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教学反思实用5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 1

  本节内容是中国地理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一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主要安排了“土地资源的特点”、 “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二个内容,其意图是让学生认识土地资源的主要利用类型和分布以及人类面临的诸多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耕地急剧减少等土地资源问题,认识到人类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危机感、责任感,并从自身做起的必要性。由于时间关系本课只选了前一小节内容即:“土地资源的特点”。考虑到初二学生思维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所以在处理教材内容上,我让学生先自主学*,展开讨论,使其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

  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要让每一位学生绽放生命的色彩。本节课,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的模式,让学生学在课堂、练在课堂,让学生进行自我学*、自我实践、自我探究,充分将学生的首学权、首思权交给学生。具体方法上,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导学案,通过启发、读图分析、归纳总结、练*来突破本课的重难点。采用了新课标所提倡的“探究式学*”模式,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学*经历。在学*中培养学生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方法和思维方式。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 2

  1、教学后的收获: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首先,本次小组的组成是利用座位形成的四人小组,教师利用PPT展示合作学*的要求和教师提供的资料,使学生参与合作学*时要求清楚,目的明确。学生在自己的学*小组中能在自主学*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小组共同提高。其次,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的学生不仅学得了地理学科的结构知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小组合作学*的技巧。从学生的训练反馈和问卷来看学生喜欢这种课堂组织活动,获得的知识量大和效果好。最后,学生能初步利用网络资料、信息技术来解决地理问题,如对目前土地资源利用中的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意见。

  2、教学后的困惑:

  首先,小组合作学*作为地理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学*过程中需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基础,同时需要有较高的合作技巧,思维层次较高,而实际操作中因一方面受到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生活经验缺乏及思维*惯不良等的影响,另一方面该教学方法本身要求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讨论时间,使得整个教学过程较为费时。因此,在这次课堂合作学*的第二次中教师没有为学生的学*留有充足的小组学*时间,使得学生提出的解决策略过于简单,缺乏深度,没有出现预期的交流高潮。

  其次,本节课教学成功的关键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引导问题。这就对教师的业务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调控和应变能力,设计的问题必须既有坡度又有启发意义,从而令学生产生相应的学*兴趣。如果这些条件不充分的话,实行起来就比较困难。

  最后,课堂的第二次合作学*结果展示时,还是局限于语言,有些学生小组交流受时间的限制,没有充分。假如能利用网络为学生设计专题讨论版,那么,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就可以开展的更充分、能激起学生的思想火花。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 3

  《土地资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是继《自然资源总量丰富 人均不足》之后,进一步探究我国的自然资源之土地资源。新课标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第一,使学生初步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初步分析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第二,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使学生了解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第三,教育学生树立土地是立国之本、要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资源观,培养资源保护意识。

  新课程理念要求“以人为本”,因此我把课堂交给学生合作学*、探究学*,让学生的大脑真正运转起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还能让学生感觉到学*地理不再是苦事,而是乐在其中。例如:“如果你有能力把我国的土地资源进行分配,你会怎样进行分配?”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培养了学生敢想、敢问、敢说和敢做的“四敢”精神,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教学内容方面,本节课知识点与第二章《中国自然环境》联系紧密,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局部与整体的联系,以及知识点之间的纵向联系,这样利于学生梳理教材的知识体系,并形成一定的地理思维。

  此外,长期建立起的融洽的师生关系也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与教师长期的相处形成的默契,对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十分有利的。当然,这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注意*常与学生多交流,多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

  在这节课上,我也感到一些不足之处值得反思:部分学生由于基础知识薄弱、合作学*的能力不强,导致了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强。这样使得一部分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还有就是本堂课知识点比较多,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没能自己把教材的知识体系整理清晰,整体把握知识的能力较为薄弱。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关注知识薄弱的学生,引导学生回归课本,适时梳理所学知识。

  总体而言,本堂课在合作中成长,在探究中升华。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 4

  设计思路

  本节课在深挖教材的基础上,合理设计课堂教学,利用课本引导学生看图、读图、分组讨论、展开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学生利用图片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利用当中存在的问题和土地资源分布不均的原因。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调动并发挥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给我的启示如下:

  发现闪光点

  1、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例如:在讲到土地资源的利用时,以一首诗的形式直观的将什么是土地呈现于学生面前;然后,让大家阅读课文并回答问题:什么是土地?土地的利用类型有哪些?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的优势和劣势各是什么?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均的原因是什么?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各小组争先恐后回答问题,为课堂增加了愉悦氛围。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了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并形成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2、注重了学生的合作学*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例如:在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时,采用知识联系实际的方法,让大家根据自己看到、听到或亲身经历的一些例子来分析这个问题,大家都踊跃的发言:“有的说,现在人们的生活好了,大家就开始盖房子 ,把原来的耕地都占用了。有的说,建坟也占去了大量的土地,人死了以后再建那么大一个坟还有什么意义呢?还不如给后人多留点儿耕地呢!有的同学说,*年来一些砖瓦窑场也“吃”掉了大量的土地??”同学们的回答有理有据,我在给以充分肯定和鼓励的同时,还给学生提出了质疑性的问题,面对这些在土地资源利用当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应采取

  什么样的对策呢?

  3、注重知识的拓展与综合,体现了创新意识的地理教学观念。 比如:在讲到几种土地类型的分布时,让同学们结合前面的中国地形图、季风与非季风区图来比较它们的分布情况,并分析出出现这种分布差异的原因。这样,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延伸,同时,拓展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给学生创设了创新的机会。

  存在问题

  1、有些问题自己提问和引导不到位,尽管大部分同学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但不免有一部分同学回答问题不积极,老师提问他,不是吞吞吐吐,就是默不作声,出现冷场现象。

  2、在讲到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时,如果先让学生看课文,再让他们自己进行总结,然后再进行下面的活动,这样收到的效果会更好一些。

  3、在学*比较我国几种土地类型的分布时,最好出入一个表格,让学生完成这个活动。

  再提高

  1、 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挤出更多的时间,查阅资料,请教先进教师,借鉴先进经验,使自己能够充分的驾驭课堂,以便更好的引导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结出 创造思维和知识的火花。

  2.、增加趣味性,精讲精练,学以致用。

  3、放下教师的威严和架子,以*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讨论,体验发现知识和构建知识的快乐,使学生听而不厌,学而不倦,因而也就有了学生心灵的舒展和灵性的飞扬,想象力的生发,也就有了学生的敢想、敢说、敢争论、敢于将自己的意见毫无保留的表达出来。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 5

  反思大多是针对教学过程进行的,我们要对教学中重难点的处理,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确立,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否提高等情况进行反思,然后再回到实践中去探索,使教学与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我们知道新课标所提倡的“探究式学*”模式能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获得比较完整的学*经历。同时,在学*中将培养学生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方式和思维模式。

  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地理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而应该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地理教学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更重要的它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教学活动。师生互动教学中师以情感人,以渊博的知识吸引学生,以精湛教育水品赢得学生的尊重并树立自己课堂教学威严性。本节课我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以情感人,与学生打成一片,然而分寸把握的不是很好,以至于在开始中,失去了严肃性,今后我一定会加以改正。此外,还要应尽可能多的参与各个小组讨论,了解学生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激励学生动脑创新。这样的互动教学活动既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亲*又维护了课堂的严肃性,从而使师生互动教学活动朝着良性方向循环发展,师生互动教学在*等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同时教师又有效地监控课堂教学秩序。

  通过本节学*使学生明确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及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最重要的是他们明白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师生互动教学开展得好,才能真正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才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才能共建新课程良好的师生互动教学氛围。

  多一点教学反思的细胞,就多一些教研的智慧,经常进行教学反思,益处多多,我们的教学水*才能得到长足的进步。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实用5篇扩展阅读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实用5篇(扩展1)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1

  我的公开课讲授内容是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土地资源中第一课时,综合我的上课感受和个人反思以及其他听课教师的意见和建议,总结反思,我得到的问题总结如下:

  1、教师的语言不够富有感染力,语言没有起伏,不能更好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2、PPT的播放速度有点快,后排的学生有些不能接受。

  3、课堂的信息容量有点大,应该多分一些课时。

  4、有些问题不应该教师直接呈现,而应该给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

  5、仅仅使用课本上的几幅地图和PPT上展示的几幅地图,没有让学生结合地图册,这一点需要注意。

  6、在讲土地资源的特点时没有突出第二个特点,造成重点不突出。

  7、教师不够严厉。

  在新课改下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共同体”。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师生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而言,交流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课不

  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上课不仅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等中的首*”。因此我应该多给学生一些通过自主探究自己得到规律和真知的环节,而不要把知识直接呈现出来。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但教材的编写的限制使得图片不能放大,要引导学生有阅读地理地图册的好*惯,这一点教师日后需要注意。

  学*的兴趣和愿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态度和学*成绩。学生具有好奇心,这正是追求知识的原始动力,是求知欲的嫩芽。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会对某一事物特别感兴趣,并由兴趣发展为热爱,由热爱进一步发展为对真理的探索和追求。也由此会提出各种各样看似无稽实有深意的问题。因此我应该启发学生多问且好动。

  最*我校的“生动课堂”正在开展,我从中学到很多东西。通过这节公开课我看到自己很多不足,在往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注意改进。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2

  一、导入。

  1、什么是自然资源?

  2、图片展示引入课题:土地资源。

  二、新授。

  1、阅读课本P47—48,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土地?

  (2)我国土地资源有什么特点?

  (3)读课本图3.4和图3.5,完成:A、我国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有:

  。B、我国的耕地主要分布在 部,林地主要分布在 部,草地主要分布在 部、

  部, 部的未利用土地最多。

  2、阅读课本P49第一自然段及知识之窗“*耕地现状” ,提问:我国土地资源面临怎样的形势?

  3、阅读课本P49—50的案例“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的问题”,思考下列问题:

  (1)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2)应该如何改变目前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呢?

  4、我国实施的一项土地资源基本国策是什么?

  三、课堂小结。

  1、这堂课学*了什么?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四、堂上练*。

  多媒体展示练*题。

  五、课外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条理还是比较清晰,重点主要是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掌握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的分布,特别是掌握耕地、林地、牧草地的分布。

  结合实际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并能让学生结合实际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不足之处主要是资料链接少,学生学起来很枯燥。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3

  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地理学*方式,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学*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的态度,让学生学*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本节课就是以学生熟悉的被称为“万物之本”的土地为题,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中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以及我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教学中有收获也有不足。先谈谈我的教学收获吧!

  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能清楚地让学生认识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并且经过课后练*能够说明学生很快掌握了这个知识,体现了先进教学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优势。地理学科以地图作为知识信息载体的特点,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学要尽量多地使用先进教学技术,让我们的地理事物直观化、具体化,以便学生接受。

  其次是,教材中在这里并没有涉及到有关耕地与建设用地的矛盾问题,我在教学过程中“突发奇想”让学生自己根据耕地与建设用地对自然条件要求相同而提出问题,居然有学生想到这个问题。这一方面是我的教学灵感,同时也让我知道不要看低我们学生的思维水*,只要我们教师能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就能把看似*淡无奇的现象化为学生的知识,看似高深莫测的理论转为学生的能力。

  最后,作为地理学科的一条核心价值观——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我都觉得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很难给以讲清楚。本节课也涉及到资源观、可持续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没有直接或专门提到这些德育内容,但通过学生的学*过程我能感到同学们已经有了这方面的情感体验。看来,我们再也没有必要用每节课对学生进行空洞的德育教育,完全可以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合于学生的学*过程中,这也许就是《新课程标准》的魅力所在。

  教学中的不足:1、没能充分发挥好提问技巧。提问要分我问你答、自问自答,一问一答、一问多答等,本节课提问有些笼统,以至于出现问而不答或问而乱答的情形。今后应根据问题的难度在提问形式的设计上要做到精细化、具体化。

  2、学生的讨论不够充分。讨论是新课程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一节课没有一次像样地讨论这节课不能算太成功。本节课的讨论:讨论题目没有问题,这是教材中设计的活动,但教师的引导和提示不能顺利让学生理解。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重对讨论教学认真研究。①讨论的题目得当;②讨论过程中引导与提示到位;③讨论的结果要归纳总结。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4

  《土地资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是继《自然资源总量丰富 人均不足》之后,进一步探究我国的自然资源之土地资源。新课标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第一,使学生初步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初步分析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第二,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使学生了解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以及*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第三,教育学生树立土地是立国之本、要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资源观,培养资源保护意识。

  新课程理念要求“以人为本”,因此我把课堂交给学生合作学*、探究学*,让学生的大脑真正运转起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还能让学生感觉到学*地理不再是苦事,而是乐在其中。例如:“如果你有能力把我国的土地资源进行分配,你会怎样进行分配?”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培养了学生敢想、敢问、敢说和敢做的“四敢”精神,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教学内容方面,本节课知识点与第二章《*自然环境》联系紧密,我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局部与整体的联系,以及知识点之间的纵向联系,这样利于学生梳理教材的知识体系,并形成一定的地理思维。

  此外,长期建立起的融洽的师生关系也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与教师长期的相处形成的默契,对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十分有利的。当然,这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注意*常与学生多交流,多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

  在这节课上,我也感到一些不足之处值得反思:部分学生由于基础知识薄弱、合作学*的能力不强,导致了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强。这样使得一部分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还有就是本堂课知识点比较多,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没能自己把教材的知识体系整理清晰,整体把握知识的能力较为薄弱。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关注知识薄弱的学生,引导学生回归课本,适时梳理所学知识。

  总体而言,本堂课在合作中成长,在探究中升华。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5

  一、本课的成功之处:

  本课的亮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善于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本课开始先由4名学生配合多媒体图片,分角色介绍家乡的土地利用状况。然后让学生分析不同地区土地利用方式差异的原因,顺势导入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较好地创设了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学*和探究的兴趣。

  2、充分估计学生的学*能力,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复**气候特点和地形特点引入*的土地资源也是多种多样的,接下来分析*土地资源的特点是一个难点,结合身边的事实进行分析,让难的知识点转变为学生熟悉的身边事实,很自然就突破了难点。在分析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匀也用到大量旧的知识,复*也要先复*干湿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等相关知识,让学生新旧知识结合,活学活用,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这节课内容比较抽象,学生要完全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我在教学中注意用一些形象生动的例子和动画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一些生动形象的动画突破教学难点,化抽象为具体,所以教室需要具备多媒体设备。如果不具备多媒体设备,可以采用活动幻灯片或模型演示配合教学,效果也不错

  3、教学设计侧重科学观念、科学兴趣和科学方法的培养,具有较强的探究性。

  考虑到初二学生,好奇心强和系统归纳知识能力一般的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边复*边归纳探究法设计教学过程。首先让学生通过“*降水分布特点”和“*干湿区分布”等旧知识让学生从感性上理解土地的多样性。然后分析*土地资源的破坏现象,再深入分析土地资源的危机,使学生从更深层次上认识人均土地资源不足,要爱护土地资源,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课后要求作业是把学到的知识转告家长。培养了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学*地理是非常有用的,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4、教学过程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

  在整个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为指导思想,在对教材处理中,创设教学情景,化抽象为具体,并提出富有启发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注意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和合作学*的*惯。

  二、本课不足之处:

  1、由于教学中补充了一些拓展性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加大了教学容量,使时间显得略紧,美中不足。

  2、还有一些细节的地方注意不够,例如,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匀。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实用5篇(扩展2)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范文10份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 1

  本节课所学内容是第三章第二节:土地资源。通过学*让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基本特点以及目前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从而认识到土地资源的重要性,树立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资源观,培养保护资源的意识。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讲解、讨论、交流的方法,达到了教学目的,重点突出。在解决难点时,采取了合作学*的方式,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概括出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提高了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这节课后,我想:在讲“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时,除了课本上和学生举的例子外,教师应结合实际多举这方面的例子,从而激发起学生保护土地资源的情感。另外,将热点问题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思维。例如:还要不要开发,怎样开发,如何处理开发与乱占耕地的矛盾?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 2

  《土地资源》一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及与学生实际理解力之间的关系,通过读图、分析文字或图表资料、漫画、景观图片、影片资料等,多给予学生感性认识,丰富其原有的表象,通过一定量的积累,再达到认识上的飞跃。

  但是虽然经过精心的设计,力求学生进行创造性学*,提高课堂效率,但由于面对学生年龄变化和教学经验的欠缺,同时在操作过程中的真实感受,让我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

  1、要找准切入。以点带面,应选择与本节课的内容联系密切、真实有效、现实而熟悉的事物,如土地资源与人的衣食住行密不可分,民以食为天,本节课如果用“吃”做为切入点,并做为本节课的线索,贯穿教学始终,因为对于吃来说是学生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也是最熟悉的。而且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存在的问题以及合理利用土地的策略都与人们为了吃而进行的生产和生活密不可分。

  2、教学中对学生预想不到位,在组织活动过程中分寸把握的不是很好,详略处理的不是很好,由于*时面对面的小学生,形成了教学定势,面对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已有了一定的理解和判断事物的能力,所以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还是不能放开让他们自己去探究、体验,讲的太多、太细,以致于因时间紧,该展开的没有展开。

  3、本节课虽然选择了大量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对学生的学*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在利用所选择的材料利用的有效性还是欠缺。如,我国18亿亩的耕地由于利用不合理,正在以几何的比例下降到什么程度,让学生针对这一资料展开学*活动,深刻认识到如何进行土地资源的保护,解决利用问题,并进行合理的利用,实现知识由预设到生成的目的,选择的材料不一定多,但一定要精,每一项选择都要从知识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通过分析,加工和创造性理解都得到提高和发展。

  4、教学经验的积累和驾驭课堂能力还需要加强,虽然有一些客观的原因,但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在课堂上有可能发生的问题包括知识和学生活动中的偶发事件。比如学生的'活动,学生的探究活动主要是交流和探究,而学生在活动中却出现了以做*题的现象,讨论不是很充分,耽误了时间,再加上预见不足,处理不得法,而影响了后面的教学的展开。

  此外,还要尽可能多的参与各个小组讨论,了解学生,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激励学生动脑创新,这样的互动才会更有实效。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加强知识积累和业务能力的自修,以学生为主,力求让学生在经历每节课学*过程中都有不同的感悟,都有不同的收获,都有不同的提高,学*有用的地理知识。教学活动既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亲*又维护了课堂的严肃性,从而使师生互动在*等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同时教师又有效地监控课堂教学秩序。真正做到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 3

  设计思路

  本节课在深挖教材的基础上,合理设计课堂教学,利用课本引导学生看图、读图、分组讨论、展开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学生利用图片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利用当中存在的问题和土地资源分布不均的原因。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调动并发挥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给我的启示如下:

  发现闪光点

  1、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主动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例如:在讲到土地资源的利用时,以一首诗的形式直观的将什么是土地呈现于学生面前;然后,让大家阅读课文并回答问题:什么是土地?土地的利用类型有哪些?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的优势和劣势各是什么?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均的原因是什么?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各小组争先恐后回答问题,为课堂增加了愉悦氛围。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了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并形成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2、注重了学生的合作学*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例如:在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时,采用知识联系实际的方法,让大家根据自己看到、听到或亲身经历的一些例子来分析这个问题,大家都踊跃的发言:“有的说,现在人们的生活好了,大家就开始盖房子 ,把原来的耕地都占用了。有的说,建坟也占去了大量的土地,人死了以后再建那么大一个坟还有什么意义呢?还不如给后人多留点儿耕地呢!有的同学说,*年来一些砖瓦窑场也“吃”掉了大量的土地??”同学们的回答有理有据,我在给以充分肯定和鼓励的同时,还给学生提出了质疑性的问题,面对这些在土地资源利用当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应采取

  什么样的对策呢?

