透情感教育。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是社会对青少年所需求的;

  2.要让学生知道这是自己终身学*和发展所需要的;

  3.贴*生活实际让学生爱数学,自主的学教学;

  4.让学生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六章。第5章:相交线与*行线,第6章:*面直角坐标系,第7章:三角形,第8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9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第10 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第五章、相交线与*行线:本章主要在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的基础上,探索在同一*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①、相交 ②、*行。本章重点:垂线的概念和*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本章难点:证明的思路、步骤、格式,以及*行线性质与判定的应用。

  第六章、*面直角坐标系:本章主要内容是*面直角坐标系及其简单的应用。本章重点:*面直角坐标系的理解与建立及点的'坐标的确定。本章难点:*面直角坐标系中坐标及点的位置的确定。

  第七章、三角形:本章主要学*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角及多边形的内角和等内容。本章重点:三角形有关线段、角及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性质与应用。本章难点:正确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及角*分线的性质并能作图,及三角形内角和的证明与多边形内角和的探究。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本章主要学*二元一次议程(组)及其解的概念和解法与应用。本章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及实际应用。本章难点: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本章主要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简单应用。本章重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与简单应用。本章难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与应用、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本章主要学*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并根据数据对调查对象作出正确的描述。本章重点:调查的意义、特点及分类,利用扇形图、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拆线图描述数据。本章难点:绘制数据统计图及如何利用各种统计图对调查对象作出正确的描述。

  四、教学措施提高学科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认真做好教学六认真工作。把教学六认真做为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等、自主、探究、合

  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课堂,让学生体会学*的快乐,享受学*。引导学生写小论文,写复*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5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6—17页,2。1正数和负数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是从实际需要产生的。

  2、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3、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常用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4、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正数与负数是由实际需要产生的及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常用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难点:学*负数的必要性,能准确地举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典型例子。

  教学工具和方法:

  工具:应用投影仪,投影片。

  方法:分层次教学,讲授、练*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你看过电视或听过广播中的`天气预报吗?中国地形图上的温度阅读。(可让学生模拟预报)请大家来当小小气象员,记录温度计所示的气温25oC,10oC,零下10oC,零下30oC。为书写方便,将测量气温写成25,10,―10,―30。

  2、让学生回忆我们已经学了哪些数?它们是怎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在生活中为了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产生了数1,2,3,…;为了表示“没有”,引入了数0;有时分配、测量的结果不是整数,需要用分数(小数)表示。总之,数是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发展起来的。

  二、讲授新课:

  1、相反意义的量:在日常生活中,常会遇到这样一些量(事情):

  例1:汽车向东行驶3千米和向西行驶2千米。

  例2:温度是零上10℃和零下5℃。

  例3:收入500元和支出237元。

  例4:水位升高1.2米和下降0.7米。

  例5:买进100辆自行车和买出20辆自行车。

  ①试着让学生考虑这些例子中出现的每一对量,有什么共同特点?(具有相反意义。向东和向西、零上和零下、收入和支出、升高和下降、买进和卖出都具有相反意义)

  ②你能举出几对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吗?

  2、正数和负数:

  ①能用我们已经学的来很好的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吗?例如,零上5℃用5来表示,零下5℃呢?也用5来表示,行吗?

  说明:在天气预报图中,零下5℃是用―5℃来表示的。一般地,对于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可把其中一种意义的量规定为正的,用过去学过的数来表示;把与它意义相反的量规定为负的,用过去学过的数(零除外)前面放一个“-”(读作“负”)号来表示。拿温度为例,通常规定零上为正,于是零下为负,零上10℃就用10℃表示,零下5℃则用―5℃来表示。

  ②怎样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呢?能否从天气预报出现的标记中,得到一些启发呢?

  在例1中,我们如果规定向东为正,那么向西为负。汽车向东行驶3千米记作3千米,向西2千米应记作―2千米。

  后面的例子让学生来说(注意词的表达)。

  在以上的讨论中,出现了哪些新数?

  为了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上面我们引进了―5,―2,―237,―0。7等数。像这样的一些新数,叫做负数(negativenumber)。过去学过的那些数(零除外),如10,3,500,1.2等,叫做正数(positivenumber)。正数前面有时也可放一个“+”(读作“正”),如5可以写成+5。注意: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课堂练*

  课本

  p18:1~4。

  4、小资料:

  世界各国对负数的认识和接受也有一个过程。如1484年法国数学家曾得到二次方程的一个负根,但他不承认它,说负数是荒谬的数。

  1545年卡尔丹承认方程中可以有负根,但认为它是“假数”。直到1831年还有数学家认为负数是“虚构”的,他还特意举了一个“特例”来说明他的观点:“父亲56岁,他儿子29岁,问什么时候父亲的岁数将是儿子的两倍?”,通过列方程解得x=―2,他认为这个结果是荒唐的,他不懂得x=―2正是说明两年前父亲的岁数将是儿子的两倍。

  5、例题:

  例1:规定向前走为正,两个学生一组做游戏,如甲:向前走2步

  乙:2

  甲:向后走3步

  乙:―3

  甲:―4

  乙:向后走4步

  甲:

  乙:原地不动

  注:通过设计类似的游戏活动使学生加深对负数的认识。

  6。巩固练*:

  ①―10表示支出10元,那么+50表示;

  如果零上5度记作5°C,那么零下2度记作;

  如果上升10m记作10m,那么―3m表示;

  太*洋中的马里亚纳海沟深达11034米,可记作海拔米(即低于海*面11034米)。比海*面高50m的地方,它的高度记作海拨;比海*面低30m的地方,它的高度记作海拨;

  ②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正数都带有“+”号

  B、不带“+”号的数都是负数

  C、小学数学中学过的数都可以看作是正数

  D、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③数学测验班*均分80分,小华85分,高出*均分5分记作+5,小松78分,记作。

  ④某物体向右运动为正,那么―2m表示,表示。

  ⑤一种零件的内径尺寸在图纸上是10±0。05(单位mm),表示这种零件的标准尺寸是10mm,加工要求最大不超过标准尺寸,最小不超过标准尺寸。

  三、课堂小结:

  正数和负数表示的是一对相反意义的量,哪种意义为正是可以任意规定的。如果把一种意义规定为正,则相反意义的量规定为负。常将“前进、上升、收入、零上温度”等规定为正,而把“后退、下降、支出、零下温度”等规定为负。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6

  一、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期担任七年级(3)班数学教师,学生44人。七年级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要重视听法的指导。学*离不开思维,善思则学得活,效率高,不善思则学得死,效果差。七年级学生常常固守小学算术中的思维定势,思路狭窄、呆滞,不利于后继学*,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法指导。学生在解题时,在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的问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学生是否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与其学业成绩的好坏相关,七年级学生由于正处在初级的逻辑思维阶段,识记知识时机械记忆的成份较多,理解记忆的成份较少,这就不能适应七年级教学的新要求,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记法指导。

  三、教材章节分析

  第一章 丰富的图形世界:

  本章主要介绍了一些常见的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以及他们的截面形状、三视图的画法、展开图等方面的重要知识,这部分内容展示了人们认识几何图形的过程,即由体到面、由面到线、由线到点的实际认识过程,学好本章对以后的几何学*有着积极的意义。根据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再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示图之间的转化,有效的发展空间观念,通过实际操作、识图、画图等技能的训练,丰富了观察、操作,想象、概括等数学活动的体验。

  内容介绍:

  (1)章前图的目的和使用。

  (2)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性质的认识过程。用自己的语言充分地描述——点、线、面之间的关系——通过操作归纳出比较准确的数学语言——更好地想像图形。

  (3)点线面的处理。

  (4)展开与折叠的目的与处理(想和做的关系:先做后想——先想后做)

  (5)截一个几何体的目的和处理。

  (6)从不同方向看的处理,三视图的要求。

  (7)第20页多种策略的处理。

  (8)*面图形的定位,第23页做一做。

  (9)回顾与思考的要求和处理。

  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

  (1)充分挖掘图形的现实模型,鼓励学生从现实世界中“发现”图形。

  (2)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积累有关图形的经验和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其中,动手操作是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在学*的开始阶段,它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图形、发展空间观念,以后,它可以用来验证学生对图形的空间想像。因此,学*之初,应鼓励学生先动手、后思考,以后,则应鼓励学生先想像,再动手。

  (3)应有意识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需求,发展学生的个性。如开展正方体表面展开、棱柱模型制作等的教学。

  第二章 有理数及其运算:

  本章是在小学的基础上对数域进行扩充,由于生活实际的需要而引入负数,从而使数的范围扩大到有理数,进而自然的探究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运算法则和运算律,以及他们混合运算的方法。学*本章的内容应多联系正数的运算方法和运算律,并在实际应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内容介绍:

  (1)有理数的引入——数怎么不够用了。(如正、负数的定义)

  (2)通过数轴、相反数、绝对值等内容启发学生的思考。

  (3)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如第42页)

  (4)有理数加减法的设计思路:先整数后分数,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解决方法、探索规律。第56页:代数和的渗透——注重实质、淡化形式。解决实际问题:第62页。

  (5)例题的教学(如第49页)。

  (6)数感的培养(如第53、62页)。

  (7)*题的灵活处理(如第55页)。

  (8)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处理。

  (9)有理数乘方的处理:注重对乘方意义的理解。

  (10)24点游戏——多种方式训练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

  (11)计算器的使用——解决实际问题和探索有趣的规律。

  (12)回顾与思考的处理。

  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

  (1)有理数概念和运算含义的教学应尽量从实际问题引入,注重对运算含义的理解。

  (2)鼓励学生自己归纳运算法则和运算律。自己的思考与表达——交流,形成较为规范的语言——规范的语言。

  (3)注重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删除繁难的笔算、实际问题和数学规律中出现的复杂运算,应鼓励使用计算器。

  (4)注重运用有理数及其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5)注重实质、淡化形式(代数和的处理)。

  第三章 字母表示数:

  “字母表示数”是在学生学*了用字母表示运算律、计算公式和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这部分知识具有代数的基本特征。用字母表示数是有特殊到一般的抽象,是中学数学中重要的代数方法,认识到用字母表示数具有一般性便于问题的研究和解决,由此产生出从算术到代数的认识飞跃,并为以后的代数学*奠定基础,从确定的数到用字母表示数,是数概念的进一步抽象。本章的重点是列代数式与合并同类项,难点是列代数式和去括号,其中同类项的概念和合并同类项法则是整式运算的基础。

  内容介绍:

  (1)字母能表示什么:目的、处理。

  (2)代数式的重点:符号论、赋予意义。

  (3)代数式求值的重点:程序的思想(对应)、实际背景、寻找规律。

  (4)合并同类项法则的处理。

  (5)去括号法则的处理。

  (6)代数式运算:适度训练、实际背景、验证规律。

  (7)探索规律的目的和处理。

  (8)回顾与思考的处理。

  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

  (1)提供充分的探索规律的活动,使学生经历符号化的过程。

  (2)通过丰富的例子使学生经历语言叙述到代数式表示、代数式表示到语言叙述的双向过程。

  (3)抓住代数式(符号化、赋于意义)、代数式求值(实际背景、寻求规律)、代数式运算(适度训练、验证规律)的重点。

  (4)注意所学内容的螺旋上升,避免“补充”内容(整式与整式运算的处理)。

  第四章 *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

  本章是初中*面几何的起始内容,对几何知识的学*起奠基作用,线段、射线、直线和角是组成几何图形的基本元素本章将在对直线和角的认识的基础上学*相交、垂直和*行,力求通过对本章的学*来系统了解*行与垂直的概念及其性质为今后的学*做好铺垫,同时本章还力求通过对七巧板的制作与拼图来帮助学生了解*行、垂直、相等、*分的关系。

  内容介绍:

  (1)“线”的丰富背景。

  (2)线段的运算书写形式的淡化。

  (3)角的处理:多种活动形式、对度分秒复杂换算的淡化。

  (4)*行、垂直的多种活动形式、发现一些基本的性质。

  (5)七巧板、图案设计的目的和处理。

  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

  (1)充分挖掘和调用与所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现实背量,尽可能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出发,在恰当的问题情景中进行教学。

  (2)让学生经历观察、测量、折纸、简单模型操作、画图与图案设计等活动过程,积累活动经验,建立空间观念,不宜用教师的演示代替学生的动手操作。

  (3)在操作活动中,鼓励他们发现规律,发展有条理地思考,表达自己所发现的规律。

  第五章 一元一次方程:

  本章的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等式的性质和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第二部分是丰富的实例,建立一元一次方程,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展现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一元一次方程在内容和形式上最基本最简单,是继续学*其它方程的基础,一定要扎扎实实的学好本章的内容。

  内容介绍:

  (1)方程模型的重要性。

  (2)等式的性质与解方程。

  (3)解方程与解决实际问题尽量结合。

  (4)方程的应用——抓住等量关系,淡化人为分类。

  日历中的方程——寻找超律、不同的设未知数的方法。我变胖了等——运用列表、画线段图答明确等量关系。讨论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核心(等量关系、对解的检验和解释)。应用问题的进一步开发。

  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

  (1)设置丰富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经历模型化的过程。

  (2)引导学生总结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不宜人为地分类。

  第六章 生活中的数据: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要收集数据,数据能够帮助人们了解情况、发现规律、作出决策。本章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讨论,通过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活动体会数据的作用,更好的理解数据所表达的信息,发展自己的数感和统计观念。本章主要内容是了解生活中较大的数据和用统计图处理数据的知识。其中包括利用熟悉的事物感受大数的意义,并学会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理解三种统计图的不同特点,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描述数据。

  内容介绍:

  (1)“100万有多大”的目的和处理。

  (2)科学记数法的处理和重点(实际背景、与大数感受相联系)。

  (3)统计图学*的重点(融于统计过程中,注重对统计图特点的理解及运用适当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4)开展丰富的调查活动(如第188、196页——学生的作品)。

  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

  (1)重视大数的现实意义以及对大数的感受,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去感受大数,估计大数和表示大数。

  (2)注重使学生从事数据处理的过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作出决策或预测,将统计图的学*放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作为数据处理过程中的一部分。

  (3)应挖掘学生生活中的素材,教学中所采用的问题情境应尽量来源于实际,问题的解答要符合实际,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

  (4)注重学生实践活动,特别是小组合作的活动,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调查以及与同学、教师的讨论,寻求合理的'答案,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5)注意对所学内容的理解,避免将对大数的感受过程处理成机械的计算,避免让学生死记制作统计图的步骤。(6)鼓励学生使用计算器处理复杂的数据,重视其他课程资源(如信息技术、各种媒体)的开发与利用。

  第七章 可能性:

  本章是中学阶段“概率”内容的起始课,这部分内容是又是义务教育阶段唯一培养学生从不确定的角度来观察世界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可能性是普遍的,有助于我们理解生活适应生活,所以本章地位特殊,意义重大。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事件的必然性,不可能性,以及不确定事件的可能性大小,为今后继续学*概率统计知识打下基础。

  内容介绍:

  (1)不确定事件的引入、对游戏的充分讨论。

  (2)对随机实验(摸球游戏、转盘游戏)的重视。

  (3)第205页对调查数据的经验。

  (4)随机实验中学生经验的积累(谁转出的四位数大),在教学中考察学生的随机观念及随机观念的内涵的理解。

  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

  (1)对于随机事件,学生往往存在着一些经验,教师应及时了解并加以引导。

  (2)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过程,亲自动手获得实验数据,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这一点对培养学生的随机观念社非常重要的。

  (3)注重学生对不确定现象特点的体验,避免过早进入概率的计算。

  四、具体措施

  1、认真学*教育教学理论,落实课标理念,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主动地进行学*。

  2、把握好与前两个阶段的衔接,把握好教学要求,不要随意拨高。

  3、突出方程这个重点内容,将有关式的预备知识融于讨论方程的过程中;突出列方程,结合实际问题讨论解方程;通过加强探究性,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意识;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关注数学文化。

  4、把握好“丰富的图形世界”的有关内容的要求。充分利用现实世界中的实物原型进行教学,展示丰富多彩的几何世界;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让他们在观察、操作、想象、交流等活中认识图形,发展空间观念;注重概念间的联系,在对比中加深理解,重视几何语言的培养和训练;利用好选学内容。

  5、适当加强练*,加深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但不一味追求练*的数量。

  6、强调在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建立统计观念,改进学生的学*方式。突出统计思想;选择真实素材进行教学;

  7、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着重利用计算器、课件,丰富学*资源。

  8、搞好教学六认真,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读法指导、听法指导、思法指导、写法指导、记法指导。

  9、教学具体措施——教学上开展分层教学。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严格要求,端正他们的学*态度,抑制他们产生骄傲情绪;后进生,掌握一些关键知识,为他们以后的发展铺*道路,扭转他们的厌学现象,利用空余时间对他们进行辅导,在*时的课堂中多给予提问,给后进生树立信心。布置作业设置A、B、C三类,课堂上的提问照顾到好、中、差三类学生,使他们都得到发展,重点关注好中间的学生。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7

  一、教材编排特点及重点训练内容:

  本册教材的编排顺序是:相交线与*行线,实数,*面直角坐标系,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本册书的6章内容涉及《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实践与综合应用”三个领域,其中“实践与综合应用”以课题学*的形式安排在第九章。这6章大体上采用相*内容相对集中的方式安排,前一章基本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后章五基本属于“数与代数”领域,这样安排有助于加强知识间的纵向联系。在各章具体内容的编写中,又特别注意加强各领域之间的横向联系。

  教材编排有如下特点:

  1。加强与实际的联系,体现由具体—抽象—具体的认识过程。

  2。注意给学生留出探索和交流的空间,改变学生的学*方式。

  3。体现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

  4。强调数学思想方法。本册书突出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转化的思想以及类比的方法。

  重点训练项目是:通过相交线与*行线的教学初步让学生学会简单的推理;*方根与立方根的概念与求法,实数的概念及实数与*面直角坐标系的关系;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教法与应用;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教法与应用;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二、学生学情:

  本班学生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学*,虽然期末考试成绩可以,但是发现本班学生尖子生少,中等生较多,差生较多,上课很多学生不认真,学*态度学**惯不是很好,本学期要切实采取措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三、教学要求:

  如下表:

  四、教学措施:

  1。本学期教学工作重点仍然是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在此基础上努力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要抓好课前备课,这就要求我要认真研究教材,把握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课堂上注重教学方法,努力让不同的学生都学到有用的数学。

  2。依据课程标准、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设计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关键的整体优化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运用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学**惯,有利于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多设问,多启发,多观察等,增加学*主动性和学*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过程中尽量采取多鼓励、多引导、少批评的教育方法。这样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使学生形成主动学*的意识,教学中通过鼓励性的语言激励学生,使水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鼓励,以此增强他们的学*信心。

  3。根据学生的不同学*状况,给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对于学*比较的学生,给他们留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基础性的作业,检验他们对当堂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对于学*成绩比较好的学生,留一些综合运用或拓展能力方面的作业,检查他们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情况。

  4。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惯。要求学生课前自学,通过预*“我”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知道或还有什么我看不懂,在书上做出记号。以便上课时重点听讲。课堂上,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课*惯:课前做好上课的.准备,听课时要集中精神,专心听讲,积极思考问题,认真回答问题,不懂的及时提出来。要求课后养成复*的*惯,每天都要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复*,可在头脑中回顾当天所学知识,对于忘掉的或回想不起来的,可翻书重新记忆。另外,隔段时间还要把前面所学的知识再行回顾,以免时间长了忘记了。要求学生每天认真完成作业,作业要书写工整,解题规范,杜绝抄袭现象,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做作业*惯。

  5。关注学困生,不歧视学困生,尊重、关心、爱护他们,使他们感到老师和同学对他们的关心。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由他们回答,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利用中午休息时间或第八节自*时间为他们辅导,尽量使他们跟上教学进度。另外,对他们要有耐心,对于他们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

  6。培优补差。对于中上等生,利用课后阅读材料和课外资料丰富他们的头脑,增加他们的知识面,通过专题训练,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课外资料或上网学*等方式拓宽他们知识面和视野,不懂就问,养成勤学好问的*惯,以提高他们的各方面的能力。对于学困生多关心和帮助,在课堂上多提问他们一些简单的问题,多鼓励他们,以增强他们的信心。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8

  本学期我的工作是:初一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和初一(1)班的班主任工作。新的学期,新的开始,学校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新面貌。为了搞好本期工作,现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以校工作目标为指针,以“提高教学实效性”为工作中心,力争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立足教坛,无私奉献,全心全意地搞好教学工作。坚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不利用职责之便谋取私利,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二、工作目标:

  通过本期教学,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数学素质,能自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形成扎实的数学基本功,为今后继续学*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一批数学尖子,能掌握科学的.学*方法。不及格人数较少。形成良好学风。形成良好的数学学**惯。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

  (一)、多方面学*,树立新理念

  开学初就要认真通读数学新课程标准,潜心研究,反复揣摩。以《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为依据是用好教材的前提,所以一定要认真领会《标准》编导意图,去指导教学实践,以便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使数学教学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二)、掌握学生心理特征,激发他们学*数学的积极性。

  学生由小学进入中学,在心理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开始要求“独立自主”但学生环境的更换并不等于他们已经具备了中学生的诸多能力。因此对学*道路上的困难估计不足。鉴于这些心理特征,教师必须十分重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目的地时时地向学生介绍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还要想办法让学生亲身体验 生活离开数学知识将无法进行。从而激发他们学*数学知识的直接兴趣。同时在言行上,教师要切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如初一学生普遍保留小学阶段积极举手发言的良好*惯,面对孩子们这种学*热情,教师应该表示赞赏,给予肯定,同时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有轮流发言的机会。

  (三)、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

  (1)在教师这方面,首先做到要通读教材,驾驭教材,认真备课,认真备学生,认真 备教法。对所讲知识的每一环节的过渡都要精心设计。给学生出示的问题也要有层次,有梯度,知识的达标程度教师更要掌握,使优生吃饱,差生吃好。在学生方面,把学生按座次和成绩分成学*小组,选出小组长,在课堂上发挥小组的集体力量,这样用辅优,帮差,带中间的方法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2)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小学六年级的数学是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根据当前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的精神,在教学中我着重对学生进行上述几方面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尽量做到“学生自学能学会的不讲”;“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自己总结的不讲”;“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互相帮助下能学会的不讲。”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潜能全部挖掘出来。

  三、工作重点

  让学生热爱数学,并且掌握一定的学*方法,提高*均分和优秀率上涨的幅度,减少学困生。

  总之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任务还有很多,需要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9

  一.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

  从上学期的教学观察与测试结果看,这班学生的学*态度较端正,学**惯较差,跟不上教学进度的多。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师生*惯于接受性学*,自主、合作、探究的风气尚未形成。作业*惯抄袭,勤思好问的少。为此新学期的数学教学要积极尝试自主、合作、探究学*,注意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和*惯品质,努力提高综合成绩,尽量缩小与其他两个班级的差距。

  2.教材情况:

  本学期是本年级学生初中学*阶段的第二学期。新授课程主要有相交线与*行线、*面直角坐标系、三角形、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与不等式组、实数。现行教材、教学大纲要求学生从身边的实际问题出发,乘坐“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之舟,去探索、发现数学的奥妙,用学到的本领去解决“复*巩固”、“综合运用”、“拓展探索”等不同层次的问题。教师在灵活选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应适度引用新例,把初中数学各单元的知识明晰化、条理化、规律化,激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培养学*兴趣和*惯品质。

  二.目标要求

  本学期的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积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数学问题,要鼓励学生去探索、发现数学的奥妙,用学到的本领去解决“复*巩固”、“综合运

  用”、“拓展探索”等不同层次的问题。教学中既要注意知识的覆盖面,关注中考的重点、热点和难点,又要突出数学知识在社会、科技中的运用,让学生在学*、练*中熟记知识要点、考试内容,掌握应试技巧和数学思想方法,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在期末考试中力争生均分70分左右,合格率60%以上,并将低分率控制到10%以下,综合成绩镇前五。

  三.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积极捕捉课改信息,尽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和个性品质。

  2.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及时与学生沟通,搞好师生关系。

  3.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重难点,训练考点、热点,强化记忆,形成能力,提高成绩。

  4.改进教学方法,用挂图,实物创设情景进行教学,力求课堂的多样化、生活化和开放化,力争有更多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机会。

  5.精讲多练,在教学新知识的同时,注重旧知识的复*,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让学生在练*、测试中巩固提高,减少遗忘。

  20xx年初一数学教学计划三

  一、学情分析:

  从上学期的'总体情况来看,七8班比七7班成绩稍微好点,但是两个班学生两极分化已经较严重,这学期学*内容比较难,两极分化将会更严重。七8班成绩中上的学生较多*均分相对七7班会略高。在学*态度上,大部分学生学**惯较差,上课不能认真听讲,希望通过接下来的努力能改善他们的学**惯。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六章,第1章:*行线;第2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3章:整式的乘除;第4章:因式分解;第5章:分式;,第6章:数据与统计图表

  教材每章开始时,都设置了章前图与引言语,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与求知欲望。在教学中,适当安排如“观察与猜想、试验与探究、阅读与思考、信息技术应用”等以及栏目,让我们给学生适当的思考空间,使学生能更好地自主学*。在教材各块内容间,又穿插安排了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等的数学活动,不但扩大了学生知识面,而且增强了学生对数学文化价值的体验与数学的应用意识。*题设计分为;复*巩固、综合运用、拓广探索三类,体现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

  整个教材体现了如下特点:

  1、现代性——更新知识载体,渗透现代数学思想方法,引入信息技术。

  2、实践性——联系社会实际,贴*生活实际。

  3、探究性——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机会,获取知识技能。

  4、发展性——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要。

  5、趣味性——文字通俗,形式活泼,图文并茂,趣味直观。

  三、常规落实

  本学期要做好教学常规的切实落实。备课要精,既备教材又要备学生,密切生活实际和学生实际,整合教学资源,运用好多媒体教学,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有利因素,为教学服务。做到向每一节课要质量。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认真批改作业,并做好个别学生的辅导工作,对疑难问题及时有效地解决。落实好教学十字方针,备课精,上课实,堂堂清,日月清。

  四、教研工作

  认真学*业务理论,并做好一周一次的业务笔记,提高自己的理论水*,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积极参加一切课题研究活动,敢想敢干,敢于创新,不怕失败。在学*策略上及时指导学生,培养思维,方法技巧,提升能力。及时对教学活动作出反思,每周写出一至两个教学反思,真正体会自己的优缺点,做到有的放矢,进一步提高自己。每周及时上传四个教案和四个课时作业。认真做到备学生。每周整理出一个精品教案,及时上传。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积极利用和制作课件,提高自己电化教学能力。

  五、学困生转化

  积极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对学*过程中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帮助他们找到应对措施,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对学困生进行转化,针对其弱点不专心,几何不入门等进行及时点拨,引导,训练,使其成绩有明显提高,更上升一个等级。

  六、提高学科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认真做到教学相长。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及时反馈学*信息,搞好学*评价,教会学生学*,做学生的引导者。

  2、随时培养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适时介绍数学家,数学史,数学趣题,给出数学相应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创造和谐教学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课堂,让学生体会学*的快乐,享受学*。引导学生写小论文,写复*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

  4、教会学生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发散创新思维,提高效率,做到事半功倍。

  5、更新教育理念。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过时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关爱学生,*等对待学生。

  6、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教育惯键就是培养*惯,良好的学**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7、开展课外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对奥数题的研究,课外调查,操作实践,以优带差,共同提高。

  8、实行分层教学。布置作业设置A、B、C三等分层布置,因人而异,课堂上照顾好好、中、差在三类学生。

  9、搞好个别辅导。搞好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及时对学困生辅导,跟上学*步伐。

  10、开展课题学*。把学生带入研究的学*中,学会探究,合作,自主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11、运用信息技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加师生互动、形象化表示数学内容、有效处理复杂的数**算等。

  七、注意事项

  1、要由“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方式和能力”

  2、要由“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组织引导”

  3、教法要灵活,不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活动;

  4、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活动创设问题的情境;

  5、给学生留出相应思考余地,自己作出判断,教师先不要急着作出相关的提示或暗示;

  6、应设法让学生参与到“观察、探索、归纳、猜测、分析、论证、应用”的数学活动中来并适当搭造“合作、交流”的*台;

  7、重点应落在掌握有关基础知识和技能上;

  8、要深入钻研,创造性的设计教学过程。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10

  这个学期我任教初一 195 班、 196 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为了使工作更加地到位、细致,我针对这个学期的工作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以“促进课堂改革,提高教学实效性”为工作中心,力争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认真贯彻落实学校的教育理念,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大胆开创课堂教育教学方法,争取做一名优秀的数学老师。

  二、工作目标:

  通过本期教学,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数学素质,能自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形成扎实的数学基本功,为今后继续学*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一批数学尖子,能掌握科学的学*方法。不及格人数较少。形成良好学风。形成良好的数学学**惯。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

  (一)、多方面学*,树立新理念

  开学初就要认真通读数学新课程标准,潜心研究,反复揣摩。以《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为依据是用好教材的前提,所以一定要认真领会《标准》编导意图,去指导教学实践,以便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使数学教学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二)、掌握学生心理特征,激发他们学*数学的积极性。

  学生由小学进入中学,在心理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开始要求“独立自主”但学生环境的更换并不等于他们已经具备了中学生的诸多能力。因此对学*道路上的困难估计不足。鉴于这些心理特征,教师必须十分重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目的地时时地向学生介绍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还要想办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离开数学知识将无法进行。从而激发他们学*数学知识的直接兴趣。同时在言行上,教师要切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如初一学生普遍保留小学阶段积极举手发言的良好*惯,面对孩子们这种学*热情,教师应该表示赞赏,给予肯定,同时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有轮流发言的机会。

  (三)、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

  (1)在教师这方面,首先做到要通读教材,驾驭教材,认真备课,认真备学生,认真备教法。对所讲知识的每一环节的过渡都要精心设计。给学生出示的问题也要有层次,有梯度,知识的达标程度教师更要掌握,使优生吃饱,差生吃好。在学生方面,把学生按座次和成绩分成学*小组,选出小组长,在课堂上发挥小组的集体力量,这样用辅优,帮差,带中间的方法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2)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尽量做到“学生自学能学会的不讲”;“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自己总结的不讲”;“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互相帮助下能学会的不讲。”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潜能全部挖掘出来。

  (四)、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学*方法

  小学阶段科目少,内容浅,学生学*方法即使差一些,只要用心,用功,总可以应付。但是一进中学,有些学生纵然很努力,成绩依旧上不去,这说明中学阶段学*方法问题已成为突出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知识的内存规律,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以逐步提高分析、判断、综合、归纳的解题能力,我向学生介绍的方法是:“两先,两后,”既先预*,后听课;先复*,后做作业。也就是引导学生课前做好预*,发现问题,带着问题有目的性的听课,效果会更好。课后注意及时复*巩固以及经常复*巩固,使学过的知识达到永久记忆,遗忘缓慢。如果学生能真正按照此方法,再加之自己特有的经验,一定是学起来轻松愉悦,成绩优异的。

  三、工作进程安排

  第一章 有理数 15-18课时

  第二章 代数式 12-14课时

  第三章 图形欣赏与操作 5-7课时

  第四章 一元一次方程 7-9课时

  第五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 10-12课时

  第六章 数据的收集与描述 6-8课时

  重点把握第-、二、四、五章的知识内容,努力钻研教材与教育教法。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去探讨数学问题,紧密联系实际问题,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热爱数学,并且掌握一定的学*方法,提高*均分和优秀率上涨的幅度。

  总之本学期的教学工作需要学*的地方比较多,更多地向经验丰富的同行学*,并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11

  凉风**,在这乍冷还暖的金秋时分,我们又开始了新的征程。新的教育方针促使我们在新的学期里要用全新的理念去培育人才。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特拟定初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二章教学计划如下: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新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2.2节,是学生进入初中阶段后,在学*了用字母表示数,单项式、多项式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上,对同类项进行合并、探索、研究的一个课题。合并同类项是本章的一个重点,其法则的应用是整式加减的基础,也是以后学*解方程、解不等式的基础。另一方面,这节课与前面所学的知识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合并同类项的法则是建立在数的运算的基础之上;在合并同类项过程中,要不断运用数的运算。可以说合并同类项是有理数加减运算的延伸与拓广。因此,这节课是一节承上启下的课。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多项式中同类项的概念,会识别同类项。

  (2)使学生掌握合并同类项法则。

  (3)利用合并同类项法则来化简整式。

  2.能力目标:

  (1)、在具体的情景中,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认识同类项,了解数学分类的思想;

  并且能在多项式中准确判断出同类项。

  (2)、在具体情景中,通过探究、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合并同类项的法则,体验探求规律的思想方法;并熟练运用法则进行合并同类项的运算,体验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及应用。

  难点:正确判断同类项;准确合并同类项。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教法分析: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我在教学中选择互助式学*模式,与学生建立*等融洽的关系,营造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氛围,共同在实验、演示、操作、观察、练*等活动中运用多媒体来提高教学效率,验证结论,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2)学法分析: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相交流的过程,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充分发挥主体性作用。七年级的学生,从认知的特点来看,学生爱问好动、求知欲强,想象力丰富,对实际操作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对直观的事物感知欲较强,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逐步过渡的阶段,他们希望得到充分的展示和表现,因此,在学*上,应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能动作用,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类比、活动、猜想、验证、归纳,共同探讨,进行小组间的讨论和交流、利用课件和实物自主探索等方式,激发学*兴趣,培养应用意识和发散思维。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12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教学,要使学生扎实透彻学好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自学能力、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创新意识、良好个性品质及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整式的加、减、乘、除运算,*方差、完全*方公式、*行线的特征,*似数和有效数字、三角形的有关性质和定理。

  2、能力目标:

  (1)会进行整式的加、减、乘、除运算,会推导*方差、完全*方公式。

  (2)会用尺规做线段和角,了解转盘游戏。

  (3)能从表格、图像中分析出某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并能用语言进行表达,发展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发展用数学的信心。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内容共分六章:第七章,主要讲了整式的加、减、乘、除运算以及*方差与完全*方公式;第八章,讲了有关*行线的性质定理;第九章讲了生活中的可能性;第十章主要讲了生活中的一些数据以及*似数与有效数字;第十一章主要讲了三角形的一些性质定理;第十二章讲了变量中的一些关系。

  教学重点:整式的运算、*行线的性质定理、三角形全等。 教学难点:*行线与相交线、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变量之间的关系。 突破重、难点的措施:引导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学情分析:

  本人本学期继续担任初一(2)班的数学教学工作。根据上学期*时课堂表现和期中期末考试的情况来看,学生的数学成绩不算理想,总体的水*一般,尖子生不突出、低分的学生又较多,整体感觉学生学*欠缺思考和训练,自觉性不高,表面看参与积极,但投入度不够,对基本概念的把握不够透彻。根据上述情况本学期的工作重点将扭转学生的学*态度,指导学生数学学*方法,强化学生的透彻意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热情,培优补差,同时强调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进一步推动数学教学中学生素质的培养。

  五.进度安排:

  周次 内容

  1-3周 整式的运算

  4-6周 *行线与相交线

  7-8周 可能性

  9周 期中复*考试

  10-11周 数据的表示

  12-14周 三角形

  15-16周 变量之间的关系

  17周以后

  期末复*

  六、具体教学措施:

  1、创造性地整合使用教材。在教学中必须以生为本,适合学生发展的选择就是最好的,重基础深挖掘透理解。

  2、在课前课中尽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及科代表的组织作用。

  3、设计好导课尽量以激趣的形式引入课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前以自主预*为主,在课中以展示交流为主。

  4、进一步扭转部分学生的厌学情绪。利用课余时间对他们进行座谈辅导,在*时的课堂中多给予追问和表现机会,给后进生树立信心。对优生要严格要求,端正他们的学*态度,抑制他们产生骄傲情绪。

  5、用好课堂小组评价,以点带面,以先进带后进,让后进生自动自觉不掉队,发挥帮扶的力量。

  6、坚持因材施教原则,逐步实施分层教学、作业,向基础不同的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力求使中下生吃得上,中等生吃得下,优生吃得饱,即课堂练*、作业及要求等进行分层要求。

  7、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惯:上课专注,交流投入,发言积极,作业规范。同时,给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互动交流讨论。

  8、关心科代表的学*、生活,利用课余时间多接触学生,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13

  本学期我担任初一(3)(4)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从学生的入学成绩上看,知识水*参差不齐,不少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较薄弱, 所以本学期的教学任务非常艰巨,但我仍有信心迎接这个新挑战。为了能更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特制定计划如下:

  一、本学期教材分析,学生现状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是鲁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知识的综合性也较强,教材为学生动手操作,归纳猜想提供了可能。观察、思考、实验、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能更好地自主学*。因此对每一章的教学都要体现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求老师成为学生数学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潜能,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学第一周我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中发现少部分学生基础还可以,而大部分学生基础和能力比较差。所以一定要想方设法,鼓励他们增强信心,改变现状。在扎实基础上提高他们解题的基本技能和技巧。

  二、确立本学期的教学目标及实施目标的具体做法

  本学期的教学目标是六年级上册的六章内容,力求学生掌握基础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的能力,概括的能力,类比猜想的能力和自主学*的能力。在初中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常常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一开始不适应中学教师的教法,出现消化不良的症状,究其原因,就学生方面主要有三点:一是学*态度不够端正;二是智能上存在差异;三是学*方法不科学。我以为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因此为防止过早出现两极分化,我准备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掌握学生心理特征,激发他们学*数学的积极性

  学生由小学进入中学,心理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开始要求“独立自主”,但学生环境的更换并不等于他们已经具备了中学生的诸多能力。因此对学*道路上的困难估计不足。鉴于这些心理特征,教师必须十分重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目的地时时地向学生介绍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还要想办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离开数学知识将无法进行。从而激发他们学*数学知识的直接兴趣,数学第一章内容的正确把握能较好地做到这些。

  (二)努力提高课堂45分钟效率

  (1)在教师这方面,首先做到要通读教材,驾奴教材,认真备课,认真备学生,认真备教法,对所讲知识的每一环节的过渡都要精心设计。给学生出示的问题也要有层次,有梯度,哪些是独立完成的,哪些是小组合作完成的,知识的达标程度教师更要掌握。同时作业也要分层次进行,使优生吃饱,差生吃好。

  (2)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六年级的数学是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根据当前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的精神,在教学中着重对学生进行上述几方面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可能地把学生的潜能全部挖掘出来。

  (三)加强对学生学法指导

  进入中学,有些学生纵然很努力,成绩依旧上不去,这说明中学阶段学*方法问题已成为突出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知识的内存规律,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以逐步提高分析、判断、综合、归纳的解题能力,我要求学生养成先复*,后做作业的好*惯。课后注意及时复*巩固以及经常复*巩固,能使学过的知识达到永久记忆,遗忘缓慢。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14

  教学内容:国标苏教版第十二册第80-81页例3、例4、练一练,练*十六第2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初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中位数;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体会不同统计量的特点。

  2.让学生在认识中位数的过程中,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做出判断、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教学难点:理解*均数、中位

  教学过程:

  一、创设矛盾,引出新知

  1.跳绳是一项强身健体的体育运动,体育课上四一班举行了1分钟跳绳比赛,你想看看他们的成绩吗?

