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迹》教学反思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教学反思

《月迹》教学反思1

  这篇文章的一个特点就是儿童化的视角、幼儿的语言,对于初一的同学来说,似乎吸引力并不大,因为初一的学生已经不是幼儿了,不会再用天真的目光去寻找月亮了。再者粗看文本的内容好像比较的乱,(其实并不乱,因为文本没有趣味,学生不好好研读)所以如何激发学生对于文本的阅读兴趣,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学*这篇课文,值得研究。

  一、 通过搜索记忆中的咏月诗句来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导入课题后又设置了古诗文填写题,似乎重复多余。

  二、 接下来,引导学生梳理文本内容。注意不是讲授而是引导,我设置了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文本。但是感觉学生一看到问题就反感,就茫然。是不是可以设置一些图文或者表格之类的来改变文字 带来的乏味的视觉效果?

  三、 这篇文章看似简单幼稚其实蕴含深刻的道理。 教学参考书上有句话说,“、、、、、、为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可贵的心灵世界”。这句话到底怎么理解呢?事实上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应该改成:由自私逐渐成长为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可贵的心灵世界,这里有个过程的问题。正如上文中的梳理,事件的线索是,盼月、看月——找月——议月。当孩子们被一轮银光灿灿的明月所吸引后,于是产生了独占明月的想法,甚至为了这一想法而争执起来,但是经过我们的追寻,奶奶的引导,我们明白了“月亮竟是这么多:只要你愿意,它就有哩”,“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一个人的”的道理。如果月亮代表了一个“好”字,那么这篇文章的意蕴就是,我们不能独占世间的“好”,我们应该抛弃自私自利的念头,共同拥有这个“好”。

  四、 关于奶奶的形象也是本文的一个重点。奶奶是故事的一个引导者和推动者。奶奶身上或许还寄托着作者的很多理想。对人物形象的概括,我们还得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不能采用贴标签的方法,否则欲速则不达。应该要求学生首先找出叙写奶奶的有关语句,然后通过这些言行举止,来评价人物,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评价人物的正确方法。由于后面时间不足,所以对奶奶的分析不够具体深刻,草草收尾。

  另外,事先安排好的拓展性探究也没有来得及探讨,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没有完全让学生学以致用。学是学,用是用,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这些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努力逐步去改进,努力上好每一节课。

《月迹》教学反思2

  这篇文章的一个特点就是儿童化的视角、幼儿的语言,对于初一的同学来说,似乎吸引力并不大,因为初一的学生已经不是幼儿了,不会再用天真的目光去寻找月亮了。再者粗看文本的内容好像比较的乱,(其实并不乱,因为文本没有趣味,学生不好好研读)所以如何激发学生对于文本的阅读兴趣,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学*这篇课文,值得研究。

  一、 通过听读纪云梅的朗读来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纪云梅的配乐朗读声情并茂,一下子就抓住了同学们的心,往往是朗读已经结束了,孩子们还沉浸在美好的艺术境界里。可惜纪老师的朗诵的篇目网上比较少。

  二、 接下来,引导学生梳理文本内容。注意不是讲授而是引导,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比较好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文本。我设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

  这张表格的好处是,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完成表格,就对文本有了比较清晰的理解。一开始我只是想让学生理清三条线索:事件线,心理线,想象线。在四班上课时,我发现我的设计是有问题的,我没有注意横向的对应,比如说,“嫉妒”这个心理应该是在第一个阶段,而不是第二个阶段。另外第一个阶段,也不像教参上说的,只是“盼月”,还有“望月”这个重要内容。这样我经过修正以后,又有了第二幅的表格:

  个人觉得这幅表格对文本的理解就准确多了。为什么采用画图表的方法呢?画图表的方法本身就比较的直观,能够条分缕析地理清课文内容,体会到作者的匠心。

  三、 这篇文章看似简单幼稚其实蕴含深刻的道理。

  教学参考书上有句话说,“为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可贵的心灵世界”。这句话到底怎么理解呢?事实上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应该改成:由自私逐渐成长为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可贵的心灵世界,这里有个过程的问题。正如上文中的梳理,事件的线索是,盼月、看月——找月——议月。当孩子们被一轮银光灿灿的明月所吸引后,于是产生了独占明月的想法,甚至为了这一想法而争执起来,但是经过我们的追寻,奶奶的引导,我们明白了“月亮竟是这么多:只要你愿意,它就有哩”,“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一个人的”的道理。如果月亮代表了一个“好”字,那么这篇文章的意蕴就是,我们不能独占世间的“好”,我们应该抛弃自私自利的念头,共同拥有这个“好”。

  四、 关于奶奶的形象也是本文的一个重点。奶奶是故事的一个引导者和推动着。奶奶身

  上或许还寄托着作者的很多理想。

  对人物形象的概括,我们还得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不能采用贴标签的方法,否则欲速则不达。

  要求学生首先找出叙写奶奶的有关语句,然后通过这些言行举止,来评价人物,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评价人物的正确方法。可能一开始学生不能准确的概括人物,但是思路是正确的。

《月迹》教学反思3

  一、关于教材的分析和处理。

  《月迹》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文章都是有关童年趣事的,而《月迹》更是一篇充满童心童趣的优美散文。当我确定上这一课时,心中有些不安:自己很喜欢这篇文章,有一种恬淡,干净以至纯粹的美,完全是用一颗纯洁无瑕的童心去感受世界。但是,这篇文章的主题有些隐晦朦胧,文章又挺长,如何在一堂课短短40分钟的时间内把这种美传达给学生,让他们(她)也能感受到呢?想讲的东西很多,头绪也很多,不妨化散为整,化繁为简,切成几个大块来讲,重点抓住一两个问题,关键是让学生学有所获。于是,在这个想法基础上,我抓了三个突破口:(一)借助线索,感知内容。借助散文清晰的线索,设计问题,让学生感知文章的事件,了解童心的变化,把握理解文章的主旨。化难为易,删繁就简,既让学生很快能感知文章内容,又为课堂后面解决品读这个重难点突破节省了时间。(二)品味诵读,感悟童趣。由于文章长,又不容易处理,我就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入手,让他们找自己最喜欢的“月亮”进行品味并有感情诵读,这样就更精要了,更容易把它品味透。同时采用小组合作、班上交流的方法,互相补充,既符合新课改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理念,又容易活跃课堂气氛。努力让学生发现文章的美,用读来突出表现文章的月光美、语言美、童趣美。(三)仿写句子,创造美感。“语文学*的目的在于运用”,感受了文章的月色美、童心美、语言美后,我放手让学生进行想象写作练*,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去发现美、感悟美,并能把美的东西分享给大家,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关于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运用

  1、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丰富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通常是由文字引发想象,从而在头脑中设立一个抽象的学*环境,往往脱离实际。而在多媒体课件中,由于可以利用声音、图像等直观有效的手段,从而能从视觉、听觉等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感染学生,使学生能很快有效地进入到良好的学*状态中去。本节课我利用课件播放歌曲《望月》,配以月夜画面,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特定情境。

  2、运用多媒体课件设置问题,化难为易,有效地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多媒体课件友好的交互环境,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思维特点来选择学*的内容和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课件来设置问题,设置学*的能力阶梯,为课堂快捷有效地解决学*重点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本节课在解决处理感知课文内容时,我借助文章晰的线索,利用课件设置了一些问题,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三、关于师生的课堂行为

  本节课我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倡导学生在自学、自悟基础上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学*,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在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的同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一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其实学生的发言比我还精彩!如赏析句子这一环节,学生赏析的很到位,让我感动,又有点敬佩呢!终于明白什么叫“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当然,在本节课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品位语言环节部分,小组活动部分不够充分,形式也较为单一;课堂教学顾及的面还不够广,学生的课堂达标率还有待提高等等。

  以上是我对《月迹》一课的一些反思与总结。其实,世上没有完美的东西,但我能从这些教学经历中汲取一些经验教训,帮助我成长,让我更有信心去接受生活中的挑战,这就是我最大的收获!

《月迹》教学反思4

  《月迹》是贾*凹先生的一篇散文,文章很有韵味,真实与虚幻相结合,有一种恬淡,干净以至纯粹的美,完全是用一颗纯洁无瑕的童心去感受世界。但是,这篇文章的主题有些隐晦朦胧,文章又挺长,对于七年级的孩子来说,明显有点晦涩难懂,教学设计不好,文章就会被讲得支离破碎。搞得教师学生都很累,也达不到教学目的。教学前,我们组的几位老师认真研究,决定从两方面来讲,一是品味语言。二是抓住关键字句和关键段落进行赏析,进而探讨文章的主旨。

  1、品味语言。《月迹》是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语言很简单但很多地方都很值得咀嚼玩味。但是文章很长,如果读完课文后,请学生从头到尾一处一处找美的语言,第一时间不允许,第二容易杂乱。我根据文章的线索,也就是寻找月迹的历程“镜中—院中—杯中—水中—眼中”,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镜中、院中、杯中、水中),每组负责一个地方的月色,大家共同讨论,有感情地朗读,抓住关键字词,用心品味。

  2、抓住关键字句段落进行赏析、研读,进而一步步推向文章的主旨,如组织学生联系上下文讨论:“月亮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吗?” “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你们再去找吧。”“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月亮是我们要的。”“月亮是个好。”“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印在天上的印章吗?”等句子,鼓励学生揣摩分析,各抒己见,谈各自对这些句子的理解。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世界上美好的事物的发现都源于美好的情感。只要有一颗追求美好的心,不但能拥有美丽的月亮,而且能拥有整个美好的世界。这样体会文章的主旨自然水到渠成。

《月迹》教学反思5

  这篇文章的一个特点就是儿童化的视角、幼儿的语言,对于初一的同学来说,似乎吸引力并不大,因为初一的学生已经不是幼儿了,不会再用天真的目光去寻找月亮了。再者粗看文本的内容好像比较的乱,(其实并不乱,因为文本没有趣味,学生不好好研读)所以如何激发学生对于文本的阅读兴趣,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学*这篇课文,值得研究。

  一、 通过搜索记忆中的咏月诗句来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导入课题后又设置了古诗文填写题,似乎重复多余。

  二、 接下来,引导学生梳理文本内容。注意不是讲授而是引导,我设置了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文本。但是感觉学生一看到问题就反感,就茫然。是不是可以设置一些图文或者表格之类的来改变文字 带来的乏味的视觉效果?

