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课教学反思实用5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初中历史课教学反思 1

  新人教版历史教材的知识点大幅度降低,重点更加突出,教师如果因循守旧,沿用过去旧的*惯“学”教材的话,势必会使课堂显得十分单薄。其实,新人教版历史教材是支持我们创设教学情景改变学生的学*方式,努力培养学生在接受必要的知识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的主动探求、发现和体验。让学生学会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判断、选择,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方式。合理地“用”教材,才能真正树立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我们的历史课堂更加丰满,视野更加开阔,效果更加理想。

  教学反思与探究:

  1、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2、科学备课,寻找课文重难点的突破方法

  3、创设情境,以情入学。

  4、教学形式多样化。

  ① 角色表演。

  如在学*“思想的活跃”这一课时,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表演“孔子讲学”,由扮演“孔子”的同学向学生传授“仁”和“礼”的思想,“孔子”还对两个性格相异的“学生”传授不同的处事方法,学生在表演中,了解了孔子的思想,明白了孔子为什么是“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角色表演体现主动学*,也体现合作精神。

  ②画画。

  如画“山顶洞人的一天”,要从中体现出山顶洞人的生活、社会或已经掌握的生产技术。有的同学画出了男的出外打猎,女的在山洞里做衣服、做饭、带小孩、穿项链……既反映了古人类的生活,同时也加进了自己现代生活的影子,通过老师的点拨,大家也了解了古人类的生活实在是很原始的。

  ③ 讲故事。

  ④辩论和竞赛。

  如学*“百家争鸣”这一内容,让四个小组的同学分别持“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观点进行辩论,辩论哪家的观点在当时更有用,哪家的观点在今天社会更适用。假设一个现实问题,如“针对破坏校园班集体环境的现象,用哪一家的观点处理最好?”进行辩论。再如两组学生扮演秦汉时期的文人,两组学生扮演春秋时期的文人展开历史成语故事的知识竞赛,在竞赛前,两组学生都要主动收集资料,并作归纳整理,既主动学*,又有群体合作,学*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进行。

  ⑤ 展示历史模型、图片与资料、小制作等。

  如在学*“青铜器”这一内容时,我们在课室里展出“四羊方尊”模型,在课室的墙上展出几十幅精美的青铜器的图片,上课时由学生作讲解员,带领大家如同走进了青铜时代,欣赏青铜文化。

  又如学*“甲骨文”这一内容前,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甲骨文”,同学们在家长的支持下,把煮过的牛扇骨、猪扇骨、乌龟甲洗干净,在上面刻商朝的文字符号。上课时,同学们拿着自己的小制作互相交流感想,有的说:“很难刻,刻了三个小时才完成几个字,手都起泡了,不知古人用什么来刻的?”“看见许多蚂蚁、苍蝇来吃骨片,不知这些骨片是怎样保留下来的。”有的说:“我做的甲骨文只放了几天就发臭了,不知古人是用什么来保存这些骨片的?”还有的说:“那些字很怪,我一个也不认识。”之后,我们还进行了解读甲骨文的活动,这也充分体现了学*的主动性与合作性、探究性。情景创设的形式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与实践,并且不断完善。

  5、设计多层次的`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地积极思考探究

  例如:教师在讲授春秋战国的争霸问题时可将课文设计成需要探究的问题:

  第一、面对现实形势,假如你是秦国的最高指挥官,你希望中原地区呈现什么景象?你会如何去统治你的国家?但是你的国民又会怎样对付你呢?

  第二、假如你是中原六国的最高领导人,面对中原的形势,你将用什么办法度过难关,对付秦国?

  第三、研究课文内容,分析当时的*民和富人会支持哪一方,为什么?

  第四、商鞅变法的意义是什么?历史的结果是什么?

  这四个问题的编排紧紧衔接,形成一个思维递进的程序,可以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化,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探究精神。善教者必善问,作为教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所提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力求难易结合;但要注意,脱离教材和学生实际,或深或浅,或缺乏针对性的提问,都将挫伤学生的学*积极性。

  6、倡导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塑造学生的批判精神

  如:学生学到“屈原以身殉国”时,老师讲屈原的这种爱国精神是伟大的,流传千古,万人传诵。多数学生认同,认为屈原以死抗争,是为了唤醒民众,死得其所。死得重于泰山。但有的学生认为“留得青山在,不怕无柴烧。如果人人都像屈原那样,谁来继续斗争?”更有的学生认为屈原不算是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因为当国家灭亡时,他作为一个楚国人,应该勇敢地站出来积极组织反抗斗争才是,屈原的死是自杀,是为了逃避现实,是软弱的表现。教师应因势利导,不急于给学生一个“标准和唯一的”答案,而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与想法,鼓励学生继续收集资料,用具体实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求的探究性学*思维。这样不仅化解了学生的误解,又尊重了学生的真实感受,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探究表象内在的本质问题,让学生在思考和答疑解难的过程中多角度、全方位来认识和理解历史。

  7、授之以渔,教给学生科学的探求问题解决的方法

  8、开展课堂讨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

  如,在讲奴隶社会问题时,教师让学生自主学*和小组讨论“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好,还是奴隶社会的私有制好?奴隶社会对历史有什么作用?”时就有学生提出“如果原始社会不进入奴隶社会,好不好”的问题,虽然不尽科学合理,教师却因势利导组织学生讨论,甚至辩论,最终达到“释疑解惑”的作用,学生学*的兴趣陡然上升。

  国家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为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为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扫清了道路。如何让新历史课程成为教师和学生实实在在体验到的“体验课程”,这就需要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在教学改革中是生力军的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从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出发,运用多种方式着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能够成为认识历史的真正主人。

  总之,课改后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性的自主、交流、合作、探究知识的课堂教学,新教材对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它能够帮助教师很好的整合知识,引导与点拨学生,驾驭开放性课堂,达到课改的要求。

  初中历史课教学反思 2

  长汀县的初中课程改革20xx年才启动,至今已经进行了一年多。一年多来,长汀县的初中历史学科在向兄弟县市学*,在市普教室专家引领下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有如下几点反思,就教于同行。

  一、三维目标应宏观把握、扎实实施。

  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三维目标的确定,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确定三维目标,应着眼于宏观把握、扎实实施。

  在目前运行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确定目标常局限于一节课,这样的教学目标一经确定,在实施目标过程中就常常显得零碎而缺乏长远性。

  笔者认为,至少应从单元的角度来确定三维目标,例如:八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就应以“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为单元主题来组织“难忘九一八”“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血肉筑长城”和活动课这一系列来考虑整体的单元目标以及实施策略。

  三维目标是有机整体,不应是三张皮。应在掌握知识、能力的.同时,重视过程、重视方法,凸现情感、态度、价值的目标。而在三维目标具体实施中,不同学段,不同内容的教学,目标落实应有所侧重,比如活动课、研究性学*,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分量就重一些,而复*课教学,知识与能力(答题能力)的份量就重一些。

  二、历史教学必须回归生活,回归现实。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只有让学生体验历史,才能使学生理解历史。

  钟启泉教授指出,历史讲的是过去,而这个过去却是现今的根源,因此,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就是将我们自身的生活与过去相连接,把我们自身的*惯和制度与过去相互对照,是今天与过去的对话。历史教学一定要改记忆式教学为思维式教学才可能真正吸引学生,使学生获得种种历史学*的愉悦体验,从而发自内心的喜欢历史。

  新课程要求我们的历史教学应贴*学生实际,将学生的已有知识,、直接经验、生活阅历、生活环境等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把生活引入课堂之中,拉*历史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

  三、历史教学方法,提倡自主合作、探究,但不摒弃接受学*。

  由于教育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和丰富性,学生的学*方式也必然是多样而变化的。探究合作学*不能完全取代其他的学*方式。探究性学*继承和发展了布鲁纳“发现学*”的思想精髓,但我们提倡合作探究并非完全排斥接受学*,关键问题要看所学知识的层次和类型。知识具有不同形态,“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就一定程度上用接受学*。新课程不可能也不应该摒弃接受学*,必须批判的是在接受学*中的“机械学*”的模式。

  四、历史教学必须融入社会发展简史的内容和方法。

  多年以来,社会发展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一般过程及其规律,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一定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等内容成为思想政治课中的重要一块。

  此次新课程改革,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把社会发展简史的内容分解给了历史,历史与社会等课程。这应该引起初中历史教师的高度重视。应责无旁贷地接受这一块教学的任务,而且还要教好,教活。

  初中历史课教学反思 3

  初中历史课堂优化原因

  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对中外古代史、*代史和现代史的学*,使学生初步掌握人类发展史的脉络,了解中外著名历史人物、事件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培养正确的认识能力,强化核心素养的渗透和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学生能够汲取历史文化的精华,传承历史文化的思想,摒弃糟粕,在学*、运用和发展等方面取得较大的进步。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在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步骤的确定、教学方法的使用等方面,都要立足核心素养,进行不断的创新优化,使每个教学步骤都渗透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逐步掌握运用历史文化的能力,能够科学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在促进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提高“以学促用,学用结合”的素质,实现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目的。

  立足核心素养,提升学生学*历史的能力

  学生的学*能力是核心素养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模式下,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围绕中考的内容,讲解考试知识点。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学*能力较强的尖子生来说,学*成绩不错,但是,对于多数一般的学生来说,这样枯燥无味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对历史课程产生厌烦心理,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学*状态中,教学质量和效果可想而知。在素质教育教学理念下,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学*能力,强化对其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立足核心素养,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和方法,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成为教学重点。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围绕教学目的,提出引发学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寻求解答问题的途径。这样就把学生学*的主动性调动起来,使学生在查找资料、探究的过程中,对历史知识有一个更为充分的思考,使学生掌握了分析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了学*能力。比如,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分立与民族融合》中《三国鼎立》一课的教学,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三国演义》中的视频片段,让学生分组讨论东汉末年**崩溃的时代背景,分析其中重要人物、事件的作用,明白维护祖国统一的现实意义,从而提高了学*能力。

  立足核心素养,深入挖掘学生学*的潜力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会有这样的体会,学生的学*能力、学*成绩有差别,在这样的心理驱使下,一个班级的学生也就有了好中差的档次之分。历史课程教学也是一样,教师通过学生一个阶段的学*成绩,把学生分类,就不会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而立足核心素养,就要把每个学生的潜能挖掘出来,使大家围绕学*目标共同努力。学生的学*能力的确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其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存在着发展的空间和可能性,都具有不同的潜能。潜能的开发本质是把学生的潜能激发出来,使学生具有掌握新知识的能力。教师应立足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情况,不断地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挖掘自己的潜能,从解决简单的问题做起,由浅入深,不断提高学*目标,积极地投入到学*过程中。

  立足核心素养,端正学生学*的态度

  历史课程教学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科学的学*精神,灵活的学以致用的能力。立足核心素养,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端正学*态度,学会用全面、客观、公正的方法评判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解决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的一系列问题,端正学***和学*态度,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立足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学*方法

  初中生与小学生相比,已经具有了独立意识,依赖心理不断减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这个特点,立足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学*方法。在教学中,让学生做学*的管理者,自觉承担学*责任,针对每堂历史课、每个单元的学*,明确课前如何预*,课上如何思考、听讲,课后如何做练*或者参加实践活动。

  初中历史课教学反思 4

  历史教学实践,结合教学反思,使我真正的体会到反思对一个教师成长的重要性,下面我就来谈一谈“反思”给我带来的益处。

  1、回顾经历,积累经验:

  (1) 赏识的目光象阳光,照到哪里哪里亮:

  教师在上每节课时,都会有自己的感受,或愉悦、或*淡、或痛苦、或气愤,在这不同的情绪中,往往蕴藏着宝贵的经验教训。有一次,我在给八(2)班上完历史课后,感觉非常惬意与喜悦,因为*时上课不听讲、很爱说话的两位同学居然在那节课上从始至终保持积极状态,后来,我仔细回忆每个细节,不禁豁然开朗:课前,我走进教室,对学生说:“哪位同学帮老师把图片准备好?” 徐世慧和马蕊琪就不约而同主动去做了,我在课上对她们热爱劳动和乐于助人进行了表扬,学生报以鼓励的掌声。徐世慧和马蕊琪脸上洋溢着被肯定的自豪感,那堂课上的表现与以往也就大相径庭了:潜心贯注的听讲,争先恐后的发言,面红耳赤的讨论。针对他们的变化课堂上共响起5次掌声,它缓解课堂的`紧张气氛,就象润滑剂一样,使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使学生感觉象做游戏一样,在愉快中获得了知识。寻找闪光点真诚赞美、赏识激励,这一条作为宝贵的工作经验被我收入行囊,并在以后的工作中运用,成效很大。

  (2) 尊重和理解象明灯,指引教育迈向成功:

  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点,要求识记的知识很多,在日常教学中,为了很好的巩固所学的知识,我采取的措施是,每节课在讲新授课前,总是进行小测验,不合格的同学要受到一定的惩罚。记得有一次测验时,有一名同学早做了“准备”,当她小心翼翼惴惴不安地“行动”时,我悄悄的走到她的身边,轻轻的在她的桌上点了三下,这三下既有对她行为的提醒,又有对她行为的“包庇”,公布于众与尊重暗示中我选择了后者。她当时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从这件小事之后,楼道中擦肩而过中多了一双真诚而感激的眼睛,她在以后的测验中没有再发生过作弊现象,而且每次都考得非常好。我在教学反思中写下:“即便学生有错,也要给学生留面子,也要丝毫不怀疑他们自省和改正错误的能力,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教育成功的秘诀。”

  初中历史课教学反思 5

  “授之以渔”是我国历代教学的经验结晶,从现代教学论来认识,“教学”的真正含义应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师只有让学生自己学会读书,教会学生学*,才是传授了打开信息之锁的钥匙。只有掌握学*方法,才能步入攀登科学顶峰的阶梯。在*日的历史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探索,摸索出了“把学法指导贯穿在历史课堂教学始终”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编写学*提纲,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教科书是获取历史知识、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智能的重要前提。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教科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由于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综合性和史论性的特点,学生在初读时容易遇到许多障碍,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基础差、阅读不得法,抓不住重点,所以,在起始阶段,我重点训练学生的阅读方法,通过提问引路、审题启示、疑难突破、重点探索、提纲导读等多种方法,把学生引到自觉阅读的轨道上来。例如,在教授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一课时,我首先给学生指出:社会经济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农业方面包括工具、技术和经验、水利及成就;手工业方面包括冶炼、陶瓷、纺织、造纸、市场等。然后指导学生按上述提示阅读教材,找出本课中的重点知识,学生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渐学会模仿教师编写提纲,教师应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编提纲的练*机会。学*新课时,多让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试编。学完一个单元后,可让学生编写单元知识结构,抽象出历史阶段的本质特征,从而把新闻记者引向新的高度。例如,在讲完世界历史第一册中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1789——1814年的法国》时,要求学生列图表分析英、美、法革命进程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代替一种旧的社会制度必须经历激烈、曲折、反复的斗争这一历史规律。

  指导学生整理、编写提纲,可以达到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提高学科能力的目的。这是因为:首先,学生在整理和自编提纲时,必须先仔细阅读教材,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只有真正理解各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它们所处的地位,才能把知识点有效排列起来,这就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一旦整理出准确的知识结构,知识点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识结构的枝干上,从而使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构成基础知识的立体之树。其次,学生在编写提纲时,必须对教材进行分析、归纳、概括,通过思考使教材内容变得条理化、要点化,这无疑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第三,学生在掌握了编写方法后,可以依照这种方法去整理编写同一类历史现象的知识结构,这有利于学生归纳同类历史现象的共同点,同时由于具体现象又具有特殊性,这又迫使学生注意区分同类现象的不同点,对培养学生比较历史现象能力有积极意义。第四,学生在复*、整理编写历史结构时,能帮助自己迅速查出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从而进行针对薄弱环节的复*,提高复*效率。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能力

  历史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部分学生由于受传统偏见的影响,仍认为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学科,只需死记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论的思考和理解,所以,他们缺乏学*历史的内驱动力。为此,教师应十分注意利用历史学科内容丰富、纵贯古今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从历史知识本身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促进他们大胆地驰聘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发展他们的智力。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做好几点:第一、要科学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疑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亦即从具体史实入手,去归纳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如讲华盛顿会议,先让学生概括背景、时间、地点、内容结果,然后进一步设疑:华盛顿会议的召开是否消除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为什么?从而揭示出帝国主义的矛盾,为这一体系的崩溃和太*洋战争的爆发埋下伏笔,使学生了解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

  第二,要把握好度,难易适中。太容易会流于*淡,学生不屑于回答,更无助于启发思维,太难会使学生如坠迷雾中,所以设疑要难易适中,循序渐进。

  第三,要激发思维兴趣。爱因斯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通过设疑,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例如,讲《美国内战》前,教师首先设疑:八十年代美国民意测验结果,开国以来四十多任总统最受尊敬的是林肯,出身*民的林肯何以在美国人民心中有如此崇高的威望?大家知道《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作品吗?那位伟大的林肯曾对这部书的作者斯托夫人说:“一部书导致了一场战争。”那么这部书导致了什么战争呢?它的原因、性质、结果如何呢?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去认识、分析、概括和评价,这样便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较好。

  三、教会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抓住学*重点

  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开始讲世界史时,首先指导学生看教科书前的目录,然后教师概述世界史的分期、每个社会阶段的特征、基本内容等。在讲世界*代史时,要让学生明确必须抓住三条基本线索,即:资本主义发生、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和战争,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国际***运动,亚非拉民族**运动。

  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确定重点。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四方面去确定教材中的重点:第一,能够说明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观点的内容;第二,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第三,属于“中国之最”、“世界之最”的内容;第四,教科书上有插图,课后有练*题的内容。学生掌握了上述原则,就比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点。

  四、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记忆效率

  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所以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是很重要的。在历史教学中,我常采用以下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效果良好。第一,分散记忆法。让学生把知识点分开学*,当时看一遍,一周后再复*一遍,一个月后再重复一次,记得就会比较牢固。第二,趣味记忆法。如讲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统治时期,要求学生记住当时的派别:大资产阶级、雅各宾派、热月党人、督**、拿破仑,要求学生记成“大鸡鸭,热都拿。”第三,引导学生记忆纲要。如美国独立战争经过的六件大事。

  商品经济的大潮涤荡着传统观念,它要求新一代靠自己生存已经不是空洞的命题,而是现实社会的要求,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学会生存的能力提高到培养现代人的高度来对待,只有这样,才能使新一代人有较强的适应力。


初中历史课教学反思实用5篇扩展阅读


初中历史课教学反思实用5篇(扩展1)

——初中历史课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初中历史课教学反思1

  “授之以渔”是我国历代教学的经验结晶,从现代教学论来认识,“教学”的真正含义应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师只有让学生自己学会读书,教会学生学*,才是传授了打开信息之锁的钥匙。只有掌握学*方法,才能步入攀登科学顶峰的阶梯。在*日的历史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探索,摸索出了“把学法指导贯穿在历史课堂教学始终”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编写学*提纲,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教科书是获取历史知识、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智能的重要前提。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教科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由于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综合性和史论性的特点,学生在初读时容易遇到许多障碍,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基础差、阅读不得法,抓不住重点,所以,在起始阶段,我重点训练学生的阅读方法,通过提问引路、审题启示、疑难突破、重点探索、提纲导读等多种方法,把学生引到自觉阅读的轨道上来。例如,在教授*历史第一册的《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一课时,我首先给学生指出:社会经济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农业方面包括工具、技术和经验、水利及成就;手工业方面包括冶炼、陶瓷、纺织、造纸、市场等。然后指导学生按上述提示阅读教材,找出本课中的重点知识,学生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渐学会模仿教师编写提纲,教师应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编提纲的练*机会。学*新课时,多让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试编。学完一个单元后,可让学生编写单元知识结构,抽象出历史阶段的本质特征,从而把新闻记者引向新的高度。例如,在讲完世界历史第一册中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1789——1814年的法国》时,要求学生列图表分析英、美、法革命进程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代替一种旧的社会制度必须经历激烈、曲折、反复的斗争这一历史规律。

  指导学生整理、编写提纲,可以达到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提高学科能力的目的。这是因为:首先,学生在整理和自编提纲时,必须先仔细阅读教材,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只有真正理解各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它们所处的地位,才能把知识点有效排列起来,这就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一旦整理出准确的知识结构,知识点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识结构的枝干上,从而使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构成基础知识的立体之树。其次,学生在编写提纲时,必须对教材进行分析、归纳、概括,通过思考使教材内容变得条理化、要点化,这无疑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第三,学生在掌握了编写方法后,可以依照这种方法去整理编写同一类历史现象的知识结构,这有利于学生归纳同类历史现象的共同点,同时由于具体现象又具有特殊性,这又迫使学生注意区分同类现象的不同点,对培养学生比较历史现象能力有积极意义。第四,学生在复*、整理编写历史结构时,能帮助自己迅速查出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从而进行针对薄弱环节的复*,提高复*效率。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能力

  历史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部分学生由于受传统偏见的影响,仍认为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学科,只需死记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论的思考和理解,所以,他们缺乏学*历史的内驱动力。为此,教师应十分注意利用历史学科内容丰富、纵贯古今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从历史知识本身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促进他们大胆地驰聘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发展他们的智力。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做好几点:第一、要科学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疑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亦即从具体史实入手,去归纳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如讲华盛顿会议,先让学生概括背景、时间、地点、内容结果,然后进一步设疑:华盛顿会议的召开是否消除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为什么?从而揭示出帝国主义的矛盾,为这一体系的崩溃和太*洋战争的爆发埋下伏笔,使学生了解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

  第二,要把握好度,难易适中。太容易会流于*淡,学生不屑于回答,更无助于启发思维,太难会使学生如坠迷雾中,所以设疑要难易适中,循序渐进。

  第三,要激发思维兴趣。爱因斯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通过设疑,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例如,讲《美国内战》前,教师首先设疑:八十年代美国民意测验结果,开国以来四十多任总统最受尊敬的是林肯,出身*民的林肯何以在美国人民心中有如此崇高的威望?大家知道《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作品吗?那位伟大的林肯曾对这部书的作者斯托夫人说:“一部书导致了一场战争。”那么这部书导致了什么战争呢?它的原因、性质、结果如何呢?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去认识、分析、概括和评价,这样便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较好。