  3、注重知识的拓展与综合,体现了创新意识的地理教学观念。 比如:在讲到几种土地类型的分布时,让同学们结合前面的中国地形图、季风与非季风区图来比较它们的分布情况,并分析出出现这种分布差异的原因。这样,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延伸,同时,拓展了学生的视野,锻炼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给学生创设了创新的机会。

  存在问题

  1、有些问题自己提问和引导不到位,尽管大部分同学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但不免有一部分同学回答问题不积极,老师提问他,不是吞吞吐吐,就是默不作声,出现冷场现象。

  2、在讲到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时,如果先让学生看课文,再让他们自己进行总结,然后再进行下面的活动,这样收到的效果会更好一些。

  3、在学*比较我国几种土地类型的分布时,最好出入一个表格,让学生完成这个活动。

  再提高

  1、 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挤出更多的时间,查阅资料,请教先进教师,借鉴先进经验,使自己能够充分的驾驭课堂,以便更好的引导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结出 创造思维和知识的火花。

  2.、增加趣味性,精讲精练,学以致用。

  3、放下教师的威严和架子,以*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讨论,体验发现知识和构建知识的快乐,使学生听而不厌,学而不倦,因而也就有了学生心灵的舒展和灵性的飞扬,想象力的生发,也就有了学生的敢想、敢说、敢争论、敢于将自己的意见毫无保留的表达出来。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 4

  1.土地资源的利用

  材用一首诗来描述“什么是土地?”,启发学生解释这几句话的涵义。这样的安排比直白的说明更能引起学生的学*兴趣,并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

  2.我国土地资源现状——突出“人与土”的矛盾

  教材就我国的土地资源现状,力求引导学生,结合我国的地形和气候等知识,从“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两方面做出分析。

  3.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均——突出“水与土”的矛盾

  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均的特点,既可作为我国土地问题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可作为一个单独的专题加以学*,学生面前,突出“水与土”的矛盾。

  4.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过以上内容的铺垫,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已不言自明。教材中特别指出:土地作为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恰当,能够供人类永续利用,如果利用不当,或遭人为破坏,则可丧失其生产能力,不能再生。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 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初步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 2.初步分析并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形成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正确的资源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资源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及基本特点。

  2.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耕地急剧减少等土地资源问题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意义。 难点: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带来的严重后果,对学生进行土地资源的国情国策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搜集有关土地的资料,收集土地资源遭受破坏并造成严重影响的资料和新闻报道的实例。

  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l课时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人和土地的关系,就好像鱼和水的关系一样,土地抚育着人类,从古至今有多少人

  赞美土地,歌颂土地。你能举例来说明吗?(或者直接利用课本中的小诗导入) 学生:小组交流,组长汇报(诗歌、故事、图片等)

  教师:同学们,我们对土地的赞美真是说不尽、道不完,那么你对土地知道多少呢? 学生:讨论 、交流。 课堂活动一:知土地

  教师:多媒体出示山地林区、草原牧区、*原耕作区、城市的景观图

  学生:讨论、思考。

  师生总结:土地,它给人类提供了山川、万物、衣食、财富;过去的一切得益于它,它更影响着人类的未来。这就是土地,这就是土地资源。

  教师:讨论四幅景观图中土地自然环境和条件的差异以及利用方式的不同。

  学生:再仔细观察这四幅景观图并讨论土地自然环境和条件的差异及利用方式的不同。 山区──林地;高原──草地;*原──耕地;城市──建设用地。

  教师:我们是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状况来划分的,耕地、林地、草地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

  学生小组讨论:假设你是“土地专家”。联系已学过的中国地形、气候的有关知识,评价我国土地资源对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并记好笔记(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再次展示多媒体山地林区、草原牧区、*原耕作区、城市建筑区的景观图 教师:我国国土辽阔,土地资源总量丰富,而且土地利用类型齐全。这为我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少,而且各类土地所占的比例也不尽合理。

  教师:多媒体出示P 47图3.3“部分国家人均耕地的比较”和图3 4“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

  学生:读图讨论,我国土地资源的构成有何特点?(注意比较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所占的百分比)

  教师总结:我国土地资源的构成特点可概括为“两少、一多、一不足、一突出”,即: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突出。

  学生:自学“阅读材料”,进一步了解我国耕地的后备资源状况,初步树立土地资源的危机感。

  教师:我国各类土地资源,不仅构成比例不合理,而且还分布不均。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充

  分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呢?

  课堂活动二:找差异──利用土地

  教师:指导学生读P 48图 3.5“我国主要士地利用类型的分布”

  学生:读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并联系中国地形、气候的有关知识完成老师多媒体课件设计的填表格练*,明确土地资源的利用要受到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学生总结

  我国耕地的南北差异,并能够初步评价我国南北方的水土匹配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学生:读图3.9“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3.12“我国北方和南方水土资源的比较”,结合所学的我国地形、气候的有关知识,明确:

  ①我国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的分布大致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这既是我国一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也是我国800mm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②我国南北方地区的水土资源匹配情况说明:在我国土地资源丰富的北方地区,水资源不足又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教师:人口众多是造成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主要原因,同时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结构又与我国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密切相关,而且人们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也是造成我国土地资源不足的'重要原因。

  教师:多媒体出示漫画:“小鸟的悲哀”、“小草的哀求”、“飞来的山峰”。

  学生:讨论漫画的含义,分析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后果? 小鸟的悲哀──滥伐森林──水土流失 小草的哀求──过度放牧──土地荒漠化 飞来的山峰──乱占耕地──耕地减少 教师提问:土地破坏问题该如何解决?

  学生:组织辩论赛。主题是土地是否需要保护。 正方:需要。 反方:不需要。

  教师:参与辩论,了解各方的观点依据。

  教师总结:通过辩论得出,土地资源虽然属于可再生资源,但是只有利用恰当,才能够供人们永续使用;如果利用不当,或者遭到人为破坏,就会引起土地资源退化,生产力下降,甚至完全消失。那么我们该怎么办? 课堂活动三:保护土地资源

  学生:读图3.13,找出课本中的二幅景观图反映的土地问题与前三个漫画反映的土地利用中的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

  学生: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说明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其他问题。

  教师:土地是立国之本,对于我国这样的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尤为重要,但是人们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却造成了对土地资源的严重破坏,加剧了我国土地资源的危机。我国仅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世界21%的人口,这既令人自豪,更是一种压力。因此,**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我国的土地基本国策。

  学生:阅读课文,说明我国已经实施的土地保护措施:

  颁布法律法规:《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等。 设立“全国土地日”,确定宣传主题 课堂活动四:角色体验

  学生:角色体验,小组讨论,任选一个角色,从角色的心理需求提出建议,说出理由(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地方官员:……

  土地专家:…… 环保人士:……

  种地农民:…… 房地产商:……

  教师总结:国家立法,公民守法,搞好土地资源的开源与节流,加强土地资源的建设与保护,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切记:保护土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课外活动:实践探究 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中国地形图,提出要求,请你来当“土地专家”,对我国的土地进行设计开发(设立最佳创意奖)。

  学生:讨论探究,设计开发(鼓励创新思维)。 教师总结:土地是久远的过去,更是我们灿烂的未来,美好的明天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来创造。

  调查实践:1.今年“全国土地日”的主题是什么?请你设计一个“保护土地”的宣传活动。

  2.在我们学校周围,往日碧绿的田野已烟消云散,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排排的厂房,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短文,在全班办一期“保护家乡的土地”的宣传栏。

  3.调查当地土地的主要利用类型和状况,是否有破坏土地资源的现象,采用了哪些保护措施

  [结课]土地对我们这个人口将*13亿的国家来说,尤其显得重要。每年6月25日,是中国的土地日。大家都要爱护我们的土地。

  板书设计:

  第二节 中国的土地资源

  一、我国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类型 1.土地类型多样 2.人均占有量小

  3.山地多,*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 二、主要土地资源的分布 1.耕地的分布 2.草地的分布 3.林地的分布

  三、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1.利用中的问题 2.解决对策 八、教学后记

  1、认识理解土地资源。

  由于初中地理对土地资源概念不要求太完整,因此教学本节内容时注意引导学生认识教材中所列的土地利用类型,均属于土地资源。

  2、关于重点难点的突破。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教学时要通过课本活动内容,通过阅读图表,计算比较认清我国的土地国情,了解我国土地总量是居于世界第三位,但人均不到世界的1/3,因为我国人口多,旱地面积广,高原山地广,耕地少,林地草地人均不足,加之管理不到位,利用不当,保护不力,导致破坏浪费比较严重。因此,珍惜每存土地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另外,对“土地资源区域差异明显”这另一重点必须让学生联系前面学过的“中国的疆域”和“中国的气候”两方面知识结合分析、推导土地资源的区域差异和规律性。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 6

  在本组的学科教研课中,我教了一节关于土地资源的课。通过自己上课和本组组长、组员的点拨与评析,使我得到了很大的收获。通过这次讲评课,我感受颇深。

  教学后的收获:

  1、土地资源部分教学是自然资源教学的"示范",从讲解内容的选择到讲解方法与学*方法,都对以后几章的学*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初中地理教学必须考虑教学内容及与学生实际理解力之间的关系,所以许多内容的学*应该通过读图、分析文字或图表资料、景观图片等多给予学生感性认识,丰富其原有的表象,通过一定量的积累,再达到认识上的飞跃。

  2、对于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的体验和读图,能够了解一些,所以让学生回答即可,根据学生回答内容引出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但是为了提高学生学*的兴趣和更明确这一知识点,所以分小组进行讨论,这样,才能达到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思考能力。

  3、对于土地资源分布,主要以读图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为主。利用土地资源分布图,结合中国地形图和干湿地区分布图,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地理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和影响的。并且培养学生利用多幅地图综合分析的意识和能力。通过读图,让学生说出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土地类型时,还要通过读图让学生明确土地资源还有目前不能或难以利用的土地部分,使学生知道我国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并引导学生进行对本知识点的归纳,使学生明确主要土地资源的分布与气候、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的关系,为今后讲解人类的活动提供基础知识。

  4、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主要在于学生了解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能够利用资料分析原因并能够找出解决的方法。通过这些活动,增强土地资源有限与无限性的认识。最后认识到人类的发展不能够以牺牲土地资源为代价。

  教学后的反思:

  首先,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教科书提供的知识和教师个人的知识已不能满足当今课改的需要,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要。鉴于此,为了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已成为自觉的行为,往往花更多的时间用来给自己充电,以使自己能充分地驾驭课堂、上课方式上更有创造性,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

  其次,本节课与以往课堂不同的是,教师的角色得到了重新定位,成为了学生学*的指导者、组织者,甚至是参与者、合作者。走*学生,以*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讨论,一同体验发现知识和构建知识的快乐,使学生听而不厌,学而不倦。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对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学*和探索,运用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才能适应当今教育的要求。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 7

  《土地资源》一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及与学生实际理解力之间的关系,通过读图、分析文字或图表资料、漫画、景观图片、影片资料等,多给予学生感性认识,丰富其原有的表象,通过一定量的积累,再达到认识上的飞跃。

  但是虽然经过精心的设计,力求学生进行创造性学*,提高课堂效率,但由于面对学生年龄变化和教学经验的欠缺,同时在操作过程中的真实感受,让我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

  1、要找准切入。以点带面,应选择与本节课的内容联系密切、真实有效、现实而熟悉的事物,如土地资源与人的衣食住行密不可分,民以食为天,本节课如果用“吃”做为切入点,并做为本节课的线索,贯穿教学始终,因为对于吃来说是学生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也是最熟悉的。而且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存在的问题以及合理利用土地的策略都与人们为了吃而进行的生产和生活密不可分。

  2、教学中对学生预想不到位,在组织活动过程中分寸把握的不是很好,详略处理的不是很好,由于*时面对面的小学生,形成了教学定势,面对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已有了一定的理解和判断事物的能力,所以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还是不能放开让他们自己去探究、体验,讲的太多、太细,以致于因时间紧,该展开的没有展开。

  3、本节课虽然选择了大量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对学生的学*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在利用所选择的材料利用的`有效性还是欠缺。如,我国18亿亩的耕地由于利用不合理,正在以几何的比例下降到什么程度,让学生针对这一资料展开学*活动,深刻认识到如何进行土地资源的保护,解决利用问题,并进行合理的利用,实现知识由预设到生成的目的,选择的材料不一定多,但一定要精,每一项选择都要从知识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通过分析,加工和创造性理解都得到提高和发展。

  4、教学经验的积累和驾驭课堂能力还需要加强,虽然有一些客观的原因,但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在课堂上有可能发生的问题包括知识和学生活动中的偶发事件。比如学生的活动,学生的探究活动主要是交流和探究,而学生在活动中却出现了以做*题的现象,讨论不是很充分,耽误了时间,再加上预见不足,处理不得法,而影响了后面的教学的展开。

  此外,还要尽可能多的参与各个小组讨论,了解学生,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激励学生动脑创新,这样的互动才会更有实效。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要加强知识积累和业务能力的自修,以学生为主,力求让学生在经历每节课学*过程中都有不同的感悟,都有不同的收获,都有不同的提高,学*有用的地理知识。教学活动既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亲*又维护了课堂的严肃性,从而使师生互动在*等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同时教师又有效地监控课堂教学秩序。真正做到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 8

  1、教学后的收获: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首先,本次小组的组成是利用座位形成的四人小组,教师利用PPT展示合作学*的要求和教师提供的资料,使学生参与合作学*时要求清楚,目的明确。学生在自己的学*小组中能在自主学*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小组共同提高。其次,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的学生不仅学得了地理学科的结构知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小组合作学*的技巧。从学生的训练反馈和问卷来看学生喜欢这种课堂组织活动,获得的知识量大和效果好。最后,学生能初步利用网络资料、信息技术来解决地理问题,如对目前土地资源利用中的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意见。

  2、教学后的困惑:

  首先,小组合作学*作为地理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学*过程中需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基础,同时需要有较高的合作技巧,思维层次较高,而实际操作中因一方面受到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生活经验缺乏及思维*惯不良等的影响,另一方面该教学方法本身要求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讨论时间,使得整个教学过程较为费时。因此,在这次课堂合作学*的第二次中教师没有为学生的学*留有充足的.小组学*时间,使得学生提出的解决策略过于简单,缺乏深度,没有出现预期的交流高潮。

  其次,本节课教学成功的关键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引导问题。这就对教师的业务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调控和应变能力,设计的问题必须既有坡度又有启发意义,从而令学生产生相应的学*兴趣。如果这些条件不充分的话,实行起来就比较困难。

  最后,课堂的第二次合作学*结果展示时,还是局限于语言,有些学生小组交流受时间的限制,没有充分。假如能利用网络为学生设计专题讨论版,那么,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就可以开展的更充分、能激起学生的思想火花。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 9

  1、教学后的收获: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首先,本次小组的组成是利用座位形成的四人小组,教师利用PPT展示合作学*的要求和教师提供的资料,使学生参与合作学*时要求清楚,目的明确。学生在自己的学*小组中能在自主学*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小组共同提高。其次,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的学生不仅学得了地理学科的结构知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小组合作学*的技巧。从学生的训练反馈和问卷来看学生喜欢这种课堂组织活动,获得的知识量大和效果好。最后,学生能初步利用网络资料、信息技术来解决地理问题,如对目前土地资源利用中的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意见。

  2、教学后的'困惑:

  首先,小组合作学*作为地理学*的一种重要方式,学*过程中需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基础,同时需要有较高的合作技巧,思维层次较高,而实际操作中因一方面受到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生活经验缺乏及思维*惯不良等的影响,另一方面该教学方法本身要求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讨论时间,使得整个教学过程较为费时。因此,在这次课堂合作学*的第二次中教师没有为学生的学*留有充足的小组学*时间,使得学生提出的解决策略过于简单,缺乏深度,没有出现预期的交流高潮。

  其次,本节课教学成功的关键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引导问题。这就对教师的业务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调控和应变能力,设计的问题必须既有坡度又有启发意义,从而令学生产生相应的学*兴趣。如果这些条件不充分的话,实行起来就比较困难。

  最后,课堂的第二次合作学*结果展示时,还是局限于语言,有些学生小组交流受时间的限制,没有充分。假如能利用网络为学生设计专题讨论版,那么,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就可以开展的更充分、能激起学生的思想火花。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 10

  本节内容是中国地理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一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主要安排了“土地资源的特点”、 “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二个内容,其意图是让学生认识土地资源的主要利用类型和分布以及人类面临的诸多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耕地急剧减少等土地资源问题,认识到人类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危机感、责任感,并从自身做起的必要性。由于时间关系本课只选了前一小节内容即:“土地资源的特点”。考虑到初二学生思维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所以在处理教材内容上,我让学生先自主学*,展开讨论,使其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

  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要让每一位学生绽放生命的色彩。本节课,我采用了小组合作学*的模式,让学生学在课堂、练在课堂,让学生进行自我学*、自我实践、自我探究,充分将学生的首学权、首思权交给学生。具体方法上,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导学案,通过启发、读图分析、归纳总结、练*来突破本课的重难点。采用了新课标所提倡的“探究式学*”模式,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学*经历。在学*中培养学生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方法和思维方式。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实用5篇(扩展3)

——《土地资源》说课稿 (菁华3篇)

《土地资源》说课稿1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的土地资源》,这一课选自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的第三章《*的自然资源》第三节《*的土地资源》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的土地资源》是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的土地资源》是对《*的自然资源》的细化,它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最宝贵的自然资源。这一节内容它是学**自然资源的基础,又是学*地理所必备的知识,无论是在知识体系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统领全局的作用。

  2、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②知道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状况。 ③理解为什么要珍惜每一寸土地。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三种基本类型的比较,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比较能力。②通过组织学生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以及培养学生通过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③通过联系前面的气候、地形知识进行读图分析的过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并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让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在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使学生正确认识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以及治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的意义,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点、地区差异观点、因地制宜观点以及正确的资源观。

  3、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教材的重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构成特点;三种土地资源类型的空间分布与质量差异;当前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采取的措施。

  教学难点:三种土地资源类型的空间分布与质量差异。

  二、说教法

  新教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使学生学*方式的转变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我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情况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法:

  1.讲授法:信息量大 ,灵活性大,适应性强 ,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2.读图提问法:教学中采取读图提问的方式,可帮助学生回忆、总结、提高,使在有限的课时内收到事半功倍的学*效果。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运用多媒体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读图方法的`掌握对以后的学*至关重要。

  3.讨论法: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如观察思考、探究训练、信息查询、阅读讨论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从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说学法

  新型的地理教学模式,不仅要学生学会知识,更主要的是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因此,地理教师师应充当地理学*方法的指导者。

  1.自主探究学*:尽量从感性入手,用问题引导,把感性和合理性相结合,充分注意教学的启发性,努力使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思考性学*者,而非被动的听众。

  2.结构记忆法:把所学地理知识形成结构体系,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3.温故----知新法:让学生联系前面所学的地形气候的知识,阐述我国土地资源质量的差异。锻炼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导入】

  利用古语“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源”这句话说明农业是一个国家农业生产的基础,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自然资源,进而引入新课。

  利用古语俗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同时又紧扣教学内容,为后面学*珍惜和保护每一寸土地相联系。

  3、土地荒漠化面积增加

  4、过度放牧、草场超载

  5、乱砍滥伐、森林减少

  6、土地污染……

  解决措施

《土地资源》说课稿2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上教版八年级《*地理》“土地资源”一节教学的第二课时,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我国成片耕地和主要森林、草场、沙漠的分布,理解我国土地的基本国策。教材在地形、气候、陆地水之后安排土地资源,主要是考虑到地形、气候是促进和影响土地资源形成与利用的主要自然地理环境要素,而土地资源的利用受人类长期的生产活动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是人类经济活动(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的物质基础,因此本课时教学内容有明显的承上启下、前后关联的特征。对生活在城市中的初中低年龄学生而言,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的问题,较先前水资源、气候资源距离远,具有认识上的间接性。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我国土地资源基本国策。学生通过学*应理解为什么制定这一国策,其重要性如何,最终产生自觉意识,形成合适的心理态度与价值观。

  难点:探究我国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及原因,土地生产力高低的分布。

  二、说学法:

  (一)说学生:

  1、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五年级时,地理由外聘代课教师教授,纪律较差,地理基础知识不扎实。现为我校六年级,年龄较外校同进度学生小两岁,社会阅历较浅。

  学生学*地理的方法较简单,以背为主。

  本学期已知道*地形知识与有关气候知识。

  2、该班学生认知特点:思维活跃,该年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在向抽象思维发展。该班学生学*能力差异较大,部分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常常“搭便车”。

  表现力强,好动不好静,知识面较宽,对地理学*有较浓厚兴趣。

  (二)说学法:

  1、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通过读图分析,小组讨论,自主探究,进而推测结果,并与实际比较,体会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复杂性的特征。教师通过新型小组合作方式的推行,做到面向全体与关注个别相结合。(详见“教法设计”第二点)

  2、学会分析不同形式的资料。

  3、小组合作展示,学会将地理课堂所学知识、形成态度运用于生活,从而将教学目标内化为行动。

  4、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创造能力。

  三、说教法:

  (一)确定教学目标:

  1、通过推测知道我国成片耕地和主要森林、草地、难以利用的土地分布。(知识目标)

  2、体会自然要素相互联系的特征,实践地理学*的基本方法。(能力目标)

  3、能说出目前我国土地利用过程中的几个突出问题,并有寻求解决问题的积极态度与建议。(知识目标)

  4、体会我国土地国策的现实意义,产生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保护土地资源的责任心,并有积极付诸行动的愿望。(情意目标)

  5、体验课堂合作学*方式,增强团队意识,提高合作学*效果。(情意目标)

  (二)选择教法的原则和依据:

  1、现代教学研究证实真正的理解是学*者对知识的主动再构建。知识再构建依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推测,鼓励大胆猜测与想象,通过知觉领悟与逻辑方法的并用,形成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思维*惯,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2、根据“二期课改”精神,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原先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将注意力集中在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着眼培养学生综合性、发展性学力。

  3、在课堂中为学生搭建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展示才能的舞台。

  4、遵循六年级学生认知基础与认知规律。

  (三)教法设计:归纳为以下四点

  1、突出前后知识关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地形、气候是影响土地资源形成与利用的主要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按常规教学方法,该教学内容浅显,主要是让学生在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图》上认图识记,学生思维量小,且无法体现本节教材的前后文关联特征。因此,教师在设计中,打破常规,舍易求难,即不让学生在书本、地图册上找现成答案,以培养和训练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为归宿,通过小组自主探究,利用已有的气候、地形分布的知识,推测(探究)我国成片耕地和主要森林、草场、沙漠的分布,并说明理由。整个过程运用“相邻发展区”的原则,既是对前知识的复*与综合,让学生体验地理学*方法,又完成新课教学目标,且印象更深。教师则对学生整个探究过程加以适当提示、点拨、深入。点拨中渗透学*方法的引导,特别须指出以下问题:耕地适合的地形;形成草地而未形成水田与旱地的原因;水田与旱地的大致分界;东部地区山脉、丘陵的土地利用类型;东西部、南北的土地生产力。要求学生综合考虑地形与气候条件、人类经济活动因素。

  2、探索学生课堂小组合作学*方式,关注学生差异,提高学*效果。本课教学安排两部分学生合作学*内容,在第一部分中,教师安排四人合作学*是基于该内容对六年级学生而言综合性强,有较大难度,合作学*有利于讨论,观点碰撞,引发思考,得出结论。教师给予合作学*的要求是:在讨论的基础上共同绘制“*土地利用类型简图”,且安排两人上台展示,而两人的分配为教师点名一位,小组推荐一位,并提出任何一名小组成员的表现都代表全小组,这种安排改变以前后进学生没有课堂表现的资格与可能(因为小组推荐代表往往上台的是优生),也有利于小组讨论时优生毫无保留地提出观点,帮助后进学生,后进学生则利于提高自身责任感,明白个人应对小组作出贡献,知道与他人在一起工作时不能“搭便车”,调动学*积极性。最终实现每一个学*个体在达成自身学*目标的同时,成为其他个体教学目标达成的促进者。第二部分小组合作是学生对课堂内容理解后的综合展示,有利于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内化课堂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创造力与小组智慧,培养创新精神,分享小组合作成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组织形式,也适合该年龄孩子身心特点。

  3、利用小道具活跃课堂气氛,实现课堂承转。看似与地理教学毫无关系的回形针在合理运用后起到以下作用:夹书是因为本课的探究是以对“*土地利用类型图”未知为基础,若在找大量图表依据时(翻阅地图册),偶然所得,也将失去探究的价值;课前猜测回形针便于让学生轻松进入课堂角色,也为引出“推测”这一关键词埋下伏笔,在比照中了解问题解决的方法;用回形针上台作投票便于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考,引发课堂争论。

  4、以形象的漫画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兴趣。土地资源较宏观,本课内容又侧重农业用地,相对生活在城市中的初中低年龄学生而言,较先前的水资源、气候资源距离远,认识上有间接性。为使课堂可接受性更强,并引发学生共鸣,本课设计以漫画评论作为探究土地利用问题的切入口,优势明显:漫画讽刺性强,富于思考,能将大尺度空间与时间的问题浓缩到方寸之间,较照片、录象更综合、直观,有趣味,信息量大。如“父与子”一则,简单的两幅画,将人为的森林破坏,最终引起沙漠化,使子孙更贫困这样一个深刻的主题揭示,远比枯燥的文字表达得形象、深刻,对学生有震撼。对漫画的分析理解过程将促进学生思考问题、进入自主学*与自我教育状态。

  5、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势,真正体现形式服务于内容,手段服务于理念。恰倒好处地使用电脑多媒体,能使课堂增色,效率提高。本课课件力求简洁,主体内容突出,强化对学生的学*指导,避免使用现代化媒体产生弱化学生思考的反作用,相反设疑引思,如土地生产力的变化规律,以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土地利用问题,以漫画渲染课堂气氛,拉*与学生的认识距离;人均耕地减少问题,以动画强化课堂情绪;全课以多种链接调用各种资源,回顾旧知。恰倒好处的多媒体运用使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深化,付诸实际。

  四、教学流程:

  (一)复*旧课: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

  (二)引入新课:

  1、土地资源地区差异

  (1)提出研究问题:推测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大致分布

  (2)给予提示:推测的依据应考虑哪些因素?

