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 (菁华5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教学反思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1

  (一)导入趣味化,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

  数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在课开始时,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然后猜猜我喜欢的电视节目,然后抛出问题,问:新闻联播是什么时候开始播放的,有的说是晚上7时,有的说的19时,然后让学生讨论晚上7时和19时的关系,引出24时计时法。这样的引入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调动了学生学*24时计时法的积极性。为学*接下去的内容打下了基础。

  (二)设置启示性的问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

  在学生初步接触24时计时法后,教师设置了一系列富有启示性的问题:如出示19时后问学生你还在哪里见过这样的计时法;为什么用这样的计时法;什么是24时计时法;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有什么区别等等,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状态,把学生学*的权利真正的交给了学生。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充分体验24时。

  在学生了解了24时计时法后,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理解24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24时的过程:让我们一起来度过这一天吧。0时,夜静悄悄的,同学们这时都早已经进入了甜蜜的梦乡。(时针继续移动)天渐渐的亮了,这时我们也该起床上学了。……这样边演示边讲解,不仅让学生了解了24时(一天)的过程,而且让学生更深的理解了什么是24时计时法。

  (四)数学生活化,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升华。

  在计算经过时间的环节中,我可以打破教材,放手让学生自己课前先去调查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在教学时先让学生战士自己的调查结果,然后计算自己喜欢的节目播放的时间,这样计算经过时间这一教学内容就在学生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解决了。同时还使学生充分地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巩固知识,树立起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意识。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2

  (一)导入趣味化,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

  数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的眼光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在课开始时,我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然后猜猜我喜欢的电视节目,然后抛出问题,问:新闻联播是什么时候开始播放的,有的说是晚上7时,有的说的19时,然后让学生讨论晚上7时和19时的关系,引出24时计时法。这样的引入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调动了学生学*24时计时法的积极性。为学*接下去的内容打下了基础。

  (二)设置启示性的问题,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

  在学生初步接触24时计时法后,教师设置了一系列富有启示性的问题:如出示19时后问学生你还在哪里见过这样的计时法;为什么用这样的计时法;什么是24时计时法;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有什么区别等等,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索,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状态,把学生学*的权利真正的交给了学生。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充分体验24时。

  在学生了解了24时计时法后,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理解24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24时的过程:让我们一起来度过这一天吧。0时,夜静悄悄的,同学们这时都早已经进入了甜蜜的梦乡。(时针继续移动)天渐渐的亮了,这时我们也该起床上学了。……这样边演示边讲解,不仅让学生了解了24时(一天)的过程,而且让学生更深的理解了什么是24时计时法。

  (四)数学生活化,知识在实践中得到升华。

  在计算经过时间的环节中,我可以打破教材,放手让学生自己课前先去调查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在教学时先让学生战士自己的调查结果,然后计算自己喜欢的节目播放的时间,这样计算经过时间这一教学内容就在学生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解决了。同时还使学生充分地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巩固知识,树立起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意识。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3

  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使我深深认识到在《24时计时法》的教学中,常常遇到同学们普遍存在着认识上模糊、应用上糊涂,以至在时间的计算问题上无从下手,不知所措。在上完这一课后,看到同学们的表现,觉得效果不是很理想,回想这一节课教学过程,有成功也有不足:

  一、从教学重点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

  本课的重点使学生理解和发现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能正确地把用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间与用普通计时法表示的时间进行互换。我抓住重点来进行教学,由学生得出结论,发挥了学生小组合作的精神和探究能力。

  二、从练*的设计上看,巧妙、开放。

  一个练*,由浅入深,解决方法也多样,给学生创造的、发散的空间。而且从学生感兴趣的节目预告单进行两种计时法的互换,更是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在评价上,我能及时给与适当评价,学生的学*积极性和兴趣也激发了。

  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从备课的角度看,备学生备得不够充分。学生在理解24时计时法上还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很快辩出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对于这方面,我要多加努力,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4

  24时计时法是一种比较重要的计时方法。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运用得比较多的还是普通计时法。如何使学生接受24时计时法并学会用它来计时,是这节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本人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学一开始,我通过龟兔赛跑的故事,使学生发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出现把时间搞错的情况,该如何避免呢,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有一种探究的欲望,为整节课的学*做好铺垫。

  二、练*生活实际,加深知识的理解。

  在引入24时计时法时,我采用让学生学生写出自己的作息时间的方法。这时候有的学生采用普通计时法,有的采用24时计时法,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自己发现同伴于自己不同的计时法,不禁充分尊重了学生,还给了学生一个相互交流,互相学*的机会。这样,学生不仅对新知识不感到陌生,还会对其产生极大地兴趣。在练*上,我也考虑到数学的生活化,如看电视节目,让学生说出另一种计时方法。

  三、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给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

  借助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1日=24时,感受一天时针要走两圈。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下,让学生思考“钟表外面的数表示什么?它和圈内的数有什么联系?”让学生独立分析,得出结果。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立足于新的理念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桥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学*空间,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体验学*数学的乐趣。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5

  每个人教新教材都有同样的感受:例题的难度大。在我们大多数学生知识和能力基础上去学*新的知识跨度大。新教材例题后的练*题很少有对例题类似的基础练*,可以说是一练一变,真可谓是举一反三。基于现状,我们只能从自己的教学中解决这一问题。

  教材的例3是教学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教材密切联系实际,通过解决坐火车从北京到石家庄要多长时间的情境,引出知道开车时刻和到达时刻求经过时间的问题。第一,题中的两个时刻不是统一的记时法,这一点是需要学生注意的。第二,求经过时间学生也是接触过的,但是在三年级的上册,离现在也有一段时间,同学对一些知识有所遗忘,需要帮助学生回忆一下。教学时,我先出示题一:我们是下午2时40分从北京出发的,列车下午5时45分到达石家庄站。坐火车从北京到石家庄要用多长时间?这是一道热身题,学生已学过。目的在于让学生回忆起计算经过时间时用开车时刻和到达时刻求经过时间。然后出示题二:我们是上午11时40分从北京出发的,列车16时15分到达阳泉站。坐火车从北京到阳泉要用多长时间?这道题是对原例题进行了一下修改。首先让同学们默读题,发现这道题和题一有什么不同。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这道题中两个时刻的记时法不同。我引导:“你觉得在做这道题是应该注意什么?”同学们:“先把记时法统一了。”有的说:“都统一成普通记时法。”有的说:“都统一成24时记时法。”我让学生自己做做看。学生做完,班里汇报。大家一致认为如果开始时刻是上午,到达时刻是下午。都统一成24时记时法比较简便。否则必须先求出上午经过时间,再加下午经过时间,才能求出。这一环节也为计算开车时刻和到达时刻不在同一天的经过时间奠定了基础。

  针对我们的学生,对例题做必要的修改和补充,让孩子们学得轻松,学得扎实,学有兴趣。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阅读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1)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 (菁华3篇)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1

  事先再细致的设计,没有实践终究难发现不足。先谈谈我上完研讨课的总体感受吧:根据以往的经验,我特别担心学生不思考只等着老师告诉他答案,课堂上又是“安静得很”,好像只有我在演“独角戏”。因为孩子们一看见有众多人来听课就不发表意见或是一让探究就静静地等着,这些一贯表现让我有些忐忑。

  如何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众目睽睽之下也能主动参与到学*中去呢?我灵机一动就利用了本班学生的显著弱点:爱挑毛病、发现错了才去思考。所以在教学上我采取了 设疑——观察——总结——练*中纠错——强调易错点——再练* 的教学模式。虽然在评课的过程中,有教师认为总结性的环节不太完整,没有加上前提条件,比如:板书“时针转动到第二圈后,用原来的时数+12”,不能讲了一个例题后就总结出“原来的时数+12”的不完整规律。这样就直接导致了学生把“早上6:30”转化成“18:30”。可我却有不同的收获。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2

  下课后,我反复琢磨这个教学片断,其实两种计时法的转换很简单,但为什么学生会发现不了呢?

  我的设计:

  (1)是从书本上找出介绍24时计时法的句子,并想想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

  (2)24时计时法是怎样计时的。如果先利用多媒体的辅助,指引学生观察方向,把问题改为“为什么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针第二圈的时刻,需要加12?”“为什么用普通计时法表示时刻需要加时间段,而24时计时法却不需要呢?”以这些问题作为学生在这节课研究、思考、探讨的问题,这节课一定会很精彩。可惜这些想法都是我下课后的反思。

  这件事给我带来了很沉的思考,学生有时为什么都沉默在那里,一方面除了我们教师本身的提出的问题有所欠缺,不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外,另一个重要的方面,也反映了我们的学生的思维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而在回答老师的有些问题时,感到很茫然,所以陷入了“沉默”。这样的场面恐怕是我们所有的教师在教学中都不愿看到的。

  一、让数学学*回归生活实际。

  现实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似乎不太重视引导学生开展一些走进生活的实践活动。我们说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数学是最具有鲜活力的,一切脱离生活实际的教和学都是显得苍白无力。因为学生都没有做过生意,自然就不会知道生意之道。如果在讲授这道题前,教师利用学生中的家长、亲戚、朋友或熟人中做生意的资源,分小组,联系好以后,开展一些数据的调查、收集,我想到那时,教师想让他们沉默,他们也都不会愿意。

  因此,教师应在日常的教学中多引导学生开展一些小调查、小实践、小实验、小研究等应用性的活动,促进学生将数学知识融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增强应用数学的能力。鼓励学生应用生活的经验解数学问题,提高数学的理解力。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专题性的数学实践活动。而这些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已经有所体现,因此我们有必要赋予学生一双“数学”慧眼,培养学生具有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身和关注自我的意识。

  二、关注全员参与,培养学生的多种学*方式。

  为了让学生从统计图表的“原始信息”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力。教师要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课堂学*的全过程,力争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等、合作的课堂氛围,组织学生开展小组交流、组际交流,交流中不断鼓励学生尽量说出与别人不同的问题,多角度地进行“选择”、“加工”信息,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

  通过生生、师生交流,集思广益,相互启发,使学生原有的认识得到补充与修正,提升与发展。同时,教师要多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进生活,有了一定的生活的感受,到那时,自然就会打破“沉默”。

  三、即时多元评价,打破学生的沉默。

  教学过程中,缺乏教师的激励性和肯定的评价,教学是算不上成功的。如果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每一个合理的想法都给予肯定,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以达到强化学*动机,增强学*的信心和主动发展的动力之目的。强化学生好的一面,用亲切的语言、思辩的语言鼓励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营造一个没有压力,没有权威的课堂氛围,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数学的兴趣,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里和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不应围着自己的“教”转,应多为学生的“学”服务。学*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在的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因此,转变学生的学*方式,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让学生可持续地发展。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3

  《24时计时法》这节课,是学生在学完时分秒后学*的,因为时间方面的知识比较抽象,是“时间”这部分知识的一个难点。“24时计时法”,是一个比较接*实际生活而又有趣的教材。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于普通的计时法比较熟练,而“24时计时法”是交通,运输等部门通用的时间。教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眼光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1.利用生活情境,让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上课开始我让学生“猜猜昨天老师7:00在做什么?”由此引出争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先引出普通计时法,然后用学生非常感兴趣的电视节目预告表,引导学生说出在生活中还会用到另一种计时方法,即24时计时法。与生活的联系及形象的展示使得学生初步对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互换有了很好的掌握。

