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教学反思(精选10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乡愁》教学反思 1

  感觉很长时间都没事可做,脑子有些生锈了,总是不能专心致志地去做一件事,闲适得有些懒散,更有些窒息。总以为自己想要的就是这种生活,现在却很想寻找“脱笼之鹄”的畅快,找件事情做做,否则我可能就要“死于安乐”了。

  参加这次教学能手大赛我大概用了一个多月的准备时间,选课、备课、试讲、讲课,终于让大脑运转起来了,好像又能体现自己的价值了。

  现在我就教学设想、备课中遇到的问题、教学思路、评课、授课等方面进行反思,以激励自己取长补短。

  一、选课及其教学设想

  听说要参加教学能手大赛,很着急也很茫然,觉得好像没什么是自己擅长的;多亏了带教我的李敬东老师的悉心指导。老师翻看完教材后马上就拍板:“你就上《乡愁》吧,公开课上诗歌容易出彩。”说实话,诗歌一直是我最怕上的,不知该从何下手,看着老师对我充满了信心,我也只能豁出去了。

  任务明确了,躲是躲不掉的。我静下心来,开始仔细研究课文。考虑到本课文是初三下册第一单元的,单元目标就是要教学生理解海外华人和古今炎黄子孙热爱祖国的情感,我对这首诗进行了总体设想——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感情及诗的意境美;掌握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意象分析;品味诗歌的感情,熟读并背诵诗歌。我根据自己在外地工作的实际情况,从自己的思乡情结导入,再介绍作者余光中,让学生对他的思乡意识有粗浅的认识;再通过诵读诗歌,把握诗歌节奏;再通过诗歌意象的解读,理解作者蕴涵在诗歌中的强烈的乡愁来分析全诗,体会作者由思家上升到思国的感情;然后做一个拓展练*,让学生也根据自己已有的思乡之情以及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写写自己的“乡愁”是什么。

  我也不知道这样的设想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但是有了比较明确的目标,心里着实踏实了许多。

  二、备课中遇到的问题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主要遇到了两个问题:对作者情感线索的把握和问题链的设置。诗歌是最富情感的,高尔基说:“真正的诗,永远是心灵的诗,永远是灵魂的歌。”诗人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最终目的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发同样的哀乐,引发作者和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我从这句话中受到启示,决定从朗诵诗歌入手。由于风格的因素,我对诗歌的朗诵还找不到门路,于是上网找到了余光中先生自己朗诵的乡愁,认真细致地品味了其中蕴含的感情,自己再来读的时候就有感觉了。在一次次的配乐朗诵中我也进入到了“思乡”的境界。另外,备课过程中,我在问题的设置上过于简单,生成性不够。李敬东老师给我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从中我得到了很多启示,比如对诗歌意象的分析、诗歌的美感分析等。

  三、教学效果

  只有灵魂真正地受到触动才能把诗歌的感情读出来。我努力学着去体会余光中的乡愁,刚开始同学们没有把握住感情基调,通过

  我的示范朗诵以及一起归纳每小节诗的朗读语气,配乐朗诵诗歌,播放《乡愁》歌曲,塑造了一定的情感氛围,学生的朗诵还是有了提高。在对作者的感情有了初步的把握之后,我让学生自己完成我设置的问题链讨论题,学生还是基本能把握。但是让我觉得不满意的是在练*“乡愁是什么”写个仿句时,他们无从下手,我又通过一首改写得很俗的乡愁和这首诗作比较,让学生明白“意象”是诗歌的生命,他们从中也受到一定的启发。在教学过程中我紧紧抓住了文本,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情感,并给学生分析了这首诗歌的写作意象,并抓住物象让学生从象中感悟思乡之情,真正让他们懂得“意象”是诗歌的生命,只有把情感寄托于意象,诗歌才具有生命力。整节课上下来,一气呵成,尽管中间两次停电,我没有慌乱,而是不慌不忙上完了全部内容。

  四、评课

上完这堂课后,语文组的老师及时给我提出了很多建议,让我受益匪浅。老师们充分肯定了我做得最好的地方,认为我在进入状态的同时,通过诗、画、乐等多种教学手段把学生也带进了作者的感情世界,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对诗歌朗读节奏和诗歌情感的体会,真正作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同时,老师们也指出我存在的不足:比如在让学生做仿写句式的时候,我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太短了,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我评价学生的方式比较单一等。李敬东老师和周纯杰老师给我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建议:比如问题的设置应该要深远一些,让学生体会到思维的跳跃;不要过多受到教案的束缚;让学生读诗的意图不要仅限于读,读一遍要有一遍的提升,具有有效性等等。老实说,这些意见真的非常中肯,击中了我的软肋,为我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五、感悟

  上完这堂课后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惊喜地发现自己也能上好诗歌了,好象又挖掘到了自己的一个潜能。真的要好好感谢我的带教老师,他让我明白:只要去做,一切皆有可能!另外,我感受到学生知识的缺乏和朗读时缺乏感情,正如余光中先生自己所说:“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我也明白要让十多岁的学生理解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的思乡之情有些奢求,他们根本就无法理解思乡的沧桑和"落叶归根"却无法实现的撕心裂肺的痛苦。所以,在课堂上我对这方面的问题有意逃避了,我对学生进行的感情引导不够。今后我会多在这方面下下功夫。

  同时,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自己的不足,在准备的过程中思维常常受到局限,我感到了自己知识的匮乏和思考问题的浅薄,我还常常教育学生思考问题要深入一些,可连自己都做不好,真是汗颜!

  知识体系确实需要更新了,而且已经迫在眉睫了!否则我无法跟得上时代的步伐。落伍的教师只能教出落伍的学生,那是多么可悲的事啊!今后我也要好好冲冲电了,多跟我的老师学学,我相信自己会做得越来越好!

  《乡愁》教学反思 2

  《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余光中先生以民谣的歌调,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具体的物象,把绵绵的乡愁、无限的愁思注于笔端,把乡愁的产生,乡愁的无奈,巧借“距离”表现出来,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王老师的《乡愁》这一课,整节课教者都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具体表现如下第一、以读为主,以读促思

  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领会课文潜在内涵的重要途径。王老师在这堂课中创设了多种途径地读,达到了以读增智、以读悟情、以读促思、以读代讲的效果。同时又通过学生动人的朗读,教师感人的导语,以情动情,以声传情,营造了浓厚的情感氛围,整堂课的教学,学生始终沉浸在对乡愁的感悟之中。这堂课的设计思路:听读:感受—朗读:理解—演读:想象—比读:发现—创读:创造。新课标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而诗歌又是最富情感的语言。因此,在以上四个环节中始终贯穿着一条红线———情。这首诗的“情”就重在“乡愁”上。整个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一名参与者、引导者、学*者。阅读过程是师生共同感悟提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王老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真话、诉真情,将个人的阅读体验与作者的情感体验融为一体。第二、处理好学生、教师、作者三者之间的关系。

  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因此,王老师贯穿在课堂中的一条主线就是让学生去阅读去品味。在听读时,她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听诗,用简洁的文字说感受;在朗读时,她让学生把各自放进诗歌中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把诗歌的语言变成学生自己的心声。而且阅读本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许多好作品不是作者写出来的,而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劳动的结果。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应该把迎合当作尊重,也不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作者,须知:书在谁的手里,谁就是书的主人。因此,王老师让学生去多读反复读课文,这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劳动。第三,处理好阅读和生活的关系。

  文学是生活的反映,阅读是生活的组成部分,阅读和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所以应当树立为人生而阅读的观念,既要关照别人的生活,更要关注自己的生活;既要为今天的应试去认知和理解,更要为明天的发展去批判和创新。金开诚先生指出: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让学生用“乡愁是~~~~~”的句式说一句话就是一条有效途径。另外,王老师让学生选一小节用语言描述诗中的.画面内容也很有创新意识,和新时代的生活生动有趣的联系起来。当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被感性的文本升华时,抓住学生感情的火花及时点火,让学生有倾诉的机会,有成功的体验,诗情自然喷薄而出了。

  总之,王老师的这节课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独创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强化重要之点,一切以学生读为主,没有雕饰之意,一切顺乎自然,清新流畅。就在这看似教者无为的课上,实现了师生的共同精彩。我们教师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寻求最佳的教学思路,多角度、多层次地鉴赏,有的放矢,让学生发现作品的审美价值,从中悟出诗歌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乡愁》教学反思 3

  《乡愁》这首诗我很喜欢,备课也很用心,但上下来后感觉并不好。下面我就这节课从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效果两方面进行反思。

  一、教学设计

  这是一首抒情诗,在教学上我尽量体现其诗意。

  1、在教学环节的命名上体现诗意。“走*余光中——读《乡愁》,感觉诗的音乐美——品《乡愁》,体会诗的情感美——说‘乡愁’,展现诗的神韵美”。

  2、在教学语言上体现诗意。

  课堂上,尽量去掉不必要的口头禅,多用散文化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呈现出一种美感,。如在介绍余光中的生活经历时,用这样的语言描述:他在南京生活了*十年,紫金山的风光,夫子庙的雅韵早已渗入他的血脉。抗战期间辗转于重庆读书,嘉陵江水,巴山野风又一次将他浸润。他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中华文化早已根植于他的心中,因此,对中华民族的眷恋与深情便化作他心灵深处的一缕缕乡愁。

  3、在朗读中体现诗意。这节课,我设计了四次朗读,每一次朗读都有不同的要求。第一次读,要求声音响亮,读得字正腔圆;第二次读,要求把握节奏,读得抑扬顿挫;第三次读,要求把握情感基调,充满深情地读。第四次读是美读,分男女声部来读。这样的`朗读,是小步轻迈,使朗读技巧及情感能层层递进,让学生在朗读中一步步感受诗意。

  二、课堂教学效果

  这一节课并没有达到我所预期的效果,虽然每个教学环节都能落实,但上完后总感觉少了什么,原来缺少的是一种感染力。主要表现在:

  1、学生的朗读缺乏情感。余光中说:“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确实,我们的学生才十几岁,对这些离愁别绪并没有一种痛入心肺的感受。在课堂上我又没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引导,因此学生在朗读时并不能很好地把握深情哀伤的情感基调。

  2、不必要的紧张使这节课上得很拘谨。站在讲台上整整15年了,可站在丹中多媒体教室却是第一次。情绪紧张使课堂少了些许灵动的东西,缺乏教学的机智,更少了一种教学的激情。由于这种紧张情绪的干扰,使课堂出现两处明显的失误,一是产生错觉,提前下课。二是收束本节课的配乐朗诵,本来是由老师朗诵的,因口误,多说了一句“让我们一起朗诵”,学生便一起朗诵了。学生参与朗诵,情感的表达未能恰到好处,使配乐朗诵缺乏感染力。

  总之,这节课有得有失。我相信,在今后的日子,在丹中这个大家庭里,我的“得”会越来越多,我的“失”会越来越少。

  《乡愁》教学反思 4

  《乡愁》是我很喜欢的一首诗,所以这次比赛才会选择它。在备课上我花了较多精力,但上下来后感觉并不好。下面我就这节课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效果和课堂重建三方面进行反思。

  教学设计 1、这一年中,我校进行了课改,以“学洋思教学方法,构建高效课堂”为主题开展教学。基于本课内容和洋思教学方法,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所以将教学分为四个任务:既通过朗读指导朗读诗歌感知内容、通过自学指导(二)来整理内容、通过自学指导(三)来赏析诗歌、最后当堂训练来学*诗歌的表现手法,而这四点在课堂教学上都完成了。

  2、这是一首抒情诗,在教学语言上我尽量体现其诗意。课堂上,去掉不必要的口头禅,多用散文化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呈现出一种美感。如导入诗歌时,创设诗意般画面,又如每个环节的过渡部分尽量引用作者诗意般语言。在这一点上,个人认为还是比较好的。

  3、在朗读中体现诗意。这节课,我设计了五次朗读,每一次朗读都有不同的要求。第一次自由朗读读,要求声音响亮,读得字正腔圆有所感悟,;第二次听读,要求把握节奏,读得抑扬顿挫;第三次齐读,要求把握情感基调,充满深情地读。第四次个人朗读,展现自我风采;第五次分男女声部来读。这样的朗读,是小步轻迈,使朗读技巧及情感能层层递进,让学生在朗读中一步步感受诗意。

  4、教学中的三个自学指导,都尽量的使题目简化,让学生能充分理解问题从而自己思考或小组讨论。

  二、课堂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这四点基本完成,但并没有达到我所预期的效果,上完后总感觉少了什么,仔细一想原来是没有把教学落实到位,主要表现在:

  1、缺乏有效的朗读指导。余光中说:“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确实,我们的学生才十几岁,对这些离愁别绪并没有一种痛入心肺的感受。在课堂上我又没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引导和朗读指导,比如在自由朗读环节,学生读完后,仅仅让一位学生谈了读后感受,这里可以让2-3位同学说感受,让学生多说说有利于诗歌的理解。又比如在听读后,要求学生把握朗读的语速、语气、情感等,应该让多个同学来谈谈,一起得出答案。正因为这里没有落实到位,直接导致学生在朗读时把握不了深情哀伤的情感基调。

  2、自学指导2中,处理诗歌内容时,在情感升华这一环节处理上,过于心急,答案不是学生慢慢领悟出来的,而是老师半推半就引出来的。在对待这样的问题时,个人认为应该结合具体的句子或词语加以引导,这样又自然学生也能理解。

  3、处理自学指导3时,要求学生6分钟完成题目,但是我没有注意时间,多花了2分钟。这两分钟如果放到朗读里面去,在朗读上多加以指导,那后面的环节就可以落实到位了。

  三、课堂重建

  我所设计的教学,实施以后,并没有落实,不仅是在细节上没有做到位,在构思也存在一定的问题。45分钟的课堂,要把所学的马上运用到写作,这对学生而言是比较困难的。我所设计的当堂训练有一定难度,可以把写一首小诗改成写一句话等等。而在前面的教学中可以添加一个环节,选取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四韵》进行对比阅读,效果可能会更好。

  总之,一位合格的语文老师,必须对专业知识十分了解,其次便是要多多钻研教学过程中的细节处理问题。其实课堂教学是一件极富智慧的活动,不论是大环节还是小细节,都会影响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这次的课堂教学让我收获颇多。我明白了教学细节的重要,最大的收获便是让我意识到自己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也让我明确了未来的日子中,我该如何去完善自我。如果还有机会,我一定还要争取参加县内教学比赛!

  《乡愁》教学反思 5

  《乡愁》是一篇充满人文饱含感情的诗歌,教师成功之处在于用心去教,用感情教,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努力使师生的感情融人作者浓浓的乡愁之中,产生心灵上的共振,所以《乡愁》这一堂课声情并茂,使人仿佛置身于艺术的殿堂,得到一种真正的艺术感受。这堂课主要突出探究创新的特点。体现了"诵读——解读——拓展"的教学模式,这是在课改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个新型教学模式,其核心是:"读熟、悟透、迁移"。这堂课这三大块很清晰,诵读的环节不仅有图文并茂的配乐朗诵,学生自由读,齐读,而且老师注重在朗读在中起示范作用和指导作用,如感情基调的把握很到位,"啊"字的变音指导,"头"读轻音等。解读环节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老师没有向学生灌输什么,而是让学生在小组中想景悟情,描述诗的内容,让学生主动参与,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质疑、答疑、讨论、评价,老师点拨及时弊确,并自己率先示范背诵,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拓展的环节,让学生模仿诗中的意象为乡愁打一比方,激活了学生创新的思维,例如学生说:“乡愁是一条电话线,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乡愁是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苦苦的,涩涩的。""乡愁是一碗老醋,每尝一口都让人心酸""学生的想象力真是让人赞叹。"各领风骚话说愁"注重引导学生积累知识。

  《乡愁》教学反思 6

  《乡愁》是我很喜欢的一首诗,所以这次比赛才会选择它。在备课上我花了较多精力,但上下来后感觉并不好。下面我就这节课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效果和课堂重建三方面进行反思。

  教学设计 1、这一年中,我校进行了课改,以“学洋思教学方法,构建高效课堂”为主题开展教学。基于本课内容和洋思教学方法,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所以将教学分为四个任务:既通过朗读指导朗读诗歌感知内容、通过自学指导(二)来整理内容、通过自学指导(三)来赏析诗歌、最后当堂训练来学*诗歌的表现手法,而这四点在课堂教学上都完成了。

  2、这是一首抒情诗,在教学语言上我尽量体现其诗意。课堂上,去掉不必要的口头禅,多用散文化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呈现出一种美感。如导入诗歌时,创设诗意般画面,又如每个环节的过渡部分尽量引用作者诗意般语言。在这一点上,个人认为还是比较好的。

  3、在朗读中体现诗意。这节课,我设计了五次朗读,每一次朗读都有不同的要求。第一次自由朗读读,要求声音响亮,读得字正腔圆有所感悟,;第二次听读,要求把握节奏,读得抑扬顿挫;第三次齐读,要求把握情感基调,充满深情地读。第四次个人朗读,展现自我风采;第五次分男女声部来读。这样的朗读,是小步轻迈,使朗读技巧及情感能层层递进,让学生在朗读中一步步感受诗意。

  4、教学中的三个自学指导,都尽量的使题目简化,让学生能充分理解问题从而自己思考或小组讨论。

  二、课堂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这四点基本完成,但并没有达到我所预期的效果,上完后总感觉少了什么,仔细一想原来是没有把教学落实到位,主要表现在:

  1、缺乏有效的朗读指导。余光中说:“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确实,我们的学生才十几岁,对这些离愁别绪并没有一种痛入心肺的感受。在课堂上我又没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引导和朗读指导,比如在自由朗读环节,学生读完后,仅仅让一位学生谈了读后感受,这里可以让2-3位同学说感受,让学生多说说有利于诗歌的理解。又比如在听读后,要求学生把握朗读的语速、语气、情感等,应该让多个同学来谈谈,一起得出答案。正因为这里没有落实到位,直接导致学生在朗读时把握不了深情哀伤的情感基调。

  2、自学指导2中,处理诗歌内容时,在情感升华这一环节处理上,过于心急,答案不是学生慢慢领悟出来的,而是老师半推半就引出来的。在对待这样的问题时,个人认为应该结合具体的句子或词语加以引导,这样又自然学生也能理解。

  3、处理自学指导3时,要求学生6分钟完成题目,但是我没有注意时间,多花了2分钟。这两分钟如果放到朗读里面去,在朗读上多加以指导,那后面的环节就可以落实到位了。

  三、课堂重建

  我所设计的教学,实施以后,并没有落实,不仅是在细节上没有做到位,在构思也存在一定的问题。45分钟的课堂,要把所学的马上运用到写作,这对学生而言是比较困难的。我所设计的当堂训练有一定难度,可以把写一首小诗改成写一句话等等。而在前面的教学中可以添加一个环节,选取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四韵》进行对比阅读,效果可能会更好。

  总之,一位合格的语文老师,必须对专业知识十分了解,其次便是要多多钻研教学过程中的细节处理问题。其实课堂教学是一件极富智慧的活动,不论是大环节还是小细节,都会影响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这次的课堂教学让我收获颇多。我明白了教学细节的重要,最大的收获便是让我意识到自己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也让我明确了未来的日子中,我该如何去完善自我。如果还有机会,我一定还要争取参加县内教学比赛!