  (3)小组合作讨论:绘制我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简图,完成地形区推测,并说明理由(教师提供两个地形区,学生自由选择两到三地形区以说明

  (4)小组展示,他组学生质疑:引出地形、气候、人为活动为主的多因素制约土地利用分布。

  (5)深入探究:土地生产能力高低及影响因素

  (6)自我评价:了解现实地理问题的复杂性。

  2、土地资源问题:

  (1)提出问题:出示文字、漫画资料,哪个保护更重要:林地?耕地?草地?

  (2)展开讨论,深入分析:学生谈感受归纳、争论、总结,得出我国土地利用国策

  (3)学生自我总结:保护土地资源,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可作为回家作业)

  五、其他:

  1、以学生探究为主的教学设计,教师无法知道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所有问题,因此须根据学生反应调整课堂进程,在多媒体课件中预设学生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做到进退自如。

  2、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发展性学力为归宿的教学指导思想是本课成功的保障。

  学生课堂作业:

  1、我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简图(略)

  2、请根据小组的推测完成下表,至少完成四个地形区:

  地形区名称我推测的主要

  土地利用类型推测理由

  东北*原

  横断山区

《土地资源》说课稿3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的土地资源》,这一课选自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的第三章《*的自然资源》第三节《*的土地资源》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的土地资源》是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的土地资源》是对《*的自然资源》的细化,它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最宝贵的自然资源。这一节内容它是学**自然资源的基础,又是学*地理所必备的知识,无论是在知识体系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统领全局的作用。

  2、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②知道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状况。 ③理解为什么要珍惜每一寸土地。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三种基本类型的比较,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比较能力。②通过组织学生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以及培养学生通过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③通过联系前面的气候、地形知识进行读图分析的过程,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并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让学生了解我国土地资源在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使学生正确认识土地资源与人类的关系,以及治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的意义,进一步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点、地区差异观点、因地制宜观点以及正确的资源观。

  3、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教材的重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构成特点;三种土地资源类型的空间分布与质量差异;当前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采取的措施。

  教学难点:三种土地资源类型的空间分布与质量差异。

  二、说教法

  新教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使学生学*方式的转变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我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情况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法:

  1.讲授法:信息量大 ,灵活性大,适应性强 ,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2.读图提问法:教学中采取读图提问的方式,可帮助学生回忆、总结、提高,使在有限的课时内收到事半功倍的学*效果。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运用多媒体辅助,分析讲解,予以突破。读图方法的`掌握对以后的学*至关重要。

  3.讨论法: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方式,如观察思考、探究训练、信息查询、阅读讨论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从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说学法

  新型的地理教学模式,不仅要学生学会知识,更主要的是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因此,地理教师师应充当地理学*方法的指导者。

  1.自主探究学*:尽量从感性入手,用问题引导,把感性和合理性相结合,充分注意教学的启发性,努力使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思考性学*者,而非被动的听众。

  2.结构记忆法:把所学地理知识形成结构体系,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3.温故----知新法:让学生联系前面所学的地形气候的知识,阐述我国土地资源质量的差异。锻炼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导入】

  利用古语“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源”这句话说明农业是一个国家农业生产的基础,是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自然资源,进而引入新课。

  利用古语俗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同时又紧扣教学内容,为后面学*珍惜和保护每一寸土地相联系。

  3、土地荒漠化面积增加

  4、过度放牧、草场超载

  5、乱砍滥伐、森林减少

  6、土地污染……

  解决措施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实用5篇(扩展4)

——《水资源》教学反思 (菁华3篇)

《水资源》教学反思1

  我谈一下设计课件的思路,首先,考虑到本课时与环境保护联系紧密,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选用了一些令人触目惊心的新闻画面来激发学生的意识和兴趣,而各种类型的环境污染可以用化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释,也可以作为一个学生求知欲的激发点,世界各地和*以及学校所处的高新技术开发区面临的严峻形势更是学生的一个看点,学生的参与是本课时成败的关键,但也面临一个问题,材料要怎样组织才能使课堂活跃而不乱,怎样引导学生从热热闹闹的表象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从畅所欲言的轻松回到踏踏实实的考点?因此利用好教材就是我解决问题的出路。在课堂设计的第一步,用一段美丽的水的影片让学生欣赏,提示在影片中出现的冰川水,地表水,提问:还有哪些水

  的形态,水对人类重要吗?地球上有多少水?多吗?有多少?通过统计彩图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然后进入第一次翻书,回答关于水的形态的问题,并在书上做出记号,目的是让学生的直观认识转换为理性认识,并落实在纸上。然后提出问题:人类缺水吗?为什么?看多媒体图表,进一步提出:*缺水吗?为什么?第二次翻书,回答关于保护水资源的问题,提出水污染的概念,并问:我们地处开发区,我们附*有水污染吗?对我们有影响吗?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把许多组不同类型的水体污染的新闻图片边解说边展示,让学生的心灵得到一次震撼,再提问:我们可以做什么呢?不同类型的水体污染可以采取怎样的对策呢?讨论的基础上,第三次翻书,落实考点预防和消除水体污染的三方面措施,特别提示考点节水标志。最后让学生按自己的方式理解节水标志,以设问结束: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住在长江尾的你敢喝长江水吗?

  综上所述,在以上运用多媒体的化学课的过程中综合考虑到和教材的编排和知识内在联系,学生认知规律和学**惯,采用了两个循环,三次翻书,既使用多媒体,又把知识落实在书本,并兼顾考点,让学生有所思、有所得、有所乐。从最后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的参与度高,思维活跃,但一直围绕课堂,最后的考点小结中的问题,学生能够轻松地完成,无论从效果的维度,还是效率的维度,都达到了我的预期。

  爱护水资源教学反思五:

  本堂课与过去明显的不同在于:把单纯的教师传授式改为学生自学与讨论相结合,学生感到很新奇。课堂上所探讨的问题就在身边,更重要的是,不论课前、课中,都是学生唱主角,比给教师当听众要有趣的多,整堂上,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配合得很好,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和谐、轻松。我认为教师能将每堂课都设计好是上好一堂课的成功保证。不足的是我们还可以多让学生走出课堂,如:参观水厂,了解水厂收费情况;了解学校学生每个月的用水情况;了解水的污染问题和江河改造工程以及一些矿泉水的水源来源等,使学生们更关心水,爱惜水,保护水。

《水资源》教学反思2

  时光飞逝,一学期又接*尾声了。回顾这半年,经历了很多次锻炼,很感激学校给予的机会;更感恩让我遇到了非常好的同事,给我许多支持和帮助。细细回味,感触良多,收获也很大,特别是参加的全z市里的研讨课《水资源》,让我成长很多。那堂课也是我本年度感觉幸福指数最高的一堂课。

  一、上课过程

  作为才参加工作的第三个年头的我,要准备这样大型的课,心里是很打鼓的。所以从准备到展示,历时*一个月,过程是煎熬,不过更是历练,在这个过程中改进是飞速的,现在的回味,这过程让我很享受。

  第一阶段备课初试

  记得是九月中下旬就开始准备,从选题开始,翻了目录,马上就定了《水资源》这一节,觉得这与生活贴*,活动和环节的设置都会比较好进行。紧接着就认真仔细备课,参考多种版本的课件和教案,同时和小马进行集体备课,共同商量,设计亮点。针对本课时的特点,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能力,把课堂交给学生,将问题抛出后,由学生像医生一样来找“诊断”出原因,再像“对症下药”,想办法解决。过程的实施就采取小组合作学*的方式,全班分成六个大组,用粗笔将探讨出的结果,写在准备好的宣纸上,活动结束后,各组成果展示在黑板上,进行比较评奖。然后结合学生作品进行讲解,最后幻灯片展示我实现设计好的答案进行对比后,进行后面教学环节。

  备好课后,第一次试课,选了28班,邀请谭校长、侯宇他们帮我来听课。一堂课下来,用谭校长的话来说是,需要大改,作为常规课是可以的,但是研讨课不行。所以初试以失败告终的。首次尝试,虽然不是很成功,但是让我早早的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可以及时的改进。同时,通过这堂课,我也更了解了学生的认知水*和相关反应,让我可以更符合他们实际情况来设计活动。因此,课后我做了以下反思和改进。

  (1)反思:这堂课失败之处主要有:一、因为第一次上内容不够熟练,语言不够流畅;二、每个环节时间没设计好,活动开展时间过长,导致还有教学环节为完成;三、有听课老师在,自己比较拘束,没放开,课堂不够活跃,学生积极性没完全调动起来。

  (2)改进:首先,背详细教案,充分熟悉,做到成竹在胸,自信不拘谨;其次,对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改进,把花费时间过长的成果展示替换为学生找好,老师简介板书到黑板上。同时,让幻灯片保持同步,预先设计好触发器和超链接,根据学生所答来展示相应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和补充强调。

  第二阶段不断修改完善

  进行调整后,课堂设计合理,时间安排也恰当了。同时,请小马帮我听了两次,不断在细节上进行了修改,环节上完善。还有我们年级组长谭老师亲自来帮我指导,给我提出很多中肯的建议,同样的话语,不同的处理方式,效果却不一样。特别感激她的是,让我发现了为什么别人声调不抑扬顿挫,学生会觉得我的课乏味枯燥。是因为我喜欢*铺直述,不注意留悬念。还有是音调大小没变化,一直都是唱高调,自己累,学生听着也累。再有,要把自己定位于演员,只有自己都觉得精彩,能眉飞色舞,再配合合适的肢体动作,哪里还能不吸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呢?这些观念对我是很受用的。后来,谭校长还帮我请来了一中的地理组帮忙听课,在知识方面,给我很多指导,拓宽了我的知识面,讲解时能跟系统科学。另外,我还将教案课件发给教研员请他进行了指导,结合了最新的时事,在深度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第三阶段研讨课展示

  这堂课先后经过了谭校长、谭组长、小马、一中地理老师、教研员的帮助和指导后,结构很完善了。而我经历这么多次修改试教后,课程环节很熟练了,能够很好调动气氛,由于充分挖掘了生活中的地理,内容比较有趣,学生非常积极活跃,争先恐后参与活动答问,整堂课师生配合默契,一气呵成。

  二、幸福体验

  这堂课让我感觉很幸福,有同事热心帮助的幸福感,自我成就的幸福感,而最主要的幸福感是来自学生。一下课,就听到学生说,这么就下课了?这节课时间这么这么短?这是他很久以来,唯一一次没看着手表等下课,原来参与到课堂是这么愉快的,还来问我,以后能不能每堂课都这么上?

  我想这是他们幸福的表现,也是对老师的最大的肯定。在这堂课里,有三十多个同学站起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基本每个同学都在积极开动脑筋,并在我的鼓励下能站起来畅所欲言,获得表扬肯定。大大的激发了他们的兴趣,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生存能力,让他们增强他们的自信,实现自我价值!

  这堂课虽然整个过程比较辛苦,但是精心的设计却可以换来学生的轻松愉悦学*,甚至终身幸福。而让学生的幸福就是老师最大的幸福!

  三、总结不足

  当然本堂课也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本课教学主要靠学生自主探究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效提问引导和中肯评价非常重要。但是在课前对学生如何进行有效预*的指导不够,只是笼统的让学生预*课本知识以及生活中水资源的相关知识,准备时间又比较仓促,思维局限性比较大,拓展不够。因此在课堂上,老师引导得比较多,学生不能像杜郎口教育模式一样,大尺度的实现自主探究,以后将在这方面进行改进。

《水资源》教学反思3

  《水资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是继《自然资源》、《土地资源》之后,进一步探究水资源。课本通过图文的形式,形象生动,激发了同学们的学*兴趣;叙述了“水是宝贵的资源”“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突出“学*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新课标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

  ①运用相关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②运用实例,说出我国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建设的大型工程。

  ③结合当地生活实际,提出合适的节水方法。所以本节课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阅历,对身边地理事物的进行描述、分析、归纳、总结,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根据“学*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在课堂的开始,我给大家看了一段录像,让同学们体会到水是宝贵的资源。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我把课堂交给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讨论等方法,让学生的大脑真正运转起来,活跃了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树立终生学*的观点。

  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影响及对策是重点也是难点。为了突出重点,更好地突破难点。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复*本节课学*所涉及的已学知识--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主要河流流量比较”,做好温故知新有助于掌握本课的重点,这样,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的影响因素也就不言而喻。其次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带来的不利方面,教材着重点放在了耕地集中的东部季风区。通过“活动”,用比较的方法,揭示了水资源供需矛盾最严重的北方地区闹水荒的原因。但水资源时空不均,尤其是时间上的变率较大造成的旱涝灾害,课本没有直接涉及,课堂上加以提示和补充。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极其影响。

  尽管兴修水利、跨流域调水可有效地缓解局部地区和局部时间内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但这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在本课每个教学环节都应涉及或渗透着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思想,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强调节约、保护水资源是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核心途径。教学时从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了实践性很强的学生活动,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便于学生学以致用,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水是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又是与我们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资源,水资源危机意识不仅仅是地理课上学生应该形成的意识,而是全球人应该形成的意识。用国家节水标志作为结尾,升华了节水意识,让同学们明白在保护水资源的同时还要注重宣传,做到人人节水。

  同时我也感到一些不足之处,值得反思:

  1、由于时间有限内容丰富,一些活动课题给学生留的时间不够充足。学生发表意见时,学生的个体作用发挥的不够好,不能照顾到更多的学生。

  2、应该组织一次水资源宣传活动,让学生更深刻、更全面的了解水资源。针对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今后的教学中会把成功的地方继续发扬,不足之处改正过来,让今后的课堂更加完美无憾。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实用5篇(扩展5)

——《诗我爱这土地》教学反思 (菁华3篇)

《诗我爱这土地》教学反思1

  在教学《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时,由于时代背景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差甚远、理解诗歌又需要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所以,我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自由发言,只要想法合乎情理,我不会予以否定。因为,我觉得我们不能把我们的理解方式强加给学生们,他们的阅历是有限的,我想,等到他们长大后再来理解这首诗时,肯定又与现在不同了。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进而进行朗读训练。在朗读中,生生之间互相进行评价,使师生双方都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课堂上,学*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学*这首诗,我采用的方法是:创情境──晓诗人──知背景──重朗读──析意象──品意蕴──赏意境──作比较──重背诵。根据以上方法学*诗歌,条理比较清晰,由浅入深、由易入难,有利于学生全面地把握好整首诗。

  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诵读是进入古诗词意境的入口,是打开体味诗词情感大门的钥匙。只有反复吟诵,那文句,那意境,才会萦于心头,如发于己心,如出于己口。因为《我爱这土地》这首诗的意境是深沉、激昂的,所以我特地找了《黄河大合唱》和肖邦的奏鸣曲,来衬托意境。文字是理智的,音乐是情感的,用音韵之美诱导学生身临其境,把诗词意境与音乐意境融为一体,使学生得到真正的情感体验。

  当然,也有不足之处,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对于学生的发言不能给予有效的,科学的引导,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的技巧方面还有待提高。

《诗我爱这土地》教学反思2

  时代的发展要求教育教学形式的改革和完善。教师应学*课改理论,遵循课改要求,体现课改特色,尊重学生自主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注重教学的双边互动,注重阅读方法的训练和指导,使学生能把握文本的精要,学有所得。

  在教学《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时,由于时代背景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差甚远、理解诗歌又需要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所以,我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自由发言,只要想法合乎情理,我不会予以否定。因为,我觉得我们不能把我们的理解方式强加给学生们,他们的阅历是有限的,我想,等到他们长大后再来理解这首诗时,肯定又与现在不同了。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进而进行朗读训练。在朗读中,生生之间互相进行评价,使师生双方都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课堂上,学*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学*这首诗,我采用的方法是:创情境──晓诗人──知背景──重朗读──析意象──品意蕴──赏意境──作比较──重背诵。根据以上方法学*诗歌,条理比较清晰,由浅入深、由易入难,有利于学生全面地把握好整首诗。

  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诵读是进入古诗词意境的入口,是打开体味诗词情感大门的钥匙。只有反复吟诵,那文句,那意境,才会萦于心头,如发于己心,如出于己口。因为《我爱这土地》这首诗的意境是深沉、激昂的,所以我特地找了《黄河大合唱》和肖邦的奏鸣曲,来衬托意境。文字是理智的,音乐是情感的,用音韵之美诱导学生身临其境,把诗词意境与音乐意境融为一体,使学生得到真正的情感体验。

  当然,也有不足之处,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对于学生的发言不能给予有效的,科学的引导,在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的技巧方面还有待提高。

  以上这些是我对《我爱这土地》这堂课的一些想法,不足之处请给予指正、批评。总之,诗歌是正值诗的年龄的学生较感兴趣的一种文学体裁,在教学中还有不少独特的方法等待我去尝试,去挖掘。

  在我备课的过程中,教研员邢泰老师做了大量,细致的指导工作,每一个小细节都认真把关。在这里,我衷心的向他表示感谢!

