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菁华10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教学反思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

  巴金的《鸟的天堂》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文中描写动静结合,韵味十足,遣词造句精妙准确,表达感情充沛细腻,的确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文。而这篇文章的重点是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鸟的天堂的热闹景象。所以在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感悟作者这两次所看到的景象。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1、重视朗读训练这是本课一个较成功之处,主要采用自主朗读,谈感悟的方法。同时《鸟的天堂》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感情真挚,很适合学生自己去体会,去领悟。我抓住写树和鸟的几个重点段落的阅读,从“分”到“合”,让学生充分感受“树”和“鸟”互相依存的融洽关系,感悟大自然中无处不在的整体和谐性,使学生实现了一次人文精神的升华,进一步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尊重学生,发扬民主,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去感悟。

  2、《鸟的天堂》一课写得极有画面感,因此,这一节课中所运用的多媒体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学生感悟到了榕树的美后,让他们观看榕树的画面;学生感悟到了鸟的热闹场面后,再播放画面,这些都对学生的情感感悟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特别是最后的情景朗读让学生对整个鸟的天堂有了更全面和准确的感悟。

  3、同时,在教学中我又抓文本空白,引导学生去想象。“为什么这个地方会成为鸟的天堂”,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想象,这一问题的探讨也让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得到了提高。

  《鸟的天堂》一文也是学*写作方法的好范文,抓特点,对叶子的细腻描写、动态描写、静态描写等等,我的课堂上缺乏了对领会表达方面的指导,同时有些方面领悟的不够全面,没有让学生深入领会榕树的远观的美,没有重视好学生对作者表达方法的领悟,最后一句话由于时间原因没有及时引导学生去领悟它的标点符号的不同用意。

  几点反思:

  1、备课必须要深挖教材,越细越好,上课时心里越有数。

  2、课堂上要渗透对写作方法的指导,为写作课打好基础。

  3、重视引导学生对表达方法的领悟。

  4、要重视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语句中的重点词语去感情朗读。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2

  《鸟的天堂》一文是巴金的散文。本文语言准确生动,朴素优美,简洁洒脱,富有节奏感。我在教学本课时,以训练学生语感为主:

  1、直观感悟:

  小学生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领悟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通过形象思维的引路,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加深感悟。我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获得对课文内容初步认识后,播放了“鸟的天堂”录像,把学生带进一种特定的评议环境中,学生神情专注而投入,随后让学生看着没有鸟的这一棵大榕树,启发学生想想说说,“百鸟欢闹”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当再读到“百鸟欢闹”这一段时,学生已沉浸在其中,仿佛身临其境,而让学生说说写一只鸟的特写镜头时,也能说得有声有色,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2、品词析句:

  文章的组词成句构段的方法研究是提高学生对语言感受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我抓住有关的句子进行比较、揣磨、欣赏,不断地提高其对语言感知的敏锐程度。如:教学第8自然段中“这棵榕树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对于“颤动”、“展示”这两个关键字,引导学生用其他词来替换。如用“显示”、“出现”或“抖动”、“晃动”等,用哪组词更好?在讨论、比较中,让学生体会到“展示”是清楚地摆出来,明显地表现出来,突出榕树的旺盛的生命力;“颤动”是短促而频繁地振动,课文把微风吹动,阳光照耀下树叶一闪一闪的样子,不但美丽而且动静结合,显示了大榕树那旺盛的不可抗拒的生命力,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受。这样,关键文字抓住了,学生品出了精妙词语,咀嚼出了它的神韵,从而在心灵上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促使学生语感不断地增强。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3

  语文具有重要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学*了巴金老先生的《鸟的天堂》,禁不住对全文描写美丽的景色所吸引,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这节课的学*重在让学生预*,提出疑难问题,带着问题来读课文,学生们通过自读自悟,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作者两次来到鸟的天堂所看到的不同景色,能找出描写静态和动态的句子。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们真正地进行预*了,并且把预*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来共同交流,但这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一是学生们没有带着感情来读课文,如第一次作者来到鸟的天堂没有看到一只鸟,当时心情怎样呢?第二次作者来到鸟的天堂时,他的心情又怎样呢?学生们只说出由失望到高兴,但在读时语气中还欠缺了许多,如果学生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对理解课文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是学生缺少对重点字词的理解。如应接不暇这个词学生们只根据自己的理解,而忽视了回到课文中来理解这个词。

  三是回答问题时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总结。学生们只照搬书上的内容来读,缺少总结性的语言,如在叙过描写鸟多的热闹场面大多数学生只是在书上找到答案,没有用自己的语言总结。

  针对以上这节课的不足,我在以后教学语文时,应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给学生创造出充足的读书时间,做到边读边画边理解。

  二是给学生们搭建课堂上展示自我的*台,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中头表达能力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4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通过情景创设,协作学*,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发展联想思维,使学生在学*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结构的主动构建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下面就简单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是怎样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

  (一) 提供正确的感知形象,缩短时间与空间的距离

  感知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开端,没有正确的感知,就不能获得任何知识。语文教材内容异常丰富,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包。小学生的感知水*不高,限于生活经历和知识积累,有些教材内容很难正确感知。利用现代多媒体就能缩短学生的认识和客观事物之间的距离,在学生心中唤起强烈的真实感。如《鸟的天堂》一课,学生没有亲临过鸟的天堂,对大榕树的大和美缺乏感性认识,了解不多,难以激发学生的情感。那么,依据多媒体能够通过声,光,色,形,把远的事物拉*,把抽象的事物变实这一点,我在教学中设计多媒体超文本的教学软件,向学生展示大榕树的实景,从而拉*学生与鸟的天堂的空间距离。

  (二)多媒体为学生提供陶冶情感的教材。

  情感是儿童学*的动力。现在媒体在具有智力功能负载的同时还具有审美功能的负载 。课文中的事物形象是有语言文字构成的,怎样变文字形象为活生生的,诉诸于情感的实体形象,去产生激发人,愉悦人的审美效果呢?现代多媒体提供了形声同步的立体教材。所以,我经常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渲染气氛。如:在《鸟的天堂》一课,开始我播放了一段悦耳动听的鸟叫声,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倾听,用心去感受。那么,利用音乐的语言,使课文语言的形象激活了生活中原来积累的相关的表象,并融合在一起。这群鸟雀跃,嬉戏玩闹的场面就促使学生情不自禁的产生想亲眼看到画面的情感。情感的投入,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增。影视的形象更能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它能再现语言文字所表现的纷繁世界,使语言内容变抽象为具体、生动,使文字教学信息传递由静态变为动态,激发学生学*兴趣和参与教学活动的欲望。

  因此我在《鸟的天堂》一文的设计中,结合教材重点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发展水*,有目的的恰当适时的运用电教媒体,将学生带入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美的情景中去,接受美的教育。如:为了让学生感受榕树的枝繁叶茂,播放了榕树的实景录相,伴着优美动听的钢琴曲,并配上老师优美动听的语言描述,让学生在活动的画面中,在感情充沛的语言描述中,十分自然地进入路绿色极浓、情境宜人的境界,亲身体验大榕树那充满生机的静态美。此外,在教学作者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我又播放了一段录相,这段录相很生动,在一棵茂盛极具生命力的大树榕上,栖息着成千上万只各种各样的鸟,鸟们白天自由翱翔,盘旋飞舞,交互更替,唱歌嬉戏,场面颇为壮观,真有“鸟喧林愈静”的感觉。让学生感受到了群鸟雀跃的动态美。学生边看边发出赞叹,从而,在感官上获得了美的享受。活了原本凝固的语言,而主体意识就在其间逐步形成,逐步深化。由此还例如我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我用录相再现了五壮士英勇跳崖的感人情景,学生看着听着,眼里噙着泪花。接着我用问:“什么地方使你受到感动呢?”问题一提出,各个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言。就这样,五壮士那英勇豪迈不怕牺牲的精神,五壮士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悲壮之美在学生心中树起一座不朽的丰碑。因此,形象的画面,动态的世界,儿童畅游其中,飞向蓝天,潜入大海,越过崇山峻岭。心灵在体验,思想在碰撞,精神在对话,有了发字内心的感叹,充分激看来,形象的画面,动态的世界,儿童神游其内,飞向蓝天,潜入大海,越过崇山峻岭,趟过历史长河,心灵在体验,思想在碰撞,精神在对话,有了会心的微笑,感动的泪水,由衷的赞叹,充分激活了原本凝固的语言,而主体意识就在这其中逐步形成,逐步深化。

  (三 )多媒体的利用要取长补短,因课制宜

  现代媒体与教学的整合,改变了课堂的教学模式,用音画交融,声请并茂的手段以知激学,以情激学,寓教于乐,打破了机械分割,*面运动,岸上游泳的松散结构,注意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创造能力,更重视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但现代媒体的开发和利用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对媒体特征认真分析,努力发挥媒体的特长。如:是用来创设情景,展示事实,还是来显示过程,推导原理,扩大知识面等。其次,是要精心组合多媒体,尽可能取长补短,相互补充,交融成一个新的整体,为构建的课堂结构服务。

  (四)巧妙结合,突破难点

  课堂教学引进了现代化的认知工具,使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语言文字,情感和操作的信息。教学的过程要重视信息的反馈和调控,以利于组织严紧的结构,优化教学过程,强化学生成功的体验。例如我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有一个句子“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为了让学生获得感知的信息,我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说一说体会,当发现学生理解不够准确时,我又及时做了调控——出示了一段录相,录相清楚的再现了那榕树翠绿的叶子在阳光的照耀下,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在一阵微风的吹拂下,那鲜亮翠绿的叶子一动一动的,仿佛在长呀长。看到这,学生茅塞顿开。例如我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学生对中部凿井法,两头凿进法和人字形线路缺乏感性认识,于是我把它制作成动画,课上播放,一目了然,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效果很好。

  (五)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虽然在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它毕竟是在探索阶段,要充分发挥其作用,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投影屏幕不能完全代替教师板书。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 黑板在某些方面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取代的。首先是黑板及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内容还可方便增删。另外板书有提纲的作用,学生抬头一看,便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一目了然。

  (2) 使用多媒体教学是不能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多媒体本来是一种教学工具,教师不能只当解说员,而应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灵活多样的操作,使多媒体发挥最佳教学功能。同时要从人与多媒体、教学内容与多媒体的关系入手,探求多媒体在教*作中的基本教学规律和要求,是多媒体在教师的驾驭下有的放矢地发挥作用。

  (3) 此外教师还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学会电脑操作,并能自如的运用电脑软件,更应潜心探索多媒体教学的思路和方法,不断提高自身教书育人的综合素质。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5

  《鸟的天堂》一文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一样景象,说明大榕树的繁茂奇特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名副其实,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一、课前的导入,诱发学生的学*兴趣。

  首先,我透过引导谈话,让学生结合自我的生活经验,说说“天堂”是什么样貌的。听到这个话题,学生们显得很兴奋,都举起了小手。学生的回答是“天堂是快活的”、“天堂是完美”、“天堂是幸福的”……我进一步引导:“读了这个课题,你想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稍做思索,又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地提出了一些问题:“鸟的天堂”指什么?“鸟的天堂”是什么样貌的?“鸟的天堂”在哪里?“鸟的天堂”里有什么?鸟在鸟的天堂里过很快乐吗?“鸟的天堂”是怎样构成的?……学生自我就带着疑问走进了文本。

  二、课中品读体味,深入感受课文资料

  《鸟的天堂》一文资料写的十分美,语言也十分美,作者的感情全身心的投入,情也美。课文描述了两次到鸟的天堂看到的美丽:景象榕枝繁叶茂,众鸟欢乐歌唱。作者以朴实优美的语言、鲜明的动静比较手法,赞颂了这自然景观,生动地描绘了这株大榕树是“鸟的天堂”,从而赞叹了我国南方水乡自然环境之美。

  在表现榕树生命力之美时,这样写道“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那里如果去掉“似乎”变成写实,就显得不真实了;如果换成“我觉得”就把感觉和景物截然分开,语气*淡。“颤动”如果变成“涌动、跳动、颤抖”,就不能把绿叶富有生命力的特有精神状态准确地刻画出来。“似乎、颤动”传神地把当时作者的感受、联想融入于景,具有“物我两忘”的心态,意境深远,妙不可言。写榕树的叶子亮丽,又反客为主,写成“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叶子对人的吸引力太大了,让人不得不看,榕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

  第二次去看榕树,写群鸟嬉戏,“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极言场面之广大。从听觉写“声”,从视觉写“影”,写影比写鸟本身更能体现当时的热闹纷繁。用“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扑翅膀”。充分写出形态的多种多样,生动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三、有感情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能够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并能更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在朗读描述大榕树和鸟多的段落时,让学生边读边想象榕树的样貌以及鸟多的场面。为以后的作文打下基础。

  一堂语文课,从问到读、从读到想、从想到说,无不显现出学生强烈的学*愿望。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要站在育人的高度审视教学,要对学生的`一切发展负责。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作为学生学*自身活动的良好发展环境,在课堂上重情感教育,重*惯培养,重学法指导,重思维训练,坚持这样做,就能使学生终身受益,必定有利于他们一生的发展。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6

  《鸟的天堂》是我国著名作家巴金的名篇,是一篇蕴含着丰富人文内涵的文章,不但文笔优美,而且包含哲理:只要人类尊重自然,大自然就会给人类以丰厚的回报。

  成功之处:

  本文抓住了“点面结合描写景物的方法”“点面结合的描写是写景文章的常用方法。”本文作者就能巧妙地运用这一方法。如,作者在描写群鸟活动的场景时,运用了两个“到处”和三个“有的”对群鸟活动的情景进行了总体的描述,让读者有一个整体感受,这就是对“面”的描写。在此基础上,作者重点描写了一只画眉鸟,把它的姿态与叫声刻画得生动逼真,这就是对“点”的描写。那么,怎样才能在写景时做到点面结合呢?如:写柳树,首先对柳树在四季的变化上都有不同美的感觉。春天的柳树“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夏天的柳树“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可以说,是对柳树总体的描述,也就是“面”的描写,这样的例子学生已掌握了不少“美丽的校园”“秋天的田野”“家乡的小河……”

  不足之处:

  1.小组间交流、配合不够。小组交流时,对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运用语言的能力也有待提高。另外,老师对学生的作品指导、评价力度不够。

  2.朗读既是理解课文的基本手段,又是获得语感及审美情趣的方法,如果能结合网络提供的画面多一些配乐朗读,就可以促进学生产生用声音再创情景的更大欲求,从而对语言文字有更深的感悟。

  改进措施:

  这篇课文的教学过于注重这种模式,而在必须程度上忽略了感情朗读,以及对某些重点句子的体会。对于文章作为游记的写作顺序也未能清晰的交待。看来,在充分调动学生学*用心性,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需要兼顾其他务必的教学程序,否则就会因此失彼,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是属于课堂调控方面的潜力,也是需要加强的地方。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7

  “鸟的天堂”指的是一株500多年树齡的古榕树,位于广东省新会市南部马村天河的一座小岛上,《鸟的天堂》教学反思。榕树的树冠大得出奇,笼罩着18设亩左右的河面,独树成林。乘小艇从*处看,枝藤交错,犹如一座森林,从远处看,就成了浮在水面的绿洲,景色奇特迷人。大树上栖息着成千上万只各种各样的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白鹤和灰麻鹤。1933年,巴金到新会访友路过此处,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鸟的天堂》由此而美名传扬。

  在教学中,本人也着重在阅读、写作方法等方面作了些伏笔。

  一走进文本背景与主题。“天堂”某些宗教指人死后灵魂居住的极乐世界,常用来比喻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鸟的天堂”文中指大榕树。我国南方的大榕树适合于鸟儿生活,称得上是鸟儿的“乐园”。本文记叙了著名作家巴金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景色。吸引激发孩子们将目光投向鸟的天堂,一起欣赏美丽的南国风光,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力,也生动地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早晨群鸟活动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8

  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这是很多老师所头疼的,然而在《鸟的天堂》这堂课的学*活动中,我班的学生学的特别投入。这是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的一堂语文课。

  首先,我通过引导谈话,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天堂”是什么样子的。听到这个话题,学生们显得很兴奋,都举起了小手。学生的回答是“天堂是快活的”、“天堂是美好”、“天堂是幸福的”……等学生稍*静了一些,我说:“我想小鸟在天堂里一定也过得很幸福很快乐吧!”同时我板书了课题《鸟的天堂》。让学生读了课题之后,我进一步引导:“读了这个课题,你想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稍做思索,又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地提出了一些问题:“鸟的天堂”指什么?“鸟的天堂”是什么样子的?“鸟的天堂”在哪里?“鸟的天堂”里有什么?鸟在鸟的天堂里过很快乐吗?“鸟的天堂”是怎样形成的?……

  在解答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完成自己能解答的问题。有些学生通过课前预*,能回答说:“鸟的天堂是一棵很大的大榕树”、“鸟的天堂在广东省新会县环城乡天马村前的天马河中”、“有许多鸟在鸟的天堂里过着辛福快乐的生活”……有些问题学生能合理地做出解答,有些问题学生回答不够全面。对此,我把学生提出的问题稍加整理,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文中找出有关语句,经过小组合作讨论,全面、合理地解答问题。

  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学生解答问题的欲望非常强烈。于是,学生带着问题开始阅读课文。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学生读得非常认真,非常投入。有些学生独自阅读、独立思考,有些同学阅读课文再讨论交流,合作学*。只见学生一阵是读书,一阵是用笔在书上点点画画,找出了有关词句,一阵又是默默思考;有的学生在书上相互指点,有的在滔滔不绝地陈述着自已的观点,有的在补充他人的叙述,也有的在争论着……

  时间一分分地过去了,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思考、讨论问题、到组织语言,解答问题,每一个环节都做得那么认真,那么投入。

  最后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在老师或同学们的补充帮助下圆满地解答了每一个问题。

  就这样,通过学生的问、读、想、说,基本上理清了文章的主脉,把握了本课学*的主要内容。

  这堂语文课,学生学得如此投入。

  通过对这堂课学*的反思,我对语文课的学*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德国教育学家福禄贝尔说过:“儿童有着强大的驱动力,教师的任务是管理和引导学生,把他们的驱动力用于值得从事的活动中。因此,教师应当为他们自身活动创造环境”。

  首先,教师要善于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谈话,激发学生的这种强大的驱动力,培养学生学*情感。“天堂”这个话题,是快乐的话题,是美好的话题,这也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个话题。从说“天堂”开始,学生就对本课的学*产生的兴趣,就有了积极投入、主动学*的潜在意识。因此学生在读课题《鸟的天堂》时思维就活了起来,随后才能提出一些合理的问题。本来学生对自己设计的问题总有着浓厚的解答问题的愿望,也就是学生把通过阅读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当成是值得从事的活动,比起教师提问让学生解答来学生更愿投入自己强大的驱动力。这正是本课学生能积极投入学*活动、主动探索的主要原因。

  当然,学生有了参与活动、探究学*的兴趣,教师还要重视学法指导和能力的培养,要适时地引导学生能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较全面,合理地描述问题的结果,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惯,提高学生的学*能力。

  学生陈述自己的见解时,教师要对学生的描述予以肯定,帮助学生树立学*语文的自信心,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有技巧地帮助学生把自己的见解描述得更具体,更有理有据,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如,指导学生说出通过“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应接不暇”等词语说明大榕树里的鸟很多,通过“有的……有的……有的……”说明鸟在这里生活得很快乐。也就是说鸟的天堂里有许多鸟,它们过的很快乐,很幸福。这也是把大榕树说成是鸟的天堂的主要理由。说到为什么大榕树会成为鸟的天堂时,学生不但说出了大榕树成为鸟的天堂的原因,也能结合本地实际,说出了“我们也要保护环境,让我们家乡有更多的鸟的天堂。”多么美好的愿望啊!

