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坐井观天》课后教学反思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教学反思,语文

二年级语文《坐井观天》课后教学反思1

  《坐井观天》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它以短小、浅显的故事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小鸟从天上飞来,说天很大;青蛙坐在井底,说天很小。课文有七个自然段。第一段讲青蛙和小鸟所在的不同地方,交待了发生争论的地点;接下来的六个自然段讲了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第一次对话交待了小鸟从哪儿来,来干什么;第二次对话讲青蛙和小鸟因对天的大小看法不同发生了争论;第三次对话讲青蛙坚持自己的错误看法,小鸟再次指出青蛙“弄错了”,要它“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弄清天到底有多大。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角色中体验,在朗读中悟理。

  通过角色朗读、换位体验,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角色,读中悟理,体验生情,思想感情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自然而然诱发的情感与文中蕴涵的情感相互碰撞,就是角色体验,就是生本对话。在角色体验、读中悟理上我重点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1、做“井”体验。抓住青蛙说的“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天天”“一抬头”,让小朋友做“井”体验,请他们用纸卷成一口井,到“井底”看一看,天花板有多大。学生看到了“井口”大的天花板,才知道视线被“井壁”遮挡了。然后课件出示青蛙在井底看天的直观画面,伴有音乐:现在我们跟着小青蛙到井底看一看,你看到的天有多大?让学生边看边思:青蛙为什么会错?最后得出:青蛙坐在井底看天,视线被高高的井壁挡住了,它的目光狭小,所见有限,只看见井口对上去的这块天,其余的.天空都没看到,所以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通过做实验、下“井底”使学生明白青蛙弄错的原因,感悟了寓意。

  2、抓两个“笑”字揣摩。青蛙“笑”了,它笑谁?笑它什么?一个“笑”字引出了青蛙的自大,他自以为是,一点也听不进小鸟的话。通过对“笑”字的揣摩,学生知道了,不听劝告、固执己见,自以为是是导致青蛙弄错的原因之一。小鸟的“笑”引出了青蛙的无知、孤陋寡闻。小鸟的真诚也跃然纸上。再通过惟妙惟肖地朗读,把青蛙的自以为是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在学生充分朗读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学生也就自然能跳出文本,再现文本了。

  3、在劝说中深化,在想象中悟理。青蛙坐在井里,不知道天有多大,它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这是可以原谅的。可是当小鸟告诉它天是无边无际的,它还是一再坚持己见,顽固不化,那就不应该了。你能劝劝它吗?“青蛙,你呆在井底是看不清楚的,你要到陆地上去看看。”“青蛙,把事情弄清楚了,别轻易下结论。”“青蛙,你还是跳出井口看一看吧,到时候你就明白了。”老师说:“是啊,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青蛙听了你们的劝说,还真的忍不住了,你们看——(课件演示青蛙跳出井口)青蛙终于跳出来了——哇,它看到什么,说些什么呢?”听,以下是学生的回答:

  ——哇,天真的是无边无际!小鸟,我错怪你了。

  ——哇,天可真大!谢谢你,小鸟,如果不是你,我可能永远蒙在鼓里,永远不知道天是无边无际的。

  ——我坐在井底下不知道天有多大,跳出井口才晓得天这么蓝、这么高、这么大。

  ——啊!天湛蓝湛蓝的,花儿五彩缤纷,小草碧绿碧绿,外面的世界太精彩了!谢谢你,小鸟,你让我大开眼界。我还要去看看另外的地方!

  在想象说话中,学生进一步悟出了此篇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真正理解了“坐井观天”这则寓言。

  4、角色朗读。这节课的朗读我引导学生担任青蛙和小鸟的角色,“谁愿意做小鸟,把这些话说给青蛙听——”“谁来做一回小鸟,对青蛙说——”“谁来告诉青蛙,让它明白,天是无边无际的——”……学生在情境的渲染中,在教师语言的诱导中,自然而然地成了“小鸟”、“青蛙”,读得入境,读得入情!

二年级语文《坐井观天》课后教学反思2

  本课教学伊始,我创设情境:多媒体出示书上第二幅图,问生:图上有哪两种动物?根据学生的回答设置悬念,青蛙和小鸟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这节课我们学*13课《坐井观天》。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接着,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学生从多角度提出了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谁坐井观天?它们看到的天是什么样的?……这样,培养了学生创新质疑的能力。

  在学*生字时,我让学生小组合作自学生字,小组合作没有流于形式,达到了合作的目的,然后再全班交流,这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能够让学生自主探索,尝试学*,讨论交流时,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忆字形,学生学*的兴趣很浓,记忆字形的方法很多:计部件、去部件、换部件、数比画、先计部件再数笔画、比较法……接着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词说一句话,学生表达能力很强,句子说得很好,积极性也很高,例如:长江沿岸景色秀丽,真让人流连往返。我在上学的路上口渴了,想找点水喝。有一只可爱的小鸟落在我家的井沿上……

二年级语文《坐井观天》课后教学反思3

  课文的教学目标是否真正实现,关键在于寓意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还是老师给学生的。语文教学的作用不仅仅在于简单的知识传授,还在于他的教学育人作用。所以在课文教学的最后环节,需要适当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意识到:不要作井底之蛙,要勇于接受新事物,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让学生自愿选择作在外面飞翔的小鸟。

  怎样达到这个效果呢?所以我设计了一个环节,用多媒体课件,配上动听的音乐,展示小鸟见过的缤纷世界:飞过广阔的海洋,飞过无边的沙漠,飞过茂密的森林,飞过灿烂的田野,飞过清澈的小溪,也没有看到天的边,而这时的青蛙仍然坐在井底,一抬头只能看到巴掌大的天,此时小鸟的广博见识和井底之蛙的孤陋寡闻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学生顺理成章的感受到:外面的世界缤纷多彩,而青蛙的生活是多么的枯燥乏味。这样潜移默化让学生在学中有所收获。

  可以这样说本课的教学突破点是重点词汇,而最终目的是理解寓意。我从无边无际,大话,笑,着手进入对文本的分析。进入文本后,我的教学重点是从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中,分析二者的特点,实现本文寓意的理解。


二年级语文《坐井观天》课后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阅读


二年级语文《坐井观天》课后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1)

——二年级语文《坐井观天》课后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二年级语文《坐井观天》课后教学反思1

  《坐井观天》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它以短小、浅显的故事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小鸟从天上飞来,说天很大;青蛙坐在井底,说天很小。课文有七个自然段。第一段讲青蛙和小鸟所在的不同地方,交待了发生争论的地点;接下来的六个自然段讲了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第一次对话交待了小鸟从哪儿来,来干什么;第二次对话讲青蛙和小鸟因对天的大小看法不同发生了争论;第三次对话讲青蛙坚持自己的错误看法,小鸟再次指出青蛙“弄错了”,要它“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弄清天到底有多大。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角色中体验,在朗读中悟理。

  通过角色朗读、换位体验,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角色,读中悟理,体验生情,思想感情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自然而然诱发的情感与文中蕴涵的情感相互碰撞,就是角色体验,就是生本对话。在角色体验、读中悟理上我重点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1、做“井”体验。抓住青蛙说的“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天天”“一抬头”,让小朋友做“井”体验,请他们用纸卷成一口井,到“井底”看一看,天花板有多大。学生看到了“井口”大的天花板,才知道视线被“井壁”遮挡了。然后课件出示青蛙在井底看天的直观画面,伴有音乐:现在我们跟着小青蛙到井底看一看,你看到的天有多大?让学生边看边思:青蛙为什么会错?最后得出:青蛙坐在井底看天,视线被高高的井壁挡住了,它的目光狭小,所见有限,只看见井口对上去的这块天,其余的.天空都没看到,所以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通过做实验、下“井底”使学生明白青蛙弄错的原因,感悟了寓意。

  2、抓两个“笑”字揣摩。青蛙“笑”了,它笑谁?笑它什么?一个“笑”字引出了青蛙的自大,他自以为是,一点也听不进小鸟的话。通过对“笑”字的揣摩,学生知道了,不听劝告、固执己见,自以为是是导致青蛙弄错的原因之一。小鸟的“笑”引出了青蛙的无知、孤陋寡闻。小鸟的真诚也跃然纸上。再通过惟妙惟肖地朗读,把青蛙的自以为是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在学生充分朗读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学生也就自然能跳出文本,再现文本了。

  3、在劝说中深化,在想象中悟理。青蛙坐在井里,不知道天有多大,它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这是可以原谅的。可是当小鸟告诉它天是无边无际的,它还是一再坚持己见,顽固不化,那就不应该了。你能劝劝它吗?“青蛙,你呆在井底是看不清楚的,你要到陆地上去看看。”“青蛙,把事情弄清楚了,别轻易下结论。”“青蛙,你还是跳出井口看一看吧,到时候你就明白了。”老师说:“是啊,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青蛙听了你们的劝说,还真的忍不住了,你们看——(课件演示青蛙跳出井口)青蛙终于跳出来了——哇,它看到什么,说些什么呢?”听,以下是学生的回答:

  ——哇,天真的是无边无际!小鸟,我错怪你了。

  ——哇,天可真大!谢谢你,小鸟,如果不是你,我可能永远蒙在鼓里,永远不知道天是无边无际的。

  ——我坐在井底下不知道天有多大,跳出井口才晓得天这么蓝、这么高、这么大。

  ——啊!天湛蓝湛蓝的,花儿五彩缤纷,小草碧绿碧绿,外面的世界太精彩了!谢谢你,小鸟,你让我大开眼界。我还要去看看另外的地方!

  在想象说话中,学生进一步悟出了此篇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真正理解了“坐井观天”这则寓言。

  4、角色朗读。这节课的朗读我引导学生担任青蛙和小鸟的角色,“谁愿意做小鸟,把这些话说给青蛙听——”“谁来做一回小鸟,对青蛙说——”“谁来告诉青蛙,让它明白,天是无边无际的——”……学生在情境的渲染中,在教师语言的诱导中,自然而然地成了“小鸟”、“青蛙”,读得入境,读得入情!

二年级语文《坐井观天》课后教学反思2

  《坐井观天》这篇课文是一个寓言故事,本文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的要高,看的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

  本节课围绕识字写字和学*课文两大环节进行了教学,这堂课总的来说,还不错。准备非常充分:教具的制作非常用心;课堂调控得很好;师生互动很融洽;教学各个环节衔接得当;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方法多样化;语言表达很清楚明了;板书设计很合理。尤其是生字的教学,很扎实,学生不但记住了字形,了解了字义,还会学会了正确书写。

  学*课文中,青蛙和小鸟的前两次对话在阅读、感悟方面学生掌握的很好,第三次对话由于时间关系,处理的有点仓促,感觉不完美。课文拓展“青蛙跳出井口以后看到的、想到的。”学生回答的很单一,语言表达单一,语言表达不完整,需要长期积累。在指导阅读上还存在一些欠缺,如:青蛙的话要读出傲慢、自信的语气,表现出自以为是的心理状态;小鸟的话要读出耐心地摆事实、经道理的语气,表现出实事求是的诚恳态度。教学中,没有做到细致的指导,整个课堂显得有点失色。

二年级语文《坐井观天》课后教学反思3

  课文的教学目标是否真正实现,关键在于寓意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还是老师给学生的。语文教学的作用不仅仅在于简单的知识传授,还在于他的教学育人作用。所以在课文教学的最后环节,需要适当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意识到:不要作井底之蛙,要勇于接受新事物,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让学生自愿选择作在外面飞翔的小鸟。

  怎样达到这个效果呢?所以我设计了一个环节,用多媒体课件,配上动听的音乐,展示小鸟见过的缤纷世界:飞过广阔的海洋,飞过无边的沙漠,飞过茂密的森林,飞过灿烂的田野,飞过清澈的小溪,也没有看到天的边,而这时的青蛙仍然坐在井底,一抬头只能看到巴掌大的天,此时小鸟的广博见识和井底之蛙的孤陋寡闻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学生顺理成章的感受到:外面的世界缤纷多彩,而青蛙的生活是多么的枯燥乏味。这样潜移默化让学生在学中有所收获。

