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优秀教案 (菁华5篇)

首页 / 教案 / | 教案

囚绿记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学*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

  3.巩固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1、3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教学目标2是教学的难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而不只是结论的传递。

  【教学方法】

  从圈划、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

  【教学设计】本文教学需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研读课文

  1.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

  ① 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

  请快速阅读课文,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这样也就理清了全篇的思路,如能象“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更好,这是任务一。

  ② 哪一段,哪几段写得特能打动你,使你动情的,做一下记号,待会儿我们要好好朗读和品味。

  ③质疑。有疑惑的地方打个问号。

  学生自读、圈划。

  2.提问任务一

  全班交流后明确:

  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择绿、*绿、囚绿、释绿,这过程与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联系呢?

  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爱,文章的最后,作者向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株常春藤“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一年后还在怀念并盼望再见。曲折有致地表现了爱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浪又一浪地把爱绿色生命的心潮向前推进。

  3.刚才你在快速阅读时,哪一段或哪几段最打动你?我们来读一下,好好品味。

  个别读(说明理由)、散读、全读。

  4.我们在朗读时,都被作者对绿的挚爱感动了,作者为什么对绿——一株常春藤这么爱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圈划有关词、短语、句子,作些批注。

  ①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呢?

  ②面对挚爱的绿,作者有怎样的体验与理性思考呢?(提示:应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烽烟四逼”。)

  学生自读、思考、圈划、批注。

  四人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每组推选一名代表),深化感悟。

  在交流中明确概括绿特点的词语,形成板书。

  蓬勃

  绿 向阳

  固执

  从作者的体验思考中,我们感悟了作者为什么那么爱绿,那就是:

  学生小结: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坚持已见;因为绿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绿——一株常春藤。

  这就是本文的主旨吗?

  学生回答:不!还有更深一层的思想,绿有它的象征意义。

  5.什么是象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提示:由绿的特点,作者的体验思考联想一下。)

  全班交流中明确,形成板书

  象征

  生命、希望

  向往光明、自由

  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6.小结: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绿色是自然给予人类的审美心理需求,它给人以和*安宁的象征,给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古诗词中就有不少写“绿”的名句,能背几句吗?(学生背诵,谈自己的理解。)

  这些诗句中写到绿,体现了诗人独特的感悟、思想,因此千古传颂。绿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悦,安宁。这就是一般人都喜欢绿,爱绿的原因。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齐读板书。)我们从中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确有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

  文章贵在立意,立意贵在真实、深刻,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囚绿记》就是这样一篇真实、深刻,有鲜明时代气息的优秀散文,值得我们写作时学*、借鉴。

  7.我们从品味关键句入手,读懂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感受到作者那黄金的心。由此可见,我们要快速读懂一篇散文,可以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从品味凝聚作者感情体验,理情思考的语句,从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主旨。而其中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类文章,应从物的特点思考,展开联想,联系相似点,明确象征意义。

  当我们自己写作时,应在文章的显要处文首文尾,段首段尾,写上凝聚自己感情体验与理性思考的语句,使文章脉胳清楚,更深刻感人。

  布置作业:

  课文《囚绿记》在表现手法上有许多可供我们鉴赏学*的地方。如:

  ①文章的结构清晰,简繁得当,各尽其妙。

  ②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

  ③善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④文字表达细腻、质朴等。

  请同学们从表现手法角度好好品味一番,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特色,写一段20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

  反思:

  散文的阅读鉴赏,是学生感到有难度的,尤其是*常课余阅读文学作品较少的同学,更感到困难。

  经过一番思量,决定巩固强化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从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引导学生学会读散文。

  这是一篇用象征手法写的散文,读懂它的难度更高些,由于抓准了关键,在一个个教学思考题的引导下,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认识逐步深化,最后水到渠成,明确了本文的象征意义。学生也学会了该怎么读这类散文。整个教学过程显得自然、流畅,且有深度,这得益于对作品特色和学生认知特点的准确把握和充分尊重。

  从充分加强学生主体地位角度看,教师语言多了一些,如能多引导学生小结,那么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将更有利。

囚绿记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1、从解读题目入手,理清作者的感情线索。

  2、概括作者笔下绿的特点,理解绿的象征意义。

  3、多元解读主题,感受优秀作品恒久的生命力 。

  教学重难点:

  理解绿的象征意义,感受优秀作品恒久的生命力 。

  教学方法:

  诵读感知、读写品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顾城有诗云:“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今天就让我们带着一双慧眼,一起去寻找那片绿,共同走进陆蠡的《囚绿记》。

  二、检查预*,积累字词:

  请大家在中找出下列字词,并注音:

  陆蠡( lǐ ) 涸辙( zhé ) 淅沥( xī ) 猗郁( ī ) 移徙( xǐ ) 婆娑 ( suō ) 瞥见( piē ) 蕈菌( xùn ) 揠苗助长( à )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题目为《囚绿记》,“绿”是指什么?“囚绿”是怎么回事?作者为什么“囚绿”?

  明确: “绿”指常春藤。

  “囚绿”是作者把常春藤的两条柔枝从窗子的破洞中牵进房间,让它垂在自己的书桌上,以便时时欣赏。

  “囚绿”是因为喜爱。

  2、课文哪几段是直接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请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短语概括。

  (赏绿)——囚绿——(释绿)——(念绿)

  四、细读课文,品味情感:

  1、 找出文中对绿的前后不同的称呼,看看不同的称呼反映出作者对绿的情感前后有什么不同的变化。尽量使用文中的词语来回答。(提示:运用圈点批注符号)

  赏绿 绿影 喜悦满足欢喜留恋

  囚绿 绿色 喜悦不快可怜恼怒

  释绿 绿囚 珍重祝福

  念绿 绿友 怀念

  2、找出文中直接描写常春藤的句子,并标上序号,品味作者笔下绿的特点。

  (1)囚禁前,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位绿友的精神风貌的?概括出这位绿友怎样的特点?(生命力旺盛 蓬勃 无拘无束)

  (2)囚禁后,作者又是如何描写这位绿友的精神风貌的?此时的它又有什么特点?

  (柔弱而蓬勃 向阳 固执)

  在自由自在的环境中,常春藤这位“绿友”活泼可爱,充满朝气;而囚禁后成了“病孩子”,但即使这样,它仍然十分固执,永不屈服。如此强烈的反差,如此鲜明的对比,作者仅仅是为了写“常春藤”吗?

  五、感知作者,深化主题:

  1、知人论世

  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1938年创办科学、文化综合性杂志《少年读物》。太*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联系作者简介,试从文中找出有关本文写作时代背景的句子。

  明确:13段

  2、齐读13段: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了。我们一起看看最后作者写了什么内容。这一段中最触动你的是哪一句话?

  (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我们回看课题,“囚绿”在这里发生变化了。

  变成了&nt;——“囚人”

  什么人? (*人。)

  *人有没有被屈服呢? (没有)

  请看这“绿”和“*人”之间,作者是如何将二者联系起来的?

  (运用象征手法,绿其实象征了不屈服于黑暗,渴望自由、阳光的*人。)

  蓬勃 ————希望、生命

  绿 象征(托物言志)

  向阳 ————自由、光明

  固执 ————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物) (志)

  小结:

  陆蠡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他不仅抒发了自己对绿的热爱,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精神,寄托了作家对民族未来的美好祝愿。 这种写作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的托物言志。

  3、归纳主题:

  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抒发了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颂扬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表达了对自由和光明的向往之情。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

  六、再读课文,发散思维:

  本文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

  (提示:从常春藤的身上和作者对绿的态度和方式上去思考。)

  1、困境中要坚强,冲破阻力才能成功。

  2、爱不一定要占有,真爱就应学会放手。

  3、世间的一切生命其实都是*等的,我们应该尊重生命。

  七、布置作业,课后练笔: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在寂寞中,常春藤不离不弃地陪伴着作者,这绿色的常春藤在作者的眼中已不是一株植物,而是一个老友,也许作者常常会与这位老友交谈。在“赏绿、囚绿、释绿、念绿”这几个部分中任选一部分,设计一组作者与常春藤的对话。

  要求:1、对话要符合作者在每个时段的心情。

  2、能体现绿的象征意义。

  3、语言要求生动形象。

囚绿记优秀教案3

  【指导思想】

  《囚绿记》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必修模块2)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自读课文。本单元以中外散文名篇为主要内容,单元设置的意图是通过阅读这一类散文,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其境,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体会作品所描绘的美景,比如本文就是一小串能够激发人对自由、生命向往的“绿”,由此进入一种审美境界,逐步增强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把“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作为语文教学阅读和鉴赏的总要求。

  【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单元要求及课文特点,我确立了本课教学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⑵学*象征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分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讨论总结时,可由文中的某些语句联系到本文的写作背景,进而加深对“绿”的认识,明白本文的主题。

  (2)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囚绿”后感情的变化,并且对于作者对绿的“爱”进行探讨,提出爱的正确方式。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实现这一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囚绿”后情感发生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矛盾复杂的心态,理解爱的真谛,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加上老师的适时引导和启发,学生完成一篇以此为话题的小作文,这一目标在课外能够实现。

  【教学重点和难点】

  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音韵和谐,情感真挚而且长于变化,必须通过朗读来体会它的魅力,进而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因此,如何“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就成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解决这一问题,我要求学生运用“复述

  法”和“圈点法”,复述作者“囚绿”的过程,圈点出表达作者爱绿的语句,再由老师总结。

  文章用笔细致入微,全文围绕“爱绿”展开,所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以及结合写作背景理解‘绿’的象征意义”既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解决这一问题我运用讨论点拨法,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加以点拨和总结,提出文章的主题。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对抒情散文并不陌生,他们在初中即有涉猎,学*中能够感受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音乐美,了解抒情散文的抒情特点及其艺术表现手法。就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说,在学*第一模块古代散文和现代诗的时候,我就要求他们采用“问题探究”的学*方式解读文本,因此,对现代散文更易通过品味语言,赏析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同时,有关“绿”的散文他们在*时的课外拓展阅读中也读过不少,例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朱自清的《绿》等等,这些知识储备为感受这篇散文的思想感情和文化气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由于学生的鉴赏还停留在零散的层面,对于散文中的象征手法还比较陌生,需要老师进行一些必要的点拨和引导,而且文章中的“绿”的象征意义也是一个难点,必要时需要老师一定的介入和点拨。

  【教学方法】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这里我要求学生各自朗读,在朗读过程中将学生带入一种“爱绿”的情境之中,能够更深刻的了解作者对“绿”的爱。

  2、讨论点拨法。讨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对于作者对绿的这种“爱”,学生畅谈看法,讨论“绿”的象征意义,老师在总结时结合相关背景点出文章的主题。讨论不仅能拉*学生与作者的心理距离,也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师的点拨则在关键处点燃思维火花,给他们一些必要的提示,拓展学生思路,画龙点睛。

  3、启发体验法。阅读是从感受和体验开始的,但学生的阅历有限,体验比较浅,所以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需要老师一定的启发。

  【教学过程】

  我将本课设计为一课时,在这一课中我首先以朗读带动课文的理解,理清思路,抓住作者在“囚绿”后对“绿”的情感变化这条主线,层层深入,主要用讨论点拨法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文中作者“爱绿”的原因,引出文章的主题。再由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感受体验法

  联系他们自己以及身边人的相似的经历或者体验,谈一下他们对于这种“爱”的感悟。下面我就本文的这一课时谈谈教学的流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首先以《故都的秋》中对北*秋日美景的回顾导入本课,因为学生刚刚学完《故都的秋》这篇文章,学生还沉浸在北国清净、悲凉的秋色之中,所以以《故都的秋》导入对本课北*夏日之“绿”的学*,会让学生觉得顺其自然,学生的审美感受也比较容易调动,这也完全符合本单元的学*要求“体会作品所描绘的美景,由此进入一种审美境界”。

  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刚刚欣赏了北国的秋色,在饱尝了故都的秋味之后,大家一定意犹未尽,对于北方的风光,还恋恋不舍,尤其对于北京这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还有很多期待。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一篇同样是描绘北*景色的文章──《囚绿记》,体会一下作者深沉的“爱绿”之情。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朗读。

  教师范读时的语气、语调、表情、体态都能作为一种“情感”的信息直接传递给学生,他们看得见、听得着,能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间接体验文章蕴涵的深刻的人生感悟,而学生的朗读作为一种个体性活动是对文本再创造的过程。

  2、理清思路:

  注意把握以下两个问题。

  (1)请学生复述“囚绿”的经过。

  (2)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圈点出表现作者对“绿”挚爱的语句。

  学生初读课文,一般只能对全文有大概的印象,而通过以上两个思考题,就能引导他们有目的地听读,集中注意力去梳理文章的内容。对于以上两个问题,学生在读完课文之后首先自己发表看法,同学之间互相补充。而学生的归纳不免零散,需要教师的整理和提炼,并作为板书,让学生清晰直观地了解行文的脉络,对全文有个整体的感知。

  三、析读、教读

  如果由教师一个人教授,学生密密麻麻地做笔记,这就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与新课标提倡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是背道而驰的。但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也不可能用正确的方法有效地阅读。所以在这一过程中我主要运用讨论点拨法。

  在“理清思路”这一环节,学生通过两个问题的解决,对全文的脉络已经熟悉了。为实

  现“学生把握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这一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两个问题安排学生讨论:

  1、囚绿后,“绿”有哪些变化,作者的情感又有怎样的变化?

  2、作者为什么对“绿”如此挚爱?

  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在课文中很容易找到答案。而对于第二个问题,老师可以自己先做一个示范:

  作者在文中不吝笔墨地赞美了“绿”,比如说:绿色是多么宝贵啊!它是生命。看到这里我就联想到欧亨利的一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不幸患上肺病的琼珊,心情低落。她说,等到那最后一片常春藤落叶的时候自己将死去。画家老贝尔曼为挽救她年轻的生命,在一个暴风雨之夜将象征着希望的“最后的叶子”画在了墙上,而他自己却因着凉死于肺病。老贝尔曼为了爱而死,为了生命而死,可算死得其所,而那最后一抹绿留给生者的是生活的希望,是战胜困难的勇气。

  学生根据老师的示范,以类似的方式来讨论,可能出现的答案是:绿色是希望,是慰安,是快乐,它还象征着爱和幸福,是人们追求光明的象征,它代表着猗郁的年华等等,老师以板书的形式做好归纳。

  学生讨论后老师归纳时给出象征手法的定义: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

  老师总结:作者在释绿的时候提到的“卢沟桥事件”正是本文的写作背景,联系当时*的现实情况,我们对“绿”的认识应该更进一步,它的不屈,它的顽强正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在预*课文的时候我们知道,作者正是因不屈于日本宪兵的迫害而遭酷刑逝世。作者对“绿”的歌颂正是对*人民在敌人的铁蹄下不屈不挠精神的颂赞。一篇文章文质优美固然重要,但好的文章贵在立意,它一定是充满着时代气息,并结合了作者鲜明的写作个性,能够撩拨起人们的阅读兴趣的,它往往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洗礼。

  四、知识拓展、提升

  作者对“绿”的爱是真诚而美好的,然而在“囚绿”的过程中,作者的感情又是复杂的。“囚绿”后,作者发现“绿”病损后,有一些后悔和内疚,但仍不放走它。在这里,作者对“绿”既怨怒又爱怜,既欲开释又难舍的两难心态表现得很到位。然而学生的阅历有限,对于这种情感很难把握到位,所以我安排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谈一谈自己类似的经历,说说自己当时的想法。

  老师讲庄子的寓言故事:鲁国的郊外飞来一只很大的海鸟,鲁国国君很喜欢,就必恭必

  敬把这只海鸟迎进了太庙,演奏《九韶》这样庄严的音乐取悦它,准备了美酒给它喝,宰羊牛给它吃,每天用这样的礼节仪式供奉,结果呢?这只海鸟目光迷离,神色忧郁,郁郁寡欢,三天就死了。

  老师总结:面对人生百态,面对种种冲突,有多少时候我们站在了他人的立场考虑事情?很多的纷争往往就是因为站在自我的立场,用自己狭隘的眼光去判断评价,造成了诸多的格格不入。

  结合寓言故事,运用启发体验法来引起学生的思索,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他们对“爱”也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这对于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很有帮助。

  五、课堂小结

  作者以他的生命唱出一曲绿色的歌,以不屈的意志去迎战敌人的刺刀。他通过对那一抹绿的歌唱,表达了对*人民坚贞不屈精神的赞扬,同时引发了我们现实的思考,无论怎样的境遇,我们都要克服生活的困难,像作者一样,用自己的生命照亮民族的心灵。

  六、布置作业

  1、再读全文,用心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矛盾的心情。

  2、完成小作文:对于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的做法你赞同吗?为什么?字数要求300字以上。

  七、评价与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在本课中,我主要抓住了作者对常春藤感情变化这条主线来结构全文的。设计的问题也很简单,所有的问题都围绕作者“爱绿”展开的,几个问题的设计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由作者对“绿”的爱升华到对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赞颂,从而指向文章主旨。

  在这一过程中我把思考空间的都留给了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既注意挖掘文章本身的深刻内容,也能够做好知识的拓展延伸,尤其是最后关于“爱”的探讨,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我觉得一堂课最重要的不在于老师讲了多少,而在于引导学生自己悟出了多少。并且,不管任何设计,都难以设计出学生的“精彩”,一旦他们的思想闸门打开,他们精神世界所迸发出的“深刻”、“独到”是远远超出老师的想象和设计的。在课堂上我们能够看到鲜活的思维,也要面临严格的考验,这需要我们老师不断的努力。

  【板书设计】

  遇绿──喜悦绿是生命、希望象征民族性格

  赞绿──留恋慰安、快乐看到民族希望

  囚绿──爱怜追求光明的性格赋予时代精神

  放绿──祝福永不屈服于黑暗寄托美好祝愿

  念绿──怀念

囚绿记优秀教案4

  第一课时

  学*目标:

  1。能通过圈点关键词句概括行文脉络。

  2。能揣摩抒写绿的形象的句子,探究绿的内涵。

  3。能通过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说出对本文主旨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理解绿的内涵和写作意图。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作家巴金曾这样评价他,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这是多高的评价!这位作家是谁呢?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囚绿记》的作者——陆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拜读他的这篇代表作,去触摸他那高尚的灵魂。

  二、读“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阅读文题,质疑猜读:初读文题,你会生发哪些问题?你最想了解些什么?

