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式教学反思菁选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3-03-06 00:00:00

活动式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活动式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活动式教学反思1

  本课程,我们尝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通过自主实践、亲身参与,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有所理解、有所体验、有所感悟,尤其在参与实践过程中的感受,让学生真正联系上现实生活,不再局限于书本硬绷绷的内容;与此同时,我们深深体会到这门新课程带给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冲击:受传统教育的思想和课程资源的局限,如何多元化、多渠道地开展实践活动?要开放,但教师该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有机地结合?跳出了书本和卷面的框框,如何评价学生?……本课程的开展,我们都在尝试、探究、实践、反思和总结经验,现结合实践中的体会,我们成功处和存在的问题在于:成功点:

  1、立足实践,培养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涉及的学*内容大多来自周围现实生活,许多问题自身带有很强的综合性,这些问题的解决自然要求学生调动多方面的现实生活,并运用这些知识于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在研究《沙溪服装产业》的过程中,通过许多的信息资料的收集、分析、整理和应用,使学生了解探究活动的一些具体操作方法和调查的方法,通过亲身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对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也初步养成合作、分享、交往协作能力和一些观察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强调开放,活化课堂。 综合实践活动自身的课程性质在本质中又决定了它有着不同于其他课程的一个基本特点:即开放性。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过程、评价诸多环节都呈现出很强的开放性,为师生自主选择活动和创造展性地设计、组织、实施、评价活动留下了必要的空间。 带学生走进工厂、走*劳动者,体会劳动的艰辛、创业的困难,让理论知识向实践方面转化,让学生真正根植社会,体悟生活,解读社会。

  3、重视评价,视界融合。 采用形成性激励评价,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的口头报告、活动、作品、调查报告的评价相结合等,以学生的.自我评价为主,再通过教师的课堂观察和日常观察了解学生的学*的学*方式和结果,把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的评价与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等。由于是让学生自我评价为主,其压力较小,学生可以充分地畅谈自己参与活动的体验、经验和教训,自由地交换意见。同时,这种集体和个人的自我评价也可以使学生享受到健康的民主风气的熏陶和教育。有效地避免学生评价中长期出现的单一化和僵硬化的弊端。

  思考点:

  1、开展实践活动,或多或少地受学校的场地、校内资源、社区资源和学生家庭中的教育资源影响,而这些资源的运用是否合适,成为我们实践过程中成功的关键,走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初期,我们过分地追求和依赖“高深”的资源素材,而这些晦涩难懂的课程资源,没遵循经济性原则的同学,更加重了学生学*的负担。经过一学期的探索和研究,我们应尽可能开发和利用那些对当前教育教学有现实意义的资源素材,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高档次”的资源,并尽可能就地取材,更不应舍*求远、好高骛远。

  2、《综合实践活动》的学*资料是一组较好的综合性活动课教材,但不能完全满足活动课的需要。学校和教师可以自己编写适合本校教学条件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内容,更可与其他学科联合,实行课程的综合化,在避免各门科目之间的简单重复的同时,减轻学生的学*负担,提高学*效率和达到资源共享等效果。新课程给予我们很大的灵活性,我们也可对教材中不适合本学校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正。

活动式教学反思2

  2-3岁正是婴幼儿动作发展的关键期,“爬”在2-3岁婴幼儿动作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让2-3岁的婴幼儿有兴趣地爬,主动地爬,并且在“爬”的过程中促进他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呢?

  我是一名托班教师,在带2-3岁托班孩子的过程中,我深切地理解了游戏即生活,游戏即学*这一托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因此,在*一年的教学活动设计时,我根据所带的托班孩子的年龄特点进行了“托班插入式教学活动的实践”。即在一日活动的某一时间段,教师组织小群体的预设或随机的教学活动。在这样的教学活动模式中,将游戏与插入式活动结合起来,使托班孩子在活动中更能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在此基础上更顺应他们的发展。我着重在托班的体育活动中进行了插入式体育活动的尝试。

  插入式体育活动“小刺猬背果果”是我在引导孩子进行“爬”的体育活动的一个实践活动。在这个插入式活动中,我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在活动场地和器材的投放上,做到符合托班孩子的年龄特点。

  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在场地安排上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投放了让幼儿练*钻爬的器材——软垫、泡沫垫、钻爬架、自制帆布小山洞架(可以让幼儿进行钻爬的练*)山坡软垫、把*衡木与拱门结合起来让幼儿练*钻、爬的技能。托班孩子年龄小,关节、皮肤都很柔嫩,因此投放的运动的材料大都是软软。

  其次,将动作的练*与季节特征结合起来。

  这个活动是在秋季进行的。秋天,是水果丰收的时节。考虑到托班孩子喜欢小动物的情结,以及已有的生活经验,并且考虑到托班孩子的运动量和运动能力上,小刺猬和果果成了活动的主角。教师和孩子分别是刺猬妈妈和刺猬宝宝,果树上“结”着能摘下的果子(果子上有粘扣),大大的草地(软垫)上,散落着摘下的果子。刺猬妈妈和刺猬宝宝爬过草地、爬过小桥、爬过小山坡,来到果园摘下果子,并将果子滚(粘)到身上,然后再爬回家。

  第三,将多种教育因素融合在活动中。

  在“小刺猬背果果”的活动中,有多种教育因素融汇其中。在活动中寓教于乐,让孩子们轻松地动,愉快地学。如在活动中,我准备了高高低低的软垫和架子,让孩子爬,使不同能力的孩子都有适合自己的挑战对象。

  并且,在爬的过程中,让“小刺猬”们,通过创设的游戏场景边爬边去采果果,果果的颜色有红黄两种的,果果的大小也不相同。 “小刺猬”把采到的果果,根据大小和颜色,送到相应的果篮中。同时孩子在摘、背、送果果的过程中还还进行着语言的练*,他们会边摘边说“这是大果果”、“这是红果果”等。孩子们在活动中语言得到了练*,动作得到了发展。

  在取果果的环节中,让孩子们学着互相合作,有的孩子果果背在背上取不到,引导别的孩子去帮忙,让孩子们在互相帮助中,感受由帮助别人带来的快乐。

  在这样的活动中,孩子们的认知能力提高了,运动量达到了。在活动中满足了孩子们的兴趣,又使孩子的`已有经验得到了有一定的提升。特别是“山坡”软垫的摆放给孩子在选择活动对象的能力上有了一定的提高。孩子会根据自己的能力,爬不上去就去寻找其他钻爬路线,有一定能力的会通过一次次的试爬,最终爬上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孩子的意志品质。

  托班的孩子由于年龄小,注意力比较短,在集体活动中不宜时间过长。活动中大多以插入式的教学模式进行,这样便于教师对孩子们进行观察指导。让孩子们都能*衡的发展。托班的孩子是动作发展最佳时期,特别是大动作的发展尤为重要。孩子们在日常的户外活动中根据老师布置的游戏场景和提供的活动器械,让孩子们自由选择,让他们锻炼手眼的协调性,动作得到最大的发展。户外活动中我们也经常进行插入式的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模式,老师能面面俱到地指导孩子们,让每个孩子得到最大的发展。

  “小刺猬背果果”是我们开展插入式活动的一部分,从“小刺猬背果果”的活动中,可以看到插入式体育活动不仅能满足孩子情感上的需要,也能使孩子得到动作的满足。插入式体育活动更能使教师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兴趣,把握每一个孩子的活动。真正做到心中有目标,眼中有孩子。

活动式教学反思3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新课标提出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这一新的课程理念不是要求我们仅仅单纯增设新课程,而是需要我们对传统的学*方式、师生关系及学科教学方法进行一次全新的改革。活动式教学理念就是语文教学方式的尝试和探索。

  关键词:新课程 活动式教学 小学语文 合作探究

  “活动式”教学理念源于我国古代教育的“知行观”。荀子认为“行高于知”,陶行知指出“行是知之始”,我国传统教育一向注重活动是认知的前提,将实践看作能力发展的契机,并在*代的发展中吸取了现代西方活动理论精华。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提出“从做中学”、“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它使得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了起来。杜威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中国进行教育理念的推广,对我国活动式教育理念有了极大的促进。赞可夫的发展理论直接将能力看作是活动的`结果,活动越丰富越扎实,能力发展就越快越强。

  一、活动式教学的实施措施

  新课程标准中,对教学形式作了分解。语文学*分两种形式,一是课堂教学,二是综合性学*。

  课堂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完成相关的具体的特定的学*任务,学生通过经历和练*而得到比较持久的身心变化过程。教学的具体内容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则是学生自主学*的过程,学*的内容方式有两类:一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的主题活动;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生活现象中选择和确定有关语文或与语文相关的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活动。首先要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以古诗教学为例,课前做好预*,解决基础的字词句义的理解问题,以便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讨论学*;然后收集相关材料,实施研究方案,课上表达交流;最后落实教学内容,进而品味诵读。活动中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为主要学*形式,每个活动都是学生自身学*探究、交流进步的过程,从而摆脱了传统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单方灌输、听课率低等弊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活动性教学分为课堂活动教学和课外延伸教学。

  1.课堂活动教学

  (1)探究性活动。将教材的重点、难点转换为问题形式,创设真实情境;通过课前预*、课堂座谈分组讨论、同桌交流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在探究中发现,在活动中提高。

  (2)转换性活动。选入课本的名家名作很多,按传统教法,即使再深入,学生也处于被动的接受中,难能体现学生学*主体的身份,也难以提高学生解读作品的能力,更不能使学生逾越众人。文学作品的美是难以讲出来的,因为语言总是比心灵枯涩,即使能讲出来,也不如学生自己用心体味出来的东西深刻。因而实施改写活动切实可行,如将关键字、词、句、段进行增减抽换,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鉴别能力;将内容进行适当缩写或续扩,可以有效训练学生的再创能力,同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深入性活动。可对课文当中涉及的一些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些问题包括人物评价、情感立场、文章构思、语言组织等,答案不求统一,但求在争论过程中明白是非曲直,挖掘故事背后的深意。在组织活动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不同的方式,如辩论式、表演式;为了更好地吸引同学,激发同学的兴趣,还可以采用话剧等形式进行。如讲《负荆请罪》一课,在上课前先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本课所处的历史背景,明白当时战乱纷争的局面,小组分配饰演剧中角色,学生表演得乐此不疲,台下看的学生也津津有味。

  2.课外延伸活动

  (1)体验性活动。人教版第十一册第一课便是一首现代诗《我们爱你啊,中国》,情感饱满,极具感染力。新学期伊始,学生学*热情高涨,趁此时机可以策划一次诗歌朗诵比赛、一次诗歌创作大赛,让学生在饱含激情的诵读中有所感悟,在充满灵气的创作中加深对生活的体验。

  (2)发现性活动。第十一册最后的综合性学*是“读报和剪报”,引导鼓励学生多方面开展“咬文嚼字”活动,不仅可以从所览报刊中发现,也可以从媒体中发现、从生活中发现,随后小组交流、全班展示,从中认识到汉字之奇妙。

  (3)制作性活动。例如《姥姥的剪纸》,在了解中国传统剪纸艺术之后,学生课下收集相关资料、图片或者自己学*剪纸,然后将搜集的照片或制作的剪纸等在班里展出。

  二、活动式教学反思

  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使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得到了激发和培养,让学生得到了充分的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促使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主动发展。然而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活动式学*也有不少局限,主要集中表现为:传统教学思维的沿袭,使得一些学生仍未在“活动式语文教学”中放开手脚,没能尽情享受其中的快乐;活动式教学对于课时的需要相对灵活,有限的时间内如何让活动式教学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研讨的问题。

  虽然教学实践仍然存在着不成熟的地方,但是如肖家芸老师所说:“语文教学活动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既说明了实施语文‘活动式’教学的难度,也显示了语文‘活动式’教学的实践价值。”在挑战和机遇中将自己的教学不断实践、逐步完善,还需要我们长期努力。


活动式教学反思菁选扩展阅读


活动式教学反思菁选(扩展1)

——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菁选

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1

  今天教学除法竖式,除法竖式与以前学的加法、减法和乘法竖式差别很大,上课前我就在想学生会不会不容易接受。上课前,我先复*了加减乘的竖式,再出示例题,让学生猜猜今天我们要学*什么竖式?学生根据例题就知道是除法竖式。我先让学生自己试着写写看,除法竖式应该怎么写。学生有的预*了,会写,但也写错,大部分学生把除法竖式写得与加法、减法和乘法的竖式相同。全班没有一个人写对,大多数都写成了加减乘的竖式模式。即使有的学生知道除法竖式和别的不一样,也没能完整的写出。

  所以我联系除法横式,让学生跟着我的步骤,写出除法竖式,为了让学生记牢,我还运用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字眼,如:把除号改造成房子,一个屋顶和一片窗帘,除数写在窗帘的外面,被除数和除数在捉迷藏,不要让他们看到。自己出示了除法的竖式格式,接着教学除法竖式的书写,我重点结合情境理解竖式各部分的名称。让学生自己写除法竖式时,先写刚才出示的`除法竖式,再在作业本上自己做几个相应的题目,在学生写的过程中,发现许多孩子没有注意数位对齐,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说的,商写在哪,对齐谁?但是,可见我强调得还不够。所以在后面的练*中,我不断强调数位对齐。

  课上,我请一些成绩不怎么理想的学生上来板演,让其他学生来批改,指出错误。最后让学生总结写除法竖式要注意些什么?我们经常会犯哪些错误?学生说得很好,但这一课的作业情况很不理想,有把除法竖式写成乘法竖式的形式的,有竖式写得不完整的,有漏写除数的,有商写错位置的,总之,是错误百出。批下来,一个班对的没几个。

  反思自己的教学,问题出在哪里?可能我在教学一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竖式时花的时间比较多,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竖式的教学,由于时间关系,花的时间比较少,学生的练*也少,很多学生还没有掌握。上黑板板演的学生都是学*成绩不理想的,却忽视了其他学生,应多让学生上黑板板演,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错误,以后不要再犯。有的学生只会说,真的自己做了又不注意,又要犯。

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2

  除法竖式该按怎样的顺序写?为什么要这样写?在除法竖式第一课时教之前,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因为我觉得除法竖式的格式与加法、减法、乘法都不一样,学*起来有一定难度。怎样让学生自然地记住除法竖式的顺序,并把余数写下来呢?课堂上我创设了一个情景,学生学*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我先在一个盒子里放了6支粉笔,然后在讲台上*均分成了3份,接着要求学生用语言把老师的动作表示出来。

  学生说得很好:在一个盒子里放了6支粉笔,*均分成了3份。

  谁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有学生说6除以3,有学生说6除以2。

  你觉得哪一个是对的呢?为什么?学生解答后我再问:现在盒子里还有几支粉笔?怎样表示?

  学生答:现在盒子里还有0支粉笔,用6-6=0表示。

  最后小结:除法可以用横式来表示,也可以写成竖式。接着板书除法竖式。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比较,除法的竖式中有哪些与横式是一样的?

  学生很快发现竖式中也有被除数6、除数2和商3。这时我及时介绍竖式中像“厂”的符号表示除号。

  接下来我又问:下面的6是哪里来的?0又表示什么?

  (由于学生受了分粉笔这一情景的`影响,很自然地想到了6就是分掉的6支粉笔,是2×3的积,0是原来的6支粉笔减掉分掉的6支粉笔,盒子里一支粉笔也没有了,就是0)

  学生能够通过情景理解到这一层。我心里由衷地感到高兴,我觉得我的教学目标达到了。通过分层的练*,学生对本知识的学*比我预想的要好。通过这节课也让我明白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要有预见性,对于学生不容易接受的难点要事先设计好更可行更有效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3

  先谈一个纠结的事情:在备“除法竖式的认识”这个内容时,我首先请教了一些老师。他们的说法也不尽相同:有的认为,要先写被除数,再写除号,最后写除数;有的认为,他们说教学这么多年来一直都是先把那个符号写出来,然后在分别把被除数、除数和商写进去的。(这样有固定书写格式的作用),再写被除数和除数等等,为此,我查阅了一些书籍和音像资料。主要了解:写法到底是怎样的?怎么读?怎样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我查阅了一些知名网站制作的课件,发现这些课件在出示除法竖式时,形式不一样。于是我没有纠结这个事情。一会儿还得请大家多多提出宝贵意见。

  除法竖式与原来学的'加、减、乘法竖式完全不同,学生学*起来有一定难度。怎样让学生自然地记住除法竖式的顺序,并把余数写下来呢?是我课前不断思考的问题。上课时我曾经想创设了学生最喜欢的棒棒糖、金箍棒情景,都不太满意,于是我还是采用书上的分小棒情境,基本上是照本宣科。

  除法横式的道理我们懂了,除法竖式会写吗?学生有的预*了,会写;有的“自以为是”的认为除法竖式与加法、减法等的竖式相同。于是我先让孩子自己试着让学生自己编写除法竖式,发现全班写的乱。即使有的学生知道除法竖式和别的不一样,也没能完整的写出。这时我故意用一位学生写的错的展示说:“韩锐凝同学敢于利用学过的知识大胆尝试,很好!但是,很可惜,除法竖式的写法和我们学过的几种竖式写法都不一样,想学法吗?”此时学生充满了疑问,学*的兴趣和学*的愿望都被充分激起,也有了自主探索的要求。

  我出示了一个除法的竖式格式写得正确的,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除法竖式与横式的联系,以及这些数是怎么来的,这样我觉得要比单纯的“告诉”效果要好的多。

  通过这节课教学我反思了几大问题:

  第一、课堂纪律混乱,感觉不在自己掌控之中。特别是李治宽竟然老是转后面去。

  第二、混乱的原因还是因为只关注自己的教,很少关注学生的学,组织课堂能力欠缺,缺乏个人魅力,评价语单薄匮乏。导致自己上课很累,学生也感觉无趣。

  第三、几个细节:板书随意性太强,应该左右对调一下;练*少,教师说的太多;收上来的本子都忘记给学生发下去。

  第四、对比做的还不够:应该充分的对比横式和竖式,两个16,两个4,有余数和没有余数进行充分的对比。

  通过本次公开课,让我明白了一定要多谦虚多学*,向身边的优秀同事学*,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多分析教材,活用教材,对于学生不容易接受的难点要事先设计好更可行更有效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

