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分》教学反思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教学反思

《约分》教学反思1

  《约分》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约分及最简分数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能准确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在设计中,我首先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分数基本性质和最大公因数的求法。因此本课无需在此处多费时间,合理的知识迁移,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约分”的`含义,使知识深入浅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其次补充2、5、3的倍数练*。为学生熟练掌握约分方法做准备。

  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掌握约分的方法并不难,要熟练进行约分,关键在于能够很快看出分子、分母是否含有公因数2、5、3等。而且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即判断分子、分母是否只有公因数1,如果只有公因数1,那么这个分数是最简分数如果分子、分母是否含有大于1的公因数,这个分数不是最简分数。因此,在教学中适当补充一些判别2、5、3的倍数练*,为学生学*约分提供必要的扎实基础。

  约分的知识实际上学生在理解上并不是太难的内容,但在实际运用中却掌握的不理想。我个人觉得这主要还是与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弱有很大的关系。约分的知识涉及到求两个数的公因数、最大公因数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等相关知识。学生要对每个部分的知识掌握的很扎实后,将这些知识进行综合的运用,才能很好的掌握约分的方法。在课堂教学时,我觉得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基本上是能够理解约分的含义和掌握一般的方法,主要的问题还是出在约不完上。部分学生找公因数的速度较慢,找不

  全,不能正确判断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等,都是学生约不好分的主要原因。我觉得只有通过反复的练*和纠正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约分的能力。

  判断一个分数是否是最简分数,学生掌握得较好。对于逐次约分的过程,学生失误较多,从学生做的练*可以看出来。学生在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写出几个与已知分数相等的分数时都会,可是一到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时就常出现分子、分母除以不一样的数,我想是因为在找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学生还不熟练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弱引起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探索,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约分》教学反思2

  约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通过学*约分,不仅可以巩固分数的基本性质,而且还可以为今后学*分数四则计算打下基础。本课教学我是这样做的:

  一、温顾互查。

  唤起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数的整除中相关知识的回忆,为约分的学*做好准备。

  二、自主尝试。

  自学检测,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让全体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展示、交流、小结等活动,学生也在约分的探究学*中相互交流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三、启发点拨。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的启发引导从化简分数的具体过程中抽象出约分的概念。

  四、分层练*。

  通过各种练*题是学生加强对约分的理解与运用。

  五、拓展练*。

  课堂练*安排了针对性很强的练*题:全面了解学生对约分方法的掌握情况。

  六、总结。

  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约分方法的学*过程,进一步提高约分方法的掌握水*。

《约分》教学反思3

  约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通过学*约分,不仅可以巩固分数的基本性质,而且还可以为今后学*分数四则计算打下基础。约分的方法并不难掌握,但是涉及到的旧知识比较多,为此,本课教学采取了如下措施:

  1、重视复*的作用。有关公因数、互素等概念与本节课约分的学*联系得极为密切,没有前者为知识基础,约分的学*将无法顺利进行。因此,第一环节就安排了复*引入,唤起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数的整除中相关知识的回忆,为约分的学*做好准备。

  2、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课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引导与点拨为辅的方式进行,让全体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展示、交流、小结等活动,一步一步地从化简分数的具体过程中抽象出约分的概念。学生也在约分的探究学*中相互交流了自己的想法和作法。通过合作交流促进了学生对约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3、围绕重点练*巩固新知。课堂练*安排了三道针对性很强的'练*题:第1题重在训练学生对于最大公约数的观察判断能力,从而更好地掌握约分的方法;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最简分数的概念的掌握情况,并练*把分数化为最简分数。第3题采用学生板演,全面了解学生对约分方法的掌握情况。

  4、引导学生对学*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约分方法的学*过程,进一步提高约分方法的掌握水*。

《约分》教学反思4

  今天我和孩子们学*了《约分》,学后感触颇深。

  一、本课首先出示了学*目标:

  1、理解约分的含义,掌握约分的方法。2、理解并能判断什么是最简分数。3、用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约分,正确的书写格式 。目标的出示为学生指明了本节课学*的目的,在课堂活动中能做到有的放矢,可避免课堂活动的盲目性。

  也可调动学生的情趣,学*的积极。

  二、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约分的含义和掌握约分的方法,分数基本性质和最大公因数的求法是基础。合理的知识的迁移规律,就能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约分”的含义,使知识深入浅出,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三、自主探究,合作共赢。在学生理解最简分数分数的意义后,我又抛出了一个问题:你还能找出几个最简分数来吗?并让学生在小组内检验。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促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的良好状态,在合作*同探究学*,并学会观察,发现最简分数概念的实际含义。之后,让学生把小组中检验出的非最简分数化简成最简分数。让学生在化简时,途径有很多,有些学生是一步步除以公因数的,也有的学生是一下子就除以最大公因数的,也有的学生是口算一下子得出最简分数的,都是可以的。

  四、一个充满智慧的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方法,让他们学会学*。所以在本节课我抛出问题后,不急着给出答案,先让学生思考,总结什么样的分数属于最简分数,然后教师再去总结,归纳。这让我不禁想起一位教育家的话:“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些困难,让他自己去尝试,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片天空,让他自己去发挥。”这种理念不断指引着自己的方向,体验于数学课中。

《约分》教学反思5

  讲过《约分》之后,感触多多,简单反思如下:

  1、本课能创设生动有趣的情趣,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使学生乐学、好学,较好地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的情感。

  2、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分数基本性质和最大公因数的求法。本课无需在此处多费时间,合理的知识迁移,就能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约分的含义,使知识深入浅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为学生提供充分探究和发现的时间与空间。 从约分含义的理解到约分方法的学*,教师始终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能力、教会学生学*方法的基础上,相信学生 的潜能,通过第一组活动,引发学生思考,发现几个分子分母不同的分数相同;借助第二组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理解约分的含义;创设第三组活动,为学生搭建了实 践探究的*台,使学生在交流中碰撞不同的约分方法,最终达成共同的认识。可以说整个学*过程中,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在学生的发现、探 究、讨论中解决,课堂处处闪动着学生智慧的光芒。

  4、关键处的点拨和发人深省的提问充分体现了教学主导的作用,既引导学生的发现,又不限制学生的思路;既能放开手充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又能在发散思维之后,求同存异,提升学生的认识,使课堂充满生机,启发引导无痕迹。

  5、练*的设计体现了清晰的层次性,尤其是最后游戏的创设符合儿童好玩、好动、天真活泼的特点,同时又寓教于乐,使学生对约分的认识有了更新鲜,更活泼的认识。

  6、总感觉自己对四生 课堂的理解还不到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会更加注意,很好地理解和践行多彩课堂文化 的精髓!


《约分》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阅读


《约分》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1)

——《约分》教学反思 (菁华6篇)

《约分》教学反思1

  本节课在教学是我采用“预学---交流---拓展”自主课堂教学模式。课后我积极反思感到本节课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一、预学题设计突出学法指导、自主性、合作性。

  本节课的预学题为:

  1、读一读:自读课本84-85页的内容,把你认为重点的句子画出来。

  2、想一想: 3/4和75/100是一回事吗?为什么?

  3、说一说: 的分子和分母有什么特点?

  4、做一做:试着完成例4,用自己认为最简单的方法将 进行约分。

  5、议一议:组内互相说说什么是约分,怎样约分最简便?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读、自学理解约分的含义及方法使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所提升,通过小组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归纳能力。

  这样的设计打破了概念教学教师一味讲解的模式,层层深入,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领略数学的魅力,从而成为学*的主人。

  二、课堂提问到位简练。

  老师说的不多,但每一个问题都突出重点。在指导约分时,先是问了为什它们能用等号连接?帮学生回顾约分的做法依据,又问拿谁去约分?突出做法是要寻找分子分母公因数,然后问还能继续约吗?怎么判断是最简分数,引出最简分数的'概念和判断标准,使学生明确一定要用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去除才可以约成最简分数。

  存在问题:

  1、个别学生不理解最简分数的含义

  2、部分学生在约分不能一次性约成最简分数。

  改进方法:

  1、对互质数的知识进行讲解,并练*判断互质数。以加深学生对最简分数含义的理解。

  2、对于求最大公因数的题目多练*,为学生进行约分做好铺垫,使学生能一次直接将分数约分成最简分数。

《约分》教学反思2

  一.教学设计学科名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约分》

  二.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我校地处城郊,所带班级学生共25人,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比较善于提出数学问题,能在小组合作学*中主动探究知识。在学*约分之前,学生已经探索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了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这些知识的掌握都为约分方法的学*提供了认知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约分的含义,并掌握多种约分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分析:

  根据教材的安排,本课时设计了这样3个层面的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约分的含义,掌握约分的方法。首先是活动一,找相等分数的活动。学生通过游戏找出相等的分数,使本课得以从愉快中开始,调动学生的学*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动二,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这些分数相等的原因,目的是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约分的概念,把握“最简分数”的含义。而最后的活动可以说是开放性的多项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更好地掌握约分的不同方法。

  四.教学目标:

  1、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约分的含义。

  2、探索并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3、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学*活动,体验数学学*的乐趣。

  五.教学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最简分数及约分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约分的方法 。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 创境激趣

  (媒体演示并配音:话说猪八戒跟着猴哥,通过分西瓜了解了分数的神奇。今天八戒途径蛋糕店,了不得,这里的蛋糕真是香飘千里。毫不犹豫,八戒买下一个大蛋糕。不行,美味不可独享,怎么也得给师傅留一块。想呀,想呀,八戒想出了这样的四种分法〈出示教材第47页的图案〉,他想把阴影部分的留给师傅。)

  师:请同学们帮帮八戒,哪种分法给师傅的最多?

  (评析: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境,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情绪。一个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二) 实践探究

  1、引导发现

  师:(出示电脑课件例图)谁来说说看,哪种分法给师傅的最多?

  学生立刻发现:四种分法给师傅的都一样多。

  师:为什么给师傅都是一样多?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一下吗?

  生1:我们可以用4个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1/3、2/6 、4/12 、8/24 。我们学过分数的基本性质,所以知道这四个分数是相等的,所以4种分法给师傅的都一样多。

  师:这4个分数之间到底都有怎样的关系?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

  (小组内交流,每人选其中两个分数说一说。)

  (评析:利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能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

  2、明确概念

  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清楚,八戒知道自己为什么又错了,夸咱们同学真聪明。现在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三个式子,你发现了什么?

  生1:它们的分子和分母都同时除以了一个相同的数,所以这些分数的大小都不变。

  生2:我给他补充,是同时除以它们的公因数。

  师:说得非常准确(师用彩粉笔板书),这里的除数都是什么数?

  生: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

  师:像这样,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做约分。

  师:还有什么发现?

  生3:约分后这些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越来越小,但分数值都相等。

  师:很好,这是约分的特点,谁来再说一遍?

  生4:最后一个式子的得数 是 1/3不能“再往下除了”。

  师:真好,你观察得非常认真,准确地说1/3不能再约分了。谁知道, 为什么不能“再约分了”?

  生:因为1和3没有公因数。

  师:回答得真棒。像1/3这样的分数,当分子和分母没有公因数的分数,我们把它叫做最简分数。

  同学们,知道吗?我们要求把一个不是最简分数的分数进行约分,就是要求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分数化成最简分数,也就是说,约分的最后结果应该是什么分数?

  (评析: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发现理解约分的含义。)

  生:是最简分数。

  师:谁能举个例子来说明,什么是最简分数?

  (评析:数学概念一定要联系实际才能理解得更加清楚,不能简单的机械记忆。)

  3、实践探究

  师:再看八戒为我们带来的这4个分数,哪个是最简分数?

  生:这4个数中, 1/3分数。

  师:说说其它的3个为什么不是最简分数。

  师:现在,请你从3个分数中任选一个进行约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约分的方法。

  师:请这两个同学来介绍一下约人的过程。

  生1:我发现8和24有公因数2,8除以2等于4,24除以2等于12,4和12有公因数2,4除以2等于2,12除以2等于6,6和2有公因数2,6除以2等于3,2除以2等于1,所以8/24约分后等于 1/3

  生2:我直接看,8和24的最大公因数是8,直接约分8/24=1/3 。

  (评析: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要求学生不是简单的模仿,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同时为学生提供小组学*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更有助于内向的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比较两个同学的方法,有什么异同?你更喜欢哪一种?

  生1:这两个同学都是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去除,结果都是1/3 。不同的地方,第一种方法,除了好几次,第二种方法只除了1次就行,所以我喜欢第二种方法。

  师:为什么第二种方法可以只除1次?

  生:因为他求出了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所以只除了1次就行。

  师:都这样想吗?

  生:我喜欢第一种方法,因为计算准确,不容易错。

  师:两种方法都可以,但是无论哪一种方法,我们在约分的时候都应该注意什么?

  (评析:不同方法的比较使学生对于约分的方法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但是对于学生的选择应当给予充分的尊重,我们认为好的对于学生来说并不一定也是最好的。)

  生1:用公因数去除。

  师:谁的公因数?能完整地说一遍吗?

  生2:约分的结果应该是一个最简分数。

  接着学生汇报2/6和 4/12约分方法。

  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约分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评析:教师的提问有思考的价值,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但是当学生的发言无序而散乱时,教师充分发挥了主导的作用,提升学生的认识。)

  (三)、巩固练*

  师:八戒感谢大家帮助他解决了今天遇到的难题,想请大家一起去赏灯。让我们和八戒一同前往吧!

  1、第48页第2题。

  (1) 学生独立连线。

  (2)集体交流,为什么这样连?(媒体演示)

  2、第48页第1题。

  (1)学生试做。

  (2)集体交流。

  师:约分时怎样才能又对又快,你的心得是什么?

  生1:看分子和分母的个位,如果是2和5的倍数就可以直接除以2和5。

  师:也就是说需要我们准确判断出是几的倍数,快速进行约分,对吗?

  生2:像分子和分母之间是倍数关系的,可以直接得到几分之一。

  ……

  师:这些方法都很好,我们在约分的时候,注意观察和思考,不要盲目进行。

  (评析:练*的设计应该是这样,每一道题都使学生有所收获,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及时收集这些方法,提高学生的熟练程度。)

  3、教材第48页第3题,比较大小。

  (1) 学生试做

  (2)小组内交流比较好的方法。

  (3)反馈信息

  4、小小投递员

  师: 噫!八戒哪里去了?(出示电脑课件)原来在这里。八戒又遇到了什么难题?

  (课件演示)要求每个同学一封信,信封上的分数的分数值与哪个小房子上的数相同,就把信送到那所小房子的下面。

  生完成送信活动,集体评议。

  (评析:游戏是学生最愿意参与的学*方式,寓教于乐。)

  (四)全课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八.课堂练*:见上述教学设计中。

  九.作业安排:

  1、约分在单位换算中的应用。

  在( )里填上最简分数。

  6分米=( )米 40厘米=( )米

  15秒=( )分 25分=( )时

  2、约分在小数化分数中的应用。

  把下面个小数化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0.6 0.45 0.37 0.75 1.5 3.25

《约分》教学反思3

  一.教学设计学科名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约分》

  二.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我校地处城郊,所带班级学生共25人,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比较善于提出数学问题,能在小组合作学*中主动探究知识。在学*约分之前,学生已经探索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了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这些知识的掌握都为约分方法的学*提供了认知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约分的含义,并掌握多种约分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分析:

  根据教材的安排,本课时设计了这样3个层面的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约分的含义,掌握约分的方法。首先是活动一,找相等分数的活动。学生通过游戏找出相等的分数,使本课得以从愉快中开始,调动学生的学*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动二,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这些分数相等的原因,目的是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约分的概念,把握“最简分数”的含义。而最后的活动可以说是开放性的多项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更好地掌握约分的不同方法。

  四.教学目标:

  1、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约分的含义。

  2、探索并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3、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学*活动,体验数学学*的乐趣。

  五.教学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最简分数及约分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约分的方法 。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 创境激趣

  (媒体演示并配音:话说猪八戒跟着猴哥,通过分西瓜了解了分数的神奇。今天八戒途径蛋糕店,了不得,这里的蛋糕真是香飘千里。毫不犹豫,八戒买下一个大蛋糕。不行,美味不可独享,怎么也得给师傅留一块。想呀,想呀,八戒想出了这样的四种分法〈出示教材第47页的图案〉,他想把阴影部分的留给师傅。)

  师:请同学们帮帮八戒,哪种分法给师傅的最多?

  (评析: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境,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情绪。一个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二) 实践探究

  1、引导发现

  师:(出示电脑课件例图)谁来说说看,哪种分法给师傅的最多?

  学生立刻发现:四种分法给师傅的都一样多。

  师:为什么给师傅都是一样多?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一下吗?

  生1:我们可以用4个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1/3、2/6 、4/12 、8/24 。我们学过分数的基本性质,所以知道这四个分数是相等的,所以4种分法给师傅的都一样多。

  师:这4个分数之间到底都有怎样的`关系?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

  (小组内交流,每人选其中两个分数说一说。)

  (评析:利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能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

  2、明确概念

  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清楚,八戒知道自己为什么又错了,夸咱们同学真聪明。现在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三个式子,你发现了什么?

