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菁华5篇)

首页 / 教案 / | 教案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1

  【本单元目标】

  1、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了解不同地域风俗与风情的特点。

  3、揣摩作者怎样写出这些特点的。

  4、积累语言

  【课标教科书选编意图】

  1、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

  积累优美语言。

  2、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的受

  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我设定的教学目标】

  1、通过读,让学生初步体会德国风情特点。

  2、通过多层次的朗读,积累语言。

  3、学会抓住关键句、段,质疑中学文。

  4、联系上下文、实际生活,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课前交流】(用时5分钟左右)

  师:在作自我介绍以前,我要就几个简单的问题采访几位同学。

  (走到一个学生跟前)你认识我吗?

  生1:不认识。

  师:你猜猜!

  生1:(不好意思的笑笑)猜不出来。

  师:猜不出来使劲猜!

  生1笑笑坐下了。

  师:(走到另一个同学面前)你知道我姓什么吗?

  生2:不知道。

  师:猜猜!

  生2:姓王。

  师摇头,接着又请几个同学猜,都没猜对。

  【苏翁说“在教学中,要争取使你的学生喜欢你,喜欢你的这门课”因此,在课前交流时,我不仅仅要和学生尽快熟悉,还要通过幽默的情景创设、语言、表情,调动每个学生和我一起学*的兴趣。事实证明,这个课前活动,为我和学生创设了和谐、愉悦的学*氛围,为接下来教学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师:同学们,刚才的这个采访,有没有使你们想起咱们刚学过的一个相声?

  生:《打电话》

  师:我是其中的哪个人?

  生:啰唆。(是相声中的一个人物,因语言啰唆而得名)

  师:是呀,老师这样啰唆确实耽误了大家的学*时间,谁来给老师提个建议?

  生:你说话应该“啰唆“点。(轻松的氛围,让学生发言也变得大胆了)

  【学生的这个发言是始料未及的,但是看着她快乐的眼神,我知道这不是挑衅,而是智力的挑战。直觉告诉我,绝不能直接说‘你错了’,这会伤害学生快乐、跳动的思维。】

  师:(略加思索,语气欢快的)哦,你这个“啰嗦”是加上引号的吧!

  生满意的笑着坐下。

  【我在心里也为自己的急中生智微笑】

  接着又有几个学生给我提出了建议,大意是

  “说话应该简洁、明白、生动。”

  师:好,现在我就按照大家的要求,来做一下自我介绍。(幽默的加上一句)这次要来真格的了。

  师做自我介绍。

  师:刚才,老师做了介绍,也想认识大家,请你向我来介绍你自己或你的学校。

  学生沉默良久,有少数几个人发言。

  【在我做了自我介绍后,应请学生简单评价一下我的发言,帮助他们明确自我介绍的要点,以及怎样让介绍生动起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来学*第25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美丽

  师:请快速默读课文,然后告诉大家德国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生默读文章。

  【苏翁说过“在小学里,要教使所有儿童的阅读达到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在已有第一课时的朗读基础上,只需让学生静静地默读、浏览,他们就能完成这一教学目标,而且这个问题的概括性和整体性,也决定了他应当是学生静思后的结晶。】

  (在学生读文时,老师巡视,用眼神督促那些读书不够认真的孩子。)

  师:如果谁读完了,请举手示意。

  (学生都读完了。)

  师:刚才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同学读得特别认真,尤其是这位小姑娘,读完了还小声嘟囔着在练*发言呢。

  【在学生读书时,老师应力求避免‘无所事事’的状态,观察学生良好的读书*惯、及时督促学*态度不端正的学生、给学*困难的学生一些帮助等,这都需要我们在课上时时保持一颗敏锐的心。刚才的这个表扬,正是我在学生读书时观察的结果,它不仅及时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好方法,而且对其他同学也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师:让我们一起交流对德国的印象。

  生:德国的人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真了不起,一下子就读懂这么一句含义深刻的话。

  生:德国是一个花的海洋。

  师:德国是一个花的海洋,真美啊!

  生:德国的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自己种的花让别人看,自己也可以闻它的芳香。

  师:虽然不能看了,但还可以闻到它的芳香,真好!

  【这个同学的理解本身就是文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一种体现,我却未能抓住这个机会,予以肯定和点拨。可以把评价改为‘你和德国人有着同样无私、美丽的情怀,看得出你也是个心胸宽广、坦荡,心灵美丽的好孩子!掌声送给你!’】

  生:走过每一个街道,都可以看见家家户户窗子前的鲜花。

  生:德国是一个爱美的国家。

  师:和你这个漂亮的小姑娘一样爱美,是吗?

  【此处,学生的发言点中了主题,应该请她具体谈谈自己的看法,也能带领其他学生一起初步体会德国的‘美丽’。可惜!】

  三、质疑,走进‘美丽’

  师:同学们,我们接下来的学*,老师想给大家一个挑战——以前我们学*课文总是从头学起,今天,我们先来学*最后一段。

  师:我想请一名学生来读读最后一段,其他人边听边想‘其中有哪些句子你认为是重要的,并从中提出问题来’。

  (指名读文后交流)

  师:同学们,抓住关键句、段质疑探究,能帮助我们快速学懂文章,谁来试试?

  【朱熹说过‘学贵有疑,疑则进也。’也有人说‘提出一个疑问比解决问题更了不起’。这个训练,就是想教给学生一个简单的质疑探究的方法,也能起到锻炼学生质疑能力的作用。可是,面对这么聪明的学生,我不得不说,他们回答问题的能力高于其质疑能力,这是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

  生:‘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以前……’老师,我想问,“思乡”,这‘乡’指的是哪儿?

  师:本文的作者是季羡林老先生,他的家乡就是咱们的祖国——

  生:*!

  生:我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到底有哪些美丽的东西没有改变呢?

  生: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个‘民族’指的是什么?

  师: 请大家告诉她,季羡林先生赞扬的是哪个民族?

  生:德国!

  【在学*课文主要内容的时候,还有学生总在提问一些在第一课时就该完成的简单问题,这是我考虑不周,在第一课时的学*中,没有要求对课文内容的初步理解。】

  师:不过,你读的这个句子很好,谁能根据这个句子提出问题来?

  (生提问,但不能抓住重点。)

  师:(小结)同学们根据最后一段,提出了两个问题——“美丽的东西包含有哪些东西?”“有哪些奇丽的景色?是怎样奇特的民族?”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感受德国的‘美丽’。

  (板书‘美丽’)

  四、细读,理解‘美丽’

  第一种美丽

  师:在德国美丽的风景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花。

  师: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生找出句子,同桌练*朗读)

  (指名读,评价)

  师:他把哪些字作为重音来读?

  (指名学生交流,及时肯定听得认真、评价好的同学。)

  【在评价中,学生更加明白该怎样抓住重音有感情朗读。在指名学生评价时,我其实故意找了一名听读不够认真的学生,他思索片刻,按照自己的理解说了刚才同学读的重音,既然他能部分回答正确,我也就不必揪住不放,顺势夸奖爱他‘你听的很认真,要继续认真的听吆!’他果然明白我的意思,脸有些红了。达到了及时规劝的作用,又没伤及尊严,正如赏识教育家周弘所说‘赞扬和赏识永远要比批评和讽刺更有威力’。】

  师:听完这段文字,请你再来描述‘德国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风景’,要说的更加生动,可以借鉴书中的语言。

  【‘朗读旨在积累语言,也是本课一个重点教学目标’。这是第一个层次的朗读,引导学生通过引用书中语言描述花的美景来积累、运用语言。】

  (学生描述,积累运用语言。)

  生:德国有‘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花。

  师:‘花团锦簇’本身就是说‘有很多的花’,所以这样说是矛盾的,应该说‘在德国,我看到了姹紫嫣红、花团锦簇的景象。’

  【从事语文教学,作为老师的我们首先要对词、句有高度的敏锐感受力,这样,在学生随时都可能发生的语法错误中,我们才能给予及时的指导。】

  师:花团锦簇,你们怎么理解这个词语?

  生:美丽的花,多的拥在一起。

  师:你能告诉大家这个词中哪个字与‘拥在一起’是相照应的?

  (生不能回答)

  (其他学生在思索片刻后,答道‘簇’。)

  师:你们能用动作告诉老师怎么样是‘花团锦簇’吗?

  (学生好多身体紧靠着,或是相互拥抱着。)

  师:我们的身体哪些部位还可以做出花朵的形状呢?

  (先是女生把几双小手摆出花朵的形状凑在一起,接着全班同学都加入了这‘花的海洋’。)

  师:老师想感受德国街道上‘花团锦簇’的景象,当我从每一条街穿过的时候,请让你的花朵尽情绽放。

  (用手势表明‘过道’就是‘街道’。)

  (师边读边从孩子们用手簇拥的花团中穿过,接着再请两名学生和我一起边读边欣赏。)

  【这是第二个层次的朗读,通过学生的动作体会,理解‘花团锦簇’的含义,并且,在两次朗读中,继续完成积累语言的学*目标。】

  (在走的过程中,有几个孩子故意用‘花朵’把路挡上,师顺势指导了“如入山**上”这个短语,并通过两次读加深理解。)

  师:德国的街道上到处都是花团锦簇的景象,这是多么美妙的风景啊!让我们一起再读读这两句话,如果你能背的,就和老师一起来背一背。

  (师生齐读)

  【这是第三个层次的朗读,旨在‘熟读成诵’中完成积累语言的目标。】

  第二种美丽

  师:德国的美丽仅仅是因为这些姹紫嫣红、美丽的花吗? 请听老师读这句话——“四五十年以前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坐着为什么会吃惊呢?(此处问题提的不明白,导致学生接下来的理解走了弯路,应改为‘作者为什么会对德国人爱花感到吃惊呢?德国人是怎样一个爱花、爱美的国家呢?’)

  生:他们养花不像*人那样把花养在屋里……

  (师再次明确问题后,学生回答)

  生:他们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生: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对啊,只有在如此爱花的国度,我们才能时时处处看到美丽的鲜花。

  【第一段也集中写到了德国是个爱花的民族,学生没有提到,可我完全能够引领学生学*,可惜因为备课的疏忽,造成了我课堂上的疏忽、遗漏。】

  生: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情感反复、照应开头的作用,能帮助学生更清晰的理解德国‘爱养花’的民族风情】

  师:我听到你强调‘又是’,为什么要这么读呢?

  (生不能回答,我以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打比方,使学生明白‘又’说明是曾经吃过、做过或看过的。)

  师:作者曾经看过这样的景象,那是——

  生:四五十年以前。

  师: 四五十年以前德国人爱花,四五十年以后他们依然爱花,养花已经成了他们不变的——

  生:风俗*惯

  师:老师更愿意称之为‘美丽的民族风情’。(板书 风情恒久不变)

  【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与第二段开头相呼应,进行学*,学生从时间的跨越上,轻而易举的理解了‘德国人爱养花是一种不变的风俗’。】

  师:为什么讲到‘德国的美丽’,老师要提到‘德国人爱花’呢?

  (举生活中的小例子,帮助学生体会‘追求美好的人也有一颗美好的心灵’。)

  第三种‘美丽’

  师:德国的美丽还体现在他们截然不同的养花*惯上。

  生:他们养花是给别人看的。

  生:他们每个人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是一种颇耐人寻味的境界,需要我们用心体会。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读文,一边体会德国的美丽风情,一边找找能体现这种境界的句子、段落。

  (学生小组合作读文、学*。师巡视后交流。)

  【在巡视过程中,我其实发现了最后一小组的成员学*不够投入,我也有时间去解决这件事,可我却‘一笑而过’。对于这一点是我在反思整堂课时,认为自己最失败的地方。】

  生: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生:他们的花不像在*那样,养在屋子里……

  生: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师:女房东的这句话说的多好,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读了这句话,我想把季羡林先生的原句做个修改,我觉得这句话体现的是德国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境界。

  (板书 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

  生:女房东觉得养花让别人看,是一件再好不过、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生:她觉得自己先把花养在外面让别人看,别人也把花养在外面,每个人就都能在街上看到美丽的花。

  师:这就是——

  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师:在我们的班级中,你与朋友之间是怎样互帮互助的呢?

  师:(指名一个学生)我想问问,你又没有借过别人东西?

  生:有,我借给朋友笔用。

  师:你每天都会借给他们尺子、橡皮、铅笔、本子,你不烦吗?

  生:(立马反驳)不烦,他们都是我的朋友!

  师:老师明白,他们也经常这样帮助你,对吗?

  生:对!

  师:这就是——

  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师:不仅如此,你们还因此收获了深厚的——

  生:友情!

  师:咱们济源市正在申报——

  生:全国文明城市。

  师:走在宽敞的街道,我们不随口吐痰、不乱扔垃圾,就能享受洁净、美丽的环境,这也是——

  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在学*这句颇耐人寻味的句子时,我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从班级小事到社会大事,层层推进,让学生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完成了第四个教学目标。如果时间宽裕的话,能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他们的体会会更深入。】

  五、祝福,升华‘美丽’

  (师生小结本课主要学*内容,德国的美丽体现在他们美丽的花的风景,体现在他们恒久不变的爱花*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美丽风情。)

  师:最后,我衷心祝福大家——每天都能看到美丽,拥有美丽,去实现自己的美丽人生!谢谢!

  【教后反思】

  授课结束,走在斑驳的阳关下,走在黄小美丽的校园中,我长长地了一口气,但内心却并不轻松。孩子们鲜活的身影如同这春日的阳光一样在我心头跳跃,为师的责任让我一遍遍叩问心灵——语文课到底该怎么上?教育的目的该指向何处?

  一遍又一遍地观摩自己的授课录像,我的心里有一个声音在对自己说——教学路上“走神儿”了。

  在备课时,我不停地思索,抓住怎样一个简单的题眼带领学生学*呢?后来,我决定了把“美丽”这一关键词作为全文学*的题眼,并从“花美”“爱养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丽风情”三个方面设计了本堂课的教学流程。正是有了这样简单又关联密切的教学设计,整堂课显得结构清晰、节奏明快,对于这个教学设计我还是比较满意的。

  有好的教学设计,不一定就能成就一节成功的课。我在课上显现的问题并不少。

  (1)课堂上心情紧张,教态不够自然大方。

  特别是在刚上课时,我的多余动作较多,语速也稍快,这都是心态不*稳造成的。可究其根本,却是我的教育宗旨不明确导致的——若我的眼中只有学生,没有这次比赛,更没有听课的评委,只为了带领学生学*,何来紧张呢?看那些教育大师在万人礼堂里,依旧从容坦然,现在想来并不单单是‘艺高人胆大’,而是全身心投入教学的结果,这也是一种颇耐人寻味的境界啊。

  (2)少数学生学*兴趣低,学*效果差

  上完课,有一个细节让我一直耿耿于怀。有几个男生学*时心不在焉,我在他们自学巡视时,明明发现了这个问题,我也上前劝导,可是,效果并不明显。我知道当时自己并未尽全力,我完全能用自己的智慧解决这个问题。可我因怕耽误教学,而忽略了。

  苏翁说‘课上,如果一个学生没有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前进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么这堂课对他来说就是白费了。’再次想起这句话,我的心里就更堵得慌。因为,有个男孩恐怕这一堂都在莫须有中度过了,这是我的失职造成的。我在此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歉意。“关注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这不应该成为口号,它才是我们教育实践的根本宗旨。

  (3)教学语言不够简洁、优美,文化功底较弱

  因为备课时间有限吧,一些关键性的语言表述的不够简介、优美,甚至出现偏颇。也可以看出,我的文学修养功底较弱,有待加强。如果为了学生,我就必须保证自己涵养丰富,知识的源泉永远鲜活。

  回顾自己的教学问题,我不禁想起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那句至理名言:我们已经走的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作为一名教师,重要的职责是教育好每一个学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重要的职责是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唯有以此为目标,心无旁骛,一往无前。

  教学路上别“走神儿”,相信自己会走的更远。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联系作者生*,感受作者故地重游时别样的心情。

  3、认识本课3个生字,抄写课文中描写花买美的句子。

  课前准备:

  课外了解季羡林生*轶事,阅读季羡林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外引入,揭题质疑

  1、出示一张德国哥廷根的照片:

  这是德国的城市哥廷根。这个城市因一座大学而成名,那就是著名的哥廷根大学。这个大学已经孕育了三十位诺贝尔奖的得主。早在职1935年,我们*也有两位有志青年带着祖国的期望和自己的*求学于歌廷根大学。其中一位就是我们今天所学课文的作者--季羡林--当时他才二十五岁,满怀雄心壮志在哥廷根大学留学十载,至1945年才回归祖国。1980年,三十五年后,当他再次踏上古地-第二故乡,感慨万千。后来,季老先生写下了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读课题,质疑问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什么意思?季先生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指名读通课文,对学生读得不准,或没有读通的地方进行指导。

  3、想一想: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的景色?

  4、自由交流,让学生通过第二、三两段句子进行自悟,不求完备。

  三、细读课文,感悟美丽:

  1、1980年,当季老先生在阔别哥廷根三十五年后,迎接我们的主人问他: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季老先生是怎么回答的?

  2、出示季老先生说的话: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3、自由读,季老先生说的美丽并没有改变指什么?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花之美?

  4、读第二自然段。哪里看出德国人爱花?他们爱花的独特之处是什么?请读这一段,好好体味体味。

  5、交流指导:真切、脊梁是什么意思?哪些行为说明人爱花之真切?德国人爱花仅在于此吗?

  当你和季老先生一样看到这奇异的异国情调时,会怎么说?会怎么想?

  引出描写女房东的话:莞尔一笑是怎么样一种笑?

  6、补充材料:当时,季老先生在哥廷根租住的房子,房东姓欧朴尔。女主人欧朴尔太太大约五十多岁,是一个典型的德国家庭主妇,善良得像慈母一样。他们只有一个儿子,在外地上大学。季先生就住在他们儿子的房间,就像一位家庭成员一样,一住就是十年。

  听了这个介绍,你觉得女房东是怎么一个人?简简单单的正是这样说明了什么?

  德国人爱花,爱花就把花的美丽全部展示给大家一起享用,他们内敛而不张扬,淳朴简单的人生境界,就像花儿一样美丽。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8、读了这一段,你觉得哥廷根之美,还美在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说说哥廷根的美丽指什么?

  二、品读课文,再感美丽:

  1、引出第三自然段:

  出示: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

  这句话前后半句都指什么?这样反复写的目的是为什么?请用肯定的语气读一读。

  2、让我们真真切切地到哥廷根去感受德国人爱花之真切吧!再读第三自然段:

  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体会花之多,花之美。

  3、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看着花语。身处异国他乡的青年季先生,会有怎样的感受?

  (怀念祖国和故乡,思念亲人)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读出花之美。

  5、仅仅是花美吗?出示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理解:耐人寻味。这种境界指什么?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当我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付出;互帮互利,互相赠予,共同享受生活的美丽。这就是一种人生境界。

  花,使季羡林想到如何做人,这本身也是一种境界。花很美,人也美。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这一段。

  三、前后呼应,三感美丽:

  1、再出示第四自然段中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一句。读了第二、三自然段后,你对这句话又有怎样的理解?

  2、当作者再一次踏上他生活了十年的哥廷根,踏上他曾经留下生活的痕迹和情感的哥廷根,他会想起什么呢?

  3、补充阅读《季羡林先生》一书中《再返哥廷根》一文。(附后)

  4、你从文中了解了什么?正是这样的情绪,使得季羡林在文中这样写道:多么奇异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5、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话。

  四、总结全文,激发阅读兴趣:

  1、配乐朗读全文,说说读了文章的感受。

  2、推荐读书:《季羡林散文》、《季羡林先生》等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3

  【本单元目标】

  1、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了解不同地域风俗与风情的特点。

  3、揣摩作者怎样写出这些特点的。

  4、积累语言。

  【课标教科书选编意图】

  1、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语言。

  2、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的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我设定的教学目标】

  1、通过读,让学生初步体会德国风情特点。

  2、通过多层次的朗读,积累语言。

  3、学会抓住关键句、段,质疑中学文。

  4、联系上下文、实际生活,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课前交流】(用时5分钟左右)

  师:在作自我介绍以前,我要就几个简单的问题采访几位同学。

  (走到一个学生跟前)你认识我吗?

  生1:不认识。

  师:你猜猜!

  生1:(不好意思的笑笑)猜不出来。

  师:猜不出来使劲猜!

  生1笑笑坐下了。

  师:(走到另一个同学面前)你知道我姓什么吗?

  生2:不知道。

  师:猜猜!

  生2:姓王。

  师摇头,接着又请几个同学猜,都没猜对。

  【苏翁说“在教学中,要争取使你的学生喜欢你,喜欢你的这门课”因此,在课前交流时,我不仅仅要和学生尽快熟悉,还要通过幽默的情景创设、语言、表情,调动每个学生和我一起学*的兴趣。事实证明,这个课前活动,为我和学生创设了和谐、愉悦的学*氛围,为接下来教学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师:同学们,刚才的这个采访,有没有使你们想起咱们刚学过的一个相声?

  生:《打电话》

  师:我是其中的哪个人?

  生:啰唆。(是相声中的一个人物,因语言啰唆而得名)

  师:是呀,老师这样啰唆确实耽误了大家的学*时间,谁来给老师提个建议?

  生:你说话应该“啰唆“点。(轻松的氛围,让学生发言也变得大胆了)

  【学生的这个发言是始料未及的,但是看着她快乐的眼神,我知道这不是挑衅,而是智力的挑战。直觉告诉我,绝不能直接说‘你错了’,这会伤害学生快乐、跳动的思维。】

  师:(略加思索,语气欢快的)哦,你这个“啰嗦”是加上引号的吧!

  生满意的笑着坐下。

  【我在心里也为自己的急中生智微笑】

  接着又有几个学生给我提出了建议,大意是

  “说话应该简洁、明白、生动。”

  师:好,现在我就按照大家的要求,来做一下自我介绍。(幽默的加上一句)这次要来真格的了。

  师做自我介绍。

  师:刚才,老师做了介绍,也想认识大家,请你向我来介绍你自己或你的学校。

  学生沉默良久,有少数几个人发言。

  【在我做了自我介绍后,应请学生简单评价一下我的发言,帮助他们明确自我介绍的要点,以及怎样让介绍生动起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来学*第25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美丽

  师:请快速默读课文,然后告诉大家德国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生默读文章。

  【苏翁说过“在小学里,要教使所有儿童的阅读达到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在已有第一课时的朗读基础上,只需让学生静静地默读、浏览,他们就能完成这一教学目标,而且这个问题的概括性和整体性,也决定了他应当是学生静思后的结晶。】

  (在学生读文时,老师巡视,用眼神督促那些读书不够认真的孩子。)

  师:如果谁读完了,请举手示意。

  (学生都读完了。)

  师:刚才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同学读得特别认真,尤其是这位小姑娘,读完了还小声嘟囔着在练*发言呢。

  【在学生读书时,老师应力求避免‘无所事事’的状态,观察学生良好的读书*惯、及时督促学*态度不端正的学生、给学*困难的学生一些帮助等,这都需要我们在课上时时保持一颗敏锐的心。刚才的这个表扬,正是我在学生读书时观察的结果,它不仅及时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好方法,而且对其他同学也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师:让我们一起交流对德国的印象。

  生:德国的人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真了不起,一下子就读懂这么一句含义深刻的话。

  生:德国是一个花的海洋。

  师:德国是一个花的海洋,真美啊!

  生:德国的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自己种的花让别人看,自己也可以闻它的芳香。

  师:虽然不能看了,但还可以闻到它的芳香,真好!

  【这个同学的理解本身就是文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一种体现,我却未能抓住这个机会,予以肯定和点拨。可以把评价改为‘你和德国人有着同样无私、美丽的情怀,看得出你也是个心胸宽广、坦荡,心灵美丽的好孩子!掌声送给你!’】

  生:走过每一个街道,都可以看见家家户户窗子前的鲜花。

  生:德国是一个爱美的国家。

  师:和你这个漂亮的小姑娘一样爱美,是吗?

  【此处,学生的发言点中了主题,应该请她具体谈谈自己的看法,也能带领其他学生一起初步体会德国的‘美丽’。可惜!】

  三、质疑,走进‘美丽’

  师:同学们,我们接下来的学*,老师想给大家一个挑战——以前我们学*课文总是从头学起,今天,我们先来学*最后一段。

  师:我想请一名学生来读读最后一段,其他人边听边想‘其中有哪些句子你认为是重要的,并从中提出问题来’。

  (指名读文后交流)

  师:同学们,抓住关键句、段质疑探究,能帮助我们快速学懂文章,谁来试试?

  【朱熹说过‘学贵有疑,疑则进也。’也有人说‘提出一个疑问比解决问题更了不起’。这个训练,就是想教给学生一个简单的质疑探究的方法,也能起到锻炼学生质疑能力的作用。可是,面对这么聪明的学生,我不得不说,他们回答问题的能力高于其质疑能力,这是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

  生:‘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以前……’老师,我想问,“思乡”,这‘乡’指的是哪儿?

  师:本文的作者是季羡林老先生,他的家乡就是咱们的祖国——

  生:*!

  生:我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到底有哪些美丽的东西没有改变呢?

  生: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个‘民族’指的是什么?

  师:请大家告诉她,季羡林先生赞扬的是哪个民族?

  生:德国!

  【在学*课文主要内容的时候,还有学生总在提问一些在第一课时就该完成的简单问题,这是我考虑不周,在第一课时的学*中,没有要求对课文内容的初步理解。】

  师:不过,你读的这个句子很好,谁能根据这个句子提出问题来?

  (生提问,但不能抓住重点。)

  师:(小结)同学们根据最后一段,提出了两个问题——“美丽的东西包含有哪些东西?”“有哪些奇丽的景色?是怎样奇特的民族?”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感受德国的‘美丽’。

  (板书‘美丽’)

  四、细读,理解‘美丽’

  第一种美丽

  师:在德国美丽的风景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花。

  师: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生找出句子,同桌练*朗读)

  (指名读,评价)

  师:他把哪些字作为重音来读?

  (指名学生交流,及时肯定听得认真、评价好的同学。)

  【在评价中,学生更加明白该怎样抓住重音有感情朗读。在指名学生评价时,我其实故意找了一名听读不够认真的学生,他思索片刻,按照自己的理解说了刚才同学读的重音,既然他能部分回答正确,我也就不必揪住不放,顺势夸奖爱他‘你听的很认真,要继续认真的听吆!’他果然明白我的意思,脸有些红了。达到了及时规劝的作用,又没伤及尊严,正如赏识教育家周弘所说‘赞扬和赏识永远要比批评和讽刺更有威力’。】

  师:听完这段文字,请你再来描述‘德国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风景’,要说的更加生动,可以借鉴书中的语言。

  【‘朗读旨在积累语言,也是本课一个重点教学目标’。这是第一个层次的朗读,引导学生通过引用书中语言描述花的美景来积累、运用语言。】

  (学生描述,积累运用语言。)

  生:德国有‘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花。

  师:‘花团锦簇’本身就是说‘有很多的花’,所以这样说是矛盾的,应该说‘在德国,我看到了姹紫嫣红、花团锦簇的景象。’

  【从事语文教学,作为老师的我们首先要对词、句有高度的敏锐感受力,这样,在学生随时都可能发生的语法错误中,我们才能给予及时的指导。】

  师:花团锦簇,你们怎么理解这个词语?

  生:美丽的花,多的拥在一起。

  师:你能告诉大家这个词中哪个字与‘拥在一起’是相照应的?

  (生不能回答)

  (其他学生在思索片刻后,答道‘簇’。)

  师:你们能用动作告诉老师怎么样是‘花团锦簇’吗?

  (学生好多身体紧靠着,或是相互拥抱着。)

  师:我们的身体哪些部位还可以做出花朵的形状呢?

  (先是女生把几双小手摆出花朵的形状凑在一起,接着全班同学都加入了这‘花的海洋’。)

  师:老师想感受德国街道上‘花团锦簇’的景象,当我从每一条街穿过的时候,请让你的花朵尽情绽放。

  (用手势表明‘过道’就是‘街道’。)

  (师边读边从孩子们用手簇拥的花团中穿过,接着再请两名学生和我一起边读边欣赏。)

  【这是第二个层次的朗读,通过学生的动作体会,理解‘花团锦簇’的含义,并且,在两次朗读中,继续完成积累语言的学*目标。】

  (在走的过程中,有几个孩子故意用‘花朵’把路挡上,师顺势指导了“如入山**上”这个短语,并通过两次读加深理解。)

  师:德国的街道上到处都是花团锦簇的景象,这是多么美妙的风景啊!让我们一起再读读这两句话,如果你能背的,就和老师一起来背一背。

  (师生齐读)

  【这是第三个层次的朗读,旨在‘熟读成诵’中完成积累语言的目标。】

  第二种美丽

  师:德国的美丽仅仅是因为这些姹紫嫣红、美丽的花吗?请听老师读这句话——“四五十年以前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坐着为什么会吃惊呢?(此处问题提的不明白,导致学生接下来的理解走了弯路,应改为‘作者为什么会对德国人爱花感到吃惊呢?德国人是怎样一个爱花、爱美的国家呢?’)

  生:他们养花不像*人那样把花养在屋里……

  (师再次明确问题后,学生回答)

  生:他们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生: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对啊,只有在如此爱花的国度,我们才能时时处处看到美丽的鲜花。

  【第一段也集中写到了德国是个爱花的民族,学生没有提到,可我完全能够引领学生学*,可惜因为备课的疏忽,造成了我课堂上的疏忽、遗漏。】

  生: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情感反复、照应开头的作用,能帮助学生更清晰的理解德国‘爱养花’的民族风情】

  师:我听到你强调‘又是’,为什么要这么读呢?

  (生不能回答,我以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打比方,使学生明白‘又’说明是曾经吃过、做过或看过的。)

  师:作者曾经看过这样的景象,那是——

  生:四五十年以前。

  师:四五十年以前德国人爱花,四五十年以后他们依然爱花,养花已经成了他们不变的——

  生:风俗*惯

  师:老师更愿意称之为‘美丽的民族风情’。(板书风情恒久不变)

  【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与第二段开头相呼应,进行学*,学生从时间的跨越上,轻而易举的理解了‘德国人爱养花是一种不变的风俗’。】

  师:为什么讲到‘德国的美丽’,老师要提到‘德国人爱花’呢?