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4

  今天这节数学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用竖式来计算除法。由于孩子们是第一次接触竖式的除号,所以我在上课的时候没有急于完成本节课的任务,而是一步一步慢慢讲,在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一是商的位置不对,我们现在学的除法商都是一位数,有孩子把商写到了十位上,有孩子把商写到了十位和个位之间。二、上商时不够熟练,对于没有余数的除法,直接依据乘法口诀,而对于有余数的除法,就有点困难了,我重点要求孩子是看被除数里面最多有几个除数,由于有的孩子口诀有遗忘,上商有困难。三、部分孩子竖式可以写出来,横式上不会写有余数的情况,可能是我上课强调不够。针对以上问题,在明天的学*中,我将增加一些如“21里面最多有()个5”这样的练*,还要强调横式的书写格式,从现在开始,解决问题要写答句了。可以先让学生和我模仿写。另外,关于除法的.竖式的书写顺序,虽然有多种写法,我还是比较赞同先写被除数,再写除号,最后写除数的这样的顺序,这样低年级也许问题不大,但高年级后有的孩子就不容易错了。

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5

  《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是二下的内容,在这之前,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会用小棒摆一摆得出结果,而这节课主要是关于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掌握试商的方法和懂得余数比除数小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因此,在师傅和邢老师的指导下,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内容之间的联系

  学生在学*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会表内除法以及会用竖式计算没有余数的除法,所以,在学*新知识之前,我安排了一道6÷3的计算题和4题括号里最大能填几的题目,让学生通过“算一算” 并多数学生根据示例:几乘几最接*几又小于几来“说一说”,既巩固旧知,又为后面的学*做充分的铺垫。在学*7÷3之后,又及时利用课件将其与6÷3进行比较,让学生自主沟通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和表内除法竖式在书写格式和计算方法上的异同,明确各注意点,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

  以往计算教学往往只重视计算技能的训练,强调速度,使计算教学变得枯燥无味,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二年级孩子的身心特点出发,创设了“为小猴开庆祝会遇到难题”和“给小猴布置场景”等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感知余数的意义,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并联系*均分东西时最后剩下的“不够再分”的经验,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规律是合理的、必然的。

  3、在教学中要合理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把握生成资源。

  计算教学中的练*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自主探索的空间,教学中我敢于面对学生学*中出现的各种错误,如在写竖式时学生可能会看到被除数是几,下面就写几;可能会把余数直接写成0,也可能会由于商试小了导致余数比除数大,因此,我充分利用教学中生成的这些资源,并安排了“小小医生“这一环节,展示各种错误现象,让学生在不同意见的交流、辩论和分析中认识到错误,在互相帮助中,纠正错误,巩固新知。

  本节课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如:

  1、在探索“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后,可以让学生继续深入练*巩固,让他们去发现正确的计算中,每道题余数都是比除数小的,并在以后的学*中,及时用这一规律来检查,养成良好的学**惯。

  2、在完成“试一试”的题目时,应该用17÷5来列式,有的学生列式为15÷3,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的良好学**惯。

  3、在教学中,我还要注意运用好教学评价这一手段,而且评价的方式也要多样化,让学生在互动中进一步辨清概念、理清思路、优化算法、把握实质,进一步巩固和掌握好所学知识。

  以上就是我的教学反思,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6

  《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是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会用小棒摆一摆得出结果,而这节课主要是关于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掌握试商的方法和懂得余数比除数小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因此,本节课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内容之间的联系。

  在学*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会表内除法以及会用竖式计算没有余数的除法,所以,在学*新知识之前,我安排了2道除法计算题和4题括号里最大能填几的题目,让学生通过列竖式计算,和说一说几乘几最接*几又小于几来,这样既巩固旧知,又为后面的学*做充分的铺垫。

  在学*11÷3之后,又及时利用课件将其与12÷3进行比较,让学生自主沟通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和表内除法竖式在书写格式和计算方法上的异同,明确各注意点,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二、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

  以往计算教学往往只重视计算技能的训练,强调速度,使计算教学变得枯燥无味,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二年级孩子的身心特点出发,创设了“分铅笔”和“做游戏”的有趣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感知余数的意义,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并联系*均分东西时最后剩下的“不够再分”的经验,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规律是合理的、必然的。

  三、在教学中要合理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把握生成资源。

  计算教学中的练*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自主探索的空间,教学中我敢于面对学生学*中出现的各种错误,如在写竖式时学生可能会看到被除数是几,下面就写几;可能会把余数直接写成0,也可能会由于商试小了导致余数比除数大,因此,我充分利用教学中生成的这些资源,并安排了“小小医生“这一环节,展示各种错误现象,让学生在不同意见的交流、辩论和分析中认识到错误,在互相帮助中,纠正错误,巩固新知。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教学效果良好。但是仅通过一节课的学*就能保证每个孩子做到完美是不可能的,接下来的练*就是逐步修整的过程,针对个别孩子要做单独辅导。

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7

  根据上级领导的精神,我校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由我来跨年级执教三年级人教版的数学第三单元有“余数的除法”里的第一课时“除法竖式的认识”。在备这节课时,我做了很多课前准备的,也参考很多优秀教案和教学视频,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好一份教案并制作好课件。这节课的教学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正确写除法竖式并计算,除法竖式的格式是最难列的'竖式,步骤很复杂,如果单一机械的记忆,错误率非常高。

  这堂课我采用从减法与除法的关系入手,将除法竖式的写法每一步细化,形象化,深化。通过一个个形象的比喻使学生对除法竖式的各个部分有一种熟悉、亲切的感觉。要避免学生积不乘而直接把被除数抄下来的坏*惯,只有让学生搞清楚为什么有这个积才可以。通过减去“3个5是多少?”这个问题,从而使学生明白为什么乘,通过与减法算式结合知道在算出积后要减,那么竖式最后一步部分就是减法,这里的减号不用写明,因为算到这里就要算减法了,脑子中要知道这里相当于有个减号。

  在练*设计上,我还特别安排一些改错题,如在写竖式时数位没有对齐,把一位数的商与被除数的十位对齐,把除数和商的位置写反了,于是我让同学们通过小组讨论,判断分析、订正,这样既对新知巩固练*,加深了同学的印象,能培养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又能让同学知道学*能互相帮助的效果。在教学中,我设计的问题比较精当,教学方法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学*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上完这节课后,我的总体感觉是自己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教学模式比较传统,各个环节细节的处理有待优化;在巩固练*中,学生虽然会列除法竖式,但不是每个学生都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写,只是照搬老师板书的样子;我还是没有很好的关注到学生,特别是对后进生的学*情况的关注,各个教学环节的细节处理。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认真学*教参找准重点和难点,教学中要有效地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且想办法去把这些知识点讲透讲好,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体,在课堂中掌握并运用好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8

  《除法竖式》反思《新课程标准》里提到“数学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所以在教学本节课时,我改变了教材原来的编排顺序,打破了教材的束缚,力求使自己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原有的认知水*,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的数学思考,让学生在探索、交流中学*有余数除法。

  一、教学设计力求符合学生的认知水*

  这节课我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出示主题图后,学生很快列出了算式,15÷5=3,我说:“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除法算式横式的写法,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写除法竖式。”我刚把课题板书好,一位孩子举手了:“老师我会写除法算式。”接着他就把竖式写到黑板上了,

  我问他为什么这样写,他说:“前面学的加法、减法的竖式都是这么写的,我觉得除法可能也这么写。”我首先肯定了这位同学的思考方法,能根据已学的经验来推断未学的知识。然后我问其他同学赞成他的写法吗?全班有4、5个同学认为这样写是对的。我说:“你们真聪明,要是你们早出生几百年,说不定就按你们的方法写除法竖式呢,但是正确的除法竖式不是这样写的,你们想知道正确的写法吗?”看着孩子们急切的眼神,我把正确的除法算式板书在黑板上,

  孩子们觉得很新鲜,纷纷描述这个除法算式,

  生1:“这个竖式好,‘厂’就是表示*均分呢!”

  生2:“商一定要写在个位上哦,要不然就是30了。”

  生3:“这个竖式真好,还有三五十五,把积写在被除数的下面,相当于验算呢,这样的除法竖式错不了。”

  生4:“我明白了,我写的那个除法竖式的确没有这个好,我们的祖先真聪明。”

  二、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学例2时,我先让学生用小圆片代替花分一分,有23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还剩几盆?在小组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很多把一些物品*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使学生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分剩下的就是余数”。然后我让学生自己列竖式计算,不久,大部分孩子做出来了,23÷5=4……3我请一孩子写到黑板上,我由衷的感叹孩子是聪明的,有时是老师不够相信他们。其中有个女孩是这样做的,23÷5=3……8我也让她写到黑板上,问同学们这样做对吗?孩子们有争论了:

  生1:“这两种方法都行。”

  生2:“商是3的不对,商太小了。”

  生3:“剩下的8盆,还可以再摆一组5盆,最后剩下3盆。”

  生4:“要分到不能再分为止。”

  生5:“余数要比除数小。”

  数学课堂是一个小型的共同体,因此应当成为共同体成员之间交流数学思想的场所。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学会各抒己见,敢想,敢说,使学生充分表现和发挥自己的才能.这样,“余数要比除数小”,这个难点就不攻自破了。这节课,我没有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但由于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课堂成了智慧涌动的舞台,这堂充满思考的数学课,让学生乐而不思下课。

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9

  除法竖式的认识和计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一位数(或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简单口算数除法的基础上一步探讨的。基教学重点是用竖式计算表内除法,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而了解竖式中各部分含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教材首先安排了一幅学生布置会场摆花盆的情境图。在校园的一角摆放着一些盆花,一个小朋友说先搬15盆花,另一个小朋友问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安排这幅情境图的`目的;一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激发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欲望;二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通过摆花盆的活动抽象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通过本次备课活动,我认识到了自己在新授部分除法竖式的写法教学时,讲解上比较混乱,思路不太清晰,容易导致学生的思路混乱,对新知识掌握不扎实。我觉得我在这点上是需要注意的。在讲解时,我将意义和写法混在一起,导致没有清晰的思路,因此我觉得在上课时,我还是有必要将一个个知识分开来,分别讲解清楚。

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10

  这节课主要学*例3,即除法的竖式计算,通过第一节课的学*,知道除法有两种:

  1、没有余数的除法;

  2、有余数的除法。

  例3的第(1)题讲的是没有余数的除法,在学生读题后首先判断这题是不是解决*均分的问题,如果是,又是什么样的*均分,由题目的第2条信息"每4个放一盘",明确这一题的确是解决*均分,说详细点就是知道总数和每份数,要求份数,应该用除法解决。确定了方法,学生就可以列式了,然后借由学生列出的横式引出:除法也可以用竖式计算,介绍竖式的知识,首先,竖式的运算步骤,第二,确认被除数、除数和商的位置。第三,知道竖式中第2个12是怎么来的,具体表示的是怎样的数量。第四,0是怎样得来的?它有表示什么?结合题意,竖式中第2个12不是总数,而是在每盘放4个苹果的情况下得出3(商)盘可以放12个。0则是总共的12个苹果与分掉的12个苹果的差,表示12个苹果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有了第(1)题做铺垫,我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第(2)题,让学生自己探求的竖式,再想一想竖式中每个数的意思。学生汇报后,比较(1)(2)两题的.竖式,看看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和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其中第(2)题小萝卜的话给出了一种求商的方法,思考12里最多有2个5,所以商2。这题还要注意的一点是算式中商和余数的单位不一样,具体说说为什么不一样。

  做练*时,学生刚学*除法的竖式,还不太熟练,尤其在做完第1题,紧接着做第2题时,有很多同学不知道4÷2的竖式怎么算,是因为过于死板的记忆知识,将没有余数的竖式当做有余数的竖式计算。通过第2题可以知道在有余数的除法竖式中求商的第二个方法——看除数想乘法算式,找和被除数最接*的积,再和总数相减求余数。第4、5两题先明确题目的已知信息和所求的问题,能列出算式和竖式,知道竖式中每一个数的是怎么得来的,根据情境说一说数量关系式。

  这堂课竖式对于学生比较复杂,一堂课过后发现很多同学仍不能明确竖式的写法和格式,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和理解。

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11

  本节课《除法竖式》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除法的竖式,虽然学生已有加法、减法和乘法竖式和口算表内除法的经验,但是学生对除法竖式是陌生的,除法竖式的格式和加法、减法和乘法竖式是完全不同的。同时,本课学*的除法竖式学生都能口算得出,但是要让学生体会除法竖式在以后解决复杂的除法算式是有用的。

  生活中个别学生已经接触过除法竖式,因此教师出示相应的除法竖式,让学生去观察、去发现问题,说说这些数是哪来的,锻炼了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的*惯。

  因此,本节课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算法,更要理解算理。在教学中,让学生介绍了6÷2=3的竖式中各个数表示的含义,也让学生说出竖式的计算过程。但是每一步都做的`不到位。首先学生对除法竖式的含义说的不完整。6÷2=3是把6根小棒*均分给2人,每人得到3根,也就是分掉了6根小棒,正好分完,一个也没剩下。而且理解除法的含义不是让个别学生会说就行,关键在于让每个学生理解除法竖式的含义,不能以偏概全。而且教师应该板书除法竖式的步骤:一除;二乘;三减,突出除法竖式的算法。42÷7要强调商6写在个位,可让学生根据含义来理解:把42根小棒*均分给7个人,每人得不到1捆,得到6根,所以写在个位上。这样学生才真正理解了除法含义,并能利用含义来克服教学难点,商要写在哪个数位上。

  教学中,由于时间分配得不合理,学生只能做6÷2=3和42÷7=6两道竖式,而且教师并没有事先预设学生会犯的错误。所以在课堂上,只是呈现了商6写在十位上的情况。教师应该留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练*,并且出现"漏横线的;除数和商写错位置的;商写成0或者漏写横式得数等错误情况",让学生判断哪里出错,从而提醒自己在列除法竖式的注意点。

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12

  《有余数的除法竖式计算》是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时内容。在学*本课时孩子们已经对有余数除法的有了的初步认识。本节课重难点引导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懂得除数要比余数小的道理。

  本学期在第一单元第一课时学生初步认识了有余数的除法。但是如何用竖式计算对孩子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本节课要学*的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主要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摆一摆、独立尝试列竖式计算、说一说除法竖式各部分表示的含义等活动完成的、可以激发学生学*的主动性。最后,还增加了必要的.*题。通过练*使学生熟练的掌握并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

  通过第本次磨课,我们二年级数学老师给我提供了宝贵的意见。课下我不断反思教学,我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创设情境,复*引新。出示试题检测一下生知识掌握情况会更有效。

  2、新授环节,孩子们看图时,例题一教师可以引导生先说一说图中的信息,再列出除法算式。最后教师师范除法竖式的计算步骤。例题2可以让孩子自己说,通过观看图片理解图意后,引导学生大胆去表达,然后列出算式,鼓励生再说出计算方法并上台演板。最后通过对比观察两个式子的不同,引导生自己说出不同。在教学中,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观察思考。

  3、巩固练*环节。掌握表内除法的竖式写法和有余数护法的竖式写法后及时进行巩固练*。设计的练*题的要有层次。第一小题,鼓励生上台摆一摆,再进行计算。第二小题竖式计算,应该找学*程度不同的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加强语言表达能力和叙述能力。第三小题,解决实际问题要让生自己先说出题意,再列式子,要培养生的主动学*能力。

  4、最后小结环节,找学生说一说本节课都学*了哪些知识,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竖式计算的各部分名称掌握的还不熟练,在教学过程中缺少让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和比较除法除法竖式的过程。

  5、板书设计上。注意书写规范,字体大小间隔距离适中,必要时用带颜色的粉笔加以突出。在本节课上对学生的评价还不够,今后的教学中应该运用好评价这一手段,对学生进行全方面、多样化的评价。

  通过本次磨课,我会不断反思我教学中存在问题,努力在今后的教学中,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更精彩、更有效。

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13

  如何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是学生刚刚接触的新知识,所以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更感兴趣,主要是通过让学生操作,观察,思考这一系列活动完成的,这样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比较深刻地领会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余数要比除数小”是计算除法必需遵守的法则,教学中我并没有硬性地将这个法则讲给学生听,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去发现它,并从正反两方面去探讨如此规定的理由。最后,我还组织了及时的,必要的练*,使学生透彻地理解并掌握这种计算方法。

  我先出示了例题,并让学生摆一摆并列出算式,在摆的过程中我通过问答的形式将13、4、12、3、1各表示什么使学生清楚的理解,并让学生自己试一试列竖式计算这个除法算式。

  在列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将竖式列成了加法的形式,有的学生列的很准确,让他们将式子呈现在黑板上,通过对比的形式比较出优缺点,知道竖式要清楚地表示出每一步,不这么表示缺步骤。并将每个数表示什么弄清楚。

  学生计算有余数除法时,一般会采用两种不同层次的方法:一是借助直观图或动手操作求得商和余数;二是利用乘法口诀进行试商。试商的本质是依据除法运算的意义,着眼乘、除法的关系进行的一种较为抽象的思考。初步理解并掌握试商方法,不仅是为了达成本节课的基本教学目标,也是为今后继续学*除法计算奠定基础。此段教学过程,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除法的经验,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试商的思考方法,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化过程,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提升数学思考水*。

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14

  今天的教学很顺利,书本上安排的题目的量的确不多。所以我把时间花到让学生表达上去了,哈,有充分的时间,上下来的感觉就是不一样。

  我要说:今天的课我上得很舒服,学生也很舒服。

  一、

  首先,在出示了例题1之后,学生列式进行解答。

  900÷50=

  我下面巡视的时候发现,在复*了商不变的规律之后,有学生还是采用了老方法来做,没有简便。我就让他上黑板板书,然后和简便的算法进行比较。得出:这样计算是可以的,不过就是比较麻烦。而且,你的算法也正好给了我们检验简便计算是否正确的一种方式。学生听着,也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二、争论

  到例题二900÷40时,我还是让学生自己完成,果然,上黑板的同学在横式上把余数写成了2.正打算着重强调呢,学生们倒也眼尖,一看见了就马上举手发言,说:余数应该是20,又有学生说:余数就是2.班中的意见马上分成了两派。我让认为余数是20的学生说说理由。说得很好。

  方佳凯:余数是20,因为2在十位上,表示的是2个十。

  袁林丽:余数是20.我用了简便计算后,用原来的.竖式进行了验算,得出余数是20.

  杨谨侨:余数是20,我也是验算的。不过我是用乘法进行验算的。

  第一题例题的渗透还是可以的,最起码到这儿为止,许多学生就开始自觉运用验算了。到此,我就顺势把验算的过程讲了,通过验算得出余数是20.