  这堂语文课,从问到读、从读到想、从想到说,无不显现出学生强烈的学*愿望。看到一张张求知的小脸,教师又怎能打断学生的学*活动呢?教师要站在育人的高度审视教学,要对学生的一切发展负责。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作为学生学*自身活动的良好发展环境,在课堂上重情感教育,重*惯培养,重学法指导,重思维训练,坚持这样做,就能使学生终身受益,必定有利于他们一生的发展。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9

  “鸟的天堂”指的是一株500多年树齡的古榕树,位于广东省新会市南部马村天河的一座小岛上,《鸟的天堂》教学反思。榕树的树冠大得出奇,笼罩着18设亩左右的河面,独树成林。乘小艇从*处看,枝藤交错,犹如一座森林,从远处看,就成了浮在水面的绿洲,景色奇特迷人。大树上栖息着成千上万只各种各样的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白鹤和灰麻鹤。1933年,巴金到新会访友路过此处,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鸟的天堂》由此而美名传扬。

  在教学中,本人也着重在阅读、写作方法等方面作了些伏笔。

  一走进文本背景与主题。“天堂”某些宗教指人死后灵魂居住的极乐世界,常用来比喻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鸟的天堂》教学反思《鸟的天堂》教学反思。“鸟的天堂”文中指大榕树。我国南方的大榕树适合于鸟儿生活,称得上是鸟儿的“乐园”。本文记叙了著名作家巴金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景色。吸引激发孩子们将目光投向鸟的天堂,一起欣赏美丽的南国风光,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力,也生动地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早晨群鸟活动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0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佳作。课文描写了两次到鸟的天堂看到的不同的景象。榕树的枝繁叶茂,众鸟热闹的场面。作者巴金以朴实优美的语言赞颂了这美丽的自然景观。为了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这美丽的景色,首先,在教学中运用网络这个信息获取资料、运用资料,提升学生学*的兴趣。是学生身临其境去看一看那榕树、那鸟。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课堂教学插上了翅膀,学生的实践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得以不断激发。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语文课上学*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课文本身就有语言形式上的美,并从中可以展开想象,感悟作者美好的感情,并结合生活实践受到美的感染,培养了审美的情趣。这节课中学生感受到了动物间以及人与自然间的和谐统一的美,感受了巴金饱满的情感,培养了发现美、感受美的乐趣。使学生实现了一次人文精神。最后,让学生充分朗读,自主体会,独立创作,力求体现主动参与,合作互动的教学境界。提高学生的学*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总之这节课我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同时也使学生受到了保护环境的教育。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菁华10篇)扩展阅读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菁华10篇)(扩展1)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菁华10篇)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

  一、抓住特点 研读体会

  探究性学*是现代语文教育的一种新的方式,它要求学生在阅读中研究,在研究中阅读,促成对课文内容的深层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能力有差异,掌握的程度有深浅,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了选择学*和合作学*的策略,充分发挥小小组学*讨论的作用,让学生合作讨论,合作研究,合作表达,让每一位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练*进行训练,体现了学生不同的革新能力,蕴涵着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火花,尽可能使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

  教师一导入课文,就组织学生观看录象,引导学生发现寻找“鸟的天堂”的特点。整体感知,激发兴趣。再引导学生研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说说“你是怎样从这句话中体会出鸟多的特点的?”由于每一句话都能让人感受到“鸟多”的特点,学生可以不按句子的排列顺序交流,学生或多或少、或深或浅谈对语句的理解。这样的安排,自由度大,能兼顾到不同程度的学生,激发学生潜在的学*自主性,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在深刻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教师不时地加以指导,便有“水到渠成”之感。而有感情地朗读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不言传”但能“意会”的效果,初步完成学*的浅层目标。

  二、疑读突破 深入体会

  古希腊教育家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惊讶和问题开始。”日国没有问题情景就不会有思维。因此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学*中去发现问题,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这堂课最明显的,就是在学*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过程中贯穿着质疑探疑这种学*方式,在学生理解“鸟的天堂”特点的基础上,读中生疑,以疑带读,以读求疑的方式突破学*的浅层目标,进入理解文章的高层次,在质疑探疑中完成对课文的理解和美的欣赏。

  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研读学*的内容,询问“还有没有不懂的地方,特别是还没有学到的句子”,引导学生质疑,教师有导向地把学生的思维焦点集中到描写画眉的这句话上。在质疑探疑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在该句上下工夫。因此学生在对句词标点进行质疑并由同学帮助释疑后,有一些学生针对画眉的句子提出问题:写一只画眉和鸟多的特点有无矛盾?为什么会兴奋地唱着?等。这句话是对鸟的细节描写,是特写镜头。学生很有可能一下子难以把握,教师适当作铺垫,既降低了难度,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见闻和联想的关系。针对学生的问题教师让学生进行比较朗读,体会不同处。通过点拨引导,学生发现原句比改句要好,原句既有见闻,又有联想。在此基础上,再以“联想内容写出了什么”和“写一只画眉用意何在?”两个穿插性问题引导学生想像。“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得到激活,体会到“一只画眉能以小见大,折射出所有的鸟生活快乐,就象生活在天堂”。然后通过朗读,巩固这种情感体会。

  最后一段内容采用开放式学*,进一步启发学生进行质疑,学生通过朗读,特别针对结尾的重点句,提出了不同层次的问题,教师及时启发学生联系上文知识释疑。由于学生对全文已有足够的理解,因此,此时释疑水到渠成,既做到了少讲多学,又可趁机查漏补缺。用质疑探疑的方式学*文章的尾段,一方面能训练探究式的学*方法;第二,通过质疑解决了课后练*中的问题,变“问学生”为“学生问”,教学的角色身份发生了转变;此时尤百川归海,师生双方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三、分层训练 巩固体会

  按照语文思维培育学的理论观点,语文学科要不断加强形象直觉思维的培养,丰富表象,加强回想、联想和想象的训练,

  促成情感的生成。想像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教师在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理解感悟的同时,更要引导学生透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大胆进行运用多形式想象,把语言文字、篇章结构所表现的意义形象地表现出来,从课内延伸到课外,由教材联想到实际,发挥学生自主想象的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了切实加强这个单元“分辨见闻和联想”目标的训练,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两次想像学*,成为整个教学设计中最有创新性的环节。

  第一次是再造想像。文中,我们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时,只写了见闻。因此教师设计了引导学生欣赏鸟鸣音乐启发学生想象“鸟在唱着赞美的歌,快乐的歌,幸福的歌”这样的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伴着音乐,结合对课文的理解想像画眉唱歌的“歌词大意”,学生进入了情境,学生的发言富有创造性和童心、爱心,在想像训练中让学生充分感受了大自然的和谐美。

  第二次是创造想像。教师设计了补充想像的练*,在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梯度式、分层次练*。学生通过大胆想像,书面练*,在感受美的过程中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强化了单元教学目标的训练,还启发了学生创造性地学*。

  四、实践反思

  学生自主学*的潜力很大,关键看教师如何去调动和挖掘,如何引导和评价。

  从高要求角度看,学生自主的广度还有欠缺。面向全体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检测标准,教师在充分发挥小组讨论活动功能的同时,突出中间,兼顾两头,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的方式还应多样一些,供学生自主选择,也要注意让学生动静结合,给学生提供静下来思考的机会。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2

  《鸟的天堂》这是一篇许多学生都很感兴趣的课文!今年,它早早地出现在四年级教材中。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发挥学生的学*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几个关键性的问题带起整篇课文的学*。

  首先,在课文的整体感知阶段,要求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作者和他朋友几次去了鸟的天堂?每次看到什么不同的景象?为什么?学生通过默读,通过思考,通过讨论和交流,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以上的问题。当以上的问题解决后,文章的结构和脉络基本上就已经清晰了。另外,在整体感知过程中,我还穿插对意义段的教学,由于学生是通过自主思考和讨论得出以上问题的答案,所以,在尝试提问学生关于分意义段的问题的时候,学生都能够正确地回答。

  第二,在突破课文重点和难点的过程中,我也采取了提出主要问题,层层深入的方法。根据课后练*,提出问题:我有一些问题想提出来和大家讨论。如,课文里五次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加了引号,有的没有加呢?先让同学们讨论“鸟的天堂”和鸟的天堂的区别,再引出“鸟的天堂”(大榕树)之所以成为鸟的天堂的原因。从课文里面找出能体现大榕树的特征的相关语句,并通过感情朗读、讲解等方式,发现和感悟大榕树的特点;另外,在“鸟的天堂”里生活的小鸟有什么特点呢?我也通过让学生自主发现,自由发表意见,自由说出理由来想象鸟儿在“鸟的天堂”里生活的快乐和自由。

  最后,让学生说感想,说说他们对“鸟的天堂”的感想,提出问题:如果你有机会去“鸟的天堂”旅行,你会怎么做?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和回答,再次感受“鸟的天堂”的美。

  总的说来,这篇课文的教学上,我能够改变以往经常发生的“牵着走”的情况,能够尝试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因为自己发现的东西才是自己的,内化的,而从课后提问和课后*题的反馈情况来看,这种方法是十分有用的,学生真正学到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不是被硬塞进去的。不过,由于这篇课文的教学过于注重这种模式,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感情朗读,以及对某些重点句子的体会。对于文章作为游记的写作顺序也未能清晰的交待。看来,在充分调动学生学*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需要兼顾其他必须的教学程序,否则就会因此失彼,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是属于课堂调控方面的能力,也是需要加强的地方。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3

  本文是巴金的作品,“鸟的天堂”指的是一株500多年树齡的古榕树,位于广东省新会市南部马村天河的一座小岛上。榕树的树冠大得出奇,笼罩着18设亩左右的河面,独树成林。乘小艇从*处看,枝藤交错,犹如一座森林,从远处看,就成了浮在水面的绿洲,景色奇特迷人。大树上栖息着成千上万只各种各样的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白鹤和灰麻鹤。1933年,巴金到新会访友路过此处,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鸟的天堂》由此而美名传扬。

  这么美的文章,“读”就是破文的途径,巴金深情地向人们展示了自然界的美好,在教学时,我注重了激发学生主动探穵学*的意识,让他们说自己所知,诉自己所悟。第一节课,我没有运用其他教学手段,直接领读了三遍。学生读书的兴致很高,学生通过读被大榕树的美丽所感染,被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所吸引,学*效果较为理想,简单朴实的语文教学方式“不同形式的读”使课堂成了真正的语文课堂——读书的课堂。通过朗朗的读书声,课堂活了,学生思维活了,学*的知识也自然活了,学生在“读”中获得知识,这种知识是扎实的,因为本文本身就用语*实,读来优美动人,从学生作业上看,还是不错的。

  在教学中,本人也着重在阅读、写作方法等方面作了些伏笔。

  一走进文本背景与主题。

  “天堂”某些宗教指人死后灵魂居住的极乐世界,常用来比喻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鸟的天堂”文中指大榕树。我国南方的大榕树适合于鸟儿生活,称得上是鸟儿的“乐园”。本文记叙了著名作家巴金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景色。吸引激发孩子们将目光投向鸟的天堂,一起欣赏美丽的南国风光,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力,也生动地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早晨群鸟活动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朗吉弩斯说:“美的文词就是思想的光辉。”带着这种思想去感悟心语。如“一棵榕树一片林,鸟在林中当主人。”“走进鸟的天堂,那美丽迷人的南国风光扑面而来,满眼蓬勃的绿意,生机无限;满树欢乐的鸟儿,纵情歌唱。”这树与鸟,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令人怦然心动。愿我们所有的人都能将这份美好珍藏在心底,热爱自然,亲*自然,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二提炼写法,阅读妙笔

  本文抓住了“点面结合描写景物的方法”“点面结合的描写是写景文章的常用方法。”本文作者就能巧妙地运用这一方法。如,作者在描写群鸟活动的场景时,运用了两个“到处”和三个“有的”对群鸟活动的情景进行了总体的描述,让读者有一个整体感受,这就是对“面”的描写。在此基础上,作者重点描写了一只画眉鸟,把它的姿态与叫声刻画得生动逼真,这就是对“点”的描写。那么,怎样才能在写景时做到点面结合呢?如:写柳树,首先对柳树在四季的变化上都有不同美的感觉。春天的柳树“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夏天的柳树“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可以说,是对柳树总体的描述,也就是“面”的描写,这样的例子学生已掌握了不少“美丽的校园”“秋天的田野”“家乡的小河……”

  要能掌握这点,那就必须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对景物的总体进行描写,然后抓住代表性的景物进行细致刻画。这样,笔下的景物才能既有整体感,又有细腻、生动。如:描写秋天的果园,首先要将果园在秋季里硕果累累,香气四溢,色彩浓郁的景色加以概括描绘,给人一种整体感受,然后抓住重点进行细致描写,这样就做到了点与面的有机结合。

  三在语言中读作者

  任何一篇文章在读的时候都应该不放一难,鼓励学生在阅读文章时,一般要抓住作者的思想感情,但小学生常常又抓不住,这是为什么呢?不是学生阅读能力欠缺,主要是作者思想感情不是直白地写在纸上,而是包含在具体的语言文字当中。比如,“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一句不仅仅是在写叶子的翠绿,明亮,更蕴含着对绿叶伟大生命力的赞美之情。再如“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有许多鸟在这树上做巢,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在读该句时,不但要读出农民对鸟的保护,还要体会到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赞美,因此,在读文章时,一定要透过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综合学*与反馈

  鼓励学生积累有关写鸟的诗句。(略)

  上完本课还是有收获的,同时我也反思了,用魏先生的话来讲:一个老师,要紧的不是忙着用某种教法去否定另一种教法,而是要像蜜蜂一样,在教法的百花园中到处采集于自己有用的花粉,回来以后酿造自己课堂教学的蜜。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4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就特别注重了怎样做到用课文去教?运用课文中的重点的字,词,句。段以及整篇文章来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那么,这篇课文能教给学生一些什么?我在脑海中思索着:<<鸟的天堂>>这篇课文主要是描写大榕树的静态和鸟的动态,学*此篇文章应该让学生感受到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那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领会了这一文章要旨,我设计了两个主题:

  1、“鸟的天堂”在哪?是怎样的?

  2、为什么叫做“鸟的天堂”?

  在出示第一个主题后,学生直接就抓住了这棵大榕树的特点,于是,我就和学生展开来讨论这一主题,通过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感受榕树的大,绿,茂盛的特点。抓住“卧”这个字体会榕树的大等等。在研讨第二个主题时,我紧紧抓住两个“到处”和“有的。。。有的。。。还有的。。。”等词语,来让学生体会鸟多,并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让学生体会这真的是“鸟的天堂”啊!

  教完了这一课,我认为我和孩子们在一课中都有所得,我的最大收获是我已经懂得如何去用课文去教以及教一些什么?紧紧抓住课文要领,高效率地训练学生的能力,不再是无所谓的泛泛生成,学生的收获也很大,除了有课堂上能学有所得,更重要的是体会到一种愉悦的学*氛围。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5

  《鸟的天堂》一课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说明特以及被称作“鸟大榕树的繁茂奇的天堂”名副其实,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学前,我深挖课文中的环境教育因素,明确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的原因:

  其一,是因为生态环境好(榕树很大,很茂盛,周围是河流,气候适宜。);

  其二,是因为这儿的人好(农民不许人捉它们。)同时生态环境好又有人为的因素。在教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做的:

  一、课前查找资料,初步感知生态美。

  课前查找资料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的积极性,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变其被动学*为主动学*。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巴金先生写作的《鸟的天堂》原文,鸟的天堂所在地,鸟的天堂是怎样形成的,形成的原因,形成的时间,老百姓是怎样保护它的,以及作为保护区和游览胜地,鸟的天堂的现在的情景。同学们对鸟的天堂了解地越多就越喜欢这鸟的天堂,这就为下一步的学*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和情感基础。同学们所查找的资料不是独自享用,而是和其他小伙伴交流分享,这样他们的知识宝库又有了新的内容,头脑中初步建立了这样的

  概念:鸟的天堂是美的,这美是人为的创造出来,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才能创造生态美。

  二、课中品读体味,深入感受生态美。

  《鸟的天堂》一文内容写的非常美,语言也非常美,作者的感情全身心的投入,情也美。然而这一切的美的根源是来自于生态环境的美!为让这美的生态图深深地根植于学生的内心深处,引导学生围绕问题主动地进行探究就成为关键。

  三、课后练*,延伸绿色教育。

  课后练*是课堂学*的延伸,我设计了这样的练*来延伸绿色教育:画图或写段导游解说词来表达自己对“鸟的天堂”情感。通过完成练*,资料、课文再一次地在学生的头脑中再现,“鸟的天堂”优美的环境成了学生赞颂的内容,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印入学生的头脑。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6

  思言不讳地说,这节课的课堂效果远远出乎我的意料。是什么原因使学生将一篇文章学得如此血肉鲜活?是什么原因使学生将文章的意境描绘得如此淋漓尽致?是什么原因使学生将文字深处的人性人情讲述得如此声情并茂?静心深思,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友善的师生关系。

  在整堂课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友善的、民主的、*等的,课堂氛围是和谐的。课堂上师生之间多的是探讨语气,少的是话语霸权,师生在人格上、精神上都是*等的。民主是自主的温床,和谐的课堂是自主的天地。正因为有了民主*等的师生关系,学生才会热情洋溢、激情四射。交流对课文的理解一节可以说是精彩纷呈。教师不断地赞赏学生的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与表达,师生之间弥漫、充盈着一种精神氛围,师生共识、共享、共进,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共同体”。怀海特说过:“教育的问题就在于使学生通过树木见到森林。”现在的学生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接触到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因此他们能够用不同的生活来感悟书本。

  二、有效的合作学*。

  “青山正补墙头绿”,“熟读深思子自明”,在课堂上,学生既有充分的自主学*,也不乏有效的合作学*。合作前,教师用简洁的语言明确了合作的任务;合作中,教师一以伙伴的身份对学生的合作学*进行了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并在合作学*结束后给出展示成果的机会,给予总结和反馈。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大家对于课文的内容有了深刻的认识,获得极大的情感满足。

  三、新颖的教学策略。

  这节教学的课堂模式是开放的、生动的、变化的、。其中,既有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单项对话,又有师生与文本之间的立体对话;既有静止的图片观察,又有生动的录象欣赏;既有正面的鼓励,又有侧面的“激将”;既有教师对学生的由衷赞叹,又有学生对教师的真诚评价;既有教师的与生为善,又有学生的自以为非……这样的课堂又怎能不精彩纷呈、妙趣横生呢?

  课程改革呼唤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是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构建。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创造性的**,个性的张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素质教育观下的课堂教学需要的是人的教育。它的真正贡献不仅是使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立场,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语文具有工具性,同时又具有人文性。我们的语文教学浸润着人文色彩,负载着精神的使命。但是实现这一使命的方式却不是简单的.传授和空洞的说教,而是教师用自身的美好人性去熏陶和感染学生。教学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是思维与思维的摩擦,是灵魂与灵魂的交融,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学生是具有灵性的人,是风格各异的人,是千姿百态的人,他们的灵魂需要的不是被塑造,而是用各种方法被唤醒、被激发、被升华!为人师者,应该在教学这一过程中带领学生至峰颠领略秀色,至波心触摸海魂;带领学生感悟阳春白雪的昭示,倾听高山流水的应和!