  三、教会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抓住学*重点

  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开始讲世界史时,首先指导学生看教科书前的目录,然后教师概述世界史的分期、每个社会阶段的特征、基本内容等。在讲世界*代史时,要让学生明确必须抓住三条基本线索,即:资本主义发生、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和战争,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国际*运动,亚非拉民族**运动。

  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确定重点。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四方面去确定教材中的重点:第一,能够说明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观点的内容;第二,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第三,属于“*之最”、“世界之最”的内容;第四,教科书上有插图,课后有练*题的内容。学生掌握了上述原则,就比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点。

  四、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记忆效率

  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所以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是很重要的。在历史教学中,我常采用以下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效果良好。第一,分散记忆法。让学生把知识点分开学*,当时看一遍,一周后再复*一遍,一个月后再重复一次,记得就会比较牢固。第二,趣味记忆法。如讲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统治时期,要求学生记住当时的派别:大资产阶级、雅各宾派、热月党人、督*、拿破仑,要求学生记成“大鸡鸭,热都拿。”第三,引导学生记忆纲要。如美国独立战争经过的六件大事。

  商品经济的大潮涤荡着传统观念,它要求新一代靠自己生存已经不是空洞的命题,而是现实社会的要求,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学会生存的能力提高到培养现代人的高度来对待,只有这样,才能使新一代人有较强的适应力。

初中历史课教学反思2

  “授之以渔”是我国历代教学的经验结晶,从现代教学论来认识,“教学”的真正含义应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师只有让学生自己学会读书,教会学生学*,才是传授了打开信息之锁的钥匙。只有掌握学*方法,才能步入攀登科学顶峰的阶梯。在*日的历史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探索,摸索出了“把学法指导贯穿在历史课堂教学始终”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编写学*提纲,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教科书是获取历史知识、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智能的重要前提。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教科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由于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综合性和史论性的特点,学生在初读时容易遇到许多障碍,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基础差、阅读不得法,抓不住重点,所以,在起始阶段,我重点训练学生的阅读方法,通过提问引路、审题启示、疑难突破、重点探索、提纲导读等多种方法,把学生引到自觉阅读的轨道上来。例如,在教授*历史第一册的《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一课时,我首先给学生指出:社会经济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农业方面包括工具、技术和经验、水利及成就;手工业方面包括冶炼、陶瓷、纺织、造纸、市场等。然后指导学生按上述提示阅读教材,找出本课中的重点知识,学生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渐学会模仿教师编写提纲,教师应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编提纲的练*机会。学*新课时,多让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试编。学完一个单元后,可让学生编写单元知识结构,抽象出历史阶段的本质特征,从而把新闻记者引向新的高度。例如,在讲完世界历史第一册中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1789——1814年的法国》时,要求学生列图表分析英、美、法革命进程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代替一种旧的社会制度必须经历激烈、曲折、反复的斗争这一历史规律。

  指导学生整理、编写提纲,可以达到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提高学科能力的目的。这是因为:首先,学生在整理和自编提纲时,必须先仔细阅读教材,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只有真正理解各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它们所处的地位,才能把知识点有效排列起来,这就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一旦整理出准确的知识结构,知识点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识结构的枝干上,从而使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构成基础知识的立体之树。其次,学生在编写提纲时,必须对教材进行分析、归纳、概括,通过思考使教材内容变得条理化、要点化,这无疑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第三,学生在掌握了编写方法后,可以依照这种方法去整理编写同一类历史现象的知识结构,这有利于学生归纳同类历史现象的共同点,同时由于具体现象又具有特殊性,这又迫使学生注意区分同类现象的不同点,对培养学生比较历史现象能力有积极意义。第四,学生在复*、整理编写历史结构时,能帮助自己迅速查出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从而进行针对薄弱环节的复*,提高复*效率。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能力

  历史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部分学生由于受传统偏见的影响,仍认为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学科,只需死记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论的思考和理解,所以,他们缺乏学*历史的内驱动力。为此,教师应十分注意利用历史学科内容丰富、纵贯古今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从历史知识本身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促进他们大胆地驰聘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发展他们的智力。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做好几点:第一、要科学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疑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亦即从具体史实入手,去归纳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如讲华盛顿会议,先让学生概括背景、时间、地点、内容结果,然后进一步设疑:华盛顿会议的召开是否消除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为什么?从而揭示出帝国主义的矛盾,为这一体系的崩溃和太*洋战争的爆发埋下伏笔,使学生了解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

  第二,要把握好度,难易适中。太容易会流于*淡,学生不屑于回答,更无助于启发思维,太难会使学生如坠迷雾中,所以设疑要难易适中,循序渐进。

  第三,要激发思维兴趣。爱因斯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通过设疑,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例如,讲《美国内战》前,教师首先设疑:八十年代美国民意测验结果,开国以来四十多任总统最受尊敬的是林肯,出身*民的林肯何以在美国人民心中有如此崇高的威望?大家知道《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作品吗?那位伟大的林肯曾对这部书的作者斯托夫人说:“一部书导致了一场战争。”那么这部书导致了什么战争呢?它的原因、性质、结果如何呢?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去认识、分析、概括和评价,这样便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较好。

  三、教会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抓住学*重点

  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开始讲世界史时,首先指导学生看教科书前的目录,然后教师概述世界史的分期、每个社会阶段的特征、基本内容等。在讲世界*代史时,要让学生明确必须抓住三条基本线索,即:资本主义发生、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和战争,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国际*运动,亚非拉民族**运动。

  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确定重点。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四方面去确定教材中的重点:第一,能够说明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观点的内容;第二,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第三,属于“*之最”、“世界之最”的内容;第四,教科书上有插图,课后有练*题的内容。学生掌握了上述原则,就比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点。

  四、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记忆效率

  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所以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是很重要的。在历史教学中,我常采用以下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效果良好。第一,分散记忆法。让学生把知识点分开学*,当时看一遍,一周后再复*一遍,一个月后再重复一次,记得就会比较牢固。第二,趣味记忆法。如讲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统治时期,要求学生记住当时的派别:大资产阶级、雅各宾派、热月党人、督*、拿破仑,要求学生记成“大鸡鸭,热都拿。”第三,引导学生记忆纲要。如美国独立战争经过的六件大事。

  商品经济的大潮涤荡着传统观念,它要求新一代靠自己生存已经不是空洞的命题,而是现实社会的要求,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学会生存的能力提高到培养现代人的高度来对待,只有这样,才能使新一代人有较强的适应力。

初中历史课教学反思3

  历史教学实践,结合教学反思,使我真正的体会到反思对一个教师成长的重要性,下面我就来谈一谈“反思”给我带来的益处。

  1、回顾经历,积累经验:

  (1) 赏识的目光象阳光,照到哪里哪里亮:

  教师在上每节课时,都会有自己的感受,或愉悦、或*淡、或痛苦、或气愤,在这不同的情绪中,往往蕴藏着宝贵的经验教训。有一次,我在给八(2)班上完历史课后,感觉非常惬意与喜悦,因为*时上课不听讲、很爱说话的两位同学居然在那节课上从始至终保持积极状态,后来,我仔细回忆每个细节,不禁豁然开朗:课前,我走进教室,对学生说:“哪位同学帮老师把图片准备好?” 徐世慧和马蕊琪就不约而同主动去做了,我在课上对她们热爱劳动和乐于助人进行了表扬,学生报以鼓励的掌声。徐世慧和马蕊琪脸上洋溢着被肯定的自豪感,那堂课上的表现与以往也就大相径庭了:潜心贯注的听讲,争先恐后的发言,面红耳赤的讨论。针对他们的变化课堂上共响起5次掌声,它缓解课堂的紧张气氛,就象润滑剂一样,使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使学生感觉象做游戏一样,在愉快中获得了知识。寻找闪光点真诚赞美、赏识激励,这一条作为宝贵的工作经验被我收入行囊,并在以后的工作中运用,成效很大。

  (2) 尊重和理解象明灯,指引教育迈向成功:

  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点,要求识记的知识很多,在日常教学中,为了很好的巩固所学的知识,我采取的措施是,每节课在讲新授课前,总是进行小测验,不合格的同学要受到一定的惩罚。记得有一次测验时,有一名同学早做了“准备”,当她小心翼翼惴惴不安地“行动”时,我悄悄的走到她的身边,轻轻的在她的桌上点了三下,这三下既有对她行为的提醒,又有对她行为的“包庇”,公布于众与尊重暗示中我选择了后者。她当时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从这件小事之后,楼道中擦肩而过中多了一双真诚而感激的眼睛,她在以后的测验中没有再发生过作弊现象,而且每次都考得非常好。我在教学反思中写下:“即便学生有错,也要给学生留面子,也要丝毫不怀疑他们自省和改正错误的能力,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教育成功的秘诀。”


初中历史课教学反思实用5篇(扩展2)

——初中历史课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初中历史课教学反思1

  《三国鼎立》一课的内容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为了激发学生学*历史的兴趣,让学生展示自己历史知识和口才,在讲到“赤壁之战”时,请学生可以根据课外资料、教材来说说赤壁之战,学生们立即炸开了锅,都想试一试,一位学生绘声绘色的讲述了孙权和刘备走上联合的`经过,还有同学讲述了黄盖的苦肉计......教室里掌声阵阵。这时一位*常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站起来了,讲述了赤壁大战时的场景以及曹操是如何仓惶出逃的,最后总结:“安徽赤壁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古战场,有机会一定去看看”。听完后我注意到这个同学把赤壁所在地说错了,不是在安徽而是在湖北,但我不忍心泼冷水,还鼓励性的说了声“你真不错”,并没有纠正他的错误。

  下课后我仔细想,总觉得那样处理不对劲儿。自从实施新课改以来,特别是在公开课的课堂上充满着“你真不错”、“你能行”、“你真棒”等表扬的话语。虽然这些表扬话对孩子来说是一种鼓励,但过度的、甚至不切实际的表扬给孩子带来的就完全是好处吗?我的上述处理方式,让学生接受了错误的知识。作为教师,这是一个不小的错!

  其实,学生听多了赞赏的话,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当学生做得不对的时候,一定要立即指出他的不足。只有发现了不足,改正了不足,才能不断进步,也才能坦然地面对别人善意的批评、提醒,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

  所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老师一定要给学生一个中肯,公正的评价!

初中历史课教学反思2

  “授之以渔”是我国历代教学的经验结晶,从现代教学论来认识,“教学”的真正含义应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师只有让学生自己学会读书,教会学生学*,才是传授了打开信息之锁的钥匙。只有掌握学*方法,才能步入攀登科学顶峰的阶梯。在*日的历史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探索,摸索出了“把学法指导贯穿在历史课堂教学始终”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编写学*提纲,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教科书是获取历史知识、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智能的重要前提。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教科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由于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综合性和史论性的特点,学生在初读时容易遇到许多障碍,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基础差、阅读不得法,抓不住重点,所以,在起始阶段,我重点训练学生的阅读方法,通过提问引路、审题启示、疑难突破、重点探索、提纲导读等多种方法,把学生引到自觉阅读的轨道上来。例如,在教授*历史第一册的《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一课时,我首先给学生指出:社会经济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农业方面包括工具、技术和经验、水利及成就;手工业方面包括冶炼、陶瓷、纺织、造纸、市场等。然后指导学生按上述提示阅读教材,找出本课中的重点知识,学生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渐学会模仿教师编写提纲,教师应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编提纲的练*机会。学*新课时,多让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试编。学完一个单元后,可让学生编写单元知识结构,抽象出历史阶段的本质特征,从而把新闻记者引向新的高度。例如,在讲完世界历史第一册中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1789——1814年的法国》时,要求学生列图表分析英、美、法革命进程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代替一种旧的社会制度必须经历激烈、曲折、反复的斗争这一历史规律。

  指导学生整理、编写提纲,可以达到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提高学科能力的目的。这是因为:首先,学生在整理和自编提纲时,必须先仔细阅读教材,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只有真正理解各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它们所处的地位,才能把知识点有效排列起来,这就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一旦整理出准确的知识结构,知识点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识结构的枝干上,从而使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构成基础知识的立体之树。其次,学生在编写提纲时,必须对教材进行分析、归纳、概括,通过思考使教材内容变得条理化、要点化,这无疑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第三,学生在掌握了编写方法后,可以依照这种方法去整理编写同一类历史现象的知识结构,这有利于学生归纳同类历史现象的共同点,同时由于具体现象又具有特殊性,这又迫使学生注意区分同类现象的不同点,对培养学生比较历史现象能力有积极意义。第四,学生在复*、整理编写历史结构时,能帮助自己迅速查出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从而进行针对薄弱环节的复*,提高复*效率。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能力

  历史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部分学生由于受传统偏见的影响,仍认为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学科,只需死记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论的思考和理解,所以,他们缺乏学*历史的内驱动力。为此,教师应十分注意利用历史学科内容丰富、纵贯古今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从历史知识本身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促进他们大胆地驰聘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发展他们的智力。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做好几点:第一、要科学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疑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亦即从具体史实入手,去归纳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如讲华盛顿会议,先让学生概括背景、时间、地点、内容结果,然后进一步设疑:华盛顿会议的召开是否消除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为什么?从而揭示出帝国主义的矛盾,为这一体系的崩溃和太*洋战争的爆发埋下伏笔,使学生了解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

  第二,要把握好度,难易适中。太容易会流于*淡,学生不屑于回答,更无助于启发思维,太难会使学生如坠迷雾中,所以设疑要难易适中,循序渐进。

  第三,要激发思维兴趣。爱因斯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通过设疑,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例如,讲《美国内战》前,教师首先设疑:八十年代美国民意测验结果,开国以来四十多任总统最受尊敬的是林肯,出身*民的林肯何以在美国人民心中有如此崇高的威望?大家知道《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作品吗?那位伟大的林肯曾对这部书的作者斯托夫人说:“一部书导致了一场战争。”那么这部书导致了什么战争呢?它的原因、性质、结果如何呢?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去认识、分析、概括和评价,这样便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较好。

  三、教会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抓住学*重点

  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开始讲世界史时,首先指导学生看教科书前的目录,然后教师概述世界史的分期、每个社会阶段的特征、基本内容等。在讲世界*代史时,要让学生明确必须抓住三条基本线索,即:资本主义发生、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和战争,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国际*运动,亚非拉民族**运动。

  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确定重点。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四方面去确定教材中的重点:第一,能够说明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观点的内容;第二,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第三,属于“*之最”、“世界之最”的内容;第四,教科书上有插图,课后有练*题的内容。学生掌握了上述原则,就比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点。

  四、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记忆效率

  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所以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是很重要的。在历史教学中,我常采用以下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效果良好。第一,分散记忆法。让学生把知识点分开学*,当时看一遍,一周后再复*一遍,一个月后再重复一次,记得就会比较牢固。第二,趣味记忆法。如讲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统治时期,要求学生记住当时的派别:大资产阶级、雅各宾派、热月党人、督*、拿破仑,要求学生记成“大鸡鸭,热都拿。”第三,引导学生记忆纲要。如美国独立战争经过的六件大事。

  商品经济的大潮涤荡着传统观念,它要求新一代靠自己生存已经不是空洞的命题,而是现实社会的要求,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学会生存的能力提高到培养现代人的高度来对待,只有这样,才能使新一代人有较强的适应力。

初中历史课教学反思3

  历史教学实践,结合教学反思,使我真正的体会到反思对一个教师成长的重要性,下面我就来谈一谈“反思”给我带来的益处。

  1、回顾经历,积累经验:

  (1) 赏识的目光象阳光,照到哪里哪里亮:

  教师在上每节课时,都会有自己的感受,或愉悦、或*淡、或痛苦、或气愤,在这不同的情绪中,往往蕴藏着宝贵的经验教训。有一次,我在给八(2)班上完历史课后,感觉非常惬意与喜悦,因为*时上课不听讲、很爱说话的两位同学居然在那节课上从始至终保持积极状态,后来,我仔细回忆每个细节,不禁豁然开朗:课前,我走进教室,对学生说:“哪位同学帮老师把图片准备好?” 徐世慧和马蕊琪就不约而同主动去做了,我在课上对她们热爱劳动和乐于助人进行了表扬,学生报以鼓励的掌声。徐世慧和马蕊琪脸上洋溢着被肯定的自豪感,那堂课上的表现与以往也就大相径庭了:潜心贯注的听讲,争先恐后的发言,面红耳赤的讨论。针对他们的变化课堂上共响起5次掌声,它缓解课堂的紧张气氛,就象润滑剂一样,使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使学生感觉象做游戏一样,在愉快中获得了知识。寻找闪光点真诚赞美、赏识激励,这一条作为宝贵的工作经验被我收入行囊,并在以后的工作中运用,成效很大。

  (2) 尊重和理解象明灯,指引教育迈向成功:

  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点,要求识记的知识很多,在日常教学中,为了很好的巩固所学的知识,我采取的措施是,每节课在讲新授课前,总是进行小测验,不合格的同学要受到一定的惩罚。记得有一次测验时,有一名同学早做了“准备”,当她小心翼翼惴惴不安地“行动”时,我悄悄的走到她的身边,轻轻的在她的桌上点了三下,这三下既有对她行为的提醒,又有对她行为的“包庇”,公布于众与尊重暗示中我选择了后者。她当时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从这件小事之后,楼道中擦肩而过中多了一双真诚而感激的眼睛,她在以后的测验中没有再发生过作弊现象,而且每次都考得非常好。我在教学反思中写下:“即便学生有错,也要给学生留面子,也要丝毫不怀疑他们自省和改正错误的能力,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教育成功的秘诀。”


初中历史课教学反思实用5篇(扩展3)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菁华9篇)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1

  摘要:

  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向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挑战。“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就曾明确提出,教育要跟上科学和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就必须加快教育的信息化。随着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项目的全面实施和教学观念的转变,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始应用于中学的课堂教学中,为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自主学*能力和创造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愿意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课堂教学,那“如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课堂教学”就成为中学历史教师比较关心的问题。本文通过亲身经历的一堂优质课教学,结合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就如何实现远程网络教育与现代教育理论的整合,对网络环境下历史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网络环境 历史教学 反思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兴起与蓬勃发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WEI(Web—Based Instruction基于)正在学校悄然兴起,WBI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的学*理论。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提倡学*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建构主义学*环境包含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这样我们就可以将建构主义学*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环境诸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由此,教学设计主要围绕“教学内容”、“自主学*策略”两方面进行,课程表现形式是通过网页用超链接的方式组织起来的教学表现。

  例如我在参加泸州市现代远程教育基于网络环境下优质课竞赛中选择了教学《红军长征》这一课时,我利用Flash及DW制作的《红军长征》的课件,包括教学目标、思考问题、文本资料、图形资料、媒体播放、课后练*、BBS等,网页之间用超链接的方式链接。并设计大量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的资源,促进学生的思维深度。促进学生自主学*的课程资源有:讨论论题、疑问及解答、课程辅助资源、测验试题、自主学*活动、相关链接等。学生可以利用BBS(论坛)、协作(交互性)、意义建构(知识网络),教学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全体学生。因此,网络技术、超媒体的优势最适合建立建构主义学*理论的教学模式。通过这次基于网络环境优质课竞赛,我对这一新兴的教学模式有了一些心得与体会,在此提出与同行共勉。

  一、网络环境下的历史教学的优势与成效

  通过对这种崭新的教学模式的初步尝试,产生了较好的成效,现将几点体会与大家共飨,总结如下:

  1、网络资源进入课堂优于以前的单纯的课件进入课堂,更有利于体现新课改的精神。

  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CAI概念得到教育界的广泛认同,计算机课件被引入课堂教学,许多教师在各种各样的教学大赛中展示出了自己精心设计的精美的教学课件,展示了自己在这方面的水*和能力。但是不管课件作得如何精美,学生基本上还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则不同,老师将学生引入网络知识的海洋,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的选择任务,对网络资源进行筛选,主动的完成任务,教师对学生的学*进行指导,注重学生学*知识的主动性和学生个性的发展。所以,从课件进课堂到网络进课堂是课改的一个进步,它体现的是新课改的精神,要实现的是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去索取知识转变。

  2、网络资源引入课堂教学,可以变革学生原来的学*方式。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有利于学生学*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在多样化和开放式的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网络资源浩如烟海,极为丰富。我在著名的搜索引擎google中输入“长征”,只用了0.11秒就搜到274,000 项查询结果。丰富多样的网络资源为历史教学中学生学*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很好的空间和舞台。历史是已经发生过了的人物和事情,单靠老师的讲授并不能够让学生消化理解知识,要引导学生去体验历史、感悟历史,去与历史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正如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所说:“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是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而网络手段的引入,就为学生创造了一个体验历史、探究历史、实现学*方式转变的机会,学生的这种体验和探究历史的过程,就是他获得丰富的理智和情感的体验过程,和发展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与方法的过程以及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的过程。“读史使人明智”,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发展学生的优秀的智慧品质,培养其终身学*的能力。

  3、网络资源应用于历史教学,能构建出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课标倡导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突出以人为本,把握教育的本质,即引导学生自主学*,这都需要更新原有的师生关系,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而网络资源引入历史教学以后,正好能够带来这种可喜的变化,课堂教学结构也将随之发生重大变化,学生在课堂上不必再按照老师所设计的固定模式去展开,他们可能会根据自己的思考去探究历史。因此,在原来的师生问答的环节中间增加了学生自主探究学*的过程。这就要求老师必须根据学生进行探究学*的实际情况,不断的调整和更新自己的教学思路,做到与学生的同步发展,师生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再是原来的知识传授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关系了,教师已经成了学生学*的引路人、学*上的伙伴和朋友。正因为有了以上的可喜变化,教学质量想不提高恐怕都不行了。

  二、网络环境下的历史教学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1、历史网络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行为。

  在网络课堂教学中老师到底应该做些什么?在我上完《红军长征》一课后,有的老师认为老师只要给学生布置任务以后简直就可以袖手旁观了。其实不然。历史教师在一堂网络课的前前后后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是编导、导演、演员,同时也是导游和技术专家。在浩如烟海的网络资源里如果没有老师的指引,学生很有可能会迷失方向;有些学生可能在计算机操作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老师应该给予他们技术上的帮助;网络课堂上不能单单依靠学生们在组内交流、在BBS 论坛上的交流,还应该有师生之间的语言交流。而要充当好这些重要角色,必须要求我们历史老师不断的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和理念来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历史教师在网络教学中的作用,也才能真正发挥网络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2、历史网络课堂的问题设计及课堂学*在课后的延续。

  按照维果茨基的“最*发展区”理论,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而应适应“最*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最终跨越“最*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所以,网络教学,必须提供学生自主学*的机会,让他们在网上探索新的'想法,模仿专家在体验中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的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出发,以学生为中心,面向真实世界,问题要略高于学生目前水*,以便发展学生的高层次的思维能力。所以,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出,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有一个过程,要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到位,老师和学生都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最终才能够实现从一堂课到一门课的整合。

  网络既然可以从课外延伸到课堂,它当然也可以从课堂延伸到学生的课外学*活动中去。我在上完《红军长征》一课后,要求有兴趣的同学继续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学*和探究,学生在课后将自己找到的资源放到论坛里,和其他同学一起实现资源共享,和老师、同学作后的进一步的交流。这不但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交流,进一步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在无形之中提高了自己的水*和能力。

  3、网络课堂中呈现给学生的教学信息。

  历史网络课堂中呈现给学生的信息是不是越多越好呢?我们都知道,现在已经是信息时代、知识爆炸的时代,所以有些人认为我们在使用网络教学时,应该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经过这堂课的实践后,我认为不一定如此。虽说网络上的资源异常丰富,但是在教学中应该而且只能给学生呈现有效的教学信息。太多、太丰富的教学信息不但不可能提高教学效率,相反,它会使学生出现“信息过载”,学生面对巨大的网络信息资源,思维会处于休眠状态。如果是这样的话,网络教学也就成为了一种新的“注入式教学”,这种新的“注入式教学”的唯一进步只不过是由原来的“人灌”进化成了“机灌”、“电灌”,它同样容易造成学生思维上的惰性和依赖性,又从何谈起启迪学生的思维呢?