  2.注重直观教学,突破教学难点。

  24时计时法作为记时法,学生在生活中已有所了解,但出现在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还是第一次。对学生来说,时间的知识概念比较抽象,学*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比如:一天中时针在钟面上转两圈,一昼夜共有24个小时,初步感知24时计时法;然后在演示过程中一半学生说普通计时法,一半学生数24时计时法,直观的演示加深了对24时时时法的理解,也降低了对两种记时法互换上的难度,变得更容易掌握。

  3.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充分体验“一日有24小时”。

  在学生了解了24时计时法后,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理解24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24时的过程:让我们一起来度过这一天吧。0时,夜静悄悄的,同学们这时都早已经进入了甜蜜的梦乡。(时针继续移动)天渐渐的亮了,这时我们也该起床上学了。……这样边演示边讲解,不仅让学生了解了24时(一天)的过程,而且让学生更深的理解了什么是24时计时法。

  4.走进生活,让孩子感受成功与喜悦。

  在练*上我采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如:火车票上的时间,银行门上的营业时间,公路上小汽车的禁止通行时间等,让学生知道数学无处不在,处处要用到数学。。

  5.不足之处:

  练*太少,有些练*没有当堂完成,反馈不及时。今后教学时,要调控好时间,当堂及时反馈。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2)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范文5份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 1

  24时计时法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着重从这样几个方面重整教材。

  一、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切入点

  学生对时钟的认识停留在能看钟面并读出那个时刻是几时几分,对普通计时法一说并没有形成概念。以此为起点,在导入时,我创设了通过看时针和分针同时指向12的钟面,让学生猜测我此时可能在干什么。有的猜老师可能在吃午饭,有的猜老师可能在睡觉,多种答案的提出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同一个钟面可以表示一天中的两个时刻,怎样表示才能清楚不造成误会呢?学生的生活经验指导:在12时前加上“晚上”、“中午”等这样的时间词就能准确地区分了。思考:加上时间词多麻烦呀!能不能不用时间词也能把时刻清楚地表示?你在哪些地方见过不加时间词表示时刻的方法。学生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提炼出手机上、电子表上、电脑小票、电视机、营业时间等地方曾出示的时间,顺理成章地引出即将学*的24时计时法。数学知识往往是以生活经验为切入点,创设问题情境,贴*生活实际。教学中把新知识的生长点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之上,使学生觉得数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动机。

  二、探究新知,系统构建24时计时法,突破难点

  一天是从0时开始的,而学生往往因为生活经验的引导,让大家误以为天亮了就是一天开始了。因此我设计了“20xx年新年钟声敲响的视频”,通过主持人的播报理解:0时是新的一天的开始,一天是从大家甜甜的睡梦中开始的。随着时针的脚步,在钟面上走过2圈后,0时——24时浮出水面,其中13时——24时的理解是难点也是重点。学生会*惯性的数数,对13时的来历却颇为费解。“你是怎么想的”开启了学生思考的大门。接着数下去固然是方法之一,更重要的是渗透钟面上的时刻+12得出13时——24时的方法。在通过课件显示0时——24时每一个时刻的出现,学生便彻底明白了24时计时法的来历,此时重新揭示并理解课题。

  本课最大的难点是两种计时法的转换。同一时刻可以用两种计时法转换,转换的方法是需要学生探讨的。在出示用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表示一天中的24个整时的比较表后,发问: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生答:第一个表表示前半天的时刻(时针第一圈走的时刻),第二个表表示后半天的时刻(时针第二圈走的时刻);普通计时法要用时间词区分,24时计时法不用时间词;普通计时法用的数是1——12,重复了一次,24时计时法是用0——24,分别只用了一次;第一个表(前半天)只是一个有时间词一个没有时间词,数一样,第二个表(后半天)数不同但24时计时法都是用普通计时法的数加上了12……诸如此类的发现,学生能找到很多。而所有的发现都是为了突破两种计时法的转换。在学生的主动探究、体验过程后,所有的发现都是那么有价值。此时师指着表格小结并板书转换方法:加减时间词,加减12。至于为什么要互换,学生们可能也会问到,因为国际通用的是24时计时法,而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是普通计时法,所以为了更好的理解不易出错、计时准确的24时计时法,活学活用,学以致用,转换的学*很有必要。当某个场合出现了一个24时计时法的时刻时,脑袋中必然要快速地反应出那个时刻是白天或黑夜,以至于不会造成时间误差。

  “你喜欢哪种计时法?为什么?”则是体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与选择,关注人文素养,两种计时法各有所长。

  本节课还有几个方面是我极待加强的:首先是语言功底,一节课下来,我的语言废话太多,显得罗嗦。其实是知识点过渡不够自然,提问指向性不明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多提醒自己这些短处,争取上出更好的课。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 2

  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使我深深认识到在《24时计时法》的教学中,常常遇到同学们普遍存在着认识上模糊、应用上糊涂,以至在时间的计算问题上无从下手,不知所措。在上完这一课后,看到同学们的表现,觉得效果不是很理想,回想这一节课教学过程,有成功也有不足:

  一、从教学重点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

  本课的重点使学生理解和发现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能正确地把用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间与用普通计时法表示的时间进行互换。我抓住重点来进行教学,由学生得出结论,发挥了学生小组合作的精神和探究能力。

  二、从练*的设计上看,巧妙、开放。

  一个练*,由浅入深,解决方法也多样,给学生创造的、发散的空间。而且从学生感兴趣的节目预告单进行两种计时法的互换,更是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在评价上,我能及时给与适当评价,学生的学*积极性和兴趣也激发了。

  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从备课的角度看,备学生备得不够充分。学生在理解24时计时法上还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很快辩出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对于这方面,我要多加努力,不断反思自己的不足。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 3

  每个人教新教材都有同样的感受:例题的难度大。在我们大多数学生知识和能力基础上去学*新的知识跨度大。新教材例题后的练*题很少有对例题类似的基础练*,可以说是一练一变,真可谓是举一反三。基于现状,我们只能从自己的教学中解决这一问题。

  教材的例3是教学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教材密切联系实际,通过解决坐火车从北京到石家庄要多长时间的情境,引出知道开车时刻和到达时刻求经过时间的问题。第一,题中的两个时刻不是统一的记时法,这一点是需要学生注意的。第二,求经过时间学生也是接触过的,但是在三年级的上册,离现在也有一段时间,同学对一些知识有所遗忘,需要帮助学生回忆一下。教学时,我先出示题一:我们是下午2时40分从北京出发的,列车下午5时45分到达石家庄站。坐火车从北京到石家庄要用多长时间?这是一道热身题,学生已学过。目的在于让学生回忆起计算经过时间时用开车时刻和到达时刻求经过时间。然后出示题二:我们是上午11时40分从北京出发的,列车16时15分到达阳泉站。坐火车从北京到阳泉要用多长时间?这道题是对原例题进行了一下修改。首先让同学们默读题,发现这道题和题一有什么不同。同学们很快就找到了,这道题中两个时刻的记时法不同。我引导:“你觉得在做这道题是应该注意什么?”同学们:“先把记时法统一了。”有的说:“都统一成普通记时法。”有的说:“都统一成24时记时法。”我让学生自己做做看。学生做完,班里汇报。大家一致认为如果开始时刻是上午,到达时刻是下午。都统一成24时记时法比较简便。否则必须先求出上午经过时间,再加下午经过时间,才能求出。这一环节也为计算开车时刻和到达时刻不在同一天的经过时间奠定了基础。

  针对我们的学生,对例题做必要的修改和补充,让孩子们学得轻松,学得扎实,学有兴趣。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 4

  本节课开始通过让学生猜新闻联播,直接引入“时刻”这一概念,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再通过晚上7时就是19时,让学生初步感知12记时法和24记时法所分别表示的时间概念。然后让学生查找电视报来加深二者之间的联系,不是教师指定时刻,而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节目的时刻,因为学生对自己喜欢的时刻体验的比较深刻,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由一个“先猜后说”的环节,变教师的生硬的教给知识,为学生有机的生成认知,更重要的是能有效的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进一步认识24时记时法,开发了丰富而鲜活的教学资源。再通过观察、辩论、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感知24时记时法,在交通、邮局、商店等行业的广泛应用。并把创造的权利还给学生。师生互动拨钟盘,直观形象让学生感知24时即是第二天的0时。帮助学生理解了分界点,也为认识钟面的分界点奠定基础。

  最后,设计一些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的相互转化的练*,巩固新知,练*贴*学生的生活实际,养成合理分配时间的好*惯,并通过最后一道春游计划题目,来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并为下节课作了良好的铺垫。

  不足:

  1、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尝试过程之后的小组讨论,没有给学生之间思维相互的碰撞的机会,学生的集体智慧没能得到激发。

  2、课堂中应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空间,让学生有充分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此处欠缺。

  总之,今后在教学中改进教学方法,从观念、教学策略到具体的方式、方法都应发生变化。不仅考虑怎么教和怎样教的问题,而且还思考为什么教的问题。教学角色发生变化,由“教”转向“导”的方向。更强**师去指导学生探索发现知识,我由于以往的定势,有时也觉得无所适从,但我正在努力地去做。通过这样反复的训练,相信我的学生主体意识会加强;知识面会拓宽;学*意志会得到锻炼,情感会得到丰富;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际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其次,在学生自主学*的过程中,做到“高指导”,努力提高学生的学*效率。再次,要善于挖掘教材,唤起学生学*的兴趣,注重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在生活实践中领悟数学,唤起学生学*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 5

  24时计时法的认识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难点,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会用24时计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发现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转换规律,并能正确的转换。在此之前学生接触的都是普通计时法,之前学*的关于时间的知识也都是普通计时法的内容。如何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不产生混淆、并且学的轻松,需要我好好思考的一个地方。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了以下几点:

  一、导入生活化,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

  在教学一开始,我通过导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导入新课,让学生观察播放的时刻是几时,从而由普通计时法引出24时计时法,自然的进入学*状态。再利用学生已知知识和生活经验,提出问题,你什么时候睡觉?你还能用不同的计时方法来表示这个时刻吗?让学生初步感知24时计时法,为后面学*作铺垫。

  二、给学生提供自主学*机会,在探索中求知。

  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是需要借助一定的工具的,不然很难凭空想出来。因此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我充分利用电脑钟面模型这一动态演示,让学生回顾一天,通过几个学生熟悉的时间段,引导学生自然的用两种不同计时方法表示同一时刻,教师在适时总结一下。再提出问题,说说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区别,学生自主探索观察,小组之间互相交流,得出结论,这样可以更好的记住本节课的知识点。

  当然,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在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转换的过程中,我没有说清楚普通计时法的表示要写清楚是上午还是下午,以至于有些学生在有24时计时法转换成普通计时法的时候,没有在普通计时法的前面标清楚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刻,这点我在下次上课之前要好好的强调一下。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3)

——《列举法求概率》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列举法求概率》教学反思1

  《列举法求概率》这一章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学生猜测——试验并收集试验数据——分析试验结果等活动来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了解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及游戏规则的公*性,会对古典概型和几何概型发生地概率进行简单的计算。通过课堂教学我有以下感受:

  一、学生能够通过观看演示试验来了解三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通过试验了解游戏规则的公*性和对两种概型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通过演示试验及课件大大激发了学生学*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三、教学方式的开放:利用小组合作学*的方式,让学生之间建立了相互依存的形式。在小组合作学*的过程中,学生各自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互相评价,互相完善,在自主探索中发现概念的形成过程,提升学生的整体认识水*。