  三、 这篇文章看似简单幼稚其实蕴含深刻的道理。 教学参考书上有句话说,“。为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可贵的心灵世界”。这句话到底怎么理解呢?事实上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应该改成:由自私逐渐成长为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可贵的心灵世界,这里有个过程的问题。正如上文中的梳理,事件的线索是,盼月、看月——找月——议月。当孩子们被一轮银光灿灿的明月所吸引后,于是产生了独占明月的想法,甚至为了这一想法而争执起来,但是经过我们的追寻,奶奶的引导,我们明白了“月亮竟是这么多:只要你愿意,它就有哩”,“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一个人的”的道理。如果月亮代表了一个“好”字,那么这篇文章的意蕴就是,我们不能独占世间的“好”,我们应该抛弃自私自利的念头,共同拥有这个“好”。

  四、 关于奶奶的形象也是本文的一个重点。奶奶是故事的一个引导者和推动者。奶奶身上或许还寄托着作者的很多理想。对人物形象的概括,我们还得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不能采用贴标签的方法,否则欲速则不达。应该要求学生首先找出叙写奶奶的有关语句,然后通过这些言行举止,来评价人物,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评价人物的正确方法。由于后面时间不足,所以对奶奶的分析不够具体深刻,草草收尾。

  另外,事先安排好的拓展性探究也没有来得及探讨,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没有完全让学生学以致用。学是学,用是用,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这些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努力逐步去改进,努力上好每一节课。


《月迹》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阅读


《月迹》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1)

——《月迹》教学反思优选【10】篇

  《月迹》教学反思 1

  《月迹》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它通过灵魂人物“奶奶”的有效指引,通过“盼月——寻月——议月”,让“我们”从一开始的什么都“不满足”,到最后都“满足”了,并进而理解了“月迹”中“月”是美好事物的化身,每一个人都要享受美。在本课教学中,我有以下几方面的收获:

  1、我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将教学重点放在品读、赏析文章,理解文中“我们”的心理变化过程,学*作者的写作技巧和理解文章表达的主旨。我在教学时以学生领读,其他同学分角色合作朗读的方式,在音乐声的伴奏下,学生仿佛走进了作者的中秋“寻”月之旅,首先在朗读中感受到了文章的“美”。本文的教学重点段落是“寻月”,我在教学中紧紧抓住“怎么寻——谁引导去寻——寻到了什么”的脉络进行,教学效果明显。

  在学*文章的主要段落“寻月”过程的词语的精彩使用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寻月”过程中的一个片段进行赏析。我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小组里去,听取他们的交流,并和他们一起从文章中找关键词句。这个环节我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学生们在组内统一意见后,向全班同学发表见解,其他组又对这个组的答案进行补充和修正,实现了合作助学。

  2、本课我着重解决的重难点有两个:一是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在寻月过程中我们的心理变化过程;二是要理解两句寓意深远的话:“月亮是个好”和“天空上的印章”。学生很快的就找到了诸如“失望”、“争执”、“满足”等这些心理变化的词语,在同学间的相互补充中,答案渐趋完整。

  如何理解“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中的印章”这句话,学生在这里没有马上反应过来,在确认没有理解的情况下,我组织学生又一次朗读这句话,试图在朗读中让学生体悟含义。

  我适时的向学生提问:你们自己有印章吗?

  生:有的。我有的时候会在废纸上盖上自己的章。

  师:我们见过的书画作品,在作品的末端也有一个章,这意味着什么呢?

  生:这幅书画作品是这位印章作者作的。

  师:是的。有了印章,也就意味着这件物品属于你。让我们在一次朗读这句话,再次谈谈你们对这句话的理解。(生读)

  生:我们拥有整个天空,我们是天空的主人……

  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本课的教学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各环节教学时间的安排,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但还是在赏析环节中略显仓促了些。同时,事先安排好的拓展练*也没有来得及做,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没有完全让学生学以致用。学是学,用是用,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这些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会逐步努力去改进。

  《月迹》教学反思 2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而备好课,就要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就会让课上的生动有趣。在参加了台东六路小学的教研会后,对四个“意图”研读文本的途径又有新的认识,作为一个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研究,作者的意图,编者的意图,教者的意图,作为教者必须很好的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从学生出发,让课既生动有弄较好的培养学生的能力。

  本周教学《月迹》我的感触非常的深,这是一篇非常美的散文,可是我在教授第一课时的时候,让我非常的伤心,一篇这么优美的文章,却让我的学生读得支离破碎,更谈不上去喜欢她了。于是我就考虑编者的'意图,他们是让学生提高文学修养,在读中领悟作者的美好情感,在读中让学生明白,只要我们有了美好的情感,就会去发现美好的生活。于是这一节课,我就带领学生读课文由分自然段读,到小组合作读,默读,一边读一边找出描写月亮的句子,把我想到的能读的方法都用上了。一节课下来,孩子们终于把课文读通了,可是情感的表达还是不够。怎么办呢?

  于是我从杂志上找到了一篇描写作者贾x凹童年事的文章,于是我在第二课时的授课前读给同学们听了,因为作者有一把“梦想的凳子”所以在年轻的时候使自己的文章发表在了日报上,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在老师的带动下,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感来读文章,分析文章,效果的确很好。

  《月迹》教学反思 3

  1、自读自悟,理清脉络。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所以应该借用已有的能力来感受和体会。自读环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默读课文,思考: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用列小标题的形式来概括。学生通过交流达成共识,盼月、寻月、议月的线索一下子明朗了,也就理清了文章思路,了解了故事梗概。

  2、潜心阅读,品词析句。

  在理清层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默读全文,从字里行间去找寻觉得好玩有趣的地方,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述在小组内交流。随着交流的深入,作者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融为了一体。孩子们在思维的碰撞中情感受到了熏陶和感染。此环节主要聚焦两点:第一是让学生借助语言去体会在寻月过程中我们的心理变化过程;为情感的激发作好铺垫;第二是抓住两句寓意深远的话——“月亮是个好”和“天空上的印章”。通过探究交流感受文字含着的意思,并指导读好,读出作者的心境!

  3、创设情境,培养语感。

  文章中出现了两次对话,在引导理解的基础上我创设了分角色朗读的环节,意在有声有色的朗读声中将学生的思维与作者的思维再次产生共鸣,真正有效地落实朗读训练。

  成功之处:

  1.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把握。在品读这个环节,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所蕴含的感情让学生来理解整个句子的内容,从而达到对整个段落的理解。

  2.在教学中,我还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初读课文这个环节,我让学生通过借助工具书或者向别人请教的方式,引导学生学*生字词,从而达到对基础知识的把握。

  《月迹》教学反思 4

  这是一堂失败的“五环节”发展性阅读课,让同行们见笑了。上完课,静下心,觉得真有必要对这堂课作一个深刻的自我反省。对这次赛课,态度不端正,未曾引起重视,觉得敷衍过去就算了。就这一点就足以对我这次赛课判刑了。作为班主任,我还常常教育我的学生,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必须端正态度,态度是第一位的。然而这次,我自己却犯下这个严重的错误。实属不该啊!

  首先,对文本没有进行深入地研读,以致教学目标的设定产生偏差。正如王洲老师说的学生的学*目标,我们教师不应设置太多,一节课只需要设置一个学*目标。对这一观点,我非常赞同,*时的教学中我都严格把握。然而这篇《月迹》,我却没有对文本深入挖掘,设置了两个学*目标。并且第一个目标“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现在想想才发现这对初二学生来讲显得太大,所谓“形散”是指散文的运笔如风、不拘成法,尤贵清淡自然,*易*人。“神聚”是指中心明确,紧凑集中。这对我们的学生来讲可能难度就增大了,自然也就难以真正地理解。而且就这篇《月迹》来说,将此定为目标的确是偏离了文章的重心。

  其次,“探究展示案”中问题2(勾画出文中体现月亮好的句子,并思考:这些句子说明月亮代表着什么?流露出孩子们什么样的情感?给我们的启示是?)的设置欠妥。这一问题是根据学*目标二设定的,也就是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解答,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作者流露的情感,以及对当代中学生的启示。现在想想才发现,要达到这一目的,应该紧紧抓住文章的重心,即孩子们“寻月”这个线索,怎么寻,在谁的引导下寻,在哪里寻到的,为什么要去寻,以及在寻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心理变化是怎样的。然后展开小组合作学*,对以上问题进行探究分析,并指导学生学*从文章中寻找勾画关键词句,相信通过集合小组各成员的智慧,教学效果肯定是明显的,而且还能实现合作探究,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引导者的身份。

  最后,经过仔细地斟酌、思量以及我对课文的反复研读,感觉到这篇文章实属一篇美文,而这种美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它的美呢?结合自己这次教学的失败和对课文的反思,认识到美文就应该美读。而今天这堂课,我却完完全全地抛开了“读”,没有让学生在“美读”中去理解、领会、感受文章流露的情感和它内在的“美”。这也违背了我们语文课需要大声、有感情地朗诵这一学科特征。就《月迹》来说,倘若我能将“读”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即“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看月”、“水中赏月”、“沙滩议月”这五部分中的任意两个环节,我相信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必定是水到渠成、心领神会。

  此次教学虽然不理想,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从中汲取到了更多的教学经验,也看到了自己身上的缺陷,别人都说,认清自己的弱点很难,我现在看到了,真的很好。我也会努力地面对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纠正以往,踏踏实实地对待教学、搞好“五环节发展性阅读课题”,让自己在语文教学上得到真正地锻炼和提升。

  《月迹》教学反思 5

  这篇文章的一个特点就是儿童化的视角、幼儿的语言,对于初一的同学来说,似乎吸引力并不大,因为初一的学生已经不是幼儿了,不会再用天真的目光去寻找月亮了。再者粗看文本的内容好像比较的乱,(其实并不乱,因为文本没有趣味,学生不好好研读)所以如何激发学生对于文本的阅读兴趣,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学*这篇课文,值得研究。

  一、 通过听读纪云梅的朗读来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纪云梅的配乐朗读声情并茂,一下子就抓住了同学们的心,往往是朗读已经结束了,孩子们还沉浸在美好的艺术境界里。可惜纪老师的朗诵的篇目网上比较少。

  二、 接下来,引导学生梳理文本内容。注意不是讲授而是引导,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比较好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文本。我设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

  这张表格的好处是,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完成表格,就对文本有了比较清晰的理解。一开始我只是想让学生理清三条线索:事件线,心理线,想象线。在四班上课时,我发现我的设计是有问题的,我没有注意横向的对应,比如说,“嫉妒”这个心理应该是在第一个阶段,而不是第二个阶段。另外第一个阶段,也不像教参上说的,只是“盼月”,还有“望月”这个重要内容。这样我经过修正以后,又有了第二幅的表格:

  个人觉得这幅表格对文本的理解就准确多了。为什么采用画图表的方法呢?画图表的方法本身就比较的直观,能够条分缕析地理清课文内容,体会到作者的匠心。

  三、 这篇文章看似简单幼稚其实蕴含深刻的道理。

  教学参考书上有句话说,“为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可贵的心灵世界”。这句话到底怎么理解呢?事实上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应该改成:由自私逐渐成长为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可贵的心灵世界,这里有个过程的问题。正如上文中的梳理,事件的线索是,盼月、看月——找月——议月。当孩子们被一轮银光灿灿的明月所吸引后,于是产生了独占明月的想法,甚至为了这一想法而争执起来,但是经过我们的追寻,奶奶的引导,我们明白了“月亮竟是这么多:只要你愿意,它就有哩”,“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一个人的”的道理。如果月亮代表了一个“好”字,那么这篇文章的意蕴就是,我们不能独占世间的“好”,我们应该抛弃自私自利的念头,共同拥有这个“好”。