  (“绿”具体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作者要囚“绿”?绿是怎样被囚的?囚绿的结果怎样?帮助学生删减意义不大的问题,让学生明确问题也有主次之分)

  2。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阅读过程中注意圈点生字词):作者叙述了一件怎样的事情?请用一句话作简要概括。

  (作者叙述自己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

  3。再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在横线上填字分别概括事情的过程。方法:快速阅读,划出关键词句,用规定符号圈点勾画填写。

  绿——绿——囚绿——绿——绿

  (遇绿→赏绿→囚绿→释绿→怀绿)

  学生思考交流,所填字只要符合文意即可。

  三、读“绿”——品读悟情,感受绿的形象

  (一)初步感受绿的形象(囚绿前)

  1。通过对文章内容由概括到具体的了解,可以看出作者对绿有着怎样的情感态度?

  (喜爱之情)

  2。朗读悟情:哪些句子最能表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找出来,读一读,读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学生自由朗读,圈点批注。)

  3。作者为何对绿情有独钟?请你从文中找出表明原因的语句。

  明确:①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并不感到孤独,……(择绿的原因)

  ②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囚住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囚绿的原因)(齐声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4。创设情境,与绿对话:选用文中语句,以“我欣赏你,因为你是”的句式说话,表达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体会绿的形象。

  5。归纳总结绿的内涵:在这一阶段,作者心目中“绿”是的象征。

  (生命、希望、慰安、快乐)

  (二)深入感受绿的形象(囚绿后)

  1。“囚绿”后,作者对绿的认识又是怎样的?找出文段中描写囚绿后绿的形象的语句(用自己*惯的符号圈点批注)。思考:被囚的绿藤又是怎样的?其中你最有感触的是哪一处?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①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面长得更快。

  ②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③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④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2。深入探究绿的内涵:你对绿的形象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引导学生围绕最有感触处来感受绿的新形象。

  (总着朝窗外的方向)(可见绿具有“坚贞、执着、顽强不屈、向往自由、光明”的可贵精神。)

  3。总结归纳:在囚绿的日子里,绿藤所表现出的内在美震撼了作者。

  学生总批,教师总结:绿是自然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它是希望,是执著的使者。在作者的笔下,我们由浅入深,感受到了绿的自然之美、绿的执著之美,对绿的形象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四、读“情”——品析悟旨,探究写作意图

  1。对“囚绿”的行为,作者自称为“自私”,是一种“魔念”。有人认为不可理喻,有人认为可以理解,对此你又是如何理解的?(引导学生辩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2。朗读文章最后一段,引发思考: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表达一种怀念之情吗?方法:结合文中反映时代背景的有关信息,和作者简介资料等理解写作意图。

  自由讨论,达成共识,明确:除了怀念之外,作者在写此文章时,还有一种懊悔、自责,更有一种祈祝之情。作者希望有一天能重见常春藤,其实是在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至此,“绿”不仅仅是指那棵普通的“常春藤”了,它是“向往光明、自由、坚强不屈的广大人民”的象征,作者由绿及人,以此表达自己的心声。

  3。对本文主题的理解有几种不完全一致的说法,通过对文章的解读,谈谈你的看法。

  讨论明确:三种理解既有同又有异。第一种的主题似乎包容太多了,第二种没有从特定的写作背景去理解,第三种理解比较到位。

  五、读“人”——深情对话,抒写自我心声

  同学们,陆蠡,一个富有强烈爱憎的斗士,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借绿色呼喊出人民的心声,我们接触到了他那颗渴望光明、自由、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此时此刻,你想对他说点什么呢?

  六、布置作业

  请你模仿绿藤的口吻,以“朋友,我想对你说……”的句式对作者写一段话,表达绿藤对作者囚绿的理解之情。

  第二课时

  学*目标:

  1。能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作者与绿藤的故事片段。

  2。能比较熟练地运用符号给文章作批注。

  3。能从多角度对文章进行美点赏析。

  4。能通过比较阅读体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妙处。

  教学重点、难点:

  多角度赏析课文;从比较阅读中体会不同作家不同的“绿情”。

  教学过程:

  一、讲述故事:“我”与绿藤

  1。情境导入:悲欢离合往往是人与人之间的故事,草木非人,但它们却永恒地在演绎着生命的故事。作者和绿藤间有着怎样动人的镜头呢?请选择一个镜头,用生动的语言(不看书本)向大家讲述一下作者与绿藤的故事。

  组织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回忆课文,以第一人称再现作者与绿藤相处的情景。

  邀请两三位学生上台讲述。师生共同评价。

  二、美点追踪:探寻文章之美

  (一)陆蠡在《囚绿记》序里说:“我用文字的彩衣给它穿扮起来,犹如人们用美丽的衣服装扮一个灵魂。”也有人评价:“读他的作品,不仅感受到作家爱国主义感情在流动奔涌,而且在诗情画意和清词丽句中得到美的享受。”请你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一个角度进行美点赏析。

  (用规定或*惯符号,在阅读过程中随时圈点勾画作好批注。)

  1。语言表达角度:

  ①文字美:从清词丽句探寻语言之美。如:攀、固执、舒开等

  ②句子美:从矛盾心理的语句感受语言的含蓄之美。(结合课文练*三)

  2。思想内容角度:

  ①结合背景探究“绿”的多重象征含义。

  提示:“绿”的一般象征含义:生命、希望、慰安、快乐

  “绿”的深层象征含义:对自由光明的追求。

  “绿”的最高象征含义:中华民族在日寇的铁蹄下不屈的精神

  ②从“囚”字看文章的取题之妙。

  3。情感态度:

  ①从对绿的称呼变化看作者对绿的情感之美。

  ②从直接抒情的语句感受作者对绿的情感之美。(结合课文练*二)

  4。写作手法:

  ①从托物抒情看本文的写法之美

  ②从修辞角度看本文的写法之美

  …………

  教师巡视,学生圈点批注,交流评价。

  (二)。请你仿照《绿》这篇文章文后的“总评”,给本文写一段总批。

  三、关注生活:寻觅“身边之绿”

  同学们,绿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绿,而是缺少发现。课外,请大家去寻找一份让你感动的绿色,小到一片树叶,大到一片树林,用你的笔将它收藏起来(尝试多角度观察、多角度描写),可以是一首小诗,也可以是一篇文章,让我们时时享受绿色之美。

  四、推荐阅读

  《西湖漫笔》(宗璞);《五龙潭的绿》。

囚绿记优秀教案5

  学*目标:

  1、读一读

  2、画一画

  3、说一说

  4、赏一赏

  重点和难点

  1、掌握象征的写法。

  2、体会作者在行文中所表达的向往光明、顽强斗争的精神。

  学*过程:

  一、 导入:

  你喜欢绿色吗? 我们应该怎么对待绿色?

  二、朗读课文,圈点批注

  1、用“.”圈出文中生字、难字;

  2、用“O”在段首圈写出段落序号;

  3、用“——”在文中画出直接描写常春藤的语句;

  4、用“【】”批注表现常春藤特点的内容。

  三、整体感知:

  本文题目“囚绿记”作何解释,“囚绿”是怎么回事?作者为什么“囚绿”?

  四、理清层次

  在文中题目为“囚绿记”,课文中哪几段是写“囚绿”?“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寻绿(1 - 4)

  赏绿(5 - 7)

  囚绿(8 -12)

  放绿( 13)

  怀绿( 14)

  五、研读课文:

  1、请同学们逐段找出文中直接描写常春藤被囚之前、之后生长状况的句子,并说说表现了它什么样的特点

  2、绿藤被囚后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这说明了什么?

  六、探究写法;

  1、【知识链接】

  ① 陆蠡其人:(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1942年,因出版抗日书籍,被捕,刑审数日,受尽酷刑,英勇不屈,年仅34岁。从一介书生到抗日英烈,34岁短暂的生命有如燃烧的流星,划过漫漫夜空,爆出了美丽耀眼的火花。

  ②陆蠡其时其文: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时值日寇入侵,“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本文写于1938年,当时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困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烦,不能不生发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

  2、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

  七、拓展延伸:

  1、本文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

  2、观赏名人事例及视频,激发正能量。


囚绿记优秀教案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囚绿记优秀教案 (菁华5篇)(扩展1)

——《囚绿记》优秀教案 (菁华3篇)

《囚绿记》优秀教案1

  【指导思想】

  《囚绿记》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必修模块2)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自读课文。本单元以中外散文名篇为主要内容,单元设置的意图是通过阅读这一类散文,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其境,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体会作品所描绘的美景,比如本文就是一小串能够激发人对自由、生命向往的“绿”,由此进入一种审美境界,逐步增强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把“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作为语文教学阅读和鉴赏的总要求。

  【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单元要求及课文特点,我确立了本课教学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⑵学*象征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分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讨论总结时,可由文中的某些语句联系到本文的写作背景,进而加深对“绿”的认识,明白本文的主题。

  (2)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囚绿”后感情的变化,并且对于作者对绿的“爱”进行探讨,提出爱的正确方式。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实现这一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囚绿”后情感发生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矛盾复杂的心态,理解爱的真谛,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加上老师的适时引导和启发,学生完成一篇以此为话题的小作文,这一目标在课外能够实现。

  【教学重点和难点】

  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音韵和谐,情感真挚而且长于变化,必须通过朗读来体会它的魅力,进而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因此,如何“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就成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解决这一问题,我要求学生运用“复述

  法”和“圈点法”,复述作者“囚绿”的过程,圈点出表达作者爱绿的语句,再由老师总结。

  文章用笔细致入微,全文围绕“爱绿”展开,所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以及结合写作背景理解‘绿’的象征意义”既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解决这一问题我运用讨论点拨法,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加以点拨和总结,提出文章的主题。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对抒情散文并不陌生,他们在初中即有涉猎,学*中能够感受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音乐美,了解抒情散文的抒情特点及其艺术表现手法。就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说,在学*第一模块古代散文和现代诗的时候,我就要求他们采用“问题探究”的学*方式解读文本,因此,对现代散文更易通过品味语言,赏析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同时,有关“绿”的散文他们在*时的课外拓展阅读中也读过不少,例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朱自清的《绿》等等,这些知识储备为感受这篇散文的思想感情和文化气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由于学生的鉴赏还停留在零散的层面,对于散文中的象征手法还比较陌生,需要老师进行一些必要的点拨和引导,而且文章中的“绿”的象征意义也是一个难点,必要时需要老师一定的介入和点拨。

  【教学方法】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这里我要求学生各自朗读,在朗读过程中将学生带入一种“爱绿”的情境之中,能够更深刻的了解作者对“绿”的爱。

  2、讨论点拨法。讨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对于作者对绿的这种“爱”,学生畅谈看法,讨论“绿”的象征意义,老师在总结时结合相关背景点出文章的主题。讨论不仅能拉*学生与作者的心理距离,也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师的点拨则在关键处点燃思维火花,给他们一些必要的提示,拓展学生思路,画龙点睛。

  3、启发体验法。阅读是从感受和体验开始的,但学生的阅历有限,体验比较浅,所以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需要老师一定的启发。

  【教学过程】

  我将本课设计为一课时,在这一课中我首先以朗读带动课文的理解,理清思路,抓住作者在“囚绿”后对“绿”的情感变化这条主线,层层深入,主要用讨论点拨法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文中作者“爱绿”的原因,引出文章的主题。再由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感受体验法,联系他们自己以及身边人的相似的经历或者体验,谈一下他们对于这种“爱”的感悟。下面我就本文的这一课时谈谈教学的流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首先以《故都的秋》中对北*秋日美景的回顾导入本课,因为学生刚刚学完《故都的秋》这篇文章,学生还沉浸在北国清净、悲凉的秋色之中,所以以《故都的秋》导入对本课北*夏日之“绿”的学*,会让学生觉得顺其自然,学生的审美感受也比较容易调动,这也完全符合本单元的学*要求“体会作品所描绘的美景,由此进入一种审美境界”。

  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刚刚欣赏了北国的秋色,在饱尝了故都的秋味之后,大家一定意犹未尽,对于北方的风光,还恋恋不舍,尤其对于北京这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还有很多期待。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一篇同样是描绘北*景色的文章──《囚绿记》,体会一下作者深沉的“爱绿”之情。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朗读。

  教师范读时的语气、语调、表情、体态都能作为一种“情感”的信息直接传递给学生,他们看得见、听得着,能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间接体验文章蕴涵的深刻的人生感悟,而学生的朗读作为一种个体性活动是对文本再创造的过程。

  2、理清思路:

  注意把握以下两个问题。

  (1)请学生复述“囚绿”的经过。

  (2)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圈点出表现作者对“绿”挚爱的语句。

  学生初读课文,一般只能对全文有大概的印象,而通过以上两个思考题,就能引导他们有目的地听读,集中注意力去梳理文章的内容。对于以上两个问题,学生在读完课文之后首先自己发表看法,同学之间互相补充。而学生的归纳不免零散,需要教师的整理和提炼,并作为板书,让学生清晰直观地了解行文的脉络,对全文有个整体的感知。

  三、析读、教读

  如果由教师一个人教授,学生密密麻麻地做笔记,这就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与新课标提倡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是背道而驰的。但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也不可能用正确的方法有效地阅读。所以在这一过程中我主要运用讨论点拨法。

  在“理清思路”这一环节,学生通过两个问题的解决,对全文的脉络已经熟悉了。为实

  现“学生把握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这一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两个问题安排学生讨论:

  1、囚绿后,“绿”有哪些变化,作者的情感又有怎样的变化?

  2、作者为什么对“绿”如此挚爱?

