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至塞上》教案 (菁华6篇)

首页 / 教案 / | 教案

《使至塞上》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积累重要字词。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过程与方法

  1、以读促悟,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2、抓画面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

  朗读---鉴赏---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由书法作品《使至塞上》导入。教师配乐朗读。

  二、作者介绍:

  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著《王右丞集》。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朝著名诗人。王维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大屏展示)

  三、反复诵读,以读促悟

  (一)解一解

  了解背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可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

  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灯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本诗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迁。

  (二)读一读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试读;

  3、学生个读;

  5、学生齐读。

  (三)释义

  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属国:典属国简称。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这里“属国”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

  征蓬:飘飞的蓬草。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

  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长河:黄河。

  萧关:在今宁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首将。

  燕然:山名,今蒙古三音诺颜汗中部的杭爱山,代指边防前线。

  (四)品一品:

  把握内容,理解诗意,体会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小组探讨:

  1、本诗中哪些词语暗示了作者奉命出使?

  2、“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孤寂、愤懑)

  3、诗人在颈联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大漠景色?(苍茫辽阔、浩瀚无边)

  4、整首诗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五)悟一悟:

  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1、诗中有画

  2、炼字精妙

  3、诗的留白

  (大屏展示)

  “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

  “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

  “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圆”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暧,微带苍茫。

  明确: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中黄昏落日图,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美在何处

  (大屏展示)

  构图美*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扩大。

  线条美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

  明确:这句话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五,教师总结

  (大屏展示)

  《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传达了诗人幽微难言的内心感情。

  六、作业布置

  在周记本上把本诗改编成第一人称叙述的故事并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按照自己的理解画在周基本上。

《使至塞上》教案2

  【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反复吟咏,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把握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了解诗歌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学*重点】

  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涵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学*难点】

  领略*古代诗歌的凝练美、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学*方法】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互助、启发点拨。

  【预*提示】

  了解诗人并背诵诗歌

  一通过预*课前自主完成

  王维,字,代诗人、画家,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他的诗现存不足400首,其中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的闲逸情趣,或静谧恬淡,或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他也有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其中写景佳句广为历代传诵,《使至塞上》就是其中极富代表性的作品。人们常用“,”来评论诗人兼画家王维的作品,这两句出自苏轼的名言非常准确地评价了王维诗歌的艺术特色。

  二预*检测(5分)

  单车欲问边,国过居延。征出汉塞,归雁入胡天。长河落日圆。关逢候骑,都护在然。

  三资料链接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将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

  四课内探究

  (1)出使人是谁?是在什么情况下出使的?出使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2)说说“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的含义,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使至塞上》原文和译文

  原文: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

  一随轻车简从,将去宣慰将士护疆守边,奉使前行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

  恰是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世界,又如那天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

  只见──灿黄无限的沙漠,挺拔着一柱,灰黑直聚的燧烟,横卧如带的黄河,正低悬着一团,落日火红的苍凉与浑圆。

  行程迢迢啊,终于到达萧关,恰逢侦察骑兵禀报──守将正在燕然前线。

  《使至塞上》教学反思

  我先让学生收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通过写作背景,让学生初步了解诗人出塞时的心情,为后面感悟作者出塞心情埋下了伏笔,紧接着我采用了学生间相互问答方式来解决诗中重难点生字词的意思,完成对诗歌大意的理解。

  赏析环节我主要是针对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针对颈联进一步进行赏析。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幅画面,感悟“大”“孤”“直”“长”和“圆”字的妙处,最后明晰这句话的美在何处。效果还好。

《使至塞上》教案3

  【教学目标】

  1、深人体会古诗词的韵律。

  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争取做到学以致用。

  3、领略古诗词的凝练美、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教学重点】

  熟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知,仔细品味。

  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单车,一辆车,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属国,这里指吐蕃的军队;征蓬,飘飞的蓬草,这里指唐朝出征的军队;长河,黄河;候骑,骑马的侦察兵;子规,杜鹃鸟,又称布谷鸟;抵,值,相当;浑,简直;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2.教师出示辅助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王维《使至塞上》,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本诗是出塞途中所作。

  (二)理解诗的意境、内容。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关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直”和“圆”构造出的画面,有一种无限开阔的空间,一种苍凉宏大的视野。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三)小结。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写景上。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使至塞上》教案4

  教学目标

  1、深人体会古诗词的韵律。

  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争取做到学以致用。

  3、领略古诗词的凝练美、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熟读、背诵这首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仔细品味。

  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单车,一辆车,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属国,这里指吐蕃的军队;征蓬,飘飞的蓬草,这里指唐朝出征的军队;长河,黄河;候骑,骑马的侦察兵;子规,杜鹃鸟,又称布谷鸟;抵,值,相当;浑,简直;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2、教师出示辅助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王维《使至塞上》,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本诗是出塞途中所作。

  (二)理解诗的意境、内容。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关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直”和“圆”构造出的画面,有一种无限开阔的空间,一种苍凉宏大的视野。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三)小结。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写景上。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课后*题

  ①《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抓住“边塞风光”即可)

  ②诗中的“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学生说出类似“孤寂”、“荒凉”、“消沉”等即可。)

  ③体味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重在体味诗句的画面感。课后练*三的内容学生可以参看,但不必照搬,不强求惟一,鼓励发散思维。)

《使至塞上》教案5

  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品味诗歌的语言;

  2、理解并结合诗人的写诗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3、体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模式:

  1+3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为了开拓疆土,唐朝*不断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发生战争,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怀着建功立业的目的来到边塞,用他们的笔记录下了边塞奇异的风光和战争的场景。他们写的这一类诗,文学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作者王维。

  活动2【讲授】自主学*

  师:了解作者;通读诗歌注意字音字形

  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

  生:介绍作者王维的生*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两人一组相互抽背注释中的字词意思,并结合注释相互翻译全诗;

  2、抽点四名同学逐联翻译诗句,对不正确的加以纠正。

  3、学生基本能概括出诗人“出使边塞”这一点,由此询问“诗人出使边塞是否自愿?”引出诗人写作背景的介绍。

  生:(我)轻车简从,将去慰问将士护疆守边,奉命出使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恰似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地界,又似那云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沙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壮丽、浑圆。行程迢迢,终于到达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问才知都护竟在(离此还很远的)燕然!了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让我们有感情的诵读诗歌

  活动3【讲授】合作探究

  1、结合写作背景找出首联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出塞时的心情?

  2、颔联中诗人借“征蓬”、“归雁”比作什么?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3、你能不能用几个词语描述一下颈联中这幅边塞风光图?此时诗人的心境与前两联一样吗?

  4、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美

  5、请同学们把颈联的美画出来

  每个小组派代表上黑板前展示刚才幻灯片中的问题

  活动4【讲授】展示提升

  作者的心境发生了变化,由排挤的抑郁到慷慨悲壮之情体现英雄本色

  “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

  “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

  “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圆”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暧,微带苍茫。

  美在何处

  (大屏展示)

  构图美*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扩大

  线条美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

《使至塞上》教案6

  教学依据:背诵和默写是首要。着重引导学生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三、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这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2、分析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诗中精彩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四、说教学设想:

  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

  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教学思路:通过反复咏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学*中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到翅膀,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1、导入新课: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使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整体感知,明确学*目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b、“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c、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

  a、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b、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c、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3、自由背诵。检查背诵

  4、、研读与赏析: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

  a、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l曰I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


《使至塞上》教案 (菁华6篇)扩展阅读


《使至塞上》教案 (菁华6篇)(扩展1)

——《使至塞上》教案 (菁华5篇)

《使至塞上》教案1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2学情分析

  学生对“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边塞没有感受,在讲解中需要结合西北风光照片讲解,使学生尽快理解边塞诗人的情怀。

  3重点难点

  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

  1、简单介绍唐诗的类型

  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

  2、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活动2【讲授】简介背景

  1.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王维是怎样的一个人?(之后提问)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2.谈谈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

  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活动3【讲授】课文赏析

  1.让一学生朗读,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由此导入讲解全诗。

  2.“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提问(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提供的答案:“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提问(2):说说这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供的答案: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4、让学生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沙漠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醒目,“直”字,使景物一下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

  5、“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问:这里“在燕然”是不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

  提供参考:这是引用典故,汉朝的窦宪在燕然山打仗胜利后在石碑上刻上自己的名字。

  6、谈谈本文的情感变化(本环节由学生自由发挥,点拨:“抑郁到慷慨”)

  活动4【活动】画诗

  通过你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用简笔画把此景画出来。

  活动5【练*】写诗

  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你画的内容写下来并与其他同学分享。

  活动6【作业】作业

  必做题:1、背诵这首诗。

  2、收集三句以上写有关大漠的诗词。

  选做题:把这首诗改写一篇散文。

  使至塞上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使至塞上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

  1、简单介绍唐诗的类型

  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

  2、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活动2【讲授】简介背景

  1.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王维是怎样的一个人?(之后提问)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2.谈谈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

  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活动3【讲授】课文赏析

  1.让一学生朗读,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由此导入讲解全诗。

  2.“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提问(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提供的答案:“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提问(2):说说这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供的答案: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4、让学生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沙漠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醒目,“直”字,使景物一下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

  5、“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问:这里“在燕然”是不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

  提供参考:这是引用典故,汉朝的窦宪在燕然山打仗胜利后在石碑上刻上自己的名字。

  6、谈谈本文的情感变化(本环节由学生自由发挥,点拨:“抑郁到慷慨”)

  活动4【活动】画诗

  通过你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用简笔画把此景画出来。

  活动5【练*】写诗

  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你画的内容写下来并与其他同学分享。

  活动6【作业】作业

  必做题:

  1、背诵这首诗。

  2、收集三句以上写有关大漠的诗词。

  选做题:把这首诗改写一篇散文。

《使至塞上》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积累重要字词。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过程与方法

  1、以读促悟,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2、抓画面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

  朗读---鉴赏---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由书法作品《使至塞上》导入。教师配乐朗读。

  二、作者介绍:

  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著《王右丞集》。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朝著名诗人。王维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大屏展示)

  三、反复诵读,以读促悟

  (一)解一解

  了解背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可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

  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灯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本诗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迁。

  (二)读一读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试读;

  3、学生个读;

  5、学生齐读。

  (三)释义

  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属国:典属国简称。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这里“属国”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

  征蓬:飘飞的蓬草。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

  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长河:黄河。

  萧关:在今宁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首将。

  燕然:山名,今蒙古三音诺颜汗中部的杭爱山,代指边防前线。

  (四)品一品:

  把握内容,理解诗意,体会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小组探讨:

  1、本诗中哪些词语暗示了作者奉命出使?

  2、“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孤寂、愤懑)

  3、诗人在颈联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大漠景色?(苍茫辽阔、浩瀚无边)

  4、整首诗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五)悟一悟:

  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1、诗中有画

  2、炼字精妙

  3、诗的留白

  (大屏展示)

  “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

  “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

  “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圆”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暧,微带苍茫。

  明确: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中黄昏落日图,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美在何处

  (大屏展示)

  构图美*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扩大。

  线条美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

  明确:这句话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五,教师总结

  (大屏展示)

  《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传达了诗人幽微难言的内心感情。

  六、作业布置

  在周记本上把本诗改编成第一人称叙述的故事并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按照自己的理解画在周基本上。

《使至塞上》教案3

  【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反复吟咏,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把握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了解诗歌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学*重点】

  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涵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学*难点】

  领略*古代诗歌的凝练美、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学*方法】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互助、启发点拨。

  【预*提示】

  了解诗人并背诵诗歌

  一通过预*课前自主完成

  王维,字,代诗人、画家,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他的诗现存不足400首,其中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一类成就最大。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的闲逸情趣,或静谧恬淡,或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他也有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其中写景佳句广为历代传诵,《使至塞上》就是其中极富代表性的作品。人们常用“,”来评论诗人兼画家王维的作品,这两句出自苏轼的名言非常准确地评价了王维诗歌的艺术特色。

  二预*检测(5分)

  单车欲问边,国过居延。征出汉塞,归雁入胡天。长河落日圆。关逢候骑,都护在然。

  三资料链接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使至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将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

  四课内探究

  (1)出使人是谁?是在什么情况下出使的?出使的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2)说说“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的含义,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使至塞上》原文和译文

  原文: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

  一随轻车简从,将去宣慰将士护疆守边,奉使前行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

  恰是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世界,又如那天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

  只见──灿黄无限的沙漠,挺拔着一柱,灰黑直聚的燧烟,横卧如带的黄河,正低悬着一团,落日火红的苍凉与浑圆。

  行程迢迢啊,终于到达萧关,恰逢侦察骑兵禀报──守将正在燕然前线。

  《使至塞上》教学反思

  我先让学生收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通过写作背景,让学生初步了解诗人出塞时的心情,为后面感悟作者出塞心情埋下了伏笔,紧接着我采用了学生间相互问答方式来解决诗中重难点生字词的意思,完成对诗歌大意的理解。

  赏析环节我主要是针对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针对颈联进一步进行赏析。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幅画面,感悟“大”“孤”“直”“长”和“圆”字的妙处,最后明晰这句话的美在何处。效果还好。

《使至塞上》教案4

  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品味诗歌的语言;

  2、理解并结合诗人的写诗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3、体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模式:

  1+3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为了开拓疆土,唐朝*不断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发生战争,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怀着建功立业的目的来到边塞,用他们的笔记录下了边塞奇异的风光和战争的场景。他们写的这一类诗,文学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作者王维。

  活动2【讲授】自主学*

  师:了解作者;通读诗歌注意字音字形

  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

  生:介绍作者王维的生*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两人一组相互抽背注释中的字词意思,并结合注释相互翻译全诗;

  2、抽点四名同学逐联翻译诗句,对不正确的加以纠正。

  3、学生基本能概括出诗人“出使边塞”这一点,由此询问“诗人出使边塞是否自愿?”引出诗人写作背景的介绍。

  生:(我)轻车简从,将去慰问将士护疆守边,奉命出使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恰似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地界,又似那云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沙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壮丽、浑圆。行程迢迢,终于到达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问才知都护竟在(离此还很远的)燕然!了解了诗歌的写作背景,让我们有感情的诵读诗歌

  活动3【讲授】合作探究

  1、结合写作背景找出首联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出塞时的心情?

  2、颔联中诗人借“征蓬”、“归雁”比作什么?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3、你能不能用几个词语描述一下颈联中这幅边塞风光图?此时诗人的心境与前两联一样吗?

  4、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美。

  5、请同学们把颈联的美画出来。

  每个小组派代表上黑板前展示刚才幻灯片中的问题。

  活动4【讲授】展示提升

  作者的心境发生了变化,由排挤的抑郁到慷慨悲壮之情体现英雄本色。

  “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

  “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

  “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圆”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暧,微带苍茫。

《使至塞上》教案5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王维。

  2.讲析诗歌,清楚诗歌中的“征蓬”这个意象,能赏析颈联。

  3.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

  1.导入: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影响了后来的文人墨客,特别是唐朝的几位诗人,王维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学*维的一首边塞诗。齐读题目《使至塞上》

  2.简介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

  3.分析诗歌,理解王维的特定心境。

  解题:使:出使;(王维)出使到边塞。

  学生读诗。个读+集体朗读

  回答王维为什么出使?(用诗句中的词回答)——问边

  单车欲问边——出使时随从很少。一般作为使者出使,替皇帝慰问,队伍浩浩荡荡,而王维只是“单车”,为什么呢?