《诗我爱这土地》教学反思3

  《我爱这土地》是当代诗人艾青的代表作之一,又是九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第一篇课文。为了有一个好的开端,在备课上我下了功夫。写好教学设计后,我反复地朗诵了这首诗,又从网上下载了这首诗的朗诵录音,对照着自己反复地读,争取在课堂做好示范朗诵。为了每一节课能够精彩一些,在课前我都要做比较充分的准备,虽然是*常的课,不是公开课,但是我也付出努力。如果到了公开课展示课时,才下功夫备课,而忽视了*常的课,那么这样的教学就是不负责任的行为,这样的教师是不合格的。

  经过认真考虑,我把朗诵作为本节的教学重点,把理解诗中的象征意义作为教学难点。我认为诗歌教学就是朗诵课,只要读好了,诗歌的内容自然而然地就理解了。朗诵,特别是高水*地朗诵是一个个性化的理解过程,是一个艺术加工的'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一篇文章*铺在纸上,黑字白纸,仅仅是一样东西而已,但是经过读者的用心读,文字便活了,山青了,水流淌起来了,鸟儿飞起来了,书中的动物们可爱了,人物有了思想。语文课本上都是精选出来的世代流传下来的文章的精华,都是极其典范的文章,因此,把朗读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任何时候都可以。特别是一些优秀的现代抒情诗歌,其充沛的感情,明快的节奏,细腻的思想,自由的表达方式,都需要用朗读来品味。

  当然朗诵是个性化,不能强作要求,不能作统一的要求,教师只能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寻找适合自己的朗诵方式。重音,节奏,语调,语速,等等要根据文本的内容和自己的理解作恰当的安排。感情的表达是重点。在朗诵之前一定要先酝酿好感情,把自己放在诗歌中,放在当时的背景之中,自己就是作者,只有这样,才能朗诵好。

  朗诵者不一定都要声音圆润、浑厚、优美,不一定非得普通话标准,不一定都要讲究高超的朗诵技巧,只要做好得体、大方、自然就可以。像方明、濮存昕这样的朗诵名家毕竟是少数。我们语文教师当然可以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训练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朗诵水*。在我们的示范带动下,学生能够认真朗读就可以了。当然,如果学生有朗诵的潜质,我们不妨重点培养。

  在这节课上,我带领学生朗诵就占去了大约30分钟的时间。只讨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土地”“鸟”“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一个是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这两个问题用时不到十分钟。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实用5篇(扩展6)

——《土地的誓言》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土地的誓言》教学反思1

  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有:

  1、整节课贯穿着一个“读”字,而且对读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理解了课文,积累了知识,训练了思维。

  2、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新课改的精神。与本文直接对话,而非越俎代庖,以教师的个人阅读经验影响学生,既教给学生如何阅读,又让学生进行了初步感知。

  3、“板块式”教学思路具有简捷灵活实用的特点,给人而目一新之感。按照理解——积累——发现——创造这一步骤设计的四个板块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做到了由浅入深。

  4:教学设计避免面面俱到,处处分析,无微不至,而致使课文支离破碎。相反,牢牢抓住重点环节以点带面,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突出前半部分的探究思考,使教学思路清晰可感,起到管窥全豹的效果。

  5、运用多媒体手段介绍九*一八事变后的人民生活情况,其丰富的图版文字资料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情境,留下了深刻的感性认识,事半功倍的实现了爱国教育的情感目标。

  6、注重学生阅读、写作、思维想象能力的多重培养,锻炼了积极创造与合理想象的意识与能力,同时及时反馈了教学效果。

  本课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有:

  1、课堂的深度挖掘、细致品味仍未足够,虽然学生朗读课文及回答问题不乏闪光之处,但教师本人的“精讲”功力仍须深化提高。

  2、课堂上学生虽然读的很多,但他们并不能真正地走进文本,同时教学思路和框架的设计有些机械、呆板,影响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感受的产生。

  3、教师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炼,点评学生答题还可更加简练而富于变化。

《土地的誓言》教学反思2

  这两周我们初一语文组在学校教研组的组织下开展互听互学活动,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我们所教的课文是《土地的誓言》。这是一篇苍凉悲壮饱满浓郁爱国情感的散文,教前我精心备课,查阅资料反复阅读,体会感受。

  《土地的誓言》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乎散文诗的文章,文中充溢的是众多的鲜明的意象和丰沛激越的情感。写于特定的时代,有着深刻的时代内涵,激荡着浓厚的爱国激情。我把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设定为教学的重点。

  这节课为了创设情景,激起学生的情感,我播放了歌曲《松花江上》,并且出示日本侵略者屠杀*老百姓的图片,努力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在悲凉的音乐声中,所有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了,我听见有学生小声的说鬼子真坏,真不是个东西!”。通过这画面、音乐,把学生们朴素的情感充分调动起来后,就能顺利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感,聆听作者的心声。我想我最初设计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只是让我没有预计到的是,这首歌比较长,占用了许多时间,如果我利用课前的时间就开始播放,也许就好些。趁学生还沉浸在悲愤的情感之中,我马上导入课文,走*作者,并播放了课文的录音,并且向学生提出要求: 1.注意听准字音。 2、整体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3、划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的去听读课文。

  感情饱满的朗读使听者无不动情。教室一片沉寂,学生都沉浸在朗读所营造的氛围中。就在此时,我提出了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听读后的感受,或从中体会到作者蕴含于文中的情感。”问题一提出有许多学生都举起了手,我知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了,心里暗暗高兴。 有学生说:“本文作者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有答 “抒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有答 “抒发了失去家园的悲愤之情”,有答“抒发了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之情”,对这些回答我都给予了一一肯定。如此看来,学生已经走入文本,把握住了文章的情感基调。

  接下来我要求学生选取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深情朗读。希望学生能在读中品味关键语句,体会作者蕴含于文中的情感。遗憾的是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表现并不如意,多数同学朗读时语调**,缺乏感情,需要重读的地方也没读出重音来。虽然我也适时进行了朗读评析指导,但效果还是不能令人满意。其实学生朗读能力差的问题我早就注意到了,在*时自*或课堂上我也加强了这一方面的训练,可长进并不明显。我常在思考,我们的朗读教学要么就是齐读,要么个人读,顶多来个范读,方法简单,形式单调,不能不让人生厌。也许根据课文特点,来个分角色朗读、男女对读、接力朗读、挑战赛朗读等方法,更能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这将是我今后应更多关注的地方。

  由于学生的朗读并不到位,我想也许是因为学生对文章理解不深造成的,所以我让学生先理清文章结构,明确本文的主旨后再去品读赏析。再次要求学生深情地朗读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的句子和词语,还要谈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并提示可从思想内容、修辞表达以及词语内涵等多角度去发现、品味。这个环节我要求小组合作完成,结果我发现只有部分小组在很认真的完成,有不少的学生并没有参与进去,倒把合作学*当成了学*之余的休息,这让我觉得小组合作学*难以保证活动的有效性,以后要注意这种形式的运用。我想在教学中组织合作学*要把握契机,精心设计合作学*的内容、要求、呈现的方式、学*的组织等。不用大事小事都合作,每一次合作学*都要有合作学*的必要、合作学*的价值,否则这种合作学*就会浮于表面。

  在全班交流时,有学生读:“我必须看见一个更加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我问他什么地方读得不够。现在回想我这种发问有着消极的暗示性,我应该问的是,你觉得自己什么地方读得好。另一位女生朗读了作者描写在故乡生活的那一段,我马上问其他的学生,还有没有读的更好的,我现在后悔我的这种发问,也许她鼓起很大的勇气才站起来读的,我没有及时的给她更多的激励。只有肯定和赏识才能激励孩子进一步的努力和进取。

  在备课时,我的脑海里想着,在教学环节要有“出示目标”这一环节。为此我在备课时选了这四个环节,也是四个学*驿站。(1)题目解读;(2)情感品读(;3)深情诵读;(4)心潮宣读 。 我知道要教好本课,既要把课文解读透。又要了解学生的状况。由于我们班的孩子们性格内向,不爱发言。我决定选择给这个班的孩子上课,这也是对我的一次自我挑战。,在对孩子们进行友好而默契的交流之后,我的课堂就这样开始了。

  课前,我制作好课件,歌曲《松花江上》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的flash动画素材。艾青《我爱这土地》、秦牧《土地》,我觉得整个教学过程得心应手。开始我先送给大家一首歌曲《松花江上》,然后通过视频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让这些形象画面、音乐强烈的撞击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强烈的震撼,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然后我让学生对题目进行解读,将“誓言”与“语言”作对比,可见作者感情强烈。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读好这篇文章是品读好课文的关键。接着我让孩子们交流讨论一下文章所读的感情基调:读出苍凉悲愤;读出炽痛热爱;读出深切怀念;读出誓言呐喊。学生读前,我先泛读了一段后,孩子们被我的配乐朗读所感染,他们情绪激昂,苍凉悲壮的情绪怒不可遏。在情感品读这一环节,我巧妙的激发孩子们的爱国热情。一些思乡、爱国在那一瞬间,达到完美结合。我和孩子们都很投入,都在享受教学的快乐,真希望这一刻 永恒。

  最后的环节也很精彩,我让孩子们找诗人对故乡的诉说与誓言的句子,他们找得很认真,读的很深情,这让我吃惊,我想他们此刻已完全投入其中,时间一秒秒流逝,这节课美中不足的是,我拖堂了,这也是我唯一觉得遗憾的。我希望以后的教学中多展现智慧的火花。,能让孩子们愉快的学,我自己也乐在教中。

《土地的誓言》教学反思3

  这一节课,学生和听课老师反响都很好,虽然我自己并不大满意,甚至有些懊恼。不过细细想来,教学效果还是达到了预设的目标,学生们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乐于表现、敢于表达的精彩表现是课堂成功的体现。我觉得成功的课堂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而在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悟出了多少。

  本课堂思路是“读—品—悟”,预设的学*目标是“感知课文内容,领悟作者的情感;诵读课文,揣摩、品味本文精彩段落和语句;培养并提升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重点是品味语言,难点是领悟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这些都能在师生和谐融洽*等的教学活动中得以实现,且能面向全体学生,基于学生的需要而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得以突破。有几个地方我认为处理得还是不错的。

  一是成功的情境导入和之后让学生谈感受,加深了印象,增进了情感,渲染了氛围,为学生走进文本做了很好的铺垫。此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思路逐渐被打开。

  二是课堂的开放性、灵动性。教师的课堂引导、追问、激励对学生而言是很有效的,因此学生能提出不少有价值的问题,说出了自己独特的感悟,有了自己个性化的品读,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得以畅达自然地发挥。

  三是在引导学生理解学这课的意义上,联系了现实生活,有拓展,有延伸,既有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还有对学生观念、情感上的引导,在历史与现实的切换中,加深了学*的效果,既读透了文本,又走出了文本。

  四是越上到后面,师生越投入,越进入情境,可谓是渐入佳境。尤其后来谈对日本地震的感受时,一学生愤愤直言“活该”,更是让大家觉得课堂亮点之生成所在:孩子沉浸在民族之痛、家国之恨、历史之悲的情感体验中不能走出来,恰反证了课堂教学的成功。虽然这样的观点就当前看来似乎缺乏人道主义精神和人类基本同情心,需要进一步的正确引导,但在这么一堂课里,却有着极为自然合理的解释。

  在课堂中,如何把自己的教学思路和学生的学*思路融为一体,是我们最应该关注的问题。在这节课里,当潘永明同学提出“为什么前面用第三人称而后来却用第二人称来写”的问题时,我与同学们的讨论及拓展,是我比较满意的地方,因为这个环节正好体现了“教”与“学”的自然统一。 然而这一课,让我不满意的地方很多,当我从自我的角度去审视这一课时,发现了很多兴许是别人不好对自己言明的缺陷,当我在做自我剖析的时候,心情是沉重的。

  第一,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我有时候不注视他们,顾左右而旁他,真不好。

  第二,对学生还不完全放得开,总是下意识地去重复学生的问题或答案,深层的原

  因是对学生还不够有信心,生怕他们表达不清楚,达不到效果,其实这样,会让课堂填得太满。

  第三,有时有些操之过急,问题抛出来之后,学生要有足够的思考时间,见同学们 安静的时间长一些,就忍不住提示了,其实如果学生不用思考就给出答案,反倒该怀疑问题的质量了。

  第四,在教学机智上还要修炼。在有些地方,如一学生回答说这是一个“神圣”的 地方时,我没有做出评价,其实可以让她陈述一下她的想法,却因有人举手就错过了。

  第五、语言还需要锤炼。如在最后表达对日本地震的看法时,临时组织的语言逻辑思维严谨不够,词汇简单而丰富不足。

  如果我再上这一课,我要更从容些,更舍得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更注意观察学生。同时,自身的文化素质、语文素养的积累也将决定了课的厚度、深度和广度。

《土地的誓言》教学反思4

  回来后静静地回味思考着这两节课。不同的导入,却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效果,原因何在?学生的回答中规中矩,表达的也是人之常情,但一节的情境是漫不经心,甚至有点嘻皮笑脸,整个教室的气氛热闹。一节的情境是严肃,甚至带有点庄严,整个教室的气氛悲愤。相对于教学《土地的誓言》,哪一种更为合适,自是不言而喻。因此我想到:课堂教学的导入要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一、文本解读前要善于分析学情

  现在的学生受网络媒体等影响,在学*方面态度冷漠,不大会被感动。他们对那种背井离乡之苦,家破国丧之痛,觉得似乎十分遥远而无法体味。但编者的意图很明显,是想把它作为一种“爱国精神的显现”的文章放进这一单元。这样,学生原有知识水*、知识结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编者的意图,教学的目标就有很大程度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制约着教学预设及教学过程的展开。第一节课的导入失败就在于教者没有很好地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没有在学生与文本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教学预设成了无的放矢。而第二节的导入以故事性、形象性的朗读和一组组图片引入,学生听着生动感人的故事,看着描述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组组图片:“被敌人封锁的村镇”、“遭受屠杀的民众”、“抗击敌人的战士”等。虽对背景知之不多,但预先教学准备充分,教师有意识地将学生置于当时特定的背景之中,为学生阅读课文、理解重点做好情感的铺垫,因此教学比较成功,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可见文本解读时,教师只有充分估计学生现有的情况,调动其积极情感,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学设计要预设更要生成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案”成为教师教学活动的不可动摇的预设方案,教师和学生的全部活动均要围绕教案展开并受到教案的严格制约。而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情况和因素都是无法事先“设定”的,课堂上经常会出现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所无法想象到的新情况。当出现这种情况怎么办?教学设计就要围绕学生、学情做必要的调整。即新课程要求的教学设计应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教师对教学的设计要像绘画一样既为自己的“教”更为学生的“学”“留白”,以便可以适时调整策略,满足新的情境和学生新的需求,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如果教师过分重视教学设计的预设,就不会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其效果就肯定大打折扣。第二节课的比较满意就在于教师对原来的教学设计进行反思,及时调整。由于很好地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把他们潜藏的热情、爱与感动都激发出来,所以教学就得心应手了。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两节课的不同教学结果证明了这一点,课堂导入好,学生学*兴趣就浓,学*热情就高,课堂上教师讲起来就轻松容易得多,学生的思维也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只有不断地学*,冷静地思考,深刻地反思,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开出灿烂的理想之花。

《土地的誓言》教学反思5

  一、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有

  1、整节课贯穿着一个“读”字,而且对读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理解了课文,积累了知识,训练了思维。

  2、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新课改的精神。与本文直接对话,而非越俎代庖,以教师的个人阅读经验影响学生,既教给学生如何阅读,又让学生进行了初步感知。

  3、“板块式”教学思路具有简捷灵活实用的特点,给人而目一新之感。按照理解──积累──发现──创造这一步骤设计的四个板块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做到了由浅入深。

  4、教学设计避免面面俱到,处处分析,无微不至,而致使课文支离破碎。相反,牢牢抓住重点环节以点带面,在整体感知的前提下突出前半部分的探究思考,使教学思路清晰可感,起到管窥全豹的效果。

  5、运用多媒体手段介绍九·一八事变后的人民生活情况,其丰富的图版文字资料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情境,留下了深刻的感性认识,事半功倍的实现了爱国教育的情感目标。

  6、注重学生阅读、写作、思维想象能力的多重培养,锻炼了积极创造与合理想象的意识与能力,同时及时反馈了教学效果。

  二、本课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有

  1、课堂的深度挖掘、细致品味仍未足够,虽然学生朗读课文及回答问题不乏闪光之处,但教师本人的“精讲”功力仍须深化提高。

  2、课堂上学生虽然读的很多,但他们并不能真正地走进文本,同时教学思路和框架的设计有些机械、呆板,影响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感受的产生。

  3、教师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炼,点评学生答题还可更加简练而富于变化。

  4、教态过于随便,不必要的肢体动作应注意避免,这也是年轻教师不够严谨的表现之一。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实用5篇(扩展7)

——土地资源管理论文优选【五】份

  土地资源管理论文 1

  论文导读:认识到耕地保护重要性的主要以学术界和中央有关部门为主,许多人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它的迫切性,更不知道保护耕地同计划生育、环境保护一样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如新修改的《土地管理法》中对耕地保护的一些特殊制度如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土地用途管制与审批、节约用地与耕地、土地整理与开发生产区相结合制度等,只规定了制度而对具体的实施没有应对措施,这在很大程度上形同虚设,因此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相配套的各种单行法律,如土地管理部门的职责、权利、土地利用规划、土地登记、土地征用、耕地保护、土地保护、土地租税、土地监察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并且这些配套法律应目的明确,针对性强,条目内容详细,便于实际操作。

  关键词:土地资源,法律制度,耕地保护,土地登记

  一、我国耕地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

  (一)耕地整体素质下降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的加快,耕地总量的增加是困难的,相当长的时期内还会减少,更糟的是耕地整体素质趋于恶化:优质高产农田在减少,劣质低产农田在增加。根据国家土地管理局的资料,中国位于城镇郊区和村镇周围的耕地减少2/5,有些地方甚至超过3/5,这些区位的耕地通常都属于优质高产田。

  (二)后备耕地资源不足

  从合理开发的角度看,在0.35亿公顷成片荒地中,约有0.133亿公顷可作为耕地用,按垦殖率60%计,可净得耕地800万公顷,后备耕地严重不足,甚至难以弥补现有耕地的损失已基本成为事实。并且宜耕地0.133亿公顷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极易受风蚀、沙化、盐渍化和潜育化影响,开发利用难度较大。

  (三)耕地总量和人均占有量较小

  建国50多年来,中国耕地统计面积累计减少4273万公顷,扣除开荒造田的2633万公顷,耕地净减少1640万公顷。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耕地占用不可避免,加之后备耕地资源十分有限,中国耕地总量和人均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将进一步下降,中国耕地总量和人均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减少,必将加重本已紧张的人地、人粮矛盾,直接影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二、耕地资源恶化的原因

  (一)认识原因:

  认识到耕地保护重要性的主要以学术界和中央有关部门为主,许多人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它的迫切性,更不知道保护耕地同计划生育、环境保护一样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值得注意的是,也存在不少**管理部门的领导干部将发展城市经济和保护耕地对立起来,缺乏保护意识。另外,我国的耕地还承担着社会保障功能,对农民来说,失去耕地,就意味着失去一切,在我国还不能将失去耕地的农民很好安置的情况下,现在的征地补偿不足以让农民安身立命,社会成本很高。考虑耕地的这许多功能,将包括生态服务功能、社会保障功能和它的产出价值都算在征地成本中去,提高征地的经济成本,从而保护耕地。

  (二)深层次原因:

  (1)我国国土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与新《土地管理法》相配套的各种单行法律还欠缺或不够翔实完善,使全国土地管理工作缺乏很好的法律依据,对各级领导部门、单位和个人的约束力不够,不能很好指导操作。如根据我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农用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是集体经济组织,既可以是村农业集体经济组织,也可以是村民委员会,还可以是乡镇农民集体等等,这种土地所有权产权界定不明晰,产权主体模糊的直接后果,会造成土地保护、监督上的乏力,集体对耕地保护非不为,而是不能为,无权为;如仍缺乏土地征用方面的专项法律、法规,致使征地权力的滥用并以低廉的价格征用农用土地用于非农建设,导致耕地大量损失。

  (2)地方**的政绩观念。现在衡量**官员政绩的标准是经济增长、城市扩张,而不是从可持续发展的标准来衡量,**官员的耕地保护的积极性难以提高。

  三、关于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法律思考

  我国对耕地进行保护的主要法律有《环境法》、《刑法》、《土地管理法》、《水土保持法》、《土地复垦条例》、《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等。这些法律法规更多是从经济利用、土地管理、土地利用、土地规划及土地的权属问题进行规定。但对具体实施则比较笼统。如新修改的《土地管理法》中对耕地保护的一些特殊制度如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土地用途管制与审批、节约用地与耕地、土地整理与开发生产区相结合制度等,只规定了制度而对具体的实施没有应对措施,这在很大程度上形同虚设,因此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相配套的各种单行法律,如土地管理部门的职责、权利、土地利用规划、土地登记、土地征用、耕地保护、土地保护、土地租税、土地监察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并且这些配套法律应目的明确,针对性强,条目内容详细,便于实际操作。一旦这些土地法律法规颁布实施就应作为全国土地管理工作的依据,成为约束全国各级领导部门、单位和个人的统一法律、法规。同时要加快土地管理立法工作,建立以新《土地管理法》为核心的市场经济下的土地法律体系。

  四、完善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法律制度

  (一)完善土地征用制度

  我国是一个人均耕地资源十分紧张的国家,当前,我国的经济又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加。征用土地是土地管理的一个经常性工作,尽管《土地管理法》对我国的土地征用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但修改后的土地征用制度在征用目的、补偿标准、征地程序等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界定、补充和完善。因此,征用制度完善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以农地基准地价为基础测算征地补偿,提高征地补偿安置费用标准,调整征地过程中**、用地单位和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民利益分配关系,加上规划、计划等行政管理措施,有利于建立保护耕地,高效利用土地的制约机制。

  (二)完善土地整理制度

  在有利于生态环境优化的前提下,土地整理力争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并重,保证补充的耕地质量不下降并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使耕地总量的动态*衡不仅仅是数量的*衡,而是数量和质量的双*衡,首先,国家有关部门应能制定出相应得可操作的土地整理质量标准,使土地整理质量的提高有章可循;其次,应对整理增加的耕地进行地力鉴定,凡是对整理对象的土地其适宜性评价不宜用耕地的土地,**部门不应投资对其进行整理;凡是通过土地整理用作补充耕地的地力或耕地的总生产能力与已占用的耕地不相对等的,**部门在验收时坚决不予验收合格。

