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小数》优秀教学反思 (菁华3篇)

首页 / 教学反思 / | 教学反思

《认识小数》优秀教学反思1

  《认识小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虽然小朋友们是第一次学*小数,但是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中却已经不止一次的接触过小数,所以说,学生对小数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的是它的表示形式,陌生的是它的含义。既然是初步认识,那么这个度该如何把握呢?本节课,我将教学的重难点落在:能认、读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小数的现实意义,理解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整节课,从“生活情境”起始,引领学生走进“数学里的生活课堂”。

  上完课,反思了很多,也对几个方面颇有感触:

  一、从实际生活中精选数学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欲望。

  本节课在教学中,我充分地展示生活中的数学。从新课引入到新课的展开,再到练*巩固,从学生自己“看到过”、“用到过”、“听到过”、“查到过”的经历中,唤起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使学生初步感悟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比如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超市中的商品,说说你在生活中见到的小数等,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承载着小数,现实中孕育着小数,体现了新课程重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理念。

  二、让生活经验在数学知识中发生、发展,并形成抽象的数学概念。

  小学生的很多生活经验与他们所学的知识是密切相关的,本节课通过鼓励学生读小数和启发探究式教学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和相关基础知识,使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本次课堂中发挥了积极的正迁移作用,不仅使学生学会了知识,同时提高了运用知识的能力。

  比如,运用1米的直尺这一学生熟悉的实物,根据米和分米间的进率,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经过“观察-猜想-尝试-初步认识-运用-总结-深化理解”这一系统过程,顺利完成了由整数、分数到小数的自然过渡。并通过拓展练*,提高了学生将理论认识升华为实践的能力。

  三、在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中让学生回归生活。

  学生的生活环境中蕴藏着许许多多学生自身熟悉的、新奇的、有趣的数学问题,是数学教学中“活”的教材。在本课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生活知识与经验积累,设计了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题目。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为基础,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理解小数,感悟小数。

  在生活实际中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在生活中用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价值的体验,强化应用数学的意识。体现了数学回归生活的理念。

  课堂总是遗憾的艺术,会给人以收获,也会让人反思自己的不足。

  1、学*方式的转变上

  尽管我在努力地给学生创造种种合作学*的机会,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有时由于给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不够,导致有些合作学*流于形式。再者,还是扶得太多,放得不够。比如:在学了1分米=0.1米后,就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得出3分米的小数表示法,而不用再一步一步加以引导。在这里还可以多加一个7分米,使得寻找发现的时候更容易一些。

  2、重难点的突破上

  在教学小数的意义时,我让学生对“1分米=0.1米”和“3分米=0.3米”寻找发现。这一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在比较中更快的理解小数的意义。但在上课过程中,只是“匆匆忙忙走过场”,没能真正突破重难点,导致有的学生还不是很理解小数的意义。

  我想,每上一节课它能留给你、教会你很多的东西。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不断努力去建构和谐氛围,创设合理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获得新知,真正让学生体验到学*的乐趣。

《认识小数》优秀教学反思2

  今天上午,我在三二班上了一节《认识小数》的课。新课伊始,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场景:妈妈去超市买了3.45kg的苹果,一支铅笔0.85元,一支水笔2.60元,小女孩的身高是1.3米,小男孩的体温是35.6摄氏度。这些生活场景中都出现了小数,这些数中间的点叫做小数点。

  我先让学生大胆尝试读这些小数,有的孩子一下子就读对了,有的孩子读错了,但在听别的学生读的时候及时进行了纠正。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慢慢的发现小数的读法:小数点左边的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的读法一样,小数点右边的数和电话号码的读法一样。

  生活中还有很多小数,比如:陆地上最大的动物是非洲象,它的高度可达3.5米,重可达5.25米;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非洲鸵鸟,它的高度可达2.75米,一只鸵鸟蛋约重1.5千克;最高的动物是长颈鹿,它的高度可达5.8米。

  根据生活常识可以得知1角=0.1元,出示了一张1元,1元可以换10张1角。可以形象的把这些一角看成长方形,也就是一个大长方形被*均分成了10个小长方形,进而让学生找到0.1元,并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出来。“通过涂色,你想到了哪个分数?”孩子们很快说出1/10,进而得出1角=1/10元。根据这两个等式可以得出1角=1/10元=0.1元。

  接着引导:“老师的水杯高是1分米,你能在这个1米长的尺子上找出1分米吗?”1米长的尺子被分成了10段,因为1米=10分米,所以1段就是1分米。

  借助尺子,学生很容易得出1分米=1/10米=0.1米,2分米=2/10米=0.2米。“你还能找出哪些相对应的小数,试一试写在你的题卡上。”学生在题卡上写,老师巡视。然后出示所有可以表示出来的小数以及分数,并让学生试着发现其中的小秘密,提高学生对小数的认识。

  最后用一道题进行拓展:全国三年级学生的*均身高是1.3米。你能在这个尺子上找出1.3米吗?学生们发现尺子的长度只有1米,不能表示出1.3米。于是,学生们共同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再加长一把尺子,再把这把尺子*均分成10份。在第二把尺子上找出0.3米和第一把尺子的长度合起来就是1.3米,1.3米=1米3分米。

《认识小数》优秀教学反思3

  今天上午,我在三二班上了一节《认识小数》的课。新课伊始,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场景:妈妈去超市买了3.45kg的苹果,一支铅笔0.85元,一支水笔2.60元,小女孩的身高是1.3米,小男孩的`体温是35.6摄氏度。这些生活场景中都出现了小数,这些数中间的点叫做小数点。

  我先让学生大胆尝试读这些小数,有的孩子一下子就读对了,有的孩子读错了,但在听别的学生读的时候及时进行了纠正。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慢慢的发现小数的读法:小数点左边的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的读法一样,小数点右边的数和电话号码的读法一样。生活中还有很多小数,比如:陆地上最大的动物是非洲象,它的高度可达3.5米,重可达5.25米;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非洲鸵鸟,它的高度可达2.75米,一只鸵鸟蛋约重1.5千克;最高的动物是长颈鹿,它的高度可达5.8米。

  根据生活常识可以得知1角=0.1元,出示了一张1元,1元可以换10张1角。可以形象的把这些一角看成长方形,也就是一个大长方形被*均分成了10个小长方形,进而让学生找到0.1元,并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出来。“通过涂色,你想到了哪个分数?”孩子们很快说出1/10,进而得出1角=1/10元。根据这两个等式可以得出1角=1/10元=0.1元。

  接着引导:“老师的水杯高是1分米,你能在这个1米长的尺子上找出1分米吗?”1米长的尺子被分成了10段,因为1米=10分米,所以1段就是1分米。借助尺子,学生很容易得出1分米=1/10米=0.1米,2分米=2/10米=0.2米。“你还能找出哪些相对应的小数,试一试写在你的题卡上。”学生在题卡上写,老师巡视。然后出示所有可以表示出来的小数以及分数,并让学生试着发现其中的小秘密,提高学生对小数的认识。

  最后用一道题进行拓展:全国三年级学生的*均身高是1.3米。你能在这个尺子上找出1.3米吗?学生们发现尺子的长度只有1米,不能表示出1.3米。于是,学生们共同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再加长一把尺子,再把这把尺子*均分成10份。在第二把尺子上找出0.3米和第一把尺子的长度合起来就是1.3米,1.3米=1米3分米。


《认识小数》优秀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阅读


《认识小数》优秀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1)

——《认识小数》优秀教学反思 (菁华3篇)

《认识小数》优秀教学反思1

  我们知道小数是十进制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在三年级下册学*“认识小数”之前,已经学*了“分数的初步认识”。小数没有分数那么精确,但比分数实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数据往往都是用小数表示的*似值;而且适合比大小,从左到右逐项比较即可,不需要花更多精力像分数一样去通分;此外,小数更为直观形象,计算结果用小数表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去把握定位。

  通过查阅资料,可以看到以往的“认识小数”教学设计基本不会涉及认识小数的必要性以及学了分数为什么还要学小数的质疑。学生只能在教师的情境创设中认、读小数,知道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而不会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不会从整体来理解数的概念的扩展。

  1、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体会认识小数的必要性。

  课一开始,在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整数和分数后,教师创设情境引入小数。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小数知识的基本经验,会简单认、读小数。

  这时我提出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学*小数?”这个问题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很有颠覆性的,因为从来都是课本上有什么就学什么,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从来都不会去想也不敢去想为什么要学这个。

  但现在老师提出了这个问题,学生就会去思考了,这就开始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学生的回答会有很多种,尽管不全正确,但却是每个人的独立思考成果。

  接着,我以测量身高为例来说明一个数量不会总是能用整数来表示的。对此,学生是能理解的,而且也能提出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这时我提出第二个问题:“一个数量不会总是能用整数来表示,也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啊,为什么还要学小数呢?”这个问题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可能超出了他们的思维水*,我会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知识水*来考虑是否提出这个问题,当然最好是由学生自己提出这个问题。

  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从整体理解数的概念的扩展。

  在上述了解认识小数的必要性后,我提出第三个问题:“分数与小数有什么联系呢?请同学们阅读并完成课本第89页例1。”

  学生自己在学*例1的过程中,发现了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知道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从而初步感知分数与小数的联系,从整体理解数的概念的扩展。

《认识小数》优秀教学反思2

  《认识小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虽然小朋友们是第一次学*小数,但是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中却已经不止一次的接触过小数,所以说,学生对小数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的是它的表示形式,陌生的是它的含义。既然是初步认识,那么这个度该如何把握呢?本节课,我将教学的重难点落在:能认、读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小数的现实意义,理解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整节课,从“生活情境”起始,引领学生走进“数学里的生活课堂”。

  上完课,反思了很多,也对几个方面颇有感触:

  一、从实际生活中精选数学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欲望。

  本节课在教学中,我充分地展示生活中的数学。从新课引入到新课的展开,再到练*巩固,从学生自己“看到过”、“用到过”、“听到过”、“查到过”的经历中,唤起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使学生初步感悟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比如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超市中的商品,说说你在生活中见到的小数等,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承载着小数,现实中孕育着小数,体现了新课程重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理念。

  二、让生活经验在数学知识中发生、发展,并形成抽象的数学概念。

  小学生的很多生活经验与他们所学的知识是密切相关的,本节课通过鼓励学生读小数和启发探究式教学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和相关基础知识,使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本次课堂中发挥了积极的正迁移作用,不仅使学生学会了知识,同时提高了运用知识的能力。

  比如,运用1米的直尺这一学生熟悉的实物,根据米和分米间的进率,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经过“观察-猜想-尝试-初步认识-运用-总结-深化理解”这一系统过程,顺利完成了由整数、分数到小数的自然过渡。并通过拓展练*,提高了学生将理论认识升华为实践的能力。

  三、在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中让学生回归生活。

  学生的生活环境中蕴藏着许许多多学生自身熟悉的、新奇的、有趣的数学问题,是数学教学中“活”的教材。在本课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生活知识与经验积累,设计了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题目。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为基础,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理解小数,感悟小数。

  在生活实际中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在生活中用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价值的体验,强化应用数学的意识。体现了数学回归生活的理念。

  课堂总是遗憾的艺术,会给人以收获,也会让人反思自己的不足。

  1、学*方式的转变上

  尽管我在努力地给学生创造种种合作学*的机会,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有时由于给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不够,导致有些合作学*流于形式。再者,还是扶得太多,放得不够。比如:在学了1分米=0.1米后,就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得出3分米的小数表示法,而不用再一步一步加以引导。在这里还可以多加一个7分米,使得寻找发现的时候更容易一些。

  2、重难点的突破上

  在教学小数的意义时,我让学生对“1分米=0.1米”和“3分米=0.3米”寻找发现。这一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在比较中更快的理解小数的意义。但在上课过程中,只是“匆匆忙忙走过场”,没能真正突破重难点,导致有的学生还不是很理解小数的意义。

  我想,每上一节课它能留给你、教会你很多的东西。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不断努力去建构和谐氛围,创设合理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获得新知,真正让学生体验到学*的乐趣。

《认识小数》优秀教学反思3

  今天上午,我在三二班上了一节《认识小数》的课。新课伊始,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场景:妈妈去超市买了3.45kg的苹果,一支铅笔0.85元,一支水笔2.60元,小女孩的身高是1.3米,小男孩的`体温是35.6摄氏度。这些生活场景中都出现了小数,这些数中间的点叫做小数点。

