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面积》教学反思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教学反思

三年级《面积》教学反思1

  今天教学了《面积单位》一课,这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这部分知识,为以后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及其他*面图形的面积提供了思维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取得进步和发展。”为了体现这一理念,本节课,我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引入,到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在教学时注重展现概念的生成过程,不仅让学生学*数学的一些现成结果,还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一节课下来,收获很多,现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下来。

  1、联系生活、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

  这节课的教学中,为了给学生建立1*方分米、1*方厘米的表象,我让学生找找自己身边哪个物体的表面的面积是1*方分米,身体哪个部位的面积大约是1*方厘米,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显而易见,这样的教学设计,激发了学*学*的积极性,学生的反馈热情空前高涨,他们学*、探索知识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答案层出不穷。学生不仅在脑海里建立了面积单位的表象,而且再一次巩固了面积的概念。这样的学*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

  2、关注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交流中构建知识。

  1*方厘米的教学,我采用有效引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拿出学具中的小正方形,引导学生认识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哪些物体的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方厘米,计量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时可以用*方厘米。

  通过*方厘米的教学,我引导学生从*方厘米的名称中,通过个人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创造出*方分米、*方厘米等面积单位,并类推出它们的意义。这样教学是一个大胆的实践,运用相关旧知去促进新知的学*,所有学生都主动参与到了学*过程中,在这一主动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积极迁移的学*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经历应用数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享受成功的乐趣。本课中,我设计了“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测量你感兴趣的物体表面的面积”这一开放性活动。孩子们对这个活动充满了兴趣,他们不仅会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还会主动和他人合作,从中掌握了测量的技巧。

  下课了,我的心情难以*静。我还沉浸在孩子们兴奋、快乐的活动中,课堂上他们高举小手、活跃激动的表情让我难忘。我在思考如何上好数学课,尤其是怎样体现“做数学”、如何尽可能使每个活动更充分、有效。这些都值得自己要好好的思考。

  我想,每一位教师都应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起点的基础上,结合新课标,课堂上,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多给学生一些自主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增添更多探索成功的喜悦!这样的教学才是扎实有效的教学!

三年级《面积》教学反思2

  这节课设计的数学学*活动,通过观察、猜想、估测、操作等活动,在多次的比较中,使学生逐步清晰对面积的认识。

  一、让学生经历体验的过程 。

  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感知并形成表象。动手操作也是发挥学生学*自主性的有力保证。这节课每个人都铺了树叶和硬币,给他们留下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记忆非常久远。

  二、让学生在学*和探究的过程中有任务感。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只是用几个简单的故事,动画来吸引学生已经不奏效了,更多的学生需要的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一种解决问题的责任。这一节课的问题就是:怎样比较物体表面或*面图形的大小。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经历直接看比大小,重叠后比大小,铺纸条比大小,铺正方形比大小等,正是在比大小的过程中理解了面积的意义。

  三、为学生提供探索和研究的空间。

  在比较一块长方形和一块正方形面积的大小时,给了学生充分探索和研究的空间和时间,最初学生想出很多办法但比较麻烦,这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挑战,接下来他们就思考和实践更好的方法,这个过程正是他们探索和研究的过程,由于每一次铺完都有新的发现他们探索的兴趣也就更高了。

  四、让学生感悟和体会由不严谨到严谨,由*似到精确的过程。

  在学生感知面积大小时,让学生动手操作,开始用不规则图形——树叶铺,到后来用规则图形——正方形来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个由*似到准确的比出面积大小的过程,感受到数学学*也是一个由不严谨到严谨,由*似到精确的过程,由模糊到清楚的过程。

三年级《面积》教学反思3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是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激情、智慧与个性的大舞台,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多方面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一、创设情景,举例生活化,感悟知识

  新课标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创造的机会”。这节课内容是从线过渡到面,是学生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因此在教学中我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如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盖面、课桌面等,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物体的表面,感知“物体的表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面积这一概念。在面积单位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用身边的物体来测量桌面的面积,这些材料都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都是学生自己动手去收集得到的,如:信封、书本、手帕、树叶等。因此学生动手操作的兴致非常高,反馈结果多种多样:10个信封的大小、8本书的大小、6块手帕的大小、24个格子等。学生的反馈热情空前高涨,学*、探索知识主动积极,答案层出不穷。学生不仅理解了面积单位的产生,而且再一次巩固了面积的概念。

  二、任务驱动,激活思维,培养主动探索的意识

  学生的学*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任务驱动的设置,使学生把知识的学*当作一种自我需要,引发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断激起学*的欲望。在教学中,先让学生感受桌面的面积比黑板的面积小,那么桌面的面积到底有多大呢?引导学生用自己身边的物体的面来测量桌面。可是测量结果不统一,怎么办?引导学生分析矛盾,主动探索解决矛盾,从而认识到规定统一标准进行的必要性。

  三、重操作,强化学生感知

  “面积”含义的理解,“面积单位”的认识,都应通过学生观察实物、操作测量,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实现。我围绕学生的学*目标,组织学生:摸一摸物体的表面,比比物体的面积,用实物的面测量桌面,用1*方分米的正方形测量桌面,做做、画画、找找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通过这些操作活动,不仅强化了学生对面积、面积单位的感知,而且让学生学会了选择身边有用的材料操作,提高了他们的操作技能。

  四、合作学*,全员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数学课堂中开展合作学*,能够密切师生和生生的相互关系,使教师从“权威”角色向“同伴”角色转化,从“讲师”角色向“导师”角色转化,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从而形成师生*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合作学*的形式,让学生合作用自己身边的物体和用*方分米来测量桌面,讨论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到底有多大?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大思维的强度,充分让学生能够从那些与自己不同观点和方法中达到启发,对问题的理解更为丰富和全面。

  不足之处

  课中有个环节的处理不够细化。在估算桌面大约有几*方分米这个环节中,学生基本上是瞎猜,我也只是在等待比较接*的答案出现,有一个学生报出了比较准确的答案,我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似的,匆匆把这个环节一带而过。没有充分发挥这个环节地作用,要改进。这个教学环节可以细化为如下几点:

  1、第一次估算,找出差距最远的答案。

  2、根据这个学生的答案,每位同学拿着自己剪的1*方分米上台在桌面上摆一摆。

  3、根据摆的情况进行第二次估算,力求一次估算正确。

  4、交流总结估算的方法。

三年级《面积》教学反思4

  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这一单元真的是难学的不得了吗?对于我们班的大部分孩子来说真的是比登天都难。