  存在的问题

  教具的缺乏导致学生不能亲自动手试验,由于没有与教材配套的教具,我只能自制教具,导致“转盘游戏”只能有我演示,学生观看得出结论,使得学生对不确定性体会不深,且由于本人自制教具的能力有限,并不能完全保证转盘能正常工作,使得学生对“转盘”游戏的理解大大降低,为此,我不得不通过口述在加课件演示重复讲解,使学生加深印象。在“掷硬币”游戏中,由于要求试验次数较多,并需统计,学生对此游戏的兴趣不浓,并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在对全班同学试验结果统计并完成折线统计图后剩余时间不多,不得对“做一做”这个游戏压缩时间,让学生不做试验去思考得出结论。在“摸到红球的概率”这个游戏中,由于事前准备的乒乓球数量有限,在分组中每个小组的人数较多,而学生的好奇性很大,导致课堂比较的“乱”,但是效果还是不错。“二次函数y=ax2+k、y=a(x-h)2的图象和性质”教学反思

  本节课先从复*二次函数y=ax2入手,通过检测学生对于二次函数y=ax2的性质掌握较好。然后结合图象让学生理解二次函数y=ax2+k的图象与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的关系,通过观察图象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在做对应练*时效果也较好。

  反思这一节课整个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我觉得需要改进的有如下几点:

  1、灵活处理教材。教材上是一节课学*两种类型的函数,但是根据学生作图的速度和理解能力,一节课完成两种类型的函数有一定的困难。虽然也想过适当处理,但是想到教材是一节课完成两种函数,所以还是决定两种函数在一节课完成,事实证明一节课完成两种函数效果不是很好。由此可见有时教材上的安排不一定是科学的,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处理。

  2、认真考虑每一个细节。考虑到一节课上学*两种类型的函数时间有些紧张,所以我让学生提前画好了图象,这样在课堂上可以节省时间,由于默认学生已经画好了图象,所以我也没有在黑板上再画出图象,这样让学生在看图象时,有的学生没有画出,有的同学画错了,这样就给学*新知识带来了困难,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所以以后要充分考虑到每一个细节,要想到学生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3、小组评价要掌握好度。在课堂上我运用了小组评价,学生回答问题非常积极,可是我感到小组评价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学生回答问题后加分比较耽误时间,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觉得应该更灵活把握好度,使评价为教学服务而不能因评价而耽误教学。

  我觉得要想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就要及时反思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在每一节课前充分预想到课堂的每一个细节,想好对应的措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列举法求概率》教学反思2

  初中数学有关概率的内容,在初一、初二、初三的章节中都有所体现,学生并不陌生。而本节内容跟实际生活经验较为接*,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从科学家计算神州七号成功发射的概率、转盘游戏、摇号摸奖、获奖的可能性、以及密码设置的安全性等话题引入新课,让学生真切体验到学*数学的必要性和趣味性,最后在学生畅谈将如何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概率知识到生活中去,如何使自己变得更有智慧,如何运用概率知识识破游戏骗局,减少做事情的盲目性中结束。学生的学*积极性较高,真正体验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新课程理念.所以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应用与拓展环节,如何利用树状图或列表分析事件的各种可能性结果,从课堂练*的反馈情况可知,有90%的学生已掌握了这两种方法。从总体上看,本节课的重点落实,难点突破。

  本节课感悟最深刻的是课堂中预设与生成的把握。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是新课改积极倡导的教学形式。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课堂中师生的心态也会随着具体的教学情景而发生变化,教师不应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任务而强行抑制学生的各种思路和想法,而应该允许学生“插嘴”、“打断”、“不举手就发言”,教学设计应该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而不断地变化、调整、丰富,我想教师在课堂上需要把学生的各种想法加以引导、加以提炼,尽可能使问题处于学生思维水*的最*发展区,使课堂具有良好的生成性。

  本节课也有一个疏忽比较大的地方,对解题过程的书写不够规范完整,本节所学的概率计算公式应用的前提是等可能性事件,但是,在两个例题解题过程的板演中,都对这一条件进行了略写,只是重在分析方法,导致学生也养成不规范的解题*惯,“课堂细节”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列举法求概率》教学反思3

  《用列举法求概率》教学反思 概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应用十分广泛。了解和掌握一些概率统计的基本知识,是学生今后参加实际工作的需要,也是高中进一步学*概率统计的基础,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新课标指出,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的主要学*方式,老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本节通过多媒体的教学辅助手段,引导学生观察知识的形成过程,比较直观的理解和掌握树形图解概率。以学生生活实际为背景,创设情景引入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高度的注意力,进入情境。并以真实、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充分提现概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节内容的教学中主要能成功地完成:

  1.强化解决实际问题中的模型化思想。本节课自始至终贯穿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和建立概率模型求解数学问题的思想。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贯穿始终。本节课从建构表格到应用建模,再到知识的巩固拓展都是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完成,并延伸至课外练*中,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3、关注学生多种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巩固练*中关注学生发散思维中的逆向思维及多向思维,在应用建模环节关注学生创造性思维,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等,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

  回顾教学过程,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改进: 1、增强对学生的信任

  因为前面我已经介绍过列举法且概率的方法,所以本来这节课我是想以学生为主,老师起一个引导配合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可是我的一些做法抢了学生的角色,首先在读题的环节,我怕学生理解不好题意,还亲自给他们读题,这对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有很坏的影响,对于一个学生读题读懂是最基本的要求,而且我相信九年级的的学生在这方面应该是没问题的,可是在这个环节我没有完全相信我的学生,所以以后一定要注意。其次在分析题目寻找解题方法的时候,我不时的提醒他们,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因此学生没有充分发挥自主创新的能力。在倡导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今天,更要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问起于疑,疑源于思,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质疑创造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令人遗憾的是,我的这节课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太少,在探索问题的关键时候,我碍于教学过程的完美,缺乏耐心急于让学生找到方法,缺乏对学生的信任,今后我一定要信任自己的学生,,所有的知识都要给学生以自主探究空间,这样才能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思维能力。

  2、增强教学的全面性

  在课堂上我还有一个失误就是没有时刻照顾到了所有的学生,因材施教,为了让这节课顺利的进行,在有的问题上我就忽略了一些学生的想法,和理解程度,所以在一些问题上他们还没有完全弄明白或者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就过去了。同时在一些知识的引导部分说的也不够全面,不太到位。在肯定学生方面,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及时的评价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这些在我以后课堂上一定要注意,争取让每节课都能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主动学*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完全掌握知识和方法。

  3、注重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评价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真心、真诚地赏识每一名学生,珍视学生取得的每一份努力,欣赏学生的每一个创造,通过评价及时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使学生能够认识自己在学*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促进和指引学生更好地学*和发展。

  4、加强课后反思

  课后的教学反思很重要,只有每次认真树立自己的成败得失,不断的反思,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才能不断的提高自己,充实自身的教师素养,使自己的课堂教学不断完美,成熟。教师在教学之前应该深刻理解、钻研教材,去探索各种新颖的教学方法。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4)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 (菁华3篇)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1

  24时计时法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着重从这样几个方面重整教材。

  一、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切入点

  学生对时钟的认识停留在能看钟面并读出那个时刻是几时几分,对普通计时法一说并没有形成概念。以此为起点,在导入时,我创设了通过看时针和分针同时指向12的钟面,让学生猜测我此时可能在干什么。有的猜老师可能在吃午饭,有的猜老师可能在睡觉,多种答案的提出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同一个钟面可以表示一天中的两个时刻,怎样表示才能清楚不造成误会呢?学生的生活经验指导:在12时前加上“晚上”、“中午”等这样的时间词就能准确地区分了。思考:加上时间词多麻烦呀!能不能不用时间词也能把时刻清楚地表示?你在哪些地方见过不加时间词表示时刻的方法。学生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提炼出手机上、电子表上、电脑小票、电视机、营业时间等地方曾出示的时间,顺理成章地引出即将学*的24时计时法。数学知识往往是以生活经验为切入点,创设问题情境,贴*生活实际。教学中把新知识的生长点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之上,使学生觉得数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动机。

  二、探究新知,系统构建24时计时法,突破难点

  一天是从0时开始的,而学生往往因为生活经验的引导,让大家误以为天亮了就是一天开始了。因此我设计了“2009年新年钟声敲响的视频”,通过主持人的播报理解:0时是新的一天的开始,一天是从大家甜甜的睡梦中开始的。随着时针的脚步,在钟面上走过2圈后,0时——24时浮出水面,其中13时——24时的.理解是难点也是重点。学生会*惯性的数数,对13时的来历却颇为费解。“你是怎么想的”开启了学生思考的大门。接着数下去固然是方法之一,更重要的是渗透钟面上的时刻+12得出13时——24时的方法。在通过课件显示0时——24时每一个时刻的出现,学生便彻底明白了24时计时法的来历,此时重新揭示并理解课题。

  本课最大的难点是两种计时法的转换。同一时刻可以用两种计时法转换,转换的方法是需要学生探讨的。在出示用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的表示一天中的24个整时的比较表后,发问: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生答:第一个表表示前半天的时刻(时针第一圈走的时刻),第二个表表示后半天的时刻(时针第二圈走的时刻);普通计时法要用时间词区分,24时计时法不用时间词;普通计时法用的数是1——12,重复了一次,24时计时法是用0——24,分别只用了一次;第一个表(前半天)只是一个有时间词一个没有时间词,数一样,第二个表(后半天)数不同但24时计时法都是用普通计时法的数加上了12……诸如此类的发现,学生能找到很多。而所有的发现都是为了突破两种计时法的转换。在学生的主动探究、体验过程后,所有的发现都是那么有价值。此时师指着表格小结并板书转换方法:加减时间词,加减12。至于为什么要互换,学生们可能也会问到,因为国际通用的是24时计时法,而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是普通计时法,所以为了更好的理解不易出错、计时准确的24时计时法,活学活用,学以致用,转换的学*很有必要。当某个场合出现了一个24时计时法的时刻时,脑袋中必然要快速地反应出那个时刻是白天或黑夜,以至于不会造成时间误差。

  “你喜欢哪种计时法?为什么?”则是体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与选择,关注人文素养,两种计时法各有所长。

  本节课还有几个方面是我极待加强的:首先是语言功底,一节课下来,我的语言废话太多,显得罗嗦。其实是知识点过渡不够自然,提问指向性不明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多提醒自己这些短处,争取上出更好的课。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2

  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量单位。低年级时学生已经初步的认识了时、分、秒并在生活中越来越多的积累相关的知识。同时时间单位是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知识。24时计时法在邮电、交通、广播、商场等部门被广泛采用,学生也并不陌生。但是24时计时法是怎样计时的?为什么要用这种计时?如何口算经过的时间等却是学生较难体会到的。因此在教学时,我注意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突破。

  (一)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学*和理解。

  开课时,采用学生喜欢的商场购物,观注营业时间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发现24时计时法。在教学认识24时计时法的形成时,让学生跟着时针的变化联想一天的生活是怎样进行的,从而体会到一天时针要走两圈,每圈走12小时,自然而然的理解到了24时计时法的产生。接着让生结合生活情境进行24时计时法和普通计时法的互换,比较、发现使用24时计时法的优势,并掌握两种计时方法的转换方法。