  四、 关于奶奶的形象也是本文的一个重点。奶奶是故事的一个引导者和推动着。奶奶身

  上或许还寄托着作者的很多理想。

  对人物形象的概括,我们还得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不能采用贴标签的方法,否则欲速则不达。

  要求学生首先找出叙写奶奶的有关语句,然后通过这些言行举止,来评价人物,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评价人物的正确方法。可能一开始学生不能准确的概括人物,但是思路是正确的。

  《月迹》教学反思 6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而备好课,就要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就会让课上的生动有趣。在参加了台东六路小学的教研会后,对四个“意图”研读文本的途径又有新的认识,作为一个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研究,作者的意图,编者的意图,教者的意图,作为教者必须很好的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从学生出发,让课既生动有弄较好的培养学生的能力。

  本周教学《月迹》我的感触非常的深,这是一篇非常美的散文,可是我在教授第一课时的时候,让我非常的伤心,一篇这么优美的文章,却让我的学生读得支离破碎,更谈不上去喜欢她了。于是我就考虑编者的意图,他们是让学生提高文学修养,在读中领悟作者的美好情感,在读中让学生明白,只要我们有了美好的情感,就会去发现美好的生活。于是这一节课,我就带领学生读课文由分自然段读,到小组合作读,默读,一边读一边找出描写月亮的句子,把我想到的能读的方法都用上了。一节课下来,孩子们终于把课文读通了,可是情感的表达还是不够。怎么办呢?

  于是我从杂志上找到了一篇描写作者贾x凹童年事的文章,于是我在第二课时的授课前读给同学们听了,因为作者有一把“梦想的凳子”所以在年轻的'时候使自己的文章发表在了日报上,成就了自己的事业。在老师的带动下,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感来读文章,分析文章,效果的确很好。

  《月迹》教学反思 7

  一、关于教材的分析和处理。

  《月迹》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文章都是有关童年趣事的,而《月迹》更是一篇充满童心童趣的优美散文。当我确定上这一课时,心中有些不安:自己很喜欢这篇文章,有一种恬淡,干净以至纯粹的美,完全是用一颗纯洁无瑕的童心去感受世界。但是,这篇文章的主题有些隐晦朦胧,文章又挺长,如何在一堂课短短40分钟的时间内把这种美传达给学生,让他们(她)也能感受到呢?想讲的东西很多,头绪也很多,不妨化散为整,化繁为简,切成几个大块来讲,重点抓住一两个问题,关键是让学生学有所获。于是,在这个想法基础上,我抓了三个突破口:(一)借助线索,感知内容。借助散文清晰的线索,设计问题,让学生感知文章的事件,了解童心的变化,把握理解文章的主旨。化难为易,删繁就简,既让学生很快能感知文章内容,又为课堂后面解决品读这个重难点突破节省了时间。(二)品味诵读,感悟童趣。由于文章长,又不容易处理,我就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入手,让他们找自己最喜欢的“月亮”进行品味并有感情诵读,这样就更精要了,更容易把它品味透。同时采用小组合作、班上交流的方法,互相补充,既符合新课改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理念,又容易活跃课堂气氛。努力让学生发现文章的美,用读来突出表现文章的月光美、语言美、童趣美。(三)仿写句子,创造美感。“语文学*的目的在于运用”,感受了文章的月色美、童心美、语言美后,我放手让学生进行想象写作练*,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去发现美、感悟美,并能把美的东西分享给大家,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关于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运用

  1、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丰富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通常是由文字引发想象,从而在头脑中设立一个抽象的学*环境,往往脱离实际。而在多媒体课件中,由于可以利用声音、图像等直观有效的手段,从而能从视觉、听觉等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感染学生,使学生能很快有效地进入到良好的学*状态中去。本节课我利用课件播放歌曲《望月》,配以月夜画面,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特定情境。

  2、运用多媒体课件设置问题,化难为易,有效地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多媒体课件友好的交互环境,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思维特点来选择学*的内容和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课件来设置问题,设置学*的能力阶梯,为课堂快捷有效地解决学*重点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本节课在解决处理感知课文内容时,我借助文章晰的线索,利用课件设置了一些问题,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三、关于师生的课堂行为

  本节课我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倡导学生在自学、自悟基础上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学*,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在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的同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一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其实学生的发言比我还精彩!如赏析句子这一环节,学生赏析的很到位,让我感动,又有点敬佩呢!终于明白什么叫“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当然,在本节课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品位语言环节部分,小组活动部分不够充分,形式也较为单一;课堂教学顾及的面还不够广,学生的课堂达标率还有待提高等等。

  以上是我对《月迹》一课的一些反思与总结。其实,世上没有完美的东西,但我能从这些教学经历中汲取一些经验教训,帮助我成长,让我更有信心去接受生活中的挑战,这就是我最大的收获!

  《月迹》教学反思 8

  这篇文章的一个特点就是儿童化的视角、幼儿的语言,对于初一的同学来说,似乎吸引力并不大,因为初一的学生已经不是幼儿了,不会再用天真的目光去寻找月亮了。再者粗看文本的内容好像比较的乱,(其实并不乱,因为文本没有趣味,学生不好好研读)所以如何激发学生对于文本的阅读兴趣,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学*这篇课文,值得研究。

  一、通过听读纪云梅的朗读来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纪云梅的配乐朗读声情并茂,一下子就抓住了同学们的心,往往是朗读已经结束了,孩子们还沉浸在美好的艺术境界里。可惜纪老师的朗诵的篇目网上比较少。

  二、接下来,引导学生梳理文本内容。注意不是讲授而是引导,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比较好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文本。我设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

  这张表格的好处是,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完成表格,就对文本有了比较清晰的理解。一开始我只是想让学生理清三条线索:事件线,心理线,想象线。在四班上课时,我发现我的设计是有问题的,我没有注意横向的对应,比如说,“嫉妒”这个心理应该是在第一个阶段,而不是第二个阶段。另外第一个阶段,也不像教参上说的,只是“盼月”,还有“望月”这个重要内容。这样我经过修正以后,又有了第二幅的表格:

  个人觉得这幅表格对文本的理解就准确多了。为什么采用画图表的方法呢?画图表的方法本身就比较的直观,能够条分缕析地理清课文内容,体会到作者的匠心。

  三、这篇文章看似简单幼稚其实蕴含深刻的道理。

  教学参考书上有句话说,“为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可贵的心灵世界”。这句话到底怎么理解呢?事实上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应该改成:由自私逐渐成长为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可贵的心灵世界,这里有个过程的问题。正如上文中的梳理,事件的线索是,盼月、看月——找月——议月。当孩子们被一轮银光灿灿的明月所吸引后,于是产生了独占明月的想法,甚至为了这一想法而争执起来,但是经过我们的追寻,奶奶的引导,我们明白了“月亮竟是这么多:只要你愿意,它就有哩”,“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一个人的”的道理。如果月亮代表了一个“好”字,那么这篇文章的意蕴就是,我们不能独占世间的“好”,我们应该抛弃自私自利的念头,共同拥有这个“好”。

  四、关于奶奶的形象也是本文的一个重点。奶奶是故事的一个引导者和推动着。奶奶身

  上或许还寄托着作者的很多理想。

  对人物形象的概括,我们还得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不能采用贴标签的方法,否则欲速则不达。

  要求学生首先找出叙写奶奶的有关语句,然后通过这些言行举止,来评价人物,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评价人物的正确方法。可能一开始学生不能准确的概括人物,但是思路是正确的。

  《月迹》教学反思 9

  一、关于教材的分析和处理。

  《月迹》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文章都是有关童年趣事的,而《月迹》更是一篇充满童心童趣的优美散文。当我确定上这一课时,心中有些不安:自己很喜欢这篇文章,有一种恬淡,干净以至纯粹的美,完全是用一颗纯洁无瑕的童心去感受世界。但是,这篇文章的主题有些隐晦朦胧,文章又挺长,如何在一堂课短短40分钟的时间内把这种美传达给学生,让他们(她)也能感受到呢?想讲的东西很多,头绪也很多,不妨化散为整,化繁为简,切成几个大块来讲,重点抓住一两个问题,关键是让学生学有所获。于是,在这个想法基础上,我抓了三个突破口:(一)借助线索,感知内容。借助散文清晰的线索,设计问题,让学生感知文章的事件,了解童心的变化,把握理解文章的主旨。化难为易,删繁就简,既让学生很快能感知文章内容,又为课堂后面解决品读这个重难点突破节省了时间。(二)品味诵读,感悟童趣。由于文章长,又不容易处理,我就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入手,让他们找自己最喜欢的“月亮”进行品味并有感情诵读,这样就更精要了,更容易把它品味透。同时采用小组合作、班上交流的方法,互相补充,既符合新课改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理念,又容易活跃课堂气氛。努力让学生发现文章的美,用读来突出表现文章的月光美、语言美、童趣美。(三)仿写句子,创造美感。“语文学*的目的在于运用”,感受了文章的月色美、童心美、语言美后,我放手让学生进行想象写作练*,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去发现美、感悟美,并能把美的东西分享给大家,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关于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运用

  1、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丰富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通常是由文字引发想象,从而在头脑中设立一个抽象的学*环境,往往脱离实际。而在多媒体课件中,由于可以利用声音、图像等直观有效的手段,从而能从视觉、听觉等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感染学生,使学生能很快有效地进入到良好的学*状态中去。本节课我利用课件播放歌曲《望月》,配以月夜画面,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特定情境。

  2、运用多媒体课件设置问题,化难为易,有效地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多媒体课件友好的交互环境,使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思维特点来选择学*的内容和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课件来设置问题,设置学*的能力阶梯,为课堂快捷有效地解决学*重点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本节课在解决处理感知课文内容时,我借助文章晰的线索,利用课件设置了一些问题,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三、关于师生的课堂行为

  本节课我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倡导学生在自学、自悟基础上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学*,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在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的同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一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其实学生的发言比我还精彩!如赏析句子这一环节,学生赏析的很到位,让我感动,又有点敬佩呢!终于明白什么叫“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当然,在本节课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品位语言环节部分,小组活动部分不够充分,形式也较为单一;课堂教学顾及的面还不够广,学生的课堂达标率还有待提高等等。

  以上是我对《月迹》一课的一些反思与总结。其实,世上没有完美的东西,但我能从这些教学经历中汲取一些经验教训,帮助我成长,让我更有信心去接受生活中的挑战,这就是我最大的收获!