  线上学*这一单元时,每节课我都会以直播名校课堂教学视频的形式带领孩子们一起学,20多分钟的视频课都至少在40分钟以上才能完成,不好理解的,我都会一一讲解,练*题都会让孩子们先做再看视频讲解;每天下午都会通过直播作业讲评把每一道*题分析透、讲透,还通过连麦的方式找部分孩子讲解,感觉已经讲的够慢够细了。

  复学后,我没有急着往后讲新课而是复*已学知识,结果发现复*《面积》这一单元时,孩子们好像没学过,他们把面积和周长完全搞混了。这可怎么办?只能重新学了。

  我把这一单元分成三节课来,《面积的意义》和《常用的面积单位》做为第一课时,通过举例的方法让孩子们明白什么是面积,然后让孩子们举出身边实例并正确表述什么是它们的面积,通过反复动手摸一摸、说一说,孩子们理解了面积的含义,然后结合边长1米、1分米、1厘米的正方形,让孩子们知道常用的面积单位:*方米、*方分米、*方厘米,并结合身边实例让孩子们感知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大约有多大。通过巩固练*让孩子们会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会通过数方格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感觉讲的很细,孩子回答问题也很积极,回答的很好,可是通过课堂测试让我大失所望,有部分孩子该填面积单位的却仍填成长度单位,该填长度单位的却写面积单位,只好耐心的再次解释长度与面积的不同,让孩子们明白面积要带面积单位,长度要带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做为一课时,通过在长方形中铺满小正方形,通过数一数的方法得到长方形的面积,然后通过摆一行、摆一列的简便方法,使孩子们明白长方形的面积等于一行小正方形的个数乘一列小正方形的个数,通过观察的方法孩子们理解长方形的长就是一行小正方形的个数,长方形的宽就是一列小正方形的个数,很容易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x宽”,顺理成章的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边长x边长”,有了这些公式做保障,开始巩固练*,最基础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孩子们能正确计算,但是还是少数孩子单位频频带错,总是把面积单位写成长度单位,还有极少数孩子计算面积时算成了周长。我又开始一点一点强调,逐个过关,发现问题逐个击破。从最简单的计算面积,到面积、周长都要计算,然后上升到在长方形中剪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求最大正方形的面积和剩余图形的面积,一点一点分析,放手让孩子们独立完成,真正体验了举步维艰,如大浪淘沙一个一个辅导,最终还是有几个顽固不化的孩子,着实令我头痛。

  学*《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和《用面积解决实际问题——铺地砖问题》做为一课时,从长度单位间的进率、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引出面积单位间的进率,孩子们很轻松的学会,但是在进行单位换算时,一部分孩子有点迷,不知道应该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我先让孩子们比较单位,哪个是高级单位、哪个是低级单位,然后分析是该乘进率还是该除以进率,在理解的基础上孩子们能轻松的掌握。铺地砖问题是个难点,好多孩子学不会,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孩子们不理解题意,复*这个知识点是,我花费精力在教孩子们读题、分析题意,让孩子们头脑中逐渐形成:先求总面积,在求一块方砖的面积(如果一块方砖的面积已经给出就不用求了),再把单位变相同,最后用总面积除以每块方砖的面积就得出所需方砖的块数。多数孩子学会了这种方法,但是当给出方砖的面积,还是有部分孩子仍盲目求方砖的面积。

  我花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给孩子们复*讲解这单元内容,但孩子们还是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搞得我很无语,但是又不能撒手不管,只能把孩子们容易犯的错误强调强调再强调,节节小测试,坚持周测,发现问题及时指出,把功夫下在*时,希望孩子们快点走出《面积》的迷宫,能认真审题,细心分析,冷静做题,真正体验学*数学的乐趣。

三年级《面积》教学反思5

  《国土面积》是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主要是讲授多位数的比较大小。以下谈一下我对这节课的几点体会:

  一、用旧的知识来学*新知识

  学生对与数的比较大小并不陌生,上学期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数的比较大小,所以上课开始,我举了具体的例子比较45000、4000和45600的大小,学生很快就回答出来正确答案,我又进一步问学生,那你能总结一下比较万以内数大小的方法吗?

  令我惊讶的是全班没有一个举手发言的。学生能说出答案,可是却没有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我想这是*时教学中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不够。北师大教材淡化概念,在课本上没有概念、方法性文字出现。所以教学中,我有时也疏忽这方面的锻炼。在今后备课中,我会参考老版教材,使新老教材更好的融合在一起。课堂上再多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总结知识点。

  二、教学技巧的运用

  在这堂课中,在讲多位数比较大小时,我告诉他们先分级,位数多的数,那个数就大。位数相同时,就看最高位,最高位上数字大,这个数就大。学生都明白这个道理。可是三、四个数在一起比较时,学生就错。我以为是学生马虎,我还不停的在课上强调要注意比较的方法。结果,他们还是错。

  下课后我思考怎么样才能让学生不出现这样的错误呢,后来想到了一个办法,让学生先把要比较的数分级,然后再标上序号。根据题要求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再用大于号或是小于号连接起来。学生掌握这个方法后,真的很少出错。


三年级《面积》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阅读


三年级《面积》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1)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 (菁华5篇)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1

  《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空间形式上经历“从线到面”的一个飞跃、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先前知识是抽象的、陌生的。教学本课后,一些学生对面积的意义、面积的单位有了粗浅的认识。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组织了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猜一猜、想一想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本节课我认为对于“面积”这个概念的揭示还是比较成功,学生在一系列用手摸身边熟悉物体的表面及体验封闭图形(与不封闭图形的对比)的活动中,已经建立了“面积”的表象。在教学面积单位定义为何种形状、尺寸的图形时,我依据教材提示的思路,一步一步展开。但是在提出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任务后,没有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在面积单位的教学中,为了给学生建立1*方厘米、1*方分米的表象,我让学生找找自己身边哪个物体的面积是1*方厘米,身体哪个部位的面积大约是1*方厘米,哪个部位又是1*方分米,这些材料都是生活中显而易见。但是学生的反馈热情并没有我预计的那么高涨,这也许是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有关。在教学中我应尽量把“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大小联系生活实际,通过直观形象的实物表面的大小的认识,增加学生的形象记忆,使学生对各个面积单位形成表象认识。同时也可让学生估算一下生活中物体的面积的大小,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面积单位的理解。但是我在我在教学中没有体现这一环节,没有使得学生在脑海里建立了面积单位的表象,巩固了面积的概念。