  生1:它们的分子和分母都同时除以了一个相同的数,所以这些分数的大小都不变。

  生2:我给他补充,是同时除以它们的公因数。

  师:说得非常准确(师用彩粉笔板书),这里的除数都是什么数?

  生: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

  师:像这样,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做约分。

  师:还有什么发现?

  生3:约分后这些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越来越小,但分数值都相等。

  师:很好,这是约分的特点,谁来再说一遍?

  生4:最后一个式子的得数 是 1/3不能“再往下除了”。

  师:真好,你观察得非常认真,准确地说1/3不能再约分了。谁知道, 为什么不能“再约分了”?

  生:因为1和3没有公因数。

  师:回答得真棒。像1/3这样的分数,当分子和分母没有公因数的分数,我们把它叫做最简分数。

  同学们,知道吗?我们要求把一个不是最简分数的分数进行约分,就是要求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分数化成最简分数,也就是说,约分的最后结果应该是什么分数?

  (评析: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发现理解约分的含义。)

  生:是最简分数。

  师:谁能举个例子来说明,什么是最简分数?

  (评析:数学概念一定要联系实际才能理解得更加清楚,不能简单的机械记忆。)

  3、实践探究

  师:再看八戒为我们带来的这4个分数,哪个是最简分数?

  生:这4个数中, 1/3分数。

  师:说说其它的3个为什么不是最简分数。

  师:现在,请你从3个分数中任选一个进行约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约分的方法。

  师:请这两个同学来介绍一下约人的过程。

  生1:我发现8和24有公因数2,8除以2等于4,24除以2等于12,4和12有公因数2,4除以2等于2,12除以2等于6,6和2有公因数2,6除以2等于3,2除以2等于1,所以8/24约分后等于 1/3

  生2:我直接看,8和24的最大公因数是8,直接约分8/24=1/3 。

  (评析: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要求学生不是简单的模仿,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同时为学生提供小组学*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更有助于内向的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比较两个同学的方法,有什么异同?你更喜欢哪一种?

  生1:这两个同学都是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去除,结果都是1/3 。不同的地方,第一种方法,除了好几次,第二种方法只除了1次就行,所以我喜欢第二种方法。

  师:为什么第二种方法可以只除1次?

  生:因为他求出了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所以只除了1次就行。

  师:都这样想吗?

  生:我喜欢第一种方法,因为计算准确,不容易错。

  师:两种方法都可以,但是无论哪一种方法,我们在约分的时候都应该注意什么?

  (评析:不同方法的比较使学生对于约分的方法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但是对于学生的选择应当给予充分的尊重,我们认为好的对于学生来说并不一定也是最好的。)

  生1:用公因数去除。

  师:谁的公因数?能完整地说一遍吗?

  生2:约分的结果应该是一个最简分数。

  接着学生汇报2/6和 4/12约分方法。

  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约分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评析:教师的提问有思考的价值,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但是当学生的发言无序而散乱时,教师充分发挥了主导的作用,提升学生的认识。)

  (三)、巩固练*

  师:八戒感谢大家帮助他解决了今天遇到的难题,想请大家一起去赏灯。让我们和八戒一同前往吧!

  1、第48页第2题。

  (1) 学生独立连线。

  (2)集体交流,为什么这样连?(媒体演示)

  2、第48页第1题。

  (1)学生试做。

  (2)集体交流。

  师:约分时怎样才能又对又快,你的心得是什么?

  生1:看分子和分母的个位,如果是2和5的倍数就可以直接除以2和5。

  师:也就是说需要我们准确判断出是几的倍数,快速进行约分,对吗?

  生2:像分子和分母之间是倍数关系的,可以直接得到几分之一。

  ……

  师:这些方法都很好,我们在约分的时候,注意观察和思考,不要盲目进行。

  (评析:练*的设计应该是这样,每一道题都使学生有所收获,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及时收集这些方法,提高学生的熟练程度。)

  3、教材第48页第3题,比较大小。

  (1) 学生试做

  (2)小组内交流比较好的方法。

  (3)反馈信息

  4、小小投递员

  师: 噫!八戒哪里去了?(出示电脑课件)原来在这里。八戒又遇到了什么难题?

  (课件演示)要求每个同学一封信,信封上的分数的分数值与哪个小房子上的数相同,就把信送到那所小房子的下面。

  生完成送信活动,集体评议。

  (评析:游戏是学生最愿意参与的学*方式,寓教于乐。)

  (四)全课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八.课堂练*:见上述教学设计中。

  九.作业安排:

  1、约分在单位换算中的应用。

  在( )里填上最简分数。

  6分米=( )米 40厘米=( )米

  15秒=( )分 25分=( )时

  2、约分在小数化分数中的应用。

  把下面个小数化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0.6 0.45 0.37 0.75 1.5 3.25

《约分》教学反思4

  一.教学设计学科名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约分》

  二.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我校地处城郊,所带班级学生共25人,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比较善于提出数学问题,能在小组合作学*中主动探究知识。在学*约分之前,学生已经探索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了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这些知识的掌握都为约分方法的学*提供了认知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约分的含义,并掌握多种约分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分析:

  根据教材的安排,本课时设计了这样3个层面的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约分的含义,掌握约分的方法。首先是活动一,找相等分数的活动。学生通过游戏找出相等的分数,使本课得以从愉快中开始,调动学生的学*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动二,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这些分数相等的原因,目的是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约分的概念,把握“最简分数”的含义。而最后的活动可以说是开放性的多项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更好地掌握约分的不同方法。

  四.教学目标:

  1、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约分的含义。

  2、探索并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3、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学*活动,体验数学学*的乐趣。

  五.教学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最简分数及约分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约分的方法 。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 创境激趣

  (媒体演示并配音:话说猪八戒跟着猴哥,通过分西瓜了解了分数的神奇。今天八戒途径蛋糕店,了不得,这里的蛋糕真是香飘千里。毫不犹豫,八戒买下一个大蛋糕。不行,美味不可独享,怎么也得给师傅留一块。想呀,想呀,八戒想出了这样的四种分法〈出示教材第47页的图案〉,他想把阴影部分的留给师傅。)

  师:请同学们帮帮八戒,哪种分法给师傅的最多?

  (评析: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境,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情绪。一个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二) 实践探究

  1、引导发现

  师:(出示电脑课件例图)谁来说说看,哪种分法给师傅的最多?

  学生立刻发现:四种分法给师傅的都一样多。

  师:为什么给师傅都是一样多?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一下吗?

  生1:我们可以用4个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1/3、2/6 、4/12 、8/24 。我们学过分数的基本性质,所以知道这四个分数是相等的,所以4种分法给师傅的都一样多。

  师:这4个分数之间到底都有怎样的关系?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

  (小组内交流,每人选其中两个分数说一说。)

  (评析:利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能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

  2、明确概念

  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清楚,八戒知道自己为什么又错了,夸咱们同学真聪明。现在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三个式子,你发现了什么?

  生1:它们的分子和分母都同时除以了一个相同的数,所以这些分数的大小都不变。

  生2:我给他补充,是同时除以它们的公因数。

  师:说得非常准确(师用彩粉笔板书),这里的除数都是什么数?

  生: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

  师:像这样,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做约分。

  师:还有什么发现?

  生3:约分后这些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越来越小,但分数值都相等。

  师:很好,这是约分的特点,谁来再说一遍?

  生4:最后一个式子的得数 是 1/3不能“再往下除了”。

  师:真好,你观察得非常认真,准确地说1/3不能再约分了。谁知道, 为什么不能“再约分了”?

  生:因为1和3没有公因数。

  师:回答得真棒。像1/3这样的分数,当分子和分母没有公因数的分数,我们把它叫做最简分数。

  同学们,知道吗?我们要求把一个不是最简分数的分数进行约分,就是要求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分数化成最简分数,也就是说,约分的最后结果应该是什么分数?

  (评析: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发现理解约分的含义。)

  生:是最简分数。

  师:谁能举个例子来说明,什么是最简分数?

  (评析:数学概念一定要联系实际才能理解得更加清楚,不能简单的机械记忆。)

  3、实践探究

  师:再看八戒为我们带来的这4个分数,哪个是最简分数?

  生:这4个数中, 1/3分数。

  师:说说其它的3个为什么不是最简分数。

  师:现在,请你从3个分数中任选一个进行约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约分的方法。

  师:请这两个同学来介绍一下约人的过程。

  生1:我发现8和24有公因数2,8除以2等于4,24除以2等于12,4和12有公因数2,4除以2等于2,12除以2等于6,6和2有公因数2,6除以2等于3,2除以2等于1,所以8/24约分后等于 1/3

  生2:我直接看,8和24的最大公因数是8,直接约分8/24=1/3 。

  (评析: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要求学生不是简单的模仿,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同时为学生提供小组学*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更有助于内向的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比较两个同学的方法,有什么异同?你更喜欢哪一种?

  生1:这两个同学都是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去除,结果都是1/3 。不同的地方,第一种方法,除了好几次,第二种方法只除了1次就行,所以我喜欢第二种方法。

  师:为什么第二种方法可以只除1次?

  生:因为他求出了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所以只除了1次就行。

  师:都这样想吗?

  生:我喜欢第一种方法,因为计算准确,不容易错。

  师:两种方法都可以,但是无论哪一种方法,我们在约分的时候都应该注意什么?

  (评析:不同方法的比较使学生对于约分的方法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但是对于学生的选择应当给予充分的尊重,我们认为好的对于学生来说并不一定也是最好的。)

  生1:用公因数去除。

  师:谁的公因数?能完整地说一遍吗?

  生2:约分的结果应该是一个最简分数。

  接着学生汇报2/6和 4/12约分方法。

  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约分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评析:教师的提问有思考的价值,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但是当学生的发言无序而散乱时,教师充分发挥了主导的作用,提升学生的认识。)

  (三)、巩固练*

  师:八戒感谢大家帮助他解决了今天遇到的难题,想请大家一起去赏灯。让我们和八戒一同前往吧!

  1、第48页第2题。

  (1) 学生独立连线。

  (2)集体交流,为什么这样连?(媒体演示)

  2、第48页第1题。

  (1)学生试做。

  (2)集体交流。

  师:约分时怎样才能又对又快,你的心得是什么?

  生1:看分子和分母的个位,如果是2和5的倍数就可以直接除以2和5。

  师:也就是说需要我们准确判断出是几的倍数,快速进行约分,对吗?

  生2:像分子和分母之间是倍数关系的,可以直接得到几分之一。

  ……

  师:这些方法都很好,我们在约分的时候,注意观察和思考,不要盲目进行。

  (评析:练*的设计应该是这样,每一道题都使学生有所收获,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及时收集这些方法,提高学生的熟练程度。)

  3、教材第48页第3题,比较大小。

  (1) 学生试做

  (2)小组内交流比较好的方法。

  (3)反馈信息

  4、小小投递员

  师: 噫!八戒哪里去了?(出示电脑课件)原来在这里。八戒又遇到了什么难题?

  (课件演示)要求每个同学一封信,信封上的分数的分数值与哪个小房子上的数相同,就把信送到那所小房子的下面。

  生完成送信活动,集体评议。

  (评析:游戏是学生最愿意参与的学*方式,寓教于乐。)

  (四)全课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八.课堂练*:见上述教学设计中。

  九.作业安排:

  1、约分在单位换算中的应用。

  在( )里填上最简分数。

  6分米=( )米 40厘米=( )米

  15秒=( )分 25分=( )时

  2、约分在小数化分数中的应用。

  把下面个小数化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0.6 0.45 0.37 0.75 1.5 3.25

《约分》教学反思5

  约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通过学*约分,不仅可以巩固分数的基本性质,而且还可以为今后学*分数四则计算打下基础。本课教学我是这样做的:

  一、温顾互查。

  唤起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数的整除中相关知识的回忆,为约分的学*做好准备。

  二、自主尝试。

  自学检测,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让全体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展示、交流、小结等活动,学生也在约分的探究学*中相互交流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三、启发点拨。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的启发引导从化简分数的具体过程中抽象出约分的概念。

  四、分层练*。

  通过各种练*题是学生加强对约分的理解与运用。

  五、拓展练*。

  课堂练*安排了针对性很强的练*题:全面了解学生对约分方法的掌握情况。

  六、总结。

  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约分方法的学*过程,进一步提高约分方法的掌握水*。

《约分》教学反思6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十分关注学生的学*过程,关注学生的发展,努力改善学生的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能力和自信心,以实现数学教学的最大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尊重生命,以学为本,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我深刻体会到:教学设计一定要尊重生命,以学为本。要重视学生的实际认知,了解他们的已有经验。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通过录像激发学生学*兴趣,“你能用学过的知识验证75/100和3/4是否相等?”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方法、经验、积极主动地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等多种思维策略,变程式化的学*为综合型的研究任务。整个过程中的学生始终处于活跃状态,积极地思考和充分地交流,使学生真正掌握了约分的方法和最简分数的意义,并且培养了很好的学**惯。

  2、加强交流,学会合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我尽可能给予学生充分发表观点和意见的机会,引导学生参与交流活动,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意见。这样教学,既能促使每位学生动脑思考,又能激活他们的发散思维。

  3、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创造性地应用知识。

  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教学中的练*环节是对新知识的巩固、应用,也是对能力的培养。约分教学以往的练*很单一,为此我将练*分为不同的层次,有针对练*、变式练*、实际应用练*等,让每个学生都有练*的机会。不仅掌握约分的方法,而且还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约分,这样充分体现了给予生活,生态发展。

  4、不足之处:教学后我认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说话的完整性还需在*时的教学中加强锻炼。


《约分》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2)

——约分的教学反思实用5篇

  约分的教学反思 1

  《约分》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约分及最简分数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能准确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是这节课的教学难点,约分教学反思。在设计中,我首先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分数基本性质和最大公因数的求法。因此本课无需在此处多费时间,合理的知识迁移,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约分”的含义,使知识深入浅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其次补充2、5、3的倍数练*。为学生熟练掌握约分方法做准备。

  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掌握约分的方法并不难,要熟练进行约分,关键在于能够很快看出分子、分母是否含有公因数2、5、3等。而且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即判断分子、分母是否只有公因数1,如果只有公因数1,那么这个分数是最简分数如果分子、分母是否含有大于1的公因数,这个分数不是最简分数,教学反思《约分教学反思》。因此,在教学中适当补充一些判别2、5、3的倍数练*,为学生学*约分提供必要的扎实基础。

  约分的知识实际上学生在理解上并不是太难的内容,但在实际运用中却掌握的不理想。我个人觉得这主要还是与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弱有很大的关系。约分的知识涉及到求两个数的公因数、最大公因数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等相关知识。学生要对每个部分的知识掌握的很扎实后,将这些知识进行综合的运用,才能很好的掌握约分的方法。在课堂教学时,我觉得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基本上是能够理解约分的含义和掌握一般的方法,主要的问题还是出在约不完上。部分学生找公因数的速度较慢,找不全,不能正确判断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等,都是学生约不好分的主要原因。我觉得只有通过反复的练*和纠正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约分的能力。

  判断一个分数是否是最简分数,学生掌握得较好。对于逐次约分的过程,学生失误较多,从学生做的练*可以看出来。学生在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写出几个与已知分数相等的分数时都会,可是一到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时就常出现分子、分母除以不一样的数,我想是因为在找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学生还不熟练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弱引起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探索,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约分的教学反思 2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练*部分时间过于仓促,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交流与理解,部分学困生掌握不够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合理安排时间,避免时间过于紧迫。

  约分的教学反思 3

  本节课我没有完全照搬课本上的例题1,而是利用例题1从18/24入手,让学生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找出几个与它们大小相等的分数。学生通过写分数、说理由自然地复*了分数的基本性质。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自然而然地进入探究新知的状态。然后板书36/48=18/24=9/12=3/4 ,通过“比较这些相等分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数字都变小了,是因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了相同的数,即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从而引出约分的概念。“36/48约分成3/4后还能继续再约分吗?为什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分子和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你能举出几个最简分数吗?”引导学生不断地说,真正理解什么是最简分数。之后是学*例题2约分的书写格式及约分的方法。约分中用分子和分母的公约数去除它们的方法和算理,都很容易掌握,但是要能准确熟练地进行约分,必须要求学生掌握好求几个数的公约数,最大公约数,判断互质数,除法口算等旧知识。学生们基本上都对一次约分的方法感兴趣,但一次约分的要求更高,就是要一眼找出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

  通过一系列递进式的探索活动,我让学生自己通过体验归纳总结,举例验证,由内到外的理解概念的意义,打破了概念教学教师一味讲解的模式,层层深入,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领略数学的魅力,从而成为学*的主人。

  约分的教学反思 4

  约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为了使学生对最简分数的概念有充分的感知基础,我写了几组分数大小相等的分数:如9/12、3/4;3/6、10/20;让学生再说出几个与它们大小相等的分数,通过学生写分数、说理由自然地复*了分数的基本性质。

  “在这些大小相等的分数中,你觉得哪个分数最特殊?为什么?”学生都直觉得找出其中最简的那个分数最特殊,因为它们的分子分母已经不能再缩小了!“象3/4、1/2这样的分数还有吗?”引导学生不断的说,老师不断的写,从直接说一个分数,到说分子分母是连续自然数就可以、分子是1分母是非0非1的自然数,孩子们的回答显然越来越归纳,越来越接*实质……说着说着,

  终于孩子们自己兴奋的发现:只要分子分母是互质数,这个分数就是最简分数!无疑,让学生在看似不经意的写数中悟出概念,那种成功的快乐感,那种对最简分数概念的深刻理解,是接受式教学所无法企及的。

  约分中用分子和分母的公约数去除它们的方法和算理,都很容易掌握,但是要能准确熟练地进行约分,必须要求学生掌握好求几个数的公约数,最大公约数,判断互质数,除法口算等旧知识。

  约分的教学反思 5

  反思《约分》这节课,我觉得我对这节课不够重视,以为学过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公因数,在教学时出示一个例子引导学生完成,使学生浅显的知道什么约分,让学生把什么是最简分数读了两遍,就让学生开始练*了。没有让学生亲历探索的过程。故而,在后面的练*中,很多学生找分数的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以及最大公因数的速度特别慢,还有的同学约分的结果不是最简分数。本以为相当简单的问题,可是我又用两节课时间去巩固练*,效果还是不太好。因此在计算分数加减法时暴露出来的问题就更严重了。

  学生要理解掌握概念,必须要参与、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向其他老师请教后,我再次思考了《约分》这节课的教法,特别是最简分数概念的揭示。

  约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为了使学生对最简分数的概念有充分的感知基础,可以写几组分数大小相等的分数:如9/12、3/4;3/6、10/20;让学生再说出几个与它们大小相等的分数,通过学生写分数、说理由自然地复*了分数的基本性质。

  “在这些大小相等的分数中,你觉得哪个分数最特殊?为什么?”学生找出其中最简的那个分数最特殊,并说说特殊的原因:因为它们的分子分母已经不能再缩小了!“象3/4、1/2这样的分数还有吗?”引导学生不断的说,老师不断的写,从直接说一个分数,到说分子分母是连续自然数就可以、分子是1分母是非0非1的自然数,越来越归纳,越来越接*实质……说着说着,终于学生自己就会发现:只要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只有1,这个分数就是最简分数!