  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在课文中很容易找到答案。而对于第二个问题,老师可以自己先做一个示范:

  作者在文中不吝笔墨地赞美了“绿”,比如说:绿色是多么宝贵啊!它是生命。看到这里我就联想到欧亨利的一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不幸患上肺病的琼珊,心情低落。她说,等到那最后一片常春藤落叶的时候自己将死去。画家老贝尔曼为挽救她年轻的生命,在一个暴风雨之夜将象征着希望的“最后的叶子”画在了墙上,而他自己却因着凉死于肺病。老贝尔曼为了爱而死,为了生命而死,可算死得其所,而那最后一抹绿留给生者的是生活的希望,是战胜困难的勇气。

  学生根据老师的示范,以类似的方式来讨论,可能出现的答案是:绿色是希望,是慰安,是快乐,它还象征着爱和幸福,是人们追求光明的象征,它代表着猗郁的年华等等,老师以板书的形式做好归纳。

  学生讨论后老师归纳时给出象征手法的定义: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

  老师总结:作者在释绿的时候提到的“卢沟桥事件”正是本文的写作背景,联系当时*的现实情况,我们对“绿”的认识应该更进一步,它的不屈,它的顽强正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在预*课文的时候我们知道,作者正是因不屈于日本宪兵的迫害而遭酷刑逝世。作者对“绿”的歌颂正是对*人民在敌人的铁蹄下不屈不挠精神的颂赞。一篇文章文质优美固然重要,但好的文章贵在立意,它一定是充满着时代气息,并结合了作者鲜明的写作个性,能够撩拨起人们的阅读兴趣的,它往往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洗礼。

  四、知识拓展、提升

  作者对“绿”的爱是真诚而美好的,然而在“囚绿”的过程中,作者的感情又是复杂的。“囚绿”后,作者发现“绿”病损后,有一些后悔和内疚,但仍不放走它。在这里,作者对“绿”既怨怒又爱怜,既欲开释又难舍的两难心态表现得很到位。然而学生的阅历有限,对于这种情感很难把握到位,所以我安排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谈一谈自己类似的经历,说说自己当时的想法。

  老师讲庄子的寓言故事:鲁国的郊外飞来一只很大的海鸟,鲁国国君很喜欢,就必恭必

  敬把这只海鸟迎进了太庙,演奏《九韶》这样庄严的音乐取悦它,准备了美酒给它喝,宰羊牛给它吃,每天用这样的礼节仪式供奉,结果呢?这只海鸟目光迷离,神色忧郁,郁郁寡欢,三天就死了。

  老师总结:面对人生百态,面对种种冲突,有多少时候我们站在了他人的立场考虑事情?很多的纷争往往就是因为站在自我的立场,用自己狭隘的眼光去判断评价,造成了诸多的格格不入。

  结合寓言故事,运用启发体验法来引起学生的思索,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他们对“爱”也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这对于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很有帮助。

  五、课堂小结

  作者以他的生命唱出一曲绿色的歌,以不屈的意志去迎战敌人的刺刀。他通过对那一抹绿的歌唱,表达了对*人民坚贞不屈精神的赞扬,同时引发了我们现实的思考,无论怎样的境遇,我们都要克服生活的困难,像作者一样,用自己的生命照亮民族的心灵。

  六、布置作业

  1、再读全文,用心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矛盾的心情。

  2、完成小作文:对于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的做法你赞同吗?为什么?字数要求300字以上。

  七、评价与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在本课中,我主要抓住了作者对常春藤感情变化这条主线来结构全文的。设计的问题也很简单,所有的问题都围绕作者“爱绿”展开的,几个问题的设计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由作者对“绿”的爱升华到对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赞颂,从而指向文章主旨。

  在这一过程中我把思考空间的都留给了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既注意挖掘文章本身的深刻内容,也能够做好知识的拓展延伸,尤其是最后关于“爱”的探讨,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我觉得一堂课最重要的不在于老师讲了多少,而在于引导学生自己悟出了多少。并且,不管任何设计,都难以设计出学生的“精彩”,一旦他们的思想闸门打开,他们精神世界所迸发出的“深刻”、“独到”是远远超出老师的想象和设计的。在课堂上我们能够看到鲜活的思维,也要面临严格的考验,这需要我们老师不断的努力。

  【板书设计】

  遇绿──喜悦绿是生命、希望象征民族性格

  赞绿──留恋慰安、快乐看到民族希望

  囚绿──爱怜追求光明的性格赋予时代精神

  放绿──祝福永不屈服于黑暗寄托美好祝愿

  念绿──怀念

《囚绿记》优秀教案2

  【学*目标】

  1、学*象征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题;

  2、学*从品味关键句入手把握文章主旨的方法。

  3、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重点难点】

  1、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

  2、理解“绿”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予“绿”的深刻思想内涵。

  【学法指导】

  批注法与讨论法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

  陆蠡(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大学毕业后,当过教师,做过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上海沦陷后,继续留在上海从事进步的文化工作,后**本宪兵逮捕,惨遭杀害,时年34岁。

  陆蠡是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家。他的散文善于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出某种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透出了作者真诚、淳朴心灵的闪光,作品大都关注现实社会和下层人民的贫穷疾苦,表现出作家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和可贵品格。出版的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和〈〈囚绿记〉〉。

  【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piē见涸辙移徙急不xiá择

  婆suō猗郁 蕈菌yà苗助长

  (2)将文中体现作者对绿喜爱的语句画上横线,并仔细朗读体会。

  二、能力提升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为什么要“囚绿”?哪几段是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各写了什么?请理清下列线索,并划分结构层次。

  绿→绿→绿→绿

  (二)研读课文,自主学*与合作探究。

  1、你最喜欢哪一部分?请用下列的方式研读课文。

  从字词的妙用、句子的修辞方法、句子的表达方式(抒情)等多方面赏析本文优美的语言并记下你的阅读体验,做旁批。(不少于四条)

  2、先独立思考,思考不出的问题可求助你的伙伴。

  ①囚绿后,“绿”有哪些变化,作者的情感又有怎样的变化?

  ②对囚绿的行为你是怎么理解的?说出你独到的想法。

  ③对被囚的“绿友”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这一现象,你有什么想法?

  ④在作者眼里,绿枝条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作者为什么那么爱绿?

  ⑤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

  (三)拓展延伸

  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象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1、你认为礁石具有哪些特点?

  2、诗中的哪个字你最欣赏?为什么?

《囚绿记》优秀教案3

  学*目标:

  1、读一读

  2、画一画

  3、说一说

  4、赏一赏

  重点和难点

  1、掌握象征的写法。

  2、体会作者在行文中所表达的向往光明、顽强斗争的精神。

  学*过程:

  一、 导入:

  你喜欢绿色吗? 我们应该怎么对待绿色?

  二、朗读课文,圈点批注

  1、用“ ”圈出文中生字、难字;

  2、用“O”在段首圈写出段落序号;

  3、用“——”在文中画出直接描写常春藤的语句;

  4、用“【】”批注表现常春藤特点的内容。

  三、整体感知:

  本文题目“囚绿记”作何解释,“囚绿”是怎么回事?作者为什么“囚绿”?

  四、理清层次

  在文中题目为“囚绿记”,课文中哪几段是写“囚绿”?“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寻绿(1 — 4)

  赏绿(5 — 7)

  囚绿(8 —12)

  放绿( 13)

  怀绿( 14)

  五、研读课文:

  1、请同学们逐段找出文中直接描写常春藤被囚之前、之后生长状况的句子,并说说表现了它什么样的特点

  2、绿藤被囚后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这说明了什么?

  六、探究写法;

  1、【知识链接】

  ① 陆蠡其人:(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1942年,因出版抗日书籍,被捕,刑审数日,受尽酷刑,英勇不屈,年仅34岁。从一介书生到抗日英烈,34岁短暂的生命有如燃烧的流星,划过漫漫夜空,爆出了美丽耀眼的火花。

  ②陆蠡其时其文: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时值日寇入侵,“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本文写于1938年,当时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困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烦,不能不生发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

  2、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

  七、拓展延伸:

  1、本文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

  2、观赏名人事例及视频,激发正能量。


囚绿记优秀教案 (菁华5篇)(扩展2)

——囚绿记优秀教案范本5份

  囚绿记优秀教案 1

  教学目标:

  朗读以悟情 品析以释旨 续写以练笔

  教学方法:

  整体感知 读写赏悟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并释题

  1、“囚”是什么意思?

  2、“绿”是指什么?

  明确:绿色的常春藤

  3、那么“囚绿”是怎么一回事呢?(用文中的话回答)

  明确: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更亲密。

  二、选读语段,体悟感情

  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这样做表现了他对“绿”有怎么样的感情吗?

  明确:喜爱

  2、请你找出文中体现作者对绿喜爱的语段内容,并酝酿一下如何有感情地把它朗读出来。

  (1)学生找出体现作者喜爱绿的语段,并轻声地朗读。

  (2)小组内先交流朗读,然后讨论如何朗读更好。

  (3)全班同学交流朗读,体会作者对“绿”的感情。

  三、圈画语句,品悟文旨

  1、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那么,作者为何对绿有如此之情,请你从文中找出表明原因的语句。

  明确: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并不感到孤独,……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囚住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齐声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还有没有其它的缘故呢?请你找出文中能体现作品。写作背景时间的语句。

  明确:卢沟桥事件发生了。……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终于在一天早晨……。离开北*一些年了。……

  3、哪个同学能说说中国的这段历史呢?

  4、面对列强入侵,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能无动于衷吗?他写这篇文章真得就没“别有用心”吗?请你从文中圈画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而又富有哲理的语句,然后在文旁进行批注。

  (1)小组先进行讨论圈画出“言外之意”的语句。

  (2)然后各人再进行批注。

  (3)朗读交流批注情况,教师作好点拔小结。

  (4)填写句子:

  作者通过写在北*一段生活中“囚绿”的小故事,通过一株不屈于黑暗而永向光明的常春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续写一段话,锻炼。写作能力

  1、作者离开北*之时: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请你结合文意,接着这句话“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一下这一株被‘囚禁’多日的常春藤重见阳光的情态”。

  2、交流。写作情况。

  3、师根据情况作好。

  总结。

  写在后面的话:新的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来说,我认为最重要一点是教给学生听说读写的方法,教给学生品悟文章意旨的方法,指导学生怎么样地整体地把握文章的。写作主旨,而不是把文章肢解,去一句句地分析,去一词一词地分析,搞得零零碎碎,文不成文,意不见旨,把文章的整体美破坏无形。到最后学生:听文不清,说文不畅,读文无情,写文无意,到如此地步,实在是教者的悲哀!

  囚绿记优秀教案 2

  【导入课文】

  我们的世界五彩缤纷,由于文化传统和民族*俗的不同,每一种色彩被人们赋予不同的象征意义。

  红色象征喜庆、吉祥、革命、成功。

  黄色象征丰饶、华丽、富贵、尊崇。

  紫色象征高贵、典雅、神秘、浪漫。

  白色象征纯洁、神圣,也象征恐怖与死亡。

  那么绿呢?

  绿色是植物的颜色,它是生命的赞歌。

  绿色是春天的象征,代表着和*与希望。

  今天学*《囚绿记》,在这篇课文中,“绿”是指什么?它的象征意义是什么?作者与绿是什么关系?他又为什么要“囚绿”?文章为什么以“囚绿记”为题?这些都是我们要讨论的。

  先看作者的介绍。(幻灯片,略)

  我们已经预*了课文。“绿”是全文描写的对象,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囚绿”是其中一个环节,请用“×绿”式动宾结构,理出本文的写作思路,划分文章的层次结构。

  本文的层次结构

  1.喜绿(1-4)

  2.赏绿(5-7)

  3.囚绿(6-12)

  4.放绿(13)

  5.怀绿(14)

  这篇文章是一篇状物抒情散文,它的每一个层次的展开,都或隐或显地表达了某种感觉、感受和感情,这种抒情的因素是伴随着写景状物并贯穿课文始终的,因此要体会在不同段落里作者情感的不同表现。下面我们在课文中找一找,在每一个环节,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第一部分有没有表达作者情感因素的语句?(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所以第一部分怎么概括作者的心情:喜悦。

  第二部分有哪些语句表达作者的情感?怀念,欢喜,快活,留恋,爱

  其中哪一个词用得最多?欢喜

  其次呢?怀念

  第三部分:这个部分的情感比较复杂,(学生读,讨论)既有可怜、可惜、爱抚、善意的一面,又有自私、恼怒、魔念的一面。

  第四部分:珍重 祝福

  第五部分:怀念

  作者情感的变化都是缘自对绿的喜爱,他对绿的囚系也是因为要亲*绿。这种对绿的喜爱是文章感情的基调。

  那么作者为什么这么喜欢绿?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启发我们思考?

  第5段:绿色是多么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这是从绿本身来说的,绿是生命力的象征,是希望的象征,是快乐的源泉。

  那么从作者主观上来说,有没有什么原因?文中有没有表现作者当时的处境的语句?

  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原;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

  既然如此,他就需要有精神的陪伴,需要安慰,需要有人和他交流,和他“对语”

  课文既然划分为喜绿、赏绿、囚绿、放绿、怀绿五个层次,可为什么作者给文章命名为“囚绿记”?

  1、从表现主题的角度看,“囚绿”这一层最能表现“绿”的性格特点,那就是“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屈服于黑暗”这种执著地追求自由的精神。

  2、从时代背景方面看,当时中国已经爆发了抗日战争,***主义大举侵占我国领土,中华民族亟需发扬常春藤的不屈服于外来压迫的精神和勇气。

  3、从文章内容方面看,囚绿这一层内容最丰富,绿枝条生命变化和作者心情的起伏都最复杂,表达方式也最多样,在文章中分量最重。

  4、从结构上看,这一部分是文中的转折,叙事有了波澜起伏。如果只写作者喜欢绿而无甚变化,则流于*铺直叙。

  在作者眼里,绿枝条有着哪些性格特点?

  (1)文章第7段,绿枝条是美好的事物,它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有着纤细的脉络,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它的绿影给人带来喜悦和满足,它是大自然对人的恩赐。

  (2)它又有柔弱的一面,一旦失去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它惹人怜爱。

  (3)它又有倔强、执著的性格,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它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它是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这些性格特点是不是都是现实生活中的绿枝条的特点?不是,这些特点既有现实的一面,又有作者想象和美化的一面,具有人格化的特征,作者是把它当作人来写的。

  学*课文中的状物描写

  (第7段,朗读)

  (1)形态:柔软的卷须 折叠着的嫩叶 纤细的脉络

  (2)动态:伸开、攀住、舒开 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3)颜色(变化):变青,变老

  那么状物是不是目的?不是,目的是什么?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状物的目的都是为了抒情。通过这种状物,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对绿色之爱,对绿色的留恋。但这不是直接抒情,而是间接抒情,是寓情于景的写法。文章中有没有直接抒情,最集中的直接抒情在哪一段?第5段(略),这就是直抒胸臆的写法。

  第11段作者把不放走绿枝条归咎于心中的“魔念”,你认为魔念指的是什么?

  魔念是指作者心中自私、偏执的心理,心中如果有了魔念,就会做出违反常理的事来。有的人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每个人心中都可能有魔念,我们要不断地克服魔念,才能逐渐成长为一个纯粹的人。

  文章对成语“涸辙之鲋”“揠苗助长”的运用有什么特点

  作者将“涸辙之鲋”压缩成“涸辙”,用来修饰“鱼”,又暗含“涸辙之鲋,急谋升斗之水”的典故。

  “揠苗助长”本是贬义词,在这里用作褒义,表达了作者对常春藤生长的期盼非常急切的心情。

  成语活用是指根据实际需要,以成语原型为基础而采取的变通用法。如:“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是成语的扩充;“旁观者未必清”“眼见未必为实”是成语的反用;当前广告中的“默默无蚊(闻)”(某蚊香广告)、“随心所浴(欲)” (某热水器广告)等是成语的改字。但成语的任意活用会造成语言的混乱,成语更不能误用。

  【课外练*】

  用拟人的手法描写一种植物,力求写出事物的特征。(100字左右)

  囚绿记优秀教案 3

  【指导思想】

  《囚绿记》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教科书(必修模块2)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自读课文。本单元以中外散文名篇为主要内容,单元设置的意图是通过阅读这一类散文,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其境,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体会作品所描绘的美景,比如本文就是一小串能够激发人对自由、生命向往的“绿”,由此进入一种审美境界,逐步增强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把“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作为语文教学阅读和鉴赏的总要求。

  【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单元要求及课文特点,我确立了本课教学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⑵学*象征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分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讨论总结时,可由文中的某些语句联系到本文的写作背景,进而加深对“绿”的认识,明白本文的主题。

  (2)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囚绿”后感情的变化,并且对于作者对绿的“爱”进行探讨,提出爱的正确方式。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实现这一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囚绿”后情感发生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矛盾复杂的心态,理解爱的真谛,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加上老师的适时引导和启发,学生完成一篇以此为话题的小作文,这一目标在课外能够实现。

  【教学重点和难点】

  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音韵和谐,情感真挚而且长于变化,必须通过朗读来体会它的魅力,进而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因此,如何“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就成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解决这一问题,我要求学生运用“复述

  法”和“圈点法”,复述作者“囚绿”的过程,圈点出表达作者爱绿的语句,再由老师总结。

  文章用笔细致入微,全文围绕“爱绿”展开,所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以及结合写作背景理解‘绿’的象征意义”既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解决这一问题我运用讨论点拨法,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加以点拨和总结,提出文章的主题。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对抒情散文并不陌生,他们在初中即有涉猎,学*中能够感受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音乐美,了解抒情散文的抒情特点及其艺术表现手法。就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说,在学*第一模块古代散文和现代诗的时候,我就要求他们采用“问题探究”的学*方式解读文本,因此,对现代散文更易通过品味语言,赏析作者通过景物描写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同时,有关“绿”的散文他们在*时的课外拓展阅读中也读过不少,例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朱自清的《绿》等等,这些知识储备为感受这篇散文的思想感情和文化气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由于学生的鉴赏还停留在零散的层面,对于散文中的象征手法还比较陌生,需要老师进行一些必要的点拨和引导,而且文章中的“绿”的象征意义也是一个难点,必要时需要老师一定的介入和点拨。

  【教学方法】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这里我要求学生各自朗读,在朗读过程中将学生带入一种“爱绿”的情境之中,能够更深刻的了解作者对“绿”的爱。