  总而言之,这节课还是有许多不足的。在课堂教学中,我还是不够大胆的放手给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解决问题。希望能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改进。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2

  最*我有幸在茅箭区实验学校执教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收获了不少。兴奋过后,反思《面积和面积单位》整个教学过程,课中的成功与不足如下:

  一、成功之处:

  1、这节课是学生从线过渡到面,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因此我从学生感兴趣的场景引入,并在教学中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数学书的封面、文具盒盖面、课桌面等出发,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感知“物体的表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从而帮助学生理解面积这一概念。在面积单位的教学中,为了给学生建立1*方米、1*方分米、1*方厘米的表象,我让学生找找自己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是1*方分米、1*方厘米,1*方米可以站几位小朋友等?使学生不仅在脑海里建立了面积单位的表象,而且再一次巩固了面积的概念。

  2从面积的概念到面积单位,教学设计是顺着学生的思维很自然的展开教学的。例如:比较不出来哪个的面积大时就要来测量,一步一步是引出来的,学生接受起来很容易。教师是顺着学生的思维,随着学生的想法把新的内容加进去的,和学生的思维同步。

  3、“面积”含义的理解,“面积单位”的认识,都应通过学生观察、操作、测量,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实现。我围绕学生的学*目标,组织学生:摸一摸物体的表面,比比物体的面积,找一找1*方厘米,量一量图形面积,验证1*方米可以站几人等。通过这些操作活动,不仅强化了学生对面积、面积单位的感知,而且让学生学会了选择身边有用的材料操作,提高了他们的操作技能。教具、课件发挥了作用,较适合。

  二、不足之处

  1、对重难点的把握不太清楚,有详无略。

  2、如何在开放的课堂中进行良好的组织与调控是我面临的一大考验。课堂中小组活动欠缺组织和章法,没有达到小组讨论、操作的真正目的。

  3、教学机智需要加强,在评价方面也很值得反思,评价语言单调,缺乏数学思想、方法等实质性评价。学生小组讨论后教师在处理上缺少分寸,教师的评价必须要有一定的应变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日里多积累。小组讨论后教师对好的方法要加以评价或介绍,对学生的方法在全班交流时要有选择的按照顺序进行。

  在今后的课堂上,老师应该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自主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增添更多探索成功的喜悦!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3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一节典型的概念型课题,小学生从学*长度到学*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本节课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掌握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方米、1*方分米、1*方厘米的面积单位观念。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有成功的喜悦,也有不足的遗憾:

  1、创设情境,以情激趣。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创造的机会。”由于面积的概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所以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为了使学生较好的理解和掌握面积这一概念,课一开始,我就创设了一个互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为模拟的两块大小差异较大的校园草坪涂色,巧妙地创设了矛盾冲突,这样就自然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很顺利地引入“面积”的教学。在进行面积单位的教学时,我创设了一个“猜一猜”游戏,把两张画有不同数目不同大小的长方形格纸藏起来,告诉他们一张有4个格,一张有8个格,让他们猜哪个面积大?学生的回答不一:有的说4个格的大,有的说8个格的大,还有的孩子认为格子一样大的,有8个格的面积就大。如果格子不一样的话,哪一张大就不一定了。这样,引发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断激起学生学*的欲望。学生会主动分析矛盾,主动探索解决矛盾,从而认识到学*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2、动手操作,强化感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应采用实践活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学*方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面积”的感知比较弱,不像对时间、长度等有很多的感性认识。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为学生参与学*过程创造条件。在教学中,我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数学书的封面,黑板的表面、桌子的表面等出发,引导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物体的表面,感知“物体的表面”随处可见,初步建立“面”的表象。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将感性知识逐步化为理性知识,即在具体的活动中感悟面积的第一层含义: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又通过比较*面图形的大小,画一画、涂一涂、说一说等活动引导学生感悟*面图形也是有大小的。还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两个物体的面和两个图形的面的大小,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面积概念的认识,从而,得出面积的完整结论: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对于“面积单位”的认识,我也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操作测量,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实现。找一找1*方厘米,剪一剪1*方分米、用1*方米的正方形量一量黑板面。通过这些操作活动,不仅强化了学生对面积、面积单位的感知,而且让学生学会了选择身边有用的材料操作,提高了他们的操作技能。本节课,通过一系列活动,从生活中的面积——实物中的面积——图形中的面积——图示中的面积——又回到生活中的面积,来引导学生实现“面积”的知识建构,实现从形象到抽象的认识过渡,很好地建立了“面积”的空间观念。

  反思整节课,还存在许多遗憾和不足的地方:

  1、新课标要求不仅在计算教学中,注重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而且在长度和面积的教学中同样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这是以往老教材中没有过的。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却忽略了这一点。当学生在做课后作业时,让学生估计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面积的大小,结果有半数同学出现错误。如果在教学中能够渗透和训练面积的估算的知识,就不会出现此类的错误。

  2、教学过后,发现部分学生对“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知其言,不知起所言”的层次,还不能很好地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如:教室地面的面积大约是()*方米,部分学生的回答很不靠边。如果新课后能够增加一些相应的练*,就会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教学过程中某些细节的设计还是不够严谨、规范。对课堂中学生生成性资源的关注把握还不够到位。比如学生在比较图形面积的大小时,有些学生的比较并不规范,但我没有及时关注指导。另外还有的学生在本节课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我都没有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评价,挫伤了学生学*的积极性。这些在以后的教学中都是值得我注意到地方。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4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线段、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他们的周长的基础上学生必须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抽象概括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含义。因此,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面积,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表象。我在备课时就感觉内容很多,也比较零散,怎样才能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我觉得要让学生经历概念的生成过程,不仅要让学生学*数学的一些现成结果,而且让学生在实践中建立表象,和生活紧密联系。所以在设计时我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1、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认识和感受面积。

  面积是包含了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的大小两层意思,我注重于从学生生活中能感受得到的物体表面的大小来认识面积,引导学生通过摸一摸来体会感受到表面的大小,比一比初步感知什么是面积,建立面积表象。对于图形的面积认识,我从物体的表面中抽出学生们很熟悉的长方形,让学生自己说出已学过的*面图形,继而自己感知图形的面积,然后又出示了一组对比题图形,引导学生认识到只有封闭图形才有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就做封闭图形的面积。最后引导比较“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物体表面的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封闭图形的面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面积,将两句话概括成一句话,进一步加深了对面积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2、充分操作,理解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概念。