  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要是再有机会教同样的内容,我一定会重新审视教案,审视学生,审视自己,以求将课上得更好。新的世纪,新的挑战,手捧新的《课程标准》,我真实地感受到了课程改革已如出征的号角吹响。虽然在课程改革的征途上没有正确的答案,但相信一定会留下我们共同探索的足迹。“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7

  今天上了《鸟的天堂》第二课时,从准备到试教再到正式上课花了五天时间,教案也几易其稿,回顾这几天的点滴,收获颇多。

  《鸟的天堂》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巴金先生为我们描绘了人与自然的美好与和谐。要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不难,难的是让他们真切地体会到作者笔下的这种树与鸟、人与鸟、人与树的和谐之美。一开始我在教案中这样设计:在学*榕树这部分的时候,先让学生找到作者发自内心的赞美的话这美丽的南国的树!然后围绕这句话去找能够表现榕树美的句子,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到榕树的美,鸟儿能够在这样美的天堂里学*是多么快乐;学*鸟的部分时,先抓热闹一词,围绕这个词展开。还安排了一个句式训练和拓展训练写一写小画眉的感受。

  第一次试教,效果不好。特别是学*到描写鸟的部分时,由于之前我点了热闹,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在写小画眉的感受时,只能写到感谢人们,而没能想到树。作为引领者,没能引导好,学生的感受只能停留在浅层次上。第二次试教,学*鸟的部分时,改变了方法,还是采用围绕作者发的感叹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展开。这样学生的思维没有受到限制,在谈自己的体会时有一个学生一下子就说到了树与鸟、人与树以及人与鸟之间的关系。

  这堂课课我首先出示了大榕树的图片,让学生自由地说看到了一棵怎样的榕树,然后与作者产生共鸣: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引起学生学*的兴趣。通过寻找体现榕树美的句子,给学生最大的自主学*的空间:只要是你认为能够说明榕树美的句子,说出理由就可。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到了榕树的美,有一位学生说到了榕树美,为后面描写鸟多作了铺垫,因为榕树美,所以那么多的鸟都生活在这里。学*鸟的部分时,与学*树的部分一样,也是围绕作者发出的赞叹,去找能够充分说明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的句子。重点的.句子学生都能够找出来,而且能够说出自己的感受。学生说到:鸟儿们可以在这里自由地飞翔,快乐地歌唱,我顺口接引:因为这里是鸟的学生马上就接口:天堂!加深了对鸟的天堂的理解。在学生找到描写画眉的句子时,采用了换位整合的方式:如果你是小画眉,你有什么感受?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表达。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的表现让人惊喜:编写小诗念的、编歌词唱的、说一说的,令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看似很成功的一堂课,其实存在着很多问题:

  描写榕树的段落中作者采用了见闻联想的写作方式,完全可以利用,让学生学一学。在朗读体会时有一位学生就讲到了见闻联想,没有深入地挖掘,仅仅一笔带过。如果让学生划一划见闻和联想,然后分角色朗读见闻和联想部分,那么这个知识点就可以有效地被掌握,可惜我没有利用好。

  在学*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这个句子的时候,我安排了一个写话的训练,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这个句式。由于没有安排好写作的时机和形式,学生的仿写显的有点呆板,有的学生干脆在鸟字旁边加上又,变成鸡字。现在回想起来,要是能够引导学生理解到鸟多、快乐,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受,从而让学生仿写这一整段话,那么效果会好的多。而且这个设计比较耗时间,应该放在课外来完成。

  虽然在课的结束部分安排的换位整合:如果你是这只小画眉,你有什么感受呢?选择你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学生的表现十分的精彩,也达到了设计的目的,但是,花的时间过长。关键在于之前学生的体悟不够深刻,如能充分地利用文本,拉*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那么表达的感受也许能够深刻的多。另外,也没有归拢引导学生进行多元体会,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

  尝试过,失败过,才会有成功。初为人师,没有前辈们坐拥江山的悠然与惬意,有的只是初生牛犊不怕生的勇气。在三尺讲台上传播知识的同时,自己也在不断地学*,并不断地进步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8

  教材分析:

  《鸟的天堂》是人教版第7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经典课文,是巴金先生的作品。作者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

  重点和难点:

  本文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想象"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的不同感受,教学难点是体会描写大榕树特点的语句。

  教学反思: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发挥学生的学*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几个关键性的问题带起整篇课文的学*。首先,在课文的整体感知阶段,要求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作者和他朋友几次去了鸟的天堂每次看到什么不同的景象为什么学生通过默读,通过思考,通过讨论和交流,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以上的问题。当以上的问题解决后,文章的结构和脉络基本上就已经清晰了。另外,在整体感知过程中,我还穿插对意义段的教学,由于学生是通过自主思考和讨论得出以上问题的答案,所以,在尝试提问学生关于分意义段的问题的时候,学生都能够正确地回答。第二,在突破课文重点和难点的过程中,我也采取了提出主要问题,层层深入的方法。根据课后练*,提出问题:我有一些问题想提出来和大家讨论。如,课文里五次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加了引号,有的没有加呢先让同学们讨论"鸟的天堂"和鸟的天堂的区别,再引出"鸟的天堂"(大榕树)之所以成为鸟的天堂的原因。从课文里面找出能体现大榕树的特征的相关语句,并通过感情朗读,讲解等方式,发现和感悟大榕树的特点;另外,在"鸟的天堂"里生活的小鸟有什么特点呢我也通过让学生自主发现,自由发表意见,自由说出理由来想象鸟儿在"鸟的天堂"里生活的快乐和自由。最后,让学生说感想,说说他们对"鸟的天堂"的感想,提出问题:如果你有机会去"鸟的天堂"旅行,你会怎么做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和回答,再次感受"鸟的天堂"的美。

  总的说来,这篇课文的教学上,我能够改变以往经常发生的"牵着走"的情况,能够尝试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因为自己发现的东西才是自己的,内化的,而从课后提问和课后*题的反馈情况来看,这种方法是十分有用的,学生真正学到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不是被硬塞进去的。不过,由于这篇课文的教学过于注重这种模式,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感情朗读,以及对某些重点句子的体会。对于文章作为游记的写作顺序也未能清晰的交待。看来,在充分调动学生学*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需要兼顾其他必须的教学程序,否则就会因此失彼,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是属于课堂调控方面的能力,也是需要加强的地方。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9

  巴金的《鸟的天堂》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文中描写动静结合,韵味十足,遣词造句精妙准确,表达感情充沛细腻,的确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文。而这篇文章的重点是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鸟的天堂的热闹景象。所以在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感悟作者这两次所看到的景象。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1、重视朗读训练 这是本课一个较成功之处,主要采用自主朗读,谈感悟的方法。同时《鸟的天堂》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感情真挚,很适合学生自己去体会,去领悟。我抓住写树和鸟的几个重点段落的阅读,从“分”到“合”,让学生充分感受“树”和“鸟”互相依存的融洽关系,感悟大自然中无处不在的整体和谐性,使学生实现了一次人文精神的升华,进一步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尊重学生,发扬民主,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去感悟。

  2、《鸟的天堂》一课写得极有画面感,因此,这一节课中所运用的多媒体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学生感悟到了榕树的美后,让他们观看榕树的画面;学生感悟到了鸟的热闹场面后,再播放画面,这些都对学生的情感感悟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特别是最后的情景朗读让学生对整个鸟的天堂有了更全面和准确的感悟。

  3、同时,在教学中我又抓文本空白,引导学生去想象。“为什么这个地方会成为鸟的天堂”,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想象,这一问题的探讨也让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得到了提高。

  《鸟的天堂》一文也是学*写作方法的好范文,抓特点,对叶子的细腻描写、动态描写、静态描写等等,我的课堂上缺乏了对领会表达方面的指导,同时有些方面领悟的不够全面,没有让学生深入领会榕树的远观的美,没有重视好学生对作者表达方法的领悟,最后一句话由于时间原因没有及时引导学生去领悟它的标点符号的不同用意。

  几点反思:

  1、备课必须要深挖教材,越细越好,上课时心里越有数。

  2、课堂上要渗透对写作方法的指导,为写作课打好基础。

  3、重视引导学生对表达方法的领悟。

  4、要重视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语句中的重点词语去感情朗读。

  《鸟的天堂》一文的教学反思

  十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历,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小学语文难教、难学,它不如数学那样答案唯一,学生只要弄懂了算理,就做出来了。语文,有的东西,本来就“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所以,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我进行了一些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应用,将所学的一些对自己教学有用的东西应用于自己的语文教学中。本期,我调入青腰,听了本组教师的说课、上课,感到有启发,现在我以《鸟的天堂》一文为例,写下这篇反思,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小学语文教学要转变学生的学*方式,教学生不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我们知道:学*方式的核心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关系到人的生活方式。今天的学*方式就是明天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我们要致力于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0

  本次优质课选取了第一组课文最后一篇课文:巴金的《鸟的天堂》,选择的原因一是因为课时恰巧顺延到此课,这是一篇语言非常美的,相信孩子们对此课也很感兴趣。二是因为想从区优质课略读课文的研读中多加领悟,立足实践,真正的略读课文落实到日常的教学中来。

  对于此课,我提前设计了预*学*单,将字词的学*放入到自主学*中来,并且以表格的形式梳理课文脉络,让孩子梳理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的不同经历,这样在课堂教学中直接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为接下来的拓展延伸节省了很多宝贵的时间。

  在课文感知方面,由于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弱,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领悟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就需要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通过形象思维的引路,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加深感悟。如借助多媒体播放了“众鸟纷飞”录像,学生神情专注而投入,随后再引导学生谈感受,将感受带入朗读效果就比较好了。

  课后练*是课堂学*的延伸,由于本课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是一重点,所以我提前设计看生成单,学生当堂练*“找句子”,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着两种描写方法。随后又将这两种描写方法带入写作:以小鸟的身份写段导游解说词来表达自己对“鸟的天堂”情感。通过完成练*,课文再一次地在学生的头脑中再现,“鸟的天堂”优美的环境成了学生赞颂的内容,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印入学生的头脑。

  当然此次优质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感谢组里的姐妹们给我提出了这么多宝贵的意见,每一条意见都是我需要努力的方向,今后我将在课堂语言上多加斟酌,教学设计上更加完善,给孩子预留出更多的时间用来交流与练笔,抓好重难点,取舍得当,同时也多向前辈们学*,争取在教学这条道路上走出自己的风格。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菁华10篇)(扩展2)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菁华10篇)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

  小学语文新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课《鸟的天堂》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要理解课文内容,并不是什么难事,对于搞清楚课文对于事物的表达方式学生也能够比较容易的掌握。但是,如何在朗读中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如何在阅读中升华对课文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却不是凭老师的三寸不烂之舌就能把学生培养出来的。如果我们把老师的理解强加于学生,这显然难以达成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升华学生智慧的目标。为了达成这个目标,在教学中我贯穿了自主阅读教学思想。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中:首先,在阅读内容上,学生自主选择,进行阅读。其次,在讨论交流内容上,学生自主交流讨论。第三,顺学而导,升华学生所获。

  一、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学生乐学、乐思。

  与传统的指定阅读内容相比,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学*,学生表现异常积极。大家去认真的阅读你喜欢的内容吧,然后我们一起来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悟吧!”同学们立刻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先是轻声地边读过勾划;然后又自由地朗读起来,时不时地停下来写下自己的想法。我巡视课堂,去发现学生们都学什么内容,勾划什么内容,写些什么内容。我大致估计了一下,喜欢作者第一次到鸟的天堂的约占三分之一,其余的约占三分之二。这多少有点出乎我的意料。我想:喜欢第二次的学生多一些毫不奇怪,因为小孩子更喜欢活泼可爱的小鸟。更何况作者还与鸟们进行了某种愉快地交流,这更符合儿童们的心里。但是有三分之一的同学喜欢对大榕树的描写就出乎我意料,但这却是我的一大收获:这表明了学生已经有较高的阅读和欣赏水*了。他们在自由阅读中表现出来的乐学、乐思,更表明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喜好“热闹”的小朋友了。

  二、 疑读突破 深入体会

  古希腊教育家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从惊讶和问题开始。”没有问题情景就不会有思维。因此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学*中去发现问题,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这堂课最明显的,就是在学*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过程中贯穿“读—思—悟—通”这种学*方式,在学生理解“鸟的天堂”特点的基础上,合作、探究,以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突破学*的浅层目标,进入理解文章的高层次,在质疑探疑中完成对课文的理解和美的欣赏。

  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研读学*的内容,询问“还有没有不懂的地方,特别是还没有学到的句子”,引导学生质疑。

  如: 最后一段内容采用开放式学*,进一步启发学生进行质疑,学生通过朗读,特别针对结尾的重点句,提出了不同层次的问题,教师及时启发学生联系上文知识释疑。由于学生对全文已有足够的理解,因此,此时释疑水到渠成,既做到了少讲多学,又可趁机查漏补缺。用质疑探疑的方式学*文章的尾段,一方面能训练探究式的学*方法;第二,通过质疑解决了课后练*中的问题,变“问

  学生”为“学生问”,教学的角色身份发生了转变;此时尤百川归海,师生双方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三、自由交流,相互促进。

  当学生阅读得差不多了,我就请学生在全班交流自己的看法了。有个同学说我喜欢第一次看到的鸟的`天堂。他说:“第一次看到了大榕树,这棵大榕树充满了生机”。他很有感情地读了第8自然段最后两句话:“似乎每一片绿叶都是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树”。听到他读,似乎眼前就是那绿得逼人眼睛的绿叶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让人觉得绿叶绿得鲜亮,绿得让人兴奋!有个同学说:“我喜欢第一次看到的鸟的天堂,因为我从来没有看见过这么大的榕树,也没有看到过树干上长出这么多的根来的大树,这让我实在太惊奇了!”她主动地朗读了第7自然段。读得算不上好,文字读顺了却没有感情,重读的地方也不够明显。但是她能够谈出自己的看法,抓住重点段来读也很不错。有个喜欢第一次看到的鸟的天堂的同学说:“我从小就喜欢绿色,大榕树是绿颜色的,所以我喜欢”。他朗读了第8自然段的重点句:“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不留一点缝隙”。他接着说:“这儿的‘堆’和‘簇’,表现了榕树的茂盛,更表现出了榕树的绿。”喜欢第二次看到的鸟的天堂的同学,有的说:“我喜欢第二次,因为第二次鸟儿们进进出出的,有的还在唱歌,显得格外热闹。”有个同学说:“我喜欢鸟儿,这儿有这么多的鸟儿,我更喜欢了。”他朗读了第十三自然段,特别是“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这两个“到处”读得很重,他说:“这两个到处最能说明这儿的鸟儿多了”。看,他说得多好呀!有两个同学说,因为鸟儿那么多,飞进飞出,我喜欢闹热,而且这表现出了鸟的天堂多么具有生气呀!所以我喜欢第二次看到的鸟的天堂。通过交流,同学们谈出了自己的见解、感悟看法。使每位同学读有所感,有所思,有所获。通过写赞美大榕树的句子,更好地达到了阅读效果。

  四、抓住共同关注点,顺学而导。

  讨论是一种好的阅读方式,更是一种互相帮助,互启思维,相互促进的好方法,我对同学们说:“同学们的交流,给老师很大启发。请大家对其他同学交流的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好吗?”我的话刚说完,有个同学就迫不急待的举起手说:“我觉得我比刚才读7自然段的那个同学读得好些”。于是我就叫他读了,他读得也算不上好。特别是如何读出榕树的大和读出他心里第一次看到这么大的榕树时的心情来,他没有达成这个目标。我就问同学们怎么读这段好呢?同学们就三言两语的发言了。有的说要读出作者第一次看到这么大的榕树时的激动;有的同学说这时是很惊讶的;有的同学说是很高兴的;有的同学说“真是一株大树”要读得重而缓慢一些;有的说“不可计数”要读重一点;有的说“卧”字要读得稍重一些??,这样,我反复抽学生起来朗读,效果渐渐变好。而刚才说最能够表现出鸟的天堂有生机的同学这时不服气地站起来说:“我觉得榕树比鸟儿更有生机。因为这么大一棵生机勃勃的榕树才招来了这么多的鸟儿,要是这棵榕树没有生机的话,怎么会有这么多的鸟儿来此做巢呢?”说完瘪了一下嘴就坐下了,很不服气。但是,赞成因为有鸟儿的同学明显多许多。教室立刻炸开了锅,都说有鸟儿,才使鸟的天堂生机勃勃。我看说榕树有生机勃勃的一方力量单薄,就唯恐天下不乱的插话说:“我觉得榕树更有生机,不然鸟儿为什么来。”我是“少数派”的。

  我们的声音被吼“鸟儿才使天堂有生机”的声音所淹没了。我想,像这个样是一个永远也吵不清的话题。于是我制止了哄乱的教室,制止了没有结果、也不再有新意的争论。我说:“有理不在??”同学们笑呵呵和接答:“有理不在声高”。教室立刻安静了下来。每个同学都明白了老师的意思,于是我接着说;“有的同学说树更有生机,有的同学说鸟儿更有生机。现在我请赞同树有生机的同学把鸟儿通通赶走,请赞同鸟儿有生机的同学把树砍掉。”这下可好了,同学们都一致反对我了。有的同学说,没有树,鸟儿到哪儿去安家呀!没有鸟儿,这还能叫鸟的天堂吗?于是我因势利导:同学们,我们国家有爱鸟周,除了不伤害鸟儿是爱鸟的行为外,还有什么行为是爱鸟的行为呢?同学们都说:“爱护大自然,不滥砍伐树木,保护鸟儿们的家园!”听到这里,我愉快地笑了。从他们的争论到意见一致,到接受环境教育,都在自由阅读和争论中得以体现,教师站在组织者的地位,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我想,这样一节课,不仅达成了教学目标,更达到了还阅读给学生的目的。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要求“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教学应在师生*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我想这样一节课,也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 “自主、合作、探究”,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体现了教师和学生之间新型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师生互动教学活动。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2

  巴金的《鸟的天堂》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文中描写动静结合,韵味十足,遣词造句精妙准确,表达感情充沛细腻,的确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的佳作。而这篇文章的重点是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鸟的天堂的热闹景象。所以在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感悟作者这两次所看到的景象。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初步设想

  这篇文章层次清楚,学生理解起来也非常容易,所以我采用与学生交流以的方式开始。首先介绍一下作者巴金,然后让学生自由读文,谈一谈你对鸟的天堂的印象。教师介绍鸟的天堂的资料。第二步让学生再阅读课文说一说鸟的天堂的特点,总结出树很大、很茂盛,鸟多等特点。第三步让学生再读课文,画出表现这些特点的句子或词语。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感情去读,读出他的特点。第四步总结作者的写作方法,了解这样写的好处。

  二、课堂成功之处

  1、重视朗读训练这是本课一个较成功之处,主要采用自主朗读,谈感悟的方法。同时《鸟的天堂》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感情真挚,很适合学生自己去体会,去领悟。我抓住写树和鸟的几个重点段落的阅读,从“分”到“合”,让学生充分感受“树”和“鸟”互相依存的融洽关系,感悟大自然中无处不在的整体和谐性,使学生实现了一次人文精神的升华,进一步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尊重学生,发扬民主,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去感悟。因此,我这样引导学生学*:

  (1)抓段落,谈感悟。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说说鸟的天堂给自己的感受。在领悟作者两次所看到的景观时,又让学生阅读其中的重点段谈感受。在交流中,去再现生机勃勃的大榕树,去再现鸟儿在枝头欢唱,去感受美的画面、美的韵律、美的语言、美的生命、美的情感。

  (2)抓品读,促感悟。这是一篇训练学生朗读的好课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读”。当学生领悟到了景观的美之后,再让他们感情朗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对照画面读等多种形式,进一步促进学生对美的感悟。

  2、《鸟的天堂》一课写得极有画面感,因此,这一节课中所运用的多媒体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学生感悟到了榕树的美后,让他们观看榕树的画面;学生感悟到了鸟的热闹场面后,再播放画面,这些都对学生的情感感悟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特别是最后的情景朗读让学生对整个鸟的天堂有了更全面和准确的感悟。

  3、同时,在教学中我又抓文本空白,引导学生去想象。“为什么这个地方会成为鸟的天堂”,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想象,这一问题的探讨也让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得到了提高。

  三、不足之处

  《鸟的天堂》一文也是学*写作方法的好范文,抓特点,对叶子的细腻描写、动态描写、静态描写等等,我的课堂上缺乏了对领会表达方面的指导,同时有些方面领悟的不够全面,没有让学生深入领会榕树的远观的美,没有重视好学生对作者表达方法的领悟,最后一句话由于时间原因没有及时引导学生去领悟它的标点符号的不同用意。

  四、几点反思:

  1、备课必须要深挖教材,越细越好,上课时心里越有数。

  2、课堂上要渗透对写作方法的指导,为写作课打好基础。

  3、重视引导学生对表达方法的.领悟。

  4、要重视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语句中的重点词语去感情朗读。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3

  《鸟的天堂》是巴金先生一篇经典的文学作品,文章语言朴实,感情真挚,动静结合,情景交融,文质兼美。文章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说明大榕树的繁茂奇特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名副其实,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文章还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只要人类遵循自然规律做事,大自然就会给人类以丰厚的回报,鸟的天堂这一人间奇特景观的产生,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果。

