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菁华5篇)

首页 / 教案 / | 教案,数学

三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1

  教学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由许多个体组成一个整体),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体会学*分数的必要性,怎么表示份数。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由许多个体组成一个整体),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法:启发式教学

  学法:小组合作

  教学准备:小黑板,彩笔,方格纸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我们已经学*了分数,并且知道什么是分数。今天我们继续学*分数,进一步了解分数的意义。

  二、小组合作

  1、把下图涂上不同的(红色、黄色和蓝色)。

  2、之几。

  3、将上面的小正方形剪开,说一说每种颜色的小正方形占大正方形的几分之几。

  4、小组合作完成:打开课本70页

  (1)一共有几只蝴蝶?

  (2)白蝴蝶的只数占所有蝴蝶的()。

  (3)花蝴蝶的只数占所有蝴蝶的7。

  (4)你还能从图中找到哪些?分别与同伴说一说。()

  三、当堂训练。

  1、用分数表示每幅图中每种图案的个数占全部的几分之几。红花:

  3

  黄花:

  长方形:

  圆:

  三角形:

  2、按分数圈一圈。

  413445

  五、作业布置

  练一练1、2题。

  六、板书

  分一分

  分子/分母读作:多少分之多少

  课后反思:

三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2

  教学反思:

  前面学生已经认识了钟面,学*了时、分、秒有关知识。是在学生认识时、分、秒后学*的一种记时方法,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用途比较广泛,与学生的生活联系非常密切,通过学*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珍惜宝贵时间的好*惯。生活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普通记时方法,绝大多数会用普通记时法表示时刻。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抓住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异同,加深学生对24时记时法的理解。在教学中注重内容的趣味化、生活化、让更多的孩子喜欢数学。

  一、情境教学生活化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得精彩描述。我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电视节目的生活经验进行整合,找到生活与知识的契合点,为学生创作与真实生活“亲密接触”的机会,并引导学生在生活问题中发现数学问题,常使用数学知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是孩子获得知识的重要源泉,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我们在使用教材教学时,应注意创设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使教学活动源于孩子生活,源于孩子好奇之事,引导孩子积极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去发现、去体验,让他们亲身感悟数学知识。所以在学*新知识的过程中,我仍然注重密切联系生活,考虑到知识点比较多,所以借助时间轴,使学生直观的明白了在一天时间里时针走了2圈,共是24小时,同时了解了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且能够初步学会二者之间的转化这几个知识点。然后,在学生接受了新知识后,就让他们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也是用24时记时法记录时间的,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同时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教学评价关注学生的发展,师生互动,鼓励学生自主性学*。

  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关注过程的形成写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新课程改革强调评价重心逐渐向更多关心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索的过程和努力地过程,关注学生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在这堂课中,也包括在*时的教学中,我注意到,面对我的学生我不做指出不足的老师,而做能提供帮助的好朋友,用激励的语言,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供给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努力后获取成功。例如;一位女生在应聘小小播音员这一环节时,第一次虽很流利,但出了点差错,我并没有及时指出,而是请同学指出问题,给予帮助,然后再次请她播报节目。第二次的她发言既正确又流利,获得了全班的掌声,随即自信的坐了下来。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巩固练*生活化

  提倡“生活化的”数学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教学题材,让教学贴*生活,让学生在生活在看的数学,摸到数学。从而使数学生活化,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XX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不自觉的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虚无缥缈。相信在以后的教改路上,我们会把数学的生活性挖掘得更深,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

  五、重视合作交流,重视总结,中师板书,有效突破重难点。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教师为学生提供了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主动探知。本节课教师让学生合作交流的问题是:把普通记时法改写成24时记时法要注意什么?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合作交流的时间,学生在学*小组内各抒己见,自己派代表向全班发言。再让学生完整的说出各小组的发言,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规范的'简洁的总结,并通过课件将总结的重点加以圈点,使学生一目了然,有效的突破了重难点的知识。

  评析与研讨:

  数学课要为学生所喜欢,我认为并不在于数学内容本身,而在于教师如何艺术地组织材料。这节课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很好的情景,学生的状态是那样的积极和主动,他们观察思考,并是通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问题。

  这节课是大部分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但我发现有少数学生不太适应这种教学形式,因此,教师要考虑如何全面照顾到所有的学生。

  另外,这节课我虽然做了充分地准备,可是课上仍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由于教室的flash版本老,课件没有播放出效果,导致学生对新授知识的学*不直观。教学设计过分注重课件而忽略了实质性内容,听了李校的点评我知道,自己需要好好锤炼自己,需要提高的地方还太多,需要不断地锻炼自己。

三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3

  新知识点:

  1、认识年、月、日。

  2、24时计时法。

  3、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第一课时课题:

  认识年、月、日

  教学内容:

  教材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的知识,记住各月的天数。

  2、使学生会判断大、小月。

  3、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的时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渗透科学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探究发现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发现并掌握大月、小月的判断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 各年份的年历卡。

  一、 学前准备

  1、填空。

  1时=()分 1分=()秒

  1时=()秒 240分=()时

  1分25秒=()秒 82分=()时()分

  2、提问:

  (1)时、分、秒都是什么单位?(时间单位)

  (2)关于时间单位你还知道哪些?(年、月、日、季度、世纪等)

  (3)那么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你想知道些什么?

  3、导入新课

  讲述:地球绕太阳运转一周经过的时间就是一年,月亮绕地球运转一周经过的时间大约就是一个月,同时,地球自己也在旋转,地球自己旋转一周的时间就是一日。今天我们就来学*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年、月、日。

  (1)出示材料。

  提问:以前我们用钟、表来研究时、分、秒,那么年、月、日我们可以用什么来研究呢?(年历卡)

  (2)观察手中的年历卡,看看这是哪一年的年历。

  (3)分别找到10月1日,7月13日,看一看,各是星期几。

  提问:10月1日是什么节日?申奥成功是在哪一年呢?

  (4)请同学们在年历卡上找出你所知道的纪念日,爸爸、妈妈和自己的生日等,看一看,分别是星期几。

  (5)合作探究。

  观察: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的天数一样吗?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

  (6)讨论交流。

  教师根究学生的回答内容,板书:

  年 月 日

  一年 12个月 365天或366天

  1、3、5、7、8、10、12 31天

  4、6、9、11 30天

  2 29天或28天

  (7)质疑:你们每人手中的年历卡上31天的月份是不是都是这几个月呢?(是)对!不管哪一年,31天的月份都是这几个月。

  再看一看,是不是每年的4、6、9、11月的天数都是30天。(是)

  (8)认识大月、小月。

  讲述:通过同学们认真仔细地观察,我们已经知道了不管哪一年,1、3、5、7、8、10、12这7个月都是31天,4、6、9、11这4个月都是30天,它们是不会发生变化的,我们把每月天数都是31天的这几个月叫做大月,把每月的天数都是30天的这几个月叫做小月。

  年份不同了,哪个月的天数有变化呢?(2月)从这里可以看出,二月的天数比大月、小月的天数要少,所以二月是一个特殊的月份。

  2、巩固。

  刚才我们在年历上已经找到了爸爸、妈妈和自己的生日,现在请你们想一想,自己的生日是在大月还是在小于?

  3、记住大月、小月。

  通过上面的学*,我们已经知道了一年有12个月,7个大月,4个小月和一个特殊月。那怎样记住一年中的大、小月呢?教材上介绍了一种左拳记忆法,应该怎么数呢?

  (1)出示左拳图。

  (2)讲清相应部位所表示的每个月的天数。

  (3)根据图,全体一起记忆。

  (4)指着自己左拳再次记忆。

  (5)再介绍一首儿歌,加强记忆。

  七个大月心中装,七前单数七后双。

  二月是个特殊月,其他各月是小月。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观察今年的年历。

  (1)一、二、三月一共有( )天。

  (2)六一儿童节是星期( )。

  (3)四月份有( )个星期零( )天。

  四、思维训练

  想一想:9月30日的后一天是几月几日?

  五、板书设计

三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4

  教学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由许多个体组成一个整体),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体会学*分数的必要性,怎么表示份数。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由许多个体组成一个整体),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法:启发式教学

  学法:小组合作

  教学准备:小黑板,彩笔,方格纸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我们已经学*了分数,并且知道什么是分数。今天我们继续学*分数,进一步了解分数的意义。

  二、小组合作

  1、把下图涂上不同的(红色、黄色和蓝色)。

  2、之几。

  3、将上面的小正方形剪开,说一说每种颜色的小正方形占大正方形的几分之几。

  4、小组合作完成:打开课本70页

  (1)一共有几只蝴蝶?

  (2)白蝴蝶的只数占所有蝴蝶的.()。

  (3)花蝴蝶的只数占所有蝴蝶的7。

  (4)你还能从图中找到哪些?分别与同伴说一说。()

  三、当堂训练。

  1、用分数表示每幅图中每种图案的个数占全部的几分之几。红花:

  3

  黄花:

  长方形:

  圆:

  三角形:

  2、按分数圈一圈。

  413445

  五、作业布置

  练一练1、2题。

  六、板书

  分一分

  分子/分母读作:多少分之多少

  课后反思:

三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5

  教材分析:

  本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钟面,学*了时、分、秒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学*的。教材充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素材进行教学,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主动探索24时计时法的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和发现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两者之间进行互换。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也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通过鼓励学生收集相关知识的内容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多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学生分析:

  在学*24时计时法之前,学生已经学*了有关时间,时、分、秒和时间有关的知识,他们对钟面、经过的时间等问题均有所了解和掌握。在日常生活,比如电视和乘车的过程中等或多或少地与24时计时法有过交道,不会一点都没有接触到,这就构成了学生学*本课的知识基础。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觉得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应该注重生活化、活动化、信息化,帮助学生更好的学*,让更多的孩子沉浸在学*数学的乐趣中。因此,要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数学,在于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的生活经验,发现问题,创造新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兴趣,发展智慧,增长才干。在教学中,我注意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活动式的教学模式,现实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能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数学实例,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也激起学生的学*兴趣,为课堂教学服务。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理解和发现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能正确地把用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间与用普通计时法表示的时间进行互换。

  教学目标:

  1、创设现实而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初步感知两种计时法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合作、交流,掌握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特征,发现两种计时法互相转化的规律,能正确进行互化,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为学生创设*等、民主、宽松、和谐的学*环境,充分激活学生思维,让他们在借助已有知识经验猜想、观察比较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异同、发现两种计时法相互转化的方法等数学学*活动中抽象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3、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学生感兴趣的探究素材,激发学生的学*热情,使学生在学*过程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感悟数学的应用价值。


三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菁华5篇)扩展阅读


三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菁华5篇)(扩展1)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菁华3篇)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使学生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技能目标:能通过观察、比较、合作、交流等学*方式,探索24时记时法表示时间的规律,能正确地进行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的相互转换。

  情感与学*态度: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性学*过程中去,愿意和同学合作交流,能在学*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

  了解和认识24时记时法,正确地把两种记时法表示的时间进行互换。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理解0时和24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情

  1、创设情景

  老师先给小朋友讲个故事,想听吗?