  《乡愁》教学反思 7

  为之紧张而忙碌的青年教师职业技能比赛结束了,但我的心情并未因此而变得轻松。“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次比赛让我找到了众多可以带给我启迪的老师们,在看到他们精彩的讲授过程之后,也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值得我去认真反思。

  《乡愁》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人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它就像一粒水晶珠子,内无瑕斑,外无纹痕,又十分透明,一眼便可看穿。捧着课本,读着诗歌,我试着寻找教学的切入点,然而我的思路产生了偏差,幸亏有各位老师的指导,她们告诉我:诗歌,重在品读,这让我对我的思路有了新的定位。

  所以在这节课中,我把重点放在了读——品——读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诗中所抒发的情感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共鸣,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情感;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意象的选取,叠词、数量词的巧妙运用,充分理解诗歌内容,引导同学们深刻地感受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同学们进行朗读,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的想象活跃起来,最大程度地引发感情上的共鸣,用个性化的感受,去丰富作者用情所塑造的意象,走*作者的乡愁世界。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以下问题:

  1、从未离家的孩子对“乡愁”缺乏生活阅历,难于理解,如果我能通过多媒体、图片、音乐视听、动情导引等手段营造氛围、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联想、吟诵入境,就能快速唤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动情体会诗歌的感情。

  2、在学生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后,要引导学生品读诗歌。品读的关键在于把握意象,而在此环节,我没有在分析的开始引出“意象”的概念,而是放在了最后才提及,如果在开始就利用幻灯片引出“意象”的概念,会让同学们觉得更清晰明了些。带着对意象的探讨,引导同学们走进诗歌的情境之中。

  3、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有些紧张而没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激情,将本应属于学生的主动学*变成了为配合老师的被动学*,颠倒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在学*整首诗的过程中,缺少学生之间的评价,在进行多种方式朗读的过程中,应该给同学们些时间进行简单地评价,对于他们更好地朗读诗歌也起着引导作用。

  5、多媒体课件的内容没有起到理想的作用,在同学们找本诗中所出现的意象时,如果我能利用幻灯片出示相关的图片,也许会让同学们看起来更直观些,印象更为深刻些。

  当然,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还有很多,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择其善者而从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乡愁》教学反思 8

  《乡愁》是一篇充满人文,饱含感情的诗歌,它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思乡之情和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而且诗歌教学重在朗读,因此在教学中,我让朗读贯穿始终,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进而感受蕴含其间的浓浓乡情。

  首先,导入时让学生说出自己所积累的表达乡愁的诗句,让学生明白积累的重要,然后引出新课。

  其次,进行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读出节奏,读出语速语调,读出感情等。把无声的书面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学生与诗人在诗歌中所迸发的思乡爱国之情产生共鸣。其间的听课文朗读录音能使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和节奏,给学生有一个模仿的标准,对下一环节学生的朗读起到了较强的指导作用。从教学过程看,朗读的形式灵活多样,有学生的自由朗读,有学生的个人试读,还有听课文朗读录音,全班同学的集体朗读。学生在这些形式灵活多样的反复朗读中,由初步感知到逐渐深入感知诗的内容,领悟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正因为教学中很好地处理了朗读这一环节,所以为其他教学环节的师生互动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再次,在品味诗歌的意境这个环节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讨论交流,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自主、合作的教学理念,在这里,既有学生个人的见解,又有小组集体的智慧,小组成员间各抒己见,互相交流,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描述四幅画面的情景,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最后通过拓展延伸,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其中的仿写激活了学生创新的思维。

  不足之处:

  课堂节奏有点前松后紧,在仿写指导上做得还不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仍需努力探讨并改进。

  《乡愁》教学反思 9

  《乡愁》是余光中诗集《白玉苦瓜》中的一首,和《民歌》《乡愁四韵》《罗二娃子》等,同是余光中以民歌风抒发乡愁的经典之作。

  余光中被称为“以乡愁之诗撼动亿万华裔”的诗人,“乡愁”是其众多诗作中念念不忘的主题。《乡愁》对一个抽象的、很难作出描绘却被大量描绘所覆盖的主题作出了新的诠释。在意象上,选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生活中常见的物象,赋予其丰富的内涵,使原本不相干的四个物象,在乡愁这一特定情感的维系之下,反复咏叹。余光中本人曾说,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诗的前三句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想到祖国大陆这样“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

  内容上,按时间顺序,从“幼子恋母”到“青年相思”,到成年后的“生死之隔”,再到对祖国大陆的感情,不断发展的情感,逐渐上升,凝聚了诗人自幼及老的整个人生历程中的沧桑体验。不同阶段的乡愁,凝聚两端的分别是:我——母亲;我——新娘;我(生)——母亲(死);我(游子)——大陆(祖国)。乡愁的对象,由具体的“乡”,到抽象的民族的“乡”,从地域之乡,到历史之乡和文化之乡。使“乡愁”逐渐沉淀出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力。

  诗形上,四段文字在字数、句式上基本一致:“……(时间状语),乡愁是……(作为意象的具象化的‘乡愁’的载体),我在这头,……(具体的‘乡愁’的对象)在那头”。一气呵成,回环往复,似乎是情感的一唱三叹,余音缭绕,历久弥笃。

  诗歌在语言上纯净、清淡,浅白真率而又意味隽永。“小小”、“窄窄”、“矮矮”、“浅浅”等叠音的形容词,用来修饰中心意象,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

  这首诗在艺术风格上,一反诗人早年“现代时期”那种刻意锤字炼句、苦心经营意象和矛盾语法、追求陌生化效果以作惊人之语,在晦涩中求深奥的特点,转而追求恬淡、圆融的美学风格。以简代繁,以淡取胜,也算是绚烂之极,归于*淡。

  《乡愁》教学反思 10

  《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余光中先生以民谣的歌调,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具体的物象,把绵绵的乡愁、无限的愁思注于笔端,把乡愁的产生,乡愁的无奈,巧借“距离”表现出来,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王老师的《乡愁》这一课,整节课教者都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具体表现如下第一、以读为主,以读促思

  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领会课文潜在内涵的重要途径。王老师在这堂课中创设了多种途径地读,达到了以读增智、以读悟情、以读促思、以读代讲的效果。同时又通过学生动人的朗读,教师感人的导语,以情动情,以声传情,营造了浓厚的情感氛围,整堂课的教学,学生始终沉浸在对乡愁的感悟之中。这堂课的设计思路:听读:感受—朗读:理解—演读:想象—比读:发现—创读:创造。新课标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而诗歌又是最富情感的语言。因此,在以上四个环节中始终贯穿着一条红线———情。这首诗的“情”就重在“乡愁”上。整个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一名参与者、引导者、学*者。阅读过程是师生共同感悟提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王老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真话、诉真情,将个人的阅读体验与作者的情感体验融为一体。第二、处理好学生、教师、作者三者之间的关系。

  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因此,王老师贯穿在课堂中的一条主线就是让学生去阅读去品味。在听读时,她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听诗,用简洁的文字说感受;在朗读时,她让学生把各自放进诗歌中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把诗歌的语言变成学生自己的心声。而且阅读本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许多好作品不是作者写出来的,而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劳动的结果。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应该把迎合当作尊重,也不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作者,须知:书在谁的手里,谁就是书的主人。因此,王老师让学生去多读反复读课文,这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劳动。第三,处理好阅读和生活的关系。

  文学是生活的反映,阅读是生活的组成部分,阅读和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所以应当树立为人生而阅读的观念,既要关照别人的生活,更要关注自己的生活;既要为今天的应试去认知和理解,更要为明天的发展去批判和创新。金开诚先生指出: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让学生用“乡愁是~~~~~”的句式说一句话就是一条有效途径。另外,王老师让学生选一小节用语言描述诗中的画面内容也很有创新意识,和新时代的生活生动有趣的联系起来。当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被感性的文本升华时,抓住学生感情的火花及时点火,让学生有倾诉的机会,有成功的体验,诗情自然喷薄而出了。

  总之,王老师的这节课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独创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强化重要之点,一切以学生读为主,没有雕饰之意,一切顺乎自然,清新流畅。就在这看似教者无为的课上,实现了师生的共同精彩。我们教师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寻求最佳的教学思路,多角度、多层次地鉴赏,有的放矢,让学生发现作品的审美价值,从中悟出诗歌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乡愁》教学反思(精选10篇)扩展阅读


《乡愁》教学反思(精选10篇)(扩展1)

——乡愁教学反思

乡愁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乡愁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乡愁教学反思1

  9月21日,在本校组织的教研课中,我讲授的是余光中的《乡愁》,针对本节课的具体情况,我做如下教学反思。

  《乡愁》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十课的第二首现代诗歌。本单元的主题是“土地情思”,其内涵是爱国思乡,重点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

  在导入的部分,我设计的环节是检验各小组的预*情况。在讲新课之前,给各小组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搜集有关乡愁的古诗句。这样,能够培养并锻炼学生课前预*的良好学**惯。

  要想更好的理解诗人的内心感受,我准备了一段配乐诗朗诵,让学生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去充分体会,课后实践证明,选取的配乐诗朗诵并不是最佳的那一首,这一点,我在以后的选材上会更加的注意。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本首诗歌,我们一同进行了赏析。要让学生懂得作者以时间的变化,选择了几个具体而又富含深意的形象,抒发了游子对故乡、祖国的殷切思念。在本环节,比较难的一点是,教师怎么合理的引导,才能让学生把余光中的家愁上升到国愁的境界。本堂课在这一环节完成的相当顺利,好过我事先预料的结果。

  在赏析结束后,我在大屏幕上针对本首诗和初一学生的接受情况设置了相应的思考题,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但遗憾的是,最后时间比较仓促,没有留给学生适当展示自己小文章的时间,这一点,我在以后的教学当中会有所改善。

  《乡愁》是一首传世之作。因此学生对这篇诗歌钟爱非常,学*的积极性很高。而它溶哀愁于物象的本领,更值得我们潜心揣摩。对于诗歌教学,我认为,要略讲,要多读。诗歌宜藏不宜露,只有在反复诵读中才会明白诗歌的主旨。尤其对于现代诗歌来说,只要我们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再给予适当的激励,背诵就不会是苦差使,而会变成快乐的事情。

  总之,对于刚刚接触语文学科的新教师,我一定会吸取各位老师们的精髓,争取把语文课讲好、讲精,给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们一个满意的答复!

乡愁教学反思2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乡愁》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人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对于这首诗歌的学*,我按照“读──品──写”的教学思路,采用板块教学,“美美地读——用心地悟——畅快地说——熟练地背”引导学生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发现诗歌的新奇美,使学生对诗歌的赏析上升到一定的审美的层次。

  高尔基说:“真正的诗,永远是心灵的诗,永远是灵魂的歌。”诗歌是最富情感的,诗人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而他的目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乡愁》就诗的每一节来看,句子有长有短,参差不齐,节奏感很强,很适合学生的朗读。结合诗歌的特点,在课上我加强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一读,自由读,读出重音,停顿,注意语速、语调,感受诗歌。二读,听读,模仿读,学*名家在朗读时,朗读技巧的运用,以及如何用声音表现诗的感情,对学生的朗读起到了较强的指导作用。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诗中所抒发的情感叩击他们的心灵,引起他们的共鸣,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情感。

  “诗以一字为工。”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深刻地感受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在这一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的精神,既有个人的见解,又有集体的智慧,各抒己见,互相交流,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结合对词语的品析,简单描述想像到的画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充分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去发现这首诗的新奇之处。学生入情后,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有新发现,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学生先去发现,然后说出依据,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激活。这首诗学生的发现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诗歌的层次结构,二是诗歌的立意。用时空的变化顺序来组诗,使这首诗的层次非常清楚,由对家人的思念上升到对祖国大陆的思念,正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升华,学生这么多的发现,可见他们的潜力是无穷的。

  学生的即兴写诗,是让他们借助这种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人生体验,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有的同学写到;“将来啊,乡愁是一条长长的航线,我在上头,祖国在下头。”有的写到:“将来啊,乡愁是一架长长的桥,我来这头,大陆去那头。”……他们用具体的形象表达出自己对**统一美好期盼,比喻形象新颖。

  在这节课里,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1、 导语可设计得诗意些,让学生很快进入诗的氛围中。

  2、试课件太晚,以致发现了问题,来不及解决,下载的朗诵视频没能播放。

  3、在“细心地练”这一板块中,练*题设计得有些单一,可让学生扩大阅读量,读一读余光中的《乡愁四韵》,加深对诗情的理解。

乡愁教学反思3

  《乡愁》是一篇充满人文饱含感情的诗歌,教师成功之处在于用心去教,用感情教,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努力使师生的感情融人作者浓浓的乡愁之中,产生心灵上的共振,所以《乡愁》这一堂课声情并茂,使人仿佛置身于艺术的殿堂,得到一种真正的艺术感受。这堂课主要突出探究创新的特点。体现了"诵读——解读——拓展"的教学模式,这是在课改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个新型教学模式,其核心是:"读熟、悟透、迁移"。这堂课这三大块很清晰,诵读的环节不仅有图文并茂的配乐朗诵,学生自由读,齐读,而且老师注重在朗读在中起示范作用和指导作用,如感情基调的把握很到位,"啊"字的变音指导,"头"读轻音等。解读环节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老师没有向学生灌输什么,而是让学生在小组中想景悟情,描述诗的内容,让学生主动参与,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质疑、答疑、讨论、评价,老师点拨及时弊确,并自己率先示范背诵,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拓展的环节,让学生模仿诗中的意象为乡愁打一比方,激活了学生创新的思维,例如学生说:乡愁是一条电话线,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乡愁是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苦苦的,涩涩的。""乡愁是一碗老醋,每尝一口都让人心酸""学生的想象力真是让人赞叹。"各领风骚话说愁"注重引导学生积累知识

乡愁教学反思4

  《乡愁》是一篇充满人文,饱含感情的诗歌,以时空的变化为序贯穿全文,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向: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形成了四个比喻句,将飘渺抽象难以捕捉的乡思愁绪变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它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思乡之情和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而且诗歌教学重在朗读,因此在教学中,我让朗读贯穿始终,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进而感受蕴含其间的浓浓乡情。

  一.诗歌,重在品读,所以在这节课中,我把重点放在了品读,在品读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作者的情感,进而熏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朗读,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诗中所抒发的情感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共鸣,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情感所以我在进行朗读指导时,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读出节奏,读出语速语调,读出感情等。学生在这些形式灵活多样的反复朗读中,由初步感知到逐渐深入感知诗的内容,领悟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正因为教学中很好地处理了朗读这一环节,所以为其他教学环节的师生互动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同时通过朗读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充分理解诗歌内容,引导同学们深刻地感受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在此基础上,让他们的想象活跃起来,最大程度地引发感情上的共鸣,激发同学们爱国主义情怀和渴望祖国统一的美好愿望。

  二.教学的难点是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入诗歌的意境,同作者一起感同身受,进而培养爱国情怀。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充分的运用多媒体,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走进文本,走进作者,我用多媒体出示余光中的相关材料以及诗句,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信息量远远超过了过去,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维。在指导读第三节诗的时候采用背景音乐渲染气氛营造出了生死离别的丧母哀思的氛围,让学生同作者产生了共鸣,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学生学有所得,获得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熏陶。

  不足之处:

  1.上课太严肃,教学应是寓教于乐的,以后力求做到微笑上课激情讲解,让温馨融化学生的心灵。

  2.课堂评价语言努力做到多样化,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乡愁教学反思5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乡愁》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人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对于这首诗歌的学*,我既没有要求学生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也没有概括诗歌每节的内容,而是按照“朗读──品味──发现”这样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发现诗歌的新奇美,使学生对诗歌的赏析上升到一定的审美的层次。

  高尔基说:“真正的诗,永远是心灵的诗,永远是灵魂的歌。”诗歌是最富情感的,诗人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而他的目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针对学生对诗歌的朗读能力较差的现状,结合诗歌的特点,在课上我加强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主要是读出感情、节奏、重音,注意语速、语调等。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诗中所抒发的情感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共鸣,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情感。《乡愁》就诗的每一节来看,句子有长有短,参差不齐,节奏感很强,很适合学生的朗读。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学生第一次接触新诗,教师的配乐范读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诗的感情基调、语速、节奏,对学生的朗读起到了较强的指导作用。一是可以使学生增加读诗的兴趣,另外还可以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他人的朗读情况进行点评。在这里,有感情地朗读始终是放在首位的,事实上,我们在学*诗歌时,都是在诵读中逐渐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诗以一字为工。”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深刻地感受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在这一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的精神,既有个人的见解,又有集体的智慧,各抒己见,互相交流,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结合对词语的品析,简单描述想像到的画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充分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去发现这首诗的新奇之处。学生入情后,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有新发现,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学生先去发现,然后说出依据,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激活。这首诗学生的发现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诗歌的层次结构,二是诗歌的立意。用时空的变化顺序来组诗,使这首诗的层次非常清楚,由对家人的思念上升到对祖国大陆的思念,正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升华,学生这么多的发现,可见他们的潜力是无穷的。

  学生的即兴写诗,是让他们借助这种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人生体验,学生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是他们积累的学*语文的宝贵财富。当学生的生活体验被引发时,学生的情感就会自然地抒发出来,而不是刻意地模仿。这个练*的目的不在于他们能说出多么富有韵味的诗句,而是在于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

  在这样开放的课堂中,教师要时时认识到,对学生给予足够的理解和尊重,这对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往往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已不单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多时候是一名参与者、引导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自**,强调自主、合作、探究,这样学生才可以自主理解,感受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和发展,使学生的学*变得丰富而充满个性。

乡愁教学反思6

  《乡愁》是一篇脍炙人口的诗,因其内容直白简单,广为流传。作为九年级第一单元的一首诗,其内容是过于简单了,但是其思想性和引导性比较强。因为九年级的学生要学会诗歌鉴赏,而这类型的试题要从读诗开始,这样的一首诗做了很好的搭桥工作。

  我在四班的教学是从《乡愁》改编的歌曲开始的,因为是下午的课,再加上这首歌的感情低沉,学生的学*兴趣没有得到很好的激发,所以整体课的教学气氛不是很好。

  在一班的时候,我以诗歌朗诵作为开头,学生通过听别人朗诵,然后再自我练*,全班展示。一班的学生好表现,而且能够很好地调动情绪,所以他们朗读的时候效果很好。几个学生很快就把整首诗背下来的。然后我通过语言美,结构美,音乐美,来剖析这首诗。最让我意外的是,在对比*慕蓉的《乡愁》之时,学生说出来很多我意想不到的特点,有了他们自己的见解。

  诗歌鉴赏着重要告诉学生鉴赏的思路,而这堂课,我告诉了学生什么是意象,这些意象揭示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下节课,我将教会学生通过描绘画面,概括氛围,来阐述诗人的思想感情,将诗歌鉴赏的方法落实到课文的讲解中。我预期这样层层深入的教学会让学生学有所获。

乡愁教学反思7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乡愁》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人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借小小的邮票表达了对母亲浓浓的思念,窄窄的船票寄托了与妻子之间长长的爱情,爱矮的坟墓代表的是我与母亲凄凄的别情,而浅浅的海峡却阻隔不了作者对大陆深深的思念。

  本堂课主要借助多媒体手段扩充课堂容量,激发学生的想象。因此我在授课时,把作者的简介和诗歌示范朗读都使用了多媒体,图片、文字、音乐视听结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针对学生对诗歌的朗读能力较差的现状,结合诗歌的特点,在课上我加强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主要是读出感情、节奏、重音,注意语速、语调等。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诗中所抒发的情感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共鸣,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情感。《乡愁》就诗的每一节来看,句子有长有短,参差不齐,节奏感很强,很适合学生的朗读。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音乐美。配乐范读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诗的感情基调、语速、节奏,对学生的朗读起到了较强的指导作用。一是可以使学生增加读诗的兴趣,另外还可以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他人的朗读情况进行点评。在这里,有感情地朗读始终是放在首位的,事实上,我们在学*诗歌时,都是在诵读中逐渐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课外延伸部分,学生的即兴造句,是让他们借助这种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人生体验,学生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是他们积累的学*语文的宝贵财富。当学生的生活体验被引发时,学生的情感就会自然地抒发出来,而不是刻意地模仿。这个练*的目的不在于他们能说出多么富有韵味的诗句,而是在于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

