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沁园春长沙 (菁华5篇)

首页 / 教案 / | 教案

教案沁园春长沙1

  一、教学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

  2。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

  3。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老而弥坚)

  (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橘舸遒遏

  (三)研*全文

  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绿色给人以活力/(百)舸——(争)流竞争给人以动力/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要点:“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3、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万类霜天竞自由。

  4、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5、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6、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四)结合《沁园春?雪》,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词知识。与学生同背《沁园春?雪》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问题:仔细分析这两首词,谈一谈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字数相同,相应位置的结构相似,韵脚相同。

  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后段十二句。一般呈现出雅驯典重、旷达疏放、豪迈悲壮的风格。

  (五)小结、作业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座的各位若能从本首词中悟得一些,并能给你们的生活一点帮助,中那将是一大幸事。

  请仔细诵读本词,并能熟练背诵。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

教案沁园春长沙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分析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3、德育目标: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感受毛博大的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教学重难点:

  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扫除文字障碍,理解诗歌的大致含义。

  2、研读法、点拨法。师生共同探究、品味字、词、短语的妙用。

  3、赏读法。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感悟作者博大的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从而找到自己最佳的赏析点,从作品中读出自己的毛来。

  课时安: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卡片:词的体裁方面的知识(幻灯片)

  (1)释义: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2)名称:初起时称“曲子”“杂曲子”“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如《东坡乐府》)“长短句”(如《稼轩长短句》),“诗余”(如南宋何士信编的《草堂诗余》)等。

  (3)特点: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调名称,叫“词牌”,如《满江红》、《沁园春》等,词牌规定着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仄声韵。词牌原是曲谱的名称,乐曲失传后,就成了词的形式格律的标志。词牌和词的内容并无必然联系。有的词在词牌的下面另立标题和小序,表明作品的主题或作者写作的缘由,如毛的《卜算子》下有标题“咏梅”,又有“小序”,“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用来进一步说明写作意图。

  词从结构上看多数是分段的。一段在音乐上叫一阙(曲)或一片。一首由两片构成的词,其下片的起句,具有承上启下及过渡转折连结两片的作用,称为“过片”或“过变”

  (4)分类:词从字数上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词从片数上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词从风格上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代表作家有柳永、秦关、周邦彥、晏殊、李清照、姜夔,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

  二、导入

  我们初中学过一首写秋天非常有名的诗歌,它就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让我们齐声回忆背诵一下这首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词描绘出一幅暗淡、萧瑟、冷清的迟暮秋景图。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楚辞》里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贾岛说:“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杜甫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徐再思说:“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其它的还有“自古逢秋悲寂寥”、“风急天高猿啸衰”、“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古人诗中的秋天多是万木凋零的颓败萧索景象,但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词中的秋天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它就是毛的一首词《沁园春长沙》。

  三、文题背景

  1.题目解说(幻灯片)

  沁园春,词牌名,又名“洞庭春色”“东仙”“念离群”“寿明星”。“沁园”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诗咏其事,这个词牌由此得名。长沙是词的题目。这是一首登临诗,属登山临水,写景抒情之作。

  2.写作背景简介(幻灯片)

  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农xx动正在全国开展,这一年的10月份,毛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农xx动讲*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表达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蔑视*统治者,改造旧*的高远志向和豪迈情怀。

  四、整体感知

  【活动】 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在读的时候请大家注意有关字词的读音,看看自己在预*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

  【正音】 舸 阔 遒 遏

  通过诵读,我们对这首诗歌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这种诵读,我们就称为“了解性诵读”。(幻灯片:一、了解性的诵读)

  【活动】接下来,请同学们进行“理解性的诵读”,所谓“理解性的诵读”也就是要求大家一边读,一边对照课文的注释,还可以查看工具书,看看词中的哪些语句我们已经理解了,哪些语句还没有理解,大家可以讨论,也可以举手询问,在读懂的基础上,再注意一下句子的停顿和语序。下面自己小声地进行理解性诵读。(幻灯片:二、理解性的诵读)

  【难词释义】 粪土:意动用法,把……看做粪土;峥嵘:形容特殊,不*凡的意思。

  五、具体研*课文

  理解性的诵读只是要求同学们掌握诗词字面上的含义,但是要深入体会诗歌的深层的含义,还要进行“评赏性的诵读”,现在我们就一起来鉴赏《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幻灯片:三、评赏性的诵读)

  (一)上阙

  【提问】这首词在词里面是属于长调,全词分上下两阙(板书:上阕,下阕)先看上阕,上阕主要写了什么?大致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请在书上标明。

  【明确】上阕侧重写景,主要是描绘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板书:描绘湘江秋色),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是前三句,第二层是中间七句,第三层是后面三句。

  1.第一层

  【提问】 朗读前三句并口头翻译,思考这三句语序和现代汉语的语序是否相同,为什么不同。

  【明确】在秋天,独自站在橘子洲头,看湘江向北流去。它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同,把第二句和第三句颠倒了,这样做是为了适应格律的需要。

  【小结】这首词一开篇作者就从实处落笔,围绕一个“立”字,交代了人物、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气氛。(板书:立——人、时、地、境)

  2.第二层

  【提问】 看第二层,中间的七句,请同学们具体朗读。诗人立于橘子洲头,看到了什么?

  【明确】红遍万山的树叶,清澈见底的湘江水,很多船。诗人看到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板书:看——湘江秋景)在湘江秋景图里面,作者具体描绘了山(林)江(舸)天(鹰)水(鱼)(板书:山林、江舸、天鹰、水鱼)还有自然界的外物。(板书:自然界、万类)

  【提问】 作者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有什么特点?

  【明确】(1)由山上到湘江,由江面到天空,再到江底,远*相间;万山、层林、江面、百舸、雄鹰等都是具体的景物描写,万类是对自然景物的概括,这是由具体到概括。景物描写远*相间,由具体到概括,层次井然。(板书:层次)大家在今后写景的时候也要注意层次。

  (2)作者对景物的描写,山、林,都是静态的景,而百舸争流,雄鹰在翱翔,游鱼在自由自在的游动,这些都是动态的描写,所以第二个特点是动静交错。(板书:动静)

  (3)画面色彩鲜明,山是红的,水是绿的,帆是白的,天是蓝的,色彩非常鲜明。(板书:色彩)

  【小结】作者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景物进行描写,远*相间,动静结合,红绿相衬,对照鲜明。文学作品的景物描写要注意角度、动静、色彩等方面的特点。

  【提问】这幅秋景图为什么能够描绘得如此的开阔,如此的生机勃勃?除了作者多角度的绘色绘形,还得力于词语的恰当运用,也就是古人讲究的炼字,也就是对语言的锤炼,古典诗词,诗人词人很讲究炼字,古代有“春风又绿江南岸”,和“推敲”的典故。请同学们说说这部分里面哪些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

  【明确】遍:红得全面,写出了红之广;漫: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绿就绿得彻底写出了绿的程度、色彩的浓艳和神韵;击:写出了雄鹰一飞冲天,搏击风雨的矫健有力;翔:本是鸟的飞翔,鱼的飞翔说明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写出了游鱼动作的轻快自如;竞:写出了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这些字把湘江的秋景写得非常细腻和生动,如果把它改一改,比如改成:万山红了,漫江碧绿,百舸漂流,鹰飞长空,鱼游水底,万类霜天很自由。就远不如这些字神韵飞动。作者把湘江的秋景写得如此细腻生动,为下文的抒情烘托了背景,渲染了气氛。

  第二个要注意的是领字的作用。(板书:领字)所谓领字,也就是有统领作用的字,就是指在诗词当中,某一个字的用法,从文意上来看,不仅管着这句话,而且还管着下面的若干句话,在古典诗词当中领字大多数是动词,如,“望长城内外”,“惜秦皇汉武”,“看万山红遍”,但也不完全是这样,有时候也用副词、连词或者介词,如,“恰同学少年”,就是副词。

  那么领字到底统领到什么地方呢?要根据文意来看,就“沁园春”而言,一般情况下,上阕统领七句,“看”一直统领到“万类霜天竞自由”;下阕统领七句,一直统领到“挥斥方遒”。

  了解领字的作用是为了更好地诵读,在诵读的时候读到领字,要把这个字突出,语气要加重,节奏要适当的延长,和后面的语句形成停顿。所以有人又把这个领字叫做“一字顿”。另外,领字后面的几句语势要贯通,要一气呵成。

  【活动】 生试着读这七句话。

  3.第三层

  【提问】 面对着这壮丽的秋色,诗人有什么感受呢?看上阕的最后三句。一齐朗读。

  【明确】所谓“怅寥廓”,就是怀着怅恨的心情,所谓“寥廓”,就是面对着广阔无边的宇宙,“问苍茫大地”,就是不禁要问,这苍苍茫茫的的大地,该由谁来主宰升降沉浮呢?这三句从手法上来看,不是写景,而是抒情,是直抒胸臆,面对着这种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色,作者不禁触景生情,感慨顿生,从内容上来看,这一怅一问,深刻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深切的思虑,以及整顿山河的崇高的使命感。

  【小结】 上片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且由景而自然地抒发了作者的感受,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活动】 连起来朗读。

  (二)下阙

  【引入】壮丽的秋景不仅引发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思考,还勾起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词的下阕,作者通过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来形象地概括青年学子当年的战斗风貌和豪迈的气概。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写对往事的回忆呢?这主要是艺术地回答“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阕仍然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是开头两句,第二层,是中间七句,第三层是最后三句。

  1.第一层

  先看第一层,作者说当年和胡书恒、蔡和森等许多革命战友携手结伴而来,那时候的岁月是多么的`不*凡,作者用了“峥嵘岁月稠”几个字,这是一种概括的回忆。

  2.第二层

  【提问】 第二层是中间七句,是具体的回忆。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述同学少年时候的峥嵘岁月呢?先读一下,同桌讨论。

  【明确】下阕主要写学子议政的一些情景。“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翻译出来就是: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横溢,革命热情奔放,奋发有为,这是写青年学子的精神风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是写他们的革命实践活动,或者说是写青年学子对祖国命运的关心,对黑暗现实的抨击和对军阀官僚的蔑视。

  【小结】第二层作者写具体的回忆,写青年学子议政的情景,语言很*实,但是具有强烈的动作性,我们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就可以想见,当年青年学子慷慨激昂的情景,蔑视权归,豪情万丈的英姿。

  【活动】 一起读。提示:粪土当年万户侯,要读出蔑视的情感来。

  3.第三层

  【提问】第三层是典型的回忆。这个典型的回忆突出了一个特写镜头,写当年青年学子在湘江游泳,击水湘江的情景。这一层,以青年学子搏击风浪,力能遏舟的矫健身姿,进一步强化了学子的形象,我们从这群青年学子浪遏飞舟的情景里面,可以看到,他们是一群胸怀宽广,思虑深沉而又气势如虹的革命青年。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特写镜头呢?

