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优选【十】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1

  新课程改革为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春笋拔节般的生机!在生动,活泼,充满活力的课堂中,孩子们可以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挥洒独到的见解,畅想美好的未来!语文教学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体会到了语文深远的内涵,品味着语文课本散发着清新而悠长的馨香!新课改让更多的人爱上了语文课堂及语文学科!但是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令人尴尬的教学局面:既不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扎实地讲授基础,又没有落实新课程的精神实质!课堂教学在以下一些方面迷失了……

  一、小组合作讨论

  新课程在学生的学*方式上,极为关注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小组学*为这种合作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渠道。在小组学*的过程中,学生实现了信息与资源的交流整合,完善和扩展自己的认识,还学会了参与、倾听、尊重他人……但是在美好的愿望下伴随而来的是小组讨论运用的不当,导致讨论形式化,为讨论而讨论,为做课而讨论,为了课改而讨论……主要表现为:

  讨论内容不合理。讨论的内容没有什么含金量,没有思维的价值。学生一听即会,但是为了老师的要求,在不值得讨论的地方开始了讨论,造成时间的浪费。讨论时间不合理。一种情况是讨论时间过少,学生没有充分展开,只是蜻蜓点水,讨论只是成了摆设。另外一种情况是讨论时间过多,造成时间过剩,学生无事可做,课堂松散,讨论成了学生的休闲时间。

  讨论分工不明确。小组成员之内没有具体的分工,讨论没有组织,没有纪律,小组成了开小会的场所。或是,小组内成了优秀者的一言堂,落后者永远是听众。老师成了旁观者。在学生合作学*的过程中,老师的指导作用必不可少,或是一句话的点拨,或是一个眼神的赞许,或是一个微笑,需要老师在小组讨论中相机有道,科学组织,在帮助学生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探索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小组讨论如果没有老师的有效的组织和引导,其讨论必定是无序和低效的。

  讨论的形式单一。不管是任何课堂,任何时候,只要是老师一宣布讨论,学生便凑在一块,叽叽喳喳说个不停。时间长了,学生产生厌倦情绪,降低了兴趣与参与热情。每到讨论时候,便会看见一些学生我行我素,对讨论的情况置若罔闻。老师应当结合现实的教学情景,研究并选用最为有效的合作方式。例如:人物分工式讨论、书写式讨论、案例式讨论、辩论式讨论等。

  二、课堂活动体验

  渗透在新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强调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建构,在活动中发展”。用“以活动促学生发展”的指导思想来设计与组织活动,使活动真正具有教育价值并适合于学生,使活动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但如果使用不当,就会起到喧宾夺主、不知所云、画蛇添足的反作用。主要表现有:

  表演不适合中学生的身份。比如让学生表演见到罗敷的神情,让学生表演狼的目似瞑、意暇甚,表演没穿衣服的皇帝……充斥在课堂中的不是思维的火花,而是滑稽的丑态,无益于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活动无目的。有些课堂教学活动不知活动为了什么服务,形式上热热闹闹,内容上乱七八糟,该讲的没讲清,该听的没听懂,课堂秩序失控,是“为活动而活动”。

  活动脱离语文本身。有些语文课堂中,非语文化现象突出,形式上是活动的特征,但是内容上偏离了目标。上成了思品课、自然课、法律课等。可谓是荒了自家的地,种了别人的田。

  三、课堂教学评价

  对学生回答问题或对其课堂表现进行评价时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评价是否科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新课改提倡多鼓励、多表扬和多肯定学生,帮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树立深入学*和研究语文的信心。当表扬鼓励在课堂中发挥了它的重要作用的时候,不当的现象又随之诞生了:

  语言苍白。教师的评价语言要丰富,体态语言也要适当,要富有真情实感,让学生感到亲切,可信,从而备受鼓舞。但是在课堂中经常出现这样一种状况,老师评价语言单一,苍白。经常是你答的“太对了”、“真棒”“好”“了不起”……老师没有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合适、恰当的评价,让人感觉老师的语言空洞。

  滥用表扬。课堂中,不管问题价值大小,不管学生回答的含金量多少,老师都是一个口吻:对、不错、好、太棒了……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并不意味着课堂上教师脱口而出的随意表扬。表扬过多是评价中出现的一个普遍现象。过多的表扬会让学生*以为常,导致学生随意应付。一个人人都能轻而易举回答出的问题如果给予过度的赞赏,会使学生怀疑老师的真诚。

  评价不客观。我们倡导赞赏,但不是无原则的赞赏。要勤于赞赏,哪怕是学生出现了错误,对其中的点滴创新思维也要肯定。但对于错误,老师要真诚地纠正学生的错误,使学生明辨是非。尤其是知识上的认知对错要有明确的评价,千万不能含糊其词。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回答,不能准确抓住要害,对其精彩处给予赞扬,对其不当处给予点评,总是以“不错”“很有想法”等一概而论。

  评价形式单一。老师和学生都是评价的一员,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能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得失,反思自己的行为,改正自己的缺点,学生的这一过程是他们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但是在课堂中多数老师包办了对学生的评价,忽略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四、课堂老师地位

  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交往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师生之间是*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但我们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老师们忽视了自己应有的地位,从而产生了一种“自主”变“自由”的不正常现象:

  老师不敢提出问题。课堂上: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学生想学哪段就学哪段,想怎么学就怎么学,不管问题是否有价值,老师也和学生进行着无意义的讨论。讨论更多的停留在表象、缺乏理性的、深层次的思考。老师不敢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生怕一提问题就会违背了新课程的精神。新课程强**师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并不是意味着教师就只能袖手旁观。老师作为学生学*的参与者,当学生无法深入研究时,教师不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研究。

  老师不敢讲授。课堂上,老师全由学生发表看法,不管学生发表看法是否全面,是否清晰,到最后老师来个模糊结束,让学生不知所云。新课程将教学本质定位于交往,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形式。课堂上是不是讲,并不一定是教学观念落后与先进的标志,真正的问题在于讲什么,怎么讲,什么时候讲。

  作为一名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老师,我在学*和实践中前进着,问题曾出现在自

  己的教学中、曾在听课学*中发现到,让我不得不反思一些传统教学和新课程教学之间的继承与破除的问题,更要让我们澄清一些问题。新课程改革让我们一些人走了形式化和绝对化的路子。我们有的太急噪冒进、有的不懂要旨、有的走了极端,提倡了新的,便否定了旧的这些现象影响了我们教学的有效性,违背了新课改的初衷,这就需要我们重新领会新课改的本质思想,重新审视新课改指导的课堂教学,重新思考传统教学和新课改教学的关系。

  新课改,让我们不再“戴着镣铐跳舞”,新课改,让我们感受到了语文课堂上应有的活力!我们既要大胆创新,又要继承和发扬多年来积累的成功经验。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在探索中保持理性,找回迷失的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的共同成长乐园!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2

  新课程改革为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春笋拔节般的生机!在生动,活泼,充满活力的课堂中,孩子们可以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挥洒独到的见解,畅想美好的未来!语文教学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体会到了语文深远的内涵,品味着语文课本散发着清新而悠长的馨香!新课改让更多的人爱上了语文课堂及语文学科!但是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令人尴尬的教学局面:既不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扎实地讲授基础,又没有落实新课程的精神实质!课堂教学在以下一些方面迷失了……

  一、小组合作讨论

  新课程在学生的学*方式上,极为关注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小组学*为这种合作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渠道。在小组学*的过程中,学生实现了信息与资源的交流整合,完善和扩展自己的认识,还学会了参与、倾听、尊重他人……但是在美好的愿望下伴随而来的是小组讨论运用的不当,导致讨论形式化,为讨论而讨论,为做课而讨论,为了课改而讨论……主要表现为:

  讨论内容不合理。讨论的内容没有什么含金量,没有思维的价值。学生一听即会,但是为了老师的要求,在不值得讨论的地方开始了讨论,造成时间的浪费。讨论时间不合理。一种情况是讨论时间过少,学生没有充分展开,只是蜻蜓点水,讨论只是成了摆设。另外一种情况是讨论时间过多,造成时间过剩,学生无事可做,课堂松散,讨论成了学生的休闲时间。

  讨论分工不明确。小组成员之内没有具体的分工,讨论没有组织,没有纪律,小组成了开小会的场所。或是,小组内成了优秀者的一言堂,落后者永远是听众。老师成了旁观者。在学生合作学*的过程中,老师的指导作用必不可少,或是一句话的点拨,或是一个眼神的赞许,或是一个微笑,需要老师在小组讨论中相机有道,科学组织,在帮助学生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探索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小组讨论如果没有老师的有效的组织和引导,其讨论必定是无序和低效的。

  讨论的形式单一。不管是任何课堂,任何时候,只要是老师一宣布讨论,学生便凑在一块,叽叽喳喳说个不停。时间长了,学生产生厌倦情绪,降低了兴趣与参与热情。每到讨论时候,便会看见一些学生我行我素,对讨论的情况置若罔闻。老师应当结合现实的教学情景,研究并选用最为有效的合作方式。例如:人物分工式讨论、书写式讨论、案例式讨论、辩论式讨论等。

  二、课堂活动体验

  渗透在新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强调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建构,在活动中发展”。用“以活动促学生发展”的指导思想来设计与组织活动,使活动真正具有教育价值并适合于学生,使活动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但如果使用不当,就会起到喧宾夺主、不知所云、画蛇添足的反作用。主要表现有:

  表演不适合中学生的身份。比如让学生表演见到罗敷的神情,让学生表演狼的目似瞑、意暇甚,表演没穿衣服的.皇帝……充斥在课堂中的不是思维的火花,而是滑稽的丑态,无益于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活动无目的。有些课堂教学活动不知活动为了什么服务,形式上热热闹闹,内容上乱七八糟,该讲的没讲清,该听的没听懂,课堂秩序失控,是“为活动而活动”。

  活动脱离语文本身。有些语文课堂中,非语文化现象突出,形式上是活动的特征,但是内容上偏离了目标。上成了思品课、自然课、法律课等。可谓是荒了自家的地,种了别人的田。

  三、课堂教学评价

  对学生回答问题或对其课堂表现进行评价时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评价是否科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新课改提倡多鼓励、多表扬和多肯定学生,帮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树立深入学*和研究语文的信心。当表扬鼓励在课堂中发挥了它的重要作用的时候,不当的现象又随之诞生了:

  语言苍白。教师的评价语言要丰富,体态语言也要适当,要富有真情实感,让学生感到亲切,可信,从而备受鼓舞。但是在课堂中经常出现这样一种状况,老师评价语言单一,苍白。经常是你答的“太对了”、“真棒”“好”“了不起”……老师没有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合适、恰当的评价,让人感觉老师的语言空洞。

  滥用表扬。课堂中,不管问题价值大小,不管学生回答的含金量多少,老师都是一个口吻:对、不错、好、太棒了……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并不意味着课堂上教师脱口而出的随意表扬。表扬过多是评价中出现的一个普遍现象。过多的表扬会让学生*以为常,导致学生随意应付。一个人人都能轻而易举回答出的问题如果给予过度的赞赏,会使学生怀疑老师的真诚。

  评价不客观。我们倡导赞赏,但不是无原则的赞赏。要勤于赞赏,哪怕是学生出现了错误,对其中的点滴创新思维也要肯定。但对于错误,老师要真诚地纠正学生的错误,使学生明辨是非。尤其是知识上的认知对错要有明确的评价,千万不能含糊其词。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回答,不能准确抓住要害,对其精彩处给予赞扬,对其不当处给予点评,总是以“不错”“很有想法”等一概而论。

  评价形式单一。老师和学生都是评价的一员,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能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得失,反思自己的行为,改正自己的缺点,学生的这一过程是他们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但是在课堂中多数老师包办了对学生的评价,忽略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四、课堂老师地位

  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交往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师生之间是*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但我们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老师们忽视了自己应有的地位,从而产生了一种“自主”变“自由”的不正常现象:

  老师不敢提出问题。课堂上: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学生想学哪段就学哪段,想怎么学就怎么学,不管问题是否有价值,老师也和学生进行着无意义的讨论。讨论更多的停留在表象、缺乏理性的、深层次的思考。老师不敢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生怕一提问题就会违背了新课程的精神。新课程强**师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并不是意味着教师就只能袖手旁观。老师作为学生学*的参与者,当学生无法深入研究时,教师不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研究。

  老师不敢讲授。课堂上,老师全由学生发表看法,不管学生发表看法是否全面,是否清晰,到最后老师来个模糊结束,让学生不知所云。新课程将教学本质定位于交往,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形式。课堂上是不是讲,并不一定是教学观念落后与先进的标志,真正的问题在于讲什么,怎么讲,什么时候讲。

  作为一名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老师,我在学*和实践中前进着,问题曾出现在自

  己的教学中、曾在听课学*中发现到,让我不得不反思一些传统教学和新课程教学之间的继承与破除的问题,更要让我们澄清一些问题。新课程改革让我们一些人走了形式化和绝对化的路子。我们有的太急噪冒进、有的不懂要旨、有的走了极端,提倡了新的,便否定了旧的这些现象影响了我们教学的有效性,违背了新课改的初衷,这就需要我们重新领会新课改的本质思想,重新审视新课改指导的课堂教学,重新思考传统教学和新课改教学的关系。

  新课改,让我们不再“戴着镣铐跳舞”,新课改,让我们感受到了语文课堂上应有的活力!我们既要大胆创新,又要继承和发扬多年来积累的成功经验。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在探索中保持理性,找回迷失的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的共同成长乐园!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3

  应对课改热潮的冲击,刚开始只是“任尔东南西北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心态,但如今,时代发展的强烈需求,信息技术的全面推入,改革课堂教学,尤其迅速改革语文课堂教学,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已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下头是笔者在语文教学改革中的几点粗浅体会。

  一、教学模式的审视

  1、学*方式的改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语文学*中用什么样的学*形式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都取决于教学目标的要求。2、教学方式的改变语文教学应建立在师生*等对话的基础之上,那里的“*等”绝不是师生之间无条件的*等,而是教学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观点、人格、情感等,同时又要高于学生,教师始终是首*地位,要引导学生掌握更广泛且更有深度的语文知识,如果教师不加鉴别地肯定学生所有的言论,而不对其进行必须的点评和拔高,学生是很难获得提高的。

  3、教学目标的改变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并不是要求我们在每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要实现该教学目标,而是凭借语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课文资料中丰富的人文,具体根据教学资料关注不一样的目标,“润物细无声”才是我们应当追求的最佳教学境界。

  4、互动状态的改变很多教师认为,新课标的最终目标应是“学生在耳、眼、口、手等都动起来”,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下,到达大家都动起来的最终目的。其实不然,语文学*中的调动并不等于真正的激活,如果学生在活动的外表下内在的思维一向处于停滞状态,这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不管课堂上采取哪些调动方式,仅有那些能让学生的思维一向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感情一向沉浸其中的方式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动”。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任务是在调动学生的进取性和热情的同时更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启动学生的情思,这才是真正的“动”。

  二、教学载体的审视

  1、文本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蓝本,所以“探究”教材,不仅仅是学生的任务,教师自身对教材的探究和挖掘更重要,如何挖掘好教材的深层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仅有教师深刻洞悉教材,才能站在必须的高度引领学生剖析文本,也才能真正使师生与文本作者构成对话。

  2、教具

  任何一种课堂形式(包括电教媒体的运用)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活动手段要防止公式化、程式化,如有的课堂讨论或呆板单一,或信马由缰;有的一节课则完全用鼠标代替粉笔,用录音代替教材等,这样的教学手段冲淡了语文教学丰富多彩的实质的特质,难免有“做秀之嫌”,流于形式。

  3、教师

  我们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更不可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仅有教师适时介入,或进行必要的点拨归纳,或对文本作适当的拓展,才能将探究引向深入,也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深层探究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和正确的观点。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身为教师,“路漫漫其修遥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雪莱有一句名诗:“冬天来了,春天还会遥吗”,其实此刻,沐浴第二轮继续教育的东风,享受国家重视义务教育的雨露,正是大力推动新课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美丽春天。多一份反思,就会多一份清醒,多一份提高。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大潮下,我们要不断反思,与时俱进。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4

  传统作文教学中,学生写完作文就交给教师,然后教师用上好长时间对每篇作文精批细改。费很大劲批阅出来,但到讲评时,由于时间隔得长,学生早已淡忘,甚至不记得题目,对教师的辛勤劳动,认真讲评,学生根本不买帐,收不到什么效果。更大的问题是教师按照自己的思维讲评,把教师的想法灌输给学生,学生被动接受,大大限制与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那么,如何在作文批改中**学生,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呢?我作了如下尝试。

  学生完成作文之后,马上进入互相批改,认真评估环节。以队为单位循环调换作文,以小组批阅。

  小组由语文水*高的同学担任组长,四位同学共同完成四篇作文的批阅。首先每两个同学共同默读一篇作文,边读边作好旁批。精彩之处打上圈,并作赏析;有问题的地方画横线,批注上原因与修改建议。这样旁批完一篇作文,组内互换,以同样的方式阅读另一篇并补充旁批。四个同学都读完这两篇作文,这时在组长的带领下,同学各抒己见,作出总评。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有时会因为一个字的写法去认真地查字典;有时因为对某一句话的看法不一而争论激烈;有时因为对文章中心的理解去与作者交流,了解写作背景与目的`……整个教室是一个沸腾学*的场面,思维灵动的场面,学生那种认真批阅的热情,全身心投入的情景,常常让我感动。我也穿梭于同学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点拔指导。这样的作文批阅课上,学生是活跃的,是激情的,是非常有收获的。

  因为不同的作文表现出不同的选材角度,不同的生活情趣,不同的人生感悟,同学们在热情地批阅中,形式上是完成了批改任务,实质上却是学生不再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而能放飞自己的思维。在批阅同学的作文中,欣赏同学作文中的精彩之处,对有问题的地方提出修改意见,准确地评价同学作文,这样一个过程的学*,明白了自己作文的不足,明确了以后写好作文的标准,提高了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写作能力,更激发了同学们写作的兴趣!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5

  经过几个月的语文国培学*,结合教学工作实际情况,我认识到有一条原则较重要,但*时教学中没被重视到,那就是——让赏识走进语文教学。这样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也能让学生爱学语文,我认为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等的

  在赏识教育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是唯命是从的卑微者。师生只有建立民主*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即亲其师,学其道。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的建立需借助一些手段,如温柔的目光,亲切的抚摸,殷切地希望,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更加依赖老师,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热情,这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

  二、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罗森塔尔效应实验,说教师给学生自信,学生就会有高成就。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陶行知先生也这样忠告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

  三、阅读教学,让学生多一些自我感觉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还学生以学*和发展的地位,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要充分肯定。即使学生回答的幼稚,肤浅,甚至片面、错误,教师也切忌“一棒子”打下去,而应当热情鼓励、引导、用心呵护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苗,这对学生的影响将是巨大的。让学生发展自己的思维,获得审美的体验,从而提高语文阅读的质量。

  四、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表现自己

  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学生在作文中的个性和创造性已消失殆尽。作文中总是干干巴巴的几段空话,套话、假话连篇,文章脱离了自己真实内心的感受,使作文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和色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鼓励学生写随笔,观察日记,

  读后感,观后感、周记。此类作文往往有学生真实情感的流露,鲜明个性的跳跃、独特词语的运用,许多优秀之作常常涌现,时间久了,学生就能发现自己的写作个性。

  教师可以允许学生有不同层次的发展,并抓住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加以鼓励:如好的句子,使用准确的词语,好的开头或结尾等,唤起学生写作的热情和自信。作文评语以鼓励为主,当然作文中存在的主要毛病还需用委婉的、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指出,那么以后作文,学生会更主动热情,并能更好的展现或表现自己了。以赏识的方式改变学生作文中的一些缺点,效果明显,并能很快提高写作水*。 这是我最*学*过程中的一点点思考,现作以上总结,思想和观点比较浅显,望老师能给予指导。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6

  这周的例会,王老师就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心得和体会做了公开的发言。听了王老师的发言,我收获颇多。

  首先要摆正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这一点对现在学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们都知道应该放手给学生,可如何放手,往往无从下手。听了王老师介绍的他在教学工作中的具体做法,我深受启发。

  其次要有效的备课,*时我的备课无非是课本和教参,可是王老师一堂课分几个步骤,每个步骤又分那几个环节,哪些环节比较重要,一定做到心中有数。一定要搞好二次备课,有些环节可能是效率很低或根本没有实效的环节及时删去,在上课过程中,特别是处理问题的一些细节上,有时会有一些非常好的灵感,但是这样的灵感有时又是可遇不可求的,对这样一些的好的方法,这时要及时做好记录,有时等上完课就会想不起来了。王老师的做法我深感佩服,课本我们教了很多遍,可是我们注意吸取教训了吗?教学经验从哪儿来,可能更多的是来源于课堂。

  总之,教无定法,但必有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还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和探索。但是我们都能像王老师那样善于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积极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我们一定也会像王老师那样,成为一代名师。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7

  自教育改革以来,特别是新课标,新课标向所有奋战在一线的教师提出了一个最基本的且最具震撼力的口号:“教育理念的更新”。这个响亮的口号尤其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语文学科,搭建了一个更科学更合理的的教学*台,为语文教学行为提供了一个适合学生发展,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大舞台。笔者现结合新课标中的新理念,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普遍行为进行反思,以便对新课标新理念认识得更为深刻一些。这些普遍行为是:

  一、德育渗透力度不够

  语文是综合性最强的一门人文学科。通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而且更要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但在我们*时的语文教学中往往偏重于对语文知识的传授,对句子的理解分析,修辞方式的'运用等等,而忽视了语文的教育功能;文章所传达的思想,精神、人生观、心理状态等,以及对于学生应该从中借鉴什么,学*什么、批判什么…… 如《愚公移山》这篇课文,要渗透德育教育是:“愚公精神”,什么事愚公精神呢?可归纳为:他就是克服困难的精神。或者说:1具有“挖山”的信心和勇气;2具有坚持不懈、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3具有远大的目光和发展变化的观点。这就是我们要学*的愚公精神。有人提出移山不合算,还是移屋合算。其实这是一种诡辩,是不合理的,是和这篇寓言故事的目的相违背的。新课标则提出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更强调“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在成长中如何以健康的心态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

  二、作文教学流于形式

  虽然在此之前我们经常倡导创新作文,也强调作文在教学中的份量,但在实际行为中, 我们很多教师只在作文课堂上进行写作教学,或者每周就来一篇作文,造成了学生为学作而写作,没有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日常化系统化教学,使大部分同学的作文空洞而缺少感动,有的只是优美词语的堆砌或是干巴巴的叙事。 新课标强调“以人为本”,我们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感悟生活,随时写,及时写,让学 生情不自禁的、发自内心的、主动而积极地渴望去抒写。日积月累的写作,何愁作文课写不出好作文?

  三、评价方式过于简单

  教学中,我们往往用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好坏,忽略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以及情商在学生成 长中的作用。例如某个勤奋的学生经过努力语文考了95分,没有上优秀,我们则不会称他为好学生,也许会说他脑子慢再学也不行。这样做的结果会让他自卑而沮丧。新课标提倡尊重和赞赏学生,让学生的闪光点在我们正确的评价中熠熠生辉。 诚然,教学行为因师而异,因人而变,但无论怎样的不同,只要遵循新课标中的新理念, 语文课堂就会在我们教师的科学耕耘下,成为学生成才的良田活土。

  四、课堂教学盲目追求形式

  特别是新课标的实施,我们很多语文老师用素质教育为幌子,一味强调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实践,很大程度上将语文课上成了活动课,深陷“兴趣爱好”之中,这种现象是对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曲解,它明显带有表层和功利性的毛病,这样盲目追求形式,是因为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方式。这样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也是有害的。

  以上这些,仅仅是本人现在的一点反思而已。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8

  新课程改革为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春笋拔节般的生机!在生动,活泼,充满活力的课堂中,孩子们可以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挥洒独到的见解,畅想美好的未来!语文教学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体会到了语文深远的内涵,品味着语文课本散发着清新而悠长的馨香!新课改让更多的人爱上了语文课堂及语文学科!但是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令人尴尬的教学局面:既不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扎实地讲授基础,又没有落实新课程的精神实质!课堂教学在以下一些方面迷失了……

  一、小组合作讨论

  新课程在学生的学*方式上,极为关注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小组学*为这种合作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渠道。在小组学*的过程中,学生实现了信息与资源的交流整合,完善和扩展自己的认识,还学会了参与、倾听、尊重他人……但是在美好的愿望下伴随而来的是小组讨论运用的不当,导致讨论形式化,为讨论而讨论,为做课而讨论,为了课改而讨论……主要表现为:

  讨论内容不合理。讨论的内容没有什么含金量,没有思维的价值。学生一听即会,但是为了老师的要求,在不值得讨论的地方开始了讨论,造成时间的浪费。讨论时间不合理。一种情况是讨论时间过少,学生没有充分展开,只是蜻蜓点水,讨论只是成了摆设。另外一种情况是讨论时间过多,造成时间过剩,学生无事可做,课堂松散,讨论成了学生的休闲时间。

  讨论分工不明确。小组成员之内没有具体的分工,讨论没有组织,没有纪律,小组成了开小会的场所。或是,小组内成了优秀者的一言堂,落后者永远是听众。老师成了旁观者。在学生合作学*的过程中,老师的指导作用必不可少,或是一句话的点拨,或是一个眼神的赞许,或是一个微笑,需要老师在小组讨论中相机有道,科学组织,在帮助学生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探索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小组讨论如果没有老师的有效的组织和引导,其讨论必定是无序和低效的。

  讨论的形式单一。不管是任何课堂,任何时候,只要是老师一宣布讨论,学生便凑在一块,叽叽喳喳说个不停。时间长了,学生产生厌倦情绪,降低了兴趣与参与热情。每到讨论时候,便会看见一些学生我行我素,对讨论的情况置若罔闻。老师应当结合现实的教学情景,研究并选用最为有效的合作方式。例如:人物分工式讨论、书写式讨论、案例式讨论、辩论式讨论等。

  二、课堂活动体验

  渗透在新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强调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建构,在活动中发展”。用“以活动促学生发展”的指导思想来设计与组织活动,使活动真正具有教育价值并适合于学生,使活动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但如果使用不当,就会起到喧宾夺主、不知所云、画蛇添足的反作用。主要表现有:

  表演不适合中学生的身份。比如让学生表演见到罗敷的神情,让学生表演狼的目似瞑、意暇甚,表演没穿衣服的皇帝……充斥在课堂中的不是思维的火花,而是滑稽的丑态,无益于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活动无目的。有些课堂教学活动不知活动为了什么服务,形式上热热闹闹,内容上乱七八糟,该讲的没讲清,该听的没听懂,课堂秩序失控,是“为活动而活动”。

  活动脱离语文本身。有些语文课堂中,非语文化现象突出,形式上是活动的特征,但是内容上偏离了目标。上成了思品课、自然课、法律课等。可谓是荒了自家的地,种了别人的田。

  三、课堂教学评价

  对学生回答问题或对其课堂表现进行评价时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评价是否科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新课改提倡多鼓励、多表扬和多肯定学生,帮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树立深入学*和研究语文的信心。当表扬鼓励在课堂中发挥了它的重要作用的时候,不当的现象又随之诞生了:

  语言苍白。教师的评价语言要丰富,体态语言也要适当,要富有真情实感,让学生感到亲切,可信,从而备受鼓舞。但是在课堂中经常出现这样一种状况,老师评价语言单一,苍白。经常是你答的“太对了”、“真棒”“好”“了不起”……老师没有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合适、恰当的评价,让人感觉老师的语言空洞。

  滥用表扬。课堂中,不管问题价值大小,不管学生回答的含金量多少,老师都是一个口吻:对、不错、好、太棒了……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并不意味着课堂上教师脱口而出的随意表扬。表扬过多是评价中出现的一个普遍现象。过多的表扬会让学生*以为常,导致学生随意应付。一个人人都能轻而易举回答出的问题如果给予过度的赞赏,会使学生怀疑老师的真诚。

  评价不客观。我们倡导赞赏,但不是无原则的赞赏。要勤于赞赏,哪怕是学生出现了错误,对其中的点滴创新思维也要肯定。但对于错误,老师要真诚地纠正学生的错误,使学生明辨是非。尤其是知识上的认知对错要有明确的评价,千万不能含糊其词。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回答,不能准确抓住要害,对其精彩处给予赞扬,对其不当处给予点评,总是以“不错”“很有想法”等一概而论。

  评价形式单一。老师和学生都是评价的一员,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能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得失,反思自己的行为,改正自己的缺点,学生的'这一过程是他们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但是在课堂中多数老师包办了对学生的评价,忽略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四、课堂老师地位

  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交往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师生之间是*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但我们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老师们忽视了自己应有的地位,从而产生了一种“自主”变“自由”的不正常现象:

  老师不敢提出问题。课堂上: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学生想学哪段就学哪段,想怎么学就怎么学,不管问题是否有价值,老师也和学生进行着无意义的讨论。讨论更多的停留在表象、缺乏理性的、深层次的思考。老师不敢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生怕一提问题就会违背了新课程的精神。新课程强**师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并不是意味着教师就只能袖手旁观。老师作为学生学*的参与者,当学生无法深入研究时,教师不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研究。

  老师不敢讲授。课堂上,老师全由学生发表看法,不管学生发表看法是否全面,是否清晰,到最后老师来个模糊结束,让学生不知所云。新课程将教学本质定位于交往,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形式。课堂上是不是讲,并不一定是教学观念落后与先进的标志,真正的问题在于讲什么,怎么讲,什么时候讲。

  作为一名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老师,我在学*和实践中前进着,问题曾出现在自

  己的教学中、曾在听课学*中发现到,让我不得不反思一些传统教学和新课程教学之间的继承与破除的问题,更要让我们澄清一些问题。新课程改革让我们一些人走了形式化和绝对化的路子。我们有的太急噪冒进、有的不懂要旨、有的走了极端,提倡了新的,便否定了旧的这些现象影响了我们教学的有效性,违背了新课改的初衷,这就需要我们重新领会新课改的本质思想,重新审视新课改指导的课堂教学,重新思考传统教学和新课改教学的关系。

  新课改,让我们不再“戴着镣铐跳舞”,新课改,让我们感受到了语文课堂上应有的活力!我们既要大胆创新,又要继承和发扬多年来积累的成功经验。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在探索中保持理性,找回迷失的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的共同成长乐园!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9

  语文在中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初三,更是轻视语文学*,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现在我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对学生学*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表现

  1、漠视语文

  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考试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

  2、应付老师,*衡自己

  这些学生迫于考试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目标和学*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也可以“我已努力过了”聊以自我安慰。他们从不对学*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

  这类学生对学*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随着考试的临*,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无法发挥正常水*。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4、投机取巧

  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也不是不知道语文重要,而是认为考试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大搞题海战术,今天一套资料,明天一套试题,见题就做,企图能够“碰”上考试题目,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还有一些学生,题目也不做。他们抱着“我聪明”、“我运气”的心理,等到考场“超常发挥”。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机取巧者。

  二、成因

  1、认识的偏差

  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就像砌房子一样,一块石头、一个砖头、一抹水泥、一张瓦片、一颗钉子、一根木条,你就得一点一滴的垒和砌,嫌麻烦就不行。而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抱着这样的认识学*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较之其它学科,语文更侧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综合素质的表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这就是所说的“渐进性”。语文学*往往会出现花了一些时间而看不出成效的现象,但是只要能坚持不懈,付出定有回报。有些学生的功利心太强,一旦努力没有效果,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殊不知一旦抛开语文不学,或不能坚持不懈地学*,很快就会看出退步来,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是这个道理。还有的学生

  不能认识课内和课外的关系。*几年来,为有利于对考生能力的测试和人才的选拔,命题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有些教师和学生便产生了一种错觉,课本对考试已经没有作用,于是,本来就有投机心理的学生对复*资料倍加青睐,却把语文课本束之高阁。殊不知,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正所谓“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2、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不强。

  学生偏科,重理轻文,主要是因为理科的题目透明度高,答案标准,成就感强,而文科的题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时间做了,也不知对否。特别是写作类题目,有时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自认为不错,常常因偏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与其这样吃力不讨好,还不如去解理科题目。就是喜欢文科的同学也宁可花时间在政治、历史上,因为这些学科投入少,见效快,在这种心态下,一些本来对语文感兴趣、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也失去了热情。再加上复*阶段,各科老师都感到课时紧,任务重,往往通过发资料、做作业的方式挤学生的课余时间,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这些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不知不觉就把“语文学*要多读书”这些无需上交的“软作业”抛到九霄云外了。

  三、调控措施

  1、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学生学*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学认为凭着自己积累的老底够了,“我不需要学了”,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的“空洞”,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诸行动。教者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

  2、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兴趣,激活课堂气氛。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才能真的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

  3、分解大目标,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自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自信心对于正在学*中的学生尤为重要。学生考试频繁,情绪波动大,一旦哪门学科有考试“滑坡”,马上就自暴自弃,这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改善学生作为学*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妨搞一些小的专题性的竞赛,如注音、改错别字、找反义成语、名句默写等,对高分获得者及时表扬和奖励,因为教师的“表扬和奖励”代表着一种“权威”的认可,它能够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奖励可以提高学*效果,至少不会降低其效果”,“奖励是人的一种本能性的追求”。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的甜头,他们学*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10

  长久以来,语文课堂充斥着浅薄,低级,呆板,滥情。给人的感觉是语文课堂就是思想品德课,说到基础知识,就是字词句;语文老师犹如豆腐娘、犹如疱丁大劫八块,作文教学就是样板戏;语文课改,如同”脑筋急转弯“;语文要审美性,那就朗读一下,最好再来点眼泪,到处是滥情……

  说实话,在语文教学岗位上也已经有十四五个年头了。见识了太多的墨守成规,见识了太多的矫情造作,见识了太多的陈词滥情,自己总是与现实不够合拍,跟不上形势。有同行问我,你是怎么样上语文课的?其实语文课就是要瞎扯。

  十几年来,我的语文课总能给学生以不同的感觉,我的课对传统的课来说其实不能说是课,因为课堂上我喜欢瞎扯,说这说那,东拉四扯,海阔天空,信马无疆,扯到哪儿算哪儿,评课者是很感冒的,谆谆教导我,不能脚踩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放开教学,就是要放得开,为什么要收回来呢?其实收不回来是也没有关系的,学生其实在我瞎扯时是最认真的时候,也就是教学效果最佳的时候,他们听着听着,就流哈拉子,一不留神,就下课了。让自己那充满智慧的语言、灵动的语言、个性的语言、幽默的语言、甚至是勇敢的语言,更甚至那些语惊人倒的语言,全都犹如钉子般一个一个地钉进学生的`心里,一翻学生作文,写下的全是我慷慨激昂的气势,看到这样的作文,如果我改的卷子,我还有什么理由不给高分呢?所以学生总是对我的课充满着期待,希望我带他们到处神游,好不快活。自己的肚皮“吃”得饱饱的,并富有全面的营养,然后,“大腹便便”地走上课堂。一番神聊海侃,学生就得要领,就得新知,就解学生心中之惑,使难点疑点就通通变成亮点,真是事半功倍,挣得满堂悦色。

  我常常不把课本当回事,一本语文课本说不定我一个学期只上其中几篇自认为美文的文章,而对自己喜欢的文章说不定一篇文章我要上个个把星期。我上过桂林山水一星期,我上过离别诗二首就用了十天,月光曲一上就上了一星期,对那些自己不感兴趣的文章坚决不上,对那些说教意味甚浓的文章坚决不上,对自己认为不是美文的文章更是坚决不上的。现行课改课本,每单元都是同一题材的文章,教学目标基本相同,我就上一节课就差不多了,关键是要让学生举一反三自学。语文课每课不一定要有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目标为什么不可以是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呢?如第八册第六整个单元都是讲爱的教育这个主题,主题雷同不说,文章题材都雷同,上了第一课后,还真想不出来上后面三个课文的理由。有人说让他们阅读,看书,其实在小学语文课中,知识和情感储备都还不丰富的学生对单纯的诵读以及大量阅读并不是很感兴趣。所以接下来,不神聊,不瞎扯还能玩什么呢?

  语文一节课能达到多少教学目标?特别是高段,一节课下来,他们就有了爱的冲动了?有爱的感觉了?绝对是瞎扯,其实语文的教学目标决不是一节课,几节课所能达成的,就算字词目标,也是不可能在一节课中达成的,学生通过不停的运用,才慢慢理解掌握的,有时虽然你在上课时讲过一下,带过一下,难道学生就可以初步达成思想目标了?不可能吧!有些目标一个学期,几个学期,甚至几年,也是达不成的,有些目标根本就是虚的。一种价值观,一种情感,一种能力,不是靠某一课堂上的某一环节来完成,但我们必须在潜意识里不断的渗透,而后才能达到一种自然而然的效果。一节课不过四十分钟,根本就来不及讲几个笑话,根本就讲不了一个精彩故事,,根本就来不急一次精彩的辩论,根本就来不及一次朗读比赛,也根本就来不及一次口语比赛。所以以每节课为单位备课上课,是不太科学的。真搞不清楚大语文到底是什么?