  在本节课中的两次小组合作就是为了这节课的两个重要概念展开的,使学生在操作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深刻理解面积和面积单位。尤其在学生体验面积单位的统一时用的时间更多,使学生理解了要比较面积的大小可以用面积单位去量,从多种面积单位中选用比较常用的正方形作为单位更好。

  3、注重采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表象。

  在本节课中让学生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是重点之一,因此我为学生提供了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学具让学生亲自看,并找一找生活中接*这些面积单位的表面,用学具去实际的量一量,这样更好的帮助学生建立了面积单位的表象。

  4、联系实际,注重应用。

  在学*的过程中都是从生活中发现从生活中提取。认识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后问要测量橡皮的表面积、讲桌面的面积、地面的面积分别可采用哪些面积单位,使得学生跟进一步理解了面积单位的用处,使得学有所用。

  5、练*的设计注重层次性和实用性。

  巩固练*先要让学生填单位名称,后又从小明小刚的日记中把面积单位进一步应用,还把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进一步区分,同时也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练*的兴趣。

  当然,在这节课中我还有一些细节做得不够充分,体验面积单位的统一时还少欠火候,认识面积单位时可以和生活联系的更紧密一些,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多选取一些事例,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今后我将继续努力。

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5

  有人曾经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今天自己教《面积和面积单位》这节内容,在这门“遗憾的艺术”中获得一点点的成功。兴奋中我不忘结合全组学员教师的评价反思自己教学中所得、所失、所悟。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六单元中的第一课时,是后面学*内容的基础。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点:

  1、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和常用的面积单位。

  2、使学生初步建立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空间概念。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等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

  一、我的成功

  1、能较好把握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同时利用游戏本身的不公*,有意识地渗透面积是有大小之分的。如,在教学开始我拿出一大一小两张白纸,提出疑问“如果要进行涂色比赛,谁先涂完谁就是冠军,你想选择哪一张?”开始引入。学生们都选择了小的那张,在说说自己的理由时,很多学生都说出了“小的那张面积小”的答案。然后让他们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活动,让学生感受到面积也有大小之分。这样做到了联系生活学*数学知识,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2、突出重点,促进迁移。在常用的面积单位中,认识*方厘米是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看一看,量一量,说一说,记一记,找一找等活动去理解1*方厘米。在认识1*方分米和1*方米时,让学生通过迁移和推导来认识。

  3、合作学*,主动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面积”含义的理解和认识,都是通过学生观察,操作活动,交流活动中实现的。

  4、利用多媒体,生动形象,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以它省时、高效、直观、生动等特有的优势而被课堂教学广泛运用。本课还精心设计符合儿童情趣的精美图片和画面,不断激发学生学*兴趣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融直观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解决统一面积单位的问题,设计趣味练*等。

  二、我的不足

  1、新课程标准下的新课堂,释放了学生,考验着老师。这节课的小组活动,有的学生参与感不强,有的学生在交流时没有认真听别人发言……,这方面的组织与调控我还要继续努力。

  2、本结课是以实践操作活动为主线的,怎样在有限的活动时间内最大限度发挥它的作用,还有待我去改进。在教学为什么要统一面积单位时,我想这不是教学重点,也为了节省时间,事先为学生准备了方格纸,小方格纸片,让学生按照我的指引去操作,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使得实践操作活动的教学流于形式,没有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三、我的感悟

  结合新课标,如何上好数学课,当中还有许多值得自己思考的问题。通过这个课例,感觉要上“活”概念课,就要适时给概念下定义。定义下得过早,等于是索然无味的简单灌输;下得太迟,则又怕学生的思维呈现零乱状态,不能及时地整理和总结。

  每节课,教师不应该只留下一个句号,应该给自己留下一个“?”、“!”、“……”


三年级《面积》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2)

——三年级《面积》的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三年级《面积》的教学反思1

  这节课设计的数学学*活动,通过观察、猜想、估测、操作等活动,在多次的比较中,使学生逐步清晰对面积的认识。

  一、让学生经历体验的过程。

  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感知并形成表象。动手操作也是发挥学生学*自主性的有力保证。这节课每个人都铺了树叶和硬币,给他们留下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记忆非常久远。

  二、让学生在学*和探究的过程中有任务感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只是用几个简单的故事,动画来吸引学生已经不奏效了,更多的学生需要的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一种解决问题的责任。这一节课的问题就是:怎样比较物体表面或*面图形的大小。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经历直接看比大小,重叠后比大小,铺纸条比大小,铺正方形比大小等,正是在比大小的过程中理解了面积的意义。

  三、为学生提供探索和研究的空间

  在比较一块长方形和一块正方形面积的大小时,给了学生充分探索和研究的空间和时间,最初学生想出很多办法但比较麻烦,这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挑战,接下来他们就思考和实践更好的方法,这个过程正是他们探索和研究的过程,由于每一次铺完都有新的发现他们探索的兴趣也就更高了。

  四、让学生感悟和体会由不严谨到严谨,由*似到精确的过程。

  在学生感知面积大小时,让学生动手操作,开始用不规则图形——树叶铺,到后来用规则图形——正方形来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个由*似到准确的比出面积大小的过程,感受到数学学*也是一个由不严谨到严谨,由*似到精确的过程,由模糊到清楚的过程。

三年级《面积》的教学反思2

  有人说过“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3月19日我参加了同课异构区域教研活动,我讲的是《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在这“遗憾的艺术”中,我收获了很多。兴奋过后静下心来反思了课中的所得所失。

  成功之处:

  1.教学环节(面积概念、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面积单位)条理分明,重点突出。

  2.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活动。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只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探索,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概念比较抽象,只有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数学学*活动中去,才能形成概念的正确表象。在面积概念环节有涂色比赛初步感知花的面有大有小,引出“面”。通过摸手的面、数学课本的封面、桌子的表面,感知物体的表面;通过找物体更大的面,感知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在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环节:通过观察法无法比较长方形、正方形面积时,在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后提供学具(面积40*方厘米的长方形、面积36*方厘米的正方形、19个面积4*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剪刀等)引导操作探究,通过借助学具剪一剪铺一铺等活动,调动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一名学生在探索中发现了把重叠法、拼摆法结合应用的更简单的方法。

  3.各个环节都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真正学会学以致用。在面积单位环节,在一步步需要中引出更大的面积单位的过程中,在讲到单位面积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时,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估一估生活中一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并用1*方厘米、1*方分米的小正方形去测量,拓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对面积单位的理解。

