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秒的认识》教学反思菁选

首页 / 教学反思 / | 2023-02-17 00:00:00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秒的认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1

  《秒的认识》是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时分秒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体验1秒时间,建立1秒、几秒和1分的时间观念。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抓住如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在教学生“秒的认识”时,就利用课件出示:学生熟悉的“神舟七号”发射的录像,使学生直观认识了生活中“秒”的存在,知道秒是比更小的时间单位,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通过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了“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当学*材料来源于沸腾的现实生活时,对学生将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2、联系实际,感受数学 本节课开始由“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的录像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又让学生通过课前的观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里用到了秒,通过回忆、说加深学生对秒的认识和理解。练*中,评一评跑步比赛谁第一及选择适当的时间单位填空等,这些活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教学时学生将数学知识回归到生活中进行灵活应用。当学*材料来源于现实生活时,对学生将产生强烈的吸引力。由此,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秒,树起有意义学*的意念,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的.欲望。

  3、让学生在探索中感悟

  秒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怎样才能让学生切实感受和体验1秒、几秒及1分的时间长短,我做了如下尝试:1,在教学“认识1秒”时,我让学生通过看看电子钟上数字的变化,听秒针走的声音,再用课件演示秒针的走动,亲自试验一下等方式体验“秒”的实际意义。让学生感觉秒是可以看到,可以听到可以感受到的。起到了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的作用。当提到“秒”时,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不再是一个无意义的时间概念,而是和数数、拍手、眨眼、等现实情境联系起来了,学生对“秒”的认识就有了一个鲜明具体的情境支持。在学会认识秒的过程中,提出从几到几经过了几秒,为什么或者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让学生掌握不同的认识秒的方法。

  4、通过欣赏1秒钟能做哪些事情及有关时间的格言,让学生感悟1秒虽短但不能忽视,一定要珍惜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惯。 这堂课中,我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1、学生带来的小闹钟没有充分利用,甚至有的学生胡乱的摆弄小闹钟。3、我对学生的发言没有引申,学生说“小朋友每天睡9分钟”可见,他对知识还没完全掌握,我却因为怕影响进度,只让个别学生说说他错在哪,忽视了这个本该是闪光的地方。4.学生课堂的参与还有待加强,说明我对学生的鼓励还不够,今后还有待提高。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2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时、分、秒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都要用到,课前我先把前面学过的时间知识进行了复*,如:

  1、钟面有( )根针,有( )个数字,有( )个大格?

  2、一个大格有( )个小格,钟面有( )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走了( )小时,分针走( )小格就是1分钟,1时=( )分。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是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教学重点是感受1分、1秒的时间观念。教学难点是初步建立“秒”的具体概念。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有关时、分、秒的知识,在教学中,课件演示,激发学生学*探究新知的兴趣。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课件出示主题图:钟面时刻为11:59,这是春节联欢晚会现场。看墙上的大钟,你能告诉大家,现在是几时几分吗?新年钟声就要敲响了,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师生一起倒计时:15、14、13、……1。)种面时刻为11:59)这是春节联欢晚会现场。看墙上的大钟,你能告诉大家,现在是几时几分吗?新年钟声就要敲响了,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师生一起倒计时:15、14、13、……1。)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就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单位“秒”。板书课题:秒的认识课件出示形状各异的钟表。形象的语言,精美的实物展示,使学生感到很新奇,马上对这节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钟表有3根针,时针、分针和秒针。走得最快的.就是秒针,秒针的特点:又细又长、走得最快 。秒针走一小格是一秒。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小组合作探究秒和分的关系。秒针走一小格是一秒。那么,秒针走一圈,是多少秒呢?请同学们细心观察钟面,课件演示后,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结论:1分=60秒。我还安排了一个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让他们感受“1分”有多长。我让一、二小组的同学写数,看看在指定的1分钟内能从1写到几?同时让三、四组的同学测脉搏,数一数在1分钟里,你的脉搏能跳动几次……由于联系到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学生兴趣盎然,效果不错。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学*兴趣,展现学生思维过程,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实践证明,课堂上学数学,生活中用数学,把教学同生活实践恰当结合,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有利于知识的学*和智能的提高。不足之处:学生初次认识最小的时间单位“秒”,虽然在学*“秒”之前,已复*了时和分,在练*中,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有一些学生掌握的不好,需要加强训练,弄清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3

  大家都是用下面这样的方式来导入的,我也这样设计了(见下面的教学流程,呵呵,落入了俗套),但中间加了问题:为什么用秒作单位呢?可与时、分作比较,引导学生回忆以前是如何学*“时”的时间概念的?那么今天我们想想怎样来研究“秒”,引导学生体会学*的方法。

  如果不这样去引入,那么又可以怎样去教呢?可以从哪里去入手?突破口在哪里??

  想到的切入点:

  出示下面的信息:

  (1)喷气式飞机每秒飞行500米

  (2)火车每秒约行55米

  (3)小汽车每秒约行20米

  (4)卫星每秒飞行7900米

  (5)现代化工厂的流水线每秒生产成千上万个零件

  (6)装配一台海信电视节约1秒钟,整个公司一年可节约成本500万元。

  此时此刻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时间短、效率高、创造的.价值高!

  师:秒表示时间短,你说说怎么个短法呢?

  继而展开.......

  三上《秒的认识》教学流程

  一、导入

  1.人们用倒计时的方式来等待神七的发射。春节联欢晚会…10、9、8…这里表示多少时间呢?为什么用秒做单位?在生活中,我们计量很短的时间,常常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2.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时间单位秒?

  二、探知

  (一)感知1秒

  1.关于秒,你已经知道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2.出示钟表,认识秒针

  3.感知1秒,1小格为1秒。

  感知1秒能干些什么?

  (1)喷气式飞机每秒飞行500米

  (2)火车每秒约行55米

  (3)小汽车每秒约行20米

  (4)卫星每秒飞行7900米

  (5)现代化工厂的流水线每秒生产成千上万个零件

  (6)装配一台海信电视节约1秒钟,整个公司一年可节约成本500万元。

  此时此刻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时间是1秒1秒累积起来的,我们要珍惜每1分,每1秒。

  (二)感知几秒

  1.1大格为5秒。2走到3走了几秒?5走到8呢?

  2.感知15秒、30秒。

  3.从教室这头走到那一头大约要几秒?系一条红领巾大约要几秒?

  (三)认识1分=60秒

  1.观察秒针走60小格,分针走多少?1分=60秒

  2.感知1分钟能做什么?举例

  3.时间格言

  三、练*

  1.估算1分的活动

  学生把头趴在桌子上,老师说开始,大家心里估计1分钟的长度,觉得时间到了,就没有声音坐直。

  看钟表秒针走动,拍手数数,感知1分钟。

  2.我会填。

  我们上一节课要40()。

  小明跑50米用9()。

  妈妈每天工作8()。

  3.我会转化。

  60秒=( )分 4分=()秒

  70秒=()分()秒 90秒=()分()秒

  10分=( )秒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4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和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秒”是较小的计量时间的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小学生一般不易感知1秒和几秒有多长。

  下面我首先说一下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本节课的第一个学*目标是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学生在生动直观的情境中感知时间单位“秒”,体验秒是比时和分小的时间单位,帮助学生建立“1秒”的概念。这一目标中感知一秒时间,学生认识了一秒,知道秒是比时和分小的时间单位,学生掌握较好,会选择合适的时间单位填空。但是对一秒时间的体验不够充分、估计较短时间不够准确,有一部分学生在估计时间时误差较大,原因是对1秒感知浮浅、不真实。这一学*目标达成不够好。下一学*目标是创设有趣的游戏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引导学生经历“几秒”,从中培养学生估算时间的能力,进而引导学生在观察、体验数学活动中,知道“1分=60秒”。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在秒针、分针的变化过程中,从学生的回答提问和进行半分钟、2分钟化秒的计算中,可以看出这一学*目标已达成。第三个学*目标是通过对分和秒的体验、感受,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在教学中通过学生听、说秒针走动的声音,说一说,演一演1秒钟、1分钟你会做些什么,体验“秒”“分”的短暂。又出示1秒现代化工具所做的事情图片和刘翔比赛视频等,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时间无处不在,同时受到惜时教育。

  本节课的教学行为有效性分析如下:在本节课的学*过程中我的教学行为设计主旨就是“让学生不断地,有层次性地体验,在体验中,不知不觉的完成了本课的学*目标”,我首先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初步感知时间单位“秒”。 用学生熟悉的钟表滴答声和春晚倒计时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结合学过的时和分,唤醒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引出比分更小的单位——秒,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又能直观认识生活中“秒”的存在,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

  念。但在教学这这一环节时,学生情绪低落,过于拘谨、紧张,原因是没有进行课前的`准备活动,来消除或缓解学生的紧张心理。学生的紧张使我也紧张,在后面环节没能灵活调节,又加上备课不够充分,导致出现种种问题。首先由于学生紧张在迎新年倒计时时学生反响太低落,跟预设相差太远。然后问:“同学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时间单位秒?”这一问题问的面广,学生无从下手,回答偏离目标较大,没有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应当问: “同学们,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倒计时?”然后再引出秒是小的时间单位。

  观察钟面,复*旧知这一教学行为,是帮助学生巩固以前对钟面刻度,时、分的计时方法的认识,对后面几秒、1分的认识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但在进行时问题没有设计好层次,问的精准一些,而是直接让学生介绍自己的钟表。导致学生回答东一榔头西一棒,不得已打断回答,老师引导复*,现在回想处理非常不妥,应当引导而不能代办。

  在多种感观参与,建立1秒的概念这一环节中,我通过学生自己用声音和动作等来配音、配动作,调动了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同时参与活动,全方位地感受1秒,使学生有了具体的、物化的感受。但学生在这个问题上能自由发挥,增加感性认识。每个人都有参与的机会与能力,能在实际动作中体验“1秒”的长短。学生就是不会交流、不愿交流,比如模仿秒针走动的声音时声音小,而我又没有及时的鼓励引导,让多名学生参与或是集体参与。

  体验1秒的价值环节中,让学生观看一秒钟里飞机、卫星行驶的路程,我国研制的巨型计算机的计算速度,发电厂的发电量等资料以及学生熟悉的刘翔奥运会夺冠的成绩与学生前面谈到的对一秒的感受是很短的形成强烈的对比,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一秒虽短暂,但却是相当有价值的,引出1秒也无比的重要,使孩子懂得了要爱惜时间,抓紧时间,一分一秒都不能浪费。在这里学生观看后一秒的惊人速度和刘翔的比赛精彩回顾,学生反应一般没有

  几秒的认识教学先让学生看课件演示,说出秒针走了多少秒。学生有的用数数的方法说出了秒针走的时间,也有的利用旧知的迁移用秒针走了几大格几小格来判断秒针走了多少秒。又进行同桌互问互答秒针走了多少秒的小组活动。此处教学,再一次让学生体验了时间单位“秒”,加深了学生对秒的认识,同时还尊重了学生认知水*的差异,最后,加以引导优化了方法。

  对于分与秒的关系,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在课前就有所了解,因此,此处教学重点又一次放在了体验上,通过课件上秒针走一圈和分针就走一小格的直观演示,让学生能通过观察,亲身体验分与秒的关系,从而抽象出1分=60秒的结论。

  动静结合的一分钟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1分钟的长短,体验1分钟的价值,学生们兴味盎然,积极性非常高,同时通过活动还将“时间相同,做的数量越多,速度就越快的数学思想”加以了渗透。

  估测时间的活动是利用前面学生对1秒、几秒的体验进行的,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估测,由第一次的估不准,到听同学交流方法,再到第二次大部分估准,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了估测短时间的方法。锻炼了对较短时间的估计能力。

  虽然在课堂中我完成了知识教学任务,但在教学中应该进一步扩展最大知识空间、活动空间、探索空间,让活动体验更加扎实有效,扩大知识面,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中掌握了解更多的知识。同时,课堂上教学语言不够简洁准确、激励性语言过于单一。不能很好的调控课堂、驾于课堂、组织课堂。使本节课预设的精彩环节没能很好的实现其价值。不过,我相信随着不断的积累与学*,我的经验会更丰富,在以后的教学中不仅会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更会关注学生在学*中的变化和发展。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5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认真地观察,反复地比较、猜测,独立地思考、归纳、分析和整理。这一切都需要时间作保证。“以高效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实效发展“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和追求的目标。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创设有利的学*情境,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教师要全心全意的,创造性地给他们营造发挥自主性、能动性的环境和条件,创设充分展示创造思维的机会和舞台。

  在学生借助自己的钟表体验1秒时,我让学生听、看自己的钟表1秒钟是怎么表示的,然后全班交流,通过这个有趣的过程,学生不知不觉的体验了1秒钟的时间,接下来设计一个动作表示1秒,更强化了1秒钟的`时间观念……在整个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在有趣的活动中,但这个活动始终为教学目标服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学生始终是主动的。这样,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真正的发展。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6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7

  《认识秒》这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时、分的认读以及对几时几分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的,这节课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到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引导学生对钟面进行观察,通过观察知道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是秒针。通过引导学生听时钟工作的声音掌握秒针走一小格的持续时间是一秒。这个环节同学们观察得比较仔细,回答问题也非常积极,取得这样的效果,得益于导入时是以学生喜欢参加的体育活动项目入手,很快就吸引住了同学们的眼球,把学生的精力集中起来。

  教学分与秒的关系时,主要是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操作钟表学具,以及仔细的观察得出秒针走完一圈走了60个小格,是60秒,秒针走完一圈的同时分针刚好走了一小格,也就是一分,所以1分等于60秒。通过引导学生操作,使学生真正理解分与秒的关系,秒与分是息息相关的。

  教学认识电子钟面上的时间时,首先是出示一个电子钟面上的时间,然后让2/3名同学说出电子钟面上的时间,再根据学生说的`情况,针对有错误的地方进行纠正,如果没有错误就给予肯定,从而教会学生认识电子钟面上的时间的方法。练*是知识的学*和巩固必不可少的,没有练*的教学就如同饭才煮熟了一半,因此,本节课我还设计了一些关于秒的认识的练*题,帮助学生达到学懂会用的效果。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8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认为本节课的难点是初步建立秒的具体概念、感受 1 分、 1 秒的时间观念。 我的设计理念是: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会秒的实际意义,建立秒的时间观念,逐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惯和意识。时间单位又不像长度、质量单位那样可以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时间单位比较抽象。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学生会感到不*惯。这就给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学*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使数学学*活动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在教学中借助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分、秒的实际意义,丰富学生对时间观念的.感性认识,逐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惯。

  2、重视直观教学,注重实际体验。在教学中借助实物、直观教具、学具和多媒体课件,组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观察、动手实践、自主交流中获得对时间观念的体验,积累丰富的表象,从而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掌握分、秒之间的进率关系。

  3、以“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的程度,培养“主角”意识,重视体验。新理念下倡导自主学*,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1秒看不见,摸不着,1秒到底有多长,只有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活动,才能形成自己的体验。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看着钟面秒针的走动点头、拍手、数数,学生的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都能同时参与活动,全方位地感受1秒,充分体验了1秒的长短。同时,教师在学生清晰地建立对1秒的认识后,还引导学生通过做课件感受5秒、10秒的时间,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体验到估计较短时间的常用方法,加深了对1秒的体验。

  4、将数学教学融入生活应用中,让数学问题生活化,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水*。练*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由此,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是由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应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这堂课中,我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

  1、在学*“1分=60秒”的这个环节中,应适时地“放”一下学生,让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提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对后进生关注不够。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9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时间有一个更完整更深入的认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珍惜分分秒秒。

  数学教师要善于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创设出贴*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为数学问题。我利用学生熟悉的新年联欢晚会的场景导入新课,立刻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直观认识生活中“秒”的存在,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学生在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中初步感受“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抽象性,而数学内容的抽象性是通过对生活内容经过提炼后最终形成的。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有大量的.具体的“原型”。所以,我让学生说一说在哪里还用到时间单位 “秒”?学生纷纷举手说,如跑步比赛、电子显示屏上跳动的数、“神舟十号”上天。于是我在网上搜索到“神舟十号”载人航天飞行成功的情景,播放给学生看,并进行适当的德育教育。

  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学会学*,已经成为共识。因此,我鼓励学生在更大自由度的环境中大胆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我让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钟表,让学生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有关“秒”的知识。充分地去观察、猜测,进一步认识秒表、电子表、有秒针的钟表都是怎样计量“秒”的。学生们发现了“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就是1秒”、“秒针走一圈,分针正好走一小格。”从而得出1分钟=60秒。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操作是自由的,学生始终是主动的。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所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有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而自己探究,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例如:在体会1秒的长短时,我让学生通过看秒针走动,听秒针走动的声音,猜测1秒钟你可能会做些什么,亲自试验一下等方式体验“秒”的实际意义。通过数数、拍手、眨眼、回头……等活动让学生建立“秒”的概念。

  为了让学生初步体会“1秒”的价值,我为同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如飞机每秒约行250米,卫星每秒约行7900米。同学们在吃惊中自发的呐喊要珍惜每一秒钟。

  我仍将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努力变革教学方式,使学生尽快形成探究性学*方式,让学生在数学学*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10

  《秒的认识》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初步学*了“学看钟表”,知道了“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快到几时”;在二年级“时分的认识”中已经知道了1时=60分。在这个基础上来学*时间单位“秒”和“1分=60秒”,本节课的学*目标看似简单,但由于“秒”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且不易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让学生感兴趣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体验秒的长短,建立“秒”的概念,这部分知识学*之后,对于提高学生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惯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开发身边的教学资源,利用小闹钟和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观察秒针;通过倾听、亲身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对“秒”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逐步建立表象,最后达到在学生的头脑中“秒”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时间概念,而是与自己的某一动作相联系的,在多次体验中,最终使学生能够脱离钟表,准确地判断几秒、十几秒,甚至1分钟的长短,使秒的概念真正内化。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以新年的钟声为背景,让学生通过读秒,使学生初步感知时间单位“秒”的概念,并由此发散,

  2、根据学生的需要教师播放刘翔夺冠的录像,再次感知“秒”,播放神舟七号发射升空的.录像,由倒计时指挥员倒数10个数经历的时间,引出10秒。这样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的广泛应用。

  二、自主探究,体验内化

  分三步进行:

  (一)自主探究“秒”;

  (二)体验内化“秒”;

  (二)体验内化“分”

  1、课件出示钟表店,提供不同的计时工具,教师将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甩给了学生,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互动探究,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发现其中的规律,这样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的热情,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领域。

  2、让学生观察不同的钟面结构,分析大格与小格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感知分、秒二针运动快慢的轨迹。从秒针的认识——感受秒——以分作比,强调了观察,突出了体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悟,增进了情感体验。该层次透射出教师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尤其体现在分、秒关系上,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探索、研究、发现、归纳和总结。这样安排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3、让学生亲自观察、感悟1分钟究竟有多长?亲身体验1分钟能做多少事?并由此联系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即:人类在1分钟内所创造的价值。教学激活了学生,使学生领悟到在1分钟内蕴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在向学生传授数学思想的同时,还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

  4、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在多媒体课件的引擎下,调动学生多种感观参与教学活动。这样设计既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更要服务于生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逐步发现所学知识的价值。

  四、结合名言,总结全课

  欣赏关于时间名人名言,整堂课结束时,再次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将一些名言送给学生,达到“课已尽意长存”的效果。

  存在不足:

  1、课堂的气氛还不够活跃:也许是孩子过于紧张了,也许是孩子还没有进入学*状态……不管是什么样的猜想,我想有一点是不会变的——我没有进最大的努力去调动课堂的气氛。面对孩子*静的状态,我没有去调动他们,面对孩子的回答,我的评价是简单的,没能激起他们回答问题的欲望。整节课其实是还可以更活跃一些。

  2、老师说的有些过多:作为一名新老师,我时刻担心孩子不懂,经常反复强调知识点,今后应该尝试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自我归纳,逐步做到:学生懂的不讲,讲后学生还是不懂的不讲,只讲学生听了能懂的知识。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11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学*了时、分的认识,能看着钟面说出几时几分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秒的认识》教学反思。本课的知识性目标相对简单,但单位时间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重量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本节课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体验1秒时间的长短,逐步建立1秒、几秒和1分的时间观念。

  秒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怎样才能让学生切实感受和体验1秒、几秒及1分的时间长短,我做了如下尝试:

  1、在教学“认识1秒”时,我让学生观察钟面上秒针走一格,同时滴答一响,再用课件演示秒针的走动,让学生感觉秒是可以看到、可以听到、可以感受到的。起到了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的作用。

  2、在体验1秒的长短时,我让学生自己做一些一秒能完成的动作,学生很有成就感的汇报:我能拍一下手、我能眨一下眼、我能跺一下脚、我能摸一下耳朵……再当提到“秒”时,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不再是一个无意义的时间概念,而是和拍手、眨眼等现实情境联系起来了,学生对“秒”的认识就有了一个鲜明具体的情境支持。

  3、在学*认识几秒的过程中,第一步:我让学生先跟着钟表秒针的节奏数数、拍手,让学生感受几秒。因为学生都有事做,所以走神的少。第二步:我让一名*时写字慢的学生(余佳俊)和一名*时写的快的学生(樊宇萍)上黑板,写“我爱数学”四个字,并让其他同学估测他们各自所用的时间,同时我用秒表计时,最后反馈。因为比赛能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所以每一个学生都很认真的用数数的方式估测几秒,大部分同学都估测的差不多,学*效果挺好。第三步:学生思考几秒钟究竟能做什么事情,锻炼对较短时间的估计能力,以便能够把课堂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对学生提出的明显不能完成的事情教师及时引导,并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让学生亲自体会一下,改善学生的错误印象。比如说脉搏的跳动,我就是让学生的按照中医诊脉的方法找到寸关尺的部位,体验一下脉搏跳动的速度,并且为他们看时间,让他们了解10秒钟自己的脉搏大概跳动了多少下。渗透了学生对几秒的估测与感悟。

  4、在探究分和秒的关系时,因为1分=60秒是本课的重难点。但由于有1时=60分的知识基础,所以学生在学*时不会感到非常困难。第一步:我出示课件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多少格进行交流而得出结论,我给予适当启示指导。学生先通过自己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看看自己得出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性,是不是正确的结论,这样结论的得出水到渠成。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交流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方法、能力和*惯。第二步:①安静地想、看:体验一分钟的过程,安静地想和看比拍手体验更准确,而且是让学生亲眼盯着钟面上的秒针转动了一圈,再一次巩固1分=60秒的结论;②自由活动:让学生完成自己认为一分钟能完成的事情(师适当提示),学生自由发挥:(有的点头、有的整理书包、有的折纸飞机、有的画喜羊羊、有的……,学生自由活动有创造性。经过前两次的体验,学生基本能够正确控制自己行动的时间,使体验过程动静交替,做中想,想中学,亲身经历知识*得的过程;同时,又发展了思维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但创新力度不大,今后需提高创新力度。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重视“经历”、“体验”、“探索”这个过程,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尽快形成探究性学*方式,让学生在数学学*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12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和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知识性目标相对简单,“秒”是较小的计量时间的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小学生一般不易感知1秒和几秒有多长。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秒、几秒及1分的时间观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用“经历”、“体验”、“探索”等过程性目标动词刻画出学生数学的活动水*。而体验又是一种情感真正投入的学*活动,它需要学生身处学*环境中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使之成为学生的一种学*能力。例如:在教学“认识1秒”时,我让学生通过反复看秒针走动,听、说秒针走动的'声音,说一说,演一演1秒钟你会做些什么,体验“秒”的实际意义。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脱离钟面的辅助作用进行再体验从而形成初步的1分、1秒的观念,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当提到“秒”时,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不再是一个无意义的时间概念,而是和数数、拍手、眨眼、回头……等现实情境联系起来了,学生对“秒”的认识就有了一个鲜明具体的情境支持。几秒的认识教学先是让学生静静地体验五秒、二十秒,再让学生说出秒针走了多少秒。学生有的用数数的方法说出了秒针走的时间,也有的利用旧知的迁移用秒针走了几大格几小格来判断秒针走了多少秒。此处教学,再一次让学生体验了时间单位“秒”,加深了学生对秒的认识,同时还尊重了学生认知水*的差异,最后,通过教师的引导也优化了方法。这节课中,始终贯穿的一根主线就是让学生不断地,有层次性地体验,在体验中,不知不觉他们对秒的认识已经达到一个高潮,也较好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得以发挥出来。任何的学*都是一种主动建构过程。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就理解了。可见,让我们的学生亲身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是学生学*数学的最佳方式。

  本课的另一特点是突显了数学的文化、教育功能。数学不仅仅只是科学,也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份,长期以来,我们过分强调数学的科学性,忽视了其作为文化功能的存在,以致在一般人眼中,数学是枯燥、无味的,只是一些没有生机的数字和图形的堆砌。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我们在强调作为科学的数学时,更要让学生感受到作为文化的数学的存在。本课通过让学生看一秒能做多少事,看刘翔夺冠的资料,充分地让学生感受了时间的宝贵,感受到了数学的文化性和教育性,是本课极具人文关怀的体现。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13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葛晓静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

  认为本节课的难点是初步建立秒的具体概念、感受1分、1秒的时

  间观念。我的设计理念是:让学生在动脑、动手、动眼观察的亲身

  实践中体会秒的实际意义,建立秒的时间观念,逐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惯和意识。

  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学生会感到不*惯。这就给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学*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几点:

  1、重视直观教学,注重实际体验。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秒钟的

  动画,组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观察、动手实践、自主交

  流中获得对时间观念的体验,积累丰富的表象,从而建立分、秒的'时

  间观念,掌握分、秒之间的进率关系。

  2、以“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主动参

  与学*的程度,培养“主角”意识,重视体验。1秒看不见,摸不着,1秒到底有多长,只有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活动,才能形成自己的体验。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看着钟面秒针的走动拍手、数数,学生的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都能同时参与活动,全方位地感受

  1秒,充分体验了1秒的长短。同时,教师在学生清晰地建立对

  1秒的认识后,还引导学生通过做课件感受1分的时间,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体验到估计较短时间的常用方法,加深了对分钟的体验。

  3、将数学教学融入生活应用中,让数学问题生活化,提高学生应

  用数学知识水*。练*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如小明睡觉大约8(时),100米赛跑的时间大约是30(秒)将数学教学融入生活应用中,让数学问题生活化,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水*。由此,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是由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应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14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由于时间单位比较抽象,所以我认为本节课的难点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秒的具体概念、感受1分、 1秒的时间观念。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积极参与、亲身体验。如:我让学生随着秒针走动时所发出的声音一起感受1秒的长短;再如:我还让学生在课堂上亲身体验1分钟时间的长短——有的学生在1分钟写出了22个汉字、有的学生在1分钟写出了60个数字、……,在这一系列的亲身体验的活动中,学生不仅对1分、1秒的时间长短有了体验,而且也初步建立起来了1分、1秒的`时间观念。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时间观念,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我还在课堂上给他们补充了一些1分钟之内能做的事情,如: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能播180个字,银行点钞机能点1500张人民币、……这些课外知识的增加,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同时也为他们建立1秒的时间观念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我还增加估测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如:

  (1)做一次深呼吸用了()秒。

  (2)从教室前面走到后面用了()秒。

  (3)你系红领巾大约需要用()秒。

  这些题目的设计不仅检测了学生对秒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

  当然,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如:对学生珍惜时间的教育的力度不够,多数学生虽然能从1分钟可以做许多事中体验时间的宝贵,但很明显他们只认识到了,并没有付诸实践。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15

  《秒的认识》是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时分秒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体验1秒时间,建立1秒、几秒和1分的时间观念。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抓住如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在教学生“秒的认识”时,就利用课件出示:学生熟悉的“神舟七号”发射的录像,使学生直观认识了生活中“秒”的存在,知道秒是比更小的时间单位,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通过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了“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当学*材料来源于沸腾的现实生活时,对学生将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2、联系实际,感受数学 本节课开始由“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的录像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又让学生通过课前的观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里用到了秒,通过回忆、说加深学生对秒的认识和理解。练*中,评一评跑步比赛谁第一及选择适当的时间单位填空等,这些活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教学时学生将数学知识回归到生活中进行灵活应用。当学*材料来源于现实生活时,对学生将产生强烈的吸引力。由此,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秒,树起有意义学*的意念,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的欲望。

  3、让学生在探索中感悟

  秒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怎样才能让学生切实感受和体验1秒、几秒及1分的时间长短,我做了如下尝试:

  1、在教学“认识1秒”时,我让学生通过看看电子钟上数字的变化,听秒针走的声音,再用课件演示秒针的走动,亲自试验一下等方式体验“秒”的实际意义。让学生感觉秒是可以看到,可以听到可以感受到的。起到了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的作用。当提到“秒”时,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不再是一个无意义的时间概念,而是和数数、拍手、眨眼、等现实情境联系起来了,学生对“秒”的认识就有了一个鲜明具体的情境支持。在学会认识秒的过程中,提出从几到几经过了几秒,为什么或者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让学生掌握不同的'认识秒的方法。

  4、通过欣赏1秒钟能做哪些事情及有关时间的格言,让学生感悟1秒虽短但不能忽视,一定要珍惜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惯。 这堂课中,我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

  1、学生带来的小闹钟没有充分利用,甚至有的学生胡乱的摆弄小闹钟。

  2、我对学生的发言没有引申,学生说“小朋友每天睡9分钟”可见,他对知识还没完全掌握,我却因为怕影响进度,只让个别学生说说他错在哪,忽视了这个本该是闪光的地方。

  3、学生课堂的参与还有待加强,说明我对学生的鼓励还不够,今后还有待提高。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菁选扩展阅读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菁选(扩展1)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菁华9篇)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1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认为本节课的难点是初步建立秒的具体概念、感受1分、1秒的时间观念。我的设计理念是:让学生在动脑、动手、动眼观察的亲身实践中体会秒的实际意义,建立秒的时间观念,逐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惯和意识。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学生会感到不*惯。这就给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学*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几点:

  1、重视直观教学,注重实际体验。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秒钟的动画,组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观察、动手实践、自主交流中获得对时间观念的体验,积累丰富的表象,从而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掌握分、秒之间的进率关系。