  小明是足球迷,小刚告诉他,星期六8时有球赛。小明早早就打开了电视机,可左等右等,就是不见播放。你们猜猜: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猜测)小明等呀等呀,等得有点不耐烦了,就打电话去问小刚,一问才知道,原来不是上午8时而是晚上8时。(板书两个时间)

  小结:像这样说成上午……、下午……、晚上……的`记时方法是我们*时生活中经常用的,我们称之为普通记时法。(板书普通记时法)

  2、引出课题

  用普通记时法表示时间,如果不说明是什么时候的几时,容易产生误会,引起混乱,还可能误了大事,所以通常我们都要说清楚是上午还是下午。

  大家都喜欢看电视吗?出示节目预报。你喜欢看什么节目呢?你喜欢的节目是在什么时候播出的?(电脑出示)这些14时、18时,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记时法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24时记时法。(板书课题:24时记时法)

  二、引导探索

  1、认识0时到12时

  (1)播放新年钟声敲响的录像,问: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0点钟声用敲响)也就是说一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0时用24时记时法表示就是0时。(电脑出示钟面图)那时你一般在做什么呢?(睡觉)可能还在做梦呢,在甜蜜的梦境中崭新的一天开始了。板书:0时

  (2)(点击电脑,时针转动)时针转到1时现在是什么时间了?(1时、凌晨1时)板书:凌晨1时

  用24时记时法表示就简单地说成1时。

  (3)时针转至8出现学生升旗图片。问:现在又是什么时间了?你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吗?与你的同伴互相说一说,谁来说?

  上午8时用24时记时法表示就简单地说成8时。板书:8时上午8时

  (4)(时针继续转动到10,汇报,再转到12)时针走了一圈,现在是什么时间了?你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吗?自己轻声说一说,谁来说?

  中午12时用24时记时法表示就简单地说成12时。

  (5)小结:从0时开始到12时已经经过了几个小时?在这12个小时中,用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表示时刻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一下,谁来说?

  在这12个小时中,用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刻,前面要加凌晨或者上午;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刻,前面不要加凌晨或上午。[小学教学设计网-]

  2、学生自主探索认识13时到24时

  (1)时针接着往下转一大格,现在是什么时间了?你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吗?与你的同伴讨论一下。

  得出下午1时用24时记时法表示就是13时,13时就是下午1时。

  (2)(时针继续转动),用24时记时法表示,自己填一填,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么想的?

  (3)现在是24时,一天终于结束了,同时意味着新的一天又开始了,所以24时也是第二天的0时。从13时到24时又经过了几个小时?在这12个小时中,用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表示时刻又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一下,谁来说?

  3、组织讨论:

  师: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在一日也就是一天的时间里,钟面上的时针正好走几圈?一共是几小时?(正好走两圈,一共是24小时)

  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一天24时小时的情况。(电脑)小朋友仔细观察用两种记时法表示的时间,对比一下,你有什么发现吗?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交流一下,比一比哪个小组发现的秘密最多。

  (1)小组交流

  (2)小组汇报

  (3)教师小结

  三、应用

  1、想想做做1

  请你根据每一幅图上小朋友的活动情况,说一说这是什么时候的几时,用24时记时法表示是几时?

  2、你在日常生活中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间?

  3、想想做做2-5,7-8(视时间情况而定)

  四、拓展

  想想做做的第6题。给钟面画上时针。

  五、你知道吗?

  学生自己阅读“你知道吗?”,鼓励学生课后收集更多的相关资料,相互介绍,增长知识。

  六、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结束语:一天24小时人人拥有,聪明人珍惜时间,每分每秒都有收获,愚蠢的人只顾眼前的享受和玩耍,让时间白白的从身边溜走,最终一事无成。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2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验算,包括没有余数的和有余数的。

  2、通过具体的问题,理解验算的方法和意义。

  重点难点: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及意义。

  教学流程

  一、口算题

  1、第三题第(1)小题,学生完成;

  2、完成后校对反馈,并且说出口算的算法。

  二、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问题

  1、出示例题图,观察图中的数学信息,并结合问题1进行详细解读;

  2、如何解决第一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在学生引导下列式;

  3、计算,得到答案(鼓励口算并且说一下口算过程:“36÷3,先算3÷3=1,再算6÷3=2,是12”)

  4、如何验证计算的正确?讲述:一般而言在遇到除法验算的时候我们一般用乘法验算。谁会验算?12×3=36,并且理解一下,每一个数字在乘法中的意义,这道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5、出示一道题目64÷2并要求验算,上随堂本。注意横式上改写什么,在反馈的时候重点查。

  6、在做完这两道题目之后,从乘法、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入手,引出验算的第一种情形:商×除数=被除数。(引导学生,教师不说出)

  7、快速口算55÷5并且验算,学生说。

  8、完成第三题第(2)小题的口算,并且说说为什么能算的这么快。

  三、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问题

  1、接着出示问题,65元可以买多少块冰欺凌,还剩多少元?

  2、学生列出算式,得到答案,这回要求学生自己检查横式,看看有没有错误。

  3、你会验算吗?分两步进行,先从意义出发,理解21×3=63(元)表示的意义是买冰欺凌花去的钱,再加上剩下的2元才是一共得钱;再用竖式表示理解: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甄别,完成第一题的题目,回答问题的模式:“96是第二行的'积,32是第一行的商,第二行和第一行可以用来互相验算”

  5、你能根据我的算式再说出一组像这样的式子吗?

  58÷5=11……3

  四、独立完成除法的验算

  1、完成第二题的剩下一题,并且请学生板演;

  2、关注竖式中验算的部分,并且说清楚所用的原理是: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3、注意格式的问题:“横式上的余数有没有丢”、“横式上的商会不会写成被除数”……,找到问题之后再查找中招率,引起重视;

  4、完成68÷6的验算过程,查除法竖式有没有错余数在验算的时候有没有加横式上有没有写错

  五、全课总结

  1、本节课学*了哪些知识?(要重点训练学生说)

  2、课堂作业:补充p2

三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教案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P63例1及相关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生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估算、口算和笔算方法的活动,使学生经历理解算理的过程,以逐步掌握算法、形成技能。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进一步理解算理,体验算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探索算法与解决问题过程中,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在理解算理基础上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笔算乘法的顺序与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答题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小红和大家一样,也是一个非常爱读书的孩子,星期天她和妈妈一起来到书店买书,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一套书12本,每本24元。)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想提出一个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想法出发,让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预设生:一共花多少元?

  师:这也是小红正在思考的问题。(课件出示)你们能解决吗?怎样列算式?

  学生列算式,师板书24×12

  师:这是一道几位数乘几位数的算式?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那像24×12这样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又该怎样计算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揭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起学生学*的兴趣。】

  二、理解算理,探究算法。

  1、在估算的基础上口算出实际得数。

  师:大约一共花了多少钱呢?你能估算一下吗?

  (1)预设3种估算方法,口算出得数

  生1:把12估成10,24×10=240。

  请学生思考,这个240是估大了还是小了?(小了)为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把12估成了10,实际上算的是几本书的价格?(10本)那要计算一共花多少钱,还要怎么做呢?

  学生说想法,课件演示帮助理解。

  24×2=48240+48=288

  生2:把24看成20,20×12=240。

  师:也是240元,这次,又少计算了哪一部分呢?

  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把24元估成20元,每本书少算了几元?(4元)要计算一共付多少钱,还要怎样做?

  学生口算4×12=48,240+48=288

  生3:把24看成20,把12看成10,20×10=200。

  课件演示20×10=200这部分,计算一共花了多少钱?还要计算哪一部分?

  结合课件演示学生口算:12×4=48元,2×20=40元,200+48+40=288元

  (2)回顾口算过程,为笔算作好铺垫。

  请学生回想一下口算的过程,是怎样算出一共要付288元钱的,以这种口算方法为例,(24×10=240,24×2=48,240+48=288)请同位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

  把没学过的知识转变成以前学*过的知识,这种方法在数学上叫做转化。

  【设计意图:在估算的基础上口算实际得数,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口算能力,为后面理解算理做铺垫。】

  2、笔算

  请学生结合着口算的过程,试着用竖式的形式来计算24×12=?

  请学生先独立试着算一算,然后小组讨论竖式。

  展示学生出现的几种竖式,全班交流、完善:

  预设生1:3个竖式

  预设生2:一个竖式,有+号,240后面写0。

  预设生3:一个竖式,无+号,240后面无0。

  学生讨论优化竖式。(重点讨论“+”和“0”的去存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竖式,在讨论交流中不断完善,形成最后的笔算过程。这个过程使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实现情感目标。】

  3、梳理过程

  (1)课件演示,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先计算两本书的`价格,用个位上的2和24相乘得48。接着计算10本书的价格,用十位上的1和24相乘,得到240。这个24的位置决定了它表示的是24个(十),也就是240,所以后面这个0可以省略不写。最后把它们(加起来),计算的就是12本书的价格了。

  【设计意图:结合着12本书,学生理解算理。动态的课件演示,帮助学生掌握算法。】

  请同位互相说一说怎样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然后请在探究中写错竖式的学生再计算一遍。

  【设计意图:这是学生内化的一个过程。】

  (2)师生共同板书,梳理算法,加深理解

  现在没有了书,我们再一起把这个笔算过程写在黑板上。

  学生说教师板书竖式。

  【设计意图:这次板书过程,看似重复,实际不然。目的一是检查学生对笔算的内化情况;目的二是为后面对比优化方法做铺垫;目的三是有利于帮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3)比较优化方法

  请学生对比口算过程和笔算过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说说理由。

  当我们在计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时候,可以直接用口算的方法,那么在计算这样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时候,用竖式计算更简便一些。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请同学们用竖式的形式计算14×22=43×12=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指名说一说计算过程。

  【设计意图:题不在多,重点是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四、回顾总结,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学*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如果小红下次买18本书,每本书24元,又该怎么计算呢?请同学们课下动脑筋好好研究研究。

  【设计意图:这节课学*的是不进位的乘法,后续将学*进位乘法,这一环节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连贯性,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三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菁华5篇)(扩展2)

——三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五)份

  三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1

  第一课时

  130

  第五课时

  第六课时

  教学内容:

  练*八

  教材第67、68页第1-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练*,提高计算能力。

  2、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训练正确计算的能力。

  2、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课堂作业设计。

  1、教材第67页第2题。

  (1)板书:48×6+2=290 290÷6的余数是( )

  (2)引导学生弄懂题意。

  (3)尝试独立解答。

  (4)叙述解答思路。

  (5)提问:为什么要填2?在除法算式中,48、6、2、290分别是什么?(290是被除数,6是除数,48是商,2是余数)。被除数、除数、商和余数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6)板书:106×6+3=427 427÷4=( )……( )

  (7)独立完成。

  (8)为什么这麽块就填好了?