  我先让学生大胆尝试读这些小数,有的孩子一下子就读对了,有的孩子读错了,但在听别的学生读的时候及时进行了纠正。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慢慢的发现小数的读法:小数点左边的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的读法一样,小数点右边的数和电话号码的读法一样。生活中还有很多小数,比如:陆地上最大的动物是非洲象,它的高度可达3.5米,重可达5.25米;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非洲鸵鸟,它的高度可达2.75米,一只鸵鸟蛋约重1.5千克;最高的动物是长颈鹿,它的高度可达5.8米。

  根据生活常识可以得知1角=0.1元,出示了一张1元,1元可以换10张1角。可以形象的把这些一角看成长方形,也就是一个大长方形被*均分成了10个小长方形,进而让学生找到0.1元,并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出来。“通过涂色,你想到了哪个分数?”孩子们很快说出1/10,进而得出1角=1/10元。根据这两个等式可以得出1角=1/10元=0.1元。

  接着引导:“老师的水杯高是1分米,你能在这个1米长的尺子上找出1分米吗?”1米长的尺子被分成了10段,因为1米=10分米,所以1段就是1分米。借助尺子,学生很容易得出1分米=1/10米=0.1米,2分米=2/10米=0.2米。“你还能找出哪些相对应的小数,试一试写在你的题卡上。”学生在题卡上写,老师巡视。然后出示所有可以表示出来的小数以及分数,并让学生试着发现其中的小秘密,提高学生对小数的认识。

  最后用一道题进行拓展:全国三年级学生的*均身高是1.3米。你能在这个尺子上找出1.3米吗?学生们发现尺子的长度只有1米,不能表示出1.3米。于是,学生们共同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再加长一把尺子,再把这把尺子*均分成10份。在第二把尺子上找出0.3米和第一把尺子的长度合起来就是1.3米,1.3米=1米3分米。


《认识小数》优秀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2)

——《小数的初步认识》数学反思 (菁华3篇)

《小数的初步认识》数学反思1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的第7单元的教学内容,孩子们在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这个单元中已经见过了表示价格的一位小数,再加上孩子们*时逛超市的购物经验,所以孩子们对小数尤其是表示价格的小数并不陌生。下面是我对《小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中我讲授了小数的认识和比较小数的大小两个知识点,课后反思自己的教学,其中有得也有失。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即便是儿童,也经常会接触到一些小数,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初次接触的,所以在教学上也体现了一个难点。

  在初步认识小数前,我估计到了有个别学生可能会在小数的读法上出现跟整数一样的读法这种错误。在课堂上果真有几个学生把小数点后面的数字读成几十几,比如:有的学生把18.46读成十八点四十六。针对这种情况,我让读错的学生多读几次,直到他读对为止。课后还叫成绩好的学生在黑板上写几个小数考考,以使他们达到学会的目的,这样一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教学比较小数的大小时,我用课件演示购物情境,让学生独立思考“去哪个商店买铅笔盒”这个问题应如何解决。引导学生说出用比较大小的方法来解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研究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通过小组合作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出现了两种方法,其一是把小数变成以“角”为单位的整数来比较;例如:比较4.90元和5.10元的大小,有的学生把4.90元变成4元9角0分,把5.10元变成5元1角0分,然后进行比较,因为4元小于5元,所以4.90元小于5.10元。其二是先比较整数部分,然后再比较小数部分。例如:比较2.55和2.62的大小,学生先比较整数部分,2与2相等,然后再比较小数点后面第一位5小于6,所以2.55小于2.62。再如比较4.56和3.83的大小时,先比较整数部分4大于3,所以4.56大于3.83。第二种方法是本课时教学的重点,因此我让学生根据具体的情境多说,以达到学会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在巩固这一环节,我让学生根据情境图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而且还采用了一生提出问题,请另一生帮助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在练*比较两个小数大小的基础上,引出比较几个小数的大小,让学生通过独立试算、讨论,从而掌握比较几个小数大小的方法和步骤。

  存在的不足之处:

  1、鼓励性语言不够丰富,没有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

  2、有的地 方 老师讲得太多,还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小数的初步认识》数学反思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构建过程。”学生每天学*的内容对他们而言,未必都是全新的知识,因为有些数学知识是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作基础的。

  人教版三年级(下)数学,安排了《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节。我从读教参和教材的理解中,感知到这部分内容是通过借助“元、米”为单位的小数作*台,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认识小数。对第一次接触小数的学生,相对来讲就会有一定的难度和学*的负担。为了能缓解降低难度,我努力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以学生的认知水*、学*心理为基础,营造和谐课堂,活化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过程,较好的完成了这一节的教学活动。课后又做如下反思:

  首先,我个人认为在以下几方面把握的比较好。

  1.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

  小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创设较为丰富的,贴*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逛超市)中,感悟小数的含义,体会数学回归生活,让每一个知识点都充满生活的气息。又如找身边的小数,得出要研究的素材,导入下一环节的教学,教学反思《《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2.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认知、感知小数

  在本课教学中,有意识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获得直接的感观,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以米作单位的小数对学生来说是较抽象的知识,在教学用米作单位表示几分米的小数,我设计有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用1米长的白纸条测量两条彩带,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更深入感知分数与小数的联系。让生用小数表示自己的身高,多方面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整节课我努力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设计试读小数、量彩带、找身边的小数、猜谜语等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

  其次,整个教学中我感到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整合教材,促进有效教学

  整节课容量较大,大致分为三个知识点:小数的读法、以元作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含义、以米作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含义。在教学中我总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所以有点“赶”教学的感觉,特别在教学学生较难理解以米作单位的小数表示几厘米的含义环节中,学生没有经过充分的思考内化知识过程,便匆忙收场。

  2.调整板书,运用多种感官,弥补教学不足

  板书的目的是为促进更有效的教学,在板书上再进行一些修改,,并在教学时注重教师语言与板书同步进行,为学生提供更直观的板书,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

  3.巧用生成资源,促进有效教学

  这节课的第一个知识点是小数的读法。我原先想通过学生试读把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读法区别开来,使这两部分的读法有了不同,但教学时有两个学生有错误的读法,因没有及时的利用生成资源来纠正读法,所以干扰一部分没有深刻了解小数读法的学生,在后面的课堂中经常出现错误的读法。

  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仍会努力建构和谐氛围,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创设合理情景,巧妙设计问题进行引导,把重点、难点运用合理的方法有效处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获得新知。真正让学生体验到学*的乐趣。

《小数的初步认识》数学反思3

  本教学设计我认为我较好地处理了生活与数学的关系;探究与接受的关系。但在小细节上,在面对课堂上千变万化的各种情况上,处理还是太肤浅。不够冷静,不够透彻得理解教材,虽说我完全可以“备课时间仓促,缺憾难免”来安慰自己,可是有缺憾我们就应该在以后避免,以使自己趋于完善。对本节课教学中的优缺点,具体自析如下:

  在导入小数环节,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经历“数学化”过程。我创设了帮老师记录商品价格的情境,本意是想通过“老师,我记不下来啊!”、“老师,有什么简单快速的记录方法吗?”这样的内心需求来引出小数,进而比较之前生成的“62、1、8”几个整数来观察小数与整数的区别,接着认识“小数点”,自然揭题。但是数数、记数由于种种客观原因浪费了一些宝贵的时间。这里完全可以这样问:“诶,她为什么那么快就记录下所有的价格了?我们一起来看看她的方法!”;如果没有生成,也可以这样设计:“老师发现超市里的价格牌上是这样记录的(2.30元0.80元5.49元1.85元),大家观察一下和你们记录的(2元3角8角5元4角9分1元8角5分)又什么区别?”这样,我想可以很干脆地进入主题,为后面的例1教学节省时间。

  生成中,有个学生这样记的:“1.8.5”。现在想来可以在指出不是小数后,留着它。那么在后来“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也用到了我们的小数?”中,有学生说“日期中也有小数!”不知怎么的,我就懵了,想到了“2009.3.25”,说了句“哦,是哦,它表示的是年.月.日”。知识性错误啊!!!这里完全可以一指黑板上的“1.8.5”,让学生自己判断“2009.3.25”是小数吗?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吧!

  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以来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在例1教学中,我较好地体现了探究学*与接受学*的关系。从“把1米*均分成10份,每份是1分米,想一想1分米是1米的几分之几米?”扶着学生说“3分米是1米的几分之几米?还可以写成零点几米?”、“7分米呢?”到放手让学生说“把1米*均分成100份,每份的长度是多少?1厘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用小数表示呢?”、“那么3厘米、18厘米……”让学生在熟悉的计量单位中感悟小数的含义。

  事实上有的学生也是学得蛮好(当然指的是优生)。学生会照着老师的说了,但举的例子都是10厘米之内的。这暗示着什么呢?(我困惑着,是不敢?是不懂?)终于有一位学生说了个“10厘米是1米的1一百分之十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10米!”我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欣喜若狂”,赶紧板书在了黑板上,希望其他同学能受启发,结果时间不够了(其实还有5分钟可以上,我以为不能拖课),就没有继续深度挖掘交流下去了。

  另外,对教学中的几个精彩生成,没有恰到好处的加以利用。比如有一个学生表示疑问“为什么十分之一米还可以用小数0.1米来表示?”这里就可以从学生非常熟悉的以“元”为单位的背景中去让学生自己感悟。让学生发现“几角就是十分之几元,用小数表示就是零点几元,几分就是百分之几元,用小数表示就是零点零几元。”这样学生在货币单位中感知到了小数和分数之间的关系,那么很容易就能发现“十分之一米还可以用0.1米表示”。真不应该说一句“数学上规定十分之一米就是0.1米。”让学生带着厚厚的疑云学新知。再比如,有学生说1.64米的后面单位应该是“厘米”,我充分尊重了学生,“到底是米还是厘米呢?”但后来还是没有回头去解决,又是一个“有头无尾”的“尊重”。

  总之一句话,教师应该对教材文本理解了,读透了,才能充分发挥教师本身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才能自如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方法,自如处理课堂上的各种精彩生成。加油吧!

  一、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展开教学。

  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由它们所见所闻的生活中的小数入手,引导学生探究小数的含义,这是一种立足现实生活现象,获取数学意义的教学思路。学生学*小数的数学现实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已有的旧知,包括整数和分数的认识;二是生活经验,包括在生活中接触到的商品价格等方面。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较多的购物经历,学生最熟悉的小数就是商品的价格。但是,大部分学生对小数的意义知之甚少。因此,我们要做的就是,一方面要把学生已有的经验调取出来,另一方面又要在学生原有的认识基础上有所提升、有所发展,使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并获取数学概念的建构。在引出小数时,我让学生帮小红认价格,根据学生的反馈内容在黑板上记录相应的数,并相机引出小数。同时提出:“关于小数,你们已经知道了什么?你们会读小数吗?”