  【明确】 这句话可以回答上面的问题,主沉浮的,将是这样一些革命青年,从而巧妙地回答了上阕的深切思虑。

  【活动】 把下阕连起来读。

  六、课堂小结

  通过刚才的分析,可以看出,这首词,上下两阕结构是相当紧密的,作者由立到看,由看到问,由问到忆,然后巧妙的回答了这个问题,步步深入,抒情和议论结合得很紧密,前后照应,使得上下片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七、深化总结

  1.背诵

  刚才我们一起评赏了这首词,下面我想请同学们在理解评赏的基础上进行古典诗歌的诵读第四步,叫记忆性的诵读(幻灯片:四、记忆性的诵读)。所谓记忆性的诵读,就是要求同学们能够根据板书的内容默想、回味课文的内容,进一步地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一边读,一边想,课堂上争取能够背诵。

  【活动】 一起读,一起看,看谁背得快,背得熟。齐背。同桌之间互背,请你给它评分。

  2.结束语、作业

  学*诗词重点在于诵读,如何进行诵读,今天我介绍了四种诵读的方法,要想真正提高自己的诵读水*,还不够,还要把这种东西转化成为能力,进行迁移性的诵读,所谓迁移性的诵读,就是这一课老师讲了我们读懂了,我们自己能不能按照了解性的诵读,理解性的诵读,评赏性的诵读,记忆性的诵读,也来自己读一读老师没有讲过的课文呢?

  古典诗词的阅读,要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还要学会把自己读了以后的感受写出来,因此写一个小作文,就是写一篇文艺评论,题目就叫《我读<沁园春·长沙>》。

教案沁园春长沙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掌握字音、字形、词语,背诵全文。

  ②初步把握意象、意境的内涵。

  ③学*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④学会以意境为切入点鉴赏词作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读教学法。

  ②感情体悟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凌云壮志,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树立远大理想,奋发向上,拼搏进取。

  教学重点:

  1.重点字、词、句的理解掌握。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1.意象的理解与把握。

  2.明确意象、意境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东方红》,这是一首歌唱**的歌曲。*不仅是*,人民心中的红太阳,还是优秀的书法家、诗人。

  *善于用古典诗词抒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革命的英雄史诗。我们今天所学*的《沁园春长沙》就反映了他青年时期的人生理想。

  二、介绍“词”的相关知识

  1.词:又称“长短句”。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乐歌唱的。后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故又称“诗余”。

  2.词牌:又称词调,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规定词的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又叫“填词”。按照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

  三、背景介绍

  1925年,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工农运动蓬勃高涨,发展迅猛。另一方面,*势力疯狂镇压,中华民族命运将走向何方,是继续维护黑暗衰退的*统治,还是冲垮黑暗统治走向兴盛?谁将成为主宰发展方面的力量?

  长沙是*求学和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1925年重回长沙,重游橘子洲,想起革命形势和往事,心潮澎湃。

  四、读文,正音

  1.学生自由朗读。

  2.正音

  沁(qìn) 舸(gě) 廖(liáo)廓(kuò)

  遒(qiú) 峥嵘(zhēng róng) 遏(è)

  五、突破难点

  1.上片主要写了哪些意象?主要特征是什么?

  2.这些意象的特点表明了什么?

  意象(壮丽)――积极向上,昂扬奋进,抒发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统治者,改造旧*的豪情壮志。(借景抒情)

  3.壮景与豪情构成了什么样的意境?

  (高远广阔,壮丽绚烂。)

  六、拓展延伸

  1.*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什么?

  (绚丽多彩,生机勃勃。)

  2.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萧条凄凉,清冷惨淡。如“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风秋雨愁煞人”,表现出“伤秋”“悲秋”的意蕴。而*笔下的秋为什么如此绚丽多彩?这与作者的什么有关?

  分小组讨论后明确:

  ①*是一位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势。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②这与一个人的“人生态度、性格、志向”有关。

  3.从*身上你得出什么结论?

  1910年,外出求学的*临行前写了首励志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自古英雄出少年。”*科学院人才学研究小组曾对50位名人做过研究,发现他们中有90%是在20岁以前就立下了志向。如岳飞的“精忠报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宏愿。

  4.然而,空有志向能行吗?

  不行。还需坚持不懈的努力,永不放弃的态度。一位哲人说“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一位伟人说“要么你去驾驶生命,要么生命驾驶你,你的心态决定了谁是坐骑、谁是骑师”。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活现实,人的生活并非只是一种无奈,而常常是可以由自身主观努力去把握和调控的,人生的方向也是由态度决定的。

  心态决定命运: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思想;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惯;播下一种*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拥有积极的心态,树立理想,掌控命运。

  七、课堂小结

  这首词上阕描写秋日独游所见橘子洲头秋景,想到“谁主沉浮”的民族命运问题。下阕回忆从事革命活动不*凡的岁月,概括了早期*战士雄姿英发的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教案沁园春长沙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写作背景,进一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诵读,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分析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3、德育目标: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感受毛博大的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教学重难点:

  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中描绘的意象,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扫除文字障碍,理解诗歌的大致含义。

  2、研读法、点拨法。师生共同探究、品味字、词、短语的妙用。

  3、赏读法。进一步感受作品,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感悟作者博大的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从而找到自己最佳的赏析点,从作品中读出自己的毛来。

  课时安: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卡片:词的体裁方面的知识(幻灯片)

  (1)释义: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

  (2)名称:初起时称“曲子”“杂曲子”“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如《东坡乐府》)“长短句”(如《稼轩长短句》),“诗余”(如南宋何士信编的《草堂诗余》)等。

  (3)特点: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调名称,叫“词牌”,如《满江红》、《沁园春》等,词牌规定着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仄声韵。词牌原是曲谱的名称,乐曲失传后,就成了词的形式格律的标志。词牌和词的内容并无必然联系。有的词在词牌的下面另立标题和小序,表明作品的主题或作者写作的缘由,如毛的《卜算子》下有标题“咏梅”,又有“小序”,“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用来进一步说明写作意图。

  词从结构上看多数是分段的。一段在音乐上叫一阙(曲)或一片。一首由两片构成的词,其下片的起句,具有承上启下及过渡转折连结两片的作用,称为“过片”或“过变”

  (4)分类:词从字数上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有人认为: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外为长调;词从片数上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四叠;词从风格上可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婉约派的代表作家有柳永、秦关、周邦彥、晏殊、李清照、姜夔,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

  二、导入

  我们初中学过一首写秋天非常有名的诗歌,它就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让我们齐声回忆背诵一下这首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词描绘出一幅暗淡、萧瑟、冷清的迟暮秋景图。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楚辞》里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贾岛说:“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杜甫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徐再思说:“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其它的还有“自古逢秋悲寂寥”、“风急天高猿啸衰”、“秋风秋雨愁煞人”等等。古人诗中的秋天多是万木凋零的颓败萧索景象,但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词中的秋天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它就是毛的一首词《沁园春长沙》。

  三、文题背景

  1.题目解说(幻灯片)

  沁园春,词牌名,又名“洞庭春色”“东仙”“念离群”“寿明星”。“沁园”相传为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诗咏其事,这个词牌由此得名。长沙是词的题目。这是一首登临诗,属登山临水,写景抒情之作。

  2.写作背景简介(幻灯片)

  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农xx动正在全国开展,这一年的10月份,毛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农xx动讲*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表达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蔑视*统治者,改造旧*的高远志向和豪迈情怀。

  四、整体感知

  【活动】 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在读的时候请大家注意有关字词的读音,看看自己在预*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

  【正音】 舸 阔 遒 遏

  通过诵读,我们对这首诗歌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这种诵读,我们就称为“了解性诵读”。(幻灯片:一、了解性的诵读)

  【活动】接下来,请同学们进行“理解性的诵读”,所谓“理解性的诵读”也就是要求大家一边读,一边对照课文的注释,还可以查看工具书,看看词中的哪些语句我们已经理解了,哪些语句还没有理解,大家可以讨论,也可以举手询问,在读懂的基础上,再注意一下句子的停顿和语序。下面自己小声地进行理解性诵读。(幻灯片:二、理解性的诵读)

  【难词释义】 粪土:意动用法,把……看做粪土;峥嵘:形容特殊,不*凡的意思。

  五、具体研*课文

  理解性的诵读只是要求同学们掌握诗词字面上的含义,但是要深入体会诗歌的深层的含义,还要进行“评赏性的诵读”,现在我们就一起来鉴赏《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幻灯片:三、评赏性的诵读)

  (一)上阙

  【提问】这首词在词里面是属于长调,全词分上下两阙(板书:上阕,下阕)先看上阕,上阕主要写了什么?大致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请在书上标明。

  【明确】上阕侧重写景,主要是描绘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板书:描绘湘江秋色),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是前三句,第二层是中间七句,第三层是后面三句。

  1.第一层

  【提问】 朗读前三句并口头翻译,思考这三句语序和现代汉语的语序是否相同,为什么不同。

  【明确】在秋天,独自站在橘子洲头,看湘江向北流去。它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同,把第二句和第三句颠倒了,这样做是为了适应格律的需要。

  【小结】这首词一开篇作者就从实处落笔,围绕一个“立”字,交代了人物、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气氛。(板书:立——人、时、地、境)

  2.第二层

  【提问】 看第二层,中间的七句,请同学们具体朗读。诗人立于橘子洲头,看到了什么?

  【明确】红遍万山的树叶,清澈见底的湘江水,很多船。诗人看到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板书:看——湘江秋景)在湘江秋景图里面,作者具体描绘了山(林)江(舸)天(鹰)水(鱼)(板书:山林、江舸、天鹰、水鱼)还有自然界的外物。(板书:自然界、万类)

  【提问】 作者对这些景物的描写有什么特点?

  【明确】(1)由山上到湘江,由江面到天空,再到江底,远*相间;万山、层林、江面、百舸、雄鹰等都是具体的景物描写,万类是对自然景物的概括,这是由具体到概括。景物描写远*相间,由具体到概括,层次井然。(板书:层次)大家在今后写景的时候也要注意层次。

  (2)作者对景物的描写,山、林,都是静态的景,而百舸争流,雄鹰在翱翔,游鱼在自由自在的游动,这些都是动态的描写,所以第二个特点是动静交错。(板书:动静)

  (3)画面色彩鲜明,山是红的,水是绿的,帆是白的,天是蓝的,色彩非常鲜明。(板书:色彩)

  【小结】作者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景物进行描写,远*相间,动静结合,红绿相衬,对照鲜明。文学作品的景物描写要注意角度、动静、色彩等方面的特点。

  【提问】这幅秋景图为什么能够描绘得如此的开阔,如此的生机勃勃?除了作者多角度的绘色绘形,还得力于词语的恰当运用,也就是古人讲究的炼字,也就是对语言的锤炼,古典诗词,诗人词人很讲究炼字,古代有“春风又绿江南岸”,和“推敲”的典故。请同学们说说这部分里面哪些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

  【明确】遍:红得全面,写出了红之广;漫: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绿就绿得彻底写出了绿的程度、色彩的浓艳和神韵;击:写出了雄鹰一飞冲天,搏击风雨的矫健有力;翔:本是鸟的飞翔,鱼的飞翔说明鱼在水里自由自在,写出了游鱼动作的轻快自如;竞:写出了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这些字把湘江的秋景写得非常细腻和生动,如果把它改一改,比如改成:万山红了,漫江碧绿,百舸漂流,鹰飞长空,鱼游水底,万类霜天很自由。就远不如这些字神韵飞动。作者把湘江的秋景写得如此细腻生动,为下文的抒情烘托了背景,渲染了气氛。