  无疑,让学生在看似不经意的写数中悟出概念,那种成功的快乐感,那种对最简分数概念的深刻理解,是接受式教学所无法企及的。

  看来许多理念对于我还是书本上的,我应该有意识的改一改自己身上一些与理念不适应的教学行为——哪怕这些行为以前是“负责任”的标志。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突破以往数学学*单一,被动的方式,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得情感、能力、智力的全面发展。


《约分》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3)

——《约分》教学反思 (菁华9篇)

《约分》教学反思1

  本节课先进行了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复*,并且复*了是2、3、5倍数的特征,为判断最简分数及约分打好基础。新课教学时把最简分数与约分两道例题在一课时内完成,因为两题联系密切,约分的教学是呼之欲出。如果强行分割开来不便于学生练*与巩固相关知识。本课约分的正确书写是一大难点。如果一开始就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约分*惯,再学*分数四则运算时将会明显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失误。在教学时,一直强调分数占两行书写,今天的作业还特别要求在分子、分母再多留一行,以便写出约分后的结果。在自己示范板书时,特别向学生说明:为清晰地看到约分后的结果应将数据向上、向下分别书写,不要写在同一行。教学完约分后必须强调:如果今后遇到填空、解决问题的结果不是最简分数时必须先约分。但从作业反馈来看,学生主动约分的.意识很淡薄。87页第7、8题超过半数的学生没有自主约分。

《约分》教学反思2

  一.教学设计学科名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约分》

  二.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我校地处城郊,所带班级学生共25人,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比较善于提出数学问题,能在小组合作学*中主动探究知识。在学*约分之前,学生已经探索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了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这些知识的掌握都为约分方法的学*提供了认知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约分的含义,并掌握多种约分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分析:

  根据教材的安排,本课时设计了这样3个层面的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约分的含义,掌握约分的方法。首先是活动一,找相等分数的活动。学生通过游戏找出相等的分数,使本课得以从愉快中开始,调动学生的学*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动二,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这些分数相等的原因,目的是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约分的概念,把握“最简分数”的含义。而最后的活动可以说是开放性的多项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更好地掌握约分的不同方法。

  四.教学目标:

  1、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约分的含义。

  2、探索并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3、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学*活动,体验数学学*的乐趣。

  五.教学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最简分数及约分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约分的方法 。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 创境激趣

  (媒体演示并配音:话说猪八戒跟着猴哥,通过分西瓜了解了分数的神奇。今天八戒途径蛋糕店,了不得,这里的蛋糕真是香飘千里。毫不犹豫,八戒买下一个大蛋糕。不行,美味不可独享,怎么也得给师傅留一块。想呀,想呀,八戒想出了这样的四种分法〈出示教材第47页的图案〉,他想把阴影部分的留给师傅。)

  师:请同学们帮帮八戒,哪种分法给师傅的最多?

  (评析: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境,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情绪。一个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二) 实践探究

  1、引导发现

  师:(出示电脑课件例图)谁来说说看,哪种分法给师傅的最多?

  学生立刻发现:四种分法给师傅的都一样多。

  师:为什么给师傅都是一样多?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一下吗?

  生1:我们可以用4个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1/3、2/6 、4/12 、8/24 。我们学过分数的基本性质,所以知道这四个分数是相等的,所以4种分法给师傅的都一样多。

  师:这4个分数之间到底都有怎样的关系?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

  (小组内交流,每人选其中两个分数说一说。)

  (评析:利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能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

  2、明确概念

  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清楚,八戒知道自己为什么又错了,夸咱们同学真聪明。现在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三个式子,你发现了什么?

  生1:它们的分子和分母都同时除以了一个相同的数,所以这些分数的大小都不变。

  生2:我给他补充,是同时除以它们的公因数。

  师:说得非常准确(师用彩粉笔板书),这里的除数都是什么数?

  生: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

  师:像这样,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做约分。

  师:还有什么发现?

  生3:约分后这些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越来越小,但分数值都相等。

  师:很好,这是约分的特点,谁来再说一遍?

  生4:最后一个式子的得数 是 1/3不能“再往下除了”。

  师:真好,你观察得非常认真,准确地说1/3不能再约分了。谁知道, 为什么不能“再约分了”?

  生:因为1和3没有公因数。

  师:回答得真棒。像1/3这样的分数,当分子和分母没有公因数的分数,我们把它叫做最简分数。

  同学们,知道吗?我们要求把一个不是最简分数的分数进行约分,就是要求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分数化成最简分数,也就是说,约分的最后结果应该是什么分数?

  (评析: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发现理解约分的含义。)

  生:是最简分数。

  师:谁能举个例子来说明,什么是最简分数?

  (评析:数学概念一定要联系实际才能理解得更加清楚,不能简单的机械记忆。)

  3、实践探究

  师:再看八戒为我们带来的这4个分数,哪个是最简分数?

  生:这4个数中, 1/3分数。

  师:说说其它的3个为什么不是最简分数。

  师:现在,请你从3个分数中任选一个进行约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约分的方法。

  师:请这两个同学来介绍一下约人的过程。

  生1:我发现8和24有公因数2,8除以2等于4,24除以2等于12,4和12有公因数2,4除以2等于2,12除以2等于6,6和2有公因数2,6除以2等于3,2除以2等于1,所以8/24约分后等于 1/3

  生2:我直接看,8和24的最大公因数是8,直接约分8/24=1/3 。

  (评析: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要求学生不是简单的模仿,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同时为学生提供小组学*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更有助于内向的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比较两个同学的方法,有什么异同?你更喜欢哪一种?

  生1:这两个同学都是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去除,结果都是1/3 。不同的地方,第一种方法,除了好几次,第二种方法只除了1次就行,所以我喜欢第二种方法。

  师:为什么第二种方法可以只除1次?

  生:因为他求出了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所以只除了1次就行。

  师:都这样想吗?

  生:我喜欢第一种方法,因为计算准确,不容易错。

  师:两种方法都可以,但是无论哪一种方法,我们在约分的时候都应该注意什么?

  (评析:不同方法的比较使学生对于约分的方法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但是对于学生的选择应当给予充分的尊重,我们认为好的对于学生来说并不一定也是最好的。)

  生1:用公因数去除。

  师:谁的公因数?能完整地说一遍吗?

  生2:约分的结果应该是一个最简分数。

  接着学生汇报2/6和 4/12约分方法。

  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约分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评析:教师的提问有思考的价值,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但是当学生的发言无序而散乱时,教师充分发挥了主导的作用,提升学生的认识。)

  (三)、巩固练*

  师:八戒感谢大家帮助他解决了今天遇到的难题,想请大家一起去赏灯。让我们和八戒一同前往吧!

  1、第48页第2题。

  (1) 学生独立连线。

  (2)集体交流,为什么这样连?(媒体演示)

  2、第48页第1题。

  (1)学生试做。

  (2)集体交流。

  师:约分时怎样才能又对又快,你的心得是什么?

  生1:看分子和分母的个位,如果是2和5的倍数就可以直接除以2和5。

  师:也就是说需要我们准确判断出是几的倍数,快速进行约分,对吗?

  生2:像分子和分母之间是倍数关系的,可以直接得到几分之一。

  ……

  师:这些方法都很好,我们在约分的时候,注意观察和思考,不要盲目进行。

  (评析:练*的设计应该是这样,每一道题都使学生有所收获,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及时收集这些方法,提高学生的熟练程度。)

  3、教材第48页第3题,比较大小。

  (1) 学生试做

  (2)小组内交流比较好的方法。

  (3)反馈信息

  4、小小投递员

  师: 噫!八戒哪里去了?(出示电脑课件)原来在这里。八戒又遇到了什么难题?

  (课件演示)要求每个同学一封信,信封上的分数的分数值与哪个小房子上的数相同,就把信送到那所小房子的下面。

  生完成送信活动,集体评议。

  (评析:游戏是学生最愿意参与的学*方式,寓教于乐。)

  (四)全课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八.课堂练*:见上述教学设计中。

  九.作业安排:

  1、约分在单位换算中的应用。

  在( )里填上最简分数。

  6分米=( )米 40厘米=( )米

  15秒=( )分 25分=( )时

  2、约分在小数化分数中的应用。

  把下面个小数化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0.6 0.45 0.37 0.75 1.5 3.25

《约分》教学反思3

  约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通过学*约分,不仅可以巩固分数的基本性质,而且还可以为今后学*分数四则计算打下基础。约分的方法并不难掌握,但是涉及到的旧知识比较多,为此,本课教学采取了如下措施:

  1、重视复*的作用。有关公因数、互素等概念与本节课约分的学*联系得极为密切,没有前者为知识基础,约分的学*将无法顺利进行。因此,第一环节就安排了复*引入,唤起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数的整除中相关知识的回忆,为约分的学*做好准备。

  2、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课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引导与点拨为辅的方式进行,让全体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展示、交流、小结等活动,一步一步地从化简分数的具体过程中抽象出约分的'概念。学生也在约分的探究学*中相互交流了自己的想法和作法。通过合作交流促进了学生对约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3、围绕重点练*巩固新知。课堂练*安排了三道针对性很强的练*题:第1题重在训练学生对于最大公约数的观察判断能力,从而更好地掌握约分的方法;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最简分数的概念的掌握情况,并练*把分数化为最简分数。第3题采用学生板演,全面了解学生对约分方法的掌握情况。

  4、引导学生对学*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约分方法的学*过程,进一步提高约分方法的掌握水*。

《约分》教学反思4

  今天我和孩子们学*了《约分》,学后感触颇深。

  一、本课首先出示了学*目标:

  1、理解约分的含义,掌握约分的方法。2、理解并能判断什么是最简分数。3、用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约分,正确的书写格式 。目标的出示为学生指明了本节课学*的目的,在课堂活动中能做到有的放矢,可避免课堂活动的盲目性。

  也可调动学生的情趣,学*的积极。

  二、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约分的含义和掌握约分的方法,分数基本性质和最大公因数的求法是基础。合理的知识的迁移规律,就能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约分”的含义,使知识深入浅出,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三、自主探究,合作共赢。在学生理解最简分数分数的意义后,我又抛出了一个问题:你还能找出几个最简分数来吗?并让学生在小组内检验。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促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的良好状态,在合作*同探究学*,并学会观察,发现最简分数概念的实际含义。之后,让学生把小组中检验出的非最简分数化简成最简分数。让学生在化简时,途径有很多,有些学生是一步步除以公因数的,也有的学生是一下子就除以最大公因数的,也有的学生是口算一下子得出最简分数的,都是可以的。

  四、一个充满智慧的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方法,让他们学会学*。所以在本节课我抛出问题后,不急着给出答案,先让学生思考,总结什么样的分数属于最简分数,然后教师再去总结,归纳。这让我不禁想起一位教育家的话:“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些困难,让他自己去尝试,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片天空,让他自己去发挥。”这种理念不断指引着自己的方向,体验于数学课中。

《约分》教学反思5

  约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通过学*约分,不仅可以巩固分数的基本性质,而且还可以为今后学*分数四则计算打下基础。本课教学我是这样做的:

  一、温顾互查。

  唤起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数的整除中相关知识的回忆,为约分的'学*做好准备。

  二、自主尝试。

  自学检测,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让全体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展示、交流、小结等活动,学生也在约分的探究学*中相互交流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三、启发点拨。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的启发引导从化简分数的具体过程中抽象出约分的概念。

  四、分层练*。

  通过各种练*题是学生加强对约分的理解与运用。

  五、拓展练*。

  课堂练*安排了针对性很强的练*题:全面了解学生对约分方法的掌握情况。

  六、总结。

  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约分方法的学*过程,进一步提高约分方法的掌握水*。

《约分》教学反思6

  约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通过学*约分,不仅可以巩固分数的基本性质,而且还可以为今后学*分数四则计算打下基础。本课教学我是这样做的:

  一、温顾互查。

  唤起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数的整除中相关知识的回忆,为约分的学*做好准备。

  二、自主尝试。

  自学检测,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让全体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展示、交流、小结等活动,学生也在约分的探究学*中相互交流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三、启发点拨。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的启发引导从化简分数的具体过程中抽象出约分的概念。

  四、分层练*。

  通过各种练*题是学生加强对约分的理解与运用。

  五、拓展练*。

  课堂练*安排了针对性很强的练*题:全面了解学生对约分方法的掌握情况。

  六、总结。

  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约分方法的学*过程,进一步提高约分方法的掌握水*。

《约分》教学反思7

  由今天的发现延伸到数学课堂,我发现数学课不能只是刻板地复制教材,而是教师要用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数学教师要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找到与学生的交融点,让学生真正地理解知识点。另外,数学问题随着教学的深入而发展,学生的思维也一直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学生的潜能能得到充分地挖掘,让课堂充满生命力。

  一个充满智慧的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方法,让他们学会学*。所以在本节课我抛出问题后,不急着给出答案,先让学生思考,总结什么样的分数属于最简分数,然后教师再去总结,归纳。这让我不禁想起一位教育家的话:“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些困难,让他自己去尝试,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片天空,让他自己去发挥。”这种理念不断指引着自己的方向,体验于数学课中。

《约分》教学反思8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十分关注学生的学*过程,关注学生的发展,努力改善学生的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能力和自信心,以实现数学教学的最大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尊重生命,以学为本,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我深刻体会到:教学设计一定要尊重生命,以学为本。要重视学生的实际认知,了解他们的已有经验。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通过录像激发学生学*兴趣,“你能用学过的知识验证75/100和3/4是否相等?”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方法、经验、积极主动地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等多种思维策略,变程式化的学*为综合型的研究任务。整个过程中的学生始终处于活跃状态,积极地思考和充分地交流,使学生真正掌握了约分的方法和最简分数的意义,并且培养了很好的学**惯。

  2、加强交流,学会合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我尽可能给予学生充分发表观点和意见的机会,引导学生参与交流活动,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意见。这样教学,既能促使每位学生动脑思考,又能激活他们的发散思维。

  3、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创造性地应用知识。

  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教学中的练*环节是对新知识的巩固、应用,也是对能力的培养。约分教学以往的练*很单一,为此我将练*分为不同的层次,有针对练*、变式练*、实际应用练*等,让每个学生都有练*的机会。不仅掌握约分的方法,而且还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约分,这样充分体现了给予生活,生态发展。

  4、不足之处:教学后我认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说话的完整性还需在*时的教学中加强锻炼。

《约分》教学反思9

  《约分》本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1.理解约分的意义,并学会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2.理解最简分数的意义,能判断一个分数是否为最简分数,能把一个分数化简成最简分数。都是比较注重计算和方法的内容,如果干巴巴地讲,学生会感觉比较枯燥,如何把约分讲的有意思一点,学生愿意学一点,是我需要考虑的问题,因为学生只有愿意听了,才能去学*。

