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的教学反思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教学反思

初中数学的教学反思1

  在数学教学相互交流与探讨中,我学到了许多值得肯定的经验,但是也有些地方值得我们进一步反思。

  一、不能片面注重过程教学,忽视双基训练

  新课程强调注重过程教学,但是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整个就是探究法则公式的课堂,本身设计的有例题和*题,但是在探究环节使用时间过多,从而导致训练时间不够。并且新课程强调探究性学*,但不是每节课都要进行探究,有些教师片面强调探究活动,不管是否必要,一节课安排十几个探究活动,接二连三地组织相互讨论,看起来学生都在主动地学*、探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仔细观察一下便会发现,只有少数学生在探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少数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验,大多数学生在说笑、看热闹,活动完成以后.还不知道自己学了些什么。有些问题一看就懂,一点就明,但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倡导探究式学*的理念,兜了很大个圈子,设计了探究活动,让学生去观察、猜想,这种*的做法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达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

  二、不能片面强调合作交流,忽视学**惯

  合作学*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学*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学*,在合作学*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流,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在学生合作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只是旁观者,更不应该是局外人,而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有些教师片面强调合作交流,不论是否必要,每常课都让学生合作交流好多次,从外表上看似乎很有实效,如果认真观察和了解一下活动情况,就会发现有学生不能认真参与合作交流,甚至做与合作交流无关的事。有些学生逐渐养成了依赖他人,不愿独立思考的坏*惯.交流时只做一个听者,而没有真正地参与到活动中去。这样的合作学*流于形式,得不偿失。还有些教师,上课前没有认真进行教学设计上课随机让学生合作学*,没有针对性,有些交流讨论的内容层次浅,没有交流讨论的价值。如果长期采取这样的“合作学*”方式,既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又不利于学生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勤于钻研等良好学**惯的养成。

  三、不能片面强调能力训练,忽视学*兴趣

  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必须建立在以知识为载体的基础上.没有知识不可能形成能力,更谈不上有创新精神。教学中,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都是培养学生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过程,都应受到重视。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对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不予关注,对数学定理、法则、公式等知识一带而过,急忙转入解题教学,认为只有通过解题这样的能力训练,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并且在教学中任意增加例*题的数量和难度,让很多学生难以接受,这种片面强调能力训练的做法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又使很多学生丧失了学*的信心,不利于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

  新课程理念关注学生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但并没有要求教师在超出学生认知水*的条件下,任意加大例*题训练的数量和难度,更没有要求为培养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使学生丧失学*的信心。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生活实践和动手操作来体验感知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理解、掌握、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得到创新精神的培养。训练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由浅人深,让每个学生都有训练的机会,都得到发展。

  总之,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要正确理解新课程理念,不能搞片面性和*,要针对教学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真正的实效。

初中数学的教学反思2

  1、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高扬人的主体性,追求个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期取得最大的效益和最高的发展。因而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体现在对教师学历层次的追求上,更重要的体现在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学效益的要求上。正如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言:“正如没有人能把自己所没有的给予别人一样,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教育、培养好,他就不能发展、教育、培养别人……”。

  目前中学数学教师大都是从师范院校毕业的。他们在大学里接受了教育教学理论及一般教学技能的培养,并且经过了短暂的教育实*。大多数毕业生来到教学第一线,承担起繁重的教学任务,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很难直接把所学的理论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久而久之,教学变成了一个单调和常规性的工作,每天疲于应付,使教学逐渐失去了开始的魅力,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也随之减弱。实践越来越远离理论的指导,造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严重脱节。教师慢慢演变成“操作型”教师、依赖经验教学。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缺乏意识或者抓不住重点和本质,缺乏对教学诊断、调整、纠错的能力。教学缺乏新意和创意。难以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需要。目前国家正在花大力气改变这种现状,实施“111”工程对教育一线的精英进行离职继续教育,搞突击培训,同时扩大了对需要参加严格入学考试的教育硕士的培养计划,江苏省举行为期一个月的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班。但是由于主客观的种种原因,对绝大部分中学教师而言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仍然是很少的。

  因此本文试图提出一种经济有效的继续教育、教学反思。使得中学教师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形成反思意识,提高对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敏感度。养成一种对教学的自觉反思行为、*惯。冲破经验的束缚,常教常新,从而使自己从“经验型”教师走向“学者型”教师。形成“学会教学”的能力[1]。

  1.2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国内外对教学反思的研究情况

  反思性教学是*年来国外盛行的师资教育方法之一。如L、M维拉、J、W布鲁巴赫等都是西方反思性教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美国教育部大力提倡教师开展教学反思,认为:培养教师临场探索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对改善州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并把反思列为Tesl课程的重要内容,规定教师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

  反思这一概念早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出现,什么“反求诸己”、“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等都很好地说明了反思。但古人的反思仅停留在意识层面,很少付诸社会实践。

  目前我国教育界有识之士如熊川武等对反思进行了深刻研究,提出了反思的基本理念,其研究成果和研究思路是借得借鉴的。但是仍然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的空档,并且反思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不能千人一律,有着其实际的困难。

  1.3研究的问题和意义

  1.3.1研究的问题

  针对上述情况,本文试图从实证出发,研究与探索反思在中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应用,旨在提高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意识及自我教学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评价、自我纠错的能力,使教师能冲破经验的束缚,不断对教学诊断、纠错、创新,提高教学能力,然而再回到实践进行新的一轮反思,不断循环,螺旋上升,从而从“操作型”走向“合理型”。另一方面通过对反思的研究,试图构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反思基本理念进行确认和修订,将理论回归实际,本研究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形成一种“行动中的思想”。2)情景化,强调以教师所处的直接事件为研究对象,充分考虑当时当地的特殊因素,强调研究结果的直接指导意义。3)实证分析,以课堂中收集的第一手材料为研究对象分析。既有思辩又有实证,既有描述又有分析,指明反思的基本途径。4)强调群体反思,通过参与,协作反思、讨论形成反思群体,产生新的思想。

  1.3.2教学反思的意义

  任何一个教师,不论其教学能力起点如何,都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教学反思有着其现实的意义。

  一)通过教学反思,教师能建立科学的现代的教学理念,并将自己的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动。反思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师自我教学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并能冲破经验的束缚,不断对教学诊断、纠错、创新。能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需要,逐步成长学会教学。从“操作型”教师队伍中走出来,走向科研合理型。从教师的培养角度看,教学反思不失为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作为教学变革与创新的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数学教育最优化。

  二)通过数学教学反思的研究,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试图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将反思理论指导实践,融于实践,反过来,通过实践的检验进一步提升理论。

  三)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意识。良好的教学素质要求教师必须参加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对教学中发生的诸多事件能予以关注,并把他们作为自己的教学研究对象,是当代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一个经常地并自觉地对自己教学进行反思的教师,就有可能发现许多教学中的问题,越是发现问题,就越是有强烈的愿望想去解决这些问题。关注问题并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教师树立自己的科研意识,并潜心参与教学研究的过程。

  四)整体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反思不单是指向个人的,它也可以指向团体。后面谈到的说课、听课与评课都可以是团体的。在这种团体的教学观摩、教学评比、教学经验的切磋与交流中,每一个参与者都提供了自己独特的教学经验,同时也都会从别人的经验中借鉴到有益的经验。多种经验的对照比较,就可以使每一位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全方位的反思。这样做的结果是,普遍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从而整体上推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如教研组教师对教学实录1的评议,气氛热烈,意见中肯,共同提出修正措施。这是教师集体进行反思,从而产生新的教学思想,这不仅对上课教师而且对未上课的教师来讲都是一种提高。

  五)教学反思,不仅要求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更重要的是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学在让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的同时,教师的主体性率先得到发展。因此教学反思,要求将发展教师与发展学生相统一,教学反思不仅要“照亮别人”更应“完善自己”。因此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成长的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

  2、教学反思的含义

  2.1教学反思的内涵

  教学反思是反思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索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学*”与“学会教学”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及教学效益。

  其主要特征表现为:

  一)以教学实践为逻辑起点,并以教学实践为归宿[2]。

  二)以探究和解决问题为基本点,在教学反思中,反思不是一般的回顾教学情况,而是探究教学过程中不合理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并针对问题重新设计教学方案。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学反思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作为提高数学教师的的科研意识和科研水*的一种方略[3]。

  四)以两个学会为目标,要求教师教学生学会学*的同时,自身学会教学(本文主要谈教师),并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作为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自身成长的一种途径。反思的过程不断循环,教学能力是螺旋上升的过程。其活动图如下:

  理论知识

  教学实践教学反思教学能力

  经验知识

  教学反思强**师是主要的直接的参与者。因为中学数学教师直接置身于现实的动态的教学情境中,能够即时观察教学活动,背景以及相关现象,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不断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能够依据自己丰富的工作经验自觉地对假设、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作出判断,这是中学数学教师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学反思对象为教师所处的直接事件,充分考虑当时当地的特殊因素;强调研究结果的直接指导意义;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形成一种“行动中的思想”;强调既有个体反思,也有群体反思,通过备课组、教研组的参与,协作反思,讨论形成反思群体,产生新的思想;强调实证研究,但不排斥思辩,既有描述,又有分析。

  2.2教学反思的动力

  2.2.1教学反思的内部动力

  一个教师是否具有反思意识,具备反思能力决定于这个教师的自身素养的高低。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师德高尚,讲究奉献精神的教师对自身的要求较高,不会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对数学教学精益求精。这样的教师不会因循守旧,他们的敬业精神使他们渴望成功,这种实现自我的需求会成为他们不断进行教学反思的源动力。他们清醒地知道数学教师的素质必须通过不断的学*,在更新发展的过程中得以形成与继续提高。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数学教师必须通过实践的过程,从经验中不断地学*,不断的积累,才能不断增长知识,充实主观,从而能对数学教学这一复杂的客观背景应付自如,也才能真正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数学实践,从而成长为自觉的,善于思考的富于创造性的数学教师。

  从一定程度上讲,反思就是“自我揭短“,这对一般人来讲是痛苦的行为。因此,缺乏毅力者即使反思技能再强,反思也难以顺利进行。因此教学反思呼唤那些具有批评与自我批评,勇于进取的勇士。

  2.2.2教学反思的外部动力

  对于那些缺乏开拓精神,但已形成一些不易改变的经验特征的教师而言。只有依靠外部的压力才能使他们自觉自醒产生反思的动机。应该说经验丰富不是坏事,丰富经验能使他们发现问题,处理突发事件老到成熟,然而经验却使他们束缚住了手脚,他们抱着经验一成不变,那些早已被摒弃的理念与做法却仍是他们的主导思想与看家本领并且*以为常。他们在教学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搬用原先成功的经验,但他们却忽视了成功中的最重要的因素––––学生在变了。要让这样的教师转型的话,一方面学校领导要积极引导,多提供继续教育机会;另一方面适当采取行政措施,迫使他接触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学*现代教育媒体技术,转变教学观念,并能对自己教学过程进行深刻反思。对学校而言,如果这样资深教师能转型的话,那将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对教师自身来讲,如果他们能将外部的压力转化为内在的动力,那么必将会再创教学上的第二春,第三春……。

  2.2.3教学反思是改革的需要

  随着科技、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上(能力中应具备的反思能力常被忽视),更主要的要求教师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而要想开拓创新必须对反思有所体验,养成反思的*惯,形成反思能力。

  新课程中新内容的增加,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新课程增设了“数学建模,探究性问题,数学文化”[4]这三个模块式的内容,这些内容的增设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这些内容要求教师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教学,因此,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要能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要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有超前性和独创性,不反思思维*惯中的不合理行为是不可能具有创新思维的。

  新课程的多样性、选择性要求中学数学教师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现代的教学观、人才观。新课程的选择性是在共同基础上设置不同的系列课程,以供学生进行适合自己的选择。整个数学课程体系,包括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都将致力于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能力特征以及未来职业需求和发展需要而提供侧重于不同方向的数学学*内容和数学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反思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及衡量人才的标准,教师不再是权威,只是*等的参与者,不仅是解惑者,还应是问题的诊断者,学*的启发者,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个性发展,指导帮助学生按自己的能力需要选择所需课程。这决不是一个把抱残守缺者所能胜任的。

  终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人格。未来社会的知识结构是信息化板块结构、集约化基础结构、直线化前沿结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才能适应社会,中学数学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或一些培训班学*,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其次通过随时随地教学反思,收集资料,充实自己的实践知识,并将这种学*反思内化为教师自身的“自觉行为”。

  3、对教学观的反思

  3.1对数学本质的认识

  “数学是什么?”这一问题对于从事数学教育事业的数学教师来说显然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也许有的教师并未对此问题有意识地进行过认真的思考,甚至不一定能作出明确的回答,但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却必然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某种观念指导着具体的行动,从而也影响了数学教学的实践与效果。随着数学本身的发展和人们对数学的认识,对“数学是什么?”这一问题有着不同的回答:“数学是模式的科学”、“数学是科学,数学更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数学是科学,数学也是一门技术”、“数学是一种语言”、“数学是一种文化”。这正好反映了数学是一个多元的综合产物,不能简单地将数学等同于命题和公式汇集成的逻辑体系,数学通过模式的构建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但又借助抽象的方法,强调思维形式的探讨;现代技术渗透于数学之中成为数学的实质性内涵,但抽象的数学思维仍然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数学其实是一种语言,由此形成的思维方式不仅决定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方式,还对人类理性精神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而必然成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5]。

  综上所述,对数学的本质不外乎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动态的,将数学描述处于成长发展中因而是不断变化的研究领域;另一种是静态的将数学定义为具有一整套已知的确定的概念、原理和技能的体系。

  数学教师所持的数学观,与他在数学教学中的设计思想,在课堂讲授中的叙述方法以及他对学生的评价都有密切的联系。通过数学教师传递给学生的任何一些关于数学及其性质的细微信息都会对学生数学观的形成产生深刻的影响。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其首要任务是树立正确的数学观,积极地自觉地促进自己的观念改变,以实现由静态的,片面的、机械反映论的数学观向动态的,辩正的模式论的数学观的转变。特别是实现对上述问题的朴素的不自觉的认识向自觉认识的转化。

  3.2反思传统的教学观

  3.2.1传统的教学观。

  教学观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制于数学观,不同的数学观会导致不同的教学观。传统的教学观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只关注知识的掌握,技能的训练,能力的提高。很少考虑如何通过数学教学使学生全方位地认识数学和体验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精神,领略数学的美感,感悟数学交流,尝试数学创造等。教师是绝对的权威,教学时眼中无人,心中无人,学生是模仿教师,反复机械训练的机器,严重忽视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使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为什么?”的麻木*惯。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被束缚,被禁锢,大胆猜想、幻想的翅膀被折断。在美国的课堂里,学生可以随意打断教师的讲课,提出自己的问题和不同的观点,而在我们的课堂里,除非教师主动提问否则是不允许学生这样做,学生也不敢这样做的。在这样传统的教学观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背多分”式的高分低能者。

  3.2.2建立现代的数学教学观

  新时期的教育呼唤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以人为本,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做到眼中有人,心中有人。“眼中有人”是指关注现在的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认识并肯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爱护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培养学生自觉自理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主动参与性,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不以同一标准去衡量学生,更不要以学生的分数论英雄。“心中有人”是指教师更要关注将来的学生,课堂上不仅要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更重要的让学生体会科学的探索与发现。不仅要看结果,更要看探索结果的过程,要注意培养学生在探索结果的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体会数学的精神。要看以知识、技能为载体的数学素养让学生感悟到了多少,当学生走出校门,若干年后,当他们遗忘了知识技能后在其身上留下了多少数学的精神、思想、方法。比如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会用数学的头脑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那才是学生终身受益无穷的,这也正是数学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否定教师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可抹杀的。教师的任务在于促进和帮助学*者的内部学*过程,为学生发现问题而设计探索情境,以有趣的方式刺激学生的动机,启发学生思考。因此只有当教师充分认识自己的主导作用,才能真正肯定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教师不再是绝对的权威,只是与学生*等的教学过程的参与者,教师不再是正确与错误的裁定者。教师也不应以自己的观点来影响学生的判断。教师是学生学*的鼓励者和启发者,课堂应成为学生相互交流,协商争辩的理想场所,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提出“为什么?”“做什么?”怎样做?”鼓励学生敢于反驳,挑战权威,挑战课本。(事实上老教材上确实存在不少错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下面请看附录中的实录1、实录2。

  点评:实录1是典型的传统教学观的教学,从表面上看一节课讲的*题比实录2多,教学技能娴熟,结构严谨,从新授→例题→练*,一环扣一环,但这是一种传统黑板式教学,是一种凝固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注重的是知识传授,教学单一,单向“传递––––接受”,师生互动不理想,忽视了知识的发现过程。没有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实录2重视了知识的发生过程,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探索过程中感受了数学的神奇,体会了发现的乐趣,感悟了数学的本质。教学模式灵活,既有课堂教学又有实践教学,并辅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课堂交流是双向的。表面上看学生接受的知识没有实录1多,然而学生学*到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合作的精神,发现的乐趣,实验的启迪,以及由追求数学对称美,简洁美导致发现是会在学生心里终身起作用的。实录2在下课前将形成随圆的另一种方式交给学生动手,将课堂延伸到了课外,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椭圆的实质,这是现代教学观下的一堂较好的数学课,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调动了学生学*的热情,发挥了学生主体性作用。实录2两人合作使每一个人都成为低层次的参与者,进而演变为高层次的思维参与者,实录2渗透的美育思想是重要的,因为美激发了兴趣,而兴趣与美是导致发现、创造的极重要的因素[6]。

  3.3反思备课观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反思备课又是备好课的前提,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必须反思对备课的认识。

  教师要上好课,起作用的因素很多,但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因素是教师备好课,正好比感人的活剧,首先要有感人的剧本,动听的演唱,首先要有动听的词曲。杰出的上课,需要充分的备课,教师没有备好课是不应该不负责的走上讲台的,正如严肃而负责的演员不愿接受质量低下的剧本去演出一样。但目前有部分教师对备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常常听到一些关于备课的错误言论,有属缺乏教学经验的,有属忘却职业责任的。现摘录如下,以供反思。

  言行一:“教材简单,无啥备头,照书本讲,依书本练就行了。”这些人备一节课花半小时都嫌多。有某教案十分精简:“讲例1-3,做*题1-5。”整篇教案不足二十字。更有甚者,书本上划几个记号,就算备好课了。