  课本上自认美文的几篇文章上完以后,其余的时间都用来给学生讲些课外的东西,比如向学生推荐一些美文,一起来学,学生兴趣昂然,群情激奋,人人陶醉。或和学生谈谈国内外的大事啊等等,开阔开阔眼界,课堂内外到处都是语文,讲着讲着,常常会发现正讲在兴头上,学生听的正高兴,下课时间却到了……我认为这才算语文课。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优选【十】篇扩展阅读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优选【十】篇(扩展1)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菁华10篇)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1

  在教学本课时,我让学生围绕“这是一只怎样的狼?怎样的小羊?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并且找出根据。”这一专题各自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进行专题漫谈。学生围绕专题漫谈,从句子本身的意思到联系上下文的句子,直至朗读处理等方面谈了自己的认识。他们的漫谈既有专题,但又不受专题的限制,显得宽松而又自在,有一定的深度。

  1、漫谈满足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

  改变单一的学*方式,,让学生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是二期课改的改革要点。学生很想把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告诉别人,不善抑制自己,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对这节课的教学,我给予学生较多时间与空间,让他们“自由漫谈”。学生能围绕某一专题畅谈自己对这篇课文的认识,满足了他们想说的愿望。也不会对老师的提问显得拘谨而不敢举手。学生不那么害怕,自然话也就多了。

  2、通过漫谈相互促进,相互启发。

  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因,外因只是起促进和催化作用。学生学*知识关键在自身,只有自己想学、要学、有兴趣学,在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启发下,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学会本领。本塘课教学,给学生安排较多的时间,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通过漫谈式教学学生的“说”的能力有所提高。为了要积极参与漫谈,必须认真阅读课文和课外读物,专心倾听同学的发言,因此,“读”和“听”的能力也有一定的进步。我想三方面的提高一定会促进“写”的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3、通过漫谈总结学法,让学生学有所得。

  二期课改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教师要精选学生终身学*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着力培养学生的思想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学*。

  在漫谈的过程中,学生总是先谈自己的看法,再谈这样说的依据。体现了学生在语言表达上的突破。不再像刚入学时,回答问题表达简单。而且学*的方式也有多样化的趋势,如:有的看图来理解,有的动作来理解,有的读句子的方法来理解,有的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还有的读句子,找关键词来理解。通过上述方法,学生能够运用的恰到好处,说明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真正掌握了学*课文的法宝————学*方法的运用。

  4、不足之处:

  本堂课,学生漫谈谈他们对课文某一方面的认识和看法,在相互交流、互相启示、互相学*的过程中,达到了对课文内容的了解,从而有效地提高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但是,学生由于再谈的过程中,受到了课件制作的影响,不能很自由地把小羊和狼穿插在一块儿谈。作为教师的我由于运用漫谈式教学的尝试刚刚起步,对于学生的能力有所低估。在课堂上怕他们讲不出,有时接下话头继续帮学生讲,没能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以学生为本的观念还需进一步加强,相信学生的能力,做到对自己的学生有信心。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2

  一、引语导趣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知识的传授,师生情感的交流,主要靠语言来进行。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有必要根据课文内容,恰当地引用富有哲理的名言,使之既脍炙人口又发人深省,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说服力和感召力。例如在讲授鲁迅的《故乡》一文时,对于杨二嫂的贪婪、刻薄,我引用了莎士比亚诅咒金钱的名言:“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的变成尊贵的,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不仅拓展了课文内容,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正确理解,也是对当今社会出现的拜金主义思想的抨击,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学*中受到教育。

  二、设疑引趣

  在课堂上设疑是调动学生学*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启发性教学的核心。有疑才能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他们探索问题的热情,使思维不断深入。在讲授《七根火柴》一文时,可开篇设疑:在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中,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个题材?为什么只有“七根”火柴?为什么又写了一名无名战士?为什么不写部队首长和红军领导人?那样不是更感人吗?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这样,于无疑处设疑,相机而问,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竞相发言,促使学生主动学*。

  三、直观生趣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形象感知比文字更具直接性和有效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实际心理出发,结合课文内容,力求采用形象直观的演示、图画、影视等多媒体教学,创设一些可以感知的具体对象,给学生鲜明生动的形象感觉,激发学生新的探求活动。如教学《狼》一文,可以出示“晚归”、“遇狼”、“喂狼”、“劈狼”等幻灯片。教学《孔乙己》时,可以放映教学片《孔乙己》,利用形象直观的展示拉*课文时代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文字描述和形象展示融为一体,入耳入目入心。

  四、想像致趣

  想像致趣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由再现形象进入文章创设的情境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探求文章意蕴。如学*清照《醉花阴》时,可让学生由“薄雾”、“浓云”、“西风”、“黄昏”感知词人所处环境,再由“瑞脑”、“金兽”、“把酒”想像词人生活,进而体会女词人的“销魂”、“人比黄花瘦”的凄凉心境。总之,语文课堂教学的激趣艺术是多种多样的。但每一次激趣都必须建立在激发学生认识事物的内部动因上,树立学生的自尊自信,驱动学生的知、情、意、行,从而达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3

  摘要:在职业院校担任语文教师已经有四年了,四年来在老教师的帮助与指导、同事们的鼓励与肯定下,让我在教学方面有所进步,从一个战战兢兢初出校门不自信的大学生,成长为一个稍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几次“优质课”的竞赛,让我在教学中找到自身的不足。为了有效进行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探索职业教育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使自己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真正领会新课改精神,因此我根据自己短短几年的教学经验和职业学校学生的素质,来对职业教育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了几点反思。

  关键词:职业教育;语文课堂;课堂教学;思考

  20xx年至今,担任职业学院的语文教师已有四年多的时间了,在这四年当中,组里的老教师对我的教学能力的提高给予了帮助与鼓励,我更充分地认识到所取得的成绩已成为过去,它不是我从事教育教学生涯的终点,而是我向更高领域进军的起点,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努力探索,积极向其他有经验的老教师学*,现将职业教育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总结如下:

  一、做好情感投资,得到学生的认可:

  师生之间建立融洽的情感,是激发学生学*兴趣的先决条件。师生建立融洽的情感,关键是教师要爱自己的学生,由爱产生的积极情感能转换成动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从而推动学生有效的学*。一位循循善诱和蔼可亲的教师必定为学生所尊敬,而尊敬教师的学生也会顺应教师的期望,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学*。

  职业学校的学生素质普遍不是太高,孩子们是因为无知而显得世故,因为幼稚而常常出现空虚无聊的言行举止,因为常常被称为“差生”而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缺乏自信。所以上第一节课时,就要做好情感投资,要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尤其要偏爱后进或处于困境中的学生,偏爱有缺陷的孩子,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树立自信,鼓励学生,要让这些孩子知道学语文的重要性,对学好语文充满信心,让他们认为语文课是非常通俗易懂的课,学生们只有认可你,语文课才会好上。

  二、教学要有激情:

  赞科夫曾经指出:“教师本身先要具备这种品质——能够领会和体验生活中和艺术中的美,才能在学生身上培养出这种品质。如果按照教学法指示办事,做得冷冰冰、干巴巴的,缺乏激昂的热情,那是未必会有什么效果的。”所以说,教学激情绝不是一种激动而短促的情绪状态,也绝不是做作的虚情假意;唯有真知、真理方能震撼学生的心灵,唯有真情、真意才能让学生动心、入神。有了教师的教学激情,才会有学生们的接收热情,才会有课堂上师生双方如痴如醉、物我两忘的教学气氛。

  每次,遇到语文教材中的好文章时,要把自己作为一块煤,投入炉火,燃烧得通红,率先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再将放射出来的火光与热量传递给学生。这样,才会觉得上课本身即为一种享受,而学生在这种感染力下,自然也会学得兴趣盎然。

  当然,有激情并不等于音量大、音调高。在这方面,我也曾经忽略过。一次,有个坐在第一排的同学给我提了个意见,说:“老师你讲课的声音太响了,你累不累呀?”起初我还没引起重视,只是以后排的同学不一定听得清为由敷衍了过去。后来我发现,整堂课都用这么高的音量和音调讲课,会使教师和学生都容易疲劳。这时,我恍然大悟,以后上课虽然音量未改,但却尽量调低音调,使自己的声音更富于感染力、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三、重点难点要突出:

  刚当老师时,讲课常常是把所有的知识点讲遍,面面俱到,没有重难点,讲得口干舌燥、汗流浃背,讲得昏天黑地、心力交瘁,讲得学生茫茫然不知所云,讲得学生如堕五里雾中手足无措……在第一次讲公开课时同样也犯这个错误,怕四十五分钟讲不满,把内容准备得很多,所以讲课时就只能不停地说,语速较快,与学生互动交流的时间就少,学生思考的时间更少;经过老教师的指导明白了讲课不必面面具到,但要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问题要有代表性,这样课堂上就可以慢慢地讲透你所准备的问题,与学生互动的时间、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就会充裕了。

  四、让课堂活起来:

  要想活化语文课堂,让学生学得活,教师灵活引导是关键。教师的教学活,带动的必然结果是学生学法活。教师教的不只是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探究结论,给学生多点拨、多直观、多启发、多鼓励;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老师在课堂中应少废话、少替代、少包揽、少埋怨,引导学生创新学*,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允许他们标新立异,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学生们的自信心,如文言文略显枯燥,学生们的学*兴趣不浓,在上课的时候就想办法怎样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教活、学活、课堂气氛才能活。

  五、把精彩留给学生: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四大支柱。把精彩留给学生意味着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自由的说、勇敢的问、积极的想、大胆的做。我们总是*惯于告诉学生“是什么”、“怎么样”,很少甚至从没想过学生是怎么理解的,于是一堂课下来,抱怨口干舌燥者远甚心情舒畅者。课堂兴趣没了,教学张力没了,学生兴致没了,为何不让学生自己说说呢,如学*《项链》,让他们谈谈对人物的看法,让他们设想一下项链没丢会怎样;读《故都的秋》让他们说说景物特征,说说作品意境,说说作者情感……

  六、要懂得知识的迁移:

  语文课要上得活,从教学内容看,还要注重知识的迁移。

  而自己上课时,往往在教知识时只局限于一篇课文,不善于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以致学生不能举一反三,这是课上得呆板的原因之一。有一次,在听我们组长林红卫老师的课时,林老师讲的是《琵琶行》,她在讲此课前复*了一下诗歌的发展史,在复*到现代诗时,提到了上册语文书中的课文《炉中煤》,这首诗选自诗集《女神》,而此诗集是古体诗和现代诗的分水岭,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诗集。林老师在教学中,尽量发挥了语文教材内容丰富的优势,前后联系,新旧对照,使丰富的内容条理化。听完林老师的课,我明白了讲授新课时,应该引导学生把已掌握的知识运用到新课中去,重视知识迁移,以此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从而使学生的学*积极性、主动性很好地发挥出来。这样的语文课堂也必然是生气勃勃的。

  七、寓教于美,展现人文:

  语文学科的人文属性不是凭借简单直白的道德说教文字承载的,而是借助一篇篇熔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等于一炉的有血有肉的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如果离开了美,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课堂教学就将是一张失血的脸,显得苍白无力。因此,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去体验美、发现美、颂扬美、创造美,让整个语文课堂焕发美的风采。

  总之,我们职业学院的语文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学情出发,不断探索职业学院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才能使学生在掌握语文工具的过程中,受到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熏陶,从而体验到语文真正是一个施展才华和体验人生的大舞台。

  语文课堂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知识学*的过程,它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天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努力营造轻松、民主、和谐、高效的教学氛围,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充分利用各种手段,恰当的教学评价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智慧的灵光在互动中闪烁,真诚尊重学生的发现,巧妙启迪学生的思维,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机盎然的舞台,让和谐的音符奏响语文课堂,进而构建和谐高效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顾明远、齐欣著《名师的人格教育力》,九州出版社,20xx年。

  2、王荣生、张孔仪《语文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语文学*》20xx年第3期。

  3、叶存兴、徐书生著《怎样做一名好教师》,江西人民出版社,20xx年。

  4、黄秀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J]。语文教学与研究,20xx年13期。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4

  “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是啊,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啊!于是,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常常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孩子们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都是由我们教师的手来翻阅,我们的语文课堂究竟应该如何去翻阅孩子的生

  1、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我常常在思索着: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我思量着:要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

  每节课上,无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多么大的痛苦与挫折,我都会调整好自己的心绪,深挖教材、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当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把我对于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我的语言、我的眼睛、动作……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我尊重学生们学*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一位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师曾告诫我:“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二、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文本对话”:在我的课堂中,经常会有这样的问话:“如果你是某某(课文中的人物),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引导学生去想像,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以文会友”,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

  “师生对话”: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该做孩子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不再那样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展现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我”!

  “生生对话”: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当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孩子们学会人与人的交往,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5

  戏开台之前,总少不了激越的锣鼓,以壮声势,吸引观众。老师上一堂课,就如演一台戏,也需要有个精彩的开头,去拨动学生的心弦。精彩的开头,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思维的方法;如同序幕,预示着演出的高潮和结局。学生能否在整节课上获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新课引入中的教学设计的合理程度,一个好的初始问题是支撑和激励学生学*的源泉,是培养学生学*自信心,积累经验和发展探求能力的重要方式。

  一、课堂引入艺术要符合三个要求:

  1、课堂引入在内容上要具有科学性、关联性;

  2、课堂引入在认知上要讲究启发性、直观性;

  3、课堂引入在形式上要体现新颖性、趣味性。

  二、课堂引入艺术常见的方法:

  1、情境(气氛)引入法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根据教材的特点,利用幻灯、挂图等直观教具,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渲染课堂气氛,使学生的学*情绪迅速达到最佳状态,并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就会引起思想共鸣。

  2、设疑(提问)引入法

  根据学生爱刨根问底的心理特点,教师可依据授课内容,抓住关键,巧妙设置疑问,提出学生感兴趣而又一下子难解决的问题,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引起学生思考,吸引其注意力,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学*的最佳状态。

  3、故事引入法

  针对学生爱听有趣故事的心理特点,适当讲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等导入新课,这种方法,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扩展思维空间,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听故事、学知识。

  4、开门见山法

  直接告诉学生本节可学*的.任务,明确学*的方法,直接向学生提出探索的目标,使学生萌发学*的欲望,学生与教师在心思上取得了同步,为学生学好新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较适合全新的概念或理论课。

  5、演示引入法

  演示引入法是对难以理解的地方,采取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演示,吸引学生自觉地把握学*内容,化难为易,达到理解之目的。使学生在观察、想象中,学*兴趣油然而生。这样不仅能陶冶学生情感,还能使教者、学者、教材三方面的情感融为一体。

  6、表演引入法

  将表演带进课堂,使学生进入文中的角色,引导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动物进行心理互换。课堂上定会笑声、掌声不断,充满快乐气氛,学*就不再成为学生的一种负担。

  7、实验引入法

  实验学科有众多概念、理论的建立,变化规律的发现和应用,均建立在实验基础上。按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实验引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入的实验直观性、趣味性和浅显易懂,使实验引入法成为认知领域一大举措。

  8、路障引入法

  学生对某一现象或某一规律缺乏正确理解时,教师有意设置路障,使学生陷入“圈套”,回答问题自相矛盾,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浪花,为解决矛盾而进行新课的学*。这样引入新课的教学,学生思维活跃,兴趣较浓。

  9、求异思维引入法

  由教师提出与新课内容有关的现象或学过的知识,唤起学生的回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问题,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功能,由此及彼地展开联想,启发学生探索新知识。

  10、复*引入法

  针对性地复*上一节课的有关知识,再有机地导入新课,从而起到承上启下,有目的地衔接知识链的效果。

  11、类比转化法

  所谓类比,就是用比较的法则,复*旧知识,引入新课程,使新知识在已有知识结构中得以同化和顺应,类比能很好地体现知识的发生和迁

  移过程,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诱发创造性,获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应用横向、纵向的比较,形象直观,对比强烈,既可以使知识系统化,又可以培养学生归纳、分析、鉴别能力。

  引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也没有固定的格式和一成不变的套路,要随文相机而定。但是许多有经验的老师,走进课堂讲的第一句话,发出的第一个信号,做出的第一个动作,都能先声引人,先声夺人,先声服人,好像一个高明的琴师那样,拨弄琴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心。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引入期的初始问题设计

  1、引入期初始问题的形式

  初始问题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它可以是一些现象或数据,需要经过观察、实验、归纳得出相应的结论;它可以是一个开放式问题,条件或结论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和变通性;它可以是一个背景丰富、解法多样的问题,有充余的空间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寻找解决的方法;它可以是一种情景,其中隐含的教学问题是靠学生自己去找出,求解并作出解释,等等。

  2、引入期初始问题的基本要求

  同一个教学内容,认识程度、思考角度与经验背景不同,可能会出现多解多样的初始问题,一个好的初始问题应具有以下一些基本要求。

  (1)引入期是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过渡期,问题设计必须切合学生认知基础,紧扣新内容,才能实现这个过渡。

  (2)问题设计必须为学生开拓出探求空间,使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过渡是在学生自身的探究过程中逐步实现。

  (3)能激活学生原有的情感结构和认识结构。

  (4)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有联系,学生有条件,有可能去思考和探究。

  (5)有新的要求,使学生能简单地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解决。

  3、设计初始问题的几个做法

  (1)操作领会,直观反映。发挥学生的知觉系统的作用,除了用眼睛看之外,还需要用手操作,这样既有助于辨别的精确性,也有助于知识的保持,从而使尝试成功得到直观的反映。

  (2)生活实例,活泼思维。教材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借助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入新知识的教学,能活泼学生的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利用迁移,调节知识的结构。在学*过程中原来学到的知识必将对后继知识的学*产生作用,因此,影响学*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师必须探明这一点并据此做好“引入”设计。这样学生学得轻松,有水到渠成之感。迁移的结果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牢固掌握。

  (4)提供类比材料,引导猜想。类比是科学研究中普遍使用的方法之一。教学中有不少概念、性质、定理都是从类比推理中发现的。因此,在新知识引入中选用可以与它类比的材料,让学生进行猜想,将有利于学生发现能力的提高。

  一节课的课前引入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入的恰当,还要注重对所选材料的运用,更要把抽象概念转化成形象的事物,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更加感觉到有趣味了,从而也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6

  一、大胆放手,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

  小语新课程标准认定,“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因而,“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孩子的成长基本上得益于自己的学*,课堂上的收获实在是微不足道。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决心真心实意地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二、以写字教学为切口,培养学生的学**惯。

  小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的基础”。我们老师在*时的教学中,忽视了这一点。而新教材已关注到了这个问题,在教材的开始,不再急于讲授课文。而是打破了常规,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新学期初,我就注重了学生良好的写字*惯的培养。通过观察、模仿、练*,教给学生正确的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利用写字歌:“学写字,要注意,头要正,肩要*,身要坐直,纸放正,一尺一拳要记清,手离笔尖一寸高,写字认真要心静”,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惯。

  三、把握训练训题,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

  新教材旨在使学生不要死读书,读死书,而是要把书读活。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又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拿口语交际这一训练来说吧,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概括、说话等能力,更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创新的天地,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无拘无束,畅所欲言。从而也为夯实写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教这类训练时,要精心组织,重“说”和“演”的训练。如,我在教第六课《小摄影师》时,根据书上的插图,实地模拟进行表演,这样使学生的形象感知变得直观化。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相互之间对起话来。头头是道,不但“说”得到了锻炼,也使学生感悟了许多道理。

  四、多读、多看、多思考,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出“人才只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能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的论断。言尽之意就是说“名师出高徒”。当今,是高科技的信息社会,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开阔视野。有时提出的问题,老师也会觉得束手无策。新教材的内容更是从古到今,包罗万象。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力争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在学生眼里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无事无物不晓。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我认为*时应该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多总结。

  总之,新教材充满着时代的气息,内容上的更新,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法上如何去创新。努力帮助学生从小练好语文基本功,为他们全面素质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体现新教材的真正价。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7

  学*了《苏雅的画儿》一课后,我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遇到的“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就有可能变成好事”的事,他们的回答真是精彩纷呈。有的说:“我的衣服破了一个洞,妈妈给我补了一个喜羊羊的补丁,看起来更好看了。”有的说:“我画画的时候,本来想画一只天鹅,结果画得太低了,就画成了小鸭。”有的说:“我的裙子太长了,我把它剪下来一截,结果又短了,我就把妈妈的别的布缝上了,结果多了一层花边更好看了。”有的说:“我本来想画太阳,画的有点大,我就把它画成了呼啦圈。”我觉得多给孩子们训练空间,老师当个忠实的聆听者,这样才能锻炼孩子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8

  《陌上桑》这篇课文我上过两次,每次教学都是循着罗敷的“美”史君的“恶”的路子教学这篇课文,效果不错。这次语文教研活动,我接触到一个新名词------“-同课异构”,它激起我心中的很多疑问。“同课异构”究竟指什么?“同课异构”的目的是什么?这种教学方式好在哪?在大矿中学两位老师的示范下,我稍稍理解,但总觉得,课还是一般的课,“同课异构”对课堂教学究竟起什么作用?怎样做能使老师丢掉“灌输”,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阅读的积极性?

  怎样来看一堂课,什么样的语文课才是好的语文课?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我们每天都不可能地触摸到这一敏感而又极具现实意义的话题。新课程要求教师观念转变,语文教学又要实实在在,这种“放手”与“收手”的矛盾时时困惑着我。辗转不眠,几经思考,我个人认为:适合、变化、和谐应是好课的标准。

  一、适合。——我们经常听课、评课,外出学*。在教师个人素养提高的前提下,有许多内容、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要靠老师的思辩,选出适合自己学*的东西教学。适合才是最好的“鞋舒不舒服,只有自己知道。”让学生在适合中慢慢提升,切不可照抄照搬,切不可急功*利。

  二、变化。—一堂好课的前提是教师在课前精心备课。一堂课融入了许多教师思想和智慧。教师在深入挖掘教材,精心备课设计课的前提下,要重在课堂生成。给学生充分发挥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要随时做出机智的应变。不同的学生,课的深度、教学方式也不同,每一位一线教师都要时时变,刻刻新。在适合中求生存,在变化中求发展。

  三、和谐。——和谐的东西总是美好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特别是人与人之间更需要和谐。和谐使人轻松、愉悦。和谐更有助于人的教育,人的发展。因此老师怎样创造良好的和谐的课堂气氛这是学生自主学*的前提,更是新课改的方向。

  无论“同课异构”的创新教学,还是循规蹈矩的实实在在的说教,我们都要选择适合学生的、善于变化的方式,创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养成语文学*的*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当然,课程改革是漫长和艰巨的。“路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新课标,不能形而上学,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歪曲曲解。对于传统的一套,我们要怀疑,要创新,但又不能完全摒弃。毕竟教有法,而又无定法。不然,我们又会陷入某种教学模式的泥沼,再一次模式化了。我想这当不是新课程改革的初衷

  一、以学生为主

  把学生看作语文学*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学*活动为主。比如,在教学课文之前,我经常先把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读课文后根据我制定的学*目标再讨论确定自己的学*目标,作业也可自主确定。这样,就使全体学生都能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还参与了目标的制定和作业的布置,从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已的学*目标,可以在自学阶段有本可依,有章可循,并取得成就感。

  二、师生互动

  从新课程的角度来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执行者。因此,教师、学生都是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教学相长才真正成为可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发挥出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学生通过提出疑问、自行释疑,会深入理解课文,丰富了课外知识的。由此,我就启发学生:文选内容固然重要,但也有其局限性,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来充实、完善,健全中学语文知识结构是课内课外等综合因素建构而成的。

  三、语文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营造亮点。

  突出重点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轻重主次,在整体感知上对课文重点进行局部的深入探究或知识的迁移,最后再归结到整体上来,深化对文章的认识。而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应该是疑问的聚焦点,思维的交汇点,教学的创新点。学生的兴奋点如果被激活了,那么他们对课文会进行再创造的。如果每天都是轻松愉悦的上课,那么学生的灵感和情感会得到激发的。此外还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又挖掘出学生的创新潜能。

  四、变教学思路

  由教师教的思路转向学生学的思路,由文章学的思路转向阅读学的思路。教师应注意重视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只有遵循学生学的思路和阅读学的思路,才能真正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培养学生拥有较为完整的阅读体系是写作能力提高的关键

  “向阅读要写作能力。”学生涉猎广泛的课外知识领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适时关心。我参考新课标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学会自主积累,帮助他们建立写作素材库,引导他们从中汲取精华,“博众人之长于已身”。

  六、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感是教学艺术之魂,没有情感的融入,教学艺术之花就不能开放。而语文教学就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来沟通与学生的联系,以情来陶冶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既是教学的目标,又是教学的手段。

  在课改过程中,我不断地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转变行为,丰富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在培养学生优化发展、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也实现了自己在专业上发展和人生的成长。

  为识庐山真面目,劝君要做有心人。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9

  现行的语文课教学模式有两种,一种是“知识理解型”的教学模式,一种是“思维训练型”的教学模式。前者教师致力于让学生理解语文完整的知识系统,一般按照“解题——释词——分段——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练*”的程序教学。运用这种模式的教师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而忽视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只让学生理解语文工具的知识,而忽视培养他们运用这种工具的能力。后者教师致力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一般按照“阅读课文——教师提问——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程序教学。运用这种模式的教师则强调语文课程的发展性,而比较忽视语文的工具性。只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不重视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以上两种模式尽管有不同的教学理念和不同的教学活动结构,但它们也有两大共同点,一、是前者教师“一讲到底”,后者教师“一问到底”。教学活动都以教师为主体,而不以学生为主体。二、是教学活动都以理解为重点,前者是理解课文的知识内容,后者是通过理解课文发展学生智力。两者都是重理解,轻感悟;重分析,轻运用。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衡量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是否科学,是否合理的标准:

  1、是否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在教学中是否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

  3、是否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4、是否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即正确处理基础性与创造性的关系;

  5、是否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即要遵循发展性原理,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识字、写字、学汉语拼音、理解字、词、句、段的意思,和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进行综合性学*。我认为阅读教学应注意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活动中,掌握语文工具的知识和学会运用这种工具的能力,并重点培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我觉得现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阅读课教学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阅读课教学,是学生被动、单一接受的学*过程,是教师向学生灌输和填充的教学过程,把学生当做一个个可以装许多知识的瓶子,通过反复操练即可掌握技巧的人,而完全忽视和抹煞了学生作为学*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无法形成健康的个性,更不要说形成末来社会所必需的各种能力。

  阅读教学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教师应组织、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

  例如我在教《刷子李》这一课时,尝试采取小组讨论合作学*的方式,把全班学生分成9个小组,每个小组6个成员组成:一个成绩较好的学生,两个成绩一般的学生和一个成绩较差的学生,桌椅也跟着进行调整。在小组讨论中我提出了各小组要解决的四个问题:(

  1、刷子李的绝活是什么?

  2、课文是从几方面来写刷子李的绝活?

  3、找一找徒弟曹小三的态度变化?

  4、把你觉得写得好的内容多读一读,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学生明确了学*的目标,大家踊跃加入到小组的合作学*中,积极地进行讨论,各抒已见,合作解决问题。我也加入到他们的讨论中,并适当的点拔,引导他们所讨论的问题。当学生讨论结束后,我让各小组派代表来向老师汇报自学的情况,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已的意见和看法。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适时进行指点、帮助。在讨论汇报中,有的还提出了学*中不明白的问题,也有的对问题的不同看法进行激烈的争论,在小组合作学*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及学会团体协作的能力。学生的学*不再是沉闷,被动的了。而乐于去学,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中。“在合作中学会学*,在学*中学会合作”因此我觉得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运用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来达到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

  二、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阅读教学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但我们也要充分运用课外的学*资源,适时适量地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跨出校门,走向社会,靠*自然,让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里学*语文,增长才干,学会做人。

  三、注意阅读教学中人文的渗透

  语文学科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价值在于使学生在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精神境界、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等方面受到熏陶感染。因此在教学中注意人文性的渗透。如在教孟郊写的《游子吟》这一课,让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后,我让学生谈谈学了这首诗后的感受?并说说你们的母亲又是如何?你将来想怎样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学生畅所欲言,纷纷说出各自母亲是如何对自已无微不致的关怀,将来要如何去报答母爱。我听了后,感到很高兴,及时地加以肯定和表扬,并对学生提出期望,希望同学长大以后能够真正懂得去孝敬父母。在教学中让学生懂得父母养育我们的艰辛,懂得了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如《落花生》这课是一篇人文十分丰富的课文,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讨论做人的道理。在学*中领会了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要像花生一样做有用的人,对社会有用有贡献的人。在教学中渗透了人文,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10

  扎实了,才有能力进行更高层次的追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孩子连走路都不会,就要让他学*跑步,这是不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语文教学亦然。

  语文教学的脚踏实地还体现在日积月累的坚持性上。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语文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是凭小聪明就能学好的科目,必须有着坚持不懈的精神。因此,我要求每位学生都有一本积累本,坚持积累,争取做到厚积薄发。积累还体现在课外阅读上,争取做到每天阅读一篇课外阅读,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对学生而言,最大的快慰莫过于解答试题时能展现出一种从容、敏捷、高效的能力,而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应试倾向最不明显,并不是讲什么考什么,试题内容和教学内容的直接联系表现得最不明显,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对本学科整体素质的考查。题海战术不适合语文学科,大量做题难以培养出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中学语文不在深,而在广。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决定了语文综合素质的高低,而现在高中生学*紧张,课下学*的时间主要用于数理化、英语上,根本没有时间去读一些文学作品,甚至可以说学生根本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更不会静下心来去品味欣赏文学作品,而现在社会读书风气也不乐观,学生接触的东西都很低俗,所以良好的语文学*环境的缺少也是导致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差的原因之一。鉴于此种情况,对于语文的学*,我认为关键要课堂教学,而语文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的观念和教学设计上。

  当然,语文教学的精华全在课堂上。一节课仅有40分钟,如何调控和把握这个时间,使学生在学*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学以致用,这就需要老师作为引导者应该懂得调控艺术,做到收放自如,开阖有度,寻找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的教学行为,不断学*新课程理论,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使教学行为上升到理论高度。而我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教师要把课堂40分钟用足用好,争取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是老师的本分,老师要对学生负责。

  纵观*几年的高考试题,试题的人文特征越来越突出,对学生的感悟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应的做出改变。我发现在我的课堂教学行为中,存在一下两个问题:

  1.重分析,轻感悟。“语文”姓“语”,“语”就是语言,学好语言,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品味和感悟。对课文中的精妙的语言,如果教师分析过多,势必限制了学生的思考空间,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去品味、去感悟。比如教学《自别康桥》这首现代诗时,我将大量的时间用在了对这首诗主题的分析讲解上,结果整堂课上得索然无味,如果下次再教此课,我会将重点放在学生的频度感悟上,把时间留给学生。

  2.重应用,轻精神。语文是鉴赏的,也是人文的:语文课堂教学也应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宗旨,以奠定学生的正确价值取向为根本。适量地进行专题训练与辅导是不可少的,但不能仅仅以考试为标准,以分数为圭臬来圈囿语文教学,更要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比如在教学《侍坐》篇时,我在完成了文言文教学的字、词、句的重点教学后,然后又进行了精神板块的拓展,给学生补充了世界文明史上另外三堂伟大大的课,以及发动学生用现代观念来审视本课的内容。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优选【十】篇(扩展2)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菁华9篇)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1

  十月是丰收的季节,我们六年级组老师们在历时一个多月的小组教学中也有了教学上的新体验与新收获。

  在授课之前,我们组的四位老师利用空节时间,不断进行研讨,从授课内容到授课方式,从钻研教材到分析学生,从课件制作到课前准备,大家都是不分你我,分享各自的经验,充分体现了团队精神,也达到了进行小组教学的目的之一——促进教师们的共同发展。

  本次小组教学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淡化讲解,体现语文学*的自主性。

  《荔枝》、《长征》、《梅花魂》都是*实易懂的课文,以本班学生的学*水*,完全可以自读领悟。在教学中,教师要避免繁琐的讲解,给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时间,使学生在读中感悟。

  二、优化讨论,体现语文教学的创新性。

  讨论是阅读教学中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它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促进智力发展,提高创新意识。这三篇课文虽然*实易懂,但要从细微处读出真情,还得让学生在在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充分地交流、探索。所以都设计了“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最感动?课文中批注,相互交流,谈体会”这些环节。

  三、深化感悟,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梅花魂》《荔枝》《长征》都是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这样文质兼美的课文,都让学生在读中悟境,议中悟情,写中悟意。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体会作者的情感,我们都设计了“歌曲渲染”,“补充文章结尾”“看图写话”等环节。

  我们通过这次小组教学,再一次领悟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在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自然会水到渠成。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2

  一、大胆放手,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

  小语新课程标准认定,“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因而,“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孩子的成长基本上得益于自己的学*,课堂上的收获实在是微不足道。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决心真心实意地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二、以写字教学为切口,培养学生的学**惯。

  小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的基础”。我们老师在*时的教学中,忽视了这一点。而新教材已关注到了这个问题,在教材的开始,不再急于讲授课文。而是打破了常规,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新学期初,我就注重了学生良好的写字*惯的培养。通过观察、模仿、练*,教给学生正确的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利用写字歌:“学写字,要注意,头要正,肩要*,身要坐直,纸放正,一尺一拳要记清,手离笔尖一寸高,写字认真要心静”,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惯.

  三、把握训练训题,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

  新教材旨在使学生不要死读书,读死书,而是要把书读活。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又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拿口语交际这一训练来说吧,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概括、说话等能力,更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创新的天地,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无拘无束,畅所欲言。从而也为夯实写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教这类训练时,要精心组织,重“说”和“演”的训练。如,我在教第六课《小摄影师》时,根据书上的插图,实地模拟进行表演,这样使学生的形象感知变得直观化。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相互之间对起话来。头头是道,不但“说”得到了锻炼,也使学生感悟了许多道理。

  四、多读、多看、多思考,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出“人才只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能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的论断。言尽之意就是说“名师出高徒”。当今,是高科技的信息社会,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开阔视野。有时提出的问题,老师也会觉得束手无策。新教材的内容更是从古到今,包罗万象。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力争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在学生眼里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无事无物不晓。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我认为*时应该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多总结。

  总之,新教材充满着时代的气息,内容上的更新,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法上如何去创新。努力帮助学生从小练好语文基本功,为他们全面素质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体现新教材的真正价。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3

  作为一名青年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形成属于自己的鲜明的个性乃至独立的风格。当然,这种个性和风格的形成是建立在对教材的完整理解和透彻把握上,建立在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熟练操作和具体教学技能上的巧妙掌握上,建立在对学生学*能力的准确估价和学*目标的正确定位上,除此之外,还要不断地充实自己的业务知识,磨练自己的语文能力专长,发展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反思自从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语文课堂焕发出活力,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振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我认为表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一、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合作学*不能忽视独立思考合作学*作为一种新型的学*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

  但实施合作学*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和独立思考为前提。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我们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三、探究性学*不能无度探究性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

  课堂上探究性学*主要体现在探究性阅读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阅读活动。语文的探究学*不同于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讲究科学性,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教师在进行开放性教学时要把握一个度:开放要有利于师生在阅读实践中与文本发生深层的有价值的对话,有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有利于进行科学方法、健康情趣、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渗透,有利于学生体验母语的优美和运用母语的实践。

  四、“对话”不能远离根本《语文课程标准》引进了对话理论,认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

  “对话式阅读”应该是对话主体间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但是实践中却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话语霸权严重,对话机会不等。二是注重发表和说话,忽视倾听和交流。三是不重读书,只重对话。往往学生只读了一两遍书教师就展开议论、组织交流。四是对话到底,方式单一。整堂课讨论接讨论,交流接交流,学生个体阅读、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太少,特别是学生的默读、静思、写作时间多被挤掉,最终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必须革除,但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只有不断地深入学*,冷静地思考、反思,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的走进新课程。但如何具体来做呢?我认为,要做到好,应该得抓好两点:一是学生怎样学;二是教师如何教。

  语文学*的任务无非是读书,写字,写文章和语言交际。但几乎所有的语文教师都知道,对照未来社会的要求,从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我们的语文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是字写不好。这与训练不足指导不到位有关。二是不会写文章怕写文章,到初中毕业的时候有不少人还是不会写作文。到了高中毕业,有将*1/3的学生的写作水*达不到高中的基本作文能力要求。三是不愿读书不会读书。以前有人作过统计,学生考上大学还没有读过*古典四大名著,有的学生做*题可以,但是给他一篇文章往往总结不出要点,更说不出自己的亲身感受。我们不禁要问:应该让学生读书写作的时间都哪里去了?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倡导师生、学生间的交流、合作、探究。明确了语文学*的五大目标: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学*状况,怎样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参加学*活动,而不是我要讲什么,我要交给他们什么。具体的做法是:

  第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兴趣,消除学生学*的紧张恐惧心理,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课堂活动。在具体的学*过程中,要不断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发问的兴趣和热情。要有意识地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关于课堂宽松和谐气氛的营造有很多典型的课堂教学实例可以借鉴,比如徐州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随意称呼自己,当有的学生直呼其名时,于老师一声“到”,缩短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先生和稚气未脱的孩童之间真正做到了“零距离”,后面的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就再也不会有陌生感和距离感。

  第二,要提供学生合作学*的机会和活动空间,设计好讨论方案,让每一位学生有效地参与讨论。一位老师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一开始就设计了小组合作学*方案,把全班学生分成6个小组,围坐在老师的周围,并且按照一到六号作了明确的分工。每次讨论有学生主持,有学生汇报,有学生记录,有学生代表其他学生交流发言。避免了有些讨论课上看着热闹但实际上流于形式的弊端,也不会有出现有学生充当旁观者的现象。

  第三,要让学生自己认识一堂课的学*目标,自我定位,自我检查,教师指导督促实施。制定过多的学*目标,会“贪多嚼不烂”。有的老师在一节课中仅词语画出了20多个,花费了将*20分钟的时间。有些词语根本就是无关紧要,不但加重了学生的学*负担反而把必须掌握的内容也遗忘了。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识字教学应当随文教学,不要过于集中,有些词语要通过学生自己的多次语境学*慢慢掌握。还有的老师让学生讨论问题,一下子设计了10多个问题,学生讨论了半天,还没时间交流就下课了,更不用说自己再质疑、探究了。记得魏书生有一次上课,只让学生自己画了三四个词语,先揣摩其意义用法,后又让学生造句,再共同评价是否恰当,看上去很简单的教学设计,但是可以使学生能够学一个掌握一个,效果很好。因此很多有经验的老师总是让学生确定学*目标,确定必须让学生解决的一两个问题,集中解决,这样比布置一大堆任务而完不成效果肯定要好得多。

  第四,要立足语文能力的培养,在课堂学*的细微之处注意积累。语文能力和素养不一定通过考试反映出来,也往往体现在*时写字、读书、回答问题和课堂交流等等的小的环节上,也只有在这些细微之处讲究起来,才能使大多数学生磨练语感。有的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粗心,学生读错了字不纠正,写错了字没有发现等等。而我们知道,语文的学*就是在这些细小之处的“较劲”中培养学生的能力的。

  很多时候,我们观摩语文课,不禁为教师的语文教学艺术魅力所折服,对此有人认为这是落伍的表现,但也有人执著地坚持:教师自身的功底和魅力展示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那么,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当怎样的角色呢?