  2、讨论点拨法。讨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对于作者对绿的这种“爱”,学生畅谈看法,讨论“绿”的象征意义,老师在总结时结合相关背景点出文章的主题。讨论不仅能拉*学生与作者的心理距离,也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师的点拨则在关键处点燃思维火花,给他们一些必要的提示,拓展学生思路,画龙点睛。

  3、启发体验法。阅读是从感受和体验开始的,但学生的阅历有限,体验比较浅,所以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需要老师一定的启发。

  【教学过程】

  我将本课设计为一课时,在这一课中我首先以朗读带动课文的理解,理清思路,抓住作者在“囚绿”后对“绿”的情感变化这条主线,层层深入,主要用讨论点拨法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文中作者“爱绿”的原因,引出文章的主题。再由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感受体验法

  联系他们自己以及身边人的相似的经历或者体验,谈一下他们对于这种“爱”的感悟。下面我就本文的这一课时谈谈教学的流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首先以《故都的秋》中对北*秋日美景的回顾导入本课,因为学生刚刚学完《故都的秋》这篇文章,学生还沉浸在北国清净、悲凉的秋色之中,所以以《故都的秋》导入对本课北*夏日之“绿”的学*,会让学生觉得顺其自然,学生的审美感受也比较容易调动,这也完全符合本单元的学*要求“体会作品所描绘的美景,由此进入一种审美境界”。

  导语设计:同学们,我们刚刚欣赏了北国的秋色,在饱尝了故都的秋味之后,大家一定意犹未尽,对于北方的风光,还恋恋不舍,尤其对于北京这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还有很多期待。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一篇同样是描绘北*景色的文章──《囚绿记》,体会一下作者深沉的“爱绿”之情。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朗读。

  教师范读时的语气、语调、表情、体态都能作为一种“情感”的信息直接传递给学生,他们看得见、听得着,能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间接体验文章蕴涵的深刻的人生感悟,而学生的朗读作为一种个体性活动是对文本再创造的过程。

  2、理清思路:

  注意把握以下两个问题。

  (1)请学生复述“囚绿”的经过。

  (2)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圈点出表现作者对“绿”挚爱的语句。

  学生初读课文,一般只能对全文有大概的印象,而通过以上两个思考题,就能引导他们有目的地听读,集中注意力去梳理文章的内容。对于以上两个问题,学生在读完课文之后首先自己发表看法,同学之间互相补充。而学生的归纳不免零散,需要教师的整理和提炼,并作为板书,让学生清晰直观地了解行文的脉络,对全文有个整体的感知。

  三、析读、教读

  如果由教师一个人教授,学生密密麻麻地做笔记,这就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与新课标提倡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是背道而驰的。但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也不可能用正确的方法有效地阅读。所以在这一过程中我主要运用讨论点拨法。

  在“理清思路”这一环节,学生通过两个问题的解决,对全文的脉络已经熟悉了。为实

  现“学生把握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这一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两个问题安排学生讨论:

  1、囚绿后,“绿”有哪些变化,作者的情感又有怎样的变化?

  2、作者为什么对“绿”如此挚爱?

  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在课文中很容易找到答案。而对于第二个问题,老师可以自己先做一个示范:

  作者在文中不吝笔墨地赞美了“绿”,比如说:绿色是多么宝贵啊!它是生命。看到这里我就联想到欧亨利的一篇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不幸患上肺病的琼珊,心情低落。她说,等到那最后一片常春藤落叶的时候自己将死去。画家老贝尔曼为挽救她年轻的生命,在一个暴风雨之夜将象征着希望的“最后的叶子”画在了墙上,而他自己却因着凉死于肺病。老贝尔曼为了爱而死,为了生命而死,可算死得其所,而那最后一抹绿留给生者的是生活的希望,是战胜困难的勇气。

  学生根据老师的示范,以类似的方式来讨论,可能出现的答案是:绿色是希望,是慰安,是快乐,它还象征着爱和幸福,是人们追求光明的象征,它代表着猗郁的年华等等,老师以板书的形式做好归纳。

  学生讨论后老师归纳时给出象征手法的定义: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

  老师总结:作者在释绿的时候提到的“卢沟桥事件”正是本文的写作背景,联系当时中国的现实情况,我们对“绿”的认识应该更进一步,它的不屈,它的顽强正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在预*课文的时候我们知道,作者正是因不屈于日本宪兵的迫害而遭酷刑逝世。作者对“绿”的歌颂正是对中国人民在敌人的铁蹄下不屈不挠精神的颂赞。一篇文章文质优美固然重要,但好的文章贵在立意,它一定是充满着时代气息,并结合了作者鲜明的写作个性,能够撩拨起人们的阅读兴趣的,它往往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洗礼。

  四、知识拓展、提升

  作者对“绿”的爱是真诚而美好的,然而在“囚绿”的过程中,作者的感情又是复杂的。“囚绿”后,作者发现“绿”病损后,有一些后悔和内疚,但仍不放走它。在这里,作者对“绿”既怨怒又爱怜,既欲开释又难舍的两难心态表现得很到位。然而学生的阅历有限,对于这种情感很难把握到位,所以我安排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谈一谈自己类似的经历,说说自己当时的想法。

  老师讲庄子的寓言故事:鲁国的郊外飞来一只很大的海鸟,鲁国国君很喜欢,就必恭必

  敬把这只海鸟迎进了太庙,演奏《九韶》这样庄严的音乐取悦它,准备了美酒给它喝,宰羊牛给它吃,每天用这样的礼节仪式供奉,结果呢?这只海鸟目光迷离,神色忧郁,郁郁寡欢,三天就死了。

  老师总结:面对人生百态,面对种种冲突,有多少时候我们站在了他人的立场考虑事情?很多的纷争往往就是因为站在自我的立场,用自己狭隘的眼光去判断评价,造成了诸多的格格不入。

  结合寓言故事,运用启发体验法来引起学生的思索,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他们对“爱”也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这对于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很有帮助。

  五、课堂小结

  作者以他的生命唱出一曲绿色的歌,以不屈的意志去迎战敌人的刺刀。他通过对那一抹绿的歌唱,表达了对中国人民坚贞不屈精神的赞扬,同时引发了我们现实的思考,无论怎样的境遇,我们都要克服生活的困难,像作者一样,用自己的生命照亮民族的心灵。

  六、布置作业

  1、再读全文,用心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矛盾的心情。

  2、完成小作文:对于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的做法你赞同吗?为什么?字数要求300字以上。

  七、评价与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在本课中,我主要抓住了作者对常春藤感情变化这条主线来结构全文的。设计的问题也很简单,所有的问题都围绕作者“爱绿”展开的,几个问题的设计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由作者对“绿”的爱升华到对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赞颂,从而指向文章主旨。

  在这一过程中我把思考空间的都留给了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既注意挖掘文章本身的深刻内容,也能够做好知识的拓展延伸,尤其是最后关于“爱”的探讨,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我觉得一堂课最重要的不在于老师讲了多少,而在于引导学生自己悟出了多少。并且,不管任何设计,都难以设计出学生的“精彩”,一旦他们的思想闸门打开,他们精神世界所迸发出的“深刻”、“独到”是远远超出老师的想象和设计的。在课堂上我们能够看到鲜活的思维,也要面临严格的考验,这需要我们老师不断的努力。

  【板书设计】

  遇绿──喜悦绿是生命、希望象征民族性格

  赞绿──留恋慰安、快乐看到民族希望

  囚绿──爱怜追求光明的性格赋予时代精神

  放绿──祝福永不屈服于黑暗寄托美好祝愿

  念绿──怀念

  囚绿记优秀教案 4

  【学*目标】

  1、把握文章抒情线索。

  2、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重点、难点)

  3、树立积极的生命价值观。(重点)

  【课前准备】

  1、学生认真预*课文。

  2、学生合作搜集艺术家勇于面对苦难的例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整备】

  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绿色图片导入

  看到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让我们来看看陆蠡对绿的感受与认识跟我们的有什么异同?

  二、作者、写作背景简介

  三、生根据问题进行文本探究

  1、请说说本文的抒情线索,并根据文章线索填空。

  2、“绿”象征什么?你认为“绿”在文中具体可以指什么?

  3、本文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

  四、把握文章的抒情线索

  请说说本文的抒情线索,并根据文章线索填空。

  抒情线索:恋绿(1~4)赏绿(5~7)囚绿(8~12)释绿(13)

  思绿(14)环环相扣,层层铺垫!

  五、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

  “绿”被囚住后的生长状况如何?“绿”象征什么?你认为“绿”在文中具体可以指什么(联系背景)?

  明确:

  象征对光明、和*的向往。意蕴:

  1、向往光明和自由、坚贞不屈的作者本人!

  2、蒙难、渴望自由与和*的北*的人们!

  3、日寇铁蹄下坚强不屈的中华民族!

  六、拓展延伸

  1、本文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

  其实我们每个人就是一抹绿色,免不了要被生活的苦难和痛苦囚住。遗憾的是,有的没有能够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枯萎了!就以一些作家艺术家为例吧……

  2、你能举出一些被人生的苦难“囚住”了但“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常春藤”吗?

  生自由发言。应该知道的有司马迁、张海迪、史铁生、海伦・凯勒、保尔・柯察金、苏轼、李白等。

  3、总结语:

  配以一些图片总结:

  ⑴浩瀚的大海正是因为有了礁石,才激起了美丽的浪花。(古希腊格言)

  ⑵生活的磨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⑶在苦难面前抬起你自信的头颅!永不言败!

  ⑷永不屈服于黑暗!

  ⑸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艺术家的心灵和灵魂大都是纯净、复杂、深邃又有很多有痛苦的,有一些人自杀了,原因虽然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对自己对人类对这个世界感到绝望。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有一颗追求***之心,拥抱善良和纯真,善待生命,珍视生命,善待他人和世界,像司马迁、张海迪、史铁生、海伦・凯勒、保尔・柯察金一样,在人生的风风雨雨里,让生命之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4、结束语(生齐读):

  当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住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落!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囚绿记优秀教案 5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3、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教学设想:

  1、这是一篇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优美。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2、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事迹的介绍,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一常春藤盆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一常春藤盆栽。)

  同学们知道这种盆景植物的名称吗?(常春藤)这是老师喜欢的一种植物,老师喜欢它的原因

  有两点,我先说第一个原因,那就是它的颜色绿色。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2、指明一学生上黑板写上课题和作者名字。教师给作者名正音。

  3、简介作者有关情况。(学生圈划、朗读课文后面注释中的有关内容)

  二、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或结合课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

  三、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

  2、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教师归纳板书:恋绿

  囚绿

  释绿

  思绿

  四、

  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

  1、学生速读课文。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

  情。教师适当引导讲解,在学生找出后,或组织学生齐读,或组织分组读,在读中与作品直接对话,感知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

  2、创设情境:假设学生是作者,要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与绿直接对话,要求学生以课文第五小节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为例,变换人称、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

  五、研读囚绿部分。(第8-11小节)

  1、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那些语句写出了他绿友的爱之深?指名朗读文中有关语句。

  2、教师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学生观察它的枝条向一个方向伸长即向着阳光方向生长的

  外形特点,揭示喜爱它的第二个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提问:作者得到绿了吗?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


囚绿记优秀教案 (菁华5篇)(扩展3)

——《囚绿记》教案 (菁华12篇)

《囚绿记》教案1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3、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教学设想:

  1、这是一篇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优美。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2、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事迹的介绍,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一常春藤盆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一常春藤盆栽。)

  同学们知道这种盆景植物的名称吗?(常春藤)这是老师喜欢的一种植物,老师喜欢它的原因有两点,我先说第一个原因,那就是它的颜色——绿色。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2、指明一学生上黑板写上课题和作者名字。教师给作者名正音。

  3、简介作者有关情况。(学生圈划、朗读课文后面注释中的有关内容)

  二、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或结合课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

  三、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

  2、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教师归纳板书:恋绿囚绿释绿思绿

  四、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

  1、学生速读课文。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适当引导讲解,在学生找出后,或组织学生齐读,或组织分组读,在读中与作品直接对话,感知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

  2、创设情境:假设学生是作者,要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与绿直接“对话”,要求学生以课文第五小节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为例,变换人称、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

  五、研读“囚绿”部分。(第8-11小节)

  1、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那些语句写出了他绿友的爱之深?指名朗读文中有关语句。

  2、教师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学生观察它的枝条向一个方向伸长即向着阳光方向生长的外形特点,揭示喜爱它的第二个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提问:作者得到“绿”了吗?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

  板书:对生活的热爱

  3、对作者“囚绿”这个行为你是如何理解的?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作者那份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但是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自私之举,是对绿的施暴之举,是对生命的一种遏制、一种摧残。

  4、对被囚的“绿友”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你有什么启示?

  要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因为渴望得到某物而想占有它,结果却不能如愿的事例的实例,进一步理解作者所阐明的人生哲理,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常春藤的不屈不挠;生命不可侵犯;万物各得其所,人为不可干扰;

  如果真的喜欢这个事物,那就给他(它)自由,让他在自然中求生存……

  板书:生命的尊严不可侵犯

  六、研读“释绿”部分。(第12-13节)

  学生讨论:由作者“释绿”的时间和地点,你联想到什么?

  教师穿插介绍陆蠡有关事迹:1935年作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小海沦陷后,他留沪主持该社工作。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月,受尽酷刑,英勇不屈,**寇秘密杀害。

  教师明确:“释绿”这部分是文章的主题所在,在这里,作者从“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中仿佛也照见了自己的性格和命运。作者后来“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珍重地开释”表明了他发自内心深处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

  板书:呼唤自由和光明

  七、研读“思绿”部分。(第14小节)

  引导学生朗读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含蓄地表现了他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八、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全文的表现手法:咏物抒情

  九、布置作业:课外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附板书设计:

  恋绿囚绿释绿思绿

  热爱生命生命的尊严不可侵犯呼唤自由和光明咏物抒情

《囚绿记》教案2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同学们知道这种盆景植物的名称吗?(常春藤)这是老师喜欢的一种植物,老师喜欢它的原因

  有两点,我先说第一个原因,那就是它的颜色——绿色。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2、指明一学生上黑板写上课题和作者名字。教师给作者名正音。

  3、简介作者有关情况。(学生圈划、朗读课文后面注释中的有关内容)

  二、 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或结合课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

  三、 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

  2、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教师归纳板书:恋绿 囚绿 释绿 思绿

  四、 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

  1、 学生速读课文。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

  情。教师适当引导讲解,在学生找出后,或组织学生齐读,或组织分组读,在读中与作品直接对话,感知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

  2、创设情境:假设学生是作者,要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与绿直接“对话”,要求学生以课文第五小节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为例,变换人称、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

  五、 研读“囚绿”部分。(第8-11小节)

  1、 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那些语句写出了他绿友的爱之深?指名朗读文中有关语句。

  2、 教师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学生观察它的枝条向一个方向伸长即向着阳光方向生长的

  外形特点,揭示喜爱它的第二个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提问:作者得到“绿”了吗?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

  【学*目标】

  1.积累字词,了解文章结构,把握主旨。

  2.反复读文,体会作者的情感,感知散文的语言风格。

  作者简介

  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1933年至1934年在泉州中学教书,同时开始写作散文。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1938年创办科学、文化综合性杂志《少年读物》。太*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

  陆蠡是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作家。他以散文诗集《海星》步上文坛,崭露头角。后来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囚绿记》。他的散文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出某种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透出了作者真诚、淳朴心灵的闪光,作品大都瞩目现实社会和下层人民的贫穷疾苦,通过对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淳朴的优良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颂赞,表现出作家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和可贵品格。在艺术上,那乡野泥土的气息,忧郁动人的故事情调,优美清丽的文笔,严谨的构思,形成他自己独特的风格。其文笔缜密、漂亮、醇厚,感情深沉、诚挚、朴实。

  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现代散文(1918~1949)》(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四卷,写于1938年秋,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

  【问题说明】

  “囚绿”就是作者囚禁窗外的常春藤,作者通过破碎的窗口把窗外的常春藤柔条牵进作者居室。因为常春藤是绿色的,故简称“囚绿”。本文通过写作者赏绿、囚绿、放绿、思绿的过程,表现了作者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之情。

  【课文分析】

  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

  段解:交待事情发生的时间(1937年夏天)。单独成段,说明这事情让作者难忘。

  我住在北*①的一家公寓②里。我占据着高广不过一丈③的小房间。砖铺的潮湿的地面,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两扇木格子嵌④玻璃的窗,窗上有很灵巧的纸卷帘,这在南方是少见的。

  段解:作者介绍所住公寓的大小、地面、墙壁、天棚、窗户、窗帘,突出其简陋的特点。

  窗是朝东的。北方的夏季天亮得快,早晨五点钟左右太阳便照进我的小屋,把可畏⑤的光线射个满室,直到十一点半才退出,令人感到炎热。〔句解:光照时间长,小屋内炎热。〕这公寓里还有几间空房子,我原有选择的自由的,但我终于选定了这朝⑥东房间,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有一个小小理由的。〔句解:屋简陋、狭小、炎热而作者却选择了它,并且感到喜悦而满足,给读者留下悬念,很自然地引出下文了。〕