  王维当时的背景资料:开元二十四年 (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二十五年,受张九龄提拔的王维也遭牵连,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如曹植的《杂诗》(其二)所谓“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就是著名的例子。李商隐——《无题》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本诗中的“出汉塞”恰与诗人此行相映照;而且,这三个字异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飘零之感。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所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五、六两句写景,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一联诗句由两个画面组成。

  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

  “直”:《坤雅》:“古之烟火,用狼烟,取其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清人赵殿成说:“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婉蜒的河道。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使至塞上》教案 (菁华6篇)(扩展2)

——使至塞上教案 (菁华5篇)

使至塞上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简单介绍唐诗的类型

  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

  2、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简介背景

  1.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王维是怎样的一个人?(之后提问)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2.谈谈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

  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三、课文赏析

  1.让一学生朗读,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由此导入讲解全诗。

  2.“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提问(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提供的答案:“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提问(2):说说这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供的答案: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4、让学生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沙漠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醒目,“直”字,使景物一下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

  5、“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问:这里“在燕然”是不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

  提供参考:这是引用典故,汉朝的窦宪在燕然山打仗胜利后在石碑上刻上自己的名字。

  6、谈谈本文的情感变化(本环节由学生自由发挥,点拨:“抑郁到慷慨”)

  四、画诗

  通过你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用简笔画把此景画出来。

  五、写诗

  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你画的内容写下来并与其他同学分享。

  六、布置作业

  必做题:

  1、背诵这首诗。

  2、收集三句以上写有关大漠的诗词。

  选做题:把这首诗改写一篇散文。

使至塞上教案2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2学情分析

  学生对“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边塞没有感受,在讲解中需要结合西北风光照片讲解,使学生尽快理解边塞诗人的情怀。

  3重点难点

  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

  1、简单介绍唐诗的类型

  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

  2、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活动2【讲授】简介背景

  1.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王维是怎样的一个人?(之后提问)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2.谈谈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

  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活动3【讲授】课文赏析

  1.让一学生朗读,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由此导入讲解全诗。

  2.“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提问(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提供的答案:“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提问(2):说说这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供的答案: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4、让学生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沙漠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醒目,“直”字,使景物一下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

  5、“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问:这里“在燕然”是不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

  提供参考:这是引用典故,汉朝的窦宪在燕然山打仗胜利后在石碑上刻上自己的名字。

  6、谈谈本文的情感变化(本环节由学生自由发挥,点拨:“抑郁到慷慨”)

  活动4【活动】画诗

  通过你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用简笔画把此景画出来。

  活动5【练*】写诗

  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你画的内容写下来并与其他同学分享。

  活动6【作业】作业

  必做题:1、背诵这首诗。

  2、收集三句以上写有关大漠的诗词。

  选做题:把这首诗改写一篇散文。

  使至塞上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使至塞上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

  1、简单介绍唐诗的类型

  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

  2、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活动2【讲授】简介背景

  1.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王维是怎样的一个人?(之后提问)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2.谈谈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

  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活动3【讲授】课文赏析

  1.让一学生朗读,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由此导入讲解全诗。

  2.“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提问(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提供的答案:“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提问(2):说说这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供的答案: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4、让学生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沙漠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醒目,“直”字,使景物一下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

  5、“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问:这里“在燕然”是不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

  提供参考:这是引用典故,汉朝的窦宪在燕然山打仗胜利后在石碑上刻上自己的名字。

  6、谈谈本文的情感变化(本环节由学生自由发挥,点拨:“抑郁到慷慨”)

  活动4【活动】画诗

  通过你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用简笔画把此景画出来。

  活动5【练*】写诗

  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你画的内容写下来并与其他同学分享。

  活动6【作业】作业

  必做题:

  1、背诵这首诗。

  2、收集三句以上写有关大漠的诗词。

  选做题:把这首诗改写一篇散文。

使至塞上教案3

  (一)学*目标:深刻理解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二)整体感知

  1.由学生简介王维(知多少算多少),教师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补充。

  王维,字摩洁,唐山水田园诗人, '诗佛'。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开元二十五年(737)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2.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

  3.全体学生齐读。(注意节奏和感情,不足则纠正之)

  词语障碍。

  单车,一辆车,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属国,这里指吐蕃的军队;征蓬,飘飞的蓬草,这里指唐朝出征的军队;长河,黄河;候骑,骑马的侦察兵;子规,杜鹃鸟,又称布谷鸟;抵,值,相当;浑,简直;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4.教师出示辅助资料,学生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王维《使至塞上》,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5. 理解诗的内容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一随轻车简从,将去宣慰将士护疆守边,奉使前行啊,车轮辘辘辗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

  恰是路边的蓬草,随风飘转出了汉朝的世界,又如那天际的大雁,翱翔北飞进入胡人的穹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只见──灿黄无限的沙漠,挺拔着一柱,灰黑直聚的燧烟,横卧如带的黄河,正低悬着一团,落日火红的苍凉与浑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行程迢迢啊,终于到达萧关,恰逢侦察骑兵禀报──守将正在燕然前线。

  6. 理解诗的意境、

  (1)《使至塞上》王维

  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以监察御史从军赴凉州,居河西节度使幕中。这诗是出塞途中所作。

  “单车欲间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关边塞。

  “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抓住了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7.教师点拨:体会诗歌的意境,(重点品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美,让二个学生进行描述)。

  (备学生)点拨要点: 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地醒目,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沓无尽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

  8.全班齐诵全诗。

  小结: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写景上。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总结:《使至塞上》,借景写出了自己孤寂的感情;

  9.作业

  ①《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抓住“边塞风光”即可)

  ②诗中的“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学生说出类似“孤寂”、“荒凉”、“消沉”等即可。)

  ③体味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重在体味诗句的画面感。课后练*三的内容学生可以参看,但不必照搬,不强求惟一,鼓励发散思维。)

  ④试着用自己的话把你读这首诗的感受描绘出来。(开放性,不求统一)

  1.《使至塞上》一诗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至塞上》一诗描绘塞外荒漠的壮美风光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至塞上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这首诗,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作者生*、思想,律诗的一些常识;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读诗,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品味诗歌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简单介绍唐诗的类型

  唐诗可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五言和七言),律诗(五言、七言和排律)。

  2、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简介背景

  1.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王维是怎样的一个人?(之后提问)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

  2.谈谈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

  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

  三、课文赏析

  1.让一学生朗读,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由此导入讲解全诗。

  2.“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提问(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提供的答案:“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提问(2):说说这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供的答案: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4、让学生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沙漠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醒目,“直”字,使景物一下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

  5、“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问:这里“在燕然”是不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

  提供参考:这是引用典故,汉朝的窦宪在燕然山打仗胜利后在石碑上刻上自己的名字。

  6、谈谈本文的情感变化(本环节由学生自由发挥,点拨:“抑郁到慷慨”)

  四、画诗

  通过你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用简笔画把此景画出来。

  五、写诗

  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把你画的内容写下来并与其他同学分享。

  六、布置作业

  必做题:

  1、背诵这首诗。

  2、收集三句以上写有关大漠的诗词。

  选做题:把这首诗改写一篇散文。

使至塞上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受到美的熏陶,感悟古诗的学*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引起共鸣。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准备:

  有关难点的资料,有关本诗的资料。

  教学方法:

  古诗四步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它常常用最精炼语言来展示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含蓄地抒写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来学*维的《使至塞上》,体会一下如何透过精炼,含蓄的语言来准确把握诗歌的内含。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悟

  1、播放配乐诗朗诵《使至塞上》。

  2、点评:节奏、情感

  3、指导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解释全诗

  4、师板书重要字词。

  (属国、征蓬、汉空、关、单车和候骑)

  5、了解作者——王维

  (以学生为主,教师结合本诗的写作背影补充。)

  (显示幻灯片2)

  三、赏析佳句,入境悟情

  1、引导学生质疑

  2、点拔、指导、解答、点拔要点

  ①体会诗歌意境《使至塞上》指导了什么意境?

  (奇特壮美的边塞风光)

  ②“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的含义及蕴含作者怎样的情感。

  (过了居延,就像“蓬羊”一样随风飘转,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延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你能说说它的意境吗?喜欢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

  ④巡视相机指导

  四、赏读全诗,感情朗读、背诵。

  1、齐读全诗。

  2、交流朗读后的感受。

  3、指导有感情朗读。

  (提醒学生注意节奏,要边诵边想,脑中要有画面感,要融进诗的意境中,充分体味诗的美感)

  五、拓展作业

  1、背诵、默写古诗

  2、画古诗:选喜欢的诗句画下来。

  3、课外摘抄,高适、岑参描绘的边塞诗。

  六、板书

  使至塞上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异曲同工

  “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范仲淹《渔家傲》)

  第二课时

  一、复*生字、词

  1、显示生字词。

  2、指导,点拔。

  二、复*巩固

  1、指名背诵、古诗。

  2、写出描写边塞风光的句子。


《使至塞上》教案 (菁华6篇)(扩展3)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 过程与方法: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受到美的熏陶,感悟古诗的学*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引起共鸣。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准备:有关难点的资料,有关本诗的资料。

  教学方法:古诗四步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它常常用最精炼语言来展示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含蓄地抒写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来学*维的《使至塞上》,体会一下如何透过精炼,含蓄的语言来准确把握诗歌的内含。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悟

  1、播放配乐诗朗诵《使至塞上》。

  2、点评:节奏、情感

  3、指导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解释全诗

  4、师板书重要字词。

  (属国、征蓬、汉空、关、单车和候骑)

  5、了解作者——王维

  (以学生为主,教师结合本诗的写作背影补充。)

  (显示幻灯片2)

  三、赏析佳句,入境悟情

  1、引导学生质疑

  2、点拔、指导、解答、点拔要点

  ①体会诗歌意境《使至塞上》指导了什么意境?

  (奇特壮美的边塞风光)

  ②“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的含义及蕴含作者怎样的情感。

  (过了居延,就像“蓬羊”一样随风飘转,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延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你能说说它的意境吗?喜欢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

  ④巡视相机指导

  四、赏读全诗,感情朗读、背诵。

  1、齐读全诗。

  2、交流朗读后的感受。

  3、指导有感情朗读。

  (提醒学生注意节奏,要边诵边想,脑中要有画面感,要融进诗的意境中,充分体味诗的美感)

  五、拓展作业

  1、背诵、默写古诗

  2、画古诗:选喜欢的诗句画下来。

  3、课外摘抄,高适、岑参描绘的边塞诗。

  六、板书

  使至塞上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异曲同工

  “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范仲淹《渔家傲》)

  第二课时

  一、复*生字、词

  1、显示生字词。

  2、指导,点拔。

  二、复*巩固

  1、指名背诵、古诗。

  2、写出描写边塞风光的句子。

  三、课后小结: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 过程与方法: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受到美的熏陶,感悟古诗的学*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引起共鸣。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准备:

  有关难点的资料,有关本诗的资料。

  教学方法:

  古诗四步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它常常用最精炼语言来展示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含蓄地抒写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来学*维的《使至塞上》,体会一下如何透过精炼,含蓄的语言来准确把握诗歌的内含。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悟

  1、播放配乐诗朗诵《使至塞上》。

  2、点评:节奏、情感

  3、指导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解释全诗

  4、师板书重要字词。

  (属国、征蓬、汉空、关、单车和候骑)

  5、了解作者——王维

  (以学生为主,教师结合本诗的写作背影补充。)

  (显示幻灯片2)

  三、赏析佳句,入境悟情

  1、引导学生质疑

  2、点拔、指导、解答、点拔要点

  ①体会诗歌意境《使至塞上》指导了什么意境?

  (奇特壮美的边塞风光)

  ②“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的含义及蕴含作者怎样的情感。

  (过了居延,就像“蓬羊”一样随风飘转,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延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你能说说它的意境吗?喜欢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

  ④巡视相机指导

  四、赏读全诗,感情朗读、背诵。

  1、齐读全诗。

  2、交流朗读后的感受。

  3、指导有感情朗读。

  (提醒学生注意节奏,要边诵边想,脑中要有画面感,要融进诗的意境中,充分体味诗的美感)

  五、拓展作业

  1、背诵、默写古诗

  2、画古诗:选喜欢的诗句画下来。

  3、课外摘抄,高适、岑参描绘的边塞诗。

  六、板书

  使至塞上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异曲同工

  “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范仲淹《渔家傲》)

  第二课时

  一、复*生字、词

  1、显示生字词。

  2、指导,点拔。

  二、复*巩固

  1、指名背诵、古诗。

  2、写出描写边塞风光的句子。

  三、课后小结: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王维。

  2、讲析诗歌,清楚诗歌中的“征蓬”这个意象,能赏析颈联。

  3、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

  1、导入: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影响了后来的文人墨客,特别是唐朝的几位诗人,王维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学*维的一首边塞诗。齐读题目《使至塞上》

  2、简介王维: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着有《王右丞集》。

  3、分析诗歌,理解王维的特定心境。

  解题:使:出使;(王维)出使到边塞。

  学生读诗。个读+集体朗读

  回答王维为什么出使?(用诗句中的词回答)——问边

  单车欲问边——出使时随从很少。一般作为使者出使,替皇帝慰问,队伍浩浩荡荡,而王维只是“单车”,为什么呢?

  王维当时的背景资料:开元二十四年 (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二十五年,受张九龄提拔的王维也遭牵连,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如曹植的《杂诗》(其二)所谓“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就是著名的例子。李商隐——《无题》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本诗中的“出汉塞”恰与诗人此行相映照;而且,这三个字异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飘零之感。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所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五、六两句写景,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这一联诗句由两个画面组成。

  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诗人的精神为之一振,似乎觉得这荒漠有了一点生气。那是烽烟,它告诉诗人,此行快要到目的地了。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

  “直”:《坤雅》:“古之烟火,用狼烟,取其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清人赵殿成说:“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婉蜒的河道。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是怎样美妙的时刻啊!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整个画面更显得雄奇瑰丽。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这就是“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最后两句以事作结:询知都护此时所在,诗人的使命也即将完成。诗的收束,顺其自然。

  4、集体朗读,背诵。

  自我反思:

  还是一样的毛病,自己设计的教案上有较多的精美台词,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贫乏,缺乏灵动性,这是语文课堂忌讳的。


《使至塞上》教案 (菁华6篇)(扩展4)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生可借助工具书,结合注释正确解释全诗大意,并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品词析句和小组讨论,学生可领悟诗中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可体会诗文雄浑、豪迈文字背后的孤寂、悲苦和无奈,以及对羁旅生活沉重的叹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品词析句和小组讨论,学生可领悟诗中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学生可体会诗文雄浑、豪迈文字背后的孤寂、悲苦和无奈,以及对羁旅生活沉重的叹息。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情境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大漠落日的图片,并引出诗文“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请学生结合图片和此句思考:全诗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是激昂的,雄壮的,沉郁的,惆怅的还是其它?

  2.补充本诗的创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吐蕃发兵工大唐属国。唐玄宗任命王维以检查御史身份奉使凉州(今甘肃武威),察访军情,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本诗是作于出塞途中。

  引导语:结合上述背景,王维的心情并不激昂豪迈,甚至是有一些悲苦和无奈的。现在我们就一起学*一下这首诗。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解释全文大意,并画出诗中表示地名和官职的词。

  2教师PPT出示属国、居延、萧关、燕然的位置。

  3.请学生自由朗读,试着读出情感。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

  1.教师指名一个学生读,其余学生思考:这首诗创作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作者要去哪?请结合具体文本回答。

  (时间:春天—归雁入胡天;地点:车上—单车欲问边;目的地:属国—属国过居延。)

  2.作者途中看到了哪些景物?

  (征蓬、归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

  追问:这些景物的作用一样么?

  (不一样。征蓬、归雁:用于自喻;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用于描写雄奇壮美的边塞风光。)

  3.分小组讨论:全诗中哪些字词体现了作者悲苦无奈的情感?