  你运用哪个知识解决的这个问题?(除法的验算方法,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2、教材第67页第3题。

  (1)投影出示。

  (2)看懂题目要求。

  (3)估算商是几位数。

  (4)交流估算过程。

  学生:这几道题是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有的是两位数,有的是三位数。当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时,商就是两位数,如330÷8,424÷7,411÷6。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大时,商就是三位数,如582÷4,725÷6,914÷3.

  (5)集体在本子上计算。

  二、思维训练。

  1、说一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1)投影出示。

  182+85÷5 (123+12)×6 682-56×7

  9×(218+310) 432÷(131-125) 507-368÷8

  (2)认真审题,看清运算符号。

  (3)指名说出运算顺序。

  2、教材第67页第4、5、9题。

  独立计算

  三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2

  教学目标:结合具体情境(由许多个体组成一个整体),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体会学*分数的必要性,怎么表示份数。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由许多个体组成一个整体),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法:启发式教学

  学法:小组合作

  教学准备:小黑板,彩笔,方格纸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我们已经学*了分数,并且知道什么是分数。今天我们继续学*分数,进一步了解分数的意义。

  二、小组合作

  1、把下图涂上不同的(红色、黄色和蓝色)。

  2、之几。

  3、将上面的小正方形剪开,说一说每种颜色的小正方形占大正方形的几分之几。

  4、小组合作完成:打开课本70页

  (1)一共有几只蝴蝶?

  (2)白蝴蝶的只数占所有蝴蝶的()。

  (3)花蝴蝶的只数占所有蝴蝶的7。

  (4)你还能从图中找到哪些?分别与同伴说一说。()

  三、当堂训练。

  1、用分数表示每幅图中每种图案的个数占全部的几分之几。红花:

  3

  黄花:

  长方形:

  圆:

  三角形:

  2、按分数圈一圈。

  413445

  五、作业布置

  练一练1、2题。

  六、板书

  分一分

  分子/分母读作:多少分之多少

  课后反思:

  三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3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列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并能进行验算。

  2、结合具体的计算过程,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3、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感知除法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4、组合学生解答练*七中的*题。先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再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5、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能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灵活运用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的计算过程,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设计:

  1、第2题

  “先估计商是几位数,再计算”可以使学生在计算时逐步养成“先估算,再计算”的良好*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第4题

  解决问题以后,可以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

  (1)两个倍数为什么不一样?

  (2)再过一年(即小孩7岁时),老人的年龄是小孩的几倍?小孩8岁时呢?

  (3)有什么规律吗?

  3、第5题

  解决问题以后,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每周存的钱数越多,存的周数就越少”的规律。

  4、第7题

  数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知道比较“谁打字打得快”,是要在相同的时间内,看谁打的字数多。学生可能用以下的方法解答:

  看1分谁打字多。

  126÷3=42(个),90÷2=45,45〉42(个),所以笑笑打得快:

  看6分谁打字多。

  126×2=252,90×3=270,270〉252(个),所以笑笑打得快。

  5、第8题

  数学中要结合这个具体的情境,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时可以:

  (1)理解题意,说说从弄脏的购货发票中能获得哪些信息。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组织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

  6、小结:在这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

  7、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板书:

  看1分谁打字多。

  126÷3=42(个),90÷2=45,45〉42(个),所以笑笑打得快:

  看6分谁打字多。

  126×2=252,90×3=270,270〉252(个),所以笑笑打得快。

  三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4

  教学反思:

  前面学生已经认识了钟面,学*了时、分、秒有关知识。是在学生认识时、分、秒后学*的一种记时方法,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用途比较广泛,与学生的生活联系非常密切,通过学*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珍惜宝贵时间的好*惯。生活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普通记时方法,绝大多数会用普通记时法表示时刻。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抓住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异同,加深学生对24时记时法的理解。在教学中注重内容的趣味化、生活化、让更多的孩子喜欢数学。

  一、情境教学生活化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得精彩描述。我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电视节目的生活经验进行整合,找到生活与知识的契合点,为学生创作与真实生活“亲密接触”的机会,并引导学生在生活问题中发现数学问题,常使用数学知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是孩子获得知识的重要源泉,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我们在使用教材教学时,应注意创设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使教学活动源于孩子生活,源于孩子好奇之事,引导孩子积极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去发现、去体验,让他们亲身感悟数学知识。所以在学*新知识的过程中,我仍然注重密切联系生活,考虑到知识点比较多,所以借助时间轴,使学生直观的明白了在一天时间里时针走了2圈,共是24小时,同时了解了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且能够初步学会二者之间的转化这几个知识点。然后,在学生接受了新知识后,就让他们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也是用24时记时法记录时间的,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问题,同时也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教学评价关注学生的发展,师生互动,鼓励学生自主性学*。

  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关注过程的形成写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新课程改革强调评价重心逐渐向更多关心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索的过程和努力地过程,关注学生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在这堂课中,也包括在*时的教学中,我注意到,面对我的学生我不做指出不足的老师,而做能提供帮助的好朋友,用激励的语言,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供给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努力后获取成功。例如;一位女生在应聘小小播音员这一环节时,第一次虽很流利,但出了点差错,我并没有及时指出,而是请同学指出问题,给予帮助,然后再次请她播报节目。第二次的她发言既正确又流利,获得了全班的掌声,随即自信的坐了下来。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巩固练*生活化

  提倡“生活化的”数学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教学题材,让教学贴*生活,让学生在生活在看的数学,摸到数学。从而使数学生活化,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XX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不自觉的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虚无缥缈。相信在以后的教改路上,我们会把数学的生活性挖掘得更深,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

  五、重视合作交流,重视总结,中师板书,有效突破重难点。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节课教师为学生提供了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主动探知。本节课教师让学生合作交流的问题是:把普通记时法改写成24时记时法要注意什么?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合作交流的时间,学生在学*小组内各抒己见,自己派代表向全班发言。再让学生完整的说出各小组的发言,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规范的简洁的总结,并通过课件将总结的重点加以圈点,使学生一目了然,有效的突破了重难点的知识。

  评析与研讨:

  数学课要为学生所喜欢,我认为并不在于数学内容本身,而在于教师如何艺术地组织材料。这节课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很好的情景,学生的状态是那样的积极和主动,他们观察思考,并是通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决问题。

  这节课是大部分学生学得积极主动,但我发现有少数学生不太适应这种教学形式,因此,教师要考虑如何全面照顾到所有的学生。

  另外,这节课我虽然做了充分地准备,可是课上仍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由于教室的flash版本老,课件没有播放出效果,导致学生对新授知识的学*不直观。教学设计过分注重课件而忽略了实质性内容,听了李校的点评我知道,自己需要好好锤炼自己,需要提高的地方还太多,需要不断地锻炼自己。

  三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5

  一、教学内容

  在前几册教科书里,陆续教学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以及千克、克等质量单位,本单元教学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和较大的质量单位吨。

  千米和吨都是常用的计量单位,在生活、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但是,这两个单位与学生的生活有些距离,他们对这些单位不够熟悉。因此,教学千米和吨,首要任务是体会千米和吨,感知1千米有多长、1吨有多重,建立1千米、1吨的初步观念。教学千米与米、吨与千克的进率及简单的换算,也是让学生联系已经认识的米和千克,体验千米和吨。学生是否体会了千米和吨,一般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检验,一是能否联系实际,举身边的例子说说1千米大约是多长、1吨大约是多重;二是能否在日常生活和实际问题里正确使用千米和吨。

  全单元内容分三部分编排,第44~46页教学千米,第47~49页教学吨,第50~55页单元练*和实践活动。

  二、教材编写特点和教学建议

  1.认识千米、吨的线索和活动。

  首先,在现实的情境里引出千米和吨,让学生感受它们都是较大的计量单位。第44页的四张照片上都有“千米”,配合这些照片,教材中说: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作单位。学生从照片和文字说明中,体会了千米是较大的长度单位。第47页的三张照片中,物体很多、很重,教材指出:计量比较重或者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在引出吨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它是较大的计量物重的单位。

  然后,寻找千米与吨的生长点,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感知千米和吨。在引出千米和吨以后,需要知道1千米是多长、1吨有多重。教材选择100米为生长点,既感知千米,又带出千米与米的进率。看看100米的跑道有多长,想想10个100米是多长,接受10个100米是1000米,就是1千米,这样1千米=1000米就很自然地得出了。100米作为千米的生长点,它是否清晰直接影响对1千米的感受。多数学校都有100米的跑道,在课前要带领学生在跑道上反复看看、走走,对教学千米是有好处的。教材选择100千克为吨的生长点,从1袋大米100千克,推算10袋大米1000千克,体会10袋大米的重,意义接受1000千克就是1吨,感知了吨,带出了进率1吨=1000千克。

  接着,扩大感知背景,继续体会千米和吨,积累感性材料和生活经验。学校里的跑道,一般是一圈米、250米或400米,让学生联系自己学校里跑道一圈的米数,推算几圈是1千米。一个小学生的体重25千克,推算40个小学生的体重是多少;一棵白菜1千克,多少棵这样的白菜重1吨;1桶水重10千克,多少桶水重1吨;2块砖重5千克,多少块砖重1吨。这么多的推算,都以学生熟悉的事物为载体,通过40名小学生、1000棵白菜、100桶水、400块砖都重1吨等事实,帮助学生感知1千米与1吨。如果学生对其中某种物体感兴趣,记住多少个这样的物体长1千米或重1吨,他对千米和吨的感受就清晰而深刻了,而且不会忘记。