  现在,我发现,我们班学生在课上有话是敢讲的,有不同的意见是敢说的,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敢于和他人进行争论。甚至有时当我一不注意出现口误的时候,他们也会当堂进行纠正。

  所以,今天的课我上得很舒服。

除法的竖式教学反思15

  除法竖式课上完了,而应该反思的东西却很多。

  不足:

  一、老师对小组交流的要求上不到位。

  在小组交流上,教师没能提出针对这节课内容而独特的交流要求,而只是让学生别忘记了说想法,对每一节课都乱适用的要求,其实,课后反思,在小组交流上,应该有两点应该指出的,一是交流时,要说清除法竖式先写什么再写什么,也就是怎样写除法竖式,只有会说才能会写。二是交流时,课前小研究的四道题,只要关注1、2题就可,第3、4题不在全班展示交流,只在小组对答案就可以了,这样既有效节省了有限的教学时间,又能把重点突出,难点紧抓,我想,这样的课堂就不会出现,直到下课时,孩子们有一部分同学仍然是一种茫然的表情,一种不感兴趣的状态了,我们的课堂时间就那么一点点,而只有抓住学生的课堂才能真正地发挥其效用。

  造成以上状况的原来在于教师认识不到位,安排就不可能到位。我们在备课时,常常考虑的东西不够多,没能充分估计到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在课前我只是估计到了对于除法竖式的写法是一个难点,然而,却没能更细节化的研究会出现的状况和可能需要解决的问题,虽然我们的生本课堂的关键在于小研究,而在生本课堂上的运筹帷幄也是一个极端重要的环节,其实,认真思考好我们每一次课前小研究的小组交流环节的具体要求才是我们成功的第二步。

  二、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处理不得当。

  在田字格中如何写除法竖式应该作为一个重点和难点,而我却作为一个辅助环节,内心里明知是难点,可却在行动上采取的是一种被动应对的态度,是一种遇到情况再解决的想法,而不是预先就考虑到,不是进行提前预设,这样的结果是孩子们总是因为教师的反应迟钝,行为滞后而带来不应有的不知所措,课堂中的主人是学生,而要想使课堂拥有灵魂,需要的却是一个智者般的教师,我们是参与者,更重要的是我们决定课堂是否真正地有效,决定课堂是否充满生命力的关键,不能因为生本就忽视了教师的作用,更不能因为生本我们就成为了思维的矮子和行动上的懒惰鬼。没有了教师也就没有了课堂,什么生本课堂、高效课堂就都成了一句空话而已。

  考虑周全之处:

  小研究的设计上不同内容区别对待。除法竖式给出了现成的格子,乘法竖式时不应该给出现成的格子,不同内容不同的.要求,把重点放在关注学生怎么书写除法竖式上,无疑是让学生学会除法竖式的关键。记得在设计乘法竖式小研究时,我画出了现成的格子,致使学生展示时,无话可说,根源在于,乘法竖式除了在符号上与加减法不同外,写法是可以仿效的,所以现成的格子无异于多此一举,限制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手脚更重要的是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而除法竖式的写法完全与前面不同,如果也采取那种让学生随意写的方法,必然让孩子们无从下手,我们的小研究也就失去了它实际的作用,因此,在此次小研究的设计上,我画出了格子,并且指出了被除数、除数、商、以及6乘4书写的位置,这样有效地让学生形成了一定的思路,学生必然会想,应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呢?促进了学生的思考。

  学生展示时出现的情况,这个小组在展示上出现了有一个问题没有承担的情况,分明就是在小组交流时没做到充分而考虑周全,我和同学们一起指出它们的不足,也让同学们警醒,要想展示成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有在小组交流时做到语言周到准备充分,才能让全班展示有条不紊,一节成功的生本课其实真的很难,它需要的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


活动式教学反思菁选(扩展2)

——除法竖式教学反思菁选

除法竖式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除法竖式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除法竖式教学反思1

  本节课《除法竖式》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除法的竖式,虽然学生已有加法、减法和乘法竖式和口算表内除法的经验,但是学生对除法竖式是陌生的,除法竖式的格式和加法、减法和乘法竖式是完全不同的。同时,本课学*的除法竖式学生都能口算得出,但是要让学生体会除法竖式在以后解决复杂的除法算式是有用的。

  生活中个别学生已经接触过除法竖式,因此教师出示相应的除法竖式,让学生去观察、去发现问题,说说这些数是哪来的,锻炼了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的*惯。

  因此,本节课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算法,更要理解算理。在教学中,让学生介绍了6÷2=3的竖式中各个数表示的含义,也让学生说出竖式的`计算过程。但是每一步都做的不到位。首先学生对除法竖式的含义说的不完整。6÷2=3是把6根小棒*均分给2人,每人得到3根,也就是分掉了6根小棒,正好分完,一个也没剩下。而且理解除法的含义不是让个别学生会说就行,关键在于让每个学生理解除法竖式的含义,不能以偏概全。而且教师应该板书除法竖式的步骤:一除;二乘;三减,突出除法竖式的算法。42÷7要强调商6写在个位,可让学生根据含义来理解:把42根小棒*均分给7个人,每人得不到1捆,得到6根,所以写在个位上。这样学生才真正理解了除法含义,并能利用含义来克服教学难点,商要写在哪个数位上。

  教学中,由于时间分配得不合理,学生只能做6÷2=3和42÷7=6两道竖式,而且教师并没有事先预设学生会犯的错误。所以在课堂上,只是呈现了商6写在十位上的情况。教师应该留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练*,并且出现“漏横线的;除数和商写错位置的;商写成0或者漏写横式得数等错误情况”,让学生判断哪里出错,从而提醒自己在列除法竖式的注意点。

除法竖式教学反思2

  本节课教学除法的竖式计算,教学时我先复*了加法、减法和乘法的竖式写法,然后教学一位数除以一位数,再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一位数)。从现实情境引入,列出除法算式后教学一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竖式,由于除法竖式与加、减、乘法竖式的格式不同,再加上计算过程中涉及除、乘、减三种运算,所以在教学时我直接呈现除法竖式的正确写法,让学生来观察,并且与加、减、乘法竖式进行比较,再比较讨论中,学生进行质疑,在质疑的.过程中,学生强烈的意识到除法竖式与加、减、乘法竖式的不同之处,对除法竖式加深了印象。

  而后我再结合现实问题中的具体内容讲述除法竖式的写法和每一步计算的实际意义,有助于学生对竖式写法的理解和识记。

除法竖式教学反思3

  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要利用乘法口诀求商,要把商和除数相乘,要用被除数减商和除数的乘积。如果把上述的这些计算写成竖式,记忆的负担就被分散,思维难度就会降低。如果用口算进行有余数的除法,那么难度相当大,所以,教材让二年级学生笔算有余数的除法,不要求他们口算出商和余数。

  计算有余数除法和计算表内除法一样,都利用乘法口诀求商,但求出有余数除法的商,比计算表内除法难许多,况且,表内除法的商与除法相乘的积刚好等于被除数,而有余数除法的商与除数的乘积小于被除数,因此,在教学时由易到难地先安排表内除法的竖式,再教学有余数除法的'笔算。

  反思不足之处如下:

  1、教师引导大少,放手有些过度。导致后面孩子们出现了很多问题。

  2、孩子们说的机会和时间太少。

  3、展示孩子们的错题时间太少,没有纠正环节。

  4、从学生完成的作业来看(很多学生在算式上只写商,没有写余数),我疏忽了一个细节,没有把口算算式与坚式打包成一个整体介绍给学生。虽然我的板书上面是横式,下面是相应的坚式,虽然沟通了算式与竖式间的联系,但没有提醒学生,一个完整的用竖式计算的题目,要既有算式,又要有竖式,如果没有余数,那么在算式上就写商是几,如果有余数,那么在算式上既要写商是几,还要写余数是几。

除法竖式教学反思4

  根据上级领导的精神,我校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由我来跨年级执教三年级人教版的数学第三单元有“余数的除法”里的第一课时“除法竖式的认识”。在备这节课时,我做了很多课前准备的,也参考很多优秀教案和教学视频,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好一份教案并制作好课件。这节课的教学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正确写除法竖式并计算,除法竖式的格式是最难列的竖式,步骤很复杂,如果单一机械的记忆,错误率非常高。

  这堂课我采用从减法与除法的关系入手,将除法竖式的写法每一步细化,形象化,深化。通过一个个形象的比喻使学生对除法竖式的各个部分有一种熟悉、亲切的感觉。要避免学生积不乘而直接把被除数抄下来的坏*惯,只有让学生搞清楚为什么有这个积才可以。通过减去“3个5是多少?”这个问题,从而使学生明白为什么乘,通过与减法算式结合知道在算出积后要减,那么竖式最后一步部分就是减法,这里的减号不用写明,因为算到这里就要算减法了,脑子中要知道这里相当于有个减号。

  在练*设计上,我还特别安排一些改错题,如在写竖式时数位没有对齐,把一位数的商与被除数的十位对齐,把除数和商的位置写反了,于是我让同学们通过小组讨论,判断分析、订正,这样既对新知巩固练*,加深了同学的.印象,能培养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又能让同学知道学*能互相帮助的效果。在教学中,我设计的问题比较精当,教学方法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学*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上完这节课后,我的总体感觉是自己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教学模式比较传统,各个环节细节的处理有待优化;在巩固练*中,学生虽然会列除法竖式,但不是每个学生都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写,只是照搬老师板书的样子;我还是没有很好的关注到学生,特别是对后进生的学*情况的关注,各个教学环节的细节处理。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认真学*教参找准重点和难点,教学中要有效地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且想办法去把这些知识点讲透讲好,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体,在课堂中掌握并运用好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除法竖式教学反思5

  今天的教学很顺利,书本上安排的题目的量的确不多。所以我把时间花到让学生表达上去了,哈,有充分的时间,上下来的感觉就是不一样。

  我要说:今天的课我上得很舒服,学生也很舒服。

  一、

  首先,在出示了例题1之后,学生列式进行解答。

  900÷50=

  我下面巡视的时候发现,在复*了商不变的规律之后,有学生还是采用了老方法来做,没有简便。我就让他上黑板板书,然后和简便的算法进行比较。得出:这样计算是可以的,不过就是比较麻烦。而且,你的算法也正好给了我们检验简便计算是否正确的'一种方式。学生听着,也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二、争论

  到例题二900÷40时,我还是让学生自己完成,果然,上黑板的同学在横式上把余数写成了2.正打算着重强调呢,学生们倒也眼尖,一看见了就马上举手发言,说:余数应该是20,又有学生说:余数就是2.班中的意见马上分成了两派。我让认为余数是20的学生说说理由。说得很好。

  方佳凯:余数是20,因为2在十位上,表示的是2个十。

  袁林丽:余数是20.我用了简便计算后,用原来的竖式进行了验算,得出余数是20.

  杨谨侨:余数是20,我也是验算的。不过我是用乘法进行验算的。

  第一题例题的渗透还是可以的,最起码到这儿为止,许多学生就开始自觉运用验算了。到此,我就顺势把验算的过程讲了,通过验算得出余数是20.

  现在,我发现,我们班学生在课上有话是敢讲的,有不同的意见是敢说的,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敢于和他人进行争论。甚至有时当我一不注意出现口误的时候,他们也会当堂进行纠正。

  所以,今天的课我上得很舒服。

除法竖式教学反思6

  《除法竖式》反思《新课程标准》里提到“数学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所以在教学本节课时,我改变了教材原来的编排顺序,打破了教材的束缚,力求使自己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原有的认知水*,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的数学思考,让学生在探索、交流中学*有余数除法。

  一、教学设计力求符合学生的认知水*

  这节课我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出示主题图后,学生很快列出了算式,15÷5=3,我说:“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除法算式横式的写法,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写除法竖式。”我刚把课题板书好,一位孩子举手了:“老师我会写除法算式。”接着他就把竖式写到黑板上了,

  我问他为什么这样写,他说:“前面学的加法、减法的竖式都是这么写的,我觉得除法可能也这么写。”我首先肯定了这位同学的思考方法,能根据已学的经验来推断未学的知识。然后我问其他同学赞成他的写法吗?全班有4、5个同学认为这样写是对的。我说:“你们真聪明,要是你们早出生几百年,说不定就按你们的方法写除法竖式呢,但是正确的除法竖式不是这样写的,你们想知道正确的.写法吗?”看着孩子们急切的眼神,我把正确的除法算式板书在黑板上,

  孩子们觉得很新鲜,纷纷描述这个除法算式,

  生1:“这个竖式好,‘厂’就是表示*均分呢!”

  生2:“商一定要写在个位上哦,要不然就是30了。”

  生3:“这个竖式真好,还有三五十五,把积写在被除数的下面,相当于验算呢,这样的除法竖式错不了。”

  生4:“我明白了,我写的那个除法竖式的确没有这个好,我们的祖先真聪明。”

  二、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学例2时,我先让学生用小圆片代替花分一分,有23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还剩几盆?在小组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很多把一些物品*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使学生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分剩下的就是余数”。然后我让学生自己列竖式计算,不久,大部分孩子做出来了,23÷5=4……3我请一孩子写到黑板上,我由衷的感叹孩子是聪明的,有时是老师不够相信他们。其中有个女孩是这样做的,23÷5=3……8我也让她写到黑板上,问同学们这样做对吗?孩子们有争论了:

  生1:“这两种方法都行。”

  生2:“商是3的不对,商太小了。”

  生3:“剩下的8盆,还可以再摆一组5盆,最后剩下3盆。”

  生4:“要分到不能再分为止。”

  生5:“余数要比除数小。”

  数学课堂是一个小型的共同体,因此应当成为共同体成员之间交流数学思想的场所。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学会各抒己见,敢想,敢说,使学生充分表现和发挥自己的才能.这样,“余数要比除数小”,这个难点就不攻自破了。这节课,我没有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但由于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课堂成了智慧涌动的舞台,这堂充满思考的数学课,让学生乐而不思下课。

除法竖式教学反思7

  这节课主要学*例3,即除法的竖式计算,通过第一节课的学*,知道除法有两种:

  1、没有余数的除法;

  2、有余数的除法。

  例3的第(1)题讲的是没有余数的除法,在学生读题后首先判断这题是不是解决*均分的问题,如果是,又是什么样的*均分,由题目的第2条信息"每4个放一盘",明确这一题的确是解决*均分,说详细点就是知道总数和每份数,要求份数,应该用除法解决。确定了方法,学生就可以列式了,然后借由学生列出的横式引出:除法也可以用竖式计算,介绍竖式的知识,首先,竖式的运算步骤,第二,确认被除数、除数和商的位置。第三,知道竖式中第2个12是怎么来的`,具体表示的是怎样的数量。第四,0是怎样得来的?它有表示什么?结合题意,竖式中第2个12不是总数,而是在每盘放4个苹果的情况下得出3(商)盘可以放12个。0则是总共的12个苹果与分掉的12个苹果的差,表示12个苹果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有了第(1)题做铺垫,我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第(2)题,让学生自己探求的竖式,再想一想竖式中每个数的意思。学生汇报后,比较(1)(2)两题的竖式,看看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和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其中第(2)题小萝卜的话给出了一种求商的方法,思考12里最多有2个5,所以商2。这题还要注意的一点是算式中商和余数的单位不一样,具体说说为什么不一样。

  做练*时,学生刚学*除法的竖式,还不太熟练,尤其在做完第1题,紧接着做第2题时,有很多同学不知道4÷2的竖式怎么算,是因为过于死板的记忆知识,将没有余数的竖式当做有余数的竖式计算。通过第2题可以知道在有余数的除法竖式中求商的第二个方法——看除数想乘法算式,找和被除数最接*的积,再和总数相减求余数。第4、5两题先明确题目的已知信息和所求的问题,能列出算式和竖式,知道竖式中每一个数的是怎么得来的,根据情境说一说数量关系式。

  这堂课竖式对于学生比较复杂,一堂课过后发现很多同学仍不能明确竖式的写法和格式,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和理解。

除法竖式教学反思8

  这节课主要学*例3,即除法的竖式计算,通过第一节课的学*,知道除法有两种:

  1、没有余数的除法,

  2、有余数的除法。

  例3的第(1)题讲的是没有余数的除法,在学生读题后首先判断这题是不是解决*均分的问题,如果是,又是什么样的*均分,由题目的第2条信息"每4个放一盘",明确这一题的确是解决*均分,说详细点就是知道总数和每份数,要求份数,应该用除法解决。确定了方法,学生就可以列式了,然后借由学生列出的横式引出:除法也可以用竖式计算,介绍竖式的知识,首先,竖式的运算步骤,第二,确认被除数、除数和商的位置。第三,知道竖式中第2个12是怎么来的,具体表示的是怎样的数量。第四,0是怎样得来的?它有表示什么?结合题意,竖式中第2个12不是总数,而是在每盘放4个苹果的情况下得出3(商)盘可以放12个。0则是总共的12个苹果与分掉的'12个苹果的差,表示12个苹果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有了第(1)题做铺垫,我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第(2)题,让学生自己探求的竖式,再想一想竖式中每个数的意思。学生汇报后,比较(1)(2)两题的竖式,看看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和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其中第(2)题小萝卜的话给出了一种求商的方法,思考12里最多有2个5,所以商2。这题还要注意的一点是算式中商和余数的单位不一样,具体说说为什么不一样。

  做练*时,学生刚学*除法的竖式,还不太熟练,尤其在做完第1题,紧接着做第2题时,有很多同学不知道4÷2的竖式怎么算,是因为过于死板的记忆知识,将没有余数的竖式当做有余数的竖式计算。通过第2题可以知道在有余数的除法竖式中求商的第二个方法——看除数想乘法算式,找和被除数最接*的积,再和总数相减求余数。第4、5两题先明确题目的已知信息和所求的问题,能列出算式和竖式,知道竖式中每一个数的是怎么得来的,根据情境说一说数量关系式。

  这堂课竖式对于学生比较复杂,一堂课过后发现很多同学仍不能明确竖式的写法和格式,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和理解。

除法竖式教学反思9

  本课一开始出示情境图,写出除法横式,我就直切主题说,今天我们就来学*除法竖式,马上就有学生“自以为是”的认为除法竖式与加法、减法等的竖式相同,我就追问他们,是这样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它,我出示了一个完整的除法竖式,学生很惊讶,啊,是这样的啊,他们发现原来除法的竖式是与乘、加减有区别的'、是特别的。学生产生了疑问,激起了学*的兴趣和学*的愿望,也增强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要求。在本节课中,我让学生自己去观察,从而让学生去发现除法竖式与横式的联系,以及这些数是怎么来的,锻炼了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的*惯,并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之间产生了思维的碰撞,学生之间互相启发,最后碰撞出新的火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中“生2:6是2和3相乘得到的,生3:6是商2和除数3相乘得到的”。同学们互相影响,最后能把话说得既完整又正确。我觉得在一开始直接给出了横式和竖式,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竖式,了解竖式,便于学生分析、发现知识规律,避免给学生片段、不完整的知识印象。教师适时引导,让其探究。

  在练*时出现了一些错误的现象,如在写竖式时学生数位没有对齐,有些同学把一位数的商与被除数的十位对齐,有的同学把除数和商的位置写反了,于是我把这些现象进行展示。让同学们判断分析、订正,既对新知巩固练*,加深了同学的印象,又起到同学互相帮助的效果

除法竖式教学反思10

  除法竖式该按怎样的顺序写?为什么要这样写?在除法竖式教学之前,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因为我觉得对于直接利用口诀的除法,竖式不仅显得复杂,而且竖式的作用也很难让学生理解,学生学*除法竖式存在哪些困惑呢?