  (首联:单车,轻车简从,形单影只,孤单之感;“车”欲问边,而不是人欲问,展示了出塞并非本愿的无奈;

  颔联:征蓬,蓬草本是深恋着土地,不随意移动,然而茎叶绷断只能被迫地随风而走,自喻身不由己;归雁,从南边归来的燕子本应归去中土,却出现在胡天,自喻离群失伴,孤单而行,并且雁也是可以自由地回归中土,而自己却不能自由地回归,也体现了身不由己的无奈之感;

  颈联:孤烟,狼烟也只是势单力孤,落日虽壮美,却也*黄昏。此两句将悲苦孤独的情感渗透于壮美苍凉的意境中,千古流传;

  尾联:此联单纯叙述“萧关逢侯骑”,本类似“他乡遇故知”,却没有应有的温情和欣喜,反倒流露出一丝冷漠和不*人情,以此衬托出出塞的道路更是孤单漫长。)

  (四)小组讨论,拓展延伸

  分组讨论:本诗的艺术特色。

  (1.托物言志;2.寓情于景。)

  (五)回顾全文,小结作业

  小结:结合板书请学生集体简述本文说明的内容,结束课文。

  作业:将本诗扩写成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积累重要字词。流畅、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过程与方法:

  1.以读促悟,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2.抓画面感,体味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人写诗背景,感受诗人前后变化,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 朗读---鉴赏---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由书法作品《使至塞上》导入。教师配乐朗读。

  二.作者介绍:

  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著《王右丞集》。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朝著名诗人。王维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大屏展示)

  三.反复诵读,以读促悟

  (一)解一解

  了解背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可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

  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灯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本诗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迁。

  (二)读一读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

  1. 教师范读 2.学生试读 4.学生个读 5.学生齐读

  (三)释义

  单车:一辆车,这里形容这次出使时随从不多。

  属国:典属国简称。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这里“属国”指往吐蕃的使者,王维奉使问边,所以自称属国。

  征蓬:飘飞的蓬草。言蓬草遇秋,随风远去。

  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

  长河:黄河。

  萧关:在今宁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候骑:骑马的侦察兵。

  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首将。

  燕然:山名,今蒙古三音诺颜汗中部的杭爱山,代指边防前线。

  (四)品一品:

  把握内容,理解诗意,体会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小组探讨:

  1.本诗中哪些词语暗示了作者奉命出使?

  2.“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孤寂、愤懑)

  3.诗人在颈联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大漠景色?(苍茫辽阔、浩瀚无边)

  4.整首诗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五)悟一悟:

  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1.诗中有画

  2.炼字精妙

  3.诗的留白

  (大屏展示)

  “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

  “孤”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浓烟格外醒目而单调。

  “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圆”大漠观落日的特殊感受,亲切温暧,微带苍茫。

  明确: 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中黄昏落日图,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土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了他们不畏艰苦,积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美在何处

  (大屏展示)

  构图美 *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扩大

  线条美 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 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

  明确:这句话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五,教师总结

  (大屏展示)

  《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传达了诗人幽微难言的内心感情。

  六、作业布置

  在周记本上把本诗改编成第一人称叙述的故事并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按照自己的理解画在周基本上。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 过程与方法: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受到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表情达意、遣词造句的精妙,受到美的熏陶,感悟古诗的学*方法。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引起共鸣。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准备:

  有关难点的资料,有关本诗的资料。

  教学方法:

  古诗四步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它常常用最精炼语言来展示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含蓄地抒写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来学*维的《使至塞上》,体会一下如何透过精炼,含蓄的语言来准确把握诗歌的内含。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悟

  1、播放配乐诗朗诵《使至塞上》。

  2、点评:节奏、情感

  3、指导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解释全诗

  4、师板书重要字词。

  (属国、征蓬、汉空、关、单车和候骑)

  5、了解作者——王维

  (以学生为主,教师结合本诗的写作背影补充。)

  (显示幻灯片2)

  三、赏析佳句,入境悟情

  1、引导学生质疑

  2、点拔、指导、解答、点拔要点

  ①体会诗歌意境《使至塞上》指导了什么意境?

  (奇特壮美的边塞风光)

  ②“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的含义及蕴含作者怎样的情感。

  (过了居延,就像“蓬羊”一样随风飘转,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延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③“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你能说说它的意境吗?喜欢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

  ④巡视相机指导

  四、赏读全诗,感情朗读、背诵。

  1、齐读全诗。

  2、交流朗读后的感受。

  3、指导有感情朗读。

  (提醒学生注意节奏,要边诵边想,脑中要有画面感,要融进诗的意境中,充分体味诗的美感)

  五、拓展作业

  1、背诵、默写古诗

  2、画古诗:选喜欢的诗句画下来。

  3、课外摘抄,高适、岑参描绘的边塞诗。

  六、板书

  使至塞上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异曲同工

  “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范仲淹《渔家傲》)

  第二课时

  一、复*生字、词

  1、显示生字词。

  2、指导,点拔。

  二、复*巩固

  1、指名背诵、古诗。

  2、写出描写边塞风光的句子。

  三、课后小结:


《使至塞上》教案 (菁华6篇)(扩展5)

——《晏子使楚》教案 (菁华6篇)

《晏子使楚》教案1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重点理解“最不中用”、“水土不同”的含义。

  技能目标: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感悟晏子成功反驳楚王的辩论技巧和思维方式。

  情感目标:体会晏子维护国家尊严的思想品质,培养民族自豪感。

  重、难点: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关键:读出晏子反驳楚王的几句话,理解句子间严密的逻辑关系,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

  二、教学过程

  1.复*巩固,再明脉络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晏子使楚》。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晏子出使越国,和楚王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复*巩固前一节课的内容,再次明确课文的`脉络,对进一步感知晏子的出众才华起了很好的的铺垫作用。

  2.填补证书,仔细品味

  (1)创设机会,自由研读

  同学们,晏子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呢!正因为他成功地出使楚国,所以齐国*授予他一张荣誉证书。可惜00多年过去了,证书几乎面目全非。历史博物馆的张叔叔想请大家动动脑子,把证书补充完整。出示荣誉证书:

  请大家任选其中的一件事,仔细品读晏子反驳楚王的话,琢磨证书该怎么补充比较妥当。可以和前后左右的同学合作完成。

  [设计意图]荣誉证书,对于学生来说既是非常熟悉的,又是非常神圣的。创设这样的机会,学生会感到亲切,兴奋,加之自主选择学*内容和学*伙伴,所以学*的欲望猛增,“要我学”则补变成“我要学”。

  (2)多种练*,仔细品味

  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随机出示以下几段话及相关训练:

  a.“这是个狗洞,不是城市。我要是访问狗国,当然得钻狗洞。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训练:如果让我钻洞进去,那么楚国就是__________________,楚王就是________________。只要____________________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狗国

  b.“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大伙儿都甩一把汗,就像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擦肩,脚碰脚。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训练:举()成()挥()如()摩()接()

  C.“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来了。”

  训练:“最不中用”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最下等国

  注:学生做b练*时,可让其找自己最信任的伙伴来演一演。演完后,对其进行采访。

  d.“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桔,又大又甜。可是这种桔树一种到滩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果,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训练:第一次的“水土不同”指

  第二次的“水土不同”指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强盗国

  小结:楚王自恃国事强盛,几次三番侮辱齐国和晏子。最后还是晏子技高一筹,获得了胜利。晏子能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板书:聪明善辩心中有国

  [设计意图]

  1.这一环节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比如在理解句子的含义后,先指名个别读,接着同桌互读,然后安排比赛读。通过这样的反复诵读,使学生真正感悟到这句话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2.讨论第二件事时,引导学生用读一读、演一演的形式来感悟晏子的超人才干。学生在准备演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自己的感官,进行了丰富的想象。演完后,对“晏子”和“楚王”进行采访,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以更真切地感受晏子那高尚的人格和绝顶的聪明才智。

  3.教学这三件事,采用了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高涨的学*情绪。

  3.总结课文,升华主题

  (1)请大家看板书,楚王侮辱晏子的企图越来越大,越是这样,他的下场就越惨:楚国成了狗国、最下等国、强盗国,楚王也就成了狗王、最下等王、强盗王。这都是晏子聪明善辩,心中有国的结果。

  【设计意图】利用直观形象的板书来总结课文,使课文内容简洁易记,也使学生对人物品质的认识更为深刻。

  (2)同学们补充的荣誉称号,晏子真是当之无愧呀!

  下课后,我把你们用智慧换来的这些学*成果送给历史博物馆的张叔叔。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个充满智慧的名字──晏子!

  【设计意图】结课虽然只有寥寥数语,却充分肯定了学生的学*成果,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板书设计(同上)

  【设计意图】

  楚王三次侮辱晏子不成,所以用虚线表示。楚王最后对晏子的态度用红粉笔书写,突出楚王前后的思想转变。“钻狗洞──笑无才──押齐盗”呈上升趋势,明显地揭示出了楚王侮辱晏子的企图是越来越大,那么,他应得的下场也是越来越惨(往下的箭头越来越长),“狗国──最下等国──强盗国”用蓝粉笔书写,“聪明善变、心中有国”用红粉笔书写,是为了强调这是晏子三次战胜楚王的“法宝”。

  四、设计说明

  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1.课堂教学的开放。本课教学打破了常规的教学内容,引进了生活中学生喜闻乐见的荣誉证书来组织教学活动,学生学得轻松有趣,真正体现了语文来自生活,用于生活的原则。

  2.主体学*的体现。整堂课都体现了学生自己探究,自己欣赏,自己评价的自主性。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能感悟多少就感悟到多少,教师并不强调“十个指头一样长”。

  3.创新意识的培养。主体学*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关键。本节课学生在主体学*的氛围中,大胆地想,大胆地说,大胆地演,思维异常活跃,无形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4.合作精神的培养。为学生创设伙伴学*的机会,使他们在互相学*、交流的过程中学会合作。

《晏子使楚》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会读懂句子含着的意思。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17个词语的意思。

  3、能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大意。

  4、了解晏子出使楚国,以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教学重点】

  理解句子含着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晏子反驳楚王的话,逻辑关系严密。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读通全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晏子的聪明才智和善变的口才。

  3、理解晏子第一次反驳楚王的话,逻辑关系严密。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简介晏子。使什么意思?

  2、简介春秋:

  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了。

  二、按要求自学课文

  1、轻声读,读通文中的两个长句子:

  (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脚碰脚。淮南的柑桔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

  2、自学生字,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大夫敝国、国势、安居乐业,饮酒取乐。

  3、想一想:

  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你觉得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朗读,检查长句子和是否读通,随机正音。

  2、区别大(da )夫与大(dai )夫。

  (前者指古代官职的名称,后者指医生。)

  3、注意敝、臣的笔顺及淮、尊的字形。

  4、指名说说对思考题的理解:

  (只作为检察学生对内容的理解程度,不要求学生回答完全正确。)

  四、学*1、2、3自然段

  1、读课文,思考:

  ⑴ 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划出文中有关句子。

  ⑵ 晏子反驳楚王,结果如何?文中哪一个词最能说明这一问题?(只好)

  ⑶ 晏子并没有要求一定要开城门,而当接待的人把他的话传给楚王后,为什么楚王只好吩咐开城门?

  2、理解句子含着的意思,用因为又因为所以的句势写话。

  3、扣只好,明关系:

  (楚王如果坚持要晏子钻狗洞,也就承认了楚国是狗国;楚王当然不会承认,所以只好吩咐大开城门。)

  4、小结:

  从中,你对晏子有什么进一步的认识?

  五、做作业本上1、2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句子含着的意思,会说出楚王侮辱晏子时的话中之话和晏子反驳楚王时的话外之话。

  2、理解第二、第三次晏子反驳楚王话中的逻辑推理。

  3、进一步认识晏子过人的才智和善变的口才。

  〖教学过程

  一、学*第4自然段

  1、默读思考,从哪几个词可以看出楚王对晏子的态度?

  (从瞅、冷笑可以看出楚王对晏子十分轻蔑。)

  2、划出楚王侮辱晏子说的话,说说他的话中之话。

  3、划出晏子反驳楚王说的话,说说他的话外之话。

  4、根据晏子说的话,仿照前一节课老师的板书,学生自己板书归纳,理解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写出结论。

  5、教师点拨:

  如果楚王认为晏子是下等人,也就等于承认楚国是下等国家;楚王想不承认,当然他的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也就是废话,所以他只好陪着晏子笑。

  二、学*第5自然段

  1、划出楚王侮辱晏子的话,说说楚王怎样侮辱晏子。

  2、划出晏子反驳楚王的话,理解两个水土不同的不同意思。

  (前者指气候、水分,土壤不同,后者指社会风气、社会环境不同。)

  3、重点指导学生填些结论:

  (楚国的环境不好社会风气差或楚国是搁强盗国。)

  4、教师点拨:

  晏子先举例,再针对楚王的侮辱,运用同样的推理,驳得楚王只好赔不是。

  三、课堂小结

  根据课文,说说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了晏子的过人才智?(让学生自由发言。)

  四、作业本上3、4题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给课文分段,写出段意。

  2、深刻认识晏子过人的才智和善变的口才。

  〖教学过程

  一、学*第6自然段

  1、这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放在课文结尾有什么作用?

  (点明事情的结果,照应开头,说明楚王改变了对晏子的态度。)

  2、改双重否定句为肯定句,比较语意:

  (从这以后,楚王很尊重晏子了。书上原句比改后的句子意思更肯定,语气更强烈。

  二、深刻认识晏子

  1、学*课文后,你喜欢晏子吗?为什么?