  《月迹》教学反思 10

  《月迹》这篇课文表达的是作家对生活,对美较为深沉的理解和感悟,以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一定要找到学生能够普遍接受的突破口。我觉得这节课能成功完成,就是选对了突破口。现总结如下: 突破口一:多媒体的有效运用。

  在本课的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最大的亮点在于音频的插入和系列月图的展示。课堂一开始有一段音频的播放,设置了“闭起眼睛边听边想”的情境,既营造了浪漫的氛围,又能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为进一步的学*作好了基础。接下来系列月图的展示则更拉*了学生与文本、课堂的距离,用最直观的手段让学生感受美并借用前人的诗句表达美。这个步骤的设置既是为课堂中的“寻美”张本,更是“抒美”环节的引子。“抒美”环节中的月图展示既是对整个课堂的延伸,更是学生美好感受的自然升华。整个课堂在美的情境中开始,在美的感染下结束,这与多媒体手段的有效运用是分不开的。

  突破口二:问题的层次性探究。

  《月迹》这篇课文表达的情感是深沉内敛的,在教学中不需要让学生全都理解,学生能理解多少是多少,关键是鼓励学生在学*中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谈出自己的见解,同时能倾听别人的发言,从中取长补短,丰富自己的思想。为了让学生迸发出思想的火花,问题的设置就要循序渐进,具有层次性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有效的思维。

  例如,在组织学生探讨“拥有月亮就是拥有美”这个问题上 ,选择了六句话作为探讨的重点。这六句话可以分为三个层次:AB两句为第一层次,是浅层次地认识美;CD两句为第二层次,为较深层次地追寻美;EF两句为第三层次,是深层次地发现美和创造美。问题层次分明,感悟由浅入深,学生各抒己见,谈及各自的理解,不乏妙语神思,令人惊叹。

  另外,在写的训练上,也要注重层次性。在“抒月”的环节中,先说“月亮是什么”,再写对月亮的热爱,并有老师的范例引路,“抒月”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抓住了突破口,是成功教学的关键。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觉得有些地方不尽完美,有待改善。现反思如下:

  其一,展示的图片太多,可能会造成视觉的疲劳。如果在“抒美”的环节中,以相应的视频来取代没有动感的图片,令学生身临其境地融入美境中,效果也许会更好。这样,开始用图片引入,最后用视频收束,课堂富有变化,学生兴趣更浓。

  其二,这节课是以学*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的,月亮兄弟组与月亮姐妹组之间的学*大比拼应该既活跃,又能覆盖到全班同学的思维。但实际操作时,却因为时间的原因,很多同学都无法将自己的想法尽情表达。在这里如果设置一个课后比赛的项目,例如“精彩批注赛”,把同学们的妙语神思化为语言表达出来,我想同学们的积极性应该是很高的。

  另外,《月迹》的语言清新优美,含蓄凝练,富有诗的韵味。教学时,对于这一点要有适当的渗透,好在第二课时中深入地探讨本文的语言魅力。


《月迹》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2)

——初一语文下册《月迹》教学反思通用五篇

  初一语文下册《月迹》教学反思 1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以学生自学为主,课前我要求学生预*课文,收集有关描写月亮的诗文及优美的语句,这对理解课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课上我引导学生读懂阅读提示,在此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品味文章语言,感受月亮的美好,初步达成了本课语言学*的目标,突破了教学难点。

  本文的语言充满了童趣,大声朗读更容易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我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用怎样的情感、语调来朗读,并做好评价,通过朗读激发他们的表现欲,培养他们朗读的语感,在梳理感情变化环节,我扣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让学生在探寻月迹的过程中体会美感,引导学生的注意力从寻月亮的故事情节转移到作者暗含的情感上来,让学生在词句之间反复诵读、品味,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及丰富的想象,将自主阅读与合作探究结合在一起,使课堂动静结合。整个过程将学生摆在主体地位,我只是充当探究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最后通过小组讨论、汇报的方式,梳理表格总,总结写法,突破教学难点。

  初一语文下册《月迹》教学反思 2

  《月迹》是苏教版的初一下学期的一篇课文,学生才离开小学不久,童心未泯,教者不需要过多的引入,让学生跟随*娃一起走进八月十五那个夜晚,走进那童话般的世界。学生很快的读起来,再读中走进了那孩子们的世界,品咂字词的味道,欣赏月亮的美好。那一个个叠词,那一个个儿化音,一个个动词或形容词都在品咂和欣赏中变成了一首首童诗。月亮在窗帘格儿、院子里、酒杯里、沙滩上,小河里变换着情调,款款的、玉玉的、银银的、颤颤的,月光下的一切是那样的诗意和美好。

  月亮是如此美好,它是我们所要的。奶奶说,你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月亮,是这样吗?学生带着好奇和童心又上路了。他们在酒杯里,在小河里,在眼睛里,最后在每个人的心中找到了月亮。每个人心中的月亮是不一样的,有的是可以与自己说说悄悄话的月亮,有的是代表着家庭圆满的月亮,有的是照亮人生道路的月亮……正像文中所说,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呢。

  *娃这时候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一个美妙而深邃的联想诞生了。只要盖上月亮这枚印章,那无边无际的天空就是我们的。稍加点拨,课文意境又拓展开来,生心中美好思想也诞生了――只要我们心中有一轮明月,我们就拥有了美好的世界,美好的人生。

  初一语文下册《月迹》教学反思 3

  《月迹》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它通过灵魂人物“奶奶”的有效指引,通过“盼月——寻月——议月”,让“我们”从一开始的什么都“不满足”,到最后都“满足”了,并进而理解了“月迹”中“月”是美好事物的化身,每一个人都要享受美。在本课教学中,我有以下几方面的收获:

  1.我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将教学重点放在品读、赏析文章,理解文中“我们”的心理变化过程,学*作者的写作技巧和理解文章表达的主旨。我在教学时以学生领读,其他同学分角色合作朗读的'方式,在音乐声的伴奏下,学生仿佛走进了作者的中秋“寻”月之旅,首先在朗读中感受到了文章的“美”。本文的教学重点段落是“寻月”,我在教学中紧紧抓住“怎么寻——谁引导去寻——寻到了什么”的脉络进行,教学效果明显。在学*文章的主要段落“寻月”过程的词语的精彩使用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寻月”过程中的一个片段进行赏析。我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小组里去,听取他们的交流,并和他们一起从文章中找关键词句。这个环节我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学生们在组内统一意见后,向全班同学发表见解,其他组又对这个组的答案进行补充和修正,实现了合作助学。

  2.本课我着重解决的重难点有两个:一是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在寻月过程中我们的心理变化过程;二是要理解两句寓意深远的话:“月亮是个好”和“天空上的印章”。学生很快的就找到了诸如“失望”、“争执”、“满足”等这些心理变化的词语,在同学间的相互补充中,答案渐趋完整。

  如何理解“月亮是我们按在天空中的印章”这句话,学生在这里没有马上反应过来,在确认没有理解的情况下,我组织学生又一次朗读这句话,试图在朗读中让学生体悟含义。

  我适时的向学生提问:你们自己有印章吗?

  生:有的。我有的时候会在废纸上盖上自己的章。

  师:我们见过的书画作品,在作品的末端也有一个章,这意味着什么呢?

  生:这幅书画作品是这位印章作者作的。

  师:是的。有了印章,也就意味着这件物品属于你。让我们在一次朗读这句话,再次谈谈你们对这句话的理解。(生读)

  生:我们拥有整个天空,我们是天空的主人……

  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本课的教学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各环节教学时间的安排,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但还是在赏析环节中略显仓促了些。同时,事先安排好的拓展练*也没有来得及做,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没有完全让学生学以致用。学是学,用是用,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这些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会逐步努力去改进。

  初一语文下册《月迹》教学反思 4

  1、自读自悟,理清脉络。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所以应该借用已有的能力来感受和体会。自读环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默读课文,思考:月亮的足迹都出现在哪里?用列小标题的形式来概括。学生通过交流达成共识,盼月、寻月、议月的线索一下子明朗了,也就理清了文章思路,了解了故事梗概。

  2、潜心阅读,品词析句。

  在理清层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默读全文,从字里行间去找寻觉得好玩有趣的地方,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述在小组内交流。随着交流的深入,作者的情感和学生的情感融为了一体。孩子们在思维的碰撞中情感受到了熏陶和感染。此环节主要聚焦两点:第一是让学生借助语言去体会在寻月过程中我们的心理变化过程;为情感的激发作好铺垫;第二是抓住两句寓意深远的话――“月亮是个好”和“天空上的印章”。通过探究交流感受文字含着的意思,并指导读好,读出作者的心境!

  3、创设情境,培养语感。

  文章中出现了两次对话,在引导理解的基础上我创设了分角色朗读的环节,意在有声有色的朗读声中将学生的思维与作者的思维再次产生共鸣,真正有效地落实朗读训练。

  成功之处:

  1.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把握。在品读这个环节,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所蕴含的感情让学生来理解整个句子的内容,从而达到对整个段落的理解。

  2.在教学中,我还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初读课文这个环节,我让学生通过借助工具书或者向别人请教的方式,引导学生学*生字词,从而达到对基础知识的把握。

  初一语文下册《月迹》教学反思 5

  这是一堂失败的“五环节”发展性阅读课,让同行们见笑了。上完课,静下心,觉得真有必要对这堂课作一个深刻的自我反省。对这次赛课,态度不端正,未曾引起重视,觉得敷衍过去就算了。就这一点就足以对我这次赛课判刑了。作为班主任,我还常常教育我的学生,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必须端正态度,态度是第一位的。然而这次,我自己却犯下这个严重的错误。实属不该啊!

