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教案 (菁华6篇)

首页 / 教案 / | 教案

《与朱元思书》教案1

  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把握课文的主旨。

  3.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捉高鉴赏水*。

  4.通过教渎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5.背诵并默写全文。

  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学*方法:

  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学*时间

  两课时

  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骚人墨客吟诗作文,为今人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山水佳作。例如:(多媒体显示)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桓赞)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唐·韦庄)

  三吴行尽于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宋·苏东坡)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导。(清·刘嗣绾)

  可见,富春江早已为世人所熟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南朝梁代著名骈文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仅用114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旖丽风光,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吟诵此文,可谓美不胜收。

  二、读文字,反复朗读,疏通文义,沟通古今

  1.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不解之处可提出疑问,共同商议解决。

  2.反复朗读,要读出语气和重音,特别强调要读出层次。

  3.做古今沟通的练*。(学生互相测试)

  A.请查找工具书,找出和下列加点实词意思相同的成语。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一应俱全 百废俱兴 面面俱到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荒谬绝伦 聪颖绝伦 绝代佳人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自强不息 息事宁人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虽死犹生 过犹不及

  B.给出译文,能快速背出原文。

  这时,驾舟顺流飘荡,可以随意东飘西泊。──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江*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枝叶尽力往高远展伸。──负势竞上,互相轩藐。

  4.再次熟读课文,基本达到给出上句,能够对出下句的程度,鼓励在课堂上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在基本成诵的基础上,感受文章的声韵美

  1.学生推荐朗读水*较高的一位同学范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2.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3.本文是骈文,请找出文中出现的对偶句,并说说它们的妙处。

  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读来琅琅上口,节奏感极强。

  二探究文章主旨

  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文章都讲究情景相生,我们从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中,从寥寥几句写观感的语句中,领略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请先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

  提示: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我们可以从首段“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中,感受到一种享受自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从对山水的描写中,体会到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更令人赞赏的是,在描绘山景时,作者插入两句观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这几句感受,不仅从侧面衬托出险峰幽谷的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三、拓展探究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之成为适于人类生存的美好环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环境也能美化人即人类受教育和陶冶而变得更完美、更高尚;请结合这段话谈谈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的理解。

  提示:这句话中虽然流露出作者亟思奋发有为,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但所蕴含的自然美的审美情趣,’教育意义是不容忽视的。你看,那些汲汲于追求个人名利,四处奔走,苦心经营的人,面对“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的奇峰。聆听“泠泠作响,嘤嘤成韵”的美声,不禁心旷神怡,移情于山水而淡泊了功名利禄之心。

  四、课堂小结

  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的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画.因为它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同学们,请拿起你手中的画笔,或借助电脑,创一组“富春江水明信片”如何?

  五、布置作业

  1.请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的景色。

  提示:不必局限于课文本身,也不必像古文翻译那样字字落实,可以加入一些有关富春江地理位置、风土人情以及人文背景等方面的材料。也可以查找一些关于富春江的诗文,最好能将风物介绍和风景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后附教学设想

  教学设想

  《与朱元思书》是作者吴均写给友人的一封信,但与一般书信不同,没有问候的套语和日常事务的叙述,而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写景小品文。描写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根据这一特点,我们设计的教学目标重点突出了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志趣美。

  对于教学过程的设计,我们是这样考虑的:相对于现代文,文言文要在疏通文意、熟读甚至背诵文章的基础上去赏析,并进而达到积累优秀古诗文的目的。因此,我们这样设计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语的设计。以吟咏富春江的古诗导入,如:吴桓赞的“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韦庄钱的“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苏东坡的“三吴行尽于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等。

  这样的设计,既让学生积累优秀古诗,又能让学生对富春江的美景有初步的认识,为学*文章做好铺垫。

  在第一课时中,我们重点安排的是疏通文意,反复朗读,达到基本成诵的程度。这一环节我们认为是学*文言文的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只有很好的理解文意,才能深入文章内部,体会文章蕴含的深情。

  第二课时,在课文基本成诵的基础上,首先让学生感受文章的声韵美。这一环节之所以放在第二课时,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自己的理解上自主发挥感情,体会文章的语言韵律的.美感,并借以培养学生的朗读水*。

  其次是探究文章主旨。这是理解的升华,在此环节,使学生得到精神上的陶冶。

  在备课之前,我们把这一课的重点放在了读、思、品这几点上,并结合这几点设计了这一课的教案。另外,我们也注意到了要发挥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的能力,要让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

《与朱元思书》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生了解“骈文”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

  2、注意本文中对偶句的现象,学会将全文翻译成白话文,培养阅读文言文语感的能力。

  3、学*作者抓住特点有层次、动静相生、拟人、比喻、夸张等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学*文言文,侧重阅读,要反复读,熟读成诵;在内容探究上,要学生分析作者写景的目的,从而领悟作者要抒发的情感;在写作训练中,要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描写角度和多种修辞方法进行写作,可以采用学生自学,协作讨论,教师启发点拨等方法完成该文的学*任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对富春江优美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他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情绪。

  (二)重点:

  文言词汇,抓住富春江水的绮丽多姿这个特点有层次的写景方法。

  (三)难点:

  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他对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态和思想。

  (四)教学突破:

  通过自读课文、自学讨论、合作交流,理解作者的思想,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把握主旨。通过写作练*,使学生明白以多种角度、多种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使得景物描写具体生动,增添文章文采,突出文章主题思想的好处。

  (五)、教学方法:

  读启发、谈话法、

  (六)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2、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3、精读课文,把握文章感情。

  4、回味迁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引入

  1、多媒体展示:在浙江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山水的景色特别优美,南朝时有一位文人吴均见到这种美景后,迫不及待的给他的友人朱元思写了一封信,信中除了描绘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外,他还表达了欣赏这种优美景色后与众不同的情感。那么究竟他描写了怎样一幅优美的景色呢?又表达了怎样一种与众不同的情感呢?让我们共同来欣赏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吧。

  (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好奇心,引发学*兴趣。)

  2、简介文体和作者

  文体 :我们学过的文言文的体裁有说、铭,今天我们学*一种新的文言体裁“骈文”。

  (回忆学过的文言体裁:说、铭,简单了解文言体裁“骈文”。)

  骈文,文体名。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声律和藻饰。又称“四六文”。

  作者:吴均,字叔庠,南朝梁代有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其文风格清拔而有古气,称为“吴均体”,大家都仿效他。

  (了解作者吴均)

  二、自主学*:阅读全文,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指导学生一读,读准音,通文意。

  (教师对于疑难问题及时解答,如“东西”“ 夹岸”“泠泠”等的解释。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通过小组讨论,相互交流,疏通文意。)

  2、通过诵读,读出语言的神韵。

  通过联想,领悟语言的美。

  (运用多媒体听配乐朗诵,在音乐和图片的帮助下,认真体会作者的语言,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合作探究学*:精读细品,分析内容,把握主旨

  1、指导学生默读文章,思考:你能在文章中找到作者对“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特点进行概括性描写的句子吗?

  (学生讨论、总结: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教师小结:作者在第一段中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为自己对富春江风光的高度概括和由衷的赞叹,并作“文眼”统领全篇,开头第一段从结构上看,是总写。为下文内容的进一步展开埋下了伏笔。由此可见,本文可分为两层。

  2、既然“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一句,作者那么又是如何具体详细为我们描绘富春江水“奇”“异”的景色特点呢?

  (学生讨论、总结一:水,分别表现了它的清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戏石,直视无碍。”;湍急:“急湍甚箭,猛浪若苯。”)

  (学生讨论、总结二:山的奇异主要表现在树多、山高、景美三个方面。)

  (学生讨论、总结三:作者在第二段中首先采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分别从正面和侧面两个不同的角度突出了“异水”的清澈透明特点,然后采用同样的修辞方法,突出了“异水”的湍急奔腾的气势。)

  教师总结:作者在第二段中首先对水进行描写,分前后两个层次来描写水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反映了江水的动静变化,丰富了富春江水的特色。这样写能显示作者感情色彩的变化,场面变化和文章节奏的变化。作者用他的妙笔,淋漓尽致地展示了江水的千姿百态。

  3、在描写了异水之后,作者又是如何爪住山“奇”来描写的呢?

  (学生讨论、总结一:在写山时文章逐层展开,多角度的分别描写了群山、树木,以及其中的泉水、百鸟、鸣蝉、山猿,特别是突出了它们的声音。)

  (学生讨论、总结二:作者在这一部分的描写中除了运用多种修辞外,还从视觉、听觉角度来描绘各种景色,有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作者运用神奇的想象力,巧妙地把群山的静态美转化为动态美。不仅写出了山的形貌,而且赋予了生命活力,使人感受到大自然强烈的生命节奏。作者在描写山中的各种声音时,各种声音仿佛是交织成优美的山林交响曲。山林变成了美好的音乐世界,表面上似乎热闹异常,其实却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深无人的幽静。(可以由学生讨论明确:这种方法叫“以动衬静”,教师应及时表扬,可举例,如“”)最后四句写景,表现日光明暗的林中景致,照应前文“寒树”写出了枝繁叶茂,给人欣欣向荣、积极向上的感觉。

  4、要求学生再读本段,思考:我在开始就讲过,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那么大家能否说一说作者通过写景究竟要抒发怎样的情感呢?文章中是否有相应的句子表现出来?

  (学生讨论、总结一:从全文看,作者表现了他对大自然优美景色由衷的赞美。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和“鸢飞唳天者,望蜂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等句子。

  (学生讨论、总结二:根据文章下注释中对“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和“鸢飞唳天者,望蜂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两个句子的翻译来理解,作者是触景生情,自然产生出许多感慨。这些感慨不仅用的幽静安闲和世俗社会的喧闹繁杂作对比,并且含蓄地否定了世俗社会,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教师总结: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从行船游江的真实感受出发,极力刻画了自富阳至桐庐一带富春江山水的山水景色,以鲜明生动的笔墨描绘了这里秀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作者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明确本文中心,学生齐读句子,领会文章主旨。)

  四、指导学生再读在探究学*,细细品味文章写作特点

  (一)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合作探究,相互交流体会

  讨论:1、文章采用了许多不同的修辞方法,有比喻、夸张、拟人、对偶等。

  2、在景色的描写过程中,有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感受来表现的。

  3、语言非常生动形象,有节奏,读来朗朗上口,有诗歌的味道。

  教师总结:本文的写作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角度多变,表现手法多样。使形象生动丰满,立体感特别强,尤其景物的动静对比描写突出。

  2、笔法灵活,构想巧妙。作者先总后分,全文以情驭景,以景生情,挥洒自如,虽然全文没有一处写人,但是使读的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

  3、语言清新流畅,精与锤炼。本文是骈文,语言优美、音韵铿锵,句式整齐、充满了音乐美,不愧为山水游记中的上乘作品。(可以联系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二)指导学生背诵,比较阅读,回味迁移

  比较阅读本文和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周敦颐的《爱莲说》、刘禹锡的《陋室铭》等文章。再次把握本文的语言特色和文章主旨。

  练*:运用不同描写方法及通过不同描写角度,表现一处景色。如:《家乡的太湖》。

  五、文章总结: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短文,语言生动优美,巧妙地运用各种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理解作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六【板书设计】

  七、学后反思:

  亮点:

  待改进之处:

《与朱元思书》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背诵并默写全文。

  2.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3.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捉高鉴赏水*。

  4.通过教读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2.背诵课文。

  三、教学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帮助学生背诵。

  2.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文意。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二、作者简介:

  补:吴均出生寒贱,自幼好学而有超群的才华,所作诗文,深受当时行家称赏,其文章风格清拔而有古气,时人效之,称为“吴均体”曾做过吴兴主簿、建安王伟记室、国侍郎等官后官至奉朝请。他为人耿直,因私下写《齐春秋》,并如实地记录了齐梁间的历史,萧衍“恶其实录”,便焚其书稿免其官职。不久又奉诏撰写通史,未成而卒。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

  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飘荡(dàng)急湍(tuān)轩(xuān)邈

  泠泠(líng)经纶(lún)横柯(kē)

  2.把握节奏、重音、停顿。学生朗读或范读课文。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四、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浯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或请老师回答。

  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一、按要求写出句子。

  1.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从流漂荡,任意东西。

  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写富春江水清澈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写江流气势磅礴的: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3.写听觉感受的: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

  二、翻译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净,高爽晴空一尘不染,与青青远山融为一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夹江*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常绿的树木。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像老鹰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就*静下来。

  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那样阴暗。

  6.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把握写景的脉络,选择关键词语,

  [教学步骤]

  一.理清文章结构

  第一段总写富春江“奇山异水”;

  第二段先写“异水“部分,再写“奇山”部分

  二、简析

  (一)第一段写自己游览的地点及对桐庐一带水总的印象。“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说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现同样的颜色。这八个字四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勾勒出广阔的空间境界。“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者乘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奇山异水”表明这一带山水不同凡响,“独绝”二字,强调此处山水为天下之冠。这一段总领全篇,结构上细举目张,脉络分明。

  板书: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全文

  学生齐读第一段,想象作者乘舟顺流而下,尽兴观赏的情形。

  (二)第二段接下来应该围绕“奇山异水”来分别来写,山之奇,水之异。

  1、哪里语句写“异水”;哪里语句写“奇山”呢?

  明确:从“水皆缥碧”到“猛浪若奔”写的是“异水”。

  从“夹岸高山”到“千百成峰”写的是“奇山”。

  2、先读“异水“部分。

  (1)、作者怎样写“异水”,写了哪几方面?

  明确:写水,突出“异”。写水色、水清、水急。

  (2)、文章有没有直接写水深?“千丈见底”是不是写水深?

  明确:没有,“千丈”是写水深,可是“千丈见底”就是写水清了。

  (3)“甚箭”,“若奔”,分别是什么意思?

  明确:“甚箭”,是甚于箭,比箭还快速。“若奔”,像奔马一样。

  (4)“于”字在这里省了。看看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夸张和比喻。

  (5)大家看看以上写异水的三个句子,前两句和最后一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两句是直接描写,最后一句是间接描写。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最后一句是动态描写。动静两两结合,直接间接描写两两结合,所以,才如此美妙。

  3、分析:“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说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两句突出水之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说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这两句突出了水之急。作者从两个侧面来写水,把静态的色和动态的形都描摹得异常形象。

  板书:

  水色

  异水水清直接和间接、静态与动态美妙

  水急

  学生齐读第二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与壮阔。

  4.再写“奇山”部分。

  (1)、作者怎样写“奇山”?

  启发:大家知道,山是静态的,生长时也是默默的,可是,这里24个字,就写出了夹岸高山昂扬的生命力。这种写法,叫什么?

  明确:化静为动。

  (2)、是从视觉,还是从听觉来写的?写了哪几种景物?

  明确:听觉;泉水、鸟、蝉、猿,四种。

  引导:通过听觉来写的。有的泠泠作响水声,有的嘤嘤成韵鸟鸣声,有的千转不穷蝉叫,有的百叫无绝猿啼。这样就形成了一种非常喧闹、非常嘈杂的景象。对吧?——大家再仔细品一品。这是一种嘈杂的气氛吗?

  分析:这里表面上喧闹、嘈杂,实际上,却都是自然界的非常和谐的声音,没有社会上、官场里、商场里,那种人声鼎沸。这种嘈杂,是一种天籁之声,是上天构造大自然,让所有这些动物发出的真实的声响,是非常洁净的声音,它们发出声音,不是为了名,也不是为了利,既不是奉迎拍马之声,也不是争权夺利之声,更不是风啸啸、马悲鸣,刀枪剑戟冲撞的厮杀之声!

  师:这里的声音,都是安静的,“洁净”的。所以这是以闹来写静,或者是,以表面的繁杂来写单纯。

  (3)、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

  明确: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赞美之情。

  小结:写山,突出“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高山,夹江而立。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写树之“寒”反衬山之“奇”,以“竞上”“轩邈”正面烘托山之奇,勾勒出峰峰相接、层峦耸翠的景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清越的泉声、悦耳的鸟声、延宕的蝉声、清厉的猿声,是以声音反衬山林之寂静,以动写静,寓视于听,动静相生。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能理解吗?

  点拨:鸢,一种凶猛的鸟。戾,到达的意思。飞得非常高的鸢,比喻为了功名利禄而极力攀高的人,他们看到这山峰后,也*息自己那热衷功名利禄的心。经纶,就是筹划,治理。筹划世俗事物的人,看到这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这是作者的感慨。

  小结:具有高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流连忘返。这一句从侧面着笔,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这可算作是文章的补笔,补写群峰,扣林深叶茂来突出作者喜不自胜、流连忘返的观赏之情。

  (5)作者是南朝的著名的文学家,博学多才,对史学有研究。他也曾经做过闲散的朝官。他曾经撰写《齐春秋》,得罪了梁武帝,遭遇了焚书免官的惩处。正因为有这样的遭遇和经历,面对这样的美景,作者自然产生对大自然的留恋、向往之情。可是,这里“望峰息心”、“窥谷忘反”说的不是作者自已,而是那些想干一番大事业的人,那些在官司场乃至商场中人,那些如日中天的人,他们如果见到这样的美景,一定会放弃自我的事业,迷途知返,陶醉在这富春江的美妙之中。大家考虑考虑,这是写人呢,还是写山水呀?

  明确:写山水之美

  (6)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明确: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主要突出富春江景色的奇异、独绝。文末点题

  (7)怎样理解“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作者留下这两句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作者乘着船,在刚刚发出那番感慨后,船继续前进,江面上又出现了一种景观:*高大繁茂的树木,把整个江面遮蔽了,好像一个大帐篷,船就在这种笼罩中慢慢前进、慢慢游弋,一会又到了江面稍宽的地段,“横柯”变成了“疏条”。短小精悍,诗中有画,这就有名的“吴均体”

  三、悉心体味,感受作品的志趣美。

  提问: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诗文都讲究情景相生,水**融,请反复品味课文,看看作者描写景物时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学生自由发言。

  如: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让我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流露了作者恬静的心境.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两句,作者赋予了山水情感、生命: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不仅从侧面衬托险峰幽谷夺人心魄的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教师总结: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这是有特定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的。从社会根源来看。当时士林崇尚清淡、鄙弃世务,作者在这里流露的清高隐逸之情正是这种社会时尚的表现。从本人的生活经历来看,由于他出身于寒贱家庭,在异常讲究门庭的南朝时代,仕途上很不得意,便由此转向逃避现实。当然情感的抒发与文中的景物描写相得益彰,作者用大自然的美景与社会时俗作一对比,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也更加反衬出桐庐山水的惊人之美和具有一种移情易志的巨大魅力。

  四、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1.明确:本文的语言有一种音韵和谐美,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语言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

  2.师生共同品味文章写景文字的形象生动。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明确:“共色”二字不光写出了天和山的颜色,而且还包含着形体感:青青的山霭渐渐地溶入蓝蓝的天空,二者合为一体。境界阔大,令人神清气爽。

  (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明确:“缥碧”不光写出水的清澈,而且也写出了水的深度,因为“缥”是苍青色,如果不深,水是不会青得发暗的。“千丈”承“缥”,“见底”承“碧”,用词的精当由此可见一斑。

  (3)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明确:鱼在水中,非水清则不可见,何况是正在游动、倏忽而过的鱼;石在水中,要看见实属不易,更何况是“细石”。所以“游”“细”二字,表面上看似*淡,但略加品味,即可看出用词的分量,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明确:“箭”,本是名词,作者把它动词化,形容水流之急,显得既形象又简洁;“奔”,本是有生命的动作,作者用来形容无生命的浪,也显得更有生气。

  (5)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明确:“夹岸”描述高山耸峙于富春江*,这样既交待了上文所云的急湍甚箭之因,也写出了山峰壁立之状。“寒树”一方面点出了秋天的季节特征,树叶凋零、一片萧索的景象,另外也暗寓了山的高峻,给人一种高寒的感觉。

  (6)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明确:不但写出了山峰各依自己的地势而形成的千奇百态之状,而且还赋予它以人的心理:个个争着往上,一个想比一个高远。写出了山的生机、活力,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山势别具一格,个性分明。

  (7)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明确:这几种声响中,有无生命的泉水,也有有生命的蝉、鸟、猿;有昆虫,有飞禽,也有走兽;有的反映出季节的典型特征,如蝉鸣;有的又为山林之间所独有,如泉声,如猿啼。因此可以说这些声音既代表了山水中所有的音响,又反映出山水名区的典型特征。另外,作者描摹这些音响时,也能分辨出它们之间细微的区别,文笔显得准确、俊美而又简洁。如形容水流声是'泠泠',鸟鸣声是'嘤嘤';写蝉鸣、猿啼则是'千转不穷…,百叫无绝',着重描绘其音调多变和连绵不断的音响特征。

  三、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与朱元思书》。

  2.完成练*(一)(二)题

  3.预*下一课

《与朱元思书》教案4

  【教学目标】

  1.自学寻找资料,了解吴均的创作和写作特色。

  2.通过课堂竞赛、导游、演讲把握文中的字词解释,解读作者对山水的喜悦之情。

  3.体味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避世隐逸的高洁志向。

  4.培养学生想象与联想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课前活动

  1、根据以下论题搜集资料

  1)吴均的生*

  2)吴均的主要文学创作及代表作品

  3)吴均文学创作的独特性

  2、根据搜集材料的多少和理解程度选择两个论题写成200字的小论文。

  3、教师评改论文,指出优劣。

  4、学生修改小论文。

  二、课堂活动

  (一)新课导入

  1、美景图片情景导入

  2、你去过的景色最优美的地方是哪里?

  3、美在人的眼中、心里,也在作家的笔下,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富春江山水

  (二)赛一赛:吴均知多少

  1、以大组为单位接力介绍吴均的文学常识,每组每次一人,每人只说一句话,选出说得最多的优胜组进行表扬。

  2、学生接力竞赛时教师择要在黑板上板书

  3、学生在接力比赛后笔记加横线的内容:

  吴均,字叔痒,梁朝吴兴故彰(今浙江省安吉县)人。他出身贫寒,为人性格耿直,好学,有俊才。他的诗文“清拔有大气”,曾得到当时文坛领袖沈约的称赏。当时有的人效仿他这种文章,称“吴均体”。吴均善于以骈文写书信,今存《与施从事书》、《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3篇,俱以写景见长。还著有《后汉书注》、《齐春秋》、《庙记》等书,后来都失传了。

  (三)说一说:小导游说富春美景

  1、齐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出句读

  2)边读边感悟文句之美

  3)初步感知文章的大体内容

  2、小导游说富春美景

  1)学生根据工具书或资料口头翻译课文一遍,同桌之间相互指正。

  2)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假想:如果你作为导游带人游览富春山水,你将怎样来有重点地介绍富春江的美景呢?

  3)15分钟时间写出导游词。

  要求:A、紧扣课文大意,然后大胆加入想象

  B、尽量学*课文优美而富有韵味的语言,又要适宜口语叙述。

  C、选择山景或水景之一,不需面面俱到,时间控制在三分钟之内。

  4)导游技能比赛

  学生自愿举手参加导游技能比赛,教师作为评委从反映原文精髓、想象奇特合理、口语表达流畅三个方面给小导游打分,评出最五星级导游一名、三星级导游两名,给予象征性的物质奖励。

  3、教师小结,点评导游词,学生明确这些句子的大意: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显现着共同的颜色。

  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任凭(船儿)随着江流往东或是往西。

  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4)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5)负势竞上,互相轩藐:树木凭着山势,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6)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看到这样雄奇的山峰就会*息热衷功名利禄的心。

  7)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也与黄昏无异。

  8)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有时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三)想一想;我对课文最理解

  1、教师出示思考题

  2、学生根据对课文的解读独立完成思考题

  3、班级讨论校对,看看哪一位同学对课文最理解,表扬优秀作业

  4、提示:允许多元理解,鼓励新的、合理的创见。

  思考题

  1、这篇文章的语言好在 ,例如“ ”

  2、这篇文章的表达方式主要是 ,其中以“ ”句最传神。

  3、这篇文章的结构妙在 ,使文章 。

  4、这篇文章的主题高在 ,从“ ”可以看出来。

  明确:

  1)这篇文章的语言好在语言优美、细腻,多用修辞,骈散结合,例句自选

  2)这篇文章的表达方式主要是描写,通过细致的描写表现了山川的景色,突出了富春江水之清澈和*山之高峻。例句自选。

  3)这篇文章的结构妙在采用总分,使文章开篇点出中心,二、三段承上分写,条理清晰。

  4)这篇文章的主题高在表心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从“鸢鸟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可以看出来。

  三、课后活动

  1、完成同步和课后练*

  2、背诵课文,准备默写

  3、参考课文从“水”“山”对富春山水的描写,仿写西湖的“雨”或“雾”。

《与朱元思书》教案5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掌握其意义和用法。

  2.学*本文多层次的景物描写。

  3.体会作者高洁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想象,体会作者写景的妙处。

  2.理解作者的思想内涵。

  3.感受骈体文的声韵美。

  教学方法:

  诵读法、对比法、联想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

  1.介绍作者及文体特点。

  2.疏解生字词。

  3.熟读课文。

  4.学生自主疏通文意。

  第二课

  一.导语

  上节课,我们对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骈体文名作《与朱元思书》进行了初步的阅读。让我们重温一遍那“奇山异水”的美景。

  学生齐读课文。

  二.朗读指导

  针对学生的朗读情况提出朗读要求:①语速舒缓。②注意停顿。③注意重音。

  三.品析美文(分四个环节进行)

  1.似曾相识何处来?

  师:读完本文,你发现文中的一些句子与以前所学的那些课文有相似之处?

  生:《三峡》、《答谢中书书》二篇文章中有许多句子的意思和本文相同。

  师:请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这些意思或意境相同的句子。

  生1:“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和“自三峡七百里中”句式相同,都在说地理环境。

  生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和“高峰入云,清流见底”都写水之清。

  生3.:“急湍胜箭,猛浪若奔”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都写了水之急。

  生4:“猿则百叫无绝”和“猿鸟乱鸣”“高猿长啸”三句都写猿啼之声。

  生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都写山峦重叠,树林茂密,遮天蔽日。

  …………

  2.且品且看游一回

  师:文章的开头别具一格,让人仿佛即将开始一次旅行。这次的旅行是在什么时间、地点开始的?用诗化的语音说出来。

  生:在一片高爽明净的天空下,一只小船在富春江上随流而下。诗人站在船头,饱览满目风光。

  师:诗人看到了什么样的美景?

  生:奇山异水

  师:水之异体现在那里?

  生:“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说明水清见底,水急甚箭。

  师:前文“风烟俱净“说明没有风浪,后文又说“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为什么?

  生:山高岭连,水的落差极大,故成滔滔之势。

  师:诗人看到了怎样的“奇山”

  生:“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藐。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师:“夹岸高山,皆生寒树”怎样理解“寒”的意思?

  生:因为山高,林密,无阳光照射,所以树显得很阴暗,使人看了有寒意。

  师:山给水增加了气势,水给山增添了灵气,而声音则给山水增添了无限生机。闭上眼,你听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师:游览江山,重岩叠嶂,奇壁陡峭,眼看水石相击,耳闻泠泠之声,谐婉动听。鸟之鸣,晶莹润畅,蝉猿之声,空谷传响,袅袅不绝。有奇山异水,有奇声异音,必有人之真情感怀。“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生1:表达了诗人“遁迹山林,不做凡夫俗子”的感情。

  生2:表达了诗人对追求功名利禄之徒的蔑视。

  生3:还表达了诗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3.不拘一格评一句

  请用“我喜欢______句,因为这句写出了______”的句式说一说你读文后的感受:喜则赞之,美则赏之。

  学生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派代表回报。(此环节可训练学生对句子的品析能力)

  生1:我喜欢“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这一句,因为这一句写出了一种高远的意境和无拘无束的洒脱。

  生2:我喜欢“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这一句,因为这一句写出了水的清和静,给人以宁静美好的感受。

  生3:我喜欢“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这一句,因为它写出了波浪翻滚的壮观情景,描慕出了震耳发聩的声音,极有气势。

  生4:我喜欢“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这一句,因为这一句即写了鸟禽的声音,又反衬了山林的寂静,达到了以静写动的目的。

  生5:我喜欢“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返”这一句,因为它给人无限的启示和想象空间。

  4.文言一隅“酸”一回

  让我们当一回古代的书生,也来“酸”一回。试用文言的句式和表达方式说一句话。(学生兴趣很高)

  生1:碧波荡漾,澄澈透明,鱼群穿梭,争与人乐,美哉!乐哉!

  生2:急湍猛浪,不亦险乎?

  生3:此山此水,天下独绝!

  生4:返璞归真,不慕名利,真君子者也!

  生5:此文此情,亦天下独绝!