  (有过人的才智,善变的口才,不畏强权,热爱自己的国家。)

  2、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给课文分段,再写段意:

  第一段(1、2自然段):楚王仗着国势强盛,想趁机侮辱出使到出国的晏子。(起因)

  第二段(3至5自然段):晏子针锋相对,三次反驳了楚王对它的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经过)

  第三段(第6自然段):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结果)

  三、课堂作业

  完成作业本三第5、6题。

《晏子使楚》教案3

  设计思想:

  ⒈由于两篇故事人物相同、情节相似,为便于分析课文,把两篇故事看成一篇文章的两个自然段进行教学。

  ⒉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看注释、查字典、深入思考的*惯和自学能力。

  ⒊重视朗读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会通过朗读把握文意的方法。

  ⒋采用复述故事和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中,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⒌采取趣味性原则来设计思考题,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设计思考题注意分层次性、有梯度,从而激活学生思维,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话可说,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⒍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晏子春秋》中的部分篇章,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目标

  重点:初步掌握一词多义;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晏子这一人物形象。

  难点:学*文章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的写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难读字音,流利通读文章。

  2、疏通文言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晏子故事两篇》叙述了晏婴出使楚国的故事。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各国不仅在军事上角逐,在外交上也常常展开激烈斗争,以显示各自的实力。晏子出使楚国不辱使命的故事,正是这段历史的反映。文章表现了晏子能言善辞的才能和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晏子故事两篇》。

  (二)学*课文

  ⑴播放录音。

  要求:①学生边听边画出疑难字词。

  ②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⑵应掌握的字、词的幻灯片。

  a.利用工具书及书下注释,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傧

  成阴 比肩接

  b.借助工具书,排除文字障碍。

  以,因为; 坐,犯罪;

  短,身材矮小; 盗,偷窃;

  延,迎接,引进; 赐,赏赐;

  道,通“导”,引导; 诣,到……去

  辱之,羞辱他; 曷,同“何”;

  踵,脚后跟; 固,本来;

  宜,适宜; *,座具;

  徒,只是; 其,它;

  然,这样; 熙,同“嬉”,开玩笑;

  取病,自取其辱; 焉,相当于“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翻译文章,读懂文章内容。

  2、学会复述文章故事。

  教学过程

  1、在疏通文句的基础上,翻译下列句子。

  ①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②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③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④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⑤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2、明确句意:

  ①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齐国的国都临淄有几千户人家,大家举起袖子来就阴了天,擦下来的汗就如下雨,他们肩并肩,脚跟脚而存在,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②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齐国根据所出使的国家的情况派遣使者,有才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开明的国家,无能的人被派遣出使无能的国家。

  ③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为什么会这样呢?水土不一样啊。然,这样。

  ④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现在人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起东西来了,莫非楚国的水土使他喜欢偷东西吗?得无,莫非。

  ⑤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找倒霉了。

  3、集体朗读课文,在此基础上复述课文故事。

  4、小结

  第一篇:写晏子出使楚国的两件事,第一件写楚人欲辱晏子,晏子经过斗争终于从大门进入楚国;第二件写楚王因晏子身材矮小欲贬其缺点,晏子却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回击楚王。第二篇:写晏子使楚前,楚王设计辱齐;晏子设喻破计,维护了齐国尊严。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简要分析晏子这一人物形象。

  2、感受晏子说理艺术。

  教学过程

  1、精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思考以下问题。

  ⑴思考问题幻灯片。

  思考题一:晏子面对楚人的侮辱,进行有力回击,他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思考题二:简要分析晏子这一人物形象。

  ⑵学生思考、讨论。

  ⑶明确思考题一:

  首先,从他自身来看,他头脑灵活,机智过人,善于辞令。

  其次,他善于使用打比方的方法。如文中的“使狗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把楚国与狗国等同。又如在第二则故事中他又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回击楚王。

  再次,他所采用的夸张手法,也让楚王生畏。如在讲到齐国人时,以“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形象的夸张,让我们感受到齐国人比比皆是,更有力地反驳了“齐无人耶?”的质问。

  第四,晏子采用以退为进的方法。面对楚王提出“然则何为使子?”的质问,晏子降低自己的身份,以“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作答,又是一次以楚王的尴尬而结束。

  总之,课文中正是由于在晏子的外交辞令中采用打比方、夸张等手法和以退为进的方法,致使楚王无言以对,使晏子这一人物形象更鲜明突出。

  ⑷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理解晏子语言的逻辑力量。(要读出人物的语气、性格)

  ⑸明确思考题二:

  晏子是齐国的大使,从外貌来看,其貌不扬,不够潇洒,从文中“楚人以晏短”,可以看出他身材矮小,因而成为楚人耻笑的把柄,但晏子却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弥补这一不足之处,面对楚王的百般刁难,他非常镇定,不慌不忙地回答楚王所提出的问题。他并没有在其追问下退缩,而是反戈一击,采用打比方、夸张等手法,致使楚王无言以对。从晏子对楚王的三驳与楚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中,我们不难领略到晏子这位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能言善辞的才能和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他不愧是一代政治家和外交家的杰出代表。

  (6)深入探究

  思考题三:贯穿两篇故事的思想主线是什么?

  思考题四:从《晏子故事两篇》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思考题三:

  两篇故事贯穿了一条思想主线:文章通过晏子出使楚国不辱使命、用辞令战胜楚国君臣蓄谋的记叙,表现晏子忠于齐国的品格与机巧善辩的才能。晏子作为一名使者,是作者着力塑造的理想人物。他出使楚国两遭戏弄。面对楚国君臣两次蓄意刁难、侮辱,若晏子翻脸,既显出使者笨拙无能,缺少风度,又会使两国关系形势紧张。因此,晏子不愠不火,机警设喻,使楚王自讨没趣,处于尴尬境地。晏子的对答措词委婉,柔中有刚,充满智慧大度,十分精妙,充分表现了他卓越的政治才能、过人的胆识及出众的辩才。

  明确思考题四:

  从晏子的角度分析,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一个人的外表并不代表一个人的才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能以貌取人,而要以真才实学来评价一个人的才华,所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就是这个道理。

  从楚人这个侧面来分析,我们得到的启示是:无论自己的势力、能力有多大,在待人接物这方面,我们都要注意场合和对象。无论对什么人,在什么地点都要注意运用礼貌性语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广结良友,赢得对方的信任和尊重。

  2、分角色朗读课文,分析体会晏子与楚王的三次对话,

  (三)小结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称雄争霸。外交上的胜负,成为当时兼并战争的重要辅助手段。晏子出使楚国面对楚王妄自尊大,无缘无故欲辱来使,清醒地认识到,这不是对他本人的侮辱,而是关系到齐国的尊严,因此他在蛮霸的楚王面前不卑不亢,从容镇定,针锋相对地进行有力的反击,且乘胜反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将“使民善盗”的帽子扣到楚国人的头上,置楚王于理屈词穷的尴尬境地。表现了一位外交使臣不凡的勇气和智慧。

  晏子折服楚王的'话不长,却句句设伏,步步紧逼,终于胜利地折服了对方,显示了一位外交家所特有的应变才能。而愚钝逞强、目中无人的楚王最终只有陷入羁绊,彻底服输。

  (四)布置作业

  ⒈找出并解释出自这篇文章中的成语。

  ⒉课外阅读《晏子春秋》中的部分篇章。

  说明:课外阅读《晏子春秋》中的部分篇章,可以介绍后面扩展资料中的延伸阅读资料,供学生阅读。

  (五)板书设计:

《晏子使楚》教案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理解课文意思,了解楚王是用什么办法三次侮辱晏子的,晏子是用什么办法反驳楚王的。理解宴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聪明、才智和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4.能复述课文内容。

  5.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简单的推理。

  教学重点

  能理解课文意思,了解楚王是用什么办法三次侮辱晏子的,晏子是用什么办法反驳楚王的。理解宴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聪明、才智和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简单的推理。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简介背景,揭题

  距今二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群雄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其中齐国和楚国是大国,而齐国的强大离不开一个人,此人虽然身材矮小,但能言善辩,口才极好,被派到其它国家执行外交任务,帮助齐国解决了许多外交上的争端,他就是晏子。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向大家介绍一下晏子。揭示课题,理解“使”、“楚”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注意能读准生字词的读音。

  2.检查读书情况。

  3.读书,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并做上记号。

  4.交流不理解的词句意思。

  5.再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晏子出使楚国,楚国的国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都给予了有力地反驳,使楚王不敢不尊重他。)

  6.你觉得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三、自由读文,质疑

  1.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2.楚王怎样侮辱晏子?3.晏子怎样反驳?

  四、解决第一个问题

  1.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

  自己读文解决。(楚国国势强盛,有吞并各国的野心。侮辱晏子,就是侮辱齐国,显示国威,就是要吓倒齐国,使齐国臣服。)

  五、作业

  看关于晏子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复*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二、深入学*课文

  1.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

  (从第三、四、五自然段中画出晏子言行的句子,可引导学生把楚王三次对晏子的侮辱连起来,做比较、分析,梳理出楚王策略和情绪的变化。第一次,就晏子身材矮小发难,这是抓住晏子体形弱点进行侮辱,楚王心中很得意。第二次,楚王以貌取人,加大侮辱的程度,辱骂晏子无能,侮辱点由外而内,由晏子个人延伸到齐国,楚王心中已经恼怒。第三次,在前两次失败后为挽回面子所作的更重的辱骂,采取迂回战术,不再直接对晏子,而是虚拟捉盗贼事件侮辱齐国人的人品,楚王心中既得意又狂傲。)

  2.晏子是怎样反驳的?

  (晏子第一次对楚王侮辱的反驳:不是直白地表示不钻洞,而是用无漏可击的推理判断让对方服输。“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先肯定两点:一是“这是狗洞”,二是“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进而依两个肯定的判断让楚王去推理,使楚王不得不大开城门迎接晏子。第二、三次反驳可由学生独立地领悟。要鼓励学生有创意地理解,以发展思维的独创性。比如阅读晏子第二次反驳,可能有的学生会领悟到,晏子反驳不仅有力,而且很艺术。楚王说齐国没有人,是指没有人才。晏子以故意没听懂以及夸张和取笑的方法反驳楚王。当楚王更明确侮辱晏子和齐国时,晏子装作为难,提出撒谎和说实话的请求,然后用贬低自己为“最不中用”的人,鞭挞楚国为最下等国家。这中间有装傻、自贬、取笑、卖弄,在嘻笑之间一步一步地把楚王引到尴尬的地步。第三次反驳更为艺术,采取将计就计的办法,不揭露楚王的栽赃,而是以橘生淮南淮北结不同果实为例,说出一个结论:水土不同,结果不同。再用这个事实去评价盗贼这件事,这是守中有攻:楚国是生养盗贼的国家。)

  3.小组讨论交流,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4.全班交流。(指定一个小组回答,其他小组作补充。)

  5.楚王听了晏子的话是怎样做的?为什么“只好”这样做?

  楚王在才智过人的晏子面前弄巧成拙处于被动尴尬的境地,对晏子毫无办法,不敢不尊敬晏子了。

  6.为什么楚王不敢不尊敬晏子了?

  楚王领教了晏子的聪明才智,不敢再生侮辱、取笑宴子的念头了。

  7.小结:楚王仗势欺人,想显示一下自己国家的威风,侮辱晏子,实质是侮辱与楚国*等的齐国,晏子每次都能因势利导,逼楚王于被动地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8.进一步理解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这种精神在今天有什么重要意义。

  9.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表演《晏子使楚》的故事

  四、学生分组表演,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可从语言、神态、动作等几方面评价

  五、作业

  1.复述故事。

《晏子使楚》教案5

  【教学构想】

  认识中华文化丰厚博大的方式有很多,去博物馆看实物,听解说员讲解,直观而清晰;翻开文献,自主去寻觅,迅速而全面,通过文字还能直接触摸那些智慧的灵魂,可是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文字的障碍。许多学生害怕文言文,再好的内容,学生走不进去,也是惘然。

  《晏子使楚》是学生接触文言文以来,第一篇较长的'文本,文中故事颇具戏剧性,双方不太友善的对话中暗藏诸多机巧:楚王听说晏子是善于辞令之人,想借机刁难他,楚国君臣商议,决定通过诬蔑齐人为盗,进而诬蔑“齐人善盗”。这些贬损与侮辱,表面上是刁难晏子,实则矛头直指齐国。面对楚王君臣的挑衅,晏子临阵不乱,机警应变,巧施辩辞,应付裕如。针对楚王诬蔑齐人“善盗”,晏子引用橘化为枳的故事,类比推理出,齐人在齐不盗,入楚却盗,正是楚地水土、地气即社会环境造成,让楚王“反取病焉”。

  晏子这种应变的机智,不惧大国,不畏强权的斗争精神,历经再长的岁月,依然闪烁着熠熠光采。

  我们的学生,处在这个社会越来越开放,国与国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的时代,对国际时事的关注较之建国以来任何时期的同龄人有了更大的热情和兴趣,此时看机智、爱国、颇具外交能力的晏子,一定能引发他们进行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有助于他们确立美好的人生理想。

  那么,我们就以内容去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再将他们急于知晓内容的积极心理不着痕迹地转到扫清文字障碍的环节上,最终兴味盎然不费气力地攻下这一篇较长的文言文吧。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弄清文意,积累实词

  2、学*晏子临辱不惧,智胜强敌的精神与智慧

  教学重难点:1、课文内容的扎实把握。

  2、全面了解晕子的外交智慧,以激励激励学生的学*热情。

  教学安排:1、自主、合作学*及比较阅读,突破重难点。

  2、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外语学校是培养外交家的摇篮,作为外校人,当然应该关注古、今、中、外的外交家的风采,你最喜欢的外交家是谁,能说一件他的外交成功的案例吗?(或说说你印象最深的外交事例)

  (生答)

  (师与生分享时事:最*以106岁高龄去世的*曾是风靡美国的*外交家,1943年就是她以娴熟的英文,高雅的气度,善辩机敏的口才、不卑不亢的表现征服了美国,征服了罗斯福,使得罗斯福能派“飞虎队”援助*人民抗日,对日起到了一定的打击作用。)

  让我们将眼光再投射到遥远的诸侯纷争、战火频仍的春秋时期。去领略一下齐国著名政治家,外交家晏婴的外交风采(板书课题)。

  (导语设计是针对外语学校的学生实际,能激起学生确立美好的梦想,与时事勾连能激起学生对世界的关注,极大调动学生主动学*的兴趣。)

  二、自主学*:请大家看课文。借助注释、工具书自读、自查、自通文意,请你将认为应积累的词圈点起来。不清楚的地方请打上?号。

  (设计此环节,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的*惯,这是下一环节合作学*的基础。)

  三、合作学*:

  1、四人小组讨论①各自的疑难,仍不能解决的派代表上台板书出来。②每人口译一遍课文,互相订正。

  2、各小组板书出的不懂的问题全班共同解决。

  生答或师答。

  提示:该积累的实词如*、辱、坐、诣、徙,师要有意识地提请学生理解记忆。

  (这一环节设计充分利用合作学*的优势,最大限度地由学生自主讨论及借助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

  四、请一生读课文。其他学生就他的断句、读音、语气、语调等进行评议、订正。并趁此时机齐读全文。

  (通过以上环节的学*,此时的读就是一个质量较高的诵读,这既是对以上学*的检验,同时也可进一步夯实课文的理解把握。)

  五、请一个同学把这个故事讲出来(给故事取名叫“晏子智斗楚王”),只有一个要求:尽量忠实于原文。学生评价,修订。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以上学*检验,之所以设计成讲故事而不是直接说是翻译,是为了弱化学生的畏难心理,让他们在有兴趣的积极心态下翻译全文。)

  六、再读全文,处理课后练*一、二再落实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充分利用好设计科学的课后练*,系统深入地理解课文。)

  七、拓展比较:

  1、其实晏子出使楚国还有两个故事发生了,将这三件事连起来看,我们可以更完整地领略他作为外交家的风采,《语文读本》第七册261面,师范读,生齐读。

  请对照注释、看懂原文、再看译文。

  2、从这两篇看,面对楚国君臣的一再刁难,晏子是如何一一应对的呢?