  第一,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离不开教师精心备课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有的老师说:深文要浅教,浅文要深教。这些都离不开教师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和把握。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所反映的时代特点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有的老师偏偏没有从时代背景出发,而是从标题入手,重点体会景色描摹,通过反复朗读、如果老师自己的理解很肤浅,就不可能在学生初步感受文章时讲解透彻的`。

  第二,设计和创造适宜的教学情景,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自由王国的必要手段。课堂首先要有民主、自由、宽松、*等的教学环境,才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但仅仅停留在此是不够的,语文学*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要向横向和纵向拓展,很多有经验的教师会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校园文化、多媒体设备等开拓学生的思维广度,帮助他们更全面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建立新旧知识联系;有创造性的教师更善于创设相关情境,引领学生的想象力向未知领域飞跃。正如刘勰所说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有的老师在讲授古典诗词时,并不去一词一句地疏通,而是借助自己的主观优势比如朗读,带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在反复吟咏之后,伴之以恰当的动作,听这样的课,我们怎么能够指责老师的表演代替了学生的学*呢?

  第三,教师的评价反馈应是启迪课堂生成的有效手段。课堂中,教师决不仅仅是课堂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而应在恰当评价学生发言的同时适时点播,促进课堂教学的新的亮点的生成。我们当然不是说老师都要满腹经纶,讲起课来滔滔不绝,学生只有记笔记听讲的份。但是如果老师腹中空空,怎么奢望学生才华横溢?作为语文教师应有扎实的基本功,较为宽泛的阅读面,才可以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才能真正成为指导学生学*的领路人。有的教师有很好的先天条件,下功夫练*朗诵,范读课文酣畅淋漓,令人倾倒;有的潜心研究板书艺术,每一堂课结束都留下一张精美的板书,令学生久久难以忘怀;有的教师对写作颇有心得,经常在报刊发表作品,讲解作文之道忘乎所以,这样的老师的学生怎么会视作文为畏途?当然,教师不能够以教代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不能代替或者包办学生的学*,不能因为自己读得好而舍不得给学生读的时间,这实际上是一个只要耐心把握所有的教师都可以完成的尺度问题。说到底,课堂教学活动时必须有教师、学生双方合作完成的一项创造性的劳动,学生应该成为课堂学*的主人,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质疑讨论;而教师决不是旁观者,愉快而高效的学*旅程来自于教师高超的设计组织,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肯定能够不断地引领学生走进别有洞天的新天地。

  怎样上好属于自己的语文课?是每位语文教育工作者在任何时候都要思考的问题。让我们远离功利,远离亦步亦趋,远离浮躁做作,为孩子们、为语文,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心静气地、聪慧睿智地探索适合本地实际、适合学生实际、独具特色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课改之路吧!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4

  以往的语文教学,把学生禁锢在小小教室里,与世隔绝,“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这样做肯定不对,要破“课堂为中心”。自然、社会、沸腾的现实生活,也是学*语文的课堂。这次课程改革,要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一方面要大力改进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应仅限于读书、写字、答问,而应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小课堂连着大世界”。另一方面要拓宽语文教学的途径、形式。教学内容、形式、途径要向自然、社会、现实生活开放,也就是说,必要时语文教学要走出去。还要重视课外阅读、课外*作的指导,使学生把课内学*所得迁移到课外学*中去。课内阅读教学中决定了语文课文的经典性、基础性和示范性。课文应当是精品,文质兼美,在思想内容上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文风等方面有一定的典范性。因而课文也就成了知识、能力、思想教育和审美情趣的载体,为重要的是课文能够使学生掌握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学会从特殊到一般,举一反三,更好地在课外进行其它类似文章的学*阅读。阅读教学离不开课外阅读,二者必须相互结合,互补互助。课文阅读教学是基础,对课外阅读起着指导作用;课外阅读是课内的延续和补充,反过来丰富并深化课文的阅读学*。真正做到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当前应当重视的是,课堂上,特别是低年级课堂上,过于注意形式,表面上快快乐乐、热热闹闹,用大量的非语文活动挤占了学语文的时间,结果快乐有余,收效不大,没能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学*的基础,这是与课程改革的目标背道而驰的。至于课外语文活动,有的目的不明,组织不利,时间花了不少,学生在学语文、用语文上收获不大。这就需要加强目的性,减少盲目性;加强计划性,减少随意性;要切实可行,讲求实效。

  语文课程改革,要致力于每个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的核心是什么?是语文能力。因此,我们必须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作等能力,基本的学*方法以及良好的学**惯。这样的基础不仅是扎实的,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以往的语文教学比较忽视的。培养创新能力,核心是独立思考能力,还有丰富的想象力。怎样培养呢?比如,在识字教学中培养独立分析、识记字形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读文章想画面的能力,激活想象力;鼓励学生发表独特感受和个人见解,说真实想法,不人云亦云;在作文教学中引导观察,鼓励发现,提倡写个性化作文,增加想象作文的练*。

  当前我们教师应当警惕的是,在阅读和作文教学中存在盲目追求新异的现象。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要处理好培养求异思维与培养求同思维的关系。不是想法、说法越新越好,越与众不同越好。关键是要说真话,说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进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和谐发展。 新课程语文教学标准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于是,教师在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运用点拨教学,优化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两年多的课改教学实践,我总结出点拨教学的三个方面。

  一、适量点拨

  课堂上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又容易被忽视的词句、重点语段进行点拨。

  因为这些词句“不仅有显隐题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约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学生搞懂了这些词句,对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说《孔乙己》,我就从课文中找出可以把学生引到深处的东西,选择“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个句子进行点拨,立片言以居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孔乙己是一个可怜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旧时代的小知识分子。 另外,我会在每一课选择一个重点段进行点拨教学,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多方训练综合分析。这样做意义很多,抓住了重点段落,就抓住了主题,就突出了重点,就突破了难点,也就能带来牵一发动全身,以少胜多的效果。

  二、适度点拨

  课堂点拨力求点拨出语文味来,即真正使学生嚼出一点味道来或者把学生引向语文审美阅读的轨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教朱自清的《春》,老师推敲那句“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了一些味道来:春天来了,春日融融,春水涣涣,山也变得明朗润泽了。还有的老师紧扣“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句设疑点析:春天来了,太阳给人什么感觉?“红”字变动词有何含义?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由生活经验入手,启动学生的审美想象,比较自如地把学联想到春天的色彩,欣赏了桃杏艳红、百花争妍的美,产生了明媚春光的那种温暖、欣悦的感受。

  三、适时点拨

  课堂点拨关键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把火。适时点拨一方面是在学生遇到疑难时,采用艺术化的点拨,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是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拨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拨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适时点拨还包括在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时,教师迅速捕捉,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凭机智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总之,实施点拨教学的经验告诉我:点拨是一把火,促使学生的思维放出火花。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艺术化点拨,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5

  在教学《棉花姑娘》第五自然段时,为帮助学生理解,我让学生通过合作表演来理解了“很快”、“惊奇地问”等词语,促进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为 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先在小组中分角色表演,又让学生对表演进行评议。把读、演、评融为一体,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使其对课文的理解更 深,学*效果更好。学生在欢乐的课堂氛围中唤起了学*的情感,既发展了语言,学会了倾听、评价、欣赏,又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老师关注了学生的发展,真正提 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个教学片段中,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教学中,学生指出“圆圆的”一词要读得圆一些,这是件好事,但我没有及时引导更为重要的词语“很快”和 “惊奇”应该怎么读更好,使得此处的品读理解只停留在浅层次上。在鼓励学生方面,今后应该像赵志祥老师说的那样,对学生不要太吝啬要多看一看他们进步的地 方,让他们经常尝到成功的喜悦。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6

  中职语文教学工作不是第一次从事了,每次都有新收获,在城轨半年来的语文教学中也是如此。中职语文课堂不同于一般的语文课堂,由于面对学生的特殊性它更注重课堂内容的有效性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因此对教师工作会有更高的要求。

  中职学生的学情比较复杂,这与他们的学*情况和个人经历关系紧密。首先,中职学生的语文基础水*整体较差,这体现在听说读写各个方面。给学生布置过作文,学生交上来的*作中错别字、病句、前后矛盾等现象很严重,一次语文课讲到诗歌,我问学生“这首诗写了那些意象?”,话没落音一位学生就接口道“老师,什么是意象?”,这样的例子不胜列举。中职学生很多是初中没读完辍学后重新走进校园或在一般性的初高中因为学*成绩太差不想读了才走进中职学校的,换句话说他们很多是“没地方去了”或者“被逼着”来到中职学校的。此外,很多中职学生的家庭情况也很特殊,比如单亲家庭、父母离异等,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当然也有一些误解了父母的关爱,所以表现的比较叛逆,觉得很多事都无所谓,混一天是一天,这些特殊的原因使这些孩子在常人眼里被贴上了“不听话的孩子”“坏孩子”等标签。上述的这些情况在中职学生里很常见,也是他们情况复杂的重要表现。

  面对这样复杂的学生情况,教学内容和手段自然也必须适应他们的心里,学生叛逆、逆反不能说他们是“坏孩子”,在他们心底也有自己在乎和任可的东西,教师要做的就是走进他们,接*他们,用语言真情打动他们。

  一、接*学生,触及心灵

  我教的学生是14级春季班的学生,所以以讲授语文(基础模块)下册中的教学为例。下册课本中经典篇目很多,比如第一篇《合欢树》,开学第一课讲亲情非常好,学生也能很好的接受,在讲这一课时,我结合自己在外读书的经历告诉了学生“家”“亲人

  ”的真正存在。讲课时,我没有以名人名事导入,也没有以自己从书本里看来的事例导入,而是以自己在外读书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真实事情导入,由自身的经历激起学生的感同身受,进而告诉学生“家”不是没钱时的“提款机”,也不是遇到困难挫折时的“避风港”,它是我们迷茫时、困惑时的照明灯,是我们遇到困难挫折时的“安慰”,不管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家都在我们身后,只要转身,我们就看得到,这样的方式一下就拉*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也能很快的跟着课堂走,而在结束时,同样以自己的做法告诉学生要多和父母沟通,那次的课中我很惊喜地发现孩子是很有心也很善良的,觉得他们的叛逆只是表现,背后是他们的迷茫。

  二、以课堂为主,时刻跟着学生的“脚步”走

  中职学生年龄一般在14--18之间,正值花样年纪,价值观人生观容易受到影响,而网络等各种铺天盖地的信息传递方式使它们能比教师更快的接受一些信息,上课时教师如果能很好地运用这一点也会使课堂别具一格。在讲《口语交际·演讲》时,我选用了《超级演说家》的一些小视频进行讲解分析,视频的演讲内容都是*一段时期内网络上的一些热门话题或事件,演讲的方式也不是常见的从开头讲到结尾的很严肃的传统方式,所以学生很喜欢去看,看完后结合所讲内容让学生进行分析,学生能从各个方面去分析,针对不足的还能提出改进意见,自然的课堂效果也很不错。在社会新话题这一块,很多时候学生都走在教师面前,若能跟上他们的脚步,并加以适当的引导,学生能很好的融入课堂并端正对一些为题的看法。

  三、课堂上要多点激励,教师与学生*等相处

  中职学生正值花季,青春热情、富有朝气、活泼好动是他们的特点,但同时这一时期他们都觉得自己是“小大人”,对“尊严”看得很重,所以教师应在保持师者的威信同时尽量做到和学生*等相处,在尊重学生的同时,也让学生学会尊重自己,而学生在学会尊重老师同学的同时,也学会了尊重所有的人。比如在一次作业中,有位孩子表达了自己想学好但又很迷茫不知从何入手,在写评语时我写了“老师已经看到了你的努力,以后会在课堂上关注你的”,下次课前当着全班的面不点名的表扬了他,结果自那以后,课堂上不管身边的怎样他都能认真听课。还有一个孩子,刚开始基本没在课堂上出现过,偶尔出现也是在玩手机或睡觉,但在一次很偶然的事情上我给他留足了面子,结果他悄悄改正了自己的错误开始认真听课,并且还能监督身边的人好好听课。这些小事情都让我很有感触,孩子们还是很懂事的,只是有时需要被人关注被人鼓励,更多的是被重视。

  四、用故事语言拯救课堂

  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他们中不少人基础差,学*目的不明确,上课走神、玩手机、甚至打瞌睡都是难免的,大部分中职孩子对教师的口若悬河的”长篇大论”根本不感兴趣,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尤为反感,因此,在教学中注入快乐因子,让课堂气氛活起来,是为师者不可或缺的“必杀技”。

  处在14--18岁的孩子很多时候愿意学*有故事情节的内容,所以在课堂中多穿插一些小故事能很好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特别是和作者相关的逸闻趣事。有孩子对我说“老师,学校里学的东西根本没用,学的不是真知识”,我回答他说“你说对了,学校课堂里学的不是真知识,我也不是在教大家知识,我是在教大家见识,教大家和学校外的朋友聊天时的优越感,我*时给大家讲的小故事不是让大家一笑而过的,是在给大家积累和朋友聊天时的素材”,这样的回答让那些孩子静了下来,低着头若有所思,此外,在讲艾青的诗歌《我爱着土地》时,一段配乐的朗诵也让学生瞬间进入了情景。在课堂中,恰当地运用幽默或动情的语言是能很好地把学生带到教学中去的,因此,要善于运用合适的语言吸引学生,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7

  学*了《苏雅的画儿》一课后,我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遇到的“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就有可能变成好事”的事,他们的回答真是精彩纷呈。有的说:“我的衣服破了一个洞,妈妈给我补了一个喜羊羊的补丁,看起来更好看了。”有的说:“我画画的时候,本来想画一只天鹅,结果画得太低了,就画成了小鸭。”有的说:“我的裙子太长了,我把它剪下来一截,结果又短了,我就把妈妈的别的布缝上了,结果多了一层花边更好看了。”有的说:“我本来想画太阳,画的有点大,我就把它画成了呼啦圈。”我觉得多给孩子们训练空间,老师当个忠实的聆听者,这样才能锻炼孩子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8

  《陌上桑》这篇课文我上过两次,每次教学都是循着罗敷的“美”史君的“恶”的路子教学这篇课文,效果不错。这次语文教研活动,我接触到一个新名词------“-同课异构”,它激起我心中的很多疑问。“同课异构”究竟指什么?“同课异构”的目的是什么?这种教学方式好在哪?在大矿中学两位老师的示范下,我稍稍理解,但总觉得,课还是一般的课,“同课异构”对课堂教学究竟起什么作用?怎样做能使老师丢掉“灌输”,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阅读的积极性?

  怎样来看一堂课,什么样的语文课才是好的语文课?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我们每天都不可能地触摸到这一敏感而又极具现实意义的话题。新课程要求教师观念转变,语文教学又要实实在在,这种“放手”与“收手”的矛盾时时困惑着我。辗转不眠,几经思考,我个人认为:适合、变化、和谐应是好课的标准。

  一、适合。——我们经常听课、评课,外出学*。在教师个人素养提高的前提下,有许多内容、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要靠老师的思辩,选出适合自己学*的东西教学。适合才是最好的“鞋舒不舒服,只有自己知道。”让学生在适合中慢慢提升,切不可照抄照搬,切不可急功*利。

  二、变化。—一堂好课的前提是教师在课前精心备课。一堂课融入了许多教师思想和智慧。教师在深入挖掘教材,精心备课设计课的前提下,要重在课堂生成。给学生充分发挥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要随时做出机智的应变。不同的学生,课的深度、教学方式也不同,每一位一线教师都要时时变,刻刻新。在适合中求生存,在变化中求发展。

  三、和谐。——和谐的东西总是美好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特别是人与人之间更需要和谐。和谐使人轻松、愉悦。和谐更有助于人的教育,人的发展。因此老师怎样创造良好的和谐的课堂气氛这是学生自主学*的前提,更是新课改的方向。

  无论“同课异构”的创新教学,还是循规蹈矩的实实在在的说教,我们都要选择适合学生的、善于变化的方式,创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养成语文学*的*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当然,课程改革是漫长和艰巨的。“路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新课标,不能形而上学,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歪曲曲解。对于传统的一套,我们要怀疑,要创新,但又不能完全摒弃。毕竟教有法,而又无定法。不然,我们又会陷入某种教学模式的泥沼,再一次模式化了。我想这当不是新课程改革的初衷

  一、以学生为主

  把学生看作语文学*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学*活动为主。比如,在教学课文之前,我经常先把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读课文后根据我制定的学*目标再讨论确定自己的学*目标,作业也可自主确定。这样,就使全体学生都能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还参与了目标的制定和作业的布置,从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已的学*目标,可以在自学阶段有本可依,有章可循,并取得成就感。

  二、师生互动

  从新课程的角度来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执行者。因此,教师、学生都是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教学相长才真正成为可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发挥出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学生通过提出疑问、自行释疑,会深入理解课文,丰富了课外知识的。由此,我就启发学生:文选内容固然重要,但也有其局限性,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来充实、完善,健全中学语文知识结构是课内课外等综合因素建构而成的。

  三、语文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营造亮点。

  突出重点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轻重主次,在整体感知上对课文重点进行局部的深入探究或知识的迁移,最后再归结到整体上来,深化对文章的认识。而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应该是疑问的聚焦点,思维的交汇点,教学的创新点。学生的兴奋点如果被激活了,那么他们对课文会进行再创造的。如果每天都是轻松愉悦的上课,那么学生的灵感和情感会得到激发的。此外还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又挖掘出学生的创新潜能。

  四、变教学思路

  由教师教的思路转向学生学的思路,由文章学的思路转向阅读学的思路。教师应注意重视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只有遵循学生学的思路和阅读学的思路,才能真正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培养学生拥有较为完整的阅读体系是写作能力提高的关键

  “向阅读要写作能力。”学生涉猎广泛的课外知识领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适时关心。我参考新课标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学会自主积累,帮助他们建立写作素材库,引导他们从中汲取精华,“博众人之长于已身”。

  六、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感是教学艺术之魂,没有情感的融入,教学艺术之花就不能开放。而语文教学就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来沟通与学生的联系,以情来陶冶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既是教学的目标,又是教学的手段。

  在课改过程中,我不断地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转变行为,丰富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在培养学生优化发展、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也实现了自己在专业上发展和人生的成长。

  为识庐山真面目,劝君要做有心人。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9

  “以学生发展为本,改变学生学*方式为主”的研究性学*因其致力于学生学*的主动性、创造性而日益受到师生的欢迎。而将其作为一种学*方法引入到自己的教学中辅助教学,应该说还是挺有成效的。首先学生上语文课的兴趣浓厚了,学*积极性提高了;其次学生学会了查寻资料的方法,加强了小组之间的凝聚力,小组内交流和在全班交流,增强了表达能力;再次在全班交流时对学生仪表、表达的高要求,加强了她们自我发展的意识;小论文的写作使学生锻炼了写作能力等。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问题,现把它和自己对它的思考一并提出来,以期待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去探索、研究。

  问题一:学生停留于资料收集层面,不善分析、提炼。

  在进行语文研究性学*的教学过程中,收集和分析、处理信息是实施过程中的必要环节。收集信息是指学生能够从不同渠道获得信息,并且能够熟练掌握各种获取信息的工具,对所需信息的指向比较明确。而分析、处理信息则是指学生能对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概括并运用到自己的研究中去,能根据所占有的信息提炼出别人所没有的观点,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的。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收集信息比较容易,因此积极性也较高,收获也较大;但一旦进入分析、处理信息阶段,学生就显得相对低沉,不善于发现问题,因为,这一阶段比较困难,属于高层次的思维能力。

  问题二:学生真正的参与面不广,旁观者较多。

  一般来说,真正对语文有兴趣,认为语文对自己将来的发展很重要的学生对学*内容较为热心,她们积极查找资料,深入钻研,广泛地和学*组成员进行讨论,在个人钻研和讨论中,不断获得新知识,发现新问题,她们承担了学*内容的大部分任务,甚至包揽了全部研究任务,成为学*小组的顶梁柱。应该说,她们的能力在语文研究性学*中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高。但是,组内那些或者性格内向,或者对语文兴趣不浓的同学对学*内容研究的参与度不大,顶多是查寻一些资料,至于其它的比如进行分析比较,形成自己的观点等就不太积极,可以说成了学*内容研究的旁观者,故出现了“一些人忙而劳累,一些人闲而无聊”的局面。

  问题三:课堂交流*乏,被动接听者多。

  语文研究性学*活动的最后程序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为了锻炼她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要求学生在形成书面材料之前进行口头汇报,将自己的收获和同学进行交流研讨,以便加深对所研究内容的理解并继续修改。但是由于大部分学生只是将收集的内容剪贴、拼凑,没能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中,且采用的形式比较单调(只是单纯地将所收集的资料一股脑儿地读给大家听),再加上她们表述时不讲策略,没有老师讲得生动,同时各组只注重本组的内容,对其他组的内容一般不太感兴趣,因此形成了汇报组的同学在上面讲得很累,而其他组的同学却只是被动地接受、倾听,形成了死气沉沉的状态,课堂上成了变相的`满堂灌,没有了思维的碰撞。久而久之,本该充满活力的研究性学*变得单调、枯燥、乏味。

  针对以上问题,在今后的语文研究性学*过程中可采用以下策略,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1、加强师生“对话”

  从问题一中可以看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必须加强。这就使得教师和学生“对话”显得非常重要。因为学生正处于心智成长阶段,知识结构也并不完善,亲切的交流对于情感或思想易于激发,它可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帮助她们深入思考。有的老师认为采用研究性学*方法可以让自己省力,一旦将任务分配给学生,和她们讲清楚怎样做,就无须再多过问,在学生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几乎和学生没有交流。这一种做法是不对的。在语文研究性学*中,学生比*时更需要和老师进行交流,她们认为,在她们这一层次,所学的知识不是很扎实,阅读面不广、量不大,碰到问题有时是束手无策,不知该从何下手,思路堵塞,这时和老师的交流就可以帮助开拓思路,加大思维深度。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研究性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

  2、强化群体参与意识。

  首先在开展语文研究性学*前,教师就要做好宣传工作,指出合作学*的重要性,强调共同参与。其次,及时联系,做好协调、指导、激励工作,增强她们的参与意识。教师要勤于与各学*小组联系,了解各小组的任务分配状况,研究进展状况,产生的疑点等等,并督促小组成员轮流将每次讨论分析情况记录下来,以便将来成文时使用。这样,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疑难,从而及时帮助、指导、协调,也有利于教师在学生碰到困难时及时激励她们,以免学生被困难吓倒,打退堂鼓,出现旁观者。

  3、学会宽容,注重思维碰撞。

  思维的碰撞在语文研究性学*过程中时时、处处存在,这也是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特别注重的地方。而在班内的交流,既可以让其他小组的同学分享自己小组的劳动成果,又可以听取她们的意见,使自己组的研究能更进一步,是一个思维碰撞的大好机会。为了很好地利用这个交流的机会,激起学生思维的碰撞,笔者针对学生交流中出现的状况,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参与学生的讨论,给学生一点建议,让各组学生明确,交流并不仅仅是完成任务,重要的是让其他组的同学能从自己的讲解中获得东西,并从中激起思维的火花,从她们那儿获得启迪;其次让学生学会理解、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辨证地思考,让学生共同分享收获的喜悦。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优选【十】篇(扩展3)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菁选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1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一如春花竟放,香飘满园。自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高效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活力,令人欣喜,叫人振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中的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仍要注重基本能力之培养。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弄得支离破碎,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但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琅琅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

  因此,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以上如此种种行为,貌似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所在实质却把学生引入了无序、盲目、混乱的学*状态,如此则学生的学*效果如何自不必说,更不要说高效二字了。所以强调自主,要有的放矢,要有目标性,可操作性,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三、鼓励合作学*,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作为一种新型的学*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实施合作学*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和独立思

  考为前提,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追求所谓小组学*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有的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在合作学*中,经常看到如下场面:

  1、小组中有一个成员在权威地发言,其他成员洗耳恭听,汇报时当然也是小权威的“高见”。

  2、小组成员默不作声,自己想自己的。

  3、小组成员热热闹闹地在发言,但没围绕主题,讨论时气氛热烈,却没解决实际问题。以上种种的合作学*,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涵泳。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我们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此,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的学*活动:一要组织好学生自学,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二要组织好合作学*,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教给合作的方法,重视对合作学*的评价,做到互动学*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三要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四、倡导探究性学*,但不能无度开放。

  探究性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

  课堂上探究性学*主要体现在探究性阅读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阅读活动。语文的探究学*不同于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讲究科学性,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发散思维,不注重整合和优化,开放无度,天马行空。远离文本,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将语文课上成了“资料课”、“环保课”、“综合课”。

  阅读是富有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过程充满了创造。阅读教学应该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开放性的话题,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个性阅读能力。教师在进行开放性教学时要把握一个度:开放要有利于师生在阅读实践中与文本发生深层的有价值的对话,有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有利于进行科学方法、健康情趣、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渗透,有利于学生体验母语的优美和运用母语的实践。

  五、倡导对话,但不能远离“根本”。

  对话既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师生关系。 《语文课程标准》引进了“对话理论”,认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使对话主体间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是对话主体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

  而实践中,有的教师对“对话”的内涵理解不透,认识肤浅,甚至歪曲。课堂上貌似*等的对话,但实际与《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对话还有不少距离:一是话语霸权严重,对话机会不等。课堂教学中一部分学生成为对话的贵族,一部分学生沦为对话的奴隶。二是注重发表和说话,忽视倾听和交流。学生间不能够有效地通过对话互相补充、共同提高,教师也难以及时抓住对话中闪现的教学契机。三是不重读书,只重对话。往往学生只读了一两遍书教师就展开议论、组织交流,导致对话的质量不高。四是对话到底,方式简单。学生个体阅读、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太少,特别是学生的默读、静思、写作时间多被挤掉,最终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真理向前迈一小步,就会变成谬误。”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必须革除,但我们不能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只有不断地深入学*,冷静地思考,不断的反思,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的走进新课程。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2

  新课程改革为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春笋拔节般的生机!在生动,活泼,充满活力的课堂中,孩子们可以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挥洒独到的见解,畅想美好的未来!语文教学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无限魅力,体会到了语文深远的内涵,品味着语文课本散发着清新而悠长的馨香!新课改让更多的人爱上了语文课堂及语文学科!但是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令人尴尬的教学局面:既不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扎实地讲授基础,又没有落实新课程的精神实质!课堂教学在以下一些方面迷失了……

  一、小组合作讨论

  新课程在学生的学*方式上,极为关注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能力,小组学*为这种合作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渠道。在小组学*的过程中,学生实现了信息与资源的交流整合,完善和扩展自己的认识,还学会了参与、倾听、尊重他人……但是在美好的愿望下伴随而来的是小组讨论运用的不当,导致讨论形式化,为讨论而讨论,为做课而讨论,为了课改而讨论……主要表现为:

  讨论内容不合理。讨论的内容没有什么含金量,没有思维的价值。学生一听即会,但是为了老师的要求,在不值得讨论的地方开始了讨论,造成时间的浪费。讨论时间不合理。一种情况是讨论时间过少,学生没有充分展开,只是蜻蜓点水,讨论只是成了摆设。另外一种情况是讨论时间过多,造成时间过剩,学生无事可做,课堂松散,讨论成了学生的休闲时间。

  讨论分工不明确。小组成员之内没有具体的分工,讨论没有组织,没有纪律,小组成了开小会的场所。或是,小组内成了优秀者的一言堂,落后者永远是听众。老师成了旁观者。在学生合作学*的过程中,老师的指导作用必不可少,或是一句话的点拨,或是一个眼神的赞许,或是一个微笑,需要老师在小组讨论中相机有道,科学组织,在帮助学生向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进行探索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小组讨论如果没有老师的有效的组织和引导,其讨论必定是无序和低效的。

  讨论的形式单一。不管是任何课堂,任何时候,只要是老师一宣布讨论,学生便凑在一块,叽叽喳喳说个不停。时间长了,学生产生厌倦情绪,降低了兴趣与参与热情。每到讨论时候,便会看见一些学生我行我素,对讨论的情况置若罔闻。老师应当结合现实的教学情景,研究并选用最为有效的合作方式。例如:人物分工式讨论、书写式讨论、案例式讨论、辩论式讨论等。

  二、课堂活动体验

  渗透在新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强调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建构,在活动中发展”。用“以活动促学生发展”的指导思想来设计与组织活动,使活动真正具有教育价值并适合于学生,使活动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但如果使用不当,就会起到喧宾夺主、不知所云、画蛇添足的反作用。主要表现有:

  表演不适合中学生的身份。比如让学生表演见到罗敷的神情,让学生表演狼的目似瞑、意暇甚,表演没穿衣服的皇帝……充斥在课堂中的不是思维的火花,而是滑稽的丑态,无益于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活动无目的。有些课堂教学活动不知活动为了什么服务,形式上热热闹闹,内容上乱七八糟,该讲的没讲清,该听的没听懂,课堂秩序失控,是“为活动而活动”。

  活动脱离语文本身。有些语文课堂中,非语文化现象突出,形式上是活动的特征,但是内容上偏离了目标。上成了思品课、自然课、法律课等。可谓是荒了自家的地,种了别人的田。

  三、课堂教学评价

  对学生回答问题或对其课堂表现进行评价时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评价是否科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新课改提倡多鼓励、多表扬和多肯定学生,帮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树立深入学*和研究语文的信心。当表扬鼓励在课堂中发挥了它的重要作用的时候,不当的现象又随之诞生了:

  语言苍白。教师的评价语言要丰富,体态语言也要适当,要富有真情实感,让学生感到亲切,可信,从而备受鼓舞。但是在课堂中经常出现这样一种状况,老师评价语言单一,苍白。经常是你答的“太对了”、“真棒”“好”“了不起”……老师没有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合适、恰当的评价,让人感觉老师的语言空洞。

  滥用表扬。课堂中,不管问题价值大小,不管学生回答的含金量多少,老师都是一个口吻:对、不错、好、太棒了……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并不意味着课堂上教师脱口而出的随意表扬。表扬过多是评价中出现的一个普遍现象。过多的表扬会让学生*以为常,导致学生随意应付。一个人人都能轻而易举回答出的问题如果给予过度的赞赏,会使学生怀疑老师的真诚。

  评价不客观。我们倡导赞赏,但不是无原则的赞赏。要勤于赞赏,哪怕是学生出现了错误,对其中的点滴创新思维也要肯定。但对于错误,老师要真诚地纠正学生的错误,使学生明辨是非。尤其是知识上的认知对错要有明确的评价,千万不能含糊其词。课堂上老师对学生的回答,不能准确抓住要害,对其精彩处给予赞扬,对其不当处给予点评,总是以“不错”“很有想法”等一概而论。

  评价形式单一。老师和学生都是评价的一员,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能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得失,反思自己的行为,改正自己的缺点,学生的这一过程是他们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但是在课堂中多数老师包办了对学生的评价,忽略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四、课堂老师地位

  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交往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师生之间是*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但我们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老师们忽视了自己应有的地位,从而产生了一种“自主”变“自由”的不正常现象:

  老师不敢提出问题。课堂上: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学生想学哪段就学哪段,想怎么学就怎么学,不管问题是否有价值,老师也和学生进行着无意义的讨论。讨论更多的停留在表象、缺乏理性的、深层次的思考。老师不敢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生怕一提问题就会违背了新课程的精神。新课程强**师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并不是意味着教师就只能袖手旁观。老师作为学生学*的参与者,当学生无法深入研究时,教师不妨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研究。

  老师不敢讲授。课堂上,老师全由学生发表看法,不管学生发表看法是否全面,是否清晰,到最后老师来个模糊结束,让学生不知所云。新课程将教学本质定位于交往,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形式。课堂上是不是讲,并不一定是教学观念落后与先进的标志,真正的问题在于讲什么,怎么讲,什么时候讲。

  作为一名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老师,我在学*和实践中前进着,问题曾出现在自

  己的教学中、曾在听课学*中发现到,让我不得不反思一些传统教学和新课程教学之间的继承与破除的问题,更要让我们澄清一些问题。新课程改革让我们一些人走了形式化和绝对化的路子。我们有的太急噪冒进、有的不懂要旨、有的走了极端,提倡了新的,便否定了旧的这些现象影响了我们教学的有效性,违背了新课改的初衷,这就需要我们重新领会新课改的本质思想,重新审视新课改指导的课堂教学,重新思考传统教学和新课改教学的关系。

  新课改,让我们不再“戴着镣铐跳舞”,新课改,让我们感受到了语文课堂上应有的活力!我们既要大胆创新,又要继承和发扬多年来积累的成功经验。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在探索中保持理性,找回迷失的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的共同成长乐园!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3

  自教育以来,特别是新课标,新课标向所有奋战在一线的教师提出了一个最基本的且最具震撼力的口号:“教育理念的更新”。这个响亮的口号尤其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语文学科,搭建了一个更科学更合理的的教学*台,为语文教学行为提供了一个适合学生发展,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大舞台。笔者现结合新课标中的新理念,对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普遍行为进行反思,以便对新课标新理念认识得更为深刻一些。这些普遍行为是:

  一、德育渗透力度不够

  语文是综合性最强的一门人文学科。通过教学不仅要求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而且更要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目的。但在我们*时的语文教学中往往偏重于对语文知识的传授,对句子的理解分析,修辞方式的运用等等,而忽视了语文的教育功能;文章所传达的思想,精神、人生观、心理状态等,以及对于学生应该从中借鉴什么,学*什么、批判什么……如《愚公移山》这篇课文,要渗透德育教育是:“愚公精神”,什么事愚公精神呢?可归纳为:他就是克服困难的精神。或者说:1具有“挖山”的信心和勇气;2具有坚持不懈、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3具有远大的目光和发展变化的观点。这就是我们要学*的愚公精神。有人提出移山不合算,还是移屋合算。其实这是一种诡辩,是不合理的,是和这篇寓言故事的目的相违背的。新课标则提出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更强调“育人为本”的教育观念。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在成长中如何以健康的心态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

  二、作文教学流于形式

  虽然在此之前我们经常倡导创新作文,也强调作文在教学中的份量,但在实际行为中,我们很多教师只在作文课堂上进行写作教学,或者每周就来一篇作文,造成了学生为学作而写作,没有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日常化系统化教学,使大部分同学的作文空洞而缺少感动,有的只是优美词语的堆砌或是干巴巴的叙事。新课标强调“以人为本”,我们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感悟生活,随时写,及时写,让学生情不自禁的、发自内心的、主动而积极地渴望去抒写。日积月累的写作,何愁作文课写不出好作文?