  4.精心组织课堂语言,训练好教学常规。在统一面积单位环节,在学生操作前提好要求:“请你用剪刀剪一剪或借助学具铺一铺,证明谁的面积大。操作完了想一想,一会你来当小老师怎样把你的操作过程展示给同学们。想想怎样边操作便解释,同学们才能听明白。”在这样的要求下,很好的组织了这个教学环节。

  5.重点突出:突出“封闭图形”;突出面积与周长的区别;突出面积单位与长度单位的区别。

  不足之处:

  1.上课过程环节不够精,导致各个环节都有些急促,感觉各个环节都不是很扎实。像面积单位这个环节,完全可以重点解决一个,不要把时间均分。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停地往前赶,导致一些活动缺乏实效,说是开放却放的不开,时间一到,不管学生是否完成就嘎然中止,没有顾及孩子们的感受。

  2.教学机智需要加强,在评价方面也很值得反思,缺乏数学思想、方法等实质性评价。教师的评价必须要有一定的应变能力,这就需要教师*日里多积累。

  3.教师引导的太多,包办的太多,导致给孩子的空间太少。要学会放手,把课堂还给孩子。

  4.重点还是不够突出,环节上有些均分。

  本学期第二次公开课我执教的是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面积的概念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板块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对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面积的概念和常用的面积单位的认识两个部分。

三年级《面积》的教学反思3

  刚学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从学生的作业反馈来看,一方面学生能很好的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求解一些相应的面积问题,另一方面学生能很好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和周长,所以我觉得这堂课学生掌握的还算可以的。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是在学生认识面积单位和会用面积单位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也为了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环境中完成了学*任务。在教学中,我狠好的发挥了课堂直观教学,学生的动手实践、合作探究和合作交流能力,加上生动有趣的课件,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基本上完成了这一目标。

  引导学生参与面积公式的探究是我这节课学*的重点,学生的数学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长方形面积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计算公式、会用面积公式进行计算,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经历探索研究长方形面积公式的过程,通过实践操作、讨论、交流等活动,自己探索发现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感悟到长宽的算理,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比较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的操作实验,根据教学内容的这些特点,我组织学生开展了猜想和探究活动。在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我分为三个层次:首先,通过观察,估计长方形的面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宽有关系;然后,组织摆的活动,用1*方厘米小正方形摆事先准备的长方形得出面积,通过进一步的观察,发现三个长方形的面积正好等于它的长与宽的乘积;最后,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任取几个1*方分米的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进一步验证上面的猜想。进而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在随后的课堂实践应用和拓展延伸两个环节,我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从多种角度训练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当然,本课有许多不足,设想是美好的,也希望今后能更好地为孩子展示更好的数学课堂。


三年级《面积》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3)

——三年级面积教学反思汇总五篇

  三年级面积教学反思 1

  【场景一】:

  师:老师手里有一根铁丝,看看可以做什么?

  生:可以围成一个长方形。

  师:这根铁丝长24厘米,如果给你,打算怎么围?可以围出几个形状的长方形?

  生:先围一半。

  师:(将铁丝对折),举着问:这是什么?

  生:一条长加一条宽。

  师:继续折,折好长方形的两条长与一条宽,再怎么折?(生示意他再将长的一条边折过去,正好是一个长方形。

  (师继续演示,又得到了一个长方形)师问:这些形状不同的长方形,面积会怎样?

  生1:它们的周长一样,面积不一样大。

  生2:面积应该是一样大的。

  生3:不管怎么围,周长一样,面积也相等。

  师:现在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观点,板书"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也相等。"

  这仅仅只是我们的猜想,究竟对不对?想办法验证才行,你有什么办法来验证?在小组里说说。

  【反思】:这是新课的引入,很朴实。但细细品味,就不那样简单。从老师手里的铁丝,思考围长方形的多种可能性,从而引发学生猜想"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会怎么样?"老师提供有效"刺激物",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这是智慧的开端。

  【场景二】:

  师:现在请大家来交流一下,你在方格纸上怎么画的长方形?

  生1:我画了三个长方形,长与宽分别是10厘米和2厘米,8厘米和4厘米,7厘米与5厘米(出示图画)。我得到的结论是: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不相等。

  师:(板书长与宽的长度)看这位同学画的长方形,与我们围的长方形一样吗?周长符合什么条件?

  生2:周长是24厘米。

  师:通过验证,刚才的结论"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也相等"是错的。板书(×)

  我还发现刚才验证时,很多同学出了问题。验证不出来,有谁知道?

  生3(不解地):我画的长方形的长与宽分别是8和2,还有6和5,所以做不出来。

  师:他所画的长方形的周长怎么样?(不相等,不是24)

  生4:我画的两个长方形的面积都是24*方厘米。

  师:通过刚才的操作,是不是有这样的想法:有了猜想,怎么来验证呢?

  生5:先要看长方形的周长是不是24厘米。

  师:对,先画两个长方形,周长24厘米,再通过计算判断它们的面积是否相等。那么,有的同学画2个,有的画3个,是不是越多越好,你们认为画几个?

  生6:我认为画两个就可以了。

  师:对,只要举个反例就行,不必再画3个、4个、5个。

  【反思】:从猜想到验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来探究,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在画图的过程中,思维对象从铁丝转借到"图画",从关注图形形状的不同,转向关注"周长相等的情况下,面积的大小关系"这正是潘老师设计的精妙之处,学生始终置身于教师为其创设的探究和讨论的情景中,兴趣盎然,在独立思考、小组学*中学会倾听不同意见,综合比较,作出判断,这是一种高层次的智慧互动。

  【场景三】:

  师:通过刚才的操作,我们已经知道了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不相等。用24厘米的铁丝,可以围成多个不同的长方形。那么,在什么情况下,画出来的长方形面积比较大?有没有这样一个规律?如果有,怎么去发现呢?(师出示刚才画的长方形:长10厘米,宽2厘米)想像一下,还可以怎么画?

  生:长还可以是11厘米,宽1厘米。

  师:你还能想出多少?请你把这些数据整理在下面的表格里,看看有什么规律。

  学生独立练*,稍后反馈。

  展示两份学生作品:

  师:比较一下,你喜欢哪一种?