  我们来列个表看看。

  师给出对比项,小组讨论师生共同完成。

  明确:

  楚王

  晏子

  刁难目的

  应对技巧

  设小门迎接戏弄其矮

  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使楚不入

  笑齐无人指晏子不配为使

  齐人多巧移话题

  使不肖主以退为进

  诬齐人为盗指责齐人善盗

  引“化橘为枳”指出比喻、类推

  楚之水土使民善盗

  反取其辱

  不辱使命

  (这一设计既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在比较中有助于全面理解晏子的外交智慧,同时也能引导学生充分利用鄂教版编写得较好的《读本》资源。)

  八、作为现代人,作为有志于做一名报效国家的外交官,我们确实无比敬佩几千年前的这位外交家,请你对这位古人说一句话:

  晏子,我要学*你

  提示:高尚的爱国情操、高操的外交技艺、冷静机智的外交风采等等。

  (学生在科学的方法及井然的学*过程中,获得语文知识与能力,最终还是要形成健康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是每一堂语文课都需关注的,最后这个环节的设计就是想针对外语学校学生的实际通过与古人对话落实新课标的这一思想。)

  【教学后记】:

  文言文教学也能用时事激趣:

  有一种积极的学*心态是“我要学”,而初一学生对文言文的学*多持“要我学”的被

  动心态,如何将这种消极的心态变为“我要学”的积极心态?老师们都知道需要激趣,用什么方法激趣呢?是老师讲故事,还是营造古文化的气氛?都可以。《晏子使楚》的教学实践证明,学文言文也能与时事相联,从与时事的勾连中激起学*的欲望与趣味。因此这一课教学步骤的第一环节导入非常重要,在你最喜欢的外交家及印象最深的外交事件或外交人物问题的导引下,进一步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此时引出两千多年前的晏子,学生就有了“我要了解他”的积极心态了。

  虽然这个环节花了将*6分钟时间,事实证明它是非常值得的。后面的诵读以及字词、文句疏通的学*在这种积极心态下就有了顺利进行的良好前提。

  合作学*前自主学*的时间一定要充足

  小组讨论是合作学*这种方式的形式,要让它落到实处,必须先给足学生自主学*的时间。让他们真正不懂的问题通过讨论合作解决,能自己解决的问题,一定通过独立思考解决,此时的老师仅需要给学生方法上轻巧的点拨,以及学生学*后予以适当的总结。

  用好《语文读本》让知识技能得到有效拓展

  在自主合作学*以及对课后练*进行探究后,学生对晏子在此次外交事件中的表现有了清楚的了解,对他也充满了敬佩之情,此时教师顺势提出晏子使楚的另外两个故事,在全面了解晏子外交风采的心理指引下,学生们兴致极高地来到了《语文读本》里,这样的拓展就有效多了,通过比较、归纳,他们就有了与晏子对话的愿望。虽是相隔两千多年,晏子的精神一样滋养现代的孩子们去树立美好的人生理想,培养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上是同学生们共同学完《晏子使楚》后的三点感想。

《晏子使楚》教案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理解课文意思,了解楚王是用什么办法三次侮辱晏子的,晏子是用什么办法反驳楚王的。理解宴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聪明、才智和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4.能复述课文内容。

  5.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简单的推理。

  教学重点

  能理解课文意思,了解楚王是用什么办法三次侮辱晏子的,晏子是用什么办法反驳楚王的。理解宴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聪明、才智和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简单的推理。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简介背景,揭题

  距今二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群雄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其中齐国和楚国是大国,而齐国的强大离不开一个人,此人虽然身材矮小,但能言善辩,口才极好,被派到其它国家执行外交任务,帮助齐国解决了许多外交上的争端,他就是晏子。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向大家介绍一下晏子。揭示课题,理解“使”、“楚”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注意能读准生字词的读音。

  2.检查读书情况。

  3.读书,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并做上记号。

  4.交流不理解的词句意思。

  5.再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晏子出使楚国,楚国的国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都给予了有力地反驳,使楚王不敢不尊重他。)

  6.你觉得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三、自由读文,质疑

  1.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2.楚王怎样侮辱晏子?3.晏子怎样反驳?

  四、解决第一个问题

  1.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

  自己读文解决。(楚国国势强盛,有吞并各国的野心。侮辱晏子,就是侮辱齐国,显示国威,就是要吓倒齐国,使齐国臣服。)

  五、作业

  看关于晏子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复*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二、深入学*课文

  1.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

  (从第三、四、五自然段中画出晏子言行的句子,可引导学生把楚王三次对晏子的侮辱连起来,做比较、分析,梳理出楚王策略和情绪的变化。第一次,就晏子身材矮小发难,这是抓住晏子体形弱点进行侮辱,楚王心中很得意。第二次,楚王以貌取人,加大侮辱的程度,辱骂晏子无能,侮辱点由外而内,由晏子个人延伸到齐国,楚王心中已经恼怒。第三次,在前两次失败后为挽回面子所作的更重的辱骂,采取迂回战术,不再直接对晏子,而是虚拟捉盗贼事件侮辱齐国人的人品,楚王心中既得意又狂傲。)

  2.晏子是怎样反驳的?

  (晏子第一次对楚王侮辱的反驳:不是直白地表示不钻洞,而是用无漏可击的推理判断让对方服输。“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先肯定两点:一是“这是狗洞”,二是“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进而依两个肯定的判断让楚王去推理,使楚王不得不大开城门迎接晏子。第二、三次反驳可由学生独立地领悟。要鼓励学生有创意地理解,以发展思维的`独创性。比如阅读晏子第二次反驳,可能有的学生会领悟到,晏子反驳不仅有力,而且很艺术。楚王说齐国没有人,是指没有人才。晏子以故意没听懂以及夸张和取笑的方法反驳楚王。当楚王更明确侮辱晏子和齐国时,晏子装作为难,提出撒谎和说实话的请求,然后用贬低自己为“最不中用”的人,鞭挞楚国为最下等国家。这中间有装傻、自贬、取笑、卖弄,在嘻笑之间一步一步地把楚王引到尴尬的地步。第三次反驳更为艺术,采取将计就计的办法,不揭露楚王的栽赃,而是以橘生淮南淮北结不同果实为例,说出一个结论:水土不同,结果不同。再用这个事实去评价盗贼这件事,这是守中有攻:楚国是生养盗贼的国家。)

  3.小组讨论交流,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4.全班交流。(指定一个小组回答,其他小组作补充。)

  5.楚王听了晏子的话是怎样做的?为什么“只好”这样做?

  楚王在才智过人的晏子面前弄巧成拙处于被动尴尬的境地,对晏子毫无办法,不敢不尊敬晏子了。

  6.为什么楚王不敢不尊敬晏子了?

  楚王领教了晏子的聪明才智,不敢再生侮辱、取笑宴子的念头了。

  7.小结:楚王仗势欺人,想显示一下自己国家的威风,侮辱晏子,实质是侮辱与楚国*等的齐国,晏子每次都能因势利导,逼楚王于被动地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8.进一步理解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这种精神在今天有什么重要意义。

  9.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表演《晏子使楚》的故事

  四、学生分组表演,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可从语言、神态、动作等几方面评价

  五、作业

  1.复述故事。


《使至塞上》教案 (菁华6篇)(扩展6)

——《使至塞上》教学反思 (菁华5篇)

《使至塞上》教学反思1

  这首诗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并且容量丰富:诗人选取日、月、江、天,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这样瑰丽大气的意象,显得大气磅礴,风格雄健有力;而描写又逼真如画,意境高远,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故此诗成为李白描绘祖国壮丽河山著名的诗篇之一。

《使至塞上》教学反思2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押韵的字有游、流、楼、舟。

  题材:送别诗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的原野。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使至塞上》教学反思3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内容。

  2、品味王维“诗中有画”的诗歌艺术,在反复诵读体会诗歌中流露的复杂感情。

  围绕这两个目标,设计了三个环节;

  一、初尝诗中意

  放声朗读诗歌,结合注释,讲讲诗歌的大意。

  二、品读诗中画

  有感情地朗读颔联、颈联;

  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诗中的塞外风光图,并说说诗句流露出的作者的感情。

  三、再悟诗中味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用批注的形式赏析你最喜欢的诗句。

  环节设计好之后,思考的最多的就是如何设计学生的活动,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的积极性。经过几次试上,和各位老师的探讨,将学生的活动设计为;

  初尝诗中意

  自己思考,有疑惑同桌交流;上台展示,其他同学补充、完善;齐读

  品读诗中画

  自己思考;小组交流,确定展示(朗读、描述和感情)方式和人员;上台展示,评价、交流;再读这四句诗。

  再悟诗中味

  自己批注;展示(朗读和赏析)、评价

  在整个过程中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在“展评学*法”的课堂中教师的作用。

  我总是*惯性地想要串联起课堂,当学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时,我会自然地问“有补充吗?”“你们觉得他说得对吗?”我感觉这样就是把展、评的机会交给了学生,事实山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又抑制了学生表现的欲望。后来的试上中,我一直告诉自己“少说话”,可能又是因为这种强烈的意识,使我在上课过程中都不敢说话,过分地压着自己,学生说什么,我都不“评价”,效果当然和预期的有很大差距。教师话太多和太少,这是两个极端,都不是我们“展评学*法”所提倡的。那么,在课堂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作用呢?

  在毛校的提醒下,我知道了,学生展评环节中,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倾听”,通过倾听,发现学生学*中的缺漏,如果学生通过“互评”,并没有把这一问题弄清楚、讲准确,那么就需要教师在这个环节的小结时,用最精炼的语言对其进行指导、点拨。

  领悟到这点以后,在正式的上课中,很多我本来想讲解给学生的“侧面烘托”、“比喻”等艺术手法,我也没有急于指导,而是在互评时,由学生谈出了自己的理解;至于学生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两句朗诵有所偏差,我在小结时也稍作了指导。我想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讨论,再在教师点拨的基础上,他们对诗句中流露的作者感情的理解和朗读的把握也就更加准确、深入。

  另外,教师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用自己的激情去点燃学生的激情。以前,课上得不好,我们总会埋怨,学生不配合,像一潭死水,惊不起半点涟漪。可这次试上下来,我觉得有很多时候,确实是教师的激情不到位,或者,一开始,教师就处于一种压抑状态,既压抑了自己的,又压制了学生的热情。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除了调整自己的情绪,更重要的就是课前的'充分准备,只有在准备充分的基础上,教师才能在课堂中洒脱地发挥,尽最大可能点燃学生的激情。

  其实,对于“展评学*法”中的教师的作用,在以前开推进会时,孙校也都反复提及过。但是,无论是自己听来的,还是在别的老师上课过程中看来的,都不如自己亲自实践,在反复磨课中改进,来得印象深刻。那么,由此推之,学生也是一样的,听老师讲、听同学讲,都不如自己参与,自己思考、自己讨论,学得更深、掌握得更牢。

  当然,在整堂课上下来,由于时间关系,最后一块的提升没有来得及。虽然把重难点放在中间两联中,但由于最后没有给学生展示自己赏析的时间,所以整堂课的高度和学生的赏析能力没能得到展示,这不得不说是个遗憾。所以,教师课前的环节设计还要考虑得更加充分、周到。

《使至塞上》教学反思4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押韵的字有游、流、楼、舟。

  题材:送别诗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的原野。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使至塞上》教学反思5

  《使至塞上》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30课古诗四首中的第二首诗。该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王维的一首边塞诗。该诗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王国维称其为“千古壮观”诗句。苏轼曾评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年间,王维被排挤出朝廷,玄宗派其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访边关,访问边关与吐蕃交战的崔希逸将军。途中,诗人有感而发,作了此诗。

  在了解诗人生*及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诵读诗歌,品味诗意,最终欣赏诗歌优美的意境。

  首联以记叙交待作者的使者身份:轻车简从,远赴边关;颔联看似写景,实则情景交融,诗人以翻飞的蓬草,北归的大雁两个意象象征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政治遭遇,抒发了作者幽微难言的悲愤之情;颈联是全诗的名句,描绘了一派边关壮丽的奇景:黄沙漫漫,江水滔滔,一道狼烟,一轮红日,意境雄奇开阔,诗中有画,真可谓“千古壮观”,其中“直”“圆”二字,看似俗,实则妙;尾联,以叙事点明了边关紧张的战斗生活,体现了边关将士们的爱国之情。

  总之,这首诗歌叙事、写景、抒情交相融合,诗人以开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孤寂的'情感,对边关壮丽的欣喜。


《使至塞上》教案 (菁华6篇)(扩展7)

——《客至》教案 (菁华5篇)

《客至》教案1

  教学目标:

  1、初读词文,读准诗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生词的意思,画准诗文的节奏。

  2、尝试根据节奏进行朗读,并能运用气息,按情感表达的需要,轻重缓急地进行诵读,在多样化的诵读中熟悉诗文,了解诗文,体会诗韵的美妙。

  3、结合译文再读诗文,理解诗文所表达画面与意境。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人当时的心境。

  教学重难点:

  1、根据节奏进行朗读,在多样化的诵读中熟悉诗文,了解诗文,体会诗韵的美妙。

  2、引导学生运用诗的表达句式与表达手法,根据格律,结合诗意填诗仿写。 教学方法:范读,诵读,引导。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有人说:诗是一种最普遍的艺术,就如阳光一般洒落在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而在这个艺术的国度里,唐诗无疑是最耀眼的那一束,光辉千秋。有俏皮可爱的“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有清幽寂静的“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也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送别情。今天,我们就一起再一次去领略唐诗的魅力,一起走进这一首情真意切的迎客诗《客至》。(解释客至的意思)

  二、读文入韵

  1、首先请同学们用自己最饱满的声音读读大诗人杜甫的《客至》,试着画一画朗读的节奏。

  2、检查学生朗读的节奏划分,让学生试读。

  3、想要把古诗读的如清泉般灵动婉转,那么就得讲究抑扬顿挫和轻重缓急上的处理。现在仔细听老师范读,听听老师是怎么处理的?

  4、学生交流发现了什么规律。

  5、这就是读诗时常用的*长仄短的读法,*声也就是第一、二声读得轻而缓,仄声也就是第三、四声读得重而急,在停顿的地方要注意声断而气不断,现在请你们按照*长仄短的读法再来试试。个别学生试读个别句子,再全班试读全诗。

  6、找出文中押韵的字,读得重而略长,听听有什么效果?

  三、洞察诗情

  诗圣杜甫在历尽颠沛流离,久经离乱之后,终于结束了长期漂泊无依的生涯,在成都西郊浣花溪头盖了一座草堂,和自己的老妻稚子一起暂时定居下来了。安居成都草堂后不久,好友崔明府来家做客时写下了这首诗。走*杜甫的草堂,看看周围的环境如何呢?同学们,对照着译解仔细品读诗文,汇报情况。

  1、诗中描写了草堂怎样的环境?

  正值春暖花开时,草堂周围春水漫漫,春意盎然,杜甫身处在这样的青山绿水间,每日与山山水水,鸥鸟为伍,杜甫的心情如何?而“但”:只。你看杜甫整日地只对着这么一群沙鸥,群鸥固然可爱,却不见其他的来访者,也无人陪他吃茶饮酒,谈天说地,这样的日子不是也过于孤独寂寞了吗?

  2、诗人心中倍感寂寥冷清,恰巧此时听闻多年不见的好友要来做客,若是你们,能想象一下当时你们的第一反应或表情或动作或语言吗?生自由回答。这些都不够贴切,还是孔夫子的这句话来得好: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日里的来访者不多,“门前零落鞍马稀”,于是花径不扫,蓬门未开,一副萧条景象,而如今稀客登门,诗人那颗孤独的心注入了新的朝气,于是乎全家总动员,打扫卫生,翘首企盼。老妻稚子齐上阵,清扫庭院迎佳宾。

  他边扫着开满野花的小路边乐滋滋地想着: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缘客开,今始为君开。

  3、*是礼仪之邦啊,客人来了,肯定要好好招待了,何况还是感情深厚的朋友呢?那*人讲究请客吃饭。杜甫是怎么招待啊?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我们仿佛看到诗人与好友举杯共饮,交谈甚欢的情景,也仿佛听到诗人在抱歉酒菜不够丰盛的话语!

  是呀,家里离集市太远,无法买到美味佳肴,也买不起香甜美酒,可真是抱歉抱歉啊!朋友远道而来,杜甫喜出望外得有点语无伦次了。如此的家常话语听来却十分亲切诚恳,我们从中感受到了杜甫对友人的心意如何?

  4、二位好友久别重逢,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杜甫拿着酒杯踉跄的走出草堂, 隔着篱笆呼喊着邀请隔壁的老翁一同陪酒,喝个尽兴!

  四、明晓格律

  今天所学的《客至》,诗的格式是?数一数这首诗一共有几句?每一句有几个字?押韵在哪几句的末尾?