  第二个要注意的是领字的作用。(板书:领字)所谓领字,也就是有统领作用的字,就是指在诗词当中,某一个字的用法,从文意上来看,不仅管着这句话,而且还管着下面的若干句话,在古典诗词当中领字大多数是动词,如,“望长城内外”,“惜秦皇汉武”,“看万山红遍”,但也不完全是这样,有时候也用副词、连词或者介词,如,“恰同学少年”,就是副词。

  那么领字到底统领到什么地方呢?要根据文意来看,就“沁园春”而言,一般情况下,上阕统领七句,“看”一直统领到“万类霜天竞自由”;下阕统领七句,一直统领到“挥斥方遒”。

  了解领字的作用是为了更好地诵读,在诵读的时候读到领字,要把这个字突出,语气要加重,节奏要适当的延长,和后面的语句形成停顿。所以有人又把这个领字叫做“一字顿”。另外,领字后面的几句语势要贯通,要一气呵成。

  【活动】 生试着读这七句话。

  3.第三层

  【提问】 面对着这壮丽的秋色,诗人有什么感受呢?看上阕的最后三句。一齐朗读。

  【明确】所谓“怅寥廓”,就是怀着怅恨的心情,所谓“寥廓”,就是面对着广阔无边的宇宙,“问苍茫大地”,就是不禁要问,这苍苍茫茫的的大地,该由谁来主宰升降沉浮呢?这三句从手法上来看,不是写景,而是抒情,是直抒胸臆,面对着这种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色,作者不禁触景生情,感慨顿生,从内容上来看,这一怅一问,深刻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深切的思虑,以及整顿山河的崇高的使命感。

  【小结】 上片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并且由景而自然地抒发了作者的感受,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活动】 连起来朗读。

  (二)下阙

  【引入】壮丽的秋景不仅引发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思考,还勾起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词的下阕,作者通过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来形象地概括青年学子当年的战斗风貌和豪迈的气概。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写对往事的回忆呢?这主要是艺术地回答“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阕仍然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是开头两句,第二层,是中间七句,第三层是最后三句。

  1.第一层

  先看第一层,作者说当年和胡书恒、蔡和森等许多革命战友携手结伴而来,那时候的岁月是多么的不*凡,作者用了“峥嵘岁月稠”几个字,这是一种概括的回忆。

  2.第二层

  【提问】 第二层是中间七句,是具体的回忆。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述同学少年时候的峥嵘岁月呢?先读一下,同桌讨论。

  【明确】下阕主要写学子议政的一些情景。“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翻译出来就是: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横溢,革命热情奔放,奋发有为,这是写青年学子的精神风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是写他们的革命实践活动,或者说是写青年学子对祖国命运的关心,对黑暗现实的抨击和对军阀官僚的蔑视。

  【小结】第二层作者写具体的回忆,写青年学子议政的情景,语言很*实,但是具有强烈的动作性,我们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就可以想见,当年青年学子慷慨激昂的情景,蔑视权归,豪情万丈的英姿。

  【活动】 一起读。提示:粪土当年万户侯,要读出蔑视的情感来。

  3.第三层

  【提问】第三层是典型的回忆。这个典型的回忆突出了一个特写镜头,写当年青年学子在湘江游泳,击水湘江的情景。这一层,以青年学子搏击风浪,力能遏舟的矫健身姿,进一步强化了学子的形象,我们从这群青年学子浪遏飞舟的情景里面,可以看到,他们是一群胸怀宽广,思虑深沉而又气势如虹的革命青年。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特写镜头呢?

  【明确】 这句话可以回答上面的问题,主沉浮的,将是这样一些革命青年,从而巧妙地回答了上阕的深切思虑。

  【活动】 把下阕连起来读。

  六、课堂小结

  通过刚才的分析,可以看出,这首词,上下两阕结构是相当紧密的,作者由立到看,由看到问,由问到忆,然后巧妙的回答了这个问题,步步深入,抒情和议论结合得很紧密,前后照应,使得上下片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七、深化总结

  1.背诵

  刚才我们一起评赏了这首词,下面我想请同学们在理解评赏的基础上进行古典诗歌的诵读第四步,叫记忆性的诵读(幻灯片:四、记忆性的诵读)。所谓记忆性的诵读,就是要求同学们能够根据板书的内容默想、回味课文的内容,进一步地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一边读,一边想,课堂上争取能够背诵。

  【活动】 一起读,一起看,看谁背得快,背得熟。齐背。同桌之间互背,请你给它评分。

  2.结束语、作业

  学*诗词重点在于诵读,如何进行诵读,今天我介绍了四种诵读的方法,要想真正提高自己的诵读水*,还不够,还要把这种东西转化成为能力,进行迁移性的诵读,所谓迁移性的诵读,就是这一课老师讲了我们读懂了,我们自己能不能按照了解性的诵读,理解性的诵读,评赏性的诵读,记忆性的诵读,也来自己读一读老师没有讲过的课文呢?

  古典诗词的阅读,要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还要学会把自己读了以后的感受写出来,因此写一个小作文,就是写一篇文艺评论,题目就叫《我读<沁园春·长沙>》。

教案沁园春长沙5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

  2、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3、把握词作的情感脉络,感受*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2、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文体知识

  词,兴起于隋唐,和乐而歌,始称“曲子”或“曲子词”,因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如《稼轩长短句》,还有乐府之称,如《东坡乐府》。

  词的基本特点是: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决定着词的字数、句数、和*仄声韵。词以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58字及以下)、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及以上)。

  二、写作背景

  1925年2月,正是北伐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蓬勃发展,*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起义,同时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准备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所,经过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事后作了此词。

  三、关于词牌“沁园春”

  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叫沁水公主,沁水公主有个园林,“沁园春”就是由此而得名。

  四、导入

  自古文人多悲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是张继笔下的秋天;“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王维心目中的秋天;“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王勃笔下的秋天;“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是刘禹锡笔下的.秋天;“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晏殊笔下的秋天……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一代伟人*给我们描绘的秋景,一同走进这位伟人的心田。

  五、诵读(注意节奏、押韵)

  六、课文解读

  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2、找出显示本词思路的关键词,尝试理清本词的思路层次

  关键词:立、看、怅、问、忆、记

  (1)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染——用拟人写法,写出秋色之深)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争——活现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鹰——击长空(击——突现鹰的展翅奋发,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

  鱼——翔浅底(翔——体现里鱼游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2)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

  万类霜天竞自由(竞——是对前三个动词的高度概括)

  (3)诗歌意象

  诗歌意象中的“象”就是作者用以表情达意的载体(具体的事物)

  3、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诗人想到了什么?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4、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5、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七、积累有关描写秋天的诗词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教案沁园春长沙 (菁华5篇)扩展阅读


教案沁园春长沙 (菁华5篇)(扩展1)

——沁园春长沙教案 (菁华6篇)

沁园春长沙教案1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人物——

  他是古今中外100位名人中的一位;

  他是世界十大著名军事家之一;

  巴基斯坦本布托说:他是巨人中的巨人;一个世纪,也许一千年只能产生一位;

  白求恩说:他是一个盖世英才,他一定会改变这个世界。

  当年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说: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和诗人!

  同学们说:他是谁?

  二、朗读。

  1、指名朗读。点评。

  2、指导朗读,然后范读:注意节奏、轻重、快慢、领字。

  注意动词:诗人巧妙地用几个动词将内容和感情连接起来:立、看、问、忆、记。读得连贯。

  3、齐读。

  三、鉴赏景物意象,理解思想感情

  1、这是一首登临词。

  年轻的杜甫,登临泰山,有感泰山的巍峨,抒发“一览众山小”的抱负;失意的陈子昂,登上幽州台,追溯燕王的爱才,“独怆然而涕下”,感叹怀才不遇的苦闷;盛唐才子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目睹景物的深广,留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名句……诗词,是用来抒写心志的。

  (板书:诗言志)

  一九二五年,三十出头,正值壮年的*,来到长沙,这个他曾经学*、探索、实践革命真理八年之久的火热土地。站在橘子洲,他看到了什么呢?抒发了什么呢?

  找出写景的词句,齐读一遍。

  2、小组讨论:找景物——析特点——识心胸。

  引导各小组代表按问题发言——

  山:“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气势壮阔,色彩绚丽。

  林:“层”表现了树林的重重迭迭,“染”字活画出岳麓山一带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气势壮阔,色彩绚丽。

  江:“漫”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表现了江水碧绿清澈。

  舸:“百”写舸之多,“争”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充满活力,生气。

  鹰:“击”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矫健勇猛的雄姿。奋进勇猛。

  鱼:“翔”精当地把鸟不扇动翅膀的盘旋回飞的状态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自由灵动。

  总之:景物特点是——宏伟阔大、绚丽多姿、生机勃勃(有气势、雄壮、充满活力……),表现广阔心胸。

  (边点评边板书:壮美秋景)

  3、引导理解诗人具体的思想感情:抓住关键语句,是把握思想感情的重要方法。这首词提出一个问题,是整首词要解决的中心,是“词眼”,同学们说,是哪一句呢?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啊,原来,他面对大好的河山,想到的是这片河山,这个国家,应该由谁来主宰命运!

  穿插时代背景:1925年,*,革命领导权到底归谁的问题,成为党内外争论的焦点。这首词反映的正是诗人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②对这个问题,本词有没有作出回答呢?