  一、激发思考,质疑景观奇特的天堂。

  孔子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奇思妙想,摆脱原有知识范围和思维定势的影响,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进行重组,从而产生创造性的新发现、新设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考从惊讶和问题开始。如果没有问题情景就不会有思维。因此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从课文的阅读中去发现问题,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这堂课最明显的,就是在学*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过程中贯穿着质疑探疑这种学*方式,在学生理解“鸟的天堂”特点的基础上,读中生疑,以疑带读,以读求疑的方式突破学*的浅层目标,进入理解文章的高层次,在质疑探索中完成对课文的理解和美的欣赏。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体验,有所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还要求教师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学中,一方面灵活地利用教材,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将纯净的目光投向美丽的大自然,投向美好的生活。

  二、以读代讲,感悟枝繁叶茂的天堂。

  朗读训练时,主要采用自主朗读,畅谈感悟的方法。《鸟的天堂》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感情真挚,很适合学生自己去体会,去领悟。教师抓住写树和鸟的几个重点段落的阅读,引导学生学*:抓句子,谈感悟。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反复阅读,细细品味,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寻找美。再组织学生讨论,来谈感受,谈见解,在交流中,去再现生机勃勃的大榕树,去再现鸟儿在枝头欢唱,去感受美的画面、美的韵律、美的语言、美的生命、美的情感。

  文中描写动静结合,韵味十足,遣词造句精妙,表达感情细腻。这篇文章文质兼美,作者深情地向人们展示了自然界的美好:以朴实优美的语言赞颂了这自然景观。在设计本课时,我紧紧围绕“《鸟的天堂》为何能成为鸟的天堂?”让学生进行质疑,然后分别学*了大榕树的枝叶繁茂,生命力旺盛;鸟的'快乐、幸福的生活,最后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我的整个教学过程由浅入深,注重学生的朗读感悟:朗读、品读、美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力求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以“看不清”与“看清”为教学线条。

  教学设计的过程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又复杂再到简单的艰难推进的过程,教学分为“榕树”和“小鸟”两部分。我紧紧扣住“看不清”与“看清”这两个抓手,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理解看不清“榕树”的原因是因为距离远、榕树太大,“看清”的是茂盛、碧绿、美丽的榕树;看不清鸟儿的原因是鸟儿的颜色多、数量多、种类多,看清的是画眉鸟和一只大鸟,让孩子们从文字中体会“鸟的天堂”里鸟儿的幸福快乐。

  教学中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作者按照时间的顺序,由远及*,详细描写了傍晚的大榕树,接着又详细地描写了早晨鸟的天堂,作者又运用了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采用对比的写法,细腻地表达了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感受。

  四、拓展延伸,欣赏如诗如画的天堂

  1、课文结束时,我安排了一个“我是小小导游”的活动:假如你是“鸟的天堂”的一位小导游,你会怎么向游客介绍“鸟的天堂”呢?导游词的要求:向游客介绍时要有礼貌,尽量口语化,可以加上自己查阅的有关资料。

  2、鸟的天堂就像一首诗,出示田汉的诗歌《鸟的天堂》,这首诗是著名剧作家田汉1962年到广东天马河,游览鸟的天堂时即兴而作。 “三百年来榕一章,浓荫十亩鸟千双。并肩只许木棉树,立脚长依天马江。新枝还比旧枝壮,白鹤能眠灰鹤床。历难经灾从不犯,人间毕竟有天堂。”

  3、鸟的天堂就是一幅画。出示茂密的大榕树图片,让学生看着大榕树说一句话。(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4、鸟的天堂就是一首歌。播放《鸟的天堂》音乐。出示歌词:水幽幽,天蓝蓝,榕树底下小路弯弯。船悠悠,水茫茫,碧波倒映甜蜜脸庞。湖心岛,鸟的天堂,你是日夜向往的地方。湖心岛,鸟的天堂,你是幸福快乐的港湾。风轻轻, 云淡淡,榕树底下月色朗朗。叶青青,岸长长,榕树旁边渔歌晚唱,湖心岛,鸟的天堂。你是日夜思念的地方。湖心岛,鸟的天堂,你是幸福快乐的港湾。

  五、预设与教学实践的遗憾。

  本节课的时间安排不是很妥当,课堂内容太多太满,一个课时无法完成原定的教学内容,教学节奏前松后紧,最后只能精讲“茂盛的大榕树”部分,后面的写“鸟”的部分只能粗略读后感知一下,显得课堂效率不高,还有教学组织及教学语言方面的问题。教学中没有设计书写的环节,新课标提倡每堂课都要有书写的训练,后面仅仅安排孩子做导游的说话训练,没有融入书写与写话的训练,这也是一个遗憾。对于学生不是了解,学生的互动有点拘谨,没有放开自己的手脚,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以上是我对自己《鸟的天堂》课堂教学的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争取教学中的遗憾降到最低。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4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作品,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

  这篇文章动静结合,韵味十足,遣词造句精妙准确,表达感情充沛细腻,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文章。教学时,教师可抓住写树和鸟的几个重点段落的阅读,感受树和鸟互相依存的融洽关系,感悟大自然中无处不在的整体和谐性,使学生实现了一次人文精神的升华,进一步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尊重学生,发扬民主,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去感悟。因此,我这样引导学生学*:

  1、抓段落,谈感悟: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说说喜欢榕树还是鸟儿,并陈述自己喜欢的原因。

  2、抓句子,谈感悟:

  在学生畅谈喜欢段落的基础上,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反复阅读,细细品味,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寻找美。再组织学生讨论,来谈感受,谈见解,在交流中,去再现生机勃勃的大榕树,去再现鸟儿在枝头欢唱,去感受美的画面、美的韵律、美的语言、美的生命、美的情感。

  3、抓品读,促感悟:

  这是一篇训练学生朗读的好课文。在教学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段落,自已朗读,自己感受是否读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然后在小组中读,推荐读等。

  朗读既是理解课文的基本手段,又是获得语感及审美情趣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谈感悟,有利于学生获得丰富的欣赏角度,有利于学生展开自己个性化的见解,促进学生主动、生动、个性地学*和语感的发展。特别是结合多媒体课件提供的画面配乐朗读,可以促进学生产生用声音再创情景的欲望,从而对语言文字有更深的感悟。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5

  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这是很多老师所头疼的,然而在《鸟的天堂》这堂课的学*活动中,我班的学生学的特别投入。这是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的一堂语文课。

  首先,我通过引导谈话,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天堂”是什么样子的。听到这个话题,学生们显得很兴奋,都举起了小手。学生的回答是“天堂是快活的”、“天堂是美好”、“天堂是幸福的”……等学生稍*静了一些,我说:“我想小鸟在天堂里一定也过得很幸福很快乐吧!”同时我板书了课题《鸟的天堂》。让学生读了课题之后,我进一步引导:“读了这个课题,你想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稍做思索,又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地提出了一些问题:“鸟的天堂”指什么?“鸟的天堂”是什么样子的?“鸟的天堂”在哪里?“鸟的天堂”里有什么?鸟在鸟的天堂里过很快乐吗?“鸟的天堂”是怎样形成的?

  在解答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完成自己能解答的问题。有些学生通过课前预*,能回答说:“鸟的天堂是一棵很大的大榕树”、“鸟的天堂在广东省新会县环城乡天马村前的天马河中”、“有许多鸟在鸟的天堂里过着辛福快乐的生活”……有些问题学生能合理地做出解答,有些问题学生回答不够全面。对此,我把学生提出的问题稍加整理,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文中找出有关语句,经过小组合作讨论,全面、合理地解答问题。

  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学生解答问题的欲望非常强烈。于是,学生带着问题开始阅读课文。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学生读得非常认真,非常投入。有些学生独自阅读、独立思考,有些同学阅读课文再讨论交流,合作学*。只见学生一阵是读书,一阵是用笔在书上点点画画,找出了有关词句,一阵又是默默思考;有的学生在书上相互指点,有的在滔滔不绝地陈述着自已的观点,有的在补充他人的叙述,也有的在争论着……

  时间一分分地过去了,学生从提出问题到思考、讨论问题、到组织语言,解答问题,每一个环节都做得那么认真,那么投入。

  最后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在老师或同学们的补充帮助下圆满地解答了每一个问题。

  就这样,通过学生的问、读、想、说,基本上理清了文章的主脉,把握了本课学*的主要内容。

  这堂语文课,学生学得如此投入。

  通过对这堂课学*的反思,我对语文课的学*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德国教育学家福禄贝尔说过:“儿童有着强大的驱动力,教师的任务是管理和引导学生,把他们的驱动力用于值得从事的活动中。因此,教师应当为他们自身活动创造环境”。

  首先,教师要善于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谈话,激发学生的这种强大的驱动力,培养学生学*情感。“天堂”这个话题,是快乐的话题,是美好的话题,这也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个话题。从说“天堂”开始,学生就对本课的学*产生的兴趣,就有了积极投入、主动学*的潜在意识。因此学生在读课题《鸟的天堂》时思维就活了起来,随后才能提出一些合理的问题。本来学生对自己设计的问题总有着浓厚的解答问题的愿望,也就是学生把通过阅读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当成是值得从事的活动,比起教师提问让学生解答来学生更愿投入自己强大的驱动力。这正是本课学生能积极投入学*活动、主动探索的主要原因。

  当然,学生有了参与活动、探究学*的兴趣,教师还要重视学法指导和能力的培养,要适时地引导学生能抓住文中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较全面,合理地描述问题的结果,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惯,提高学生的学*能力。

  学生陈述自己的见解时,教师要对学生的描述予以肯定,帮助学生树立学*语文的自信心,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有技巧地帮助学生把自己的见解描述得更具体,更有理有据,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如,指导学生说出通过“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应接不暇”等词语说明大榕树里的鸟很多,通过“有的……有的……有的……”说明鸟在这里生活得很快乐。也就是说鸟的天堂里有许多鸟,它们过的很快乐,很幸福。这也是把大榕树说成是鸟的天堂的主要理由。说到为什么大榕树会成为鸟的天堂时,学生不但说出了大榕树成为鸟的天堂的原因,也能结合本地实际,说出了“我们也要保护环境,让我们家乡有更多的鸟的天堂。”多么美好的愿望啊!

  这堂语文课,从问到读、从读到想、从想到说,无不显现出学生强烈的学*愿望。看到一张张求知的小脸,教师又怎能打断学生的学*活动呢?教师要站在育人的高度审视教学,要对学生的一切发展负责。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作为学生学*自身活动的良好发展环境,在课堂上重情感教育,重*惯培养,重学法指导,重思维训练,坚持这样做,就能使学生终身受益,必定有利于他们一生的发展。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6

  巴金的《鸟的天堂》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课文描写了两次到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榕树枝繁叶茂,众鸟欢乐歌唱、文中描写动静结合,韵味十足,遣词造句精妙,表达感情细腻、这篇文章文质兼美,作者深情地向人们展示了自然界的美好:以朴实优美的语言赞颂了这自然景观、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发挥学生的学*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几个关键性的问题带起整篇课文的`学*。首先,在课文的整体感知阶段,要求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作者和他朋友几次去了鸟的天堂?每次看到什么不同的景象?为什么?学生通过默读,通过思考,通过讨论和交流,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以上的问题。当以上的问题解决后,文章的结构和脉络基本上就已经清晰了。另外,在整体感知过程中,我还穿插对意义段的教学,由于学生是通过自主思考和讨论得出以上问题的答案,所以,在尝试提问学生关于分意义段的问题的时候,学生都能够正确地回答。第二,在突破课文重点和难点的过程中,我也采取了提出主要问题,层层深入的方法。根据课后练*,提出问题:我有一些问题想提出来和大家讨论。如,课文里五次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加了引号,有的没有加呢?先让同学们讨论“鸟的天堂”和鸟的天堂的区别,再引出“鸟的天堂”(大榕树)之所以成为鸟的天堂的原因。从课文里面找出能体现大榕树的特征的相关语句,并通过感情朗读、讲解等方式,发现和感悟大榕树的特点;另外,在“鸟的天堂”里生活的小鸟有什么特点呢?我也通过让学生自主发现,自由发表意见,自由说出理由来想象鸟儿在“鸟的天堂”里生活的快乐和自由。最后,让学生说感想,说说他们对“鸟的天堂”的感想,提出问题:如果你有机会去“鸟的天堂”旅行,你会怎么做?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和回答,再次感受“鸟的天堂”的美。

  总的说来,这篇课文的教学上,我能够尝试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因为自己发现的东西才是自己的,内化的,而从课后提问和课后*题的反馈情况来看,这种方法是十分有用的,学生真正学到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不是被硬塞进去的。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7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佳作。课文描写了两次到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榕树枝繁叶茂,众鸟欢跃歌唱。作家巴金用朴实优美的语言赞美了大自然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让我们的心不由颤动,让我们的情为之动容!带着美好的夙愿,我开始了新的探索,想让这样一篇经典的文章同样焕发新的活力。

  一、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学生成为学*的主人,让课堂真正活起来,让朗朗书声伴随课堂,这也是我这节课比较突出的地方。语文课程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所以我们的教学研究必须不断创新。老师要发扬自己的教学个性,学生要萌发自己的个性意识,课堂教学就要创设个性学*的天地。 其主体参与,合作互动设想是:小组生生互动,集体师生互动;积极探讨中提高学*能力,自然渗透中培养人文素养。

  二、在教学结构上,注意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

  整个教学过程,采用了变序的结构。从结尾段的中心句入手,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设计了“引疑—质疑—析疑—解疑”的教学思路。在速读全文后,我有意识地抓住文章结尾段的中心句,引导学生提出了“昨天眼睛骗了我”是什么意思?“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一句中为什么前一个“鸟的天堂”要用引号?这些问题,力争起到从中心句入手、引疑的作用。接着,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插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加以解决,使析疑、解疑的过程成为语言文字训练和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

  三、在教学方法上,形式多样,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1.把质疑问难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上课之初引导学生质疑,在析疑、解疑过程中,仍不忘让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学,针对问题学,同时掌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语言文字训练及朗读训练中,让学生读、思、勾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指导学生掌握学*方法。如词语训练中,用解释、比较、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又如指导读,有默读、齐读、自由读、有感情地朗读等形式,并注意启发学生读的欲望,提高学生读的能力。

  3.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研读课文的过程中,我运用了多媒体手段,体现了文字与形象的结合。例如,研读“群鸟纷飞”这一部分时,教师动情的介绍群鸟纷飞的情景,然后是播放课件,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接着让学生谈感受,在回到文章中去感悟语言,最后为画面配解说词,在这样的活动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几许的遗憾,使我深刻认识到教学中细微之处是课堂,上完这堂课,这一环节深深印在的脑海中,就是学生板书时,写字不规范,然而我没有指出,孩子们不良的*惯不正是我们没有及时地去纠正造成吗?在今后的教学道路上我会一如既往的坚定信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8

  《鸟的天堂》一文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一样景象,说明大榕树的繁茂奇特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名副其实,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一、课前的导入,诱发学生的学*兴趣。

  首先,我透过引导谈话,让学生结合自我的生活经验,说说“天堂”是什么样貌的。听到这个话题,学生们显得很兴奋,都举起了小手。学生的回答是“天堂是快活的”、“天堂是完美”、“天堂是幸福的”……我进一步引导:“读了这个课题,你想提出哪些问题?”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稍做思索,又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地提出了一些问题:“鸟的天堂”指什么?“鸟的天堂”是什么样貌的?“鸟的天堂”在哪里?“鸟的天堂”里有什么?鸟在鸟的天堂里过很快乐吗?“鸟的天堂”是怎样构成的?学生自我就带着疑问走进了文本。

  二、课中品读体味,深入感受课文资料

  《鸟的天堂》一文资料写的十分美,语言也十分美,作者的感情全身心的投入,情也美。课文描述了两次到鸟的天堂看到的美丽:景象榕枝繁叶茂,众鸟欢乐歌唱。作者以朴实优美的语言、鲜明的动静比较手法,赞颂了这自然景观,生动地描绘了这株大榕树是“鸟的天堂”,从而赞叹了我国南方水乡自然环境之美。

  在表现榕树生命力之美时,这样写道“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那里如果去掉“似乎”变成写实,就显得不真实了;如果换成“我觉得”就把感觉和景物截然分开,语气*淡。“颤动”如果变成“涌动、跳动、颤抖”,就不能把绿叶富有生命力的特有精神状态准确地刻画出来。“似乎、颤动”传神地把当时作者的感受、联想融入于景,具有“物我两忘”的心态,意境深远,妙不可言。写榕树的叶子亮丽,又反客为主,写成“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叶子对人的吸引力太大了,让人不得不看,榕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

  第二次去看榕树,写群鸟嬉戏,“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极言场面之广大。从听觉写“声”,从视觉写“影”,写影比写鸟本身更能体现当时的热闹纷繁。用“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扑翅膀”。充分写出形态的多种多样,生动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三、有感情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能够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并能更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在朗读描述大榕树和鸟多的段落时,让学生边读边想象榕树的样貌以及鸟多的场面。为以后的作文打下基础。

  一堂语文课,从问到读、从读到想、从想到说,无不显现出学生强烈的学*愿望。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要站在育人的高度审视教学,要对学生的一切发展负责。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作为学生学*自身活动的良好发展环境,在课堂上重情感教育,重*惯培养,重学法指导,重思维训练,坚持这样做,就能使学生终身受益,必定有利于他们一生的发展。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9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作品,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

  这篇文章动静结合,韵味十足,遣词造句精妙准确,表达感情充沛细腻,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文章。教学时,教师可抓住写树和鸟的几个重点段落的阅读,感受“树”和“鸟”互相依存的融洽关系,感悟大自然中无处不在的整体和谐性,使学生实现了一次人文精神的升华,进一步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尊重学生,发扬民主,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去感悟。因此,我这样引导学生学*:

  1、抓段落,谈感悟: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说说喜欢榕树还是鸟儿,并陈述自己喜欢的原因。

  2、抓句子,谈感悟:

  在学生畅谈喜欢段落的基础上,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反复阅读,细细品味,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寻找美。再组织学生讨论,来谈感受,谈见解,在交流中,去再现生机勃勃的大榕树,去再现鸟儿在枝头欢唱,去感受美的画面、美的韵律、美的语言、美的生命、美的情感……

  3、抓品读,促感悟:

  这是一篇训练学生朗读的好课文。在教学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段落,自已朗读,自己感受是否读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然后在小组中读,推荐读等。

  朗读既是理解课文的基本手段,又是获得语感及审美情趣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谈感悟,有利于学生获得丰富的欣赏角度,有利于学生展开自己个性化的见解,促进学生主动、生动、个性地学*和语感的发展。特别是结合多媒体课件提供的画面配乐朗读,可以促进学生产生用声音再创情景的欲望,从而对语言文字有更深的感悟<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0

  1、形象思维训练法:

  小学生形象思维潜力较弱,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领悟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透过形象思维的引路,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加深感悟。

  我透过让学生反复诵读,获得课文资料,初步认识后,借助电教手段播放了“鸟的天堂”录像,把学生带进一种特定的评议环境中,学生神情专注而投入,随后让学生看着早上没有鸟的这一棵大榕树,启发学生想想说说,“百鸟欢闹”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当再读到“百鸟欢闹”这一段时,学生已学沉浸在期中,仿佛身临其境,而让学生说说一只鸟的特写景头时,也能说得有声有色,到达了必须的效果。

  2、品词析句比较法:

  文章的组词成句构段的方法研究是提高学生对语言感受潜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我抓住有关的句子进行比较、揣磨、欣赏,不断地提高其对语言感知的敏锐程度。

  如:教学第8自然段中“这棵榕树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方,不留一点缝隙,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对于“颤动”、“展示”这两个关键字,引导学生用其他词来替换。如用“显示”、“出现”或“抖动”、“晃动”等,用哪组词更好?在讨论、比较中,让学生体会到“展示”是清楚地摆出来,明显地表现出来,突出榕树的旺盛的生命力;“颤动”是短促而频繁地振动,课文把微风吹动,阳光照耀下树叶一闪一闪的样貌,不但美丽而且动静结合,显示了大榕树那旺盛的不可抗拒的生命力,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受。

  这样,关键文字抓住屯,学生品出了精妙词语,咀嚼出了它的神韵,从而在心灵上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促使学生语感不断地增强。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菁华10篇)(扩展3)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菁华10篇)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

  《鸟的天堂》是人教版第7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经典课文,是巴金先生的作品。作者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

  重点和难点:

  本文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想象“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的不同感受,教学难点是体会描写大榕树特点的语句。

  教学反思: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发挥学生的学*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几个关键性的问题带起整篇课文的学*。首先,在课文的整体感知阶段,要求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作者和他朋友几次去了鸟的天堂?每次看到什么不同的景象?为什么?学生通过默读,通过思考,通过讨论和交流,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以上的问题。当以上的问题解决后,文章的结构和脉络基本上就已经清晰了。另外,在整体感知过程中,我还穿插对意义段的教学,由于学生是通过自主思考和讨论得出以上问题的答案,所以,在尝试提问学生关于分意义段的问题的时候,学生都能够正确地回答。第二,在突破课文重点和难点的过程中,我也采取了提出主要问题,层层深入的方法。根据课后练*,提出问题:我有一些问题想提出来和大家讨论。如,课文里五次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加了引号,有的没有加呢?先让同学们讨论“鸟的天堂”和鸟的天堂的区别,再引出“鸟的天堂”(大榕树)之所以成为鸟的天堂的原因。从课文里面找出能体现大榕树的特征的相关语句,并通过感情朗读、讲解等方式,发现和感悟大榕树的特点;另外,在“鸟的天堂”里生活的小鸟有什么特点呢?我也通过让学生自主发现,自由发表意见,自由说出理由来想象鸟儿在“鸟的天堂”里生活的快乐和自由。最后,让学生说感想,说说他们对“鸟的天堂”的感想,提出问题:如果你有机会去“鸟的天堂”旅行,你会怎么做?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和回答,再次感受“鸟的天堂”的美。

  总的说来,这篇课文的教学上,我能够改变以往经常发生的“牵着走”的情况,能够尝试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因为自己发现的东西才是自己的,内化的,而从课后提问和课后*题的反馈情况来看,这种方法是十分有用的,学生真正学到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不是被硬塞进去的。不过,由于这篇课文的教学过于注重这种模式,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感情朗读,以及对某些重点句子的体会。对于文章作为游记的写作顺序也未能清晰的交待。看来,在充分调动学生学*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需要兼顾其他必须的教学程序,否则就会因此失彼,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是属于课堂调控方面的能力,也是需要加强的地方。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2

  师:榕树美,美在哪儿呢?这样吧,我们自由朗读描写榕树的段落,体会体会。有喜欢的句子就勾出来多读几遍,有不太理解的地方就在旁边作上记号。

  (生朗读、勾画、体会)

  师:你们喜欢读哪些句子,体会到了些什么,谁来说说自己的理解?