  三、评价方式过于简单

  教学中,我们往往用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好坏,忽略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以及情商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例如某个勤奋的学生经过努力语文考了95分,没有上优秀,我们则不会称他为好学生,也许会说他脑子慢再学也不行。这样做的结果会让他自卑而沮丧。新课标提倡尊重和赞赏学生,让学生的闪光点在我们正确的`评价中熠熠生辉。诚然,教学行为因师而异,因人而变,但无论怎样的不同,只要遵循新课标中的新理念,语文课堂就会在我们教师的科学耕耘下,成为学生成才的良田活土。

  四、课堂教学盲目追求形式

  特别是新课标的实施,我们很多语文老师用素质教育为幌子,一味强调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实践,很大程度上将语文课上成了活动课,深陷“兴趣爱好”之中,这种现象是对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曲解,它明显带有表层和功利性的毛病,这样盲目追求形式,是因为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方式。这样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也是有害的。

  以上这些,仅仅是本人现在的一点反思而已。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4

  从事初中语文教学这几年,一直在努力营造“在快乐中学*,在学*中快乐”这种氛围,让学生“乐学”,让学生充分享受学*的乐趣;打造高效课堂模式。基于此,我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努力:

  一、努力与学生拉*距离。

  在日常班级管理、学*生活中,与学生拉*距离、多交流,寻求与他们的认同点,找突破口,情感方法等全面关注他们,使之亲其师,信其道。以此为起点,给适当的任务,促其自学,鼓励加环境的`合力,制定明确具体可行的目标和任务,相信他们,肯定他们,让学生们真正感觉到学有所获,引起兴趣,并在其中体味到快乐。只有在*等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愉悦地学*,取得好的效果。

  二、课前精心准备。

  打造快乐高效的课堂,要做到知识容量、广度、深度、技能训练达要求,课堂上注重过程方法,互相交流、思考、释疑针对性强,收获全方位,课前准备很重要。*时备课不能仅仅局限在教参,还应广泛的收集资料,才能保证课堂的高效率。

  三、激发学*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富有激情的导入课堂,给学生一个轻松、愉快的信号,把学生带入一种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引领学生进入课堂。巧设问题激发兴趣,让每个学生都能动起来,做到不走神、认真听讲,积极地动脑思考。

  四、注重学生自我展示,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能力。

  注重分小组进行探讨交流,各小组推荐代表展示本小组的学*成果,其他小组同学进行全方位的点评,使问题得到深化和纠正,如有必要,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展示过程中,学生要注意倾听并及时作好记录或进行修改。尽量做到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且能够表达出来,培养学生勤思考、敢发言、勤发言,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培养其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五、培养课代表、小组长协调、配合能力,使课堂更高效。

  要做到和谐、轻松、高效,教师个人的努力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合理高效的发挥课代表及小组长的作用,明确职责、分工明确,真正让课代表及小组长做好老师的“左右手”以使课堂效果更高效。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5

  十二三岁的年龄,本就是玩的时候,如果非要让七年级新生向高中生那般老成、稳重的坐在教室里静静的听老师讲课,对于他们来说确实有一点严酷。可以说,任何一种过于长久单调的活动对学生而言都是枯燥乏味的。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想充分吸引学生学*的积极性,把学生调动起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努力营造一种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主动发挥他们自身的能动性,成为学*的主人。这就是寓教于乐。什么是寓教于乐?就是在教师引导下,从情感教育入手,给学生爱与美,激发其学*兴趣和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能愉快、主动地接受知识,成为学*的主人,由苦学变为乐学。

  一、寓教于乐,将音乐引入语文课

  要想寓教于乐必须丰富教学内容,必须采用生动的教学方法才能得以体现。教师的“乐”教具有决定性作用,因为它是乐学的前提。为达到乐学,可将音乐引进课堂,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使学

  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学*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比如说,学*初中语文第一册第11课《绿》时,教师可以进行配乐朗读,让学生边听音乐,边看相关的幻灯图片,边感受朗诵时的情感起伏,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从感性角度认识朱自清笔下那醉人的.绿,这样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也可以使学生了解到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如《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一课,用音乐配合,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轻柔抒情的音乐使学生感受到影子的善良、可爱;柔媚的音乐更能调动出盲孩子孤苦无一时学生的同情。音乐使学生感知到了什么是美,什么是关爱。在进行美育和热爱自然的教育时,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开展角色表演,创设不同情境,使学生乐中学*兴趣是人们工作和学*的驱动力,有兴趣才能引起大脑的兴奋、观察、思维、记忆等活动,才能最有成效,为帮助初一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字里行间洋溢出的情感,可开展各种生动有趣的表演活动,进行乐中学*。如《羚羊木雕》一课,可请学生分别扮演“我”,父母,奶奶,万方及万方妈妈。在表演时,每个人都要注意自己扮演角色的身份,说话时的语气动作等。通过这样直接的演示,同学们可以更直观的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既调动学生的学*兴趣,也锻炼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和朗诵能力。

  三、美化板书,图文并茂

  板书是反映课文内容的镜子,展示文章结构的屏幕,是教师教学使引人入胜的导游图,是每一堂课的眼睛,对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有很大作用。一幅精彩的板书设计,往往会使学生兴趣盎然,它集直观、形象、生动为一体,既将课文内容直观展示,又别具一格。如《看云识天气》一课,在教学时,用课件将板书和图片结合起来,图文兼备,学生一目了然。这就体现了初一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教学特点。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6

  这周的例会,王老师就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心得和体会做了公开的发言。听了王老师的发言,我收获颇多。

  首先要摆正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这一点对现在学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们都知道应该放手给学生,可如何放手,往往无从下手。听了王老师介绍的他在教学工作中的具体做法,我深受启发。

  其次要有效的备课,*时我的备课无非是课本和教参,可是王老师一堂课分几个步骤,每个步骤又分那几个环节,哪些环节比较重要,一定做到心中有数。一定要搞好二次备课,有些环节可能是效率很低或根本没有实效的环节及时删去,在上课过程中,特别是处理问题的一些细节上,有时会有一些非常好的灵感,但是这样的.灵感有时又是可遇不可求的,对这样一些的好的方法,这时要及时做好记录,有时等上完课就会想不起来了。王老师的做法我深感佩服,课本我们教了很多遍,可是我们注意吸取教训了吗?教学经验从哪儿来,可能更多的是来源于课堂。

  总之,教无定法,但必有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还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和探索。但是我们都能像王老师那样善于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积极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我们一定也会像王老师那样,成为一代名师。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7

  语文在中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初三,更是轻视语文学*,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现在我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对学生学*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表现

  1、漠视语文

  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考试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

  2、应付老师,*衡自己

  这些学生迫于考试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目标和学*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也可以“我已努力过了”聊以自我安慰。他们从不对学*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

  这类学生对学*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随着考试的临*,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无法发挥正常水*。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4、投机取巧

  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也不是不知道语文重要,而是认为考试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大搞题海战术,今天一套资料,明天一套试题,见题就做,企图能够“碰”上考试题目,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还有一些学生,题目也不做。他们抱着“我聪明”、“我运气”的心理,等到考场“超常发挥”。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机取巧者。

  二、成因

  1、认识的偏差

  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就像砌房子一样,一块石头、一个砖头、一抹水泥、一张瓦片、一颗钉子、一根木条,你就得一点一滴的垒和砌,嫌麻烦就不行。而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抱着这样的认识学*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较之其它学科,语文更侧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综合素质的表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这就是所说的“渐进性”。语文学*往往会出现花了一些时间而看不出成效的现象,但是只要能坚持不懈,付出定有回报。有些学生的功利心太强,一旦努力没有效果,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殊不知一旦抛开语文不学,或不能坚持不懈地学*,很快就会看出退步来,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是这个道理。还有的学生

  不能认识课内和课外的关系。*几年来,为有利于对考生能力的测试和人才的选拔,命题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有些教师和学生便产生了一种错觉,课本对考试已经没有作用,于是,本来就有投机心理的学生对复*资料倍加青睐,却把语文课本束之高阁。殊不知,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正所谓“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2、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不强。

  学生偏科,重理轻文,主要是因为理科的题目透明度高,答案标准,成就感强,而文科的题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时间做了,也不知对否。特别是写作类题目,有时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自认为不错,常常因偏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与其这样吃力不讨好,还不如去解理科题目。就是喜欢文科的同学也宁可花时间在政治、历史上,因为这些学科投入少,见效快,在这种心态下,一些本来对语文感兴趣、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也失去了热情。再加上复*阶段,各科老师都感到课时紧,任务重,往往通过发资料、做作业的方式挤学生的课余时间,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这些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不知不觉就把“语文学*要多读书”这些无需上交的“软作业”抛到九霄云外了。

  三、调控措施

  1、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学生学*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学认为凭着自己积累的老底够了,“我不需要学了”,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的“空洞”,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诸行动。教者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

  2、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兴趣,激活课堂气氛。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才能真的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

  3、分解大目标,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自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自信心对于正在学*中的学生尤为重要。学生考试频繁,情绪波动大,一旦哪门学科有考试“滑坡”,马上就自暴自弃,这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改善学生作为学*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妨搞一些小的专题性的竞赛,如注音、改错别字、找反义成语、名句默写等,对高分获得者及时表扬和奖励,因为教师的“表扬和奖励”代表着一种“权威”的认可,它能够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奖励可以提高学*效果,至少不会降低其效果”,“奖励是人的一种本能性的追求”。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的甜头,他们学*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8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融合。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本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值得反思。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因此,教学中要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

  教师引导孩子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语文教学长期的“多样性”“模糊性”“特性”会给学生什么样的影响?”长期“不假思索地说”,“无根据地说”,“任意地说”,“编造着说”,“不负责任地说”,致使学生对语文学*产生新的误解,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

  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

  三、鼓励合作学*,但不能忽视立思考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不能忽视学生的立思考。合作学*作为一种新型的学*方式,被老师勉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

  实施合作学*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和立思考为前提。

  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追求所谓小组学*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有的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师不管在公开课还是*时教学动辄就安排四人小组讨论,不管内容有无讨论的必要,有些甚至一节课讨论到底。也有的`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看到一两个小组有结果就匆匆收场,完成一次合作。在合作学*中,还经常看到如下场面:

  1、小组中有一个成员在权威地发言,其他成员洗耳恭听,汇报时当然也是小权威的“高见”。

  2、小组成员默不作声,自己想自己的。

  3、小组成员热热闹闹地在发言,但没围绕主题,讨论时气氛热烈,却没解决实际问题。以上种种的合作学*,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与立思考的关系。

  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

  我们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此,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的学*活动:

  一要组织好学生自学,使每个学生都能立思考;

  二要组织好合作学*,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教给合作的方法,重视对合作学*的评价,做到互动学*与个别辅导相结合;

  三要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9

  教师与学生要想发展,必须要将实践与探究融为一体,使之成为促进师生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而反思则是将二者有效结合。那么应从哪些方面实现师生互动的反思模式构建呢

  1,要求做好课堂简要摘记。

  当前,老师讲学生听已成了教学中最普遍的方法。而要学生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反思,听是远远不够的。要反思,就要有内容。所以学生就要先进行课堂简要摘记。课堂简要摘记给学生提供了反思的依据。学生也能从课堂简要摘记中更好的体验课堂所学*的内容,学生的学*活动也成了有目标,有策略的主体行为,可促使老师和学生进行探索性,研究性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在学*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提高个人的创造力,所以课堂简要摘记是学生进行反思的重要环节。

  2,指导学生掌握反思的方法。

  课堂教学是开展反思性学*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反思性的学*。学生的实践反思,可以是对自身的认识进行反思,如,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及课堂中的'内容,都可引导学生多问一些为什么;也可以是联系他人的实践,引发对自己的行为的比较反省,我们可以多引导学生进行同类比较,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也可以是对生活中的一种现象,或是周围的一种思潮的分析评价,此外学生的反思还何以是阶段性的,如:一节课尾声时,让学生进行一下反思,想想自己这节课都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当天睡前,反思一下今天自己的感受;或是一周反思一下自己的进步和不足等等。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10

  传统作文教学中,学生写完作文就交给教师,然后教师用上好长时间对每篇作文精批细改。费很大劲批阅出来,但到讲评时,由于时间隔得长,学生早已淡忘,甚至不记得题目,对教师的辛勤劳动,认真讲评,学生根本不买帐,收不到什么效果。更大的问题是教师按照自己的思维讲评,把教师的想法灌输给学生,学生被动接受,大大限制与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那么,如何在作文批改中**学生,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呢?我作了如下尝试。

  学生完成作文之后,马上进入互相批改,认真评估环节。以队为单位循环调换作文,以小组批阅。

  小组由语文水*高的同学担任组长,四位同学共同完成四篇作文的批阅。首先每两个同学共同默读一篇作文,边读边作好旁批。精彩之处打上圈,并作赏析;有问题的地方画横线,批注上原因与修改建议。这样旁批完一篇作文,组内互换,以同样的方式阅读另一篇并补充旁批。四个同学都读完这两篇作文,这时在组长的带领下,同学各抒己见,作出总评。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有时会因为一个字的写法去认真地查字典;有时因为对某一句话的看法不一而争论激烈;有时因为对文章中心的理解去与作者交流,了解写作背景与目的……整个教室是一个沸腾学*的场面,思维灵动的场面,学生那种认真批阅的热情,全身心投入的情景,常常让我感动。我也穿梭于同学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点拔指导。这样的作文批阅课上,学生是活跃的,是激情的`,是非常有收获的。

  因为不同的作文表现出不同的选材角度,不同的生活情趣,不同的人生感悟,同学们在热情地批阅中,形式上是完成了批改任务,实质上却是学生不再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而能放飞自己的思维。在批阅同学的作文中,欣赏同学作文中的精彩之处,对有问题的地方提出修改意见,准确地评价同学作文,这样一个过程的学*,明白了自己作文的不足,明确了以后写好作文的标准,提高了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写作能力,更激发了同学们写作的兴趣!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优选【十】篇(扩展4)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菁华9篇)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1

  十月是丰收的季节,我们六年级组老师们在历时一个多月的小组教学中也有了教学上的新体验与新收获。

  在授课之前,我们组的四位老师利用空节时间,不断进行研讨,从授课内容到授课方式,从钻研教材到分析学生,从课件制作到课前准备,大家都是不分你我,分享各自的经验,充分体现了团队精神,也达到了进行小组教学的目的之一——促进教师们的共同发展。

  本次小组教学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淡化讲解,体现语文学*的自主性。

  《荔枝》、《长征》、《梅花魂》都是*实易懂的课文,以本班学生的学*水*,完全可以自读领悟。在教学中,教师要避免繁琐的讲解,给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时间,使学生在读中感悟。

  二、优化讨论,体现语文教学的创新性。

  讨论是阅读教学中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它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促进智力发展,提高创新意识。这三篇课文虽然*实易懂,但要从细微处读出真情,还得让学生在在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充分地交流、探索。所以都设计了“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最感动?课文中批注,相互交流,谈体会”这些环节。

  三、深化感悟,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梅花魂》《荔枝》《长征》都是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这样文质兼美的课文,都让学生在读中悟境,议中悟情,写中悟意。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体会作者的情感,我们都设计了“歌曲渲染”,“补充文章结尾”“看图写话”等环节。

  我们通过这次小组教学,再一次领悟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在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自然会水到渠成。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2

  一、大胆放手,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

  小语新课程标准认定,“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因而,“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孩子的成长基本上得益于自己的学*,课堂上的收获实在是微不足道。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决心真心实意地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二、以写字教学为切口,培养学生的学**惯。

  小语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的基础”。我们老师在*时的教学中,忽视了这一点。而新教材已关注到了这个问题,在教材的开始,不再急于讲授课文。而是打破了常规,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新学期初,我就注重了学生良好的写字*惯的培养。通过观察、模仿、练*,教给学生正确的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利用写字歌:“学写字,要注意,头要正,肩要*,身要坐直,纸放正,一尺一拳要记清,手离笔尖一寸高,写字认真要心静”,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惯.

  三、把握训练训题,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

  新教材旨在使学生不要死读书,读死书,而是要把书读活。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又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就拿口语交际这一训练来说吧,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思维、概括、说话等能力,更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创新的天地,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无拘无束,畅所欲言。从而也为夯实写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教这类训练时,要精心组织,重“说”和“演”的训练。如,我在教第六课《小摄影师》时,根据书上的插图,实地模拟进行表演,这样使学生的形象感知变得直观化。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相互之间对起话来。头头是道,不但“说”得到了锻炼,也使学生感悟了许多道理。

  四、多读、多看、多思考,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出“人才只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能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的论断。言尽之意就是说“名师出高徒”。当今,是高科技的信息社会,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开阔视野。有时提出的问题,老师也会觉得束手无策。新教材的内容更是从古到今,包罗万象。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力争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在学生眼里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无事无物不晓。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我认为*时应该多读书、多思考、多实践、多总结。

  总之,新教材充满着时代的气息,内容上的更新,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法上如何去创新。努力帮助学生从小练好语文基本功,为他们全面素质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体现新教材的真正价。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3

  作为一名青年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形成属于自己的鲜明的个性乃至独立的风格。当然,这种个性和风格的形成是建立在对教材的完整理解和透彻把握上,建立在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熟练操作和具体教学技能上的巧妙掌握上,建立在对学生学*能力的准确估价和学*目标的正确定位上,除此之外,还要不断地充实自己的业务知识,磨练自己的语文能力专长,发展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反思自从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语文课堂焕发出活力,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振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我认为表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一、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合作学*不能忽视独立思考合作学*作为一种新型的学*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

  但实施合作学*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和独立思考为前提。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我们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

  三、探究性学*不能无度探究性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

  课堂上探究性学*主要体现在探究性阅读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阅读活动。语文的探究学*不同于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讲究科学性,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教师在进行开放性教学时要把握一个度:开放要有利于师生在阅读实践中与文本发生深层的有价值的对话,有利于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有利于进行科学方法、健康情趣、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渗透,有利于学生体验母语的优美和运用母语的实践。

  四、“对话”不能远离根本《语文课程标准》引进了对话理论,认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

  “对话式阅读”应该是对话主体间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但是实践中却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话语霸权严重,对话机会不等。二是注重发表和说话,忽视倾听和交流。三是不重读书,只重对话。往往学生只读了一两遍书教师就展开议论、组织交流。四是对话到底,方式单一。整堂课讨论接讨论,交流接交流,学生个体阅读、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太少,特别是学生的默读、静思、写作时间多被挤掉,最终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必须革除,但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只有不断地深入学*,冷静地思考、反思,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的走进新课程。但如何具体来做呢?我认为,要做到好,应该得抓好两点:一是学生怎样学;二是教师如何教。

  语文学*的任务无非是读书,写字,写文章和语言交际。但几乎所有的语文教师都知道,对照未来社会的要求,从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我们的语文教学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是字写不好。这与训练不足指导不到位有关。二是不会写文章怕写文章,到初中毕业的时候有不少人还是不会写作文。到了高中毕业,有将*1/3的学生的写作水*达不到高中的基本作文能力要求。三是不愿读书不会读书。以前有人作过统计,学生考上大学还没有读过*古典四大名著,有的学生做*题可以,但是给他一篇文章往往总结不出要点,更说不出自己的亲身感受。我们不禁要问:应该让学生读书写作的时间都哪里去了?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倡导师生、学生间的交流、合作、探究。明确了语文学*的五大目标: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学*状况,怎样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参加学*活动,而不是我要讲什么,我要交给他们什么。具体的做法是:

  第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兴趣,消除学生学*的紧张恐惧心理,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课堂活动。在具体的学*过程中,要不断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发问的兴趣和热情。要有意识地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气氛。关于课堂宽松和谐气氛的营造有很多典型的课堂教学实例可以借鉴,比如徐州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课堂上让学生随意称呼自己,当有的学生直呼其名时,于老师一声“到”,缩短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这样,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先生和稚气未脱的孩童之间真正做到了“零距离”,后面的课堂教学,师生之间就再也不会有陌生感和距离感。

  第二,要提供学生合作学*的机会和活动空间,设计好讨论方案,让每一位学生有效地参与讨论。一位老师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一开始就设计了小组合作学*方案,把全班学生分成6个小组,围坐在老师的周围,并且按照一到六号作了明确的分工。每次讨论有学生主持,有学生汇报,有学生记录,有学生代表其他学生交流发言。避免了有些讨论课上看着热闹但实际上流于形式的弊端,也不会有出现有学生充当旁观者的现象。

  第三,要让学生自己认识一堂课的学*目标,自我定位,自我检查,教师指导督促实施。制定过多的学*目标,会“贪多嚼不烂”。有的老师在一节课中仅词语画出了20多个,花费了将*20分钟的时间。有些词语根本就是无关紧要,不但加重了学生的学*负担反而把必须掌握的内容也遗忘了。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识字教学应当随文教学,不要过于集中,有些词语要通过学生自己的多次语境学*慢慢掌握。还有的老师让学生讨论问题,一下子设计了10多个问题,学生讨论了半天,还没时间交流就下课了,更不用说自己再质疑、探究了。记得魏书生有一次上课,只让学生自己画了三四个词语,先揣摩其意义用法,后又让学生造句,再共同评价是否恰当,看上去很简单的教学设计,但是可以使学生能够学一个掌握一个,效果很好。因此很多有经验的老师总是让学生确定学*目标,确定必须让学生解决的一两个问题,集中解决,这样比布置一大堆任务而完不成效果肯定要好得多。

  第四,要立足语文能力的培养,在课堂学*的细微之处注意积累。语文能力和素养不一定通过考试反映出来,也往往体现在*时写字、读书、回答问题和课堂交流等等的小的环节上,也只有在这些细微之处讲究起来,才能使大多数学生磨练语感。有的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粗心,学生读错了字不纠正,写错了字没有发现等等。而我们知道,语文的学*就是在这些细小之处的“较劲”中培养学生的能力的。

  很多时候,我们观摩语文课,不禁为教师的语文教学艺术魅力所折服,对此有人认为这是落伍的表现,但也有人执著地坚持:教师自身的功底和魅力展示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那么,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当怎样的角色呢?

  第一,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离不开教师精心备课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有的老师说:深文要浅教,浅文要深教。这些都离不开教师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和把握。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所反映的时代特点与学生有一定的距离,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有的老师偏偏没有从时代背景出发,而是从标题入手,重点体会景色描摹,通过反复朗读、如果老师自己的理解很肤浅,就不可能在学生初步感受文章时讲解透彻的`。

  第二,设计和创造适宜的教学情景,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自由王国的必要手段。课堂首先要有民主、自由、宽松、*等的教学环境,才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但仅仅停留在此是不够的,语文学*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要向横向和纵向拓展,很多有经验的教师会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校园文化、多媒体设备等开拓学生的思维广度,帮助他们更全面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建立新旧知识联系;有创造性的教师更善于创设相关情境,引领学生的想象力向未知领域飞跃。正如刘勰所说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有的老师在讲授古典诗词时,并不去一词一句地疏通,而是借助自己的主观优势比如朗读,带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在反复吟咏之后,伴之以恰当的动作,听这样的课,我们怎么能够指责老师的表演代替了学生的学*呢?

  第三,教师的评价反馈应是启迪课堂生成的有效手段。课堂中,教师决不仅仅是课堂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而应在恰当评价学生发言的同时适时点播,促进课堂教学的新的亮点的生成。我们当然不是说老师都要满腹经纶,讲起课来滔滔不绝,学生只有记笔记听讲的份。但是如果老师腹中空空,怎么奢望学生才华横溢?作为语文教师应有扎实的基本功,较为宽泛的阅读面,才可以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才能真正成为指导学生学*的领路人。有的教师有很好的先天条件,下功夫练*朗诵,范读课文酣畅淋漓,令人倾倒;有的潜心研究板书艺术,每一堂课结束都留下一张精美的板书,令学生久久难以忘怀;有的教师对写作颇有心得,经常在报刊发表作品,讲解作文之道忘乎所以,这样的老师的学生怎么会视作文为畏途?当然,教师不能够以教代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不能代替或者包办学生的学*,不能因为自己读得好而舍不得给学生读的时间,这实际上是一个只要耐心把握所有的教师都可以完成的尺度问题。说到底,课堂教学活动时必须有教师、学生双方合作完成的一项创造性的劳动,学生应该成为课堂学*的主人,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质疑讨论;而教师决不是旁观者,愉快而高效的学*旅程来自于教师高超的设计组织,教师深厚的文化底蕴肯定能够不断地引领学生走进别有洞天的新天地。

  怎样上好属于自己的语文课?是每位语文教育工作者在任何时候都要思考的问题。让我们远离功利,远离亦步亦趋,远离浮躁做作,为孩子们、为语文,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心静气地、聪慧睿智地探索适合本地实际、适合学生实际、独具特色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课改之路吧!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4

  以往的语文教学,把学生禁锢在小小教室里,与世隔绝,“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这样做肯定不对,要破“课堂为中心”。自然、社会、沸腾的现实生活,也是学*语文的课堂。这次课程改革,要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一方面要大力改进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应仅限于读书、写字、答问,而应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小课堂连着大世界”。另一方面要拓宽语文教学的途径、形式。教学内容、形式、途径要向自然、社会、现实生活开放,也就是说,必要时语文教学要走出去。还要重视课外阅读、课外*作的指导,使学生把课内学*所得迁移到课外学*中去。课内阅读教学中决定了语文课文的经典性、基础性和示范性。课文应当是精品,文质兼美,在思想内容上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文风等方面有一定的典范性。因而课文也就成了知识、能力、思想教育和审美情趣的载体,为重要的是课文能够使学生掌握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学会从特殊到一般,举一反三,更好地在课外进行其它类似文章的学*阅读。阅读教学离不开课外阅读,二者必须相互结合,互补互助。课文阅读教学是基础,对课外阅读起着指导作用;课外阅读是课内的延续和补充,反过来丰富并深化课文的阅读学*。真正做到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当前应当重视的是,课堂上,特别是低年级课堂上,过于注意形式,表面上快快乐乐、热热闹闹,用大量的非语文活动挤占了学语文的时间,结果快乐有余,收效不大,没能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学*的基础,这是与课程改革的目标背道而驰的。至于课外语文活动,有的目的不明,组织不利,时间花了不少,学生在学语文、用语文上收获不大。这就需要加强目的性,减少盲目性;加强计划性,减少随意性;要切实可行,讲求实效。

  语文课程改革,要致力于每个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的核心是什么?是语文能力。因此,我们必须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作等能力,基本的学*方法以及良好的学**惯。这样的基础不仅是扎实的,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以往的语文教学比较忽视的。培养创新能力,核心是独立思考能力,还有丰富的想象力。怎样培养呢?比如,在识字教学中培养独立分析、识记字形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读文章想画面的能力,激活想象力;鼓励学生发表独特感受和个人见解,说真实想法,不人云亦云;在作文教学中引导观察,鼓励发现,提倡写个性化作文,增加想象作文的练*。

  当前我们教师应当警惕的是,在阅读和作文教学中存在盲目追求新异的现象。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要处理好培养求异思维与培养求同思维的关系。不是想法、说法越新越好,越与众不同越好。关键是要说真话,说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进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和谐发展。 新课程语文教学标准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于是,教师在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运用点拨教学,优化教学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两年多的课改教学实践,我总结出点拨教学的三个方面。

  一、适量点拨

  课堂上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又容易被忽视的词句、重点语段进行点拨。

  因为这些词句“不仅有显隐题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约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学生搞懂了这些词句,对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说《孔乙己》,我就从课文中找出可以把学生引到深处的东西,选择“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个句子进行点拨,立片言以居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孔乙己是一个可怜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旧时代的小知识分子。 另外,我会在每一课选择一个重点段进行点拨教学,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多方训练综合分析。这样做意义很多,抓住了重点段落,就抓住了主题,就突出了重点,就突破了难点,也就能带来牵一发动全身,以少胜多的效果。

  二、适度点拨

  课堂点拨力求点拨出语文味来,即真正使学生嚼出一点味道来或者把学生引向语文审美阅读的轨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教朱自清的《春》,老师推敲那句“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了一些味道来:春天来了,春日融融,春水涣涣,山也变得明朗润泽了。还有的老师紧扣“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句设疑点析:春天来了,太阳给人什么感觉?“红”字变动词有何含义?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由生活经验入手,启动学生的审美想象,比较自如地把学联想到春天的色彩,欣赏了桃杏艳红、百花争妍的美,产生了明媚春光的那种温暖、欣悦的感受。

  三、适时点拨

  课堂点拨关键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把火。适时点拨一方面是在学生遇到疑难时,采用艺术化的点拨,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是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拨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拨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适时点拨还包括在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时,教师迅速捕捉,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凭机智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总之,实施点拨教学的经验告诉我:点拨是一把火,促使学生的思维放出火花。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艺术化点拨,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造,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5

  在教学《棉花姑娘》第五自然段时,为帮助学生理解,我让学生通过合作表演来理解了“很快”、“惊奇地问”等词语,促进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为 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先在小组中分角色表演,又让学生对表演进行评议。把读、演、评融为一体,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使其对课文的理解更 深,学*效果更好。学生在欢乐的课堂氛围中唤起了学*的情感,既发展了语言,学会了倾听、评价、欣赏,又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老师关注了学生的发展,真正提 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个教学片段中,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教学中,学生指出“圆圆的”一词要读得圆一些,这是件好事,但我没有及时引导更为重要的词语“很快”和 “惊奇”应该怎么读更好,使得此处的品读理解只停留在浅层次上。在鼓励学生方面,今后应该像赵志祥老师说的那样,对学生不要太吝啬要多看一看他们进步的地 方,让他们经常尝到成功的喜悦。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6

  中职语文教学工作不是第一次从事了,每次都有新收获,在城轨半年来的语文教学中也是如此。中职语文课堂不同于一般的语文课堂,由于面对学生的特殊性它更注重课堂内容的有效性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因此对教师工作会有更高的要求。

  中职学生的学情比较复杂,这与他们的学*情况和个人经历关系紧密。首先,中职学生的语文基础水*整体较差,这体现在听说读写各个方面。给学生布置过作文,学生交上来的*作中错别字、病句、前后矛盾等现象很严重,一次语文课讲到诗歌,我问学生“这首诗写了那些意象?”,话没落音一位学生就接口道“老师,什么是意象?”,这样的例子不胜列举。中职学生很多是初中没读完辍学后重新走进校园或在一般性的初高中因为学*成绩太差不想读了才走进中职学校的,换句话说他们很多是“没地方去了”或者“被逼着”来到中职学校的。此外,很多中职学生的家庭情况也很特殊,比如单亲家庭、父母离异等,他们缺少父母的关爱,当然也有一些误解了父母的关爱,所以表现的比较叛逆,觉得很多事都无所谓,混一天是一天,这些特殊的原因使这些孩子在常人眼里被贴上了“不听话的孩子”“坏孩子”等标签。上述的这些情况在中职学生里很常见,也是他们情况复杂的重要表现。

  面对这样复杂的学生情况,教学内容和手段自然也必须适应他们的心里,学生叛逆、逆反不能说他们是“坏孩子”,在他们心底也有自己在乎和任可的东西,教师要做的就是走进他们,接*他们,用语言真情打动他们。

  一、接*学生,触及心灵

  我教的学生是14级春季班的学生,所以以讲授语文(基础模块)下册中的教学为例。下册课本中经典篇目很多,比如第一篇《合欢树》,开学第一课讲亲情非常好,学生也能很好的接受,在讲这一课时,我结合自己在外读书的经历告诉了学生“家”“亲人

  ”的真正存在。讲课时,我没有以名人名事导入,也没有以自己从书本里看来的事例导入,而是以自己在外读书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真实事情导入,由自身的经历激起学生的感同身受,进而告诉学生“家”不是没钱时的“提款机”,也不是遇到困难挫折时的“避风港”,它是我们迷茫时、困惑时的照明灯,是我们遇到困难挫折时的“安慰”,不管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家都在我们身后,只要转身,我们就看得到,这样的方式一下就拉*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学生也能很快的跟着课堂走,而在结束时,同样以自己的做法告诉学生要多和父母沟通,那次的课中我很惊喜地发现孩子是很有心也很善良的,觉得他们的叛逆只是表现,背后是他们的迷茫。

  二、以课堂为主,时刻跟着学生的“脚步”走

  中职学生年龄一般在14--18之间,正值花样年纪,价值观人生观容易受到影响,而网络等各种铺天盖地的信息传递方式使它们能比教师更快的接受一些信息,上课时教师如果能很好地运用这一点也会使课堂别具一格。在讲《口语交际·演讲》时,我选用了《超级演说家》的一些小视频进行讲解分析,视频的演讲内容都是*一段时期内网络上的一些热门话题或事件,演讲的方式也不是常见的从开头讲到结尾的很严肃的传统方式,所以学生很喜欢去看,看完后结合所讲内容让学生进行分析,学生能从各个方面去分析,针对不足的还能提出改进意见,自然的课堂效果也很不错。在社会新话题这一块,很多时候学生都走在教师面前,若能跟上他们的脚步,并加以适当的引导,学生能很好的融入课堂并端正对一些为题的看法。

  三、课堂上要多点激励,教师与学生*等相处

  中职学生正值花季,青春热情、富有朝气、活泼好动是他们的特点,但同时这一时期他们都觉得自己是“小大人”,对“尊严”看得很重,所以教师应在保持师者的威信同时尽量做到和学生*等相处,在尊重学生的同时,也让学生学会尊重自己,而学生在学会尊重老师同学的同时,也学会了尊重所有的人。比如在一次作业中,有位孩子表达了自己想学好但又很迷茫不知从何入手,在写评语时我写了“老师已经看到了你的努力,以后会在课堂上关注你的”,下次课前当着全班的面不点名的表扬了他,结果自那以后,课堂上不管身边的怎样他都能认真听课。还有一个孩子,刚开始基本没在课堂上出现过,偶尔出现也是在玩手机或睡觉,但在一次很偶然的事情上我给他留足了面子,结果他悄悄改正了自己的错误开始认真听课,并且还能监督身边的人好好听课。这些小事情都让我很有感触,孩子们还是很懂事的,只是有时需要被人关注被人鼓励,更多的是被重视。

  四、用故事语言拯救课堂

  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他们中不少人基础差,学*目的不明确,上课走神、玩手机、甚至打瞌睡都是难免的,大部分中职孩子对教师的口若悬河的”长篇大论”根本不感兴趣,对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尤为反感,因此,在教学中注入快乐因子,让课堂气氛活起来,是为师者不可或缺的“必杀技”。

  处在14--18岁的孩子很多时候愿意学*有故事情节的内容,所以在课堂中多穿插一些小故事能很好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特别是和作者相关的逸闻趣事。有孩子对我说“老师,学校里学的东西根本没用,学的不是真知识”,我回答他说“你说对了,学校课堂里学的不是真知识,我也不是在教大家知识,我是在教大家见识,教大家和学校外的朋友聊天时的优越感,我*时给大家讲的小故事不是让大家一笑而过的,是在给大家积累和朋友聊天时的素材”,这样的回答让那些孩子静了下来,低着头若有所思,此外,在讲艾青的诗歌《我爱着土地》时,一段配乐的朗诵也让学生瞬间进入了情景。在课堂中,恰当地运用幽默或动情的语言是能很好地把学生带到教学中去的,因此,要善于运用合适的语言吸引学生,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7

  学*了《苏雅的画儿》一课后,我让学生说说生活中遇到的“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就有可能变成好事”的事,他们的回答真是精彩纷呈。有的说:“我的衣服破了一个洞,妈妈给我补了一个喜羊羊的补丁,看起来更好看了。”有的说:“我画画的时候,本来想画一只天鹅,结果画得太低了,就画成了小鸭。”有的说:“我的裙子太长了,我把它剪下来一截,结果又短了,我就把妈妈的别的布缝上了,结果多了一层花边更好看了。”有的说:“我本来想画太阳,画的有点大,我就把它画成了呼啦圈。”我觉得多给孩子们训练空间,老师当个忠实的聆听者,这样才能锻炼孩子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8

  《陌上桑》这篇课文我上过两次,每次教学都是循着罗敷的“美”史君的“恶”的路子教学这篇课文,效果不错。这次语文教研活动,我接触到一个新名词------“-同课异构”,它激起我心中的很多疑问。“同课异构”究竟指什么?“同课异构”的目的是什么?这种教学方式好在哪?在大矿中学两位老师的示范下,我稍稍理解,但总觉得,课还是一般的课,“同课异构”对课堂教学究竟起什么作用?怎样做能使老师丢掉“灌输”,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阅读的积极性?