  (三)污染综合防治制度

  污染综合防治制度强调队土壤的综合治理与保护,这实质上是一项严格的许可准入制度,要求利用先进的污染防治技术,洁净的原材料和有效的污染防治手段,同时对生产者的生产实行严格的许可证制度,对耕地保护最大的一块是农村土壤的污染防治和保护,这要求对耕地生产者实施严格的管制,特别是对农药化肥的生产者进行控制,鼓励支持企业提高技术,生产无害得制品,鼓励农村发展生态农业,因此加强“三废治理”,提高农业科学技术,防止农田污染是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必不可少的措施(四)建立检查考核制度加强中央和省级**土地管理职能,强化土地的集中统一管理,特别要加强各级土地利用规划管理的职能,树立规划的权威性,省级土地管理部门每年要将本地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衡的情况向***土地行政管理部门报告,要实行耕地总量动态*衡的领导责任制,把完成耕地保护和节地挖掘指标的情况作为考核**工作和干部政绩的主要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郝晓辉,《中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00年,174页

  [2]叶枕,《完善土地管理法律制度,走城市化与耕地保护并重之路》,载民主法制综合网

  [3]钟京涛,《我国土地立法评价》,载于《国土资源管理与科技》,03-07-05

  [4]戈华清,《西部地区土壤保护法律制度分析》,2002年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

  土地资源管理论文 2

  摘要:在本文中,笔者主要是通过对国内土地利用冲突的驱动力及原因分析,从土地管理制度着手,致力于土地制度的创新来提高土地要素的空间配置效率,缓解土地资源压力,促进其空间结构向良性方向演进,最终实现土地利用的综合协调管理。

  关键词:土地利用;、利益冲突;、土地管理;制度创新

  0、前言

  中国频繁暴发的土地利用冲突事件,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也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重视[1]。

  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存在诸多问题急待解决,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耕地保护难度加大、违法用地普遍存在,导致依法管理土地形式严峻、农民集体与**征地冲突日益加剧、现有土地利用冲突管理手段不足等,都是造成我国土地利用冲突的现实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显得日趋重要。

  1、土地利用冲突产生的驱动力及原因

  土地资源的多宜性和土地供给的有限性是冲突产生的根本原因,而人口及其需求的增长则是冲突发生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2]。

  土地利用冲突受到经济、政治、政策和机制、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可以概括为土地利用冲突产生的自然因素,即冲突产生的内部因素;土地利用冲突产生的社会经济因素,即冲突产生的外部因素[3]。

  相比内部因素的不可变性,外部因素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方向,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1.1、各级**规划理念的不同导致的土地利益分歧

  ***与地方**由于在土地利用规划理念上不同而产生土地利用冲突,主要表现为指标数量的控制和扩张之间的矛盾。

  ***要求把节约用地放在首位,以盘活存量、控制增量为原则,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占用耕地。

  相比征用土地的成本而言盘活城市存量土地的成本太高,地方**更乐意争取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坚持18亿亩耕地红线不动摇是***基本国策,而地方**普遍认为发展二、三产业经济产出效率高,而对耕地的保护积极性不高。

  1.2、集体主体界定不明确导致土地产权模糊

  我国《土地管理法》、《承包法》中规定我国的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所谓的集体指的是集体经济组织,而我国没有一部法律对集体经济组织有明确的描述和界定,其存在性与合理性都受到置疑。

  由于集体主体在法律中概念的模糊使得其土地所有权的实施受到**的干预和影响,从而导致其主体功能的缺失。

  具体表现在农民获得的土地的使用权得不到保障,农业生产的公共建设也跟不上。

  1.3、土地征用法律把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成本强加于农民身上

  我国法律限制了集体组织和农民转让土地的权利,采取国家经营土地市场的方式,**行政垄断了土地的转让。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实行征用。

  ”而什么是“国家利益”却没有任何具体的界定。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征用集体土地时,一般由**通过低廉价格从集体手中征得土地再以高额的出让价格出让。

  整个过程中农民既没有参与其中也没有获得相应的利益,甚至连最基本的土地利益也得不到保证,丧失土地后面临着失业和无社会保障的困境使农民难以维持基本生活,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成本被**的行**力强加于农民身上。

  2、解决土地利用冲突的方向

  土地是是农业活动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而土地利用冲突存在的根源在于各利益集团追求各自不同的利益,而如何协调这种利益冲突就需要在制度上来指导,土地管理制度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

  土地管理制度创新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明确土地产权主体,完善土地产权制度

  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城市地区的土地归国家所有,其权利所代表的是***。

  实际上,各项土地管理工作都是由地方**土地管理部门和***国土资源部门所共同承担的,而***职能部门对各级地方土地管理部门实行垂直管理[4]。

  从这一规定来看我国的土地产权主体不明确和制度不够完善。

  因此,需制定更详细土地产权相关的国家和地区政策,明确土地确权登记的范围、程序、条件、时限等完善政策支持;尊重确权主体地位,发挥自主作用;保证协同推进,提高工作效率;鼓励土地依法有序流转、设立土地交易*台、加大配套服务等创新措施来完善土地产权制度改革。

  2.2、统一土地市场,健全土地监督惩罚机制

  土地市场是我国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土地市场进展十分缓慢,使得城乡独立、分离运行,无法提高市场化程度。

  因此,健全土地监督管理体系任重道远。

  首先,强化社会公众参与规划过程监督。

  构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全过程社会公众参与新机制,增强重大决策过程的信息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健全多元利益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形成中央与地方**及社会公众协商型编制、管理和监督体系[5]。

  其次,通过法制建设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建立公检法、纪检监察、工商、城市规划等部门联合的土地执法联动机制,提高执法的力度。

  同时,运用3S等高科技手段动态监察,有效预防地方**违法利用土地,避免土地利用冲突的发生。

  2.3、严控“占补*衡”,强化用地指标

  第九届全国***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严格保护耕地”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地方**一方面在规划编制中基于地方经济发展合法争取农地非农化指标和减少耕地与基本农田规模,另一方面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非法突破规定的建设用地指标和克扣补充耕地数量与质量,使得更多土地违法行为出现[6]。

  对于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明确提出需要“占一补一”,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对于新增项目用地,要严格限制用地规模,优化用地结构和布局,严格执行各项指标,对超标准用地的,坚决核减用地面积。

  2.4、规范用地合理布局,开展土地综合治理

  随着现代化建设过程的加快,城市结构、功能、布局都将发生根本性转变,城市人口大量往城郊区移动使得城市面积快速扩大。

  因此,优化城市用地布局,规范用地行为,使其完整统一,进而形成城市和农村相协调、产业群和农田相衬托的新格局。

  根据土地编制规划,严格依照规划进行综合整治,另外要整合资源,实施高标准建设,积极保护自然资源,实现人类与环境的相融。

  3、结语

  随着我国实行社会经济体制的改革,各地区之间土地资源状况和经济发展水*千差万别,、土地利用冲突在不同区位、不同时间的表现不一样。

  因此,在分析冲突在具体区域的表现形式、发生冲突的原因、土地利用冲突的驱动力、跟踪土地利用冲突的发生与发展变化的同时开展土地管理制度创新,改革土地利用制度,健全土地交易市场机制,规范土地利用制度势在必行。

  为建立起功能明确、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格局,促进土地资源空间结构向良性方向演进,最终使土地利用冲突得以缓解实现土地利用的综合协调管理。

  参考文献

  [1]、谭术魁.、中国土地冲突的概念、特征与触发因素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8,22(、4)、:、4-10.

  [2]、于伯华,吕昌河.土地利用冲突分析:概念与方法[J].地理科学进展,2006,25(3):106-115.

  [3]、贾生华,陈宏辉.基于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战略性环境管理[J].科学学研究,2002,20(2):209-213.

  [4]、李名峰,曹、阳,王春超.***与地方**在土地垂直管理制度改革中的利益博弈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10,24(6)、:、10-12.

  [5]蒋军成,赵志明.基于中央与地方**博弈分析的土地政策优化方略[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9(1)、:、89-94.

  土地资源管理论文 3

  【摘 要】对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是对国家综合经济发展的有效推动,通过对国家有关行政、经济及法律与施工技术的综合运用,从而有效提升社会整体的高效运转与效益回收,调整土地资源各方的关系,实施必要的监督管理,真正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控制与协调,实现对社会经济的有效刺激与促进。本文中笔者主要通过针对有关土地资源的管理现状及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概括,后对相关的管理措施提出了自身的一些观点和看法,以促使土地资源能真正在社会经济市场的大环境中实现其应有的价值与作用。

  【关键词】土地资源;管理;经济发展

  对于土地的总体规划可以说是土地资源管理的总原则,是一切管理的先行工作,同时更是对城镇总体建设的有效保障,在管理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实现对各项资源的优化配置,也是社会总体生态环境得以大幅改善的前提条件之一。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也日趋显得突出起来,特别是对城市建设中对于土地占用的相关问题,社会土地利用率、农田保护情况、占补情况等。作为国家**而言就是要从整体的角度与立场出发,对国家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实施宏观调控,从而带动经济的快速稳健发展。

  一、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年来,随着土地资源的不断开发与大量占用,对土地资源的管理与保护也逐步变得迫在眉睫,而相应的管理措施也随之进行了一些变动,因此管理过程也实现了不断的制度化与程序化,尤其是不断的规范市场行为的过程,也逐步实现了集约化的管理模式。但在实际的土地规划管理过程中不免会出现一系列较为难解决的问题。

  1.土地资源的利用率相对较低

  对大部分地区虽已逐步实现向集约型的不断转变,但仍存在着大量的不同程度的土地闲置情况,这是对土地不能充分利用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此类现象在城镇级农村可以说是十分普遍的,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大量的以往居住农村的居民通常为给自己留下部分空地,而不愿将原有的宅基地等交由**集体来进行处理,从而出现了新建就是对两处宅基地的占用,但由于不加以运用,常年空荒的土地几乎不存在利用价值。从而造成了大量的土地资源浪费的严重问题。

  2.土地资源的不断流失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不断出现经济潮汐的影响,大量土地招商管理公司为尽快实现经济的增长与资金的引入,经常在招商的过程中降低土地使价格、批量出售,从而使土地资源并不能拥有其应有的市场价格,同时又使大量土地资源面临流失。

  3.对占用土地的布局规划缺乏执行力

  城市建设过程中总是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在项目建设前期的审批中,相关建设单位所提交的项目方案是较多的考虑了对土地资源的大副利用,但在后期的建设执行过程中,通常又有着更多的变数,伴随较长的建设工期,直至建设竣工,则会出现与建设规划的项目方案相差甚远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在土地利用的过程中对总体建设规范的认识不到位,不能真正意识到其严肃性与权威性等,所以在建设的过程中不免会出现缺乏约束,建设布局较为随意、分散,不能充分考虑对土地的综合有效利用,通常会出现项目规划考虑全面,项目建设处处遗漏的现象,当然,在城市建设中也存在少数的违法占地及用地现象。

  4.土地资源的供需出现严重的失衡

  在国家总体土地资源的供应与占用过程中,通常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失衡问题,尤其是对于国家耕地面积的控制上,也采取的很多的政策与措施。在国家资源规划管理的计划中,目前国家的土地耕种占用资源已基本持*,并出现了较为难以满足人口不断增长所带来的压力,人口的不断增长对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发展等各项对土地资源的大量需求,不断将土地资源供需失衡的问题推上社会经济的舞台。

  二、土地资源管理的有效改善

  1.加强土地管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在土地资源分配利用的过程中,对于建设使用者要深化自身的集约、节俭用地的观念,在建设过程中,能够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政策执行,以充分利用所占用的土地。在土地资源利用中要落实各项基本原则,如布局的合理性与经济的可行性,对于各项的控制顺序也要严格要求。在土地资源分配过程中要做到统筹控制、协调管理,要避免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盲目投资现象,以及常出现的建设超前及重复建设的土地资源浪费。对于闲置土地的处治,国家也颁布了较为全面的处理政策。政策规定土地闲置满两年的,必须要依法进行相关部门的收回,且是无偿性的收回。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符合条件的闲置土地,则要根据其政策用途等进行一系列的等价置换或作为**储备等,通常要按照出让或划拨土地价款的20%的比例来征收该类闲置的土地,充分利用闲置的土地资源,降低社会总体的投资成本。

  2.完善管理体制,惩治违法用地行为

  对于健全的管理体制则要在相应的管理过程中不断对其进行完善,逐步实现土地资源分配及使用的规范化与程序化,要严格执行征地听证及公告制度,真正依法维护人们对土地的集体所有权与承包经营权,将土地征用的知情权与参与权彻底的交到人们手中,大力实现土地征用的透明化工作运行。对于土地资源的社会保障方面,要适当的提高农民基本的生活保障,尽量妥善处理好在征地的过程中所遗留下来的问题,尽量减少由于土地资源的占用而但来的社会不良影响等,且要在土地管理的过程中对于违法行为给予严厉的惩处,让不法的招商单位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从全面来带动经济的告诉发展。

  3.强化对土地资源的保护意识,保证耕地面积

  要真正提高人们对土地资源的自觉保护意识,建立高标准的农田耕地及相应的管理体系,且在管理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水*,真正有效的合理的对土地资源进行保护,在有关耕地占用的过程中,通常以占补结合的方式进行,在占用耕地的同时,要实现其他位置对农用耕地的弥补。在建设用地的过程中,要充分协调好控制好占地与还耕的互补力度,要严谨乱占、严谨滥用耕地,土地管理的过程中,要真正加大管理力度,尤其是针对未发占用耕地的行为要予以严惩,意识到耕地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4.加强土地规划的调控职能

  在建设用地中通常会存在着一些不符合要求的非法占用及不合规划的利用,必须要在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中确定相应的建设用地范围。只有不断的强化管理以及对执行力的大幅深化才能真正将土地与其规划的严肃性与权威性提升上去,也彻底避免在建设过程中对项目总体计划的无视与盲目性,在建设的过程中要切实将规划落实到建设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建设初期以规划制图,在建设的过程中以图纸来规范施工,严格把关,层层落实。彻底加强在规划的过程中的职能调控,实现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全面推动。

  三、结语

  土地资源可谓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基础所在,也是在社会经济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管理的主要资源,要想实现对社会经济的快速推动与发展离不开对国土资源的有效规划与管理措施。在土地资源占用及分配的过程中,对土地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与调控,方能对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万茂.土地资源管理学(第2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1

  [2]郝晋珉.土地利用规划学[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02

  土地资源管理论文 4

  【论文摘要】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以下简称集体土地)一直处于三大方面的威胁之下:**动用征收权征收集体土地、村委会及其干部乱批乱占集体土地、村民个人乱占集体土地。

  究其根源在于我国现行集体土地管理制度的立法及其执法均存在问题,亟须解决。

  【论文关键词】集体土地;存在问题;对策

  我国的土地分为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剧,城乡差距不断拉大,“三农”问题特别是土地问题尤显突出。

  自改革开放以来,集体土地一直处于三大方面的威胁之下:**动用征收权征收土地、村委会及其干部乱批乱占土地、村民乱占土地用于非农建设。

  东南沿海有些地方的农民甚至出现无地可耕现象。

  笔者长期关注集体土地问题,并代理过一系列涉及集体土地的诉讼案件,发现集体土地的权利者很难在目前法律框架内保护自己的利益,究其根源在于我国现行集体土地管理制度的立法及执法均存在问题。

  如果相关立法机关不尽早予以修正,相关执法机关不依法行使职权,那么集体土地难免被继续侵害,我国坚守18亿亩耕地的红线迟早会被突破。

  一、现行集体土地管理制度立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在立法中关于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四项权能规定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

  《民法通则》第71条规定:“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一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但从我国目前情况看,集体土地所有权上述的四项权利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

  首先,关于集体土地使用权权利受限制问题。

  集体土地使用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农用地的承包经营权,二是建设用地的使用权。

  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第8条第l款规定:“农村土地承包应当遵守法律法规,保护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

  未经依法批准不得将承包地用于非农建设。

  ”可见,对于承包经营的农用地,国家规定只能用于农业用途,不能用于非农用途。

  《土地管理法》第63条规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但是,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依法取得建设用地的企业,因破产、兼并等情形致使土地使用权发生转移的情况除外。

  ”从以上规定可见,集体土地使用权是一种被限制的物权。

  我国集体土地的占有权及收益权源于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人仅能在农业用地和本集体内部的建设用地范围内行使有限的占有和收益权能,而对非农用地没有占有和收益的权利。

  其次,集体土地的所有权人对其集体所有土地的处置权几乎被剥夺。

  根据《土地管理法》第2条第4款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这里的土地当然包括集体土地。

  可见,集体土地的最终处置权实际上属于国家。

  这不仅剥夺了集体土地的出让权,也使本应由农民集体享有的收益流入国库,导致集体土地所有权缺失处分权。

  (二)在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中关于集体土地征收规定存在问题。

  根据《土地管理法》第2条第4款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但问题是相关法律至今没有对所谓的“公共利益”进行明确界定,导致凡是只要取得土地征收的批文,无论其用来干什么,似乎均符合“公共利益”;尽管《土地管理法》及《物权法》对征收土地均规定应依法予以补偿,但问题是相关法律法规的补偿标准太低,根本无法保障土地被征收农民的生活;根据《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第25条第1款规定:“征用土地方案经批准后,由被征用土地所在地的市、县**组织实施”、第2款规定:“市、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经批准的征用

  土地方案,会同有关部门拟定征地补偿、安置方案,在被征用土地所在地的乡镇、村予以公告,听取被征用土地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意见。

  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报市、县**批准后,由市、县**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对补偿标准有争议的,由县级**协调;协调不成的,由批准征用土地的**裁决。

  征地补偿、安置争议不影响征用土地方案的实施。

  ”可见,市、县**既是土地征收者,又是补偿标准的批准者,更是争议的协调者,集运动员、裁判员于一身,法律赋予如此权力,本身就无法保障土地被征收者的利益。

  而对土地征收行为不服,相关法律法规至今也没有赋予被征收者相应的救济权利。

  (三)在部分法律、法规中无视村民小组作为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存在。

  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19条规定:“涉及村民利益的下列事项,村民委员会必须提请村民会议讨论决定,方可办理:……(七)宅基地的使用方案”、根据《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办法》第42条第1款规定:“农村村民申请住宅用地,应当持户口簿、家庭成年成员的身份证,向村委会提出申请,经村委会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同意后,公布征询本村村民的意见,在十五日内未提出异议的,经乡镇**审核后,报县级**批准。

  ”但现实是我国目前集体土地所有权几乎属于村民小组集体,并不属于村委会,以致村民取得宅基地的相关权利凭证,可以不经土地所有权人村民小组集体的同意,实际上剥夺了村民小组集体所有权人的权利。

  (四)我国刑事立法对土地违法案件规定的惩处力度不够。

  根据《刑法》第342条规定:“违反土地管理法规,非法占用耕地改作他用,数量较大,造成耕地大量毁坏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第410条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土地管理法规,滥权,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或者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致使国家或者集体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可见,《刑法》对侵犯土地的犯罪规定四种罪名,即非法占用耕地罪、非法批准征用罪、非法批准占用土地罪、非法低价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罪,法定最高刑为7年有期徒刑。

  我国《刑法》第5条规定:“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这就是《刑法》所确立的罪刑相适应原则。

  现行《刑法》规定的侵犯土地犯罪所承担的刑事责任,与犯罪分子所造成的严重后果相比显得太轻,不符合我国《刑法》确立的罪刑相适应原则,屡禁不止的土地违法案件充分证明这一点。

  二、现行集体土地管理制度执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尽管法律早已对土地利用应规划作出明确规定。

  但有些地方**及其职能部门并没有依法行政。

  土地用途包括集体土地用途至今仍缺乏规划。

  《土地管理法》第4条第2款规定:“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第17条第1款规定:“各级**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整治和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用地对土地的要求,组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土地资源管理论文 5

  【摘要】城市土地资源管理是指**依据国家有关城市土地资源的法律法规,对城市土地资源占有、分配、使用的规划、组织、控制和监督等活主要阐述目前我国城市土地资源利用和管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对策。

  【关键词】城市;土地资源;管理;现状;对策

  城市土地资源是指城市市区内的土地资源。城市土地资源是城市建设的空间载体,为城市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以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必要的场所和空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城市土地资源作为一种有限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在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保持竞争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城市土地资源管理,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益,进而扩大城市经济总量,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增强城市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已成为地方各级**思考的重要内容之一。

  1 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

  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管理的现状主要表现一方面社会经济发展与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关系日益密切;另一方面又出现了土地资源配置市场机制失灵和**宏观机制失控现象同时发生的怪圈。目前我国城市土地资源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发展规划不够协调城市建设以总体规划为依据,由城市建设管理部门负责制定,而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管理部门负责制定的,双方在制定规划时如没能充分交流,两个规划必有不相协调的部分,这就会为今后在建设管理上造成不利影响。如土地利用规划中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有些在城市发展用地控制区内,有的甚至在*期建设用地范围。这样,使科学合理的建设行为实施起来比较困难,特别是事关经济发展大局的重点项目,往往因征地影响速度和效益。

  土地管理与建设规划管理步调不够一致法律法规对土地管理和建设规划管理程序都有比较明确的规定,但是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部门之间相互配合不力,导致两个方面的管理时常脱节,给城市建设和土地管理造成影响,不能保证城市建设有序进行,或者造成办事效率低下影响建设速度。这主要还是一个管理体制和领导体制问题,这要求城市建设管理部门与城市土地管理部门要协调一致。