  2.在应用计量单位时,进一步体验单位。

  教材三次安排选择合适的计量单位的练*,第46页第4题是选择长度单位,第49页第5题是选择质量单位,第50页第1题是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综合应用。在这些题里不仅使用本单元教学的千米和吨,还使用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在选择单位时,要加强对单位的体验。对于熟悉的物体,学生很快能说出应该选择的单位,如小华的身高132(厘米)、一个苹果重(克)。要让学生体验如果选了其它单位,将会闹出多大的笑话。如果一个苹果千克,那么这个苹果要许多人抬着吃;如果小华身高132米,那么他有20层楼那么高。对于不熟悉的物体,可以用筛选排除的办法,寻找合适的计量单位。如1筐稻谷45(),如果用克作单位,这筐稻谷只要用手轻轻一托;如果用吨作单位,一个人无论如何也搬不动这筐稻谷,于是选择千克作单位。

  解答实际问题,也有助于体会千米和吨的应用,从而丰富生活经验。如计量河流、铁路的长度,要用千米作单位;计量卡车的载重量、鲸鱼等大型动物的体重,要用吨作单位。随着经验的积累,对计量单位的感受也会深刻。

  3.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体验千米。

  “了解千米”这次实践活动,安排学生“走走看看”。通过走100米要多少步和多少分钟,推算走1千米的步数和时间,借助步数与时间体验1千米的长度。还组织在离开1千米的地方大声说话,试试能听到吗?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有了这些数据和经验,就能在日常生活中估计1千米。


三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菁华5篇)(扩展3)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菁华5篇)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方米、*方分米、*方厘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概念。

  3、学*运用观察、重叠、数面积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教学重点:

  1、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和*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个方面理解面积概念。

  2、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1、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和*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个方面理解面积概念。

  2、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边三角形和直径1厘米的圆,两个长方形。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引导学生看教材第60页的图。

  提问: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2、引出新课,出示课题。

  同学们刚才观察到的物体都有面,而且通过操作我们还发现面是有大小的,今天这节课,我们所学的内容就和面的大小有关。

  二、探究新知

  1、教学面积的意义。

  (1)认识物体的表面有大小。

  教师谈话引入。说明:黑板面和**面的表面的大小相差比较大,靠观察就能看出。

  (板书:观察比较)

  (2)认识*面封闭图形的大小。

  出示两组图形,这些是*面封闭图形,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由学生的操作活动,引出重叠比较与数方格比较的方法。

  (板书:重叠比较,数方格比较)

  (3)总结面积的意义。

  提问: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什么呢?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板书课题的前半部分:面积)

  2、认识面积单位。

  (1)出示教材第61页例2。

  引导:请同学们用手中的学具来帮忙。

  比较三种方式,得出数正方形个数是最合理的方法。解决了设疑中提出的问题,通过数正方形个数得出大小之分。

  (2)认识统一比较的重要性。

  教师出示一个正方形,通过重叠确认它的面积比前面出示的。两个长方形大,教师翻开正方形反面的格子只有9个格,激起学生的疑问。

  提问:这是什么原因呢?你有没有办法来证明呢?

  (3)带着问题自学。

  提问: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说说每个面积单位的大小是怎么规定的?

  ③各自比一比,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1*方厘米。

  ④同桌两人互相比画1*方分米的大小。

  ⑤在黑板上贴出一张1*方米的纸,先估计能放下几本练*本。翻出反面,数一数,实际能放下几本练*本。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如图,每一个方格代表1*方厘米,用红笔涂出8*方厘米的一个图形,再用绿笔涂出面积为12*方厘米的另一个图形。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电视屏幕的面积是25()。

  (2)一块橡皮上面的面积是9()。

  (3)学校操场的面积大约是500()。

  (4)教室的面积大约是40()。

  四、思维训练

  1、下图中每一小格是1*方厘米,请你写出每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方厘米。

  2、动脑筋:先估算哪个图形的周长比较简便?算一算。(单位:厘米)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2

  第三单元

  统计

  教材分析:

  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包括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或多个单位)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加以解决。通过这些学*,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教材还介绍了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均数。通过本单元的学*,使学生理解*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均数的方法。

  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使学生理解*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均数的方法,理解*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重点:

  1、使学生学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它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并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2、使学生理解*均数的含义,会求*均数。会看两种统计图。

  教学难点:

  学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它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求*均数。

  第二课时

  条形统计图(二)

  教学内容:

  教材第39页例2,练*十第2、3、4题。

  教学目标:

  1、学会看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2、会正确分析各种不同的统计图。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

  重点难点:

  会看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老师非常关心同学的身体健康状况,如体重,身高等如果老师想要了解三(1)班第一组5位同学的身高的情况,你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一眼就看明白?

  提问:请你制作一张这一组同学身高的条形统计图,你想怎样制作,把你们的想法告诉大家(先让学生以4人为一个小进行讨论)

  汇报:如果每一格代表1厘米的话,这张条形统计图要画得非常大,如果每一格用10厘米和更大单位的话,不容易体现这五个同学的身高情况,因为他们的身高情况,因为他们的身高数据都集中在一个段里,只相差几厘米。

  教师:大家提出的问题,老师想个办法帮你们解决。

  二、亲身实践,学*新知

  1、制作身高统计图

  教师:我们即要使每个同学的身高情况,看得很清楚,又不至于把图画得太大,教师建议大家0-137 厘米这一段的长度用一格子表示。那画的时候,第一格不能画成线段,而应画成波浪线,意思表示我们中间省略许多小格。

  出示示意图,第一小组学生身高统计图。你能把它补充完整吗?

  学生动手制作,然后教师出示示意图讲评。

  2、制作体重统计图

  教师:你能根据刚才的身高统计图制作一张体重条形统计图吗? 小组合作完成,评价交流。

  3、看书了解:*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

  提问:根据前两张的统计图和这张统计表,你得到了哪些信息?有什么合理的建议?

  三、巩固运用

  1、完成教科书第40页练*十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提问:条形统计图的第一格和其他格有什么不同?

  2、完成教科书第41页练*十的第3题。

  教师:第一格表示90秒,后面的几个小格你想怎么标上数据,根据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3、完成教科书第41页练*十的第4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活动,认识方向与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

  2、能根据任意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

  对任意角度具体方向的准确描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春季是运动的时节,我们同学们都很爱好运动,不久我校就会举行一次越野比赛,现在老师将越野图展现给大家。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出示越野图的起点和终点位置。

  2、如果你是一名运动员,你将从起点向什么方向行进?(方向标)加方向标有什么好处?为什么方向标画在起点的位置?(以起点为观测点)

  3、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例1的学*是让学生明确可以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教学时,可以与主题图的教学结合进行,通过情境使学生明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活动中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探索。

  知道在出发点的东北方向就可以出发吗?如果这样会发生什么情况?这样确定方向准确吗?怎么样走会更加的准确?

  准确的可以说是东偏北30°,那可以用北偏东60°这样表示吗?在说具**置时,一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夹角较小)的方向。——靠*哪个方向就把那个方向放在前面。

  (距离1千米)如果没有距离又会怎样?

  1号点在起点的东偏北30°的方向上,距离是1千米。你学会表示了吗?

  三、巩固练*内化提高

  做一做呈现了小明家附*几处建筑物的位置示意图,通过方向与距离的确定,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确定方向的具体方法。

  练*三第1、2题是相应的在地图上确定方向的练*。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提供的方向和距离这两个条件来确定物体的位置。首先要确定方向标。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4

  教学内容:

  教材第21页练*四第2~4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竖式的写法,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惯,培养学生爱好数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复*:

  1、怎样笔算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

  2、笔算除法要注意什么?

  二、指导练*:

  1、第21页练*四第1题

  (1)看作业比较上下两行的异同。

  (2)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2、练*四第2题

  (1)读题。

  (2)小组合作练*。说说错在哪里?分头进行改正。

  (3)全班订正。

  (4)作补充练*。

  3、练*四第3题

  (1)看图说清题目意思。

  (2)说一说还能想到的问题。

  (3)画出要摆的形状,再说说解答这类问题要用什么方法。

  (4)解答后集体订正。

  4、练*四第4题

  (1)读题,审题。

  (2)找问题、条件、解答问题,评讲。

  三、全课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你学会了什么?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5

  1、题目:小数的初步认识

  2、内容:

  3、基本要求:

  (1)试讲时间约10分钟;

  (2)通过贴*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3)设计数学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小数的读写法;

  (4)体现学生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5)合理板书。

  4、考核目标:

  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年级:小学三年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等丰富的学*活动,学生正确理解小数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读、写小数,正确理解小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开学的时候小明的妈妈为小明准备了许多文具。书包48元圆珠笔3.50元日记本3元铅笔0.20元文具盒15元橡皮0.15元小刀1.5元

  谈话:大家仔细看看,你能把这些标价中的数分成两类么?谁愿意来分分?这组数不是整数,它们也有自己的名称,叫做小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些关于小数的初步认识。(板书:认识小数)

  二、探究新知

  (一)读小数

  师:小数点在小数中就读作“点”,你会读小刀的标价么?(指名学生读,多叫几个)

  师:这个小数与其他的有什么不一样么?

  生:这个小数小数点的后面只有一个数字,而其他的都有两个。

  师:观察得真仔细,像这样小数部分只有一个数字的叫一位小数,有两个数字的叫两位小数。

  师:刚才我们念了一位小数,那么大家会念这些两位小数么?

  (先让学生自己试试,再有老师总结读小数的方法:小数的整数部分可按照整数的读法读,而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

  师:再请几个同学试着读读。(如有读错的加以纠正)

  (二)写小数。

  师:小数我们已经会读了,那么它该怎么写呢?写小数与读小数的顺序是一样的,先写整数部分,再写小数点,最后写小数部分。(以书的价格为例老师一边说写法一边在黑板上示范)

  师:学会了么?好请同学们在自己的练*纸上写一写其他几样文具的价格。(生自由练写,师巡视)

  (三)巩固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师:刚刚的转化学会了么?我们在来练练怎么样?请把书翻到88页,中间有张表格,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表中食品的标价,然后完成这张表格,填写它们分别表示几元几角几分。(填完后指名同学回答。)

  (四)寻找生活中的小数。

  师:你还在哪里找到过小数呢?