  我刚开始的思考是,为什么要学约分,约分的价值是什么?看看课本,发现练*十六的第一题给了我思路,于是采纳了优教上的一个导入:你能在1分钟之内涂出这个正方形的吗?加入时间限制,做一个挑战,激发学生的兴趣。果然,学生的参与度有了提高。接下来的教学也更顺畅了。

  在约分这一节,学生大部分都能掌握的很好,但在作业的完成上出现了问题。先约分再比较各组分数的大小,学生约分后比较的不是原数的大小而是约分后数的大小,关于这个问题我进行了反思,是不是因为老师没有讲到,提到,所以学生出错率才比较高。相信如果课堂上讲过这个问题,有很多学生能够避免,但是老师能做到所有题型都讲到吗?所有的易错点提前跟学生讲一遍吗?再者有必要这样做吗?我认为,应该给学生犯错的机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给学生独立判断的机会,不要事事想到学生前面,提前把易错点、难点等都告诉学生,这样的知识都是浮于表面的,要给学生充分的犯错机会,但一定要做好订正工作。


《约分》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4)

——《约分》教学反思 (菁华9篇)

《约分》教学反思1

  约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通过学*约分,不仅可以巩固分数的基本性质,而且还可以为今后学*分数四则计算打下基础。约分的方法并不难掌握,但是涉及到的旧知识比较多,为此,本课教学采取了如下措施:

  1、重视复*的作用。有关公因数、互素等概念与本节课约分的学*联系得极为密切,没有前者为知识基础,约分的学*将无法顺利进行。因此,第一环节就安排了复*引入,唤起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数的整除中相关知识的回忆,为约分的学*做好准备。

  2、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课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引导与点拨为辅的方式进行,让全体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展示、交流、小结等活动,一步一步地从化简分数的具体过程中抽象出约分的'概念。学生也在约分的探究学*中相互交流了自己的想法和作法。通过合作交流促进了学生对约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3、围绕重点练*巩固新知。课堂练*安排了三道针对性很强的练*题:第1题重在训练学生对于最大公约数的观察判断能力,从而更好地掌握约分的方法;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最简分数的概念的掌握情况,并练*把分数化为最简分数。第3题采用学生板演,全面了解学生对约分方法的掌握情况。

  4、引导学生对学*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约分方法的学*过程,进一步提高约分方法的掌握水*。

《约分》教学反思2

  《约分》一课是在学生已探索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了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的基础上来认识约分的含义,掌握约分的方法的。根据教材的安排,我设计了三个活动:一是引导学生发现分数的相等关系并运用已有知识解释分数相等的原因;二是引导学生发现用公因数去除,理解约分及最简分数的含义;三是通过实践活动,掌握约分的方法,从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课伊始,设计了“猪八戒为了给师傅留块饼,想出了四种分法,请同学帮忙,哪种分法更多一点?”的情境,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的情感。

  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合理的知识迁移,去掌握理解新知,我只是给予适当的引导,并没有过多的讲授,把探究新知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和发现的时间与空间,从约分的含义的理解到约分方法的学*,我始终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能力、教会学生学*的方法,相信学生有无尽的潜能。通过第一个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几个分子分母不同的分数,它们的值相等;借助第二个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理解约分的`含义及最简分数的含义;创设第三组活动,为学生搭建了实践探究的*台,使学生在交流中碰撞不同的约分方法,最终达成共同的认识。可以说,整个学*过程中,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在学生的发现、探究和交流中解决,课堂中能时时闪动着学生智慧的火花。

  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捕捉学生所反馈出来的信息,及时的给予评价,同时也注意创设宽松、民主的学*氛围,使得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出自己不一样的看法。在每一个活动结束后,都注意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归纳,以使学生内化新知,提升自己原有的知识水*。

  虽然本节课有一些可取的地方,但也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和困惑。如课堂中学生虽能积极参与,但回答问题的面不是很广,敢于质疑的同学也不是很多,该如何调动全面参与的积极性?对于这种学生利用知识迁移就能自学或者说就能掌握新知的课如何上得有新意,让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这些都是值得我深思的问题,同时也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约分》教学反思3

  一.教学设计学科名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约分》

  二.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我校地处城郊,所带班级学生共25人,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比较善于提出数学问题,能在小组合作学*中主动探究知识。在学*约分之前,学生已经探索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了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这些知识的掌握都为约分方法的学*提供了认知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约分的含义,并掌握多种约分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分析:

  根据教材的安排,本课时设计了这样3个层面的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约分的含义,掌握约分的方法。首先是活动一,找相等分数的活动。学生通过游戏找出相等的分数,使本课得以从愉快中开始,调动学生的学*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动二,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这些分数相等的原因,目的是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约分的概念,把握“最简分数”的含义。而最后的活动可以说是开放性的多项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更好地掌握约分的不同方法。

  四.教学目标:

  1、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约分的含义。

  2、探索并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3、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学*活动,体验数学学*的乐趣。

  五.教学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最简分数及约分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约分的方法 。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 创境激趣

  (媒体演示并配音:话说猪八戒跟着猴哥,通过分西瓜了解了分数的神奇。今天八戒途径蛋糕店,了不得,这里的蛋糕真是香飘千里。毫不犹豫,八戒买下一个大蛋糕。不行,美味不可独享,怎么也得给师傅留一块。想呀,想呀,八戒想出了这样的四种分法〈出示教材第47页的图案〉,他想把阴影部分的留给师傅。)

  师:请同学们帮帮八戒,哪种分法给师傅的最多?

  (评析: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境,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情绪。一个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二) 实践探究

  1、引导发现

  师:(出示电脑课件例图)谁来说说看,哪种分法给师傅的最多?

  学生立刻发现:四种分法给师傅的都一样多。

  师:为什么给师傅都是一样多?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一下吗?

  生1:我们可以用4个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1/3、2/6 、4/12 、8/24 。我们学过分数的基本性质,所以知道这四个分数是相等的,所以4种分法给师傅的都一样多。

  师:这4个分数之间到底都有怎样的关系?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

  (小组内交流,每人选其中两个分数说一说。)

  (评析:利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能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

  2、明确概念

  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清楚,八戒知道自己为什么又错了,夸咱们同学真聪明。现在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三个式子,你发现了什么?

  生1:它们的分子和分母都同时除以了一个相同的数,所以这些分数的大小都不变。

  生2:我给他补充,是同时除以它们的公因数。

  师:说得非常准确(师用彩粉笔板书),这里的除数都是什么数?

  生: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

  师:像这样,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做约分。

  师:还有什么发现?

  生3:约分后这些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越来越小,但分数值都相等。

  师:很好,这是约分的特点,谁来再说一遍?

  生4:最后一个式子的得数 是 1/3不能“再往下除了”。

  师:真好,你观察得非常认真,准确地说1/3不能再约分了。谁知道, 为什么不能“再约分了”?

  生:因为1和3没有公因数。

  师:回答得真棒。像1/3这样的分数,当分子和分母没有公因数的分数,我们把它叫做最简分数。

  同学们,知道吗?我们要求把一个不是最简分数的分数进行约分,就是要求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分数化成最简分数,也就是说,约分的最后结果应该是什么分数?

  (评析: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发现理解约分的含义。)

  生:是最简分数。

  师:谁能举个例子来说明,什么是最简分数?

  (评析:数学概念一定要联系实际才能理解得更加清楚,不能简单的机械记忆。)

  3、实践探究

  师:再看八戒为我们带来的这4个分数,哪个是最简分数?

  生:这4个数中, 1/3分数。

  师:说说其它的3个为什么不是最简分数。

  师:现在,请你从3个分数中任选一个进行约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约分的方法。

  师:请这两个同学来介绍一下约人的过程。

  生1:我发现8和24有公因数2,8除以2等于4,24除以2等于12,4和12有公因数2,4除以2等于2,12除以2等于6,6和2有公因数2,6除以2等于3,2除以2等于1,所以8/24约分后等于 1/3

  生2:我直接看,8和24的最大公因数是8,直接约分8/24=1/3 。

  (评析: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要求学生不是简单的模仿,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同时为学生提供小组学*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更有助于内向的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比较两个同学的方法,有什么异同?你更喜欢哪一种?

  生1:这两个同学都是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去除,结果都是1/3 。不同的地方,第一种方法,除了好几次,第二种方法只除了1次就行,所以我喜欢第二种方法。

  师:为什么第二种方法可以只除1次?

  生:因为他求出了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所以只除了1次就行。

  师:都这样想吗?

  生:我喜欢第一种方法,因为计算准确,不容易错。

  师:两种方法都可以,但是无论哪一种方法,我们在约分的时候都应该注意什么?

  (评析:不同方法的比较使学生对于约分的方法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但是对于学生的选择应当给予充分的尊重,我们认为好的对于学生来说并不一定也是最好的。)

  生1:用公因数去除。

  师:谁的公因数?能完整地说一遍吗?

  生2:约分的结果应该是一个最简分数。

  接着学生汇报2/6和 4/12约分方法。

  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约分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评析:教师的提问有思考的价值,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但是当学生的发言无序而散乱时,教师充分发挥了主导的作用,提升学生的认识。)

  (三)、巩固练*

  师:八戒感谢大家帮助他解决了今天遇到的难题,想请大家一起去赏灯。让我们和八戒一同前往吧!

  1、第48页第2题。

  (1) 学生独立连线。

  (2)集体交流,为什么这样连?(媒体演示)

  2、第48页第1题。

  (1)学生试做。

  (2)集体交流。

  师:约分时怎样才能又对又快,你的心得是什么?

  生1:看分子和分母的个位,如果是2和5的倍数就可以直接除以2和5。

  师:也就是说需要我们准确判断出是几的倍数,快速进行约分,对吗?

  生2:像分子和分母之间是倍数关系的,可以直接得到几分之一。

  ……

  师:这些方法都很好,我们在约分的时候,注意观察和思考,不要盲目进行。

  (评析:练*的设计应该是这样,每一道题都使学生有所收获,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及时收集这些方法,提高学生的熟练程度。)

  3、教材第48页第3题,比较大小。

  (1) 学生试做

  (2)小组内交流比较好的方法。

  (3)反馈信息

  4、小小投递员

  师: 噫!八戒哪里去了?(出示电脑课件)原来在这里。八戒又遇到了什么难题?

  (课件演示)要求每个同学一封信,信封上的分数的分数值与哪个小房子上的数相同,就把信送到那所小房子的下面。

  生完成送信活动,集体评议。

  (评析:游戏是学生最愿意参与的学*方式,寓教于乐。)

  (四)全课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八.课堂练*:见上述教学设计中。

  九.作业安排:

  1、约分在单位换算中的应用。

  在( )里填上最简分数。

  6分米=( )米 40厘米=( )米

  15秒=( )分 25分=( )时

  2、约分在小数化分数中的应用。

  把下面个小数化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0.6 0.45 0.37 0.75 1.5 3.25

《约分》教学反思4

  约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通过学*约分,不仅可以巩固分数的基本性质,而且还可以为今后学*分数四则计算打下基础。本课教学我是这样做的:

  一、温顾互查。

  唤起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数的整除中相关知识的回忆,为约分的'学*做好准备。

  二、自主尝试。

  自学检测,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让全体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展示、交流、小结等活动,学生也在约分的探究学*中相互交流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三、启发点拨。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的启发引导从化简分数的具体过程中抽象出约分的概念。

  四、分层练*。

  通过各种练*题是学生加强对约分的理解与运用。

  五、拓展练*。

  课堂练*安排了针对性很强的练*题:全面了解学生对约分方法的掌握情况。

  六、总结。

  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约分方法的学*过程,进一步提高约分方法的掌握水*。

《约分》教学反思5

  一.教学设计学科名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约分》

  二.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我校地处城郊,所带班级学生共25人,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比较善于提出数学问题,能在小组合作学*中主动探究知识。在学*约分之前,学生已经探索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了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这些知识的掌握都为约分方法的学*提供了认知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约分的含义,并掌握多种约分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分析:

  根据教材的安排,本课时设计了这样3个层面的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约分的含义,掌握约分的方法。首先是活动一,找相等分数的活动。学生通过游戏找出相等的分数,使本课得以从愉快中开始,调动学生的学*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动二,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这些分数相等的原因,目的是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约分的概念,把握“最简分数”的含义。而最后的活动可以说是开放性的多项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更好地掌握约分的不同方法。

  四.教学目标:

  1、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理解约分的含义。

  2、探索并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约分。

  3、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学*活动,体验数学学*的乐趣。

  五.教学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最简分数及约分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约分的方法 。

  六.教学课时: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 创境激趣

  (媒体演示并配音:话说猪八戒跟着猴哥,通过分西瓜了解了分数的神奇。今天八戒途径蛋糕店,了不得,这里的蛋糕真是香飘千里。毫不犹豫,八戒买下一个大蛋糕。不行,美味不可独享,怎么也得给师傅留一块。想呀,想呀,八戒想出了这样的四种分法〈出示教材第47页的图案〉,他想把阴影部分的留给师傅。)

  师:请同学们帮帮八戒,哪种分法给师傅的最多?

  (评析: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境,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情绪。一个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二) 实践探究

  1、引导发现

  师:(出示电脑课件例图)谁来说说看,哪种分法给师傅的最多?

  学生立刻发现:四种分法给师傅的都一样多。

  师:为什么给师傅都是一样多?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一下吗?

  生1:我们可以用4个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1/3、2/6 、4/12 、8/24 。我们学过分数的基本性质,所以知道这四个分数是相等的,所以4种分法给师傅的都一样多。

  师:这4个分数之间到底都有怎样的关系?谁能说得更具体一些?

  (小组内交流,每人选其中两个分数说一说。)

  (评析:利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能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

  2、明确概念

  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清楚,八戒知道自己为什么又错了,夸咱们同学真聪明。现在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三个式子,你发现了什么?

  生1:它们的分子和分母都同时除以了一个相同的数,所以这些分数的大小都不变。

  生2:我给他补充,是同时除以它们的公因数。

  师:说得非常准确(师用彩粉笔板书),这里的除数都是什么数?

  生: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

  师:像这样,把一个分数的分子、分母同时除以公因数,分数的值不变,这个过程叫做约分。

  师:还有什么发现?

  生3:约分后这些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越来越小,但分数值都相等。

  师:很好,这是约分的特点,谁来再说一遍?

  生4:最后一个式子的得数 是 1/3不能“再往下除了”。

  师:真好,你观察得非常认真,准确地说1/3不能再约分了。谁知道, 为什么不能“再约分了”?

  生:因为1和3没有公因数。

  师:回答得真棒。像1/3这样的分数,当分子和分母没有公因数的分数,我们把它叫做最简分数。

  同学们,知道吗?我们要求把一个不是最简分数的分数进行约分,就是要求把不是最简分数的分数化成最简分数,也就是说,约分的最后结果应该是什么分数?

  (评析: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发现理解约分的含义。)

  生:是最简分数。

  师:谁能举个例子来说明,什么是最简分数?

  (评析:数学概念一定要联系实际才能理解得更加清楚,不能简单的.机械记忆。)

  3、实践探究

  师:再看八戒为我们带来的这4个分数,哪个是最简分数?

  生:这4个数中, 1/3分数。

  师:说说其它的3个为什么不是最简分数。

  师:现在,请你从3个分数中任选一个进行约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约分的方法。

  师:请这两个同学来介绍一下约人的过程。

  生1:我发现8和24有公因数2,8除以2等于4,24除以2等于12,4和12有公因数2,4除以2等于2,12除以2等于6,6和2有公因数2,6除以2等于3,2除以2等于1,所以8/24约分后等于 1/3

  生2:我直接看,8和24的最大公因数是8,直接约分8/24=1/3 。

  (评析: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要求学生不是简单的模仿,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同时为学生提供小组学*交流的时间与空间,更有助于内向的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比较两个同学的方法,有什么异同?你更喜欢哪一种?

  生1:这两个同学都是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去除,结果都是1/3 。不同的地方,第一种方法,除了好几次,第二种方法只除了1次就行,所以我喜欢第二种方法。

  师:为什么第二种方法可以只除1次?

  生:因为他求出了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所以只除了1次就行。

  师:都这样想吗?

  生:我喜欢第一种方法,因为计算准确,不容易错。

  师:两种方法都可以,但是无论哪一种方法,我们在约分的时候都应该注意什么?

  (评析:不同方法的比较使学生对于约分的方法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但是对于学生的选择应当给予充分的尊重,我们认为好的对于学生来说并不一定也是最好的。)

  生1:用公因数去除。

  师:谁的公因数?能完整地说一遍吗?

  生2:约分的结果应该是一个最简分数。

  接着学生汇报2/6和 4/12约分方法。

  师:谁能完整的说一说约分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

  (评析:教师的提问有思考的价值,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但是当学生的发言无序而散乱时,教师充分发挥了主导的作用,提升学生的认识。)

  (三)、巩固练*

  师:八戒感谢大家帮助他解决了今天遇到的难题,想请大家一起去赏灯。让我们和八戒一同前往吧!