  怎样让学生自然地记住除法竖式的顺序,并把余数写下来呢?其实,除法竖式形成现在简洁的书写格式,人们经历了一个漫长改进逐步完善的过程。我觉得采用拿来主义,遗弃了宝贵的完善过程,直接将智慧的结果——“除法竖式”作为一种“书写格式”进行教学,对学生的学*显然是不利的。

  算理讲解,也许对于教师和优等生是可行的,但还有更多的学生只能是不懂装懂。即使那些优等生,明算理之后,诸多疑问还是无法消除,而除法竖式的价值在有余数除法中容易凸显,为此我大胆将二下简单的有余数除法渗透到本节课中,课堂上我创设了一个情景,学生学*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我先拿了6个磁铁,让学生在黑板上*均分成2份,接着要求学生用语言把分磁铁的动作表示出来,

  学生说得很好:把老师手里的6个磁铁*均分成了2份。

  谁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学生说6除以2等于3。写出的竖式是形如加法的竖式,这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且对于没有余数的表内除法,竖式写成此种形式学生没有觉得不妥。

  接着出示7个磁铁,要求学生*均分成2份,

  分后追问:刚才分掉几个磁铁,现在手里还有几个磁铁?怎样用算式表示?

  学生答:分掉几个磁铁,用2*3=6表示,现在手里还有1个磁铁,用7-6=1表示。

  谁能试着用竖式计算?绝大多数学生写的竖式仍然形如加法竖式,但余数1不知写在什么地方合适了。

  针对学生的`困惑我加以小结:除法竖式非常神奇,能将分东西的过程完整地记录下来。接着边分磁铁边板书除法竖式。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这时我及时介绍竖式中像“厂”的符号表示除号,被除数和除数和商的位置。接下来我又问:下面的6是哪里来的?1又表示什么?

  (由于学生受了分磁铁这一情景的影响,很自然地想到了6就是分掉的6个磁铁,是2×3的积,1是原来的7个磁铁减掉分掉的6个磁铁,最后剩一个磁铁,也就是1)

  引导比较两种竖式,学生体会到了除法竖式有别于其他运算竖式的价值,正确解释6除以2等于3竖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学生能够通过情景理解到这一层。我心里由衷地感到高兴,我觉得直观地利用有余数的*均分更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对教材进行调整后,学生对本知识的学*比我预想的要好。

  通过这节课告诉我们:

  1、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要有预见性,对于学生不容易接受的难点要事先设计好更可行更有效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要充分了解学生以学定教,要对课题的进行认真思考,发现学生欠缺的知识点在哪里,知道哪些问题是有价值的,研究问题的时候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这是学*能力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合理利用教材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除法竖式教学反思11

  《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如何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是学生刚刚接触的新知识,所以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更感兴趣,主要是通过让学生操作,观察,思考这一系列活动完成的,这样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比较深刻地领会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余数要比除数小”是计算除法必需遵守的法则,教学中我并没有硬性地将这个法则讲给学生听,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去发现它,并从正反两方面去探讨如此规定的理由。最后,我还组织了及时的,必要的练*,使学生透彻地理解并掌握这种计算方法。我先出示了例题,并让学生摆一摆并列出算式,在摆的过程中我通过问答的形式将13、4、12、3、1各表示什么使学生清楚的理解,并让学生自己试一试列竖式计算这个除法算式。在列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将竖式列成了加法的形式,有的.学生列的很准确,让他们将式子呈现在黑板上,通过对比的形式比较出优缺点,知道竖式要清楚地表示出每一步,不这么表示缺步骤。并将每个数表示什么弄清楚。

  学生计算有余数除法时,一般会采用两种不同层次的方法:

  一是借助直观图或动手操作求得商和余数;

  二是利用乘法口诀进行试商。试商的本质是依据除法运算的意义,着眼乘、除法的关系进行的一种较为抽象的思考。初步理解并掌握试商方法,不仅是为了达成本节课的基本教学目标,也是为今后继续学*除法计算奠定基础。此段教学过程,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除法的经验,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试商的思考方法,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化过程,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提升数学思考水*。

除法竖式教学反思12

  学*完之后,我没有按照课本顺序讲方向的认识,而是接着带孩子们学*了表内除法一单元的知识点。这一周讲了两个信息窗的知识,关于除法算式的列法和算法对孩子们来说已不是新的知识点。除法竖式的列法,是本周学*的一个全新知识点,对于我这个第一次讲这个知识点的老师来说,也是全新的挑战。准备上这节课之前,我翻阅了教参,教材以及各类*题,还在网上查阅了关系除法竖式书写顺序的教学,关于书写顺序教法不一,有先教“厂”的,有先教写被除数的'。权衡了一下各种说法,我决定按照除法算式的读写顺序,教写除法竖式的书写顺序,即:被除数、除号、除数、商。.......。

  周四上的这节课,第一节是8班的课,做完一定的复*,我读出一个算式15÷3= ,让孩子们自己列出竖式,孩子们很自信地告诉我他们会,我说那就列竖式吧。孩子们一边在自己的练*本上列出竖式,我转着去看,看了一圈,孩子们列出的竖式都是与加法、减法、乘法竖式一样的,我知道孩子们产生了知识的负迁移。待孩子们写完,我问他们你们觉得自己写的对吗?孩子们依旧很自信地告诉我:对。我没给予任何否定或者肯定,只是告诉孩子们,打开课本80页,自己去找一找书上的除法算式,比较一下自己写的跟书上的一样吗?孩子们打开课本认真地看,没有一点声音,我知道这时在孩子们的心里应该是有了已有经验与新知识之间的矛盾与碰撞。接下来,怎么帮助孩子克服这一矛盾,怎么让孩子理解除法算式的奥秘,我似乎还欠缺一些经验。

  在教授书写顺序时,8班我说的似乎多了些,课后我短暂地反思了一下,快速地做出调整,在接下来7班教授这一过程中,我则抓住了孩子们好奇喜欢探索猜测的特点,每写一个步骤之前,先让孩子们猜测我会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孩子们积极性很高,被我引导着很快学会了除法算式的写法。接下来我们一起做了练*。这节课在7班上,孩子们积极性高了许多,思维也处于活跃的状态,师生融洽而活跃,感觉不错。

  同样的一个知识点,稍变换一下教法,会收获不同的课堂教学效果,只要能找准切入点,能找准孩子们的心理。

除法竖式教学反思13

  除法竖式与原来学的加、减、乘法竖式完全不同,学生学*起来有一定难度。怎样让学生自然地记住除法竖式的顺序,并把余数写下来呢?是我课前不断思考的问题。上课时我创设了学生最喜欢的棒棒糖情景,我手里有6根棒棒糖,*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根?学生回答后追问:现在我手里还有几根棒棒糖?怎样表示?学生一看非常清晰是0根棒棒糖,用6-6=0表示。于是我又追问,除法横式的道理我们懂了,除法竖式会写吗?学生有的预*了,会写;有的“自以为是”的认为除法竖式与加法、减法等的竖式相同。于是我先让孩子自己试着编写除法竖式,发现全班没有一个人写对,大多数都写成了加减乘的竖式模式。即使有的学生知道除法竖式和别的不一样,也没能完整的写出。这时我故意神秘地说:“小朋友敢于利用学过的知识大胆尝试,很好!但是,很可惜,除法竖式的写法和我们学过的几种竖式写法都不一样,想学法吗?”此时学生充满了疑问,学*的兴趣和学*的愿望都被充分激起,也有了自主探索的要求。

  我出示了除法的.竖式格式,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除法竖式与横式的联系,以及这些数是怎么来的,并让学生互相说一说不明白的地方,学生第一次接触除法竖式,提出了好多问题,又刚好是竖式要学的重难点所在,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要比单纯的“告诉”效果要好的多。同时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之间产生了思维的碰撞。如在教学中“生2:6是2和3相乘得到的,生3:6是商2和除数3相乘得到的”。同学们互相影响,最后能把话说得既完整又正确。又如在讨论“0”是怎么来的时,同学们的兴趣就很高,说得很好,最后一个同学说得非常完整,(由于学生受了分棒棒糖这一情景的影响,很自然地想到了6就是分掉的6根棒棒糖,是2×3的积,0是原来的6根棒棒糖减掉分掉的6根棒棒糖,老师手里一根棒棒糖也没有了,就是0)。从学生的汇报交流中,我体会到孩子们对算理理解的非常透彻,从练*情况来看,效果非常好,正确率达到95%。

  通过这节课教学让我明白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多分析教材,活用教材,对于学生不容易接受的难点要事先设计好更可行更有效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除法竖式教学反思14

  除法竖式的认识和计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一位数(或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简单口算数除法的基础上一步探讨的。基教学重点是用竖式计算表内除法,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而了解竖式中各部分含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教材首先安排了一幅学生布置会场摆花盆的情境图。在校园的一角摆放着一些盆花,一个小朋友说先搬15盆花,另一个小朋友问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安排这幅情境图的目的;一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激发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欲望;二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通过摆花盆的活动抽象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通过本次备课活动,我认识到了自己在新授部分除法竖式的写法教学时,讲解上比较混乱,思路不太清晰,容易导致学生的思路混乱,对新知识掌握不扎实。我觉得我在这点上是需要注意的。在讲解时,我将意义和写法混在一起,导致没有清晰的思路,因此我觉得在上课时,我还是有必要将一个个知识分开来,分别讲解清楚。

除法竖式教学反思15

  除法竖式该按怎样的顺序写?为什么要这样写?在除法竖式第一课时教之前,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因为我觉得除法竖式的格式与加法、减法、乘法都不一样,学*起来有一定难度。怎样让学生自然地记住除法竖式的顺序,并把余数写下来呢?课堂上我创设了一个情景,学生学*的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我先在一个盒子里放了6支粉笔,然后在讲台上*均分成了3份,接着要求学生用语言把老师的动作表示出来。

  学生说得很好:在一个盒子里放了6支粉笔,*均分成了3份。

  谁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有学生说6除以3,有学生说6除以2。

  你觉得哪一个是对的呢?为什么?学生解答后我再问:现在盒子里还有几支粉笔?怎样表示?

  学生答:现在盒子里还有0支粉笔,用6-6=0表示。

  最后小结:除法可以用横式来表示,也可以写成竖式。接着板书除法竖式。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比较,除法的`竖式中有哪些与横式是一样的?

  学生很快发现竖式中也有被除数6、除数2和商3。这时我及时介绍竖式中像“厂”的符号表示除号。

  接下来我又问:下面的6是哪里来的?0又表示什么?

  (由于学生受了分粉笔这一情景的影响,很自然地想到了6就是分掉的6支粉笔,是2×3的积,0是原来的6支粉笔减掉分掉的6支粉笔,盒子里一支粉笔也没有了,就是0)

  学生能够通过情景理解到这一层。我心里由衷地感到高兴,我觉得我的教学目标达到了。通过分层的练*,学生对本知识的学*比我预想的要好。通过这节课也让我明白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要有预见性,对于学生不容易接受的难点要事先设计好更可行更有效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活动式教学反思菁选(扩展3)

——除法竖式教学反思菁选

除法竖式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除法竖式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除法竖式教学反思1

  根据上级领导的精神,我校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由我来跨年级执教三年级人教版的数学第三单元有“余数的除法”里的第一课时“除法竖式的认识”。在备这节课时,我做了很多课前准备的,也参考很多优秀教案和教学视频,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好一份教案并制作好课件。这节课的教学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正确写除法竖式并计算,除法竖式的`格式是最难列的竖式,步骤很复杂,如果单一机械的记忆,错误率非常高。

  这堂课我采用从减法与除法的关系入手,将除法竖式的写法每一步细化,形象化,深化。通过一个个形象的比喻使学生对除法竖式的各个部分有一种熟悉、亲切的感觉。要避免学生积不乘而直接把被除数抄下来的坏*惯,只有让学生搞清楚为什么有这个积才可以。通过减去“3个5是多少?”这个问题,从而使学生明白为什么乘,通过与减法算式结合知道在算出积后要减,那么竖式最后一步部分就是减法,这里的减号不用写明,因为算到这里就要算减法了,脑子中要知道这里相当于有个减号。

  在练*设计上,我还特别安排一些改错题,如在写竖式时数位没有对齐,把一位数的商与被除数的十位对齐,把除数和商的位置写反了,于是我让同学们通过小组讨论,判断分析、订正,这样既对新知巩固练*,加深了同学的印象,能培养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又能让同学知道学*能互相帮助的效果。在教学中,我设计的问题比较精当,教学方法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学*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上完这节课后,我的总体感觉是自己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教学模式比较传统,各个环节细节的处理有待优化;在巩固练*中,学生虽然会列除法竖式,但不是每个学生都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写,只是照搬老师板书的样子;我还是没有很好的关注到学生,特别是对后进生的学*情况的关注,各个教学环节的细节处理。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认真学*教参找准重点和难点,教学中要有效地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并且想办法去把这些知识点讲透讲好,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体,在课堂中掌握并运用好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除法竖式教学反思2

  除法竖式的认识和计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一位数(或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简单口算数除法的基础上一步探讨的。基教学重点是用竖式计算表内除法,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含义。而了解竖式中各部分含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教材首先安排了一幅学生布置会场摆花盆的情境图。在校园的一角摆放着一些盆花,一个小朋友说先搬15盆花,另一个小朋友问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安排这幅情境图的目的;一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激发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欲望;二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通过摆花盆的活动抽象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通过本次备课活动,我认识到了自己在新授部分除法竖式的写法教学时,讲解上比较混乱,思路不太清晰,容易导致学生的思路混乱,对新知识掌握不扎实。我觉得我在这点上是需要注意的。在讲解时,我将意义和写法混在一起,导致没有清晰的思路,因此我觉得在上课时,我还是有必要将一个个知识分开来,分别讲解清楚。

除法竖式教学反思3

  除法竖式与原来学的加、减、乘法竖式完全不同,学生学*起来有一定难度。怎样让学生自然地记住除法竖式的顺序,并把余数写下来呢?是我课前不断思考的问题。上课时我创设了学生最喜欢的棒棒糖情景,我手里有6根棒棒糖,*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根?学生回答后追问:现在我手里还有几根棒棒糖?怎样表示?学生一看非常清晰是0根棒棒糖,用6-6=0表示。于是我又追问,除法横式的道理我们懂了,除法竖式会写吗?学生有的预*了,会写;有的“自以为是”的认为除法竖式与加法、减法等的竖式相同。于是我先让孩子自己试着编写除法竖式,发现全班没有一个人写对,大多数都写成了加减乘的竖式模式。即使有的学生知道除法竖式和别的不一样,也没能完整的写出。这时我故意神秘地说:“小朋友敢于利用学过的知识大胆尝试,很好!但是,很可惜,除法竖式的写法和我们学过的几种竖式写法都不一样,想学法吗?”此时学生充满了疑问,学*的兴趣和学*的愿望都被充分激起,也有了自主探索的要求。

  我出示了除法的竖式格式,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除法竖式与横式的联系,以及这些数是怎么来的,并让学生互相说一说不明白的地方,学生第一次接触除法竖式,提出了好多问题,又刚好是竖式要学的'重难点所在,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要比单纯的“告诉”效果要好的多。同时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之间产生了思维的碰撞。如在教学中“生2:6是2和3相乘得到的,生3:6是商2和除数3相乘得到的”。同学们互相影响,最后能把话说得既完整又正确。又如在讨论“0”是怎么来的时,同学们的兴趣就很高,说得很好,最后一个同学说得非常完整,(由于学生受了分棒棒糖这一情景的影响,很自然地想到了6就是分掉的6根棒棒糖,是2×3的积,0是原来的6根棒棒糖减掉分掉的6根棒棒糖,老师手里一根棒棒糖也没有了,就是0)。从学生的汇报交流中,我体会到孩子们对算理理解的非常透彻,从练*情况来看,效果非常好,正确率达到95%。

  通过这节课教学让我明白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多分析教材,活用教材,对于学生不容易接受的难点要事先设计好更可行更有效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除法竖式教学反思4

  《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是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会用小棒摆一摆得出结果,而这节课主要是关于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掌握试商的方法和懂得余数比除数小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因此,本节课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内容之间的联系。

  在学*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会表内除法以及会用竖式计算没有余数的除法,所以,在学*新知识之前,我安排了2道除法计算题和4题括号里最大能填几的题目,让学生通过列竖式计算,和说一说几乘几最接*几又小于几来,这样既巩固旧知,又为后面的学*做充分的铺垫。

  在学*11÷3之后,又及时利用课件将其与12÷3进行比较,让学生自主沟通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和表内除法竖式在书写格式和计算方法上的异同,明确各注意点,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二、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

  以往计算教学往往只重视计算技能的`训练,强调速度,使计算教学变得枯燥无味,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二年级孩子的身心特点出发,创设了“分铅笔”和“做游戏”的有趣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感知余数的意义,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并联系*均分东西时最后剩下的“不够再分”的经验,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规律是合理的、必然的。

  三、在教学中要合理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把握生成资源。

  计算教学中的练*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自主探索的空间,教学中我敢于面对学生学*中出现的各种错误,如在写竖式时学生可能会看到被除数是几,下面就写几;可能会把余数直接写成0,也可能会由于商试小了导致余数比除数大,因此,我充分利用教学中生成的这些资源,并安排了“小小医生“这一环节,展示各种错误现象,让学生在不同意见的交流、辩论和分析中认识到错误,在互相帮助中,纠正错误,巩固新知。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教学效果良好。但是仅通过一节课的学*就能保证每个孩子做到完美是不可能的,接下来的练*就是逐步修整的过程,针对个别孩子要做单独辅导。