  2.这是第一小组的成绩。

  ⑴这个小组中,孙瑾排在第几名?排在第四名的`是哪位同学?为什么很难看出来呀?要想清楚地看出来怎么办呢?

  ⑵排序方法高低低高

  出示排序后的表格。

  ⑶这一小组的跳的最好的是哪位同学?她代表最高水*,谁代表最低水*?

  ⑷要表示这一组同学跳绳的一般水*,你觉得可以用什么数据来表示?

  ⑸一般水*大概在这一组数据的什么位置?出示一般水*生:

  ⑹那么孙瑾同学的成绩和一般水*相比呢?也就是比*均数要高,是吗?

  ⑺请同学们猜一猜,这一组同学跳绳的一般水*大概是多少?比孙瑾的成绩要少,是吧!

  ⑻我们来算一算,好吗?交流出示*均数128比我们猜的数要大。

  孙瑾同学的成绩和*均数相比,和一般水*要比呢?用*均数来表示一般水*怎么样?

  师小结:用*均数来表示一般水*怎么样?请同学们再来观察这一组数据,是什么原因导致用*均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行不通呢?

  ⑼如果一个数据比其它数据大的多,或者少得多,我们称这些数据为极端数据,板书。极端数据

  ⑽这个极端数据比*均数要大得多,在这里用*均数表示这组成绩的一般水*合适吗?

  那么用什么数据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才合适呢?分析*均数前后各有几个,中间数各有几个呢

  ⑾中间的数叫什么名字呢?中位数

  ⑿调整极端数据大变得更大,小变得更小,感受*均数的变化,中位数没有变化。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最中间的数。

  二、新知应用。

  1.分男女生比赛。

  出示4组数据。

  让学生找中位数

  比赛中体会找中位数 需要排序。

  2.男女生再次比赛,引入偶数个数据怎样找中位数。

  3.出示数据。

  4.怎样求这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呢?

  正中间有两个数的,中位数就是这两个数的*均数。

  5.学到这儿,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怎样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分两种情况分析:奇数:最中间的数;偶数:正中间两个数的*均数。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15

  一、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数学基础的差异程度大,为教学的因材施教增加了难度。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没有真正树立良好的学**惯和自觉性意识,部分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不强,计算能力较弱,书写和表达能力较差,解题过程逻辑性不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由于初中课改的原因,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衔接力度不够,需在新授时适机补充一些内容。因此在教学时间上可能仍然吃紧。另一方面,透过中考成绩可知,有很多学生底子薄弱,基础知识掌握的很不牢固。

  二、指导思想

  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数学教学内容是人教A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必修1、4)》,包括集合与函数的.概念、基本初等函数(I)、函数的应用、三角函数、*面向量、三角恒等变换共六章内容。

  四、教学措施

  1.认真落实,搞好集体备课。每两周进行一次集体备课,每位老师都要提前备课。每次备课都要用一定的时间交流一下前一段的教学情况,进度、学生掌握情况等。

  2.详细计划,保证测试质量。教学中精选配套练*,要求学生按教学进度完成相应的*题,老师要给予检查和必要的讲评。利用测试卷进行质量测查,并及时批阅、评讲,并根据测查情况分析学生学*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积极落实。

  3.精心设计,合理规划课内外作业。在设计每天的课内外作业时,要做到有目的、有针对性、有层次性,让学生吃得下、吃得饱;要抓住典型问题和易错题的训练,作业设计要体现解题的关键和方法,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加强辅导工作。一是要加强对学生学*方法的指导,全方面提高他们学*数学的能力,特别是自主学*能力,并通过强化训练,不断提高解题能力,使他们的数学成绩更上一层楼;二是加强对边缘生的辅导。边缘生是一个班级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要下大力气辅导边缘生,通过个别或集体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工作,从而使他们的数学成绩有质的飞跃。

  5.抓好教学的各个环节,做到既备学生又备教材,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选择不同教法,上好每一节课。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菁选(扩展4)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 (菁华10篇)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1

  七年级学生由小学阶段升入初中阶段,学*方式和学*的要求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小学阶段注重学生数感和数的运算能力的培养,初中阶段除了上述要求外,将对学生的数感、符号感和空间观念等方面提高要求。同时,初中阶段注重学生自主学*能力的形成,注重学生合作、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形成,注重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的培养。对七年级学生来说,学*方式方法都有了较大的变化,能否较快适应,这是一个挑战。

  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第一章:有理数: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进行有理数的运算,会用数轴表示有理数,会进行有理数的大小比较,理解互为相反数、互为倒数的两数的意义,并会求一个数的倒数与相反数;会求一个数的绝对值,并理解绝对值的概念。了解*似数的概念,了解有效数字的概念,并能按要求取*似数,本章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

  第二章:整式加减,本章重点是用字母来表示数。会用字母表示数并会用字母来列简单的数量关系。本章是学*方程的基础,要求学生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了解代数式的概念并会求代数式的值,掌握同类项的概念并会进行整式的加减。

  第三章:一次方程和方程组:学生要了解一次方程的概念,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会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会用方程或方程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四章:直线与角:让学生了解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并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会比较线段的大小,了解线段的中点概念及性质,理解角的概念,会表示一个角,并会度量角的大小,会比较角的大小,知道角*分线的概念并会用它的性质,会用尺规作图作角和线段。

  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了解数据的收集的方法并会收集简单的数据,能把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处理,理解并能区分三种统计图的区别与联系,并能就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能就具体的统计图收集到有用的信息并为决策服务。

  本学期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培养学生学*数学的信心与兴趣;

  2、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形成终身学*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与能力,并学会交流;

  4、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能力;

  5、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操作用中学*。

  本学期的课时安排:

  第一章:有理数约20课时

  第二章:整式加减约9课时

  第三章:一次方程和方程组约20课时

  第四章:直线与角约14课时

  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约7课时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2

  一、教材编排特点及重点训练内容:

  本册教材的编排顺序是:相交线与*行线,实数,*面直角坐标系,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本册书的6章内容涉及《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实践与综合应用”三个领域,其中“实践与综合应用”以课题学*的形式安排在第九章。这6章大体上采用相*内容相对集中的方式安排,前一章基本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后章五基本属于“数与代数”领域,这样安排有助于加强知识间的纵向联系。在各章具体内容的编写中,又特别注意加强各领域之间的横向联系。

  教材编排有如下特点:

  1、加强与实际的联系,体现由具体—抽象—具体的认识过程

  2、注意给学生留出探索和交流的空间,改变学生的学*方式

  3、体现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

  4、强调数学思想方法、本册书突出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转化的思想以及类比的方法

  重点训练项目是:通过相交线与*行线的教学初步让学生学会简单的推理;*方根与立方根的概念与求法,实数的概念及实数与*面直角坐标系的关系;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教法与应用;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教法与应用;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二、学生学情:

  本班学生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学*,虽然期末考试成绩可以,但是发现本班学生尖子生少,中等生较多,差生较多,上课很多学生不认真,学*态度学**惯不是很好,本学期要切实采取措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三、教学要求:

  如下表:

  四、教学措施:

  1、本学期教学工作重点仍然是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在此基础上努力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要抓好课前备课,这就要求我要认真研究教材,把握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课堂上注重教学方法,努力让不同的学生都学到有用的数学。

  2、依据课程标准、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设计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关键的整体优化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运用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学**惯,有利于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如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多设问,多启发,多观察等,增加学*主动性和学*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过程中尽量采取多鼓励、多引导、少批评的教育方法。这样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使学生形成主动学*的意识,教学中通过鼓励性的语言激励学生,使水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鼓励,以此增强他们的学*信心。

  3、根据学生的不同学*状况,给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对于学*比较的学生,给他们留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基础性的作业,检验他们对当堂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对于学*成绩比较好的学生,留一些综合运用或拓展能力方面的作业,检查他们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综合运用情况。

  4、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惯。要求学生课前自学,通过预*“我”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知道或还有什么我看不懂,在书上做出记号。以便上课时重点听讲。课堂上,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课*惯:课前做好上课的准备,听课时要集中精神,专心听讲,积极思考问题,认真回答问题,不懂的及时提出来。要求课后养成复*的*惯,每天都要把所学的知识进行复*,可在头脑中回顾当天所学知识,对于忘掉的或回想不起来的,可翻书重新记忆。另外,隔段时间还要把前面所学的知识再行回顾,以免时间长了忘记了。要求学生每天认真完成作业,作业要书写工整,解题规范,杜绝抄袭现象,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做作业*惯。

  5、关注学困生,不歧视学困生,尊重、关心、爱护他们,使他们感到老师和同学对他们的关心。设置一些简单的问题,由他们回答,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利用中午休息时间或第八节自*时间为他们辅导,尽量使他们跟上教学进度。另外,对他们要有耐心,对于他们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

  6、培优补差。对于中上等生,利用课后阅读材料和课外资料丰富他们的头脑,增加他们的知识面,通过专题训练,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课外资料或上网学*等方式拓宽他们知识面和视野,不懂就问,养成勤学好问的*惯,以提高他们的各方面的能力。对于学困生多关心和帮助,在课堂上多提问他们一些简单的问题,多鼓励他们,以增强他们的信心。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3

  20xx年已经来临,初一第二个学期也快来临了,我作为一个数学老师,面对接下来的新学期的数学也有自己的规划,以下是我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是社会对青少年所需求的;

  2、要让学生知道这是自己终身学*和发展所需要的;

  3、贴*生活实际让学生爱数学,自主的学教学;

  4、让学生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教材分析

  初一数学七年级(下)要目:

  第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第二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三章*面上直线的位置关系和度量关系

  第四章多项式

  第五章轴对称图形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与比较

  课题学*测量不规则图形

  课题学*包装盒的分类、设计和制作

  该教材每章开始时,都设置了导图与导人语,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与求知欲望。在教学中,适当设

  如“回忆、思考、探索、概括、做一做、读一读、想一想、试一试”等以及“信息收集,调查研究”等活动

  目,让我们给学生适当的思考空间,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自主学*。在教材各块内容间,又穿插安排

  涉及数学史料、数学家、实际生活、数学趣题、知识背景、外语教学、信息技术、数学算法等等的阅

  材料,用好它,不但扩大了学生知识面,而且增强了学生对数学文化价值的体验与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材练*题更是体现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

  整个教材体现了如下特点:

  1、现代性——更新知识载体,渗透现代数学思想方法,引入信息技术。

  2、实践性——联系社会实际,贴*生活实际。

  3、探究性——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机会,获取知识技能。

  4、发展性——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要。

  5、趣味性——文字通俗,形式活泼,图文并茂,趣味直观。

  三、教学措施

  第七章重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与应用

  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关注学生在学*活动中的情感和态度表现

  给学生足够的活动空间,认真实施分层教学

  第八章灵活运用代入法或加减法解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会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简单应用题,并能分析结果

  理解解方程组“消元”的思想,领会“转化”的思想

  妥善处理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突出解二元一次方程组通法的教学

  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注意教材弹性

  第九章进一步认识点、线、面、角

  了解同一*面上的两条直线的三种关系

  初步理解*移的概念

  *行与垂直的性质与判定

  注重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概念引入多联系实际

  尽量利用教具或多媒体设备

  保持教材的逻辑体系

  注重联系教材的文化背景

  第十章了解多项式的的有关概念

  能进行简单的多项式的加、减、乘运算

  注重联系实际,为将来学函数奠定基础

  让课堂内容生动、趣味化,从学生熟悉的背景引出概念

  第十一章体会对称之美

  利用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认识和欣赏轴对称在现实中的应用

  认识特殊三角形的性质及角*分线、垂直*分线的性质

  设计开放性很强的练*,关注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关注“局部”与“整体”的教学思维的训练

  第十二章

  紧扣数据,抓住概念本质,紧密联系实际

  对*均数、极差、方差的概念,注意把握教学的层次

  让学生自主思考、相互交流,以形成结论

  四、课程的教学过程要求

  1、课堂教学从:“复*引入——讲授——巩固——作业”,转变为:“情境——问题——探究——反思——提高”,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

  2、数学课堂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殿堂转变为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构建自己有效的数学理解的场所。

  3、数学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4、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加师生互动、形象化表示数学内容、有效处理复杂的数*算等。

  5、给学生提供成果展示机会,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及学*数学的自信心。

  五、注意事项

  1、要由“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既传授知识,又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方式和能力”;

  2、要由“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变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组织引导”;

  3、本册内容较传统,但教学方式不可以传统,不要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活动;

  4、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活动创设问题的情境;

  5、应当让学生思考自己作出判断,教师先不要作出相关的提示或暗示;

  6、应设法让学生参与到“观察、探索、归纳、猜测、分析、论证、应用”的数学活动中来并适当搭造“合作、交流”的*台;

  7、重点应落在掌握有关基础知识和技能;

  8、要深入钻研,创造性的设计教学过程。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4

  本学期,我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认真学*新课程。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教材分析:

  1、学生提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素材。所有数学知识学*,都力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问题情景引入学*主题,并提供了众多有趣而富有数学含义问题,以展开数学探究。

  2、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在提供学*素材的基础上,还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如提出了大量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设立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等栏目,以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形成新的知识,包括归纳法则与方法,描述概念等。

  3、使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增强学好数学地信心。力图采用“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展开。

  4、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课本中的*题分为两类:一类面向全体学生,为他们熟悉和巩固新学的数学知识,加深对相关知识与方法的理解所设;另一类则面向更多数学学*需求

  二。教学措施:

  1、 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

  2、 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需求和学*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3、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去其他老师的听课,吸取他们的优点,改进自己的工作。

  4、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

  5、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成绩

  6、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目前的考试模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形成,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此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三。教学安排

  二月:第五章 三月:第六、七章 四月:第八章

  五月:第九章 六月: 第十章 七月:总复*

  四。复*考试

  好的耕耘,好的收获。教学工作有喜有乐也有苦。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原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争取本学期教学工作有进步。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5

  一、学情分析:

  通过上学期的学*,也有不少学生基本掌握了初中数学的学*方法和解题技巧,对于所学的知识能较好地应用到解题和日常生活中去。但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作业问题。课堂作业,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完成,少数学生需要教师督促,这一少数学生也成为老师的重点牵挂对象;家庭作业,学生完成的质量要打折扣,学生的学**惯养成还不理想,预*的*惯,进行总结的*惯,主动纠正错误的*惯,还需要加强,需要教师的督促才能做好。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惯。面向全体学生,整体提高水*,全面培养能力,养成良好的学**惯。这是本期教学中重点予以关注的。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六章,第5章:相交线和*行线;第6章:实数;第7章:*面直角坐标系;第8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9章:不等式和不等式组;,第10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

  第五章、相交线与*行线;本章主要在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的基础上,探索在同一*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①、相交 ②、*行。本章重点:垂线的概念和*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本章难点:推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逐步深入地学会说理。

  第六章、实数;本章主要包括算术*方根、*方根、立方根,以及实数的有关概念、运算和实数在数轴上的表示等内容。本章的重点是算术*方根、*方根的概念和求法以及实数的概念,难点是*方根和实数的概念。

  第七章、*面直角坐标系;本章主要内容是*面直角坐标系及其简单的应用。本章重点:*面直角坐标系的理解与建立及点的坐标的确定。本章难点:*面直角坐标系中坐标及点的位置的确定。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本章主要学*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的概念和解法与应用。本章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及实际应用。本章难点: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本章主要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简单应用。本章重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与简单应用。本章难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与应用、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本章主要学*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并根据数据对调查对象作出正确的描述。本章重点:调查的意义、特点及分类,利用扇形图、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拆线图描述数据。本章难点:绘制数据统计图及如何利用各种统计图对调查对象作出正确的描述。

  整个教材体现了如下特点:1.现代性——更新知识载体,渗透现代数学思想方法,引入信息技术。2.实践性——联系社会实际,贴*生活实际。3.探究性——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机会,获取知识技能。 4.发展性——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要。5.趣味性——文字通俗,形式活泼,图文并茂,趣味直观。

  三、教研工作

  认真学*业务理论,并做好一周一次的业务笔记,提高自己的理论水*,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积极参加一切课题研究活动,敢想敢干,敢于创新,不怕失败。在学*策略上及时指导学生,培养思维,方法技巧,提升能力。及时对教学活动作出反思,每周写出一至两个教学反思,真正体会自己的优缺点,做到有的放矢,进一步提高自己。

  四、教学措施:

  1、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精选*题,精心备课,做好教案,上好新课。同时仔细批改作业,作好辅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作认真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和原因。扎实做好教学六认真工作。把教学六认真作为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和评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

  2、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制作教学道具,设置教学情境,结合日常生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引导学生主动加入课堂学*和讨论,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究与规律的总结。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建设,营造民主、和谐、*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共享的高效学*课堂,寻找幸福。让学生体验学*的乐趣,享受学*的乐趣。指导学生写一篇小论文,写一篇复*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结构。

  4、引导学生积极引导学生归纳规则解决问题,一个给定的问题,一个多解,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的反规范化,三线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所以在很多国家的`学生观念。

  5、开展分层教学,安排作业设置A、B、C三等分层安排,在课堂上要考虑好、中、差、三类学生。

  6、做好培训工作的滑动工作出色,学生要注重提高开拓知识视野的能力,让他们吃,充分发挥了智能;学*困难的学生,对间隙的基本知识,培养良好的学*品质,使他们易于消化,营养与健康,他(她)为以后的发展铺*道路。

  7、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说。激发学生的兴趣,向学生介绍数学史,数学家,相应的数学难题,数学课外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展课题研究,把学生带到学*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8、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惯,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学业成绩,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他们的智力缺陷。

  9、建立课外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中考、奥数、课外调查和操作实践研究,带动学生学*数学,培养这部分学生的专业知识。

  10、知识的积累,知识系统化的形成,一系列*题。

  11、注重期中考试,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同步考试的训练,为九年级的毕业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课时安排

  七年级一周有8节课,本学期总共有18周。

  第五章 相交线与*行线 12课时

  第一周 5.1 相交线

  第二周 5.2 *行线及其判定

  第三周 5.3 *行线的性质

  第四周 5.4 *移 小结、复*

  第六章 实数 8课时

  第五周 6.1*方根

  第六周 6.2立方根 6.3实数 小结、复*

  第七章 *面直角坐标系 8课时

  第七周 7.1*面直角坐标系

  第八周 7.2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小结、复*

  第九周 第十周 期中复* 备考

  第八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11课时

  第十一周 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十二周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十三周 三元一次方程组 小结、复*

  第九章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12课时

  第十四周 9.1不等式

  第十五周 9.2一元一次不等式

  9.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小结、复*

  第十章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6课时

  第十六周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第十七周 第十八周 期末复* 备考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6

  一、指导思想:

  新学期里,本人将积极接受学校分配给自己的各项教育教学任务,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投入工作。遵纪守法,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工作任劳任怨,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不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

  二、素质教育:

  我注重推行素质教育,坚决把实施素质教育落实在行动上。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

  教案是老师讲课的依据,教案中不仅写明教学要求和教学目的,也写清能力训练的内容、要求、目的.及教学措施等,不仅体现教学大纲的要求,也保证将大纲要求落实到实处。这样做就能使素质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避免了盲目性,随意性,增强了计划性。在编写教案时注意选择教育的方法和时机,达到既给学生传授知识,又开发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所学内容,使学生学*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吸取其它方面的营养,开阔他们的视野,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实事求是和刻苦学*的科学态度。

  三、教研工作:

  我将积极参加教学研究工作,不断对教法进行探索和研究。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对于素质教育的理论,进行更加深入的学*。在*时的教学工作中努力工作,不断向老教师学*,吸取经验。

  四、出勤:

  在工作中我一定要做到不迟到、不早退,听从领导分配,不挑肥拣瘦讲价钱,*时团结同志,尊老爱幼,做到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作为一名教师,我一定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教师八条师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工作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决不应付了事,得过且过,以工作事业为重,把个人私心杂念置之度外,按时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

  五、本期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初一数学。

  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

  第二章:有理数的运算

  第三章:字母表示数

  第四章:*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

  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

  第六章:生活中的数据

  第七章:可能性

  六、本期数学的能力要求

  1、基本技能:能够按照一定的程序与骤进行运算、作图或画图,进行简单的推理。

  2、逻辑思维能力:会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会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3、运算能力:不仅会根据法则、公式等正确地进行运算,而且理解运算的算理,能够根据题目条件寻求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

  4、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是指解决带有实际意义的和相关学科中的数学问题,以及解决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7

  一.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

  2、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需求和学*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3、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4、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

  5、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

  6、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目前的考试模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形成,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此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二.教学内容

  第一周9.7—9.13

  第一章有理数

  1.1正数和负数约2课时

  1.2有理数约4课时

  第二周9.14—9.20

  1.3有理数的加减约4课时

  第三周9.21—9.27

  1.4有理数的乘除约4课时

  第四周9.28—10.11

  1.5有理数的乘方约3课时

  数学活动、小结约2课时

  第五周10.12—10.18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2.1整式约2课时

  2.2整式的加减约2课时

  第六周10.19—10.25

  2.2整式的加减约2课时

  数学活动、小结约2课时

  第七周10.26—11.1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2.1从算式到方程约4课时

  第八周11.2—11.8

  2.2从古老的代数书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1)约4课时

  第九周11.9—11.15

  2.3从“买布问题”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2)约4课时

  第十周11.16—11.22

  3.4再探实际问题和一元一次方程约4课时

  第十一周11.23—11.29

  复*、期中考试

  第十二周11.30—12.6

  第四章图形的'认识初步

  4.1多姿多彩的图形约4课时

  第十三周12.7—12.13

  4.2直线、射线、线段约2课时

  第十四周12.14—12.20

  4.3角的度量约3课时

  第十五周12.21—12.27

  4.4角的比较与运算约3课时

  数学活动、小结约2课时

  第十六周12.28—1.3

  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4.1喜爱哪种动物的同学最多—全面调查举例约2课时

  4.2调查中小学生的视力情况——抽样调查举例约3课时

  第十七周1.4—1.10 4.3课题学*约2课时

  数学活动、小结约1课时

  第十八、十九、二十周1.11—2.1

  复*本学期内容第二十一周2.2—2.6

  期末考

  希望各位教师能够认真阅读最新一年初一数学教学计划,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8

  一、班情分析

  经过七年级一期的数学教学,发现班上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差,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尤其是男生的数学成绩普遍偏低,女生情况稍好,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解题作答比较粗心,不能很好的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但通过上学期的学*,不少学生基本掌握了初中数学的学*方法和解题技巧,对于所学的知识能较好地应用到解题和日常生活中去。

  二、指导思想

  完成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落实《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改革观。通过教育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抽象的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强化基本计算能力和归纳的能力。培养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同时提高知识应用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

  三、教材分析

  第五章、相交线与*行线:本章主要在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的基础上,探索在同一*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①、相交②、*行。本章重点:垂线的概念和*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本章难点:证明的思路、步骤、格式,以及*行线性质与判定的应用。

  第六章、*面直角坐标系:本章主要内容是*面直角坐标系及其简单的应用。本章重点:*面直角坐标系的理解与建立及点的坐标的确定。本章难点:*面直角坐标系中坐标及点的位置的确定。

  第七章、三角形:本章主要学*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角及多边形的内角和等内容。本章重点:三角形有关线段、角及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性质与应用。本章难点:正确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及角*分线的性质并能作图,及三角形内角和的证明与多边形内角和的探究。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本章主要学*二元一次议程(组)及其解的概念和解法与应用。本章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及实际应用。本章难点: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本章主要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简单应用。本章重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与简单应用。本章难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与应用、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本章主要学*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并根据数据对调查对象作出正确的描述。本章重点:调查的意义、特点及分类,利用扇形图、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拆线图描述数据。本章难点:绘制数据统计图及如何利用各种统计图对调查对象作出正确的描述。

  四、教学措施提高学科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认真做好教学六认真工作。把教学六认真做为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课堂,让学生体会学*的快乐,享受学*。引导学生写小论文,写复*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

  4、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

  5、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6、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7、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对奥数题的研究,课外调查,操作实践,带动班级学生学*数学,同时发展这一部分学生的特长。

  8、开展分层教学,布置作业设置A、B、C三等分层布置,课堂上照顾好好、中、差在三类学生。

  9、进行个别辅导,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对差生,一些关键知识,辅导差生过关,为差生以后的发展铺*道路。10、站在系统的高度,使知识构筑在一个系统,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八方联系,浑然一体,使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10、开展课题学*,把学生带入研究的学*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五、全期教学进度安排

  章节课时教学起止时间

  第五章13课时第1-3周

  第六章7课时第4-5周

  第七章10课时第6-8周

  第八章10课时第8-10周

  第九章13课时第11-13周

  第十章8课时第14-15周

  复*10课时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9

  教学内容:

  国标苏教版第十二册第80-81页例3、例4、练一练,练*十六第2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初步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一组简单数据的中位数;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体会不同统计量的特点。

  2、让学生在认识中位数的过程中,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做出判断、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教学难点:

  理解*均数、中位

  教学过程:

  一、创设矛盾,引出新知

  1、跳绳是一项强身健体的体育运动,体育课上四一班举行了1分钟跳绳比赛,你想看看他们的成绩吗?

  2、这是第一小组的成绩。

  ⑴这个小组中,孙瑾排在第几名?排在第四名的是哪位同学?为什么很难看出来呀?要想清楚地看出来怎么办呢?

  ⑵排序方法高低低高

  出示排序后的表格。

  ⑶这一小组的跳的最好的是哪位同学?她代表最高水*,谁代表最低水*?

  ⑷要表示这一组同学跳绳的一般水*,你觉得可以用什么数据来表示?

  ⑸一般水*大概在这一组数据的什么位置?出示一般水*生:

  ⑹那么孙瑾同学的成绩和一般水*相比呢?也就是比*均数要高,是吗?

  ⑺请同学们猜一猜,这一组同学跳绳的一般水*大概是多少?比孙瑾的成绩要少,是吧!

  ⑻我们来算一算,好吗?交流出示*均数128比我们猜的数要大。

  孙瑾同学的成绩和*均数相比,和一般水*要比呢?用*均数来表示一般水*怎么样?

  师小结:用*均数来表示一般水*怎么样?请同学们再来观察这一组数据,是什么原因导致用*均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行不通呢?

  ⑼如果一个数据比其它数据大的多,或者少得多,我们称这些数据为极端数据,板书。极端数据

  ⑽这个极端数据比*均数要大得多,在这里用*均数表示这组成绩的一般水*合适吗?

  那么用什么数据表示这组数据的一般水*才合适呢?分析*均数前后各有几个,中间数各有几个呢

  ⑾中间的数叫什么名字呢?中位数

  ⑿调整极端数据大变得更大,小变得更小,感受*均数的变化,中位数没有变化。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最中间的数。

  二、新知应用。

  1、分男女生比赛。

  出示4组数据。

  让学生找中位数

  比赛中体会找中位数需要排序。

  2、男女生再次比赛,引入偶数个数据怎样找中位数。

  3、出示数据。

  4、怎样求这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呢?