  二、在对教材理解、把握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加工。

  教材为我们的教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但课程资源不仅仅是教材,还有学生的生活经验,老师的教学经验等等。这节课,我对本节教材内容进行了二次加工。首先,由“身边的小数”入手,如认识商品的价格,组织学生测量课桌的长和宽,由不满一米而想到用分数作单位,并由1米=10分米的进率联系分数的含义,用十分之几米表示几分米,进而引出零点几米的小数。再通过测量自己的身高来认识两位小数。这样的教学,不仅使学生在认识小数的首次感知时就了解了小数的来源和含义,而且初步知道了小数与整数、分数之间的密切联系。其次,在练*的顺序上进行重组和调整,在认识商品价格和测量认识小数之后分别进行了专项练*,针对性强,有利于学生形成结构化的知识。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讲练结合,逐步加深学生对小数的理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有效的教学采用多种方法和策略。本节课,教者先出示情景图让学生帮小红认识商品价格,通过与整数的对比引出小数。在测量认识小数时则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激发学生浓厚的学*兴趣。而讲练结合,是成功的教学经验之一。教者把各道练*题目穿插在新知的学*过程之中,让学生由形象到抽象,由分数到小数表达,递层推进所获得的关于小数意义的认识。有讲有练,不仅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也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思维能力。


《认识小数》优秀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3)

——《认识小数》的教学反思 (菁华3篇)

《认识小数》的教学反思1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六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孩子们在第二册认识人民币一单元中已经见过了表示价格的一位小数,再加上孩子们*时逛超市的购物经验,所以孩子们对小数尤其是表示价格的小数并不陌生,读写小数也相对简单,因此我把这节课的重点落在表示长度的小数的意义的教学上。

  一、充分调动孩子已有认知。

  本有一个教学设想,是在课的一开始就出示一些数,让孩子们去分类,再引到新课的教学上,后总感觉这样教的痕迹太明显。于是,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孩子们说印象中的小数、找身边的小数,得出要研究的素材,这样一开始孩子们就处于积极的学*状态,他们必须去搜索知识库中与本课知识有关的所有认知,为学*做好了必要的知识准备,同时能让他们很深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可以看出,教者关注学生的实际经验,没有把学生当作容器,没有把学生对于小数的已有认识当作学*新知的障碍,而是把这种累积的经验作为进一步学*的资源。正如奥苏伯尔所言:“让新知之舟泊在旧知的锚桩上”。

  二、采用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

  小数的认识是学生认数领域上的一次飞跃。关于小数各部分的名称和读写方法、整数与自然数的描述性定义等数学事实和规定的学*,其实是属于知识领域中的所谓“陈述性知识”(另一类是“程序性知识”),无法也无必要进行探究式学*。教者适时地采用了有意义接受学*的方式,让学生看书自学、讨论交流、互相问答,再配以教师的适度讲解,符合知识的类型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重视实践活动——动手操作。

  教者让学生“找身边的小数”,组织学生动手测量实物的长和宽,由不满1米而想到用分米做单位,并由1米=10分米的进率,联系分数的含义,用十分之几米表示几分米,进而引出零点几米的小数。这样的巩固练*,是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源头和需要出发,初步知道小数与整数、分数之间的密切联系。教师结合讲解小数的含义之后,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进行观察、模仿、比较、归纳,并进行了两次针对性很强的练*,由具体的长度单位转化到一般的十进制分数,让学生在经历有序的数学思维活动过程中逐步感知小数的含义。

《认识小数》的教学反思2

  在数的领域中,学生已经认识了整数和分数,小数的认识是学生在认数领域中的再一次飞跃。在本节课中主要学*的是一位小数,也就是“分母是10的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在生活中因为书写的麻烦等各种原因,分数并不常出现,反而随处可见的是小数,与分数相比,小数显得更加实用。此外,小数更为直观形象,计算结果用小数表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去把握定位。

  通过查阅资料,可以发现小数是在测量过程中产生的,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决定以测量的操作活动作为导入,一方面符合知识产生的历史;另一方面符合三年级孩子的特性:活泼、好动。让学生动起来,可以调动课堂气氛,使得这节概念课显得不是那么枯燥。

  在新知探索部分,首先探索的是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以长度为线索,以长度单位的转换为基础,引起学生的思考:从小单位换成大单位,不能再用整数表示,该怎么办呢?学生首先想到的是用分数表示,在此基础上,再以十分之一米为例,第一次正式认识小数0.1,因为0.1是一位小数的计数单位,所以0.1的认识还是比较重要的,给学生建立了小数的初步印象,也为认识其他的一位小数奠定了基础。在认识了0.1之后,让学生独立完成自己测量结果的换算。这样从整数到分数,再到小数的形的变化就很完整了,学生对于“分母是10的分数”与一位小数的关系也就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探索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的时候,通过抽象图形的变化,让学生猜测用什么样的小数表示涂色部分,完成了“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到“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的过渡,再以“我们生活中哪里最常见到小数?”这个问题,将小数引到生活中去,完成了从抽象到具体的过渡,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还是比较自然的。

  不足之处:

  1.教学语言还不够严谨,语言表达不够干净利落,在听学生的发言上还不够专心,有的学生明明说的很到位,可能不是我想要的,我给忽略了。尤其忽略了对学生的激励评价,要将数学教活,不仅要有精巧的教学设计,还需要充满感染力的教学语言,学生的精彩发言应该给予及时的肯定与表扬,这不仅是对一个孩子的肯定,更是对她的言行的肯定,能为别的孩子树立起了良好的榜样。

  2.对于《认识小数》这一课的思考不是非常深刻,没有注重到引导学生认识学*小数的需要,对于小数的含义的理解不是很到位,学生对小数的认识仅限于最初最浅的认识,如果能在“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到“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的过渡部分添上一两句:比0.9多0.1是多少呢?或许学生对于小数的认识就能更高一个层次了。

《认识小数》的教学反思3

  “认识小数”是新教材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的内容。小数的内容学生第一次接触,是学生认数领域上的一次飞跃。但是由于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大多数的学生对于小数并不陌生,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有意义接受学*的方式,让学生讨论交流,再配以适度的讲解,这样的设计符合知识的类型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应用的过程。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思想。在教学小数这节课时,我把重点落在小数的读法及表示长度的小数的意义的教学上。

  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特点,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知识链:

  一、说说生活中的小数,并说出表示价格的小数的实际意义;

  二、认识表示长度的小数,并知道它们所表示的意义;

  三、用小数表示身高,多方面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整节课下来,感觉学生对于表示价格的小数的实际意义和用小数表示身高这两方面掌握得不错,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学得轻松,也掌握得较好。自我反思,以下几方面做得比较好:

  一、联系生活,调动认知。

  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是超市里随处可见的商品价格。因此在课的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说说印象中的小数、找身边的小数,得出要研究的素材,这样一开始孩子们就处于积极的学*状态,他们必须去搜索知识库中与本课知识有关的所有认知,为学*做好了必要的知识准备,同时能让他们很深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加强对小数的认识,感悟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实际含义,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生活的气息,并由此总结归纳小数的读法。

  二、由易到难,充分体验。

  接下来,我引导学生学*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以米为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实际含义。我通过创设测量和购物的情境(课前让沈佳浩、孙静等分组进行测量和购物,把数据记录下来),把几分米是十分之几米、几角是十分之几元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让学生初步理解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外一种写法。在组织教学时,我注意把握住教材的重难点,讲练结合,让学生充分体验。围绕第一道例题的教学(即认识零点几),我设计测量书桌、认识尺上的小数、根据正方形中的涂色部分写小数、在正方形中表示出相应的小数等活动,让学生经历观察、操作的过程,获得对小数的直观经验,丰富对小数的感知,知道十分之几可以表示成零点几,零点几就是十分之几。

  围绕第二道例题的教学(即认识几点几),我先是让学生认识0.3元,感知3角还可以写成0.3元。我通过形象的一元硬币和十张一角的纸币,让学生说其中的一角是十张一角的几分之几,也就是一元的几分之几。让学生建立起了小数的模型。其次是认识1.2元,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材之所以采用价格问题作为学*素材,正是基于学生对价格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有利于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形式从“先分再合”的角度感悟1.2元的含义。接着是认识3.5元,这是对形如几点几的一位小数的再次认知,强化了对小数的认识。

  以上几个层次,由易到难,很好地突破了几点几是几和十分之几合起来的数这一教学难点。一堂课下来,即使像学困生王云、赵麟等也能认读小数,了解小数的意义,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认识小数》优秀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4)

——《认识小数》课后教学反思 (菁华3篇)

《认识小数》课后教学反思1

  《认识小数》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六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孩子们在第二册认识人民币一单元中已经见过了表示价格的一位小数,再加上孩子们*时逛超市的购物经验,所以孩子们对小数尤其是表示价格的小数并不陌生,读写小数也相对简单,因此我把这节课的重点落在表示长度的小数的意义的教学上。

  一、充分调动孩子已有认知。

  本有一个教学设想,是在课的一开始就出示一些数,让孩子们去分类,再引到新课的教学上,后总感觉这样教的痕迹太明显。于是,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孩子们说印象中的小数、找身边的小数,得出要研究的素材,这样一开始孩子们就处于积极的学*状态,他们必须去搜索知识库中与本课知识有关的所有认知,为学*做好了必要的知识准备,同时能让他们很深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可以看出,教者关注学生的实际经验,没有把学生当作容器,没有把学生对于小数的已有认识当作学*新知的障碍,而是把这种累积的经验作为进一步学*的资源。正如奥苏伯尔所言:“让新知之舟泊在旧知的锚桩上”。

  二、采用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

  小数的认识是学生认数领域上的一次飞跃。关于小数各部分的名称和读写方法、整数与自然数的描述性定义等数学事实和规定的学*,其实是属于知识领域中的所谓“陈述性知识”(另一类是“程序性知

  识”),无法也无必要进行探究式学*。教者适时地采用了有意义接受学*的方式,让学生看书自学、讨论交流、互相问答,再配以教师的适度讲解,符合知识的类型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重视实践活动——动手操作。

  教者让学生“找身边的小数”,组织学生动手测量实物的长和宽,由不满1米而想到用分米做单位,并由1米=10分米的进率,联系分数的含义,用十分之几米表示几分米,进而引出零点几米的小数。这样的巩固练*,是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源头和需要出发,初步知道小数与整数、分数之间的密切联系。教师结合讲解小数的含义之后,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进行观察、模仿、比较、归纳,并进行了两次针对性很强的练*,由具体的长度单位转化到一般的十进制分数,让学生在经历有序的数学思维活动过程中逐步感知小数的`含义。

  上完这一课,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发现自己在教学上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

  1、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有些地方老师讲得太多,还不敢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生观察、讨论、思考的时间空间太少太窄,缺少生生之间的互动,很少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意识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

  2、教学语言还不够严谨,语言表达不够干净利落,在听学生的发言上还不够专心,有的学生明明说的很到位,可能不是我想要的,我给忽略了;有的学生回答错了,我怕会占用时间,没有加以有效的引导和分析。课堂语言的感染力还需加强,要将数学这么较枯燥的学科教活,不仅要有精巧的教学设计,还需要教学充满感染力的教学语言;较少用激励性的语言,学生的精彩发言应该给予及时的肯定与表扬,这不仅是对一个孩子的肯定,更是对她的言行的肯定,为别的孩子树立起了良好的榜样。

  3、备课不够充分。在备课过过程中,光备我如何去上,很不考虑学生如何去学的过程。在教学中,没有顺从学生的思维,一味的牵着学生走,学生虽然学到基本知识,但思维没能得到有效锻炼。

  4、整节课容量较大,教材轻重处理不科学。大致分为三个知识点:小数的读写法、以元作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含义、以米作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含义。内容多,教学时又想尽量面面俱到,对概念的辨析,小数所表示的意义存在遗憾。

《认识小数》课后教学反思2

  三年级下册第十一单元的认识小数,是小学阶段第一次教学小数的知识,仅限于一位小数(小数点的右边只有一个数位),而且和量长度、买东西等具体事件联系起来,便于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其中的数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一位小数的意义、读写方法。而在这些内容中,小数的意义是重点,它是后继学*比较小数大小和小数加减计算的思考基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大量的接触小数,小数的读和写并不是孩子的难点,怎么去借助生活实际去理解小数的意义才是学生的学*的关键,是本堂课教学的重难点。

  一、基于以上考虑,我是这样安排本节课的:

  1、以“元”为切入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每天学的内容对他们而言未必都是全新的知识,有些会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做基础。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也经常接触小数,例如在超市中用的标价牌就有小数。

  2、以“米”作*台

  教材以米作单位的小数为例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这类小数对学生来说是较抽象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以1分米=1/10米=0.1米为重点,在突破这个重难点后,学生能利用知识的迁移掌握()分米=()/()米=()米。

  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用元、角引入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让学生感受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深刻领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同时紧紧抓住分数与小数的本质联系进行教学,让学生清晰理解小数只是分数的一种简单的书写形式,它们表达的意义是相同的。

  二、不足之处:

  1、语言要规范,过渡语的衔接要自然,课堂语言的感染力还需加强。导入部分时间过多。

  2、为什么要学小数?因为小数在生活中很重要,要让学生产生对小数的迫切需要,要体现了认识小数的价值。

  3、生活中的小数要直接出示,我准备了生活中常见的小数的事例,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周围有很多小数。