  反思:这种人难得细想,教材虽简单,但其内涵,外延极丰富,需要教师帮学生深入挖掘,从而透彻掌握教材,学生从掌握知识到发展智能又是一个飞跃,更需教师对学生点拨、指引和训练。写简案是完不成这些任务的。笔者曾调研过100多位教师的上课及教案,发现好课率与详案率有高度的正相关,说明备详案是上好课的必要基础。

  言行二:“多买几本《教案集》,备课上课照抄就行了。”这种人备课所花时间不多,且笔记详细、工整、甚是好看。有时备课嫌抄烦,干脆就拿《教案集》走上讲台。

  反思:这种人多的是模仿,少得是能动创造。别人的优秀教案是别人实践经验的总结,对于多变的活生生的自己的学生具有借鉴价值,但绝不应代替自己的思考与实践。别人已凝固了的教案,决不应完全照搬。因为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学生不同,教师不同,教师对教材教法的理解不同,概念怎样阐释,公式怎样分析,*题怎样处理,决无定法可言,别人再好的方法也无法预料每个教师自身的能力实际和他所面临的学生实际。

  言行三:“年年教,年年写,没有必要,拿旧教案上课照样行。”为了应付学校检查,有的虽然不是旧教案,但仅是一案多本而已(从旧教案上copy)

  反思:这种人迷信旧案、以旧代新,不仅行动上表现了一个惰性,思想上也表现了僵化,不求进取。这种人看不到事物的变化、发展,墨守陈规。以不变应多变,必定课上不好,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具有这些错误思想的教师是不可能成长为反思型教师的。把教学看作是工厂里流水线上的一个岗位,机械操作,没有创造热情,就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首先必须对备课的功能与重要性重新认识,只有思想意识转变了,才能使教学变革成为可能。

  4、数学教学设计的反思

  教学设计是教师为上课而做的准备工作,它是教师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积累有关资料,设计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制定教学计划等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素质的有效途径,是教师有效上课的重要前提。教学设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一堂课的教学质量,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教学设计反思不是一般的回顾教学设计情况,而是深究先前的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对不合理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进行变革,重新设计教学方案。反思教学设计就是对教学设计的各环节进行再思考它们的计划性与应然性。

  4.1反思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的首要环节,是一节课的纲领,对纲领认识不清或制定错误必定注定打败仗。笔者通过对备课笔记本的检查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对教学目标设计思想上不重视,认为可有可无,目标设计流于形式,形同虚设。

  2、对教学目标这一概念认识不清,将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混乱运用,有的甚至以“要点”,“知识点”代替教学目标。

  3、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不是指向学生而是指向教师,诸如这样的叙述:“培养学生……”、“教会学生……”、“使学生掌握……”等,这样的教学目标的制定者仍然是把教师当作是教学过程的主宰者,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4、教学目标设计关注的仍然只是认知目标,对“情感目标”、“能力目标”有所忽视。重视的是知识的灌输、技巧的传递,严重忽视了教材的育人功能。

  5、教学目标的设计含混不可测,不具有层次性、全面性、开放性。

  反思一: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目的不同于目标。只有在对目的进行具体细化后,即提出达到目的的手段、时间以及检验目的是否达到的工具、步骤以后,目的才会变成目标,教学目标是预期的,是在具体情景下学生行为变化的结果,是用“学生学会了什么”的说法来表示的,而“目的”一词的涵义往往与教育者的主观愿望等同,它是一种应然状态的理想,一种方向、指针,而且还隐含着可能无法实现的意思,时间跨度也比较长,目的与目标关系是一般与特殊,普遍要求与具体结果,宏观与微观,教师的愿望与学生的行为变化之间的关系。

  反思二:“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这些数学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目的,不能直接作为教学目标,这些要求,在一节课的教学中难以体现、操作实施,只有具体细化以后,才能转化为学生学*预期所能达到的结果。才能作为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来设计。

  反思三: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指南

  教学目标应集中在学生能做什么。说明的是教学结果,而不是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的指向是学生主体,是预期达到的学*结果和标准,是学生学*之后所发生的变化。“教会学生……”、“使学生掌握……”,是把教师作为行为主体。因此,这样的表述是不恰当的。正确的表述应把学生作为主体,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可能发生的行为变化的预设。学生是教学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相制约,相互促进。从而在教学设计中要摆正教与学的位置,设计时应以学生的“学”作为出发点,以学生活动作为行为主体,进行教学目标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是使教学目标成为教学实施的指南,才能使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

  反思四:教学目标通常是策略性的,可观察、测量、评价的。“了解”、“理解”、“掌握”、“运用”某一具体的概念、定理、只是一个抽象的目标,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不要笼统地讲“了解”、“理解”、“掌握”、“运用”,而应具体明确“理解”、“掌握”到什么程度。会“运用”到什么样的水*,是“熟练运用”“灵活运用”等。

  反思五: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不全面,只重视明确设计知识目标,有些能力目标也较为具体,但情感目标常常被忽视或显得空乏。如“笼统地讲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必须对抽象的、模糊的教学目标进行明确化、具体化,否则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因不清楚究竟指的是什么而无法实施。不知道为什么使学生达到目标,学生能够做什么,可以做什么,如何去做,因此,一个不明确、不具体的教学目标是毫无意义的。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做到既有层次性,又要有全面性与开放性。例如“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一课教学目标可设计成:(1)理解并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会作指数函数的图象并利用性质判断数的大小;(2)逐步提高观察和归纳分析能力;(3)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目标设计是教学设计中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是事关一节课整体的重要问题,是教师备课的目的所在。因此教师必须对教学目标设计作深刻的反思,扭转一些错误的想法与做法,才有可能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不断纠错,调控,才会使自己的教学出现生机。

  4.2反思对学生初始特征的了解

  在教学设计中除了教学目标的设计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对学生初始特征的了解。一个不了解学生或不甚了解学生的教学设计是收效甚微的设计。现实中教师虽然知道备学生的重要性,但却会疏忽对学生的了解,主要精力放在设计知识目标上。主要表现在:(1)忽视对学生现有认知水*与能力的了解,常听到有的教师埋怨学生:“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这道题都讲过几遍了还不会做”。(2)场景:“教师站在讲台上洋洋洒洒,慷慨激昂,学生似沉默的羔羊”。(3)学生A比学生B要聪明多了。

  反思一: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序与认知水*。制定的教学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学生发展。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这道题都讲过几遍了还不会做”,碰到这样情况,教师不应埋怨学生,而要深刻反思出现这样状况到底是什么原因。是学生不接受这样的讲解方式,还是认识上有差异;是学生不感兴趣,还是教师点拨,引导不到位;是教师制定的难点与学生的认知水*上的难点出现了不合拍;是教师期盼过高,还是学生接受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时要全面了解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在学生现有认知水*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有效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向高一级的认知水*发展。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形成良性发展。教师千万不能埋怨责怪学生,不反思自己,只会适得其反,以致把简单的问题都变成学生的难点。因此教学设计要能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热情与兴趣,要教给学生需要的数学。

  反思二:作为教师必须在设计教学内容前,切实了解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情况,学生认知上存在的困难,而不是主观想象地组织教材,满堂灌,出现学生听不懂,“对牛弹琴”状况(错不在牛,而在弹琴者)。否则就会出现学生对某问题普遍感到问题而有求时,教师却是轻描淡写;对那些学生已懂而没求问的内容,教师却反复大讲,令学生感到失望。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之前,先了解学生对将要学的内容的现有知识水*。设置更高一级的知识水*才能使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需求,突破重点、难点,正如“挠痒挠在痒处”。例如:有位教师在讲授圆这个内容之前,先让学生回答一个问题:“你知道圆吗?你能对圆作一描述吗?”。从学生交上来的回答中可以发现:学生对圆并不是一无所知,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这位教师从学生反馈上来的信息确认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并因此设计教案、选择教法、创设问题情景,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

  反思三:教师必须认识到并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不要用一个标准同一模式去衡量评价学生。必须全面理解学生的基础与能力,低起点多层次的设计教学目标为学生架桥铺路,使不同的学生学到不同层次的数学。不应以分数论学生的聪明与才能。

  4.3反思组织教学内容

  教材上安排的知识层次性、密度、广度并不一定适合自己所教的学生,因此不能直接传授给学生。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必须根据自己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将课本中呈贮存状态的知识信息重新组合,以转换成输出状态的知识信息。

  在教学设计中,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安排普通存在以下几个缺乏:⑴缺乏对教材内容转译,有的照本宣科,抄教科书于黑板,无深入分析挖掘,学生不想听,注意力涣散;⑵有离开课本,另搞一套的,浮华而双基不实,教学效益不高;⑶缺乏整体思索,教学内容孤立、静止、无联系;⑷缺乏对已学知识的分析、综合、对比、归纳和整体系统化。⑸缺乏对旧知识分析应用的螺旋上升的应用设计;⑹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利用。

  反思一:教师具备了所教学科的知识,并不等于掌握里教材,还必须有一个认真阅读、分析和研究教材的过程。教师只有将教材与自己的知识融为一体,变成自己知识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才能得心应手的转译输出。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应达到以下要求:(1)掌握教材的结构,教师必须从整体及其相互联系上掌握教材的内容,理解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结构,才能从整体上和局部上两个方面掌握教材的结构,进而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为每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出好的方案,做到重点突出,联系紧密,前后呼应,既不照搬教材,也不背离教材。(2)掌握数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基本关系、思想和方法。数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基本关系、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只有掌握得好,才能有利于知识的理解,有利于知识的迁移,有利于智力的发展。思想和方法常凝结在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之内,需要教师去探索、去挖掘。也只有反思了概念原理的价值才能相应的作出教学决策。(3)合理地组织课内外训练,课本中的练*题和*题是教材内容的组成部分,是教材的继续和延伸。

  反思二: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利用。如忽视科学思想、科学史、科学家、科学的应用以及科学美的研究和教学,这一方面是迫于片面追求升学率,舍不得花时间进行这方面的教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许多教师自身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只好“以其昏昏”,而难以“使人昭昭”。其实花些时间进行这方面的教学,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对其德、智、美的培养和非智力因素水*的发展都是十分有益的。例如实录2中将数学审美引入椭圆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美学素养,而且使学生换一个视角来认识数学,将会改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以激发学生尝试探索的兴趣与创造意识。直至最后由追求美感导致发现,不仅使学生惊叹于数学世界的奇妙,而且还让学生经历了一次小小的科学发现。这使得科学的精神、思想、方法得以传递。少做几道练*题又有何妨?

  反思三:设计教学内容时,紧跟教材,一成不变,如案例1;或者是脱离教材,另搞一套都是极端的做法。教材上安排的密度、广度、深度并不一定适合自己所教的学生。讲的过浅过慢,学生丧失学*兴趣,学*纪律松懈,学*内容不具备挑战性,学生“吃不香”。远离课本,讲的过难过快,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信心,学生“吃不透”。因此,机械照搬行不通,信马由缰,搞“一言堂”也不行。因此,转译教材内容是每个合格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

  一般说来,输出状态的知识信息应符合以下要求:

  1)能引起学生的认知需要,认识需要是学*的内部动力,在学*过程澡,如果学*者有了认知需要,就能推动他们主动积极地学*。

  2)利用学生用多种感官来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信息。

  3)有利于学生对知识信息的加工和处理,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都是对所接受的知识信息的加工和处理,教师输出的知识信息要有利于学生这些高级心理活动积极参与并充分发挥作用。

  4)有利于知识的贮存,理解的知识必须能持久地保持在大脑中,如果边学边忘,那最终什么也学不会,一般说来,传递的信息如果经过双重编码,突出其主要特征和标志,提高其组织程度并将识记材料变成直接操作或活动对象等,都有利于知识的贮存,这些问题都是我们教师应加以注意的。

  4.4反思教学设计环节

  从听课以及检查备课笔记本,发现许多教师教学设计环节不完整,具体表现在:

  1、教学设计无计划,缺乏对整章节的总体设计,备了这课不知下一课,“烂泥萝卜抹一段吃一段”。课与课之间缺衔接、配合、分工缺乏整体效应。

  2、缺乏对每节课的整体思考。

  如安排教学任务上,重点不突出,内容多而且杂,不注意前后知识的连贯性,不注意总结解题规律。把复*课简单上成浓缩新授课或单纯*题课。

  如在组织教材上,不依据教学目的,仔细斟酌教材密度、广度、深度和讲课速度的安排,而是随意性很大。时而过难过快,挫伤学生学*信心,造成学生两极分化,时而过浅过慢,学生丧失学*兴趣,学*纪律松懈。

  如在时间结构上,不研究一堂课的复*提问、新授知识、巩固练*、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各应需要的时间,而是讲到哪里算哪里,这节课讲不完下一节课接着说。节节“炒冷饭”,“割尾巴”。学生吃不香,节节课不完整。

  3、缺乏教法、学法的设计。

  教法、学法的设计与制定应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如果把确定教学目标和了解学生的初始特征当作医生弄清病理、诊断病情,那么教学方法的制定与设计就是开处方对症下药了。

  4、缺乏对一节课的小结。

  从备课上发现,有的教师在备了例题、*题后一节就结束,缺乏对本节课的小结,有的即使写了小结两字,但小结的内容却给略掉了。有的写小结也只是新授内容的简单重复,没有起到画龙点睛、承上起下的作用。

  5、缺乏对自我上课的经验总结

  预定的教案在上课实施中,被修正、充实是常有的事。如教师讲课中偶发灵感,学生思维中闪现智慧,教学中出现新问题、新见解、新教法,都给教学带来生机。一个优秀的教师既善于课前钻研制定教案,又善于及时写下实施后记,日积月累,教学经验不断丰富,教学成功必在其中。然而,许多的教师未做这种自我教学经验的总结工作,让思维的火花一闪即灭,极大地阻碍了教学艺术水*的提高。

  6、缺乏同教材教师间的集体教学设计

  表现在教师教学设计时的孤军奋战,表现在同年级教师间虽同教材,却在教学进度、教学内容、作业要求,甚至考核评价相差异。

  这种局面很不利于我们教师的成长。我们鼓励教师发挥个体独创才能,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但同时我们应更强调集体的智慧,强调团结协作的精神。同一年级同一教材的教师担负一个年级学生的教学任务,客观上要求教师在执行大纲、安排教学进度、规定教学内容、适量作业量和检测评价教学效果上实行统一,因此,同事间应加强集体备课及听课、相互交流对教材教法的认识,对互补各自教学,保证年级整体质量都是十分有益的。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应是集体性与个性化的统一。

  但不管怎样,上课前的设计是教师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认识体验和教材本身的思想性和科学性溶为一体的带有主观色彩构想的应然性与计划性,教学设计再完善都有必要进行反思。

  五、反思数学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大纲目的要求,以及对教学对象的了解进行教学设计以后,就是实施教学设计的过程、教学过程。文中的教学过程指课堂教学过程。它包括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基本因素。这三个因素的集合和相互作用就构成了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并不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反思教学过程就是要深究教学过程中诸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修正意见,以提高教学质量和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教学过程中诸因素的关系有: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能力之间的关系;教师与教材之间的关系;非智力因素与认识和发展之间的关系。有的因素之间的关系如: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能力之间的关系;教师与教材之间的关系,笔者已在第二部分、第四部分里涉及,这里就不再重复。由于篇幅关系,本文拟对以下教师的教学行为作出反思:即: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关系;课堂提问的量与质的关系;课堂教学结构、时间结构;课堂教学中的评价。

  5.1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合作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一书中说:“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在绝大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这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相互关系来决定的。”这种关系就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和谐的合作关系。然而现实教学中却不尽如人意。如:课堂教学中,教师不顾学生的情感反应,自己在唱独脚戏,教师唱的津津有味,学生却不与理睬,学生与教师之间出现敌对情绪,出现教师呵斥、指责学生的情景。

  笔者曾在某校随堂追踪听了两班20xx届高三数学课,一个班是资深的高级职称教师担任教学,一班是一位只有六年教龄的大专毕业的初级职称的青年教师担任教学。这两位教师的教学具有如下特点:

  高级职称的教师:基础扎实,基本功过硬,教材相当熟练,在集体备课中也能常常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对同备课组的教师以很好的启发。但从课堂教学过程来看,这位老教师很不善于调动学生的学*热情,只顾自己抬头讲课也不管学生在做什么。慢慢地学生对数学、对教师产生失望的心理,从高三上学期至下学期,上课听教师讲课的学生越来越少,出现这样的场景,教师在上面讲得津津乐道,学生只管自顾自在下面看书做题有时只是偶然抬头看一下黑板,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之间出现了极不和谐的关系。高考均分为100.1。

  初级职称的教师:经验不足,但工作热情高,上课很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经常给一些考试、作业做得较好的学生以表扬。(其实每个人的心理都有一种被他人<特别是教师或领导>赏识的愿望),很快的学生喜欢这位青年教师上课,课堂气氛活泼,发言争先恐后,师生关系就象是兄弟般的关系,高考均分为110.3。

  反思:师生关系是一种重要的人际关系,要想取得和谐的合作关系,首先要尊重学生,把学生摆在主体地位。让学生能亲*教师,信任教师,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是不可能*等的与学生交流的,学生也不会喜欢这样的教师。其次教师要调用一切有利手段激发学生学*热情,要善于及时调控课堂气氛,沉闷时来点小幽默,过分热闹时给点冷却剂。不能不管学生的反应只顾自己表演。第三,要让师生心理产生共振是和谐关系的最高体现。

  共振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物体在受振动时,若策动力的频率跟物体固有的频率相等,振幅最大,反之振幅削减。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师生共同参与,相互配合的一个双边心理劳动的过程,只有师生共振和谐,才有可能产生最大可能的教和学的积极性,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益。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就需要与教和学之间构成正相关;缺乏成就需要与教和学之间构成负相关。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的成就需要是心理共振的基本动力因素。是课堂中一切有目的活动的积极性源泉。这既是指教师课堂教学的抱负水*,又是指师生课堂学*的动机水*。即一方面看学生是否有强烈的学*需要和争取优秀成绩的动机;另一方面则要看教师是否有上好这堂课的强烈愿望和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自我要求。如果教与学双方的需求一致,心理共振和谐,就会产生强烈的合力效应,反之就难以形成和谐的合作效果,就会影响教学质量。这位高级教师认为高级职称已评再也无所求,因此对自我要求不高,成功愿望不强,根本不能对学生产生策动力,因此在学生这一方也产生不了强烈的振动。青年教师是二级教师,但他精力充沛,成功需求的愿望很强烈,教师的策动力与学生的应振力合拍,因此产生了较大的心理振幅。另外他自我要求高,经常去听这位高级教师的课,吸收了老教师教课中丰富的成功之处。所以他的课上的精彩,课堂气氛热烈,教学效果好。