  下阕巧妙地作了回答:

  才华横溢、忧国忧民、敢于斗争、追求真理、志存高远、不顾个人得失、激流勇进的人们(当然包括诗人自己)

  ③小结思想感情: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

  (板书: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

  3、再现情景。

  诗人通过壮美秋景,能体现如此广阔的胸怀,是因为心中有着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

  让我们想像一番这幅景吧,看能不能产生共鸣。

  播放伴读音乐,想象自己就是作者,再现情景:你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

  教师引导:一重重的山,连绵不断;层层叠叠的枫林,是谁把你染红?红得那么深,那么透,那么热烈!滔滔的湘江呀,江水满溢,多么壮阔!江水碧绿一片,这是生命的颜色,江面,百船前行,奋力争先,热闹非凡!仰望天空,高入云端处,雄鹰在展翅翱翔,俯视江水,清澈见底中,一群群鱼儿自由自在地游动,看得见白亮的鱼鳞在闪动……

  ——壮阔的景,豪迈的情。

  4、同是写秋,下面一段散曲写什么秋景,有什么不同特点,表现什么思想感情?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

  点拨:经霜的红叶就像喝醉了酒,那是离别的人儿,哭出了鲜红的血染成的——寄托悲伤凄凉的离别之情。

  “自古逢秋多寂寥”,悲秋的诗句还有很多很多。

  投影展示: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唐白居易《琵琶行》)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无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秋思》)

  5、小结:有言道,我手写我心,其实秋天的景色并无两样,因为*具有积极进取、昂扬向上的胸怀,所以一扫纤弱文人笔下寂寥悲凉之气,是那么地蓬勃富有朝气。

  在诗词中,“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会借助事物寄托情感,这些事物就叫做意象。我们在读诗词的时候,要认真分析意象特点和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深化感悟,背诵课文

  1、自古英雄出少年,英雄少年多立志,岳飞立誓“精忠报国”,鲁迅表白“我以我血荐轩辕”……都是青春年少之时。这首词被称为*的“长沙志”。

  其实,*早在16岁的时候,就曾对不愿他离开家乡的父亲,留下了这样的诗: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2、带着诗人的豪情壮志,背诵这首词,联系自己的实际,回味感受。

  五、总结:本词是高中课本第一首诗词,通过鉴赏秋天壮美秋景,感悟伟人壮志豪情,我们学会了找意象、析特点、悟感情的诗歌鉴赏方法。

  六、作业:

  1、摘录本词中精彩的句子。

  2、搜集鉴赏写秋的诗句。

  3、联系社会和个人实际,写一篇本词读后感。

  参考题目《做志存高远的时代青年》

  板书设计

  诗言志

  壮美秋景——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

沁园春长沙教案2

  教学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一、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

  二、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

  三、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老而弥坚)

  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橘舸遒遏

  三、研*全文

  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

  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沁园春长沙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情景交融、意境等诗歌表现手法,感悟革命豪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关键词语传神之妙,体味意象内涵,理解诗歌中的情感。

  3.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以伟人为榜样、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操,体验青春激情,明确青春使命的目标。

  教学重点:了解情景交融、意境等诗歌表现手法,品味关键词语,准确把握诗歌主题。

  学情分析

  1.通过上节课的学*,基本把握诗歌的思路,品味出上阙词中意象特点,对意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了解了写作背景,初步感知了诗人那种远大抱负和革命豪情。学生以前机械化朗读模式有了转变,但还是不能有感情地朗读。

  3.初步尝试用绘画来表现词中意象。

  课前准备

  学生:

  1.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多听名家朗读本词,模范名家朗诵,尽量做到有感情朗读。

  2.利用数字图书馆,查阅意象意境等相关知识,为把握意境和诗歌主题奠定基础。

  教师:

  1.针对目标、重难点和学情,认真备好教案及多媒体课件准备。

  2.内容处理,对上节课的拓展作业,学生互评,教师总结,再从意象方面探究情景关系,补充修辞知识。

  3.基础作业,背诵全词,并完成课后练*3、4题。

  4.拓展作业,分组绘制词中四幅图,全班同学完成一次“”沁园春?长沙”专题画展。

  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展示上节课作业——学生绘制的“湘江秋景图”,分小组讨论评价。

  导入

  【深入文本品读鉴赏

  1.意象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意象布局是怎样?

  2.探寻整幅图的意境是什么?

  明确:

  通过远*相间、俯仰并用,整幅画面形成阔大高远的意境

  提问引导

  以活动的方式促进课程实施的环节,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化解学*本词的重难点。

  教学过程

  【探景究情体味情感

  1.上阙中的湘江秋景图的中景、情之间的关系?

  从空间:

  山上的“层林”

  江中的“百舸”

  与*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立意相合

  空中的雄鹰

  以壮景写豪情

  水底的游鱼

  从状态:

  静态的火红的枫林,

  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

  2.“忆”字总领几句?它们表现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分为几层?

  明确:总领八句。这八句,主要表现当时的时代特点,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豪情壮志。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句,画出了时代特征。往、昔:同义反复,都是指过去。对过去的岁月,诗人用“峥嵘”一词来形容可谓绝妙。峥嵘:形容山势高峻。这里指风云变幻,激烈斗争的生活。湖南青年赶走军阀赵恒惕一事便可见当时的岁月确实“峥嵘”。一个“稠”字,表明这样激烈的斗争是经常性的。

  3.这些内容分为几层?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共分为三层:第1层:“恰同学少年”——点名了这群革命者的相互关系以及年龄特征。“风华正茂”——风采焕发才华横溢,描绘了他们特有气质、秉赋。

  第2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描绘青年们的精神状态。他们意气奔放,奋发有为。

  第3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这三句描写同学们的战斗行动。他们评论国家大事,用文章批评污浊的事物,赞美美善的事物。“粪土当年万户侯”,表现了对当时大官僚、大军阀的蔑视。

  归纳:

  以上八句写出了“忆”的具体内容。从几个侧面表现了青年们的战斗生活,也抒发了诗人的革命情怀。

  【布置作业

  1.背诵《沁园春·长沙》全文,并完成课后练*3、4题。

  2.分组绘制词中四幅图,全班同学完成一次面向全校的“沁园春?长沙”专题画展。

沁园春长沙教案4

  教学目标:

  1、了解解词的相关常识,掌握诗词的诵读技巧。

  2、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3、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2、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品味词的语言,揣摩词的意象,体会词中的意境。

  2、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培养胸怀祖国的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用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由《沁园春·雪》导入。

  二、讲授新课。

  1、简略讲介作者*。

  2、由“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的比较,学*词牌和词标题的常识。

  词牌:又称词调,是词的格式的名称。每个词牌都规定了这系列词的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等。所以,人们写词又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内容填进去。

  而词的标题即是与词的内容有关。

  3、多形式诵读课文,掌握词的读音、节奏,初步感知内容。

  4、简述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这首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农民运动蓬勃兴起,*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协会,并创建了湖南省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把贫苦农民发动起来,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斗争。而这引起了当时土豪恶霸的恐慌,湖南*军阀赵恒锡通缉*。*被迫离开家乡来到长沙,同年秋天去广州接办全国农民运动讲*所。在长沙时,他重游橘子洲,看到绚丽的秋色,面对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回忆起当年在此求学和革命斗争的生活,不禁心潮澎湃,豪情满怀,于是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4、赏析课文。

  (1)上片

  1)分析品读第一句的“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语序及这一变序的作用。

  参考答案:*常的语序应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这一变序凸现了诗人“独立”于天地间的形象。

  2)诗人独立于此,还看到了哪些景物?(见板书)

  3)从这些景物——即词中的意象中,你体会到怎样的意境?你发现这些景物的选取和描写的角度等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

  a、多角度地观察事物:远眺、*观、仰视、俯瞰。

  b、景物中动景和静景互相映衬。

  c、选材典型。

  d、语言极富表现力。

  “层”写出了山的远*高低,“遍”写出了范围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的充盈之态,“争”点出了千舟兑发的壮观场面,“击”写出了鹰的矫健身影,“翔”写出了鱼轻快自由的神态,

  e、一改“悲秋”的传统,描绘了一个色彩斑斓、生机盎然的壮丽秋色。

  4)从“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一句,点明诗人此时此景的发问。

  (2)下片

  1)诗人和朋友们的“峥嵘岁月”具体是怎样的?

  (见板书)

  2)“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体现了诗人和战友们哪些精神品质?

  参考答案:以天下为己任,英勇无畏,蔑视*军阀等黑暗势力的精神品质。

  3)“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体现了诗人和战友们的志向?

  参考答案:决心改造旧*的豪情壮志。

  4)从“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句,点明诗人对“谁主沉浮”的暗答。

  三、课堂小结:

  《沁园春·长沙》通过对长沙壮丽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的生活的回忆,抒发了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统治者、决心改造旧*的壮志豪情。

  四、巩固练*。

  1、有感情朗读全文,再次感受诗中的豪情壮志。

  2、就本文的内容或艺术技巧等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性的文章。

  3、背诵全文。

沁园春长沙教案5

  一、教学设想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抓住关健词语,理清思路

  3、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感受*早年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二、教学过程(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

  *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

  *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革命的英雄史诗

  1、简介词的有关知识

  词: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仄声韵。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如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

  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3、介绍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农民运动蓬勃兴起。*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但*看不到革命力量,想把革命领导权交给资产阶级。*看到了革命力量,看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因而这年10月,*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讲*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追忆了昔日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豪放词,巧妙地回答了革命领导权问题。

  4、指导朗读听录音朗读→学生诵读→教师指正。

  诵读提示:“看”、“忆”都是领字,读时两字后要稍作停顿,以突出它们的作用。看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忆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舸gě怅chàng寥liáo廓kò遒qiú遏è

  5、教读词的上阙:

  a)词上阙的分析:

  上阙开头三句为“起句”,中间七句叫“铺叙”,最后三句叫“煞尾”或“小结”;下阙开头两句称“过变”或“换头”,下七句是“铺叙”,最后三句是“煞尾”。这首词以“长沙”为题,不妨看成一篇记游之作,那么作者是如何记游的呢?

  b)教师范读前三句——“起句”:

  (1)、问:作者在这里向我们交代了此游的哪些情况?

  答:时间:深秋;

  地点:橘子洲头;

  游者:独。

  (2)教师点拨:前三句的词序和同一般词序不一样,这是为了适应诗词格律的要求。学生调整语序,说出大意。

  其正常顺序应为: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其大意为:在深秋时节,年轻革命家*独立于橘子洲头,深情凝望着湘江水滚流北去(心头翻腾着无尽的遐想)。独立一词不仅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而且让读者想象词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的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

  板书:独立寒秋图:点明时间、地点、环境

  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6、教读中间七句——铺叙

  1、诗人看到了什么?“看”字统领到哪一句?(中间七句)

  2、作者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来写?(意象:山、林、江、舸、鹰、鱼→万物,由点到面)

  3、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远*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远眺:群山→山红林染如画;仰视:长空→雄鹰展翅高飞;

  *观:江中→水碧船急驶俯视:水底→鱼儿轻快畅游。

  4、哪些词具有表现力?

  明确:万→山之多;遍→红之广;层→林之密;尽→染之透;漫→水之盛;透→水之清;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击→飞之矫健;翔→游之轻快(本指鸟盘旋的神态);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5 、诗人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诗人通过远眺、*观、仰望、俯视到的红叶、绿水、蓝天、白帆、雄鹰、游鱼,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壮美的秋景图,体现了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表现出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6、此时,诗人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想到了什么?(最后三句)

  明确: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问题。“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一问也写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凌云壮志。

  7、词的寒秋景物有无过去一般旧诗词中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明确:无。原因在于词中的秋是活泼的、美好的。越描写山河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也在描绘中蕴涵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

  学生默读这七句,并想象作者描绘的图景,配合展示多媒体图片

  D、通过对本段所写秋景和古人笔下秋景不同情调的对比,使学生了解*博大的胸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比较:古人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秋景描写,萧瑟惨淡,情调悲凉低沉。*笔下的秋景则生机盎然。

  小结:“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秋景,实乃作者博大的心胸,昂扬乐观的革命精神的体现。

  c)教读最后三句——“煞尾”

  (1)、指名说出大意:

  面对广阔的宇宙,作者深深思索,向苍茫的大地发问,这一切升沉究竟由谁主宰呢?