  生1:我比较喜欢第二种。

  生2:第二种按顺序写,感觉很清楚。

  师:是呀,有序地思考,便于归类(媒体随即出示了相应的长方形直观图)

  师:仔细看看,什么时候面积最大?有没有什么规律。从自己的表格里找一找,想好了应该怎么表达,再与同学交流。

  生1:我们小组里发现了:围的长方形长越长,宽就越短。

  生2:我有这样一个想法:周长一样的长方形,越来越方的长方形面积最大。众笑。(潘老师让他上台在屏幕上指了指,才明白他其实指越来越接*的正方形)

  生3:宽越大,面积越大。(很多学生持怀疑态度。)

  生4:长与宽越接*,面积越大。

  师:(指着图形小结):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与宽越接*,面积越大。

  那么,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长与宽(相等),面积最大。(老师边提问边板书,引起学生有意注意)

  师:周长24厘米的长方形,周长与面积有这样的.规律,那么所有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里,都有这样的规律吗?怎么来验证。

  学生任意出题,继续验证......

  师:那么,面积相等的长方形,周长一定相等吗?请大家课后自己继续去猜想并验证。

  【反思】:从场景二到场景三,学生的思维在不断跳跃着。一开始很多学生的思考带着盲目性,无序性,究竟有多少种可能性,往往想一个长,找一个对应的宽。潘教师十分敏感地观察学生的研究状况,通过比较,引领学生关注解决问题的有序策略,引导学生掌握这种数学思想方法。课未部分的开放题,层层递进,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反思】:

  "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而且要促使他们生成智慧和人格。"整节课用一根铁丝,一张长方形纸,屏幕上只有几个长方形的直观图,围绕长方形周长与面积的关系,进行了一系列有效的操作活动.

  一系列操作探究活动,没有纯粹的周长与面积计算练*,实际上在显性的操作后面,是隐性的复*巩固练*。学生在画图、计算中,熟练掌握了周长与面积的计算,掌握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内在联系。在经历"猜想----验证----结论,从特殊结论推广到一般结论"的过程中,借助具体可感的材料,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得知识的同时,不断生成了智慧。

  在"倾听----唤起---表达---碰撞"中,以教材为载体,不断创生教材,给学生提供开放的学*空间。课堂上让学生学*举反例的方法,进行数学推理训练,让学生比较整理的方法,学*有序思考策略......课堂上出现了真实的问题。

  三年级面积教学反思 2

  我上这节《面积和面积单位》时,我是先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通过复*以后让他们知道周长单位,就是长度单位,再复*长度单位,知道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为新课作好铺垫,然后进入新的内容,本节课我是这样上的。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比较面积的大小。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我分别通过活动体验、观察比较和猜想这三种主要的数学活动来学*这三方面的内容,起到很好的效果,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活动为主的新理念。比如我在上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时,教学中,让学生猜想1*方厘米有多大后,我出示了1*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厘米”,并让学生想象用1*方厘米去测量桌面有什么感觉?同学们都感觉到太难量了,还可以用更大的,教师接着与说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分米,边长为 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方米,从活动中得出,1*方米=100*方分米,1*方分米=100*方厘米,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让学生比较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学中乐。但这节课在实施过程中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例如:对于1*方米的理解,学生还是凭着感觉在讲,而没有用对 1*方厘米的感知来认识1*方分米。

  三年级面积教学反思 3

  有人曾经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今天自己教《面积和面积单位》这节内容,在这门“遗憾的艺术”中获得一点点的成功。兴奋中我不忘反思自己教学中所得、所失、所悟。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这个单元中的第一课时,是后面学*内容的基础。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三点:

  1、使学生认识面积的含义和常用的面积单位。

  2、使学生初步建立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空间概念。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等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

  在过往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面积”、“1*方厘米”、“1*方分米”、“1*方米”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知其言,不知起所言”的层次,不会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自己也感觉这节内容比较多而杂,不容易上“活”。这个学期再次实施此教材,我改变了以往陈旧的教学方法、理顺设计了以下几个主要教学环节。

  一、导入——在比赛中引入。

  这节课的导入,我设计了一个比赛——“比比谁喝得快”。我和学生比赛用吸管喝水。

  比赛时,为了营造气氛,我故意摆出胸有成竹的样子,让学生先喝。参赛的学生无论怎样用力,就是吸不了一滴水,比赛当然是我赢啦。学生心里感到纳闷,都不服输,都想知道其中的原因。此时我揭开取胜之谜,把吸管一头用透明胶封起来,形成一个“面”,这个“面”起到阻隔作用,使水不能通过吸管。学生的情绪一下子调动起来,迅速进入最佳学*状态,此时我及时引导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

  “面”有什么作用?生活中有哪些“面”?他们有大小之分吗?

  关于“面积和面积单位“你已经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我在掌握学生的知识起点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揭示本课学*目标,共同投入到新课学*中。

  二、探究——在活动中理解

  (一)“面积”的教学

  “物体表面或围成的*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学生要理解,就必须明晰“物体表面”、“大小”、“围成”等几个词的含意,再把它们综合概括,得到“面积”的整体概念。其中“围成”是理解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往往把它与“组成”混淆。怎样避免概念不清?我设计了“看看”、“摸摸”、“辨辨”“讲讲”四个小环节,让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自己悟出“面积”的定义。

  1.看看——引导学生观察黑板、桌子、课本等实物的表面,初步感知“物体表面”。

  2.摸摸——引导学生用手摸摸萝卜的表面,用小刀剖开萝卜观察它的截面,通过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使“物体表面”的具体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得到全面清晰的反映。

  3.辨辨——设计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围成”。

  动态课件显示,帮助学生理解。

  利用电脑的画图软件显示两个长方形,分别给它们涂色,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围成的长方形的涂色范围是固定,反之,颜色则扩散到整个版面。具体情况如下图:

  用自己的语言说“围成”。

  生:围成就是一个接一个、

  生:围成就是没有缺口……,

  老师在尊重肯定学生回答的基础指出“围成”就是“首尾相接”。

  用自己的身体做“围成”。

  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有的用4根指头紧紧相连,围成一个“◇”形,有的4人小组合作,手拉着手围成一个*似的长方形。

  4.讲讲——学生从前面三个环节中获取经验,结合自己的理解,在小组内说说把自己对“面积”的理解,师生在共同总结出“面积”的定义。

  (二)“面积单位”的教学

  本课的另一个重点就是面积单位的教学,它也是本课的难点。教学的主要环节设计如下:

  1.自学——提出疑问。

  2.在画画、剪剪、找找、估算中掌握“*方厘米”、“*方分米”。

  画1*方厘米;找找身上的1*方厘米;估算邮票的面积约是多少*方厘米?

  剪1*方分米,找找身上的1*方分米;估算课桌桌面积约是多少*方分米?