  生1:自动铅笔上标有0。5毫米的字样。

  生2:饮料上也有。

  生3:书的背面有标价,也是小数。

  师:同学们都观察得好仔细呀。老师也找了几个,大家瞧瞧:人体正常体温可达37.5摄氏度,篮球运动员姚明的身高是2.26米。

  三、巩固练*

  8.64元=8()6()4()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么?

  五、布置作业


三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菁华5篇)(扩展4)

——三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教案 (菁华5篇)

三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教案1

  第一课时

  学*目标

  1、增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2、进行口语交际的教学。

  2、培养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培养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教学过程:

  1、揭示交际话题:风景优美的地方。

  同学们,你们去过或最想去哪些风景优美的地方?

  2、大家去过的或想去的地方真不少!假如你去过那个地方,你能把观赏到的优美色向大家介绍吗?假如你最想去某个地方,能讲讲想去的原因吗?

  3、生生交际。

  可以与自己同座交流,也可以自由组合成小组进行交流。

  4、全班展示交流。

  学生自由上台介绍,相互评说。

  5、拓展延伸。

  祖国地大物博,风景优美,可是由于人们缺乏环保意识,使有些优美的风景失去了往日风采,大家想想看,我们怎样使祖国的山更青,水更美?学生相互讨论,谈感想,出主意。教师鼓励学生当环保小卫士。

  第二课时

  学*目标

  ①了解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和几种不同的构词形式,并能在*时自觉积累词语。

  ②背诵古人描写景物的诗句,并能在*时的读写中应用。

  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

  教学重难点:积累词语。背诵古人描写景物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①学生自由读文中两组句子,注意句子中加点的字。

  ②教师提问:读了这两组句子,大家有什么发现?

  ③学生讨论交流,发现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句子里意思不同。

  ④引导学生查字典,了解“深”和“封”的多义。

  ⑤拓展延伸。“封”和“深”除了这两个意思外还有哪些意思?还可让学生举例说说,还有哪些字也有好几个意思。

  二、读读背背

  ①借助拼音自由读读列出的诗句。

  ②指名读。集体齐读。③学生试着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④学生自由地背一背诗句,可以相互抽查。

  ⑤指名背诵。小组背诵。集体背。

  ⑥你还记得哪些描写景物的优美诗句?给大家背一背。

  第三课时

  学*目标

  ①了解几种不同的构词形式,并能在*时自觉积累词语。

  ②了解有关祖国山河的知识。

  ③增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培养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增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读读记记

  ①学生在小组内自读所列词语,并说说这些词语的构成有什么特点。

  ②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词语的构成特点。

  ③学生读读记记这三组词语。

  ④学生根据词语的构成特点,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语,看谁说得又多又准确。

  二、宽带网

  ①引导学生通过图书、网络搜集反映祖国迷人景色、富饶物产的资料。

  ②指导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如:

  风景类,物产类;

  ③在大家搜集了比较丰富的资料以后,我们选一个时间召开“可爱的*”资料展示会,好吗?

  三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教案3

  教学目标

  1.感受噪音的危害和轻言细语的美好。

  2.让孩子养成轻言细语的好*惯。

  教学重难点

  1.感受噪音的危害和轻言细语的美好。

  2.养成轻言细语的好*惯。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安排: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讲故事

  从前有一个叫噼里啪啦城的国家,那里是世界上最吵闹的地方。所有的居民总在大吵大嚷——

  1.听一段噪音,噼里啪啦城的声音。

  2.看图片,噼里啪啦城的生活方式。

  二、悄悄话游戏,感受噪音带来的危害。

  1.在噼里啪啦城做客玩游戏,六个小队分别在一段刺耳的音乐声中比赛传同一句话“我是可爱的小朋友,你喜欢我吗?”

  规则:只能传给你后面的小朋友,不能让其他小朋友听见。

  最先传完的又完全正确的获胜。

  2.离开噼里啪啦城,在没有噪音的情况下做游戏,传“祝贺你离开噼里啪啦城”。

  3.学生结合两次游戏,围绕噪音谈感受。

  三、揭示“噪音”。

  1.老师总结:刚才影响到我们的声音就叫——噪音。

  (1)从“噪”字入手:很多张嘴巴说话,就是“噪”。

  (2)音量过大的声音就是噪音。

  (3)不受欢迎、让人烦躁的声音。

  2.看图总体感知噪音的危害。

  出示:损害听力、影响睡眠、破坏心理健康……

  四、感受轻言细语的美好

  1.过渡:噼里啪啦城的喧闹王子过生日,想听世界上最想的声音,国王下令“等王子生日那天,全城的人在同一时刻发出同样的叫声。”

  可是,人们都很想听那最响的声音,所以约定只张嘴巴不出声,他们居然听到了——

  2.听一段悦耳的鸟叫声:从此,噼里啪啦城不再吵闹了,居民说起话来轻声细语,他们有世界上最安静的孩子、最宁静的早晨、最温柔的警察……

  3.看一组美好的图片,感受安安静静的美好。

  五、我们怎么做

  1.小组交流,探讨:既然噪音这么可怕,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2.总结演示:“嘘,小声说话!”

  (1)训练小声传话。

  (2)训练小声放椅子。

  3.升华虽然要小声说话,但是发言要大声。

  三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教案4

  教学要求

  1.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学会本课生字及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体会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了解桃花水的特点,感受春天的美景和勃勃生机。

  重点难点

  1.在朗读过程中了解桃花水的特征,感受优美的语言,想象三月桃花水给春天增添的勃勃生机。

  2.能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认读,规范书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重点难点

  在朗读过程中了解桃花水的特征,感受优美的语言,想象三月桃花水给春天增添的勃勃生机。

  教具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教学挂图,课文朗读CD。

  教学过程

三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教案2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钢铁、繁殖、蔬菜、煤炭、水蒸气、杀菌、预防、治疗”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4、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的有关知识,初步认识人类与太阳的密切关系,激发学*自然科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启发谈话,质疑问难:

  ⑴ 出示画有太阳的.电脑课件或一幅太阳图。

  ⑵ 同学们,你们认识它是谁吗?

  ⑶ 板书课题

  ⑷ 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问它吗?

  生:太阳公公,你离我们有多远?

  生:太阳公公,你有多大年纪了?

  生:太阳公公,你有多热?

  ……

  ⑸ 同学们向太阳公公提了许多问题,有些问题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找到答案;有些问题同学们可以用课外时间从科普读物中了解;有些问题现在还没有答案,等同学们长大后去探索。那么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哪些有关太阳的知识呢?让我们一起来学*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要求:

  ⑴ 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不认识的生字词多拼读两遍,把课文读通,不通顺的地方再读一遍。

  ⑵ 标出自然段序号,勾画课文介绍了有关太阳的哪些知识。

  2、学生按要求自读。

  3、汇报交流自读情况:

  ⑴ 抽读生字词卡片,纠正学生容易读错的字音。

  ⑵ 抽生轮读课文,生生互相纠正。

  ⑶ 说一说课文介绍了有关太阳的哪些知识:

  教师:概括起来讲,课文围绕太阳讲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太阳的特点,二是太阳与我们人类的密切关系。下面我们来深入学*介绍太阳特点的这部分课文。

  三、深究课文1~3自然段

  1、教师引导:

  这部分课文,每一个自然段介绍了太阳一个方面的特点,谁来概括一下课文写了太阳哪几方面的特点?

  2、默读1~3自然段,思考:课文是用哪些方法把太阳的这些特点说清楚的?自己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在书上做上标记。

  3、小组内讨论、交流,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准备在全班交流时向其他小组请求帮助。

  4、全班讨论交流,合作解疑,教师适当点拨引导:

  ⑴ 讨论交流对第一自然段的理解:

  ① 第一自然段为了把太阳离我们很远这一特点说清楚,运用了哪些方法?

  ② 通过读第1自然段,你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请提出来。

  (让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教师点拨:课文开头引用这个神话是为了要引出太阳离地球很远这个知识,使文章生动有趣,吸引读者往下看。

  教师:“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这句话什么意思?(这么远,箭射不到。)这里为什么不用肯定的语气,而用反问的语调呢?(用反问句强调它的远。)(让学生在读中体会。)

  ③ 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要说出太阳离我们“远”这一特点。

  ⑵ 讨论交流第二自然段:

  ① 第二自然段讲太阳很大,运用了作比较、列举数字的方法。“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这是拿地球与太阳作比较,用具体数字来说明,突出太阳体积之大。

  “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是“因为离地球太远了”。这不仅说明太阳很大,而且对第一自然段讲的太阳离我们很远,作了补充说明。

  ② 指导读第二自然段,读出太阳“大”这一特点。

  ⑶ 讨论交流第三自然段:

  ① 第三自然段讲太阳会发光、发热,温度非常高,运用了比喻和具体数字的说明方法:

  “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用“火球’作比喻,把太阳的形状及会发光、发热的特点写了出来。

  “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六千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运用具体数字来充分说明太阳“温度非常高”这个特点。

  ② 指导朗读,读出太阳热的特点。

  5、小结:

  ⑴ 视频演示《太阳的基本情况》,学生观察体会太阳的远、大、热的特点。

  ⑵ 教师小结:

  作者在介绍太阳的特点时,运用了数字、假设、比较、比喻等方法,把太阳远、大、热三个方面的知识说得很具体、通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今后在说明事物时要注意学*运用这些方法。

  6、扮演太阳公公,作一番比较详细的自我介绍,练说《太阳的自述》,把太阳的特点说清楚。

  四、布置作业

  练*《太阳的自述》。

  第二课时

  一、复*引入

  课文的1~3自然段讲了太阳哪几方面的特点?