  (2)、教师小结:

  这是作者由观览景物进入理性的思考,是“独立”的必然结果,也是一个满怀革命理想,充满必胜信念的革命家向旧社会,旧秩序的挑战!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上片中,作者记游、写景、思索,面对生机盎然的秋景生发出慷慨激昂的情感,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作者则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并含蓄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二、阅读“起句”:

  1、指名朗读;

  2、将这两句恢复成正常的语序。(提示: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曾携百侣来游。)

  3、 小结:这两名是作者总写过去的日子。

  三、阅读铺叙:

  1、导入:、携、忆、记怀人忆事

  深沉的思索自然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

  放投影片,补充事实,印证词意:

  1911年,18岁的*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a.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b.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c.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讨论: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

  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明确: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

  朗读提示:要读出情志。

  3、 总结:这七句是作者对往昔岁月的分写。

  四、阅读煞尾:

  1、指名说出结尾三句的意思:还记得吗?我们当年曾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激起的浪头阻止了飞快行驶的船只!(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浪头阻止了飞快行驶的船只的时候,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

  词注释: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大意是: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寒秋,指深秋有寒意,也可理解为处境险恶。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大意是: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雄鹰在升空展翅高飞;俯看,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大意是: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怎不激起万端思绪!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峰岁月稠。

  大意是:就在这橘子洲上,曾经和许多革命战友聚会、游览,度过了许多不*凡而有意义的岁月。这里,诗人从上片独往旧地重游,自然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大意是: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精神十分旺盛。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谈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讨恶扬善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得如粪土一般。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中流”,江水中间。“击水”,三句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行船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快乐。”这里以设问句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下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诗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诗人正是从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沁园春长沙教案6

  教学目标

  1、品读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3、引导学生品味用词的精当、巧妙和形象。

  说明:

  对于生活在今天的*青年学子,要真切感受到一个屹立于天地之间对革命理想执著追求的伟岸青年*形象是有一定困难的,如果立足于文本辅以一定的背景介绍,在反复诵读中、在对关键语句的反复咀嚼中,借助具体的语言文字来体验分析,应该是可行的。本文语言精当、巧妙和形象的特点很明显,老师可以有意识的范读、点拨,然后学生在教师引领下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势必逐渐加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对文章语言特点的感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从词中对湘江秋景的描写和少年同学的描写,感悟本词中阔大的意境。

  2、以分析结尾的两大问题为抓手,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说明:

  词的上阕侧重于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秋景。正是壮观的景象,阔大的意

  境激起了诗人的满怀豪情,于是历史、现实、未来情不自禁的变成了“怅寥廓,问苍茫大

  地,谁主沉浮”的感叹。词的下阕运用联想,引发了对往事的回忆,其中主要是对于少年

  同学的描写,这些人青春年少、热情奔放、干劲十足、豪迈自信,心胸阔大。也艺术的回

  答了上阕提出的问题。通过这样的分析,本词的解读基本是流畅、清晰的。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引入: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更是诗人,他用**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梅花瑞雪,战地黄花,如血残阳,神采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今朝的风流人物,他就是伟人*。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领袖的宽阔胸怀,走进诗人的崇高心灵。学生自由选择熟悉的*诗词进行交流。从已知出发来带动未知的求索,为新课学*做好情感体验方面的铺垫。

  研读文本

  整体把握:

  1、结合欣赏*手书《沁园春长沙》,听朗读录音。

  2、教师范读。

  3、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4、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诗词教学反复朗读,乃至熟读成诵是关键一环。当然老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清思路,以便促进背诵。

  再读课文

  深入分析

  1、写壮景,抒豪情。重点分析湘江秋景图。

  2、找出文中的对比运用并进行分析。

  3、分析本词精当、形象,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4、联系上、下阕,分析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写作特点。自读文章,教师适时抛出问题或适时引导,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与同伴互助、师生互动中来解决上述重点、难点。在具体语言的品读过程中完成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相结合的学**惯。

  结束新课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学生以各种形式参与背诵。检查学*效果,构建和谐的师生互动氛围。

  思路点拨

  本文是整套教材的第一课,教师可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安排教学。如果生源条件较好,可以设计为比较阅读。与初中已学的《沁园春雪》来作比较。可以设计为异同的比较。其中有一个问题可以考虑作为中心提问,“《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什么人?《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可算是“风流人物”吗?为什么?从此可见,本词上、下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练*举隅

  1、读了文章,谈谈你对个人的理想与梦想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2、课外品读*的更多诗词。


教案沁园春长沙 (菁华5篇)(扩展2)

——《沁园春·长沙》 教案汇总5篇

  《沁园春·长沙》 教案 1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

  2、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3、把握词作的情感脉络,感受***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2、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文体知识

  词,兴起于隋唐,和乐而歌,始称“曲子”或“曲子词”,因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如《稼轩长短句》,还有乐府之称,如《东坡乐府》。

  词的基本特点是: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决定着词的字数、句数、和*仄声韵。词以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58字及以下)、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及以上)。

  二、写作背景

  1925年2月,正是北伐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蓬勃发展,***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起义,同时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准备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所,经过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事后作了此词。

  三、关于词牌“沁园春”

  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叫沁水公主,沁水公主有个园林,“沁园春”就是由此而得名。

  四、导入

  自古文人多悲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是张继笔下的秋天;“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王维心目中的秋天;“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王勃笔下的秋天;“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是刘禹锡笔下的秋天;“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晏殊笔下的秋天……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一代伟人***给我们描绘的秋景,一同走进这位伟人的心田。

  五、诵读(注意节奏、押韵)

  六、课文解读

  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2、找出显示本词思路的关键词,尝试理清本词的思路层次

  关键词:立、看、怅、问、忆、记

  (1)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染——用拟人写法,写出秋色之深)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争——活现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鹰——击长空(击——突现鹰的展翅奋发,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

  鱼——翔浅底(翔——体现里鱼游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2)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

  万类霜天竞自由(竞——是对前三个动词的高度概括)

  (3)诗歌意象

  诗歌意象中的“象”就是作者用以表情达意的载体(具体的事物)

  3、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诗人想到了什么?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4、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5、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七、积累有关描写秋天的.诗词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沁园春·长沙》 教案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掌握字音、字形、词语,背诵全文。

  ②初步把握意象、意境的内涵。

  ③学*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④学会以意境为切入点鉴赏词作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读教学法。

  ②感情体悟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凌云壮志,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树立远大理想,奋发向上,拼搏进取。

  教学重点:

  1.重点字、词、句的理解掌握。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1.意象的理解与把握。

  2.明确意象、意境的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东方红》,这是一首歌唱伟大领袖***的歌曲。***不仅是伟大领袖,人民心中的红太阳,还是优秀的书法家、诗人。

  ***善于用古典诗词抒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我们今天所学*的《沁园春长沙》就反映了他青年时期的人生理想。

  二、介绍“词”的相关知识

  1.词:又称“长短句”。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乐歌唱的。后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故又称“诗余”。

  2.词牌:又称词调,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规定词的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又叫“填词”。按照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

  三、背景介绍

  1925年,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工农运动蓬勃高涨,发展迅猛。另一方面,**势力疯狂镇压,中华民族命运将走向何方,是继续维护黑暗衰退的**统治,还是冲垮黑暗统治走向兴盛?谁将成为主宰发展方面的力量?

  长沙是***求学和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1925年重回长沙,重游橘子洲,想起革命形势和往事,心潮澎湃。

  四、读文,正音

  1.学生自由朗读。

  2.正音

  沁(qìn) 舸(gě) 廖(liáo)廓(kuò)

  遒(qiú) 峥嵘(zhēng róng) 遏(è)

  五、突破难点

  1.上片主要写了哪些意象?主要特征是什么?

  2.这些意象的特点表明了什么?

  意象(壮丽)――积极向上,昂扬奋进,抒发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借景抒情)

  3.壮景与豪情构成了什么样的意境?

  (高远广阔,壮丽绚烂。)

  六、拓展延伸

  1.***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什么?

  (绚丽多彩,生机勃勃。)

  2.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萧条凄凉,清冷惨淡。如“自古逢秋悲寂寥”“秋风秋雨愁煞人”,表现出“伤秋”“悲秋”的意蕴。而***笔下的秋为什么如此绚丽多彩?这与作者的什么有关?

  分小组讨论后明确:

  ①***是一位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势。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②这与一个人的“人生态度、性格、志向”有关。

  3.从***身上你得出什么结论?

  1910年,外出求学的***临行前写了首励志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自古英雄出少年。”中国科学院人才学研究小组曾对50位名人做过研究,发现他们中有90%是在20岁以前就立下了志向。如岳飞的“精忠报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宏愿。

  4.然而,空有志向能行吗?

  不行。还需坚持不懈的努力,永不放弃的态度。一位哲人说“你的心态就是你真正的主人”,一位伟人说“要么你去驾驶生命,要么生命驾驶你,你的心态决定了谁是坐骑、谁是骑师”。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生活现实,人的生活并非只是一种无奈,而常常是可以由自身主观努力去把握和调控的,人生的方向也是由态度决定的。

  心态决定命运: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思想;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惯;播下一种*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拥有积极的心态,树立理想,掌控命运。

  七、课堂小结

  这首词上阕描写秋日独游所见橘子洲头秋景,想到“谁主沉浮”的民族命运问题。下阕回忆从事革命活动不*凡的岁月,概括了早期***战士雄姿英发的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沁园春·长沙》 教案 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沁园春长沙教案。

  2、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的博大情怀和豪情壮志,教育学生要胸怀人民、充满豪情。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革命的豪情壮志;

  2、作者笔下景、胸中情的关系及二者交融所形成的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环节

  一、导入:当代诗人任泽键写道:"你是最了不起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全不在话下,谈笑间,钟山风雨一派豪情,你看重,战地的黄花。"这首诗中的"你"就是***,他不但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同时还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二十世纪的中国有出现了一位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词人--***,现在,就让咱们充满激情地追寻着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二、整体感受:

  1.师范读,正音。

  舸寥廓峥嵘遒遏

  找一个学生读,师点评。(点拨:上片"看"字和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作停顿,突出领字的作用。"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找第二个学生读,或学生齐读,师点评。

  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沁园春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其突出特点就是塑造了主人公"我"的形象。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词,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动词。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板书)

  通过朗读全词咱们可以知道,词的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下片侧重追忆往事,表现作者青年时代精神和理想。

  三.具体鉴赏

  1.鉴赏前三句

  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份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那么,这三句的正常语序应该是什么呢?(提问学生)

  明确: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词意:深秋时节,***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教案《沁园春长沙教案》。

  思考讨论:"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直立"?

  明确:不能。"独立"既表明词人是一个人,更显示词人砥柱中流的气概。(砥柱中流: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

  2.具体研*湘江秋景图。

  词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放眼望去,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呢?现在咱们就来具体欣赏一下。

  词人通过一个"看"字,以视野所见来些湘江的秋景,使得"看"字所统领的七句连贯直下,一气呵成。现在咱们来齐读这几句。

  学生齐读,师点评。

  (1)提问:现在大家来找一下,"看"字统领了哪些意象?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

  (2)具体分析词人是如何表现这些景物的,找出哪些字用得好。

  "万山红遍":指漫山遍野都是红色的枫林。"遍"写出红之广。

  "层林尽染":树经霜后变红的程度和红遍现象。

  联系: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满江的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往来的船只争先恐后,你追我赶。描写了一个十分热闹的场面。漫:写出江水满溢之状。争:展现了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鹰击长空","击"可以改为"飞"吗?