  (举生活中的小例子,帮助学生体会‘追求美好的人也有一颗美好的心灵’。)

  第三种‘美丽’

  师:德国的美丽还体现在他们截然不同的养花*惯上。

  生:他们养花是给别人看的。

  生:他们每个人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是一种颇耐人寻味的境界,需要我们用心体会。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读文,一边体会德国的美丽风情,一边找找能体现这种境界的句子、段落。

  (学生小组合作读文、学*。师巡视后交流。)

  【在巡视过程中,我其实发现了最后一小组的成员学*不够投入,我也有时间去解决这件事,可我却‘一笑而过’。对于这一点是我在反思整堂课时,认为自己最失败的地方。】

  生: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生:他们的花不像在*那样,养在屋子里……

  生: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师:女房东的这句话说的多好,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读了这句话,我想把季羡林先生的原句做个修改,我觉得这句话体现的是德国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境界。

  (板书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生:女房东觉得养花让别人看,是一件再好不过、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生:她觉得自己先把花养在外面让别人看,别人也把花养在外面,每个人就都能在街上看到美丽的花。

  师:这就是——

  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师:在我们的班级中,你与朋友之间是怎样互帮互助的呢?

  师:(指名一个学生)我想问问,你又没有借过别人东西?

  生:有,我借给朋友笔用。

  师:你每天都会借给他们尺子、橡皮、铅笔、本子,你不烦吗?

  生:(立马反驳)不烦,他们都是我的朋友!

  师:老师明白,他们也经常这样帮助你,对吗?

  生:对!

  师:这就是——

  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师:不仅如此,你们还因此收获了深厚的——

  生:友情!

  师:咱们济源市正在申报——

  生:全国文明城市。

  师:走在宽敞的街道,我们不随口吐痰、不乱扔垃圾,就能享受洁净、美丽的环境,这也是——

  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在学*这句颇耐人寻味的句子时,我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从班级小事到社会大事,层层推进,让学生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完成了第四个教学目标。如果时间宽裕的话,能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他们的体会会更深入。】

  五、祝福,升华‘美丽’

  (师生小结本课主要学*内容,德国的美丽体现在他们美丽的花的风景,体现在他们恒久不变的爱花*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美丽风情。)

  师:最后,我衷心祝福大家——每天都能看到美丽,拥有美丽,去实现自己的美丽人生!谢谢!

  【教后反思】

  授课结束,走在斑驳的阳关下,走在黄小美丽的校园中,我长长地了一口气,但内心却并不轻松。孩子们鲜活的身影如同这春日的阳光一样在我心头跳跃,为师的责任让我一遍遍叩问心灵——语文课到底该怎么上?教育的目的该指向何处?

  一遍又一遍地观摩自己的授课录像,我的心里有一个声音在对自己说——教学路上“走神儿”了。

  在备课时,我不停地思索,抓住怎样一个简单的题眼带领学生学*呢?后来,我决定了把“美丽”这一关键词作为全文学*的题眼,并从“花美”“爱养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丽风情”三个方面设计了本堂课的教学流程。正是有了这样简单又关联密切的教学设计,整堂课显得结构清晰、节奏明快,对于这个教学设计我还是比较满意的。

  有好的教学设计,不一定就能成就一节成功的课。我在课上显现的问题并不少。

  (1)课堂上心情紧张,教态不够自然大方。

  特别是在刚上课时,我的多余动作较多,语速也稍快,这都是心态不*稳造成的。可究其根本,却是我的教育宗旨不明确导致的——若我的眼中只有学生,没有这次比赛,更没有听课的评委,只为了带领学生学*,何来紧张呢?看那些教育大师在万人礼堂里,依旧从容坦然,现在想来并不单单是‘艺高人胆大’,而是全身心投入教学的结果,这也是一种颇耐人寻味的境界啊。

  (2)少数学生学*兴趣低,学*效果差

  上完课,有一个细节让我一直耿耿于怀。有几个男生学*时心不在焉,我在他们自学巡视时,明明发现了这个问题,我也上前劝导,可是,效果并不明显。我知道当时自己并未尽全力,我完全能用自己的智慧解决这个问题。可我因怕耽误教学,而忽略了。

  苏翁说‘课上,如果一个学生没有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前进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么这堂课对他来说就是白费了。’再次想起这句话,我的心里就更堵得慌。因为,有个男孩恐怕这一堂都在莫须有中度过了,这是我的失职造成的。我在此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歉意。“关注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这不应该成为口号,它才是我们教育实践的根本宗旨。

  (3)教学语言不够简洁、优美,文化功底较弱

  因为备课时间有限吧,一些关键性的语言表述的不够简介、优美,甚至出现偏颇。也可以看出,我的文学修养功底较弱,有待加强。如果为了学生,我就必须保证自己涵养丰富,知识的源泉永远鲜活。

  回顾自己的教学问题,我不禁想起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那句至理名言:我们已经走的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作为一名教师,重要的职责是教育好每一个学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重要的职责是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唯有以此为目标,心无旁骛,一往无前。

  教学路上别“走神儿”,相信自己会走的更远。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4

  一、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接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自己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德国街头奇丽的景色,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惯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

  1.学*文中生字新词,能正确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德国民族风情特点,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

  3.揣摩作者是如何写出德国民族风情特点的,总结阅读方法,并运用*得的方法进行拓展阅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感受德国民族风情特点。

  难点:通过各种语言训练揣摩作者是如何写出德国风情特点的。

  四、教学准备

  学生:预*课文,自学生字词

  教师: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引出课题。

  1.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了《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篇访谈录。其中大树指谁?

  2.季羡林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他教给我们读书要做到三个“贯通”: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这就是他一生读书学*的真切体会。比如他精通12国语言。光是德国,1935年至1945年,他在那儿就整整呆过十年,德国人爱花、养花的民族风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五十年以后,当他故地重游,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

  3.齐读课题。(强调:谁的花又是让谁看的?)再读。

  (二)学*新词,读通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书第150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

  字音,读通句子,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课件出示初读要求)

  2.这些词语大家会读吗?

  课件出示新词: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莞尔一笑脊梁颇

  指名读、齐读。教师随机指导。

  3.指导书写。

  (1)加点的字我们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学生谈。

  (2)教师范写生字“脊”,强调笔顺。

  (3)学生练写。

  4.请学生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请从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一个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开始吧!(引导找出全文的中心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教师板书(奇丽、奇特)

  (三)默读圈画,直奔重点,再悟风情

  1.课文中的哪些语言让你感受到德国的这种风情特点呢?请看学*提示:

  PPT:默读二、三自然段,画出能体现“奇丽”、“奇特”的语句,并结合关键词谈谈自己的感受。

  2.学生借助提示自学,同桌交流。

  (五)品味语言,想象画面,感受风情。

  学生在充分自学,同桌交流的基础上自由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德国民族风情特点的,体会相关词句的表达效果,并指导朗读,积累语言。

  (六)升华风情,回顾学法,拓展阅读

  归纳板书,升华风情

  在德国,因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所以在家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因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所以我们走进德国大街时就总看能“花的海洋”。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5

  教材分析:

  本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惯的赞美之情。

  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3.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课时安排:

  2课时

  所授课时: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1.德国风光片。

  2.“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画面。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播放德国风光片

  2、介绍德国哥廷根,并介绍季羡林的有关资料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生字词。

  1、自读课文

  2、学*生字

  “菀”是多音字“姹”是翘舌音

  3、强调易错字音

  4、词语解释

  房东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等

  三、初读课文,感受“美丽”

  1、读课文第一自然段,重点理解德国人在爱花民族中占重要的地位。

  2、浏览课文,初步感受“美丽”

  四、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1、读课题

  2、师:多有意思啊,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本文的作者季羡林先生青年时代曾在德国留学了十年,在他留学的十年里,哥廷根奇丽的景象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五十年后,当他再一次踏上这片土地时,他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学生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是什么样的景象,让作者有这样的感叹呢?让我们继续跟随语言大师季羡林走进异国的风情画卷,在欣赏他语言艺术的同时去体会做人哲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课文的哪些句段中体会到景色的奇丽,又是从哪些句段体现民族的奇特?你们可以圈点、标画、批注,有了感受之后再和同桌交流交流,然后把你的感受说出来。(学生默读课文)

  教师巡视。

  二、领悟“美丽”

  1、奇丽

  预设1:“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①谈感受,是怎么体会到景色的奇丽的?

  ②体会词语“家家户户任何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③想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怎样的景象

  ④生有感情朗读

  预设2、“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

  ①从词语中感受花的多

  ②学生练读

  ③一生读,其他学生想象,仿佛听到什么,看到什么,闻到什么?

  ④看到这样的景象,你的心情如何?

  奇特

  预设1、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把花都栽种在外面,不像我们*人把花养在屋子里。

  ①对比*人和德国人养花的不同之处,体会作者的吃惊。

  ②生读

  预设2、“每一家都是这样,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到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①“耐人寻味”的理解

  ②为什么说这种境界是耐人寻味的呢?

  ③联系上下文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④学生联系实际举例说明

  ⑤再读,理解“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⑥有感情朗读第三自然段,试着背诵。

  三、再感美丽

  1、这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这样奇丽的景色,会长久吗?

  2、出示“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

  ①理解“美丽”

  ②朗读

  3、指导朗读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4、简单了解这是怎样一个梦?

  四、拓展练*,推荐书目。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菁华5篇)扩展阅读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菁华5篇)(扩展1)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菁选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1

  一、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组中的25课,本组教材以“异国风情”为专题,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本课向我们叙述了作者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爱花,亲眼所见家家户户都开满鲜花的情景,突出了他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无私境界。本课预设两课时完成,因此,我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定位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教学重难点是: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语句,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二、学情分析

  学生进入五年级下学期的学*,已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通过找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积累了一些语言,初步有了朗读、想象能力,但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所蕴含的道理还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个别差异,让孩子在本节课中在原有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各有所获,通过朗读,想象理解课文,感悟道理。

  三、设计理念

  根据教材和学生对未知事物有好奇心的特点,在设计本节课时,激趣导入,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时按由景到人再到理的顺序展开,体现了由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过程。在课的最后,学生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教学准备

  《纲要》第十一条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大屏幕的优势,如:利用大屏幕向学生出示自学提示,让学生能够自主学*,向学生展示图片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出示重点句来帮助学生朗读,出示课文插图和课文内容想象奇丽景色,为学生的学*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工具。

  五、方法策略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坚持以读为主,指名读,自由读,默读,浏览读,朗读等相结合。在朗读指导中一定要做到“悟中读,读中悟”,培养语感,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朗读,在朗读的同时加深对文章的感悟。在第3自然段的教学中,注意了读的目的性的引导,比如课文描写奇丽景色的两句话,第一次读为了让学生读通顺,因此,我采用了自由读之后让学生看大屏幕欣赏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两个词,再请学生读,要求要有一定感情,评读,促进朗读能力的提高,又积累了优美词句,我想熟读成诵,有利于学生背诵。

  通过教师配乐朗读让学生想象,培养学生说话、想象能力。学生学*时以读、说为主,读、说中理解、感悟。

  六、教学流程

  我依据“学生是学*活动的主人”这一理念来设计教学。

  第一环节:由找出能概括德国留给季羡林的印象自然引出课文中心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第二环节:

  1、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景色奇丽的句子,画出表现景色奇丽的词语。抓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体会花美。抓住”花的海洋、应接不暇、山**”体会花多。通过强调“家家户户、任何”来突出德国所有的人家都有这样的景象,从而为下文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作铺垫。

  2、学生分小组讨论,奇特的民族又表现在哪里?抓住重点词句”脊梁,家家户户栽窗外,花朵朝外”进行重点引导,并通过与中国养花方式的.对比,让学生更真切的体会到德国民族之奇特。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此类事情,比如学生每人带一本书到学校建立班级图书角,值日生轮流打扫卫生,无偿献血等。使他们明白只有做到我为人人,才能换来人人为我。

  第四环节:文章的最后一段则进行挖掘美丽,领悟梦想之美好。促进情感共鸣,升华主题。

  第五环节:总结全文,与学生共同完成一首小诗,既疏导课文内容,又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那种对德国人奉献精神的赞美。

  七、说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的景色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花的海洋应接不暇

  奇特的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这节课的板书简单明了且重点突出,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本节课知识要点的理解,突出了文章中心。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2

  【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

  2.、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感受异域风情。

  3.、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学*重点】

  朗读课文,感受异域风情。

  【学*难点】

  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设计思路】

  以跟随季羡林先生展开“异域风情之旅”的课堂展开形式,贴*作者视角,选择“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一句中的“美丽”为切入点,以“寻找美丽——感悟美丽——内化美丽”为贯穿课堂学*活动的线索,引导学生品读文本,在感情诵读、角色体验、情境想象、句式变换、联系生活、延伸阅读、随文练笔等形式多样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感受德国风情,体会异国文化,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学*准备】

  搜集有关德国的民情风俗以及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寻找“美丽”。

  1、由课题谈话导入,了解作者。

  季羡林与德国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变

  2、指名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中的对话,板书“美丽”。

  3、激趣。

  让我们跟随季羡林先生一起走进德国,去寻找他眼中不变的美丽。

  二、品读文本,感悟“美丽”。

  1、阅读,与文本对话。

  生自由朗读课文,划出你觉得美丽的语句。

  2、交流,与同桌对话。

  把自己找到的句子读给同桌听,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3、品读,与作者对话。

  指名读句子,汇报体会,相机指导朗读。

  预设如下:

  ⑴“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关键词:脊梁

  角色迁移体验:如果你来到德国人的家里,看到这些花的脊梁,会怎样想?

  ⑵“走过任何一条街……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

  关键词: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花的`海洋。

  创设情境想象:走在德国的街道上,我仿佛看到了。

  ⑶“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关键词:人人我

  句式变换对比:只有(人人为我),才能(我为人人)。

  只有(我为人人),才能(人人为我)。

  这两句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你觉得作者从中品味到什么?

  4、感悟,与美丽对话。

  联系生活感悟。

  在你的生活经历中,有没有类似体会?请谈一谈。

  延伸阅读拓展。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卞之琳《断章》

  诗中的“风景”与文中的“花”有什么联系?

  三、情感共鸣,内化“美丽”。

  1、再读对话,情感共鸣。

  指名朗读课文结尾一段,紧扣“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两句,激**感共鸣。

  2、随文练笔,内化情感。

  作者在结尾写到:“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这会是一个怎样的梦呢?他会梦到些什么呢?

  请同学们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对课文的感悟和自己的经历,写一段话。

  3、结语。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其实,每个人都是一朵花儿,让我们绽放成最美的风景,在自己的心里,在别人的眼里。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了解德国奇丽的景色以及奇特的民族风情。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重点: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在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里,各个国家有着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今天老师将带你们去一个遥远的国度——德国去看一看。

  2、(课件;出示哥廷根的城市风貌)看,这就是德国的哥廷根。这座城市因哥廷根大学而著名,因为在这所大学里曾培育了三十多位诺贝尔奖得主。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北京大学的教授季羡林先生就曾在此留学十载,到1945年才回国。1980年,35年后的他再次踏上这块故土,感慨万千,写下了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课件;出示课题)——《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引读课题:谁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读)

  自己的花是给谁看的?(读)

  谁的花是给谁看的?(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带着要求自由朗读课文。

  (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你认为优美的语段多读几遍。

  (2)作者季羡林先生时隔35年,再次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时,发出了怎样的赞叹呢?找到那句话,用波浪线画下来。

  2、检查生字的字音和字形。

  (1)检查字音(课件;出示词语)颇、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应接不暇

  (2)检查字形:特别提示“脊”字的写法:上半部分先两边后中间。

  3、生反馈。(生读)(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齐读)

  三、细读课文,品味“奇丽、奇特”。

  导语:究竟是什么样的风情民俗让作者发出如此由衷的赞叹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能够体现景色奇丽、民族奇特的语句。用心读,用心体会,想想它“奇”在哪里?

  1、感受景色奇丽

  谁来说说,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景色奇丽?(生反馈)

  (课件: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

  (1)全班齐读,读完这段话,最先跳入你眼帘的是哪个词呢?那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呢?(生答)还有哪个词呢?那又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生答)(课件:词语变红)

  (2)用一个字来形容这里的花怎么样?――(美)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象)读词语,读出这种美来。把它们放到句子里去读读。(生读)多美的花呀,谁再来读读?

  (3)花美是一“奇”,请问景色奇丽还“奇”在哪里呢? (花多)哪个词说明了花多?(花的海洋。)(课件:词语变红)一个窗子前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就是许多锦簇的花团连在一起,姹紫嫣红,那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啊!是不是让我们感觉到这条街有多长,这花的路就有多长,这条街没有尽头,这花的路就主、没有尽头,真不愧是一片花的海洋。难怪会让看的.人――(应接不暇)(课件:词语变红)你们说奇不奇?(奇)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来读读第二句话。

  (4)在德国仅仅是一条街有这样的奇丽的景色吗?生回答(引出“任何”一词)(课件:词语变红)

  在德国,每一条街都是这样奇丽的景色,条条街都是这样奇丽的景色,如果你走过这里的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看到的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

  走过另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看到的依然是——

  (是不是只有一年有这样的景象呢?)

  四五十年前,季老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漫步在街头,他看到了——

  四五十年以后,季老再次踏上这块土地,他看到的依然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

  (怪不得,季老先生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

  (5)欣赏奇丽的景色(课件:德国街头的奇丽景色)

  (6)看到这样奇丽的景色,你想说什么吗?(生答)我想此时此刻,大家一定被这奇丽的景色陶醉了,老师也被这奇丽的景色陶醉了,走在这样的街头,我真想赋诗一首,我们一起来吧!(课件:诗)

  2.感受民族奇特。

  导语:在这优美的诗歌声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那么民族的奇特又体现在哪里呢?

  (课件: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哪里让你感到奇特了呢?(家家户户)(课件:词语变红)

  家家户户就是说――(每一家,所有的人家。)所有的人家都在养花,真是一个爱花的民族呀!那我想调查调查,家里有养花的请举手。那能不能说我们是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呢?(不能)可是在德国却是家家户户,所有的人家都在养花,奇特吗?(奇特),可见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把他们这种爱花的情感读出来吧!(生读)

  (2)还有哪里让你感到奇的呢?(外面、脊梁)(课件:词语变红)

  A、脊梁指的是什么呢?我们的脊梁在哪里呢?摸摸看。你们想,假设现在你们就坐在屋子里,花朵都朝外开,你们看到的只能是花的——(脊梁)

  B、如果你们在坐的各位就是季老,看到德国人都是把花的笑脸朝向窗外,而把花的脊梁对着自己,你有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读)(再读)

  C、我们中国人是怎样养花的?(把花养在屋子里或养在阳台上。)养花是为了给自己――欣赏,而德国人却把花养在外面,你们说奇特不奇特?(奇特)

  (3)德国人如此奇特的养花方式,多么令人惊奇呀!辛辛苦苦栽种出来的花,自己只能看到――(花的背面),而走在屋外的行人却能看到――(娇艳的花朵),显然,德国人养花不是为了自己,而是――(给别人看的)。养花给别人看,你们说这个民族奇特吗?一起把德国人爱花、养花的真情读出来吧!(齐读)

  (4)家家户户都养花,养花的方式又如此的与众不同,难怪季老要说:这是一个多么奇特的民族啊!(课件:多么奇特的民族!)

  四、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过渡:走在美丽的大街上,醉人的花香令人心旷神怡,自然地让人想到奇丽景色背后那种崇高的精神境界,那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1)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课件:出示句子)

  (2)具体理解,从哪些句子看出“人人为我”,又从哪些句子看出“我为人人”?

  (3)自己看别人的花,别人也看自己的花。这一种境界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也就是说:我种花给别人看,别人也种花给我看

  我为别人着想,(别人也会为我着想。)

  我为别人服务,(别人也会为我服务。)

  我为别人奉献,(别人也会为我奉献。)

  在德国,人们心中都存有这样的思想,所以――每一家都是这样,(引读)

  (4)这里的每个人都已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化做了无声的行动,化做了满街的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他们在为别人奉献的同时,也得到了很多,这确实是一种耐人寻味的境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吗 ?(生举例)

  (5)当我们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们付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种下爱的种子,就会收获爱的果实。正因为德国人有着这样的境界,才让我们见识到了这样一个奇特的民族――(引读)(因为在这里:每一家都是这样――)他们所要表达的这种境界就是――

  老师希望同学们把这八个字放在心中,放在自己的行动中,相信你们会收获更多的美丽。

  五、理解体会“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1)转眼间35年过去了,当1980年,季老先生再次来到德国时,德国发生了变化吗?

  (2)齐读(课件: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3)“美丽”指什么?还指什么?

  (4)35年过去了,德国街头那美丽的花海,德国人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一直都没有改变。

  (5)这样奇丽的景色,这样奇特的民族,难道不值得我们欣赏,不值得我们赞美吗?让我们带着敬佩,带着赞美再来读一读这句话。(齐读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六、总结回顾,拓展积累。

  今天这节课,我们跟随季老先生来到了德国,感受到了那里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更收获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份心灵的充盈。季老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自己的作品。(课件;我写出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精金粹玉,但至少能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

  课后,同学们可以多读读季先生的其他作品。(课件《季羡林散文集》《谈人生》《留德十年》)

  板书设计:

  18、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景色奇丽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民族奇特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4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词,掌握“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等词语。

  2、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3、从“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初步感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优美语言。

  教学重点:从“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境界。

  课前谈话:《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季羡林与小作者的对话内容。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入课题。

  本课的作者是?(季羡林)季羡林老先生是季羡林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文学家。(出示季羡林先生的资料)我们曾学过一篇关于他的文章,(《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师:季老先生曾留学德国十年,对德国的风土人情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这节课我们一起随着季老去欣赏德国独特的民族风情(出示课题: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齐读)。

  二、初读课文,把握大意。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课文,注意把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出示两个新词。

  莞尔一笑 花团锦簇 应接不暇 耐人寻味 奇丽 奇特 姹紫嫣红

  抽读。师:“嫣”写的时要注意什么?在生字表边上写一写。(齐读)

  3、交流:说说围绕着花,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4、师: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反馈交流)

  三、研读课文,领略风情。

  1、师:文中第三自然段有一句话就说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找出来。

  出示: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师:这句话讲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是“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二层是“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两层意思是并列的,所以中间用了分号隔开。

  2、浏览课文,文中哪些语句具体在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哪些语句具体在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分别找出来。

  A、交流:“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出示: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师:自由读读这段话,怎么就能看出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

  ①“花朵都朝外开”

  ②“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师:在这儿“花的脊梁”是什么?

  师:为什么要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让花都朝外开?

  别人种花是为了给自己欣赏,而德国人这么做是为了什么?

  师:德国人养花真是与众不同,非常奇特呀!(板书:奇特。)齐读。

  B、交流:“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课件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

  师:自己再读读这段文字,从哪些地方,让你看到了美丽的.景色,让你陶醉其中?

  交流

  预设一:“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感情朗读(注意:任何、家家户户、都、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等词)

  齐读。

  预设二:花的海洋、应接不暇。

  “花的海洋” 师:你是怎样理解“花的海洋”?

  ②“应接不暇” 师:什么是“应接不暇”?

  有感情朗读

  C、(出示课件)师:同学们,我们一起走在这样的街上,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我们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想看(楼下),看了*处又想看(远处),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

  师:这里的鲜花如此美丽,如此壮观,让人应接不暇呀,我们欣赏到了德国奇丽的景色。(板书:奇丽)

  ④写一写:假如你就是一名游客,你想对花的主人说些什么呢?(自由说)

  先说给同桌听,再全班交流:

  3、师:美丽的大街,花香醉人,心旷神怡,这样的奇丽景色离不开人们崇高的思想境界,这种境界就是课文中说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师:这多么有意思呀!所以作者说——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师:你读懂这句话了吗?“颇耐人寻味”是什么意思?

  你觉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种境界有什么让我们“颇耐人寻味”呢?

  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师:我为人人,这是在奉献美;人人为我,这是在收获美。

  4、师:这种耐人寻味的境界过了四五十年了都没有改变。季老再次来到德国,他说……(引读)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师:“美丽”指什么?(鲜花的美丽,环境的美丽,人品德的美丽,境界的美丽)

  师:鲜花是美丽的,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更美丽!

  再次齐读,出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总结:

  师:“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其实包含了我们对人处事的态度。“我为人人”,表面上看,似乎是别人受益,但其实最终受益的是自己。就像课文中,如果人们不把鲜花种在窗外,那我们又怎能欣赏到如此奇丽的景色呢?我们生活中的许多事也是这样。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5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词,掌握“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等词语。

  2、根据重点段落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3、从“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初步感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的优美语言。

  教学重点:

  从“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境界。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季羡林与小作者的对话内容。

  一、开门见山,直入课题。

  出示季羡林简介。

  师:今年已经九十八岁高龄了,从1935年起,曾经留学德国十年,被德国这个爱花的民族,被德国人与众不同的养花深深感动。1985年他又一次来到德国,勾起了他的回忆,写下一篇精美的短文(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题目中有一个地方很有意思(反义词),注意读好,一齐再读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随着季老的介绍去欣赏德国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课文,把握大意。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课文,注意把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完后想想,围绕着花,每一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2、出示两个新词。

  wǎn

  莞尔一笑

  抽读。

  师:“莞尔一笑”是怎样的笑?

  chà yān

  姹紫嫣红

  抽读。

  师:“嫣”写的时候哪儿要特别注意?在生字表边上写一写。

  再齐读一遍。

  3、交流:说说围绕着花,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4、师:我们已经看到了全文的脉络,接下来,请同学们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试着根据重点段落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课文四个自然段,二、三自然段是重点。谁来把两个自然段的意思连起来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

  三、研读课文,领略风情。

  1、师:文中第三自然段有一句话就说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找出来。

  出示: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师:这句话讲了两层意思,第一层是“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二层是“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两层意思是并列的,所以中间用了分号隔开。

  2、浏览课文,文中哪些语句具体在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哪些语句具体在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分别找出来。

  A、交流:“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出示: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师:自由读读这段话,怎么就能看出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

  ①“花朵都朝外开”

  ②“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师:在这儿“花的脊梁”是什么?

  师:假如你就是屋子的主人,你为什么要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让花都朝外开?

  这时,你只能看到花的脊梁,你的心情怎样?

  师:德国人养花真是与众不同,非常奇特呀!(板书:奇特。)齐读。

  B、交流:“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

  师:自己再读读这段文字,从哪些地方,让你看到了美丽的景色,让你陶醉其中?

  交流

  预设一:“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一幅怎样的景象?

  感情朗读(注意:任何、家家户户、都、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等词)

  齐读。

  预设二:花的海洋、应接不暇。

  “花的海洋”

  师:你是怎样理解“花的海洋”?

  ②“应接不暇”

  师:什么是“应接不暇”?

  有感情朗读

  C、(看图)师:同学们,我们一起走在这样的街上,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我们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想看(楼下),看了*处又想看(远处),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

  你仿佛还看到了什么?还想到了什么?想象说话

  交流

  师:这里的鲜花如此美丽,如此壮观,让人应接不暇呀,我们欣赏到了德国奇丽的景色。(板书:奇丽)

  ④写一写:假如你就是一名游客,你想对花的主人说些什么呢?

  写后先读给同桌听,再全班交流:

  3、师:美丽的大街,花香醉人,心旷神怡,这样的奇丽景色离不开人们崇高的思想境界,这种境界就是课文中说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联系上文说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是什么吗?

  投影出示:我为人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人人为我——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师:我为人人——我把花种在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我看到什么?

  人人为我——我走在街上,“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我又看到什么?

  师:是啊,这多么有意思呀!所以作者说——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师:你读懂这句话了吗?“颇耐人寻味”是什么意思?

  你觉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种境界有什么让我们“颇耐人寻味”呢?

  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师:我为人人,这是在奉献美;人人为我,这是在收获美。原来在奇丽的景色背后,竟隐藏着如此崇高的思想境界呀!

  师:这种耐人寻味的境界过了四五十年了都没有改变。1985年,季老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了……(引读)“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师:当主人问他德国有什么变化没有时,他说……(引读)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师:“美丽”指什么?