  2、以“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的程度,培养“主角”意识,重视体验。1秒看不见,摸不着,1秒到底有多长,只有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活动,才能形成自己的体验。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看着钟面秒针的走动拍手、数数,学生的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都能同时参与活动,全方位地感受1秒,充分体验了1秒的长短。同时,教师在学生清晰地建立对1秒的认识后,还引导学生通过做课件感受1分的时间,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体验到估计较短时间的常用方法,加深了对分钟的体验。

  3、将数学教学融入生活应用中,让数学问题生活化,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水*。练*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如小明睡觉大约8(时),100米赛跑的时间大约是30(秒)将数学教学融入生活应用中,让数学问题生活化,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水*。由此,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是由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应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堂课中,我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

  1、这节课的学*速度有些快,知识点抽象,理解有些困难。

  2、在学*“1分=60秒”的这个环节中,应适时地“放”一下学生,让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提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对后进生关注不够。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重新设计,学生认真观察仔细聆听这一环节的探索新知,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足够的空间来想、说、做。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2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时间有一个更完整更深入的认识。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抓住如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了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数学,运用数学。因此,数学教师要善于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创设出贴*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为数学问题。

  我利用学生熟悉的新年联欢晚会的场景,使学生直观认识生活中“秒”的存在,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通过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2、联系实际探索。

  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抽象性,而数学内容的抽象性是通过对生活内容经过提炼后最终形成的。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有大量的具体的“原型”。所以,我让学生从身边找一找在哪里见过“秒”?使学生对各种钟表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

  实践表明,如果所学的新知识可以从生活实际中找到原型的话,那么从现实生活中学*新知识更容易使学生接受和理解。

  3、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增大探究空间。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认真地观察,反复地比较、猜测,独立地思考、归纳、分析和整理。这一切都需要时间作保证。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学会学*,已经成为共识。因此,我们应该在更大自由度的环境中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教师只是全心全意的给他们营造发挥自主性、能动性的环境和条件,创设充分展示创造思维的机会和舞台。

  在学生把能计量“秒”的钟表拿回去之后,我设计了同桌互相介绍“好朋友”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地去观察、猜测,进一步认识秒表、电子表、有秒针的钟表都是怎样计量“秒”的。并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探究有秒针的钟表有哪些“小秘密”?学生们发现了“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就是1秒”、“秒针走一圈分针,正好走一小格。”从而得出1分钟=60秒。以及“秒针走得最快,时针走得最慢”……在整个探究过程中,问题是开放的,目标是明确的,思维是发散的,操作是自由的,学生始终是主动的。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所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有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

  4、让学生去体验探究过程。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而自己探究,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

  例如:在教学“认识1秒”时,我让学生通过看秒针走动,听秒针走动的声音,猜测1秒钟你可能会做些什么,亲自试验一下等方式体验“秒”的实际意义。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脱离钟面的辅助作用进行再体验从而形成初步的1分、1秒的观念,是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当提到“秒”时,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不再是一个无意义的时间概念,而是和数数、拍手、眨眼、回头……等现实情境联系起来了,学生对“秒”的认识就有了一个鲜明具体的情境支持。

  用“体验”的方法来学*数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密切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5、注意让学生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证明,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努力变革教学方式,使学生尽快形成探究性学*方式,让学生在数学学*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这是有效教学的策略之一,这应成为今天数学教学改革的核心价值取向。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3

  “秒的认识”是学生已经认识时、分和会读写几时几分的基础上进行学*的,从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实际情境中,感受秒的意义,探索分与秒的进率关系,体验1分、1秒的长短,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本节课我拟定了四个学*目标:

  1、学生观察钟面,认识钟表的结构,及较小的时间单位秒,通过观察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一小格,知道1分=60秒。

  2、学生在“老师计时学生做动作”的活动中,体验一分和一秒的长短。

  3、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互相拨动钟面上的秒针,明确秒针从一个数字到下一个数字所表示的时间。

  4、通过“红灯停,绿灯行”的活动,学生亲自经历估算时间的过程,进一步体会1秒的长短。

  根据这四个学*目标,我设计了6个环节:

  1、通过学生熟悉的春节联欢晚会中新年钟声即将敲响时倒计时的`场景,学生知道在计量很短的时间要用到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

  2、通过观察钟面,让学生认识秒针,知道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

  3、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相互拨动钟面上的秒针,明确秒针从一个数到下一个数字所表示的时间,知道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了一小格。

  4、通过学生熟悉的“红灯停”“绿灯行”的活动学生亲自经历估算时间的过程,进一步体会1秒的长短,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5、学生在“老师计时学生做动作”的活动中体验1分1秒的长短,让学生懂得珍惜时间。

  6、学生谈收获,自由说说自己的学*感受,重现知识体系,有利于学生巩固新知识。

  这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1、语言组织上不够精炼。

  2、各个环节衔接的不够紧凑。

  3、和学生交流这方面还有待提高。

  4、在学*“1分=60秒”这个环节中虽然也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去操作,但是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

  通过这节课的学*,在以后的实际教学中,我依然坚持精心备好每节课,认真写反思,多听课,多向老师们请教,还要不断地加强语言组织能力,认真学*专业知识,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多多改进课堂教学方式,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4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葛晓静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

  认为本节课的难点是初步建立秒的具体概念、感受1分、1秒的时

  间观念。我的设计理念是:让学生在动脑、动手、动眼观察的亲身

  实践中体会秒的实际意义,建立秒的时间观念,逐步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惯和意识。

  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学生会感到不*惯。这就给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学*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几点:

  1、重视直观教学,注重实际体验。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秒钟的

  动画,组织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观察、动手实践、自主交

  流中获得对时间观念的体验,积累丰富的表象,从而建立分、秒的时

  间观念,掌握分、秒之间的进率关系。

  2、以“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主动参

  与学*的程度,培养“主角”意识,重视体验。1秒看不见,摸不着,1秒到底有多长,只有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活动,才能形成自己的体验。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看着钟面秒针的走动拍手、数数,学生的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都能同时参与活动,全方位地感受

  1秒,充分体验了1秒的长短。同时,教师在学生清晰地建立对

  1秒的认识后,还引导学生通过做课件感受1分的时间,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体验到估计较短时间的常用方法,加深了对分钟的体验。

  3、将数学教学融入生活应用中,让数学问题生活化,提高学生应

  用数学知识水*。练*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如小明睡觉大约8(时),100米赛跑的时间大约是30(秒)将数学教学融入生活应用中,让数学问题生活化,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水*。由此,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是由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应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5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和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知识性目标相对简单,但单位时间比较抽象,不象长度单位、重量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钞、几秒及1分的时间观念。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抓住如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了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数学,运用数学。因此,数学教师要善于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创设出贴*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为数学问题。我在教学生“秒的认识”时,就利用课件出示:学生熟悉的奥运会开幕式倒计时的录像使学生直观认识了生活中“秒”的存在,知道秒是比更小的时间单位,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通过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了“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当学*材料来源于沸腾的现实生活时,对学生将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二、联系实际,感受数学。

  数学来自生活,又为生活所用。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有大量的具体的“原型”。所以,我让学生从身边找一找在哪里见过或用过“秒”,使学生对各种钟表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从现实生活中学*新知识更容易使学生接受和理解,借用“红绿灯”等用秒计时的场合,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更能激起他们探索新知的欲望。并且在练*中,也力求练*学生的实际生活,例如读出日常钟表的时间,做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多长时间,给短跑的运动员排名次等等。这些活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教学时学生将数学知识回归到生活中进行灵活应用。当学*材料来源于现实生活时,对学生将产生强烈的吸引力。由此,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秒,树起有意义学*的意念,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的欲望。

  三、让学生去体验探究过程。

  秒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怎样才能让学生切实感受和体验1秒、几秒及1分的时间长短,我做了如下尝试:1,在教学“识1秒”时,我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的学具小闹钟或手表,听秒针走的声音,再用课件演示秒针的走动,亲自试验一下等方式体验“秒”的实际意义。让学生感觉秒是可以看到,可以听到可以感受到的。起到了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的作用。当提到“秒”时,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不再是一个无意义的时间概念,而是和数数、拍手、眨眼、等现实情境联系起来了,学生对“秒”的认识就有了一个鲜明具体的情境支持。在学会认识秒的过程中,提出从几到几经过了几秒,为什么或者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让学生掌握不同的认识秒的方法。用“体验”的方法来学*数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密切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借助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由此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的意识。

  四、让学生在欣赏中感悟。

  一秒时间很短,在体验一秒的时候学生就认识到自己做不了多少事情,但通过看现代化工具一秒钟能做什么及刘翔夺冠的精彩视频,让学生感受到一秒虽短,但价值无穷,只要认识抓紧,努力拼搏,一秒是可以成就很多事情的。

  这堂课中,我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在学*“1分=60秒”的这个环节中,应适时地“放”一下学生,让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提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6

  “秒的认识”是学生已经认识时、分和会读写几时几分的基础上进行学*的,从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实际情境中,感受秒的意义,探索分与秒的进率关系,体验1分、1秒的长短,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本节课我拟定了四个学*目标 :

  1、学生观察钟面,认识钟表的结构,及较小的时间单位秒,通过观察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一小格,知道1分=60秒。

  2、学生在“老师计时学生做动作”的活动中,体验一分和一秒的长短。

  3、通过学生动手操作互相拨动钟面上的秒针,明确秒针从一个数字到下一个数字所表示的时间。

  4、通过“红灯停,绿灯行”的活动,学生亲自经历估算时间的过程,进一步体会1秒的长短。

  根据这四个学*目标,我设计了6个环节:

  1、通过学生熟悉的春节联欢晚会中新年钟声即将敲响时倒计

  时的场景,学生知道在计量很短的时间要用到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

  2、通过观察钟面,让学生认识秒针,知道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

  3、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相互拨动钟面上的秒针,明确秒针从一

  个数到下一个数字所表示的时间,知道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了一小格。

  4、通过学生熟悉的“红灯停”“绿灯行”的活动学生亲自经

  历估算时间的过程,进一步体会1秒的长短,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5、学生在“老师计时学生做动作”的活动中体验1分1秒的

  长短,让学生懂得珍惜时间。

  6、学生谈收获,自由说说自己的学*感受,重现知识体系,

  有利于学生巩固新知识。

  这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1、语言组织上不够精炼。

  2、各个环节衔接的不够紧凑。

  3、和学生交流这方面还有待提高。

  4、在学*“1分=60秒”这个环节中虽然也放手让学生去讨论、去操作,但是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

  通过这节课的学*,在以后的实际教学中,我依然坚持精心备好每节课,认真写反思,多听课,多向老师们请教,还要不断地加强语言组织能力,认真学*专业知识,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多多改进课堂教学方式,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7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时间有一个更完整更深入的认识。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抓住如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了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数学,运用数学。因此,数学教师要善于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创设出贴*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为数学问题。

  我利用学生熟悉的新年联欢晚会的场景,使学生直观认识生活中“秒”的存在,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通过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2、联系实际探索。

  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抽象性,而数学内容的抽象性是通过对生活内容经过提炼后最终形成的。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有大量的具体的“原型”。所以,我让学生从身边找一找在哪里见过“秒”?使学生对各种钟表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

  实践表明,如果所学的新知识可以从生活实际中找到原型的话,那么从现实生活中学*新知识更容易使学生接受和理解。

  3、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增大探究空间。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认真地观察,反复地比较、猜测,独立地思考、归纳、分析和整理。这一切都需要时间作保证。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学会学*,已经成为共识。因此,我们应该在更大自由度的环境中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教师只是全心全意的给他们营造发挥自主性、能动性的环境和条件,创设充分展示创造思维的机会和舞台。

  在学生把能计量“秒”的钟表拿回去之后,我设计了同桌互相介绍“好朋友”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地去观察、猜测,进一步认识秒表、电子表、有秒针的钟表都是怎样计量“秒”的。并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探究有秒针的钟表有哪些“小秘密”?学生们发现了“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就是1秒”、“秒针走一圈分针,正好走一小格。”从而得出1分钟=60秒。以及“秒针走得最快,时针走得最慢”……在整个探究过程中,问题是开放的,目标是明确的,思维是发散的,操作是自由的,学生始终是主动的。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所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有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

  4、让学生去体验探究过程。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而自己探究,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

  例如:在教学“认识1秒”时,我让学生通过看秒针走动,听秒针走动的声音,猜测1秒钟你可能会做些什么,亲自试验一下等方式体验“秒”的实际意义。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脱离钟面的辅助作用进行再体验从而形成初步的1分、1秒的观念,是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当提到“秒”时,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不再是一个无意义的时间概念,而是和数数、拍手、眨眼、回头……等现实情境联系起来了,学生对“秒”的认识就有了一个鲜明具体的情境支持。

  用“体验”的方法来学*数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密切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5、注意让学生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证明,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努力变革教学方式,使学生尽快形成探究性学*方式,让学生在数学学*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这是有效教学的策略之一,这应成为今天数学教学改革的核心价值取向。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8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学*了时、分的认识,能看着钟面说出几时几分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本课的知识性目标相对简单,但单位时间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重量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本节课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体验1秒时间的长短,逐步建立1秒、几秒和1分的时间观念。

  一、成功之处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课堂教学与生活是相连相通的,我在教学中重视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拉*了数学与学生的距离:

  (1)在引入新课时,我设计了新年、鞭炮、倒计时……这是小孩子最喜欢、向往的情境,利用这些熟悉的情境,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引出了时间单位“秒”。知道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2)在了解生活中的“秒”时,我认为学生在这方面了解的不是很多,所以事先准备了大量资料,通过展示生活中有关秒的画面.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秒,不仅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并且激发了学生学*“秒”的欲望。

  (3)在讲秒的作用时,我用饱含激情的语气介绍了刘翔辉煌的成绩12秒91,让学生明确1秒虽然短暂但是用处也非常大,只有分秒必争,才能实现梦想、为国争光。随机渗透:时间很珍贵,连1秒钟都不能小看。让学生感悟时间长河是由很多的秒构成的,使学生自己意识到要珍惜时间。

  2、让学生在经历、体验、探索中感悟

  秒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怎样才能让学生切实感受和体验1秒、几秒及1分的时间长短,我做了如下尝试:

  (1)在教学“认识1秒”时,我让学生观察钟面上秒针走一格,同时滴答一响,再用课件演示秒针的走动,让学生感觉秒是可以看到、可以听到、可以感受到的。起到了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的作用。

  (2)在体验1秒的长短时,我让学生自己做一些一秒能完成的动作,学生很有成就感的汇报:我能拍一下手、我能眨一下眼、我能跺一下脚、我能摸一下耳朵……再当提到“秒”时,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不再是一个无意义的时间概念,而是和拍手、眨眼等现实情境联系起来了,学生对“秒”的认识就有了一个鲜明具体的情境支持。

  (3)在学*认识几秒的过程中,第一步:我让学生先跟着钟表秒针的节奏数数、拍手,让学生感受几秒。因为学生都有事做,所以走神的少。第二步:我让一名*时写字慢的学生(余佳俊)和一名*时写的快的学生(樊宇萍)上黑板,写“我爱数学”四个字,并让其他同学估测他们各自所用的时间,同时我用秒表计时,最后反馈。因为比赛能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所以每一个学生都很认真的用数数的方式估测几秒,大部分同学都估测的差不多,学*效果挺好。第三步:学生思考几秒钟究竟能做什么事情,锻炼对较短时间的估计能力,以便能够把课堂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对学生提出的明显不能完成的事情教师及时引导,并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让学生亲自体会一下,改善学生的错误印象。比如说脉搏的跳动,我就是让学生的按照中医诊脉的方法找到寸关尺的部位,体验一下脉搏跳动的速度,并且为他们看时间,让他们了解10秒钟自己的脉搏大概跳动了多少下。渗透了学生对几秒的估测与感悟。

  (4)在探究分和秒的关系时,因为1分=60秒是本课的重难点。但由于有1时=60分的知识基础,所以学生在学*时不会感到非常困难。第一步:我出示课件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多少格进行交流而得出结论,我给予适当启示指导。学生先通过自己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看看自己得出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性,是不是正确的结论,这样结论的得出水到渠成。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交流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方法、能力和*惯。第二步:①安静地想、看:体验一分钟的过程,安静地想和看比拍手体验更准确,而且是让学生亲眼盯着钟面上的秒针转动了一圈,再一次巩固1分=60秒的结论;②自由活动:让学生完成自己认为一分钟能完成的事情(师适当提示),学生自由发挥:(有的点头、有的整理书包、有的折纸飞机、有的画喜羊羊、有的……,学生自由活动有创造性。经过前两次的体验,学生基本能够正确控制自己行动的时间,使体验过程动静交替,做中想,想中学,亲身经历知识*得的过程;同时,又发展了思维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但创新力度不大,今后需提高创新力度。

  3、让学生在课堂练*中巩固新知

  本节课堂练*,我设计了三关有层次的练*:第一关——基础练*;第二关——综合应用;第三关:趣味智力题。练*的过程发现学生前两关正确率高,第三关在我的提示下才有一部分同学想出因为所以然。总之,练*设计一定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这样不仅学生易懂,还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更激发了他们学数学爱数学的兴趣!

  4、让学生在课堂小结时谈收获

  因为学生一节课都很关注整个教学活动,所以此时更积极,有的说我认识了时间单位秒、有的说我知道了一秒就是拍一下手的时间、有的说我知道了时间的珍贵要分秒必争、有的说我知道了1分=60秒、有的……我认为此环节不可缺,因为这是对本节课知识点的归纳,如果没有此归纳,全课知识点有些凌乱!

  二、问题反思

  1、在教学“1分=60秒”的这个环节中,应适时地“放”一下学生,让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提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部分讨论的不到位,有的学生学的不实。

  2、教师有的时候还是不放心学生,说的话有时过多,如:30秒从哪走到哪?可以放手让学生说,不必说的太多,因为前面已认识1秒、5秒、15秒,学生能说出来的一定让学生说。

  3、总是担心学生体验不到位,导致课堂前松后紧。如:在体验15秒时,我让学生跟着秒表的节奏拍了两次手,学生已经掌握了节奏,但我不放心,又让点了两次头后,还临时让一名学生数数自己15秒能走几步,本来也耽误不了多少时间,可此时出问题了,这位同学收到了秒表嘀嗒声的影响,走得太慢,失去了测的目的!也就是因为这耽误了时间,所以我在让学生体验30秒时就仓促了。

  4、本节课的内容特别适合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原来已经设计这样的环节名人名言,由于前面用的时间稍长,所以这个环节由老师代言了,学生受的教育不深。

  三、教学改进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含认识钟表、认识时间单位“秒”以及探索分和秒的关系,涉及的内容不少,知识比较抽象,容量比较大。只要老师充分备课,合理安排时间,恰当利用电教手段,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学生就能够熟练掌握所学的知识。如果再让我教本节教学内容,我会不断地加强自身素质,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多照顾中差生,总结自己的不足向四十分钟要质量。

  教学实践让我感受到:老师的教法决定学生的学*状态和效果,老师的教学艺术影响学生的终身学*和发展。因此,老师要不断探索教学,融入课改,这样教学的效果会更好的。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重视“经历”、“体验”、“探索”这个过程,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尽快形成探究性学*方式,让学生在数学学*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9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和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知识性目标相对简单,但单位时间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重量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秒、几秒及1分的时间观念。下面结合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

  一、成功之处:

  在本节课,课始我利用课件出示学生熟悉的新年联欢晚会钟声即将敲响倒计时的场景,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学*的兴趣。使学生直观认识了生活中“秒”的存在,使学生初步感受了“1秒”的长短,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达到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目的。老师抓住这个契机出示生活中的各种钟表来认识秒,通过课件认识1秒、5秒、15秒等时间,让学生动手拨一拨感受1小格是一秒一大格是5秒,接着感受1秒有多长,加深了对1秒的体验。1秒看不见,摸不着,1秒到底有多长,只有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活动,才能形成自己的体验,我让学生看着钟面秒针的走动点头、拍手、数数,学生的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都能同时参与活动,全方位地感受1秒,充分体验了1秒的长短,用“体验”的方法来学*数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密切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营造和谐、*等、民主的教学文化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从单纯的“听者”、“答者”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思者”、“做者”的角色。本课一改传统的方法,强调感悟和体验1分和1秒的时间长短,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秒”的时间观念。不仅提高学生的学*兴趣,而且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例如:在教学1分=60秒时,因为学生通过前面认识几秒的学*,已经知道秒针走一圈是60秒,在通过课件演示,就更加清晰秒针走1圈的同时分针走1小格,接着让孩子们讨论刚才发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分和秒的关系,总结出分和秒之间的进率,最后体验1分有多长,在体验1分钟时还让学生观看1分钟做不同事情时的不同感受。由此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的意识。

  将数学教学融入生活应用中,让数学问题生活化,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水*。练*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做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几秒钟,还引入生活中用秒来计量如:火箭发射的倒计时,赛跑,过马路的红绿灯,这些都是用秒来计量的。由此,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是由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应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二、问题反思

  1、在教学“1分=60秒”的这个环节中,应适时地“放”一下学生,让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提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部分讨论的不到位,有的学生学的不实。

  2、对后进生关注不够,分组学*考虑的不周。

  3、教师有的时候还是不放心学生,说的话有时过多,如:30秒从哪走到哪是多少秒?可以放手让学生说,不必说的太多,因为前面已认识1秒、5秒、15秒,学生能说出来的一定让学生说。

  4、本节课的内容特别适合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原来已经设计这样的环节名人名言,由于前面用的时间稍长,所以这个环节由老师代言了学生受的教育不深。

  三、教学重建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含认识钟表、认识时间单位秒以及探索分和秒的关系,涉及的内容不少,知识比较抽象,容量比较大。只要老师充分备课,合理安排时间,恰当利用电教手段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学生就能够熟练掌握所学的知识。如果在让我教本节教学内容,我会不断地加强自身素质,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多照顾中差生,总结自己的不足向四十分钟要质量。教学实践让我感受到:老师的教法决定学生的学*状态和效果,老师的教学艺术影响学生的终身学*和发展。因此,老师要不断探索教学,融入课改,这样教学的效果会更好的。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菁选(扩展2)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菁选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集合15篇)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秒的认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1

  《认识秒》这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时、分的认读以及对几时几分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的,这节课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到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引导学生对钟面进行观察,通过观察知道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是秒针。通过引导学生听时钟工作的声音掌握秒针走一小格的持续时间是一秒。这个环节同学们观察得比较仔细,回答问题也非常积极,取得这样的效果,得益于导入时是以学生喜欢参加的体育活动项目入手,很快就吸引住了同学们的眼球,把学生的精力集中起来。

  教学分与秒的关系时,主要是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操作钟表学具,以及仔细的观察得出秒针走完一圈走了60个小格,是60秒,秒针走完一圈的同时分针刚好走了一小格,也就是一分,所以1分等于60秒。通过引导学生操作,使学生真正理解分与秒的关系,秒与分是息息相关的。

  教学认识电子钟面上的时间时,首先是出示一个电子钟面上的时间,然后让2/3名同学说出电子钟面上的时间,再根据学生说的情况,针对有错误的地方进行纠正,如果没有错误就给予肯定,从而教会学生认识电子钟面上的.时间的方法。练*是知识的学*和巩固必不可少的,没有练*的教学就如同饭才煮熟了一半,因此,本节课我还设计了一些关于秒的认识的练*题,帮助学生达到学懂会用的效果。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2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教学重点: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每人准备一个时钟、口算卡片等。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钟面上的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取方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三)练*: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四)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三、巩固练*

  1、完成“练*一”第2题。 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补充:

  ①我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四、作业

  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3

  1、注重梳理,引领回顾。

  本人认为整理与复*课的重点首先在于整理,知识的梳理是至关重要的。虽然本领域的知识点相对较少,我还是让学生认真细致地去回顾整理学过的统计与可能性的有关知识,在梳理回顾中,引领学生对时、分、秒这部分知识两个方面的回忆(这是在新授时不少学生认识模糊的):一是认识时分秒之间的关系;二是认读与计算。

  2、层次分明,引领探索。

  在整理出知识框架的基础上进行分层次练*。整理与复*课上,学生不应是进行专项训练的机器,而应是认知过程的探索者。因此,在设计上我尽量让学生自己动口、动手、动脑、自主探索。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基本练*、综合练*、拓展练*。在综合练*中通过让学生帮明明计算路程进一步理解时刻的认读方法及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在拓展练*中进一步面对优等生设计了写数学日记的题目,在动手活动中初步向学生渗透极限思想,在层次分明的练*中,继续引领学生的探索,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3、教不越位,学的到位。

  学生的关于时分秒的知识,是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在有意义的数学活动中探索得到的,教师的总结概括宽、泛而到位,从而让不同的学生都得到应有的知识与发展,体会到数学的内在魅力。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4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和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知识性目标相对简单,“秒”是较小的计量时间的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小学生一般不易感知1秒和几秒有多长。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秒、几秒及1分的时间观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用“经历”、“体验”、“探索”等过程性目标动词刻画出学生数学的活动水*。而体验又是一种情感真正投入的学*活动,它需要学生身处学*环境中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使之成为学生的一种学*能力。例如:在教学“认识1秒”时,我让学生通过反复看秒针走动,听、说秒针走动的声音,说一说,演一演1秒钟你会做些什么,体验“秒”的实际意义。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脱离钟面的辅助作用进行再体验从而形成初步的1分、1秒的观念,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当提到“秒”时,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不再是一个无意义的时间概念,而是和数数、拍手、眨眼、回头……等现实情境联系起来了,学生对“秒”的认识就有了一个鲜明具体的情境支持。几秒的认识教学先是让学生静静地体验五秒、二十秒,再让学生说出秒针走了多少秒。学生有的用数数的方法说出了秒针走的时间,也有的利用旧知的迁移用秒针走了几大格几小格来判断秒针走了多少秒。此处教学,再一次让学生体验了时间单位“秒”,加深了学生对秒的认识,同时还尊重了学生认知水*的差异,最后,通过教师的引导也优化了方法。这节课中,始终贯穿的`一根主线就是让学生不断地,有层次性地体验,在体验中,不知不觉他们对秒的认识已经达到一个高潮,也较好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得以发挥出来。任何的学*都是一种主动建构过程。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就理解了。可见,让我们的学生亲身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是学生学*数学的最佳方式。

  本课的另一特点是突显了数学的文化、教育功能。数学不仅仅只是科学,也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份,长期以来,我们过分强调数学的科学性,忽视了其作为文化功能的存在,以致在一般人眼中,数学是枯燥、无味的,只是一些没有生机的数字和图形的堆砌。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我们在强调作为科学的数学时,更要让学生感受到作为文化的数学的存在。本课通过让学生看一秒能做多少事,看刘翔夺冠的资料,充分地让学生感受了时间的宝贵,感受到了数学的文化性和教育性,是本课极具人文关怀的体现。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5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时、分、秒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都要用到,课前我先把前面学过的时间知识进行了复*,如:

  1、钟面有( )根针,有( )个数字,有( )个大格?