  (二)重视直观教学,发挥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教具、学具的作用

  抽象的时间单位的学*,无疑让孩子在理解上存在着一定得困难。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的理解24时计时法。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从0时到24时的这一过程,让学生清晰的理解了它的产生。同时辅助用钟表模型教学具,让学生观察钟面时针的走动,以及动手操作经历拨一拨的过程,在观察中进一步体会外圈和内圈的数的关系,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表象。理解24时计时法。在教学计算经过时间时,通过观察钟面和直观演示,让学生能对经过的时间进行口算,线段图的教学让学生对时刻和时间的区别有所体会。

  教学后发现本课学生在计算经过时间时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计算前,没有仔细观察给出的计时方法,没有统一计时方法,从而导致用两种计时法混合计算造成出错。

  2.计算从第一天某刻到第二天某刻的经过时间时,不理解应先将第一天经过的时间算出再加上第二天经过的时间。而是直接用第二天的结束时间去减第一天的开始时间,从而导致出错。这些是在后续的教学中应该帮助着重理解的地方。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3

  《24时计时法》这节课,是学生在学完时分秒后学*的,因为时间方面的知识比较抽象,是“时间”这部分知识的一个难点。“24时计时法”,是一个比较接*实际生活而又有趣的教材。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于普通的计时法比较熟练,而“24时计时法”是交通,运输等部门通用的时间。教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以数学眼光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1.利用生活情境,让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上课开始我让学生“猜猜昨天老师7:00在做什么?”由此引出争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先引出普通计时法,然后用学生非常感兴趣的电视节目预告表,引导学生说出在生活中还会用到另一种计时方法,即24时计时法。与生活的联系及形象的展示使得学生初步对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互换有了很好的掌握。

  2.注重直观教学,突破教学难点。

  24时计时法作为记时法,学生在生活中已有所了解,但出现在课程的教学内容中还是第一次。对学生来说,时间的知识概念比较抽象,学*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比如:一天中时针在钟面上转两圈,一昼夜共有24个小时,初步感知24时计时法;然后在演示过程中一半学生说普通计时法,一半学生数24时计时法,直观的演示加深了对24时时时法的理解,也降低了对两种记时法互换上的难度,变得更容易掌握。

  3.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充分体验“一日有24小时”。

  在学生了解了24时计时法后,为了让学生更充分地理解24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24时的过程:让我们一起来度过这一天吧。0时,夜静悄悄的,同学们这时都早已经进入了甜蜜的梦乡。(时针继续移动)天渐渐的亮了,这时我们也该起床上学了。……这样边演示边讲解,不仅让学生了解了24时(一天)的过程,而且让学生更深的理解了什么是24时计时法。

  4.走进生活,让孩子感受成功与喜悦。

  在练*上我采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如:火车票上的时间,银行门上的营业时间,公路上小汽车的禁止通行时间等,让学生知道数学无处不在,处处要用到数学。。

  5.不足之处:

  练*太少,有些练*没有当堂完成,反馈不及时。今后教学时,要调控好时间,当堂及时反馈。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5)

——科学记数法教学反思(精选十篇)

  科学记数法教学反思 1

  开学*一个月了,但由于班上的学生较多,加上学校没有分发每个学生小升初的毕业成绩,所以老师们对班上的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都还是在摸索阶段,也导致了课堂进度落后的情况。以前的这个时候,我们的科学记数法早就上完了,但今年啊,直到昨天才上科学记数法,当老师讲完科学记数法的一般形式,并板书a*10的n次方后,进行了课堂练*:把10000,8000,760300写成科学记数法的`形式.

  随机让三位同学到黑板上计算,余生一起练*.结果黑板上的三位同学的就多确实这样的:10000=1.0000,

  8000=8.0,760300=7.603的三次方,其他学生看到结果哄堂大笑……,这三同学,还不知道为什么……

  为此,我认真的和全班同学一起,详细地评讲了出现的这些情况,总结了出现的问题,在哪里?进一步让同学们明确科学记数法的一般形式.我想同学们应该记住了这节课的内容.

  课后,我在想,如果我了解班上的每一个学生的分班成绩,说不定,我不会去“关心”这些同学的学*情况,而是让他们“纯天然”的学*,今天进行了升入初中后的第一次月考,我希望这部分同学,在老师的一视同仁的教学状态下,取得好成绩,以此鼓励自己,也增强老师我教好你的信心!

  科学记数法教学反思 2

  开学*一个月了,但由于班上的学生较多,加上学校没有分发每个学生小升初的毕业成绩,所以老师们对班上的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都还是在摸索阶段,也导致了课堂进度落后的情况。以前的这个时候,我们的科学记数法早就上完了,但今年啊,直到昨天才上科学记数法,当老师讲完科学记数法的一般形式,并板书a*10的n次方后,进行了课堂练*:把,8000,写成科学记数法的形式.

  随机让三位同学到黑板上计算,余生一起练*.结果黑板上的三位同学的.就多确实这样的:=,8000=,=的三次方,其他学生看到结果哄堂大笑……,这三同学,还不知道为什么……

  为此,我认真的和全班同学一起,详细地评讲了出现的这些情况,总结了出现的问题,在哪里?进一步让同学们明确科学记数法的一般形式.我想同学们应该记住了这节课的内容。

  课后,我在想,如果我了解班上的每一个学生的分班成绩,说不定,我不会去“关心”这些同学的学*情况,而是让他们“纯天然”的学*,今天进行了升入初中后的第一次月考,我希望这部分同学,在老师的一视同仁的教学状态下,取得好成绩,以此鼓励自己,也增强老师我教好你的信心!

  科学记数法教学反思 3

  通过本节课的学*,学生不但学会了怎样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还体会了数学发现有时会源于一个人的好奇心,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过程主要包括:

  1、本节课一开始的创设问题情景先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用一个很常见的实际情境,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的学*气氛中去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明白一些大于10的数也可以这样表示,但究竟该怎么表示,有什么规律?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这一难点,也使学生明白一个大于10的数可以表示成a×10n的形式,其中1≤a<10,n是正整数。

  2、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小组讨论,师生中间的合作与交流,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让每个学生都能从同伴的交流中获益,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和归纳能力。

  3、书上的例题只有一题,即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至于已经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它的原数,是什么这种例题,书上并没有出现,为此教学时增加补充例题,更进一步可以让学生理解指数n与整数位的`关系:n=整数位-1

  4、数感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出学生能力的生成点,数感的养成也是一样,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演练一步体会数感。

  在教学过程中,因为用的不是自己学校的学生,总感觉学生对小组中的合作、互助不知应该如何合作、互助,校校间的操作有一定的差异。再就是教学练*中有关单位换算的计算题仍是出错较多的地方,应进一步培养学生细心的学**惯。通过教学,绝大多数学生掌握了感受、描述的方式方法,对较大的数有了深刻的认识。

  总的感觉,学生的配合、参与的还是较积极主动,所以在教学中只要精心设计,一定会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科学记数法教学反思 4

  通过本节课的学*,学生不但学会了怎样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还体会了数学发现有时会源于一个人的好奇心,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过程主要包括:

  1、本节课一开始的创设问题情景先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用一个很常见的实际情境,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的学*气氛中去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明白一些大于10的数也可以这样表示,但究竟该怎么表示,有什么规律?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这一难点,也使学生明白一个大于10的数可以表示成a×10n的形式,其中1≤a<10,n是正整数。

  2、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小组讨论,师生中间的合作与交流,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让每个学生都能从同伴的.交流中获益,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和归纳能力。

  3、书上的例题只有一题,即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至于已经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它的原数,是什么这种例题,书上并没有出现,为此教学时增加补充例题,更进一步可以让学生理解指数n与整数位的关系:n=整数位-1

  4、数感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出学生能力的生成点,数感的养成也是一样,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演练一步体会数感。

  在教学过程中,因为用的不是自己学校的学生,总感觉学生对小组中的合作、互助不知应该如何合作、互助,校校间的操作有一定的差异。再就是教学练*中有关单位换算的计算题仍是出错较多的地方,应进一步培养学生细心的学**惯。通过教学,绝大多数学生掌握了感受、描述的方式方法,对较大的数有了深刻的认识。

  总的感觉,学生的配合、参与的还是较积极主动,所以在教学中只要精心设计,一定会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科学记数法教学反思 5

  科学记数法是在学生学*了有理数的乘方知识后,安排了一节与现实世界中的数据(尤其是大数)相关的数学内容,一方面让学生感受现实宏观世界中的大数,培养学生《数学新课程标准》中的六大核心观念之一:数感。另一方面又通过对较大数学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和推断时,学会用科学的、方便的方法表示大数,同时为今后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微观世界中较小的数据奠定基础。本节课我主要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种教学模式,在学法上主要运用:情境激趣――合作探究――尝试运用――感悟提升――实践生活的一个学*过程,让学生在愤悱中学*,在学*中合作,在合作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会。

  本节课我安排了七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景,导入问题;第二环节:出示学*目标,自学课本,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第三环节: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大数;第四环节:自学检测,分析归纳,探索规律,得出科学记数法定义;第五环节:当堂练*,巩固新知;第六环节:课堂检测;第七环节: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这节课的内容以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情景呈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与生活,体会到学*数学的价值。首先我利用四川汶川地震的事例及我国首次成功发射载人宇宙飞船的例子引出生活中比较大的数据,来说明生活中常见的大数,比如四川汶川地震伤亡人数,经济损失,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的事例等等。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求知欲。不仅使学生感受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迫切需要,同时还利用现实背景向学生介绍不同方面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陶冶了他们的爱国情操,培养了民族自豪感;同时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热情;并顺利过地渡到对大数的表示方法:科学记数法。从而引出科学记数法定义:把一个大于10的数,写成a×10n的形式,其中1≤a<10,n是_正整数,这种方法叫做科学记数法。n比原数的整数数位小1。例如:230000=2。3×105整数数位是6,25666.6=2.56666×104整数数位是5。学生对本节内容已有所掌握,在此基础上我紧接着出示跟踪练*:也就是当堂训练,课堂开气氛变得很好,所有的学生都投入到当堂训练中。在学*活动中我按照“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展开,让学生主动学*、思考、讨论、交流和反思。通过“当堂训练”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鼓励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正确地进行估算。教师密切注意学生在活动中所表现的态度,协助有困难的小组,重点评价学生参与活动程度以及与同伴的合作交流情况。让他们在学*数学的过程中逐步对数学产生积极的情感与态度,从中悟出一些对做人和生活有帮助的道理。最后我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感受,然后我和学生共同归纳本节课的学*内容,让学生感觉到我也是他们中的一个学*伙伴,以此建立*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科学记数法教学反思 6

  本节课的特点是实际性强、归纳性强、操作性强,本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了再加工,设计了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设计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为了创设情境,教学设计一开始先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用一个很常见的实际情境,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的学*气氛中去发现问题。二是在学生的第一次讨论之后,设计了一个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的意义及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知识的引入及传授方面,努力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体现《标准》的理念,把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变为主动探究发现的过程,使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在每一位学生各自的体验和自主学*中逐渐展现。

  通过本节课的学*,学生不但学会了怎样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还体会了数学发现有时会源于一个人的好奇心,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科学记数法教学反思 7

  通过本节课的学*,学生不但学会了怎样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还体会了数学发现有时会源于一个人的好奇心,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过程主要包括:

  1、本节课一开始的创设问题情景先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用一个很常见的实际情境,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的学*气氛中去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明白一些大于10的数也可以这样表示,但究竟该怎么表示,有什么规律?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这一难点,也使学生明白一个大于10的数可以表示成a×10n的形式,其中1≤a<10,n是正整数。