  这房间靠南的墙壁上,有一个小圆窗,直径一尺⑦左右。窗是圆的,却嵌着一块六角形的玻璃,并且左下角是打碎了,留下一个大孔隙,手可以随意伸进伸出。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⑧。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句解:选定此房的原因。〕当公寓里的伙计替我提⑨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房间来的时候,我瞥见⑩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这样了截 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句解:作者这样热爱绿色,让伙计感到非常惊奇。〕

  段解:作者因为窗外有常春藤而选择了此房居住。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 ,它是快乐。〔句解: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 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 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 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 。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 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句解: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以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段解:“我”怀着喜悦与满足的心情选择了这狭小而潮湿的房间是因为有一绺(liǔ)青藤为伴,不再孤独,陌生的“我”与绿叶“对话”,忘记了不快;象征生命、希望、快乐的绿色滋润“我”那颗等焦了的心。这一部分为下文写“囚绿”作了充分铺垫。

  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 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 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漂来花草的茎 叶的欢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段解:绿色让“我”快活地度过两个月,让“我”感悟到了绿色对处在逆境者的重要性。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 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 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 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 的声音,婆娑 的摆舞。

  段解:观赏常春藤伸须展叶,变青变老、雨中摆舞,“我”感到慰安与希望。

  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 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 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 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 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段解:为了这绿色装饰简陋的房间,抚*抑郁的心情,点燃心灵的希望,“我”自私地囚住了这绿色藤的两枝柔条。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 ,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的喜悦。从前我有个时候,住在乡间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芽苗,蕈菌 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拔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引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句解:作者酷爱绿色是有渊源的。〕段解:“囚绿”后,绿色枝条旺盛地生长景象,给“我”带来了空前的喜悦。

  可是在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句解:由“绿色”到“绿友”,称呼的变化体现了作者感情的变化。〕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 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句解:对“绿友”爱之深,恼之切。〕

  段解:“绿色”固执地向阳方向生长,辜负了“我”的爱抚与善意,损害了“我”的自尊心。恼恨后,我决定仍囚住它。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 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句解:“魔念”是指作者自私自利的心灵。〕

《囚绿记》教案3

  学*目标:

  1。围绕“绿”,理清作者的感情线索。

  2。找出“囚绿”后“绿”的形象的句子,说出“绿”的特点,探究“绿”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陆蠡。作家曾这样评价他,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说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下面,让我们一起拜读他的这篇代表作,去触摸他崇高的灵魂,并一起去享受一株常春藤带给我们的感动。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这篇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课文内容。

  作者叙述自己在北*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

  过渡:题目为“囚绿”,文章第几段写道“囚绿”?那在这之前、之后作者又有怎样的行为呢?

  2。写出作者“囚绿”前与“囚绿”后的行为。(请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短语概括)

  绿——绿——囚绿绿——绿

  三、品读悟情

  1。作者为什么要囚住绿色?请以作者口吻用一句话或一段话向“绿”表白。(请选用文中的词语或句子)

  我欣赏你,因为你。

  过渡:一句句真情告白,让我们读到作者对绿的深深喜爱。那常春藤在作者的这份浓浓爱意的滋养下必然是茁壮成长了吧?

  3。找出文中描写“囚绿”后“绿”的形象的语句。

  (1)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

  (2)。可是在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3)。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了柔绿,变成了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象病了的孩子。

  (4)。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四、延伸拓展

  常春藤的“永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请用凝练、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你的理解。能撷取一个事例加以佐证将更好。

  同学交流,分享成果。

  1。浩瀚的大海正是因为有了礁石,才激起了美丽的浪花

  2。生活的磨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3。在苦难面前抬起你自信的头颅!永不言败。

  4永不屈服于黑暗!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事例:

  1.司马迁,受宫刑,却能忍受这世间最大的耻辱,因为他心中有未完成的《史记》。

  2.张海迪,高位截瘫。以顽强的毅力自学了小学、中学、大学及研究生的专业课程。其间克服病痛和困难进行创作,至今已出版大量的作品。

  3.因积劳致残,下肢瘫痪,顽强生活,潜心文学创作,现为专业作家。

  4.海伦·凯勒是美国一位残障教育家。19个月大时,因为一次高烧而引致失明及失聪。毕业于哈佛大学.

  5.从小失去听力,曾是个全聋全哑的小女孩周婷婷是我国第一位少年聋人大学毕业生、*的“海伦·凯勒”。

  师生共勉:

  当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住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落!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五、布置作业

  1.细致阅读课文,选择最能打动你的或

  能给你以启示的语言进行美点赏析。

  2.请以“致”为题,说一段话。

  温馨提示:

  (1)补充的对象可以为蓬勃的绿色、不屈的常春藤、令人敬仰的作者等。

  (2)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囚绿记》教案4

  【教学目标】

  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学*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

  3.巩固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3是本文教学的重点。教学目标2是教学的难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而不只是结论的传递。

  【教学方法】

  从圈划、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本文的主旨,提高感悟能力。 【教学设计】本文教学需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研读课文

  1.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 ①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

  请快速阅读课文,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这样也就理清了全篇的思路,如能象“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更好,这是任务一。 ②哪一段,哪几段写得特能打动你,使你动情的,做一下记号,待会

  用心爱心专心

  - 1坚持已见;因为绿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绿——一株常春藤。这就是本文的主旨吗?

  学生回答:不!还有更深一层的思想,绿有它的象征意义。 5.什么是象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提示:由绿的特点,作者的体验思考联想一下。)全班交流中明确,形成板书象征生命、希望

  向往光明、自由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6.小结: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绿色是自然给予人类的审美心理需求,它给人以和*安宁的象征,给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古诗词中就有不少写“绿”的名句,能背几句吗?(学生背诵,谈自己的理解。)

  这些诗句中写到绿,体现了诗人独特的感悟、思想,因此千古传颂。绿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悦,安宁。这就是一般人都喜欢绿,爱绿的原因。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齐读板书。)我们从中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确有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

  文章贵在立意,立意贵在真实、深刻,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囚绿记》就是这样一篇真实、深刻,有鲜明时代气息的优秀散文,值得我们写作时学*、借鉴。

  7.我们从品味关键句入手,读懂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感受到作者那黄金的心。由此可见,我们要快速读懂一篇散文,可以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从品味凝聚作者感情体验,理情思考的语句,从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主旨。而其中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类文章,应从物的特点思考,展开联想,联系相似点,明确象征意义。

《囚绿记》教案5

  第一课时

  学*目标:

  1。能通过圈点关键词句概括行文脉络。

  2。能揣摩抒写绿的形象的句子,探究绿的内涵。

  3。能通过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说出对本文主旨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理解绿的内涵和写作意图。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作家巴金曾这样评价他,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这是多高的评价!这位作家是谁呢?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囚绿记》的作者——陆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拜读他的这篇代表作,去触摸他那高尚的灵魂。

  二、读“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阅读文题,质疑猜读:初读文题,你会生发哪些问题?你最想了解些什么?

  (“绿”具体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作者要囚“绿”?绿是怎样被囚的?囚绿的结果怎样?帮助学生删减意义不大的问题,让学生明确问题也有主次之分)

  2。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阅读过程中注意圈点生字词):作者叙述了一件怎样的事情?请用一句话作简要概括。

  (作者叙述自己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

  3。再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在横线上填字分别概括事情的过程。方法:快速阅读,划出关键词句,用规定符号圈点勾画填写。

  绿——绿——囚绿——绿——绿

  (遇绿→赏绿→囚绿→释绿→怀绿)

  学生思考交流,所填字只要符合文意即可。

  三、读“绿”——品读悟情,感受绿的形象

  (一)初步感受绿的'形象(囚绿前)

  1。通过对文章内容由概括到具体的了解,可以看出作者对绿有着怎样的情感态度?

  (喜爱之情)

  2。朗读悟情:哪些句子最能表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找出来,读一读,读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学生自由朗读,圈点批注。)

  3。作者为何对绿情有独钟?请你从文中找出表明原因的语句。

  明确:①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并不感到孤独,……(择绿的原因)

  ②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囚住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囚绿的原因)(齐声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4。创设情境,与绿对话:选用文中语句,以“我欣赏你,因为你是”的句式说话,表达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体会绿的形象。

  5。归纳总结绿的内涵:在这一阶段,作者心目中“绿”是的象征。

  (生命、希望、慰安、快乐)

  (二)深入感受绿的形象(囚绿后)

  1。“囚绿”后,作者对绿的认识又是怎样的?找出文段中描写囚绿后绿的形象的语句(用自己*惯的符号圈点批注)。思考:被囚的绿藤又是怎样的?其中你最有感触的是哪一处?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①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面长得更快。

  ②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③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④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2。深入探究绿的内涵:你对绿的形象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引导学生围绕最有感触处来感受绿的新形象。

  (总着朝窗外的方向)(可见绿具有“坚贞、执着、顽强不屈、向往自由、光明”的可贵精神。)

  3。总结归纳:在囚绿的日子里,绿藤所表现出的内在美震撼了作者。

  学生总批,教师总结:绿是自然的颜色,是生命的象征,它是希望,是执著的使者。在作者的笔下,我们由浅入深,感受到了绿的自然之美、绿的执著之美,对绿的形象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四、读“情”——品析悟旨,探究写作意图

  1。对“囚绿”的行为,作者自称为“自私”,是一种“魔念”。有人认为不可理喻,有人认为可以理解,对此你又是如何理解的?(引导学生辩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2。朗读文章最后一段,引发思考: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表达一种怀念之情吗?方法:结合文中反映时代背景的有关信息,和作者简介资料等理解写作意图。

  自由讨论,达成共识,明确:除了怀念之外,作者在写此文章时,还有一种懊悔、自责,更有一种祈祝之情。作者希望有一天能重见常春藤,其实是在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至此,“绿”不仅仅是指那棵普通的“常春藤”了,它是“向往光明、自由、坚强不屈的广大人民”的象征,作者由绿及人,以此表达自己的心声。

  3。对本文主题的理解有几种不完全一致的说法,通过对文章的解读,谈谈你的看法。

  讨论明确:三种理解既有同又有异。第一种的主题似乎包容太多了,第二种没有从特定的写作背景去理解,第三种理解比较到位。

  五、读“人”——深情对话,抒写自我心声

  同学们,陆蠡,一个富有强烈爱憎的斗士,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借绿色呼喊出人民的心声,我们接触到了他那颗渴望光明、自由、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此时此刻,你想对他说点什么呢?

  六、布置作业

  请你模仿绿藤的口吻,以“朋友,我想对你说……”的句式对作者写一段话,表达绿藤对作者囚绿的理解之情。

  第二课时

  学*目标:

  1。能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作者与绿藤的故事片段。

  2。能比较熟练地运用符号给文章作批注。

  3。能从多角度对文章进行美点赏析。

  4。能通过比较阅读体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妙处。

  教学重点、难点:

  多角度赏析课文;从比较阅读中体会不同作家不同的“绿情”。

  教学过程:

  一、讲述故事:“我”与绿藤

  1。情境导入:悲欢离合往往是人与人之间的故事,草木非人,但它们却永恒地在演绎着生命的故事。作者和绿藤间有着怎样动人的镜头呢?请选择一个镜头,用生动的语言(不看书本)向大家讲述一下作者与绿藤的故事。

  组织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回忆课文,以第一人称再现作者与绿藤相处的情景。

  邀请两三位学生上台讲述。师生共同评价。

  二、美点追踪:探寻文章之美

  (一)陆蠡在《囚绿记》序里说:“我用文字的彩衣给它穿扮起来,犹如人们用美丽的衣服装扮一个灵魂。”也有人评价:“读他的作品,不仅感受到作家爱国主义感情在流动奔涌,而且在诗情画意和清词丽句中得到美的享受。”请你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一个角度进行美点赏析。

  (用规定或*惯符号,在阅读过程中随时圈点勾画作好批注。)

  1。语言表达角度:

  ①文字美:从清词丽句探寻语言之美。如:攀、固执、舒开等

  ②句子美:从矛盾心理的语句感受语言的含蓄之美。(结合课文练*三)

  2。思想内容角度:

  ①结合背景探究“绿”的多重象征含义。

  提示:“绿”的一般象征含义:生命、希望、慰安、快乐

  “绿”的深层象征含义:对自由光明的追求。

  “绿”的最高象征含义:中华民族在日寇的铁蹄下不屈的精神

  ②从“囚”字看文章的取题之妙。

  3。情感态度:

  ①从对绿的称呼变化看作者对绿的情感之美。

  ②从直接抒情的语句感受作者对绿的情感之美。(结合课文练*二)

  4。写作手法:

  ①从托物抒情看本文的写法之美

  ②从修辞角度看本文的写法之美

  …………

  教师巡视,学生圈点批注,交流评价。

  (二)。请你仿照《绿》这篇文章文后的“总评”,给本文写一段总批。

  三、关注生活:寻觅“身边之绿”

  同学们,绿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绿,而是缺少发现。课外,请大家去寻找一份让你感动的绿色,小到一片树叶,大到一片树林,用你的笔将它收藏起来(尝试多角度观察、多角度描写),可以是一首小诗,也可以是一篇文章,让我们时时享受绿色之美。

  四、推荐阅读

  《西湖漫笔》(宗璞);《五龙潭的绿》。

《囚绿记》教案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分析作者的情感,理解文章主旨。

  2、过程与方法:利用文题引导学生理清写作思路;品味文中的优美语句,注重审美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的歌颂。学*“绿”所象征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绿”的象征意义和文章的主旨,探究其现实意义。

  2、培养学生阅读散文的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对话、探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提到绿色,你会想到什么?生命、希望……(学生自由发挥)绿色是美丽的,绿色是美好的,我们喜欢,文人墨客也喜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现代散文家陆蠡的《囚绿记》,去感受这个有着“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的作家心中的那一抹“绿”。

  二、解题

  课前预*问题:文题中的“绿”是指什么?“囚绿”是怎么回事?

  学生解答——“绿”是指窗前的一株常春藤;“囚绿”是指“我”把常春藤的两条柔枝从窗子的破洞中牵进房间,叫它垂在我的桌前,以便时时欣赏。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学生朗读课文,完成两个任务:

  1、文章哪几个段落集中写了“囚绿”?这株常春藤在被囚之前和被囚之后与作者之间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2、依次找出文中作者对常春藤的不同称呼,体会其感情变化。

  四个同学分段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解答,明确——

  (1)写作思路:

  遇绿(第1-4段)—赏绿(第5-7段)—囚绿(第8-12段)—放绿(第13段)—念绿(第14段)。

  (2)对常春藤的称呼及感情变化

  称呼:“绿影”(第4段),“绿色”(第5—8段),“绿友”(第10、14段),“绿囚”(第12、13段)。

  分析:“绿影”“绿色”的称呼,作者还是把“绿”当作物来看,而“绿友”“绿囚”的称呼,说明作者已把“绿”当作有感情的人来看,这表明作者对“绿”的情感在不断的升温。

  学生根据行文思路,试着用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感情变化:

  一见钟情——日久生情——情不自禁——一往情深

  四、鉴赏语言,体会作者美好的情感

  1、学生有感情地自读课文,完成任务:给自己喜欢的语句做上记号。

  2、学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3、教师点拨鉴赏语言的方法:(1)找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和形容词。(2)找修辞手法。修辞手法的使用可使语言更优美生动,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作者的情感更真切动人。(3)找表达方式。散文最常用的表达方式是抒情和议论,还有描写和记叙,多种表达方式的使用可使文章生动、形象、灵活,富有感染力。

  4、学生赏析句子,教师点拨,再读,感受语言的美。

  5、教师总结——言美,情切。

  五、感受“绿”的形象,理解其象征意义和文章主旨

  1、感受“绿”的形象特征

  问:作者用如此优美的语言去表达对一株常春藤的喜爱,那么这是一株怎样的常春藤?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明确:蓬勃、向阳、固执、不屈服于黑暗。

  2、联系背景,理解“绿”的象征意义

  (1)学生找出文中能体现创作背景的语句,教师补充介绍背景和作者生*。

  文中语句:“卢沟桥事件发生了”,“烽烟四逼中的旧都”。

  补充介绍: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时值日寇入侵,华北人民陷于水深火热。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成为一座“孤岛”,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作者陆蠡当时就是自告奋勇留在上海的文艺工作者之一。1942年4月13日

  ,他**本兵抓捕,在狱中他宁死不屈,被刑审数月,惨遭杀害,年仅34岁。

  (2)理解“绿”的象征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的形象特点来理解其象征意义,明确:“绿”象征着生命,希望;象征着向往光明、向往自由、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3、理解文章的主旨

  问:这么美好的“绿”,作者为何要囚禁它?