  当然,关于网络环境下的历史教学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探索,这样的课程也不应该有固定的模式,也并不是说每节课都得用网络来教学,教师应该灵活处理。网络技术的发展,是新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网络正日益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敢于实践、勇于探索,网络技术必将会给沉闷的历史教学带来勃勃生机。就让我们积极投身课程改革和教育科研的时代洪流中,**思想,与时俱进,做当潮而立的弄潮儿吧!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2

  总结过去一年的教学工作,从中得到了一些体会,同时也找到了教学中存在的不足,确定了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

  一、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具备对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才能乐在其中,才能勤奋地学*。有些学生上课注意力不能持久,往往凭兴趣去认识事物,对感兴趣的事情愿意去做,不感兴趣的就表现出心不在焉。显而易见,如果不注重趣味教学,就很难培养起学生学*的兴趣。所以,我努力让学生在课堂40分钟的学*中一直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比较持久的注意力,就结合历史这门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入手,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将激发兴趣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二、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

  在教学中,我认识到不能再同我上学时那样教学了,现在应该教的不是书本上死的东西了,那些学生都能知道,“读史可以明志,学史可以鉴身”现在教给他们的是就某个知识应怎样分析理解,使从中得到启发。所以我努力改变学生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答案由自己归纳得出。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努力满足不同学生的学*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使学生能对学*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让他们主动地去认识、学*和接受教育影响,从而达到所预期的学*目标。

  三、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在指导学生的学*方法上我没有足够的经验,不能教给每个人最有效的方法。

  2、对于在学*上有困难的学生,没有采取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今后努力方向

  我在今后课堂教学中还将努力为学生的学*兴趣和自主性学*的发展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促进他们去主动学*、主动发展,并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让学生学会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不断提高每个学生的自主性。并且还要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尤其对学*上有困难的学生,努力提高他们的学*成绩,激发他们的学*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3

  在多年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初中生对历史课存在着严重的厌学现象。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认为历史知识容易掌握,只要看书就可了解,用不着听讲,要考高分只要死记硬背即可。事实证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这种方法根本不可能把历史学好。我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学*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自然就不会厌学。

  一、 运用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讲课生动,课堂气氛活跃,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兴趣。在历史课上,讲解生动的`历史故事恰好能做到这点。如讲商朝历史时结合《封神榜》的故事讲,同学听的津津有味,下课了同学们还意犹未尽。还可提供学生熟悉的历史故事,让学生自己讲解,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二、对历史人物串联讲解

  如讲韩非时,提到其惨遭陷害的情况,谁害死韩非?是他的嫉贤妒能的同学李斯;谁害死李斯?是历史上著名的巨奸赵高;谁杀死了赵高呢?是秦王子婴;谁杀死子婴呢?是霸王项羽;项羽结局如何呢……这样一个引出一个,学生自然听得专注入迷。

  三、比较分析法

  对历史人物或事件进行比较分析是常用的一种方法,但大多简单雷同,学生听起来感到枯燥乏味。如果有所延伸效果就大大不同,例如,将郑和、哥伦布进行比较,无论在航行的时间、规模、次数上,郑和都要超过哥伦布,但为什么哥伦布比郑和的影响更大呢?郑和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朝贡贸易违背了经济规律,给明*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而哥伦布的远航引起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

  四、从人性角度讲述历史人物

  历史的一些偶然的、主观的因素往往可以改变它应该有的模样。如对“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窃取”这一历史现象的解释,其中,固然是由于北洋军阀和帝国主义的压力,但孙中山个人的因素在这里占几分?事实上,当时孙中山虽然对*不放心,但他对*还是寄予了很大希望;而且孙中山一生诚信、善良、淡泊名利,“他没有一丝一毫的*官僚的权利欲,他完全是带着对天下难民的博爱而担当起政治使命的”。以孙中山的个性和品格,为了“民主共和”的尽早实现,在*成立后仅两个月就辞去临时大总统的职务,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当然,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方法多种多样,只要运用得恰当,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的。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4

  一、理论依据:

  教师专业化发展,可以由“他主发展”,即通过学校和培训院校、教科研机构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专业化培养;也可以由“自主反思来发展”,即靠教师的自主学*、反思来自我发展。尽管二者可以相辅相成,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终成功,还是依赖于自主发展,别人的培养只是条件,真正的提高还靠自己。当我们在研究学校各种教研模式的时候,放在第一位的是要研究教师的自主学*和同伴互助。这是学校整个教研工作的基础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是教师成长、成熟、成就的决定因素。

  (一)怎样理解自修反思式教研

  所谓自修反思式教研即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虽接受必要的外界要求和指导,但主要以自修和经常反思为主的一种学*方式。

  自修反思式应包括以下几个层面的内容:

  1、教师要有主动自学自主的学*意识和精神。

  2、在学*内容上,除完成学校规定的学*任务外,能根据自身的情况和需要自加学*任务,即重点餐加自助餐。

  3、以校为本的学*。离开了学校,也就离开了实践,离开了“家”,也就不会有教师的自主发展。

  4、学*的个性化。由于是自修,那么教师在学*时间、地点、内容和方式方法上,不受统一限制,而是要灵活机动地处理。

  5、边学*、边实践、边总结、边反思,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即这种学*往往依靠教师个人的动力、兴趣、计划、进行“自在”“自省”“自悟”。

  当然,我们提倡教师的自修反思式学*,并不是排斥学校其他的教研模式对教师的影响,我们提倡自修反思式教研与其他教研形式有机结合。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开展各种教研活动中,多少年来,我们十分重视外在因素对教师培训的影响,而忽略对教师自身潜能的开发。即学校在开展各种教研活动中,首先应该考虑如何引导教师去认识、发展自己,从而在专业发展上通过自修反思,在自己身上找到自己。

  (二)教师成长动力的教研指导

  1、要研究教师专业成长动力

  实践证明,教师的专业成长并不单纯依赖于他的智力水*和教学能力,在教学能力的背后是他们的理想、信念、兴趣、毅力等原动力起着支撑作用。教师的专业发展并非是孤立的,它总是与教师的理想、信念、兴趣、爱好、勇气、信心、创新等这些非智力因素的活动同步进行。影响教师专业发展活动有两大系统,即动力系统,但作用不同。动力系统在教师的专业的成长中,起着定向、强化、促进、保证作用,解决教师想不想发展,爱不爱发展问题。而操作系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技巧、策略、方法途径问题,解决发展操作问题。二者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而且互相作用,互相促进。

  所以理想、信念、兴趣、爱好、勇气、信心、毅力、*惯、创新探索精神等个性心里素质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原动力,也是永远从满活力的不竭力量。

  2、教师专业成长动力指导

  激发价值取向,让教师树立学*意识。许多教师*惯于把学校作为自己专业发展的主体,等着学校向自己提要求,等着学校给自己提供进修的机会,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成了一个被动的等待过程。就会在等待中看到周围的同事发展了,而自己发展滞后的原因归结为没有得到学校的培养,从而对他人的发展不以为然。事实上,如果学校成为主体应该是教师自己。我们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学*。学*应该成为每个教师每天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要有专业追求,学*是生活、学*是工作,学*是一种责任。只有学*,生命才精彩。

  提出自修要求和规则,引领教师努力钻研。俗语说,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教师仅仅有学*愿望还远远不够,学校还应为他们提出学*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这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让教师给自己的学*做出规划。二是学校要给教师提出*期的长期的学*要求。

  给教师压担子。我们知道,实践是最好的一所学校。在对教师的自修反思教研施以影响的同时,学校也应在教学实践工作上采取一些措施,特别是对一些中青年教师应给他们创造一些锻炼的机会。即因路子、架梯子、压担子、给方法。使教师将理论学*与实践结合起来,这更有助于教师成长。

  (三)教师读书学*的教研指导

  1、高度重视教师的读书

  如果说有一种最方便、最快捷、最省时、最有效的教师专业能力的学*手段,那就是读书学*和工作实践。而*些年来这种最基本、最常规、最经常的教师培训提高的方法途径被轻视了,被忽略了。

  图书是教师知识、技术、情感、理论等的载体,也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和有经验、有智慧的人沟通和对话。读书能使人丰富厚重,所谓学高为师就是这个道理。读书对教师来说更有特殊的意义,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读书能让教师超凡脱俗。

  2、教师读书的建议

  选择读书内容。读书应读三类书:一有关自己专业的书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5

  20xx年X月X日 X天

  据调查,高中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学生不喜欢历史课既有教材的原因,也有教师教学的因素。反思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不得不思考高中历史究竟该怎么上?优秀的高中历史课应当具有情感性、人文性、历史性、文化性。对照上述历史课“四性”,反思目前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还存在诸多薄弱之处。如何让学生喜欢历史课,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一.加强史实教学

  学生学*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中写到“学*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感知历史阶段主要向学生呈现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制度、现象等具体史实。感知历史阶段,学生不仅是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能力,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忽视、削弱感知史实阶段是存在的,自觉不自觉地抹煞了感知史实阶段的内容和意义,影响历史教学效果。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怎样加强史实教学呢?首先教师要认识史实教学在学生历史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其次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尤其是直观教具和多媒体的使用,使史实能生动地再现历史形象。再次是补充丰富、具体的史实,历史细节越清楚学*印象越深刻,甚至终身难忘。历史教师要在史海中筛选典型、鲜活、有穿透力的历史细节。例如,我在讲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时,给学生讲了胡适印章的故事。有一次,胡适得到一块上好的鸡血石图章料,决定用它刻一枚私章。他交待篆刻师傅,刻“胡适之印”即可。篆刻师傅认为胡适是白话文的提倡者,是用白话写文章的大家,影响这么大,怎么刻图章还用“之乎者也”一类的字,于是自作主张地把“胡适之印”改刻成“胡适的印”。三天之后,胡适收到印章,发现上面刻的是“胡适的印”时,哭笑不得。通过这个事故学生对胡适在文学革命中的重大影响印象非常深刻。

  二.培养学生质疑意识与方法

  历史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教师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把教材知识视为真理,奉为神圣,要求学生死背史实和结论,质疑意识缺失。

  基本史实和历史结论构成历史的陈述性知识。历史知识具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即二重性。客观性指史实的客观性,主观性是指结论的主观性。历史结论是教材编写者对史实的解读,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史实是虽然具有客观性,但也不能说就是绝对的.历史真实,可能个别史实也是谬误。历史结论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我们更需质疑。例如,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腐朽的资本主义,而今帝国主义是垂而不死,很多方面我们还要学*借鉴。再如,经济危机在旧教材中认为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造成的。而今年从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卷全球。在全球化的当今时代,哪个国家能逃脱经济危机的厄运?还有,在旧教材中对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评价是否客观、公正?

  要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首先教师要有质疑的精神和尊重历史的态度。教师要关注史学动态,查阅历史资料,敢于质疑。其次是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质疑意识,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例如,《**代现代史》上册第105页的活动课: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讨论题目是: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也有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为什么?教材还给学生提供了有关资料、参考论文。通过这个活动课,使学生明白对辛亥革命评价有多种观点,但不管哪种评价都要有依据。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6

  历史教学属于初中教学中比较重要的教学资料,其不仅仅能够增进学生对爱国意识的掌握,并且能提高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认知度。大部分初中生正处在价值观和性格构成的时期,课堂学*态度比较差,尤其是那些历史任务和历史事件,无法提高他们的学*兴趣。很多实践证明,如果能够将历史故事引入初中历史教学中,则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兴趣,以到达初中历史教学目的。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历史故事的重要性

  1.历史故事贴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

  故事属于人类发展历程中比较常见的传承记忆方法,经过历史故事的讲解能够使人们对民族文化进行有效传承,其和历史记录具有相同效果。但与历史相比,历史故事则更多地侧重于对事件过程的讲述,并且在趣味性上和生动性上更胜于历史。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借助历史故事的讲解能够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因为大部分初中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且对故事具有较强记忆力,所以将历史故事应用于初中历史教学之中,不仅仅能够激发学生学*兴趣,并且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经过相关调查发现,初中生对于选择讲故事的教学方法也比较认可,从而为初中历史教学奠定良好基础。

  2.历史故事能够将复杂变为清晰,抽象变为具体。

  由于故事的发展一般是对时间的发展过程进行叙述的,所以对于其中的一些细节给予了详细描述。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经过历史故事讲解能够将那些比较难记的时间、地点等引入故事的某个细节,同时将一些相比较较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记忆水*。教师在讲故事时,学生还能够体会到历史事件重现的场景,从而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贴合初中历史教材的需要。

  经过对初中历史教材进行分析发现,大部分教材不仅仅包括最基本的历史知识,并且囊括一些比较趣味的知识点,对一些比较重要的知识进行适当补充和完善。如果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历史故事教学,则能够丰富课堂氛围,并使课堂资料通俗易懂。

  4.帮忙初中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初中生所处的年龄是人生观和学生性格构成的主要时期,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如果历史教师能够讲解一些比较正义的、激励人心的历史故事,则不仅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历史资料的了解和掌握,并且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必须影响,帮忙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7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作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反思。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为及情境的能力。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可见教学反思是一个教师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我已从事多年初中历史教学,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面对生龙活虎的青少年,如何调动他们学*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未实施以前,教师为了应试而教学,因此上课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只是根据讲课的重点,一味地死记硬背,这使得历史课更加枯燥无味,一上课学生就打瞌睡。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还学生以课堂和学*的自*。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我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与教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地畅游,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学*兴趣越来越浓。

  现在的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书刊等),因此获取的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是真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憧憬未来,关注现实,经常对看到的现象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广阔性。这又给当前的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历史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长期以来,在中考指挥棒的指挥下,历史这门学科变成单纯的复述性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具体而言,从教法来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历史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历史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教学结构来看,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是完全相悖的。从教学内容来看,历史课的内容是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引用。新课程实施后,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历史教师共同面对的一个难题。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教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那一人物是爱国的,学生听得似懂非懂,显然,思想教育在历史课堂上落实得还不够。如何在课堂上创设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学生的品质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把历史课堂变成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又是历史教师在新课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使自己尽快地成长、成熟起来,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1、通过学生进行反思。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上八年级上册《*战争》一课时,让学生对*战争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市场感到不理解。这说明同学们对当时的英国历史知识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2、通过教师本身进行反思。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课堂的准备不够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3、通过请同事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做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但如果请同事或教学专家来听课并给予评价和指点,总是能找到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4、通过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案例来进行教学反思。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老师。经常阅读中外教育专著和优秀的教学案例,从中汲取营养并经常与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经验进行对比,不断反思,就能使自己不断提高。

  在十几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我从未间断过写教学反思,我的课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成为了他们最感兴趣的课程之一。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8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不知不觉中又一个学期结束了,经过历史教学,让我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初中历史教学反思。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总有让我挖掘不完的东西。下头我对初中历史教学作以下反思,与大家共勉。

  首先,把学生学*历史的进取性调动起来,一个关键性问题,联想式教学方法是更好地结合学生的特点,经过纵向联系及横向联系,来调动学生的学*进取性和主动性,到达显著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实施以前的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所以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此刻新课程实施以后的资料,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要求教师还学生以课堂和学*的自*。其实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到达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所以,我个人是根据教材,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让学生与教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的生活海洋里尽情畅游。这种以教师的点拨来启发学生学*的主动性,与教师共同进行探讨、交流的教学方式,我把它叫做联想式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正好适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因为此刻的学生,他们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理解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杂志、书刊、网络等,所以获取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明白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很多的历史知识,教学反思《初中历史教学反思》。他们明白美国布什再次当选总统和这次“海啸”带来的灾难,明白当今*“韩流”“肆掠”……他们勤于思考,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本事极大的广阔性,善于独立思考。

  其实我们的历史也是丰富多彩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自然科学等都有历史的影子。历史知识与青少年的探求心理是如此相似的,那么,历史教学过程应当是多姿多彩的,其中关键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这种联想式教学方法。就是贴合青少年心理,调动学生学*历史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力求做到将历史贴*学生,贴*当代,使学生认识到历史时刻在我们身边,并不是高不可攀,惶不可及的东西。这种联想式教学法其实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温故知新”。首先温历史之“故”而知新。例如,要讲*的改革开放,能够先经过商鞅变法的例子来分析。商鞅变法得到多数人的支持的史实,使学生体会到商鞅变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贴合大多数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结合当今我国的改革开放宏伟大业这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支持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正是由于**在新形势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措施。这样经过温*以前的旧知识来理解、深化当前新知识,还能够巩固旧知识。

  其次温其他科之“故”而知新(联系各学科的知识)。历史包罗万象,涉及中学的所有科目。如关于商鞅变法的例子,还能够联系到语文中的典故:“徙木赏金”、“立木为信”。数学方面,有圆周率的计算者祖冲之等。语文的课文背景是历史,生物、数学、物理、化学的发展的历程,是历史;历史的思维方法是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就属政治的范畴;地理与历史更是息息相关。再次温课外知识之“故”而知新。这个“故”不是所有学生都了解,但恰恰是这一点是最能激发学生学*历史的兴趣和进取性,最让学生有自我实现的空间,并且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历史与现实的必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例如,讲到英国侵占*地就能够提到《红河谷》这部电影,这部电影表现*民风的纯朴,武器的落后,但这种武器并没有使他们屈服于列强,而更激起他们捍卫民族,捍卫国土的高尚气节。讲到华盛顿创立美国的赫赫战功,同时谢绝连任,就能够提到当今热点布什再次当选总统,但美国历史上没有连任三任的总统的贯例。讲到《文学艺术》部分,能够提到中央2套的《鉴宝》,让他们明白*文化遗产的价值,还能够起到保护中华文化遗产,这也是大家不可推卸的职责。

  以上这些是我个人的一些心得。总之,历史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每位历史教师坚持不懈,勇于创新,在课程改革的春风吹拂下,我们每位历史教师都要抓住时机,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9

  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新课程标准,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主绘制思维导图,将历史事件串联起来,并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时空和历史事件紧密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时空观念,了解时空里的历史事件。例如,在学*人教部编版教材“人民**战争的胜利”这部分内容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人民**战争的历程,掌握**区、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及南京**等基本史实,知道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重要意义是人民*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开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历史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分组,让小组搜集和整理人民**战争的资料,对历史事件建立时间轴。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史实发生的时间脉络,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

  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初中历史知识点较多且枯燥,导致学生不能主动探索历史知识。因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的主动性。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历史的积极性,教师可以设计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历史知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在学*人教部编版教材“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虢国夫人春游图”,展现出一个充满朝气、开放的时代情境,引出唐朝的繁荣盛世。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出示唐朝建立、李世民登基的基本情况和贞观之治出现的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思考与分析原因,通过多媒体直观展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历史问题的答案。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提升。

  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理解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初中历史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理解,促进学生正确的历史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把学生作为课堂活动的主体,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突出学生在历史学*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搜集和整理教材中的历史史料,培养学生严谨的探究态度,以及史料实证的素养。例如,在学*人教部编版教材“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让学生通过读图分析历史问题,全面了解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的过程。然后,教师让学生分组探究,搜集并整理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的历史史实,自主归纳总结反抗殖民统治战争的主要事迹,并且从历史事件中学*爱国主义的优秀品质,培养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拓展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

  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分析和挖掘历史教材的内容,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对历史的认知。教师要对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历史事件进行拓展延伸,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让历史学*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这样,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敏感性才能得到提升,从而提升历史核心素养。例如,在学*人教部编版教材“*战争”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影片片段,并对教材中*战争的背景进行介绍,拓展*对国家和人民造成的影响和危害。这样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学*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情怀。

  总而言之,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教学目标,采用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并且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拓展延伸教材中的历史知识,激发学生主动学*历史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教学要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理解,使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时空观念、历史价值观得到发展。


初中历史课教学反思实用5篇(扩展4)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1

  当前的课程改革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而教育现代化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历史课程改革与教学以培养现代化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新时代合格的公民为根本目的他们向往与追求真、善、美,具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或者说具有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其中,科学精神主要表现为坚毅、严谨、求真、求实,怀疑、批判、创新精神;人文精神主要表现为能和谐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人为本、热爱生命,尊重人格、人权,讲究人性、人道。体会最深的是,一旦接触到教学实际,一个个问题接踵而至,一组组关系错综复杂,真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无疑,坦然面对、正确理解、尽快理顺那些错综复杂的关系,也就成了历史课堂教学的当务之急。那么,哪些关系是首先要去理顺的呢?