  生:我喜欢读这几句话“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从这几句话中,我体会到了榕树的绿叶特别美,颜色鲜艳欲滴,又十分的繁茂,充满了生机。

  生:我认为榕树最美之处还在于它的根。榕树的根与众不同,课文中是这样写的“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枝上生根”,使榕树显得特别的奇特。

  生:那这榕树之所以能“独木成林”就是因为长着这些“气根”,难怪课文中说“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我从这句话还体会到了榕树的壮观的美!

  师:你的理解更深刻了!那你来读读这句话。

  (生读)

  师:还有谁想读?读出榕树的大、榕树的奇。

  (生再读)

  师:读得真不错!我们继续交流。

  生:课文中还有一句话,“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从这句话我体会到了榕树富有活力,生命力旺盛的美。

  师:体会得真好!那你能把这句话读好吗?

  生:能!

  (生有感情地读这句话。)

  师:的确读出了自己的感受。

  师:孩子们,刚才读书时,你们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也可以提出来。

  生:课文中说“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我不明白“新的生命在颤动”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呢?

  师:这样吧,再自由地读一读这句话,然后可以联系着上下文,可以联系着生活实际,和*时的感受,看看自己有什么见解。

  (生自由地读、体会)

  师:想好了可以把自己的理解说给前后的同学听一听。

  (生自由交流,师也参与其中。)

  师:谁来谈谈自己的理解?

  生:作者是黄昏时到那儿去的,这时候小鸟们都回窝了,躲在大榕树上,只是偶尔扑扑翅膀。当小鸟扑翅膀时,绿叶就晃动起来。可是绿叶太多了,课文中说是“不留一点缝隙”,所以作者看不见躲在树上的小鸟,但是他却感觉到了“生命的颤动”。

  师:这是你的理解,比较独特。还有不同的见解吗?

  生:课文中说“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说明这是一株富有活力的大树,作者从它的每一片绿叶上感受到了这种勃勃的生机,所以说是“每一片绿叶上都有新的生命在颤动”。

  师:你能联系着上下文来谈自己的理解,真不错!

  生:绿色是生命的象征,作者看到这每一片绿叶,在晚霞的映照下,闪耀着动人的'光彩。尤其是那新生的嫩叶,绿得鲜亮,绿得发光,让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感叹,“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师:孩子,你的感受多深刻呀!

  生:刚才几个同学都说到了这每一片绿叶本身就孕育着无限生机,但我觉得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也许当时吹过一阵阵微风,这些充满活力的绿叶在风中你挤我,我挤你,不停地摇动,才让作者产生了“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的感觉。

  师:你认为“风吹”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也很有道理。

  生:我觉得绿叶本身并没有动,但是这满树的叶子翠绿欲滴,在阳光的照耀下,发出夺目的亮光,作者看久了,似乎感到绿叶上的点点光斑像是一些可爱的小精灵在舞蹈,眼前有一些绿色的光点在闪烁,所以作者感受到了“生命的颤动”。

  师:你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美的画面啊!孩子们,看来我们每个人对这句话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也许是风吹,也许是鸟动,也许是阳光的照耀,也许是新发的嫩芽,或许是那绿叶本身就孕育着无限的生机,才让作者产生了如此奇妙的感觉。让我们用自己的感受再读读这句话,你觉得怎么读能表达自己的感受就怎么读。开始吧!

  (生自读体会。)

  师:谁想来读?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请了两名学生后发现学生情感的投入不够。)

  师:这句话写得很美,我也很喜欢,想读给大家听一听,你们听我读得怎么样。

  (师有感情地朗读。)

  师:我是带着自己的感受,非常投入感情地在读。你们还想读一读吗?

  生:想!

  师:那就再练*练*吧!

  (生再次自由练*有感情地朗读。)

  师:谁想来读一读?

  (请了4名学生朗读,读得很不错。)

  师:这“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的感受是多么奇妙呀!难怪作者会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教学反思】

  一、突出师生的合作性

  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主动发展的关键所在。上述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师生间的民主合作性。课堂上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等讨论、相互补充的气氛极浓。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张扬自己的个性。学生们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感受,轻松愉快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在言语实践中学*语言,在积极思维中发展思维,在交流表达中提高表达能力。教师的*等参与不仅加大了师生间的亲和度,而且对学*重点有效地进行点拨和引导,增加了学生的学*深度和广度

  二、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

  本课中我没有强迫学生按课文顺序或自己的意愿去阅读,而是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去阅读、去感悟、去讨论、去交流,学生是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主动、积极地学*自己喜欢的内容,这样充分突出了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次教学中,对于课文的理解我没有作生硬的分析,没有作支离破碎的肢解,而是还课文一个完整,还学生亲自阅读实践的权利。让学生阅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这样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自由感悟,让他们在读中去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再练*有感情地朗读,自始至终,以读代讲,凸现了学生阅读的实践性。

  三、尊重学生体验的独特性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己读懂课文,鼓励学生道出自己真实的、独特的体验。学生有的喜欢课文的这几句,有的喜欢那几句。对于同一句话,有的这样理解,有的那样感受。而怎样读好精彩句段,同学们则各有各的方法和技巧。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满怀欣喜,作为教师则充分肯定、非常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充分尊重学生阅读体验的独特性。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多一点培育创造力的意识和办法,学生走向社会就会多一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述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大胆设想,畅谈自己的想法,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想象,同时,对学生创新性人格塑造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3

  《鸟的天堂》主要讲了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所看到的不同的情景。由于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经知道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能够了解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所看到的大榕树的样子以及众鸟纷飞的场景,还要了解人们是怎样保护环境的。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课件能够了解到大榕树的大和茂盛的特点,也由此认识到鸟儿们生活的环境是多么美丽,在使用课件时,学生的精力也集中到了一点上,也被课件中的大榕树的美和众鸟纷飞的场面给吸引住了。特别是在感受大榕树的树根和大榕树茂盛的枝叶时,通过课件的演示让学生有了较为直观的理解,然后再引导学生细读句子来感悟文中语言文字的优美凝练,体会大榕树的美。再如在教学大榕树上鸟儿纷飞的场景时,我又借助课件播放群鸟在大榕树上活动的录像,展示鸟的天堂鸟儿翻飞,鸟声悠扬,令人目不暇接的热闹景象,真实地再现了众鸟纷飞的欢闹景象,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通过给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满足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说说你看到鸟儿们在大榕树上干什么呀!再让学生仔细体会体会。

  巴金的《鸟的天堂》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文中描写动静结合,韵味十足,遣词造句精妙准确,表达感情充沛细腻,的确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文。今年,它早早地出现在四年级教材中,让我们执教者有一种欣喜和想教好它的冲动。这篇文章文质兼美,巴金先生深情地向人们展示了自然界的美好。一直以来,我对这篇文章情有独钟,因而自认为备课备得很充分,无论是对作者的遣词造句,还是表达方法的运用,都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在教学时,我注意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学*的意识,让他们说他们所说,诉他们之真情。

  一节课下来,虽然没有借助多媒体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优势给学生传播课本知识,但学生学*的兴趣依然盎然,或许是他们被大榕树的美丽所感染,被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所吸引,学*效果很好。 传统的教法,可按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展开,先学第一次只见到勃勃生机的大榕树,但没有见到一只鸟,再读第二次看到了鸟儿翻飞,鸟声悠扬的场面;或者围绕“为何能成为鸟的天堂?”的两个因素展开教学。本课设计时以读、悟、说为基本思想,把“榕树”与“鸟儿”放在等同的位置上加以品味,教学设计重视语感的培养,突出语文的人文性。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感受榕树的勃勃生机和“鸟儿翻飞”、“鸟声悠扬”的场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3、初步学会换位思考,养成辩证思维的'*惯。

  其教学过程根据课文特点、单元训练重点和多媒体课件的特点,从培养学生“自主感悟,发展语感”出发,主要以朗读感受、自主感悟、换位再读再悟、拓展延伸几个环节来展开。朗读感悟第一课时教学后学生对课文内容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研读二、三段,即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不同景象,在回顾课文内容后,让学生挑选出描写榕树与鸟儿的段落来读。在读、评的过程中,学生对这些重点段落有了整体的感悟。 自主感悟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采用学生自主选择(在描写榕树与鸟的段落中任选其一)、自主研读(品味描写榕树或鸟的语言文字)、自主感悟(用第一人称介绍榕树或鸟的魅力)的方法,积极引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教学中,让学生分别以“树”和“鸟”的身份赞美自己,从中培养自尊、自爱、自信,使每个学生的聪慧、可爱、悟性和灵气都表露了出来,做到了人文一致,人文合璧;让学生始终有积极的阅读心理,从读中感受到榕树的勃勃生机和“鸟儿翻飞”、“鸟声悠扬”的场面,从中获得了愉悦,获得了对人生价值的感悟,获得了人文精神的升华。

  换位整和、再悟教学时,引导学生深究榕树与鸟的关系,进而互换角色,进行再读再悟,使学生从整体上感悟、了解“鸟的天堂”的含义,使学生同时学会欣赏别人,我即是树,你即是鸟,树和鸟互相欣赏形成整体;我和你也互相欣赏,互助互励,让学生真正做到了认识自我,欣赏别人。

  这里渗透了换位思考的意识,让学生从小养成辩证地、全面地看问题的*惯。这样处理既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为学生人生的光彩涂了一层亮丽的底色。 拓展延伸我以课文内容“一只小画眉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的唱着,它的歌声真好听”引导学生想像。让他们围绕“如果你是小画眉,你会唱些什么?”进行交流,引导学生经历从读到悟,最后到表达的一个完整的语言文字学*过程。朗读训练这是本课另一个较成功之处,主要采用自主朗读,谈感悟的方法。《鸟的天堂》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感情真挚,很适合学生自己去体会,去领悟。我抓住写树和鸟的几个重点段落的阅读,从“分”到“合”,让学生充分感受“树”和“鸟”互相依存的融洽关系,感悟大自然中无处不在的整体和谐性,使学生实现了一次人文精神的升华,进一步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尊重学生,发扬民主,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去感悟。

  因此,我这样引导学生学*:

  1、抓段落,谈感悟。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说说喜欢榕树还是鸟儿,并陈述自己喜欢的原因。

  2、抓句子,谈感悟。在学生畅谈喜欢段落的基础上,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反复阅读,细细品味,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寻找美。再组织学生讨论,来谈感受,谈见解,在交流中,去再现生机勃勃的大榕树,去再现鸟儿在枝头欢唱,去感受美的画面、美的韵律、美的语言、美的生命、美的情感……

  3、抓品读,促感悟。这是一篇训练学生朗读的好课文。在教学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段落,自已朗读,自己感受是否读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然后在小组中读,推荐读等。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4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的经典之作,很适合小学生阅读。课文记叙了作者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情景。教学本文,我整个教学分三步进行: 1、整体感知、弄清课文写作顺序及主要内容;(学生自学)2、精读描写大榕树部分;(小组合作,班上展示)3、精读描写群鸟活动部分。(小组合作,班上展示)

  一、整体感知,理清文章顺序。

  这个过程是每次学*时,学生就要做的,因此学生学*起来和容易,他们通过读书就能够理清顺序,大致了解文章的写作内容。因此在教学这步时,我一般采用学生自学和小组研讨解决。

  二、精读写大榕树这部分。

  因为作者的题目是《鸟的天堂》,那么鸟的天堂究竟在哪里呢?作者为什么要写大榕树呢?只有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他们才会明白。因此,在学*写大榕树这部分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看作者是怎样写大榕树的,在这部分文章里,作者几次提到“鸟的天堂”,而且为什么都加了引号?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作者按照整体到部分的写作方法,还明白了作者把鸟的天堂几个字加引号是因为借用别人说的话。最后从文中也知道了大榕树就是鸟的天堂,只是这次作者没看见鸟而已。最后,让学生把自己的体会通过朗读来表现。

  三、精读描写群鸟活动部分。

  这部分可以说是文章精彩之处。昨天作者没看见鸟有些失望,那么今天作者笔下的热闹情景正说明了鸟的天堂名副其实。因此在学*这部分文章时,主要让学生自己读名自己说,看作者都从哪些方面写了鸟,学生从“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这句话中感悟到鸟的多,鸟的热闹。接着,我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去观察鸟,让他们在小组里表演当时热闹的场面,最后引导学生

  讨论:“为什么作者第一次没有看到鸟。”和“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

  四、整体回味,学*写作方法,深入感受生态美。

  《鸟的天堂》一文内容写的非常美,语言也非常美,作者的感情全身心的投入,情也美。因此在学完后,我让学生再次欣赏朗读,学*作者抓住榕树的特点和抓住鸟的动作来写的方法。

  五、课后练*,延伸绿色教育。

  课后练*是课堂学*的延伸,我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写导游词画2幅“鸟的天堂”的画。一幅只有大榕树,一幅有鸟活动的情景,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的理解文章,感受作者笔下的自然美。通过完成练*,资料、课文再一次地在学生的头脑中再现,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 。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5

  巴金的《鸟的天堂》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文中描述动静结合,韵味十足,遣词造句精妙准确,表达感情充沛细腻,的确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的佳作。而这篇文章的重点是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一样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鸟的天堂的热闹景象。所以在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感悟作者这两次所看到的景象。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理解文章的主要资料。

  一、初步设想

  这篇文章层次清楚,学生理解起来也十分容易,所以我采用与

  学生交流以的方式开始。首先介绍一下作者巴金,然后让学生自由读文,谈一谈你对鸟的天堂的印象。教师介绍鸟的天堂的资料。第二步让学生再阅读课文说一说鸟的天堂的特点,总结出树很大、很茂盛,鸟多等特点。第三步让学生再读课文,画出表现这些特点的句子或词语。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感情去读,读出他的特点。第四步总结作者的写作方法,了解这样写的好处。

  二、课堂成功之处

  1、重视朗读训练这是本课一个较成功之处,主要采用自主朗读,谈感悟的方法。同时《鸟的天堂》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感情真挚,很适合学生自我去体会,去领悟。我抓住写树和鸟的几个重点段落的阅读,从“分”到“合”,让学生充分感受“树”和“鸟”互相依存的融洽关系,感悟大自然中无处不在的整体和谐性,使学生实现了一次人文精神的升华,进一步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尊重学生,发扬民主,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光让给学生,让学生自我去揣摩,去感悟。因此,我这样引导学生学*:

  (1)、抓段落,谈感悟。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说说鸟的天堂给自我的感受。在领悟作者两次所看到的景观时,又让学生阅读其中的重点段谈感受。在交流中,去再现生机勃勃的大榕树,去再现鸟儿在枝头欢唱,去感受美的画面、美的韵律、美的语言、美的生命、美的情感。

  (2)抓品读,促感悟。这是一篇训练学生朗读的好课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读”。当学生领悟到了景观的美之后,再让他们感情朗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对照画面读等多种形式,进一步促进学生对美的感悟。

  2、《鸟的天堂》一课写得极有画面感,因此,这一节课中所运用的多媒体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学生感悟到了榕树的美后,让他们观看榕树的画面;学生感悟到了鸟的热闹场面后,再播放画面,这些都对学生的情感感悟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个性是最后的情景朗读让学生对整个鸟的天堂有了更全面和准确的感悟。

  3、同时,在教学中我又抓文本空白,引导学生去想象。“为什么这个地方会成为鸟的天堂”,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想象,这一问题的探讨也让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得到了提高。

  三、不足之处

  《鸟的天堂》一文也是学*写作方法的好范文,抓特点,对叶子的细腻描述、动态描述、静态描述等等,我的课堂上缺乏了对领会表达方面的指导,同时有些方面领悟的不够全面,没有让学生深入领会榕树的远观的美,没有重视好学生对作者表达方法的领悟,最后一句话由于时光原因没有及时引导学生去领悟它的标点符号的不一样用意。

  四、几点反思:

  1、备课务必要深挖教材,越细越好,上课时心里越有数。

  2、课堂上要渗透对写作方法的指导,为写作课打好基础。

  3、重视引导学生对表达方法的领悟。

  4、要重视引导学生透过重点语句中的重点词语去感情朗读。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6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选作课文时有改动。作者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宽阔清澈的河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构成了一幅高雅清幽的风景画,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

  这篇课文已是我第三次教,每一次教后的感受都不一样。记得第二次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因为没有很好地为学生创设情境,所以在引导学生感受大榕树是多么地富有生命力时,学生体会得不够深刻。因此在这次的教学中,为了改进前两次教学中的不足,我为此做了精心的准备。课前搜集大榕树的气根的图片、众鸟纷飞的景象,同时下载了几首优美的曲子来作为学*时的背景音乐,尽可能营造出最佳的课堂情境。

  在实际教学中,我首先由一个关于大榕树的美丽传说导入新课,随之进行一段配乐解说,“在广东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四、五百年前,在广东新会的天马村,有一条小河,河中间有一块泥滩小岛。潮退外露,潮涨水淹。一天,一只仙鹤看中了这儿环境静而优雅,便衔来了一根榕树枝,说来奇怪。不久,榕树生长起来,枝繁叶茂,远看像一片浮动的绿洲。又一个美丽的清晨,这只仙鹤带来了数万只仙鹤,栖息在这棵榕树上。从此,每于清晨薄雾中,万千灵鸟鸣声呼唤,凌空翱翔,野趣盎然,形成南国一个奇观。”学生的兴趣马上被充分的调动起来,然后非常自然地揭示了本课的课题,让学生先对鸟的天堂有一个初步的感知。然后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找出关键的一句表达巴金爷爷情感的句子,即“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在齐读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质疑,学生马上提出了:为什么有的“鸟的天堂”加引号,有的`不加引号?由疑促思。