  4、教师的引导、教师问题的提出要有明确性。每个问题的提出要能引起学生思考。

  5、教学内容超出大纲范围,给学生增加难度。从而也导致课堂时间没有掌控好。

《认识小数》课后教学反思3

  今天上午,我在三二班上了一节《认识小数》的课。新课伊始,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场景:妈妈去超市买了3.45kg的苹果,一支铅笔0.85元,一支水笔2.60元,小女孩的身高是1.3米,小男孩的体温是35.6摄氏度。这些生活场景中都出现了小数,这些数中间的点叫做小数点。

  我先让学生大胆尝试读这些小数,有的孩子一下子就读对了,有的孩子读错了,但在听别的学生读的时候及时进行了纠正。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慢慢的发现小数的读法:小数点左边的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整数的读法一样,小数点右边的数和电话号码的读法一样。生活中还有很多小数,比如:陆地上最大的动物是非洲象,它的高度可达3.5米,重可达5.25米;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非洲鸵鸟,它的高度可达2.75米,一只鸵鸟蛋约重1.5千克;最高的动物是长颈鹿,它的高度可达5.8米。

  根据生活常识可以得知1角=0.1元,出示了一张1元,1元可以换10张1角。可以形象的把这些一角看成长方形,也就是一个大长方形被*均分成了10个小长方形,进而让学生找到0.1元,并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出来。“通过涂色,你想到了哪个分数?”孩子们很快说出1/10,进而得出1角=1/10元。根据这两个等式可以得出1角=1/10元=0.1元。

  接着引导:“老师的水杯高是1分米,你能在这个1米长的尺子上找出1分米吗?”1米长的尺子被分成了10段,因为1米=10分米,所以1段就是1分米。借助尺子,学生很容易得出1分米=1/10米=0.1米,2分米=2/10米=0.2米。“你还能找出哪些相对应的小数,试一试写在你的题卡上。”学生在题卡上写,老师巡视。然后出示所有可以表示出来的小数以及分数,并让学生试着发现其中的小秘密,提高学生对小数的认识。

  最后用一道题进行拓展:全国三年级学生的*均身高是1.3米。你能在这个尺子上找出1.3米吗?学生们发现尺子的长度只有1米,不能表示出1.3米。于是,学生们共同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再加长一把尺子,再把这把尺子*均分成10份。在第二把尺子上找出0.3米和第一把尺子的长度合起来就是1.3米,1.3米=1米3分米。


《认识小数》优秀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5)

——《认识小数》教学反思 (菁华6篇)

《认识小数》教学反思1

  教材分析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亿以内的四则运算、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进行学*的。本课内容包括认识一位小数、两位小数和它的读、写法。认识一位小数和两位小数是小数的初步认识中最基础的知识,它的学*,不仅为学生准确清晰地理解小数的含义,也为今后系统地学*小数的知识打下初步基础。

  同时,小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较广泛,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本课的知识结构这样有层次地呈现,体现了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分层渐出,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利于学生学好课本知识。

  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对小数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有所接触,但由于小数是十进分数的特殊表现形式,其意义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学生要深刻理解小数的意义,还有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一现状,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找出生活与数学知识的契合点,利用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重视直观、引导、注重启发,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3、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4、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含义,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

  教学难点: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认识小数》教学反思2

  小数在我们生活中常能见到,所以教学时小数的出现学生并不陌生,并可以用元、角、分的形式正确读出来,可是在读写小数时就不容易了,所以在教学的时候,我就重点强调学生的看与听的感官,发现小数点的位置,读的方法与整数的读法区别,在读上下功夫,多种的形式反复读,强化读得正确方法。

  在教学小数与分数的关系时,我反复的研究了教材的例题与学生的认知现状,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应用在生活中并不多,所以这样的例题可以说就是就例题来讲,而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没有发挥出来,探究的过程就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所以我把元与角的'练*题经过转换变成与例题一样的形式,通过1元与10角的关系,理解了1角就是0.1元的道理,学生应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懂得了一位小数与十分之几的分数的关系后,合作探究两位小数与百分之几的分数的关系,难点就迎刃而解了,例题变成练*题进行拓展效果较好。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数学知识就在学生的头脑中,怎样让他们把这些知识整理出来,梳理成知识系统是我们教师要做到的,这样学生不仅有兴趣来学*,而且在体会了成功的喜悦后更加喜欢数学。

《认识小数》教学反思3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小数》教学反思小数的含义是属概念教学,较为抽象。根据学生对概念的认知规律,采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有效突破难点,让学生一目了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沟通分数与小数的联系,形成正确的表象。但是没有完全依懒于多媒体教学手段,对教学重难点进行了有序的板书,使学生学完新知后,还可以自主地再次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回忆及巩固。在整个教学中我感到以下几方面还存在不足:

  1.整合教材,促进有效教学整节课容量较大,大致分为三个知识点:小数的读、写法;以元作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含义;以米作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含义。在教学中我总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所以有点“赶”教学的感觉,如果整合教材,该简要简、该详要详,加强学生说的能力和说的过程的训练,学生才能对知识由整体认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2.对学生的已有经验,或者说是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预设不到位,造成课堂教学时间分配的变动。

  3.语言表述不够精简。一是对学生的提问及知识传授的语言不够精简,再是对学生的回答,即使学生的回答已经非常到位,也存在不必要的重复现象,即造成教学时间的流失。

  4.调整板书,运用多种感官,弥补教学不足板书是为了促进更有效的教学,在板书上再进行一些修改,并在教学时注重教师语言与板书同步进行,为学生提供更直观的板书,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努力建构和谐氛围,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创设合理情景,巧妙设计问题进行引导,把重点、难点运用合理的方法进行有效处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获得新知。真正让学生体验到学*的乐趣。

《认识小数》教学反思4

  闽侯实验小学 执教老师: 陈春华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六册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88-89页。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数,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学会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学*的。它的学*,为今后系统地学*小数的知识打下初步基础。同时,小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较广泛,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教学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构建过程。”从学生生活实际来看,学生对小数并非一无所知。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较多的购物经历,学生最熟悉的小数就是商品价格。但是,学生在此积累的关于小数的认识还属于“街头数学”,我们的数学课堂,需要建立在“街头数学”的基础上,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关注学生从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的理性认识,即让学生获得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生学*特点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北京奥运会及福建人何雯娜的一些信息,唤起学生对已有小数表象的回忆,从而形成原始的感性认识,进而引出小数。同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爱乡的情怀。

  2、联系经验,学*读写

  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试读小数,自己进行分析、判断。由于在四年级还要具体认识小数,所以在这里只是对小数的读法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让学生初步感知该如何读小数。

  3、理解生活中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1)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意义。由于学生*时逛超市的购物经验,所以孩子们对小数尤其是表示价格的小数并不陌生。所以通过课件展示商品价格,放手让学生试着填写价格表,再说说自己收集的商品价格表示多少,最后引导学生知道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元”,右边第一位表示“角”,右边第二位表示“分”。让学生产生对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意义的感受。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也是放手通过“做一做”形式让学生自己去感知。

  (2)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意义。1分米、1厘米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米是在第五册已经学过的知识,不是本课的重点,而把分数写成小数是一种规定,不需要孩子们去探究。因此,在教学用“米”作单位的一位小数时采取接受性的学*方式,而在教学用“米”作单位的两位小数时采取探究性的学*方式,通过一步一步引导,让学生明白小数点左边表示“米”,右边第一位表示“分米”,右边第二位表示“厘米”。学生就会很快明白小数在长度单位中的实际含义,以及初步感知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4、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通过课件展示奥运会开幕式上姚明与抗震小英雄林浩一起出场的画面,吸引学生的眼球,再通过猜一猜、写一写、说一说,以及紧接着的介绍自己的身高、猜老师的身高,既是巩固小数读法与意义,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数感,形式活泼,吸引学生。

  同时,注重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通过课件适时地展示小数的发展历史,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对后续学*能起到激励的作用。

  5、总结评价,促进发展

  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用小数的形式评价自己的学*行为,既关注了学生情感的需求,让学生体会到学会知识的快乐,又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的求知欲。

  预设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

  2、在合作与探究过程中认识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小数,会读写小数。

  2、会用小数表示简单的米数和元数。

  教学难点: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教学预案: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介绍有关奥运会中的数据

  北京奥运会我国荣获51枚金牌。福建小将何雯娜,以总分37.80 为*夺得奥运历史上首枚蹦床金牌,实现了历史突破。 何雯娜,20岁,身高1.61米, 体重49.5千克。在比赛中她空翻高度惊人,最高蹦达8.65米。她的成功,使全体福建人为之欢呼雀跃。

  2、引出课题

  二、联系经验 学*读写

  (一)读一读

  尝试读——分析比较——总结提升

  (二)写一写

  介绍书写——收集典型作业——展示——评讲

  (三)说一说

  1、出示商品与价格,说说这些商品的价格是表示几元几角几分。

  2、介绍课前收集的商品价格。

  3、小结

  小数点的左边是表示多少元,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表示几角,第二位是表示几分。

  (四)忆一忆

  超市中的商品价格都是用小数表示,请你们回忆一下在日常生活中,还在哪里见过小数?

  三、突出重点 理解意义

  (一)、教学用“米”作单位的一位小数

  把1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几分米?1分米是几分之几米?这十分之一米还可以用小数表示写成0.1米。

  1分米、十分之一米、0.1米表示的长度相等吗?所以这句话可以用一个式子来表示:(板:1分米=1/10米=0.1米)

  0.1米有1米那样长吗?所以小数点左边写0,小数点右边的1是表示1米还是1分米?

  (二)、教学用“米”作单位的两位小数

  (三)、自主理解以“元”作单位的一位、二位小数的含义。

  (四)、观察比较 发现规律

  像0.1 、0.2、 0.5 、0.8 、0.9这样的小数,因为小数部分只有一位,我们把他们叫做一位小数。其实一位小数表示的都是什么样的分数呢?

  像0.01 0.06 0.10这样的小数,小数部分有两位,我们把他们叫做两位小数。两位小数表示的都是百分之几。

  四、实践应用 巩固提高

  1、理解“何雯娜身高1.61米”、“空翻最高达到8.65米”中两个小数表示的意思。

  2、改写姚明身高和抗震小英雄林浩的身高。

  3、介绍自己的身高。

  4、用小数猜老师的身高。

  5、介绍小数发展的历史。

  五、总结评价 促进发展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如果把这节课的最佳表现定为1分,你能得到多少分呢?请用一个小数来表示。

  教后反思:

  数学新课程的实施,积极倡导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参与。要达成这一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努力走进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想学生所想。

  首先,我个人认为本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把握的比较好:

  1、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本节课在教学中,本人充分地展示生活中的数学。从新课引入到新课的展开,再到练*巩固,无不结合生活实际,从学生自己“看到过”、“用到过”、“听到过”、“查到过”的经历中,唤起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使学生初步感悟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比如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奥运会及超市中的商品,介绍自己收集的商品价格,介绍自己的身高等,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承载着小数,现实中孕育着小数,体现了新课程重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理念。

  2、借知识经验促正迁移。

  小学生的很多生活经验与他们所学的知识是密切相关的,本节课通过鼓励学生读小数和启发探究式教学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和相关基础知识,使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本次课堂中发挥了积极的正迁移作用,不仅使学生学会了知识,同时提高了运用知识的能力。

  比如,小数的读法,学生似曾相识,通过分析比较学生中产生的两种正误读法,唤醒生活经验,并借整数读法形成知识经验的正迁移,明确小数的正确读法。再比如,运用1米的直尺这一学生熟悉的实物,根据米和分米,厘米间的进率,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通过板书和课件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活动中,经过“观察-猜想-尝试-初步认识-运用-总结-深化理解”这一系统过程,顺利完成了由整数、分数到小数的自然过渡。并通过拓展练*,提高了学生将理论认识升华为实践的能力。

  3、还学生课堂的主动权。

  本课在教学中,充分的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把1米*均分成10份、100份,自主地建构起小数与分数的联系,进而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认识了小数,明白了小数的含义。通过读、想、议、说等活动,使学生在动口、动脑中参与了学*过程,为学生营造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对于难点知识,本人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去完成,真正起到了“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不仅把学*的时间、空间留给了学生,而且教学内容得到了多次的反馈强化,拓展了知识的宽度,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