  可以这样说本课的教学突破点是重点词汇,而最终目的是理解寓意。我从无边无际,大话,笑,着手进入对文本的分析。进入文本后,我的教学重点是从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中,分析二者的特点,实现本文寓意的理解。


二年级语文《坐井观天》课后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2)

——二年级上册语文《坐井观天》课后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二年级上册语文《坐井观天》课后教学反思1

  《坐井观天》是一则有趣的寓言故事,课文主要通过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来争论天到底有多大的问题。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人站的高度不同,所见也就不同。本课课文短小精悍,学生读起来道理也容易懂,但是,如何落实好本文的'语言文字训练呢?这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学生学*的最终目的。

  一、重视识字、写字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要重视识字、写字的教学。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是这样指导的。

  “渴”和“喝”两个生字容易混淆,因此,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渴”是想喝水,所以是三点水旁;“喝”是用嘴喝水,所以是口字旁。

  “际、沿”:都是左右结构,都是“左窄右宽”。“沿”:第五笔是横折弯。“际”字的左耳旁中的“阝”要写得稍小一些,不要超过田字格中的“横中线”。

  像这样容易记混的字、容易写错的字,通过我的对比、引导,学生掌握的较好。

  二、通过分角色朗读,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本文的朗读,学生对小鸟的话不难理解,但是对青蛙的话学生是比较难理解的,有的学生在朗读后,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青蛙是从生下来,就在井里吗?”显然,学生是在怀疑,因为他们看到过池塘里的青蛙,看到过田野里的青蛙,但是,他们想不到井里也会有青蛙,尤其是,学生更没有坐在井底看天的经验,因此,我通过让学生看窗户外的天空,再用卷好的纸筒看外面的天空,学生就能体会,井中的青蛙原来看到的天真是井口那么大,他们也就能进入角色进行朗读、体会了。

  三、续说故事

  这是训练学生想象力的好材料,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又有了对井底之蛙的理解,那么,他们对青蛙如果跳出井口看到的天空有多大、青蛙会看到什么景象也就会言之有物了,结果,同学们畅所欲言,纷纷说出青蛙的跳出井口是感受,以及看到的美丽景象。

  在教学中,还要注意补充相应的知识,比如,这是个寓言故事,在导入新课时,可以以寓言故事导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兴趣,会更好。

二年级上册语文《坐井观天》课后教学反思2

  《坐井观天》是一篇成语故事。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有多大”的一场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目光短浅,眼光狭小。文章语言优美,对话部分生动有趣,对于低年级儿童来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低年级的教学要求,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一是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二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三是理解课文,明白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目光短浅,眼光狭。

  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寓意。教学难点是:感悟课文揭示的寓意。我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教学策略的实施: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这一理念不仅强调了学*方式的变化,而且强调了学*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为了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创造性地学*,我采用以下方式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1)图文结合,理解词意,学生模仿动作,理解词意;

  (2)做实验,体验“观天”。学生用纸圈成筒体会青蛙之所以认为“天只有井口大”,是因为高高的井壁挡住了它的视线,从而揭示寓意;

  (3)借助情境,动画演示小鸟漫游,体会小鸟见多识广;

  (4)设计“跳出井口”,启迪学生创造性地想象,深化认识充分地进行语言实践,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据寓言故事的特点及本课的语言特色,教学中,以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为线索,以读代讲,以读促学,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引导自由阅读,自由表达,打好自主学*语文的

  (1)充分朗读,读中质疑,

  学生对自己提出的疑问,都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迫不及待地想得到答案。教师可以充分把握这一契机,让学生带着问题,从自己的角度,有重点、有难点、有目的地去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释疑,点燃思维火花,促使学生“多思”“苦思”。根据学生的质疑,教师再及时地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归类,为阅读课文穿针引线。联系句子和上下文,通过读,找出青蛙和小鸟的观点。并理解它们说的话。学生通过质疑引读,在思考后自己解开了心中的疑问,思维得到了较好的锻炼基础。

  (2)体验情境,感悟朗读。设计多种形式的读如:个别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比赛读、引读等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并通过读对话,做实验,看动画,述情景,说感悟,并且创造性表演了《坐井观天》,充分地进行语言实践,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读出感受。

  三、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要抓住语言因素,突出语言文字训练,通过适当的练*,巩固并综合运用已学过的语言文字。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有条理的说话能力。在朗读和说话的训练中,通过充分讨论,落实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进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话训练不仅巩固课文中所学的知识,而且通过语言文字的运用,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创造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想象的能力。如在理解课文内容后,我让学生利用网络提供的阅读知识,劝导青蛙;还做了一个假设:青蛙跳出井口后,他们会谈些什么?从而给学生创造了想象的空间,让孩子们尽情地发挥自己创造力。孩子们想得合情合理,切合实际,使“坐井观天”这个寓言本来比较抽象,不易理解的寓意很自然地被孩子接受了。

二年级上册语文《坐井观天》课后教学反思3

  《坐井观天》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它以短小、浅显的故事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小鸟从天上飞来,说天很大;青蛙坐在井底,说天很小。课文有七个自然段。第一段讲青蛙和小鸟所在的不同地方,交待了发生争论的地点;接下来的六个自然段讲了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第一次对话交待了小鸟从哪儿来,来干什么;第二次对话讲青蛙和小鸟因对天的大小看法不同发生了争论;第三次对话讲青蛙坚持自己的错误看法,小鸟再次指出青蛙“弄错了”,要它“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弄清天到底有多大。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角色中体验,在朗读中悟理。

  通过角色朗读、换位体验,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角色,读中悟理,体验生情,思想感情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自然而然诱发的情感与文中蕴涵的情感相互碰撞,就是角色体验,就是生本对话。在角色体验、读中悟理上我重点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1、做“井”体验。抓住青蛙说的“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天天”“一抬头”,让小朋友做“井”体验,请他们用纸卷成一口井,到“井底”看一看,天花板有多大。学生看到了“井口”大的天花板,才知道视线被“井壁”遮挡了。然后课件出示青蛙在井底看天的直观画面,伴有音乐:现在我们跟着小青蛙到井底看一看,你看到的天有多大?让学生边看边思:青蛙为什么会错?最后得出:青蛙坐在井底看天,视线被高高的井壁挡住了,它的目光狭小,所见有限,只看见井口对上去的这块天,其余的天空都没看到,所以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通过做实验、下“井底”使学生明白青蛙弄错的原因,感悟了寓意。

  2、抓两个“笑”字揣摩。青蛙“笑”了,它笑谁?笑它什么?一个“笑”字引出了青蛙的自大,他自以为是,一点也听不进小鸟的话。通过对“笑”字的揣摩,学生知道了,不听劝告、固执己见,自以为是是导致青蛙弄错的原因之一。小鸟的“笑”引出了青蛙的无知、孤陋寡闻。小鸟的真诚也跃然纸上。再通过惟妙惟肖地朗读,把青蛙的自以为是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在学生充分朗读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学生也就自然能跳出文本,再现文本了。

  3、在劝说中深化,在想象中悟理。青蛙坐在井里,不知道天有多大,它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这是可以原谅的。可是当小鸟告诉它天是无边无际的,它还是一再坚持己见,顽固不化,那就不应该了。你能劝劝它吗?“青蛙,你呆在井底是看不清楚的,你要到陆地上去看看。”“青蛙,把事情弄清楚了,别轻易下结论。”“青蛙,你还是跳出井口看一看吧,到时候你就明白了。”老师说:“是啊,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青蛙听了你们的劝说,还真的忍不住了,你们看——(课件演示青蛙跳出井口)青蛙终于跳出来了——哇,它看到什么,说些什么呢?”听,以下是学生的回答:

  哇,天真的是无边无际!小鸟,我错怪你了。

  哇,天可真大!谢谢你,小鸟,如果不是你,我可能永远蒙在鼓里,永远不知道天是无边无际的。

  我坐在井底下不知道天有多大,跳出井口才晓得天这么蓝、这么高、这么大。

  啊!天湛蓝湛蓝的,花儿五彩缤纷,小草碧绿碧绿,外面的世界太精彩了!谢谢你,小鸟,你让我大开眼界。我还要去看看另外的地方!

  在想象说话中,学生进一步悟出了此篇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真正理解了“坐井观天”这则寓言。

  4、角色朗读。这节课的朗读我引导学生担任青蛙和小鸟的角色,“谁愿意做小鸟,把这些话说给青蛙听”“谁来做一回小鸟,对青蛙说——”“谁来告诉青蛙,让它明白,天是无边无际的”学生在情境的渲染中,在教师语言的诱导中,自然而然地成了“小鸟”、“青蛙”,读得入境,读得入情!


二年级语文《坐井观天》课后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3)

——二年级语文坐井观天课后教学反思 (菁华5篇)

二年级语文坐井观天课后教学反思1

  《坐井观天》是一则有趣的寓言故事,它以浅显,简单的故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课文主要通过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来争论天到底有多大的问题。如何在一节课中,让学生自主,愉悦地读懂故事、初步明白道理,很好的品味语言呢?以下是我的几点反思。

  (一)关于本文解析,我主要从重点词语入手。

  在把握教材时我将“无边无际”、“大话”、“笑”三个词作为文章理解的关键。通过这三个词来了解课文,穿针引线。首先,在引导学生了解“无边无际”时,我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理解意思,并延伸到生活中去运用,还有哪些是无边无际的,学生说出了(无边无际)的海洋、(无边无际)的草原、(无边无际)的天空,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无边无际的内涵。教师再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出小鸟赞叹天很“大”的语气。实现对第一次对话的理解。

  小鸟和青蛙的第二次对话中,我主要抓“大话”,这个关键词语。通过引导学生理解“大话”这个词,来把握青蛙认为小鸟说大话时的心情。顺带指出说大话是指:说夸张,不切实际的话。接着引出文章的第三次对话。笑在文章中一共出现两次,这两次的笑是有区别的。文中两个笑。青蛙为什么笑,小鸟为什么笑?一个“笑”字溢出了青蛙的自高自大,听不进小鸟的劝告,自以为是。另一个小折射出了小鸟的虔诚,真诚相劝。通过对“笑”的揣摩,学生知道了:不学不问,不听劝告,还自以为是导致青蛙错误的原因。这在为学生最终了解文章寓言作铺垫。

  (二)关于寓意达成的反思

  课文的教学目标是否真正实现,关键在于寓意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还是老师给学生的。语文教学的作用不仅仅在于简单的知识传授,还在于他的教学育人作用。所以在课文教学的最后环节,需要适当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意识到:不要作井底之蛙,要勇于接受新事物,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让学生自愿选择作在外面飞翔的小鸟。怎样达到这个效果呢?所以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评评理谁说的对谁说的错,青蛙错了会怎么改正?并且设计了一个说话练*“青蛙听了小鸟的劝说,跳出了井口,它看到了什么?会说什么?”让学生通过想象,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感受到:外面的世界缤纷多彩,而青蛙的生活是多么的枯燥乏味。这样潜移默化让学生在学中有所收获。

  可以这样说本课的教学突破点是重点词汇,而最终目的是初步理解寓意。我从无边无际,大话,笑,着手进入对文本的分析。进入文本后,我的教学重点是从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中,分析二者的特点,实现本文寓意的理解。但由于对统编版教材不太了解,目标设定不够明确,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教师的问题有点繁琐,学生朗读、思考、对话的时间不充足,对课后*题的体会不深刻。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多的学*理论知识,在设计教学目标时更多的考虑统编版的整体年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综合考虑人文性和语文要素的要求,改变固有的教学思维,争取向新理念下的四有课堂迈进。

  坐井观天教学反思2《坐井观天》是一则寓言故事,课文主要通过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来争论天到底有多大的问题,告诉学生看问题要站得高,才能看得全面的道理。教学时,我是从三次对话入手,抓关键词,理解文本,从而明白其中的道理的。

  在教学中,我将“无边无际”、“大话”、“笑”三个词作为文章理解的关键。通过这三个词来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我随手画在黑板上的简笔画理解“井沿”,并让学生指出小鸟和青蛙各在井的什么位置;从“一百里”入手,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天的无边无际;理解“无边无际”并扩展思维,除了天无边无际,哪些事物也能说无边无际?学生就会说出很多答案:海洋、宇宙、大地、草原等等。