  在如今开放的课堂中,教师要时时认识到,对学生给予足够的理解和尊重,这对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往往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已不单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多时候是一名参与者、引导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自**,强调自主、合作、探究,这样学生才可以自主理解,感受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和发展,使学生的学*变得丰富而充满个性。

乡愁教学反思8

  《乡愁》这首诗我很喜欢,备课也很用心,但上下来后感觉并不好。下面我就这节课从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效果两方面进行反思。

  一、教学设计

  这是一首抒情诗,在教学上我尽量体现其诗意。

  1、在教学环节的命名上体现诗意。“走*余光中——读《乡愁》,感觉诗的音乐美——品《乡愁》,体会诗的情感美——说‘乡愁’,展现诗的神韵美”。

  2、在教学语言上体现诗意。

  课堂上,尽量去掉不必要的口头禅,多用散文化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呈现出一种美感,。如在介绍余光中的生活经历时,用这样的语言描述:他在南京生活了*十年,紫金山的风光,夫子庙的雅韵早已渗入他的血脉。抗战期间辗转于重庆读书,嘉陵江水,巴山野风又一次将他浸润。他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中华文化早已根植于他的心中,因此,对中华民族的眷恋与深情便化作他心灵深处的一缕缕乡愁。

  3、在朗读中体现诗意。这节课,我设计了四次朗读,每一次朗读都有不同的要求。第一次读,要求声音响亮,读得字正腔圆;第二次读,要求把握节奏,读得抑扬顿挫;第三次读,要求把握情感基调,充满深情地读。第四次读是美读,分男女声部来读。这样的朗读,是小步轻迈,使朗读技巧及情感能层层递进,让学生在朗读中一步步感受诗意。

  二、课堂教学效果

  这一节课并没有达到我所预期的效果,虽然每个教学环节都能落实,但上完后总感觉少了什么,原来缺少的是一种感染力。主要表现在:

  1、学生的朗读缺乏情感。余光中说:“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确实,我们的学生才十几岁,对这些离愁别绪并没有一种痛入心肺的感受。在课堂上我又没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引导,因此学生在朗读时并不能很好地把握深情哀伤的情感基调。

  2、不必要的紧张使这节课上得很拘谨。站在讲台上整整15年了,可站在丹中多媒体教室却是第一次。情绪紧张使课堂少了些许灵动的东西,缺乏教学的机智,更少了一种教学的激情。由于这种紧张情绪的干扰,使课堂出现两处明显的失误,一是产生错觉,提前下课。二是收束本节课的配乐朗诵,本来是由老师朗诵的,因口误,多说了一句“让我们一起朗诵”,学生便一起朗诵了。学生参与朗诵,情感的表达未能恰到好处,使配乐朗诵缺乏感染力。

  总之,这节课有得有失。我相信,在今后的日子,在丹中这个大家庭里,我的“得”会越来越多,我的“失”会越来越少。

乡愁教学反思9

  感觉很长时间都没事可做,脑子有些生锈了,总是不能专心致志地去做一件事,闲适得有些懒散,更有些窒息。总以为自己想要的就是这种生活,现在却很想寻找“脱笼之鹄”的畅快,找件事情做做,否则我可能就要“死于安乐”了。

  参加这次教学能手大赛我大概用了一个多月的准备时间,选课、备课、试讲、讲课,终于让大脑运转起来了,好像又能体现自己的价值了。

  现在我就教学设想、备课中遇到的问题、教学思路、评课、授课等方面进行反思,以激励自己取长补短。

  一、选课及其教学设想

  听说要参加教学能手大赛,很着急也很茫然,觉得好像没什么是自己擅长的;多亏了带教我的李敬东老师的悉心指导。老师翻看完教材后马上就拍板:“你就上《乡愁》吧,公开课上诗歌容易出彩。”说实话,诗歌一直是我最怕上的,不知该从何下手,看着老师对我充满了信心,我也只能豁出去了。

  任务明确了,躲是躲不掉的。我静下心来,开始仔细研究课文。考虑到本课文是初三下册第一单元的,单元目标就是要教学生理解海外华人和古今炎黄子孙热爱祖国的情感,我对这首诗进行了总体设想——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感情及诗的意境美;掌握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意象分析;品味诗歌的感情,熟读并背诵诗歌。我根据自己在外地工作的实际情况,从自己的思乡情结导入,再介绍作者余光中,让学生对他的思乡意识有粗浅的认识;再通过诵读诗歌,把握诗歌节奏;再通过诗歌意象的解读,理解作者蕴涵在诗歌中的强烈的乡愁来分析全诗,体会作者由思家上升到思国的感情;然后做一个拓展练*,让学生也根据自己已有的思乡之情以及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写写自己的“乡愁”是什么。

  我也不知道这样的设想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但是有了比较明确的目标,心里着实踏实了许多。

  二、备课中遇到的问题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主要遇到了两个问题:对作者情感线索的把握和问题链的设置。诗歌是最富情感的,高尔基说:“真正的诗,永远是心灵的诗,永远是灵魂的歌。”诗人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最终目的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发同样的哀乐,引发作者和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我从这句话中受到启示,决定从朗诵诗歌入手。由于风格的因素,我对诗歌的朗诵还找不到门路,于是上网找到了余光中先生自己朗诵的乡愁,认真细致地品味了其中蕴含的感情,自己再来读的时候就有感觉了。在一次次的配乐朗诵中我也进入到了“思乡”的境界。另外,备课过程中,我在问题的设置上过于简单,生成性不够。李敬东老师给我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从中我得到了很多启示,比如对诗歌意象的分析、诗歌的美感分析等。

  三、教学效果

  只有灵魂真正地受到触动才能把诗歌的感情读出来。我努力学着去体会余光中的乡愁,刚开始同学们没有把握住感情基调。

  我的示范朗诵以及一起归纳每小节诗的朗读语气,配乐朗诵诗歌,播放《乡愁》歌曲,塑造了一定的情感氛围,学生的朗诵还是有了提高。在对作者的感情有了初步的把握之后,我让学生自己完成我设置的问题链讨论题,学生还是基本能把握。但是让我觉得不满意的是在练*“乡愁是什么”写个仿句时,他们无从下手,我又通过一首改写得很俗的乡愁和这首诗作比较,让学生明白“意象”是诗歌的生命,他们从中也受到一定的启发。在教学过程中我紧紧抓住了文本,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情感,并给学生分析了这首诗歌的写作意象,并抓住物象让学生从象中感悟思乡之情,真正让他们懂得“意象”是诗歌的生命,只有把情感寄托于意象,诗歌才具有生命力。整节课上下来,一气呵成,尽管中间两次停电,我没有慌乱,而是不慌不忙上完了全部内容。

  四、评课

  上完这堂课后,语文组的老师及时给我提出了很多建议,让我受益匪浅。老师们充分肯定了我做得最好的地方,认为我在进入状态的同时,通过诗、画、乐等多种教学手段把学生也带进了作者的感情世界,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对诗歌朗读节奏和诗歌情感的体会,真正作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同时,老师们也指出我存在的不足:比如在让学生做仿写句式的时候,我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太短了,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我评价学生的方式比较单一等。李敬东老师和周纯杰老师给我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建议:比如问题的设置应该要深远一些,让学生体会到思维的跳跃;不要过多受到教案的束缚;让学生读诗的意图不要仅限于读,读一遍要有一遍的提升,具有有效性等等。老实说,这些意见真的非常中肯,击中了我的软肋,为我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五、感悟

  上完这堂课后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惊喜地发现自己也能上好诗歌了,好象又挖掘到了自己的一个潜能。真的要好好感谢我的带教老师,他让我明白:只要去做,一切皆有可能!另外,我感受到学生知识的缺乏和朗读时缺乏感情,正如余光中先生自己所说:“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我也明白要让十多岁的学生理解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的思乡之情有些奢求,他们根本就无法理解思乡的沧桑和"落叶归根"却无法实现的撕心裂肺的痛苦。所以,在课堂上我对这方面的问题有意逃避了,我对学生进行的感情引导不够。今后我会多在这方面下下功夫。

  同时,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自己的不足,在准备的过程中思维常常受到局限,我感到了自己知识的匮乏和思考问题的浅薄,我还常常教育学生思考问题要深入一些,可连自己都做不好,真是汗颜!

  知识体系确实需要更新了,而且已经迫在眉睫了!否则我无法跟得上时代的步伐。落伍的教师只能教出落伍的学生,那是多么可悲的事啊!今后我也要好好冲冲电了,多跟我的老师学学,我相信自己会做得越来越好!

乡愁教学反思10

  为之紧张而忙碌的教师教学大赛结束了,但我的心情并未因此而变得轻松。“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次比赛让我找到了众多可以带给我启迪的老师们,在看到他们精彩的讲授过程之后,也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值得我去认真反思。

  《乡愁》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人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它就像一粒水晶珠子,内无瑕斑,外无纹痕,又十分透明,一眼便可看穿。捧着课本,读着诗歌,我试着寻找教学的切入点,然而我的思路产生了偏差,幸亏有各位老师的指导,她们告诉我:诗歌,重在品读,这让我对我的思路有了新的定位。

  所以在这节课中,我把重点放在了品读,在品读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作者的情感,进而熏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朗读,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诗中所抒发的情感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共鸣,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情感;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意象的选取,叠词的巧妙运用,充分理解诗歌内容,引导同学们深刻地感受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在此基础上,让他们的想象活跃起来,最大程度地引发感情上的共鸣,激发同学们爱国主义情怀和渴望祖国统一的美好愿望。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以下问题:

  1、选篇时犹豫不决,左右为难,虽然很多老师都提醒我《乡愁》很难把握,很难讲,我犹豫再三,本着想挑战自我的思想,定下了此篇文章。但在准备过程中我就发现,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的,挑战是需要实力、需要底蕴、需要创新的。虽然最初的想法是好的,但我却越来越感觉“山重水复疑无路”,思路严重受阻,不知道该如何把握《乡愁》这篇短小而经典的诗歌,经过几天痛苦的挣扎和多方面的征询意见,我还是硬着头皮继续准备着!虽然查阅了很多资料,却始终找不到最佳的讲解方法,直到讲课的那天,我还在思考每个预设问题的问法、环节的设计等,这样的心情,也使我在讲课当天没有足够的自信从容面对课堂,反而觉得自己各个环节的连接都不是很顺畅。

  2、从未离家的孩子对“乡愁”缺乏生活阅历,难于理解学生对台一事虽有了解,但却没有亲身的体会。所以,教师在讲授时对学生的情感熏陶不到位,语言较匮乏,没有使学生感同身受的理解作者的情感。

  3、课件的`画面设计很美,图片画面也较多,但没有多少实用价值。有些画面只是一闪而过,白白浪费时间去准备了那么多。而且,还忽略了讲诗歌重在品悟,直观的图片应该少用,给学生以充分的想象空间,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品悟诗作,感受诗歌的朦胧美。

  4、课堂上设计的问题也很多,但没能留下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讨论,还是以老师包办代替为主,缺乏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

  5、在进行多种方式朗读的过程中,应该给同学们适当的评价,对于他们更好地朗读诗歌也起着引导作用,而我却很少给出评价,只说一个“好”字,便不置可否。

  6、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有些紧张而没能充分地投入到诗文当中,没能用饱满的情感感染学生,没能调动学生的学*激情,将本应属于学生的主动学*变成了为配合老师的被动学*,颠倒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7、诗歌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朦胧美,而这样的朦胧需要学生去用心品味,细心感悟,本节课我没有指导学生深刻品悟诗文,反而教条的分析讲解,没有给学生更多空间去品味,以至于学生对诗歌理解不够深。

  虽然大赛结束了,但留给我的却是无尽的思考,“路漫漫其修远兮”,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将努力完善自己,尽量避免此次大赛中出现的问题,在生活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含量,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争取在短时间内取得更大的进步。

乡愁教学反思11

  这是我上的一节公开课,上完这节课后,我深切地感受到现代诗歌的教学,更要贯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这一教学理念。

  第一,“以学生为主体”对诗歌的感受理解,是师生情感体验的过程。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体会自己远离父母、离家求学的生活实际,想象在以后的日子里夫妻天各一方、母子人世阴间的生活场景,触动学生心灵最柔软的部分,从而加深学生对诗人感情的理解;

  第二,在语文课上,教师不能唱独角戏,但也不能让学生信马由缰,而应该是“*等中的首*”。要体现这一主导地位,教师首先要对这一堂课的教学目的非常明确,而不能完全“非预设性教学”;在引导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问题的设置,准确把握问题的难易,合理安排提问的顺序,做适当的延伸拓展。

  第三,无论是学生掌握了能力,学会了方法,还是具备了一定的情感体验,都应通过反复的训练来巩固。余光中先生将乡愁形象生动地比作“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那为什么不让学生试着以乡愁为本体写几个比喻句呢?这样既巩固了学生对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掌握,同时也锻炼了他们表达内心情感的能力。

  乡愁教学反思7

  为之紧张而忙碌的青年教师职业技能比赛结束了,但我的心情并未因此而变得轻松。“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次比赛让我找到了众多可以带给我启迪的老师们,在看到他们精彩的讲授过程之后,也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值得我去认真反思。

  《乡愁》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人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它就像一粒水晶珠子,内无瑕斑,外无纹痕,又十分透明,一眼便可看穿。捧着课本,读着诗歌,我试着寻找教学的切入点,然而我的思路产生了偏差,幸亏有各位老师的指导,她们告诉我:诗歌,重在品读,这让我对我的思路有了新的定位。

  所以在这节课中,我把重点放在了读——品——读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诗中所抒发的情感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共鸣,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情感;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意象的选取,叠词、数量词的巧妙运用,充分理解诗歌内容,引导同学们深刻地感受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同学们进行朗读,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的想象活跃起来,最大程度地引发感情上的共鸣,用个性化的感受,去丰富作者用情所塑造的意象,走*作者的乡愁世界。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以下问题:

  1、从未离家的孩子对“乡愁”缺乏生活阅历,难于理解,如果我能通过多媒体、图片、音乐视听、动情导引等手段营造氛围、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联想、吟诵入境,就能快速唤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动情体会诗歌的感情。

  2、在学生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后,要引导学生品读诗歌。品读的关键在于把握意象,而在此环节,我没有在分析的开始引出“意象”的概念,而是放在了最后才提及,如果在开始就利用幻灯片引出“意象”的概念,会让同学们觉得更清晰明了些。带着对意象的探讨,引导同学们走进诗歌的情境之中。

  3、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有些紧张而没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激情,将本应属于学生的主动学*变成了为配合老师的被动学*,颠倒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在学*整首诗的过程中,缺少学生之间的评价,在进行多种方式朗读的过程中,应该给同学们些时间进行简单地评价,对于他们更好地朗读诗歌也起着引导作用。

  5、多媒体课件的内容没有起到理想的作用,在同学们找本诗中所出现的意象时,如果我能利用幻灯片出示相关的图片,也许会让同学们看起来更直观些,印象更为深刻些。

  当然,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还有很多,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择其善者而从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乡愁教学反思12

  《乡愁》是我很喜欢的一首诗,所以这次比赛才会选择它。在备课上我花了较多精力,但上下来后感觉并不好。下面我就这节课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效果和课堂重建三方面进行反思。

  教学设计 1、这一年中,我校进行了课改,以“学洋思教学方法,构建高效课堂”为主题开展教学。基于本课内容和洋思教学方法,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所以将教学分为四个任务:既通过朗读指导朗读诗歌感知内容、通过自学指导(二)来整理内容、通过自学指导(三)来赏析诗歌、最后当堂训练来学*诗歌的表现手法,而这四点在课堂教学上都完成了。

  2、这是一首抒情诗,在教学语言上我尽量体现其诗意。课堂上,去掉不必要的口头禅,多用散文化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呈现出一种美感。如导入诗歌时,创设诗意般画面,又如每个环节的过渡部分尽量引用作者诗意般语言。在这一点上,个人认为还是比较好的。

  3、在朗读中体现诗意。这节课,我设计了五次朗读,每一次朗读都有不同的要求。第一次自由朗读读,要求声音响亮,读得字正腔圆有所感悟,;第二次听读,要求把握节奏,读得抑扬顿挫;第三次齐读,要求把握情感基调,充满深情地读。第四次个人朗读,展现自我风采;第五次分男女声部来读。这样的朗读,是小步轻迈,使朗读技巧及情感能层层递进,让学生在朗读中一步步感受诗意。

  4、教学中的三个自学指导,都尽量的使题目简化,让学生能充分理解问题从而自己思考或小组讨论。

  二、课堂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这四点基本完成,但并没有达到我所预期的效果,上完后总感觉少了什么,仔细一想原来是没有把教学落实到位,主要表现在:

  1、缺乏有效的朗读指导。余光中说:“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确实,我们的学生才十几岁,对这些离愁别绪并没有一种痛入心肺的感受。在课堂上我又没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引导和朗读指导,比如在自由朗读环节,学生读完后,仅仅让一位学生谈了读后感受,这里可以让2-3位同学说感受,让学生多说说有利于诗歌的理解。又比如在听读后,要求学生把握朗读的语速、语气、情感等,应该让多个同学来谈谈,一起得出答案。正因为这里没有落实到位,直接导致学生在朗读时把握不了深情哀伤的情感基调。

  2、自学指导2中,处理诗歌内容时,在情感升华这一环节处理上,过于心急,答案不是学生慢慢领悟出来的,而是老师半推半就引出来的。在对待这样的问题时,个人认为应该结合具体的句子或词语加以引导,这样又自然学生也能理解。

  3、处理自学指导3时,要求学生6分钟完成题目,但是我没有注意时间,多花了2分钟。这两分钟如果放到朗读里面去,在朗读上多加以指导,那后面的环节就可以落实到位了。

  三、课堂重建

  我所设计的教学,实施以后,并没有落实,不仅是在细节上没有做到位,在构思也存在一定的问题。45分钟的课堂,要把所学的马上运用到写作,这对学生而言是比较困难的。我所设计的当堂训练有一定难度,可以把写一首小诗改成写一句话等等。而在前面的教学中可以添加一个环节,选取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四韵》进行对比阅读,效果可能会更好。

  总之,一位合格的语文老师,必须对专业知识十分了解,其次便是要多多钻研教学过程中的细节处理问题。其实课堂教学是一件极富智慧的活动,不论是大环节还是小细节,都会影响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这次的课堂教学让我收获颇多。我明白了教学细节的重要,最大的收获便是让我意识到自己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也让我明确了未来的日子中,我该如何去完善自我。如果还有机会,我一定还要争取参加县内教学比赛!