  怎样来看一堂课,什么样的语文课才是好的语文课?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我们每天都不可能地触摸到这一敏感而又极具现实意义的话题。新课程要求教师观念转变,语文教学又要实实在在,这种“放手”与“收手”的矛盾时时困惑着我。辗转不眠,几经思考,我个人认为:适合、变化、和谐应是好课的标准。

  一、适合。——我们经常听课、评课,外出学*。在教师个人素养提高的前提下,有许多内容、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要靠老师的思辩,选出适合自己学*的东西教学。适合才是最好的“鞋舒不舒服,只有自己知道。”让学生在适合中慢慢提升,切不可照抄照搬,切不可急功*利。

  二、变化。—一堂好课的前提是教师在课前精心备课。一堂课融入了许多教师思想和智慧。教师在深入挖掘教材,精心备课设计课的前提下,要重在课堂生成。给学生充分发挥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要随时做出机智的应变。不同的学生,课的深度、教学方式也不同,每一位一线教师都要时时变,刻刻新。在适合中求生存,在变化中求发展。

  三、和谐。——和谐的东西总是美好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特别是人与人之间更需要和谐。和谐使人轻松、愉悦。和谐更有助于人的教育,人的发展。因此老师怎样创造良好的和谐的课堂气氛这是学生自主学*的前提,更是新课改的方向。

  无论“同课异构”的创新教学,还是循规蹈矩的实实在在的说教,我们都要选择适合学生的、善于变化的方式,创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养成语文学*的*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当然,课程改革是漫长和艰巨的。“路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新课标,不能形而上学,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歪曲曲解。对于传统的一套,我们要怀疑,要创新,但又不能完全摒弃。毕竟教有法,而又无定法。不然,我们又会陷入某种教学模式的泥沼,再一次模式化了。我想这当不是新课程改革的初衷

  一、以学生为主

  把学生看作语文学*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学*活动为主。比如,在教学课文之前,我经常先把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读课文后根据我制定的学*目标再讨论确定自己的学*目标,作业也可自主确定。这样,就使全体学生都能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还参与了目标的制定和作业的布置,从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已的学*目标,可以在自学阶段有本可依,有章可循,并取得成就感。

  二、师生互动

  从新课程的角度来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执行者。因此,教师、学生都是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教学相长才真正成为可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发挥出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学生通过提出疑问、自行释疑,会深入理解课文,丰富了课外知识的。由此,我就启发学生:文选内容固然重要,但也有其局限性,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来充实、完善,健全中学语文知识结构是课内课外等综合因素建构而成的。

  三、语文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营造亮点。

  突出重点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轻重主次,在整体感知上对课文重点进行局部的深入探究或知识的迁移,最后再归结到整体上来,深化对文章的认识。而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应该是疑问的聚焦点,思维的交汇点,教学的创新点。学生的兴奋点如果被激活了,那么他们对课文会进行再创造的。如果每天都是轻松愉悦的上课,那么学生的灵感和情感会得到激发的。此外还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又挖掘出学生的创新潜能。

  四、变教学思路

  由教师教的思路转向学生学的思路,由文章学的思路转向阅读学的思路。教师应注意重视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只有遵循学生学的思路和阅读学的思路,才能真正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五、培养学生拥有较为完整的阅读体系是写作能力提高的关键

  “向阅读要写作能力。”学生涉猎广泛的课外知识领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适时关心。我参考新课标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学会自主积累,帮助他们建立写作素材库,引导他们从中汲取精华,“博众人之长于已身”。

  六、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感是教学艺术之魂,没有情感的融入,教学艺术之花就不能开放。而语文教学就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来沟通与学生的联系,以情来陶冶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既是教学的目标,又是教学的手段。

  在课改过程中,我不断地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转变行为,丰富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在培养学生优化发展、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也实现了自己在专业上发展和人生的成长。

  为识庐山真面目,劝君要做有心人。

语文课堂教学反思9

  “以学生发展为本,改变学生学*方式为主”的研究性学*因其致力于学生学*的主动性、创造性而日益受到师生的欢迎。而将其作为一种学*方法引入到自己的教学中辅助教学,应该说还是挺有成效的。首先学生上语文课的兴趣浓厚了,学*积极性提高了;其次学生学会了查寻资料的方法,加强了小组之间的凝聚力,小组内交流和在全班交流,增强了表达能力;再次在全班交流时对学生仪表、表达的高要求,加强了她们自我发展的意识;小论文的写作使学生锻炼了写作能力等。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许多问题,现把它和自己对它的思考一并提出来,以期待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去探索、研究。

  问题一:学生停留于资料收集层面,不善分析、提炼。

  在进行语文研究性学*的教学过程中,收集和分析、处理信息是实施过程中的必要环节。收集信息是指学生能够从不同渠道获得信息,并且能够熟练掌握各种获取信息的工具,对所需信息的指向比较明确。而分析、处理信息则是指学生能对所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概括并运用到自己的研究中去,能根据所占有的信息提炼出别人所没有的观点,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的。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收集信息比较容易,因此积极性也较高,收获也较大;但一旦进入分析、处理信息阶段,学生就显得相对低沉,不善于发现问题,因为,这一阶段比较困难,属于高层次的思维能力。

  问题二:学生真正的参与面不广,旁观者较多。

  一般来说,真正对语文有兴趣,认为语文对自己将来的发展很重要的学生对学*内容较为热心,她们积极查找资料,深入钻研,广泛地和学*组成员进行讨论,在个人钻研和讨论中,不断获得新知识,发现新问题,她们承担了学*内容的大部分任务,甚至包揽了全部研究任务,成为学*小组的顶梁柱。应该说,她们的能力在语文研究性学*中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高。但是,组内那些或者性格内向,或者对语文兴趣不浓的同学对学*内容研究的参与度不大,顶多是查寻一些资料,至于其它的比如进行分析比较,形成自己的观点等就不太积极,可以说成了学*内容研究的旁观者,故出现了“一些人忙而劳累,一些人闲而无聊”的局面。

  问题三:课堂交流*乏,被动接听者多。

  语文研究性学*活动的最后程序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为了锻炼她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要求学生在形成书面材料之前进行口头汇报,将自己的收获和同学进行交流研讨,以便加深对所研究内容的理解并继续修改。但是由于大部分学生只是将收集的内容剪贴、拼凑,没能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中,且采用的形式比较单调(只是单纯地将所收集的资料一股脑儿地读给大家听),再加上她们表述时不讲策略,没有老师讲得生动,同时各组只注重本组的内容,对其他组的内容一般不太感兴趣,因此形成了汇报组的同学在上面讲得很累,而其他组的同学却只是被动地接受、倾听,形成了死气沉沉的状态,课堂上成了变相的`满堂灌,没有了思维的碰撞。久而久之,本该充满活力的研究性学*变得单调、枯燥、乏味。

  针对以上问题,在今后的语文研究性学*过程中可采用以下策略,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1、加强师生“对话”

  从问题一中可以看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必须加强。这就使得教师和学生“对话”显得非常重要。因为学生正处于心智成长阶段,知识结构也并不完善,亲切的交流对于情感或思想易于激发,它可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帮助她们深入思考。有的老师认为采用研究性学*方法可以让自己省力,一旦将任务分配给学生,和她们讲清楚怎样做,就无须再多过问,在学生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几乎和学生没有交流。这一种做法是不对的。在语文研究性学*中,学生比*时更需要和老师进行交流,她们认为,在她们这一层次,所学的知识不是很扎实,阅读面不广、量不大,碰到问题有时是束手无策,不知该从何下手,思路堵塞,这时和老师的交流就可以帮助开拓思路,加大思维深度。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研究性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

  2、强化群体参与意识。

  首先在开展语文研究性学*前,教师就要做好宣传工作,指出合作学*的重要性,强调共同参与。其次,及时联系,做好协调、指导、激励工作,增强她们的参与意识。教师要勤于与各学*小组联系,了解各小组的任务分配状况,研究进展状况,产生的疑点等等,并督促小组成员轮流将每次讨论分析情况记录下来,以便将来成文时使用。这样,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疑难,从而及时帮助、指导、协调,也有利于教师在学生碰到困难时及时激励她们,以免学生被困难吓倒,打退堂鼓,出现旁观者。

  3、学会宽容,注重思维碰撞。

  思维的碰撞在语文研究性学*过程中时时、处处存在,这也是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特别注重的地方。而在班内的交流,既可以让其他小组的同学分享自己小组的劳动成果,又可以听取她们的意见,使自己组的研究能更进一步,是一个思维碰撞的大好机会。为了很好地利用这个交流的机会,激起学生思维的碰撞,笔者针对学生交流中出现的状况,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参与学生的讨论,给学生一点建议,让各组学生明确,交流并不仅仅是完成任务,重要的是让其他组的同学能从自己的讲解中获得东西,并从中激起思维的火花,从她们那儿获得启迪;其次让学生学会理解、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辨证地思考,让学生共同分享收获的喜悦。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优选【十】篇(扩展5)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菁华6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1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大家欣喜地看到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显。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但是,从笔者所听过、看过的教学观摩课中,也产生了一些疑惑,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对课堂流行语的反思

  随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方式的教学理念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语文。这些流行语的产生本身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对人本的回归、对学*自由的拓宽以及对个体的尊重,但冷静下来仔细想想,热闹的背后有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

  1.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课堂上,教师言罢,教室里立刻人声鼎沸,场面极为热闹。但学生喜欢的方式真的只有大声朗读么?这跟教师的导向有很大关系。在小学阶段,教师比较强调高声朗读,因为,这样易出效果,也便于教师检查。但是,其他的阅读方式学生难道就不需要掌握了么?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退一步说即使学生已经掌握了各种阅读方式,也不要总强调用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学生不喜欢的方式就不再用了,可以随心舍弃了。

  2.你学懂了什么。

  教师话落,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场面热烈感人。教师或全盘肯定,或蜻蜓点水式评价,不深究,听之任之。仔细品评,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可谓竞相纷呈。然而遗憾的是,教师的种种表现常缺乏针对学生语言表达加以点拨、引导及在情感体验上体现拨云见日的功力,给人以神龙见首不见尾之感。更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提问单纯地成了教学的形式,而没有成为深入探究的绝佳途径。下一环节的教学几乎又是从零起点开始,很少去考虑学生已经获得了哪些信息,造成资源浪费。

  3.你想学哪一段,就先学哪一段

  如同在语文课堂中设置了学*超市,教师根据多数学生的选择进行教学。表面上看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教学中,这种方式对所有的课文都适用么?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或写人、或叙事、或状物、或说理。结构或并列或总分,文体有别,结构各异,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个性,一概以你想学哪一段就学哪一段可以吗?而实际上,我们常常看到的只是教师虚晃一枪,*意,假商量而已。教师总是有办法赶着学生朝设计好的圈子里钻。

  4.你真棒。

  现在教师视批评如越雷区、如履薄冰,似乎稍有批评就会扼杀一个牛顿,夭折了一个爱迪生。殊不知,一味这样只会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温柔杀手。当课堂上激烈争论的学生期待教师的明辨是非时,教师所给予的你们都有一定道理你们都很聪明就会弄得学生摸不着头脑,不知自己的观点到底对不对,这种不分是非、不置可否的赏识,只会对学生正确理解知识造成误导。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然而,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赏识的分寸。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学生最需要的

  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学*有认知性学*向体验性学*转变。体验成为学生学*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对社会生活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体验和感悟,从而让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养成良好的行为*惯。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到底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我认为主要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一个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觉得自己的情感最丰富。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一个没有情感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情感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或直观演示、或猜谜语、或进行质疑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师生的宽松、愉悦的学*氛围也就是师生间的和谐。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课堂。

  1、让孩子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情感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台。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我在教学请、清、情、晴这组形*字时,这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我让他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学生说:太阳出来天就晴,应在青的左边放日,地上洒水就清洁是清,心里有事老想着是情。

  2、注重实践,多方面实践感悟语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无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给学生学*方法之后,接下来的应该是大量的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基于这个思想,我经常搜集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阅读。

  (四)给学生一个感悟的课堂。

  1、把人家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

  2、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3、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们和学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个人的所得是不尽相同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学*、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时,不忘时时联系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别人的文章当参谋,把自己的人生当军事!

  在课改实验中,教师的课堂教学应处理好以下几大关系:

  1.继承与创新。我们应始终清醒地认识到,任何一次教育改革都决不是另起炉灶,从头开始。传统的语文教学重诵读,重积累,重书面表达,这种教学方法源远流长,自有其合理的内核。当然,由于忽视独立思考、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造就了不少孔乙己似的迂腐呆板的书生,这也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如何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就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们认为,继承和创新,两者并不排斥,应该可以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应重视读和背,但不是机械地重复,而是在理解感悟的过程中读出意味情趣,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言语交际的能力,强调以学生主体性、开放式和愉快式积累为主,从而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和创造性。2.发散与集中。崔峦老师说:我们既反对教师牵着学生走,也反对教师跟着学生走。老师应处理好发散与集中的关系。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十来岁的小学生,如果光顾发散、求异,忽视求同、集中,会很难形成正确的主导意识。

  3.探究与接受。我们认为,两者不可偏废。探究不是惟一的教学方式,当不当用,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确定。学生学*知识和发展探究能力同样重要,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获得能力的本身也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科学知识。在组织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更需要老师的有效指导,学生理解体会不到的地方,老师应当通过适时点拨、启发,甚至是直接讲授告诉学生,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让学生都通过探究来获得所有的知识。

  4.分组与合作。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学*、探究,并不是让学生孤立学*。同样,合作学*也并不等于分组讨论,分组讨论只是其中的一种形式。师生互动、同位交流、全班讨论,都是合作。它包括学生与学生间的、学生与集体间的、学生与教师间的合作。教师是学生学*上的鼓励者、支持者,学生与学生之间同样也是学*上的鼓励者、支持者,是共同学*的伙伴。检验合作是否必要,是否有效应,其标准是三看:一看学*内容是否有价值;二看全体成员是否人人投入;三看是否有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在教学中,我们要把握好合作的时机,根据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地选择。

  5.诵读与训练。学生诵读,读中感悟,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但不是全部。学生诵读,不应忽视教师的方法指导,不应忽视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品味揣摩,规律发现;学生诵读,不应忽视学生创造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诵读,还必须兼顾说写训练。听说读写有机结合,阅读教学之路才会越走越宽广。

  一、关于合作学*

  新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认为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方式的形成。但是,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有的问题很浅显,答案直白得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还需要合作探究吗?合作探究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如果过于频繁,就会适得其反。好钢还要用在刀刃上,讨论要在真正需要的时候用,讨论的问题应该有思考价值,而且不宜过多。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问题如果过多,往往他们连问题都记不住,还合作探究什么?那么究竟什么时候需要合作探究呢?笔者认为:第一,出现了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可以让学生讨论探究;第二,遇到了大家都希望解决的问题,而且有一定难度时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第三,当学生的意见不一致,而且有必要争论时,不妨让持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探究,准备与对方争辩。小组合作学*还应明确分工,主持人、记录员等各负其责。每位组员既要会表达见解,还要会倾听意见,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的整合功效。笔者还看到有些教师为了合作而合作,把一个完整的句子拆开来让两个学生合作读,如:读《看花灯》一文时,(一生)元宵节,(一生)看花灯,(一生)大街小巷(一生)人欢腾。(一生)纸糊的金鱼(一生)吐泡泡,(一生)纱做的猴子(一生)眨眼睛。(一生)这是何等地残忍,优美的诗句被拦腰截断,语感怎么培养?

  二、关于收集资料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认为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方式的形成。但是,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有的问题很浅显,答案直白得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还需要合作探究吗?合作探究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如果过于频繁,就会适得其反。好钢还要用在刀刃上,讨论要在真正需要的时候用,讨论的问题应该有思考价值,而且不宜过多。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问题如果过多,往往他们连问题都记不住,还合作探究什么?那么究竟什么时候需要合作探究呢?笔者认为:第一,出现了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可以让学生讨论探究;第二,遇到了大家都希望解决的问题,而且有一定难度时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

  三、关于整合学科

  过去,我们的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所以我们要改革,增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学科间加强整合,以提高学*效率,但不是说可以无目的地、随意地整合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无论何时,语文课都姓语。都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都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融合其他学科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更好地学*语文。表演、绘画、歌唱走进语文课堂,可以使语文课堂更轻松、活泼,使语文学*更快乐、高效。我们提倡语文与艺术结合,但究竟该在什么时机结合,以什么方式呈现,仍要以语文学*目标为依据,为语文学*目标的实现服务,切不可为了追求时髦,追求气氛而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

  1.及时总结、记录自己教学的成功之处

  2.从瞬间的灵感中给人以感悟

  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瞬间迸发出的教学灵感,抑或是学生思维方式的独到的见解、想法、做法,都是难能可贵的。身为教师,在及时给予学生以正面鼓励的同时,将其记录下来,使自己的教学更有新意。

  3.及时对教学行为进行记录与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重新设计作为教师,每上完一堂课都应反问自己:今天的这节课上得如何?哪些较为成功,哪些方面处理得不好?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不成功又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对自己教学行为及时写课后记、教学随笔,进行课后备课,通过对自己教学中的案例分析,为自己进一步重新设计教学活动提供了重要线索,从而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实现自我提高与自我超越。

  4.通过说课、听课、评课等日常教学活动,与别的教师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发现自己或别人在教学设计中的优缺点,取长补短。别人的缺点对自己也许有很重要的启发作用,它同样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我们设想,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找到教师反思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明确教育教学反思的内容,探求教育教学反思的方式、方法。从而真正提高语文教师教学反思的有效性,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2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语文课堂教学作为改革的主渠道、主阵地,其实质是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鲜明个性、完善品格的人。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们对当今语文课堂教学持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态度,说法不一。笔者认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静下心来,认真的对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作一些反思。

  一、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宽容对待学生的关系

  新课改倡导要让学生经历学*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中去体验、感悟学*的乐趣。要使这一理念落实到位,教师应宽容对待学生创造性活动中出现的挫折和失败,注意发现和肯定学生在已经失败的创造过程中体现的创造热情和进取精神。

  [教学案例]

  我校一位教师在教学《爱迪生》一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怪事:

  他指名学生逐段朗读课文,学生个个读得正确、流利,有滋有味,无不令听课教师佩服。当读完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时,学生中仍有一个女生的手高高地举着,教师便问:你有什么问题吗?老师,我还想读第四自然段。真是一语惊四座!那位教师显然也没料到会这样,不由得脸红了。但他很快就镇定下来了,微笑着说:你想读,那就读吧!那学生可能真没料到老师能在这种场合满足她的要求,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和紧张,连嗓音也变了,结结巴巴地读完了这一自然段。原以为这位教师就这样草草收场,继续走自己的路了。可他并没有请那女生坐下,仍面带笑容地说:这位女同学可真了不起,敢于在这么多同学和老师面前提要求,可能是因为紧张,读得不太好,但我想她一定能把这段话读好的,你愿意再来读一遍吗?愿意!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获得积极的体验。

  假若这位教师面对这位女生高举的双手视而不见或对该生提出的要求不予理睬,只顾走自己的路,那学生的学还会积极主动,兴味盎然吗?为了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新评价制度的特色又从何体现?由此可见,教师宽容对待学生的挫折和失败,使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是课改评价制度得以实施的重要环节。新课程旨在构建一个开放的、多元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体系。语文学科尤其要重视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视学生的发展为课程发展的前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学科素养必须成为课堂教学的着力点。

  二、正确处理好自主与引导的关系

  自主学*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学*方式。这种方式是让学生自由地去探索,主动的去合作。让学生自己获取学*方法、寻找学*伙伴、选择学*内容等,也是我在语文课堂上经常用的方式。这种学*方式的提倡和形成,确实有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和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但是,我也认识到,有些课堂上的自主学*,似乎有点放任,时效性不高。

  [教学案例]

  老师说:这个问题,请哪位同学来回答?学生们一边举手一边喊着:我来,我来有几个都离开了座位,手举到了讲台前。当老师说:××,你说。其他同学的手依然高举着,甚至随意大声地发表起自己的见解来。

  这是不是缺乏教师应有的引导呢?自主学*不能理解成老师撒手不管的学*,而应当是在老师的引导、暗示、有效监督下的自主性学*。我认为教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学*过程,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分享也是非常必要的。如果不能倾听又怎能分享别人的独特的感受呢?高效的课堂不但要鼓励学生积极思维、积极表达,更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思考。如果教师也沉浸在课堂活跃的情景中,而忘记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那这堂课的高效又从何谈起。

  我们追求课堂的生动活泼,不仅是外在的、形式上的,更重要的是追求一种内在的,深层次思维的灵动和方法的掌握。如:在读课文时,有的老师说: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你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学生的读书水*始终处于同一水*线,不见提高,这大概主要是缺乏教师的指导和点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点拨、适当的引导、和适当的范读也是非常必要的。

  [教学案例]

  我市实验小学张玲玉老师教《十里长街送*》片断:

  师:读书要读懂、读出感情、读的有韵味。我来读你听听到底该怎么读?

  (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13自然段,并配上悦耳的音乐。读完,教室里一片掌声。)

  师:刚才老师读的是否有味。

  生:很有韵味,你怎么会读的这么好?

  师:很简单,一边读一边想,然后进入画面。试试看,保证你比老师读的好,自由读读课文,把文中能理解的有关句子划下来。

  张老师在指导读文时,精彩的范读,迎得学生的一阵阵掌声,学生在不经意中感悟到了读书的方法,感受到了阅读的魅力,同时受到了情感的熏陶。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指导,表面看是范读,其实教师指导读书的方法已隐含在其中。所以,课堂上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因此教学中自主和引导必须合二为一,高度统一,才能让学生的自主学*真正产生实效。

  三、正确处理好生成和预设的`关系

  课堂因生命而美丽,教学因生成而精彩。新课程非常关注和提倡课堂的动态生成,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教学是主体的、能动的、活跃的人的活动,教学的确定性因素中存在着不确定性因素,不确定性因素中存在着确定性因素,从而构成了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空间,构成了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的美。动态生成的课堂,必定是一个真实的课堂,是学生思维开放的课堂,更是闪动着学生灵性的活的课堂。这不但要求教师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更要求教师在随机应变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充分自主,真情投入,教师悉心聆听,倾情奔涌,师生在宽松和谐、互动合作、情趣横生的空间里展开心灵的对话,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课堂对话的过程,也是学生互相借鉴、互相补充、互相激发的过程,在教师的点拨下,在同学的启发下,自己突有所感,忽有所悟,这便有了创造,这便有了新的生成。生成的教学不仅是教师教学机智的体现,更是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要求。

  但是,动态生成并不否定预设的重要性,他们之间也并不是互相排斥和有我无你的。相反,生成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却依赖于预设的质量。在教学中,预设也同样重要。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地思考和安排。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真正以学生为本,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要出现的情况,努力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同时,预设的是不是巧妙、是不是有创意,可以直接影响到课堂上生成的是不是顺利。

  [教学案例]

  我市一所普通小学王老师的一堂阅读课《灰姑娘》:

  这节语文课由王老师预设的几个问题贯穿始终,这几个问题当然是教师深入品读文本后所预设的,每个问题独具匠心,源于文本而又超越文本。如:第一个问题:你喜欢故事里的哪一个?不喜欢哪一个?为什么?第二个问题: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灰姑娘)的后妈,你会不会阻止辛黛瑞拉去参加王子的舞会?你们一定要诚实呦!第三个问题:如果辛黛瑞拉因为后妈不愿意她参加舞会就放弃了机会,她可能成为王子的新娘吗?

  第四个问题:这个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

  第一个问题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表达喜好憎恶。第二、三两个问题教师则善于捕捉那些闪动着灵性的生成资源,挖掘文本潜在的人文内涵,引领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关爱,学会追求,更要学会爱自己。第四个问题: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这几个问题是展开个性化阅读、多元化阅读的支点,可以说这是一个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的课堂,更是闪动着学生灵性的活的课堂。因此,我们在强调和追求生成的同时,绝对不能忽视预设的价值,应让预设和生成两相媲美。

  四、正确处理好现代与传统的关系

  新课程的改革是继承以往的好经验、好做法,克服以往的弊端和缺陷。步入新时代的轨道,我们不难发现:课堂教学变了,静态的文本变成动态的文本,清一色的课堂变成了多姿多彩的课堂,单调的声音变成了美妙的交响乐这种变化将带给我们什么?带给我们的是思维的启迪、内心的激动和情感的愉悦。在这个变化当中,课的形式美了,课的情趣浓了,语文课的效率高了,语文课的内涵深了一句话,语文课更精彩了。

  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闪亮的一面,也总有其暗淡的一面。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也发现有的课堂似乎有些变花了,变虚了,甚至变味了。因为人们在追求现代化本身的时候,不知不觉地丢掉了传统。其实,现代化的课堂教学,仍然应保留着传统的成分。比如:对知识的看法,不少教师有一种错觉,以为新课程不大需要知识了。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知识是必须的,否定知识,课程便不复存在。关键是学*哪些知识,怎样获得知识。以往的教学过于注重口耳相传,教师常常是一味地灌输。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学*、自我构建。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同化和顺应新知识,从而构建新知识。以往的教学把目标主要定位在认知上,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新课改倡导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既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又要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努力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课堂上,适当的引导、讲解也是非常重要的,粉笔加黑板也是一种充满创意的、无拘无束的、显现灵感的、师生互动的重要领地。板书的过程,是释放和记录师生迸发思维火花的过程,是师生互动、情感交融的过程。它体现的是一种简洁的美、灵活的美、传统的美、艺术的美。

  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只求现代而丢弃传统,现代应基于传统,让传统生成新的意义,应在现代与传统之间搭建起友谊的桥梁。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3

  一年级拼音教现在已告一段落了,最*一直在反思其中值得总结的经验和教训。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要力求做到有情有趣,尤其是拼音的教学,因为拼音教学一直是重点,也是难点。为了避免学*的枯燥,我千方百计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学*的积极性,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环境,让学生在拼音王国里快乐地遨游,以达到较好的学*效果。

  1、巧设教学游戏,在游戏中学拼音。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仍保留着学前儿童游戏的兴趣,甚至企盼游戏活动。作为教者要巧计游戏,吸引学生。如:“开火车”、“对口令”、“摘苹果”、“点名排队”、“悄悄话闯关”等。

  2、组织两人合作,在合作中学拼音。如让同桌两人互当"小老师"的活动,一个读拼音,一个当小老师,互考互问,学生们在小老师和学生的角色互换中兴趣不减,体验着当老师的成就感和学*的乐趣。在拼音的拼读教学中两人合作学*更能激发兴趣。如:“找朋友”游戏,同桌两人一个拿声母卡片一个拿韵母卡片,老师说一个音节,学生们在《找朋友》的音乐中找出声母和韵母,再一起拼读。学生在合作学*中兴趣浓、劲头足,并且参与面广、效果好。还有很多合作学*的方式,如:学*小组合作、大组合作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关于拼音教学,无论是《教参》还是《课标》,都一致要求学生只要能准确认读声韵母和音节,因为拼音只是学*汉字的拐杖。对于声韵母也只要抄写能准确认读就行了。如此看来,拼音的教学应该是愉快而单一的。既是单一,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来说负担应该就轻一些了——每天练读,抄写几个声韵母总是能承受的。可事实上,翻开《语练》,再看看试卷,要求就更高了:学生首先要分清声母和韵母、整体认读音节、三拼音节;学会正确标调;能按顺序写出所有的声母;能正确地把声韵母合成音节;能根据图补充完整音节(包含补充声母、韵母、声调);能把图和音节连线;能看图完整地写出整个音节……这样的知识含量岂是光熟读音节就能解决的?岂是光抄写声韵母就行的?分析以上的知识类型,大多数的`知识是跟“音节”有关系的,如果不熟悉所有的声母,不熟悉所有的韵母,不熟悉所有的整体认读音节。那么最基本的声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的单项练*就完成不了,所以,所有的声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就要会背会默。而填音节、连音节、写音节这样的练*不仅跟声韵母的掌握有直接的关系,还涉及到音节组成的规则(如标调规则和ü上两点处理规则),更需要学生能运用正确的音节来表达所需要表达的内容。那么,熟练拼读音节是否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尽管我们在教学中渗透了一些音节组成的规则,学生也见识了大量的音节,但要正确书写出完整的音节,哪怕只要填一些声母或韵母,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成功地完成的,这样的情况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的?我觉得对于音节掌握要求可能要调整。这种调整不是因为作业上有这样的练*、考试中有这样的题目,而是我们从长远的目标来看——一年级学完拼音后,马上就要学会运用拼音来写词或写一句话,二、三年级在写话和*作中也会比较频繁地使用拼音,也就是说,其实音节的全面掌握是学生实际的需要,既是如此,光要求会认读音节恐怕是不够的,眼睛看与手来写毕竟是不一样的。基于此,我觉得在拼音教学中,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一定要抄写并会背会默,每一课在书上出现的带调拼音词要抄写。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声母、韵母只要在*字册上抄写就行,不需要再在拼音本

  书写。音节的抄写能加深学生对正确音节的正确感知程度,对标调和一些拼写规则也有巩固的作用。相信如果*时在教学中能加强这一块的教学,现在的练*中也不至于频频出现学生抄错字母、漏抄声调、标错声调、填错音节的错误了。现在。拼音集中教学的时间已过,反思是为了以后更好的教学和弥补。现在进入汉字、课文教学阶段,在教学生字朗读课文的同时也是巩固拼音教学的良好时机。借着抄生字组词的机会,把音节也抄一抄,好好加强一下。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4

  “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是啊,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啊!于是,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常常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给孩子什么样的生活?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孩子们课堂上度过的分分秒秒是痛苦的,还是快乐的,都是由我们教师的手来翻阅,我们的语文课堂究竟应该如何去翻阅孩子的生

  1、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我常常在思索着: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我思量着:要把自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

  每节课上,无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多么大的痛苦与挫折,我都会调整好自己的心绪,深挖教材、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当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把我对于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我的语言、我的眼睛、动作……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我尊重学生们学*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是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学*、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一位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师曾告诫我:“语文课一定要了解学生读书、求知和情感的需要,切忌灌输,重在引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二、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文本对话”:在我的课堂中,经常会有这样的问话:“如果你是某某(课文中的人物),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引导学生去想像,和课文中的人物对话,“以文会友”,充当其中的角色,去体验、去感受。

  “师生对话”: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该做孩子的朋友,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热情的手,不再那样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实现与学生的沟通,展现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我”!

  “生生对话”: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当积极地给学生创造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使孩子们学会人与人的交往,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5

  这学期来,我校推行高效模式上课,我作为响应“打造高效课堂”教学也有很多感悟和体会,我们在享受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快乐的同时,也正经受着为之付出艰辛的努力,但并不都是很好的教学效果的苦恼,反思自己语文高效课堂模式教学,我个人认为课堂教学改革当然要借鉴别人的经验,但我们不可盲目跟风,看着别人的模式,照搬照抄!如果盲目跟风和不和实际的照搬照抄,打造高效课堂肯定是一句空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将别人的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发挥自己的固有优势和自我风格,构建适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就是所谓的教学风格。对于“高效课堂”,从语文教学总结以下几点反思: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我们已经*惯了以往的的课堂教学形式,实施了高效课堂就意味着这一切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高校课堂我抱有过怀疑的态度,但是在听课之后,我发现:同样一节课,老师上下来很轻松,学生兴趣很高,课堂气氛也很活跃。我*时也在不断反思,在高效课堂的教学中要尽快转换角色,逐步摸索,使自己能熟练驾驭、掌控高效课堂。

  二、培养学生自主互动的能力

  倡导学生自主性学*,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主题之一,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使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学*过程中,快乐地获取知识呢?

  1、提供给学生“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供给学生学的方法,犹如交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

  生掌握了方法,才能真正把握学*的主动权,真正属于学*主**置。学生的创新意识,只有在自主探索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培养。因此,教学时应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出发,留给学生足够的探索空间,让学生通过预*、质疑等具体活动提高创新能力。

  2、提供讨论交流的机会,培养交际能力。

  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机会,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引导学生自主学*,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民主、*等、和谐的环境,让学生充满自信。我在教学中,经常设计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环节,让学生做学*的主人,充分表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这样,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往和沟通,促进相互了解,促进不断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同时对其他同学的思路进行分析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断,这种活动不仅锻炼同学们的交际能力,也增强了他的生活实践能力,这也是一种合作学*,这种合作学*给每个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不仅使自己对知识理解更丰富、全面,而且充分放飞了自己想象力,使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精神。

  3、提供良好的学*氛围,激发自主学*的兴趣。

  教师在课堂上创造轻松、愉快的学*气氛,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学*兴趣和信心倍增,智力活跃,接受能力强。

  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

  ①设疑布难,激发学生好奇心理;

  ②巧设悬念,激发学生探知的迫切欲望;③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产生求知的心理冲动。

  4、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把课堂还给学生,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操作、实验、想象,可以让学生在主动的探索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做好学生的当堂测评

  当堂测评是高效课堂的重要一环,它直接关系着学生课堂预*、展示效果的好坏,是教师掌握学情,了解学生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要认真对待测评训练,探索测评训练的方法,发挥测评训练的作用。

  高效课堂中搞好测评训练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测评目的要明确,方法要灵活。

  测评题要围绕本节课的学*目标来制定,不要漫无边际地加大难度。测评的方式方法有多种,我们可以选择适当的检验学生的达标方式。可以让学生作题,可以进行提问,可以让学生进行活动。但是不论什么样的方式,都要注意学以致用这个原则。学生的应用程度的高低体现出我们这节课生成性的高低,而通过测评能给学生的反思提供依据,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自己学*中的漏洞。

  2、测评要注重时效,适当拓展。

  课堂学*的测评要注重时效,我认为,对于学生认知知识的检测,在每一个知识点的讲授过程中可以及时地、适时地进行检测。每节课最后的测评训练评必须当堂完成,不要拖到课外或是下一次课进行。因此教师要每节课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测评练*时间,并要及时反馈测评训练情况,掌握学情,有效地减轻学生的课外负担。

  测评的内容要做好适当的拓展延伸,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一个*台。学生每个人的能力不等,发展不同,我们应该给学生这样一个视角,让他们去了解与之有关的课本以外的知识,做一些难度较深的题目等等。拓展延伸的内容我们教师要把握住难度,对学生分层要求,不能一把抓。至于拓展什么,延伸什么,应该尽量和现实、生活及学生感兴趣的角度出发。

  有改革就难免有这样或者那样的困惑,比如:是否所有的教材都适合这样的融式课堂;导学案的编写该如何更精准,更方便操作;课堂上的小组汇报导致朗朗读书声少了,怎么办?怎样使得每个小组的学生的实力都均衡??但是我相信,既然有了好的开端,我就会一如既往的努力下去,只要有努力就会有收获。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一定立足本职,努力学*,以构建高效课堂为目标,上好每一节课,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教研水*。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6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非常强**师的教学反思。教学后,即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以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为主要形式。在教学实践中我感悟到:应充分发挥评价的两大主要功能——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做到评价和个性化教育相结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新课改要求以教师为主导、“引诱”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主动发展。但就“研讨课”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下面,我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反思如下。

  一、“比读,让学生承受心理压力。”

  我首先谈一下教师的激励功能。以往教学中常常在研讨课乃至国家级研讨课上,听老师带有鼓励性的语言:“谁还能比他更好。”先起来的同学需要有勇气才能站起来,压力很大。后起来的同学也必须有比前一位同学更好的本领和更大的勇气,才能站起来。试问:作为老师将心比心,你有前一位同学的勇气做底吗?这看似鼓励的做法,恰恰给予全盘否定。导致的结果是参与的人越来越少。“朗读小能手”等的选拔,也恰恰反应了评价应避免的“选优”的要求。我采取的办法是:让学生只要把自己的理解、感悟表达出来就可以了。评价的时候,只评价哪个地方读得好,发现每个同学的闪光点,但不盲从。然后有针对性地读出你的感悟。让人人都发挥自己的特长。每个同学的音质不同、理解不同,允许他们各有千秋。从而进行个性化教育。

  二、评价教学中,仍需强**师评价的导向作用。

  1、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学生的主动发展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并重。

  教学设计要做到“虎头豹尾”而不是“虎头蛇尾”。从而激发起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达到课外延展的目的。也只有教师精心设计“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去细读、精读,把语言文字蕴涵的情感、思想通过朗读、感悟,感悟后再美读,读后再谈收获。学生每读一遍都有新的发现。让语文课堂学*呈现螺旋上升的趋势。

  2、课前准备和课后作业也应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

  我课前让同学做充分的准备,把搜集到的资料和图片展示出来利于教学时,我引导:你是怎么做到的?学生从他们的回答中明白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搜集、整理资料,不仅能获取更多、更前沿的信息,在搜集、整理的过程中多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锻炼,收获远远大于所获得的知识。这也是新时代小学生必备的素质。

  我还利用“日记”,发挥导向功能。我就把各方面写得好的同学的文章,让他们读给同学们听,包括具体描述、发表自己想法的、摘抄优美片段、警句、读后想法的。学生明白日记是把生活中有趣的、值得记录的用笔来表达自己心声的。从而懂得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欣赏美。鼓励学生勤于写日记,表达能力不断提高。

  三、无批评的评价是不完整的评价。

  强调评价的激励功能,有的教师片面理解为一味表扬,不说一个不字,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学生呈现出来的作品并不一定都是完美的。只表扬的评价,不能很好的给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响鼓还需重锤敲”。要视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响应的措施。如面对学困生要以鼓励为主,教师要满怀激情。用欣赏的目光看学生,降低要求。充分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调动他们学*的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树立信心从而转差。中等生让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中做中心发言人,不断提高自己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优等生在肯定成绩后让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和他们比读,让他们认识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激励自己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四、研讨课的课堂教学重成果,不注重教学过程的展示。

  有的研讨课教师按照预先做好的课件,设计好的思路上的很顺利。看似课堂容量大,效果好。实则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没有真正成为自主发展的主人。研讨课上成成果展示课,内容贪多,只展示教学成果,表演意味浓。又是分角色,又是表演,课上讲求热闹,但真正让学生领悟到什么?课堂教学应展示教师的引导过程和学生的学*过程。一堂好课总会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导学生碰出思想的火花,哪怕其它环节有不足之处。讲求一课一得,毋须面面俱到。还经常听到教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课后再练等之类的话。因研讨课老师顾忌多,易束缚教师的手脚和头脑,往往精心准备却收不到预想的效果。教师应“以学定教”,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质疑,看哪些是关键处、疑难处。在这些地方有重点地让学生充分思考、感悟、交流。

  五、课堂评价过细、过碎,阻断教与学的过程。

  如有的研讨课上,老师请小组长课内做记分员。哪个教学环节,谁得了多少分,都要记录。这样,不仅隔断了正常的教学思路,还严重影响了记录人员的学*。

  六、教师的误会也会丧失大好时机。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有心人,不放过任何有价值的问题。

  诚然,研讨课,有许多闪光点值得我们借鉴。但作为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教师,应大胆进行教学反思,敢于向自己、向“权威”挑战,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向着更健康、更有效的方向发展。

  总之,课堂评价应本着“省时高效”的目的,“评价”只是手段,目的是促进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优选【十】篇(扩展6)

——语文课堂教学总结 (菁华6篇)

语文课堂教学总结1

  这一学*,我继续努力推行学校的高效课堂模式,认真编写导学案,争取做到备课有效,课堂高效。现将一学期课堂教学工作具体总结如下:

  一、取得的成绩:

  这一学期,我重点关注的是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因此,课堂上我不仅仅教课文,更多时候是把课文当做一篇阅读题教学。这一学期的两次公开教学《白鹅》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我都尝试了自主阅读教学法。例如:在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时,我设计了这样的自主阅读题目:

  默读课文2段,完成*题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在这段话中找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苍白——()凋零——()

  (3)小钱为什么会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用“_______”画出有关句子。这句话把比作,让我们体会到。

  (4)想象说话:十八岁,多么美好的年龄!

  当同龄人吃过晚饭后,携着父母的手在绿荫道上漫步时,而小钱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当同龄人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时,而小钱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当同龄人在球场上时,而小钱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当同龄人时,而小钱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5)骨髓移植容易吗?从、等词可以看出。

  (6)理解:辗转:。(方法:想象说话理解词语)

  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自主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在文中圈画读音,寻找反义词,勾画重点句,想象说话,并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词语。正因为有了学生主动、认真地深入思考,之后的交流非常顺畅,课堂上举手的同学明显增多,教师只是在旁适时点拨,指导朗读就可以了,我真的很欣慰这样的举措。语文教学本来就是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什么不把课堂还给学生呢?为什么不多给些时间让孩子们去思考、去交流呢?为什么不能把课文当做一篇阅读题来指导孩子们完成呢吗?