  师:鲜花是美丽的,在季老眼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也是美丽的

  再次齐读,出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师: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老师把这八个字的顺序调换了一下,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

  思辨,交流。

  师:“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其实包含了我们对人处事的态度。“我为人人”,表面上看,似乎是别人受益,但其实最终受益的是自己。就像课文中,如果人们不把鲜花种在窗外,那我们又怎能欣赏到如此奇丽的景色呢?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名家名篇,短小而精悍,博大而精深。名篇课文的教学,历来都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解读过多过细,小学生难以接受;草率了事,又有亵渎之嫌。*日教学季羡林先生的文章《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感受颇多。

  季羡林先生的散文淳朴恬澹,于天然本色中见“繁定绚丽之美”,总在不经意间,“创造出令人难记忘、发人兴思的艺术境界”。他的文章意蕴丰富而深远,大气磅礴,意味隽永。《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这篇短文选自《再返哥廷根》,文章讲述了季老先生在阔别哥廷根三十五年后,重返哥廷根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感。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是一篇五百字的美文,篇幅不长,却包容了一个相当广阔的世界:德国的人情风俗,作者的求学经历,德国人独特的养花方式,以及奇花共赏的奇情异景,再加上作者独特而精深的思想感悟,创造出一个浪漫温馨的美好世界。走进文本,就仿佛走入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是一个花的世界,一个美的世界,一个充满温情的世界,一个意蕴深远、耐人寻味的世界。季羡林先生从德国人独特的养花方式中,领悟到一种至高无上的人生境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是一篇十分经典的美文,语言朴素而洗练,含蓄而蕴籍,既有娓娓动听的故事,又有色彩瑰丽的描写,既有淡远幽芳的抒情,又有恰如其分的议论,既充满着异国他乡的奇情异彩,又渗透着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感悟与思考,令人耳目一新,发人深省。

  在文章的结构上,季先生首先从人类爱美的天性写起,从宇宙间堪为美之典范的鲜花,写到德国这个爱花的民族。大气磅礴,自然晓畅,浮想联翩,而又结构绵密,紧扣主线。接下来,季先生带我们来到一个奇异的国度——德国,把我们引入德国的普通民居中,把德国人奇特的养花方式展示给我们看,“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的确,从德国居民的家中看,只能看到花朵的背影,满窗的绿色,凌乱的花枝,很难看到鲜花的烂漫。从中国人的视角来看,这么做似乎不可思议,因为我们*惯了孤芳自赏,*惯了关起门来欣赏自己的花。但是,随着镜头逐渐伸展,季先生带我们来到大街上,抬头仰望的时候,眼前的景象豁然开朗,“家家户户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此情此景不能不令人怦然心动,在这片花的海洋中,人们不禁感慨万端,很自然地体验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最后,作者又回到故事中,用总结和回味的语言,再次让读着陷入深深的思考。

  在教学这篇文章之前,我揣摩再三,总觉得难以入手。文章的语言之美,意蕴之丰富,让我不敢轻易触及,唯恐亵渎了这道美丽的风景。

  思考再三,我还是决定在教学时尽量少讲,把课堂的时空让给学生,启发学生自读自悟,充分感受语言的美,想像文中的情境之美,进而感悟作者的微言大义。

  首先是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步领略文章大意,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文本的欲望。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去查找资料,各组交流资料。一是有关德国民俗风情的资料,对德意志这个“奇特的民族”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拉*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二是查阅作者季羡林先生的资料,了解季先生在德国留学的历史,进而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微妙心理。

  接下来,组织学生通读全篇,理清文章思路,明确文章中心,找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个中心句,借以概括全文,把握全篇。然后,再由中心句展开,让学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是通过哪些内容具体表达这一中心的,并找出文中精彩的词语和句子,交流欣赏。重点理解“莞儿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这是对文章中心的展开,由点再回到面,借以对文章进行细致的揣摩和研究。学生在个体研读的基础上,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重点感受和理解“看花”一段。教师朗读,学生想像。想像鲜花的美丽,体验美好的情感,加深学生的感悟。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深入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最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写下自己的阅读感悟。小组交流评改,再全班展示。

  下课后,总觉得意犹未尽。短短一节课,很难把文章的全部魅力展示给学生,由于朗读指导不到位,渗透在字里行间中的美,蕴含在文章的思想和情感,始终没有能够让学生更加充分地去领略。名篇的教学总是带着缺憾。也许,缺憾也是一种美。毕竟,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感受和想像。

  就我个人而言,在教学方法上许多地方值得商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教学优势,也许大家集思广益,才能真正把名篇教学做得更好。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6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德国的民情风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学期,我们学*了一篇访谈录《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其中那棵大树还记得是谁吗?对,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季羡林爷爷。今天,我们要同季爷爷一起去德国,去看看德国的花。(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生字词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2.出示生字,生齐读,指名读,师注意纠正字音:注意“莞”是个多音字,本课中读wǎn,表示地名时读“guǎn”,如,广东省的“东莞”;“姹”(chà)的声母是翘舌音,不要读成*舌音。

  3.生指出书写上的疑难字,指导书写生字:

  暇:与“瑕”区分记忆,偏旁表义

  锦:与“绵”区分记忆。

  嫣:右部的上下结构分配要合理。(师可范写)

  4.生写生字,师巡视。

  5.投影仪展示书写,师生评议。

  6.结合预*情况,理解文中疑难词语:

  房东:出租或出借房屋的人(相对“房客”而言)。

  莞尔一笑:形容微笑的样子(多指女性)。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

  姹紫嫣红:嫣:娇艳。形容各种好看的花娇艳绚丽。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初读课题的时候,同学们会产生怎样的疑问?(谁把自己的花给别人看?为什么要给别人看?)

  2.默读课文,自己在文中找答案。

  3.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体会。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25课。(学生齐读课题)

  二、学文

  1.在初读了课文后,说说你对课题的理解。(根据学生的体会,以学定教确定教学的顺序)

  2.生:我明白了德国人把自己养的花给别人看。

  引导学生找到相应的语句“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谈谈自己的理解。(“花的脊梁”只是一些枝干和叶子,并不美观,而花最美丽的部分──花朵自己却不能完全欣赏到,那自己岂不是得不偿失吗?可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讨论一下,明白把自己的花给别人看,自己也能看到更多更美的花)

  3.让我们走出房屋,来到街道欣赏美丽的花朵吧!请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大家边听边展开想象,然后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教师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朗读)

  生:我仿佛看到家家户户的窗子上鲜花怒放,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美丽极了。

  生:我仿佛看到在这些奇特房子的窗台上的花连成一串,汇成了一条条花的彩带。我感到逛街成了一种美的享受,真香真美。

  师:谈得真好,想象丰富,谈出了自己的`感受。请接着说……

  生:我仿佛看到主人们正在把一盆盆快枯萎的花搬下阳台,换上一盆盆正在开放的鲜花。

  生:我仿佛看到各种鲜花争奇斗艳,吸引来了大批的蝴蝶,围绕着各家各户的窗台翩翩起舞。主人闻着花香,欣赏着蝴蝶翩翩起舞;行人不时驻足观赏,真是“人在街头逛,似在花海中。”

  生:……

  师:是的,通过想象,大家已经充分感受到了这奇丽的景色。让我们看看课文中的插图,再通过我们有感情的朗读把这奇丽的景色表现出来吧。(有条件可观看德国街道的图片,感受这奇丽的景色)

  随机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意思。(配乐指名读、分男女生读、全班齐读;然后让全班看插图,能背则背,不能背则读;接着抄写本段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4.现在,你还会不会为你刚才在屋内没有看到自己种的美丽的花儿而后悔呢?(学生谈自己的体会,明白人人都把自己美丽的花奉献给大家,才能欣赏到如此美丽、奇特的风景。)

  5.随机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联系课文内容谈谈你的体会。(每个人都把自己种的花儿展示在窗外,自己也能看到多于自己的更多、更美丽的花。)

  (2)学生联系实际举例说明。(如:学生轮流值日打扫教室卫生,每人带课外书到班上建立图书角等等,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3)再读读这句话,谈谈你明白了什么。(“我为人人”是说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尽到自己的义务。如果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就必然会换来“人人为我”的结果。虽然“人人为我”放在前面,但实际上“我为人人”是前提,只有“我为人人”尽到责任和义务,才会实现“人人为我”的美好愿望。)

  6.学到这里,你觉得德国或德国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街道景色奇丽;德国人懂得为他人无私付出。)

  7.季羡林再次来到德国,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谈谈你的理解。(德国沿街的奇丽风景没有改变,依然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同时,也许作者言下之意还在赞扬德国人民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这种境界是更令作者欣赏的,也是更“美丽”的。)

  三、教师总结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7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会体会美好的事物应该与大家一起分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家中种花吗?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2.学生介绍。(事媒体随即出示学生描述的花。)

  3.师:这些美丽的花一定为你们的家带来了美的享受。有一个国家的人民,自己种的花都是给别人看的。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要学*第19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4.出示课题:19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5.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学*字词。

  1.听课文录音,做判断题。

  (1)我曾在美国留学,多次对美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

  (2)德国人把花都栽种在临界窗户的外面,许多窗户连接在一起,汇成花的海洋。

  ①审题。②用手势判断。③对有错的题进行修改。

  师:同学们听得又认真又仔细,让我们进一步了解课文。打开书,自读课文,标上小节号。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小节号。

  4.用手势交流。(课文分为4节。)

  5.师(出示生字):课文有10个生字,请小组长带领自学,要求学*生字的音、形、义。

  (1)小组自学。

  (2)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情况。

  粱:木字底,不是米字底。

  莞:莞是多音字,有三种读音,课文中的读音为w6n,莞尔一笑的`意思是形容微笑。

  暇:日字旁,不是目字旁。

  威:颇的意思是很、相当。

  6.累积词语。

  (1)出示: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

  (2)师:课文中有许多四个宇的词语,请大家读一读。

  (3)任选一个或多个造句。(造出一句句子,多媒体显示一朵美丽的花。)

  三、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学*第一小节。(1)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看,那么多美丽的花,你们喜欢吗?

  (2)师:(出示句子:爱美大概也是人的一种天性吧。)说说你对这句句子的理解。

  (3)各抒己见。

  2.学*第2、3小节。

  (1)师:每个人都热爱、欣赏美好的事物,那么德国人是怎么做的呢?

  自由读第2、3小节,用横线划出有关的句子,想像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2)讨沦交流。

  (3)出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也看别人的花。

  (4)讨论:你对这句句子有什么体会?

  (5)小结;把美好的事物与别人一起分享,休会得到更多。

  3.齐读第13小节。

  4.多媒体播放,学*第4小节。

  (1)师:今天作者再一次来到德国,德国有了许多变化,但美丽并没有改变。

  (2)教师朗读第4小节。

  (3)佩美丽指的东西很多,请大家观看录像,找一找。(录像:德国简介)

  (4)讨论交流。

  (5)师:正是有了那些人美心更美的人民,德国才变得更美。

  (6)有感情地朗读第4小节。

  四、创设情景,课外延伸。

  1.师:美好的事物应该与别人一同分享。我从家中带来了一**琴曲CD,请大家和我一起分享优美的音乐。多么令人陶醉啊!让我们拿起书,配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师生a同朗读课文。

  3.师:你们愿意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与大家一起分享吗?精心策划个好点子,说给大家听。

  4.开展大家分享美,生活更甜美的讨论会。

  5.评出金点子。

  五、小结:希望大家在生活中,a同分享美好的事物,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8

  【教学目标】

  1、认知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万紫千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准备】

  同学搜集有关德国的民情风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学期,俺们学*了一篇访谈录《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其中那棵大树还记得是谁吗?对,是俺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季羡林爷爷。今天,俺们要同季爷爷一起去德国,去看看德国的花。

  (同学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生字词

  1、自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2、出示生字,生齐读,指名读,师注意纠正字音:

  注意“莞”是个多音字,本课中读“wǎn”,表示地名时读“guǎn”,如,广东省的“东莞”;“姹”(chà)的声母是翘舌音,不要读成*舌音。

  3、生指出书写上的疑难字,指导书写生字:

  暇:与“瑕”区分记忆,偏旁表义

  锦:与“绵”区分记忆。

  嫣:右部的上下结构分配要合理。

  (师可范写。)

  4、生写生字,师巡视。

  5、投影仪展示书写,师生评议。

  6、结合预*情况,理解文中疑难词语:

  房东:出租或出借房屋的人(相对“房客”而言)。

  莞尔一笑:形容微笑的样子(多指女性)。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

  万紫千红:嫣:娇艳。形容各种好看的花娇艳绚丽。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初读课题的时候,同学们会发生怎样的疑问?

  (谁把自身的花给他人看?为什么要给他人看?)

  2、默读课文,自身在文中找答案。

  3、在小组内交流自身的体会。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这节课,俺们继续学*25课。

  同学齐读课题。

  二、学文

  1、在初读了课文后,说说你对课题的理解。

  (根据同学的体会,以学定教确定教学的顺序。)

  2、生:俺明白了德国人把自身养的花给他人看。

  引导同学找到相应的语句“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谈谈自身的理解。

  (“花的脊梁”只是一些枝干和叶子,并不美观,而花最美丽的局部──花朵自身却不能完全欣赏到,那自身岂不是得不偿失吗?可引导同学对这个问题讨论一下,明白把自身的花给他人看,自身也能看到更多更美的花。)

  3、让俺们走出房屋,来到街道欣赏美丽的花朵吧!请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大家边听边展开想象,然后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

  (教师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朗读。)

  生:俺仿佛看到家家户户的窗子上鲜花怒放,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美丽极了。

  生:俺仿佛看到在这些奇特房子的窗台上的花连成一串,汇成了一条条花的彩带。俺感到逛街成了一种美的享受,真香真美。

  师:谈得真好,想象丰富,谈出了自身的感受。请接着说……

  生:俺仿佛看到主人们正在把一盆盆快枯萎的花搬下阳台,换上一盆盆正在开放的鲜花。

  生:俺仿佛看到各种鲜花争奇斗艳,吸引来了大批的蝴蝶,围绕着各家各户的'窗台翩翩起舞。主人闻着花香,欣赏着蝴蝶翩翩起舞;行人不时驻足观赏,真是“人在街头逛,似在花海中。”

  生:……

  师:是的,通过想象,大家已经充沛感受到了这奇丽的景色。让俺们看看课文中的插图,再通过俺们有感情的朗读把这奇丽的景色表示出来吧。

  (有条件可观看德国街道的图片,感受这奇丽的景色。)

  随机理解“花团锦簇、万紫千红”的意思。

  (配乐指名读、分男女生读、全班齐读;然后让全班看插图,能背则背,不能背则读;接着誊写本段中自身喜欢的语句。)

  4、现在,你还会不会为你刚才在屋内没有看到自身种的美丽的花儿而后悔呢?

  (同学谈自身的体会,明白人人都把自身美丽的花奉献给大家,才干欣赏到如此美丽、奇特的风景。)

  5、随机出示:

  人人为俺,俺为人人。俺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⑴ 联系课文内容谈谈你的体会。

  (每个人都把自身种的花儿展示在窗外,自身也能看到多于自身的更多、更美丽的花。)

  ⑵ 同学联系实际举例说明。

  (如:同学轮流值日打扫教室卫生,每人带课外书到班上建立图书角等等,都是人人为俺,俺为人人。)

  ⑶ 再读读这句话,谈谈你明白了什么。

  (“俺为人人”是说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尽到自身的义务。假如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就必定会换来“人人为俺”的结果。虽然“人人为俺”放在前面,但实际上“俺为人人”是前提,只有“俺为人人”尽到责任和义务,才会实现“人人为俺”的美好愿望。)

  6、学到这里,你觉得德国或德国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街道景色奇丽;德国人懂得为他人无私付出。)

  7、季羡林再次来到德国,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谈谈你的理解。

  (德国沿街的奇丽风景没有改变,依然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万紫千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同时,也许作者言下之意还在赞扬德国人民那“人人为俺,俺为人人”的美好境界。这种境界是更令作者欣赏的,也是更“美丽”的。)

  三、教师总结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9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3. 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教学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1.德国风光片

  2.“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画面。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看德国风光片,导入新课:

  教师担任导游的角色,播放德国的风光片,请同学观看,并讲解:德国,有迷人的蓝色多瑙河,有梦幻般的莱茵河畔,有神秘的黑森林……总之,德国是一个极富魅力的旅游城市,它不仅风光无限美好,这个民族还有一道十分奇丽的景色。(把画面停在街道画面上)德国人家家户户喜欢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你们知道他们这是做什么?原来……(板书课题:25、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2、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预测: 自己的花为什么要给别人看?

  他们这样做是为什么呢?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刚才同学们提出了那么多问题,那么就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事?

  (学生读书、思考,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3.自学生词新词。

  4.自学检测:

  A、 认读生字与写字。

  (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文中一些字的字音和字形。如要注意“莞”是个多音字,在本课中读wǎn,表示地名时读“guǎn”,如,广东省的“东莞”;“姹”(chà)的声母是翘舌音,不要读成*舌音;有一些字的笔划较多,如“嫣”“暇”“颇”“姹”“脊”等,要提醒学生注意各个部件的组成。还有一些字虽然笔划较多,但是形声字,要引导学生根据这一特点进行记忆。写字要认真,注意书写的*惯。)

  B.认读词语,体会词语的含义。

  房东 莞尔一笑 天性 宇宙 真切 脊梁

  家家户户 应接不暇 耐人寻味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三、再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导语:是呀!爱花的民族很多,为什么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德国人种花有何独到之处?请快速浏览全文,用“──”画出相关的答案。

  2.学*课文第二自然段。

  当学生从第二自然段找到答案时,教师可相机展示重点句: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 请生个别读。正音:“脊梁”读作jǐ liang;理解“脊梁”的意思。(因为花朵都朝外开,那么在屋里看到的“花的脊梁”就是花朵的背面包括枝干和叶子。显然,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

  (2)德国人种花有何特别之处?(从“家家户户”一词可见德国人人爱花;而他们将花栽种在临街窗户外面,将最美的.花给别人看,这种做法实在令人感到惊叹。)

  (3)理解“莞尔一笑”的意思。

  (爱花如此真切的德国人却将最美的鲜花给别人欣赏,这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而在德国人看来是如此的*常。你从文中哪个词看出来了?──“莞尔一笑”(轻轻一笑)

  (4)补充材料:当时,季老先生在哥廷根租住的房子,房东姓欧朴尔。女主人欧朴尔太太大约五十多岁,是一个典型的德国家庭主妇,善良得像慈母一样。他们只有一个儿子,在外地上大学。季先生就住在他们儿子的房间,就像一位家庭成员一样,一住就是十年。

  听了这个介绍,你觉得女房东是怎么一个人?简简单单的“正是这样”说明了什么?

  (德国人爱花,爱花就把花的美丽全部展示给大家一起享用,他们内敛而不张扬,淳朴简单的人生境界,就像花儿一样美丽。)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读了这一段,你觉得哥廷根之美,还美在什么?

  四、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1、 收集你生活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

  2、 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初步体会句子的含义。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 读回顾,再感“美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说说哥廷根的美丽指什么?

  二、品读课文,感悟境界。

  1、引读第三自然段,学*第三自然段。

  当学生从第三段中找到相关答案时,教师相机展示重点句: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

  (1)自由朗读。

  (2)谈谈读后的感受。(花多,花美,爱花之真切。)

  (3) 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课件展示一朵朵、一簇簇,许许多多鲜花竟相开放的画面,理解“花团锦簇”;课件展示五颜六色鲜花竟相开放的画面,理解“姹紫嫣红”。)

  (4)有感情朗读,并背诵。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当你来到德国,漫步在这花的海洋,你一定会惊奇地发现: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走在街上的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境界呀!

  (6)小练笔,用自己的语言,也可以适当运用课文语言:

  假如我们来到德国,看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视读写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读中理解吸收,又在写中练*运用,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表达方法的领悟。]

  (7)理解“颇耐人寻味”。

  2.学*第四自然段。

  (1)德国人爱花,还有哪些地方与众不同?

  完成小练笔,用自己的语言,也可以适当运用课文的语言:

  四五十年后,我又到了德国,我发现很多东西变了:___________________ ,可当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________________ ,是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始终没有变。

  (2)理解句子:“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四五十年后,作者漫步异乡,置身于花的海洋,他被这个民族的崇高境界深深感动了,此时,作者心中有一个美好的梦想,猜一猜,是什么?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引导交流:人永远不可能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总是与别人一起构成这样那样的关系。一个人总是经常为别人做事,为他人服务,别人也在经常为你做事,为你服务。你有没有发现自己身边也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试举例谈谈:(课件出示)

  在家庭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学校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社会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形式,参与活动,既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以人为本,给学生自主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又引发了学生交流的愿望。]

  四、总结全文,激发阅读兴趣

  1.配乐朗读全文,说说读了文章的感受。

  2.推荐读书:《季羡林散文》、《季羡林先生》等。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10

  ★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3.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学*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1.德国风光片

  2.“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画面。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在这色彩斑斓的世界,有许多美的东西。例如我们的祖国,有让我们引以为豪的锦绣山河;有远远流传的中华文化。当然,还有许多我们还不太了解的外国风光,异域文化。从今天开始,让我们同作者一道到国外的一些地方走一走,看一看。第一站──德国(板书)

  1.播放录像:德国风光片

  2.谈谈观后感受。

  3.揭题:德国,有迷人的蓝色多瑙河,有梦幻般的莱茵河畔,有神秘的黑森林……总之,德国是一个极富魅力的旅游城市,它不仅风光无限美好,这个民族还有一道十分奇丽的景色。(板书:奇丽)打开书本,读一读,你就明白了。

  ⑴生自由读课文。

  ⑵交流,补充板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二、再读课文,感知美丽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完成:

  ⑴正确读文,自学生字。

  ⑵质疑。(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对不理解的内容质疑。)

  ⑶文中哪些地方最令你感动,请将自己的感想批注在文中。

  三、检查自学、汇报交流

  1.同桌互读课文,正音。

  2.指名读。

  3.交流阅读后的感想与收获,结合理解重点词语。

  重点交流第二自然段的学*感受当学生谈到”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时,教师可相机展示重点句: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⑴请生个别读。正音:“脊梁”读作jǐ liang;理解“脊梁”的意思。

  ⑵德国人种花有何特别之处?(从“家家户户”一词可见德国人人爱花;而他们将花栽种在临街窗户外面,将最美的花给别人看,这种做法实在令人感到惊叹。)

  ⑶理解“莞尔一笑”的意思。

  (爱花如此真切的德国人却将最美的鲜花给别人欣赏,这在我们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而在德国人看来是如此的*常。你从文中哪个词看出来了?──“莞尔一笑”(轻轻一笑)

  四、指导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导语:让我们继续跟随语言大师季羡林走进异国的风情画卷,在欣赏他语言艺术的同时去体会做人哲理。

  二、过上节课的学*,谁能用一个词概括德国给你的印象?(板书奇丽)

  三、学*第三自然段

  ⑴自主阅读、感悟美丽

  自学要求: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的`?边读边批注。

  ⑵小组交流、欣赏美丽,教师巡视指导。

  ⑶全班交流、共享美丽,教师相机展示重点句

  运用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

  ⑷多形式朗读,品位美丽

  自由朗读、看课件听配乐范读、想像读、汇报读、背诵。

  ⑸联系实际,迁移美丽

  a.如果你漫步在这样的街头,你有怎样的感觉?会说什么呢?

  b.这份奇丽的美景不仅是花之美,更是种花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这种心境让人赞叹!我们的身边有这样的人吗?

  四、学*第四自然段前后呼应,再感“美丽”

  过渡:四五十年后,景还依然,情还依旧吗?快速读第四自然段,找出能说明问题的一句话。

  ⑴出示第四自然段中“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一句。读了第二、三自然段后,你对这句话又有怎样的理解?“美丽”还包含什么?

  ⑵季老先生被这个民族的崇高境界深深感动了,使得他在文中不由得赞道: “多么奇异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⑶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话。

  五、总结全文,激发阅读兴趣

  ⑴朗读全文,说说读了文章的感受。

  ⑵季羡林不愧为一位语言大师,“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多普通又精炼的语言,却又如此的让人回味无穷!让我们都拥有一双与人玫瑰的手!想继续深入地了解季老艺术魅力的不妨多去阅读他的作品。

  推荐读书:《季羡林散文》、《季羡林先生》等。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11

  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积累词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难点

  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

  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重点句子的相关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比较,激趣引入

  1.师谈话:同学们,我们许多家庭养过花,你们都把花摆放在哪里?跟大家说一说。同时也想一想,我们家里栽种花草的目的是什么。

  2.学生说自己或身边的人养花的目的。

  3.师小结过渡:从同学们的发言中,老师知道我们养花常常是等花开了,就把花摆放到厅堂里、案桌上、阳台上……养花的目的主要是自家欣赏。现在,请大家看看屏幕上的图片,说一说这里的人把花养在哪里?

  4.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读图,知道这里的人喜欢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悟到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5.师谈话引入: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这是多么奇丽的景色呀!这里的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学*了《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这篇课文后,大家就会明白的。

  6.揭示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

  导入环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先是让学生说自己或身边的人养花的目的,而后老师小结过渡,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在读图中感知德国人喜欢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出现了奇丽的景色,最后提出“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一话题,引入新课。这样的导入,从学生的生活出发,直接切入课文内容,容易引起他们的学*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谈话过渡: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1)课件出示课文生字词,指名读,齐读,纠正读音,重点引导学生识记好“暇、颇”等生字。

  (2)检查课文朗读,注意正音,了解学生对课文蕴含情感的把握情况。

  4.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的奇丽的景色?找出课文有关语段读一读,初步感知这种奇丽的景色。

  本环节的教学先是让学生通过自学扫清字词障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这是阅读教学的最基本要求,再让学生根据课后思考练*1—2的要求,初步感知课文所描述的奇丽的景色,这是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前提。

  三、抓住重点,细读感悟

  1.抓住“家家户户”,读出“德国人爱花之真切”的情感。

  (1)师谈话过渡:课文说“四五十年以前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文中有一个多次出现的词最能说明德国人爱花,读读课文,找一找这个词,并把相关的语段画下来。

  (2)学生读课文,找相关语段,谈自己的体会。

  (3)课件随机出示下面句子,教师作相应指导。

  ①“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这句话的指导一要抓住语段中的三个“都”字,让学生明白家家户户都养着花,都这样做,为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做铺垫;二要注意朗读时声调的上扬要有层次。

  ②“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这句话的指导一要注意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会“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从而理解“家家户户、任何一条街、花的海洋”之间的联系;二在读这个语段时,要注意对“山**上,应接不暇”的提示:可提醒学生联系春游、秋游的体验来朗读,“应接不暇”可提示学生朗读的语速可稍快,有“应接不暇”之感。

  ③“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堵满了鲜花。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句话的指导一要抓住“又”字让学生联系上文第二自然段第一句,从而明白“我”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会感到吃惊的原因;二要抓住两个“多么”让学生联系上文第三自然段的最后一句,明白使“我”感到耐人寻味的是什么;三要提醒学生注意在朗读时情感要高昂些。

  2.抓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走进“颇耐人寻味”的境界。

  (1)师谈话过渡:前面,我们知道德国的确是个爱花的民族,那么他们为什么要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呢?找出文中最能说明这一问题的一个句子,并把句子反复读一读,说说自己的理解。

  (2)学生读句子,说自己的理解。

  (3)课件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教学时要注意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①理解“我为人人”,要与第二自然段的“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这句话联系起来。

  ②理解“人人为我”,要与第三自然段的“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句话联系起来。

  ③理解“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要与第四自然段的“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句话联系起来。

  ④要让学生把上面三点连起来说说对句子的理解,从整体上进行把握。

  ⑤要指导学生在朗读时语速放慢些,有一个回味无穷的感觉。

  3.抓住“没有改变”,读懂“美丽并没有改变”的含义。

  (1)师谈话过渡:四五十年以前作者在德国留学的时候,看到家家户户都把花养在临街窗户的外面,四五十年后,作者又看到这一景象,这时他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读读第四自然段,也就明白了。

  (2)学生齐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3)课件出示:“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学生读句子,读懂“美丽并没有改变”的含义。教学时要抓住“没有改变”来指导:

  ①“花养在临街窗户的外面”的*惯没变;

  ②“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象没变;

  ③“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没变;

  ④这句话的朗读要注意在“美丽”后稍有停顿,“没有改变”要读得肯定,要读出重音。

  本环节的教学抓住文中的三个关键句段,让学生在读书中揣摩文本内涵,体会课文情感,感悟人间真情。

  四、回读全文,升华情感

  1.学生回读全文,选择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练*有感情地朗读。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的赞美。

  该环节的教学,通过有感情朗读,旨在让学生读出情感,积累语言。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说说读了课文你想到了些什么?也可说说生活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

  2.集体交流。在学生联系实际谈感想时,教师要侧重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引导:一要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来说;二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生活中感受到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事例。

  3.教师谈话总结:在今天的学*中,我们走进德国,认识了一个爱花的民族,知道养花要给别人看,才能看到别人的花,明白了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得更美丽。

  4.布置作业

  (1)把课文中描写花美的句子抄下来。

  (2)鼓励学生写一写生活中感受到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

  该环节的教学,先是让学生谈学*课文后的感受,再说说生活中感受到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事例,而后教师总结谈话,把学*向课外延伸,鼓励学生真诚地去帮助别人。作业的设计意图主要是:抄写句子是积累语言的需要;小练笔,是本堂课教学的延伸,是联系和沟通课内外知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凭借。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12

  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第十册第八组教材中的一课。课文介绍了德国人对花的喜爱,德国独特又美丽的风景,以及德国奇特的风俗。这篇课文很好地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思想教育价值方面,要让孩子们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含义。在语言价值方面:这篇课文描写花的词语用得非常贴切,便于学生积累语言文字。

  学情分析: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经过四年半的学*,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初步学会了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词句的能力,能够在阅读中抓住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基本的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意图。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分析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情感,明白做人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真切、宇宙、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有没有种过花?目的是什么?种在哪里?

  2.多媒体展示德国风景图。看大屏幕,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些花美吗?这些花种在哪里?想不想知道德国人为什么要这么种花?

  3.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季羡林为我们所展现的德国的无穷魅力。(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直奔主题,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到生字或优美的词语、句子,及时用笔把它圈划下来,然后多读几遍。

  2、指名朗读、领读、齐读,纠正读音。

  3、默读课文,季老第二次到德国,表达了怎样的感慨?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生(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板书: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三、深入理解,读出感情。

  (一)、奇丽的景色:

  ⑴ 哪些句子突出表现了奇丽的景色?朗读课文,勾出美丽景色的句子。画出你认为很重要的词语。

  (抓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应接不暇、山**上”来想象。顺势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词义。)

  ①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地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②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播放

  ⑵ 学生在交流有关奇丽景色的过程中,师相机而行:

  ① 强调生字的书写(这里面可有生字啊,你能把这两个词语写在黑板上吗?学生板书两个词语);读到这个“花团锦簇”词语,你眼前出现了什么?读到“姹紫嫣红”呢?(想象)

  ② 对比理解“花团锦簇(花多而茂,重形态)、姹紫嫣红(花艳而娇,重色彩)”的意思,这里两个词语都形容花很美,不是重复了吗?