  一:三维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

  在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其中,“知识与能力”是课程学*的基本目标,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文化素质和进一步发展的潜能。“过程与方法”旨在强调历史的认识过程以及得出结论的可能性,从而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科学方法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指通过历史学*与感悟,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人文主义精神、优良的人格品质、科学历史观、开放的世界意识,等等。与以往的历史教学目标(即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思想教育)相比,历史三维课程目标有很大的变化:在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方面有相通的地方,但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范围大大缩小,而历史探究能力的要求明显提高;它特别重视历史学*、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参与、体验、感受,重视引导学生学会学*;它着力扭转以往思想教育中的泛政治教育化倾向,力求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丰富学生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格道德品位,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在教学中,只要我们心中有学生,依托学科知识,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三维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就不难处理,三维课程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二:教学手段多样化,现代化。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是怎样的?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仿效。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去探索,去行动,使新课程理念能够体现在其教学行为上。这种探索、行动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提高、不断成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困惑、困难、误区,但只要确立新课程意识、把握新课程理念,就会在实践中予以调整、改进。在一定意义上说,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的发现误区、分析和研究误区、形成应对误区措施、办法的过程。旧的误区消除了,又会出现新的误区。当然,这不会是简单的重复,新的误区的出现常常意味着新课程进一步开展中遇到的新问题。新课程的课堂上存在的误区就是新课程实施中面对的问题,只有在不断的解决问题中,才能使教师将新课程理念加以内化为个人的信念,才能使新课改切实向纵深推进,才能真正提高新课程的实施水*。如果看到新课程的课堂上存在着误区(有时是不是误区还很难说)就大惊小怪,就攻其一点不及其余,那么就束缚了教师的手脚,就会使新课程的实施在低层次上徘徊。人们经常说,没有问题是最大的问题,也许能够说,新课程的课堂上,没有误区才是最大的误区。人们谈论新课堂误区,几乎都要列举一条“滥用现代教学手段”之类,常常要责怪过多使用多媒体课件的种种弊端。而事实上,以多媒体课件为特征的教学技术远远没有达到“滥用”的程度,即便对某一个教师来说最多也是偶一为之。能够独立制作供自己教学使用的

  多媒体课件的老师少之又少,教师能够使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机会也非常有限。也许,不用这些“花里胡哨”手段照样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但是现代教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的使用并不单单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也是为了使学生感受现在教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的魅力,领略一种特有的氛围,使学生受到一种感染和熏陶。所以现在教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在课堂上的使用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三: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努力探索教学方式的改革。

  《历史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改革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学*的教学模式,使以往单一的教学过程成为一个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过程,建立起学生主动学*、积极参与、注重能力与方法培养的现代教学模式。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教学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方面,研究学生的认知障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推动学生在自觉参与学*的过程中重视自身利益的发展。历史课程还必须注重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转变角色,逐步实现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要合理地、创造性地应用现代教育资源,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历史学科的课程整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增加启发学生思考的内容,多些“论从史出”,少些结论的灌输,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变成教师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资源的过程;变成教师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活动的过程;变成教师针对学*内容选择不同学*方式的过程;变成教师引导学生形成情感体验的过程。教师可通过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举行故事会,举办历史讲座,进行历史方面的社会调查,参观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及当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考察历史遗址、遗迹,编演历史剧,观看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阅读欣赏历史文学艺术作品,仿制历史文物,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编辑历史板报、通讯、刊物,采访历史见证人,撰写家庭简史和社区简史,举办专题展览等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方法,养成正确的历史思维*惯,形成理性的思维方式,从而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设计中要善于从学生实际出发营造教学情境、设计教学问题并引发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要注意师生互动方式;要设计两三种针对不同群体学生的教学安排。应提倡学生自主学*,教师在履行组织、指导、示范和传授知识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指导和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要高度关注和重视学生的学*兴趣和学*热情,力求在知识的呈现方式、内容的选择、学生独立思考并得出自己的结论、问题的设置、教学活动建议、课型选择、参与社会实践和鼓励学生动手等方面,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激发学生的学*热情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与兴趣,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学*的传统学*方式。与此同时,以往历史教学中的合理要求和有效做法仍值得我们借鉴和继承。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2

  “授之以渔”是我国历代教学的经验结晶,从现代教学论来认识,“教学”的真正含义应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师只有让学生自己学会读书,教会学生学*,才是传授了打开信息之锁的钥匙。只有掌握学*方法,才能步入攀登科学顶峰的阶梯。在*日的历史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探索,摸索出了“把学法指导贯穿在历史课堂教学始终”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编写学*提纲,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教科书是获取历史知识、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智能的重要前提。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教科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由于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综合性和史论性的特点,学生在初读时容易遇到许多障碍,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基础差、阅读不得法,抓不住重点,所以,在起始阶段,我重点训练学生的阅读方法,通过提问引路、审题启示、疑难突破、重点探索、提纲导读等多种方法,把学生引到自觉阅读的轨道上来。例如,在教授*历史第一册的《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一课时,我首先给学生指出:社会经济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农业方面包括工具、技术和经验、水利及成就;手工业方面包括冶炼、陶瓷、纺织、造纸、市场等。然后指导学生按上述提示阅读教材,找出本课中的重点知识,学生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渐学会模仿教师编写提纲,教师应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编提纲的练*机会。学*新课时,多让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试编。学完一个单元后,可让学生编写单元知识结构,抽象出历史阶段的本质特征,从而把新闻记者引向新的高度。例如,在讲完世界历史第一册中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1789——1814年的法国》时,要求学生列图表分析英、美、法革命进程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代替一种旧的社会制度必须经历激烈、曲折、反复的斗争这一历史规律。

  指导学生整理、编写提纲,可以达到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提高学科能力的目的。这是因为:首先,学生在整理和自编提纲时,必须先仔细阅读教材,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只有真正理解各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它们所处的地位,才能把知识点有效排列起来,这就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一旦整理出准确的知识结构,知识点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识结构的枝干上,从而使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构成基础知识的立体之树。其次,学生在编写提纲时,必须对教材进行分析、归纳、概括,通过思考使教材内容变得条理化、要点化,这无疑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第三,学生在掌握了编写方法后,可以依照这种方法去整理编写同一类历史现象的知识结构,这有利于学生归纳同类历史现象的共同点,同时由于具体现象又具有特殊性,这又迫使学生注意区分同类现象的不同点,对培养学生比较历史现象能力有积极意义。第四,学生在复*、整理编写历史结构时,能帮助自己迅速查出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从而进行针对薄弱环节的复*,提高复*效率。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能力

  历史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部分学生由于受传统偏见的影响,仍认为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学科,只需死记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论的思考和理解,所以,他们缺乏学*历史的内驱动力。为此,教师应十分注意利用历史学科内容丰富、纵贯古今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从历史知识本身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促进他们大胆地驰聘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发展他们的智力。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做好几点:第一、要科学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疑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亦即从具体史实入手,去归纳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如讲华盛顿会议,先让学生概括背景、时间、地点、内容结果,然后进一步设疑:华盛顿会议的召开是否消除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为什么?从而揭示出帝国主义的矛盾,为这一体系的崩溃和太*洋战争的爆发埋下伏笔,使学生了解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

  第二,要把握好度,难易适中。太容易会流于*淡,学生不屑于回答,更无助于启发思维,太难会使学生如坠迷雾中,所以设疑要难易适中,循序渐进。

  第三,要激发思维兴趣。爱因斯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通过设疑,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例如,讲《美国内战》前,教师首先设疑:八十年代美国民意测验结果,开国以来四十多任总统最受尊敬的是林肯,出身*民的林肯何以在美国人民心中有如此崇高的威望?大家知道《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作品吗?那位伟大的林肯曾对这部书的作者斯托夫人说:“一部书导致了一场战争。”那么这部书导致了什么战争呢?它的原因、性质、结果如何呢?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去认识、分析、概括和评价,这样便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较好。

  三、教会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抓住学*重点

  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开始讲世界史时,首先指导学生看教科书前的目录,然后教师概述世界史的分期、每个社会阶段的特征、基本内容等。在讲世界*代史时,要让学生明确必须抓住三条基本线索,即:资本主义发生、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和战争,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国际*运动,亚非拉民族**运动。

  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确定重点。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四方面去确定教材中的重点:第一,能够说明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观点的内容;第二,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第三,属于“*之最”、“世界之最”的内容;第四,教科书上有插图,课后有练*题的内容。学生掌握了上述原则,就比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点。

  四、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记忆效率

  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所以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是很重要的。在历史教学中,我常采用以下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效果良好。第一,分散记忆法。让学生把知识点分开学*,当时看一遍,一周后再复*一遍,一个月后再重复一次,记得就会比较牢固。第二,趣味记忆法。如讲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统治时期,要求学生记住当时的派别:大资产阶级、雅各宾派、热月党人、督*、拿破仑,要求学生记成“大鸡鸭,热都拿。”第三,引导学生记忆纲要。如美国独立战争经过的.六件大事。

  商品经济的大潮涤荡着传统观念,它要求新一代靠自己生存已经不是空洞的命题,而是现实社会的要求,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学会生存的能力提高到培养现代人的高度来对待,只有这样,才能使新一代人有较强的适应力。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3

  课堂教学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主渠道,因而也是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主战场。教学理念和观点的体现、课程标准的落实、新编教科书的运用等,往往是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和课堂教学的质量展示出来。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历史教师围绕新理念、新课标组织教学,课堂教学呈现出可喜的变化。从形式上看,在四十分钟的课堂里常常是欢声笑语、高潮迭起,似乎我们的历史课堂已经走进了新课程的最佳状态。但是,认真审视一下目前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是肤浅的,突出的表现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致使课堂中出现了虚假的“繁荣”。下面,是我对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的一些粗浅认识,期望大家能提出更多宝贵的想法,以便在今后的历史教学*勉。

  一、实行新课程改革,不是全盘否定传统教学。

  新课程在推广和实践过程中,给人一种把传统教学“推倒重来”的感觉,在处理新课改与传统教学关系时,存在一种“全盘肯定”与“全盘否定”的思维倾向,应该引起重视。

  我认为应处理好新课改与传统教学的两个辨证关系:

  一是继承性和创新性的关系:与新课程要求相适应的教学改革不能脱离“历史”,要在继承优秀传统基础上进行改革。目前我们在新课程实验中需要思考和梳理的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和证明的行之有效的优秀教学传统思想和做法有哪些?传统教学中有哪些思想和做法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不能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对培养人才要求的实际?在推进新课程实验进程中,我们要如何继承和改进传统的教学思想和做法?新课程要求教学实施与时俱进,改革、发展、创新。但发展什么?目前哪些方面首先要发展?用什么标准来检验教学实施改革、发展、创新的成败呢?我认为要服务于每一位学生**成才全面发展的大目标,改革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围绕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主动性,用课程新理念反思传统教学中的不足,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方式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着力点。

  二是理论前瞻性和现实操作性的关系:新课标理论的前瞻性与历史现实环境局限的矛盾,是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也是广大师生深入进行新课程研究实践的主要障碍。在目前大环境下,我们不能空谈观念更新,而应该实事求是,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界的各种研究成果,融合新课程理念,踏踏实实研究历史教学法,并自觉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解决实际操作性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要在新理念指导下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反思,逐步把新理念转化为个人教学行为*惯。

  二、重视过程与情感目标,但不能忽视“知识”目标。

  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强调“要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新课程改革抛弃了知识本位观,反对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以及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观念。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历史新课程从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特点出发,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基本的历史知识包含重要的历史史实和基本历史线索两部分。

  一些老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了后两者。对历史教学任务的理解从课堂设计和教学过程上看,有一些教师忽略对具体知识的传授,表现为在课堂上少讲或不讲新知识,或是上课一开始就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这样一来,学生缺乏对历史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缺乏对历史的具体感受,因而很难积极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甚至很难展开讨论。教师这样安排,可能是认为应当让学生来建构新知识,或是认为讲多了就会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但实际情况是,由于学生缺少必要的背景知识,教学的活动难以深入,使得学生和教师都处于尴尬的被动状态。我们知道,历史教学的任务包括很多方面,在新的课程标准中表述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教学的目标无论怎样划分,都是整体目标的具体体现,都不应该忽视某一个方面。而且,正是由于历史本身所包含的丰富内涵,才使得历史教育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学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具体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才能形成历史学*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学会学*,才会产生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社会责任感以及正确的生活态度、做人态度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学生不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一切活动都难以展开,一切能力也都难以形成,思想、品德、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生成也会成为空泛之谈。所以,现在要注意避免对教学目标整体把握上的失缺,要全面和正确地理解历史教学的任务。

  在教学活动中,师生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师生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充实和丰富教科书所设计的历史基础知识的框架,使文字知识“活”起来,能否做到这一点直接关系到历史知识的质量和水*,进而关系到三维目标能否有效达成。

  三、倡导教学形式多样化,但不能丢弃教学重点。

  历史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环境,激发学生学*历史的兴趣,老师们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但是,有些活动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只是一种点缀。例如,历史剧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但是教师在设计这些活动、指导学生编演时没有充分考虑要达到什么目的、学生可以从中了解些什么,有时候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们嘻嘻哈哈,内容简单、形式单一。表演过后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至于剧中表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表演只是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

  而对教学内容重点的把握,一堂课的时间有限,需要选定重点的内容,组织重点的活动,而重点活动是应该围绕着重点内容来设计的。但现在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不是围绕着重点内容展开教学,而是舍本求末,追逐形式,或是就一些枝节性的问题组织讨论;或是对重点的内容轻描淡写,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其他的内容上。

  教学没有重点,就不能带动全面,就没有突破,也就难以给人以深刻印象。而选错了重点,也就选错了方向。确定一堂课的重点内容、重点问题、重点活动,是教师在备课时的一个重要的方面,需要认真地考虑分析。

  四、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但不能轻视教师的作用。

  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和学*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和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须通过自身的主观努力才能达到。教是为了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体现在学的方面,体现在学生认识的转化和行为方式的变化上。如果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就不可能使教学协调有效地进行。因而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体任用,“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已经成了广大历史教师的共识。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时在气氛热烈、民主的课堂里却只能看到学生的风采,老师扮演的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角色。这是一些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个误区。

  新课程下教师的角色确实发生了变化,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合作者转变,但是教师的作用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应该加强。这是因为,在长期的接受式的教学中,学生接受的常常是教师和书本提供的现成的结论。而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探究性学*,但这种“自主与探究”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智力水*远不成熟,有时会使学生不知所措,需要指导、点拨和帮助。初中阶段学生们所获得的历史知识是有限的,辨证的思维能力不强,有些观点难免会出现偏差。这个时候的教师就是学生的引路人,把他们从偏执引向正轨。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除了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动机、提供便利为学生的学*服务外,更应该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惯、思维方式,掌握学*策略,同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与学生一起去寻找真理,真正成为学生学*的向导。

  五、教学手段现代化,不能等同于教学现代化。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以其信息量大、简洁灵活、动态感强、传递迅速、形象直观、声画皆备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所采用。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处理好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有利于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提供丰富的历史学*材料,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

  但是,有些教师却使多媒体成了课堂的中心。有些教师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图文、动画、音频、视频等无所不包,学生不断地接受视觉、听觉上的刺激,课堂上热热闹闹。可是学生就象一台机器,被动地接受多媒体这台“机器”的“灌”。还有的教师以多媒体的运用代替“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出现“电脑打开,学生闹开,教师跑开”的不良现象。有的教师以多媒体手段排斥其他教学手段,无限推崇软件教学而忽视传统的`优秀教学方法。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必要的,但并不是运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是实现了教学的现代化,并不是制作了新奇生动的课件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技术如何与课堂讲授紧密配合,使师生的活动与技术的支持成为一种同步的过程,而不是分离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播放录象多长时间效果更好,要不要对影视材料进行剪辑?运用网络上的材料和影视文学作品于历史教学中,是否要有必要的区分和交待?这是我们教学中使用选择多媒体时要把握的。使用多媒体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从头到尾地演绎课件,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很难突出教学重点,浅化难点,使用多媒体只能是舍本逐末。此外,多媒体所用的时间过长、频率过快,也不利于实现师生互动。总之,多媒体教学不是万能的,目前为止它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替代不了通过师生交流与沟通而进行的知识传递与情感交流。每位历史教师要牢记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切不可喧宾夺主。教学中,要根据实现教学目标的需要,恰当地选择,并与常规的、甚至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切不可一味地追求课件的数量或质量,而忽视了多媒体在教学中所处的位置。

  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归属和落脚点,解决现存问题、推进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对我们来说任重道远。


初中历史课教学反思实用5篇(扩展5)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菁华5篇)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1

  【摘要】在新形势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特别是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思想的提出,教育工作者们纷纷投身到课改的洪流中,我校经过几年的实践,发现有些教师仅注重“表”,而不注重“里”。一堂课上,大量的师生互动,眼花缭乱的学生活动,让我们质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难道方法、手段多了,有效性就高了?如何真正做到有效教学,找到有效的教学策略,还是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话题。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索

  我们目前由于各种原因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予以忽略。我们知道,当前教育教学环境下,做好和解决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尚属困难。但我们知道课堂教学主要看是否具有有效性,有效性直接决定着课堂的质量甚至教学的后果。就初中历史教学而言,不仅要注重学科的价值和学科特点,而且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才使历史课堂教学很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的深刻理解

  教学目标是教师在一定的时间内必须要合格的完成教学任务的目标和宗旨。对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效果的考察和定位,离不开教学目标的要求所以,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依据和标准,体现了国家和社会对教学对象的价值观的引导和培育,也体现了社会发展中对人才的需要和要求。更进一步讲,就是要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满足学生的课堂兴趣和增长历史知识加强历史认识的教育理念。但在现实中,这样的目标和要求很少能做的到,原因是多方面的。

  这里不仅有教师的问题还有教学管理的问题。现实教学中,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和学生要有较强的互动,甚至还有辩论,谈什么感想之类的,夸大了理想而缩小了现实的影响力,不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新课程目标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育观念的革新与创新的产物,它不反对仅仅对教学方法的追求与重视,也不是反对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质量。

  新课程的内容安排主要针对中学生的德智体美育各方面发展,让学生获得全面而丰富的知识同时,对道德认识,审美训练,深刻思考都有所训练,这样才能保证教育不会偏离人,偏离现代社会的教育!所以深刻理解教学木匾至关重要,是提高课堂教学的保证!

  2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在课堂教学中选择恰当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不但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能激发同学的兴趣和参与感。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长处来完成教学目标,但是都有其内在的局限性。历史课堂教学过程和方法的实质是仍然是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历史事件的深刻思考。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师教的法子是基于学生学的法子”。

  选择合适有效的,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使历史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事半功倍!学生有兴趣爱好了,就会加入到历史的大序列中找到自己要思考的东西和感兴趣的历史事件,就可以讨论问题,关注现实,积极主动地从各个各方面学*历史,兴趣的培养是最好的老师。有了这样的认识和教学训练,教学目标也容易完成。

  3多媒体网络资源的利用

  多媒体网络资源现在作为教学手段已是很普通的手段。作为社会科学的历史课程的教学是离不开多媒体网络资源的利用的。主要是多媒体网络资源有信息量大、传输快、音画兼备、形象直观等特点,历史老师才用了以后效果更加明显。再加上传统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心思网络教学中得到很好的解决。例如创设情境、展示材料和思维过程等。

  但也有教师在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时有一个误区:认为多媒体网络资源甚至可以代替常规教学。这是不正确的。常规教学依然是教学的基本的寄出的手段。在教学中利用携带的教学手段是必要的,但并不成为课堂中心之势。也并不是有了新奇生动的课程资源,课堂教学的效果就能提高了。在教学中,教师的根本地位是任何手段都不能代替的。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根据实际情况和自身特点是当地应用多媒体网络,为教学锦上添花,增强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如果仅仅依靠多媒体网络资源很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而且,多媒体网络资源利用时间过长、频率过快也不利于师生互动,教师的精讲、点拨。教师搜集学生的其他反馈的信息的时间就相对较少。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的是机会也大为降低,没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深入思考。由此而来,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难以实现了。

  4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有能力的老师总是能找到最合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只要以学生为主体,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就会发现很多可以解决的课堂教学的难题。教师多多的鼓励,多多的赞赏,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也增加学生的学*探索的动力。我们的学生不善于思考,懒于思考,不敢质疑书本,不敢挑战权威。这样的师生关系就是偏离了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宗旨。这种方式的教育教师和教学管理要负更多的责任,这种教育方式也不利于教学和学生主体发展的,这种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个性可言,更别说思想上的创造和创新了,要让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要勇敢大胆的去利用知识去实践和创新,鼓励学生敢于突破规律,批判的对待人类的知识成果,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也是历史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宗旨。总之,卢梭说过:“大自然塑造了我之后,就把模型打碎了,所以我正是这世界上第一个‘我’,也是最后一个‘我’。”教师都有义务和责任为学生营造一个发展良好个性的空间,使学生有伸张自由的空间,在规范中有自由,一致中有特色,统一中含个性,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不可缺少的养料与气候。这也是作为教师神圣的职责。

  参考文献

  [1]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1).