  首先,对文本没有进行深入地研读,以致教学目标的设定产生偏差。正如王洲老师说的学生的学*目标,我们教师不应设置太多,一节课只需要设置一个学*目标。对这一观点,我非常赞同,*时的教学中我都严格把握。然而这篇《月迹》,我却没有对文本深入挖掘,设置了两个学*目标。并且第一个目标“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现在想想才发现这对初二学生来讲显得太大,所谓“形散”是指散文的运笔如风、不拘成法,尤贵清淡自然,*易*人。“神聚”是指中心明确,紧凑集中。这对我们的学生来讲可能难度就增大了,自然也就难以真正地理解。而且就这篇《月迹》来说,将此定为目标的确是偏离了文章的重心。

  其次,“探究展示案”中问题2(勾画出文中体现月亮好的句子,并思考:这些句子说明月亮代表着什么?流露出孩子们什么样的情感?给我们的启示是?)的设置欠妥。这一问题是根据学*目标二设定的,也就是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解答,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作者流露的情感,以及对当代中学生的启示。现在想想才发现,要达到这一目的,应该紧紧抓住文章的重心,即孩子们“寻月”这个线索,怎么寻,在谁的引导下寻,在哪里寻到的,为什么要去寻,以及在寻的过程中孩子们的心理变化是怎样的。然后展开小组合作学*,对以上问题进行探究分析,并指导学生学*从文章中寻找勾画关键词句,相信通过集合小组各成员的智慧,教学效果肯定是明显的,而且还能实现合作探究,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引导者的身份。

  最后,经过仔细地斟酌、思量以及我对课文的反复研读,感觉到这篇文章实属一篇美文,而这种美又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它的美呢?结合自己这次教学的失败和对课文的反思,认识到美文就应该美读。而今天这堂课,我却完完全全地抛开了“读”,没有让学生在“美读”中去理解、领会、感受文章流露的情感和它内在的“美”。这也违背了我们语文课需要大声、有感情地朗诵这一学科特征。就《月迹》来说,倘若我能将“读”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即“镜中看月”、“院中望月”、“杯中看月”、“水中赏月”、“沙滩议月”这五部分中的任意两个环节,我相信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必定是水到渠成、心领神会。

  此次教学虽然不理想,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从中汲取到了更多的教学经验,也看到了自己身上的缺陷,别人都说,认清自己的弱点很难,我现在看到了,真的很好。我也会努力地面对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纠正以往,踏踏实实地对待教学、搞好“五环节发展性阅读课题”,让自己在语文教学上得到真正地锻炼和提升。


《月迹》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3)

——《月迹》教案 (菁华3篇)

《月迹》教案1

   月迹(第1课时)

  学*目标

  1、识记相关常识和生字词。

  2、学会观察事物,学会发现美。

  3、体会童心童趣,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

  4、学会感悟和表达。

  学*重难点

  1、体会童心童趣,学会观察事物,学会发现美。2、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3、学会感悟和表达。

  学 * 过 程说 明

  预*板块

  1、给黑体字注音:袅袅( )面面相觑( )倏忽( )嫉妒( )掬( )相依相偎( )忌妒( )粗糙( )

  2、填空:《月迹》体裁 ,作者 ,原名贾*娃。陕西丹凤人。月迹可理解为月亮在孩子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迹;也可理解为月的变化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

  探究板块

  三妹是我们中最漂亮的,我们都羡慕起来:看着她的狂样儿,心里却有了一股嫉妒。我们便争执了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奶奶从屋里端了一壶甜酒出来,给我们每个人倒了一小杯儿,说:“孩子们,瞧瞧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

  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再去找吧。”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段文字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上文描写月亮时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方法,请写出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内容各一句。

  动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静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本文在写景叙事中蕴含着哲理,读了本段文字,你悟出了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检测板块

  《荷》(赵文英):无数次邂逅荷,从未像现在这样令我感到心灵的震撼。这个夏天,天大早,烈日炙烤着大地热浪蒸腾着大地。渐渐地,碧波荡漾的湖泊干涸了……此时此刻,荷临危不惧,坦然自若,正满面春风地迎接着我的到来。这是怎样一番惊人的情景!往日蓄得一池清洌洌碧水的荷塘一滴水不见,A在早已焦渴得干巴巴龟裂的土地上,一群群壮硕挺拔的荷昂扬如常地站立,周围还有倔强地从地缝中钻出尖尖角的小荷。原来在水里生水里长的荷,虽无雨洗尘;无水滋润,田田荷叶依然绿亭亭翠叶如盖,片片相连相拥相依,充溢着一派勃勃生机;一枝枝饱满的花蕾、粉荷初露的莲花,在灼灼阳光下,显得出奇的艳丽、鲜亮,婀娜多姿地摇曳在清新、生动的碧绿中,丰润鲜灵有流香。

  荷,在恶劣的环境中创造着生命的奇迹,它勃发的荚姿,是对肆虐旱魔的冷冷嘲讽,更是不言屈服的顽强抗争了。早就听说过荷的故事,一颗在地层深处沉睡几千年的古莲子,一经挖出,只要给它充足的阳光和水分,它便奇迹般地长出绿叶、绽放花朵、结出果实。这就是生命不甘泯灭的勇敢而执著的荷,惟有它在风风雨雨的岁月中,卓然傲立,风吹不退缩,雨淋不着痕,一副以不变应变的王者风仪。生命的高贵、圣洁与它不屈不挠的精神伟力相伴相随。每有狂风袭来,静静的荷便如千万勇士高举着盾牌,凝聚起强大的力量,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最终,狂妄的风在它的面前乖乖地败退。荷,静立如山,依然故我。 B若遇秋雨骤至,站成一林舞姬的荷,便如玉指纤纤弹起无数古筝,那顿挫有致、浸透着生命高贵气息的缕缕清音,挟着空灵、洒脱的美韵,轻轻飞扬。“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活得精精神神,活得清清白白,即使红颜褪去青春不在,生命的歌也是回肠荡气,掷地有声。当凛冽的寒风裹着雪片飞来,在荷的周围疯狂地咆哮、翻卷时,荷的叶,被撕碎了,荷的枝,被折断了,荷还是不肯摧眉折腰,还是不肯跪倒于地,惟见冰天雪地中屹立着它独立自尊、不馁不屈的铮铮傲骨。在风霜雪雨的洗礼中,在百般磨砺的锤炼中,荷,洗尽铅华,风清骨俊,矫健中自有别样的典稚端庄、柔媚明艳,真正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它不受风尘诱惑的潇洒出尘,那一派清远的标致与神韵,不知令多少爱荷的人如醉如痴!据记载,远古,荷还不被西方人认识时,它却早已赢得了*人民的赏识与喜爱。那些精神的种荷者,更是将荷看作高尚人格的化身和楷模。他们远离人欲横流的凡俗社会,隐患居山问,徜徉在去俗清雅的荷塘浅吟低唱,赞荷、咏荷、赋荷,借荷出泥不染、刚正不阿的高风亮节,抒发自己不慕荣华、不求高贵、不媚不谄、恪守淡泊的品格和情操那些闪烁着高尚思想灵辉的荷,早早地就在《诗经》中绽放了:“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彼泽之彼,有薄与荷”、而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众多的荷姗姗而来,纷发娉婷玉立在诗人华荚、隽永的诗章中,尽展君子的襟怀、佳人的风采,至今还在荷皎皎如玉的花瓣上熠熠生辉,轻轻叩动着红尘人的心扉。

  楚楚动人的荷,永远是一首迷人的旋律穿行在画屏般的荷塘,风吹绿叶送爽,缕缕荷香盈袖。今夜,不知谁会沉醉忘却归路,在这高雅、脱俗的净地,细拂心尘,顿开茅塞,静静聆听一次有关生命真谛的诉说?荷,不答,只有被它感动得宠辱皆忘的人,走进了它满载生命之花的梦中。

  1.第2段说:“荷,在恶劣的环境中创造着生命的奇迹”,从全文看,作者笔下的荷创造了哪些生命奇迹?请仿照下列句子④,用简明的语言概括。

  ①烈日炙烤下,临危不惧,坦然自若;②在沉睡千年后,仍能绽放;

  ③ ④暴雨突至,清音飞扬,回肠荡气;⑤

  2.纵观全文,作者是按照夏、秋、冬的季节顺序描述荷的,而第④自然段所写内容却不是任一季节的荷,与前后文不一致,是否应当删去?请说明理由。

  3.请从A、B两句中,任选一句,加以品析。

  我来品析第 句: 。

  延伸板块

  4.结合文本,说说文中画线句子中“红尘人”是指什么人?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答:红尘人: ,这句话的意思是: 。

  5.文章最后说,“荷,不答”,你在“静静聆听一次有关生命真谛的诉说”后,又有怎样的回答?请把你的回答写下来。

  学后反思

  月迹(第2课时)

  学*目标

  1、学会观察事物,学会发现美。2、体会童心童趣。3、学会感悟和表达。

  学*重难点

  1、学会观察事物,学会发现美。2、体会童心童趣。3、学会感悟和表达。

  学 * 过 程说 明

  预*板块

  1、“月亮是个好”,妹妹说的这句话如何理解?

  2、想一想,做一做:①《月迹》围绕孩子和月亮依次写了 、 、 三个部分。围绕“寻月”写了 、 、 、 四个部分。含“月”的诗句:A今夜月明人尽望, 。B青女素娥俱耐冷, 。

  ②运用叠词是《月迹》语言的一个特色。请从下面挑选至少四个词语,描绘一种事物。

  款款 渐渐 匆匆 满满 玉玉 疏疏 累累 袅袅 淡淡 痒痒 酥酥 灿灿

  3、仔细揣摩下面两个语段的内容和写法,仿写一个语段。

  当你生病在床上无法上学,同学们送来了鲜花和问候的时候,你也许会感到欣慰。 ——因为感受友情是一种快乐。 当你为希望小学捐了两元钱,为灾区的学生捐出几本书的时候,你也许会感到充实。 ——因为帮助他人是一种快乐。

  仿写:

  探究板块

  《闲读梧桐》: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两袖清风,将一生献给了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在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到他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日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枝挺干。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其何,坠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

  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寂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起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里的人们。 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阙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

  1.“我”三次“临窗读树”,“梧桐”的外形及“我”对“梧桐”的印象各是怎样的?请简要概括。

  2.同样是遭遇“风雨”,“外祖父”和“梧桐”的抉择有什么不同?作者对他们的情感是怎样的?

  (1)“外祖父”的抉择:

  “梧桐”的抉择:

  (2)对“外祖父”的情感:

  对“梧桐”的情感:

  检测板块

  3.写一段含下面关键词的文字,表达你对结尾自然段的理解。(60字内)

  自然 生命 青春 阳光

  延伸板块

  4.大量运用短句、恰当使用修辞是这篇文章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分别举一例分析。

  短句:

  修辞:

  学后反思

  月迹(第3课时)

  学*目标

  1、学会观察事物,学会发现美。2、体会童心童趣。3、学会感悟和表达。

  学*重难点

  1、学会观察事物,学会发现美。2、体会童心童趣。3、学会感悟和表达。

  学 * 过 程说 明

  预*板块

  1、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这是为什么?

  2、从“微风”“杨柳”“月亮”“期盼”“泪水”“微笑”中选三个词语,发挥想象,运用修辞手法,写一段符合特定情境的话。40字内。

  情境一:分别时

  情境二:重逢时

  探究板块

  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举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的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没有走,你们再去找吧。”

  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来。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了院门。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柔柔和和得像水面了。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弯,就大呼小叫:“月亮在这儿!”妹妹几乎同时在下弯喊道:“月亮在这儿!”

  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跑,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会有的。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我们坐在沙滩上,掬着沙儿,瞧那光辉,我说:“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说。“月亮是个好。”妹妹说。我同意他们的话。……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身子也来了困意,就坐在沙滩上,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

  1.细读选段,理解下面语句。

  (1)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2)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1. 结尾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反映了孩子们什么心理?抒发了一种什么感情?