  五、仿文写诗

  1、对子碰碰碰

  2、循意成诗

  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归来。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照映在台阶上的碧绿色小草呈现出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鸟隔着枝叶空对着鸣唱出好听的音乐。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老师们一齐相聚在我们的学堂上,我们这些学生们特此鞠躬三下表示欢迎! 先生齐聚一学堂,弟子皆迎三鞠躬。

  小结:今天我们一起领略了唐诗的瑰丽无比,一起感受了七言律诗的韵律美,希望同学们能把诗运用到生活中,用诗去歌唱生活,去描绘生活的点点滴滴。

  板书设计: 客至

  盼———迎———劝———邀

  孤独——欣喜——融洽——兴奋(高潮)

《客至》教案2

  【文本解读】

  春水绕茅舍,但有群殴来,这是“无人至”的意境,但也可看作客人将至的铺垫。不扫花径,因为无人来访;大开蓬门,则因今日有客。颔联呼应首联,仍然围绕“客至”两字展开。颈联笔锋一转,写客至之后的情形,描绘主人待客之简、家境之贫,对宾主脱略形迹、兴致盎然的场面则毫不着墨,纯由尾联换取临翁对饮暗示出来。整首诗*白如话,看似信笔写来,其实结构紧凑,章法谨严,“前半见空谷足音之喜,后半见贫家真率之趣”。诵读这首诗,要仔细体味它是如何通过富于情趣的生活细节,表现主人待客的兴味与心境的。

  【素养目标】

  1.了解杜甫的生*及创作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读懂诗歌内容,理解诗歌情感。

  3.理解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

  4.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歌中的细节描写和生活趣味。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2.相关背景

  此诗是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天,杜甫五十岁时,在成都草堂所作。杜甫在历尽颠沛流离之后,终于结束了长期漂泊的生涯,在成都西郊浣花溪头盖了一座草堂,暂时定居下来了。安居成都草堂后不久,客人来访时作了这首诗。

  3.解题

  ①客,客人。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可见诗题中的“客”,即指崔明府。

  ②至,到。自注中的“相过”,即探望、相访。

  4.杜甫的文学思想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初读感悟

  (一)预*检查

  1.明确字音。

  飧(sūn)醅(pēi)

  2.解释下列词语

  ①但见:只见。

  ②花径:长满花草的小路。

  ③蓬门:用蓬草编成的门户,以示房子的简陋。

  ④盘飧:盘中菜肴

  ⑤樽:酒器。

  ⑥旧醅:隔年的陈酒。

  ⑦肯:能否允许,这是向客人征询。

  (二)诵读感悟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该诗。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三、文本研究

  【思考1】鉴赏首联

  1.赏析“皆”字。

  明确“皆”字写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

  2.“但见”有什么韵味?

  明确“但见”——只见,言下之意:只见群鸥天天来访,难见亲友到来,不免单调,诗人就这样寓情于景,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寥心情。这里既是乐景写哀,又为贯串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铺垫。

  3.分析“群鸥”这个意象。

  明确鸥鸟性好猜疑,如人有机心,便不肯亲*,在古人笔下常常是与世无争、没有心机的隐者的伴侣。因此“群鸥日日来”,不仅点出环境的清幽僻静,也写出诗人远离世间的真率忘俗,与世无争;同时也说明:亲友云散,交游冷落,只见群鸥,不见其他来访者,闲逸的生活不免有一丝单调、寂寞。

  【思考2】鉴赏颔联

  1.“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情味在哪里?

  明确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缘君扫;蓬门不曾为客开,令始为君开。这一联,上下两句互文见义,表现了诗人的期待。

  2.画面在空间上有何变化?

  明确由外转内,从户外的景色转到院中的情景,引出“客至”。

  3.体味诗人的情感。

  明确用与客人谈话的口吻,增强了生活实感,表现了诗人喜客之至,待客之诚。突出诗人见到老友的激动喜悦的心情。

  【思考3】鉴赏颈联

  1.这联选取了哪部分的生活细节?

  明确待客酒菜

  2.待客两句传达出了哪些信息?

  明确①主人盛情招待,频频劝饮,却因力不从心,酒菜欠丰,而不免歉疚。——菜简

  ②我们仿佛听到那实在而又亲切的家常话,字里行间充满了融洽气氛。——情真

  由此看出作者兴奋欢快,又兼有歉疚。

  【思考4】鉴赏尾联

  1.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怎样的快乐?

  明确尾联以邀邻助兴的精彩细节,出人料想地笔意一转。这令人想到陶渊明的“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无须事先约请,随意过从招饮,是在真率纯朴的人际关系中所领略的绝弃虚伪矫饰的自然之乐。

  2.尾联是个细节表现,这个细节有何作用?

  明确尾联突然撇开客人不提,可仔细一想,却依旧表现客到的高兴心情,是想用这种民间常见的方式表示自己难得的兴奋:我家来尊贵客人了,你也过来喝几杯,好好地帮我陪陪客人,喝个痛快,玩个尽兴!这种写法既巧妙,又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这个细节的运用,让人回味不尽,别有一番情趣,把*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

  【思考5】感受画面美

  可入画的景物(人)特征情感

  首联春水、群鸥、我江波浩渺茫茫一片、成群结队、形单影只(交游冷落)孤独寂寥?闲逸忘俗?与世无争

  颔联花径、蓬门、宾主简陋、热情激动喜悦

  颈联盘飧、樽酒简陋兴奋、歉疚

  尾联篱笆、老头、我浓重的生活气息

  【思考6】分析艺术特色

  明确①篇首以“群鸥”引兴,篇尾以“邻翁”陪结。在结构上,作者兼顾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从空间上看,从外到内,由大到小;从时间上看,则写了迎客、待客的全过程。衔接自然,浑然一体。但前两句先写日常生活的孤独,从而与接待客人的欢乐情景形成对比。这两句又有“兴”的意味:用“春水”、“群鸥”意象,渲染出一种充满情趣的生活氛围,流露出主人公因客至而欢欣的心情。

  ②浅切*易的诗歌风格。综观全诗,语势流畅,除“盘飧”、“兼味”、“樽酒”之外,其馀语句都没有太大的障碍,尤其是尾联虚字(“肯与”)和俗语(“呼取”)的运用,质朴流畅,自然亲切,与内容非常协调,形成一种欢快淡雅的情调,与杜甫其他律诗字斟句酌的风格确实不大一样。

  【思考7】对比与思考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宾至

  杜甫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问题:主人对“客”和“宾”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态度?试分别结合两首诗的尾联简要分析。

  明确《客至》尾联写主客对饮兴致渐浓,并招呼邻翁助兴,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突出场景的欢快热烈,表现了主人对客人的热情;

  《宾至》尾联写希望贵宾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再来看花,既表达了款待不周的歉意,又暗含送客的意味,言辞客气,流露出诗人的清高性格,表现了主人对贵宾的敬而远之。

  四、明晰主旨

  此诗前两句描写居处的景色,清丽疏淡,与山水鸥鸟为伍,显出与世相隔的心境;后六句写有客来访的欣喜以及诚恳待客,呼唤邻翁对饮的场景。全诗流露诗人诚朴恬淡的情怀和好客的心境,自然浑成,一线相接,把居处景、家常话、故人情等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刻画得细腻逼真,表现出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

  五、拓展阅读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就诗歌体式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种新面貌。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

  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跃,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视与担荷。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了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一片娇痴之态。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其诗体中却往往有“戏为”“戏赠”“戏作”等字样,凡此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两方面的表现。这种复杂的综合,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

  (摘编自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六、素材积累—杜甫名句

  1.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亭幽。

  2.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

  3.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4.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5.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6.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7.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8.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

  9.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

  10.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11.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

《客至》教案3

  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杜甫此诗的风格

  2.了解诗人闲居生活的特点

  3.理解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诵读法、讨论法、关键词分析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人在诗中表现出来的闲居生活之美。

  难点

  1.理解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

  2.体会诗人客至后的情感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

  古代著名诗人都有自己的诗歌风格,比如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杜牧的含蓄绰约等,他们的绝大部分诗歌都表现出这种风格。那么,有没有他们自己风格之外的作品?试举例说明。

  示例: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词人,但他也写过婉约词,比如他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客至》是不是也是这种风格呢?

  【课堂知识点拨】

  一.题解

  《客至》是以首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诗。诗题称“客”而不称“宾”,是有用意的。称“宾”有“敬之之义”,而称“客”有“亲之之义”。

  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可见诗题中的“客”,即指崔明府。其具体情况不详,杜甫母亲姓崔,有人认为,这位客人可能是他的母姓亲戚。“明府”,是唐人对县令的尊称。“过”,即探望、相访。相,偏指一方,“我”。

  这是一首至情至性的纪事诗,表现出诗人纯朴的性格和好客的心情。

  这是一首迎客诗。我国的送别诗俯拾皆是,迎客诗却不多。全诗语淡情真,朴实感人。

  二.作者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工部集》。

  三.时代背景

  此诗作于诗人入蜀之初。在杜甫历尽颠沛流离之后,终于结束了长期漂泊的生涯,在成都西郊浣花溪头盖了一座草堂,暂时定居下来了。在友人的接济与帮助下,一家人的生活过得还算*稳,从“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江村》)可以看出,有了生活的情趣。闲来也不时有客人相访,杜甫曾为此先后写下了《有客》《宾至》和《客至》等不少的闲适诗,而前两首是在草堂刚落成不久,为一位偶尔过访的旧相识和一位远道专程来访的客人分别写下的。

  《客至》是上元二年(761)春天(定居草堂的第二年春天),杜甫五十岁时,在成都草堂所作。当时的杜甫草堂地处四川犀浦县,这位县令当为犀浦县县令。从诗中那些话的亲切、随意的程度来看,也确实非老朋友不能。而且可见,这位县令与作者的关系非同一般。

  四.诗文赏析

  客至

  喜崔明府相过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注释】

  崔明府:邵宝说:“公母崔氏,明府,其舅氏也。”明府,唐人对县令的称呼。相过,即探望、相访。舍:指家。但见:只见。此句意为*时交游很少,只有鸥鸟不嫌弃能与之相亲。花径:长满花草的小路。蓬门:用蓬草编成的门户,以示房子的简陋。盘飧sūn:盘盛食物的统称。市远:离市集远。无兼味:谦言菜少。兼味,多种美味佳肴。樽zūn:酒器。旧醅(pēi):隔年的陈酒。古人好饮新酒,杜甫以家贫无新酒感到歉意。肯:能否允许。这是向客人征询。呼取:叫,招呼。余杯:余下来的酒。

  【译文】

  为崔明府的到访而感到高兴

  草堂的南北涨满了春水,只见鸥群日日结队飞来。

  不曾为客扫过花径,今天才为您扫;柴门不曾为客开过,今天为您打开。

  离市太远晚餐中没有好菜肴,家底太薄只有陈酒招待。

  若肯与隔壁的老翁一同对饮,就隔着篱笆将他唤来!

  1.请赏析首联中“皆”字的妙处。

  【答案】①“皆”为“全”“都”之意,引申为“处处”。②“皆”字写出家居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暗示了环境的清幽宜人。

  2.“但见群鸥日日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①运用典故。语出《列子黄帝》:海上之有人好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鸥鸟游,鸥鸟之至者百数而不止。其父曰:“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鸥鸟舞而不下也。鸥鸟性好猜疑,如人有机心,便不肯亲*。在古人笔下常常是与世无争、没有心机的隐者的伴侣。②“群鸥日日来”,不仅点出环境的清幽僻静,也写出诗人远离世间的真率忘俗;同时也说明:亲友云散,交游冷落,只见群鸥,不见其他来访者,闲逸的生活不免有一丝单调、寂寞。

  3.“但”字透露出作者怎样的心境?

  【答案】①一个“但”字透露出几乎与世隔绝的心头难谴寂寞的心境。②这两句为下文的客人来到做了铺垫。孤寂之中,客人忽然来到,喜悦之情自不待言。

  4.诗歌首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①首联描绘了环境清幽,景色秀丽的草堂景象。②绿水缭绕、春意荡漾的环境表现得十分秀丽可爱。群鸥到来,点出环境清幽僻静,为作者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③作者就这样寓情于景,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这就为贯串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铺垫。

  5.颔联描写景物,在空间上有何变化?体味作者的情感。

  【答案】①颔联由外转内,从户外的景色转到院中的情景,引出“客至”。②用与客人谈话的口吻,增强了生活实感,表现了诗人喜客之至,待客之诚。

  6.颔联两句,花径“不扫“,蓬门“始为君开”说明什么?

  【答案】①花径不扫,蓬门常闭,可以想见*日的疏懒以及门庭的冷落,来客的稀少。②今天也不因来客而扫,可见二人的亲密,主人不拘礼数。*时闭门,今天为客而开,表明对客人的竭诚欢迎。这两句写出了客来到之喜。

  【解析】这两句诗,作者把笔触由户外的春景移向庭院,说话的口气也由对读者交待转换成了直对客人说话,增强了亲切、自然的生活实感。上句说,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并没有因为迎客而打扫;下句说,一向紧闭的家门,今天才第一次为你崔明府打开。寂寞之中佳客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这两句,前后映衬,情韵深厚。另外,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临,并能热情款待,足见两人交情之深厚。

  7.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①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②此联应为“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缘客开,今始为君开。”上句说,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下句说,一向紧闭的家门,今天才第一次为你崔明府打开。寂寞之中,佳客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③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

  8.颈联中“盘飨”“樽酒”体现了怎样的情意?

  【答案】①写出了竭诚款待的情意和歉疚之心。②客至则须款待,但“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盘飨”“樽酒”——简陋,加上“无兼味”,“市远”“家贫”点出待客简陋之因,细细体味,字里行间充满了主客之间融洽的气氛。

  9.作者待客选取了哪些细节?待客两句传达出了哪些信息?

  【答案】细节:作者选取了最能显示宾主情意的生活场景,着意描画。信息:①主人盛情招待,频频劝饮,却因力不从心,酒菜欠丰,而不免歉疚。②我们仿佛听到那实在而又亲切的家常话,字里行间充满了融洽气氛。

  10.尾联“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这一细节描写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怎样的快乐?

  【答案】尾联以邀邻助兴的精彩细节,出人料想地笔意一转。这令人想到陶渊明的“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无须事先约请,随意过从招饮,是在真率纯朴的人际关系中所领略的绝弃虚伪矫饰的自然之乐。

  11.请写出诗人的心理变化过程,并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①诗人的感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孤独(盼)——欣喜(迎)——融洽(劝)——兴奋(邀)。②首联先写日常生活的孤独,颔联写接待客人的欢乐情景,颈联写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意,体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字里行间充满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气氛。尾联两位挚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兴奋、欢快,气氛相当热烈。

  【小结】

  杜甫《宾至》、《有客》、《过客相寻》等诗中,都写到待客吃饭,但表情达意各不相同。在《宾至》中,作者对来客敬而远之,写到吃饭,只用“百年粗粝腐儒餐”一笔带过;在《有客》和《过客相寻》中说,“自锄稀菜甲,小摘为情亲”、“挂壁移筐果,呼儿问煮鱼”,表现出待客亲切、礼貌,但又不够隆重、热烈,都只用一两句诗交代,而且没有提到饮酒。反转来再看《客至》中的待客描写,却不惜以半首诗的篇幅,具体展现了酒菜款待的场面,还出人料想地突出了邀邻助兴的细节,写得那样情彩细腻,语态传神,表现了诚挚、真率的友情。这首诗,把门前景,家常话,身边情,编织成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以它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显出特点,吸引着后代的读者。

  【艺术特色】

  1.篇首以“群鸥”引兴,篇尾以“邻翁”陪结。在结构上,作者兼顾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从空间上看,从外到内,由大到小;从时间上看,则写了迎客、待客的全过程。衔接自然,浑然一体。但前两句先写日常生活的孤独,从而与接待客人的欢乐情景形成对比。这两句又有“兴”的意味:用“春水”、“群鸥”意象,渲染出一种充满情趣的生活氛围,流露出主人公因客至而欢欣的心情。

  2.浅切*易的诗歌风格。综观全诗,语势流畅,除“盘飧”、“兼味”、“樽酒”之外,其馀语句都没有太大的障碍,尤其是尾联虚字(“肯与”)和俗语(“呼取”)的运用,质朴流畅,自然亲切,与内容非常协调,形成一种欢快淡雅的情调,与杜甫其他律诗字斟句酌的风格确实不大一样。

  【理解性默写】

  1.《客至》中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作者孤独心境的句子是“,”。

  【答案】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

  2.《客至》中描写春水和鸥群,点出环境清幽僻静的句子是“,”。

  【答案】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

  3.《客至》中写迎接客人到来的喜悦的句子是“,”。

  【答案】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4.《客至》写招待寒酸简单但却满蕴真情的句子是“,”。

  【答案】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5.《客至》中表现田园生活中淳朴的邻里关系的句子是“,”。

  【答案】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余杯

  6.《客至》中与陶渊明的“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答案】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余杯

  【课堂即学即练】

  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题称“客”而不称“宾”,是有用意的:称“宾”有“敬之之义”,而称“客”有“亲之之义”。

  B.“但见”,含弦外之音:群鸥固然可爱,而不见其他的来访者,不也是过于单调么?