  2、一个大格有( )个小格,钟面有( )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走了( )小时,分针走( )小格就是1分钟,1时=( )分。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是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教学重点是感受1分、1秒的时间观念。教学难点是初步建立“秒”的具体概念。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有关时、分、秒的知识,在教学中,课件演示,激发学生学*探究新知的兴趣。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课件出示主题图:钟面时刻为11:59,这是春节联欢晚会现场。看墙上的.大钟,你能告诉大家,现在是几时几分吗?新年钟声就要敲响了,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师生一起倒计时:15、14、13、……1。)种面时刻为11:59)这是春节联欢晚会现场。看墙上的大钟,你能告诉大家,现在是几时几分吗?新年钟声就要敲响了,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师生一起倒计时:15、14、13、……1。)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就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单位“秒”。板书课题:秒的认识课件出示形状各异的钟表。形象的语言,精美的实物展示,使学生感到很新奇,马上对这节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钟表有3根针,时针、分针和秒针。走得最快的就是秒针,秒针的特点:又细又长、走得最快 。秒针走一小格是一秒。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小组合作探究秒和分的关系。秒针走一小格是一秒。那么,秒针走一圈,是多少秒呢?请同学们细心观察钟面,课件演示后,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结论:1分=60秒。我还安排了一个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让他们感受“1分”有多长。我让一、二小组的同学写数,看看在指定的1分钟内能从1写到几?同时让三、四组的同学测脉搏,数一数在1分钟里,你的脉搏能跳动几次……由于联系到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学生兴趣盎然,效果不错。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学*兴趣,展现学生思维过程,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实践证明,课堂上学数学,生活中用数学,把教学同生活实践恰当结合,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有利于知识的学*和智能的提高。不足之处:学生初次认识最小的时间单位“秒”,虽然在学*“秒”之前,已复*了时和分,在练*中,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有一些学生掌握的不好,需要加强训练,弄清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6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和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知识性目标相对简单,“秒”是较小的计量时间的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小学生一般不易感知1秒和几秒有多长。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秒、几秒的时间观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用“经历”、“体验”、“探索”等过程性目标动词刻画出学生数学的活动水*。而体验又是一种情感真正投入的学*活动,它需要学生身处学*环境中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使之成为学生的一种学*能力。例如:在教学“认识1秒”时,我让学生通过反复看秒针走动,听、说秒针走动的声音,说一说,演一演1秒钟你会做些什么,体验“秒”的实际意义。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脱离钟面的辅助作用进行再体验从而形成初步的1秒的观念,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当提到“秒”时,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不再是一个无意义的时间概念,而是和数数、拍手、眨眼、回头。等现实情境联系起来了,学生对“秒”的认识就有了一个鲜明具体的情境支持。

  后面的环节中还有体验五秒、二十秒。这节课中,始终贯穿的一根主线就是让学生不断地,有层次性地体验,在体验中,不知不觉他们对秒的认识已经达到一个高潮,也较好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7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和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知识性目标相对简单,但单位时间比较抽象,不象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秒、几秒及1分的时间观念。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抓住如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学生熟悉的神六升空的场景,使学生直观认识生活中“秒”的.存在,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通过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2、自主学*,主动探究。由于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因而在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来解决“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及“分与秒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3、借助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首先通过让学生拍手、数数、写字、画画等活动让学生体验1秒钟、1分钟的长短,在体验1分钟时还让学生体验同样是1分钟做不同事情时的不同感受。由此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的意识。

  4、注意让学生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8

  一、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以及秒在生活中的应用;其次是通过观察、体验等教学活动,建立1秒、1分的时间观念;而且还要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

  二、教学过程

  首先是出示教材情景图,让学生描述并说一说自己经历的比1分钟短的事情;接下来让学生观察钟面,认识1秒;学生借助自己手中的钟表感受时针、分针、秒针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课件计时,自己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体验一分钟与一秒钟,强化1秒钟和一分钟的时间观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在有趣地活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这节课,学生的主动性很强。

  三、存在问题

  1、只注重对秒的.认识,没有与学生的已有知识(时与分)相联系;

  2、在学生动手播时间的时候,课堂纪律较差;

  3、课上对于感受1秒钟的体验有些少,不利于学生真正理解1秒钟。

  四、改进措施

  1、在课上应该强调一下,今天学的秒与之前学的分、时的关系,便于学生理解时间观念及时间单位的大小;

  2、每次在组织学生活动时,都要提前明确要求后在开始,并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小组活动能力;

  3、适当增加学生对具体时间的感受,例如:5秒、15秒、30秒等。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9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和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秒”是较小的计量时间的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小学生一般不易感知1秒和几秒有多长。

  下面我首先说一下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本节课的第一个学*目标是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学生在生动直观的情境中感知时间单位“秒”,体验秒是比时和分小的时间单位,帮助学生建立“1秒”的概念。这一目标中感知一秒时间,学生认识了一秒,知道秒是比时和分小的时间单位,学生掌握较好,会选择合适的时间单位填空。但是对一秒时间的体验不够充分、估计较短时间不够准确,有一部分学生在估计时间时误差较大,原因是对1秒感知浮浅、不真实。这一学*目标达成不够好。下一学*目标是创设有趣的游戏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引导学生经历“几秒”,从中培养学生估算时间的能力,进而引导学生在观察、体验数学活动中,知道“1分=60秒”。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在秒针、分针的变化过程中,从学生的回答提问和进行半分钟、2分钟化秒的计算中,可以看出这一学*目标已达成。第三个学*目标是通过对分和秒的体验、感受,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在教学中通过学生听、说秒针走动的声音,说一说,演一演1秒钟、1分钟你会做些什么,体验“秒”“分”的短暂。又出示1秒现代化工具所做的事情图片和刘翔比赛视频等,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时间无处不在,同时受到惜时教育。

  本节课的教学行为有效性分析如下:在本节课的学*过程中我的教学行为设计主旨就是“让学生不断地,有层次性地体验,在体验中,不知不觉的完成了本课的学*目标”,我首先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初步感知时间单位“秒”。用学生熟悉的钟表滴答声和春晚倒计时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结合学过的时和分,唤醒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引出比分更小的单位——秒,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又能直观认识生活中“秒”的存在,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

  念。但在教学这这一环节时,学生情绪低落,过于拘谨、紧张,原因是没有进行课前的准备活动,来消除或缓解学生的紧张心理。学生的紧张使我也紧张,在后面环节没能灵活调节,又加上备课不够充分,导致出现种种问题。首先由于学生紧张在迎新年倒计时时学生反响太低落,跟预设相差太远。然后问:“同学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时间单位秒?”这一问题问的面广,学生无从下手,回答偏离目标较大,没有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应当问: “同学们,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倒计时?”然后再引出秒是小的时间单位。

  观察钟面,复*旧知这一教学行为,是帮助学生巩固以前对钟面刻度,时、分的计时方法的认识,对后面几秒、1分的认识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但在进行时问题没有设计好层次,问的精准一些,而是直接让学生介绍自己的钟表。导致学生回答东一榔头西一棒,不得已打断回答,老师引导复*,现在回想处理非常不妥,应当引导而不能代办。

  在多种感观参与,建立1秒的概念这一环节中,我通过学生自己用声音和动作等来配音、配动作,调动了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同时参与活动,全方位地感受1秒,使学生有了具体的、物化的感受。但学生在这个问题上能自由发挥,增加感性认识。每个人都有参与的机会与能力,能在实际动作中体验“1秒”的长短。学生就是不会交流、不愿交流,比如模仿秒针走动的声音时声音小,而我又没有及时的鼓励引导,让多名学生参与或是集体参与。

  体验1秒的价值环节中,让学生观看一秒钟里飞机、卫星行驶的路程,我国研制的巨型计算机的计算速度,发电厂的发电量等资料以及学生熟悉的刘翔奥运会夺冠的成绩与学生前面谈到的对一秒的感受是很短的形成强烈的对比,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一秒虽短暂,但却是相当有价值的,引出1秒也无比的重要,使孩子懂得了要爱惜时间,抓紧时间,一分一秒都不能浪费。在这里学生观看后一秒的惊人速度和刘翔的比赛精彩回顾,学生反应一般没有

  几秒的认识教学先让学生看课件演示,说出秒针走了多少秒。学生有的用数数的方法说出了秒针走的时间,也有的利用旧知的迁移用秒针走了几大格几小格来判断秒针走了多少秒。又进行同桌互问互答秒针走了多少秒的小组活动。此处教学,再一次让学生体验了时间单位“秒”,加深了学生对秒的认识,同时还尊重了学生认知水*的差异,最后,加以引导优化了方法。

  对于分与秒的关系,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在课前就有所了解,因此,此处教学重点又一次放在了体验上,通过课件上秒针走一圈和分针就走一小格的直观演示,让学生能通过观察,亲身体验分与秒的关系,从而抽象出1分=60秒的结论。

  动静结合的一分钟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1分钟的.长短,体验1分钟的价值,学生们兴味盎然,积极性非常高,同时通过活动还将“时间相同,做的数量越多,速度就越快的数学思想”加以了渗透。

  估测时间的活动是利用前面学生对1秒、几秒的体验进行的,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估测,由第一次的估不准,到听同学交流方法,再到第二次大部分估准,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了估测短时间的方法。锻炼了对较短时间的估计能力。

  虽然在课堂中我完成了知识教学任务,但在教学中应该进一步扩展最大知识空间、活动空间、探索空间,让活动体验更加扎实有效,扩大知识面,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中掌握了解更多的知识。同时,课堂上教学语言不够简洁准确、激励性语言过于单一。不能很好的调控课堂、驾于课堂、组织课堂。使本节课预设的精彩环节没能很好的实现其价值。不过,我相信随着不断的积累与学*,我的经验会更丰富,在以后的教学中不仅会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更会关注学生在学*中的变化和发展。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10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和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知识性目标相对简单,但单位时间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重量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秒、几秒及1分的时间观念。

  在教学设计中,我注重抓住如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在本节课,课始我利用课件出示一个谜语“小小圆形跑道上,三个选手比赛忙,跑的路程不一样,最后时间都一样”,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学*的兴趣。之后利用几个钟表帮助学生回忆了时钟上的知识。

  二、联系实际,感受数学

  由学生熟悉的“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的图片引出新的时间单位“秒”,接着又让学生感受1秒钟的长短,说说一秒钟能做什么,并进行了从1秒到60秒的'直观感受,加深了对1秒的体验。1秒看不见,摸不着,1秒到底有多长,只有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活动,才能形成自己的体验,我让学生看着钟面秒针的走动点头、拍手、数数,学生的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都能同时参与活动,全方位地感受1秒,充分体验了1秒的长短,用“体验”的方法来学*数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密切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这堂课中,我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1.我对学生的发言没有引申,学生说“小朋友每天睡9分钟”可见,他对知识还没完全掌握,我却因为怕影响进度,只让个别学生说说他错在哪,忽视了这个本该是闪光的地方。2.学生课堂的参与还有待加强,说明我对学生的鼓励还不够,今后还有待提高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11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和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知识性目标相对简单,但单位时间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重量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秒、几秒及1分的时间观念。下面结合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

  一、成功之处:

  在本节课,课始我利用课件出示学生熟悉的新年联欢晚会钟声即将敲响倒计时的场景,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学*的兴趣。使学生直观认识了生活中“秒”的存在,使学生初步感受了“1秒”的长短,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达到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目的。老师抓住这个契机出示生活中的各种钟表来认识秒,通过课件认识1秒、5秒、15秒等时间,让学生动手拨一拨感受1小格是一秒一大格是5秒,接着感受1秒有多长,加深了对1秒的体验。1秒看不见,摸不着,1秒到底有多长,只有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活动,才能形成自己的体验,我让学生看着钟面秒针的走动点头、拍手、数数,学生的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都能同时参与活动,全方位地感受1秒,充分体验了1秒的长短,用“体验”的方法来学*数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密切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营造和谐、*等、民主的教学文化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从单纯的“听者”、“答者”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思者”、“做者”的角色。本课一改传统的方法,强调感悟和体验1分和1秒的时间长短,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秒”的时间观念。不仅提高学生的学*兴趣,而且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例如:在教学1分=60秒时,因为学生通过前面认识几秒的学*,已经知道秒针走一圈是60秒,在通过课件演示,就更加清晰秒针走1圈的同时分针走1小格,接着让孩子们讨论刚才发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分和秒的关系,总结出分和秒之间的进率,最后体验1分有多长,在体验1分钟时还让学生观看1分钟做不同事情时的不同感受。由此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的意识。

  将数学教学融入生活应用中,让数学问题生活化,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水*。练*中,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做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几秒钟,还引入生活中用秒来计量如:火箭发射的倒计时,赛跑,过马路的红绿灯,这些都是用秒来计量的。由此,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是由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应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二、问题反思

  1、在教学“1分=60秒”的这个环节中,应适时地“放”一下学生,让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提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部分讨论的不到位,有的学生学的不实。

  2、对后进生关注不够,分组学*考虑的不周。

  3、教师有的时候还是不放心学生,说的话有时过多,如:30秒从哪走到哪是多少秒?可以放手让学生说,不必说的太多,因为前面已认识1秒、5秒、15秒,学生能说出来的一定让学生说。

  4、本节课的内容特别适合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原来已经设计这样的环节名人名言,由于前面用的时间稍长,所以这个环节由老师代言了学生受的教育不深。

  三、教学重建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含认识钟表、认识时间单位秒以及探索分和秒的关系,涉及的内容不少,知识比较抽象,容量比较大。只要老师充分备课,合理安排时间,恰当利用电教手段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学生就能够熟练掌握所学的知识。如果在让我教本节教学内容,我会不断地加强自身素质,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多照顾中差生,总结自己的不足向四十分钟要质量。教学实践让我感受到:老师的教法决定学生的学*状态和效果,老师的教学艺术影响学生的终身学*和发展。因此,老师要不断探索教学,融入课改,这样教学的效果会更好的。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12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学*了时、分的认识,能看着钟面说出几时几分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本课的知识性目标相对简单,但单位时间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重量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本节课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体验1秒时间的长短,逐步建立1秒、几秒和1分的时间观念。

  一、成功之处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课堂教学与生活是相连相通的,我在教学中重视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拉*了数学与学生的距离:

  (1)在引入新课时,我设计了新年、鞭炮、倒计时……这是小孩子最喜欢、向往的情境,利用这些熟悉的情境,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引出了时间单位“秒”。知道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2)在了解生活中的“秒”时,我认为学生在这方面了解的不是很多,所以事先准备了大量资料,通过展示生活中有关秒的画面.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秒,不仅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并且激发了学生学*“秒”的欲望。

  (3)在讲秒的作用时,我用饱含激情的语气介绍了刘翔辉煌的成绩12秒91,让学生明确1秒虽然短暂但是用处也非常大,只有分秒必争,才能实现梦想、为国争光。随机渗透:时间很珍贵,连1秒钟都不能小看。让学生感悟时间长河是由很多的秒构成的,使学生自己意识到要珍惜时间。

  2、让学生在经历、体验、探索中感悟

  秒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怎样才能让学生切实感受和体验1秒、几秒及1分的时间长短,我做了如下尝试:

  (1)、在教学“认识1秒”时,我让学生观察钟面上秒针走一格,同时滴答一响,再用课件演示秒针的走动,让学生感觉秒是可以看到、可以听到、可以感受到的。起到了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的作用。

  (2)、在体验1秒的长短时,我让学生自己做一些一秒能完成的动作,学生很有成就感的汇报:我能拍一下手、我能眨一下眼、我能跺一下脚、我能摸一下耳朵……再当提到“秒”时,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不再是一个无意义的时间概念,而是和拍手、眨眼等现实情境联系起来了,学生对“秒”的认识就有了一个鲜明具体的情境支持。

  (3)在学*认识几秒的过程中,第一步:我让学生先跟着钟表秒针的节奏数数、拍手,让学生感受几秒。因为学生都有事做,所以走神的少。第二步:我让一名*时写字慢的学生(余佳俊)和一名*时写的快的学生(樊宇萍)上黑板,写“我爱数学”四个字,并让其他同学估测他们各自所用的时间,同时我用秒表计时,最后反馈。因为比赛能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所以每一个学生都很认真的用数数的方式估测几秒,大部分同学都估测的差不多,学*效果挺好。第三步:学生思考几秒钟究竟能做什么事情,锻炼对较短时间的估计能力,以便能够把课堂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对学生提出的明显不能完成的事情教师及时引导,并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让学生亲自体会一下,改善学生的错误印象。比如说脉搏的跳动,我就是让学生的按照中医诊脉的方法找到寸关尺的部位,体验一下脉搏跳动的速度,并且为他们看时间,让他们了解10秒钟自己的脉搏大概跳动了多少下。渗透了学生对几秒的估测与感悟。

  (4)、在探究分和秒的关系时,因为1分=60秒是本课的重难点。但由于有1时=60分的知识基础,所以学生在学*时不会感到非常困难。

  第一步:我出示课件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多少格进行交流而得出结论,我给予适当启示指导。学生先通过自己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看看自己得出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性,是不是正确的结论,这样结论的得出水到渠成。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交流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方法、能力和*惯。

  第二步:

  ①安静地想、看:体验一分钟的过程,安静地想和看比拍手体验更准确,而且是让学生亲眼盯着钟面上的秒针转动了一圈,再一次巩固1分=60秒的结论;

  ②自由活动:让学生完成自己认为一分钟能完成的事情(师适当提示),学生自由发挥:(有的点头、有的整理书包、有的折纸飞机、有的画喜羊羊、有的……,学生自由活动有创造性。经过前两次的体验,学生基本能够正确控制自己行动的时间,使体验过程动静交替,做中想,想中学,亲身经历知识*得的过程;同时,又发展了思维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但创新力度不大,今后需提高创新力度。

  3、让学生在课堂练*中巩固新知

  本节课堂练*,我设计了三关有层次的练*:第一关——基础练*;第二关——综合应用;第三关:趣味智力题。练*的过程发现学生前两关正确率高,第三关在我的提示下才有一部分同学想出因为所以然。总之,练*设计一定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这样不仅学生易懂,还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更激发了他们学数学爱数学的兴趣!

  4、让学生在课堂小结时谈收获

  因为学生一节课都很关注整个教学活动,所以此时更积极,有的说我认识了时间单位秒、有的.说我知道了一秒就是拍一下手的时间、有的说我知道了时间的珍贵要分秒必争、有的说我知道了1分=60秒、有的……我认为此环节不可缺,因为这是对本节课知识点的归纳,如果没有此归纳,全课知识点有些凌乱!

  二、问题反思

  1、在教学“1分=60秒”的这个环节中,应适时地“放”一下学生,让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提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部分讨论的不到位,有的学生学的不实。

  2、教师有的时候还是不放心学生,说的话有时过多,如:30秒从哪走到哪?可以放手让学生说,不必说的太多,因为前面已认识1秒、5秒、15秒,学生能说出来的一定让学生说。

  3、总是担心学生体验不到位,导致课堂前松后紧。如:在体验15秒时,我让学生跟着秒表的节奏拍了两次手,学生已经掌握了节奏,但我不放心,又让点了两次头后,还临时让一名学生数数自己15秒能走几步,本来也耽误不了多少时间,可此时出问题了,这位同学收到了秒表嘀嗒声的影响,走得太慢,失去了测的目的!也就是因为这耽误了时间,所以我在让学生体验30秒时就仓促了。

  4、本节课的内容特别适合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原来已经设计这样的环节名人名言,由于前面用的时间稍长,所以这个环节由老师代言了,学生受的教育不深。

  三、教学改进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含认识钟表、认识时间单位“秒”以及探索分和秒的关系,涉及的内容不少,知识比较抽象,容量比较大。只要老师充分备课,合理安排时间,恰当利用电教手段,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学生就能够熟练掌握所学的知识。如果再让我教本节教学内容,我会不断地加强自身素质,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多照顾中差生,总结自己的不足向四十分钟要质量。

  教学实践让我感受到:老师的教法决定学生的学*状态和效果,老师的教学艺术影响学生的终身学*和发展。因此,老师要不断探索教学,融入课改,这样教学的效果会更好的。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重视“经历”、“体验”、“探索”这个过程,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尽快形成探究性学*方式,让学生在数学学*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13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时间单位比较抽象,所以我认为本节课的难点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秒的具体概念、感受 1 分、 1 秒的时间观念。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积极参与、亲身体验。如:我让学生随着秒针走动时所发出的声音一起感受1秒的长短;再如:我还让学生在课堂上亲身体验1分钟时间的长短——有的学生在1分钟写出了22个汉字、有的学生在1分钟写出了60个数字、……,在这一系列的亲身体验的活动中,学生不仅对1分、1秒的时间长短有了体验,而且也初步建立起来了1分、1秒的时间观念。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时间观念,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我还在课堂上给他们补充了一些1分钟之内所做的事情,如:中央电视台的播音员能播180个字,银行点钞机能点1500张人民币、……这些课外知识的增加,不仅大大激发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同时也为他们建立1秒的时间观念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我还增加估测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如:(1)做一次深呼吸用了( )秒。(2)从教室前面走到后面用了( )秒。(3)你系红领巾大约需要用( )秒。这些题目的设计不仅检测了学生对秒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

  当然,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如:对学生珍惜时间的教育的力度不够,多数学生虽然能从1分钟可以做许多事中体验时间的宝贵,但很明显他们只认识到了,并没有付诸实践,这也是教师需要引起重视的。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14

  《秒的认识》是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时分秒的第一课时。本节课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体验1秒时间,建立1秒、几秒和1分的时间观念。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抓住如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在教学生“秒的认识”时,就利用课件出示:学生熟悉的“神舟七号”发射的录像,使学生直观认识了生活中“秒”的存在,知道秒是比更小的时间单位,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通过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了“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当学*材料来源于沸腾的现实生活时,对学生将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2、联系实际,感受数学 本节课开始由“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的录像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又让学生通过课前的观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里用到了秒,通过回忆、说加深学生对秒的认识和理解。练*中,评一评跑步比赛谁第一及选择适当的时间单位填空等,这些活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教学时学生将数学知识回归到生活中进行灵活应用。当学*材料来源于现实生活时,对学生将产生强烈的吸引力。由此,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秒,树起有意义学*的意念,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的欲望。

  3、让学生在探索中感悟

  秒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怎样才能让学生切实感受和体验1秒、几秒及1分的时间长短,我做了如下尝试:1,在教学“认识1秒”时,我让学生通过看看电子钟上数字的变化,听秒针走的声音,再用课件演示秒针的走动,亲自试验一下等方式体验“秒”的实际意义。让学生感觉秒是可以看到,可以听到可以感受到的。起到了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的作用。当提到“秒”时,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不再是一个无意义的时间概念,而是和数数、拍手、眨眼、等现实情境联系起来了,学生对“秒”的认识就有了一个鲜明具体的情境支持。在学会认识秒的过程中,提出从几到几经过了几秒,为什么或者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让学生掌握不同的认识秒的方法。

  4、通过欣赏1秒钟能做哪些事情及有关时间的格言,让学生感悟1秒虽短但不能忽视,一定要珍惜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惯。 这堂课中,我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1、学生带来的小闹钟没有充分利用,甚至有的学生胡乱的摆弄小闹钟。3、我对学生的发言没有引申,学生说“小朋友每天睡9分钟”可见,他对知识还没完全掌握,我却因为怕影响进度,只让个别学生说说他错在哪,忽视了这个本该是闪光的地方。4.学生课堂的参与还有待加强,说明我对学生的鼓励还不够,今后还有待提高。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15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时间有一个更完整更深入的认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珍惜分分秒秒。

  数学教师要善于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创设出贴*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为数学问题。我利用学生熟悉的新年联欢晚会的场景导入新课,立刻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直观认识生活中“秒”的存在,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学生在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中初步感受“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抽象性,而数学内容的抽象性是通过对生活内容经过提炼后最终形成的。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有大量的.具体的“原型”。所以,我让学生说一说在哪里还用到时间单位 “秒”?学生纷纷举手说,如跑步比赛、电子显示屏上跳动的数、“神舟十号”上天。于是我在网上搜索到“神舟十号”载人航天飞行成功的情景,播放给学生看,并进行适当的德育教育。

  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学会学*,已经成为共识。因此,我鼓励学生在更大自由度的环境中大胆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我让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钟表,让学生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有关“秒”的知识。充分地去观察、猜测,进一步认识秒表、电子表、有秒针的钟表都是怎样计量“秒”的。学生们发现了“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就是1秒”、“秒针走一圈,分针正好走一小格。”从而得出1分钟=60秒。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操作是自由的,学生始终是主动的。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所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有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而自己探究,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例如:在体会1秒的长短时,我让学生通过看秒针走动,听秒针走动的声音,猜测1秒钟你可能会做些什么,亲自试验一下等方式体验“秒”的实际意义。通过数数、拍手、眨眼、回头……等活动让学生建立“秒”的概念。

  为了让学生初步体会“1秒”的价值,我为同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如飞机每秒约行250米,卫星每秒约行7900米。同学们在吃惊中自发的呐喊要珍惜每一秒钟。

  我仍将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努力变革教学方式,使学生尽快形成探究性学*方式,让学生在数学学*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菁选(扩展3)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二十)份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1

  由于学生在前面的学*中已经了解掌握了一些有关时和分的知识。那本课的知识性目标就相对简单,但单位时间比较抽象,不象长度单位、重量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本节课的重点是学会认识秒针从哪里到哪里经过了多少秒,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钞、几秒及1分的时间观念。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抓住如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在教学生“秒的认识”时,就利用课件出示:学生熟悉的“嫦娥一号”发射的录像,使学生直观认识了生活中“秒”的存在,知道秒是比更小的时间单位,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通过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了“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但是我在教学的时候没有注意,提问时倒计时数得太快。

  2、联系实际,感受数学

  本节课开始由“嫦娥一号”的录像引入,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接着又让学生通过课前的观察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秒的知识,说说生活中还有哪里用到了秒,通过回忆、说加深学生对秒的认识和理解。练*中,有关明明的短文,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教学时学生将数学知识回归到生活中进行灵活应用。由此,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是由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应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3、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和探究空间

  教学中由于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因而在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来让学生了解有关秒的知识。在做练*时,让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在激烈地交流中寻求正确答案,发现跑50米跑12秒是否正确这个问题后,我又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又比较前面的事例,让学生掌握并学会运用时间单位。

  4、让学生在探索中感悟

  本课一改传统的方法,非常强调感悟和体验1秒和几秒的时间长短,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秒”的时间观念。例如:在教学“认识1秒”时,我让学生通过看秒针走动,听秒针走动的声音,亲自试验一下等方式体验“秒”的实际意义。当提到“秒”时,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不再是一个无意义的时间概念,而是和数数、拍手、眨眼、回头等现实情境联系起来了,学生对“秒”的认识就有了一个鲜明具体的情境支持。在学会认识秒的过程中,提出从几到几经过了几秒,为什么或者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让学生掌握不同的认识秒的方法。

  不足:在教学设计上还不够完善,还可以设计一些游戏活动,让学生边玩边学;1秒的体验和60秒的体验也应该放在一起更合理了;还有细节上没有注意:比如1时=60分、一分=60秒就没有写规范等。总之,作这一名教师,我还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向有经验的教师学*努力变革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2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时间有一个更完整更深入的认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珍惜分分秒秒。

  数学教师要善于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创设出贴*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为数学问题。我利用学生熟悉的新年联欢晚会的场景导入新课,立刻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直观认识生活中“秒”的存在,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学生在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中初步感受“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抽象性,而数学内容的抽象性是通过对生活内容经过提炼后最终形成的。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有大量的具体的“原型”。所以,我让学生说一说在哪里还用到时间单位 “秒”?学生纷纷举手说,如跑步比赛、电子显示屏上跳动的数、“神舟十号”上天。于是我在网上搜索到“神舟十号”载人航天飞行成功的情景,播放给学生看,并进行适当的德育教育。

  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学会学*,已经成为共识。因此,我鼓励学生在更大自由度的环境中大胆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我让学生观察自己带来的钟表,让学生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有关“秒”的知识。充分地去观察、猜测,进一步认识秒表、电子表、有秒针的钟表都是怎样计量“秒”的。学生们发现了“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就是1秒”、“秒针走一圈,分针正好走一小格。”从而得出1分钟=60秒。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操作是自由的,学生始终是主动的。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所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有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学*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而自己探究,就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例如:在体会1秒的长短时,我让学生通过看秒针走动,听秒针走动的声音,猜测1秒钟你可能会做些什么,亲自试验一下等方式体验“秒”的实际意义。通过数数、拍手、眨眼、回头……等活动让学生建立“秒”的概念。

  为了让学生初步体会“1秒”的价值,我为同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如飞机每秒约行250米,卫星每秒约行7900米。同学们在吃惊中自发的呐喊要珍惜每一秒钟。

  我仍将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努力变革教学方式,使学生尽快形成探究性学*方式,让学生在数学学*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3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体验1秒时间,建立1秒、几秒和1分的时间观念。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抓住如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在教学生“秒的认识”时,就利用课件出示:学生熟悉的“神舟七号”发射的录像,使学生直观认识了生活中“秒”的存在,知道秒是比更小的时间单位,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通过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了“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当学*材料来源于沸腾的'现实生活时,对学生将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2、联系实际,感受数学

  本节课开始由“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的录像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又让学生通过课前的观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里用到了秒,通过回忆、说加深学生对秒的认识和理解。练*中,评一评跑步比赛谁第一及选择适当的时间单位填空等,这些活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教学时学生将数学知识回归到生活中进行灵活应用。当学*材料来源于现实生活时,对学生将产生强烈的吸引力。由此,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秒,树起有意义学*的意念,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学*的欲望。

  3、让学生在探索中感悟

  秒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怎样才能让学生切实感受和体验1秒、几秒及1分的时间长短,我做了如下尝试:

  1,在教学“认识1秒”时,我让学生通过看看电子钟上数字的变化,听秒针走的声音,再用课件演示秒针的走动,亲自试验一下等方式体验“秒”的实际意义。让学生感觉秒是可以看到,可以听到可以感受到的。起到了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的作用。当提到“秒”时,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不再是一个无意义的时间概念,而是和数数、拍手、眨眼、等现实情境联系起来了,学生对“秒”的认识就有了一个鲜明具体的情境支持。在学会认识秒的过程中,提出从几到几经过了几秒,为什么或者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让学生掌握不同的认识秒的方法。

  4、通过欣赏1秒钟能做哪些事情及有关时间的格言,让学生感悟1秒虽短但不能忽视,一定要珍惜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惯。

  这堂课中,我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

  1、学生带来的小闹钟没有充分利用。

  2、我对学生的发言没有引申,学生说“小朋友每天睡9分钟”可见,他对知识还没完全掌握,我却因为怕影响进度,只让个别学生说说他错在哪,忽视了这个本该是闪光的地方。

  3、学生课堂的参与还有待加强,说明我对学生的鼓励还不够,今后还有待提高。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4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认真地观察,反复地比较、猜测,独立地思考、归纳、分析和整理。这一切都需要时间作保证。“以高效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实效发展“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和追求的目标。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创设有利的学*情境,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教师要全心全意的,创造性地给他们营造发挥自主性、能动性的环境和条件,创设充分展示创造思维的机会和舞台。

  在学生借助自己的钟表体验1秒时,我让学生听、看自己的钟表1秒钟是怎么表示的,然后全班交流,通过这个有趣的过程,学生不知不觉的体验了1秒钟的时间,接下来设计一个动作表示1秒,更强化了1秒钟的时间观念……在整个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在有趣的活动中,但这个活动始终为教学目标服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学生始终是主动的。这样,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真正的发展。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5

  《秒的认识》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内容。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初步学*了“学看钟表”,知道了“整时”、“半时”、“几时刚过”、“快到几时”;在二年级“时分的认识”中已经知道了1时=60分。在这个基础上来学*时间单位“秒”和“1分=60秒”,本节课的学*目标看似简单,但由于“秒”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且不易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让学生感兴趣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体验秒的长短,建立“秒”的概念,这部分知识学*之后,对于提高学生的时间观念,养成遵守时间和珍惜时间的良好*惯有着重要的作用。

  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开发身边的教学资源,利用小闹钟和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观察秒针;通过倾听、亲身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对“秒”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逐步建立表象,最后达到在学生的头脑中“秒”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时间概念,而是与自己的某一动作相联系的,在多次体验中,最终使学生能够脱离钟表,准确地判断几秒、十几秒,甚至1分钟的长短,使秒的概念真正内化。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以新年的钟声为背景,让学生通过读秒,使学生初步感知时间单位“秒”的概念,并由此发散,

  2、根据学生的需要教师播放刘翔夺冠的录像,再次感知“秒”,播放神舟七号发射升空的录像,由倒计时指挥员倒数10个数经历的时间,引出10秒。这样教学既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的广泛应用。

  二、自主探究,体验内化

  分三步进行:(一)自主探究“秒”;(二)体验内化“秒”;(二)体验内化“分”

  1、课件出示钟表店,提供不同的计时工具,教师将一些比较棘手的问题甩给了学生,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互动探究,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发现其中的规律,这样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的热情,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领域。

  2、让学生观察不同的钟面结构,分析大格与小格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初步感知分、秒二针运动快慢的轨迹。从秒针的认识——感受秒——以分作比,强调了观察,突出了体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悟,增进了情感体验。该层次透射出教师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尤其体现在分、秒关系上,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探索、研究、发现、归纳和总结。这样安排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3、让学生亲自观察、感悟1分钟究竟有多长?亲身体验1分钟能做多少事?并由此联系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即:人类在1分钟内所创造的价值。教学激活了学生,使学生领悟到在1分钟内蕴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因此,在向学生传授数学思想的.同时,还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