  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课堂情况和教学内容等种种矛盾的解决,最佳的教学效果,出人意料的教学创造均来自己师生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反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和谐是难以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

  5.2反思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合理的课堂提问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沟通师生的情感交流,调节课堂气氛。课堂提问还是教师诊断学生学*状况,有效改进教学的基本手段。“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由于不太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和策略,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效果。提问主要有以下几点误区:

  1、表面热闹,华而不实,一问一答,频繁问答

  盲目追求活跃的课堂气氛,对教材和学生研究不深,使提问停留在浅层的交流上,如讲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时,已知:△ABC,AB=AC,求证:∠B=∠C,师:“△ABC中,AB=AC吗?”;生:“是”;师:“你怎么知道?”生:“这是已知条件”;师:“AB=AC,那么∠B=∠C吗?”;生:“相等”;师“要证∠B=∠C,作∠A的*分线行吗?”;生:“行”。由于问题的结果已明示,这样的提问表面热闹,实质流于形式,肤浅,不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毫无意义。

  2、提问只关注结果,忽视对规律的揭示

  只关注结果是什么,如“答案是什么”“对不对”“是不是”等,很少引导学生探究过程。如很少问“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3、提问离题遥远,脱离学生的“思维发展区”,启而不发。

  设计的问题过难、过偏或过于笼统,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启而不发。如讲角*分线定理时,问:“你知道△ABC三边有什么比例关系吗?”学生茫然,又问:“AB/AC=BD/DC吗?”学生还是沉默以对,接下来的教学,教师只好自问自答。

  4、提问无目的性,随心所欲,淡化了正常教学

  教学设计时对提问未精心设计,上课时,随意发问,有时甚至脱离教学目标、影响了学生的正常思考。如讲韦达Th的应用时,一时兴致所至。问:“你知道韦达定理与求根公式的关系吗?”学生答:“韦达定理是由求根公式求出来的。”问:“对,那么,韦达定理与求根公式的适用条件是什么?当根与系数不是实数时,它们是否还成立?”学生不知所云,这样的提问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课堂上议论纷纷,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

  5、反馈性提问流于形式,教师诊断效果失真

  新课讲授前,教师一般要通过提问,以诊断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判断能否顺利引入新问题,但这种提问有时只限于浅层次的记忆性知识的问答,并没有真正诊断出学生的理解,掌握的程度,诊断效果失真。

  6、提问只求通法或标准答案,排斥求异思维

  提问时对学生新颖或错误的回答置之不理,或者中途打断,只满足单一的“通法”或标准答案。

  7、提问表达不明,措词不清,学生难以理解。

  提问时叙述过快或者使用冗长而凌乱的措词,使学生不明其意。

  8、提问后没有停顿或先点名后提问,学生无时间思考。

  提问后立即回答,本意可能是为了节约时间,但学生由于没时间思考,结果往往问而不答或答非所问,反而适得其反。

  9、提问面向少数学生,多数学生“冷场”。

  提问只面向少数尖子,多数学生成了陪衬,被冷落一旁,他们学*中的问题难以暴露,也缺乏体验成功的机会。使他们逐渐对提问失去兴趣。

  反思一:课堂提问要注重质,而不是关注形式、数量

  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思考,不能启发学生思考的提问都是拙劣的提问。那种“是不是?”的提问仅是表面的热闹,对学生是有害无益的。提问要考虑它的价值性,不能随心所欲。因此一个有思考价值的提问应具备三个特征:

  1、诱导的启发性。提出的问题必须有利于启发学生学生思维,开启学生智力,使学生的学*过程变成一个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器官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的过程。

  2、层次的渐进性。课堂提问有时要注意到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环环相扣,使学生在教师提问的诱导下,扎扎实实步入知识的殿堂,同时,以不同层次的提问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调动每个学生的学*积极性。不要把问题一下提高到较高的层次,打击部分学生的学*热情。

  3、时机的选择性。课堂提问要选择恰当时机,以达到“投石激浪”的效果。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也就是说要在学生经过思考达到“心求通而未提,口欲言而不能”之时提问。

  反思二:提问要目的明确,表述清楚

  教师提问要考虑到提什么样的问题,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问,还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提问。是关注教学的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还是能力目标。同时一个好的提问必须表达清楚,准确严密,词不达意的问题会让学生茫然失措,浪费时间。

  反思三:课堂提问要讲究新颖性、灵活性及调控性

  课堂提问要讲究新颖有趣。同样一个问题,老是“旧调重弹”将会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变换一个角度使之新颖奇特,那么学生就会兴趣盎然,思维活跃。

  课堂提问要灵活多样,不同方式的提问,效果是不一样的。教师在提问时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直问与曲问相结合,正问与反问相结合,明问与暗问相结。

  课堂提问要及时调控。对问题提出后学生不同的反应实施问题调控:如学生一声不吭时就要来点启发、点拔;学生回答文不对题,答非所问时就要拨乱反正,回答的虽没有错,但与预想的答案还有一段距离时就要进一步诱导。

  因此,教师要避免低效率的提问,关键是要多了解自己的学生,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提问方式:

  1)激趣式提问:即提一些有一定趣味或悬念的问题,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从而产生强烈的学*兴趣,这在导入新课或引入新概念、新公式时比较常用。

  2)变式提问:即根据教学内容,围绕某个知识点来改变问题的条件、结论、引伸、推广问题或从正、反等不同角度设问让学生开拓思路,理解思考问题的本质。

  3)铺垫式提问:学*抽象程度较高,难度较大的问题或认知水*较低的学生,可分若干“台阶”来提问,形成思维跨度合理的“问题链”,为学生架设从已知通向未知的阶梯。

  4)设疑式提问:设疑式提问就是在学生似懂非懂及思维的盲点处提出问题,让学生辩析、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提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灵活性。

  5)反馈式提问:在学*新课后或复*时,针对相关内容提出问题,这类问题要概念性强、典型、讲究变式,有利于学生存在的问题暴露出来,以便有针对性进行矫正训练,从而深化对旧知识的理解。

  5.3反思课堂教学结构、时间结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讲解、提问、演示、指导学生练*、记笔记等,都要适当分配时间与调控。因此时间结构把握不好,就会出现下面问题:1表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先紧后松。由于一节课的前半部分浪费了宝贵时间,教学任务来不及完成,只好在后半节课快马加鞭,本来应由学生回答的问题也由教师代劳了,本应安排的探索过程也省掉了,由教师直接给出结果。有的干脆拖堂。2表现在上新授课时主次不明,新授课要处理好新知识和旧知识的关系,对旧知识的复*内容过多、过细、时间拖得太长,那么势必会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在时间布局上显得主次不分。3表现在一节课上用同一种调子、同一种速度。同一种调子,同一个速度是主次不分,不分强弱。对非重点内容要加快速度,对重点、难点内容要放慢速度,加重语气。4、“少讲”就是“精讲”,“精讲”就是“少花时间”。

  反思一:教师要合理安排一节课的组织教学、检查复*、教学新知、巩固练*、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等课堂教学环节的顺序和时间分配。

  在一堂课中,要特别精心用好前20分钟左右的“黄金”教学时间,用于讲解新知、重点、难点内容,忌用黄金时间“去炒隔天的夹生饭”,保证学生有充分时间去当堂自学、练*、巩固新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不要搞拖堂教学,下课时的听课注意力最为涣散,效率最低。

  反思二:课堂结构的安排,要主次分清,快慢得当。

  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深度、难度和学生的认知水*,合理分配时间段,合理把握教学节奏,有的课可适当加快节奏,有的课则需放慢节奏,有的内容易少花时间,有的内容则应多花时间;对于一堂课而言,各个教学环节可有不同的节奏,开始时的基础训练,可以紧锣密鼓,营造一种热烈的气氛;使学生尽快集中思维,进入状态,当学生探得新知,总结规律时,则应放慢节奏。当学生理解了概念、规律、进行巩固练*时,又可适当加快节奏。总之,一堂课如果一直保持快节奏,那么学生思维的弦始终处于紧绷状态,从而造成过度的紧张疲劳;如果一直处于慢节奏,那么课内会出现松散,疲沓,瞌睡的局面。

  因此,一堂课内应视需要,时而似快马奔腾,时而似闭庭信步,使学生的思维有张有弛,快慢相间,提高效率。

  反思三:“少”是相对于“多”而言的,“精”是相对于“杂”或“粗”而言的,所谓精讲,就是教师在充分把握教材、大纲和学生学*情况的基础上,讲解精僻透彻,画龙点晴,抓住实质和关键,讲在点子上。因而“精讲”不在于量上,更重要的在于质上。难道讲5分钟是精讲,讲30分钟就不是精讲?更不是以花时间的多少来衡量的。而要看当讲不当讲。有些内容很简单的课,讲5分钟不为少;而内容较难的重点章节,讲30分钟不为多。如果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抓不住要害,讲不在关键处,即使讲得再少也不能算“精讲”。

  5.4反思数学教学评价

  简单地讲,数学教学评价就是对数学教学目标及其教学实践价值的系统调查,为教育者创造适合于学生学*的教学方式提供依据的过程。教学评价具有以下几个功能:

  一)反馈功能:数学教学评价的首要任务,是为教育决策者(特别是教师)提供反馈信息,在教学评价中应对有关教学的达成度、教学过程合理性、教学方法有效性等方面作出评价。

  二)调控功能:根据教学评价反馈的信息,教师调控自己的教学行为。因此教学评价的目标应指向将来的教学行为,而不是一个终结的教学活动。

  三)促进功能。公正的教学评价可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因为评价本身提供了号召人们努力的目标,目标所具有的效价,对教师来说具有吸引力。同时,公正的评价意味着公*竞争的可能性。因此数学教学评价标准应具有科学性和可测性。

  反思数学教学评价就是探究现有的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改进。静思当今的教学评价发现存在以下几个缺乏:

  1)缺乏正确的教学评价观

  2)缺乏科学的、完善的教学评价手段

  3)教法越多,变换越频繁越好。

  4)教学媒体使用的比未使用的好、用得越多越好。

  5)课堂容量越多越好。

  反思一:当今的教学还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并没有顾及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

  就中学数学而言,只要高考考得好,教学质量就高,办学声誉就好,在社会上就会赢得地位,直接相关的赢得较好的生源。教学要不要为学生的个性特长服务,要不要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是次要的,教学评价关注的短期效应,并不关注学生的.长期效应及终身发展的需要。这种评价观的导向直接导致素质教育的落实成为一纸空文。因此必须建立起正确的教学评价观,必须建立起教学测试评价为教学服务的思想,评价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提高教师的素养,以及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评价教师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反思二:教学评价缺乏科学的,完善的教学评价手段。

  在当前的教学中,尽管我们认识到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教学的基础知识,更应该发展学生的能力。但是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认知结构是什么,学生的知识、能力如何一步步地发展起来的,是个什么过程,如何在教学中把握住学生的这一认知过程,及时地分析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程度,如何补救存在的缺陷等问题,在理论上看法还很不一致。在实践上就更缺乏科学的测量、评价手段。

  反思三:教学中恰当地选取和适度地变换教法,对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并非教法越多、变换越频繁越好。记得有位学者曾说过:“目前教学改革,最可怕的不是保守势力的强力,而是盲从的人多。有的教师教学上没有独立性,今天这法,明天那法,甚至在一节课中也变换多多,结果搞得学生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其实教法的选择与组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适量、适度选择,有利于学生的接受和理解、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即可,并非越多越

初中数学的教学反思3

  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我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要提高教学效果,到达教学目的,务必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上做好文章: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培养学生的参与潜力。

  一、改变学生的学*状态。

  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潜力等方面的发展。

  就学*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

  二、重视学*动机在教学过程中的激励作用。

  透过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学生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不明白为什么学数学,学数学有什么用。因此在教学时,应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力。使大家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经常这样训练,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师应操纵或控制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学*的各有关变量。在许许多多的变量中,学*动机是对学生的学*起着关键作用的一个,它是有好处学*活动的催化剂,是具有情感性的因素。只有具备良好的学*动机,学生才能对学*用心准备,集中精力,认真思考,主动地探索未知的领域。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方法很多。用贴*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入新知,既能化难为易,又使学生倍感亲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能激励学生用心投入探求新知识的活动;对学生的学*效果及时肯定;组织竞赛;设置愉快情景等,使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才华,不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坚持这佯做,能够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热情。

  三、重视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启智功能。

  透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诱导学生参与知识构成发展的全过程,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

  在数学教学中,促使学生眼、耳、鼻、舌、身多种感官并用,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进而真正参与到知识构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来。

  四、重视学*环境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透过创设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氛围激励学生学*潜能的释放,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和谐的师生关系便于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用心性。

  现代教育家认为,要使学生用心、主动地探索求知,务必在民主、*等、友好合作师生关系基础上,创设愉悦和谐的学*气氛。因此,教师只有以自身的用心进取、朴实大度、学识渊博、讲课生动搞笑、教态自然大方、态度认真,治学严谨、和蔼可亲、不偏不倚等一系列行为在学生中树立起较高威信,才能有较大的感召力,才会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以真诚友爱和关怀的态度与学生*等交往,对他们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主动地参与学*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我的见解,即使有时学生说得不准确、不完整,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保护学生的用心性。

  交往沟通、求知进取、和谐愉快的学*氛围为学生带给了充分发展个性的机会,教师只有善于协调好师生的双边活动,才能让大多数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例如,在讨论课上教师精心设计好讨论题,进行有理有据的指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群体学*环境中既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加强思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潜力的发展,逐步提高学生参与学*活动的质量。

  五、重视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推动作用。

  透过方法指导,用心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潜力。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证明,教师能够透过有目的的教学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掌握推理方法、思维方式、学*技能和学*策略,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心理过程的效率来促进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与学的矛盾决定了教需有法,教必得法,学才有路,学才有效,否则学生只会效仿例题,只会一招一式,不能举一反三。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知识,还要教学生如何“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而是要尽可能地使教学资料的设计贴*学生的“最*发展区”。透过设计适当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从中悟出必须的方法。例如:学生学会一个资料后,教师就组织学生进行小结,让学生相互交流,鼓励并指导学生结合自我的实际状况。总结出个人行之有效的学*方法,对自我的学*过程进行反思,学生能够适当调整自我的学*行为,进而提高学生的参与潜力。

  六、培养学生反思是作业之后的一个重要环节。

  实践证明,培养学生把解题后的反思应用到整个数学学*过程中,养成检验、反思的*惯,是提高学*效果、培养潜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解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由之路,但不一样的解题指导思想就会有不一样的解题效果,养成对解题后进行反思的*惯,即可作为学生解题的一种指导思想。反思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各方面的培养都有作用心的好处。因此,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要求作业之后尽量写反思,利用作业空出的反思栏给老师提出问题,结合作业作出适宜的反思。对学生来说是培养潜力的一项有效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反思解题过程是作业之后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很大的现实好处。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刻刻注意给学生带给参与的机会,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数学的教学反思4

  2012—2013学年度,我担任九年级数学教学工作。2013年9月以来我担任七年级3班和4班的数学教学工作,以及七年级4班的班主任工作。回顾一年来的教育教学工作,我是在不断地摸索和学*中进行教学。一年来,我一方面带领学生学*课本知识,另一方面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学**惯,为他们后续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这一年中我的教育教学水*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学经验有了一定的积累,这将为以后的教育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年来也取得一些成绩,学生的学**惯和数学思想方法有了很大进步,知识结构更加的完善,学*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也有不足之处,有些学生的学*积极性调动的不够,对学生的了解不够,教学上有时引导不够,学差生的转化做的不到位。好的方面要保持和发扬,不足之处加以改正,本学期我努力向老教师学*经验,努力帮助和引导学差生的转化,想方设法的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适时的和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他们*期的学*状态和生活情况,这将使我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有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加强班干部的培养和运用,让他们成为老师的帮手,学生的榜样。对于优生,要想抓住他的思维必须给他留有悬念,而且是最能吸引他的,还得不要让他处在胜利之中。所以对于优生上课也应该多关注一些。对于中等生,要不断提醒他们注意听,多组织课堂教学。而对于后进生,首先给他们定的目标就不要太高。让他们觉得老师并没有放弃他们。除了这些之外,作为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说话要和声细语。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氛围。要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他喜欢你才会愿意学这门学科。

  我觉得要想教好学生就要做到:

  1.倾听学生说,做学生的知音。

  2.相信学生能做好,让学做,独立思考、独立说话,教师要诱导发现,凡是学生能做的不要包办代替。

  3.放下老师的“架子”和学生交朋友,来一个变位思考,让学生当“老师”。

  4.教学上掌握好“度”及时指导学生的学*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5.加强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用书要源于教材又不拘于教材;要服务于学生又要不拘一格;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寻求规律的教学。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探究规律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

  6.诚实守信,严传身教,教书育人。总之,教师与学生互相尊重,理解、信任;对于学生所犯错误,不能只批评不教育,要宽容善待,并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课堂教学要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的兴趣。半学年的教学工作即将结束,这半年的教学工作很苦,很累,但在不断的摸索中,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今后我会更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健康快乐的学*成长。

初中数学的教学反思5

  20xx年的夏季,我选择了九中,九中选择了我,我由一名农村教师转变为一名城市教育工作者。面对新的`工作环境,我踌躇满志,满怀希望,有信心打造出一片新的天地。同时,我也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令我欣慰的是,校领导给我创造了学*与进步的机会,同事给了我热情的关心和帮助,使我在九中这块沃土上,一步步的前行,不断超越着自我。三年多的时光就这样不知不觉的过去,回顾这学期的工作历程,成绩中存在着问题,问题中孕育着希望。

  这学期,我仍旧担任着十一班、十二班两个毕业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兼任着数学备课组的组长。在我的努力下,两个班的教学成绩稳中有进,在与七中的三次联考中,两个班的教学成绩均名列前茅,均分的差距一步步的拉大,到第三次联考中,均分超出对手十分之多。同时,我与三位同事团结合作,带动了初三数学的整体进步。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我*时的努力工作密不可分,概括起来,有这样的几个方面。