  播放PPT这些娇艳的花一朵紧挨着一朵,一朵紧压着一朵,他们挤在一起,靠在一起,相互簇拥着,有时候都分不出他们谁是谁了。花儿的这种形态就叫做——花团锦簇。各色鲜花聚在一起就是──姹紫嫣红

  ③ 把词语带入句子,练读,重品味花美、语言美。自己练练怎么用你的声音展示这种美丽。熟读到能背诵的程度。

  ⑶ 介绍作者两次到德国的时间作者第一次到德国是1935年到1945年,正值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第二次到德国又恰逢**结束不久。中国的社会处于满目疮痍、*似于一片废墟的状况。(出示PPT)所以当作者看到这样的景色时,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带着此时你的感受来读句话。可以怎么读?还可以怎么读?可以改变句子来表达你的慨叹。

  对于作者而言,这真是一种美丽得*乎神奇的景色。再读句话。

  (二)、奇特的民族:

  ⑴ 有哪些句子能够体现德国是个奇特的民族呢?

  ① “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②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⑵ 学生在交流有关奇特民族的过程中,师巡视:

  ① 生交流原因。

  补充资料:

  没有阳台的就放在窗台上,故意把窗帘做成半截的。花的主人看花的什么?什么是花的脊梁?(散乱的话枝花叶以及透过枝叶看到了花)走在屋外的行人又能看到些什么呢?(充分欣赏到娇艳的鲜花)这些做法充分说明了: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读课题)

  作者见此情景估计德国人养花不是为自己,而是给别人看的,于是向女房东求证。女房东神态是──莞尔一笑,语言是──正是这样。“这样”是指什么?(上文、扣题)什么是“莞尔一笑”?(很轻松的微笑)想想女房东为什么是这样的表情?(这在德国是很*常的、为自己的'民族而自豪)女房东的表情和语言充分说明了──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读课题)让我们把这部分读一读。

  ② 这种境界指什么境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具体在我们生活中来说就是怎样的行为?(分享、彼此关怀、眼中有他人……)在文中,什么样的行为体现了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 这种境界扎根在这个民族每个人的心田,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之一就是──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读课题)让我们把这部分读一读。

  ⑶ 现在来谈谈作者为什么觉得这个民族是奇特的?

  (联系到民族的奉献精神来谈。)

  ⑷ 老师提问,学生用课文里的句子回答:

  这个民族的奇特之一就是他们的花不象中国那样──他们就是要──自己的花让别人看

  所以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都能看到——街头花团锦簇,恍然花的五彩海洋,形成了一道──奇丽的景色。

  是啊!的确值得我们好好的思考。在德国人人无私奉献,为他人着想,奉行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这成就了这个──奇特的民族。季老先生最后发出了这样的慨叹:(齐读)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读这句话。

  四、小结课文,升华主题,情感共鸣。

  师:读着读着,课文既如一幅美丽无比的画,又成了一首颇耐人寻味的小诗。

  走在德国,

  满眼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这是多么奇丽的景色!

  走在德国,

  感受到的是,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

  这是多么奇特的民族!

  第2课时

  一、听写生词,温故知新。

   1、让学生当场默看(2分钟)。

  2、现场听写并展示(选择有错的学生,达到对难写字的正确指导。如“脊”“嫣”“暇”)。

  二、学*末段,感悟美丽。

  师:同学们,让我们入情入境地朗读最后一段,记住:把作者的种种思绪,滴滴感受都读出来。

  1、齐读第4自然段。

  2、体会作者的话。

  出示句子:“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⑴想想:什么变化了?唯独什么没有改变?

  ⑵“美丽”指什么?

  ⑶生读句子。

  三、补充资料,领会主题。

  1、出示补充资料:

  那一条整洁的街道依旧整洁如新。从前我经常看到一些老太太用肥皂来洗刷人行道,现在这人行道仍然像是刚才洗刷过似的,躺下去打一个滚,决不会沾上一点尘土

  思:从这段文字中你又有了怎样的体会?

  2、引导学生读“每一家都是这样,……又看别人的花。”“走过何一条街,……应接不暇。”

  师: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呀,才让季先生把这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3、出示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感叹之余,作者内心又涌起另一种情思。请读课文的最后一句。(生读)

  4、出示句子:“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①作者陶醉于鲜花之中,触景生情,沉浸于思乡情绪之中。这是一个怎样的梦?梦中他在思念什么?

  ②引导学生朗读。

  四、总结。

  1、师:今天,老师领着同学们浏览了德国奇丽的风景,了解德国了与众不同的风俗*惯后,你想说些什么?

  生:我喜欢德国人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

  ……

  师:让我们再次品味这种“颇耐人寻味”的崇高境界吧(生齐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以后希望怎样做到“我为人人”?

  生:我想为我们班打扫教室。

  生:以后哪位同学有困难,我一定会帮助他

  师:看来同学们的收获不小啊。

  师:读着课文,我们仿佛身临其境,那优美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了我们。你觉得作者怎样才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呢?

  生:*时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生:认真观察,认真思考。

  师:如果作者没有到过德国,而仅仅听别人说起德国的风景,能写出这么生动的文章吗?

  生:不能。要亲身经历过,才能写出来。

  生:写文章时要写真人真事,抒发真情实感。

  生:还要多读书,积累好词佳句。

  师:你们说得非常好。如果作者把在德国见到的所有景物都写在文章里,你还会喜欢他的文章吗?

  生:不喜欢。

  师:为什么?

  生:因为如果把所有的东西都写进去,文章就没有中心,也就不吸引人了。

  师:那么要写一个地方的民族风情特点,要注意些什么事项?

  生:抓住能体现这地方特色的景物来写。

  师:说得对。还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用上一些修辞手法,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更生动、更具体、更感人。

  师:感谢季先生让我们了解了异国五彩斑斓的文化,现在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季先生吧。

  (课件出示季羡林的简介)

  师:如果你想对季羡林有更多的了解,请到图书室或上网找季羡林作品读一读。

  《季羡林文集》、《季羡林散文集》

  《谈人生》、《留德十年》、《病榻杂记》

  五、拓展练*,读写结合。

  师:请同学们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和对课文的感悟,以《梦见了》续写一段话。

  (生写话,然后展示)

  生:我梦见自己在花海中飞翔,身有许多五颜六色的小鸟在动听地歌唱。我的恩师突然出现了,我和他走在花丛中谈笑风生……

  师:你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老师也自叹不如啊!我要向你们学*。

  六、布置作业。

  师:课后,请把《梦见了》写在小作文本上。另外,把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抄写在你的读书笔记本上。能做到吗?

  生:能。

  师:好!下课

  板书设计:

  2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多么奇丽的景色! 多么奇特的民族!

  花团锦簇 人人为我

  姹紫嫣红 我为人人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13

  一、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组中的25课,本组教材以“异国风情”为专题,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本课向我们叙述了作者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爱花,亲眼所见家家户户都开满鲜花的情景,突出了他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无私境界。本课预设两课时完成,因此,我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定位为: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教学重难点是: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语句,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二、学情分析

  学生进入五年级下学期的学*,已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通过找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积累了一些语言,初步有了朗读、想象能力,但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所蕴含的道理还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个别差异,让孩子在本节课中在原有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各有所获,通过朗读,想象理解课文,感悟道理。

  三、设计理念

  根据教材和学生对未知事物有好奇心的.特点,在设计本节课时,激趣导入,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时按由景到人再到理的顺序展开,体现了由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过程。在课的最后,学生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教学准备

  《纲要》第十一条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大屏幕的优势,如:利用大屏幕向学生出示自学提示,让学生能够自主学*,向学生展示图片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出示重点句来帮助学生朗读,出示课文插图和课文内容想象奇丽景色,为学生的学*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工具。

  五、方法策略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坚持以读为主,指名读,自由读,默读,浏览读,朗读等相结合。在朗读指导中一定要做到“悟中读,读中悟”,培养语感,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朗读,在朗读的同时加深对的感悟。在第3自然段的教学中,注意了读的目的性的引导,比如课文描写奇丽景色的两句话,第一次读为了让学生读通顺,因此,我采用了自由读之后让学生看大屏幕欣赏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这两个词,再请学生读,要求要有一定感情,评读,促进朗读能力的提高,又积累了优美词句,我想熟读成诵,有利于学生背诵。

  通过教师配乐朗读让学生想象,培养学生说话、想象能力。学生学*时以读、说为主,读、说中理解、感悟。

  六、教学流程我依据“学生是学*活动的主人”这一理念来设计教学。

  第一环节:由找出能概括德国留给季羡林的印象自然引出课文中心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第二环节:1、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景色奇丽的句子,画出表现景色奇丽的词语。抓住“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体会花美。抓住”花的海洋、应接不暇、山**”体会花多。通过强调“家家户户、任何”来突出德国所有的人家都有这样的景象,从而为下文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作铺垫。2、学生分小组讨论,奇特的民族又表现在哪里?抓住重点词句”脊梁,家家户户栽窗外,花朵朝外”进行重点引导,并通过与中国养花方式的对比,让学生更真切的体会到德国民族之奇特。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此类事情,比如学生每人带一本书到学校建立班级图书角,值日生轮流打扫卫生,无偿献血等。使他们明白只有做到我为人人,才能换来人人为我。

  第四环节:的最后一段则进行挖掘美丽,领悟梦想之美好。促进情感共鸣,升华主题。

  第五环节:总结全文,与学生共同完成一首小诗,既疏导课文内容,又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那种对德国人奉献精神的赞美。

  【说板书设计】:

  2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的景色 花团锦簇 姹紫嫣红

  花的海洋 应接不暇

  奇特的民族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这节课的板书简单明了且重点突出,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本节课知识要点的理解,突出了中心。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14

  【本单元目标】

  1、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了解不同地域风俗与风情的特点。

  3、揣摩作者怎样写出这些特点的。

  4、积累语言

  【课标教科书选编意图】

  1、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

  积累优美语言。

  2、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的受

  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我设定的教学目标】

  1、通过读,让学生初步体会德国风情特点。

  2、通过多层次的朗读,积累语言。

  3、学会抓住关键句、段,质疑中学文。

  4、联系上下文、实际生活,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课前交流】(用时5分钟左右)

  师:在作自我介绍以前,我要就几个简单的问题采访几位同学。

  (走到一个学生跟前)你认识我吗?

  生1:不认识。

  师:你猜猜!

  生1:(不好意思的笑笑)猜不出来。

  师:猜不出来使劲猜!

  生1笑笑坐下了。

  师:(走到另一个同学面前)你知道我姓什么吗?

  生2:不知道。

  师:猜猜!

  生2:姓王。

  师摇头,接着又请几个同学猜,都没猜对。

  【苏翁说“在教学中,要争取使你的学生喜欢你,喜欢你的这门课”因此,在课前交流时,我不仅仅要和学生尽快熟悉,还要通过幽默的情景创设、语言、表情,调动每个学生和我一起学*的兴趣。事实证明,这个课前活动,为我和学生创设了和谐、愉悦的学*氛围,为接下来教学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师:同学们,刚才的这个采访,有没有使你们想起咱们刚学过的一个相声?

  生:《打电话》

  师:我是其中的哪个人?

  生:啰唆。(是相声中的一个人物,因语言啰唆而得名)

  师:是呀,老师这样啰唆确实耽误了大家的学*时间,谁来给老师提个建议?

  生:你说话应该“啰唆“点。(轻松的氛围,让学生发言也变得大胆了)

  【学生的这个发言是始料未及的,但是看着她快乐的眼神,我知道这不是挑衅,而是智力的挑战。直觉告诉我,绝不能直接说‘你错了’,这会伤害学生快乐、跳动的思维。】

  师:(略加思索,语气欢快的)哦,你这个“啰嗦”是加上引号的吧!

  生满意的笑着坐下。

  【我在心里也为自己的急中生智微笑】

  接着又有几个学生给我提出了建议,大意是

  “说话应该简洁、明白、生动。”

  师:好,现在我就按照大家的要求,来做一下自我介绍。(幽默的加上一句)这次要来真格的了。

  师做自我介绍。

  师:刚才,老师做了介绍,也想认识大家,请你向我来介绍你自己或你的学校。

  学生沉默良久,有少数几个人发言。

  【在我做了自我介绍后,应请学生简单评价一下我的发言,帮助他们明确自我介绍的要点,以及怎样让介绍生动起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来学*第25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美丽

  师:请快速默读课文,然后告诉大家德国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生默读文章。

  【苏翁说过“在小学里,要教使所有儿童的阅读达到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在已有第一课时的朗读基础上,只需让学生静静地默读、浏览,他们就能完成这一教学目标,而且这个问题的概括性和整体性,也决定了他应当是学生静思后的结晶。】

  (在学生读文时,老师巡视,用眼神督促那些读书不够认真的孩子。)

  师:如果谁读完了,请举手示意。

  (学生都读完了。)

  师:刚才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同学读得特别认真,尤其是这位小姑娘,读完了还小声嘟囔着在练*发言呢。

  【在学生读书时,老师应力求避免‘无所事事’的状态,观察学生良好的读书*惯、及时督促学*态度不端正的学生、给学*困难的学生一些帮助等,这都需要我们在课上时时保持一颗敏锐的心。刚才的这个表扬,正是我在学生读书时观察的结果,它不仅及时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好方法,而且对其他同学也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师:让我们一起交流对德国的印象。

  生:德国的人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真了不起,一下子就读懂这么一句含义深刻的话。

  生:德国是一个花的海洋。

  师:德国是一个花的海洋,真美啊!

  生:德国的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自己种的花让别人看,自己也可以闻它的芳香。

  师:虽然不能看了,但还可以闻到它的芳香,真好!

  【这个同学的理解本身就是文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一种体现,我却未能抓住这个机会,予以肯定和点拨。可以把评价改为‘你和德国人有着同样无私、美丽的情怀,看得出你也是个心胸宽广、坦荡,心灵美丽的好孩子!掌声送给你!’】

  生:走过每一个街道,都可以看见家家户户窗子前的鲜花。

  生:德国是一个爱美的国家。

  师:和你这个漂亮的小姑娘一样爱美,是吗?

  【此处,学生的发言点中了主题,应该请她具体谈谈自己的看法,也能带领其他学生一起初步体会德国的‘美丽’。可惜!】

  三、质疑,走进‘美丽’

  师:同学们,我们接下来的学*,老师想给大家一个挑战——以前我们学*课文总是从头学起,今天,我们先来学*最后一段。

  师:我想请一名学生来读读最后一段,其他人边听边想‘其中有哪些句子你认为是重要的,并从中提出问题来’。

  (指名读文后交流)

  师:同学们,抓住关键句、段质疑探究,能帮助我们快速学懂文章,谁来试试?

  【朱熹说过‘学贵有疑,疑则进也。’也有人说‘提出一个疑问比解决问题更了不起’。这个训练,就是想教给学生一个简单的质疑探究的方法,也能起到锻炼学生质疑能力的作用。可是,面对这么聪明的学生,我不得不说,他们回答问题的能力高于其质疑能力,这是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

  生:‘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以前……’老师,我想问,“思乡”,这‘乡’指的是哪儿?

  师:本文的作者是季羡林老先生,他的家乡就是咱们的祖国——

  生:中国!

  生:我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到底有哪些美丽的东西没有改变呢?

  生: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个‘民族’指的是什么?

  师: 请大家告诉她,季羡林先生赞扬的是哪个民族?

  生:德国!

  【在学*课文主要内容的时候,还有学生总在提问一些在第一课时就该完成的简单问题,这是我考虑不周,在第一课时的学*中,没有要求对课文内容的初步理解。】

  师:不过,你读的这个句子很好,谁能根据这个句子提出问题来?

  (生提问,但不能抓住重点。)

  师:(小结)同学们根据最后一段,提出了两个问题——“美丽的东西包含有哪些东西?”“有哪些奇丽的景色?是怎样奇特的民族?”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感受德国的‘美丽’。

  (板书‘美丽’)

  四、细读,理解‘美丽’

  第一种美丽

  师:在德国美丽的风景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花。

  师: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生找出句子,同桌练*朗读)

  (指名读,评价)

  师:他把哪些字作为重音来读?

  (指名学生交流,及时肯定听得认真、评价好的同学。)

  【在评价中,学生更加明白该怎样抓住重音有感情朗读。在指名学生评价时,我其实故意找了一名听读不够认真的学生,他思索片刻,按照自己的理解说了刚才同学读的重音,既然他能部分回答正确,我也就不必揪住不放,顺势夸奖爱他‘你听的很认真,要继续认真的听吆!’他果然明白我的意思,脸有些红了。达到了及时规劝的作用,又没伤及尊严,正如赏识教育家周弘所说‘赞扬和赏识永远要比批评和讽刺更有威力’。】

  师:听完这段文字,请你再来描述‘德国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风景’,要说的更加生动,可以借鉴书中的语言。

  【‘朗读旨在积累语言,也是本课一个重点教学目标’。这是第一个层次的朗读,引导学生通过引用书中语言描述花的美景来积累、运用语言。】

  (学生描述,积累运用语言。)

  生:德国有‘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花。

  师:‘花团锦簇’本身就是说‘有很多的花’,所以这样说是矛盾的,应该说‘在德国,我看到了姹紫嫣红、花团锦簇的景象。’

  【从事语文教学,作为老师的我们首先要对词、句有高度的敏锐感受力,这样,在学生随时都可能发生的语法错误中,我们才能给予及时的指导。】

  师:花团锦簇,你们怎么理解这个词语?

  生:美丽的花,多的拥在一起。

  师:你能告诉大家这个词中哪个字与‘拥在一起’是相照应的?

  (生不能回答)

  (其他学生在思索片刻后,答道‘簇’。)

  师:你们能用动作告诉老师怎么样是‘花团锦簇’吗?

  (学生好多身体紧靠着,或是相互拥抱着。)

  师:我们的身体哪些部位还可以做出花朵的形状呢?

  (先是女生把几双小手摆出花朵的形状凑在一起,接着全班同学都加入了这‘花的海洋’。)

  师:老师想感受德国街道上‘花团锦簇’的景象,当我从每一条街穿过的时候,请让你的花朵尽情绽放。

  (用手势表明‘过道’就是‘街道’。)

  (师边读边从孩子们用手簇拥的花团中穿过,接着再请两名学生和我一起边读边欣赏。)

  【这是第二个层次的朗读,通过学生的动作体会,理解‘花团锦簇’的含义,并且,在两次朗读中,继续完成积累语言的学*目标。】

  (在走的过程中,有几个孩子故意用‘花朵’把路挡上,师顺势指导了“如入山**上”这个短语,并通过两次读加深理解。)

  师:德国的街道上到处都是花团锦簇的景象,这是多么美妙的风景啊!让我们一起再读读这两句话,如果你能背的,就和老师一起来背一背。

  (师生齐读)

  【这是第三个层次的朗读,旨在‘熟读成诵’中完成积累语言的目标。】

  第二种美丽

  师:德国的美丽仅仅是因为这些姹紫嫣红、美丽的花吗? 请听老师读这句话——“四五十年以前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坐着为什么会吃惊呢?(此处问题提的不明白,导致学生接下来的理解走了弯路,应改为‘作者为什么会对德国人爱花感到吃惊呢?德国人是怎样一个爱花、爱美的国家呢?’)

  生:他们养花不像中国人那样把花养在屋里……

  (师再次明确问题后,学生回答)

  生:他们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生: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对啊,只有在如此爱花的国度,我们才能时时处处看到美丽的鲜花。

  【第一段也集中写到了德国是个爱花的民族,学生没有提到,可我完全能够引领学生学*,可惜因为备课的疏忽,造成了我课堂上的疏忽、遗漏。】

  生: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情感反复、照应开头的作用,能帮助学生更清晰的理解德国‘爱养花’的民族风情】

  师:我听到你强调‘又是’,为什么要这么读呢?

  (生不能回答,我以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打比方,使学生明白‘又’说明是曾经吃过、做过或看过的。)

  师:作者曾经看过这样的景象,那是——

  生:四五十年以前。

  师: 四五十年以前德国人爱花,四五十年以后他们依然爱花,养花已经成了他们不变的——

  生:风俗*惯

  师:老师更愿意称之为‘美丽的民族风情’。(板书 风情恒久不变)

  【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与第二段开头相呼应,进行学*,学生从时间的跨越上,轻而易举的理解了‘德国人爱养花是一种不变的风俗’。】

  师:为什么讲到‘德国的美丽’,老师要提到‘德国人爱花’呢?

  (举生活中的小例子,帮助学生体会‘追求美好的人也有一颗美好的心灵’。)

  第三种‘美丽’

  师:德国的美丽还体现在他们截然不同的养花*惯上。

  生:他们养花是给别人看的。

  生:他们每个人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是一种颇耐人寻味的境界,需要我们用心体会。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读文,一边体会德国的美丽风情,一边找找能体现这种境界的句子、段落。

  (学生小组合作读文、学*。师巡视后交流。)

  【在巡视过程中,我其实发现了最后一小组的成员学*不够投入,我也有时间去解决这件事,可我却‘一笑而过’。对于这一点是我在反思整堂课时,认为自己最失败的地方。】

  生: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生: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

  生: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师:女房东的这句话说的多好,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读了这句话,我想把季羡林先生的原句做个修改,我觉得这句话体现的是德国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境界。

  (板书 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

  生:女房东觉得养花让别人看,是一件再好不过、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生:她觉得自己先把花养在外面让别人看,别人也把花养在外面,每个人就都能在街上看到美丽的花。

  师:这就是——

  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师:在我们的班级中,你与朋友之间是怎样互帮互助的呢?

  师:(指名一个学生)我想问问,你又没有借过别人东西?

  生:有,我借给朋友笔用。

  师:你每天都会借给他们尺子、橡皮、铅笔、本子,你不烦吗?

  生:(立马反驳)不烦,他们都是我的朋友!

  师:老师明白,他们也经常这样帮助你,对吗?

  生:对!

  师:这就是——

  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师:不仅如此,你们还因此收获了深厚的——

  生:友情!

  师:咱们济源市正在申报——

  生:全国文明城市。

  师:走在宽敞的街道,我们不随口吐痰、不乱扔垃圾,就能享受洁净、美丽的环境,这也是——

  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在学*这句颇耐人寻味的句子时,我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从班级小事到社会大事,层层推进,让学生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完成了第四个教学目标。如果时间宽裕的话,能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他们的体会会更深入。】

  五、祝福,升华‘美丽’

  (师生小结本课主要学*内容,德国的美丽体现在他们美丽的花的风景,体现在他们恒久不变的爱花*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美丽风情。)

  师:最后,我衷心祝福大家——每天都能看到美丽,拥有美丽,去实现自己的美丽人生!谢谢!

  【教后反思】

  授课结束,走在斑驳的阳关下,走在黄小美丽的校园中,我长长地了一口气,但内心却并不轻松。孩子们鲜活的身影如同这春日的阳光一样在我心头跳跃,为师的责任让我一遍遍叩问心灵——语文课到底该怎么上?教育的目的该指向何处?

  一遍又一遍地观摩自己的授课录像,我的心里有一个声音在对自己说——教学路上“走神儿”了。

  在备课时,我不停地思索,抓住怎样一个简单的题眼带领学生学*呢?后来,我决定了把“美丽”这一关键词作为全文学*的题眼,并从“花美”“爱养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丽风情”三个方面设计了本堂课的教学流程。正是有了这样简单又关联密切的教学设计,整堂课显得结构清晰、节奏明快,对于这个教学设计我还是比较满意的。

  有好的教学设计,不一定就能成就一节成功的课。我在课上显现的问题并不少。

  (1)课堂上心情紧张,教态不够自然大方。

  特别是在刚上课时,我的多余动作较多,语速也稍快,这都是心态不*稳造成的。可究其根本,却是我的教育宗旨不明确导致的——若我的眼中只有学生,没有这次比赛,更没有听课的评委,只为了带领学生学*,何来紧张呢?看那些教育大师在万人礼堂里,依旧从容坦然,现在想来并不单单是‘艺高人胆大’,而是全身心投入教学的结果,这也是一种颇耐人寻味的境界啊。

  (2)少数学生学*兴趣低,学*效果差

  上完课,有一个细节让我一直耿耿于怀。有几个男生学*时心不在焉,我在他们自学巡视时,明明发现了这个问题,我也上前劝导,可是,效果并不明显。我知道当时自己并未尽全力,我完全能用自己的智慧解决这个问题。可我因怕耽误教学,而忽略了。

  苏翁说‘课上,如果一个学生没有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前进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么这堂课对他来说就是白费了。’再次想起这句话,我的心里就更堵得慌。因为,有个男孩恐怕这一堂都在莫须有中度过了,这是我的失职造成的。我在此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歉意。“关注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这不应该成为口号,它才是我们教育实践的根本宗旨。

  (3)教学语言不够简洁、优美,文化功底较弱

  因为备课时间有限吧,一些关键性的语言表述的不够简介、优美,甚至出现偏颇。也可以看出,我的文学修养功底较弱,有待加强。如果为了学生,我就必须保证自己涵养丰富,知识的源泉永远鲜活。

  回顾自己的教学问题,我不禁想起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那句至理名言:我们已经走的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作为一名教师,重要的职责是教育好每一个学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重要的职责是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唯有以此为目标,心无旁骛,一往无前。

  教学路上别“走神儿”,相信自己会走的更远。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15

  一、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接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自己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德国街头奇丽的景色,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惯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

  1.学*文中生字新词,能正确书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德国民族风情特点,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

  3.揣摩作者是如何写出德国民族风情特点的,总结阅读方法,并运用*得的方法进行拓展阅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感受德国民族风情特点。

  难点:通过各种语言训练揣摩作者是如何写出德国风情特点的。

  四、教学准备

  学生:预*课文,自学生字词

  教师: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引出课题。

  1.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了《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这篇访谈录。其中大树指谁?

  2.季羡林是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他教给我们读书要做到三个“贯通”: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这就是他一生读书学*的真切体会。比如他精通12国语言。光是德国,1935年至1945年,他在那儿就整整呆过十年,德国人爱花、养花的民族风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五十年以后,当他故地重游,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

  3.齐读课题。(强调:谁的花又是让谁看的?)再读。

  (二)学*新词,读通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书第150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

  字音,读通句子,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课件出示初读要求)

  2.这些词语大家会读吗?

  课件出示新词: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莞尔一笑脊梁颇

  指名读、齐读。教师随机指导。

  3.指导书写。

  (1)加点的字我们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学生谈。

  (2)教师范写生字“脊”,强调笔顺。

  (3)学生练写。

  4.请学生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请从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一个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开始吧!(引导找出全文的中心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教师板书(奇丽、奇特)

  (三)默读圈画,直奔重点,再悟风情

  1.课文中的哪些语言让你感受到德国的这种风情特点呢?请看学*提示:

  PPT:默读二、三自然段,画出能体现“奇丽”、“奇特”的语句,并结合关键词谈谈自己的感受。

  2.学生借助提示自学,同桌交流。

  (五)品味语言,想象画面,感受风情。

  学生在充分自学,同桌交流的基础上自由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德国民族风情特点的,体会相关词句的表达效果,并指导朗读,积累语言。

  (六)升华风情,回顾学法,拓展阅读

  归纳板书,升华风情

  在德国,因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所以在家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因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所以我们走进德国大街时就总看能“花的海洋”。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菁华5篇)(扩展2)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十)份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1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的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重点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准备:

  德国风光片;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画面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在这五彩斑斓的世界里,既有让我们引以为荣的祖国的锦绣河山、优秀的中华文化,也有我们还不太了解的外国风光、异域文化。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道去国外的一些地方去走一走,看一看。第一站德国(板书)。

  2、播放课件:德国风光片。师:能说说你的感受吗?

  是呀,德国有迷人的蓝色多瑙河,有梦幻般的莱茵河,有神秘的黑森林是一个极富魅力的国家。今天我们学*一篇新的课文,进一步感受德国的无穷魅力。板书课题。师述:这篇文章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所作。

  3、谁来读读课题?脑中产生了什么疑问?(自己的花为什么是让别人看的?为什么以此为题)

  二、初读感知

  1、问题提得不错。翻开书,到文中去找找答案吧。大家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等会儿和同学们交流交流你读完课文后的感受。

  2、这篇课文短小精美,咱们一起接力读读课文吧。(指名分节读文)

  示词卡:莞尔一笑 莞尔一笑是怎样笑?

  评议,正音。

  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二生答)

  三、朗读感悟

  1、作者四五十年后到德国故地重游发出了怎样的赞叹?(到文中找到语句说一说)

  板书:奇丽的景色 奇特的民族

  2、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快速默读课文,找到描写奇丽景色的句子读一读。(指答)

  3、示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咱们也在下面读读这些句子,看看你读出了什么?(生自由读)

  你读出了什么?(花多)从哪读出来的?(任何、家家户户、都、花的海洋、应接不暇、花团锦簇) 生边说师边点击词语变红。

  应接不暇这个词说明了什么?(一路风景优美,看都看不过来。现也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来。)

  还有谁从哪读出了什么?

  来,通过你的朗读把花多的这种感受带给大家。

  他读出了花多,你读出了什么?(花美)从哪读出来?(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说明什么?(颜色多、鲜艳)

  示课件:看,这样鲜花汇集成团,各种花儿艳丽夺目的美好景象,就可以称之为(示词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如没读好)再读一遍,想着词的意思,想着画面读。

  这画面你还能用什么词语形容一下?(竞相开放、争奇斗艳、五彩缤纷、五彩斑斓、繁花似锦、鲜花怒放、千姿百态、婀娜多姿、花的王国、花的世界、花的海洋)

  谁来美美地读一读这两个句子?(走过任何应接不暇)三生读,齐读。

  能背吗?我们合作背一背:(师引背: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

  4、是啊,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走在街上的时候(引读后一句)

  好一派奇丽的风光!

  5、可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德国人种花有什么奇特之处?(指答)

  你从哪知道的?谁来读读第二自然段?