  [2]杜凤英.初中历史有效性课堂教学的策略[J].科教纵横,2010(01).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2

  [摘要]

  对学生而言,其接触历史学科的时间相对较晚,在进入初中后才正式开始对历史学科的学*。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教授历史的相关知识,是初中历史教学的根本任务,但是由于历史知识相互之间的时间跨度较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学生对历史的兴趣点,借此来引导学生对历史进行学*。

  [关键词]

  初中历史;历史教学;目标;兴趣

  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其首要任务就是做好对学生的历史教学,顺利地完成相应教学任务,并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从浅层次上看,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在于其使用的教学方式方法是否被学生所接受,但是从深层次来看,初中历史教学并非是一个单纯的教学方式方法问题,其实涉及的是教师教学理念的问题。一般来说,如果教师不及时的学*了解新的教学成果,教学理念就得不到及时的更新,那么教师的教学方式方法就较为老套,无法提起学生对历史学*的兴趣,从而无法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反之,如果教师能够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同时,也保证不断学*,对新的教学研究成果进行了解、学*,并及时地把新的教学理念融入日常的历史教学之中,那么这个教师的教学方式就会推陈出新,从而能够将学生的目光吸引过来,提起学生对历史学*的兴趣。

  一、初中历史教师要明确教学的目标

  就当前新课程标准而言,学校教育对初中历史的目标有所改变,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光是要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来学会相关的历史知识;,还要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学会获取历史知识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学会积极自主地去进行历史学*;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来明白做人的道理;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了解到社会发展的进程;进而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获得一定的审美能力,等等。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内容虽然都是历史上的事物,但是其同样也肩负着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使命,学生要能够学会将历史照进现实,将历史和现实进行对比学*,从而了解到事物的本质。

  同时,这样一个学*过程需要教师持续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通过日常的历史教学,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从而去对人类社会的过去进行了解,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历史意识的形成,而且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让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一定程度的丰富,从而使学生能够以客观辩证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来全面的认识整个人类社会,并站在历史的角度来对今天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分析,那么答案就会自然而然的呈现出来了。通过历史学*,可以让学生了解到事实的真相,让学生能够更为全面的来对问题进行分析,并能让学生在看待问题时保持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从而让学生能够更为深入的了解到整个人类社会。

  当然,要让学生将历史学*到这样一种程度,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让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能够跳出学科的局限,在教学中“扮演”好教师的角色,而不是仅“扮演”好历史教师的角色。教师还要对自己进行重新定位,把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目的放在对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大背景中来,把历史教育教学的观念从注重学生的历史知识学*转到注重学生历史综合素养的培养与发展上,以将学生的基本素质进行全面提高为初中历史教学的宗旨,着眼于对学生学*态度的培养,让学生在历史学*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并通过不断的学*将这些能力予以提升。初中历史教师只有把这样一种理念渗透进自己的内心深处,让其成为自己的潜在意识,这样才能保持自己所明确的教学方向不动摇。

  二、初中历史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兴趣

  学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个体,其从小学到初中的过程中,心理、生理均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且因为初中阶段的教学同小学阶段的教学大相径庭,使得这一阶段中学生的身心变化显得尤为特殊。就学生而言,其在小学阶段的思维方式和初中阶段完全不同,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对事物进行形象思维,这对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有极强的理解和领悟能力。而到了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逐渐走向成熟,这一时期中逻辑思维开始逐渐替代形象思维,在保留形象思维的前提下,以逻辑思维为主导。当然,还有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就是刚进入七年级(初一)的学生,因为才从小学进入到初中,所以思维的模式还没有完成从形象到抽象的转换。

  学生虽然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历史知识学*,但是思维暂时还停留在事物的浅表。其具体表现为,对历史课本中的历史故事感兴趣,特别是对一些大英雄的事迹特别感兴趣,同时又对一些较为新奇的历史知识感兴趣,通常思考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过分的关心一些滑稽有趣的事物。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情况,初中历史教师也要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水*进行大致的了解,特别是处于七年级(初一)阶段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确定历史教学内容的安排起点如何、难易度如何,从而顺利的达到应用的教学目的。“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知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正是向我们揭示兴趣在学*中的作用,表明了兴趣对于学生的历史学*来讲,有极为明显的心理效应,能够促使学生在对历史知识进行学*的过程中进入到一种特殊的兴奋状态,并能在这种兴奋的状态下催生出对历史学*的动力,并能够强化学生对历史学*的欲望。这样就将兴趣这样的“非智力因素”成功的转化成“智力因素”,从而为学生的历史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在接下来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只要增加自己对知识的储备,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来进行教学,让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才能使学生对历史学*的兴趣持续保持下去即可。

  同时,教师还要能够在教学中做到将历史知识化繁为简,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对历史知识进行学*。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历史的学*兴趣保持恒久,从而使整个初中的历史教学能够得以顺利开展。在初中的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为历史教学的基本指导,明确教学的目标,引导好学生对历史学*的兴趣,进而把学生引入到历史学*的殿堂中来,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的不断学*,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让学生学会以全面、辩证、唯物的眼光来看待社会的发展,从而培养起学生良好的历史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樊雪飞.初中历史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探究,2014(1):54-54.

  [2]徐波.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3]李景华,刘洪辉.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1999(3):105-106.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3

  1初中历史学科思想分析

  初中历史教学建立在深入分析中学生心理特征、知识结构以及中考要求等各方面的基础之上。新课程标准改革对学生的历史素养的培养及历史知识的积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从初中历史的学科思想出发,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和了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理清重要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发展、历史事件的基本脉络,并在此基础上坚持以能力意志为指导,以学*学科知识为主要载体,通过章节训练和课堂教学使学生们能够全面把握重大历史的发展过程、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历史发展规律,并清楚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历史的学科思想还表现在教师要紧密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现实,用历史学和现代意识的相关理念作为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深入挖掘和研究历史发展的重点知识。教师要充分结合教材前言、思考问题、图片、文字介绍等资料,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把握历史主干知识的基本内涵和重要史实,以为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和历史知识的积累奠定扎实的基础。总之,从历史学科思想的角度出发促进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和历史知识的积累,要求学生一方面掌握历史主干知识外,还要学会用相关的历史学理论去研究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历史事件的本质,并最终促进自身历史思维提高正确认识的能力。

  2基于学科思想的初中历史教学策略

  2.1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初中历史教学一定要在深入研究学生的认知水*、知识积累等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出发,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为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置相关的教学问题,并让学生通过自主查询、整理和阅读相关史料的方式找出相应的答案。此外,还要为他们创造更多可以自主进行历史叙述和论据的机会,通过多种形式的课堂训练和教学促进学生应试思维的有效培养。教师要立足于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知识结构,通过全面把握历史教学主干知识、研究考纲,科学分析学生情况等多种途径逐步培养起学生的历史素养,让他们能够正确地认识、分析历史事件,解决的问题。

  2.2注重学生的历史时间观念的培养:历史时间观是历史学科思想的重要特征,也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的重要基础。学生只有树立起了历史时间观,才能在着手处理历史问题时,准确地解释历史因果关系、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的脉络。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和训练,让学生们在学*的过程中,充分地思考和动手实践,逐步培养起按时间顺序进行思维的能力,并引导他们站在历史的层面上,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具体实际,来全面、深刻地把握具体历史事件的现象及本质,从而促进历史问题的剖析和解决。在此基础上再逐步培养学生将总结出来的历史经验应用于现代问题的评价和处理。

  2.3注重学生历史事件阅读能力培养:所谓历史事件阅读能力,就是指学生对历史事件的领悟和认知能力,及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归纳、整理的能力。如果学生缺乏足够的历史事件阅读能力,则很容易导致他们在大量历史资料面前困难重重。这就要求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图像、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结合有效的分析和讲解,让学生在历史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会比较不同历史阶段的人物、思想、制度和事件,并在形象认识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学会用历史的观点来探究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培养和激发,引导他们通过对历史材料的阅读,学会分析事件中的现象和本质,历史人物的意图和动机。在学*和阅读历史资料时,一定要避免学生用现代的标准和观点去评判历史,要注意把握历史事件的具体背景和前后关系。

  2.4注重学生历史探究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历史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激发与历史学科思想的特征是一致的。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当对某一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看法出现不同观点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用历史探究的方法去解决,鼓励学生通过搜查各种史料的途径,研究证明某种观点的可靠证据,进而深入地认识历史事件的现象、本质及背景。在对历史材料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们通过自主学*、探究学*、合作学*,可以更加全面的分析和记述历史,并在学*的过程中,学会更加客观地认识力守、评价历史,阐释历史。在培养学生历史探究能力的过程中,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是非常有效的。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进入到历史背景中,并向其提出具体问题让学生回答。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一定要从历史发生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方面出发进行思考和分析,进而实现一方面加深对历史事实的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促进自身认识历史、评判历史能力的提高。总而言之,历史学*并不单纯的为了了解过去的历史,而是要学生通过总结过去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在提高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对现代问题的解决提出具体思路和方案,逐步培养起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因此,初中历史教学必须从历史学科思想的角度出发,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以促进学生历史时间观的培养、历史阅读能力和历史探究能力的进步和提高。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4

  摘要:一直以来,对初中教育的发展主要侧重于认知方面,对学生的培养也注重于知识和技能方面,过于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忽略了学生情感方面的精神需求和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历史科目作为初中学生的必学科目,也不例外,教学中过分重视对历史知识的学*和掌握,忽略了对学生精神方面的培养。通过新的改革,历史课程不再是传统地要求学生学*历史知识,而是注重对学生情感方面的培养。在基础教育改革中情感教学的实施极其重要,研究初中历史课堂的情感教学也就势在必行。深入探讨初中历史课堂的情感教学研究,以及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实施情感教学。

  关键词:初中历史;情感教学;课堂教学

  情感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通过激发、调动和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从而促进教学活动积极化的过程。情感作为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是学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催化剂,不容忽视。在初中课堂中,教师应该科学利用和调节情感,努力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从而提高历史课堂的学*效率。相关数据显示,很多初中历史老师对情感教学的理解不够全面、充分。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不住重点,不知道该侧重于学科还是该侧重于学生。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一大缺陷,只重视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和掌握,而不注重学生在学*生活中的情感。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生情感方面的培养,使学生愉快、主动地学*。

  一、情感教学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重要性

  情感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一部分,注重学生在学*过程中的态度、情绪、信念等方面,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和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研究表明,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只有20%来自于智力方面的因素,而80%来自于非智力因素。在非智力因素中,最重要的是情感智力因素,也就是俗称的情商。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一定要对情感教育非常重视。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能转化为促进学生学*的动力,使学生积极好学。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情感品质的培养,提高学生自我情感的控制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独立健全的人格,从而成为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课堂中实施情感教学

  1、激发学生的情感。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对学生的情感因素合理利用,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结合起来,营造一个愉快、有趣的课堂。教师在对历史知识进行讲授时,应该和学生交流讨论,而不是把学生当成一个“被学*”的对象。例如,讲解二战时期的历史事件时,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发生战争?”以及“人们为什么讨厌战争?”来和学生进行讨论。通过提出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学*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对问题的交流讨论,掌握学生对相关历史事件的预*情况和预*能力,增强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兴趣和对历史事件的求知欲,同时也能使学生掌握二战时期的历史事件,掌握相关知识点。

  2、培养学生的情感。新课改改变了以老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课堂上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而是要求老师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用真挚的情感以及教学语言、手势、眼神等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既能使教学课堂变得丰富有趣,也能感染学生,从而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的积极情绪。例如,对抗日战争方面的知识进行讲解时,老师要充满爱国情怀,通过语言、表情等表现出对*的爱戴及赞扬。对红军长征的知识进行讲解时,应该声情并茂讲解长征过程中红军的艰难与不易。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讲述,学生感受颇多,对我国爱国人士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学*到历史文化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了热爱祖国、热爱**的意识培养。

  3、通过情境教学,加深学生情感。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侧重于情景式教学,仔细深入地研究教材,发现历史事件的真实情境,设立情景课堂,改变课堂氛围,从而感染学生情绪。例如,在讲解“抗日战争”时,给学生播放《义勇军进行曲》,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时,一些知识分子从苦闷彷徨中勇敢走向抗日前线的爱国主义情怀。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课堂上学*到历史文化知识,也能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促使学生努力学*,将来为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做贡献。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也就意味着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和人格养成。老师通过与学生心灵上的接触,和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学会生活。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老师应该将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相结合,制定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案,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孙志芬.浅论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培养[J].考试周刊,2014(12).

  [2]胡金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学研究[J].新教育,2012(11).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5

  一、注重转变师生角色和课堂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主宰着课堂教学,采取的是“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实施新课程后,教师是学生学*的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到关注学生的“学”,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播者,学生也不再是机械地、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通过多种形式的学*活动主动地去探求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方法和途径。作为教师要注重处理好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二者之间的关系,教师不能再居高临下地俯视学生,而学生也不再是翘首仰望教师,双方在和谐*等民主的气氛中进行教和学,摒弃传统教学的模式,建构起学生自主学*的意识,教师主动走下神圣的三尺讲台,真正融入学生之中,让学生一点一滴地去汲取知识,尽情地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享受知识带给他们的乐趣,在快乐中学*,在快乐中成长,切实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学*气氛中认识自我、找到自我。

  二、巧妙设疑,合作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动机、需要、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使学生的知、意和个性得到全面的发挥。要鼓励学生积极去思考,对所学知识去分析、比较、归纳、概括,教师要用恰当的问题激起学生的思维浪花,让学生带着问题产生新奇感和探索感,使思维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巧妙设疑,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同时,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提出的问题并耐心地予以解答,当然在为学生解答疑难问题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合作,要为学生创造合作的机会。每一节课的问题设计,我都会考虑为优、中、差生提供体验成功的机会和条件,及时点拨,使他们树立起学*的自信心,增强合作意识,学会尊重理解他人,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从而促进不同个体的全面发展。

  三、注重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资源,重视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资源。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的教学手段为历史课堂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台,显示出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优势。它能够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融为一体,能在视觉、听觉上产生一定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能够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结合的教学图景和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课堂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从而大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兴趣,使学生的学*动机由潜伏状态转变为活动状态。利用这些工具辅助教学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结语

  总之,在教学一线的教师要根据初中历史课程跨度时间长、涉及内容多、外延范围广的特点,既要转变课堂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教师的主导性,从而构建一个符合新课改要求的和谐高效的历史课堂。


初中历史课教学反思实用5篇(扩展6)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15篇)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到很多讲课技巧,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历史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1

  20xx年X月X日 X天

  据调查,高中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学生不喜欢历史课既有教材的原因,也有教师教学的因素。反思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不得不思考高中历史究竟该怎么上?优秀的高中历史课应当具有情感性、人文性、历史性、文化性。对照上述历史课“四性”,反思目前我们的高中历史教学,还存在诸多薄弱之处。如何让学生喜欢历史课,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一.加强史实教学

  学生学*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中写到“学*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感知历史阶段主要向学生呈现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制度、现象等具体史实。感知历史阶段,学生不仅是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能力,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忽视、削弱感知史实阶段是存在的,自觉不自觉地抹煞了感知史实阶段的内容和意义,影响历史教学效果。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怎样加强史实教学呢?首先教师要认识史实教学在学生历史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其次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尤其是直观教具和多媒体的使用,使史实能生动地再现历史形象。再次是补充丰富、具体的史实,历史细节越清楚学*印象越深刻,甚至终身难忘。历史教师要在史海中筛选典型、鲜活、有穿透力的历史细节。例如,我在讲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时,给学生讲了胡适印章的故事。有一次,胡适得到一块上好的鸡血石图章料,决定用它刻一枚私章。他交待篆刻师傅,刻“胡适之印”即可。篆刻师傅认为胡适是白话文的提倡者,是用白话写文章的大家,影响这么大,怎么刻图章还用“之乎者也”一类的字,于是自作主张地把“胡适之印”改刻成“胡适的印”。三天之后,胡适收到印章,发现上面刻的是“胡适的印”时,哭笑不得。通过这个事故学生对胡适在文学革命中的重大影响印象非常深刻。

  二.培养学生质疑意识与方法

  历史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教师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把教材知识视为真理,奉为神圣,要求学生死背史实和结论,质疑意识缺失。

  基本史实和历史结论构成历史的陈述性知识。历史知识具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即二重性。客观性指史实的客观性,主观性是指结论的主观性。历史结论是教材编写者对史实的解读,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史实是虽然具有客观性,但也不能说就是绝对的历史真实,可能个别史实也是谬误。历史结论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我们更需质疑。例如,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腐朽的资本主义,而今帝国主义是垂而不死,很多方面我们还要学*借鉴。再如,经济危机在旧教材中认为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造成的。而今年从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卷全球。在全球化的当今时代,哪个国家能逃脱经济危机的厄运?还有,在旧教材中对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评价是否客观、公正?

  要培养学生质疑的精神,首先教师要有质疑的精神和尊重历史的态度。教师要关注史学动态,查阅历史资料,敢于质疑。其次是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质疑意识,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例如,《中国*代现代史》上册第105页的活动课: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讨论题目是: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也有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为什么?教材还给学生提供了有关资料、参考论文。通过这个活动课,使学生明白对辛亥革命评价有多种观点,但不管哪种评价都要有依据。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2

  曾记《学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教育学家波斯纳也提出了“经验+反思=成长”的公式,明确强调了反思的作用。

  教师教完一堂课,定有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想感叹,若能对此进行简要的归纳整理,撰写“教学反思”,则能帮我们接受课堂所反馈的信息,克服教学中的干扰因素则有助于找出教学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为教学提供可靠依据,也有助于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改革的力度。能促进我们教师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水*的提高。

  诚然,教学反思的作用人人皆知————它是教师再次备课的必要补充、是教师积累教学经验的好办法、是教师提高教学水*的有效途径,更主要的是:教学反思的内容有哪些呢?怎样撰写教学反思、提高教学能力呢?本人认为主要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以教促学,以学促教,二者相互促进、提高授课的时间内容安排得当

  一、首先,学*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要使学生感知历史,首先就要狠抓基础知识,正确处理识记与理解、分析、综合等历史思维能力的关系。

  其次,在教学中要重视古今中外历史的纵横联系。历史所反映的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纷繁复杂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等之间彼此并不是孤立的,都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只有纵向贯通、横向联系,揭示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外在关系,方能认识历史发展的本质及总趋

  二、记教学过程中的“亮点”。激发学生的学*兴趣,陶冶学生情操,历史情境教学就是教师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对图片、录像、电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学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形象、生动、感人、逼真的教学环境和氛围,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唤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身临其境,并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和探究历史。如在教学《太*天国运动》一课的天朝田亩制度中,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布置学生课下查找资料,编写活动剧本——三个农民谈《天朝田亩制度》,把农民获得土地的喜悦、上交剩余产品的无奈用活动剧的形式展示出来,揭示制度的革命性、空想性、落后性,其直观感受远远超过了教师的*铺直 述。

  三、记教学过程中的“败笔,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一堂课中,无论设计多完善,也会有疏漏,无论教学多么成功,也难免有失误之举。如果每节课后,教师都能对自己或别人的课认真进行反思、探究和剖析,并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补救,取长补短,以避免在以后的教学中重蹈覆辙。

  四、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格。在课堂上,教师应尊重、信赖每一个学生,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问难、大胆发表。 总之,不进行教学反思,以后再叫这部分就只能是老方法的简单重复。教师教学水*就会永远停留在原来基础之上,实践证明:反思教学中的得、失、,疑能使我们以后的教学扬长避短,常教常新,不断进步,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3

  本周对第二单元试卷进行讲评,讲评课上首先让各小组及各“将兵团”算出*均分,把分值最高的小组及“将兵团”分别评为“优秀小组”和“星级将兵团”。当各组*均分出现在黑板上时,我发现二组的分值最低,同时我便鼓励道:“你们组要努力,下次要有所超越”。

  这时,组长李永强心里有些失落感,并向我抱怨道“潘珠峰不听指挥,叫他复*他也不复*”。于是我对潘珠峰进行了说教:“你的成绩很重要,既影响到你自己,又影响到将兵团,还影响到本组成绩,你尽最大努力去学*,使自己有所提高好吗”?