  师小结:《与朱元思书》这篇文章,以书信短札的形式,描写了富春江至桐庐一百余里的山水景物,文章骈散相间,清新隽永,历历如画,是六朝山水小品的佳作。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游了一番,评了一句,酸了一回。收获的不仅是美的享受,更有诗人高洁飘逸的志趣熏陶。

  教学反思:如何使文言文的教学生动有效,是许多教师探讨的话题。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力求有所突破。首先,我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把课文的学*过程分为:似曾相识何处来、且品且看游一回、不拘一格评一句、文言一隅“酸”一回,共4.个环节。形式新颖,思路清晰,且很好的整合了新旧课程资源。学生的学*兴趣高,收获打。其次,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把一段段的文字,变成一幅幅的画面。学生即愿意学又能够由联想的画面去学,且轻松愉快。最后,我大胆给学生表达自己感受的机会,鼓励学生多说,真正实现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氛围。并尝试性的采用了“说文言”的课堂教学活动。总之,教无定法,但只要不放弃对课堂教学日益创新的追求,就会“教有新法”。

《与朱元思书》教案6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

  与朱元思书》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共选了九篇古代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或写景、或状物、或咏史、或抒写人生志趣、或表现亲朋情谊,无不渗透着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情和深入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作为本单元第一篇选文,可见其在本单元及本册的地位。 《与朱元思书》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信,它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述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文章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感出发,着重写了“奇山”和“异水”两个方面,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厌恶世俗官场的清高思想。文章骈散相间,清新隽永,历历如绘,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按照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文言文,要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根据单元学*要求和课后练*安排。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看注释后积累课下文言词语,重点掌握以下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缥、湍、轩、邈、柯、泠、嘤、鸢、窥。

  2、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3、诵读课文后,谈谈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养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文学的情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4、探究本文对景物作生动逼真描绘的特点后,做口语复述练*。教学重点是:积累文言词语,读懂读熟文言文。 教学难点是:把握课文的主旨。谈谈文中流露出的作者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及追求自由的情怀。

  二、说学情:我任教的对象是乡镇中学的学生,学生厌学,缺少学*热情,尤其是对语文科,而对于难读难理解的文言文更是提不起兴趣。同时,班级人数多,且学生语文素养参差不齐,只有极少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大部分学生则*惯在课堂上保持沉默,甚至思维“休眠”,因此不断激发学*兴趣,获得成就感尤为重要。

  三、说教法:本文教学我采用诵读法、质疑法、辩论法、复述法及练*法。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自主学*,教师“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文言,必须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才能有所创新。对字词的疏通,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在突破教学的难点上,采用辩论法,对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引导学生开展辩论,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进行拓展训练时,采用练*法,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

  四、说学法: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法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走进范仲淹的生活,理解作者的豪情壮志和社会责任感。

  五、说设计:《与朱元思书》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以疏通文字,感知教材为主。第二课时以讨论理解,拓展训练为主。教学过程分六步完成。

  第一步:温故知新,激趣导入。古人描写山川景色的文章浩如烟海。大家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三峡》吗?(展示三峡风景挂图,播放《高山流水》曲。)文章描写了三峡*高峻的山势,奔流的江水以及三峡中四时景色的变化,充满了诗意,成为古今传诵的名篇。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篇类似的文章《与朱元思书》。因为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设计的导语既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又激发了学*新课文的兴趣。

  第二步:检查预*,识记生字 。主要掌握:缥、湍、轩、邈、柯、泠、嘤、鸢、窥。我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从字的音、形、义三方面理解、认记。让学生大声读一读、动手写一写。这是读顺、读懂、读熟文言文的必然步骤,尤其是我们乡镇中学的大多数学生。

  第三步: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内容。注意语气,突出重音,节奏鲜明,速度稍缓。

  2、疏通文意:A、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B、对搞不懂的问题,通过师生合作探究,相互质疑解答。C、课堂交流,翻译全文,教师点拨。D、继续朗读课文,以至成诵。这一步是完成学*重点,我始终贯穿自主、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自学为主,实现和谐的生生、师生互动。

  第四步:理解内容,欣赏课文:通过以上学*,学生疏通了文意,对这篇课文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接着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做进一步的探究。首先让学生背诵课文,然后抛出问题:同学们喜欢这篇小品文吗?能说出你的理由吗?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说出自己的感悟。我适当引导学生从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等方面去理解课文,去欣赏课文的美。 我设计下面问题加以引导:

  1、试找出全文的中心句。文章在结构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写景顺序和详略上有何特点?(结构美)

  2、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你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听到了什么?(意境美)

  3、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得出来?(志趣美)

  4、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语言美)这几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第五步:探究描写,口语复述:抛出问题:同学们,假如我们是富春江漂流公司的导游,我们应该怎样向游客介绍“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的山水风物呢?提示:

  1、抓住景物的特点,突出 “奇山异水”。

  2、按地点转移,由*及远的顺序写:从流飘荡、俯视碧水、仰观青山。

  3、采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描写对象形象鲜明,富于生机。

  4、详写山,略写水。疏密有分,轻重有度。

  5、展开联想和想象。这一环节,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内化课文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学会复述,是学会写作的一个中间环节。

  第六步:拓展延伸,比较阅读:我首先让学生集体背诵《三峡》,熟悉文章的内容。然后让学生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谈谈两篇文章的异同。鼓励学生放开谈,随意谈。这一环节,学生能指出多少就指出多少,不必强求。我略加点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温故知新,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五、说板书 与朱元思书

  本板书反映的是本文的结构内容和主旨,力求体现板书设计的简洁性、直观性原则,旨在更好的落实教学的重点、难点。 我的教学设计体现了:认认真真地读,深深入入地想(讨论),扎扎实实地练的阅读教学规律。力求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读、想(讨论)、练,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和正确的学*方法。


《与朱元思书》教案 (菁华6篇)扩展阅读


《与朱元思书》教案 (菁华6篇)(扩展1)

——与朱元思书教案 (菁华3篇)

与朱元思书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⑵ 感受文中所描写的富春江独特的自然美景。

  ⑶ 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⑷ 背诵并默写全文。

  2、能力目标:

  ⑴ 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⑵ 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⑶ 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鉴赏水*。

  3、情感目标:

  通过教读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背诵课文。

  3、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

  【教学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教学方法】

  1、朗读法。《与朱元思书》是一篇情辞并美的精悍之作,全文像一幅萧疏淡远的水墨画,文辞峻洁而又富于情思。句式整齐、匀称,音节铿锵,有一种声律美。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最好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

  2、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

  3、美点寻踪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文意,引导学生把握写景的脉络,选择关键词语,增设词语提纲,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与自然融为一体是文人学士的共同追求。他们用心灵观察体会自然万物之美,赋予山水灵性、情感以至生命。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为我们留下了独具特色的富春江景,让我们悉心体味、尽情观赏。

  二、简介作者与背景

  1、吴均,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省安吉县)人。家世寒贱,好学有俊才,沈约尝见均文,颇为称赞。初任郡主簿,后官奉朝清。他有志于历史著述,欲撰《齐书》,求借齐起居注及群臣行状,武帝不许,遂私撰《齐春秋》,因实录齐梁间的历史而触怒梁武帝,遭焚书免官的迫害。今存诗一百余首,所作多抒发郁勃不*之气和怀才不遇之慨。如《赠王桂阳》,流露出贫寒之士难于显达的愤激情绪,“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即为一例。此外,一些写景小诗也颇著名,如《山中杂诗》,诗中有画,自成一格,颇具刚健清新的特色。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如《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与朱元思书》等,表现了流连山水的生活情趣,风格简淡清新,是历来传诵的骈文名作。他在当时文坛上影响很大,《南史》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另著有《续齐谐记》,是当时志怪小说中艺术成就较高的作品,文字明净可观,其中“阳羡书生”一则,情节奇幻,为人称赏。(黑体字要求学生掌握)

  2、背景。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本文见于《艺术类聚》卷七。由于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的秀美风光,历来被人们当做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阅读欣赏。“与”:给,“书”:信。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独自读文,注意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⑴ 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⑵ 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⑶ 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⑷ 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四、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语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可以指定某位同学回答,也可请老师回答。

  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详见教参P401)

  5、词语知识积累。

  (1)通假字 :【窥谷忘反】 “反”通“返”,返回

  (2)一词多义

  【许】一百许里:表余数、约数,数词,译为:左右,上下。

  遂许先帝以驱驰:答应、允许,动词。

  杂然相许:赞同,动词。

  【轩】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有篷的车,名词。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窗或门,名词。

  中轩敞者为舱:高,形

  形容词。

  【戾】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至、到,副词。

  文虽相反,义不相戾:违背,动词。

  【绝】天下独绝:独一无二。

  猿则百叫无绝:断绝、停止,动词。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阻隔,隔绝。(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群响毕绝:消失。

  哀转久绝:消失。

  以为妙绝:极。

  【上】负势竞上:向上,动词。

  横柯上蔽:上边、上面,方位名词。

  【从】从流飘荡:随着。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听从,顺从(采纳)

  从先人还家:跟随,跟从。

  从民欲也(《陈涉世家》):依从。

  【见】千丈见底:看见。

  才美不外见(《马说》):表现。

  【指】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指指点点。

  争高直指:指向。

  【穷】蝉则千转不穷:穷尽,尽头。

  欲穷其林:走到尽头。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

  (3)词类活用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东西”,名词用作动词,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横柯上蔽:“上”,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在上面。

  负势竞上:“竞”,动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争着。

  风烟俱净:“净”,形容词用作动词,消散、散净。

  猛浪若奔:“奔”,动词用作名词,奔跑的马。

  望峰息心:“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停息;*息。

  负势竞上:上,方位名词,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向上生长”。

  互相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形容词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4)古今异义

  一百许里。许: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今常用义为:应允,或者,可能

  鸢飞戾天者。戾:至,到达。今常用义为:罪过,乖张

  经纶世务者。经纶:筹划,治理。今比喻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如“满腹经纶”。

  五、理清背诵思路

  根据文章想象富春江美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

  1、师生明确:第一段写自己游览的地点及对桐庐一带山水总的印象。“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说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现同样的颜色。这八个字四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勾勒出广阔的空间境界。“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者乘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奇山异水”表明这一带山水不同凡响,“独绝”二字,强调此处山水为天下之冠。这一段总领全篇,结构上细举目张,脉络分明。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总领全文)

  学生齐读第一段,想象作者乘舟顺流而下,尽兴观赏的情形。

  2、师生明确:第二段写水,突出“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说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两句突出水之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说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这两句突出了水之急。作者从两个侧面来写水,把静态的色和动态的形都描摹得异常形象。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异水 千丈见底 水之清

  急湍猛浪 水之急

  学生齐读第二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与壮阔。

  3、师生明确:第三段写山,突出“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高山,夹江而立,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写树之“寒”反衬山之“奇”,以“竞上”“轩邈”正面烘托山之奇,勾勒出峰峰相接、层峦耸翠的景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清越的泉声、悦耳的鸟声、延宕的蝉声、清厉的猿声,是以声音反衬山林之寂静,以动写静,寓视于听,动静相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具有一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流连忘返。这一句从侧面着笔,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这可算作是文章的补笔,补写群峰中林深叶茂来突出作者喜不自胜、流连忘返的观赏之情。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奇山 高山寒树 树之奇

  负势轩邈 山之势

  泉鸟蝉猿 山之音

  息心忘反 山之力

  横柯疏条 林之密

  学生齐读第三段,想象桐庐一带山的奇异,感受其挺拔美、清幽美。

  六、学生根据板书所显示的词语提纲,尝试背诵课文

  七、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与朱元思书》。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反复诵读,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探究性思维训练,理解难句;延伸拓展,沟通课堂内外。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1、个体抽查。

  2、集体齐背。

  二、归纳鉴赏本课的写景特点。

  1、意境美

  文章开篇以简洁的笔触,给我们勾

  画了富春江山水的背景━━阳光明媚,天高云淡,空气清新,山色苍翠,并总述自富阳至桐庐水上之游的总体印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二段写异水。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出其晶莹清澈的静态美:这水仿佛透明似的,可以一眼见底,连那倏来忽去的游鱼,水底累累的细石,都可以一览无余。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动态美:这水有时又迅猛奔腾,一泻千里,使人感到惊心动魄。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

  第三段写奇特的山。首先从形的角度写山势本身之奇,奇在负势竞上、争高直指。山本是静止的,而在作者笔下,却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它们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层峦迭嶂。其次从声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奇。空山幽谷之中,泉水叮咚,百鸟和鸣,知了叫个不停,猿猴啼个不住,这些欢快的声音,汇成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祥和的世界。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再次从色的角度写山林中有日无光之奇。山外虽然晴光万里,山中却别有景象。作者笔锋又从动到静,写出了谷中枝密林茂,浓荫蔽目,在白天也只是有时见日的幽暗的景象。这一段写山之形之声之色,都紧扣一个奇字。

  作者抓住此山此水特征,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山水图,让读者充发享受到了富春江*的山川之美。

  2、志趣美

  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写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文章都讲究情景相生,我们可从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中,从寥寥几句写观感的语句中,领略到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我们可以从首段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中,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从对山水的描写中,体会到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更令人赞赏的是,在描绘山景时,作者插入两句观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几句感受,不仅从侧面衬托出险峰幽谷的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细细品味,作者的这种志趣,既不同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入世,又不同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消极遁世,它是一种对轻松自然的崇尚,对自由和谐的向往,对欢乐生命的礼赞。它比前者少了份严肃,多了份潇洒,比后者少了份悲观,多了份开朗,因而更具一份常人心态,也就更容易使人接受并感到亲切。

  3、语言美

  骈文是一种讲究形式的文体,作者吴均是南朝知名骈文家,其代表作《与朱元思书》自然保持了骈文的特点。文章基本上遵循骈文的要求,主要采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并于文章后半部分大量运用对偶句,如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这就取得了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的表达效果,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极强。

  但本文又有异于当时一般的骈文,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骈文形式上的束缚,体现了可贵的突破与创新。其一,在四字句、六字句中运用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样的五字与四字交替运用的句式,这就避免了骈文刻板划一的弊病,使语言显得活泼洒脱;其二,文章前半部分几乎没有对偶,无异于一般散文( 尤其是第一节),后半部分则基本上都是工整的对偶句,这样骈散结合、疏密相间的安排,使语言灵活多变,更具韵律美;其三,文章没有像一般骈文那样堆砌典故,甚至故意用冷字僻字,全文除鸢飞戾天一处用典以外,均采用白描手法,写景状物,力求准确传神,这使文章语言显得清新自然,生动流畅,在当时以绮丽浮靡为主流的骈文中显得卓尔不群,超凡脱俗。

  4、结构美

  《与朱元思书》篇幅虽短,但也很讲究章法。

  文章首段以奇特的山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 和奇山两方面,环绕独绝二字展开生发和描摹,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

  写景顺序上先水后山,由*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惯,条理清楚。

  写景重点上,全文详写山略写水;写水的部分,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的部分,详写动态略写静态。这样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征,又显得详略适宜,轻重有度。

  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山水写意,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总之,该文情景兼美,辞章俱佳,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心灵的愉悦。

  学生整理归纳描写景物的方法

  1、关注描写顺序观察有序,写作才有条理,这是状物的基本要求之一。景物描写的层次是按照人们观察事物的顺序进行的,不能杂乱无章。

  2、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就是开放五官,打破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感官界限,不拘泥于客观真实,而注重主观感受的一种描写方法。

  3、在观察的基础上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巧妙灵活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其与众不同的韵味之美。

  4、注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明暗结合、内外结合、远*结合、点面结合等表现手法。

  5

  状物的文章在于写形传神,寄托情和意。这样就必须把理融入生动而形象的具体画面中,以景作为载体,做到景中含情,情中寓理,并以情染景,情景交融。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就是这个道理。

  三、拓展延伸

  读《与朱元思书》,犹如赏一幅山水写意的图画,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读《与朱元思书》,如同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使用辞藻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这篇课文中描山绘水精妙无比,让我们流连忘返,其实,在古代诗词里有许多描写山水的句子,你能写出几句来吗?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阔,风正一帆悬。 山随*野尽,江如大荒流。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与朱元思书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和培养学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体会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和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学*本文任何从“奇山”和“异水”两方面去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设计(1):同学们,我们在大自然中欣赏了生机勃勃的春,领略了火热坦诚的夏,更感受到了秋天的成熟与丰硕,也品味了冬的严肃与温柔。这多姿多彩的四季皆是现代的四季,这四季的多姿多彩也是现代人的感受,那么同学们,你想换换口味,欣赏一下一千五百年前的自然风光吗?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古代的浙江,来欣赏富春江的美景吧!

  设计(2):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历代文人墨士为这歌唱。南朝梁文学家吴均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文,《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风光旖旎的富春江。

  设计(3):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与自然融为一体是文人学士的共同追求。他们用心灵观察体会自然万物之美,赋予山水灵性、情感以至生命。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为我们留下了独具特色的富春江景,让我们悉心体味,尽情观赏。

  (二)课文简介

  也许同学们会问:这么优美的一篇文章,出自谁人之手?又是怎么写成的呢?那么,谁能告诉大家?(检查预*效果)

  《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吴均,他是南朝梁文学家,其作品多以描写山川景物见长,风格清秀挺拔、语言流畅自然。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的节选。

  (三)进入文本,把握文意

  1、研究性学*:先由教师范读一遍课文,再由学生指读,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句做好标记,集中提出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先由学生集体解决,再由教师对学生无法解答的问题做仔细的解释和引导。

  第一段学生可能不懂的字词:

  风烟:指烟雾。

  共色:同样的颜色。

  俱:都。

  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或“左右”。

  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

  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

  了主语。

  第二段学生可能不懂的字词:

  缥碧:青白色;缥,音.piǎo。

  急湍:急流的水;湍,音tuān。

  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第三段学生可能不懂的字词:

  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

  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

  轩邈(xuānmiǎo):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泠泠(ling):形容水声的清越。

  相鸣:互相和鸣。

  戾(lì)天:到天上;戾,至。

  息心:*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经伦(lún):筹划、治理。

  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

  横柯(ké)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名词作状语

  犹:好像,如同。@交映:互相掩映。

  见:同“现”,显现,显露。

  2、朗读成诵 ,理清课文思路。

  目的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巩固字词知识和对全文的理解。教师在此过

  程中指导朗读,可进行分组读、接力读、竞赛读等形式。朗读成诵后,讨论文章的行

  文思路。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第一段:山水总印象: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第二段:异水: 千丈见底(清) 急湍猛浪(急)

  第三段:奇山: 高山寒树(树之奇) 负势轩邈(山之势)

  泉鸟蝉猿(山之音) 息心忘返(山之力)

  横柯疏条(林之密)

  3、描绘富春江:面对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你想不想做一次画家,让这美景成为眼前的永恒?

  要求:从文中选择描写景物的语句,画成风景画,看谁画得最能表现相应的语句。

  (四)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1、抽查

  2、集体背诵

  (二)品析课文

  1、望文生景 :出示课文景物描写的句子,让学生闭起眼睛想像,然后把

  想像到的画面用语言描绘出来。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望景生文 :让学生展示第一课时所画风景图片并欣赏,提问:此图此景使你联想到了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图片选择大致与“望文生景”相同)

  3、美点探究:如此秀丽的自然美景,作者并不是用摄像机拍摄下来的,而是用文字为我们描绘的,你想知道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吗?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1)品读文章的第一幅画面,思考作者总写了什么?

  ①登舟纵目的总体感受: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②江上放舟的自由情态: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富阳在富春江的下游,桐庐则在其上游,因此作者是溯江而上,这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也是富春江的最佳游程。请问作者是怎样评价这段游程的?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富春江的奇山异水?“异”表现在哪里?“奇”在哪里?

  ①江水清澈之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②江流气势磅礴之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4)从人的感觉角度看,这里分别运用了什么感官来描绘富春江的奇山异水?

  ①视觉:山峰、树木

  ②听觉:泉水、鸟叫、蝉鸣、猿啼

  (5)从修辞角度看,这里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①拟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②对偶: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

  无绝。

  小结: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雄奇的高山,使人感受到大自然那种强烈的生命力;而山泉声、鸟鸣声、蝉声、猿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部大自然的'协奏曲,多么令人心旷神怡!这种美感更由于作者采用了对偶句式使大自然的音律美与文章的韵律美结合在一起,我们怎能不与作者产生内心的共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这几句也采用了对偶的句式从内心感受来写富阳美景对人的心灵的净化,真可谓“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6)文章的最后两句描写了山上的树木,齐读这几句,思考:作者抓住了树木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树木茂密 )

  小结:这四句是写山谷中树木蔽天,景象幽深,阳光只偶尔从疏枝叶隙间漏射下来。这种境界给人一种清幽、宁静之感,可以说是对上文的一种补充。

  (三) 探究拓展: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之成为适于人类自下而上的美好环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环境也可以美化人,使之受到教育和陶冶而变得更完美,更高尚。”结合这段话,谈谈你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理解。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提示:这两句话虽然流露出作者亟思奋发有为,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但所蕴含的自然美的审美情趣,教育意义是不容忽视的。那些汲汲追求名利、四处奔走、苦心经营的人,面对奇峰,聆听美声,不觉心旷神怡,移情山水而淡泊名利。

  (四)课堂小结

  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画,因为它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同学们,请拿起你手中的画笔,或借助电脑,创一组“富春江水明信片”如何?

  (五)作业

  同学们,吴均的一篇《与朱元思书》犹如一曲《高山流水》,晴日、蓝天、碧水、青山,蝉抱高枝、猿跃林间,使人读后禁不住也流连忘返,心中不禁默叹:自然,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丰硕的果实,更有一种怡人的心性,一种忘却功名利禄的自然之心。是谁在后世吟诵: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又是谁在感叹: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同学们,面对自然,你的感受又是如何呢?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越来越难以找到文中的世界,这又是什么缘故呢?请你用300字左右就“人与自然”这个话题谈一谈你的思考。

  附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吴均

  异水: 千丈见底————(水之清)

  急湍猛浪————(水之急)

  奇山: 高山寒树————(树之奇)

  负势轩邈————(山之势) 从流飘荡

  泉鸟蝉猿————(山之音) 天下独绝

  息心忘返————(山之力)

与朱元思书教案3

  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把握课文的主旨。

  3.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捉高鉴赏水*。

  4.通过教渎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5.背诵并默写全文。

  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学*方法:

  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学*时间

  两课时

  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骚人墨客吟诗作文,为今人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山水佳作。例如:(多媒体显示)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桓赞)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唐·韦庄)

  三吴行尽于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宋·苏东坡)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导。(清·刘嗣绾)

  可见,富春江早已为世人所熟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南朝梁代著名骈文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仅用114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旖丽风光,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吟诵此文,可谓美不胜收。

  二、读文字,反复朗读,疏通文义,沟通古今

  1.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不解之处可提出疑问,共同商议解决。

  2.反复朗读,要读出语气和重音,特别强调要读出层次。

  3.做古今沟通的练*。(学生互相测试)

  A.请查找工具书,找出和下列加点实词意思相同的成语。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一应俱全 百废俱兴 面面俱到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荒谬绝伦 聪颖绝伦 绝代佳人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自强不息 息事宁人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虽死犹生 过犹不及

  B.给出译文,能快速背出原文。

  这时,驾舟顺流飘荡,可以随意东飘西泊。──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江*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枝叶尽力往高远展伸。──负势竞上,互相轩藐。

  4.再次熟读课文,基本达到给出上句,能够对出下句的程度,鼓励在课堂上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在基本成诵的基础上,感受文章的声韵美

  1.学生推荐朗读水*较高的一位同学范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2.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3.本文是骈文,请找出文中出现的对偶句,并说说它们的妙处。

  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读来琅琅上口,节奏感极强。

  二探究文章主旨

  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文章都讲究情景相生,我们从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中,从寥寥几句写观感的语句中,领略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请先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

  提示: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我们可以从首段“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中,感受到一种享受自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从对山水的描写中,体会到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更令人赞赏的是,在描绘山景时,作者插入两句观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这几句感受,不仅从侧面衬托出险峰幽谷的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三、拓展探究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之成为适于人类生存的美好环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环境也能美化人即人类受教育和陶冶而变得更完美、更高尚;请结合这段话谈谈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的理解。

  提示:这句话中虽然流露出作者亟思奋发有为,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但所蕴含的自然美的审美情趣,’教育意义是不容忽视的。你看,那些汲汲于追求个人名利,四处奔走,苦心经营的人,面对“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的奇峰。聆听“泠泠作响,嘤嘤成韵”的美声,不禁心旷神怡,移情于山水而淡泊了功名利禄之心。

  四、课堂小结

  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的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画.因为它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同学们,请拿起你手中的画笔,或借助电脑,创一组“富春江水明信片”如何?

  五、布置作业

  1.请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的景色。

  提示:不必局限于课文本身,也不必像古文翻译那样字字落实,可以加入一些有关富春江地理位置、风土人情以及人文背景等方面的材料。也可以查找一些关于富春江的诗文,最好能将风物介绍和风景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后附教学设想

  教学设想

  《与朱元思书》是作者吴均写给友人的一封信,但与一般书信不同,没有问候的套语和日常事务的叙述,而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写景小品文。描写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根据这一特点,我们设计的教学目标重点突出了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志趣美。

  对于教学过程的设计,我们是这样考虑的:相对于现代文,文言文要在疏通文意、熟读甚至背诵文章的基础上去赏析,并进而达到积累优秀古诗文的目的。因此,我们这样设计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语的设计。以吟咏富春江的古诗导入,如:吴桓赞的“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韦庄钱的“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苏东坡的“三吴行尽于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等。

  这样的设计,既让学生积累优秀古诗,又能让学生对富春江的美景有初步的认识,为学*文章做好铺垫。

  在第一课时中,我们重点安排的是疏通文意,反复朗读,达到基本成诵的程度。这一环节我们认为是学*文言文的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只有很好的理解文意,才能深入文章内部,体会文章蕴含的深情。

  第二课时,在课文基本成诵的基础上,首先让学生感受文章的声韵美。这一环节之所以放在第二课时,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自己的理解上自主发挥感情,体会文章的语言韵律的美感,并借以培养学生的朗读水*。

  其次是探究文章主旨。这是理解的升华,在此环节,使学生得到精神上的陶冶。

  在备课之前,我们把这一课的重点放在了读、思、品这几点上,并结合这几点设计了这一课的教案。另外,我们也注意到了要发挥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的能力,要让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


《与朱元思书》教案 (菁华6篇)(扩展2)

——与朱元思书教案3篇

【推荐】与朱元思书教案3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与朱元思书教案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1

  一、导入新课

  以李白诗《朝发白帝城》导入。

  这首诗写出了江水流速之快。今天,我们欣赏一下吴均的《与朱元思书》,看着富春江水是怎样的流速,周围的山又是怎样的?

  二、介绍作者和背景

  1.作者简介。

  吴均,字叔庠(xiáng)吴兴教鄣(今浙江省安吉县)人,南北朝时梁代的文学家。他的诗文多描写山水景物,风格清新,在当时文坛上产生过较大影响,人们把他的.写作风格称为“吴均体”。

  2.背景。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本文见于《艺术类聚》卷七。由于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的秀美风光,历来被人们当做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阅读欣赏。“与”:给,“书”:信。

  三、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配乐)

  2.学生朗读、诵读课文。

  3.学*课文中重点词语。

  韵、柯、飘荡、缥碧、负势、轩邈、泠泠、相鸣、戾天、息心、经纶、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4.结合注释,请学生口译全文。

  译文略。

  四、阅读分析

  1.欣赏学*第1段。

  全班同学齐读第1段,然后让同学归纳这段段意:总写富阳到桐庐间的山水之美。

  特点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登舟纵目的总体感受是:“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应掌握哪些重点词。

  俱净:都清散尽净。

  风烟:指烟雾。

  共色:同样的颜色。

  从流飘荡:(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

  独绝:独一无二。

  2.学*体会第2段。

  (1)教师提问:本段写了富春江水的什么特点?(组织学生讨论)

  答:水清、水急。

  (2)哪句话体现了水的清澈?

  答: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3)哪句话体现了水流很快?

  答: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7.鼓励同学们大胆想像,通过而读,把课文所描述的景色用一幅画表现出来。(同学们都动手画,把画得最好的选出来,当场表扬,并用电脑打在大屏幕上供大家欣赏。)

  第2没写了水的异,那么山的奇又表现在哪里呢?我们学*第3段,看这一段是通过什么手法表现的?

  大家齐声诵读,然后男同学读一遍,女同学读一遍,看谁读得最好?

  这一段通过什么笔法把山写得充满活力呢?调动了什么感觉器官?

  作者以神奇的想像力,赋予静静的群山以人的思想和意趣而变得座座生龙活虎。“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的山相互争高比远,直上云霄,充满积极向上的活力。这是对山的远观,而走进群山,那里的美景则是:泉石冲激着石头,发出清脆的响声,美丽的鸟儿交相鸣叫,婉转动听而且韵味十足;再加上蝉声此起彼伏,猿声百叫不绝,这里简直成了音乐的海洋。

  调动的感觉器官是:视觉、听觉。

  面对如此胜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呢?

  答:作者认为即使那些追求一厚禄的人,只要望此山峰,也会熄灭追名逐利之心,那些整天忙于处理军政要务的官员,见此奇山异水也会流连忘返。这既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幽静安闲的大自然的向往,也浸透了作者对富春江的奇山异水的倾慕赞美之情。最后四句又回到写景上来,主要突出此处山高林密,草木葱茏茂盛。

  3.本文的层次是如何安排的?

  先总后分。先总写: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既境界阔大,又画面清新。接着,在进行具体描绘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笔调告诉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

  分写:首先写水。这里的水,第一个奇异之处是极其清澈:“千丈见底”,甚至游鱼细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另一个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作者在此外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这两个特点可以概括为一静一动,而动静变化的交替描写,既可以使我们看到江水的千姿百态,也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接着写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写“奇山”——富春江**高山之雄伟。

  4.你觉得生动地描写表现在哪里?(论讨后回答)

  本文描写十分出色,关键在于抓住了景物特征。选用了形象的语言:“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仅八个字就描写了风清日朗、天碧山青、一尘不染、一视万里的富春江环境。以“净”托“色”,“景”中孕“情”。置身于这样的山光水色之中,那心情该何等舒畅!

  写异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出江水的明净澄澈。写奇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五成峰。”这里写出了山“色”青葱,写出了山“势”高耸,更写出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

  5.本文的语言特色怎样?