  教师引导,学生解答,明确: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不屈服于黑暗;因为绿给予了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着绿——这一株常春藤。将它囚禁,是作者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结文章主旨:作者通过赞美一株象征着生命和希望的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了广大*人民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抒发了自己对光明、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忠于祖国的情怀。

  六、学*“绿”的精神,探究作品的现实意义

  思考:作者心中的这抹“绿”给你什么样的人生启示?

  其实我们每个人就是一抹绿色,免不了要被生活的苦难和痛苦囚住。你能举出一些被人生的苦难“囚住”了但“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常春藤”吗?

  学生举例,分析、感受。教师补充简介夏达、艾水水,学生课后搜索两人资料,体会当代年轻人的坚强不屈。

  总结:当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住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落,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七、布置作业

《囚绿记》教案7

  一、板书课题并释题

  1、“囚”是什么意思?

  2、“绿”是指什么?

  明确:绿色的常春藤

  3、那么“囚绿”是怎么一回事呢?(用文中的话回答)

  明确: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更亲密。

  二、选读语段,体悟感情

  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这样做表现了他对“绿”有怎么样的感情吗?

  明确:喜爱

  2、请你找出文中体现作者对绿喜爱的语段内容,并酝酿一下如何有感情地把它朗读出来。

  (1)学生找出体现作者喜爱绿的语段,并轻声地朗读。

  (2)小组内先交流朗读,然后讨论如何朗读更好。

  (3)全班同学交流朗读,体会作者对“绿”的感情。

  教师可根据情况组织全班朗读,并对朗读予以指导。

  三、圈画语句,品悟文旨

  1、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作者对绿的喜爱之情。那么,作者为何对绿有如此之情,请你从文中找出表明原因的语句。

  明确: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并不感到孤独,……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囚住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齐声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还有没有其它的缘故呢?请你找出文中能体现作品写作背景时间的语句。

  明确:卢沟桥事件发生了。……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终于在一天早晨……。离开北*一些年了。……

  3、哪个同学能说说*的这段历史呢?

  4、面对列强入侵,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能无动于衷吗?他写这篇文章真得就没“别有用心”吗?请你从文中圈画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而又富有哲理的语句,然后在文旁进行批注。

  (1)小组先进行讨论圈画出“言外之意”的语句。

  (2)然后各人再进行批注。

  (3)朗读交流批注情况,教师作好点拔小结。

  (4)填写句子:

  作者通过写在北*一段生活中“囚绿”的小故事,通过一株不屈于黑暗而永向光明的常春藤的描写,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续写一段话,锻炼写作能力

  1、作者离开北*之时: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请你结合文意,接着这句话“用形象的语言描绘一下这一株被‘囚禁’多日的常春藤重见阳光的情态”。

  2、交流写作情况,全班展开大讨论,对于好词好句,全体同学之间展开赏析,并共选择优刊登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

  3、结合交流写作情况,以“囚——记”为题目,创作文章。

《囚绿记》教案8

  《囚绿记》展示了人心灵中最真实最永恒和*安宁的一面,那就是和*安宁,优美诗意的生活才是人真正的需要,但当一种东西侮辱你的自由的时候,人会为了自由而反抗,甚至牺牲。

  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体味作者对“绿”的情感变化,学*反复、比喻等修辞方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法学*本文主题,圈点批注法品味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学*绿色所象征的高贵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语:

  绿,是生命的舞蹈者,是大自然的天使,是濒临绝境的希望。它是多么使人迷醉,让人向往!*现代散文家陆蠡,他对“绿”情有独钟,痴心的想把“绿”囚禁起来,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他的优美散文《囚绿记》,感受作者的囚绿情结。

  二、作者介绍:学*新课内容之前,我们先简单了解下作者情况

  陆蠡(1908~1942),浙江天台人,他1933年开始散文创作,前后共出版了三部散文集,即《海星》《竹刀》和《囚绿记》。1942年4月被捕。在监狱里,面对刑审,他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不久即惨遭杀害,年仅34岁。陆蠡的人生和创作生涯均极短暂,作品也不丰盛,但他卓异的人格和独特的文格都将魅力长存。

  三、检查预*情况: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同学们的预*情况

  给《囚绿记》的生字注音

  嵌(qiàn)瞥见(piē)了(liǎo)截爽直涸辙(hé zhé)移徙(xǐ)揠苗助长(yà)婆娑(suō)猗(yī)郁蕈菌(xùnjùn)

  四、研读课文

  从字词的掌握情况看,同学们预*的情况还是不错的。下面我们来研读课文。

  当老师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时,脑海里马上产生一个疑问。我们在第一模块学过“优美的汉字”,知道“囚”是会意字,本意是把一人关起来,它使用的对象一般是人,但作者在这却给文章起名为《囚绿记》是不是有些欠妥,动宾搭配不当?还有疑问就是:他为什么囚绿?当同学们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时有什么想法?(找同学们回答)

  这节课,我们就用反复诵读法来学*这篇文章,解答同学们心中的各种疑惑。

  一读:快速浏览课文,通过解决大屏幕上的三个问题,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感情基调

  1、文章题目是“囚绿”,那文章哪几自然段是写囚绿呢?

  2、作者在囚绿之前、之后又各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请用类似“囚绿”这样动宾结构的二字词语概括文章其他部分内容,理清全篇思路。

  3、通过浏览课文,同学们体会到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绿怀有怎样的情感?(感情基调)

  (1——4段):“遇绿”;

  (5——7段):“赏绿”;

  (8——12段):“囚绿”;对绿的喜爱之情。

  (13自然段):“放绿”;

  (14自然段):“念绿”。

  二读,找出“绿”的特点,体味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

  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大声朗读课文,通过回答下面问题体味文章感情变化。

  1、绿有什么特点使作者对它如此喜欢?

  生命、希望

  美、青春

  绿色 爱、幸福

  渴望光明自由

  倔强固执、坚贞不屈

  永不屈服

  2、这种喜爱之情,文章通篇如湖水般*静还是有层次的变化?有什么样的变化?文章每一部分是如何体现这种情感变化的?喜爱之情逐层加深,不断变化的。

  第一部分,因绿而毫无犹豫地选择了一个矮小潮湿的房间。

  第二部分,从作者“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天天望着窗口常绿藤的生长……·(细节描写)作者像对自己孩子一样时刻关注常春藤每一个细微变化看出作者对绿的喜爱。

  第三部分,作者对绿已经爱的着魔,于是产生自私的念头,想把它独自占有,于是因爱而囚绿。

  第四部分,放绿并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体现喜爱之情。

  第五部分,一年后仍对其念念不忘体现喜爱之情。

  教师小结:同学们找的非常好,文章感情把握很到位,我们把同学们的发言梳理下做个小结:

  文章表现的对常绿藤的喜爱之情,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遇绿、赏绿、囚绿、放绿、念绿,作者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对绿的爱。文章最后,一年后还在怀念并“期盼再见”曲折有致地表现了我与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理经历。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步步地把喜爱绿色生命的浪潮向前推进。

  还有一个细节不知道大家注意了没有?那就是作者对这绿常春藤的称呼的变化:绿影——绿色——绿友。这称呼的变化也充分体现出作者对绿的感情在不断加深。到“绿友”,作者已经把这常春藤枝条赋予灵性,把它人格化,当做自己的挚友,可见作者对它的爱之深。这也回答了我们刚上课时的疑问——为什么题目叫《囚绿记》。看来课文题目不但没有问题,而且很有新意——起的很别致,吸引读者阅读下文。这种写法值得大家写作文时借鉴。

  主题探究一

  下面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那株常春藤,你接受作者“囚绿”这种表达爱的方式吗?你对爱有什么新认识?请同学们用小练*“爱不是……而是……;不是……而是……”或“爱不是……不是……;而是……而是……”来挖掘文章主题,表达自己对爱的理解。

  如:爱不是占用,而是付出;不是伤害,而是疼爱。

  我们用当代著名诗人汪国真的一句话做总结“爱,不要成为囚”(大屏幕内容)

  主题探究二

  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绿枝条的生命状态仅为了表达对绿的喜爱,有没有更深层的涵义?文章还有哪部分值得我们品读、挖掘,我们却没注意呢?请找到这些地方,深层挖掘文章主旨。(提示:我们再结合绿的生命特征以及作者创作背景来挖掘文章主旨。)

  卢沟桥事件发生了。点明写作的特殊背景,表现了作者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使本文具有鲜明的现实感和深刻的思想性。

  从历史课上我们知道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更是*人民全面抗日的开始。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爆发一年之后。当时,北京沦陷,作者移居上海。日本侵略者在中华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打败日本侵略者,把他们赶出*,争取民族的自由**,已成为每个有良知的*人共同的心声。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陆蠡作者看到祖国命运想到一年前被自己囚禁的常绿藤,不免感慨万千,写下本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大屏幕)

  小结:文章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绿给人以美感,使人愉悦安宁。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通过写绿枝条抒发爱绿的情感,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它象征包括作者在内的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对自由光明的向往(象征)。而作者最后的念绿,其实也是在怀念苦难中的北*人民(暗示)。我们从中也窥见作者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一文也起到了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

  三读,品味语言

  本篇文章语言纯朴、清新,并运用多种修辞方法,非常优美。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圈划出自己喜欢的或能打动你的词、句,细细咀嚼、体会。具体语句如下:

  1、排比:“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这句通过排比修辞,使句子生动富有气势,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绿的赞美,为后文揭示主旨作好铺垫。

  2、比喻:“我怀念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

  运用比喻,抒发了作者对绿的渴望和喜爱。

  3、反复:“我开始了解……我开始了解……”“我要借绿色来比喻……我要借绿色来比喻……”

  4、拟人如:“有一天……会和我面生吗?”“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等等

  这句话表面上写自己离开北*后还一直挂念曾被自己幽囚的绿色,极写了对绿色的思念。其实这句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也表达了作者对胜利地无限期望。运用问句,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5、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比喻的修辞方法,由“绿色”到“绿友”到“囚人”,称呼的变化含蓄地体现了作者感情的变化。“珍重”一词,更是隐含了对顽强抗争精神的敬重和对光明与自由的珍惜与向往。

  各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语言的表现力,使语言更加优美生动。优美生动的语言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使作者表达的情感更为真切感人。

  作业:这种语言表达方式,是我们同学在作文时都比较欠缺的,我们要加以借鉴。下面我们做一个小练*。(看大屏幕:请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仿写“我要借……来比喻……,我要借……来比喻……”或“我开始了解……,我开始了解……”

  剩下时间请同学们大声朗读你认为写的最精彩的一段或你最喜欢一段。读时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和重音,细细品味语言,体味作者表达的感情。

《囚绿记》教案9

  教学目的:

  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3、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教学设想:

  1、这是一篇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优美。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

  2、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事迹的介绍,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一常春藤盆栽。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一常春藤盆栽。)

  同学们知道这种盆景植物的名称吗?(常春藤)这是老师喜欢的一种植物,老师喜欢它的原因有两点,我先说第一个原因,那就是它的颜色——绿色。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2、指明一学生上黑板写上课题和作者名字。教师给作者名正音。

  3、简介作者有关情况。(学生圈划、朗读课文后面注释中的有关内容)

  二、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或结合课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

  三、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

  2、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教师归纳板书:恋绿囚绿释绿思绿

  四、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

  1、学生速读课文。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适当引导讲解,在学生找出后,或组织学生齐读,或组织分组读,在读中与作品直接对话,感知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

  2、创设情境:假设学生是作者,要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与绿直接“对话”,要求学生以课文第五小节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为例,变换人称、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

  五、研读“囚绿”部分。(第8-11小节)

  1、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那些语句写出了他绿友的爱之深?指名朗读文中有关语句。

  2、教师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学生观察它的枝条向一个方向伸长即向着阳光方向生长的外形特点,揭示喜爱它的第二个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提问:作者得到“绿”了吗?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

  板书:对生活的热爱

  3、对作者“囚绿”这个行为你是如何理解的?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作者那份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但是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自私之举,是对绿的施暴之举,是对生命的一种遏制、一种摧残。

  4、对被囚的“绿友”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你有什么启示?

  要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因为渴望得到某物而想占有它,结果却不能如愿的事例的实例,进一步理解作者所阐明的人生哲理,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常春藤的不屈不挠;生命不可侵犯;万物各得其所,人为不可干扰;

  如果真的喜欢这个事物,那就给他(它)自由,让他在自然中求生存……

  板书:生命的尊严不可侵犯

  六、研读“释绿”部分。(第12-13节)

  学生讨论:由作者“释绿”的时间和地点,你联想到什么?

  教师穿插介绍陆蠡有关事迹:1935年作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小海沦陷后,他留沪主持该社工作。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月,受尽酷刑,英勇不屈,**寇秘密杀害。

  教师明确:“释绿”这部分是文章的主题所在,在这里,作者从“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中仿佛也照见了自己的性格和命运。作者后来“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珍重地开释”表明了他发自内心深处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

  板书:呼唤自由和光明

  七、研读“思绿”部分。(第14小节)

  引导学生朗读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含蓄地表现了他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八、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全文的表现手法:咏物抒情

  九、布置作业:课外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附板书设计:

  恋绿囚绿释绿思绿

  热爱生命生命的尊严不可侵犯呼唤自由和光明咏物抒情

《囚绿记》教案10

  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体味作者对“绿”的情感变化,学*反复、比喻等修辞方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法学*本文主题,圈点批注法品味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学*绿色所象征的高贵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语:

  绿,是生命的舞蹈者,是大自然的天使,是濒临绝境的希望。它是多么使人迷醉,让人向往!*现代散文家陆蠡,他对“绿”情有独钟,痴心的想把“绿”囚禁起来,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他的优美散文《囚绿记》,感受作者的囚绿情结。

  二、作者介绍:学*新课内容之前,我们先简单了解下作者情况

  陆蠡(1908~1942),浙江天台人,他1933年开始散文创作,前后共出版了三部散文集,即《海星》《竹刀》和《囚绿记》。1942年4月被捕。在监狱里,面对刑审,他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不久即惨遭杀害,年仅34岁。陆蠡的人生和创作生涯均极短暂,作品也不丰盛,但他卓异的人格和独特的文格都将魅力长存。

  三、检查预*情况: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同学们的预*情况

  给《囚绿记》的生字注音

  嵌(qiàn)瞥见(piē)了(liǎo)截爽直涸辙(hé zhé)移徙(xǐ)揠苗助长(yà)婆娑(suō)猗(yī)郁蕈菌(xùnjùn)

  四、研读课文

  从字词的掌握情况看,同学们预*的情况还是不错的。下面我们来研读课文。

  当老师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时,脑海里马上产生一个疑问。我们在第一模块学过“优美的汉字”,知道“囚”是会意字,本意是把一人关起来,它使用的对象一般是人,但作者在这却给文章起名为《囚绿记》是不是有些欠妥,动宾搭配不当?还有疑问就是:他为什么囚绿?当同学们第一次看到这个题目时有什么想法?(找同学们回答)

  这节课,我们就用反复诵读法来学*这篇文章,解答同学们心中的各种疑惑。

  一读:快速浏览课文,通过解决大屏幕上的三个问题,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感情基调

  1、文章题目是“囚绿”,那文章哪几自然段是写囚绿呢?

  2、作者在囚绿之前、之后又各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请用类似“囚绿”这样动宾结构的二字词语概括文章其他部分内容,理清全篇思路。

  3、通过浏览课文,同学们体会到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绿怀有怎样的情感?(感情基调)

  (1——4段):“遇绿”;

  (5——7段):“赏绿”;

  (8——12段):“囚绿”;对绿的喜爱之情。

  (13自然段):“放绿”;

  (14自然段):“念绿”。

  二读,找出“绿”的特点,体味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

  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大声朗读课文,通过回答下面问题体味文章感情变化。

  1、绿有什么特点使作者对它如此喜欢?