  正中间有两个数的,中位数就是这两个数的*均数。

  5、学到这儿,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怎样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分两种情况分析:奇数:最中间的数;偶数:正中间两个数的*均数。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10

  一、学情介绍:

  我本学期担任初一七、八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初一(八)班共有学生55人,初一(七)班有学生56人。根据小学升初中考试的情况来分析学生的数学成绩不算理想,总体的水*一般,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因此要重视听法的指导。学*离不开思维,善思则学得活,效率高,不善思则学得死,效果差。初一学生常常固守小学算术中的思维定势,思路狭窄、呆滞,不利于后继学*,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法指导。学生在解题时,在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的问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学生是否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与其学业成绩的好坏相关,初一学生由于正处在初级的逻辑思维阶段,识记知识时机械记忆的成份较多,理解记忆的成份较少,这就不能适应初一教学的新要求,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记法指导。本学期的工作重点是扭转学生的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好的学**惯、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热情和兴趣,培优补差,同时强调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反对死记硬背,以推动数学教学中学生素质的培养。

  二、教学措施

  1、根据今年学校及教科室计划,认真构建“双思三环六步”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双思”是指教师反思教学、学生反思学*;“三环”就是定向、内化、发展;“六步”分别是指:提供资源(入境生趣)、了解学情(自学生疑)、弄清疑难(学*释疑)、点难拨疑(练*解难)、反思教学(反思学*)、引导实践(迁移创新)。我们要在反思中成长,学生要在反思中进步;我们要反思的主要内容是怎样优化“三环六步”教学设计,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要反思的主要内容学*积极性、学*策略和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当、不断提高学*效率。

  初一学生刚刚进入初中阶段,正是从小学过度到初中学*的重要阶段,也是进行“双思三环六步”课堂教学模式的最佳时期,要逐步的培养和完善这种模式,要求我们多研究、多思考、多创新、多探究。按照“低(起点)慢(速度)多(落点)高(标准)”元素结构教学法进行教学,“低起点”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初一学生从小学数学到初中数学的学*是一个飞跃,怎样帮助学生慢慢过渡是一个难点,从细小的问题、每一个小知识点出发结合小学知识融汇到初中的知识中去,从而使学生很快接受知识。 “慢速度”反对快速度教学,主张教学要考虑学生的学*规律和接受程度,兼顾初一学生的生理、心理、知识、能力、意志、品德等特征和差异,步步为营,梯次推进,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多落点”强**育要考虑到初一学生个性差异的特点。个性差异是表现在多方面,不仅有年龄、性别、性格、身体的差异,还有很多学*上的差异,个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差异。推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高标准”为学生确立的学*标准。而且把目标细化,使学生能很快达到,既能掌握知识又能体会到成功的愉悦,使初一的学生对数学充满兴趣,从而达到高效课堂的标准。

  2、精心设计*题,使*题从简单到复杂形成梯度,引导学生学会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实现一题多解、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批改作业做到全批全改,从过程到步骤严格要求,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作认好总结,从初一使学生慢慢养成认真按步骤做作业的*惯。

  4、继续实行课前一题的模式。课前五分钟每个班的课代表把上一节课涉及到的典型题目呈现在黑板上,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复*上一节的内容,而且也能做到尽快把学生从课间拉回到上课的的'状态,并力求把学生中新方法新思维挖掘出来。

  5、实行一对一的帮扶活动,由好学生带动一个差一点的学生,从知识、作业、学**惯等各方面互帮互助,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合理落实各项教学常规

  1、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根据“双思三环六步”课堂教学模式,所以在备课时深入钻研教材,正确地掌握和处理好教材的重点、难点,准备大量的、难度不同的*题备用,备课以个人独立钻研备课为主,在此基础上进行集体备课,广泛吸取其他老师的优点和精华,完善自己的备课达到精益求精。

  2、上课时要严格按照“双思三环六步”课堂教学模式的步骤进行教学,讲课时要围绕中心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整个教学过程要严密组织,使课堂教学既层次分明,又协调紧凑。教学时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各类学生都学有所得。特别是要照顾到差生,力求使他们能掌握本课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作业要求要严格,但布置的作业要适量。精选作业,根据不同程度学生,布置适当的选做题,以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分层教学、布置作业。作业批改要有批语,批语要多鼓励学生,根据作业情况查缺补漏,做好个别辅导。

  4、要保证后进生的进步。因为基础的不同,有一部分学生在知识的学*上有一定的困难,而且这部分学生更应该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特别是精心设计一些适合他们的问题和练*作业,引导他们思考,激发他们的学*兴趣,唤醒他们学*的自信心,充分利用自*课或课余时间,加强对后进生的个别辅导。

  四、教研工作

  利用“学科活动日”和集体备课,多加强理论学*研讨,提高理论实效,交流学*心得,积极参加教学观摩和说评课活动。结合学校的“课前四准备,课内四重视,课后四落实”课题研究做好适合数学学科和学生实际情况的训练方法;在上好每一节课的基础上,及时写出教学反思为以后工作做好总结。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菁选(扩展5)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 (菁华10篇)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1

  一、学情分析:

  通过上学期的学*,也有不少学生基本掌握了初中数学的学*方法和解题技巧,对于所学的知识能较好地应用到解题和日常生活中去。但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作业问题。课堂作业,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完成,少数学生需要教师督促,这一少数学生也成为老师的重点牵挂对象;家庭作业,学生完成的质量要打折扣,学生的学**惯养成还不理想,预*的*惯,进行总结的*惯,主动纠正错误的*惯,还需要加强,需要教师的督促才能做好。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惯。面向全体学生,整体提高水*,全面培养能力,养成良好的学**惯。这是本期教学中重点予以关注的。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六章,第5章:相交线和*行线;第6章:实数;第7章:*面直角坐标系;第8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9章:不等式和不等式组;,第10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

  第五章、相交线与*行线;本章主要在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的基础上,探索在同一*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①、相交 ②、*行。本章重点:垂线的概念和*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本章难点:推理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逐步深入地学会说理。

  第六章、实数;本章主要包括算术*方根、*方根、立方根,以及实数的有关概念、运算和实数在数轴上的表示等内容。本章的重点是算术*方根、*方根的概念和求法以及实数的概念,难点是*方根和实数的概念。

  第七章、*面直角坐标系;本章主要内容是*面直角坐标系及其简单的应用。本章重点:*面直角坐标系的理解与建立及点的坐标的确定。本章难点:*面直角坐标系中坐标及点的位置的确定。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本章主要学*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的概念和解法与应用。本章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及实际应用。本章难点: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本章主要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简单应用。本章重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与简单应用。本章难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与应用、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本章主要学*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并根据数据对调查对象作出正确的描述。本章重点:调查的意义、特点及分类,利用扇形图、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拆线图描述数据。本章难点:绘制数据统计图及如何利用各种统计图对调查对象作出正确的描述。

  整个教材体现了如下特点:1.现代性——更新知识载体,渗透现代数学思想方法,引入信息技术。2.实践性——联系社会实际,贴*生活实际。3.探究性——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机会,获取知识技能。 4.发展性——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要。5.趣味性——文字通俗,形式活泼,图文并茂,趣味直观。

  三、教研工作

  认真学*业务理论,并做好一周一次的业务笔记,提高自己的理论水*,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积极参加一切课题研究活动,敢想敢干,敢于创新,不怕失败。在学*策略上及时指导学生,培养思维,方法技巧,提升能力。及时对教学活动作出反思,每周写出一至两个教学反思,真正体会自己的优缺点,做到有的放矢,进一步提高自己。

  四、教学措施:

  1、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精选*题,精心备课,做好教案,上好新课。同时仔细批改作业,作好辅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作认真总结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和原因。扎实做好教学六认真工作。把教学六认真作为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和评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

  2、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制作教学道具,设置教学情境,结合日常生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引导学生主动加入课堂学*和讨论,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究与规律的总结。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建设,营造民主、和谐、*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共享的高效学*课堂,寻找幸福。让学生体验学*的'乐趣,享受学*的乐趣。指导学生写一篇小论文,写一篇复*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结构。

  4、引导学生积极引导学生归纳规则解决问题,一个给定的问题,一个多解,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的反规范化,三线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所以在很多国家的学生观念。

  5、开展分层教学,安排作业设置A、B、C三等分层安排,在课堂上要考虑好、中、差、三类学生。

  6、做好培训工作的滑动工作出色,学生要注重提高开拓知识视野的能力,让他们吃,充分发挥了智能;学*困难的学生,对间隙的基本知识,培养良好的学*品质,使他们易于消化,营养与健康,他(她)为以后的发展铺*道路。

  7、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说。激发学生的兴趣,向学生介绍数学史,数学家,相应的数学难题,数学课外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展课题研究,把学生带到学*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8、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惯,帮助学生不断提高学业成绩,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他们的智力缺陷。

  9、建立课外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中考、奥数、课外调查和操作实践研究,带动学生学*数学,培养这部分学生的专业知识。

  10、知识的积累,知识系统化的形成,一系列*题。

  11、注重期中考试,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同步考试的训练,为九年级的毕业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课时安排

  七年级一周有8节课,本学期总共有18周。

  第五章 相交线与*行线 12课时

  第一周 5.1 相交线

  第二周 5.2 *行线及其判定

  第三周 5.3 *行线的性质

  第四周 5.4 *移 小结、复*

  第六章 实数 8课时

  第五周 6.1*方根

  第六周 6.2立方根 6.3实数 小结、复*

  第七章 *面直角坐标系 8课时

  第七周 7.1*面直角坐标系

  第八周 7.2坐标方法的简单应用 小结、复*

  第九周 第十周 期中复* 备考

  第八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11课时

  第十一周 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十二周 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十三周 三元一次方程组 小结、复*

  第九章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12课时

  第十四周 9.1不等式

  第十五周 9.2一元一次不等式

  9.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小结、复*

  第十章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6课时

  第十六周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第十七周 第十八周 期末复* 备考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2

  七年级学生由小学阶段升入初中阶段,学*方式和学*的要求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小学阶段注重学生数感和数的运算能力的培养,初中阶段除了上述要求外,将对学生的数感、符号感和空间观念等方面提高要求。同时,初中阶段注重学生自主学*能力的形成,注重学生合作、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形成,注重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的培养。对七年级学生来说,学*方式方法都有了较大的变化,能否较快适应,这是一个挑战。

  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第一章:有理数: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进行有理数的运算,会用数轴表示有理数,会进行有理数的大小比较,理解互为相反数、互为倒数的两数的意义,并会求一个数的倒数与相反数;会求一个数的绝对值,并理解绝对值的概念。了解*似数的概念,了解有效数字的概念,并能按要求取*似数,本章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感。

  第二章:整式加减,本章重点是用字母来表示数。会用字母表示数并会用字母来列简单的数量关系。本章是学*方程的基础,要求学生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了解代数式的概念并会求代数式的值,掌握同类项的概念并会进行整式的加减。

  第三章:一次方程和方程组:学生要了解一次方程的概念,了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会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会用方程或方程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四章:直线与角:让学生了解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并知道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会比较线段的大小,了解线段的中点概念及性质,理解角的概念,会表示一个角,并会度量角的大小,会比较角的大小,知道角*分线的概念并会用它的性质,会用尺规作图作角和线段。

  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了解数据的收集的方法并会收集简单的数据,能把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处理,理解并能区分三种统计图的区别与联系,并能就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能就具体的统计图收集到有用的信息并为决策服务。

  本学期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培养学生学*数学的信心与兴趣;

  2、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形成终身学*能力;

  3、注重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与能力,并学会交流;

  4、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能力;

  5、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操作用中学*。

  本学期的`课时安排:

  第一章:有理数 约20课时

  第二章:整式加减 约9课时

  第三章:一次方程和方程组 约20课时

  第四章:直线与角 约14课时

  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约7课时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观察、操作活动中,概括三角形的`特征,认识各部分名称以及底和高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二)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操作活动、概括中,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概括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

  教学难点:会画三角形的高。

  三、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出示主题图。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儿吗?你能找出图中的三角形吗?

  2.生活中的三角形。

  教师:生活中哪儿有三角形?(随着学生说出示)

  3.引入。

  教师:真会观察,生活中的很多地方都会用到三角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三角形的世界。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找三角形,列举生活中的三角形,唤起旧知,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丰富了三角形的表象,同时体会三角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三角形的含义。

  (1)教师:我们在生活中找到了三角形,现在请你画一个三角形。

  (2)订正: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画出的三角形?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先画一条线段,从这条线段的一个端点出发,再画一条线段,把两条线段的端点连接起来)

  预设:学生会画出不同的三角形。在说画法的过程中体会“围成”。

  (3)课件出示:

  教师:大家看,这两个是三角形吗?为什么?(有两条线段的端点没有连上)

  课件演示:画三角形的过程。

  教师:大家说得非常好,三角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必须相连,这样相连的三条线段就是“围成”。

  (4)教师总结:说说什么是三角形?(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设计意图】在画三角形、说画法、辨析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围成”的含义,概括三角形的含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1)教师:你画的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标在图上。

  (2)汇报:

  教师:大家画的三角形样子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3个顶点、3条边和3个角。

  (3)教师:如果在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分别写上三个不同的大写字母,如:A、B、C,那么这个三角形就是“三角形ABC”,也可以称为“三角形ACB”或“三角形BAC”等。

  教师:再说说,三角形ABC的3条边、3个角、3个顶点分别是什么?

  3条边:AB、AC、BC;

  3个顶点:A、B、C;

  3个角:∠ A、∠ B、∠ C。

  【设计意图】在说、指、写三角形各部分名称的活动中, 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建立三角形表象。

  3.三角形的高和底。

  (1)认识三角形的高和底。

  教师:三角形除了有3个顶点、3个角和3条边以外,它和*行四边形、梯形一样,也有底和高。什么是三角形的高?什么又是三角形的底呢?请打开教材阅读第60页上的内容。

  教师指定学生,说说什么是三角形的高,什么是三角形的底。

  (2)画三角形的高。

  教师:在刚才画的三角形内,画出一条高,比一比,看谁画得最规范。

  订正:画好了吗?老师这里有几位同学画的。(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这样画对不对?

  教师:正确的高怎样画呢?谁愿意画出黑板上这个三角形的高?边画边说怎么画。

  学生:以BC边为底画一条高,先用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BC边重合,另一条直角边通过A点,然后从A点向它的对边画一条垂线,用虚线表示,标出直角符号,顶点与垂足之间的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写上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写上底。

  教师:仔细观察你画的三角形的底和高,它们的位置有什么特点?(互相垂直)

  教师:三角形的底和高是一组互相垂直的线段。画三角形的高实际上就是我们学过的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段。

  教师:还能在你的三角形中画出其他的高吗?还能通过哪个顶点向它的对边作垂线画高?试一试。

  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三角形的高。

  教师: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说说你画出了几条高?

  预设:锐角三角形有3条高,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都只有1条高。

  教师: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还有高吗?

  预设1: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高在三角形内,两条直角边互为底和高(课件演示),所以,直角三角形还有两条高在三角形边上。

  预设2:钝角三角形的一条高在三角形内,还有两条高的垂足落在钝角两边的延长线上(课件演示),所以,钝角三角形还有两条高在三角形外面。

  教师:三角形有几条高?

  总结:任意一个三角形都有3条高。

  【设计意图】通过自已阅读教材了解三角形底和高的知识,在动手操作尝试画高、辨析交流、学生演示和再尝试的过程中,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学会画三角形的高。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4

  七年级数学是初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学期的教学,要使学生学会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所必须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良好个性品质及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一、学情分析:

  本人执教的七(3)、(4)两个班共85人,根据分班考试的情况来分析学生的`数学成绩并不理想,总体的水*一般,尖子生少、低分的学生较多,而且学*欠缺勤奋,学*的自觉性不高。七年级学生往往延用小学的学*方法,死记硬背,这样既没读懂弄透,又使其自学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得不到很好的训练,要重视对学生的读法指导。七年级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要重视听法的指导。学*离不开思维,善思则学得活,效率高,不善思则学得死,效果差。七年级学生常常固守小学算术中的思维定势,思路狭窄、呆滞,不利于后继学*,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法指导。学生在解题时,在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的问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学生是否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与其学业成绩的好坏相关,初一学生由于正处在初级的逻辑思维阶段,识记知识时机械记忆的成份较多,理解记忆的成份较少,这就不能适应初一教学的新要求,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记法指导。学生大多存在学*粗心,作业马虎,对数学学*缺乏兴趣和信心的整体弱点,学**惯差。

  在知识结构上:

  学生在小学已学过的四则混合运算,相应的较为简单的应用题,对图形、图形的面积、体积,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上有了初步的认识,无论是代数的知识,图形的知识都有待于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这就是初中的内容,本学期将要学*有关代数的初步知识,对图形的进一步认识;

  在数学的思维上:

  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的转变期,这期间,结合教学,让学生适当思考部分有利于思维的题目,无疑是对学生终身有用的;另一方面关注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活跃性和敏感性。

  在学**惯上:

  部分小学的不良*惯要得到纠正,良好的*惯要得到巩固,如独立思考,认真进行总结,及时改正作业等,都应得到强化。

  一般来说,大部分学生对数学是感兴趣的,但仍有部分学生对数学信心不足,因此开学初要给学生树信心;对于小学升入初中,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刚开始起点宜低,讲解宜慢,使学生适应初中的学*生活。

  根据上述情况本期的工作重点将扭转学生的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热情,抓优扶差,同时强调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反对死记硬背,以推动数学教学中学生素质的培养。

  二、教材情况分析:

  (一)本学期教学目标

  本期教材知识内容为“基本的几何图形”、“有理数”、“有理数的运算”、“数据的收集与简单统计图”、 “代数式与函数的初步认识”、“整式的加减”、“数值估算”、“一元一次方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通过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符号的过程,认识有理数和代数式,掌握必要的有理数和代数式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能运用有理数,代数式探索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能运用有理数的代数式来进行描述;了解开方和乘方是互为逆运算,知道实数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会解一元一次方程,能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生在经历物体和图形的初步认识过程中,掌握基本的识图与作图技能,认识最基本的图形——点和线,进而认识角、相交线和*行线,掌握与此相关的基本推理技能;学生通过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做出判断并进行交流活动的全过程,体会数据的作用,掌握基本的数据处理技能,形成对统计与概率的初步认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学会能对具体情境中较大的数字信息做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能用有理数、代数式刻划事物间的相互关系。②学生通过在探索图形(点、线、角、相交线、*行线)的性质、图形的变换以及*面图形与窨几何体的相互转换(三视图、展开图)等到活动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能在说理的推证过程中,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发展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③学生能在数据的收集与表示中,学会收集、选择、处理数学信息,做出合理的推断或大胆的猜测,并能用实例进行检验,从而增加可信度或否定。④学会能结合生活实际的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⑤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效地解决问题,尝试对比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并学会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⑥学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学*,养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学生通过初步认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乐于接触生活环境中的数学信息,愿意参与数学话题的研讨,从中懂得数学的价值,形成用数学的意识。②学会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勇于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克服困难并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③学生通过学*,体验到数学中的有理数、代数式和几何图形是有效地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认识到这些数学知识是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从而了解数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理性精神的作用。④初步认识到数学活动是一个充满观察、实验、归纳、类比、推断可以获得数学猜想的探索过程,体验到数学活动充满着创造性,感受证明的必要性、证明过程的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⑤学会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学*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能虚心听取、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从而学会在交流中提高自己,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⑥通过阅读学*,了解我国数学家在数学上的杰出贡献,从而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增强爱国主义。

  七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学计划,

  上述三维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它们是相互联系的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情感与态度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否则它们的实现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必须以有利于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的实现为前提。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有理数的概念、分类及运算。

  2、代数式的概念及分类。

  3、对函数的初步理解与认识。

  4、整式的加减运算。

  5、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及求解过程。

  三、教科研课题:

  课题名称:怎样学好数学?

  研究步骤:1、研讨学*数学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2、老师认真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研究怎样教的问题。

  3、探讨让学生怎样学*数学及学*的方法。

  4、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具体措施:首先是全体数学老师共同研究,然后老师与学生相互交流,同时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展开讨论具体的学*方法。

  四、教学进度表

  周次教 学 内 容课时数量

  1—2周基本的几何图形7

  2—3周有理数5

  3—5周有理数的运算11

  5—6周数据的收集与简单统计图6

  6—8代数式与函数的初步认识9

  8—10整式的加减6

  10—11数值估算5

  12—14一元一次方程13

  15—复*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第一学期数学教学计划就到这里了,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5

  这个学期我任教初一 195 班、 196 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为了使工作更加地到位、细致,我针对这个学期的工作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以“促进课堂改革,提高教学实效性”为工作中心,力争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所提高。认真贯彻落实学校的教育理念,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大胆开创课堂教育教学方法,争取做一名优秀的数学老师。

  二、工作目标:

  通过本期教学,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数学素质,能自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形成扎实的数学基本功,为今后继续学*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培养一批数学尖子,能掌握科学的学*方法。不及格人数较少。形成良好学风。形成良好的数学学**惯。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德、智、体各方面全面发展。

  (一)、多方面学*,树立新理念

  开学初就要认真通读数学新课程标准,潜心研究,反复揣摩。以《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为依据是用好教材的前提,所以一定要认真领会《标准》编导意图,去指导教学实践,以便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使数学教学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二)、掌握学生心理特征,激发他们学*数学的.积极性。

  学生由小学进入中学,在心理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开始要求“独立自主”但学生环境的更换并不等于他们已经具备了中学生的诸多能力。因此对学*道路上的困难估计不足。鉴于这些心理特征,教师必须十分重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目的地时时地向学生介绍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还要想办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离开数学知识将无法进行。从而激发他们学*数学知识的直接兴趣。同时在言行上,教师要切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如初一学生普遍保留小学阶段积极举手发言的良好*惯,面对孩子们这种学*热情,教师应该表示赞赏,给予肯定,同时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有轮流发言的机会。

  (三)、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

  (1)在教师这方面,首先做到要通读教材,驾驭教材,认真备课,认真备学生,认真备教法。对所讲知识的每一环节的过渡都要精心设计。给学生出示的问题也要有层次,有梯度,知识的达标程度教师更要掌握,使优生吃饱,差生吃好。在学生方面,把学生按座次和成绩分成学*小组,选出小组长,在课堂上发挥小组的集体力量,这样用辅优,帮差,带中间的方法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2)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尽量做到“学生自学能学会的不讲”;“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自己总结的不讲”;“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互相帮助下能学会的不讲。”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潜能全部挖掘出来。

  (四)、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学*方法

  小学阶段科目少,内容浅,学生学*方法即使差一些,只要用心,用功,总可以应付。但是一进中学,有些学生纵然很努力,成绩依旧上不去,这说明中学阶段学*方法问题已成为突出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知识的内存规律,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以逐步提高分析、判断、综合、归纳的解题能力,我向学生介绍的方法是:“两先,两后,”既先预*,后听课;先复*,后做作业。也就是引导学生课前做好预*,发现问题,带着问题有目的性的听课,效果会更好。课后注意及时复*巩固以及经常复*巩固,使学过的知识达到永久记忆,遗忘缓慢。如果学生能真正按照此方法,再加之自己特有的经验,一定是学起来轻松愉悦,成绩优异的。

  三、工作进程安排

  第一章 有理数 15-18课时

  第二章 代数式 12-14课时

  第三章 图形欣赏与操作 5-7课时

  第四章 一元一次方程 7-9课时

  第五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 10-12课时

  第六章 数据的收集与描述 6-8课时

  重点把握第-、二、四、五章的知识内容,努力钻研教材与教育教法。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去探讨数学问题,紧密联系实际问题,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热爱数学,并且掌握一定的学*方法,提高*均分和优秀率上涨的幅度。

  总之本学期的教学工作需要学*的地方比较多,更多地向经验丰富的同行学*,并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6

  一、在思想方面:

坚决维护和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维护社会公德,做到严于律己。加强学*尤其是政治学*,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为人师表,关心学生的学*、生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加强团结,与同事相处融洽,合作愉快,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组成一个团结协作的大家庭。

  关爱学生,无私奉献。教师师德高尚的重要体现就是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献给学生,献给教育事业。本学期,我担任六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在工作中,我要注意转变观念,把学生视为*等的教育对象,而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要关心爱护与严格要求相结合,不偏袒好学生,更不歧视差学生,要爱得有方,严得有度,特别是对后进生,决不讽刺挖苦他们,更不体罚和变相体罚他们,要善于发现和放大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为他们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矫正不良的行为*惯。在工作中要有“四心“,即爱心、耐心、信心、恒心,以自己对学生的一片热爱和对教育事业的一片赤诚,坚持不懈的做好本职工作。同时还应该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帮助父母重新认识自己的孩子,找到孩子真正的致差的原因,变革教育方法,并有意识地诱导家长反省自己的失误,认识孩子的发展变化,变盲目配合为协作教育。

  二、在个人教学工作方面。

不断学*,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因为要成为一名优秀教师,除了要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还需要具备较高水*的业务技能。向老教师学,向优秀教师学。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任务,要想出色地完成任务,我不仅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广泛涉猎其他相邻学科的知识领域,用丰富的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随着时代的前进,学生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之新课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计划:无私奉献)改革地推行,也开始呼唤新时代的新型教师。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无愧于学生、家长及社会的期望,无愧于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不断学*,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丰厚自己的积淀,尽快提高教学水*。使自己在业务上、思想上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能够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做一名创新型、科研型教师。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我必须有一个源源不断的水源,那就是学*。

  三、备课方面。

课堂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阵地,是学生茁壮成长的快乐园。为了使每堂课短短的40分钟能够发挥其最大的效用,信息量多、形式活跃、贴*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将注重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下功夫。课前认真备课。作到课前再备课,备教材、备学生,保证课前的准备工作及时、充分。课堂上积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轻松地学*氛围,愉快的心情是产生学*兴趣的重要因素,所以我将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入手,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课后及时反馈,记下教学中的成功点和失败点及改进方法。

  在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不是计划,而是怎样贯彻和实行自己的计划,而这份计划同时又是我的工作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难免遇到很多挫折和困难,但是我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完善和改进自己的工作,争取合格的甚至是超额完成自己制定的计划和目标,做到无愧于心,无愧于教师这一神圣的职业!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7

  一、教材分析

  全期共有六章。新授课程主要有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二元一次方程组、*面上直线的位置关系和度量关系、多项式的运算、轴对称图形、数据的分析与比较。

  第一章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本章主要使学生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以及怎样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及其简单应用。

  难点: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准确利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第二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本章通过实例引入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培养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完整性和深刻性,使学生掌握好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种解法。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章*面上直线的位置关系和度量关系

  本章使学生了解在*面内不重合的两条直线相交与*行的两种位置关系,研究了两条直线相交时的形成的角的特征,两条直线互相垂直所具有的特性,两条直线*行的长期共存条件和它所有的特征以及有关图形*移变换的性质,利用*移设计一些优美的图案。

  重点:垂线和它的性质,*行线的判定方法和它的性质,*移和它的性质,以及这些的组织运用。

  难点:探索*行线的条件和特征,*行线条件与特征的区别,运用*移性质探索图形之间的*移关系,以及进行图案设计。

  第四章多项式的运算

  本章主要要求了解多项式的的有关概念,能进行简单的多项式的加、减、乘运算,以及乘法公式。注重联系实际,为将来学函数奠定基础让课堂内容生动、趣味化,从学生熟悉的背景引出概念。

  重点:对于每个概念的正确理解,以及各项法则的正确、灵活的应用。

  难点:探索各项法则的形成原因。

  第五章轴对称图形

  本章主要体会对称之美,利用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认识和欣赏轴对称在现实中的应用。认识特殊三角形的性质及角*分线、垂直*分线的性质,设计开放性很强的练*,关注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关注“局部”与“整体”的教学思维的训练。

  重点:探索轴对称图形的基本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丰富对空间图形的认识和感受。

  难点:在动手操作中探索几何规律。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与比较

  本章紧扣数据,抓住概念本质,紧密联系实际对*均数、加权*均数、极差、方差的概念进行阐述。注重了让学生自主思考、相互交流,形成结论的教学方法。

  重点:掌握加权*均数的意义、计算及与普通*均数的区别与联系;掌握理解极差、方差的'有关概念与意义;学会用计算器进行数据的分析。

  难点:能联系实际问题,利用数字特征分析数据组的统计特性,并对不同数据组的性质进行比较。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是本年级学生初中学*阶段的第二学期。通过上期的学*,大多数学生对学*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学*兴趣。更有像陈琦、严细毛、瞿俐纯等同学更是对数学探究活动情有独衷。上期期末考试中,0901整体水*稍高于兄弟班级,但有两极分化的趋势。0902班的及格率稍高于兄弟班,但低分段学生高于10%,而且这部分学生对学*缺乏应有的热情和自信,有之嫌。

  三、目标任务

  本学期的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积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数学问题,要鼓励学生去探索、发现数学的奥妙,用学到的本领去解决“复*巩固”、“综合运用”、“拓展探索”等不同层次的问题。教学中既要注意知识的覆盖面,关注中考的重点、热点和难点,又要突出数学知识在社会、科技中的运用,让学生在学*、练*中熟记知识要点、考试内容,掌握应试技巧和数学思想方法,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在期中、期末考试中力争生均分70分左右,合格率60%以上,优秀率30%以上,并将低分率控制到10%以下。

  四、主要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教材,积极捕捉课改信息,尽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和个性品质。

  2、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及时与学生沟通,搞好师生关系。

  3、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重难点,训练考点、热点,强化记忆,形成能力,提高成绩。

  4、改进教学方法,用多媒体课件,实物等创设情景进行教学,力求课堂的多样化、生活化和开放化,力争有更多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机会。

  5、精讲多练,在教学新知识的同时,注重旧知识的复*,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让学生在练*、测试中巩固提高,减少遗忘。

  6、开辟第二课堂,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培养兴趣,提高能力。

  7、加强培优补中促差生的个别辅导,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特别要多鼓励后进生,提高他们的学*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学**惯:

  (1)课前预**惯;

  (2)积极思考,主动发言*惯;

  (3)自主作业*惯;

  (4)课后复**惯。

  8、改进阶段考试形式,改进评价方法,注重学*过程的评价,対基础知识技能“推迟判断”,让学生有再次考试的机会,成功的喜悦,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评价。

  五、教学进度

  第一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第二~三周: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四~八周:*面上直线的位置关系和度量

  第九~十周:多项式的运算

  第十一~十四周:轴对称图形

  第十五~十六周:数据的分析与比较

  第十七~十八周:期末复*与考试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8

  一、指导思想:

  新学期里,本人将积极接受学校分配给自己的各项教育教学任务,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投入工作。遵纪守法,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工作任劳任怨,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热爱教育、热爱学校,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不敷衍塞责,不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

  二、素质教育:

  我注重推行素质教育,坚决把实施素质教育落实在行动上。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

  教案是老师讲课的依据,教案中不仅写明教学要求和教学目的,也写清能力训练的内容、要求、目的及教学措施等,不仅体现教学大纲的要求,也保证将大纲要求落实到实处。这样做就能使素质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避免了盲目性,随意性,增强了计划性。在编写教案时注意选择教育的方法和时机,达到既给学生传授知识,又开发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所学内容,使学生学*数学知识的同时,也吸取其它方面的营养,开阔他们的视野,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实事求是和刻苦学*的科学态度。

  三、教研工作:

  我将积极参加教学研究工作,不断对教法进行探索和研究。谦虚谨慎、尊重同志,相互学*、相互帮助,维护其他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关心集体,维护学校荣誉,共创文明校风。对于素质教育的理论,进行更加深入的学*。在*时的教学工作中努力工作,不断向老教师学*,吸取经验。

  四、出勤:

  在工作中我一定要做到不迟到、不早退,听从领导分配,不挑肥拣瘦讲价钱,*时团结同志,尊老爱幼,做到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作为一名教师,我一定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教师八条师德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工作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决不应付了事,得过且过,以工作事业为重,把个人私心杂念置之度外,按时完成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

  五、本期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初一数学。

  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

  第二章:有理数的运算

  第三章:字母表示数

  第四章:*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

  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

  第六章:生活中的数据

  第七章:可能性

  六、本期数学的能力要求

  1、基本技能:能够按照一定的程序与骤进行运算、作图或画图,进行简单的推理。

  2、逻辑思维能力:会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会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3、运算能力:不仅会根据法则、公式等正确地进行运算,而且理解运算的算理,能够根据题目条件寻求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

  4、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是指解决带有实际意义的和相关学科中的数学问题,以及解决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9

  一.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

  2、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需求和学*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3、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4、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

  5、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

  6、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目前的考试模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形成,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此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二.教学内容

  第一周9.7—9.13

  第一章有理数

  1.1正数和负数约2课时

  1.2有理数约4课时

  第二周9.14—9.20

  1.3有理数的加减约4课时

  第三周9.21—9.27

  1.4有理数的乘除约4课时

  第四周9.28—10.11

  1.5有理数的乘方约3课时

  数学活动、小结约2课时

  第五周10.12—10.18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2.1整式约2课时

  2.2整式的加减约2课时

  第六周10.19—10.25

  2.2整式的加减约2课时

  数学活动、小结约2课时

  第七周10.26—11.1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2.1从算式到方程约4课时

  第八周11.2—11.8

  2.2从古老的代数书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1)约4课时

  第九周11.9—11.15

  2.3从“买布问题”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2)约4课时

  第十周11.16—11.22

  3.4再探实际问题和一元一次方程约4课时

  第十一周11.23—11.29

  复*、期中考试

  第十二周11.30—12.6

  第四章图形的认识初步

  4.1多姿多彩的图形约4课时

  第十三周12.7—12.13

  4.2直线、射线、线段约2课时

  第十四周12.14—12.20

  4.3角的度量约3课时

  第十五周12.21—12.27

  4.4角的比较与运算约3课时

  数学活动、小结约2课时

  第十六周12.28—1.3

  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4.1喜爱哪种动物的同学最多—全面调查举例约2课时

  4.2调查中小学生的视力情况——抽样调查举例约3课时

  第十七周1.4—1.104.3课题学*约2课时

  数学活动、小结约1课时

  第十八、十九、二十周1.11—2.1

  复*本学期内容第二十一周2.2—2.6

  期末考

  希望各位教师能够认真阅读最新一年初一数学教学计划,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10

  一.基本情况

  本学期我担任七(5)班数学教学,该班有学生59人,上学期期末考试有8个同学及格,最高分83,最低分0分,*均分43,学生基础较差,整体水*较低,两极分化严重,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学*的章节:

  有《整式的乘除》、《相交线与*行线》、《变量之间的关系》、《三角形》、、《生活中的轴对称》、《概率初步》。

  各章教学内容概述如下:

  《整式的乘除》:整式是代数的基础性概念,代数式的运算(包括整式运算)属于代数的基本功,是解决问题和进行推理的需要,也构成进一步学*的基础。重点是探索整式运算的运算法则,理解整式运算的算理,推导乘法公式。难点是 灵活运用整式运算法则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正确地运用乘法公式。

  《相交线与*行线》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即所谓的“三线八角”问题和对*行线的讨论是*面几何中重要的议题,也是基础性的内容,有很大的教育价值。

  《变量之间的关系》:把变量之间的关系列为单独一章,这是在学*了代数式求 值和探索规律等地方渗透了变化的思想基础上引入的, 为进一步学*函数概念进 行铺垫,因为函数是一种特殊的变量之间的“关系”。

  《三角形》:教材提供许多活动,给学生充分的实践和探索的空间,使他们通过探索和交流发现一些与三角形有关的结论,并应用它解决实际问题,给学生提供 积累数学经验的可能,建立推理意识,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推理过程。重点是三 角形的性质与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三角形的分类。难点是能进行简单的说理。

  《生活中的轴对称》:实际上是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和讨论,并通过轴对称图 形来探索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轴对称可以看成反射变换,也是一种几何变换。事实上,*移和旋转可以经过两次反射变换得到,因此它更基本。重点是研究轴对 称及轴对称的基本性质。难点是从具体的现实情境中抽象出轴对称的过程。

  《概率初步》一章,在七年级上册感受了可能性有大有小的基础上,进一步刻画可能性的大小,因而十分自然地给出了概率的概念,重点是理解概率的意义,并会计算一些事件发生的概率,能设计出符合要求的简单概率模型。难点是理解概率的意义,并会计算一些事件发生的概率,理解现实世界中不确定现象的特点,树立一定的随机观念。

  三、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数学学*兴趣、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4、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了解一些普通的法律知识,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

  四、具体措施

  1、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详细预计,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作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反思。

  2、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尽力使讲解清晰化,准确化,条理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尽量讲得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需求和学*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3、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优秀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4、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5、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6、及时复*检测。根据遗忘规律遗忘呈现先快后慢先多后少的趋势,对每次讲的新内容都用一节课或课后时间复*巩固。定期进行综合复*和测试。是学生稳固的把知识掌握好。

  以上就是数学网为大家整理的20xx年北师大版初一下册数学教学计划,怎么样,大家还满意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同时也祝大家学*进步,考试顺利!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菁选(扩展6)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 (菁华9篇)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1

  一.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

  2、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需求和学*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3、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4、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

  5、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

  6、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目前的考试模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形成,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此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二.教学内容

  第一周 9.79.13

  第一章 有理数

  1.1 正数和负数 约2课时

  1.2 有理数 约4课时

  第二周 9.149.20

  1.3 有理数的加减 约4课时

  第三周 9.219.27

  1.4 有理数的乘除 约4课时

  第四周 9.2810.11

  1.5 有理数的乘方 约3课时

  数学活动、小结 约2课时

  第五周 10.1210.18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2

  新的学期,新的开始,为了教学任务,提高本学期的教育教学质量,根据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学校工作目标,特制定计划如下: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初一一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我班整体情况是学生基础较好,学风较好,但要避免浮躁的学*态度。而且大部分学生常常固守小学算术中的思维定势,思路狭窄、呆滞,不利于后继学*,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法指导。学生在解题时,在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的问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同时大部分学生的数学思维不活跃,特别是逻辑思维较弱,应通过课上听讲与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还有部分学生的数学学**惯还没有养成。

  二、教学措施

  1、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精选*题,精心备课,上好新课。这学期针对数学内容编排特点-----几何内容多,我准备改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加入课堂学*和讨论,让学生多展现数学思维,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讲,从而培养语言组织能力同时也练*了几何证明,激发学生的学*热情。

  2、精心设计探究主题,引导学生学会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实现一题多解、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仔细批改作业,作好辅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作认好总结。

  4、成立互助学*小组,以优带良,以优促后。同时狠抓中等生,辅导后进生,实现共同进步。

  三、合理落实各项教学常规

  1、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所以在备课时深入钻研教材,正确地掌握和处理好教材的重点、难点,同时更重要的是备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备课形式以个人独立钻研备课为主,在此基础上进行集体备课。在此基础上写出精品教学案例并进行发布。

  2、上课时教学目的要明确,讲课时要围绕中心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不要漫无边际,东拉西扯。整个教学过程要严密组织,使课堂教学既层次分明,又协调紧凑。教学时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各类学生都学有所得。特别是要照顾到差生,力求使他们能掌握本课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作业要求要严格,但布置的作业要适量。精选作业,尽量根据不同程度学生,布置适当的选做题,以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业批改要认真、及时,批语要多鼓励学生,根据作业情况查缺补漏,做好个别辅导。

  4、个别辅导方面在各环节上照顾后进生的实际。特别是精心设计一些适合差生思考的问题和练*作业,引导他们思考,激发他们的学*兴趣。充分利用自*课或课余时间,加强对后进生的个别辅导。

  四、教研工作

  加强理论学*研讨,提高理论实效,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继续教育培训,交流学*心得,了解教育教学动态。结合学校的“课前四准备,课中四重视,课后四落实”课题研究做好适合数学学科和学生实际情况的训练方法;在上好每一节课的基础上,及时写出教学反思为以后工作做好总结。

  五、学困生转化工作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好分析选好学困生,做好辅导计划。在转化学困生工作中我准备做到“信心、爱心、细心、耐心、恒心”,这对唤起学困生的自信心、上进心能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3

  一.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

  2、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需求和学*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3、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4、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

  5、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

  6、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目前的考试模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形成,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此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二.教学内容