  4、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在多媒体课件的引擎下,调动学生多种感观参与教学活动。这样设计既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更要服务于生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逐步发现所学知识的价值。

  四、结合名言,总结全课

  欣赏关于时间名人名言,整堂课结束时,再次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将一些名言送给学生,达到“课已尽意长存”的效果。

  存在不足:

  1、课堂的气氛还不够活跃:也许是孩子过于紧张了,也许是孩子还没有进入学*状态……不管是什么样的猜想,我想有一点是不会变的——我没有进最大的努力去调动课堂的气氛。面对孩子*静的状态,我没有去调动他们,面对孩子的回答,我的评价是简单的,没能激起他们回答问题的欲望。整节课其实是还可以更活跃一些。

  2、老师说的有些过多:作为一名新老师,我时刻担心孩子不懂,经常反复强调知识点,今后应该尝试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自我归纳,逐步做到:学生懂的不讲,讲后学生还是不懂的不讲,只讲学生听了能懂的知识。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6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认真地观察,反复地比较、猜测,独立地思考、归纳、分析和整理。这一切都需要时间作保证。“以高效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实效发展“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和追求的目标。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创设有利的学*情境,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教师要全心全意的,创造性地给他们营造发挥自主性、能动性的环境和条件,创设充分展示创造思维的机会和舞台。

  在学生借助自己的钟表体验1秒时,我让学生听、看自己的钟表1秒钟是怎么表示的,然后全班交流,通过这个有趣的.过程,学生不知不觉的体验了1秒钟的时间,接下来设计一个动作表示1秒,更强化了1秒钟的时间观念……在整个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在有趣的活动中,但这个活动始终为教学目标服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学生始终是主动的。这样,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真正的发展。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7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学*了时、分的认识,能看着钟面说出几时几分的基础上来进行教学的。本课的知识性目标相对简单,但单位时间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重量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本节课教学重点是要求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体验1秒时间的长短,逐步建立1秒、几秒和1分的时间观念。

  秒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怎样才能让学生切实感受和体验1秒、几秒及1分的时间长短,我做了如下尝试:

  1、在教学“认识1秒”时,我让学生观察钟面上秒针走一格,同时滴答一响,再用课件演示秒针的走动,让学生感觉秒是可以看到、可以听到、可以感受到的。起到了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的作用。

  2、在体验1秒的长短时,我让学生自己做一些一秒能完成的动作,学生很有成就感的汇报:我能拍一下手、我能眨一下眼、我能跺一下脚、我能摸一下耳朵……再当提到“秒”时,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不再是一个无意义的时间概念,而是和拍手、眨眼等现实情境联系起来了,学生对“秒”的认识就有了一个鲜明具体的情境支持。

  3、在学*认识几秒的过程中,第一步:我让学生先跟着钟表秒针的节奏数数、拍手,让学生感受几秒。因为学生都有事做,所以走神的少。第二步:我让一名*时写字慢的学生(余佳俊)和一名*时写的快的学生(樊宇萍)上黑板,写“我爱数学”四个字,并让其他同学估测他们各自所用的时间,同时我用秒表计时,最后反馈。因为比赛能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所以每一个学生都很认真的用数数的方式估测几秒,大部分同学都估测的差不多,学*效果挺好。第三步:学生思考几秒钟究竟能做什么事情,锻炼对较短时间的估计能力,以便能够把课堂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对学生提出的明显不能完成的事情教师及时引导,并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让学生亲自体会一下,改善学生的错误印象。比如说脉搏的跳动,我就是让学生的按照中医诊脉的方法找到寸关尺的部位,体验一下脉搏跳动的速度,并且为他们看时间,让他们了解10秒钟自己的脉搏大概跳动了多少下。渗透了学生对几秒的估测与感悟。

  4、在探究分和秒的关系时,因为1分=60秒是本课的重难点。但由于有1时=60分的知识基础,所以学生在学*时不会感到非常困难。第一步:我出示课件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多少格进行交流而得出结论,我给予适当启示指导。学生先通过自己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看看自己得出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性,是不是正确的结论,这样结论的得出水到渠成。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交流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方法、能力和*惯。第二步:①安静地想、看:体验一分钟的过程,安静地想和看比拍手体验更准确,而且是让学生亲眼盯着钟面上的秒针转动了一圈,再一次巩固1分=60秒的结论;②自由活动:让学生完成自己认为一分钟能完成的事情(师适当提示),学生自由发挥:(有的点头、有的整理书包、有的折纸飞机、有的画喜羊羊、有的……,学生自由活动有创造性。经过前两次的体验,学生基本能够正确控制自己行动的时间,使体验过程动静交替,做中想,想中学,亲身经历知识*得的过程;同时,又发展了思维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但创新力度不大,今后需提高创新力度。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重视“经历”、“体验”、“探索”这个过程,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尽快形成探究性学*方式,让学生在数学学*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8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和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秒”是较小的计量时间的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小学生一般不易感知1秒和几秒有多长。

  下面我首先说一下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本节课的第一个学*目标是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学生在生动直观的情境中感知时间单位“秒”,体验秒是比时和分小的时间单位,帮助学生建立“1秒”的概念。这一目标中感知一秒时间,学生认识了一秒,知道秒是比时和分小的时间单位,学生掌握较好,会选择合适的时间单位填空。但是对一秒时间的体验不够充分、估计较短时间不够准确,有一部分学生在估计时间时误差较大,原因是对1秒感知浮浅、不真实。这一学*目标达成不够好。下一学*目标是创设有趣的游戏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引导学生经历“几秒”,从中培养学生估算时间的能力,进而引导学生在观察、体验数学活动中,知道“1分=60秒”。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在秒针、分针的变化过程中,从学生的回答提问和进行半分钟、2分钟化秒的计算中,可以看出这一学*目标已达成。第三个学*目标是通过对分和秒的体验、感受,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在教学中通过学生听、说秒针走动的声音,说一说,演一演1秒钟、1分钟你会做些什么,体验“秒”“分”的短暂。又出示1秒现代化工具所做的事情图片和刘翔比赛视频等,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时间无处不在,同时受到惜时教育。

  本节课的教学行为有效性分析如下:在本节课的学*过程中我的教学行为设计主旨就是“让学生不断地,有层次性地体验,在体验中,不知不觉的完成了本课的'学*目标”,我首先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初步感知时间单位“秒”。 用学生熟悉的钟表滴答声和春晚倒计时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结合学过的时和分,唤醒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引出比分更小的单位——秒,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又能直观认识生活中“秒”的存在,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

  念。但在教学这这一环节时,学生情绪低落,过于拘谨、紧张,原因是没有进行课前的准备活动,来消除或缓解学生的紧张心理。学生的紧张使我也紧张,在后面环节没能灵活调节,又加上备课不够充分,导致出现种种问题。首先由于学生紧张在迎新年倒计时时学生反响太低落,跟预设相差太远。然后问:“同学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时间单位秒?”这一问题问的面广,学生无从下手,回答偏离目标较大,没有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应当问: “同学们,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见到过倒计时?”然后再引出秒是小的时间单位。

  观察钟面,复*旧知这一教学行为,是帮助学生巩固以前对钟面刻度,时、分的计时方法的认识,对后面几秒、1分的认识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但在进行时问题没有设计好层次,问的精准一些,而是直接让学生介绍自己的钟表。导致学生回答东一榔头西一棒,不得已打断回答,老师引导复*,现在回想处理非常不妥,应当引导而不能代办。

  在多种感观参与,建立1秒的概念这一环节中,我通过学生自己用声音和动作等来配音、配动作,调动了眼、耳、口、手等多种感官同时参与活动,全方位地感受1秒,使学生有了具体的、物化的感受。但学生在这个问题上能自由发挥,增加感性认识。每个人都有参与的机会与能力,能在实际动作中体验“1秒”的长短。学生就是不会交流、不愿交流,比如模仿秒针走动的声音时声音小,而我又没有及时的鼓励引导,让多名学生参与或是集体参与。

  体验1秒的价值环节中,让学生观看一秒钟里飞机、卫星行驶的路程,我国研制的巨型计算机的计算速度,发电厂的发电量等资料以及学生熟悉的刘翔奥运会夺冠的成绩与学生前面谈到的对一秒的感受是很短的形成强烈的对比,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一秒虽短暂,但却是相当有价值的,引出1秒也无比的重要,使孩子懂得了要爱惜时间,抓紧时间,一分一秒都不能浪费。在这里学生观看后一秒的惊人速度和刘翔的比赛精彩回顾,学生反应一般没有

  几秒的认识教学先让学生看课件演示,说出秒针走了多少秒。学生有的用数数的方法说出了秒针走的时间,也有的利用旧知的迁移用秒针走了几大格几小格来判断秒针走了多少秒。又进行同桌互问互答秒针走了多少秒的小组活动。此处教学,再一次让学生体验了时间单位“秒”,加深了学生对秒的认识,同时还尊重了学生认知水*的差异,最后,加以引导优化了方法。

  对于分与秒的关系,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在课前就有所了解,因此,此处教学重点又一次放在了体验上,通过课件上秒针走一圈和分针就走一小格的直观演示,让学生能通过观察,亲身体验分与秒的关系,从而抽象出1分=60秒的结论。

  动静结合的一分钟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1分钟的长短,体验1分钟的价值,学生们兴味盎然,积极性非常高,同时通过活动还将“时间相同,做的数量越多,速度就越快的数学思想”加以了渗透。

  估测时间的活动是利用前面学生对1秒、几秒的体验进行的,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估测,由第一次的估不准,到听同学交流方法,再到第二次大部分估准,学生在活动中掌握了估测短时间的方法。锻炼了对较短时间的估计能力。

  虽然在课堂中我完成了知识教学任务,但在教学中应该进一步扩展最大知识空间、活动空间、探索空间,让活动体验更加扎实有效,扩大知识面,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中掌握了解更多的知识。同时,课堂上教学语言不够简洁准确、激励性语言过于单一。不能很好的调控课堂、驾于课堂、组织课堂。使本节课预设的精彩环节没能很好的实现其价值。不过,我相信随着不断的积累与学*,我的经验会更丰富,在以后的教学中不仅会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更会关注学生在学*中的变化和发展。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9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和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知识性目标相对简单,但单位时间比较抽象,不象长度单位、重量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钞、几秒及1分的时间观念。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抓住如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了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数学,运用数学。因此,数学教师要善于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创设出贴*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为数学问题。我在教学生“秒的认识”时,就利用课件出示:学生熟悉的新年联欢晚会钟声即将敲响倒计时的场景,使学生直观认识了生活中“秒”的存在,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通过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了“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

  2、联系实际,感受数学

  数学来自生活,又为生活所用。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有大量的具体的“原型”。所以,我让学生从身边找一找在哪里见过或用过“秒”,使学生对各种钟表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实践表明,如果所学的新知识可以从生活实际中找到原型的话,那么从现实生活中学*新知识更容易使学生接受和理解。将“秒的认识”放置在生活情境中,学生就会倍感亲切。本节课开始由“神六升天”的引入,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借用“红绿灯”等用秒计时的场合,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更能激起他们探索新知的欲望。

  3、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和探究空间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认真地观察,反复地比较、猜测,独立地思考、归纳、分析和整理。这一切都需要时间作保证。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获取知识,学会学*,已经成为共识。因此,我们应该在更大自由度的环境中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教师只是全心全意的给他们营造发挥自主性、能动性的环境和条件,创设充分展示创造思维的机会和舞台。由于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因而在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来解决“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及“分与秒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例如,我设计了同桌互相介绍自己带的钟表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地去观察、猜测,进一步认识秒表、电子表、有秒针的钟表都是怎样计量“秒”的。并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探究有秒针的钟表有哪些“小秘密”。在整个探究过程中,问题是开放的,目标是明确的,思维是发散的,操作是自由的,学生始终是主动的。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所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有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

  4、让学生在探索中感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等、民主的教学文化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从单纯的“听者”、“答者”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思者”、“做者”的角色。本课一改传统的方法,非常强调感悟和体验1秒和几秒的时间长短,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秒”的时间观念。不仅提高学生的学*兴趣,且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例如:在教学“认识1秒”时,我让学生通过看秒针走动,听秒针走动的声音,猜测1秒钟你可能会做些什么,亲自试验一下等方式体验“秒”的实际意义。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脱离钟面的辅助作用进行再体验从而形成初步的1分、1秒的观念,是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当提到“秒”时,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不再是一个无意义的时间概念,而是和数数、拍手、眨眼、回头等现实情境联系起来了,学生对“秒”的认识就有了一个鲜明具体的情境支持。用“体验”的方法来学*数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密切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借助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由此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爱惜时间的意识。

  5、注重课堂拓展,培养实践能力

  本课通过课件安排三个层次性训练,填一填:让学生初步学会正确使用时间单位;比一比:让学生灵活运用1分=60秒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此认知的理解;想一想: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将得到不同的结果”的道理,从而强调学生认真读题的学**惯,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通过欣赏“秒的寄语”,进一步让学生体会秒应用的广泛性,了解比秒的更小的时间单位,既拓展了知识,又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课外,让学生注意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10

  一、成功之处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课堂教学与生活是相连相通的,我在教学中重视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拉*了数学与学生的距离:

  (1)在引入新课时,我设计了新年、鞭炮、倒计时……这是小孩子最喜欢、向往的情境,利用这些熟悉的情境,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引出了时间单位“秒”。知道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2)在了解生活中的“秒”时,我认为学生在这方面了解的不是很多,所以事先准备了大量资料,通过展示生活中有关秒的画面。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秒,不仅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并且激发了学生学*“秒”的欲望。

  (3)在讲秒的作用时,我用饱含激情的语气介绍了刘翔辉煌的成绩12秒91,让学生明确1秒虽然短暂但是用处也非常大,只有分秒必争,才能实现梦想、为国争光。随机渗透:时间很珍贵,连1秒钟都不能小看。让学生感悟时间长河是由很多的秒构成的,使学生自己意识到要珍惜时间。

  2、让学生在经历、体验、探索中感悟

  秒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怎样才能让学生切实感受和体验1秒、几秒及1分的时间长短,我做了如下尝试:

  (1)、在教学“认识1秒”时,我让学生观察钟面上秒针走一格,同时滴答一响,再用课件演示秒针的走动,让学生感觉秒是可以看到、可以听到、可以感受到的。起到了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的作用。

  (2)、在体验1秒的长短时,我让学生自己做一些一秒能完成的动作,学生很有成就感的汇报:我能拍一下手、我能眨一下眼、我能跺一下脚、我能摸一下耳朵……再当提到“秒”时,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不再是一个无意义的时间概念,而是和拍手、眨眼等现实情境联系起来了,学生对“秒”的认识就有了一个鲜明具体的情境支持。

  (3)在学*认识几秒的过程中,第一步:我让学生先跟着钟表秒针的节奏数数、拍手,让学生感受几秒。因为学生都有事做,所以走神的少。第二步:我让一名*时写字慢的学生(余佳俊)和一名*时写的快的学生(樊宇萍)上黑板,写“我爱数学”四个字,并让其他同学估测他们各自所用的时间,同时我用秒表计时,最后反馈。因为比赛能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所以每一个学生都很认真的用数数的方式估测几秒,大部分同学都估测的差不多,学*效果挺好。第三步:学生思考几秒钟究竟能做什么事情,锻炼对较短时间的估计能力,以便能够把课堂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对学生提出的明显不能完成的事情教师及时引导,并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让学生亲自体会一下,改善学生的错误印象。比如说脉搏的跳动,我就是让学生的按照中医诊脉的方法找到寸关尺的部位,体验一下脉搏跳动的速度,并且为他们看时间,让他们了解10秒钟自己的脉搏大概跳动了多少下。渗透了学生对几秒的估测与感悟。

  (4)、在探究分和秒的关系时,因为1分=60秒是本课的重难点。但由于有1时=60分的知识基础,所以学生在学*时不会感到非常困难。第一步:我出示课件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多少格进行交流而得出结论,我给予适当启示指导。学生先通过自己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看看自己得出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性,是不是正确的结论,这样结论的得出水到渠成。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交流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学*方法、能力和*惯。第二步:①安静地想、看:体验一分钟的过程,安静地想和看比拍手体验更准确,而且是让学生亲眼盯着钟面上的秒针转动了一圈,再一次巩固1分=60秒的结论;②自由活动:让学生完成自己认为一分钟能完成的事情(师适当提示),学生自由发挥:(有的点头、有的整理书包、有的折纸飞机、有的画喜羊羊、有的……,学生自由活动有创造性。经过前两次的体验,学生基本能够正确控制自己行动的时间,使体验过程动静交替,做中想,想中学,亲身经历知识*得的过程;同时,又发展了思维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但创新力度不大,今后需提高创新力度。

  3、让学生在课堂练*中巩固新知

  本节课堂练*,我设计了三关有层次的练*:第一关——基础练*;第二关——综合应用;第三关:趣味智力题。练*的过程发现学生前两关正确率高,第三关在我的提示下才有一部分同学想出因为所以然。总之,练*设计一定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这样不仅学生易懂,还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更激发了他们学数学爱数学的兴趣!

  4、让学生在课堂小结时谈收获

  因为学生一节课都很关注整个教学活动,所以此时更积极,有的说我认识了时间单位秒、有的说我知道了一秒就是拍一下手的时间、有的说我知道了时间的珍贵要分秒必争、有的说我知道了1分=60秒、有的……我认为此环节不可缺,因为这是对本节课知识点的归纳,如果没有此归纳,全课知识点有些凌乱!

  二、问题反思

  1、在教学“1分=60秒”的这个环节中,应适时地“放”一下学生,让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提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部分讨论的不到位,有的学生学的不实。

  2、教师有的时候还是不放心学生,说的话有时过多,如:30秒从哪走到哪?可以放手让学生说,不必说的太多,因为前面已认识1秒、5秒、15秒,学生能说出来的一定让学生说。

  3、总是担心学生体验不到位,导致课堂前松后紧。如:在体验15秒时,我让学生跟着秒表的节奏拍了两次手,学生已经掌握了节奏,但我不放心,又让点了两次头后,还临时让一名学生数数自己15秒能走几步,本来也耽误不了多少时间,可此时出问题了,这位同学收到了秒表嘀嗒声的影响,走得太慢,失去了测的目的!也就是因为这耽误了时间,所以我在让学生体验30秒时就仓促了。

  4、本节课的内容特别适合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原来已经设计这样的环节名人名言,由于前面用的时间稍长,所以这个环节由老师代言了,学生受的教育不深。

  三、教学改进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含认识钟表、认识时间单位“秒”以及探索分和秒的关系,涉及的内容不少,知识比较抽象,容量比较大。只要老师充分备课,合理安排时间,恰当利用电教手段,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学生就能够熟练掌握所学的知识。如果再让我教本节教学内容,我会不断地加强自身素质,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多照顾中差生,总结自己的不足向四十分钟要质量。

  教学实践让我感受到:老师的教法决定学生的学*状态和效果,老师的教学艺术影响学生的终身学*和发展。因此,老师要不断探索教学,融入课改,这样教学的效果会更好的。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重视“经历”、“体验”、“探索”这个过程,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尽快形成探究性学*方式,让学生在数学学*中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11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和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知识性目标相对简单,“秒”是较小的计量时间的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小学生一般不易感知1秒和几秒有多长。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秒、几秒及1分的时间观念。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用“经历”、“体验”、“探索”等过程性目标动词刻画出学生数学的活动水*。而体验又是一种情感真正投入的学*活动,它需要学生身处学*环境中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使之成为学生的一种学*能力。例如:在教学“认识1秒”时,我让学生通过反复看秒针走动,听、说秒针走动的声音,说一说,演一演1秒钟你会做些什么,体验“秒”的实际意义。最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脱离钟面的`辅助作用进行再体验从而形成初步的1分、1秒的观念,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当提到“秒”时,在学生的头脑中就不再是一个无意义的时间概念,而是和数数、拍手、眨眼、回头……等现实情境联系起来了,学生对“秒”的认识就有了一个鲜明具体的情境支持。几秒的认识教学先是让学生静静地体验五秒、二十秒,再让学生说出秒针走了多少秒。学生有的用数数的方法说出了秒针走的时间,也有的利用旧知的迁移用秒针走了几大格几小格来判断秒针走了多少秒。此处教学,再一次让学生体验了时间单位“秒”,加深了学生对秒的认识,同时还尊重了学生认知水*的差异,最后,通过教师的引导也优化了方法。这节课中,始终贯穿的一根主线就是让学生不断地,有层次性地体验,在体验中,不知不觉他们对秒的认识已经达到一个高潮,也较好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得以发挥出来。任何的学*都是一种主动建构过程。有这样一句话: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体验了,就理解了。可见,让我们的学生亲身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是学生学*数学的最佳方式。

  本课的另一特点是突显了数学的文化、教育功能。数学不仅仅只是科学,也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份,长期以来,我们过分强调数学的科学性,忽视了其作为文化功能的存在,以致在一般人眼中,数学是枯燥、无味的,只是一些没有生机的数字和图形的堆砌。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我们在强调作为科学的数学时,更要让学生感受到作为文化的数学的存在。本课通过让学生看一秒能做多少事,看刘翔夺冠的资料,充分地让学生感受了时间的宝贵,感受到了数学的文化性和教育性,是本课极具人文关怀的体现。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12

  《认识秒》这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时、分的认读以及对几时几分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的,这节课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体验到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引导学生对钟面进行观察,通过观察知道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是秒针。通过引导学生听时钟工作的声音掌握秒针走一小格的持续时间是一秒。这个环节同学们观察得比较仔细,回答问题也非常积极,取得这样的效果,得益于导入时是以学生喜欢参加的体育活动项目入手,很快就吸引住了同学们的眼球,把学生的精力集中起来。

  教学分与秒的关系时,主要是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操作钟表学具,以及仔细的观察得出秒针走完一圈走了60个小格,是60秒,秒针走完一圈的同时分针刚好走了一小格,也就是一分,所以1分等于60秒。通过引导学生操作,使学生真正理解分与秒的关系,秒与分是息息相关的。

  教学认识电子钟面上的时间时,首先是出示一个电子钟面上的时间,然后让2/3名同学说出电子钟面上的时间,再根据学生说的情况,针对有错误的地方进行纠正,如果没有错误就给予肯定,从而教会学生认识电子钟面上的.时间的方法。练*是知识的学*和巩固必不可少的,没有练*的教学就如同饭才煮熟了一半,因此,本节课我还设计了一些关于秒的认识的练*题,帮助学生达到学懂会用的效果。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13

  今天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单元时、分、秒的第一课时《秒的认识》。对于我来说这节课已不是“生课”,教学思路在脑海中清晰可见,于是,半个小时下来我就一身轻松的可以入班上课了。

  打开班班通,插上U盘,可是今天的电脑出问题了。U盘怎么也打不开了,慌乱之中,上课铃声响了,也不知自己点到了哪里,出现了秒表“嘀嗒、嘀嗒”的声音。为了稳定学生的情绪,我就临时改变了教学思路,“同学们,你听到了什么声音,把你的发现和大家分享一下吧!学生的思路打开了,一个接一个地发言:生1:我听到了嘀嗒嘀嗒的声音。生2:我听到了钟表走的声音,是1秒1秒的声音。生3:这个钟表走1下就是1秒。听着学生的发言,我就把学生的思路引到了课堂上,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朋友“秒”,从而导入今天的新课。

  教学“认识1秒”这个环节时,我原本设计的是让学生认识钟面——认识秒针——认识1秒——认识5秒。3大格是15秒,引导学生得出几大格就是几个5。然后拓展知识:秒针从3走到5,走了2大格,走了10秒。练*秒针从2走到7,走了几大格,走了几秒。这时,我突发奇想问道:“像这样的问题,我们有什么方法能很快就能解决吗?把你的方法和大家分享一下吧!”这时学生几乎都高高的举起了小手,我挑了一个学生回答:“我先数一数,走了5大格,就是25秒。”“那如果没有钟表时怎么办呢?”我又追问道。不少学生听到我的追问放下手开始思考,这时还有五、六个同学举手,我就又挑了一位同学:“我是心中有个表,默默想一想是几大格,就是几个5秒。”“说得真好,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生:“老师,我还有不同的方法,我从2数到7,共数了6个数,就是5大格,就是25秒。”生:“老师,我用7—2=5,得出5大格,共25秒。”孩子们开始抢着说出自己的方法,看到这里,我笑了,不是因为学生都会了,而且因为他们开始学会思考了,给孩子们充分思考的空间,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呀!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想到了许多,有时充分利用课堂的生成,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你会发现,其实他们真的很聪明、很可爱!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14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时、分、秒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都要用到,课前我先把前面学过的时间知识进行了复*,如:

  1、钟面有( )根针,有( )个数字,有( )个大格?

  2、一个大格有( )个小格,钟面有( )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走了( )小时,分针走( )小格就是1分钟,1时=( )分。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是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教学重点是感受1分、1秒的时间观念。教学难点是初步建立“秒”的具体概念。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有关时、分、秒的知识,在教学中,课件演示,激发学生学*探究新知的兴趣。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课件出示主题图:钟面时刻为11:59,这是春节联欢晚会现场。看墙上的大钟,你能告诉大家,现在是几时几分吗?新年钟声就要敲响了,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师生一起倒计时:15、14、13、……1。)种面时刻为11:59)这是春节联欢晚会现场。看墙上的大钟,你能告诉大家,现在是几时几分吗?新年钟声就要敲响了,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师生一起倒计时:15、14、13、……1。)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就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单位“秒”。板书课题:秒的认识课件出示形状各异的钟表。形象的语言,精美的实物展示,使学生感到很新奇,马上对这节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钟表有3根针,时针、分针和秒针。走得最快的就是秒针,秒针的特点:又细又长、走得最快 。秒针走一小格是一秒。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小组合作探究秒和分的关系。秒针走一小格是一秒。那么,秒针走一圈,是多少秒呢?请同学们细心观察钟面,课件演示后,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结论:1分=60秒。我还安排了一个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让他们感受“1分”有多长。我让一、二小组的同学写数,看看在指定的1分钟内能从1写到几?同时让三、四组的同学测脉搏,数一数在1分钟里,你的脉搏能跳动几次……由于联系到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学生兴趣盎然,效果不错。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学*兴趣,展现学生思维过程,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实践证明,课堂上学数学,生活中用数学,把教学同生活实践恰当结合,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有利于知识的学*和智能的提高。不足之处:学生初次认识最小的时间单位“秒”,虽然在学*“秒”之前,已复*了时和分,在练*中,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有一些学生掌握的不好,需要加强训练,弄清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15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时、分、秒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都要用到,课前我先把前面学过的时间知识进行了复*,如:

  1、钟面有( )根针,有( )个数字,有( )个大格?

  2、一个大格有( )个小格,钟面有( )个小格?

  3、时针走1大格,是走了( )小时,分针走( )小格就是1分钟,1时=( )分。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是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教学重点是感受1分、1秒的时间观念。教学难点是初步建立“秒”的具体概念。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有关时、分、秒的知识,在教学中,课件演示,激发学生学*探究新知的兴趣。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课件出示主题图:钟面时刻为11:59,这是春节联欢晚会现场。看墙上的大钟,你能告诉大家,现在是几时几分吗?新年钟声就要敲响了,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师生一起倒计时:15、14、13、……1。)种面时刻为11:59)这是春节联欢晚会现场。看墙上的大钟,你能告诉大家,现在是几时几分吗?新年钟声就要敲响了,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师生一起倒计时:15、14、13、……1。)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就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单位“秒”。板书课题:秒的认识课件出示形状各异的钟表。形象的语言,精美的实物展示,使学生感到很新奇,马上对这节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钟表有3根针,时针、分针和秒针。走得最快的就是秒针,秒针的特点:又细又长、走得最快 。秒针走一小格是一秒。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小组合作探究秒和分的关系。秒针走一小格是一秒。那么,秒针走一圈,是多少秒呢?请同学们细心观察钟面,课件演示后,小组讨论交流,得出结论:1分=60秒。我还安排了一个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让他们感受“1分”有多长。我让一、二小组的同学写数,看看在指定的1分钟内能从1写到几?同时让三、四组的同学测脉搏,数一数在1分钟里,你的脉搏能跳动几次……由于联系到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学生兴趣盎然,效果不错。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学*兴趣,展现学生思维过程,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实践证明,课堂上学数学,生活中用数学,把教学同生活实践恰当结合,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有利于知识的学*和智能的提高。不足之处:学生初次认识最小的时间单位“秒”,虽然在学*“秒”之前,已复*了时和分,在练*中,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有一些学生掌握的不好,需要加强训练,弄清时、分、秒之间的关系。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16

  1、注重梳理,引领回顾。

  本人认为整理与复*课的重点首先在于整理,知识的梳理是至关重要的。虽然本领域的知识点相对较少,我还是让学生认真细致地去回顾整理学过的统计与可能性的有关知识,在梳理回顾中,引领学生对时、分、秒这部分知识两个方面的回忆(这是在新授时不少学生认识模糊的):一是认识时分秒之间的关系;二是认读与计算。

  2、层次分明,引领探索。

  在整理出知识框架的基础上进行分层次练*。整理与复*课上,学生不应是进行专项训练的机器,而应是认知过程的`探索者。因此,在设计上我尽量让学生自己动口、动手、动脑、自主探索。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基本练*、综合练*、拓展练*。在综合练*中通过让学生帮明明计算路程进一步理解时刻的认读方法及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在拓展练*中进一步面对优等生设计了写数学日记的题目,在动手活动中初步向学生渗透极限思想,在层次分明的练*中,继续引领学生的探索,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3、教不越位,学的到位。

  学生的关于时分秒的知识,是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在有意义的数学活动中探索得到的,教师的总结概括宽、泛而到位,从而让不同的学生都得到应有的知识与发展,体会到数学的内在魅力。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17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秒的认识》P60—61面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感受时间单位“分”、“秒”,逐步建立1秒、1分的时间观念;

  3、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珍惜时间。

  教学重点及难点:

  1、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时间观念;

  2、使学生知道1分=60秒。

  教具准备:

  课件、秒表、各种钟表

  教学过程:

  一、 创境激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回味一下9。25日神七载入飞天那激动人心的场面吧!(出示课件),这是我们所有中国人民的骄傲。

  师:谁能说说向这样倒计时应该用什么时间单位呢?