乡愁教学反思13

  《乡愁》是一篇怀念祖国、渴望回归大陆的爱国诗章,余光中先生以民谣的歌调,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具体的物象,把绵绵的乡愁、无限的愁思注于笔端,把乡愁的产生,乡愁的无奈,巧借“距离”表现出来,倾诉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王老师的《乡愁》这一课,整节课教者都落实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具体表现如下第一、以读为主,以读促思

  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也是领会课文潜在内涵的重要途径。王老师在这堂课中创设了多种途径地读,达到了以读增智、以读悟情、以读促思、以读代讲的效果。同时又通过学生动人的朗读,教师感人的导语,以情动情,以声传情,营造了浓厚的情感氛围,整堂课的教学,学生始终沉浸在对乡愁的感悟之中。这堂课的设计思路:听读:感受—朗读:理解—演读:想象—比读:发现—创读:创造。新课标要求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而诗歌又是最富情感的语言。因此,在以上四个环节中始终贯穿着一条红线———情。这首诗的“情”就重在“乡愁”上。整个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一名参与者、引导者、学*者。阅读过程是师生共同感悟提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王老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真话、诉真情,将个人的阅读体验与作者的情感体验融为一体。第二、处理好学生、教师、作者三者之间的关系。

  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因此,王老师贯穿在课堂中的一条主线就是让学生去阅读去品味。在听读时,她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听诗,用简洁的文字说感受;在朗读时,她让学生把各自放进诗歌中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把诗歌的语言变成学生自己的心声。而且阅读本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许多好作品不是作者写出来的,而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劳动的结果。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应该把迎合当作尊重,也不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作者,须知:书在谁的手里,谁就是书的主人。因此,王老师让学生去多读反复读课文,这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劳动。第三,处理好阅读和生活的关系。

  文学是生活的反映,阅读是生活的组成部分,阅读和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所以应当树立为人生而阅读的观念,既要关照别人的生活,更要关注自己的生活;既要为今天的应试去认知和理解,更要为明天的发展去批判和创新。金开诚先生指出: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让学生用“乡愁是~~~~~”的句式说一句话就是一条有效途径。另外,王老师让学生选一小节用语言描述诗中的画面内容也很有创新意识,和新时代的生活生动有趣的联系起来。当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被感性的文本升华时,抓住学生感情的火花及时点火,让学生有倾诉的机会,有成功的体验,诗情自然喷薄而出了。

  总之,王老师的这节课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独创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强化重要之点,一切以学生读为主,没有雕饰之意,一切顺乎自然,清新流畅。就在这看似教者无为的课上,实现了师生的共同精彩。我们教师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寻求最佳的教学思路,多角度、多层次地鉴赏,有的放矢,让学生发现作品的审美价值,从中悟出诗歌所蕴涵的思想感情。

乡愁教学反思14

  《乡愁》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人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由于是抒情诗,所以在教学上我尽量体现其诗意。我希望学生通过对诗歌意境的体会和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感情,通过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学*,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所以在这节课中,我把重点放在了读——品——读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诗中所抒发的情感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共鸣,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情感;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意象的选取,叠词、数量词的巧妙运用,充分理解诗歌内容,引导同学们深刻地感受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同学们进行朗读,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的想象活跃起来,最大程度地引发感情上的共鸣,用个性化的感受,去丰富作者用情所塑造的意象,走*作者的乡愁世界。

  在教学过程中我自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语文教学的核心没有变,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学*、赏析,唤醒了学生内心深处的思想和情感,通过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获得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熏陶。

  1、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以下问题:从未离家的孩子对“乡愁”缺乏生活阅历,难于理解,如果我能通过多媒体、图片、音乐视听、动情导引等手段营造氛围、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联想、吟诵入境,就能快速唤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动情体会诗歌的感情。

  2、在学生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后,要引导学生品读诗歌。品读的关键在于把握意象,而在此环节,我没有在分析的开始引出“意象”的概念,而是放在了最后才提及,如果在开始就利用幻灯片引出“意象”的概念,会让同学们觉得更清晰明了些。带着对意象的探讨,引导同学们走进诗歌的情境之中。

  3、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有些紧张而没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激情,将本应属于学生的主动学*变成了为配合老师的被动学*,颠倒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在学*整首诗的过程中,缺少学生之间的评价,在进行多种方式朗读的过程中,应该给同学们些时间进行简单地评价,对于他们更好地朗读诗歌也起着引导作用。

  5、多媒体课件的内容没有起到理想的作用,在同学们找本诗中所出现的意象时,如果我能利用幻灯片出示相关的图片,也许会让同学们看起来更直观些,印象更为深刻些

  当然,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还有很多,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择其善者而从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学是一门艺术,值得我们以后去摸索,去研究。

乡愁教学反思15

  《乡愁》是我上次公开课选择的篇目,之所以选择它,是因为在中学的时候就被它那优美的旋律和深远的意境所吸引,因此我希望在我的教学引导下,学生也能接受一次美的熏陶。

  在正式上课之前,我从多方面进行了准备,包括声音、图片,以及每一分钟的任务都做了精确的设计。上课的时候努力把每一个设想都呈现出来,确实我也感觉到了学生对这首名诗的兴趣,他们被精美的课件深深吸引,终于伴着紧张和自信结束了这堂课。

  可是在课后教研组内讨论的时候,从大家的评课意见中我找到了这堂课的不少成功之处当然也有许多不足。大家一致认为最大的缺憾在于缺少阅读,特别是学生自己的阅读,因为这首诗只有在诵读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理解。我细细反思确实如此。记得作者于光中曾经说过:乡愁四韵只有在咏叹中才能见。幸好课堂本身就是缺憾的艺术,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不断改进提高。


《乡愁》教学反思(精选10篇)(扩展2)

——乡愁教学反思(精选十篇)

  乡愁教学反思 1

  每次上完一节公开课,心中总有波澜荡起,那些遗憾总在心头跳跃。

  《乡愁》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深情恋歌。这节课上,我采用“听读、朗读、品读、仿写”四个环节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品味诗歌的意象美,发现诗歌的结构美。因为本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活动任务三就是引导学生创作诗歌,仿写的目的不在于他们能写出多么富有韵味的诗句,而重在表达自己对人生真切的体验。

  有了前两课诗歌学*的铺垫,孩子们读诗、品诗、写诗的热情很高,但是“热闹”的课堂结束了,孩子们的诗歌学*真的提升了吗?我不禁反思自己,通过静心梳理,归纳问题有二。

  表面接受新教材,课堂实际还是“老套路”。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 “活动探究”单元,那么我们的重心就是引导学生去读诗、品诗,而我则喧宾夺主的忽视了孩子们搜集信息的能力,就连最简单的作者简介也是在课堂上给孩子们出示。

  课堂角色“狭隘化”。品析诗歌内容时,在情感升华这一环节处理上,过于心急,答案不是引导学生慢慢领悟出来的,而是自己半推半就给出来的。在评价学生创作的诗歌时,评价语言缺少感染力,没有给学生以提升的空间。再者,填空式的提问,没有任何意义,没有起到点拨、引导的作用。

  作为一名教师,课堂上的每一次评价都要紧扣教学内容和学生活动,每一句评价语都要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掷地有声,而不是无病**。

  乡愁教学反思 2

  《乡愁》是一篇充满人文,饱含感情的诗歌,《乡愁》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故乡之思,怀亲之情,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教师用心去创设情境感染学生,努力使师生的感情融入作者浓浓的乡愁之中,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也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

  在教学的环节上分为:导入新课――作家身影――诵读――品读――赏读

  首先谈谈诵读,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基本功,所以教师要大胆范读,如果能配以舒缓忧伤的背景音乐,也许效果会更好。接下来,教师指导学生读,重音、节奏、情感,一一都要把握。

  品读即走进诗人、走进文本。在余光中的《乡愁》中,最能够打动人心的就是那浓得化不开的情感,有人说,余诗是用最狠心的别离成就最醇美的乡愁。但是余光中只把乡愁比喻成“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样东西,那么剩下的他未曾用到的许多意象就是他余留的想象的空间。这里我让学生们设想一下,如果有一天你走出家乡,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让他们想象一下自己的乡愁,大胆地进行比喻句的仿写。学生们的仿写就象是在填补空白。这种想象力的调动,给学生们的理解又创造了许多新的元素,乡愁也因此带上了多元的个性色彩。当然,学生的创作毕竟是稚嫩的,但也一样可以从中发现稚嫩的美。如有的学生写乡愁是一张泛黄的旧照片,乡愁是故乡庭院中枝繁叶茂的枣树,乡愁是一杯香浓的咖啡,都是很不错的想法。也就是说,我们要培养学生自己的创造力,就要给予他们适宜创造力生长的课堂环境。相信这样的仿写一定可以深化学生对原诗感情的理解,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尽可能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

  在这个环节中我十分注意内容前后的衔接,板书的设计,诗歌托物寄情的写作技巧,我引导学生回忆了李清照的《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样既复*了旧知又让知识前后连贯。但课后发现这个环节还存在很多不足,教师说得多了些,学生的活动少了些,教师讲课的语言不够精炼、诗意,而且板书的设计还应更合理。

  赏读环节就是鉴赏诗歌的环节,所以我把它也称为“寻美”过程,希望学生能从诗歌的整体结构、构思立意、词语运用、思想感情等角度入手鉴赏诗歌,如:《乡愁》诗美在长句短句的变化错落上;《乡愁》诗美在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上;美在数量词与叠词的运用上;美在托物寄情的写作技巧上;美在那一幅幅凄美的画面上……但由于时间控制不当,导致这个环节未能充分展开。

  回顾这节课有得有失,我还应不断总结、反思,让自己不断进步。

  乡愁教学反思 3

  《乡愁》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人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由于是抒情诗,所以在教学上我尽量体现其诗意。我希望学生通过对诗歌意境的体会和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掌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感情,通过对诗歌重点词句的学*,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所以在这节课中,我把重点放在了读——品——读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诗中所抒发的情感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共鸣,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情感;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意象的选取,叠词、数量词的巧妙运用,充分理解诗歌内容,引导同学们深刻地感受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同学们进行朗读,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的想象活跃起来,最大程度地引发感情上的共鸣,用个性化的感受,去丰富作者用情所塑造的意象,走*作者的乡愁世界。

  在教学过程中我自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语文教学的核心没有变,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学*、赏析,唤醒了学生内心深处的思想和情感,通过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获得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熏陶。

  1、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以下问题:从未离家的孩子对“乡愁”缺乏生活阅历,难于理解,如果我能通过多媒体、图片、音乐视听、动情导引等手段营造氛围、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联想、吟诵入境,就能快速唤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动情体会诗歌的感情。

  2、在学生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后,要引导学生品读诗歌。品读的关键在于把握意象,而在此环节,我没有在分析的开始引出“意象”的概念,而是放在了最后才提及,如果在开始就利用幻灯片引出“意象”的概念,会让同学们觉得更清晰明了些。带着对意象的探讨,引导同学们走进诗歌的情境之中。

  3、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有些紧张而没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激情,将本应属于学生的主动学*变成了为配合老师的被动学*,颠倒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在学*整首诗的过程中,缺少学生之间的评价,在进行多种方式朗读的过程中,应该给同学们些时间进行简单地评价,对于他们更好地朗读诗歌也起着引导作用。

  5、多媒体课件的内容没有起到理想的作用,在同学们找本诗中所出现的意象时,如果我能利用幻灯片出示相关的图片,也许会让同学们看起来更直观些,印象更为深刻些

  当然,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还有很多,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择其善者而从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学是一门艺术,值得我们以后去摸索,去研究。

  乡愁教学反思 4

  这是我上的一节公开课,上完这节课后,我深切地感受到现代诗歌的教学,更要贯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这一教学理念。

  第一,“以学生为主体”对诗歌的感受理解,是师生情感体验的过程。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体会自己远离父母、离家求学的生活实际,想象在以后的日子里夫妻天各一方、母子人世阴间的生活场景,触动学生心灵最柔软的部分,从而加深学生对诗人感情的理解;

  第二,在语文课上,教师不能唱独角戏,但也不能让学生信马由缰,而应该是“*等中的首*”。要体现这一主导地位,教师首先要对这一堂课的教学目的非常明确,而不能完全“非预设性教学”;在引导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问题的设置,准确把握问题的难易,合理安排提问的顺序,做适当的延伸拓展。

  第三,无论是学生掌握了能力,学会了方法,还是具备了一定的情感体验,都应通过反复的训练来巩固。余光中先生将乡愁形象生动地比作“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那为什么不让学生试着以乡愁为本体写几个比喻句呢?这样既巩固了学生对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掌握,同时也锻炼了他们表达内心情感的能力。

  乡愁教学反思 5

  学生们经过xxx年的语文学*,中学生对古诗多少有了一些了解。而现代诗歌却还是一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与悠远的古代诗歌相比,无论是从诗歌的意蕴,还是诗歌的形象上,都没有古代诗歌细爵起来津津有味,对于学生们来说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学生能通过文字领会诗人的感情,这是一个基础,但这还远远不够,要真正理解一首诗,必须完成情感的迁移,即在诗歌领悟的过程中,给原有的情感加上学生个体情感因素,把诗人的情感变成学生自己的情感,这首诗才算学会了。因此,现代诗歌怎么教却是长期困扰我的一个问题,在教了余光中的《乡愁》之后,我仿佛在迷雾中见到了曙光的端倪。

  在余光中的《乡愁》之中,最能够打动人心的就是那浓得化不开的情感,有人说,余诗是用最狠心的别离成就最醇美的乡愁。但是余光中只把乡愁比喻成“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样东西,那么剩下的他未曾用到的许多意象就是他余留的想象的空间。这里我让学生们设想一下,如果一天走出家乡,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让他们想象一下自己的乡愁,大胆地进行比喻句的仿写。学生们的仿写造句就象是在填补空白。这种想象力的调动,给学生们的理解又创造了许多新的元素,乡愁也因此带上了多元的个性色彩。当然,学生的创作毕竟是稚嫩的,但也一样可以从中发现稚嫩的美。如有的学生写乡愁是一碗扯不断的面条,一锅红红的火锅,都是很不错的想法。也就是说,我们要培养学生自己的创造力,就要给予他们适宜创造力生长的课堂环境。相信这样的仿写一定可以深化学生对原诗感情的理解,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 写作能力,让学生尽可能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

  乡愁教学反思 6

  《乡愁》是我很喜欢的一首诗,所以这次比赛才会选择它。在备课上我花了较多精力,但上下来后感觉并不好。下面我就这节课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效果和课堂重建三方面进行反思。

  教学设计

  1、这一年中,我校进行了课改,以“学洋思教学方法,构建高效课堂”为主题开展教学。基于本课内容和洋思教学方法,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所以将教学分为四个任务:既通过朗读指导朗读诗歌感知内容、通过自学指导(二)来整理内容、通过自学指导(三)来赏析诗歌、最后当堂训练来学*诗歌的表现手法,而这四点在课堂教学上都完成了。

  2、这是一首抒情诗,在教学语言上我尽量体现其诗意。课堂上,去掉不必要的口头禅,多用散文化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呈现出一种美感。如导入诗歌时,创设诗意般画面,又如每个环节的过渡部分尽量引用作者诗意般语言。在这一点上,个人认为还是比较好的。

  3、在朗读中体现诗意。这节课,我设计了五次朗读,每一次朗读都有不同的要求。第一次自由朗读读,要求声音响亮,读得字正腔圆有所感悟,;第二次听读,要求把握节奏,读得抑扬顿挫;第三次齐读,要求把握情感基调,充满深情地读。第四次个人朗读,展现自我风采;第五次分男女声部来读。这样的朗读,是小步轻迈,使朗读技巧及情感能层层递进,让学生在朗读中一步步感受诗意。

  4、教学中的三个自学指导,都尽量的使题目简化,让学生能充分理解问题从而自己思考或小组讨论。

  二、课堂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这四点基本完成,但并没有达到我所预期的效果,上完后总感觉少了什么,仔细一想原来是没有把教学落实到位,主要表现在:

  1、缺乏有效的朗读指导。余光中说:“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确实,我们的学生才十几岁,对这些离愁别绪并没有一种痛入心肺的感受。在课堂上我又没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引导和朗读指导,比如在自由朗读环节,学生读完后,仅仅让一位学生谈了读后感受,这里可以让2-3位同学说感受,让学生多说说有利于诗歌的理解。又比如在听读后,要求学生把握朗读的语速、语气、情感等,应该让多个同学来谈谈,一起得出答案。正因为这里没有落实到位,直接导致学生在朗读时把握不了深情哀伤的情感基调。

  2、自学指导2中,处理诗歌内容时,在情感升华这一环节处理上,过于心急,答案不是学生慢慢领悟出来的,而是老师半推半就引出来的。在对待这样的问题时,个人认为应该结合具体的句子或词语加以引导,这样又自然学生也能理解。

  3、处理自学指导3时,要求学生6分钟完成题目,但是我没有注意时间,多花了2分钟。这两分钟如果放到朗读里面去,在朗读上多加以指导,那后面的环节就可以落实到位了。

  三、课堂重建

  我所设计的教学,实施以后,并没有落实,不仅是在细节上没有做到位,在构思也存在一定的问题。45分钟的课堂,要把所学的马上运用到写作,这对学生而言是比较困难的。我所设计的当堂训练有一定难度,可以把写一首小诗改成写一句话等等。而在前面的教学中可以添加一个环节,选取余光中先生的《乡愁四韵》进行对比阅读,效果可能会更好。

  总之,一位合格的语文老师,必须对专业知识十分了解,其次便是要多多钻研教学过程中的细节处理问题。其实课堂教学是一件极富智慧的活动,不论是大环节还是小细节,都会影响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这次的课堂教学让我收获颇多。我明白了教学细节的重要,最大的收获便是让我意识到自己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也让我明确了未来的日子中,我该如何去完善自我。如果还有机会,我一定还要争取参加县内教学比赛!

  乡愁教学反思 7

  《乡愁》是一篇充满人文,饱含感情的诗歌,《乡愁》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故乡之思,怀亲之情,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教师用心去创设情境感染学生,努力使师生的感情融入作者浓浓的乡愁之中,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也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

  在教学的环节上分为:导入新课——作家身影——诵读——品读——赏读

  首先谈谈诵读,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基本功,所以教师要大胆范读,如果能配以舒缓忧伤的背景音乐,也许效果会更好。接下来,教师指导学生读,重音、节奏、情感,一一都要把握。

  品读即走进诗人、走进文本。在余光中的`《乡愁》中,最能够打动人心的就是那浓得化不开的情感,有人说,余诗是用最狠心的别离成就最醇美的乡愁。但是余光中只把乡愁比喻成“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样东西,那么剩下的他未曾用到的许多意象就是他余留的想象的空间。这里我让学生们设想一下,如果有一天你走出家乡,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让他们想象一下自己的乡愁,大胆地进行比喻句的仿写。学生们的仿写就象是在填补空白。这种想象力的调动,给学生们的理解又创造了许多新的元素,乡愁也因此带上了多元的个性色彩。当然,学生的创作毕竟是稚嫩的,但也一样可以从中发现稚嫩的美。如有的学生写乡愁是一张泛黄的旧照片,乡愁是故乡庭院中枝繁叶茂的枣树,乡愁是一杯香浓的咖啡,都是很不错的想法。也就是说,我们要培养学生自己的创造力,就要给予他们适宜创造力生长的课堂环境。相信这样的仿写一定可以深化学生对原诗感情的理解,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尽可能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

  在这个环节中我十分注意内容前后的衔接,板书的设计,诗歌托物寄情的写作技巧,我引导学生回忆了李清照的《武陵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样既复*了旧知又让知识前后连贯。但课后发现这个环节还存在很多不足,教师说得多了些,学生的活动少了些,教师讲课的语言不够精炼、诗意,而且板书的设计还应更合理。

  赏读环节就是鉴赏诗歌的环节,所以我把它也称为“寻美”过程,希望学生能从诗歌的整体结构、构思立意、词语运用、思想感情等角度入手鉴赏诗歌,如:《乡愁》诗美在长句短句的变化错落上;《乡愁》诗美在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上;美在数量词与叠词的运用上;美在托物寄情的写作技巧上;美在那一幅幅凄美的画面上……但由于时间控制不当,导致这个环节未能充分展开。

  回顾这节课有得有失,我还应不断总结、反思,让自己不断进步。

  乡愁教学反思 8

  9月21日,在本校组织的教研课中,我讲授的是余光中的《乡愁》,针对本节课的具体情况,我做如下教学反思。

  《乡愁》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十课的第二首现代诗歌。本单元的主题是“土地情思”,其内涵是爱国思乡,重点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

  在导入的部分,我设计的环节是检验各小组的预*情况。在讲新课之前,给各小组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搜集有关乡愁的古诗句。这样,能够培养并锻炼学生课前预*的良好学**惯。

  要想更好的理解诗人的内心感受,我准备了一段配乐诗朗诵,让学生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去充分体会,课后实践证明,选取的配乐诗朗诵并不是最佳的那一首,这一点,我在以后的选材上会更加的注意。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本首诗歌,我们一同进行了赏析。要让学生懂得作者以时间的变化,选择了几个具体而又富含深意的形象,抒发了游子对故乡、祖国的殷切思念。在本环节,比较难的一点是,教师怎么合理的引导,才能让学生把余光中的家愁上升到国愁的境界。本堂课在这一环节完成的相当顺利,好过我事先预料的结果。

  在赏析结束后,我在大屏幕上针对本首诗和初一学生的接受情况设置了相应的思考题,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但遗憾的是,最后时间比较仓促,没有留给学生适当展示自己小文章的时间,这一点,我在以后的教学当中会有所改善。

  《乡愁》是一首传世之作。因此学生对这篇诗歌钟爱非常,学*的积极性很高。而它溶哀愁于物象的本领,更值得我们潜心揣摩。对于诗歌教学,我认为,要略讲,要多读。诗歌宜藏不宜露,只有在反复诵读中才会明白诗歌的主旨。尤其对于现代诗歌来说,只要我们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再给予适当的激励,背诵就不会是苦差使,而会变成快乐的事情。

  总之,对于刚刚接触语文学科的新教师,我一定会吸取各位老师们的精髓,争取把语文课讲好、讲精,给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们一个满意的答复!