  真正让学生理解寓意的突破口,我觉得还是最后两个自然段的“笑”。“青蛙为什么笑了?”学生的回答虽然各不相同,但是都能道出寓意,“因为青蛙整天坐在井里,看到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而小鸟却说天无边无际,青蛙觉得很好笑。”“青蛙以为自己是对的,它认为小鸟在说大话,吹牛皮,觉得很好笑。”“那小鸟为什么也笑了?”“小鸟天天在天上飞,明白天有多大,听到青蛙老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觉得青蛙很无知,小鸟无奈地笑了。”“天明明大得很,而井里的青蛙看到却只有井口那么大,还不相信小鸟的话,让人又好气又好笑。”虽然学生们的总结很稚嫩,但是经过教师的梳理和归纳,学生在回答“学了这篇课文的你懂得了什么?”难以理解的寓言就顺理成章的从孩子们的口中说,“我懂得了我们不能像青蛙一样,整天坐在井里看天,而就应跳出井口看看外面,这样才能不被别人笑话。”“我们不能做井底之蛙,那样就太可怜了。”“我们不能像井底的青蛙,自己明明错了,还不听别人劝告,自以为是。”

  在课堂的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天这只可怜的青蛙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让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没有让学生充分的去想象,所以在以后教学中必须要注意语文课堂上学生想象潜力和合作潜力的探究,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作用,让语文教学成为一个欣赏情,传授情,感悟情的过程。

二年级语文坐井观天课后教学反思2

  在我校本次教研活动中,我选择的《坐井观天》是新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三册中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存在着大量的对话,很适合于让学生朗读。我们研讨的主题是“培养孩子的读书*惯”。根据教材特点、研讨主题及学生实际在本堂课的设计、教学中,我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会、感受。但是,在真正走进课堂上完课之后才发现实践和理论的差距。在听了教研室宋晓丽老师的指导和老师的评课后,更让我有如胜读十年书的感觉,为我今后的教学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

  1、要注意老师的导与学生的自主有机结合

  老师应注重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孩子,但同时得注意如何体现老师的“导”。在初读课文的时候,我布置孩子们自由读书,思考“青蛙和小鸟在哪儿里干什么,并勾画重点词句,学生一出口,就开始齐读,没有理解到自由读书的意思,看着孩子读得起劲我没有忍心打断他们,我也意识到,齐读失去了思考的空间,只是想着之后再让他们自由读,勾画,这样看来,学生失去读思结合的时间。所以,从学*的效果看,自主学*的效果不是很好。

  2、读书的行为*惯的培养。

  学生行为*惯的培养是整一节课的关键所在,如果这个前提没有做好的话,就算教案准备得再好,课件做得再精美也没有用,这也已经是我的老问题了,希望能快速改进。

  3、特别是倾听*惯:

  在课堂上,每当我提出一个问题,总有很多同学积极举手发言。当我点了一位学生起来发言时,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甚至回答不出。此时环顾四周,没有几个学生在认真倾听这位学生的发言。如果这时要点几位学生站起来复述刚才的那位学生的发言,能讲全的没几位学生。可以说,课堂上有很多孩子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爱开小差,这样学*效果肯定不会好。学生在倾听别人发言这方面做的还很不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坚持”和“落实”。很多细节我都关注到了,但是很多次我都只是停留在浅显的表层上,孩子做错就要把制度落实下去,而不能只顾着赶着课程。

  先整顿再进行课程,讲课的过程中需要眼睛要盯紧每一个孩子,如果有一个孩子不听就停下来,及时提醒孩子。

二年级语文坐井观天课后教学反思3

  《坐井观天》是一则有趣的寓言故事。它以浅显、简单的故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课文主要通过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来争论天到底有多大的问题。

  一、教学效果:

  为了让学生更加有目的地学*课文,所以在课前预*时我和大家一起背诵了识字4,并且拓展学生的思维,说出更多的成语,让他们知道一般的成语故事都能告诉大家一个道理,然后学生很自然的就带着对于这课的疑问进入了学*。对于二年级的学生简单地理解课文内容对于他们来说已经不是问题,那如何才能让学生从看似简单的文章中体会出道理?我觉得最主要的就是多读书。针对二年级学生学*语文的特点,让学生初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整体感知,注重发展学生思维。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明确目的要求,推荐思考的角度,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反复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去理解、去感悟。同时动笔勾画出弄不明白的词语和读不懂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朗读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在教学中应尊重孩子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我不再像以前那样刻意地要求学生哪个字重读,哪句话必须拖长音或轻读,而是充分地给孩子朗读体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指名让学生按自己的方法去读对话,其他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相互比较朗读的效果,自然就能体会出什么样的语气适合这个角色,充分地肯定孩子在阅读中的主体性以及独立性。

  二、成功之处:

  令我满意的是本堂课的教学过程始终洋溢着师生双边活动的热烈气氛,既不是学生围绕教师转,也不是学生配合教师活动,而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学*的主人。引导学生学会学*,其目的是为使学生今后自己会学。我让学生充分质疑,再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适当梳理,采用“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几个步骤让学生自主学*。在教学中我十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和鼓励学生。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讨论青蛙错在哪里,为什么错,经过反复研读课文,仔细观察插图,深入思考,作出判断,说出根据,不仅活跃了思维,而且培养了思维能力。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寓意,点燃思维火花,促使学生“多思”。通过我随手画在黑板上的简笔画理解“井沿”,并让学生指出小鸟和青蛙各在井的什么位置;从“一百里”入手,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天的无边无际;理解“无边无际”并扩展思维,除了天无边无际,哪些事物也能说无边无际?学生就会说出很多答案:海洋、宇宙、大地、草原等等。

  三、不足之处: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没有让学生充分地去想象。

  四、改进措施:

  在以后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语文课堂上学生想象能力和合作能力的探究,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作用,让语文教学成为一个欣赏情、传授情、感悟情的过程。

二年级语文坐井观天课后教学反思4

  今天我执教的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13课《坐井观天》,是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它以浅显,简单的故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课文主要通过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来争论天到底有多大的问题。如何在一节课中,让学生自主,愉悦地读懂故事、明白道理,很好的品味语言呢?

  首先是对“无边无际”这个词语的理解。首先让学生想象天有多大,在让学生说说无边无际的拓展思维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天很大,无边无际。在此基础上回到文本,”我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想下来找点水喝“让学生说话,说说小鸟也许飞过哪里。学生的想象力十分丰富,回答的十分精彩,小鸟也许飞过高高的山,大大的城市等等。教师再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出小鸟赞叹天很“大”的语气。

  然后是对寓意的理解。课文的教学目标是否真正实现,关键在于寓意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还是老师给学生的。所以,明白道理就成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完成这一目标时,我着重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1、抓青蛙说的“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天天”“一抬头”借助青蛙在井底的软件,让学生边读边思:青蛙为什么会错?得出结论:高高的井壁挡住了青蛙的视线,他的目光狭小,所见有限,导致它把天有多大都弄错了。

  2、抓青蛙的神态和表情。

  一个“笑”字溢出了青蛙的自高自大,听不进小鸟的劝告,自以为正确。通过对“笑”的揣摩,学生知道了,不学不问,不听劝告,还自以为是也是导致青蛙错误的原因。

  3、通过对小鸟和青蛙正确错误原因的分析

  学生自己悟出了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理解了“坐井观天”这则寓言,让学生各抒己见,用学到的道理指导今后的学*生活。

  4、角色体验,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训练学生感情朗读,以致达到表演读的程度。

  在课堂实际操作时,对学生的引导方式上有待改进,由于在课前没有精心设计语言,导致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过于琐碎,看上去自己有点忙乱,教师的引导在课堂上显得尤为重要,今后课堂引导要讲求技巧,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把学到的词句变成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让语文发挥其工具性作用。

  最后要感谢郑慧老师和祝红艳老师的点评,这对于我的教学行为有很大的帮助,并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改进,也感谢学校给我锻炼的*台。

二年级语文坐井观天课后教学反思5

  今天我执教的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13课《坐井观天》,是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它以浅显,简单的故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课文主要通过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来争论天到底有多大的问题。如何在一节课中,让学生自主,愉悦地读懂故事、明白道理,很好的品味语言呢?

  首先是对“无边无际”这个词语的理解。首先让学生想象天有多大,在让学生说说无边无际的( )拓展思维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天很大,无边无际。在此基础上回到文本,”我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想下来找点水喝“让学生说话,说说小鸟也许飞过哪里。学生的想象力十分丰富,回答的十分精彩,小鸟也许飞过高高的山,大大的城市等等。教师再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出小鸟赞叹天很“大”的语气。

  然后是对寓意的理解。课文的教学目标是否真正实现,关键在于寓意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还是老师给学生的。所以,明白道理就成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完成这一目标时,我着重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1、抓青蛙说的“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天天”“一抬头”借助青蛙在井底的软件,让学生边读边思:青蛙为什么会错?得出结论:高高的井壁挡住了青蛙的视线,他的目光狭小,所见有限,导致它把天有多大都弄错了。

  2、抓青蛙的神态和表情。一个“笑”字溢出了青蛙的自高自大,听不进小鸟的劝告,自以为正确。通过对“笑”的揣摩,学生知道了,不学不问,不听劝告,还自以为是也是导致青蛙错误的原因。

  3、通过对小鸟和青蛙正确错误原因的分析,学生自己悟出了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理解了“坐井观天”这则寓言,让学生各抒己见,用学到的道理指导今后的学*生活。

  4、角色体验,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训练学生感情朗读,以致达到表演读的程度。

  在课堂实际操作时,对学生的引导方式上有待改进,由于在课前没有精心设计语言,导致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过于琐碎,看上去自己有点忙乱,教师的引导在课堂上显得尤为重要,今后课堂引导要讲求技巧,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把学到的词句变成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让语文发挥其工具性作用。

  最后要感谢郑慧老师和祝红艳老师的点评,这对于我的'教学行为有很大的帮助,并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改进,也感谢学校给我锻炼的*台。


二年级语文《坐井观天》课后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4)

——二年级语文《坐井观天》教学反思合集二十篇

  二年级语文《坐井观天》教学反思 1

  《坐井观天》是一则有趣的寓言故事。它以浅显、简单的故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课文主要通过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来争论天到底有多大的问题。

  一.教学效果:

  为了让学生更加有目的地学*课文,所以在课前预*时我和大家一起背诵了识字4,并且拓展学生的思维,说出更多的成语,让他们知道一般的成语故事都能告诉大家一个道理,然后学生很自然的就带着对于这课的疑问进入了学*。对于二年级的学生简单地理解课文内容对于他们来说已经不是问题,那如何才能让学生从看似简单的文章中体会出道理?我觉得最主要的就是多读书。针对二年级学生学*语文的特点,让学生初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整体感知,注重发展学生思维。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明确目的要求,推荐思考的角度,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反复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去理解、去感悟。同时动笔勾画出弄不明白的词语和读不懂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朗读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在教学中应尊重孩子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我不再像以前那样刻意地要求学生哪个字重读,哪句话必须拖长音或轻读,而是充分地给孩子朗读体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指名让学生按自己的方法去读对话,其他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相互比较朗读的效果,自然就能体会出什么样的语气适合这个角色,充分地肯定孩子在阅读中的主体性以及独立性。

  二.成功之处:

  令我满意的是本堂课的教学过程始终洋溢着师生双边活动的热烈气氛,既不是学生围绕教师转,也不是学生配合教师活动,而是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学*的主人。引导学生学会学*,其目的是为使学生今后自己会学。我让学生充分质疑,再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适当梳理,采用“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几个步骤让学生自主学*。在教学中我十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和鼓励学生。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讨论青蛙错在哪里,为什么错,经过反复研读课文,仔细观察插图,深入思考,作出判断,说出根据,不仅活跃了思维,而且培养了思维能力。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寓意,点燃思维火花,促使学生“多思”。通过我随手画在黑板上的简笔画理解“井沿”,并让学生指出小鸟和青蛙各在井的什么位置;从“一百里”入手,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天的无边无际;理解“无边无际”并扩展思维,除了天无边无际,哪些事物也能说无边无际?学生就会说出很多答案:海洋、宇宙、大地、草原等等。

  三.不足之处: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没有让学生充分地去想象。

  四.改进措施:

  在以后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语文课堂上学生想象能力和合作能力的探究,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作用,让语文教学成为一个欣赏情、传授情、感悟情的过程。

  二年级语文《坐井观天》教学反思 2

  [设计理念]

  教材是教学的*台,更好的利用这个*台需要我们对教材作适当的组合、拓展或延伸。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学*空间,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兴趣,体会到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把教学、教师、学生三者和谐的统一起来,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学*目标:

  1、会认“葫、芦、藤”等六个字,会写“言、每、治”等八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课文的学*懂得做任何事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出示课件,看图说话。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让学生了解“葫芦”。(了解葫芦的茎、藤、叶、花、果,认识生字“葫芦”。)

  板书课题———《我要的是葫芦》

  提问:这个“我”是谁啊?他得到了葫芦吗?