  你们读出了什么?从哪读出来的?(1、家家户户德国人爱花;2、花栽窗外,花朝外开人人为他人着想,将花最美的一面给别人看。)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了解德国奇丽的景色以及奇特的民族风情。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重点: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在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里,各个国家有着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今天老师将带你们去一个遥远的国度——德国去看一看。

  2、(课件;出示哥廷根的城市风貌)看,这就是德国的哥廷根。这座城市因哥廷根大学而著名,因为在这所大学里曾培育了三十多位诺贝尔奖得主。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北京大学的教授季羡林先生就曾在此留学十载,到1945年才回国。1980年,35年后的他再次踏上这块故土,感慨万千,写下了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课件;出示课题)——《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引读课题:谁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读)

  自己的花是给谁看的?(读)

  谁的花是给谁看的?(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带着要求自由朗读课文。

  (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你认为优美的语段多读几遍。

  (2)作者季羡林先生时隔35年,再次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时,发出了怎样的赞叹呢?找到那句话,用波浪线画下来。

  2、检查生字的字音和字形。

  (1)检查字音(课件;出示词语)颇、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应接不暇

  (2)检查字形:特别提示“脊”字的写法:上半部分先两边后中间。

  3、生反馈。(生读)(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齐读)

  三、细读课文,品味“奇丽、奇特”。

  导语:究竟是什么样的风情民俗让作者发出如此由衷的赞叹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能够体现景色奇丽、民族奇特的语句。用心读,用心体会,想想它“奇”在哪里?

  1、感受景色奇丽

  谁来说说,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景色奇丽?(生反馈)

  (课件: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

  (1)全班齐读,读完这段话,最先跳入你眼帘的是哪个词呢?那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呢?(生答)还有哪个词呢?那又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生答)(课件:词语变红)

  (2)用一个字来形容这里的花怎么样?――(美)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象)读词语,读出这种美来。把它们放到句子里去读读。(生读)多美的花呀,谁再来读读?

  (3)花美是一“奇”,请问景色奇丽还“奇”在哪里呢? (花多)哪个词说明了花多?(花的海洋。)(课件:词语变红)一个窗子前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就是许多锦簇的花团连在一起,姹紫嫣红,那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啊!是不是让我们感觉到这条街有多长,这花的路就有多长,这条街没有尽头,这花的路就主、没有尽头,真不愧是一片花的海洋。难怪会让看的人――(应接不暇)(课件:词语变红)你们说奇不奇?(奇)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来读读第二句话。

  (4)在德国仅仅是一条街有这样的奇丽的景色吗?生回答(引出“任何”一词)(课件:词语变红)

  在德国,每一条街都是这样奇丽的景色,条条街都是这样奇丽的景色,如果你走过这里的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看到的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

  走过另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看到的依然是——

  (是不是只有一年有这样的景象呢?)

  四五十年前,季老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漫步在街头,他看到了——

  四五十年以后,季老再次踏上这块土地,他看到的依然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

  (怪不得,季老先生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

  (5)欣赏奇丽的景色(课件:德国街头的奇丽景色)

  (6)看到这样奇丽的景色,你想说什么吗?(生答)我想此时此刻,大家一定被这奇丽的景色陶醉了,老师也被这奇丽的景色陶醉了,走在这样的街头,我真想赋诗一首,我们一起来吧!(课件:诗)

  2.感受民族奇特。

  导语:在这优美的诗歌声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那么民族的奇特又体现在哪里呢?

  (课件: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哪里让你感到奇特了呢?(家家户户)(课件:词语变红)

  家家户户就是说――(每一家,所有的人家。)所有的人家都在养花,真是一个爱花的民族呀!那我想调查调查,家里有养花的请举手。那能不能说我们是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呢?(不能)可是在德国却是家家户户,所有的人家都在养花,奇特吗?(奇特),可见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把他们这种爱花的情感读出来吧!(生读)

  (2)还有哪里让你感到奇的呢?(外面、脊梁)(课件:词语变红)

  A、脊梁指的是什么呢?我们的脊梁在哪里呢?摸摸看。你们想,假设现在你们就坐在屋子里,花朵都朝外开,你们看到的只能是花的——(脊梁)

  B、如果你们在坐的各位就是季老,看到德国人都是把花的笑脸朝向窗外,而把花的脊梁对着自己,你有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读)(再读)

  C、我们中国人是怎样养花的?(把花养在屋子里或养在阳台上。)养花是为了给自己――欣赏,而德国人却把花养在外面,你们说奇特不奇特?(奇特)

  (3)德国人如此奇特的养花方式,多么令人惊奇呀!辛辛苦苦栽种出来的花,自己只能看到――(花的背面),而走在屋外的行人却能看到――(娇艳的花朵),显然,德国人养花不是为了自己,而是――(给别人看的)。养花给别人看,你们说这个民族奇特吗?一起把德国人爱花、养花的真情读出来吧!(齐读)

  (4)家家户户都养花,养花的方式又如此的与众不同,难怪季老要说:这是一个多么奇特的民族啊!(课件:多么奇特的民族!)

  四、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过渡:走在美丽的大街上,醉人的花香令人心旷神怡,自然地让人想到奇丽景色背后那种崇高的精神境界,那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1)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课件:出示句子)

  (2)具体理解,从哪些句子看出“人人为我”,又从哪些句子看出“我为人人”?

  (3)自己看别人的花,别人也看自己的花。这一种境界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也就是说:我种花给别人看,别人也种花给我看

  我为别人着想,(别人也会为我着想。)

  我为别人服务,(别人也会为我服务。)

  我为别人奉献,(别人也会为我奉献。)

  在德国,人们心中都存有这样的思想,所以――每一家都是这样,(引读)

  (4)这里的每个人都已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化做了无声的行动,化做了满街的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他们在为别人奉献的同时,也得到了很多,这确实是一种耐人寻味的境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吗 ?(生举例)

  (5)当我们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们付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种下爱的种子,就会收获爱的果实。正因为德国人有着这样的境界,才让我们见识到了这样一个奇特的民族――(引读)(因为在这里:每一家都是这样――)他们所要表达的这种境界就是――

  老师希望同学们把这八个字放在心中,放在自己的行动中,相信你们会收获更多的美丽。

  五、理解体会“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1)转眼间35年过去了,当1980年,季老先生再次来到德国时,德国发生了变化吗?

  (2)齐读(课件: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3)“美丽”指什么?还指什么?

  (4)35年过去了,德国街头那美丽的花海,德国人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一直都没有改变。

  (5)这样奇丽的景色,这样奇特的民族,难道不值得我们欣赏,不值得我们赞美吗?让我们带着敬佩,带着赞美再来读一读这句话。(齐读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六、总结回顾,拓展积累。

  今天这节课,我们跟随季老先生来到了德国,感受到了那里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更收获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份心灵的充盈。季老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自己的作品。(课件;我写出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精金粹玉,但至少能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

  课后,同学们可以多读读季先生的其他作品。(课件《季羡林散文集》《谈人生》《留德十年》)

  板书设计:

  18、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景色奇丽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民族奇特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理解听写部分的词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3.通过学*知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理解“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教学难点:如此多的生词,学生不能当堂课上马上真正理解它的意思,需要老师把书面语言转变为口头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花

  你喜欢花吗?爱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德国人家家户户喜欢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你们知道他们这是做干什么?原来……

  出示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1.齐读课题

  2.他们这样做是为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读一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有关的句子。

  2.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学*:“颇”、“耐”

  查字典理解“颇”。“很”的意思。

  这里的“境界”的意思是“好思想、好品质”的意思。

  师:作者认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好思想、好品质是值得人们深思的。那么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三、再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1.朗读课文第二、三小节,找到有关的句子用直线划下来读一读。

  出示: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学*生字:“栽”、“脊”。指导书空“脊”。

  再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学*生字:“簇、汇、暇”

  “暇”的意思是“空”的意思,怎样记住它?(与姐妹字“瑕”进行比较。)

  联系上下文,你能说说“应接不暇”的意思吗?(注意此处的应为多音字,应付的意思)

  老师先说一句话:节日的百润发超市里人山人海,收银员们忙得应接不暇。谁能用它也说一句话。

  2.朗读课文第2.3小节。

  3.教师小结:

  试想:如果你走在大街上眼见五颜六色、姹紫嫣红的鲜花,鼻闻沁人心肺的清香,是否有一种仿若人间仙境的感觉?

  所以说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一种美好的的境界,更是人们之间互爱的表现。

  让我们再一次去体会一下,作者数年后再次来到德国的感受吧?

  4.读第4节。

  5.作者认为除了花以外,美丽的东西还有很多,你知道还有哪些美丽的东西吗?

  6.小结:正是有这奇特的民族,才有这绮丽的景色。

  四、朗读全文,学*其余未学的生字、词。

  1.学*生字:概、栽、确、含

  2.朗读全文,要求不漏字,不加字。

  3.通过今天的学*你学到了什么?

  (复*生字、词)

  4.你能说说生活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吗?(说一件贴一朵花)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4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德国的民情风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学期,我们学*了一篇访谈录《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其中那棵大树还记得是谁吗?对,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季羡林爷爷。今天,我们要同季爷爷一起去德国,去看看德国的花。(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生字词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2.出示生字,生齐读,指名读,师注意纠正字音:注意“莞”是个多音字,本课中读wǎn,表示地名时读“guǎn”,如,广东省的“东莞”;“姹”(chà)的声母是翘舌音,不要读成*舌音。

  3.生指出书写上的疑难字,指导书写生字:

  暇:与“瑕”区分记忆,偏旁表义

  锦:与“绵”区分记忆。

  嫣:右部的上下结构分配要合理。(师可范写)

  4.生写生字,师巡视。

  5.投影仪展示书写,师生评议。

  6.结合预*情况,理解文中疑难词语:

  房东:出租或出借房屋的人(相对“房客”而言)。

  莞尔一笑:形容微笑的样子(多指女性)。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

  姹紫嫣红:嫣:娇艳。形容各种好看的花娇艳绚丽。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初读课题的时候,同学们会产生怎样的疑问?(谁把自己的花给别人看?为什么要给别人看?)

  2.默读课文,自己在文中找答案。

  3.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体会。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25课。(学生齐读课题)

  二、学文

  1.在初读了课文后,说说你对课题的理解。(根据学生的体会,以学定教确定教学的顺序)

  2.生:我明白了德国人把自己养的花给别人看。

  引导学生找到相应的语句“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谈谈自己的理解。(“花的脊梁”只是一些枝干和叶子,并不美观,而花最美丽的部分──花朵自己却不能完全欣赏到,那自己岂不是得不偿失吗?可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讨论一下,明白把自己的花给别人看,自己也能看到更多更美的花)

  3.让我们走出房屋,来到街道欣赏美丽的花朵吧!请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大家边听边展开想象,然后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教师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朗读)

  生:我仿佛看到家家户户的窗子上鲜花怒放,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美丽极了。

  生:我仿佛看到在这些奇特房子的窗台上的花连成一串,汇成了一条条花的彩带。我感到逛街成了一种美的享受,真香真美。

  师:谈得真好,想象丰富,谈出了自己的感受。请接着说……

  生:我仿佛看到主人们正在把一盆盆快枯萎的花搬下阳台,换上一盆盆正在开放的.鲜花。

  生:我仿佛看到各种鲜花争奇斗艳,吸引来了大批的蝴蝶,围绕着各家各户的窗台翩翩起舞。主人闻着花香,欣赏着蝴蝶翩翩起舞;行人不时驻足观赏,真是“人在街头逛,似在花海中。”

  生:……

  师:是的,通过想象,大家已经充分感受到了这奇丽的景色。让我们看看课文中的插图,再通过我们有感情的朗读把这奇丽的景色表现出来吧。(有条件可观看德国街道的图片,感受这奇丽的景色)

  随机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意思。(配乐指名读、分男女生读、全班齐读;然后让全班看插图,能背则背,不能背则读;接着抄写本段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4.现在,你还会不会为你刚才在屋内没有看到自己种的美丽的花儿而后悔呢?(学生谈自己的体会,明白人人都把自己美丽的花奉献给大家,才能欣赏到如此美丽、奇特的风景。)

  5.随机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联系课文内容谈谈你的体会。(每个人都把自己种的花儿展示在窗外,自己也能看到多于自己的更多、更美丽的花。)

  (2)学生联系实际举例说明。(如:学生轮流值日打扫教室卫生,每人带课外书到班上建立图书角等等,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3)再读读这句话,谈谈你明白了什么。(“我为人人”是说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尽到自己的义务。如果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就必然会换来“人人为我”的结果。虽然“人人为我”放在前面,但实际上“我为人人”是前提,只有“我为人人”尽到责任和义务,才会实现“人人为我”的美好愿望。)

  6.学到这里,你觉得德国或德国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街道景色奇丽;德国人懂得为他人无私付出。)

  7.季羡林再次来到德国,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谈谈你的理解。(德国沿街的奇丽风景没有改变,依然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同时,也许作者言下之意还在赞扬德国人民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这种境界是更令作者欣赏的,也是更“美丽”的。)

  三、教师总结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5

  1、学会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

  2.、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感受异域风情。

  3.、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学*重点】

  朗读课文,感受异域风情。

  【学*难点】

  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设计思路】

  以跟随季羡林先生展开“异域风情之旅”的课堂展开形式,贴*作者视角,选择“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一句中的“美丽”为切入点,以“寻找美丽——感悟美丽——内化美丽”为贯穿课堂学*活动的线索,引导学生品读文本,在感情诵读、角色体验、情境想象、句式变换、联系生活、延伸阅读、随文练笔等形式多样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感受德国风情,体会异国文化,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学*准备】

  搜集有关德国的民情风俗以及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寻找“美丽”。

  1、由课题谈话导入,了解作者。

  季羡林与德国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变

  2、指名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中的对话,板书“美丽”。

  3、激趣。

  让我们跟随季羡林先生一起走进德国,去寻找他眼中不变的美丽。

  二、品读文本,感悟“美丽”。

  1、阅读,与文本对话。

  生自由朗读课文,划出你觉得美丽的语句。

  2、交流,与同桌对话。

  把自己找到的句子读给同桌听,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3、品读,与作者对话。

  指名读句子,汇报体会,相机指导朗读。

  预设如下:

  ⑴“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关键词:脊梁

  角色迁移体验:如果你来到德国人的家里,看到这些花的脊梁,会怎样想?

  ⑵“走过任何一条街……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

  关键词: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花的海洋。

  创设情境想象:走在德国的街道上,我仿佛看到了。

  ⑶“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关键词:人人我

  句式变换对比:只有(人人为我),才能(我为人人)。

  只有(我为人人),才能(人人为我)。

  这两句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你觉得作者从中品味到什么?

  4、感悟,与美丽对话。

  联系生活感悟。

  在你的生活经历中,有没有类似体会?请谈一谈。

  延伸阅读拓展。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卞之琳《断章》

  诗中的“风景”与文中的“花”有什么联系?

  三、情感共鸣,内化“美丽”。

  1、再读对话,情感共鸣。

  指名朗读课文结尾一段,紧扣“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两句,激**感共鸣。

  2、随文练笔,内化情感。

  作者在结尾写到:“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这会是一个怎样的梦呢?他会梦到些什么呢?

  请同学们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对课文的感悟和自己的经历,写一段话。

  3、结语。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其实,每个人都是一朵花儿,让我们绽放成最美的风景,在自己的心里,在别人的眼里。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6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启示与教育。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德国的民情风俗以及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教学课时 】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季羡林爷爷年轻的时候,曾经在德国留学生活了十年,过了四五十年以后再次去了德国,回来后感慨万千,写了一篇文章。今天,我们就随语言大师季羡林的文章走进德国,或许你能从中对德国人有所了解。

  二、初读课文,学*生字词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2.出示生字,生齐读,指名读,师注意纠正字音:注意“莞”是个多音字,本课中读wǎn,表示地名时读“guǎn”,如,广东省的“东莞”;“姹”(chà)的声母是翘舌音,不要读成*舌音。

  3.生指出书写上的疑难字,指导书写生字:脊、嫣 。

  三、由浅入深,探究文本

  1、看课题,体会“让”的意思。将“让”字去掉,与课题作比较:

  (1)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2)自己的花是别人看的。

  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加上“让”有主动的、心甘情愿的给别人看的意思。

  2、浏览课文,发现文中藏着的“让”。请你发现一下,文中哪些句子告诉我们德国人养花是“让”别人看的?看看谁有一双敏锐的眼睛。

  (1)学生浏览课文,发现“让”,教师巡视点拨。

  (2)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对以下句子作深入引导。 句子一: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请学生读,理解“脊梁”的意思。花的脊梁就是花朵的背面(包括枝干和叶子)。显然,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

  句子二: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德国人养花真是与众不同,非常奇特呀!)齐读。

  3、德国人的“让”,让出了什么呢?下节课,我们接着学*。

  四、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 复*导入

  德国人是怎样养花“让”别人看的?他们这样养花有好处吗?

  二、品读课文,感悟“美丽”

  1、学*第三自然段。

  (1)文中第三自然段有一句话就说到了: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找出具体描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的句子,划上横线。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

  (2)这里景色真美呀,这段文字也很美!同学们再默读这两句,谈谈你读后的感受。

  预设一: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抽学生读文,结合你的生活所见闭眼想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想看看这样美的画面吗?(出示图片)师解说:花成团,一簇紧挨着另一簇,十分茂盛,这就叫“花团锦簇”(抽几生,读出“花团锦簇”的形象),它侧重写花的形态;这些花有紫色有红色,五颜六色,十分艳丽,这就叫“姹紫嫣红”(点几组,读出“姹紫嫣红”的

  味道),它侧重写花的色彩。作者用词多么准确呀。

  预设二:应接不暇

  不光一家窗前是这样美,家家户户都是这样呀!放眼望去――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

  理解“应接不暇”: “暇”什么意思?(空闲,没事的时候。“暇”与时间有关,所以要记住它是“日”字旁。)“不暇”就是――(没有空闲)。“应接不暇”呢?(看图)这里的花非常奇丽。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想看(楼下),看了*处又想看(远处),看了怒放的还想看(含苞欲放的),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看得我们眼花缭乱,眼睛都忙不过来了,这就叫做――应接不暇。

  生活中,你还有“应接不暇”的时候吗?

  这里的鲜花如此美丽,如此壮观,让人应接不暇呀,我们欣赏到了德国奇丽的景色。你能通过朗读再现这样的美景吗?

  (3)指导朗读

  作者优美的语言,将我们带到了德国。(齐读)

  同学们,我们就在德国,到街上去看看吧!(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

  这里花如海,总也看不够啊!(背)走过任何一条街――

  内容理解了,读的遍数多了,自然就能背诵。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熟读成诵”,也是我们惯用的背诵方法。

  (4)过渡:走在美丽的大街上,花香醉人,心旷神怡,自然地让人想到奇丽景色背后人们崇高的思想境界,这种境界就是课文中说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多么有意思呀!所以作者说(齐读)――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5)理解“耐人寻味”的意思。(人们走在这样的街道上,看到自己种的鲜花被别人欣赏,不由得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想法。 像这种引起人们思考、值得人们回味的情形,我们可以称它为“耐人寻味”。)

  2、学*第四自然段

  (1)四五十年过去了,季羡林爷爷又一次到了德国,又一次看到了这奇丽的景色,当朋友问他德国有什么变化吗?他说:(齐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2)季羡林说的“美丽”指什么?“德国人有什么特点?”。

  (3)猜度季羡林的“梦”。――“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结合季老的《留德十年》、《再回哥廷根》文章片段,说说季老到底做了一个怎样的梦。)

  四、作业设计

  1、抄写文中描写花美的句子,并背诵第三自然段。

  2、推荐阅读:季羡林爷爷的回忆录《德国印象》。

  五、板书设计(略)

  教学反思

  在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笔下,德国充满异国风情的美丽,在一个异常普通的小镇的居民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人性的美丽,成就美丽的境界,这就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教材《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给我留下的深刻感受。《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为我们叙述了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时的所见所闻,文字简练优美。通过描写德国人种花的与众不同,突出他们每个人都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也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将自己的花种在临街的窗户外面让别人看。全文充满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在课堂上,我请学生自由默读课文,体悟风情,找出“人人为我”的句子。随着学生的交流,课件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引导学生想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情景,利用图片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意思,体会花之美。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理解应接不暇的意思,体会花之多。

  “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以上片段我围绕中心问题反复研读课文,将重点段句的朗读与悟情有机的融为一体,努力遵循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在品位的基础上读,在读中进行想象,力图使学生融入作者的情感,把学生领进浓浓的诗意境界,言为心声,希望学生把心境和感受读出来,入情入境,有滋有味。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文中蕴含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如何于无痕处解决这一难题,是我课堂中力求突破的。这个问题,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再加上课件教学的配合,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

  回顾整堂课,还是有一些让自己不甚满意之处:

  朗读教学的指导一直是我教学的弱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做了尝试,未进入最佳朗读状态,学生的朗读水*有待提高,我很希望在体会感受景色奇丽这个环节上指导朗读给全课掀起第一波高潮。可惜事与愿违,虽然通过直观的图片视觉冲击,学生能体会到美丽的景致,也可以想象得到漫步德国街头美好的心境,但是并不能在读的过程中把各自的感觉读到位,的确成为一桩憾事。

  这样一次充满馨香四溢的异国风情之旅,让我感受之真切到老师的高度将决定课堂的深度和广度是何故。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将会是我不懈之追求的目标。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7

  【教学目标】

  1、认知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天性、宇宙、真切、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万紫千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准备】

  同学搜集有关德国的民情风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学期,俺们学*了一篇访谈录《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其中那棵大树还记得是谁吗?对,是俺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教育家季羡林爷爷。今天,俺们要同季爷爷一起去德国,去看看德国的花。

  (同学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生字词

  1、自读课文,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2、出示生字,生齐读,指名读,师注意纠正字音:

  注意“莞”是个多音字,本课中读“wǎn”,表示地名时读“guǎn”,如,广东省的“东莞”;“姹”(chà)的声母是翘舌音,不要读成*舌音。

  3、生指出书写上的疑难字,指导书写生字:

  暇:与“瑕”区分记忆,偏旁表义

  锦:与“绵”区分记忆。

  嫣:右部的上下结构分配要合理。

  (师可范写。)

  4、生写生字,师巡视。

  5、投影仪展示书写,师生评议。

  6、结合预*情况,理解文中疑难词语:

  房东:出租或出借房屋的人(相对“房客”而言)。

  莞尔一笑:形容微笑的样子(多指女性)。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

  万紫千红:嫣:娇艳。形容各种好看的花娇艳绚丽。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初读课题的时候,同学们会发生怎样的疑问?

  (谁把自身的花给他人看?为什么要给他人看?)

  2、默读课文,自身在文中找答案。

  3、在小组内交流自身的体会。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这节课,俺们继续学*25课。

  同学齐读课题。

  二、学文

  1、在初读了课文后,说说你对课题的理解。

  (根据同学的体会,以学定教确定教学的顺序。)

  2、生:俺明白了德国人把自身养的花给他人看。

  引导同学找到相应的语句“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谈谈自身的理解。

  (“花的脊梁”只是一些枝干和叶子,并不美观,而花最美丽的局部──花朵自身却不能完全欣赏到,那自身岂不是得不偿失吗?可引导同学对这个问题讨论一下,明白把自身的花给他人看,自身也能看到更多更美的花。)

  3、让俺们走出房屋,来到街道欣赏美丽的花朵吧!请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大家边听边展开想象,然后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

  (教师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朗读。)

  生:俺仿佛看到家家户户的窗子上鲜花怒放,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如雪,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美丽极了。

  生:俺仿佛看到在这些奇特房子的窗台上的花连成一串,汇成了一条条花的彩带。俺感到逛街成了一种美的享受,真香真美。

  师:谈得真好,想象丰富,谈出了自身的感受。请接着说……

  生:俺仿佛看到主人们正在把一盆盆快枯萎的花搬下阳台,换上一盆盆正在开放的鲜花。

  生:俺仿佛看到各种鲜花争奇斗艳,吸引来了大批的蝴蝶,围绕着各家各户的窗台翩翩起舞。主人闻着花香,欣赏着蝴蝶翩翩起舞;行人不时驻足观赏,真是“人在街头逛,似在花海中。”

  生:……

  师:是的,通过想象,大家已经充沛感受到了这奇丽的景色。让俺们看看课文中的插图,再通过俺们有感情的朗读把这奇丽的景色表示出来吧。

  (有条件可观看德国街道的图片,感受这奇丽的.景色。)

  随机理解“花团锦簇、万紫千红”的意思。

  (配乐指名读、分男女生读、全班齐读;然后让全班看插图,能背则背,不能背则读;接着誊写本段中自身喜欢的语句。)

  4、现在,你还会不会为你刚才在屋内没有看到自身种的美丽的花儿而后悔呢?

  (同学谈自身的体会,明白人人都把自身美丽的花奉献给大家,才干欣赏到如此美丽、奇特的风景。)

  5、随机出示:

  人人为俺,俺为人人。俺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⑴ 联系课文内容谈谈你的体会。

  (每个人都把自身种的花儿展示在窗外,自身也能看到多于自身的更多、更美丽的花。)

  ⑵ 同学联系实际举例说明。

  (如:同学轮流值日打扫教室卫生,每人带课外书到班上建立图书角等等,都是人人为俺,俺为人人。)

  ⑶ 再读读这句话,谈谈你明白了什么。

  (“俺为人人”是说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尽到自身的义务。假如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就必定会换来“人人为俺”的结果。虽然“人人为俺”放在前面,但实际上“俺为人人”是前提,只有“俺为人人”尽到责任和义务,才会实现“人人为俺”的美好愿望。)

  6、学到这里,你觉得德国或德国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街道景色奇丽;德国人懂得为他人无私付出。)

  7、季羡林再次来到德国,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谈谈你的理解。

  (德国沿街的奇丽风景没有改变,依然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万紫千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同时,也许作者言下之意还在赞扬德国人民那“人人为俺,俺为人人”的美好境界。这种境界是更令作者欣赏的,也是更“美丽”的。)

  三、教师总结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了解德国奇丽的景色以及奇特的民族风情。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教学重点: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在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里,各个国家有着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今天老师将带你们去一个遥远的国度——德国去看一看。

  2、(课件;出示哥廷根的城市风貌)看,这就是德国的哥廷根。这座城市因哥廷根大学而著名,因为在这所大学里曾培育了三十多位诺贝尔奖得主。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北京大学的教授季羡林先生就曾在此留学十载,到1945年才回国。1980年,35年后的他再次踏上这块故土,感慨万千,写下了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课件;出示课题)——《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引读课题:谁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读)

  自己的花是给谁看的?(读)

  谁的花是给谁看的?(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带着要求自由朗读课文。

  (1)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你认为优美的语段多读几遍。

  (2)作者季羡林先生时隔35年,再次踏上这片熟悉的土地时,发出了怎样的赞叹呢?找到那句话,用波浪线画下来。

  2、检查生字的字音和字形。

  (1)检查字音(课件;出示词语)颇、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耐人寻味、应接不暇

  (2)检查字形:特别提示“脊”字的写法:上半部分先两边后中间。

  3、生反馈。(生读)(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齐读)

  三、细读课文,品味“奇丽、奇特”。

  导语:究竟是什么样的风情民俗让作者发出如此由衷的赞叹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能够体现景色奇丽、民族奇特的语句。用心读,用心体会,想想它“奇”在哪里?

  1、感受景色奇丽

  谁来说说,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景色奇丽?(生反馈)

  (课件: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

  (1)全班齐读,读完这段话,最先跳入你眼帘的是哪个词呢?那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呢?(生答)还有哪个词呢?那又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生答)(课件:词语变红)

  (2)用一个字来形容这里的花怎么样?――(美)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象)读词语,读出这种美来。把它们放到句子里去读读。(生读)多美的花呀,谁再来读读?

  (3)花美是一“奇”,请问景色奇丽还“奇”在哪里呢? (花多)哪个词说明了花多?(花的海洋。)(课件:词语变红)一个窗子前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就是许多锦簇的花团连在一起,姹紫嫣红,那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啊!是不是让我们感觉到这条街有多长,这花的路就有多长,这条街没有尽头,这花的路就主、没有尽头,真不愧是一片花的海洋。难怪会让看的人――(应接不暇)(课件:词语变红)你们说奇不奇?(奇)带着这种感受,一起来读读第二句话。

  (4)在德国仅仅是一条街有这样的奇丽的景色吗?生回答(引出“任何”一词)(课件:词语变红)

  在德国,每一条街都是这样奇丽的景色,条条街都是这样奇丽的景色,如果你走过这里的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看到的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

  走过另一条街,抬头向上看,看到的依然是——

  (是不是只有一年有这样的景象呢?)

  四五十年前,季老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漫步在街头,他看到了——

  四五十年以后,季老再次踏上这块土地,他看到的依然是家家户户的窗子前——

  (怪不得,季老先生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

  (5)欣赏奇丽的景色(课件:德国街头的奇丽景色)

  (6)看到这样奇丽的景色,你想说什么吗?(生答)我想此时此刻,大家一定被这奇丽的景色陶醉了,老师也被这奇丽的景色陶醉了,走在这样的街头,我真想赋诗一首,我们一起来吧!(课件:诗)

  2.感受民族奇特。

  导语:在这优美的诗歌声中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景色的奇丽,那么民族的奇特又体现在哪里呢?

  (课件: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哪里让你感到奇特了呢?(家家户户)(课件:词语变红)

  家家户户就是说――(每一家,所有的人家。)所有的人家都在养花,真是一个爱花的民族呀!那我想调查调查,家里有养花的请举手。那能不能说我们是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呢?(不能)可是在德国却是家家户户,所有的人家都在养花,奇特吗?(奇特),可见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把他们这种爱花的情感读出来吧!(生读)

  (2)还有哪里让你感到奇的呢?(外面、脊梁)(课件:词语变红)

  A、脊梁指的是什么呢?我们的脊梁在哪里呢?摸摸看。你们想,假设现在你们就坐在屋子里,花朵都朝外开,你们看到的只能是花的——(脊梁)

  B、如果你们在坐的各位就是季老,看到德国人都是把花的笑脸朝向窗外,而把花的脊梁对着自己,你有什么样的感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读)(再读)

  C、我们中国人是怎样养花的?(把花养在屋子里或养在阳台上。)养花是为了给自己――欣赏,而德国人却把花养在外面,你们说奇特不奇特?(奇特)

  (3)德国人如此奇特的养花方式,多么令人惊奇呀!辛辛苦苦栽种出来的花,自己只能看到――(花的背面),而走在屋外的行人却能看到――(娇艳的花朵),显然,德国人养花不是为了自己,而是――(给别人看的)。养花给别人看,你们说这个民族奇特吗?一起把德国人爱花、养花的真情读出来吧!(齐读)

  (4)家家户户都养花,养花的方式又如此的与众不同,难怪季老要说:这是一个多么奇特的民族啊!(课件:多么奇特的民族!)