  本文就是用骄体写成的。大多是词句整齐对偶的文体。

  通过诵读,发挥自己的想像,画一幅画,突出“奇山”的特点。选优秀者打在大屏幕上。

  6.请学生归纳本文中心。

  本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自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富春江风光。作者从“奇山”和“异水”两个方面描写秀丽的山川景物,描绘得生动逼真,使人读后悠然神往,如置奇山秀水之间。

  五、.总结扩展

  本节课从层次结构、语言特色等方面分析了富春江富阳至桐庐一段的山水。理解并掌握总分的.写作手法及形象描绘,以及骄文等写法。

  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请做以下练*。(按要求摘录语句,略)

  六、布置作业

  1.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景的?(先总后分)

  2.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景,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提示:本文通过视觉写出了山“势”高耸(“轩邈”、“成峰”);也写出了山“色”青葱。

  这就写出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然后通过听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这些都展现了大自然的和谐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给人以大自然和谐天成的感觉,赋予了大自然以生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3.作者用“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写山,参照你乘船或坐车时观景的体验,说说这样写好在哪里。

  提示:这样写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山”写活了,显示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 祖国 文字的感情,培健康的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特别地培养对语文文字的感悟能力掌握一些初步的学*方法

  3、侧重在朗读中感悟,读出情感,还要求表现出作品的音乐美

  重点难点

  1、 强调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领会内容深入体悟词语的表现力6为重点

  2、 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与联想 来感受语文的 力,能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有所发现骨所收获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设计

  1、 导入

  我国有优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还有壮丽山河。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留下了多少诗篇,多少画卷,多少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吴均的《朱元思书》一文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吧

  二、读

  1、 师范读,学生听读,自读注音

  2、 生自读,点人读,齐读。

  3、 四人一组,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4、 师生互动: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解决

  三、析

  1、 指名一学生朗读课文,其它学生思考:文 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 全文是如何围绕这两句来写的?从文中找出句子说明。

  3、 边读、边找、边背、边完成板书

  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异水 急 (激湍甚箭、急浪若奔)

  山色之奇

  奇山 山音之奇

  4、 学生总结写景方法:抓景物特征

  5、 出示幅图画,让学生用课文的句子概括

  6、 联想:在学过的课文中找一找与课文的句子一样的诗文

  四:结

  1、 学生总结学*文言文方法

  2、 积累文言实词

  课件教案试题论文图书中考高考新课标

  提供中小学全科课件、教案、论文、中高考试题、新课标资源、电子图书搜索与下载服务。

与朱元思书教案 篇3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

  与朱元思书》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共选了九篇古代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或写景、或状物、或咏史、或抒写人生志趣、或表现亲朋情谊,无不渗透着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情和深入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作为本单元第一篇选文,可见其在本单元及本册的地位。 《与朱元思书》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信,它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述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文章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感出发,着重写了“奇山”和“异水”两个方面,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厌恶世俗官场的清高思想。文章骈散相间,清新隽永,历历如绘,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按照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文言文,要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根据单元学*要求和课后练*安排。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看注释后积累课下文言词语,重点掌握以下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缥、湍、轩、邈、柯、泠、嘤、鸢、窥。

  2、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3、诵读课文后,谈谈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养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文学的情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4、探究本文对景物作生动逼真描绘的特点后,做口语复述练*。教学重点是:积累文言词语,读懂读熟文言文。 教学难点是:把握课文的主旨。谈谈文中流露出的作者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及追求自由的情怀。

  二、说学情:我任教的对象是乡镇中学的学生,学生厌学,缺少学*热情,尤其是对语文科,而对于难读难理解的文言文更是提不起兴趣。同时,班级人数多,且学生语文素养参差不齐,只有极少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大部分学生则*惯在课堂上保持沉默,甚至思维“休眠”,因此不断激发学*兴趣,获得成就感尤为重要。

  三、说教法:本文教学我采用诵读法、质疑法、辩论法、复述法及练*法。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自主学*,教师“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文言,必须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才能有所创新。对字词的疏通,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在突破教学的难点上,采用辩论法,对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引导学生开展辩论,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进行拓展训练时,采用练*法,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

  四、说学法: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法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走进范仲淹的生活,理解作者的豪情壮志和社会责任感。

  五、说设计:《与朱元思书》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以疏通文字,感知教材为主。第二课时以讨论理解,拓展训练为主。教学过程分六步完成。

  第一步:温故知新,激趣导入。古人描写山川景色的文章浩如烟海。大家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三峡》吗?(展示三峡风景挂图,播放《高山流水》曲。)文章描写了三峡**高峻的山势,奔流的江水以及三峡中四时景色的变化,充满了诗意,成为古今传诵的名篇。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篇类似的文章《与朱元思书》。因为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设计的导语既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又激发了学*新课文的兴趣。

  第二步:检查预*,识记生字 。主要掌握:缥、湍、轩、邈、柯、泠、嘤、鸢、窥。我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从字的音、形、义三方面理解、认记。让学生大声读一读、动手写一写。这是读顺、读懂、读熟文言文的必然步骤,尤其是我们乡镇中学的大多数学生。

  第三步: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内容。注意语气,突出重音,节奏鲜明,速度稍缓。

  2、疏通文意:A、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B、对搞不懂的问题,通过师生合作探究,相互质疑解答。C、课堂交流,翻译全文,教师点拨。D、继续朗读课文,以至成诵。这一步是完成学*重点,我始终贯穿自主、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自学为主,实现和谐的生生、师生互动。

  第四步:理解内容,欣赏课文:通过以上学*,学生疏通了文意,对这篇课文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接着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做进一步的探究。首先让学生背诵课文,然后抛出问题:同学们喜欢这篇小品文吗?能说出你的理由吗?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说出自己的感悟。我适当引导学生从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等方面去理解课文,去欣赏课文的美。 我设计下面问题加以引导:

  1、试找出全文的中心句。文章在结构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写景顺序和详略上有何特点?(结构美)

  2、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你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听到了什么?(意境美)

  3、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得出来?(志趣美)

  4、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语言美)这几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第五步:探究描写,口语复述:抛出问题:同学们,假如我们是富春江漂流公司的导游,我们应该怎样向游客介绍“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的山水风物呢?提示:

  1、抓住景物的特点,突出 “奇山异水”。

  2、按地点转移,由*及远的顺序写:从流飘荡、俯视碧水、仰观青山。

  3、采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描写对象形象鲜明,富于生机。

  4、详写山,略写水。疏密有分,轻重有度。

  5、展开联想和想象。这一环节,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内化课文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学会复述,是学会写作的一个中间环节。

  第六步:拓展延伸,比较阅读:我首先让学生集体背诵《三峡》,熟悉文章的内容。然后让学生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谈谈两篇文章的异同。鼓励学生放开谈,随意谈。这一环节,学生能指出多少就指出多少,不必强求。我略加点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温故知新,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五、说板书 与朱元思书

  本板书反映的是本文的结构内容和主旨,力求体现板书设计的简洁性、直观性原则,旨在更好的落实教学的重点、难点。 我的教学设计体现了:认认真真地读,深深入入地想(讨论),扎扎实实地练的阅读教学规律。力求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读、想(讨论)、练,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和正确的学*方法。


《与朱元思书》教案 (菁华6篇)(扩展3)

——与朱元思书教案 (菁华3篇)

与朱元思书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⑵ 感受文中所描写的富春江独特的自然美景。

  ⑶ 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⑷ 背诵并默写全文。

  2、能力目标:

  ⑴ 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⑵ 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⑶ 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鉴赏水*。

  3、情感目标:

  通过教读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背诵课文。

  3、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

  【教学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教学方法】

  1、朗读法。《与朱元思书》是一篇情辞并美的精悍之作,全文像一幅萧疏淡远的水墨画,文辞峻洁而又富于情思。句式整齐、匀称,音节铿锵,有一种声律美。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最好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

  2、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

  3、美点寻踪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整体把握文意,引导学生把握写景的脉络,选择关键词语,增设词语提纲,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与自然融为一体是文人学士的共同追求。他们用心灵观察体会自然万物之美,赋予山水灵性、情感以至生命。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为我们留下了独具特色的富春江景,让我们悉心体味、尽情观赏。

  二、简介作者与背景

  1、吴均,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省安吉县)人。家世寒贱,好学有俊才,沈约尝见均文,颇为称赞。初任郡主簿,后官奉朝清。他有志于历史著述,欲撰《齐书》,求借齐起居注及群臣行状,武帝不许,遂私撰《齐春秋》,因实录齐梁间的历史而触怒梁武帝,遭焚书免官的迫害。今存诗一百余首,所作多抒发郁勃不*之气和怀才不遇之慨。如《赠王桂阳》,流露出贫寒之士难于显达的愤激情绪,“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即为一例。此外,一些写景小诗也颇著名,如《山中杂诗》,诗中有画,自成一格,颇具刚健清新的特色。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如《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与朱元思书》等,表现了流连山水的生活情趣,风格简淡清新,是历来传诵的骈文名作。他在当时文坛上影响很大,《南史》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另著有《续齐谐记》,是当时志怪小说中艺术成就较高的作品,文字明净可观,其中“阳羡书生”一则,情节奇幻,为人称赏。(黑体字要求学生掌握)

  2、背景。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本文见于《艺术类聚》卷七。由于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的秀美风光,历来被人们当做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阅读欣赏。“与”:给,“书”:信。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独自读文,注意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⑴ 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⑵ 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⑶ 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⑷ 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四、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语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可以指定某位同学回答,也可请老师回答。

  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详见教参P401)

  5、词语知识积累。

  (1)通假字 :【窥谷忘反】 “反”通“返”,返回

  (2)一词多义

  【许】一百许里:表余数、约数,数词,译为:左右,上下。

  遂许先帝以驱驰:答应、允许,动词。

  杂然相许:赞同,动词。

  【轩】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有篷的车,名词。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窗或门,名词。

  中轩敞者为舱:高,形

  形容词。

  【戾】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至、到,副词。

  文虽相反,义不相戾:违背,动词。

  【绝】天下独绝:独一无二。

  猿则百叫无绝:断绝、停止,动词。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阻隔,隔绝。(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群响毕绝:消失。

  哀转久绝:消失。

  以为妙绝:极。

  【上】负势竞上:向上,动词。

  横柯上蔽:上边、上面,方位名词。

  【从】从流飘荡:随着。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听从,顺从(采纳)

  从先人还家:跟随,跟从。

  从民欲也(《陈涉世家》):依从。

  【见】千丈见底:看见。

  才美不外见(《马说》):表现。

  【指】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指指点点。

  争高直指:指向。

  【穷】蝉则千转不穷:穷尽,尽头。

  欲穷其林:走到尽头。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

  (3)词类活用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东西”,名词用作动词,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横柯上蔽:“上”,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在上面。

  负势竞上:“竞”,动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争着。

  风烟俱净:“净”,形容词用作动词,消散、散净。

  猛浪若奔:“奔”,动词用作名词,奔跑的马。

  望峰息心:“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停息;*息。

  负势竞上:上,方位名词,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向上生长”。

  互相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形容词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4)古今异义

  一百许里。许: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今常用义为:应允,或者,可能

  鸢飞戾天者。戾:至,到达。今常用义为:罪过,乖张

  经纶世务者。经纶:筹划,治理。今比喻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如“满腹经纶”。

  五、理清背诵思路

  根据文章想象富春江美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

  1、师生明确:第一段写自己游览的地点及对桐庐一带山水总的印象。“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说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现同样的颜色。这八个字四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勾勒出广阔的空间境界。“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者乘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奇山异水”表明这一带山水不同凡响,“独绝”二字,强调此处山水为天下之冠。这一段总领全篇,结构上细举目张,脉络分明。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总领全文)

  学生齐读第一段,想象作者乘舟顺流而下,尽兴观赏的情形。

  2、师生明确:第二段写水,突出“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说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两句突出水之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说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这两句突出了水之急。作者从两个侧面来写水,把静态的色和动态的形都描摹得异常形象。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异水 千丈见底 水之清

  急湍猛浪 水之急

  学生齐读第二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与壮阔。

  3、师生明确:第三段写山,突出“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高山,夹江而立,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写树之“寒”反衬山之“奇”,以“竞上”“轩邈”正面烘托山之奇,勾勒出峰峰相接、层峦耸翠的景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清越的泉声、悦耳的鸟声、延宕的蝉声、清厉的猿声,是以声音反衬山林之寂静,以动写静,寓视于听,动静相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具有一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流连忘返。这一句从侧面着笔,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这可算作是文章的补笔,补写群峰中林深叶茂来突出作者喜不自胜、流连忘返的观赏之情。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奇山 高山寒树 树之奇

  负势轩邈 山之势

  泉鸟蝉猿 山之音

  息心忘反 山之力

  横柯疏条 林之密

  学生齐读第三段,想象桐庐一带山的奇异,感受其挺拔美、清幽美。

  六、学生根据板书所显示的词语提纲,尝试背诵课文

  七、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与朱元思书》。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反复诵读,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探究性思维训练,理解难句;延伸拓展,沟通课堂内外。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

  1、个体抽查。

  2、集体齐背。

  二、归纳鉴赏本课的写景特点。

  1、意境美

  文章开篇以简洁的笔触,给我们勾

  画了富春江山水的背景━━阳光明媚,天高云淡,空气清新,山色苍翠,并总述自富阳至桐庐水上之游的总体印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二段写异水。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出其晶莹清澈的静态美:这水仿佛透明似的,可以一眼见底,连那倏来忽去的游鱼,水底累累的细石,都可以一览无余。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动态美:这水有时又迅猛奔腾,一泻千里,使人感到惊心动魄。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

  第三段写奇特的山。首先从形的角度写山势本身之奇,奇在负势竞上、争高直指。山本是静止的,而在作者笔下,却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它们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层峦迭嶂。其次从声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奇。空山幽谷之中,泉水叮咚,百鸟和鸣,知了叫个不停,猿猴啼个不住,这些欢快的声音,汇成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祥和的世界。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再次从色的角度写山林中有日无光之奇。山外虽然晴光万里,山中却别有景象。作者笔锋又从动到静,写出了谷中枝密林茂,浓荫蔽目,在白天也只是有时见日的幽暗的景象。这一段写山之形之声之色,都紧扣一个奇字。

  作者抓住此山此水特征,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山水图,让读者充发享受到了富春江*的山川之美。

  2、志趣美

  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写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文章都讲究情景相生,我们可从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中,从寥寥几句写观感的语句中,领略到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我们可以从首段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中,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从对山水的描写中,体会到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更令人赞赏的是,在描绘山景时,作者插入两句观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几句感受,不仅从侧面衬托出险峰幽谷的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细细品味,作者的这种志趣,既不同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入世,又不同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消极遁世,它是一种对轻松自然的崇尚,对自由和谐的向往,对欢乐生命的礼赞。它比前者少了份严肃,多了份潇洒,比后者少了份悲观,多了份开朗,因而更具一份常人心态,也就更容易使人接受并感到亲切。

  3、语言美

  骈文是一种讲究形式的文体,作者吴均是南朝知名骈文家,其代表作《与朱元思书》自然保持了骈文的特点。文章基本上遵循骈文的要求,主要采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并于文章后半部分大量运用对偶句,如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这就取得了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的表达效果,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极强。

  但本文又有异于当时一般的骈文,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骈文形式上的束缚,体现了可贵的突破与创新。其一,在四字句、六字句中运用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样的五字与四字交替运用的句式,这就避免了骈文刻板划一的弊病,使语言显得活泼洒脱;其二,文章前半部分几乎没有对偶,无异于一般散文( 尤其是第一节),后半部分则基本上都是工整的对偶句,这样骈散结合、疏密相间的安排,使语言灵活多变,更具韵律美;其三,文章没有像一般骈文那样堆砌典故,甚至故意用冷字僻字,全文除鸢飞戾天一处用典以外,均采用白描手法,写景状物,力求准确传神,这使文章语言显得清新自然,生动流畅,在当时以绮丽浮靡为主流的骈文中显得卓尔不群,超凡脱俗。

  4、结构美

  《与朱元思书》篇幅虽短,但也很讲究章法。

  文章首段以奇特的山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 和奇山两方面,环绕独绝二字展开生发和描摹,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

  写景顺序上先水后山,由*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惯,条理清楚。

  写景重点上,全文详写山略写水;写水的部分,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的部分,详写动态略写静态。这样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征,又显得详略适宜,轻重有度。

  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山水写意,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总之,该文情景兼美,辞章俱佳,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心灵的愉悦。

  学生整理归纳描写景物的方法

  1、关注描写顺序观察有序,写作才有条理,这是状物的基本要求之一。景物描写的层次是按照人们观察事物的顺序进行的,不能杂乱无章。

  2、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就是开放五官,打破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感官界限,不拘泥于客观真实,而注重主观感受的一种描写方法。

  3、在观察的基础上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巧妙灵活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其与众不同的韵味之美。

  4、注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明暗结合、内外结合、远*结合、点面结合等表现手法。

  5

  状物的文章在于写形传神,寄托情和意。这样就必须把理融入生动而形象的具体画面中,以景作为载体,做到景中含情,情中寓理,并以情染景,情景交融。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就是这个道理。

  三、拓展延伸

  读《与朱元思书》,犹如赏一幅山水写意的图画,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读《与朱元思书》,如同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使用辞藻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这篇课文中描山绘水精妙无比,让我们流连忘返,其实,在古代诗词里有许多描写山水的句子,你能写出几句来吗?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阔,风正一帆悬。 山随*野尽,江如大荒流。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与朱元思书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和培养学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体会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和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学*本文任何从“奇山”和“异水”两方面去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设计(1):同学们,我们在大自然中欣赏了生机勃勃的春,领略了火热坦诚的夏,更感受到了秋天的成熟与丰硕,也品味了冬的严肃与温柔。这多姿多彩的四季皆是现代的四季,这四季的多姿多彩也是现代人的感受,那么同学们,你想换换口味,欣赏一下一千五百年前的自然风光吗?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古代的浙江,来欣赏富春江的美景吧!

  设计(2):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历代文人墨士为这歌唱。南朝梁文学家吴均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文,《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风光旖旎的富春江。

  设计(3):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与自然融为一体是文人学士的共同追求。他们用心灵观察体会自然万物之美,赋予山水灵性、情感以至生命。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为我们留下了独具特色的富春江景,让我们悉心体味,尽情观赏。

  (二)课文简介

  也许同学们会问:这么优美的一篇文章,出自谁人之手?又是怎么写成的呢?那么,谁能告诉大家?(检查预*效果)

  《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吴均,他是南朝梁文学家,其作品多以描写山川景物见长,风格清秀挺拔、语言流畅自然。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的节选。

  (三)进入文本,把握文意

  1、研究性学*:先由教师范读一遍课文,再由学生指读,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句做好标记,集中提出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先由学生集体解决,再由教师对学生无法解答的问题做仔细的解释和引导。

  第一段学生可能不懂的字词:

  风烟:指烟雾。

  共色:同样的颜色。

  俱:都。

  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或“左右”。

  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

  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

  了主语。

  第二段学生可能不懂的字词:

  缥碧:青白色;缥,音.piǎo。

  急湍:急流的水;湍,音tuān。

  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第三段学生可能不懂的字词:

  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

  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

  轩邈(xuānmiǎo):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泠泠(ling):形容水声的清越。

  相鸣:互相和鸣。

  戾(lì)天:到天上;戾,至。

  息心:*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经伦(lún):筹划、治理。

  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

  横柯(ké)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名词作状语

  犹:好像,如同。@交映:互相掩映。

  见:同“现”,显现,显露。

  2、朗读成诵 ,理清课文思路。

  目的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巩固字词知识和对全文的理解。教师在此过

  程中指导朗读,可进行分组读、接力读、竞赛读等形式。朗读成诵后,讨论文章的行

  文思路。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第一段:山水总印象: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第二段:异水: 千丈见底(清) 急湍猛浪(急)

  第三段:奇山: 高山寒树(树之奇) 负势轩邈(山之势)

  泉鸟蝉猿(山之音) 息心忘返(山之力)

  横柯疏条(林之密)

  3、描绘富春江:面对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你想不想做一次画家,让这美景成为眼前的永恒?

  要求:从文中选择描写景物的语句,画成风景画,看谁画得最能表现相应的语句。

  (四)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1、抽查

  2、集体背诵

  (二)品析课文

  1、望文生景 :出示课文景物描写的句子,让学生闭起眼睛想像,然后把

  想像到的画面用语言描绘出来。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望景生文 :让学生展示第一课时所画风景图片并欣赏,提问:此图此景使你联想到了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图片选择大致与“望文生景”相同)

  3、美点探究:如此秀丽的自然美景,作者并不是用摄像机拍摄下来的,而是用文字为我们描绘的,你想知道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吗?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1)品读文章的第一幅画面,思考作者总写了什么?

  ①登舟纵目的总体感受: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②江上放舟的自由情态: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富阳在富春江的下游,桐庐则在其上游,因此作者是溯江而上,这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也是富春江的最佳游程。请问作者是怎样评价这段游程的?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富春江的奇山异水?“异”表现在哪里?“奇”在哪里?

  ①江水清澈之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②江流气势磅礴之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4)从人的感觉角度看,这里分别运用了什么感官来描绘富春江的奇山异水?

  ①视觉:山峰、树木

  ②听觉:泉水、鸟叫、蝉鸣、猿啼

  (5)从修辞角度看,这里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①拟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②对偶: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

  无绝。

  小结: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雄奇的高山,使人感受到大自然那种强烈的生命力;而山泉声、鸟鸣声、蝉声、猿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部大自然的'协奏曲,多么令人心旷神怡!这种美感更由于作者采用了对偶句式使大自然的音律美与文章的韵律美结合在一起,我们怎能不与作者产生内心的共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这几句也采用了对偶的句式从内心感受来写富阳美景对人的心灵的净化,真可谓“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6)文章的最后两句描写了山上的树木,齐读这几句,思考:作者抓住了树木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树木茂密 )

  小结:这四句是写山谷中树木蔽天,景象幽深,阳光只偶尔从疏枝叶隙间漏射下来。这种境界给人一种清幽、宁静之感,可以说是对上文的一种补充。

  (三) 探究拓展: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之成为适于人类自下而上的美好环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环境也可以美化人,使之受到教育和陶冶而变得更完美,更高尚。”结合这段话,谈谈你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理解。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提示:这两句话虽然流露出作者亟思奋发有为,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但所蕴含的自然美的审美情趣,教育意义是不容忽视的。那些汲汲追求名利、四处奔走、苦心经营的人,面对奇峰,聆听美声,不觉心旷神怡,移情山水而淡泊名利。

  (四)课堂小结

  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画,因为它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同学们,请拿起你手中的画笔,或借助电脑,创一组“富春江水明信片”如何?

  (五)作业

  同学们,吴均的一篇《与朱元思书》犹如一曲《高山流水》,晴日、蓝天、碧水、青山,蝉抱高枝、猿跃林间,使人读后禁不住也流连忘返,心中不禁默叹:自然,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丰硕的果实,更有一种怡人的心性,一种忘却功名利禄的自然之心。是谁在后世吟诵: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又是谁在感叹: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同学们,面对自然,你的感受又是如何呢?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越来越难以找到文中的世界,这又是什么缘故呢?请你用300字左右就“人与自然”这个话题谈一谈你的思考。

  附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吴均

  异水: 千丈见底————(水之清)

  急湍猛浪————(水之急)

  奇山: 高山寒树————(树之奇)

  负势轩邈————(山之势) 从流飘荡

  泉鸟蝉猿————(山之音) 天下独绝

  息心忘返————(山之力)

与朱元思书教案3

  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2.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把握课文的主旨。

  3.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捉高鉴赏水*。

  4.通过教渎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5.背诵并默写全文。

  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学*方法:

  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学*时间

  两课时

  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骚人墨客吟诗作文,为今人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山水佳作。例如:(多媒体显示)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桓赞)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唐·韦庄)

  三吴行尽于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宋·苏东坡)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导。(清·刘嗣绾)

  可见,富春江早已为世人所熟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南朝梁代著名骈文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仅用114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旖丽风光,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吟诵此文,可谓美不胜收。

  二、读文字,反复朗读,疏通文义,沟通古今

  1.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不解之处可提出疑问,共同商议解决。

  2.反复朗读,要读出语气和重音,特别强调要读出层次。

  3.做古今沟通的练*。(学生互相测试)

  A.请查找工具书,找出和下列加点实词意思相同的成语。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一应俱全 百废俱兴 面面俱到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荒谬绝伦 聪颖绝伦 绝代佳人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自强不息 息事宁人 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虽死犹生 过犹不及

  B.给出译文,能快速背出原文。

  这时,驾舟顺流飘荡,可以随意东飘西泊。──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江*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枝叶尽力往高远展伸。──负势竞上,互相轩藐。

  4.再次熟读课文,基本达到给出上句,能够对出下句的程度,鼓励在课堂上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在基本成诵的基础上,感受文章的声韵美

  1.学生推荐朗读水*较高的一位同学范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2.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3.本文是骈文,请找出文中出现的对偶句,并说说它们的妙处。

  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读来琅琅上口,节奏感极强。

  二探究文章主旨

  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文章都讲究情景相生,我们从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中,从寥寥几句写观感的语句中,领略到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请先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

  提示: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我们可以从首段“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中,感受到一种享受自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从对山水的描写中,体会到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更令人赞赏的是,在描绘山景时,作者插入两句观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这几句感受,不仅从侧面衬托出险峰幽谷的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三、拓展探究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之成为适于人类生存的美好环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环境也能美化人即人类受教育和陶冶而变得更完美、更高尚;请结合这段话谈谈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的理解。

  提示:这句话中虽然流露出作者亟思奋发有为,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但所蕴含的自然美的审美情趣,’教育意义是不容忽视的。你看,那些汲汲于追求个人名利,四处奔走,苦心经营的人,面对“负势竞上,互相轩邈”的奇峰。聆听“泠泠作响,嘤嘤成韵”的美声,不禁心旷神怡,移情于山水而淡泊了功名利禄之心。

  四、课堂小结

  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的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画.因为它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同学们,请拿起你手中的画笔,或借助电脑,创一组“富春江水明信片”如何?

  五、布置作业

  1.请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的景色。

  提示:不必局限于课文本身,也不必像古文翻译那样字字落实,可以加入一些有关富春江地理位置、风土人情以及人文背景等方面的材料。也可以查找一些关于富春江的诗文,最好能将风物介绍和风景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后附教学设想

  教学设想

  《与朱元思书》是作者吴均写给友人的一封信,但与一般书信不同,没有问候的套语和日常事务的叙述,而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写景小品文。描写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根据这一特点,我们设计的教学目标重点突出了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志趣美。

  对于教学过程的设计,我们是这样考虑的:相对于现代文,文言文要在疏通文意、熟读甚至背诵文章的基础上去赏析,并进而达到积累优秀古诗文的目的。因此,我们这样设计教学过程。

  首先是导语的设计。以吟咏富春江的古诗导入,如:吴桓赞的“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

  韦庄钱的“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苏东坡的“三吴行尽于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等。

  这样的设计,既让学生积累优秀古诗,又能让学生对富春江的美景有初步的认识,为学*文章做好铺垫。

  在第一课时中,我们重点安排的是疏通文意,反复朗读,达到基本成诵的程度。这一环节我们认为是学*文言文的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只有很好的理解文意,才能深入文章内部,体会文章蕴含的深情。

  第二课时,在课文基本成诵的基础上,首先让学生感受文章的声韵美。这一环节之所以放在第二课时,目的是让学生能在自己的理解上自主发挥感情,体会文章的语言韵律的美感,并借以培养学生的朗读水*。

  其次是探究文章主旨。这是理解的升华,在此环节,使学生得到精神上的陶冶。

  在备课之前,我们把这一课的重点放在了读、思、品这几点上,并结合这几点设计了这一课的教案。另外,我们也注意到了要发挥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的能力,要让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


《与朱元思书》教案 (菁华6篇)(扩展4)

——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 (菁华3篇)

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1

  学*目标:

  1、能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准确的翻译全文。

  学*重难点

  能准确的翻译全文。

  教学过程:

  一、定向导学:

  1、 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其实在浙江还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富春江。南北朝梁代的文学家吴均曾经写了一篇关于富春江山水的文章,今天,让我们寻着这位文学家的足迹,走进富春江,去领略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

  2、 出示目标,了解作者

  二、自主学*:

  1、大声朗读课文,运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流利的朗读全文。

  2、同桌互读课文,读准节奏。

  要求:3分钟完成,3分钟后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自学检测:读准下列划横线的字

  缥 碧 急湍 轩邈 泠泠

  嘤嘤 成韵 鸢 飞 戾天

  参照示例,看看你画的节奏对吗?

  大屏幕出示节奏的划分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 / 飘荡,任意东西。自 / 富阳至桐庐 / 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 / 皆缥碧,千丈 / 见底;游鱼 / 细石,直视 / 无碍。急湍 / 甚箭,猛浪 / 若奔。

  夹岸 / 高山,皆生 / 寒树。负势 / 竞上,互相 / 轩邈;争高 / 直指,千百成峰。泉水 / 激石,泠泠 / 作响。好鸟 / 相鸣,嘤嘤 / 成韵。蝉 / 则 / 千转不穷,猿 / 则 / 百叫无绝。鸢飞 / 戾天者,望峰 / 息心;经纶 /世务者,窥谷 / 忘反。横柯 / 上蔽,在昼 / 犹昏;疏条 / 交映,有时 / 见日。

  三、合作交流:

  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合作互译课文,有问题在书上做记号。分两次翻译,先翻译第一段,而后再翻译第二段。

  自学指导:古文翻译要注意逐字翻译,灵活成句;字字正确、语句通顺;句意要与文意一致。

  1、大屏幕出示第一段重点字词,学生对照翻译,请4号同学翻译,其余订正。最后出示正确译文。

  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浮移动,随心所欲地任船所至观赏景物。从富阳到桐庐大约(相距)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2、大屏幕出示第二段重点字词,学生译完后4号同学翻译,其余同学订正。最后大屏幕出示正确译文。

  富春江水都呈青绿色,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子,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江*的高山上,都长着耐寒常绿的树,(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无数个山峰。

  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越的泠泠之声。美丽的鸟儿相互和鸣,鸣声和谐而动听。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的叫个不断。

  像老鹰飞到天上那样追逐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静下来;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四、质疑探究:

  学生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来,共同解决

  五、小结检测:

  (一)课堂小结:

  文言积累卡片

  1、通假字:

  2、词类活用

  3、一词多义

  (二)当堂检测:(每字6分)

  1、解释下面句子中红色的字。

  (1)水皆缥碧

  (2)急湍甚箭

  (3)互相轩邈

  (4)泠泠作响

  (5)横柯上蔽

  (6)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2、翻译下列句子。(每句15分)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2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养成诵读的*惯,培养文言语感。

  2、用心领悟课文内容,养成积累语汇的*惯。

  3、提高学生欣赏品位,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引导学生在课文阅读中感悟美、品位美、尝到乐趣。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1、同学们,五一假期马上要到了,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旅游),老师给你推荐一个旅游胜地富春江,那儿可是一个很美的地方,我从网上收集了好多图片,想先一曙为快吗?

  多媒体展示图片,学生欣赏。

  2、欣赏完后,请学生谈感受。

  3、师:宋代作家吴均他也曾一游富春江的,并为之陶醉,想知道吴均有何感受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品读这篇曾在文坛上独树一帜的写景小品文《与朱元思书》。

  二、初读,整体感悟。

  1、齐读文题,指名释题(多媒体出示)。

  2、你觉得庆该怎样学这篇文言文?

  学生讨论交流,再指名回答。

  师归纳读的方法。(多媒体出示)

  3、生自读课文,给10分钟时间→找出不懂的地方。

  4、检查生自读情况:(多媒体出示试题)

  ①字的读音。

  ②实词、虚词的意思。

  ③句子的翻译。

  5、指名有感情地读,生点评。

  6、师范读,生再次欣赏画面。

  三、细读,品悟文章美。

  1、你觉得富春江美吗?美在哪里?

  2、再次品读,找出表现富春江美的句子。

  3、学生发言,谈感受。

  4、师小结:富春江的确美,美在它的碧波荡漾,美在它的鱼群穿梭,美在它的寒树群山,美在它的鸟鸣猿啼,置身于此山此水中,作者不禁发出感慨,你能在文中找出表达作者内心感受的句子吗?

  鸢飞戾飞者

  5、你怎样理解这个句子呢?谈感受?

  师:这山这水,多诱人啊,让人忘记一切烦恼,一切世俗,让人的心变得宁静透明,读到这句,让我在感受了自然之美之余感受到了深遂的情景之美,大自然的力量真是太神奇了!

  6、让我们在美的享受中去享受美,美美地读一读吧!(齐读)

  四、课外延伸:

  1、出示罗丹的名言名句。

  2、学生欣赏短片,屏幕显示一幅幅优美的画面,有关于季节的,有关于动物的,有关于运动的,有关于亲情的让学生欣赏,欣赏完后让学生就自己的发现或感悟写一句关于美的格言,写一首小诗即兴发言。

  五、小结:同学们,我们人类对美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我们这个社会需要美,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美,那么就请大家去发现生活中的美,感受生活中的美,更要去创造生活中的美,这样我们的生活也会因此而更加美好!