  二、存在问题:

  当然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备课不精心,投入力度不够,有时候额按不符合;课堂上关注后进生不够,教师讲的深情并茂,学生还是一头雾水;没有很好地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如:概括课文的能力、口语表达的能力仍需教师很好的培养。

  三、改进措施:

  首先,继续认真钻研文本,吃透教材,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不能只有一桶水,要多搜集一些拓展性、有生成性的资料编入导学案,最大限度培养学生的能力。

  其次,精心设计导学问题,问题要做到少而精,能起到统领课堂的作用,练*题要精选,围绕重难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还有,多关注学生的能力,把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放在首位,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语文课堂教学总结2

  为巩固我校课堂教学改革成果,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使课堂教学改革更趋于理性,更符合我校实际,语文组在学校课堂教学改革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开展了“课堂教学回头看”活动。有重点的对部分同志的课进行了听评。现对活动作以总结。

  一、课堂回顾

  王德广老师执教的《罗布泊,消失的仙湖》,学生展示十分活跃,展示内容的处理很有层次性,每一个小的环节的展示,都竭力吸引全部学生参与。展示学生与听课学生的互动,教师的及时的评价点拨,使课堂充满了活力。李保义老师执教的《伟大的悲剧》,引导学生从“悲剧”和“伟大”两个层面,多角度的解读,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逐步深入,并且受到强烈的感染,是这次活动中水*最高的一节课。刘听会老师执教的《土地的誓言》,通过歌曲《松花江上》导入,营造恰当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的兴趣。但由于对展示内容没有很好的整合,头绪较多,课堂显得有点乱,影响了教学效果。高显海老师执教的《登上地球之巅》,按照“字词教学——课文复述——重点理解——语言品味”的顺序,呈现出教学线条之美。学生讲解时能够使用课堂展示笔记,教师点拨能够突出重点。

  二、取得的成绩

  几位老师的公开课,充分体现了他们对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解。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回头看”活动,我们看到语文教学改革已经初见成效。

  1、教师的教学观念有了可喜的变化

  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教师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态度,由开始的观望、怀疑、尝试、动摇到现在赞成、试验、坚定不移的实施,是一个反复求索,实事求是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我们通过“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讨论,认识逐步达到一致: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关注学生的一生幸福。让学生快乐的学*,乐观的生活,拥有爱心、懂得感恩,有美好的志趣和情操,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思想转变后,教师关注的中心由“分数”转到“人”上,由只重知识到能力培养上,到人文熏陶上,到健全人格的培养上。教师能够正确处理课堂上师生角色的定位,能够把课堂还给课堂的主人——学生。在“回头看”的几节课中,学生展示积极活跃,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快乐,主体作用得到很好的发挥。教师评价准确,点拨适宜,引导得法,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的作用。

  2、课堂展示的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还记得在改革初期,学生展示的情形:胆怯害羞,声音不高,照搬资料,只顾自己,不管听众,形式单调,缺少互动。现在的课堂,学生展示自然大方,质疑、纠错、补充、讨论、评价,信息多向交流,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局面正在形成。在李保义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的感受更为深刻。学生朗读充满感情,富有感染力,而且,学生一边朗读,一边在教室里走动,让我们想到古代诗人吟哦的情境。高庙中心学校的老师来我校听课后,深有感触得说:“我非常感慨自己能亲眼看到杜郎口模式的展示者们展示自己的课。我先前是比较抵触这种模式的,总想着这样的模式是以牺牲学生为代价的,是图表面的花哨和热闹。然而,当我真正坐在了教室里,听同学们展示自己的理解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这哪里是什么课堂教学,这分明是学生思维跳跃的艺术展示,是那么令人心动,令人心旷神怡。”

  3、文本意识正在逐步强化

  本学期初,我组在九年级公开课阶段总结中指出:“不可否认,现在的课堂,师生的文本意识正在逐渐淡化。”“增强文本意识,是语文教学亟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听课,我们觉得这一问题得到了初步的解决。四位老师,都在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做了自己的努力。李保义老师以“为什么说这是伟大的悲剧?悲体现在哪里?伟大体现在哪里?”为主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高显海老师设置“从哪里看出山势险峻?”的问题,让学生深入课文,体验登上珠峰的困难,感受登山运动员的顽强意志及为国争光的爱国情感,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需要改进的地方

  1、课堂展示内容缺少整合

  通过听评课,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课堂展示内容缺少必要的整合。一个小组展示过字词后,下一个小组展示还有类似的内容。有些课堂上,学生以问题训练的形式展示,组间内容交叉的很多。这样,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影响了展示进度。整合教学内容,教师应该多做一些引导,以争取课堂教学的高效。

  2、教师的点拨应突出方法的点拨

  当学生对学*内容存在疑惑,学生展示遇到困难时,就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时候。我们发现,教师大多是就问题谈问题,有时甚至直接向学生出示答案。这样的引导,学生只能做到知其然,而不能做到知其所以然。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有可能依然茫然。所以,方法的点拨至关重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刚刚迈出第一步,虽然是可喜的一步,但仅仅是第一步而已。艰巨而繁重的任务,有待我们去完成。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从学生的发展着眼,努力探索,把教书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要在范刚校长的带领下,大胆开拓,锐意进取,为教学改革倾注智慧,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语文课堂教学总结3

  课堂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孩子成为现代*人的教育渠道,也是实施教学计划的主要基地,其质量将成为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标志。为使素质教育在正常的轨道上运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自然成为其强劲的动力。通过*几年来的实践与探讨,现就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谈几点本人的思考:

  一、深入了解,因材施教

  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向他们提出统一要求,又要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各种不同的教育措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各不相同,知识、能力、情感、意志、性格等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倾向,只有深入了解每个学生,从多种多样的个性中概括和把握学生的共性,把教学措施主要建立在学生共性的基础上,即相*的智力水*,相*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教师因材施教,学生因教而学,教学高度适应,师生相互促进,这样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

  二、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教师应坚持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的教为“辅”的指导思想。这样的教学指导思想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知识潜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中去,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通过实践,我总结了以下五点可行的方式:

  1、按照学生的智力水*进行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对智力水*高的学生可以适当提高要求,而对智力水*相对较低的学生应放低要求。

  2、抓住学生特长,分层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抓住学生特长分层进行教学,使学生的特长得到真正充分的发挥,并加以引导,鼓励学生各显神通。对于不同智力水*的学生给予不同层次的引导,促使其在学*上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发展,不断进步。

  3、按照学生的努力程度进行教学。“因材施教”要根据学生的智力水*进行,但也不能忽略学生的努力程度。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将事倍功半,得不到预期的效果。孔子的学生颜回,才智不算太高,但非常好学,“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抓住这一特点,不断地加以鼓励,终于使其成为儒学的一代宗师。

  4、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自学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并不是让学生被动地去接受知识,而应该鼓励他独立思考,养成自主学*的能力,把因材施教与学生自主学*结合起来。

  5、运用问答教学,灵活回答提问。问答教学是教师经常采用的手段之一,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解答学生的疑问,做到因材施教呢?通过实践,有以下四种方式:

  (1)一个问题对不同的人做不同的回答。

  (2)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总是直接作答,让学生去思考,发表自己的建议,然后再作讨论。

  (3)对于爱“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学生,积极引导,从不厌烦。

  (4)采用追问法,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一系列追问,不作任何回答,迫使学生各尽其力,自己找到答案。

  三、巧妙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古诗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著名教育家托兰斯也曾指出:创造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进行,自由而安全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的思想处于积极活跃状态,使其创造力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那么如何营造良好的“人和”氛围呢?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应建立起民主、*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对学生多鼓励、少批评,同时,教师也应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使学生之间建立起*等、友爱、互助的氛围。

  其次,教师应尽量减少对学生的行为和思维的无端限制,使学生有自由表现的机会。如:我在讲《狐狸和乌鸦》一课时,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续编故事,既锻炼了他们的说话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兴趣很浓,课堂气氛非常热烈。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其课堂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实施。在今后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将是探索素质教育之路的永久性课题,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发现,才会有所创新。

语文课堂教学总结4

  新一轮课程体系改革如火如荼,语文课堂教学花样翻新,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教学?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此,我们学年组在本学期着手开展了本课题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效果。

  一、具体措施:

  开学不久,我们二学年课题组三位成员依据课题方案和教学实际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课题研究计划,明确本学期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即:第一课时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的有效性研究。每月三个老师轮换上研讨课。老师们都能认真钻研教材,开展集体备课,精心预设教案。在研讨过程中,我们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集体备课,确立教案认真听课,详细记录专题学*,展开评课集思广益,达成共识。我们将本课题作为学校教研组研究的课题,每次的活动都扎实有效。

  二、点滴收获:

  心理学研究表明,幻想是儿童的一种天赋和本能,富有幻想、好奇心强几乎是所有儿童共有的心理特性。在低年级教材中童话占很大的比重,而童话这种文体,正是以其幻想性、可读性,牢牢地吸引着少年儿童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主动学*的愿望。如何让学生学得生动、有趣,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呢?通过学*很研究,我们一致认为,老师可以让学生扮演角色,通过读一读、讲一讲、演一演、想一想等多种形式,亲*文本,走进文中的角色,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通过研讨,认为应该改变第一课时的程式化,学生的“读”要富有层次性,每次“读”都要有相应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索,努力改变了第一课时的“读”的泛化现象。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合理,既解决了第一课时的共性问题,又能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现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努力做到“课前预*,课中扎实,课后延伸”。

  现在的课堂是书声琅琅、“读”领风骚。如何使朗读指导更有效?和于莉、管雪锋两位老师经过探讨,认为朗读不仅是技巧的指导,更是引领学生深层次地读悟,教师可以采用多种读悟方式,立足文本,创设情境,体现朗读过程的层次性和朗读目标的有效性,注重朗读评价,丰富学生的语感,定会取得良好效果。

  三、存在问题: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本课题研究的涉及面比较广泛,我们只能选取目前课堂教学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开展研究。也许我们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甚至可以说是蜻蜓点水,很希望得到专家的专业引领。但无论结果如何,我们在扎实地做着,所谓“摸着石头过河”吧,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提高每一节语文课的教学效果。

语文课堂教学总结5

  语文学科具有基础性,因为它包括了语言文字知识和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实践活动,并创造语文实践活动成果的训练内容,是一门分支广、范围宽、实践性强的综合学科,教学中除了教给学生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外,还参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素质探索、审美、创造能力、人格情操的培养,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语文是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能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与能力。教师这座桥就是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怎样更好地理解教材。

  (一)运用研究性教学语文是我们的母语,学生学起来本应得心应手,但由于长期以来学生受到教师影响把语文当作政治课来学,一些纯美的文学的东西都被冠以政治的高调,令学生越学越无味,主动学*更无从谈起。

  (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传统的教学中,往往误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教学误区。学生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如竹筒倒豆般地被动学*,思维往往局限于单一的形式,解惑能力往往被弱化甚至被“消化”掉。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创新教学,有利于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由局限到全方位的转变。一是设置疑问,多问几个为什么。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往往忘记了谁是课堂的主人,而在课堂中以主人的形象自居,命令学生这样做,那样做,或命令他们不许这样,不许那样,令学生厌烦至极,主动学*更无从谈起。最终的结果是学生的天性被扼杀,主动学*的能力逐渐消失。学*对他们来说只能是一种责任、一种负担,而不是一种乐趣。要确立学生才是学*的主人,教师应该做的,不是单纯的传授给他们知识,而是教会他们如何去掌握知识,在这个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就会感受到学*的乐趣,无形中增加了学*的欲望,学*的主动性也就慢慢培养起来了。而要做到这些,就要运用一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总之,不管采用哪种教学方式,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才是学*的主人,尽一切努力调动起他们学*的主动性,让他们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学生的兴趣也是一种资源。兴趣是学*的动力,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把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学生的差异也是一种资源。差异普遍存在于学生中间,它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情况:冲突和共享。学生之间会因为差异而形成冲突,但是如果引导得好,学生则可以共享差异,在差异中丰富和拓展自己。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是封闭性的阅读教学,它的缺点是浅*课文,读得较少,背得更少;着重教,忽视学;重分析,轻领会;极少体现中心,*均使用力量。面对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我们必须构建新的开放型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明确新时期开放型的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首先是加大情感熏陶力度,强化民族情感,发展学生个性,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在阅读教学课堂上,要加大学生个人情感熏陶力度,强化民族感情,尊重多样文化所反映出来的多种民族的情感内涵,营造健康、丰富、积极、向上的情感世界,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感染。同时,努力开拓文学鉴赏领域,创造性地组织阅读教学,超越“封闭性”的阅读教学,既要继承以提高文学鉴赏水*为目的传统,又要开拓文学鉴赏领域,彻底摒弃“以本为本”“以资料为资料”的狭隘阅读观,而是以课本为主干,以资料为繁枝,以学生见解为茂叶。在教学实际中,我们要允许并鼓励学生努力形成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因为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任何一种课本都只能精选极少的一部分来介绍,单靠课本去体会,是很困难的。同样,不管是哪种文化现象,资料中的见解都是因人而异的,要让学生知道,只能拿来作为参考,拿来启发个人思维,努力拓宽阅读视野才是重要的。其次,我们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科学尤其是人文科学的精神,但是不能以科学为本,而是要“以人为本”。教学过程中,既要尊重定论,又不能迷信定论,要带着批判的眼光来引导学生学*,体现教的自主性和学的自主性。这样,主体的人文主义气息才能体现出来。阅读教学才能血肉丰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开放型语文阅读教学也要有相适应的氛围才行。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应试教育的观念逐渐被素质教育观念所替代。其次,大胆创新考试形式。繁、难、偏、僵的考试形式只能引起剧烈的应试教育活动,不可能带来充满生机的素质教育活动。素质教育活动必须在考试形式的大胆创新的前提下产生。现在的语文考试已经意识到着重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口语能力、写作能力等,应用性的、创造性的考试形式正在逐步出现,这必将催生一个全新的语文阅读教学观。

  “高中语文研究性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探究解决语文学科的问题为主,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方式。

  学生参与高中语文研究性学*,能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能够锻炼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增长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能够学会分享与合作,能够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能够增强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学生参加高中语文研究性学*活动,还会对自己的心理产生一系列积极的影响,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语文课堂教学总结6

  20xx年11月8日至9日,xx市20xx年“以学生为中心,顺学而导”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竞赛在宁洱县直属学举行。镇沅县振太乡中心小学行政重视此次活动,派出振太乡中心小学教导主任师尚文、振太乡中心小学语文教研员李其贤前往观摩学*。活动分开幕式、课堂教学、总结颁奖三个部分。

  一、领导重视,开幕典礼别具一格

  许胜主任及宁洱县教育局、宁洱县小领导在开幕式上作了精炼的讲话。从校长“感谢、欢迎、邀请、祝愿”中,我有了宾至如归感。从五位权威评委“客观、公正、公*”的宣言中,我有了信任感。从“羞答答的掀开了她那神秘的红盖头”,我对诙谐幽默的开幕词甚感耳目一新。

  二、教师投入,课堂教学精彩纷呈

  从来自全市九县一区的11名选手对《地震中的父与子》《矛和盾的集合》《搭石》《自己养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生命,生命》《酸的和甜的》《飞向蓝天的恐龙》《圆明园的毁灭》《狮子和鹿》在新课标理念下如何“以学生为中心,顺学而导”,作了解读、展示、竞技,进而把素质教育下语文三维目标的达成,从定性预设、定量估计、质的提升几个维度,作了最大限度的努力。可谓授课教师争分夺秒,尽显其能,或语感抑扬顿挫而倾倒听众,或清节跌宕起伏,或板书规范而涟漪汩汩,或应变如悟空让人拍案叫绝,或力避遗憾滋生、蔓延而峰回路转;听课教师津津有味,或全神贯注的聆听,或品味其间迸出的闪光点,或奋笔疾书下一个灵感中的闪光点。

  三、总结精妙,素质教育欣欣向荣

  闭幕式上,xx市教科所长夏x等关注教育教学的有心人,对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提出了殷殷期望,为获奖者颁发了大红的证书。尤其是许主任精妙的点评,让我对课堂的精华、“以学生为主题,顺学而导”、评价标准、教师素养、教学设计撰写、课件制作、小组合作、语言文字训练、阅读与感悟、文本阅读与课外阅读等一系列小学语文教师本该追求的目标有了较为明晰的思路。

  受益匪浅,不虚此行。尘埃落定,花开谁家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教师要书写一个“了不起”的足迹,抒写一个不舍教育教学情怀,抒写一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叮咚泉水!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优选【十】篇(扩展7)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菁华6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1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遵循“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探索学生全面发展之路。高中的语文需要在如何提高学生素质方面给予更多的思考,拟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并有效地落实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因而,我们所要追寻的应该是也只能是在保证学生对语文有足够重视,并有一定语文基础与写作基础的前提下,怎样有的放矢地传授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大有卑益的教学内容和写作训练方法。以此为基点,高中语文教学迫切需要在教师、教材和学生这最基本的教学三环节中进行认真检验的基础上,确定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不同的教学原则,从而有力地促进高中语文的素质教育。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在新课标下进行语文教学设计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学设计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堂教学。

  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仍然存在着许多旧的观念,无法摆脱旧的思想、*惯势力、旧的传统的影响,注重45分钟课堂知识的讲授传播,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语文科的本质属性,就是语言的学*和应用,而语文课是多种因素的综合,读写、听、说、修辞、逻辑等等,每节课就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讲授,只有集中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符合学生的学*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实效。高中语文教育指向“人的发展”。因此就要求我们,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联系生活实际,注重语文实践,能力训练,要以语文知识为基础,做到切实有效,课内课外有机结合。但我认为,无论课内课外,都必须围绕一个核心、两个基本点,也就是围绕“能力训练”这个核心而展开,两个基本点就是课内与课外。课内注重于练*,课外致力于阅读,课内课外相互结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而延伸到课外阅读教材,并穿插一些课外读物,这样课堂教学气氛就比较活跃,对深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教学设计必须体现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注重了语语知识的传授,始终让学生在课堂上都是被动的接受,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提高高中学生的语文素质,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的学*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比如每节课在课堂上我都让一两个学生上台发言演讲,然后再请一两个学生上台针对同学演讲发言,发表评价。还有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尽量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充分讨论,共同解决。这样就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主体参与的感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着活跃的气氛,个个踊跃讨论,积极发言。但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要领,改变旧的学*状态,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掌握和运用知识。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生只要掌握了科学的有效的学*方法,才能融会贯通,终身受益。

  三、教学设计要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扎实的训练

  课堂教学中,有时根据教材的特点针对某个环节进行相关的表演,这无疑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的思想。但如果不顾文本内容,就是单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把表演当成课堂时尚的道具,那么这种做法就很值得商榷了。在设计课堂表演这个环节中,老师应该先思考这样一些问题:首先想一想让学生表演的目的是什么,不能为了表演而表演。我个人认为能不表演就不表演,因为表演毕竟一种辅助手段,而且年级越高越要摒弃。如果学生能透过语言文字在头脑里表演岂不是更好?然后要想你如何让学生表演。例如在讲《阿Q正传》时,你想通过表演让学生体会阿Q语言的特点、神态的变化,那么学生的表演能达到这个目的吗?你的学生是专业演员吗?怎样调控才能不会成为一场闹剧?如果学生一想起阿Q的形象就是课堂上滑稽的表演,是不是影响了学生对这个人物形象准确的把握。所以教师课前要认真去准备,不仅是台词、动作,更主要是学生纪律的约束。我认为应该把表演简单化,情景化,语文化,最好是和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结合起来。课堂表演不是万能的钥匙,过多的课堂表演必然使课堂流于浮华,它更不能代替必要的语文训练。与其课堂上让学生脱离文本浮于表面地演一演,空泛地说一说,走马观花地看一看,到不如为学生多创设一些听、说、读、写的机会,多给学生提供口头表达和书面练笔的机会。没有扎扎实实地“双基”训练,怎么能切实地提高语文能力呢?只有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扎实的训练才能使语文学*摆脱表面的浮华热闹,回归本源。

  四、教学设计要少一些合作讨论,多一些朗读品味

  学*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最重要的变革,于是小组合作、讨论就成了目前语文课堂上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也许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理念,但有的老师为了追求更“贴*”新课程标准,为了给课堂贴上一个“新课程”的标签,时不时地就来个小组讨论,动不动就来个合作探究。不是追求讨论的效果,而是追求讨论的形式,做了许多无用功。合作、讨论并不是不可以使用,但老师应该注意的是需要讨论什么内容,怎么去讨论,如何展示和评价讨论合作的效果。由于老师在讨论之前缺少必要的引导铺垫,缺少对文本必要的朗读品味,在学生对文章的内容缺乏深刻理解的情况下就随意地展开讨论,那么讨论的过程和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在这种情况下合作、讨论就演变成了下面的几种情况:1、小组中有一个成员在权威地发言,其他成员洗耳恭听,汇报时当然也是小权威的“高见”。 2、小组成员默不作声,自己想自己的。3、小组成员热热闹闹地在发言,但没围绕主题,时而挤眉弄眼,时而哄堂大笑,你可以想见他们是不是在讨论老师布置的问题,至少不是严肃认真的。表面讨论时气氛热烈异常,却没解决实际问题。我认为合作讨论应该在对文本充分解读,学生自己有独立思考后的前提下来进行,这样的交流讨论才用有一定的效果。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涵泳。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

  传统的语文课,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了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堂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一节语文课讲下来,锻炼了老师,耽误了学生。这些弊端是必须要革除的,但矫枉不能过正,我们不仅要从形式上,更要从思想上走进新课程。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2

  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又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也就是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面对这一趋势,我推出了“六步”教学法,即:情境导入—————出示目标——————引导自学——————合作探究——————反思拓展—————当堂检测,我在我的语文课堂上,哪怕是基础薄弱的班级,也进行了尝试,也许是我的教学能力有限,也许是我的思考不够深刻,也许是我的反思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实践中有收获更有困惑。

  一、让学生用多长时间获得?

  《雨巷》是一首现代诗,因为这是一篇诗歌欣赏,对朗读的要求比较高,特别是如何才能让学生在“读”中落实“悟”,这是我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之一。在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精心准备了课件和音乐,在课堂上,我和孩子们一起去理解课文中优美的词句,带着自己的体会去读相关的句子,一次不行来两次,一个不行第二个接着示范,全班同学都投入了,都能用自己的朗读抒**感。这个环节是其他环节的基础,是教学重点,需要25分钟。接着用5分钟让他们去写一两句诗,当他们的情绪掀到高潮的时候,配着优美动听的曲子缓缓地、缓缓地全班配乐朗诵。美文欣赏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为了把欣赏课的教学效果继续延续下去,我特意留了5分钟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让学生的感情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也对文中的好词好句进行了积累,为写作奠基。在那节课中,学生的“获得”时间恰到好处,剩余10分钟“作业”也能当堂完成。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提高了课堂的效果。

  二、学生课堂获得的内容深浅度如何把握?

  还记得在上《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时候,自己感觉课文的内容比较浅显易懂,坚持“先学后教,当堂检测”的原则,课前重点要求学生找出主人公别里科夫的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他的心理变化,深层感悟“别出什么乱子”一语,由文本字面的理解上升为文化层面、精神层面的理解。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学生卡在了心理活动的理解与感悟上(,结果在这一个环节花了大量的时间带着学生去找文中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再引导学生体会,但还是有很多学生不能理解,没有消化。反思这个环节,由于没有正确看待学生现有的学*能力,对学情估价过高,“合作探究”环节没有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最后为了完成教学内容我对他们进行了强硬的灌输,尽管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感悟能力,但是教育专家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传授,而在鼓舞和唤醒”,学生的主动“获得”没有落到实处。

  三、每个学生都达到教学目标只是教学“理想”?

  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我都努力去尝试让学生都不同程度达到(部分学生只是接*)教学目标,也尝试过很多办法,但感觉还是收获甚微,总有那么一部分学生课堂上的简单知识就不能掌握,所以困惑至今,有望和各位同仁探讨。文言文教学对于我这个班级来说是很困难的,于是我降低难度,改变教学策略,以“读准字音、正确把握节奏、力争读出语气”为底线目标,以积累重点文言文实词和背诵名句为主要目标,以文章内容的理解为提升目标,只点到为止。如《陈情表》是要求背诵的名篇,课文很长,基础差的学生基本上望书兴叹,我于是分三层要求:能力强的全文背诵,中间层背诵重点段落,学困生要求朗读全文再背诵名句。在“课堂检测”环节,我就他们重点抽查,长期坚持我想还是能够取得不错的效果,但并不能保证每一节课让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教目标,只能是尽可能地接*教学目标,这也是我多年来在一线教学中的困惑。

  当然,我也会在在今后的教学中,认真落实和学*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模式,认真编写导学案,课前下足准备功夫,备课不是单纯地写教案,而必须备教材、备学生,不仅要花功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3

  在我们的课堂上,有时学生似乎很有学*的积极性,师生之间提问、回答频率很高,同座之间也有讨论,结果却是“问之不切,则其所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其所取之不同。”其实,这只是形式上的互动,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作用不大。当今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倍受人们关注,语文已成为众矢之的。作为身在语文教学一线的教师应冷静思考语文教学的高效性。所谓“高效”可以从两个维度上来界定,一是效能与效率,着眼效能,提高效率;二是效果与效益,注重效果,追求效益。“高效”是效能、效率、效果和效益的综合体现。

  新课程提出了一个重要理念:鼓励学生对文本的自主理解、自我解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这无疑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注入了一股求新、求活的清泉,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然而,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有的教师却主动放弃了自身的主导地位,把课堂完全交给了学生,似乎“读书找难点——合作解疑惑”的“讨论课”方彰显其对课程改革的真正践行。似乎一堂好的语文课就以教师讲的“少”和学生讨论的时间“长”和“热烈程度”作为评价的主要标准。难道这就是新课改的主要精神吗?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可见,新课程所倡导的师生合作方式,不是让教师退而做课堂的旁观者,而更应以学*上的激励者、教学上的对话者角色进行课堂点拨和调控。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教师不能忘记自己是“师生*等对话的首*”,而必须确保对文本衍义的主线明晰,决不能让语文课堂衍变成自由沙龙,否则教学目标与教学意义也就从根本上被消解了。

  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解决“教什么”、“怎么教”和“教得如何”的问题上反复斟酌、精心设计。

  一、教什么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都是死抓教材和教参不放,对教材毕恭毕敬,对教参唯唯诺诺,以致语文课堂教学普遍存在内容过“全”的现象,40分钟的一节课,从课文的正音正字开始,涉及段落划分、内容分析、中心提炼、写作特色归纳等等,面面俱到,俨然一桌“满汉全*”,教师的“苦口婆心”越发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情绪。其实,教师对文本教参应作出适当的“裁剪”,取舍之间、增删与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宜的安排,切忌盲目照搬学科专家的方案、或优秀的教案,而忽视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活生生的“人”。因此,组织语文课堂教学,总得有个“抓手”,找准“基点”才行。抓住什么,找准什么才能突出教学过程的高效性,一篇课文可以学*、把握、挖掘的要素有很多,但总要找准一个明确的目标。勿庸置疑,许多教师备课很认真,在上课时也严格遵循教参上的教学目标去实施自己的教学设想,领着学生一项一项地去完成每一项目标,结果是目标有了,过程有了,学生却丢了。我觉得:为目标而目标,围绕的只是课本,面对具体的人而设定目标,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无论是哪一堂课,都应有属于自己的教学目标,它应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根据课堂的知识反馈去设立和修正。

  在学*《琵琶行》时,小序中“铮铮然有京都声”中的“京都”二字,对解读白居易的人生际遇、人生感慨,同琵琶女的天涯沦落之恨,互为慰藉之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由此放射出去的问题“点”更直接与主旨关联:“京都长安对白居易来说意味着什么?有着京都之声的琵琶乐曲对白居易来说为何如此动人心扉?”“何以最终引至‘江州司马青衫湿’”?因此,一节课的基点,就是我们开展课堂教学的一个着力点,也是激活学生思维的触发点。教学目标的拟定,应该是细化的,可具操作的,有实效性的。

  二、怎么教

  “亮点”的营造将带动整个课堂,对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导向,使课堂教学的境界升华。“亮点”可以是先行“预设”的,也可以是随机生成的。那么,“亮点”该何时带出,又该设置在什么环节?这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师的智慧和意识。

  1、驾驭全局处设亮点

  学生在阅读文本时,由于知识的限制与经验的不足,往往不知从何下手,这就需要教师结合自己对文本的深入研究,寻求学生兴趣与课堂深度的契合点,为学生提供一些思维的激发点,预设一个或多个“亮点”——即学生最感兴趣而又同文章重、难点有着紧密联系的问题。尽量使问题提得巧,问得新,产生“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的良好效果。在教学设计时,要善于抓住一个关键句、一个场景、一个细节等,由其贯穿全课,如教《祝福》可抓住“眼睛”二字,从而带出对“人物形象的变化、心理的变形、人生的遭遇”这三个层面的理解。教《林黛玉进贾府》可以从林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行踪为突破口,拎起全文。再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确是一篇情辞慷慨的至情文字,文中表达其发愤著书观的一段文字就是一个重要的“亮点”,我尝试以此“亮点”贯穿听说读写训练的全过程:一是让学生熟读成诵,积累语言精华;二作思维迁移:有许多封建文人在屡遭贬官后创造了流传千古的文学名著,许多文人在官场站得很低时,在文场就站得很高,对于这种“贬官文化”现象,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写作短评,并将探究学*的结果整理成历史人物故事,在课前进行三分钟演讲;三是写作视角的延伸:让学生思考这些事例在作文中至少可论证哪些观点,凡此总总设疑,找准切入点,教师只要抓住课文的“亮点”,进行多角度发散思考研讨,点到即止地抛给学生一条条的“钥匙”,就能让学生在求知索道上轻松地开启了“知识的大门”,这种方法远远要比教师包揽一切的整堂翻译要生动得多。

  2、导课时设亮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对形象的、生动的、具体的事物感兴趣,而对一些抽象的、概念的东西不愿接受。教学中如何顺应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呢?如何使学生的心理从上课依始就高效地定格于课堂?我认为导课时设亮点不失为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情趣的重要手段。例如在导入《陈情表》一课时,我注意以疑促思:李密作为亡国之臣,多次拒绝召见,除了因“孝顺祖母,暂不出仕”之外,还要对侍奉晋武帝的顾忌或是对前朝的忠心,那么这番“衷情、孝情、忠情”他该如何“表白”呢?开讲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确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正如特级语文教师于漪所说:“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见能否精心设计教学的“突破口”——在导课时设亮点,是奠定课堂教学成功基础的关键。我们要在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的情况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也只有这样,才能“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灵上,迸发出迷人的智慧火花。

  3、打破课堂困局时设亮点

  例如在讲授《宝玉挨打》时,我本怀着一股教学的激情想与学生交流一下对《红楼梦》的阅读心得,没想到反应者寥寥,这是教者“预设”所未及的,我也正懊恼自己忽略了学生的基础和知识储备情况,如果按既定的教案“照本宣科”,势必“冷场”。我决定改变一下教法,在黑板上写下一个问题:作为老祖宗眼里的“**子”,宝玉为什么会挨打呢?学生对此也只是懒洋洋地看着课本。更有甚者是有几个“捣蛋鬼”故意“找茬”:老师,金钏是谁?她为何“含羞赌气自尽”?她跟宝玉有什么关系?我一阵欣喜:有问题就有“戏”了,面对其他人同样疑惑的眼光,我灵机一动,又写下了第二个问题:有人说《红楼梦》有一种非常“经济”的写法,就是经常借一个事件,把很多人卷进来,再“逼迫”每个人出来一一表态,从而让其相互烘托与对比来凸现人物性格。那宝玉这次挨打事件,都把哪些人卷了进来?问题一出,同学们果然来了精神,课堂上探究的气氛开始形成了。教材拟定的学*重点“小说的情节和人物性格”等,不攻自破。语文教学过程的动态性决定了教学本身是充满着“变量”的,教学过程中的种种“突变”是无法“设计”的,而这样的“突变”又往往是课堂教学的“亮点”所在。正如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叶澜教授所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信息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教师不能过分重视预设性目标而忽视生成性目标,过分重视既定任务的完成而忽视对学生的适时引导,只有力图唤起学生的思考意识,才能使其积极参与而成为课堂的主人。

  4、质疑探究、争议处设亮点

  我们在教学中往往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有些问题并非都是教师预先设定的,有的是师生互动中,教师及时把握、整合学生的观点而临时生成的,这时,教师能否依据文本的中心,适时引导尤为重要。例如在学*《阿q正传》时,当问到学生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何评价和体会时,却会出现这样的场面:一方持欣赏的态度,一方对此却嗤之以鼻。对此,如果任由学生争论得“不亦乐乎”,那只会让讨论变成“打嘴仗”的肤浅的“热闹”,教师就要取得教学的主动权,主动亮出这样的问题: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意图和初衷是什么?如果今天给“精神胜利法”作新的诠释,它将会有什么内涵?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是反复回扣文本、品味语言、领悟内涵、感受情感的过程,“问题”的“亮出”具有导学、促思的作用,也不断驱动着课堂教学的展开。又例如学*白的《将进酒》,在学生领略“酒仙”的豪放与不羁的同时,我抛出了这样的一道题:嗜酒反映着李白的失意人生,联系李白的人生经历,分析他为何会与“酒”结下不解之缘?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各抒己见:有仕途失意说,有内心*衡说,有自我麻痹说,一时谁也说服不了谁,在质疑探究、争议不一时,教师不能避重就轻或匆匆带过,也不能任其发展而不作引导。亮点探究的最终指向应是对学生人生观的正确引导: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李白的嗜酒如命的放浪行为?

  三、挖掘拓展点(即“教得如何”的效果巩固)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并积极创设探究的学*环境——挖掘课文的拓展点。拓展教学是巩固学生知识、帮助理解教学内容、活跃学生思维的高效手段,恰到好处的课堂拓展与延伸,就如一支乐曲回味无穷的尾音,常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课堂上的亮点。但不能纯粹为拓展而拓展,紧扣文本还是第一要义。

  语文课堂是灵性的课堂,因为它承载了几千年的文化熏陶。因此,如何延展教学文本,把文本放置于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将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在我们的脚下,有一条滋养了这个民族几千年的文化长河: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夸父在烈日下奔走,精卫鸟在蓝天里歌唱;嶙嶙魏晋风骨,巍巍盛唐气象;苏东坡月下把酒,声声向苍天发问;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夜夜梦里点灯……语文教师就应该和学生一起漫步这历史和文化的长河,和学生一起沿着历史长河古道逆流而上,拾一块女娲补天的彩石,借一弯汉宫的冷月,摘一支渭城朝雨中的柳枝,带领学生走上精神和文化之旅,将语文课堂放置在古老的文化长河中,即使是枯燥的文本,也会变得灵动起来。这样,教师教起来可以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学生学起来可以举一反三,集思广益。而且广度成就高度,学生在文化之旅和文学殿堂中可以自由的翱翔,释放心理能量,激发心灵畅游,变得“腹有诗书气自华”。

  例如在讲授爱国主义主题的作品时,可以将其置于儒家思想的光环下,从理想主义、集体意识、济世救民等精神品格中抽取出“忧国忧民”这一精髓。从屈原的“虽九死其犹未悔”到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再到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等中发掘其历史渊源。这样,一部爱国主义文化史就源源不断地流淌在课堂上。

  又如在讲授戏剧单元时,结合本地和当代学生实际,大力拓展文本,弘扬传统文化。针对当前学生普遍对戏剧知识的低认识、低兴趣的实际,认真设计活动课。一方面举办传统戏剧知识讲座,让学生大致了解祖国传统戏剧常识及其艺术魅力,同时精选一批经典的京剧、黄梅戏、川剧等让学生欣赏,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结合课堂教学,开展“我编”“我演”“我评”的综合性教学,让学生自己编剧,自己表演、自任评委,如通过要求学生将老舍的《茶馆》某段改为四川方言版,并当堂表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四川方言那极具表现力的文化魅力。同时,还要求学生编演了《守财奴》《药》《套中人》等剧目,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以致用,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充分发挥其想像力和创造力,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广泛的拓展文本,以文化充实课堂,我们的课堂便不会再沉闷,不会再枯燥,而是精彩纷呈,活色生香,特色彰显。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课堂的高效教学既是一种理念, 又是一种策略, 充满挑战, 呼唤智慧。如何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设计自己个性化的教学, 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 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努力追求的!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4

  在我们的课堂上,有时学生似乎很有学*的积极性,师生之间提问、回答频率很高,同座之间也有讨论,结果却是“问之不切,则其所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其所取之不同。”其实,这只是形式上的互动,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作用不大。当今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倍受人们关注,语文已成为众矢之的。作为身在语文教学一线的教师应冷静思考语文教学的高效性。所谓“高效”可以从两个维度上来界定,一是效能与效率,着眼效能,提高效率;二是效果与效益,注重效果,追求效益。“高效”是效能、效率、效果和效益的综合体现。

  新课程提出了一个重要理念:鼓励学生对文本的自主理解、自我解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这无疑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注入了一股求新、求活的清泉,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然而,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有的教师却主动放弃了自身的主导地位,把课堂完全交给了学生,似乎“读书找难点——合作解疑惑”的“讨论课”方彰显其对课程改革的真正践行。似乎一堂好的语文课就以教师讲的“少”和学生讨论的时间“长”和“热烈程度”作为评价的主要标准。难道这就是新课改的主要精神吗?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可见,新课程所倡导的师生合作方式,不是让教师退而做课堂的旁观者,而更应以学*上的激励者、教学上的对话者角色进行课堂点拨和调控。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教师不能忘记自己是“师生*等对话的首*”,而必须确保对文本衍义的主线明晰,决不能让语文课堂衍变成自由沙龙,否则教学目标与教学意义也就从根本上被消解了。

  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需要语文教师在解决“教什么”、“怎么教”和“教得如何”的问题上反复斟酌、精心设计。

  一、教什么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都是死抓教材和教参不放,对教材毕恭毕敬,对教参唯唯诺诺,以致语文课堂教学普遍存在内容过“全”的现象,40分钟的一节课,从课文的正音正字开始,涉及段落划分、内容分析、中心提炼、写作特色归纳等等,面面俱到,俨然一桌“满汉全*”,教师的“苦口婆心”越发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情绪。其实,教师对文本教参应作出适当的“裁剪”,取舍之间、增删与否,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宜的安排,切忌盲目照搬学科专家的方案、或优秀的教案,而忽视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活生生的“人”。因此,组织语文课堂教学,总得有个“抓手”,找准“基点”才行。抓住什么,找准什么才能突出教学过程的高效性,一篇课文可以学*、把握、挖掘的要素有很多,但总要找准一个明确的目标。勿庸置疑,许多教师备课很认真,在上课时也严格遵循教参上的教学目标去实施自己的教学设想,领着学生一项一项地去完成每一项目标,结果是目标有了,过程有了,学生却丢了。我觉得:为目标而目标,围绕的只是课本,面对具体的人而设定目标,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无论是哪一堂课,都应有属于自己的教学目标,它应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根据课堂的知识反馈去设立和修正。

  在学*《琵琶行》时,小序中“铮铮然有京都声”中的“京都”二字,对解读白居易的人生际遇、人生感慨,同琵琶女的天涯沦落之恨,互为慰藉之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由此放射出去的问题“点”更直接与主旨关联:“京都长安对白居易来说意味着什么?有着京都之声的琵琶乐曲对白居易来说为何如此动人心扉?”“何以最终引至‘江州司马青衫湿’”?因此,一节课的基点,就是我们开展课堂教学的一个着力点,也是激活学生思维的触发点。教学目标的拟定,应该是细化的,可具操作的,有实效性的。

  二、怎么教

  “亮点”的营造将带动整个课堂,对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导向,使课堂教学的境界升华。“亮点”可以是先行“预设”的,也可以是随机生成的。那么,“亮点”该何时带出,又该设置在什么环节?这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师的智慧和意识。

  1、驾驭全局处设亮点

  学生在阅读文本时,由于知识的限制与经验的不足,往往不知从何下手,这就需要教师结合自己对文本的深入研究,寻求学生兴趣与课堂深度的契合点,为学生提供一些思维的激发点,预设一个或多个“亮点”——即学生最感兴趣而又同文章重、难点有着紧密联系的问题。尽量使问题提得巧,问得新,产生“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的良好效果。在教学设计时,要善于抓住一个关键句、一个场景、一个细节等,由其贯穿全课,如教《祝福》可抓住“眼睛”二字,从而带出对“人物形象的变化、心理的变形、人生的遭遇”这三个层面的理解。教《林黛玉进贾府》可以从林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行踪为突破口,拎起全文。再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确是一篇情辞慷慨的至情文字,文中表达其发愤著书观的一段文字就是一个重要的“亮点”,我尝试以此“亮点”贯穿听说读写训练的全过程:一是让学生熟读成诵,积累语言精华;二作思维迁移:有许多封建文人在屡遭贬官后创造了流传千古的文学名著,许多文人在官场站得很低时,在文场就站得很高,对于这种“贬官文化”现象,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写作短评,并将探究学*的结果整理成历史人物故事,在课前进行三分钟演讲;三是写作视角的延伸:让学生思考这些事例在作文中至少可论证哪些观点,凡此总总设疑,找准切入点,教师只要抓住课文的“亮点”,进行多角度发散思考研讨,点到即止地抛给学生一条条的“钥匙”,就能让学生在求知索道上轻松地开启了“知识的大门”,这种方法远远要比教师包揽一切的整堂翻译要生动得多。

  2、导课时设亮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他们对形象的、生动的、具体的事物感兴趣,而对一些抽象的、概念的东西不愿接受。教学中如何顺应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呢?如何使学生的心理从上课依始就高效地定格于课堂?我认为导课时设亮点不失为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情趣的重要手段。例如在导入《陈情表》一课时,我注意以疑促思:李密作为亡国之臣,多次拒绝召见,除了因“孝顺祖母,暂不出仕”之外,还要对侍奉晋武帝的顾忌或是对前朝的忠心,那么这番“衷情、孝情、忠情”他该如何“表白”呢?开讲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确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正如特级语文教师于漪所说:“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见能否精心设计教学的“突破口”——在导课时设亮点,是奠定课堂教学成功基础的关键。我们要在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的情况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也只有这样,才能“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灵上,迸发出迷人的智慧火花。

  3、打破课堂困局时设亮点

  例如在讲授《宝玉挨打》时,我本怀着一股教学的激情想与学生交流一下对《红楼梦》的阅读心得,没想到反应者寥寥,这是教者“预设”所未及的,我也正懊恼自己忽略了学生的基础和知识储备情况,如果按既定的教案“照本宣科”,势必“冷场”。我决定改变一下教法,在黑板上写下一个问题:作为老祖宗眼里的“**子”,宝玉为什么会挨打呢?学生对此也只是懒洋洋地看着课本。更有甚者是有几个“捣蛋鬼”故意“找茬”:老师,金钏是谁?她为何“含羞赌气自尽”?她跟宝玉有什么关系?我一阵欣喜:有问题就有“戏”了,面对其他人同样疑惑的眼光,我灵机一动,又写下了第二个问题:有人说《红楼梦》有一种非常“经济”的写法,就是经常借一个事件,把很多人卷进来,再“逼迫”每个人出来一一表态,从而让其相互烘托与对比来凸现人物性格。那宝玉这次挨打事件,都把哪些人卷了进来?问题一出,同学们果然来了精神,课堂上探究的气氛开始形成了。教材拟定的学*重点“小说的情节和人物性格”等,不攻自破。语文教学过程的动态性决定了教学本身是充满着“变量”的,教学过程中的种种“突变”是无法“设计”的,而这样的“突变”又往往是课堂教学的“亮点”所在。正如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叶澜教授所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信息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教师不能过分重视预设性目标而忽视生成性目标,过分重视既定任务的完成而忽视对学生的适时引导,只有力图唤起学生的思考意识,才能使其积极参与而成为课堂的主人。

  4、质疑探究、争议处设亮点

  我们在教学中往往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有些问题并非都是教师预先设定的,有的是师生互动中,教师及时把握、整合学生的观点而临时生成的,这时,教师能否依据文本的中心,适时引导尤为重要。例如在学*《阿q正传》时,当问到学生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何评价和体会时,却会出现这样的场面:一方持欣赏的态度,一方对此却嗤之以鼻。对此,如果任由学生争论得“不亦乐乎”,那只会让讨论变成“打嘴仗”的肤浅的“热闹”,教师就要取得教学的主动权,主动亮出这样的问题: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意图和初衷是什么?如果今天给“精神胜利法”作新的诠释,它将会有什么内涵?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是反复回扣文本、品味语言、领悟内涵、感受情感的过程,“问题”的“亮出”具有导学、促思的作用,也不断驱动着课堂教学的展开。又例如学*白的《将进酒》,在学生领略“酒仙”的豪放与不羁的同时,我抛出了这样的一道题:嗜酒反映着李白的失意人生,联系李白的人生经历,分析他为何会与“酒”结下不解之缘?同学们个个跃跃欲试,各抒己见:有仕途失意说,有内心*衡说,有自我麻痹说,一时谁也说服不了谁,在质疑探究、争议不一时,教师不能避重就轻或匆匆带过,也不能任其发展而不作引导。亮点探究的最终指向应是对学生人生观的正确引导: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李白的嗜酒如命的放浪行为?