除法竖式教学反思5

  先谈一个纠结的事情:在备“除法竖式的认识”这个内容时,我首先请教了一些老师。他们的说法也不尽相同:有的认为,要先写被除数,再写除号,最后写除数;有的认为,他们说教学这么多年来一直都是先把那个符号写出来,然后在分别把被除数、除数和商写进去的。(这样有固定书写格式的作用),再写被除数和除数等等,为此,我查阅了一些书籍和音像资料。主要了解:写法到底是怎样的?怎么读?怎样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我查阅了一些知名网站制作的课件,发现这些课件在出示除法竖式时,形式不一样。于是我没有纠结这个事情。一会儿还得请大家多多提出宝贵意见。

  除法竖式与原来学的加、减、乘法竖式完全不同,学生学*起来有一定难度。怎样让学生自然地记住除法竖式的顺序,并把余数写下来呢?是我课前不断思考的问题。上课时我曾经想创设了学生最喜欢的`棒棒糖、金箍棒情景,都不太满意,于是我还是采用书上的分小棒情境,基本上是照本宣科。

  除法横式的道理我们懂了,除法竖式会写吗?学生有的预*了,会写;有的“自以为是”的认为除法竖式与加法、减法等的竖式相同。于是我先让孩子自己试着让学生自己编写除法竖式,发现全班写的乱。即使有的学生知道除法竖式和别的不一样,也没能完整的写出。这时我故意用一位学生写的错的展示说:“韩锐凝同学敢于利用学过的知识大胆尝试,很好!但是,很可惜,除法竖式的写法和我们学过的几种竖式写法都不一样,想学法吗?”此时学生充满了疑问,学*的兴趣和学*的愿望都被充分激起,也有了自主探索的要求。

  我出示了一个除法的竖式格式写得正确的,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发现除法竖式与横式的联系,以及这些数是怎么来的,这样我觉得要比单纯的“告诉”效果要好的多。

  通过这节课教学我反思了几大问题:

  第一、课堂纪律混乱,感觉不在自己掌控之中。特别是李治宽竟然老是转后面去。

  第二、混乱的原因还是因为只关注自己的教,很少关注学生的学,组织课堂能力欠缺,缺乏个人魅力,评价语单薄匮乏。导致自己上课很累,学生也感觉无趣。

  第三、几个细节:板书随意性太强,应该左右对调一下;练*少,教师说的太多;收上来的本子都忘记给学生发下去。

  第四、对比做的还不够:应该充分的对比横式和竖式,两个16,两个4,有余数和没有余数进行充分的对比。

  通过本次公开课,让我明白了一定要多谦虚多学*,向身边的优秀同事学*,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多分析教材,活用教材,对于学生不容易接受的难点要事先设计好更可行更有效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教得轻松,学生也学得轻松。

除法竖式教学反思6

  除法竖式课上完了,而应该反思的东西却很多。

  不足:

  一、老师对小组交流的要求上不到位。

  在小组交流上,教师没能提出针对这节课内容而独特的交流要求,而只是让学生别忘记了说想法,对每一节课都乱适用的要求,其实,课后反思,在小组交流上,应该有两点应该指出的,一是交流时,要说清除法竖式先写什么再写什么,也就是怎样写除法竖式,只有会说才能会写。二是交流时,课前小研究的四道题,只要关注1、2题就可,第3、4题不在全班展示交流,只在小组对答案就可以了,这样既有效节省了有限的教学时间,又能把重点突出,难点紧抓,我想,这样的课堂就不会出现,直到下课时,孩子们有一部分同学仍然是一种茫然的表情,一种不感兴趣的状态了,我们的课堂时间就那么一点点,而只有抓住学生的课堂才能真正地发挥其效用。

  造成以上状况的原来在于教师认识不到位,安排就不可能到位。我们在备课时,常常考虑的东西不够多,没能充分估计到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在课前我只是估计到了对于除法竖式的写法是一个难点,然而,却没能更细节化的研究会出现的.状况和可能需要解决的问题,虽然我们的生本课堂的关键在于小研究,而在生本课堂上的运筹帷幄也是一个极端重要的环节,其实,认真思考好我们每一次课前小研究的小组交流环节的具体要求才是我们成功的第二步。

  二、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处理不得当。

  在田字格中如何写除法竖式应该作为一个重点和难点,而我却作为一个辅助环节,内心里明知是难点,可却在行动上采取的是一种被动应对的态度,是一种遇到情况再解决的想法,而不是预先就考虑到,不是进行提前预设,这样的结果是孩子们总是因为教师的反应迟钝,行为滞后而带来不应有的不知所措,课堂中的主人是学生,而要想使课堂拥有灵魂,需要的却是一个智者般的教师,我们是参与者,更重要的是我们决定课堂是否真正地有效,决定课堂是否充满生命力的关键,不能因为生本就忽视了教师的作用,更不能因为生本我们就成为了思维的矮子和行动上的懒惰鬼。没有了教师也就没有了课堂,什么生本课堂、高效课堂就都成了一句空话而已。

  考虑周全之处:

  小研究的设计上不同内容区别对待。除法竖式给出了现成的格子,乘法竖式时不应该给出现成的格子,不同内容不同的要求,把重点放在关注学生怎么书写除法竖式上,无疑是让学生学会除法竖式的关键。记得在设计乘法竖式小研究时,我画出了现成的格子,致使学生展示时,无话可说,根源在于,乘法竖式除了在符号上与加减法不同外,写法是可以仿效的,所以现成的格子无异于多此一举,限制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手脚更重要的是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而除法竖式的写法完全与前面不同,如果也采取那种让学生随意写的方法,必然让孩子们无从下手,我们的小研究也就失去了它实际的作用,因此,在此次小研究的设计上,我画出了格子,并且指出了被除数、除数、商、以及6乘4书写的位置,这样有效地让学生形成了一定的思路,学生必然会想,应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呢?促进了学生的思考。

  学生展示时出现的情况,这个小组在展示上出现了有一个问题没有承担的情况,分明就是在小组交流时没做到充分而考虑周全,我和同学们一起指出它们的不足,也让同学们警醒,要想展示成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有在小组交流时做到语言周到准备充分,才能让全班展示有条不紊,一节成功的生本课其实真的很难,它需要的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

除法竖式教学反思7

  如何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是学生刚刚接触的新知识,所以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更感兴趣,主要是通过让学生操作,观察,思考这一系列活动完成的,这样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比较深刻地领会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余数要比除数小”是计算除法必需遵守的法则,教学中我并没有硬性地将这个法则讲给学生听,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去发现它,并从正反两方面去探讨如此规定的理由。最后,我还组织了及时的,必要的练*,使学生透彻地理解并掌握这种计算方法。

  我先出示了例题,并让学生摆一摆并列出算式,在摆的过程中我通过问答的形式将13、4、12、3、1各表示什么使学生清楚的理解,并让学生自己试一试列竖式计算这个除法算式。

  在列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将竖式列成了加法的形式,有的学生列的很准确,让他们将式子呈现在黑板上,通过对比的`形式比较出优缺点,知道竖式要清楚地表示出每一步,不这么表示缺步骤。并将每个数表示什么弄清楚。

  学生计算有余数除法时,一般会采用两种不同层次的方法:一是借助直观图或动手操作求得商和余数;二是利用乘法口诀进行试商。试商的本质是依据除法运算的意义,着眼乘、除法的关系进行的一种较为抽象的思考。初步理解并掌握试商方法,不仅是为了达成本节课的基本教学目标,也是为今后继续学*除法计算奠定基础。此段教学过程,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除法的经验,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试商的思考方法,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化过程,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提升数学思考水*。

除法竖式教学反思8

  《除法竖式》反思《新课程标准》里提到“数学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所以在教学本节课时,我改变了教材原来的编排顺序,打破了教材的束缚,力求使自己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原有的认知水*,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的数学思考,让学生在探索、交流中学*有余数除法。

  一、教学设计力求符合学生的认知水*

  这节课我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出示主题图后,学生很快列出了算式,15÷5=3,我说:“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除法算式横式的写法,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写除法竖式。”我刚把课题板书好,一位孩子举手了:“老师我会写除法算式。”接着他就把竖式写到黑板上了,

  我问他为什么这样写,他说:“前面学的加法、减法的竖式都是这么写的,我觉得除法可能也这么写。”我首先肯定了这位同学的思考方法,能根据已学的经验来推断未学的知识。然后我问其他同学赞成他的写法吗?全班有4、5个同学认为这样写是对的。我说:“你们真聪明,要是你们早出生几百年,说不定就按你们的方法写除法竖式呢,但是正确的除法竖式不是这样写的,你们想知道正确的写法吗?”看着孩子们急切的眼神,我把正确的除法算式板书在黑板上,

  孩子们觉得很新鲜,纷纷描述这个除法算式,

  生1:“这个竖式好,‘厂’就是表示*均分呢!”

  生2:“商一定要写在个位上哦,要不然就是30了。”

  生3:“这个竖式真好,还有三五十五,把积写在被除数的下面,相当于验算呢,这样的`除法竖式错不了。”

  生4:“我明白了,我写的那个除法竖式的确没有这个好,我们的祖先真聪明。”

  二、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的数学思考

  教学例2时,我先让学生用小圆片代替花分一分,有23盆花,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还剩几盆?在小组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很多把一些物品*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使学生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分剩下的就是余数”。然后我让学生自己列竖式计算,不久,大部分孩子做出来了,23÷5=4……3我请一孩子写到黑板上,我由衷的感叹孩子是聪明的,有时是老师不够相信他们。其中有个女孩是这样做的,23÷5=3……8我也让她写到黑板上,问同学们这样做对吗?孩子们有争论了:

  生1:“这两种方法都行。”

  生2:“商是3的不对,商太小了。”

  生3:“剩下的8盆,还可以再摆一组5盆,最后剩下3盆。”

  生4:“要分到不能再分为止。”

  生5:“余数要比除数小。”

  数学课堂是一个小型的共同体,因此应当成为共同体成员之间交流数学思想的场所。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学会各抒己见,敢想,敢说,使学生充分表现和发挥自己的才能.这样,“余数要比除数小”,这个难点就不攻自破了。这节课,我没有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但由于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课堂成了智慧涌动的舞台,这堂充满思考的数学课,让学生乐而不思下课。

除法竖式教学反思9

  这节课主要学*例3,即除法的竖式计算,通过第一节课的学*,知道除法有两种:

  1、没有余数的除法,

  2、有余数的除法。

  例3的第(1)题讲的是没有余数的除法,在学生读题后首先判断这题是不是解决*均分的问题,如果是,又是什么样的*均分,由题目的第2条信息"每4个放一盘",明确这一题的确是解决*均分,说详细点就是知道总数和每份数,要求份数,应该用除法解决。确定了方法,学生就可以列式了,然后借由学生列出的横式引出:除法也可以用竖式计算,介绍竖式的知识,首先,竖式的运算步骤,第二,确认被除数、除数和商的位置。第三,知道竖式中第2个12是怎么来的,具体表示的是怎样的数量。第四,0是怎样得来的?它有表示什么?结合题意,竖式中第2个12不是总数,而是在每盘放4个苹果的情况下得出3(商)盘可以放12个。0则是总共的12个苹果与分掉的.12个苹果的差,表示12个苹果正好分完,没有剩余

  有了第(1)题做铺垫,我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第(2)题,让学生自己探求的竖式,再想一想竖式中每个数的意思。学生汇报后,比较(1)(2)两题的竖式,看看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和有余数的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其中第(2)题小萝卜的话给出了一种求商的方法,思考12里最多有2个5,所以商2。这题还要注意的一点是算式中商和余数的单位不一样,具体说说为什么不一样。

  做练*时,学生刚学*除法的竖式,还不太熟练,尤其在做完第1题,紧接着做第2题时,有很多同学不知道4÷2的竖式怎么算,是因为过于死板的记忆知识,将没有余数的竖式当做有余数的竖式计算。通过第2题可以知道在有余数的除法竖式中求商的第二个方法——看除数想乘法算式,找和被除数最接*的积,再和总数相减求余数。第4、5两题先明确题目的已知信息和所求的问题,能列出算式和竖式,知道竖式中每一个数的是怎么得来的,根据情境说一说数量关系式。

  这堂课竖式对于学生比较复杂,一堂课过后发现很多同学仍不能明确竖式的写法和格式,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和理解。

除法竖式教学反思10

  本节课教学除法的竖式计算,教学时我先复*了加法、减法和乘法的竖式写法,然后教学一位数除以一位数,再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一位数)。从现实情境引入,列出除法算式后教学一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竖式,由于除法竖式与加、减、乘法竖式的格式不同,再加上计算过程中涉及除、乘、减三种运算,所以在教学时我直接呈现除法竖式的正确写法,让学生来观察,并且与加、减、乘法竖式进行比较,再比较讨论中,学生进行质疑,在质疑的过程中,学生强烈的意识到除法竖式与加、减、乘法竖式的不同之处,对除法竖式加深了印象。

  而后我再结合现实问题中的具体内容讲述除法竖式的`写法和每一步计算的实际意义,有助于学生对竖式写法的理解和识记。

除法竖式教学反思11

  今天的教学很顺利,书本上安排的题目的量的确不多。所以我把时间花到让学生表达上去了,哈,有充分的时间,上下来的感觉就是不一样。

  我要说:今天的课我上得很舒服,学生也很舒服。

  一、

  首先,在出示了例题1之后,学生列式进行解答。

  900÷50=

  我下面巡视的时候发现,在复*了商不变的规律之后,有学生还是采用了老方法来做,没有简便。我就让他上黑板板书,然后和简便的算法进行比较。得出:这样计算是可以的,不过就是比较麻烦。而且,你的算法也正好给了我们检验简便计算是否正确的一种方式。学生听着,也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二、争论

  到例题二900÷40时,我还是让学生自己完成,果然,上黑板的同学在横式上把余数写成了2.正打算着重强调呢,学生们倒也眼尖,一看见了就马上举手发言,说:余数应该是20,又有学生说:余数就是2.班中的意见马上分成了两派。我让认为余数是20的学生说说理由。说得很好。

  方佳凯:余数是20,因为2在十位上,表示的是2个十。

  袁林丽:余数是20.我用了简便计算后,用原来的竖式进行了验算,得出余数是20.

  杨谨侨:余数是20,我也是验算的。不过我是用乘法进行验算的。

  第一题例题的'渗透还是可以的,最起码到这儿为止,许多学生就开始自觉运用验算了。到此,我就顺势把验算的过程讲了,通过验算得出余数是20.

  现在,我发现,我们班学生在课上有话是敢讲的,有不同的意见是敢说的,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敢于和他人进行争论。甚至有时当我一不注意出现口误的时候,他们也会当堂进行纠正。

  所以,今天的课我上得很舒服。

除法竖式教学反思12

  《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如何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是学生刚刚接触的新知识,所以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更感兴趣,主要是通过让学生操作,观察,思考这一系列活动完成的,这样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比较深刻地领会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充分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余数要比除数小”是计算除法必需遵守的法则,教学中我并没有硬性地将这个法则讲给学生听,而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去发现它,并从正反两方面去探讨如此规定的理由。最后,我还组织了及时的,必要的练*,使学生透彻地理解并掌握这种计算方法。我先出示了例题,并让学生摆一摆并列出算式,在摆的过程中我通过问答的'形式将13、4、12、3、1各表示什么使学生清楚的理解,并让学生自己试一试列竖式计算这个除法算式。在列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将竖式列成了加法的形式,有的学生列的很准确,让他们将式子呈现在黑板上,通过对比的形式比较出优缺点,知道竖式要清楚地表示出每一步,不这么表示缺步骤。并将每个数表示什么弄清楚。

  学生计算有余数除法时,一般会采用两种不同层次的方法:

  一是借助直观图或动手操作求得商和余数;

  二是利用乘法口诀进行试商。试商的本质是依据除法运算的意义,着眼乘、除法的关系进行的一种较为抽象的思考。初步理解并掌握试商方法,不仅是为了达成本节课的基本教学目标,也是为今后继续学*除法计算奠定基础。此段教学过程,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除法的经验,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试商的思考方法,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化过程,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逐步提升数学思考水*。

除法竖式教学反思13

  本课一开始出示情境图,写出除法横式,我就直切主题说,今天我们就来学*除法竖式,马上就有学生“自以为是”的认为除法竖式与加法、减法等的竖式相同,我就追问他们,是这样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它,我出示了一个完整的除法竖式,学生很惊讶,啊,是这样的啊,他们发现原来除法的竖式是与乘、加减有区别的、是特别的。学生产生了疑问,激起了学*的`兴趣和学*的愿望,也增强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要求。在本节课中,我让学生自己去观察,从而让学生去发现除法竖式与横式的联系,以及这些数是怎么来的,锻炼了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的*惯,并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之间产生了思维的碰撞,学生之间互相启发,最后碰撞出新的火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中“生2:6是2和3相乘得到的,生3:6是商2和除数3相乘得到的”。同学们互相影响,最后能把话说得既完整又正确。我觉得在一开始直接给出了横式和竖式,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竖式,了解竖式,便于学生分析、发现知识规律,避免给学生片段、不完整的知识印象。教师适时引导,让其探究。

  在练*时出现了一些错误的现象,如在写竖式时学生数位没有对齐,有些同学把一位数的商与被除数的十位对齐,有的同学把除数和商的位置写反了,于是我把这些现象进行展示。让同学们判断分析、订正,既对新知巩固练*,加深了同学的印象,又起到同学互相帮助的效果

除法竖式教学反思14

  《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是二下的内容,在这之前,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会用小棒摆一摆得出结果,而这节课主要是关于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掌握试商的方法和懂得余数比除数小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因此,在师傅和邢老师的指导下,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内容之间的联系

  学生在学*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会表内除法以及会用竖式计算没有余数的除法,所以,在学*新知识之前,我安排了一道6÷3的计算题和4题括号里最大能填几的题目,让学生通过“算一算” 并多数学生根据示例:几乘几最接*几又小于几来“说一说”,既巩固旧知,又为后面的学*做充分的铺垫。在学*7÷3之后,又及时利用课件将其与6÷3进行比较,让学生自主沟通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和表内除法竖式在书写格式和计算方法上的异同,明确各注意点,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