  3.小组合作造1*方米。

  以小组为单位,用彩带、旧报纸、边长是1分米的春联、边长是25厘米的春联等材料拼出1*方米。其中一个小组没有给任何工具,让他们想法子围出1*方米。

  4.估算在1*方米大的正方形内,能站多少人?再让学生现场站一站,帮助他们在脑海中正确构建“1*方米”真正大小。

  5.估算教室地面面积大约有多少*方米。

  三、应用——在游戏中进行。

  学*的关键是把静态的书本知识转到动态的生活实际中。这节课的巩固应用部分,我参考了电视上智力竞赛的形式,把练*题设计成竞赛题,分成男女两组进行比赛,哪一组回答正确,就可以揭起一幅画,看哪组最快猜出画的内容,得分最高。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完成了练*,效果比较理想。

  这节课的成功,确实让我高兴了一阵子。高兴之后,我静下来反思课中的所得、所失、所悟。

  一、我的`成功

  1.能较好把握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课的引入设计了一个师生比赛的环节,让学生在紧张的比赛气氛中收起没进课室的心,也将“面”在生活中的应用有趣化,贴*了学生的生活。“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本课的引入是比较成功的。另外,在教学中我关注到学生的情绪状态,想法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维持他们学*的兴趣和注意力,环节设计松紧有度。看来,要上好一节课,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是不可缺少的。

  2.教学环节层次分明,条理性强。这节课的概念比较多,比较散,备课时,我基本能抓住教材的逻辑关系,理顺了教学内容间的关系,从大处上做文章,在小处中润色。

  3.本课成功的关键是自己在教学理念上的转变。以前自上课总不放心让学生自主探索,总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多灌输一点,提高课堂“效率”。课堂中,我成了“职业灌输器”,学生充当了“专业接收站”,造成了老师累,学生烦的局面。这次我思想开放了,让学生“活”学“面积和面积单位”。课堂上做到了“三活”——“学生活中的”,“在活动中学”,“灵活地学”,总之“活”贯穿于整个课堂。整节课,学生是在老师的引导下,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索、自主总结归纳。想不到教学效果那么理想,比以前的满堂灌强多了。所以说,放心让学生探索,精心引导学生是成功的关键。

  二、我的失败

  1.新课程标准下的新课堂,释放了学生,考验着老师。这节课的小组活动,出现了一些“混乱”场面,有的学生不知所措,有的学生参与感不强,有的学生在交流时没有认真听别人发言……,这方面的组织与调控我还要继续努力。

  2.课中某些环节的处理不够细化。在估算桌面大约有几*方分米这个环节中,学生基本上是瞎猜,我也只是在等待比较接*的答案出现,有一个学生报出了比较准确的答案,我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似的,匆匆把这个环节一带而过。没有充分发挥这个环节地作用,要改进。这个教学环节可以细化为如下几点:

  第一次估算,找出差距最远的答案。

  根据这个学生的答案,每位同学拿着自己剪的1*方分米上台在桌面上摆一摆。

  根据摆的情况进行第二次估算,力求一次估算正确。

  交流总结估算的方法。

  三、我的感悟

  结合新课标,如何上好数学课,当中还有许多值得自己思考的问题。通过这个课例,感觉要上“活”概念课,就要适时给概念下定义。定义下得过早,等于是索然无味的简单灌输;下得太迟,则又怕学生的思维呈现零乱状态,不能及时地整理和总结。

  本课的反思可以概括为以几句:

  蹲,用儿童的眼光理解教材;

  活,用新课标理念处理教法;

  灵,灵活调节控制每个环节;

  个,凸现自己个性展现风格;

  每节课,教师不应该只留下一个句号,应该给自己留下一个“?”、“!”、“……”

  三年级面积教学反思 4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和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针对教参要求,我对这节课定出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复*旧知,产生猜想——举例验证,归纳方法——推广应用”的教学过程。

  《课标》指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活动只是手段,不是最终目的,教师的作用是借助活动的载体引导学生去发现。在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让学生先估一估三个长方形的面积,接着用1㎝2的小正方形摆一摆并把结果填一填,再议一议自己的发现,然后说一说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的关系,推出公式。因为是学生自己发现的,所以在感觉上格外亲切,使学生的活动积极性更加强烈,学生的思维逐步抽象与概括,他们在观察、分析中,逐步悟出了规律,对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也就水到渠成。这种知识的建构,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大量感性经验支撑的,学生获得的'不仅是公式的推导,空间观念的拓展,还有一种自主发现的快乐感。

  当然也存在着不足:1、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有的在长方形的表面摆满1*方厘米的方格;有的是沿着长、宽各摆一行;有的是用尺子量出每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然后画1*方厘米的格子。这些方法在学生的合作中都有体现,如果能让不同方法的学生利用投影仪分别演示一遍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2、在教学时为了避免学生把面积和周长的概念混淆,课上强调周长和面积的关系。反而造成了学生的一个误区,学生在探索正方形面积的公式时,有的学生把求正方形的周长公式=边长x4与正方形面积公式=边长x边长混淆了,导致部分学生对求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还是模棱两可。

  总而言之,这节课上学生对概念的掌握还是较清楚,并能够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一些基本的问题,达到了预想的教学目的。

  三年级面积教学反思 5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本册书中的一个难点,在推导计算公式的课堂上,学生基本都能利用摆小正方形的方法,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本以为学生掌握的不错,但是在练*的时候学生却犯了很多的'错误。尤其在综合练*中,学生出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1、公式混淆:学生在题目出现了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时,会将2个公式混淆起来,求面积的时候用周长公式,求周长的时候用面积公式;这主要肯能是对公式推导的过程不深刻,对公式一知半解。

  2、单位问题:单位是学生在学*本单元中一直犯的错误,首先,不看前后单位,不管前面是什么单位,最后的单位就看问题,这样在学过单位换算之后,错误率很高。看来学生仔细审题的*惯还要继续培养;其次,是学生不看题目,统统都写面积单位,尤其在计算周长之后也写上一个面积单位;最后,就是不理解题意,尤其是评价手册上有这样一题:一块长方形花圃,长15米,宽8米,在四周围一圈篱笆,这块花圃有多大?学生按照*时的经验,围篱笆就是求周长,好多学生都计算成了周长,其实多大是求面积,看来学生的思维定势要打破,尤其是在仔细读题方面要多加培养。


三年级《面积》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4)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_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通用5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_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1