  三、挖掘拓展点(即“教得如何”的效果巩固)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并积极创设探究的学*环境——挖掘课文的拓展点。拓展教学是巩固学生知识、帮助理解教学内容、活跃学生思维的高效手段,恰到好处的课堂拓展与延伸,就如一支乐曲回味无穷的尾音,常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课堂上的亮点。但不能纯粹为拓展而拓展,紧扣文本还是第一要义。

  语文课堂是灵性的课堂,因为它承载了几千年的文化熏陶。因此,如何延展教学文本,把文本放置于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将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在我们的脚下,有一条滋养了这个民族几千年的文化长河: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夸父在烈日下奔走,精卫鸟在蓝天里歌唱;嶙嶙魏晋风骨,巍巍盛唐气象;苏东坡月下把酒,声声向苍天发问;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夜夜梦里点灯……语文教师就应该和学生一起漫步这历史和文化的长河,和学生一起沿着历史长河古道逆流而上,拾一块女娲补天的彩石,借一弯汉宫的冷月,摘一支渭城朝雨中的柳枝,带领学生走上精神和文化之旅,将语文课堂放置在古老的文化长河中,即使是枯燥的文本,也会变得灵动起来。这样,教师教起来可以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学生学起来可以举一反三,集思广益。而且广度成就高度,学生在文化之旅和文学殿堂中可以自由的翱翔,释放心理能量,激发心灵畅游,变得“腹有诗书气自华”。

  例如在讲授爱国主义主题的作品时,可以将其置于儒家思想的光环下,从理想主义、集体意识、济世救民等精神品格中抽取出“忧国忧民”这一精髓。从屈原的“虽九死其犹未悔”到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再到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等中发掘其历史渊源。这样,一部爱国主义文化史就源源不断地流淌在课堂上。

  又如在讲授戏剧单元时,结合本地和当代学生实际,大力拓展文本,弘扬传统文化。针对当前学生普遍对戏剧知识的低认识、低兴趣的实际,认真设计活动课。一方面举办传统戏剧知识讲座,让学生大致了解祖国传统戏剧常识及其艺术魅力,同时精选一批经典的京剧、黄梅戏、川剧等让学生欣赏,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结合课堂教学,开展“我编”“我演”“我评”的综合性教学,让学生自己编剧,自己表演、自任评委,如通过要求学生将老舍的《茶馆》某段改为四川方言版,并当堂表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四川方言那极具表现力的文化魅力。同时,还要求学生编演了《守财奴》《药》《套中人》等剧目,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以致用,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充分发挥其想像力和创造力,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广泛的拓展文本,以文化充实课堂,我们的课堂便不会再沉闷,不会再枯燥,而是精彩纷呈,活色生香,特色彰显。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课堂的高效教学既是一种理念, 又是一种策略, 充满挑战, 呼唤智慧。如何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设计自己个性化的教学, 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 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努力追求的!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5

  从文史角度来进行语文教学,大胆创新。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规定,新课程强调“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索能力”。依据这样的一条理念,我尽管是在复*课文,但我依然不忘融入语文的审美教育,无论是讲《论语》等古典文化,还是讲中外名著;无论是上作文课,还是在做语言文字的训练,我都会力求从语言的角度去引导学生感受汉语的丰富性与生动性;运用的角度引导学生去领会语言的灵活性和多变性;从比较的角度引导学生去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例如,我们在本学期开设的公开课《氓》,这是一篇诗经作品。《诗经》的出现不仅是我国文学发达很早的标志,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相当高的地位,尤其是《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在篇目数量上,选入课文的《诗经》作品仅《氓》与《采薇》两篇。如何让学生通过学*这两篇的诗歌,从思想性与艺术性两个方面对《诗经》有一个比较全面、清晰的认识,对《诗经》是*古典诗歌的重要源头也有一个线索性的认识,达到“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弘扬祖国优秀文化,提高自学鉴赏《诗经》能力的目的。为此,我教学《诗经》两首总的教学目标是:以《氓》和《采薇》为教材例子来解读《诗经》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及其巨大的影响,让学生对《诗经》的认识不是仅停留在局部篇章上,而是有整体的.感知,为他们今后学*打下基础。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6

  《获得教养的途径》是我上的第一篇现代文。其实,我自己并不是很喜欢这篇文章,也不知道对于这样的文章要怎么去给学生讲解。对于文本,我并没有做深入的研究,或者说,我自己也没有很好地去解读文本,最后求助于多方资料,包括教参和网上的相关备课资料。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东拼西凑,面面俱到,仅仅只是把知识点记在了书上,却不知道这两个课时应该让学生掌握什么样的内容,模糊了教学目标。

  由于没有对文本进行透彻地解读,只是照搬照抄教参上的教案,而一般的教案都是只列几个大问题,帮助把握整体脉络的,至于用来衔接的小问题就没有了。所以我上课都是东讲一点,西讲一点,并且中间的衔接很不自然。我常常说“好,下面我们来看第几段”“现在我们看到这句话”之类的语句权当衔接句,显得相当得生硬、不自然,学生也是很被动地翻到第几页,看到第几段,找到第几句,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一点帮助也没有。

  作为新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或许不如老教师,但也要尽量地去钻研文本,吃透文本,要更精心、更详细地准备教案,努力使课堂流畅自然,使学生开动脑筋。

  《获得教养的途径》这篇课文我分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解决第一部分,第二课时解决第二部分。结果,时间掌握不好。这篇课文比较难懂,学生基本沉默,问题抛下去学生都没有反应,应该对问题的设计再上心些,更好地引导学生去理解课文。

  课文第二部分有个知识点是说对于文学名著要“常读常新”。学生对于这一部分很有感触,应该多给时间让学生自己讲讲自己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经历,能够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增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优选【十】篇(扩展8)

——语文课堂教学心得菁选

语文课堂教学心得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么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那么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课堂教学心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课堂教学心得1

  一个人具有了自学的能力和*惯,将能一辈子读书,从而一辈子受用。所以,我们应该把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重

  中之重,切实抓好。

  自学能力不仅是学生学*语文的基本因素,也是发展各门学科自学努力的基础,对于学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四周以来,我发现我们辛苦编的学案发下后,学生只是敷衍了事,根本没按要求去做。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呢?我们三个语文老师一起想办法,最后决定先交给学生方法,再培养*惯。

  具体做法如下:

  一、教学方法

  1、安排有序的自学程序(即按学案自学),让学生定向发展。

  例如:阅读课,可以安排为:自读(课文)——自查(工具书)——自思(重点、难点)——自结(积累基础知识要点)——自练(各类*题)。学*的过程就是一个再发现的过程。因此,必须教会学生如何发现,只有发现,才能有话可说,才能有问题可究,才能有所创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不应有局限性,而应拓宽学生的学*渠道,课内课外一齐抓。

  2、自学中充分利用第三者。

  在学*过程中,我们大多数人喜欢在安静的'环境中学*,在安静中学*,干扰少,学*的效率高。但是有时在安静的环境中学*也有一些弊端,比如说在学*时,只是学*者与文本的接触,有时文本内容的某些点会成为学*者的盲点,或者说引不起学*者的重视。如果我们利用第三者来学*就可能会避免这一现象的产生,学*会更深入一些,学*效率会更高一些。所以我们提倡小组合作学*。在学过之后,请一个学*的伙伴来抽测一下自己的学*情况,当有人要抽测自己时,自己*时的学*认真程度和记忆得准确程度都会大大地提高,对大脑皮层的刺激程度明显加强,所以找一个抽测的伙伴也能很好地提高自己的学*效率。借助测试题目通过做学案上的测试题目,会使自己尽快地抓住重点和难点。然后,依据重点和难点来调整自己的学*策略,提高学*的针对性,做到有目标地学*。

  通过以上的实践,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二培养*惯:

  对于缺乏自学能力的学生来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养成良好学**惯,不会学*。我们主要要求学生做到“五个认真”和“三个坚持”。五个认真——认真预*的*惯,认真上课的*惯,认真作业的*惯,认真巩固的*惯,认真检测的*惯。三个坚持——坚持阅读的*惯,坚持写读书笔记的*惯,坚持写日记的*惯。

  以上的要求落实到学生学*的活动中就要做到“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练*要踏踏实实地做,作业要认认真真地完成”。对于学生来说,这也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良好学**惯的标准,只有真正做到“五个认真”和“三个坚持”学生的自学能力才真正提高。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一定会提高的,我们期待着。

语文课堂教学心得2

  以前总爱听专家课,因为可以现学现用。照搬这位老师精巧的设计,模仿那位教师灵活的语言。甚至想方设法拷贝课件略加修改就用在自己的课堂上。实践之后却发现效果大打折扣,过后仍然做原来的我。

  5月11日至12日,我又去兰州参加了甘肃省教科所、甘肃省继续教育协会等单位共同主办的中小学语文新课程新课堂教学观摩会。在火车上我就在思索,这次观摩,我该学*些什么?带着疑惑走进了会场。

  这次观摩会主办方安排了江苏省吴江盛泽实验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薛法根、上海市浦明师范附小特级教师戴建荣、兰州大学职工子弟学校副校长、80后特级教师张玉栋、以及兰州实验小学张艳*、赵莉等几位专家的优质课及讲座。

  第一堂戴建荣老师课就让我有了深深的震撼。戴建荣老师为我们上了三年级的《揠苗助长》,然后做了《对小学古诗文教学的几点思考》。我是第一次见识戴建荣老师上课,戴老师的教学竟是如此精彩;使我震惊的是原来语文课也能上得这么美;磁性的声音,深沉的语调,巧妙的留白,深情的吟唱,令学生与听者都沉醉其中。这就是戴老师给我们展示的个人魅力,更是语文魅力的展现。

  戴老师拥有如此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语言,能够在课堂上放开地展示自己,与学生交流,着实令我佩服!同时,戴老师深厚的语文功底也令我赞叹不已、望尘莫及。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对语文老师来说都可以完成,但“吟”诗,决不是每个语文老师都能做到的,若非有着良好的文学素养和极强的语文功底,这真是想都不敢想的`高度!还有“舞”诗,这更是一个极好的创意,他甚至想得到用手语来表达诗歌,让更多的人来感受祖国文化的魅力,令人赞叹!

  随后在戴老师《古诗文教学——读之、歌之、吟之、舞之》的报告里,他提出古诗教学中“读之、歌之、吟之、舞之”这四步教学法。确实,古诗在戴老师的演绎之下,已成了一幅画、一支曲、一段舞,留在了每个人心中。在讲座中,带老师谈到了我们现在的古诗文教学,其内容让我震耳发聩,其原因有二,一是我们现在课本中涉及到的古诗文远远无法达到《课程标准》要求,这必须要我们的教师加以补充,试问我们能补充够《课程标准》要求的有几人。其二,戴老师为我们展示了《浦师附小五年计划总纲》,这是他们学校学生阅读计划,细读其内容,我才知道我们的学生与发达地区的有多大的区别。为此,我将《浦师附小五年计划总纲》附后。

  随后又听了张艳*老师的《第78期作文周报讲评》。这节课更让我意外。在我们以往的教学中都是以阅读教学为主的,而张老师认为写作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她打破了以往语文教学以阅读为主、以课本为主的模式,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作文教学。她每周将学生的*作编辑为作文周报,其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对所编辑的作文周报的讲评。在讲评中首先展示本期教学周报的前五名,然后让学生谈在这些文章中的收获、这些作文失败的地方,然后结合这些文章教会学生一种具体的写作方法,最后再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作。张艳*老师主张“读经典的书,写真情的文”,“每个孩子都是自由的作家——基于大量阅读的小学*作研究”,这些教学理论及方法,无疑为我们打开了语文教学新的思路。

  薛法根老师通过讲课给我展示了“关联视域中的小学语文组块教师实验”,又做了《好课是怎样炼成的》专题报告。薛老师的组块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组块教学把文本教学内容划分为一个一个板块,这样的教学模式能更好的体现文本的核心价值。一般每一课分为三四个板块,每一个板块就是一个文本的核心价值。听着薛老师针对那些课文所进行的独特的课堂设计,我忍不住“拍案叫绝”。如此鲜有的教学切入点,这般罕见的教学思考,这样独具匠心的设计,让人受益匪浅。

  如果说薛老师讲的课让我们耳目一新,那么他的报告则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薛老师在讲座中没有具体的讲解该如何进行教学设计、如何导入新课。因为这些东西,在武林高手眼中只是一些具体的招式,真正的高手是以修炼内功为主的,真正的高手是无招胜有招的。

  修炼自己的涵养,让自己像个老师。保持一颗*常心、保持一颗进取心、保持一颗善良心。

  坚守教育信念。有信念的教育才有力量,有信念的教师才有智慧。真心实意的关爱学生。关注差生,因为所有的教育规律和教育秘密都集中在差生身上,教育好了差生,就掌握了教育的规律和教育的密码。提炼自己的教育主张,形成教学风格,我们身边不乏好老师,但是我们缺少名师,或许薛老师的讲座能让我们拉*与名师的距离吧。

  大会的最后由兰大职工子弟学校副校长张玉栋做了《关于小学*作教学若干问题的梳理》的讲座。张老师初登讲坛,教师里一阵惊呼:“哇,专家也能这样年轻”,出生于1982年,兰大职工子弟学校副校长,小学特级教师,全国第八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特等奖,一个个光环令人眩晕。实话说他的讲座内容我记住的并不多,我记住最多的却是他在讲坛上的风采:从容的举止、优雅的谈吐、丰富的文化底蕴,从他身上,我又想起了薛法根老师的话:“让自己像个老师”,张玉栋太像一个语文老师了。会后思索了良久,后来在张玉栋老师的一篇文章中找到了答案:《从读书开始,修炼》,他的内涵,他的魅力可能就是他看过的一本本书中的积淀吧。读书使我们更单纯更深刻,更丰富更完整,是我们成为一个懂得并且能够爱憎、希冀、**、生活的人。是的,使我们成为这样一个人——这是一个好老师的真身。

  这次学*,我仍然没有学会该如何上一节优质课,但这次的观摩让我多了一些思索。路漫漫其修远兮,相信仰望着这些大师的风采,我不会走的太累。

语文课堂教学心得3

  很久以来,我都觉得自己的教学越来越力不从心,渴望参加一个较为系统的小学语文学科培训,藉此丰厚自己的语文教学底蕴。20xx年3月28号学校组织观看了常青实验小学和杜郎口中学高效课堂实录。怀揣着几许期待,几多梦想,我们观看课程视频、交流心得体会,匆忙有序,受益匪浅。现将观后感想总结如下:

  一、我学到许多了语文知识,了解了许多语文教学的策略,收益颇丰。

  对自己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的改进必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互动交流,在思想碰撞中深化理性认识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

  我觉得,写听课记录和研修日志,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在学*过程中,我做了一些听课记录,写了一些学*反思和心得体会,以便有甄别、有选择地汲取专家讲课的精华,并内化为自己的教学理念,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不断提高语文教学水*。因此,在观课活动中我和教师们交流看法和意见,听到了许多不同的声音,暴露了许多认识的偏差,发现了许多自身的`不足。

  三、知行统一,在实践反思中提高教学水*学用结合,知行统一,是学*的重要方法。

  只有将所学所悟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才能让自己的工作更加得心应手,使教学效果更上新台阶。所以,在往后变得学*中,我始终要坚持把课程学*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考虑。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指导教材解读、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检查自己的教学是否符合课标要求、教材实际和语文教学规律。同时,也运用教学实践检验所学理论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实效性,从而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和课堂教学艺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次观课活动给我带来的是思想的启迪。我将带着收获、带着感悟、带着满腔的热情,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自己的教学中去,在不断的运用和总结中转变教育观念,发挥人格魅力,轻轻松松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做快乐教师,教快乐学生。

语文课堂教学心得4

  经过一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使我的教学水*又上一个新台阶。下面,是我在课堂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一,课前互动——前提条件

  在上课前,老师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一方面,是为了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另一方面,是为了以下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导课

  我通过看图,播放音乐,动画。说歌谣,讲故事。猜谜语,说笑话等方式展开教学导入。

  三,教学方法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教学方法也在不断的改进,不断的提高。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远教资源,不断学*和推进有效教学模式。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学*氛围,通过合作交流——探究——小组交流——讨论——汇报的方法开展教学。通过自由朗读,指名读,伙伴互读,分角色朗读等读法开展朗读训练。通过换偏旁,唱童谣,猜字谜,加偏旁,减偏旁等方式开展生字教学。

  我会更加努力,是我的教学成果再上新台阶!

语文课堂教学心得5

  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新型的,有效的,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改革正在我县的教育教学中探索,实践中,“二十四字”为课堂设计的有效教学模式早已在全县推进,小问题,真问题的课题研究让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了全新的师生关系,体会到学生在自主学*过程中的巨大潜能,新课改的理念逐渐成为教师教学的自觉行为,课堂发生着可喜的变化。然而,课堂教学耗时多、收效低的现象仍很普遍。因此我校又提出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一个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通过学*,我知道有效课堂的教学是指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以学生学*方式的转变为条件,‘以促进学生学*的一种教学。有效教学既是一种理念,又是一种策略。有效学*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大量的研究表明,探索性的、自主的、研究性的学*对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很有效果。有效学*主要是指学生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学*,这也是我们要着重发展的学生的学*活动。有效教学的理念,关注学生需求是重要核心,而关注的心理基础则是尊重,尊重是人文、*等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交往中的素质要求,是诚信,关爱,协作等品质的形成基础。教师尊重学生,是实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没有尊重学生,课改无从进行。

  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避免无效或低效的活动,使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变得有效,使孩子们在课堂上对需要掌握的有所把握,尽量避免课后的加班辅导,形成一个教与学的良性循环?在这里,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浅谈点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肤浅认识。

  我认为实施有效教学,最关键的因素是教师,首先,教师有“对象”意识。教学不是唱独角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因此,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学生发展是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学科的发展。教师千万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所教学科的价值,而且也不能仅把学科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对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上。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结果与学*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去组织教学,是有效教学的基础。以学生为本,教师的教学活动,都应从学生实际出发,一旦离开学生这个主体因素,“那课就好比一个钻头发力于一个老是打滑的工作面,其实质作用不好乐观。”了解了学生学*上的需要和心理上的需要,课就会如磁石紧紧吸引住学生。 这就需要教师先“钻进去”深入解读文本,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确定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

  找准疑难点、空白点。教师要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沉下去了解学生。学生已经具备了怎样的知识基础和情感起点?对今天的学*内容,学生感到难于理解和掌握的地方可能会在哪儿?哪些地方是学生最想了解、最需要老师引导的?作为教师,在组织教学之前,都应该对这些问题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不会重复教学浪费教学时间,也不会因为知识链的隔断而让学生不得要领。比如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时,”教师就可以抓住一个“打”字,打开学生的思路。

  尽可能找到一个 “兴奋点”。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找出能紧紧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兴奋点”,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学能否有效,关键在于寻找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从一开始就被教师设计的问题紧紧吸引,整个教学时段学生都处在一种“兴奋”状态之中,是一个优秀教师教学素质的真正体现,也是教师知识基础的真正体现。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教学内容,很多时候在教学参考书上都可以得到,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寻找一条恰如其分的渠道,让这些知识流淌到学生的脑海里。而寻找“兴奋点”,就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渠道”。比如,在《林冲棒打洪教头》这一课文的教学中,我在教学一开始,就抛出“林冲棒为什么要棒打打洪教头?一问,在学生读了课文后又提出可课文中却描写的是洪教头处处挑衅要和打林冲?这个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然后,在学生纷纷找出自己的论点、论据进行争议的过程中,学生的内需不断得以实现并得到提升,教学效果也得到真正实现。

  抓住切入点,“删繁就简三秋树”。“真实、朴实、扎实”是新课程所提倡的语文教学精神,崔峦老师提出“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有效的语文课堂追求简单、快乐和实用。教简单快乐的语文,抓住教学切入点是关键。纵观那些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课,无一例外都是教师的喋喋不休、啰里啰嗦挤占了学生的学*时间。一个教师,课堂上一定要组织教学语言,增强语言表达的科学性、针对性、准确性,做到清晰精炼、重点突出、逻辑性强。

  时间组织恰到好处。教学各部分的时间分配,教者在备课时应预计,讲课时要调控。但有时候,因为课堂上不变的因素较多,也许不是重点内容的教学却占用了一些时间,这时候,教者一定要站在整堂课的角度来安排时间。不言而喻,课堂教学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任务越好,浪费的时间越少,课的密度越大,教学质量就越高。 有效课堂由有效的师生、生生互动体现。要达到有效互动,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实际精心选好讲课的切入点,设计的问题能使重点突出,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把握课文的主旨,更好地理解课文。在上《穷人》一课时,要求学生就课题质疑,穷人他穷表现在那儿?学生满怀探求之心,埋头课文纷纷开始了主动而积极的阅读实践活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读得认真,想得仔细,在解决了这个疑惑后我话题一转,说但老师却认为他们很富有,你有同感吗?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学目标迎刃而解。这堂课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个问题辐射到了整篇文章,有效地统领起对整篇文章的感悟,充分削减了许多琐碎的提问,扩大了学生领悟、交流的空间。

  真正的好课主要教学环节往往只有几步,着重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读写说悟,实实在在地体会揣摩语言文字。

  同样的语言表达不同的意义是一个方面,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体验又是一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的情感体验,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兴趣,增强学生的情感感受能力,并进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听过特级教师金感芳老师的课《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金老师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德国城市的一道美丽而奇特的风景:每家每户种的花,怒放的花朵都是对着外面的,不但姹紫嫣红,而且很奇特。面对异国他乡的美丽风景,金老师设置了体验点:如果你就是这座城市的主人,清晨走在街道上,你会产生怎样的感觉?如果你是医生、是建筑工人、是一位普通的劳动者,你辛苦工作了一天,当你走在这花团锦簇的街道上时,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如果你是有残疾、有困难的人,走在这花的海洋里,你又会有什么想法?学生的思维在广度和深度间纵横,深刻体会到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高尚境界。

  语文的核心问题是语言,语言文字训练反映了语文学科的教学个性,通过语文学*,使学生内化语言,最终发展自己的语言。 将语文教学实实在在地落实到语言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落实语言,重点在落实语言的表现力。语言是文章的载体。所有文章的内容、主题、情感,都是难过语言进行表达的。落实语言,不单纯讲语言的优美,更重要的是落实语言的表现力。表现力越强,我们就能认为语言越好。相反,语言形式再优美,表达不能到位,这样的语言也是苍白的。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这一特点,使学生从一开始就从语言的表现力方面来学*、掌握语言。《林冲棒打洪教头》第7自然段描写非常精彩,我让学生理解了把火烧天和拨草寻蛇的招式后,反复朗读, 学生感受到了语言的表现力。,语言了有生命力。

  有效的课堂,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还应该延伸到课外,实现教学的升华。尤其是语文学*,可以说生活处处是语文学*的课堂,受教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内外的资源融通共享,才能积极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总之,新课程背景下课堂的有效教学是一门艺术,充满挑战,呼唤智慧。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设计自己个性化的教学,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不段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事半功倍,这也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矢志追求的。

语文课堂教学心得6

  一、基本情况简介

  20xx年 10月27日―28日,由中国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昭通市教育局主办,四川省中基教育服务公司、昭阳区第三小学承办的“百师讲坛聚焦新版课标展望未来十年全国小语最具影响力名师有效课堂观摩活动”在昭通市一中礼堂举行。参加这次活动的人员有市教育局*锦局长及来自昭通市各县区的800余名小学语文老师,聆听了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崔峦老师、福建省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黄如老师、江苏省无锡市南湖小学校长武凤霞老师、重庆市科研型骨干教师***老师、昆明市首*教师陈洁老师的精彩课堂教学及专题报告。

  二、学*体会

  这一次, 我有幸参加了云南省昭通市教育局主办的“小学语文名师有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会活动”,聆听了黄如、刘小波、武凤霞、陈洁等几位名师的课堂精彩表演和讲座以及崔峦老师的报告,收获颇多。

  首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深刻的认识到新课标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崔峦老师在他的讲座上对语文新课标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释。他主要是从以下五个大方面进行阐释的:

  (一)成绩与进步。

  1、课程理念上

  *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程特点: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

  *教学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教学建议: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课程内容上

  *引入语文综合性学*;引进相关的课程资源;规定课外阅读量等。

  3、教学方法上

  * 努力将先进理念转化成教学行为。

  4、教学评价上

  *认识到评价改革的重要性,进行了一些改革实验(评价内容全面、评价方式全程、评价主体全员)。

  (二)问题与原因。

  1、问题

  (1)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上:一度割裂,而非统一:;(2)在主体与主导的关系上:一度出现形式主义;(3)在教科书与其他资源的关系上:出现了忽视文本和只教教科书两种倾向。在这一点上,崔老特别强调最突出的问题是:付出和成效不成正比,师生负担仍然很重,幸福指数不高(老师的幸福指数不高,孩子没有了幸福童年)。

  (2)原因

  *教育体制:全名应试。

  *人才观:唯学历(必过高考这座独木桥)。

  *语文课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

  崔老强调:我们必须找准问题,综合治理。

  (三)、20xx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坚持了什么。

  1、坚持课程的基本理念。

  A、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全面: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各个方面。

  语文素养:核心是语文能力,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道德、思维方法、审美情趣、学*方法、学**惯等的融合。

  B、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

  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从听、说、读、写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善于利用汉语言文字自身的特点(六书: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汉字一字一形,数量多,多音多义字多,形*字多,汉字教学要注意辨析。

  C、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核心:鼓励自主,每个学生都要动起来,不否定有意义的接受性学*。

  克服“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树立教师“服务”意识,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学*。

  鼓励自由阅读,激励自由表达,适当开展合作探究的形式,确立有价值的内容、问题,有明确的任务,有具体的指导,人人有事做,人人动起来。

  D、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核心:三级课程管理。实施好中央课程;开发好地方课程;建设好校本课程。

  语文课程要贴*学生生活、贴*实际。

  2、坚持“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

  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个维度”构建语文的目标体系。

  3、坚持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质疑,允许出现“杂音”。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的*惯和能力。

  4、坚持推进“儿童阅读”。

  学*语文正如吕叔湘说的:“三分课内”、"七分课外”,激发阅读兴趣,加强阅读的指导、交流、展示。小学生小学六年下来阅读量高达1000万字。(新课标要求课外阅读量为145万字)

  (四)、20xx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更加强调了什么。

  1、更加强调语言文字的运用,培养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要重视理解,学是为了用。培养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落脚点在于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A、为学好其它课程打下基础。

  B、为培养良好个性打下基础。

  C、为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2、更加强调识字和写字。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A、识字写字的教学在课标后附录中,收录了300个基本字表,17个部首,300字多数是独体字,是出现频率高的字,无论哪个版本的教材,都要先学这300个字。

  B、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表一:2500个常用字,表二1000个次常用字;3500个字是义务教育阶段识字要求,小学阶段认识3000个,会写2500个。

  C、小学每天语文课安排10分钟练字,指导孩子写字。毛笔字每周一节,日常书写中增加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关注作文书写质量。将作文书写当做练字的过程,在教师专业成长方面要强化练字(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

  第一学段: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常用偏旁部首,按笔顺规则写字。

  第二学段:要求能用硬笔熟练的书写正楷字开始用毛笔临摹,要求端正、工整、整洁。

  第三学段:用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速度,用毛笔写字,感受汉字的优美。

  对姿势、*惯的要求是史无前例的,前所未有的。

语文课堂教学心得7

  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性和艺术性。在课堂上,老师用情感打开了学生的思维,教师不仅仅是教书,还要与学生心灵沟通,用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听的这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合作,讨论问题,课堂效率很高,从上课到下课,老师总是围绕着学生,学生也总是围绕着老师,教师对学生没有太多的限制和约束,学生的想象、讨论和接触自由进行,学生占据着教室的主体地位,但是不会偏离教师设计的轨道和操作轨道,教师完全“释放”学生,学生完全“离开”教师,学生学好了知识,教师完成了“说教释疑”。

  在高质量的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在每一堂课中,教师应耐心有效地引导学生,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教师是课堂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教师的语言要精炼而丰富,鼓励学生的语言对我们的学*很有价值。在思想教育方面,教师处理的细腻,自然真诚的情感表达感染着学生,不时掀起教学的波澜,不仅让学生陶醉、迷恋,也让自己沉浸其中。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我觉得老师的语言是应该有魅力的,它可以深入到学生的心中,生动的语言唤起学生的思想。老师的课堂语言应简洁准确,用自由、轻松的语言引导学生,将学生的想法引导到更高层次的探索世界,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通过这次活动,我对新课程改革有了更深的了解。教学改革是要不断创新的,观念的更新是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认真学*教育思想和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努力开发各种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大胆放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文课堂教学心得8

  我是一名参加工作为期十多年的小学教师,在县教育局的倡导的“两抓一评”课改模式下,我认真学*和领悟“两抓一评”的教改理念,并在自己的语文教学中大胆的进行了尝试和实践。在自己进行课改期间,我有过不适应,有过担心,有过失败,有过困惑,但更多的是有了收获的喜悦,有了今天自己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逐步成长。下面就谈一下自己课改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和困惑。

  一、语文课堂教学理念的转变

  在刚开始的时候自己还处在过去的强调接受学*,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分析课文讲解课文,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通过学*,我深刻认识到现在的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所以我尝试着把学生的自主学*作为自己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理念,首先在教学活动中做了角色的定位:“学生是语文学*的主人”,自己进行角色转换和让位,从“前台”退隐到“导演”的角色地位。同时,帮助学生确立主角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让学生自己做学*的主人翁。

  二、活动学*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自己不断的思考以及和学生的接触,结合自己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我发现通过活动学*,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而且小学语文新大纲也强调,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所以在*时的教学中,做好听说读写实践活动,要让每个学生在语言活动中充分地“操练”起来。同时把利于语文学*的其他活动方式“拿来”,让学生唱唱、跳跳、演演、比比、画画、尝尝、嗅嗅、摸摸、做做等,提高了学生学*的兴趣。

  三、在探索和反思中逐步成长

  有人曾说:“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反思三年成名师。”在刚开始课堂教学改革对我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在每堂课中或多或少的都会存在一些问题,为了不使这些问题出现在以后的课堂中,我渐渐的学会了反思。在每上完一节课侯反思自己在课堂设计中的问题,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环节,反思问题的设计,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等等。从反思课堂教学慢慢的发展到开始反思自己的教案备写,反思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作业的设计、对教材教法的研究以及对教具和多媒体的合理充分的使用等等,并且把这些问题都写到自己的教后记中,以便及时的翻阅和提醒自己。就这样自己在课改中不断的学*,在学*中不断的探索,在探索中不断的尝试,在尝试中不断的反思,在反思中不断的成长。

  四、自己在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虽然自己在不断的尝试课改,不断的在纠正自身课改中的不足,但是还有许多问题和困惑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中注意:

  1.课改的理念还不够新,在自己的课堂上还放的不开,还受到

  旧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妨碍了自己的课改进展。

  2.课改的理论知识还有不够丰富,虽然有了自己一定的课堂教学模式,但是这种模式还不够明显和完善。

  3.对有些教材和课堂教学环节处理的还不够得当。

  4.自己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有待进一步学*和提高在以后的工作中,针对自己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问题,我将会认真谦虚的学*和向前辈请教,扬长避短,尽快使自己成长起来,

  作为一名小学的语文老师,我深感自己的责任之重,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刚刚才起步的孩子,他们就好比一张洁净的白纸,将来在这张纸上将会绘制出什么样的图画,就要看我们的这第一笔画的好与坏。在课改的路上我会努力学*和钻研“两抓一评”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画出完美的第一笔。

语文课堂教学心得9

  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评价也是课程评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搞好课堂教学评价,对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改革乃至课程改革都具有重要的导向和推动作用。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能引导教师更新观念,把新课程理念内化为课堂教学行为,使新课程的改革目标真正得以落实。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课堂教学评价的改革是关系到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通过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体育》,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深深地感到:课堂中的评价的确很重要。但怎样的评价才是有效的,怎样的评价才能是学生轻松愉悦地学*知识,并能对学生日后的学*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体育》为我轻轻撩开了这一问题的面纱,明白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该如何去做

  一、实现三维目标的达成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3个方面的整合,是新课程根据现代人的培养目标以及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所提出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各学科教学评价中必须首先予以关注的。知识与技能是最基本的教学内容,也是学生学*的基本内容。深厚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技能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基础。任何一门学科,其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只有与相应的探究过程及方法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学*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同时,教学过程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智慧、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造就人格的主要方面,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必须以人为木,不仅强调学科的价值,更要强调学科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断致力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起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二、改变教师教学方式

  新课程突出强调了“课程整合”、“合作教学”、“行动研究”等新观念。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培养和增强新的课程意识,转变传统观念,从被动的课程解释者转变为主动的课程开发者,从知识的权威者转变为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与学生一起成为新课程的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新课程观念的指引下,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打破积*已久的教学*惯,冲破“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陈规,自主寻求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创造性地运用“讨论式”教学、“合作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各种教学方式,使教学形式由单一转变为多样,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由预设和封闭走向生成和开放,并促使学生由单向思维转化为多向发散性思维,实现对课程有意义、有价值的深度构建。因此,在课堂教学评价上,第一,要关注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是否尊重和信任学生,是否对学生表现出热情与宽容,是否保护和鼓励了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是否创设了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都能大胆发言,提出问题,甚至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观点。第二,要关注教师在课堂上的注意中心,能否从自己思想或教学预设转移到全班学生的思想或生成的目标上来。第三,关注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教学内容、适合教学对象的需要。在“讨论式”、“合作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中,设置的问题是否具有探究性和拓展性,使学生能够深入思考,通过“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真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转变学生学*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焦点。在教学中,认真学*新课标,深入领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其结果是,学生虽有很强的认知能力,却不能深刻领悟知识所蕴藏的生命意义和生活价值,更不能在真实情境中灵活运用知识,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人生发展的整体关怀。转变学生的学*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单一的、被动的学*方式,提倡和推动多样化的学*方式,特别是通过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方式,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学生的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不断得以培养。因此,课堂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状态和学*方式的转变。