  四、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过渡:走在美丽的大街上,醉人的花香令人心旷神怡,自然地让人想到奇丽景色背后那种崇高的精神境界,那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1)结合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课件:出示句子)

  (2)具体理解,从哪些句子看出“人人为我”,又从哪些句子看出“我为人人”?

  (3)自己看别人的花,别人也看自己的花。这一种境界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也就是说:我种花给别人看,别人也种花给我看

  我为别人着想,(别人也会为我着想。)

  我为别人服务,(别人也会为我服务。)

  我为别人奉献,(别人也会为我奉献。)

  在德国,人们心中都存有这样的思想,所以――每一家都是这样,(引读)

  (4)这里的每个人都已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化做了无声的行动,化做了满街的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他们在为别人奉献的同时,也得到了很多,这确实是一种耐人寻味的境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吗 ?(生举例)

  (5)当我们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们付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种下爱的种子,就会收获爱的果实。正因为德国人有着这样的境界,才让我们见识到了这样一个奇特的民族――(引读)(因为在这里:每一家都是这样――)他们所要表达的这种境界就是――

  老师希望同学们把这八个字放在心中,放在自己的行动中,相信你们会收获更多的美丽。

  五、理解体会“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1)转眼间35年过去了,当1980年,季老先生再次来到德国时,德国发生了变化吗?

  (2)齐读(课件: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3)“美丽”指什么?还指什么?

  (4)35年过去了,德国街头那美丽的花海,德国人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一直都没有改变。

  (5)这样奇丽的景色,这样奇特的民族,难道不值得我们欣赏,不值得我们赞美吗?让我们带着敬佩,带着赞美再来读一读这句话。(齐读课件: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六、总结回顾,拓展积累。

  今天这节课,我们跟随季老先生来到了德国,感受到了那里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更收获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份心灵的充盈。季老先生曾经这样评价自己的作品。(课件;我写出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精金粹玉,但至少能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

  课后,同学们可以多读读季先生的其他作品。(课件《季羡林散文集》《谈人生》《留德十年》)

  板书设计:

  18、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景色奇丽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民族奇特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9

  【本单元目标】

  1、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了解不同地域风俗与风情的特点。

  3、揣摩作者怎样写出这些特点的。

  4、积累语言

  【课标教科书选编意图】

  1、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

  积累优美语言。

  2、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的受

  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我设定的教学目标】

  1、通过读,让学生初步体会德国风情特点。

  2、通过多层次的朗读,积累语言。

  3、学会抓住关键句、段,质疑中学文。

  4、联系上下文、实际生活,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课前交流】(用时5分钟左右)

  师:在作自我介绍以前,我要就几个简单的问题采访几位同学。

  (走到一个学生跟前)你认识我吗?

  生1:不认识。

  师:你猜猜!

  生1:(不好意思的笑笑)猜不出来。

  师:猜不出来使劲猜!

  生1笑笑坐下了。

  师:(走到另一个同学面前)你知道我姓什么吗?

  生2:不知道。

  师:猜猜!

  生2:姓王。

  师摇头,接着又请几个同学猜,都没猜对。

  【苏翁说“在教学中,要争取使你的学生喜欢你,喜欢你的这门课”因此,在课前交流时,我不仅仅要和学生尽快熟悉,还要通过幽默的情景创设、语言、表情,调动每个学生和我一起学*的兴趣。事实证明,这个课前活动,为我和学生创设了和谐、愉悦的学*氛围,为接下来教学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师:同学们,刚才的这个采访,有没有使你们想起咱们刚学过的一个相声?

  生:《打电话》

  师:我是其中的哪个人?

  生:��唆。(是相声中的一个人物,因语言��唆而得名)

  师:是呀,老师这样��唆确实耽误了大家的学*时间,谁来给老师提个建议?

  生:你说话应该“��唆“点。(轻松的氛围,让学生发言也变得大胆了)

  【学生的这个发言是始料未及的,但是看着她快乐的眼神,我知道这不是挑衅,而是智力的挑战。直觉告诉我,绝不能直接说‘你错了’,这会伤害学生快乐、跳动的思维。】

  师:(略加思索,语气欢快的)哦,你这个“��嗦”是加上引号的吧!

  生满意的笑着坐下。

  【我在心里也为自己的急中生智微笑】

  接着又有几个学生给我提出了建议,大意是

  “说话应该简洁、明白、生动。”

  师:好,现在我就按照大家的要求,来做一下自我介绍。(幽默的加上一句)这次要来真格的了。

  师做自我介绍。

  师:刚才,老师做了介绍,也想认识大家,请你向我来介绍你自己或你的学校。

  学生沉默良久,有少数几个人发言。

  【在我做了自我介绍后,应请学生简单评价一下我的发言,帮助他们明确自我介绍的要点,以及怎样让介绍生动起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来学*第25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美丽

  师:请快速默读课文,然后告诉大家德国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生默读文章。

  【苏翁说过“在小学里,要教使所有儿童的阅读达到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在已有第一课时的朗读基础上,只需让学生静静地默读、浏览,他们就能完成这一教学目标,而且这个问题的概括性和整体性,也决定了他应当是学生静思后的结晶。】

  (在学生读文时,老师巡视,用眼神督促那些读书不够认真的孩子。)

  师:如果谁读完了,请举手示意。

  (学生都读完了。)

  师:刚才在读书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同学读得特别认真,尤其是这位小姑娘,读完了还小声嘟囔着在练*发言呢。

  【在学生读书时,老师应力求避免‘无所事事’的状态,观察学生良好的读书*惯、及时督促学*态度不端正的学生、给学*困难的学生一些帮助等,这都需要我们在课上时时保持一颗敏锐的心。刚才的这个表扬,正是我在学生读书时观察的结果,它不仅及时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好方法,而且对其他同学也起到了引领的作用。】

  师:让我们一起交流对德国的印象。

  生:德国的人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真了不起,一下子就读懂这么一句含义深刻的话。

  生:德国是一个花的海洋。

  师:德国是一个花的海洋,真美啊!

  生:德国的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自己种的花让别人看,自己也可以闻它的芳香。

  师:虽然不能看了,但还可以闻到它的芳香,真好!

  【这个同学的理解本身就是文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一种体现,我却未能抓住这个机会,予以肯定和点拨。可以把评价改为‘你和德国人有着同样无私、美丽的情怀,看得出你也是个心胸宽广、坦荡,心灵美丽的好孩子!掌声送给你!’】

  生:走过每一个街道,都可以看见家家户户窗子前的鲜花。

  生:德国是一个爱美的国家。

  师:和你这个漂亮的小姑娘一样爱美,是吗?

  【此处,学生的发言点中了主题,应该请她具体谈谈自己的看法,也能带领其他学生一起初步体会德国的‘美丽’。可惜!】

  三、质疑,走进‘美丽’

  师:同学们,我们接下来的学*,老师想给大家一个挑战――以前我们学*课文总是从头学起,今天,我们先来学*最后一段。

  师:我想请一名学生来读读最后一段,其他人边听边想‘其中有哪些句子你认为是重要的,并从中提出问题来’。

  (指名读文后交流)

  师:同学们,抓住关键句、段质疑探究,能帮助我们快速学懂文章,谁来试试?

  【朱熹说过‘学贵有疑,疑则进也。’也有人说‘提出一个疑问比解决问题更了不起’。这个训练,就是想教给学生一个简单的质疑探究的方法,也能起到锻炼学生质疑能力的作用。可是,面对这么聪明的学生,我不得不说,他们回答问题的能力高于其质疑能力,这是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

  生:‘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以前……’老师,我想问,“思乡”,这‘乡’指的是哪儿?

  师:本文的作者是季羡林老先生,他的家乡就是咱们的祖国――

  生:中国!

  生:我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到底有哪些美丽的东西没有改变呢?

  生: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个‘民族’指的是什么?

  师: 请大家告诉她,季羡林先生赞扬的是哪个民族?

  生:德国!

  【在学*课文主要内容的时候,还有学生总在提问一些在第一课时就该完成的简单问题,这是我考虑不周,在第一课时的学*中,没有要求对课文内容的初步理解。】

  师:不过,你读的这个句子很好,谁能根据这个句子提出问题来?

  (生提问,但不能抓住重点。)

  师:(小结)同学们根据最后一段,提出了两个问题――“美丽的东西包含有哪些东西?”“有哪些奇丽的景色?是怎样奇特的民族?”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感受德国的‘美丽’。

  (板书‘美丽’)

  四、细读,理解‘美丽’

  第一种美丽

  师:在德国美丽的风景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生:花。

  师: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生找出句子,同桌练*朗读)

  (指名读,评价)

  师:他把哪些字作为重音来读?

  (指名学生交流,及时肯定听得认真、评价好的同学。)

  【在评价中,学生更加明白该怎样抓住重音有感情朗读。在指名学生评价时,我其实故意找了一名听读不够认真的学生,他思索片刻,按照自己的理解说了刚才同学读的重音,既然他能部分回答正确,我也就不必揪住不放,顺势夸奖爱他‘你听的很认真,要继续认真的听吆!’他果然明白我的意思,脸有些红了。达到了及时规劝的作用,又没伤及尊严,正如赏识教育家周弘所说‘赞扬和赏识永远要比批评和讽刺更有威力’。】

  师:听完这段文字,请你再来描述‘德国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风景’,要说的更加生动,可以借鉴书中的语言。

  【‘朗读旨在积累语言,也是本课一个重点教学目标’。这是第一个层次的朗读,引导学生通过引用书中语言描述花的美景来积累、运用语言。】

  (学生描述,积累运用语言。)

  生:德国有‘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花。

  师:‘花团锦簇’本身就是说‘有很多的花’,所以这样说是矛盾的,应该说‘在德国,我看到了姹紫嫣红、花团锦簇的景象。’

  【从事语文教学,作为老师的我们首先要对词、句有高度的敏锐感受力,这样,在学生随时都可能发生的语法错误中,我们才能给予及时的指导。】

  师:花团锦簇,你们怎么理解这个词语?

  生:美丽的花,多的拥在一起。

  师:你能告诉大家这个词中哪个字与‘拥在一起’是相照应的?

  (生不能回答)

  (其他学生在思索片刻后,答道‘簇’。)

  师:你们能用动作告诉老师怎么样是‘花团锦簇’吗?

  (学生好多身体紧靠着,或是相互拥抱着。)

  师:我们的身体哪些部位还可以做出花朵的形状呢?

  (先是女生把几双小手摆出花朵的形状凑在一起,接着全班同学都加入了这‘花的海洋’。)

  师:老师想感受德国街道上‘花团锦簇’的景象,当我从每一条街穿过的时候,请让你的花朵尽情绽放。

  (用手势表明‘过道’就是‘街道’。)

  (师边读边从孩子们用手簇拥的花团中穿过,接着再请两名学生和我一起边读边欣赏。)

  【这是第二个层次的朗读,通过学生的动作体会,理解‘花团锦簇’的含义,并且,在两次朗读中,继续完成积累语言的学*目标。】

  (在走的过程中,有几个孩子故意用‘花朵’把路挡上,师顺势指导了“如入山**上”这个短语,并通过两次读加深理解。)

  师:德国的街道上到处都是花团锦簇的景象,这是多么美妙的风景啊!让我们一起再读读这两句话,如果你能背的,就和老师一起来背一背。

  (师生齐读)

  【这是第三个层次的朗读,旨在‘熟读成诵’中完成积累语言的目标。】

  第二种美丽

  师:德国的美丽仅仅是因为这些姹紫嫣红、美丽的花吗? 请听老师读这句话――“四五十年以前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坐着为什么会吃惊呢?(此处问题提的不明白,导致学生接下来的理解走了弯路,应改为‘作者为什么会对德国人爱花感到吃惊呢?德国人是怎样一个爱花、爱美的国家呢?’)

  生:他们养花不像中国人那样把花养在屋里……

  (师再次明确问题后,学生回答)

  生:他们家家户户都在养花。

  生: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对啊,只有在如此爱花的国度,我们才能时时处处看到美丽的鲜花。

  【第一段也集中写到了德国是个爱花的民族,学生没有提到,可我完全能够引领学生学*,可惜因为备课的疏忽,造成了我课堂上的疏忽、遗漏。】

  生: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这句话在文中起到了情感反复、照应开头的作用,能帮助学生更清晰的理解德国‘爱养花’的民族风情】

  师:我听到你强调‘又是’,为什么要这么读呢?

  (生不能回答,我以生活中常见的事情打比方,使学生明白‘又’说明是曾经吃过、做过或看过的。)

  师:作者曾经看过这样的景象,那是――

  生:四五十年以前。

  师: 四五十年以前德国人爱花,四五十年以后他们依然爱花,养花已经成了他们不变的――

  生:风俗*惯

  师:老师更愿意称之为‘美丽的民族风情’。(板书 风情恒久不变)

  【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与第二段开头相呼应,进行学*,学生从时间的跨越上,轻而易举的理解了‘德国人爱养花是一种不变的风俗’。】

  师:为什么讲到‘德国的美丽’,老师要提到‘德国人爱花’呢?

  (举生活中的小例子,帮助学生体会‘追求美好的人也有一颗美好的心灵’。)

  第三种‘美丽’

  师:德国的美丽还体现在他们截然不同的养花*惯上。

  生:他们养花是给别人看的。

  生:他们每个人都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师:‘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是一种颇耐人寻味的境界,需要我们用心体会。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读文,一边体会德国的美丽风情,一边找找能体现这种境界的句子、段落。

  (学生小组合作读文、学*。师巡视后交流。)

  【在巡视过程中,我其实发现了最后一小组的成员学*不够投入,我也有时间去解决这件事,可我却‘一笑而过’。对于这一点是我在反思整堂课时,认为自己最失败的地方。】

  生: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生: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

  生: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师:女房东的这句话说的多好,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读了这句话,我想把季羡林先生的原句做个修改,我觉得这句话体现的是德国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境界。

  (板书 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

  生:女房东觉得养花让别人看,是一件再好不过、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生:她觉得自己先把花养在外面让别人看,别人也把花养在外面,每个人就都能在街上看到美丽的花。

  师:这就是――

  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师:在我们的班级中,你与朋友之间是怎样互帮互助的呢?

  师:(指名一个学生)我想问问,你又没有借过别人东西?

  生:有,我借给朋友笔用。

  师:你每天都会借给他们尺子、橡皮、铅笔、本子,你不烦吗?

  生:(立马反驳)不烦,他们都是我的朋友!

  师:老师明白,他们也经常这样帮助你,对吗?

  生:对!

  师:这就是――

  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师:不仅如此,你们还因此收获了深厚的――

  生:友情!

  师:咱们济源市正在申报――

  生:全国文明城市。

  师:走在宽敞的街道,我们不随口吐痰、不乱扔垃圾,就能享受洁净、美丽的环境,这也是――

  生: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在学*这句颇耐人寻味的句子时,我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从班级小事到社会大事,层层推进,让学生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完成了第四个教学目标。如果时间宽裕的话,能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他们的体会会更深入。】

  五、祝福,升华‘美丽’

  (师生小结本课主要学*内容,德国的美丽体现在他们美丽的花的风景,体现在他们恒久不变的爱花*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美丽风情。)

  师:最后,我衷心祝福大家――每天都能看到美丽,拥有美丽,去实现自己的美丽人生!谢谢!

  【教后反思】

  授课结束,走在斑驳的阳关下,走在黄小美丽的校园中,我长长地了一口气,但内心却并不轻松。孩子们鲜活的身影如同这春日的阳光一样在我心头跳跃,为师的责任让我一遍遍叩问心灵――语文课到底该怎么上?教育的目的该指向何处?

  一遍又一遍地观摩自己的授课录像,我的心里有一个声音在对自己说――教学路上“走神儿”了。

  在备课时,我不停地思索,抓住怎样一个简单的题眼带领学生学*呢?后来,我决定了把“美丽”这一关键词作为全文学*的题眼,并从“花美”“爱养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丽风情”三个方面设计了本堂课的教学流程。正是有了这样简单又关联密切的教学设计,整堂课显得结构清晰、节奏明快,对于这个教学设计我还是比较满意的。

  有好的教学设计,不一定就能成就一节成功的课。我在课上显现的问题并不少。

  (1)课堂上心情紧张,教态不够自然大方。

  特别是在刚上课时,我的多余动作较多,语速也稍快,这都是心态不*稳造成的。可究其根本,却是我的教育宗旨不明确导致的――若我的眼中只有学生,没有这次比赛,更没有听课的评委,只为了带领学生学*,何来紧张呢?看那些教育大师在万人礼堂里,依旧从容坦然,现在想来并不单单是‘艺高人胆大’,而是全身心投入教学的结果,这也是一种颇耐人寻味的境界啊。

  (2)少数学生学*兴趣低,学*效果差

  上完课,有一个细节让我一直耿耿于怀。有几个男生学*时心不在焉,我在他们自学巡视时,明明发现了这个问题,我也上前劝导,可是,效果并不明显。我知道当时自己并未尽全力,我完全能用自己的智慧解决这个问题。可我因怕耽误教学,而忽略了。

  苏翁说‘课上,如果一个学生没有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前进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么这堂课对他来说就是白费了。’再次想起这句话,我的心里就更堵得慌。因为,有个男孩恐怕这一堂都在莫须有中度过了,这是我的失职造成的。我在此向他们表示深深的歉意。“关注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这不应该成为口号,它才是我们教育实践的根本宗旨。

  (3)教学语言不够简洁、优美,文化功底较弱

  因为备课时间有限吧,一些关键性的语言表述的不够简介、优美,甚至出现偏颇。也可以看出,我的文学修养功底较弱,有待加强。如果为了学生,我就必须保证自己涵养丰富,知识的源泉永远鲜活。

  回顾自己的教学问题,我不禁想起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那句至理名言:我们已经走的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

  作为一名教师,重要的职责是教育好每一个学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重要的职责是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唯有以此为目标,心无旁骛,一往无前。

  教学路上别“走神儿”,相信自己会走的更远。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10

  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为我们讲述了“我”在德国读书时,发现德国家家户户都把花养在邻街窗户外,他们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多年后,“我”又回到德国,发现变化很大的德国,“美丽”依旧没有改变。在奇特的风景里,抒发了内心真实的感受:“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崇高境界。

  教学目标:

  1、抓住主要内容,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

  2、品评重点词句,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感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自然段。积累优美语言,并从中体会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感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教学准备:

  利用媒体的辅助功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知课文内容,为品味课文内涵而服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熟读了课文,跟随季羡林游览了德国的城市哥廷根,知道了在德国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跟随季老,一起走进这爱花的国度。请大家打开书第25课。(板书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德国留给季羡林老先生的印象。

  出示:

  多么奇丽的景色

  多么奇特的民族

  二、感受奇丽的景色

  1、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奇丽是什么意思?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体现景色奇丽的语句,画出句中体现景色奇丽的词语。

  2、交流,说说你从哪句话中感受到德国“景色的奇丽”?

  (1)“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

  一起把这句话齐读一遍,你勾画了哪些词语?

  预设一: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1)“花团锦簇”是怎样的一种感觉?(花很多,很茂盛)你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体会到花多、花茂盛、侧重写花的形态。)

  2)“姹紫嫣红”呢?(看出示的几幅图)(体会花五颜六色、十分艳丽,侧重写花的色彩。)

  3)应接不暇:就是说:这里的花非常奇丽。看了左边又想看右边,看了楼上又想看楼下,看了*处又想看远处,看了怒放的,还想看含苞欲放的,看了这条街,还想看那条街,看得眼睛都忙不过来了,这就叫做——应接不暇。

  4)这两个词就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那“奇丽的景色”,谁能把这美的画面读出来。(练读,特别指导要把“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读好、读慢一点,慢慢回味。)

  3、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这段话,边听边展开想象然后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闻到了什么?

  大家所描述的就是这样的景色,人们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望着窗外一朵朵,一簇簇,竞相开放,姹紫嫣红的鲜花,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4、好一片花的海洋啊!大家已经充分感受到这奇丽的景色。谁来把这么美的画面读给大家听(指名读)相机指导朗读声音有底有高,有轻有重。其他同学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并想象画面。(配乐朗读)

  5、此时当你走在这样的街道上你的心情会怎样?(高兴、愉悦、神清气爽、舒畅。)看到如此奇丽的景色,作者发出了由衷的赞叹。读:多么奇丽的景色!

  三、感受民族之“奇特”:

  1、师:同学们,在这奇丽的景色背后又折射出一个怎样奇特的民族呢?我们接着交流。

  出示:“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接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花的“脊梁”是哪?(花的背面,只能看到花的枝干、叶子)

  (2)他们养花和我们有什么不一样呢?我们养花是为了自己看,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美的享受。而德国人养花花朵都朝外开,是让别人看的。德国人在家里看不到妩媚动人的花瓣,看不到争奇斗艳的花朵,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2、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因为他们很高尚、无私、为别人着想,把最美的花让给别人看。

  3、从哪里看出他们为别人着想?

  出示: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为什么说这种境界让人“耐人寻味”呢?这种境界是指什么?

  他们把花给别人看,心里想的都是别人,这是种多么美丽的情怀,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境界。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高尚的、无私的精神境界,让我们耐人寻味。

  2)生活中有这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吗?(学生畅谈,指导联系二、三、四自然段的句子和实际生活中的事例谈。)

  学生轮流做值日、每人拿一本书到学校建立班级图书角、无偿献血

  3)我们理解了这个问题,明白了每个人要先为别人奉献,在为别人奉献的同时,也能得到很多,这确实耐人寻味呀!

  (出示:正是有了这样一种境界,使我们见识到了这样奇特的民族: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放,在屋子里只能看见花的脊梁。)

  正是有了这样一种境界,也才有了这样奇特的景色: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

  四、重寻乡梦,品味“美丽”:

  1、师:正是有了这样一种境界,让我们见识到这样奇特的民族。这奇丽的景色,奇特的民族深深地打动了季先生。那么这奇丽的景色,这奇特的民族,这“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会长久吗?我们再看看当季老先生在阔别哥廷根三十五年后,再次踏上这块土地时还能看见这满窗的花朵吗?

  出示:我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他们的国家有变化吗?

  2、在文中找出来,一起回答:“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3、季老先生说的“美丽”并没有改变指什么?想象,交流:读了这句话,你又有怎样的理解?指那里的环境美,德国人的心灵美,还指那种无私境界的美。

  4、师:对,德国街头还是那样的美丽--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山**上,应接不暇;几十年过去了,德国人这种美好的心灵却从来没有改变!再读这句话。学生齐读:“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四五十年过去了

  美丽

  依然没有改变

  家家户户

  依然__都在养花___

  迎接我们的主人

  依然__莞尔一笑____

  满街的窗子前

  依然___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汇成花的海洋

  这境界

  依然__没有改变___________

  那就是__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2、希望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都能懂得奉献,懂得付出,只有自己付出了,才会有回报。

  板书设计: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花的海洋

  奇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菁华5篇)(扩展3)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优秀教学反思 (菁华3篇)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优秀教学反思1

  这篇课文以朴实的语言,讲述了作者在德国的所见、所闻、所感。通过写德国人爱花、养花把花栽种在临街的窗外,让花朵朝外开放,给自己也给别人带来享受和快乐,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

  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尽量少讲,把课堂的时空让给学生,启发学生自读自悟,充分感受语言的美,想像文中的情境之美,进而感悟作者的微言大义。首先是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初步领略文章大意,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文本的欲望。接下来,组织学生通读全篇,理清文章思路,明确文章中心,找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个中心句,借以概括全文,把握全篇。然后,再由中心句展开,让学生浏览课文,思考作者是通过哪些内容具体表达这一中心的,并找出文中精彩的词语和句子,交流欣赏。重点理解“莞儿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这是对文章中心的展开,由点再回到面,借以对文章进行细致的揣摩和研究。学生在个体研读的基础上,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加深对课文的认识。重点感受和理解“看花”一段。教师朗读,学生想像。想像鲜花的美丽,体验美好的情感,加深学生的感悟。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深入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境界。最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写下自己的阅读感悟。

  课后回味,觉得朗读指导还是不到位,渗透在字里行间中的美,蕴含在文章的思想和情感,始终没有能够让学生更加充分地去领略。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优秀教学反思2

  当我看到这个题目时,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当得知是季羡林先生的文章时就更加爱不释手,反反复复读过许多遍,越来越感觉到季老就在眼前,伟人的形象随之高大;越来越感觉到季老的文品如其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人生的'一种崇高境界,“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不仅仅仅是季羡林先生在介绍德国的民俗风情,更重要的是在赞扬一种精神!精美隽永的短文不难理解,重要的是让学生对国学大师油然而生敬仰、崇拜之情。所以,“走进季羡林”成为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走进季羡林”,让学生回忆起季老在《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亲切的话语,孩子们对季老提出的“中西贯通,文理贯通,古今贯通”记忆犹新;“走进季羡林”,让学生在季老的散文《怀念母亲》《月是故乡明》中,体会到了魂秦梦绕的思乡情和赤子深情;“走进季羡林”,让学生被字里行间弥漫的真情挚意所打动,“树愈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种植……这天,孩子们也许还不太懂,但是这位鸿儒长者肯定会在他们的心灵立起一道丰碑!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行云流水般的散文,自然天成,其背后蕴藏着作者的一片匠心——这不仅仅仅是说给给孩子们听的!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崇高的人生境界是多么令人向往!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优秀教学反思3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十分爱花;之后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的风俗*惯的赞美之情。

  这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语言;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使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开课伊始,我透过播放一组德国风光的短片,让学生对德国有个初步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为后面的学*德国奇丽的风景和奇特的风俗*惯奠定情感基调。

  教学时,我在学生自学字词,充分自读到达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紧扣作者四五十年后到德国故地重游发出的赞叹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课文是怎样具体描述的为什么说是“奇特的民族”并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图文结合想象奇丽美景,并相机引导学生感情理解了第三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抓住“美丽并没有改变”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并进行语句的填空,训练学生表达。教学生学*作者抓住感受最深的资料学写读书笔记的题目,以及向学生推荐季羡林的《再返哥廷根》一文,引发学生写读后感或课外阅读季羡林的兴趣。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菁华5篇)(扩展4)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后感 (菁华3篇)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后感1

  爱是相互的,此言不虚。我们的语文课本上就有一篇课文为这句话做出了一个鲜活的例子,只不过,这是一种特殊的爱!

  这篇文章就是《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这篇课文的作者是季羡林爷爷。这篇文章写出了德国人与*人爱花的不同:德国人民的花是种在临街的窗子上,而*人的花是种在自己的屋子里;德国人的花往外开,大家可以看到完整的花,而自己却只能看到花的茎部,而*人的话却在屋内,自己可以轻松的看到花的每个角落。德国人都这么养花,所以走在德国的大街上可以看到四周都是花的“海洋”。那种感觉很温馨很美好。

  而在四五十年后,作者又回到德国,这里依然那样美丽,因为这里和几十年前一样依然散发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爱是相互的”美好精神。

  学过这篇课文,我感触很深,不仅懂得了爱是相互的,还懂得了只有做到“我为人人”,才会实现“人人为我”的美好境界,就像是在公交车上大家相互让座,小的时候,大人们为小小的我让座,我现在长大了,就为回报大家,为老人、残疾人、妇女和小孩让座;我想只有大家的心都是为对方着想,大家团结一致就一定能真正的让我们这个社会更加的和谐美好。

  总之,我觉得有付出就会有回报,“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也是一直境界。那么就让我们伸出我的双手,行动起来吧,相信有大家的付出,有你、有我的努力,我们这个社会会更加美丽!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后感2

  今天,我读了季羡林爷爷写的一篇文章《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深刻地体会到了德国人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品质。

  文章使我了解了德国人那种奇特的养花方式,把花都养在临街窗户的外面,在屋里却只能看到花的脊梁。当你走在街上时,会看到别人的花,别人也会看到你的花。

  读完这篇文章后,德国人爱花的'形象使我印象深刻,但他们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品质更使我敬佩。“我为人人”是说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对社会尽到自己的义务。如果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就必然会换来“人人为我”的结果。虽然“人人为我”放在前面,但实际上“我为人人”是前提,只有“我为人人”尽到责任和义务,才会实现“人人为我”的美好愿望。

  德国人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我们生活中也有许多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小事:班级同学轮流值日,我为大家提供一个舒适、干净的环境,其他同学也为我服务;我们建立图书角,把书捐进去,别人看了我们的书,我们也看了别人的书......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从自我做起,从点滴的小事做起,当我们为他人付出的时候,其他人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大方便。

  当然,也有很多人做不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就在这几年,路上有老人摔跤,没有人敢扶,只是袖手旁观当作什么也没看见,若无其事地走了过去。他们这些人不但没有做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还变得更加冷漠无情。但在这个与时俱进的时代,这个社会,需要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

  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伸出援助之手,真正做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崇高的境界!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后感3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是人的天性,人人都爱美,只是各自的方式不同罢了。从最*我们学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文中,我又懂得了一种特殊的爱美的行为、方式。

  这篇课文的作者季羡林年轻时在德国留学时,观察到德国人非常爱花,家家种花也就成为他们的*俗和爱好。他们种花、爱花的那种特别的方式和爱花之真切让作者很吃惊。德国人养花总是让花朵朝外开,路上的行人可以看到美丽的花朵,自己在屋内却只能看见花的脊梁。自己种花是为了让别人看的,而自己在街道上行走的同时,又可以看到别人种的花。多少年过去了,当作者在四五十年后又来到德国时,惊奇地发现这种*惯依然还在延续。这充分说明德国人是非常爱美的,他们的行为体现了德国人民追求美、懂得爱、讲究文明和品德高尚的一面。

  认真地阅读了这篇课文,我感悟到人不能太自私,做事不能总是先考虑自己的得失,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们喜欢种花,却把花最美丽的一面奉献给他人欣赏,自己每天却看着花的背面。正是他们这种养花的方式,也正是他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行为、精神,才使得街道的两旁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家家窗台上的花与花连接在一起,才汇成了美丽的花的海洋。

  这种民族*俗体现的是一种精神,他们的行为让我敬佩,这也让我想起了那句话:“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菁华5篇)(扩展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菁华6篇)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1

  一、教材分析:

  课文通过对德意志民族养花的热切和种花的独特方式的描述,不仅赞美了德国街头家家户户都开满鲜花的奇异景色,同时由衷地赞赏了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高尚境界。

  这篇教材位于人教社实验教材第十册第八组第25课。该组教材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不仅语言优美而且内容丰富,是一组供学生细品的好文章。这课课文篇幅较短,语言亲切自然,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带给孩子美好的情感体验,还有助于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目标:

  1、能够读准并认识7个生字,学会嫣字的正确书写。理解并积累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2、能够通过自主学*和体验,展开丰富的想象,在此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3、能够感受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美好景象,体会文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

  三、教学过程:

  (课前出示作者季羡林简介)

  1、揭题:板书:花(看到老师黑板上写上这个字,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2、是的,宇宙间美的东西很多,花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的却是自己种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板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随着著名的作家季羡林(板书)老先生走进德国,走进那个色彩斑斓的小镇去看一看吧!请你们认认真真地读读课文从课文的那些句子中看出小镇的人们很爱花。(从课文中找出三句话,媒体打出来读一读。)

  3、能不能再读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课文记叙了这个小镇的一道怎样的风景线?