  第一周 9.79.13

  第一章 有理数

  1.1 正数和负数 约2课时

  1.2 有理数 约4课时

  第二周 9.149.20

  1.3 有理数的加减 约4课时

  第三周 9.219.27

  1.4 有理数的乘除 约4课时

  第四周 9.2810.11

  1.5 有理数的乘方 约3课时

  数学活动、小结 约2课时

  第五周 10.1210.18

  第二章 整式的加减

  2.1 整式 约2课时

  2.2 整式的加减 约2课时

  第六周 10.19 10.25

  2.2 整式的加减 约2课时

  数学活动、小结 约2课时

  第七周 10.2611.1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2.1从算式到方程 约4课时

  第八周 11.211.8

  2.2从古老的代数书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1)约4课时

  第九周 11.911.15

  2.3从买布问题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2)约4课时

  第十周 11.1611.22

  3.4再探实际问题和一元一次方程约4课时

  第十一周11.2311.29

  复*、期中考试

  第十二周11.3012.6

  第四章图形的.认识初步

  4.1多姿多彩的图形 约4课时

  第十三周12.712.13

  4.2直线、射线、线段 约2课时

  第十四周12.1412.20

  4.3角的度量 约3课时

  第十五周12.2112.27

  4.4角的比较与运算 约3课时

  数学活动、小结 约2课时

  第十六周12.281.3

  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4.1喜爱哪种动物的同学最多全面调查举例约 2课时

  4.2调查中小学生的视力情况抽样 调查举例 约3课时

  第十七周1.41.10 4.3课题学* 约2课时

  数学活动、小结 约1课时

  第十八、十九、二十周1.112.1

  复*本学期内容第二十一周 2.22.6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4

  为了更好的完成学校的初一数学的教学任务,依照教科室的计划,针对初一学生的特点和所教两个班的的具体情况特制订如下教学计划:

  一、学情介绍:

  我本学期担任初一七、八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初一(八)班共有学生55人,初一(七)班有学生56人。根据小学升初中考试的情况来分析学生的数学成绩不算理想,总体的水*一般,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因此要重视听法的指导。学*离不开思维,善思则学得活,效率高,不善思则学得死,效果差。初一学生常常固守小学算术中的思维定势,思路狭窄、呆滞,不利于后继学*,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法指导。学生在解题时,在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的问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学生是否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与其学业成绩的好坏相关,初一学生由于正处在初级的逻辑思维阶段,识记知识时机械记忆的成份较多,理解记忆的成份较少,这就不能适应初一教学的新要求,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记法指导。本学期的工作重点是扭转学生的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好的学**惯、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热情和兴趣,培优补差,同时强调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反对死记硬背,以推动数学教学中学生素质的培养。

  二、教学措施

  1、根据今年学校及教科室计划,认真构建“双思三环六步”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双思”是指教师反思教学、学生反思学*;“三环”就是定向、内化、发展;“六步”分别是指:提供资源(入境生趣)、了解学情(自学生疑)、弄清疑难(学*释疑)、点难拨疑(练*解难)、反思教学(反思学*)、引导实践(迁移创新)。我们要在反思中成长,学生要在反思中进步;我们要反思的主要内容是怎样优化“三环六步”教学设计,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要反思的主要内容学*积极性、学*策略和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当、不断提高学*效率。

  初一学生刚刚进入初中阶段,正是从小学过度到初中学*的重要阶段,也是进行“双思三环六步”课堂教学模式的最佳时期,要逐步的培养和完善这种模式,要求我们多研究、多思考、多创新、多探究。按照“低(起点)慢(速度)多(落点)高(标准)”元素结构教学法进行教学,“低起点”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初一学生从小学数学到初中数学的学*是一个飞跃,怎样帮助学生慢慢过渡是一个难点,从细小的问题、每一个小知识点出发结合小学知识融汇到初中的知识中去,从而使学生很快接受知识。“慢速度”反对快速度教学,主张教学要考虑学生的学*规律和接受程度,兼顾初一学生的生理、心理、知识、能力、意志、品德等特征和差异,步步为营,梯次推进,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多落点”强**育要考虑到初一学生个性差异的特点。个性差异是表现在多方面,不仅有年龄、性别、性格、身体的差异,还有很多学*上的差异,个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差异。推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高标准”为学生确立的学*标准。而且把目标细化,使学生能很快达到,既能掌握知识又能体会到成功的愉悦,使初一的学生对数学充满兴趣,从而达到高效课堂的标准。

  2、精心设计*题,使*题从简单到复杂形成梯度,引导学生学会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实现一题多解、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批改作业做到全批全改,从过程到步骤严格要求,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作认好总结,从初一使学生慢慢养成认真按步骤做作业的*惯。

  4、继续实行课前一题的模式。课前五分钟每个班的课代表把上一节课涉及到的典型题目呈现在黑板上,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复*上一节的内容,而且也能做到尽快把学生从课间拉回到上课的的状态,并力求把学生中新方法新思维挖掘出来。

  5、实行一对一的帮扶活动,由好学生带动一个差一点的学生,从知识、作业、学**惯等各方面互帮互助,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合理落实各项教学常规

  1、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根据“双思三环六步”课堂教学模式,所以在备课时深入钻研教材,正确地掌握和处理好教材的重点、难点,准备大量的、难度不同的*题备用,备课以个人独立钻研备课为主,在此基础上进行集体备课,广泛吸取其他老师的优点和精华,完善自己的备课达到精益求精。

  2、上课时要严格按照“双思三环六步”课堂教学模式的步骤进行教学,讲课时要围绕中心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整个教学过程要严密组织,使课堂教学既层次分明,又协调紧凑。教学时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各类学生都学有所得。特别是要照顾到差生,力求使他们能掌握本课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作业要求要严格,但布置的作业要适量。精选作业,根据不同程度学生,布置适当的选做题,以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分层教学、布置作业。作业批改要有批语,批语要多鼓励学生,根据作业情况查缺补漏,做好个别辅导。

  4、要保证后进生的进步。因为基础的不同,有一部分学生在知识的学*上有一定的困难,而且这部分学生更应该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特别是精心设计一些适合他们的问题和练*作业,引导他们思考,激发他们的学*兴趣,唤醒他们学*的自信心,充分利用自*课或课余时间,加强对后进生的个别辅导。

  四、教研工作

  利用“学科活动日”和集体备课,多加强理论学*研讨,提高理论实效,交流学*心得,积极参加教学观摩和说评课活动。结合学校的“课前四准备,课内四重视,课后四落实”课题研究做好适合数学学科和学生实际情况的训练方法;在上好每一节课的基础上,及时写出教学反思为以后工作做好总结。

  五、教学进度和期末复*安排:

  第一周9.7—9.13第一章有理数1.1正数和负数约2课时

  1.2有理数约4课时

  第二周9.14—9.201.3有理数的加减约4课时

  第三周9.21—9.271.4有理数的乘除约4课时

  第四周9.28—10.111.5有理数的乘方约3课时

  数学活动、小结约2课时

  第五周10.12—10.18第二章整式的加减2.1整式约2课时

  2.2整式的加减约2课时

  第六周10.19—10.252.2整式的加减约2课时

  数学活动、小结约2课时

  第七周10.26—11.1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2.1从算式到方程约4课时

  第八周11.2—11.82.2从古老的代数书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1)约4课时

  第九周11.9—11.152.3从“买布问题”说起──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2)约4课时

  第十周11.16—11.223.4再探实际问题和一元一次方程约4课时

  第十一周11.23—11.29复*、期中考试

  第十二周11.30—12.6第四章图形的认识初步4.1多姿多彩的图形约4课时

  第十三周12.7—12.134.2直线、射线、线段约2课时

  第十四周12.14—12.204.3角的度量约3课时

  第十五周12.21—12.274.4角的比较与运算约3课时

  数学活动、小结约2课时

  第十六周12.28—1.3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4.1喜爱哪种动物的同学最多——全面调查举例约2课时

  4.2调查中小学生的视力情况——抽样调查举例约3课时

  第十七周1.4—1.104.3课题学*约2课时数学活动、小结约1课时

  第十八、十九、二十周1.11—2.1复*本学期内容第二十一周2.2—2.6期末考试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5

  新学期开始了,我们应该有一个新的气象,实现学校这个学期的成绩爆发。过去的一个学期,我所教的班级总体成绩还算理想,期末测试比期中测试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及格人数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有部分学生期末成绩不理想,仍需不断努力。所以这个学期我们一定要励精图治,将我们班级的各项指标都提上去,特别是争取更多的人及格,优秀学生有所增加。

  为了实现我们学校这个学期的目标,我们必须制定出好的教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教育部制定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各科课程新标准。以新的教育理念,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突出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体现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帮助者的教学基础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

  二、教材分析:

  七年级数学下册共有六章。分别是:第一章整式的运算,第二章*行线与相交线,第三章生活中的数据,第四章概率,第五章三角形,第六章变量之间的关系,第七章生活中的轴对称。我们过去学*了数学的数,这学期接触到了形。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清楚的认识数学学*的重要性,对各章之间的联系。然后由具体到抽象,有特殊到一般的基础性教学掌握,再有就是在整式基础上学*方程的运用(这在小学知识中就有提到)。

  在课本正文中设置了思考探究归纳等栏目,栏目中以问题、留白或填空的形式为学生提供思维发展、合作交流的空间。

  在教学活动中,适当的安排阅读与思考观察与猜想实验与探究等课后或课外知识。加深学生对相关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会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学*。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3)、(4)班学生大多来自于偏远山区地方,那里教学状况差,学生基础薄弱,缺乏对于数学的学*兴趣。为了照顾这些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常需讲解部分小学内容,课程进度缓慢。但部分学生学*仍非常刻苦,为了照顾这部分的同学,在教学活动中也讲解一些课外知识,从而不耽误他们每一个人的学*需求。在教学设计时多以中等偏下水*为参考标准。

  通过上一学期的教学,大部分学生都已经基本掌握了这些数学内容,这位本学期的学*打下来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要求与具体措施:

  1、课堂教学设计多样化。

  对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多种教学方案的设计,再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上节课的反馈情况确定教案。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帮助者。

  3、一切以现实生活为素材,引入教学内容,给予学生探索空间。

  以实际生活的例子为引,可以最大程度的引起的兴趣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以实际生活为参照,可以让学生更加容易联想记忆。

  4、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归纳总结,独立思考等多方面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引导,让学生学会思考,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

  5、充分备课,明确各章节内容的重、难点。

  在教学活动中,要着重点出重点,进行反复强调。以实际例题或让学生自己动手,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印象,会灵活使用,不需要去死记硬背概念。

  6、各知识点的衔接

  在数学教学内容中,各自之间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心中有数,清楚过去所学内容与现在这一部分内容的联系与区别。

  7、教学反馈。

  学生主动课前预*,教师及时课堂练*,课后作业复*。通过这些了解学生对于该课时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反馈到下次教学活动中。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6

  一、教材分析:

  初一数学七年极(下)要目:

  第一章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第二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三章 *面上直线的位置关系和度量关系

  第四章 多项式

  第五章 轴对称图形

  第六章 数据的分析与比较

  课题学* 测量不规则图形

  课题学* 包装盒的分类、设计和制作

  该教材每章开始时,都设置了导图与导人语,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与求知欲望。在教学中,适当设置如“回忆、思考、探索、概括、做一做、读一读、想一想、试一试”等以及“信息收集,调查研究”等活动栏目,让我们给学生适当的思考空间,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自主学*。在教材各块内容间,又穿插安排了涉及数学史料、数学家、实际生活、数学趣题、知识背景、外语教学、信息技术、数学算法等等的阅读材料,用好它,不但扩大了学生知识面,而且增强了学生对数学文化价值的体验与数学的应用意识。该教材练*题更是体现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

  整个教材体现了如下特点:

  1.现代性——更新知识载体,渗透现代数学思想方法,引入信息技术。

  2.实践性——联系社会实际,贴*生活实际。

  3.探究性——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自主活动、自主探索的机会,获取知识技能。

  4.发展性——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要。

  5.趣味性——文字通俗,形式活泼,图文并茂,趣味直观。

  二、教法建议:

  第一章 重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与应用

  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关注学生在学*活动中的情感和态度表现

  给学生足够的活动空间,认真实施分层教学

  第二章 灵活运用代入法或加减法解简单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会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简单应用题,并能分析结果

  理解解方程组“消元”的思想,领会“转化”的思想

  妥善处理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突出解二元一次方程组通法的教学

  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学*

  注意教材弹性

  第三章 进一步认识点、线、面、角

  了解同一*面上的两条直线的三种关系

  初步理解*移的概念

  *行与垂直的性质与判定

  注重从学生实际出发,注重概念引入多联系实际

  尽量利用教具或多媒体设备

  保持教材的逻辑体系

  注重联系教材的文化背景

  第四章 了解多项式的的有关概念

  能进行简单的多项式的加、减、乘运算

  注重联系实际,为将来学函数奠定基础

  让课堂内容生动、趣味化,从学生熟悉的背景引出概念

  第五章 体会对称之美

  利用轴对称进行图案设计,认识和欣赏轴对称在现实中的应用

  认识特殊三角形的性质及角*分线、垂直*分线的性质

  设计开放性很强的练*,关注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关注“局部”与“整体”的教学思维的训练

  第六章 紧扣数据,抓住概念本质,紧密联系实际

  对*均数、极差、方差的概念,注意把握教学的层次

  让学生自主思考、相互交流,以形成结论

  三、新课程的教学过程要求我们:

  1、 课堂教学从:“复*、引入、讲授、巩固、作业”,转变为:“情境、问题、探究、反思、提高”,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

  2、 数学课堂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殿堂转变为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构建自己有效的数学理解的场所。

  3、 数学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4、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加师生互动、形象化表示数学内容、有效处理复杂的数*算等。

  5、 给学生提供成果展示机会,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及学*数学的自信心。

  初一数学集体备课安排表

  第二周

  2.1 二元一次方程组 1课时

  2.2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3课时

  2.3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1课时

  第三周

  2.3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3课时

  第二章复* 2课时

  第四周

  3.1 线段、直线、射线 2课时

  3.2 角 3课时

  第五周

  3.3 *面直线的位置关系 3课时

  3.4 图形的*移 2课时

  第六周

  3.5*行线的性质与判定 5课时

  第七周

  3.6垂线的性质与判定 5课时

  第八周

  第三章复* 2课时

  4.1 单项式、多项式 3课时

  第九周

  4.1合并同类项 2课时

  4.2 多项式的加法 2课时

  4.3 同底数幂的乘法 1课时

  第十周

  段考复*

  第十一周

  段考

  第十二周

  4.3 多项式的乘法 5课时

  第十三周

  五·一放假

  第十四周

  4.4 乘法公式 5课时

  第十五周

  第四章复* 2课时

  5.1 轴反射与轴对称图形 3课时

  第十六周

  5.2 线段的垂直*分线 2课时

  5.3 三角形 1课时

  5.4 三角形的内角和 2课时

  第十七周

  5.5 角*分线的性质 1课时

  5.6等腰三角形 3课时

  5.7 等边三角形 1课时

  第十八周

  第五章复* 2课时

  6.1 加权*均数 3课时

  第十九周

  6.2 极差、方差 5课时

  第二十周

  6.3 两组数据的比较 1课时

  第六章复* 1课时

  期考模拟试卷

  第二十一周

  期考复*

  期考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7

  一、班情分析

  经过七年级一期的数学教学,发现班上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差,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尤其是男生的数学成绩普遍偏低,女生情况稍好,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解题作答比较粗心,不能很好的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但通过上学期的学*,不少学生基本掌握了初中数学的学*方法和解题技巧,对于所学的知识能较好地应用到解题和日常生活中去。

  二、指导思想

  完成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落实《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改革观。通过教育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抽象的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强化基本计算能力和归纳的能力。培养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同时提高知识应用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

  三、教材分析

  第五章、相交线与*行线:本章主要在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的基础上,探索在同一*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①相交

  ②*行。

  本章重点:垂线的概念和*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本章难点:证明的思路、步骤、格式,以及*行线性质与判定的应用。

  第六章、*面直角坐标系:本章主要内容是*面直角坐标系及其简单的应用。本章重点:*面直角坐标系的理解与建立及点的坐标的确定。本章难点:*面直角坐标系中坐标及点的位置的确定。

  第七章、三角形:本章主要学*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角及多边形的内角和等内容。本章重点:三角形有关线段、角及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性质与应用。本章难点:正确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及角*分线的性质并能作图,及三角形内角和的证明与多边形内角和的探究。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本章主要学*二元一次议程(组)及其解的概念和解法与应用。本章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及实际应用。本章难点: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本章主要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简单应用。本章重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与简单应用。本章难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与应用、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本章主要学*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并根据数据对调查对象作出正确的描述。本章重点:调查的意义、特点及分类,利用扇形图、频数分布直方图和频数拆线图描述数据。本章难点:绘制数据统计图及如何利用各种统计图对调查对象作出正确的描述。

  四、教学措施提高学科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认真做好教学六认真工作。把教学六认真做为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课堂,让学生体会学*的快乐,享受学*。引导学生写小论文,写复*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

  4、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

  5、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6、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7、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对奥数题的研究,课外调查,操作实践,带动班级学生学*数学,同时发展这一部分学生的特长。

  8、开展分层教学,布置作业设置A、B、C三等分层布置,课堂上照顾好好、中、差在三类学生。

  9、进行个别辅导,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对差生,一些关键知识,辅导差生过关,为差生以后的发展铺*道路。

  10、站在系统的高度,使知识构筑在一个系统,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八方联系,浑然一体,使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11、开展课题学*,把学生带入研究的学*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五、全期教学进度安排

  章节课时教学起止时间

  第五章13课时第1-3周

  第六章7课时第4-5周

  第七章10课时第6-8周

  第八章10课时第8-10周

  第九章13课时第11-13周

  第十章8课时第14-15周

  复*10课时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8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知识的综合性较强。老师要成为学生数学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激发学生的学*潜能,促使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在学*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学第一周我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中发现少部分学生基础还可以,而大部分学生基础和能力比较差.所以一定要想方设法,鼓励他们增强信心,改变现状。在扎实基础上提高他们解题的基本技能和技巧。

  二、教学计划:

  (一)掌握学生心理特征,激发他们学*数学的积极性。

  学生由小学进入中学,心理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开始要求“独立自主”,但学生环境的更换并不等于他们已经具备了中学生的诸多能力。因此对学*道路上的困难估计不足。鉴于这些心理特征,教师必须十分重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目的地时时地向学生介绍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还要想办法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活离开数学知识将无法进行。从而激发他们学*数学知识的直接兴趣,数学第一章内容的正确把握能较好地做到这些。

  (二)努力提高课堂45分钟效率

  (1)在教师这方面,首先做到认真备课,认真备学生,认真备教法,对所讲知识的每一环节的过渡都要精心设计。给学生出示的问题也要有层次,有梯度,哪些是独立完成的,哪些是小组合作完成的,同时作业也要分层次进行,使优生吃饱,差生吃好。

  (2)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初一的数学是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着重对学生进行上述几方面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可能地把学生的潜能全部挖掘出来。

  (三)加强对学生学法指导

  进入中学,有些学生纵然很努力,成绩依旧上不去,这说明中学阶段学*方法问题已成为突出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知识的内存规律,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以逐步提高分析、判断、综合、归纳的解题能力,我要求学生养成先复*,后做作业的好*惯。课后注意及时复*巩固以及经常复*巩固,能使学过的知识达到永久记忆,遗忘缓慢。

  三、加强集体备课:

  与本组的其他教师加强集体备课,突显集体的优势,作到进度统一、作业统一、重难点的处理统一,多学*其他教师的长处,加强课堂效率的高效建设。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9

  一、学情介绍:

  我本学期担任初一七、八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初一(八)班共有学生55人,初一(七)班有学生56人。根据小学升初中考试的情况来分析学生的数学成绩不算理想,总体的水*一般,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因此要重视听法的指导。学*离不开思维,善思则学得活,效率高,不善思则学得死,效果差。初一学生常常固守小学算术中的思维定势,思路狭窄、呆滞,不利于后继学*,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法指导。学生在解题时,在书写上往往存在着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的问题,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写法指导。学生是否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与其学业成绩的好坏相关,初一学生由于正处在初级的逻辑思维阶段,识记知识时机械记忆的成份较多,理解记忆的成份较少,这就不能适应初一教学的新要求,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记法指导。本学期的工作重点是扭转学生的学*态度,培养学生的好的学**惯、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热情和兴趣,培优补差,同时强调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反对死记硬背,以推动数学教学中学生素质的培养。

  二、教学措施

  1、根据今年学校及教科室计划,认真构建“双思三环六步”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双思”是指教师反思教学、学生反思学*;“三环”就是定向、内化、发展;“六步”分别是指:提供资源(入境生趣)、了解学情(自学生疑)、弄清疑难(学*释疑)、点难拨疑(练*解难)、反思教学(反思学*)、引导实践(迁移创新)。我们要在反思中成长,学生要在反思中进步;我们要反思的主要内容是怎样优化“三环六步”教学设计,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要反思的主要内容学*积极性、学*策略和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当、不断提高学*效率。

  初一学生刚刚进入初中阶段,正是从小学过度到初中学*的重要阶段,也是进行“双思三环六步”课堂教学模式的最佳时期,要逐步的培养和完善这种模式,要求我们多研究、多思考、多创新、多探究。按照“低(起点)慢(速度)多(落点)高(标准)”元素结构教学法进行教学,“低起点”考虑到学生的基础,初一学生从小学数学到初中数学的学*是一个飞跃,怎样帮助学生慢慢过渡是一个难点,从细小的问题、每一个小知识点出发结合小学知识融汇到初中的知识中去,从而使学生很快接受知识。 “慢速度”反对快速度教学,主张教学要考虑学生的学*规律和接受程度,兼顾初一学生的生理、心理、知识、能力、意志、品德等特征和差异,步步为营,梯次推进,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多落点”强**育要考虑到初一学生个性差异的特点。个性差异是表现在多方面,不仅有年龄、性别、性格、身体的差异,还有很多学*上的差异,个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差异。推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高标准”为学生确立的学*标准。而且把目标细化,使学生能很快达到,既能掌握知识又能体会到成功的愉悦,使初一的学生对数学充满兴趣,从而达到高效课堂的标准。

  2、精心设计*题,使*题从简单到复杂形成梯度,引导学生学会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实现一题多解、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批改作业做到全批全改,从过程到步骤严格要求,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作认好总结,从初一使学生慢慢养成认真按步骤做作业的*惯。

  4、继续实行课前一题的模式。课前五分钟每个班的课代表把上一节课涉及到的典型题目呈现在黑板上,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复*上一节的内容,而且也能做到尽快把学生从课间拉回到上课的的状态,并力求把学生中新方法新思维挖掘出来。

  5、实行一对一的帮扶活动,由好学生带动一个差一点的学生,从知识、作业、学**惯等各方面互帮互助,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合理落实各项教学常规

  1、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根据“双思三环六步”课堂教学模式,所以在备课时深入钻研教材,正确地掌握和处理好教材的重点、难点,准备大量的、难度不同的*题备用,备课以个人独立钻研备课为主,在此基础上进行集体备课,广泛吸取其他老师的优点和精华,完善自己的备课达到精益求精。

  2、上课时要严格按照“双思三环六步”课堂教学模式的步骤进行教学,讲课时要围绕中心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整个教学过程要严密组织,使课堂教学既层次分明,又协调紧凑。教学时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各类学生都学有所得。特别是要照顾到差生,力求使他们能掌握本课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作业要求要严格,但布置的作业要适量。精选作业,根据不同程度学生,布置适当的选做题,以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分层教学、布置作业。作业批改要有批语,批语要多鼓励学生,根据作业情况查缺补漏,做好个别辅导。

  4、要保证后进生的进步。因为基础的不同,有一部分学生在知识的学*上有一定的困难,而且这部分学生更应该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特别是精心设计一些适合他们的问题和练*作业,引导他们思考,激发他们的学*兴趣,唤醒他们学*的自信心,充分利用自*课或课余时间,加强对后进生的个别辅导。

  四、教研工作

  利用“学科活动日”和集体备课,多加强理论学*研讨,提高理论实效,交流学*心得,积极参加教学观摩和说评课活动。结合学校的“课前四准备,课内四重视,课后四落实”课题研究做好适合数学学科和学生实际情况的训练方法;在上好每一节课的基础上,及时写出教学反思为以后工作做好总结。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菁选(扩展7)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菁选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一数学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1

  七年级学生大多数是岁的少年,处于人生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他们好奇、热情、活泼、各方面都朝气蓬勃;但是他们的自制力却很差,注意力也不集中。下方我谈谈这一学期来我对的几点体会:

  一、明确学*的目的性七年级学生学*用心性的高低,一般是由学*动机所。

  二、精心设疑,激发学*兴趣,点燃学生对数学“爱”的火花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有了“兴趣”这位良师,他的知觉就会清晰而明确,记忆会深刻而持久,在学*上变被动为主动。在教学中,个性注意以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巧妙引入,精心设疑,造成学生渴求新知识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学*的用心性和主动性。如利用课本每一章开始的插图,提出一般的实际问题,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又能帮忙学生了解每一章的`学*目的;此外,我还利用学生每一天的作业反馈和单元测验成绩的反馈,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

  三、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改变课堂教学方法,适应生理和心理特点学生的学*心理状态往往直理解到课堂气氛的影响,因此必须要把学生的学*内在心理调动起来,备课时要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和数学的心理特点来确定教学的起点、深度和广度,让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为了适应学*注意里不能长时刻集中的生理特点,每节课授课不超过分钟,剩下的时刻看书或做练*。

  四、寓数学思想于课堂教学中数学观念、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科学中的重要组成因素,是数学科学的灵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把常用课本中没有专门讲述的推理论证及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适时适度的教给学生,这有益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质。如有理数这一章个性突出了数型结合的思想,紧扣数轴逐步说数的对应关联,启发学生从数与形两方面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练*时引导学生思考一般情形下的结论,从中渗透归纳的思想方法,促进其思维潜质的构成。

  其实,数学思想渗透到概念的定义、法则的推导,定理的问题证明和具体解答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站在方法论的高度讲出学生在课本的字里行间看不出的奇珍异宝,讲出决策和创造的方法,精心提炼,着意渗透,经常运用。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2

  首先很感谢校领导,精心安排这种大型的教学活动------“同课异构”赛课活动。这种教学活动,对于我们年轻教师来说,我认为受益匪浅,有那么多经验丰富的老师们,专门为我们的课,听一节,教研一节,指导思路,点评我们上课教师的优缺点,鼓励并促使我们取长补短,帮助我们进步一大截。

  针对4月27号(下午第二节课),我的这节课【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实际问题】,我想从两方面来反思。

  第一方面,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自身的问题。上课教学目标虽然清晰,但是目标完成的很不好,原因是上课主线不清楚。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实际问题,关键是审题,找出等量关系式,而我在上课时却忽略了这一点。如何找等量关系,进而列出方程组,我只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反而在方程组的解法上浪费时间。课堂上,解应用题方法并没有教会孩子们,为此,我感觉很惭愧,这节课我一定会再找一节自*课,还给学生的。

  其次,小组合作、探究、交流与展示的问题。小组长的作用没有真正的体现出来,应用题对于多数孩子来说是一处难点,需要靠小组长的点拨,带领其他成员参与进来,真正的及时解决问题,处理疑惑。但小组长的带领指导作用发挥不出来,那么整个合作交流环节就欠缺好多。另外,展示环节中,展示的孩子们声音不够洪亮,字体写的不够清楚,最严重的是展示时比较啰嗦,浪费时间,甚至跑题等问题。总之,各小组成员都没有真正的按分配任务行动起来,更没有真正的`思考起来。

  最后,就是导学案设计,题目对于我所带班级来说,有些偏难。上课之前,我忽略了孩子们的程度,只是贸然的在思考如何能把这张导学案的教学任务完成。所以,在午自*时,我临时给各个小组适当的分配了任务,要求他们在上课之前把展示的题目提前板演在黑板上,上课时,可以节省板演的时间,小组讨论、点评时,就可以直接看板演讨论。但,整一节课,下来之后,我错了,我太高估孩子们的能力了,提前板演省下的时间,反而给他们多多提供了说话、做小动作的时间。

  第二方面,解决的方案。

  借用王忠敏副校长的三句话“解决一个观念,落实一个行动,收获一个效果”,来说,当天下午第三节课教研结束后,我直奔教室,开始继续落实小组培训的行动。通过教研,我突然意识到了之前培训的活动太肤浅不到位,导致孩子们在应付各科教师而已。我按照期中考试成绩,把小组适当的调整一番,分出6大组。每组8人,又分成2个A层、3个B层、3个C层,确定谁帮谁进步,又确定新的奖励措施。

  另外,对于本节课的导学案,我适当的进行了修正,准备找一节自*课,把这节课,给孩子补回来,还孩子们一节完整的课堂。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3

  这节课是测量单元的第一课时,在第二册的时候学生已经认识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能体验1米和1厘米的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这节课是第二阶段的学*,再认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

  一开始就让学生回忆有关测量的知识,为学生根据1厘米的长度估计木条的长度做一个铺垫,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也可以让学生初步认识到10厘米的长度。然后通过动手进行实际的测量和触摸体验1分米的长度,感受1分米,接下来设计的赵物体的环节就是让学生根据所体验、感受到的1分米在生活中的运用,把课本知识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去,从生活中更直接的体验1分米,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还要还原于生活。学*1毫米的时候也采用了同样的.方法进行教学,测量4.5厘米的木条时学生意识到大约是5厘米,但是有不够,就有学生向大家介绍可以用小数或者用毫米进行表示,很顺利地引出毫米,也从分利用了学生的资源.

  在学*1 dm = 10 cm的时候,我让学生通过测量进行学*并利用旧知1m = 100 cm 、1分米=10厘米 和新知1 dm = 10 cm先进行目测激发学生的迁移思维,再采用小组合作学*用1分米的小木条去测量1米,较直观的数出1米里面有10个1分米从而得到结论1m=10dm。毫米是学生现在认识到的最小的一个长度单位,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就直接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直尺进行学*,在尺子上寻找毫米,数出1 cm =10 mm,形成概念。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4

  一月来,我通过不断努力,欣喜地看到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已被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所取代。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争论,充满着求知欲和表现欲。从学生的变化看课改,别有洞天。

  一、成功的经验和感受

  1、交流让学生分享快乐和共享资源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活动经验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课程资源。在“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节课中,不同的学生依据不同的生活背景进行活动,自己抽象出图形,制作出纸质的立体图形。彼此间的交流,实现了他们对立体图形关键特性的理解和认识,大家共同分享发现和成功的快乐,共享彼此的资源。

  2、从生活出发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的快乐

  在“代数式”这节课中,由上节课的一个*题引入,带领学生一起探究得出一个规律5n+2,由此引出代数式的概念。在举例时,指出,“其实,代数式不仅在数学中有用,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大量存在。下面,老师说几个事实,谁能用代数式表示出来。这些式子除了老师刚才说的事实外,还能表示其他的意思吗?”学生们开始活跃起来,一位学生举起了手,“一本书p元,6p可以表示6本书价值多少钱”,受到启发,每个学生都在生活中找实例,大家从这节课中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正如我们所说的,“代数式在生活中”。

  3、创新设计让学生体现积极向上

  在学生上网查询,精心设计、指导下,成功地进行了“我是小小设计师”的课堂活动:这节课是以七年级数学上册的作业为课题内容设计的一节课,以正方形、圆、三角形、*行四边形设计一幅图,并说明你想表现什么。事先由老师将课题内容布置给学生。由两位学生作为这节课的主持人,其他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并说明自己的创意。最后,老师作为特约指导,对学生的几何图形图案设计及创意、发言等进行总结,学生再自己进行小结、反思。整节课学生体验了图形来自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现代数学观,较好地体现了学生主动探究、交流、学会学*的有效学*方式,同时这也是跨学科综合学*的一种尝试。

  4、合作探究给学生带来成功的愉悦

  “统计图的选择”教学设计和教学中,要求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调查、了解生活中各行各业、各学科中应用的各种统计图,调查、收集你生活中最感兴趣的一件事情的有关数据,必须通过实际调查收集数据,保证数据来源的准确。学生或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体,或

  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调查采访或查阅资料,经历搜集数据的过程,搜集的统计图丰富多彩,内容涉及各行各业。学生从中能体会统计图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培养善于观察生活、乐于探索研究的学*品质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不足和今后在教学中应注意

  1. 营造有利于新课程实施的环境氛围。

  2.注重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在处理好学生、教师、教材三者的`关系上多下功夫,力求建立更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以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3.进一步学*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理论,在教师角色转变上多做工作,增强自己是学生学*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向开放型的教师迈进。

  4.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特别是驾驭堂的能力和教材的能力。探索适合我校学生特点和自己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

  5.不断学*和提高现代化教学技术,提高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能制作出针对性、实效性强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使之更好地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质量。

  另外,注意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表扬与激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有同学*时不太安份,但数学测评做得比较多,我及时在我所教的两个班中表扬了他,使其感到不小的惊喜,并在之后的学*较为积极。而学生有好几个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我反复强调会与不会只是迟与早的问题,只要你肯学。同时,我加强课外的辅导,想办法让他们体验学*成功的喜悦。经过*一年来的新课程与新课标的实施,我深感在教学的理念上、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角色上、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师生的评价体系上都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这都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只有在教学的实施中,不断地总结与反思,才能适应新的教学形势的发展。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5

  在这节课当中,充分运用了动手操作这个手段,让学生弄懂鸡兔同笼问题的基本解题思路。师生共同经历了三种不同的列表方法:逐一列表法、跳跃式列表法、取中列表法后问:能用图形来表示鸡兔头和腿之间的'关系吗?