  乡愁教学反思 9

  《乡愁》是一篇充满人文饱含感情的诗歌,教师成功之处在于用心去教,用感情教,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努力使师生的感情融人作者浓浓的乡愁之中,产生心灵上的共振,所以《乡愁》这一堂课声情并茂,使人仿佛置身于艺术的殿堂,得到一种真正的艺术感受。这堂课主要突出探究创新的特点。体现了"诵读——解读——拓展"的教学模式,这是在课改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个新型教学模式,其核心是:"读熟、悟透、迁移"。这堂课这三大块很清晰,诵读的环节不仅有图文并茂的配乐朗诵,学生自由读,齐读,而且老师注重在朗读在中起示范作用和指导作用,如感情基调的把握很到位,"啊"字的变音指导,"头"读轻音等。解读环节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老师没有向学生灌输什么,而是让学生在小组中想景悟情,描述诗的内容,让学生主动参与,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质疑、答疑、讨论、评价,老师点拨及时弊确,并自己率先示范背诵,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拓展的环节,让学生模仿诗中的意象为乡愁打一比方,激活了学生创新的思维,例如学生说:乡愁是一条电话线,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乡愁是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苦苦的,涩涩的。""乡愁是一碗老醋,每尝一口都让人心酸""学生的想象力真是让人赞叹。"各领风骚话说愁"注重引导学生积累知识

  乡愁教学反思 10

  感觉很长时间都没事可做,脑子有些生锈了,总是不能专心致志地去做一件事,闲适得有些懒散,更有些窒息。总以为自己想要的就是这种生活,现在却很想寻找“脱笼之鹄”的畅快,找件事情做做,否则我可能就要“死于安乐”了。

  参加这次教学能手大赛我大概用了一个多月的准备时间,选课、备课、试讲、讲课,终于让大脑运转起来了,好像又能体现自己的价值了。

  现在我就教学设想、备课中遇到的问题、教学思路、评课、授课等方面进行反思,以激励自己取长补短。

  一、选课及其教学设想

  听说要参加教学能手大赛,很着急也很茫然,觉得好像没什么是自己擅长的;多亏了带教我的李敬东老师的悉心指导。老师翻看完教材后马上就拍板:“你就上《乡愁》吧,公开课上诗歌容易出彩。”说实话,诗歌一直是我最怕上的,不知该从何下手,看着老师对我充满了信心,我也只能豁出去了。

  任务明确了,躲是躲不掉的。我静下心来,开始仔细研究课文。考虑到本课文是初三下册第一单元的,单元目标就是要教学生理解海外华人和古今炎黄子孙热爱祖国的情感,我对这首诗进行了总体设想——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感情及诗的意境美;掌握赏析诗歌的基本方法------意象分析;品味诗歌的感情,熟读并背诵诗歌。我根据自己在外地工作的实际情况,从自己的思乡情结导入,再介绍作者余光中,让学生对他的思乡意识有粗浅的认识;再通过诵读诗歌,把握诗歌节奏;再通过诗歌意象的解读,理解作者蕴涵在诗歌中的强烈的乡愁来分析全诗,体会作者由思家上升到思国的感情;然后做一个拓展练*,让学生也根据自己已有的思乡之情以及对作者感情的体会,写写自己的“乡愁”是什么。

  我也不知道这样的设想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但是有了比较明确的目标,心里着实踏实了许多。

  二、备课中遇到的问题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主要遇到了两个问题:对作者情感线索的把握和问题链的设置。诗歌是最富情感的,高尔基说:“真正的诗,永远是心灵的诗,永远是灵魂的歌。”诗人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最终目的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发同样的哀乐,引发作者和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我从这句话中受到启示,决定从朗诵诗歌入手。由于风格的因素,我对诗歌的朗诵还找不到门路,于是上网找到了余光中先生自己朗诵的乡愁,认真细致地品味了其中蕴含的感情,自己再来读的时候就有感觉了。在一次次的配乐朗诵中我也进入到了“思乡”的境界。另外,备课过程中,我在问题的设置上过于简单,生成性不够。李敬东老师给我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从中我得到了很多启示,比如对诗歌意象的分析、诗歌的美感分析等。

  三、教学效果

  只有灵魂真正地受到触动才能把诗歌的感情读出来。我努力学着去体会余光中的乡愁,刚开始同学们没有把握住感情基调。

  我的示范朗诵以及一起归纳每小节诗的朗读语气,配乐朗诵诗歌,播放《乡愁》歌曲,塑造了一定的情感氛围,学生的朗诵还是有了提高。在对作者的感情有了初步的把握之后,我让学生自己完成我设置的问题链讨论题,学生还是基本能把握。但是让我觉得不满意的是在练*“乡愁是什么”写个仿句时,他们无从下手,我又通过一首改写得很俗的乡愁和这首诗作比较,让学生明白“意象”是诗歌的生命,他们从中也受到一定的启发。在教学过程中我紧紧抓住了文本,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情感,并给学生分析了这首诗歌的写作意象,并抓住物象让学生从象中感悟思乡之情,真正让他们懂得“意象”是诗歌的生命,只有把情感寄托于意象,诗歌才具有生命力。整节课上下来,一气呵成,尽管中间两次停电,我没有慌乱,而是不慌不忙上完了全部内容。

  四、评课

  上完这堂课后,语文组的老师及时给我提出了很多建议,让我受益匪浅。老师们充分肯定了我做得最好的地方,认为我在进入状态的同时,通过诗、画、乐等多种教学手段把学生也带进了作者的感情世界,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对诗歌朗读节奏和诗歌情感的体会,真正作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同时,老师们也指出我存在的不足:比如在让学生做仿写句式的时候,我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太短了,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我评价学生的方式比较单一等。李敬东老师和周纯杰老师给我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建议:比如问题的设置应该要深远一些,让学生体会到思维的跳跃;不要过多受到教案的束缚;让学生读诗的意图不要仅限于读,读一遍要有一遍的提升,具有有效性等等。老实说,这些意见真的非常中肯,击中了我的软肋,为我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五、感悟

  上完这堂课后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惊喜地发现自己也能上好诗歌了,好象又挖掘到了自己的.一个潜能。真的要好好感谢我的带教老师,他让我明白:只要去做,一切皆有可能!另外,我感受到学生知识的缺乏和朗读时缺乏感情,正如余光中先生自己所说:“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我也明白要让十多岁的学生理解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的思乡之情有些奢求,他们根本就无法理解思乡的沧桑和"落叶归根"却无法实现的撕心裂肺的痛苦。所以,在课堂上我对这方面的问题有意逃避了,我对学生进行的感情引导不够。今后我会多在这方面下下功夫。

  同时,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自己的不足,在准备的过程中思维常常受到局限,我感到了自己知识的匮乏和思考问题的浅薄,我还常常教育学生思考问题要深入一些,可连自己都做不好,真是汗颜!

  知识体系确实需要更新了,而且已经迫在眉睫了!否则我无法跟得上时代的步伐。落伍的教师只能教出落伍的学生,那是多么可悲的事啊!今后我也要好好冲冲电了,多跟我的老师学学,我相信自己会做得越来越好!


《乡愁》教学反思(精选10篇)(扩展3)

——《乡愁》教学反思 (菁华5篇)

《乡愁》教学反思1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乡愁》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人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对于这首诗歌的学*,我既没有要求学生逐句讲解诗句的意思,也没有概括诗歌每节的内容,而是按照“听读——诵读——解读——质疑欣赏——拓展”这样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品味诗歌的意向美,发现诗歌的结构美,使学生对诗歌的赏析上升到一定的审美的层次……

《乡愁》教学反思2

  为之紧张而忙碌的教师教学大赛结束了,但我的心情并未因此而变得轻松。“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次比赛让我找到了众多可以带给我启迪的老师们,在看到他们精彩的讲授过程之后,也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值得我去认真反思。

  《乡愁》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人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它就像一粒水晶珠子,内无瑕斑,外无纹痕,又十分透明,一眼便可看穿。捧着课本,读着诗歌,我试着寻找教学的切入点,然而我的思路产生了偏差,幸亏有各位老师的指导,她们告诉我:诗歌,重在品读,这让我对我的思路有了新的定位。

  所以在这节课中,我把重点放在了品读,在品读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作者的情感,进而熏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朗读,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诗中所抒发的情感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共鸣,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情感;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意象的选取,叠词的巧妙运用,充分理解诗歌内容,引导同学们深刻地感受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在此基础上,让他们的想象活跃起来,最大程度地引发感情上的共鸣,激发同学们爱国主义情怀和渴望祖国统一的美好愿望。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以下问题:

  1、选篇时犹豫不决,左右为难,虽然很多老师都提醒我《乡愁》很难把握,很难讲,我犹豫再三,本着想挑战自我的思想,定下了此篇文章。但在准备过程中我就发现,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的,挑战是需要实力、需要底蕴、需要创新的。虽然最初的想法是好的,但我却越来越感觉“山重水复疑无路”,思路严重受阻,不知道该如何把握《乡愁》这篇短小而经典的诗歌,经过几天痛苦的挣扎和多方面的征询意见,我还是硬着头皮继续准备着!虽然查阅了很多资料,却始终找不到最佳的讲解方法,直到讲课的那天,我还在思考每个预设问题的问法、环节的设计等,这样的心情,也使我在讲课当天没有足够的自信从容面对课堂,反而觉得自己各个环节的连接都不是很顺畅。

  2、从未离家的孩子对“乡愁”缺乏生活阅历,难于理解学生对台一事虽有了解,但却没有亲身的体会。所以,教师在讲授时对学生的情感熏陶不到位,语言较匮乏,没有使学生感同身受的理解作者的情感。

  3、课件的画面设计很美,图片画面也较多,但没有多少实用价值。有些画面只是一闪而过,白白浪费时间去准备了那么多。而且,还忽略了讲诗歌重在品悟,直观的图片应该少用,给学生以充分的想象空间,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品悟诗作,感受诗歌的朦胧美。

  4、课堂上设计的问题也很多,但没能留下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讨论,还是以老师包办代替为主,缺乏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

  5、在进行多种方式朗读的过程中,应该给同学们适当的.评价,对于他们更好地朗读诗歌也起着引导作用,而我却很少给出评价,只说一个“好”字,便不置可否。

  6、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有些紧张而没能充分地投入到诗文当中,没能用饱满的情感感染学生,没能调动学生的学*激情,将本应属于学生的主动学*变成了为配合老师的被动学*,颠倒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7、诗歌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朦胧美,而这样的朦胧需要学生去用心品味,细心感悟,本节课我没有指导学生深刻品悟诗文,反而教条的分析讲解,没有给学生更多空间去品味,以至于学生对诗歌理解不够深。

  虽然大赛结束了,但留给我的却是无尽的思考,“路漫漫其修远兮”,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将努力完善自己,尽量避免此次大赛中出现的问题,在生活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含量,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争取在短时间内取得更大的进步。

《乡愁》教学反思3

  这是我上的一节公开课,上完这节课后,我深切地感受到现代诗歌的教学,更要贯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这一教学理念。

  第一,“以学生为主体”对诗歌的感受理解,是师生情感体验的过程。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体会自己远离父母、离家求学的生活实际,想象在以后的日子里夫妻天各一方、母子人世阴间的生活场景,触动学生心灵最柔软的部分,从而加深学生对诗人感情的理解;

  第二,在语文课上,教师不能唱独角戏,但也不能让学生信马由缰,而应该是“*等中的首*”。要体现这一主导地位,教师首先要对这一堂课的教学目的非常明确,而不能完全“非预设性教学”;在引导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问题的设置,准确把握问题的难易,合理安排提问的顺序,做适当的延伸拓展。

  第三,无论是学生掌握了能力,学会了方法,还是具备了一定的情感体验,都应通过反复的训练来巩固。余光中先生将乡愁形象生动地比作“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那为什么不让学生试着以乡愁为本体写几个比喻句呢?这样既巩固了学生对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掌握,同时也锻炼了他们表达内心情感的能力。

《乡愁》教学反思4

  《乡愁》是我上次公开课选择的篇目,之所以选择它,是因为在中学的时候就被它那优美的旋律和深远的意境所吸引,因此我希望在我的教学引导下,学生也能接受一次美的熏陶。

  在正式上课之前,我从多方面进行了准备,包括声音、图片,以及每一分钟的任务都做了精确的设计。上课的时候努力把每一个设想都呈现出来,确实我也感觉到了学生对这首名诗的兴趣,他们被精美的课件深深吸引,终于伴着紧张和自信结束了这堂课。

  可是在课后教研组内讨论的时候,从大家的评课意见中我找到了这堂课的不少成功之处当然也有许多不足。大家一致认为最大的缺憾在于缺少阅读,特别是学生自己的阅读,因为这首诗只有在诵读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理解。我细细反思确实如此。记得作者于光中曾经说过:乡愁四韵只有在咏叹中才能见。幸好课堂本身就是缺憾的艺术,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不断改进提高。

《乡愁》教学反思5

  为之紧张而忙碌的青年教师职业技能比赛结束了,但我的心情并未因此而变得轻松。“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次比赛让我找到了众多可以带给我启迪的老师们,在看到他们精彩的讲授过程之后,也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值得我去认真反思。

  《乡愁》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人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它就像一粒水晶珠子,内无瑕斑,外无纹痕,又十分透明,一眼便可看穿。捧着课本,读着诗歌,我试着寻找教学的切入点,然而我的思路产生了偏差,幸亏有各位老师的指导,她们告诉我:诗歌,重在品读,这让我对我的思路有了新的定位。

  所以在这节课中,我把重点放在了读——品——读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诗中所抒发的情感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共鸣,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情感;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意象的选取,叠词、数量词的巧妙运用,充分理解诗歌内容,引导同学们深刻地感受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同学们进行朗读,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的想象活跃起来,最大程度地引发感情上的共鸣,用个性化的感受,去丰富作者用情所塑造的意象,走*作者的乡愁世界。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以下问题:

  1、从未离家的孩子对“乡愁”缺乏生活阅历,难于理解,如果我能通过多媒体、图片、音乐视听、动情导引等手段营造氛围、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联想、吟诵入境,就能快速唤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动情体会诗歌的感情。

  2、在学生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后,要引导学生品读诗歌。品读的关键在于把握意象,而在此环节,我没有在分析的开始引出“意象”的概念,而是放在了最后才提及,如果在开始就利用幻灯片引出“意象”的概念,会让同学们觉得更清晰明了些。带着对意象的探讨,引导同学们走进诗歌的情境之中。

  3、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有些紧张而没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激情,将本应属于学生的主动学*变成了为配合老师的被动学*,颠倒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在学*整首诗的过程中,缺少学生之间的评价,在进行多种方式朗读的过程中,应该给同学们些时间进行简单地评价,对于他们更好地朗读诗歌也起着引导作用。

  5、多媒体课件的内容没有起到理想的作用,在同学们找本诗中所出现的意象时,如果我能利用幻灯片出示相关的图片,也许会让同学们看起来更直观些,印象更为深刻些。

  当然,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还有很多,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择其善者而从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乡愁》教学反思(精选10篇)(扩展4)

——乡愁教学反思 (菁华5篇)

乡愁教学反思1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乡愁》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人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借小小的邮票表达了对母亲浓浓的思念,窄窄的船票寄托了与妻子之间长长的爱情,爱矮的坟墓代表的是我与母亲凄凄的别情,而浅浅的.海峡却阻隔不了作者对大陆深深的思念。

  本堂课主要借助多媒体手段扩充课堂容量,激发学生的想象。因此我在授课时,把作者的简介和诗歌示范朗读都使用了多媒体,图片、文字、音乐视听结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针对学生对诗歌的朗读能力较差的现状,结合诗歌的特点,在课上我加强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主要是读出感情、节奏、重音,注意语速、语调等。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诗中所抒发的情感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共鸣,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情感。《乡愁》就诗的每一节来看,句子有长有短,参差不齐,节奏感很强,很适合学生的朗读。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音乐美。配乐范读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诗的感情基调、语速、节奏,对学生的朗读起到了较强的指导作用。一是可以使学生增加读诗的兴趣,另外还可以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他人的朗读情况进行点评。在这里,有感情地朗读始终是放在首位的,事实上,我们在学*诗歌时,都是在诵读中逐渐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课外延伸部分,学生的即兴造句,是让他们借助这种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人生体验,学生对生活的独特感受是他们积累的学*语文的宝贵财富。当学生的生活体验被引发时,学生的情感就会自然地抒发出来,而不是刻意地模仿。这个练*的目的不在于他们能说出多么富有韵味的诗句,而是在于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

  在如今开放的课堂中,教师要时时认识到,对学生给予足够的理解和尊重,这对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往往能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已不单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多时候是一名参与者、引导者、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自*,强调自主、合作、探究,这样学生才可以自主理解,感受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和发展,使学生的学*变得丰富而充满个性。

乡愁教学反思2

  《乡愁》是一篇脍炙人口的诗,因其内容直白简单,广为流传。作为九年级第一单元的一首诗,其内容是过于简单了,但是其思想性和引导性比较强。因为九年级的学生要学会诗歌鉴赏,而这类型的试题要从读诗开始,这样的一首诗做了很好的搭桥工作。

  我在四班的教学是从《乡愁》改编的歌曲开始的,因为是下午的课,再加上这首歌的感情低沉,学生的学*兴趣没有得到很好的激发,所以整体课的教学气氛不是很好。

  在一班的时候,我以诗歌朗诵作为开头,学生通过听别人朗诵,然后再自我练*,全班展示。一班的学生好表现,而且能够很好地调动情绪,所以他们朗读的时候效果很好。几个学生很快就把整首诗背下来的。然后我通过语言美,结构美,音乐美,来剖析这首诗。最让我意外的是,在对比*慕蓉的《乡愁》之时,学生说出来很多我意想不到的特点,有了他们自己的见解。

  诗歌鉴赏着重要告诉学生鉴赏的思路,而这堂课,我告诉了学生什么是意象,这些意象揭示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下节课,我将教会学生通过描绘画面,概括氛围,来阐述诗人的思想感情,将诗歌鉴赏的方法落实到课文的讲解中。我预期这样层层深入的教学会让学生学有所获。

乡愁教学反思3

  《乡愁》是一篇充满人文,饱含感情的诗歌,以时空的变化为序贯穿全文,诗人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向: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形成了四个比喻句,将飘渺抽象难以捕捉的乡思愁绪变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它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思乡之情和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而且诗歌教学重在朗读,因此在教学中,我让朗读贯穿始终,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进而感受蕴含其间的浓浓乡情。