  板书:(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奇特)

  是的,小镇不但美得鲜艳,而且美得奇特;这种奇特来源于什么呢?

  请大家再读课文,再一次走进小镇去看一看吧!

  4、课文中的那一节,是描述这幅图片的?(读后请学生指出课文的第二节,并在图画下面出示课文第二节的内容。)

  5、是的,这是一张多么宁静、多么温馨的图片,也许这里的家家户户都有这样的一个窗台,这样的一扇门,就让我们轻轻地推开这扇门,去认识这里的女主人吧!谁来读读第二节你见到了一位怎样的女主人?

  6、莞尔一笑就是--(媒体打出:微微一笑),你懂得了女主人这莞尔一笑中含着的意思吗?

  7、教师读:(1)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自傲地说:

  学生读:正是这样!

  (2)我曾问我的温柔、无私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

  学生读:正是这样!

  (3)我曾问过热情、慷慨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

  学生读:正是这样!

  是的,同学们,这莞尔一笑中蕴含着这个小镇的人得怎样的情怀呀!

  板书:情怀

  8、请再带着你现在的`理解来读读课文的这一节吧!

  9、是的,正是这样(板书: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点击,媒体播放课文第三节的画外音、音乐、图片)

  10、孩子们,假如此刻你就是小镇上的主人,当你走过这条花团锦簇的街道时,你的心里是什么感觉呢?(板书:美丽。这种美丽来自于人认为我,我为人人......)

  11、假如,你是一位建筑工人,刚从工地回来,你是一位医生,刚抢救了一位病人的生命,此刻,你迎着晚霞,走过这条姹紫嫣红的街道时,你会产生怎样的感受呢?

  (这种充实来自于--人认为我,我为人人......)

  12、同学们,假如你是一位残疾人,生活中你面临着种种困难,此刻你走在这条如花的海洋一样的街上,你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板书:尊重这种尊重来自于--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13、请带着你现在的感受再读读这一节吧!

  13、是的同学们,这个普通的小镇,用他们奇特的行动,让我们感受到美所包含着的内涵。这就是一种境界(板书)读: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5、在四十几年以后一位*的学者,一位慈祥的老人,又一次走在这条街上,他是这样诉说的:(指名读课文最后一节。媒体打出这一节。)

  13:在此情此景中老人不由地感叹:(出示句子,请学生读: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14、是的,媒体出示:变化是有的,只有美丽没有改变,因为;因为你能用笔带着心里的那份感受填一填吗?

  15、是的,这是多么奇丽的景色,它的奇丽就在于--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是的,这是多么奇特的民族,它的奇特就在于--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板书:情怀

  花团锦簇奇特美丽境界

  姹紫嫣红感动

  力量

  课文:四五十年以前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曾多次对德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今天我又到了德国,刚一下火车,迎接我们的主人问我: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我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我说美丽指的东西很多,其中也包含着美丽的花。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2.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准备flash课件《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外引入,揭题质疑。1.出示一张德国哥廷根的照片:这是德国的城市哥廷根。这个城市因一座大学而成名,那就是著名的哥廷根大学。这个大学已经孕育了三十位诺贝尔奖的得主。早在职1935年,我们*也有两位有志青年带着祖国的期望和自己的*求学于歌廷根大学。其中一位就是我们今天所学课文的作者──季羡林──当时他才二十五岁,满怀雄心壮志在哥廷根大学留学十载,1945年才回归祖国。1980年,三十五年后,当他再次踏上故──第二故乡,感慨万千。后来,季老先生写下了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课文。2.读课题,质疑问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什么意思?季先生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指名读通课文,对学生读得不准,或没有读通的地方进行指导。

  3.想一想: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的景色?

  4.联系第二、三两段句子进行交流。

  三、细读课文,感悟“美丽”。

  1.1980年,当季老先生在阔别哥廷根三十五年后,迎接我们的主人问他:“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季老先生是怎么回答的?2.出示季老先生说的话:“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3.自由读,季老先生说的“美丽”并没有改变指什么?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花之美?

  4.读第二自然段。从哪里看出德国人爱花?他们爱花的独特之处是什么?请读这一段,好好体味体味。

  5.交流指导:“真切”、“脊梁”是什么意思?哪些行为说明德国人爱花之“真切”?当你和季老先生一样看到这奇异的异国风情时,会怎么说?会怎么想?引出描写女房东的话:“莞尔一笑”是怎么样一种笑?

  6.补充材料:当时,季老先生在哥廷根租住的房子,房东姓欧朴尔。女主人欧朴尔太太大约五十多岁,是一个典型的德国家庭主妇,善良得像慈母一样。他们只有一个儿子,在外地上大学。季先生就住在他们儿子的房间,就像一位家庭成员一样,一住就是十年。听了这个介绍,你觉得女房东是怎么一个人?简简单单的“正是这样”说明了什么?德国人爱花,爱花就把花的美丽全部展示给大家一起享用,他们内敛而不张扬,淳朴简单的人生境界,就像花儿一样美丽。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8.读了这一段,你觉得哥廷根之美,还美在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课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说说哥廷根的美丽指什么?

  二、品读课文,再感“美丽”。

  1.引出第三自然段:出示: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这句话前后半句都指什么?这样反复写的目的是为什么?请用肯定的语气读一读。

  2.让我们真真切切地到哥廷根去感受德国人爱花之“真切”吧!再读第三自然段: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体会花之多,花之美。

  3.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看着花语。身处异国他乡的青年季先生,会有怎样的感受?(怀念祖国和故乡,思念亲人)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读出花之美。

  5.仅仅是花美吗?出示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6.理解:耐人寻味。这种境界指什么?你怎么理解这句话?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当我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付出;互帮互利,互相赠予,共同享受生活的美丽。这就是一种人生境界。花,使季羡林想到如何做人,这本身也是一种境界。花很美,人也美。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这一段。

  三、前后呼应,三感“美丽”。

  1.再出示第四自然段中“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一句。读了第二、三自然段后,你对这句话又有怎样的理解?

  2.当作者再一次踏上他生活了十年的哥廷根,踏上他曾经留下生活的痕迹和情感的哥廷根,他会想起什么呢?

  3.补充阅读《季羡林先生》一书中《再返哥廷根》一文。

  4.你从文中了解了什么?正是这样的情绪,使得季羡林在文中这样写道:“多么奇异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5.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话。

  四、总结全文,激发阅读兴趣。1.配乐朗读全文,说说读了文章的感受。

  2.推荐读书:《季羡林散文》、《季羡林先生》等。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照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的意思。

  2、在反复朗读与想象练说中凸现文章第3自然段所描述的美丽画面,并通过上挂下联体会莞尔一笑的意味及美丽的涵义,感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那颇耐人寻味的境界,体会作者美好的内心世界。

  3、通过细致品读,了解文章用较朴实的语言表达深刻启示的写作方法,体会表达角度的独特性。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对德国,对季羡林有个初步的了解。

  教学预设:

  一、初读课文,理清三个画面。

  1.板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学生齐读课题。

  2.初读课文,然后说说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了哪几个画面?

  3.交流三个画面: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再次来到德国,依然见到了美丽的景象。

  相机检查词句:

  (1)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脊梁: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读准读通,初步理解:如入山**上:应接不暇)

  二、细读课文,凸现美丽景象。

  1.细读课文,画出文中与题目有关的句子,多读几遍。

  2.交流后定格第三自然段,反复朗读,凸现美丽景象,感受温情浪漫。

  (1)教师引读。

  师引读:走过这条街,抬头向上看

  走过那条街,抬头向上看

  生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

  师:那缤纷绚烂的景象带给人们多少的美丽和愉悦啊!

  师引读:瞧,这边的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

  男生接读。

  师引读:那边的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

  女生接读。

  师:漫步在山**似的大街上,扑面而来的尽是芬芳和清香,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把这种感受融入朗读中。

  (2)想象练说。

  师:你还看到了什么?把脑海中浮现的景象,美美地表达出来。

  教师相机引导评价。

  (3)再读品悟。

  师:一个想像就是一处浪漫,读德国浪漫的街头

  师:一道风景带来一种享受,读街头美丽的风景

  三、上挂下联,体会莞尔一笑的意味。

  1.如此美丽的景象在德国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请读读第二自然段,你体会到女房东那莞尔一笑中所包含的意味了吗?

  2.指名交流。

  3.教师引说: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虽然我在家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但只要路人抬头向上看(可接说第三自然段,或畅谈自己的感受)

  4.升华感受:这莞尔一笑中透露着女房东那一份淡定自若,一种理所当然,一颗为别人着想的心这莞尔一笑的神情是耐人寻味的,这简单朴素的语言是耐人寻味的,这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颇耐人寻味的境界啊

  四、联系全文,品味美丽的涵义。

  1.四五十年过去了,当作者再次踏上德国这片土地时,他又看到了什么?请快速默读第四自然段,画出相关句子。

  2.交流: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户上都开满了鲜花。

  (1)家家户户的窗户上都开满了鲜花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你能描绘一下吗?(引导复述运用上文的语句)

  (2)体会写法:此处为什么不详细描写?(简练,不重复,给读者以无尽的想象)

  (3)朗读语句,顺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3.此时对作者在四五十年前做的那个花的梦,思乡的梦,你们理解吗?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若学生回答不上:预设背景补充:1935年赴德国留学,1945年回国。季羡林先生精通六七种外语,博古通今,学贯中西,是一位不可多德的人才,在德国完全有很好的条件居住,为什么还要回到自己的祖国呢?

  4.联系全文,试着填写这首小诗。

  四五十年过去了,

  当年的红衣少年

  已变成了

  如今的白发先生

  但梦想依然清晰浮现

  梦见家乡满街的窗前

  也是那样( )

  大街小巷

  也是那样( )

  家乡的人们

  也是那样( )

  这境界

  依然( )

  那就是( )

  让我们永远记住

  这奇丽的景色,

  这奇特的民族。

  3.交流,朗读。

  五、再读课文,体会写法。

  1.虽然季老先生在这篇课文中所传达的这一种境界较为崇高,但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通篇文章的语言非常朴实。用最朴实的语言,拉家常似的娓娓向我们表达了这种颇耐人寻味的境界,这样的表达角度十分独特,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好好借鉴。

  2.自由读课文,感受这种写作方法。

  六、课外阅读,拓展延伸。

  1.季羡林链接:

  被评为20xx年度感动*人物:(颁奖词)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德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阅读拓展:《季羡林先生》

  2.了解一个国家,了解一个人物,需要同学们在课外进一步阅读。有一本书等待着你们去把它翻启,这本书的书名是《德国印象》。此书为季羡林的回忆录,那里有动荡的岁月,沧桑的世事,难忘的师恩,诚挚的友情,质朴的语言,灵动的智慧,在那里你还能找到这篇课文背后的故事,课下,同学们读读这本书就会对这句话有更深的了解。

  反思: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以第三自然段为突破口,通过上挂下联, 凸现美丽景象,体会莞尔一笑的意味,品味美丽的涵义。通过默读,品读、诵读等多种读的方式来理解文本,在以读为主的过程中开展角色体验,情境想象、随文练笔、延伸阅读等多样的言语训练,深入感受德国景色的奇丽与民族的奇特,深入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走进作者美好的内心世界,努力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融合。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4

  【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

  2.、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感受异域风情。

  3.、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学*重点】

  朗读课文,感受异域风情。

  【学*难点】

  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

  【设计思路】

  以跟随季羡林先生展开“异域风情之旅”的课堂展开形式,贴*作者视角,选择“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一句中的“美丽”为切入点,以“寻找美丽——感悟美丽——内化美丽”为贯穿课堂学*活动的线索,引导学生品读文本,在感情诵读、角色体验、情境想象、句式变换、联系生活、延伸阅读、随文练笔等形式多样的语言文字训练中感受德国风情,体会异国文化,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

  【学*准备】

  搜集有关德国的民情风俗以及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寻找“美丽”。

  1、由课题谈话导入,了解作者。

  季羡林与德国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变。

  2、指名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中的对话,板书“美丽”。

  3、激趣。

  让我们跟随季羡林先生一起走进德国,去寻找他眼中不变的美丽。

  二、品读文本,感悟“美丽”。

  1、阅读,与文本对话。

  生自由朗读课文,划出你觉得美丽的语句。

  2、交流,与同桌对话。

  把自己找到的句子读给同桌听,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3、品读,与作者对话。

  指名读句子,汇报体会,相机指导朗读。

  预设如下:

  ⑴“家家户户都在养花……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关键词:脊梁

  角色迁移体验:如果你来到德国人的家里,看到这些花的脊梁,会怎样想?

  ⑵“走过任何一条街……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

  关键词: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花的海洋。

  创设情境想象:走在德国的街道上,我仿佛看到了。

  ⑶“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关键词:人人我

  句式变换对比:只有(人人为我),才能(我为人人)。

  只有(我为人人),才能(人人为我)。

  这两句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你觉得作者从中品味到什么?

  4、感悟,与美丽对话。

  联系生活感悟。

  在你的生活经历中,有没有类似体会?请谈一谈。

  延伸阅读拓展。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卞之琳《断章》

  诗中的“风景”与文中的“花”有什么联系?

  三、情感共鸣,内化“美丽”。

  1、再读对话,情感共鸣。

  指名朗读课文结尾一段,紧扣“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两句,激**感共鸣。

  2、随文练笔,内化情感。

  作者在结尾写到:“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这会是一个怎样的梦呢?他会梦到些什么呢?

  请同学们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对课文的感悟和自己的经历,写一段话。

  3、结语。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其实,每个人都是一朵花儿,让我们绽放成最美的风景,在自己的心里,在别人的眼里。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联系作者生*,感受作者故地重游时别样的心情。

  3、认识本课3个生字,抄写课文中描写花买美的句子。

  课前准备:

  课外了解季羡林生*轶事,阅读季羡林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外引入,揭题质疑

  1、出示一张德国哥廷根的照片:

  这是德国的城市哥廷根。这个城市因一座大学而成名,那就是著名的哥廷根大学。这个大学已经孕育了三十位诺贝尔奖的得主。早在职1935年,我们*也有两位有志青年带着祖国的期望和自己的*求学于歌廷根大学。其中一位就是我们今天所学课文的作者--季羡林--当时他才二十五岁,满怀雄心壮志在哥廷根大学留学十载,至1945年才回归祖国。1980年,三十五年后,当他再次踏上古地-第二故乡,感慨万千。后来,季老先生写下了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课文。--《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读课题,质疑问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什么意思?季先生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2、指名读通课文,对学生读得不准,或没有读通的地方进行指导。

  3、想一想: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的景色?

  4、自由交流,让学生通过第二、三两段句子进行自悟,不求完备。

  三、细读课文,感悟美丽:

  1、1980年,当季老先生在阔别哥廷根三十五年后,迎接我们的主人问他: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季老先生是怎么回答的?

  2、出示季老先生说的话: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3、自由读,季老先生说的美丽并没有改变指什么?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花之美?

  4、读第二自然段。哪里看出德国人爱花?他们爱花的独特之处是什么?请读这一段,好好体味体味。

  5、交流指导:真切、脊梁是什么意思?哪些行为说明人爱花之真切?德国人爱花仅在于此吗?

  当你和季老先生一样看到这奇异的异国情调时,会怎么说?会怎么想?

  引出描写女房东的话:莞尔一笑是怎么样一种笑?

  6、补充材料:当时,季老先生在哥廷根租住的房子,房东姓欧朴尔。女主人欧朴尔太太大约五十多岁,是一个典型的德国家庭主妇,善良得像慈母一样。他们只有一个儿子,在外地上大学。季先生就住在他们儿子的房间,就像一位家庭成员一样,一住就是十年。

  听了这个介绍,你觉得女房东是怎么一个人?简简单单的正是这样说明了什么?

  德国人爱花,爱花就把花的美丽全部展示给大家一起享用,他们内敛而不张扬,淳朴简单的人生境界,就像花儿一样美丽。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8、读了这一段,你觉得哥廷根之美,还美在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说说哥廷根的美丽指什么?

  二、品读课文,再感美丽:

  1、引出第三自然段:

  出示: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

  这句话前后半句都指什么?这样反复写的目的是为什么?请用肯定的语气读一读。

  2、让我们真真切切地到哥廷根去感受德国人爱花之真切吧!再读第三自然段:

  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体会花之多,花之美。

  3、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看着花语。身处异国他乡的青年季先生,会有怎样的感受?

  (怀念祖国和故乡,思念亲人)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读出花之美。

  5、仅仅是花美吗?出示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理解:耐人寻味。这种境界指什么?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当我为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为我付出;互帮互利,互相赠予,共同享受生活的美丽。这就是一种人生境界。

  花,使季羡林想到如何做人,这本身也是一种境界。花很美,人也美。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背诵这一段。

  三、前后呼应,三感美丽:

  1、再出示第四自然段中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一句。读了第二、三自然段后,你对这句话又有怎样的理解?

  2、当作者再一次踏上他生活了十年的哥廷根,踏上他曾经留下生活的痕迹和情感的哥廷根,他会想起什么呢?

  3、补充阅读《季羡林先生》一书中《再返哥廷根》一文。(附后)

  4、你从文中了解了什么?正是这样的情绪,使得季羡林在文中这样写道:多么奇异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5、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话。

  四、总结全文,激发阅读兴趣:

  1、配乐朗读全文,说说读了文章的感受。

  2、推荐读书:《季羡林散文》、《季羡林先生》等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6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过学会体会美好的事物应该与大家一起分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家中种花吗?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2.学生介绍。(事媒体随即出示学生描述的花。)

  3.师:这些美丽的花一定为你们的家带来了美的享受。有一个国家的人民,自己种的花都是给别人看的。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要学*第19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4.出示课题:19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5.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学*字词。

  1.听课文录音,做判断题。

  (1)我曾在美国留学,多次对美国人爱花之真切感到吃惊。

  (2)德国人把花都栽种在临界窗户的外面,许多窗户连接在一起,汇成花的海洋。

  ①审题。

  ②用手势判断。

  ③对有错的题进行修改。

  师:同学们听得又认真又仔细,让我们进一步了解课文。打开书,自读课文,标上小节号。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小节号。

  4.用手势交流。(课文分为4节。)

  5.师(出示生字):课文有10个生字,请小组长带领自学,要求学*生字的音、形、义。

  (1)小组自学。

  (2)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情况。

  粱:木字底,不是米字底。

  莞:莞是多音字,有三种读音,课文中的读音为w6n,莞尔一笑的意思是形容微笑。

  暇:日字旁,不是目字旁。

  威:颇的意思是很、相当。

  6.累积词语。

  (1)出示: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

  (2)师:课文中有许多四个宇的词语,请大家读一读。

  (3)任选一个或多个造句。(造出一句句子,多媒体显示一朵美丽的花。)

  三、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学*第一小节。

  (1)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看,那么多美丽的花,你们喜欢吗?

  (2)师:(出示句子:爱美大概也是人的一种天性吧。)说说你对这句句子的理解。

  (3)各抒己见。

  2.学*第2、3小节。

  (1)师:每个人都热爱、欣赏美好的事物,那么德国人是怎么做的呢?

  自由读第2、3小节,用横线划出有关的句子,想像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2)讨沦交流。

  (3)出示: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自己也看别人的花。

  (4)讨论:你对这句句子有什么体会?

  (5)小结;把美好的事物与别人一起分享,休会得到更多。

  3.齐读第13小节。

  4.多媒体播放,学*第4小节。

  (1)师:今天作者再一次来到德国,德国有了许多变化,但美丽并没有改变。

  (2)教师朗读第4小节。

  (3)佩美丽指的东西很多,请大家观看录像,找一找。(录像:德国简介)

  (4)讨论交流。

  (5)师:正是有了那些人美心更美的人民,德国才变得更美。

  (6)有感情地朗读第4小节。

  四、创设情景,课外延伸。

  1.师:美好的事物应该与别人一同分享。我从家中带来了一*琴曲CD,请大家和我一起分享优美的音乐。多么令人陶醉啊!让我们拿起书,配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师生a同朗读课文。

  3.师:你们愿意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与大家一起分享吗?精心策划个好点子,说给大家听。

  4.开展大家分享美,生活更甜美的讨论会。

  5.评出金点子。

  五、小结:希望大家在生活中,a同分享美好的事物,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菁华5篇)(扩展6)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后感 (菁华6篇)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后感1

  今天,我们学*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德国人非常爱花,把自己的花种在窗户外面,而且,每一家都是这样的,在屋子里,别人欣赏自己的花;走在街上,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些美丽的花让家家户户的窗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让许多窗子连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既美化了环境,也给人们带来了美好的心情。

  学*了这篇课文以后,让我体会到德国人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良好品质。他们的这种生活*惯,与我们有着明显的不同。

  在我们这里,人们把各种花草种在自己的家里,放在房间里,把自己的家、房间打扮的异常美丽,只供自己欣赏,美化自己家里的环境,却很少有人把自己的花种在外面,院外阳台和窗户外面,来美化大家共同的环境,和别人一同欣赏。正因如此,我们走在路上的时候,没有一丝绿意,使我们的城市显得光秃秃地一片。更不文明的是,也有少数人看着外面的花好看,就悄悄地把花儿带回自己家里。我们*可是无人不晓的“礼仪之邦”啊!我们周边的国家比我们做的都好,我们应该学*德国人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优秀品质来共同美化我们的环境。我们为别人付出,别人也为我们付出,这样,才能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和谐社会。

  每个人心中都要有他人,有社会责任感。像小悦悦事件,人们都是那么无情,路过的18个过路人都没有伸出援助之手,还被两辆汽车压过,更让人气愤的是,一个司机还说小悦悦的生命不如他的感情重要。社会怎么这么无情,人间怎么这么冷漠?不!不会的!只要我们心中有他人,世界就会更美丽。我们也要具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品质。

  在学校里,我们也应该具有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品质,应该从自身做起,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美化教室里的环境,美化校园里的环境,等等,让“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这种品质成为我们每个人的*惯,让城市更加和谐美丽。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后感2

  今天,我读了季羡林爷爷写的一篇文章《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深刻地体会到了德国人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品质。

  文章使我了解了德国人那种奇特的养花方式,把花都养在临街窗户的外面,在屋里却只能看到花的脊梁。当你走在街上时,会看到别人的花,别人也会看到你的花。

  读完这篇文章后,德国人爱花的形象使我印象深刻,但他们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品质更使我敬佩。“我为人人”是说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对社会尽到自己的义务。如果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就必然会换来“人人为我”的结果。虽然“人人为我”放在前面,但实际上“我为人人”是前提,只有“我为人人”尽到责任和义务,才会实现“人人为我”的美好愿望。

  德国人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我们生活中也有许多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小事:班级同学轮流值日,我为大家提供一个舒适、干净的环境,其他同学也为我服务;我们建立图书角,把书捐进去,别人看了我们的书,我们也看了别人的书。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从自我做起,从点滴的小事做起,当我们为他人付出的时候,其他人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大方便。

  当然,也有很多人做不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就在这几年,路上有老人摔跤,没有人敢扶,只是袖手旁观当作什么也没看见,若无其事地走了过去。他们这些人不但没有做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还变得更加冷漠无情。但在这个与时俱进的时代,这个社会,需要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

  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伸出援助之手,真正做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崇高的境界!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后感3

  今天上完了第25课《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一课以后,我感慨万千,我又重新认识了德国人,从前,我总是认为,德国人是残忍的,无情的,而今天学完了这一课以后,我又看到了他们无私奉献的那一面。在德国每一家,每一户都把自家的花都栽种在临街的窗子外边,让美丽的花都朝外开放,窗子多了,也就自然而然地汇成了一个又一个的花的.海洋,让从街上经过的人都赏心悦目的,感觉到十分的舒服,也让到那儿游玩的*人感到惊奇不以,当季老先生去问他的女房东的时候女房东只是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这件在*人眼里令人惊奇,而在德国又极其*常的事,把花中在外边而自己只能看的只是花的枝干和叶子,那是一种多么高尚的品质啊!只有“我为人人”才能收获“人人为我”。每一天,每个人,都在为别人而付出着,也在收获着别人带给你的两倍还多的东西。走在德国的街头,欣赏着家家户户种的鲜花,正是一种享受啊!而在享受的同时也在反思着……反思着,行动着。

  其实在*,就在我们身边也发生过许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情。记得有一段时间,我们家楼洞里卫生太不好了,有泡泡糖,又方便面袋,香蕉皮,还有小猫或小狗拉的屎,可脏了。我们楼洞里的人给物业打电话,可是物业每次都说不管,结果楼洞越来越脏。

  我妈妈实在不想生活在这么肮脏的地方,于是她主动去打扫楼梯,扫完再拖,把走廊收拾的干干净净。走过的叔叔阿姨都夸妈妈有这么好的品质,都对妈妈说:“谢谢你大姐。”从此妈妈每周都会打扫一次,在妈妈的带动下,有不少的叔叔阿姨也加入到这个行列。从此我们这个漏洞总是干干净净的。

  读了《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我懂得了一个道理,无论生活在社区里,还是班级里,只要人人为他(她)人着想,我们就会生活在美丽和谐的大家庭中。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后感4

  今天老师给我们讲了一篇来自于季羡林的文章《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我受益匪浅。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呢?第一段讲的是德国人在爱花的民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第二段讲的是作者在很多年以前看到的景象和女房东的对话;第三段讲的是作者的感想,文章中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让作者发出了感叹;最后一段讲的是许多年以后,作者又看到了德国的大街上开满了鲜花,德国人的这种品质依旧保持着。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品质,其实就是无私奉献的精神。在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是助于乐人的,但仍有一小部分的人是自私自利的。

  有一次,我和妈妈乘坐公交车。突然,看到一位老奶奶站着。我心想:怎么没有人给老奶奶让座位呢?我转身向奶奶走过去,莞尔一笑,说:“老奶奶,您坐我的座位吧!我站着。”老奶奶却笑着向我道谢。我对老奶奶说:“不客气,这是我应该做的。”虽然事情过去了很久,但是我的心里仍然有一个想法:我希望我老了,别人也可以为我着想,这件事情虽然很小,但却让我一直记得为他人着想。

  在生活中,我也曾劝过同学要捡起自己随手丢的垃圾,在我的心里那不是垃圾,那是我们为班级着想的体现。那一次,我看到同学在扔垃圾,但是没有扔进垃圾桶里,他也没有把垃圾捡起来,转而直接就走了。我心想:如果人人都这样,教室里的环境该怎么办呢?我走向同学,笑着说:“你这样做就错了,如果人人都这样,你说我们班的环境该有多糟糕呢?如果咱们大家都扔垃圾,那班里不就成了垃圾场吗?”同学犹豫了一下,说:“谢谢你提醒我。”说完他便捡起垃圾,扔进了垃圾桶里。我笑了笑,他也笑了笑,我俩的笑容我一直都记在心里。

  我觉得*人应该行动起来,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八个字约束自己,共同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后感5

  今天,我读了季羡林爷爷写的一篇文章《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深刻地体会到了德国人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品质。

  文章使我了解了德国人那种奇特的养花方式,把花都养在临街窗户的外面,在屋里却只能看到花的脊梁。当你走在街上时,会看到别人的花,别人也会看到你的花。

  读完这篇文章后,德国人爱花的形象使我印象深刻,但他们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品质更使我敬佩。“我为人人”是说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对社会尽到自己的义务。如果大家都这么想,这么做,就必然会换来“人人为我”的结果。虽然“人人为我”放在前面,但实际上“我为人人”是前提,只有“我为人人”尽到责任和义务,才会实现“人人为我”的美好愿望。

  德国人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我们生活中也有许多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小事:班级同学轮流值日,我为大家提供一个舒适、干净的环境,其他同学也为我服务;我们建立图书角,把书捐进去,别人看了我们的书,我们也看了别人的书......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从自我做起,从点滴的小事做起,当我们为他人付出的时候,其他人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大方便。

  当然,也有很多人做不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就在这几年,路上有老人摔跤,没有人敢扶,只是袖手旁观当作什么也没看见,若无其事地走了过去。他们这些人不但没有做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还变得更加冷漠无情。但在这个与时俱进的时代,这个社会,需要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

  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伸出援助之手,真正做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崇高的境界!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读后感6

  一天,我碰巧看到《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个话题让我好奇:让别人看看?你在外面种花了吗?所以,我继续学*。

  这篇文章是用第一人称写的,主要是因为当“我”在德国学*的时候,我发现德国人喜欢花,花种在外面,花都向外开放。在房子里,一个人自己的花展示给别人看,在房子外面,一个人再看别人的花,这反映了德国人的“每个人为了我,我为了每个人”的精神。

  更吸引我的是德国花的位置。你知道,我们的花是为了你自己的享受而种在室内的。但是德国人把花种在外面让别人看,这让我很困惑。经过思考,我明白了——。这是否正好反映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呢?