  生:(秒)

  师:说得不错,要想计量很短的时间,就可以用“秒”做单位。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秒的认识”(板书课题)。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要用到秒。如:火箭发射,奥运会快要开幕得倒计时,新年快要到来的时候和田径比赛跑计时等等。

  二、 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师:老师现在带你们一起走进钟表店看一看,各式各样的钟表真多呀!(出示挂图)(有电子表、手表、挂钟、机械钟、闹钟,还有秒表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用来计时的工具。

  1)认识电子钟,认识秒表

  2)认识挂钟面上的秒针:

  师:有的钟面上有三根针,以前我们认识了时针、分针,哪一根是秒针呢?把你们带来的钟表指给同桌看一看。谁来告诉我有什么特点?

  生:最细最长走得最快的就是秒针。

  3)认识1秒

  师:你们真聪明,那么你们知道秒针是怎样计时的吗?请仔细看(出示课件),秒钟走一小格是几秒?

  生: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

  师:说得真棒!齐读板书:秒针走一小格是1秒。

  师:那么1秒究竟有多长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吧。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师:1秒钟你们能做什么?小组讨论。(拍一下手,眨一下眼睛,跺一下脚等等)。

  师:短短的1秒钟,滴答一下就过去了,我们好象觉得太快了,做不了什么事情。但是现在科技那么发达,有很多现代工具1秒钟可以做很多很多事情。(出示课件)不信我们大家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出示1秒的课件:

  1) 气式飞机每秒飞行500米。

  2) 火车每秒行55米。

  3) 小汽车每秒行20米。

  4) 神州入轨每秒飞行约7820米。

  5) 装配一台海信电视节约1分钟,整个公司一年可节约成本500万元。

  6) 有的电脑一秒可以计算约3万亿次。

  师:怎么样?是不是觉得很惊讶。(生:是)所以我们要珍惜眼前的每一秒。

  4)认识几秒

  师:我们的秒针开始走动了,从12到1走了一大格?几秒?

  生:走了5小格,每一小格是1秒,5小格就是5秒。

  师:认识10秒、20秒,从12到6经过几秒呢?我们*常说得“半分钟”就是30秒。

  师:同桌互相考考。

  5)认识1分钟

  师:现在请同学安静下来,继续观察秒针,秒针从12走到12走了一圈是几秒?分针有什么变化?

  生:从12到12走了一圈是60秒,分针刚好走1小格,就是1分。

  师:那么你们知道分和秒的关系吗?(出示课件)我们再一起来数一数。师生同数60秒,齐读2遍,板书。结论:1分=60秒 60秒=1分

  6)体验1分钟

  师:1分钟又有多长呢?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当你认为1分钟到了,就请站立起来,你是怎么道是1分钟呢?

  生:我在心里从1~60数。

  师:你真聪明已经把时间记在心里了。

  师:老师这里有一根跳绳,请一位运动健将上来,看看他1分钟能跳多少下,其他小朋友帮他数好吗?(好)奖励他。

  师:现在我们也来看看别的小朋友1分钟可以做些什么呢?(出示课件)教科书P61面

  师:今天我们学的内容就在数学书60—61面,请同学们默看书,想一想你们了解秒的哪些知识?看完后把手轻轻举起,做端正。(老师悄悄计时)表扬学生。

  师:通过学*这节课,你有什么感想?

  师:时间很珍贵,充分利用起来就能做很多事,因此我们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小结。

  三、 巩固练*,应用新知。

  师:看看同学们学得怎么样,下面我来考考你们(出示课件)

  1、教科书练*十四①题;

  2、一片短文,综合应用。(出示课件)

  四、全文总结

  同学们,时间是一分一秒积累起来的,相信通过今天40分钟的学*,大家会更加懂得珍惜时间,做时间的小主人。老师这里收集了一些关于时间的格言、警句,我们大家读一读。

  今天的课就上在这里,下课。

  教学反思:

  本人是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构建自主、开放、富有生机的数学课堂”,一切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在快乐中学*数学,在应用中发展数学。

  本节课主要是《秒的认识》,从学生熟悉的场景存入提高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引入时间单位“秒”,本课在认识秒针和1秒及认识1分=60秒时,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去观察、操作。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知道秒及分与秒的关系,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人人参与,人人发展。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18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和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知识性目标相对简单,但单位时间比较抽象,不象长度单位、重量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秒、几秒及1分的时间观念。首先,我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了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数学,运用数学。因此,数学教师要善于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创设出贴*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为数学问题。我在教学生“秒的认识”时,学生熟悉的新年联欢晚会钟声即将敲响倒计时的场景,使学生直观认识了生活中“秒”的存在,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通过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了“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

  2、联系实际,感受数学

  数学来自生活,又为生活所用。所以,我让学生从身边找一找在哪里见过或用过“秒”,使学生对各种钟表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实践表明,如果所学的新知识可以从生活实际中找到原型的话,那么从现实生活中学*新知识更容易使学生接受和理解。将“秒的认识”放置在生活情境中,学生就会倍感亲切。本节课开始由“欣赏钟表店的一角”的引入,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借用“红绿灯”等用秒计时的场合,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更能激起他们探索新知的欲望。

  秒的体验:体会1秒是一段时间而不是时刻,是教学的难点。于是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提供给了孩子们不同的计时工具,把学*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体验中认识时间单位秒,建立起“秒”这一时间观念。而且在活动中还发现了分与秒的关系,感受了秒的长短。另外,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为同学们收集了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各种交通工具1秒钟行驶的路程为同学们播放,这一切使学生切身体会到了1秒钟蕴藏着的巨大的价值,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关注生活,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惯。

  实践活动:体验1分钟。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利用孩子们的特长,让他们在1分钟的时间里写数字、画画、跳绳、踢口袋等。在紧张的学*中渡过了短暂的一分钟,孩子们在浓厚的兴趣中体验到了1分钟的价值,在学*数学的同时感受到了时间的重要性,而且明白了:要提高自己的学*效率。

  3、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和探究空间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认真地观察,反复地比较、猜测,独立地思考、归纳、分析和整理。由于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因而在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来解决“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及“分与秒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例如,我设计了同桌互相观察分针和秒针有什么变化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地去观察、猜测,进一步认识秒表、电子表、有秒针的钟表都是怎样计量“秒”的。并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探究有秒针的钟表有哪些“小秘密”知道:1分=60秒。在整个探究过程中,问题是开放的,目标是明确的,思维是发散的,操作是自由的,学生始终是主动的。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所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有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

  在有以上成功之处的同时,我也明显地感觉到了自己这节课中存在着的不足:我的数学语言不精练,提问时不严密,导致学生回答不精。这也是本课的缺憾之一。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19

  教学目标:

  1、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交流、合作,自主认识新的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通过动手操作等丰富的学*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1秒及1分(60秒)的时间观念。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要珍惜分分秒秒。 教学重点:借助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一段时间,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每人准备一个时钟、口算卡片等。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播放新年联欢晚会的片段)

  谈话:新年的钟声将敲响,让我们一起来倒计时。(课件出示钟面,伴随着“滴答”声,让学生共同进行倒计时)

  谈话:刚才,我们进行倒计时,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今天,我们就共同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钟面上的秒

  1、师:你知道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吗?请仔细观察你们所带的钟表,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索,共同探究

  3、学生反馈:

  ①时钟有3根针,走得最快的那根是秒针。

  ②秒针走1小格是1秒。走1大格就是5秒。

  ③如果是读取电子表上的时间时,让学生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电子表的读取方法进一步类推。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④小结:刚才,我们听到钟声“滴答”一声就是一秒,我们拍一下手用1秒,数一个数也是用1秒。1秒的时间确实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举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师:(边拨秒针)秒针从数字12走到数字6,这表示经过几秒?从数字6走到8,表示经过几秒?请你轻轻告诉同桌的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6、你还知道秒针从哪儿走到哪儿也是10秒?

  (二)探索分与秒之间的关系

  1、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

  2、让学生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钟面,自主探索。

  3、学生反馈。

  4、小结:秒针走1圈,就是60秒,这时分针走1小格,也就是1分钟,所以1分=60秒。

  (三)练*:体验1分钟

  1、让学生看钟表,通过读秒来体验1分钟的长短。

  2、师:1分钟能做什么呢?

  让学生分组画画、写字、做口算、摸脉搏体验1分钟实际的长短。

  3、让学生举例,说说1分钟可以做什么事。

  (四)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认识时间单位——秒)有了秒针,计时就更准确了,时针、分针、秒针在时间王国里分工合作,准确地为人们报时。

  三、巩固练*

  1、完成“练*一”第2题。 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补充:

  ①我们上一节课的时间是40( )。

  ②小明跑100米要用19( )。 2、跑步比赛

  师:让我们一起到紧张激烈的运动场上去看看。50米决赛刚结束,你能通过钟表的显示,说出运动员的成绩吗?从这张成绩表中,你能看出什么?

  3、活动:

  师:下课铃声响了,请大家安静,迅速地将课桌上的学*用品整理到书包里,看看需要多少时间。看谁整理得又快又好。(学生整理,教师报时)

  师:相信大家今后每时每刻都能这样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

  四、作业

  收集有关时间的信息。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20

  “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认识时、分和会读、会写几时几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知识性目标相对简单,但单位时间比较抽象,不象长度单位、重量单位那样可以借助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体验活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1秒、几秒及1分的时间观念。首先,我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了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数学,运用数学。因此,数学教师要善于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创设出贴*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情境,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为数学问题。我在教学生“秒的认识”时,学生熟悉的新年联欢晚会钟声即将敲响倒计时的场景,使学生直观认识了生活中“秒”的存在,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时间概念。通过让学生参与倒计时的活动,使学生初步感受了“1秒”的长短,同时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

  2、联系实际,感受数学

  数学来自生活,又为生活所用。所以,我让学生从身边找一找在哪里见过或用过“秒”,使学生对各种钟表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实践表明,如果所学的新知识可以从生活实际中找到原型的.话,那么从现实生活中学*新知识更容易使学生接受和理解。将“秒的认识”放置在生活情境中,学生就会倍感亲切。本节课开始由“欣赏钟表店的一角”的引入,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借用“红绿灯”等用秒计时的场合,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更能激起他们探索新知的欲望。

  秒的体验:体会1秒是一段时间而不是时刻,是教学的难点。于是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提供给了孩子们不同的计时工具,把学*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体验中认识时间单位秒,建立起“秒”这一时间观念。而且在活动中还发现了分与秒的关系,感受了秒的长短。另外,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为同学们收集了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各种交通工具1秒钟行驶的路程为同学们播放,这一切使学生切身体会到了1秒钟蕴藏着的巨大的价值,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关注生活,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惯。

  实践活动:体验1分钟。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利用孩子们的特长,让他们在1分钟的时间里写数字、画画、跳绳、踢口袋等。在紧张的学*中渡过了短暂的一分钟,孩子们在浓厚的兴趣中体验到了1分钟的价值,在学*数学的同时感受到了时间的重要性,而且明白了:要提高自己的学*效率。

  3、给学生足够的探究时间和探究空间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认真地观察,反复地比较、猜测,独立地思考、归纳、分析和整理。由于学生已经认识了“时、分”,因而在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来解决“怎样计量用‘秒’做单位的时间”及“分与秒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例如,我设计了同桌互相观察分针和秒针有什么变化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地去观察、猜测,进一步认识秒表、电子表、有秒针的钟表都是怎样计量“秒”的。并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探究有秒针的钟表有哪些“小秘密”知道:1分=60秒。在整个探究过程中,问题是开放的,目标是明确的,思维是发散的,操作是自由的,学生始终是主动的。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所获得的数学活动经验有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

  在有以上成功之处的同时,我也明显地感觉到了自己这节课中存在着的不足:我的数学语言不精练,提问时不严密,导致学生回答不精。这也是本课的缺憾之一。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菁选(扩展4)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菁选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14篇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到很多讲课技巧,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1

  一、对圆柱的认识进行重点引导:

  认识圆柱时,由于学生对圆柱已有了一些直观的认识,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从情境图中找出圆柱,让孩子明白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在此基础上,结合圆柱的直观图,介绍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并对圆柱的侧面教学作了重点说明。

  二、注意学*方法的迁移:

  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认识在研究内容上有其相似之处。认识圆柱后我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回顾。通过交流学生对学*的方法进行了有效地迁移,学*的积极性得到有效地激发。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观察、研究之中。对于圆锥,不同的`同学有了不同的认识。然后,通过适时地交流和组织阅读课本,学生对于圆锥有了较好的认识。

  三、注意对比:

  圆柱和圆锥认识以后,我让学生对于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进行了有效的对比。从而使学生对于圆柱和圆锥的面、高有了更深的认识,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系统。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认识到在我们的教学中要注意有层次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虽然课前钻研教材,准备学具、教具花的时间多些,但看到孩子们那一张张可爱脸蛋,我心里和孩子一样乐滋滋的。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2

  “圆锥的认识”一课是数学十二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们认识了圆柱体积之后进行的教学内容,因此它与圆柱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们有了学*圆柱体的知识与技能基础,认识圆锥应不成问题,再加上学生们会在动手合作中进行学*,这是他们非常喜欢的学*方式。在对教材进行了充分地前端分析之后,教学设计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抓住重点、难点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的改革体现学生在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但如何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师能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学生想学什么,想怎样学,这都应尽量满足学生的要求。在认识圆锥体的基本特征时自己的设计是先认识底面,再认识侧面,我先用教具演示后再认识高。在学*中,有圆锥转化到圆锥后,学生们先说出了高,我也就及时的让学生指一指高。

  本课的重点是认识圆锥的基本特征,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难点是利用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因此我设计在本节课上利用大量的时间充分让学生们自己动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削、观察、猜想、推理、验证等方法,找到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把公式的应用这一教学任务放在了下一节课,这样学生们会有更加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动手探究。

  二、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提倡教师的主导地位。我理解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数学课上体现教师要教会学生学*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方法。于是我在分析教材后,从难点出发,设计学生自学提问。让“学生自己动手在一个圆柱中削出一个最大的圆锥,并观察:

  1、圆柱、圆锥的什么相等?

  2、圆柱被削下去多少,还剩下多少?

  3、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

  4、削下去的部分是留下的几倍?

  通过自学提示的设计,让学生在回顾削铅笔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顺利地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下来感到基本比较顺,在课中有几点惊喜:

  一、学生们的想象力已经初步形成,这对于学生们认识图形很有帮助。这一点体现在:

  1、学生对“圆柱转化成圆锥”的认识很清楚:在没有课件演示的情况下,通过老师的讲解:圆柱的上底面收缩变小,在收缩变小,最后收缩成了一个点,这样圆柱也就转化成了圆锥。学生们通过头脑中的想象,很快地理解了这一知识点。

  2、对高的认识与测量:学生们通过观察、测量,理解了圆锥侧面积上的直线是扇形的半径,但半径不是圆锥的高,圆锥的高是看不见的,但是可以测量。

  3、直角三角形沿一条高旋转一周之后就是圆锥。

  二、学生们的数学能力正在逐步地形成。

  通过学生们课上精彩的发言,体会到学生们已初步具备了推理的能力,并在利用这一能力进行新知的学*。

  三、教师的灵感更闪光。

  在原教案中,自己设计的是老师先进行演示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之后再让学生们进行自学。在进行教学中,学生们对圆锥体的基本特正有了一定的了解后,自己突然有一种强烈的意识就是,先让学生们进行实践后老师再进行演示,效果一定会更好。果不其然,学*的效果真的很好。这使我再一次体会到老师灵活驾驭课堂会使学生有更大的收益。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3

  《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本课的延伸,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学生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有益于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学生通过自由的结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探索,利用现有的`知识进行再设计,设计出的圆柱、圆锥合情合理……,这样的体验,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会因为数学而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感受到数学学*的内在魅力。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导入就适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跨上探索的道路。当学生发现问题,在其内力的驱使下开展探索研究活动,充分发挥了民主,放手让学生自主地进行研究。在这个充满体验和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学生逐步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用数学方法去解决问题,并且获得自我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最终学会学*。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4

  圆锥的认识一课,我用实物来给学生演示,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来发现圆锥的特点,一个底面是圆形,还有一个侧面是曲面;有的学生说就象圆柱的一个底面缩成一点,学生们发言非常积极、涌跃,在教学高有几条时,学生们通过分析、讨论,判断出圆锥的高只有一条,学*效果较好。

  圆锥的体积: 本节课我先通过师生交流、问答、猜想等形式,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实验来就兴趣极高,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知识的探究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整节课我注重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充分让学生体会到了等底等高的圆锥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5

  “圆锥的认识”一课是数学十二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们认识了圆柱体积之后进行的教学内容,因此它与圆柱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们有了学*圆柱体的知识与技能基础,人是圆锥应不成问题,再加上学生们会在动手合作中进行学*,这是他们非常喜欢的学*方式。在对教材进行了充分地前端分析之后,教学设计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抓住重点、难点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的改革体现学生在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但如何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师能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学生想学什么,想怎样学,这都应尽量满足学生的要求。在认识圆锥体的基本特征时自己的设计是先认识底面,在认识侧面,教师演示教具后再认识高。在学*中,有圆锥转化到圆锥后,学生们先说出了高,我也就及时着学生先讲高。 本课的重点是认识圆锥的基本特征,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难点是利用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因此我设计在本节课上利用大量的时间充分让学生们自己动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削、观察、猜想、推理、验证等方法,找到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把公式的应用这一教学任务放在了下一节课,这样学生们会有更加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动手探究。

  二、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提倡教师的主导地位。我理解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数学课上体现教师要教会学生学*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方法。于是我在分析教材后,从难点出发,设计学生自学提示。

  让“学生自己动手在一个圆柱中削出一个最大的圆锥,并观察:

  1、圆柱、圆锥的什么相等?

  2、圆柱被削下去多少,还剩下多少?

  3、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

  4、消下去的部分是留下的几倍? 通过自学提示的设计,让学生在回顾削铅笔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顺利地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三、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及学校教学工作中的要求,我在教学设计中渗透德育教育。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切身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并不空洞,它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着。本课我渗透的德育思想是“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学生们在动手探究的实践中体会到了,而且在课后的小结中自己总结了出来。 教学下来感到基本比较顺,在课中有几点惊喜:

  一、学生们的想象力已经初步形成,这对于学生们认识图形很有帮助。这一点体现在:

  1、学生对“圆柱转化成圆锥”的认识很清楚:在没有课件演示的情况下,通过老师的讲解:圆柱的上底面收缩变小,在收缩变小,最后收缩成了一个点,这样圆柱也就转化成了圆锥。学生们通过头脑中的想象,很快地理解了这一知识点。

  2、对高的认识与测量:学生们通过观察、测量,理解了圆锥侧面积上的直线是扇形的半径,但半径不是圆锥的高,圆锥的高是看不见的,但是可以测量。

  3、直角三角形沿一条高旋转一周之后就是圆锥。

  二、学生们的数学能力正在逐步地形成。

  通过学生们课上精彩的发言,体会到学生们已初步具备了推理的能力,并在利用这一能力进行新知的学*。

  三、教师的灵感更闪光。

  在原教案中,自己设计的是老师先进行演示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 1/3,之后再让学生们进行自学。在进行教学中,学生们对圆锥体的基本特正有了一定的了解后,自己突然有一种强烈的意识就是,先让学生们进行实践后老师再进行演示,效果一定会更好。果不其然,学*的效果真的很好。这使我再一次体会到老师灵活驾驭课堂会使学生有更大的收益。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6

  本课中,我将学具和现代化多媒体网络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直观、形象地展示圆锥体,并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列举了生活中的圆锥。如:圆锥形煤堆、圆锥形粮堆、削过的铅笔头等,帮助学生建立起圆锥的表象。然后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学具,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等活动去发现圆锥的特征,在实践中去理解概念。为了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知识的空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测量圆锥的高的方法,学生们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得出了测量圆锥高的方法。这时我趁热打铁,让学生动手测量手中圆锥模型的高,小组同学配合默契,很快地测量出了圆锥模型的高。为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我又通过多媒体直观演示测量圆锥的高,再次强化了知识。

  设疑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我提出了问题:“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圆锥体立体图形展开后会是什么样子呢?”请同学们猜一猜,有的学生说:“是一个圆形和一个扇形。”他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请同学们快动手进行验证吧!学生马上动手验证,最后得出结论,他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接下来我在学生面前进行了直观演示,又通过多媒体动态演示圆锥展开的过程,圆锥高的测量方法,有效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同时,我还注意了知识间的对比,在学*完圆锥的认识以后,我让学生把圆柱和圆锥的特征以及展开图进行了有效地对比,让学生回答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能准确地回答。从而加深了学生的认识和理解,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系统。

  通过这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热情,学生们能积极参与探索知识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

  但也存在不足之处,教具和学具准备的不充分,我在示范画圆锥立体图形时,没有用三角板去画,而是用手去画,画完的圆锥立体图形不够规范和美观。还有学生的学具(圆锥模型)没有达到人手一个,这样给动手操作带来不便。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一定重视教具和学具的准备工作,确保教学效果更完美。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5

  该学*“圆锥的认识和体积”这部分知识了,想到在学生的生活中,纯圆锥的物体并不多见,所以这样安排本部分内容的教学。

  第一节课带领学生做圆锥,画圆——剪圆——再剪出圆心角不同的扇形——把两条半径无缝隙的粘住,放在桌上,一个圆锥成型了,如果你想粘上底面也可以,可是得知道底面的.半径啊!(拓展怎样知道扇形的半径和圆心角的度数,求出圆锥底面半径的大小)

  学生自己做出来的圆锥,对它的认识肯定是比较深刻的——圆锥由一个底面和一个曲面围城,底面是圆,侧面展开是一个扇形,还有强调对圆锥的高的理解。直角三角形沿一条直角边所在的直线旋转可以得到一个圆锥,让学生试一试,想象一下。

  第一节课圆锥的认识,因为加上了让学生动手制作这一环节,教学效果出奇的好,也为下一节课做好的铺垫。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7

  圆锥体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种很少见的立体图形,学生疏于了解,对圆锥体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因此,我认为如果直接按照教材的设计,开始就认识圆锥体的特征,学生会由于生活经验积累不够,而不能够全面地、准确地了解圆锥体的特征。为了使学生对圆锥体有更多的感性认识。积累丰富的第一手的资料,我设计了首先让学生制作圆锥体,再来认识圆锥体的特征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制作圆锥体的过程中,不仅发现了圆锥体是由一个扇形和一个圆围成的立体图形,而且还发现了扇形的弧长等于底面圆的周长这一关系,以及扇形所在圆的半径要大于底的圆的半径等等教材中并未讲到的有关圆锥体的`特征。

  试想,如果没有学生动手制作的体验,如果没有在制作过程中积累的充分的感性认知,仅凭观察实物,是肯定不会对圆锥体有这样深刻、全面的认识的,学生的语言也不会这样丰富,对圆锥体特征的描述也不会这样准确。

  这一次的教学尝试,也让我认识到:尽管数学概念,数学定律,数学公式等是抽象的,但是,如果教师能够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数学知识与学生已有经验的联系,就能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体验学*数学的成功与快乐。这一次教学尝试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对于学生感到很陌生的圆锥体,我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积累感性认识,从而抽象出圆锥体的特征。即让学生在实践中生成智慧。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8

  《圆锥的认识》一课是在学生们认识了圆柱体积之后进行的教学内容,因此它与圆柱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们有了学*圆柱体的知识与技能基础,人是圆锥应不成问题,再加上学生们会在动手合作中进行学*,这是他们非常喜欢的学*方式。

  在对教材进行了充分地前端分析之后,教学设计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抓住重点、难点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课的重点是认识圆锥的基本特征,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难点是利用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因此我设计在本节课上利用大量的时间充分让学生们自己动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削、观察、猜想、推理、验证等方法,找到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把公式的应用放在了下一节课,这样学生们会有更加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动手探究。

  2、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提倡教师的主导地位。我理解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数学课上体现教师要教会学生学*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方法。于是我在分析教材后,从难点出发,设计学生自学提示。让“学生自己动手在一个圆柱中削出一个最大的圆锥,并观察:

  (1)圆柱、圆锥的什么相等?

  (2)圆柱被削下去多多少,还剩下多少?

  (3)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通过自学提示的设计,让学生在回顾削铅笔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顺利地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教学下来感到基本比较顺,在课中有几点惊喜:

  1、学生们的想象力已经初步形成,这对于学生们认识图形很有帮助。这一点体现在:

  (1)学生对“圆柱转化成圆锥”的认识很清楚:在没有课件演示的情况下,通过老师的讲解:圆柱的上底面收缩变小,在收缩变小,最后收缩成了一个点,这样圆柱也就转化成了圆锥。学生们通过头脑中的想象,很快理解了这一知识点。

  (2)对高的认识与测量:学生们通过观察、测量,理解了圆锥侧面积上的直线是扇形的半径,但半径不是圆锥的高,圆锥的高是看不见的,但是可以测量。

  (3)旋转一周之后就是圆锥。

  2、学生们的数学能力正在逐步地形成。通过学生们课上精彩的发言,体会到学生们已初步具备了推理的能力,并在利用这一能力进行新知的学*。

  3、教师的灵感更闪光。

  在原教案中,自己设计的是老师先进行演示圆锥的体积和圆柱体积的关系,之后再让学生们进行自学。在进行教学中,学生们对圆锥体的基本特征真正有了一定的了解后,自己突然有一种强烈的意识就是,先让学生们进行实践后老师再进行演示,效果一定会更好。果不其然,学*的效果真的很好。这使我再一次体会到老师灵活驾驭课堂会使学生有更大的收益。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9

  《圆锥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圆柱体积之后进行的教学内容,因此它与圆柱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有了学*圆柱体的知识与技能基础,认识圆锥应不成问题,再加上学生会在动手合作中进行学*,这是他们非常喜欢的学*方式。在对教材进行了充分地前端分析之后,教学设计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抓住重点、难点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的改革体现学生在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但如何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师能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学生想学什么,想怎样学,这都应尽量满足学生的要求。在认识圆锥体的基本特征时自己的设计是先认识底面,再认识侧面,我先用教具演示后再认识高。在学*中,有圆锥转化到圆锥后,学生们先说出了高,我也就及时的让学生指一指高。本课的重点是认识圆锥的基本特征,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难点是利用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因此我设计在本节课上利用大量的时间充分让学生们自己动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削、观察、猜想、推理、验证等方法,找到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把公式的应用这一教学任务放在了下一节课,这样学生会有更加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动手探究。

  二、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提倡教师的.主导地位。我理解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数学课上体现教师要教会学生学*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方法。于是我在分析教材后,从难点出发,设计学生自学提问。让学生自己动手在一个圆柱中削出一个最大的圆锥,并观察:

  1、圆柱、圆锥的什么相等?

  2、圆柱被削下去多少,还剩下多少?

  3、圆柱与圆锥的体积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

  4、削下去的部分是留下的几倍?

  通过自学提示的设计,让学生在回顾削铅笔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顺利地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锥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测量圆锥的高的方法。

  教学重点、 难点:

  认识圆锥体,掌握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圆锥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的推导。

  教具准备:

  圆锥体物品、生活中圆锥体的应用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种形状的物体——圆锥(板书课题) 什么形状的物体是圆锥形的呢?

  (实物呈现)

  我们把象这样的几何形体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

  二、探究体验。

  1、观察圆锥的特征

  师:请同学们拿出圆锥体模型,看一看、想一想,你都想知道有关圆锥的哪些知识?

  生可能提出:

  a、我想知道圆锥的特征。

  b、我想知道圆锥有几条高?它的高指的是什么?

  c、我想知道圆锥的侧面展开是什么形状的?

  师:请同学们拿出圆锥体模型,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也可以猜一猜你能发现什么?

  a我们发现圆锥上面细,下面粗。

  b圆锥有一个尖尖的'部分,摸起来很扎手。我们把它叫做顶点。 c圆锥有一个弯曲光滑的面,我们可以把它叫做侧面。这个面是曲面。 d圆锥有一个圆形的面,我们可以把他叫做底面。

  e我们还发现圆锥的底面朝下立者,尖朝下不立者。

  归纳:圆锥的底面是个圆,侧面是个曲面,有一个顶点。

  2、圆锥的高

  师:这个圆锥高多少?

  学生就会想高在哪里??

  师再说明什么是圆锥的高:

  圆锥的高是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

  师:圆锥的高有几条呢?(1条)

  画图表示

  3、测量圆锥的高。

  师:通过刚才的学*我们掌握了圆锥的特征及圆锥各部分的名称,我们知道圆锥的高是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那怎样来测量圆

  锥的高呢?