  2、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小组讨论,师生中间的合作与交流,解决了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让每个学生都能从同伴的交流中获益,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和归纳能力。

  3、书上的例题只有一题,即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至于已经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它的`原数,是什么这种例题,书上并没有出现,为此教学时增加补充例题,更进一步可以让学生理解指数n与整数位的关系:n=整数位-1

  4、数感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出学生能力的生成点,数感的养成也是一样,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演练一步体会数感。

  在教学过程中,因为用的不是自己学校的学生,总感觉学生对小组中的合作、互助不知应该如何合作、互助,校校间的操作有一定的差异。再就是教学练*中有关单位换算的计算题仍是出错较多的地方,应进一步培养学生细心的学**惯。通过教学,绝大多数学生掌握了感受、描述的方式方法,对较大的数有了深刻的认识。

  总的感觉,学生的配合、参与的还是较积极主动,所以在教学中只要精心设计,一定会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科学记数法教学反思 8

  本节课的特点是实际性强、归纳性强、操作性强,本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了再加工,设计了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设计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为了创设情境,教学设计一开始先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用一个很常见的实际情境,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的学*气氛中去发现问题。二是在学生的第一次讨论之后,设计了一个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的意义及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知识的`引入及传授方面,努力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体现《标准》的理念,把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变为主动探究发现的过程,使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在每一位学生各自的体验和自主学*中逐渐展现。

  通过本节课的学*,学生不但学会了怎样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还体会了数学发现有时会源于一个人的好奇心,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科学记数法教学反思 9

  本节课的特点是实际性强、归纳性强、操作性强,本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了再加工,设计了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设计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为了创设情境,教学设计一开始先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用一个很常见的实际情境,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的学*气氛中去发现问题。二是在学生的第一次讨论之后,设计了一个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的意义及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知识的引入及传授方面,努力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体现《标准》的理念,把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变为主动探究发现的过程,使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在每一位学生各自的体验和自主学*中逐渐展现。

  通过本节课的学*,学生不但学会了怎样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还体会了数学发现有时会源于一个人的好奇心,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科学记数法教学反思 10

  做一做,是科学记数法在应用题中的具体应用。通过把大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可以读、写方便、准确。提高做题的正确率!但做题中,有一定的难度,仍需小组合作,教师点拨。学生的主体性显现较少。

  课本中有《读一读》这个环节,我把知识的了解,随机变成了常出的数学题。把1707.0万千米2,997.6万千米2,959.7万千米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提升了本节课的.难点,同时也扩大了同学们的知识面。学生经点拨,完成良好。

  科学合理的板书设计,又一次引领同学们对本节知识点的总结和回顾。总的说来,本节课的先学后教教学方法值得长期使用,小组合作科学使用。上课时学生语言能力表达要长期培养,以便在今后的课堂中节省宝贵的时间。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6)

——《认识整时》教学反思范本十份

  《认识整时》教学反思 1

  《认识整时》是认识钟表的第一课时。这一节课上下来,我觉得比较成功,学生真正“动”起来,思维“活”起来。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感受到了学*的快乐。

  首先我抓住学生年龄特征,用猜谜语引出钟表,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为学*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拨钟表模型,抓住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其次,我还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通过一些具体事件如:《小明的一天》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同时,在此引导学生认识并掌握了时刻的“电子表示法”,会用两种方法表示同一时刻。角的认识教学反思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反思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认识整时》教学反思 2

  《认识钟表》是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教材上的安排是将整时和半时安排在一课时教学,但我觉得这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如果学生没有掌握好这部分知识,那以后学*“时、分”就会非常困难。所以我决定将整时和半时分开教学,各为一课时。今天我教学《认识整时》一课。

  在新课部分,我以渐进式的`教学方式来指导学生发现钟面的三个特点:

  1、钟面上有12个数字,还观察了这12个数字的位置特点;

  2、有两条不同的针(强调又长又细的是分针,又短又粗的是时针),特别指出我们现在只学*时针和分针,不涉及秒针。;

  3、有12个大格子。这样,学生基本了解钟表的外部结构。接着进一步让学生讨论交流三个钟面的的共同特点,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这三个钟面的分针都指着12,当分针指着12时,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然后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比一比、拨一拨、写一写等多种形式进行整时的教学。在这过程中,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整个教学是一个愉快的过程,学生在我的带领下积极主动地学*。

  《认识整时》教学反思 3

  《认识整时》是认识钟表的第一课时。这一节课上下来,我觉得比较成功,学生真正“动”起来,思维“活”起来。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自主探究。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感受到了学*的快乐。

  首先我抓住学生年龄特征,用猜谜语引出钟表,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为学*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拨钟表模型,抓住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其次,我还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通过一些具体事件如:《小明的一天》丰富了学生对时间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时间就在身边的生活中,逐步建立了学生的时间观念。同时,在此引导学生认识并掌握了时刻的“电子表示法”,会用两种方法表示同一时刻。角的认识教学反思分数的再认识教学反思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认识整时》教学反思 4

  时间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他们的生活、学*离不开时间,陌生是他们认时间、看钟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体的,这就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提升概括科学地认钟表的方法。通过实际教学,感触颇深,反思如下:

  1、课件引发学生的兴趣。我利用精美的课件,激发学生的兴趣。

  2、抓住学生年龄特征,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注重学生数学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学生。

  3、学*钟表不仅是静止的图片,也要会认识真实生活中的钟表,这就需要*时生活中的多观察,多练*了。想让孩子真正掌握,还需课后的大量实践。在教学中,仅仅教会学生书本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让学生在学*书本知识的同时,能感受到数学的魅力,热爱数学,主动学*数学!

  《认识整时》教学反思 5

  整节课的教学是一个愉快的过程,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童话故事情境中学得饶有兴趣,学得积极主动。

  1.学生在完整的故事情境中学*。

  本节课我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活动氛围。很好地强调了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课的一开始就一下子抓住了学生,采用童话故事的情节,以小猪东东一天的生活为主线,采用情境教学将做钟面、说钟面、学整时、说整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为学生提供了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的数学活动情境。

  2.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学*特别是要将他们日常生活的许多活动规范化、常识经验系统化,因此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数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这些“经验”是学生的.“数学现实”;同时,正是通过“经验”,学生经历一个从具体到逐步抽象活动的过程。时间和刻度都是比较抽象的概念,而这节课在情境中我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的各个环节都贴*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早晨睡懒觉7时起床而迟到,8时到校,老师批评等等。这些环节的设计达到了从学生的“数学现实”出发,将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的经验进行类比、分析、归纳,加以总结,从而逐渐建立起较为规范化、系统化的数学知识。

  3、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

  建构主义学*观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学*者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以自己的方式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现实,即每个人的经验世界是用自己的头脑创建的,因此数学学*也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学生用自己的活动建立起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虽然学生要学的数学都是已知的知识,但对学生来说仍是未知的,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活动,从实践和交流讨论中获得体验,理解数学知识。这节课我注意学生的合作学*,教师努力成为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通过合作学*的方式,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同时,学生通过合作促进主体的自我意识与自我反省。合作学*过程中的交流与协作,能够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各种观念的优越性与不足,帮助学生对不同观念作出比较。在教学中的制作钟面、课后的游戏练*等都是教师有意设计的合作学*的环节。

  《认识整时》教学反思 6

  这一课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这个内容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让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知“时间”这一抽象的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经过实际教学,我有以下的一些体会:

  1、如果学生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的兴趣,学*也就成了负担。”所以,我利用课件出示谜语:一匹马儿三条腿,日夜奔跑不喊累,嘀嘀嗒嗒提醒你,时间一定要珍惜。让学生猜,学生非常感兴趣,猜出是闹钟。通过听觉、视觉走进钟表的世界,引发学生强烈的兴奋感和亲切感,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氛围,为学*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2、抓住学生年龄特征,整节课以讲中玩,玩中讲为主线,把教学内容清晰有趣的连在一起。充分利用好课件、学具,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学具小闹钟,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注重学生数学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中注意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更贴*学生。

  3、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练*,再过一小时是几时呢?给钟面添上时针和分针。较好地帮助学生初步认识钟面。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拨小闹钟,抓住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表达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教学形式上,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课堂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思维的开拓区域。

  本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由于我对学生不够放心,教师没能做到精讲多练,有个别话重复。

  2、由于学生不是经常训练操作实践的活动,所以在操作的过程中,个别学生不够积极参与。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合作意识不够强。例如,认识哪个是时针,哪个是分针时,让学生区分它们的形状学生形容得不够准确。

  3、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不够,让学生互相说说对方拨的时间是几时虽然也请学生交流讨论,但小组合作流于形式。急于和小组内同学去说,有的甚至在玩。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要注意。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还要有足够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这样,才能提高一节课的教学质量。

  《认识整时》教学反思 7

  整节课的教学是一个愉快的过程,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童话故事情境中学得饶有兴趣,学得积极主动。

  1.学生在完整的故事情境中学*。

  本节课我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活动氛围。很好地强调了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课的一开始就一下子抓住了学生,采用童话故事的情节,以小猪东东一天的生活为主线,采用情境教学将做钟面、说钟面、学整时、说整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为学生提供了积极思考和操作实验的数学活动情境。

  2.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学*特别是要将他们日常生活的许多活动规范化、常识经验系统化,因此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数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这些“经验”是学生的“数学现实”;同时,正是通过“经验”,学生经历一个从具体到逐步抽象活动的过程。时间和刻度都是比较抽象的概念,而这节课在情境中我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的各个环节都贴*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早晨睡懒觉7时起床而迟到,8时到校,老师批评等等。这些环节的设计达到了从学生的“数学现实”出发,将生活中有关数学现象的经验进行类比、分析、归纳,加以总结,从而逐渐建立起较为规范化、系统化的数学知识。

  3、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

  建构主义学*观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学*者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以自己的方式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现实,即每个人的经验世界是用自己的.头脑创建的,因此数学学*也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学生用自己的活动建立起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虽然学生要学的数学都是已知的知识,但对学生来说仍是未知的,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活动,从实践和交流讨论中获得体验,理解数学知识。这节课我注意学生的合作学*,教师努力成为数学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通过合作学*的方式,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同时,学生通过合作促进主体的自我意识与自我反省。合作学*过程中的交流与协作,能够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各种观念的优越性与不足,帮助学生对不同观念作出比较。在教学中的制作钟面、课后的游戏练*等都是教师有意设计的合作学*的环节。

  《认识整时》教学反思 8

  《认识钟表》是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本节课要求学生认识整时,是学生建立时间概念的初次尝试,也为以后“时、分”的教学奠定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按照“认识钟面结构——整时的读写法——时间观念建立”的顺序,让学生生动具体的学*数学。

  1、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借助学生好奇的心理以小红爱睡懒觉的故事吸引学生,导入新课,接着向学生展示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钟表,既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又拉*了数学课堂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激发了学生的学*欲望和浓厚的学*兴趣。

  2、自主发现、突出主体

  在新授部分,我以渐进式的教学方式来指导学生发现钟面的三个特点:

  1、钟面上有12个数字;

  2、有两条不同的针(强调又长又细的是分针,又短又粗的是时针)。接着进一步让学生讨论交流二个钟面的的共同特点,学生通过观察对比、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这二个钟面的分针都指12,当分针指12时,时针指几就是几时。然后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比一比、写一写等多种形式进行整时的教学。在这过程中,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通过自己的学*体验来学*新知。