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3

  教学设计思路:

  1、激情引入→提出问题→学*探究→巩固新知→综合运用。教学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学*能力和获得知识的能力。

  2、反复地阅读文章,理解文意是学*成功的关键,通过阅读使学生在“兴中启”,在“趣中探”,从而丰富他们对优美语言的感知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社会,学*借鉴古人的进步思想,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

  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生了解“骈文”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

  2、注意本文中对偶句的现象,学会将全文翻译成白话文,培养阅读文言文语感的能力。

  3、学*作者抓住特点有层次、动静相生、拟人、比喻、夸张等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学*文言文,侧重阅读,要反复读,熟读成诵;在内容探究上,要学生分析作者写景的目的,从而领悟作者要抒发的情感;在写作训练中,要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描写角度和多种修辞方法进行写作,可以采用学生自学,协作讨论,教师启发点拨等方法完成该文的学*任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对富春江优美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他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情绪。

  (二)重点:文言词汇,抓住富春江水的绮丽多姿这个特点有层次的写景方法。

  (三)难点: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他对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态和思想。

  (四)教学突破:通过自读课文、自学讨论、合作交流,理解作者的思想,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把握主旨。通过写作练*,使学生明白以多种角度、多种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使得景物描写具体生动,增添文章文采,突出文章主题思想的好处。

  (五)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2、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3、精读课文,把握文章感情。

  4、回味迁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引入

  1、多媒体展示:在浙江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山水的景色特别优美,南朝时有一位文人吴均见到这种美景后,迫不及待的给他的友人朱元思写了一封信,信中除了描绘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外,他还表达了欣赏这种优美景色后与众不同的情感。那么究竟他描写了怎样一幅优美的景色呢?又表达了怎样一种与众不同的情感呢?让我们共同来欣赏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吧。

  (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好奇心,引发学*兴趣。)

  2、简介文体和作者

  文体 :我们学过的文言文的体裁有说、铭,今天我们学*一种新的文言体裁“骈文”。

  (回忆学过的文言体裁:说、铭,简单了解文言体裁“骈文”。)

  骈文,文体名。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声律和藻饰。又称“四六文”。

  作者:吴均,字叔庠,南朝梁代有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其文风格清拔而有古气,称为“吴均体”,大家都仿效他。

  (了解作者吴均)

  二、阅读全文,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指导学生一读,读准音,通文意。

  (教师对于疑难问题及时解答,如“东西”“ 夹岸”“泠泠”等的解释。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通过小组讨论,相互交流,疏通文意。)

  2、通过诵读,读出语言的神韵。

  通过联想,领悟语言的美。

  (运用多媒体听配乐朗诵,在音乐和图片的帮助下,认真体会作者的语言,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精读细品,分析内容,把握主旨

  1、指导学生默读文章,思考:你能在文章中找到作者对“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特点进行概括性描写的句子吗?

  (学生讨论、总结: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教师小结:作者在第一段中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为自己对富春江风光的高度概括和由衷的赞叹,并作“文眼”统领全篇,开头第一段从结构上看,是总写。为下文内容的进一步展开埋下了伏笔。由此可见,本文可分为两层。

  2、既然“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一句,作者那么又是如何具体详细为我们描绘富春江水“奇”“异”的景色特点呢?

  (学生讨论、总结一:水,分别表现了它的清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戏石,直视无碍。”;湍急:“急湍甚箭,猛浪若苯。”)

  (学生讨论、总结二:山的奇异主要表现在树多、山高、景美三个方面。)

  (学生讨论、总结三:作者在第二段中首先采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分别从正面和侧面两个不同的角度突出了“异水”的清澈透明特点,然后采用同样的修辞方法,突出了“异水”的湍急奔腾的气势。)

  教师总结:作者在第二段中首先对水进行描写,分前后两个层次来描写水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反映了江水的动静变化,丰富了富春江水的特色。这样写能显示作者感情色彩的变化,场面变化和文章节奏的变化。作者用他的妙笔,淋漓尽致地展示了江水的千姿百态。

  3、在描写了异水之后,作者又是如何爪住山“奇”来描写的呢?

  (学生讨论、总结一:在写山时文章逐层展开,多角度的分别描写了群山、树木,以及其中的泉水、百鸟、鸣蝉、山猿,特别是突出了它们的声音。)

  (学生讨论、总结二:作者在这一部分的描写中除了运用多种修辞外,还从视觉、听觉角度来描绘各种景色,有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作者运用神奇的想象力,巧妙地把群山的静态美转化为动态美。不仅写出了山的形貌,而且赋予了生命活力,使人感受到大自然强烈的生命节奏。作者在描写山中的各种声音时,各种声音仿佛是交织成优美的山林交响曲。山林变成了美好的音乐世界,表面上似乎热闹异常,其实却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深无人的幽静。(可以由学生讨论明确:这种方法叫“以动衬静”,教师应及时表扬,可举例,如“”)最后四句写景,表现日光明暗的林中景致,照应前文“寒树”写出了枝繁叶茂,给人欣欣向荣、积极向上的感觉。

  4、要求学生再读本段,思考:我在开始就讲过,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那么大家能否说一说作者通过写景究竟要抒发怎样的情感呢?文章中是否有相应的句子表现出来?

  (学生讨论、总结一:从全文看,作者表现了他对大自然优美景色由衷的赞美。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和“鸢飞唳天者,望蜂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等句子。

  (学生讨论、总结二:根据文章下注释中对“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和“鸢飞唳天者,望蜂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两个句子的翻译来理解,作者是触景生情,自然产生出许多感慨。这些感慨不仅用的幽静安闲和世俗社会的喧闹繁杂作对比,并且含蓄地否定了世俗社会,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教师总结: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从行船游江的真实感受出发,极力刻画了自富阳至桐庐一带富春江山水的山水景色,以鲜明生动的笔墨描绘了这里秀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作者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明确本文中心,学生齐读句子,领会文章主旨。)

  四、指导学生再读,细细品味文章写作特点

  (一)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合作探究,相互交流体会

  讨论:1、文章采用了许多不同的修辞方法,有比喻、夸张、拟人、对偶等。

  2、在景色的描写过程中,有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感受来表现的。

  3、语言非常生动形象,有节奏,读来朗朗上口,有诗歌的味道。

  -----------------。

  教师总结:本文的写作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角度多变,表现手法多样。使形象生动丰满,立体感特别强,尤其景物的动静对比描写突出。

  2、笔法灵活,构想巧妙。作者先总后分,全文以情驭景,以景生情,挥洒自如,虽然全文没有一处写人,但是使读的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

  3、语言清新流畅,精与锤炼。本文是骈文,语言优美、音韵铿锵,句式整齐、充满了音乐美,不愧为山水游记中的上乘作品。(可以联系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二)指导学生背诵,比较阅读,回味迁移

  比较阅读本文和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周敦颐的《爱莲说》、刘禹锡的《陋室铭》等文章。再次把握本文的语言特色和文章主旨。

  练*:运用不同描写方法及通过不同描写角度,表现一处景色。如:《家乡的太湖》。

  五、文章总结: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短文,语言生动优美,巧妙地运用各种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理解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与朱元思书》教案 (菁华6篇)(扩展5)

——《与朱元思书》公开课教案 (菁华3篇)

《与朱元思书》公开课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及有关骈文的文学常识,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

  学*文中抓住景物的特点有层次地描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富春江的绚丽多姿,感悟作者的高洁志趣和追求自己的情怀。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作者及有关“书”的文学常识,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背诵全文。

  难点:品味富春江的绚丽多姿,感悟作者的高洁志趣和追求自己的情怀。

  三、教法与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四、教学准备

  一案一单、课件

  五、教学过程

  【目标导入】

  1、导入语:优美的风景能开阔人的视野、陶冶人的性情,跋山涉水不再是一种苦痛,今天我们就随着吴均的脚步去游览一下美丽的富春江,看看他《与朱元思书》中的胜景到底是如何的迷人。

  2、关于作者、文章体裁,你了解多少?

  作者简介:吴均出生寒贱,自幼好学而有超群的才华,所作诗文,深受当时行家称赏,其文章风格清拔而有古气,时人效之,称为“吴均体”曾做过吴兴主簿、建安王伟记室、国侍郎等官后官至奉朝请。他为人耿直,因私下写《齐春秋》,并如实地记录了齐梁间的历史,萧衍“恶其实录”,便焚其书稿免其官职。不久又奉诏撰写通史,未成而卒。

  体裁:南朝时,我国文坛上盛行着一种讲求辞藻、声律、对偶的骈体文,这种文体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种*的倾向。但这些骈体文中也不乏优秀作品,《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课题解析:

  “书”:指书信,本文是吴均写给好友的书信的一部分。

  3、这节课的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有关骈文的文学常识,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背诵全文。

  (2)学*文中抓住景物的特点有层次地描写的方法。

  (3)品味富春江的绚丽多姿,感悟作者的高洁志趣和追求自己的情怀。

  【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飘荡(dàng) 急湍(tuān) 轩(xuān)邈

  泠泠(líng) 经纶(lún) 横柯(kē)

  2、把握节奏、重音、停顿。学生朗读或范读课文。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1cnjy.com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研读赏析】

  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语句。

  2、小组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或请老师回答。

  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净了。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荡,任凭船儿按照自己的意愿东西漂泊。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特的山异丽的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问题:找出写景,叙事,抒情的句子:

  写景:风烟俱净,天山一色。

  叙事: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抒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总概本文山水特征的语句是哪一句?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tuān)甚箭,猛浪若奔。

  富春江水青白色,(清澈得)千丈深也能见到水底。游动着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子,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飞奔的马。

  问题:这一段主要写了异水的清澈和湍急,找出相关句子。

  写富春江水清澈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写江流气势磅礴的: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夹(jiā)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xuān)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嘤嘤(yīng)成韵。蝉则千转(zhuàn)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21*cnjy*com

  鸢(yuān)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lún)世务者,窥(kuī)谷忘反。横柯(kē)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来源:21cnj*y.co*m】

  夹江*的高山上,都生长着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这些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山峰。泉水冲激着山石,泠泠地发出响声;美丽的鸟儿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不断地叫,猿猴也长时间地叫个不停。 21·世纪*教育网

  像鸢飞到天上一样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出处:21教育名师】

  问题:1、这一段主要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写奇山,找出相关句子。

  视觉:夹(jiā)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xuān)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版权所有:21教育】

  听觉: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嘤嘤(yīng)成韵。蝉则千转(zhuàn)不穷,猿则百叫无绝。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鄙弃功名利禄,流连山水,向往归隐山水生活。

  3、文章的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关系是什么?

  第1段:概括从富阳至桐庐的奇山异水。总写

  第2段:描写异水。分写

  第3段:描写奇山。分写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完成同步。

  2、写一写生活中你感受到的富春江山水,谈谈你的认识和看法,300字左右。

  七、板书设计

  写景:风烟俱净,天山一色。

  叙事: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抒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八、反思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这是一篇山水小品,作者以简练明快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画卷,且仅用一百四十四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绮丽风光,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吟诵此文,但觉景美、情美、词美、章美,如此短的篇幅,却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令人叹为观止。阅读时要注意作者是怎样抓住山光水色的特点模山范水的。对此文的反复诵读是非常重要的。

《与朱元思书》公开课教案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文言基本知识,积累文言词语,夯实文言基础。

  2、充分利用朗读与想象,培养文言语感,激发学*文言文的兴趣。

  3、品味写景的妙语佳句,掌握写景的方法与技巧,提高鉴赏与写作能力。

  二、方法与过程目标

  教会学生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善于通过辨析、归纳等方法掌握文言字词;通过交流、合作、探究等进行品读赏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感受*古典文学的深厚底蕴,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感受情韵,理解自由洒脱的诗人之心。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掌握文言字词,品味妙语佳句,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

  诵读法、归纳法、讨论质疑赏析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在情境中,朗读再现

  1.导入

  古人说“人者乐山,智者乐水”,与自然融为一体是文人雅士的共同追求。他们用心灵观察体会自然万物之美,赋予山水灵性、情感以至生命。名闻天下的富春江,景色雄奇秀丽。早在1500多年前,就深深打动了吴均,他在寥寥百余字的书信中,将这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今天,我们也来读读这封书信,跟随作者的笔触,饱览富春江的美景吧!板书课题:与朱元思书吴均

  2、朗读,体会音韵美,节奏美(多媒体朗读)

  以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齐读、范读、听读等)来培养语感,初步感知内容。

  朗读中正音、节奏、重音等文言基本知识的疏通。可先由学生发现、质疑、讨论、总结,然后教师帮助归纳疏通。

  朗读提示:

  (1)读准字音展示:

  缥(piǎo)碧急湍(tuān)轩(xuān)邈(miǎo)泠泠(líng)鸢(yuān)飞戾(lì)天经纶(lún)横柯(kē)

  (2)读出节奏

  这篇课文大部分是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但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还有“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3)注意重音

  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应重读“箭”和“奔”。

  (4)注意语速

  写景散文,应放慢语速,在舒缓的语调中,展开想象,体会意境。

  二、师生互相质疑,疏通文句,质疑赏析

  1、点拨赏析第一自然段:清秋风物图(多媒体展示:赏美景,读美文。)

  ①风烟:指烟雾。

  ②共色:同样的颜色。

  ③俱:都。

  ④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

  ⑤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

  ⑥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1、赏文句之美:教师示范第一段:“共色”二字写得美,不仅写出了天与山的颜色,而且还有一种形象感,青青的山霭渐渐溶入蓝蓝的天空,境界阔大;“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写得美,读着它我仿佛感受到了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轻松惬意;这一段在文中起总说作用,与下文构成总分式结构。

  2、点拨赏析第二自然段第一层:异水图(多媒体展示:赏美景,读美文。)

  ①缥碧:青白色;缥。

  ②急湍:急流的水。

  ③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赏文句之美:(学生讨论归纳、回答)读第二段第一层,我们感受到了秀美:“缥碧”强调水的青绿、澄清;“千丈见底”夸张写出江水清澈透明;静静的细石与娓娓的游鱼,相映成趣,这一切清澈明净。

  读这一层第我们也感受到了壮美:急流快如飞箭,猛浪势若奔马,既现波浪翻滚的气势,又描摹振耳欲聋的声响,突出江水飞动雄奇。

  读这一层我们还感受到了动静美:这一段从两个层次,表现江水时而*缓无波,时而怒涛拍岸的状态,传神展示富春江水的千姿百态。

  3、点拨赏析第二自然段第二层:奇山图(多媒体展示:赏美景,读美文。)

  ①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

  ②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

  ③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④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

  ⑤相鸣:互相和鸣。

  ⑥戾天:到天上;戾,至。

  ⑦息心:*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⑧经伦:筹划、治理。

  ⑨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

  ⑩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名词作状语。

  赏析第二段第二层:(学生讨论归纳、回答)这一层句句精美。第一句不仅画出峰峦迭起,层出不穷的磅礴气势,把无生命的群山写得生机勃勃,充满动态美。再看,写山奇却写树生寒、竞长、繁多,以树奇来衬托山奇;写山的幽静,却写泉响、鸟鸣、蝉转、猿啼各种音响,以声衬静,表现出映衬美。第四句抒写感受,流露出一个失意文人对庸俗官场和动乱社会的厌恶之情,传达出高洁的情趣美;也侧面表现奇山的美好及其诱人的魅力,实写人,虚写山,呈现虚实美。结尾看似多余,却使全文充满浓郁的诗意,给人遐思无穷、余韵不尽的味道,

  可见作者的运思美。

  三、再次品读,质疑赏析

  阅读中有所思考、善于发现才能学有所得,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这一环节注重品读,通过适当的点拨启发,引导学生去质疑、探究,品味写景的妙语佳句,探讨写景的方法与技巧,提高欣赏水*。

  赏析写景之妙:

  (1)巧用富有表现力的词汇,表现景物特征,语言美。如“共色”、“缥碧”、“寒树”、“轩邈”、“泠泠”、“嘤嘤”、“疏条交映”等等,都很具有画面感,能激发想象,让人如见其景。

  (2)多角度写景的方法。如:形、声、色等。

  (3)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如:对偶、比喻、拟人等。

  (4)情景交融,溶情于景。

  (5)整体布局巧妙,结构安排得当。采用“总分”的形式结构全篇,紧扣“奇山异水”这一特点,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描绘了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图画。板书明确:

  与朱元思书

  总写:奇山异水

  分写:异水:“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静态之美

  “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动态之美

  奇山:“看”(高山寒树,轩藐成峰)(视觉)

  “听”(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听觉)

  “感”(望峰息心,窥谷望返)(感觉)

  四、作业布置

  1、积累写景名句。

  2、背诵课文

  3、导游篇:写“美丽的富春江”导游词。

  4、预*:探究文中的借景抒情,含蓄地表现作者高雅的志趣,文中深谙的生活哲理。

《与朱元思书》公开课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作者及有关骈文的文学常识,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

  学*文中抓住景物的特点有层次地描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富春江的绚丽多姿,感悟作者的高洁志趣和追求自己的情怀。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作者及有关“书”的文学常识,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背诵全文。

  难点:品味富春江的绚丽多姿,感悟作者的高洁志趣和追求自己的情怀。

  三、教法与学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四、教学准备

  一案一单、课件

  五、教学过程

  【目标导入】

  1、导入语:优美的风景能开阔人的视野、陶冶人的性情,跋山涉水不再是一种苦痛,今天我们就随着吴均的脚步去游览一下美丽的富春江,看看他《与朱元思书》中的胜景到底是如何的迷人。

  2、关于作者、文章体裁,你了解多少?

  作者简介:吴均出生寒贱,自幼好学而有超群的才华,所作诗文,深受当时行家称赏,其文章风格清拔而有古气,时人效之,称为“吴均体”曾做过吴兴主簿、建安王伟记室、国侍郎等官后官至奉朝请。他为人耿直,因私下写《齐春秋》,并如实地记录了齐梁间的历史,萧衍“恶其实录”,便焚其书稿免其官职。不久又奉诏撰写通史,未成而卒。

  体裁:南朝时,我国文坛上盛行着一种讲求辞藻、声律、对偶的骈体文,这种文体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种*的倾向。但这些骈体文中也不乏优秀作品,《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课题解析:

  “书”:指书信,本文是吴均写给好友的书信的一部分。

  3、这节课的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有关骈文的文学常识,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背诵全文。

  (2)学*文中抓住景物的特点有层次地描写的方法。

  (3)品味富春江的绚丽多姿,感悟作者的高洁志趣和追求自己的情怀。

  【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飘荡(dàng) 急湍(tuān) 轩(xuān)邈

  泠泠(líng) 经纶(lún) 横柯(kē)

  2、把握节奏、重音、停顿。学生朗读或范读课文。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1cnjy.com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研读赏析】

  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语句。

  2、小组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或请老师回答。

  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净了。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荡,任凭船儿按照自己的意愿东西漂泊。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特的山异丽的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问题:找出写景,叙事,抒情的句子:

  写景:风烟俱净,天山一色。

  叙事: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抒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总概本文山水特征的语句是哪一句?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tuān)甚箭,猛浪若奔。

  富春江水青白色,(清澈得)千丈深也能见到水底。游动着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子,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飞奔的马。

  问题:这一段主要写了异水的清澈和湍急,找出相关句子。

  写富春江水清澈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写江流气势磅礴的: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夹(jiā)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xuān)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嘤嘤(yīng)成韵。蝉则千转(zhuàn)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21*cnjy*com

  鸢(yuān)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lún)世务者,窥(kuī)谷忘反。横柯(kē)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来源:21cnj*y.co*m】

  夹江*的高山上,都生长着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这些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山峰。泉水冲激着山石,泠泠地发出响声;美丽的鸟儿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不断地叫,猿猴也长时间地叫个不停。 21·世纪*教育网

  像鸢飞到天上一样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出处:21教育名师】

  问题:1、这一段主要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写奇山,找出相关句子。

  视觉:夹(jiā)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xuān)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版权所有:21教育】

  听觉: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嘤嘤(yīng)成韵。蝉则千转(zhuàn)不穷,猿则百叫无绝。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鄙弃功名利禄,流连山水,向往归隐山水生活。

  3、文章的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关系是什么?

  第1段:概括从富阳至桐庐的奇山异水。总写

  第2段:描写异水。分写

  第3段:描写奇山。分写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完成同步。

  2、写一写生活中你感受到的富春江山水,谈谈你的认识和看法,300字左右。

  七、板书设计

  写景:风烟俱净,天山一色。

  叙事: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抒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八、反思

  吴均的《与朱元思书》,这是一篇山水小品,作者以简练明快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大自然画卷,且仅用一百四十四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绮丽风光,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吟诵此文,但觉景美、情美、词美、章美,如此短的篇幅,却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令人叹为观止。阅读时要注意作者是怎样抓住山光水色的特点模山范水的。对此文的反复诵读是非常重要的。


《与朱元思书》教案 (菁华6篇)(扩展6)

——《与朱元思书》的优秀教案 (菁华3篇)

《与朱元思书》的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德育点: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感受江山的奇美,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

  知识点: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积累描绘山水的词语。

  能力点:体会本文骈散结合、先总后分、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等特点;学*本文对景物作生动逼真描绘;通过诵读训练,体味精美清新的语言,进一步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

  【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骈散结合、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等特点;学*本文对景物作生动逼真描绘。在朗读的基础上,领会内容,掌握特点。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鸢飞戾天”两句。

  【教学准备】

  让学生通过查《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决文章中的生字词。教师准备有关富春江的风景短片及课文重点字词的投影。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可爱的祖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名山秀水,数不胜数。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著名的景观? (学生讨论回答) 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拍摄于浙江富春江的风景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欣赏。要求看完后说出自己的感受。

  富春江的景色用一个字来说就是“美”。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吴均在游览完富春江的风光后,情不自禁写了一篇描绘富春江风光的文章《与朱元思书》。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这篇文章。《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1、板书文题、作者。解题:“与”:给予。“书”:信。题目的意思是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信中述说旅行所见,寥寥一百四十余字,把富春江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使人读后悠然神往,就像置身于奇山异水之间,是六朝骈体文中描写山水景物的妙品。

  2、作者简介。吴均,字叔痒,梁朝吴兴故彰(今浙江省安吉县)人。他出身贫寒,为人性格耿直,好学,有俊才。他的诗文“清拔有大气”,曾得到当时文坛领袖沈约的称赏。当时有的人效仿他这种文章,称“吴均体”。吴均著有《后汉书注》、《齐春秋》、《庙记》等书,后来都失传了。

  二、导读解析

  1、读课文,正音正字。

  掌握以下词语: 行旅 桐庐 悠然 领略 鸢飞戾天 经纶 亟思 遁世 缥碧 轩邈 泠泠 窥谷忘反 见日

  2、再读课文,根据自读提示,掌握学*重点;在此基础上按下列步骤具体学*课文。

  3、学*第1段。

  ⑴读课文及注释,明确各句意思,请一生翻译本段。

  教师范读后讲解:

  ①风烟:指烟雾。

  ②共色:同样的颜色。

  ③俱:都。

  ④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

  ⑤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

  ⑥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

  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⑵分析各句:

  第1句:写天光山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写出了天气的晴好;

  第2句:写乘船江游的心境——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惬意而畅怀;

  第3句:交待江游距离,总写山水特点。

  这部分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了从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思考: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学生只要能抓住重点,说出水之清澈(“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和山之峻峭(“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也就能够大致领悟这篇写景美文的魅力了。

  4、学*第2段。

  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

《与朱元思书》的优秀教案2

  《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代著名骈文家吴均的一篇精美散文。作者仅用一百四十四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的绮丽风光,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吟诵此文,但觉景美,情美,辞美,章法美,如此短的篇幅,却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令人叹为观止。

  教学目标

  1、学*先总后分的描述方法。学*层次分明,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

  2、体味精美清新的语言,积累描绘山水的词语。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物者,窥谷忘反”一句的含义。

  3、培养诵读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审美能力。

  4、体会感悟作者沉醉于山水的生活情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感受江山的奇美。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音乐起,幻灯片展示一组图片)和着优美的音乐我们彷佛置身于蓝天白云高山流水间。仰望:层峦叠嶂,俯视:流水淙淙。怎不让人流连忘返忘怀得失。

  这里的水很清,可见锦鳞游泳,当风乍起时,可卷起千堆雪;这里的山很高,遮天蔽日;这里的树很茂盛,直入云霄。这就是喂鱼钱塘江上游的富春江。它与长江三峡,桂林漓江并称为“*最著名的三条江河风光游览线”。富春江到底有多美, 现在我们就随吴均游一次美丽的富春江。

  二、简介作者并解题

  吴均,吴均南朝梁,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只留下这段优美文字。当时人们写信都*惯开篇描写一下景色,以烘托自己的心情,并达到打动对方的目的。就像我们现在的环境描写一样。

  三.解析全文:

  1. 读文。明确读音和句读

  2. 关键词语释义并译句

  3. 学生读文并质疑。

  4. 文有文眼。本文的文眼时哪个词语?(奇山异水)

  5. 文章那段写奇山?哪段异水?为什么不先写山后写水?第一段和后面两段是什么关系?

  6. 概括总结水的特点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正侧结合)

  7. 读这段文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你联想到哪些诗句?(知识拓展)

  8. 山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哪些手法写的?

  9. 读这段文字应什么语气?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10.怎样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联系生活实际或自己的体验谈谈你的感想。(联想“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11.可见吴均是个什么样的人?再预见一下,他写信的内容。(当时政治黑暗,社会紊乱。一些仕途失意的士人遁迹山林,避世隐居。吴均一生仕途不如意。梁武帝时,他因私撰《齐春秋》武帝恶其实录,焚其稿,免其职。他在《与顾章书》中说:“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表明自己辞官引退后,将要到石门山去中去隐居。因此,这篇文章不单纯是写景,在写景的字里行间,抒发作者当时的情感。)

  12.思考一下这篇文章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此时你想对那些仍在追求功名利禄的人说些什么?

  13.为什么不把最后写景的那句话搬到抒情句前?(言有尽而意无穷。像电影片尾展示的越来越远的景物镜头)

  四.小结全文,总结手法。

  骈散相间,动静互见,正侧结合

  富春江的山美、水美人更美。感谢吴均给我们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小品文,让我们认识了富春江。有机会希望大家能够亲游富春江,感受一下山奇水异,天下独绝的富春江。

  五.作业:

  给吴均写几句话-----书想书之言。

  板书:

  水(异):清 深 急

  山(奇):山高 树寒 鸟鸣 禅啭 猿鸣

  感想: 息心 忘返

  【教学反思】

  讲此文时因为借助了多媒体,有声有色,所以讲解不是很费劲,学生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因而整体效果比较好。

  我主要从以下方面构思讲解的:

  一.文与人结合

  学文一要学写法,二要学精神。本文我们不但要学清晰明了的写作方法还能学到作者的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良好心态和崇高品质。特别安排了一个让学生结合生活或自己的情况谈感想的问题,这样更能很好的将文章与实际有效结合。

  二.学与思结合

  “教”为了“不教”。教师的启发教学直接影响学生的思维模式。我们在给学生提出问题时既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又要想到是否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再思考的能力。既然让他们思考就是为了加深他们对此内容的印象,那教师的问题一定要围绕文章的主要内容提出。而且问题不要全部简单直接化,要有一些让他们稍转一下弯才能回答出来的问题。那样才会有一种“路转溪桥忽见”的惊喜。

  三.读和写结合

  朗读是教学的基础。读出味道才能理解其含义。最后我设计一个作业-----让他们给吴均写几句话。这是对文章内容的进一步延伸。孩子们了解了吴均的身世和处境,理解了吴均为人和品质,就不怕无话可说。

  每一篇优美的文章读起来都陶醉,讲起来都应手,回味起来仍有遗憾:

  此文觉得有点头重脚轻,开始太罗嗦,结尾太仓促。对课文的延伸拓展不够到位。

《与朱元思书》的优秀教案3

  一、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其实在浙江还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富春江。南北朝时梁代的文学家吴均曾经写了一篇关于富春江山水的文章。今天,让我们寻着这位文学家的足迹,走进富春江,去领略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生说,师补充)

  吴均,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生于宋明帝泰始五年(469),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家世寒贱,均好学而有俊才。沈约曾见其文,颇为赞赏。天监初,柳恽任吴兴太守,召他为主簿,常与他赋诗。后为建安王萧伟记室,升国侍郎。他曾表求撰写《齐春秋》,完稿后上呈武帝,武帝恶其实录,“以其书不实”,命焚毁。后奉诏撰写《通史》,未就而卒。事见《梁书》卷四十九、《南史》卷七十二《吴均传》。今人朱东润《诗人吴均》一文中有吴均年谱(见《*文学论集》,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

  吴均是史学家,他著有《齐春秋》三十卷、《庙记》十卷、《十二州记》十六卷、《钱塘先贤传》五卷,注释范晔《后汉书》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梁书》本传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隋书经籍志》四著录:“梁奉朝请《吴均集》二十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皆为二十卷。《宋史艺文志》著录:“《吴均集》三卷。”可见其文集宋时已大部分散失。

  关于骈文: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骈文的最大特点是讲求对仗,即所谓“骈偶”(两马并驾为骈,两人并处为偶)。全篇以偶句为主,构成字数相等的上下联,句法结构相互对称,词性、词义相互配对,句子的字数通常是四字句、六字句相互交替。所以这种文体,晚唐时被称为“四六文”,以后历代相沿。其次是讲求*仄,上下联要*仄相对,*对仄,仄对*。其三是讲究用典,目的是使文章委婉、含蓄、典雅、精练。用典有明典和暗典,有时还将典故反用,起衬托、对比作用。为了追求形式美,骈文还讲究词藻华丽,大量使用颜色、金玉、花草等类词汇。骈文对唐宋以后的文学语言,特别是律诗、律赋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由于过分追求形式,逐渐走向*,妨害思想内容的表达,成为文章的桎梏。

  三、出示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吴均的文学常识,并认识作者通过描写富春江美景所表达的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现象。

  4.理清文章的结构,学*文章多角度刻画景物的写法。

  四、指导学生进行自学

  1.诵读课文。

  (1)自读。要求: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等。

  (2)指名读,点评。

  2.了解文意。

  借助工具书、结合文下注释以及小组讨论疏通文意,注意落实关键字词的意思,将不懂的做上记号,自学结束后提出来全班讨论。

  教师明确:

  风停了,烟雾都完全消散,天空和群山融为一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移动,随心所欲地任船所至观赏风景。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的奇山异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富春江水都呈青绿色,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水中游动的鱼儿和水底细小的石子,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就像奔腾的骏马。夹江*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常绿的树木。高山凭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仿佛彼此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无数个山峰。泉水冲击着山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不断地叫着,猿猴长时间地啼个不停。那些像老鹰高飞冲天一样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山谷中由于)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山谷中)有时也可以见到(从枝叶的缝隙间漏射下来的)阳光。

  3.质疑求助——归纳整理

  A(1)书中注释及补充的重点字词(2)古今异义字词(3)通假字 (4)一词多义(5)同义词(6)成语 (7)句子翻译

  B分析层次结构,理清背诵思路

  明确:先总后分。先总写: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接着,在进行具体描绘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笔调告诉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分写:首先写水。这里的水,第一个奇异之处是极其清澈:“千丈见底”,甚至游鱼细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另一个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作者在此外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这两个特点可以概括为一静一动。接着写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写“奇山”——富春江*高山之雄伟。简单概括为先总后分,先写水,后写山。

  C本文描写生动,你认为具体表现在哪里?