  同时,整节课没有教师的说教,只有师生间的探讨和学生间的交流、讨论;没有教师的尖刻批评,只有教师激励性的评价。语言生动简练,及时捕捉学生学*的错误,机智地加以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新知,在愉悦的氛围中提升了数学素养。

  其次,整个教学中本人感到在“巧用生成资源”方面,本人做得还不够,比如,在巩固练*环节,当出示何雯娜蹦床最高过到8.65米,让学生说说“8.65米是表示多少时,一个学生说成865米,此时本人只是简单地纠正学生的错误,如果课堂中巧妙地说:“看,对面的那座山才八百多米高,何雯娜能蹦那样高吗?那她岂不是成了孙悟空?其实8.65米只比我们的两层楼高一些,那8.65米应该表示多少呢?”通过如此引导,想必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仍会努力建构和谐氛围,创设合理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获得新知,真正让学生体验到学*的乐趣。

《认识小数》教学反思5

  《小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虽然小朋友们是第一次学*小数,但是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中却已经不止一次的接触过小数,所以说,学生对小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它的表示形式,陌生的是它的含义。既然是初步认识,那么这个度该如何把握呢?本节课,我将教学的重难点落在:能认、读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小数的现实意义,理解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整节课,从“生活情境”起始,引领学生走进 “数学里的生活课堂”。

  上完课,反思了很多,也对几个方面颇有感触:

  一、从实际生活中精选数学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欲望。

  本节课在教学中,我充分地展示生活中的数学。从新课引入到新课的展开,再到练*巩固,从学生自己“看到过”、“用到过”、“听到过”、“查到过”的经历中,唤起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使学生初步感悟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比如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超市中的商品,说说你在生活中见到的小数等,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承载着小数,现实中孕育着小数,体现了新课程重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理念。

  二、让生活经验在数学知识中发生、发展,并形成抽象的数学概念。

  小学生的很多生活经验与他们所学的知识是密切相关的,本节课通过鼓励学生读小数和启发探究式教学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和相关基础知识,使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本次课堂中发挥了积极的正迁移作用,不仅使学生学会了知识,同时提高了运用知识的能力。

  比如,运用1米的直尺这一学生熟悉的实物,根据米和分米,厘米间的进率,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经过“观察-猜想-尝试-初步认识-运用-总结-深化理解”这一系统过程,顺利完成了由整数、分数到小数的自然过渡。并通过拓展练*,提高了学生将理论认识升华为实践的能力。

  三、在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中让学生回归生活。

  学生的生活环境中蕴藏着许许多多学生自身熟悉的、新奇的、有趣的数学问题,是数学教学中 “活”的教材。在本课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生活知识与经验积累,设计了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题目:汉堡的价格,哪个物品的长度可以用0.65米表示…这样的练*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为基础,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理解小数,感悟小数。在生活实际中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在生活中用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价值的体验,强化应用数学的意识。体现了数学回归生活的理念。

  课堂总是遗憾的艺术,会给人以收获,也会让人反思自己的不足。

  1、学*方式的转变上

  尽管我在努力地给学生创造种种合作学*的机会,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有时由于给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不够,导致有些合作学*流于形式。再者,还是扶得太多,放得不够。比如:在学了1分米= 0.1米后,就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得出3分米、8分米的小数表示法,而不用再一步一步加以引导,扼杀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浪费了时间。

  2、重难点的突破上

  在教学小数的意义时,我让学生对“1分米=0.1米”和“1厘米=0.01米”进行比较。这一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在比较中更快的理解小数的意义。但在上课过程中,只是“匆匆忙忙走过场”,没能真正突破重难点,导致有的学生还不是很理解小数的意义,所以在后来的巩固练*中,遇到了困难。

  我想,每上一节课它能留给你、教会你很多的东西。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不断努力去建构和谐氛围,创设合理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获得新知,真正让学生体验到学*的乐趣。

《认识小数》教学反思6

  《认识小数》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六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孩子们在第二册认识人民币一单元中已经见过了表示价格的一位小数,再加上孩子们*时逛超市的购物经验,所以孩子们对小数尤其是表示价格的小数并不陌生,读写小数也相对简单,因此我把这节课的重点落在表示长度的小数的意义的教学上。

  一、充分调动孩子已有认知。

  本有一个教学设想,是在课的一开始就出示一些数,让孩子们去分类,再引到新课的教学上,后总感觉这样教的痕迹太明显。于是,在课的一开始就让孩子们说印象中的小数、找身边的小数,得出要研究的素材,这样一开始孩子们就处于积极的学*状态,他们必须去搜索知识库中与本课知识有关的所有认知,为学*做好了必要的知识准备,同时能让他们很深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可以看出,教者关注学生的实际经验,没有把学生当作容器,没有把学生对于小数的已有认识当作学*新知的障碍,而是把这种累积的经验作为进一步学*的资源。正如奥苏伯尔所言:“让新知之舟泊在旧知的锚桩上”。

  二、采用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

  小数的认识是学生认数领域上的一次飞跃。关于小数各部分的名称和读写方法、整数与自然数的描述性定义等数学事实和规定的学*,其实是属于知识领域中的所谓“陈述性知识”(另一类是“程序性知识”),无法也无必要进行探究式学*。教者适时地采用了有意义接受学*的方式,让学生看书自学、讨论交流、互相问答,再配以教师的适度讲解,符合知识的类型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重视实践活动——动手操作。

  教者让学生“找身边的小数”,组织学生动手测量实物的长和宽,由不满1米而想到用分米做单位,并由1米=10分米的进率,联系分数的含义,用十分之几米表示几分米,进而引出零点几米的小数。这样的巩固练*,是从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源头和需要出发,初步知道小数与整数、分数之间的密切联系。教师结合讲解小数的含义之后,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进行观察、模仿、比较、归纳,并进行了两次针对性很强的练*,由具体的长度单位转化到一般的十进制分数,让学生在经历有序的数学思维活动过程中逐步感知小数的含义。

  上完这一课,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发现自己在教学上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

  1、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有些地方老师讲得太多,还不敢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生观察、讨论、思考的时间空间太少太窄,缺少生生之间的互动,很少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意识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

  2、教学语言还不够严谨,语言表达不够干净利落,在听学生的发言上还不够专心,有的学生明明说的很到位,可能不是我想要的,我给忽略了;有的学生回答错了,我怕会占用时间,没有加以有效的引导和分析。课堂语言的感染力还需加强,要将数学这么较枯燥的学科教活,不仅要有精巧的教学设计,还需要教学充满感染力的教学语言;较少用激励性的语言,学生的精彩发言应该给予及时的肯定与表扬,这不仅是对一个孩子的肯定,更是对她的言行的肯定,为别的孩子树立起了良好的榜样。

  3、备课不够充分。在备课过过程中,光备我如何去上,很不考虑学生如何去学的过程。在教学中,没有顺从学生的思维,一味的牵着学生走,学生虽然学到基本知识,但思维没能得到有效锻炼。

  4、整节课容量较大,教材轻重处理不科学。大致分为三个知识点:小数的读写法、以元作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含义、以米作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含义。内容多,教学时又想尽量面面俱到,对概念的辨析,小数所表示的意义存在遗憾。


《认识小数》优秀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6)

——小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反思 (菁华3篇)

小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反思1

  备这节课,只要求学生会读、写,还要求小数的意义不能脱离现实背景(主要以价格和长度单位)抽象地去学小数。所以在设计本节课时差不多按照教学书中的过程来进行教学,也谈不上什么创意。我把课的重点放在了理解小数的含义上,在教学中主要抓住了分数和小数的含义。

  本节课让我觉得最成功的地方是:

  一、课件选材科学、合理、形象。

  二、从生活入手,学生学的顺其自然。从学生熟悉的商品价格中的小数入手,使生活素材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使学生初次学*小数并不感觉陌生,将教学难点在不知不觉中解化。

  三、在用形象支撑学生对小数的感知过程后,预防思维定势的产生。教材遵循着用具体可感、可知的形象为支撑的原则,设计了先通过商品价格来认识小数每一位,又通过长度单位间的化聚揭示分数和小数之间的本质联系,最后再结合自己的身高说明怎样用小数的三个环节。

  课上好后感觉如果我在设计时,增设两张表格,让孩子填表,把整分米、整厘米的数先写成分数,再写成小数。然后让孩子观察表格中的小数,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怎样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怎样的分数可写成两位小数,通过表格的对比,到达认识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的目的。表格设计更利于让孩子们比较、体会。

小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反思2

  《认识小数》是人教版人教板三年级下册P88-89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数,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学会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学*的。学*这部分知识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能为今后系统地学*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虽然是第一次学*这个内容,但对于学生来说,在生活中,学生已经接触过了,对小数有一定地了解,会认识部分小数,只需要再稍微讲解一下。我把课的重点放在了理解小数的含义上,在教学中主要抓住了分数和小数的含义。

  一,从生活入手,学生学的顺其自然。

  超市是学生常去的地方,对于物品所标明的价格,学生也是比较熟悉的。从生活中的数学入手,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极力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从学生熟悉的商品价格中的小数入手,使生活素材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使学生初次学*小数并不感觉陌生,将教学难点在不知不觉中解化。

  二,在用形象支撑学生对小数的感知过程后,预防思维定势的产生。

  教材遵循着用具体可感、可知的形象为支撑的原则,设计了先通过商品价格来认识小数每一位,又通过长度单位间的化聚揭示分数和小数之间的本质联系,最后再结合自己的身高说明怎样用小数的三个环节。以往教学中,部分学生常常形成只能用小数表示价格和长度的思维定势,因此在最后的练*中我收集了一些小数的其他用途并展示给学生,有效的防止了部分学生的思维定势。

小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反思3

  课标强调学生的数学学*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结合学生的兴趣,从贴*学生生活出发,灵活选取素材。这样对教材的修改更贴*学生生活,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例中选取素材进行教学。

  案例中,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情境,让学生从熟悉超市商品价格开始,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体会到了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在这样一个良好的情境中,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合作、交流,课堂成了学生创造灵感的空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案例中,学生从给商品价格分类,到观察数字特点,认识小数,到通过分数与小数的联系认识小数的意义都是水到渠成,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难度,让学生在这种轻松、自由的氛围中交流讨论,积极地投入到学*中去。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的机会,让他们的思维活起来,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数学的重要性。教师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整个学*过程中真心体会到小数的意义和价值。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数学学*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但绝不是教师教学的唯一标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敢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多从学生的发展出发,让学生学有意义、有价值的数学。

  当探究进程中出现一系列问题时,教师不急于求成,而是充分信任、肯定学生,放手让学生尽情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规律让学生自主发现,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让学生自主解决。当学生投入到自己乐于探究的活动中,非常乐于用自己的方法来自主探索知识时,就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认识小数》优秀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7)

——《认识小数》教学反思(精选10篇)

  《认识小数》教学反思 1

  “认识小数”是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认识小数》教学反思。虽然学生第一次学*小数,但是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中却已经不止一次的接触过小数,所以说,学生对小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它的表示形式,陌生的是它的含义,因此,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一、课前调查——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小数

  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小数的存在,超市里,商场里,饮料瓶,书,自动笔的铅,身高,体重……等等。因此,我设计了一份调查表,主要是调查超市里的商品价格,并记录下来,希望让学生体会到小数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如实调查并认真记录,为课上的知识学*做好了铺垫。

  二、导入环节——创设情景引入小数

  如何将学生的调查与课堂知识的学*有机结合呢?于是,我创设情景,由数引入,回顾以前学过的整数和小数,从而激起孩子认识小数的欲望。在进入孩子们爱去的超市,顺利将小数引入课堂。通过这个情景设置,还让学生区分了整数和小数,认识了小数点,知道了什么样的数是小数,达成了较好的学*效果

  三、学*过程——联系实际认识小数

  1、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教学反思《《认识小数》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中,充分地展示生活中的数学。从新课引入到新课的展开,再到练*巩固,无不结合生活实际,从学生自己“看到过”、“用到过”、“听到过”、“查到过”的经历中,唤起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使学生初步感悟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比如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超市中的商品,介绍自己收集的商品价格,介绍自己的身高等,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承载着小数,现实中孕育着小数,体现了新课程重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理念。