  C.“无兼味”“只旧醅”含有寒酸之意,作者感到羞愧不已,只好向客人道歉。

  D.“呼取”有“叫过来”之意。诗人与客人喝到酣畅时,忍不住隔篱呼叫邻翁作陪。

  【答案】C【解析】没有“寒酸之意”,更没有“向客人道歉”之意。

  2.选出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

  A.首联先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至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作者的心境。“皆”字暗示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但见”,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

  B.颔联把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后句的“今始为”又使前句之意显得更为超脱,补足了首联两句。

  C.颈联由颔联虚写客至转入实写待客。诗中的家常话语听来十分亲切,我们很容易从中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疚,也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

  D.尾联可以看出,此时酒宴已至高潮,诗人喝得酩酊大醉,隔篱呼邻,醉态毕露,由此可见饮酒气氛相当热烈。就写法而言,尾联真可谓峰回路转,别开境界。

  【答案】D【解析】“喝得酩酊大醉……醉态毕露”评析不当。

  3.对这首诗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实写诗人生活环境的*淡寂寞,与下联客人到访给诗人带来的人间温情互为反衬。

  B.颔联互文见义,“花径”只为君来才打扫,“蓬门”只为君来才打开。含蓄诙谐。

  C.颈联写诗人居住偏僻与家境的贫寒,这么写是一种谦逊,但与此同时也带着一种实在。

  D.全诗风格看似安闲恬静,其实充满悲意。诗人通过描写客至,旨在突出内心的苦闷寂寞。

  【答案】D【解析】全诗风格安闲恬静,这是一首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记事诗,表现诗人诚朴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

  【课外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宾至

  杜甫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竞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写延客之状,居幽而地僻,访客稀少,且自己年迈多病,不胜应酬之苦。

  B.颔联写惊讶之情,此宾因杜甫文幸名闻海内前来拜访,让诗人受宠若惊。

  C.颈联写款待之事,上句易“宾”为“客”,既避免与诗题重复,也使得诗句*仄协调。

  D.尾联写送客之意,诗人真诚致歉,表达不舍之情,并邀请贵客重来。

  E.全诗写“宾至”,在写法上却处处以宾主对举,实际上突出的是诗人自己。

  【答案】BD

  【解析】题干是“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的内容和思想情感。B项,“受宠若惊”错。D项,“诗人真诚致歉,表达不舍之情”错。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2.题为《宾至》,可否改为《客至》?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①不能。②因为“宾至”显得尊敬、客气,而“客至”则显得热情、亲切。首联写老弱病衰,恕难再拜;颔联“岂有”“漫劳”两句表面自谦,隐含自负;颈联写贵客屈尊逗留整日,待客却餐食粗粝,暗含自伤之情;尾联写如果对方不嫌酒肴菲薄,还望乘兴再来,语气客套,暗含嘲讽之意。

  【解析】题干是“题为《宾至》,可否改为《客至》?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标题的作用。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首先要明确表态:不能。然后再答出理由。结合整首诗分析《宾至》作标题的作用。首联的意思是说草堂初建,居幽而地僻,很少造访之人,忽闻通报,有贵客来临,只得循礼恭迎。其中“再”字,不但表明了对客人的尊重,也暗示了自己行动的艰难。从诗人的话语中,表现了诗人在繁琐的礼节和年迈多病之中,对这类应酬感到很不高兴。颔联的意思是说,我哪有震惊海内的文章,竟然徒劳车马枉驾暂驻江干。其中。诗人用“岂有”、“漫劳”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也就是说,在物质上自己是一无所有的,也知道客人是来求得文章,然后搞死“佳客”,你来也是徒劳的,表现了诗人不亢不卑的品格,以及对来“宾”不满意与嘲讽。颈联的意思是说,这位佳客入门就坐,淹留竟日,但我不能好饭好菜招待你,因为我是迂腐的书生,一生都是吃的粗米,而今你来,款待不周,只望包涵。从诗人的话语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己一生贫穷的伤感,也表现了诗人面对来宾所表现出来的自谦与无奈,暗含自伤之情。尾联写希望贵宾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再来看花,既表达了款待不周的歉意,又暗含送客的意味,言辞客气,流露出诗人的清高性格,表现了主人对贵宾的敬而远之。“宾至”显得尊敬、客气,而“客至”则显得热情、亲切。故诗题不能换。

  比较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宾至

  杜甫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至》篇首以“群鸥”引兴,篇尾以“邻翁”陪结。在结构上,作者兼顾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从空间上看,从外到内;从时间上看,则写了迎客、待客的全过程。

  B.《客至》颔联作者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

  C.《宾至》“幽栖地僻经过少”一句写自己住所偏僻,少人来访,表达诗人受到冷落的孤独与凄凉之感。

  D.《宾至》一写客,一写己,在表现客人身份尊贵的同时,也表现出诗人的清高。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C项,“表达诗人受到冷落的孤独与凄凉之感”错误。草堂初建,居幽而地辟,很少有造访之人,此句暗含突然有贵客来访,诗人没有想到。故选C。

  4.主人对“客”和“宾”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态度?试分别结合两首诗的尾联简要分析。

  【答案】①《客至》尾联写主客对饮兴致渐浓,并招呼邻翁助兴,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突出场景的欢快热烈,表现了主人对客人的热情;②《宾至》尾联写希望贵宾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再来看花,既表达了款待不周的歉意,又暗含送客的意味,言辞客气,流露出诗人的清高性格,表现了主人对贵宾的敬而远之。

  【解析】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客至》一诗,诗人巧妙地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作结,把*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可以想见,两位挚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兴奋、欢快,气氛相当热烈。就写法而言,结尾两句真可谓峰回路转,别开境界。这首诗歌中的待客描写,不惜以半首诗的篇幅,具体展现了酒菜款待的场面,还出人料想地突出了邀邻助兴的细节,写得那样情彩细腻,语态传神,表现了诚挚、真率的友情。这首诗,把门前景,家常话,身边情,编织成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显示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宾至》一诗,“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特致歉意,兼邀贵客重来。诗人说:如果不嫌“野外”“供给”菲薄,还望“乘兴”再“来看”花。这是客套话,也有送客之意。嘲讽之意,隐约可见了。作者对来客敬而远之,写到吃饭,只用“百年粗粝腐儒餐”一笔带过。

  【《客至》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纪事诗,表现诗人诚朴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简要说明了题意。

  一、二两句先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作者的心境。“舍南舍北皆春水”,把绿水缭绕、春意荡漾的环境表现得十分秀丽可爱。这就是临江*水的成都草堂。“皆”字暗示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群鸥,在古人笔下常常作水边隐士的伴侣,它们“日日”到来,点出环境清幽僻静,为作者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但见”,含弦外之音:群鸥固然可爱,而不见其他的来访者,不是也过于单调么!作者就这样寓情于景,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这就为贯串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铺垫。

  颔联把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作者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增强了宾主接谈的生活实感。上句说,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下句说,一向紧闭的家门,今天才第一次为你崔明府打开。寂寞之中,佳客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这两句,前后映衬,情韵深厚。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后句的“今始为”又使前句之意显得更为超脱,补足了首联两句。

  以上虚写客至,下面转入实写待客。作者舍弃了其他情节,专拈出最能显示宾主情份的生活场景,重笔浓墨,着意描画。“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使我们仿佛看到作者延客就餐、频频劝饮的情景,听到作者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远离街市买东西真不方便,菜肴很简单,买不起高贵的酒,只好用家酿的陈酒,请随便进用吧!家常话语听来十分亲切,我们很容易从中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仄,也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字里行间充满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气氛。

  “客至”之情到此似已写足,如果再从正面描写欢悦的场面,显然露而无味,然而诗人却巧妙地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作结,把*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可以想见,两位挚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兴奋、欢快,气氛相当热烈。就写法而言,结尾两句真可谓峰回路转,别开境界。

  杜甫《宾至》、《有客》、《过客相寻》等诗中,都写到待客吃饭,但表情达意各不相同。在《宾至》中,作者对来客敬而远之,写到吃饭,只用“百年粗粝腐儒餐”一笔带过;在《有客》和《过客相寻》中说,“自锄稀菜甲,小摘为情亲”、“挂壁移筐果,呼儿问煮鱼”,表现出待客亲切、礼貌,但又不够隆重、热烈,都只用一两句诗交代,而且没有提到饮酒。反转来再看《客至》中的待客描写,却不惜以半首诗的篇幅,具体展现了酒菜款待的场面,还出人料想地突出了邀邻助兴的细节,写得那样情彩细腻,语态传神,表现了诚挚、真率的友情。这首诗,把门前景,家常话,身边情,编织成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以它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显出特点,吸引着后代的读者。

《客至》教案4

  古人总结了“人生三大快事”:金榜题名时,同房花烛夜和他乡遇故知。由此可见人们对友情的珍视。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写友情的诗句:

  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下面,我们将学*的这一首古诗也是和友情有关的,那就是杜甫的《客至》。

  一、文化常识

  作者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写作背景: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杜甫在友人严武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外的浣花溪畔建了一所草堂,暂时定居下来。因为有友人的接济,杜甫一家人的生活,比较安定,充满了生活乐趣。“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江村》)上元二年春意盎然的一天,友人崔县令登门拜访,诗人喜出望外,于是写下这首欢快明丽的《客至》。《客至》作于上元二年(761)。因为友人的帮助,杜甫在成都西郊外浣花溪畔营造了一所草堂,生活也较为安定,时常与田夫野老往来。一次,一位崔姓县令来访,杜甫十分高兴,不拘礼数,殷勤待客,并写下了这首诗。

  二、听名家朗诵,初读本诗

  三、文白对译

  原文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译文:

  草堂的南北涨满了春水,只见鸥群日日结队飞来。

  原文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译文:

  老夫不曾为客扫过花径,这柴门今天才为您打开。

  原文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译文:

  离市太远盘中没好肴菜,家底太薄只有陈酒招待。

  原文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译文:

  若肯邀请邻翁一同对饮,隔着篱笆唤来喝尽余杯!鉴赏文本:

  通读全诗,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诗的感情基调?喜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写的是草堂外的景象:春天到了,春水遍地,溪面初*,鸥鸟飞来,或翔于水面,或集于溪边。这是地道的南国水乡风光,秀丽可爱。如何理解“但见群鸥日日来”中的“但见”和“日日”?“日日”来的是群鸥,点明环境清幽僻静。“但见”含弦外之音,说明作者生活的单调,无其他访者。为什么诗人一开篇就写景呢?诗人寓情于景,表现了他在闲适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为贯穿全诗的喜客之情做了铺垫。首联点明了时令、地点和环境,描绘了草堂景色的秀丽。“皆”字写出了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春意盎然之感。“但”字写出作者因朋友少而倍感孤独,表达了作者闲适之后的寂寞孤单。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传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客至的意外惊喜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互文

  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颔联写花径、蓬门两种景物,从户外的景色转到院中的情景,引出“客至”。用与客人谈话的口吻,增强了生活真实,表现了诗人喜客之至,待客之诚。手法:细节描写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描写的是什么?诗人与客的关系如何?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为何有“邀邻喝酒”这一细节描写,暗示诗人此时心情如何?是想用这种民间常见的方式表示自己难得的兴奋:我家来尊贵客人了,你也过来喝几杯,好好地帮我陪陪客人,喝个痛快,玩个尽兴!尾联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何效果?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细节描写,从“尽余杯”一语可以看出,这时酒宴已到高潮,诗人欲呼邻翁与客人对饮,可见二位酒兴之浓,气氛的欢快。这一细节别开生面,别有情趣,表现了诗人淳朴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

  尾联句意蕴丰富,耐人咀嚼,其作用有:第一,突出了主要内容。尽宾主之欢,表现诚朴、率真的态度。第二,留有想象的余地。邻翁来了没有呢?邻翁是谁呢?这些回味让诗歌的意境更深了一层。第三,表明感情之深。如果仅是泛泛之交,或者友情不是特别深厚,谁还会邀邻陪酒呢?第四,再次掀起高潮。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作结,把*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第五,构思奇特绝妙。前借白鸥引客,后让邻翁陪客,既见不凡之人,又见不俗之情。

  四、合作探究:

  五、课堂练*

  《客至》首联描绘了怎样的环境?赏析“皆”字首联描绘了草堂环境的清幽,景色的秀丽,点明时令、地点和环境。皆字写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颔联描写景物,在空间上有何变化?体味作者的情感。颔联由外转内,从户外的景色转到院中的情景,引出客至。用与客人谈话的口吻,增强了生活实感,表现了诗人喜客之至,待客之诚。

  作者待客选取了哪些细节?待客两句传达出了哪些信息?作者选取了最能显示宾主情意的生活场景,着意描画。主人盛情招待,频频劝饮,却因力不从心,酒菜欠丰,而不免歉疚。我们仿佛听到那实在而又亲切的家常话,字里行间充满了融洽气氛。

  六、拓展提高

  杜甫代表性诗歌:

  不见 杜甫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赠花卿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七、作业布置

  完成有一篇练笔小作文,文中着重运用细节描写进行人物刻画、叙事描写。

  该诗是一首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纪事诗,表现诗人诚朴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

  你能分享这节课你的收获与感悟吗?

  客至

  杜甫

  首联:盼客颔联:客至颈联:待客

  尾联:邀邻

《客至》教案5

  教学目标

  1.旅夜抒怀:通过课文题目鉴赏诗歌的内容与情感。

  2.客至:学会抓住关键词进行比较阅读。

  3咏怀古迹: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杜甫的两首律诗,《旅夜抒怀》和《客至》。读诗要从“头”开始,说明诗的题目对理解诗歌很重要。今天,我们试着通过题目来鉴赏一首诗。

  二、文本研读

  1.通过“旅”字看背景

  思考:题目中的第一个字是“旅”,你能从中读出什么呢?

  明确:“旅”是旅居之意。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自阆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小结: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再加上这回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漂泊何时才是个尽头。这首诗就集中的表现了他这种心情。

  2.通过“夜”字察实景

  ⑴第二个关键词是“夜”。给我们带来什么信息?

  明确:夜,指作者写作这首诗的时间是在夜晚。

  ⑵诗中哪些诗句和“夜”是相对应的的?

  明确: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

  ⑶体味一下作者这二句诗里所描绘的意境。首先找一下其中的意象有哪些?