  从整体入手后,再具体引导学生感受这棵大榕树的特点。教学这部分时,由我来配乐朗读,让学生去尽情的想象这棵大榕树的样子。刚读完,一双双小手刷地举起来,“我仿佛看到了一棵生机勃勃的大榕树”,“老师,刚才你在读的时候我好像真的看到这棵榕树了,它可真大啊”,“我眼前好像出现了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榕树”……我马上进行点拨:同学们,这是你的感受,那么巴金爷爷对这棵榕树有着怎样不同的感受呢?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异口同声地回答: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接下来,再引导学生去感悟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出来的?让学生反复读,通过多种不同形式的读,走进文本,结合交流的关键词句去感悟体会语言的内涵,感受榕树的美丽。但是,很遗憾的是对于句子“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让学生体会新的生命时仅停留在表面,思维比较局限,记得前两次在教学这课时也是在这个句子的学*时不够顺畅,在这句的指导上欠妥。

  感受了大榕树的美丽后迁移练笔,引向读“鸟”。这部分的学*除了要让学生感受到鸟的多,更重要的是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感受为什么这里的鸟会这么多。因此在教学中,我先是给学生介绍了一份关于天马村的人们是怎样爱鸟的小资料,接着安排了一个小练笔:正是由于有了这美丽善良的南国的人,才有了这神奇美丽的南国的树。假如你就是那第一只飞来的仙鹤,你发现了这株美丽的南国的树,你将怎样召唤你的亲人、朋友来此安居乐业?请你写下最能打动他的话。学生对这个练笔特别感兴趣,就连*常特别爱调皮捣蛋的思涵也特别积极,高高举起他的手,生怕我不给他机会。之后,出示了一段众鸟纷飞的视频文件,学生一片欢呼,兴奋得不得了,本来并没有要求让他们发言,可大家却在观看后情不自禁地举起了手想来交流自己的观后感。记得有一个孩子说道:这里的鸟可真多啊!各种各样的,我眼睛都看不过来了。然后我顺势点拨:孩子们,眼睛看不过来这就叫――应接不暇,非常轻松地就理解了这个新词。紧接着,我又试着从多个角度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树上还有些什么形态的鸟呢?画眉鸟可能在唱什么呢?最后,再次回到写巴金爷爷感受的句子:“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时让学生再来解答课始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有的“鸟的天堂”加引号,有的不加引号?学生的体会就很深刻了。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7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福建省南安市兰园小学 黄定霞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作品,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

  这篇文章动静结合,韵味十足,遣词造句精妙准确,表达感情充沛细腻,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文章。教学时,教师可抓住写树和鸟的几个重点段落的阅读,感受树和鸟互相依存的融洽关系,感悟大自然中无处不在的整体和谐性,使学生实现了一次人文精神的升华,进一步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尊重学生,发扬民主,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去感悟。因此,我这样引导学生学*:

  1、抓段落,谈感悟: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说说喜欢榕树还是鸟儿,并陈述自己喜欢的原因。

  2、抓句子,谈感悟:

  在学生畅谈喜欢段落的基础上,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反复阅读,细细品味,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寻找美。再组织学生讨论,来谈感受,谈见解,在交流中,去再现生机勃勃的大榕树,去再现鸟儿在枝头欢唱,去感受美的画面、美的韵律、美的语言、美的生命、美的情感

  3、抓品读,促感悟:

  这是一篇训练学生朗读的好课文。在教学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段落,自已朗读,自己感受是否读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然后在小组中读,推荐读等。

  朗读既是理解课文的基本手段,又是获得语感及审美情趣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谈感悟,有利于学生获得丰富的欣赏角度,有利于学生展开自己个性化的'见解,促进学生主动、生动、个性地学*和语感的发展。特别是结合多媒体课件提供的画面配乐朗读,可以促进学生产生用声音再创情景的欲望,从而对语言文字有更深的感悟。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8

  《鸟的天堂》一课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说明大榕树的繁茂奇特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名副其实,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前,我深挖课文中的环境教育因素,明确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的原因:

  其一,是因为生态环境好(榕树很大,很茂盛,周围是河流,气候适宜。);

  其二,是因为这儿的人好(农民不许人捉它们。)同时生态环境好又有人为的因素。在教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做的:

  一、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学生乐学、乐思。

  在教学“大榕树”和“众鸟纷飞”的部分时,我都请学生们自主阅读,说感受到了什么,喜欢那些句子和词语。学生们先是自己用笔勾画,接着又自由朗读起来,有时又听下来思考。我惊喜地发现在他们自由阅读中表现出来的乐学、乐思,表明他们已经不再是单纯喜好热闹的小朋友了,他们已经拥有自己的阅读经历,有了一定的阅读欣赏水*。

  二、自由交流,相互促进。

  在学生自主阅读后,我请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了。学生很快就找到了文中的关键词句。例如: “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一句是本文的难点之一。在学生读书思考、小组交流,倾听学生富有创意的发言之后,进一步用课件展示图片加以突破,同时发挥教师自身语言的优势进行范读加深学生的体验:“这株老榕树已经有500岁了,但她还洋溢着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跳动着绿色的精灵,闪动着生命的光辉。这是一株大树,这更是一首蓬勃、宁静、壮美的生命赞歌。”阳光照耀着满树翠绿的叶子,每个叶片都闪烁着熠熠光辉。充满动感的画面配以精当优美的描述,大榕树涌动的生命活力人目入耳人心,难点亦随之突破。学生在朗读后谈出了自己的感受,看法。是每位同学读有所感,读有所思,读有所获。达到了很好的阅读效果。

  课后,我有如下几点反思:

  一、挖掘教材,培养问题意识

  课文一开始,我以天堂为美点,请学生们质疑课题,初步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但是,当这些问题解决后,我紧接着又提出了问题,请学生们思考。如果此时能设计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们还想知道什么?”。这样学生会更有兴趣去阅读文本,并且积极思考,促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切实把学生放在了学*的主**置。再继续引导,“这么的多问题,你认为先解决哪个问题比较合适呢?”这个问题帮助学生理清阅读的思路,给予学*方法的指导,把学生从被动的“学答”地位提升到了主动“学问”的地位,为学生走向主体性、走向自主探究作了潜移默化的诱导。这样,既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信任,同时也增强了学*的主人翁意识,促进了学生探究学*的自主性,学*起来也就自然会兴趣浓厚,达到理想的学*效果。

  二、在教学方法上,形式多样,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1.把质疑问难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上课之初引导学生质疑,在析疑、解疑过程中,仍不忘让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学,针对问题学,同时掌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语言文字训练及朗读训练中,让学生读、思、勾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指导学生掌握学*方法。如词语训练中,用解释、比较、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又如指导读,有默读、齐读、自由读、有感情地朗读等形式,并注意启发学生读的欲望,提高学生读的能力。我抓住写树和鸟的几个重点段落的阅读,从“分”到“合”,让学生充分感受“树”和“鸟”互相依存的融洽关系,感悟大自然中无处不在的整体和谐性,在读描写榕树叶子的段落时,学生特别投入,读出了真正的南国的美。

  3.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研读课文的过程中,我运用了多媒体手段,体现了文字与形象的结合。例如,研读“群鸟纷飞”“枝叶茂盛”这一部分时,教师动情的介绍群鸟纷飞的情景,然后是播放课件,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接着让学生谈感受,在回到文章中去感悟语言,最后为画面配解说词,在这样的活动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9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本文讲的是巴金先生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的所见所闻,生动形象的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作者在写作上详细描述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早晨群鸟活动的情景,同时采用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来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在本文讲解时,我选择了文章四步走:

  一、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认识作者

  “李尧棠”,笔名巴金,让学生初步认识、欣赏这位作家独一无二的,有着独特写作风格的作家。在教授本本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同时把自己的想象讲解给其他同学听,再现图中原景,绘制出属于自己心中的“大榕树”“鸟的天堂”,小组交流讨论评优秀。

  二、重点放在阅读感悟上,结合稳重的重点词、句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作者细腻、生动的描写方法。

  三、分析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有什么不同,小组交流讨论。

  (一)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傍晚时的场景。

  太阳落下了山,我们带着灿烂的红霞路过“鸟的天堂”时,面对“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许多株茂盛的榕树,看不出主干在什么地方。当我说许多株榕树的时候,朋友们马上纠正我的错误,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树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这样的情景时,作者的感慨是“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在此句话中作者巧妙的运用拟人的修辞表达内心对榕树的喜爱之情,随之感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以此继续升华对大榕树的赞美,虽然喜欢,可作者却依然感到了失望,因为“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可又不得不带着遗憾离去。

  (二)作者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是在阳光明媚的早晨,映入眼帘的是应接不暇的鸟飞鸟鸣景象,作者并详细介绍了鸟的形态、姿势,结尾处专写了一只画眉鸟,采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了“鸟生活的乐园”,再次强调了“鸟的天堂”之名得来之意。

  四、师讲解重点词、合作小组小结:

  在本文结构全部梳理之后,我采用了强调记忆法,把词语放在了最后来解决;文中的“数目不可计数”,两个生字让学生自己结合前后句理解“榕树树干之多”,“应接不暇”“应”这个多音字在此处的用意是突出“榕树上的鸟儿之多”,与第一次的“枝干之多”形成了鲜明的关系,正因为榕树的枝干之多才吸引来了更多的鸟儿,这里被称作“鸟的天堂”其实就是因为有了大榕树才显得更加神秘莫测。茂盛的大榕树上吸引了无数的鸟儿来栖息,可谓是不折不扣的“鸟的天堂”。

  在本篇课文授课中,我通过让学生分析、阅读、交流,结合自己绘制的图画意境,让他们真真实实的感受到“鸟的天堂”不仅指“美丽的大榕树”“鸟生活的乐园”,还指那难得一见的“南国风光”,即使没有去过南方,也可以自己结合本文的写作特点“静态、动态”的描写出属于自己心中的好文章。最后我留了一样特别的作业:请你做一名小导游,来介绍一下自己心中的南国风景。让学生在边画画边想象中感受“南国风光之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0

  《鸟的天堂》是一篇传统课文,文章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声色兼美。以前也教过这篇课文,主要通过学生的读、老师的讲解以及引导学生想象美景。对于文字这么优美的文章,学生往往是学文,而不进入文章所描写的意境。这次教学这篇课文时,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感觉轻松多了。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从中心句入手,引导质疑问题,接着细读课文,体会榕树上众鸟纷飞的壮观情景,认识大榕树奇特、美丽、大而茂盛的特点。由于学生没有亲临过鸟的天堂,对大榕树的大和美缺乏感性认识,了解不多,难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于是我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大榕树的实景,从而拉*学生与鸟的天堂的空间距离。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课件能够了解到大榕树的大和茂盛的特点,然后再引导学生细读句子来感悟文中语言文字的优美凝练,体会大榕树的美。再如在教学大榕树上鸟儿纷飞的场景时,我又借助课件播放群鸟在大榕树上活动的录像,展示鸟的天堂鸟儿翻飞,鸟声悠扬,令人目不暇接的热闹景象,真实地再现了众鸟纷飞的欢闹景象,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通过给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满足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说说你看到鸟儿们在大榕树上干什么呀!再让学生仔细体会体会。

  拓展延伸时,我请学生以导游或小鸟儿的身份,向游人介绍这里的景象。介绍的形式可以自由选择。如写导游词、写诗,顺口溜……引导学生经历从读到悟,最后到表达的一个完整的语言文字学*过程。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菁华10篇)(扩展4)

——《鸟的天堂》课后教学反思 (菁华3篇)

《鸟的天堂》课后教学反思1

  《鸟的天堂》一课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说明大榕树的繁茂奇特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名副其实,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前,我深挖课文中的环境教育因素,明确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的原因:

  其一,是因为生态环境好(榕树很大,很茂盛,周围是河流,气候适宜);

  其二,是因为这儿的人好(农民不许人捉它们。)同时生态环境好又有人为的因素。在教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做的:

  一、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学生乐学、乐思。

  在教学“大榕树”和“众鸟纷飞”的部分时,我都请学生们自主阅读,说感受到了什么,喜欢那些句子和词语。学生们先是自己用笔勾画,接着又自由朗读起来,有时又听下来思考。我惊喜地发现在他们自由阅读中表现出来的乐学、乐思,表明他们已经不再是单纯喜好热闹的小朋友了,他们已经拥有自己的阅读经历,有了一定的阅读欣赏水*。

  二、自由交流,相互促进。

  在学生自主阅读后,我请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了。学生很快就找到了文中的关键词句。例如:“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一句是本文的难点之一。在学生读书思考、小组交流,倾听学生富有创意的发言之后,进一步用课件展示图片加以突破,同时发挥教师自身语言的优势进行范读加深学生的体验:“这株老榕树已经有500岁了,但她还洋溢着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跳动着绿色的精灵,闪动着生命的光辉。这是一株大树,这更是一首蓬勃、宁静、壮美的生命赞歌。”阳光照耀着满树翠绿的叶子,每个叶片都闪烁着熠熠光辉。充满动感的画面配以精当优美的描述,大榕树涌动的生命活力人目入耳人心,难点亦随之突破。学生在朗读后谈出了自己的感受,看法。是每位同学读有所感,读有所思,读有所获。达到了很好的阅读效果。

  课后,我有如下几点反思:

  一、挖掘教材,培养问题意识

  课文一开始,我以天堂为美点,请学生们质疑课题,初步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但是,当这些问题解决后,我紧接着又提出了问题,请学生们思考。如果此时能设计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们还想知道什么?”。这样学生会更有兴趣去阅读文本,并且积极思考,促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切实把学生放在了学*的主**置。再继续引导,“这么的多问题,你认为先解决哪个问题比较合适呢?”这个问题帮助学生理清阅读的思路,给予学*方法的指导,把学生从被动的“学答”地位提升到了主动“学问”的地位,为学生走向主体性、走向自主探究作了潜移默化的诱导。这样,既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信任,同时也增强了学*的主人翁意识,促进了学生探究学*的自主性,学*起来也就自然会兴趣浓厚,达到理想的学*效果。

  二、在教学方法上,形式多样,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1。把质疑问难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上课之初引导学生质疑,在析疑、解疑过程中,仍不忘让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学,针对问题学,同时掌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语言文字训练及朗读训练中,让学生读、思、勾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指导学生掌握学*方法。如词语训练中,用解释、比较、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又如指导读,有默读、齐读、自由读、有感情地朗读等形式,并注意启发学生读的欲望,提高学生读的能力。我抓住写树和鸟的几个重点段落的阅读,从“分”到“合”,让学生充分感受“树”和“鸟”互相依存的融洽关系,感悟大自然中无处不在的整体和谐性,在读描写榕树叶子的段落时,学生特别投入,读出了真正的南国的美。

  3。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研读课文的过程中,我运用了多媒体手段,体现了文字与形象的结合。例如,研读“群鸟纷飞”“枝叶茂盛”这一部分时,教师动情的介绍群鸟纷飞的情景,然后是播放课件,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接着让学生谈感受,在回到文章中去感悟语言,最后为画面配解说词,在这样的活动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

《鸟的天堂》课后教学反思2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作品,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

  这篇文章动静结合,韵味十足,遣词造句精妙准确,表达感情充沛细腻,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文章。教学时,教师可抓住写树和鸟的几个重点段落的阅读,感受树和鸟互相依存的融洽关系,感悟大自然中无处不在的整体和谐性,使学生实现了一次人文精神的升华,进一步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尊重学生,发扬民主,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去感悟。因此,我这样引导学生学*:

  1、抓段落,谈感悟: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说说喜欢榕树还是鸟儿,并陈述自己喜欢的原因。

  2、抓句子,谈感悟:

  在学生畅谈喜欢段落的基础上,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反复阅读,细细品味,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寻找美。再组织学生讨论,来谈感受,谈见解,在交流中,去再现生机勃勃的大榕树,去再现鸟儿在枝头欢唱,去感受美的画面、美的韵律、美的语言、美的生命、美的情感

  3、抓品读,促感悟:

  这是一篇训练学生朗读的好课文。在教学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段落,自已朗读,自己感受是否读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然后在小组中读,推荐读等。

  朗读既是理解课文的基本手段,又是获得语感及审美情趣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谈感悟,有利于学生获得丰富的欣赏角度,有利于学生展开自己个性化的见解,促进学生主动、生动、个性地学*和语感的发展。特别是结合多媒体课件提供的画面配乐朗读,可以促进学生产生用声音再创情景的欲望,从而对语言文字有更深的感悟。

《鸟的天堂》课后教学反思3

  《鸟的天堂》这篇课文,记述了作者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这篇课文是本单元组的第一篇课文,而本单元组的.训练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因此在通过第一课时的学*,在学生明确了大榕树和众鸟的特点把握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第二课时,我重点引导学生带着“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的特点的,哪些句子写得好,为什么好”的问题,细细品读课文,体会写法的。

  在具体的学*过程中,以读为主,让学生把心放进具体的语境中,边想像画面边体会情感,抓住关键的字词,读出感受,读出滋味,然后是师生评价,评价后结合体会再读再悟,使读的层次逐步提高,在读中体验和感悟作者的言语、情感的能力也随之提高。

  另外,在本课的学*中,还注意了读与写的结合,在领悟作者抓住榕树特点进行静态描写的方法后,进行了迁移训练,学*作者的写法,口头描述自己喜欢的一种花草树木。在领悟作者动态描写群鸟欢腾的热闹场景后,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描述可见同学们的活动——这些训练队直到孩子的写作能起到较明显的作用。

  本课的拓展练*,虽然之设计了一项,但这次抛砖引玉,却体现了多元化的原则:学生可以从环保的角度谈认识,也可用上本节积累的语言,也可学*本课的表达方式,因此呈现的果应是开放的,多元化的。

  但是,理想和现实永远是有差距的,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1再以读促悟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程度参差不齐,所以,感情朗读的水*也参差不齐。

  2由于这节课的目标是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所以在体会方法的实际操作中,工具性的分量有点重了。

  3拓展练*的开放性较大,所以学生写出来的东西面面俱到,层面很浅,倒不如专门落实积累或学*表达一个方面更扎实。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菁华10篇)(扩展5)

——《鸟的天堂》课后教学反思 (菁华3篇)

《鸟的天堂》课后教学反思1

  《鸟的天堂》一课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说明大榕树的繁茂奇特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名副其实,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前,我深挖课文中的环境教育因素,明确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的原因:

  其一,是因为生态环境好(榕树很大,很茂盛,周围是河流,气候适宜);

  其二,是因为这儿的人好(农民不许人捉它们。)同时生态环境好又有人为的因素。在教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做的:

  一、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学生乐学、乐思。

  在教学“大榕树”和“众鸟纷飞”的部分时,我都请学生们自主阅读,说感受到了什么,喜欢那些句子和词语。学生们先是自己用笔勾画,接着又自由朗读起来,有时又听下来思考。我惊喜地发现在他们自由阅读中表现出来的乐学、乐思,表明他们已经不再是单纯喜好热闹的小朋友了,他们已经拥有自己的阅读经历,有了一定的阅读欣赏水*。

  二、自由交流,相互促进。

  在学生自主阅读后,我请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了。学生很快就找到了文中的关键词句。例如:“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一句是本文的难点之一。在学生读书思考、小组交流,倾听学生富有创意的发言之后,进一步用课件展示图片加以突破,同时发挥教师自身语言的优势进行范读加深学生的体验:“这株老榕树已经有500岁了,但她还洋溢着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跳动着绿色的精灵,闪动着生命的光辉。这是一株大树,这更是一首蓬勃、宁静、壮美的生命赞歌。”阳光照耀着满树翠绿的叶子,每个叶片都闪烁着熠熠光辉。充满动感的画面配以精当优美的描述,大榕树涌动的生命活力人目入耳人心,难点亦随之突破。学生在朗读后谈出了自己的感受,看法。是每位同学读有所感,读有所思,读有所获。达到了很好的阅读效果。

  课后,我有如下几点反思:

  一、挖掘教材,培养问题意识

  课文一开始,我以天堂为美点,请学生们质疑课题,初步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但是,当这些问题解决后,我紧接着又提出了问题,请学生们思考。如果此时能设计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们还想知道什么?”。这样学生会更有兴趣去阅读文本,并且积极思考,促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切实把学生放在了学*的主**置。再继续引导,“这么的多问题,你认为先解决哪个问题比较合适呢?”这个问题帮助学生理清阅读的思路,给予学*方法的指导,把学生从被动的“学答”地位提升到了主动“学问”的地位,为学生走向主体性、走向自主探究作了潜移默化的诱导。这样,既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信任,同时也增强了学*的主人翁意识,促进了学生探究学*的自主性,学*起来也就自然会兴趣浓厚,达到理想的学*效果。

  二、在教学方法上,形式多样,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1。把质疑问难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上课之初引导学生质疑,在析疑、解疑过程中,仍不忘让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带着问题学,针对问题学,同时掌握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语言文字训练及朗读训练中,让学生读、思、勾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指导学生掌握学*方法。如词语训练中,用解释、比较、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又如指导读,有默读、齐读、自由读、有感情地朗读等形式,并注意启发学生读的欲望,提高学生读的能力。我抓住写树和鸟的几个重点段落的阅读,从“分”到“合”,让学生充分感受“树”和“鸟”互相依存的融洽关系,感悟大自然中无处不在的整体和谐性,在读描写榕树叶子的段落时,学生特别投入,读出了真正的南国的美。

  3。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研读课文的过程中,我运用了多媒体手段,体现了文字与形象的结合。例如,研读“群鸟纷飞”“枝叶茂盛”这一部分时,教师动情的介绍群鸟纷飞的情景,然后是播放课件,给学生直观的感受,接着让学生谈感受,在回到文章中去感悟语言,最后为画面配解说词,在这样的活动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感。

《鸟的天堂》课后教学反思2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作品,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

  这篇文章动静结合,韵味十足,遣词造句精妙准确,表达感情充沛细腻,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文章。教学时,教师可抓住写树和鸟的几个重点段落的阅读,感受树和鸟互相依存的融洽关系,感悟大自然中无处不在的整体和谐性,使学生实现了一次人文精神的升华,进一步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尊重学生,发扬民主,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去感悟。因此,我这样引导学生学*:

  1、抓段落,谈感悟: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说说喜欢榕树还是鸟儿,并陈述自己喜欢的原因。

  2、抓句子,谈感悟:

  在学生畅谈喜欢段落的基础上,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反复阅读,细细品味,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寻找美。再组织学生讨论,来谈感受,谈见解,在交流中,去再现生机勃勃的大榕树,去再现鸟儿在枝头欢唱,去感受美的画面、美的韵律、美的语言、美的生命、美的情感

  3、抓品读,促感悟:

  这是一篇训练学生朗读的好课文。在教学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段落,自已朗读,自己感受是否读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然后在小组中读,推荐读等。

  朗读既是理解课文的基本手段,又是获得语感及审美情趣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谈感悟,有利于学生获得丰富的欣赏角度,有利于学生展开自己个性化的见解,促进学生主动、生动、个性地学*和语感的发展。特别是结合多媒体课件提供的画面配乐朗读,可以促进学生产生用声音再创情景的欲望,从而对语言文字有更深的感悟。

《鸟的天堂》课后教学反思3

  《鸟的天堂》这篇课文,记述了作者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这篇课文是本单元组的第一篇课文,而本单元组的.训练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因此在通过第一课时的学*,在学生明确了大榕树和众鸟的特点把握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第二课时,我重点引导学生带着“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的特点的,哪些句子写得好,为什么好”的问题,细细品读课文,体会写法的。

  在具体的学*过程中,以读为主,让学生把心放进具体的语境中,边想像画面边体会情感,抓住关键的字词,读出感受,读出滋味,然后是师生评价,评价后结合体会再读再悟,使读的层次逐步提高,在读中体验和感悟作者的言语、情感的能力也随之提高。

  另外,在本课的学*中,还注意了读与写的结合,在领悟作者抓住榕树特点进行静态描写的方法后,进行了迁移训练,学*作者的写法,口头描述自己喜欢的一种花草树木。在领悟作者动态描写群鸟欢腾的热闹场景后,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描述可见同学们的活动——这些训练队直到孩子的写作能起到较明显的作用。

  本课的拓展练*,虽然之设计了一项,但这次抛砖引玉,却体现了多元化的原则:学生可以从环保的角度谈认识,也可用上本节积累的语言,也可学*本课的表达方式,因此呈现的果应是开放的,多元化的。

  但是,理想和现实永远是有差距的,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1再以读促悟的过程中,由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程度参差不齐,所以,感情朗读的水*也参差不齐。

  2由于这节课的目标是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所以在体会方法的实际操作中,工具性的分量有点重了。

  3拓展练*的开放性较大,所以学生写出来的东西面面俱到,层面很浅,倒不如专门落实积累或学*表达一个方面更扎实。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菁华10篇)(扩展6)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鸟的天堂》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

  《鸟的天堂》这篇课文质朴,意境优美,感情真挚,写了巴金先生两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不同景象。

  文章运用先整体后部分的方法描写大榕树,突出它的静态之美;用以静衬动、动中寓静的方法,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百鸟欢闹的场景。夸美纽斯说:“美的事物总是具体的、形象的、可感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欣赏和感受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1.充分运用学校高端的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一体机,把大榕树的静态之美和动态之美直观地展现在孩子们面前,让孩子们如身临其境。

  2.罗丹有一句经典而耐人寻味的话:“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师要练就一双发现美的慧眼,及时捕捉文眼、亮点,让学生欣赏和感受美。如《鸟的天堂》中有这样一句话:“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教学时,我让学生找一找用得特别传神的词语。有的认为“堆”字用得好 ,写出了大榕树枝叶繁茂的样子;有的认为“明亮”用得好,说明大榕树的叶子色彩鲜明,有光泽;有的认为“颤动”用得妙,写出了大榕树旺盛的生命力。学生通过赏析,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语言的优美性。

  3.形式多样的“读”的训练,贯穿教师的组织、引导和指点,促

  使学生能兴致盎然地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例如,当学生朗读“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时,我对学生进行了这样的朗读指导:为了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读大榕树茂盛的句子时,语调要稍高,语速稍快,读出跳跃的感觉,边读边想象一片片叶子绿得发亮,在眼前闪烁的景象;读最后一句“这美丽的南国的树”时,要带着深情的语气,充分流露出作者对南国的树的无比赞美之情。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2

  一、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写景的记叙文。课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表达了作者赞美“鸟的天堂”,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课文先写作者和朋友划船出去游玩,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到的景象。接着重点写榕树的大和茂盛,按由远及*的观察顺序写,表达了作者对榕树的赞美之情。这一部分属于静态描写。

  课文然后写作者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到的众鸟纷飞的热闹情景,表达了作者的喜悦兴奋之情。这一部分以动态描写为主。

  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相结合是本课表达上的特点。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所看到的景象,学*作者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反思:

  1、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作者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为了达成这个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步骤: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2)弄清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3)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4)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清晰的教学思路为学生们提供了良好的学*线索,学生学起来既轻松,又不觉得枯燥,课堂氛围十分活跃,并且收到了很好的学*效果。可见教师的讲授思路对于学生的吸收程度有很大影响。

  2、第一课时以读带讲,读中感悟:这么美的文章,“读”就是破文的途径,巴金深情地向人们展示了自然界的美好,在教学时,我注重了激发学生主动探掘、学*的意识,让他们说自己所知,诉自己所悟。第一节课,我没有运用其他教学手段,直接领读了三遍。学生读书的兴致很高,学生通过读被大榕树的美丽所感染,被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所吸引,学*效果较为理想,简单朴实的语文教学方式“不同形式的读”使课堂成了真正的语文课堂——读书的课堂。通过朗朗的读书声,课堂活了,学生思维活了,学*的知识也自然活了,学生在“读”中获得知识,这种知识是扎实的,因为本文本身就用语*实,读来优美动人,从学生作业上看,还是不错的。

  3、第二课时多媒体起到辅助效果:《鸟的天堂》一课写得极有画面感,因此,这一节课中所运用的多媒体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学生感悟到了榕树的美后,让他们观看榕树的画面;学生感悟到了鸟的热闹场面后,再播放画面,这些都对学生的情感感悟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

  总的说来,这篇课文的教学上,我能够尝试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因为自己发现的东西才是自己的,内化的,而从课后提问和课后*题的反馈情况来看,这种方法是十分有用的,学生真正学到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不是被硬塞进去的。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3

  《鸟的天堂》是人教版六年制四年级上册第3课。作者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是在一个“太阳落下了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的傍晚时分,这一次,他没有看到鸟,只见到高大茂盛、充满生机的大榕树。作者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是在阳光照耀下的早晨,他见到了鸟飞鸟鸣的热闹情景。宽阔清澈的河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构成了一幅高雅清幽的风景画,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

  我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学情,安排三个课时完成教学目标。第一课时主要是初读感知,落实通读课文、识字解词、理清脉络的学*目标;第二课时主要是朗读感悟,引导学生在读悟中感受南国的美丽风光,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对事物的静态与动态描写;第三课时归纳延伸,引导学生在归纳中升华情感,在延伸中体会作者描写方法。

  这样不仅对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描述有了清晰的感悟:时间有变化,前为傍晚,后为早晨;气氛有变化,前为静寂,后为热闹;景色有变化,前为静景,后为动景;心情有变化,前为喜爱,后为留恋;描写的景物有变化,前者着重描写大榕树,后者着重描写众鸟。写榕树,是为写众鸟设下伏笔;写众鸟,是为验证大榕树确实是鸟的天堂。而且感受了作者通过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描写能使文章更生动,更具体,更形象,更准确,更感动读者,并引导学生将这一方法尝试着运用到自己的*作当中获取。

  总之,从教学效果看,学生读书、思考问题、讨论问题、交流问题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得到了发挥,课堂里出现了生动活泼的学*局面,书声朗朗,学生敢于提问,敢于发表意见,各抒己见。若长此以往,则使学生在自主学*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积极探究中得到审美体验,获得思想启迪,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4

  《鸟的天堂》是我国著名作家巴金的名篇,主要写了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了不同的景象:枝繁叶茂的大榕树和众鸟欢乐飞翔情景。文章采用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表达了作者对榕树和大自然的赞美之情。通过此节授课,体会良多。

  成功之处:

  能最大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运用问题的设置,逐步引导学生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学会了静态描写、动态描写和想像的写作方法;在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上,采用多读和图文结合的方法,以直观的效果让学生理解作者对榕树的喜爱赞美之情,体会到作者内心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从而学生能有感情的去诵读课文,并通过多读在较短的时间内背会相关段落。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用丰富多彩的课件吸引学生,视频两面与背景音乐的结合能大大促进学生体会到文字所表达的情感。

  不足之处:

  1、缺少小组间交流、配合。也有受疫情的影响,不能让学生通过小组的方式来交流,如此学生对问题的研究就不太深入,学生在回答问题和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运用语言的能力也有待提高。

  2、在各个环节的时间把控上,做的不够好。在讲授静态描写榕树的环节上时间较多,动态描写鸟的环节时间略短。

  改进方法:

  课前要充分的熟悉教材,把课堂中的环节设计好,授课时把节奏把握好。现代信息教学手段还要继续学*完善。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5

  今天上午,聆听了巩教师的《鸟的天堂》一课。老师严谨的备课、上课态度,扎实的语文功底,环环相扣的教学流程,让我眼前一亮。

  这堂课是巴金先生的名篇,其对大榕树的描写尤为精彩。教学时,巩老师恰恰抓住了教学的重点。虽然在授课的呈现上还不是很突出,但是对刚参加工作的老师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与老师极高的语文素养不无关系。巩老师对字词、课文关键词句的处理颇为用心,突出了教学的重难点。在初读环节,教师设计了三个问题,有字词的,有理解题目的,有对课文整体内容的把握的,体现了课标中中年级教学的理念。对字词的处理上,教师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找出易错的字,进行细节的指导,尤其是对多音字“不可计数”中“数”,“应接不暇”中“应”的指导,看得出来,老师进行了认真的字词备课。在学*“榕树”的部分,教师抓住了关键词“一株”,“簇”“堆”等,让学生体会关键词表情达意的作用,既关注了课后题,又体现了课标的理念。非常好。如果能让学生结合字词,充分感受这些词语的精妙,并用自己的朗读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可能效果会更好。毕竟名篇需要精细研读。

  虽然巩老师的课堂上还有些需要推敲的地方,但是老师虚心求教的态度让我看到了教坛冉冉升起的新星。正向校长推荐的小视频《永不放弃》中,展现的那样,如果坚持去做,一定会在语文教学之旅上收获最美的风景。

  评课时,也聆听了其他老师的智慧,比如对重点词语的理解的方法上,对关键词句的标注上,对重点段落的指导朗读上,对学生合作学*的关注上等等,也让我颇受启发。教学在互相学***赢。教无止境,喜欢每次聆听带给自己的意外惊喜,感谢上课的老师,感谢评课的老师。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6

  巴金的《鸟的天堂》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文中描写动静结合,韵味十足,遣词造句精妙准确,表达感情充沛细腻,的确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文。

  这么美的文章,“读”就是破文的途径,巴金深情地向人们展示了自然界的美好,在教学时,我注重了激发学生主动探穵学*的意识,让他们说自己所知,诉自己所悟。

  一、朗读训练:

  这是本课较成功之处,主要采用自主朗读,谈感悟的方法。《鸟的天堂》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感情真挚,很适合学生自己去体会,去领悟。我抓住写树和鸟的几个重点段落的阅读,从“分”到“合”,让学生充分感受“树”和“鸟”互相依存的融洽关系,感悟大自然中无处不在的整体和谐性,使学生实现了一次人文精神的升华,进一步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尊重学生,发扬民主,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去感悟。因此,我这样引导学生学*:

  1、抓段落,谈感悟。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说说喜欢榕树还是鸟儿,并陈述自己喜欢的原因。

  2、抓句子,谈感悟。在学生畅谈喜欢段落的基础上,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反复阅读,细细品味,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寻找美。再组织学生讨论,来谈感受,谈见解,在交流中,去再现生机勃勃的大榕树,去再现鸟儿在枝头欢唱,去感受美的画面、美的韵律、美的语言、美的生命、美的情感……

  3、抓品读,促感悟。这是一篇训练学生朗读的好课文。在教学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段落,自已朗读,自己感受是否读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然后在小组中读,推荐读等。

  二、提炼写法,阅读妙笔:

  本文抓住了“点面结合描写景物的方法”“点面结合的描写是写景文章的常用方法。”本文作者就能巧妙地运用这一方法。如,作者在描写群鸟活动的场景时,运用了两个“到处”和三个“有的”对群鸟活动的情景进行了总体的描述,让读者有一个整体感受,这就是对“面”的描写。在此基础上,作者重点描写了一只画眉鸟,把它的姿态与叫声刻画得生动逼真,这就是对“点”的描写。那么,怎样才能在写景时做到点面结合呢?如:写柳树,首先对柳树在四季的变化上都有不同美的感觉。春天的柳树“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夏天的柳树“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可以说,是对柳树总体的描述,也就是“面”的描写,这样的例子学生已掌握了不少“美丽的校园”“秋天的田野”“家乡的小河……”

  要能掌握这点,那就必须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对景物的总体进行描写,然后抓住代表性的景物进行细致刻画。这样,笔下的景物才能既有整体感,又有细腻、生动。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7

  巴金的《鸟的天堂》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课文描写了两次到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榕树枝繁叶茂,众鸟欢乐歌唱.文中描写动静结合,韵味十足,遣词造句精妙,表达感情细腻.这篇文章文质兼美,作者深情地向人们展示了自然界的美好:以朴实优美的语言赞颂了这自然景观.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发挥学生的学*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几个关键性的问题带起整篇课文的学*。首先,在课文的整体感知阶段,要求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作者和他朋友几次去了鸟的天堂?每次看到什么不同的景象?为什么?学生通过默读,通过思考,通过讨论和交流,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以上的问题。当以上的问题解决后,文章的结构和脉络基本上就已经清晰了。另外,在整体感知过程中,我还穿插对意义段的教学,由于学生是通过自主思考和讨论得出以上问题的答案,所以,在尝试提问学生关于分意义段的问题的时候,学生都能够正确地回答。第二,在突破课文重点和难点的过程中,我也采取了提出主要问题,层层深入的方法。根据课后练*,提出问题:我有一些问题想提出来和大家讨论。如,课文里五次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加了引号,有的没有加呢?先让同学们讨论“鸟的天堂”和鸟的天堂的区别,再引出“鸟的天堂”(大榕树)之所以成为鸟的天堂的原因。从课文里面找出能体现大榕树的特征的相关语句,并通过感情朗读、讲解等方式,发现和感悟大榕树的特点;另外,在“鸟的天堂”里生活的小鸟有什么特点呢?我也通过让学生自主发现,自由发表意见,自由说出理由来想象鸟儿在“鸟的天堂”里生活的快乐和自由。最后,

  让学生说感想,说说他们对“鸟的天堂”的感想,提出问题:如果你有机会去“鸟的天堂”旅行,你会怎么做?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和回答,再次感受“鸟的天堂”的美。

  总的说来,这篇课文的教学上,我能够尝试放手让学生自主发现,因为自己发现的东西才是自己的,内化的,而从课后提问和课后*题的反馈情况来看,这种方法是十分有用的,学生真正学到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不是被硬塞进去的。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8

  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心雕龙知音》)也就是说创作者由体验唤起情感,文章是情感激发出来的,阅读者通过文章体验感情。如果文章是一个硬币,那么情感和文采就是这个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鸟的天堂》就是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巴金先生为我们描绘了人与自然的美好与和谐,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说明大榕树的繁茂奇特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名副其实。在准备这堂课时,我用心品读了大师的文章,决定采用“紧扣字词析句读中悟情”的方法突破课文。

  在表现榕树生命力之美时,课文中这样写道“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我问孩子们如果把“似乎”去掉行不行?以此让孩子们感受用词要准确,一词之差,表达的意思就全然不同,没有“似乎”的句子就变成写实,显得不真实了;如果换成“我觉得”就把感觉和景物截然分开,语气*淡。 “颤动”如果变成“涌动、跳动、颤抖”,就不能把绿叶富有生命力的特有精神状态准确地刻画出来。“颤动”一词说明榕树的生命力十分旺盛,每个叶片都吐露出明亮的绿色,闪耀着生命的张力和色彩,所以作者说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似乎、颤动”传神地把当时作者的感受、联想融入于景,具有“物我两忘”的心态,意境深远,妙不可言。写榕树的叶子亮丽,又反客为主,写成“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叶子对人的吸引力太大了,让人不得不看,榕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9

  《鸟的天堂》是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传统经典课文,是著名文学家巴金1933年到新会访友时所作。文章记叙了作者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的不同景象,分别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

  教学完本课,我有以下几点收获:

  一、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没有质疑就不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自然也不会深入探究,因此,课堂质疑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体现了探究性学*的本质要求。

  布置预*时,我便让学生关注课题“鸟的天堂”在文**出现了几次,并圈画出来;教学伊始,我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进行质疑:“天堂”是什么意思?“鸟的天堂”是什么意思?再让学生观察文中出现的5次“鸟的天堂”有何不同,从而发现前4次“鸟的天堂”加了引号,最后一次有的没有加引号?通过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小组合作讨论,使学生体会到,“天堂”是指人们想象中的舒适、快乐的生活环境;前四次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指河上的那棵大榕树,表示一种特定的称谓;而课文题目和最后一句话中不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因为作者感到鸟儿在大榕树上的生活十分自由、幸福,就像在天堂中一样,所以这棵大榕树在作者心里,就是鸟儿的天堂。

  二、情境教学,整合资源。

  《鸟的天堂》一文共14自然段,可分为两个部分:第1—9自然段写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景色;第10-14自然段写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情景。因此我便创学生担任“导游”介绍“鸟的天堂”的情境,将学生置于活动的前沿,教师则成为活动的组织与引领者。在引领“小导游”们充分品读课文内容后,他们自主选择“繁茂榕树图”或“群鸟飞鸣图”,再结合查找的相关资料,撰写导游解说词。有的“小导游”说:“游客朋友们,接下来,我们将前往巴金先生大加赞叹的“鸟的天堂”。请看那一片茂盛的榕树林,你们知道那里有多少棵榕树吗?你一定想不到,那里只有一株榕树,这棵树,根深叶茂,独木成林,是鸟儿们的快乐天堂……”有的“小导游”说:“清晨,榕树上的鸟儿们已经纷纷醒来,让我们赶紧荡起双桨,前往鸟儿的王国,加入它们的聚会吧……”