  2、还学生课堂的主动权。

  1)先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含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最多的小数就是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理解起来就相对容易一些。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理解情境中的三个小数的含义,再独立完成课本88页的题目,然后说一说自己调查的商品表示的是几元几角几分,学生理解的就比较扎实了。在了解了小数的含义之后,我让学生找了找身边还有什么地方出现过小数,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小数无处不在,作用重大,激发了学生学*小数的兴趣。

  本课在教学中,充分的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把1米*均分成10份、100份,自主地建构起小数与分数的联系,进而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认识了小数,明白了小数的含义。通过读、想、议、说等活动,使学生在动口、动脑中参与了学*过程,为学生营造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对于难点知识,有效地引导学生去完成,不仅把学*的时间、空间留给了学生,而且教学内容得到了多次的反馈强化,拓展了知识的宽度,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课,却有不断进步的课。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不断反思,不断提高,让自己的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认识小数》教学反思 2

  本册教材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教材编写体现以下特点:

  1、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下进一步学*小数。

  2、借助直观模型和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的加减法。根据这一特点同时结合三年级下册借助购物情境学*了一位小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我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

  第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新课的预*,有意识的培养并训练学生的自*能力。从作业反馈的情况看来,对于一些如两位小数大小的比较,两位小数的加减等这样有章可循的知识,学生通过自学的掌握情况还比较可喜的。

  第二,教学充分联系了实际,通过引导学生不停的“举一反三”,使教师能在第一时间里了解到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促进有效教学。

  第三,教学环节设计紧凑。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水*的提高,学*能力的增强,我有意识地调快了教学的速度,使课堂更加紧凑,提高了学*效率。

  从作业反馈出的情况来看,粗心大意的情况普遍存在,今后还应着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惯。

  《认识小数》教学反思 3

“认识小数”是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虽然学生第一次学*小数,但是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中却已经不止一次的接触过小数,所以说,学生对小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它的表示形式,陌生的是它的含义,因此,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一、课前调查——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小数

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小数的存在,超市里,商场里,饮料瓶,书,自动笔的铅,身高,体重……等等。因此,我设计了一份调查表,主要是调查超市里的商品价格,并记录下来,希望让学生体会到小数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如实调查并认真记录,为课上的知识学*做好了铺垫。

二、导入环节——创设情景引入小数

如何将学生的调查与课堂知识的学*有机结合呢?于是,我创设情景,由数引入,回顾以前学过的整数和小数,从而激起孩子认识小数的欲望。在进入孩子们爱去的超市,顺利将小数引入课堂。通过这个情景设置,还让学生区分了整数和小数,认识了小数点,知道了什么样的数是小数,达成了较好的学*效果

三、学*过程——联系实际认识小数

1、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本节课在教学中,充分地展示生活中的数学。从新课引入到新课的展开,再到练*巩固,无不结合生活实际,从学生自己“看到过”、“用到过”、“听到过”、“查到过”的经历中,唤起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使学生初步感悟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比如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超市中的商品,介绍自己收集的商品价格,介绍自己的身高等,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承载着小数,现实中孕育着小数,体现了新课程重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理念。

2、还学生课堂的主动权。

1)先认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含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最多的小数就是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理解起来就相对容易一些。教学时,我先让学生理解情境中的三个小数的含义,再独立完成课本88页的题目,然后说一说自己调查的商品表示的是几元几角几分,学生理解的就比较扎实了。在了解了小数的含义之后,我让学生找了找身边还有什么地方出现过小数,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小数无处不在,作用重大,激发了学生学*小数的兴趣。

本课在教学中,充分的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把1米*均分成10份、100份,自主地建构起小数与分数的联系,进而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认识了小数,明白了小数的含义。通过读、想、议、说等活动,使学生在动口、动脑中参与了学*过程,为学生营造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对于难点知识,有效地引导学生去完成,不仅把学*的时间、空间留给了学生,而且教学内容得到了多次的反馈强化,拓展了知识的宽度,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课,却有不断进步的课。我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改进,不断反思,不断提高,让自己的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认识小数》教学反思 4

  (一)、情景导入,学读、写分数。

  课始从本班学生人数入手(48),以增加的一点(4和8之间加上小数点)为突破口,明确新产生的数与以前学的整数的区别,问学生认不认识这样的数,以唤起学生对小数的感知,让学生说在什么地方见到过小数,以及读情景图,不但使学*素材变得丰富多彩,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效的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在读数和写数的教学时,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本着学生已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讲的原则,顺利完成小数的读法和写法的教学。

  (二)、操作感知,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尽管学生在此前研究的数学知识中的数据均为整数,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0.5已经有了一定的感受:1米的一半就是0.5或0.5米是50厘米。在研究一位小数时,就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均分成10份的1米长的纸条为工具,以0.5米的理解为基点和突破口,再去解决0.3米、0.4米等多长,从而使整个探究过程显得顺畅、自然、扎实、有效。

  认识一位小数之后,让学生继续利用纸条进行实际测量两根毛线的长度(一根长0.2米,另一根长0.7米),方式是先估后量,然后再来测量课本的宽度(0.17米,用纸条不能直接量出)。这样做既巩固了对一位小数的理解和运用,还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又为两位小数的探究埋下伏笔,让学生在实际测量中切实感受探究两位小数甚至多位小数的必要性。

  本环节的教学注重了实践操作,学生的手、口、耳、脑、眼等多种感官参与学*活动,使他们在“经历、体验、探索”过程中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这里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之所在,备课时我精心设计,授课时灵活运用,使学生在思考、讨论、观察、操作、交流活动中自然而然的收获知识。

  (三)、实践应用,巩固认识

  教育学认为,适度的练*是巩固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技能,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检测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本节课的练*设计突出三个方面。一是对新知识的巩固和练*,二是突出本节课内容设计的完整性和层次性(从开始的信息图引入到结束的进一步理解信息数据的意义),三是通过开放的题目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给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和创造的机会,使其灵活掌握知识。但由于我没能准确地掌握时间,课堂调控能力差导致开放题没能得到训练。

  (四)、课外调查,拓展延伸

  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学生在课外学*的时间是无限的,本节的学*已经结束,但学生的探究活动并没有结束,课外调查的布置,将学生的探究领域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从学校延伸到社会,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拓宽学生的探究视野,从而增强学*数学的兴趣,体会学*数学的价值。也为下一节课的小数大小的比较的学*提供了研究素材。

  在教学中出现的'失误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1、教师放的力度还不够,总是感觉对学生不放心,学生一时间回答不到教师预想的答案就忙于提示,或总感觉学生说的不如自己叙述的明白就重复解释,我想这归根结底的原因还在于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得还不到位,不能做到真正相信学生。或者是在于太注重预设而忽视生成,为完成预计的教学目标而赶时间。

  2、教师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待提高。

  我们经常说: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课堂上要准确把握生成,有效利用生成。课堂上我就没有能够很好的把握和利用生成。如在用1米长的纸条测量0.2米长的那一条毛线的时候,多数同学一开始都估测是0.2米,但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可能是将毛线拉得过紧好多孩子就说出了0.21米、0.22米、0.23米等的两位小数,这时我把其中的一个两位小数写到了黑板上,本想利用它转入对两位小数的探究,但一时间又没有想出很好的连接语,这时0.7米的毛线长度还没有测量,思维地运转没有跟上,又只能按照原先的设计进行了下去。只是给学生作出了“在实际测量时可能会出现一定的误差”、“毛线不要拉得过紧或过松,因为毛线有弹性,所以测出来的数据可能就不一样”的解释。事后我对课堂上出现的这一突发事件进行了深刻地反思,如果当时有的学生说出0.23米的数据后老师接着问“你是用纸条准确测到的还是估计出来的?”转而导入“用米尺能不能准确测出?”。这样就很自然地能导入了对两位小数的探究,还会节省出测量课本的宽的时间用来做涂一涂,填一填的开放练*题,从而也会使教学目标能够全面达成。

  《认识小数》教学反思 5

  人教版三年级(下)数学,安排了《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节对第一次接触小数的学生,相对来讲就会有一定的难度和学*的负担。为了能缓解降低难度,我努力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以学生的认知水*、学*心理为基础,营造和谐课堂,活化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过程,较好的完成了这一节的教学活动。现反思如下:

  首先,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

  1、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

  首先复*分数的意义,让学生体会十分之几的含义,为下面学*小数打下基础。小数在生活中学生经常见到,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找身边的小数,得出要研究的素材,导入下一环节的教学,

  2 .注重学生的直观感知、实际操作,认知、感知小数

  在本课教学中,有意识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使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获得直接的感观,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以米作单位的小数对学生来说是较抽象的知识,在教学用米作单位表示几分米的小数,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手段,让学生体会分米和米之间的关系,老师适时作出点拨,得出几分米可以写成十分之几米,同样可以写成小数。又通过让学生在米尺上找一找、说一说,在实践操作中理解感知小数的含义。

  3.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整节课我努力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设计试读小数、找身边的小数、组数比赛等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

  4.巧用生成资源,促进有效教学

  这节课的第一个知识点是小数的读法,。我原先想通过学生试读把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读法区别开来,使这两部分的读法有了不同,但教学时有两个学生有错误的读法,我及时让其他学生去发现,利用这些生成资源使得学生深刻的了解了小数的读法。

  在整个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有:

  1.整合教材,促进有效教学

  整节课容量较大,大致分为三个知识点:小数的读法、以元作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含义、以米作单位的小数表示的含义。在教学中我总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所以有点“赶”教学的感觉,

  2.调整板书,运用多种感官,弥补教学不足

  板书的目的是为促进更有效的教学,在板书上再进行一些修改,,并在教学时注重教师语言与板书同步进行,为学生提供更直观的板书,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

  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仍会努力建构和谐氛围,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创设合理情景,巧妙设计问题进行引导,把重点、难点运用合理的方法有效处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获得新知。真正让学生体验到学*的乐趣。

  《认识小数》教学反思 6

  1、与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太重复,教材为什么安排“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数与代数”内容标准中规定,“能认、读、写小数”及“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所以我们本册安排了“小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

  教材在编排这一部分内容时,充分利用了小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小数的含义,并以元、角、分等常用计量单位的知识为学*小数认识和计算的形象支撑,到以后系统学*小数时,再作抽象。

  2、在教学中如何把握要求?

  教师在教学本单元时,在把握教学要求注意以下三点。一是本单元不要求离开现实背景和具体的量,抽象地讨论小数。二是小数的认、读、写,限于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三是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原则上限于一位小数,并且是结合元、角进行计算。

  3、例1学生掌握起来有困难,如何进行教学?