  3.作者描写月亮是从什么角度结合什么事物来写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检测板块

  《心灵之灯》:表姐从事特殊儿童的教育工作,使我有机会和那些有残障的小朋友打交道。一次,我替表姐接一位盲人小朋友回家过夜。夜很深了,他不肯睡觉,却安静地坐在我身边。他的发问打破了夜的沉默:“您能告诉我‘红’是什么样子?”这下真把我问住了。思索了一阵,我只有笨拙地解释:“你感受过‘火’吗?‘火’是红的。”那‘红’一定很烫呀!”他说。我又讲:“老师给你讲过太阳吗?太阳是‘红’的。”“那‘红’一定可以给你们光明了?”“我们身体里的血也是‘红’的。”“那‘红’一定是流动的。”我发现自己根本无法给他解释清楚抽象的“红”是个什么样子,因为在他的世界里只有“黑”一种颜色。

  我颓然地想:失去了眼睛,实在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这时,盲童自言自语地说:“‘红’是流动的,是烫的,是发光的,好美丽哦!”我愕然了,在我们明亮的眼睛中一成不变的事物,到了他的世界里却具有了这么多种美好的属性,多么敏锐的感觉!“大哥哥,你听!”他突然喊道,“你听,外面有小猫在叫。”我仔细聆听,却没有听见什么动静。我茫然地沉默不语。他拉着我的手坚持说:“是有猫叫!”我只好顺从地打开门,呀!真有一只冻得瑟瑟发抖的小猫“喵喵”地在叫。他失去了眼睛,耳朵却比常人更能倾听外界的声音。我们常常听到的是谁家在吵架,谁家在打麻将之类的嘈杂之音。他的遭遇使他更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在普通声音中分辨出最动人最惹人爱怜的声音。

  他是用心在领悟这个世界,而我们这些正常人只是运转我们的感官。他是不幸的,却又是幸运的。幸运的是比我们多一份细腻的感情,比我们更加珍惜生活的美丽。有一个故事说,乡下有位瞎婆婆在自家院门外安装了一盏灯,她说这是为了过路行人的安全。老人用灯为别人照路,同时也点亮了自己持久不熄的生命之灯。我黯然,检讨自己是否已经迷失方向,已经不能够承受生活的*凡之美?

  1、本文写了有关“盲童”的哪两件事?

  答:① ; ② 。

  2、黑体划线句是针对文中什么现象而发表的议论?

  答:

  延伸板块

  3、请分别指出产生情绪变化的原因。

  答:“颓然”的原因: ;“愕然”的原因: 。

  “黯然”的原因:

  4、文章结尾时写“瞎婆点灯”的故事,其目的是什么?

  答:

  学后反思

  《月迹》知识点积累

  1、解题。【1、指月儿在孩子们心中美好的印迹2、月儿的变化过程3、寻月就是寻找美好的过程。】2、关于线索。【1、地点分:屋子中=院子中=沙滩上2、情感分:失望=争执嫉妒=满足3、事情发展分:盼月儿=寻月儿=议月儿】

  3、月儿象征什么?【美好的生活、希望、幸福、安宁、梦想等】

  4、寻月象征什么?【1、寻找美好希望的过程2、欣赏美好皎洁月色的一种自然美的体验】

  5、开头不满足,为什么结尾却满足了?【不满足:小孩子对什么都很好奇,心中有无数为什么,总想探究一番2、寻月就是寻找美好和希望,找到了月亮,就是拥有了美好和希望,内心踏实、满足了;抒发了儿童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渴望。】6、主题。【1、抒发了儿童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渴望2、具有童心童趣,孩子渴望了解外界事物的强烈心愿;争强好胜;和睦而纯洁。】

  7、为什么说月儿是我们盖在天上的一枚印章?【1、印章泛指图章,证明拥有此物,且对此负责2、既然月儿是印章,那么天空就是一张白纸,纸上的作品由我们完成,为我们所拥有,我就成了天空的主人,月儿属于每个人3、天空就是我们的人生,我们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4、天空代表人世间的一切,说明我们只要有对生活美好的期盼,我们就会拥有一切,那个月儿,即希望,是我们为人生奋斗的凭证4、小孩子拥有无穷无尽的想象力。】

  8、你可以从哪儿找到月儿?【1、酒杯中、天上、眼睛里、沙滩上2、说明月儿无处不在,希望也无处不在3、写作层次分明,充满诗情画意般的美感(文章对月儿的描绘)】

  9、孩子们争月的意义?【1、具有童心童趣,丰富的想象力2、孩子们好奇、要强3、都对美好事物充满向往。】

  10、关于文中的奶奶形象。【1、知道呵护孩子们的童心童趣和童真2、是个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导孩子们探索自然,探索外部世界3、以一个巧妙的方法解决了孩子们的小纠纷4、个人热爱生活,童心未泯,以恰当的手段把孩子们的内心诱导到更高的境界。】

  11、如何解释文中说孩子们的眼睛里都有一个月儿?【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而月亮又是美好事物的象征,那就说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的愿望和理想在在孩子们内心扎下了根。】

  12、这句话如何理解“奥,月亮是这么的多: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1、奥是知道、了解的意思2、它指月亮,说明月亮之多3它不可以改成你,如果改成你,则说明了你如何拥有月儿,遇上句意思不符合,上句话指:月亮很多。】

《月迹》教案2

  月 迹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读通读懂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了解孩子们在哪里寻到了月亮。

  2、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流露出的对家乡深沉的爱,理解“月亮属于每个人”的深刻含义。

  3、掌握本课生字、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热爱,发展学生的想像力。

  4、练*采用查资料或询问的方式解决自读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月亮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含义。

  体会作者在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所表达出的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感情。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

  四、教学课时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与月亮有关的一个传统节日就要到了,你知道是什么节吗?你知道人们过中秋节都要干什么吗?(学生自由谈。)你能背出有月亮有关的诗歌吗?(也可以师先背诵《小小的船》,以“抛砖引玉”)。

  自古以来,人们就借月亮表达对祖国,对故乡,对远方的亲人的思念之情,尤其是在中秋节这天晚上,人们追寻着月亮,欣赏着月亮。

  板书课题:月迹齐读课题“迹”什么意思?

  下面我们就一起和作者回到童年里的那个中秋节的晚上,一起去寻找月亮,

  欣赏月光下的'美景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出示要求:1认真读,掌握生字的读音。划出自己有疑问的地方。

  2)提出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学生能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的老师做以梳理。

  三、师:文中的孩子们在哪里寻到了月亮?

  1)请同学们再仔细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

  2)全班交流。随机理解“中堂”等词语。

  3)哪段是写在中堂里寻到月亮的?

  第二课时

  一、 品读课文,体会寓景之情。

  (一)学*第二段

  1自由读第二段。划出描写月亮的句子。

  出示:“……果然有了月亮,……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月亮还在竹帘上爬,……一个失望。“

  理解:款款满盈

  2作者看到月亮升起的情景,你见到过吗?谈谈哪些句子描写的情景你也见到过?(也可演示)

  3孩子们看到这个景象后,是什么心情?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学生谈各自的体会。

  4再来读读这一段落,把孩子们当时的心情读出来。

  指名朗读,教师指点。

  师:当月亮不见了时,孩子们又在院子里找到了它的踪迹,哪几段是写在院子里的事?找一找。

  (二)、学*第二部分

  1、 默读第二部分,边读,边找,在院子里,我们看到了什么?议论了什么?孩子们又在哪里寻到了月亮?

  2、 交流:在院子里孩子们看到了什么?院子里的景色怎样?你从哪儿体会到的?有感情地练读课文。

  交流:月光下的孩子们的心里想些什么?

  3、孩子们对月亮产生了无尽的遐想,听了奶奶的话,作者当时想到了什么?

  理解:面面相觑袅袅

  你读了奶奶的话,你在想什么?

  (如果没有学生讲出《嫦娥奔月》的故事,老师可补充出来)

  4、 分角色读人物对话,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师:孩子们又在酒杯里,葡萄叶儿上,瓷花盆上,爷爷的锹刃儿上,上湾,下湾,还有------(弟弟妹妹的眼睛里,让学生补充出来)寻到了月亮,同学们,你还能说出在哪儿还能寻到了月亮吗?

  (三)、师:当三妹以为月亮是属于她时,她是什么心情,什么表情,我们呢?

  (练*通过有感情朗读来体会美好的月亮,孩子们是多么向往和热爱。)

  (四)、师:可奶奶却说,月亮属于我们每个人,联系上下文,讨论:月亮是属于每个人的吗?

  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鼓励学生大胆谈出自己的理解,并做到有根有据,分析到位。

  (若学生没有注意到后面几个自然段,可引导学生:文中的孩子们觉得月亮是什么呢?等问题让他们去关注这些话。)

  二、总结全文。

  当大家知道月亮不仅属于漂亮的三妹,同时也属于每个人时,他们满足了,他们在月光下,相依相偎地睡着了,睡得那么甜。看,睡梦中的弟弟正在笑呢,他会梦到什么呢?

  学生想像

  同学们,明月寄相思,作者回忆童年的一个中秋夜,是为了什么呢?

  学生思考回答。

  师:同学们,承载着人类美好愿望的月亮也同样属于你们每个人,只要你想要月亮。

  三、 课后拓展作业

  1搜集描写月亮和月光的,诗歌,词,故事,做一期手抄报。

  2找出描写月亮和月光的句段,读一读,背一背。

  四、教学后记:

《月迹》教案3

  一、课前预*

  1.简介作者

  2.给加点生字词注音

  倏忽( )锨刃( )袅袅( )粗糙( )面面相觑( )嫉妒( )( )掬着沙( )踪迹( )争执( )酥酥(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样的事情?

  2、请同学们讨论分析本文的行文线索是什么?

  三、合作探究

  1、课文开头写“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而结尾却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为什么?

  2、孩子们由“不满足”到“满足”,经历了哪些心理变化?这变化过程表现了什么?

  3、如何理解 “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中的印章吗?”

  4、为什么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


《月迹》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4)

——《年、月、日》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年、月、日》教学反思1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老师来听我们上课,你们高兴吗?

  师:老师和你们一样,也非常高兴!让我们记住这难忘的日子吧!

  让生齐说:今天是哪年哪月哪日?

  师:同学们都是新*的小主人,谁知道,新*是什么时候成立的?

  师:你们还记住了哪些难忘的日子?

  师:刚才同学们所说的每句话都提到了哪几个相同的字?(师揭示课题)

  二、观察年历,探究新知

  1、认识年历。

  师:关于年、月、日的知识,有些同学已经知道了一些,谁愿意说一说?

  生:(自由发言)

  师:想知道更多的知识吗?大家都带来了年历卡,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认真仔细地观察这些年历卡,看看还能发现什么?同时把书上的表格填写完整。

  生:(自由发言)

  2、教学大月、小月

  师:你们能根据每月天数的不同,对十二个月进行分类吗?