  一、向管理要质量

  过硬的教学管理,是取得好成绩的重要保证。在课堂上,我对班级的每一个成员,采取了“紧盯、勤问、及时跟踪”的管理策略,时

  刻关注着每个同学的一举一动,那怕是学生的一个一闪而过的眼神也不会放过。课堂上绝不允许任何一个学生有一丝一毫的注意力的松懈与精神状态的萎靡不振,一经发现,及时给予提醒和警告。在课下,对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与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追踪,即便学生的作业都是对的也要进行抽问,看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问题的解法还是似懂非懂,或者是否有抄作业的嫌疑。

  二、向课堂要效益

  过硬的教学管理与高效的课堂效率是取得好成绩的双保险。高效的课堂效率又建立在备课充分的基础上,每备一节课,我总要提前钻研教材与课标,明确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与易混点;分析这些知识点通常用什么样的题型考查,考查的类型属于基础性的还是能力性的,中考中考查这些知识的力度大概有多大;这些知识点的常见的错误是什么,如何把这些错误防患于未然;怎样设计具有层次性、针对性、艺术性的数学问题,问题中蕴涵着什么样的数学思想方法,如何设计数学问题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何设计练*题能更好的体现它的巩固功能、检测功能、评价功能、反馈功能、提升功能;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等,力争从宏观上把握教材,从细节上吃透教材,从方法上灵活驾驭教材。每当课堂上有精彩片段生成,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达到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三、向同事借经验

  团结是力量的源泉。作为备课组长的我,从不高傲自许,与三位同事团结合作,关系相处十分融洽,从未发生过因分配教学任务而出现敷衍了事或互相推诿的情况,对布置的教学任务两位同事总是争先恐后、尽职尽责的完成。在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思路上,总能与两位同事坦诚相待,哪怕是一道小小的练*题,也要取长补短、去劣存优,达成共识。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学*其他同事独特的教学经验与管理水*,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不放弃一切外出学*与展示的机会,先后去李家庄初中、碾头初中、兑煤初中、孝义七中、中阳楼初中等进行做课活动,即展示了自己的风采,又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即发现了以后努力与改进的方向,又学*到了人家具备而咱不具备的教学亮点,可谓“一石几鸟”。

  四、向教改谋发展

  这几年,市局推动了新一轮的课堂教学改革,深化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已势在必行。前年春季,我校组织全体教师赴清徐二中与孝义七中进行观摩教学。他们的“四环节教学法”与“学案式教学法”深深地触动了我,他们的那种改革的精神与勇气令我敬佩。回来后,我既没有仿效清徐二中的四环节教学法,也没有完全照搬七中的学案式教学法,而是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为基

  本理念,以突出学生的“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为学*的主要方式,在数学问题的设计上大作文章,课堂效率大大提高。同时,对我校课例研究开展的的教研活动成果进行了总结,提出了“问题导学式教学模式与策略的探讨”这一研究课题,并初步阐述了我对这一课题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并与全体教师进行了交流。今后,我将持之以恒的对该课题进行深入研究,逐步摸索、研究、完善该课题。在此,我希望全体教师也加入到课题研究的行列中,确立自己研究的子课题,大胆进行教学改革,为孝义教育的发展添砖加瓦!

  五、向竞争求进步

  没有竞争,就没有前进的动力。我们既要学会合作,又要学会竞争。一方面,我们加大教学研讨的力度,达成共识,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分析自己所代的班级的实际情况,看清与其它班级的差距,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思考今后的对策与措施,要有反超他人的勇气,形成你追我赶的教学氛围。


初中数学的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初中数学的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1)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1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是我们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教者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第九章《不等式》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过程中,以学生思维发展为主线展开教学,教学效果良好。现把本节教学反思如下。

  教材问题:现有两根木条 a和b,a长10cm,b长3cm,如果再找一根木条c,用这三根木条钉成一个三角形木板,那么对木条c的长度有什么要求?同时教材还有一个探究:用三根长度分别为14cm,9cm,6cm的木条分别试试,其中哪根木条跟a和b一起钉成三角形木框?

  教者教学时,让学生用纸条代替木条进行探究,很快发现14cm的木条太长,6cm的木条太短,9cm的木条可以与木条a和b钉成三角形木框。通过探究,感知木条c要有一个范围,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 接下来回忆三角形的三边的数量关系。内容实际有两部分,一是"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在本学期第七章《三角形》中作为重要结论学*,学生有较多的经验;二是"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是本章根据不等式的性质推导得到的。

  然后学生探索解题。设木条c长为xcm,根据三角形的三边的关系列出不等式。课本给出两个不等式x<10+3,x>10-3。最后,类比方程组的概念,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概念。

  现在让我们重点分析学生的探索解题过程。备课时教者的问题有:学生能否列出和课本相同的不等式?如果得不到我们如何引导?如果得到的是其他的不等式我们如何处理?列出了不等式,是否也能说出列不等式的理由?

  通过教学时的观察,学生做法大概有以下几种:

  1.有一部分学生列出的不等式10+3>x和10-3<x。分析学生的思维过程,列出这样的不等式的同学,自然是直接运用了数量关系"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中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这些同学受到复*内容的影响较大。

  2.列出不等式x<10+3和x>10-3的同学思维要多一步,根据不等式的对称性由不等式10+3>x和10-3<x转化而来。或是把"三角形中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中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转化为"三角形的一边应小于另外两边之和,且大于另外两边之差。"更简单一些说,三角形的第三边不能太长,最长也要小于已知两边的和,不能太短,最短也要大于已知两边之差。这些同学思维较灵活。

  3.有一部分同学列出了x+3>10,10+3>x,x+10>3中的两个或三个。分析学生的思维过程,他们列不等式的依据是"三角形中任意

  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如果给与指导,他们就会加以筛选,只列出前两个。根据经验,在三条线段中只要看较短的两条线段的和是否大于最长边,就可以判断这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4.利用"三角形中任意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也可以列出一些不等式。它们是10-3<x,3-10<x,x-10<3,10-x<3,x-3<10,3-x<10。学生很少有这样做的,如何筛选也比较困难。

  可以看出,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差异思维品质的不同,其解题的方法也不相同。面对学生各种解法,笔者让同学们先小组讨论,充分暴露思维过程,然后全班讨论,对各种解法及思维过程给与评价。 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很好,在学*知识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下面就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暴露思维过程,发展学生思维。

  暴露思维过程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都必须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教师要经常把自己置于困境中,然后再现从中走出来的过程,让学生看到教师的思维过程。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尝试、探索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通过多维的交流,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要在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中,评价学生的思路,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着重培养思维的敏捷和灵活,使他们在分析中学会思考,需要把面对的

  问题通过转化、分析、综合、假设、对比等中求得简捷,在运用中变得灵活,在疏漏后学得缜密。

  二、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学生思维。

  系统性、逻辑性是数学的主要特征之一。数学本身的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很紧密的,各部分知识都不是孤 立的,而是一个结构严密的整体。数学教学主要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只有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学生按照思维过程的规律进行思维活动 ,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此,教学应从较好的知识结构出 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上,依据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迁移条件,引导学生抓住旧知识 与新知识的连接点,抓住知识的生长点,抓住逻辑推理的新起点。这样就自然地把新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科学 地联系起来。新的知识一经建立,便会纳入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建成新的知识系统。

  三、激发求知欲望,发展学生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可感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在唤起学生数学思维情趣的基础上,适时适度地调控,让学生在"心求通而未通"、"口欲书而不能"的"愤徘"状态之中,这种"道弗牵、强弗抑、开弗达"的思维激发,有助于学生的数学思维欲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探究数学知识,数学问题的兴趣。这样,

  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就启动、开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素质得到发展,得到提高。

  赞可夫有可名言:"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那么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就是我们一直永恒不变的追求。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2

  1、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高扬人的主体性,追求个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期取得最大的效益和最高的发展。因而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仅体现在对教师学历层次的追求上,更重要的体现在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学效益的要求上。正如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言:“正如没有人能把自己所没有的给予别人一样,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教育、培养好,他就不能发展、教育、培养别人……”。

  目前中学数学教师大都是从师范院校毕业的。他们在大学里接受了教育教学理论及一般教学技能的培养,并且经过了短暂的教育实*。大多数毕业生来到教学第一线,承担起繁重的教学任务,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很难直接把所学的理论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久而久之,教学变成了一个单调和常规性的工作,每天疲于应付,使教学逐渐失去了开始的魅力,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也随之减弱。实践越来越远离理论的指导,造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严重脱节。教师慢慢演变成“操作型”教师——依赖经验教学。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缺乏意识或者抓不住重点和本质,缺乏对教学诊断、调整、纠错的能力。教学缺乏新意和创意。难以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需要。目前国家正在花大力气改变这种现状,实施“111”工程对教育一线的精英进行离职继续教育,搞突击培训,同时扩大了对需要参加严格入学考试的教育硕士的培养计划,江苏省举行为期一个月的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班。但是由于主客观的种种原因,对绝大部分中学教师而言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仍然是很少的。

  因此本文试图提出一种经济有效的继续教育——教学反思。使得中学教师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形成反思意识,提高对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敏感度。养成一种对教学的自觉反思行为、*惯。冲破经验的束缚,常教常新,从而使自己从“经验型”教师走向“学者型”教师。形成“学会教学”的能力[1]。

  1.2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国内外对教学反思的研究情况

  反思性教学是*年来国外盛行的师资教育方法之一。如L、M维拉、J、W布鲁巴赫等都是西方反思性教学的主要代表人物。美国教育部大力提倡教师开展教学反思,认为:培养教师临场探索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对改善州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并把反思列为Tesl课程的重要内容,规定教师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

  反思这一概念早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出现,什么“反求诸己”、“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等都很好地说明了反思。但古人的反思仅停留在意识层面,很少付诸社会实践。

  目前我国教育界有识之士如熊川武等对反思进行了深刻研究,提出了反思的基本理念,其研究成果和研究思路是借得借鉴的。但是仍然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的空档,并且反思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不能千人一律,有着其实际的困难。

  1.3研究的问题和意义

  1.3.1研究的问题

  针对上述情况,本文试图从实证出发,研究与探索反思在中学数学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应用,旨在提高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意识及自我教学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评价、自我纠错的能力,使教师能冲破经验的束缚,不断对教学诊断、纠错、创新,提高教学能力,然而再回到实践进行新的一轮反思,不断循环,螺旋上升,从而从“操作型”走向“合理型”。另一方面通过对反思的研究,试图构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反思基本理念进行确认和修订,将理论回归实际,本研究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形成一种“行动中的思想”。2)情景化,强调以教师所处的直接事件为研究对象,充分考虑当时当地的特殊因素,强调研究结果的直接指导意义。3)实证分析,以课堂中收集的第一手材料为研究对象分析。既有思辩又有实证,既有描述又有分析,指明反思的基本途径。4)强调群体反思,通过参与,协作反思、讨论形成反思群体,产生新的思想。

  1.3.2教学反思的意义

  任何一个教师,不论其教学能力起点如何,都有必要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教学反思有着其现实的意义。

  一)通过教学反思,教师能建立科学的现代的教学理念,并将自己的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动。反思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师自我教学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并能冲破经验的束缚,不断对教学诊断、纠错、创新。能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需要,逐步成长学会教学。从“操作型”教师队伍中走出来,走向科研合理型。从教师的培养角度看,教学反思不失为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作为教学变革与创新的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数学教育最优化。

  二)通过数学教学反思的研究,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试图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桥梁。将反思理论指导实践,融于实践,反过来,通过实践的检验进一步提升理论。

  三)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意识。良好的教学素质要求教师必须参加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对教学中发生的诸多事件能予以关注,并把他们作为自己的教学研究对象,是当代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一个经常地并自觉地对自己教学进行反思的教师,就有可能发现许多教学中的问题,越是发现问题,就越是有强烈的愿望想去解决这些问题。关注问题并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教师树立自己的科研意识,并潜心参与教学研究的过程。

  四)整体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反思不单是指向个人的,它也可以指向团体。后面谈到的说课、听课与评课都可以是团体的。在这种团体的教学观摩、教学评比、教学经验的切磋与交流中,每一个参与者都提供了自己独特的教学经验,同时也都会从别人的经验中借鉴到有益的经验。多种经验的对照比较,就可以使每一位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全方位的反思。这样做的结果是,普遍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从而整体上推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如教研组教师对教学实录1的评议,气氛热烈,意见中肯,共同提出修正措施。这是教师集体进行反思,从而产生新的教学思想,这不仅对上课教师而且对未上课的教师来讲都是一种提高。

  五)教学反思,不仅要求确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更重要的是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学在让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的同时,教师的主体性率先得到发展。因此教学反思,要求将发展教师与发展学生相统一,教学反思不仅要“照亮别人”更应“完善自己”。因此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成长的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

  2、教学反思的含义

  2.1教学反思的内涵

  教学反思是反思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索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学*”与“学会教学”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及教学效益。其主要特征表现为:一)以教学实践为逻辑起点,并以教学实践为归宿[2]。二)以探究和解决问题为基本点,在教学反思中,反思不是一般的回顾教学情况,而是探究教学过程中不合理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并针对问题重新设计教学方案。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三)教学反思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作为提高数学教师的的科研意识和科研水*的一种方略[3]。四)以两个学会为目标,要求教师教学生学会学*的同时,自身学会教学(本文主要谈教师),并获得进一步的发展。作为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自身成长的一种途径。反思的过程不断循环,教学能力是螺旋上升的过程。其活动图如下:

  理论知识

  教学实践教学反思教学能力

  经验知识

  教学反思强**师是主要的直接的参与者。因为中学数学教师直接置身于现实的动态的教学情境中,能够即时观察教学活动,背景以及相关现象,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不断地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能够依据自己丰富的工作经验自觉地对假设、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作出判断,这是中学数学教师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学反思对象为教师所处的直接事件,充分考虑当时当地的特殊因素;强调研究结果的直接指导意义;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形成一种“行动中的思想”;强调既有个体反思,也有群体反思,通过备课组、教研组的参与,协作反思,讨论形成反思群体,产生新的思想;强调实证研究,但不排斥思辩,既有描述,又有分析。

  2.2教学反思的动力

  2.2.1教学反思的内部动力

  一个教师是否具有反思意识,具备反思能力决定于这个教师的自身素养的高低。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师德高尚,讲究奉献精神的教师对自身的要求较高,不会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对数学教学精益求精。这样的教师不会因循守旧,他们的敬业精神使他们渴望成功,这种实现自我的需求会成为他们不断进行教学反思的源动力。他们清醒地知道数学教师的素质必须通过不断的学*,在更新发展的过程中得以形成与继续提高。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数学教师必须通过实践的过程,从经验中不断地学*,不断的积累,才能不断增长知识,充实主观,从而能对数学教学这一复杂的客观背景应付自如,也才能真正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数学实践,从而成长为自觉的,善于思考的富于创造性的数学教师。

  从一定程度上讲,反思就是“自我揭短“,这对一般人来讲是痛苦的行为。因此,缺乏毅力者即使反思技能再强,反思也难以顺利进行。因此教学反思呼唤那些具有批评与自我批评,勇于进取的勇士。

  2.2.2教学反思的外部动力

  对于那些缺乏开拓精神,但已形成一些不易改变的经验特征的教师而言。只有依靠外部的压力才能使他们自觉自醒产生反思的动机。应该说经验丰富不是坏事,丰富经验能使他们发现问题,处理突发事件老到成熟,然而经验却使他们束缚住了手脚,他们抱着经验一成不变,那些早已被摒弃的理念与做法却仍是他们的主导思想与看家本领并且*以为常。他们在教学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搬用原先成功的经验,但他们却忽视了成功中的最重要的因素––––学生在变了。要让这样的教师转型的话,一方面学校领导要积极引导,多提供继续教育机会;另一方面适当采取行政措施,迫使他接触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学*现代教育媒体技术,转变教学观念,并能对自己教学过程进行深刻反思。对学校而言,如果这样资深教师能转型的话,那将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对教师自身来讲,如果他们能将外部的压力转化为内在的动力,那么必将会再创教学上的第二春,第三春……。

  2.2.3教学反思是改革的需要

  随着科技、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上(能力中应具备的反思能力常被忽视),更主要的要求教师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而要想开拓创新必须对反思有所体验,养成反思的*惯,形成反思能力。

  新课程中新内容的增加,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新课程增设了“数学建模,探究性问题,数学文化”[4]这三个模块式的内容,这些内容的增设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这些内容要求教师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教学,因此,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要能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要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有超前性和独创性,不反思思维*惯中的不合理行为是不可能具有创新思维的。

  新课程的多样性、选择性要求中学数学教师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现代的教学观、人才观。新课程的选择性是在共同基础上设置不同的系列课程,以供学生进行适合自己的选择。整个数学课程体系,包括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都将致力于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能力特征以及未来职业需求和发展需要而提供侧重于不同方向的数学学*内容和数学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反思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及衡量人才的标准,教师不再是权威,只是*等的参与者,不仅是解惑者,还应是问题的诊断者,学*的启发者,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个性发展,指导帮助学生按自己的能力需要选择所需课程。这决不是一个把抱残守缺者所能胜任的。

  终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人格。未来社会的知识结构是信息化板块结构、集约化基础结构、直线化前沿结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才能适应社会,中学数学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或一些培训班学*,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其次通过随时随地教学反思,收集资料,充实自己的实践知识,并将这种学*反思内化为教师自身的“自觉行为”。

  3、对教学观的反思

  3.1对数学本质的认识

  “数学是什么?”这一问题对于从事数学教育事业的数学教师来说显然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也许有的教师并未对此问题有意识地进行过认真的思考,甚至不一定能作出明确的回答,但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却必然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某种观念指导着具体的行动,从而也影响了数学教学的实践与效果。随着数学本身的发展和人们对数学的认识,对“数学是什么?”这一问题有着不同的回答:“数学是模式的科学”、“数学是科学,数学更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数学是科学,数学也是一门技术”、“数学是一种语言”、“数学是一种文化”。这正好反映了数学是一个多元的综合产物,不能简单地将数学等同于命题和公式汇集成的逻辑体系,数学通过模式的构建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但又借助抽象的方法,强调思维形式的探讨;现代技术渗透于数学之中成为数学的实质性内涵,但抽象的数学思维仍然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数学其实是一种语言,由此形成的思维方式不仅决定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方式,还对人类理性精神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而必然成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5]。