  以往计算教学往往只重视计算技能的训练,强调速度,使计算教学变得枯燥无味,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二年级孩子的身心特点出发,创设了“为小猴开庆祝会遇到难题”和“给小猴布置场景”等情境,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感知余数的意义,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并联系*均分东西时最后剩下的“不够再分”的经验,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规律是合理的、必然的。

  3、在教学中要合理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把握生成资源。

  计算教学中的练*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自主探索的空间,教学中我敢于面对学生学*中出现的各种错误,如在写竖式时学生可能会看到被除数是几,下面就写几;可能会把余数直接写成0,也可能会由于商试小了导致余数比除数大,因此,我充分利用教学中生成的这些资源,并安排了“小小医生“这一环节,展示各种错误现象,让学生在不同意见的交流、辩论和分析中认识到错误,在互相帮助中,纠正错误,巩固新知。

  本节课还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如:

  1、在探索“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后,可以让学生继续深入练*巩固,让他们去发现正确的计算中,每道题余数都是比除数小的,并在以后的学*中,及时用这一规律来检查,养成良好的学**惯。

  2、在完成“试一试”的题目时,应该用17÷5来列式,有的学生列式为15÷3,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的良好学**惯。

  3、在教学中,我还要注意运用好教学评价这一手段,而且评价的方式也要多样化,让学生在互动中进一步辨清概念、理清思路、优化算法、把握实质,进一步巩固和掌握好所学知识。

  以上就是我的教学反思,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除法竖式教学反思15

  今天这节数学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用竖式来计算除法。由于孩子们是第一次接触竖式的除号,所以我在上课的时候没有急于完成本节课的任务,而是一步一步慢慢讲,在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一是商的`位置不对,我们现在学的除法商都是一位数,有孩子把商写到了十位上,有孩子把商写到了十位和个位之间。二、上商时不够熟练,对于没有余数的除法,直接依据乘法口诀,而对于有余数的除法,就有点困难了,我重点要求孩子是看被除数里面最多有几个除数,由于有的孩子口诀有遗忘,上商有困难。三、部分孩子竖式可以写出来,横式上不会写有余数的情况,可能是我上课强调不够。针对以上问题,在明天的学*中,我将增加一些如“21里面最多有()个5”这样的练*,还要强调横式的书写格式,从现在开始,解决问题要写答句了。可以先让学生和我模仿写。另外,关于除法的竖式的书写顺序,虽然有多种写法,我还是比较赞同先写被除数,再写除号,最后写除数的这样的顺序,这样低年级也许问题不大,但高年级后有的孩子就不容易错了。


活动式教学反思菁选(扩展4)

——《式与方程》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式与方程》教学反思1

  本节的复*内容有:用字母表示数和方程。针对学生在总复*期间对学*比较疲倦的状况,为了提高学生的学*兴趣,提升学生的学*能力,我先让学生在预*的基础上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这样根据互补性原则学生对知识的整理已有了初步掌握,然后再让全班交流,交流之后我把知识点用问题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解决没考虑到的问题,这样学生对本课知识点也就更加清晰了。

  本节课最大的特点是:突出了学生在整理知识中的主体作用。复*中采用了学生整理知识的方式,突出学生在复*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学生虽然不能完整的整理所学知识,但仍可对某部分知识进行简单的整理,通过这种整理知识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学生有自己的一些想法的基础上,教师在综合学生整理的知识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复*内容,这样突出学生在整理知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不仅能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复*效果。

  本节课总体情况较好,但在练*过程中,还是发现出现了一些错误,关于“用字母表示数”这部分的练*。

  如:有一题判断题:一个两位数,个位是b,十位是a,这个两位数是ab。大部分学生都误认为是对的。另外一题是2a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可能等于a2。这一题也有不少学生认为是对的。看来还是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还有一题填空题:3个连续自然数,中间的一个数是m,这3个数的和是(),这3个数的*均数是()。这一题也有一些学生不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在后面的复*中,还要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关练*。

《式与方程》教学反思2

  设计思路:

  这堂课的设计是分两个板块,第一板块是化学式的计算,通过赤铁矿的主要成分三氧化二铁,让学生计算来回忆和总结出利用化学式可以进行元素的原子个数比、相对分子质量、元素质量比以及元素质量分数等计算;然后通过两个练*题目让学生巩固并熟练掌握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第二板块是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通过让学生看课本,回忆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原理及主要解题步骤,接着也是两个题目进行练*,从计算依据、步骤、解题格式等几方面进行分析,让学生先观察例题的计算步骤与格式,重点在于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分析题意,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的关系,本题的突破口在哪里等等,通过分析整理出清晰的解题思路,并根据思路,完整规范地写出解题过程,熟练解题步骤的同时逐步掌握解题的技巧和技能。在练*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常见的问题,然后集中来分小组讨论,谈谈如何避免类似的错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尽量活跃课堂气氛,灵活解决课堂中生成的问题。

  教学反思:

  1、本堂课对学生的基本情况了解不够到位,课堂的容量比较大,教学的内容没有全部完成,到最后时间比较赶,小结比较粗略,有点“虎头蛇尾”的味道。

  2、没有实现“亲其师、信其道”的观点,觉得跟学生的互动不够,不知道是因为自己紧张还是学生紧张,课堂的氛围不够活跃,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少学生不愿意跟老师配合,这一点让自己也感到有少许无耐,以后应多下功夫去了解学情,多跟学生沟通交流,成为学生的“好朋友”。

  3、对课堂的时间分配出现了问题,讲化学式计算的时候花去了二十五分钟的时间,原计划是十分钟的时间,大大超出了预期的时间。当然,也是有点高估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学生在黑板上进行计算的时间比较长,这一点应该放到课后去处理,课堂上先让学生学会利用化学式进行计算的方法。

  4、由于时间的分配出现混乱,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时候没有让学生充分的展现他们的解题思路,只是展示了他们的解题格式,讲解的时候也是老师包办了。最初的设计是让学生展示他们的审题方法和解题思路,然后让学生上黑板进行板书并讲解,最后让小组进行讨论和点评,实现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目标。

  5、没有处理好课堂生成的问题,学生出现的问题是课堂最宝贵的资源,这一点没有利用好。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没有完全归类,有些问题也没有及时发现,因为在课堂上发现部分学生对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基础还是不够牢固,有三个同学有点提笔不懂做的味道,所以后来的展示也比较匆忙,没有来得及分析和进一步的探讨。

  6、分小组的学*有名无实,流于了形式。课前准备不够充分,没有分配好小组的角色和任务,组长、副组长、发言人、记录员等都没有进行明确的分工,导致后来的小组互动也是无效的。

  总之,这堂课的设计最大的问题就是对学情的了解不够到位,学生已经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没有把握好。没有利用好导学案,应该让学生课余时间先练*,课堂再进行展示和反馈。时间分配出现问题后,不能够及时调整教学任务,这一点需要再进一步的提升。

  这次的学*机会非常难得,虽然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是收获的东西还是特别多的,相信自己慢慢回味会有更多的收获和体会,最后,再次感谢羊文俊主任的耐心指导和辛勤付出!

《式与方程》教学反思3

  对于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的三种情况,学生都比较熟悉,但是在运用的过程中暴露出了很多问题:

  1、很多同学的计算不过关,方法虽然掌握了,但是在计算△的过程中,总是出错,这对于学生做题的正确率来说非常重要,所以一定要加强部分学生的计算训练,提高计算能力。

  2、学生在求字母取值范围这类题目的时候,,特别是二次项系数中含有字母的题目,学生总是忘记考虑对二次项系数的条件限制,从而使得求出的范围不准确。应加强学生这方面的意识。

  3、部分学生总是将“求证”的题目与“求字母取值范围”的题目弄混,容易把要求证的结论当成已知来用,对于这部分同学,一定要给他们讲清什么是已知条件,什么是结论,使他们明确完成这两类题目的区别与联系,不再弄错。

《式与方程》教学反思4

  本节课突出学生在整理知识过程中边练*边巩固,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在复*的过程中注重知识间的联系,把用字母表示数、方程的意义、解方程安排到一起复*,有助于学生对简易方程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本节课设计的问题并不多,而每一个问题都包含许多知识。如“字母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关系,还可以表示什么呢?”这样把学生带入了积极思维的学*境地。复*用字母表示数时,先给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回忆一下用字母能表示数还能表示什么?然后学生同桌说一说,再指名学生汇报,并举例。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出本知识网络图,其他同学可以补充,最后通过做题来巩固。复*简易方程时先让学生区分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意义并出示一些判断题让学生来练*,在练*中发现

  对于解方程的复*,首先是进行讨论比较:3.4x+1.8=8.6,5x-x=24的解法。要让学生在讨论中发现,其实两类方程的解法有一个共同之处。对于列方程解决问题时,如何找相等关系式,教学时,提示学生举例说明,由于有前几节课的基础,学生不难举例,并知道找出关键句,从关键句中组建相等关系式。但这只是一种方法,由此进一步启发,让学生例举出包含常用等量关系式的例子,并领悟根据常用关系式,可以直接列方程,再引导讨论,明白已经学过的周长和面积等公式,也可直接用来列方程。

  复*中的困惑:一是小数乘除法的计算错误比较多。对于这一点,我觉得只是依靠检验是不够的,因而,经常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小数乘除法计算方法的提示,让学生恢复正常的小数乘除法水*。

  二是学生对等量关系的中概括性文字的概括水*还不是很高,有时很难合理恰当地概括出数量的意思,主要是过于简单,不能表达应该的意思。对于此,只能通过让同学之间的互相弥补达到理想的方法,这样虽然费时间,但相信这对学生的概括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还应进一步强化其应用能力。

《式与方程》教学反思5

  这一大节的内容有两点:一是字母表示数;二是列方程解决问题。目标有三点:一是经历回顾和整理式与方程的有关知识的过程;二是会用方程解决问题;三是感受式与方程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培养初步的代数思想。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避免教学中学生的厌倦情绪,这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精心的设计。

  在复*“用字母表示数”中,教师结合具体问题,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从而进一步对这些知识进行查漏补缺。从课堂情况来看,学生的参与性广,积极性高,而且对这部分内容掌握不错。

  本节课中,教师把重点放在“方程”上,在复*方程的意义、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后,接着出示案例题,引导学生读题,弄清题意,让学生自主参与列方程解题的过程,提高学生应用代数的初步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初步符号感。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好的问题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本节课教师设计的问题较多,但每一个问题都包含许多知识。如:说一说,你是怎样解方程的?解方程时应用的是什么知识?这样把学生带入了积极思考的境地。


活动式教学反思菁选(扩展5)

——化学式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化学式教学反思1

  创设情境来贯穿整节课,关键是对问题的设置,因为问题提出的是否恰到好处决定着一节课的成功与否,问题最能创造一种质疑的求知氛围。比如,在引出化学式概念及其意义以后,如何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呢?此时需要引出化合价。怎样能自然的引出化合价并让同学们欣然接受呢?

  我在这个问题上是这样处理的,先让同学们写出一些学过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同学们书写得非常好,给以肯定后,再让学生们试着写出氧化铁和氯化铁的化学式(这两种物质的化学式还没学),这时学生们写的千奇百怪,五花八门。如FeO,Fe2O,Fe5O7…,FeCl,FeCl2,Fe3Cl4…到底哪种化学式书写得正确呢?学生们像猜谜一样,还是不知所识。这时马上向学生们提出问题,对于同学们书写的化学式不能肯定对错,问题出在哪儿?学生们立刻回答,不知道物质中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接着问,如果原子个数比知道了就能写出上述两物质的化学式吗?能。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并在给出原子个数比后正确书写了化学式。那么书写化学式的关键就是确定物质中元素原子的个数比。怎样来确定呢?此时同学们的求知欲望强烈产生,化合价就此而引出,是化学家通过无数的实验总结出来的用来确定化合物中元素原子个数比的一种方法。接下不断创设问题,引导思维。

  事实证明,问题设置的好就可以带领学生以已知知识的情境为基础进入更新的知识的情景,学生随着设置恰到好处的问题,不断开启知识宝库的大门,充分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

化学式教学反思2

  化学式的教学这部分内容在教学中概念和涵义学生接受起来是比较快的,但是化学式的书写及掌握却是难点,很多学生总是反复出错,比如:nacl学生经常会写成na2cl,而na2co3又经常写成na2co3,结合以前的教学中的不足,我在这两年的教学中经过实践认为,在初步学*化学式时的书写时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化学式的书写,在课堂上要多花时间来反复练*。

  在学*化学式的意义时,学生能够结合书从所给的化学式h2o说出四点意义,然后让他们关上书,自己在草稿本上任意写出熟悉的一个或几个化学式并说出意义,然后请大家说出你所写的化学式及其意义,老师来纠正。最后在黑板上写h2o2,看大家谁最快能说出意义,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增强了注意力来理解和掌握意义,同时,对于化学式的书写已经有了最初步的认识。

  在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时,先引导学生说出书写原则,不足的地方老师补充,然后把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写一些名称出来比如:水一氧化碳五氧化二磷二氧化硫氯化氢氯化钠氯化钙硫化钠氧化铝等,让学生试着去写,强调一点要用化合价代数和来验证化学式的正确与否,这样可以防止学生写完了事。然后请大家把所写的化学式再按组成元素来分类,看有何规律。学生能够找出金属和非金属,非金属与非金属并分成这两类,在这个基础上再来引导大家总结,效果比以往我先教学生再来写要好很多。后面就要做巩固练*,除了课堂上课后也要布置相关的化学式的专题练*让学生读和写,告诉他们第二次上课时要花十分钟来过关,在短时间里学生会把这部分重点记忆,而且充分利用自己的时间来背和记达到过关的要求。现在每次这部分的教学尤其是化学式的书写讲练结合所花的时间比过去多了一倍,但是效果也是明显的。

化学式教学反思3

  本节课化学式的学*,在化学用语的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多年的教学经验证明,此节课是学生是否学好化学的一个分化点,对于元素符号记不下来的学生,要及时做好补救工作。所以必须高度重视本节课内容的学*,教学要精讲、精练,抓规律、做示范。使学生理解化学式的意义,对化学式的计算必须做到“正确”、“规范”、“熟练”。

  从检查学生对元素符号、名称及物质的分类入手设疑激趣:元素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而由元素组成的各种单质和化合物怎样来表示呢?即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化学式。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得出化学式的概念。让学生明确化学式不是凭空写出来的,而是前人经过多次的精密实验,测定物质的组成后推算得出来的。每一个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都可以用一个化学式来表示。

  同时可展示球棍式分子模型,使学生形成一种直观概念。

  通过学生的阅读讨论,归纳总结出化学式的意义以及书写化学式的方法。然后用课堂练*对化学式加以巩固、熟练。

  一课时是化学式本质及其涵义;教学时采取动画、游戏加上讨论来完成该内容的教学,以便更好地激发各层次学生一道参与学*的兴趣,

  内容安排上,先注重以元素符号的记忆,其次是化学式的相互应用。教学中主要通过小组合作竞赛的形式,通过已知且熟悉的化学式推导式记忆以思维规律突破记忆化学式的难点,化学式主要是通过经常性地反复运用和适当的训练,可实现教学目标。

  本课题的教学不足之处:

  一、本课呈现式的教学痕迹重,启发学生的空间还可以更多。

  二、课堂练*有点多,有些后进生跟不上。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进一步更新教学理念,用最合适的方法教学。我会注重学*,让教学常新。

化学式教学反思4

  20xx年11月21日我讲了一节公开课,通过这次活动我收获颇多,有优点也有缺点,为了探究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使以后在教学过程中明确思路,现对这一节课进行一下反思:

  《化学式》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化学式与化合价》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节课化学式的学*,在化学用语的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多年的教学经验证明,此节课是学生是否学好化学的一个分化点,对于元素符号记不下来的学生,要及时做好补救工作。所以必须高度重视本节课内容的学*,教学要精讲、精练,抓规律、做示范。使学生理解化学式的意义。因此我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自主互助学*”,利用了课前预*、课堂探究、课后拓展延伸三级导学案,关注了学生学*过程,它强调了学生的“学”。注重了学生的情感的发展,引导学生的思维形成,鼓励学生自主学*,在学生的成“人”教育上,又起到帮助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的重要作用。课堂中从检查学生对元素符号、名称及物质的分类入手设疑激趣:元素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而由元素组成的各种单质和化合物怎样来表示呢?即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化学式。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得出化学式的概念。让学生明确化学式不是凭空写出来的,而是前人经过多次的精密实验,测定物质的组成后推算得出来的。每一个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都可以用一个化学式来表示。

  通过学生的阅读讨论,归纳总结出化学式的意义以及书写化学式的方法。然后用课堂练*对化学式加以巩固、熟练。

  在这节课中我的较成功的地方是:

  l、小步前进,化整为零,积小成为大成。小步前进是为了稳扎稳打,化整为零是为了化难为易。从而增加成功的机会,以便让每个人都能循序渐进的成功。

  2、体现层次,激励攻关。逐渐体现出成功的层次,有利于优秀人才的培养。采用多层次的学*目标要求是为了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避免多数人产生严重的失败感,也用以激发学生战胜困难、勇于攻关的精神,不断追求新的成功,以体现自己应有的价值。

  3、重点、难点突破方式得当。化学式的表示的意义及单质化学式的书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为了更好的让学生理解化学式的含义及其表示的意义,我在导学案中设计了分别由分子、原子、离子等不同微粒构成的物质的微观示意图,并在课堂中配合相应的模型进行教学,使学生对于由分子、原子、离子等不同微粒构成的物质所表示的意义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关于单质化学式的书写方法通过对熟悉单质的`化学式的分析找出规律,再通过大量的对应练*加深印象,学生本部分内容可较好掌握。

  本节课欠缺的地方:

  1、化学式的定义在预*中已经掌握好,在课堂上再重复一次后使本节课的时间显得更加紧张。

  2、在课堂探究中,学生的合作意识较差,最后问题的答案往往是代表个别人的想法。

  3、在总结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规律时,直接将规律给学生不如通过学生熟悉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入手,让学生自主分析得到。

  4、整堂课的时间安排显得前紧后松,让学生在讨论化学式的意义时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使得单质和化合物的化学式的读法学的过于仓促,学生练*巩固的时

  间也没有了。

  本节课的整改措施:

  1、充分分析学生的认知基础,把握好上课该讲和不该讲的内容,以使重点难点更突出。

  2、在化学式的意义部分可将由原子构成的物质、由离子构成的物质的意义可放在拓展提升部分,以使本节课的时间安排更紧凑。

  3、在化合物化学式的规律时,可设计将熟悉的化合物的化学式的书写归类,然后让学生总结规律,能更好的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规律。