  城市用地紧张与土地浪费并存在我国城市化发展快速推进的过程中,有的城市**加强了对土地开发利用的强度,城市土地资源被过度的利用,城市土地生态系统的自我更新能力遭到了破坏。尽管我国城市用地面积增长的速度比较快,但城市人均占地面积仍低于世界*均水*。人地矛盾十分突出。目前城市地皮紧张、住宅拥挤、道路堵塞、交通不便、教育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无法满足市民实际需求。同时城市土地使用过程中的浪费现象十分突出,由于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土地资源无偿划拨或无偿使用,造成了很多城市土地出现了多征少用、早征迟用,甚至征而不用的奇怪现象,一些城市不顾中央和上级**的要求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规定,擅自乱征乱批土地,很多城市盲目发展开发区,出现“开而不发,围而不用”的现象,导致了大量土地资源浪费。

  城市土地市场化运作尚待规范有的地方为了多渠道筹集城市建设资金,热衷于拍卖黄金地段的土地,这种市场化运作方式本来无可非议,但往往偏离方向,未能充分考虑城市功能分区的需要,未能严格按城市规划进行控制,结果把该作绿地的地块作为建房,该作住宅区的建成工业区或者商业区,又由于客观存在行政干预,以致法定的建设规划人为地成了一纸空文。这需要城市建设与土地管理部门在开发利用城市土地时要充分考虑城市*期目标与远期发展的关系,协调好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合理开发利用城市土地。**部门要从长远利益着想,合去一部分眼前即得利益,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并可适当增加城市绿地建设等公共设施建设,以改善城市的景观、生态环境,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的吸引力,从而最终使城市土地升值,达到开发与利用的目的。

  2 城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土地是一个城市空间和城市功能的载体,土地供应状况直接关系到一个城市的发展空间、发展潜力和发展方向。因此,要使有限的城市空间发挥最大的效用,必须高度重视对城市土地资源的管理,努力提高土地资本的利用效率和地域空间的生态环境效益及经济效益。

  制定科学的城市土地资源的规划管理,确立合理的城市发展战略城市土地规划必须超前,应起到先行指导城市开发管理土地的作用,使用地者事先知道各地块在城市规划中可以做什么,怎样做以及不可以做什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开发管理土地在城市规划的约束下进行。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对用地规模、各类用地的比重、空间控制标准、建筑密度控制标准、人口密度控制标准予以科学化和规范化,同时城市土地规划必须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要求,必须重视城市规划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性,要按照级差地租原理,合理安排利用城市土地。

  挖掘城市土地的内部潜力,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率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率,集约和节约开发利用土地,关键应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通过摸清城区内闲置土地的数量,筹集资金开发利用存量土地,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第二,合理布局城市土地,做到地尽其力,优地优用;第三,综合开发城市土地,提高土地容积率,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第四,组织科技力量,针对城市存量土地潜力进行分析研究,挖掘城市土地的内部潜力。第五,建立和谐的人地关系,维护土地资源可更新能力。要在对现有土地保护的基础上,严格控制土地开发利用的强度,要对用地单位的容积率和绿化率、公共用地面积等严格控制,以维护土地生态系统的自我更新能力,确保城市土地资源不会遭受新的破坏。

  转变城市地方**观念,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发展。**应该科学合理制定开发整理土地供应计划,并综合考虑经济、人口、城市化、环境保护、文化教育等因素。开发管理土地供应计划应该是公开的、透明的竞争。**要实行土地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出让、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整体思路,确保土地的永续利用,从而促进城市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建立和完善城市土地市场,规范城市土地市场管理。国家应该对土地市场严加控制,**要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按照国家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来配置土地,**通过土地利用计划垄断一级土地市场的供给,控制一级土地市场的出让总量,运用政策影响土地供给价格。城市二级市场作为对城市土地资源的再配置,其管理的重点应放在严格审验土地使用者的土地用途及土地规划,把住产权登记关,充分利用优先购买权。而对于土地的三级市场及房地产交易与消费市场,国家应建立一整套规范的监督机制,以确保消费者的利益,从而健全土地管理制度,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工业化与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资源需求增大,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协调人口、资源、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缓解人地矛盾,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实现**对土地市场的科学、有效地管理,进一步规范土地市场运行秩序,加快城市土地经营管理的进程,充分发挥城市土地的效益,实现城市经济发展与土地资产收益的良性互动和相互促进,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谢文惠,邓卫.城市经济学这[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2]刘美*.城市土地制度的改革与优化[J].当代经济研究,2011,10.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实用5篇(扩展8)

——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土地资源》的教案(精选5篇)

  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土地资源》的教案 1

  ●指导思想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被称为新课程教学的三维目标。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就是要改变地理学*方式,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学*能力,鼓励积极探究,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的态度,实现“书本世界和学生生活世界以及心灵世界的有机沟通”,让学生学*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本节课就是以学生熟悉的被称为“万物之本”的土地为题,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中了解土地的用途、分布及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保护的措施等,在学*探究的过程中扩展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人地观,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初步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形成原因。

  2.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使学生了解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使学生充分认识“土地是立国之本”,培养学生的资源保护意识,树立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资源观。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及基本特点。难点:通过分析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带来的严重后果,对学生进行国土资源的国情国策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搜集有关土地利用的资料图片

  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设计[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教师:人和土地的关系,就好像鱼和水的关系一样,土地抚育着人类,从古至今有多少人赞美土地,歌颂土地。你能举例来说明吗?(或者直接利用课本中的小诗导入)

  学生:小组交流,组长汇报(诗歌、故事、图片等)

  教师:同学们,我们对土地的赞美真是说不尽、道不完,那么你对土地知道多少呢?

  课堂活动一:看用途──了解土地教师:多媒体出示山地林区、草原牧区、*原耕作区、城市建筑区的景观图(无多媒体条件的'学校也可直接利用课本插图)

  学生:讨论四幅景观图中土地自然环境和条件的差异以及利用方式的不同。

  山区──林地;高原──草地;*原──耕地;城市──建设用地。

  教师:我们是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状况来划分的,耕地、林地、草地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

  学生:争做“土地专家”。联系已学过的中国地形、气候的有关知识,评价我国土地资源对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也可加入到一个小组内参与讨论)。

  教师:我国国土辽阔,土地资源总量丰富,而且土地利用类型齐全。这为我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少,而且各类土地所占的比例也不尽合理。

  教师:多媒体出示图3.7“部分国家人均耕地的比较”和图38“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

  学生:读图讨论,我国土地资源的构成有何特点?(注意比较各种土地利用类型所占的百分比)

  教师总结:我国土地资源的构成特点可概括为“两少、一多、一不足、一突出”,即: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突出。

  学生:自学“阅读材料”,进一步了解我国耕地的后备资源状况,初步树立土地资源的危机感。

  教师:我国各类土地资源,不仅构成比例不合理,而且还分布不均。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充分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呢?

  课堂活动二:找差异──利用土地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3.9“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

  学生:读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并联系中国地形、气候的有关知识完成课本“活动1”的填表格练*,明确土地资源的利用要受到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耕地:季风区*原──利用程度高

  林地:季风区山地──利用程度高

  草地:非季风区高原──利用程度低

  教师:多媒体出示我国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的景观图,引导学生完成“活动2”,认识我国耕地的南北差异,并能够初步评价我国南北方的水土匹配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学生:读图3.9“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3.12“我国北方和南方水土资源的比较”,结合所学的我国地形、气候的有关知识,明确:

  ①我国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的分布大致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这既是我国一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也是我国800mm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②我国南北方地区的水土资源匹配情况说明:在我国土地资源丰富的北方地区,水资源不足又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人口众多是造成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主要原因,同时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结构又与我国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密切相关,而且人们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也是造成我国土地资源不足的重要原因。

  教师:多媒体出示漫画:“小鸟的悲哀”、“小草的哀求”、“飞来的山峰”。

  学生:讨论漫画的含义,分析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后果?

  小鸟的悲哀──滥伐森林──水土流失

  小草的哀求──过度放牧──土地荒漠化

  飞来的山峰──乱占耕地──耕地减少

  教师提问:土地破坏问题该如何解决?

  学生:组织辩论赛。主题是土地是否需要保护。

  正方:需要。

  反方:不需要。

  教师:参与辩论,了解各方的观点依据。

  教师总结:通过辩论得出,土地资源虽然属于可再生资源,但是只有利用恰当,才能够供人们永续使用;如果利用不当,或者遭到人为破坏,就会引起土地资源退化,生产力下降,甚至完全消失。那么我们该怎么办?

  课堂活动三:定国策──保护土地学生:读图3.13,找出课本中的三幅景观图反映的土地问题与前三个漫画反映的土地利用中的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说明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其他问题。教师:土地是立国之本,对于我国这样的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尤为重要,但是人们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却造成了对土地资源的严重破坏,加剧了我国土地资源的危机。我国仅以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世界21%的人口,这既是一种自豪,更是一种压力。因此,我国**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我国的土地基本国策。学生:阅读课文或利用搜集的材料说明我国已经实施的土地保护措施。

  颁布法律法规:《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等。

  设立“全国土地日”,确定宣传主题,组织宣传活动。

  学生:角色体验,小组讨论,任选一个角色,从角色的心理需求提出建议,说出理由(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地方官员:……

  土地专家:……

  环保人士:……

  种地农民:……

  房地产商:……

  教师总结:国家立法,公民守法,搞好土地资源的开源与节流,加强土地资源的建设与保护,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切记:保护土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教师:出示中国地形图,提出要求,请你来当“土地专家”,对我国的土地进行设计开发(设立最佳创意奖)。

  学生:讨论探究,设计开发(鼓励创新思维)。

  教师总结:土地是久远的过去,更是我们灿烂的未来,美好的明天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来创造。

  调查实践:今年“全国土地日”的主题是什么?请你设计一个“保护土地”的宣传活动。

  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土地资源》的教案 2

  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身边的事例、说明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理解我国把“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土地资源的认识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土地资源观。

  2.建立节约资源的意识、构建人地和谐的地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我国的土地国策。

  2.能够从身边发现问题、并提出来解决措施、养成环保的生活方式。

  教学难点

  分析土地资源利用中产生的问题及对策。

  能够从身边发现问题、并提出来解决措施、养成环保的生活方式。

  ■教学方法

  教法

  读图分析法、归纳法、启发引导法、交流谈话法。

  学法

  地图观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学具准备

  收集土地资源遭受破坏并造成严重影响的资料和新闻报道的实例。

  收集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图片、制作成演示文稿。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多媒体播放环保之歌《我爱您、妈妈》。

  教师:歌声中的“妈妈”指的是谁?学生回答。

  承转:土地是山川之根、是万物之本、是人类的衣食父母、土地是一切财富之源、所有的物华天宝都是土生土长、土地是过去的一切、也是将来的全部。土地资源是可更新资源、但是利用不当、不注意保护、土地资源就不能继续利用。目前我国的土地资源已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这节课我们一起一下。

  讲授新课

  一、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问题引导:我们身边的土地利用都合理吗?你听到或看到哪些破坏土地资源的现象?(学生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说明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其他问题。)

  学生交流。

  教师展示土地资源破坏的景观图片、师生互动、读图感知林地、草地、耕地因为部分人的急功*利而遭到的破坏、通过图片给学生以直观的感知。

  阶段: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一)角色体验:小组讨论、任选一个角色(**官员、、环保人士、乡村干部、农民)、从角色的心理需求提出建议、你准备如何保护土地?说出理由。学生交流。

  承转:国家土地政策的推动、有识之士的努力、使土地资源前景光明。使我们看到了我国土地资源的希望。

  (二)未来希望:

  师生互动、读图感知保护土地资源的措施

  ①植树造林、修堤筑坝、保护水土

  ②植树造林、向沙漠进军

  ③退耕还草、退耕还林

  ④建立完整的防护林体系

  教师:“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源”、离开土地、我们无处可去;离开土地、我们无法生存、所以、国家制定了一项土地基本国策。请同学们阅读课文、说明我国的土地基本国策和已经实施的土地保护措施。

  承转:针对我国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国家制定政策法令、如《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等、并且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要求公民遵守国家的法令、违者要追究责任、受到处罚。为此国家还将每年的`6月25日定为全国土地日。我们国家立法、我们公民就应自觉守法、加强土地资源的建设与保护、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切记:保护土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

  三、实践探究

  (一)小漫画大缩影

  多媒体出示漫画:“小鸟的悲哀”、“小草的哀求”、“飞来的山峰”。

  学生小组讨论的含义、分析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后果?

  1.飞来的山峰──人口增长、占用耕地、耕地减少。

  2.小鸟的悲哀──乱砍乱伐森林资源遭到破坏、造成水土流失。

  3.小草的哀求──过度放牧、草场资源遭受破坏、土地荒漠化。

  (二)角色扮演:

  1.“土地门诊”

  假如你是一名“土地医生”、请你针对土地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开出切实有效的“处方”。

  学生交流。教师。

  2.“土地规划师”

  如果你是一名“土地规划师”、请你针对沙漠、雪山、高寒荒漠、石山等难利用土地、提出合理利用和保护的措施。

  ■课堂

  师生共同本节的主要内容

  ■土地资源的心声──我的未来谁做主

  知识链接

  (1)新一轮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显示:目前耕地总面积为18.2574亿亩、与19xx年的19.5亿亩相比、12年间耕地面积减少了1.2526亿亩、*均每年减少0.1043亿亩。这18亿亩耕地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

  (2)18亿亩耕地:是中华民族的“生命线”。

  问题引导:针对我国土地资源的国情特征、我们中学生能做些什么?

  ■课后调查

  1.对于咱们学校或你家所在的小区的土地利用你有什么合理化建议?你能和你的好朋友们一起也完成一个简单的规划图吗?

  2.请查找本年土地日的主题、理解其含义并向周围的人宣传。

  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土地资源》的教案 3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1)知道中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绝对量大,人均相对数量少;土地类型多,*地少,耕地、林地比例低;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后备耕地资源不足,难利用的土地多。

  (2)知道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3)知道耕地、草地、林地三种最主要的土地类型的分布,以及它们内部的地区差异和特点。

  (4)记住我国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了解其特点。

  2.智能的培养:

  初步学会用统计图表的形式,反映我国人均耕地少,耕地面积在减少的情况下,说明人口与土地资源的关系。

  3.思想教育要求:

  使学生认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教学重点:

  1.记住土地资源的主要类型。

  2.记住耕地、林地、草地三种主要土地的分布。

  教学难点:

  三种主要土地类型的内部差异和特点。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

  教具:

  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

  土地利用类型的百分比图。

  一、我国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

  从今天开始我们学*第三节土地资源,在没讲新课之前,首先请同学们想一想。

  1.土地资源属可再生资源还是非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

  2.土地资源有哪些用途?(学生回答)

  3.根据土地利用的情况,土地资源主要可以分为哪些类型?(学生回答: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下面同学们读P90 6.8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示意图,找出土地资源的主要利用类型,总结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土地资源类型多样。

  那么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多种多样呢?它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呢?(先找同学回答,教师总结,我国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因而土地开发利用的途径和方式就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多种多样。它为农、林、牧、副、渔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虽然我国土地资源类型多样,但各类土地类型的比例却不尽合理,下面看P91 6.9图。

  回答:

  1.耕地、林地共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是多少?(23.1%)

  2.难以利用的`土地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是多少?(19.1%)

  3.改造后可利用的土地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是多少?(17%)

  由读图大家总结一下我国土地利用类型构成有什么特点?(耕地、林地比重小,难利用的土地比重较大,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二、土地资源的分布

  看P90 6.8图。(根据第四章知识分析)

  1.耕地的分布:

  半湿润和湿润的*原、盆地和低温的丘陵,北方以旱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

  2.草地的分布:

  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和半干旱的地区,以高原和山地及青藏高原区。草地的和产草地也随着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读图P91 6.1图。

  3.林地分布:

  集中在东北、西南交通不便的深山区和边疆地区,以及东南部的山地。

  那么我们想一想,为什么我国土地的主要类型会这样分布呢?(主要和气候、降水有关)

  三.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从刚才的学*中,我们知道耕地、林地、草地是我们发展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但是这些土地的比重小,虽然是可再生资源,但现在利用却不合理,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所以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那么具体措施是什么呢?(读P92 1、2、3)(读课文回答)。

  1.遵守法规,用法律来控制。

  2.开源、节流。

  3.加强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板书提纲

  §3 土地资源

  一、我国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

  1.土地类型多种多样:耕地、林地、草地。

  2.土地类型的构成特点:耕地、林地比重小,难利用的土地比重较大,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二、土地资源的分布

  1.耕地的分布。

  2.草地的分布。

  3.林地的分布。

  原因:(气候、降水、地形)

  三、“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采取的措施:

  1.用法律法规约束。

  2.开源、节流。

  3.加强土地资源的建设和保护。

  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土地资源》的教案 4

  教学指导思想:

  1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能力,强调学生自我的理解与发现;

  2 、听、说、读、写有机结合。

  本课学*目的:

  1 、初步学会鉴赏现代诗歌,

  2 、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朗诵、感知和体悟能力,

  3 、练*写自由体诗。

  教学方法:

  电教、反复诵读、仿写展示、交流讨论

  教学活动:

  一、导入

  1 、以“战争与和*”为主题的学生演讲。

  2 、观看一组今日松花江的美丽图片,引入九一八事件及歌曲《松花江上》:

  1931 年 9 月 18 日,日军炸毁了南满铁路,挑起事端,向沈阳城和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起了进攻,并在不到 3 个月时间内占领中国东北三省。据统计,从 1931 年 9 月至 1945 年 8 月,死于日本关东军屠刀之下的中国抗日武装军民和爱国人士有 500 余万人,被屠杀、被奴役而死的无辜百姓则不计其数。同时,中国东北大量黄金、白银、粮食、钢铁等资源**本掠夺。

  《松花江上》歌词: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我有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 九一八 ” , “ 九一八 ”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 “ 九一八 ” , “ 九一八 ” ,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

  3 、 导入本文,简介写作背景:

  九一八事件后,日本吞并了我国东三省,远远没有满足他们的野心,妄图进一步吞并中国。卢沟桥的炮声激励着每一个爱国同胞,爱国将士们拿起枪杆子,将一颗颗子弹射入敌人胸膛;那么爱国诗人们能做什么呢?他们拿起笔杆子,将诗篇化作一把把锋利的匕首,插向敌人的心房!

  《松花江上》抒写了东北人民的痛苦,《雪落在中国土地上》抒写的是全中国人民的痛苦,下面我们一起来体会诗中所抒写的残暴的侵略战争使中国人民蒙受的深重苦难以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重心情。

  二、反复朗诵,体验情感

  1 、教师示范朗诵

  2 、学生反复朗诵

  3 、欣赏朗诵小组的配乐朗诵

  三、诗歌分析

  1 、这首诗的思想内容:抒写残暴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蒙受的深重苦难以及诗人忧国忧民的沉重心情。

  2 、表现方式:

  ( 1 )精心选用意象:雪、风、农夫、我、少妇、母亲、垦殖者

  ( 2 )精巧运用艺术表现手法:叙述、描写、比喻、反复、感叹词

  (学生讨论意象的特点和表现手法的具体内容)

  四、练*写自由体诗

  1 、仿照《雪落在中国土地上》的任意一节,以“和*”为主题,用描述为主要表达方式写一节诗歌。

  2 、分组交流,各推荐一篇用幻灯展示。

  五、情感延伸

  1 、反思:战争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2 、观看一组图片,表达对和*的热爱。

  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土地资源》的教案 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深刻理解侵略战争给中国造成的苦难,并能感悟作者的爱国之情。

  2、帮助学生掌握艾青的诗歌风格,明确他在现代诗歌史上的地位。

  3、培养学生自主及合作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说明:

  这首诗歌在当年的中国文艺界曾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其主要原因在于诗歌的强烈的感染人的艺术力量,因此能较好地理解诗人富有个性的审美感受及他的令人奋发的情感相当重要。同时正由于作者的个性决定了他的诗歌风格,他的内在气质与诗歌浑然一体,所以明确诗人的诗歌风格对理解本诗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自主与合作的方式学会鉴赏这首诗歌的一些艺术特点,这对于学生的阅读*惯、思维*惯有导向作用,所以这堂课的教学不在于对诗歌细枝末节的分析,而注重从整体把握诗歌,这是本诗教学的一个角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感悟作者深沉的赤子情怀。

  2、难点:通过教师指导使学生能从一个角度正确鉴赏诗歌。

  说明:

  教师应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或者听示范朗读来走*诗歌,在分析诗歌背景的基础上正确把握诗歌内容,并使学生了解诗人的风格,从而加深对本诗的理解,体会诗人激昂的感情,这是教学的重点。教学之难在于学生研读诗歌能力的培养,教师应通过指导学生或从诗歌的内容或从形式来鉴赏或评论诗歌,确立学生自主学*的地位。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利用课件出示祖国大好河山的图片。

  引入九一八事件

  从而导入本课的学*激起学生的爱国情感,并沉浸于对历史事件的回忆中创设情境,使学生与诗人的感情达成一致,为理解诗歌作好充分准备。

  诵读激情教师示范朗读(或听录音)学生点评,并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通过师生互动激起学生朗读诗歌的兴趣,进一步走进诗歌。

  作家风范教师提问:

  1、你知道艾青吗?

  2、他的诗风有什么特色?