  明确:击: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的矫健雄姿。

  "鱼翔浅底","翔"可以改为"游"吗?

  明确:天空中的景象倒映在江水中,水天一色,相映成趣。鱼游在水中,也是游在空中,用"翔"精确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万类霜天竞自由":表现出了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景象。这句也是一个哲理性的概括。比较:竞:竞争,竞赛。竟:出乎人意料。(板书:竞、竟)

  (3)思考:这么一幅绚烂的秋景图,词人又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的呢?

  明确:有远眺、*观、仰望、俯视。

  思考:这一处景色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有远有*,有仰有俯,有静有动,有颜色的对比(红、碧),和动作的对比(击、翔),绚丽多彩,生机盎然。

  小结:词人用一系列形象鲜明的景物,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绚烂的湘江秋景图,流露出词人开朗昂扬、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倾注了词人对祖国山河的挚爱。

  3.品读上片后三句。

  (1)面对着绚丽多姿、充满生机的湘江秋景,词人为什么会感到"怅"呢?(联系时代背景)

  明确:词人面对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大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感到了"怅"。这里的"怅"不是失意,是怅惘。于是他就开始了"问"。

  (2)"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么样的感情?

  明确:词人由大自然的万物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板书:问:谁主沉浮)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写壮景,抒豪情,表凌云之志。(板书: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六.课堂小结

  秋天,是万物凋零的季节,古代文人往往表现出"伤秋""悲秋"的意绪。如"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而***却抛却了这种哀伤叹息的悲哀之态,以生动地描写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新境界。

  七.作业:背诵全词。附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上阙

  景{湘江北去…万类霜天竞自由}生机勃勃之景

  ↓

  情{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济世沧桑之情

  下阙

  忆{携来百侣曾游…粪土当年万户侯}忆当年革命情景

  ↓

  感{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感往昔壮志豪情

  《沁园春·长沙》 教案 4

  一、教学设想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抓住关健词语,理清思路

  3、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感受***早年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二、教学过程(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

  ***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

  1、简介词的有关知识

  词: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仄声韵。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如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

  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3、介绍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农民运动蓬勃兴起。***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但***看不到革命力量,想把革命领导权交给资产阶级。***看到了革命力量,看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因而这年10月,***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讲*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追忆了昔日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豪放词,巧妙地回答了革命领导权问题。

  4、指导朗读听录音朗读→学生诵读→教师指正。

  诵读提示:“看”、“忆”都是领字,读时两字后要稍作停顿,以突出它们的作用。看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忆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舸gě怅chàng寥liáo廓kò遒qiú遏è

  5、教读词的上阙:

  a)词上阙的分析:

  上阙开头三句为“起句”,中间七句叫“铺叙”,最后三句叫“煞尾”或“小结”;下阙开头两句称“过变”或“换头”,下七句是“铺叙”,最后三句是“煞尾”。这首词以“长沙”为题,不妨看成一篇记游之作,那么作者是如何记游的呢?

  b)教师范读前三句——“起句”:

  (1)、问:作者在这里向我们交代了此游的哪些情况?

  答:时间:深秋;

  地点:橘子洲头;

  游者:独。

  (2)教师点拨:前三句的词序和同一般词序不一样,这是为了适应诗词格律的要求。学生调整语序,说出大意。

  其正常顺序应为: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其大意为:在深秋时节,年轻革命家***独立于橘子洲头,深情凝望着湘江水滚流北去(心头翻腾着无尽的遐想)。独立一词不仅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而且让读者想象词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的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

  板书:独立寒秋图:点明时间、地点、环境

  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6、教读中间七句——铺叙

  1、诗人看到了什么?“看”字统领到哪一句?(中间七句)

  2、作者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来写?(意象:山、林、江、舸、鹰、鱼→万物,由点到面)

  3、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远*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远眺:群山→山红林染如画;仰视:长空→雄鹰展翅高飞;

  *观:江中→水碧船急驶俯视:水底→鱼儿轻快畅游。

  4、哪些词具有表现力?

  明确:万→山之多;遍→红之广;层→林之密;尽→染之透;漫→水之盛;透→水之清;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击→飞之矫健;翔→游之轻快(本指鸟盘旋的神态);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5 、诗人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诗人通过远眺、*观、仰望、俯视到的红叶、绿水、蓝天、白帆、雄鹰、游鱼,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壮美的秋景图,体现了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表现出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6、此时,诗人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想到了什么?(最后三句)

  明确: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问题。“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一问也写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凌云壮志。

  7、词的寒秋景物有无过去一般旧诗词中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明确:无。原因在于词中的秋是活泼的、美好的。越描写山河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也在描绘中蕴涵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

  学生默读这七句,并想象作者描绘的图景,配合展示多媒体图片

  D、通过对本段所写秋景和古人笔下秋景不同情调的对比,使学生了解***博大的胸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比较:古人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秋景描写,萧瑟惨淡,情调悲凉低沉。***笔下的秋景则生机盎然。

  小结:“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秋景,实乃作者博大的心胸,昂扬乐观的革命精神的体现。

  c)教读最后三句——“煞尾”

  (1)、指名说出大意:

  面对广阔的宇宙,作者深深思索,向苍茫的大地发问,这一切升沉究竟由谁主宰呢?

  (2)、教师小结:

  这是作者由观览景物进入理性的思考,是“独立”的必然结果,也是一个满怀革命理想,充满必胜信念的革命家向旧社会,旧秩序的挑战!

  第二课时

  一、复*导入:

  上片中,作者记游、写景、思索,面对生机盎然的秋景生发出慷慨激昂的情感,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作者则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并含蓄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二、阅读“起句”:

  1、指名朗读;

  2、将这两句恢复成正常的语序。(提示: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曾携百侣来游。)

  3、 小结:这两名是作者总写过去的日子。

  三、阅读铺叙:

  1、导入:、携、忆、记怀人忆事

  深沉的思索自然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

  放投影片,补充事实,印证词意:

  1911年,18岁的***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a.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b.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c.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讨论: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

  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明确: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

  朗读提示:要读出情志。

  3、 总结:这七句是作者对往昔岁月的分写。

  四、阅读煞尾:

  1、指名说出结尾三句的意思:还记得吗?我们当年曾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激起的浪头阻止了飞快行驶的船只!(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浪头阻止了飞快行驶的船只的时候,到江心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

  词注释: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大意是: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寒秋,指深秋有寒意,也可理解为处境险恶。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大意是:远望群山,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看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雄鹰在升空展翅高飞;俯看,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宇宙中的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诗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远*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这七句,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大意是: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怎不激起万端思绪!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通过询问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上片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峰岁月稠。

  大意是:就在这橘子洲上,曾经和许多革命战友聚会、游览,度过了许多不*凡而有意义的岁月。这里,诗人从上片独往旧地重游,自然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大意是: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革命精神十分旺盛。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指点谈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讨恶扬善的文章,把主宰一方的军阀统治者看得如粪土一般。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中流”,江水中间。“击水”,三句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行船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快乐。”这里以设问句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

  下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诗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诗人正是从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沁园春·长沙》 教案 5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通过学*沁园春长沙,具体让学生体会意象、意境;通过意境营造的情境氛围体会作者情感。知识结构图就是意象———意境————情感。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①掌握朗读技巧,学*富有表现力的语言②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合作学*,把握文中关键词的意思和作用,体会词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词的魅力,体会***的伟人情怀以及他那种豪放雄奇的风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抱负

  三、学*者特征分析

  学生预*了诗歌,可是对于这首诗歌的上片,学生并不知道什么是意象,只知道是景物描写,面对诗歌还是像初中那样的死记硬背,并没有掌握诗歌的解读办法,还需要高中教师在学法上给以指导,所以我让学生找出上片的景物描写,并指出这些景物的词性,感悟整幅画面给我们的感觉,进而分析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也是诗人,他用**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梅花瑞雪,战地黄花,神采飞扬,指点江山,他是当之无愧的风流人物,他就是伟人***。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感受《沁园春长沙》的魅力。

  二、背景链接:长沙是湖南的省会,是***求学和早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一九二五年二月他从上海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八月从韶山到长沙,九月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所。此时的***已被排挤出中央委员会,且被军阀赵恒惕通缉,真可谓“乱离朋友尽,独在天一隅”。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和往日之事,不禁心潮澎湃,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

  三、学*目标:找出上片意象并分析其特征,赏析诗歌意境,初步掌握意境题答题模式。

  四、诵读诗歌,感知氛围

  五、老师提问,学生做答(结合课文内容,字句翻译)

  六教师分析:上片通过寒江、霜天、万山、百舸、飞鹰、游鱼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乐观态度和壮志豪情。

  七、课堂练*

  五、教学策略选择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设计

  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提问一:再读上片,概括上片内容学生讨论,学生可能抓不住命名的关键,老师引导。让学生参与课堂,激活课堂。

  提问二、上片写了哪些意象来描绘湘江秋景?请在课文中勾画并回答。教师准备意象概念的讲解。学生可能抓不住意象,只能找到景物,那就从景物开始引导学生了解意象。真正进入诗歌考题意象的讲解。

  提问三、各个意象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学生可能不知道抓什么去体会意象的特点,先让学生讨论,然后教师总结。引导学生分析意象

  提问四、

  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学生讨论,学生对意境基本没有概念,教师需要逐步引导讲解,这样学生才会真正理解。让学生体会意境,感悟意境,进而体会情感。

  六、教学评价设计

  以回答问题的次数和质量来确定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同时,教师也对每个学生进行评价,小组成员内部也对成员之间进行评鉴,在彼此的评价之间可以查缺补漏,把课堂教学的结果延伸到课外。

  七、教学板书

  沁园春长沙

  上阕:即景抒情[提出问题]

  写景:山、林、江、舸、鹰、鱼、万类

  抒情:怅、问

  下阕:回忆抒情[巧妙作答]

  总结:

  1、思路清晰构思巧妙

  2、用词精当意境深远

  八、教学反思

  这节课进行的比较流畅,按照由课内到课外的思路进行延伸,我最满意的地方就是对意象的讲解,到意境的感悟,到诗歌感情的流畅分析,学生的学*达到预期目标,如果有遗憾,就是在扩展到抒情方式就更好,点一下借景抒情,课堂上有学生把意象理解偏颇的地方,我说通过词性来判断,意象都是名词。如果重新学*,我会加入抒情方式的讲解。


教案沁园春长沙 (菁华5篇)(扩展3)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菁华9篇)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1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要“阅读优秀作品,品位语言,感受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要“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沁园春·长沙》上阕实写眼前之景,描绘了色彩绚丽、生机蓬勃的湘江秋景图,由此引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抒发改造旧*,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大任的凌云壮志和革命情怀。全词语言精练,意境优美,革命豪情慷慨激昂。因此,本词的教学设计着力于指导学生通过诵读、思考、分析与联想等方法,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感受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对诗词独特的阅读感悟与体验,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和方法。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 、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 2 、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所抒发的情感及其节奏。 3 、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秋是一个丰富的季节,秋是一个多愁的季节,秋也是一个充满想象的季节,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写下了许许多多伤秋、感秋或赞秋的诗文,以此来表达他们对秋的感悟与理解,你了解的有哪些?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以下诗句,并让学生说说这些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老而弥坚)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沉郁壮阔)

  (营造适于本词鉴赏的情景氛围,以便于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诗词形成一种感性认识,也便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鉴赏本词的兴趣和热情。)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播放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诵(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橘舸遒遏

  2、学生自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本词上下阕各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各写了什么内容?