  二、探究4~8自然段

  1、默读4~8自然段,思考:

  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讲太阳和地球的关系非常密切的,是怎样进行说明的。

  (让学生自读自悟,边读边思考,遇到问题试着自己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在书上做上标记。)

  2、在四个人的小组内交流、讨论自读情况。

  3、全班交流,合作解疑,教师点拨、引导:

  ⑴ 课文是从太阳同动植物、同人类生活的关系、太阳同气象的关系以及太阳同防治疾病的关系这几方面来讲太阳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的。

  ① 第四自然段讲太阳和动植物及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太阳与动植物的关系是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说明的:“如果有了太阳……、如果没有太阳……”

  太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是从吃的、穿的、烧的三个方面举例进行说明的。

  ② 第五、六自然段讲太阳和气象的关系,是通过云、雨、雪、风的形成来说明的。

  ③ 第七自然段讲了太阳和防治疾病的关系。

  ④ 第八自然段总起来说太阳和人类的关系,是从正反两方面来说明的:

  第一句“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这是从正面说。

  第二句“如果没有太阳……自然也不会有人”。这是从反面说。

  在从正反两个方面说的基础上,又把上面所有的内容归结为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⑵ 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说说你对“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的理解。

  ① 集体讨论交流。

  ② 视频演示《太阳与人类的关系》,学生感受世界的美丽可爱,体会所有这一切都与太阳有着密切的关系。

  ⑶ 研讨:

  太阳与地球的密切关系同它本身的特点有何联系?

  4、朗读4~8自然段。

  5、扮演太阳,练说《太阳的自述》:

  ⑴ 教师引导:

  上节课同学们扮演太阳公公,介绍了太阳的特点。这节课同学们继续扮演太阳,介绍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为的是让更多的人知道: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⑵ 小组内练*说。

  ⑶ 班上展示说。

  三、总结全文

  1、指名朗读全文。

  2、总结:

  《太阳》这篇课文集中介绍了有关太阳的知识,是从它具有的特征和它与地球的关系两方面来具体讲的。通过这一课的学*,我们还知道了列举数字、作比较、假设、打比方等说明事物的方法。

  四、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1、在四个人的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记忆本课生字的。

  2、教师重点指导“繁”“蔬”等字的书写。

  3、读写词语。

  五、拓展延伸

  练*写《太阳的自述》,向人们介绍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课外阅读有关太阳的知识,可阅读书籍,也可网上测览。

  3、收集有关太阳的资料,并根据课文某一方面的内容,选好一个专题。如,“万物生长靠太阳”,出一期手抄报或黑板报、墙报。

  【板书设计】

  太阳 (大火球)

  远

  特点 大

  热

  动植物的生长

  与地球关系密切 天气的变化

  人类的生存

  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三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教案3

  第一课时

  学*目标

  1、增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2、进行口语交际的教学。

  2、培养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培养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教学过程:

  1、揭示交际话题:风景优美的地方。

  同学们,你们去过或最想去哪些风景优美的地方?

  2、大家去过的或想去的地方真不少!假如你去过那个地方,你能把观赏到的优美色向大家介绍吗?假如你最想去某个地方,能讲讲想去的原因吗?

  3、生生交际。

  可以与自己同座交流,也可以自由组合成小组进行交流。

  4、全班展示交流。

  学生自由上台介绍,相互评说。

  5、拓展延伸。

  祖国地大物博,风景优美,可是由于人们缺乏环保意识,使有些优美的风景失去了往日风采,大家想想看,我们怎样使祖国的山更青,水更美?学生相互讨论,谈感想,出主意。教师鼓励学生当环保小卫士。

  第二课时

  学*目标

  ①了解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和几种不同的构词形式,并能在*时自觉积累词语。

  ②背诵古人描写景物的诗句,并能在*时的读写中应用。

  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能力。

  教学重难点:积累词语。背诵古人描写景物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①学生自由读文中两组句子,注意句子中加点的字。

  ②教师提问:读了这两组句子,大家有什么发现?

  ③学生讨论交流,发现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句子里意思不同。

  ④引导学生查字典,了解“深”和“封”的多义。

  ⑤拓展延伸。“封”和“深”除了这两个意思外还有哪些意思?还可让学生举例说说,还有哪些字也有好几个意思。

  二、读读背背

  ①借助拼音自由读读列出的诗句。

  ②指名读。集体齐读。③学生试着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④学生自由地背一背诗句,可以相互抽查。

  ⑤指名背诵。小组背诵。集体背。

  ⑥你还记得哪些描写景物的优美诗句?给大家背一背。

  第三课时

  学*目标

  ①了解几种不同的构词形式,并能在*时自觉积累词语。

  ②了解有关祖国山河的知识。

  ③增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培养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增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读读记记

  ①学生在小组内自读所列词语,并说说这些词语的构成有什么特点。

  ②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词语的构成特点。

  ③学生读读记记这三组词语。

  ④学生根据词语的构成特点,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语,看谁说得又多又准确。

  二、宽带网

  ①引导学生通过图书、网络搜集反映祖国迷人景色、富饶物产的资料。

  ②指导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如:

  风景类,物产类;

  ③在大家搜集了比较丰富的资料以后,我们选一个时间召开“可爱的*”资料展示会,好吗?

三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教案4

  【教学目标】

  1.识生字7个;积累写注意力集中的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抄写句子。

  3.学*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重点学*:回答规定问题以理解句子。

  4.了解扁鹊起死回生的故事,感受他高超的医术和谦虚的品德。

  【教学建议】

  一、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看过电视《封神榜》吗?……”(周朝时,国王把大片土地赏赐给功勋卓著的大臣将领。这些土地就由这些大臣将领管,就像一个个的小国家,还经常开战呢。虢国,就是春秋战国时的一个小国。

  2.板书课题,指导读课题。

  3.激趣:“起死回生”什么意思?谁起死回生?

  二、初读,感知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同时思考以上问题。

  2.指名读课文,齐读课文(板书读错的字,纠正;指导读不易读的句段)。

  3.交流:说说对课题的理解,并提出问题。(分类对待;穿插有关知识:课文中的“扁鹊”,原名秦越人,是战国时候有名的医学家。因为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就像传说中的神医扁鹊,所以后人就尊称他为“扁鹊”。但这是尊称,所以,课文中他自称“秦越人”。)

  三、结合句子,再读课文。

  1.学生划出国王称赞扁鹊的那句话,教师板书:“先生真是神医啊,有起死回生的本领。”

  2.提出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要求。

  什么是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读文章时,我们会遇到不明白的词句。这时,可以查阅字典、词典,也可以作上记号后与同学、老师讨论。不过,最实在的办法是:联系上下文。就是:先提出你的问题,然后在课文中找一找有没有能回答问题的词句,要是找到了,就联系起来想一想。因为今天刚学,老师已经替你们提出了问题。

  3.提示思考:“起死回生”是什么意思?国王为什么说扁鹊有起死回生的本领?学生划出表示太子“死”和“生”的语句,再说说:说问题,说句子,说理解。

  四、结合句子,精读课文。

  1.引导学生围绕刚才的句子提出问题。

  2.提示思考:“从哪里看出扁鹊医术高明?”

  3.交流。

  (1)从基本内容看,扁鹊医术高明表现在:从街头巷议中觉察太子死得蹊跷;与侍卫官简单问答后,心中便有了底;妙手回春,使太子死而复生。

  (2)指导朗读扁鹊与侍卫官的对话(第2-8节)。

  ①自读,找一找:写了几个人的对话?分别说了什么?

  ②想一想:从对话中,扁鹊了解到哪些情况?扁鹊的语气有什么变化?

  ③指导朗读,读出语气。(体会字里行间的意思,注意语气变化。)

  ④最后分角色朗读,体会:为什么不交代说话人?(省略叙述语也能知道这话是谁说的;语言更为简洁,更能体现扁鹊当时的急切心情)。

  (3)指导朗读诊治部分(第10、11节)。

  ①自读,划出说明扁鹊医术高明的词句。

  ②指导朗读。(“不多一会儿”、“没多久”写医术高;“按”、“贴”、“听”、“凝神”、“这才”等讲病情复杂。理解“凝神”,完成《词句活动室1》。)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想一想:“本来就没有死,我不过是治好了他的病。”你从扁鹊的这句话中看出什么?(谦虚、实事求是)

  六、分角色朗读全文。

  提示:阅读课外读物上的《开店的小伙子》和《讳疾忌医》。

三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教案5

  1.学生提出自己对课文不理解的问题。

  如:为什么说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

  2.在老师的引导下学*课文第三、四段。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的意思的?

  3.小组研读课文第五、六段。

  说说自己是怎样理解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的意思的。

  四、作业设计

  1.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声音动听像小铃铛,像竖琴、琴弦给春天

  三月桃花水颜色明洁像丝稠、像镜子增添勃

  流动的形态舞动着朝霞向前流勃生机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复*上节课学*内容。

  2.了解桃花水的特点,感受春天的美景和勃勃生机。

  重点难点

  能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教具准备

  新词卡片。

  教学过程

  1.默写生字词。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1.理解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2.体会情感,指导朗读。

  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体会作者怎样的感情。

  从课文的其他哪些方面也体会到这种感情?画一画,再读一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让学生小组内说一说自己识记的方法。

  1.写你喜欢写的字。

  2.背诵自己喜欢的课文。

  4.一幅画

  教学要求

  1.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理解课文内容。

  2.想像画的情景,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趣,积累优美词语和句段。

  重点难点

  1.感受、积累优美语言,弄清作者的观察顺序。

  2.边读边想文中所描绘的情景。

  教具准备

  课文CD,几幅风景名画。


三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菁华5篇)(扩展5)

——三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 (菁华5篇)

三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1

  1、这是一篇*历史故事。课文叙述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之间征战胜败的故事,越王勾践败不馁,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后转败为胜,吴王夫差非常骄傲,不听忠言,放虎归山,最终被越国灭掉。表现了越王勾践励志图强的精神。同时告诉我们只有艰苦奋斗,发奋图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

  2、理解“卧薪尝胆”的意思。躺在柴草堆上舔苦胆。

  理解“受尽屈辱”:勾践夫妇来到吴国,穿上了粗布衣,住进了石头房,给吴王养马驾车,舂米推磨,受尽了屈辱。他们在吴国整整干了三年,才回到自己的国家。

  3、会用“建议”造句。例:老师给了我们很多学*上的建议。

  4、由这篇课文可以想到的格言:有志者事竟成。

  5、课文第四自然段的中心句是:回国以后,越王勾践时刻不忘报仇雪恨。

  6、你觉得越王是个什么样的人?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参考:越王是个忍辱负重、发奋图强的`人。我想说:越王,我很佩服你。

三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2

  1、温度。草莓喜温凉气候,草莓根系生长温度5—30℃,适温15—22℃,茎叶生长适温为20~30℃,芽在—15——10℃发生冻害,花芽分化期温度须保持5~15℃,开花结果期4~40℃。草莓越夏时,气温高于30℃并且日照强时,需采取遮荫措施。

  2、光照。草莓为喜光植物,但又有较强的耐荫性。光强时植株矮壮、果小、色深、品质好。中等光照、果大、色淡、含糖低,采收期较长;光照过弱不利草莓生长。

  3、水分。草莓根系分布浅、蒸腾量大,对水分要求严格,但不同生长期。草莓对水分的要求又稍有不同。早春和开花瑚,草每需要衣分直小低于土壤最大持水量的70%.果实生长和成熟期需求最多,达80%以上,采收之后,抽出匍匐茎和发新不定根,也需土壤含水量不低于70%,秋季是植株积累营养和花芽形成期,土壤水分也不得低于60%,草莓不耐涝,要求土壤有良好通透性,注意田间雨季排水。

  4、土壤。草莓宜生长于肥沃、疏松中性或微酸性壤土中,过于粘重土壤不宜栽培,沙土多施厩肥,勤灌水,也可种草莓。

三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3

  我的发现:(引用人物的话,可以有不同的形式。)

  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一切准备停当。”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是的。”小男孩站起来,鞠了个躬,“请让我进去吧!”