  虽然这只是一个简单操作活动,但是,在画图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经历了一个探索的过程,这时候再介绍假设法就水到渠成了。也实现了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目的。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就本堂课而言,还存在以下问题;

  (1)、在创设完情景引导学生用什么方法解这个问题时,学生的一些回答,没有预想到。如有学生认为可以通过数鸡和兔的头或一只只放出来数从而知道鸡兔各有几只。说明在情景创设上有漏洞,需进一步完善。

  (2)、我在假设之后怎么验证结果是否正确分析得较细,但对怎么假设觉得没有引导好,过程中出现了学生只假设了鸡的只数,然后根据腿的数量去推算出兔的只数,误解了题意。

  (3)、由于时间练*量不多,最后一个练*题应有多种结果,也没有一一罗列。今后教学中要紧凑课堂结构,要少讲,留更多的时间给学生于练*。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6

  数的组成和分解是数概念教育内容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纲要》要求幼儿“从生活和游戏中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还要关注幼儿探索、操作、交流、问题解决和合作的能力。本学期,我们大班幼儿已经学过了《6—9以内各数分解与组成》,对于数的组成也已经有了一定经验。因此,我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然后记录结果,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分解和组成的规律,让幼儿在玩中学,达到活动目标与幼儿兴趣的优化结合。

  一、以竞赛游戏激发幼儿兴趣。

  喜爱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贯以有情节、有趣味的游戏,能使幼儿对活动保持持久的兴趣,同时将游戏与学数相结合,也符合多途径培养幼儿学*数学的原则。本次活动,我从幼儿的思维特点入手,设计喜洋洋和灰太狼的闯关游戏。让幼儿在具体的,形象的情境创设中,激起他们学*的兴趣。使他们的认知活动能伴随着情感,让教学成为幼儿自己的需要,成为他们情感所驱动的主动发展的过程。并根据幼儿思维和情感的特点,把幼儿数学教育目标、内容溶于各种情境之中,让幼儿从中感知、体验、积累有关数学的知识和经验,其实质就是让幼儿成为学*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

  二、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学*体验来学*新知。

  活动中,我十分重视体现幼儿的主动性学*,重视幼儿的动手操作。让智慧之花开在孩子们的手上。我们都知道,要想真正的学好知识就是要孩子们主动地参与到学*活动中来,那么动手操作就是孩子们最好的学*活动。因此,活动中我让孩子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学*。幼儿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不知不觉主动的.学*,体验数学活动的快乐有趣和实用。

  本节课我从幼儿已有知识出发,结合幼儿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让幼儿通过自主尝试探索,学*并掌握了10的9种分法,幼儿能用较为清楚的语言表达分与合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还发现和总结出10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规律。整个活动,形式新颖,简单有趣,生动形象,几个环节的安排恰到好处,始终抓住了幼儿的兴趣,复*了9以内的数量,发展了幼儿观察、比较和操作能力,同时培养了幼儿良好的操作*惯。整个活动将幼儿的思路清晰化、系统化,使幼儿感到,原来学数学是那么的有趣,动静交替中,潜移默化培养了他们“乐学”的情感。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7

  数学教师,其首要任务是树立正确的数学观,积极促进自己的观念改变,以实现由静态的,片面的、反论的数学观向动态的,辩正的模式论的数学观的转变。对于本学期七年级数学教学工作,特作以下反思:

  一、课堂教学的思索

  1、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每个学生都有独特的个性和特长,都潜藏着许多“闪光点”和存在各自的薄弱点。教师应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做优生的培养又要照顾中等生,更要注意后进生的转化,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实行分层次教学,加强个别辅导、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尽可能给各类学生提供获得成功的机会。

  2、抓好“三基”教学

  “三基”教学是指基础知识教学、基本技能训练、基本能力培养。初中数学教学大纲中指出“初中数学基础知识是初中代数、几何中概念、法则、性质、公式以及由内容反映出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技能是应用基础知识按照一定程序及步骤来完成的动作、能力,是对思想材料进行加工的活动过程的概括。“三基”教学是抓好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学生进一步学*和发展的基石。

  3、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发展思维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素质教育要求注意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而思维是智力的核心,能力的培养又依赖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形式,因此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深入教学的重要体现。本人在教学中主要以优化课堂结构,使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

  4、挖掘教材德育素材,进行思想教育

  良好的个性品质是指正确的学*目的,浓厚的学*兴趣,顽强的学*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学**惯。在教学中结合知识的传授,恰当介绍中国古今数学的伟大成就,使学生了解祖国丰富的科学贡献逐步提高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意识到有责任继承民族的光荣传统。使学生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良好的个性品质以及纯正的思维素质。也只有真正把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落实到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才能适应21世纪人才素质需要的根本要求。

  二、备课的修正

  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之为演奏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备课就是谱曲了。反思一下,着重修正三点:

  1、备教材。

  进一步花功夫吃透教材,科学处理教材。课本中的例题(*题)往往显得层次不强,对照例题(*题)精心设计一些铺垫或引申的题目,形成例题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各自的成功。做好每节课的理性审视工作,今天的课哪些地方成功了,哪些地方失败了,哪些地方还需改进。不断总结成败得失。

  2、备学生。

  我感觉备学生是备课的难点,难在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参差不齐的思维体。要做到经常自觉地深入学生,从课内外的每一个环节了解和研究学生,一个重要的'工作要做好面批作业。尽最大可能亲自来到每一位学生身边,问:你是怎么想的?让学生在交流中展示自己的认识过程,边探讨,边批改。改善师生感情,使学生做作业更具有纠正错误的主动性。

  3、备练*。

  要从巩固教学成果、检测教学效果的前提出发,精心选择作业。具体做好三点:①与本课密切对应的最能强化教学重点的练*;②要符合本课的练*,需要以前学过的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在学生脑海里的生疏程度如何,怎样诱导;③针对学生出错的原因,在课堂教学中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反思解题过程中的易错点,给学生提供一个对基础知识重新理解的机会,从而深刻理解基础知识。

  三、数困生的转化

  1、正确认识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

  按照多元智力理论,许多数学学困生实际上就是在语言智力和数理逻辑智力方面具有弱势,而在其它某一种或某几种智力方面具有相对优势的学生。如果这些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方法,即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智力来学*,那么他们完全能够像其他学生一样取得好成绩。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选择适合学生不同特点的教育方法,有效地因材施教

  2、指导学*方法,培养良好学**惯

  针对学生缺乏数学学*策略,不会对信息进行加工储备,不会反思调控自己的数学认知过程与方法。教师应在弥补知识缺陷的过程中,以数学学*和问题解决为载体,让学生认识数学思维活动的特点,尽可能让他们掌握较多的基本学*方法和学*技能,培养善于灵活应用各种方法的能力。例如,讲授“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时,学生对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方法感到抽象难掌握。我教给他们两种方法。一是口诀法:“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找不了。”学生觉得易懂、好记、轻松。二是数形结合法:先通过画线把各不等式的解集表示在数轴上,再看数轴上被各条线都覆盖的那一部分所表示的数,即为不等式组的解集。学生感到这样的方法形象、直观,便于操作理解,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注重培养学*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积极性

  首先,通过直观教学吸引学困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理解概念、性质。其次。加强对教学语言的艺术应用,让教学生动、有趣。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观察学困生的学*情绪,应恰当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及相关有趣的事例,活跃课堂气氛,引导每位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再次,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可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数学,挖掘数学的美,进行美的创造、美的教育;可以巧妙设障,营造悬念;可以进行教学的再创造,再发现,再探索等等,使得学困生在愉快的教学诱导下激发起对数学的兴趣。教师还应注重情感教育。学困生尤其需要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当他们失败时,教师要及时给予心理抚慰,主动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和克服困难;当他们有进步时,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如尽管已经看出学生某道题的计算是错误的,但还是以亲切的话语启发学生,使学生既能感到自己的进步和希望,同时又找到了自己的错误与不足。

  4、分层设计练*和试题,给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

  我在一堂课内安排两次反馈。第一次反馈——尝试练*。如发现问题,及时补充讲解,起强化、调节作用,第二次反馈——课堂作业,如再发现缺陷,当堂就能补救。精心设计每个练*,做到有的放矢,在反馈基础上,重视讲评,具体地帮助学困生弥补知识缺漏,使之切实掌握所学知识,并在实际运用中,逐渐形成技能技巧。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难易程度,要对学困生辅导、转化,督促他们认真完成。对作业做得较好或作业有所进步的学困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在出试卷时,要有意识地出一些较易的题目,培养他们的信心,让他们尝到甜头,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学好的,并在考试前对他们提出具体的要求,对知识的薄弱点进行个别辅导,这样就可能使有些学困生经过努力也会得较高分数的机会,让他们感到自己只要“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成功感,逐步改变他们在学*上总是比别人差一等的印象。逐步培养他们,激励他们积极争取,努力向上。

  我体会到,教学的过程不仅是促进学生学*的过程,也是教师指导自己认识自我的过程。我决心大胆探索,用智慧经营教学,用感情去灌溉学生,为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作出应有的努力。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8

  本节课是本章的最后一节课,在学*了去括号和合并同类项后,学*什么是整式的加减运算。初步向学生渗透理论与实际问题应用相结合的数学思想,以使学生借助实际问题应用来理解整式加减运算的有关问题。整式的加减不仅是整式这一章的重点内容,还是以后学好数量关系、研究整式等内容的必要基础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使学生初步掌握用整式加减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充分有效利用打下基础。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是,他们的抽象想象能力不强,往往需要依赖直观形象来解决问题。

  为使课堂高效、生动、针对性强,我特将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方法。在教学中,积极利用板书和练*中的问题,向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获得充足的体验和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灵活的把理论与实际问题应用相结合。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①理解整式加减运算的过程,知道整式的加减实际上就是合并同类项,其结果仍然是整式;

  ②知道整式加减运算的步骤是:去括号、合并同类项;

  ③会按要求正确地列出多项式的和或差的算式,并求出其结果;

  2、能力培养

  ①经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过程,发展符号感;

  ②培养用代数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德育目标

  渗透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要为生活而服务的'辩证观点.

  4、教学重、难点

  整式的加减实质上就是去括号,合并同类项,结果总是比原来简洁,体现了数学的简洁美.

  教学重点:

  利用去括号、合并同类项进行整式的加减运算;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并求出结果;

  【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以旧引新,通过自己操作发现解题规律.

  2.学生学法:练*→总结步骤→练*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出示两道实际问题练*,学生解答归纳整式加减运算的一般步骤,教师出示巩固性练*,学生以多种形式完成.

  【教学过程】

  本节课是本章的最后一节课,在学*了去括号和合并同类项后学*什么是整式的加减,我用了两个生活中的实例去渗透知识。

  问题一为:

  一种笔记本的单价是元,圆珠笔的单价是元小红买这种笔记本3个,买圆珠笔2支;小明买这种笔记本4个,买圆珠笔3支,买这些笔记本和圆珠笔,小红和小明一共花费多少钱?

  对于这个问题,我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学生活动:

  学生自己先思考写在练*本上,不会的可以互相讨论、研究,得出答案的可以举手回答,同学们再互相更正.说出多种解法.(学生回答时,教师在黑板上板书过程。)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9

  难度降低了,趣味性增加了,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往许多人惧怕数学,认为它很难。而新教材删去了一些繁杂的计算和证明,减少了一些公式。比如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两章,对较复杂的方程,如系数为小数的'书中没有出现,对解方程(组)中一些技巧的要求和训练降低了,但增加了统计与概率和课题学*,掷一枚硬币100次,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有多大?中100万的可能性有多大?——-这类问题一提出来,学生就蠢蠢欲动,极感兴趣。第二册的《多姿多彩的图案》,《Timesanddates》,《剪五角星》等都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不在感觉数学是枯燥无味的了。现在数学教师上课再不象以前一根粉笔,一把尺子,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晕晕呼呼。设计轴对称图形,剪喜字,设计小区花坛——都需要学生亲自参与,学生成了学*的主人了。当然,学生的积极性也被极大的调动起来了。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10

  1.728精确到千分位,这种题学生能注意能做正确。

  1.728乘以10的3次方精确到几位,往往学生还是认为是精确到千分位,计算失误。

  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是*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老师没注意这两种情况的区别,没有站在学生的位置去考虑问题,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分析教学问题,造成教学与实际脱节,而且讲评不及时,等到讲评时,学生早已把试题和自己的`解题思路忘得差不多了。教师应针对该题所涉及的有关知识内容、技能、技巧、思想、方法,多角度、全方位地精心编制一些练*或变式练*让学生练*,以便及时巩固与提高,教师要避免“就题论题,浅尝辄止”的做法,要通过题目的表面现象,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进行开放式、发散式讲解,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拓宽、加深,形成系统,完善其认知结构。

  我们要善于或勇于从中发现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及时改进。这不仅有利于我们的教学水*的提高,也有利于形成师生间的共鸣,从而更有利于学生的培养和发展。

  让每一位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去实践、探索,不断积累经验,从失败中找到成功的方向,完善自我。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11

  一个多月来,我通过不断发奋,欣喜地看到传统的理解式教学模式已被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所代替。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争论,充满着求知欲和表现欲。从学生的变化看课改,别有洞天。

  一、成功的经验和感受

  1、交流让学生分享快乐和共享资源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活动经验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课程资源。在“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节课中,不一样的学生依据不一样的生活背景进行活动,自己抽象出图形,制作出纸质的立体图形。彼此间的交流,实现了他们对立体图形关键特性的明白和认识,大家共同分享发现和成功的快乐,共享彼此的资源。

  2、从生活出发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的快乐

  在“代数式”这节课中,由上节课的一个*题引入,带领学生一齐探究得出一个规律5n+2,由此引出代数式的概念。在举例时,指出,“其实,代数式不仅仅在数学中有用,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超多存在。下方,老师说几个事实,谁能用代数式表示出来。这些式子除了老师刚才说的事实外,还能表示其他的意思吗?”学生们开始活跃起来,一位学生举起了手,“一本书p元,6p能够表示6本书价值多少钱”,受到启发,每个学生都在生活中找实例,大家从这节课中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正如我们所说的,“代数式在生活中”。

  3、创新设计让学生体现积极向上

  在学生上网查询,精心设计、指导下,成功地进行了“我是小小设计师”的课堂活动:这节课是以七年级数学上册的作业为课题资料设计的一节课,以正方形、圆、三角形、*行四边形设计一幅图,并说明你想表现什么。事先由老师将课题资料布置给学生。由两位学生作为这节课的主持人,其他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并说明自己的创意。最后,老师作为特约指导,对学生的几何图形图案设计及创意、发言等进行总结,学生再自己进行小结、反思。整节课学生体验了图形来自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现代数学观,较好地体现了学生主动探究、交流、学会学*的有效学*方式,同时这也是跨学科综合学*的一种尝试。

  4、合作探究给学生带来成功的愉悦

  “统计图的选取”教学设计和教学中,要求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调查、了解生活中各行各业、各学科中应用的各种统计图,调查、收集你生活中最感兴趣的一件事情的有关数据,务必通过实际调查收集数据,保证数据来源的准确。学生或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体,或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调查采访或查阅资料,经历搜集数据的过程,搜集的统计图丰富多彩,资料涉及各行各业。学生从中能体会统计图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好处,培养善于观察生活、乐于探索研究的学*品质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不足和今后在教学中应注意

  1、营造有利于新课程实施的环境氛围。

  2、注重新型师生关联的建立,在处理好学生、教师、教材三者的关联上多下功夫,力求建立更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联,有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以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3、进一步学*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理论,在教师主角转变上多做工作,增强自己是学生学*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向开放型的教师迈进。

  4、发奋提高自己的业务潜质,特别是驾驭堂的潜质和教材的潜质。探索适合我校学生特点和自己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

  5、不断学*和提高现代化教学技术,提高多媒体课件制作潜质,能制作出针对性、实效性强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使之更好地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质量。

  另外,注意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表扬与激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袁鹏同学*时不太安份,但数学测评做得比较多,我及时在我所教的两个班中表扬了他,使其感到不小的惊喜,并在之后的学*较为用心。而学生有好几个基础较差,理解潜质较弱,我反复强调会与不会只是迟与早的问题,只要你肯学。同时,我加强课外的辅导,想办法让他们体验学*成功的喜悦。经过*一年来的新课程与新课标的实施,我深感在教学的理念上、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主角上、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师生的评价体系上都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这都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只有在教学的实施中,不断地总结与反思,才能适应新的教学形势的发展。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12

  七年级学生大多数是岁的少年,处于人生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他们好奇、热情、活泼、各方面都朝气蓬勃;但是他们的自制力却很差,注意力也不集中。下方我谈谈这一学期来我对的几点体会:

  一、明确学*的目的性七年级学生学*用心性的高低,一般是由学*动机所。

  二、精心设疑,激发学*兴趣,点燃学生对数学“爱”的火花。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有了“兴趣”这位良师,他的知觉就会清晰而明确,记忆会深刻而持久,在学*上变被动为主动。在教学中,个性注意以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巧妙引入,精心设疑,造成学生渴求新知识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学*的用心性和主动性。如利用课本每一章开始的插图,提出一般的实际问题,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又能帮忙学生了解每一章的学*目的;此外,我还利用学生每一天的作业反馈和单元测验成绩的反馈,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

  三、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改变课堂教学方法,适应生理和心理特点。

  学生的学*心理状态往往直理解到课堂气氛的影响,因此必须要把学生的学*内在心理调动起来,备课时要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和数学的心理特点来确定教学的起点、深度和广度,让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为了适应学*注意里不能长时刻集中的生理特点,每节课授课不超过分钟,剩下的时刻看书或做练*。

  四、寓数学思想于课堂。

  教学中数学观念、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科学中的重要组成因素,是数学科学的灵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把常用课本中没有专门讲述的'推理论证及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适时适度的教给学生,这有益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质。如有理数这一章个性突出了数型结合的思想,紧扣数轴逐步说数的对应关联,启发学生从数与形两方面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练*时引导学生思考一般情形下的结论,从中渗透归纳的思想方法,促进其思维潜质的构成。

  其实,数学思想渗透到概念的定义、法则的推导,定理的问题证明和具体解答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站在方法论的高度讲出学生在课本的字里行间看不出的奇珍异宝,讲出决策和创造的方法,精心提炼,着意渗透,经常运用。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13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有第6章一元一次方程,第7章二元一次方程组,第8章多边形,第9章轴对称,第10章统计的初步认识。一学期教学下来,颇有感触。就此谈谈看法:

  一。成功的方面

  (一)内容更贴*实际生活了,使学生认识到学有所用,同时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第十章统计的初步认识中导图提出的问题,一个鱼缸里有多少条鱼容易数出来,可是,怎样知道一个池塘里有多少鱼呢?第六章一元一次方程中导图的问题:一队师生共328人,乘车外出游,已知校车可乘64人,如果租用客车,每辆可乘44人,那么还要租多少辆客车?等等,不仅如此,纵观教材,从天气预报,降水概率,抽奖,中奖到股票投资,分期付款,银行利,税等等都有所涉猎。可以说教材中所有问题的提出,几乎都来自现实,这些问题一经提出来学生就非常感兴趣,同时认识到数学来源生活,并服务与生活。通过一年的学*学生不仅掌握了许多的数学知识,也培养了不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第十章统计初步认识的学*不仅能解决池塘有多少条鱼,也可类似的估算出每个家庭每年丢弃多少个垃圾袋,我区每年会产生多少这样的白色垃圾等,以提高同学们的环保意识。通过第八章多边形的学*,知道了那些多边形可以铺满地面,能设计出用*面图形铺满地面的美丽图案————-新教材确实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

  (二)难度降低了,趣味性增加了,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往许多人惧怕数学,认为它很难。而新教材删去了一些繁杂的计算和证明,减少了一些公式。比如解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两章,对较复杂的方程,如系数为小数的书中没有出现,对解方程(组)中一些技巧的要求和训练降低了,但增加了统计与概率和课题学*,掷一枚硬币100次,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有多大?花二元买一张体育彩~票,中100万的可能性有多大?——-这类问题一提出来,学生就蠢蠢欲动,极感兴趣。第二册的《多姿多彩的图案》,《Timesanddates》,<剪五角星》等都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不在感觉数学是枯燥无味的了。现在数学教师上课再不象以前一根粉笔,一把尺子,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晕晕呼呼。设计轴对称图形,剪喜字,设计小区花坛——都需要学生亲自参与,学生成了学*的主人了。当然,学生的积极性也被极大的调动起来了。

  (三)新教材在呈现方式上,非常便于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新教材在呈现方式上除了交*编排,螺旋上升外,在编写上尽可能展现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书中基本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所要学*的数学主题,使学生在了解知识来龙去脉的基础上,理解并掌握相应的学*内容,使用各种数学语言和符号表达对学生来说是现实的问题,建立数学关系式,获得合理解答,理解并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如第六章一元一次方程不是像老教材那样,举例说像什么一样的方程叫一元一次方程,然后教解一元一次方程,最后教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而是先设立了问题的情境:问题1,某校初一年级328名师生外出春游,已有2辆校车可乘师生64人,还需租44座客车多少辆?问题2,张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年龄大多是13岁,就问同学们,"我今年45岁,几年后你们的年龄是我的三分之一?"这些问题以学生自身和周围环境中的现象,以自然,社会以及其他学科中的问题为知识学*的切入点,突出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接下来建立方程这个模型,通过联想,归纳,概括,总结等过程使学生会解一元一次方程,最后再回头解决开头提出的问题。除此而外,新教材在每章开头,设置导图与导入语,这些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教材的呈现不是*铺直叙的,而是结合当前内容设置如"问题","回忆","试一试","探索","做一做","读一读","概括","想一想"以及"信息收集,调查研究"等活动栏目,这些都给学生提供了充分自主探索的空间。特别是"云图"的设计,真是妙不可言,对点拨,启迪学生思维起着重要作用。新教材编写上很好体现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动起来了,真正形成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组织者与合作者。

  二。不成功的方面

  (一)空间与图形部分合情说理不规范,学生难入门

  新教材中空间与图形部分的内容就是老教材中的*面几何的部分,像初一的教材里第4章图形的初步认识,第8章多边形,第九章轴对称图形就属于这一内容。有过几年教龄的老师都深有体会,刚开始学**面几何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感到较困难的,因此*面计划的入门教学历来是讨论研究的热点,并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即首先识图,读题填空(给出解答的架子,学生填出理由或符号),逐步过渡到自己写出完整的解答过程,大部分学生在初一最后一章定理的证明后,就完成了这个入门教学。但新教材着眼于对图形的感知与操作确认,强调合情说理,教材内容安排上在初一不教命题,定理和证明了,证明用简单的合情说理代替,但进行合情说理时,没有给出规范的格式和要求,如第一册*行线部分,p169例1是最早出现的几何解答题,p173例3是第一个几何计算题,它们在解答时都是先写出理由(即由于——根据——-可得——-因此——-),我们注意到书写格式上没什么要求,当时我们也是这样教的,但是到了第二册第八章三角形这节p49例1就不这么书写了,此题没写根据——-,而且用了因为所以,再如p72例1的说理,因为DE是线段BC的垂直*分线,即

  BE=CE=6

  所以⊿BCE的周长=BE+CE+BC=6+6+10=22。

  这里书写也很不恰当,如果按照前面的书写是否应改为

  根据线段垂直*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得

  BE=CE,或因为DE是线段BC的垂直评分线,所以BE=CE——-等等。新教材由于缺乏对学生读题填空的训练,加之例题中写法的随意,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一年下来感觉学生对几何说理题解答不好,能够入门的人不多,这对今后的进一步学*会产生影响。

  (二)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两章内容编写过于简单,应用题难度跨度太大

  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是初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对今后进一步学*数学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这部分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不单独设立列方程解应用题一节了,不讲方程的同解原理了,这些很好,避免了一些学生按类别死搬硬套,但是,这两部分内容书上的例题和*题都太少,如第二节解一元一次方程,书上安排7-8课时,但只安排了7个例题,特别应用题更少,整章只有6题,而且最后一题与前面题相比难度跨度较大,这给教师备课,上课带来困难,如果只是学*书上的几题,学生对很多应用题仍不会解,像商品销售问题,里面涉及到售价,进价,标价,利润,利润率,折扣率等等,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再像逆水航行,顺水航行问题——-不讲,不归纳学生就不会做。建议教材在这一部分再充实些,多给教师提供一些可供选择的材料。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14

  一个多月来,我通过不断努力,欣喜地看到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已被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所取代。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争论,充满着求知欲和表现欲。从学生的变化看课改,别有洞天。

  一、成功的经验和感受

  1、交流让学生分享快乐和共享资源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活动经验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课程资源。在“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节课中,不同的学生依据不同的生活背景进行活动,自己抽象出图形,制作出纸质的立体图形。彼此间的交流,实现了他们对立体图形关键特性的理解和认识,大家共同分享发现和成功的快乐,共享彼此的资源。

  2、从生活出发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的快乐

  在“代数式”这节课中,由上节课的一个*题引入,带领学生一起探究得出一个规律5n+2,由此引出代数式的概念。在举例时,指出,“其实,代数式不仅在数学中有用,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大量存在。下面,老师说几个事实,谁能用代数式表示出来。这些式子除了老师刚才说的事实外,还能表示其他的意思吗?”学生们开始活跃起来,一位学生举起了手,“一本书p元,6p可以表示6本书价值多少钱”,受到启发,每个学生都在生活中找实例,大家从这节课中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正如我们所说的,“代数式在生活中”。

  3、创新设计让学生体现积极向上

  在学生上网查询,精心设计、指导下,成功地进行了“我是小小设计师”的课堂活动:这节课是以七年级数学上册的作业为课题内容设计的一节课,以正方形、圆、三角形、*行四边形设计一幅图,并说明你想表现什么。事先由老师将课题内容布置给学生。由两位学生作为这节课的主持人,其他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并说明自己的创意。最后,老师作为特约指导,对学生的几何图形图案设计及创意、发言等进行总结,学生再自己进行小结、反思。整节课学生体验了图形来自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现代数学观,较好地体现了学生主动探究、交流、学会学*的有效学*方式,同时这也是跨学科综合学*的一种尝试。

  4、合作探究给学生带来成功的愉悦

  “统计图的选择”教学设计和教学中,要求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调查、了解生活中各行各业、各学科中应用的各种统计图,调查、收集你生活中最感兴趣的一件事情的有关数据,必须通过实际调查收集数据,保证数据来源的准确。学生或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体,或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调查采访或查阅资料,经历搜集数据的过程,搜集的统计图丰富多彩,内容涉及各行各业。学生从中能体会统计图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培养善于观察生活、乐于探索研究的学*品质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不足和今后在教学中应注意

  1.营造有利于新课程实施的环境氛围。

  2.注重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在处理好学生、教师、教材三者的关系上多下功夫,力求建立更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以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3.进一步学*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理论。

  在教师角色转变上多做工作,增强自己是学生学*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向开放型的教师迈进。

  4.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特别是驾驭堂的能力和教材的能力。探索适合我校学生特点和自己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

  5.不断学*和提高现代化教学技术。

  提高多媒体课件制作能力,能制作出针对性、实效性强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使之更好地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质量。

  另外,注意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表扬与激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袁鹏同学*时不太安份,但数学测评做得比较多,我及时在我所教的两个班中表扬了他,使其感到不小的惊喜,并在之后的学*较为积极。而学生有好几个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我反复强调会与不会只是迟与早的问题,只要你肯学。同时,我加强课外的辅导,想办法让他们体验学*成功的喜悦。经过*一年来的新课程与新课标的实施,我深感在教学的理念上、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角色上、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师生的评价体系上都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这都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只有在教学的实施中,不断地总结与反思,才能适应新的教学形势的发展。

  关于初一数学教学反思总结,以供各位老师交流和分享,我们一起共勉吧!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15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我遇到了许多问题,在其他老师的帮助下,我对我初一下上半学期的数学教学做了如下的反思:

  一、对教学目标反思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的首要环节,是一节课的纲领,对纲领认识不清或制定错误必定注定打败仗。对于我们新教师来说我自认为有以下几点不足:

  1、对教学目标设计思想上不足够重视,目标设计流于形式。

  2、教学目标设计关注的仍然只是认知目标,对“情感目标”、“能力目标”有所忽视,重视的是知识的灌输、技巧的传递,严重忽视了教材的育人功能。

  3、教学目标的设计含混,不够全面、开放。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序与认知水*。制定的教学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学生发展,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这道题都讲过几遍了还不会做”,碰到这样情况,我们不应埋怨学生,而要深刻反思出现这样状况到底是什么原因,是学生不接受这样的讲解方式,还是认识上有差异;是学生不感兴趣,还是教师引导不到位等等;作为教师千万不能埋怨责怪学生,不反思自己,只会适得其反,以致把简单的问题都变成学生的难点,因此教学设计要能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热情与兴趣,要教给学生需要的数学。

  二、对教学计划反思

  在教学设计中,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安排还存在以下几点缺乏:

  (1)缺乏对已学知识的分析、综合、对比、归纳和整体系统化;

  (2)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利用。

  三、对教学误区的反思

  以前我认为教师讲得清,学生就听得懂。现在觉得如果教师讲课只顾自己津津有味,不顾来自于学生一方的反馈信息,教师与学生的的思维不能同步,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毫无思考理解的余地,这样不是听不懂,便是囫囵吞枣。在课堂的业余时间段内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后发现知识,领悟所学。同时要及时反馈学生,加强效果回授,对未听清之处给学生以二次补授之机会,及时扫清障碍,将学*上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作为没有经验的我常常埋怨学生,“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孰不知,教师与学生的知识水*与接受能力往往存在很大反差,就学生而言,接受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绝不能用教师的水*衡量学生的能力。

  因此,在教学时,必须全面理解学生的基础与能力,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地施教,让学生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学好基础知识,在学知识中提高能力。

  认清了问题,要解决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我坚信只要我继续努力,更新观念,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规范,就一定能够有所发展,有所进步!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菁选(扩展8)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菁选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3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一数学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 篇1

  一个多月来,我通过不断发奋,欣喜地看到传统的理解式教学模式已被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所代替。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争论,充满着求知欲和表现欲。从学生的变化看课改,别有洞天。

  一、成功的经验和感受

  1、交流让学生分享快乐和共享资源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活动经验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课程资源。在“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节课中,不一样的学生依据不一样的生活背景进行活动,自己抽象出图形,制作出纸质的立体图形。彼此间的交流,实现了他们对立体图形关键特性的明白和认识,大家共同分享发现和成功的快乐,共享彼此的资源。

  2、从生活出发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的快乐

  在“代数式”这节课中,由上节课的一个*题引入,带领学生一齐探究得出一个规律5n+2,由此引出代数式的'概念。在举例时,指出,“其实,代数式不仅仅在数学中有用,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超多存在。下方,老师说几个事实,谁能用代数式表示出来。这些式子除了老师刚才说的事实外,还能表示其他的意思吗?”学生们开始活跃起来,一位学生举起了手,“一本书p元,6p能够表示6本书价值多少钱”,受到启发,每个学生都在生活中找实例,大家从这节课中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正如我们所说的,“代数式在生活中”。

  3、创新设计让学生体现积极向上

  在学生上网查询,精心设计、指导下,成功地进行了“我是小小设计师”的课堂活动:这节课是以七年级数学上册的作业为课题资料设计的一节课,以正方形、圆、三角形、*行四边形设计一幅图,并说明你想表现什么。事先由老师将课题资料布置给学生。由两位学生作为这节课的主持人,其他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并说明自己的创意。最后,老师作为特约指导,对学生的几何图形图案设计及创意、发言等进行总结,学生再自己进行小结、反思。整节课学生体验了图形来自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现代数学观,较好地体现了学生主动探究、交流、学会学*的有效学*方式,同时这也是跨学科综合学*的一种尝试。

  4、合作探究给学生带来成功的愉悦

  “统计图的选取”教学设计和教学中,要求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调查、了解生活中各行各业、各学科中应用的各种统计图,调查、收集你生活中最感兴趣的一件事情的有关数据,务必通过实际调查收集数据,保证数据来源的准确。学生或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体,或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调查采访或查阅资料,经历搜集数据的过程,搜集的统计图丰富多彩,资料涉及各行各业。学生从中能体会统计图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好处,培养善于观察生活、乐于探索研究的学*品质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不足和今后在教学中应注意

  1、营造有利于新课程实施的环境氛围。

  2、注重新型师生关联的建立,在处理好学生、教师、教材三者的关联上多下功夫,力求建立更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联,有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以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3、进一步学*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教学理论,在教师主角转变上多做工作,增强自己是学生学*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向开放型的教师迈进。

  4、发奋提高自己的业务潜质,个性是驾驭堂的潜质和教材的潜质。探索适合我校学生特点和自己特点的课堂教学模式。

  5、不断学*和提高现代化教学技术,提高多媒体课件制作潜质,能制作出针对性、实效性强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使之更好地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质量。

  另外,注意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及时的表扬与激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如袁鹏同学*时不太安份,但数学测评做得比较多,我及时在我所教的两个班中表扬了他,使其感到不小的惊喜,并在之后的学*较为用心。而学生有好几个基础较差,理解潜质较弱,我反复强调会与不会只是迟与早的问题,只要你肯学。同时,我加强课外的辅导,想办法让他们体验学*成功的喜悦。经过*一年来的新课程与新课标的实施,我深感在教学的理念上、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主角上、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师生的评价体系上都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这都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只有在教学的实施中,不断地总结与反思,才能适应新的教学形势的发展。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 篇2

  本节课成功之处:

  1、这节课是在学生已学**行线判断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我通过创设一个疑问:能不能通过两直线*行,来得到同位角相等呢,自然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引导学生进行*行线性质的探索。

  2、整个课最突出的环节是*行线性质的得到过程,事先让学生准备好白纸,三角板,在上课时学生通过自主画图进行探索,得到猜想,再通过验证发现的。即在学生充分活动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结论,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的兴趣和学*的自信心。在探究“两直线*行,同位角相等”时,要求全体学生参与,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交流与合作。

  3、在教学中,设计了知识的拓展环节,加深了学生对*行性质的理解。

  4、在练*的设置过程中,从简到难,由简单的*行线性质的应用到*行线性质两步或三步运用,学生容易接受。重点做到以下三个方面的转变:

  ①教的转变: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在引导学生画图、测量、发现结论后,利用几何画板直观地、动态地展示同位角的关系,激发学生自觉地探究数学问题,体验发现的.乐趣。

  ②学的转变: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的层面上,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

  ③课堂氛围的转变:整节课以“流畅、开放、合作、‘隐’导”为基本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减少干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整节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不足之处在于学生对*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区别运用存在问题。

  初一数学教学反思 篇3

  这是我在片区教学中上的一节数学公开课,经过片区小组的听课、评课活动,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也使我在教学中多了些体会和思考:

  《等式和它的性质》这节课的学*,我主要采用了体验探究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亲自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知识、方法去探索与发现等式的性质,使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对抽象的数学定理获取感性的认识,进而通过教师的引导加工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获得新知,使学生的学*变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同时让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思想和方法,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为学生今后获取知识以及探索和发现打下基础。

  回顾本节课,我觉得在一些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把握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不能正确的把握操作的时间,没有达到应有的学*效果。作为教师所提出的.实验操作的难易程度,应和所给的讨论时间成正比。难一点的操作问题,应多给点时间,反之则少给点时间。这样既保证了实验的有效性,又不至于浪费时间。但在探索等式性质1中用天*实验的时间过长,而且总是停留在一个层面上,使活动没有真正起到最初的效果。

  2、学中没能注重学生思维多样性的培养。数学教学的探究过程中,对于问题的最终结果应是一个从“求异”逐步走向“求同”的过程,而不是在一开始就让学生沿着教师预先设定好方向去思考,这样控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如在研究等式性质1的过程,我是步步指导,层层点拔,惟恐有所纰漏,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

  3、对于性质1中的“式子”未能做到合理的解释。

  4、对于性质的运用,我采用老师问学生答的形式,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参与。

  改进方法

  1、个一小组做完实验后可以采取四人活动,让学生自己先去想你从实验中发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由组长做好每一个组员的发言记录,通过观察思考、交流讨论体会实验中所能发现问题的多样性,由每组派代表回答,从学生回答中,引导学生归纳等式性质1。这样的合作讨论,能使学生讨论的答案不再统一在教师事先限定的框框中,学生讨论的结果可能会有很多是老师始料不及的,但也可能是精彩独到的。

  2、在归纳等式性质1中,对于“式子”的问题可适当做引导。学生虽然没有学过整式,但却可以在第一个屏幕演示——两边同时加上一个三角物体的天*实验中,提出:两边加上的这个物体它的重量我们知道吗?有可能会是多少?对于这个物体的未知重量我们可以如何表示呢?从而引出把这个未知量当成一个式子看的概念

  3、对于等式性质的应用,可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前提下进行小组活动,这样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每个学生都有表达和倾听的机会,每个人的价值作用都能显现出来,在这个过程,学优生得到了锻练,而学困生也在互补、互动中学到了知识,促进了发展。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菁选(扩展9)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菁选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5篇

  日子如同白驹过隙,不经意间,我们的工作又进入新的阶段,为了在工作中有更好的成长,现在就让我们好好地规划一下吧。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计划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一数学教学计划,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

  一、教材依据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数学(必修2)第二章《解析几何初步》第一节《1.2直线的方程》第一部分《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内容。

  二、教材分析

  直线方程的点斜式给出了根据已知一个点和斜率求直线方程的方法和途径。在求直线的方程中,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是基本的,直线方程的斜截式

  、两点式都是由点斜式推出的'。从初中代数中的一次函数引入,自然过渡到本节课想要解决的问题求直线方程问题。在引入,过程中要让学生弄清

  直线与方程的一一对应关系,理解研究直线可以从研究方程和方程的特征入手。

  在推导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时,根据直线这一结论,先猜想确定一条直线的条件,再根据猜想得到的条件求出直线方程。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的形式特点和适用范围;

  (2)能正确利用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公式求直线方程。

  (3)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在已知直角坐标系内确定一条直线的几何要素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倾斜角的基础上,通过师生探讨,得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学生

  通过对比理解截距与距离的区别。

  情态与价值观:通过让学生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数学中普遍存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

  等观点,使学生能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四、教学重点

  重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

  五、教学难点

  难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的应用。

  要点: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帮助学生分析描述几何图形。

  六、教学准备

  1.教学方法的选择:启发、引导、讨论.