  这样的形式,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文本的基础上,补充了丰富的学*资源,让学生更充分地感悟了文本,与文本的对话也更深入。

  三、紧扣要素,迁移写法。

  《鸟的天堂》在描写方法上独具匠心,一动一静,对比强烈,将鸟的天堂的静态之美和动态之美描写得淋漓尽致,给了学生做了很好的示范。而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教学中,我重点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对大榕树的动态描写和对鸟儿的动态描写。在教学《四季之美》时,我设计了运用动静结合方法描写景物的小练笔,学生完成的情况较好。因此,本课我安排的小练笔为模仿第13自然段,并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进行场景描写。

  学生在充分品读第13自然段,标画出“面”的语句和“点”的语句,在交流中去感受点面结合写法的好处之后,让学生自主仿写。学生有的描写大扫除的场面,有的描写过年时家人忙碌的场景,有的描写拔河比赛时的场景。从描写情况看,学生点和面把握得都非常好,尤其是“点”的细节描写非常精彩,体现了学生细致的观察和独特的感受。

  总的来说,教学这篇课文时,我能充分放手,鼓励学生自主学*、探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课文的朗读也较为充分。遗憾的是学*第1-4自然段时,学生并未能感悟到作者*静、愉快的心情,所以这部分牵引痕迹较多,讲解得较多。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0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作品,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

  这篇文章动静结合,韵味十足,遣词造句精妙准确,表达感情充沛细腻,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文章。教学时,教师可抓住写树和鸟的几个重点段落的阅读,感受“树”和“鸟”互相依存的融洽关系,感悟大自然中无处不在的整体和谐性,使学生实现了一次人文精神的升华,进一步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尊重学生,发扬民主,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去感悟。因此,我这样引导学生学*:

  1、抓段落,谈感悟:

  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说说喜欢榕树还是鸟儿,并陈述自己喜欢的原因。

  2、抓句子,谈感悟:

  在学生畅谈喜欢段落的基础上,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反复阅读,细细品味,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寻找美。再组织学生讨论,来谈感受,谈见解,在交流中,去再现生机勃勃的大榕树,去再现鸟儿在枝头欢唱,去感受美的画面、美的韵律、美的语言、美的生命、美的情感……

  3、抓品读,促感悟:

  这是一篇训练学生朗读的好课文。在教学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段落,自已朗读,自己感受是否读出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然后在小组中读,推荐读等。

  朗读既是理解课文的基本手段,又是获得语感及审美情趣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充分地朗读、谈感悟,有利于学生获得丰富的欣赏角度,有利于学生展开自己个性化的见解,促进学生主动、生动、个性地学*和语感的发展。特别是结合多媒体课件提供的画面配乐朗读,可以促进学生产生用声音再创情景的欲望,从而对语言文字有更深的感悟。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1

  前不久,刚上完鸟的天堂。此时,回想起来感触颇多。年轻的我也和许多同龄教师一样希望能借鉴、模仿一些名家的教学让课堂充满活力,并对使用多媒体教学特别感兴趣,总认为只要发挥它们的作用,课堂上一定是轻松自在、活跃非凡的。同时,一定能激起学生的学*热情和兴趣,从而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然而课堂、学生并非哪里都一样的,他们的个性很多时候造就了结果与设想产生出入,意想不到的问题悄然出现,因而教学时导致的一些遗憾就不可避免的发生。这些让我思绪波动了很长一段时间,同时也激励着我不断反思自己的点点滴滴。下面就《鸟的天堂》这篇课文一个导入片断谈谈自己教学时和后的一些感想。

  《鸟的天堂》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写景散文。它描写的是生长在我国南方的一棵美丽、壮观的大榕树,树上许多鸟儿在那里做窝、生活。文章以鲜明的动静对比手法,生动地描绘了这棵大榕树是“鸟的天堂”。为了把学生带到课文描写的情境中,让他们知道“鸟的天堂是怎样的”。我便在导入时,多媒体出示了大榕树上百鸟鸣、群鸟飞的录像,同时我通过语言描绘,创设了来到大榕树下的情境。本以为身临其境的观看录像能确切的让学生对鸟的天堂有所感悟,然而并非如此。

  师:(播放大榕树及树上百鸟飞、叫的录像。)同学们,在我国南方有一种美丽、壮观的榕树,它有着数不清的丫枝,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一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树上住着许多鸟儿,它们自由自在地飞呀,叫呀,生活得多么快乐!这里就是鸟的天堂。

  (板书:鸟的天堂)

  师:今天,我们就跟随我国著名作家巴金一起去欣赏这美丽的鸟的天堂。

  师:请同学们迅速读课文,看一看,作者几次经过鸟的天堂?每次是什么时候去的?看到什么?有不懂的词、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生:(作者几次经过鸟的天堂?)

  ……

  当时我想着这样的开场一定能吸引学生的兴趣,让他们饶有兴致地投入到阅读文章中来。但事实偏离了我的设想。学生观看影片时的确是聚精会神的。可以说是眼睛直盯着影片,一副被陶醉、完全吸引了得样子。我暗自庆幸,以为这一步走对了,并且走得还很不错。多媒体在这里充分发挥了它的作用。很多多媒体运用的思路在脑中一扫而过。接下来便是重点内容了,从初读到熟读再到精读,真正到读课文时,不少学生似乎一下子愣住了,跟课文就是接不上轨,自以为较完美的导入,一下子就不见影子了,后面的教学就未能达到设想的效果。

  为此我课后问了好多同学,让我大感意外。特别是个别的同学在第一节课学*之后,似乎对哪里是“鸟的天堂”存在着很大的困惑,有的似乎知道但又不甚清楚。对此我想了很久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结果呢?按常理来说,我所设计的导入应该是可行的,让学生直观的了解“鸟的天堂”是怎样的一个地方,然后在从文本中来体会“鸟的天堂”,从直观感知到引入文本,步骤清晰可见,问题因该不会出现在这里。思索再三也找不出缘由,我便又去问那些同学几个问题。

  1、你觉得从影片中你了解了什么?

  2、你对鸟的天堂有什么了解?

  答案是五花八门的。更出乎我预料之外的是,很多同学对影片所描写的就是“鸟的天堂”并不知晓。也就是说我在放影片时,描述大榕树时的一段话并没有被学生所接受,导致了后来再读课文时,学生概念的模糊。

  回想自己的导入,的确存在着一些弊端,对学生的认知差异分析的不足,对多媒体过于信任和依赖,让一篇优美的散文无法发挥它的魅力。

  现在我明白了,多媒体无法取代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的知识量决定着他们对天堂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我的导入虽然不唐突,但生硬的牵引学生让学生直接接受那棵大梧桐树就是鸟的天堂,其实已经失败了。结果必将导致许多学生无法理解和明白“鸟的天堂”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以至于学生在读文章时的兴趣不浓厚,也导致学生的思维无法打开,更好的融入到学*中来。

  对学生认识水*的了解过于简单,理想化是我这次失败的主要原因。所以在对学生进行调查之后,我针对学生的认知水*进行了一次简单的测验,又制定了一个新的导入。那就是直接从文本入手,首先让学生一起对“天堂”来进行一下认识。当然根据调查学生对“天堂”的认识是不同的但这不会影响接下来的教学。反而会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人的天堂大家都知道,而鸟的天堂会是怎样的呢?作者又是怎样写的呢?对文本产生了兴趣之后,再来阅读文章,了解内容,学*方法那就轻松容易多了。综上两个导入,让我明白了一点。万事开头难,的确要想开好头,找到好的导入确实不易,但是我想:如果能把握好感知道目标,并把它辅射到每一个学生,让学生都能找到。那么学生就一定能活跃起来。以后如果遇到类似的事件,我会清楚得先考虑学生的认知、感知水*,并且明确一切应从文本入手。多媒体等教具的应用是为了文本服务,它们不能取代了学生对文本的认知、理解。以文载道,才能真正明白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教学也就不再是遗憾的教学了。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2

  巴金的《鸟的天堂》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文中描写动静结合,韵味十足,遣词造句精妙准确,表达感情充沛细腻,的确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文。而这篇文章的重点是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鸟的天堂的热闹景象。所以在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感悟作者这两次所看到的景象。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1、重视朗读训练 这是本课一个较成功之处,主要采用自主朗读,谈感悟的方法。同时《鸟的天堂》这篇课文语言质朴,意境优美,感情真挚,很适合学生自己去体会,去领悟。我抓住写树和鸟的几个重点段落的阅读,从“分”到“合”,让学生充分感受“树”和“鸟”互相依存的融洽关系,感悟大自然中无处不在的整体和谐性,使学生实现了一次人文精神的升华,进一步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尊重学生,发扬民主,张扬个性,把更多的空间和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揣摩,去感悟。

  2、《鸟的天堂》一课写得极有画面感,因此,这一节课中所运用的多媒体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学生感悟到了榕树的美后,让他们观看榕树的画面;学生感悟到了鸟的热闹场面后,再播放画面,这些都对学生的情感感悟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特别是最后的情景朗读让学生对整个鸟的天堂有了更全面和准确的感悟。

  3、同时,在教学中我又抓文本空白,引导学生去想象。“为什么这个地方会成为鸟的天堂”,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想象,这一问题的探讨也让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得到了提高。

  《鸟的天堂》一文也是学*写作方法的好范文,抓特点,对叶子的`细腻描写、动态描写、静态描写等等,我的课堂上缺乏了对领会表达方面的指导,同时有些方面领悟的不够全面,没有让学生深入领会榕树的远观的美,没有重视好学生对作者表达方法的领悟,最后一句话由于时间原因没有及时引导学生去领悟它的标点符号的不同用意。

  几点反思:

  1、备课必须要深挖教材,越细越好,上课时心里越有数。

  2、课堂上要渗透对写作方法的指导,为写作课打好基础。

  3、重视引导学生对表达方法的领悟。

  4、要重视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语句中的重点词语去感情朗读。

  《鸟的天堂》一文的教学反思

  十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历,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小学语文难教、难学,它不如数学那样答案唯一,学生只要弄懂了算理,就做出来了。语文,有的东西,本来就“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所以,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我进行了一些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应用,将所学的一些对自己教学有用的东西应用于自己的语文教学中。本期,我调入青腰,听了本组教师的说课、上课,感到有启发,现在我以《鸟的天堂》一文为例,写下这篇反思,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小学语文教学要转变学生的学*方式,教学生不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我们知道:学*方式的核心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关系到人的生活方式。今天的学*方式就是明天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我们要致力于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3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通过情景创设,协作学*,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发展联想思维,使学生在学*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结构的主动构建者,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下面就简单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是怎样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

  (一) 提供正确的感知形象,缩短时间与空间的距离

  感知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开端,没有正确的感知,就不能获得任何知识。语文教材内容异常丰富,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包。小学生的感知水*不高,限于生活经历和知识积累,有些教材内容很难正确感知。利用现代多媒体就能缩短学生的认识和客观事物之间的距离,在学生心中唤起强烈的真实感。如《鸟的天堂》一课,学生没有亲临过鸟的天堂,对大榕树的大和美缺乏感性认识,了解不多,难以激发学生的情感。那么,依据多媒体能够通过声,光,色,形,把远的事物拉*,把抽象的事物变实这一点,我在教学中设计多媒体超文本的教学软件,向学生展示大榕树的实景,从而拉*学生与鸟的天堂的空间距离。

  (二)多媒体为学生提供陶冶情感的教材。

  情感是儿童学*的动力。现在媒体在具有智力功能负载的同时还具有审美功能的负载 。课文中的事物形象是有语言文字构成的,怎样变文字形象为活生生的,诉诸于情感的实体形象,去产生激发人,愉悦人的审美效果呢?现代多媒体提供了形声同步的立体教材。所以,我经常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渲染气氛。如:在《鸟的天堂》一课,开始我播放了一段悦耳动听的鸟叫声,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倾听,用心去感受。那么,利用音乐的语言,使课文语言的形象激活了生活中原来积累的相关的表象,并融合在一起。这群鸟雀跃,嬉戏玩闹的场面就促使学生情不自禁的产生想亲眼看到画面的情感。情感的投入,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增。影视的形象更能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它能再现语言文字所表现的纷繁世界,使语言内容变抽象为具体、生动,使文字教学信息传递由静态变为动态,激发学生学*兴趣和参与教学活动的欲望。因此我在《鸟的天堂》一文的设计中,结合教材重点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发展水*,有目的的恰当适时的运用电教媒体,将学生带入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美的情景中去,接受美的教育。如:为了让学生感受榕树的枝繁叶茂,播放了榕树的实景录相,伴着优美动听的钢琴曲,并配上老师优美动听的语言描述,让学生在活动的画面中,在感情充沛的语言描述中,十分自然地进入路绿色极浓、情境宜人的境界,亲身体验大榕树那充满生机的静态美。此外,在教学作者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我又播放了一段录相,这段录相很生动,在一棵茂盛极具生命力的大树榕上,栖息着成千上万只各种各样的鸟,鸟们白天自由翱翔,盘旋飞舞,交互更替,唱歌嬉戏,场面颇为壮观,真有“鸟喧林愈静”的感觉。让学生感受到了群鸟雀跃的动态美。学生边看边发出赞叹,从而,在感官上获得了美的享受。活了原本凝固的语言,而主体意识就在其间逐步形成,逐步深化。由此还例如我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我用录相再现了五壮士英勇跳崖的感人情景,学生看着听着,眼里噙着泪花。接着我用问:“什么地方使你受到感动呢?”问题一提出,各个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言。就这样,五壮士那英勇豪迈不怕牺牲的精神,五壮士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悲壮之美在学生心中树起一座不朽的丰碑。因此,形象的画面,动态的世界,儿童畅游其中,飞向蓝天,潜入大海,越过崇山峻岭。心灵在体验,思想在碰撞,精神在对话,有了发字内心的感叹,充分激看来,形象的画面,动态的世界,儿童神游其内,飞向蓝天,潜入大海,越过崇山峻岭,趟过历史长河,心灵在体验,思想在碰撞,精神在对话,有了会心的微笑,感动的泪水,由衷的赞叹,充分激活了原本凝固的语言,而主体意识就在这其中逐步形成,逐步深化。

  (三 )多媒体的利用要取长补短,因课制宜

  现代媒体与教学的整合,改变了课堂的教学模式,用音画交融,声请并茂的手段以知激学,以情激学,寓教于乐,打破了机械分割,*面运动,岸上游泳的松散结构,注意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创造能力,更重视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但现代媒体的开发和利用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对媒体特征认真分析,努力发挥媒体的特长。如:是用来创设情景,展示事实,还是来显示过程,推导原理,扩大知识面等。其次,是要精心组合多媒体,尽可能取长补短,相互补充,交融成一个新的整体,为构建的课堂结构服务。

  (四)巧妙结合,突破难点

  课堂教学引进了现代化的认知工具,使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语言文字,情感和操作的信息。教学的过程要重视信息的反馈和调控,以利于组织严紧的结构,优化教学过程,强化学生成功的体验。例如我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有一个句子“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为了让学生获得感知的信息,我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说一说体会,当发现学生理解不够准确时,我又及时做了调控——出示了一段录相,录相清楚的再现了那榕树翠绿的叶子在阳光的照耀下,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在一阵微风的吹拂下,那鲜亮翠绿的叶子一动一动的,仿佛在长呀长。看到这,学生茅塞顿开。例如我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学生对中部凿井法,两头凿进法和人字形线路缺乏感性认识,于是我把它制作成动画,课上播放,一目了然,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效果很好。

  (五)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虽然在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它毕竟是在探索阶段,要充分发挥其作用,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投影屏幕不能完全代替教师板书。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 黑板在某些方面是现代教学媒体无法取代的。首先是黑板及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内容还可方便增删。另外板书有提纲的作用,学生抬头一看,便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一目了然。

  (2) 使用多媒体教学是不能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多媒体本来是一种教学工具,教师不能只当解说员,而应通过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灵活多样的操作,使多媒体发挥最佳教学功能。同时要从人与多媒体、教学内容与多媒体的关系入手,探求多媒体在教**作中的基本教学规律和要求,是多媒体在教师的驾驭下有的放矢地发挥作用。

  (3) 此外教师还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学会电脑操作,并能自如的运用电脑软件,更应潜心探索多媒体教学的思路和方法,不断提高自身教书育人的综合素质。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4

  1、形象思维训练法:

  小学生形象思维潜力较弱,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领悟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透过形象思维的引路,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加深感悟。

  我透过让学生反复诵读,获得课文资料,初步认识后,借助电教手段播放了“鸟的天堂”录像,把学生带进一种特定的评议环境中,学生神情专注而投入,随后让学生看着早上没有鸟的这一棵大榕树,启发学生想想说说,“百鸟欢闹”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当再读到“百鸟欢闹”这一段时,学生已学沉浸在期中,仿佛身临其境,而让学生说说一只鸟的特写景头时,也能说得有声有色,到达了必须的效果。

  2、品词析句比较法:

  文章的组词成句构段的方法研究是提高学生对语言感受潜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我抓住有关的句子进行比较、揣磨、欣赏,不断地提高其对语言感知的敏锐程度。

  如:教学第8自然段中“这棵榕树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方,不留一点缝隙,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对于“颤动”、“展示”这两个关键字,引导学生用其他词来替换。如用“显示”、“出现”或“抖动”、“晃动”等,用哪组词更好?在讨论、比较中,让学生体会到“展示”是清楚地摆出来,明显地表现出来,突出榕树的旺盛的生命力;“颤动”是短促而频繁地振动,课文把微风吹动,阳光照耀下树叶一闪一闪的样貌,不但美丽而且动静结合,显示了大榕树那旺盛的不可抗拒的生命力,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受。

  这样,关键文字抓住屯,学生品出了精妙词语,咀嚼出了它的神韵,从而在心灵上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促使学生语感不断地增强。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15

  《鸟的天堂》一课,脉络清晰,记叙了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不同景象,分别描述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情景。宽阔清澈的河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构成了一幅高雅清幽的风景画。

  在本课教学中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让学生在个性化阅读的过程中抓住重点段落,边读边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

  例如:在教学课文的第八自然段──描写树的部分的时候,我就是这样做的。这一段话语句非常生动: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一开始我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说说自己的体会,但是每个孩子在表述的时候总是不能把文字中所蕴含的那份宁静之美说出来。这是为什么呢?飞速的思考之后,马上想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然后我再次提示孩子们:同学们,请闭上眼睛,边听老师朗读这段话边想象句子描绘的场景,然后用自己的话把你想象到的场景说出来好吗?为了能给学生营造气氛,我边动情地朗读这一段话,边播放《高山流水》这首古筝名曲作为背景音乐。当我读完课文,他们开始踊跃地描述自己眼前出现的画面:有的孩子说:我看到一棵很大很大的榕树,像一片森林,树叶碧绿碧绿的,把河水都映绿了。有的孩子还说:我看到大榕树的叶子非常光滑,像涂了蜡一样,反射着那翠绿的颜色,刺得我们眼睛都睁不开。……

  通过孩子们的描述,我知道,孩子们不但理解了这段话要表达的意思,而且体会到了在文字中蕴含的那份宁静之美,那么我的教学目标完成了。虽然说孩子们还不能够用语言明确地表述或者说从理性上表达那份宁静之美,但是他们已经深深地领悟到了——有这就足够了。

  本节课最大的败笔是在教学第十二自然段的时候,我再次想引导孩子们想象鸟的天堂里,百鸟起飞的热闹场面,但是在开始有序的活动中突然出现了一个不和谐的声音。“老师,我觉得这些鸟儿是想飞出来拉屎。”这句话无疑给课堂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孩子们哄堂大笑,我也被弄得晕头转向。课堂瞬间失去了控制。

  这就是我作为一名年轻教师与老教师之间的差距。虽然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想法是好的,但是一旦出现突发性事件,就不知道该怎么处理了,就让本来很完美的课堂乱成了一锅粥。

  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与学*中,我要不断地向老教师请教,多学*他们的调控课堂经验,增长自己的教学智慧。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