  他点了点头,下节课我故意提问他,结果回答很好,我看到了他的进步。希望在前面,我们在路上。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4

  在当今教学改革的浪潮中,就初中历史教学而言,就是充分利用教材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其中也包括显性和隐性的历史现象的内涵、外延、内在因果关系、主要矛盾的变化进行分析比较,提高学生再认史实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归纳、综合问题的能力,不是单纯的重复教材中的史实,而是对教材中所涉及史实的升华、提高。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怎样才能掌握好恰当的教学方法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

  一、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所必须掌握的历史基础知识,过好识记能力关

  初中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在小学学了一些历史知识,在某些方面有所了解,却往往忽略了教材中各知识点的关系及基本历史概念的准确记忆,但如果单纯的进行知识讲解,学生很容易失去兴趣或对知识点记不牢,收不到理想的效果。最好的办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阅读。教师用讲读方式与学生共同阅读,弄清每一课段落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各知识点的表现、本质,初步建立起知识网络系统,做到合上书,使每个历史知识点都历历在目,真正做到基础知识过关。

  二、着力培养师生感情,注重情感教学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有一种“移情体验”在发生作用,“移情”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影响过程,即将一个人的目的、知觉和情感跟别人暂时联系起来,使他们在作用上和情感上彼此融为一体。所以说,教师的言行举止,感情的倾向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情感在教学时起着感染和激励的作用。良好的情绪,能够融洽师生关系及轻松气氛,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对教师的认可、情感能使学生精力集中,教师在此时充分利用学生此时的精神状态,使学生由自发喜欢听课转向自觉的学*需要上来。当学生学*成绩不断提高时,学生的学*兴趣自然会越来越浓。因此,从某个意义上讲,注重历史课堂情感教育,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的兴趣,对培养学生的积极性、进取心和自信心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精讲,对历史现象进行立体分析

  在学生了解和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后,教师在上课时,对每课都要进行精讲,对历史现象进行立体分析,这是很重要的一环,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

  第一,对历史现象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分析。

  第二,对历史现象进行宏观和微观的分析。

  第三,通过教材中的显性知识发掘出隐性知识。

  第四,与历史学科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分析。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5

  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中学阶段,历史课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获取历史知识、认知历史、培养人文情感价值。然而,由于历史课学生识记资料太多的原因,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总感觉学生力不从心,致使教学效果不佳。那里,笔者结合亲身教学实践,谈一些教学反思,以求教于大方。

  反思之一,应注重人文主义精神。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记载了众多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一般人们心目中的历史知识更多地来源于历史人物故事的传说传讲,是以正史为依据经过戏曲、历史小说、评书、影视网络等获取的。这些生动鲜明的历史人物形象,赞扬了人文主义精神,突出了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主导作用,也就是突出了人是驾驭历史社会发展的主体,而不是物。是人创造了繁荣的经济文化,没有人类就没有今日社会的礼貌。可是此刻的'中学历史教材、教学对这些资料的体现还是有很多不足之处,似乎是人屈从于政治经济,人的主体主导作用没有鲜明生动地体此刻历史教材教学之中,只感觉是枯燥无味的政治经济资料,没有生命力、人情味。

  反思之二,应加强道德教育。中学历史教学终极目的是为国家培养有道德的合格人才做好准备。道德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家园。大而言之,道德是一个民族国家对人类贡献了多少物质礼貌和精神礼貌,是引领一个民族前进的标杆和榜样,是一个国家永葆青春活力的精神。如果缺失了道德,一个民族就会逐渐地衰落和灭亡,也会危及人类社会的发展。小而言之,一个人没有道德,没有仁爱之心、同情之心、行为低下,就会堕落犯罪自我毁灭。所以,历史教学更应加强德育教育。

  反思之三,应遵从学生认知规律。人的认知本事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书本知识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性的过程,同时认知水*程度也取决人的智力水*、生理年龄、社会环境的影响。中学生对历史的认知本事也遵循这些规律。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成长阶段,身体,智力没有充分成熟,认知本事更多侧重于感性认识。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根据中学生的认知水*和本事,创新教学模式,改善教学方法,将原本枯燥的历史知识经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从经济的`角度、全球整合的角度来理解和分析历史事件,才能减少或避免学生学*的盲目性。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历史课教师,必须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不断激发学生学*兴趣,为社会培养键全人格的人奠定基础。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6

  新课程标准需要教学方式的转变,而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却要落实到学生学*方式的转变上。中学阶段是学生学*方式转变的关键期,中学生的知识、个性和社会性都比小学生有了一定的发展,他们已具备初步的分析和辩证思维能力,在历史教学中应努力激发他们的学*兴趣,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自身学*的进步和能力的提高,而且将为学生今后的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

  1、根据历史课的特点,巧设悬念,引发兴趣。历史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历史事件总是互相联系并且大多是因果相联的。历史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引发学生“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面分解”的欲望。历史教师在各个知识点的衔接上巧设悬念,学生会不自觉地对将要学*的内容产生疑问,迫切想知道事情的真相和原委,在这种心理驱使下,学生会学*热情高涨,积极进行探究从而获得自己想得到的东西。

  2、教学中适当穿插简短的历史故事,强化学*兴趣。历史事件背后总有一些野史传说和故事,这正是初中生最最感兴趣的。教师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穿插一至二个轶闻趣事,来满足学生的猎奇心。久而久之,学生就产生了学*历史如同看故事的感受,这种心理能驱使学生主动寻找历史书籍进行自主学*,自主学*能力也相应提高。

  3、给学生成功的体验,成功是兴趣的源泉。学生在完成学*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所有的经验和智慧,去攻破学*中的难点,难点一旦攻破,学生会非常兴奋,教师要及时帮学生把兴奋上升为成功体验,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鼓励,成功的体验将激发学生兴趣和自信心,激励学生继续走向成功。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7

  周三下午学校组织部分教师到孙祖中学学*,通过本次学*,让我对小组合作学*又有了新的认识,也给了我很大的震撼。

  一、小组学*让学生动起来了。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中积极主动,学*富有成效。每节课学生都有自己的收获,每个同学也都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

  二、合作学*的内容有价值。教师投放的任务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既包含每节课的重点内容,又有讨论的价值。

  三、学生展示成果的形式多样化。

  反思

  最*听了几节课,学到了很多东西,深有感触。老师们都认真实践新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式,认真设计教学目标,课堂上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主动性,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有任务型的被动展示,有主动举手的积极展示,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老师参与其中,有问题及时点拨,老师们在课改的道路上已经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课改过程中,我认为进步最大的是学生,学生不但积极配合,而且真正是自觉的快乐的参与其中,这当然也有老师的功劳,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我很羡慕现在的学生们!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8

  写在前面:

  我是一名普通的初中历史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探讨只有两年的时间。从盲目的学*模仿,到现在有目的的自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形成了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实在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虽然课前我认真准备,课上严密组织,但总会在课后感到不是十分满意,总会有或大或小的遗憾存在。因此,作为教师,要不断钻研,不断学*。要使我们的教学在教师不断完善自我的基础上走向完美。

  现在的历史课堂教学,掀起了一股改革、学*大潮。其实我认为无论是学*杜郎口模式还是学*洋思模式,这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我们作为历史教师要弄明白,我们改什么?

  我们要改的是我们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大体可以分成两种:

  第一、探究式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可以用黑色的眼睛,发现彩色的历史。这种探究式,分成学生自主探究和老师指导探究两种。由于历史学科的特性,学生不可能在生活中通过现象来学史,学生具备的历史知识也有限,所以前种方式在历史教学中极少使用。我们倡导使用的是在老师指导下学生的探究式学*。

  第二、接受式课堂教学方式。老师把系统、准确的历史知识用一定方式传达给学生。这种接受式,也分成两种方式。一是学生被动接受式,这是一种以老师讲述为主的课堂模式,也是传统教学中常用的模式,现在教学设施先进了,可以结合多媒体上课。虽然教学效果可能不错,但不利于学生“发现”,不利于学生形成思辨能力,更不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不能培养学生合作、竞争意识。二是学生主动接受式。这是我喜欢的方式之一。

  我现在采用的是学生主动接受式和老师指导探究式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简称自主探究式。

  我的自主探究式课堂分成五个环节:导入新课、自主学*、点拨探究、知识梳理、同步达标练*。这种课堂,是学生自主学*探究的课堂,教师只是一个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我们在“老师的表现机会很少”的情况下,应该如何做呢?我认为历史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件事。

  1.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环节

  根据不同教材内容,不同课型,针对不同学生实际,设计好不同类型的导入新课环节。

  或温故引新,注意前后知识联系;或设置情景,一方面激发学生学*兴趣,另一方面为理解本课知识做铺垫;或教师直接阐述,娓娓道来,做精彩的开场白,为本课知识说前因说背景;问题导入,激起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促使他们积极地思维,主动地探究;还可以时政导入新课等等。

  这是教师可以自主支配的一个环节。但课堂是学生的,老师要缩短自主支配的时间,因此,导入新课环节要设计得“短小精悍”。

  2.精心设计自主学*内容

  根据课标要求,把属于“识记”层次要求的内容放入这一环节中。

  教师要精心编制自主学*导航。可以做成纸质学案,也可用多媒体展示。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列图表、列提纲、所有内容问题化、填空与问答结合、出示知识网络、图配文等等。

  这是学生自主学*的一个环节,学生可以自学完成这一部分内容。当然,遇到问题同学可以讨论,也可以请教老师。因此,教师设计自主学*导航时,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年龄特征和符合教学规律。

  3.精心设计合作探究问题

  这一环节是老师引导下的学生探究,也是教师最不好把握的一个环节。

  我们要把课标要求中“理解”“运用”层次的内容或本课难点、重点放入这一环节。在这一环节,教师一定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资料(一定要是基本史实,不用文艺作品),做到论从史出。可以设计成问答题的形式,也可以设计成材料解析题的形式,当然也可以设计成小辩论的形式等。

  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完成。当然,也要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指导学生小组内合作,指导学生和其他小组竞争,培养学生合作竞争意识。

  学生讨论时,我们要走下讲台,融入学生,注意倾听,把“误入歧途”的学生“引上正轨”,把说出有价值的答案(不一定是正确答案,也可能是常见易错知识)的学生记在心里。

  讨论结束后,教师点拨前,一定要让这些同学展示自己的成果,鼓励学生大胆探究。

  4.精心设计知识梳理方式

  历史是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梳理知识更为重要。怎样梳理知识呢?

  学生口述、列大事年表、归纳提纲、列图表、画知识树、编写知识卡片等等都是很好的知识梳理方式。

  采用新课堂教学方式之初,最好是师生合作,教师出示“半成品”知识梳理,学生补充完整。随着学生积累了一些梳理方式,同时学*历史的能力也得到相应提高后,学生就可以独立完成,并且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完成。

  5.精心设计达标练*

  教师要深入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题设计要有针对性、层次性,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强化技能操作,注重综合性。

  在新的课堂教学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在转变。教师不再是灌输者,教师成了设计者,如果设计出现了漏洞,学生就会出现知识欠缺;教师成了组织者,如果组织无序,课堂就会乱成一团;教师成了引导者,如果教师引导无方,抓不住关键,就会完不成学*任务。

  虽然新课改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但学生每个学*环节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能力和水*所限,刚开始用这种模式时,我把每一环节的用语都在课前写好。做设计师难,做组织者更难啊。这不仅需要教师课前的充分准备还需要课堂上的灵活应变。

  新模式教学教师更累,会有很多的困难和困惑。如:教学形式和实效的兼顾,教学资源、教学设施的欠缺,重成绩轻教学的教师评价机制、自身能力的限制,学生的组织培训等等。但我们是教师,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我们知道“鱼渔有别”。我们要在教改的路上,无怨无悔地走下去。教会学生学*,才是我们做教师的最大成功。

  作者简介:王金芳,女,中学历史教师,河北滦南三中历史教研组组长,被聘为滦南教研室中心教研组成员。有多年历史教学经验,曾多次承担历史示范课的教学任务,被评为滦南县历史学科带头人、几次被评县、市级先进教学工作者,20xx年被评为首届滦南名师。有多篇文章在报刊上发表。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9

  马牧池中学是小组合作学*模式的先行者,从实践中总结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此次孙祖中学之行,既是交流,又是传授。

  听了马牧池中学张老师的一节课后,我发现我的小组合作还仅仅是初级阶段,还仅仅停留在表面。张老师的课堂气氛调动能力令我佩服。从张老师那里,我了解到小组的建立应以学生的学*成绩作为重要依据,应使每个小组都同时拥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让学生们实现自主管理,每个人都有应该负责帮助的同学,都有具体的任务分工,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组合,这一点我体会最深。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10

  20xx年X月X日 X天

  从备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本单元主要在于学*史实:***大会制度、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本单元主要围绕这三个制度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曲折过程,书中对于这三个制度讲的比较详细。所以我在处理这课时首先带领学生理清线索,我先从整个单元的角度,带领学生对中国的政治制度划分时间段,让学生有一个整体把握,从而有利于打破两课之间的教材的编排,形成整体的概念。在整个课中主要设计了两个探究问题:一、为什么说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二、关于***大会制度与三权分立体制的比较。

  学生10分钟先看书,先完成自主学*,在带领学生的看书的过程中,第一目人民**的召开和新中国的诞生,讲**的背景时强调了***《论人民民主**》在新中国政治建设中的作用,对于新**得民主性、参与的广泛性应该点一下,重点讲述了新**成果中的《共同纲领》“人民民主**”定义以及纲领的性质,并结合所看到的题目有可能出的题眼,比如最高权力机关问题、第一部宪法性文件问题。第二目***大会制度。重点我讲述了宪法的内容,对此教材编排不到位,只是点出了国家的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却没有材料,如吸取老教材有段宪法原文效果会更好,在这里再次跟学生提到国体、政体,让学生进一步有认识,加深理解。第三目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这里我主要先讲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必然选择,然后引入,这一制度,需要学生记忆的是职能、任务、方针,我给学生补充了统一战线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央为巩固新世纪统一战线发的文件。民族区域制度这一目:主要讲了建立的原因。

  由于10班是普通班,课堂气氛不是很好,虽然一直在引领学生读课文,为防止枯燥,不时地穿插一些小故事如:开国大典的胶片被烧,***退居二线等这也为下结课讲**留下话题。

  从新课改角度来看,这节课是感觉效果不是很好,关键是课堂效率低下,看起来课堂热闹,但学生掌握不是很佳,学生讨论少,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应该结合我校学*连云港市建构式生态课堂为抓手,努力大胆进行改革,可以讲课堂分为几步,第一步,学生自主学*,完成基本事实并进行展示。第二步,史料探究,精选史料提高学生能力。第三部,精讲点拨,第四部,巩固练*。猜你感兴趣: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11

  最*听了部分老师的公开课,感到老师们都在努力实践小组合作学*的教学,看得出他们都付出了很多心血,这很可贵,值得我学*。

  我想小组合作学*的关键,是看课堂上学生学*的主动性和学*效果的实效性。学生自主学*,互助学*,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在互助和展示自我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找到学*的快乐和自信。课堂是学生的,老师是为学生服务的,不要干预学生过多,整堂课按老师精心设计的思路走,这样老师累、学生循规蹈矩,失去教改的本意,教师应该尽量少作为,“无为而教”。学生出现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引导解决,学生展示的精彩老师及时肯定,学生表现得不够好,老师要给予鼓励,不要表现出不满或批评,一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以后不愿参与。小组合作学*不能重形式,模式化,模式化的东西没有了发展的空间,是学*了别人外在的东西,好像“买椟还珠”,这无疑是课改进入了误区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学生在展示学*成果时,不说废话,去掉自我介绍,直接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课堂时间才能有效利用,学*的内容更明确。课堂是不是自始至终都应是热闹的?我想应该是静动结合。学生自主学*的前期需要安静的课堂环境,自主完成学*目标后,同桌互换交流,解决不了的小组内交流解决,然后展示学*结果及遗留问题,老师及时评价并解决遗留问题。练*的处理也应动静结合。这需要老师耐的住寂寞,给学生留足自主学*的时间,最后出场收拾残局。以上是我自己的想法,不一定正确,只是纸上谈兵,自知在教学上远远落后于其他老师,说出来与大家交流,希望老师们不要见笑。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12

  长汀县的初中课程改革20xx年才启动,至今已经进行了一年多。一年多来,长汀县的初中历史学科在向兄弟县市学*,在市普教室专家引领下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有如下几点反思,就教于同行。

  一、三维目标应宏观把握、扎实实施。

  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三维目标的确定,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确定三维目标,应着眼于宏观把握、扎实实施。

  在目前运行的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确定目标常局限于一节课,这样的教学目标一经确定,在实施目标过程中就常常显得零碎而缺乏长远性。

  笔者认为,至少应从单元的角度来确定三维目标,例如:八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就应以“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为单元主题来组织“难忘九一八”“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血肉筑长城”和活动课这一系列来考虑整体的单元目标以及实施策略。

  三维目标是有机整体,不应是三张皮。应在掌握知识、能力的同时,重视过程、重视方法,凸现情感、态度、价值的目标。而在三维目标具体实施中,不同学段,不同内容的教学,目标落实应有所侧重,比如活动课、研究性学*,过程与方法的目标分量就重一些,而复*课教学,知识与能力(答题能力)的份量就重一些。

  二、历史教学必须回归生活,回归现实。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只有让学生体验历史,才能使学生理解历史。

  钟启泉教授指出,历史讲的是过去,而这个过去却是现今的根源,因此,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就是将我们自身的生活与过去相连接,把我们自身的*惯和制度与过去相互对照,是今天与过去的对话。历史教学一定要改记忆式教学为思维式教学才可能真正吸引学生,使学生获得种种历史学*的愉悦体验,从而发自内心的喜欢历史。

  新课程要求我们的历史教学应贴*学生实际,将学生的已有知识,、直接经验、生活阅历、生活环境等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把生活引入课堂之中,拉*历史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

  三、历史教学方法,提倡自主合作、探究,但不摒弃接受学*。

  由于教育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和丰富性,学生的学*方式也必然是多样而变化的。探究合作学*不能完全取代其他的学*方式。探究性学*继承和发展了布鲁纳“发现学*”的思想精髓,但我们提倡合作探究并非完全排斥接受学*,关键问题要看所学知识的层次和类型。知识具有不同形态,“事实知识”和“原理知识”就一定程度上用接受学*。新课程不可能也不应该摒弃接受学*,必须批判的是在接受学*中的“机械学*”的模式。

  四、历史教学必须融入社会发展简史的内容和方法。

  多年以来,社会发展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一般过程及其规律,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就是生产发展的历史,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一定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等内容成为思想政治课中的重要一块。

  此次新课程改革,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把社会发展简史的内容分解给了历史,历史与社会等课程。这应该引起初中历史教师的高度重视。应责无旁贷地接受这一块教学的任务,而且还要教好,教活。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13

  “经验+反思=成长”,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和再学*活动,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反思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我。

  回顾从20xx开始,吉林市中学历史教学开始使用部编历史教材,作为工作了*20年的教师,我很荣幸地赶上了第一班车。在现实的教学工作中,如何完全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如何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为此,我总结了一些*时教学中的案例以及经验,并渴望寻求更好的对策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一、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去教学

  新课程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要减少统一讲解,增加学生的自主探究。这就要求教师提高设计问题的能力,设计出发散的、扩展的,升华学生思维的问题及方案。

  在备课过程中,首先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来研究教材内容,对符合历史核心素养即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的内容进行分类和整理,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和对学生进行培养。比如七年级下册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在备课的过程中结合课程标准的内容,确定了“开通大运河”子目主要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充分利用教材和地图册中的地图进行教学,以学生的观察和动手制作示意图。

  二、正确处理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注意利用一个简单的道理,或者一个知识点引出一个知识串,形成一个知识网,让学生能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好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首先,我要选那些最适用的,最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典型事例,选择典型材料真实可信,能够逐步展开并深化和升华主题,增强表达效果。例如:在讲授《新中国的外交》这一课时,为了能激发学生学*外交家的远见卓识和为国家利益而努力探索的精神,在课堂上播放了***的外交演讲的视频。他们说外交家真厉害,能一切从国家利益出发来做事情。这次的启示就是:不用讲解,学生就能从真人真事上领悟国家利益是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根本所在。他们还对外交家的演讲和口才惊叹不已,达到了情感和知识教育的双重目的。

  其次,采取生动活泼,学生可以接受的学*方法和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使他们乐学爱听。上历史课之前都会提前两分钟进班级,充分利用好预铃打响到正式上课铃打响的两分钟,让他们快速思考上节课的基础知识,上课后马上提问。我发现两分钟如果利用好,学*的效率也会很高。现在,利用课前两分钟回顾旧知识在我教的班级中已经成为一种*惯。每当正式铃打响之后,不用提问,他们都会主动站起来回答。

  三、重视情感教育,形成大的历史观

  学一门课程首先就要明确学*它的作用和目的。在一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和比较上,经常要"瞻前顾后"、"左顾右盼",联系中国,联系世界,联系古代,联系今天。为的就是能够使学生逐渐形成一个大的历史观和深厚的历史感。

  四、制定学生学业多元化评价方案,教学中持之以恒执行

  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和考虑到实际的可操作性,确定历史学科的评价。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一)学生的课堂表现。

  班级学生分为男生组和女生组两个小组。课堂上学生参与讨论、回答问题答对的每人次加一分。以“正”字标记,下课前总结本堂课中的两个小组的各自分数。课代表记录在墙上的表格中。

  (二)学生改正作业情况。

  每天交上来的作业在教师批阅后,学生自行改正。教师记录学生改正的情况。以打对号的方式,依照学生的姓名进行记录。每天每人次加一分,当天统计分数加到两个小组中“改正作业”项目中。

  (三)学生检测成绩情况。

  学生的每次历史学科的检测成绩,按照100分加5分,95分以上加4分,90分以上加3分,85分以上加2分,60分以上加1分。分数不累计。这样的规则进行统计加分。

  (四)学生品德和课堂纪律。

  学生做好人好事和遵守课堂纪律每人次加2分。加到小组分数表格中。

  (五)学生完成当天任务量情况。

  每天历史课上总结归纳的表格和完成作业的都要进行加分统计。

  (六)评价的总结方式

  每周进行周统计、每月进行月总结、每学期进行学期末的汇总,展示给学生知道,评出优胜组,教师给优胜组奖励以示鼓励。

  经过一个学*的具体操作,一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惯。

  以上四大方面是在新教材改革下教学案例和经验方法的总结。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还有很多没有解决的问题和困惑,准备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将问题细化,注重*时的积累,着手解决,具体成文。正像一位老师说的:"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只要倾注自己的爱心和激情就能得法!"在新教材改革的背景下,要学会用智慧和爱心打造自己的风格,不断思考!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14

  网络环境下初中历史的教学经历了一年多的风风雨雨,一路走来,备感身心疲惫,同时也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一、丰富的网络资源,为激发学生学*历史的兴趣创造了条件。

  "学*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布鲁纳),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

  历史学科的一个特点就是它所研究的对象均为过去的"时"与"空"。从"时"而讲,历史就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今天的学生不可能随"时光隧道"回到已逝去的年代中去亲身感受或体验历史,因而造成了学生对历史学科不感兴趣、不易理解与掌握的状况;从"空"而言,即地理"空间",也就是历史地理,而学生又往往缺乏空间概念,因此很难向学生表述清楚。互联网具有非常丰富的资源。

  它把文字图形、影象、声音、动画和其它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先进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信息容量大、传递速度快、能使学生穿越时空的界限,走进"历史的丛林"中进行真情体验。历史上的许许多多重大事件,通过在线影院或超级解霸,调出数量十分可观的影视作品,如《火烧圆明园》《甲午风云》《鸦片战争》等,亲身去感受那些风雨如晦的岁月,以激励斗志、陶冶情操。根据教学进度,让学生进入网站,为革命先辈们敬献鲜花,发表自己的感想。通过内心情感体验,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历史的兴趣。学生只有对历史学科有了兴趣,才能去品味历史,把握历史。网络环境下教学的这个优势是传统教学所不可比拟的。

  二、利用网络良好的交互性,进行讨论交流,以协作的方式学*历史。

  历史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在传统的教学环境下,很多学生不敢当面提出问题,也不善于发现问题。网络教学最重要的一个特性是具有良好的交互性能,网络化教学不是简单的人机对话,它使得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沟通更加充分。

  本学期在校园网BBS上设立《历史评说》栏目,让学生谈五四精神、长征精神、谈学*一些历史事件的感受等。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通过联机讨论、BBS自由发表大胆而富于创造性的观点,并且能与其他同学随时进行交流,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对有疑问的问题坦率地提出自己的看法。

  三、网络环境下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传统的历史教学,存在着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的情况,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容易养成思维惰性,从而丧失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人的认知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体地建构的,在教学中,应当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网络环境下的历史教学,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换,教师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者,而是一个*等的参与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个人的自主学*,小组的协作学*,彻底地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

  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因而在学*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和空间,有 利于学生的潜能的开发和发散性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网络环境加快了师生间信息量的流动,使课堂教学更有生气和活力。