  一.诗歌,重在品读,所以在这节课中,我把重点放在了品读,在品读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作者的情感,进而熏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朗读,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诗中所抒发的情感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共鸣,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情感所以我在进行朗读指导时,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读出节奏,读出语速语调,读出感情等。学生在这些形式灵活多样的反复朗读中,由初步感知到逐渐深入感知诗的内容,领悟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正因为教学中很好地处理了朗读这一环节,所以为其他教学环节的师生互动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同时通过朗读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充分理解诗歌内容,引导同学们深刻地感受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在此基础上,让他们的想象活跃起来,最大程度地引发感情上的共鸣,激发同学们爱国主义情怀和渴望祖国统一的美好愿望。

  二.教学的难点是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入诗歌的意境,同作者一起感同身受,进而培养爱国情怀。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充分的运用多媒体,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走进文本,走进作者,我用多媒体出示余光中的相关材料以及诗句,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信息量远远超过了过去,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维。在指导读第三节诗的时候采用背景音乐渲染气氛营造出了生死离别的丧母哀思的氛围,让学生同作者产生了共鸣,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学生学有所得,获得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熏陶。

  不足之处:

  1.上课太严肃,教学应是寓教于乐的,以后力求做到微笑上课激情讲解,让温馨融化学生的心灵。

  2.课堂评价语言努力做到多样化,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乡愁教学反思4

  《乡愁》是一篇充满人文饱含感情的诗歌,教师成功之处在于用心去教,用感情教,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努力使师生的感情融人作者浓浓的乡愁之中,产生心灵上的共振,所以《乡愁》这一堂课声情并茂,使人仿佛置身于艺术的殿堂,得到一种真正的艺术感受。这堂课主要突出探究创新的特点。体现了"诵读——解读——拓展"的教学模式,这是在课改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个新型教学模式,其核心是:"读熟、悟透、迁移"。这堂课这三大块很清晰,诵读的环节不仅有图文并茂的配乐朗诵,学生自由读,齐读,而且老师注重在朗读在中起示范作用和指导作用,如感情基调的把握很到位,"啊"字的变音指导,"头"读轻音等。解读环节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老师没有向学生灌输什么,而是让学生在小组中想景悟情,描述诗的内容,让学生主动参与,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质疑、答疑、讨论、评价,老师点拨及时弊确,并自己率先示范背诵,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拓展的环节,让学生模仿诗中的意象为乡愁打一比方,激活了学生创新的思维,例如学生说:乡愁是一条电话线,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乡愁是一杯没有加糖的咖啡,苦苦的,涩涩的。""乡愁是一碗老醋,每尝一口都让人心酸""学生的想象力真是让人赞叹。"各领风骚话说愁"注重引导学生积累知识

乡愁教学反思5

  为之紧张而忙碌的教师教学大赛结束了,但我的心情并未因此而变得轻松。“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次比赛让我找到了众多可以带给我启迪的老师们,在看到他们精彩的讲授过程之后,也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值得我去认真反思。

  《乡愁》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人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它就像一粒水晶珠子,内无瑕斑,外无纹痕,又十分透明,一眼便可看穿。捧着课本,读着诗歌,我试着寻找教学的切入点,然而我的思路产生了偏差,幸亏有各位老师的指导,她们告诉我:诗歌,重在品读,这让我对我的思路有了新的定位。

  所以在这节课中,我把重点放在了品读,在品读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作者的情感,进而熏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朗读,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诗中所抒发的情感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共鸣,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情感;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意象的选取,叠词的巧妙运用,充分理解诗歌内容,引导同学们深刻地感受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在此基础上,让他们的想象活跃起来,最大程度地引发感情上的共鸣,激发同学们爱国主义情怀和渴望祖国统一的美好愿望。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以下问题:

  1、选篇时犹豫不决,左右为难,虽然很多老师都提醒我《乡愁》很难把握,很难讲,我犹豫再三,本着想挑战自我的思想,定下了此篇文章。但在准备过程中我就发现,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简单的,挑战是需要实力、需要底蕴、需要创新的。虽然最初的想法是好的,但我却越来越感觉“山重水复疑无路”,思路严重受阻,不知道该如何把握《乡愁》这篇短小而经典的诗歌,经过几天痛苦的挣扎和多方面的征询意见,我还是硬着头皮继续准备着!虽然查阅了很多资料,却始终找不到最佳的讲解方法,直到讲课的那天,我还在思考每个预设问题的问法、环节的设计等,这样的心情,也使我在讲课当天没有足够的自信从容面对课堂,反而觉得自己各个环节的连接都不是很顺畅。

  2、从未离家的孩子对“乡愁”缺乏生活阅历,难于理解学生对台一事虽有了解,但却没有亲身的体会。所以,教师在讲授时对学生的情感熏陶不到位,语言较匮乏,没有使学生感同身受的理解作者的情感。

  3、课件的画面设计很美,图片画面也较多,但没有多少实用价值。有些画面只是一闪而过,白白浪费时间去准备了那么多。而且,还忽略了讲诗歌重在品悟,直观的图片应该少用,给学生以充分的想象空间,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品悟诗作,感受诗歌的朦胧美。

  4、课堂上设计的问题也很多,但没能留下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讨论,还是以老师包办代替为主,缺乏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

  5、在进行多种方式朗读的过程中,应该给同学们适当的评价,对于他们更好地朗读诗歌也起着引导作用,而我却很少给出评价,只说一个“好”字,便不置可否。

  6、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有些紧张而没能充分地投入到诗文当中,没能用饱满的情感感染学生,没能调动学生的学*激情,将本应属于学生的主动学*变成了为配合老师的被动学*,颠倒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7、诗歌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朦胧美,而这样的朦胧需要学生去用心品味,细心感悟,本节课我没有指导学生深刻品悟诗文,反而教条的分析讲解,没有给学生更多空间去品味,以至于学生对诗歌理解不够深。

  虽然大赛结束了,但留给我的却是无尽的思考,“路漫漫其修远兮”,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将努力完善自己,尽量避免此次大赛中出现的问题,在生活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含量,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争取在短时间内取得更大的进步。


《乡愁》教学反思(精选10篇)(扩展5)

——幂教学反思(精选10篇)

  幂教学反思 1

  同底数幂的除法的性质是幂的运算性质之一,是整式除法的基础,所以,本节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与同底数幂的乘法一样,同底数幂的除法的性质的导出也是一个由特殊到一般的过程,运用探究的方法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性质的发现中来,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认可度和加深他们的印象。归纳得出性质后要特别注意性质中的一些条件,尤其是要让学生知道,底数a是不等于0的,这是因为若a=0,则除数为0,除法就没有意义了。另外这里不讲零指数和负指数的概念,所以性质中必须规定m,n都是正整数,并且m>n,这些条件都应让学生在运用时予以注意。

  由于这里不讲零指数,负指数的概念,所以在性质中加上了指数m,n都是正整数,并且m>n的条件,但是在除法运算中还是会遇到

  对于此种情况还可以多举例子,或者让学生自己举例自己计算从而得出=1,进而将这个结论推广。

  在解决同底数幂的除法的问题时,应该注意分清楚底数,指数,然后按照性质进行计算。

  幂教学反思 2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的。课后对本节课有如下反思:

  成功之举

  1、从实施情况来看,整堂课学生情绪高涨,充分参与教学全过程。由于课前有针对性地选取了例题和练*题,大部分同学都能自主完成,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大多数同学能积极举手发言,主动到前面演示自己的解题过程。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快乐课堂的宗旨,我觉得这节课,同学们是快乐的。

  2、教学注重让学生自主学*,合作探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主动性,

  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学*过程中,及时给予评价,调动了学生学*的兴趣和热情。

  不足之处

  1、时间安排上有些前松后紧,知识回顾部分由于学生回答举例所用时间较长,占用了练*部分的时间。

  2、学生对分数指数幂与根式的互化运算是一个难点,对于稍微复杂一点的根式化简会转化为分数指数幂,然后利用指数的运算性质化简,在后面的教学中还要注意渗透相关的题目。

  3、学生的课堂小结还不够成熟,总结的不到位,不准确。以后要逐渐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新课改还在进行,每种课型的模式也都在摸索之中。我要对每节课及时反思,及时改正不足,总结经验。使教学过程更优化,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幂教学反思 3

  我执教了《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自我感觉这节课基本达成了教学设想期望的目标,但也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能够做到环节紧凑,思路清晰。

  从而形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首先是开门见山导入新课,其次是放手让学生探求新知,拓展延伸,最后是归纳总结。

  课堂教学中,我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注重丰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注重对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实现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生动活波、主动有效的.进行学*。让全体学生自始自终积极地参与到学*的全过程中,并不断教给学生学*方法,让他们学会学*。

  二、注重语言表达。

  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等心理特点,引导他们敢想敢说。凡是通过思考能说的我从来不包办代替,留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

  但不足之处也有几点:

  1、在时间上分配的不够好,以至于讨论时间稍长,影响了后来学生在谈听故事之后的感想以及如何向大家介绍“我是角”,这部分内容,学生还没有充分施展,就草草结束了。原订讨论角的大小时为第一个高潮,讲完故事之后再出现第二次学生情绪的高潮,但效果不是很好。

  2、对学生备的不够。

  比如:在做角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老师意在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两边**越大角越大,可是有的学生就只是说,我发现我做的角象鸭子的嘴,象海鸥在飞┈就就是不说大小。后来我引导说:从大小上看,学生们这才能够说出来。

  幂教学反思 4

  教材分析

  “同底数幂的除法”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5章第3节。本课的主要内容是根据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从计算具体的同底数的幂的除法,到计算底数具有一般性的字母,逐步归纳出同底数幂除法的法则,并运用法则熟练、准确地进行计算。本节课的学*对于学生来说,无论在知识上,还是类比学*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上,都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学情分析

  本节教材在学生系统地学*了整式乘法的知识后而安排学*整式除法,符合学生的从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是整式除法的基础,在本节同底数幂的除法则和零指数、负指数的规定中,体会规定是因实际计算的需要而产生的。再次体验认识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同时在除法运算中体会乘除的联系,容易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同底数幂的除法的运算法则及其应用.

  2.同底数幂的除法的运算算理.

  (二)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探索同底数幂的除法的运算法则的过程,会进行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

  2.理解同底数幂的除法的运算算理,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及表达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经历探索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法则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积累丰富的数学经验.

  2.渗透数学公式的简洁美与和谐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准确熟练地运用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法则进行计算.

  难点:根据乘、除互逆的运算关系得出同底数幂的除法运算法则.

  幂教学反思 5

  本次课是“换物跑与游戏”结合的一节体育课,教学目标是通过“换物接力跑”的练*,学会“换物接力跑”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和兴趣,培养快速奔跑能力,发展学生腿部力量,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于顽强、团结协作等良好品质。整个课程设计密度适合于本年段的学生们,更加倾向于他们在“玩中学”的心理。

  “为了我们的学生”,体育教师应该是引领和帮助学生学*的专业人士,要是专业人士自己不努力去学*,这“引领”和“帮助”就成为无用的说教。可想而知,这样的“专业人士”不可能成为学校和学生欢迎的体育教师。

  体育教师的劳动特点是“以体示范”、“以智示范”、“以德示范”。体育教师要通过学*和阅读把自己打造成一部让学生百读不厌的书。我们要面对新课程的实施策略、内容体系、目标要求、设计思路的发展和变化。体育教师必须加强学*,只有养成终身学*良好*惯,才能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

  当这节课上完后自己深深的叹了一口闷气,虽然上的不是很理想,起码是用了一番心,能够把一节课完完整整的上完确实不容易。我决心在今后的体育教学中多想办法,力争把体育课上的更好。

  幂教学反思 6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教科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内容,课文以简短的篇幅、形象的语言,叙述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富有儿童情趣。

  一、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

  在本节课中我通过课件、读文等多种教学形式,不但让学生掌握了语文知识,还让学生了解了植物传播种子的自然常识,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结合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词语,降低了学*难度,让学*内容形象、具体。

  例如:带刺的苍耳、降落伞等词语,通过精心准备的课件,一一向大家“解释”了这些词语,使学生印象深刻。并且让学生用完整的话自己来形容,我只是适时引导,学生很容易将知识内化。

  三、研读教材,深度挖掘。

  在分节学*过程中,通过“抠字眼”,将整节课推向了高潮。风的“轻”、豆荚炸开时的那声“啪”……这些字眼的深度挖掘,正是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点环节,通过重点词句,品读全文,在品味中感悟文章,在感悟中升华思想。

  四、肢体语言丰富,恰到好处。

  在课堂上,教师的肢体语言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它是你的“教辅工具”,用不好那就是画蛇添足。我想孩子们也一定记住了豆荚成熟时的那一声“啪”,在今后的写作中,拟声词的应用一定精准到位。

  幂教学反思 7

  《幸福是什么》是一篇寻找和认识幸福的过程。因此,我的教学重点就落到“认识什么是幸福”上。再抓住重点段的朗读来感受劳动创造幸福的真理。

  在教学时,我就直接的导入,你们认为幸福是什么?你觉得你的幸福是什么?紧接着就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再抓住重点段来理解全文即具体的分析课文。

  在上完了这一课之后,就觉得学生还是没有弄懂幸福到底是什么?我也对自己做了一个深刻的反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读的形式少:比如,我可以用默读、生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比赛读等方式。以读为主。让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

  2、学生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没有体现出来:比如,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读,出现了问题之后,师可以适当的往好的方面引导,再让学生来争论、讨论。不要一味的都是老师在评价,让他们在讨论的过程中也能学*。

  3、对幸福的'理解,我认为幸福就是付出,劳动就是付出。还要引导学生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伸手向父母要零花钱时,你有想过你的父母的感受吗?上课不听讲时,你有想过老师的辛勤劳动吗?……

  比如:我在讲到,假如你现在是病人,医生把你的病治好之后,你会对医生说点什么呢?有一个孩子就说到:“医生,我家里很穷,都快吃不上饭了。我可以不给医药费吗?而且我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你可以借一点钱给我吗?”我在上课时就没有怎么好好的去引导,这种学生就是明显的只知道叫别人帮助自己,不知道自己也要去帮助别人,就没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老师不只是教给孩子们知识,还要教给孩子们做人的道理。好让他们都能更好的成长。

  幂教学反思 8

  本节课采取了探究性教学,很好的运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即“问题情境 引导探究 运用结果 ”。 并对每一个过程都进行了深入研究,例如确定问题情境时,有条理、有目的,并且具有可控性;在引导探究中能以学生为中心,做到全体参与,使学生有问题意识和探索欲望;不仅重过程而且重结果,重应用(进行多种变式练*)。教师课前精心设计探究计划,选择和组织恰当的教学材料;在指导教学过程中,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身上,不停地做出各种判断,激发和鼓励学生的学*探究;提问不仅有序、有提示、有鼓励、有启发、问在有疑之处.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尽管我一直在努力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学生的“插嘴”调整上课前设计好的“教案”,但仍然留下很多遗憾,要是再有机会教同样的内容,我想我的“教案”会重新改写。这样来看,“教案”可能不完全是在上课之前设计好的,真正的教案,是在教学之后。

  本节课学生应注意以下几点:(1)指数相加而不是相乘 (2)负数、分数乘方加括号(3)法则逆用要灵活 (4)指数不写是1

  伴随着一步步走进新课程,我不由地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深深地反思:那些大家曾经*以为常的甚至被津津乐道的种种看法和做法,以新课程的理念加以审视,我们如坐针毡,恍然而有所悟。

  幂教学反思 9

  简简单单上好语文课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的教学追求。本文内容简单,不需要把课文剖得四分五裂,让学生在杂乱的分解中寻求一点可怜的知识。教学本文,我首先提出了四个问题:

  (1)什么是合作?

  (2)怎样才能卓有成效地合作?

  (3)文中的两个事例分别说明了什么道理?

  (4)学会与别人合作有什么好处?

  几个简简单单的问题既不会难倒学生,又巧妙地把课文内容串联起来,而且层层深入,有条不紊。显然,课文的重点是“怎样才能卓有成效地合作?”,要解决这个问题,我首先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章的第六自然段,第六自然段是对这个问题最好的总结,我让学生试着在这个自然段里找出关键的两点,并与前面的事例结合起来,从而把握文章的主旨。学生接受了任务,立刻在小组内展开了讨论交流。事实上,学生在第六自然段这个“火车头”的引领下,火车开得顺畅而欢快,没有过多地牵绊住学生思维。学生把握了中心,抓住了关键的两个“点”,教学效果简单有效。

  幂教学反思 10

  高中新课程改革已有多年,在走入新课程的这段时间,我们是否对自己以往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行为进行了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思考,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回顾,运用教学标准要求不断检验自己,追求的是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教学反思是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对于化学教师而言,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建立科学的、现代的教学理念,并将自己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动;有助于提高教师自我教育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有助于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进一步完善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有助于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促进教师由经验型教师向学者型教师转变。

  中学化学教学质量不高的原因主要是教师教学反思做得不好。坚持教学反思,总结每节教学的得与失、成与败,改进教学中的不足,寻找更好的教学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获取良好的教学效果的行之有效的途径,教学反思一般分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学前反思主要指教师的备课,备课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师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基本技能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现行的新教材吸取和积累了多年来教师在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做了多方面、深层次的科学调整。新的课堂教学设计理念要求“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服务于学生有个性、可持续性、全面和谐的发展。基于这一原则,中学化学课堂教学的设计应该以实践为背景,以教材为主要资源,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互动参与,找问题、答问题,探究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教师大多关注教学后的反思,忽视或不做教学前的反思。其实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效果的过程。现将本人的想法说出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教学观念的反思

  教学方法的改革,首先是教学思想的改革。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现在仍有许多学校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甚至连一些化学实验现象都只是教师的口述,而不给他们亲自动手或观看演示实验的机会。这就导致我国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惯。《纲要》中明确提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追求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新课程付诸实施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要新,决不能守旧。

  二、教学方法的反思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抛弃原先那种“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怪圈。实验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培养动手能力。化学教师应想方设法多做演示实验,改进实验,有条件的话让学生自己多做实验。在现代化学教学中,学生喜爱的教学手段是多媒体cai动画、录像和化学实验,我们可选择教材中的一些典型章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录像教学。有很多教师未曾使用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他们觉得制作课件比较麻烦,在课后花的时间较多,其实有时我们使用多媒体,可以增加教学内容和教学信息,使抽象的化学问题简单化、使静态的理论动态化,从而化难为易。

  例如,在讲到原子结构时可以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小球分别代表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然后制成动画,模拟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通过闪烁的方式及叠加的手段,展现电子云的特征。在比较取代反应和加成反应这两个概念时,动画模拟甲烷和氯气如何断键,氯原子与碳原子形成新键;乙烯中碳碳双键断裂,两个氯原子分别接到两个碳原子上,通过动画形象直观地展示了两个不同的反应机理。特别是有机化学部分,有机化学反应多,内容琐碎,每次讲新课之前利用多媒体回顾上次所讲内容,温故而知新。借助于录像教学,既保证学生的安全,又保护环境,还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苯与液溴在铁粉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由于液溴取用过程中会有溴蒸汽挥发出来,可采用录像技术进行演示,同时对操作注意点进行局部放大,加上旁白介绍,使学生不仅能理解“为什么这样操作”,更能体验正确的操作,而且避免了液溴毒性的侵害。

  三、教学过程的反思

  1.化学实验的反思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未必要按部就班,例如在做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教师作如下改进,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浓盐酸和稀盐酸,同时放进大小相同的zn粒,迅速塞好带玻璃管的橡皮塞(玻璃管上端系一塑料袋,袋内不留空气),2分钟后,盛有浓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可膨胀70~80毫升,而盛稀盐酸的试管上的塑料袋却膨胀不到10毫升,经过改进,实验可见度大,对比性强,定量性好,需要说明的.问题简单明了。关于“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一课中,碳酸钠和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使气球变大,这个实验因为气体的压强太小或因为气密性不好,因而很难看到明显的现象,也可进行如下改进,在两个量筒中加入等体积、等物质的量的盐酸,再滴入几滴洗涤剂,用等物质量的nahco3、na2co3加入量筒中,产生的co2使洗涤剂产生大量的泡沫,可以通过泡沫上升的快慢和高度来判断反应速率的快慢和产生co2的量的多少。改进实验,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情趣。

  2.作业布置的反思

  作业的设计和布置对教学效果有重要的作用,预*作业有课本中的“活动与探究”“问题解决”“交流与讨论”;复*巩固作业有课本中的“练*与实践”,一专题下来可以做“本专题作业”,这些书本*题作为教材的一部分是我们学*的精华,要充分重视,教师还要详细讲解。教师选编试题要控制难度,提高练*的效率和准确性,课堂上使用的学案相当好,包括学*目标、已有知识、问题探究、课外*题等小模块。当然最配套的是教师自己精心设计的*题或试卷,题量不要太多,题目要精选,紧扣教材,切合学生实际,兼顾学生差距。

  四、教学反思的方法

  教学反思要求教师保持敏感而好奇的心灵,要求教师经常地、反复地进行反思,要求教师选择多种教研方法进行反思。现将教学反思的基本方法做些初步探讨:

  1.教学后记反思法

  苏霍姆林斯基曾建议每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教学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教师应依据教师职责和新课改的要求,坚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回顾与思考、反省与检点,并通过文字形式把它记录下来。对每堂课的整个过程回忆再现,思所得,发扬长处,发挥优势;思所失,汲取教训,弥补不足;思所疑,加深研究,解惑释疑;思所难,突破难点,化难为易;思创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一般思考容易淡忘,而能把实践经验积累下来,加深自己对教学典型事例的思考记忆,持之以恒,必能把经验“点”连成“线”,最后铺成“面”,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这是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

  2.观摩公开课

  通过观摩别人的公开课,分析别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来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是教学反思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听名教师或专家讲课,观看优质课例,对照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比较,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制定自己新的发展点。特别是同事之间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在课后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和分析,推动教学效果,这在无形中会促进化学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借鉴他人意见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该通过与同事、同行交流,对教学设计的依据、基本教学过程、富有创意的素材或问题等进行交流,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

  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新课改的路程还很漫长,唯有经过实践、积累、反思、总结,我们才能在新课改中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


《乡愁》教学反思(精选10篇)(扩展6)

——乡愁作文600字(精选10篇)

  乡愁作文600字 1

  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总有一份最柔情的记忆,那就是故乡。我的故乡是一个或许你早已熟知的高山小镇——大洋。

  也不知是何时,几乎就在一夜之间,大洋成了微信朋友圈的“网红”。手机屏幕上的精彩照片早已满足不了我对美的追寻。趁着假期,我和父母回到这个让我们的魂牵梦绕的地方——大洋。一下车,我们就被来自高山深处最纯净的氧气陶醉。周围的景致让我们由衷地感叹,这还是我们记忆中的大洋吗!