  读读背背:

  聪明在于学*,天才在于积累。(列宁)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果。(宋庆玲)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我会填:

  耍(玩耍)杂()推()究()

  要( )朵( )准( )穷( )

  峰( )郊( )诚( )纪( )

  蜂( )胶( )城( )记( )

  夜书所见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三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4

  1、《望天门山》的作者是:唐代李白

  2、*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意思是:*的青山相对耸立,一会儿出现,一会儿又忽闪不见,一叶小舟正乘风破浪,从日边驶来。(学生能根据诗意写出诗句)

  3、《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是:宋代苏轼

  4、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意思是:水上波光粼粼,晴天西湖的景色多么美好,山色迷蒙,雨中景致也很神奇。(学生能根据诗意写出诗句)

三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知识点5

  1、含有反义词的成语

  远*闻名

  黑白相间

  轻重倒置

  舍*求远

  头重脚轻

  积少成多

  异口同声

  左邻右舍

  里应外合

  2、课文中的四字词语

  风餐露宿、日夜兼程、满载而归、如愿以偿、没精打采

  沉默不语、目不转睛、恍然大悟、五湖四海、举世闻名

  高楼大厦、应有尽有、严严实实、来来往往、舒舒服服

  确确实实、又松又软、又香又脆、又唱又跳、又说又笑

  不慌不忙、不紧不慢、不知不觉、不闻不问

  3、反义词

  傲慢——-谦虚

  懦弱—勇敢

  丑陋—美丽

  愚蠢—聪明

  4、ABB词语

  外貌:圆溜溜、胖乎乎、红扑扑、水汪汪

  神态:笑呵呵、乐陶陶、喜滋滋、笑嘻嘻

  景物:静悄悄、雾沉沉、雨蒙蒙、白茫茫

  颜色:绿油油、黑糊糊、白花花、金灿灿

  5、花儿开放的不同说法

  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蔷薇绽开了笑脸。

  万寿菊欣然怒放。

  月光花舒展开自己的花瓣。

  睡莲从梦中醒来。

  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

  昙花含笑一现。


三年级数学第六单元教案 (菁华5篇)(扩展6)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范本5份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1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和学*环境,使学生认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能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基本技能目标: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教学难点:对东西南北等方位概念的形成。

  教学过程:

  室外部分

  一、导入

  师:今天有许多老师来听课,其中不少老师还是第一次来到我们纬二路小学呢!对我们学校不是很了解,大家能不能先当个小导游领着老师们参观一下我们的'学校?时间的关系我们只参观前院四周的情况,介绍时注意使用正确的方位词。能当好小导游吗?(能)下面就分小组请老师们去参观吧!

  (学生分小组进入操场向参观的老师们介绍校园)

  二、认识东、西、南、北

  1、认识东、西、南、北。

  学生集合汇报。

  师:同学们是怎样向老师们介绍的?

  (学生用以前学过的前后左右来介绍校园的情况)

  师:为什么几位同学有的说他的前面是教学楼?有的说他的前面是幼儿园楼呢?

  (两位同学站的方向不一样,所以他所面对的`事物就不一样。)

  师:看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前后左右来描述,有局限性了。怎么办呢?你还知道其他描述方向的方法吗?

  (可以用东西南北来描述)

  师:你知道哪是东吗?(太阳升起的方向就是东方)

  知道了东还能知道那个方向?(西方,东与西相对)

  剩下两个方向是什么?(南和北)

  哪是南?哪是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巩固东西南北。

  师:看大家是不是认清了东西南北,咱们来做几个小游戏。

  教师说方向,学生转向那个方向。(速度适当加快,增加娱乐性,使学生在游戏中熟练辨别东西南北。)

  一学生说方向,其余学生指出相应的方向。

  用方位词再来介绍一下我们的学校。

  3、知识扩展。

  师:在学校同学们都已经熟练地辨别出东西南北了,出了学校还分得出来吗?老师要考考大家,东图书店在我们学校的哪个方向?聚丰德呢?泉城广场呢?

  师:你的家大约在学校的哪个方向?

  室内部分

  4、方向的相对性。

  师:回到电教室,你调向了吗?文化墙在操场的哪边?办公楼呢?教学楼呢?幼儿园楼呢?

  师:现在在多媒体教室里,我在同学们的哪边?门呢?那幼儿园楼在我们的哪边?哎?刚才有同学说幼儿园在操场的南边,可现在幼儿园又在我们的北边,这是怎么回事呢?

  (不是幼儿园在动,而是我们站的位置不一样了。)

  师:看来我们再叙述方向时,要说明谁在谁的什么方向。

  三、认识地图上的方向

  师:老师这儿有一张我们学校的*面图没有完成,同学们能将“文化墙、教学楼、办公楼、幼儿园楼”及它们的方向填在操场四周并把这张*面图完成吗?试试看!

  学生绘制,展台前展示,介绍绘制情况。说说为什么这么画。

  师:同样的校园,有的同学把“东”画在了上面,有的把“北”画在了上面,如果不标出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别人还能清楚地看懂我们的示意图吗?怎么办呢?

  (我们可以统一一个画图的标准)

  师:对了,根据地理知识,在地图上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的,(板书)为了使大家知道我们是按这个标准画的就在图的右上角画一个向上的箭头写明“北”。

  师:请同学们修改一下你的示意图。

  展示。

  四、看图辨方向

  1、游乐园。

  师:春天就要到了,我们该去春游了,我们一起去儿童乐园玩好吗?(出示)

  师:介绍一下公园的情况。(如果没用上方位词可引导学生“用上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来介绍”)

  师:你怎么知道花坛的北边是喷泉的?

  我们先去哪儿玩?(学生自主选择进入并介绍情况)

  2、北京。

  师:去过北京吗?老师有几张北京的照片想不想看看?

  出示,学生欣赏。

  师:这儿有一张广场的照片,同学们能根据左下角的*面示意图找到你想去的地方吗?

  变换不同的位置让学生说说四周的情况。

  五、小结

  今后我们再出去旅游就可以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顺利地找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2

  1、题目:小数的初步认识

  2、内容:

  3、基本要求:

  (1)试讲时间约10分钟;

  (2)通过贴*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3)设计数学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小数的读写法;

  (4)体现学生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5)合理板书。

  4、考核目标:

  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年级:小学三年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等丰富的学*活动,学生正确理解小数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读、写小数,正确理解小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开学的时候小明的妈妈为小明准备了许多文具。书包48元圆珠笔3.50元日记本3元铅笔0.20元文具盒15元橡皮0.15元小刀1.5元

  谈话:大家仔细看看,你能把这些标价中的数分成两类么?谁愿意来分分?这组数不是整数,它们也有自己的名称,叫做小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些关于小数的初步认识。(板书:认识小数)

  二、探究新知

  (一)读小数

  师:小数点在小数中就读作“点”,你会读小刀的标价么?(指名学生读,多叫几个)

  师:这个小数与其他的有什么不一样么?

  生:这个小数小数点的后面只有一个数字,而其他的都有两个。

  师:观察得真仔细,像这样小数部分只有一个数字的叫一位小数,有两个数字的叫两位小数。

  师:刚才我们念了一位小数,那么大家会念这些两位小数么?

  (先让学生自己试试,再有老师总结读小数的方法:小数的整数部分可按照整数的读法读,而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

  师:再请几个同学试着读读。(如有读错的加以纠正)

  (二)写小数。

  师:小数我们已经会读了,那么它该怎么写呢?写小数与读小数的顺序是一样的,先写整数部分,再写小数点,最后写小数部分。(以书的价格为例老师一边说写法一边在黑板上示范)

  师:学会了么?好请同学们在自己的练*纸上写一写其他几样文具的价格。(生自由练写,师巡视)

  (三)巩固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师:刚刚的转化学会了么?我们在来练练怎么样?请把书翻到88页,中间有张表格,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表中食品的标价,然后完成这张表格,填写它们分别表示几元几角几分。(填完后指名同学回答。)

  (四)寻找生活中的小数。

  师:你还在哪里找到过小数呢?

  生1:自动铅笔上标有0。5毫米的字样。

  生2:饮料上也有。

  生3:书的背面有标价,也是小数。

  师:同学们都观察得好仔细呀。老师也找了几个,大家瞧瞧:人体正常体温可达37.5摄氏度,篮球运动员姚明的身高是2.26米。

  三、巩固练*

  8.64元=8()6()4()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么?

  五、布置作业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3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和学*环境,使学生认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能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基本技能目标: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教学难点:对东西南北等方位概念的形成。

  教学过程:

  室外部分

  一、导入

  师:今天有许多老师来听课,其中不少老师还是第一次来到我们纬二路小学呢!对我们学校不是很了解,大家能不能先当个小导游领着老师们参观一下我们的'学校?时间的关系我们只参观前院四周的情况,介绍时注意使用正确的方位词。能当好小导游吗?(能)下面就分小组请老师们去参观吧!

  (学生分小组进入操场向参观的老师们介绍校园)

  二、认识东、西、南、北

  1、认识东、西、南、北。

  学生集合汇报。

  师:同学们是怎样向老师们介绍的?