  1、第48页第2题。

  (1) 学生独立连线。

  (2)集体交流,为什么这样连?(媒体演示)

  2、第48页第1题。

  (1)学生试做。

  (2)集体交流。

  师:约分时怎样才能又对又快,你的心得是什么?

  生1:看分子和分母的个位,如果是2和5的倍数就可以直接除以2和5。

  师:也就是说需要我们准确判断出是几的倍数,快速进行约分,对吗?

  生2:像分子和分母之间是倍数关系的,可以直接得到几分之一。

  ……

  师:这些方法都很好,我们在约分的时候,注意观察和思考,不要盲目进行。

  (评析:练*的设计应该是这样,每一道题都使学生有所收获,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及时收集这些方法,提高学生的熟练程度。)

  3、教材第48页第3题,比较大小。

  (1) 学生试做

  (2)小组内交流比较好的方法。

  (3)反馈信息

  4、小小投递员

  师: 噫!八戒哪里去了?(出示电脑课件)原来在这里。八戒又遇到了什么难题?

  (课件演示)要求每个同学一封信,信封上的分数的分数值与哪个小房子上的数相同,就把信送到那所小房子的下面。

  生完成送信活动,集体评议。

  (评析:游戏是学生最愿意参与的学*方式,寓教于乐。)

  (四)全课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八.课堂练*:见上述教学设计中。

  九.作业安排:

  1、约分在单位换算中的应用。

  在( )里填上最简分数。

  6分米=( )米 40厘米=( )米

  15秒=( )分 25分=( )时

  2、约分在小数化分数中的应用。

  把下面个小数化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0.6 0.45 0.37 0.75 1.5 3.25

《约分》教学反思6

  约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让学生复*如何求两数的公因数或最大公因数,这都是为约分的教学打基础的。

  在学生理解最简分数分数的意义后,能找出几个最简分数来吗?让学生在小组内检验。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促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的良好状态,在合作*同探究学*,并学会观察,发现最简分数概念的实际含义。之后,让学生把小组中检验出的非最简分数化简成最简分数。

  在自己的“变”分数过程中,感受约分的过程,从中发现约分的概念,并尝试着进行概括。这样本课的重、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学生展开来热烈的讨论甚至是激烈的争论,是很有必要的,经过这一轮激烈的辩论,学生有了更深的认识。在这样的思维碰撞中,真正成为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再创造”数学知识,实现真正的合作共享,从而在合作中学会学*,在学*中学会合作,不断提高探究学*的有效性。

  只要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就会有很大的成就感,可能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愉快教学吧。

《约分》教学反思7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十分关注学生的学*过程,关注学生的发展,努力改善学生的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学*能力和自信心,以实现数学教学的最大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尊重生命,以学为本,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我深刻体会到:教学设计一定要尊重生命,以学为本。要重视学生的实际认知,了解他们的已有经验。本节课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通过录像激发学生学*兴趣,“你能用学过的知识验证75/100和3/4 是否相等?”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方法、经验、积极主动地运用观察、比较、分析等多种思维策略,变程式化的学*为综合型的研究任务。整个过程中的学生始终处于活跃状态,积极地思考和充分地交流,使学生真正掌握了约分的方法和最简分数的意义,并且培养了很好的学**惯。

  2、加强交流,学会合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我尽可能给予学生充分发表观点和意见的机会,引导学生参与交流活动,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意见。这样教学,既能促使每位学生动脑思考,又能激活他们的发散思维。

  3、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创造性地应用知识。

  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教学中的练*环节是对新知识的巩固、应用,也是对能力的培养。约分教学以往的练*很单一,为此我将练*分为不同的层次,有针对练*、变式练*、实际应用练*等,让每个学生都有练*的机会。不仅掌握约分的方法,而且还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约分,这样充分体现了给予生活,生态发展。

  4、不足之处:教学后我认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说话的完整性还需在*时的教学中加强锻炼。

《约分》教学反思8

  约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通过学*约分,不仅可以巩固分数的基本性质,而且还可以为今后学*分数四则计算打下基础。本课教学我是这样做的:

  一、温顾互查。

  唤起学生对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数的整除中相关知识的回忆,为约分的学*做好准备。

  二、自主尝试。

  自学检测,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让全体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展示、交流、小结等活动,学生也在约分的探究学*中相互交流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三、启发点拨。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的启发引导从化简分数的具体过程中抽象出约分的.概念。

  四、分层练*。

  通过各种练*题是学生加强对约分的理解与运用。

  五、拓展练*。

  课堂练*安排了针对性很强的练*题:全面了解学生对约分方法的掌握情况。

  六、总结。

  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约分方法的学*过程,进一步提高约分方法的掌握水*。

《约分》教学反思9

  今天我和孩子们学*了《约分》,学后感触颇深。

  一、本课首先出示了学*目标:

  1、理解约分的含义,掌握约分的方法。2、理解并能判断什么是最简分数。3、用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约分,正确的书写格式 。目标的出示为学生指明了本节课学*的目的,在课堂活动中能做到有的放矢,可避免课堂活动的盲目性。

  也可调动学生的情趣,学*的积极。

  二、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约分的含义和掌握约分的方法,分数基本性质和最大公因数的求法是基础。合理的知识的迁移规律,就能较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约分”的含义,使知识深入浅出,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三、自主探究,合作共赢。在学生理解最简分数分数的意义后,我又抛出了一个问题:你还能找出几个最简分数来吗?并让学生在小组内检验。让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活动,促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的良好状态,在合作*同探究学*,并学会观察,发现最简分数概念的实际含义。之后,让学生把小组中检验出的非最简分数化简成最简分数。让学生在化简时,途径有很多,有些学生是一步步除以公因数的,也有的学生是一下子就除以最大公因数的,也有的学生是口算一下子得出最简分数的,都是可以的。

  四、一个充满智慧的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给学生方法,让他们学会学*。所以在本节课我抛出问题后,不急着给出答案,先让学生思考,总结什么样的分数属于最简分数,然后教师再去总结,归纳。这让我不禁想起一位教育家的话:“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些困难,让他自己去尝试,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片天空,让他自己去发挥。”这种理念不断指引着自己的方向,体验于数学课中。


《约分》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5)

——教学反思的反思 (菁华5篇)

教学反思的反思1

  【内容提要】作为旨在促进教学完善与合理的一种理念,反思性教学一度成为*年来教育科学领域的主题词之一。但是,仅仅从技术与经验的层面考虑教学问题是远远不够甚至是不可取的,教学实践的情境性和教学行为的复杂性要求:反思性教学必需还原为反思的理性与决策的自觉。我们需要对反思性教学的发生予以廓清和关照,从历史与实际的追溯中揭示其发展轨迹和其相关的认识偏差,从而敞亮和刷新反思性教学存在的合理性:能力和态度构成反思性教学的先在前提,实践与有效构成反思性教学的逻辑规范。

  【关 键 词】反思性教学/教学实践/教学主体

  作为*年来在教育科学领域新兴的研究范式和教学理念,“反思”以强大的聚光灯从哲学照向教育学,从一个丰富的语词形成为较为幼稚的理论体系。作为教育改革和教师培训的一个重点和热点,反思性教学也迅速生长为教育改革和教师发展的主题词之一。毫无疑问,对于反思性教学的可能性、必要性,的确已经得到合法、合情的供认与接受,反思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予以了完美的结合,这无疑将极大地提高当前教育教学实践的可行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以期取得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但不无遗憾的是,对于反思性教学的操作性、价值性和合理性,似乎仍然还处于某种“失语”状况,甚至带有一系列根源性的认识偏差。为了让“反思性教学”不再失却“自信力”与“他信度”,藉以达成对其理解的合理性和操作的有效性,如何*衡反思与教学二者的关系,便成为了我们一起关注而又必需加以廓清的问题。

  一、历史与实际:理念的梳理与追问

  首先完成把反思与教学融合起来这一建设性任务的先驱人物是杜威,他对“反思性教学”作了萌芽和启蒙层面的开拓:反思“能够使我们的行动具有深思熟虑和自觉的方式……思维是把单纯情欲的、盲目的和激动的行动转变为智慧的行动。”对此作出突破性认识的关键人物则是萧恩,他首次提出了“反思性实践”这一概念,强调在问题设定与情境重构中进行“反思性对话”:“实践者通过价值、知识、理论和实践等所有恢复经验的技能来解释或构成他们的经验。” 追随教学活动实际的考虑和理想的守望,“反思性教学”在西方课程改革的推波助澜中逐渐从理念向范式予以转捩与突围,相继形成了以埃拜模型、爱德华兹—布朗托模型、拉博斯凯模型为代表的反思性教学的多元格局,从而使反思性教学不再是单纯的技术操作过程和严密的逻辑性展现,而是对人的生命尊重,赋予教学者以更为丰富而普遍的意义,反思性教学和教学之反思被融入到了社会学和文化学的宏大视野中。

  毫无疑问,反思性的历史发展在充沛张扬对人类实践的开放精神和逻辑力量的同时,也迅速抢占了教师发展以和教学研究的制高点。国外学者波斯纳提出的一个教师生长的公式“经验+反思=生长”,以和我国学者林崇德提出的“优秀教师=教育过程+反思”,同样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教学需要反思”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反思”之于“教学”,无论是从初衷还是归宿来说,都是教师主体和教育本体一次积极的自我敞亮、自我审视的行为,以达到发展自我、提升自我的最优化。从更为普遍的意义上说,教师生长和发展的第一步,就在于教师自身的反思、教师自身对自身的评价和教师自身的自我改造。从学术研究的意义和实践探索的价值这一双重指向而言,反思不只是促使教师从技术的“奴役者”演进成教育的“思想者”,而且引导教师从职业的“谋生者”凸现为专业的“创生者”。

  但是,“必需说明的是,尽管反思性教*动是种强有力的和有价值的运动,但反思性教学并不一定是好的教学”,换言之,是否“反思”了就足以促成教学的改善?“尽管形形色色的反思性教学方法和方案与日俱增,但它的一个被普遍认同的特征是反思性教学的观念难以用于实践,这反过来影响了对理论化和促进教师反思的许多问题的认识”,我们目前最大的困惑就是:“反思性教学”的空间和时间有多大?以什么样的“规范”衡量教学的“反思”已经得以实现和完成?“反思”和“教学”之间如何坚持相互的张力与耦合?事实上,尽管一大批专家、学者最*对“反思性教学”刻画得如何惟妙惟肖、传唱得如何震天价响,“反思性教学”仍然还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一种“黑箱”——看不见、摸不着,甚至是一个“黑洞”——任何内容都可以在其强大的引力之下一扫而光、一网打尽。于是,即使“反思性教学”这一术语在教师例会上、教育文集中被广泛征用,甚至开始被作为诸多教育行动的前提,但人云亦云、趋之若鹜的心态却一起将“反思性教学”推向了空中楼阁。在某种程度上说,类似的一堆扑朔迷离的认识和相关的一些美轮美奂的措辞导致“人们总是不加批判的赞扬教师反思的结果,而把一个更为复杂的实际问题简单化……更多的反思会使有害于同学的实践行为得到强化甚至合法化”。

  固然,影响反思性教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教师个性、固有观念、能力、经验等等主观因素,也包括同学特征、师生关系状况和课堂情景等客观因素。不同阶段,教师所形成的观念的水*和层次不同,对教育行为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尤其是长期教育工作所形成的惯性容易让一些教师满足目前的状态,宁安勿宁变,惰性让观念只能活跃在纸面上,在行为上只能是一种静态。特别是在不少煞费苦心的培训后,在多数有意识、有组织、有目的的学*后,反思观念仍然是反思观念,反思行动仍然是反思行动,没有关联,也没有变化。一方面,对于教师教学而言,反思性教学在形式上只是一种精神、一种主义,它倡议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反思,倡议了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供认发生于教学实践中的“个人实践知识”;另一方面,当涉和如何来评判这些教学活动,如何发展这些反思性实践的价值和效用的问题时,反思性教学似乎还是一个盲点。如此,“反思性教学”必定将置身于一种浮躁与尴尬之境:浮躁于观念、思想层面的“趋之若鹜”,尴尬于实践、操作层面的“曲高和寡”。

  此外,目前教师所接受的“反思性教学”,大多是观念的传授。这些理论来源于他人的概括,即使来源于实践,但他人的、笼统的、从实践中经过过滤的观念要真正内化为教师自身的教育行为还要有一个消化过程。比方对“反思性教学”是否有真正的理解?它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常见一些学校、教师将这个观念转化为“冥思苦想”、“独立考虑”这个教育行为,偏离了其真正内涵。是否认同所接收的新观念?是因为权威而去认同还是发自内心的认同?是否有愿意将旧有观念转化为教育行动的再学*愿望?在观念和已有经验的强烈共鸣的情况下,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来执行?是否在很多时候仍然依照个人经验、直觉甚至激动而非实质和实质的反思理念与认识等来做出相应的反思行为?诸如此类的问题不得不促使我们进一步反思:反思性教学所依赖的直接推动力和内在支撑点在哪里?

  二、能力与态度:现象的扫描与探询

  当“反思”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开辟“教学”的康庄大道时,反思性教学依然解脱不了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所面临的一种“宿命”:大多数教师(包括当今的优秀教师)*时对教育的价值问题考虑甚少,多数教师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表示自信[6]。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常言“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无妨追问一句:教师的灵魂由谁来塑造?经常要求同学“创新”,却不愿、不屑、不肯先从自身创新;希望提高同学的某种“素养”,却很少关注教师自身的素养。这至少可以说明,我们对教师自身的反思是缺乏挖掘的深度和勇气的。仅仅从技术与经验的层面考虑教学问题是远远不够甚至是不可取的,教学实践的情境性和教学行为的复杂性要求,反思性教学必需还原为反思的理性与决策的自觉。换言之,反思性教学的发生首先需要拥有自身的主体性条件(实践主体的自我意识、认知能力和价值尺度等一起构成了内在的主体性条件)。

  教师是决定反思发展方向的决定性因素,“胜利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发明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和他们自身的职业能力”。要完成教学反思,必需依赖于反思性教学行为发生的主体——教师,而教师的能力与态度则首先构成反思性教学得以达成的逻辑要素。反思不是教学的必定行为,它依赖于教师是否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并关注问题,即能力和态度两方面。就能力而言,假如教师完全的依照其既定程序进行教学,那么问题是很难被捕获到的;就态度而言,教师能发现问题,但是他并不想多关注它,反思行为同样不能发生。进言之,倘若一位教师具有反思的能力,进而其反思的层次、境界都领先于他人,但他没有反思的愿望或责任,其反思难以发生;倘若一位教师在责任与良心的推波助澜中发生了强烈反思的欲望与激情,并涌现出一种跃跃欲试的鲜活状态,但他缺乏反思的能力和战略,其反思也难以最终实现。

  一方面,构成反思的问题是实践者(教师)提出来的,它不是原本在教学中客观存在的,它与教师的经验、方法和能力有密切的联系,能成为一位教师反思对象的问题,即使在相似的情境也难以成为另一位教师反思的对象。有什么样的问题源自实践者有什么样的眼光、视野和现时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是无法受到外界控制的,也难以得到外界的协助,因此,其已有的经验和能力在决定着反思性教学的发展方向。所以,发展方向对于当时教师而言是一个必定的结果,而不是应然的结果。就一般教师的反思能力而言,除了学科专业知识(所谓本体性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所谓条件性知识)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实践性知识、缄默知识和教育智慧。教学主体在反思性教学的环境中,他的教学行为自然地以教学实践为核心生成、展开,教学环境中充溢着学科的气息,形成一种独有的反思文化。具有反思能力的教学主体,能够真正地确证自身教学主体地位的方向与尺度,明确教学主体得以实现的维度与根基,选择相应的反思战略,比方教师可以建立学*档案、进行问卷调查、撰写反思日记等形式予以总结与反思。因此,真正的一名反思型教师,“除了专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以和能力以外,还应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修养,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敏感的教育问题意识,过硬的教育科研能力”。试图维系反思主体角色的合法性和教学的合理性,行使反思者的权利以提升反思的境界,就必需要扩展教师的能力范畴,否则,就会遗憾地重温泰戈尔的经典之言:世界上最痛苦的事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另一方面,即使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学经验是教师发展反思性教学的重要资源,但这并不意味着能力和经验会自动转化为自我反思的财富。教师的专业学科知识与反思性教学之间并不存在统计上的'相关性,一名老教师并不见得比年轻教师更善于、更勇于、更常于反思。丰富的学科知识并不是形成反思性教学的唯一条件,教师的教学经历或经验也不是反思性教学质量的绝对指标。能否想得好、教得好取决于是否具有反思性探究精神的内容、方法和层次,这也是建构赋有效果的反思性教学的首要环节。教师只有认真考虑,深入研究其特定教学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努力尝试最好的教学行动,才干真正实现反思性教学。

  因此,“仅仅从技术上考虑、质疑或评价自身的教学的有效性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反思性教学,反思性教学还要求教师审慎地考虑他们实践的伦理意义并乐意根据顿悟矫正不良行为”,反思的责任之感和虔诚之心不只是反思性教学得以有效生成的基本条件,而且是教学和其主体坚持其独立性,赢得职业地位与职业尊重的必要前提。主体的反思态度、精神、道德等作为意识形态的存在,决定了它的非必定性,假如没有主体时常地反思,不可能成为主体的*惯性存在,也不可能成为主体的智慧,而只能是对主体的外加规范和约束。反思必定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主体清晰地认识到教学的性质与独特表征,在教学过程中有将反思的特性置于主体的地位,致力于教学主体的教学素养提高的反思意识。教学主体的反思态度是坚守反思性教学的有力保证和实践前提,教学的生成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主体的意识发展方向,这也决定着反思性教学的性质与意义。

  三、实践与有效:合理的理解与阐释

  哈贝马斯指出:“当人们努力追求合理性并确定观念与行动,以形成对现象的新的理解和鉴赏时,就要激励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事与愿违的状况却毫不客气地给了我们一记响亮的耳光:“非常明显的是,在实际的教同学活中,教师们往往把某种教学意向当成是一种既定的工作任务来接受,而不是当成一种需要和个理性反思的主题。”

教学反思的反思2

  五月的“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比武”早已落下帷幕,但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几分欣喜、几分失落、几分收获。说实在的.,科学课的教龄和同办公室的姚老师一样——再过两个月才满“周岁”(因为本人刚开始两年都是常识兼体育,一直与科学无缘)。好在抽得一个“上上签”——最后一节上课,有较多的时间准备。虽然以前也看多教学的内容,也听过这一内容的公开课,但真正要轮到自己上台了,还是很心虚,也许不是用“一点点”可以形容的。于是决定静下心来好好把教材理一遍,还担心对材料把握得不对,又参考了教参,总算踏实一点了,心中也有了教学的基本思路了。还暗自庆幸上周已经布置学生准备好了食物包装袋了,不然可要“无米之炊”、“纸上谈兵”喽!