  新课程理念下,常常提及“兴趣”,把激发孩子的“兴趣”摆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做好一件事的前提条件。事实确实如此。课程改革两年来,我也在自己的课堂上不断地摸索着、尝试着。我常常会捧着教材思索着,“怎样才能让孩子更加喜欢学这篇课文?”“怎样的处理才能使孩子学得更快乐、更轻松?”“怎样才能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知识、懂得道理?”《金色的草地》这篇文章讲述了俄罗斯乡下的兄弟俩在窗前一大片草地上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快乐成长的情景,他们所做的游戏就是趁对方不备,将蒲公英的绒毛吹到对方的脸上,这种带有调皮和玩笑性质的游戏虽然简单,却充满了童真童趣,使兄弟两个真切地感受到了大自然带给他们的快乐。接着他们无意中发现了草地颜色变化的原因,从而真正喜爱上了蒲公英这种*凡的植物。文章表现了兄弟俩对这片草地朴实的爱,以及这片草地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快乐,体现了人与大自然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文章情节生动真实,情感真挚、语言*实,贴*学生生活,是一篇适合初中学生阅读的好材料。

  低段的孩子生性好动,很难在课堂四十分里做到始终如一地专心听讲。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有更多的方法去吸引孩子,调动孩子学*的积极性,让孩子在*和、轻松的氛围中学*。故意在课堂上创设一个玩的时机,给孩子玩的机会,也不失为一项好的举措。当然,我们教师要把握好分寸,要让孩子玩得其所,玩得有价值。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_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2

  在《两只小狮子》这一课的教学中,看着学生童趣盎燃的表演,听着学生朗朗的读书声,我感受到了学生发自内心的快乐。在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童话”般的情境,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激发想象、释放才智的*台,充分发挥自主式、参与式的教学优势,把课堂还给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快乐中学*。满意之处有以下两点: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做到了深掘教材,敢于创新,为学生创造了思维、想象、表达的宽松环境。如让学生思考:看到懒狮子这样,你想对它说些什么?在学生思考的同时,教师予以点拨、诱导,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发挥想象。

  在教学活动中,我创设情境以伙伴的身份来到学生中间活动、表演,完全舍弃了“师道尊严”。课堂上突出了学生的学*主体地位,实现了师生间*等对话。

  上完这节“童话课”,我深切地领悟到,要使学生主动、富有个性地学*,必须从学生这一主体出发,在课堂上为他们栽下一棵枝繁叶茂的梧桐树,为他们创设一个挥洒自我的乐园,从而实现“我喜欢学”。

  同时,也让我感到情境教学,对于低年级学生犹如“灵秀之泉”,滋润着他们的心田,对培养情感、启迪思维、发挥学生主体,培养学生的参与性、自主性、创造性,审美情趣,提高综合素质都有积极作用。

  另外值得我深思的是,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资源,挖掘教材,活用教材,拓展教材,全方位地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能动性,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情境。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_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3

  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这篇课文充满了童真童趣,特别是课文中描写“我”和弟弟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绒毛的情节真实生动,读着课文描写孩子的天真和调皮的语句,使人会不自主地产生会心的微笑;课文结尾又以孩子的眼光和心理,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讲了蒲公英颜色昼夜发生的变化及进一步抒发了作者对蒲公英的喜爱之情。教学前,我准备有关蒲公英的挂图或照片。还让学生查找有关蒲公英的资料,这篇课文文字和内容都比较浅显,学生通过自读,大体上能理解课文的内容。教学中,我用下面的问题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一是哥俩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的绒毛;二是“我”发现了草地会变颜色及其变色的原因。新课程理念下,常常提及“兴趣”,把激发孩子的“兴趣”摆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有更多的方法去吸引孩子,调动孩子学*的积极性,让孩子在*和、轻松的氛围中学*。第一件事指导学生进行表演。演之前,要把课文读熟,然后让学生揣摩兄弟两人的心理、神态,并据此设计相关的动作,还可以加进有关的对话。并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只要不脱离课文的原意,表演可以不拘一格,可以多样化。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_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4

  通过本文的学*,同学们做到了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深入的了解了课文内容,懂得了只有开动脑筋思考,想别人没有想到的东西,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的道理。同时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画杨桃教后反思

  通过本文的学*,同学们了解了作者先略写了父亲教导我画画要实事求是,接着具体细致的叙述把杨桃化成五角星的事。作者通过人物的对话、神态描写,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结果的思想方法。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了课文内容,在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到了其中的深刻道理。无论做什么是或看问题,应该实事求是,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

  路旁的橡树教后反思

  通过学*本课内容,培养了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学生从筑路工人的行动中受到启示,增强了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后反思

  通过学*本课,学生掌握了本课生字词。理解了小村庄过去和毁灭的原因,激发了热爱大自然。爱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燕子专列教后反思

  学*完本课,学生对本课的重点词句有了一定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爱护动物、保护你环境的意识。让学生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美好的情谊。

  翠鸟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同学们学会了课本中的生字,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验到了翠鸟的美丽可爱,激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珍珠泉教后反思

  通过学*本课,学生了解了珍珠泉的美丽积累了优美的语言,从而培养了学生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荷花教后反思

  通过学*本课,学生学会了本课的生字词,在欣赏荷花美丽的同时体会到了大自然的美妙,激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古诗两首教后反思

  本科结合古诗学*的特点,采用多种诵读方式,激发了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燕子教后反思

  通过学*本课,学生把握了燕子的主要特点,体会了文中精美的词句,培养了善于观察的好*惯。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_三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5

  《爬天都峰》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组中的第三篇课文。根据教材的体系编排,考虑低年级到中年级的衔接,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我在教学中力图体现以下这些特点:

  一、紧扣重点段落,理解课文内容。

  “窥一斑而见全豹。”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我着力于指导学生学*课文的重点段落——“我”和老爷爷爬天都峰的经过。“我们”在爬山途中,相互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

  二、抓住关键语句,感觉人物形象。

  与主要内容密切相关的那些关键语句的理解,是学懂课文的关键,要把它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课文中的许多语言描写挺有儿童味,内涵丰富,令人回味。如文中“我”和老爷爷对话中的两个“也”字,细细揣摩,我们就可以体会到言外之意:一老一少相互羡慕、敬佩,表现了他们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人物的形象自然也就丰满了。

  三、加强朗读指导,领悟人生道理。

  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本节课通过各种方式的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他们在读中体验;而适当的口语交际训练落实到阅读教学当中,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还能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文中老爷爷和“我”,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精神,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本节课最大的不足是忽视了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过多地注重理性的分析,结果学生少了些灵气,课堂少了些生气,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有待于进一步改正。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