化学式教学反思5

  一、初步认识常见物质的化学式

  以课本出现的物质的化学式为基础如水、氧气、二氧化碳、盐酸红磷、五氧化二磷、氮气、二氧化硫、铁、四氧化三铁、过氧化氢、二氧化锰、高锰酸钾、锰酸钾、氢气、氯气、氯化氢等种。期中,出现次数较多的是水、氧气、二氧化碳。在这段教学中,教师最好不要让学生去死记物质的化学式,以防止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而降低学*化学的热情。

  二、正式学*化学式

  在前面认识一些常见物质化学式的基础上,教材将化学式的学*安排在第四单元课题4。化学式的教学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化学式的涵义和化学式的书写。

  1、化学式的涵义

  化学式的涵义,在教材中是以“H2O”为例讲了4点最基本的涵义。在新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学生自主学*和小组合作学*的方式。如:在同一小组内,甲先提问“H2O”的化学式涵义?由乙回答,其他组员补充、纠正。然后,由乙提问“CO2”的化学式的涵义,由甲来回答。也可以在小组之间进行互动学*。这样,不仅可以改变沉闷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热情,而且教学效果也挺好的。在此,教师要特别讲清楚两点。其一,“组成和构成”的正确使用,其二,化学式中“角码数字”的涵义。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还要安排时间让学生反复练*,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相对来说,化学式的涵义比化学式的书写要容易的多。

  2、化学式的书写

  在化学式的书写中,学生容易出错的是有关酸、碱、盐的化学式的书写。如:碳酸钠常错写成NaCO3,硫酸常错写成HSO4,氢氧化钙常错写成CaOH等等。究其原因无非是两种,其一,化合价没有记住;其二,化合价虽然记住了但不会运用。从实际教学来看,主要是第二种原因。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其一,在上新课时教师要让学生识记化合价口诀,并初步练*用“十字交叉法”书写已知物质的化学式。可采用小组互助的方式进行教学。其二,教师要有计划的分阶段的让学生练*、巩固。如:新课上过,一个星期后;两个星期后;一个月后。经过这样的反复练*,学生基本能掌握常见物质化学式的书写。其三,按类学*。将H2SO4、H2CO3、HCl、HNO3做为一组;NaOH、KOH、Ca(OH)2、Ba(OH)2做为一组 ;Na2CO3、K2CO3、CaCO3做为一组等等。这样分类学*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切忌,千万不要只顾上新课而不愿花时间让学生练*、巩固,更不要让学生死记化学式,否则会导致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3、结合*几年的中考题中有关化学式的题目,对学生由易到难的针对性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训练是非常必要地。


活动式教学反思菁选(扩展6)

——教学反思菁选

教学反思范文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反思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学反思范文1

  《3-6岁儿童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学*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

  幼儿活泼好动、思维活跃,且注意力易分散,重复动作技能的.练*会使他们易于疲劳,产生厌烦情绪,以致经常出现教师难以实施教学的现象。因此,把体育活动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故事,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情节展开体育教学,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在人景动情中促进各项教学目标的达成。比如,在执教小班体育活动内容“练*手膝着地向前爬、往后爬”时,设计拟人化的“小蚂蚁运粮”故事情境,构思了有趣的故事情节——蚂蚁宝宝跟着蚂蚁妈妈出门玩,在草丛里发现了粮食,但在把粮食运回家的路上遇到了种.种困难,如遇到打雷下雨的天气、遇到大甲虫等。在富有趣味的故事情境中,“蚂蚁宝宝”时而兴奋、时而紧张,积极主动地完成了一系列动作锻炼要求。

教学反思范文2

  本课在教学组织上充分利用学生爱动好玩的天性,抓住其心理特征,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树立自信心。为了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巧妙地布置数跳绳的次数及谁多谁少,自然地引入本课内容。这样学生兴趣高,下面的教学自然就容易多了。

  怎样使学生想算理、找方法,充分发挥其潜能呢?出于这样的考虑,我进行新的教学实验,充分利用学生的天性——好动好玩的特性,让他们根据自己收集的实际数据,在“玩”中来比多比少,然后教师收集与教学有关的数据,请他们帮忙算,以显示其聪明才智,挖掘潜力,充分利用学生的“玩”来达到教学目的,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这种轻松自在的“玩”中互相探讨,相互启发,得出算理,掌握多种计算技巧。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又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使他们的潜能被唤醒,内在的个性得到展示,发展了推理能力、想像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智慧得到充分的展现,教室里有一种热烈的交流氛围,而这一切都与“比”有关。在“比”的过程中,面对生2的“笨方法”,教师不武

  断否决,而是让其他同学在比较的基础上让他明白简便方法。正是这样,学生讨论的气氛高涨,个个都抢着说,急着找方法。整个过程教师不作过多干预,也不让学生坐在凳子上沉思默

  想,而是他们自己“玩”、自己“比”,试想在这种“玩”中谁能说他们没有“思考”呢?同时还尽可能让学生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把时间真正地还给学生。从侧面还可以看出,学生的数学知识是通过自己主动建构起来的,而这一点恰恰是教师在引导学生“玩”的.基础上建立的,改变了以往的“教室安静、学生坐好、教师讲好” 的教学模式,在这里学生是主体,他们自由地“比”“争”。在这种热烈的氛围中,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为今后自编应用题或应用题补条件填问题的教学埋下很好的伏笔。因此,在“玩”中学数学,既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又能发展其思维,也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精神。我认为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教学方式。

教学反思范文3

  在每一堂课结束后,要进行认真的自我反思,思考哪些教学设计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哪些精彩片断值得仔细咀嚼,哪些突发问题让你措手不及,哪些环节的掌握有待今后改进等等。同时,要认真进行记录,主要有三点:

  (1)总结成功的经验。每堂课总有成功之处,要做教学的有心人,坚持把这种成功之处记录下来并长期积累,教学经验自然日益丰富,有助于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2)查找失败的原因。无论课堂的设计如何完善,教学实践多么成功,难免有疏漏之处,甚至出现知识性错误等。课后要静下心来,

  认真反思,仔细分析,查找根源,寻求对策,以免重犯,使教学日臻完善。

  (3)记录学生情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教师要善于观察和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把学生在学*中遇到的困难和普遍存在的问题记录下来,以利有针对性改进教学。同时,学生在课堂上发表的独到见解,常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及时记录在案,师生相互学*,可以实现教学相长。

  时间飞逝转眼一学期过去了,我班是一个全新的组合体。但是大家都能较快的融入这个新的大家庭,共同商讨、一起游戏、互相配合共同完成各项班务工作。这不,转眼间冬天来了,新年又到了,一年忙到头,付出的是什么,收获的又是什么呢?还是仔细地回顾一学期的'工作吧!

  一、认真反思,不断学*提高自身素质。

  提高自身素质只有通过多种渠道不断的学*,才能提高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责任心,才能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教学本领。本人在本学期中,积极参加各项时事、政治学*,坚持把理论同实际相结合,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用正确的思想引导幼儿,做好保教工作。本学期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凝聚力作用,坚持做到以身作则、勇于奉献、勤勤恳恳,无论是否当班,都要做好并检查班级的各项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其他老师充分把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在工作中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充分发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团队精神作用,团结一致地做好班级工作。在狠抓班级常规中,真正做到工作有目的、行动有组织、实施有计划。

  二、勇于改革,丰富课堂内容形式。

  我结合主题课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区域活动,努力做到“静与动”的结合。为了给孩子们创造一个优美整洁且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活动环境,我们充分利用教室有限的场地,设计最佳的区角位置,找资料、齐动手,在活动室里设立了图书角、益智区、小巧手、表演区、建构区、娃娃家、小医院等,还利用室外一角,设置了小超市,在每个区域我们都利用废旧鞋盒,布置作品展示去。结合季节特征,开展了“种子贴画”、酒瓶装饰等手工活动,很受小朋友喜欢,在感受到快乐的同时提高了孩子们动手能力。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班小朋友在老师的引导下,对折纸活动非常感兴趣,吃好了饭,你常常可以看到三五一群的孩子围在一起在研究折纸,有的在比赛自己折的飞机

  许多孩子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小手也变巧了,还锻炼了他们的耐心,孩子在教室里追跑打闹的现象也少了。

  三、加强常规建设,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惯。

  俗话说:“没有规矩,难成方圆”。良好的常规可以使幼儿的生活具有合理的节奏,使神经系统得到有益的调节,我进一步培养幼儿自我服务的能力,为他们的生活和学*打下良好基矗但是常规也不是以牺牲幼儿的个性、快乐为代价,我班有个别幼儿生性好动,比较调皮,我们两位老师步调一致,共同合作,重抓教育,使小朋友逐渐能互相帮助、关心集体,捣乱的小朋友小了,热爱劳动的小朋友多了。

教学反思范文4

  《鲸》这篇课文是一篇说明文,课文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种类和生活*性等方面知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课文介绍的鲸的知识,体会所运用的多种说明方法,如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使学生了解鲸的一些知识,学*作者的表达方法,同时,通过学*培养学生探索动物世界的兴趣。

  说明文比较枯燥无味,所以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是很关键的,我觉得恰当地使用多媒体和直观教学法,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比如在分析第一段时,当讲到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时,运用课件,显示出大象和鲸,让学生一目了然,把鲸与大象对比,对鲸的大、重、长特点的印象就深了。另外,在课件里大篇幅不动的文字里添加有动态效果的图片,更容易调动学生的感官,让教学有效地开展学*。此外,在讲鲸的进化这段时,我设计了一个小故事作过渡:“一天,在太*洋地区举行规模盛大的运动会,各式各样的鱼都游到了指定的海峡,并顺利通过了赛场大门,当鲸到达赛场门口时,却被虾将军挡在了门外,鲸和虾发生了激烈的争吵,虾将军说出了不准鲸参赛的理由,鲸觉得很有道理,便回去了。”同时,我出示课件,演示鲸的进化过程,让学生明白鲸是怎样进化的,学生明白了鲸是哺乳动物。

  在教学时,考虑到鲸对于学生来讲是种不常见的东西,所以我运用了课件,让学生不仅从书上,更从视觉上深深体会到了鲸的各种特点和生活*性。首先,我让孩子们初读课文,抓住要点,引导他们读通读熟课文,弄清课文讲了关于鲸的哪些内容,接着,让学生细读课文,体会特点。以第一自然段为例,体会作者是怎样说明鲸的“大”的。画出体现鲸大的有关词句,品味并分析说明鲸大的方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让学生把第2至第7自然段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找出来,读读议议,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体会鲸的生活*性时,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鲸呼吸时的样子,鲸睡觉时的样子,不同鲸的图片。体会鲸的体形庞大时,设计了鲸和象、人比较图。理解鲸的`进化过程是个难点,课件出示重点的语句和重点的词语,读、思、说结合。在教学这一课时,收集了许多资料,设计了形象生动的课件,拓展了课程资源。体会鲸的生活*性时,设计了鲸呼吸时的样子,鲸睡觉时的样子,不同鲸的图片。体会鲸的体形庞大时,设计了鲸和象。鲸的生活*性这一部分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展示,可以把自己当成鲸来介绍。在鲸吃食时,学生把鲸描绘的活灵活现,在鲸睡觉这一部分,用新鲜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看与鲸相关的图片,让学生跳出课文的框框,这样更激起学生保护鲸的欲望,这里的知识丰富多彩,学生眼界大开。学生看着、读着,既获得了新知识,又学到了新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这篇充满动物知识的文章,本该引起学生更大的兴趣的,但整节课下来,学生不是很积极地思考或回答问题,所以在调控课堂气氛方面也仍需要下功夫。要想上好一堂课,让教学环环相扣,有声有色,既要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学*心理来设计教学过程,又要灵活地处理学生的各种回答,还要注重用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

教学反思范文5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的学*内容,刷牙这一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是孩子们每天都要进行的,但是却很少有孩子能够仔细观察这一行为*惯,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讲,如何表现这一行为*惯,如何表现动作更是一个比较难解决的问题。在解决重难点的过程中我希望通过以下几点使学生掌握刷牙动作的表现方法,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与综合整理能力:

  1课前搜集,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整理能力

  对于保持口腔卫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方法,课前我让学生进行整理,并在课上进行简短的汇报与发言,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能提高对保持口腔卫生的不同方法的加强了解,更锻炼了学生在信息处理上的搜集与整理能力。但在汇报的时候,并没有达到我的预期效果,分析原因,可能是有的学生课前没有搜集,还有可能是对汇报的过程与方法没有掌握与形成*惯。

  2互动体验,感受动作变化

  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体验环节,请学生互相做一做,看一看,自己或他人在刷牙的时候身体的哪些部分发生了位置的变化,面部的五官发生了什么变化,如何变化的。并请两名同学,一个表演,一个讲解。通过这样的过程,首先让学生在意识上掌握刷牙的形体特征,为创作做下铺垫。

  3教师分布演示,效果直观

  美术课上的教学演示,是让学生回顾、加强创作方法理解,了解创作过程与方法的最直接的手段之一。本节课,我在学生互动,掌握动作变化要领之后,由教师进行示范,将学生分析的变化要点落实到画面上,使动作的变化,由意识落实到画面,让学生再次加强巩固了刷牙的动态表现。

  回顾整堂课的教学与学生的作业效果,我发现,很多学生在40分钟内,很难将主题人物与北京环境都创作完成并涂满颜色,所以,我在不知作业的时候,就应该将本节课的创作内容确定为主体人物的表现(起稿并上色)或者整幅作品的起稿,来分节完成,不至于给学生太大的压力。同时也可以考虑运用其他不同的表现形式呈现作品,如剪贴画,线描画等。

教学反思范文6

  《太阳》是一篇科普说明文。课文重点介绍了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和人类的关系

  根据本课教学需要,我利用课件。紧密结合课文而不局限于课文内容,对课文作了准确、生动、详实的说明及补充,较好地突破了教学重点及难点。整个课件信息容量大,内容丰富,富有童趣,富于启发性,操作简便,为学生构建了一个自由探索、自主学*的信息资源*台。

  在此课教学中,我充分发挥课件的优势,利用课件提供资料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上课伊始:我以亲切的谈话切入课题:同学们,说起太阳,我们一定感到十分熟悉、亲切。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世间万物在阳光下生活、生长。那么,你对于太阳有哪些了解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我稍作小结,直奔课文内容:看来,大家对太阳看似熟悉却又不够了解。想更深地了解太阳吗?在教师富于感情地导入课文之后,我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入课文。

  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在识字写字和概括课文内容,对于识字写字教学,我班学生经过三年的跨越式实验已经掌握了许多方法,能够进行自主学*。我把重点放在概括课文内容上。课文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三个自然段主要说太阳的三个特点;第二部分是课文的后半部分,主要说明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在教学时,从“如果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这句活找突破口。因为后五段都是围绕太阳与人类的关系来说明的,就用“如果没有太阳,就没有??”这个句式概括后五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学生概括出来一看,五句话非常整齐,就像五句诗,以此为契机引导孩子们有感情的朗读。此阶段结束后,我又用一句话过度:前面还有三个自然段我们不能冷落它们,快去研究一下,那三个自然段主要说什么。说完后我用课件出示一个有关课文内容的概念图,梳理文章的脉络,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

  教材只是一种凭借,通过这堂课的拓展阅读使学生对探索太阳的奥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此时,我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尽情遨游,为学生打开了更为辽阔的窗口。让学生以第一人称来描述自己心中的.太阳。通过学生作品展示,发现学生从课堂内外了解了许多关于太阳的知识,说明课前学生查阅了大量的资料。 总括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将教学流程分为课文学*和课外延伸两大模块。在课文学*中,基于本课课文的性质以及此次研讨课的主题,我利用有效的方法概述课文内容,以帮助学生有效理解课文。在教学方法上,我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学*课文。我力求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则在教学中起到穿针引线、推波助澜的作用。我致力于营造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使其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宝贵的学*经验。而课堂教学的第二部分课外延伸则意在为学生打开更为辽阔的窗口,进一步培养学生查阅信息的能力,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热情,也借此初步培养学生终身学*的*惯。

教学反思范文7

  在这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们来到了鱼圻塘这个美丽的新园舍,聆听了两个精彩的教学活动,许老师执教的语言活动《啊呜啊呜吃得香》和顾老师执教的科学活动《好朋友夹心饼干》。

  许老师选用的语言活动《啊呜啊呜吃得香》主要是针对刚入园的幼儿进入集体生活,对家人还有强烈的依赖心理。*时在家里衣食都是大人包办,儿歌《啊呜啊呜吃得香》短小、简单,表现了各种动物自主独立的'心理,并借助学说“啊呜啊呜吃得香”这句话,鼓励幼儿在园在家都能自己吃饭,养成独立进餐的良好*惯。

  活动从教师带领孩子念,到孩子看图集体念,再到分角色自己念共三个环节,环节安排由易而难,层层递*,过度自然。整个活动教师教态亲切、自然,肢体动作丰富,始终牵引着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学*积极、主动,课堂气氛活跃,在边念儿歌边做动作的过程中,孩子逐步懂得了要养成独立进餐的好*惯。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角色表演,把整个活动推向了高潮。许老师请几位小朋友扮演儿歌中的小动物,然后念儿歌,念到某小动物时,请扮演该小动物的小朋友去篮子里找相应的食物。在第二组小朋友表演时,“小兔”没根据儿歌中的句子拿萝卜,拿了鱼,“小猫”却拿了萝卜,许老师马上说:“小兔觉得一直吃蔬菜不好,要吃点荤的,小猫也认为一直吃荤的不好,要吃点蔬菜,荤菜蔬菜搭配着吃营养才均衡,我们小朋友也要向小动物学*。”孩子的一个小小失误,却给老师带来了一个很好的随机教育机会,由此也可以看出,许老师有着很好的课堂应变能力,这也是我要学*的地方。

  今天的鱼幼之行让我看到了执教老师的课堂智慧,也让我感受到了鱼幼小朋友的聪明可爱。

教学反思范文8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会有所滑坡”。为此,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该公式体现了教师成长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实践的过程。叶澜教授也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只有时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记录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得失、所思、所感,不断总结,才能提高教育教学水*,促进自身专业技能的持续发展。因此,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反思,学会反思,积极反思。

  一、总结精彩片断,反思欠妥之处

  一堂成功的化学课,往往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完成的,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教师在教材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学法指导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闪光点:激发学生学*兴趣的精彩导课语,对知识重点难点的创新处理,激发学生参与学*的引导语。对学生做出合理赞赏的评价语等,这些都应该进行详细记录,供以后教学参考。教师从学生的错解中反思并且受到启发: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怎样才能避免这样的错误再次发生?结论可以是将错就错,引导学生辨错析错,由错思悟。这样由“错”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由“错”深化了学生对均值不等式的理解和领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每一节课都会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有时候语言表达含混不清,有时候教学内容处理不妥,有时候教学方法选择不当,有时候练**题的目标层次不够、难易不当,造成教学中断甚至冷场等。对于这些情况,教师课后要冷静思考,仔细分析学生思路不畅、不能很好掌握知识的'原因,对情况分析清楚之后,要做出具体的改进措施,以利于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提高。

  二、反思教育教学行为是否对学生有潜在的伤害

  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无意地伤害学生的现象很多,如学生上课回答问题时答错了,教师不是循循善诱,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而是批评责备。教师这样做,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以后学生不会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了。对于后进生,有的教师的态度可能会更差一些,对考试不及格的学生不会给好脸色看,没有耐心,缺少感情的投入和必要的交流,总认为学生学*差、教不会,是因为资质差,这些都是对学生的伤害。

  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保护其自尊心,要肯定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答,鼓起学生回答问题的勇气,激励学生的上进心,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

  三、反思教育教学行为是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怎样对班内成绩不同的的学生进行教学,教师会说要因材施教,要分层次教学。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却往往很少注意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往往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学生,要求每一位学生完成同样难度的作业。由于学生的学*基础、学*态度、学*能力不一样,这样总会影响一部分学生的学*效果。

  如何实现分层次教学,笔者认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实施。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穿插提问,用来检验学生对新授课的掌握程度。为体现分层次教学,这就要求教师针对不同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对学生分层次进行提问,通过学生的回答,及时掌握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没有放弃任何一位学生,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例如在《物质的量浓度》的新课教学中,为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以及计算方法,提出问题:

  (1)我们从前接触的溶液浓度定义是什么?