  (学生用以前学过的前后左右来介绍校园的情况)

  师:为什么几位同学有的说他的前面是教学楼?有的说他的前面是幼儿园楼呢?

  (两位同学站的方向不一样,所以他所面对的事物就不一样。)

  师:看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前后左右来描述,有局限性了。怎么办呢?你还知道其他描述方向的方法吗?

  (可以用东西南北来描述)

  师:你知道哪是东吗?(太阳升起的方向就是东方)

  知道了东还能知道那个方向?(西方,东与西相对)

  剩下两个方向是什么?(南和北)

  哪是南?哪是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巩固东西南北。

  师:看大家是不是认清了东西南北,咱们来做几个小游戏。

  教师说方向,学生转向那个方向。(速度适当加快,增加娱乐性,使学生在游戏中熟练辨别东西南北。)

  一学生说方向,其余学生指出相应的方向。

  用方位词再来介绍一下我们的学校。

  3、知识扩展。

  师:在学校同学们都已经熟练地辨别出东西南北了,出了学校还分得出来吗?老师要考考大家,东图书店在我们学校的哪个方向?聚丰德呢?泉城广场呢?

  师:你的家大约在学校的哪个方向?

  室内部分

  4、方向的相对性。

  师:回到电教室,你调向了吗?文化墙在操场的哪边?办公楼呢?教学楼呢?幼儿园楼呢?

  师:现在在多媒体教室里,我在同学们的哪边?门呢?那幼儿园楼在我们的哪边?哎?刚才有同学说幼儿园在操场的南边,可现在幼儿园又在我们的北边,这是怎么回事呢?

  (不是幼儿园在动,而是我们站的位置不一样了。)

  师:看来我们再叙述方向时,要说明谁在谁的什么方向。

  三、认识地图上的方向

  师:老师这儿有一张我们学校的*面图没有完成,同学们能将“文化墙、教学楼、办公楼、幼儿园楼”及它们的方向填在操场四周并把这张*面图完成吗?试试看!

  学生绘制,展台前展示,介绍绘制情况。说说为什么这么画。

  师:同样的校园,有的同学把“东”画在了上面,有的把“北”画在了上面,如果不标出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别人还能清楚地看懂我们的示意图吗?怎么办呢?

  (我们可以统一一个画图的标准)

  师:对了,根据地理知识,在地图上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的,(板书)为了使大家知道我们是按这个标准画的就在图的右上角画一个向上的箭头写明“北”。

  师:请同学们修改一下你的示意图。

  展示。

  四、看图辨方向

  1、游乐园。

  师:春天就要到了,我们该去春游了,我们一起去儿童乐园玩好吗?(出示)

  师:介绍一下公园的情况。(如果没用上方位词可引导学生“用上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来介绍”)

  师:你怎么知道花坛的北边是喷泉的?

  我们先去哪儿玩?(学生自主选择进入并介绍情况)

  2、北京。

  师:去过北京吗?老师有几张北京的照片想不想看看?

  出示,学生欣赏。

  师:这儿有一张广场的照片,同学们能根据左下角的*面示意图找到你想去的地方吗?

  变换不同的位置让学生说说四周的情况。

  五、小结

  今后我们再出去旅游就可以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顺利地找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4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和学*环境,使学生认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能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基本技能目标:使学生知道地图上的方向。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教学难点:对东西南北等方位概念的形成。

  教学过程:

  室外部分

  一、导入

  师:今天有许多老师来听课,其中不少老师还是第一次来到我们纬二路小学呢!对我们学校不是很了解,大家能不能先当个小导游领着老师们参观一下我们的'学校?时间的关系我们只参观前院四周的情况,介绍时注意使用正确的方位词。能当好小导游吗?(能)下面就分小组请老师们去参观吧!

  (学生分小组进入操场向参观的老师们介绍校园)

  二、认识东、西、南、北

  1、认识东、西、南、北。

  学生集合汇报。

  师:同学们是怎样向老师们介绍的`?

  (学生用以前学过的前后左右来介绍校园的情况)

  师:为什么几位同学有的说他的前面是教学楼?有的说他的前面是幼儿园楼呢?

  (两位同学站的方向不一样,所以他所面对的事物就不一样。)

  师:看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前后左右来描述,有局限性了。怎么办呢?你还知道其他描述方向的方法吗?

  (可以用东西南北来描述)

  师:你知道哪是东吗?(太阳升起的方向就是东方)

  知道了东还能知道那个方向?(西方,东与西相对)

  剩下两个方向是什么?(南和北)

  哪是南?哪是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巩固东西南北。

  师:看大家是不是认清了东西南北,咱们来做几个小游戏。

  教师说方向,学生转向那个方向。(速度适当加快,增加娱乐性,使学生在游戏中熟练辨别东西南北。)

  一学生说方向,其余学生指出相应的方向。

  用方位词再来介绍一下我们的学校。

  3、知识扩展。

  师:在学校同学们都已经熟练地辨别出东西南北了,出了学校还分得出来吗?老师要考考大家,东图书店在我们学校的哪个方向?聚丰德呢?泉城广场呢?

  师:你的家大约在学校的哪个方向?

  室内部分

  4、方向的相对性。

  师:回到电教室,你调向了吗?文化墙在操场的哪边?办公楼呢?教学楼呢?幼儿园楼呢?

  师:现在在多媒体教室里,我在同学们的哪边?门呢?那幼儿园楼在我们的哪边?哎?刚才有同学说幼儿园在操场的南边,可现在幼儿园又在我们的北边,这是怎么回事呢?

  (不是幼儿园在动,而是我们站的位置不一样了。)

  师:看来我们再叙述方向时,要说明谁在谁的什么方向。

  三、认识地图上的方向

  师:老师这儿有一张我们学校的*面图没有完成,同学们能将“文化墙、教学楼、办公楼、幼儿园楼”及它们的方向填在操场四周并把这张*面图完成吗?试试看!

  学生绘制,展台前展示,介绍绘制情况。说说为什么这么画。

  师:同样的校园,有的同学把“东”画在了上面,有的把“北”画在了上面,如果不标出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别人还能清楚地看懂我们的示意图吗?怎么办呢?

  (我们可以统一一个画图的标准)

  师:对了,根据地理知识,在地图上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绘制的,(板书)为了使大家知道我们是按这个标准画的就在图的右上角画一个向上的箭头写明“北”。

  师:请同学们修改一下你的示意图。

  展示。

  四、看图辨方向

  1、游乐园。

  师:春天就要到了,我们该去春游了,我们一起去儿童乐园玩好吗?(出示)

  师:介绍一下公园的情况。(如果没用上方位词可引导学生“用上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来介绍”)

  师:你怎么知道花坛的北边是喷泉的?

  我们先去哪儿玩?(学生自主选择进入并介绍情况)

  2、北京。

  师:去过北京吗?老师有几张北京的照片想不想看看?

  出示,学生欣赏。

  师:这儿有一张广场的照片,同学们能根据左下角的*面示意图找到你想去的地方吗?

  变换不同的位置让学生说说四周的情况。

  五、小结

  今后我们再出去旅游就可以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顺利地找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5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课本23—24页的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会直观判断轴对称图形,能用对折的方法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生的学*活动中,让学生学会欣赏数学之美。

  教学重点: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

  能直观判断出轴对称图形,能用折纸的方法找出对称轴;

  教学准备:

  课件、一些轴对称图形图片、纸和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等。

  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境,激发好奇心。

  花园里有只可爱的蝴蝶在翩翩起舞。一天她遇见了小蜻蜓,对小蜻蜓说:“我们是一家人。”小蜻蜓就奇怪了,我是小蜻蜓,你是蝴蝶,怎么是一家人了。蝴蝶笑了笑说,在大自然里还有很多物体和我们是一家呢。

  二、欣赏图片,建立表象。

  1、这不,你瞧。蝴蝶找来了什么?

  课件出示:蝴蝶、枫树叶、七星瓢虫、蜻蜓、脸谱、交通标志、数字8、飞机、天*、一些字母等。这些图形漂亮吗?学生欣赏各种对称图形。

  2、引导观察图形,交流汇报

  刚才同学看到的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那么这些图形中你发现都有什么特征呢?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师:你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

  生1:我发现他们都很美。

  生2:左右一样。上下?

  生3:我发现它们是对称的。

  师:你是怎么理解对称的?

  生3:对称就是左右两边是完全一样的。

  3、教学板书“对称”

  (1)课题导入

  师:是啊,刚才我们看到的其实是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的现象。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研究数学上的轴对称图形。

  (2)结合剪纸作品,抽象概念

  师:谁能在最快的时间内剪出一个葫芦吗?

  学生自己操作创作。(先把纸对折后再剪)

  教师选几张学生剪得好的轴对称图形贴在黑板上。

  找出不同的剪法,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剪的。

  师:请大家观察,比较这些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生1:他们的形状不同。

  生2:他们的大小也不同。

  生3:他们的.两边是完全一样的。

  生4:这些图形上都有一条折痕。

  现在你们把你自己剪的图形重新对折一下,你们会发现他们怎么样?(两边完全重合)是的,那么什么样的图形才是轴对称图形呢?

  学生回答自己理解的轴对称图形。(对折后两边的部分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

  那么这条折痕应该给它取个什么样的名字呢?(对称轴)

  老师把课前准备好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灯笼、衣服等)

  三、实践操作,深化认识。

  1、组织活动——折一折

  (1)每个学生剪下附页中的图1,先对折,看两边是否完全重合,再打开,看折痕的位置。

  (2)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折一折。组织学生将自己小组折出的对称图形进行展示并汇报各自的折法。

  (3)学生认识对称轴,中间这条折痕我们就把它叫做对称轴,用虚线表示。

  请学生用铅笔画出你们剪出的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2、小结:通过折、画,小朋友们都认识了轴对称图形,那么现在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这样的图形。

  得出结论: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

  折痕所在得直线叫做对称轴。

  四、巩固练*,深化认识。

  1、看下面那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2、找一找下列哪些数字、汉字、字母是轴对称图形,

  3、用对折的方法找出下面图形的对称轴

  五、回归生活,体会美感。

  1、谈一谈:其实生活中也有很多对称的图形、物体,你能说一说吗?

  2、欣赏生活、艺术、自然、建筑、剪纸等领域的对称之美。

  六、总结全课,升华主题。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七、板书设计、

  轴对称

  对折:两边完全重合——轴对称图形

  折痕——对称轴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