  学生自由测量??汇报

  师再课件演示测量圆锥高的方法、过程 。

  三、课堂总结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圆和圆柱的相关知识的基

  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在对教材进行了充分地分析后,教学设计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 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整理生活中应用圆锥的实例和信息资料。教学时首先列举生活中大量的圆锥实物,在学生观察思考这些物体形状的共同特点,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几何形体的基础上引入。再引导学生对照模型和图形,互说圆锥的特征,加深对圆锥的认识。课后让学生创作一个圆锥的物品,进一步感受几何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提高学生运用数学为生活服务的意识和能力。

  2、给学生提供充足的与学*的时间和空间 。

  本节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开展课堂有效教学,体现了学生为学*的主体,我们知道学生的数学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意识的形式和主体参与能力的培养。要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应该注意让学生学*自行获得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能力,获得终生受用的数学创造才能。在本课中,无论问题的引入,圆锥概念的定义,高的寻找及测量方法的探索,老师都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尝试、研究和讨论中进行,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合作、交流,这样的过程,不仅提供了学生自主学*的机会,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参与学*的意识和信心,大家积极发言,争先操作,参与率很高。

  3 、加强学生在操作中对空间与图形问题的思考。

  从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理念来看: “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建构的 ”。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有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学生的能力可能比不上数学家,但通过类似的数学活动,也可以很好的获得数学或理解数学。在本课例中,老师积极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学*或者去探究问题.通过 “看一看 ”, “摸一摸 ”, “想一想 ”,“玩一玩”, “猜一猜 ”等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在 “找 ”中学,在 “测 ”中学,在 “思 ”中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直观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使数学课堂教学 “动 ”起来、 “活 ”起来,让学生在 “做 ”中学,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4、 合理运用传统教具、学具和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

  本课中,将传统教具、学具和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直观、形象地展示大量圆锥形图片帮助学生建立圆锥的表象,以及动态演示圆锥侧面的展开过程、圆锥高的测量方法等,有效地突

  破教学中的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11

  《圆柱与圆锥》单元终于落下帷幕……

  我想教过这一单元的老师对它的感觉肯定是“想说爱你不容易”,学生也一定是“恨你在心口难开”。呵呵~~这一切的源头都得归功于本单元的“计算”。

  对于本单元的计算,我曾采取了以下策略,以期学生能少“恨”一些:

  1、熟记3.14与一些常用数相乘的结果。

  2、启动学生的`简算意识,教给学生一些计算的技巧。

  ①对于一些有特殊数据的计算,如计算圆柱体积:2.5×2.5×3.14×8,引导学生利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2.5×2.5×

  8)×3.14=50×3.14=157 ;

  ② 计算圆锥的体积时,可让学生把乘数中能和1/3约分的先约分,然后再乘:如4×4×3.14×6×1/3,可引导学生把6和1/3先约分,然后再乘,(4×4×2)×3.14=100.48 ;

  ③对于一般数据的题目,如:3×3×3.14×8,也尽量把3.14以外的数先相乘,最后再和3.14相乘,即(3×3×8)×3.14=72×3.14=226.08,以提高计算正确率。

  3、计算量很大的题目,采取“只列式,不计算”。

  对于计算繁杂程度高的题目,我通常是采取“只列式不计算”的策略,既可保持学生的兴趣又可节省时间。“银行的工作人员通

  常将50枚硬币摞在一起,用纸卷成圆柱形状。(底面直径2.5cm,高9.25cm)你能算出每枚1元硬币的体积大约是多少立方厘米吗?”这题的列式是1.25×1.25×3.14×9.25÷9,如果真让学生计算出结果的话,恐怕既费时又费力。所以我们教师也不要拘泥于算。

  4、启动学生的估算意识。

  估算可以使学生把正确结果的范围框定,对于一些有明显错误的计算,容易发现问题。如:1.2×1.2×3.14×6=271.296,估算:1×1×3×6=18,正确的结果应该是在18左右,而现在271.296偏离正确的结果太远了,一定是错误的。正确的结果应该是27.1296。当然,如果真的为学生的兴趣考虑的话,可以使用计算器。但是由于考试的“紧箍咒”,又有几个老师能够如此洒脱与超然呢?

  我不能做到绝对的超然,但我也努力了!呵呵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12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从导入就适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跨上探索的道路。当学生发现问题,在其内力的驱使下开展探索研究活动,充分发挥了民主,放手让学生自主地进行研究。在这个充满体验和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学生逐步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用数学方法去解决问题,并且获得自我成功的体验,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最终学会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抓住重点、难点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要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学生想怎样学,想学什么,这都应尽量满足学生的要求。根据本课的重点、难点,我设计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学生个人或小组的观察、猜想、推理、验证等方法,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掌握圆锥体的特征、高的特点以及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2、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我理解的教师的主导地位就是要在课堂上教会学生学*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方法。我设计的问题主要有七个(不含课堂上生成的问题)。精心设计的问题,激发了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活动,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自信和科学的探究精神。

  3、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又为实际生活服务,这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学数学首先是为了应用,应用数学是学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鉴以此,我在教学中出了这样一道课后思考题“如果有一堆圆锥形的沙,你能测出这个沙堆的高度吗?课后分小组完成作业”。让学生综合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在与同伴合作、交流中,轻松而愉快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并培养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本课我还渗透了“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这一观点。例如:“将一个圆锥沿顶点到底面的一条直径垂直切开,切面是个等腰三角形”。“我用一个直角三角板沿一条高旋转一周之后就是一个圆锥,圆锥的高就是这个直角三角板的高,圆锥的底面半径就是直角三角板的另一条直角边”等。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13

  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

  我们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和方式。我们教师教学观念有很多不同,并直接导致所采用的教学策略的不同。笔者的备课曾有这样三种想法:

  (1)直接把公式教给学生死背公式,通过大量做练*来记公式。

  (2)教师直接给学生演示实验,得出圆锥体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体积的1/3。

  (3)为学生准备好学具,让学生自己通过动手实验,得出圆锥体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体积的1/3。

  本人考虑:第一种教法是灌输式教学,教师不做任何理解层面的讲解,学生不可能真正理解。第二种教法虽然好一点,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旁观者,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第三种,由于班级授课制时间方面的限制,而难于为广大教师所采用。

  本人在教学时实际上将第二种和第三种进行了整合。课堂检验效果很好,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真正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从中我深刻的体会到:学生在学*活动中从始至终都应是自觉主动的行为者,而教师则应该成为一个高明的宏观引导者。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课堂上提高教学效率。

  二、不要把简单的问题搞复杂

  熟悉数学课堂教学的人都知道,数学教师(尤其是高年级)最重要的教学技巧在于:精练!

  比如对某一个数学概念也好,解题方法也罢。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上始终做到言简意赅、清晰明了的话,那这位教师的学生将是幸福的,同时也是优秀的。而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师为了把自己心中认为的重难点或易错点在一节课中讲清楚,会反复的、*似于无休止的强调。

  任何知识点都想面面俱到,这只会导致一系列糟糕的后果:概念不清,判断出错,形成不了应有的知识结构。最终还会把责任归咎于学生,没少听到老师这样的抱怨:“唉!都说了n遍了,还错,真笨!”

  想让我们的学生能一口吃个胖子,这可能吗?

  这节课中,教学目标很明确,只要知道圆锥的体积公式是如何推导来的,在什么情况下是圆柱体积的1/3。而目前有很多教师在教学这节课时,花费了相当的`时间来进行绕口令式的练*“巩固”,但效果是学生越搞越糊涂,不知所以。

  其实,数学教学中很多更深刻的判别、推理能力,还是需要时间的,让学生自己来逐步体会吧!

  三、缺不了的真实

  每每谈起公开课,很多老师(不管是上课的,还是听课的)都会或多或少的去感受这节课的真实性。然而在这个纷繁复杂、标新立异的时代,体验“真实”已不在容易。

  或许,在很多专家看来,有的课会博得阵阵喝彩!但从一线教师的角度去看,就会是一节“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

  曾经听过这样一位教师开课。

  教师在实验操作前简单的讲解了一下,做实验要注意的方法。之后就去让学生去做实验。当然,大部分材料都是一样的,都是一些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只有一组的材料不等底等高。

  之后,同学们汇报合作情况。大家分析为什么那组实验验证的结论和其他小组不一样呢?先是扯到什么水没有装满,后来又扯到水在倒的时候泼掉了……这个时候,一位同学发言了:“是因为他们用的圆柱和圆锥不等底等高。”

  这节课,从表面上看来,好象很有层次性,学生经历了观察、发现、探究。但细细评味,总觉得怪怪的:凭什么学生能快速的得出这样一个特性:等底等高的圆柱、圆锥?因为每组同学只是在做自己的实验,他们没有经历各组间比较、交流、发现的过程。他凭什么来说某个小组发现的3倍关系是正确的,而另一小组发现的5倍关系是错误的呢!实验操作的“一对一单挑”怎么好说明“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这个各小组材料间隐含的共性呢!

  我们不竟要问:这样的回答是真实的吗?学生在回答出“等底等高”时,他真的明白了这个含义的发现之旅和真正内涵了吗?

  当然,或许老师只是在课前是向学生透露了点,也或许学生在课前做了若干预*。但当老师的这种课前渗透成为一种经常,学生这种朦胧的预*成为一种*惯时。我们的教学真离“真实”二字真的就越来越远了……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14

  圆锥的认识一课,我用实物来给学生演示,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来发现圆锥的特点,一个底面是圆形,还有一个侧面是曲面;有的学生说就象圆柱的一个底面缩成一点,学生们发言非常积极、涌跃,在教学高有几条时,学生们通过分析、讨论,判断出圆锥的`高只有一条,学*效果较好。

  圆锥的体积:

  本节课我先通过师生交流、问答、猜想等形式,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实验来就兴趣极高,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知识的探究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整节课我注重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充分让学生体会到了等底等高的圆锥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菁选(扩展5)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菁选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1

  1.准确把握教材要求,对教学素材进行了改编。原来教材创设的情境是“新千年第一缕阳光”,素材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引不起学生多大的兴趣。于是我们创设了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胜利发射的情境,能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的动力。

  2.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常常用到时间,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我在教学中尽可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一些数学活动引导学生体验时、分的实际长短,感受到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让学生在大量的动手操作中探究新知。本节课,我设计开展大量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充分利用钟表模型,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拨一拨,认一认,想一想中主动探究新知。

  4.适时进行科普教育,渗透德育思想。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胜利发射及成功返回,这是中国航天史上又一里程碑,于是我收集了一些小资料,采用直观形象的手段适时向学生介绍,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及珍惜时间的教育。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2

  今天我讲了《时分的认识》一课。上完了这节课,我感慨颇多,我也及时进行了反思。

  《时分的认识》是学生在一年级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的。由于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教学时,我注意选取富有情趣的学*素材和多种形式的游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时间概念。

  教学伊始,我由***广场的升旗时间引入,然后为学生呈现一幅孩子们非常熟悉的画面:“亮亮的作息时间”,以此来唤起学生看钟表的已有经验,感受到生活中需要认识钟面、了解时间。继而让学生对每幅图进行充分的交流,使学生感受到时间与生活的'关系,并提高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展示了一个钟面,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了“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时针、分针和秒针,以及时刻等等”。

  通过老师的演示学生总结出了“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一时,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一分”,初步建立了1时1分的观念。同时注意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说出一小时有多长?在生活中寻找做哪些事情需要一小时。“1分钟有多长呢?”我引导学生来听1分钟的音乐,学生陶醉在音乐世界里,静静感受1分钟。通过一些实践活动,如:在一分钟内朗读,数数、画画,口算、竖式计算、写字、折纸等,让孩子们深切地感悟到1分钟的长短。从“听一分钟的音乐到1分钟能做什么的亲身体会,然后抛开老师的限制,随音乐自己跳一分钟的舞蹈”等教学环节,丰富了学生对1时、1分的感性认识。整个教学过程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联,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让课堂教学焕发了生命的活力。这样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学*的趣味性、现实性,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也保证了全班同学人人参与数学学*,个个成为学*主体,创造了良好的课堂环境,较好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整节课的设计,我注意遵循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联系实际用数学,提高探究能力。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充分提供有趣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题材宜多样化,呈现方式也应丰富多彩。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做到了这一点。学生在活动中不仅增强了学*积极性,而且进一步感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提高了探究实践能力。充分调动了他们对数学的情感,激发了学*数学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受到他们身边处处有数学,从而增加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使他们更加乐意学*数学。

  当然,由于自己的教学经验不足,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教学重点、难点处(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一时,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一分)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动手通过学具自己来探究,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直接总结出来的,感觉有些草率,没有让学生经历一个属于自己的新知探索的过程。

  总之,这节课对我来说是受益匪浅,无论是从自身教学方面,还是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都较以前有了很大进步,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总结经验,使自己在教学上有更大的进步!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3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选择最贴*学生的生活时间,学生在校一天的作息时间表。请同学们说说是几时几分?再请学生拨一拨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帮助了学生理解知识,完成教学目标。

  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教学中,我注意选取生动形象的flash动画和动手拨一拨学具钟面,在观察、思考、讨论、实践中逐步掌握知识:“钟面上有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时分之间的关系1时=60分等等”。

  这节课有着丰富的德育渗透素材,在教学中我有的放矢地向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让他们来体会“1分钟有多长”和1分钟内你能做哪些有意义的事情等等。学生都深切的体会到了一分钟时间虽然很短,但是却能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所以一定要珍惜时间。

  不足之处:教学内容较多,教学时间不够,缺乏教育教学机智,不能及时地作出相应的调整。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的反思自己的不足,总结经验教训,努力使自己在教学上有更大的进步!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4

  钟表和时间是学生日常生活最熟悉的事物,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和经历,这节课是学生对已有的知识的一个再认识的过程,一个提炼交流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与伙伴分享的过程。

  这节课,我精心设计教学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积极性。二年级的孩子自我约束能力差,如若引导不当,他们会产生厌倦情绪,没有学*兴趣,学*也就成了负担。

  所以我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小闹钟带到课堂上来,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看到自己手里漂亮的小闹钟,想到这节课要学的知识与漂亮的小闹钟有关系,学生立刻对这节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就有了上好课的前提条件。

  在课堂上,我从一开始就让让学生动手拨时间,让学生动起来,不给他们走神儿的机会,低年级的学生动手操作很感兴趣,枯燥的讲解不受到他们的欢迎,所以让他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知识,学生十分兴奋,积极与老师配合,课堂气氛很活跃,听讲质量也大大提高了。

  观察钟面上的刻度,找到大格小格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1时=60分的结论是这节课的重要内容,我在教学中利用课件,边讲边演示,让学生对钟面上大格和小格的关系有了直观的认识,数清楚钟面上大格和小格的个数后,再让学生观察时针和分针的运动,通过反复的观察让学生自己导出1时=60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件演示很感兴趣,看得很认真,这部分知识掌握的不错。这一点是我课前想到了的。

  如何让学生建立1分钟的时间观念在备课是费了我不少的'心思,1分钟的概念很抽象,不是举出几组数据学生就能理解的,所以在感受一分钟的环节,我安排了几项时间活动,让学生听1分钟音乐,写1分钟生字,帮助学生建立起1分钟的概念,每个学生都起身参与了,有了很直观的感受,比老师讲上十分钟甚至半节课,效果要好多了。

  在教学中,我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提问不到位,总是不能一遍就把意思表达清楚,总是说了一遍再修改或补充,造成了不必要的重复,打乱了学生的思路。老师说的要精炼,多给时间让学生思考,把说的机会留给学生。

  再有就是听完学生的发言以后对学生的鼓励不够,总是简单的给出评价,学生说的不正确时就不做评价,其实即使学生的答案与我的不一致也应该适当的鼓励,这样才不会挫伤他的积极性,只要积极举手了,就说明他在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在动脑筋,这时不能吝惜自己的言语,我在这点做得还不够。

  在课上,由于太紧张的关系,我还范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在拨教具钟表的表针时,没有注意到应该按顺时针的方向拨,而是想朝哪个方向就朝哪个方向,误导了学生,这是不应该的。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有遗憾再所难免,但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是遗憾降到最少。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5

  一、创设生活情境让课堂贴*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数学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本节课我先设计了一个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

  这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活动环节:一是观察钟面,让学生把自己所看到的说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此基础上学*整时以及读写。二是在时、分的认识基础上探索时、分的关系。三是在归纳总结后,设计了师生互动拨钟表的环节,让学生体会分针、时针是怎样走的。四是在拓展延伸中,让学生感受一分钟能做些什么?深刻体会虽然一分钟时间不长,可我们充分利用还是可以做许多事的`。

  在这四个活动环节中,充分激发学生学*的主动性,让他们在活动中快乐的学*数学。

  三、充分利用电教设备,同时结合传统教学。

  在教学《认识时分》时,我利用了实物钟,让学生体会1时=60分时,我拨动实物钟的分针,让学生观察时针的变化。教学效果比较好,课后还有许多孩子拿着实物钟在做试验。

  四、练*形式多样化、层次化、趣味化。

  练*是数学学*的重要环节,练*不仅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沟通知识与创新的桥梁。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多种练*,让学生长时间保持着兴趣,练*效果比较好。

  五、在数学课堂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育离不开思想品德教育,本节课中,我进行了两次惜时的教育:一是在感受一分钟后,让学生初步体会时间的宝贵;二是在整堂课结束时,让学生再次体会时间的宝贵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6

  理念。新课标准中还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反思这节课,我认为做到了以下几点:

  1、本课是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钟面,会看整时、半时、大约是几时、快几时等知识之后,进一步来认识钟表知识不是很难,所以在课上我充分了解学生的原有知识结构,让他们说出“关于钟表你都知道哪些知识?”从而来引出本课的新知识—时分的认识。同时给学生充分观察、交流的空间,一开始看***广场的升旗仪式,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还有让学生观察钟面,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这些都不是教师直接呈现给学生的,而是通过他们自己的观察来获得,培养了学生的.观察交流的能力。

  2、本课的重难点是让学生建立初步的1时、1分的时间观念,时间观念的建立,不能像背口诀公式那样简单,所以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活动来感受1时和1分,通过静静地感受,体育活动,自主选择学*活动几个层次,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来感受,效果不错。

  3、在本课中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方式,设计教学思路时,对于学生单独完成有困难的部分,放到小组合作中来解决,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培养了孩子们合作的意识与他人愉快交流的能力,但是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为小组合作而合作,那样就变成了一种形式而失去了它的真正意义,所以教师一定要在课前下足功夫,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在第二个环节中,让学生结合亮亮生活中的六幅图,说一说亮亮什么时间在干什么,有一部分学生表述的不够完整和准确,时间用的比较长,说明学生对认识时间感觉还是有一些困难,但是我没有过多的要求学生,因为一年级学*的认识时间只是大概的一个表述,几时刚过、快几时了等等,像这样的表述我们在生活中用的并不多。我想在本册学*准确的认识时刻之后,学生经过生活中应用,肯定会逐渐的准确读出时刻。还有对于1分、1时究竟有多长的感受,在本节课中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我想学生对1分钟的时间感受应该比较清楚了,但是对于1小时的时间我觉得感受的不够,因为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我想只有靠课下的进一步实践,让学生形成较准确的时间概念。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7

  前些天我观摩了市观摩研讨优质课评比,对于一天的学*让我学到了很多,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堂课是峄城区阴*镇白山前小学的杨盼老师讲的《认识时分》。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整时并对作息时间有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时分秒的认识也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时分重要的内容,有很强的实用性。杨老师很年轻整节课的气氛也很轻松。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出课题

  本节课以上课的时间入手,教师展式时钟,时钟上恰好是上课时间,教师提问“现在大约是什么时间?你能具体说出是几时几分吗”。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大部分时间能准确读出时间。情境贴*学生生活,且简洁明了开门见山。不仅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也节约了不必要的时间,同时让学生感受生活中需要认识钟面了解时间,让学生体会认识时间的意义。

  二、充分利用电教设备,引导学生探索新知。

  这节课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课件制作的特别出色。

  (一)认识钟面,由小组交流在钟面上都发现了什么,在“钟面上共有多少大格和小格”的`问题上,结合课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数格子。给学生加深了印象同时也渗透了

  对同一问题可以有多种方法解决的思想。

  (二)认识1时=60分。大部分学生知道时针走一大格是一时,分针走一小格是一分。课件展示钟表,让学生在课件演示过程中知道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时针从12走到1,从12走到2,从12走到3,层层递进层层深入。接下来分针走1小格的教学同时针,分针从12走到4、9、10、11分别是几分钟,最后分针从12转一周到12是多长时间。学生得出不同答案即1时和60分。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分针时针同时走1小时,“你发现了什么”,从而让学生自己总结出“1时=60分”。

  (三)练*读时间和写时间,注意让学生多做练*,及时巩固。

  本段教学,教师充分利用教学设备给学生直观形象,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把课堂交给学生,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

  学生对于1时=60分理解起来比较难,时间单位相比起来比较抽象,单位间的进率比较复杂。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本人觉得本段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脑。如果在加上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拨一拨钟表的话会更加深学生的感官印象,促进对“1时=60分”的理解,同时也会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手眼脑,在操作中比较中使学生学会方法,学懂知识。

  三、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本节课最后一环节设计为“感受一分钟”,教师播了一段1分钟的音乐而不是用秒表计时很妙,在学生精神比较涣散不易集中的时候播一段轻松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做口算题或写字感受一分钟,音乐停即一分钟的时间到。给课堂增添了乐趣。让学生不仅感受到一分钟可以做很多事情,了解一分钟的珍贵,感受生活和数学的联系,并适时的提出,珍惜每一分钟,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使学生受到珍惜时间的教育。

  这节课的授课教师很年轻,形象气质佳,语言很有亲和力,课堂上常会出现“比一比谁的坐姿最好看”“感谢这位小老师”,使学生积极性很高,始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好好听讲。当学生回答错误时不是直接点评或是找其他学生回答,而是“你能说说你的理由吗”,让学生自己意识并找到正确答案。美中也有不足,课堂一些环节的设计不是特别到位,虽然有小组合作但对于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方面还有欠缺。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8

  《时分的认识》是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一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钟面,能认读整时,对时间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等。这节课是“时分的认识”第一课时,要掌握的知识很多,而时间单位具有抽象性,时间进率具有复杂性,低年级学生掌握这些知识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学中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并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便于学生接受。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力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反映和体现新课标。

  1、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时先创设了一个愉快的学*氛围,让学生从猜谜游戏开始,并从已有知识出发,来学*本节课的知识。先激发学生学*兴趣,接着引导学生观察钟面,回忆旧知,通过“你发现了什么?”激发学生进一步观察,从而进入新知的学*。再通过听音乐、写字、口算、写数、涂色等活动,让学生体验1分钟的时间,使学生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时间观念。

  2、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索来获取知识。教学时,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探索、交流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如“让学生看看钟面上有些什么,进而认识钟面;让学生观察时针、分针的转动情况,进而发现1时=60分。

  3、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中发展。数学教学是师生间、生生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学*方式多样化的前提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教学,采用同桌学*,小组交流的形式,注意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在教学每一个大格都有5个小格时,教师先演示数,然后放手让学生数,在相互交流中发现这一特点。又如,钟面上有多少小格时,放手让学生数,在通过同桌交流、小组交流的方式感受在数的过程中方法的优化。学生通过自己的尝试、探索发现规律,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沉浸在探索的乐趣中,思维得到发展。

  4、注重了知识的铺垫与渗透。数学知识是前后连贯的。有的是一节课知识的联系,有的是学段之间的联系。在本课教学中注重了这一方面。例如在数从12到几有几大格或几小格,引导学生数的方法,为后面认识钟表上的时间打下基础。

  在本节课中也有一些不足:

  1、在教学分针从12走到9时,学生都是从12开始,5个5个的数一直数到9是45个格,所以是45分钟,在这一环节,我只注意到了学生会不会出现正确的结果,而忽视了对学生渗透用“5的乘法口诀”计算会更简单的方法。还有课堂上激发学生的语言还需多样化,这样才能更有效调动学生的学*热情。

  2、由于本节课时间是35分钟,总是过于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学生的动手操作多数是在教师的指令下进行的,如果在巩固阶段出现“你拨我说”或“我说你拨”的环节,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操作,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也就更好地体现了教学的有效性。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9

  《认识时分》这节课,需要学生在清楚的认识钟面的基础上,再来认识时分以及时和分的进率。之前,学生已经建立了整时、半时的概念。我的预设是尽量给学生充分的空间探索解决问题,分情境创设(小红上学的确切时间为切入口)、探究新知(进一步认识钟面,几时和几分的认读和巩固练*组成,在教学中我想根据学生的'认知水*来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考虑到我班学生年龄小、好玩、爱动、注意力易分散,而时间单位比较抽象,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物体表现出来。

  单位之间的进率也较复杂,因此教学的成败关键在于怎样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形象。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数学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数学的乐趣。还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一些小活动,努力创造了一个轻松活泼的氛围。

  当然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教学思路还不够清晰,使得在教学的某些环节有些混乱,没有帮助学生很好的掌握知识。比如,在讲解钟面知识的时候,在这个板块是需要花一点力气,认识钟面是个重要的基础,是为认识时分以及今后学*判断钟面上的时刻作铺垫,但是我还没让学生完全吃透就急着赶下一个进度了。

  其次,不信任我的学生,教学方法单一。在心理上始终不愿意放手让学生自己走路,所以课堂上我还是以一个统治者的姿态高高在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较少。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在机械地接受我的灌输,而不是课堂的主体。比如在认识1小时=60分的问题上,其实应该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们自己进行消化吸收。课堂上对学生的鼓励性语言还是比较欠缺。最后,课堂机智不够。我还不能很好的利用学生提供的资源进行教学,只能按照自己的思路一步步往下走。

  经过这堂课,我的收获颇多,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逐步改进自己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争取每一天都有一点进步!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10

  我认为,“探究式学*”是一种重要的学*方式,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指导学生开展了多种数学活动,体现了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体验。灵活选择。

  在认识钟面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汇报出在钟面上发现了什么,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然后指导探究。观察钟面时,通过认一认、指一指、数一数、拨一拨等操作活动,总结归纳出:钟面上有12个大格,每个大格里面有5个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在探究时分之间的进率时,我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究、自己抽象概括出时分之间的关系,较好的揭开了知识的奥秘,有助于学生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时间单位比较抽象且不易理解。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常常用到时间,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在教学时,我尽可能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用钟表,让学生在实际观察、操作中体验时间长短。在体验1分有多长时,我设计了一些活动,在体验1分有多长时,我设计了一些活动,使抽象的概念变成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感受到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11

  1、关于教材:

  时分的认识是在一年级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一年级认识的只是整时和半时,在本期认识的是几时几分,特别是“几时几十分”这个知识点是难点,因为学生没有学乘法口诀,所以对于5的倍数没有办法很好的掌握,特别是指到7、10等数字时,学生难度较大。

  2、关于学生:

  学生对于这一部分知识还是有一定的基础,特别是整时和半时,学生学得比较好,在教学时,我教给他们先看时针过几不过几,再判断是几时多,对于学生来说,学得比较好。对于5的倍数的分针我先教给学生认识,然后,要求学生背出来,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比较轻松了。但是也有一些学生对于这个知识掌握得不太好,出现的`错误有分不清时针

  和分针,造成混淆较多;还有就是分钟计算错误,几十分钟算不清楚;再者就是时针和分针的方向弄反,造成时刻认错。

  3、关于教学:

  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我先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入手,先教学几时几十分,让学生背熟记牢5的倍数之后,再教学几时几分,告诉学生在几时几十分的基础上数出几小格,就是几时几十几分,这样逐步教学,降低难度,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效果很好。在练*这一部分,我采取老师拨钟学生说时刻,学生拨钟老师说时刻,看钟面连线,听老师报时刻学生写时刻的方法等教学手段,学生的学*效果比较好,学*兴趣也很浓。但是个别学生的几十分还有点算不清楚,有待改进。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12

  时分是在学生对时钟有了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认识时分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实用性很强的数学知识,并且还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在认识时间方面由于知识点较多较凌乱,很多孩子对于认识时间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一、我利用课前询问:

  关于钟面,你都了解些什么?教师简洁的问语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学生争先恐后地交流自己知道的有关时间的知识,比如时针、分针、几时的认读方法等等。在短短的两三分钟的询问中,教师把握了多数学生的知识基础,确定了教学的起点,完成了对教学预案的调整。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并充分利用学具观察发现钟面,通过自己的观察找出了钟面上的知识。在认识时分的关系和准确读写时间这两个难点时,有的学生已经知道1时=60分,1分=60秒,于是我借助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对自己的认识有了更直观的`印象。有的已经会用两种方式写时间,课堂上我先让学生尝试自己书写时间,再请有不同写法的孩子板演,并说明写法。

  二、培养合作能力、体验感悟

  教学要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以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方式。在教学中,学生通过看一看拨一拨写一写等操作活动,观察认识钟面,突破了认识时分的关系及准确读写时间的难点。学生在操作中交流,在交流中感悟,在感悟中建立了时间的模型。

  在活动中,教师只是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学生创设合作的机会,如:同桌合作一人拨钟,一人读写时间,同桌互说。这些有趣的合作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学*的机会,此时,教师关注的是孩子的差异,师帮生、生帮生,这样既面向全体学生,又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学生经历了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同时向学生介绍从古到今的表示时间的方法,利用感知1分钟的长短,有的放矢的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教育,激励学生在今后学*、生活中科学的安排时间,充分利用时间,珍惜时间,争做时间的小主人。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13

  讲授过《时分的认识》一课后,我对自己这节课的授课情况作了一番反思。总的来说: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结构合理。始终能以“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为主旨,精心设计和安排活动,主要体现了以下特点:

  1、教学方法:

  这节课的内容是在一年级的学*中,学生已经初步认识整点钟的础上进行学*的,本节课主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钟面,掌握看钟表的方法,以及认识时间单位时和分,知道1时=60分。时间单位不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比较抽象,不好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例如:“认识钟面”这一环节,我首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孩子比较熟悉的起床、上学、睡觉等作息时间入手,自然入题,把学生已有的旧知开掘出来,为学*新知服务。又例如:让学生知道1时=60分这个时间进率这一部分,我让学生自己动手拨钟表,然后上前演示给其他人看,通过观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索,从而得出时与分的进率。

  2、教学手段

  本节课教学手段灵活多样,多媒体辅助教学生动形象,内容直观具体,充分激发了学生学*兴趣和探究热情,同时钟面、图片等常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使课堂动静结合,学生眼、耳、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同时活动,提高了教学效率。在教学中我实施练*与新授紧密结合,且有层次,有趣味,形式多样,比如体验1分这一环节,开展口算、写字、读绕口令等切实可行的游戏,让学生在做中学。

  3、缺点不足

  但是本节课最大的不足就是让孩子体验的还不够。应该再添加一些更生动的环节,比如在体验一分钟的时候,可以采用拍球比赛或者跳绳比赛这样的形式,把孩子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在身边的事物中更真切地感受一分钟,体验一分钟,这种多样的形式在低年级课堂是比较实用的,在这方面,作为教师应该放手大胆让孩子去尝试,只有亲自体验了才能够更真切地理解和体会。

  在今后的课堂中,我应该在课堂活动这方面加以改善,扬长避短,争取让孩子们更享受数学课,爱上数学课。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14

  “时分”是在学生对时钟有了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时分的认识”是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实用性很强的数学知识,并且还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在认识时间方面由于知识点较多较凌乱,很多孩子对于认识时间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做到以下几点:

  一、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同时也强调:要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创设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感。课伊始课件出示小芳早上起床的情境图及时间,提出问题,导入新课。激起学生学*的欲望。同时,在探究新知的整个过程中,并充分利用课件演示观察发现钟面,通过自己的观察找出了钟面上的知识。在“认识时分的关系”这个难点时,我借助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对自己的认识有了更直观的印象。最后,在课的结束中,我又借助于课件播放音乐,运用歌词“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分钟”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情感教育,使课在最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不仅学会了知识,还感受到时间的宝贵。不仅使学生回味无穷,也让听课者余音缭绕,美的震撼。

  二、做好学生的引导者,留给学生探究的空间

  课标中指出:教师是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不是一种告诉。在探究新知的整个过程中,我为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索和交流的空间,做好学生的引导者。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和提出质疑:“数字是不是挤成一堆?它们的分布有什么规律?”、“钟面上有几个小格,你是怎么数的?等等,让学生自主认识了时针分针及钟面上的数字和数格的好方法。同时在观察与回答问题中自主感悟新知,建立了时间的模型。

  三、注重联系实际感悟时间

  课标中指出:数学从生活中来又服务于生活。在对时间建立了初步的模型之后,让学生充分利用空间资源,亲自跳绳,写字,做算术题等,现场体验一分钟有多长,不仅感受到时间的`快慢,更感受到时间的珍贵。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体现。

  四、做好课的首尾呼应

  在课的开始,我埋下一个伏笔:7时半和7时30分谁说得对?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在学完新知后,我对问题进行了回笼:你能解决刚才老师所提出的问题了吗?做到了首尾呼应,承前启后,让学生学以致用,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做到:带着问题走入课堂,带着收获走出课堂。

  当然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教学思路还不够清晰,使得在教学的某些环节有些混乱,没有帮助学生很好的掌握知识。比如:( 根据课堂生成来说)其次,不信任我的学生,教学方法单一。在心理上始终不愿意放手让学生自己走路,所以课堂上我还是以一个统治者的姿态高高在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较少。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在机械地接受我的灌输,而不是课堂的主体。比如:( 根据课堂生成来说)最后,课堂机智不够。我还不能很好的利用学生提供的资源进行教学,只能按照自己的思路一步步往下走。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逐步改进自己存在的不足与问题,争取每一天都有一点进步!