  二、学*生字,感知课文。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认识生字,能把生字读准,并能组成词语。

  巩固生字认识。读一读: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葫芦花,可爱的小葫芦。

  朗读课文试回答:

  1、葫芦长的怎么样啊?后来有什么变化?

  2、那个人得到了葫芦了吗?

  三、首尾对比朗读感悟。

  1、引导朗读理解第一段。

  2、用一用量词。

  从前,有个人种了一()葫芦。

  花谢后,葫芦藤上挂了几()小葫芦。

  3、比较句子。

  “葫芦藤上长满了叶子,开出了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葫芦。”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

  引导学生感受第二句话把葫芦的形状、颜色和果实的大小写得更具体,更仔细。

  4、朗读体验。

  指导朗读第4、5句,从“每天”“好几次”几个次要中感受那个种葫芦人急切希望葫芦快快长大的心情。

  5、设疑导出第4段。

  那个人那么喜欢小葫芦,希望它快快长大,而结果呢?看图片设疑:为什么没过几天,那可爱的小葫芦会慢慢变黄落了呢?

  四、感悟体会,深究原因。

  1、导读课文2、3段。(当叶子上爬满了一些蚜虫时,那个人怎么想?怎么说的?)

  2、指导学生读好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感悟人物的内心,进行语言转换训练。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有几个虫子不用怕。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体会那个人说“我要的是葫芦”这句话时,心里怎么想的?

  3、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小葫芦变黄落了的原因。

  [设计意图:课文第2、3段是课文的重难点。我通过问题的设置导出课文,凸现重点。通过朗读的指导和训练,提高了学生语言的感知能力,突破了课文的难点,情感的体验。]

  五、设置情景,拓展语言思维。

  那个种葫芦的人见到了葫芦变黄落下,心里十分难过,他后悔当初不听邻居的劝告。第二年,他又种下几棵葫芦,以后他会怎么做呢?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新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借以巩固学*成果,拓展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

  练*设计: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这句话说明那个古代人()。通过这课文的学*,我懂得了()。

  《我要的是葫芦》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讲读课文,属寓言性质。文章短小精悍,语言活泼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是深爱孩子们喜爱的一篇课文。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一至三年级“要培养学生通过上下文理解课文中重要词语的意思,并能在阅读中不断积累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上作了如下的几点思考:

  一、明确一种思想——以读品文

  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孩子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导孩子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从而发展他们的语言,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教者应始终把语言的学*、体会、感悟作为重点,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且能结合各自生活的实际赋予其不同的内涵。而对语言感受的最重要手段就是“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可见“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多读可以训练学生的语感,多读可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多读可以丰富孩子的`表象。可谓是一举多得,事半而功倍,何乐而不为呢?但这所谓的“读”必须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匠心设计下,有针对性去阅读。是为着更深层次的理解课文,更深层次的感受语言而选择的途径。

  在《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中,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选择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最终达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境界。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让孩子们养成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以及主动阅读的*惯,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找准一个切入点——以题导文

  每篇课文的教学都有一个切入点。找准了切入点,将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大的方便。这切入点犹如是照相摄影时寻求的角度,又如高明的服装设计师在衣料上最关键的一剪。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我从课题入手:“我要的是葫芦,言外之意是我不要叶子”。顺机启发学生用“我要的是,而不是”句式说话。因为切入点选得准,孩子们的思维很活跃,纷纷提出:那个人结果得到了葫芦吗?那个人为什么得不到葫芦?甚至有的学生还提出了颇有深度的问题——“蚜虫吃的是叶子,可落下的为什么是葫芦?”

  三、明确一条思路——以“变”理文

  文学作品都有一条线索,或为情感线,或为叙事线。教师要善于把握这条线,并且力求使自己的教学贴*这条线。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在教学中抓了芝麻而丢了西瓜,《我要的葫芦》一文,篇幅虽短,但要落实的知识点却不少。在教学设计上,我始终抓住一条线:“变”。刚开始时叶子长得怎样?葫芦长得怎样?过了几天,叶子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变化告诉我们叶子葫芦之间究竟有什么密切的关系?明确了这么一条线,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我采取了分散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当学生学完第一自然段时,通过看图——学文——品文,引导得出:因为叶子长得好,所以葫芦才长得可爱。从而为后文的学*打下铺垫。当学生学完3、4自然段时,我又引导学生小结:因为叶子长了蚜虫,所以葫芦才一个一个都落了。最后通过这种变化对比,学生明白了叶子与葫芦之间的密切联系,重难点的突破也就势如破竹。

  四、创设一种情境——以境品文

  低年级学生对人物的感知通常要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巧妙地创设情境可以激活孩子们的思维,从而使之更有效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中去。

  一、连线。

  葫芦lín jū蚜虫guà mǎn

  邻居hú lu更多jǐ cì

  奇怪huā xiè挂满gèng duō

  花谢qí guài几次yá chóng

  绿色的葫芦藤开了蚜虫

  细长的葫芦叶生了葫芦

  高高的葫芦架挂了小花

  二、比一比,组词。

  挂()语()居()次()

  娃()说()古()吹()

  三、写出反义词。

  哭——买——谢(凋落)——部分——

  二年级语文《坐井观天》教学反思 3

  《坐井观天》是二上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思维方法”这个主题编排。《坐井观天》这一课是一则搞笑的寓言故事,它以浅显,简单的故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课文主要透过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来争论天到底有多大的问题。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基本读懂、读通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找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相机进行随文识字,初步感知他们争论的问题。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字词教学还是比较扎实的。但课堂中还有很多不足,是我以后教学需要注意的地方。

  紧扣大问题情境逐步展开教学

  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有大问题意识,还要紧扣大问题逐层展开教学活动。比如,在让孩子找青蛙和小鸟进行了几次对话中,教师就应该紧扣对话的内容,让孩子很明确的认识到这是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对话。对话的清晰度要更强些,毕竟学生在前面的学*过程中,对话形式的课文没有深入接触过。

  努力营造生生互动的动态课堂

  课堂是一个不断推进的一个过程,生生互动的动态课堂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学校努力打造“三小课堂”,就是为创造动态课堂服务的。课堂中教师就要放下身段,把学*主动权真正让给学生。教学中,我让孩子找青蛙和小鸟进行了几次对话时,有学生说8次、6次,当有一个学生说到正确答案3次时,我虽然让这个孩子说了自己的想法,但当时的评价语却有失偏颇。我当时是这样说的:你把老师想说的话都说出来了,你真了不起。然后进行什么是对话的教学。而应就让该生说说什么是对话以此展开教学,让学生教学生,让学生成为小老师,真正成为学*的主动参与者。

  典型的错误思维要及时呈现

  课堂资源生成丰富,老师就要能根据目标的制定做好预设,对生成的有价值的资源及时回应,并能合理转化为互动性资源,课堂有推进感。在孩子上讲台摆放青蛙和小鸟的位置时,我误以为孩子是摆错的,就着急让另一个孩子上台纠正,而没有真正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这对理解“井沿”一词也是很有帮助的'。

  当孩子的错误资源紧扣教学难点时,教师应该脚步慢一些,不要为了呈现完整的教学过程而匆匆收场。

  另外,在教学中,我还要注意一些细节处的处理。例如,当听说的句子较长时,教师就应该说两遍,多让几个学生说句子,真正达到听说的实效。孩子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还要常抓不懈,让一些执笔姿势不对的孩子及早纠正过来。

  总之,低年级的课堂板块要清晰,教学不必太复杂,要简单、扎实,有实效。

  二年级语文《坐井观天》教学反思 4

  为了上好《坐井观天》,我进行了三次磨课。我最有体会的还是最后的拓展环节。

  第一次试讲时,我是这样拓展的: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了《坐井观天》,回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看谁讲得好。这样的拓展,不仅可以让学生复述课文,巩固知识,还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第二次上的时候,我又改为了这样的设计:今天我们学*了《坐井观天》,课后,请同学们收集成语故事,下节课讲给同学听。这样延伸,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的复述能力。

  第三次上的时候,我又改为了续编故事:假设青蛙跳出了井口,它会看到什么呢?它又会说些什么呢?它还会怎么想呢?请你仿照课文的写法,接着写青蛙和小鸟的对话。一开始,学生觉得有点难,我就自己做了个示范:

  青蛙听了小鸟的话,双腿用力一蹬,跳上了井沿。啊,它看到了无边无际的蓝天,天上飘着几朵白云,美丽极了!青蛙很惊讶,它大声地对小鸟说:“朋友,你真的没说大话,天真的是无边无际啊。”小鸟说:“走,我带你去美丽的'田野游玩。”过了一会儿,不断有学生举起高高的手,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出乎我的预料。

  一个学生是这样写的:青蛙跳出井口,看见天是无边无际的。心想:小鸟说的是对的,自己的想法是错的。于是,它不好意思地对小鸟说:“朋友,真得向你学*。原来世界是那么大,那么宽,那么美。”“只要你勇敢地走出去,你会发现,世界不仅大得很,还很精彩。”小鸟谦虚地答道。

  另一个学生是这样写:青蛙跳出井口,它睁开眼一看,哇,真美啊!蓝蓝的天,白白的云,绿绿的草。小鸟在树上唱歌,柳条随风起舞。青蛙知道自己弄错了,低着头对小鸟说:“朋友,你说的是真话,天真的是无边无际,大得很。以后请你当我的导游,带我周游世界。”小鸟自豪地说:“没问题。世界那么大,我们要去看看。”

  还有这样写的:青蛙听了小鸟的话就跳出了井口。它站在井沿上看见了蓝蓝的天,茂密的森林、广阔的草地、高高的山。原来天和小鸟说的一样——很大!心想:我一定要给父母带一架望远镜回去,让父母也长长见识。于是,它对小鸟说:“小鸟朋友,我错了,天真的是大得很。你能带我逛逛吗?”“没问题。知错能改就是好孩子。”小鸟答道。

  经过这次的拓展训练,我觉得语文老师要多为学生设计训练思维和想象力的写作训练,只要你设计合理,不要低估你的学生,结果一定会让你惊讶。

  二年级语文《坐井观天》教学反思 5

  在我校本次教研活动中,我选择的《坐井观天》是新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三册中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存在着大量的对话,很适合于让学生朗读。我们研讨的主题是“培养孩子的读书*惯”。根据教材特点、研讨主题及学生实际在本堂课的设计、教学中,我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会、感受。但是,在真正走进课堂上完课之后才发现实践和理论的差距、在听了教研室宋晓丽老师的指导和老师的.评课后,更让我有如胜读十年书的感觉,为我今后的教学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

  1、要注意老师的导与学生的自主有机结合

  老师应注重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孩子,但同时得注意如何体现老师的“导”。在初读课文的时候,我布置孩子们自由读书,思考“青蛙和小鸟在哪儿里干什么,并勾画重点词句,学生一出口,就开始齐读,没有理解到自由读书的意思,看着孩子读得起劲我没有忍心打断他们,我也意识到,齐读失去了思考的空间,只是想着之后再让他们自由读,勾画,这样看来,学生失去读思结合的时间。所以,从学*的效果看,自主学*的效果不是很好。