  综上所述,对数学的本质不外乎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动态的,将数学描述处于成长发展中因而是不断变化的研究领域;另一种是静态的将数学定义为具有一整套已知的确定的概念、原理和技能的体系。

  数学教师所持的数学观,与他在数学教学中的设计思想,在课堂讲授中的叙述方法以及他对学生的评价都有密切的联系。通过数学教师传递给学生的任何一些关于数学及其性质的细微信息都会对学生数学观的形成产生深刻的影响。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其首要任务是树立正确的数学观,积极地自觉地促进自己的观念改变,以实现由静态的,片面的、机械反映论的数学观向动态的,辩正的模式论的数学观的转变。特别是实现对上述问题的朴素的不自觉的认识向自觉认识的转化。

  3.2反思传统的教学观

  3.2.1传统的教学观。

  教学观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制于数学观,不同的数学观会导致不同的教学观。传统的教学观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只关注知识的掌握,技能的训练,能力的提高。很少考虑如何通过数学教学使学生全方位地认识数学和体验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精神,领略数学的美感,感悟数学交流,尝试数学创造等。教师是绝对的权威,教学时眼中无人,心中无人,学生是模仿教师,反复机械训练的机器,严重忽视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使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为什么?”的麻木*惯。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被束缚,被禁锢,大胆猜想、幻想的翅膀被折断。在美国的课堂里,学生可以随意打断教师的讲课,提出自己的问题和不同的观点,而在我们的课堂里,除非教师主动提问否则是不允许学生这样做,学生也不敢这样做的。在这样传统的教学观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背多分”式的高分低能者。

  3.2.2建立现代的数学教学观

  新时期的教育呼唤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这就要求教师以人为本,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做到眼中有人,心中有人。“眼中有人”是指关注现在的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认识并肯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爱护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培养学生自觉自理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主动参与性,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不以同一标准去衡量学生,更不要以学生的分数论英雄。“心中有人”是指教师更要关注将来的学生,课堂上不仅要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更重要的让学生体会科学的探索与发现。不仅要看结果,更要看探索结果的过程,要注意培养学生在探索结果的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体会数学的精神。要看以知识、技能为载体的数学素养让学生感悟到了多少,当学生走出校门,若干年后,当他们遗忘了知识技能后在其身上留下了多少数学的精神、思想、方法。比如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会用数学的头脑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那才是学生终身受益无穷的,这也正是数学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否定教师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可抹杀的。教师的任务在于促进和帮助学*者的内部学*过程,为学生发现问题而设计探索情境,以有趣的方式刺激学生的动机,启发学生思考。因此只有当教师充分认识自己的主导作用,才能真正肯定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教师不再是绝对的权威,只是与学生*等的教学过程的参与者,教师不再是正确与错误的裁定者。教师也不应以自己的观点来影响学生的判断。教师是学生学*的鼓励者和启发者,课堂应成为学生相互交流,协商争辩的理想场所,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提出“为什么?”“做什么?”怎样做?”鼓励学生敢于反驳,挑战权威,挑战课本。(事实上老教材上确实存在不少错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下面请看附录中的实录1、实录2。

  点评:实录1是典型的传统教学观的教学,从表面上看一节课讲的*题比实录2多,教学技能娴熟,结构严谨,从新授→例题→练*,一环扣一环,但这是一种传统黑板式教学,是一种凝固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注重的是知识传授,教学单一,单向“传递––––接受”,师生互动不理想,忽视了知识的发现过程。没有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实录2重视了知识的发生过程,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探索过程中感受了数学的神奇,体会了发现的乐趣,感悟了数学的本质。教学模式灵活,既有课堂教学又有实践教学,并辅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课堂交流是双向的。表面上看学生接受的知识没有实录1多,然而学生学*到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合作的精神,发现的乐趣,实验的启迪,以及由追求数学对称美,简洁美导致发现是会在学生心里终身起作用的。实录2在下课前将形成随圆的另一种方式交给学生动手,将课堂延伸到了课外,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椭圆的实质,这是现代教学观下的一堂较好的数学课,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调动了学生学*的热情,发挥了学生主体性作用。实录2两人合作使每一个人都成为低层次的参与者,进而演变为高层次的思维参与者,实录2渗透的美育思想是重要的,因为美激发了兴趣,而兴趣与美是导致发现、创造的极重要的因素[6]。

  3.3反思备课观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反思备课又是备好课的前提,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必须反思对备课的认识。

  教师要上好课,起作用的因素很多,但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因素是教师备好课,正好比感人的活剧,首先要有感人的剧本,动听的演唱,首先要有动听的词曲。杰出的上课,需要充分的备课,教师没有备好课是不应该不负责的走上讲台的,正如严肃而负责的演员不愿接受质量低下的剧本去演出一样。但目前有部分教师对备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常常听到一些关于备课的错误言论,有属缺乏教学经验的,有属忘却职业责任的。现摘录如下,以供反思。

  言行一:“教材简单,无啥备头,照书本讲,依书本练就行了。”这些人备一节课花半小时都嫌多。有某教案十分精简:“讲例1-3,做*题1-5。”整篇教案不足二十字。更有甚者,书本上划几个记号,就算备好课了。

  反思:这种人难得细想,教材虽简单,但其内涵,外延极丰富,需要教师帮学生深入挖掘,从而透彻掌握教材,学生从掌握知识到发展智能又是一个飞跃,更需教师对学生点拨、指引和训练。写简案是完不成这些任务的。笔者曾调研过100多位教师的上课及教案,发现好课率与详案率有高度的正相关,说明备详案是上好课的必要基础。

  言行二:“多买几本《教案集》,备课上课照抄就行了。”这种人备课所花时间不多,且笔记详细、工整、甚是好看。有时备课嫌抄烦,干脆就拿《教案集》走上讲台。

  反思:这种人多的是模仿,少得是能动创造。别人的优秀教案是别人实践经验的总结,对于多变的活生生的自己的学生具有借鉴价值,但绝不应代替自己的思考与实践。别人已凝固了的教案,决不应完全照搬。因为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学生不同,教师不同,教师对教材教法的理解不同,概念怎样阐释,公式怎样分析,*题怎样处理,决无定法可言,别人再好的方法也无法预料每个教师自身的能力实际和他所面临的学生实际。

  言行三:“年年教,年年写,没有必要,拿旧教案上课照样行。”为了应付学校检查,有的虽然不是旧教案,但仅是一案多本而已(从旧教案上copy)

  反思:这种人迷信旧案、以旧代新,不仅行动上表现了一个惰性,思想上也表现了僵化,不求进取。这种人看不到事物的变化、发展,墨守陈规。以不变应多变,必定课上不好,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具有这些错误思想的教师是不可能成长为反思型教师的。把教学看作是工厂里流水线上的一个岗位,机械操作,没有创造热情,就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首先必须对备课的功能与重要性重新认识,只有思想意识转变了,才能使教学变革成为可能。

  4、数学教学设计的反思

  教学设计是教师为上课而做的准备工作,它是教师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积累有关资料,设计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制定教学计划等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素质的有效途径,是教师有效上课的重要前提。教学设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一堂课的教学质量,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教学设计反思不是一般的回顾教学设计情况,而是深究先前的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对不合理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进行变革,重新设计教学方案。反思教学设计就是对教学设计的各环节进行再思考它们的计划性与应然性。

  4.1反思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的首要环节,是一节课的纲领,对纲领认识不清或制定错误必定注定打败仗。笔者通过对备课笔记本的检查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对教学目标设计思想上不重视,认为可有可无,目标设计流于形式,形同虚设。

  2、对教学目标这一概念认识不清,将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混乱运用,有的甚至以“要点”,“知识点”代替教学目标。

  3、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不是指向学生而是指向教师,诸如这样的叙述:“培养学生……”、“教会学生……”、“使学生掌握……”等,这样的教学目标的制定者仍然是把教师当作是教学过程的主宰者,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4、教学目标设计关注的仍然只是认知目标,对“情感目标”、“能力目标”有所忽视。重视的是知识的灌输、技巧的传递,严重忽视了教材的育人功能。

  5、教学目标的设计含混不可测,不具有层次性、全面性、开放性。

  反思一: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目的不同于目标。只有在对目的进行具体细化后,即提出达到目的的手段、时间以及检验目的是否达到的工具、步骤以后,目的才会变成目标,教学目标是预期的,是在具体情景下学生行为变化的结果,是用“学生学会了什么”的说法来表示的,而“目的”一词的涵义往往与教育者的主观愿望等同,它是一种应然状态的理想,一种方向、指针,而且还隐含着可能无法实现的意思,时间跨度也比较长,目的与目标关系是一般与特殊,普遍要求与具体结果,宏观与微观,教师的愿望与学生的行为变化之间的关系。

  反思二:“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这些数学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教学目的,不能直接作为教学目标,这些要求,在一节课的教学中难以体现、操作实施,只有具体细化以后,才能转化为学生学*预期所能达到的结果。才能作为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来设计。

  反思三: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指南

  教学目标应集中在学生能做什么。说明的是教学结果,而不是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的指向是学生主体,是预期达到的学*结果和标准,是学生学*之后所发生的变化。“教会学生……”、“使学生掌握……”,是把教师作为行为主体。因此,这样的表述是不恰当的。正确的表述应把学生作为主体,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可能发生的行为变化的预设。学生是教学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互相制约,相互促进。从而在教学设计中要摆正教与学的位置,设计时应以学生的“学”作为出发点,以学生活动作为行为主体,进行教学目标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是使教学目标成为教学实施的指南,才能使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

  反思四:教学目标通常是策略性的,可观察、测量、评价的。“了解”、“理解”、“掌握”、“运用”某一具体的概念、定理、只是一个抽象的目标,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不要笼统地讲“了解”、“理解”、“掌握”、“运用”,而应具体明确“理解”、“掌握”到什么程度。会“运用”到什么样的水*,是“熟练运用”“灵活运用”等。

  反思五: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不全面,只重视明确设计知识目标,有些能力目标也较为具体,但情感目标常常被忽视或显得空乏。如“笼统地讲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必须对抽象的、模糊的教学目标进行明确化、具体化,否则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因不清楚究竟指的是什么而无法实施。不知道为什么使学生达到目标,学生能够做什么,可以做什么,如何去做,因此,一个不明确、不具体的教学目标是毫无意义的。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做到既有层次性,又要有全面性与开放性。例如“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一课教学目标可设计成:(1)理解并掌握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会作指数函数的图象并利用性质判断数的大小;(2)逐步提高观察和归纳分析能力;(3)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目标设计是教学设计中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是事关一节课整体的重要问题,是教师备课的目的所在。因此教师必须对教学目标设计作深刻的反思,扭转一些错误的想法与做法,才有可能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不断纠错,调控,才会使自己的教学出现生机。

  4.2反思对学生初始特征的了解

  在教学设计中除了教学目标的设计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对学生初始特征的了解。一个不了解学生或不甚了解学生的教学设计是收效甚微的设计。现实中教师虽然知道备学生的重要性,但却会疏忽对学生的了解,主要精力放在设计知识目标上。主要表现在:(1)忽视对学生现有认知水*与能力的了解,常听到有的教师埋怨学生:“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这道题都讲过几遍了还不会做”。(2)场景:“教师站在讲台上洋洋洒洒,慷慨激昂,学生似沉默的羔羊”。(3)学生A比学生B要聪明多了。

  反思一: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程序与认知水*。制定的教学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学生发展。要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出来”“这道题都讲过几遍了还不会做”,碰到这样情况,教师不应埋怨学生,而要深刻反思出现这样状况到底是什么原因。是学生不接受这样的讲解方式,还是认识上有差异;是学生不感兴趣,还是教师点拨,引导不到位;是教师制定的难点与学生的认知水*上的难点出现了不合拍;是教师期盼过高,还是学生接受新知识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时要全面了解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在学生现有认知水*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有效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向高一级的认知水*发展。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形成良性发展。教师千万不能埋怨责怪学生,不反思自己,只会适得其反,以致把简单的问题都变成学生的难点。因此教学设计要能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热情与兴趣,要教给学生需要的数学。

  反思二:作为教师必须在设计教学内容前,切实了解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情况,学生认知上存在的困难,而不是主观想象地组织教材,满堂灌,出现学生听不懂,“对牛弹琴”状况(错不在牛,而在弹琴者)。否则就会出现学生对某问题普遍感到问题而有求时,教师却是轻描淡写;对那些学生已懂而没求问的内容,教师却反复大讲,令学生感到失望。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之前,先了解学生对将要学的内容的现有知识水*。设置更高一级的知识水*才能使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需求,突破重点、难点,正如“挠痒挠在痒处”。例如:有位教师在讲授圆这个内容之前,先让学生回答一个问题:“你知道圆吗?你能对圆作一描述吗?”。从学生交上来的回答中可以发现:学生对圆并不是一无所知,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这位教师从学生反馈上来的信息确认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并因此设计教案、选择教法、创设问题情景,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

  反思三:教师必须认识到并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不要用一个标准同一模式去衡量评价学生。必须全面理解学生的基础与能力,低起点多层次的设计教学目标为学生架桥铺路,使不同的学生学到不同层次的数学。不应以分数论学生的聪明与才能。

  4.3反思组织教学内容

  教材上安排的知识层次性、密度、广度并不一定适合自己所教的学生,因此不能直接传授给学生。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必须根据自己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将课本中呈贮存状态的知识信息重新组合,以转换成输出状态的知识信息。

  在教学设计中,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安排普通存在以下几个缺乏:⑴缺乏对教材内容转译,有的照本宣科,抄教科书于黑板,无深入分析挖掘,学生不想听,注意力涣散;⑵有离开课本,另搞一套的,浮华而双基不实,教学效益不高;⑶缺乏整体思索,教学内容孤立、静止、无联系;⑷缺乏对已学知识的分析、综合、对比、归纳和整体系统化。⑸缺乏对旧知识分析应用的螺旋上升的应用设计;⑹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利用。

  反思一:教师具备了所教学科的知识,并不等于掌握里教材,还必须有一个认真阅读、分析和研究教材的过程。教师只有将教材与自己的知识融为一体,变成自己知识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才能得心应手的转译输出。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应达到以下要求:(1)掌握教材的结构,教师必须从整体及其相互联系上掌握教材的内容,理解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结构,才能从整体上和局部上两个方面掌握教材的结构,进而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为每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出好的方案,做到重点突出,联系紧密,前后呼应,既不照搬教材,也不背离教材。(2)掌握数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基本关系、思想和方法。数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基本关系、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只有掌握得好,才能有利于知识的理解,有利于知识的迁移,有利于智力的发展。思想和方法常凝结在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之内,需要教师去探索、去挖掘。也只有反思了概念原理的价值才能相应的作出教学决策。(3)合理地组织课内外训练,课本中的练*题和*题是教材内容的组成部分,是教材的继续和延伸。

  反思二: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教育功能的挖掘和利用。如忽视科学思想、科学史、科学家、科学的应用以及科学美的研究和教学,这一方面是迫于片面追求升学率,舍不得花时间进行这方面的教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许多教师自身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只好“以其昏昏”,而难以“使人昭昭”。其实花些时间进行这方面的教学,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对其德、智、美的培养和非智力因素水*的发展都是十分有益的。例如实录2中将数学审美引入椭圆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美学素养,而且使学生换一个视角来认识数学,将会改变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以激发学生尝试探索的兴趣与创造意识。直至最后由追求美感导致发现,不仅使学生惊叹于数学世界的奇妙,而且还让学生经历了一次小小的科学发现。这使得科学的精神、思想、方法得以传递。少做几道练*题又有何妨?

  反思三:设计教学内容时,紧跟教材,一成不变,如案例1;或者是脱离教材,另搞一套都是极端的做法。教材上安排的密度、广度、深度并不一定适合自己所教的学生。讲的过浅过慢,学生丧失学*兴趣,学*纪律松懈,学*内容不具备挑战性,学生“吃不香”。远离课本,讲的过难过快,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信心,学生“吃不透”。因此,机械照搬行不通,信马由缰,搞“一言堂”也不行。因此,转译教材内容是每个合格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

  一般说来,输出状态的知识信息应符合以下要求:

  1)能引起学生的认知需要,认识需要是学*的内部动力,在学*过程澡,如果学*者有了认知需要,就能推动他们主动积极地学*。

  2)利用学生用多种感官来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信息。

  3)有利于学生对知识信息的加工和处理,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都是对所接受的知识信息的加工和处理,教师输出的知识信息要有利于学生这些高级心理活动积极参与并充分发挥作用。

  4)有利于知识的贮存,理解的知识必须能持久地保持在大脑中,如果边学边忘,那最终什么也学不会,一般说来,传递的信息如果经过双重编码,突出其主要特征和标志,提高其组织程度并将识记材料变成直接操作或活动对象等,都有利于知识的贮存,这些问题都是我们教师应加以注意的。

  4.4反思教学设计环节

  从听课以及检查备课笔记本,发现许多教师教学设计环节不完整,具体表现在:

  1、教学设计无计划,缺乏对整章节的总体设计,备了这课不知下一课,“烂泥萝卜抹一段吃一段”。课与课之间缺衔接、配合、分工缺乏整体效应。

  2、缺乏对每节课的整体思考。

  如安排教学任务上,重点不突出,内容多而且杂,不注意前后知识的连贯性,不注意总结解题规律。把复*课简单上成浓缩新授课或单纯*题课。

  如在组织教材上,不依据教学目的,仔细斟酌教材密度、广度、深度和讲课速度的安排,而是随意性很大。时而过难过快,挫伤学生学*信心,造成学生两极分化,时而过浅过慢,学生丧失学*兴趣,学*纪律松懈。

  如在时间结构上,不研究一堂课的复*提问、新授知识、巩固练*、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各应需要的时间,而是讲到哪里算哪里,这节课讲不完下一节课接着说。节节“炒冷饭”,“割尾巴”。学生吃不香,节节课不完整。

  3、缺乏教法、学法的设计。

  教法、学法的设计与制定应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如果把确定教学目标和了解学生的初始特征当作医生弄清病理、诊断病情,那么教学方法的制定与设计就是开处方对症下药了。

  4、缺乏对一节课的小结。

  从备课上发现,有的教师在备了例题、*题后一节就结束,缺乏对本节课的小结,有的即使写了小结两字,但小结的内容却给略掉了。有的写小结也只是新授内容的简单重复,没有起到画龙点睛、承上起下的作用。