  (2)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是什么?

  (3)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是多少?选用哪种量?

  (4)溶液的体积是多少?

  (5)计算将4克氢氧化钠固体溶配置为400毫升溶液,物质的量浓度是多少?

  (6)几种物质混合后溶液中溶质是什么?溶液的体积如何求算?这几个问题的提出,以及一些例题的运算,就为学生明确了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并掌握了求算公式。这几个问题逐层提高,充分照顾了学生学*的层次性,提高了学生的学*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积极性。

  四、反思教学方式

  长期以来,教学内容的安排,多以知识的逻辑为主线,忽视了教育的逻辑和接受的逻辑,即教材中的章节理所当然地成为教学的单元,教材内容的先后顺序无一变动地成为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授课方式上基本上是“满堂灌”,灌知识,灌方法,鲜有师生互动,更谈不上激活体悟、启迪智慧、开掘潜能。我们不能不反思,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否符合现代的教育思想?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成为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教师的教学方式应该灵活多样,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要通过讨论、研究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五、根据教学反馈信息,全面反思

  老师要加强与同组教师的切磋、讨论与分析,集思广益,精益求精,从总体上把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还要通过不断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学*情况和学生提出的教学建议,如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否合理,教学细节的处理是否恰当,知识是否真正理解、掌握,*题讲解是否透彻、是否还有其他新颖的解法等。

  六、理论结合实践,强化反思意识

  教育教学理论是教学反思的理论基础。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总是随着社会进步、变革而不断更新。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学*新理论、新方法,树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教学观是面临的首要任务,也是自己的教学有源头活水的最佳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作指导,并善于运用反思结果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使专业能力获得长足发展。

  反思仅是过程,而不是最终目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学反思后,总结教学得失,掌握学生情况,为后继教学方案的科学制定奠定坚实的基础,以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教学反思,使原始的教学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等思维加工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使经验得到提炼和升华,甚至上升为一种指导实践的理论力量;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亦将不断更新、递进和丰富。正是在“反思—更新—发展—再反思—再更新—再发展”这样一个无限往复、不断上升的过程中,教师的信念态度、知识技能、行为方式等方面更趋成熟,教师才得以从一个阶段向另一更高阶段过渡,由“新手”到“专家”,由“一般”到“优秀”,实现教师的成长与

教学反思范文9

  现在的学生很多都不喜欢古诗文,或者说根本就不喜欢古典阅读,这样下去,便会导致浅薄和轻浮,另外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真正进入文化层面探究,也是有一定难度,所以在课堂上首先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动他们展开联想,体会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在教学中坚持诵读、品味,思考相结合原则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诗词的意境美和内涵美是非常重要的。另外诗词教学,教会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诗词的方法,也是教学的关键。我这节课在这几个方面都做得很不错,其中我觉得以下几点特别值得我学*。

  一、教学设计简约不简单

  从课始的音乐《一剪梅》的导入到了解所学过的一些词牌的由来,从回顾学*诗词的三读法到小结理解词句意思的几种方法,从检查词义的理解到朗读指导,从指导读到带领悟,这一些教学环节貌似简约,实不简单,时时处处都在紧扣教学目标,扎扎实实地在为落实教学目标服务,体现出我巧妙灵活,简练明快的教学风格。

  二、注重朗读,凸显诗词教学的语文味

  在本课中,我采用读的`方法很多:读得字正腔圆,句句通顺;读得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读得意味深长,声声含情。在读的过程当中,不仅教学生做到眼中有景,还要求学生做到心中有情。如在理解上阕词的意境时,我首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自己范读并问学生:“说说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用你的朗读来将你眼中,心中的景致表现出来。本节课读的次数、形式也很多,有个别读,齐读,师范读,师生合作读。老师的范读也给孩子很好的示范作用,特别是配乐贯穿课堂,使学生朗读诗词更有感情,创设的情境非常好,几个梯度下来,学生已经把这首古词读得余韵悠长了。学生在不同要求的朗读之中实现了由读准到读通到读出韵味再到读出感觉的层层递进。不难看出学生的朗读已经有了质的飞跃,课堂的语文味十分浓厚。

  三、注重学*方法的渗透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语文工具性目标落实地扎实而有序。既有朗读方法的细致指导,如:音调的问题,语速的问题,边读边想象等,还有学*诗词的方法指导。我在指导学生二次阅读时问道:“怎样才能达到读得抑扬顿挫的境界呢?”接着就引导学生回顾几种理解诗词的方法,并在接下里的学*中,要求学生学以致用。

  四、注重积累拓展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下阕词中作者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的斗志、豁达的胸怀,更多的了解苏轼的豪放,我还出示了的苏轼和其他诗人一些代表这种人生态度的诗句,如《卜算子》《念奴娇 赤壁怀古》《龟虽寿》《将进酒》等,这些诗句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为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诗词世界奠定了基础。

  总之,我值得我学*的地方很多。对这堂课,我也有一些个人的看法,我觉得在最后的引读升华主题这个环节处理得不好,教师的语言铺垫不到位,事先设计好的没完成。学生的情绪没有带动起来,导致课堂上的氛围没有达到高潮。再者时间的分配不够科学,前面的导入课题花时间过多,教师在导学过程中的语言也较繁琐,浪费了一些时间,导致检测、仿写这一环节没有得到落实。

教学反思范文10

  《西湖》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课文运用大量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人间天堂——西湖如诗如画的美景。语言清新、生动,是培养中年级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语言、学*表达的好素材。

  针对课文语言文质兼美的特点,对照中年段阅读教学的重点,我把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内化文本语言、学*作者生动形象的表达作为教学的重点。

  教学伊始,我先让学生回顾:初读课文之后,西湖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由于三年级学生词汇的贫乏,他们除了说“西湖很美。”再也没有其他的表达了。我很失望。课后,我想:当时,我可以引导学生选用文中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自己的印象。这样学生的回答可能会出现多:如西湖是镶嵌在天堂里的一颗明珠;又如西湖是一幅优美的图画等等富有个性化的表达。

  在精读课文的'过程中,我重点指导学生品读课文2.3.4节,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西湖的美丽。第二节,重点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观察了山峦、湖面、白鸥等景物,抓住“层层叠叠、连绵起伏”读出山峦的多,抓住“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读出山峦的美丽;抓住“硕大的银镜”读出湖面的宽阔和明净。

  第三节课文比较长,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想作者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他们美在哪里?让学生自主读书、圈画,充分的走进文本,与文本展开对话。交流后,为了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进一步内化文本优美的语言,我采取介绍的形式,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感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出来。

  第四节描写的是月光下的西湖。我采用范读的形式,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老师的朗读边想象画面,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把学生带入到美妙的情境中去,读完之后,我问学生:“听了老师的描述,你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仿佛听到了什么样的声音?仿佛感受到了什么?”学生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了明亮的月亮正缓缓地从东方升起,有的说我仿佛听到了悠扬美妙的琴声,我仿佛感受到了轻柔的风吹过我的脸庞.......从学生的回答中,我知道他们已经完全进入了课文描绘的意境中去了。

  可能在这三节的教学上,我*均使用力气,耽误了较多的时间,所以下课了,教学任务还没有完成,如当堂背诵精彩课文,体会课文比喻表达方法的好处,并学*运用等等。另外在本节课教学中,学生回答问题不够积极,课堂参与度不高。

  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抓住重点,不能面面俱到,讲在重点处、必要处,使学生一课一得,另外在教学中还应当培养学生的学*兴趣,鼓励他们积极发言,使课堂师生对话在*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

教学反思范文11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今后学*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这单元的一些概念、性质、法则非常重要,是进一步学*的重要基础,如小数的性质,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而且还是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再如,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既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基础,同时也是学*小数和复名数相互改写的基础。

  本单元的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1。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学生对于小数的意义理解比较透彻,能熟练地把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分数用小数表示出来,并能知道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0。1,两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0。01,三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是0。001。但是学生对于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不是很好。例如:0。04里面有4个0。01类似这样的题学生掌握较好,但是形如4里面有()个0。01,学生就出现了不少的错误。究其原因,一是学生不知如何根据进率去想,二是对于计数单位这个概念比较陌生。

  2。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这部分内容比较容易理解,学生对于“小数点后面”和“小数的末尾”能比较清晰地辨别,两个数之间的大小比较掌握较好。但是在多个相似的数在一起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学生就会出现顾此失彼,没有顺序性,导致错误频出。

  3。小数点移动。这部分内容学生能熟练记忆小数点移动的规律,但是在具体题目上对于如何移动掌握不好。究其原因是在教学中虽然强调了移动的规律,但对于原数没有特别说明移动的方法,也就是目前小数点的左边或右边有几位,若位数足,则小数点点在哪;若位数不足,还缺几位,就补几个0。

  对于单复名数的改写,单名数之间的改写错误率较少,但是把单名数转化成复名数,复名数改写成单名数,学生错误率较高。例如:3。56吨=()吨()千克5米9厘米=()米2*方米60*方分米=()*方分米1070毫米=()米()毫米,在这里学生只知道把不同的单位转化成相同的单位,具体是因为为什么,学生不清楚,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在单名数与复名数之间的改写屡屡出错呢?通过对比分析,在教学中只注重单一类型题的讲解与练*,没有把单复名数的互逆改写沟通联系起来。在教学3。56吨=(3)吨(560)千克时,同时要注意让学生观察3吨560千克=3。56吨,发现整吨数不需要改写,要改写的是不足整吨数的数目。

  4。求一个小数的*似数。学生对于求*似数的方法掌握较好,但是对于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的题目学生出错较多,主要在于学生总是在书写时忘记写万或亿字。

教学反思范文12

  实践表明,培养学生把解题后的反思应用到整个数学学*过程中,养成检验、反思的*惯,是提高学*效果、培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解题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由之路,但不同的解题指导思想就会有不同的解题效果,养成对解题后进行反思的*惯,即可作为学生解题的.一种指导思想。反思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各方面的培养都有作积极的意义。

  反思题目结构特征可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反思解题思路可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反思解题途径,可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反思题结论,可培养思维的创造性;运用反思过程中形成的知识组块,可提高学思思维的敏捷性;反思还可提高学生思维自我评价水*,从而可以说反思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有研究发现,数学思维品质以深刻性为基础,而思维的深刻性是对数学思维活动的不断反思中实现的,大家知道,数学在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方面有特殊的作用,而这种锻炼老师不可能传授,只能是由学生独立活动过程中获得。

  因此,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要求作业之后尽量写反思,利用作业空出的反思栏给老师提出问题,结合作业作出合适的反思。对学生来说是培养能力的一项有效的思维活动,从所教学生来看,一部分学生根本不按老师要求进行作业后的反思,而这部分学生95%的数学能力很低、成绩差,他们只会做“结构良好”的题目,以获得对问题的答案为目标,不会提问,这部分学生中,没有一个会对命题进行推广,而坚持写反思的学生情况就大不一样,因此,培养学生反思解题过程是作业之后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教学反思范文13

  游戏是幼儿特别喜爱的一种活动形式,在体育活动中教师可选取优秀的游戏内容,创设有趣的游戏情境,让幼儿以不同的角色,借助体验角**感、探索角色生活和创造性地表现角色行为等方式来满足自己身体、心理发展的需要。因此,在体育活动中往往要根据一定的体育任务来设计游戏情境,将身体动作、情节、角色以及规则组成等融入其中。比如,大班体育活动“勇敢的.士兵”,其主要目标是综合练*幼儿的投掷、跨跳、侧身钻、匍匐前进等能力,培养幼儿勇敢的精神。

  为此可以创设如下游戏情境:过封锁区(跑)——爬越电网(垫上匍匐前进)——跳过矮墙(跨越)——跳跃雷区(单**替跳)——钻隧道(侧身钻)——扫射敌机、夺碉堡。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幼儿既掌握了基本动作,达到了锻炼效果,又发展了动作想象力。又如,在体育活动“飞快行动”中,将教学任务贯穿于“动物大营救”的游戏情境之中,幼儿扮演小救护员,抬着担架,走过独木桥(积木)、跳过小河(绳子)、钻过树林(椅子),将受伤的小动物抬回救护所。在这样的游戏情境中,幼儿根据游戏情节的变化、自我角色的参与,自然地进入活动状态,走、跑、跳、绕、抬等动作得到练*,并能体验到完成某一任务所带来的成功感。

教学反思范文14

  花园一课已经试讲三遍了,但由于之前都是自己一个人摸索,也没有太大的改进。今天校长听课之后对我的一番指导犹如醍醐灌顶,现简单总结如下:

  花园一课主要是让学生借助几何直观更好的理解与“倍”有关的乘法、除法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既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就不能限制太多,今天在学生找完数学信息后我引导“你能提出哪些有关除法和乘法的数学问题呢?”这无形之中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我们必要怕孩子的思维太跳跃,风筝的线在我们老师的手中只要我们适时适当的收线,学生就不会跑出我们的范围。

  既然是数学课就要用数学专业的语言,这一点自己做的比较欠缺。当我引导学生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小鸟、蜜蜂、蝴蝶和蜻蜓”之后我直接说“你可以说的再清楚一点吗?”第一这句话导向性不强,学生不理解“清楚”是什么,是声音不够响亮还是找的不全面?其实学生找的是图中的信息但并不是数学信息,如果在*时的课堂中注意向学生渗透这些,学生是不会出现这样的失误的。当学生的语言出现问题时,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声音强调一点学生或许就该听到脑子里,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的,我们的一句纠正或许根本引不起学生的注意。

  生:蜻蜓的只数是蝴蝶的几倍?

  师:找的问题很好,如果能加上蜻蜓的只数是蝴蝶的几倍就更好了。

  但是学生后面的回答显然是没有听进去我的纠正,如何引起学生更大的注意呢?突出的板书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我们完全可以按照孩子们说的写在黑板上:蜻蜓(的只数)是蝴蝶的几倍?这样先空着然后用不一样的粉笔纠正,学生肯定会注意到自己以前的语言是不规范的,而且二年级的孩子模仿性特别强,久而久之想要孩子的数学语言不规范都难。前提是自己*时的.课堂语言要规范严谨,这是下一阶段自己努力的方向。

  之前自己一直觉得三个问题串之间没有一定的联系,感觉像一个个问题的叠加,是因为自己之前没有看到问题串背后所隐藏的问题。之前我把图和算是隔开了,中间缺乏了算理的支撑,当然找不到他们的联系。本节课就是让学生借助几何直观理解“倍”蕴含在问题中的关系,最终学会用算式来表达这种关系。自己只是让孩子画画图并没有更进一步去理解其中所蕴含的关系“3倍就是三个那么多,2倍就是2个那么多”。在学生列出算式之后我们应该更多去问一问为什么要这样列算式,每个数字的含义是什么,从而引起孩子更深层次的思考。

  之前我不知道如何去引导孩子们去画出自己心中的“2倍”学生也一脸迷茫,今天听了校长的话才知道孩子不理解就是因为前面处理的不透彻,不知道“2倍”就是2个那么多。这一个问题难就难在我们要进行一个假设,先假设一份是3,那我画出这样的两份6就是2倍。自己没有读懂学生,不知道学生的障碍在哪里,所以一直找不到突破口。

  之前听讲座一直听要读懂教材、读懂学生,但是当时自己并没有太深的体会,经过这一次讲课之后才发现它的重要性,没有这样的前提一切都是空谈,做出再多的努力也讲不出一节好课。

  努力吧,我在路上!

教学反思范文15

  《松鼠》是一篇描写动物的课文,语言生动,内容浅显易懂,介绍了松鼠的外形和它的生活*性,表达了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因而在上课前,我采用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来调动学生的学*性趣,让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轨道上来。通过看课文动画,加深了学生对松鼠的影印象,再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让学生能够从整体入手,理清文章思路,然后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同时明白了文章是从外形、生活*性这两方面给我们介绍松鼠的,初步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在学*松鼠外形的美丽的过程中,我采用的方法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感受松鼠的美丽。如果能够对照松鼠的图片,让学生体会它的外形的`美丽可爱,可能会效果更佳。在学*松鼠是怎样活动的内容时通过观看了松鼠活动情景的动画,再次让学生体会到了松鼠的可爱。在学*松鼠搭窝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划出课文中表示顺序的词,鼓励学生用这些词说一句话,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并能让学生学以致用。通过复述塔窝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口斗表达那能力。学*最后一段时,让学生自读自悟。我问:你从中知道了什么?学生把知道的踊跃表达,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最后让学生进行小练笔。

  总之,我觉得还有许多不到之处,比如抓重点词语方面把握的不太好,学生回答完问题应该注意适当的引导。如果让学生课前再搜集一些有关松鼠的资料,对松鼠会有更深刻的了解,也许效果会更佳。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