  2、读书的行为*惯的培养。

  学生行为*惯的培养是整一节课的关键所在,如果这个前提没有做好的话,就算教案准备得再好,课件做得再精美也没有用,这也已经是我的老问题了,希望能快速改进。

  特别是倾听*惯:

  在课堂上,每当我提出一个问题,总有很多同学积极举手发言。当我点了一位学生起来发言时,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甚至回答不出。此时环顾四周,没有几个学生在认真倾听这位学生的发言。如果这时要点几位学生站起来复述刚才的那位学生的发言,能讲全的没几位学生。可以说,课堂上有很多孩子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爱开小差,这样学*效果肯定不会好。学生在倾听别人发言这方面做的还很不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坚持”和“落实”。很多细节我都关注到了,但是很多次我都只是停留在浅显的表层上,孩子做错就要把制度落实下去,而不能只顾着赶着课程。

  先整顿再进行课程,讲课的过程中需要眼睛要盯紧每一个孩子,如果有一个孩子不听就停下来,及时提醒孩子。

  二年级语文《坐井观天》教学反思 6

  《坐井观天》这则寓言,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过对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一寓意,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这一课内容较简单,因此,我决定让学生自己读读课文,自己来处理相关问题。学生动手画相关句子,在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这种感情不是单靠单纯的模仿和朗读技巧的训练得到的,而是在学生入境入情、充分阅读、感悟的基础上,自悟出来的,有了语感读出来的。因此,在本节课上,我让学生多方式朗读,目的是让学生读中感悟。

  在本节课上,我对每一个问题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每一个问题的设立要达到既要有思考价值,又要能引起学生兴趣。改变了简单的“问答式”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互相释疑,合作释疑,培养他们勤思善问的*惯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语文《坐井观天》教学反思 7

  《坐井观天》是一则寓言故事。课文主要通过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来争论天到底有多大的问题,告诉学生看问题要站得高,才能看得全面的道理。它以浅显,简单的故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课文主要通过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来争论天到底有多大的问题。小鸟见识广,青蛙所见有限,目光狭小。我们要做一个见多识广的人,不做井底之蛙。

  一、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做一做,看一看,说一说,演一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获取了知识,培养了能力,提高了素养。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情感人格的熏陶过程。学*寓言故事,就是要学生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明白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提出不知道青蛙和小鸟为什么要争论天的大小这个问题,我因势利导,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通过看插图、联系上下文,组织学生讨论、释疑。如何执教本课,我从三次对话入手,抓关键词,理解文本,从而明白其中的道理。另外,本节课采用范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学生感悟道理,功到自然成。

  二、成功之处

  1、课上,通过有效、激趣的问题让学生动脑想办法,同时出示精美课件引导学生讨论,各抒己见。既加深了对课文寓意的理解、领悟,又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积累了语感。

  2、课文结束后,我又让学生把学过的故事进行表演,特别是把青蛙跳出井口以后的表现演出来。学生通过表演把从课文语言文字中获得建立的表象进行再现,学生入情入境。这样,不仅对学生进行了双向思维的训练,同时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

  3、本堂课的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学*的主人。

  三、不足之处

  1.总体来看,没有把握好时间。时间的分配有些失调,前松后紧。

  2.这次处理的识字教学不够扎实。在识字的过程中,仅仅是认读了,有些词语没有让学生进行深刻理解。

  3.读的形式比较多,但是学生的朗读质量没有明显的提高,可以

  看出课前预*不够充分。

  4.在课堂的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天这只可怜的青蛙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让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没有让学生充分地去想象。

  四、改进措施

  今后在课堂上,我一定要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孩子,放手让孩子们进行自主学*,教给他们读书的方法。让他们充分质疑,再根他们提出的问题适当梳理,采用“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几个步骤让他们自主学*。阅读课文的教学要多进行分角色朗读的训练,同时保证学生课下有较多的读书时间,培养学生读书的*惯。做到时时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和鼓励学生。

  二年级语文《坐井观天》教学反思 8

  我选取了二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寓言故事《坐井观天》,这篇课文短小精悍,主要通过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的高才能看得远,不能像青蛙那样目光短浅,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整节课我的教学流程是这样安排的:

  1。播放动画故事《坐井观天》导入本课的学*;

  2。在初读课文中,提出问题“本文讲了谁和谁,它们在哪里,在干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比较有针对性。

  3。检查生字词。出示本课生字,接着读词语,最后展示课文中的长句子,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

  4。在精读课文中,重点围绕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进行讲解,教师帮助学生理解“一百多里”、“大话”、“无边无际”、青蛙和小鸟的“笑”的意思,让学生明白正是因为青蛙和小鸟所处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天是不同的。

  5。拓展延伸环节,让学生思考“青蛙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又会对小鸟说些什么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6。布置作业,让学生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课后续编这个故事。

  教师备好课,学生才能上好课,但是课堂上学生是能动的个体,实际的课堂上是存在生成的。在这节课中,我在讲解生字时,没有给予学生示范性的指导,这是一个重大的失误;此外,上课启发引导学生不到位,没有让学生真正明白“坐井观天”的深层含义。接着,刘老师给予了指导:

  在学生初读课文前,提的问题应该不超出两个,对于二年级的学生,他们记忆力有限,问题太多就会记不住。

  二年级语文《坐井观天》教学反思 9

  《坐井观天》是一则有趣的寓言故事,课文主要通过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来争论天到底有多大的问题。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一个人站的高度不同,所见也就不同。本课课文短小精悍,学生读起来道理也容易懂,但是,如何落实好本文的语言文字训练呢?这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学生学*的最终目的。

  一、重视识字、写字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要重视识字、写字的教学。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是这样指导的。

  “渴”和“喝”两个生字容易混淆,因此,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渴”是想喝水,所以是三点水旁;“喝”是用嘴喝水,所以是口字旁。

  “际、沿”:都是左右结构,都是“左窄右宽”。“沿”:第五笔是横折弯。“际”字的左耳旁中的“阝”要写得稍小一些,不要超过田字格中的“横中线”。

  像这样容易记混的字、容易写错的字,通过我的对比、引导,学生掌握的较好。

  二、通过分角色朗读,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本文的朗读,学生对小鸟的话不难理解,但是对青蛙的话学生是比较难理解的,有的学生在朗读后,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青蛙是从生下来,就在井里吗?”显然,学生是在怀疑,因为他们看到过池塘里的青蛙,看到过田野里的青蛙,但是,他们想不到井里也会有青蛙,尤其是,学生更没有坐在井底看天的经验,因此,我通过让学生看窗户外的天空,再用卷好的纸筒看外面的天空,学生就能体会,井中的青蛙原来看到的天真是井口那么大,他们也就能进入角色进行朗读、体会了。

  三、续说故事

  这是训练学生想象力的好材料,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又有了对井底之蛙的理解,那么,他们对青蛙如果跳出井口看到的天空有多大、青蛙会看到什么景象也就会言之有物了,结果,同学们畅所欲言,纷纷说出青蛙的跳出井口是感受,以及看到的美丽景象。

  在教学中,还要注意补充相应的知识,比如,这是个寓言故事,在导入新课时,可以以寓言故事导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兴趣,会更好。

  二年级语文《坐井观天》教学反思 10

  [设计理念]

  教材是教学的*台,更好的利用这个*台需要我们对教材作适当的组合、拓展或延伸。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学*空间,使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兴趣,体会到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把教学、教师、学生三者和谐的统一起来,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学*目标:

  1、会认“葫、芦、藤”等六个字,会写“言、每、治”等八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课文的学*懂得做任何事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出示课件,看图说话。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让学生了解“葫芦”。(了解葫芦的茎、藤、叶、花、果,认识生字“葫芦”。)

  板书课题———《我要的是葫芦》

  提问:这个“我”是谁啊?他得到了葫芦吗?

  二、学*生字,感知课文。

  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认识生字,能把生字读准,并能组成词语。

  巩固生字认识。读一读: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葫芦花,可爱的小葫芦。

  朗读课文试回答:

  1、葫芦长的怎么样啊?后来有什么变化?

  2、那个人得到了葫芦了吗?

  三、首尾对比朗读感悟。

  1、引导朗读理解第一段。

  2、用一用量词。

  从前,有个人种了一()葫芦。

  花谢后,葫芦藤上挂了几()小葫芦。

  3、比较句子。

  “葫芦藤上长满了叶子,开出了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葫芦。”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

  引导学生感受第二句话把葫芦的形状、颜色和果实的大小写得更具体,更仔细。

  4、朗读体验。

  指导朗读第4、5句,从“每天”“好几次”几个次要中感受那个种葫芦人急切希望葫芦快快长大的心情。

  5、设疑导出第4段。

  那个人那么喜欢小葫芦,希望它快快长大,而结果呢?看图片设疑:为什么没过几天,那可爱的小葫芦会慢慢变黄落了呢?

  四、感悟体会,深究原因。

  1、导读课文2、3段。(当叶子上爬满了一些蚜虫时,那个人怎么想?怎么说的?)

  2、指导学生读好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感悟人物的内心,进行语言转换训练。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有几个虫子不用怕。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体会那个人说“我要的是葫芦”这句话时,心里怎么想的?

  3、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小葫芦变黄落了的原因。

  [设计意图:课文第2、3段是课文的重难点。我通过问题的设置导出课文,凸现重点。通过朗读的指导和训练,提高了学生语言的感知能力,突破了课文的难点,情感的体验。]

  五、设置情景,拓展语言思维。

  那个种葫芦的人见到了葫芦变黄落下,心里十分难过,他后悔当初不听邻居的劝告。第二年,他又种下几棵葫芦,以后他会怎么做呢?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新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借以巩固学*成果,拓展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

  练*设计: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这句话说明那个古代人()。通过这课文的学*,我懂得了()。

  《我要的是葫芦》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讲读课文,属寓言性质。文章短小精悍,语言活泼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是深爱孩子们喜爱的一篇课文。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一至三年级“要培养学生通过上下文理解课文中重要词语的意思,并能在阅读中不断积累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上作了如下的几点思考:

  一、明确一种思想——以读品文

  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孩子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导孩子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从而发展他们的语言,达到自能读书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教者应始终把语言的学*、体会、感悟作为重点,注重学生的个人感受,且能结合各自生活的实际赋予其不同的内涵。而对语言感受的最重要手段就是“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可见“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多读可以训练学生的语感,多读可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多读可以丰富孩子的表象。可谓是一举多得,事半而功倍,何乐而不为呢?但这所谓的“读”必须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的引导下,匠心设计下,有针对性去阅读。是为着更深层次的理解课文,更深层次的感受语言而选择的途径。

  在《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中,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选择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最终达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境界。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让孩子们养成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以及主动阅读的*惯,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找准一个切入点——以题导文

  每篇课文的教学都有一个切入点。找准了切入点,将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很大的方便。这切入点犹如是照相摄影时寻求的角度,又如高明的服装设计师在衣料上最关键的一剪。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我从课题入手:“我要的是葫芦,言外之意是我不要叶子”。顺机启发学生用“我要的是,而不是”句式说话。因为切入点选得准,孩子们的思维很活跃,纷纷提出:那个人结果得到了葫芦吗?那个人为什么得不到葫芦?甚至有的学生还提出了颇有深度的问题——“蚜虫吃的是叶子,可落下的为什么是葫芦?”