  曾几何时,我印象中的大洋马路总是坑坑洼洼。走在街上,两旁各种店铺的乱堆乱放极大地影响了美观。雨棚、广告牌、塑料布等的恣意飞舞使整个街道看起来凌乱不堪。露天厕所、粪坑散发出来的臭味让人唯恐避之不及。如此脏、乱、差的村居环境很难让人把它与风光秀丽的大洋联系在一起。

  面对这个问题,大洋人不会袖手旁观。小城镇综合整治的春风悄悄地吹进了大洋山间,让这个小镇又有了风采。石块砖瓦错落有致地堆成了土墙,竹木改造的小玩意儿成了绿化带中最吸引人的景观。心灵手巧的人们将废弃的米筛重新利用,一双双大手和小手在上面绘出春季的美丽景色;夏季独有的清凉;秋季丰收的喜悦;冬季皑皑的白雪。他们拿起手中的工艺品,怀着对家乡最美好而又真挚的祝愿将它点缀在街头巷尾,扮靓了一处又一处。

  走在条石铺成的路上,望着街旁的草木盛放,轻抚着石头堆成的墙。这座被高山氧气深深浸没的、被岁月轻轻雕刻的小镇大洋带给了我多少欢乐,多少回忆。置身于深深的小巷之中,望着东方初升的.朝阳,这,或许就是那无法割舍的乡愁吧。

  乡愁作文600字 2

  随风飘动的麦穗,在树荫下打盹的狗,互相嬉戏追逐的孩子,这一幅美丽宁静的乡村风景图,这就是我一直以来最难以忘怀的画面,每当想起这个画面,我就想到了乡下的表姐。

  去年夏天我跟随妈妈来到乡下看望外婆,到了外婆家,只见太阳热辣辣地照着大地,风一吹就能闻见一股浓浓的稻香,狗的狂吠和鸟儿的清脆美妙的歌喉,变成了一首活力四射的小曲儿;我往山脚下一望看见正在辛勤劳动的茶农,他们的背上背着一个个竹篮,原来他们在采茶叶呢。

  我和外婆打完招呼后便马不停蹄地直奔后院旁的一个小树屋。那树屋是红白相间的,门上挂满了五彩斑斓的鲜花和一些不知名的小草。我打开了门,看见了许久未见的表姐,我们兴奋的抱在了一起。我们俩感情很好,打从出生就在一起,可是后来我跟妈妈到城里读书以后我们便失去了联系。

  表姐消瘦的脸上镶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一个高高的鼻梁,下巴上方还长着一张小巧的嘴,只是唇色有些苍白。她的身材很瘦,看上去像一个火柴人似的,感觉一推就可以推倒似的,看着她的单薄的的身躯,我非常的心疼。我正上下打量着她的时候,她充满朝气的对我说:“你过来了,我带你去一个地方。”我刚反应过来她已经走得很远了,我便飞奔过去跟着她。

  表姐把我带到了一个小山洞里,我仔细一看,哇,墙上有美丽的涂鸦,芳香四溢的花儿,还有满满童年味的零食与玩具,我有往里走了走,看见一块刻着“欢迎我最亲爱的表妹”的石头醒目的摆在了一张桌子上。我这不争气的眼泪从眼中流了下来,我紧紧的抱住了表姐,表姐也抱住了我,这是我第一次发现表姐其实比我想象中还瘦,几乎摸不着了肉。

  很快到了要回城里的时候了,我的泪水如同洪水般的从我的眼中流出来,我和她依依不舍的道别后便离开了。这件事总是时不时的从我的脑海中浮现出来,每当我想起时嘴角总是不自主的往上扬。

  乡愁作文600字 3

所有的人,都有着永远的乡愁。这乡愁,如同源头活水,衍生出众多微妙细致的万缕情思。

古人远游,常常阔别家乡数载杳无音讯。地域的重重障碍,如同一道道关卡,考验着人们心理的防线。于是,不管是漫山春花,还是大雪纷飞,不管是翩跹彩蝶,还是一羽孤雁,都成为人们反复吟诵的题材,抒**感的出口。这乡愁,或幻化成“还应说着远行人”的想象,或演变成“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期待。它就像系住远行人与家乡的那根细线,虽微小,但确实存在。哪怕两鬓染上风霜,也不忍割舍对故土的怀念。身体也许永远在流浪,心却始终安放在一处,走再远也不会忘记回家的路。

后来,世界越来越小,相隔万里也可以如同*在咫尺。手机,电脑的快捷方便将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生硬地挤出历史舞台。我们就此失去了乡愁吗?我说,没有。

怀旧,是人们不会停止的话题。祖辈在怀旧,怀念他们曾吃过的大锅饭,物资匮乏年代的点滴幸福;父辈在怀旧,怀念他们童年的清清小河,夏夜的萤火虫;甚至,连我们都在怀旧,怀念以前每天必看的“大风车”,葫芦娃和黑猫警长。这是时间上的乡愁,我们都对那安放曾经记忆的地方深深怀念。时过境迁,这一秒的故乡已不是上一秒的故乡,一分一秒叠加起来,故乡终成回忆。

空间与时间上的故乡,都是我们心上永恒的死结,解不开,逃不脱。因为,那是我们的源头啊,什么都能忘,独独忘不了第一眼看到的世界。围绕这个结,我们像蜘蛛一样,把亲情、友情、爱情以及介于这三者之间所有的情思,都细细密密编织起来向外延伸。终于结成一张网,那网的清晰脉络成了我们灵魂的纹理。

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生命最初的地方都不心存怀念,又如何会对日后的人或事产生缠绵之感。因为有了乡愁,我们会回望过去;因为有了乡愁,我们会珍惜现在;因为有了乡愁,我们会怀想未来。曾经记忆是所有事物的根基,乡愁是所有情感的源头。

这源头,让我们对其他事物氤氲出感情,它一直在那里,它一直在延伸,分叉出无数支流,给我们的心灵注入一股又一股新鲜的感动,使我们的生命美丽丰盛。

  乡愁作文600字 4

浮云将他高高挂起,衬红半边天的夕阳,若有清风拂面,能勾起点点思念,便是乡愁,我的乡愁。

我小时,并不在城中,而是在乡下,没有钢筋水泥,没有汽车轰鸣,没有嘈杂人群。唯有田野旁,几户起起落落的人家,溪水边几棵苍翠欲滴的大树,抬头望几朵绵白如雪的云朵。

坐在那深色红砖叠成的窗边,常常能够享受到那午后让人能够暖醉的阳光,有着令人惬意的享受。一杯麦茶,一段牧笛,花尽一段闲来无事的时光,就这样,也就会过的很快。清晨,或是炊饭白烟入鼻缓缓醒来,或是鸟叫风吹起身脱眠,穿衣漱洗,理好错乱无踪的头发,揉揉迷迷糊糊看不清远方的双眼,但相信永远不会看不清回家乡的路,外婆捋起袖子在晒麦谷,外公在细心的照料着后花园的蔬菜,风吹得发丝如柳絮般飘舞,古井底下的的水也微微荡漾,水滴声清脆响亮,连绵不绝。与外公到田里耕作,锄头落地之声,坚实有力,麦谷玉米挺力生长。归途,夕阳西下,听涓涓细流轻柔婉转,漂浮腐木摇摇晃晃,水清见底,沉鳞戏游。饭后已是傍晚,月光澄澈如积水,点点星挂衬黑夜,百里虫声,竹椅轻摇,发出不间断的怪声,远处微微的灯火,与戏台发出的优雅唱声,一切,如此悠闲。

清晨,一封信寄到了外婆的手里,这信上的邮票画的是一只剪纸的羚羊,这封信来自七年后的我,这个清晨我不在了,因为在我六岁时离开了这个美丽如画的乡村,因为我到了要接受教育的年龄,得到城中学取知识,我离开的时候外婆叮嘱我要努力学*,其他的随着时光的流逝已经记得不太清楚了,我上车了,把头探出窗外,见到外婆外公正在不停的向我挥手,直至我们过了村口,我那时不懂事,不知道这到底意味着什么。在城中,学*繁忙,一切都忙忙碌碌,渐渐长大,回到乡下的机会却越来越少,于是,我怀着浓浓的思念在七年后的一天寄出了这封信,我等了一个月终于等到了回信,外公在那泛黄的信纸中这么写到:你外婆不识字,你那信是我读给他听的,我和外婆都很希望你能常回来看看。信中这么写到,可我却很难做的到,日积月累,我的忧愁好似如此深厚!

像那张画有剪纸的羚羊的邮票,寄托着的是我的乡愁,乡愁是思念的依靠,也是对感情之人最痛苦的折磨!

  乡愁作文600字 5

  在中国的版图上,不用放大镜,你是找不到绥化的。它位于黑龙江省,东接林城伊春,西接油城大庆,南接省城哈尔滨,北望边城黑河。面积2723*方千米,她的一园一景都令人流连忘返。

  记忆里常流连的是儿时房前的院子。四面既没有水泥,也没有红砖,只是朴素地在房前用栅栏围成凸形。一进院子,是条直通房门的` 石子路。一侧是自然的小菜园,那翠玉般的小白菜,上了蜡似的红樱桃,翡翠样的菠菜,在园子里都精神抖擞地舒展着,那昂首挺胸的样真让人忍俊不禁。另一侧则是充满欢乐的空地,空地上立着一根结实的水泥立柱,柱上镶嵌着小巧的篮筐,每当放学后回到家,我都愿意捧着心爱的 篮球,跑到篮筐下尽情投篮。这小小的院子带给我多少童年的快乐啊!

  最令我心神��爽的是春天漫步校园的情景。欣欣然张开绿眼的柳树,勃勃然钻出泥土的小草,融融然拂面的春风都让你感到一股清新的空气夹带着湿意扑面而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最妙的是这个时侯恰好飘下润润然的春雨,雨丝粘在头发间,就会变得分外清新,沁人肺腑。透过春雨,似乎听得见春草正如饥似渴地吮吸着晶晶染得的雨露的声音,看得见学子们长大后忙碌事业的矫健身影......

  "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是的,家乡的美景是属于我们大家的,更是我们应该共同享受的。

  对家乡的眷恋是一杯酽酽的茶,经常品味,会保持更多的质朴与真诚。

  乡愁作文600字 6

  从前,羡慕南归的大雁,他们,是自由的。此刻才明白,他们,是孤独的。不知有多久,没有回到日思夜想的家乡。只是在梦中,重温儿时的温暖。熟悉的笛声又一次响起,只是这一次,多了一份无奈与寂寥。

  记得从前的我,家住在乡村。那时,我还是一个年少轻狂的孩子,不懂得珍惜。第一次接触到游子的悲伤是在那歌声中。那时,村子里来了一个外乡人,暂住在我家。他来自江南。他总是给我讲一些江南的故事,那故事个个传神,动听。他的脸上总是布满了笑容。我从没看见过他悲伤的样子。

  直到那天晚上,我起夜时,才发现他的悲伤。他在抚琴清唱,眼中透露出的悲伤我至今无法忘记。

  灯影桨声里,天犹寒,水犹寒。梦中丝竹轻唱,楼外楼,山外山,楼山之外人未还。人未还,雁字回首,早过忘川,抚琴之人泪满衫。扬花萧萧落满肩。落满肩,笛声寒,窗影残,烟波桨声里,何处是江南。

  那歌词,那愁绪我无法忘记。

  村里还有一个老人,他的面容很慈祥,但他的眼里总有无尽的哀愁。每一次他慈爱的抚摩着我的头,我都能清晰地看到那哀愁,从他眼里流露而出。

  听说他也是一个流浪异乡的游子,他自年轻时就在这里,直至今日也无法回到自己的家乡,他的儿女都居住在城里。他的心中,仿佛有一丝不可告人的辛酸。实际上,他又何尝不是在思念自己的故乡。

  他每晚都对着一个方向吹笛子,每次都是同一个方向。那是他家的方向。他从不和别人说他的家乡在哪里。只是一遍遍的吹着那首歌。那首歌是他家乡的民歌,苍凉,寂寥。

  如今,我再次回到家乡。熟悉的笛声又一次响起,我终于明白了老人的乡愁。在离开家乡的日子里,我又何尝不是像老人一样的思念家乡。而我,如今还能回乡一次,还是知足罢了,还是珍惜罢了。珍惜这回乡的机会,珍惜现在的家。

  偶尔还是会想起这两人,想起这游子天涯海角的乡愁。

  乡愁作文600字 7

  受台风海马的影响,淅淅沥沥的秋雨一连下了十几天,绵绵不绝,下的人心都是潮湿的。南方的雨是“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的感觉。北方的雨则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这种意境。它就像一位冷若冰霜的丽人,高傲冷艳又孤独。

  快要进入冬季的树木在冷风的蹂躏下瑟瑟发抖。行迹匆匆的路人撑着伞,裹着衣服为了各自的生计在雨中奔波。

  不知道是心老了还是人老了,以前处理事情总是游刃有余,一个人可以当几个人用,精力十足。现在的我很沧桑,有种力不从心的感觉,睡不着觉,夜里两三点就醒,想白天该干什么,越想越睡不着,事乱如麻,心乱如麻。

  抛开这些琐事,且把心情放逐吧!

  家里的石榴树上结了两个石榴,又大又甜,剥开时,一压都是水,吃起来甜到心窝。

  屋山西墙边用网围起来养了几只公鸡,每天早晨都用沙哑的嗓音高亢一曲。母亲说等过年的时候孙子放假回来了再吃。

  院子里一大丛的月季,虽秋霜冷雨,却依然旺盛地开着大红的花朵,在雨水的滋润下愈发娇艳。

  前天儿子打电话说想吃家乡的格拉条、拉面了,说重庆的面不好吃。这就是家乡的记忆吧,离家的游子都有淡淡的乡愁。界首的格拉条确实是很有特色的,不像阜阳的格拉条,冷水淖出来后,拌上芝麻酱,黄瓜丝,黄豆芽,虽好吃但有点寡淡。界首格拉条是用卤浇的,里面有熬的烂熟的猪肉,黄豆,辣椒等,很好吃。再配一碗鸡蛋茶,让人回味悠长……

  恍惚间有桂花的幽香自庭院飘来,氤氲了潮湿的天气,迷离了过往。

  打开音响,播放的是汪峰的歌“当灰烬查封了凝霜的屋檐,当车菊草化作了深秋的露水,我用固执的枯藤做成行囊,走向了布满荆棘的他乡……”。音乐如流水般潺潺流出,远处迷蒙的雨线被风吹成雨雾,将苍凉吹成美丽,将寂寞舞成春秋。

  乡愁作文600字 8

乡情,一个令人温暖,令人牵挂的词语,它像一杯温热的香茗,滋润我心;像一抹耀眼的阳光,温暖我心;又像那深深的烙印,难以忘怀……

在我还安适地窝在大人的臂弯里时,由于父母忙于工作,我便和乡下的爷爷生活在一起,那时候,一个宽大的院子,几棵果树,一个葡萄架,几只机灵的鹦鹉,便构成了一幅最美的画卷……

乡下的风景,如世外桃源一般,没有城市的喧嚣,也没有大都市车马龙的繁忙,人们悠哉悠哉地过着慢节奏的生活。曾记得那时爷爷总是抱着我,在爷爷坚实的臂弯里我手里总是捧着喝不完的哇哈哈,边走边望着两边的风景,眼睛里充满了新奇和喜悦,还时不时的指着某个地方乱叫一番,爷爷便耐心地教我“那是溪流”“那是小鸟”……

大一些的时候,爷爷便把我放在三轮车里,旁边再放一袋瓜子,骑着三轮车带我到公园里玩,一路上都传出嗑瓜子的声音,日复一日,便练就了一副嗑瓜子的本领,又快又准,一下一个。当爷爷干活动时候,我便坐在院子里,在烈日下认认真真的剥瓜子,一剥就是二十分钟,然后捧着一大把瓜子仁,一晃一晃地跑到爷爷面前给爷爷吃,幸福便映在两人的脸上。

再大一些的时候,每逢秋天,院子里五颜六色的果子高高地挂在树上,煞是好看。我站在葡萄架下,抬头仰望那粒粒饱满的紫葡萄,垂涎欲滴,却怎么都够不到,爷爷看见了,摘下一串最大最紫的葡萄,拧下一颗放到我的嘴里,看我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笑靥也早已爬上了脸庞。晚上,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挂在空中,不时传来几声蛙叫,乡下的夜显得格外寂静,爷爷搬来一张小木桌,上面摆满了刚摘下来的水果,我们围坐在桌子旁,一边享受甜美的水果,一边仰望那绚丽的星空,陶醉在那宁静的夜中……

现在,爷爷也搬到市里住了,乡下的老屋和老院还置身于乡下那美丽的风景中,成了那道风景中的一员,但今后不论走到哪里,那里依然是我的家,我依然不会忘记那浓浓的乡情。

多年后,爷爷的腰弯了,我也长大了,变化的是那匆匆地时光,不变的是那故乡的味道和浓浓的乡情,而那浓浓的乡情也早已在我的心中扎根……

  乡愁作文600字 9

此去经年,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思念,又与何人说?侧耳,却闻乡音一调,辗转顿挫,恍然隔世,一调乡音皆泯思寥。