  四、改变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影响学生个性成长的重要因素。当代课程论强调对学生应该是激励性评价、赏识性评价、发展性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种评价一定是以对学生真诚的爱(特别是对暂时处于落后状态学生的爱)为基本出发点,以激励性的信息发布为基本表达方式,以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为最终目的。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表现为一些鉴定性的语言式的评价,更多的应是教师的一种手势、一个眼神、一种默许、一种认可、一种赞同、一个微笑,等等,以此给学生以激励和赞许,激发学生强烈的学*欲望,保持旺盛的学*精神,提高自我发展的信心。通过新评价方法的实施,重建课堂教学文化,使课堂教学从教师权威走向师生*等,从封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评价也是课程评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搞好课堂教学评价,对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改革乃至课程改革都具有重要的导向和推动作用。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能引导教师更新观念,把新课程理念内化为课堂教学行为,使新课程的改革目标真正得以落实。

  五、实现三维目标的达成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3个方面的整合,是新课程根据现代人的培养目标以及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所提出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各学科教学评价中必须首先予以关注的。知识与技能是最基本的教学内容,也是学生学*的基本内容。深厚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技能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基础。任何一门学科,其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只有与相应的探究过程及方法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学*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同时,教学过程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智慧、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造就人格的主要方面,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必须以人为木,不仅强调学科的价值,更要强调学科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断致力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起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六、改变教师教学方式

  新课程突出强调了“课程整合”、“合作教学”、“行动研究”等新观念。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培养和增强新的课程意识,转变传统观念,从被动的课程解释者转变为主动的课程开发者,从知识的权威者转变为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与学生一起成为新课程的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新课程观念的指引下,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打破积*已久的`教学*惯,冲破“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陈规,自主寻求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创造性地运用“讨论式”教学、“合作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各种教学方式,使教学形式由单一转变为多样,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由预设和封闭走向生成和开放,并促使学生由单向思维转化为多向发散性思维,实现对课程有意义、有价值的深度构建。因此,在课堂教学评价上,第一,要关注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是否尊重和信任学生,是否对学生表现出热情与宽容,是否保护和鼓励了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是否创设了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都能大胆发言,提出问题,甚至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观点。第二,要关注教师在课堂上的注意中心,能否从自己思想或教学预设转移到全班学生的思想或生成的目标上来。第三,关注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教学内容、适合教学对象的需要。在“讨论式”、“合作式”、“探究式”等教学方式中,设置的问题是否具有探究性和拓展性,使学生能够深入思考,通过“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真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转变学生学*方式

  转变学生的学*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焦点。在教学中,认真学*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其结果是,学生虽有很强的认知能力,却不能深刻领悟知识所蕴藏的生命意义和生活价值,更不能在真实情境中灵活运用知识,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人生发展的整体关怀。转变学生的学*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单一的、被动的学*方式,提倡和推动多样化的学*方式,特别是通过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方式,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学生的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不断得以培养。因此,课堂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状态和学*方式的转变。

  八、改变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影响学生个性成长的重要因素。当代课程论强调对学生应该是激励性评价、赏识性评价、发展性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种评价一定是以对学生真诚的爱(特别是对暂时处于落后状态学生的爱)为基本出发点,以激励性的信息发布为基本表达方式,以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协调发展)为最终目的。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表现为一些鉴定性的语言式的评价,更多的应是教师的一种手势、一个眼神、一种默许、一种认可、一种赞同、一个微笑,等等,以此给学生以激励和赞许,激发学生强烈的学*欲望,保持旺盛的学*精神,提高自我发展的信心。通过新评价方法的实施,重建课堂教学文化,使课堂教学从教师权威走向师生*等,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学科走向学生,从单一走向多元,从预设走向生成,最终促进教师专业水*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让生命涌动的课堂出现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师教育思想、教学能力、教学经验、教学智慧、教学风格的综合体现。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新的视角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以此建立新的评价观念和评价方法。

  闭走向开放,从学科走向学生,从单一走向多元,从预设走向生成,最终促进教师专业水*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让生命涌动的课堂出现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总之,课堂教学是教师教育思想、教学能力、教学经验、教学智慧、教学风格的综合体现。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新的视角关注教师的课堂教学,以此建立新的评价观念和评价方法。

  总之,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努力做到:把课标学*与《新课程课堂教学行为创新——体育》的理论结合起来;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去亲自体验作品,把理解运动的权利放心地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与作品的对话中感受、品位和思索。

语文课堂教学心得10

  新课程改革推行了五年之多,回顾***,教师的教学方式正发生着悄然变化。课堂教学有效性已成为课改之路上的值得总结与反思的话题,更加科学地利用课堂内外时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一、提前布置学生预*事半功倍

  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自主学**惯与能力,而这种要求尤其表现在课外的预*环节,学生通过相关的学*资料,从搜集到整理,阅读与思考,可以获得与文本相关的大量信息,为了学*课文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在预*过程中,学生熟读课文,学*生词,理解词句意思。课堂教学中减少了大量的时间,教师先要进行纠正、引导、巩固等,就可以实现教学的目标,真是事半功倍。

  二、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

  效率的含义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获。其实,一节课40分钟,一个正常人真正可以集中精力的只有20分钟左右.这也就是为什么老师在讲课的时候要突出重点的原因,也是现在课堂教学逐渐调整的.原因.因为,我们发现孩子不能够集中40分钟的精力,那么每个孩子效率最高的20分钟出现在哪个时间段呢?这20分钟是集中出现还是分散的呢?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要100%地集中40分钟的注意力.而是,根据孩子注意力的能力让她在有效的20分钟里发挥她的潜力.这和老师的教学安排有关.所以在设计教学预案时注意一些时间限制。连续长时间的学*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我们应该注重设置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学生学*知识、形式能力和提高认识真正起作用的时间,并充分利用好这些时间。合理分配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在一堂课中的时间。教师满堂灌,或是一味地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都是在浪费课堂教学时间。

  三、准确把握课堂教学节奏

  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就要讲究动(“动”是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练*、解答、讨论。)静(教师讲,学生安静的听)互补。有人讲一堂课老师能使学生“静”的时候“动”起来,“动”的时候“静”下来,这堂课大体便成功了。我觉得此话颇有道理。“动”和“静”就像音乐中的高低音组合,两种音组合的好,才能产生出美妙的乐章。只有“静”,教学成了老师的演讲或个人表演,学生就会被动而分散注意力;光是“动”,也不成其为教学。所以教师在每讲一个内容时,要给学生留有相互探讨,积极参与的时间,让他们在活动中理解、消化、掌握技能。

语文课堂教学心得11

  只看书名觉得这一定是一本难啃的教育理论书,要硬读。但是一旦认真读起来,才发现书中充满趣味性,教学理论与案例相结合,让内容生动亲切起来,就似乎听了一节又一节好课,又加上专家的评讲贴*课堂教学实际,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在书中李淑明老师对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具体细节进行探究、梳理并解决,对目前的课堂教学进行审视与思考。做为语文教师通过阅读此书对提高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

  书中的*作部分老师从九个方面进行了讲解:一、作文教学的实效性创设情境。二、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三、学生的写作情趣。四、学生作文的真情流露。五、写作方法的运用。六、个性化的指导。七、体验与感悟生活。八、修改作文的能力。九、学会作文思维。

  通过认真拜读我对如何更好的进行作文教学有了一定的方向,那是需要踏踏实实、循序渐进地一个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

  *作第一部分讲到,创设作文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创设作文情境的方法有:1、用故事创设情境。也就是故事导入。2、用活动创设情境 。以现实生活为源头来创设情境,进行作文教学是一条很好的途径。如我们班去年开展了元旦联欢会活动,抓住这个*作机会,让学生趁热打铁进行记一次联欢会活动*作练*。3、以阅读创设情境。提供范文佳作,开启学生心智,激发学生写作灵感,也是很好的创设情境的.方法。

  提高作文教学实效,重要的在于让学生多写多练,养成勤于写作的*惯。结合课文的阅读进行练笔是一种有效形式。教师应利用好教材资源,为学生的多写多练提供机会。如何利用好教材资源进行练笔正是我思考和研究的问题。除了结合阅读的练笔,写日记,周记也是练笔的较好形式。此外,与课文阅读结合,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也是练笔的好机会。其他语文课外活动,如办墙报、手抄报等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可见要想搞好*作教学就需要踏踏实实搞好语文活动。

  写作方法关键在于学会运用。学生学会运用写作方法最主要的途径是阅读。学生从书本或者从老师那里获得的写作方法,要一次次在具体的文本里进行验证,才能融会贯通,再把它一次次用于写作实践,才能定型为熟练地技巧,进而形成能力。教师在作文教学时,应重视和阅读教学结合起来。阅读借鉴地对象多种多样,可以是教材,也可以是课外读物,甚至时同学的佳作、老师的下水文。学生自觉运用写作方法,离不开多写多练。懂得再多再好的方法,不加以练*巩固,形成技能,也等于白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督促学生多积累材料,多练笔,提倡多抄录。学生生活、学*过程中,总会碰到、看到的一些美文佳句,摘录下来,慢慢形成积累,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所以教师引导学生自觉运用写作方法,必须贯彻“有法而不唯法”的原则,遵循由读到练再到写的途径,才能获得最佳效果。

  李老师的真知灼见,让我对于作文教学豁然开朗。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一块难啃的骨头,但有法可依,有迹可寻。做为教师重在引导,*作兴趣的激发,作文方法的指导,学生练笔的坚持,才能让学生的*作水*有所提高。

语文课堂教学心得12

  “杏坛佳木同竞秀,金秋硕果满枝头。”20xx年11月1日至11月3日上午,第五届“七彩语文杯”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课堂教学大赛在江苏南京举行,本人有幸参加了此次观摩活动。“七彩语文”杯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今年已是第五届,本次大赛主题是识字写字教学。短短三天的行程,让我受益颇多。

  一、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整个竞赛过程,选手们竞相展现识字教学理念。教师教态亲切、自然,看似*淡,却彰显出精湛的功底和高超的教学智慧。他们围绕参赛课例,在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学*的基础上精心安排、巧妙设问,各环节层层递进,丝丝入扣,展示了优良的教学水准和课堂驾驭力。陈林校长表现出高超的教学技艺,课堂亮点纷呈,高潮迭起。课堂中,陈老师让学生看图组词,用汉字种子“包”开出汉字花。随着课件的显示以及学生的回答,由“书包”“包子”“包菜”解释说包可以做名词,“包饺子”“包粽子”此时的包当做动词,“一包薯片”中的包是量词,“包公”中的包又可作为姓氏。简简单单的几张图片就把“包”字进行了诠释。在这节课的最后,陈老师又展示了“一字开花”,随着“汉字花”的不断增多,学生越来越惊叹。不仅是学生,连听课的老师们也连连称赞。“生字花”中的汉字有许多我们一线的小语老师都没见过,这样的设计大大激发了学生对中国汉字探索的兴趣。张盈老师在上《梅兰芳学艺》一课中,通过“游动的鱼儿”“没有神儿”“不是料子”等儿化音及轻声的指导,充分体现出其语言的魅力。汪东玮老师教学五年级上册《清*乐村居》为诗词配乐唱词、用吴音方言朗读课文,设置情境,加深了文本理解,也增强了学生自主表达的欲望。张盈老师上《梅兰芳学艺》时,用写信的方式练*书写生字,同时理解课文中心思想。凭借生动的课堂氛围,灵动的教学智慧和扎实的课堂效果,老师们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知识。

  二、精彩的评价语言

  讲课老师评价学生的语言是那么贴切、适时、到位,丰富多彩。让我记忆深刻的是黄兰老师在上二年级上册《识字6》的评价语言:当一个学生读“塞”字时,夸其“字音读得准,声音也洪亮”;当一个学生记忆“塞”时,夸其“你学会了用熟字换部件的方法,真好”;当一个学生大声的读“椰树”时,夸其“哎呦,椰树长得可真挺拔!”……这些激励的语言没有任何浮夸之气,听起来顺耳、自然,孩子的内心深受鼓舞、激励,积极地调动了学生的学*热情。在以后自己的'课堂上,也要让我的学生感受到这样的语言。

  三、培养良好学**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语文教材的一项重要目标。老师们特别关注学生学**惯的培养,例如:刘琴老师在教学二年级上册《大禹治水》,待学生齐读课题之后要求看课题质疑,再带着疑问读文章,培养边读边思考的*惯;在让学生初读课文时就强调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惯。学生写《夕阳真好》这一课生字时,白洁老师提醒学生要做到“三个一”,并且学生齐声喊出口号:头正、肩*、臂开、足安。对学生的*惯培养贯穿于每一位老师的每一个课堂的细节处。

  四、注重识字写字教学

  大赛中,选手们将“认认真真读课文,扎扎实实学写字”落到了实处。讲课老师在指导写字这一环节上,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书写规律,从字的间架结构、字形特点进行分析,找出关键笔画,老师进行范写,在小黑板上洋洋洒洒、挥笔一蹴,有的苍劲有力,有的俊美清秀,字体结构合理,规范美观。用笔轻重适宜,顿挫分明。使听课的老师叹为观止!因为那是板书艺术的完美体现,充分展示了语文教师的文化修养。细节的处理无不蕴藏着选手的智慧:殷岚老师在上二年级下册《识字6》教学象形字“鹿”时,以图画的形式展示,这样不仅便于学生认识,而且还让学生感受到了中国汉字的奇妙,“开小火车”的方式令学生喜闻乐见;沙彩虹老师教学三年级下册《石头书》中的生字“煤”时:一个瘦一个胖。火做偏旁瘦又长,最后一捺变为点。教学“炭”时:火在右下坐稳当,最后一捺要舒展。这些写汉字的小口诀,琅琅上口,简单易学;陈林老师在投影仪下现场进行示范书写,学生临摹例字,练*书写。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作为一名年轻的语文教师,我的教学理念还有待更新,课堂教学基本功还有上升的空间。通过本次观摩学*,我深深体会到,只有立足于课堂,脚踏实地,苦练基本功,勇于探索创新,不断追求进步,才能和学生一起实现我的七彩梦想!

语文课堂教学心得13

  通过微课题研究工作资料的准备,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让我困惑过、无措过、苦恼过,同样也欣喜过、收获过。在研究的初步阶段也得到了语文组同事们的帮助和指导。使我和我的学生得到很多。

  一、加强学*,提高自身的理论素质,努力寻找研究的突破口。

  作为微课题研究的'实施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于是我在已有的理论基础上结合本班实际情况展开研究,阅读大量相关教育教学的案例,积极学*他人的成功经验和科学理论,使研究有效和有质。从一开始我就下定决心,坚持进行理论学*,不定期通过图书馆借阅、网上查阅、专业书籍的购买,收集了大量与所研究内容相关的资料,开拓视野。

  二、积极做好课题的研究准备工作

  我坚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随着资料的准备,课题的立项,课堂效果的总结,脚踏实地学*研究。通过阅读学*,教学实践,力求做到:1、紧扣课题,激发学*兴趣,提高课堂导入的实效性,充分准备课题研究的资料。2、通过资料的大量准备,结合日常教学,构建合理的课题研究体系。3、设计准备阶段的调查问卷,力求为课题服务。

  另外,在课题的研究准备阶段,我还深切地感受到自己对日常教学导入方法的改变,从学生的眼神中看出课堂导入的重要性,让我明白学生求知和课堂导入密不可分。

  三、及时总结经验,改进不足

  我在前期准备阶段中,总结在教学实践中的不足。由于课堂导入方法的不确定性,课堂内容的不一致性,总结自己,找资料找方法,提高导入效率。让课题研究成果更具有价值,更有意义,及时的改进和总结,为课题准备成长自己,再接再厉。

  通过准备阶段的学*,我会坚持自己的课题,用心研究,用心准备,力求完美的完成自己的课题,也是自身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语文课堂教学心得1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阅读应该是探究和创造的过程,充满了发现、质疑、思考和探究。因此,我认为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重点是要改变阅读学*的方式。

  课改虽然给我们语文教学带来许多可喜的变化,但也出现很多值得我们反思的现象。有的教师常常把教学禁锢于一种教学模式中,机械地套用那几个教学中长用的环节;有的教师对课堂调控不当,常常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有的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挖掘过深,从表面上看,似乎可加深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但实际上却削弱了文章的原有美感。“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新课堂中,我觉得,老师应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深入思考,让学生真正地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交流。

  在课前教师关键在于准确,深入的解读文本,,而作为教师准确的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基础。教师在精心的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应灵活机智的实施教学,老师不要不断地问,这样不但效率不高,更重要的是磨灭了学生学*语文的热情,产生厌烦的情绪。奥斯贝尔说过:如果把全部教育学、心理学归结为一句话的话,那就是我们的.儿童已经知道了什么。所以教师课前了解学生,知道学生已知、已会了哪些,十分重要。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探求未知。

  在教学中,我知道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是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的主要形式。低年级可以就需要理解的重点词、句、段,中高年级可以围绕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来进行阅读教学,可一些教师为了追赶时髦,不管时机,不管内容,不管需要,一味地强调合作。如为了学*文中的生字,也要让学生分组来讨论这些字的结构、写法,看似热闹的课堂其实走进了形式主义的误区。教师一定要加强调控、引导,避轻就重,不能只图形式上热热闹闹,不讲实质效果,一定要使学生学有所得,而且逐渐学会学*。因此,合作学*这种形式要实实在在地为合作学*的内容服务。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如学生经过思考自己能解答的,就不需要合作学*,反之,则需要。老师提出的问题经过学生思考,通过合作学*能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能够相互受到启发,达到情感的交融,才是有效的合作学*。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阅读教学中,我们不能只注意到一些表面的内容,只追求一些表面的形式,而要真正地理解语文学科所承担的义务,真正地着眼于学生学*方式的转变。我们的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在教学中少一些表面的繁荣,多一份内在的智慧。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提高阅读教学实效有规律可循,但无定式可依,需要广大语文教师不断地实践、反思、创新,再实践、再反思、再创新,从一次次的反思与实践中,寻求提高阅读教学的途径与规律,从而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

语文课堂教学心得15

  第19课是《钱学森》,与第20课《詹天佑》属于同类文体,都选择了最能表现人物品质的场景、事例进行介绍,且都引用了人物的语言来画龙点睛、提升中心。

  名人,不像明星,孩子们不会追捧,但在教师的引导下,一定会尊崇,并从中得到人生的启示,对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巨大的导向作用。

  继“走*文学巨匠巴金”之后,我又开始寻找这两课的教育切入点。

  钱学森,两弹一星功勋,中国的导弹之父。央视一套电视剧《国家命运》中也有大量对两弹一星研制的过程内容。与邓稼先、钱三强等著名科学家一样,他在祖国科技发展过程中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在隔天布置预*作业的时候,班里的“二钱”显得特别兴奋:钱文宇,福建人,父母是珠宝商,生意经不错;钱进益,单亲家庭的孩子,随祖父生活,生性开朗,喜爱唱歌但容易跑调。两人成绩在班里仅一般,但活动中是积极分子。只见钱文宇把手举得高高的,说:“老师、老师,我已经把钱学森的所有资料都搜集下来了。”话音未落,钱进益也凑过来说:“老师,我也提前搜集了!”好事情啊!难得“二钱”在学*上这么主动积极,都是与钱学森是他们的本家分不开的。于是就趁热打铁:“好,不错,明天课上会让你们发挥的!”

  课文的主旨,是让学生体会钱学森的拳拳爱国之心。揭题之后,让孩子们交流预*中了解的钱学森,“二钱”手举得高高,但我没有让他们说长篇大论、照本宣科,而要求用三句话把他们最想介绍的说出来。钱文宇挑了生卒年、毕业学校、任教情况,钱进益选了研究成果,同时,其他孩子作了补充。看来大家对钱学森还是比较感兴趣的。

  在我准备的课件中,同样包括了钱学森孜孜不倦、严谨勤学的图片,当看到钱学森帅气的毕业照、两弹一星研制成功、神六发射成功、钱学森授奖的照片时,“二钱”带头鼓起掌来。我微笑着说:“钱家有如此杰出的前辈,想来晚辈更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二钱”咧嘴笑,很是得意。

  与介绍巴金的'材料不同,我还增加了钱学森富有正气的几段语言,让孩子们还没有进入课文就全面感受钱学森的人格魅力,感受他的爱国、治学、做人等的风范。其中有一句是这样的:“我姓钱,但我不爱钱。”孩子们读着这句,眼神都飘向了钱文宇,我知道,那是在进行对比、提示,果其不然,小钱脸上略显羞涩,但调整之后,马上腰杆挺直,声音响亮,继续朗读。不用说,他的思想受到了一定的碰撞。

  第一课时就着重研读钱学森说的两段话,通过语境还原、对比体会,大家对钱学森的“拳拳爱国心”有了深刻的理解。《我的中国心》原来是想读歌词体会,但应孩子们要求,播放了张敏明的原唱,课堂气氛在孩子们不熟练的歌声中更加热烈,再回到钱学森说的两端话朗读,气势明显增强……

  整堂课,“二钱”始终保持着高涨的学*热情,我想,钱学森,一定能成为他们的榜样。

  那《詹天佑》呢?《詹天佑》是一篇老课文,老师们一般是抓住人物的语言、行为来探究品质,通过三个典型事例的分析来得出“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的内涵。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孩子们解决课文难点不是问题,既然与19课由共通之处,是否能放手让孩子们来主宰课堂呢?这可是孩子们期盼已久的自助式教学哦!

  适逢双休日,准备时间绰绰有余!研究小组学*和汇报可以实施!

  6人为一组,分工合作,解决如下问题:

  1、搜集詹天佑相关信息,对比课文内容,感受课文的选材用意。

  2、练读课文,课上完成以小组为单位的开火车朗读,即每个小组读一节,哪一节由我随机定。(每人各自练*,周一早读课合练。)

  3、说词解字,每个小组自主画出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关键词,用拆词法、找近义词等方法自我解决字词意思,并在课上向他组提问。(每人必须全面预*,早读结束分享。)

  4、完成《三级训练》内容,并分工做好分析、阐释工作。(《三级训练》*题基本将课文重难点突出,解决了练*,就解决了课文要点。但学生理解有梯度,需要在交流中把控和提炼,教师参与引导。)

  教学仍分两课时:第一课时解决资料介绍,全面了解人物;回归文本,通读课文理解字词;小组碰撞,寻找中心定小标题。作业是校对三级训练一到三题字词训练。第二课时围绕“为什么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进行寻文阐述,找出说他“杰出”和“爱国”的理由,完成感情朗读,校对剩余练*,积分评选最佳学*小组。

  设想已初定,期待实施后的收获。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反思优选【十】篇(扩展9)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精选5篇)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1

  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已经结束。我在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及结果的过程中,有时会发觉语文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差异,细细分析,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因而也就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难以发挥出所预想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

  一、教学现状:

  (一)学生方面

  1、学生的口头、文字表达能力太差,在课堂上,部分同学对学*不感兴趣,不能积极思考问题;还有一些同学,能积极思考问题,对答案也心知肚明,就是不知怎么用语言来表达,表达出来的意思往往词不达意。在作文中也如此,学生很难找到好词好句来美化自己的作文,结果写出的作文有的语句不通,有的不够生动形象。可见,学生的词汇量太小,课外阅读训练明显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针对以上问题,多指导学生多阅读美文,多摘录好词好句,以提高词汇量,并多开展一些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训练,最终提高表达能力。

  2、学生的阅读能力差,阅读只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思考,甚至有时连主旨也把握不好。古文阅读就更差了,一些字的常用意思都不了解,无法对句子进行正确的翻译,根本不了解古文写的内容,答题自然是一塌糊涂了。

  (二)教师方面

  教材中有的课文难度大,学生难以理解,有些问题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不了,作为教师要适当讲解,问题设计要浅显些,尽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贴*,便宜学生理解。

  二、改进措施:

  1、对教材的把握与切入点,教学方法缺乏多样性,使学生产生对语文学*产生抑制情绪。现用的语文教材是在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指导下编写的,具有时代性和超前性,特别是强调了生活的语文和学*的实用性,符合当代学生的学*心理和要求。但我教学过程当中仍然难弃传统的思维和方式,因此学生感到课堂空洞、乏味,影响了对语文学*的兴趣和非智力因素的调动。

  对策:紧扣语文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语文学科的特色,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尤其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语文,对学生终生有用的语文;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困难。

  2、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教学,我会说要因材施教。教育教学要让不同的学生在语文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可实际教学中,我又用一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掌握哪些知识,要求每一位学生完成同样难度的作业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成绩的提高。

  对策:每一位学生固有的素质,学*态度,学*能力都不一样,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帮助他们向更高层次前进。*时布置作业时,让优生做完书上的*题后,再加上两三道有难度的题目,让学生多多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则要降低学*要求,努力达到基本要求。布置作业时,让学*困难的学生,尽量完成书上的*题,课后*题不在加做,让学生能学有所得。

  3、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背离,尽管我每次备课时在教学目标的设立,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诸方面都有自己的设计和安排,但是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更多的采用的是教师教,学生记的教学方法;生怕自己讲的不够多,有时一堂课下来,满堂灌,原定的教学目标很难完全实现。对策: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围绕并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语文知识,通过学生的联想.阅读,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对教学目标的实施,要正确处理师与生,教与学,教材与老师,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活动中,给足学生思考的空间,突显在学生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达到教学活动的三维目标。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2

  本学期我担任了初一年级3班和19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与初二、初三年级的教学相比,初一年级的教学有许多不同之处,值得好好反思。初一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有时会存在一些“尴尬”的地方。比如,从初一年级开始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的“度”很难把握;初一年级开始练**作,不拘形式的写出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教材是学生学*、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

  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惯、学*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本册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惯、边阅读边思考的`*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比喻句、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了解、句式的训练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

  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情况不断调整

  二、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惯、学*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成为学*的主人。初一年级刚刚从小学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还是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时,我特别注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

  三、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否定中成长。课上到现在,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但最*却不断地发现经常在教学中遇到“瓶颈”,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课文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穿越“瓶颈”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经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我想是到了及时充电、补充的时候了。

  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多请教,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3

  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已经结束。我在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及结果的过程中,有时会发觉语文教学效果或目的与预期的设计有较大差异,细细分析,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设计的实践反思,因而也就难以使教学设计在实际应用时难以发挥出所预想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合适,及时看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误差,不断探求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

  一、教学现状:

  (一)学生方面

  1、学生的口头、文字表达能力太差,在课堂上,部分同学对学*不感兴趣,不能积极思考问题;还有一些同学,能积极思考问题,对答案也心知肚明,就是不知怎么用语言来表达,表达出来的意思往往词不达意。在作文中也如此,学生很难找到好词好句来美化自己的作文,结果写出的作文有的语句不通,有的不够生动形象。可见,学生的词汇量太小,课外阅读训练明显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针对以上问题,多指导学生多阅读美文,多摘录好词好句,以提高词汇量,并多开展一些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训练,最终提高表达能力。

  2、学生的阅读能力差,阅读只停留在表面,不能深入思考,甚至有时连主旨也把握不好。古文阅读就更差了,一些字的常用意思都不了解,无法对句子进行正确的翻译,根本不了解古文写的内容,答题自然是一塌糊涂了。

  (二)教师方面

  教材中有的课文难度大,学生难以理解,有些问题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不了,作为教师要适当讲解,问题设计要浅显些,尽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贴*,便宜学生理解。

  二、改进措施:

  1、对教材的把握与切入点,教学方法缺乏多样性,使学生产生对语文学*产生抑制情绪。现用的语文教材是在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指导下编写的,具有时代性和超前性,特别是强调了生活的语文和学*的实用性,符合当代学生的学*心理和要求。但我教学过程当中仍然难弃传统的思维和方式,因此学生感到课堂空洞、乏味,影响了对语文学*的兴趣和非智力因素的调动。

  对策:紧扣语文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语文学科的特色,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尤其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语文,对学生终生有用的语文;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困难。

  2、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教学,我会说要因材施教。教育教学要让不同的学生在语文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可实际教学中,我又用一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掌握哪些知识,要求每一位学生完成同样难度的作业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成绩的提高。

  对策:每一位学生固有的素质,学*态度,学*能力都不一样,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帮助他们向更高层次前进。*时布置作业时,让优生做完书上的*题后,再加上两三道有难度的题目,让学生多多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对于学*有困难的学生,则要降低学*要求,努力达到基本要求。布置作业时,让学*困难的学生,尽量完成书上的*题,课后*题不在加做,让学生能学有所得。

  3、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背离,尽管我每次备课时在教学目标的设立,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诸方面都有自己的设计和安排,但是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更多的采用的是教师教,学生记的教学方法;生怕自己讲的不够多,有时一堂课下来,满堂灌,原定的教学目标很难完全实现。对策: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围绕并使学生掌握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语文知识,通过学生的联想阅读,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对教学目标的实施,要正确处理师与生,教与学,教材与老师,学生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活动中,给足学生思考的空间,突显在学生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达到教学活动的三维目标。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4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外,还必须具备不断反思的意识,唯有如此,才能使自己与时俱进;才能对自己提出更高更远的目标,向教学艺术的殿堂迈进。对中学语文教学反思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挖掘语文教师成长的源泉

  美国教育家杜威教育思想认为:“个体要获得真知,就必须在活动中主动体验,尝试、改造,必须去做”,充分体现“实践中体验,体验中发展”。教学时实践的艺术,教师只有自主参与到开放式的教学应用实践活动中,通过切身的身心体验,才能挖掘自身专业成长的源泉,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多方面能力的协调发展。

  1、走出去:专家引领,与时俱进。专家是一线教师的航标,教师除了需要大量吸取专家论著中的精神营养外,更需要得到专家的引领。让教师“走出去”,是教师走*名家、名师、名校的机会,也是教师学*、反思、超越自己的机会,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唤起和激发教师的情感。20xx年7月28日,在贵州教师教育学校呤听了四川省肖成全教授关于“有效教学”的讲座。听肖成全老师讲课是一种享受。肖老师幽默风趣,知识渊博,语言生动,言行整合。课上有讲解,课中有互动。激情昂然,铿锵有力,举例实在(如对“爱”(��)的诠释:“爱”(��)的本意是:用手(爪)捧着,用丝绸盖着(ㄇ),把最好的东西(心),送给朋友。),很具感染,潜移默化,真乃高效课堂,我受益匪浅。“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参与名师名课的实践活动,可以为教师注入新的生机,有力地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

  2、站出来:重构教研组功能,实施校本实践。教研组是学校的基层组织,在教师专业成长中起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教研组要具备教研、科研、培训多项职能,借助于跨学科的、不同层次教师间的互助与合作,作用于教师的校本实践专业成长。即利用教研组活动或大学科教研活动,通过“问题悬挂”、“问题招标”的方式方法,以“教学问题―教学设计―教学行动―教学反思”为过程展开自己的教学实践。日常教学的“问题”并非都能构成研究的“课题”,只有当教师持续地关注某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并“有心设计”了问题解决的思路之后,教师日常教学的“问题”才能转化为研究“课题”,这也意味着教师的“问题意识”上升成为“课题意识”。如果有解决不了的重大疑难,再邀请有关专家来报告讲座、对话商榷。

  3、坐下来:苦思冥想,研究案例。研究案例能有效地丰盈教师的实践经验,提升教师的实践性智慧,在处理教学突发事件时,能超越经验,做出及时准确的反应。案例研究要涉及学科层面:学生学*层次是否促进积极参与、主动思考、有效生成?涉及操作层面:讨论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学技术和教学技巧问题,其目的是探讨在教学中应该怎样做才更好,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涉及理论层面:“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更好”,对实践中的操作策略进行理论分析,主动建构和丰富教学理论。

  优秀案例有思想的深度,也有教学技术的娴熟,甚至每个教学细节背后都隐藏着教育理想、教学艺术、新课程理念。这些意义需教师在观察、研究中激活自己的经验,唤醒沉睡的知识,与教师对话、与活生生的课堂教学实践对话,感悟如何凭借教材,将观念转化为具体操作,从而实现思想的超越和教学行为的改善。对失败的案例,可以旁观者的身份来“会诊”教训,共商问题。同时也促使“旁观者”对自己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有所察觉,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4、弯下腰:“换一个视角,别样的景色更精彩;换一个说法,多少辛苦都温暖;换一个表情,轻松了自己欢乐了大家!与他人一份情怀,与自己一份方便;给世界一份温暖,给自己一份宽和”---于丹。做一个幸福的人,首先必须学做一个喜欢别人的人!不用着急,因为我们都在路上!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要行动,就会成功!凝聚你我,共同在一条路上走下去,一定会胜利!师生对话,教学相长。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首先是学生的学*伙伴,其次才是学*的指导者。所以在语文课程活动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消极的,不再是被灌输的器皿,不再是课堂的听众,而是具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思想活跃的、充满生命力的学生;教师不再是站在学生的对立面居高临下,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的*等对话。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注重师生互动,教学相长,通过*等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才能增加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多维有效的互动,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师专业成长。

  二、追求课堂教学之美

  反思:在广大的农村地区,一本教科书、一本教参、一支粉笔上课堂的现象并不属“偶然”。目前,语文教师的备课要么参考或照搬现成的教案,要么再加以或多或少的个人苦思冥想,而千篇一律地延用“教参说法”则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也正是这个缘故,本来十分精彩的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便变得索然无味了。“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说法也就不复存在了,正所谓“你不分析我还兴趣盎然,你一分析我便昏昏欲睡”的语文教学现状也就不足为怪了。

  三、语文老师要能写好作文

  《教育报》曾刊登过一篇文章《老师,你能作文吗》,对现代教师的写作能力提出强烈质疑和拷问,语言犀利,批判无情。但扪心自问,这的确是语文教师普遍存在的实情,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震惊和深思!语文老师会写,本是理所当然的,可现在似乎存在大问题了。看过一则报道,上海某校举办师生同题作文竞赛,学生作文虽不尽如人意,但更出乎意料的是教师的作文也语言干瘪,结构松散,内容牵强,总体水*竟不及学生,着实令评委瞠目结舌,始料未及。一个语文老师要是自己不能写,又何以去指导学生写好作文呢?要是自己构思不出一篇好文章,又如何引导学生琢磨文章的写法?新课程标准要求老师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教学当中去,以便培养他们的语感和兴趣。但由于语文老师对语文的冷漠和不擅长,往往充当了“说文”而不是“作文”“是评论家而不是作家”的角色。语文老师反而成了语文的门外汉,致使点评学生作文时往往流于空洞说教,或隔靴搔痒,甚至优劣颠倒,把学生作文中许多精彩之处忽略掉或处理掉,可叹啊!

  四、语文老师不但能“教”还要能“研”

  有人说“语文老师人人能当”,这是对传统语文学科的曲解和对“老套”教学的语文教师的不信任,但,要想改变这种看法,恐怕需要我们语文老师背负着层层压力去努力了,从我自身开始吧!传统的语文教学是让教师把自己的“一桶水”一勺勺地均分给学生,但是,我们知道,哪怕是滴水不漏,那也只是“一桶水”。若要达到“青出于蓝”的教学效果,我们必须把汲水的方法和经验传授给学生。然而,什么样的方法适合本班的学生?不同层次的学生又该如何教学?这又启示着我们千篇一律的***学手段是无法实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教学目的的。

  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语文教研能力。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材和教法,还要注意研究我们的学校,研究我们的学生,研究我们的课堂,研究我们的课程。总之,我们的语文教学要立足于学校自身的真实教学问题,做到“以校为本”。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5

  长久以来,语文课堂充斥着浅薄,低级,呆板,滥情。给人的感觉是语文课堂就是思想品德课,说到基础知识,就是字词句;语文老师犹如豆腐娘、犹如疱丁大劫八块,作文教学就是样板戏;语文课改,如同”脑筋急转弯“;语文要审美性,那就朗读一下,最好再来点眼泪,到处是滥情……

  说实话,在语文教学岗位上也已经有十四五个年头了。见识了太多的墨守成规,见识了太多的矫情造作,见识了太多的陈词滥情,自己总是与现实不够合拍,跟不上形势。有同行问我,你是怎么样上语文课的?其实语文课就是要瞎扯

  我常常不把课本当回事,一本语文课本说不定我一个学期只上其中几篇自认为美文的文章,而对自己喜欢的文章说不定一篇文章我要上个个把星期。

  语文一节课能达到多少教学目标?一节课下来,他们就有了爱的冲动了?有爱的感觉了?绝对是瞎扯,其实语文的教学目标决不是一节课,几节课所能达成的,就算字词目标,也是不可能在一节课中达成的,学生通过不停的运用,才慢慢理解掌握的,有时虽然你在上课时讲过一下,带过一下,难道学生就可以初步达成思想目标了?不可能吧!有些目标一个学期,几个学期,甚至几年,也是达不成的,有些目标根本就是虚的。一种价值观,一种情感,一种能力,不是靠某一课堂上的某一环节来完成,但我们必须在潜意识里不断的渗透,而后才能达到一种自然而然的效果.

  一节课不过四十分钟,根本就来不及讲几个笑话,根本就讲不了一个精彩故事,根本就来不急一次精彩的辩论,根本就来不及一次朗读比赛,也根本就来不及一次口语比赛.所以以每节课为单位备课上课,是不太科学的。真搞不清楚大语文到底是什么?

  课本上自认美文的几篇文章上完以后,其余的时间都用来给学生讲些课外的东西,比如向学生推荐一些美文,一起来学,学生兴趣昂然,群情激奋,人人陶醉。或和学生谈谈国内外的大事啊等等,开阔开阔眼界,课堂内外到处都是语文,讲着讲着,常常会发现正讲在兴头上,学生听的正高兴,下课时间却到了……我认为这才算语文课。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