  3、不足与提高

  整堂课下来感觉练*的.形式过于单一,一直采取了一种教师出示时间学生读、写的形式,试着变换一种角度教师读时刻生拨时刻的形式我想更能使学生记忆深刻,同时也可以避免学生会看不会拨的情况出现,更能有效的增强教学效率。另外我觉得还可以增加一定的互动环节,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更能活跃气愤增强学生学*的兴趣。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语言也是一种吸引他们的地方,在这一点上我还是不能做到很好的把握。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不断的锻炼,努力使自己更好的成长起来。

  《认识整时》教学反思 9

  时间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他们的生活、学*离不开时间,陌生是他们认时间、看钟表的方法是零碎的、不具体的,这就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提升概括科学地认识钟表的方法。

  在教学整时的认读时,我依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以渐进式的教学方式来指导学生发现钟面的三个特点:1、钟面上有12个数字,还观察了这12个数字的位置特点;2、有两条不同的针(强调又长又细的是分针,又短又粗的是时针),特别指出我们现在只学*时针和分针,不涉及秒针。3、有12个大格子。这样,学生基本了解钟表的.外部结构。

  然后,我选择了几个特殊的时间,先教学生认读钟面,接着让学讨论、交流,发现这三个钟面的共同特点,学生通过观察对、讨论交流,最后达成共识:这三个都准备一个钟面分针都指着12,当分针指着12时,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每个学生在课前都准备一个钟面的学具,学生在看一看,亲手摸一摸、拨一拨的过程中,自主探索,经历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学*过程,帮助学生相对容易的发现看整时的方法,同时利用知识的迁移,为半时的学*作好铺垫。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总的来说这节课利用学具,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学生在实际中运用所学知识,密切联系实际,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

  《认识整时》教学反思 10

  钟表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由于生活中经常接触钟表,所以大部分学生对钟表上的时针、分针,甚至秒针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对生活中的整时和不满整时有一定的感性生活经验。但学生的这种感性认识往往是笼统的、片面的,只停留在感知的层面上,没有形成可操作性的认识时间的思维方法。因些,在设计本课时,一方面要抓住学生的已有知识背景,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要引领学生经历认识钟面和认识整时的过程,注重体验和感悟,让学生掌握看时间的一般方法,然后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巩固和深化。我在设计本课时遵循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观察、比较、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大胆表达,在主体探究中学会认钟表的方法。通过实际教学,反思如下:

  一、处理较好的方面

  1、课件引发学生的兴趣。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的主动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整节课我利用精美的课件,激发学生的兴趣。“猜谜语”也是一年级学生这个年龄的小朋友最喜欢的,所以,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猜谜语”中导入,接着用课件展示多姿多彩的钟表,一方面让学生了解钟表与日常生活是密切相连的,一方面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整体上建立钟表的.感性认识,从而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教学反思《《认识整时》教学反思》。

  2、注重培养观察能力。培养观察能力方面我在认识钟面及整时中充分体现了,首先:课件出示钟面让学生观察,看看钟面上都有什么?借助学生在生活中获得有关钟表的经验,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认识钟面,在这个环节中,我完全让学生通过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学生能很详细地汇报自己的发现,然后让学生对照自己的钟表再次观察。在学生对钟面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我开始进行教学——认识整时,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学生观察、交流,以及练*的比较,让学生掌握“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3、重视动手操作实践。“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课标倡导的学*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动手实践。由于时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学*起来可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需要大量的操作活动来学*。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实物钟面,结合教学内容,适时让学生动手拨一拨,课中我让学生亲自动手拨钟表,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观察与思考发现的机会。

  二、不足之处:

  课堂教学评价语言比较单一,对于课堂的突发事件应变能力有待提高,课堂整体把控不能得心应手。

  总之,教学中仅仅教会学生书本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应让学生在学*书本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数学的魅力,热爱数学,主动学*数学。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要不断地学*,使自己在课堂上有足够的应变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这样才会使学生喜欢数学、学好数学。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7)

——法不可违教学反思优选【五】份

  法不可违教学反思 1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取了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同学们利用五分钟的时间通读一遍教材,结果是学生是一无所获,关于这一课的教学,我认为必须采取教师指导的方式,于是我就给了同学们一些问题,同学们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去看教材,收获甚佳。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我真正认识到课堂教学的艺术和效果。当我在上第一堂的时候,按着我备课的思路去讲,学生的接受效果不好,特别是相应的违法行为应受到什麽样的制裁,学生掌握的一塌糊涂,当我上第二课的时候,改变了策略,我从本节课的根源说起,违法应从法律开始,让学生从教材中找到法律的类型,特别是宪法,教材中仅仅已连接的形式提到一嘴,但是也得让学生知道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是我国的最高法律。同学们知道了法律的类型,就很容易的针对相应的案例去判断相应的违法行为,知道了违法的行为就很容易的知道会得到相应的处罚,行政处罚教材中只在案例中体现,但是,学生提出了异议问:“老师,一般违法就不用受惩罚了吗?”这时我才注意到行政违法和民事违法的惩罚是刑事制裁和民事责任,即受到警告、拘留、罚款等惩罚。

  总之,每上一节课,我都能得到一些收获,我们一定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成长,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让自己在成长中进步。

  法不可违教学反思 2

  在上这节课前,我认真研究了课标和教材,同时了解了学生的认知水*。通过之前法律部分的学*,发现学生的相关法律常识欠缺,于是确定教法和学法。从总体上看,我的教学目标得到了充分的落实,下面我对教学的成功和不足以及原因进行分析,并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成功之处有:

  1、三维目标的全面落实,在教学过程中我重新整合了教材,运用*期社会热点案例和准确到位的列举方法使得教学效果良好。

  2、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方法较好,在导入新课和课堂总结升华两个环节中落实到位。

  3、教学过程中安排了“我要懂法”和“我要守法”两个板块同时采用分析“房祖名吸毒案”以及“我要当法官”两个活动设置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实用价值。

  本课的不足之处在于一些案例的选取应该更加具有时效性,同时应该更加的准确。尤其是对一些有争议的案件,不应当做教学事例列举。

  在我看来,怎样的一节课算是好课呢?仰望星空问碧天,追根究底探黄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关键怎样提高兴趣?概括说来,教师应选择适当的学*内容,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案,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采取灵活的教学形式,组织得当的教学过程。内容、形式、过程、环境,都会引发学*兴趣,也可能转移学生的注意力。

  所以,评价一堂课,第二个方面就看学生学*的兴趣是否浓郁,看老师的煽风点火是否奏效,看课程设计是否能激趣,看合作探究有没有吸引力,看研*收获有没有成就感,看多元互动有没有感召力,看学生的注意力有没有分散转移。如果一堂课,师生均进入状态,物我两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那么,这样的课堂一定是最好的。而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教学设计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兴趣,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自主的收获了知识!

  法不可违教学反思 3

  课标中“成长的我”第三部分“学法用法”中要求学生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分别介绍什么是违法、犯罪、刑罚等内容。第一目:“谁都不能违法”。主要介绍什么是违法。首先通过小勤的事例说明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我们不能违反法律。其次通过三个违法情景并填写表格说明了违法的含义及类别。最后简要说明了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第二目:“犯罪必受惩罚”。主要介绍了犯罪行为和刑事处罚两部分内容。首先说明了犯罪行为的含义;其次简介了刑法及其性质;最后说明了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关于刑事处罚,介绍了刑罚的含义以及我国刑罚的种类。最后,设计了一个乘飞机开玩笑的讨论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不论什么原因,只要触犯了法律,就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以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

  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他们易受环境的影响,又对法律、犯罪等内容了解不多,法制观念淡薄,往往只看到法律约束自己的一面,不能认识到法律是正常秩序和自由的必要条件,极易产生某些不良行为,如不及时提高认识,进行纠正,便会滑向严重不良行为的范围乃至发生犯罪行为。

  法不可违教学反思 4

  1、一些法律知识较抽象,虽然是要求“了解”,但其实很多内容是学生有兴趣想知道的、有疑问的,如“主刑”和“附加刑”。

  2、多使用书本的内容,书本的活动环节是相互紧扣的,使用起来很实际,但可能例子的时间有点远,可以考虑使用*期的、相对应的时政热点。

  3、部分知识与初一上册内容相结合。

  4、要结合知识点,相应做一些知识的建构。如:违法行为的分类。

  5、综观四节课,在课后的了解和复*中,我们看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还是不如理想的,需要多种方式进行复*。

  法不可违教学反思 5

  八年级学生,初步具备了一些**观念,在感性的.同时更加理性。本节课我们采用更加直观的典型案例,更吸引学生,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本节课我们通过案例、图片,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形象的同时更具备知识性。让学生了解了违法行为及其种类,知道了身边的一些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懂得了违法无小事,要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增强守法观念,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本节课学*法不可违,在了解违法行为种类的基础上重点认识身边的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法律名词较多,通过作比较、分析案例等方式进行区分,有助于学生理解。可以在学*本课前要求学生查阅相关的法律条文,为了解各类违法行为的表现作好铺垫。教学设计贴*学生生活,选取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案例和情境为背景,设置问题能够调动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欲望,均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的积极性。在教学中,直接呈现给学生关于违法犯罪的特点和运用法律的时机,未免有些生硬,应尝试更易于学生接受的方式。以后教学应该多了解学生,提前研究透学生心理,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8)

——医院24小时封闭式管理制度汇总5篇

  医院24小时封闭式管理制度 1

  一、院区入口及门诊管理:

  1、严格各出入口管理,所有进入院区人员,必须佩戴口罩,进行体温测量,主动出示安康码。如果有接触新冠患者或从疫区、境外回乡人员,必须主动报告所在病区的医护人员,不得隐瞒,并由预检分诊工作人员进行筛选登记,发热人员由医院专门工作人员按规定路线引导至发热门诊。

  2、细化门诊就诊流程,严格执行“一室一医一患”制度,避免人员聚集,并如实填写门诊患者筛查流调表。

  二、病区陪护管理:

  严格控制陪护人员数量,原则上“一患一陪护”,陪护人员实行实名制,且相对固定,陪护人员每天检测2次体温,禁止患者和陪护人员在院区内无序流动。

  三、探视管理:

  1、疫情期间,凡没有陪护证的人员,禁止进入病区探视。为减少感染风险,给患者一个安静的住院环境,请患者家属、朋友尽量不要到医院探视,可以通过电话、微信、视频等方式进行慰问。

  2、因特殊情况需要探视的,凭临时探视证进出病区,临时探视证可按规定向责任护士申领,医院实行24小时门禁管理,请大家给予配合。

  医院24小时封闭式管理制度 2

  我们致力于为患者提供最好的医疗护理环境,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交叉感染、噪音等不利于患者康复的行为,我院于20xx年12月1日起,在住院部实行封闭式管理,请遵守医院封闭式管理规定,以确保您的亲人、朋友早日康复。