  明确:本文描写十分出色,关键在于抓住了景物特征。选用了形象的语言:“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仅八个字就描写了风清日朗、天碧山青、一尘不染、一视万里的富春江环境。以“净”托“色”,“景”中孕“情”。置身于这样的山光水色之中,那心情该何等舒畅! 写异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出江水的明净澄澈。写奇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五成峰。”这里写出了山“色”青葱,写出了山“势”高耸,更写出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

  五、课文小结:

  (一)写作特色

  1.由总到分描写景物

  文章第一部分开篇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游富春江的总体感受,然后交代了自己游览的路线后,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括文章内容。文章第二部分先写 “异水”,后写“奇山”。由总到分,条理清晰,结构紧凑。

  2.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本文总写山水时,用奇异来形容概括。第二段写水时,抓住了动静两种情况下水的特点:在迂缓处水的特点是清澈。作者描写水清澈的特点用了夸张的修辞:“水皆缥碧,千丈见底”,而且用水底景物来突出这个特点:“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流迅急处水的特点是飞速汹涌,作者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写山时,抓住了山陡峭高耸和山间景色优美的特点来写的。在写山的陡峭高峻时写群山“负势竞上”“争高直指”,“竞”“直指”生动描画出山峰陡直的样子。写山间景色,作者选取山间生机勃勃、千姿百态的动物、植物、泉水,动静结合。声色俱全地展现了山间美景。

  3.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文章第一段是总写,从总体上感受“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透露出作者悠闲、轻松之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用议论景色直接表达对景物的喜爱之情。第二段写山景的时候,描绘山的雄伟峭拔,显示出赞叹之情;写山间景色,各种动植物等,体现出对美景的陶醉神往,进而抒发了淡泊名利、向往*静自然生活的心情。

  4.文章语言简约清新,精于锤炼

  文章在写景的时候运用大量骈句,使文章读来更琅琅上口,并且把相关联的事物并列起来描绘,更是互相衬托,相得益彰。如写山间景色;“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不仅将清越的泉水击石声和欢快的鸟鸣声并列在一起,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同时泉水和鸟鸣的声音相互和应,更别有一番风韵。而“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蝉声的喧闹,猿声的凄厉,显出山间的勃勃生机。


《与朱元思书》教案 (菁华6篇)(扩展7)

——与朱元思书教案汇总二十篇

  与朱元思书教案 1

  一、导入新课

  以李白诗《朝发白帝城》导入。

  这首诗写出了江水流速之快。今天,我们欣赏一下吴均的《与朱元思书》,看着富春江水是怎样的流速,周围的山又是怎样的?

  二、介绍作者和背景

  1.作者简介。

  吴均,字叔庠(xiáng)吴兴教鄣(今浙江省安吉县)人,南北朝时梁代的文学家。他的诗文多描写山水景物,风格清新,在当时文坛上产生过较大影响,人们把他的.写作风格称为“吴均体”。

  2.背景。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本文见于《艺术类聚》卷七。由于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的秀美风光,历来被人们当做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阅读欣赏。“与”:给,“书”:信。

  三、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配乐)

  2.学生朗读、诵读课文。

  3.学*课文中重点词语。

  韵、柯、飘荡、缥碧、负势、轩邈、泠泠、相鸣、戾天、息心、经纶、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4.结合注释,请学生口译全文。

  译文略。

  四、阅读分析

  1.欣赏学*第1段。

  全班同学齐读第1段,然后让同学归纳这段段意:总写富阳到桐庐间的山水之美。

  特点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登舟纵目的总体感受是:“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应掌握哪些重点词。

  俱净:都清散尽净。

  风烟:指烟雾。

  共色:同样的颜色。

  从流飘荡:(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

  独绝:独一无二。

  2.学*体会第2段。

  (1)教师提问:本段写了富春江水的什么特点?(组织学生讨论)

  答:水清、水急。

  (2)哪句话体现了水的清澈?

  答: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3)哪句话体现了水流很快?

  答: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7.鼓励同学们大胆想像,通过而读,把课文所描述的景色用一幅画表现出来。(同学们都动手画,把画得最好的选出来,当场表扬,并用电脑打在大屏幕上供大家欣赏。)

  第2没写了水的异,那么山的奇又表现在哪里呢?我们学*第3段,看这一段是通过什么手法表现的?

  大家齐声诵读,然后男同学读一遍,女同学读一遍,看谁读得最好?

  这一段通过什么笔法把山写得充满活力呢?调动了什么感觉器官?

  作者以神奇的想像力,赋予静静的群山以人的思想和意趣而变得座座生龙活虎。“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的山相互争高比远,直上云霄,充满积极向上的活力。这是对山的远观,而走进群山,那里的美景则是:泉石冲激着石头,发出清脆的响声,美丽的鸟儿交相鸣叫,婉转动听而且韵味十足;再加上蝉声此起彼伏,猿声百叫不绝,这里简直成了音乐的海洋。

  调动的感觉器官是:视觉、听觉。

  面对如此胜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呢?

  答:作者认为即使那些追求一厚禄的人,只要望此山峰,也会熄灭追名逐利之心,那些整天忙于处理军政要务的官员,见此奇山异水也会流连忘返。这既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幽静安闲的大自然的向往,也浸透了作者对富春江的奇山异水的倾慕赞美之情。最后四句又回到写景上来,主要突出此处山高林密,草木葱茏茂盛。

  3.本文的层次是如何安排的?

  先总后分。先总写: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既境界阔大,又画面清新。接着,在进行具体描绘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笔调告诉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

  分写:首先写水。这里的水,第一个奇异之处是极其清澈:“千丈见底”,甚至游鱼细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另一个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作者在此外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这两个特点可以概括为一静一动,而动静变化的交替描写,既可以使我们看到江水的千姿百态,也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接着写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写“奇山”——富春江**高山之雄伟。

  4.你觉得生动地描写表现在哪里?(论讨后回答)

  本文描写十分出色,关键在于抓住了景物特征。选用了形象的语言:“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仅八个字就描写了风清日朗、天碧山青、一尘不染、一视万里的富春江环境。以“净”托“色”,“景”中孕“情”。置身于这样的山光水色之中,那心情该何等舒畅!

  写异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出江水的明净澄澈。写奇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五成峰。”这里写出了山“色”青葱,写出了山“势”高耸,更写出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

  5.本文的语言特色怎样?

  本文就是用骄体写成的。大多是词句整齐对偶的文体。

  通过诵读,发挥自己的`想像,画一幅画,突出“奇山”的特点。选优秀者打在大屏幕上。

  6.请学生归纳本文中心。

  本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自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富春江风光。作者从“奇山”和“异水”两个方面描写秀丽的山川景物,描绘得生动逼真,使人读后悠然神往,如置奇山秀水之间。

  五、.总结扩展

  本节课从层次结构、语言特色等方面分析了富春江富阳至桐庐一段的山水。理解并掌握总分的.写作手法及形象描绘,以及骄文等写法。

  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请做以下练*。(按要求摘录语句,略)

  六、布置作业

  1.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景的?(先总后分)

  2.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景,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提示:本文通过视觉写出了山“势”高耸(“轩邈”、“成峰”);也写出了山“色”青葱。

  这就写出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然后通过听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这些都展现了大自然的和谐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给人以大自然和谐天成的感觉,赋予了大自然以生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3.作者用“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写山,参照你乘船或坐车时观景的体验,说说这样写好在哪里。

  提示:这样写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山”写活了,显示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

  与朱元思书教案 2

  21《与朱元思书》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常见的文言词汇。

  2、欣赏作者笔下的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

  3、阅读和背诵全文。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全文,体会文章中的字词句。

  2、难点:本文的写作特色。

  三、教学方法:

  教师点拨,学生讨论探究。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具: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1、导入:祖国九百六十万*方公里,辽阔大地,江山是如此多娇,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赞叹,为之倾倒,为之描绘。又有多少仕途失意和怀才不遇之士,为了躲避世俗社会,退隐山林,寄情于山水之间,以排遣心中的郁闷。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板题)这篇虽是书信,却是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现在让我们一起品赏作者吴均笔下富春江沿途的奇山异水。请大家打开课文,先看看注释,说说吴均是何许人也?(学生说后,屏幕展示作者简介)

  2、看视频听名人朗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语速和感情,边听边划出难认难读的字词并说一说。(学生说后,屏幕展示课文生字词,再集体读一遍。)

  3、学生自读课文,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品读它,欣赏它并力求当堂背诵。

  4、让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探究课文内容。

  ①边读边发现问题。

  ②提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在组内讨论解决。

  ③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班内共同解决。

  5、在探究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

  6、学了本文,大家想一想,说说本文写作上好在哪?还有哪些不足?

  学生说后屏幕展示:

  优点:多用对偶,句式整齐,朗朗上口

  用词精练,字字珠玑,无以复加,无以舍弃。

  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写景。

  写景状物善用动静结合,总分结构一目了然。

  写景不忘抒怀,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不足:根据总写 “奇山异水”到分写的写作结构应先写“奇山”再写“异水”。

  七、拓展:找出描写上面图片的句子,并选其中你喜欢的`句子扩写一段话。

  八、小结:学生说后,屏幕展示。

  九、作业:

  ①、收集描写山水的诗句,在班上交流。

  ②、仿本文的写作结构和方法,写你见过印象最深的景色。

  十、板书:

  (一)、总写:奇山异水

  清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异水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视觉)

  (二)分写

  高山寒树,轩邈成峰

  奇山泉水作响,好鸟成韵,

  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听觉)

  自主学*确定主体地位

  《与朱元思书》课堂教学点评:

  这节课 ,老师主要以自主、探究的学*方式为主线,始终以各种手段构建和谐的教学*台,很好的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具体体现在:

  一、摆正师生关系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课堂应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应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的怀抱。”郑教师正是居于这一点考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他的一言一行和课堂的组织形式,都折射出教师新型的角色定位,在教法的设计上主要以学生的自读、自悟、质疑、讨论为主。我计算了一下,教师讲话和活动用18分钟,其余时间都给了学生。所以说在课堂的组织形式上,教师始终注意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等、宽松、民主、安全、愉悦的学*氛围,较好等地确定了学生在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和挖掘了他们的创造潜能,激发了他们学*语文的内驱力。

  二、以读为本 ,体现散文教学特点。

  这篇散文语句优美 ,适于朗读,有多年教学经验的郑教师,因此注重朗读的指导,让朗读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灵活的运用录音范读、指名读、齐读、自由读、快速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中感悟,读中生疑,读中答疑。并且每次朗读都带有明确的目的。例如第一次听录音朗读,要求学生把握语调感情,解决难字词;第二次指名读,要求同学进行朗读方面的点评;第三次自由朗读,要求划出喜欢的句子并说明喜欢的原因,同时齐读这些优美句子;第四次默读,要求同学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通过朗读让学生从中自我感悟,自我认识,培养了学生的评价能力,同时纠正了自身的不足,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和欣赏能力。

  三、以问题意识为主调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在课堂上 ,教师注意以“问题”来统领整个学*过程,引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师生合作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这就很好的打破了过去那种被动式接受知识的弊端,那种方式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学时都是由教师事先设制好一系列问题,然后引诱学生陷入老师事先安排的陷阱里,按照老师设制好的思路,进行机械的学*和解答,限制了学生的多向思维和发散思维.这节课老师很好的打破了这个格局,注意以“问题本位”作为学*的主要方式。整节课除了老师为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的感悟而提出3个疑问外,其余都是让学生自己质疑和答疑(一共提出了13个问题)。这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发展学生自主学*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四、迁移运用 ,不断升华。

  学完课文后 ,老师因势利导,把课内知识向

  外辐射开来,让学生进行有机的训练。例如老师展出了一幅图片,要求同学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这幅图片的句子,然后选取其中一些自己喜欢的句子,扩写成一段话。这就训练学生的知识实际运用能力,它极大的拓展了课堂的涵盖面,扩大了训练量,增强了穿透力。通过课内外结合,进一步融汇了所学的知识,使学生的感悟和能力得到提升,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另外 ,对于语文教学,教师不仅要为学生创设广阔的精神空间和施展的余地。同时还要以情激情,在激情中提升学*的兴趣和动力,在激情中激发感悟和创新。所以说如果老师在课堂上的情感更热烈一些,那就是锦上添花了。

  与朱元思书教案 3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

  与朱元思书》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共选了九篇古代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或写景、或状物、或咏史、或抒写人生志趣、或表现亲朋情谊,无不渗透着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情和深入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作为本单元第一篇选文,可见其在本单元及本册的地位。 《与朱元思书》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信,它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述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文章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感出发,着重写了“奇山”和“异水”两个方面,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厌恶世俗官场的清高思想。文章骈散相间,清新隽永,历历如绘,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按照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文言文,要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根据单元学*要求和课后练*安排。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看注释后积累课下文言词语,重点掌握以下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缥、湍、轩、邈、柯、泠、嘤、鸢、窥。

  2、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3、诵读课文后,谈谈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养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文学的情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4、探究本文对景物作生动逼真描绘的特点后,做口语复述练*。教学重点是:积累文言词语,读懂读熟文言文。 教学难点是:把握课文的主旨。谈谈文中流露出的作者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及追求自由的情怀。

  二、说学情:我任教的对象是乡镇中学的学生,学生厌学,缺少学*热情,尤其是对语文科,而对于难读难理解的文言文更是提不起兴趣。同时,班级人数多,且学生语文素养参差不齐,只有极少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大部分学生则*惯在课堂上保持沉默,甚至思维“休眠”,因此不断激发学*兴趣,获得成就感尤为重要。

  三、说教法:本文教学我采用诵读法、质疑法、辩论法、复述法及练*法。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自主学*,教师“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文言,必须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才能有所创新。对字词的疏通,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在突破教学的'难点上,采用辩论法,对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引导学生开展辩论,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进行拓展训练时,采用练*法,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

  四、说学法: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法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走进范仲淹的生活,理解作者的豪情壮志和社会责任感。

  五、说设计:《与朱元思书》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以疏通文字,感知教材为主。第二课时以讨论理解,拓展训练为主。教学过程分六步完成。

  第一步:温故知新,激趣导入。古人描写山川景色的文章浩如烟海。大家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三峡》吗?(展示三峡风景挂图,播放《高山流水》曲。)文章描写了三峡**高峻的山势,奔流的江水以及三峡中四时景色的变化,充满了诗意,成为古今传诵的名篇。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篇类似的文章《与朱元思书》。因为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设计的导语既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又激发了学*新课文的兴趣。

  第二步:检查预*,识记生字 。主要掌握:缥、湍、轩、邈、柯、泠、嘤、鸢、窥。我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从字的音、形、义三方面理解、认记。让学生大声读一读、动手写一写。这是读顺、读懂、读熟文言文的必然步骤,尤其是我们乡镇中学的大多数学生。

  第三步: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内容。注意语气,突出重音,节奏鲜明,速度稍缓。

  2、疏通文意:A、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B、对搞不懂的问题,通过师生合作探究,相互质疑解答。C、课堂交流,翻译全文,教师点拨。D、继续朗读课文,以至成诵。这一步是完成学*重点,我始终贯穿自主、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自学为主,实现和谐的生生、师生互动。

  第四步:理解内容,欣赏课文:通过以上学*,学生疏通了文意,对这篇课文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接着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做进一步的探究。首先让学生背诵课文,然后抛出问题:同学们喜欢这篇小品文吗?能说出你的理由吗?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说出自己的感悟。我适当引导学生从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等方面去理解课文,去欣赏课文的美。 我设计下面问题加以引导:

  1、试找出全文的中心句。文章在结构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写景顺序和详略上有何特点?(结构美)

  2、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你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听到了什么?(意境美)

  3、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得出来?(志趣美)

  4、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语言美)这几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第五步:探究描写,口语复述:抛出问题:同学们,假如我们是富春江漂流公司的导游,我们应该怎样向游客介绍“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的山水风物呢?提示:

  1、抓住景物的特点,突出 “奇山异水”。

  2、按地点转移,由*及远的顺序写:从流飘荡、俯视碧水、仰观青山。

  3、采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描写对象形象鲜明,富于生机。

  4、详写山,略写水。疏密有分,轻重有度。

  5、展开联想和想象。这一环节,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内化课文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学会复述,是学会写作的一个中间环节。

  第六步:拓展延伸,比较阅读:我首先让学生集体背诵《三峡》,熟悉文章的内容。然后让学生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谈谈两篇文章的异同。鼓励学生放开谈,随意谈。这一环节,学生能指出多少就指出多少,不必强求。我略加点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温故知新,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五、说板书 与朱元思书

  本板书反映的是本文的结构内容和主旨,力求体现板书设计的简洁性、直观性原则,旨在更好的落实教学的重点、难点。 我的教学设计体现了:认认真真地读,深深入入地想(讨论),扎扎实实地练的阅读教学规律。力求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读、想(讨论)、练,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和正确的学*方法。

  与朱元思书教案 4

  教学目的

  1、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文字的感情,培健康的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特别地培养对语文文字的感悟能力掌握一些初步的学*方法。

  3、侧重在朗读中感悟,读出情感,还要求表现出作品的音乐美。

  重点难点

  1、强调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领会内容深入体悟词语的表现力6为重点。

  2、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与联想来感受语文的力,能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有所发现骨所收获。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我国有优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还有壮丽山河。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留下了多少诗篇,多少画卷,多少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吴均的《朱元思书》一文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吧。

  二、读

  1、师范读,学生听读,自读注音。

  2、生自读,点人读,齐读。

  3、四人一组,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4、师生互动: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解决。

  三、析

  1、指名一学生朗读课文,其它学生思考: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全文是如何围绕这两句来写的`?从文中找出句子说明。

  3、边读、边找、边背、边完成板书

  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异水 急 (激湍甚箭、急浪若奔)

  山色之奇

  奇山 山音之奇

  4、学生总结写景方法:抓景物特征。

  5、出示幅图画,让学生用课文的句子概括。

  6、联想:在学过的课文中找一找与课文的句子一样的诗文。

  四、结

  1、学生总结学*文言文方法。

  2、积累文言实词。

  课件教案试题论文图书中考高考新课标。

  提供中小学全科课件、教案、论文、中高考试题、新课标资源、电子图书搜索与下载服务。

  与朱元思书教案 5

  一、导入新课

  以李白诗《朝发白帝城》导入。

  这首诗写出了江水流速之快。今天,我们欣赏一下吴均的《与朱元思书》,看着富春江水是怎样的流速,周围的山又是怎样的?

  二、介绍作者和背景

  1.作者简介。

  吴均,字叔庠(xiáng)吴兴教鄣(今浙江省安吉县)人,南北朝时梁代的文学家。他的诗文多描写山水景物,风格清新,在当时文坛上产生过较大影响,人们把他的.写作风格称为“吴均体”。

  2.背景。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本文见于《艺术类聚》卷七。由于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的秀美风光,历来被人们当做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阅读欣赏。“与”:给,“书”:信。

  三、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配乐)

  2.学生朗读、诵读课文。

  3.学*课文中重点词语。

  韵、柯、飘荡、缥碧、负势、轩邈、泠泠、相鸣、戾天、息心、经纶、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4.结合注释,请学生口译全文。

  译文略。

  四、阅读分析

  1.欣赏学*第1段。

  全班同学齐读第1段,然后让同学归纳这段段意:总写富阳到桐庐间的山水之美。

  特点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登舟纵目的总体感受是:“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应掌握哪些重点词。

  俱净:都清散尽净。

  风烟:指烟雾。

  共色:同样的颜色。

  从流飘荡:(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

  独绝:独一无二。

  2.学*体会第2段。

  (1)教师提问:本段写了富春江水的`什么特点?(组织学生讨论)

  答:水清、水急。

  (2)哪句话体现了水的清澈?

  答: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3)哪句话体现了水流很快?

  答: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7.鼓励同学们大胆想像,通过而读,把课文所描述的景色用一幅画表现出来。(同学们都动手画,把画得最好的选出来,当场表扬,并用电脑打在大屏幕上供大家欣赏。)

  第2没写了水的异,那么山的奇又表现在哪里呢?我们学*第3段,看这一段是通过什么手法表现的?

  大家齐声诵读,然后男同学读一遍,女同学读一遍,看谁读得最好?

  这一段通过什么笔法把山写得充满活力呢?调动了什么感觉器官?

  作者以神奇的想像力,赋予静静的群山以人的思想和意趣而变得座座生龙活虎。“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的山相互争高比远,直上云霄,充满积极向上的活力。这是对山的远观,而走进群山,那里的美景则是:泉石冲激着石头,发出清脆的响声,美丽的鸟儿交相鸣叫,婉转动听而且韵味十足;再加上蝉声此起彼伏,猿声百叫不绝,这里简直成了音乐的海洋。

  调动的感觉器官是:视觉、听觉。

  面对如此胜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呢?

  答:作者认为即使那些追求一厚禄的人,只要望此山峰,也会熄灭追名逐利之心,那些整天忙于处理军政要务的官员,见此奇山异水也会流连忘返。这既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幽静安闲的大自然的向往,也浸透了作者对富春江的奇山异水的倾慕赞美之情。最后四句又回到写景上来,主要突出此处山高林密,草木葱茏茂盛。

  3.本文的层次是如何安排的?

  先总后分。先总写: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既境界阔大,又画面清新。接着,在进行具体描绘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笔调告诉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

  分写:首先写水。这里的水,第一个奇异之处是极其清澈:“千丈见底”,甚至游鱼细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另一个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作者在此外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这两个特点可以概括为一静一动,而动静变化的交替描写,既可以使我们看到江水的千姿百态,也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接着写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写“奇山”——富春江**高山之雄伟。

  4.你觉得生动地描写表现在哪里?(论讨后回答)

  本文描写十分出色,关键在于抓住了景物特征。选用了形象的语言:“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仅八个字就描写了风清日朗、天碧山青、一尘不染、一视万里的富春江环境。以“净”托“色”,“景”中孕“情”。置身于这样的山光水色之中,那心情该何等舒畅!

  写异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出江水的明净澄澈。写奇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五成峰。”这里写出了山“色”青葱,写出了山“势”高耸,更写出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

  5.本文的语言特色怎样?

  本文就是用骄体写成的。大多是词句整齐对偶的文体。

  通过诵读,发挥自己的想像,画一幅画,突出“奇山”的特点。选优秀者打在大屏幕上。

  6.请学生归纳本文中心。

  本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自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富春江风光。作者从“奇山”和“异水”两个方面描写秀丽的山川景物,描绘得生动逼真,使人读后悠然神往,如置奇山秀水之间。

  五、.总结扩展

  本节课从层次结构、语言特色等方面分析了富春江富阳至桐庐一段的山水。理解并掌握总分的.写作手法及形象描绘,以及骄文等写法。

  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请做以下练*。(按要求摘录语句,略)

  六、布置作业

  1.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景的?(先总后分)

  2.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景,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提示:本文通过视觉写出了山“势”高耸(“轩邈”、“成峰”);也写出了山“色”青葱。

  这就写出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然后通过听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这些都展现了大自然的和谐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给人以大自然和谐天成的感觉,赋予了大自然以生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3.作者用“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写山,参照你乘船或坐车时观景的体验,说说这样写好在哪里。

  提示:这样写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山”写活了,显示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

  与朱元思书教案 6

  教学目的

  1、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文字的感情,培健康的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特别地培养对语文文字的感悟能力掌握一些初步的学*方法。

  3、侧重在朗读中感悟,读出情感,还要求表现出作品的音乐美。

  重点难点

  1、强调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领会内容深入体悟词语的表现力6为重点。

  2、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与联想来感受语文的力,能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有所发现骨所收获。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设计

  一、导入

  我国有优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还有壮丽山河。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留下了多少诗篇,多少画卷,多少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吴均的《朱元思书》一文就是其中的一篇,让我们一同去欣赏吧。

  二、读

  1、师范读,学生听读,自读注音。

  2、生自读,点人读,齐读。

  3、四人一组,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4、师生互动: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解决。

  三、析

  1、指名一学生朗读课文,其它学生思考: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全文是如何围绕这两句来写的?从文中找出句子说明。

  3、边读、边找、边背、边完成板书

  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异水 急 (激湍甚箭、急浪若奔)

  山色之奇

  奇山 山音之奇

  4、学生总结写景方法:抓景物特征。

  5、出示幅图画,让学生用课文的句子概括。

  6、联想:在学过的课文中找一找与课文的句子一样的诗文。

  四、结

  1、学生总结学*文言文方法。

  2、积累文言实词。

  课件教案试题论文图书中考高考新课标。

  提供中小学全科课件、教案、论文、中高考试题、新课标资源、电子图书搜索与下载服务。

  与朱元思书教案 7

  教学方法:

  移情移景赏读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出本文生动形象、优美传神而富于意蕴的特点。

  2、调动丰富的想象拓延本文的意境。

  3、了解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们要有仁智之人的修养,就要会醉于山水。好,就让我们跟随散文家吴均,让他带我们到富春江那奇山异水去走一走,看一看。

  二、教学新课

  (一)读文解义

  1、对于这样出色的写景美文,需要我们好好品读吟诵,就让老师打先锋,先示范读一遍,同学们仔细听,认真品味。(老师示范读,配乐《高山流水》)

  面对如许美文,不亲自品读品读,岂不遗憾?还是让同学们也来享受享受吧!一起来读一遍,读时一定要以“乐山水”之心去读,节奏要随情景而易。要读其文,感其美,汇其情。

  2、听着你们动听的朗读,享受着如此优美的文章,老师都有点陶醉了,但还是别忙,为了更好理解文章,下面我们还是先来疏通文意,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如有困难词句,可随时提出来,老师愿和你一起分享。

  (学生分组活动)

  有什么问题吗?请提出来。下面我想请三个同学来翻译一下,一人一段,请大家来做裁判,看谁翻译得最好,如有错误,请指正。

  老师在屏幕上打出了课文中一些挺重要的词句,和大家一起交流。

  (二)神游佳境

  让我们就带着这一份美感再次品读这篇文章,然后分四人小组在一起交流,采用“我读 ,感受到 。”或“ 字词甚妙,写出了 。”的模式交流对美文的感受。

  (三)体情品意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那么作者寓于山水间的感情是怎样的呢?思考半分钟后,开通我们的“自由论坛”。

  (学生讨论)

  整理学生发言得:本文抒写了富春江山水之美,也抒发了作者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你是从文中哪一句话中看出作者崇尚清高隐逸、鄙视世俗官场的思想感情的?(学生可结合“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自由探讨在当时一定程度上黑暗的封建社会,避世退隐的积极性及消极性。)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与朱元思书》描山绘水精妙无比,让我们流连忘返,其实在我们古代诗词里有许多描写山水的名句,你能写出几句来吗?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阔,风正一帆悬。

  山随*野尽,江如大荒流。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五)小结本文

  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一定有不少收获,你能总结这节课你们都收获了哪些?

  学生甲:学了这篇课文,我欣赏到了富春江奇丽的自然风光,增添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我想长大了我想当个导游,去周游名山大川。

  学生乙:学*了这篇课文,写景散文的秘诀就是要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情景交融。

  学生丙:学*了本文,我懂得了写景要讲究层次,就像本文一样先总后分,先*后远。此外,写景还要从多角度观察,充分调动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感官,这样才能写的全面细腻。

  学生丁:学*了本文,我明白了好文章的要素之一就是要有优美的语言,恰当的修辞手法,只有这样,文章才能感人。

  同学们说得真好!读《与朱元思书》,犹如赏一幅山水写意的图画,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 读《与朱元思书》,如同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使用辞藻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

  风烟散尽,天山共青水一色。

  独立舟头,风行山影水际洌。

  游鱼戏石,奇峰寒树耸云阙。

  鸟和泉鸣,猿啼蝉鸣声久绝。

  此中真意,欲辨忘言情切切。

  (六)课后作业

  学*本文情景交融、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调动自己的多种感官仔细观察身边的山水景观,试写一篇山水游记。

  与朱元思书教案 8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

  与朱元思书》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共选了九篇古代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或写景、或状物、或咏史、或抒写人生志趣、或表现亲朋情谊,无不渗透着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情和深入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作为本单元第一篇选文,可见其在本单元及本册的地位。 《与朱元思书》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信,它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述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文章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感出发,着重写了“奇山”和“异水”两个方面,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厌恶世俗官场的清高思想。文章骈散相间,清新隽永,历历如绘,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按照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文言文,要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根据单元学*要求和课后练*安排。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看注释后积累课下文言词语,重点掌握以下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缥、湍、轩、邈、柯、泠、嘤、鸢、窥。

  2、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3、诵读课文后,谈谈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养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文学的情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4、探究本文对景物作生动逼真描绘的特点后,做口语复述练*。教学重点是:积累文言词语,读懂读熟文言文。 教学难点是:把握课文的主旨。谈谈文中流露出的作者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及追求自由的情怀。

  二、说学情:我任教的对象是乡镇中学的学生,学生厌学,缺少学*热情,尤其是对语文科,而对于难读难理解的文言文更是提不起兴趣。同时,班级人数多,且学生语文素养参差不齐,只有极少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大部分学生则*惯在课堂上保持沉默,甚至思维“休眠”,因此不断激发学*兴趣,获得成就感尤为重要。

  三、说教法:本文教学我采用诵读法、质疑法、辩论法、复述法及练*法。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自主学*,教师“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文言,必须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才能有所创新。对字词的疏通,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在突破教学的难点上,采用辩论法,对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引导学生开展辩论,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进行拓展训练时,采用练*法,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

  四、说学法: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法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走进范仲淹的生活,理解作者的豪情壮志和社会责任感。

  五、说设计:《与朱元思书》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以疏通文字,感知教材为主。第二课时以讨论理解,拓展训练为主。教学过程分六步完成。

  第一步:温故知新,激趣导入。古人描写山川景色的文章浩如烟海。大家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三峡》吗?(展示三峡风景挂图,播放《高山流水》曲。)文章描写了三峡**高峻的山势,奔流的江水以及三峡中四时景色的变化,充满了诗意,成为古今传诵的名篇。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篇类似的文章《与朱元思书》。因为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设计的导语既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又激发了学*新课文的兴趣。

  第二步:检查预*,识记生字 。主要掌握:缥、湍、轩、邈、柯、泠、嘤、鸢、窥。我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从字的音、形、义三方面理解、认记。让学生大声读一读、动手写一写。这是读顺、读懂、读熟文言文的必然步骤,尤其是我们乡镇中学的大多数学生。

  第三步: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内容。注意语气,突出重音,节奏鲜明,速度稍缓。

  2、疏通文意:A、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B、对搞不懂的问题,通过师生合作探究,相互质疑解答。C、课堂交流,翻译全文,教师点拨。D、继续朗读课文,以至成诵。这一步是完成学*重点,我始终贯穿自主、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自学为主,实现和谐的生生、师生互动。

  第四步:理解内容,欣赏课文:通过以上学*,学生疏通了文意,对这篇课文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接着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做进一步的探究。首先让学生背诵课文,然后抛出问题:同学们喜欢这篇小品文吗?能说出你的理由吗?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说出自己的感悟。我适当引导学生从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等方面去理解课文,去欣赏课文的美。 我设计下面问题加以引导:

  1、试找出全文的中心句。文章在结构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写景顺序和详略上有何特点?(结构美)

  2、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你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听到了什么?(意境美)

  3、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得出来?(志趣美)

  4、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语言美)这几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第五步:探究描写,口语复述:抛出问题:同学们,假如我们是富春江漂流公司的导游,我们应该怎样向游客介绍“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的山水风物呢?提示:

  1、抓住景物的特点,突出 “奇山异水”。

  2、按地点转移,由*及远的顺序写:从流飘荡、俯视碧水、仰观青山。

  3、采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描写对象形象鲜明,富于生机。

  4、详写山,略写水。疏密有分,轻重有度。

  5、展开联想和想象。这一环节,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内化课文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学会复述,是学会写作的一个中间环节。

  第六步:拓展延伸,比较阅读:我首先让学生集体背诵《三峡》,熟悉文章的内容。然后让学生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谈谈两篇文章的异同。鼓励学生放开谈,随意谈。这一环节,学生能指出多少就指出多少,不必强求。我略加点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温故知新,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五、说板书 与朱元思书

  本板书反映的是本文的结构内容和主旨,力求体现板书设计的简洁性、直观性原则,旨在更好的落实教学的重点、难点。 我的教学设计体现了:认认真真地读,深深入入地想(讨论),扎扎实实地练的阅读教学规律。力求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读、想(讨论)、练,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和正确的学*方法。

  与朱元思书教案 9

  一、诗词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先让我们齐读这些诗句:“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 “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这些诗句赞美的是从桐庐到富阳之间的富春江,是什么样的美景让历代文人墨客流连忘返,推崇备至呢?让我们随南朝梁文学家吴均一同去富春江赏景吧!请同学们把书翻到《与朱元思书》。

  二、学*目标

  关于《与朱元思书》我们要学*哪些知识呢?请语文课代表为我们宣读本课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熟读成诵,积累 “缥碧、轩邈、经纶”等文言词汇,读通大意。

  过程与方法:品读精美语言,体验富春江的美丽风光,学*作者写景的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关键句子,体悟作者爱慕大自然、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和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文言文知识积累、品读精美语言鉴赏美点。

  教学难点:学*作者写景的技巧,体悟作者爱慕大自然、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和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探讨法、思维导图法

  三、以读助学

  好文章,三分品七分读,接下来我们就请朗读专家组为同学们进行朗读指导:

  PPT展示:朗读专家组将从字音、节奏、重音、语速、情感等方面进行指导。

  学生一:读音指导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指导本文中的重难点字词,请大家跟我读。、

  jù piǎo bì jiā xuān miǎo líng ling zhuàn yuān

  俱 缥碧 夹岸 轩邈 泠泠 转 鸢

  lì kuī kē zhòu yóu shū

  戾 窥 柯 昼 犹 疏

  学生二:节奏、重音、情感、语速

  本文是一篇骈体文,大多数以四字句为主,所以节奏应该是二二拍。

  例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请大家齐读)

  重音: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在本句中“箭”和“奔”应该读重一些,这样才能体现出水流湍急,请大家齐读。

  情感:本课应读出对大自然的赞美、热爱之情。如: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语速:舒缓

  学生三:示范朗读

  学生四:请同学们举手朗读出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评价:我对某某同学的朗读做一下简单的评价,他读出了 ,但在 方面还需改进一下,就会更好。

  学生五:请全班同学齐声朗读。(学生五对全班同学的朗读进行评价指导)

  四、预*检测

  读通大意是学*文言文的基础,预*课上大家已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预*,认真梳理了这篇文章的大意和文言现象,接下来我们就以抢答的方式考察一下大家的预*。

  1、重点字词及重点句子

  俱:全、都 净:消散 许里:左右 独绝:绝妙 缥碧:青白色 负势竞上:凭借 戾:至,到达 经纶:治理、筹划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像鸢飞到天上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名利的心就*息下来;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2、通假字:千转不穷 同“啭”鸟叫声

  窥谷忘反 同“返 ” 归、还

  3、词类活用:猛浪若奔 飞奔的马

  互相轩邈 向高处和向远处伸展

  任意东西 向东向西漂流

  4、古今异义:一百许里 古义:左右 今义:允许

  千转不穷 古义:穷尽 今义:贫穷

  5、一词多义:天下独绝 绝妙 负势竞上 向上

  百叫无绝 停止 横柯上蔽 上面

  五、整体感知

  梳理完文言知识,请同学们再齐声朗读一遍文章,并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一)作者运用哪两句话,高度赞美了富春江美景的特点?