  例1是教学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含义及写法。虽然教材设计了米、分米、厘米这一学生熟悉的素材,但由于学生只是通过比较直观的方式初步认识了分数,如果仅从长度单位间的进率让学生来思考小数的含义,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借助一些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来理解。例如,有的教师创设卡通动物(身高1分米)和积木块(厚1厘米)比高矮的场景,并用米尺进行测量。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直观、形象的支撑,避免了仅从抽象的关系去思考。除了教材上所涉及的“分米和米”“厘米和米”这两种关系之外,教师还可以增加“3厘米=0.3分米”这种类型;而且,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反过来思考“0.1米等于多少分米”“0.01米等于多少厘米”,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小数含义的理解。

  《认识小数》教学反思 7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学*过程,是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上的主动构建过程”。学生每天学*的内容对他们而言,未必都是全新的知识,因为有些数学知识是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作基础的。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从读教参和教材的理解中,感知到这部分内容是通过借助“元、角为单位的小数作*台,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认识小数。对第一次接触小数的学生,相对来讲就会有一定的难度和学*的负担。为了能缓解降低难度,我努力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以学生的认知水*、学*心理为基础,营造和谐课堂,活化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过程,较好的完成了这一节的教学活动。

  1、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

  小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学时创设较为丰富的,贴*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逛水果超市)中,感悟小数的含义、用小数表示角和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每一个知识点都充满生活的气息。

  2、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营造和谐课堂氛围

  整节课我努力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设计试读小数、找身边的小数、用小数表示涂色部分等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

  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仍会努力建构和谐氛围,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创设合理情景,巧妙设计问题进行引导,把重点、难点运用合理的方法有效处理。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获得新知,真正让学生体验到学*的乐趣。

  《认识小数》教学反思 8

  今天我上课的内容是《认识小数》,初看觉得很简单,但细细地去思考,引发很多的困惑,促使我深深地去思索,去实践,去深入反思,启发感想颇多,有柳暗花明后的飞跃。下面谈一点体会。

  1.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编写意图。

  说到这一点,很落入俗套,老掉牙的论谈了,但我仍然认为它至关重要,只有研读教材,联系上下相关的知识点,沟通它们的联系,找出知识发生发展的联结点,进行通盘考虑,才能体悟编者用意,做到心中有本,在课堂上,教师才能更加挥洒自如,尽情展示教学魅力,品味成功教学的喜悦。

  理解一位小数的意义,教材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改写活动。

  第一层次是第100页上面的一道例题,把十分之几米写成零点几米。先从两名学生测量课桌面的长与宽的情境中,提取新知识的生长点——米和米。再告诉学生米还可以写成0.5米,米还可以写成0.4米,让他们首次感知小数。教学这道例题要注意两点,①提取新知识的生长点要快,不必在测量课桌面的长、宽各是多少分米上化费过多时间。只要从情境图中直接看到课桌面长5分米、宽4分米,并把它们分别用米和米表示出来。用十分之几米表示几分米在本册教科书第8单元里刚教过,应该很快回忆起来。②把米、米分别写成0.5米、0.4米是这道例题的教学重点,教材安排学生接受学*,在教师边讲边写的教学中学生边听边看,知道还可以这样改写。这例教学结束时要组织一次学*小结,让学生说说0.5米、0.4米是什么样的分数写成的,加强对一位小数的首次感知。

  第二层次是第100页下面的一道例题,把几元几角的数量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和上面一道例题的不同之处是,这道例题写成的小数的整数部分不是“0”,改写时的思考稍复杂一点。把1元2角写成小数时,通过大卡通讲的“2角是元,还可以写成0.2元”指出了思考的关键处。教学时要清楚地展开思考的全过程:1元2角是1元和2角合起来的数量2角是元,可以写成0.2元,1元和0.2元合起来是1.2元,1元2角可以写成1.2元。同样,把3元5角写成3.5元也要有这样的过程。决不能跳过“5角是元,是0.5元”这一步。否则,虽然把3元5角写成了3.5元,却削弱了“一位小数是十分之几的分数写成的”这一最重要的内容。

  “想想做做”第1、2两题让学生再次进行两道例题那样的改写活动,其中第2题要让学生说说改写时的思考,仍然抓住“几角是十分之几,十分之几还可以写成零点几“这个关键点不放。

  第三层次是第101页第3、5两道题,数形结合,适度提升对一位小数意义的理解。第3题把一个正方形*均分成10份,其中的若干份都可以用十分之几表示,也可以用小数零点几表示。学生从中更清楚地看到十分之几与一位小数的关系,从而体会一位小数的意义。第5题大数轴上表示一位小数,含有的内容比较丰富。①学生已经能够在直线上表示十分之几的分米(第70页第7题),继续在数轴上表示一位小数,能联系的知识再次体会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②在0与1之间有0.1、0.2、0.3……0.9这些一位

  小数,1与2之间有1.1、1.2、1.3……1.9这些一位小数,2与3之间有2.1、2.2、2.3……2.9这些一位小数。有序地整理了一位小数,为下面比较小数大小作了铺垫。教学这道题可以分三步进行,首先让学生看着已经写出的0.1和1.2,联系它们在数轴上的对应点说出对这两个小数的理解;然后填出方框里的数,想想数轴上其它点所对应的小数;最后让学生说说在数轴上的发现。

  2.创设生活情境使数学问题生活化

  小数的引入是因为在生活实际中经常会遇到“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米数,物品的价格不是整分数”这样的问题而产生。因此教学中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小数的现实生活作用。于是我一开始结合庆祝“六·一”儿童节入手创设了“小明和妈妈”去超市这一生活情境,并且自始至终将这一情境贯穿于整个过程中,让学生感到所学的内容不是简单枯燥的数学,而是非常有趣、富有亲切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他们被浓厚的生活气息所带动,投入到学*中去。

  3.实施有效迁移建立小数的数感。

  数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素养,初步建立小数的概念,建立小数的数感,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是本节课的重点,那么如何建立呢?要通过知识间的有效迁移去达成。这个迁移点首先就是分数的知识,分数的学*对小数的学*特点是小数意义的.理解有直接、显著的影响。在例1中“5分米和4分米分别是几分之几米”是学生已有的知识,只要通过提问,引起学生的回忆和思考,就不难解决,然后不妨直接告诉学生:“米还可以写成0.5米,米还可以写成0.4米。”使小数和分数建立起直接的联系,让学生对小数的数感在分数这个*台上建立。其次在练*中也应该引导学生细细体悟,实现有效迁移。如“想想做做”第3题,类似的图在分数的学*中也见过,只是当时的图更一般化,*均分成的份数不一定是10份,到这里,图被特殊化为一位小数也就是分母是10的分数的模型。“想想做做”第5题有同样的作用,只是这条数轴曾经是认识整数时常用的模型,而现在又拓展到了小数。深入地去挖掘,引导学生去理解,帮助学生建立关于小数的数感。

  4.丰富学*方式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关于学*方式,应根据学*内容的不同特点,去设计丰富多彩的学*活动方式。本节课中,例1的教学选用了讲述法,把小数直接介绍给学生,让学生经历有意义的接受学*。同时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新知识的切入点,引导学生通过有目的的观察、操作、交流、讨论,以直观到抽象,主动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同时还伴有同桌、小组内的生生互动,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去优势互补,充实认知;另外,也安排了自学环节,让学生去看书自学,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5、合理设计*题,最大限度发挥*题的功能

  首先本节课课本上的*题编排就非常巧妙,一个*题一个要求,教学时要善于利用,好好挖掘,发挥更大的价值。同时,结合实际情况,也增添了一些*题,如对口令、猜价格游戏,既活跃气氛,又更好地建立了小数的概念,生活中的小数让学生在读一读中进一步感受到小数与我们密切相关;判断各是什么数,试图让学生在辨析中更加清晰整数、分数、小数的内涵。

  《认识小数》教学反思 9

  闽侯实验小学 执教老师: 陈春华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六册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88-89页。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数,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学会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学*的。它的学*,为今后系统地学*小数的知识打下初步基础。同时,小数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较广泛,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教学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构建过程。”从学生生活实际来看,学生对小数并非一无所知。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较多的购物经历,学生最熟悉的小数就是商品价格。但是,学生在此积累的关于小数的认识还属于“街头数学”,我们的数学课堂,需要建立在“街头数学”的基础上,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关注学生从生活经验上升为数学的理性认识,即让学生获得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生学*特点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课件介绍北京奥运会及福建人何雯娜的一些信息,唤起学生对已有小数表象的回忆,从而形成原始的感性认识,进而引出小数。同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爱乡的情怀。

  2、联系经验,学*读写

  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试读小数,自己进行分析、判断。由于在四年级还要具体认识小数,所以在这里只是对小数的读法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让学生初步感知该如何读小数。

  3、理解生活中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1)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意义。由于学生*时逛超市的购物经验,所以孩子们对小数尤其是表示价格的小数并不陌生。所以通过课件展示商品价格,放手让学生试着填写价格表,再说说自己收集的商品价格表示多少,最后引导学生知道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元”,右边第一位表示“角”,右边第二位表示“分”。让学生产生对以“元”为单位的小数意义的感受。以“元”为单位的小数与分数之间的联系也是放手通过“做一做”形式让学生自己去感知。

  (2)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意义。1分米、1厘米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米是在第五册已经学过的知识,不是本课的重点,而把分数写成小数是一种规定,不需要孩子们去探究。因此,在教学用“米”作单位的一位小数时采取接受性的学*方式,而在教学用“米”作单位的两位小数时采取探究性的学*方式,通过一步一步引导,让学生明白小数点左边表示“米”,右边第一位表示“分米”,右边第二位表示“厘米”。学生就会很快明白小数在长度单位中的实际含义,以及初步感知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4、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通过课件展示奥运会开幕式上姚明与抗震小英雄林浩一起出场的画面,吸引学生的眼球,再通过猜一猜、写一写、说一说,以及紧接着的介绍自己的身高、猜老师的身高,既是巩固小数读法与意义,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数感,形式活泼,吸引学生。

  同时,注重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通过课件适时地展示小数的发展历史,丰富学生对数学发展的整体认识,对后续学*能起到激励的作用。

  5、总结评价,促进发展

  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用小数的形式评价自己的学*行为,既关注了学生情感的需求,让学生体会到学会知识的快乐,又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学*的求知欲。

  预设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

  2、在合作与探究过程中认识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小数,会读写小数。

  2、会用小数表示简单的米数和元数。

  教学难点: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教学预案: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介绍有关奥运会中的数据

  北京奥运会我国荣获51枚金牌。福建小将何雯娜,以总分37.80 为中国夺得奥运历史上首枚蹦床金牌,实现了历史突破。 何雯娜,20岁,身高1.61米, 体重49.5千克。在比赛中她空翻高度惊人,最高蹦达8.65米。她的成功,使全体福建人为之欢呼雀跃。

  2、引出课题

  二、联系经验 学*读写

  (一)读一读

  尝试读——分析比较——总结提升

  (二)写一写

  介绍书写——收集典型作业——展示——评讲

  (三)说一说

  1、出示商品与价格,说说这些商品的价格是表示几元几角几分。

  2、介绍课前收集的商品价格。

  3、小结

  小数点的左边是表示多少元,小数点右边第一位是表示几角,第二位是表示几分。

  (四)忆一忆

  超市中的商品价格都是用小数表示,请你们回忆一下在日常生活中,还在哪里见过小数?

  三、突出重点 理解意义

  (一)、教学用“米”作单位的一位小数

  把1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几分米?1分米是几分之几米?这十分之一米还可以用小数表示写成0.1米。

  1分米、十分之一米、0.1米表示的长度相等吗?所以这句话可以用一个式子来表示:(板:1分米=1/10米=0.1米)

  0.1米有1米那样长吗?所以小数点左边写0,小数点右边的1是表示1米还是1分米?

  (二)、教学用“米”作单位的两位小数

  (三)、自主理解以“元”作单位的一位、二位小数的含义。

  (四)、观察比较 发现规律

  像0.1 、0.2、 0.5 、0.8 、0.9这样的小数,因为小数部分只有一位,我们把他们叫做一位小数。其实一位小数表示的都是什么样的分数呢?

  像0.01 0.06 0.10这样的小数,小数部分有两位,我们把他们叫做两位小数。两位小数表示的都是百分之几。

  四、实践应用 巩固提高

  1、理解“何雯娜身高1.61米”、“空翻最高达到8.65米”中两个小数表示的意思。

  2、改写姚明身高和抗震小英雄林浩的身高。

  3、介绍自己的身高。

  4、用小数猜老师的身高。

  5、介绍小数发展的历史。

  五、总结评价 促进发展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如果把这节课的最佳表现定为1分,你能得到多少分呢?请用一个小数来表示。

  教后反思:

  数学新课程的实施,积极倡导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参与。要达成这一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努力走进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想学生所想。

  首先,我个人认为本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把握的比较好:

  1、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本节课在教学中,本人充分地展示生活中的数学。从新课引入到新课的展开,再到练*巩固,无不结合生活实际,从学生自己“看到过”、“用到过”、“听到过”、“查到过”的经历中,唤起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使学生初步感悟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比如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奥运会及超市中的商品,介绍自己收集的商品价格,介绍自己的身高等,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承载着小数,现实中孕育着小数,体现了新课程重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理念。

  2、借知识经验促正迁移。

  小学生的很多生活经验与他们所学的知识是密切相关的,本节课通过鼓励学生读小数和启发探究式教学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和相关基础知识,使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本次课堂中发挥了积极的正迁移作用,不仅使学生学会了知识,同时提高了运用知识的能力。

  比如,小数的读法,学生似曾相识,通过分析比较学生中产生的两种正误读法,唤醒生活经验,并借整数读法形成知识经验的正迁移,明确小数的正确读法。再比如,运用1米的直尺这一学生熟悉的实物,根据米和分米,厘米间的进率,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通过板书和课件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活动中,经过“观察-猜想-尝试-初步认识-运用-总结-深化理解”这一系统过程,顺利完成了由整数、分数到小数的自然过渡。并通过拓展练*,提高了学生将理论认识升华为实践的能力。