  本课教学下来有一些成功之处,也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做得较好的地方如对教材把握较好,课堂上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以学生为本,以食品的保质期为切入口,步步深入,有重点、有层次。不足的地方如对学生观察的指导不够,对保质期以外的一些信息渗透不足等,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学生观察需要教师一定的指导

  “一切科学发现都从观察开始”(我们科学教师标语)。的确,观察在科学研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全面深入地观察就没有高质量的科学发现。本课开门见山引入学*的内容以后,放手让学生观察食物包装上的信息,从学生的反馈来看,显然还没有深入观察,有的学生甚至是看到一样说一样,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学生较多地关注保质期、生产日期、配料、营养成分、生产厂家等文字信息,而对一些花花绿绿的图片视而不见,对质量安全标识、条形码、撕口等很少关注。这时候,教师应该及时介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如问学生我们从食品包装上除了能获取保质期、商品名称等文字信息以外还有其他的发现吗?这样学生的关注点就会像条形码、锯齿形等非文字的转移,从而更加全面地从食物包装上获取信息。

  2、科学探究也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

  在教学课的第二部分“比较几种食品的保质期”的时候,我采用一袋从抽屉中翻出来的麦片引入,这样很自然地引起学生对保质期的注意。但教学后总感觉还缺少什么?保质期固然是一个大家都很关注的内容,但生活中学生在选择食品的时候是不是只关注保质期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对食品的名称、商标等因素也非常关注。所以我觉得这个情景可以再生活化一点,比如老师准备到超市买鲜牛奶,请同学们介绍介绍自己*时如何选择的经验。在学生介绍的中,对食品商标品牌、保质期、生产日期等都会有一个选择的过程,经过交流、讨论学生自然会选择一些质量把关较好知名度较好的品牌的牛奶,然后从中挑选没有超过保质期的,在都没有超过保质期的情况下,选择生产日期*的更新鲜等,同时注意一些“早产奶”等等。最后再自然地过度到比较几种食品包装袋上保质期的长短,猜测影响保质期的长短的因素、寻找证据等环节。这样的情境更贴*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他们的生活经验支撑。

  3、材料呈现需要有一定的结构

  影响保质期的因素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如何突破这个难点?我觉得这就需要借助有结构的材料。在准备材料的时候,有几个组我特地准备了达能酸奶、鲜牛奶、罐装牛奶;保质期相差较大的蛋糕、饼干、咖啡等。这些有结构的材料能够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发现,不同的保存方法、不同的包装方法、不同的配料以及食品本身的特点等都可能对保质期的长短产生影响。利用这样有结构的材料为学生影响保质期长短的猜想提供了有力的证据,避免学生只凭自己主观猜测,把猜想当结论的做法,较好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4、课后延伸需要依托一定的材料和激励措施

  在*常的上课、听课过程,很多老师们把一些课内完不成的探究任务延伸到课外,这本无可厚非。但课后能够真正去开展研究的恐怕寥寥无几,延伸的实效性大打折扣,课结束后也很少有人问津。这样,课后延伸便成为了“美丽的谎言”。本节课除了下发对食物配料的调查表以外还用一些食品包装袋的小制作作为认真完成作业奖励,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课后学生的反馈来看效果也非常好,学生通过上网、看书查资料,或者询问一些食品厂、医院里工作的亲戚把这些配料在食物里的作用,对人体产生的影响等都进行了调查。当然,实际的操作中不一定都要奖励学生物品,可以以精神鼓励为主,在下节课上课的时候对认真完成调查的小组大加表扬,奖励红五星,加分等激励措施。相信有一定的激励,学生完成的数量和质量一定会更好!

  5、科学作业需要一些灵活处理

  就目前为止,笔者看到的、听到的各级各类的科学公开课中,基本都是科学探究活动从头到尾,从来没有要求学生做科学课堂作业的。科学作业都无人问津,俨然成为一个“被遗忘的角落”。那么,科学课真的不需要做作业么?笔者不敢苟同!有关部门组织很多的专家编写了作业本,我们的学校花了钱购买了这样的作业本,难道就这么置之不理!再说,科学探究也并不意味着不要做作业了,对所学科学知识、方法的巩固还是很有必要的。课堂上对科学作业不闻不问,什么时候让学生来完成?科学作业究竟该如何处理比较合适,笔者认为应该视作业的具体情况灵活处理,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取舍,也可以在课的过程中适当穿插等。本节课根据作业本的内容,(1、观察一种食物包装袋,你能从包装袋上获得哪些信息?2、比较几种食品的保质期和保存方法。)让学生在收集食品包装时完成。虽然这里没有老师的指导,学生的观察、比较可能不是很仔细,但这是初步让学生去有意识地从食物包装袋上获取一些信息,而不是仅仅完成收集几个包装袋的任务。这样也可以节约课堂上的一部分时间,对让教学的重点观察研究几种食品的保质期及影响保质期的因素有充足的时间,而不是匆匆地走过场。

  也许应该感谢这样的一次机会,让我有了更多的了解教材,了解自己的机会,了解到要真正成为一名科学老师还是很多的路要走。教,然后知困!然也!

教学反思的反思3

 选择《食物包装上的信息》这节课时我就一直在考虑设计一种由学生经过亲身经历来了解和发现来自食品包装上的信息,从材料的准备以及观察都是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课前也准备了大量的食品包装袋,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接触到更多来自食品包装上的信息;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我用彩色笔和卡纸制作了课题,揭示课题马上就能抓住学生,讲到食品没有哪个学生不感兴趣的。

  从学生汇报来自食品包装上的信息时,我也一直想是让学生边说边与其交流,还是学生一边汇报教师一边板*录呢?试教时分别采用了两种方法,后一种方法感觉更加尊重学生,而且详细记录更方便教学活动的开展。

  分析整理来自食品包装上的信息是一个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过程,根据教师的板*录,学生一一分析整理,很快就会发现食品的保质期和生产日期是我们选择食品时非常关心的问题,再美味的食品由于超过了保质期都要妥善处理,不能食用了。而后自然引出“为什么有的食品保质期长,有的食品保质期短?”的问题,就此话题展开激烈讨论,在本课以讨论为主的教学中,我一直参与学生之中,有时甚至就一个问题不停地追问,生动而又有趣,师生在互动中都将自己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学生的讨论是很精彩的,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且有些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讲述的有关食品的内容甚至涉及到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如“三无”产品等。看来小小的食品包装袋上确实有很多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当然,这节课也同样给我一些思考:教师应如何组织学生有效的开展讨论活动呢?仅仅是参与其中加入讨论吗?显然不够,因为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只是作为一名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觉得还应该能更加深入地去引导学生探寻问题,今后的教学中我还要继续激励自己一边学*一边探索,相信在新课改的教学道路上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教学目标基本达成,但在教学中也有一些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

  如时间分配不合理,第一个环节中为了让学生重视“人们为什么要把这些信息印在食物的包装上?各种信息的意思?”,在教学没有按原有的设计仅是交流“有哪些信息”而是多问了“这些信息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用?”所以收集包装袋上的信息用了较长的时间。这导致学生“比较几种食品的保质期”这一活动不够充分。统计五种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时间过长。学生在记录了保质期后,对保质期引发的思考因为时间紧张就没能充分展开。在教学中当有学生注意到保持期长短后,老师仅是抓住影响保质期的因素开展了讨论。其实学生填写了有关表格后,引发的思考还有很多,如:蛋黄派上没有生产日期、光明鲜牛奶已经过期了等。

  没有在关键处点拨。对“影响食物的保质期的因素”进行讨论后,我没有趁势让学生对“同一类食品,选择保质期长的食品还是选择保质期短的?”进行研讨,这丧失了对学生进行“用知识改善生活品质,提高饮食质量”的教学契机。还有让学生说你最关心的信息是什么时,也可以让学生在配料、三无产品等方面有个了解,而不是直奔主题——研究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教学反思的反思4

  传统的教学法强调了教师的讲授作用,其课堂结构千篇一律,难以创设生气。当今,加强素质教育就要改变这种状况。“读、讲、议、练”教学法注重“教”与“学”的互相渗透和互相作用,在历史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较好地掌握历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观点,把握历史发展的线索及其规律。这种方法,一改教师过去硬性灌输、包办代替的现象,真正体现了课堂教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能力为目标”的现代教育思想。*年来,我校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尝试“读、讲、议、练”四段教学法,效果显著。

  读:教师课前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精心设计问题;学生根据教师所提问题,阅读教材,思考问题。读是教学开始部分,时间控制在6至8分钟。要求学生阅读时注意章、节、句、段之间,特别是小标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注意教师列出的问题,初步读懂教材内容,明确重点、难点,标出疑点,理清线索,做好读书笔记。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教师应注意巡回指导,解惑释疑。如《**现代史》上册《帝国主义瓜分*的狂潮》一节,教师可先提出“什么是资本输出”,“帝国主义国家对华资本输出的形式及危害”等问题,指导学生读书,独立思考,并对学*有困难的学生个别辅导,阐释“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等概念。

  讲:就是教师的讲授,授课时突出一个“精”字。即学生通览教材,经过一般思索后教师“精讲”。其目的是要用精练的语言,讲清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和热点,把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讲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主体,时间掌握在20分钟左右,讲授中教师要用彩色粉笔书写正副板书,凡是重要的年代、地名、人名,主要内容——>历史的基本线索、重要的基础知识,亦即基本观点和基本概念等,都要求学生在课本相应的位置上注明符号和写出要点。教师精讲后,应即安排2至3分钟时间让学生速读,将学生在自学时的疑点和教师精讲部分的重点,有选择地再读一遍,强化记忆,以达到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的目的。

  议:教师有目的地让学生把尚未弄懂问题的疑点提出来,师生一起展开讨论。方法可以由教师先提出疑点,引导学生思维,学生在讨论中解决问题;或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点拨启发,开启学生的思路,当堂讲清疑点;也可以概括几种不同看法,然后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相应的课外读物,交给学生解决问题的钥匙,让学生在课外寻求正确答案。如在讲授西欧启蒙思想时,学生提出:启蒙思想的核心是反对专制、特权,要求民主、自由、*等,可卢梭又提倡“社会契约”,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社会契约”,这前后两种要求是不是矛盾的?通过讨论,学生终于弄清启蒙思想家是要求以“社会契约”——“法制”来维持一个民主、自由、*等的社会。从而,进一步挖掘了教材的内涵,学生对教材上一些问题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和全面了。

  练:学生在经过读、讲、议几个过程,获得了新知识、新概念后,为了巩固这些知识,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练*题(包括课后练*题),要求学生及时完成,一般以选择题和简答题为宜。课堂上的练*主要是师生一起分析具有典型性、示范性的例题,为学生课后作业扫除障碍,并希望通过“练”,发现并及时解决问题,达到当堂掌握、当堂理解、当堂巩固的目的。但不宜把求知的目标定得太高,以免脱离学生的学*实际,有时不妨稍稍降低一些训练的难度。从半个学期或一个学期着眼,训练应有一个由易到难,逐步提高的总体构思,引导学生“拾阶而上”,一步步登堂入室。

  “读、讲、议、练”教学法注重学生思维的独立性,让学生独立思考,在学*中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读、讲、议、练”注重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开发智力,使之逐步养成积极思维的良好*惯。“读、讲、议、练”注重学生思维的流畅性,通过经常、反复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读、讲、议、练”注重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教师讲得少,学生动脑、动手机会多,思维训练容量大,不仅使学生把知识真正化为己有,同时也为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创造了条件。

  应该注意的是“读、讲、议、练”要体现历史课的特点,切忌将>历史课上成>语文课。不应在语言文字上兜圈子,要突出把握>历史课的“个性”。

  “读、讲、议、练”整个教学过程的安排,课堂结构、教学方法的设计,都要*教师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合理组织,同时,在教学过程,又必须随时根据课堂出现的新情况,因势利导,调整教学步骤,以便把学生求知探索的积极性引向既定的目标。

  教学中,要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倡导教学相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等、民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际关系。教师应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积极开发学生潜能,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大胆标新立异,使学生身心愉悦。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敏捷,真知灼见、创新火花才会迸发。

  在“读、讲、议、练”教学中,直观教具,特别是现代化教学手段要充分运用,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的反思5

  【内容提要】作为旨在促进教学完善与合理的一种理念,反思性教学一度成为*年来教育科学领域的主题词之一。但是,仅仅从技术与经验的层面考虑教学问题是远远不够甚至是不可取的,教学实践的情境性和教学行为的复杂性要求:反思性教学必需还原为反思的理性与决策的自觉。我们需要对反思性教学的发生予以廓清和关照,从历史与实际的追溯中揭示其发展轨迹和其相关的认识偏差,从而敞亮和刷新反思性教学存在的合理性:能力和态度构成反思性教学的先在前提,实践与有效构成反思性教学的逻辑规范。

  【关 键 词】反思性教学/教学实践/教学主体

  作为*年来在教育科学领域新兴的`研究范式和教学理念,“反思”以强大的聚光灯从哲学照向教育学,从一个丰富的语词形成为较为幼稚的理论体系。作为教育改革和教师培训的一个重点和热点,反思性教学也迅速生长为教育改革和教师发展的主题词之一。毫无疑问,对于反思性教学的可能性、必要性,的确已经得到合法、合情的供认与接受,反思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予以了完美的结合,这无疑将极大地提高当前教育教学实践的可行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以期取得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但不无遗憾的是,对于反思性教学的操作性、价值性和合理性,似乎仍然还处于某种“失语”状况,甚至带有一系列根源性的认识偏差。为了让“反思性教学”不再失却“自信力”与“他信度”,藉以达成对其理解的合理性和操作的有效性,如何*衡反思与教学二者的关系,便成为了我们一起关注而又必需加以廓清的问题。

  一、历史与实际:理念的梳理与追问

  首先完成把反思与教学融合起来这一建设性任务的先驱人物是杜威,他对“反思性教学”作了萌芽和启蒙层面的开拓:反思“能够使我们的行动具有深思熟虑和自觉的方式……思维是把单纯情欲的、盲目的和激动的行动转变为智慧的行动。”对此作出突破性认识的关键人物则是萧恩,他首次提出了“反思性实践”这一概念,强调在问题设定与情境重构中进行“反思性对话”:“实践者通过价值、知识、理论和实践等所有恢复经验的技能来解释或构成他们的经验。” 追随教学活动实际的考虑和理想的守望,“反思性教学”在西方课程改革的推波助澜中逐渐从理念向范式予以转捩与突围,相继形成了以埃拜模型、爱德华兹—布朗托模型、拉博斯凯模型为代表的反思性教学的多元格局,从而使反思性教学不再是单纯的技术操作过程和严密的逻辑性展现,而是对人的生命尊重,赋予教学者以更为丰富而普遍的意义,反思性教学和教学之反思被融入到了社会学和文化学的宏大视野中。