  一、门禁管理时间:每天7:30—10:30,病房探视时间6:30~7:3011:00~13:0015:30~21:30,ICU探视时间15:00~15:30。

  二、探视时间访客可凭陪护卡刷卡进出病房。

  三、非探视时间凭陪护卡刷卡进出病房,无陪护卡人员谢绝进入病房。

  四、各病区的陪护卡请到各科室护理站办理;新入院患者凭住院证,可由2名家属陪同进入病房,由值班保安手动开门。

  五、除院内食堂统一送餐外,非探视时间送餐只能送到病房大门,请患者或陪护人员自行到病区大门口领取。

  六、医院员工及其他在院工作人员刷门禁卡进出病区。

  七、患者凭腕带进出病房。

  八、请自觉遵守门禁管理及探视制度,患者、家属凭借陪护卡入病房,如为≤14岁的儿童住院,请家长24小时看护陪同。

  九、您入住病房时,责任护士将根据病情发放陪护卡,请您妥善保管,办理出院手续时,请将陪护卡归还病房护士长或责任护士,如遗失,则在住院押金中扣除50元押金作为陪护卡制作工本费。请自觉遵守本规定,若强行闯入闸机,院方将移交**处理。

  医院24小时封闭式管理制度 3

  一、医院所有病区实行全封闭式管理,所有病房实施门禁管理,实行24小时出入管控,住院患者非诊疗需要不得离开所在科室病区,一律不得请假外出。

  二、患者及陪护人员的饮食由医院营养餐厅统一订餐、送餐(费用自理),禁止院外或家属送餐,请予以配合。

  三、疫情期间医院谢绝探视。鼓励以电话、微信、短信、视频等形式探视慰问,请患者及家属理解并配合医院工作。

  四、提倡无陪护住院,确需陪护的,陪护人员要严格执行核酸筛查制度,并“一人一陪护”管理,原则上不予更换,非诊疗需要不离开病区。

  五、严禁任何外卖送餐、餐饮服务和快递人员进入院区。

  六、请医患按照我院指定出入口出入,进入医院自觉佩戴口罩、配合体温检测、查验健康码和行程码及流行病学史调查,主动向预检分诊人员说明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和人员接触史。

  七、门诊就诊实行“一医一患一诊室”。提倡轻症患者个人自行就诊。

  八、发热病人请主动前往发热门诊接受诊治;按照我院指示牌指示前往发热门诊,不要进入门诊大厅或其它区域。

  九、在核酸采集、候诊、取药、缴费、办理出入院手续时,请注意保持1米以上间距,不要扎堆聚集。

  医院24小时封闭式管理制度 4

  1、发热患者请到发热门诊就诊,位置在内科楼一楼西门。

  2、我院住院病区实施封闭式管理,各病区一律谢绝探视。

  3、患者家属须凭“陪护证”进出病房。普通病房每位患者仅留一名陪护,相对固定不得随意调换,危重患者以及特殊患者根据医嘱可适当增加陪护1人。

  4、患者家属须佩戴口罩进行陪护,每天自行测量体温,做好防护措施,若有发热请更换陪护人员。

  5、*期有发热病史、2周内到过疫区或接触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疑似或确诊患者,不允许陪护患者。

  6、患者住院期间不得擅自离院,若自动离院,将办理出院手续。

  7、出院患者如需复查请到门诊,住院病区不再接受出院复查患者。

  8、广大患者及陪护人员务必无条件严格须服从医院管理规定,配合科室管理。

  医院24小时封闭式管理制度 5

  为继续做好新冠疫情防控工作,最大限度保障您的身体健康和安全,根据我县疫情防控相关要求,结合目前防控形势和医院实际,我院实施全天封闭式管理。

  一、门诊管理

  1、所有发热患者(体温≥37.3°C)、来自重点高风险区域、健康码显示黄码或红码的患者、有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症状的患者请直接到发热门诊就诊。

  2、所有人员进入医院时,自觉出示健康码、行程码、新冠疫苗接种信息并配合工作人员测量体温及流行病学筛查,并提供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入院即采核酸。

  3、进入医院所有患者及家属必须正确佩戴口罩,就诊时严格遵守“一室一医一患”,自觉保持就诊间距。陪同人员非医生要求无需进入诊室,就诊结束后无需住院者,请尽快离院。

  4、发热门诊就诊患者请做好个人防护,服从医院管理,不如实提供信息或拒不配合者将负相关法律责任。

  5、慢病开药患者一律到乐亭县医院门诊楼一楼慢病门诊开药。

  二、住院管理

  1、所有就诊患者需住院治疗的,先收到乐亭县医院北院区分类管理。待两次核酸结果阴性后可转入专科病区治疗。

  2、新入院患者及陪护人员均须持有院前48小时内有效核酸阴性化验结果,同时配合医务人员做好流行病学调查登记。

  3、各病区严格执行封闭管理,按照“一患一陪一人一腕带”进行管理,固定陪护家属,原则上不允许中途更换,确需更换的要经主管医生同意,持身份证及48h、24h内两次核酸检测阴性报告方可更换陪护家属,同时对更换的陪护家属做好流行病学调查。

  4、对住院患者及陪护人员严格落实封闭管理,餐食由医院统一配送,不允许外送、采购,非医疗原因不允许外出病区。

  5、重症监护室固定一名陪护在家属等待区等候,避免聚集。

  6、手术期间只限1名陪护在手术室门外等候区等候,并保持人员1米距离。

  7、陪护人员必须符合无发热、干咳、乏力、味觉减退和腹泻等症状,且无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及接触史等条件,否则不得进入病区陪护。

  8、住院患者及陪护人员需每天配合测量体温。患者及陪护人员在院期间,如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味觉减退和腹泻等症状时,必须主动上报医护人员,服从医院的统一管理,按相关规定进行处置。

  9、疫情期间,谢绝探视,建议采用视频(如微信视频)等方式进行在线交流访视。

  疫情防控事关您和家人的生命健康,请大家遵守上述规定,由此带来的.不便请大家谅解,感谢您的理解、支持和配合!


《24时计时法》教学反思 (菁华5篇)(扩展9)

——提公因式法教学反思(精选5篇)

  提公因式法教学反思 1

  一、本课的教学目的是:

  1. 能够正确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知道它与整式乘法的区别和联系。

  2.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发现因式分解的基本方法,会用提公因式法把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教学重点是:因式分解的概念,用提公因式分解因式。

  教学难点是:正确找出多项式中的公因式和公因式提出后另一个因式的确定。

  教学过程为:在引入“因式分解”这一概念时是通过复*小学知识“因数分解” ,接着让学生类比得到的`。此处的设计意图是类比方法的渗透。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区别则通过把等号两边的式子互相转换位置而直观得出。 在学*提取公因式时首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到公因式的结构组成,并且引导学生得出提取公因式法这一因式分解的方法其实就是将被分解的多项式除以公因式得到余下的因式的计算过程。此处的意图是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而实际上,学生的学*情绪还是调动起来了的。通过小组讨论学*,尽管语言的组织方面不够完善,但是均可以得出结论。接着通过例题讲解,最后让学生自主完成练*题,老师当堂批改当堂讲评。

  教学过程中,能做到及时向学生反馈信息。能走下讲台,做到课内批改大部分学生的练*,且对于个别学*本课新知识有困难的学生能单独予以辅导。在批改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做错及存在的问题能充分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 或是马上板演为全体学生讲解清楚。

  上完本课,教学目的能够完成,教学重难点也能逐个突破。

  二、不足之处:

  1.公因式与最大公因式的不同可以设置一两个题目引导学生理解。

  2.提供因式法分解因式的根据是逆用乘法分配律。课前应该对分配律适当复*。

  3.公因式是多项式时的类型,应该分层设计,引导不同程度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掌握它。

  提公因式法教学反思 2

  因式分解是八年级数学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是代数式的一种重要恒等变形。因式分解在代数式的运算中应用广泛,是后面即将学*的函数和分式等内容的基础,对于二次函数和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学*起到铺垫作用。所以说因式分解这部分的内容是八年级数学的一个重点。

  在学*因式分解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了整式的乘法运算,而因式分解与整式的乘法是互逆关系,它是整式的乘法相反方向的变形。所以在学*这一节课时,我抓住学生已有的整式的乘法的学*基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同时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组合作来自己体验探索的过程,并发现结果。学生自主探究学*能提升学生的独立学*能力,同时又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发现因式分解和整式的乘法是互逆关系,这既说明了因式分解和整式乘法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又反映出二者的根本区别,让学生对二者的理解更加清晰。

  *年来,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所以,我以环境问题创设情景,既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又能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意识。本节课以防风固沙、植树造林设置问题,让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接着提问“有简便算法吗”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通过利用以前学*的“乘法分配率”能够迅速找到简便的算法,然后再根据代数式的相关知识将其中的数字换成字母表示,这样就能自然得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因式分解。 以环境问题创设情景,自然地引出因式分解的概念,并深刻的解读因式分解的概念,把因式分解与整式的乘法对比作出二者之间的关系图,利用知识的类比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实现知识的`拓展和迁移。这样学生就能很直观的感受到因式分解和整式的乘法二者之间的互逆关系,加深学生的理解,让学生以后在做因式分解的相关*题时能自觉的用整式的乘法进行检验。

  做题是加深对概念理解最好的办法,所以我精选出几个因式分解的*题,让学生来判断哪些是因式分解、哪些不是因式分解,并说出不是因式分解的理由。在做题的过程中,一定让学生紧扣概念内容,意识到因式分解的实质是“和差化积”。

  本节课学*的主题是提公因式法,而用提公因式法来分解因式的关键步骤就是找出公因式,所以我通过提出问题“如何正确找到多项式的公因式呢”,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自主探究出结果,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老师只需给予适当的点拨和指导。在小组讨论之后,让每个小组的小组长汇报讨论的成果,并和学生们一起小结,怎样找到多项式的公因式归纳成以下几条:

  1、定系数,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

  2、定字母(因式),各项都含有的相同字母或者因式;

  3、定指数,相同字母的“最低次幂”。

  同时也指出学生在找公因式时所出现的一些错误,提示学生在以后的学*中注意。针对前面讨论的结果,给出相应的*题让学生能及时强化知识,也为后面的学*打好基础。

  能正确的找出公因式,是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成功的一半。我精选了一些例题,让学生继续探究提公因式法的步骤。例题的选择覆盖几种常见的类型,特别是一些易错的类型,要着重强调,一定要让学生理解透彻。比如当多项式的公因式与其中一项相同时,那么提出公因式后就剩下1,特别注意不能漏掉这一项;如果多项式的第一项的系数是负的,一般要提出“-”号,使括号内的第一项的系数是正的,在提出“-”号时,多项式的各项都要变号。不但要让学生都注意到这些特殊的多项式,也要注重讲练结合,让学生能多接触同类型的题目,学以致用,更好的消化所学的知识。

  优点:

  本节的学*中,我尽可能的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体,让学生多总结多归纳,遇到较难的知识点可以通过讨论头脑风暴,发挥集体的智慧,让学生自己成为学*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在学生讨论出现瓶颈,我适时的提出几个引导性的问题,帮助他们整理思路,在讨论之后,让每个小组长汇报讨论的结果,这样既可以与其他分享讨论的结果,也可以从其他组别取长补短、改善自己,同时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语言表达能力。老师也能了解学生的学*进度和学*水*,并及时向学生反馈信息。在这种学*模式下,师生互动较多课堂气氛也更加活跃,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更大的体现。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黑板粉笔教学的配合使用,多媒体的使用,让学生能直观的感受知识,也能节省一些抄写*题的时间,提高了课堂的效率。而配合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能把重点知识点作出板书,使得课堂结构清晰明了,方便学生进行回顾和总结本节课的学*内容。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加入一些传统的课堂所缺少的新元素,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学*变得轻松快乐。多媒体教学配合传统教学的使用,可谓相得益彰。