  生命、希望

  美、青春

  绿色、爱、幸福

  渴望光明自由

  倔强固执、坚贞不屈

  永不屈服

  2、这种喜爱之情,文章通篇如湖水般*静还是有层次的变化?有什么样的变化?文章每一部分是如何体现这种情感变化的?喜爱之情逐层加深,不断变化的。

  第一部分,因绿而毫无犹豫地选择了一个矮小潮湿的房间。

  第二部分,从作者“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天天望着窗口常绿藤的生长……·(细节描写)作者像对自己孩子一样时刻关注常春藤每一个细微变化看出作者对绿的喜爱。

  第三部分,作者对绿已经爱的着魔,于是产生自私的念头,想把它独自占有,于是因爱而囚绿。

  第四部分,放绿并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体现喜爱之情。

  第五部分,一年后仍对其念念不忘体现喜爱之情。

  教师小结:同学们找的非常好,文章感情把握很到位,我们把同学们的发言梳理下做个小结:

  文章表现的对常绿藤的喜爱之情,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遇绿、赏绿、囚绿、放绿、念绿,作者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对绿的爱。文章最后,一年后还在怀念并“期盼再见”曲折有致地表现了我与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理经历。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步步地把喜爱绿色生命的浪潮向前推进。

  还有一个细节不知道大家注意了没有?那就是作者对这绿常春藤的称呼的变化:绿影——绿色——绿友。这称呼的变化也充分体现出作者对绿的感情在不断加深。到“绿友”,作者已经把这常春藤枝条赋予灵性,把它人格化,当做自己的挚友,可见作者对它的爱之深。这也回答了我们刚上课时的疑问——为什么题目叫《囚绿记》。看来课文题目不但没有问题,而且很有新意——起的很别致,吸引读者阅读下文。这种写法值得大家写作文时借鉴。

《囚绿记》教案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分析作者的情感,理解文章主旨。

  2、过程与方法:利用文题引导学生理清写作思路;品味文中的优美语句,注重审美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的歌颂。学*“绿”所象征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绿”的象征意义和文章的主旨,探究其现实意义。

  2、培养学生阅读散文的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对话、探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提到绿色,你会想到什么?生命、希望……(学生自由发挥)绿色是美丽的,绿色是美好的,我们喜欢,文人墨客也喜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现代散文家陆蠡的《囚绿记》,去感受这个有着“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的作家心中的那一抹“绿”。

  二、解题

  课前预*问题:文题中的“绿”是指什么?“囚绿”是怎么回事?

  学生解答——“绿”是指窗前的一株常春藤;“囚绿”是指“我”把常春藤的两条柔枝从窗子的破洞中牵进房间,叫它垂在我的桌前,以便时时欣赏。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学生朗读课文,完成两个任务:

  1、文章哪几个段落集中写了“囚绿”?这株常春藤在被囚之前和被囚之后与作者之间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2、依次找出文中作者对常春藤的不同称呼,体会其感情变化。

  四个同学分段朗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解答,明确——

  (1)写作思路:

  遇绿(第1-4段)—赏绿(第5-7段)—囚绿(第8-12段)—放绿(第13段)—念绿(第14段)。

  (2)对常春藤的称呼及感情变化

  称呼:“绿影”(第4段),“绿色”(第5—8段),“绿友”(第10、14段),“绿囚”(第12、13段)。

  分析:“绿影”“绿色”的称呼,作者还是把“绿”当作物来看,而“绿友”“绿囚”的称呼,说明作者已把“绿”当作有感情的人来看,这表明作者对“绿”的情感在不断的升温。

  学生根据行文思路,试着用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感情变化:

  一见钟情——日久生情——情不自禁——一往情深

  四、鉴赏语言,体会作者美好的情感

  1、学生有感情地自读课文,完成任务:给自己喜欢的语句做上记号。

  2、学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3、教师点拨鉴赏语言的方法:(1)找准确简练、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和形容词。(2)找修辞手法。修辞手法的使用可使语言更优美生动,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作者的情感更真切动人。(3)找表达方式。散文最常用的表达方式是抒情和议论,还有描写和记叙,多种表达方式的使用可使文章生动、形象、灵活,富有感染力。

  4、学生赏析句子,教师点拨,再读,感受语言的美。

  5、教师总结——言美,情切。

  五、感受“绿”的形象,理解其象征意义和文章主旨

  1、感受“绿”的形象特征

  问:作者用如此优美的语言去表达对一株常春藤的喜爱,那么这是一株怎样的常春藤?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明确:蓬勃、向阳、固执、不屈服于黑暗。

  2、联系背景,理解“绿”的象征意义

  (1)学生找出文中能体现创作背景的语句,教师补充介绍背景和作者生*。

  文中语句:“卢沟桥事件发生了”,“烽烟四逼中的旧都”。

  补充介绍: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时值日寇入侵,华北人民陷于水深火热。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成为一座“孤岛”,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作者陆蠡当时就是自告奋勇留在上海的文艺工作者之一。1942年4月13日

  ,他**本兵抓捕,在狱中他宁死不屈,被刑审数月,惨遭杀害,年仅34岁。

  (2)理解“绿”的象征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的形象特点来理解其象征意义,明确:“绿”象征着生命,希望;象征着向往光明、向往自由、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3、理解文章的主旨

  问:这么美好的“绿”,作者为何要囚禁它?

  教师引导,学生解答,明确: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不屈服于黑暗;因为绿给予了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着绿——这一株常春藤。将它囚禁,是作者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结文章主旨:作者通过赞美一株象征着生命和希望的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了广大*人民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抒发了自己对光明、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忠于祖国的情怀。

  六、学*“绿”的精神,探究作品的现实意义

  思考:作者心中的这抹“绿”给你什么样的人生启示?

  其实我们每个人就是一抹绿色,免不了要被生活的苦难和痛苦囚住。你能举出一些被人生的苦难“囚住”了但“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常春藤”吗?

  学生举例,分析、感受。教师补充简介夏达、艾水水,学生课后搜索两人资料,体会当代年轻人的坚强不屈。

  总结:当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住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落,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七、布置作业

《囚绿记》教案12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同学们知道这种盆景植物的名称吗?(常春藤)这是老师喜欢的一种植物,老师喜欢它的原因

  有两点,我先说第一个原因,那就是它的颜色——绿色。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2、指明一学生上黑板写上课题和作者名字。教师给作者名正音。

  3、简介作者有关情况。(学生圈划、朗读课文后面注释中的有关内容)

  二、 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或结合课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

  三、 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

  2、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教师归纳板书:恋绿 囚绿 释绿 思绿

  四、 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

  1、 学生速读课文。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

  情。教师适当引导讲解,在学生找出后,或组织学生齐读,或组织分组读,在读中与作品直接对话,感知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

  2、创设情境:假设学生是作者,要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与绿直接“对话”,要求学生以课文第五小节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为例,变换人称、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

  五、 研读“囚绿”部分。(第8-11小节)

  1、 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那些语句写出了他绿友的爱之深?指名朗读文中有关语句。

  2、 教师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学生观察它的枝条向一个方向伸长即向着阳光方向生长的

  外形特点,揭示喜爱它的第二个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提问:作者得到“绿”了吗?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

  【学*目标】

  1.积累字词,了解文章结构,把握主旨。

  2.反复读文,体会作者的情感,感知散文的语言风格。

  作者简介

  陆蠡(1908—1942),原名圣泉,浙江天台人。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1931年毕业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后与友人创办泉州语文学社。1933年至1934年在泉州中学教书,同时开始写作散文。1935年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业余从事散文创作和翻译。1938年创办科学、文化综合性杂志《少年读物》。太*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上海租界,由于在沦陷后的上海坚守文化工作岗位,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捕,不久由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时年34岁。

  陆蠡是现代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散文作家。他以散文诗集《海星》步上文坛,崭露头角。后来又出版了散文集《竹刀》和《囚绿记》。他的散文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出某种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透出了作者真诚、淳朴心灵的闪光,作品大都瞩目现实社会和下层人民的贫穷疾苦,通过对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淳朴的优良品质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颂赞,表现出作家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怀和可贵品格。在艺术上,那乡野泥土的气息,忧郁动人的故事情调,优美清丽的文笔,严谨的构思,形成他自己独特的风格。其文笔缜密、漂亮、醇厚,感情深沉、诚挚、朴实。

  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现代散文(1918~1949)》(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四卷,写于1938年秋,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

  【问题说明】

  “囚绿”就是作者囚禁窗外的常春藤,作者通过破碎的窗口把窗外的常春藤柔条牵进作者居室。因为常春藤是绿色的,故简称“囚绿”。本文通过写作者赏绿、囚绿、放绿、思绿的过程,表现了作者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之情。

  【课文分析】

  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

  段解:交待事情发生的时间(1937年夏天)。单独成段,说明这事情让作者难忘。

  我住在北*①的一家公寓②里。我占据着高广不过一丈③的小房间。砖铺的潮湿的地面,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两扇木格子嵌④玻璃的窗,窗上有很灵巧的纸卷帘,这在南方是少见的。

  段解:作者介绍所住公寓的大小、地面、墙壁、天棚、窗户、窗帘,突出其简陋的特点。

  窗是朝东的。北方的夏季天亮得快,早晨五点钟左右太阳便照进我的小屋,把可畏⑤的光线射个满室,直到十一点半才退出,令人感到炎热。〔句解:光照时间长,小屋内炎热。〕这公寓里还有几间空房子,我原有选择的自由的,但我终于选定了这朝⑥东房间,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有一个小小理由的。〔句解:屋简陋、狭小、炎热而作者却选择了它,并且感到喜悦而满足,给读者留下悬念,很自然地引出下文了。〕

  这房间靠南的墙壁上,有一个小圆窗,直径一尺⑦左右。窗是圆的,却嵌着一块六角形的玻璃,并且左下角是打碎了,留下一个大孔隙,手可以随意伸进伸出。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⑧。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句解:选定此房的原因。〕当公寓里的伙计替我提⑨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房间来的时候,我瞥见⑩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这样了截 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句解:作者这样热爱绿色,让伙计感到非常惊奇。〕

  段解:作者因为窗外有常春藤而选择了此房居住。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 ,它是快乐。〔句解: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 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 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 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 。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 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句解: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以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段解:“我”怀着喜悦与满足的心情选择了这狭小而潮湿的房间是因为有一绺(liǔ)青藤为伴,不再孤独,陌生的“我”与绿叶“对话”,忘记了不快;象征生命、希望、快乐的绿色滋润“我”那颗等焦了的心。这一部分为下文写“囚绿”作了充分铺垫。

  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 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 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漂来花草的茎 叶的欢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段解:绿色让“我”快活地度过两个月,让“我”感悟到了绿色对处在逆境者的重要性。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 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 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 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 的声音,婆娑 的摆舞。

  段解:观赏常春藤伸须展叶,变青变老、雨中摆舞,“我”感到慰安与希望。

  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 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 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 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 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段解:为了这绿色装饰简陋的房间,抚*抑郁的心情,点燃心灵的希望,“我”自私地囚住了这绿色藤的两枝柔条。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 ,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的喜悦。从前我有个时候,住在乡间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芽苗,蕈菌 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拔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引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句解:作者酷爱绿色是有渊源的。〕段解:“囚绿”后,绿色枝条旺盛地生长景象,给“我”带来了空前的喜悦。

  可是在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句解:由“绿色”到“绿友”,称呼的变化体现了作者感情的变化。〕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囚系住它,仍 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句解:对“绿友”爱之深,恼之切。〕

  段解:“绿色”固执地向阳方向生长,辜负了“我”的爱抚与善意,损害了“我”的自尊心。恼恨后,我决定仍囚住它。

  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 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句解:“魔念”是指作者自私自利的心灵。〕


囚绿记优秀教案 (菁华5篇)(扩展4)

——《囚绿记》教学反思 (菁华5篇)

《囚绿记》教学反思1

  因此,在这篇课文上,我更多的注重文本的解读。这篇课文是一篇自读课文,在本课中,我主要抓住了作者对常春藤感情变化这条主线来梳理全文。设计的问题也很简单,如“绿”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囚绿”的?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囚绿”后,“绿”有哪些变化,作者的情感又有怎样的变化?作者为什么对“绿”如此的挚爱?等等。所有的问题都围绕作者“爱绿”展开的,这几个问题的设计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由作者对“绿”的爱升华到对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赞颂,从而指向文章主旨。

  在这一过程中我把思考的空间都留给了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既注意挖掘文章本身的深刻内容,也能够做好知识的拓展延伸,尤其是最后关于“爱”的探讨,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对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我觉得一堂课最重要的不在于老师讲了多少,而在于引导学生自己悟出了多少。并且,不管任何设计,都难以设计出学生的“精彩”,一旦他们的思想闸门打开,他们精神世界所迸发出的“深刻”、“独到”是远远超出老师的想象和设计的。在课堂上我们能够看到鲜活的思维,也要面临严格的考验,这需要我们老师不断的努力。

《囚绿记》教学反思2

  《囚绿记》一课我前思后想,总共考虑了4个思路:

  一、抓住“绿”字,突出“绿”的象征意义。课文“绿”的象征意义,共有三层:

  1、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2、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3、永不屈服于黑暗。

  但是这种解读方式,势必涉及文章的背景分析,并且将它图解为一篇充满政治色彩的革命宣言。作者在创作作品时是否有这个意图,我们的解读是否为误读?

  二、抓住“囚”字,层层深入,分析作者内心的冲突。作者在《〈囚绿记〉序》里说:“我是感情的奴役,也是理智的仆隶。我没有达到感情和理智的谐和,却身受二者的冲突,我没有得到感情和理智的匡扶,而受着它们的轧轹;我没有求得感情和理智的*衡,而得到这两者的轩轾。我如同一个楔子,嵌在感情和理智的中间,受双方的挤压。”。《囚绿记》就是一篇表现作者理智与感情冲突的作品,通过对词语句子的解读分析,挖掘作者的从“喜欢”到“留恋”到“占有”的心理历程。这是一个不错的解读方式,但是仅仅分析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不仅课时安排上时间有多余,而且对文章的理解也仅限于表层,如何把课文分析与学生自身生活结合起来,我也存在很大的疑惑。

  三、抓住“抒情散文”,传授有关抒情的知识。抒情式表达方式的一种,也是学生作文比较欠缺的一个方面。但是把《囚绿记》简单的肢解成反复、排比等修辞方法,或是肢解成正反对比、侧面描写等写作手法,那么就会将语文课变得支离破碎,索然无味。

  四、拈出一个主题“快活”,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品读,分析作者在绿色中获得快乐的原因,分析他在囚绿时失去快乐的原因,从而联系生活,懂得如何在生活中获取快乐,并避免不快。

  一篇文章的解读应该是多元的。这次备课冥思苦想了很久,就在快要放弃时,灵感忽现,有了一个比较满意的教学思路,这也是提醒我备课要多下苦功吧。

《囚绿记》教学反思3

  针对《囚绿记》这篇散文的文体内容特点,备课时我设计了欣赏绿之美———体会绿之情——探究绿之魂——畅谈绿之悟几个环节,在课堂上我着重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抓住作者情感的主要载体——常春藤枝条的绿,欣赏文章描写绿的优美语句,分析作者笔下常春藤的特点和描写绿的方法,梳理出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交往过程中的各种情感,然后补充介绍作者背景及当时在北*的处境心态,比较被囚的绿藤和被封锁围困的华北人民的相似点,探究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领会作者描写绿枝条所寄托的深层意味,挖掘出课文的社会意义和政治意义。最后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抛开文章的写作背景和时代背景,对文章内容特别是作者笔下虽被囚禁但始终向着阳光生长、永不向黑暗屈服的绿藤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产生自己独特的阅读共鸣并与大家一起分享。

  这节课的实施较顺利地完成了教学设计流程,重难点的学*基本达到预期目标,学生课堂反应积极,参与热情较高,听课老师评价比较理想,但反思这堂课仍有许多的不足:一是教材处理单元意识不强,没有把握好自读课文的课型特点,没有突出学生自主阅读的要求;二是教学内容过于追求全面,没有进行合理裁剪取舍,因而导致后面的一些环节实施过程仓促,学生的接受参与打了折扣;三是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意识不够,对文本的解读仍纠结于传统意义,不能调动学生产生出不同于传统解读的新的独特的个性化自主性的理解,学生的思维发散度不宽广,应该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多些思考、联想、共鸣。

《囚绿记》教学反思4

  《囚绿记》一课我前思后想,总共考虑了4个思路:

  一、抓住“绿”字,突出“绿”的象征意义。课文“绿”的象征意义,共有三层:

  1。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2。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3。永不屈服于黑暗。

  但是这种解读方式,势必涉及文章的背景分析,并且将它图解为一篇充满政治色彩的革命宣言。作者在创作作品时是否有这个意图,我们的解读是否为误读?