  毫无疑问,反思性的历史发展在充沛张扬对人类实践的开放精神和逻辑力量的同时,也迅速抢占了教师发展以和教学研究的制高点。国外学者波斯纳提出的一个教师生长的公式“经验+反思=生长”,以和我国学者林崇德提出的“优秀教师=教育过程+反思”,同样恰如其分地表达了“教学需要反思”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反思”之于“教学”,无论是从初衷还是归宿来说,都是教师主体和教育本体一次积极的自我敞亮、自我审视的行为,以达到发展自我、提升自我的最优化。从更为普遍的意义上说,教师生长和发展的第一步,就在于教师自身的反思、教师自身对自身的评价和教师自身的自我改造。从学术研究的意义和实践探索的价值这一双重指向而言,反思不只是促使教师从技术的“奴役者”演进成教育的“思想者”,而且引导教师从职业的“谋生者”凸现为专业的“创生者”。

  但是,“必需说明的是,尽管反思性教*动是种强有力的和有价值的运动,但反思性教学并不一定是好的教学”,换言之,是否“反思”了就足以促成教学的改善?“尽管形形色色的反思性教学方法和方案与日俱增,但它的一个被普遍认同的特征是反思性教学的观念难以用于实践,这反过来影响了对理论化和促进教师反思的许多问题的认识”,我们目前最大的困惑就是:“反思性教学”的空间和时间有多大?以什么样的“规范”衡量教学的“反思”已经得以实现和完成?“反思”和“教学”之间如何坚持相互的张力与耦合?事实上,尽管一大批专家、学者最*对“反思性教学”刻画得如何惟妙惟肖、传唱得如何震天价响,“反思性教学”仍然还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一种“黑箱”——看不见、摸不着,甚至是一个“黑洞”——任何内容都可以在其强大的引力之下一扫而光、一网打尽。于是,即使“反思性教学”这一术语在教师例会上、教育文集中被广泛征用,甚至开始被作为诸多教育行动的前提,但人云亦云、趋之若鹜的心态却一起将“反思性教学”推向了空中楼阁。在某种程度上说,类似的一堆扑朔迷离的认识和相关的一些美轮美奂的措辞导致“人们总是不加批判的赞扬教师反思的结果,而把一个更为复杂的实际问题简单化……更多的反思会使有害于同学的实践行为得到强化甚至合法化”。

  固然,影响反思性教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教师个性、固有观念、能力、经验等等主观因素,也包括同学特征、师生关系状况和课堂情景等客观因素。不同阶段,教师所形成的观念的水*和层次不同,对教育行为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尤其是长期教育工作所形成的惯性容易让一些教师满足目前的状态,宁安勿宁变,惰性让观念只能活跃在纸面上,在行为上只能是一种静态。特别是在不少煞费苦心的培训后,在多数有意识、有组织、有目的的学*后,反思观念仍然是反思观念,反思行动仍然是反思行动,没有关联,也没有变化。一方面,对于教师教学而言,反思性教学在形式上只是一种精神、一种主义,它倡议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反思,倡议了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供认发生于教学实践中的“个人实践知识”;另一方面,当涉和如何来评判这些教学活动,如何发展这些反思性实践的价值和效用的问题时,反思性教学似乎还是一个盲点。如此,“反思性教学”必定将置身于一种浮躁与尴尬之境:浮躁于观念、思想层面的“趋之若鹜”,尴尬于实践、操作层面的“曲高和寡”。

  此外,目前教师所接受的“反思性教学”,大多是观念的传授。这些理论来源于他人的概括,即使来源于实践,但他人的、笼统的、从实践中经过过滤的观念要真正内化为教师自身的教育行为还要有一个消化过程。比方对“反思性教学”是否有真正的理解?它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常见一些学校、教师将这个观念转化为“冥思苦想”、“独立考虑”这个教育行为,偏离了其真正内涵。是否认同所接收的新观念?是因为权威而去认同还是发自内心的认同?是否有愿意将旧有观念转化为教育行动的再学*愿望?在观念和已有经验的强烈共鸣的情况下,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能力来执行?是否在很多时候仍然依照个人经验、直觉甚至激动而非实质和实质的反思理念与认识等来做出相应的反思行为?诸如此类的问题不得不促使我们进一步反思:反思性教学所依赖的直接推动力和内在支撑点在哪里?

  二、能力与态度:现象的扫描与探询

  当“反思”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开辟“教学”的康庄大道时,反思性教学依然解脱不了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所面临的一种“宿命”:大多数教师(包括当今的优秀教师)*时对教育的价值问题考虑甚少,多数教师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表示自信[6]。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常言“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无妨追问一句:教师的灵魂由谁来塑造?经常要求同学“创新”,却不愿、不屑、不肯先从自身创新;希望提高同学的某种“素养”,却很少关注教师自身的素养。这至少可以说明,我们对教师自身的反思是缺乏挖掘的深度和勇气的。仅仅从技术与经验的层面考虑教学问题是远远不够甚至是不可取的,教学实践的情境性和教学行为的复杂性要求,反思性教学必需还原为反思的理性与决策的自觉。换言之,反思性教学的发生首先需要拥有自身的主体性条件(实践主体的自我意识、认知能力和价值尺度等一起构成了内在的主体性条件)。

  教师是决定反思发展方向的决定性因素,“胜利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发明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和他们自身的职业能力”。要完成教学反思,必需依赖于反思性教学行为发生的主体——教师,而教师的能力与态度则首先构成反思性教学得以达成的逻辑要素。反思不是教学的必定行为,它依赖于教师是否能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并关注问题,即能力和态度两方面。就能力而言,假如教师完全的依照其既定程序进行教学,那么问题是很难被捕获到的;就态度而言,教师能发现问题,但是他并不想多关注它,反思行为同样不能发生。进言之,倘若一位教师具有反思的能力,进而其反思的层次、境界都领先于他人,但他没有反思的愿望或责任,其反思难以发生;倘若一位教师在责任与良心的推波助澜中发生了强烈反思的欲望与激情,并涌现出一种跃跃欲试的鲜活状态,但他缺乏反思的能力和战略,其反思也难以最终实现。

  一方面,构成反思的问题是实践者(教师)提出来的,它不是原本在教学中客观存在的,它与教师的经验、方法和能力有密切的联系,能成为一位教师反思对象的问题,即使在相似的情境也难以成为另一位教师反思的对象。有什么样的问题源自实践者有什么样的眼光、视野和现时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是无法受到外界控制的,也难以得到外界的协助,因此,其已有的经验和能力在决定着反思性教学的发展方向。所以,发展方向对于当时教师而言是一个必定的结果,而不是应然的结果。就一般教师的反思能力而言,除了学科专业知识(所谓本体性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所谓条件性知识)以外,更为重要的是实践性知识、缄默知识和教育智慧。教学主体在反思性教学的环境中,他的教学行为自然地以教学实践为核心生成、展开,教学环境中充溢着学科的气息,形成一种独有的反思文化。具有反思能力的教学主体,能够真正地确证自身教学主体地位的方向与尺度,明确教学主体得以实现的维度与根基,选择相应的反思战略,比方教师可以建立学*档案、进行问卷调查、撰写反思日记等形式予以总结与反思。因此,真正的一名反思型教师,“除了专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以和能力以外,还应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修养,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敏感的教育问题意识,过硬的教育科研能力”。试图维系反思主体角色的合法性和教学的合理性,行使反思者的权利以提升反思的境界,就必需要扩展教师的能力范畴,否则,就会遗憾地重温泰戈尔的经典之言:世界上最痛苦的事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另一方面,即使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学经验是教师发展反思性教学的重要资源,但这并不意味着能力和经验会自动转化为自我反思的财富。教师的专业学科知识与反思性教学之间并不存在统计上的相关性,一名老教师并不见得比年轻教师更善于、更勇于、更常于反思。丰富的学科知识并不是形成反思性教学的唯一条件,教师的教学经历或经验也不是反思性教学质量的绝对指标。能否想得好、教得好取决于是否具有反思性探究精神的内容、方法和层次,这也是建构赋有效果的反思性教学的首要环节。教师只有认真考虑,深入研究其特定教学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努力尝试最好的教学行动,才干真正实现反思性教学。

  因此,“仅仅从技术上考虑、质疑或评价自身的教学的有效性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反思性教学,反思性教学还要求教师审慎地考虑他们实践的伦理意义并乐意根据顿悟矫正不良行为”,反思的责任之感和虔诚之心不只是反思性教学得以有效生成的基本条件,而且是教学和其主体坚持其独立性,赢得职业地位与职业尊重的必要前提。主体的反思态度、精神、道德等作为意识形态的存在,决定了它的非必定性,假如没有主体时常地反思,不可能成为主体的*惯性存在,也不可能成为主体的智慧,而只能是对主体的外加规范和约束。反思必定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主体清晰地认识到教学的性质与独特表征,在教学过程中有将反思的特性置于主体的地位,致力于教学主体的教学素养提高的反思意识。教学主体的反思态度是坚守反思性教学的有力保证和实践前提,教学的生成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主体的意识发展方向,这也决定着反思性教学的性质与意义。

  三、实践与有效:合理的理解与阐释

  哈贝马斯指出:“当人们努力追求合理性并确定观念与行动,以形成对现象的新的理解和鉴赏时,就要激励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事与愿违的状况却毫不客气地给了我们一记响亮的耳光:“非常明显的是,在实际的教同学活中,教师们往往把某种教学意向当成是一种既定的工作任务来接受,而不是当成一种需要和个理性反思的主题。”


《约分》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6)

——关于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关于教学反思1

  《演讲》这篇课文是一篇演讲稿,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这类文章。因此我在导入新课时就让学生理解演讲的意思,并通过老师的范度读课文第二段来初步感受演讲的特点:真实性和鼓动性,内容贴*生活。必须将真话,带有强烈的情感。语言规范,明白易懂。

  文章条理清楚,学生能较容易地归纳出“每天四问”的主要内容。但在生字的识记上学生对于“既”和“即”、“厉”和“历”和“励”以及“练”和“炼”有点混淆不清,这一点在作业中表现得较为突出。看来在生字教学中我强调得不够。

  本文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所以我觉得不宜打乱原有顺序进行教学。文章第二、三、四、五这四个自然段的结构很相似,都是按照“问的是什么—为什么问—怎么办”的顺序安排材料的。我主要是重点引导学生阅读第二自然段,第三、四、五这四个自然段以学生自主读悟、相互交流为主。在理解“四问”中的“怎么办”时,由于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够强,因此我主要用一些鲜活的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所说明的道理,效果较好。比如在引导理解“健康的身体,离不开自觉持久的锻炼,离不开科学合理的生活和作息”时,我组织学生讨论:你觉得怎样是科学合理的生活和作息?学生能从生活实际出发谈得很多,也很好。

关于教学反思2

  本节是在前一章学过的力的一般知识的基础上,利用这些知识来研究最常见的一种力——重力。教材中先通过学生熟悉的例子使学生认识了重力的存在,然后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研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用在坐标上作图的方法得出了重力跟质量的关系,这种做法思路简捷。学生容易掌握,同时学会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图象法。关于重力的方向,教材中首先说明用线将物体悬挂起来后物体静止时线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这个方向叫竖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并通过想想议议让学生明白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什么。通过实际的例子说明竖直向下的重力方向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惯和能力。最后告诉学生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但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认为是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物体的重心,渗透了“等效法”。

  生活中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竖直下落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教学中应注意通过学生熟悉的例子创设问题情景。以观察思考开路,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和乐于探究问题的积极性。通过探究解决本书中“力的大小跟质量关系”的重点问题,通过让学生利用重垂线观察窗台、桌面是否水*,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活动利用重心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解决力的方向及作用点的难点问题,实现教学目标的完成。

关于教学反思3

  左右在*时中经常会用到,所以一开始我就通过提问“*时我们走路时是靠哪边走?”由此引出左右。在学生知道左右的标准后,我通过几个活动来加深学生的记忆,如伸伸左右手,摸摸左右耳,拍拍左右肩,抬抬左右腿等,同时让学生练*用左,右说一句话,并让学生交流左手、右手可以做什么事情,学生对前面的这些知识掌握得还是不错的。

  体会左右的相对性是本节的一大难点,这要求学生不仅要弄清自己的左和右,还要理解以其它为标准的左右方向。我做了一个练*,当时我背对着学生举起我的右手,孩子们都知道是右手,我右手没放下来,只是转了个身,和学生面对面,再问学生现在我举的是哪边手,大部分学生都说成是左手。学生刚建立的左右标准是以自己身体的左右为标准去判断,现在要改变他们的认知标准,以面前的人物自身的左右标准去判断,学生不知所措。对于这种情况,我觉得只能多练*,慢慢让学生理解。

  关于左右的相对性,有些地方我们成年人都觉得难理解,何况是这么小的孩子呢?所以我也强加了一些标准给学生,对于会动的人,一般要以图中人物的左右为标准,跟我们自己的左右方向是相反的;而对于静止的东西,一般是以我们自身的标准去衡量,虽然这样有些牵强,我想,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生活积累不断丰富,会慢慢理解的。

关于教学反思4

  《挑山工》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课文详细描写了在泰山上随处可见的挑山工,他们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担,两头垂下几根绳子,挂着沉甸甸的物品,登山的时候,走着折尺形的路线,可速度却不比游人慢。作者通过与一个挑山工攀谈,从其朴实的话语中弄清了其速度不比游人慢的原因,并从中悟出了深刻的道理:只要脚踏实地、抛却杂念、勇往直前,就一定能成功。

  1、课前,可以布置学生上网或通过其他渠道搜集有关泰山和挑山工的资料,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从而让学生对挑山工有初步了解,明白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他们是干什么的。为后面的学*做好了铺垫。

  2、通过安排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学,让他们自主学*,学*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也为后面以疑促读,深入自学,自主解疑做好了准备。

  3、以学定教,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决定了后面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感悟人物精神品质的教学。

  4、创设具体生动的语言情境,唤起学生畅所欲言的愿望,训练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也给了孩子一次触动心灵的机会,深化了思想认识。

  5、用品读来结束教学,让挑山工的具体言行去感染学生的心灵,激发起学生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又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出了可供选择的学*要求。使学生体会到写人的文章可以通过写事来表现人物的品质,使“读”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读”带“写”,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关于教学反思5

  数学活动《购物》是引导幼儿用一定的钱数购买两样或三样物品,钱全部花完,训练幼儿的计算能力。这个活动是《小小的银行》活动的延伸,所以在进行完《小小的银行》一课时,我就要求幼儿要保管好自己的假币,下次数学活动再用。

  我现在黑板上画出各种物品,标上价格。然后提出用几元钱来购买。我先提出用8元钱来买两样东西,都可以买什么。幼儿手里拿着钱,到前边说出自己的购买计划。我先检查钱数是否正确,然后在让小朋友回答可以买什么,其他小朋友给以评价。8元钱会买两样东西了,我有让幼儿用8元钱买三样东西,让幼儿思考回答。这个问题考住了一部分年龄相对小一些的小朋友,大部分小朋友还是跃跃欲试,答案都说得正确。

  接着我让小朋友拿出4元钱,购买两样物品。有人做起来很容易,纷纷说自己的想法。我又问:“能用这些钱买三样吗?”这个问题可有点难,小朋友都积极思考,只过了一会儿,就有很多小手举了起来。回答很明确:“不能,钱不够。”

  活动进行到这里,我让幼儿自己来卖东西,其他幼儿分别按我说的钱数来买。这一环节的进行,让幼儿更有兴趣,更有成就感,加深了对钱币的认识。

  活动过程中,大部分幼儿积极参与,但是班里6岁的小朋友理解不了所学的内容,没办法参与活动。家长们拔苗助长的想法,让这些孩子鸭子听雷,没有什么收获。


《约分》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7)

——几倍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几倍教学反思1

  教学片段:

  师:有一天老师回到家里看到桌上放了些水果,小朋友们看看有些什么水果?(出示图片)

  生:苹果和菠萝,[教学反思]“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教学反思。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拿出游戏小棒,用你的小棒来表示一下桌子上的苹果和梨。

  好了吗?那么,小朋友们帮老师想想这是( )是( )的( )倍呢?哪位小朋友来告诉老师?

  生:苹果是菠萝的3倍。

  师:为什么苹果是菠萝的3倍?(出示图片)

  生:因为苹果有是6只,菠萝有2只,6是2的3倍。

  生:苹果里有3个2,所以苹果是菠萝3倍。

  ……

  师:小朋友们真棒。帮助老师解决了问题。这时候老师有些饿了,看见红红的苹果就更加饿了,于是拿起苹果一下子就吃了2个。现在桌上的水果用小棒该怎么表示?一起动起小手来摆一摆,好了吗?现在请小朋友们,同桌之间互相说说( )是( )的( )倍,为什么?

  生:苹果里有2个2,就是4是2的2倍,就是苹果是菠萝的2倍。

  师:老师吃完苹果突然发现,桌子旁边有个袋子,打开一看,发现里面也是苹果,于是老师把它们一起放到桌子上,发现现在的苹果是菠萝的5倍。老师知道小朋友们都很聪明,所以考考大家。现在桌子上的水果该怎么摆?为什么?