  本节课课堂教学结构清晰严谨,遵循知识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原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最热门的环境问题导入,点燃了学生学*的激情,在课堂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真正的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发挥自己的学*积极性,学生能讲的教师不讲,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分工合作、语言组织和表达的能力;既注重了知识的识得,也不放松对学生情操的培养,增强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

  不足之处:

  学生们通过本节课的学*已经能准确的找出公因式,并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但是在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还存在以下几个不足之处:

  1、因式分解结果的书写不符合代数式的书写规范。当结果是几个因式的积时,应把单项式写在前面,多项式写在后面。

  2、因式分解最后的结果应该以最简的形式展现,有相同因式的,要写成幂的形式。提公因式后,还有同类项的,一定要合并。

  3、提取公因式一定要一次性提取完整,不能只看相同的因式,也要注意系数,应该取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

  4、遇到互为相反数的因式有的学生不能很好的处理。遇到互为相反数的项,先转化,再提公因式,转化原则:变后不变前、变偶不变奇、变少不变多。

  5、发言的学生中有的学生思维清晰、逻辑严谨、表达流畅,但也有得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够严谨流畅,在以后的学*中还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发言,不但要提高学生理解知识的能力,也要提高学生组织语言表达想法的能力。

  本节课也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在这里我要感谢各位同事的帮助,谢谢你们提出的宝贵意见,对我教学水*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觉得本节课尚有以下几点有待改进:

  1、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知识基础都存在着差异,在课前设计的过程中,对这些差异的考虑不够充分。

  2、问题设计的系统性、层次性、针对性、一致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3、整节课在时间分配上有待斟酌,对新知识的巩固强化训练可以分配更多的时间。

  感悟:

  数学成绩的提高,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当然重要,但是主要还是要靠学生自己的领悟和勤奋,数学知识具有逻辑性强、对学*者的领悟能力要求很高等特点,数学*题也呈现多样化,课堂上老师不可能讲解到所有的题型,所以就要求学生能有归纳总结和知识迁移的能力,能通过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方法,灵活运用到以后的学*中去,做不到“举一反三”是很难真正的学好数学的。所以作为老师,我都注重“授人以渔”,而不只是“授人以鱼”,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对学生更高层次的学*具有极大的帮助,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中走得更好更远。

  提公因式法教学反思 3

  一、本课的教学目的是:

  1. 能够正确理解因式分解的概念,知道它与整式乘法的区别和联系。

  2.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发现因式分解的基本方法,会用提公因式法把多项式进行因式分解。

  教学重点是:因式分解的概念,用提公因式分解因式。

  教学难点是:正确找出多项式中的公因式和公因式提出后另一个因式的确定。

  教学过程为:在引入“因式分解”这一概念时是通过复*小学知识“因数分解” ,接着让学生类比得到的。此处的设计意图是类比方法的渗透。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的区别则通过把等号两边的式子互相转换位置而直观得出。 在学*提取公因式时首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到公因式的结构组成,并且引导学生得出提取公因式法这一因式分解的方法其实就是将被分解的多项式除以公因式得到余下的因式的计算过程。此处的意图是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而实际上,学生的学*情绪还是调动起来了的。通过小组讨论学*,尽管语言的组织方面不够完善,但是均可以得出结论。接着通过例题讲解,最后让学生自主完成练*题,老师当堂批改当堂讲评。

  教学过程中,能做到及时向学生反馈信息。能走下讲台,做到课内批改大部分学生的练*,且对于个别学*本课新知识有困难的学生能单独予以辅导。在批改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做错及存在的问题能充分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 或是马上板演为全体学生讲解清楚。

  上完本课,教学目的能够完成,教学重难点也能逐个突破。

  二、不足之处:

  1.公因式与最大公因式的不同可以设置一两个题目引导学生理解。

  2.提供因式法分解因式的根据是逆用乘法分配律。课前应该对分配律适当复*。

  3.公因式是多项式时的类型,应该分层设计,引导不同程度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掌握它。

  提公因式法教学反思 4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运用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教学中,我用速算引入,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探究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了学*的快乐,通过字母表示引入新课,符合从具体到从抽象的认知规律;概念、例题主要通过学生自学完成,然后通过大量练*透彻理解概念,形成能力。为了做到人人堂堂清,又进行了堂清测试,真实有效的及时得到了没达标人员信息,便于课下个别辅导和兵教兵,但课前过高的估计了学生的能力,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高,课堂中及时点拨:如何确定公因式?要三看!提出公因式后另一个因式如何确定?用多项式除以公因式,找商式。学生终于茅塞顿开。最后经过反复训练学生终于理解了因式分解和整式乘法的关系,同时,掌握了提公因式法。最后的思维延伸,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回味无穷。

  另外,中间有两个浪费时间之处:一是学生板演出错,另一位学生上台改正即可,没必要重做;二是投影展示学生练*时,鼠标失灵,键盘不能用。这两处问题反映出课前预设不到位!以后教学不仅要在备教材上下功夫,也要清楚教学设备的功能,更要在备学生上下工夫,对学生认知能力上的差异考虑要充分!

  提公因式法教学反思 5

  因式分解是八年级数学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是代数式的一种重要恒等变形。因式分解在代数式的运算中应用广泛,是后面即将学*的函数和分式等内容的基础,对于二次函数和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学*起到铺垫作用。所以说因式分解这部分的内容是八年级数学的一个重点。

  在学*因式分解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了整式的乘法运算,而因式分解与整式的乘法是互逆关系,它是整式的乘法相反方向的变形。所以在学*这一节课时,我抓住学生已有的整式的乘法的学*基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同时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组合作来自己体验探索的过程,并发现结果。学生自主探究学*能提升学生的独立学*能力,同时又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发现因式分解和整式的乘法是互逆关系,这既说明了因式分解和整式乘法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又反映出二者的根本区别,让学生对二者的理解更加清晰。

  *年来,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所以,我以环境问题创设情景,既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又能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意识。本节课以防风固沙、植树造林设置问题,让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接着提问“有简便算法吗”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通过利用以前学*的“乘法分配率”能够迅速找到简便的算法,然后再根据代数式的相关知识将其中的数字换成字母表示,这样就能自然得引出本节课的内容——因式分解。 以环境问题创设情景,自然地引出因式分解的概念,并深刻的解读因式分解的概念,把因式分解与整式的乘法对比作出二者之间的关系图,利用知识的类比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实现知识的拓展和迁移。这样学生就能很直观的感受到因式分解和整式的乘法二者之间的互逆关系,加深学生的理解,让学生以后在做因式分解的相关*题时能自觉的用整式的乘法进行检验。

  做题是加深对概念理解最好的办法,所以我精选出几个因式分解的*题,让学生来判断哪些是因式分解、哪些不是因式分解,并说出不是因式分解的理由。在做题的'过程中,一定让学生紧扣概念内容,意识到因式分解的实质是“和差化积”。

  本节课学*的主题是提公因式法,而用提公因式法来分解因式的关键步骤就是找出公因式,所以我通过提出问题“如何正确找到多项式的公因式呢”,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自主探究出结果,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老师只需给予适当的点拨和指导。在小组讨论之后,让每个小组的小组长汇报讨论的成果,并和学生们一起小结,怎样找到多项式的公因式归纳成以下几条:

  1、定系数,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

  2、定字母(因式),各项都含有的相同字母或者因式;

  3、定指数,相同字母的“最低次幂”。

  同时也指出学生在找公因式时所出现的一些错误,提示学生在以后的学*中注意。针对前面讨论的结果,给出相应的*题让学生能及时强化知识,也为后面的学*打好基础。

  能正确的找出公因式,是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成功的一半。我精选了一些例题,让学生继续探究提公因式法的步骤。例题的选择覆盖几种常见的类型,特别是一些易错的类型,要着重强调,一定要让学生理解透彻。比如当多项式的公因式与其中一项相同时,那么提出公因式后就剩下1,特别注意不能漏掉这一项;如果多项式的第一项的系数是负的,一般要提出“-”号,使括号内的第一项的系数是正的,在提出“-”号时,多项式的各项都要变号。不但要让学生都注意到这些特殊的多项式,也要注重讲练结合,让学生能多接触同类型的题目,学以致用,更好的消化所学的知识。

  优点:

  本节的学*中,我尽可能的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体,让学生多总结多归纳,遇到较难的知识点可以通过讨论头脑风暴,发挥集体的智慧,让学生自己成为学*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在学生讨论出现瓶颈,我适时的提出几个引导性的问题,帮助他们整理思路,在讨论之后,让每个小组长汇报讨论的结果,这样既可以与其他分享讨论的结果,也可以从其他组别取长补短、改善自己,同时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语言表达能力。老师也能了解学生的学*进度和学*水*,并及时向学生反馈信息。在这种学*模式下,师生互动较多课堂气氛也更加活跃,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更大的体现。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和传统黑板粉笔教学的配合使用,多媒体的使用,让学生能直观的感受知识,也能节省一些抄写*题的时间,提高了课堂的效率。而配合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能把重点知识点作出板书,使得课堂结构清晰明了,方便学生进行回顾和总结本节课的学*内容。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加入一些传统的课堂所缺少的新元素,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学*变得轻松快乐。多媒体教学配合传统教学的使用,可谓相得益彰。

  本节课课堂教学结构清晰严谨,遵循知识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原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最热门的环境问题导入,点燃了学生学*的激情,在课堂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真正的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发挥自己的学*积极性,学生能讲的教师不讲,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分工合作、语言组织和表达的能力;既注重了知识的识得,也不放松对学生情操的培养,增强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

  不足之处:

  学生们通过本节课的学*已经能准确的找出公因式,并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但是在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还存在以下几个不足之处:

  1、因式分解结果的书写不符合代数式的书写规范。当结果是几个因式的积时,应把单项式写在前面,多项式写在后面。

  2、因式分解最后的结果应该以最简的形式展现,有相同因式的,要写成幂的形式。提公因式后,还有同类项的,一定要合并。

  3、提取公因式一定要一次性提取完整,不能只看相同的因式,也要注意系数,应该取各项系数的最大公约数。

  4、遇到互为相反数的因式有的学生不能很好的处理。遇到互为相反数的项,先转化,再提公因式,转化原则:变后不变前、变偶不变奇、变少不变多。

  5、发言的学生中有的学生思维清晰、逻辑严谨、表达流畅,但也有得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够严谨流畅,在以后的学*中还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发言,不但要提高学生理解知识的能力,也要提高学生组织语言表达想法的能力。

  本节课也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在这里我要感谢各位同事的帮助,谢谢你们提出的宝贵意见,对我教学水*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觉得本节课尚有以下几点有待改进:

  1、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知识基础都存在着差异,在课前设计的过程中,对这些差异的考虑不够充分。

  2、问题设计的系统性、层次性、针对性、一致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3、整节课在时间分配上有待斟酌,对新知识的巩固强化训练可以分配更多的时间。

  感悟:

  数学成绩的提高,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当然重要,但是主要还是要靠学生自己的领悟和勤奋,数学知识具有逻辑性强、对学*者的领悟能力要求很高等特点,数学*题也呈现多样化,课堂上老师不可能讲解到所有的题型,所以就要求学生能有归纳总结和知识迁移的能力,能通过课堂上有限的时间掌握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方法,灵活运用到以后的学*中去,做不到“举一反三”是很难真正的学好数学的。所以作为老师,我都注重“授人以渔”,而不只是“授人以鱼”,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对学生更高层次的学*具有极大的帮助,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中走得更好更远。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