  明确:共有两组:细草、微风、岸、危樯、舟,星、*野、月、江流。

  ⑷这两组意象分别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境),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第一组: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孤立突兀的危樯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的长夜。(凄冷)

  第二组:星空低垂愈显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雄浑阔大)

  ⑸诗三、四句写景,明星低垂、*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称道。请分析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了诗人的什么感情?采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此诗写的是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凉心情。这是采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3.通过“书怀”悟实情

  ⑴“书怀”,亦即书写情怀,抒发感情。把诗中“书怀”部分朗读一遍。

  明确: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⑵写了“名著”“官休”二事,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那么在诗中“名著”和“官休”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名声”不是因为”文章”而”著”的,不做”官”是因为”老病”而休的。

  ⑶诗人名满天下,是因为什么?

  明确:韩愈写诗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决非过誉之词。

  ⑷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说这样呢?

  明确:这很明显的是激愤之下的反话,既然“名声”是因“文章”而著的,那么,“官休”也就不是因为“老病”了。

  联系杜甫一生的经历可知: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他的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同时提示出政治上的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⑸尾联:诗人自况,以什么自况的呢?

  明确:以”飘飘”喻己则有一种自伤漂泊之感,后以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作比。

  (6)除了比喻,尾联还有什么手法?达到什么效果?

  明确:茫茫的天地和一只孤独的沙鸥作比,就更显得孤独和凄凉了。

  三、拓展延伸

  杜甫的这种自感身世孤苦漂零的沉郁之作你还能举出其它的例子吗?

  明确:在其后两年,作者流寓夔州时所作的《登高》。

  在他去世前两年所作《登岳阳楼》中也有这样的诗句“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四、诗歌小结

  读起这样的诗歌,我们不免都要随着抒情主人公一起哀叹泣涕了。我们知道,成都郊外浣花溪畔有一个著名的杜甫草堂,这是杜甫在亲友的帮助下获得的一个暂时安身的栖身之所。在这里,杜甫度过了一段恬静而又安宁的生活。同时也创作了一些清新自然风格的诗歌。《客至》就是其中的一首。

  五、课堂拓展

  自学《客至》,结合诗歌的背景、自注、注释,思考下面问题:

  ⑴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如何?

  ⑵结合诗句说说这种感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⑶阅读《客至》、《宾至》,说说诗人为什么分别用“客”、“宾”为标题(提示:比较这两首诗在情感和用语上的差异。)

  明确:⑴喜。

  ⑵首联先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作者的心境。“舍南舍北皆春水”,把绿水缭绕、春意荡漾的环境表现得十分秀丽可爱。这就是临江*水的成都草堂。“皆”字暗示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群鸥,在古人笔下常常作水边隐士的伴侣,它们“日日”到来,点出环境清幽僻静,为作者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但见”,含弦外之音:群鸥固然可爱,而不见其他的来访者,不是也过于单调么!作者就这样寓情于景,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这就为贯串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铺垫。

  颔联把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作者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增强了宾主接谈的生活实感。上句说,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下句说,一向紧闭的家门,今天才第一次为你崔明府打开。寂寞之中,佳客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这两句,前后映衬,情韵深厚。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后句的“今始为”又使前句之意显得更为超脱,补足了首联两句。

  以上虚写客至,下面转入实写待客。作者舍弃了其他情节,专拈出最能显示宾主情份的生活场景,重笔浓墨,着意描画。“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使我们仿佛看到作者延客就餐、频频劝饮的情景,听到作者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远离街市买东西真不方便,菜肴很简单,买不起高贵的酒,只好用家酿的陈酒,请随便进用吧!家常话语听来十分亲切,我们很容易从中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仄,也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字里行间充满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气氛。

  “客至”之情到此似已写足,如果再从正面描写欢悦的场面,显然露而无味,然而诗人却巧妙地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作结,把*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可以想见,两位挚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兴奋、欢快,气氛相当热烈。就写法而言,结尾两句真可谓峰回路转,别开境界。

  ⑶这两首诗都是写迎接和招待客人的,但由于对象与诗人的情感关系的不同,“宾是贵介之宾,客是相知之客”,这样就造成了诗人表达的情感和用语上的差别。《客至》一诗中的情感显得真诚深厚、亲切融洽、富有生活气息;《宾至》中所表达的虽然也是诗人的真实情感,但由于对方是“贵介之宾”,所以也就显得客套和拘谨,有应酬和敬而远之的成分。在用语上,前者通俗明白,如话家常;后者庄重严肃中带有调侃。正因为有以上的区别,所以用“客”“宾”分别为题。

  六、鉴赏《咏怀古迹(其三)》

  (一)导入

  昭君出塞而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结合注释、感知诗歌)

  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词语。

  明确:诗人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怨恨)

  (三).背景简介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所以诗题叫《咏怀古迹》。

  明确: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

  (四).赏析诗歌

  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是不是一开始就写她的怨恨?(明显不是)写什么?(写景)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目的: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这大概是因为诗人首先想到,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殊方异域,并在那里度过自己的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性格的象征

  2.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明确:不同意。常言道: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钟灵毓秀,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凡的女子。清人吴瞻泰认为: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这是其一。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大巧若拙)

  3.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样造成的?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让她远嫁匈奴?

  明确:颈联上句“画图省识春风面”对此做了交待。这句诗用了一个典故。(因课文有注释,可让学生讲,以训练其表达能力。)

  4.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明确: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历史。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据《后汉书》记载: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俗使其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5.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明确:不是。王安石曾为毛延寿鸣不*,写过这样两句诗:“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毛延寿则班小人之所以得售其奸,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6.既然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对元帝持何态度?

  明确:“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至此,作者好像恍然大悟:怪不得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调,原来那正是昭君永远在诉说着她不得生还故乡的怨恨!读到这里,我们的耳边是否又会响起那深沉、幽怨的琵琶声?

  小结:诗歌的主旨虽写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入题。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五)、鉴赏语言

  1.“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像这样一个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感动?怎不伤心?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2.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一去”对“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它是那样的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天天,向人们展示着千古的悲哀!就这么两句工整的对偶,内涵却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六)、鉴赏主旨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借事抒情——作者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深沉的怨恨。

  七、作业布置

  ⑴背熟《旅夜抒怀》

  ⑵熟读其他三首诗歌


《使至塞上》教案 (菁华6篇)(扩展8)

——使至塞上扩写作文汇总五篇

  使至塞上扩写作文 1

  听着车轱辘的声响,他知道自己离开朝廷已经越来越远了,这意味着什么他不敢再想,回想当年,自己一腔热血,意气风发,仕途光明,屡屡升迁,而今,却单车赴边,他不免长叹……

  远了,远了……

  前方是茫茫的沙漠……

  车轱辘声、叹息声、偶尔从马车里传出的幽咽的琵琶声,成为这漫漫大漠中不和谐的点缀……

  “王监察,过居延了。”这是他唯一的随从说的,唯一的随从,上天和他开了个多么大的玩笑啊!想当初,贤相居高位,他是怎样的风生水起啊,而今,“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竟然找不到一个可以倾诉之人。监察,是啊,在很多人眼中,他仍然为朝廷效力,为国家效力,可是,有谁知道,他内心幽微难言之苦呢?居延,你丈量过它离朝廷的距离吗?你知道那是怎样的边塞吗?你知道塞上的风沙可以怎样的让人迷茫吗?为什么是居延?你想过吗?于是,王维笑了,淡淡的笑,冷冷的笑,僵僵的笑了。他撩开车帘,举目望去——看哪,他就像那飘飞的蓬草,飞出了汉塞,他就像那北归的大雁,飞入了胡天。这难道就是他的归宿吗?回望来路,车辙撵过的痕迹已被黄沙湮没,是啊,这难道不是他的归宿吗?

  茫茫大漠之中升起一缕烽烟,他似乎知道了自己的命运,“古来征战几人回”啊,想着想着,孤寂之情直入人心;望着那波澜不惊泛着白光的河水,他黯然神伤:谁能知晓*静的水面,暗涌着怎样的激流?谁能知晓安静的'外表裹藏着怎样的内心?然而,现在说这些还有什么用呢?也许是命吧?曾经戏说倒霉蛋飞将军李广,“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如今,却似是对自己最好的写照了——有时候确实不是能力不够,而是宿命如此啊!就如那天边的太阳,你再怎么圆,终归还是逃脱不了坠落的命运。

  在萧关,他碰到了前来迎接的侦察兵,其实他早就知道了,社会是现实的!当他升迁之时,车马塞途,当他落魄之后,注定无人问津。是啊,只要你是被朝廷排挤出来的,那么纵使你是监察御史,又能怎样?然而,让他激愤失落的又何止如此呢?都护在燕然。

  呵,在燕然……王维又笑了,那僵僵的笑容背后是怎样的心酸啊!只见他执笔写道: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然而,“仰天不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一千两百多年过去了,李林甫重用了谁不会有人知道,那曾经的是非曲折也再无人诉说,然而大家却记住了有一个伟大的边塞诗人叫王维,有一首边塞诗叫《使至塞上》。

  使至塞上扩写作文 2

  落日余晖,暮云合璧。一匹老马慢悠悠的走着。身旁仅有那寥寥几人,我忧虑不己,眉头紧锁,一心报国,曾贵为右丞相,无限风光,官袍束身。为国谋鞠躬尽瘁。谁曾预料到终却被奸险小人谋害,出使远江!啊!我不甘心!

  我似那飘飞的蓬草出了边疆,又似那归飞之雁,却飞入胡人之天。

  行车于这茫茫大漠当中,竟发生了活力。黄河之水滚滚流,奔腾不己,落日的余晖柔和挥洒,笼罩着黄河,波光粼粼。远方的红日那么大,那麼圆,那麼亮,映照我那颗孤寂的心,远方一缕风烟直插云霄,我禁不住摇了摆头。唉,边疆又逐渐打仗了,但我却也只有如此望着。思考着满腹经纶,却不知道该向谁述说。风,呼——呼的吹;水,哗——哗的流心,迷失,忧虑。

  四周好像要逐渐光亮,我又逐渐悠长之行。一声马鸣划破天上,但见是那巡查的骑兵。我满心欢喜上前了解,却被告之都户已经燕然战斗,迫不得已更改线路,再次奔忙,任由忧虑,迷失之感油然而生。

  日夜兼程,终挥毫泼墨,写出《使至塞上》。

  使至塞上扩写作文 3

  我奉命来到边塞,轻车简从,在茫茫大漠缓缓行驶。脸畔若有若无地拂过一丝风,不觉已经到了居延了。

  放眼望去,塞外的景色终究是和中原有差异。伴着阵阵微风,可以看到已经干枯的蓬草被风卷到更远处去了,而北归的大雁也向胡地飞去,一会儿就不见踪影,只留下声声鸣叫还萦绕在天际。这些多么像现在的我呀,身世浮沉,不知前路何在?虽然是奉命而来,却不见将官的踪影。

  天色渐晚,大漠深远处一柱浓烟正笔直地向上升腾着,黄河仍在不断地奔腾,残阳似血,浑圆的夕阳将它的光芒挥洒在河面上,像一位孤独的老者注视这宁静的一切,呈现出雄浑的姿态。轻车继续前行,沐浴着夕阳的余晖。壮阔的美景不一向是人心情愉悦吗?这样的江山叫人怎能不喜悦呢!

  这时侦察骑兵从起伏的黄沙坡中现身,他兴奋地告诉我,都护证在前线大破敌军!转念想来这些将士们都正在斩杀敌人,为国家做贡献,我自己的私怨又能算得了什么呢,我豁然开朗。

  使至塞上扩写作文 4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国小勃律,当今皇帝命我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凉州,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差事表面风光,但只有我知道皇帝对我并不满意,各个大臣对我的排挤,我何尝不知道,这次让我出使边塞,只不过是用一个理由把我打发出去,罢了罢了,我也不愿在这勾心斗角的官场继续待下去。

  我还是走了,皇帝并没有安排过多的人在旁边服侍,或许已经忘了我这个人吧,不过这样也好我跟那些虚伪的人也并没有什么话可以说,一次又一次的排挤,一次又一次的为难,我都已经*惯如此了。可是即使让我走,也用得着这么急吗?就不能再给几日让我再准备准备——让我再看看这让我的故乡,我生长的地方。再让我和故人告别。

  转眼间,已经步入沙漠之中,眼前早没有了人烟,只剩下令人厌烦的黄沙。荒凉而又无垠的沙漠如若废墟,看着这样的景色,心里苦笑着:这种荒无人烟的地方也只有我才被安排到这里吧……不禁一阵的厌烦迅速从心底里蔓延开来,我催促驾车的仆人快点赶车。一阵倦人的风飘忽而过,散飞的蓬草顺着风飞游荡,我不禁想到,这也许就是我的归宿吧,也许我就应该像是一根已经枯萎的蓬草,一行大雁在空中慢慢向胡人的居住地飞去。它们是回家?,抑或是迷途?正如同我不知去向何处,不知以后的路该怎么走。

  马仍旧在疾驰,大漠却仍在眼前徘徊。不知何时,蓦地一柱燧烟孤然直上一笼然后又瞬间散开了,燃烧中的狼粪味道并不那么好,但更让我感到悲痛的是又有战事了么?人们为什么就不能和谐相处,两国打仗时百姓们的生活民不聊生,战场上的将士哪一个不是家里的顶梁柱,他们义无反顾地奔赴战场,而后永远的留在那一缕青烟中。一条磅礴的长河走入了这死寂的荒漠中。水奔涌着,咆哮着,这就是黄河?天慢慢变成血红色,不知是不是牺牲的战士们的血染红的,我抬头看那如同一个火球的太阳正在黄河边上缓缓

  马车突然停下了,我探头看了看,远处有一人一马正在飞速地奔来,是一个在萧关骑马的侦察兵,那人看见了我马上下马行礼,那人是个年轻的人,却是一脸的沧桑和无奈,我愣了愣说:“将军呢?”“敌军出兵想袭击我方,将军亲自上战场正在前线呢。大人,你先安顿下来,我要赶去战场了”他又行了对我一个礼,匆匆奔向了那硝烟之中。我向营地慢慢的走着,走着。

  使至塞上扩写作文 5

  人生就是这样,来来走走,起起落落。如今我也是被排挤出朝廷,奉命奔赴边疆,去慰问那些坚守在边疆的战士们。心中不禁感慨万千,心中不禁浮起两句话“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我和我那为数不多的随处们乘着一辆车,心中充满了不甘心,就这样出发了。

  我们行走在这辽阔无边的荒漠上,方圆几百里都看不见一个人的踪影。我们有时像那寥寥无边的夜空中的一颗星星,孤独的闪着光。有时又像随风飘飞的蓬草一样,越过边塞。有时还像那展翅北飞的归雁,飞进了胡人居住的地方。在这浩瀚无边的荒漠中我不禁怀念起了之前在朝廷的日子,回忆起之前那美好的时光,再于现在被排挤出朝廷的生活,不由得感到十分悲愤。

  我抬头望了望那高高的孤独的挂在这寥寥夜空中的一轮明月,它将黄沙漫漫的荒漠披上了一层暗暗的白色。一眼望去只有我的随从们点燃的一缕烽烟在燃烧,直插云霄。在这漫漫黄沙中,有一条滚滚的黄河横穿其间。望着这壮阔奇丽的景象,心中不禁感到十分欣喜,望着这之前都没见过的边塞景象,心中更是激动不已。但是想到自己的未来,内心感到是分迷茫。“王御史,咱们改出发了,前面马上就到目的地了。”一个随从说。我望了望这黄沙漫漫的荒漠和那壮阔奇丽的美景,迫不得已的上了车,告别了这美丽的自然风光。

  我们走着走着耳边忽然传来了一个雄浑的声音:“王御史,我们统帅正在前线打仗呢。”我一看才知道,这是在巡查的士兵。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虽如今我被排挤出朝廷,但是我有这一身的才华,即使被排挤出来又能奈我何?待到明年花开时,我又会用那小草一样,春风吹又生。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