  三、明确一条思路——以“变”理文

  文学作品都有一条线索,或为情感线,或为叙事线。教师要善于把握这条线,并且力求使自己的教学贴*这条线。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在教学中抓了芝麻而丢了西瓜,《我要的葫芦》一文,篇幅虽短,但要落实的知识点却不少。在教学设计上,我始终抓住一条线:“变”。刚开始时叶子长得怎样?葫芦长得怎样?过了几天,叶子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这变化告诉我们叶子葫芦之间究竟有什么密切的关系?明确了这么一条线,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我采取了分散突破重难点的方法。当学生学完第一自然段时,通过看图——学文——品文,引导得出:因为叶子长得好,所以葫芦才长得可爱。从而为后文的学*打下铺垫。当学生学完3、4自然段时,我又引导学生小结:因为叶子长了蚜虫,所以葫芦才一个一个都落了。最后通过这种变化对比,学生明白了叶子与葫芦之间的密切联系,重难点的突破也就势如破竹。

  四、创设一种情境——以境品文

  低年级学生对人物的感知通常要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巧妙地创设情境可以激活孩子们的思维,从而使之更有效地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中去。

  一、连线。

  葫芦lín jū蚜虫guà mǎn

  邻居hú lu更多jǐ cì

  奇怪huā xiè挂满gèng duō

  花谢qí guài几次yá chóng

  绿色的葫芦藤开了蚜虫

  细长的葫芦叶生了葫芦

  高高的葫芦架挂了小花

  二、比一比,组词。

  挂()语()居()次()

  娃()说()古()吹()

  三、写出反义词。

  哭——买——谢(凋落)——部分——

  二年级语文《坐井观天》教学反思 11

  在本课教学中,学生对《坐井观天》寓意的理解可能不尽相同,教师不必强求统一,而应鼓励学生的多向思维,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在续编《青蛙跳出井口后》的教学中,教师也应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提倡学生的创新意识,体现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课堂上要注意创设轻松愉悦的学*氛围,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自由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和生机。

  另外,在实际教学中,这个寓言故事可能会引出许多值得探究的问题,教师应巧妙应对课堂中学生的奇思妙想,正确引导学生。

  二年级语文《坐井观天》教学反思 12

  《坐井观天》是二上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思维方法”这个主题编排。《坐井观天》这一课是一则搞笑的寓言故事,它以浅显,简单的故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课文主要通过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来争论天到底有多大的问题。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基本读懂、读通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找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相机进行随文识字,初步感知他们争论的问题。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字词教学还是比较扎实的。但课堂中还有很多不足,是我以后教学需要注意的地方。

  紧扣大问题情境逐步展开教学

  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有大问题意识,还要紧扣大问题逐层展开教学活动。比如,在让孩子找青蛙和小鸟进行了几次对话中,教师就应该紧扣对话的内容,让孩子很明确的认识到这是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对话。对话的清晰度要更强些,毕竟学生在前面的学*过程中,对话形式的课文没有深入接触过。

  努力营造生生互动的动态课堂

  课堂是一个不断推进的一个过程,生生互动的动态课堂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学校努力打造“三小课堂”,就是为创造动态课堂服务的。课堂中教师就要放下身段,把学*主动权真正让给学生。教学中,我让孩子找青蛙和小鸟进行了几次对话时,有学生说8次、6次,当有一个学生说到正确答案3次时,我虽然让这个孩子说了自己的想法,但当时的评价语却有失偏颇。我当时是这样说的:你把老师想说的话都说出来了,你真了不起。然后进行什么是对话的教学。而应就让该生说说什么是对话以此展开教学,让学生教学生,让学生成为小老师,真正成为学*的主动参与者。

  典型的错误思维要及时呈现

  课堂资源生成丰富,老师就要能根据目标的制定做好预设,对生成的有价值的资源及时回应,并能合理转化为互动性资源,课堂有推进感。在孩子上讲台摆放青蛙和小鸟的位置时,我误以为孩子是摆错的,就着急让另一个孩子上台纠正,而没有真正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这对理解“井沿”一词也是很有帮助的。

  当孩子的错误资源紧扣教学难点时,教师应该脚步慢一些,不要为了呈现完整的教学过程而匆匆收场。

  另外,在教学中,我还要注意一些细节处的处理。例如,当听说的句子较长时,教师就应该说两遍,多让几个学生说句子,真正达到听说的实效。孩子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还要常抓不懈,让一些执笔姿势不对的孩子及早纠正过来。

  总之,低年级的课堂板块要清晰,教学不必太复杂,要简单、扎实,有实效。

  二年级语文《坐井观天》教学反思 13

  《坐井观天》是一则寓言故事。课文主要通过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来争论天到底有多大的问题,告诉学生看问题要站得高,才能看得全面的道理。它以浅显,简单的故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课文主要通过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来争论天到底有多大的问题。小鸟见识广,青蛙所见有限,目光狭小。我们要做一个见多识广的人,不做井底之蛙。

  一、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做一做,看一看,说一说,演一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获取了知识,培养了能力,提高了素养。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情感人格的熏陶过程。学*寓言故事,就是要学生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明白一个深刻的道理。通过提出不知道青蛙和小鸟为什么要争论天的大小这个问题,我因势利导,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通过看插图、联系上下文,组织学生讨论、释疑。如何执教本课,我从三次对话入手,抓关键词,理解文本,从而明白其中的道理。另外,本节课采用范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读,使学生感悟道理,功到自然成。

  二、成功之处

  1、课上,通过有效、激趣的问题让学生动脑想办法,同时出示精美课件引导学生讨论,各抒己见。既加深了对课文寓意的理解、领悟,又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积累了语感。

  2、课文结束后,我又让学生把学过的故事进行表演,特别是把青蛙跳出井口以后的表现演出来。学生通过表演把从课文语言文字中获得建立的表象进行再现,学生入情入境。这样,不仅对学生进行了双向思维的训练,同时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

  3、本堂课的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学*的主人。

  三、不足之处

  1.总体来看,没有把握好时间。时间的分配有些失调,前松后紧。

  2.这次处理的识字教学不够扎实。在识字的过程中,仅仅是认读了,有些词语没有让学生进行深刻理解。

  3.读的形式比较多,但是学生的朗读质量没有明显的提高,可以

  看出课前预*不够充分。

  4.在课堂的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天这只可怜的青蛙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让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没有让学生充分地去想象。

  四、改进措施

  今后在课堂上,我一定要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孩子,放手让孩子们进行自主学*,教给他们读书的方法。让他们充分质疑,再根他们提出的问题适当梳理,采用“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几个步骤让他们自主学*。阅读课文的教学要多进行分角色朗读的训练,同时保证学生课下有较多的读书时间,培养学生读书的*惯。做到时时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和鼓励学生。

  二年级语文《坐井观天》教学反思 14

  《坐井观天》这则寓言,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过对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一寓意,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这一课内容较简单,因此,我决定让学生自己读读课文,自己来处理相关问题。学生动手画相关句子,在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这种感情不是单靠单纯的模仿和朗读技巧的训练得到的,而是在学生入境入情、充分阅读、感悟的基础上,自悟出来的,有了语感读出来的。因此,在本节课上,我让学生多方式朗读,目的是让学生读中感悟。

  在本节课上,我对每一个问题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每一个问题的设立要达到既要有思考价值,又要能引起学生兴趣。改变了简单的“问答式”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互相释疑,合作释疑,培养他们勤思善问的*惯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语文《坐井观天》教学反思 15

  今天我执教的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13课《坐井观天》,是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它以浅显,简单的故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课文主要通过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来争论天到底有多大的问题。如何在一节课中,让学生自主,愉悦地读懂故事、明白道理,很好的品味语言呢?

  首先是对“无边无际”这个词语的理解。首先让学生想象天有多大,在让学生说说无边无际的( )拓展思维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天很大,无边无际。在此基础上回到文本,”我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想下来找点水喝“让学生说话,说说小鸟也许飞过哪里。学生的想象力十分丰富,回答的十分精彩,小鸟也许飞过高高的山,大大的城市等等。教师再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出小鸟赞叹天很“大”的语气。

  然后是对寓意的理解。课文的教学目标是否真正实现,关键在于寓意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还是老师给学生的。所以,明白道理就成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完成这一目标时,我着重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1、抓青蛙说的“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天天”“一抬头”借助青蛙在井底的软件,让学生边读边思:青蛙为什么会错?得出结论:高高的井壁挡住了青蛙的视线,他的目光狭小,所见有限,导致它把天有多大都弄错了。

  2、抓青蛙的神态和表情。一个“笑”字溢出了青蛙的自高自大,听不进小鸟的劝告,自以为正确。通过对“笑”的揣摩,学生知道了,不学不问,不听劝告,还自以为是也是导致青蛙错误的原因。

  3、通过对小鸟和青蛙正确错误原因的分析,学生自己悟出了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理解了“坐井观天”这则寓言,让学生各抒己见,用学到的道理指导今后的学*生活。

  4、角色体验,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训练学生感情朗读,以致达到表演读的程度。

  在课堂实际操作时,对学生的引导方式上有待改进,由于在课前没有精心设计语言,导致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过于琐碎,看上去自己有点忙乱,教师的引导在课堂上显得尤为重要,今后课堂引导要讲求技巧,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把学到的词句变成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让语文发挥其工具性作用。

  最后要感谢郑慧老师和祝红艳老师的点评,这对于我的教学行为有很大的帮助,并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改进,也感谢学校给我锻炼的*台。

  二年级语文《坐井观天》教学反思 16

  《坐井观天》是语文S版二年级下册的一则寓言故事,它以浅显的故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课文主要通过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来争论天到底有多大的问题。如何在一节课中,让学生自主、愉悦地读懂寓意,品味语言呢?

  1.借助多媒体,学*生字词

  识字写字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为了能使学生乐于学*字词,我借助多媒体课件,营造轻松、有趣的学*氛围。

  课文第一自然段中出现了“井沿”一词,其中“沿”还是这一课要求会认的生字。对于城市学生来说,“井沿”对于他们是陌生的,为了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出示一口井的图片,让学生结合图片直观理解“井沿”就是井的边沿,了解了“井沿”的意思,学生再来学“沿”字就觉得容易多了。

  在本课教学中,我重点指导学生书写“渴”“喝”两个字,这两个字是形*字,学生不容易区别。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这两个字,让学生仔细观察,谈发现,从部首入手区别这两个字。之后,我通过多媒体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字的书写规律,初步感知汉字的形体美,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惯。

  2.抓住关键词语,感悟寓意

  要想读懂故事内容,重点字词的理解就是关键。在本课教学中,我把“大话”“井口大”“无边无际”三个词语作为理解文章的关键,引导学生在理解关键词语的基础上,读懂故事内容。

  小鸟和青蛙的第二次对话中,出现了“大话”一词。我先是引导学生理解“大话”这个词的意思,知道“大话”就是吹牛、说假话。接着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了解青蛙认为小鸟说了什么大话。在理解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在兴趣盎然的朗读中,学生理解了这个词语和青蛙当时的心情。

  青蛙和小鸟的看法为什么不一样,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为了理解“井口大”,我让学生做了个实验:拿出纸卷成圆筒状,然后通过圆孔看天花板,说说自己的发现。学生动手实验,学生发现天花板变得只有小圆圈那么大,进而理解坐在井里的'青蛙看天,天也就只有井口那么大。在引导学生了解“无边无际”时,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小鸟都飞过哪些地方,来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直观理解无边无际的内涵。这样学生很自然的悟出寓意,受到启示。

  3.入情入境朗读,读中理解

  这则寓言故事寓言浅显有趣,十分适合指导学生朗读,在教学时,我采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朗读中理解。

  在学*第一次对话时,我引导学生通过自读、指名读等方式,读出青蛙的疑问,通过抓“一百多里”读出小鸟飞得远。在学*第二次对话时,我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大话”“井口大”“无边无际”读出青蛙和小鸟的不同看法,在学生理解完词语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进行男女生对读,并可以加上自己喜欢的动作,学生读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到了第三次对话,我引导学生同桌间一人扮演青蛙,一人扮演小鸟,演一演它们的第三次对话。在学生同桌练*后,我请学生戴上头饰来表演,又一次点燃了学生的热情。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朗读中,入情入境,既了解了课文的内容,理解了寓言蕴含的道理,

  字词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只有在每节语文课中,夯实字词教学,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价值。

  二年级语文《坐井观天》教学反思 17

  《坐井观天》是二上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思维方法”这个主题编排。《坐井观天》这一课是一则搞笑的寓言故事,它以浅显,简单的故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课文主要透过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来争论天到底有多大的问题。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基本读懂、读通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找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相机进行随文识字,初步感知他们争论的问题。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字词教学还是比较扎实的.。但课堂中还有很多不足,是我以后教学需要注意的地方。