这是我到长沙的第二年,对周边的街区早已熟门熟路,可于整个城市而言,还是如初来一般陌生。

每每出行,我总是靠在公交车的窗边在一排排琼楼玉宇寻找故乡的影子,当我对着那葱郁的大树发呆,回想着曾经的故事时,耳边响起的“长沙话”总会猛的将我拉回现实,原来,我早已离开了家乡。

长沙话是上挑着的,第一口气直直向上冲,中间的音总是刻意的被狠狠压下,转折的一声被拉长延伸,傲气十足。尾音像是一把钩子,挂住最后一声用力一提,提到尽处突然松开,任它直直下坠,化成一口浊气,消散于风中。

虽然在长沙生活,也能大概听懂长沙话,却总是学不会那一腔抑扬顿挫,当身边的人都操着一口地道的长沙话时,总会有一种排斥感将我笼罩,我不属于这里,这里不是我的家乡。

当我沉浸孤独的思念之情中,我听到了一腔熟悉的音调……

“松他哒,快到咯”熟悉的乡音令我一震,蓦然回首,原来是一位老翁在与人打电话。他两鬓斑白,嘴角含笑,沙哑的嗓音说的是我的家乡话。我看着他,那声乡音让我仿佛回到了故时。榕树下,与外公外婆相处的点滴,永远敞开大门的街坊邻居,永远挂着微笑的糖糕店老板……过往的种种涌上心头,低头,发现已是泪眼朦胧。

那沙哑中带着一层亲切,第一个字第一声就是千回百转的,如浓浓的雾霭,轻柔温和,如迈过层层的青山,和缓地上扬,徐徐地下落,虽比不得吴侬软语有味道,确是质朴柔和的。

那一瞬间,我的灵魂像是被一只温和的手安抚着,所有的思绪都化为和煦的微风,所有的褶皱都被一一抹*。

流落异乡的游子最渴望的便是那一调属于故乡的独特方言。为什么中国人对“老乡”一词有着浓浓的眷恋,因为在异乡那一调属于家乡的话才显得弥足珍贵,如久旱逢甘霖,几抹乡愁早被那浓浓的乡音所安慰,便是冰冷陌生的城市也因此裹上了厚厚的家乡味。

千里不同音,百里不同调,街角路口涌动的人潮中一腔熟悉的乡音,惊喜的一声“老乡啊”寄去中国人最浓烈的感情,无论是天涯海角都不会孤单,一句乡情便可以温暖整座城。

  乡愁作文600字 10

  随风飘动的麦穗,在树荫下打盹的狗,互相嬉戏追逐的孩子,这一幅美丽宁静的乡村风景图,这就是我一直以来最难以忘怀的画面,每当想起这个画面,我就想到了乡下的表姐。

  去年夏天我跟随妈妈来到乡下看望外婆,到了外婆家,只见太阳热辣辣地照着大地,风一吹就能闻见一股浓浓的稻香,狗的狂吠和鸟儿的`清脆美妙的歌喉,变成了一首活力四射的小曲儿;我往山脚下一望看见正在辛勤劳动的茶农,他们的背上背着一个个竹篮,原来他们在采茶叶呢。

  我和外婆打完招呼后便马不停蹄地直奔后院旁的一个小树屋。那树屋是红白相间的,门上挂满了五彩斑斓的鲜花和一些不知名的小草。我打开了门,看见了许久未见的表姐,我们兴奋的抱在了一起。我们俩感情很好,打从出生就在一起,可是后来我跟妈妈到城里读书以后我们便失去了联系。

  表姐消瘦的脸上镶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一个高高的鼻梁,下巴上方还长着一张小巧的嘴,只是唇色有些苍白。她的身材很瘦,看上去像一个火柴人似的,感觉一推就可以推倒似的,看着她的单薄的的身躯,我非常的心疼。我正上下打量着她的时候,她充满朝气的对我说:“你过来了,我带你去一个地方。”我刚反应过来她已经走得很远了,我便飞奔过去跟着她。

  表姐把我带到了一个小山洞里,我仔细一看,哇,墙上有美丽的涂鸦,芳香四溢的花儿,还有满满童年味的零食与玩具,我有往里走了走,看见一块刻着“欢迎我最亲爱的表妹”的石头醒目的摆在了一张桌子上。我这不争气的眼泪从眼中流了下来,我紧紧的抱住了表姐,表姐也抱住了我,这是我第一次发现表姐其实比我想象中还瘦,几乎摸不着了肉。

  很快到了要回城里的时候了,我的泪水如同洪水般的从我的眼中流出来,我和她依依不舍的道别后便离开了。这件事总是时不时的从我的脑海中浮现出来,每当我想起时嘴角总是不自主的往上扬。


《乡愁》教学反思(精选10篇)(扩展7)

——乡愁教学流程(精选5篇)

  乡愁教学流程 1

  【教学目标】

  一、学*现代诗的基本朗读技巧,能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诗歌中借物抒情的方法;

  三、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请同学们将收集的“乡愁”诗和大家分享。

  二、走*作者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祖籍福建永春,1920年出生于南京。因眷恋母乡,神游古典,自命为“江南人”,亦自称“陵少年”。历任台湾师大、政大、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曾在美国讲学四年。作品多次获文学大奖,诗文皆有很深造诣,梁实秋评价说:“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诗集有《舟子悲歌》、《五陵少年》等。散文集有《左手的缪思》《掌上雨》《听听那冷雨》等。

  余光中和*慕容的祖籍都在大陆,他们也都出生在大陆,后来定居于台湾。余光中更是在大陆生活有二十余年。二十年的生活积淀,二十年的故园情深,因而,祖国大陆更是他的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而*慕容,她的故乡,在她的诗中是在“长城外”“阴山下”的那个“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上。但是,由于命运的安排,她不在那儿长大。可是,作为多情的诗人,面对着人为的山河阻隔,她与故乡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故乡同样是她的灵魂的归依。因而,在这两位诗人的作品中,都弥漫着无限的乡愁。

  三、指导诵读,品味欣赏

  1.通过反复朗诵这首诗,我们可体会到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让诗人怅惘叹息不已,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明确: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哪四个人生阶段?四个人生阶段又因什么而愁?

  明确:少年时——邮票——母子分离

  成年后——船票——夫妻分离

  后来……坟墓……母子死别

  现在——海峡——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3.乡愁本是非常抽象,不可捉摸的一种情感,诗人又是通过什么具体可感的东西来表达的?

  明确: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邮票:小时候离家读书,乡愁惟有通过那小小的.邮票,以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

  船票: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外,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以,那缕缕的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的船票。

  坟墓: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到后来,时空的阻隔再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不管是邮票还是船票,都无法叩开这一小小的坟墓,都无法连接这阻隔的阴阳。诗到这里,感情加重,悲剧气氛更强,让人唏嘘感叹不已。

  海峡:而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一句“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如瀑布直落心田,横溢四处,又如悲歌吟唱,震撼读者的心肺。诗到这里,诗人的乡愁得到了升华,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这四个对应物,都显示了漂泊、隔离、绝别、可望而不可归的离愁别绪。

  4.学*了余光中老先生的诗,同学们能不能用形象的语言即兴表达出你想家的感觉呢?

  四、反复吟咏,揣摩精妙

  请从不同词性揣摩《乡愁》的美:

  1.时间词美:“小时侯、长大后、后来、而现在”这些词不露痕迹地表示出时间的变化、情感的递增;

  2.名词的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美在它们选取了代表漂泊、隔离、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抽象的难以捕捉的恋国思家的乡愁;

  3.数量词的美:“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在于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4.叠词美:“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些叠词的使用,增加了句子的音韵感,富有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5.方位名词美:“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些方位词,显示了空间的距离,反复应用使人感受到一种字字关情、琅琅上口的韵律。

  《乡愁》反思

  《乡愁》是一篇充满人文,饱含感情的诗歌,它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思乡之情和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而且诗歌教学重在朗读,因此在教学中,我让朗读贯穿始终,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进而感受蕴含其间的浓浓乡情。

  首先,导入时让学生说出自己所积累的表达乡愁的诗句,让学生明白积累的重要,然后引出新课。

  其次,进行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读出节奏,读出语速语调,读出感情等。把无声的书面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学生与诗人在诗歌中所迸发的思乡爱国之情产生共鸣。其间的听课文朗读录音能使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和节奏,给学生有一个模仿的标准,对下一环节学生的朗读起到了较强的指导作用。从教学过程看,朗读的形式灵活多样,有学生的自由朗读,有学生的个人试读,还有听课文朗读录音,全班同学的集体朗读。学生在这些形式灵活多样的反复朗读中,由初步感知到逐渐深入感知诗的内容,领悟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正因为教学中很好地处理了朗读这一环节,所以为其他教学环节的师生互动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再次,在品味诗歌的意境这个环节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讨论交流,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自主、合作的教学理念,在这里,既有学生个人的见解,又有小组集体的智慧,小组成员间各抒己见,互相交流,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能。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描述四幅画面的情景,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最后通过拓展延伸,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其中的仿写激活了学生创新的思维。

  不足之处:课堂节奏有点前松后紧,在仿写指导上做得还不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仍需努力探讨并改进。

  乡愁教学流程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现代诗的阅读方法与技巧,提高阅读水*。学*借物抒情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意识。教学重点:

  1、朗读,把握节奏,重音,体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2、探讨诗歌的主题。

  3、品味诗歌的感情,学*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深层理解文本,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教具安排:ppt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思乡歌曲,创设情境:

  导言:同学们,每到周五,你们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如果将来你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在遥远的异地工作生活,最容易产生一种什么感情?

  (思乡之情)

  “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骚客抒发过这种美好的情愫。那么,请同学们回顾你曾经学过或读过的作品,说出有关描写乡愁的诗,词,曲。

  是啊!游子思乡,故土难忘。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其乡愁诗也是异彩分呈。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二、分析本诗的写作特点。

  1、比喻新奇,把这种难以言尽的抽象的乡愁寄托在四个具体形象上。(借物抒情)

  2、结构整齐,且成功运用反复手法(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和叠音词(小小的,窄窄的),使诗歌富有音乐美,好读易背。

  乡愁教学流程 3

  教材分析:

  本课是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第四单元第十四课,本单元是一个新诗单元,四篇课文都具有抒情性强,形象鲜明,想象丰富,语言优美的特点,充分体现了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但这一些必须由学生自己在阅读过程中来感悟和体验。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又可以引导学生体验和理解作品,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乡愁》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学*本诗,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学*创作小诗,抒发自己心中所想、所感。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深刻的主题,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趋完美的'形式。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能力、品味语言的能力、自学探究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

  3、深刻理解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及更为深沉的爱国情怀,将感情上升到激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教学重点:

  体会意象和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教学难点:

  对诗中四种意想的体会和把握。

  教学过程

  (课前3分钟播放歌曲《想家的时候》,创设氛围。

  一、导入新课。

  故乡,是每个离家的人都魂牵梦绕的地方,它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离开故乡,有时带着憧憬、梦想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有时带着寂寞惆怅和一份深沉的苍凉去奔波,但不管怎样,家乡总是游子心中最温柔、最留恋的地方。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特别是台湾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真正的痛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台湾诗人余光中先生的诗——《乡愁》,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

  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吧,哪个同学根据你积累的资料,简要的把你所认识的余光中先生介绍给大家。

  (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1950年去台湾。由于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游子思乡之情,是他的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三、指导朗诵。

  1、听录音朗读,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播放课件。学生全神贯注地听录音。朗读深沉、图文并茂,学生深深地被感染了。)

  2、明确感情基调、语速。(深沉中略带哀伤的,缓慢的。)

  3、划分诗的节奏。诗歌是讲究节奏的艺术,节奏是感情的外在体现,“感情动于中而节奏形于外”。朗读诗歌必须讲究节奏,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根据课后*题三的提示,边标出节奏边小声朗读。(生边小声试读边快速标出朗读节奏,师来回巡视着,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4、老师作示范朗读。(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

  5、指名朗读

  乡愁教学流程 4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诗歌和文学的基本常识。

  2、理解、欣赏两首诗歌的优美意境和丰富含义。

  3、了解现代诗歌的语言要求:节奏鲜明、音韵和谐。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1、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的主题,这其中不乏千古传诵的名篇,同学们最熟悉的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就表达了这样一种思乡之情。

  齐读《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诗人身在羁旅中,夜不成寐,看见床前明月光辉,疑是地上的秋霜,于是抬头看月,由此想到“千里共明月”的诗句,就思念起故乡来。月色引发了人们深沉的思乡之情,因此成为后世诗歌表现思乡的主要意象。

  总结:《静夜思》唐代格律诗(*体诗)五绝(形式)

  思乡(内容)

  《乡愁》现代自由诗(形式)

  乡愁(内容)

  2、文学常识:

  1)现代诗的基本特征:

  诗歌的本质是抒情的,要有真诚、挚烈的感情,才能发挥想象力,只有当诗人的胸襟情怀确实能与时代潮流以及广大人民的喜怒哀乐息息相通时,才能得到广大读者的共鸣。

  诗歌的形象刻画需要高度的凝练和集中,现代诗尤其重视这一点。(舒婷《致橡树》:橡树、木棉、凌霄花等意象象征具有不同爱情观的人,表达新时代的爱情观。)

  诗歌还讲究语言的音乐性,现代诗虽没有严格的格律规范,但也要求既有自由变化,又有内在的和谐。

  2)余光中简介:

  余光中可以说是一个“以现代文**动为轴心的扛鼎诗人”。从现代诗的创作和影响来说,目前台湾诗人还很少有人超过他。并且,他还是台湾文坛上影响深远的散文家、评论家、翻译家。

  他是50年代台湾掀起的现代诗运动中“蓝星”社团的发起者,他不仅以丰富的作品,还以新古典主义批评理论,推动了台湾现代诗最初的发展和后来的分化。他的现代诗影响很大,风格变化多样,著有《莲的形象》、《敲打乐》、《白玉苦瓜》、《梦与地理》等十几部诗集。

  余光中是一位锐进的诗人,他从传统诗的格律束缚中挣扎出来,又回到传统的继承之中,他掀起反叛五四新诗的旗帜,又从自由诗中吸取营养。他的不少诗作,有着深沉的怀念祖国的感情和强烈的民族意识,《乡愁》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篇。

  (教学设想:导入过程以介绍现代诗与古体诗区别为重点,目的是:一,学生通过回忆古人思乡佳作,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二,借助对《静夜思》的简单分析,使学生对诗歌的意象、意境的把握有初步的认识;三、明确现代诗的一些概念,为后面的教学过程作准备。)

  二、朗读全诗:

  诗歌是富于抒情的文学样式,我们要通过朗读体会它的节奏美感。

  (先请同学领读,再全班朗读)

  1、读准节奏

  2、体会情感节奏

  (朗读中揣摩作者情感,并通过朗读的轻重缓急和声调的抑扬顿挫表达出来)

  3、体会节奏美感

  (教学设想:诗歌是富于抒情的文学样式,新诗尤其如此,它感情奔放,挣脱了旧体诗严格的格律枷锁,虽无固定格式,不讲究语言外在格律,却有内在旋律与和谐的节奏,通过朗读理解节奏美感,是理解这首诗的敲门砖。)

  三、分析全诗:

  1、提示:

  意境指作品中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它是作家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如我们说到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大家马上就能想到落寞单调的秋景和作者心中凄凉断肠的`情怀,情由景寓,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这便是诗的意境。那么,这个意境我们是如何领悟到的呢?主要是通过这诗中的具体可感的形象领悟到的,如枯藤、老树、昏鸦……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凄凉、落寞的气息。这些把情感化为可以感知的形象符号、情感的客观对应物就是意象。因此,要领悟诗歌的意境美,要从寻找意象入手。

  请同学们找出诗中的主要意象

  诗中主要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板书)

  2、这些意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些意象前的形容词怎么理解?请同学们讨论并概括。(板书)

  诗人从亲历的生活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物象来寄寓情感,这种取象看似*常,却蕴涵饱满的诗情:

  邮票(小)——母子深情(绵长)

  船票(窄)——夫妻恩爱(厚重)

  坟墓(矮)——生死悲痛(巨大)

  海峡(浅)——思乡哀愁(绵绵无尽)

  总结:

  这首诗成功在于它有新颖意象,区别于一些诗歌意象的单一陈旧。以往有些诗歌的意象要么沿用约定俗成的稳定意象,如柳(送别),月(思念),这样难免落入窠臼;要么意象较为单一,有时虽有多个意象,但由于特征差别不明显,难免有堆砌繁杂之嫌。

  因此在意象的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之美。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达,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都是现代生活的实景,它们是单纯的,却明朗、集中、强烈,新得真切,新得奇特。

  它们又是丰富的,作者使用了“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等形容词。邮票虽小,牵系绵长母子情,船票虽窄,负载重重夫妻情,矮矮的坟墓载不下巨大的悲痛,浅浅的海峡阻碍了无尽的乡思,落笔虽小,却诗情饱满。这就是诗的内在张力,使全诗含蓄、饱满,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仅仅四个单纯的意象,就使上述那些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跃然纸上,作者功力可见一斑。

  3、这些意象所反映的感情与主旨“乡愁”之间如何有机联系?

  (1)围绕主旨——并列(板书)

  (2)时序延伸——递进

  诗歌结构上采用了并列的方式,紧紧围绕“乡愁”这一主旨,因而诗歌包含的母子别、新婚别、生死别、故乡别等内容,既在客观上具有独立性,能使读者体验诸多不同的愁滋味,又有紧密的内在联系,表现出一个人生旅途的广袤空间。

  (2)意象组合上并不单纯采用并列方式,而是还分别展示了“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样延伸的时序,使诗的情绪呈现出层层递进的态势,这种意象的递进融进了作者漂泊生涯的邈远时间。

  幼儿时念母情浓,年轻时恋妻情重,与母亲的死别更把人生的哀愁推向高峰,但不论生离还是死别,都比不过乡愁更为深广,随着年龄增长,人生理智逐渐成熟,终于达到从一己亲情到对祖国故土热爱之情的飞跃升华

  乡愁教学流程 5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诗歌层次的分析,体会作品的结构美

  2.通过对诗歌词语的分析,感受作品的语言美

  3.通过对诗歌深情的朗诵,欣赏作品的音乐美

  4.通过对诗歌线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诗歌深情的朗诵,欣赏作品的音乐美

  教学难点:

  通过对诗歌线索的分析,理解作品的意境美

  课时设计: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乡愁,是对家乡深切的思念之情。它是我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人们的脑海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把学生找的诗句用投影打出)

  2、作者简介。

  二、诗歌的赏析

  1.整齐的结构美

  形式上:寓变化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长短句错落有致,反复和重叠交相辉映。

  内容上:全诗共四节,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如油画的着色,那色彩便是乡愁,层层加深。

  2.质朴的语言美

  四个时间段:小时候 → 长大后 → 后 来 → 现 在(**淡淡)

  四个对应物:邮 票 → 船 票 → 坟 墓 → 海 峡(实实在在)

  四个数量词:一 枚 → 一 张 → 一 方 → 一 湾(微乎其微)

  四个形容词:小小的 → 窄窄的→ 矮矮的 → 浅浅的.(轻描淡写)

  3.和谐的的音乐美:

  小时候 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这头↗ 我/在外头↗

  母亲/在那头 ↘ 母亲/在里头↘

  长大后 ↗ 而现在↘

  乡愁/是—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 大陆/在那头 ↘

  4.深沉的意境美

  时间线索: 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 现在

  这头 这头 外头 这头

  空间线索: { { { {

  那头 那头 里头 那头

  人物线索: 母亲 新娘 母亲 大陆

  (祖**亲)

  抒情线索: 母子情 夫妻情 母子情 思乡情

  感情基调:愁(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