  5、缺乏对自我上课的经验总结

  预定的教案在上课实施中,被修正、充实是常有的事。如教师讲课中偶发灵感,学生思维中闪现智慧,教学中出现新问题、新见解、新教法,都给教学带来生机。一个优秀的教师既善于课前钻研制定教案,又善于及时写下实施后记,日积月累,教学经验不断丰富,教学成功必在其中。然而,许多的教师未做这种自我教学经验的总结工作,让思维的火花一闪即灭,极大地阻碍了教学艺术水*的提高。

  6、缺乏同教材教师间的集体教学设计

  表现在教师教学设计时的孤军奋战,表现在同年级教师间虽同教材,却在教学进度、教学内容、作业要求,甚至考核评价相差异。

  这种局面很不利于我们教师的成长。我们鼓励教师发挥个体独创才能,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但同时我们应更强调集体的智慧,强调团结协作的精神。同一年级同一教材的教师担负一个年级学生的教学任务,客观上要求教师在执行大纲、安排教学进度、规定教学内容、适量作业量和检测评价教学效果上实行统一,因此,同事间应加强集体备课及听课、相互交流对教材教法的认识,对互补各自教学,保证年级整体质量都是十分有益的。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应是集体性与个性化的统一。

  但不管怎样,上课前的设计是教师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认识体验和教材本身的思想性和科学性溶为一体的带有主观色彩构想的应然性与计划性,教学设计再完善都有必要进行反思。

  五、反思数学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大纲目的要求,以及对教学对象的了解进行教学设计以后,就是实施教学设计的过程——教学过程。文中的教学过程指课堂教学过程。它包括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基本因素。这三个因素的集合和相互作用就构成了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并不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反思教学过程就是要深究教学过程中诸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修正意见,以提高教学质量和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

  教学过程中诸因素的关系有: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能力之间的关系;教师与教材之间的关系;非智力因素与认识和发展之间的关系。有的因素之间的关系如: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能力之间的关系;教师与教材之间的关系,笔者已在第二部分、第四部分里涉及,这里就不再重复。由于篇幅关系,本文拟对以下教师的教学行为作出反思:即: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关系;课堂提问的量与质的关系;课堂教学结构——时间结构;课堂教学中的评价。

  5.1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合作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一书中说:“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在绝大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这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由师生相互关系来决定的。”这种关系就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和谐的合作关系。然而现实教学中却不尽如人意。如:课堂教学中,教师不顾学生的情感反应,自己在唱独脚戏,教师唱的津津有味,学生却不与理睬,学生与教师之间出现敌对情绪,出现教师呵斥、指责学生的情景。

  笔者曾在某校随堂追踪听了两班20xx届高三数学课,一个班是资深的高级职称教师担任教学,一班是一位只有六年教龄的大专毕业的初级职称的青年教师担任教学。这两位教师的教学具有如下特点:

  高级职称的教师:基础扎实,基本功过硬,教材相当熟练,在集体备课中也能常常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对同备课组的教师以很好的启发。但从课堂教学过程来看,这位老教师很不善于调动学生的学*热情,只顾自己抬头讲课也不管学生在做什么。慢慢地学生对数学、对教师产生失望的心理,从高三上学期至下学期,上课听教师讲课的学生越来越少,出现这样的场景,教师在上面讲得津津乐道,学生只管自顾自在下面看书做题有时只是偶然抬头看一下黑板,课堂气氛沉闷,师生之间出现了极不和谐的关系。高考均分为100.1。

  初级职称的教师:经验不足,但工作热情高,上课很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经常给一些考试、作业做得较好的学生以表扬。(其实每个人的心理都有一种被他人<特别是教师或领导>赏识的愿望),很快的学生喜欢这位青年教师上课,课堂气氛活泼,发言争先恐后,师生关系就象是兄弟般的关系,高考均分为110.3。

  反思:师生关系是一种重要的人际关系,要想取得和谐的合作关系,首先要尊重学生,把学生摆在主体地位。让学生能亲*教师,信任教师,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是不可能*等的与学生交流的,学生也不会喜欢这样的教师。其次教师要调用一切有利手段激发学生学*热情,要善于及时调控课堂气氛,沉闷时来点小幽默,过分热闹时给点冷却剂。不能不管学生的反应只顾自己表演。第三,要让师生心理产生共振是和谐关系的最高体现。

  共振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物体在受振动时,若策动力的频率跟物体固有的频率相等,振幅最大,反之振幅削减。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师生共同参与,相互配合的一个双边心理劳动的.过程,只有师生共振和谐,才有可能产生最大可能的教和学的积极性,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益。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就需要与教和学之间构成正相关;缺乏成就需要与教和学之间构成负相关。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的成就需要是心理共振的基本动力因素。是课堂中一切有目的活动的积极性源泉。这既是指教师课堂教学的抱负水*,又是指师生课堂学*的动机水*。即一方面看学生是否有强烈的学*需要和争取优秀成绩的动机;另一方面则要看教师是否有上好这堂课的强烈愿望和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自我要求。如果教与学双方的需求一致,心理共振和谐,就会产生强烈的合力效应,反之就难以形成和谐的合作效果,就会影响教学质量。这位高级教师认为高级职称已评再也无所求,因此对自我要求不高,成功愿望不强,根本不能对学生产生策动力,因此在学生这一方也产生不了强烈的振动。青年教师是二级教师,但他精力充沛,成功需求的愿望很强烈,教师的策动力与学生的应振力合拍,因此产生了较大的心理振幅。另外他自我要求高,经常去听这位高级教师的课,吸收了老教师教课中丰富的成功之处。所以他的课上的精彩,课堂气氛热烈,教学效果好。

  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课堂情况和教学内容等种种矛盾的解决,最佳的教学效果,出人意料的教学创造均来自己师生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反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和谐是难以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

  5.2反思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合理的课堂提问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沟通师生的情感交流,调节课堂气氛。课堂提问还是教师诊断学生学*状况,有效改进教学的基本手段。“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由于不太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和策略,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效果。提问主要有以下几点误区:

  1、表面热闹,华而不实,一问一答,频繁问答

  盲目追求活跃的课堂气氛,对教材和学生研究不深,使提问停留在浅层的交流上,如讲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时,已知:△ABC,AB=AC,求证:∠B=∠C,师:“△ABC中,AB=AC吗?”;生:“是”;师:“你怎么知道?”生:“这是已知条件”;师:“AB=AC,那么∠B=∠C吗?”;生:“相等”;师“要证∠B=∠C,作∠A的*分线行吗?”;生:“行”。由于问题的结果已明示,这样的提问表面热闹,实质流于形式,肤浅,不能启迪学生的思维,毫无意义。

  2、提问只关注结果,忽视对规律的揭示

  只关注结果是什么,如“答案是什么”“对不对”“是不是”等,很少引导学生探究过程。如很少问“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3、提问离题遥远,脱离学生的“思维发展区”,启而不发。

  设计的问题过难、过偏或过于笼统,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启而不发。如讲角*分线定理时,问:“你知道△ABC三边有什么比例关系吗?”学生茫然,又问:“AB/AC=BD/DC吗?”学生还是沉默以对,接下来的教学,教师只好自问自答。

  4、提问无目的性,随心所欲,淡化了正常教学

  教学设计时对提问未精心设计,上课时,随意发问,有时甚至脱离教学目标、影响了学生的正常思考。如讲韦达Th的应用时,一时兴致所至。问:“你知道韦达定理与求根公式的关系吗?”学生答:“韦达定理是由求根公式求出来的。”问:“对,那么,韦达定理与求根公式的适用条件是什么?当根与系数不是实数时,它们是否还成立?”学生不知所云,这样的提问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课堂上议论纷纷,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

  5、反馈性提问流于形式,教师诊断效果失真

  新课讲授前,教师一般要通过提问,以诊断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判断能否顺利引入新问题,但这种提问有时只限于浅层次的记忆性知识的问答,并没有真正诊断出学生的理解,掌握的程度,诊断效果失真。

  6、提问只求通法或标准答案,排斥求异思维

  提问时对学生新颖或错误的回答置之不理,或者中途打断,只满足单一的“通法”或标准答案。

  7、提问表达不明,措词不清,学生难以理解。

  提问时叙述过快或者使用冗长而凌乱的措词,使学生不明其意。

  8、提问后没有停顿或先点名后提问,学生无时间思考。

  提问后立即回答,本意可能是为了节约时间,但学生由于没时间思考,结果往往问而不答或答非所问,反而适得其反。

  9、提问面向少数学生,多数学生“冷场”。

  提问只面向少数尖子,多数学生成了陪衬,被冷落一旁,他们学*中的问题难以暴露,也缺乏体验成功的机会。使他们逐渐对提问失去兴趣。

  反思一:课堂提问要注重质,而不是关注形式、数量

  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思考,不能启发学生思考的提问都是拙劣的提问。那种“是不是?”的提问仅是表面的热闹,对学生是有害无益的。提问要考虑它的价值性,不能随心所欲。因此一个有思考价值的提问应具备三个特征:

  1、诱导的启发性。提出的问题必须有利于启发学生学生思维,开启学生智力,使学生的学*过程变成一个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器官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的过程。

  2、层次的渐进性。课堂提问有时要注意到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环环相扣,使学生在教师提问的诱导下,扎扎实实步入知识的殿堂,同时,以不同层次的提问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让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调动每个学生的学*积极性。不要把问题一下提高到较高的层次,打击部分学生的学*热情。

  3、时机的选择性。课堂提问要选择恰当时机,以达到“投石激浪”的效果。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也就是说要在学生经过思考达到“心求通而未提,口欲言而不能”之时提问。

  反思二:提问要目的明确,表述清楚

  教师提问要考虑到提什么样的问题,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问,还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提问。是关注教学的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还是能力目标。同时一个好的提问必须表达清楚,准确严密,词不达意的问题会让学生茫然失措,浪费时间。

  反思三:课堂提问要讲究新颖性、灵活性及调控性

  课堂提问要讲究新颖有趣。同样一个问题,老是“旧调重弹”将会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变换一个角度使之新颖奇特,那么学生就会兴趣盎然,思维活跃。

  课堂提问要灵活多样,不同方式的提问,效果是不一样的。教师在提问时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直问与曲问相结合,正问与反问相结合,明问与暗问相结。

  课堂提问要及时调控。对问题提出后学生不同的反应实施问题调控:如学生一声不吭时就要来点启发、点拔;学生回答文不对题,答非所问时就要拨乱反正,回答的虽没有错,但与预想的答案还有一段距离时就要进一步诱导。

  因此,教师要避免低效率的提问,关键是要多了解自己的学生,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提问方式:

  1)激趣式提问:即提一些有一定趣味或悬念的问题,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从而产生强烈的学*兴趣,这在导入新课或引入新概念、新公式时比较常用。

  2)变式提问:即根据教学内容,围绕某个知识点来改变问题的条件、结论、引伸、推广问题或从正、反等不同角度设问让学生开拓思路,理解思考问题的本质。

  3)铺垫式提问:学*抽象程度较高,难度较大的问题或认知水*较低的学生,可分若干“台阶”来提问,形成思维跨度合理的“问题链”,为学生架设从已知通向未知的阶梯。

  4)设疑式提问:设疑式提问就是在学生似懂非懂及思维的盲点处提出问题,让学生辩析、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提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灵活性。

  5)反馈式提问:在学*新课后或复*时,针对相关内容提出问题,这类问题要概念性强、典型、讲究变式,有利于学生存在的问题暴露出来,以便有针对性进行矫正训练,从而深化对旧知识的理解。

  5.3反思课堂教学结构——时间结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讲解、提问、演示、指导学生练*、记笔记等,都要适当分配时间与调控。因此时间结构把握不好,就会出现下面问题:1表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先紧后松。由于一节课的前半部分浪费了宝贵时间,教学任务来不及完成,只好在后半节课快马加鞭,本来应由学生回答的问题也由教师代劳了,本应安排的探索过程也省掉了,由教师直接给出结果。有的干脆拖堂。2表现在上新授课时主次不明,新授课要处理好新知识和旧知识的关系,对旧知识的复*内容过多、过细、时间拖得太长,那么势必会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在时间布局上显得主次不分。3表现在一节课上用同一种调子、同一种速度。同一种调子,同一个速度是主次不分,不分强弱。对非重点内容要加快速度,对重点、难点内容要放慢速度,加重语气。4、“少讲”就是“精讲”,“精讲”就是“少花时间”。

  反思一:教师要合理安排一节课的组织教学、检查复*、教学新知、巩固练*、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等课堂教学环节的顺序和时间分配。

  在一堂课中,要特别精心用好前20分钟左右的“黄金”教学时间,用于讲解新知、重点、难点内容,忌用黄金时间“去炒隔天的夹生饭”,保证学生有充分时间去当堂自学、练*、巩固新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不要搞拖堂教学,下课时的听课注意力最为涣散,效率最低。

  反思二:课堂结构的安排,要主次分清,快慢得当。

  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的深度、难度和学生的认知水*,合理分配时间段,合理把握教学节奏,有的课可适当加快节奏,有的课则需放慢节奏,有的内容易少花时间,有的内容则应多花时间;对于一堂课而言,各个教学环节可有不同的节奏,开始时的基础训练,可以紧锣密鼓,营造一种热烈的气氛;使学生尽快集中思维,进入状态,当学生探得新知,总结规律时,则应放慢节奏。当学生理解了概念、规律、进行巩固练*时,又可适当加快节奏。总之,一堂课如果一直保持快节奏,那么学生思维的弦始终处于紧绷状态,从而造成过度的紧张疲劳;如果一直处于慢节奏,那么课内会出现松散,疲沓,瞌睡的局面。

  因此,一堂课内应视需要,时而似快马奔腾,时而似闭庭信步,使学生的思维有张有弛,快慢相间,提高效率。

  反思三:“少”是相对于“多”而言的,“精”是相对于“杂”或“粗”而言的,所谓精讲,就是教师在充分把握教材、大纲和学生学*情况的基础上,讲解精僻透彻,画龙点晴,抓住实质和关键,讲在点子上。因而“精讲”不在于量上,更重要的在于质上。难道讲5分钟是精讲,讲30分钟就不是精讲?更不是以花时间的多少来衡量的。而要看当讲不当讲。有些内容很简单的课,讲5分钟不为少;而内容较难的重点章节,讲30分钟不为多。如果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抓不住要害,讲不在关键处,即使讲得再少也不能算“精讲”。

  5.4反思数学教学评价

  简单地讲,数学教学评价就是对数学教学目标及其教学实践价值的系统调查,为教育者创造适合于学生学*的教学方式提供依据的过程。教学评价具有以下几个功能:

  一)反馈功能:数学教学评价的首要任务,是为教育决策者(特别是教师)提供反馈信息,在教学评价中应对有关教学的达成度、教学过程合理性、教学方法有效性等方面作出评价。

  二)调控功能:根据教学评价反馈的信息,教师调控自己的教学行为。因此教学评价的目标应指向将来的教学行为,而不是一个终结的教学活动。

  三)促进功能。公正的教学评价可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因为评价本身提供了号召人们努力的目标,目标所具有的效价,对教师来说具有吸引力。同时,公正的评价意味着公*竞争的可能性。因此数学教学评价标准应具有科学性和可测性。

  反思数学教学评价就是探究现有的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以便改进。静思当今的教学评价发现存在以下几个缺乏:

  1)缺乏正确的教学评价观

  2)缺乏科学的、完善的教学评价手段

  3)教法越多,变换越频繁越好。

  4)教学媒体使用的比未使用的好、用得越多越好。

  5)课堂容量越多越好。

  反思一:当今的教学还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并没有顾及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

  就中学数学而言,只要高考考得好,教学质量就高,办学声誉就好,在社会上就会赢得地位,直接相关的赢得较好的生源。教学要不要为学生的个性特长服务,要不要发展学生的智力与能力是次要的,教学评价关注的短期效应,并不关注学生的长期效应及终身发展的需要。这种评价观的导向直接导致素质教育的落实成为一纸空文。因此必须建立起正确的教学评价观,必须建立起教学测试评价为教学服务的思想,评价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提高教师的素养,以及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评价教师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反思二:教学评价缺乏科学的,完善的教学评价手段。

  在当前的教学中,尽管我们认识到不仅要使学生掌握教学的基础知识,更应该发展学生的能力。但是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认知结构是什么,学生的知识、能力如何一步步地发展起来的,是个什么过程,如何在教学中把握住学生的这一认知过程,及时地分析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程度,如何补救存在的缺陷等问题,在理论上看法还很不一致。在实践上就更缺乏科学的测量、评价手段。

  反思三:教学中恰当地选取和适度地变换教法,对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并非教法越多、变换越频繁越好。记得有位学者曾说过:“目前教学改革,最可怕的不是保守势力的强力,而是盲从的人多。有的教师教学上没有独立性,今天这法,明天那法,甚至在一节课中也变换多多,结果搞得学生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其实教法的选择与组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适量、适度选择,有利于学生的接受和理解、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即可,并非越多越好。

  反思四:教学媒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3

  在我们走入新课程改革的这段时间,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1)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的组织者。

  (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活动的引导者。

  (3)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的参与者。

  二、认真钻研业务、准确传授知识

  首先认真学*新课标,钻研教材,有效的学*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更深的了解。

  三、紧密联系生活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更离不开数学,新课程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学生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但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大多数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数学,学数学有什么用。因此在教学时,我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四、今后的努力方向

  1、加强学*,学*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

  2、学*新课标,挖掘教材,进一步把握知识和考点。

  3、多听课,学*同科目教师先进的教学方法的教学理念。

  4、加强转差培优力度。

  5、让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思维。

  新的课程改革下我要积极接受新的思想把其很好的应用于实践当中,已达到共赢的目标,我将一直往这个目标而努力。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4

  长期以来,对教师教学的要求强调领会教学大纲、驾驭教材较多,所以教师钻研教材多,研究教法多,而研究学生思维活动较少,因而选择适合学生认知过程的教法也少。学生对知识的获得一般都要经过主动探究,小组合作,主动建构过程。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让感到数学好学,把学数学当成一种乐趣,真正做初中数学的小主人。然后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分层次、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掌握各种学*方法。使我们的学生能够主动地、独立地学*,到达新课程要求标准。具体数学学*方法的指导是长期艰巨的任务,抓好学法指导对今后的学*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