《时分的认识》教学反思15

  北师大教材对于数学内容的设计非常贴*生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从而产生浓厚兴趣。对于本课的教学设计也是基于这种理念,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使学生感到学*数学并不是很难,从而激发他们学*数学的兴趣,为学好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对于本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我觉得有三个方面:

  一、正确的解读和把握了教材。

  北师大教材的编排设计在本节课上,没有归纳出时分的认识方法和书写方法,而是直接呈现出作业的形式,对于学生的认知没有能很好的理清楚,所以我在设计上修改成这样的环节:情景引入,激发兴趣;自主学*,认识钟面;合作探究,归纳认读方法,书写方法;综合练*,巩固方法。认识和书写时刻,是重点和难点,花时间重点突破。

  二、合作学*,人人参与。

  在本节课中,我将认识钟面及了解时分的.关系等环节大胆地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时刻感受自己是学*的主人。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积极思考、大胆操作,且争先抢后地上台展现自己,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又培养了他们勇于创新的精神,并从中体会到探索的价值。

  三、活动课的预设和学具操作的前瞻性。

  活动课一直是教师不好控制和组织的,究其原因是学生容易散,兴奋点偏离。他们对于学具的好奇超过了学*的兴趣,探究学具的兴趣超越了教师的预期,教师本想利用学具促进学*,但是有时会适得其反。课前我设想了几种学具:实物钟,学具钟面。实物钟面千奇百怪,容易让学生偏离对钟面的认识,所以放弃了;而学具钟面之前没有看过,所以让学生地充分玩了学具,看够了,在复*拨整时、半时、快几时了,几时过了。在正式学*时分时,学生的情绪就很好控制了,注意力就很容易回来,课堂氛围就一直是积极的,乐学的。

  当然本节课也有几点需要改进的。尤其是和听课老师交流后,发现了自己的思想的局限性。

  一、对于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不够,看到钟面时,引入教学时,没有有意识的提出让学生思考有什么问题,学生肯定会有问题,只是教师没有这种设想,学生自然不会提出来。在以后的教学中就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他们提问,教会他们提问,然后才会想办法解决问题,再探究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

  二、认读时刻、书写时刻的过程还可以在细点、在慢点,更多的照顾学*吃力的学生。

  三、学具钟面最大的缺陷是时针和分针不会同时走,这个不能是孤立的。学生在拨接*几时整的时间时,容易出错。(把时针和分钟相分离了,各拨各的。)弥补的办法是第二节课开始带实物钟,再认识。

  教学是一门缺陷的艺术,始终是在教中学,教中反思。只有认真的反思,细心地揣摩得失,才能悟到教学的真谛。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菁选(扩展6)

——线段的认识教学反思菁选

线段的认识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线段的认识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线段的认识教学反思1

  1、在学生操作将毛线拉直的时候让同桌相互比较一下,说一说,孩子很自然的就发现了线段是有长短的。

  2、在认识长方形中的线段的时候,让孩子用水彩笔画出折痕,其实可以清晰的看出不仅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物体里面也存在着很多条这样的线段。这样对后面组合图形中的线段辨析会有一定的帮助,区分边和线段的区别。

  有个别孩子还沿着对角线折了一下,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提出“这条线段那么长,在这个长方形中会是最长的线段吗?”这个疑问,孩子非常感兴趣,迫不及待的就想到用尺子量一量去验证。

  3、对于“4个点连接每两点话一条线段,你能画出几条?”这个问题,一般老师总会引导孩子说出“有序”思考,学生也会体会到有序的.思考会更好,但是什么是有序,如何有序,是学生的难点,所以,再让孩子充分发表意见以后,是否可以总结一下,从一点出发,按照一点方向连接其他的点。

线段的认识教学反思2

  教参里说,让学生感受到直的,可测量出长度的,以此来初步感知线段。看起来不难,直接感知,学生也能很好的记忆。可是,“感知”却不那么容易。这节课设计了以下空间,反思如下:

  空间一:感知。以一根绳子和一段视频导入新课。拉直的一根绳子,可以看作什么呢?请你在视频中找到答案!看了视频,孩子们找到了答案“线段”。但这时,我感觉学生对线段并没有感知。于是,我问,你能说说你认为哪儿也是线段呢?比如桌子的高这条线,是一条线段。于是,学生模仿着找出线段。反思这一环节的设计,孩子们在找线段的过程中,虽然并不知道这节课要学*的线段的两个特点,但是,他们感觉到了,首先应该是直的。这种模糊的认知,我认为就是最初的感知。追问,你们找的都对,那到底什么样的线才是线段呢?“直的”毫不犹豫的抢答。追问,还有没有其他特点呢?“有的长有的短”“她说有的长有的短,就是说线段都是有长度的。”这地方我的话,跟的有点急。可能因为对可测量的感知不太容易,所以我仍然没有沉住气。为了学生能够感知可测量,我又追问了手电筒的光线,太阳光线等,感觉问的有点深了。这地方应该怎么处理,期待和大家的交流。

  反思这个空间,看似随意的'聊天,却真真切切的让学生把线段的概念从实物中抽离出来。虽然这个空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是完成了预设的目标。在跟进练*里,反馈效果不错。

  只是对于细节和过渡语处理得有些随意。这是*时上课的通病。以后要多加注意。给自己录音,看看说了哪些多余的话。

  空间二:线段的测量。测量线段,本不该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大可以一带而过,因为前两课时,都已经学过了测量的方法。但是,为了更好的巩固知识,应用知识,还是单独进行了教学。但是这部分是由学生来说测量的方法。个人感觉有点失败。虽然大致的意思能表达清楚,但是浪费时间,而且同学的倾听不是特别好。需要维持纪律。课下忽然想起了于姐说的“一个行动代替一车语言”如果改成让他来前面量一量,问题就变得简单多了,又直观又高效。

  空间三:画线段。画线段怎么画?把一个大问题直接抛给我学生,简单表达后,仍然以视频进行教学。细化要求,左手按住尺子,右手拿笔,从0开始画,画到3,就是长3厘米的线段。然后动手操作。加强操作,画了长3厘米的线段后,画长7厘米的线段,问,两条线段一共多长?第二条比第一条长多少?一边画,一边巩固解决问题。然后要求,画笔3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马上有孩子说5厘米。表扬懂数学思考,先计算,再动笔画。接着画了同样长的线段。同样渗透数学的思考方法,想同样长,应该先量出第一条的长,第一条长几厘米,第二条就画几厘米长。在一系列动手操作中,不停的通过表扬,有指向性的进行方法渗透,比如“孟子玉画的时候用左手按住了格尺,画的真直,真好看。”“李明霖是从0刻度画起的,画得真认真。一点儿都不差。值得表扬。”等等。并且要求孩子在画了线段之后,标清所画线段的长,这样要求合不合理我也不知道,但是在高年级有要求的时候,很多孩子总是忘记标,我想为孩子养成良好的绘图*惯,绘图是应该标识长度的。

  这一空间,进行得非常顺利。充分的表达和演示,大大的降低了学*的难度。而且表扬比要求更有效。我们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想成长老师喜欢的好学生。他们也都能成为老师喜欢的好学生。

线段的认识教学反思3

  教学内容:二年级教科书第48-49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建立线段的表象,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主要特征,能把物体直的边看成线段,会数图形里的线段条数,并会画线段。

  2、培养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线段

  1、感受线段的"直"。

  教师带领学生观察桌面上的一条线(弯曲状)。

  提问:这根线是什么形状的?如果用手捏住线的两头,向两边一拉,这条线会变得怎样?(教师演示后让学生猜)

  学生自己动手拉直曲线。

  提问:这样拉出来的线与原来的那根线有什么不同?(板书:直的)

  谈话: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板书:线段)

  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谈话:两手捏住的地方,也就是线的两头就是线段的两端。

  同桌互指对方手中线段的两端。

  教师把线松开,提问:这还是线段吗?为什么?

  教师重新捏紧线的两端,竖着放,斜着放,都问一问:这是线段吗?

  请同桌每人捏住一条线段,以后我们还要学*量线段的长度。

  3、认识线段的图形。

  谈话:线段可以用图形来表示。(教师先画一条直的线)线段的两端我们该如何表示出来呢?

  我们可以在它的两端各点上一个点或各画一条短短的线,这两个点就是线段的端点。(板书:)

  提问:谁来指一指这条线段的端点?

  线段有几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

  4、小结线段的特征。

  谈话:同桌看着图形,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点。

  小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二、巩固线段的特征

  1、根据线段的特征进行判断。

  谈话: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想一想线段的样子。

  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线段,你能根据线段的特征来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线段吗?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中的图形,指名作判断,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2、找身边的线段。

  谈话:看来,小朋友们已经知道线段的.特征,认识了线段的图形,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能找到线段。比如说吧,这本数学书上就有线段。

  拿起你的数学书,找一找,你觉得数学书的哪一条边可以看成是线段呢?

  学生上来指一指。

  提问:为什么这条边可以看成是线段呢?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在哪里?还有哪一条边也可以看成是线段?

  除了书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还有很多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你能找一找吗?

  3、折线段

  谈话: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像老师这样对折、打开,这样一条折痕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请你指一指它的两个端点分别在哪里,你能折出一条和它一样长的线段吗?

  同桌合作,一位学生折比这条折痕短的线段,另一位折比这条折痕长的线段。

  请同桌学生每人随意折一条线段,比比两条线段的长短。

  4、数线段。

  谈话:其实有很多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也都是由线段围成的。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图形。

  谈话:这几个图形就在书上第49页,数好后,把每个图形中线段的条数填在括号里。

  集体核对。

  提问:你能来指一指围成正方形的四条线段吗?

  (教师指着其中一条线段)这条线段的端点在哪里?(教师指着与这条线段相交的一条线段)那么这一条呢?

  讲述:当两条线段相接时,它们相接的那一点就是它们的端点。

  提问:三角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五边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那么由六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

  5、学生画线段。

  谈话: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线段,还找到了线段,想自己动手画一条线段吗?请小朋友拿出纸,试着画一条线段。

  教师巡视,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加以指导。

  谈话:你是用什么工具来画线段的?能举起来给大家看看吗?

  为什么这些工具都能画出线段呢?(突出线段是直的,这些工具都有直的边)

  请你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线段的,还有别的方法吗?

  请小朋友欣赏你的同桌画的线段,如果他画得很好,就竖起大拇指表扬他,如果有画得不太对的地方,也请你给他指出来。

  6、连结两点画线段。

  谈话:刚才我们画了线段,数了线段,还动手折出了线段,如果给你两个点,你能连结这两点画一条线段吗?请把书翻到第49页,做"想想做做"第3题。

  教师在黑板上任意点上两个点,指名连结两点画线段。

  谈话:连结这两点能画出不同的另一条线段吗?

  这就说明连结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

  出示书上"想想做做"第4题,请学生读题。

  提问:什么是"连结每两点"?你能给大家指指吗?

  想象一下,连出来会是什么图形?请你准备好直尺,在书上完成。

  集体核对。

  提问:你画出的是什么图形?

  谈话:如果给你四个点,请你连结每两点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出几条?这就是"想想做做"第5题,在书上试着画一画。

  集体核对,注意提示中间的两条。

  三、小结学*收获

  谈话: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线段,你有什么收获?

  四、综合练*,激发兴趣

  "估一估:哪条线段长"。怎样来证实呢?引出下一节课的学*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初步认识线段,"线段"的概念在二上年级学是很抽象的。我主要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先由学生实际操作拉毛线团,得知线段的表象,再通过指一指(同桌)、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这几个环节,抽象概括出线段。整个过程由具体直观到抽象,并由易到难逐层进行,创设开放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练*"任意点三点,选两点画一条线段,变成三角形"这个环节上增加了点深度:安排了,三角形有三条线段围成,有没有看到过别的图形中的线段,请举例。从学生大量的举例中了解学生对线段的认识又进了一层。然后从

  "估一估:哪条线段长"到"通过估测再证实,引出:数学是科学,大量的是需要靠实验证得到正确的结果,光凭直觉(眼睛观察)是不够的。进行学*数学该具有的精神教育。"引出下一节课的学*内容。

线段的认识教学反思4

  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对此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让学生观察、比较。让学生通过拉一拉、比一比,体验线段“直”的特点和线段有两个端点,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形成线段表象。引导学生观察直尺、课本、黑板等物体的边,找一找、摸一摸,加深对线段的感受。鼓励学生寻找、利用身边的工具画线段,让学生经历画线段的过程,通过交流,探索画线段的方法。

  但上完这节课后,我觉得这节课存在很多缺陷:

  1、语言表述欠简洁,通俗。为了突出尺子与其它物品画线段时,有什么好处时,表达得有点抽象,深奥。记住:上课语言要简洁,明了。我们要用学生最容易接受的语言传达。

  2、我的教学设计还不够丰富,容量不够大,变式不够多,在发展开拓学生思维方面还要做出努力。

  3、可以更紧密地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如找出教室内、生活中的线段等等,从而更好地让数学为生活服务。

  4、没能用课件,如果在让学生辨认*面图形中的线段用课件显示就更好,如,学生找出的线段就显出红色,不是线段的显绿色并打X。这样学生可以看得更清楚,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学*兴趣。

  5、分层教学还显得不够,虽然我在这节课让学生全体参与但根据学生的智力程度分层教学还不明显。

  6、在调控学生的.活跃性,控制课堂纪律方面还有待提高。不能老是跟学生笑,老师要有威信,该严格的时候绝不手软,做到软硬结合,赏罚分明。

  7、教学过程过渡得太快,例如让学生感受线段是直的,一定要让学生摸,观察,还可以叫个学生到讲台上把线拉直,然后要让学生感受两个端点,接着将线放在黑板上,画出点线段。然后为了使学生便于理解,再用尺子画出线段。

  8、没有想到画线段的另一种方法:就是先点两个点,再画线段。在备课时一定要动脑筋多想。

  这节课有两点发现:

  1、控制学生活动,练*,操作的时间.,可以规定在一定时间内,到最后十秒时,学生们一起跟着倒数。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教学效果。

  2、可以适当增强一些难题,例如数线段,画线段.适当增加难度,可以点燃学生思维的热情,提高学生学*的积极性.

  智慧源于勤奋,伟大出自*凡!成功是用勤奋和毅力换来的,春天播种,秋天收获!

线段的认识教学反思5

  线段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教材注重学生的体验,在体验的基础之上通过大量表象的支持,从而获得对线段特征的直观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初步实践能力和想象力,充分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1、重视探索实践。

  课始,我让学生动手实践:想办法让桌上弯曲的毛线变直,再变换方向拉一拉,让学生充分感知线段的本质特征。在折线段时,我向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一条线段,并比较其长短。让学生比较中初步感知线段是有长短的。在画线段时,我也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画线段的工具、方法和注意点。整个学*过程中,我很重视学生的探索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悟。

  2、注重联系生活。

  生活中的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对新知识学*的热情,让学生亲*数学,对数学感兴趣。首先,我直接让同学们观察毛线在桌子上的自然状态,再让他们想办法怎么样能让它变直,让学生感知直。其次,在认识了线段的基本特征后,我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学生找的热情很高,找出了许多。最后,我又展示了一些学生熟悉的用线段围成的图案,如:五角星、松树、房子等等。整节课,我尽量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来理解、认识线段。

  这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练、明确。对于二年级小学生来说,有些问题我提的不够明白,造成了小学生的思路不够完整、清晰。从而导致课堂上学生多处出错。

  2、在总结线段的特征时,绝大部分的同学能够回答出来“直”的特点,“两个端点”不能很顺利的说出来。可能是我在教学“两个端点”的过程中没有引入好强调的还不够!由于课前没想到会出现这种情况,当时有点措手不及。

  3、教学时间没有把握好,导致在处理给出四个点问能画出几条线段时,没有讲解到位!没有能及时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4、重点没有突出到位!还需努力!

线段的认识教学反思6

  在整节课的设计上,首先让学生观察弯曲的线,并且创设了比较两根线长短的情境,引导到将曲线拉直的操作,让学生在“曲”的背景下认识“直”,从一根线由弯到直的过程,揭示: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到线有直、有弯,同时也体验了线由弯到直的过程,感受了“直”。

  对于“有两个端点”这一特征,我选择了“告诉”的方式来教学的,直接出示了线段示意图,让学生从手中线段上找出线段两端的点,接着指出表示两个端点。让学生直接快速地进行初步感知,认识线段有两个端点。

  在揭示完线段两个特点后紧接着让学生判断哪些是线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能感受到线段端点的真实存在,也认识到线段是直的。不仅和方向无关而且是有长有短的,也为以后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打下基础。

  由于线段是几何图形,生活中的线要通过抽象才能上升为数学概念。所以我选择在判断过程后总结线段特点,学生对线段的理解会更直观深刻。随后根据学生的.兴趣,通过在物体中找线段、在图形中找线段、折线段、画线段、连线段等活动操作,将生活中的线抽象为几何图形,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对线段的认识更加深刻和全面。

  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在以下方面做得比较好的:

  (1)环节紧凑,环环相扣。通过拉线段—找线段—折线段—画线段—连线段等环节,层层递进,教学内容清晰不拖沓,时间控制较好。

  (2)体现学生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活动中认识线段、理解线段。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面广。由于内容较为简单,所以学生参与度高,而且活动设计地使他们兴趣浓厚,有较强的学*欲。

  当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1)教学方法使用不当。在教学线段端点的时候,太倾向于“给”学生,没有考虑学生的接受力。事实上,在端点的概念上,更应该让学生通过拉一拉、指一指的形式,去深刻理解“端点”的含义是线段的起点和终点,而不是机械记忆“端点”是线段图形两端的小竖线。使得他们对“端点”的认识较为模糊。也不利于学*以后的射线和直线。

  (2)在上课的过程中,我真切的体会到教态不够规范、自身教学语言不凝练,教育机智不成熟。主要体现在不会引导学生,不会顺着学生的发言就势引导。还有就是环节和环节之间的衔接语用的不是很巧妙,我觉得有点“唐突”,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的过渡比较勉强。由于紧张,好多数学语言用的不够精准。而且整个上课过程也缺乏倾听学生的意见,表扬机制也利用的不够完善。

  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我一定会再接再厉,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完善教育机智。

线段的认识教学反思7

  本节课学*的是线段,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既抽象有实际。我在设计本节课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线段的两个特征,恰当把握教学要求。尽管教材只写出“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但用直观描述的方式表明了线段的属性,直的'、两个端点即可以度量。教学时,我紧紧抓住线段的两个特征,反复用多种方法强化学生对线段的认识。

  2、注意创设情境,感受理解线段。教材只有半页的内容,如果为了背出线段是什么,画一画线段,那不是难事,但线段的教学,更重要的是结合情境感受线段,理解它的意义,使学生看得着,摸得到,用得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观察想象力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3、提倡学*方法的多样化,尊重学生自主。传统的教学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教师讲学生听,填鸭式,学*方法单一,学生没有自主性,本节课的设计处处体现教学民主。教师引导学生找问题,探索问题。这样学生在学*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因人而异,多种多样,并让每个学生通过比较选适合自己的方法。例如,认识线段是可以度量的;又如画线段的方法多种多样……这些不是教师讲的,而是学生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学生有了成功感,学*的劲头自然就足了。

线段的认识教学反思8

  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很抽象,难以理解,对此我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让学生观察、比较。学生通过拉一拉、比一比,体验线段“直”的特点和线段有两个端点,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形成线段表象。引导学生观察直尺、课本、黑板等物体的边,找一找、摸一摸,加深对线段的感受。鼓励学生寻找、利用身边的工具画线段,让学生经历画线段的过程,通过交流,探索画线段的方法。

  线段的两个重要特征是:(1)直直的;(2)有2个端点。教学时主要围绕线段的这两个特点开展教学,形象地把一根弯曲的线拉紧,体现出线变直了,为引出线段是直的打基础;接着引导学生看这根线有两个头,为后面揭示端点做准备。然后教师有线引到线段,在画线段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线段是直的,而且又有两个端点。

  除了画线段让学生体会线段的.基本特征外,我还接着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那些物体的边是线段,使他们体会生活中线段无处不在,同时,我还让学生通过折一折、连一连来进一步体会线段的特点,学生通过折纸,体会到了我们自己也可以来制造线段。

线段的认识教学反思9

  本节课是初步认识线段,我主要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先由学生实际操作拉毛线团,得知线段的表象,再通过指一指(同桌)、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这几个环节,抽象概括出线段。整个过程由具体直观到抽象,并由易到难逐层进行,创设开放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在以下方面做得比较好的:

  (1)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

  (2)体现学生是发现者和研究者;

  (3)关注学生的差异面;

  (4)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面广。

  当然也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如:准备的毛线团太新,不够形象,学生没开始拉就已经是一条线段了;老师说的话太多,容易使内容琐碎造成学生思路不完整;在画线段时还不够规范,特别是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最好利用多媒体手段,这样学生才能看得清楚。

线段的认识教学反思10

  本学期我公开课执教的是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线段的初步认识》。在选课时犹豫不决,因为这节课要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从而感知什么是线段,线段有哪些特征,怎样认线段、找线段、画线段等。我担心在学生在这节课的活动中“乱”起来,以致于我“收”不住。后来我还是决定挑战一下。

  这节课前我先检查了学生是否带学具,结果有好多学生忘带毛线了,我把自己带的毛线发给了没有带毛线的学生,这样全班学生人人都有毛线了。这节课我很重视学生从操作中形成概念,巩固提高。由新课开始,我让学生动手把桌上弯曲的线变成直的。全体学生动手把线拉直。然后从中抽出两手之间的一段是线段,用手捏住的两端是线段的端点。让同桌互相数与形相结合,学生容易记理解。再次,通过动手折一折,折出一条线段,再折一条比这条线段长的线段和比这条线段短的线段,来扩展学生的思维。整个操作活动中,不是为操作而操作,而是把操作,理解概念以及数学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形象生动地表明,线段是有长度的',有长短之分,可以比较,可以度量的。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

  这节课超出了我预想的教学效果,学生参与非常积极,动手操作能力比较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学会了新知识,我心中暗自窃喜。很遗憾的是还有好多孩子急于展示而没有给孩子充分展示的机会。

线段的认识教学反思11

  线段对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既抽象有实际,学生难以理解,对此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让学生观察、比较。让学生通过拉一拉、比一比,体验线段“直”的特点和线段有两个端点,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形成线段表象。引导学生观察直尺、课本、黑板等物体的边,找一找、摸一摸,加深对线段的感受。鼓励学生寻找、利用身边的工具画线段,让学生经历画线段的过程,通过交流,探索画线段的方法。

  但上完这节课后,我觉得这节课存在很多缺陷:

  1、语言表述不够严密。在表述线段的最主要特点时,我就用了“一段直的.并且有两个端点的线就是线段”,显然这样的描述还不够严密。

  2、我的教学设计还不够丰富,容量不够大,变式不够多,在发展开拓学生思维方面还要做出努力。

  3、可以更紧密地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如找出教室内、生活中的线段等等,从而更好地让数学为生活服务。

  4、没能用课件,如果在让学生辨认*面图形中的线段用课件显示就更好,如,学生找出的线段就显出红色,不是线段的显绿色并打X。这样学生可以看得更清楚,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学*兴趣。

  5、分层教学还显得不够,虽然我在这节课让学生全体参与但根据学生的智力程度分层教学还不明显。

线段的认识教学反思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

  线段表象的建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线绳、直尺或其他可画线段的工具、长方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认识线段

  (一)、感受线段的直

  1、(课件出示鸟巢图)小朋友们,这是什么?

  是啊,这是鸟巢,今年暑假,在这里隆重的举行了第29届奥运会。看!100米的赛场上,运动员们争分夺秒、奋力拼搏。

  2、(课件出示跑道图)这是100米跑道,这两条分道线有什么不一样呢?

  是啊,这条是直的。(板书:直)

  3、(课件出示毛线图)那你们看,这条毛线的形状是怎样的呢?你能想个办法让这条毛线变直吗?请小朋友们拿起桌上的毛线试一试。(指名前)你是怎样让它变直的呢?

  4、(课件出示拉线图)是啊,我们捏住线的两段,把它拉紧了,线就直了。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线段。(板书课题:认识线段)读两遍。

  (二)、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1、(演示 )我想请位小朋友来摸一摸这条线段是从哪儿到哪儿?(指名摸)老师两手捏的这个地方是线的哪儿?线的两头也叫两端,(出示端点)在数学上把它们叫做端点。(板书:端点)读两遍。那线段有几个端点呢?(板书:2个)

  (三)、认识线段的示意图

  (课件出示线段图)线段可以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师画线段图)用两个短短的竖线表示两个端点、直的。这两个端点有时侯也可以用两个小圆点表示。

  (四)、小结线段的特征

  1、(演示 )指一指,这条线段的端点在哪里?(生指)(出示

  )那这样两手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吗?说说你的理由,好吗?(演示:换根长 )那这样呢?(演示: )那这样呢?为什么?

  2、那线段该是什么样子的呢?是啊,线段必须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板书)小朋友们记住它的样子了吗?

  (五)练*:

  (出示想想做做1)那下面这些图形中哪些是线段?(生答)

  师:为什么说这几个是线段呢?

  (六)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线段

  1、(出示尺)这是什么?你能在这上面找一找,找到我们刚学的线段吗?(指名)

  是啊,尺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线段。那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生说说)

  2、线段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课件出示图片)如:门框的边、楼梯台阶的边、屋檐的边、护栏的栏杆、桥的牵拉绳等等,这些都可以看成线段。

  (七)图形中的线段

  师:在我们的周围,还有许多图形,它们的身上也藏着线段,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数一数。(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二、折线段,认识线段有长有短

  1、(出示长方形纸)这是什么图形?它有几条线段?哪4条?(生指)除了这四条外,你能用它再创造出一条线段吗?(可以讨论讨论)

  2、展示:(指名前)你能折出一条比它长的吗?比它短的呢?比竖折更长的呢?

  指出:线段是有长有短的。(板书:有长有短)

  三、画线段

  师:小朋友们真了不起,不仅会数线段,还能创造线段,说明线段已经成了大家的好朋友,你能把这位好朋友画下来?拿出本子试着画一画。边画边思考:

  ① 哪些工具可以画线段?

  ② 画线段时要注意些什么?

  展示:他画的怎么样?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画的吗?你有没有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呢?

  你们是用什么画的?还有哪些工具可以画线段?是啊,只要边是直的都可以画线段。

  四、组织练*

  1、出示想想做做3

  师:给你两点,你能把两点连成一条线段吗?书上49页想想做做第3题。

  师:连接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

  2、出示想想做做4

  师:给你三点呢?连接每两点可以画几条线段?书上49页想想做做第4题。(展示)是这样吗?我们一起再来看一下。(演示)

  师:是什么图形?

  3、出示想想做做5

  师:给你四个点呢?先猜一猜?再画一画,看看能画出多少条线段?(展示)

  师:我们在画的时侯,怎样画就能画全了、不遗漏?课件演示有顺序的画。

  五.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你都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六、拼图形

  师:小朋友们,你们可别小看这线段,它可以组成许多美丽的图案,请看:

  (课件出示)

  师:课后请小朋友们也动手画一画,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线段创造出更多、更美的图案,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精彩!