  紧扣大问题情境逐步展开教学

  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有大问题意识,还要紧扣大问题逐层展开教学活动。比如,在让孩子找青蛙和小鸟进行了几次对话中,教师就应该紧扣对话的内容,让孩子很明确的认识到这是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对话。对话的清晰度要更强些,毕竟学生在前面的学*过程中,对话形式的课文没有深入接触过。

  努力营造生生互动的动态课堂

  课堂是一个不断推进的一个过程,生生互动的动态课堂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学校努力打造“三小课堂”,就是为创造动态课堂服务的。课堂中教师就要放下身段,把学*主动权真正让给学生。教学中,我让孩子找青蛙和小鸟进行了几次对话时,有学生说8次、6次,当有一个学生说到正确答案3次时,我虽然让这个孩子说了自己的想法,但当时的评价语却有失偏颇。我当时是这样说的:你把老师想说的话都说出来了,你真了不起。然后进行什么是对话的教学。而应就让该生说说什么是对话以此展开教学,让学生教学生,让学生成为小老师,真正成为学*的主动参与者。

  典型的错误思维要及时呈现

  课堂资源生成丰富,老师就要能根据目标的制定做好预设,对生成的有价值的资源及时回应,并能合理转化为互动性资源,课堂有推进感。在孩子上讲台摆放青蛙和小鸟的位置时,我误以为孩子是摆错的,就着急让另一个孩子上台纠正,而没有真正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这对理解“井沿”一词也是很有帮助的。

  当孩子的错误资源紧扣教学难点时,教师应该脚步慢一些,不要为了呈现完整的教学过程而匆匆收场。

  另外,在教学中,我还要注意一些细节处的处理。例如,当听说的句子较长时,教师就应该说两遍,多让几个学生说句子,真正达到听说的实效。孩子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还要常抓不懈,让一些执笔姿势不对的孩子及早纠正过来。

  总之,低年级的课堂板块要清晰,教学不必太复杂,要简单、扎实,有实效。

  二年级语文《坐井观天》教学反思 18

  《坐井观天》是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它以浅显,简单的故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课文主要通过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来争论天到底有多大的问题。如何在一节课中,让学生自主,愉悦地读懂故事、明白道理,很好的品味语言呢?

  首先是对“无边无际”这个词语的理解。首先让学生想象天有多大,然后出示图片进行填空。(无边无际)的沙漠、(无边无际)的大海、(无边无际)的草原。拓展思维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天很大,无边无际。教师再因势利导,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出小鸟赞叹天很“大”的语气。

  然后是对寓意的理解。课文的教学目标是否真正实现,关键在于寓意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还是老师给学生的。所以,明白道理就成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完成这一目标时,我着重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1、抓青蛙说的“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

  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天天”“一抬头”借助青蛙在井底的软件,让学生边读边思:青蛙为什么会错?得出结论:高高的井壁挡住了青蛙的视线,他的目光狭小,所见有限,导致它把天有多大都弄错了。

  2、抓青蛙的神态和表情。一个“笑”字溢出了青蛙的自高自大,听不进小鸟的劝告,自以为正确。通过对“笑”的揣摩,学生知道了,不学不问,不听劝告,还自以为是也是导致青蛙错误的原因。

  3、通过对小鸟和青蛙正确错误原因的'分析,学生自己悟出了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理解了“坐井观天”这则寓言,让学生各抒己见,用学到的道理指导今后的学*生活。

  4、角色体验,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训练学生感情朗读,以致达到表演读的程度。

  在课堂实际操作时,对学生的引导方式上有待改进,由于在课前没有精心设计语言,导致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过于琐碎,有点前松后紧。教师的引导在课堂上显得尤为重要,今后课堂引导要讲求技巧,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把学到的词句变成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让语文发挥其工具性作用。

  二年级语文《坐井观天》教学反思 19

  《坐井观天》是一则有趣的寓言故事,它以浅显,简单的故事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课文主要通过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来争论天到底有多大的问题。如何在一节课中,让学生自主,愉悦地读懂故事、明白道理,很好的品味语言呢?以下是我的几点反思。

  (一)从重点词语入手。

  在把握教材时我将“无边无际”、“大话”、“笑”三个词作为文章理解的关键。首先,在引导学生了解“无边无际”时,我设计了图片,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什么是无边无际?通过让学生欣赏(无边无际)的沙漠、(无边无际)的海洋、(无边无际)的草原等等,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营造一定的情境,从而理解无边无际的内涵。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出小鸟赞叹天很“大”的语气。

  小鸟和青蛙的第二次对话中,我主要抓“大话”,这个关键词语。指出说大话是指:说夸张,不切实际的话。但是在具体教学时,我举了两个实例让学生来感受什么是说大话。这两个例子,一个是:我能一口气吞下一头牛,我能用手推动火车。学生从老师的语气和自己的经历中了解,这些就是夸张,不切实际的,就是说大话。我发现学生在学的时候,兴趣很浓。

  第三个关键词“笑”,在文章的第三次对话。笑在文章中一共出现两次,青蛙为什么笑,小鸟为什么笑?一个“笑”字溢出了青蛙的自高自大,听不进小鸟的.劝告,自以为是。另一个笑折射出了小鸟的真诚,善良的规劝。通过对“笑”的揣摩,学生知道了:不学不问,不听劝告,还自以为是导致青蛙错误的原因。这在为学生最终了解文章寓言作铺垫。

  (二)关于寓意达成的反思

  语文教学的作用不仅仅在于简单的知识传授,还在于他的教学育人作用。所以在课文教学的最后环节,需要适当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意识到:不要作井底之蛙,要勇于接受新事物,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让学生自愿选择作在外面飞翔的小鸟。通过小鸟带着青蛙去外面的世界旅行的过程,它们飞过广阔的海洋,飞过无边的沙漠,飞过茂密的森林,让青蛙看到精彩的外界,也让学生感受到外面天空的广阔,学生自然而然的就感受到:外面的世界缤纷多彩,这样潜移默化让学生在学中有所收获。我的教学重点是从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中,实现本文寓意的理解。主要抓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对小鸟和青蛙正确错误原因的分析,学生自己悟出了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理解了“坐井观天”这则寓言,让学生各抒己见,用学到的道理指导今后的学*生活。

  2、角色体验,动手操作让学生能身临其境,体会到身处环境的不同,所得出的结论就不同。动手让孩子们体验青蛙,理解小青蛙,青蛙其实也是无辜的,我们应该理解它。

  3、分角色朗读课文,同桌互读扮演小青蛙;师生共读研读课文,男生演青蛙,女生演小鸟,老师读旁白。带动作表演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通过朗读课文抓住三次对话,理解文意。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训练学生感情朗读,以致达到表演读的程度。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朗读,不光学生潜在的朗读才能得到开发,还能使学生读中更透彻的理解文章的寓意。多种方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了学*语文的兴趣。

  (三)关于课堂不足的反思

  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地配合和思考,教学目标得以实现,但是课堂的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要注意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在课堂的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青蛙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让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没有让学生充分的去想象,让孩子自己回答的时间太少,应该让更多的孩子参与进来。所以在以后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语文课堂上学生想象能力和合作能力的探究,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作用,让语文教学成为一个欣赏情,传授情,感悟情的过程。

  在课堂实际操作时,对学生的引导方式上有待改进,对于引导学生感悟寓意环节过于繁琐,应该适当的简洁些,系统些,对于孩子们会的内容不宜重复过多。教师的引导在课堂上显得尤为重要,今后课堂引导要讲求技巧,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把学到的词句变成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让语文发挥其工具性。

  对于板书应适当的在黑板上点名寓意更有利于突破难点,我定会再接再厉做好语文教学工作。

  二年级语文《坐井观天》教学反思 20

  在我校本次教研活动中,我选择的《坐井观天》是新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三册中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有趣的寓言故事存在着大量的对话,很适合于让学生朗读。我们研讨的主题是“培养孩子的读书*惯”。根据教材特点、研讨主题及学生实际在本堂课的设计、教学中,我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会、感受。但是,在真正走进课堂上完课之后才发现实践和理论的差距.在听了教研室宋晓丽老师的指导和老师的评课后,更让我有如胜读十年书的感觉,为我今后的教学提出了新的奋斗目标:

  1.要注意老师的导与学生的自主有机结合

  老师应注重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孩子,但同时得注意如何体现老师的“导”。在初读课文的时候,我布置孩子们自由读书,思考“青蛙和小鸟在哪儿里干什么,并勾画重点词句,学生一出口,就开始齐读,没有理解到自由读书的意思,看着孩子读得起劲我没有忍心打断他们,我也意识到,齐读失去了思考的空间,只是想着之后再让他们自由读,勾画,这样看来,学生失去读思结合的时间。所以,从学*的效果看,自主学*的效果不是很好。

  2.读书的行为*惯的培养。

  学生行为*惯的培养是整一节课的关键所在,如果这个前提没有做好的话,就算教案准备得再好,课件做得再精美也没有用,这也已经是我的'老问题了,希望能快速改进。

  特别是倾听*惯:

  在课堂上,每当我提出一个问题,总有很多同学积极举手发言。当我点了一位学生起来发言时,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甚至回答不出。此时环顾四周,没有几个学生在认真倾听这位学生的发言。如果这时要点几位学生站起来复述刚才的那位学生的发言,能讲全的没几位学生。可以说,课堂上有很多孩子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爱开小差,这样学*效果肯定不会好。学生在倾听别人发言这方面做的还很不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坚持”和“落实”。很多细节我都关注到了,但是很多次我都只是停留在浅显的表层上,孩子做错就要把制度落实下去,而不能只顾着赶着课程。

  先整顿再进行课程,讲课的过程中需要眼睛要盯紧每一个孩子,如果有一个孩子不听就停下来,及时提醒孩子。


二年级语文《坐井观天》课后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5)

——二年级语文上册坐井观天课后教学反思优选【5】篇

  二年级语文上册坐井观天课后教学反思 1

  《坐井观天》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它以短小、浅显的故事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小鸟从天上飞来,说天很大;青蛙坐在井底,说天很小。课文有七个自然段。第一段讲青蛙和小鸟所在的不同地方,交待了发生争论的地点;接下来的六个自然段讲了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第一次对话交待了小鸟从哪儿来,来干什么;第二次对话讲青蛙和小鸟因对天的大小看法不同发生了争论;第三次对话讲青蛙坚持自己的错误看法,小鸟再次指出青蛙“弄错了”,要它“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弄清天到底有多大。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角色中体验,在朗读中悟理。

  通过角色朗读、换位体验,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角色,读中悟理,体验生情,思想感情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自然而然诱发的情感与文中蕴涵的情感相互碰撞,就是角色体验,就是生本对话。在角色体验、读中悟理上我重点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1、做“井”体验。抓住青蛙说的“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看见天。我不会弄错的。”这句话中的关键词“天天”“一抬头”,让小朋友做“井”体验,请他们用纸卷成一口井,到“井底”看一看,天花板有多大。学生看到了“井口”大的天花板,才知道视线被“井壁”遮挡了。然后课件出示青蛙在井底看天的直观画面,伴有音乐:现在我们跟着小青蛙到井底看一看,你看到的天有多大?让学生边看边思:青蛙为什么会错?最后得出:青蛙坐在井底看天,视线被高高的井壁挡住了,它的目光狭小,所见有限,只看见井口对上去的这块天,其余的天空都没看到,所以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通过做实验、下“井底”使学生明白青蛙弄错的原因,感悟了寓意。

  2、抓两个“笑”字揣摩。青蛙“笑”了,它笑谁?笑它什么?一个“笑”字引出了青蛙的自大,他自以为是,一点也听不进小鸟的话。通过对“笑”字的揣摩,学生知道了,不听劝告、固执己见,自以为是是导致青蛙弄错的原因之一。小鸟的“笑”引出了青蛙的无知、孤陋寡闻。小鸟的真诚也跃然纸上。再通过惟妙惟肖地朗读,把青蛙的自以为是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在学生充分朗读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学生也就自然能跳出文本,再现文本了。

  3、在劝说中深化,在想象中悟理。青蛙坐在井里,不知道天有多大,它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这是可以原谅的。可是当小鸟告诉它天是无边无际的,它还是一再坚持己见,顽固不化,那就不应该了。你能劝劝它吗?“青蛙,你呆在井底是看不清楚的,你要到陆地上去看看。”“青蛙,把事情弄清楚了,别轻易下结论。”“青蛙,你还是跳出井口看一看吧,到时候你就明白了。”老师说:“是啊,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青蛙听了你们的劝说,还真的忍不住了,你们看——(课件演示青蛙跳出井口)青蛙终于跳出来了——哇,它看到什么,说些什么呢?”听,以下是学生的回答:

  ——哇,天真的是无边无际!小鸟,我错怪你了。

  ——哇,天可真大!谢谢你,小鸟,如果不是你,我可能永远蒙在鼓里,永远不知道天是无边无际的。

  ——我坐在井底下不知道天有多大,跳出井口才晓得天这么蓝、这么高、这么大。

  ——啊!天湛蓝湛蓝的,花儿五彩缤纷,小草碧绿碧绿,外面的世界太精彩了!谢谢你,小鸟,你让我大开眼界。我还要去看看另外的地方!