  创设问题情境,采用启发诱导式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探索讨论,学生主动参与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

  学*活动。

  2.通过让学生观察、讨论、辨析、画图,亲身实践,调动多感官去体验数学建模的思想;学生要学会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建立起代数问题与几何问题

  间的密切联系。为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我主要指导了以下的学*方法:

  ①.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通过观察图像归纳总结,自己评析解题对错,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数学表达能力。

  ②.分组讨论。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2

  一、高考要求

  ①了解映射的概念,理解函数的概念;

  ②了解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的概念,掌握判断一些简单函数单调性奇偶性的方法;

  ③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及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间的关系,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反函数;

  ④理解分数指数幂的概念,掌握有理数幂的运算性质,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

  ⑤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⑥能够应用函数的性质、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性质解决某些简单实际问题.

  二、两点解读

  重点:①求函数定义域;②求函数的值域或最值;③求函数表达式或函数值;④二次函数与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相结合的有关问题;⑤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⑥求反函数;⑦利用原函数和反函数的定义域值域互换关系解题.

  难点:①抽象函数性质的研究;②二次方程根的分布.

  三、课前训练

  1.函数的定义域是 ( D )

  (A) (B) (C) (D)

  2.函数的反函数为 ( B )

  (A) (B)

  (C) (D)

  3.设则 .

  4.设,函数是增函数,则不等式的解集为 (2,3)

  四、典型例题

  例1 设,则的定义域为 ( )

  (A) (B)

  (C) (D)

  解:∵在中,由,得, ∴,

  ∴在中,.

  故选B

  例2 已知是上的减函数,那么a的取值范围是 ( )

  (A) (B) (C) (D)

  解:∵是上的减函数,当时,,∴;又当时,,∴,∴,且,解得:.∴综上,,故选C

  例3 函数对于任意实数满足条件,若,则

  解:∵函数对于任意实数满足条件,

  ∴,即的周期为4,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3

  一.指导思想:

  (1)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展开,《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指导思想和课程理念和改革要点。使学生掌握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现代化科学技术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其内容包括代数、几何、三角的基本概念、规律和它们反映出来的思想方法,概率、统计的初步知识,计算机的使用等。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有关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地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探索和创新的能力;运用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方法进行推理,并正确地、有条理地表达推理过程的能力。

  (3) 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加强学*目的性的教育,提高学生学*数学的自觉心和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顽强的学*毅力和独立思考、探索创新的精神。

  (4) 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理解数学中普遍存在着的运动、变化、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情形,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5)学会通过收集信息、处理数据、制作图像、分析原因、推出结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操作方法。

  (6)本学期是高一的重要时期,教师承担着双重责任,既要不断夯实基础,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又要渗透有关高考的思想方法,为三年的学*做好准备。

  二.学情分析:

  我校高一学生在数学学*上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进一步学*条件不具备.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知识的深度、

  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这就要求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作好准备。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问题,函数值域的求法,实根分布与参变量方程,三角公式的变形与灵活运用,空间概念的形成,排列组合应用题及实际应用问题等.客观上这些观点就是分化点,有的内容还是高初中教材都不讲的脱节内容,如不采取补救措施,查缺补漏,分化是不可避免的。

  2、被动学*.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不知道或不明确学*数学应具有哪些学*方法和学*策略;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对自己学*数学的好差(或成败)不了解,更不会去进行反思总结,甚至根本不关心自己的成败。

  4、不能计划学*行动,不会安排学*生活,更不能调节控制学*行为,不能随时监控每一步骤,对学*结果不会正确地自我评价。

  5、不重视基础.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好高鹜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此外,还有许多学生数学学*兴趣不浓厚,不具备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对数学思想方法重视不够或掌握情况不好,缺乏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缺乏准确运用数学语言来分析问题和表达思想的能力,思维缺乏灵活性、批判性和发散性等。所有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

  必修1,主要涉及两章内容:

  第一章:集合

  通过本章学*,使学生感受到用集合表示数学内容时的简洁性、准确性,帮助学生学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数学对象,为以后的学*奠定基础。

  1.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并初步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2.理解集合间的包含与相等关系,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3.理解补集的含义,会求在给定集合中某个集合的补集;

  4.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和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和交集;

  5.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

  6.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类比得到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等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二章:函数的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Ⅰ

  教学本章时应立足于现实生活从具体问题入手,以问题为背景,按照“问题情境—数学活动—意义建构—数学理论—数学应用—回顾反思”的顺序结构,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归纳、抽象、概括,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本章学*,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函数是探索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基本规律的工具和语言,学会用函数的思想、变化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目的。

  1.了解函数概念产生的背景,学*和掌握函数的概念和性质,能借助函数的知识表述、刻画事物的变化规律;

  2.理解有理指数幂的意义,掌握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了解幂函数的概念和性质,知道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时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

  第三章:函数的应用

  函数的应用是学*函数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学*函数的应用,目的就

  是利用已有的函数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函数的应用,对完善函数思想,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进行实践的能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

  1.了解函数与方程之间的关系;会用二分法求简单方程的*似解;了解函数模型及其意义;

  2.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与探究能力、数学建模能力以及数学交流的能力。

  必修4:主要涉及三章内容:

  第一章:三角函数

  通过本章学*,有助于学生认识三角函数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以及三角函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广泛应用,从中感受数学的价值,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现实世界、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中的问题,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1.了解任意角的概念和弧度制;

  2.掌握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理解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及诱导公式;

  3.了解三角函数的周期性;

  4.掌握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第二章:*面向量

  在本章中让学生了解*面向量丰富的实际背景,理解*面向量及其运算的意义,能用向量的语言和方法表述和解决数学和物理中的一些问题,发展运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理解*面向量的概念及其表示;

  2.掌握*面向量的加法、减法和向量数乘的运算;

  3.理解*面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其坐标表示,掌握*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4.理解*面向量数量积的含义,会用*面向量的数量积解决有关角度和垂直的问题。

  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

  通过推导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正弦、正切公式,二倍角的正弦、余弦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4

  一、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4个重点班的学生,基础比较好,学*积极性高。普通班学生在基础、学**惯、学*自觉性等方面都有一定差距,因此在教学中需时时提醒学生,培养其自觉性。学生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计算能力太差,学生不喜欢去算题,嫌麻烦,只注重思路,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重点在于强化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思维能力,争取每堂课教学一个知识点,掌握一个知识点。

  2、教材分析:本学期时间短,教学任务是必修4第二章,必修5,必修2涉及*面向量,解三角形,数列,空间几何体,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直线与方程,圆与方程。

  二、教学内容:

  本学期的数学教学内容是高一数学下册,包括第四章《三角函数》和第五章《*面向量》。按照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第四章教学需要36个课时(不包含考试与测验的时间);第五章的教学需要22个课时,共计需要58个课时。本学期有两次月考和五一长假,实际授课时间为18周,按每周6课时计算,数学课时达到110课时左右,时间相当充足。这为我们数学组全面贯彻“低切入、慢节奏”的教学方针提供了保障,也是我们提高学生数学水*的又一次极好的机会。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在基础知识方面让学生掌握高一有关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定理以及由其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基本技能方面能按照一定的程序与步骤进行运算、处理数据、能使用计数器及简单的推理、画图。

  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方法,辨明数学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会根据法则、公式正确的进行运算、处理数据,并能根据问题的情景设计运算途径;会提出、分析和解决简单的带有实际意义的或在相关学科、生产和生活的数学问题,并进行交流,形成数学的意思;从而通过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信心和毅力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及欣赏数学的美学价值,并懂的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的观点;数学中普遍存在的对立统一、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

  四、教学计划

  本学期的期中考试(预计在4月14号至4月17号进行)涵盖的内容为第四章的前9节,由于课时量充足,第10节“正切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以及第11节“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将在上半学期讲授,这样下半个学期的教学任务为30个课时。

  我们备课组经过认真的思索、充分的讨论,将期中考试前的教学进度安排如下:

  (一单元)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4.1角的概念的推广3课时

  §4.2弧度制3课时

  §4.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3~4课时

  §4.4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4课时

  §4.5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4课时

  复*课(*题课)4课时

  单元测试及讲评2课时

  (二单元)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

  §4.6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7课时

  *题课3课时

  §4.7两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4课时

  *题课2课时

  单元测试及讲评2课时

  (三单元)三角函数的图象及性质

  §4.8正弦、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5课时

  *题课2课时

  §4.9函数的图象4课时总计授课53课时,余下课时可安排期中复*。

  期中考试后的授课计划:

  §4.10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3课时

  §4.11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4课时

  *题课2课时

  第四章复*4课时

  第五章

  (一单元)向量及其运算

  §5.1向量1课时

  §5.2向量的加减法2课时

  §5.3实数与向量的积3课时

  §5.4*面向量的坐标计算3课时

  §5.5线段的定比分点2课时

  §5.6*面向量的数量积及运算律3课时

  §5.7*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2课时

  §5.8*移2课时

  *题课3课时

  单元测试与讲评(随堂)2课时

  §5.9正弦、余弦定理5课时

  §5.10解斜三角形应用举例2课时

  实*与研究性课题4课时

  *题课3课时

  单元测试与讲评2课时

  总结:以上就是本学期的数学教学计划,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如有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5

  一 设计思想:

  函数与方程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是衔接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纽带,再加上函数与方程还是中学数学四大数学思想之一,是具体事例与抽象思想相结合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自主探究教学法。通过教学情境的设置,让学生由特殊到一般,有熟悉到陌生,让学生从现象中发现本质,以此激发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学*热情。在现实生活中函数与方程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因此函数与方程在整个高中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新增内容之一,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数学I必修本(A版)》第94—95页的第三章第一课时3。1。1方程的根与函数的的零点。

  本节通过对二次函数的图象的研究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以及根的个数的判断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相应的二次函数的零点的.联系,然后由特殊到一般,将其推广到一般方程与相应的函数的情形。它既揭示了初中一元二次方程与相应的二次函数的内在联系,也引出对函数知识的总结拓展。之后将函数零点与方程的根的关系在利用二分法解方程中(3。1。2)加以应用,通过建立函数模型以及模型的求解(3。2)更全面地体现函数与方程的关系,逐步建立起函数与方程的联系。渗透“方程与函数”思想。

  总之,本节课渗透着重要的数学思想“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想”“方程与函数”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教好本节课可以为学好中学数学打下一个良好基础,因此教好本节是至关重要的。

  三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结合方程根的几何意义,理解函数零点的定义;

  2。结合零点定义的探究,掌握方程的实根与其相应函数零点之间的等价关系;

  3。结合几类基本初等函数的图象特征,掌握判断函数的零点个数和所在区间 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体验化归与转化、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这三大数学思想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的意义与价值;

  2。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和严密思考的良好学**惯;

  3。使学生感受学*、探索发现的乐趣与成功感

  教学重点:函数零点与方程根之间的关系;连续函数在某区间上存在零点的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发现与理解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的关系;探究发现函数存在零点的方法。

  四 教学准备

  导学案,自主探究,合作学*,电子交互白板。

  五 教学过程设计:

  六、探索研究(可根据时间和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适当调整)

  讨论:请大家给方程的一个解的大约范围,看谁找得范围更小?

  [师生互动]

  师:把学生分成小组共同探究,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时间,让学生充分研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也可以让各组把这几个题做为小课题来研究,激发学生学*潜能和热情。老师用多媒体演示,直观地演示根的存在性及根存在的区间大小情况。

  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在探究学*中得到数学能力的提高

  第五阶段设计意图:

  一是为用二分法求方程的*似解做准备

  二是小组探究合作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意识,本组探究题目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此组题目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探究性,基本上可以达到上述目的。

  七、课堂小结:

  零点概念

  零点存在性的判断

  零点存在性定理的应用注意点:零点个数判断以及方程根所在区间

  八、巩固练*(略)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一上学期数学教学计划格式,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进步。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6

  一、基本情况

  高一计算机1323班共有学生55人,其中男生42人,女生13人。高一新生刚进入高中,学*环境新,好奇心强.但是普遍学**惯不好,数学基础较差,学*兴趣不浓.所以工作的重心在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科的兴趣,以及在补足初中知识漏洞的前提下,进一步的夯实学生基础.

  二、指导思想

  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围着课堂教学这个中心,更新教育观念,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扎扎实实抓好基础知识,注意学生*惯的培养,为三年后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工作任务和措施

  任务:基础模块第一章至第四章

  第一章集合(9月份

  第二章不等式(10月份

  第三章函数(11月份

  第四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12月份-1月份

  措施:

  1.夯实三基

  知识、技能和能力三者关系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整体,能力是在知识的教学和技能的培训中形成的,通过数学思想的形成和数学方法的掌握,能力才得到培养和发展,同时,能力的提高又会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起促进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

  A.教学面向全体学生。

  B.重视概念的归纳、规律的总结、技能的训练。

  C.重视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

  D.加强知识过关检测,做好查漏补缺工作。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A.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B.课堂练*典型化;

  C.教学语言精练化

  D.板书规范化。

  3.加强学*方法指导:

  A.指导学生看书,培养学生主动学*的*惯。

  B.指导学生整理知识,总结解题规律,归纳典型例题解法及一题多解与多题一解。

  4.加强学风建设与学**惯的培养。

  适当安排作业,认真检查督促,加强优生和后进生的辅导,对学生的作业尽量做到面批。

  四、各章节授课具体时间安排:

  (基础模块第一章集合(约12课时

  (1理解集合、元素及其关系,掌握集合的表示法。

  (2掌握集合之间的关系(子集、真子集、相等。

  (3理解集合的运算(交、并、补。

  (4了解充要条件。

  (基础模块第二章不等式(约12课时

  (1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掌握区间的.概念。高一上数学教学计划高一上数学教学计划。

  (3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基础模块)第三章函数(约20课时

  (1理解函数的概念和函数的三种表示法。

  (2理解函数的单调性与奇偶性。

  (3能运用函数的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基础模块第四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约20课时

  (1理解有理指数幂,掌握实数指数幂及其运算法则,掌握利用计算器进行幂的计算方法。

  (2了解幂函数的概念及其简单性质。

  (3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及性质。

  (4理解对数的概念(含常用对数、自然对数及积、商、幂的对数,掌握利用计算器求对数值的方法。

  (5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及性质。

  (6能运用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7

  一、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整体水*一般,成绩以中等为主,中上不多,后进生也有一些。几个班中,从上课一周来看,学生的学*进取性还是比较高,爱问问题的同学比较多,但由于基础知识不太牢固,上课效率不是很高。

  二、教材分析

  使用北师大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教材在坚持我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前提下,认真处理继承、借鉴、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和可理解性等,具有亲和力、问题性、科学性、思想性、应用性、联系性等特点。必修1有三章(集合与函数概念;基本初等函数;函数的应用);必修2有四章(空间几何体;点线*面间的位置关系;直线与方程;圆与方程)。

  三、教学任务

  本期授课资料为必修1和必修2,必修1在期中考试前完成(约在11月5日前完成);必修2在期末考试前完成(约在12月31日前完成)。

  四、教学质量目标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

  2、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本事。

  3、提高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本事,数学表达和交流的本事,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本事。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确定。

  5、提高学*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构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必须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五、促进目标达成的重点工作

  认真贯彻高中数学新课标精神,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以“双基”教学为主要资料,坚持“抓两头、带中间、整体推进”,使每个学生的数学本事都得到提高和发展。

  教学方法及推进措施

  六、相关措施:

  高一作为起始年级,作为从义务阶段迈入应试征程的适应阶段,该有的是一份执着。他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跨越性,梦想的期盼与学法的突变,难度的加强与惰性的生成等等矛盾冲突伴随着高一新生的成长,应对新教材的我们也是边摸索边改变,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并落实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不负众望。我们要从学生的认识水*和实际本事出发,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做好初三与高一的衔接工作,帮忙学生解决好从初中到高中学*方法的过渡。从高一齐就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方法,良好的学*态度和学**惯,以适应高中领悟性的学*方法。具体措施如下:

  (1)注意研究学生,做好初、高中学*方法的衔接工作。

  (2)集中精力打好基础,分项突破难点。所列基础知识依据课程标准设计,着眼于基础知识与重点资料,要充分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为进一步的`学*打好坚实的基础,切勿忙于过早的拔高,上难题。同时应放眼高中教学全局,注意高考命题中的知识要求,本事要求及新趋势,这样才能统筹安排,循序渐进,使高一的数学教学与高中教学的全局有机结合。

  (3)培养学生解答考题的本事,经过例题,从形式和资料两方应对所学知识进行本事方面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数学需要哪些本事要求。

  (4)让学生经过单元考试,检测自我的实际应用本事,从而及时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做好充分的准备

  (5)抓好尖子生与后进生的辅导工作,提前展开数学奥竞选拔和数学基础辅导。

  (6)重视数学应用意识及应用本事的培养。

  (7)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要经常性地鼓励学生,增强学生学*数学兴趣,树立勇于克服困难与战胜困难的信心。

  (8)合理引入课题,由数学活动、故事、提问、师生交流等方式激发学生学*兴趣,注意从实例出发,从感性提高到理性;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反复比较相*的概念;注意结合直观图形,说明抽象的知识;注意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启发学生思考。

  (9)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本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本事,以及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本事,养成善于分析问题的*惯,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10)抓住公式的推导和内在联系;加强复*检查工作;抓住典型例题的分析,讲清解题的关键和基本方法,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本事。

  (11)自始至终贯彻教学四环节(引入、探究、例析、反馈),针对不一样的教材资料选择不一样教法,提倡创新教学方法,把学生被动理解知识转化主动学*知识。

  七、教学进度安排:

  (略)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8

  新学期已开始,为使新学期的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合理,使学生对知识的接收更加得心应手,特订新学期个人教学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学*,提高自身的素质,转变教育观念,以教育科研为先导,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1。为学生的数学学*构筑起点

  教科书提供了大量数学活动的线索,作为所有学生从事数学学*的出发点。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在所提供的学*情景中,通过探索与交流等活动,获得必要的发展。

  2,向学生提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素材

  教科书从学生实际出发,用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景引入学*主题,并提供了众多有趣而富有数学含义的问题,以展开数学探究。

  3,为学生提供探索,交流的时间与空间

  教科书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帮助学生通过思考与交流,梳理所学的知识,建立符合个体认知特点的知识结构。

  4,展现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教科书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5,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教科书中"读一读"给学生以更多了解数学,研究数学的机会。教科书中的*题分为两类:一类面向全体学生;另一类面向有更多数学需求的学生。

  三,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本册教材从内容上看,教学重点是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性质定理

  和判定定理的应用以及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教学难点是对反

  比例函数的理解及应用;用试验或模拟试验的方法估计一些复

  杂的随机时间发生的概率。

  四,教学措施:

  1,根据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素材。

  2,加强直观教学,充分利用教具,学具等多媒体教学,以丰富学生感知认识对象的途径,促使他们更加乐意接*数学,更好地理解数学。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的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4,加强学生学**惯的培养,主要培养学生的书写,认真分析问题的*惯。同时注意学*态度的培养。

  五,时间安排

  4月1日——4月20日一元二次方程

  5月16日——5月31日反比例函数

  6月1日——6月10日频率与概率

  6月11日——7月11日复*考试

  >高中数学教学计划10

  本学期我担任高一(5)、(16)班的数学教学工作,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1)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展开,《课程方案》提出了“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指导思想和课程理念和改革要点。使学生掌握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现代化科学技术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其内容包括代数、几何、三角的基本概念、规律和它们反映出来的思想方法,概率、统计的初步知识,计算机的使用等。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有关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地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探索和创新的能力;运用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方法进行推理,并正确地、有条理地表达推理过程的能力。

  (3)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加强学*目的性的教育,提高学生学*数学的自觉心和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顽强的学*毅力和独立思考、探索创新的精神。

  (4)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理解数学中普遍存在着的运动、变化、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情形,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5)学会通过收集信息、处理数据、制作图像、分析原因、推出结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操作方法。

  (6)本学期是高一的重要时期,教师承担着双重责任,既要不断夯实基础,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又要渗透有关高考的思想方法,为三年的学*做好准备。

  二、学情分析及相关措施:

  高一作为起始年级,作为从义务阶段迈入应试征程的适应阶段,该有的是一份执着。他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跨越性,理想的期盼与学法的突变,难度的加强与惰性的生成等等矛盾冲突伴随着高一新生的.成长,面对新教材的我们也是边摸索边改变,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并落实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不负众望。我们要从学生的认识水*和实际能力出发,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做好初三与高一的衔接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好从初中到高中学*方法的过渡。从高一起就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方法,良好的学*态度和学**惯,以适应高中领悟性的学*方法。具体措施如下:

  (1)注意研究学生,做好初、高中学*方法的衔接工作。

  (2)集中精力打好基础,分项突破难点。所列基础知识依据课程标准设计,着眼于基础知识与重点内容,要充分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为进一步的学*打好坚实的基础,切勿忙于过早的拔高,上难题。同时应放眼高中教学全局,注意高考命题中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及新趋势,这样才能统筹安排,循序渐进,使高一的数学教学与高中教学的全局有机结合。。

  (3)培养学生解答考题的能力,通过例题,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对所学知识进行能力方面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数学需要哪些能力要求。

  (4)让学生通过单元考试,检测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及时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做好充分的准备

  (5)抓好尖子生与后进生的辅导工作,提前展开数学奥竞选拔和数学基础辅导。

  (6)注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数学教学;注意运用投影仪、电脑软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兴趣。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9

  本学期的数学教学内容是必修4包括第一章《三角函数》和第二章《*面向量》。按照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必修4教学需要36个课时(不包含考试与测验 的时间);第五章的教学需要22个课时,共计需要58个课时。必修3需要30个课时。 本学期有两次月考和五一长假,实际授课时间为18周,按每周5.5课时计算,数学课时达到93课时左右,时间比较充足。这为我们数学组全面贯彻低切入、 慢节奏的教学方针提供了保障,也是我们提高学生数学水*的又一次极好的机会。

  教学计划:

  依据年级备课组的高一数学教学进度安排,本学期的期中考试(5月上旬进行)涵盖的内容为必修3与三角函数前面内容,三角函数将在上半学期讲授,这样下半个学期的教学任务为38个课时,完成三角剩内容与*面向量的教学,及整个学期的复*。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高一备课组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导,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优化课堂教学为中心,团结合作,努力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团结合作,互相学*,认真 备好课,上好每一节课,并结合新教材的特点,开展研究性学*的活动,在教学中,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着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打好基础,全面提高,为来年高考作 好充分的准备,争取优异的成绩。

  二、教学目标.

  (一)情意目标

  (1)通过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的兴趣。

  (2)提供生活背景,通过数学建模,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3)在探究三角函数的性质,体验获得数学规律的艰辛和乐趣,在分组研究合作学*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基于情意目标,调控教学流程,坚定学*信念和学*信心。

  (5)还时空给学生、还课堂给学生、还探索和发现权给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在发展他们思维能力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数学情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追求数学的科学精神。

  (6)让学生体验发现挫折矛盾顿悟新的发现这一科学发现历程法。

  (二)能力要求

  1、培养学生记忆能力。

  (1)通过定义、命题的总体结构教学,揭示其本质特点和相互关系,培养对数学本质问题的背景事实及具体数据的记忆。

  (2)通过揭示三角函数有关概念、公式和图形的对应关系,培养记忆能力。

  2、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1)通过概率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2)加强对概念、公式、法则的明确性和灵活性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3)通过算法初步,1算法步骤2程序框图(起始框,判断框,附值框,)3silab语言(顺序,条件语句,循环语句)。第二部分,统计,第三步分,概率,古典概型,几何概型。的教学,提高学生是运算过程具有明晰性、合理性、简捷性能力。

  (4)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正确、迅速与合理、灵活的运算能力,促使知识间的滲透和迁移。

  (5)利用数形结合,另辟蹊径,提高学生运算能力。

  三、 具体措施

  1.期中考前上好第一册(必修3),期中考后完成好必修4

  2.抓好数学补差,培优活动 各班在星期1或星期4的下午

  3.立足于教材。

  4.要求学生完成课后练*及每一章课后*题

  5、继续学*《现代教育技术》,努力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6、继续认真开展师徒结对活动,以老带新。师徒间经常听课交流,认真评课。集中备课,共同商讨教材等。

  7、抓好竞赛辅导,

  8、段统一考试在周日或者周三的晚自修时间,每隔2周考一次;

  9、响应学校教务处的备课计划安排,督促组员落实工作;

  10、抓好集体备课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0

  一、教材分析(结构系统、单元内容、重难点)

  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重点是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难点是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应用;第二章:数列;重点是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前n项的和;难点是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前n项的和与应用;第三章:不等式;重点是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基本不等式;难点是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及应用;

  必修2第一章:空间几何体;重点是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及表面积与体积;难点是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第二章:点、直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重点与难点都是直线与*面*行及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第三章:直线与方程;重点是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及直线方程;难点是如何选择恰当的直线方程求解题目;第四章:圆与方程;重点是圆的方程及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难点是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二、学生分析(双基智能水*、学*态度、方法、纪律)

  较去年而言,今年的学生的素质有了比较大的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水*与基本学*方法比较扎实,大部分的学生对学*都有很大的兴趣,学*纪律比较自觉。

  三、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和与测量及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2.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了解数列的概念和几种简单的表示方法,了解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理解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概念,探索并掌握2种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的公式,能用有关的知识解决相应的问题。

  3.理解不等式(组)对于刻画不等关系的意义和价值;掌握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基本方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用一元二次不等式组表示*面区域,并尝试解决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

  4.几何学研究现实世界中物体的形状、大小与位置的学科。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度量计算是认识和探索几何图形及其性质的方法。先从对空间几何体的整体观察入手,认识空间图形及其直观图的画法;再以长方体为载体,直观认识和理解空间中点、直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并利用数学语言表述有关*行、垂直的性质与判定,对某些结论进行论证。另外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在解析几何初步中,在*面直角坐标系中建立直线和圆的`代数方程,运用代数方法研究它们的几何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初步形成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的能力。

  四、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积极做好集体备课工作,达到内容统一、进度统一、目标统一、例题统一、*题统一、资料统一;上好每一节课,及时对学生的思想进行观察与指导;课后进行有效的辅导;进行有效的课堂反思。

  五、教学进度

  周次 课、章、节 教学内容 备注

  1 1.1,1.2 解三角形

  2 1.2 解三角形

  3 2.1,2.2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等差数列

  4 2.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5 2.4,2.5 等比数列及前n项和

  6 2.5 考试

  7 3.1,3.2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8 3.3,3.4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线性规划问题,基本不等式

  9 考试,复*

  10 期中考试

  11 1.1,1.2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三视图,直观图

  12 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13 2.1,2.2 空间点、直线、*面的位置关系,直线、*面*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14 2.3 直线、*面的判定及其性质

  15 3.1,3.2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直线方程

  16 3.3 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

  17 4.1,4.2 圆的方程,直线、圆的位置关系

  18 4.3 空间直角坐标系

  19 复*

  20 考试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1

  本学期担任高一X1、X2两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两班学生共有X人,通过一期的高中学*,学*能力更加参差不齐,但两个班的学生整体水*较高;部分学生学**惯不好,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特别X1班部分同学学*方法问题严重:只做,不归纳总结,学*效率低。学校要求高,教学任务艰巨。为把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好,制定如下教学工作计划。

  一、教学目标.

  (一)情意目标

  (1)通过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的兴趣。

  (2)提供生活背景,通过数学建模,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3)在探究三角函数、*面向量,体验获得数学规律的艰辛和乐趣,在分组研究合作学*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基于情意目标,调控教学流程,坚定学*信念和学*信心。

  (5)还时空给学生、还课堂给学生、还探索和发现权给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在发展他们思维能力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数学情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追求数学的科学精神。

  (6)让学生体验“发现——挫折——矛盾——顿悟——新的发现”这一科学发现历程法。

  (二)能力要求

  1、培养学生记忆能力。

  (1)通过定义、命题的总体结构教学,揭示其本质特点和相互关系,培养对数学本质问题的背景事实及具体数据的记忆。

  (3)通过揭示弧度、向量有关概念、三角公式和三角函数的图象,培养记忆能力。

  2、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1)通过三角函数求值与化简问题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2)加强对概念、公式、法则的明确性和灵活性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3)通过三角函数、*面向量的教学,提高学生是运算过程具有明晰性、合理性、简捷性能力。

  (4)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正确、迅速与合理、灵活的运算能力,促使知识间的滲透和迁移。

  (5)利用数形结合,另辟蹊径,提高学生运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通过对简易逻辑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密性及思维的逻辑性。

  (2)通过不等式、函数的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发展发散思维能力。

  (3)通过三角函数、函数有关性质的引伸、推广,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能力。

  (5)通过典型例题不同思路的分析,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是学生掌握转化思想方法。

  (三)知识目标

  二、教学要求

  (一)三角函数

  1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弧度的意义;能正确地进行弧度与角度的换算.

  2掌握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并会利用与单位圆有关的三角函数线表示正弦、余弦和正切;了解任意角的余切、正割、余割的定义;掌握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掌握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

  3.掌握两角和与两角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掌握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通过公式的推导,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从而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4能正确运用三角公式,进行简单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及恒等式证明(包括引出半角、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公式,但不要求记忆).

  5.会用与单位圆有关的三角函数线画正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象.并在此基础上由诱导公式画出余弦函数的图象;了解周期函数与最小正周期的意义;了解奇偶函数的意义;并通过它们的图象理解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性质以及简化这些函数图象的绘制过程;会用“五点法”画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函数y=Asin(ωx+φ)的简图.理解A,ω、φ的物理意义.

  6.会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并会用符号arcsinx、arccosx、arctanx表示角。

  (二)*面向量

  1理解向量的概念,掌握向量的几何表示,了解共线问量的概念

  2掌握向量的加法与减法

  3掌握实数与向量的积,理解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

  4了解*面向量的基本定理,理解*面向量的坐标的概念,掌握*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5掌握*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了解用*面向量的数量积可以处理有关长度、角度和垂直的问题,掌握向量垂直的条件

  6掌握*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掌握线段的定比分点和中点坐标公式,并能熟练运用;掌握*移公式

  7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解斜三角形,能利用计算器解决解斜三角形的汁算问题通过解三角形的应用的教学,继续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8通过“实*作业解三角形在测量中的应用”,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9通过“研究性学*课题: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学会提出问题,明确探究方向,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培养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学会交流.

  三、教学重点

  1、掌握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2.掌握两角和与两角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掌握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3.用“五点法”画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函数y=Asin(ωx+φ)的简图。

  4.掌握向量的加法与减法,掌握*面向量的坐标运算.掌握实数与向量的积,理解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解斜三角形

  四、教学难点

  1.函数y=Asin(ωx+φ)的简图

  2.会用与单位圆有关的三角函数线画正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象

  3.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解斜三角形

  五、工作措施.

  1、抓好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环节,因此,抓好课堂教学是教学之根本,是大面积提高数学成绩的主途径。

  (1)、扎实落实集体备课,通过集体讨论,抓住教学内容的实质,形成较好的教学方案,拟好典型例题、练*题、周练题、章考题。

  (2)、加大课堂教改力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最有效的学*是自主学*,因此,课堂教学要大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通过“知识的产生,发展”,逐步形成知识体系;通过“知识质疑、展活”迁移知识、应用知识,提高能力。同时要养成学生良好的学**惯,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从而提高数学素养,并大面积提高数学成绩。

  2、加强课外辅导,提高竞争能力。

  课外辅导是课堂的有力补充,是提高数学成绩的有力手段。

  (1)加强数学数学竞赛的指导,提高学*兴趣。

  (2)加强学*方法的指导,全方面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特别是自主能力,并通过强化训练,不断提高解题能力,使他们的数学成绩更上一城楼。

  (2)、加强对边缘生的辅导。边缘生是一个班级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我将下大力气辅导边缘生,通过个别加集体的方法,并定时单独测试,面批面改,从而使他们的数学成绩有质的飞跃。

  3、搞好单元考试、阶段性考试的分析。

  学生只有通过不断的练*才能提高成绩,单元考试、阶段性考试是最好的练*,每次都要做好分析,并指导学生纠错。在分析过程中要遵循自主的思维*惯,使学生真正理解。

  六、进度安排.