  我想如果每个人都帮助别人,那就是“我支持每个人”;如果每个人都这样做,那就是“每个人都是我的”。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例子。例如,当学生们轮流打扫教室并给别人带来一个干净的环境时,其他人也在帮助你。在班级的书角,如果每个人都带一本书,那么每个人都可以看几十本书……但是不可能有“每个人都是为了我,我是为了每个人”。现在,*,一个尊重老人、热爱年轻人的古老国家,也会有自私和冷漠的人。每个人都必须知道这一点:一辆水果车在一个村庄附*翻倒了。当村民们知道这件事时,他们带着他们的家人冲去摘水果。他们采摘的水果是他们自己的。很难相信这发生在我们国家,但它确实发生在我们国家。

  德国人的精神“每个人为了我,我为了每个人”创造了一个童话般的德国。如果我们都能做到“每个人为了我,我为了每个人”,我们的世界将会更好。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 (菁华5篇)(扩展7)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菁选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1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当我看到这个题目时,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当得知是季羡林先生的文章时就更加爱不释手,反反复复读过许多遍,越来越感觉到季老就在眼前,伟人的形象随之高大;越来越感觉到季老的文品如其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人生的一种崇高境界,“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不仅仅仅是季羡林先生在介绍德国的民俗风情,更重要的是在赞扬一种精神!精美隽永的短文不难理解,重要的是让学生对国学大师油然而生敬仰、崇拜之情。所以,“走进季羡林”成为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走进季羡林”,让学生回忆起季老在《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中亲切的话语,孩子们对季老提出的.“中西贯通,文理贯通,古今贯通”记忆犹新;“走进季羡林”,让学生在季老的散文《怀念母亲》《月是故乡明》中,体会到了魂秦梦绕的思乡情和赤子深情;“走进季羡林”,让学生被字里行间弥漫的真情挚意所打动,“树愈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种植……这天,孩子们也许还不太懂,但是这位鸿儒长者肯定会在他们的心灵立起一道丰碑!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行云流水般的散文,自然天成,其背后蕴藏着作者的一片匠心——这不仅仅仅是说给给孩子们听的!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崇高的人生境界是多么令人向往!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2

  在教授本课时,我采用了钱梦龙先生的导读教学法。回想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有如下特点:整堂课的教学思路比较清晰,教学方法富于启发性。注重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锻炼了学生的各种能力。通过不同方式的阅读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突出了教学的重难点。

  首先,我从课题入手,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与“别人的”这一组反义词,激起学生的学*欲望,并对本文产生了好奇心。当利用课件学*完字词,汇报了资料后,我又以检测的方式让学生说说本课的`主要内容。汇报时我发现学生或过于罗嗦,或抓不住重点。我引导学生抓重点段落的主要内容,然后把它们连起来。这样,我们把第2段的“德国人养花给别人看”与第3段的体现了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境界连在了一起便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我给同学们介绍说,这样的方法就是抓主要段落概括法。

  这篇文章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语言精练,通俗易懂又意味深长,读起来让人既开阔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3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本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的短文。文中作者先点明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的德国人非常爱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四五十年以后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惯的赞美之情。这是一篇语言看似通俗易懂,实际上却包含深刻内涵的文章。它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文章,不是纯粹的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让我们读后既开阔眼界,又回味无穷,同时受到思想启迪。

  在教学时,我根据学生的学*情况和*时的学**惯进行了教学设计,整体而言,课堂教学的设计和生成都是可圈可点的,教学设计合理,思路清晰,主线明晰,能够把握教学的重难点并为此展开教学。在教学中极大的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品读重点词句,并结合一些优美的图片让学生欣赏,图文结合理解文本,并能达到一定的效果。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语言干练、对学生的态度和蔼、亲切。

  本次教学中存在一些不足,现总结如下:

  教态不够自然,稍显羞涩和拘谨,精神气不足,对课堂生成未能及时抓住,丢失了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主题升华的好时机。

  需要我不断的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磨砺和成长。深感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毕竟老师面对的不是自己一人,而是无数的学生。只有老师更进步,学生才会更成长。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4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为我们叙述了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时的所见所闻,文字简练优美。通过描写德国人种花的与众不同,突出他们每个人都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也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将自己的花种在临街的窗户外面让别人看。全文充满了作者的真情实感。

  研读了几遍课文后,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能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姹紫嫣红、花团锦簇、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德国奇丽的景色以及奇特的民族风情;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在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在设计教学时,抓住“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一单元主题,让学生形象地认识德国街道上花团锦簇的景色,再从“脊梁”一词抽象地感受德国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品质。

  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学中我的闪光点有以下几点:

  1.整体感悟,抓住单元主题直奔重点,层层突破。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质疑,然后抓住单元主题,即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也就是作者四五十年后到德国故地重游发出的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一句的学*,进而突破其他内容的学*。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重点问题──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体会,感悟到生活在德国的人们每天沐浴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听着鸟语,望着一朵朵、一簇簇的鲜花,真是一种美的享受。走在这样的街道上会令人心旷神怡、心花怒放。同时让学生闭眼听朗读想象奇丽美景。我在引导学生学完这一部分后,再放手让学生自学民族奇特这一部分,还相机引导学生感悟并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第3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然后抓住第4自然段中的“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让学生感悟美丽背后更深层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梦究竟寄托着他什么样的期待。这一思路是按照由景到人再到理的顺序层层展开的,体现了由形象到抽象的认识过程,从而引导学生潜心思考,

  2、以读为本,层层推进,读中激情。

  “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特征,教学中我围绕中心问题反复研读课文,将重点段句的朗读与悟情有机融为一体,努力遵循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在品位的基础上读,在读中进行想象,通过这种“层层推进”的“阶梯式”感情朗读训练,力图使学生融入作者的情感,把学生领进浓浓的诗意境界,让学生把心境和感受读出来,做到入情入境,有滋有味。

  3、延伸梦的内容,再次感受德国人无私的境界。

  课文的结尾季羡林爷爷说:“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我抓住梦让学生畅所欲言,让他们明白这不仅是季老仿佛进入梦乡,陶醉于鲜花艳丽之中,沉浸于思乡情绪之中,更是寄托着季老想让我们中国人也拥有德国人民的这种境界,希望祖国人民也相处得这样和谐。让他们明白在美丽的鲜花背后还隐藏着这么多美丽的东西,还隐藏着作者的一种殷切希望,难怪三十五年后季老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时会感慨万千。

  在教学中我认为还有待改进的地方:

  1、在指导朗读上,自己只注重齐读,没有给好学生提供表演的*台,也没有给差学生锻炼的机会,学生朗读的水*是参差不齐的,因此有的学生在“滥竽充数”,应该多给优秀学生和潜能生搭建施展才能的舞台,以提高学生整体的朗读水*。对于朗读的指导,自己做得还不到位,体现德国奇异景色的那一部分,我虽有范读,但我在让学生齐读时,学生把我标出的重点词读得声音非常大,以示重读。但我们知道重读不只是只有大声读,只要能体现出这几个词语,体会到景色的美,轻声也可以。这与*时自己对学生的训练不到位有很大关系,以后应多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

  2、自己的语言还没有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没有行云流水般的自然与洒脱,有时甚至有些罗嗦。有些过渡的语言还不是很自然,有些牵强。对学生说的话,我的评价性语言不够准,不够活,有时干脆什么也不说,没有适时地将学生的心灵唤起,适时地激励和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我想我应该丰富自己的内涵,不断学*、读书,积累自己的语言。还要倾听学生的回答,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用宽广的胸怀和博爱去引导学生的思想。

  总的来说,这节课虽然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遗憾,但我觉得自己今天的表现还是不错的,比较亲切、和蔼。学生积极性也较高,发言也还不错。自己的教学设计比较适合自己和学生,条理清晰,能抓住文章中“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展开分析,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学生也在感受语言、品读语言、感悟内涵,在朗读中感知文章,感受作者的心理和心情,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美丽和写作特点,在朗读中积累语言,在朗读中与文本和作者产生了共鸣!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惯的赞美之情。

  我把本节课的教学主题定位在感悟一个“美”字上,抓住文句“我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我说‘美丽’指的东西很多,其中也包含着美丽的花。”,让学生逐步品味那里的花美、人更美。然而当我再回过头来看这篇课文时,发现这一次教学线路虽然也可以达到目标、突破难点,但似乎过于强调了人文性。编者把这篇课文安排在第七单元中,其目的是让我们感受异国风情,品味他国的民俗民风,细细地读一读课文便会发现文本中就有值得我们去感受去品味又与本单元的教学主题相匹配的内容──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当我把教学主题定位在感受奇丽的景色,感悟奇特的民族时,我带领着学生去异国他乡尽情地畅游在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花海中,感受着德国这个民族特有的风情,学生由衷地发出感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创造了多么美丽的奇景啊。由此我的思考是:当我们拿到一篇语文课文时,切不可草草地束缚了自己的思想,觉得中心是什么就该是什么,应该把此文放在一个单元中,细细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想,又要照顾到编者的设计意思,再加上自己的独特体验,如此才能够把课上得深刻、丰厚。

  细节操作讲究度:

  在感受“景色奇丽”这一板块中,我的第一次设计是这样的:

  1、让学生读课文,找出描写花美的语句,然后读一读。

  2、抓住重点词让学生谈感受。

  3、出示图片写感悟。操作比较简单,方法比较陈旧。

  针对这些不足,我在第二次设计中有了改进: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描写景色奇丽的'语句,并把它读好。

  2、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这段话,把它读正确,读流利,然后说说你从哪里感受到了景色奇丽。

  3、你能抓住重点词谈谈感受吗?

  4、把我们想象到的通过我们的朗读表现出来吧。

  5、随机出示图片,师配乐朗读。

  6、请把这奇丽的景色加上你的感受,通过你的笔流淌下来吧!

  出示练*:

  此时此刻,我仿佛……

  (提示:你可以抓住花的形状、颜色、芳香等。)

  如此细化了的环节,不仅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那奇丽的景色,更是有指导性地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我的思考:

  特级教师沈大安说过:有效教学的要求之一就是让学生亲历过程。何为“亲历”呢?让是学生亲自去读一读,亲自去品一品,亲自去感受一下,亲自去体验一番,才能激发他们内心的情感。教师要想方设法拉*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只有在学生的内心里铺垫起足够的情感,才能厚积而薄发。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6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是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的短篇散文,文章介绍了作者早年在德国留学时候的亲身经历,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抒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感慨!所以我把教学目标定在:

  1、了解生字词,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2、了解德国风景和风俗的特点,结合上下文与实际生活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所以,我在教授第二课时之前,在第一课时把第一个教学任务完成,达到让学生充分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完全掌握重点的生字词。

  第二课时主要抓住作者对德国的感慨: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分别从奇丽的景色和奇特的民族两方面为结构线索展开授课,首先让学生找出能表现德国奇丽的景色的句子和在文章中的具体体现,通过文章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通过图片和音乐的`渲染,让学生如入画境,激发学生以赞赏和欣赏的语气将有关描写深情朗读。这样让学生品味语句、走进画面、感悟画面、读出情感。接下来我重点让学生找出能体现德国是一个奇特民族的语句,引导学生找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感慨,并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实际生活的具体体现做以具体的感悟。最后,为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文章作者对德国的精神品质的赞扬,我在扩展延伸板块让学生观看了德国和日本对二战后反思的态度,指出德国更有勇于承担历史责任的态度,并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

  整堂课总体来说是按照自己预设开展的,能够做到目标突出,突破文章的重难点。在学生的理解句子和感悟情感方面的方法引导上也有利于学生今后对课文的理解和阅读的答题。特别在深化主题和学生情感的激发方面,扩展延伸的内容能让学生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注意展示自己最美丽的“花”,注意培养自己的良好的品质。

  但在授课过程中我还有很多不足:

  首当其冲的一点就是课堂师生互动方面,一个是学生还不能形成良好的听课和答题*惯,另外一个是自己在提问的方式方面还不能做到准确而精炼,这在以后相当长一个时期需要不断地提升。其次就是自己的普通话有时还会出现个别差误,这点可能会给学生带来不好的引导,所以这点我会努力注意和注意训练自己的普通话。还有自己在板书和多媒体运用方面还不能很好的和自己的授课节奏保持相对稳定和齐速,所以以至于多媒体辅助课件的效果不是那样的点睛之笔。总而言之,这堂课自己相比较上学期的课,有了一点进步,但不足的地方仍然有很多,所以我会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7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的风俗*惯的赞美之情。

  这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语言;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使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教学之前,我在学生自学字词,充分自读达到正确、流利朗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教学时,紧扣作者四五十年后到德国故地重游发出的赞叹来组织教学,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奇丽的景色?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的?为什么说是“奇特的民族”?并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图文结合想象奇丽美景,并相机引导学生感情理解了第三自然段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抓住“美丽并没有改变”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并进行语句的填空,训练学生表达。最后,我通过播放一组德国风光的短片,让学生对德国有个进一步的认识,学生又从感性这一方面对德国有了认识。

  课堂教学是一种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自己还有许多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教学中还没有找到行云流水般的自然,过渡的语言也欠熟练,未能很好的将学生的心灵唤起,一同感受那情那景,并引起情感的共鸣,没有充分唤醒学生的求知欲。

  二、课堂上还未能很好地展示出那种随意、大气、果断、挥洒自如的教学风采。

  三、应当采取多种多样的引导方法,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流利的表达出来。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和缺点。当然,这堂课也存在不足之处,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我还是缺乏经验,在引导学生想象“景色奇丽”一部分内容时,我有点浪费时间了,处理得太繁琐,学生已经理解这段话的内容,我还是让学生反复去读去想,读得太多了,反而有点“过犹不及”。在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上、教育机智上也有待提高,只有认识到自己的缺点,才能不断地提高。我今后会继续努力的。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8

  在这次备课的过程中,我就深有体会。匆匆忙忙把教案定稿后,我在二班进行了一次试教,请同年级及有经验的老师来看课并指导。她们给我提了众多的宝贵意见,我采纳了。自己觉得从中受到了很多启发。在此,我要谢谢她们对我的帮助。

  语文课唯独不能少的就是语文味,最能体现出语文味的教学方式就属朗读了,因为朗读是学生学*语文的重要手段,在教学时,我运用自由读、指名读、齐声读、配乐读、示范读等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读得绘声绘色,整个课堂上回荡起琅琅的读书声。那么教师的范读能更好地让学生走进文本、走*作者,从而产生认知和情感的共鸣。在让孩子们闭着眼睛倾听教师范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之后,让孩子们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一阵清香飘过,你仿佛闻到了什么?一阵微风拂过,你仿佛听到了什么?通过有层次地几次想象,学生的思维也迅速地得到拓展,学生有了独特感受,自然能读出心中所感。图片的欣赏让学生水到渠成的吧课文内容背诵下来。

  朗读指导设计的有层次,但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情感的调动还是有所欠缺,效果不明显。在学生感受到德国这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的高尚境界之后,我,引导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我们的学*、生活之中有没有发生过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事情呢?学生从身边助人为乐的小事谈到512汶川大地震、西南干旱、玉树大地震等国家、社会、民族的大事。可见课堂的适当迁移,还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在理解重点句子时,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有些泛泛之谈,没有说出深层次的内容,没有让学生深刻地去认识,去理解。以后我要讲究方法,深入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这一堂课讲下来,非常有收获,发现了自己的不足,还需要我不断的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磨砺和成长。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9

  今天第二节课,我上了《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这一课,感受颇多,有以下几点反思:

  一、营造浓厚的朗读氛围,将学生带入情境。为了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朗读的欲望,我准备了几幅德国美丽风景的图片与学生一同欣赏,当德国街头美丽的花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孩子们一个个都发出了赞叹声:“哇!真美啊!”等孩子们进入情境之后,再让他们仔细揣摩文字的魅力,并带着这种赞美的感情去朗读,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到德国的花的`美,体会德国人那种“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境界,不仅感受到花的美,还感受到心灵的美、内在的美。

  二、开启学生的智慧,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孩子们争先恐后的举手,精彩的发言一个接着一个。读完写花的句子后,石寨说:“我不但从中感受到了花很多、很美,还感受到了德国人爱花之真切。”孩子的灵气、无限的潜力让我简直难以想象,不禁让我叹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能力真强啊!我问学生:在生活中你们有没有感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时,学生的手如雨后春笋般的都竖起来了。洛传凯说:“我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橘子,如果我分一半苹果给你,你分一半橘子给我,那么我们就都拥有苹果和橘子两种水果,都能品尝到两种味道!自己的快乐是与别人一起分享的。”孩子们不仅积累了丰富的课外知识,还能够做到学以致用。还有一个孩子谈到了去年冰灾时,有三位烈士为了大家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大家没有忘记他,没有忘记他的家人,让他们的孩子到砂子塘天华分校读书,而且给与他们更多的关爱。孩子们能联系生活实际,说得多好啊!我承认,当时连我自己也没有想那么多,可孩子们却想得那么深远。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10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积累】: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方法与能力】: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下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情感与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优美语言;从课文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思想的教育。

  【拓展与延伸】:背诵课文,摘抄文中描写花美的句子。

  【重、难点突破】: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启示和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在,我们很多的人家家里都养着或多或少的花草,供自己观赏。可“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相机板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二、学*课文

  1.初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说题目的含义。

  提示:抓住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作者在德国看到的奇丽景象,一方面是文章的中心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附相关例句:

  “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这句话承接上一句,进一步点明了德国人养花的与众不同之处。因为花朵都朝外开,那么在屋里看到的“花的脊梁”就是花朵的背面(包括枝干和叶子)。显然,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处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颇”是“很、非常”的意思。“耐人寻味”指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我为人人”是说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尽到自己的义务。“我为人人”是“人人为我”的.前提。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

  2.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与大家一起交流。

  提示:

  (1)“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作者是说德国沿街的奇丽风景没有改变,德国人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德没有改变,这种境界是更美丽的。

  (2)“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作者时隔四五十年又来到德国,见到那家家户户窗口上的鲜花,不由得触景生情,仿佛进入了梦乡,回到了四五十年前的留学生活时代,他陶醉在鲜花艳丽之中,沉浸于思乡情绪之中。

  3.学*了这一课,你从中爱到了怎样的启示与教育?

  学生自由交流。

  三、作业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朝外:我为人人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奇丽的景色,

  奇特的民族

  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是一篇叙事散文,要让学生积累写景的好词好句,发挥想象,仿佛置身于德国街道的花海里。使学生领略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高尚品德。本课的设计我在拓展和深化方面做得不够到位。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11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季羡林先生在文章的开头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都;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的亲身感受—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了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见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故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的赞美之情。

  这篇短文不同于一般的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单纯描写景物,作者在讲述德国风景名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因而,其间的一些语句语言凝练,含义深刻,,学生不易理解,教学中我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因此,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电化教育创设情趣。一张张有关德国风光与文化的图片,一段教师声情并茂的`旁自,把学生引到德国奇丽的美景之中,孩子们在这种美景的熏陶下,深入探究的欲望就更加强烈。这样一来,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大提高,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朗读贯穿始末。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进入课文的桥梁。桥的一头是课文,另一头是学生。读着读着,沿坡讨源,据问入情,神游其中,增进理解。可以说,朗读犹如学生领会课文主旨的指挥棒。在本课教学中,我利用(初读),逐节理清文章脉络;运用细读,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感情;采用精读,品味手法;启用熟读,把语句中描述的情景和语言文字融为一体,牢固地保留在头脑中,积淀语感。我在教学描写德国奇丽的景色的句子时,设计了自读感悟,听读想象,观景激情,感情朗读四部曲,层层推进。先引导学生想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美丽情景,并且利用图片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意思,利用图文结合想象奇丽美景,体会花之美。通过回环读引导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中理解“应接不暇”的意思,从而体会德国街头花之多,花之美。

  上述片段的教学我始终围绕中心句之一“多么奇丽的景色!”反复研读课文,将重点语句的朗读与悟情有机的结合起来,努力遵循在理解的基础上读文,在品味的基础上读文,在读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图使学生融入到作者的情感之中,把学生领进浓浓的意境之中,希望学生把自己的心境和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入情入境,使学生学得有滋有味。

  3、选择课外阅读。

  文章所涉及的背景文化相当丰富。在课前预*设计上我并没有让

  学生的情感有所侧重,而是鼓励学生查阅有关德国风情民俗以及作者季羡林先生的资料,目的是使学生对德国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对本文的作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课堂上,学生收集的丰富的课外资料超出了我的想象。课外资料阅读在教学中的作用相当大,精神营养丰富,道德质地醉厚,感情成分饱满,适合时代需求,使孩子们真正感受真、善、美,陶冶学生情操,增强进步意识,提高学生素质。

  4、适时拓展。

  根据文本文的语言特点,我在教学中还设计了许多拓展练*。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文中蕴含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如何于无痕之中解决这一难题,是我在课堂中力求突破的。在这个问题的教学上我先引导学生通读全文,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这个问题,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再加上课件教学的配合,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思。接着我在此基础上及时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生活实际体验,,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谈谈类似的实例,从而加深对句子的理解,使“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扎根在每个学生心里,并为之去努力,这样,学生在迁移墨化中受到了思想教育。又如上文中讲到的引导学生想象“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情景;想象假如自己漫步在如花海的街道上,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还在教学最后一段时再一次引导学生想象:四五十年后,季老先生再次漫步在德国的街头,依然感受到哪些震撼他心灵的美景等等。并在这时,进一步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时光流逝,如果再过一百年,这种美丽会变吗?”这些拓展练*引导学生去想、去回味、去升华,激发学生个性化的发言,从而点出季羡林先生对德国人这一美好品质的赞美,并希望中国人学*这一做法。也为理解“耐人寻味”和 “花的梦、思乡的梦”作好铺垫,使学生理解起来自然水到渠成。

  回顾整堂课,还是有一些让自己不甚满意之处:朗读教学的有机指导一直是我教学的弱项。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做了尝试,但学生并未进入最佳朗读状态,这使我再次深刻的认识到学生的朗读水*有待提高,我很希望在体会感受景色奇丽这个环节上指导学生朗读,给全课教学掀起第一波高潮。可惜事与愿违,虽然通过直观的图片去冲击学生视觉,学生也能体会到德国街头美丽的景致,也可以想象漫步德国街头时那种美好的心境,但是在读的过程中并不能把各自的感觉通过读表达出来,并没读到位,这是我在本课教学中的一桩憾事。

  这样一次充满馨香四溢的异国风情之旅,让我真切感受到老师的高度将决定课堂的深度和广度是何故。如何使自己的教学水*不断提高,将会是我不懈为之追求的目标。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12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组第一篇课文。本组教材是以“异国风情”为主题,目的是为学生打开一扇异国文化的窗口,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学*本组课文一是要让学生抓住文章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增长见识;二是要让学生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特点的,学*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三是要注意积累文章中的优美语言;四是课外运用各种途径尽可能多地搜集资料,丰富对异域风情的感受。它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惯赞美之情。

  首先,较为合理利用课件及多媒体资源,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德国的风光与文化,加深感悟。我在教学中灵活采用“欣赏画面入境,品读想象中生情,深读积累中拓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引导学生想象时,要注意抓住一些关键词、句,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句的揣摸来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各种方式读课文,做到读中有体验,读中有所悟,使学生在课堂上大有收获。在具体操作中,尽力引导学生去想象场面情景,把心放到课文中去。

  其次,《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第三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落,文辞优美,在教学中我设置情境,让学生“走出房屋,来到街道欣赏美丽的花朵。”先请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大家边听边展开想象,然后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然后教师配音乐朗读,随后学生交流——充分运用多种手段,丰富课堂呈现的方式,依托资源,通过声音、图象、视频等创设多媒体的情境,思维拓展,让学生能多方位的沉浸在阅读气氛中再现美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充分表达出作者对这奇丽风景的欣赏和赞美,进而达到熟读能诵。

  在课堂教学中我还有很多不足:对课文第二段的重大教学失策导致学生理解不够深刻;教师对课堂驾驭能力不强,对课堂生成未能及时抓住对重点句的挖掘肤浅,丢失了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主题升华的好时机;对学生整体的关注还不够,给他们的空间还太少......为了课堂的完整性,没有给他们更多的自主学*空间;为了课堂的完整性,也没有给更多的孩子发言的机会来表达自己的感悟理解......

  相对而言,讲完课后我的心情既轻松又沉重。这下可以长长的舒一口气了,因为终于将公开课讲完了,等待真是漫长。同时,我也更深一步的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和劣势,还需要我不断的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磨砺和成长。深感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毕竟老师面对的不是自己一人,而是无数的学生。只有老师更进步,学生才会更成长。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老师的高度决定了课堂的深度、广度,才能提高自己的教学水*。正因为这些遗憾,才让我们每一位教师总是在不断的探索中追求完美,走向成熟。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13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书第十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本组单元以异国风情为主题,力求通过文本为学生打开一扇异国文化的窗口,引领学生去自主领略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

  本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北大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短文,语言精美隽永,意境淡雅悠远。文章先点明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两次到德国的所见所想,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作者像拉家常似娓娓讲述着德国的风景民俗,又像在品一杯清茶似回味着一个通俗易懂、意味深长的哲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学完课文后,我和学生一起阅读了另一篇体现德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小品文——《剪掉一半的窗帘》。文章描述了作者见到德国家家户户的窗帘都只有一半,询问德国朋友,朋友告诉他,这样做是为了让别人看到窗台上的花,花既是给自己看的,也是给别人看的。作者在结尾发出感慨,为什么德国会成为童话般的美丽王国,因为每一个都为别人着想,每一个人都有高度的环保意识。

  我们学校教学楼每一层的阳台上都栽种着迎春花,每个星期,孩子们都会为我们班阳台上的迎春花拔草,我告诉他们我们在自己的教室里也只能看到花的脊梁,但是,当我们走出教室,走到操场的时候,就看到了在灿烂阳光下绽放着的迎春花,每个班的同学都在精心地照料这可爱的花,所以这花才愈开愈艳。迎春花不仅美化了我们的教学楼,美化了我们的校园,还让我们每个人都感受到了早春的'讯息。这就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孩子们还谈到了我们的读书角,谈到了每天的轮流值日……

  作为师者,我觉得我们在教学生*得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善于挖掘文本蕴藏的深刻的人文内涵。我希望我们的孩子,能真正懂得要想拥有和谐、美好的生活,每一个人都必须有一颗“我为人人”的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人人为我”的境界。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14

  备课时的思考比较浅显:想紧扣一个关键句进行生发探究,*得言语,熏陶思想。对于关键句的选择举棋不定,“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等句子都觉得很重要,但真正操作起来,似乎又不能得心应手。估计学情,初读课文后学生对口号似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最有印象,这也是本文所要传达的一种美好境界,于是决定就这个句子组织探究学*。课后,同年级组老师笑说:今天的课你的底气最不足。一语道中心坎!课前心存众多疑问,课堂又怎能大气自如!

  根据张老师的建议,本课可作如下设计:文章在娓娓叙述中向我们呈现了三个清晰的画面: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再次来到德国,依然见到了美丽的景象。初读课文,引导学生过电影般理清三个片段,整体感知课文。然后进行第3自然段的重点学*,反复朗读,凸显画面,感受奇丽景象,体会愉悦心情,从而带动2、4 自然段,上挂下联,品读“莞尔一笑”和“美丽”的内涵,在滚动式教学过程中领略题目所要表达的意思,即“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境界。最后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感受其独特的表达视角。

  以上设计启示:高年级语文教学要重视谋篇布局,不能只抓细节零碎而忽视文本整体。对照我的课堂,在这点上,我又栽了。

  通过画面呈现便可感知全文,是了解散文主要内容的有效手段之一。我置整体感知于一边,旁敲边打零散句段,使得学*失却整体性。

  体会“莞尔一笑”一词所包含的意味中,我本想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女房东与花儿的对话,感受人们为别人着想的心境,可学生的表达特显幼稚、单一。难怪,这种意味只有在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大街上那奇丽的景象,真切感受到这一片美丽是因为家家户户养花都是给别人看的所带来的之后,才能明白其中所蕴含的那份淡定自若、理所当然和一颗为别人着想的心……

  在感受大街上奇丽的景象一段的教学中,我紧抓“花团锦簇”“姹紫嫣红”不放,非在这两个一读就懂的词语上大做文章,使得学生绞尽脑汁也只能感受到花的多和美,仅此干瘪两字而已。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15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向学生展示了德国奇特的风情。在教学中我首先抓住“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个赞叹句,提出贯穿全文的大问题,引导学生去研读课文,通过朗读、想象去欣赏感受奇丽的景色,去理解体会德国这个民族的奇特风情,进而再理解“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种耐人寻味的境界,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有所收获。通过反思,我觉得这节课有以下的特点:

  一、精心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

  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我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

  (1)抓关键词句,通过理解、朗读、资料补充和欣赏图片,感受德国的奇丽的景色和奇特的风情。

  (2)通过音乐渲染,想象画面,小练笔,感受德国民族的“风情”。

  (3)通过小组交流、感情朗读,抓重点词句的方式,领略德国的奇丽景色和感受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二、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凸显教学的实效性。

  1、对关键词语的理解,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首先对“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理解,采用联系上下文理解,借助画面渲染的方法。这种由“形”到“意”再到“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对语言文字的感知、领悟和积累,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其次,对“山**上、应接不暇”的理解,补充成语来历,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对比理解,感受德国街道上景色的奇丽。

  2、通过反复诵读,合作交流,在体会“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和“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的意境中,理解“我为人人”和“人人为我”的境界。

  然而,在这堂课中还存在着一些遗憾:

  1、“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是文章的主题,学生能够明白他的意思,但不能够很好的联系实际,举一反三。

  2、“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在理解这个句子时,其中的“变化”和“美丽”,学生理解时过于表面化,表述不够准确。

  上完这节课,虽然很累,但是收获很大,当然也有遗憾。有人说,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想,正因为这些遗憾,才让我在不断的反思、探索、总结中追求完美,走向成熟。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