  在想象说话中,学生进一步悟出了此篇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真正理解了“坐井观天”这则寓言。

  4、角色朗读。这节课的朗读我引导学生担任青蛙和小鸟的角色,“谁愿意做小鸟,把这些话说给青蛙听——”“谁来做一回小鸟,对青蛙说——”“谁来告诉青蛙,让它明白,天是无边无际的——”……学生在情境的渲染中,在教师语言的诱导中,自然而然地成了“小鸟”、“青蛙”,读得入境,读得入情!

  二年级语文上册坐井观天课后教学反思 2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生活是学*语文的有力助手。如今,在新课程的指引下,教师的天地广阔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冲”进了课堂教学。语文的学*成了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我想方设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将教学与学生日常的直觉经验融为一体。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自读自悟,由学生自己挖掘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教学,改变了以往老师带领学生进入学*过程的环节,通过学生的质疑、解疑,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的积极性。

  我提出疑问引起兴趣,导入新课,学生马上有序的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并画出生字,然后小组合作进行拼读;然后由我检查学生对生字读音的掌握情况这期间,我参与到具体的小组学*中,重点对个别后进生进行指导。

  二年级的孩子能从个体自学预*课文,读准字音,到小组合作认读生字,在一步步的主动自学课文,这正体现新课标自主、合作学*的理念要求。低年级学生是有能力自动化地自学课文,扫除阅读的障碍的。让孩子借助已有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实践努力去认读课文,并且通过孩子之间的互相帮助,合作去读准课文,而不是按传统的教学“一步步”领着学生向前走,能让孩子在主观意志上建立“我能学”的自信,并通过主体的实践努力达到掌握一定学*策略的“我会学”。把学*的主动权更好的教给孩子,让孩子掌握学*的策略,更利于孩子明天自己去学*。

  针对二年级学生学*语文的特点,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加强朗读训练,注重发展学生思维。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思考什么问题,要解决什么问题,都向学生交代清楚,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反复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去理解、去感悟。营造了书声琅琅的教学氛围,教给了学生读书方法。

  进行角色朗读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同学们,青蛙说天只有井口大,小鸟说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它们争论的很激烈吧?我们怎样才能读好?我们分角色朗读,想想怎样读才读得好?”孩子们纷纷进行分角色朗读练*,态度积极认真,有的为了读好角色,练*读了好几次,课堂气氛活跃热烈。在本环节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在教学中应尊重孩子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三十个孩子就有三十只青蛙,三十只小鸟。他们可以也一定会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他们的朗读就可以表达自己不同的理解、体会和感受。我拼弃了以前那种刻意去追求“标准答案”,哪儿必须得读重音,哪儿必须读拖长音或读轻声,而是充分的给时间让孩子自己去探究,想想该怎样读,才会读好,让孩子“我口表我意”,在实践中自己发现建构,在互助中研究,合作中探索,充分地肯定孩子在阅读中的主体性以及独立性。

  在教学中我还体会到要有让孩子有*等的训练机会,我组织孩子们分组进行练*,但我发现孩子们练*时,往往就练*喜欢的角色,所接受的训练是单一的;还有的孩子,因为怕读不好角色,就单挑旁白来读。积极的.孩子,朗读水*较好的孩子就“走进”角色,朗读水*较弱的就“永远”旁白,这样会造成恶性循环,不利于孩子的发展。我就创设情景,让孩子有*等的训练机会。要求孩子再研究时进行多次的练*,但每次的角色不要重复,要轮换角色。这样利于孩子们整体综合发展.

  寓言故事的教学,到最后引导学生通过认识和感受故事中的生动形象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成语的意思。我在教学寓意这一部分时,是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切合学生生活实际来引入的,而不是纯粹的说教。“如果有人说你是坐井观天,你明白他在说你什么吗?你想对坐井观天的人说些什么?”或者让学生出点子帮助小青蛙:“你们愿意像小青蛙一样什么都不知道吗?你们能出出点子让小青蛙也能像小鸟一样见多识广吗?”这样就更能从学生的角度悟出寓言中的道理了,并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过程与方法的训练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年级语文上册坐井观天课后教学反思 3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生活是学*语文的有力助手。如今,在新课程的指引下,教师的天地广阔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冲”进了课堂教学。语文的学*成了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我想方设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唤醒学生的生活积累,将教学与学生日常的直觉经验融为一体。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自读自悟,由学生自己挖掘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教学,改变了以往老师带领学生进入学*过程的环节,通过学生的质疑、解疑,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的积极性。

  我提出疑问引起兴趣,导入新课,学生马上有序的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并画出生字,然后小组合作进行拼读;然后由我检查学生对生字读音的掌握情况这期间,我参与到具体的小组学*中,重点对个别后进生进行指导。

  二年级的孩子能从个体自学预*课文,读准字音,到小组合作认读生字,在一步步的主动自学课文,这正体现新课标自主、合作学*的理念要求。低年级学生是有能力自动化地自学课文,扫除阅读的障碍的。让孩子借助已有的知识,通过自己的实践努力去认读课文,并且通过孩子之间的互相帮助,合作去读准课文,而不是按传统的教学“一步步”领着学生向前走,能让孩子在主观意志上建立“我能学”的自信,并通过主体的实践努力达到掌握一定学*策略的“我会学”。把学*的主动权更好的教给孩子,让孩子掌握学*的策略,更利于孩子明天自己去学*。

  针对二年级学生学*语文的.特点,在教学中我特别注意加强朗读训练,注重发展学生思维。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思考什么问题,要解决什么问题,都向学生交代清楚,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反复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去理解、去感悟。营造了书声琅琅的教学氛围,教给了学生读书方法。

  进行角色朗读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同学们,青蛙说天只有井口大,小鸟说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它们争论的很激烈吧?我们怎样才能读好?我们分角色朗读,想想怎样读才读得好?”孩子们纷纷进行分角色朗读练*,态度积极认真,有的为了读好角色,练*读了好几次,课堂气氛活跃热烈。在本环节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在教学中应尊重孩子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三十个孩子就有三十只青蛙,三十只小鸟。他们可以也一定会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他们的朗读就可以表达自己不同的理解、体会和感受。我拼弃了以前那种刻意去追求“标准答案”,哪儿必须得读重音,哪儿必须读拖长音或读轻声,而是充分的给时间让孩子自己去探究,想想该怎样读,才会读好,让孩子“我口表我意”,在实践中自己发现建构,在互助中研究,合作中探索,充分地肯定孩子在阅读中的主体性以及独立性。

  在教学中我还体会到要有让孩子有*等的训练机会,我组织孩子们分组进行练*,但我发现孩子们练*时,往往就练*喜欢的角色,所接受的训练是单一的;还有的孩子,因为怕读不好角色,就单挑旁白来读。积极的孩子,朗读水*较好的孩子就“走进”角色,朗读水*较弱的就“永远”旁白,这样会造成恶性循环,不利于孩子的发展。我就创设情景,让孩子有*等的训练机会。要求孩子再研究时进行多次的练*,但每次的角色不要重复,要轮换角色。这样利于孩子们整体综合发展.

  寓言故事的教学,到最后引导学生通过认识和感受故事中的生动形象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成语的意思。我在教学寓意这一部分时,是利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切合学生生活实际来引入的,而不是纯粹的说教。“如果有人说你是坐井观天,你明白他在说你什么吗?你想对坐井观天的人说些什么?”或者让学生出点子帮助小青蛙:“你们愿意像小青蛙一样什么都不知道吗?你们能出出点子让小青蛙也能像小鸟一样见多识广吗?”这样就更能从学生的角度悟出寓言中的道理了,并能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过程与方法的训练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年级语文上册坐井观天课后教学反思 4

  我选取了二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寓言故事《坐井观天》,这篇课文短小精悍,主要通过青蛙与小鸟的三次对话,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的高才能看得远,不能像青蛙那样目光短浅,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整节课我的教学流程是这样安排的:

  1。播放动画故事《坐井观天》导入本课的.学*;

  2。在初读课文中,提出问题“本文讲了谁和谁,它们在哪里,在干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比较有针对性。

  3。检查生字词。出示本课生字,接着读词语,最后展示课文中的长句子,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

  4。在精读课文中,重点围绕青蛙和小鸟的“三次对话”进行讲解,教师帮助学生理解“一百多里”、“大话”、“无边无际”、青蛙和小鸟的“笑”的意思,让学生明白正是因为青蛙和小鸟所处的位置不同,所以看到的天是不同的。

  5。拓展延伸环节,让学生思考“青蛙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又会对小鸟说些什么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6。布置作业,让学生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课后续编这个故事。

  教师备好课,学生才能上好课,但是课堂上学生是能动的个体,实际的课堂上是存在生成的。在这节课中,我在讲解生字时,没有给予学生示范性的指导,这是一个重大的失误;此外,上课启发引导学生不到位,没有让学生真正明白“坐井观天”的深层含义。接着,刘老师给予了指导:

  在学生初读课文前,提的问题应该不超出两个,对于二年级的学生,他们记忆力有限,问题太多就会记不住。

  二年级语文上册坐井观天课后教学反思 5

  《坐井观天》是一则寓言,课文内容简短,寓意深刻。在备课的时候,我考虑到学生对寓意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而且二年级的学生表达能力有限,明白的意思可能用书面语言表达不出来。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主要从两方面入手来设计备课思路:

  一、运用了余映潮老师的板块是教学。设计了三个活动环节。活动一:尽情的读,读出味道。活动二:畅所欲言,谈出感受。活动三:合作探究,尽情想象。

  让学生尽情的读课文时,我没有局限于不同形式的朗读,而是在读的时候引导学生猜测感受青蛙和小鸟的不同心理,进而读出文本深层的思想感受。

  在读透的基础,进入第二个环节,让学生尽情的说,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在这一环节,我以辩论会的形式展开讨论,正确的想法,错误的想法在这里交汇碰撞,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各抒己见,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推向高潮。

  二、将课文的思想内容浸透在授课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来理解青蛙的看法对与否时,我让学生动手试一试:用书卷成筒状来观察天。来明白青蛙站在自己的立场来看天是没有错的,错就错在他是坐在井里看天,由于自己的见识短浅,孤陋寡闻,才会有错误的判断。

  在评价小鸟时,我让学生尽情想象,想象小鸟会飞过哪些地方?看到怎样的天?看到怎样的景物?从中明白:见识广,知识丰富,就会有正确的判断。

  通过我的逐步引导,学生的思路越来越清晰,对课文的见解更是水到渠成,思绪喷涌而出,精辟的发言引来听课老师的阵阵掌声。学生在掌声的鼓励下越说越精彩。

  当然,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还有一些细节处里的不好,例如,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时,读的不够尽兴,没有完全读出小鸟和青蛙的情感;在引导学生想象时,由于引导不到位,学生的想象没有完全打开,只是随老师的指向去想象,没有充分展现个人的想法……

  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关注细节上的设计与思考,让每一节课都尽可能的完美。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