  生:(自由发言)

  师:长期以来,人们*惯上把有31天的月份叫做大月,有30天的月份叫做小月。

  师:数一数,一年中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

  师:怎样才能很快地记住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呢?你们能自己想想办法吗?

  生:(自由发言)

  方法一:用左拳记忆法。

  方法二:歌诀法:。

  一、三、五、七、八、十、腊(指十二月),三十一天永不差。

  游戏:老师随便报一个月份,要是大月男同学起立,要是小月女生起立。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体现了这样一个理念: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学生生活中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为基本理念,在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有所突破。

  一、创设情境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本课从课题的引人到课后的练*,以及课中关于年、月、日小知识的补充,都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小课堂、大社会”,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悟学*数学的意义,激发学*数学的兴趣。

  二、注重观察引导发现培养能力

  本课通过生活经历、年历卡及相关统计表,让学生在观察中知道年、月、日及大月、小月等知识,在发现中掌握,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启发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又让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自我探究、自我发现中获取新知,成为学*的主人。同时知道没有现成答案时,可以到课外去找,拓宽发展的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把握好教学目标,当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达成教学目标时,教师只要担任好组织者、合作者的角色即可;当学生在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障碍时,教师要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

《年、月、日》教学反思2

  一、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第七册第44、45页上的内容。年、月、日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的时、分、秒的基础上进行的。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年、闰年等有关知识,记住每个月及*年、闰年各有多少天,能判断某一年是*年还是闰年。在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

  2、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教学过程: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视频导入,引出课题。

  通过播放刘翔110米跨栏夺金的精彩片断,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活动的积极性创设了最佳情境。

  2、统计观察,发现特点。

  学生的学*活动是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在认识大月、小月时,我根据学生实际和本课的教学内容对全班学生进行了适当分组。每5人为一组,发给每组不同的连续4年的年历和1张统计表,让学生统计连续4年每个月的天数,并提出了小组合作的目标和要求。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探索、交流,老师只是引导和点拨,满足了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需要。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他们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很兴奋的将找到的特点汇报给大家听,这时教师给以肯定并及时总结:一、三、五、七、八、十、十二这7个月都是31天,通常我们把它们叫大月,让学生给二、四、六、九、十一月取名叫小月,此外还有一个特殊月二月。这样学*,使数学被视为一种过程,而非一个既定的结果。

  3、巧用媒体,突破难点。

  判断某一年是*年还是闰年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我借助多媒体,设计了1997到20xx连续8年各月天数的图表,并将关键字用红色突出显示,我在制作课件时,设置了闪烁显示和移动效果,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把不易理解的难点展示出来。让学生较快地发现每4年中有3个*年、1个闰年,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并通过猜一猜下一个闰年是哪一年,让学生大胆猜想,培养了他们的推理能力。

  4、张弛自由,精神愉快。

  在做判断*年和闰年的练*时,要求学生灵活运用老师教给的方法去判断,通过猜猜谁会来,再一次激起了学生学*的热情,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注意力,张弛自由,精神愉快,既紧张又轻松,既有利于活跃思维,又提高了教学效果,并且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你熟悉的年份,如“我们处于几世纪?”等等,适时进行了德育教育。

《年、月、日》教学反思3

  这一单元是在学*了时、分、秒的基础上。

  本课的学*内容主要包括认识大月、小月和二月,掌握*年、闰年。年、月、日的相关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中,几乎天天接触年、月、日的有关知识,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但学生关于年、月、日的知识应该也是非系统的,模糊的、甚至也可能有错误的理解,但是都为他们学*年、月、日打下了基础。本节课,我向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事实材料(不同年份的年历卡片),让学生自己观察与思考,去发现知识;接着,我介绍记忆大小月的方法:拳头记忆的方法和儿歌记忆法,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和记忆大小月的信心。

  最后我安排了一些实际生活中,与年月日有关的练*题,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虽然是网上直播授课,但是依然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数学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推到自主学*的舞台上,使他们真正成为学*的小主人。

《年、月、日》教学反思4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在教学前,要了解学生的现状,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在教学中,无论是问题的提出、结论的获得,教师要尽可能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并在此基础上,与同伴进行交流、表达,《年、月、日》教学反思。让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和提高。

  第二,在课堂上,要强调以学生为主。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而不是主导者。师生在认知、沟通、互动的交往中缩小了彼此的距离,也使得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学*的`共同体,教学反思《《年、月、日》教学反思》。

  第三,我们不仅要重视学生学*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的过程,注重学*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这是最为关键的部分。学生有能力自己知道的,无需教师再费口舌;学生有能力自己观察、发现的规律,无需教师的提醒和暗示。在该节课中,我突破了数学教学的封闭状态,扩展了学生学*的时空,将学生置身于一种开放、主动、多元的学*环境中。我欣喜地发现,学生在这样的学*环境中能乐此不疲去发现、去探索,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共同发展。学生在这节课的学*过程中学到的不仅是“年、月、日”的知识,而且掌握了获得知识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年、月、日”的知识是有限的,但从获得“年、月、日”知识的方法中受到的启发确是无穷的。正如有人说:“学到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如何学到的。”

《年、月、日》教学反思5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第一,在教学前,要了解学生的现状,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在教学中,无论是问题的提出、结论的获得,教师要尽可能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索,并在此基础上,与同伴进行交流、表达,《年、月、日》教学反思。让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和提高。

  第二,在课堂上,要强调以学生为主。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而不是主导者。师生在认知、沟通、互动的交往中缩小了彼此的距离,也使得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学*的共同体,教学反思《《年、月、日》教学反思》。

  第三,我们不仅要重视学生学*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的过程,注重学*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这是最为关键的部分。学生有能力自己知道的,无需教师再费口舌;学生有能力自己观察、发现的规律,无需教师的提醒和暗示。在该节课中,我突破了数学教学的封闭状态,扩展了学生学*的时空,将学生置身于一种开放、主动、多元的学*环境中。我欣喜地发现,学生在这样的学*环境中能乐此不疲去发现、去探索,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共同发展。学生在这节课的学*过程中学到的不仅是“年、月、日”的知识,而且掌握了获得知识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年、月、日”的知识是有限的,但从获得“年、月、日”知识的方法中受到的启发确是无穷的。正如有人说:“学到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如何学到的。”


《月迹》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5)

——月迹作文500字优选【10】份

  月迹作文500字 1

  今天是中秋,我们一大早就回老家看爷爷奶奶。

  刚进村子,远远地就看到爷爷奶奶在路边等着了。我和姐姐兴奋极了,打开车窗,向爷爷奶奶大声叫喊着。小灰子也很兴奋,它围着车不停地转,好像迫不及待地想和我玩游戏。走进院子,哇!奶奶竟在大门旁种了扁豆。扁豆藤爬到大门上,绿叶中开着许多白色的、紫色的花儿,从远处看,还以为是一个门帘呢!*看,里面结着许多小扁豆呢!我最喜欢逗小灰子。对了,小灰子是爷爷养的一条狗。我拿着小灰子喜欢吃的食物,在它面前晃来晃去。小灰子忍不住了,就趴在我的身上。当然,它够不着食物,只好舔着我的腿,柔和地叫着,好像说:“小主人,给我点吃的吧!”我把食物丢给它,它立刻扑向食物吃了起来。“苏苏,吃饭了!”“哦!来了。”我匆匆地洗了手,看看奶奶烧了什么好菜。奶奶端上菜,啊!全是我喜欢吃的,什么红烧鱼啊,大排骨啊,小白菜啊……可多啦!我坐在门口,端着满碗奶奶给我夹得跟小山似的饭菜,可香啦,吃得我满嘴留香。

  最后,爷爷把剩下的饭菜倒在了小灰子的盆里,小灰子边吃边摇着尾巴,可快活了!

  爸爸吃完饭就要走,因为姐姐已经初三了,所以我中秋就不能和爷爷奶奶一起赏月吃月饼了,也不能在奶奶的怀里听她讲月亮的故事了。

  月迹作文500字 2

  十五的月亮圆如玉,在中秋佳节之时。团圆是最好的寓意,月饼上寄托着全家人共同的心愿。漂泊在海外的异乡亲人们,圆圆的月亮激发了他们深处的血脉羁绊。自古月亮就是寄托情愫的好物,正如苏轼所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亮经常出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寄情于景之物,月亮是阴柔的舒缓的;自古在战争年代的人们眼中的月亮是和*而宁静的象征;月亮在中秋佳节月圆之时代表的就是团圆之意。

  妈妈跟我说,她们小时候是没有月饼吃的,那时物资匮乏,她们都生活在山村里,没人会去太远的地方,所以每次中秋节的时候,他们总是一家子整整齐齐的坐在门口,吃着烤地瓜,烤玉米。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中满是欣喜。现在这些都是满满的回忆了,现在人们都在外奔波,忙于生计,团圆也变得越来越少。虽然场景不复当年,但是在这网络发达的时代,人们换了一种方式还是面对面过中秋。

  轻轻呼吸着月光,在这一刻所有中华大地的炎黄子孙们抬起头看向天上那一轮金黄的圆月,仿佛置身银河之中。星光璀璨,星河之力,仿佛融入其中那一刻,每个人都置身于星海之中。星星磅礴,绵延力量的著称。人生是短暂的,人一生中能有多少次团圆呢?月到十五分外明,人到中秋情更浓;圆圆的月亮,圆圆的思念,圆圆的月饼,圆圆的心愿,圆圆的节日,圆圆的祝愿,祝你合家团圆,美梦得圆,万事皆圆。

  月迹作文500字 3

  一年一度的八月十五中秋到了,每年的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沉浸在喜悦当中,当然,我们家也不例外。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被称为团圆节、八月节等。在这一天,好友亲人合家团聚,这个节日也让许多身在外地打工的人回到自己温暖的家,这是多么令人激动啊!但同时,也有人在拼命打工,你想想,他们有多么想家!

  吃完晚饭,我来到小区里开始赏月。在月下,树上早已银装素裹,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恰似下了雪一般。湖上,河里没有一点不闪的耀光,一眼望去简直是“潭面无风镜未磨”,像是一面镜子,也像一面白玉盘。偶尔,水里的鱼也会探出头来呼吸新鲜空气。大地好像被照亮了,与暗蓝色的天空呼应,仿佛进入了童话世界。

  我觉得中秋节吃月饼的环节也很重要,因为也许我是吃货吧!在我的印象中,中秋节的月饼甜甜的,很好吃!今天,我拿到了一块月饼,先闻了闻,觉得很香,再捏了捏,觉得很软,接着再舔一舔,淡淡的,最后咬了一大口,觉得很香、很软、很甜,真是让人吃了还想吃!