  3、明确了这样的诗人在这样的背景下写作了诗歌,那么请学生验证一下之前自己体会的情感正确与否学生相互发言,充分利用自己的已有积累。同时明确理解诗人与理解诗歌之间的密切关系。

  在对本诗理解的基础上建立起对艾青的诗歌的总体特色的归纳。

  研读探究请学生选择一个角度对诗歌的形式或内容进行鉴赏评论。教师作必要的指导。学生先是自主研究,接着互相研讨,最后交流发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学*的能力。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去拓展阅读《我爱这土地》将两首诗歌进行比较。拓宽学生阅读面,积累阅读经验。

  思路点拨

  这首诗歌的.教学角度多样,能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机智。比如可以从诗歌具备的画面感上入手,重点分析诗歌的形象性;或者抓住诗歌中反复咏叹的句子,来分析诗人丰富的情感;也可以从我和农夫、少妇、母亲、垦殖者之间的关系来理解诗歌所反映的内容;再比如通过分角色朗读,重点体会诗歌的风格与主题,这些教学设想均可以使课堂生动活泼,体现师生的合作互动。

  练*举隅

  1、这首诗歌重点描绘了那几幅画面?

  2、诗歌中表现诗人自我的一段文字有什么作用?

  3、这首诗歌中的反复咏叹在情感的表达和篇章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

  4、以《在我们心中》为题,仿照课文,写两节诗歌。


《土地资源》教学反思实用5篇(扩展9)

——土地资源实*报告(5)份

  土地资源实*报告 1

  实*教学工作是学院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工作,为积极响应学院的教学政策,结合土地管理系的实际情况,20xx年我系开展了五门暑期课程实*活动,现作出如下实**结。

  1. 院系领导高度重视本科生实*教学,积极组织教学实*计划的制订和实施的协商工作,为保证实*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学院明确要求指导教师全程参与实*教学任务。

  20xx年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共5门暑期实*教学课程,分别是规划综合实*、城镇用地分等定级实*、土地测量实*、城市竞争力评价实*、土地资源调查实*,实*第一线高级职称教师人数达6人,包括刘卫东、吴宇哲、岳文泽等3名正教授和楼、韩昊英、谭永忠等3名副教授。为保证暑期实*的高质量、高水*,我系遵循学院要求,已尽量安排20xx级、20xx级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在专业相*实务部门,如缙云县国土局、杭州市城市规划馆、上海市城市规划展览馆等开展2周及以上的实验教学,并要求每位学生需在实*教学结束后提交响应的实*报告和3000左右的实*心得体会。

  2.实践教学及校外实*尤其是深度实*的理念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需要大量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人才的培养除了知识的传授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及校外深度实*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打造应用型本科品牌的重要抓手。因此,本系积极鼓励教研室教师申报专业实*课程,认真核对实践教学安排表,有序开展了五门教学活动。两周的教学计划能够较为完整的实现实*教学目的,使同学们走出校园,更深入地认识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这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实地参观考察中熟悉不同用地类型,了解建设用地、农用地、生态用地的利用与规划,深入思考城乡建设用地规划中凸显的问题,进一步体会土地利用规划的综合性和复杂性。通过本次实*教学,拓展视野,丰富阅历,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更好地运用到现实问题的分析中,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独立思考精神,也增进团队合作,加强专业班级凝聚力。

  3.实*安排

  土地管理系20xx年暑期共安排了五门实*教学,其中20xx级土地资源管理两门(城镇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实*、规划综合实*),20xx级土地管理专业三门(土地测量实*、城市竞争力评价实*、土地资源调查实*)。五门实*教学均采用集中式教学,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实*报告撰写。其中20xx级主要以专业认识实*为主,所安排的三个实*能够促进本专业学生对土地资源管理有一个较为迅速的认知。20xx级则偏重专业应用实*,所安排的两门实*教学旨在激发学生专业创造力,综合专业课程知识并将其应用与实际。不同实*课程各自的教学目的多样性更能契合不同年级的学生对教学的需求。

  4.实*过程

  教师在实*期间表现高度热枕,能够兼顾不同学生的需要。各实*课程负责教师在实*前均做了足够的准备,譬如撰写实*任务书,提前到实*地点联系实*单位,与实*单位交涉,保证实*顺利进行。其次,由于实*课程为集中式校外实践,为保障实*安全和应付突发事件,指导老师全程带队并参与实践教学,承担实*教学活动安全负责人一职,且从实*开始到实*结果的全过程都保持与专业负责人、本科生办负责人的联系。实*结束后,每门课程都要求学生上交一份实*报告,其中包含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对实*内容的专业感悟和实*体会等;指导老师对学生的每份作业都用心批改,同样地,学生对实*教学的兴趣亦非常浓厚,自觉遵守实验教学日历安排,认真自觉完成实*报告,在作业报告中不乏对学院实*教学的感谢之辞。更难的是,相关实*单位对我们的实践教学表以热烈的支持和欢迎,在称赞了我系学生实*中表现的同时也对学校实*管理表示出一定程度的认同。

  5.实*基地的建设

  本次实践教学的实*单位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实*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包括提供场地,培训学生,专员加入实*队伍共同协助实践开展,专员加入安全保障工作等。本次实*中合作最愉快、支持最给力的实*单位是规划综合实*的实*单位缙云县国土资源局。在20xx级土地资源管理学生到达当天,缙云县国土资源局积极为学生准备缙云县规划培训课程,奠定了学生顺利完成之后的学*任务的坚实基础。随后的日程安排中,缙云县国土局不时派专员伴随学生参观规划馆、下属县镇等,途中一一讲解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相关的政策、现象等等。学生和老师对缙云县国土局于此次实*教学过程中给予的无微不至的帮助表达由衷的感谢!

  6.实*存在问题分析说明

  “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求创新”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取向,然而国内高校社会科学公共管理领域的专业常常采用“重理论轻实验(实践)”的方式,使得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出现了脱轨的现象。因此,,实*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其特有的必要性。那么,外出实*最需要考虑的是什么呢?没错,就是安全问题。对学生实*教学安全管理要贯彻预防为主、教育先行、明确责任、方便操作的方针,努力把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并妥善处理好实*活动中发生的安全事故。然而,在我系学生校外实*期间,学院的安全管理很难延伸到实*点,实*仅以指导老师作为活动安全负责人可能在人手上稍显不足,有待更好的管制。

  7.总体评价

  学院对本次暑期实*教学给予来了大量的精神鼓励和物质支持。精神鼓励: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本科生实*课程,本科生办制定实*相关的明细准则,明确学生校外实*规范和要求,规定各专业实*时间不少于2周,让学生充分得到实务方面的基本训练。此外,学院派出多名高级职称教师参与实*课程,优化实*师资力量,实*教学从而更富有专业性和科学性。物质支持:以每人1000元下拨实验经费,使得实*教学活动的内容能够更加丰富多彩,教学任务安排也可以也不用过多限制于实*经费的制约。总而言之,本学院不但非常重视实*教学的开展,而且在此次实*教学实际管理操作中统筹管理各专业实**过程,是整个实*教学顺利实现的奠基石。

  8.对学校实*管理、实施深度实*计划的意见和建议

  深度实*的目的在于促进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培养独立思考的应用型人才。深度实*重点在于“深度”二字,那么,实现深度实*到底需要多久的实*时间才是合适的呢?其实,对一个专业而言,有些知识应用可能几天就可以很好的完成,而有些知识体系的学*利用可能要花上十几天甚至一个月的时间。因此,建议学校在规定实*期限的时候多参考各专业反馈上来的建议,不推荐硬性规定实*必须满足的天数,应针对不同实*课程下达实*天数,并根据人数和天数划拨实*经费。上文提到,在我系学生校外实*期间,学院的安全管理很难延伸到实*点,实*仅以指导老师作为活动安全负责人可能在人手上稍显不足。学校应多注意学生实*的安全问题,多调派人手参与第一线的实践教学中。

  土地资源实*报告 2

  一、实*目的

  1、实*目的

  根据郑州市国土资源局的要求,登封市国土资源局计划在原有城镇国有土地地籍调查成果的基础上,开展市区地籍调查更新工作。全面查清市区行政辖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建立和完善市区土地调查、土地统计和土地登记制度,利用调查成果,切实提高市区土地登记发证率。

  2、实*意义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一个古老而又新潮的专业,土地是一个国家生存之本,这就决定了这个专业的特殊性及重要性。随着我国城市化水*的不断加快,建设用地需求量日益增加,耕地面积不断下降,渐渐趋*国家规定的18亿亩耕地红线。面对日趋紧张的耕地,作为一项重要增加面积耕地的措施,土地整理就变的刻不容缓。

  实*的最终意义,就是通过这次这出校门外的切身实践,发现自身缺点,明白自身不足,同时也找准自身优势,扬长补短。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往往眼高手低、不切实际,要通过这次实*,给自己找出一个准确的定位,一切从基础做起,在完善自己在学校所学知识的同时,学会融入这个多元复杂的社会。改变不了,就要学会适应,适者生存是大自然亘古不变的法则。

  3、实*单位的发展情况

  根据《**登封市委登封市人民**关于市直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其前身为登封市土地局、登封市矿产资源管理局。

  二、实*内容 2.1 主要内容

  本次地籍调查的主要任务是在原城镇地籍调查后对新增或变化的国有土地使用权进行权属调查及界址测量。主要工作内容为权属调查、加密*面控制测量、地籍测量、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调查、电子数据成果制作等工作。具体工作内容为:

  1、各级行政区域界线转绘接边;

  2、原城镇地籍调查后新增或变化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界调查;

  3、原城镇地籍调查后新增或变化的地籍控制测量;

  4、原城镇地籍调查后新增或变化的地籍要素测量;

  5、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

  6、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调查;

  7、原城镇地籍数据改造、建立地籍调查数据库;

  8、地籍调查报告的编写;

  9、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数据分析报告的编写。

  2.2 分类系统

  2.2.1 土地利用分类系统

  统一采用《郑州市集体土地地籍调查土地利用分类和编码》

  2.2.2权属分类

  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

  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

  国家作价出资(入股)国有土地使用权

  国家租赁国有土地使用权

  国家授权经营国有土地使用权

  未确定使用权的国有土地(指无明确使用权的国有自然土地,如荒山、荒漠、草原等)

  2.2.3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2.3 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20xx执行。调查区已有资料及可利用情况

  1、调查区内有1:500比例尺地籍图,可以作为工作底图使用。

  2、调查区内有登封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布设的四等、一级*面控制网,可以作为本次控制网加密的起算数据。

  3、调查区内有20xx年--20xx年期间完成的地籍调查资料,作为本次数据改造的源数据。

  4、调查区内有民政部门行政区域勘界资料,作为街道划分的依据。

  2.4 技术路线和工艺流程

  权属外业调查以街坊为单位进行,调查区域内新增或变更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宗地在原有城镇地籍调查成果的基础上顺延编码。做到不重不漏,覆盖整个调查区。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权属外业调查同时进行。

  地籍测量采用全站仪全野外数字化采集的作业模式。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地籍测绘同时进行。利用全站仪到实地将权属界线、地类界线等直接进行测绘,实地绘制草图并进行地类调查,然后内业编辑成图

  2.5 权属调查

  权属调查是对土地使用者的申请、宗地位置、界址、用途等情况进行实地核定、调查、记录。经土地使用者认定,为地籍测量、权属审核和登记发证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书凭据。权属调查前按照原国家土地局颁发的《土地登记规则》中有关规定颁布土地登记公告,向土地使用者发送土地登记申请书,并受理申请,造册登记,以此作为权属调查的依据。

  2.5.1街坊、宗地的划分

  1、对原城镇地籍调查时已经设宗并调查的宗地按照新的数据标准进行整理。

  (1)、街坊划分调整

  对于原城镇地籍调查划分的街坊,可以沿用原街坊划分方式,也可以本着方便管理、

  无缝衔接的原则重新进行街坊划分

  (2)、宗地信息处理

  由市局统一提供城调宗地界址点坐标及相应的宗地号,按集调的编码规则在本街坊范围内予以重新编辑宗地号和界址点号,确保本街坊内宗地号与界址点号的唯一性。

  其他宗地属性信息及相关地籍要素从原城调成果数据库中统统一改造、导入集调数据库。

  在提交入库成果时,作业队伍应同时提交登封市集体土地地籍调查新旧宗地号对照表。

  2、对城镇地籍调查时未单独设宗的铁路、公路、水系、绿地等用地进行补充调查。 ? 按照不破街坊的原则分别设置宗地,建立调查档案,确保实现本辖区内的宗地全覆盖。

  不必履行指界手续,可充分利用城调成果数据,采取内外业结合的方式进行处理。

  可以按照不同情况给予特定的权利人名称,填写地籍调查表,不必填写申请表。如道路等权利人统一按归属到“登封市市政管理委员会”。

  3、原城镇地籍调查完成后因危改拆迁、道路改造等原因造成成片用地现状发生显著变化的宗地重新进行调查。

  现状已经拆迁完毕并已确定使用权人的,要重新地籍调查,进行现场指界、测量;已经登记发证且测量成果符合要求的,可以直接引用登记发证成果;

  现状已经拆迁完毕但尚未确定使用权人或者即将拆迁的区域,可暂时按照拆迁地块外围界线确定权属界线,按照地形地物范围划分为一宗地或几宗地进行处理。

  4、特殊情况

  由于此次调查工期紧、任务重,对原城镇地籍调查完成后街坊内个别宗地发生变化的,可暂时不进行调查,直接按照原城调成果进行数据处理,待日后日常发证时再进行变更处理。

  2.5.2地籍编码体系

  1、本次地籍调查采用5级,14位编码,即:区(2位)、街道(2位)、街坊(3位)、宗地(3位)、为和登封市集体土地地籍调查保持一致加注“0000”。

  编码规则为:

  ××——××——×××———×××——××××

  区 街道 街坊 国有土地 “0000”

  使用权宗地

  2、国有铁路、公路、水域等国有公共用地被街坊分割后单独设宗,并按以上规则统根据申请书编号顺序填写第一个权利人名称,后面加“等几人”;共有权利人情况栏填写不下时在“备注”栏中将详细情况填写清楚。没有的此栏填写“无”。土地面积分摊原则包括按建筑面积比例分摊、按房基占地面积比例分摊、按独自使用面积分摊、以及协议分摊等。注明:土地面积分摊原则由所有权利人提交文字材料交权属登记人员备案。

  土地他项权利:填写本宗地使用者或其他单位(个人)在本宗地的使用权以外的使用土地的限制条件和权利。没有的此栏填写“无”。

  界址点号、界标种类、界址间距、界址线类别、界址线位置。

  相邻宗地权利人及宗地号:填写邻宗地的宗地编号;没有相邻宗地时,填写道路、河流等地理名称或按“宗地四至”填写。

  指界人姓名:个人指界时填写指界人名称并加盖名章(或按手印);单位指界时核验指界人身份,填写指界人名称并加盖名章(或公章)。没有相邻宗地时,不用签字盖章。

  权属界址调查记事及调查员意见一栏按不同情况填写,地籍测量记事一栏由测绘人员按实际情况填写,审核意见由审核人员填写地籍调查结果。

  3、地籍调查表填写要求

  (1)、地籍调查表必须做到图表内容与实地一致,各项目填写齐全,准确无误,字迹清楚整洁;

  (2)、填写内容划改不得超过两处,划改处加盖划改人员印章;

  (3)、每宗新增或变更的宗地填写一份地籍调查表;

  (4)、文字内容一律使用蓝黑钢笔或黑色签字笔填写,图形由铅笔绘制;

  4、绘制宗地草图的内容和要求:

  (1)、宗地草图是描述宗地所在位置、界址点、线和相邻宗地关系的实际资料,地籍调查人员在现场绘制,必须保证权属清楚,界址准确,注记清晰规范。宗地草图是处理土地权属的原始资料,不能涂改,只能划改。

  (2)、宗地草图按约略比例,用2H~4H铅笔绘制,线条字迹清楚,注记字头大致向北向西书写。注记过密的部位移位放大处理。宗地过大的草图另加附页绘制。

  (3)、宗地草图的内容要求如下:

  本宗地界址点、界址线、界址边长;

  本宗地的门牌号;

  宗地的外围轮廓线及文字说明;

  与界址点有直接关系的建筑物、构筑物和重要建筑物和构筑物及相关信息如“层数”等;

  相邻宗地的地籍编号和权利人名称;

  地理名称包括道路、水系等;

  指北线、丈量者名称、审核员名称以及绘图日期;

  调查人员认为其他有必要填写的内容。

  2.6 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

  2.6.1目的和任务

  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的目的是对土地利用地类及其界线进行调查。

  2.6.2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土地分类

  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土地分类系统采用《郑州市集体土地地籍调查土地利用分类和编码》。

  2.6.3外业调查

  1、准备工作

  (1)、工作底图

  将外业实测的1:500地籍图回放纸质图,作为外业调查工作底图。

  (2)、其它资料

  对收集到的土地变更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提供给本次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参考使用。

  2、外业调查基本要求

  (1)、外业采用逐图斑调查方式进行,野外调查时,做到了走到、看到、问到、画准,各种界线符号和地物位置调查准确。各种注记正确无误,清晰易读,符合规范图例。

  (2)、最小上图图斑标准: 调查比例尺

  1:500

  (3)、路、沟渠、林带等线状地物大于或等于2米,按图斑调绘;2米以下的归入其所在图斑,不单独计算其占地面积。

  (4)、已完成地籍调查的地块,将土地类型统一到《郑州市集体土地地籍调查土地利用分类和编码》中,移植到新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上。

  (5)、属于交替利用的地类或两种以上利用类型的地类,以主要的利用类型表示,即同一图斑范围内的地类只能从属一个类型,不能两个类型同时并存。

  (6)、较宽的绿化隔离带按实际用地情况进行分类。

  (7)、“绿色通道”、“绿色走廊”等是*两年出现的新情况。有的在铁路、公路路边仅从保护路基的需要栽种护路林;有的却在路堤外植树种草等,其宽度可达50米甚至上百米,因此,调查统计时,凡符合工程主体设计标准已办理用地手续的,统一按照交通用地调查统计,其它超出设计标准的,按实际地类进行调查统计。

  (8)、风景区为一个权属单位时,在划定水域和林地地类范围后,其余土地为建设用最小上图面积 图上面积 36mm2 实地面积 9m2

  地地类。

  (9)、图斑划分

  在理解和掌握土地利用分类中各级土地利用类型含义的基础上,根据调查底图实地绘出图斑界线。

  地类划分要求单个地类图斑仅有唯一土地类别、权属性质、权利主体和土地等级,在街坊范围内图斑线要闭合、全覆盖和不重不漏。

  同一地类凡被境界、土地权属界、地类界分割而成的封闭地块为一图斑。 ? 道路与河流、沟渠相交,应注意道路要断开,以桥梁符号表示,无桥梁时道路断在河流或沟渠上。公路和铁路交叉时,铁路将公路(图斑)分割为两个图斑。

  3、土地利用分类调查编码体系

  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的基本单元是图斑。图斑之间由权属界和地类界线分隔。宗地内土地利用图斑号以宗地为单位从左向右,从上至下顺序编号,码位为3位。

  图斑编码为所在街坊编码(7位)+图斑号(3位),共10位编码。

  2.7 内业数据处理和图件编绘

  2.7.1数据处理

  本次地籍调查测量的数据在《测绘数据处理与成图系统》中进行编辑成图,数据处理。以满足数据库的要求和图形输出为准则。

  作业过程为:在采集新增或变化的界址点、界址线、地类界、宗地号、土地用途代码、用地面积、土地权利主体名称、道路名、地名、主要道路上的门牌号及其它地籍和地貌要素数据后,内业作业人员将电子测量手簿上的数据转入计算机,参照宗地草图、外业工作底图和权属调查表,在软件下进行图形编辑,叠加到利用软件进行改造后的原有城镇地籍调查成果上,编制基本地籍图、宗地图和土地利用现状图。

  数据处理分层编码要求:内业数据处理中,所有地籍要素、图斑、线状地物、文字注记的分层、颜色、编码和属性均按照系统软件格式进行。

  2.7.2地籍图

  地籍图数据包括分幅地籍图和分街坊地籍入库数据。编制分幅地籍图的依据是街坊地籍图。是将各审核无误后的街坊图进行拼接后分幅,其规格为40cm×50cm。

  1、 1:500比例尺分幅地籍图的内容:

  (1)行政界线和行政区域名称。包括区行政界线、街道行政界线及街道号;

  (2)街坊界线及街坊号;

  (3)权属界线、宗地号和权属单位名称;

  (4)界址点;

  (5)各级控制点;

  (6)建筑物、构筑物、围墙、地类界线、栏栅、铁丝网、道路、绿化隔离带、沟渠、坡坎等;

  (7)数学基础与整饰。包括坐标系、内外图廓线、坐标格网线及坐标注记、控制点点位及其注记、地籍图比例尺、地籍图分幅索引图、本幅地籍图分幅编号、图名、比例尺及其它图幅整饰等内容;

  (8)其它注记。如路名、单位名和河流名称等。

  (9)不依比例尺的图形符号、点状符号、地类符号。

  2、分幅地籍图的编绘与整饰要求:

  (1)当宗地界址线与行政界线重合时,应遵循高级覆盖低级的原则,在地籍图上只绘制高级界线。行政界线与宗地界址线的级别依次为:区行政界线、街道行政界线、街坊界线、界址线、其它地籍要素界线;

  (2)界址点用直径0.8mm的***圆圈表示,界址线用0.3mm的红色实线表示,争议界线用红虚线表示;

  (3)地籍图上不注区编号,只注记街道号、街坊号、宗地号。街道号、街坊号注记在图幅内有关街道、街坊区域的适中部位,街道名称注记在图幅内街道行政界线内的适中部位;