  一、引导学生预*,细心读教材培养学生的自学本事

  学生往往不善于预*,也不明白预*起什么作用,预*仅是流于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问题和疑点。在指导学生预*时应要求学生做到:新知识的理解,数学本事的培养主要在课堂上进行,所以要异常重视课堂的学*效率,寻求正确的学*方法。预*前教师先布置预*提纲,使学生有的放矢。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预**惯,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同时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本事。

  二、加强互助学*,共同提高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差生的自信心外,更应当充分利用优等生这个教育资源,进行好生差生配对,这也是合作学*的一种方式,它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关注了差生的发展,构建了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良好的,和谐的学*环境。同时它也弥补了教师课后辅导时间不足的缺陷。

  三、课内重视听讲,培养学生的思维本事

  初中新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所以,上课时要紧跟教师的思路,进取展开思维预测下头的步骤,比较自我的解题思路与教师所讲有哪些不一样。异常要抓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课后要及时复*不留疑点。

  四、指导学生思考

  数学学*是学*者在原有数学认知结构基础上,经过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构成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由于这种工作最终必须由每个学*者相对独立地完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要进行思法指导,教师应着力于以下几点:使学生到达融会贯通的境界。在思维方法指导时,应使学生注意:多思、勤思,随听随思;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善于大胆提出问题;善思,由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

  五、适当多做题,养成良好的解题*惯。

  要想学好数学,多做题目是难免的,但不是烂做搞题海战术,熟悉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学生课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复*。以致出现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造成为交作业而做作业,起不到作业的练*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应有作用。

  六、指导学生记忆。

  教学生如何克服遗忘,以科学的方法记忆数学知识,对学生来说是很有益处的。初中新生由于正处在初级的逻辑思维阶段,识记知识时机械记忆的成分较多,理解记忆的成分较少,这就不能适应初中学生的新要求。

  所以,重视对学生进行记忆方法指导,这是初中数学教学的必然要求。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5

  “教然后而知困。”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时常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激发教师终身学*。以下是本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体会与反思。

  长期以来,对教师教学的要求强调领会教学大纲、驾驭教材较多,因此教师钻研教材多,研究教法多,而研究学生思维活动较少,因而选取适合学生认知过程的教法也少。学生对知识的获得一般都要经过主动探究,小组合作,主动建构过程。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让感到数学好学,把学数学当成一种乐趣,真正做初中数学的小主人。然后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分层次、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掌握各种学*方法。使我们的学生能够主动地、独立地学*,到达新课程要求标准。具体数学学*方法的指导是长期艰巨的任务,抓好学法指导对今后的学*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

  一、引导学生预*,细心读教材培养学生的自学潜质

  学生往往不善于预*,也不知道预*起什么作用,预*仅是流于形式,草草看一遍,看不出问题和疑点。在指导学生预*时应要求学生做到:新知识的理解,数学潜质的培养主要在课堂上进行,因此要个性重视课堂的学*效率,寻求正确的学*方法。预*前教师先布置预*提纲,使学生有的放矢。实践证明,养成良好的预**惯,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为主动学*,同时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潜质。

  二、加强互助学*,共同提高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差生的自信心外,更就应充分利用优等生这个教育资源,进行好生差生配对,这也是合作学*的一种方式,它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关注了差生的发展,构建了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良好的,和谐的学*环境。同时它也弥补了教师课后辅导时刻不足的缺陷。

  三、课内重视听讲,培养学生的思维潜质

  初中新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因此,上课时要紧跟老师的思路,用心展开思维预测下方的步骤,比较自己的解题思路与教师所讲有哪些不一样。个性要抓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课后要及时复*不留疑点。

  四、指导学生思考

  数学学*是学*者在原有数学认知结构基础上,透过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构成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由于这种工作最终务必由每个学*者相对独立地完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对学生要进行思法指导,教师应着力于以下几点:使学生到达融会贯通的境界。在思维方法指导时,应使学生注意:多思、勤思,随听随思;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善于大胆提出问题;善思,由听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

  五、适当多做题,养成良好的解题*惯。

  要想学好数学,多做题目是难免的,但不是烂做搞题海战术,熟悉掌握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学生课后往往容易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要的巩固、记忆、复*。以致出现照例题模仿、套公式解题的现象,造成为交作业而做作业,起不到作业的练*巩固、深化明白知识的应有作用。

  六、指导学生记忆。

  教学生如何克服遗忘,以科学的方法记忆数学知识,对学生来说是很有益处的。初中新生由于正处在初级的逻辑思维阶段,识记知识时机械记忆的成分较多,明白记忆的成分较少,这就不能适应初中学生的新要求。因此,重视对学生进行记忆方法指导,这是初中数学教学的必然要求。


初中数学的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2)

——初中数学的教师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初中数学的教师教学反思1

  一学期的工作又结束了,可以说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回顾这学期的工作,我执教701、702班的数学学科,工作中有收获和快乐,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为了更好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使以后的工作能够有效、有序地进行,现将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热爱教师工作,思想进步,团结同志,每天来的不算早但走得很迟,无私奉献,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和工作,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请病、事假,脚踏实地地执行学校的各项要求。

  二、积极参加各类学*培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

  结合自身特点制定了业务学*计划,本学期我严格按照学*计划,有序有效地进行了学*,我觉得自己的业务水*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特别是我又认真学*了几本教育教学丛书,我觉得自己有了很大的提升。在*时我阅读了《蔡林深与洋思教育》等书,领悟其中的教学艺术,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并能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很好的应用。

  三、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

  在教学工作方面,在备课过程中认真钻研教材,深刻理解教材,灵活运用教材,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备课深入细致。*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教学中,我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一面自觉学*先进教育思想方法、优秀教学方法等,一面继续进行“课堂教学”的分层教学研究,着力点放在激发兴趣---教给方法---养成*惯---培养能力---形成品格上,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增大课堂容量,提高学*兴趣,实现“后进生转化,中等生优化,优秀生提高,各类学生都得到应有发展”的目标。对于班级的学困生,给予特殊的关照,课堂上多提问,多巡视,多辅导,在课堂上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适当的表扬,课后多找他们谈心,使他们树立起他们的信心和激发他们学*数学的兴趣,并发动班上的优等生做学困生们的辅导老师,组成"一帮二"小组,根据各自的情况给学困生定出目标,让他们双方都朝着那个目标前进。常思考,常研究,常总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自主——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运用为重点,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继续探索数学知识之间的数学思想的运用和数学问题的思路方法、分析规律等;作完初中数学各章的知识树和初中数学的分类知识树;撰写多篇教学经验类等论文。

  四、认真参与班级管理,努力形成良好班风

  通过班会、晨会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培养班干部,主动与家长沟通,虚心接受家长的见意,并从家长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争取与家长的教育思想达成一致。我不但注重学生的学*成绩,而且更注重学*态度、方法和*惯;不但重视学生的品德养成,而且更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我虚心学*、大胆创新,跟班紧、认真负责、指导到位,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管理作用,使班级真正形成“团结向上,纪律严明,环境整洁,学*刻苦”的良好班气。

  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挖掘不深入。

  2、教法不灵活,不能吸引学生学*,对学生的引导、启发不足。

  3、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学*不深入。对学生的自主学*,合作学*,缺乏理论指导、

  4、差生末抓在手。由于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对学生的学*态度、思维能力不太清楚。上课和复*时该讲的都讲了,学生掌握的情况怎样,教师心中无数。导致了教学中的盲目性。

  5、教学反思不够。

  六、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学*,学*新课标下新的教学思想。

  2、学*新课标,挖掘教材,进一步把握知识点和考点。

  3、多听课,学*同科目教师先进的教学方法的教学理念。

  4、加强转差培优力度。

  5、加强教学反思,加大教学投入。

  教师的工作周而复始,我将好好反思一学期来我工作中的经验和不足,立足本职岗位把以后的工作做好,请各位领导和老师给予我帮助和批评,让我的工作更加有声有色。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们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初中数学的教师教学反思2

  作为一名教了十几年书的教师,面对的是新教材,对于自己的教学工作,我认为主要要从以下几点进行反思,初中数学教师教学反思。

  一、 对教材的反思。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如今的教材更注重的是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味的老师为主体,专门讲解的那种模式,新课程要求老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的引导者、组织者。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教学工作,我一个最大的认识就是给学生自主交流的时间多了,学生渐渐成了教室、课堂的主体,老师只是引导学生、辅助学生的一个个体。所以作为教师的我,在如何引导后进生学*方面还要继续探讨。

  二、 对学生的反思。

  掌握好学生的心理,对学生管理得尺度掌握的好坏就影响着学生的成绩。而且,现在的学生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才会花更多心思,数学课本就乏味,所以如何让学生提起兴趣,这对于教学质量的'好坏还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三、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生学*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 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就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掌握了这个标准以后,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的评价每一个学生。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

  1 .评价学生应该多几把尺子。尺子是什么呢?就是评价的标准,评价的工具。如果用一把尺子来量,肯定会把一部分有个性发展的学生评下去。

  2 .评价中应遵循“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生在这种只有更好的评价激励下,会不断的追求,不断的探索和攀登。这才是评价的真正目的。

  以上几点是我在新教材的教学实践和学*时的心得。新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尽快适应,不要怕摔跤,不要怕挫折和困难,要不断学*、反思,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去感悟新课程理念,让实践之树常青。

初中数学的教师教学反思3

  思之不慎,行而失当”反思意识人类早就有之。“反求诸己,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等至理名言就是佐证。而当今社会反思已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何况作为教师,在教学中也应适时反思教育的得与失,消去弊端,得教益。

  今年,我担任初中数学教学工作,目前学期工作已基本结束,就此,我作了以下反思。

  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由于新教材数学教学的特殊性,我的讲解基本上还拘泥于教材的信息,而开放型的、能激发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和发散学生思维的课堂比例还较小。在课堂教学中,有时缺乏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部分课时过于注重讲授,没有以精讲精练的要求正确处理好讲与练的关系,导致教与学不合拍,忽视对学生的基础、能力的关注。

  2、课堂教学不能针对学生实际,缺乏“备学生”、“备学案”这一必要环节;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仍然拘泥于教材,没有进行有效地取舍、组合、拓展、加深;课堂教学没有真正做到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点、中考热点和中考难点的渗透,学生原有的知识不能得到及时、适时地活化;课堂密度要求不足,学生参与机会少、参与面小;课堂留给学生自疑、自悟、自学、自练、自得的时间十分有限。

  3、对中考的研究不够,对中考的考试范围、要求、形式、出题的特点及规律的了解不够明确,在课堂教学中依赖于复*资料,缺乏对资料的精选与整合,忽视教师自身对知识框架的主动构建,从而课堂教学缺乏对学生英语知识体系的方法指导和能力培养。

  4、课堂设计缺乏适当适时的教学评价,不能及时获悉学生在课堂上有没有收获,有多大收获等学情;课前设计“想教学生什么”,课堂反馈“学生学到什么”和课后反思“学生还想学什么”三个环节没有得到最大程度上的统一。

  二、学生数学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课堂教学中以上问题的存在,学生的数学学*与复*出现了许多问题。

  1、学生对数学学*缺乏兴趣、自信心和学*动力;在数学课堂上不积极参与,缺少主动发言的热情或根本不愿意发言;另外,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听新课时跟不上老师的节奏或不能理解教师相对较快的指示语。

  2、学生对数学课堂知识的掌握不实在、理解不全面,课外花的冤枉时间多;而大部分学生对书本知识不够重视,找不到数学学科复*的有效载体,不能有效的利用课本,适时地回归课本,数学复*缺乏系统性,数学学*缺乏主动性。

  3、部分学生缺少教师明确的指导,在复*时缺乏系统安排和科学计划,或者学*和复*没有个性化特点,导致学*效果不明显。

  4、基于以上情况,我认为作为学生中考的把关者,初中数学教师首先要有正确地意识,应充分认识到:一节课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或者学生学得很辛苦,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高:

  1、教师要有课堂效益意识。有效的媒体手段有助于课堂容量、密度和速度的提高。尤其是在复*课堂上适当地使用多媒体手段,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更能提高学生的参与面,短、频、快的大容量课堂节奏能有效的吸引并集中学生的学*注意,从而最终提高学*的听课效益;其次,课堂效益意识还体现在教学的设计中要充分为学而教,以学生如何有效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标准来设计教学。课堂设计要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有助于他们有效内化知识与信息,复*过程中要重视学*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恰当地渗透中考的信息,拓宽教学内容。

  2、数学课堂上教师应及时有效获取学情反馈,有效地进行课前回顾,课堂小结等环节的落实。为有效地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益,教师还可以制定科学的、操作性强的、激励性的英语学*效果评价制度,坚持对学生的听课、作业、笔记等方面进行跟踪,及时了解学生的学*、复*状态与状况,以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出针对性的调整。

  3、注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要切实抓好备课这一环节,即备课要精,练*要精,作业要精。同时,我们要积极进行教学反思,由教师自己及时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基础知识的学*。教师要突破现行教材的局限性,在重点内容上有系统的强化训练。在句法上不能拘泥于传统的计算层面,要搜集材料,适当拓宽。

  4、要强化分层次教学与辅导,通过分层次教学和辅导提升学生的成绩,从方法上,要抓住学生学*的薄弱点,区别不同情况,有针对性辅导。从策略上,加强学生实际问题的研究,做到缺什么、补什么,从对象上,要重点关注学科明显薄弱的学生,采用教师定学生、师生结对、辅导等有效形式使学生随时能得到教师的辅导和帮助,从而切实提高学生成绩。

  三、复*中应注意的几个原则:

  一是抓住课本,有效复*。教材和教学大纲是考前复*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因此,在复*时,教师和学生都应认真学*并充分理解和准确把握教学大纲中对基础知识与能力的要求。

  二是系统归纳,分清脉络。在总复*时,要突出一个“总”字。面对上千的题型,通过复*,要使学生对初中数学学*有个总体的、概括的印象。大到计算证明,小到具体的知识点,使学生脑子中有清晰的框架和内容充实的“网络图”。

  三是专项练*,有的放矢。对于以往总复*暴露出来的问题,教师应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讲解与训练,搜集、积累学生*时在各方面出现的错误,逐题突破。

  四、复*提示和建议。

  在复*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学会整理错题,把试卷和做过的练*题里的错题整理出来,专门抄写在一个本子上,及时订正反馈。教师要加以选择,并要求学生有选择性地做基础知识练*,让学生走出题海。关于阅读理解,现在出题内容越来越接*生活,因此,学生复*时应加强练*,广泛接触各种题型,拓展知识面,同时要有意识地积累各种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技巧,从而可减少中考时的答题失误。

  总之,中考数学复*阶段非常重要,复*可以查漏补缺,能使知识达到系统、全面。虽然我们已经逐认识到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和对学生指导的紧迫性,但是离相对满意的数学课堂的目标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更新理念,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数学发展和轻松面对中考作出更大的努力。


初中数学的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3)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菁华5篇)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1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29页例3用除法解决问题,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通过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教学难点是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脑筋分析、解决问题的*惯。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我觉得在这几个方面做得比较理想:

  1、对教材的充分理解与把握。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它要求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的理解,理解编者的意图,充分挖掘所提供教材的有用性。要求教师恰如其分地把握教材,选择教材,利用教材,从教材出发却又不局限于教材。对教材有游刃有余的运用能力,程度地发挥教材的教学作用。

  (1)力求进入生活情景。如果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知识也就活了,学生也更愿意学了。通过回忆“同学们玩游戏”的情景,让学生看主题图,在图中收集信息,提出用除法解决的问题。这是同学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是符合现实生活的。“每组有几人?”“可以分成几组?”也就变成了他们希望解决的问题。可见联系实际能够激起他们学*的愿望,并且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还能够有效地使数学课堂延伸。

  (2)力求体现探究性学*。探究性学*是综合性学*的活动方式。在实际时,我是这样一步步完成的:第一步,由观察“同学们玩游戏”的情景,使学生发现问题;第二步,让学生从中找出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第三步,让学生用除法独立解决“每组有几人?”“可以分成几组?”这两个问题;第四步,回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比较两题之间的关系,发现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而使大家能够多留心身边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

  (3)根据学生的能力增加了发展题。发展题是有一定难度的,又来了3人,如何*均分为3组。进而发展学生思维,培养思维能力。

  2、学方式方法的优化。

  (1)注重学生的说。在课堂中,呈现了不同的说的方式,个别说、小组讨论说、跟着同学一起说,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通过说展现思维过程,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说的过程中理解“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决方法。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自主能力以及对不同观点的审视能力。

  (2)合作学*与独立思考相结合。如在例题教学“两道题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我采用了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而在做一做这题中,我让学生直接回答。小组讨论的形式给了学生更宽裕的时间,有利于学生组织更好的语言,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而独立思考的形式发挥了学生学*的自主性,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具优势。合作学*与独立思考相结合的思想。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2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2、理解掌握一次函数的图象的特征和相关的性质;

  3、弄清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4、掌握直线的*移法则简单应用.