  四、网络环境为学科整合创造了条件

  历史讲的是过去人类社会的生活和发展,它包括历代的政治、经 济、军事, 外交、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等内容,凡人们的创造它都涉及,凡人们的智慧它都包括,它是取之不尽的知识宝库,它和语文、政治等学科联系密切。历史知识不仅具有过去性,和现实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学*历史应注重与现实的结合,体现历史科学的现实意义,提升历史教育的功能。网络环境为学生学*历史,加强历史内容与其他相关学科内容的联系、交叉与渗透,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例如学*《红军不怕远征难》后,布置学生查找相关的知识,包括长征组歌、长征途中重要地点的今昔变化、风土人情、自然或人文景观,***在长征途中写下的诗词,长征途中发生的故事等等。通过拓展,学生自然而然把所学的历史知识和语文、地理、音乐等学科联系在一起,对人类前所未有的长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五、网络环境下初中历史 教学遇到的问题

  1、网络的自主性很大,网络的内容十分芜杂,学生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容易被精彩纷呈的内容所干扰而分散学*精力。网络环境下学*,对学生自控性的要求更高,否则会出现上网玩游戏、上网聊天等不良现象。

  2、学生从小接受的是传统教学的模式,以听教师的讲解为主。因此,自主学**惯的培养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另外,在网络课堂,时间如何更好地合理安排?这也是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的问题,因为跟上网速度、网络资源等因素有很大的关系

  3、网络环境下教学,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不再起主宰作用,看起来似乎教师的工作变轻松了,其实网络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教师对历史学科有宏观的掌握,而且要熟悉网络环境下各种信息技术,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同时,加强各学科之间教师的团结协作显得更为重要。

  4、互联网上有关历史的内容五花八门,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时间不够用,或只看标题,大部分内容没有认真阅读,就把文章复制下来。针对这样的情况,我认为教师是否把和本节教学内容有关的网站告诉学生,效果会更好?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15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为全面提高业务水*,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赴马牧池中学的听课“课堂教学研讨会”的一切活动。认真听取了两位老师的课:《灿烂的青铜文明》《美国的诞生》,感触很深。

  历史学科要适应素质教育的目标,就要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要提高效率就要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两位老师都做得很好,值得我学*。往往认为“历史就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功课”学生背得多就可考得高分,教和学基本上变成了机械灌输和死记硬背。两位老师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灵活的课堂环节设计,风趣的语言,及时的调控,达到了课堂的最优化,值得学*借鉴。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有兴趣,才会积极的探索,敏锐的观察,牢固的记忆和丰富的想象;才能具有创造性。历史学科因其内容庞大时间久远,被人们当作死记硬背的副科这一偏见造成负面影响是使学生对历史科目不够重视和失去兴趣。在这两节历史课堂上,老师通过形象的图片、一个个的问题点燃学生探索的欲望,激发学*历史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幽默,愉快的环境中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素质发展。

  在今后的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不仅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环境,还要通过对教法学法指导进行反思找到一种更适合更贴*学生实际的方法,使学生喜欢,从而好学。同时要善于捕捉学生的优点,通过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真诚的攒美,给学生以激励,让他们对学*充满信心。

  通过教研活动--听课,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对教师成长至关重要。今后我要继续积极参与教学教研活动,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实践,全面提高教学水*,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


初中历史课教学反思实用5篇(扩展7)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通用10篇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 1

  课堂教学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主渠道,因而也是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主战场。教学理念和观点的体现、课程标准的落实、新编教科书的运用等,往往是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和课堂教学的质量展示出来。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历史教师围绕新理念、新课标组织教学,课堂教学呈现出可喜的变化。从形式上看,在四十分钟的课堂里常常是欢声笑语、高潮迭起,似乎我们的历史课堂已经走进了新课程的最佳状态。但是,认真审视一下目前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是肤浅的,突出的表现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致使课堂中出现了虚假的“繁荣”。下面,是我对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的一些粗浅认识,期望大家能提出更多宝贵的想法,以便在今后的历史教学**勉。

  一、实行新课程改革,不是全盘否定传统教学。

  新课程在推广和实践过程中,给人一种把传统教学“推倒重来”的感觉,在处理新课改与传统教学关系时,存在一种“全盘肯定”与“全盘否定”的思维倾向,应该引起重视。

  我认为应处理好新课改与传统教学的两个辨证关系:

  一是继承性和创新性的关系:与新课程要求相适应的教学改革不能脱离“历史”,要在继承优秀传统基础上进行改革。目前我们在新课程实验中需要思考和梳理的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和证明的行之有效的优秀教学传统思想和做法有哪些?传统教学中有哪些思想和做法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不能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对培养人才要求的实际?在推进新课程实验进程中,我们要如何继承和改进传统的教学思想和做法?新课程要求教学实施与时俱进,改革、发展、创新。但发展什么?目前哪些方面首先要发展?用什么标准来检验教学实施改革、发展、创新的成败呢?我认为要服务于每一位学生**成才全面发展的大目标,改革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围绕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主动性,用课程新理念反思传统教学中的不足,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方式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着力点。

  二是理论前瞻性和现实操作性的关系:新课标理论的前瞻性与历史现实环境局限的矛盾,是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也是广大师生深入进行新课程研究实践的主要障碍。在目前大环境下,我们不能空谈观念更新,而应该实事求是,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界的各种研究成果,融合新课程理念,踏踏实实研究历史教学法,并自觉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解决实际操作性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要在新理念指导下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反思,逐步把新理念转化为个人教学行为*惯。

  二、重视过程与情感目标,但不能忽视“知识”目标。

  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强调“要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新课程改革抛弃了知识本位观,反对那种不顾学生感受、体验和需要以及把学生当作知识容器的观念。但是,它并不排斥知识本身。相反,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历史新课程从义务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的特点出发,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基本的历史知识包含重要的历史史实和基本历史线索两部分。

  一些老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了后两者。对历史教学任务的理解从课堂设计和教学过程上看,有一些教师忽略对具体知识的传授,表现为在课堂上少讲或不讲新知识,或是上课一开始就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这样一来,学生缺乏对历史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缺乏对历史的具体感受,因而很难积极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甚至很难展开讨论。教师这样安排,可能是认为应当让学生来建构新知识,或是认为讲多了就会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但实际情况是,由于学生缺少必要的背景知识,教学的活动难以深入,使得学生和教师都处于尴尬的被动状态。我们知道,历史教学的任务包括很多方面,在新的课程标准中表述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历史教学的目标无论怎样划分,都是整体目标的具体体现,都不应该忽视某一个方面。而且,正是由于历史本身所包含的丰富内涵,才使得历史教育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知识是基础,是依托,是载体,是学生发展的双翅,学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具体的历史知识的同时,才能形成历史学*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学会学*,才会产生爱国主义情感、正义感、社会责任感以及正确的生活态度、做人态度和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学生不掌握必要的历史知识,一切活动都难以展开,一切能力也都难以形成,思想、品德、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生成也会成为空泛之谈。所以,现在要注意避免对教学目标整体把握上的失缺,要全面和正确地理解历史教学的任务。

  在教学活动中,师生的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师生的活动,最大限度地充实和丰富教科书所设计的历史基础知识的框架,使文字知识“活”起来,能否做到这一点直接关系到历史知识的质量和水*,进而关系到三维目标能否有效达成。

  三、倡导教学形式多样化,但不能丢弃教学重点。

  历史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环境,激发学生学*历史的兴趣,老师们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改变过去那种严格按照教学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的状况,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但是,有些活动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只是一种点缀。例如,历史剧是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但是教师在设计这些活动、指导学生编演时没有充分考虑要达到什么目的、学生可以从中了解些什么,有时候表演的过程中学生们嘻嘻哈哈,内容简单、形式单一。表演过后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至于剧中表现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表演只是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

  而对教学内容重点的把握,一堂课的时间有限,需要选定重点的内容,组织重点的活动,而重点活动是应该围绕着重点内容来设计的。但现在有些教师在课堂上不是围绕着重点内容展开教学,而是舍本求末,追逐形式,或是就一些枝节性的问题组织讨论;或是对重点的内容轻描淡写,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其他的内容上。

  教学没有重点,就不能带动全面,就没有突破,也就难以给人以深刻印象。而选错了重点,也就选错了方向。确定一堂课的重点内容、重点问题、重点活动,是教师在备课时的一个重要的方面,需要认真地考虑分析。

  四、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但不能轻视教师的作用。

  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和学*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和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须通过自身的主观努力才能达到。教是为了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体现在学的方面,体现在学生认识的转化和行为方式的变化上。如果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就不可能使教学协调有效地进行。因而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体任用,“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已经成了广大历史教师的共识。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时在气氛热烈、民主的课堂里却只能看到学生的风采,老师扮演的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角色。这是一些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个误区。

  新课程下教师的角色确实发生了变化,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合作者转变,但是教师的作用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应该加强。这是因为,在长期的接受式的教学中,学生接受的常常是教师和书本提供的现成的结论。而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探究性学*,但这种“自主与探究”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智力水*远不成熟,有时会使学生不知所措,需要指导、点拨和帮助。初中阶段学生们所获得的历史知识是有限的,辨证的思维能力不强,有些观点难免会出现偏差。这个时候的教师就是学生的引路人,把他们从偏执引向正轨。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除了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动机、提供便利为学生的学*服务外,更应该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惯、思维方式,掌握学*策略,同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与学生一起去寻找真理,真正成为学生学*的向导。

  五、教学手段现代化,不能等同于教学现代化。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以其信息量大、简洁灵活、动态感强、传递迅速、形象直观、声画皆备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所采用。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处理好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有利于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提供丰富的历史学*材料,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

  但是,有些教师却使多媒体成了课堂的中心。有些教师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图文、动画、音频、视频等无所不包,学生不断地接受视觉、听觉上的刺激,课堂上热热闹闹。可是学生就象一台机器,被动地接受多媒体这台“机器”的“灌”。还有的教师以多媒体的运用代替“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出现“电脑打开,学生闹开,教师跑开”的不良现象。有的教师以多媒体手段排斥其他教学手段,无限推崇软件教学而忽视传统的优秀教学方法。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必要的,但并不是运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是实现了教学的现代化,并不是制作了新奇生动的课件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技术如何与课堂讲授紧密配合,使师生的活动与技术的支持成为一种同步的过程,而不是分离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播放录象多长时间效果更好,要不要对影视材料进行剪辑?运用网络上的材料和影视文学作品于历史教学中,是否要有必要的区分和交待?这是我们教学中使用选择多媒体时要把握的。使用多媒体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从头到尾地演绎课件,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很难突出教学重点,浅化难点,使用多媒体只能是舍本逐末。此外,多媒体所用的时间过长、频率过快,也不利于实现师生互动。总之,多媒体教学不是万能的,目前为止它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替代不了通过师生交流与沟通而进行的知识传递与情感交流。每位历史教师要牢记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切不可喧宾夺主。教学中,要根据实现教学目标的需要,恰当地选择,并与常规的、甚至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切不可一味地追求课件的数量或质量,而忽视了多媒体在教学中所处的位置。

  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归属和落脚点,解决现存问题、推进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对我们来说任重道远。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 2

  最*听了部分老师的公开课,感到老师们都在努力实践小组合作学*的教学,看得出他们都付出了很多心血,这很可贵,值得我学*。

  我想小组合作学*的关键,是看课堂上学生学*的主动性和学*效果的实效性。学生自主学*,互助学*,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在互助和展示自我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找到学*的快乐和自信。课堂是学生的,老师是为学生服务的,不要干预学生过多,整堂课按老师精心设计的思路走,这样老师累、学生循规蹈矩,失去教改的本意,教师应该尽量少作为,“无为而教”。学生出现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引导解决,学生展示的精彩老师及时肯定,学生表现得不够好,老师要给予鼓励,不要表现出不满或批评,一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以后不愿参与。小组合作学*不能重形式,模式化,模式化的东西没有了发展的空间,是学*了别人外在的东西,好像“买椟还珠”,这无疑是课改进入了误区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学生在展示学*成果时,不说废话,去掉自我介绍,直接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课堂时间才能有效利用,学*的'内容更明确。课堂是不是自始至终都应是热闹的?我想应该是静动结合。学生自主学*的前期需要安静的课堂环境,自主完成学*目标后,同桌互换交流,解决不了的小组内交流解决,然后展示学*结果及遗留问题,老师及时评价并解决遗留问题。练*的处理也应动静结合。这需要老师耐的住寂寞,给学生留足自主学*的时间,最后出场收拾残局。以上是我自己的想法,不一定正确,只是纸上谈兵,自知在教学上远远落后于其他老师,说出来与大家交流,希望老师们不要见笑。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 3

  历史课主要是通过向学生们讲述历史事件等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的方法与能力,是从小学到初中直到高中大学都要学的一门重要课程。针对初中生历史课程应该怎么教学?

  走上教师岗位已经有两个星期了,生活、工作、学*都步入了正轨。这段时间里,有成就感,也有受挫感,但的确收获了许多,成长了许多。随着教学工作的逐渐展开,我发现自己原来设定的教学模式并不符合学情,导致我开始工作之初便遇到了十分棘手的麻烦。

  一、学情分析

  我实*的学校在北京,担任八年级三个班的历史老师,共负责80名学生。

  在北京市历史学科与地理、政治和生物这四门学科均不参加中考,只参加八年级下学期的会考,九年级不再学*这四门课程。这就意味着学生们需要在七年级和八年级两个学年的时间里学完初中三年的课程,时间很紧张,每节课的知识容量非常大。目前我需要在一个学期的时间里完成九年级下册历史课本的教学任务,是初中阶段的第六本课本,也是最后一本,相对来说时间比较富裕。

  就学校的历史成绩而言,并不是十分理想。单从我负责的三个班级的成绩来看,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中将*有一半学生历史成绩不及格,但是每个班的优秀率在6%左右,与地理、政治、生物这三科同样不参加中考的科目比起来,优秀率太低,不及格率太高。在我的了解中,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师更换过于频繁。

  由于学校历史老师资源不足,到目前为止我是任教班级的第四位历史老师,过于频繁的更换老师,是导致学生历史成绩不理想最主要的原因。师生之间是需要时间来彼此磨合,彼此适应的,而每一位老师都有着自己的教学风格,每更换一次老师就意味着学生要花更多的时间来适应。长期下来,会使学生感到疲劳,对这门课程也会失去归属感,使他们从心里认为这门课不重要。

  (二)时间紧,任务重。

  因为学生需要在两学年的时间内学完六本书,内容涵盖了中国古代史、*代史、现代史,以及世界古代史、*代史和现代史。迫于教学任务,老师不得已加大课容量,讲课速度也偏快,以致学生知识掌握不牢,也在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学*压力。

  (三)历史学科不作为中考科目。

  因为历史学科不作为中考科目,学生在历史方面下的功夫可能就相对语文数学等少一些。但这不是主要原因。

  二、教学反思

  截止到今天,我一共上了十三节课,在将*两周的实际教学,观摩其他教师上课,以及指导老师听评课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体会,我总结了自己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明确了日后需要改进的方向。

  (一)学生情况了解不足

  这一点是造成我这一阶段教学工作失误的根本原因。由于自小在河北接受教育,了解得最多的也是河北学生的学*情况。因此,在一开始设定教学的时候,便较多地体现出了河北教学模式的特点,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必须要加大对学*历史的投入。然而,在河北历史需要参加中考,这是两个地域最大的区别,而我却忽视了。

  再加上长久以来我同高中生接触较多,所以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更多地偏向了高中历史课堂,内容很多很全面,这样恰恰偏离了出重生的学*特点。受到年龄、经验的局限,初中生对于一些专业名词、较复杂的历史事件接受起来并不容易,反而加深了他们的困惑,引起了他们的反感。

  (二)课前备课准备不足

  课前备课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直接决定了你一节课质量的高低。最开始上课的时候,由于课前准备不充分,常常出现不知道接下来课件上要展示的内容是什么,甚至有些内容的出现甚至会给我一种措手不及的感觉。以致于后来出现了课件带着我走,而不是我来操控课件的局面。

  再有一点就是课前备课时,对于一些课外知识掌握不清要提前调查清楚。在讲授俄国十月革命一课时,我提到了“空包弹”这个词,结果学生就这个词提出了更深一层次的问题,而这恰恰是我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可想而知,当时的场面十分尴尬。

  (三)课上时间安排不合理

  一堂课四十五分钟,课上时间安排不合理就十分容易导致讲不完课。第一节课的时候,课前导入我用了十五分钟,远远超出了正常范围,讲解课本知识再加上处理*题,往往就是一课书的内容要用两个可是才能完成,要么就是匆匆收尾,这样就无法帮助学生对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四)教学活动设计缺乏吸引力

  在第一节课的时候,我和学生彼此简单地认识了一下。期间,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我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小游戏。由于一开始就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加上之前没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在这个环节出现了冷场,整个游戏环节几乎是我一个人完成的。由此,我也充分感受到了一趟无聊的课对学生对老师来说都是煎熬。

  (五)讲课*铺直叙,缺少亮点

  *铺直叙是我上课最大的特点。为了避免照本宣科,同时也为帮助学生对历史事件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在备课的时候,我特意将课本上的知识串成一条线,力求面面俱到。这样非但没有达到设想的效果,反而让我陷入了一个困境。整节课我都在向学生们灌输知识,虽然知识之间的衔接很紧密,但太过于笼统,以致学生抓不住重点,也找不到让他们感兴趣的地方,反响自然也不热烈,很显然,这堂课失败了。

  (六)细节问题没能提起注意

  细节决定成败,而我却常常输在一些小细节上。比如:

  1、写字时笔顺不对,这一点指导老师和我的学生都曾给我提出来过;

  2、上课时拄讲台,小动作太多;

  3、经常忘记写板书,要么板书就是太过简单随意。

  细微之处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质,修养。注意细节,也可以向学生们传递一个积极的态度。

  教师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职业,每次上课学生的面部表情都会直接碰触到我的中枢神经。为期一个学期的实*工作刚刚开始,万事开头难,我有理由也有信心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在今后的日子里,吸取教训,努力钻研,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 4

  作为政、史、地、生这几门“小科”,一直倡导课上完成所有学*任务,包括学生的预*、展示,不留课下作业。我一直感到困惑:课下不预*,课上怎么展示?课上先预*再展示,那么时间够吗?课堂上如何让所有的学生都动起来?带着困惑终于有幸在薛校长的带领下来到苍山**城中学。

  我第一节听得是语文课,整堂课老师就是充当了一个配角,起到了一个引导的作用。从学说明文的方法到课文的分析都是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在路子上稍加引导,由学生展示,教师及时的对学生的展示进行激励性的评价,从而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当然,在学生互学、助学的过程中,也有个别同学东张西望心不在焉的,同组的同学马上“警告”,让他很快找回感觉。所以不会使学生掉队,而是全员参与了。

  第二节的地理课上,学生先是对照学案对基础知识进行整合,然后由多名学生上台展示,小组在整合的时候,自主的思考、发现,大胆的去质疑,组长起了很好的引导,先让差的在本组展示,不会的及时指导,以便在全班展示。这样即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又加强了团体合作精神。当然,由于某些环境节学生展示的时间过长,所以学案上的题目学生没展示完。我想并不能否定这节课。就象徐科长所说的“任务是否完成看前面的内容是否学的扎实,前面学扎实了,知识的巩固也不是非有不可。”

  通过这次学*我有了新的感悟:首先,对于预*只要学生用心去学,当作自己的事情,不是为完成作业而做,那么效率提高了,当然问题也就完成了。其次,对于“金口”难开的同学,先让其在本组内大胆开口,给予自信,然后再面对全体,展现自我。

  虽然我们在课改的道路上还会存在很多问题,只要我们不断实践,勇于探索,一定会创造出我们自己的特色。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 5

  课程改革给初中历史教师带来生机和动力,大部分初中历史教师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改革之中,潜心研究课标、教材、教学理念,使初中历史教学发生很大变化。但通过实际调研,发现初中历史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问题一:照本宣科

  学科知识薄弱,相关知识贫乏,在教学中以本为本,僵硬无味。

  问题二:无章无法

  课堂教学各环节的组织、方法的运用,让听者感觉杂乱无章,收获甚微。

  问题三:无纲无椐

  不看新课标,无依据地讲授新教材。

  问题四:依依不舍

  对传统的“填鸭式”不离不弃,教师承包了课堂90%以上的时间。对旧教材情有独衷。

  问题五:懵懵懂懂

  对新理念的认识有偏差。对任何课型都千篇一律地使用同种方式,或一堂课,把教师新掌握的新教法、学法全搬上课堂,走马观花,学生的知、能、情三维目标的达标率却很低。 究其上述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受考试制度影响

  从学校的角度看,中学教师的配备,都为中考服务。历史学科多年不参加中考。历史教师中精英多被充实到语、数、英、理、化队伍中,相反把教师队伍薄弱群体移到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队伍参差不齐。

  从教师的角度看,不参加中考的科目无压力,另外多年教历史的教师,书本那点知识已烂熟于心,新教材“只是换汤不换药”,教学方式我行我素,有人听课临时作秀,这部分群体从思想底层,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因而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技巧“老生常谈”。

  二、受对新课程不重视程度的影响

  从教育部开始实施新课程之时,我们在教研中就宣传、渗透新的教学理念。20_年秋,我市开始使用新教材,我们开展了新教材培训、研讨课、片活动、定期深入到校调研指导等活动,目的是提高教师对新的理念,新教材的认识和理解,解决教师教学活动中的困惑。经过一段时期调研我发现,新的教学理念并没引起有的学校领导和教师的重视。表现是:一、教师手中没课标,教师仅凭对教材理解备课,没有依据。二、大多教师手中只有一本教材、一本教参,没有任何可学*、借鉴的学*资料。

  三、受教师自我因素的影响

  1、拒绝接受新的教学理念

  许多教师长年的教学*惯已成定势,要把新的理念融入到自己的教学思想中,抛弃以往的教学方式,采用新的教学方式,是一个很难接受的过程,所以,许多教师毅然采用老方式授课。

  2、对新理念理解有偏差

  新一轮教学改革的核心是“一切为了学生”所以有的教师认为只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只要学生动起来了就是一堂好课,在课堂教学表现的是:不论什么课都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师没有思考,新课程教师的地位作用是什么?课堂教学中过程和结果的关系是什么?一堂课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一体化了吗?