  (4)宗地号和地类编码的注记以分式表示,分子表示宗地号,分母表示主要地类编码(只表示至二级类),并注记在宗地内适当的位置;

  (5)具有权属界线标识意义的垣栅、房屋、沟渠、坡坎等地物,必须按照其权属状况表示。

  2.7.3宗地图

  1、宗地图是土地证书的附图,原则上从地籍图上复制,主要由软件功能自动生成。根据宗地大小和内部建筑物、构筑物形状、大小与稀疏程度,分别生成不同比例尺宗地图。图纸大小分为A1、A2、A3、A4四种规格。

  2、生成的宗地图应符合《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规定的要求,做到点、线清晰,各种注记清楚,宗地四至关系正确。

  3、宗地图内容包括:地籍编号、地类号、宗地面积、宗地所在图幅号、宗地名称、界址点编号、界址边长、相邻宗地地籍号、相邻宗地名称、宗地关系示意线以及主要的建筑物、构筑物。

  2.7.4土地利用现状图

  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包括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分街坊土地利用现状入库数据。编制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的依据是街坊土地利用现状图。是将各审核无误后的街坊图进行拼接后分幅,再根据图形的土地利用现状信息及图面承载能力分别编制土地利用现状图,其规格为40cm×50cm。

  1、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的内容:

  (1)、行政界线。包括区行政界线、街道行政界线和乡镇名称;

  (2)、街坊界线和编号;

  (3)、界址线;

  (4)、地类图斑界线;

  1.对界址点变化不大的宗地(如门墩、错拐),可在原地调表上进行加点补充,并在记事栏中注记清楚。

  2.对一部分界址点发生变化的宗地(如扩路等),在新地调表画草图时,可只画界址线,标明界址点,宗地内地形地物未发生变化的,不画宗地内地形地物,在记事栏中标明:“宗地草图内所有地形地物要素延用原地调表”。

  3.对变化教大的宗地,,必须填新地调表,画宗地草图,重新指界。

  2.8.5内外业对比

  将内外业核实情况进行比对分析,对于权属、界址等发生变化的,通知相关权利人提交权属来源资料及进行指界,每宗地填写一份地籍调查表。

  1.权源材料:

  土地权属来源可由以下部分组成

  建国以来**有关部门的征用、征收、划拨土地的批准文件以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或经批准的转让合同;

  建国初期接收、沿用、购买土地的文件;

  人民法院有关确定权属的判决书或仲裁机构作出的仲裁书;

  建国以来人民**颁发的土地证书;

  有关部门核发的房地产调拨、调整文件;

  有关**部门作出的土地调节协议书;

  建国以来有关**部门核发的房屋所有权证书;

  房屋买卖、交换、赠与、继承的文件;

  市、区人民**或市级以上(含市)**部门关于地产的会议纪要、领导批示;

  在国有土地上进行建设的项目批准文件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用地单位出具的土地权属来源情况说明以及其上级主管部门的意见。

  2.指界

  关于指界可分为四类,即正常指界、存在纠纷问题的指界、找不到权利人指界、违约缺*指界。

  (1)、正常指界

  (2)、存在纠纷问题的指界:调查员进行调解的原则为:

  a) 争议双方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b) 根据权源提出调解意见;

  c) 增加他项权利;

  d) 根据使用现状结合以往的情况,提出调解意见;

  e) 对争议调解无效的,详细记录,待后处理。

  注:争议土地的界址明确,但权属有争议的,将争议土地单独设宗;界址线有争议的,划定工作界线,以工作界线代替界址线划宗。

  (3)、对于一方权利人无法找到的,可由另一方单方指界,不进入登记流程。

  (4)、对于指界人缺*或不签字的,可按照以下办法处理:

  a) 如一方缺*,其宗地界线以另一方所指界线确定;

  b) 如双方缺*,其宗地界线由调查人员根据现状及地方*惯确定;

  c ) 将现场调查结果和缺*指界通知书寄(送)违约缺*者。违约缺*者对调查结果有异议,须在收到调查结果之日起,15日内提出重新划界申请,并负责重新划界的全部费用,逾期不申请,则上述两条确定的界线自动生效。

  三、实*结果

  1、地籍调查表的填写

  宗地权属调查完成后,将权属调查结果填写在地籍调查表上,每宗地填写一份地籍调查表,一宗地内有多个权利人的,以第一个权利人为主填写地籍调查表,其他权利人只填写地籍调查表的首页,放入同一档案袋内。对于共用宗地,将宗地内所有权利人名称填写在主地调表“共有权利人情况”一栏内。

  “权属界址调查记事及调查员意见”一栏,将该宗地的权属及界址情况按照调查结果填写清楚,对于界址发生变化的,注记变化的位置和界址点号。

  调查表其他栏目按照调查结果认真填写。

  2、宗地草图

  宗地草图的内容包括:本宗地的地号和门牌号,相邻宗地的地号和门牌号,本宗地使用者名称,邻宗地使用者名称,本宗地界址点、界址点编号以及界址线,宗地建筑物和构筑物等。

  界址点从宗地左上方第一个点开始顺时针方向编写,城镇地籍调查成果已有界址点编号的,原则上可不再调整。

  宗地草图用铅笔绘制,线条字迹要清楚,数字、注记的字头要向北、向西书写,宗地使用者名称注记在宗地内,字头一律向北书写,宗地草图需实地绘制,不得涂改,不得复制。

  3.、将调查成果表转交测绘单位进行测绘。

  四、实**结或体会

  这次在登封市国土资源局的实*生活,对我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熟悉了关于土地调查的整体过程、具体的工作方法以及怎样去处理在调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学会了用软件计算导线闭合差。学会了用南方CASS绘制地籍图。

  (2)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别人沟通,如何更好地去陈述自己的观点,如何说服别人认同自己的观点。

  (3)在工作单位,“外人”和“自己人”的区分不是个“一见钟情”的问题,而是个自我定位的问题。当你一心一意地工作时,你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现自己已经是“自己人”

  了。

  (4)一个很优秀的人往往因为细节而优秀,也因为细节而庸俗。一定不要因为细节而自毁形象。

  (5)工龄是一种幸福指数。工作时间越久,和同事的风雨历程就越多。每每想起,都会感到无比幸福。

  (6)我们的价格由市场决定,但我们的价值永远只由我们自己决定。

  土地资源实*报告 3

  一、实*目的

  对农村土地土地权属进行调查,对其的来源及其权利所及的位置、界址、数量和用途等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是针对土地使用者的申请,对土地使用者、宗地位置、界址、用途等情况进行实地核定、调查和记录的过程。调查成果经土地使用者认定,可为地籍测量、权属审核和登记发证提供具体法律效力的文书凭证。

  二、实*内容

  查清每宗农村宅基地的坐落、权属及来源、界址、面积,及周边地类现状,为建立农村宅基地权属数据库和登记发证做好技术保障。

  三、实*操作过程

  首先,调查的准备工作,对调查地的图纸进行熟悉;其次,宗地权属状况调查;再次,土地用途及土地坐落的调查;第四,界址调查;第五,内业工作,绘制宗地草图;最后,权属调查文件资料的整理归档。

  四、实*主要成果

  通过为期40天的XX农村土地权属调查实*,使我收获颇多。首先,使我进一步了解了权属调查的性质和意义,并且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第二,在上学期刚学完《地籍管理》,在该课程中讲的许多内容都与此次实*内容相同,使我在该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得到了实践,真正地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第三,此次实*,我们接触了大量的当地的农户,从他们那我学到了一种淳朴的精神,并希望将其运用到今后的生活和工

  作中;第四,在与当地国土局的工作人员接触了*40天的时间里,使我对我们专业今后的具体工作有了大概的了解,也明确了自己今后的工作方向。

  五、实*心得

  20xx年7月16日至8月23日,我们与土管092的学长、学姐们在XX开展为期40天的农村土地权属调查的实*。现在实*已经结束一周了,但大家都好像还意犹未尽,很怀念在一起工作的时光,会想念陪伴我们40多天像父母一样照顾我们的工作人员们,会想念我们生活的伊运客栈,会想念XX的风土人情。

  7月18日,我们开始了第一天的工作,看着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茫然,在经过赛所长的讲解之后,我们有了点头绪,就分组开始自己的工作了。但是出现了最大的问题,沟通,当地一般都是少数民族,我们几乎没有办法跟他们沟通,没有沟通又谈何调查,幸好当地的国土局想得周到给我们每个组都派了个工作人员可以说翻译吧。第一天,不懂的太多,总是在咨询。慢慢的在叔叔阿姨的带领下,我们的工作也就像模像样了,能独自处理一些问题了,也不觉得这项工作难了。

  在这段短暂的实*时间里,我们的收获很多很多,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遇到了一些困难,也看到了自己本身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一,实*时个人综合能力的检验;其二,此次实*,我深深体会到了积累知识的重要性;再次,此次实*增强了我毕业就业的信心和勇气。

  回顾刚刚走过的40天,我看到我自己的很多不足,学到了很多别人的优点,同时不断反省、不断认识自己。在这次实*中即学到了各种知识,又提升了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能力。这次实*对我来说,是大学生涯中很重要的一部分积累。甚至在我的人生中都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这是人生财富的一种积累。在我以后的生活工作中,当我遇到类似的事情时,我就能从容的区面对。现在吃点苦,受点气,受点累不要紧,以后会受益匪浅。能有这样一种积累是值得庆幸的事。

  实*中,我努力增强自我的责任感,做一个值得信任的人。积极和上级、工作人员沟通、交流。从与他们相处我体会到责任感的重要性。我知道我长大了,我肩膀上多了一种东西叫做责任。实*的日子让我明白了学校的生活着实太安逸了。我们要在学校时,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在生活中积累经验。

  在这段时间里,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大家的团队力量。当一个小组完成后,大家就会自愿的去帮助别的组。并且在越到问题时,大家会做到一起,发表自己意见,最终达成统一。一个实*锻炼人,更造就一种精神那就是团结。实*工作结束了,它带给我们很多很多学不到的东西,让我们认识到了土地权属调查的重要性,让我们对土地资源管理这个专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中我们会越来越了解这个专业,越来越喜欢这个工作。

  土地资源实*报告 4

  实*教学工作是学院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工作,为积极响应学院的教学政策,结合土地管理系的实际情况,20xx年我系开展了五门暑期课程实*活动,现作出如下实**结。

  1. 院系领导高度重视本科生实*教学,积极组织教学实*计划的制订和实施的协商工作,为保证实*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学院明确要求指导教师全程参与实*教学任务。

  20xx年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共5门暑期实*教学课程,分别是规划综合实*、城镇用地分等定级实*、土地测量实*、城市竞争力评价实*、土地资源调查实*,实*第一线高级职称教师人数达6人,包括刘卫东、吴宇哲、岳文泽等3名正教授和楼、韩昊英、谭永忠等3名副教授。为保证暑期实*的高质量、高水*,我系遵循学院要求,已尽量安排20xx级、20xx级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在专业相*实务部门,如缙云县国土局、杭州市城市规划馆、上海市城市规划展览馆等开展2周及以上的实验教学,并要求每位学生需在实*教学结束后提交响应的实*报告和3000左右的实*心得体会。

  2.实践教学及校外实*尤其是深度实*的理念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需要大量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人才的培养除了知识的传授外,还需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及校外深度实*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打造应用型本科品牌的重要抓手。因此,本系积极鼓励教研室教师申报专业实*课程,认真核对实践教学安排表,有序开展了五门教学活动。两周的教学计划能够较为完整的实现实*教学目的,使同学们走出校园,更深入地认识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这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实地参观考察中熟悉不同用地类型,了解建设用地、农用地、生态用地的利用与规划,深入思考城乡建设用地规划中凸显的问题,进一步体会土地利用规划的综合性和复杂性。通过本次实*教学,拓展视野,丰富阅历,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更好地运用到现实问题的分析中,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独立思考精神,也增进团队合作,加强专业班级凝聚力。

  3.实*安排

  土地管理系20xx年暑期共安排了五门实*教学,其中20xx级土地资源管理两门(城镇用地分等定级估价实*、规划综合实*),20xx级土地管理专业三门(土地测量实*、城市竞争力评价实*、土地资源调查实*)。五门实*教学均采用集中式教学,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实*报告撰写。其中20xx级主要以专业认识实*为主,所安排的三个实*能够促进本专业学生对土地资源管理有一个较为迅速的认知。20xx级则偏重专业应用实*,所安排的两门实*教学旨在激发学生专业创造力,综合专业课程知识并将其应用与实际。不同实*课程各自的教学目的多样性更能契合不同年级的学生对教学的需求。

  4.实*过程

  教师在实*期间表现高度热枕,能够兼顾不同学生的需要。各实*课程负责教师在实*前均做了足够的准备,譬如撰写实*任务书,提前到实*地点联系实*单位,与实*单位交涉,保证实*顺利进行。其次,由于实*课程为集中式校外实践,为保障实*安全和应付突发事件,指导老师全程带队并参与实践教学,承担实*教学活动安全负责人一职,且从实*开始到实*结果的全过程都保持与专业负责人、本科生办负责人的联系。实*结束后,每门课程都要求学生上交一份实*报告,其中包含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对实*内容的专业感悟和实*体会等;指导老师对学生的每份作业都用心批改,同样地,学生对实*教学的兴趣亦非常浓厚,自觉遵守实验教学日历安排,认真自觉完成实*报告,在作业报告中不乏对学院实*教学的感谢之辞。更难的`是,相关实*单位对我们的实践教学表以热烈的支持和欢迎,在称赞了我系学生实*中表现的同时也对学校实*管理表示出一定程度的认同。

  5.实*基地的建设

  本次实践教学的实*单位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实*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包括提供场地,培训学生,专员加入实*队伍共同协助实践开展,专员加入安全保障工作等。本次实*中合作最愉快、支持最给力的实*单位是规划综合实*的实*单位缙云县国土资源局。在20xx级土地资源管理学生到达当天,缙云县国土资源局积极为学生准备缙云县规划培训课程,奠定了学生顺利完成之后的学*任务的坚实基础。随后的日程安排中,缙云县国土局不时派专员伴随学生参观规划馆、下属县镇等,途中一一讲解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相关的政策、现象等等。学生和老师对缙云县国土局于此次实*教学过程中给予的无微不至的帮助表达由衷的感谢!

  6.实*存在问题分析说明

  “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求创新”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取向,然而国内高校社会科学公共管理领域的专业常常采用“重理论轻实验(实践)”的方式,使得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出现了脱轨的现象。因此,,实*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有其特有的必要性。那么,外出实*最需要考虑的是什么呢?没错,就是安全问题。对学生实*教学安全管理要贯彻预防为主、教育先行、明确责任、方便操作的方针,努力把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并妥善处理好实*活动中发生的安全事故。然而,在我系学生校外实*期间,学院的安全管理很难延伸到实*点,实*仅以指导老师作为活动安全负责人可能在人手上稍显不足,有待更好的管制。

  7.总体评价

  学院对本次暑期实*教学给予来了大量的精神鼓励和物质支持。精神鼓励:学院领导高度重视本科生实*课程,本科生办制定实*相关的明细准则,明确学生校外实*规范和要求,规定各专业实*时间不少于2周,让学生充分得到实务方面的基本训练。此外,学院派出多名高级职称教师参与实*课程,优化实*师资力量,实*教学从而更富有专业性和科学性。物质支持:以每人1000元下拨实验经费,使得实*教学活动的内容能够更加丰富多彩,教学任务安排也可以也不用过多限制于实*经费的制约。总而言之,本学院不但非常重视实*教学的开展,而且在此次实*教学实际管理操作中统筹管理各专业实**过程,是整个实*教学顺利实现的奠基石。

  8.对学校实*管理、实施深度实*计划的意见和建议

  深度实*的目的在于促进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培养独立思考的应用型人才。深度实*重点在于“深度”二字,那么,实现深度实*到底需要多久的实*时间才是合适的呢?其实,对一个专业而言,有些知识应用可能几天就可以很好的完成,而有些知识体系的学*利用可能要花上十几天甚至一个月的时间。因此,建议学校在规定实*期限的时候多参考各专业反馈上来的建议,不推荐硬性规定实*必须满足的天数,应针对不同实*课程下达实*天数,并根据人数和天数划拨实*经费。上文提到,在我系学生校外实*期间,学院的安全管理很难延伸到实*点,实*仅以指导老师作为活动安全负责人可能在人手上稍显不足。学校应多注意学生实*的安全问题,多调派人手参与第一线的实践教学中。

  土地资源实*报告 5

  经过三年的课堂学*,对专业技能的学*有了比较全面的掌握,但是相对而言,实际的动手实践能力就薄弱。在这个暑假我们专业进行专业实*,是对我们知识能力的.锻炼和检验,弥补课堂学*的不足。在这段段两个多月中,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的结合,让我们得到了锻炼,个人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土地确权工作繁琐而且辛苦,但是却没能打退我们,反而使我们更加顽强,更重要的是得到实*的宝贵经验,为我们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一、实*目的

  专业实*是我们学校教学培养方案以及教学计划中的不可缺少的环节,是课堂学*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形式,实*的目的是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最终完成本科学*任务中不可或缺的阶段。

  这次实*是为了在进入大四前,将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融合,是正视社会和正视自己,走出自我,真正融入社会生活工作的第一步,而且很多时候通过实践,尤其在不同的职业中的实践才会真正找到自己感兴趣并适合自己的行业,也是完成从空想到现实转变的第一步。 经过了三年大学的学*,旨在培养我们的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我们所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迅速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增强适应市场需要的能力。

  而我们所学*的是土地资源管理,将来大部分从事土地方面的工作,此次参加土地确权工作的实*,一方面我们在这个过程获得收入,二是得到工作的经验,对抽象的土地有了理性的认识,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二、实*内容

  此次实*,我们的进入的是深圳勘察院有限公司韶关分公司,该公司在韶关刚成立一年多,但是实力却不弱,韶关地区很多大工程都中标过,现在公司的架构还没完善,对个人发展来说,潜力是非常大的。

  我们分配到南雄市做土地确权工作,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我们刚接触。第一天刚来到公司,给我们简单地进行了个培训,然后就把我们送到南雄,这边的工作还没全面开展,所以刚开始的两周都是在进行资料的录入。在这个过程,可以说是过得最轻松的时刻,录入的资料都是农户的家庭信息,毫无技术成分而言,但这个过程充分考验了我们的信心和细心,但我们毫不懈怠,把每一份资料都做好,得到领导的青睐。与我们一起实*的还有广州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和郑州测绘学校的学生,彼此合作得很和谐。

  两周之后,我们就安排外出调查学*,学*两天之后就开始两个人组成一个团队开展外业指界调查的工作。简单地说,这个外业工作就是我们跟着村民,带着地图到他们的土地上看一看,指出每一块的权属人。开展之前先给他们做一个简单的培训,都是在村委会里进行的。首先明确此次全国进行的土地确权的重要性,然后就是讲解这个工作的流程,包括:宣传培训、资料收集、外业指界、结果公示、签字颁证,其次就是接受他们的提问。我参加过两次培训会,农民表现出的热情都是比较高涨的,极少部分是不支持和不理解的。

  现场工作中,我们面对的困难是:1.与村民的沟通问题,他们讲的方言我们听不懂,而且很多人不会说通话。2.很多细则问题不懂,就是突发的问题,这就非常考验我们的随机应变能力。有些村民看图能力很强,田块分布清晰我们就在室内画图,效率很高。但是几乎都是要走现场的,上午八点多出去,中午十二点才结束上午。而下午就是两三点开始,到傍晚六七点,这样我们充分体验了农民耕作的辛苦。

  内业处理就是把现场做的成果标准化,这个过程相对来说是比较轻松的,但如果外业处理不好,室内的工作进展是非常糟糕的,我们偶尔会遇到。我们用到的软件就是CAD和ARCGIS,CAD与我们所学的就多了个南方CASS成图的插件。因为软件我们接触过,画线、做地图就变得简单很多,我们的技能得到很好的提升。

  三、实*体会

  通过为期两个多月的实*,我感觉自己的知识面还是比较低的,在下乡工作中面对村民的质疑我还是能够以我的能力给了他们一个比较满意的答复。这是没有人教过我的,但是我觉得还不足以让自己满意,我尽我的能力去阅读公司的一些规范和技术方案,虽然没有要求我这样做,但是我觉得自然来实*了就要真真正正学到一些知识。和其他同事交流,普遍说这工作太简单了,没什么可以学的。这是错误的,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理解的是技术上的东西,但是优于技术的还有沟通能力、表达能力、随机应变能力以及思维方式,最重要是的事如何得到领导对你工作的肯定。

  通过这次实*,个人的专业技能有了很高的提升,我觉得课堂的东西过于抽象,听起来很简单,但是在实际运用却不是那么难,但是在课堂上还是应该好好听课,因为不能确定什么时候在实际应用中出现一个知识点,你就会能把它表达出来,你就会让别人对你的印象加分,特别是专业的知识。还有一个就是如何讲求合作,实现双赢。一个人单打独斗往往是成绩比较不理想的,而有了合作,观点的互换,交流、磨合,思维的转变,就会把一些复杂的东西变得简单,离成功的彼岸就会*很多。

  四、实*的建议

  实*是一个检验我们的知识、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实*可以知道自己的不足。因此作为学生应该加强重视,学校就可以联系多一些企事业单位,然后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实*单位,这样更适合发展的需求。理论课固然重要,但可以适当的减少,多一些实践的机会,提高实践应用的。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