  学生: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二)这篇文章的结构是什么?

  学生:总分,先写异水,再写奇山。

  六、鉴赏感悟

  接下来请同学们担当小小欣赏家和小小评论家,来鉴赏这奇山异水。

  PPT呈现:用“山(水)之美,美在 ”的句式,说说你对课文美点的品味。

  提示:(一)展现文字所表现的美妙画面;

  (二)从山水的特点、用字、修辞、写作方法、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评点。

  任务分配:1、2、3组寻找“山之美”;4组点评。

  5、6、7组寻找“水之美”;8组点评。

  (点评小组可从书写、展示内容、表达能力、互动能力等方面进行点评。)

  时间:六分钟

  展示方式:大卡

  鉴赏示例:

  山水之美,美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表达效果:江面上风*浪静,风尘烟雾全都散尽,**山色无限,似与天接。视野是何等的开阔,心情是何等的舒畅。这两句是作者登州纵目的总体感受,宏观勾勒,异常大气。

  用字:“净”字在这里形容词做动词,是消散之意,写出了江面的风*浪静。

  七、本课小结

  教师总结:同学们,本节课我们从朗读课文、学*文言知识、分析文章结构、鉴赏文章美点等方面着手领略了富春江的美景,感受到了作者热爱自然、厌弃尘俗、寄情山水的情感。 接下来请大家拿出小卡,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总结本课你都学到了什么。哪位同学愿意在黑板上展示?

  学生总结:拿出小卡,绘制思维导图。

  教师示例: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西安高级中学郑若冰)

  七、本课作业

  写一篇富春江的导游词(200字)

  与朱元思书教案 10

  【导学目标】

  1.学*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和培养学生利用想象“望”“文”“生”“景”的能力。

  2.品味语言、描绘画面,体会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

  3.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和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课时计划】

  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步骤一、二,第二课时完成步骤三、四、五。

  学生齐读导学目标,圈点关键词,做到对学*任务心中有数。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历代文人墨客为此歌唱。南朝梁文学家吴均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文,《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风光旖旎的富春江吧!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缥碧(piǎo) 急湍(tuān) 轩邈(xuān miǎo) 泠泠(líng) 嘤嘤(yīng)

  千转(zhuàn) 鸢(yuān) 飞戾 (lì)天 经纶(lún) 横柯(kē)

  2.理解文中重点字词。

  风烟:指烟雾。 共色:同样的颜色。 俱:都。 许:表约数。

  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 从:跟、随。 缥碧:青白色。

  寒树:常绿的树。这里形容树绿而密,让人心生寒意。

  泠泠(línɡ):形容水声的清越。 戾:至,到达。

  息心:指*息名利之心。 经纶:筹划、治理。

  横柯:横斜的树枝。 交映:互相掩映。

  3.通假字

  转:同“啭”,鸟鸣声,这里指蝉鸣。

  反:同“返”,返回。

  见:同“现”,显现,显露。

  4.一词多义

  许一百许里:表余数、约数,数词,译为:左右,上下。

  遂许先帝以驱驰:答应、允许,动词。

  杂然相许:赞同,动词。

  绝天下独绝:独一无二。

  猿则百叫无绝:断绝、停止,动词。

  哀转久绝:消失。

  以为妙绝:极。

  上负势竞上:向上,动词。

  横柯上蔽:在上边,名词作状语。

  从从流飘荡:跟、随。

  择其善者而从之:听从,顺从(采纳)。

  从先人还家:跟随,跟从。

  指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指指点点。

  争高直指:指向。

  穷蝉则千转不穷:穷尽,尽头。

  欲穷其林:走到尽头。

  5.词类活用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东西”,名词用作动词,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横柯上蔽:“上”,名词用作状语,在上面。

  负势竞上:“竞”,动词作状语,争着。

  风烟俱净:“净”,形容词作动词,消散、散净。

  猛浪若奔:“奔”,动词作名词,奔跑的马。

  望峰息心:“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停息;*息。

  负势竞上:上,方位名词,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向上生长”。

  互相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形容词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6.古今异义

  一百许里(许: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今常用义为:应允,或者,可能)

  鸢飞戾天者(戾:至,到达。今常用义为:罪过,乖张)

  经纶世者(经纶:筹划,治理。今比喻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如“满腹经纶”)

  7.作者简介

  《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吉人),南朝梁文学家,其作品多以描写山川景物见长,风格清秀挺拔、语言流畅自然。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的节选。

  8.朗读指导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一)疏通文意

  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二)整体理解

  朗读成诵,理清课文思路。

  【交流点拨】第一段:山水总印象: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第二段:异水:千丈见底(清) 急湍猛浪(急)

  第三段:奇山:高山寒树(树之奇) 负势轩邈(山之高) 泉鸟蝉猿(山之音) 息心忘返(山之力) 横柯疏条(林之密)

  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三 品析美景 突破重点

  如此秀丽的自然美景,作者并不是用摄像机拍摄下来的,而是用文字为我们描绘的,你想知道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吗?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1.品读文章的第一段,思考作者总写了什么?

  【交流点拨】①登舟纵目的总体感受:风烟俱净,天山共色。②江上放舟的自由情态: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富阳在富春江的下游,桐庐则在其上游,因此作者是溯江而上,这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也是富春江的最佳游程。请问作者是怎样评价这段游程的?

  【交流点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富春江的奇山异水?“异”表现在哪里?“奇”表现在哪里?

  【交流点拨】①江水清澈之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②江流气势磅礴之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③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步骤四 精读课文 探究写法

  1.从人的感官角度看,作者分别运用了什么感官来描绘富春江的奇山异水?

  【交流点拨】①视觉:山峰、树木;②听觉:泉水、鸟叫、蝉鸣、猿啼。

  2.从修辞角度看,课文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交流点拨】①比拟: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②对偶: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③夸张、比喻: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3.文章的最后两句描写了山上的树木,齐读这几句,思考:作者抓住了树木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交流点拨】树木茂密。这四句是写山谷中树木蔽天,景象幽深,阳光只偶尔从疏枝叶隙间漏射下来。这种境界给人一种清幽、宁静之感,可以说是对上文的一种补充。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画,因为它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使人读后禁不住也流连忘返,心中不禁默叹:自然,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丰硕的果实,更有一种怡人的心性,一种忘却功名利禄的自然之心。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之成为适于人类自下而上的美好环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环境也可以美化人,使之受到教育和陶冶而变得更完美,更高尚。”结合这段话,谈谈你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理解。

  【交流点拨】这两句话是说作者不禁触景生情,自然流露出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作者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附: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异水:千丈见底——(水之清)

  急湍猛浪——(水之急)

  奇山:高山寒树——(树之奇)

  负势轩邈——(山之势)从流飘荡

  泉鸟蝉猿——(山之音)天下独绝

  息心忘返——(山之力)

  横柯疏条——(林之密)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与朱元思书教案 1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和培养学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体会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和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学*本文任何从“奇山”和“异水”两方面去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设计(1):同学们,我们在大自然中欣赏了生机勃勃的春,领略了火热坦诚的夏,更感受到了秋天的成熟与丰硕,也品味了冬的严肃与温柔。这多姿多彩的四季皆是现代的四季,这四季的多姿多彩也是现代人的感受,那么同学们,你想换换口味,欣赏一下一千五百年前的自然风光吗?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古代的浙江,来欣赏富春江的美景吧!

  设计(2):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历代文人墨士为这歌唱。南朝梁文学家吴均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文,《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风光旖旎的富春江。

  设计(3):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与自然融为一体是文人学士的共同追求。他们用心灵观察体会自然万物之美,赋予山水灵性、情感以至生命。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为我们留下了独具特色的富春江景,让我们悉心体味,尽情观赏。

  (二)课文简介

  也许同学们会问:这么优美的一篇文章,出自谁人之手?又是怎么写成的呢?那么,谁能告诉大家?(检查预*效果)

  《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吴均,他是南朝梁文学家,其作品多以描写山川景物见长,风格清秀挺拔、语言流畅自然。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的节选。

  (三)进入文本,把握文意

  1、研究性学*:先由教师范读一遍课文,再由学生指读,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句做好标记,集中提出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先由学生集体解决,再由教师对学生无法解答的问题做仔细的解释和引导。

  第一段学生可能不懂的字词:

  风烟:指烟雾。

  共色:同样的颜色。

  俱:都。

  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或“左右”。

  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

  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第二段学生可能不懂的字词:

  缥碧:青白色;缥,音.piǎo。

  急湍:急流的水;湍,音tuān。

  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第三段学生可能不懂的字词:

  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

  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

  轩邈(xuānmiǎo):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泠泠(ling):形容水声的清越。

  相鸣:互相和鸣。

  戾(lì)天:到天上;戾,至。

  2、朗读成诵 ,理清课文思路。

  目的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巩固字词知识和对全文的理解。教师在此过程中指导朗读,可进行分组读、接力读、竞赛读等形式。

  朗读成诵后,讨论文章的行文思路。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第一段:山水总印象: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第二段:异水: 千丈见底(清) 急湍猛浪(急)

  第三段:奇山: 高山寒树(树之奇) 负势轩邈(山之势)

  泉鸟蝉猿(山之音) 息心忘返(山之力)

  横柯疏条(林之密)

  3、描绘富春江:面对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你想不想做一次画家,让这美景成为眼前的永恒?

  要求:从文中选择描写景物的语句,画成风景画,看谁画得最能表现相应的语句。

  五、课时练*

  1.请你从积累的古诗文中,各写出一句写“山”和写“水”的诗句。

  写“山”的:_______

  写“水”的:_______

  2.由“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你想到了哪一篇文言文中的话?写出相应语句、作品和作者。

  语句:_______ 。作品:《 》作者_______

  3.本文语言清新流畅,精于锤炼。如用“奇”和“异”总括富春江山水特色;用“箭”和“奔”来比喻水流之迅急;用“竞”和“争”来形容山峰争先恐后向上崛起的形状,字字动人,颇见功力。请学*本文的写法,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一两句描写水的话。

  与朱元思书教案 12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

  2、疏通文意并且熟练的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2、体会作者由观赏自然景物而引发的内心感触。

  3.通过诵读训练,进一步培养对文言文的语感。

  (三)情感目标:

  1.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雄奇秀丽的景致,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帮助学生理解“鸢飞戾天”两句。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可爱的祖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名山秀水,数不胜数。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著名的'景点?

  (学生讨论回答。)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拍摄于浙江富春江的风景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欣赏。要求看完后说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讨论回答。)

  师:富春江的景色用一个字来说就是“美”。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吴均在游览完富春江的风光后,情不自禁写了一篇描绘富春江风光的文章《与朱元思书》。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这篇文章。《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可考。

  先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听读时注意字词的读音,分清句子的停顿。

  二、给文章中下列字注音:

  缥、湍、轩、邈、泠、嘤、鸢、窥、柯

  三、 师生互相质疑,疏通课文文句:

  第一自然段:

  ①风烟:指烟雾。

  ②共色:同样的颜色。

  ③俱:都。

  ④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

  ⑤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

  ⑥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第二自然段:

  ①缥碧:青白色;缥,音.piao3。

  ②急湍:急流的水;湍,音tu6n。

  ③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第三自然段①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

  ②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

  ③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④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

  ⑤相鸣:互相和鸣。

  ⑥戾天:到天上;戾,至。

  ⑦息心:*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⑧经伦:筹划、治理。

  ⑨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

  ⑩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名词作状语。

  ⑨犹:好像,如同。@交映:互相掩映。

  ⑩见:同“现”,显现,显露。

  (注意:在自主学*的基础上,对搞不懂的问题,通过小组学*,合作探究,相互质疑解答,弄懂全篇。)

  四、概括文章三个自然段的大意:

  1、文章的第一部分,这部分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了从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

  2、文章的第二部分。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之特点。

  3、文章的第三部分。这部分以细腻的笔触详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人在此山中的感受。在这里,作者既从侧面烘托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五、探究讨论

  1.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老师归纳:

  学生只要能抓住重点,说出水之清澈(“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和山之峻峭(“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也就能够大致领悟这篇写景美文的魅力了。

  2.写景要注意条理,请大家分析讨论这篇文章写景的顺序。

  (学生讨论,发表意见。)

  六、比较分析,学生自主阅读,按照要求填写下列表格:

  课文题目 景物特点 写景目的 写景方法

  与朱元思书

  答谢中书书

  三峡

  湖心亭看雪

  七、全班集体朗读全文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的景色,作为本课所放录像的解说词。

  3、指出文中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并举例说明作用。

  与朱元思书教案 13

  学*目标:

  1、能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准确的翻译全文。

  学*重难点

  能准确的翻译全文。

  教学过程:

  一、定向导学:

  1、 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其实在浙江还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富春江。南北朝梁代的文学家吴均曾经写了一篇关于富春江山水的文章,今天,让我们寻着这位文学家的足迹,走进富春江,去领略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

  2、 出示目标,了解作者

  二、自主学*:

  1、大声朗读课文,运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流利的朗读全文。

  2、同桌互读课文,读准节奏。

  要求:3分钟完成,3分钟后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自学检测:读准下列划横线的字

  缥 碧 急湍 轩邈 泠泠

  嘤嘤 成韵 鸢 飞 戾天

  参照示例,看看你画的节奏对吗?

  大屏幕出示节奏的划分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 / 飘荡,任意东西。自 / 富阳至桐庐 / 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 / 皆缥碧,千丈 / 见底;游鱼 / 细石,直视 / 无碍。急湍 / 甚箭,猛浪 / 若奔。

  夹岸 / 高山,皆生 / 寒树。负势 / 竞上,互相 / 轩邈;争高 / 直指,千百成峰。泉水 / 激石,泠泠 / 作响。好鸟 / 相鸣,嘤嘤 / 成韵。蝉 / 则 / 千转不穷,猿 / 则 / 百叫无绝。鸢飞 / 戾天者,望峰 / 息心;经纶 /世务者,窥谷 / 忘反。横柯 / 上蔽,在昼 / 犹昏;疏条 / 交映,有时 / 见日。

  三、合作交流:

  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合作互译课文,有问题在书上做记号。分两次翻译,先翻译第一段,而后再翻译第二段。

  自学指导:古文翻译要注意逐字翻译,灵活成句;字字正确、语句通顺;句意要与文意一致。

  1、大屏幕出示第一段重点字词,学生对照翻译,请4号同学翻译,其余订正。最后出示正确译文。

  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浮移动,随心所欲地任船所至观赏景物。从富阳到桐庐大约(相距)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2、大屏幕出示第二段重点字词,学生译完后4号同学翻译,其余同学订正。最后大屏幕出示正确译文。

  富春江水都呈青绿色,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子,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江**的高山上,都长着耐寒常绿的树,(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无数个山峰。

  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越的泠泠之声。美丽的鸟儿相互和鸣,鸣声和谐而动听。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的叫个不断。

  像老鹰飞到天上那样追逐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静下来;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四、质疑探究:

  学生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来,共同解决

  五、小结检测:

  (一)课堂小结:

  文言积累卡片

  1、通假字:

  2、词类活用

  3、一词多义

  (二)当堂检测:(每字6分)

  1、解释下面句子中红色的字。

  (1)水皆缥碧

  (2)急湍甚箭

  (3)互相轩邈

  (4)泠泠作响

  (5)横柯上蔽

  (6)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2、翻译下列句子。(每句15分)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与朱元思书教案 14

  学*目标:

  1、能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准确的翻译全文。

  学*重难点

  能准确的翻译全文。

  教学过程:

  一、定向导学:

  1、 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其实在浙江还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富春江。南北朝梁代的文学家吴均曾经写了一篇关于富春江山水的文章,今天,让我们寻着这位文学家的足迹,走进富春江,去领略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

  2、 出示目标,了解作者

  二、自主学*:

  1、大声朗读课文,运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流利的朗读全文。

  2、同桌互读课文,读准节奏。

  要求:3分钟完成,3分钟后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自学检测:读准下列划横线的字

  缥 碧 急湍 轩邈 泠泠

  嘤嘤 成韵 鸢 飞 戾天

  参照示例,看看你画的节奏对吗?

  大屏幕出示节奏的划分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 / 飘荡,任意东西。自 / 富阳至桐庐 / 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 / 皆缥碧,千丈 / 见底;游鱼 / 细石,直视 / 无碍。急湍 / 甚箭,猛浪 / 若奔。

  夹岸 / 高山,皆生 / 寒树。负势 / 竞上,互相 / 轩邈;争高 / 直指,千百成峰。泉水 / 激石,泠泠 / 作响。好鸟 / 相鸣,嘤嘤 / 成韵。蝉 / 则 / 千转不穷,猿 / 则 / 百叫无绝。鸢飞 / 戾天者,望峰 / 息心;经纶 /世务者,窥谷 / 忘反。横柯 / 上蔽,在昼 / 犹昏;疏条 / 交映,有时 / 见日。

  三、合作交流:

  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合作互译课文,有问题在书上做记号。分两次翻译,先翻译第一段,而后再翻译第二段。

  自学指导:古文翻译要注意逐字翻译,灵活成句;字字正确、语句通顺;句意要与文意一致。

  1、大屏幕出示第一段重点字词,学生对照翻译,请4号同学翻译,其余订正。最后出示正确译文。

  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浮移动,随心所欲地任船所至观赏景物。从富阳到桐庐大约(相距)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2、大屏幕出示第二段重点字词,学生译完后4号同学翻译,其余同学订正。最后大屏幕出示正确译文。

  富春江水都呈青绿色,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子,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江**的高山上,都长着耐寒常绿的树,(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无数个山峰。

  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越的泠泠之声。美丽的鸟儿相互和鸣,鸣声和谐而动听。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的叫个不断。

  像老鹰飞到天上那样追逐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静下来;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四、质疑探究:

  学生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来,共同解决

  五、小结检测:

  (一)课堂小结:

  文言积累卡片

  1、通假字:

  2、词类活用

  3、一词多义

  (二)当堂检测:(每字6分)

  1、解释下面句子中红色的字。

  (1)水皆缥碧

  (2)急湍甚箭

  (3)互相轩邈

  (4)泠泠作响

  (5)横柯上蔽

  (6)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2、翻译下列句子。(每句15分)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与朱元思书教案 15

  【教学方法】移情移景赏读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出本文生动形象、优美传神而富于意蕴的特点。

  2、调动丰富的想象拓延本文的意境。

  3、了解景物描写的层次、艺术处理方法及作者的感情。

  【重点】赏读基础上熟诵全文

  【难点】寓情于景

  一、导入新课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们要有仁智之人的修养,就要会醉于山水。好,就让我们跟随散文家吴均,让他带我们到富春江那奇山异水去走一走,看一看。

  吴均何许人也?南北朝时南朝文学家、诗人。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文书札见长,表现出沉湎山水的情趣,称为“吴均体”。本文是一篇骈体文,多用偶句,少用散句。

  二、教学过程

  (一)读其文,疏其义

  1、对于这样出色的写景美文,需要我们好好品读吟诵,就让老师打先锋,先示范读一遍,同学们仔细听,认真品味。(老师示范读,配乐《高山流水》)

  面对如许美文,不亲自品读品读,岂不遗憾?还是让同学们也来享受享受吧!一起来读一遍,读时一定要以“乐山水”之心去读,节奏要随情景而易。要读其文,感其美,汇其情。

  (学生读,配乐《*湖秋月》)

  2、听着你们动听的朗读,享受着如此优美的文章,老师都有点陶醉了,但还是别忙,为了更好理解文章,下面我们还是先来疏通文意,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如有困难词句,可随时提出来,老师愿和你一起分享。

  (学生分组活动)

  有什么问题吗?请提出来。下面我想请三个同学来翻译一下,一人一段,请大家来做裁判,看谁翻译得最好,如有错误,请指正。

  老师在屏幕上打出了课文中一些挺重要的词句,和大家一起交流。

  (二)神游佳境

  1、本文作者在文中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从富阳到铜庐一段沿途百里的无数景物,请同学们用波浪线将文中的景物划出来,看谁划得又快又全。

  (学生回答:风烟、天山、水流、小舟、游鱼、细石、急湍、孟浪、夹岸、寒树、清泉、小鸟、鸣蝉、哀猿、横柯、疏条)

  2、这么多的景物,这么美的风光,能去游一游该是多么惬意啊!同学们想去吗?(想!)那好,我们请一位同学做导游,以我们划起来的景物作为景点,带我们进入这迷人的人间胜景吧。

  (老师放背景音乐《渔舟唱晚》,学生导游讲述:“天高云淡,神清气爽。让我们乘坐小船,穿行于富春江那奇山异水间。这里的水是青青的,天是蓝蓝的。鱼儿在水石戏耍,船儿在急流中风行。这里的'山可真高啊,直耸云天,夹岸寒树顿生秋之气,两壁猿声送轻舟万山。泉水冲击着石头,发出丁冬丁冬的响声,美丽的鸟儿在林间快乐歌唱,蝉儿在枝头的鸣叫此起彼伏,猿声百叫不绝,这里简直是音乐的海洋;这里树可真多啊,简直是树的世界,树的海洋!横斜的枝条纵横交错,遮天避日,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一样阴暗,有时阳光也透过枝叶,洒下一团团金色的光斑……”学生讲述的同时,教师在屏幕上投影富春江的风景画片)

  (三)尽述其美

  听了这位导游同学动情的描述,欣赏了富春江秀丽的风光,同学们大饱了耳福,也大开了眼界,不少同学都还在回味,那我们就带着这一份美感再次品读这篇文章,然后分四人小组在一起交流,采用“我读 ,感受到 。”或“ 字词甚妙,写出了 。”的模式交流对美文的感受。

  (四)体情品意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那么作者寓于山水间的感情是怎样的呢?思考半分钟后,开通我们的“自由论坛”。

  (学生讨论)

  整理学生发言得:本文抒写了富春江山水之美,也抒发了作者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你是从文中哪一句话中看出作者崇尚清高隐逸、鄙视世俗官场的思想感情的?(学生可结合“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自由探讨在当时一定程度上黑暗的封建社会,避世退隐的积极性及消极性。)

  (五)探寻艺术的魔棒

  该文情景兼美,辞章俱佳,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心灵的愉悦。我们看看作者除了有很深厚的语言功底,他还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写就了这篇至文?

  好,请同学们带着探寻艺术魔棒的诚切之心再次品读本文。说出你探寻到的艺术魔棒是什么?

  老师总结学生的发言得:

  1、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起全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 和”“奇山”两方面,围绕“独绝”二字生发和描摹。

  2、写景顺序上先“水”后“山”,由*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惯,条理清楚。

  3、详略处理适宜,动静结合摇曳多姿。详写“山”,略写“水”。写山水动静结合而又有变化。写“水”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详写动态略写静态。

  4、善于多角度写景,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激发人们的感受。

  ①、听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泉水泠泠,鸟鸣成韵,蝉声不断,猿啸无绝,组成了一部美妙的大自然交响曲,绘声绘色,使人产生亲临其境之感,令人神往。

  ②视觉: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作者不仅为我们描绘出在“天”这个壮阔背景上写了一幅天清气朗,明快秀丽的景色。

  b、“从流飘荡,任意东四”,既写出富春江水陡,山形千回百转的特色,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闲适心情。

  c、“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用拟人的手法,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赋予了它们以生命和动感……)

  5、描写、记叙、抒情和结尾的议论浑然一体,这里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

  6、运用了大量的对偶句,读来琅琅上口;用词精当优美,如作者用“箭”“奔”比喻江水的湍急汹涌,用“竞”“争”形容山峰相互依侍,争相向上崛起的形状,用拟人化手法,把静态的山写活了。

  7、本文情景交融。大部分写景,描写富春江之美,在如许美景中自然产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隐逸情怀。

  (六)小结本文

  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一定有不少收获,你能总结这节课你们都收获了哪些?

  学生甲:学了这篇课文,我欣赏到了富春江奇丽的自然风光,增添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我想长大了我想当个导游,去周游名山大川。

  学生乙:学*了这篇课文,写景散文的秘诀就是要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情景交融。

  学生丙:学*了本文,我懂得了写景要讲究层次,就像本文一样先总后分,先*后远。此外,写景还要从多角度观察,充分调动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感官,这样才能写的全面细腻。

  学生丁:学*了本文,我明白了好文章的要素之一就是要有优美的语言,恰当的修辞手法,只有这样,文章才能感人。

  同学们说得真好!读《与朱元思书》,犹如赏一幅山水写意的图画,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 读《与朱元思书》,如同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使用辞藻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

  风烟散尽,天山共青水一色。

  独立舟头,风行山影水际洌。

  游鱼戏石,奇峰寒树耸云阙。

  鸟和泉鸣,猿啼蝉鸣声久绝。

  此中真意,欲辨忘言情切切。

  (七)拓展延伸

  同学们,《与朱元思书》描山绘水精妙无比,让我们流连忘返,其实在我们古代诗词里有许多描写山水的名句,你能写出几句来吗?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阔,风正一帆悬。

  山随*野尽,江如大荒流。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本文和《三峡》同是写山水的精品游记,试与《三峡》作比较阅读,写出两者相映照的句子。

  1、 急湍甚箭,猛浪若。——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重岩叠嶂,隐天避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猿则百叫不绝。

  (八)课后作业

  学*本文情景交融、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调动自己的多种感官仔细观察身边的山水景观,试写一篇山水游记。

  与朱元思书教案 1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本文描写景物的方法和培养学生利用想像望“文”生“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体会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略自然美景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和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学*本文任何从“奇山”和“异水”两方面去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设计(1):同学们,我们在大自然中欣赏了生机勃勃的春,领略了火热坦诚的夏,更感受到了秋天的成熟与丰硕,也品味了冬的严肃与温柔。这多姿多彩的四季皆是现代的四季,这四季的多姿多彩也是现代人的感受,那么同学们,你想换换口味,欣赏一下一千五百年前的自然风光吗?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古代的浙江,来欣赏富春江的美景吧!

  设计(2):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历代文人墨士为这歌唱。南朝梁文学家吴均为我们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诗文,《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风光旖旎的富春江。

  设计(3):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与自然融为一体是文人学士的共同追求。他们用心灵观察体会自然万物之美,赋予山水灵性、情感以至生命。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为我们留下了独具特色的富春江景,让我们悉心体味,尽情观赏。

  (二)课文简介

  也许同学们会问:这么优美的一篇文章,出自谁人之手?又是怎么写成的呢?那么,谁能告诉大家?(检查预*效果)

  《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吴均,他是南朝梁文学家,其作品多以描写山川景物见长,风格清秀挺拔、语言流畅自然。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的一封信的节选。

  (三)进入文本,把握文意

  1、研究性学*:先由教师范读一遍课文,再由学生指读,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句做好标记,集中提出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先由学生集体解决,再由教师对学生无法解答的问题做仔细的`解释和引导。

  第一段学生可能不懂的字词:

  风烟:指烟雾。

  共色:同样的颜色。

  俱:都。

  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或“左右”。

  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

  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

  了主语。

  第二段学生可能不懂的字词:

  缥碧:青白色;缥,音.piǎo。

  急湍:急流的水;湍,音tuān。

  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第三段学生可能不懂的字词:

  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

  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

  轩邈(xuānmiǎo):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泠泠(ling):形容水声的清越。

  相鸣:互相和鸣。

  戾(lì)天:到天上;戾,至。

  息心:*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经伦(lún):筹划、治理。

  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

  横柯(ké)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名词作状语

  犹:好像,如同。@交映:互相掩映。

  见:同“现”,显现,显露。

  2、朗读成诵 ,理清课文思路。

  目的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巩固字词知识和对全文的理解。教师在此过

  程中指导朗读,可进行分组读、接力读、竞赛读等形式。朗读成诵后,讨论文章的行

  文思路。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第一段:山水总印象: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第二段:异水: 千丈见底(清) 急湍猛浪(急)

  第三段:奇山: 高山寒树(树之奇) 负势轩邈(山之势)

  泉鸟蝉猿(山之音) 息心忘返(山之力)

  横柯疏条(林之密)

  3、描绘富春江:面对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你想不想做一次画家,让这美景成为眼前的永恒?