  分别圈出统领上下阕词句内容的两个字;划出最能表现本词主旨的一句词,体会这句词在全词中的作用。

  提出一个自己自学时最难解决的问题。

  3 、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情况。

  4 、课堂讨论,教师归纳板书:

  上阕:描绘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看)

  主旨: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承上启下)

  下阕:抒发慷慨激昂的革命情怀(忆)

  (引导学生用诵读法自学,让学生走进诗词的意境,与诗词对话,通过对话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通过圈划法揣摩语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感知诗词的能力。)

  三、品味鉴赏,体景悟情

  1 、赏析前三句。

  (1)哪位同学能通过合理的调整、补充,把前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说?

  (提示:开篇“独立寒秋”,表面看是切合时令特点与作者处境,实际上读罢全篇会发现,诗人却唱了反调:“独立”而不孤单,“寒秋”却无冷意。)

  (2)介绍背景,重温历史。(播放多媒体课件——“时代背景”)

  (3)比较鉴赏

  *的“独立寒秋”

  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江雪》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独立寒秋”和“独钓寒江”意境相似,然而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 、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1)一个“看”字,一直统领到哪里?(“万类霜天竟自由”)这里诗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

  教师指导朗读。(“看”是领字,要稍加停顿,以下几句要读得抑扬顿挫,还要注意关键字的重读,要情绪饱满,充满兴奋喜悦之情。)

  这几句诗人给我们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湘江秋色图?(播放多媒体课件——文字投影)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争)流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2)引导学生讨论、演示。

  写“看”的这几句词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有什么特色?(播放多媒体课件——文字投影)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烂多彩的秋色图——湘江秋色图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观)——写景,景中有情

  天空:鹰击长空(仰视)设问

  水底:鱼翔浅底(俯察)

  (3)这样写景真是“远*高低各不同”,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设身处地体会诗人“独立橘子洲头”,饱览大好秋色的情景,并把诗人观赏这些秋景时的神情、动作连起来表演一下。(请学生上台演示)

  课堂讨论:*的“手”该怎样?是倒背好,还是插腰好?“视角”的转换是快点好,还是慢点好?

  (提示:叉腰好。慢点好。是兴味盎然地品味观赏,而不是匆匆忙忙地走马观花。)你刚才视角转换得就太快了点。(再请学生演示)要求:神态自然,从容,颇有点伟人的气度。

  (4)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在这几句中,哪几个动词用得好?为什么好?(染、击、翔。这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击”比“飞”更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古人就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

  (5)比较鉴赏

  *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杜牧《山行》

  (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得极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的"万山红遍"则暗喻革命形势蓬勃发展。)

  古人笔下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而*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6)想象能力训练

  引导学生完整地想象上阕所描绘的图画。

  师: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的花朵。”黑格尔说:“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看谁的脑海中绽开的想象的花朵最美丽,谁具备这种最杰出的本领。让我们微微闭上双眼,放飞自由的心灵,给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伴着音乐的旋律,飞入这个绚丽多姿,生机勃发的世界吧!(放音乐)

  参考:“远望千山万岭,枫林如染,像熊熊燃烧的烈火;*看漫江水碧,千帆竟发,像战场上无数奋进的勇士。抬望眼,雄鹰展翅,矫健勇猛,翱翔长空;低眉处,游鱼戏水,自由轻快,生机盎然。 ”

  教师引导:展开想象,把诗人所描绘的秋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可分四步:

  第一步是“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般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第二步“染上色彩”,把黑白荧屏变为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让画面的色彩更鲜艳,更丰富,更美丽。

  第三步“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缓缓流淌,大小各式的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蓝天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第四步“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譬如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7)背诵这首词。体味词中的思想感情、精妙词句和开阔意境。

  (8)交流想象体验。

  (以上教学环节,善于引导学生身入其境、情入其人,让学生通过与作品、作者的交流,充分体验自然的丰富多彩和人生的千姿百态,从而让学生真正具有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同时鼓励学生在比较中鉴别,在鉴别中提高。)

   3 、理解“怅寥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丰富含义。

  (“怅”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蓬勃、绚烂,而现实社会却又是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仰俯天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你的盛衰荣枯?“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人以天下为已任、忧国忧民的广阔崇高的心境。)

  教师小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词的“词眼”。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

  4 、欣赏下阕

  (1)上阕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是怎样回答的呢?(“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百侣”与上阕的哪个词呼应?(“独立”。)下阕的领字是哪个?一直控制到哪里?(忆。“粪土当年万户候”。)

  教师指导:“忆”应稍顿一下,突出其领字作用。以下几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2)理解诗句,品味情感。

  写“忆”的词句是回忆往事以“抒情”方式回答“谁主沉浮”。

  课堂讨论为什么这几句就能回答“谁主沉浮”呢?《沁园春·雪》里的“秦皇汉武”“唐宗宗祖”“成吉思汗”,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为什么诗人用一个“惜”字就将它们全部否定了呢?而发出“俱往点,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呼唤呢?这些“现在”的“同学少年”与历史上的英雄豪杰有什么不同?

  (历史上的英雄豪杰“略输文采,稍逊风骚”,武功尚可,文治才华就差多了,“风流人物”应该是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现在”这首词里所列举的包括诗人在内的“同学少年”,这些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革命青年,这些意气奔放,才华横溢的革命青年,这些关心国家命运,斗志旺盛,蔑视权贵,敢为天下先的革命青年,不主沉浮,谁主沉浮?天不降大任于斯人,更与何人?所以说下阕通过抒情,艺术而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重大问题。播放多媒体课件五--文字投影:“意气奔放,才华横溢,心系国运,蔑视权贵。”)

  (3)鉴赏:“曾记否,到中流出水,江遏飞舟?”(多么大的气魄!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

  教师小结:下阕抒发了改造的旧*,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大任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所抒之情慷慨激昂。

   5 、归纳总结,指导学法

  纵观全词,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下阕由“忆”到“记”,思路清晰,情贯全词。通过学*,*诗词那精练形象的语言,深远而优美的意境,那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而读诗最主要的是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我们要学会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等途经,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努力提高品评和鉴赏诗歌的能力。(播放多媒体课件——文字投影: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下面让我们随着音乐画面走进艺术的天地,深入领悟诗歌的意境,真切感受青年*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播放多媒体课件:《沁园春·长沙》歌曲]

  (在诗词中,景与情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即景是情的肌肤,可感可亲;情是景的灵魂,轻灵飘渺。因此,解读诗词的捷径就是从赏景入手,进而把握诗情画意,引导学生体察词情、词境,进而“由物及人”,感悟作者的思绪与情怀。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诗词遣词造句的特点,最终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四、拓展延伸,发展个性

  1 、*既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又是一位有着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的诗人、书法家。课外欣赏*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在班级里安排一次学*心得交流会。

  2 、古今诗歌史上,具有宏阔的意境、远大的抱负和澎湃的激情的诗人或诗歌作品不胜枚举,让有兴趣的学生以此为专题,收集相关资料,并将其与*诗词进行比较,写一篇有独到见解的文学短评。

  (着力于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积累和独特感受与文学作品进行充分的交流,促进学生沟通各自的心灵,交流各自的体验,让各种思想在交锋中碰撞出创造的火花。)

  【评析】

  以上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第一、师生互动是本课设计的精髓。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共同发展。为此,在本教学设计中,基于学生兴趣,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合作、交流、探究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促进学生开拓思路,增强能力,使师生的思维都处于相当活跃的状态之中,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一个互辅互促的动态过程。

  第二,把握文体特点,选择具体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每一种文体都有自身规律,依据文体特点,选择具体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沁园春·长沙》是一首词,诗词以意境取胜,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走进诗词意境,与作品、作者进行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流,是本教学设计的重点。为了帮助学生体景悟情,本教学设计重在学法指导,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等途径,深入领悟诗词意境,努力提高学生品评和鉴赏诗词的能力。这为学生今后自学诗词作品提供了范例。

  第三,引导学生有创意的阅读,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本教学设计中,安排了“迁移延伸,发展个性”的教学环节,*诗词及书法作品博大精深,个性鲜明,让学生联系文化背景和自己已有经验、阅读*惯等,阐明自己的感受。这些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学生必须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已有经验并进行创造性思维,才能形成自己的个性化的学*心得。事实上这些问题的结论并不是十分重要,重要的是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投入了,经历了,学生的个性、学*能力、创新精神就能得到发展。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悟词人改造世界的宏伟志向和坚定信念,学*词人以天下为己任的阔大胸怀,领略词人救国救民、砥砺自我的火热激情。

  2、知识、能力目标:

  ①学*词的有关知识,掌握词牌“沁园春”的格式,知道韵脚,并尝试用这个词牌填词。做到学以致用,用以强学,体验不同文体的个性、特质,以期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之目的。

  ②学*古典诗词“情景交融”艺术手法,赏析其妙用和艺术效果。

  【教学重、难点】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词中所传达出来的“崇高美”“雄奇美”“雄浑美”“阳刚美”。(难点)

  2、知识、能力目标:

  ①学*古典诗词“情景交融”艺术手法,赏析其妙用和艺术效果。(重点)

  ②用这个词牌填词,体验长短句独特的节奏、韵律,挑战写作制高点,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难点)

  【教学设想】

  1、过程、方法目标:

  ①鉴于学生已经在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等诗词,到此稍加点拨,掌握运用“沁园春”词牌之目的即可达成。因此,教学的落脚点就归于“学以致用”。这也是前后勾连、学新联旧、巩固知识的必然过程。

  ②鉴于学生刚由初中升入高中,美感体验和审美能力较弱,因此高中语文第一课适当拉长教学时间,课时设置为3节:第一节总结复*词的知识,指导朗诵诗词,重在整体感知和把握;第二节重点鉴赏词的艺术手法及其艺术效果,突破审美屏障,培养审美能力,初步感知“阳刚美”及其概念,能列举类似风格的诗文;第三节分析“沁园春”词牌格式、韵脚,掌握的该词牌的特点,学以致用,按“沁园春”词牌填写一首词,表达当代内容和思想感情。

  2、*惯、素养目标:

  ①教法趋向学法,以“读”为主,读出阳刚、豪壮、雄浑,读出情感起伏和节奏感,做到抑扬顿挫、张弛有致。

  ②在读中进入词的意境,感悟词的“崇高美”“雄奇美”“雄浑美”“阳刚美”。养成良好的诵读*惯,培养热爱诵读的优秀品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在初中已经学过了*诗词若干,特别是《沁园春·雪》,还有《卜算子·咏梅》,都给大家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大家肯定感受到了*诗词包蕴寰宇的胸怀,突兀磅礴的气势,静中寓动、色彩明丽、场面壮阔的深邃意境,以及*本人热情乐观、从容淡定、吞吐大荒的阔大胸襟。柳亚子先生曾经撰写诗词,夸赞*诗词是:“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对喽,这就是*,这就是*诗词!有句著名的文学论断“风格即人”嘛!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文学作品。有*这样的伟人,就有*诗词,就有*诗词艺术。*诗词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和*诗词已经成了现当代*的文化符号!China==*,同样“*/*诗词==*”,大家说对不对?!