  师:知道苹果的只数是菠萝的5倍,也知道菠萝的只数是2,(板书:苹果的只数是菠萝的5倍)也就是说...

  生:苹果的只数是2的5倍是多少。

  师:这就叫:一个数(2)的几(5)倍是多少(板书)。而桌上的水果有苹果和菠萝,菠萝有2只,苹果的只数是菠萝的5倍,苹果有多少只?(出示题)这类应用题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叫做“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板书),数学论文《[教学反思]“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相对于美术、音乐、语文而言数学就根本没有乐趣可言。而在教学低年级的学生中,兴趣就更加重要了。

  当然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不断尝试,联系实际,大胆探索,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会随着你的努力不断增加的。所以我在这堂课的设计上创设他们感兴趣的事。

  首先老师一回到家里看到桌上放着些水果,这是每个小朋友都可以想象的也是一些小朋友遇见过的,在生活中很*常的事情,于是很快就在小朋友们大脑中出现情景。而且对于他们来说,水果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而且一般都比较爱吃,可能有些小朋友看着这些水果还直流口水呢?这就吸引了他们的目光。再请小朋友们帮助老师动动脑筋,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帮助老师是非常光荣的事情,当然就非常乐意动起脑筋,所以在课的开始就处于积极思维状态。然而低年级的小朋友专心一件的时间一般只有几分钟的时间,针对这点我就通过动手、动口,来转移他们对别的事情的注意,培养他们的耐心,同时也帮助他们对题目的理解。在摆小棒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小朋友用*棒来代表苹果,黄色小棒代表菠萝,这就是他们对颜色、声音、动作等感兴趣吧。

  当然,在这堂课中我还有许多不足,比如课堂用语、结构安排等地方还需要我学*进步的。

几倍教学反思2

  教学片段:

  师:有一天老师回到家里看到桌上放了些水果,小朋友们看看有些什么水果?(出示图片)

  生:苹果和菠萝,[教学反思]“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教学反思。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拿出游戏小棒,用你的小棒来表示一下桌子上的苹果和梨。

  好了吗?那么,小朋友们帮老师想想这是( )是( )的( )倍呢?哪位小朋友来告诉老师?

  生:苹果是菠萝的3倍。

  师:为什么苹果是菠萝的3倍?(出示图片)

  生:因为苹果有是6只,菠萝有2只,6是2的3倍。

  生:苹果里有3个2,所以苹果是菠萝3倍。

  ……

  师:小朋友们真棒。帮助老师解决了问题。这时候老师有些饿了,看见红红的苹果就更加饿了,于是拿起苹果一下子就吃了2个。现在桌上的水果用小棒该怎么表示?一起动起小手来摆一摆,好了吗?现在请小朋友们,同桌之间互相说说( )是( )的( )倍,为什么?

  生:苹果里有2个2,就是4是2的2倍,就是苹果是菠萝的2倍。

  师:老师吃完苹果突然发现,桌子旁边有个袋子,打开一看,发现里面也是苹果,于是老师把它们一起放到桌子上,发现现在的苹果是菠萝的5倍。老师知道小朋友们都很聪明,所以考考大家。现在桌子上的水果该怎么摆?为什么?

  师:知道苹果的只数是菠萝的5倍,也知道菠萝的只数是2,(板书:苹果的只数是菠萝的5倍)也就是说...

  生:苹果的只数是2的5倍是多少。

  师:这就叫:一个数(2)的几(5)倍是多少(板书)。而桌上的水果有苹果和菠萝,菠萝有2只,苹果的只数是菠萝的5倍,苹果有多少只?(出示题)这类应用题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叫做“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板书),数学论文《[教学反思]“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的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相对于美术、音乐、语文而言数学就根本没有乐趣可言。而在教学低年级的.学生中,兴趣就更加重要了。

  当然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不断尝试,联系实际,大胆探索,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会随着你的努力不断增加的。所以我在这堂课的设计上创设他们感兴趣的事。

  首先老师一回到家里看到桌上放着些水果,这是每个小朋友都可以想象的也是一些小朋友遇见过的,在生活中很*常的事情,于是很快就在小朋友们大脑中出现情景。而且对于他们来说,水果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而且一般都比较爱吃,可能有些小朋友看着这些水果还直流口水呢?这就吸引了他们的目光。再请小朋友们帮助老师动动脑筋,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帮助老师是非常光荣的事情,当然就非常乐意动起脑筋,所以在课的开始就处于积极思维状态。然而低年级的小朋友专心一件的时间一般只有几分钟的时间,针对这点我就通过动手、动口,来转移他们对别的事情的注意,培养他们的耐心,同时也帮助他们对题目的理解。在摆小棒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小朋友用*棒来代表苹果,黄色小棒代表菠萝,这就是他们对颜色、声音、动作等感兴趣吧。

  当然,在这堂课中我还有许多不足,比如课堂用语、结构安排等地方还需要我学*进步的。

几倍教学反思3

  本课主要教学倍的认识以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教学本课时主要做到了:

  一、通过观察、操作、游戏等活动,多渠道促进学生内化对“倍”概念的理解。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欣赏图片说一句话“谁是谁的几倍”,接着让学生根据“倍”的知识灵活、开放地摆小棒,使学生牢固建立起“倍”与“几个几”之间的联系,内化对“倍”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中,我充分提供给学生活动和发展的空间,让他们亲身经历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转化为“求一个数里面包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过程,并要求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如提问:要求这个问题必须知道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

  本节课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注意改进:比如应强调:“倍”不是单位名称,它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倍数关系,所以商的后面不要写“倍”字,应关注一些细节,使学生答题更加规范严谨。再如:在比较“求10、15、30分别是5的几倍”时,可引导学生发现:现阶段的解决问题,一般是“求一个大数是较小数的几倍”。这样能避免学生提出“求一个较小数是大数的几倍”的错误问题。

几倍教学反思4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解题方法。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并且能够用语言表达。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源于生活,以用于生活”,“数学教学更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把数学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数学贴*生活,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以往的应用题教学主要是根据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用文字、语言、图形叙述出一些已知数量和未知数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运用四则运算求出未知数量的数学题。而“解决问题”教学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题材选择更加开放,信息资源更加丰富,表达形式更加生动活泼。

  通过这样的教学情景使原本枯燥乏味的练*课活跃起来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学生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数学的大课堂。学生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新闻,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都可以成为教学的题材,信手拈来,即新鲜又有亲切感,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情境掌握数量关系。

  问题解决教学要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它强调学*设置到有挑战性的、有意义的情境中,使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通过学生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来学*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并对数学知识形成深刻的理解,形成自己的、可以迁移的问题解决的策略,从而培养使用数学的意识、探索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它旨在使学生通过生活问题数学化和数学问题生活化的学*过程,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实际问题中所包含的丰富数学信息,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过程的体验,进一步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将数学应用于现实生活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几倍教学反思5

  今天(4月13日)很荣幸我执教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这节数学课,得到了周莓老师的点评和指导,使我受益匪浅。

  这节课有两个例题:例2是通过摆小棒的情境让学生先直观地看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感受与除法的联系。然后着重引导学生思考得出可以用除法解决该类问题,并且能够明确“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看第一个数里面包含几个第二个数,进而理解该类问题的实质。例3是一个实际应用的例子,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前面知识的理解,加强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节课的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对“倍”的认识和除法的认识基础上的,通过本节课的学*就是将这两个知识点充分地沟通,使学生顺利地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

  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通过复*导入。采用学生喜欢的拍手游戏的形式,复*已经学过的“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基础,找准新知的生长点,为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做好知识上的铺垫。

  2、由于学生对“倍”的认识比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认识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时,我首先通过动手摆小棒让学生感受“倍”,变静为动,让学生直观感知“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实际上就是求一个数里面包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然后通过观察、分析、交流,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含义,初步掌握此类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例3,有效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练*,巩固本节课学*的知识。练*中安排一道选择题,一道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一道是“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通过比较不同,使学生加深对两种类型题的理解。

  当然,本节课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

  1、在教学例2摆小棒的操作过程中,只强调了8根、12根是4的2倍、3倍,注重让学生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转化成“求一个数里面包含几个另一个数”来解决,而没有理解教材编排的意图,应该在这里强调一个图形用4根小棒,两个图形用8根小棒,三个图形用12根小棒。摆两个图形就是用2个4根是2倍,摆三个图形就是3个4根是3倍。在这里教师应渗透对应和函数的思想,要注重学生构建“倍”的概念的过程。学生通过操作过程后,能用语言把活动表述出来,训练学生数学思维。教师应在操作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总结、提升。在今后的备课中要很好的理解教材,准确把握、运用教材,把教材蕴含的数学思想要渗透在教学之中。备课中还要对学生有预设,注意学生的差异,注意细节。

  2、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回答,学生语言不严密,教师应及时纠正。

  3、学生动笔解决问题量还不够,课堂上还是要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我对本节课的反思,有不当之处还请周老师指正。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不断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在这里我再次感谢周老师对我的指导,谢谢。


《约分》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8)

——利率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利率教学反思1

  和*学校 李向丽 《利率》一课是百分数乘法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节课也是在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与生活紧密联系,能比较明显体现出我们数学小组研究课题的一节教学内容。以前我在教学这节知识时,认为学生只要能正确计算利息就行了。所以教学过程也很简单,只是告诉学生计算公式,让学生按照计算公式计算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但这次教学,利率是生活中百分数应用的一个常见问题,为上好这节课,课前一周我就给学生提前布置了一个作业让每位学生都亲自到银行储蓄所一趟,对利率、利息等相关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教学时首先从认识自己家的存单或存折开始,估计到期领取时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了述叙,既培养了学生的生活能力,又掌握了相关的利息知求利息的这一个教学内容里,有一个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时间”可以套用,应该说解答这种题目类型是很简单的。但是求利息时有一个利息税的问题,就给这种类型带来一定的难度了。 现在的利息税税率是5%。当学生算出利息后,再乘以一个5%,算出应扣的利息税后,再把银行给付的利息减去一个利息税就得出税后利息。如果加上本金的话,就还要多算一步,这么多的条件一来,有的学生就糊涂了,不知道要不要扣利息税,最后的结果要不要加上本金。

  本节课我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课后作以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点可取之处。设计好课的开始,调动起学生学*的热情。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开篇不仅很快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学*的积极性。所以课的开始,我设计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过春节。问学生是否喜欢过春节,并说出喜欢的原因。虽然现在的生活水*提高了,但是过春节对于小孩子来说还是

  非常高兴的一件事情。因为过春节不但有好吃好玩儿的,而且还有压岁钱。如果压岁钱多了,除了自己花掉一部分外,剩下的还可以存到银行里,从而引出课题。接下来我又用课件出示了一张存单,让学生进行观察。“存单”这个词对于学生来说应该不陌生,但是小学生真正接触到存单的大概并不多,因此,我又出现一张“存单”,让学生观察,从上面你能获得哪些信息,让学生在此感受。教学完利息、本金、利率等概念后,我出示一张小明存钱的题目,让学生找一找谁是本金?谁是利息?谁是利率?让学生在此体会感悟,为例题教学做准备。 从今天学生的作业情况来看,只有40%左右的同学全列式。恐怕还要多练*才能让更多的同学完全掌握这种题目类型。

利率教学反思2

  储蓄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并且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了百分数的知识和对生活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整个教学过程相对比较流畅,学生学得也比较轻松。在本节课的开始,我创设了宽松的学*情境,从“年终奖的处理方法”,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积极寻找有关储蓄的影子,并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利率。

  紧接着,我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并集体汇报本金、利息和利率的概念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学生通过自主学*,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了初步的认识。然后再通过例题讲解、课堂练*逐步让学生学会运用“利息=本金×利率×存期”这一公式。在讲解教材第11页例4时,我介绍了两种解题方法,启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存在的问题是,在组织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11页有关储蓄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速度及自主学*的态度不尽相同,从而导致某些学生对某些概念把握不到位。其次,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利率表格时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通过比较,让学生分析清楚,否则出示的利率表格发挥不了作用,进而无法进行后面的课堂练*。

利率教学反思3

  本节课教学的内容是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成功之处:

  1.明晰概念,理解概念的意义。在本节课中,出现的概念比较多,例如:什么是纳税,什么是应纳税额,什么是税率,什么是本金,什么是利息,什么是利率。这些概念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来说明,这样记忆会更深刻。另外,对于拓展知识成数也要让学生认真理解,这个概念与学生生活联系不密切,但是对于农民来说,必须要求掌握和理解的。

  2.灵活掌握计算公式,正确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应纳税额、各种收入与税率之间的关系;本金、利息与利率之间的关系;掌握其中一个计算公式:应纳税额=各种收入×税率;利息=本金×利率×时间,就可想到另外两个除法计算公式,教学反思《《纳税与利率》教学反思》。

  不足之处:

  注重了数学问题的解决,忽视了对学生关于如何根据不同的存款特点选择储蓄。例如练*二十三中第7题:在学生独立设计不同的储蓄方案后,没有让学生评议感受不同存款方式的利与弊,教给学生简单的生活知识。一般来说,定期比活期的利率高,存款年限长利率就比较高,如存三年期、两年期比存一年期的利率高,但不能像一年期那样每年可取一次利息,而国债因不用交纳利息税,获取的利息比同期的定期存款稍高些。

  再教设计:

  合理设置教学环节,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以此达到两者的和谐统一。

利率教学反思4

  利息问题,内容比较简单,关键储蓄方面的术语以及一些关键词的理解如:本金、利率、利息、年利率<利率> 、月利率、应得利息和实得利息。同时这儿的*题主要是税前利息,税后利息,再加上到期后一共可以取回多少钱这三种题型。根据学生情况,结合上学期所学内容和纳税知识,我没有采用书上的教学流程,先是教学有关储蓄的知识,然后建立求利息的模型,最后上安排巩固内化求利息的练*,如果情况可以的话,也可以安排一些生活味浓些的*题来拓展学生对利息的认识,而是决定将本节课的教学流程改为先练后讲,先自学后提炼的方式进行。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做数学的感受和对知识的自悟,知识在生与生的对话中生成。

  亮点:一、利息的求法。在学生自学完书上这段话后,让学生交流自学心得的对储蓄知识的了解。学生1:本金就是存入银行的钱。学生2:到银行里取钱时除了本金外,多取的部分就是利息。生3:利息占本金的百分之几叫做利率。生4:按年计算的,叫年利率。按月计算的,叫月利率。师出示年利率表,问:请生理解表中的2.70%表示?生:存期为二年的,它的年利率就是2.70%。生5:从利率的意义中,我觉得利息就是用本金×利率。师:我们都知道利率有年利率和月利率,你认为在计算时是选用年利率还是用月利率呢?

  二、税前利息和税后利息的区别:在备课时预设到学生可能会对税前利息和税后利息这两个概念理解不透,认识不清,所以在学生独立练*后,立即提出了这样的问题:(1)到期后,可以获得税前利

  息是多少元?(2)实得利息多少元?你觉得税前利息指的是什么?该如何来求?实得利息指的又是什么?又该如何来求?这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生1:税前利息指的就是没有交税前的利息,应该用本金×利息×时间。生2实得利息指的就是交了税的利息,首先得要求出利息税,然后再用税前利息减去利息税。生3:税前利息和税后利息的区别在于一个要交税一个不要交税。遗憾:一、利率计算错误率高。从本次练*,我发现学生在进行利率计算时错误率相当的高,原因用三:一是小数乘法不过关,甚至有部分学生还不会计算小数乘法。二是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不能熟练运用。三是不能根据题目的特点来确定百分数的转化问题。

  二、生活味浓*题少。在练*中,机械重复练*的练*多,如果能多设计一些富有生活性挑战性的题目偏少,那就能激发起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计算的兴趣了。

利率教学反思5

  本节课教学的内容是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成功之处:

  1.明晰概念,理解概念的意义。在本节课中,出现的概念比较多,例如:什么是纳税,什么是应纳税额,什么是税率,什么是本金,什么是利息,什么是利率。这些概念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来说明,这样记忆会更深刻。另外,对于拓展知识成数也要让学生认真理解,这个概念与学生生活联系不密切,但是对于农民来说,必须要求掌握和理解的。

  2.灵活掌握计算公式,正确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应纳税额、各种收入与税率之间的关系;本金、利息与利率之间的关系;掌握其中一个计算公式:应纳税额=各种收入×税率;利息=本金×利率×时间,就可想到另外两个除法计算公式,教学反思《《纳税与利率》教学反思》。

  不足之处:

  注重了数学问题的解决,忽视了对学生关于如何根据不同的存款特点选择储蓄。例如练*二十三中第7题:在学生独立设计不同的'储蓄方案后,没有让学生评议感受不同存款方式的利与弊,教给学生简单的生活知识。一般来说,定期比活期的利率高,存款年限长利率就比较高,如存三年期、两年期比存一年期的利率高,但不能像一年期那样每年可取一次利息,而国债因不用交纳利息税,获取的利息比同期的定期存款稍高些。

  再教设计:

  合理设置教学环节,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以此达到两者的和谐统一。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