  3、还学生课堂的主动权。

  本课在教学中,充分的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把1米*均分成10份、100份,自主地建构起小数与分数的联系,进而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中认识了小数,明白了小数的含义。通过读、想、议、说等活动,使学生在动口、动脑中参与了学*过程,为学生营造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对于难点知识,本人积极有效地引导学生去完成,真正起到了“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作用,不仅把学*的时间、空间留给了学生,而且教学内容得到了多次的反馈强化,拓展了知识的宽度,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

  同时,整节课没有教师的说教,只有师生间的探讨和学生间的交流、讨论;没有教师的尖刻批评,只有教师激励性的评价。语言生动简练,及时捕捉学生学*的错误,机智地加以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新知,在愉悦的氛围中提升了数学素养。

  其次,整个教学中本人感到在“巧用生成资源”方面,本人做得还不够,比如,在巩固练*环节,当出示何雯娜蹦床最高过到8.65米,让学生说说“8.65米是表示多少时,一个学生说成865米,此时本人只是简单地纠正学生的错误,如果课堂中巧妙地说:“看,对面的那座山才八百多米高,何雯娜能蹦那样高吗?那她岂不是成了孙悟空?其实8.65米只比我们的两层楼高一些,那8.65米应该表示多少呢?”通过如此引导,想必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仍会努力建构和谐氛围,创设合理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获得新知,真正让学生体验到学*的乐趣。

  《认识小数》教学反思 10

  《认识小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虽然小朋友们是第一次学*小数,但是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中却已经不止一次的接触过小数,所以说,学生对小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它的表示形式,陌生的是它的含义。既然是初步认识,那么这个度该如何把握呢?本节课,我将教学的重难点落在:能认、读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小数的现实意义,理解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整节课,从“生活情境”起始,引领学生走进“数学里的生活课堂”。

  上完课,反思了很多,也对几个方面颇有感触:

  一、从实际生活中精选数学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欲望。

  本节课在教学中,我充分地展示生活中的数学。从新课引入到新课的展开,再到练*巩固,从学生自己“看到过”、“用到过”、“听到过”、“查到过”的经历中,唤起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使学生初步感悟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比如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超市中的商品,说说你在生活中见到的小数等,使学生意识到生活中承载着小数,现实中孕育着小数,体现了新课程重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理念。

  二、让生活经验在数学知识中发生、发展,并形成抽象的数学概念。

  小学生的很多生活经验与他们所学的知识是密切相关的,本节课通过鼓励学生读小数和启发探究式教学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和相关基础知识,使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本次课堂中发挥了积极的正迁移作用,不仅使学生学会了知识,同时提高了运用知识的能力。

  比如,运用1米的直尺这一学生熟悉的实物,根据米和分米间的进率,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经过“观察——猜想——尝试——初步认识——运用—— 总结——深化理解”这一系统过程,顺利完成了由整数、分数到小数的自然过渡。并通过拓展练*,提高了学生将理论认识升华为实践的能力。

  三、在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中让学生回归生活。

  学生的生活环境中蕴藏着许许多多学生自身熟悉的、新奇的、有趣的数学问题,是数学教学中“活”的教材。在本课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生活知识与经验积累,设计了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的题目。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为基础,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理解小数,感悟小数。在生活实际中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在生活中用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价值的体验,强化应用数学的意识。体现了数学回归生活的理念。

  课堂总是遗憾的艺术,会给人以收获,也会让人反思自己的不足。

  1、学*方式的转变上

  尽管我在努力地给学生创造种种合作学*的机会,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有时由于给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不够,导致有些合作学*流于形式。再者,还是扶得太多,放得不够。比如:在学了1分米=0.1米后,就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得出3分米的小数表示法,而不用再一步一步加以引导。在这里还可以多加一个7分米,使得寻找发现的时候更容易一些。

  2、重难点的突破上

  在教学小数的意义时,我让学生对“1分米=0.1米”和“3分米=0.3米”寻找发现。这一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在比较中更快的理解小数的意义。但在上课过程中,只是“匆匆忙忙走过场”,没能真正突破重难点,导致有的学生还不是很理解小数的意义。

  我想,每上一节课它能留给你、教会你很多的东西。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不断努力去建构和谐氛围,创设合理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获得新知,真正让学生体验到学*的乐趣。


《认识小数》优秀教学反思 (菁华3篇)(扩展8)

——《小数的认识》教学反思优选【5】篇

  《小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1

  本片断虽只是读数,但在读数的过程中,我也试图体现探究因素和思维含量。课本中既然没有用概括性的文字注明小数到底该如何读,说明本册关于小数读法的教学要以感悟为主,因此,读法的教学就是要通过正确的读法为模本,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反复练*。但通过几次试教我发现,很多学生虽然能第一遍读对小数,可是在后面的课上却又屡次出错。

  仔细分析其中的原因,我认为是老师被学生正确的假象所蒙蔽,以为学生一开始会读了,就一定掌握了读法,既而把读法教学一带而过,没有深入下去,使得学生对小数的读法掌握不牢固。这使我认识到,虽然只是“模仿型”的读数,但是一味地、生硬地模仿,成功率是不会高,只有在比较、分析、争辩,并获得理性的认识后,在去“模仿”这样的“模仿”才是有效的,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掌握知识。

  因此,当第一个学生在试读小数出错时,我没有轻易地放过他,而是让他通过学*别人的读法,分析探究出自己错的原因,并且把原因说了出来,不仅对自己,对其他同学也是一个告诫。在读整数部分是两位数的小数时,第一遍读看似顺利,但绝对不是每个同学都真正会读,我在巡查时就发现好几个同学读错了的。我举出反例,也是为了让学生能有一个鲜明的对比,把部分学生心中那个模糊不定的答案干脆地暴露在阳光下,让学生自由地去辨析和争论,自悟出小数点前面数的读法。课进行到这里,学生对小数的读法大概心中有数了,我又不失时机地抛出了一个更大胆的问题:小数到底应该怎么读?这个问题虽不是书上的问题,但对学生定性读法、培养思维绝对是有益的。

  《小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2

  《认识小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内容。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或用到的小数的知识和问题,根据这个特点,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如下: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教学重点:认识小数。教学难点: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基本完成,教学重难点也基本解决,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教学过程顺畅,总结巧妙,没有采用一般的说体会这种方法,而是用认识新朋友那就请你来介绍你的朋友这个方式;

  2、教学以元为单位小数的实际意义时讲的比较透,为下面教学以米为单位小数的实际意义作好铺垫;

  3、教学以米为单位小数的实际意义时采用开放式教学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

  但本节课还存在不少问题:

  1、最主要的问题是教师的教学语言还不够严谨,教学中出现如:你会用元作单位来表示价格?这类问话,听着十分别扭;再如学生在回答12.86元表示多少时说到:“小数点前面是元,小数点后面分别是几角几分。”时,虽然听得出她对这部分内容已经掌握了,但教师应注意让学生表述完整“小数点前面的数表示几元,小数点后面第一位上的数表示几角,小数点后面第二位上的数表示几分”。

  2、个别教学环节如果调整一下,那么层次性就更强了,如练*中有“说身高”这题,是否将它放到讲完教师身高之后呢?这个还有待商榷。

  3、注意了学生的个别反馈,但忽视了集体反馈,对一部分差生的关注不够。这些都是今后教学中该特别注意的地方,并需逐步改进。

  《小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3

  《认识小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内容。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或用到的小数的知识和问题,根据这个特点,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如下: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教学重点:认识小数。教学难点: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基本完成,教学重难点也基本解决,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教学过程顺畅,总结巧妙,没有采用一般的说体会这种方法,而是用认识新朋友那就请你来介绍你的朋友这个方式;

  2、教学以元为单位小数的实际意义时讲的比较透,为下面教学以米为单位小数的实际意义作好铺垫;

  3、教学以米为单位小数的实际意义时采用开放式教学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

  但本节课还存在不少问题:

  1、最主要的问题是教师的教学语言还不够严谨,教学中出现如:你会用元作单位来表示价格?这类问话,听着十分别扭;再如学生在回答12.86元表示多少时说到:“小数点前面是元,小数点后面分别是几角几分。”时,虽然听得出她对这部分内容已经掌握了,但教师应注意让学生表述完整“小数点前面的数表示几元,小数点后面第一位上的数表示几角,()小数点后面第二位上的数表示几分”。

  2、个别教学环节如果调整一下,那么层次性就更强了,如练*中有“说身高”这题,是否将它放到讲完教师身高之后呢?这个还有待商榷。

  3、注意了学生的个别反馈,但忽视了集体反馈,对一部分差生的关注不够。这些都是今后教学中该特别注意的地方,并需逐步改进。

  《小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4

  本片断虽只是读数,但在读数的过程中,我也试图体现探究因素和思维含量。课本中既然没有用概括性的文字注明小数到底该如何读,说明本册关于小数读法的教学要以感悟为主,因此,读法的教学就是要通过正确的读法为模本,让学生“依葫芦画瓢”反复练*。但通过几次试教我发现,很多学生虽然能第一遍读对小数,可是在后面的课上却又屡次出错。仔细分析其中的原因,我认为是老师被学生正确的假象所蒙蔽,以为学生一开始会读了,就一定掌握了读法,既而把读法教学一带而过,没有深入下去,使得学生对小数的读法掌握不牢固。这使我认识到,虽然只是“模仿型”的读数,但是一味地、生硬地模仿,成功率是不会高,只有在比较、分析、争辩,并获得理性的认识后,在去“模仿”这样的“模仿”才是有效的,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掌握知识。

  因此,当第一个学生在试读小数出错时,我没有轻易地放过他,而是让他通过学*别人的'读法,分析探究出自己错的原因,并且把原因说了出来,不仅对自己,对其他同学也是一个告诫。在读整数部分是两位数的小数时,第一遍读看似顺利,但绝对不是每个同学都真正会读,我在巡查时就发现好几个同学读错了的。我举出反例,也是为了让学生能有一个鲜明的对比,把部分学生心中那个模糊不定的答案干脆地暴露在阳光下,让学生自由地去辨析和争论,自悟出小数点前面数的读法。课进行到这里,学生对小数的读法大概心中有数了,我又不失时机地抛出了一个更大胆的问题:小数到底应该怎么读?这个问题虽不是书上的问题,但对学生定性读法、培养思维绝对是有益的。

  《小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5

  《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生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基于这一理念,在设计本课时,我注重让学生经历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使他们在动手、动脑、动口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最活跃的心理成分,是一种带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当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们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探索。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如果教师不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的兴趣,学*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因此,在教学中,以故事创设情境,将数学置于童话般的故事当中,让学生感到亲切,引起情感共鸣,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本课中,小数点的故事、学生日记等就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寓小数与情境中,使学生喜欢小数,对数学感兴趣。

  2、注重方法渗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达尔文曾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是高一级的知识,是对知识的一种本质揭示,是数学知识结构的灵魂。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更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本节课中,在教学1分米==0.1米时,渗透等量替换思想,并以此为基点展开,先让学生初步感悟十定制分数与一位小数之间的联系,进而鼓励学生由此及彼、迁移类推得到许多一位小数,再让学生比较这些小数的共同点,归纳出一位小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迁移、类比认识二、三位小数。归纳小数意义时,渗透抽象化方法,在学生多层面、多角度丰富感知的基础上,再加以抽象去掉数量、单位名称,最后抽象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可以写成一位小数、二位小数……使学生顺利地从直观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3、运用多种手段,提高教学实效

  本节课中将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手段相结合,提高了教学效率。从引入课题、讲授新课、反馈练*,大部分内容均制成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刺激学生的感官,启迪学生思维,增大了课堂容量,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本节课又注重了常规教学手段的运用,课题、一位、二位、三位小数的8个主要关系式等,均由老师板书。提纲挈领的板书,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4、几点不足或困惑

  小数意义这一课属于概念教学,如何让学生建立准确的概念,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本节课做的不够,老师引导太多。概念教学如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改变学*方式值得研究。归纳小数意义是本节课的难点,这里的问题设计我修改了几次,但我觉得总是不能很好的揭示小数的本质,特别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分数为什么能写成小数,有的学生可能没有理解。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