  要求:从文中选择描写景物的语句,画成风景画,看谁画得最能表现相应的语句。

  (四)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1、抽查

  2、集体背诵

  (二)品析课文

  1、望文生景 :出示课文景物描写的句子,让学生闭起眼睛想像,然后把

  想像到的画面用语言描绘出来。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望景生文 :让学生展示第一课时所画风景图片并欣赏,提问:此图此景使你联想到了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图片选择大致与“望文生景”相同)

  3、美点探究:如此秀丽的自然美景,作者并不是用摄像机拍摄下来的,而是用文字为我们描绘的,你想知道作者是怎样描绘的吗?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吧!

  (1)品读文章的第一幅画面,思考作者总写了什么?

  ①登舟纵目的总体感受: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②江上放舟的自由情态: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富阳在富春江的下游,桐庐则在其上游,因此作者是溯江而上,这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也是富春江的最佳游程。请问作者是怎样评价这段游程的?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作者是怎样具体描绘富春江的奇山异水?“异”表现在哪里?“奇”在哪里?

  ①江水清澈之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②江流气势磅礴之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③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4)从人的感觉角度看,这里分别运用了什么感官来描绘富春江的奇山异水?

  ①视觉:山峰、树木

  ②听觉:泉水、鸟叫、蝉鸣、猿啼

  (5)从修辞角度看,这里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①拟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②对偶: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

  无绝。

  小结: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雄奇的高山,使人感受到大自然那种强烈的生命力;而山泉声、鸟鸣声、蝉声、猿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部大自然的协奏曲,多么令人心旷神怡!这种美感更由于作者采用了对偶句式使大自然的音律美与文章的韵律美结合在一起,我们怎能不与作者产生内心的共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这几句也采用了对偶的句式从内心感受来写富阳美景对人的心灵的净化,真可谓“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6)文章的最后两句描写了山上的树木,齐读这几句,思考:作者抓住了树木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树木茂密 )

  小结:这四句是写山谷中树木蔽天,景象幽深,阳光只偶尔从疏枝叶隙间漏射下来。这种境界给人一种清幽、宁静之感,可以说是对上文的一种补充。

  (三) 探究拓展: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之成为适于人类自下而上的美好环境;另一方面,美的自然环境也可以美化人,使之受到教育和陶冶而变得更完美,更高尚。”结合这段话,谈谈你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理解。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提示:这两句话虽然流露出作者亟思奋发有为,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但所蕴含的自然美的审美情趣,教育意义是不容忽视的。那些汲汲追求名利、四处奔走、苦心经营的人,面对奇峰,聆听美声,不觉心旷神怡,移情山水而淡泊名利。

  (四)课堂小结

  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画,因为它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同学们,请拿起你手中的画笔,或借助电脑,创一组“富春江水明信片”如何?

  (五)作业

  同学们,吴均的一篇《与朱元思书》犹如一曲《高山流水》,晴日、蓝天、碧水、青山,蝉抱高枝、猿跃林间,使人读后禁不住也流连忘返,心中不禁默叹:自然,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丰硕的果实,更有一种怡人的心性,一种忘却功名利禄的自然之心。是谁在后世吟诵: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又是谁在感叹: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同学们,面对自然,你的感受又是如何呢?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越来越难以找到文中的世界,这又是什么缘故呢?请你用300字左右就“人与自然”这个话题谈一谈你的思考。

  附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吴均

  异水: 千丈见底————(水之清)

  急湍猛浪————(水之急)

  奇山: 高山寒树————(树之奇)

  负势轩邈————(山之势) 从流飘荡

  泉鸟蝉猿————(山之音) 天下独绝

  息心忘返————(山之力)

  与朱元思书教案 17

  【教学目的】

  1、诵读、释词、译句相结合,积累有关文言实词(许、急、奇、好等)。

  2、利用关键词语分析课文结构、辅助背诵。

  3、在理解的基础上,想象作者创设的意境,体会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主旨。

  4、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教学步骤】

 一.课文准备

  教师提问,学生举手抢答

  1、齐读:吴均的诗歌《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提问:1)这首诗是谁写的?

  2)写了什么?

  3)你还知道关于这个作家什么知识?

  明确:1)吴均 2)写“景”,作者居住在深山的一座茅屋里,看到的烟、落日、鸟、云这四种景物 3)吴均(南朝),字叔痒,是一位善写山水的大家。梁朝吴兴故彰(今浙江省安吉县)人。他出身贫寒,为人性格耿直,好学,有俊才。他的诗文“清拔有大气”,曾得到当时文坛领袖沈约的称赏。当时有的人效仿他这种文章,称“吴均体”。吴均著有《后汉书注》、《齐春秋》、《庙记》等书,后来都失传了。

  3、引入:今天我们来欣赏吴均另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与朱元思书》

二、课文阅读

  (一)、一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句读

  1、欣赏:放配乐录音,要求学生仔细听课文,在书上记下读音、句读。

  2、质疑:是否有还不明白的读音、句读?(举手提问)

  明确:缥碧、急湍、轩邈、泠泠、鸢飞戾天的读音

  3、朗读: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出流畅感和美感。

  (二)二读课文:正确释词并译句

  1、朗读:出声散读课文,请学生圈出不能解释的词句,准备提问。

  2、导读:教师投影补充注释,帮助理解

  1)独绝:独一无二。

  2)负势竞上:依凭(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的主语是“高山”,不是“寒树”,从下文“千百成峰”可以看出。

  3)“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语出《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所以“好鸟”的“好”是友好,友爱的'意思。韵:和谐的声音。

  4)“鸢飞戾天”:语出《诗经·大雅》,原诗以“鸢飞戾天,鱼跃天渊”起兴,意思是鸢飞到天上,鱼在深渊中跳跃。本文作者只是借用《诗经》的语言材料,所表达的意思与原诗无关。

  3、质疑:对照注释,是否能一句一句解释?同桌之间互相说说看。

  4、讨论:有什么觉得不好解释和翻译的?课堂讨论解决

  明确:以下句子要能够正确翻译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显现着共同的颜色。

  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任凭(船儿)随着江流往东或是往西。

  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4)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5)负势竞上,互相轩藐:树木凭着山势,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6)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看到这样雄奇的山峰就会*息热衷功名利禄的心。

  7)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也与黄昏无异。

  8)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有时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三)三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和主旨

  1、朗读:齐读课文。

  2、欣赏:教师分发欣赏板块,学生自读。

  3、质疑:教师投影问题,,小组再读课文,根据欣赏板块讨论:

  1)找找看,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物的特征?为什么?

  2)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这个“异”和这个“奇”字的?

  3)根据文句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吗?

  4)本文的语言有什么样的特点?

 三、板块一—全译文

  (那空中的)烟雾都消散净尽,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流荡漾,任凭船儿东西漂泊。从富阳县到桐庐县(相距)一百里左右,奇山异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江水呈现清白色,(清澈得)千丈深也能见到水底。游鱼和细石可以看到清清楚楚,毫无障碍。(那飞腾的)急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

  **的高山,都长着郁郁葱葱的树木,使人看了有寒凉之意,(高山)凭着(高峻的)形势,奋力直向上耸,仿佛互相竞赛向高处和远处发展;(它们)都在争高,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泉水冲激着石头,发出冷冷的清响;好鸟儿相向和鸣,唱出和谐而动听的声音。(树上的)蝉儿一声接一声不断地叫,(山中的)猿猴也一声一声不住地啼。那些怀着对名利的渴望极力高攀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息热衷于功名利禄之心;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象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板块二——吴均的文学创作

  《梁书·吴均传》说他文体清拔有古气,在当时颇有影响,时称吴均体。其诗今存 140余首,多为友人赠答、赠别之作。音韵和谐,风格清丽,属于典型的齐梁风格;但语言明畅,用典贴切,无堆砌之弊。吴均善于刻画周围景物来渲染离愁别绪。如轻云纫远岫,细雨沐山衣,白日辽川暗,黄尘陇坻惊,写景都很细致。

  吴均很注意向乐府民歌学*,拟作了不少乐府古诗,如《行路难》 5首、《胡无人行》、《从军行》等,虽辞藻华美,但不失刚健清新的气息,有鲍照余绪。

  吴均善于以骈文写书信,今存《与施从事书》、《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3篇,俱以写景见长。《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录,可自成一篇写景散文。文中描写了自富阳至桐庐一百里间的山光水色。天下闻名的富春江景色被写得细入毫发。

  板块三——吴均体

  梁武帝曾经斥责吴均:“吴均不均”,活画出他的个性。他不仅越职私撰历史,而且偏实录梁武帝的痛处。文如其人,虽用当时盛行的骈体,但却别具一格,骈中带散,一任性气,自成一体,谓之曰:“吴均体”。

  板块四——吴均的志向

  吴均家世贫贱,终生不得意,他的一些作品中也往往表现出寒士的雄心和骨气,如《赠王桂阳》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未见笼云心,谁知负霜骨,借松树来吐露怀才不遇的牢骚,其构思立意很象左思的郁郁涧底松和陶渊明的青松在东园。再如《梅花落》、《行路难》、《赠别新林》等诗中,也含蓄地抒写了渴望有所作为的心情。

  明确:

  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围绕着“”奇“异”这两个字展开。

  2)景——异水: “清”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奇山: “看” (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听” (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3)无拘无束、任性自得 (负势争高,息心忘反)虽亟思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4)文句清新优美,写景状物细致,句式“两两相对”,又骈中带散。

 四、课文拓展

  1、 教师出示欣赏板块

  2、 小组自读选文,讨论说出大致文意

  板块五——《与顾章书》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向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遍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所乐,岂徒然哉?

  注释:〔谢病〕因病而自请退职。

  〔还觅薜萝〕意思是正准备隐居。薜,薜荔;萝,女萝,都是植物名。屈原《楚辞?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带女萝。”后以此代指隐士的服饰。

  〔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

  〔森壁争霞〕阴森陡峭的峭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

  〔孤峰限日〕孤特耸立的高峰遮断了阳光。

  〔幽岫〕幽深的山穴。 〔英英〕形容声音和谐动听。

  〔绵绵〕形容声调悠长。 〔重〕这里是向往的意思

  〔葺宇其上〕在上面修建屋舍。葺,修建。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幸好菊花、竹实很多。富,充裕。偏,特别。饶,丰富,竹实,又名竹米,状如小麦。菊花、竹实,都是隐士所食之物。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意思是说,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资,提供。办,具备。

  〔仁智之乐〕意思是,佳山秀水为仁人智士所喜爱。《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五、课文作业:

  1、完成课后练*和同步练*。

  2、背诵课文,准备默写。

  3、将课文拓展的《与顾章书》改写成现代汉语的小散文,注意既要语言自然又不要失却原文的韵味。

  与朱元思书教案 18

  一、导入新课

  以李白诗《朝发白帝城》导入。

  这首诗写出了江水流速之快。今天,我们欣赏一下吴均的《与朱元思书》,看着富春江水是怎样的流速,周围的山又是怎样的?

  二、介绍作者和背景

  1.作者简介。

  吴均,字叔庠(xiáng)吴兴教鄣(今浙江省安吉县)人,南北朝时梁代的文学家。他的诗文多描写山水景物,风格清新,在当时文坛上产生过较大影响,人们把他的.写作风格称为“吴均体”。

  2.背景。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本文见于《艺术类聚》卷七。由于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的秀美风光,历来被人们当做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阅读欣赏。“与”:给,“书”:信。

  三、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配乐)

  2.学生朗读、诵读课文。

  3.学*课文中重点词语。

  韵、柯、飘荡、缥碧、负势、轩邈、泠泠、相鸣、戾天、息心、经纶、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4.结合注释,请学生口译全文。

  译文略。

  四、阅读分析

  1.欣赏学*第1段。

  全班同学齐读第1段,然后让同学归纳这段段意:总写富阳到桐庐间的山水之美。

  特点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登舟纵目的总体感受是:“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应掌握哪些重点词。

  俱净:都清散尽净。

  风烟:指烟雾。

  共色:同样的颜色。

  从流飘荡:(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

  独绝:独一无二。

  2.学*体会第2段。

  (1)教师提问:本段写了富春江水的什么特点?(组织学生讨论)

  答:水清、水急。

  (2)哪句话体现了水的清澈?

  答: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3)哪句话体现了水流很快?

  答: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7.鼓励同学们大胆想像,通过而读,把课文所描述的景色用一幅画表现出来。(同学们都动手画,把画得最好的选出来,当场表扬,并用电脑打在大屏幕上供大家欣赏。)

  第2没写了水的异,那么山的奇又表现在哪里呢?我们学*第3段,看这一段是通过什么手法表现的`?

  大家齐声诵读,然后男同学读一遍,女同学读一遍,看谁读得最好?

  这一段通过什么笔法把山写得充满活力呢?调动了什么感觉器官?

  作者以神奇的想像力,赋予静静的群山以人的思想和意趣而变得座座生龙活虎。“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的山相互争高比远,直上云霄,充满积极向上的活力。这是对山的远观,而走进群山,那里的美景则是:泉石冲激着石头,发出清脆的响声,美丽的鸟儿交相鸣叫,婉转动听而且韵味十足;再加上蝉声此起彼伏,猿声百叫不绝,这里简直成了音乐的海洋。

  调动的感觉器官是:视觉、听觉。

  面对如此胜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呢?

  答:作者认为即使那些追求一厚禄的人,只要望此山峰,也会熄灭追名逐利之心,那些整天忙于处理军政要务的官员,见此奇山异水也会流连忘返。这既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幽静安闲的大自然的向往,也浸透了作者对富春江的奇山异水的倾慕赞美之情。最后四句又回到写景上来,主要突出此处山高林密,草木葱茏茂盛。

  3.本文的层次是如何安排的?

  先总后分。先总写: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既境界阔大,又画面清新。接着,在进行具体描绘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笔调告诉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

  分写:首先写水。这里的水,第一个奇异之处是极其清澈:“千丈见底”,甚至游鱼细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另一个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作者在此外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这两个特点可以概括为一静一动,而动静变化的交替描写,既可以使我们看到江水的千姿百态,也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接着写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写“奇山”——富春江**高山之雄伟。

  4.你觉得生动地描写表现在哪里?(论讨后回答)

  本文描写十分出色,关键在于抓住了景物特征。选用了形象的语言:“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仅八个字就描写了风清日朗、天碧山青、一尘不染、一视万里的富春江环境。以“净”托“色”,“景”中孕“情”。置身于这样的山光水色之中,那心情该何等舒畅!

  写异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出江水的明净澄澈。写奇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五成峰。”这里写出了山“色”青葱,写出了山“势”高耸,更写出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

  5.本文的语言特色怎样?

  本文就是用骄体写成的。大多是词句整齐对偶的文体。

  通过诵读,发挥自己的想像,画一幅画,突出“奇山”的特点。选优秀者打在大屏幕上。

  6.请学生归纳本文中心。

  本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自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富春江风光。作者从“奇山”和“异水”两个方面描写秀丽的山川景物,描绘得生动逼真,使人读后悠然神往,如置奇山秀水之间。

  五、.总结扩展

  本节课从层次结构、语言特色等方面分析了富春江富阳至桐庐一段的山水。理解并掌握总分的.写作手法及形象描绘,以及骄文等写法。

  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请做以下练*。(按要求摘录语句,略)

  六、布置作业

  1.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景的?(先总后分)

  2.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景,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提示:本文通过视觉写出了山“势”高耸(“轩邈”、“成峰”);也写出了山“色”青葱。

  这就写出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然后通过听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这些都展现了大自然的和谐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给人以大自然和谐天成的感觉,赋予了大自然以生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3.作者用“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写山,参照你乘船或坐车时观景的体验,说说这样写好在哪里。

  提示:这样写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山”写活了,显示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

  与朱元思书教案 19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积累一些文言知识,准确掌握本文的重点文言词语及句子。

  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3、学*抓住特点有层次的写景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反复诵读理解课文内容,品味赏析文章,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鉴赏水*。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写景方法进行探求。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的优美景色,体会感悟作者沉醉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在准确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2、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

  1、正确理解作者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写景方法进行探求。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面对祖国的名山大川,无数文人墨客写下许多优美的诗文,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写山水的诗句。今天,我们来学*一篇写山水的美文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二、简介作家作品

  吴均,字叔庠,南朝梁代有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他文章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词清拔有古气,人称“吴均体”,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信中的一段话,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

  三、吟诵课文,赏优美风光

  1、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把你不认识的字或者不容易记住的字写在黑板上。 明确:文中注音的字及邈(miao)、窥(kui)

  2、教师吟诵课文,学生听读,画出节奏、领悟感情,再读课文。

  明确:喜爱、赞美、陶醉

  3、三读课文,读懂内容

  (1)、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理解文句,合作交流,让学生板书你认为重点的词语和句子,点拨释疑。

  教师释:奔、轩、邈、东西、好鸟

  (2)、各段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方面来写水之“异”的?从哪些角度来写山之“奇”的? 作者面对这“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时流露出一种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4、融情背诵课文

  四、品读课文,析美文美点

  本文是一篇模山范水的美文,请前后一桌的同学合作探究,品味赏析文章,用“《与朱元思书》真美,美在——”句式,说说对课文美点的发现。

  提示:从描写角度、修辞方法、词语运用、表现手法等角度,任选一点,揣摩妙处,体会写法。

  示例:《与朱元思书》真美,美在语言,你看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节奏感极强。(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与朱元思书》真美,美在结构,你看“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全文,第二段分写水之美,第三段分写山之美,先总后分,脉络清晰,严谨完整。

  五、现学活用,小试牛刀

  仿吴均体,写一段文字记录幻灯图片所述的场景或者自己经历的趣事。教师点评学生作品

  六、归纳小结,结束新课

  七、作业设计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仿吴均体,写一段文字记录自己所见的景色或者经历的趣事。

  与朱元思书教案 20

  《与朱元思书》说课稿

  与朱元思书》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共选了九篇古代诗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或写景、或状物、或咏史、或抒写人生志趣、或表现亲朋情谊,无不渗透着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情和深入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作为本单元第一篇选文,可见其在本单元及本册的地位。 《与朱元思书》是作者写给友人的一封信,它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述了富阳至桐庐一百余里秀丽的山水景物。文章从行船游江的实见实感出发,着重写了“奇山”和“异水”两个方面,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厌恶世俗官场的清高思想。文章骈散相间,清新隽永,历历如绘,是六朝山水小品中的佳作。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按照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文言文,要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根据单元学*要求和课后练*安排。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看注释后积累课下文言词语,重点掌握以下词语的含义和用法:缥、湍、轩、邈、柯、泠、嘤、鸢、窥。

  2、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初步感知文章大意,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3、诵读课文后,谈谈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养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文学的情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4、探究本文对景物作生动逼真描绘的特点后,做口语复述练*。教学重点是:积累文言词语,读懂读熟文言文。 教学难点是:把握课文的主旨。谈谈文中流露出的作者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及追求自由的情怀。

  二、说学情:我任教的对象是乡镇中学的学生,学生厌学,缺少学*热情,尤其是对语文科,而对于难读难理解的文言文更是提不起兴趣。同时,班级人数多,且学生语文素养参差不齐,只有极少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大部分学生则*惯在课堂上保持沉默,甚至思维“休眠”,因此不断激发学*兴趣,获得成就感尤为重要。

  三、说教法:本文教学我采用诵读法、质疑法、辩论法、复述法及练*法。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体现学生自主学*,教师“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教学千法,朗读为本。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文言,必须熟读若干篇,勉强记住不算熟,要能自然成诵才行。”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才能有所创新。对字词的疏通,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自主学*,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在突破教学的难点上,采用辩论法,对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引导学生开展辩论,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能力。进行拓展训练时,采用练*法,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

  四、说学法: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主、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法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文言文的`兴趣。

  2、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走进范仲淹的生活,理解作者的豪情壮志和社会责任感。

  五、说设计:《与朱元思书》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以疏通文字,感知教材为主。第二课时以讨论理解,拓展训练为主。教学过程分六步完成。

  第一步:温故知新,激趣导入。古人描写山川景色的文章浩如烟海。大家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三峡》吗?(展示三峡风景挂图,播放《高山流水》曲。)文章描写了三峡**高峻的山势,奔流的江水以及三峡中四时景色的变化,充满了诗意,成为古今传诵的名篇。今天我们再来学*一篇类似的文章《与朱元思书》。因为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设计的导语既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又激发了学*新课文的兴趣。

  第二步:检查预*,识记生字 。主要掌握:缥、湍、轩、邈、柯、泠、嘤、鸢、窥。我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从字的音、形、义三方面理解、认记。让学生大声读一读、动手写一写。这是读顺、读懂、读熟文言文的必然步骤,尤其是我们乡镇中学的大多数学生。

  第三步: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朗读课文 ,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内容。注意语气,突出重音,节奏鲜明,速度稍缓。

  2、疏通文意:A、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B、对搞不懂的问题,通过师生合作探究,相互质疑解答。C、课堂交流,翻译全文,教师点拨。D、继续朗读课文,以至成诵。这一步是完成学*重点,我始终贯穿自主、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自学为主,实现和谐的生生、师生互动。

  第四步:理解内容,欣赏课文:通过以上学*,学生疏通了文意,对这篇课文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接着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做进一步的探究。首先让学生背诵课文,然后抛出问题:同学们喜欢这篇小品文吗?能说出你的理由吗?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说出自己的感悟。我适当引导学生从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等方面去理解课文,去欣赏课文的美。 我设计下面问题加以引导:

  1、试找出全文的中心句。文章在结构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写景顺序和详略上有何特点?(结构美)

  2、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你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听到了什么?(意境美)

  3、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得出来?(志趣美)

  4、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语言美)这几个问题的设计涵盖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而且又紧扣教学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第五步:探究描写,口语复述:抛出问题:同学们,假如我们是富春江漂流公司的导游,我们应该怎样向游客介绍“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的山水风物呢?提示:

  1、抓住景物的特点,突出 “奇山异水”。

  2、按地点转移,由*及远的顺序写:从流飘荡、俯视碧水、仰观青山。

  3、采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描写对象形象鲜明,富于生机。

  4、详写山,略写水。疏密有分,轻重有度。

  5、展开联想和想象。这一环节,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内化课文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学会复述,是学会写作的一个中间环节。

  第六步:拓展延伸,比较阅读:我首先让学生集体背诵《三峡》,熟悉文章的内容。然后让学生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谈谈两篇文章的异同。鼓励学生放开谈,随意谈。这一环节,学生能指出多少就指出多少,不必强求。我略加点拨,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的理解,温故知新,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五、说板书 与朱元思书

  本板书反映的是本文的结构内容和主旨,力求体现板书设计的简洁性、直观性原则,旨在更好的落实教学的重点、难点。 我的教学设计体现了:认认真真地读,深深入入地想(讨论),扎扎实实地练的阅读教学规律。力求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读、想(讨论)、练,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和正确的学*方法。


《与朱元思书》教案 (菁华6篇)(扩展8)

——《与朱元思书》教案合集10篇

  《与朱元思书》教案 1

  成功学*

  祖国九百六十万*方公里,辽阔大地,江山是如此多娇,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赞叹,为之倾倒,为之描绘。又有多少仕途失意和怀才不遇之士,为了躲避世俗社会,退隐山林,寄情于山水之间,以排遣心中的郁闷。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

  第一课时

  成功目标

  要想学的好,目标少不了,让我们一起明确本节课的学*目标吧!

  1.熟读课文,能借助课下注释与工具书翻译课文。

  2.学*本文先总后分的描述方法。

  快乐自学

  目标已明确,方法先行!请同学们用科学的方法开始自学吧!

  一、字词解决:生字词是学*的基础,只有把字词解决掉,才能更好的领悟文章内容,请同学们查找工具书,识记下列生字词:

  缥碧急湍轩邈泠泠戾天鸢飞经纶横柯

  二、读好课文:读通课文是能力的展现,读出节奏、美读课文是能力提升的标志。请同学们美读课文吧,因为读书是一种享受。

  三、试译课文:文言文的学*,我们不仅要读懂文章,还要积累一些重点文言词语,并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

  四、走进作者:别忘了,让我们去了解她(他)内心的感受啊!

  互帮互学

  经过自学,同学们一定收获了许多知识,那么就在小组内进行互帮互学吧!学时要注意:首先是自测,然后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合作交流。

  1、我会读下列字词,并给它们加黑的字注音:

  缥碧急湍轩邈泠泠戾天鸢飞经纶横柯

  2、我会读课文,并读出节奏和重读。

  3、我会美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明理由。

  4、我积累了一些重点词及它的意思,说给大家听。

  5、我会翻译课文。

  6、我知道题目的意思:

  7、我了解这篇文章的结构,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成功展示

  我的课堂我做主。老师说: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第二课时

  成功目标

  1.体味精美清新的语言,感受江山的奇美和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

  2.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把握关键句,体会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3.背诵全文。

  互帮互学

  1.这篇文章写的'非常美,特别是写景句,我会品味写景的妙处。(注意抓关键词或关键句,看谁找的最好)

  提示:用“我认为词用得好,因为它写出了的句式”说话

  用“我认为句子写的好,因为它不仅写出了,

  从中我还看出了作者的情感”的句式说话。

  2.我最喜欢第段,这段文字主要写了,下面我能发挥自己的想像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来。你看:

  3.我理解了作者的感情:

  4.我会归纳本文的主旨:

  5.我会背诵第几段或者整篇文章。

  成功展示

  我自信,我成功!

  创新质疑

  发现问题是最大的成功,敢于质疑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同学们,请提出你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吧,哪怕是一个也好。

  一、基础题

  1、本文选自《》,作者是(),()文学家,本文题目的意思是(),本文是一篇()文。

  2、解释下列词的意思:

  奔轩邈转鸢

  戾经纶反柯

  3、翻译: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

  二、综合拓展题

  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和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同是书信,也都是通过写景抒发感情,但作者感情却不同,请分别说说不同在哪里。

  《与朱元思书》教案 2

  教学目标

  1.切实掌握文言基本知识,夯实文言基础。

  2.反复朗读,品味意境。

  3.品味写景的 妙语佳句,掌握写景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过程

  一、在情境中,朗读再现

  1. 导入

  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与自然融为一体是文人学士的共同追求。他们用心灵观察体会自然万物之美,赋予 山水灵性、情感以至生命。

  同学们,名闻天下的富春江,景色雄奇秀丽。早在1500多年前,就深深打动了旅程中的吴均,他在寥寥百余字的书信中,将这山光水色描绘得生动逼真。今 天,我们也来读读这封书信,跟随作者的笔触,饱览富春江的美景吧!

  2. 出示学标

  (1)、积累文言词汇,参照注释,疏通文意。

  (2)、反复诵读,品味意境。

  (3)、品味写景的妙语佳句,掌握写景的方法与技巧。

  3. 介绍文体

  骈文,又称“骈体文”,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讲求 辞藻、声律、对偶。南朝时在我国文坛上盛行。这种文体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种形式主义的倾向。但这些骈体文中也不乏优秀作品,《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

  4. 了解作者

  吴均,字叔庠,浙江吴兴故鄣人,南朝梁代文学家。出身贫贱,好学而有俊才。他的诗文长于山水描写,多含有对现实愤激之情。文章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词清拔有古气,人称“吴均体”。吴均生活的南北朝时期政治黑暗,社会混乱。许多文人消极避世,或怡情山水,或隐居山林。

  由于梁武帝萧衍喜欢吴均的诗文,吴均曾做过闲散的朝官。他为人耿直,仕途上很不得意。今存诗一百三十余首,多借自然之物以抒其愤闷抑郁之情,抒发矢志不遇之慨;或表现了作者 回归自然的欢愉,远离名利追逐的超然心境,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世间的退避。

  5. .朗读

  以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齐读、范读、听读等)来培养语感,初步感知内容。

  朗读中串联正音、节奏、重音等文言基本知识的疏通。可先由学生发现、质疑、讨论、总结,然后教师帮助归纳疏通。

  朗读提示:

  (1)读准字音黑板展示:

  缥(piǎo)碧急湍(tuān)轩(xuān)邈(miǎo)泠泠(líng) 鸢(yuān)飞戾(lì)天经纶(lún)横柯(kē)

  (2)读出节奏

  这篇课文大部分是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但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还有“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3)注意重音

  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应重读“箭”和“奔”。

  (4)注意语速

  写景散文,应放慢语速,在舒缓的语调中,展开想象,体会意境。

  二、在合作中,归纳疏通

  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通过交流、讨论、分析、归纳等方法掌握 文言知识,掌握良好的学 *方法,养成良好的学**惯。

  1.分小组,由组长 带领,参考课下注释及工具书,

  2.划出疑难语句,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如:

  通假字:“转”通“啭”,鸟叫声;“反”通“返”,返回。

  一词多义:绝天下独绝:独一无二百叫无绝:停止以为妙绝:极

  重点词语:奔:飞奔的马;负:凭借;轩:往高处伸展;邈:往远处伸展;经纶:筹划……

  三、 在品读中,质疑赏析

  阅读中有所思考、善于发现才能学有所得,教学中应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这一环节注重品读,通 过适当的点拨启发,引导学生去质疑、探究,品味写景的妙语佳句,感悟作品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

  1. 作者是如何抓住“异”来写水的?又是如何抓住“奇”来写山的?

  2. 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为什么?

  3. 全文山水分写,交互生辉。水有山相映,便充满灵性;山有水相映,便增其生机。山水相映之美,既有各自的特色,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你能用词语概括其体现出来的意境美吗?

  4. 找出文 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从中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吗?它们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5. 请以“我喜欢___ 一句,因为 ”的形式说一段话,赏析本文语言的精美。

  四、在表演中,拓展提高

  读完本文后,你一定有所感悟。穿越时空,假若你有幸遇见吴均,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请以“吴均,我想对你说”的形式说一段话。

  五、在实践中,检测收获

  1、解释词语

  急湍 负势 轩邈 泠泠 戾天

  2、翻译句子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

  3、用文中诗句填空:

  ①概括富春江美景的句子: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②抒发作者厌弃世俗思想的句子:鸢飞戾天者,望峰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

  六、作业布置

  导游篇:“美丽的富春江”。

  请写一篇导游词,要求你用最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描述富春江如画景色,力求打动听众,吸引他们报名参加富春江之旅。

  《与朱元思书》教案 3

  【教学目标】

  1.自学寻找资料,了解吴均的创作和写作特色。

  2.通过课堂竞赛、导游、演讲把握文中的字词解释,解读作者对山水的喜悦之情。

  3.体味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避世隐逸的高洁志向。

  4.培养学生想象与联想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课前活动

  1、根据以下论题搜集资料

  1)吴均的生*

  2)吴均的主要文学创作及代表作品

  3)吴均文学创作的独特性

  2、根据搜集材料的多少和理解程度选择两个论题写成200字的小论文。

  3、教师评改论文,指出优劣。

  4、学生修改小论文。

  二、课堂活动

  (一)新课导入

  1、美景图片情景导入

  2、你去过的景色最优美的地方是哪里?