  第四章三角函数

  §4.1角的概念的推广………………………………………………………………………………2课时

  §4.2弧度制…………………………………………………………………………………………2课时

  §4.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2课时

  §4.4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2课时

  §4.5诱导公式………………………………………………………………………………………2课时

  §4.6两角和与差三角函数…………………………………………………………………………7课时

  §4.7二倍角公式……………………………………………………………………………………3课时

  §4.8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4课时

  §4.9函数y=sin(ωx+φ)的图象…………………………………………………………………3课时

  §4.10正切函数的图象与性质………………………………………………………………………3课时

  §4.11给值求角………………………………………………………………………………………4课时

  第五章*面向量…………………

  §5.1向量……………………………………………………………………………………………1课时

  §5.2向量的加法及减法……………………………………………………………………………2课时

  §5.3实数与向量的积………………………………………………………………………………2课时

  §5.4*面向量的坐标运算…………………………………………………………………………2课时

  §5.5线段的定比分点………………………………………………………………………………2课时

  §5.6*面向量的坐标运算…………………………………………………………………………2课时

  §5.7*面向量的数量积及运算律…………………………………………………………………2课时

  §5.8*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2课时

  §5.9正弦定理、余弦定理…………………………………………………………………………2课时

  §5.10解斜三角形应用举例…………………………………………………………………………2课时

  §5.11实*作业………………………………………………………………………………………2课时

  第六章不等式…………………

  §6.1不等式的性质…………………………………………………………………………………3课时

  §6.2均值定理………………………………………………………………………………………2课时

  §6.3不等式的证明…………………………………………………………………………………6课时

  §6.4不等式的解法…………………………………………………………………………………3课时

  期末复*20课时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2

  一、指导思想

  准确把握《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各项基本要求,立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注重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针对学生实际,不断研究数学教学,改进教法,指导学法,奠定立足社会所需要的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奠定他们终身学*的基础。

  二、教学建议

  1、深入钻研教材。以教材为核心,深入研究教材中章节知识的内外结构,熟练把握知识的逻辑体系,细致领悟教材改革的精髓,逐步明确教材对教学形式、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影响。

  2、准确把握新大纲。新大纲修改了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层次,准确把握新大纲对知识点的基本要求,防止自觉不自觉地对教材加深加宽。同时,在整体上,要重视数学应用;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增加阅读材料(开阔学生的视野),以拓宽知识的广度来求得知识的深度。

  3、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新的认识体系,营造有利于学生学*的氛围。

  4、发挥教材的多种教学功能。用好章头图,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发挥阅读材料的功能,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组织好研究性课题的教学,让学生感受社会生活之所需;小结和复*是培养学生自学的好材料。

  5、落实课外活动的内容。组织和加强数学兴趣小组的活动内容。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3.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4.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5.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6.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7.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8.通过丰富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了解映射的概念。

  9.在实际情境中,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如图像法、列表法、解析法)表示函数。

  10.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

  11.通过已学过的函数特别是二次函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结合具体函数,了解奇偶性的含义。

  12.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

  课时分配(14课时)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约1课时9月1日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约1课时9月4日 | | 9月12日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约2课时

小结与复*约1课时
1.2.1函数的概念约2课时
1.2.2函数的表示法约2课时9月13日 | | 9月25日
1.3.1单调性与最大(小)值约2课时
1.3.2奇偶性约1课时

小结与复*约2课时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I)

  1.通过具体实例,了解指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

  2.理解有理指数幂的含义,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实数指数幂的意义,掌握幂的运算。

  3。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指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理解指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

  4.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指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

  5。理解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知道用换底公式能将一般对数转化成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通过阅读材料,了解对数的发现历史以及其对简化运算的作用。

  6。通过具体实例,直观了解对数函数模型所刻画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体会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对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了解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和特殊点。

  7.通过实例,了解幂函数的概念;结合函数的图象,了解它们的变化情况。

  课时分配(15课时)

2.1.1引言、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约3课时9月27日30日
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约3课时10月8日10日
2.2.1对数与对数运算约3课时10月11日14日
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约3课时10月15日18日
2.3幂函数约1课时10月19日24日

小结约2课时

  第三章函数的应用

  1。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从而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

  根据具体函数的图象,能够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相应方程的*似解,了解这种方法是求方程*似解的常用方法。

  2。利用计算工具,比较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增长差异;结合实例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增长的含义。

  3。收集一些社会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函数模型(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分段函数等)的实例,了解函数模型的广泛应用。

  4。根据某个主题,收集17世纪前后发生的一些对数学发展起重大作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开普勒、伽利略、笛卡儿、牛顿、莱布尼茨、欧拉等)的有关资料或现实生活中的函数实例,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写一篇有关函数概念的形成、发展或应用的文章,在班级中进行交流。

  课时分配(8课时)

3.1.1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约1课时10月25日
3.1.2用二分法求方程的*似解约2课时10月26日27日
3.2.1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约2课时10月30日 | 11月3日
3.2.2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约2课时

小结约1课时

  考生只要在全面复*的基础上,抓住重点、难点、易错点,各个击破,夯实基础,规范答题,一定会稳中求进,取得优异的成绩。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3

  一、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这是一节建立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斜截式方程)的概念课。学生在此之前已学*了在直角坐标系内确定直线一条直线几何要素,已知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倾斜角(斜率)可以确定一条直线,已知两点也可以确定一条直线。本节要求利用确定一条直线的几何要素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倾斜角,建立直线方程,通过方程研究直线。

  2。解析:直线方程属于解析几何的基础知识,是研究解析几何的开始。从整体来看,直线方程初步体现了解析几何的实质用代数的知识研究几何问题。从集合与对应的角度构建了*面上的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的一一对应关系,是学*解析几何的基础。对后续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等内容的学*,无论是知识上还是方法上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从本节来看,学生对直线既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熟悉是学生知道一次函数的图像是直线,陌生是用解析几何的方法求直线的方程。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是推导其它直线方程的基础,在直线方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

  掌握直线的点斜式和斜截式方程的推导过程,并能根据条件熟练求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

  2。解析

  ①知道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倾斜角的代数含义是这个点的坐标和这条直线的斜率。知道建立直线方程就是将确定直线的几何要素用代数形式表示出来。

  ②理解建立直线点斜式方程就是用直线上任意一点与已知点这两个点的坐标表示斜率。

  ③经历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推导过程,体会直线和直线方程之间的关系,渗透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

  ④在讨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应用条件与建立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中,体会分类讨论的思想,体会特殊与一般思想。

  ⑤在建立直线方程的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在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比较中,体会两者区别与联系,特别是体会两者数形结合的区别,进一步体会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1。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了一次函数,知道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直线,因此学生对研究直线的方程可能心存疑虑,产生疑虑的原因是学生初次接触到解析几何,不明确解析几何的实质,因此应跟学生讲请解析几何与函数的区别。

  2。学生能听懂建立直线的点斜式的过程,但可能会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因此还是要跟学生讲清坐标法的实质把几何问题转化成代数问题,用代数运算研究几何图形性质。

  3。由于学生没有学*曲线与方程,因此学生难以理解直线与直线的方程,甚至认为验证直线是方程的直线是多余的。这里让学生初步理解就行,随着后面教学的深入和反复渗透,学生会逐步理解的。

  四、教法与学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要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本节课可采用启发式问题教学法教学。通过问题串,启发学生自主探究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和接受。通过纵向挖掘知识的深度,横向加强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并且使学生的有效思维量加大,随着对新知识和方法产生有意注意,使能力与知识的形成相伴而行,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形成方法。

  2、学法分析

  改善学生的学*方式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活动不仅仅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积累。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是学*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学*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的过程。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多样的学*方式创造有利的条件。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创新潜能,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惯。

  通过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推导,加深对用坐标求方程的理解;通过求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理解一个点和方向可以确定一条直线;通过求直线的斜截式方程,熟悉用待定系数法求的过程,让学生利用图形直观启迪思维,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质的飞跃。让学生从问题中质疑、尝试、归纳、总结,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1:在直角坐标系内确定直线一条直线几何要素是什么?如何将这些几何要素代数化?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倾斜角的代数含义是这个点的坐标和这条直线的斜率。

  问题2:建立直线方程的实质是什么?

  [设计意图]建立直线方程就是将确定直线的几何要素用代数形式表示出来。也就是将直线上点的坐标满足的条件用方程表示出来。

  引例:若直线经过点,斜率为,点在直线上运动,那么点的坐标满足什么条件?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具体例子经历求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过程,初步了解求直线方程的步骤。

  问题2。1要得到坐标满足什么条件,就是找出与、斜率为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有何种关系?

  (过与两点的直线的斜率为)

  [设计意图]让学生寻找确定直线的条件,体会动中找静。

  问题2。2如何将上述条件用代数形式表示出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和体会用坐标表示确定直线的条件。

  用代数式表示出来就是,即。

  问题2。3为什么说是满足条件的直线方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受直线与直线方程的关系。

  此时的坐标也满足此方程。所以当点在直线上运动时,其坐标满足。

  另外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也在直线上。

  所以我们得到经过点,斜率为的直线方程是。

  问题2。4:能否说方程是经过,斜率为的直线方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受直线(曲线)方程的完备性。尽管学生不可能深刻理解直线(曲线)方程的完备性,但在这里仍要渗透,为后因理解曲线方程的埋下伏笔。

  问题3:推广:已知一直线过一定点,且斜率为k,怎样求直线的方程?

  [设计意图]由特殊到一般的学*思路,培养学生的是归纳概括能力。

  问题4:直线上有无数个点,如何才能选取所有的点?以前学*中有没有类似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掌握解析几何取点的方法。

  引导学生求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注:在求直线方程的过程中要说明直线上的点的坐标满足方程,也要说明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在直线上,即方程的解与直线上的点的坐标是一一对应的。为以后学*曲线与方程打好基础。教学中让学生感觉到这一点就可以。不必做过多解释。

  问题5:从求直线方程的过程中,你知道了求几何图形的方程的步骤有哪些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感受解析几何求曲线方程的步骤。

  ①设点———用表示曲线上任一点的坐标;

  ②寻找条件————写出适合条件;

  ③列出方程————用坐标表示条件,列出方程

  ④化简———化方程为最简形式;

  ⑤证明————证明以化简后的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都是曲线上的点。

  例1分别求经过点,且满足下列条件的直线的方程,并画出直线。

  ⑴倾斜角

  ⑵斜率

  ⑶与轴*行;

  ⑷与轴*行。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直线的点斜式的使用条件,把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作公式用,让学生熟练掌握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并理解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使用条件。

  注:⑴应用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条件是:①定点,②斜率存在,即直线的倾斜角。

  ⑵与的区别。后者表示过,且斜率为k的直线方程,而前者不包括。

  ⑶当直线的倾斜角时,直线的斜率,直线方程是。

  ⑷当直线的倾斜角时,此时不能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表示直线,直线方程是。

  练*:1。。

  2。已知直线的方程是,则直线的斜率为,倾斜角为,这条直线经过的一个已知点为。

  [设计意图]在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逆用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和理解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问题6:特别地,如果直线的斜率为,且与轴的交点坐标为(0,b),求直线的方程。

  [设计意图]由一般到特殊,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同时引出截距的概念和直线斜截式方程。

  将斜率与定点代入点斜式直线方程可得:

  说明:我们把直线与y轴交点(0,b)的`纵坐标b叫做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这个方程是由直线的斜率与它在y轴上的截距b确定,所以叫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

  注(1)截距可取任意实数,它不同于距离。直线在轴上截距的是。

  (2)斜截式方程中的k和b有明显的几何意义。

  (3)斜截式方程的使用范围和斜截式一样。

  问题7: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我们学过的一次函数的类似。我们知道,一次函数的图像是一条直线。你如何从直线方程的角度认识一次函数?一次函数中k和b的几何意义是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直线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区别与联系,进一步理解解析几何的实质。函数图像是以形助数,而解析几何是以数论形。

  练*:1。。

  2。直线的斜率为2,在轴上的截距为,求直线的方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截距的含义。

  3。直线过点,它的斜率与直线的斜率相等,求直线的方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直线斜截式方程的结构特征。

  4。已知直线过两点和,求直线的方程。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合理选择直线方程的不同形式求直线方程,同时为下节学*直线的两点式方程埋下伏笔。

  例2:已知直线,试讨论

  (1)与*行的条件是什么?

  (2)与重合的条件是什么?

  (3)与垂直的条件是什么?

  说明:①*行、重合、垂直都是几何上位置关系,如何用代数的数量关系来刻画。

  ②教学中从两个方面来说明,若两直线*行,则且反过来,若且,则两直线*行。

  ③若直线的斜率不存在,与之*行、垂直的条件分别是什么?

  练*:

  问题8: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要点:

  (1)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的命名都是顾名思义的,要会加以区别。

  (2)两种形式的方程要在熟记的基础上灵活运用。

  总结:制定教学计划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历程,激励学生的学*和改进教师的教学。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4

  为圆满完成新高一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全面系统的掌握必修一到四的学*内 容,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我们高一数学组秉承“高一决定高考,细节决定成败”的思想,从初、高中衔接起认真分析学情,积极研讨,制定本学期教学计划如下:

  一、学生基本状况:

  (1)本年级共12个行政班,学生860人。在中考数学成绩满分120分的基础上,我级100分以上的人很少,相对来说90分以上属于高分,绝大多数90分以下;学生数学底子薄弱,学*环节不完整,学**惯不科学;另外,班级差异大,层次多。我们要加强集体备课力度,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2)由于初高中分别实施课改教学,高中教学内容与初中所学衔接度远远不够,存在较大断层,我们需制定并学*衔接材料,并且在新授的同时适时补充一些内容,势必挤占新课的授课时间,时间紧任务重。我们要珍惜每一堂课,优化每一环节,提高学*效率,探索高效课堂。

  (3)高一作为起始年级,作为从义务阶段迈入应试征程的适应阶段,学生有的是一份执着,期望值也较大。理想的期盼与学法的突变,难度的加强与惰性的生成等等矛盾冲突伴随着高一新生的成长,我们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并落实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不负众望。

  (4)刚刚进入高一的学生还停留在初中时的学**惯和学*方法以及对数学学*的.散漫认识上,我们要从学生的认识水*和实际能力出发,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做好初三与高一的衔接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好从初中到高中学*方法的过渡。从高一起就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方法,良好的学*态度和学**惯,以适应高中领悟性的学*方法。

  二、教学内容任务:

  本学期完成数学人教A版《必修1》和《必修2》两册内容。

  三、教学措施要求:

  (1)注意研究学生,做好初、高中学*方法的衔接工作;加强自我学*,特别是两个纲领性文件——《国家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和《20xx年山东省高考数学科考试说明》的学*,吃透大纲,准确把握教学要求,提高教学效率,不做无用功。

  (2)加强集体备课,发动全组同志,确定阶段主讲人,集思广益,讨论优化教学方案;各班级统一进度,分层要求,分层作业,分层考试;注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数学教学;注意运用多媒体、投影仪、电脑软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兴趣。

  (3)着眼于基础知识与重点内容,集中精力打好基础,分项突破难点。充分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为进一步的学*打好坚实的基础,切勿忙于过早的拔高,上难题。同时放眼高中教学全局,注意高考命题中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及新趋势,这样统筹安排,循序渐进,使高一的数学教学与高中教学的全局有机结合。

  (4)培养学生解答考题的能力,通过例题,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对所学知识进行能力方面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训练数学能力和培养数学素养。

  (5)让学生通过单元考试,检测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及时总结总结总结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做好充分的准备。

  (6)精心组织教学,保护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重视数学学*能力培养;抓好尖子生与后进生的辅导工作,提前展开数学分层培养和数学基础辅导。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5

  一、指导思想:

  以发展教育的理念为指引,以学校教务处、教研组、年级组工作计划为指南,加强备课组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学*,更新教学观念,落实教学常规,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尤其是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创造型人才。

  二、工作目标

  1、全组成员精诚团结,互相学*,取长补短,力争使我们高一数学备课组组成为一个优秀集体。

  2、规定集体备课的时间(单周二上午第三节),分工协作,加强研讨,统一助学案,***学进度,每周一练,又要根据本班的学情进行复备。

  3、积极参与备课组的教学资源的建设,丰富博客内容,鼓励每位教师就自己在教学中的经验、体会或教训,及时总结。

  三、学情分析:

  1—2班属普高班,3—8班属综合重点班,学*情况在整个年段较好,大部分学生基础相比较较扎实,上个学期,学生自觉性较好,自我控制力强,但部分学生上进心仍然不太强,缺少紧迫感,自我约束和自我提高能力有待加强,并且课堂内容除了基础,也要注重能力培养,适当增加难度,向高考看齐。11—17班属综合普通班,学*情况一般,课堂主体性差,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中需时时提醒学生,培养其自觉性,9班园艺班,10班计算机班,学*情况一般,学生学*自觉性差,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违纪行为。经过一个学期的锻炼,各班数学计算能力有一定的提高,基本能脱离计算器,但很多学生偏科严重,上课走神,说话,睡觉,作业不按时按质完成,学*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较差。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教师上课照顾到全部学生。同时普通班和3+2班,其底子薄弱,因此在教学时只能注重基础再基础,争取每一堂课落实一个知识点,掌握一个知识点。

  四、具体工作和措施:

  1、认真学*教学大纲和钻研教材教法,把握好教材的广度、深度和难度。

  2、积极进行集体备课,为了能够将集体备课落实到实处,集体备课做到统一时间,统一地点。

  3、、抓好每次备课组活动。遵守会议制度,活动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形式多样,确定专题发言人,能提前准备好教案,活动能充分讨论,取长补短,做好记录。

  4、本组教师年轻化程度高,因此要加大新课标的学*力度,通过备课组学*,集体讨论,个人学*为主,要求每人在学期末能撰写一篇论文或案例,使每位教师由教学型向研究型迈进。

  5、落实新老教师的传、帮、带工作,师徒结对,促进全体教师共同成长。

  6、抓好初中与高中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数学方法的衔接教学,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牢固打好数学基础。

  7、课堂教学要多些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教学中要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双基的教学。

  8、教学中要注重:

  (1)强化思维过程,努力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2)增强实践意识、重视探究和应用;

  (3)倡导主动学*,营造自主探索和应用:教师要善于从教材实际和社会生活中提出问题,开设研究性课题,让学生自主学*讨论交流,在解决问题中激发兴趣、树立信心,培养钻研精神,提高数学表达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

  9、贯彻落实教学常规,作业全批全改,在作业上写好激励性的`评语。

  10、精讲精练,落实单元过关测试,教师要全批全改,及时认真讲评。并做好试卷补偿练*,单元卷由备课组成员轮流负责,做到侧重知识点的覆盖,难度控制(不可太难);

  11、加强尖子生的培养和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做好尖子生的培养工作及所有学生的学*情况跟踪工作,争取不让学生掉队,认真做好因材施教,积极探讨"分层教学"的教学方法;

  12、指导学生尽快适应高、初中过渡阶段的学*,教学时应注意高、初中知识的衔接,并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13、尽快了解学生的数学的基本情况,进一步培养好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14、做好教情学情的调查,及时调整教与学,制定好研究性课题,组织本备课组教师做好学生的指导工作。

  以上几点就是我们高一数学备课组,在本学期的工作计划,我们全组老师将会团结合作,共同努力,落实好学校和各部门的任务,并能够按照自身特点和所教班级的具体情况认真做好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


初一数学教学计划菁选(扩展10)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菁选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通用15篇

  光阴迅速,一眨眼就过去了,我们又将接触新的知识,学*新的技能,积累新的经验,此时此刻需要为接下来的工作做一个详细的计划了。拟起计划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一数学教学计划,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 掌握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能够按照指定的方法表示一些集合.

  (2).发展学生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的逻辑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实例抽象概括集合的共同特征,从而引出集合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教学时不仅要关注集合的基本知识的学*,同时还要关注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

  ②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创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理解掌握概念的能力,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合作交流、勤于思考、积极探讨的精神,发展用严密谨慎的集合语言描述问题的*惯;学*从数学的角度认识世界;通过合作学*增强合作意识;培养数学的特有文化——简洁精炼,体会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过程。

  2、教材分析 本节课位于我校现行教材≤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数学第一章第一节≤集合≥的第二课时,这节课主要学*集合的表示方法。

  集合语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通过集合语言的学*,有利于学生简明准确地表达学*的数学内容。集合的初步知识是学生学*、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是中职数学学*的出发点。

  在中职数学中,这部分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例如,在后续学*的集合的相关内容和第二章≤不等式≥、

  第三章≤函数≥,在代数中用到的有数集、解集等;在几何中用到的有点集,都离不开集合。也是研究数学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这一课在本章的学*有很重要的意义,也是本章后续学*和后续学*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3、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中,虽然已经有了对集合的初步认知,由于中职学生的现状,学生基础比较弱,学**惯比较差,根据我校的现行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培养学

  生良好的学**惯,打好基础,对集合的两种表示方法:列举法和描述法通过讲练结合、不断地巩固练*、提高练*来达到标准要求,鼓励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的学*方法来学*。

  二、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采用新知识讲授课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为先熟悉再深入,采用启发式、讲练结合等教学方法,并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列举法、描述法。

  难点:运用集合的三种常用表示方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4、教学方法:实例归纳、学生的自主探究、主动参与与教师的引导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5、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主要是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来增加学生的学*兴趣和对集合知识的直观理解。

  6、教学思路:

  7、教学过程

  7.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活动】多媒体展示:1、草原一群大象在缓步走来。

  2、蓝蓝的天空中,一群鸟在飞翔

  3、一群学生在一起玩。

  引导学生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问题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一群大象、一群鸟、一群学生)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展示,极大地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设置轻松的学*气氛。

  7.2步步探索,形成概念

  【活动1】观察下列对象:

  ①1~20以内的所有质数;

  ②我国从1991—20xx年的13年内所发射的所有人造卫星

  ③金星汽车厂20xx年生产的所有汽车;

  ④20xx年1月1日之前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所有国家;

  ⑤所有的正方形;

  ⑥到直线l的距离等于定长d的所有的点;

  ⑦方程x2+3x—2=0的所有实数根;

  ⑧新华中学20xx年9月入学的所有的高一学生。

  师生共同概括8个例子的特征,得出结论,给出集合的含义: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常用小写字母啊a,b,c….表示,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B,C….来表示。

  【设计意图】使学生自己明确集合的含义,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活动2】要求每个学生举出一些集合的例子,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几个问题,比

  如:

  1)A={1,3},3、5哪个是A的元素?

  2)B={身材较高的人},能否表示成集合?

  3)C={1,1,3}表示是否准确?

  4)D={中国的直辖市},E={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是否表示同一集合?

  5)F={a,b,c}与G={c,b,a}这两个集合是否一样?

  【分析】1)1,3是A的元素,5不是

  2)我们不能准确的规定多少高算是身材较高,即不能确定集合的元素,

  所以B不能表示集合

  3)C中有二个1,因此表达不准确

  4)我们知道E中各元素都是属于中国的直辖市,但中国的直辖市并不 只有这几个,因此不相等。

  5)F和G的元素相同,只不过顺序不同,但还是表示同一个集合

  通过上述分析引导学生自由讨论、探究概括出集合中各种元素的特点,并让学生再举出一些能够构成集合的例子以及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要求说明理由。师生一起得出集合的特征:

  1)确定性:某一个具体对象,它或者是一个给定的集合的元素,或者不是该集合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顺序

  4)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得出集合的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集合相等,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同时使学生能更好的了解集合。

  7.3集合与元素的关系

  【问题】高一(4)班里所有学生组成集合A,a是高一(4)班里的同学,b是

  高一(5)班的同学,a、b与A分别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中的相关内容,思考上述问题,发表学生自己的看法。 得出结论:①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记作a∈A。

  ②如果b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b不属于集合A,记作b?A。

  再让学生举一些例子说明这种关系。

  【设计意图】使学生发挥想象,明确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活动】熟记数学中一些常用的数集及其记法

  引导学生回忆数集扩充过程,阅读教科书第3页表格中的内容,认识常用数集记号。

  【设计意图】使学生熟记常用数集的记号,以免日后做题时混淆。

  7.4集合的表示方法

  【问题】由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知道用自然语言可以描述一个集合,那么有没有其他方式表示集合呢?

  7.4.1集合的列举法表示

  【活动】尝试用列举法第4页例1中的集合:

  1)小于10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

  2)方程x2?x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3)由1到20以内的所有素数组成的集合;

  并思考列举法的特点。

  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自主学*列举法,得出答案:

  1)A={0,1,2,3,4,5,6,7,8,9}

  2)A={0,1}

  3)A={2,3,5,7,11,13,17,19}

  通过上述讲解请同学说说列举法的特点:

  1)用花括号{}把元素括起来

  2)集合的元素可以具体一一列出

  【设计意图】使学生学*基本了解用列举法表示集合的方法,并了解列举法的特点。

  7.4.2集合的描述法表示

  【活动1】提出教科书中的思考题:

  1)你能用自然语言描述集合{2,4,6,8}吗?

  2)你能用列举法表示不等式x—7<3的解集吗?

  学生讨论,师生总结:

  1)从2开始到8的所有偶数组成的集合

  2)这个集合中的元素不能一一列出,因此不可以用列举法表示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用列举法表示相应集合的困难,激发学生学*描述法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中描述法的相关内容,让学生讨论交流,归纳描述法的特点。

  例如2)可以用描述法表示为:A={x?R|x<10}

  【设计意图】使学生体会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的必要性,会用描述法表示集合。

  【活动2】引导学生完成第5页例2

  1) 方程x2?2?0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2) 由大于10小于2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

  讨论应当如何根据问题选择适当的集合表示法。学生回答,老师进行总结:

  1)描述法:A={ x?R|x2?2?0}

  列举法:

  2)描述法:A={ x?Z|10

  列举法:A={11,12,13,14,15,16,17,18,19}

  【设计意图】使学生掌握好两种表示法各自的特点,根据题目灵活选择。

  7.5课堂小结,学*反思

  【问题】1)集合与元素的含义?

  2)集合的特点?

  3)集合的不同表示方法

  引导学生整理概括这一节课所学的知识

  【设计意图】归纳整理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并培养学生自主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的能力。

  8、作业布置,巩固新知

  课后作业:*题1.1A组第4题

  课后思考作业: ①结合实例,试比较用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时各自的特点和适用的对象。

  ②自己举出几个集合的例子,并分别用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出来。

  9、板书设计

  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1、元素的含义: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

  2、集合的含义: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

  3、集合元素的三个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集合相等

  4、元素与集合的关系:a?A,a?A

  5、常用数集与记法

  6、列举法

  7、描述法

  8、课堂小结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2

  高一年级学生对学*缺乏热情,学**惯不好,学生学*动机不明确,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课堂上能听讲,但是课后不归纳总结,不做题,学*效率低。另外,高中数学知识难度大,学生基础差,导致学生兴趣下降。学生意志薄弱,耐挫力差。许多学生意志不坚定,因此很多学生坚持性差,意志薄弱,一旦碰到困难便打退堂鼓,害怕去学、去动脑,长期下去,便产生厌学情绪。针对这种情况,特作以下计划:

  一、学生状况分析

  本学年,我担任高一(9)和(10)班的数学课。两个班整体水*都一般,成绩以中下等为主,中上不多,后进生有很多。其中在中考成绩两个班中都存在20人以上等级分在5分以下。从而看出基础知识不太牢固,当然上课效率也不是很高。

  二、教材简析

  使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教材在坚持我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前提下,认真处理继承、借鉴、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和可接受性等,具有亲和力、问题性、科学性、思想性、应用性、联系性等特点。必修1有三章(集合与函数概念;基本初等函数;函数的应用);必修2有四章(空间几何体;点线*面间的位置关系;直线与方程;圆与方程)。

  三、教学任务

  本期授课内容为必修1和必修2,必修1在期中考试前完成;必修2在期末考试前完成。

  四、教学质量目标

  1.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

  2.提高空间想象、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

  3.提高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包括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

  4.发展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5.提高学*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6.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五、促进目标达成的重点工作及措施

  重点工作:

  认真贯彻高中数学新课标精神,树立新的教学理念,以“双基”教学为主要内容,坚持“抓两头、带中间、整体推进”,使每个学生的数学能力都得到提高和发展。

  分层推进措施

  高一作为起始年级,作为从义务阶段迈入应试征程的`适应阶段,该有的是一份执着。他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跨越性,理想的期盼与学法的突变,难度的加强与惰性的生成等等矛盾冲突伴随着高一新生的成长,面对新教材的我们也是边摸索边改变,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并落实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不负众望。我们要从学生的认识水*和实际能力出发,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做好初三与高一的衔接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好从初中到高中学*方法的过渡。从高一起就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方法,良好的学*态度和学**惯,以适应高中领悟性的学*方法。具体措施如下:

  (1)注意研究学生,做好初、高中学*方法的衔接工作。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降低难度。

  (2)集中精力打好基础,分项突破难点.所列基础知识依据课程标准设计,着眼于基础知识与重点内容,要充分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为进一步的学*打好坚实的基础,切勿忙于过早的拔高,上难题。同时应放眼高中教学全局,注意高考命题中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及新趋势,这样才能统筹安排,循序渐进,使高一的数学教学与高中教学的全局有机结合。.

  (3)培养学生解答考题的能力,通过例题,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对所学知识进行能力方面的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数学需要哪些能力要求。

  (4)让学生通过单元考试,检测自己的实际应用能力,从而及时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做好充分的准备

  (5)抓好尖子生与后进生的辅导工作

  (6)注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数学教学;注意运用投影仪、电脑软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兴趣。

  (7)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要经常性地鼓励学生,增强学生学*数学兴趣,树立勇于克服困难与战胜困难的信心。

  (8)合理引入课题,由数学活动、故事、提问、师生交流等方式激发学生学*兴趣,注意从实例出发,从感性提高到理性;注意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比较相*的概念;注意结合直观图形,说明抽象的知识;注意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启发学生思考。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3

  一、教学分析

  1、分析教材

  本章教材整体主要分成三大部分:

  (1)、圆的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

  (2)、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3)、空间直角坐标系以及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圆的方程是在前一章直线方程基础上引入的新的曲线方程,更进一步要求“数与形”结合。所以学*有关圆的方程时,仍仍然沿用直线方程中使用的坐标法,继续运用坐标法研究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等几何问题。此外还要学*空间直角坐标系的有关知识,以便为今后用坐标法研究空间几何对象奠定基础。这些知识是进一步学*圆锥曲线方程、导数和积分的基础。

  2、分析学生

  高中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建立起比较好的数形结合的思想,前面学*过直线知识,只是使学生有了用坐标法研究问题的基本思路,通过圆的概念的引入及其现实生活中圆的例子,启发学生学*的兴趣及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探索问题的能力,熟练的掌握解决解析几何问题的方法-坐标法,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研究问题时抓住问题的本质,研究细致思考,规范得出解答,体现运动变化,对立统一的思想

  3、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圆的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利用直线与圆的方程判断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基本认识。

  难点:直线与圆的方程的应用;会求解简单的直线与圆的相关曲线的方程;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圆的定义和圆标准方程、一般方程的概念;能根据圆的方程求圆心和半径,初步掌握求圆的方程的方法。

  2、掌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定。

  3、在进一步培养学生类比、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和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学*能力。

  4、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审美观和理论联系实际思想。

  三、教学策略

  1、教学模式

  本节内容是运用“问题解决”课堂教学模式的一次尝试,采用探究、讨论的

  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培养积极探索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2、教学方法与手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合理整合课程资源

  采用探究、讨论的教学方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采用多媒体技术,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其优良的传播功能,大容量信息的呈现和生动形象的演示(尤其是动画效果)对提高学生学*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加深概念理解有积极作用。制作中,采用交互技术,使课件的机动性得到加强。

  四、对内容安排的说明

  本章分三部分:圆的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空间直角坐标系。

  1、建立圆的方程是本节的主要内容之一。根据圆的几何特征(主要是动点与定点间距离恒定)建立适当的坐标系,再根据曲线上的点所满足的几何条件,求出点的坐标所满足的曲线方程。

  通过研究方程来研究曲线的性质是解析几何的另一个主要内容,这就是解析几何通过代数方法研究几何图形的特点,也就是坐标法。始终强调曲线方程与曲线图像之间的一一对应。这一思想应该贯穿于整个圆的教学。

  2.通过方程,研究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是本章的主要内容之一。判断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

  (1)。两条曲线有无公共点,等价于由它们方程联立的方程组有无实数解。方程组有几组实数解,这两条曲线就有几个公共点;方程组没有实数解,这两条曲线就没有公共点。

  (2)。运用*面几何知识,把直线与圆、圆与圆位置关系的结论转化为相应的代数结论。

  3、坐标法是研究几何问题的重要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始终贯穿坐标法这一重要思想,不怕重复;通过坐标系,把点和坐标、曲线和方程联系起来,实现形和数的统一。

  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时,先用坐标和方程表示相应的几何对象,然后对坐标和方程进行代数讨论;最后再把代数运算结果翻译成相应的几何结论。这就是用坐标法解决*面几何问题的“三步曲”:

  第一步:建立适当的*面直角坐标系,用坐标和方程表示问题中涉及的几何元素,将*面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第二步:通过代数运算,解决代数问题;

  第三步:把代数运算结果翻译成几何结论。

  五、教学评价

  ㈠过程性评价

  1、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练*紧扣教学目标,内容深浅要分层次,设计的问题要照顾好、中、差。

  2、对于方程的推导运用的方法,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主要采用让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检测反馈

  ㈡终结性评价

  1、课程内容全部结束后,让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后,选代表谈收获、体会和感想。

  2、留课后作业(扣教学目标、分类型、分层次,落实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认真理解和巩固,了解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以及直线与圆位置关系,做完课后*题,做好作业。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4

  一、高考要求

  ①了解映射的概念,理解函数的概念;

  ②了解函数的单调性和奇偶性的概念,掌握判断一些简单函数单调性奇偶性的方法;

  ③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及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间的.关系,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反函数;

  ④理解分数指数幂的概念,掌握有理数幂的运算性质,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

  ⑤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⑥能够应用函数的性质、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性质解决某些简单实际问题.

  二、两点解读

  重点:①求函数定义域;②求函数的值域或最值;③求函数表达式或函数值;④二次函数与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相结合的有关问题;⑤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⑥求反函数;⑦利用原函数和反函数的定义域值域互换关系解题.

  难点:①抽象函数性质的研究;②二次方程根的分布.

  三、课前训练

  1.函数的定义域是 ( D )

  (A) (B) (C) (D)

  2.函数的反函数为 ( B )

  (A) (B)

  (C) (D)

  3.设则 .

  4.设,函数是增函数,则不等式的解集为 (2,3)

  四、典型例题

  例1 设,则的定义域为 ( )

  (A) (B)

  (C) (D)

  解:∵在中,由,得, ∴,

  ∴在中,.

  故选B

  例2 已知是上的减函数,那么a的取值范围是 ( )

  (A) (B) (C) (D)

  解:∵是上的减函数,当时,,∴;又当时,,∴,∴,且,解得:.∴综上,,故选C

  例3 函数对于任意实数满足条件,若,则

  解:∵函数对于任意实数满足条件,

  ∴,即的周期为4,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5

  教材教法分析

  本节课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2)第2章第三节的第一节课。该课是在二维*面直角坐标系基础上的推广,是空间立体几何的代数化。教材通过一个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让学生感受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必要性,内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体现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能够很好的诱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同时,通过对《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学*和掌握将对今后学*本节内容《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和选修2—1内容《空间中的向量与立体几何》有着铺垫作用。由此,本课打算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讨论,利用类比建立起空间直角坐标系。

  学情分析

  一方面学生通过对空间几何体:柱、锥、台、球的学*,处理了空间中点、线、面的关系,初步掌握了简单几何体的直观图画法,因此头脑中已建立了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刚刚学*了解析几何的基础内容:直线和圆,对建立*面直角坐标系,根据坐标利用代数的方法处理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也建立了一定的转化和数形结合的思想。这两方面都为学*本课内容打下了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感受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必要性

  ②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掌握空间点的坐标的确定方法和过程

  ③感受类比思想在探究新知识过程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①结合具体问题引入,诱导学生探究

  ②类比学*,循序渐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用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探究新知识,使学生感受新旧知识的联系和研究事物从低维到高维的一般方法。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和解决,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感受数学刻画生活的作用,不断地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

  教学重点

  本课是本节第一节课,关键是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对今后相关内容的学*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所以本课教学重点确立为“空间直角坐标系的理解”。

  教学难点

  “通过建立恰当的空间直角坐标系,确定空间点的坐标”。

  先通过具体问题回顾*面直角坐标系,使学生体会用坐标刻画*面内任意点的位置的方法,进而设置具体问题情境促发利用旧知解决问题的局限性,从而寻求新知,根据已有一定空间思维,所以能较容易得出“第三根轴”的建立,进而感受逐步发展得到“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再逐步掌握利用坐标表示空间任意点的位置。总得来说,关键是具体问题情境的设立,不断地让学生感受,交流,讨论。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6

  *面上的直线就是由*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一个二元一次方程所表示的图形 。

  教学目标

  (1)掌握由一点和斜率导出直线方程的方法,掌握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和直线方程的一般式,并能根据条件熟练地求出直线的方程.

  (2)理解直线方程几种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在整体上把握直线的方程.

  (3)掌握直线方程各种形式之间的互化.

  (4)通过直线方程一般式的教学培养学生全面、系统、周密地分析、讨论问题的能力.

  (5)通过直线方程特殊式与一般式转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6)进一步理解直线方程的概念,理解直线斜率的意义和解析几何的思想方法.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由直线方程的概念和直线斜率的概念导出直线方程的点斜式;由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分别导出直线方程的斜截式和两点式;再由两点式导出截距式;最后都可以转化归结为直线的一般式;同时一般式也可以转化成特殊式.

  (2)重点、难点分析

  ①本节的重点是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一般式,以及根据具体条件求出直线的方程.

  解析几何有两项根本性的任务:一个是求曲线的方程;另一个就是用方程研究曲线.本节内容就是求直线的方程,因此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它对以后学*用方程讨论直线起着直接的作用,同时也对曲线方程的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是*面解析几何中所求出的第一个方程,是后面几种特殊形式的源头.学生对点斜式学*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后继知识的学*.

  ②本节的难点是直线方程特殊形式的限制条件,直线方程的整体结构,直线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证明.

  2.教法建议

  (1)教材中求直线方程采取先特殊后一般的思路,特殊形式的方程几何特征明显,但局限性强;一般形式的方程无任何限制,但几何特征不明显.教学中各部分知识之间过渡要自然流畅,不生硬.

  (2)直线方程的一般式反映了直线方程各种形式之间的统一性,教学中应充分揭示直线方程本质属性,建立二元一次方程与直线的对应关系,为继续学*曲线方程打下基础.