  5、能应用本章的基础知识熟练地解决数学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构建比较系统的函数知识体系。

  难点:对直线的*移法则的理解,体会数形结合思想。

  三、教学过程:

  1、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定义:

  一次函数:一般地,若y=kx+b(其中k,b为常数且k≠0),那么y是一次函数

  正比例函数:对于 y=kx+b,当b=0, k≠0时,有y=kx,此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k为正比例系数。

  2. 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1)从解析式看:y=kx+b(k≠0,b是常数)是一次函数;而y=kx(k≠0,b=0)是正比例函数,显然正比例函数是一次函数的特例,一次函数是正比例函数的`推广。

  (2)从图象看:正比例函数y=kx(k≠0)的图象是过原点(0,0)的一条直线;而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是过点(0,b)且与y=kx

  *行的一条直线。

  基础训练:

  1. 写出一个图象经过点(1,- 3)的函数解析式为: 。

  2.直线y = - 2X - 2 不经过第 象限,y随x的增大而。

  3.如果P(2,k)在直线y=2x+2上,那么点P到x轴的距离是:。

  4.已知正比例函数 y =(3k-1)x,若y随

  x的增大而增大,则k是: 。

  5、过点(0,2)且与直线y=3x*行的直线是: 。

  6、若正比例函数y =(1-2m)x 的图像过点A(x1,y1)和点B(x2,y2)当x1<x2时,y1>y2,则m的取值范围是: 。

  7、若y-2与x-2成正比例,当x=-2时,y=4,则x= 时,y = -4。

  8、直线y=- 5x+b与直线y=x-3都交y轴上同一点,则b的值为 。

  9、已知圆O的半径为1,过点A(2,0)的直线切圆O于点B,交y轴于点C。(1)求线段AB的长。(2)求直线AC的解析式。

  四、教学反思:

  教师认真备课,查阅资料,搜集有针对性的训练题,学生只要课堂上能按照教师的思路去做就很高效了。课堂训练以竞赛的形式进行,似乎有一定的刺激性,但缺少后续的刺激活动,学生没有保持住持久的紧张状态。

  课前先把所有的复*任务都交给学生完成,教师指导学生浏览教材、查阅资料归纳本章的基本概念、基本性质、基本方法,并收集与每个知识点相关的有针对性的问题,也可以自己编题,同时要把每一个问题的答案做出来,尽量要一题多解。再由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汇编,在汇编过程中要去粗取精。课堂就是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学生是主角,在这个舞台上学生可以成果共享,在这个舞台上学生收获着自己的收获。台上他们是主角,台下他们也是主角。

  从另一个角度体会到了减轻学生负担的深刻含义,不单指减少学生课后学*的时间,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学*的质量、效率,我的这节课失败之处就是过分的注重了前者,而忽略了实效性。那么在今后的复*课教学中我要多思多想、多问多听(问问老师、听听学生的想法),力求在真正减轻学生负担的基础上打造高效课堂。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3

  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自己比较紧张,也由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验不够丰富,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是不够灵活。由这一点,我得到启示,作为一个教师,必须不断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更要研究学*过程,善于思考,找到教学的切入点,加强学生是学*的主人,这是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进一步发展,让孩子成为真正的主人,才能落实教学任务。这也是我*时教学中的困惑,是我在教学中进一步需要加强之处,这也是对我的另一启示。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4

  教材分析: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知识内容主要是以前一单元中的求根公式为基础的。教材通过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x1、x2得出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以及以数x1、x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方程模型。然后通过4个例题介绍了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简化一些计算的知识。

  学情分析:

  1.学生已学*用求根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学生对事物的认

  识多是直观、形象的,他们所注意的多是事物外部的、直接的、具体形象的特征。

  3.在教学初始,出示一些学生所熟悉和感兴趣的东西,结合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使他们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的基础上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式,能运用根与系数的关系由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求出另一个根与未知数,会求一元二次方程两个根的倒数和与*方数,两根之差。

  2、能力目标:通过韦达定理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通过情境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积极学*数学的态度。体验数学活动中充满着探索与创造,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成功感,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2、难点:让学生从具体方程的根发现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并用语言表述,以及由一个已知方程求作新方程,使新方程的根与已知的方程的根有某种关系,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掌握有一定的难度,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如果ax+bx+c=0(a≠0)的两根是x1,x2,那么x1+x2= ,x1x2= 。

  问题6.在方程ax+bx+c=0(a≠0)中,a、b、c的作用吗? ①二次项系数a是否为零,决定着方程是否为二次方程; ②当a≠0时,b=0,a、c异号,方程两根互为相反数; ③当a≠0时,△=b-4ac可判定根的情况; ④当a≠0,b-4ac≥0时,x1+x2=,x1x2=。⑤当a≠0,c=0时,方程必有一根为0。

  学生学*活动评价设计:

  本节课充分让学生分析、观察、提高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及推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反思:

  1.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推导是在求根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它深化了两根的和与积同系数之间的关系,是我们今后继续研究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的主要工具,必须熟记,为进一步使用打下基础。

  2.以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探索与推导,向学生展示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提倡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精神,借此锻炼学生分析、观察、归纳的能力及推理论证的能力

  3.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在中考中多以填空,选择,解答题的形式出现,考查的频率较高,也常与几何、二次函数等问题结合考查,是考试的热点,它是方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4.使学生体会解题方法的多样性,开阔解题思路,优化解题方法,增强择优能力。力求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行学*,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应注意引导。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5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29页例3用除法解决问题,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通过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教学难点是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脑筋分析、解决问题的*惯。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两个问题的内在联系,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我觉得在这几个方面做得比较理想:

  1、对教材的充分理解与把握。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它要求教师对教材有深刻的理解,理解编者的意图,充分挖掘所提供教材的有用性。要求教师恰如其分地把握教材,选择教材,利用教材,从教材出发却又不局限于教材。对教材有游刃有余的运用能力,程度地发挥教材的教学作用。

  (1)力求进入生活情景。如果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知识也就活了,学生也更愿意学了。通过回忆“同学们玩游戏”的情景,让学生看主题图,在图中收集信息,提出用除法解决的问题。这是同学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是符合现实生活的。“每组有几人?”“可以分成几组?”也就变成了他们希望解决的问题。可见联系实际能够激起他们学*的愿望,并且使学生发现生活中有许多数学问题,还能够有效地使数学课堂延伸。

  (2)力求体现探究性学*。探究性学*是综合性学*的活动方式。在实际时,我是这样一步步完成的:第一步,由观察“同学们玩游戏”的情景,使学生发现问题;第二步,让学生从中找出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第三步,让学生用除法独立解决“每组有几人?”“可以分成几组?”这两个问题;第四步,回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比较两题之间的关系,发现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而使大家能够多留心身边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

  (3)根据学生的能力增加了发展题。发展题是有一定难度的,又来了3人,如何*均分为3组。进而发展学生思维,培养思维能力。

  2、学方式方法的优化。

  (1)注重学生的说。在课堂中,呈现了不同的说的方式,个别说、小组讨论说、跟着同学一起说,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通过说展现思维过程,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说的过程中理解“把一个数*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份”的除法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解决方法。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自主能力以及对不同观点的审视能力。

  (2)合作学*与独立思考相结合。如在例题教学“两道题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想的,我采用了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而在做一做这题中,我让学生直接回答。小组讨论的形式给了学生更宽裕的时间,有利于学生组织更好的语言,并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而独立思考的形式发挥了学生学*的自主性,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更具优势。合作学*与独立思考相结合的思想。


初中数学的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4)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合集5篇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1

  一、教材分析

  反比例函数是初中阶段所要学*的三种函数中的一种,是一类比较简单但很重要的函数,现实生活中充满了反比例函数的例子。因此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与意义的教学是基础。

  二、学情分析

  由于之前学*过函数,学生对函数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力,另外在前一章我们学*过分式的知识,因此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的一定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反比例函数意义;能够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解决问题: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并确定其表达式. 情感态度: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模型的过程,体会反比例函数来源于实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反比例函数意义,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难点:反比例函数表达式的确立.

  五、教学过程

  (1)京沪线铁路全程为1463km,某次列车的*均速度v(单位:km/h)随此次列车的全程运行时间t(单位:h)的变化而变化;

  (2)某住宅小区要种植一个面积1000m2的矩形草坪,草坪的长y(单位:m)随宽x(单位:m)的变化而变化。

  请同学们写出上述函数的表达式y= tx

  k可知:形如y= (k为常数,k≠0)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其中xx

  v=是自变量,y是函数。

  此过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模型的过程,体会反比例函数来源于实际. 由于是分式,当x=0时,分式无意义,所以x≠0。

  当y= 中k=0时,y=0,函数y是一个常数,通常我们把这样的函数称为常函数。此时y就不是反比例函数了。

  此过程的目的是通过分析与练*让学生更加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问已知y与x成反比例,y与x-1成反比例,y+1与x成反比例,y+1与x-1成反比例,将如何设其解析式(函数关系式)

  已知y与x成反比例,则可设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k x=1

  k已知y+1与x成反比例,则可设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1= xkxkxkxkx2x已知y与x-1成反比例,则可设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已知y+1与x-1成反比例,则可设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1= k x?1此过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为以后在求函数解析式做好铺垫。

  例:已知y与x2反比例,并且当x=3时y=4

  (1)求出y和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2)求当x=1.5时y的值

  解析:因为y与x2反比例,所以设y?k,只要将k求出即可得到yx2和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之后引导学生书写过程。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并确定其表达式最后学生练*并布置作业

  通过此环节,加深对本节课所内容的认识,以达到巩固的目的。

  六、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现有的认识基础上进行讲解,便于学生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而本节课的重点在于理解反比例函数意义,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应该对这一方面的内容多练*巩固。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2

  教师的课堂应变能力,自己比较紧张,也由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验不够丰富,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是不够灵活。由这一点,我得到启示,作为一个教师,必须不断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更要研究学*过程,善于思考,找到教学的切入点,加强学生是学*的主人,这是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进一步发展,让孩子成为真正的主人,才能落实教学任务。这也是我*时教学中的困惑,是我在教学中进一步需要加强之处,这也是对我的另一启示。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3

  教材分析: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知识内容主要是以前一单元中的求根公式为基础的。教材通过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根x1、x2得出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以及以数x1、x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方程模型。然后通过4个例题介绍了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简化一些计算的知识。

  学情分析:

  1.学生已学*用求根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2.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学生对事物的认

  识多是直观、形象的,他们所注意的多是事物外部的、直接的、具体形象的特征。

  3.在教学初始,出示一些学生所熟悉和感兴趣的东西,结合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使他们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学模式相结合的基础上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式,能运用根与系数的关系由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求出另一个根与未知数,会求一元二次方程两个根的倒数和与*方数,两根之差。

  2、能力目标:通过韦达定理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通过情境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积极学*数学的态度。体验数学活动中充满着探索与创造,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成功感,建立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

  2、难点:让学生从具体方程的根发现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并用语言表述,以及由一个已知方程求作新方程,使新方程的根与已知的方程的根有某种关系,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掌握有一定的难度,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如果ax+bx+c=0(a≠0)的两根是x1,x2,那么x1+x2= ,x1x2= 。

  问题6.在方程ax+bx+c=0(a≠0)中,a、b、c的作用吗?

  ①二次项系数a是否为零,决定着方程是否为二次方程;

  ②当a≠0时,b=0,a、c异号,方程两根互为相反数;

  ③当a≠0时,△=b-4ac可判定根的情况;

  ④当a≠0,b-4ac≥0时,x1+x2=,x1x2=。

  ⑤当a≠0,c=0时,方程必有一根为0。

  教学反思:

  1.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推导是在求根公式的基础上进行。它深化了两根的和与积同系数之间的关系,是我们今后继续研究一元二次方程根的情况的主要工具,必须熟记,为进一步使用打下基础。

  2.以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探索与推导,向学生展示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提倡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精神,借此锻炼学生分析、观察、归纳的能力及推理论证的能力

  3.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在中考中多以填空,选择,解答题的形式出现,考查的频率较高,也常与几何、二次函数等问题结合考查,是考试的热点,它是方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4.使学生体会解题方法的多样性,开阔解题思路,优化解题方法,增强择优能力。力求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行学*,获得数学活动经验,教师应注意引导。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4

  一、教材分析

  反比例函数是初中阶段所要学*的三种函数中的一种,是一类比较简单但很重要的函数,现实生活中充满了反比例函数的例子。因此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与意义的教学是基础。

  二、学情分析

  由于之前学*过函数,学生对函数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能力,另外在前一章我们学*过分式的知识,因此为本节课的教学奠定的一定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反比例函数意义;能够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解决问题: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并确定其表达式. 情感态度:让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模型的过程,体会反比例函数来源于实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反比例函数意义,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

  难点:反比例函数表达式的确立.

  五、教学过程

  (1)京沪线铁路全程为1463km,某次列车的*均速度v(单位:km/h)随此次列车的全程运行时间t(单位:h)的变化而变化;

  (2)某住宅小区要种植一个面积1000m2的矩形草坪,草坪的长y(单

  位:m)随宽x(单位:m)的变化而变化。

  请同学们写出上述函数的表达式

  14631000(2)y= tx

  k可知:形如y= (k为常数,k≠0)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其中xx(1)v=

  是自变量,y是函数。

  此过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模型的过程,体会反比例函数来源于实际. 由于是分式,当x=0时,分式无意义,所以x≠0。

  当y= 中k=0时,y=0,函数y是一个常数,通常我们把这样的函数称为常函数。此时y就不是反比例函数了。

  举例:下列属于反比例函数的是

  (1)y= (2)xy=10 (3)y=k-1x (4)y= -

  此过程的目的是通过分析与练*让学生更加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问已知y与x成反比例,y与x-1成反比例,y+1与x成反比例,y+1与x-1成反比例,将如何设其解析式(函数关系式)

  已知y与x成反比例,则可设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

  k x?1

  k已知y+1与x成反比例,则可设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1= xkxkxkxkx2x已知y与x-1成反比例,则可设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

  已知y+1与x-1成反比例,则可设y与x的函数关系式为y+1= k x?1此过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为以后在求函数解析式做好铺垫。

  例:已知y与x2反比例,并且当x=3时y=4

  (1)求出y和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

  (2)求当x=1.5时y的值

  解析:因为y与x2反比例,所以设y?k,只要将k求出即可得到yx2

  和x之间的函数解析式。之后引导学生书写过程。能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反比例函数并确定其表达式最后学生练*并布置作业

  通过此环节,加深对本节课所内容的认识,以达到巩固的目的。

  六、评价与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现有的认识基础上进行讲解,便于学生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而本节课的重点在于理解反比例函数意义,确定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应该对这一方面的内容多练*巩固。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5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学生学*的根本原因是问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围绕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问题,围绕所设计的问题开展教学活动。这样,在课堂教学环节中,问题该怎样设计?围绕问题该怎样进行教学,才能使教学效率得以提高?这是摆在我们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问题设计的策略及反思等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

  著名数学家费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源于现实又寓于现实,数学教学应从学生所接触的客观实际中提出问题,然后升华为数学概念、运算法则或数学思想。”这一观念既反映了数学的本质,同时说明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性。比如,在《有理数的加法》一节的教学导入时,我首先出示了一周来本班的积分统计表(表中的得分用正数表示,失分用负数表示,)让学生观察:

  星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合计

  积分 +3 -2 -4 -2 +2 +4

  然后提出问题:“谁能帮我们班算出这一周的总积分呢?”结果我发现大多数同学能用“抵消”的方法统计出这一周本班的总积分。然后我出了一道算式题:“(+3)+(-2)+(-4)+(-2)=?”发现学生不知道该怎样算。当学生产生这样的认知冲突时我便引入了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最后我用表中的数据分成了几种类型,如正数加正数、负数加负数、正数加负数等,展开新知学*,教学效果较以前有明显改观。

  本节课成功之处在于:(1)导入的情境问题贴*学生的现实,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2)情境问题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了伏笔,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当然,情境问题的创设不当,会直接影响教学。比如,在《函数》一节的教学时,我用游乐园中的摩天轮引入,当我提出问题:“同学们,当你坐在摩天轮上,随着时间的变化,你离开地面的高度是如何变化的?”我发现学生几乎没有反应,只是偶尔听到:“摩天轮?”“很危险……”本来是一个很典型的函数问题,只因为农村学生对该情境的认识模糊,一时没有进入到虚拟情境中来,导致课堂开端出现“僵局”,也影响了后面的教学工作的胜利开展。

  2、教学重点、难点处的问题设计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重点与难点的处理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通过设计好的问题串可以强化重点与突破难点。例如,《结识抛物线》一节的教学重点就是做二次函数y=x2的图像并根据图像认识和理解函数的性质。而作图过程又是一个难点问题,要从所画的图像中发现并归纳性质,首先得画出较准确的函数图像。在学生画图像的过程中,我抓住学生的几种错误画法提出了三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1)根据你画的图像,给自变量x任取一个值,函数y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吗?(2)自变量x的范围是什么?(3)在0 <1的范围内,给x再取几个值,相应地算出y的值,进行描点、连线,详细观察是*滑曲线还是折线段。学生通过对前两个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既复*巩固了函数的概念又进一步理解了图像的无限延伸性。对问题(3),部分同学经过对x的小范围内的取值、描点与连线之后观察到了所画的图像是曲线型的,但是还有部分学生就是体验不到这种形状。在这种情况下,我用计算机演示,当所描出的点比较密集时所连的线是曲线而不是直线段,这样才消除了学生的一些错误认识。在随后的观察图像归纳性质的探索与交流活动中,学生乐于探索,主动交流,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根据图像归纳出了好几条性质。这样,不但使重点得以突出、难点得到突破,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3、例题或课堂练*中的问题设计

  例题教学具有及时巩固知识和灵活运用知识的双重功能,随堂练*是检查学生的数学学*效果和培养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之一。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优选例题,精心设计层次分明的练*,能够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思考并解决问题,获得问题解决的成就感和快乐感。例如笔者在《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一节的教学中设计了一道这样的问题:已知A(-2,y1)、B(-1,y2)、C(2,y3)三点都在反比例函数y=k/x(k>0)图像上,(1)比较y1、y2、y3的大小关系。(2)若D(a,y1)、E(b,y2)、F(c,y3)三点也在反比例函数y=k/x(k>0)的图像上,其中a<0、c>0判断y1、y2、y3的大小关系。教学中我发现多数学生对问题(1)采用了直接代入计算的方法得到结果,对问题(2)显然用代入法难以得到结果,这时,我让学生小组讨论来解决。经过讨论后,学生A回答:“因为k>0时,反比例函数y随x的增大而减小,而a y3。”学生B回答:“我们组用特殊值检验得出y2 <0,y3>0,所以y3>y1>y2。”学生C回答:“我们组根据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得到:当k>0时,在每个象限内,函数y的值随自变量x的增大而减小,由此可得y3>y1>y2。”经过对以上不同做法的比较和鉴别,学生对反比例函数图像的性质中“在每一个象限内”这一条件有了彻底的理解。可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例题或练*问题,使学生通过对问题的解决,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到了解决问题后的.快乐感和成就感。

  4、在学*反思中的问题设计

  初中学生学*数学的方法相对欠缺,学生“重结论,轻过程”的现象较普遍,对学*结果的反思意识淡薄,自我评价不彻底,做错的题目一错再错。作为教师,在*时的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彻底分析错因,让学生在错题中有反思的机会。例如,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解含有分母的方程时很容易出错,针对学生做错的题目,我设计了如的表格:

  通过引导学生对错因彻底分析与校正,学生明白了产生错误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我出了几道解方程的练*,结果发现,学生确实重视了错误,效果明显有所好转。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学问题的设计确实是一种学问,是一种艺术。要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问题情境中去亲历体验,在对问题的分析、探索与交流的过程中主动思考,与人分享成果,来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