  3、缺乏主动学*、合作的精神

  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对新教学观的理解程度,除了受一些客观因素影响外,主要因素是教师自身。大部分教师喜欢单打独斗,对身边大量可借鉴、可利用的学*资源视而不见。如:我在调研中发现,同一所学校,同一学科,有的教师综合能力很好,对新教材,新理念的运用驾轻就熟,而有的教师相差甚矣,问其常向别人学*、请教、讨论吗?其只是一笑了之。

  4、缺乏研究、反思的精神

  大部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仅凭感觉,自己教学依据什么理论?自己教学是否适合学生需要与发展?自己教学与别人的差距有多少?等等问题,可能想都没想过,更不用提研究、反思。 对于初中历史教学当前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应采取的对策是:

  一、稳定队伍

  各学校要稳定教师队伍,要克服师资参差不齐的困难,让历史教师有一个持续、稳定的学科定位,并能让每一位教师都能从初一带到初三,才能使教师义无反顾投入到本学科的`学*当中,才能使每位教师学科知识体系化。学校努力给历史教师创造自我学*的条件,适当订阅一些杂志、报刊,学校给教师创造集体备课,学科评优等活动。

  二、提高认识

  学校、教师要加强对历史学科的认识,避其参不参与中考不谈,历史学科连接过去、现实与未来,它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轨迹在人们意识形态和知识系统中的反映,故它是一门具有“价值理性”的综合性知识学科。可见,在学生人格养成方面历史学科处于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历史教育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真正学好历史,对学生道德提升,人格发展起积极的作用,同时可促进其它学科的完善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加强学*

  每位历史教师要重新审视自己与社会,我们所处的时代知识与理念不断更新,科技突飞猛进,我们不进则退,甚至被淘汰,更何况教师的职业要求我们终身学*,不断进取,适应社会发展与需求。如今,课程改革紧锣密鼓地在我们工作中进行,它要求我们转变观念、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的促进者,学生学*能力的培养者,是学生人生的领路人。 历史的重任,逼迫我们要学会以下几点:

  1、学会学*

  学*人类一切先进的科学知识;学*他人的经验;学*国内外教育教学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尽快从古老的教学理念的窠臼里***。

  2、学会研究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3、学会合作与交流

  英国作家萧伯纳对思想交流有一个独到的比喻:“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有另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流这种思想,那么,我们每人将各有两种以上的思想,因而,教师在日长工作中要和同事们多合作交流,知识共享,让别人灵感引发自己的灵感;和学生多合作交流,教学相长;和领导、家长交流、合作,你的工作将得到更多支持。

  4、学会反思

  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我们要学会在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的反思,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使教学质量高效地进行;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同时,教学反思会促成我们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5、学会创新

  创新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教师要敢于从自己的思维定势中走出来,从别人的经验中走出来,大胆尝试,从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宗旨,走出一条自我发展的新路,成为一名有特色的学生喜爱的历史教师。

  以上是我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几点浅显看法,希望能引起各位同仁的共鸣。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 6

  我已从事多年初中历史教学,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面对活泼可爱的学生,如何调动他们学*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显著的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在有限的历史课堂中,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获得有效的教学成果,是需要我们历史教师长期研究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以下是我对于初中历史教学一点反思。

  一、创设历史情景,激发学生学*的动机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没有学*兴趣的人,是不可能有持久的学*动力和学*信心的,也不会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练*和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诱发学生渴求知识的浓厚兴趣,让学生产生跃跃欲试的积极情感,使他们乐于学*显得很有必要。

  由于历史教科书叙述的是人类社会以往的发展过程,是历史学家们根据历史文献和物质遗存对历史的再现,并以现代语言的叙述为主要的表现形式,因此具有很强的抽象性。那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与我们有着难以逾越的距离,仅靠教师的语言叙述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不可能激发起学生学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采用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幻灯片、录像等,把过去的事情真实地展现在同学面前,让历史场景、历史人物走进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历史,这样就把时空拉*了,学生学史的兴趣和动机便被激发了出来。而且在尝试中,我发现在一堂课的导入部分,如能有效地创设一种学史的情景和氛围,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充分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灯、录像等直观教材开展教学

  实物、模型、图片、灯、录像是最容易激发学生情感的直观教材。教师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材料,再加上绘声绘色地讲述,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的印象。

  三、抓住常规教学,认真地上好每一节课,力求提高课堂效率

  这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对教师的最高要求。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要翻阅教材、教参、教辅用书,力争做到把老师知道最多的知识,教材中所蕴含的所有要点,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联点都备出来,有条列地传授给学生。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认真组织课堂教学,积极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一定要抓住课堂上的40分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四、教给学生一些学*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惯

  *时的教学中,在传授知识时,也要教给学生一些学*方法,比如概括、归纳、比较、判断等诸方面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养成勤于复*旧知,善于总结归纳,做题条理清晰,规范等良好的学**惯,都是做为毕业生必备的技能。教师*时训练的好,不致于在考试中顾此失彼。

  总之,历史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每位历史教师坚持不懈,勇于创新,在课程改革的春风吹拂下,我们每位历史教师都要抓住时机,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 7

  “授之以渔”是我国历代教学的经验结晶,从现代教学论来认识,“教学”的真正含义应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师只有让学生自己学会读书,教会学生学*,才是传授了打开信息之锁的钥匙。只有掌握学*方法,才能步入攀登科学顶峰的阶梯。在*日的历史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探索,摸索出了“把学法指导贯穿在历史课堂教学始终”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编写学*提纲,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教科书是获取历史知识、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智能的重要前提。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教科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由于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综合性和史论性的特点,学生在初读时容易遇到许多障碍,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基础差、阅读不得法,抓不住重点,所以,在起始阶段,我重点训练学生的阅读方法,通过提问引路、审题启示、疑难突破、重点探索、提纲导读等多种方法,把学生引到自觉阅读的轨道上来。例如,在教授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一课时,我首先给学生指出:社会经济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农业方面包括工具、技术和经验、水利及成就;手工业方面包括冶炼、陶瓷、纺织、造纸、市场等。然后指导学生按上述提示阅读教材,找出本课中的重点知识,学生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渐学会模仿教师编写提纲,教师应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编提纲的练*机会。学*新课时,多让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试编。学完一个单元后,可让学生编写单元知识结构,抽象出历史阶段的本质特征,从而把新闻记者引向新的高度。例如,在讲完世界历史第一册中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1789——1814年的法国》时,要求学生列图表分析英、美、法革命进程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代替一种旧的社会制度必须经历激烈、曲折、反复的斗争这一历史规律。

  指导学生整理、编写提纲,可以达到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提高学科能力的目的。这是因为:首先,学生在整理和自编提纲时,必须先仔细阅读教材,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只有真正理解各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它们所处的地位,才能把知识点有效排列起来,这就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一旦整理出准确的知识结构,知识点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识结构的枝干上,从而使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构成基础知识的立体之树。其次,学生在编写提纲时,必须对教材进行分析、归纳、概括,通过思考使教材内容变得条理化、要点化,这无疑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第三,学生在掌握了编写方法后,可以依照这种方法去整理编写同一类历史现象的知识结构,这有利于学生归纳同类历史现象的共同点,同时由于具体现象又具有特殊性,这又迫使学生注意区分同类现象的不同点,对培养学生比较历史现象能力有积极意义。第四,学生在复*、整理编写历史结构时,能帮助自己迅速查出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从而进行针对薄弱环节的复*,提高复*效率。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能力

  历史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部分学生由于受传统偏见的影响,仍认为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学科,只需死记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论的思考和理解,所以,他们缺乏学*历史的内驱动力。为此,教师应十分注意利用历史学科内容丰富、纵贯古今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从历史知识本身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促进他们大胆地驰聘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发展他们的智力。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做好几点:第一、要科学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疑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亦即从具体史实入手,去归纳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如讲华盛顿会议,先让学生概括背景、时间、地点、内容结果,然后进一步设疑:华盛顿会议的召开是否消除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为什么?从而揭示出帝国主义的矛盾,为这一体系的崩溃和太*洋战争的爆发埋下伏笔,使学生了解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

  第二,要把握好度,难易适中。太容易会流于*淡,学生不屑于回答,更无助于启发思维,太难会使学生如坠迷雾中,所以设疑要难易适中,循序渐进。

  第三,要激发思维兴趣。爱因斯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通过设疑,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例如,讲《美国内战》前,教师首先设疑:八十年代美国民意测验结果,开国以来四十多任总统最受尊敬的是林肯,出身*民的林肯何以在美国人民心中有如此崇高的威望?大家知道《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作品吗?那位伟大的'林肯曾对这部书的作者斯托夫人说:“一部书导致了一场战争。”那么这部书导致了什么战争呢?它的原因、性质、结果如何呢?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去认识、分析、概括和评价,这样便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较好。

  三、教会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抓住学*重点

  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开始讲世界史时,首先指导学生看教科书前的目录,然后教师概述世界史的分期、每个社会阶段的特征、基本内容等。在讲世界*代史时,要让学生明确必须抓住三条基本线索,即:资本主义发生、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和战争,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国际***运动,亚非拉民族**运动。

  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确定重点。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四方面去确定教材中的重点:第一,能够说明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观点的内容;第二,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第三,属于“中国之最”、“世界之最”的内容;第四,教科书上有插图,课后有练*题的内容。学生掌握了上述原则,就比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点。

  四、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记忆效率

  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所以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是很重要的。在历史教学中,我常采用以下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效果良好。第一,分散记忆法。让学生把知识点分开学*,当时看一遍,一周后再复*一遍,一个月后再重复一次,记得就会比较牢固。第二,趣味记忆法。如讲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统治时期,要求学生记住当时的派别:大资产阶级、雅各宾派、热月党人、督**、拿破仑,要求学生记成“大鸡鸭,热都拿。”第三,引导学生记忆纲要。如美国独立战争经过的六件大事。

  商品经济的大潮涤荡着传统观念,它要求新一代靠自己生存已经不是空洞的命题,而是现实社会的要求,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学会生存的能力提高到培养现代人的高度来对待,只有这样,才能使新一代人有较强的适应力。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 8

  “授之以渔”是我国历代教学的经验结晶,从现代教学论来认识,“教学”的真正含义应是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教师只有让学生自己学会读书,教会学生学*,才是传授了打开信息之锁的钥匙。只有掌握学*方法,才能步入攀登科学顶峰的阶梯。在*日的历史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探索,摸索出了“把学法指导贯穿在历史课堂教学始终”的教学模式,实践证明,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编写学*提纲,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教科书是获取历史知识、提高学生成绩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智能的重要前提。因此,教会学生阅读教科书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由于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综合性和史论性的特点,学生在初读时容易遇到许多障碍,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基础差、阅读不得法,抓不住重点,所以,在起始阶段,我重点训练学生的阅读方法,通过提问引路、审题启示、疑难突破、重点探索、提纲导读等多种方法,把学生引到自觉阅读的轨道上来。例如,在教授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一课时,我首先给学生指出:社会经济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农业方面包括工具、技术和经验、水利及成就;手工业方面包括冶炼、陶瓷、纺织、造纸、市场等。然后指导学生按上述提示阅读教材,找出本课中的重点知识,学生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渐学会模仿教师编写提纲,教师应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自编提纲的练*机会。学*新课时,多让学生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试编。学完一个单元后,可让学生编写单元知识结构,抽象出历史阶段的本质特征,从而把新闻记者引向新的高度。例如,在讲完世界历史第一册中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1789——1814年的法国》时,要求学生列图表分析英、美、法革命进程中发现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代替一种旧的社会制度必须经历激烈、曲折、反复的斗争这一历史规律。

  指导学生整理、编写提纲,可以达到使学生既掌握基础知识,又提高学科能力的目的。这是因为:首先,学生在整理和自编提纲时,必须先仔细阅读教材,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只有真正理解各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它们所处的地位,才能把知识点有效排列起来,这就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一旦整理出准确的知识结构,知识点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识结构的枝干上,从而使知识点在学生头脑中由点成线,由线成面,由面成体,构成基础知识的立体之树。其次,学生在编写提纲时,必须对教材进行分析、归纳、概括,通过思考使教材内容变得条理化、要点化,这无疑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第三,学生在掌握了编写方法后,可以依照这种方法去整理编写同一类历史现象的知识结构,这有利于学生归纳同类历史现象的共同点,同时由于具体现象又具有特殊性,这又迫使学生注意区分同类现象的不同点,对培养学生比较历史现象能力有积极意义。第四,学生在复*、整理编写历史结构时,能帮助自己迅速查出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从而进行针对薄弱环节的复*,提高复*效率。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思维能力

  历史学科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部分学生由于受传统偏见的影响,仍认为历史是一门知识性学科,只需死记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论的思考和理解,所以,他们缺乏学*历史的内驱动力。为此,教师应十分注意利用历史学科内容丰富、纵贯古今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从历史知识本身提出各种具有较强启发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促进他们大胆地驰聘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发展他们的智力。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做好几点:第一、要科学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疑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亦即从具体史实入手,去归纳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如讲华盛顿会议,先让学生概括背景、时间、地点、内容结果,然后进一步设疑:华盛顿会议的召开是否消除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为什么?从而揭示出帝国主义的矛盾,为这一体系的崩溃和太*洋战争的爆发埋下伏笔,使学生了解帝国主义是战争的根源。

  第二,要把握好度,难易适中。太容易会流于*淡,学生不屑于回答,更无助于启发思维,太难会使学生如坠迷雾中,所以设疑要难易适中,循序渐进。

  第三,要激发思维兴趣。爱因斯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通过设疑,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例如,讲《美国内战》前,教师首先设疑:八十年代美国民意测验结果,开国以来四十多任总统最受尊敬的是林肯,出身*民的林肯何以在美国人民心中有如此崇高的威望?大家知道《汤姆叔叔的小屋》这部作品吗?那位伟大的林肯曾对这部书的作者斯托夫人说:“一部书导致了一场战争。”那么这部书导致了什么战争呢?它的原因、性质、结果如何呢?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己去认识、分析、概括和评价,这样便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较好。

  三、教会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线索,抓住学*重点

  历史发展的线索就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中学历史教材的特点是范围广、头绪杂、内容多,牵扯到的年代、地点、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导学生在这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中理清发展线索,提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开始讲世界史时,首先指导学生看教科书前的目录,然后教师概述世界史的分期、每个社会阶段的特征、基本内容等。在讲世界*代史时,要让学生明确必须抓住三条基本线索,即:资本主义发生、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和战争,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国际***运动,亚非拉民族**运动。

  在理清线索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掌握教材中的重点,应该让学生学会如何确定重点。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四方面去确定教材中的重点:第一,能够说明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观点的内容;第二,对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第三,属于“中国之最”、“世界之最”的内容;第四,教科书上有插图,课后有练*题的内容。学生掌握了上述原则,就比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点。

  四、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记忆效率

  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是使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所以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是很重要的。在历史教学中,我常采用以下方法,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效果良好。第一,分散记忆法。让学生把知识点分开学*,当时看一遍,一周后再复*一遍,一个月后再重复一次,记得就会比较牢固。第二,趣味记忆法。如讲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统治时期,要求学生记住当时的派别:大资产阶级、雅各宾派、热月党人、督**、拿破仑,要求学生记成“大鸡鸭,热都拿。”第三,引导学生记忆纲要。如美国独立战争经过的六件大事。

  商品经济的大潮涤荡着传统观念,它要求新一代靠自己生存已经不是空洞的命题,而是现实社会的要求,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学会生存的能力提高到培养现代人的高度来对待,只有这样,才能使新一代人有较强的适应力。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 9

  写在前面:

  我是一名普通的初中历史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探讨只有两年的时间。从盲目的学*模仿,到现在有目的的自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形成了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实在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虽然课前我认真准备,课上严密组织,但总会在课后感到不是十分满意,总会有或大或小的遗憾存在。因此,作为教师,要不断钻研,不断学*。要使我们的教学在教师不断完善自我的基础上走向完美。

  现在的历史课堂教学,掀起了一股改革、学*大潮。其实我认为无论是学*杜郎口模式还是学*洋思模式,这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我们作为历史教师要弄明白,我们改什么?

  我们要改的是我们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大体可以分成两种:

  第一、探究式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可以用黑色的眼睛,发现彩色的历史。这种探究式,分成学生自主探究和老师指导探究两种。由于历史学科的特性,学生不可能在生活中通过现象来学史,学生具备的历史知识也有限,所以前种方式在历史教学中极少使用。我们倡导使用的是在老师指导下学生的探究式学*。

  第二、接受式课堂教学方式。老师把系统、准确的历史知识用一定方式传达给学生。这种接受式,也分成两种方式。一是学生被动接受式,这是一种以老师讲述为主的课堂模式,也是传统教学中常用的模式,现在教学设施先进了,可以结合多媒体上课。虽然教学效果可能不错,但不利于学生“发现”,不利于学生形成思辨能力,更不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不能培养学生合作、竞争意识。二是学生主动接受式。这是我喜欢的方式之一。

  我现在采用的是学生主动接受式和老师指导探究式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简称自主探究式。

  我的自主探究式课堂分成五个环节:导入新课、自主学*、点拨探究、知识梳理、同步达标练*。这种课堂,是学生自主学*探究的课堂,教师只是一个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我们在“老师的表现机会很少”的情况下,应该如何做呢?我认为历史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几件事。

  1.精心设计导入新课环节

  根据不同教材内容,不同课型,针对不同学生实际,设计好不同类型的导入新课环节。

  或温故引新,注意前后知识联系;或设置情景,一方面激发学生学*兴趣,另一方面为理解本课知识做铺垫;或教师直接阐述,娓娓道来,做精彩的开场白,为本课知识说前因说背景;问题导入,激起学生产生强烈求知欲,促使他们积极地思维,主动地探究;还可以时政导入新课等等。

  这是教师可以自主支配的一个环节。但课堂是学生的,老师要缩短自主支配的时间,因此,导入新课环节要设计得“短小精悍”。

  2.精心设计自主学*内容

  根据课标要求,把属于“识记”层次要求的内容放入这一环节中。

  教师要精心编制自主学*导航。可以做成纸质学案,也可用多媒体展示。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列图表、列提纲、所有内容问题化、填空与问答结合、出示知识网络、图配文等等。

  这是学生自主学*的一个环节,学生可以自学完成这一部分内容。当然,遇到问题同学可以讨论,也可以请教老师。因此,教师设计自主学*导航时,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年龄特征和符合教学规律。

  3.精心设计合作探究问题

  这一环节是老师引导下的'学生探究,也是教师最不好把握的一个环节。

  我们要把课标要求中“理解”“运用”层次的内容或本课难点、重点放入这一环节。在这一环节,教师一定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资料(一定要是基本史实,不用文艺作品),做到论从史出。可以设计成问答题的形式,也可以设计成材料解析题的形式,当然也可以设计成小辩论的形式等。

  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完成。当然,也要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指导学生小组内合作,指导学生和其他小组竞争,培养学生合作竞争意识。

  学生讨论时,我们要走下讲台,融入学生,注意倾听,把“误入歧途”的学生“引上正轨”,把说出有价值的答案(不一定是正确答案,也可能是常见易错知识)的学生记在心里。

  讨论结束后,教师点拨前,一定要让这些同学展示自己的成果,鼓励学生大胆探究。

  4.精心设计知识梳理方式

  历史是系统性很强的学科,梳理知识更为重要。怎样梳理知识呢?

  学生口述、列大事年表、归纳提纲、列图表、画知识树、编写知识卡片等等都是很好的知识梳理方式。

  采用新课堂教学方式之初,最好是师生合作,教师出示“半成品”知识梳理,学生补充完整。随着学生积累了一些梳理方式,同时学*历史的能力也得到相应提高后,学生就可以独立完成,并且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完成。

  5.精心设计达标练*

  教师要深入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题设计要有针对性、层次性,要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强化技能操作,注重综合性。

  在新的课堂教学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在转变。教师不再是灌输者,教师成了设计者,如果设计出现了漏洞,学生就会出现知识欠缺;教师成了组织者,如果组织无序,课堂就会乱成一团;教师成了引导者,如果教师引导无方,抓不住关键,就会完不成学*任务。

  虽然新课改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但学生每个学*环节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能力和水*所限,刚开始用这种模式时,我把每一环节的用语都在课前写好。做设计师难,做组织者更难啊。这不仅需要教师课前的充分准备还需要课堂上的灵活应变。

  新模式教学教师更累,会有很多的困难和困惑。如:教学形式和实效的兼顾,教学资源、教学设施的欠缺,重成绩轻教学的教师评价机制、自身能力的限制,学生的组织培训等等。但我们是教师,担负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任,我们知道“鱼渔有别”。我们要在教改的路上,无怨无悔地走下去。教会学生学*,才是我们做教师的最大成功。

  作者简介:王金芳,女,中学历史教师,河北滦南三中历史教研组组长,被聘为滦南教研室中心教研组成员。有多年历史教学经验,曾多次承担历史示范课的教学任务,被评为滦南县历史学科带头人、几次被评县、市级先进教学工作者,20xx年被评为首届滦南名师。有多篇文章在报刊上发表。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 10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为全面提高业务水*,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赴马牧池中学的听课“课堂教学研讨会”的一切活动。认真听取了两位老师的课:《灿烂的青铜文明》《美国的.诞生》,感触很深。

  历史学科要适应素质教育的目标,就要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要提高效率就要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两位老师都做得很好,值得我学*。往往认为“历史就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功课”学生背得多就可考得高分,教和学基本上变成了机械灌输和死记硬背。两位老师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灵活的课堂环节设计,风趣的语言,及时的调控,达到了课堂的最优化,值得学*借鉴。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有兴趣,才会积极的探索,敏锐的观察,牢固的记忆和丰富的想象;才能具有创造性。历史学科因其内容庞大时间久远,被人们当作死记硬背的副科这一偏见造成负面影响是使学生对历史科目不够重视和失去兴趣。在这两节历史课堂上,老师通过形象的图片、一个个的问题点燃学生探索的欲望,激发学*历史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幽默,愉快的环境中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素质发展。

  在今后的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不仅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环境,还要通过对教法学法指导进行反思找到一种更适合更贴*学生实际的方法,使学生喜欢,从而好学。同时要善于捕捉学生的优点,通过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真诚的攒美,给学生以激励,让他们对学*充满信心。

  通过教研活动--听课,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对教师成长至关重要。今后我要继续积极参与教学教研活动,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实践,全面提高教学水*,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