  教学反思:

  线段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教材注重学生的体验,在体验的基础之上通过大量表象的支持,从而获得对线段特征的`直观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让学生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初步实践能力和想象力,充分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1、 重视探索实践。

  课始,我让学生动手实践:想办法让桌上弯曲的毛线变直,再变换方向拉一拉,让学生充分感知线段的本质特征。在折线段时,我向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一条线段,并比较其长短。让学生比较中初步感知线段是有长短的。在画线段时,我也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画线段的工具、方法和注意点。整个学*过程中,我很重视学生的探索实践,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悟。

  2、注重联系生活。

  生活中的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对新知识学*的热情,让学生亲*数学,对数学感兴趣。首先,在导入时,我出示了学生最熟悉的100米跑道线,让学生感知直。其次,在认识了线段的基本特征后,我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边也可以看成线段?学生找的热情很高,找出了许多。最后,我又展示了一些学生熟悉的用线段围成的图案,如:五角星、松树、房子等等。整节课,我尽量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来理解、认识线段。

  这节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1、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练、明确。对于二年级小学生来说,有些问题我提的不够明白,造成了小学生的思路不够完整、清晰。从而导致课堂上学生多处出错。

  2、课前预设不足,教师缺乏灵活性。比如:教师演示把毛线斜着拉,问:这是线段吗?当时有许多学生就回答:不是。为什么呢?因为它弯了。由于课前没想到会出现这种情况,当时有点措手不及。其实这是很好处理的,只要松手让线变弯,再拉直,比一比,学生很快就能清楚的认识到:这样也可以看成线段。

线段的认识教学反思13

  线段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学生早已在生活中不自觉地认识了它。陌生是因为线段作为几何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低,学生的感性认识远远超过了理性认识,要以纯数学的角度去理解有些难度,要有一定的空间观念才行。

  因此在备课前我先研读教材,发现教材首先通过学生对自然放置的线和拉直后的线进行比较、观察来初步认识线段,感受“线段是直的”,并用图表示线段,使学生初步建立线段的表象特征。再通过观察直尺、黑板、课本的边线以及用纸折出的折痕都可以看成是线段,而且要求学生折出不同长短的折痕,引导学生体会“线段有长有短”。让学生用直尺画线段,既丰富了学生对线段的感知,又加深了对线段的认识。想想做做主要通过学生感兴趣的练*形式,帮助学生巩固线段的特征。第1题让学生根据线段的特征判断是否是线段,突出作为图形,线段是直的,而且有两个端点。第2题让学生数出常见图形中线段的条数,渗透“多边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第3题让学生用直尺把两点连成一条线段,使学生初步体会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第4、5题让学生利用三个点或四个点,连接其中的每两点分别画一条线段,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画线段的方法,体会线段与有关多边形的内在联系。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很明确,就是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概括总结来认识线段。我在设计时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和教学目标主要体现了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首先让学生观察放在桌上的毛线,然后让学生把手中的毛线拉直,用拉直的'毛线和没拉的毛线作比较,让学生理解线段是直的。通过让学生摸摸拉直的毛线的两头,让学生知道线段有两个端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锻炼了比较概括的能力。

  这一环节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初步感受线段的特征,但我觉得不是所有的知识点必须让学生去自主探究,有些知识点还是要直接与学生说明的,比如说线段的两端叫端点,端点这一概念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必须通过“灌输”让学生知道什么叫端点,并在下面的教学中要不断地渗入,使学生很好掌握。

  通过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练*形式,具有开放性,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识,通过让学生数线段、折线段、画线段、连线段等活动来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加强对线段特征的认识。

  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在以下方面做得比较好的:

  (1)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

  (2)体现学生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面广。

  当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

  如我让学生找生活中的线段的时候,学生局限于找教室中的线段,这时候如果能用多媒体辅助一下,学生的视野会更开阔;让学生画线段时没有规范化,导致在作业中出现画得线段不是很“美观”。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真切的体会到教态不够规范、自身教学语言不凝练,教育机智不成熟。

  第一:教态不够规范。在课堂中教师的肢体语言很重要,我记得听老教师说过教师在课堂上实际上就是在表演,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应该有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这样就能让他们在轻松自然和谐的氛围中学*,而不是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机器。

  第二:教学语言不凝练。主要体现在不会引导学生,不会顺着学生的发言就势引导。还有就是环节和环节之间的衔接不是很巧妙,我觉得有点“唐突”,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的过渡比较生硬。我们知道,课堂上每一位学生的回答不可能都是自己预设的答案,面对出乎意料的答案如何巧妙地引导,在有些地方我发现是很牵强地拉回主题。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充分发表观点和意见的机会,引导学生参与交流活动,但也不宜过频繁地换学生。另外要让学生相互评价,让学生做做小老师,提高学生学*的积极性。

  第三:教育机智不成熟。我想对于教师来说,教育机智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的,也并非天生的,而是教师在学*教育理论、总结教育经验、努力参加教育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教师综合运用各种教育能力达到了成熟地步的表现,是教师掌握了高超的教育艺术的表现,这点感触非常深。

  总的来说,这节课有成功也有不足,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认真备课,努力钻研教材,在一点一滴中积累经验,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应该在如何提高学生学*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等方面多下功夫,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相信自己会有更大的进步。

线段的认识教学反思14

  《认识线段》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较抽象,学生不太好理解。对此我将教学过程大体分四个层次来进行。第一个层次,想办法将一根毛线拉直,两手之间的这段就是一条线段。引入线段,使学生感知“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这两个特征;进而呈现线段的图形,使学生初步建立线段的直观表象。第二个层次,结合学生熟悉的物体,让学生明白直尺、黑板、课本的边以及纸的折痕等都可以看成线段,在此基础上,通过让学生折出不同长短的折痕,引导学生体会“线段是有长短的”,从而既使学生丰富了对线段的感知,又使学生进一步完善了对线段的认识。第三个层次,教学用直尺或其它合适的工具画线段。第四个层次,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来完成课后“想想做做”,进一步巩固对线段的认识。

  这节课讲完,我感觉比较成功,学生掌握的较好,并且每个在课堂上表现非常踊跃,思维不止一次达到升华。

  我认为本节课有三个亮点:

  (1)想办法拉直毛线,体现线段的“直”和“有两个端点”的特征;

  (2)画线段,用合适的工具画线段,比比谁画得对、画得多。体现线段的特征,还告诉学生线段可以横着画、竖着画、斜着画;

  (3)数线段,这个环节是由课堂中的一个“小错误”引出的,在比赛完画线段以后,进行反馈。我发现×××在一条线段中间点了一个点,我就和同学一起数他画的线段,并且了解该同学是不是真的这样想的,当他说出是自己出错了,我在表扬他诚实的基础上,也感谢他给了我们一次探讨数线段的机会。即在一条线段上点两个点、三个点……一共有几条线段?接着继续探讨*面上的三点、四点、五点,每两个点连起来,一共有几条线段?这时学生兴趣积极性高涨,很轻易地得出数线段的规律——一个奥数中的问题。

  课堂教学就是这样一个灵动的、让师生共同进步的过程。

线段的认识教学反思15

  从孩子的考试中发现潜在的教学问题:

  关于线段

  1、数线段

  2、图形是由几条线段围城的

  3、画一条线段,并将线段*均分。

  关于厘米和米

  1、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有几个一厘米就是几厘米,个别孩子还是没有掌握

  2、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问题。

  3、厘米和米的进率以及运用进率关系进行一系列的换算,比较。

  4、测量不同的物体时,要用到什么单位。孩子容易受到数字的误导。

  5、学生对身体上的尺的认识,以及身体上的尺的作用。在没有尺子的时候,学生可以用身体上的尺进行估算。

  6、培养估算意识,大约几厘米,大约几米。

  对策分析:

  孩子之所以在做练*中出现如此多的问题,其实归根到底是教学初期的`工作做得不是特别踏实。拿线段来说,开始我觉得线段对孩子来说很简单,无非就是直线、两个端点。可是孩子是第一次认识线段,他们只知道长成这样的,叫做线段,却不知道为什么线段要长成这样。线段有两个端点的目的是因为线段是有长短的,所以需要端点。在生活中处处有线段,虽然不像书本上一样用端点标注出来,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因为有了线段,有了*面图形,有了*面之后,又构成了立体图形。这些都是孩子们学过的,虽说他们理解的可能比较模糊,但是我们在第一课时也可以告诉他们。两点之间,只有一条线段,只能画一条线段。

  关于厘米,厘米也是孩子第一个认识的长度单位,所以让孩子们感知1厘米的长度以及会量物体的长度是本节课的重点。由于孩子有了自学的经验,因此本节课在“一小段就是一厘米”这一部分做的不是特别到位,也就造成了后期孩子在判断一段物体有多长的时候,有些会存在多雾。

  厘米和米在我们看来很简单,实则对二年级孩子来说,他们缺少了生活经验,所以不能很好的判断物体的单位究竟是什么。比如说,操场长400米,孩子看到大的数字就会认为是400厘米。因此,先建立厘米和米的表象,再让他们从生活中感知这些长度。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菁选(扩展7)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菁选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角的认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节课我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合作探究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中。在引导学生体验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通过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画一画、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数学活动,使学生活泼愉快地亲自参与、亲自体验教育情景中,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学生在观察中分析、在动手中思考,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这样既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状态,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也让学生在操作中认识物体和图形的特征,使情感体验在感悟中获得发展。但是,角的内容学完后,个别学生对角的概念较为模糊,问什么是角?个别学生会说出角各部分的名称等知识点混淆的.状态。这需要后期加强角的知识的巩固和练*。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2

  “角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资料,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角在生活的应用十分广泛,但是二年级的孩子对角的认识大多还停留在“尖尖的一点”这一个层面上,很难抽象出数学中角的形象。因此本节课的侧重点就放在帮忙孩子建立起“角”的正确表象,初步感知角是有大小的。为此,我将整节课分为四个环节:一是透过指一指活动,初步感知角的形状;二是透过找一找活动,引导学生从“生活角”中抽象出“数学角”,认识角的形状和各部分名称;三是透过开放性的操作活动,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以及感悟角的大小和变化特点;四是角在生活中的应用,巩固角的知识。在整堂课中,我创设了直观、生动且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透过“操作――探究――交流”的研究方式,促进学生将丰富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本节课的优点:

  1.角来源于生活,成功建立角的表象

  在认识角时,我借助学生熟悉的三角尺导入,先让学生指一指三角尺上的角,在那里学生感知到的角是生活中的角,所以在指角时指的是角的顶点处。充分利用学生认知过程中的这一知识“盲点”,透过三次指角,使学生逐步建立了正确的“角”的表象;而且这三次指角逐渐渗透了“角是从一点引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这一知识,为学生以后学*角的有关知识做好了铺垫。然后让学生从剪刀、红领巾、钟表上找一找角,给了学生一个抽象知识的过程,准确过渡出角的几何形象。再用一组决定题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角来源于生活用充满了数学味。

  2.动手操作,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且初步感知角的大小

  创造角的环节首先是对“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的.进一步巩固,而且让学生在拉动活动角的过程中初步感受了角的大小是能够变化的。但是关于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仍然是无法确定的,因此我设计了比角的环节。当课件出示两个大小一样但是角的边长不一样的角,大多数学生倾向于边长的角大,这时老师透过重叠法把两个角重叠在一齐,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这巧妙的一比,不单帮忙学生感知了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无关,还让学生学会了怎样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随后的画角也是对知识的不断巩固――画一个和第一个角大小不一样的角。

  本节课有待改善之处:

  1.在每个环节结束之后,我的小结语不多,没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得环节与环节之间过于零碎。

  2.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比如在钟表上找角时,有学生比划出了一个圆形,我预设时没有想到,因此我只是问了一句:“这是角吗?”然后让其他学生来找角。其实我能够在学生认识了角的特征后再回过头来看看,说说为什么圆形不是角,能够帮忙进一步巩固角的特征。再比如在反馈用毛线创造角时,预设是同桌合作拉出一个角,让他们说说角的顶点和边分别在哪里,然后松开其中一条边,让学生决定这还是角吗,体会角的边务必是直直的。但实际反馈时,上来展示的第一组用毛线拉成了一个三角形,第二组用毛线和吸管拉成了一个“T”型,实在是出乎意料之外,我只是匆匆就走了个过场。之后在其他老师的指导下,我发现其实这是很好的生成资源,能够和练*中的数角联系起来。我没有好好利用,实在是可惜。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3

  (一)反思教学目标:

  1、在教学中我创设形象生动、愉悦和教学情境(摆小棒),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学*新课奠定基础。

  2、从直观入手,透过多媒体演示找出主题图中的角,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见到的角。从事物中抽象出角,让学生观察讨论抽象出角的基本特征,完成知识的独立建构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透过学生折角和摸角,加深对角的特征的认识,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乐,真正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同时获得用心的情感体验;透过辨认不同方向的角,让学生对角的认识更加全面

  4、观看电脑演示,全班学生用手势决定所给的图是不是角,掀起学生的学*热潮。

  5、用铅笔把图形中的角画出来,从而透过练*,强化学生对角特征的掌握。

  (二)反思教学重难点:

  一节课是否上得成功,主要是看能否到达教学目标,其次是看重难突出了吗?能在课堂教学中帮孩子解决难点吗?因为教学就是为了帮学生解惑。我这节课的难点是:1、透过比较操作体会角大小跟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2、用重叠法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但我在课堂上没有很好的帮孩子解决问题,末能突破第二个难点,因为我采取剪短角的边长和延长角的边长的长度,引导学生不够到位,效果不显著。因此在今后教学中就应让学生透过用两或三个不同颜色表示长度不同边长的角,再用重叠法透过学生直观比较,就很容易观察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三)反思教学方法:

  这节课我的主要教学方法是让孩子自己去研究图形,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个方向是对的,但做为老师就应如何去放,什么时候收呢?这才是最重要的。就这节课来说,我在画角教学环节不够放,先用电脑演示画角,再让学生画角,虽然学生对于画角的步骤比较好,但这样的处理学生只会画出同一方向的角,从而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后我们今后对于这个教学环节能够放手让学生尝试画角,在展示他们的作业的时候就能够互相纠正画角的正确步骤了,这样让那些已犯错误的学生印象深刻。

  (四)反思整个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体现了一位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程度,没有很好的“吃透”教材、分析好目标、重难点是不可能设计好一份教学设计的,而我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就没有很好地分析学生的思维的发展,突破难点不够深入,所以在写教学设计前,还是要很好的理解教材,首先要做好单元教学设计及单元教学目标,然后备课时注意这节课前后知识的联系,并设计好本节课的目标、重点、难点,还要思考到自己的学生的具体学*状况。

  三、我的思考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不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从学生的具体状况出发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从而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如课前多创设一此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和亲切感,同时在课堂上多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潜力、动手操作的潜力、综合运用知识的潜力,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4

  本节课有成功之处,也有好多不足之处。自己觉得最有进步的地方就是时间的安排问题上,一节课讲完了*题,以前总是讲不完自己准备的内容。最大的不足是,自己对本节的'一个环节——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设计的不合理,通过修改,最后把重要的东西丢掉了。以后还需要注意,有的教学内容不能为了节省时间就舍去。

  需要改进的地方如下:

  1在导入时,说发现什么*面图形之前还是要加入让学生们说一说看到了什么东西这一环节,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2折角之前需要有一个做活动角的过程,而且要求边长长度一样。然后让同桌进行小组合作:变大变小、一样大等。接下来可以加入折角。这样目的很明确,让学生真正明白角的大小是与什么有关的。

  3为了体现合作探究,不能怕时间不够,而放弃学生自己先尝试画角的过程。

  4学*卡用途不大,以后书上的*题直接在书上做,还有画角可以在练*本上做。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5

  一、凸显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放手给予学生充足的时空,努力引导学生参与学*活动,经历“看一看”、“找一找”、“摸一摸”“画一画”、“比一比”“摆一摆”、“议一议”等活动过程,通过动手操作,探索角的特点,认识角,理解角的大小,扩大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

  二、增强小组合作、主动探究的意识

  角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年级的学生对角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通过小组合作,同伴交流的过程中,要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抽象出角的图形,使学生建立角的表象,认识数学意义上的角,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

  三、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的意识。

  从生活中的建筑物、教室用品、教育教学设施入手引入学*,又以寻找见过的、听过的角写一篇角的自述结束,一方面提高学生学*的'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的真谛,促使学生利用实际生活知识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

  四、不足之处:

  教师不能充分放手,还学生以自主学*的时空,学生的活动、交流的时间不是很充足,没能对所有学生的活动给予足够的关注。以上将是今后教学工作的改进方向。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6

  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画面的角及实物角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图形角,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加深对角的认识和初步了解角的基本特征。教学中我通过以下几个层次使学生形成关于角的正确表象:

  一、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展开学*。

  在课的一开始,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景引出角,并通过观察实物抽象出所学的角,使学生经历抽象数学知识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学生依据对角的各部分的认识,自由选择材料做角,在互相交流中发现角有大有小,从而探究角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这样的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进调动了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

  “角的初步认识”直观性、操作性比较强,我设计了找一找、做一做、画一画等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充分活动起来,通过指一指、折一折、摸一摸,动手操作具体感知角的顶点和边,了解角的组成,然后通过动手做一个活动的角,从动态中认识角的形状及大小变化,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建立了角的表象,丰富了对角的认识,发展了空间观念,真正体现“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这一基本理念。

  三、给学生创设自由度较大的学*空间与时间。

  教师敢于放手,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尤其是做角环节,为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思维空间,学生依据对角的各部分的认识,自由选择材料做角,在互相交流中发现角是有大小的,进而探究角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一层紧扣一层,层层都体现出教师的大胆放手、学生的自主参与。

  四、发挥想象,训练提高。

  这节课的练*是我精心设计和安排的,我让同学们在“蓝猫对话室”里和两位小朋友开开与心心一起判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并增加一道思考题,让学生比较数学课本表面上的角和课堂练*本上的角,这样的.安排,一方面把练*放在学生感兴趣的一个情境中,为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的理解,教材上练*八的*题穿插在整堂课中,避免了集中练*给学生造成的疲劳感,特别是在课的末尾安排学生利用角来创作画,将趣味性、创造性、思维性融为一体,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同时也使学生学*数学的情感得到极大的鼓舞,可谓一举多得。

  不足:

  第一: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比如学生在判断两个边长不一样便角的大小一样的角时,决大多数学孩子都说这两个角是边长长的那个角大,这时我没有把两个角做成实物的形式从黑板上拿下来,重叠在一起比一比,如果这样学生就能更加直观的看出角的大小与它的边长无关。

  第二:我觉得在比较角的大小的时候也处理不好,学生折角后比较角的大小时,由于时间关系这个比的过程还太短,给学生提供的素材学生还不大会用,没有提供一些有利于学生观察、比较、探索的材料,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学效果还不够好,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7

  在本节课上,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努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知识。因此整个课时我将观察、操作、演示、验证、交流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用了找一找、看一看、折一折、搭一搭、比一比、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去感悟,去体会“角”,初步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之间的关系这一特征。

  突破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的难点时,通过操作事先准备好的多媒体动画来开展探究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到角的两条边拉开和合拢,角的大小就

  发生了变化,从而让学生体验到角的大小和什么相关。针对如何来比较角的大小,使学生通过实践意识到比较角的大小要把两个活动角的顶点叠在一起,把其中的一条边对齐,再看另一条边,谁的张口儿大谁的角就大,从而有效地强化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效果不错。但是教学中因为时间有限,我只能让学生通过展示汇报来理解感悟,没有特别强调和总结,因此这部分的内容有些学生理解的不是很透彻。

  在处理想想做做第四题时,我设计了折一折活动,用一张长方形的纸折角,指指折出的角的顶点和两条边,最后顶点不变多折几个比大小,操作起来困难最大。学生不理解更不会折。这还需要我再钻研教材充分理解教材意图。

  数学活动可以说在每个课堂都有,但活动后到底有没有取得效果呢?一堂课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通过这次活动我深深的体会到在组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作一名好的引导者、组织者并不是那么容易。首先,在组织教学活动中一定要能够灵活调控,紧紧抓住数学本质性的东西进行交流;其次,在活动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好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活动,(学生有思考、有观察、有交流是一种有效的活动),同时要保证学生的参与面要广,让全班学生都能够真真正正的动起来,教师也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最后,要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的主体,通过一些创造性活动,探索性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

  教然后才知不足,如果教学观念能更开放,增加丰富对角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人人参与,能面向全体,提高学*的有效性,这节课我想会更好。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8

  《角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第三册的教学资料,主要的目标是要让学生初步的认识角。这节课也曾听过一些公开课,有过各种各样的处理方法,但大体的也主要是认识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学会画角、比较角的大小这三块资料。那么怎样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让学生掌握这个资料,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呢?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也作了必须的思考:

  一、要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角的概念。

  学生对于角究竟有多少认识呢?在一年级的时候,学生以往有过观察物体的学*体验,学生觉得在长方体、正方体上都有一些尖尖的角,能够说对于角的认识他们是比较模糊的,只是直觉中感觉角应当是尖尖的,另外学生也认识了一些*面图形,这些*面图形中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所以,我觉得角的认识首先应当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出发,并在这节课当中发展他的认知水*。由此,我在教学导入的环节,运用了贴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儿童化的语言“认认老朋友”引导学生把已经学过的*面图形(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逐个地呈现出来,而后又从学生以及认识的三角形出发,把三角形的一条边去掉构成一个新的图形,这个图形就是角。让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来理解角的形象。这样的教学处理我觉得是比较容易让学生理解的,另外正确的角的出示也有利于学生对角的概念的构成。角虽然出现了,但并不代表学生就已经认识了。在这个基础上,我又设计了一个了解学生基础的环节“关于角,你听到过或者明白些什么?”,学生究竟有怎样的基础呢?这个基础对于后续的学*是十分重要的,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开展教学,也就是寻找学生的最*发展区,仅有切合学生实际的才是对学生有意义的。

  二、依存学生体验,发展学生认知。

  数学教学一向来都是以知识和技能为重要目标的,直至到了新的课程标准出台才有了“经历、体验”这样的词语。以往可能在文科的教学中更注重学生的自我的体验,因为文科更需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来理解文章的意蕴,那么在理科中又为什么要提到这个字眼呢。我觉得无论是哪一门学科,哪一种教育,其心理机制是一样的,什么东西都必须是来自学生内心的,无论是知识的重点还是难点,无论是他们容易出错的地方,仅有学生自我体会到了这个点的重要性,学生才能真正的重视起其中的.一个或者几个问题。体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所以在画角这个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回顾自我刚才创造角的时候是怎样画的?因为有了刚才画角的过程,学生纷纷叙说自我的画角的步骤,这个步骤有比较成功的、简便的,也有比较繁杂的,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构成了自我的看法,比如说,先画一条边,再画一条边,然后再将两条边延长到相交点,这个方法就有很多同学认为过于复杂,都比较喜欢先画点再画边的方法。因为学生对于画角都有了切身的体验,所以能够认同比较好的画法,所以,我觉得建立在学生体验的基础上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正确的认识是很有好处的。体验带来的是一种学*的革命,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进入体验的概念,要不断丰富学生的体验。

  这节课,我觉得在比较角的大小的处理上还不够好,学生折角后比较角的大小,这个比的过程还太短,给学生供给的素材太过于开放,没有供给一些有利于学生观察、比较、探索的材料,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学效果还不够好,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9

  通过对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角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然而却不会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描述角,所以我把本课时的教学目标这样设定:“结合生活情景及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通过各种学*活动,领悟角的一些特征,感受角的生活原型;会用尺子画角,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能力。”同时把“角的`大小的决定因素—与两条边叉口张开的程度有关,张得越开角越大,反之越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学生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0

  我觉得这节课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造有效的数学学*方式。从多方面向学生带给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用心探索自己未知领域的知识,自己去发现、去创新。如:设计让学生动手比赛折角,看哪一组折角的方法多,还设计让学生自学画角的方法等。透过这些数学活动的设计,帮忙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真正学会学*。

  二、创设搞笑的`数学情境。数学情境的设计对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有很大的帮忙。我也努力在这方面进行设计,也取得了必须的效果。如:在引入的时候,插入学生们感兴趣的动画,调动起他们学*的用心性,从而更有兴趣的来学*有关角的知识;在找角时,设计让学生观察、寻找教室的角,透过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真正学会“生活即数学,数学即生活”。

  三、运用多媒体课件,解决教学重难点。本节课透过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很好地解决了本课的难点──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课件演示形象、直观,取得较好的效果。

  但是,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从不同侧面我了解到,每一个学生都有丰富的知识体验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见过的角和头脑中的角,主要还有:人民币中的“角”、牛角、羊角、墙角等等,所以要建立一个几何中的“角”,要把“角”从生活中抽象出来对于他们而言还存在一些问题。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1

  本节课的设计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知识水*,以学生的主动探索学*为基本活动形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表现以下几方面。

  一、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本节课我没有完全按照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来照本宣科,而是在准确把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现有知识水*出发,对教材进行恰到好处的`“改造”,这样的改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贴*,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学*兴趣,学生更容易接受,这也是课程标准基本理论的体现。

  二、敢于放手,给学生的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参与学*活动,不但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促进认知发展,更能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整个教学过程,找角——指角——折角——做角——画角——摸角。无一不是学生主动操作与探索,可以说正是由于教师敢放手,才有了学生的主动探索与思考,才有了学生的自主构建,才有了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才有学生的全员参与,才有了学生的主动体验。

  三、注重学生的实践与操作,体现出活动的教学思想。

  实践性教学活动的鲜明特征,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既动脑又动手,可以使学生手脑结合,心灵手巧。本节课自始自终贯彻了学生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和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知识特点。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思绪,教师把原来的知识传授设计成了一连串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者为中心,以学生自己活动为基础,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真正活跃起来。

  好的教案是本节课成功的前提,这样的教案说清楚了一节课教师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的问题,对教师准确理解教材,吃透教材,优化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教师在写教案过程中,要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理论联系实际,对培养研究型的教师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随着我校“八个一”校本研训形式不断深入,“教案”将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方式,符合学校教师的实际,能积极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2

  我执教了《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能够做到环节紧凑,思路清晰。从而形成一个较好的教学框架:首先是开门见山导入新课,其次是放手让学生探求新知,拓展延伸,最后是归纳总结。

  课堂教学中,我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注重丰富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注重对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实现课堂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生动活波、主动有效的进行学*。让全体学生自始自终积极地参与到学*的全过程中,并不断教给学生学*方法,让他们学会学*。

  二、注重语言表达。

  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等心理特点,引导他们敢想敢说。凡是通过思考能说的`我从来不包办代替,留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

  但不足之处也有几点:

  在时间上分配的不够好,以至于讨论时间稍长,影响了后来学生在谈听故事之后的感想以及如何向大家介绍“我是角”,这部分内容,学生还没有充分施展,就草草结束了。原订讨论角的大小时为第一个高潮,讲完故事之后再出现第二次学生情绪的高潮,但效果不是很好。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3

  经过反复修改教案和几次试课中,我对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一方面,教师的教不能违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学生进行数学学*的过程,是经历浪漫—精确—综合的认知过程。即学生对于新知识产生模糊认知,在教师教学引导过程中构成精确的认识,最终在理解的基础上具备综合运用的本事。另一方面,一节好的数学课,不必须教学环节有多精彩,可是必须要能引起起学生的思考。而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学语言严谨规范,问题的设计合理,教学环节具有层次性,要贴合学生认知规律,使学生在思考时有可用的抓手。最终,课前多与孩子进行交流,从中能够掌握学生的背景观念,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掌握学生的认知误区。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正如陶行知所言:“教师的道德品质,不仅仅是规范自我行为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用于教育学生的需要,教师职业的`特殊在于育人,不仅仅用自我的学识育人,更重要的是以自我的德育人,不仅仅经过自我的语言去传授知识,并且要用自我的灵魂去塑造学生的灵魂。”把孩子放在心上,不仅仅是需要我们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也需要教师以身作则,持续学*。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4

  “角的初步认识”是一个比较传统的教学资料,因为新的课程改革提倡的是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的教学理念,所以我在备课时,设计了让学生自己动手发现知识的活动。全课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引入,在学生原有的对图形的认识的基础上,利用小棒摆图形,当摆到三角形时问:再拿走一根后是什么图形?从而自然地引入所学的资料。第二部分是活动实践并小结。第三部分是练*。

  其中第二部分又分为找出生活中的角、根据自己对角的`感受制作角、结合课本和实践小结角的特征、画角等几个部分。那里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知识,自主学*,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也是整堂课最重要的部分,最能考验教师在课堂上的应变潜力和对所教学资料的熟悉程度。因为教师很难预料到学生在操作实践中会出现什么问题。教学中,我对于自己备课时没有预料到的状况及时做出了灵活处理,没有生硬地把学生拉回到自己教案中所设计的思路。如在让学生自己制作角的过程中,有些学生用两条硬纸条做出三种不同状况的“角”,一种是常见的只有一个角,另一种是十字形的“角”,还有的是T字形的“角”。那里学生做的时候有的并不明白自己做出了几个角,只认为其中的一角是自己所做的,有的则是自己明白发现并创造出来。教师此时应因势利导,先让学生说出他说的角是指哪个,问仅此一个角吗,还有吗,能比画出来给大家看看吗?并及时给予表扬,这样既能鼓励其用心性,又能巩固对角的认识,一举两得。

  新课改给广大教师带给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师们也在教学中根据它采取了许多新的方法,创设了许多情境。但仅此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务必从思想上时刻意识到学生自主参与、体验学*、自主学*、自主思考的重要性,让学生真正自主参与到学*过程中,去想,去做,去交流,去发现,从自己的成败体验中获取知识,这样的学*才是用心的、有价值的学*。

角的认识教学反思15

  本节课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角的含义,体会角的基本特征,并感知角的大小。角是一种最基本的几何图形,认识角是进一步认识其他几何图形的基础。

  本节课我安排了三个层次的学*活动。首先,我用多媒体出示生活中的物体,让学生在观察实物的基础上,选取剪刀、三角形纸片、钟面这三个实物抽象出三个角的基本图形,并告诉学生这些图形都是角,让学生初步体会角的基本特征。接着,介绍我让学生拿出三角板,让学生摸一摸上面的角,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从而更好的体会角的组成,并适时告诉角各部分名称,让学生初步明确构成角的基本要素。最后我让学生基于已经形成的对角的初步认识,回到场景图中寻找其他的角,进一步巩固对角的基本特征的认识。结合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认识角,有助于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看,自主构建角的概念,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认识*面图形的一般方法。

  在随后的.“试一试”中,我让学生用两根小棒搭出一个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进一步感知角的基本特征,明确角的各部分的名称。

  接着借助钟面上由时针和分针组成的大小不同的角,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体会到角是有大小的,并通过具体的操作,渗透角的大小是由两条边**的程度决定的,与边的长短无关。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直观判断上述由分针和时针组成的大小不同的角中,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从而使学生初步掌握直观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之后,我让学生把两根硬纸条钉在一起做成一个活动角,并让学生通过活动两条边感受角的大小的含义。

  最后的练*设计:第1题,要求学生从一组图形中辨认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体验角的基本特征。第2题要求学生正确数出每个图形中角的个数,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正确辨认图中的角,而这样的活动,能使学生在巩固对角的认识的同时,进一步丰富对相关封闭*面图形特征的认识。第3题通过纸扇和剪刀的打开与合拢的操作,让学生体验角的两条边**的程度变了,角的大小也随之改变了。第4题让学生用一张纸折出大小不同的角,让学生在操作中进一步掌握直观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