  二、抓住“囚”字,层层深入,分析作者内心的冲突。作者在  《〈囚绿记〉序》里说:“我是感情的奴役,也是理智的仆隶。我没有达到感情和理智的谐和,却身受二者的冲突,我没有得到感情和理智的匡扶,而受着它们的轧轹;我没有求得感情和理智的*衡,而得到这两者的轩轾。我如同一个楔子,嵌在感情和理智的中间,受双方的挤压。”。《囚绿记》就是一篇表现作者理智与感情冲突的作品,通过对词语句子的解读分析,挖掘作者的从“喜欢”到“留恋”到“占有”的心理历程。这是一个不错的解读方式,但是仅仅分析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不仅课时安排上时间有多余,而且对文章的理解也仅限于表层,如何把课文分析与学生自身生活结合起来,我也存在很大的疑惑。

  三、抓住“抒情散文”,传授有关抒情的知识。抒情式表达方式的一种,也是学生作文比较欠缺的一个方面。但是把《囚绿记》简单的肢解成反复、排比等修辞方法,或是肢解成正反对比、侧面描写等写作手法,那么就会将语文课变得支离破碎,索然无味。

  四、拈出一个主题“快活”,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品读,分析作者在绿色中获得快乐的原因,分析他在囚绿时失去快乐的原因,从而联系生活,懂得如何在生活中获取快乐,并避免不快。

  一篇文章的解读应该是多元的。这次备课冥思苦想了很久,就在快要放弃时,灵感忽现,有了一个比较满意的教学思路,这也是提醒我备课要多下苦功吧。

《囚绿记》教学反思5

  研读《囚绿记》后,往往会产生疑问,作者真正喜欢的是常春藤这种植物吗?不,应是此时此地处于逆境的植物,更是绿这种色彩所蕴含的意义。由藤到绿,在作者心中由实转虚,绿成了一种情感载体,一种信念代表,由具体植物升华了。结合文本的多处语言线索,我以为绿的含义应是多重的,它可以包括:爱的承受者,自然的代表,生命、希望的象征,不屈、执着追求光明精神的象征。而绿的多重含义使得对主旨的理解也呈现多重状。所以我以为,要理解好主旨,应从绿入手。理解绿的含义,就离不开对植物外部特征、内在品质、生存环境、他人评价多个方面的了解。要做到这一点还是需要会抓、读文中关键词句。想好需要教学的内容,就需要将教学的结构梳理出来,从哪里切入呢?如何让它更具条理性?我反复斟酌后,决定从题目切入,“囚绿”二字化为问题,绿是什么?为什么囚绿?如此一来,问题简单了。前问探讨绿的含义,我将之具化为:感受绿的形象,感悟绿的深层含义;后者探讨主旨。教法设定为学生活动为主,自主阅读、研讨、交流,我在一旁适时引导学生。希望在让学生理解文本的同时,也能让学生掌握借物抒情类散文的鉴赏方法。

  课上完了之后,我对这节课颇多遗憾,文章解读任务完成,作为拓展的比较阅读朱自清的《绿》只能留作作业了,主要问题在课堂进度前松后紧,说明设计还是有问题。再加上借班上课,对学情把握不够准,与学生的默契度也不够,学生找的关键点与评价深度与预设有些出入,使得文本解读推进较慢。反复思量后,我觉得在以下方面还是可以再做斟酌:

  首先,导入的诗歌谜语引入可以选择更浅显些的。我所选的费冠卿的《挂枝藤》一诗““本为独立难,寄彼高树枝。蔓衍数条远,溟濛千朵垂。向日助成阴,当风藉持危。谁言柔可屈,坐见蟠蛟螭”,本意是展现藤看似柔弱,却懂得借力壮大自己的特点,再加上“枯藤老树昏鸦”的“枯藤”萧瑟忧愁的意象特点,能说明同一事物在不同心境人眼中看来是不同的,借此让学生思考陆蠡眼中的藤是如何,体会他的心境。可惜,刚上高一的学生毕竟古诗文积淀不够,刚看到诗,学生哑壳了。解释诗句用了些时间,学生最后也猜出是藤,但学生注意力转移到知识理解层面,没能真正进入情境。

  其次,是不是每一课都得把文章分段,概括段意呢?课后,我试着把这一环节去掉,发现学生对文章的`中心把握依然明确,对文章理解根本不受此影响。由此,我得到一点启示,何必拘泥于旧例呢!教学角度是丰富的,紧紧围绕教学中心,一课一得有何不可?若能让这个“得”再深刻些,学生的收获才是真实的。如果每篇散文都照着分段、概括段意与中心、分析内容、鉴赏写作特色等一路下来,学生学到的内容往往是泛化的。倒不如结合学生需求,按照文章的特点,每篇课文一个侧重点,实效性更佳。

  再次,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我设置了质疑环节。在学生预*过程中,将疑问提出,我将之收集起来,归纳整理,然后再课堂上解决。教学过程中感觉这个环节是必要的。在围绕教学目的完成教学步骤时,文本中还有些语句问题学生不明白的,那么通过这个环节就是一种有效的补充。只是,在初步接触课文时,学生提出的问题部分或是较浅,或是纠结于某个词句的意思;但在学*进入一个阶段后,学生发现问题往往更有深度、更有价值。所以,课后我想,是不是将初始问题打出来,有些在下文探讨中就能自行解决的问题就放后解决,有些难解的小细节点,简单点拨下,时间不应分配太多。在课文学*过程中,学生随着讨论深入生成新的问题,放在后期探究学*阶段质疑、交流、互答,也许能给老师们带来更多惊喜。我们应该记得:孩子的创造力是无穷的,集体思考比教师单人思考的力量大得多。

  还有,重结果更要重过程。学生在读过两遍课文后,很快能找出绿对光明、自由的向往。但谈来谈去就在这一层上了,难以深入,而文章对绿的形象塑造明显是非常丰富的,但是作者评价绿就用了一大堆生命、慰安、希望等等词汇,还把它视作自然的代表等。显然,得出结果容易,但把文章读深、读透,学生还需要进一步去咀嚼字里行间的深意。要教会学生看看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建立绿的形象,抓关键词,尤其是反复出现的修饰语。显然,在我巡查更小组研读课文时,我强调了读懂形象的方法,有些学生就能找得更集中些,如外部形态,作者反复强调的“柔软”等相似的词,就是要强调常春藤弱者的形象,再深想下为何一定要强调这一点,这就与作者自身的境遇与心情有关系了。作者在生活中经济窘迫,为生活奔波,不如意的事很多;身处的是备受日寇侵凌的时代,*是弱者,所以无形中,他更关注弱者的生存状态,当然这样与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分不开。因此体会作者用意,更易由此触摸到主旨所在。因此,在课后,我更坚定了重分析过程这个观点。有些问题看似简单,马上能找到答案,实际上还未深读,学生并不知其所以然。当然,对那些学生确实能理解掌握的,教师也不宜滥用时间。


囚绿记优秀教案 (菁华5篇)(扩展5)

——《囚绿记》读后感 (菁华5篇)

《囚绿记》读后感1

  《囚绿记》写于抗战后期“祖国遭受极大耻辱的时间”,作者陆蠡当时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他吊唁一年前在北*时所住公寓窗外的一树常春藤。作者喜欢绿色,留恋绿色,便将常春藤从窗外牵进房间囚系住它,引为绿友,但它又发明常春藤有一种决不转变的品性,顽强的朝着窗外的偏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远不屈从于黑暗”。

  这就进一步写出了他对绿色的爱之深和为什么爱。卢沟桥事变产生后,这就使读者遐想到祖国山河的沉溺堕落,体会到被囚系的而繁茂,却顽强的朝着窗外阳光的常春藤,即是我们坚忍不拔的民族象征,包含着作者对民族的灼烁远景的信仰,也体会到作者含而不露地抒发了对粉碎和毁灭生命的侵略者的抑郁愤懑之情。同时,这常春藤也象征作者本人向往灼烁、不屈不挠的妥协精神和高尚品格。他在常春藤上寄寓了一个端正*的情绪和愿望。

  由于作者与绿枝条的运气有某些类似之处,同处一室,同被囚禁,体验到生的欢乐、生的艰苦;再加上时价日寇入侵,华北人民陷入水深炽热,作者是富有公理感的青年作家,国难当头,不克不及不恼怒忧虑烦恼,不克不及不生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这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一个缘故原由,但这种心绪表现得十分潜伏,文章之巧,由此而来,所以抒情上显得深沉委婉,言语上憨厚清丽,成为本文的另一个特色。

  本文的行文线索是恋绿——囚绿——释绿——念绿,此中囚绿是重点,也是惊人之笔。在这一部门中,作者发明了绿色的特征,从中失掉了启示,乃至悟到了绿色的秉性与自己的心灵的雷同之处,从而也使这一短文富有猛烈的象征意味。学*计划书范文 二、简析本文的行文线索。

《囚绿记》读后感2

  在我生命中,令我觉得有顽强的生命力,带给人希望,安慰的绿色植物是常春藤。

  以前我并不知道“常春藤”这植物的存在,我也不知道这植物到底是怎样的,直到我读了现代散文家陆薏写的一片散文《囚绿记》以后我才知道了“常春藤”的存在。

  我读了这篇文章后深深的感觉到了这样一个道理;在人类世界上没有绿色是不行的,如果人类世界上没有绿色,哪么这世界上会变成什么样呢?我觉得会变成一片灰色没有一点色彩,生活没有一点儿意义就像色盲一样。

  在这篇《囚绿记》文章中讲述了:人是在自然界中生长的,绿是自然地颜色,这篇文章中我喜欢这么两句话;

  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这句话令我知道了绿色植物的生命力的顽强它们尽可能适合任何种环境,以我看绿色植物能带给我们生活的快乐。

  它渐渐失去了青仓的颜色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从这句话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我们不能把一个植物囚禁在一个范围不然它会枯萎,没有生命力的,我们应该把它们放给自然健康的`成长,变得茂盛。

  绿色是生命,是希望,是慰安,是快乐。

  绿色植物具有蓬勃向上,充满生机永远向着阳光,永不倔服黑暗与困难,固执的特征。

  我希望在这个世界上的每一朵花,每一种植物永远生长在大自然中永不倔服恶劣环境,无论在寒冷的冬天还是炎热的夏天永不枯萎,美丽花儿的花辩,叶子求不凋零因为它们是能带给人快乐,能给予人生的活力。绿色植物和花儿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样的情况下都是不应该凋零的叶,因为它们是属于大自然的。

  我们人类没有任何理由把植物囚禁在我们的幻想之中。

《囚绿记》读后感3

  陆蠡的《囚绿记》写于抗日战争的前夕,黑暗笼罩着*,面对山河破碎、国将不国的现实,许多文人志士投身于革命,身处黑暗之中仍积极寻求精神上的慰藉,陆蠡当时居住在已经沦为“孤岛”的北*城内,从窗外的“绿友”——一株常春藤的身上找到了光明与希望。

  整篇文章以爱绿-囚绿-释绿-念绿为行文线索,表现了作者对“绿友”的感情变化过程。绿色,是光明与希望的象征,作者怀着对一小片绿影的喜爱搬进了炎热的朝东房间,面对这片绿色,作者的心情是喜悦的。“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作者感谢命运的垂青,使得他能够在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荒漠的*原之时,从墙壁上的小圆洞里欣赏一株美丽的.常春藤。作者与“绿友”各安其分地生活却又惺惺相惜。小圆洞外的常春藤给了作者一段难得的安宁时光,使得作者在孤独的生活中得到许多慰藉。

  但是,当作者对绿的喜爱演变成为一种迷恋的时候。私心就出现了,作者将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了屋子,迷恋演变为了囚禁。可是被幽囚的“绿友”却毫不领情,枝条固执地向着原来的方向延伸,“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绿友”的顽强在作者看来是一种固执的抗争,这打击了作者的自尊心,于是,固执的作者坚持幽囚“绿友”。本该是惺惺相惜的挚友,却最终一个绿意渐渐消损,一个内疚却固执己见。

  卢沟桥事变的发生让作者珍重的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这时的作者对“绿友”的感情不再是单纯的喜爱,而是对它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感到由衷的钦佩。这种钦佩与赞美之情使作者在离开北*一年后仍对这“绿友”念念不忘,我想,这时“绿友”对光明与自由的执着向往已经给了作者启示,这种精神力量也成为了作者的一种信仰与追求。

  陆蠡先生屋外的常春藤始终向着阳光生长,就像一支憧憬光明的歌,这首歌也始终回响在陆蠡先生的心中,他以革命的胜利作为终身的信仰,身陷囹圄时,日寇问他,日本的大东亚政策能否成功,他斩钉截铁地说了两个字“无望”。最后壮烈牺牲。小公寓外的那一片美好的绿影,就是陆蠡先生的信仰所在,那是光明,是希望,是永远不会湮没于喧嚣中的一支憧憬光明的歌。

  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不再面对任列强摧残与宰割的黑暗局面。但是我们依然需要信仰,需要不休不止的梦想。一根长常春藤都能够永远向着光明生长,作为高等动物的人,也应该始终坚持信仰与梦想,不为外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自我。但是,如今那片摇曳在陆蠡窗外的绿影也会摇曳在我们每个人心中吗?我们需要叩问自己的良心,是否因为私欲而伤害了一些无辜的人?是否因为冷漠,而不愿去怜悯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是否因为恐惧而不敢对社会中的不公*发出一声呐喊?面对世俗的力量,每一个个体都很脆弱,但是,这就是我们可以苟且于自私与虚伪的理由吗?这就可以囚禁我们灵魂吗?《囚绿记》中的常春藤是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徒,作为社会中的个体,我们会有欲望,会有各种各样的无奈,但是我们对光明与正义的向往是灵魂中最不能丢弃的东西。我坚信,人会在信仰中得到幸福。

《囚绿记》读后感4

  说起来有些令人不可思议,好多人的对美的`伤害。(。)往往来源于对美的热爱。以为爱鸟,人们就把鸟关进了笼子里,因为爱花,人们就把它移植到室内的花盆中,因为爱绿,于是就把藤关进了屋子里。

  其实,世间万物都是需要自由的,我们不能妨碍他人的自由,文中作者对绿的渴望,对绿的仁爱是可以理解的,但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自私之举,是对绿的施暴之举,是对绿的一种遏制,一种摧残,作者囚禁了绿的自由,却囚不了绿对光明,自由的向往。

  其实,任何一种东西,爱他,并不一定要拥有它,给他们自由,我们也能获得心灵的真正自由。

《囚绿记》读后感5

  陆蠡的《囚绿记》写于抗日战争的前夕,黑暗笼罩着*,面对山河破碎、国将不国的现实,许多文人志士投身于革命,身处黑暗之中仍积极寻求精神上的慰藉,陆蠡当时居住在已经沦为“孤岛”的北*城内,从窗外的“绿友”——一株常春藤的身上找到了光明与希望。

  整篇文章以爱绿-囚绿-释绿-念绿为行文线索,表现了作者对“绿友”的感情变化过程。绿色,是光明与希望的象征,作者怀着对一小片绿影的喜爱搬进了炎热的朝东房间,面对这片绿色,作者的心情是喜悦的。“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作者感谢命运的垂青,使得他能够在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荒漠的*原之时,从墙壁上的小圆洞里欣赏一株美丽的常春藤。作者与“绿友”各安其分地生活却又惺惺相惜。小圆洞外的常春藤给了作者一段难得的安宁时光,使得作者在孤独的生活中得到许多慰藉。

  但是,当作者对绿的喜爱演变成为一种迷恋的时候。私心就出现了,作者将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了屋子,迷恋演变为了囚禁。可是被幽囚的“绿友”却毫不领情,枝条固执地向着原来的方向延伸,“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绿友”的顽强在作者看来是一种固执的抗争,这打击了作者的自尊心,于是,固执的作者坚持幽囚“绿友”。本该是惺惺相惜的挚友,却最终一个绿意渐渐消损,一个内疚却固执己见。

  卢沟桥事变的发生让作者珍重的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这时的作者对“绿友”的感情不再是单纯的喜爱,而是对它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感到由衷的钦佩。这种钦佩与赞美之情使作者在离开北*一年后仍对这“绿友”念念不忘,我想,这时“绿友”对光明与自由的执着向往已经给了作者启示,这种精神力量也成为了作者的一种信仰与追求。

  陆蠡先生屋外的常春藤始终向着阳光生长,就像一支憧憬光明的歌,这首歌也始终回响在陆蠡先生的心中,他以革命的胜利作为终身的信仰,身陷囹圄时,日寇问他,日本的大东亚政策能否成功,他斩钉截铁地说了两个字“无望”。最后壮烈牺牲。小公寓外的那一片美好的绿影,就是陆蠡先生的信仰所在,那是光明,是希望,是永远不会湮没于喧嚣中的一支憧憬光明的歌。

  几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不再面对任列强摧残与宰割的黑暗局面。但是我们依然需要信仰,需要不休不止的梦想。一根长常春藤都能够永远向着光明生长,作为高等动物的人,也应该始终坚持信仰与梦想,不为外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自我。但是,如今那片摇曳在陆蠡窗外的绿影也会摇曳在我们每个人心中吗?我们需要叩问自己的良心,是否因为私欲而伤害了一些无辜的人?是否因为冷漠,而不愿去怜悯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是否因为恐惧而不敢对社会中的不公*发出一声呐喊?面对世俗的力量,每一个个体都很脆弱,但是,这就是我们可以苟且于自私与虚伪的理由吗?这就可以囚禁我们灵魂吗?《囚绿记》中的常春藤是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徒,作为社会中的个体,我们会有欲望,会有各种各样的无奈,但是我们对光明与正义的向往是灵魂中最不能丢弃的东西。我坚信,人会在信仰中得到幸福。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