  中秋节,是个可以吃和看的节日,看圆圆的大月亮,吃着美味的月饼,也是团圆的节日之一,大家坐在一起,说着笑话,看着大大圆圆的月亮,吃着香香的甜甜的大月饼,度过最快乐的时光……

  月迹作文500字 4

  “明月几时来,向天问酒……”转眼间,又是一个中秋节。来自其他地方的旅行者回家与他们的父母、妻子和孩子团聚。

  晚上,月亮很亮。我缠着爸爸给我放烟花,爸爸说:“赏月才能放。”听了这话,我赶紧搬出了石榴苹果莲藕之类的水果,着急的催促父亲:“快点赏月!过了一会儿,我拿起一个叫《天女散花》的高空烟花,先检查是否被架空建筑或高压线挡住,再检查旁边是否有易燃易爆物品,安全的时候放在门前一个开阔的地方。我先找到了导火线,用打火机朝导火线的方向点燃,立刻“逃”出了五十米远。捂完耳朵,她眯起眼睛,等待奇迹发生。然而三十秒过去了,一分钟过去了,烟火里没有动静。我只想跑去看看。爸爸说:“别动,等十分钟再看,注意安全。“大约十分钟后,我迅速跑去看了看。原来我太紧张了,没摸到导火索就“逃”了。我又一次小心翼翼的冷静下来,奔向领先。大概过了八秒,只听嗖的一声,烟火在空中爆炸。一瞬间,它们像五颜六色的花瓣一样从空中落下。就像天上的仙女一样,我也是来和我们一起过中秋节的。我被那些美好的瞬间迷住了。然后我放下了“彩珠筒”和“幸运火炬”,放出了烟花。听姐姐说央视在播tboys的表演,我赶紧去看了偶像的精彩表演。

  虽然我已经过了十个中秋节,但这个中秋节令人难忘,令人兴奋,我期待着下一个中秋节的到来。

  月迹作文500字 5

  农历的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也是全家团圆的好日子。

  中秋节这一天,我和爸爸、妈妈、还有姐姐一起来到了舅舅家。舅舅在惠东的白盆珠水库工作,那里离城市比较偏远。他住的地方有一个小院子,院子里有一棵很大的龙眼树和一棵芒果树。果树下面,围起了一个花坛,花坛里种了各式各样的花,五颜六色,非常漂亮!

  我深刻地记得那天晚上,我们吃完晚饭,大家就一起张罗在院子里赏月的准备工作。我们先是摆了一张大圆桌,搬来了椅子,小孩子看见准备了好多吃的,就特别兴奋,一起帮忙把所有美食都摆到桌子上面。有红彤彤的苹果、黄橙橙的梨子,还有芒果和香蕉,最瞩目的就是几种不同馅儿的月饼。大人们磕着瓜子,聊着天,小孩子们玩起了捉迷藏,楼上楼下地叫着,跑来跑去,整个院子充满了欢声笑语。玩累了,我们就坐到大人的腿上,吃着香甜的月饼,抬头仰望着天空,“哇!今晚的月亮好大!好圆啊!就连星星都是亮晶晶的。我在城里从没见过这么明净的月亮和星星。”姐姐调侃我说:“那是你*时都没有抬头看天空吧?”妈妈说:“城里的霓虹灯太耀眼了,像这么亮的星星确实很难看得到。”

  在这月圆之夜,没有五彩灯光,没有喧闹,一切是那么的和谐,宁静,祥和。这是我过得最有中秋氛围的一次中秋节。也是我记忆中最难忘的一次中秋节……

  月迹作文500字 6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每当听到苏轼的《水调歌头》,我就知道中秋节来了。

  关于中秋的传说很多,其中一个是这样的: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嫦娥的善良女子,她有一包长生不老药,据说吃了可以升天成仙。有一个坏人,强迫嫦娥交出神药,嫦娥被逼无奈只能吞下了神药,她身子立马飞了起来,飞到了月亮上。人们很舍不得,于是摆上嫦娥爱吃的东西来纪念她。你们知道故事的名字吗?没错,它就是嫦娥奔月。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拜月节、团圆节等,是中国众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等*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比人之团圆,寄托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之情,期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我每年的中秋节都是在爷爷奶奶家过的,今年也不例外。当天爷爷奶奶家热闹非凡,我的几个可爱的弟弟也来了。我们享用着爷爷奶奶精心烹制的中秋大餐,欢声笑语不断。我们吃饱喝足后,玩了一个小游戏,每人说一句关于月亮的诗词。弟弟们先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呵呵,他们说得还不错呀!爷爷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我接着说:“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游戏玩得十分尽兴,我也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中国的古诗词真是太美妙、太伟大、太神奇了!

  月迹作文500字 7

  月亮静静地挂在夜空中,宁静而安详。今年中秋节,我们一家围坐一桌,享受团圆的幸福……

  “中秋节,吃月饼,十五圆月当空照!”的确,中秋节,是月亮在一年当中得到最多目光的时刻,月亮时而躲进云朵,只能朦胧地看见她的身影;时而露出自己的脸庞,冲着我们微笑!

  在老家,我们能闻到桂花树上点点碎金的香味,那是淡淡的清香,虽说不能令人陶醉,但也尽了花骨朵儿的魅力……老家的虫子也仿佛收敛了许多,不像往日那么“粘人”了,难道它们也被今晚的月亮所吸引?一阵清风吹来,我不禁打了个喷嚏,嗯!秋天终于来了!

  中秋节全家团圆乐陶陶,家宴也自然必不可少,这不,厨房里,锅碗瓢盆的碰撞声形成了一首交响乐。瞧,一只只青蟹挥舞着大钳子,努力地向铁桶外爬去,可是铁桶的壁既光滑又陡峭,青蟹只能望“壁”兴叹。

  经过漫长的等待,终于等到了家宴时刻,泡在豆腐汤里的鲫鱼、穿着时髦的蒜蓉大虾等菜品接连不断。

  饱了口福,我们一家漫步在海边,正值涨潮,浪花不停地拍打着岸边,潮水如猛虎下山般向岸边扑过来,一旁小岛的灯火映在海面,再加上夜空中的月亮,真是有说不尽的美感。

  马克·吐温说过:皱纹应该只是微笑留下的印记。那么月亮上的环形山,应该也是月亮在中秋向地球微笑时而留下的印记吧!中秋佳节,团圆皆是幸福,我深深品一口手中的月饼,突然发现——生活,也是甜的……

  月迹作文500字 8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亲人和朋友会团聚在一起吃热热闹闹的团圆饭,品尝美味可口的月饼,仰望夜空中皎洁的明月,一起度过那幸福快乐的时光。

  为了庆祝中秋节,爸爸和妈妈一大清早就去菜市场买了很多新鲜的菜,他们一到家就在厨房忙碌起来。很快,一大桌美味佳肴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有清蒸鲈鱼、大盘鸡烧土豆、还有我最爱吃的糖醋排骨……我们举杯畅饮后,就开始边吃边聊起来,不一会功夫,满桌的菜就被我们一扫而光了。

  晚餐过后,我们几家人约好一起去公园赏月。我们带了月饼,水果和牛奶,把它们放在草坪中间,大家围成了一个大圈,坐在草坪上,抬头看着夜晚的天空。

  刚开始,月亮还像一个小少女,有一丝害羞,用纱布蒙住了自己的小脸蛋,不久,就露出了半张脸,慢慢地,慢慢地在我们大家的期盼下露出了整张脸。哇!月亮可真美啊!它就像一个大圆盘嵌在那深蓝色的夜空中。圆月散发着柔和的白光,把整个大地都照亮了。看到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唐代诗人李白写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吃月饼,吃月饼喽!”妹妹高兴地大声喊道,爸爸把切好的月饼分给大家,我们迫不及待地拿起月饼,津津有味地吃起来。一边吃着月饼,一边继续观赏着又大又圆的月亮,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月迹作文500字 9

  农历八月十五既是中秋节,又是一年一度的钱江海宁观潮节。这一天,我来到了盐官镇,在这样的日子里,白天观潮夜晚赏月,真是绝佳搭配!

  观完潮,游完盐官镇后,我们就前往滨江码头游船赏月。抬头仰望星空,只见一轮明月高挂在夜空中,显得格外明亮,它把月光洒在了波*如镜的江面上,洒在了路旁郁郁葱葱的大树上,还洒在了大地的角角落落里……

  突然,月光变暗了,原来是一片云朵遮住了月亮,转眼间,月光竟然从云朵的边缘钻了出来,真不愧是中秋节的月亮啊!

  我们登上游船,船慢慢驶向江中,当我抬头寻找月亮时,真没想到它居然跑到我们头顶上方了,真调皮。我看它这么喜欢跟着我们,便让船长加快速度,船像离弦的箭一样冲了出去,船尾的浪花翻滚着,泛起了层层涟漪。涟漪在水面上四散开来,月影在涟漪上跳跃着,在水中变幻出无数个小月亮。

  不知不觉,船已经驶*岸边。上岸后,我们便在附*的小公园里走走。月亮时而从树枝间探出脑袋,时而又躲到树叶后面。走着走着,我们走到了公园中央,这里有许多路灯,然而路灯再亮也比不过这皎洁的月光。它是这个夜空中最明亮的点缀,它让我觉得光明无处不在。

  回到酒店,我们坐在庭院里的小圆桌旁,拿出月饼,边静静地欣赏着美丽的月亮,边品尝着美味的月饼,多幸福啊!

  月迹作文500字 10

  都说中秋节是个团圆节,确实是这样。今年的中秋节爸爸告诉我全家都会去奶奶家吃晚饭。

  这可把我乐坏了,我奶奶的饭菜最对我胃口了,妈妈和爸爸做的饭菜我都吃腻了,这次总算可以吃到想念已久的奶奶做的饭菜。当然我更想奶奶了,因为好久不见了。

  当天下午,我们全家早早的就到了奶奶家,奶奶看到我和妹妹非常开心,连连说:“我的宝贝,我的乖乖。”我和奶奶来个拥抱嘴里不停的说:“好奶奶,我想你了。”晚饭出奇的丰盛,吃得我和妹妹连说过瘾。

  晚饭过后,走到奶奶家的阳台上,只见天上挂着一轮又大又圆的月亮。我问爸爸:“爸爸,月亮上为啥有那么多斑块啊?不好看。”爸爸笑了笑回答我:“传说中,月亮上有个广寒宫,那是嫦娥仙子的家。门前有颗月桂树,有个叫吴刚的人一直在砍树,但是怎么也砍不断这颗月桂。这就是你看到的斑块。”“哦,原来还有这样的传说啊。”“其实你看到的月亮上的这些斑块是因为月亮遭受陨石撞击后留下的坑。月亮是我们地球的卫星,他保卫我们不会遭受太多的陨石撞击,它是地球防卫陨石的最后一道防线。”听着听着我不住地点头。

  听了爸爸的介绍,我一下子对月亮有了更多的了解,抬头看着月亮,真希望明年的今天也能明月如镜,满月如盘。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