  3、美在人的眼中、心里,也在作家的笔下,让我们一起去欣赏“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富春江山水

  (二)赛一赛:吴均知多少

  1、以大组为单位接力介绍吴均的文学常识,每组每次一人,每人只说一句话,选出说得最多的优胜组进行表扬。

  2、学生接力竞赛时教师择要在黑板上板书

  3、学生在接力比赛后笔记加横线的内容:

  吴均,字叔痒,梁朝吴兴故彰(今浙江省安吉县)人。他出身贫寒,为人性格耿直,好学,有俊才。他的诗文“清拔有大气”,曾得到当时文坛领袖沈约的称赏。当时有的人效仿他这种文章,称“吴均体”。吴均善于以骈文写书信,今存《与施从事书》、《与朱元思书》、《与顾章书》3篇,俱以写景见长。还著有《后汉书注》、《齐春秋》、《庙记》等书,后来都失传了。

  (三)说一说:小导游说富春美景

  1、齐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出句读

  2)边读边感悟文句之美

  3)初步感知文章的大体内容

  2、小导游说富春美景

  1)学生根据工具书或资料口头翻译课文一遍,同桌之间相互指正。

  2)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假想:如果你作为导游带人游览富春山水,你将怎样来有重点地介绍富春江的美景呢?

  3)15分钟时间写出导游词。

  要求:A、紧扣课文大意,然后大胆加入想象

  B、尽量学*课文优美而富有韵味的语言,又要适宜口语叙述。

  C、选择山景或水景之一,不需面面俱到,时间控制在三分钟之内。

  4)导游技能比赛

  学生自愿举手参加导游技能比赛,教师作为评委从反映原文精髓、想象奇特合理、口语表达流畅三个方面给小导游打分,评出最五星级导游一名、三星级导游两名,给予象征性的物质奖励。

  3、教师小结,点评导游词,学生明确这些句子的大意: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显现着共同的颜色。

  2)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任凭(船儿)随着江流往东或是往西。

  3)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4)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5)负势竞上,互相轩藐:树木凭着山势,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6)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看到这样雄奇的山峰就会*息热衷功名利禄的心。

  7)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也与黄昏无异。

  8)疏条交映,有时见日: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有时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三)想一想;我对课文最理解

  1、教师出示思考题

  2、学生根据对课文的解读独立完成思考题

  3、班级讨论校对,看看哪一位同学对课文最理解,表扬优秀作业

  4、提示:允许多元理解,鼓励新的、合理的创见。

  思考题

  1、这篇文章的语言好在 ,例如“ ”

  2、这篇文章的表达方式主要是 ,其中以“ ”句最传神。

  3、这篇文章的结构妙在 ,使文章 。

  4、这篇文章的主题高在 ,从“ ”可以看出来。

  明确:

  1)这篇文章的语言好在语言优美、细腻,多用修辞,骈散结合,例句自选

  2)这篇文章的表达方式主要是描写,通过细致的描写表现了山川的景色,突出了富春江水之清澈和**山之高峻。例句自选。

  3)这篇文章的结构妙在采用总分,使文章开篇点出中心,二、三段承上分写,条理清晰。

  4)这篇文章的主题高在表心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从“鸢鸟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可以看出来。

  三、课后活动

  1、完成同步和课后练*

  2、背诵课文,准备默写

  3、参考课文从“水”“山”对富春山水的描写,仿写西湖的“雨”或“雾”。

  《与朱元思书》教案 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一些文言知识,准确掌握本文的重点文言词语及句子。

  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3、学*抓住特点有层次的写景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反复诵读理解课文内容,品味赏析文章,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鉴赏水*。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写景方法进行探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欣赏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的优美景色,体会感悟作者沉醉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在准确朗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背诵课文。

  2、品味文章描写山水的巧妙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

  1、正确理解作者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写景方法进行探求。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面对祖国的名山大川,无数文人墨客写下许多优美的诗文,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写山水的诗句。今天,我们来学*一篇写山水的美文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二、简介作家作品

  吴均,字叔庠,南朝梁代有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他文章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词清拔有古气,人称吴均体,本文是作者写给友人信中的一段话,写的是浙江境内富春江的秋景,是一篇优美的山水小品。

  三、吟诵课文,赏优美风光

  1、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把你不认识的字或者不容易记住的字写在黑板上。明确:文中注音的字及邈(miao)、窥(kui)

  2、教师吟诵课文,学生听读,画出节奏、领悟感情,再读课文。

  明确:喜爱、赞美、陶醉

  3、三读课文,读懂内容

  (1)、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意,理解文句,合作交流,让学生板书你认为重点的词语和句子,点拨释疑。

  教师释:奔、轩、邈、东西、好鸟

  (2)、各段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方面来写水之异的?从哪些角度来写山之奇的?作者面对这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时流露出一种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4、融情背诵课文

  四、品读课文,析美文美点

  本文是一篇模山范水的美文,请前后一桌的同学合作探究,品味赏析文章,用《与朱元思书》真美,美在句式,说说对课文美点的发现。

  提示:从描写角度、修辞方法、词语运用、表现手法等角度,任选一点,揣摩妙处,体会写法。

  示例:《与朱元思书》真美,美在语言,你看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来琅琅上口,节奏感极强。(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与朱元思书》真美,美在结构,你看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全文,第二段分写水之美,第三段分写山之美,先总后分,脉络清晰,严谨完整。

  五、现学活用,小试牛刀

  仿吴均体,写一段文字记录幻灯图片所述的场景或者自己经历的趣事。教师点评学生作品

  六、归纳小结,结束新课

  七、作业设计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仿吴均体,写一段文字记录自己所见的景色或者经历的趣事。

  板书设计:

  21与朱元思书

  吴均

  异水清、急

  景天下独绝

  奇山高峻、树密、景美

  情向往大自然鄙弃功名

  《与朱元思书》教案 5

  教学目标:

  1、读出本文生动形象、优美传神而富于意蕴的特点。

  2、调动丰富的想象拓延本文的意境。

  3、了解景物描写的层次、艺术处理方法及作者的感情。

  教学重点:

  赏读基础上熟诵全文。

  教学难点:

  寓情于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们要有仁智之人的修养,就要会醉于山水。好,就让我们跟随散文家吴均,让他带我们到富春江那奇山异水去走一走,看一看。

  吴均何许人也?南北朝时南朝文学家、诗人。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文书札见长,表现出沉湎山水的情趣,称为“吴均体”。本文是一篇骈体文,多用偶句,少用散句。

  (二)读其文,疏其义。

  1、对于这样出色的写景美文,需要我们好好品读吟诵,一起来读一遍,读时一定要以“乐山水”之心去读,节奏要随情景而易。要读其文,感其美,汇其情。(课文朗读)

  2、下面我们还是先来疏通文意,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分组活动)

  请三个同学来翻译一下,一人一段。老师在屏幕上打出了课文中一些重要的词句,和大家一起交流。

  (三)神游佳境。

  本文作者在文中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从富阳到铜庐一段沿途百里的无数景物,请同学们用波浪线将文中的景物划出来。(学生回答:风烟、天山、水流、小舟、游鱼、细石、急湍、孟浪、夹岸、寒树、清泉、小鸟、鸣蝉、哀猿、横柯、疏条)

  (四)体情品意。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那么作者寓于山水间的感情是怎样的呢?思考半分钟后,开通我们的“自由论坛”。(学生讨论)

  整理学生发言得:本文抒写了富春江山水之美,也抒发了作者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你是从文中哪一句话中看出作者崇尚清高隐逸、鄙视世俗官场的思想感情的?(学生可结合“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自由探讨在当时一定程度上黑暗的封建社会,避世退隐的积极性及消极性。)

  (五)探寻艺术的魔棒。

  该文情景兼美,辞章俱佳,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心灵的愉悦。我们看看作者除了有很深厚的语言功底,他还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写就了这篇至文?

  1、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

  首段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起全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和”“奇山”两方面,围绕“独绝”二字生发和描摹。

  2、写景顺序上先“水”后“山”,由*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惯,条理清楚。

  3、详略处理适宜,动静结合摇曳多姿。详写“山”,略写“水”。写山水动静结合而又有变化。写“水”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详写动态略写静态。

  4、善于多角度写景,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激发人们的感受。

  ①听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泉水泠泠,鸟鸣成韵,蝉声不断,猿啸无绝,组成了一部美妙的大自然交响曲,绘声绘色,使人产生亲临其境之感,令人神往。

  ②视觉: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作者不仅为我们描绘出在“天”这个壮阔背景上写了一幅天清气朗,明快秀丽的景色。

  b、“从流飘荡,任意东四”,既写出富春江水陡,山形千回百转的特色,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闲适心情。

  c、“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用拟人的手法,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赋予了它们以生命和动感……

  5、描写、记叙、抒情和结尾的议论浑然一体,这里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

  6、运用了大量的对偶句,读来琅琅上口;用词精当优美,如作者用“箭”“奔”比喻江水的湍急汹涌,用“竞”“争”形容山峰相互依侍,争相向上崛起的形状,用拟人化手法,把静态的山写活了。

  7、本文情景交融。大部分写景,描写富春江之美,在如此美景中自然产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隐逸情怀。

  (六)小结本文。

  读《与朱元思书》,犹如赏一幅山水写意的图画,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读《与朱元思书》,如同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使用辞藻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

  《与朱元思书》教案 6

  甲。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语言文字和文学的热爱,培养健康的审美水*;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鉴赏文学性课文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对语言文字的体悟能力,并学*一些初步的学*方法;

  3。进一步进行朗读训练,除表情达意外,还要求表现出作品的音乐美。

  乙。重点难点

  1。在总的教学要点中,以语言欣赏为要点,在语言欣赏中,以深入体悟词语的表现力为重点;

  2。引导学生自己通过文学与形象的转换,通过想象与联想,通过一些具体方法来感受语言的表现力,能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丙。教学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丁。教学准备

  1。设计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2。给学生分组,每组推选出以为能代表自己水*的嘉宾。

  戊。教学内容和步骤

  (师)课前我们各族已经推选出今天的嘉宾,我相信大家一定不会辜负自己小组的希望,会有很好的表现,待会儿我会请听课的老师评价,那一组表现最好,那几个同学表现最出色。

  一。导入

  (多媒体)中国政区图

  (师)这是一张中国地图,这儿是浙江,在浙江境内有一条河,叫富春江。

  (多媒体)富春江地图

  (师)唐代许多大诗人都来过这儿,并写下了许多诗,后人于是把它叫做“唐诗之路”。那么,为什么吗么多的诗人会到这儿来呢?仅仅是因为这个地

  方景物美吗?请大家迅速读课文,告诉我,这篇文章都写了些什么样的景物?

  (多媒体)简单的景物结构图

  (师)这并不是富春江一带独有的,咱们张家界也有。为什么这些诗人偏偏对这篇文章所描写的地方——富春江一带情有独钟呢?我想,这主要得益于这篇文章语言所具有的特点。

  (多媒体)语言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文章吧!

  二。初读课文

  配乐配画面朗读

  三。语言鉴赏

  (师)景色真是美极了!可是,唐朝的那些诗人可没有看到这些画面。在去富春江之前,他们看到的只是吴均的文章。可是我想,他们看到吴均的这篇文章时,一定就象看到真的景物一样,读到“风烟俱静,天山共色”的时候,他们一定会想象到眼前广阔的视野、明净如洗的天空,感受到作者阔大的胸襟以及从容出游的舒畅心情。正因为这样,他们才对富春江如此的神往啊!那么,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是否也有象看到真的景物一样的感觉呢?读到哪些地方的时候特别有这种感觉?给大家两分钟时间自由读课文,然后大家发言,看哪一组说的最多,说的最好。

  (一)体会其“描写生动”的'美

  学生讨论发言

  (师)引导小结:吴均的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描写生动。

  (多媒体)描写生动

  (师)听了刚才同学们的发言,我真的感叹:吴均这个作家水*高,同学门这些读者水*也高!刚才我们说了这篇文章语言上的一个特点:描写生动。下面,我想大家一起看看这段文字:

  (多媒体)我家门口有一条小溪,小时候我常在那里玩,多么有趣呀。哪儿的景色真美:溪岸上是非常好看的柳树;柳树下,是非常好听的流水声……

  (师)把这段文字和课文比较一下,说说这段话写得怎么样?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明确:语言空洞抽象,不生动。

  (师)那么,我们能不能象吴均那样,运用语言这个工具把这段话改写得更具体、更生动些?看谁先改好,念一念。

  学生念,教师点评。

  (二)体会其“音韵和谐”的美

  (师)我们讲了这篇文章词语用得好,描写得生动,那么它的句子又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先齐声把这篇文章朗读一遍,然后我请同学们说说。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师)这样的特点是骈文独具的,所以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感觉到音韵和谐,琅琅上口。

  (多媒体)音韵和谐

  (三)体会其“感情真挚”的美

  “一切景语皆情语”,吴均把这个地方写得这样的美好,说明他喜不喜欢这个地方?从那里可以看出来呢?

  (多媒体)感情真挚

  (师)这又反映了他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四,.总结评价

  (师)这篇文章的语言多美啊!既然这篇文章的语言如此优美动人,我们不妨来读一读,首先我们推荐一个同学配合着音乐和画面朗读,同学们可要认真听啊。

  学生评价

  全班齐读

  (师)吴均的文章正因为做到了这三点,读了他的文章之后,那些唐代的诗人才那样的对富春江神往不已,这篇文章也才能历经时间的挑选而流传千古,那么,我们以后在.写作文,特别是写游记类的文章时,也要注意把景物描写的生动具体,注意适当的运用整齐的句式,注意在.写作中倾注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我相信大家也能写出和吴均的这篇文章一样优美动人的作文。

  全班齐读

  评委点评,师生用掌声表示感谢

  《与朱元思书》教案 7

  【学*目标】

  1、通过学*,能熟练正确诵读全文;理解文意,并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2、整体把握全文结构,理解作者行文思路,

  3、能通过想象和联想,把文字变成生动的图景,感受大自然的美。

  【学*重、难点】

  1、熟练诵读全文,感受语言之美、自然之美,培养想象力是学*重点。

  2、把握行为思路,理解鸢飞戾天两句的深意是导学的难点。

  【学法指导】

  通过自主探究、质疑讨论、精讲点拔、熟读感悟激发想象完成导学任务:

  【学*时间】

  45分钟。

  【导学过程】

  一、指导诵读,读对读顺(8分钟)

  1、导入新课: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不仅有悠久的历史,更重要的是有着丰富多彩的古代文化。比如,一千五百年前古人给友人写书信就很讲究,他们往往通过对某事的叙述或某景的描写来间接表达自己的志趣或者是对友人的规箴、互勉之意。不信 ?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一篇古代文人的短信,即南朝的文学家、史学家吴均给好友朱元思的信──《与朱元思书》。(板书文题,简介作者)

  2、指导诵读:

  教师范读──明示目标──学生对照下注给生字注音──教师提示其它生字的读音(由学生提出)──齐读。 (矫正读法)

  二、自主学*,整体感知(3分钟)

  1、提示:请同学们快速默看课文,思考回答两个问题(用小黑出示)。

  设疑:

  ⑴ 本文可谓写景小品文,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这里的景物有何特色?能否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 ?作者对这里的美景怎么评价称赞的?

  ⑵ 所写之景属于哪个季节?你怎么看出来的?

  2、检查自读。(问②若不能回答暂置,待后理解)

  三、互助学*,理解文意(12分钟)

  1、分组边读边疏通文意:

  提示:结合下注,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地方作上标记。

  2、检查解疑。小组代表发言,其余组员补正。

  四、思路探讨,感受语言(15分钟)

  1、教师引导、点拔,依次探讨以下问题(析读结合):

  (若前整体感知未完成,则先从此切入)

  ⑴ 全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景的?(先探讨此问)

  (以下问题用小黑板出示,要求学生快速自由作答,提倡争论)

  ⑵ 第一段总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⑶ 第二段分写水、富春江的水有什么特点?(清碧与湍急矛盾吗?为什么?)

  ⑷ 本文写景重在写山,文中直接写山的句子有哪些?请概括山的特点。

  ⑸ 第三段分写山,除直接写山的特点外,还写了些什么内容,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

  ⑹ 你怎样理解鸢飞两句?(对鸢飞句的理解要灵活)

  2、自由朗读,感受语言。

  五、创新思维,激发想象(6分钟)

  独立思考后,创新复述: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

  1、教师示范复述第一段。

  2、学生分四组分别重点准备复述二、三段的部分内容。

  3、学生复述、教师点评,

  六、归纳小结、结束学*(1分钟)

  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学*了这段优美的写景小品文,你可曾记得这是约1500年前的古人给好友书信中的一段文字哟,作者如实写来,不事雕凿,音韵和谐,结构严谨,不仅抒发了自己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还含蓄地表达出多种深意,你不妨以后在给与自己同龄的亲朋好友写信时也试试!

  《与朱元思书》教案 8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人教社初中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自读课。

  为了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吸收古代文学的精华,初中语文课本每册都有两个单元反映古代生活的文言文。《新课标》要求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背诵优秀篇章。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就是一篇优秀写山水的小品文。它要求全文背诵,可见其精美。学生学*本文是让学生初步懂得怎样审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要通过学*本文,善于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2、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学*本文按总分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体会作者融情于景的写法;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学*用审美的角度分析课文。

  ⑵思想目标:本文描写了从富阳到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景色奇特秀丽,令人神往。通过学*,同学们会情不自禁地热爱大自然的风光,从而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⑶能力目标:运用想象,把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学*这篇课文,要反复诵读,一边读,一边用想象把文字变成生动的场景,从而领悟本文的.意境。体会出作者的志趣和人生态度。这一目标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让学生学会赏析的意识,渐渐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3、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反复诵读理解文章内容,从审美的角度体会文章的结构美、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

  难点:把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领悟本文的意境,将最能体现作者的志趣和人生态度的句子找出来。

  【教材处理】

  虽然学生已经接触了一些古文,但对古文还是有恐惧症。教师应尽力宣传古人的优秀,文化遗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反复诵读,力争当堂背下来。

  【教学方法】

  阅读──讨论──点拨──扩展;

  朗诵法、背诵、讨论质疑、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程序】

  一、导入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恒赞)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清画不如。”(唐·韦庄)

  “三吴行尽于山水,由到桐庐景情美。”(宋·苏东坡)

  1、听课文录音,正音,掌握重点词语:

  韵柯缥碧轩邈泠泠戾天经纶负势

  2、诵读:采用多种形式,形成齐读、分读、领读、目的是熟读成诵。

  二、研读课文,探究思考

  1、整体感知课文,从审美的角度看,你认为此文美在何处?结构有什么特点?总分,脉络分明。

  得出结论:(一)结构美

  2、文章如何抓住“异”和“奇”两个字来写山和水的?

  3、从各种声音中你会感到什么?

  得出结论:(二)意境美

  4、请你在文中找出体现作者情感和志趣的语句。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得出结论:(三)志趣美

  5、读到现在,你觉得本文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琅琅上口,节奏感强。

  得出结论:(四)语言美

  三、思维拓展

  展开想象:根据自己乘船、坐车或者骑车之体验,描述你所见之景象,要具体,给人以亲见之感。

  四、教师小结

  学*了《与朱元思书》,我们如同读了一本好书,欣赏了一幅好画,在收到美的熏陶之时,我们以后在写作文时,尤其游记类文章,也要注意景物描写的生动具体,结构严谨清晰,句子整齐工仗,倾注自己的真情。

  《与朱元思书》教案 9

  一、诗词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之前先让我们齐读这些诗句:“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 “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这些诗句赞美的是从桐庐到富阳之间的富春江,是什么样的美景让历代文人墨客流连忘返,推崇备至呢?让我们随南朝梁文学家吴均一同去富春江赏景吧!请同学们把书翻到《与朱元思书》。

  二、学*目标

  关于《与朱元思书》我们要学*哪些知识呢?请语文课代表为我们宣读本课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熟读成诵,积累 “缥碧、轩邈、经纶”等文言词汇,读通大意。

  过程与方法:品读精美语言,体验富春江的美丽风光,学*作者写景的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关键句子,体悟作者爱慕大自然、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和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文言文知识积累、品读精美语言鉴赏美点。

  教学难点:学*作者写景的技巧,体悟作者爱慕大自然、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和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合作探讨法、思维导图法

  三、以读助学

  好文章,三分品七分读,接下来我们就请朗读专家组为同学们进行朗读指导:

  PPT展示:朗读专家组将从字音、节奏、重音、语速、情感等方面进行指导。

  学生一:读音指导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指导本文中的重难点字词,请大家跟我读。、

  jù piǎo bì jiā xuān miǎo líng ling zhuàn yuān

  俱 缥碧 夹岸 轩邈 泠泠 转 鸢

  lì kuī kē zhòu yóu shū

  戾 窥 柯 昼 犹 疏

  学生二:节奏、重音、情感、语速

  本文是一篇骈体文,大多数以四字句为主,所以节奏应该是二二拍。

  例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请大家齐读)

  重音: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在本句中“箭”和“奔”应该读重一些,这样才能体现出水流湍急,请大家齐读。

  情感:本课应读出对大自然的赞美、热爱之情。如: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语速:舒缓

  学生三:示范朗读

  学生四:请同学们举手朗读出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评价:我对某某同学的朗读做一下简单的评价,他读出了 ,但在 方面还需改进一下,就会更好。

  学生五:请全班同学齐声朗读。(学生五对全班同学的朗读进行评价指导)

  四、预*检测

  读通大意是学*文言文的基础,预*课上大家已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预*,认真梳理了这篇文章的大意和文言现象,接下来我们就以抢答的方式考察一下大家的预*。

  1、重点字词及重点句子

  俱:全、都 净:消散 许里:左右 独绝:绝妙 缥碧:青白色 负势竞上:凭借 戾:至,到达 经纶:治理、筹划

  (1)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像鸢飞到天上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名利的心就*息下来;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2、通假字:千转不穷 同“啭”鸟叫声

  窥谷忘反 同“返 ” 归、还

  3、词类活用:猛浪若奔 飞奔的马

  互相轩邈 向高处和向远处伸展

  任意东西 向东向西漂流

  4、古今异义:一百许里 古义:左右 今义:允许

  千转不穷 古义:穷尽 今义:贫穷

  5、一词多义:天下独绝 绝妙 负势竞上 向上

  百叫无绝 停止 横柯上蔽 上面

  五、整体感知

  梳理完文言知识,请同学们再齐声朗读一遍文章,并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一)作者运用哪两句话,高度赞美了富春江美景的特点?

  学生: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二)这篇文章的结构是什么?

  学生:总分,先写异水,再写奇山。

  六、鉴赏感悟

  接下来请同学们担当小小欣赏家和小小评论家,来鉴赏这奇山异水。

  PPT呈现:用“山(水)之美,美在 ”的句式,说说你对课文美点的品味。

  提示:(一)展现文字所表现的美妙画面;

  (二)从山水的特点、用字、修辞、写作方法、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评点。

  任务分配:1、2、3组寻找“山之美”;4组点评。

  5、6、7组寻找“水之美”;8组点评。

  (点评小组可从书写、展示内容、表达能力、互动能力等方面进行点评。)

  时间:六分钟

  展示方式:大卡

  鉴赏示例:

  山水之美,美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表达效果:江面上风*浪静,风尘烟雾全都散尽,**山色无限,似与天接。视野是何等的开阔,心情是何等的舒畅。这两句是作者登州纵目的总体感受,宏观勾勒,异常大气。

  用字:“净”字在这里形容词做动词,是消散之意,写出了江面的风*浪静。

  七、本课小结

  教师总结:同学们,本节课我们从朗读课文、学*文言知识、分析文章结构、鉴赏文章美点等方面着手领略了富春江的美景,感受到了作者热爱自然、厌弃尘俗、寄情山水的情感。 接下来请大家拿出小卡,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总结本课你都学到了什么。哪位同学愿意在黑板上展示?

  学生总结:拿出小卡,绘制思维导图。

  教师示例: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西安高级中学郑若冰)

  七、本课作业

  写一篇富春江的导游词(200字)

  《与朱元思书》教案 1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生了解“骈文”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

  2、注意本文中对偶句的现象,学会将全文翻译成白话文,培养阅读文言文语感的能力。

  3、学*作者抓住特点有层次、动静相生、拟人、比喻、夸张等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学*文言文,侧重阅读,要反复读,熟读成诵;在内容探究上,要学生分析作者写景的目的,从而领悟作者要抒发的情感;在写作训练中,要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描写角度和多种修辞方法进行写作,可以采用学生自学,协作讨论,教师启发点拨等方法完成该文的学*任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对富春江优美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他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情绪。

  (二)重点:

  文言词汇,抓住富春江水的绮丽多姿这个特点有层次的写景方法。

  (三)难点:

  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他对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态和思想。

  (四)教学突破:

  通过自读课文、自学讨论、合作交流,理解作者的思想,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把握主旨。通过写作练*,使学生明白以多种角度、多种修辞方法的综合运用使得景物描写具体生动,增添文章文采,突出文章主题思想的好处。

  (五)、教学方法:

  读启发、谈话法、

  (六)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2、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3、精读课文,把握文章感情。

  4、回味迁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引入

  1、多媒体展示:在浙江富阳、桐庐一带富春江山水的景色特别优美,南朝时有一位文人吴均见到这种美景后,迫不及待的给他的友人朱元思写了一封信,信中除了描绘富春江山水的优美景色外,他还表达了欣赏这种优美景色后与众不同的情感。那么究竟他描写了怎样一幅优美的景色呢?又表达了怎样一种与众不同的情感呢?让我们共同来欣赏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吧。

  (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好奇心,引发学*兴趣。)

  2、简介文体和作者

  文体:我们学过的文言文的体裁有说、铭,今天我们学*一种新的文言体裁“骈文”。

  (回忆学过的文言体裁:说、铭,简单了解文言体裁“骈文”。)

  骈文,文体名。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声律和藻饰。又称“四六文”。

  作者:吴均,字叔庠,南朝梁代有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其文风格清拔而有古气,称为“吴均体”,大家都仿效他。

  (了解作者吴均)

  二、自主学*:阅读全文,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1、指导学生一读,读准音,通文意。

  (教师对于疑难问题及时解答,如“东西”“夹岸”“泠泠”等的解释。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通过小组讨论,相互交流,疏通文意。)

  2、通过诵读,读出语言的神韵。

  通过联想,领悟语言的美。

  (运用多媒体听配乐朗诵,在音乐和图片的帮助下,认真体会作者的语言,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合作探究学*:精读细品,分析内容,把握主旨

  1、指导学生默读文章,思考:你能在文章中找到作者对“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特点进行概括性描写的句子吗?

  (学生讨论、总结: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教师小结:作者在第一段中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为自己对富春江风光的高度概括和由衷的赞叹,并作“文眼”统领全篇,开头第一段从结构上看,是总写。为下文内容的进一步展开埋下了伏笔。由此可见,本文可分为两层。

  2、既然“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一句,作者那么又是如何具体详细为我们描绘富春江水“奇”“异”的景色特点呢?

  (学生讨论、总结一:水,分别表现了它的清:“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戏石,直视无碍。”;湍急:“急湍甚箭,猛浪若苯。”)

  (学生讨论、总结二:山的奇异主要表现在树多、山高、景美三个方面。)

  (学生讨论、总结三:作者在第二段中首先采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分别从正面和侧面两个不同的角度突出了“异水”的清澈透明特点,然后采用同样的修辞方法,突出了“异水”的湍急奔腾的气势。)

  教师总结:作者在第二段中首先对水进行描写,分前后两个层次来描写水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反映了江水的动静变化,丰富了富春江水的特色。这样写能显示作者感情色彩的变化,场面变化和文章节奏的变化。作者用他的妙笔,淋漓尽致地展示了江水的千姿百态。

  3、在描写了异水之后,作者又是如何爪住山“奇”来描写的呢?

  (学生讨论、总结一:在写山时文章逐层展开,多角度的分别描写了群山、树木,以及其中的泉水、百鸟、鸣蝉、山猿,特别是突出了它们的声音。)

  (学生讨论、总结二:作者在这一部分的描写中除了运用多种修辞外,还从视觉、听觉角度来描绘各种景色,有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作者运用神奇的想象力,巧妙地把群山的静态美转化为动态美。不仅写出了山的形貌,而且赋予了生命活力,使人感受到大自然强烈的生命节奏。作者在描写山中的各种声音时,各种声音仿佛是交织成优美的山林交响曲。山林变成了美好的音乐世界,表面上似乎热闹异常,其实却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深无人的幽静。(可以由学生讨论明确:这种方法叫“以动衬静”,教师应及时表扬,可举例,如“”)最后四句写景,表现日光明暗的林中景致,照应前文“寒树”写出了枝繁叶茂,给人欣欣向荣、积极向上的感觉。

  4、要求学生再读本段,思考:我在开始就讲过,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那么大家能否说一说作者通过写景究竟要抒发怎样的情感呢?文章中是否有相应的句子表现出来?

  (学生讨论、总结一:从全文看,作者表现了他对大自然优美景色由衷的赞美。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和“鸢飞唳天者,望蜂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等句子。

  (学生讨论、总结二:根据文章下注释中对“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和“鸢飞唳天者,望蜂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两个句子的翻译来理解,作者是触景生情,自然产生出许多感慨。这些感慨不仅用的幽静安闲和世俗社会的喧闹繁杂作对比,并且含蓄地否定了世俗社会,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教师总结: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从行船游江的真实感受出发,极力刻画了自富阳至桐庐一带富春江山水的山水景色,以鲜明生动的笔墨描绘了这里秀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作者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明确本文中心,学生齐读句子,领会文章主旨。)

  四、指导学生再读在探究学*,细细品味文章写作特点

  (一)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合作探究,相互交流体会

  讨论:1、文章采用了许多不同的修辞方法,有比喻、夸张、拟人、对偶等。

  2、在景色的描写过程中,有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感受来表现的。

  3、语言非常生动形象,有节奏,读来朗朗上口,有诗歌的味道。

  教师总结:本文的写作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角度多变,表现手法多样。使形象生动丰满,立体感特别强,尤其景物的动静对比描写突出。

  2、笔法灵活,构想巧妙。作者先总后分,全文以情驭景,以景生情,挥洒自如,虽然全文没有一处写人,但是使读的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

  3、语言清新流畅,精与锤炼。本文是骈文,语言优美、音韵铿锵,句式整齐、充满了音乐美,不愧为山水游记中的上乘作品。(可以联系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二)指导学生背诵,比较阅读,回味迁移

  比较阅读本文和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周敦颐的《爱莲说》、刘禹锡的《陋室铭》等文章。再次把握本文的语言特色和文章主旨。

  练*:运用不同描写方法及通过不同描写角度,表现一处景色。如:《家乡的太湖》。

  五、文章总结:

  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短文,语言生动优美,巧妙地运用各种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理解作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厌弃尘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六【板书设计】

  七、学后反思:

  亮点:

  待改进之处: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