  直线一般式方程都是字母系数,在揭示这一概念深刻内涵时,还需要进行正反两方面的分析论证.教学中应重点分析思路,还应抓住这一有利时使学生学会严谨科学的分类讨论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全面、系统、辩证、周密地分析、讨论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在强调几种形式互化时要向学生充分揭示各种形式的特点,它们的几何特征,参数的意义等,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转化,并加深对各种形式的理解.

  (4)教学中要使学生明白两个独立条件确定一条直线,如两个点、一个点和一个方向或其他两个独立条件.两点确定一条直线,这是学生很早就接触的几何公理,然而在解析几何,*面向量等理论中,直线或向量的方向是极其重要的要素,解析几何中刻画直线方向的量化形式就是斜率.因此,直线方程的两点式和点斜式在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已知两点可以求得斜率,所以点斜式又可推出两点式(斜截式和截距式仅是它们的特例),因此点斜式最重要.教学中应突出点斜式、两点式和一般式三个教学高潮.

  求直线方程需要两个独立的条件,要依不同的几何条件选用不同形式的方程.根据两个条件运用待定系数法和方程思想求直线方程.

  (5)注意正确理解截距的概念,截距不是距离,截距是直线(也是曲线)与坐标轴交点的相应坐标,它是有向线段的数量,因而是一个实数;距离是线段的长度,是一个正实数(或非负实数).

  (6)本节中有不少与函数、不等式、三角函数有关的问题,是函数、不等式、三角与直线的重要知识交汇点之一,教学中要适当选择一些有关的问题指导学生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7)直线方程的理论在其他学科和生产生活实际中有大量的应用.教学中注意联系实际和其它学科,教师要注意引导,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8)本节不少内容可安排学生自学和讨论,还要适当增加练*,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而不是仅停留在观念上.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7

  一、指导思想

  准确把握《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各项基本要求,立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注重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针对学生实际,不断研究数学教学,改进教法,指导学法,奠定立足社会所需要的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奠定他们终身学*的基础。

  二、高一上册数学教学教材特点:

  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A版)》,它在坚持我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的前提下,认真处理继承、借签、发展、创新之间的关系,体现基础性、时代性、典型性和可接受性等,具有如下特点:

  1.亲和力:以生动活泼的呈现方式,激发兴趣和美感,引发学*激情.

  2.问题性:以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数学活动,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

  3.科学性与思想性:通过不同数学内容的联系与启发,强调类比、化归等思想方法的运用,学*数学地思考问题的方式,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培育理性精神.

  4.时代性与应用性:以具有时代感和现实感的素材创设情境,加强数学活动,发展应用意识.

  三、高一上册数学教学教法分析:

  1.选取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和学生熟悉的素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创设能够体现数学的概念和结论,数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应用的学*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以达到培养其兴趣的目的.

  2.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切实改进学生的学*方式.

  3.在教学中强调类比、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尽可能养成其逻辑思维的*惯.

  四、学情分析

  高一作为起始年级,作为从义务阶段迈入应试征程的适应阶段,该有的是一份执着.他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跨越性,理想的期盼与学法的突变,难度的加强与惰性的生成等等矛盾冲突伴随着高一新生的成长.面对新教材的我们也是边摸索边改变,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并落实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不负众望.我们要从学生的认识水*和实际能力出发,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做好初三与高一的`衔接工作,帮助学生解决好从初中到高中学*方法的过渡.从高一起就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方法,良好的学*态度和学**惯,以适应高中领悟性的学*方法.

  五、高一上册数学教学教学措施:

  1、激发学生的学*兴趣.由数学活动、故事、吸引人的课、合理的要求、师生谈话等途径树立学生的学*信心,提高学*兴趣,在主观作用下上升和进步。

  2、注意从实例出发,从感性提高到理性;注意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比较相*的概念;注意结合直观图形,说明抽象的知识;注意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启发学生思考.

  3、加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善于分析问题的*惯,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4、抓住公式的推导和内在联系;加强复*检查工作;抓住典型例题的分析,讲清解题的关键和基本方法,注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5、重视数学应用意识及应用能力的培养.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8

  一、教学目标:

  1.通过高速公路上的实际例子,引起积极的思考和交流,从而认识到生活中处处可以遇到变量间的依赖关系.能够利用初中对函数的认识,了解依赖关系中有的是函数关系,有的则不是函数关系.

  2.培养广泛联想的能力和热爱数学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

  在于让学生领悟生活中处处有变量,变量之间充满了关系

  教学难点:培养广泛联想的'能力和热爱数学的态度

  三、教学方法:

  探究交流法

  四、教学过程

  (一)、知识探索:

  阅读课文P25页。实例:书上在高速公路情境下的问题。

  在高速公路情景下,你能发现哪些函数关系?

  2.对问题3,储油量v对油面高度h、油面宽度w都存在依赖关系,两种依赖关系都有函数关系吗?

  问题小结:

  1.生活中变量及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随处可见,并非有依赖关系的两个变量都有函数关系,只有满足对于一个变量的每一个值,另一个变量都有确定的值与之对应,才称它们之间有函数关系。

  2.构成函数关系的两个变量,必须是对于自变量的每一个值,因变量都有确定的y值与之对应。

  3.确定变量的依赖关系,需分清谁是自变量,谁是因变量,如果一个变量随着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那么这个变量是因变量,另一个变量是自变量。

  (二)、新课探究——函数概念

  1.初中关于函数的定义:

  2.从集合的观点出发,函数定义:

  给定两个非空数集A和B,如果按照某个对应关系f,对于A中的任何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存在确定的数f(x)与之对应,那么就把这种对应关系f叫做定义在A上的函数,记作或f:A→B,或y=f(x),x∈A.;

  此时x叫做自变量,集合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集合{f(x)︱x∈A}叫作函数的值域。*惯上我们称y是x的函数。

  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

  4.函数值

  当x=a时,我们用f(a)表示函数y=f(x)的函数值。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9

  一、教材教法分析

  本节课是x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x)的第一节课。该课是在二维*面直角坐标系基础上的推广,是空间立体几何的代数化。教材通过一个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让学生感受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必要性,内容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体现了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能够很好的诱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同时,通过对《xx》的学*和掌握将对今后学*本节内容《xx》和选修内容《xx》有着铺垫作用。由此,本课打算通过师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讨论,利用类比建立起空间直角坐标系。

  二、学情分析

  一方面学生通过对空间几何体:柱、锥、台、球的学*,处理了空间中点、线、面的关系,初步掌握了简单几何体的直观图画法,因此头脑中已建立了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刚刚学*了解析几何的基础内容:直线和圆,对建立*面直角坐标系,根据坐标利用代数的方法处理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因此也建立了一定的转化和数形结合的思想。这两方面都为学*本课内容打下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具体情境,使学生感受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必要性。

  ②了解空间直角坐标系,掌握空间点的坐标的确定方法和过程。

  ③感受类比思想在探究新知识过程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①结合具体问题引入,诱导学生探究。

  ②类比学*,循序渐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用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探究新知识,使学生感受新旧知识的联系和研究事物从低维到高维的一般方法。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入和解决,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感受数学刻画生活的作用,不断地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

  4、教学重点

  本课是本节第一节课,关键是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对今后相关内容的学*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所以本课教学重点确立为“空间直角坐标系的理解”。

  5、教学难点

  先通过具体问题回顾*面直角坐标系,使学生体会用坐标刻画*面内任意点的位置的方法,进而设置具体问题情境促发利用旧知解决问题的局限性,从而寻求新知,根据已有一定空间思维,所以能较容易得出“第三根轴”的建立,进而感受逐步发展得到“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再逐步掌握利用坐标表示空间任意点的位置。总得来说,关键是具体问题情境的设立,不断地让学生感受,交流,讨论。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0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指数函数的概念、性质及其简单应用。教学重点是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I这是指数函数在本章的位置。

  指数函数是学生在学*了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后,学*的第一个新的初等函数。它是一种新的函数模型,也是应用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研究函数的一次实践。指数函数的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深化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为研究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等初等函数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的学*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学生体验数学思想与方法应用的过程。

  指数函数模型在贷款利率的计算以及考古中年代的测算等方面有着广泛地应用,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学*这部分知识还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Ⅱ.教学目标设置

  1。学生能从具体实例中概括指数函数典型特征,并用数学符号表示,建构指数函数的概念。

  2。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特征与性质,能够利用指数函数的性质比较两个幂的大小。

  3。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经历从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的研究过程,体验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

  4。在探究活动中,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发展思维,养成良好思维*惯,提升自主学*能力。

  Ⅲ.学生学情分析

  授课班级学生为南京师大附中实验班学生。

  1。学生已有认知基础

  学生已经学*了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对函数有了初步的认识。学生已经完成了指数取值范围的扩充,具备了进行指数运算的能力。学生已有研究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初等函数的直接经验。学生数学基础与思维能力较好,初步养成了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惯。

  2。达成目标所需要的认知基础

  学生需要对研究的目标、方法和途径有初步的认识,需要具备较好的归纳、猜想和推理能力。

  3。难点及突破策略

  难点:1。 对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的认识。

  2。 自主选择底数不当导致归纳所得结论片面。

  突破策略:

  1。教师引导学生先明确研究的内容与方法,从总体上认识研究的目标与手段。

  2。组织汇报交流活动,展现思维过程,相互评价,相互启发,促进反思。

  3。对猜想进行适当地证明或说明,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相结合。

  Ⅳ.教学策略设计

  根据学生已有学*基础,为提升学生的学*能力,本节课的`教学,采用自主学*方式。通过教师引领学生经历研究函数及其性质的过程,认识研究的目标与策略,在研究的过程中逐渐完善研究的方法与手段。

  学生的自主学*,具体落实在三个环节:

  (1)建构指数函数概念时,学生自主举例,归纳特征,并用符号表示,讨论底数的取值范围,完善概念。

  (2)探究指数函数图象特征与性质时,学生自选底数,开展自主研究,并通过汇报交流相互提升。

  (3)性质应用阶段,学生自主举例说明指数函数性质的应用。

  研究函数的性质,可以从形和数两个方面展开。从图形直观和数量关系两个方面,经历从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借助具体的指数函数的图象,观察特征,发现函数性质,进而猜想、归纳一般指数函数的图象特征与性质,并适时应用函数解析式辅以必要的说明和证明。

  Ⅴ.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建构概念

  师:我们已经学*了函数的概念、图象与性质,大家都知道函数可以刻画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你能用函数的观点分析下面的例子吗?

  师:大家知道细胞分裂的规律吗?(出示情境问题)

  [情境问题1]某细胞分裂时,由一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4个分裂成8个,……如果细胞分裂x次,相应的细胞个数为y,如何描述这两个变量的关系?

  [情境问题2]某种放射性物质不断变化为其他物质,每经过一年,这种物质剩余的质量是原来的84%。如果经过x年,该物质剩余的质量为y,如何描述这两个变量的关系?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分析,找到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并得到解析式y=2x和y=0。84x。

  师:这样的函数你见过吗?是一次函数吗?二次函数?这样的函数有什么特点?你能再举几个例子吗?

  〖问题1类似的函数,你能再举出一些例子吗?这些函数有什么共同特点?能否写成一般形式?

  [设计意图]通过列举生活中指数函数的具体例子,感受指数函数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中概括典型特征,初步形成指数函数的概念,并用数学符号表示。初步得到y=ax这个形式后,引导学生关注底数的取值范围,完成概念建构。指数范围扩充到实数后,关注x∈R时,y=ax是否始终有意义,因此规定a>0。a≠1并不是必须的,常函数在高等数学里是基本函数,也有重要的意义。为了使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能构成反函数,规定a≠1。此处不需对此解释,只要补充说“1的任何次方总是1,所以通常还规定a≠1”。

  [师生活动]学生举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其共同特点是自变量在指数位置,从而初步建立函数模型y=ax。

  [教学预设]学生能举出具体的例子——y=3x,y=0。5x…。如出现y=(-2)x最好,更便于引发对a的讨论,但一般不会出现。进而提出这类函数一般形式y=ax。

  Ⅵ.教后反思回顾

  一、对于指数函数概念的认识

  指数函数是一种函数模型,其基本特征是自变量在指数位置。底数取值范围有规定,使得这一模型形式简单又不失本质。不必纠结于“y=22x是否为指数函数”,把重点放在概念的合理性的理解以及体会模型思想。

  二、对于培养学生思维*惯的考虑

  在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惯。实际上,选择底数a的数据的大小和数量,需要对指数函数的性质有预判;从列表到作图的过程中,都可以感受到指数函数单调性等性质;观察并归纳性质,既需要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模式,也应养成有序进行观察和归纳的良好的思维*惯。对所归纳的指数函数的性质,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或教学要求进行证明或合理的说明。学生不仅学到了数学知识,也初步体验了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

  三、关于设计定位的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因材施教原则。不同的学情下,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如果学生基础相对薄弱,问题的提出可以分层次进行。另外,注意通过“你是怎么想的?”“你同意他的意见吗?为什么”等问话形式,促使学生暴露思维过程。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1

  教学目标 :

  (1)理解子集、真子集、补集、两个集合相等概念;

  (2)了解全集、空集的意义,

  (3)掌握有关的符号及表示方法,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培养学生的符号表示的能力;

  (4)会求已知集合的子集、真子集,会求全集中子集在全集中的补集;

  (5)能判断两集合间的包含、相等关系,并会用符号及图形(文氏图)准确地表示出来,培养学生的数学结合的数学思想;

  (6)培养学生用集合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子集、补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 :弄清元素与子集、属于与包含之间的区别

  教学用具:幻灯机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导入 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了集合、元素、集合中元素的三性、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等知识.

  【提出问题】(投影打出)

  已知 , , ,问:

  1.哪些集合表示方法是列举法.

  2.哪些集合表示方法是描述法.

  3.将集M、集从集P用图示法表示.

  4.分别说出各集合中的元素.

  5.将每个集合中的元素与该集合的关系用符号表示出来.将集N中元素3与集M的关系用符号表示出来.

  6.集M中元素与集N有何关系.集M中元素与集P有何关系.

  【找学生回答】

  1.集合M和集合N;(口答)

  2.集合P;(口答)

  3.(笔练结合板演)

  4.集M中元素有-1,1;集N中元素有-1,1,3;集P中元素有-1,1.(口答)

  5. , , , , , , , (笔练结合板演)

  6.集M中任何元素都是集N的元素.集M中任何元素都是集P的元素.(口答)

  【引入】在上面见到的集M与集N;集M与集P通过元素建立了某种关系,而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集合在今后学*中会经常出现,本节将研究有关两个集合间关系的问题.

  (二)新授知识

  1.子集

  (1)子集定义: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包含集合A。

  记作: 读作:A包含于B或B包含A

  当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时,则记作:A B或B A.

  性质:① (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

  ②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置疑】能否把子集说成是由原来集合中的部分元素组成的集合?

  【解疑】不能把A是B的子集解释成A是由B中部分元素所组成的集合.

  因为B的子集也包括它本身,而这个子集是由B的全体元素组成的.空集也是B的子集,而这个集合中并不含有B中的元素.由此也可看到,把A是B的子集解释成A是由B的部分元素组成的集合是不确切的.

  (2)集合相等: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同时集合B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等于集合B,记作A=B。

  例: ,可见,集合 ,是指A、B的所有元素完全相同.

  (3)真子集: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 ,并且 ,我们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 (或 ),读作A真包含于B或B真包含A。

  【思考】能否这样定义真子集:“如果A是B的子集,并且B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A,那么集合A叫做集合B的真子集.”

  集合B同它的真子集A之间的关系,可用文氏图表示,其中两个圆的内部分别表示集合A,B.

  【提问】

  (1) 写出数集N,Z,Q,R的包含关系,并用文氏图表示。

  (2) 判断下列写法是否正确

  ① A ② A ③ ④A A

  性质:

  (1)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若 A ,且A≠ ,则 A;

  (2)如果 , ,则 .

  例1 写出集合 的所有子集,并指出其中哪些是它的真子集.

  解:集合 的所有的子集是 , , , ,其中 , , 是 的真子集.

  【注意】(1)子集与真子集符号的方向。

  (2)易混符号

  ①“ ”与“ ”:元素与集合之间是属于关系;集合与集合之间是包含关系。如 R,{1} {1,2,3}

  ②{0}与 :{0}是含有一个元素0的集合, 是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

  如: {0}。不能写成 ={0}, ∈{0}

  例2 见教材P8(解略)

  例3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加以改正.

  (1) 表示空集;

  (2)空集是任何集合的真子集;

  (3) 不是 ;

  (4) 的所有子集是 ;

  (5)如果 且 ,那么B必是A的真子集;

  (6) 与 不能同时成立.

  解:(1) 不表示空集,它表示以空集为元素的集合,所以(1)不正确;

  (2)不正确.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3)不正确. 与 表示同一集合;

  (4)不正确. 的所有子集是 ;

  (5)正确

  (6)不正确.当 时, 与 能同时成立.

  例4 用适当的符号( , )填空:

  (1) ; ; ;

  (2) ; ;

  (3) ;

  (4)设 , , ,则A B C.

  解:(1)0 0 ;

  (2) = , ;

  (3) , ∴ ;

  (4)A,B,C均表示所有奇数组成的集合,∴A=B=C.

  【练*】教材P9

  用适当的符号( , )填空:

  (1) ; (5) ;

  (2) ; (6) ;

  (3) ; (7) ;

  (4) ; (8) .

  解:(1) ;(2) ;(3) ;(4) ;(5)=;(6) ;(7) ;(8) .

  提问:见教材P9例子

  (二) 全集与补集

  1.补集:一般地,设S是一个集合,A是S的一个子集(即 ),由S中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S中子集A的补集(或余集),记作 ,即

  .

  A在S中的补集 可用右图中阴影部分表示.

  性质: S( SA)=A

  如:(1)若S={1,2,3,4,5,6},A={1,3,5},则 SA={2,4,6};

  (2)若A={0},则 NA=N*;

  (3) RQ是无理数集。

  2.全集:

  如果集合S中含有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这个集合就可以看作一个全集,全集通常用表示.

  注: 是对于给定的全集 而言的,当全集不同时,补集也会不同.

  例如:若 ,当 时, ;当 时,则 .

  例5 设全集 , , ,判断 与 之间的关系.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2

  一、设计思想:

  函数与方程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是衔接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纽带,再加上函数与方程还是中学数学四大数学思想之一,是具体事例与抽象思想相结合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自主探究教学法。通过教学情境的设置,让学生由特殊到一般,有熟悉到陌生,让学生从现象中发现本质,以此激发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学*热情。在现实生活中函数与方程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因此函数与方程在整个高中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新增内容之一,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数学I必修本A版》第9495页的第三章第一课时311方程的根与函数的的零点。

  本节通过对二次函数的图象的研究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以及根的个数的判断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相应的二次函数的零点的联系,然后由特殊到一般,将其推广到一般方程与相应的函数的情形它既揭示了初中一元二次方程与相应的二次函数的内在联系,也引出对函数知识的拓展。之后将函数零点与方程的根的关系在利用二分法解方程中312加以应用,通过建立函数模型以及模型的求解32更全面地体现函数与方程的关系,逐步建立起函数与方程的联系渗透“方程与函数”思想。

  总之,本节课渗透着重要的数学思想“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想”“方程与函数”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教好本节课可以为学好中学数学打下一个良好基础,因此教好本节是至关重要的。

  三、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结合方程根的几何意义,理解函数零点的定义

  2、结合零点定义的探究,掌握方程的实根与其相应函数零点之间的等价关系

  3、结合几类基本初等函数的图象特征,掌握判断函数的零点个数和所在区间 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体验化归与转化、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这三大数学思想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的意义与价值

  2、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和严密思考的良好学**惯

  3、使学生感受学*、探索发现的乐趣与成功感

  教学重点:函数零点与方程根之间的关系连续函数在某区间上存在零点的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发现与理解方程的根与函数零点的关系探究发现函数存在零点的方法。

  四、 教学准备

  导学案,自主探究,合作学*,电子交互白板。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问题引人:

  请同学们思考这个问题。用屏幕显示判断下列方程是否有实根,有几个实根

  1

  2

  学生活动:回答,思考解法。

  教师活动:第二个方程我们不会解怎么办你是如何思考的有什么想法我们可以考虑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将未知问题已知化,通过对第一个问题的研究,进而来解决第二个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大家都*惯性地用代数的方法去解决,我们应该打破思维定势,走出自己给自己画定的牢笼这样我们先把所依赖的拐杖丢掉,假如第一个方程你不会解,也不会应用判别式,你要怎样判断其实根个数呢

  学生活动:思考作答。

  设计意图:通过设疑,让学生对高次方程的根产生好奇。

  (二)、概念形成:

  预*展示1:

  你能通过观察二次方程的根及相应的二次函数图象,找出方程的根,图象与轴交点的坐标以及函数零点的关系吗

  学生活动:观察图像,思考作答。

  教师活动:我们来认真地对比一下。用投影展示学生填写表格

  一元二次方程

  方程的根

  二次函数

  函数的图象

  (简图)

  图象与轴交点的坐标

  函数的零点

  问题1:你能通过观察二次方程的根及相应的二次函数图象,找出方程的根,图象与

  轴交点的坐标以及函数零点的关系吗

  学生活动:得到方程的`实数根应该是函数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的结论。

  教师活动:我们就把使方程 成立的实数x称做函数的零点引出零点的概念

  根据零点概念,提出问题,零点是点吗零点与函数方程的根有何关系

  学生活动:经过观察表格,得出请学生总结

  1、概念:函数的零点并不是“点”,它不是以坐标的形式出现而是实数。例如函数的零点为x=13

  2、函数零点的意义:函数的零点就是方程实数根,亦即函数的图象与轴交点的横坐标

  3、方程有实数根函数的图象与轴有交点函数有零点。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仔细体会上述结论。

  再提出问题:如何并根据函数零点的意义求零点

  学生活动:可以解方程而得到代数法

  可以利用函数的图象找出零点几何法

  设计意图:由学生最熟悉的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出发,发现一般规律,并尝试的去总结零点,根与交点三者的关系。

  (三)、探究性质:

  (五)、探索研究可根据时间和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适当调整

  讨论:请大家给方程的一个解的大约范围,看谁找得范围更小

  [师生互动]

  师:把学生分成小组共同探究,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时间,让学生充分研究,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也可以让各组把这几个题做为小课题来研究,激发学生学*潜能和热情。老师用多媒体演示,直观地演示根的存在性及根存在的区间大小情况。

  生:分组讨论,各抒己见。在探究学*中得到数学能力的提高

  第五阶段设计意图:

  一是为用二分法求方程的*似解做准备

  二是小组探究合作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意识,本组探究题目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此组题目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探究性,基本上可以达到上述目的。

  (六)、课堂小结:

  零点概念

  零点存在性的判断

  零点存在性定理的应用注意点:零点个数判断以及方程根所在区间

  (七)、巩固练*(略)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3

  一.指导思想:

  (1)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展开,《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指导思想和课程理念和改革要点。使学生掌握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进一步学*现代化科学技术所需要的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其内容包括代数、几何、三角的基本概念、规律和它们反映出来的思想方法,概率、统计的初步知识,计算机的使用等。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有关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地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探索和创新的能力;运用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方法进行推理,并正确地、有条理地表达推理过程的能力。

  (3) 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加强学*目的性的教育,提高学生学*数学的自觉心和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顽强的学*毅力和独立思考、探索创新的精神。

  (4) 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逐步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形成批判性的思维*惯,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理解数学中普遍存在着的运动、变化、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情形,从而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5)学会通过收集信息、处理数据、制作图像、分析原因、推出结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操作方法。

  (6)本学期是高一的重要时期,教师承担着双重责任,既要不断夯实基础,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又要渗透有关高考的思想方法,为三年的学*做好准备。

  二.学情分析:

  我校高一学生在数学学*上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进一步学*条件不具备.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知识的.深度、

  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这就要求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作好准备。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如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问题,函数值域的求法,实根分布与参变量方程,三角公式的变形与灵活运用,空间概念的形成,排列组合应用题及实际应用问题等.客观上这些观点就是分化点,有的内容还是高初中教材都不讲的脱节内容,如不采取补救措施,查缺补漏,分化是不可避免的。

  2、被动学*.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不知道或不明确学*数学应具有哪些学*方法和学*策略;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对自己学*数学的好差(或成败)不了解,更不会去进行反思总结,甚至根本不关心自己的成败。

  4、不能计划学*行动,不会安排学*生活,更不能调节控制学*行为,不能随时监控每一步骤,对学*结果不会正确地自我评价。

  5、不重视基础.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好高鹜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此外,还有许多学生数学学*兴趣不浓厚,不具备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对数学思想方法重视不够或掌握情况不好,缺乏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缺乏准确运用数学语言来分析问题和表达思想的能力,思维缺乏灵活性、批判性和发散性等。所有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

  必修1,主要涉及两章内容:

  第一章:集合

  通过本章学*,使学生感受到用集合表示数学内容时的简洁性、准确性,帮助学生学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数学对象,为以后的学*奠定基础。

  1.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并初步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2.理解集合间的包含与相等关系,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3.理解补集的含义,会求在给定集合中某个集合的补集;

  4.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和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和交集;

  5.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方法;

  6.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类比得到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等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二章:函数的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Ⅰ

  教学本章时应立足于现实生活从具体问题入手,以问题为背景,按照“问题情境—数学活动—意义建构—数学理论—数学应用—回顾反思”的顺序结构,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归纳、抽象、概括,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本章学*,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函数是探索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基本规律的工具和语言,学会用函数的思想、变化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目的。

  1.了解函数概念产生的背景,学*和掌握函数的概念和性质,能借助函数的知识表述、刻画事物的变化规律;

  2.理解有理指数幂的意义,掌握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了解幂函数的概念和性质,知道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时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

  第三章:函数的应用

  函数的应用是学*函数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学*函数的应用,目的就

  是利用已有的函数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函数的应用,对完善函数思想,激发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进行实践的能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

  1.了解函数与方程之间的关系;会用二分法求简单方程的*似解;了解函数模型及其意义;

  2.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与探究能力、数学建模能力以及数学交流的能力。

  必修4:主要涉及三章内容:

  第一章:三角函数

  通过本章学*,有助于学生认识三角函数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以及三角函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广泛应用,从中感受数学的价值,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现实世界、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中的问题,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1.了解任意角的概念和弧度制;

  2.掌握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理解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及诱导公式;

  3.了解三角函数的周期性;

  4.掌握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第二章:*面向量

  在本章中让学生了解*面向量丰富的实际背景,理解*面向量及其运算的意义,能用向量的语言和方法表述和解决数学和物理中的一些问题,发展运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理解*面向量的概念及其表示;

  2.掌握*面向量的加法、减法和向量数乘的运算;

  3.理解*面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其坐标表示,掌握*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4.理解*面向量数量积的含义,会用*面向量的数量积解决有关角度和垂直的问题。

  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

  通过推导两角和与差的余弦、正弦、正切公式,二倍角的正弦、余弦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4

  本学期担任高一X1、X2两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两班学生共有X人,通过一期的高中学*,学*能力更加参差不齐,但两个班的学生整体水*较高;部分学生学**惯不好,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这给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特别X1班部分同学学*方法问题严重:只做,不归纳总结,学*效率低。学校要求高,教学任务艰巨。为把本学期教学工作做好,制定如下教学工作计划。

  一、教学目标.

  (一)情意目标

  (1)通过分析问题的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的兴趣。

  (2)提供生活背景,通过数学建模,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3)在探究三角函数、*面向量,体验获得数学规律的艰辛和乐趣,在分组研究合作学*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4)基于情意目标,调控教学流程,坚定学*信念和学*信心。

  (5)还时空给学生、还课堂给学生、还探索和发现权给学生,给予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在发展他们思维能力的同时,发展他们的数学情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和追求数学的科学精神。

  (6)让学生体验“发现——挫折——矛盾——顿悟——新的发现”这一科学发现历程法。

  (二)能力要求

  1、培养学生记忆能力。

  (1)通过定义、命题的总体结构教学,揭示其本质特点和相互关系,培养对数学本质问题的背景事实及具体数据的记忆。

  (3)通过揭示弧度、向量有关概念、三角公式和三角函数的图象,培养记忆能力。

  2、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1)通过三角函数求值与化简问题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2)加强对概念、公式、法则的明确性和灵活性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3)通过三角函数、*面向量的教学,提高学生是运算过程具有明晰性、合理性、简捷性能力。

  (4)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正确、迅速与合理、灵活的运算能力,促使知识间的滲透和迁移。

  (5)利用数形结合,另辟蹊径,提高学生运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通过对简易逻辑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密性及思维的逻辑性。

  (2)通过不等式、函数的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发展发散思维能力。

  (3)通过三角函数、函数有关性质的引伸、推广,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能力。

  (5)通过典型例题不同思路的分析,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是学生掌握转化思想方法。

  (三)知识目标

  二、教学要求

  (一)三角函数

  1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弧度的意义;能正确地进行弧度与角度的换算.

  2掌握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并会利用与单位圆有关的三角函数线表示正弦、余弦和正切;了解任意角的余切、正割、余割的定义;掌握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掌握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

  3.掌握两角和与两角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掌握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通过公式的推导,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从而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4能正确运用三角公式,进行简单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及恒等式证明(包括引出半角、积化和差、和差化积公式,但不要求记忆).

  5.会用与单位圆有关的三角函数线画正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象.并在此基础上由诱导公式画出余弦函数的图象;了解周期函数与最小正周期的意义;了解奇偶函数的意义;并通过它们的图象理解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性质以及简化这些函数图象的绘制过程;会用“五点法”画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函数y=Asin(ωx+φ)的简图.理解A,ω、φ的物理意义.

  6.会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并会用符号arcsinx、arccosx、arctanx表示角。

  (二)*面向量

  1理解向量的概念,掌握向量的几何表示,了解共线问量的概念

  2掌握向量的加法与减法

  3掌握实数与向量的积,理解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

  4了解*面向量的基本定理,理解*面向量的坐标的概念,掌握*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5掌握*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了解用*面向量的数量积可以处理有关长度、角度和垂直的问题,掌握向量垂直的条件

  6掌握*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掌握线段的定比分点和中点坐标公式,并能熟练运用;掌握*移公式

  7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解斜三角形,能利用计算器解决解斜三角形的汁算问题通过解三角形的应用的教学,继续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8通过“实*作业解三角形在测量中的应用”,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9通过“研究性学*课题: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学会提出问题,明确探究方向,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培养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学会交流.

  三、教学重点

  1、掌握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2.掌握两角和与两角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掌握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3.用“五点法”画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函数y=Asin(ωx+φ)的简图。

  4.掌握向量的加法与减法,掌握*面向量的坐标运算.掌握实数与向量的积,理解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解斜三角形

  四、教学难点

  1.函数y=Asin(ωx+φ)的简图

  2.会用与单位圆有关的三角函数线画正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象

  3.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解斜三角形

  五、工作措施.

  1、抓好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环节,因此,抓好课堂教学是教学之根本,是大面积提高数学成绩的主途径。

  (1)、扎实落实集体备课,通过集体讨论,抓住教学内容的实质,形成较好的教学方案,拟好典型例题、练*题、周练题、章考题。

  (2)、加大课堂教改力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最有效的学*是自主学*,因此,课堂教学要大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通过“知识的产生,发展”,逐步形成知识体系;通过“知识质疑、展活”迁移知识、应用知识,提高能力。同时要养成学生良好的学**惯,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从而提高数学素养,并大面积提高数学成绩。

  2、加强课外辅导,提高竞争能力。

  课外辅导是课堂的有力补充,是提高数学成绩的有力手段。

  (1)加强数学数学竞赛的指导,提高学*兴趣。

  (2)加强学*方法的指导,全方面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特别是自主能力,并通过强化训练,不断提高解题能力,使他们的数学成绩更上一城楼。

  (2)、加强对边缘生的辅导。边缘生是一个班级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我将下大力气辅导边缘生,通过个别加集体的方法,并定时单独测试,面批面改,从而使他们的数学成绩有质的飞跃。

  3、搞好单元考试、阶段性考试的分析。

  学生只有通过不断的练*才能提高成绩,单元考试、阶段性考试是最好的练*,每次都要做好分析,并指导学生纠错。在分析过程中要遵循自主的思维*惯,使学生真正理解。

  六、进度安排.

  第四章三角函数

  §4.1角的概念的推广………………………………………………………………………………2课时

  §4.2弧度制…………………………………………………………………………………………2课时

  §4.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2课时

  §4.4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2课时

  §4.5诱导公式………………………………………………………………………………………2课时

  §4.6两角和与差三角函数…………………………………………………………………………7课时

  §4.7二倍角公式……………………………………………………………………………………3课时

  §4.8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4课时

  §4.9函数y=sin(ωx+φ)的图象…………………………………………………………………3课时

  §4.10正切函数的图象与性质………………………………………………………………………3课时

  §4.11给值求角………………………………………………………………………………………4课时

  第五章*面向量…………………

  §5.1向量……………………………………………………………………………………………1课时

  §5.2向量的加法及减法……………………………………………………………………………2课时

  §5.3实数与向量的积………………………………………………………………………………2课时

  §5.4*面向量的坐标运算…………………………………………………………………………2课时

  §5.5线段的定比分点………………………………………………………………………………2课时

  §5.6*面向量的坐标运算…………………………………………………………………………2课时

  §5.7*面向量的数量积及运算律…………………………………………………………………2课时

  §5.8*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2课时

  §5.9正弦定理、余弦定理…………………………………………………………………………2课时

  §5.10解斜三角形应用举例…………………………………………………………………………2课时

  §5.11实*作业………………………………………………………………………………………2课时

  第六章不等式…………………

  §6.1不等式的性质…………………………………………………………………………………3课时

  §6.2均值定理………………………………………………………………………………………2课时

  §6.3不等式的证明…………………………………………………………………………………6课时

  §6.4不等式的解法…………………………………………………………………………………3课时

  期末复*20课时

高一数学教学计划15

  为了做好这学期的数学教学工作,结合学校二轮课改要求和“十六字方针”特作计划如下:

  一、工作目标:

  高一下学期的工作是第二册课本教学任务;

  二、教法分析:

  1.选取与内容密切相关的,典型的,丰富的和学生熟悉的素材,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应用的学*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引发学生“看个究竟”的冲动,以达到培养其兴趣的目的。

  2。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爱因斯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是数学教学过程中提高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3.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栏目,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活动,切实改进学生的学*方式。

  4.在教学中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数学思想方法,尽可能养成其逻辑思维的*惯。

  三、教学措施:

  1.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方式

  教师要以新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牢固树立学生是学*的主人,以*等、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沟通和"对话"中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努力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本学期要继续以改变学生的学*方式为主,提倡探究性学*、参与性学*和实践性学*。

  2.发挥备课组的集体作用

  集体备课,教案要求统一。每次备课都有一个主题,然后集体讨论,补充完善。同时,根据各班的具体情况,适当进行调整,以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标准,让学生学会并且掌握,不搞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教案应体现知识体系、思维方法、训练应用,以及渗透运用等,要对重点、难点有分析和解决方法。

  3.详细计划,保证练*质量

  教学中用配备资料《创新设计》,要求学生按教学进度完成相应的.*题,教师要提前向学生指出不做的题,以免影响学生的时间,每周的一份周测练*试卷,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要及时安排时间讲评。

  4.加强辅导工作

  对已经出现数学学*困难的学生,教师的个别辅导十分重要。教师教学中,要尽快掌握班上学生的数学学*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工作,既要注意照顾好班上优生层,更不能忽视班上的学困学生。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