  好!现在先让一位同学带领大家重温一下《沁园春·雪》和《卜算子·咏梅》的大气磅礴与坚定乐观,而后让我们走进“*诗词艺术的海洋”,领略一下传统诗词这种文学样式带给我们的别样美。

  二、回顾总结词的有关知识

  1、词史概略

  词定型于唐,极盛于宋,故俗称“宋词”。我国文学史往往“唐诗、宋词、元曲(诗体)”(另有“唐诗、宋词、汉文章”之并称)并称,可见词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晚唐词代表作家有温庭筠、韦庄,世称“温韦”,其词收入著名词集《花间集》。在词的发展史上,他们有很高的地位,他们开始大量填词,成为文人词的奠基者,是“花间派”两位最重要的代表作家。

  两宋词蔚为大观,恣肆汪洋,代表作家众多,重要的有:范仲淹、欧阳修、柳永、苏轼、王安石、李清照、陆游、辛弃疾、姜夔等。名家名作灿若星辰,不可尽数。初中、小学学过的古诗词里,宋代词人的作品就很多。(此处提问:谁能列举一些,诗也行?)

  【明确如下】辛弃疾的《清*乐》(茅檐低小)《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王安石的《梅花》《泊船瓜洲》《书湖阴先生壁》,苏轼的《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晓景》,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陆游的《示儿》等等。

  元代词衰微,但有大家元好问,大家都比较熟悉他的词句“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摸鱼儿·雁丘词》。明代词依然衰微,最著名的词人是夏完淳,大家也比较熟悉。词至清代,较前繁荣,出现了一些大家,如陈维崧、纳兰性德、朱彝尊等,其中纳兰性德屡上银幕,同学们可能了解一些。

  *代词,主要在晚清时期,创作成就不高,但词派林立,词学理论颇有建树,这一点同学应该知道。其中最为切要的是王国维《人间词》,及其词学理论著作《人间词话》,尤其是理论著作《人间词话》,是一部划时代的词学论著,关于人生三境界之论,想必同学们都比较熟悉。(此处提问:谁知道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

  【明确如下】

  ①“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②“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③“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现当代词,受新文化影响,创作一度衰落,但是这一时期,仍然不乏钟爱古典诗词的词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诗词的行家里手,尤其是*,他老人家成了这一时期最伟大的词人,他的词一出,便震惊世界,使古典诗词在现当代发扬光大。尤其到了今天,新诗的衰微,注定了古典诗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复兴。高考中以古典诗词写出满分作文的学生令人刮目相看!

  2、词的一般知识

  (1)词牌:词是特殊的诗体,句子长短不一,故有“长短句”之称,另有别名诗余、曲子词、曲子、乐府、乐章等。

  (2)词题:词最初可和乐歌唱,后来与音乐渐渐脱离。词有词牌,表示音乐,与音乐脱离后,表示词的格式,规定着句数,字数。所以“写词”一般不不叫“写词”,叫“填词”,按照规定的句数、字数来填写,还得按照*仄要求写。词牌与词的内容没有必然关系,不能以词牌名来理解词的思想感情。一般情况下,词没有题目,随着创作的发展,便慢慢有了题目。如《沁园春·雪》。

  (3)词类:词分小令、中调、长调(也叫“慢词”,就是长篇词)。小于58字为小令,介于58字到91字之间的为中调,大于91字的为长调。常见的词为中调,分为上下阙(也叫“片”)。

  (4)词风:词作分为两大类,代表着不同的美感类型,就是——豪放派和婉约派;代表作家分别是:豪放派——苏轼、辛弃疾、陆游等;婉约派——欧阳修、柳永、李清照、秦观等。*诗词应该归于——豪放派。

  【注意】豪放与婉约就这么绝对么?其实,这是就某个词人词作的主要美感来说的,但并不是说他的词作全都是豪放的或婉约的。大家都熟悉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写项羽的。(此处提问:谁能背诵一下?)

  明确:派别不是一刀切,它主要反映词人、词作的主要艺术风格和美感。豪放派可能也有婉约词,婉约派可能也有豪放词。

  三、朗读,感知,熏染,审美

  1、教师配乐范读(配乐曲目《命运交响曲》)

  【注意】朗读过程中,让学生感知词的美,边听边联想关键词语,用以概括自己的感受。

  明确关键词:大气磅礴、气吞山河、豪迈雄壮、坚定苍茫、气势开阔、色彩明朗、景物非凡……(学生可能反映的词语:大气、壮阔、豪迈、不可一世、唯我独尊………)

  【明确】这些词语都反映的是“阳刚美”“雄奇美”“崇高美”“雄浑美”,以*特色的文艺理论术语概括言之——刚美也,与柔美相反。刚美者,有力刚劲,往往体现为体积庞大,抒情主人公形象高大、凛然不可侵犯等,表现自我对宇宙、自然、人生的征服与把握。

  2、指导学生朗读,先不配乐,要求读出节奏,读出强弱,读出徐疾疾升降,读出快慢变化。

  3、最后请一名学生配乐朗读,让学生自己谈谈朗读感受,最好进行形象描述,再次回到对全首词的美感把握上,重视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

  4、比较《沁园春·雪》与《沁园春·长沙》的美感异同:

  (1)学生谈自己的认识,估计表述为:前者色彩更明朗,底色为洁白;情感上更自信乐观/而后者则色彩绚烂,底色为火红;情感上除了自信乐观,还蕴藏着沉重与冲击,富于张力。

  教师概括:前者“雄奇”,后者“雄壮”;前者“飘逸”,后者“沉重”;两词同属豪放,但美感仍有不同,概不同革命阶段心境不同之故耳。

  四、小结本节课(提问巩固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诗词:胸怀→包蕴寰宇,气势→突兀磅礴,意境→深邃苍劲,景色→静中寓动,色彩明丽,场面→恢宏壮阔。

  2、China==*,*诗词==*,成了现当代*的→文化符号。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乐章、乐府、曲子词(曲子),词都有→词牌,不一定有→题目;词牌表示→音乐,后来表示→格式;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少于→58字为小令,多于→58字少于→91字为中调,多于→字为长调;以词风来看,词有→豪放与婉约两大流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陆游等,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欧阳修、柳永、李清照、秦观等。

  4、词定型于→唐,极盛于→宋,衰微于→元、明,中兴于→清,复兴于→现当代。

  五、布置作业:背诵这首词,并简析词的内容与结构。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3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要“阅读优秀作品,品位语言,感受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要“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沁园春·长沙》上阕实写眼前之景,描绘了色彩绚丽、生机蓬勃的湘江秋景图,由此引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抒发改造旧*,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大任的凌云壮志和革命情怀。全词语言精练,意境优美,革命豪情慷慨激昂。因此,本词的教学设计着力于指导学生通过诵读、思考、分析与联想等方法,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感受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对诗词独特的阅读感悟与体验,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和方法。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 、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 2 、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所抒发的情感及其节奏。 3 、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秋是一个丰富的季节,秋是一个多愁的季节,秋也是一个充满想象的季节,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写下了许许多多伤秋、感秋或赞秋的诗文,以此来表达他们对秋的感悟与理解,你了解的有哪些?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以下诗句,并让学生说说这些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老而弥坚)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沉郁壮阔)

  (营造适于本词鉴赏的情景氛围,以便于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诗词形成一种感性认识,也便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鉴赏本词的兴趣和热情。)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播放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诵(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橘舸遒遏

  2、学生自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本词上下阕各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各写了什么内容?

  分别圈出统领上下阕词句内容的两个字;划出最能表现本词主旨的'一句词,体会这句词在全词中的作用。

  提出一个自己自学时最难解决的问题。

  3 、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情况。

  4 、课堂讨论,教师归纳板书:

  上阕:描绘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看)

  主旨: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承上启下)

  下阕:抒发慷慨激昂的革命情怀(忆)

  (引导学生用诵读法自学,让学生走进诗词的意境,与诗词对话,通过对话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通过圈划法揣摩语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感知诗词的能力。)

  三、品味鉴赏,体景悟情

  1 、赏析前三句。

  (1)哪位同学能通过合理的调整、补充,把前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说?

  (提示:开篇“独立寒秋”,表面看是切合时令特点与作者处境,实际上读罢全篇会发现,诗人却唱了反调:“独立”而不孤单,“寒秋”却无冷意。)

  (2)介绍背景,重温历史。(播放多媒体课件——“时代背景”)

  (3)比较鉴赏

  *的“独立寒秋”

  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江雪》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独立寒秋”和“独钓寒江”意境相似,然而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 、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1)一个“看”字,一直统领到哪里?(“万类霜天竟自由”)这里诗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

  教师指导朗读。(“看”是领字,要稍加停顿,以下几句要读得抑扬顿挫,还要注意关键字的重读,要情绪饱满,充满兴奋喜悦之情。)

  这几句诗人给我们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湘江秋色图?(播放多媒体课件——文字投影)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争)流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2)引导学生讨论、演示。

  写“看”的这几句词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有什么特色?(播放多媒体课件——文字投影)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烂多彩的秋色图——湘江秋色图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观)——写景,景中有情

  天空:鹰击长空(仰视)设问

  水底:鱼翔浅底(俯察)

  (3)这样写景真是“远*高低各不同”,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设身处地体会诗人“独立橘子洲头”,饱览大好秋色的情景,并把诗人观赏这些秋景时的神情、动作连起来表演一下。(请学生上台演示)

  课堂讨论:*的“手”该怎样?是倒背好,还是插腰好?“视角”的转换是快点好,还是慢点好?

  (提示:叉腰好。慢点好。是兴味盎然地品味观赏,而不是匆匆忙忙地走马观花。)你刚才视角转换得就太快了点。(再请学生演示)要求:神态自然,从容,颇有点伟人的气度。

  (4)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在这几句中,哪几个动词用得好?为什么好?(染、击、翔。这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击”比“飞”更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古人就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

  (5)比较鉴赏

  *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杜牧《山行》

  (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得极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的"万山红遍"则暗喻革命形势蓬勃发展。)

  古人笔下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而*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6)想象能力训练

  引导学生完整地想象上阕所描绘的图画。

  师: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的花朵。”黑格尔说:“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看谁的脑海中绽开的想象的花朵最美丽,谁具备这种最杰出的本领。让我们微微闭上双眼,放飞自由的心灵,给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伴着音乐的旋律,飞入这个绚丽多姿,生机勃发的世界吧!(放音乐)

  参考:“远望千山万岭,枫林如染,像熊熊燃烧的烈火;*看漫江水碧,千帆竟发,像战场上无数奋进的勇士。抬望眼,雄鹰展翅,矫健勇猛,翱翔长空;低眉处,游鱼戏水,自由轻快,生机盎然。 ”

  教师引导:展开想象,把诗人所描绘的秋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可分四步:

  第一步是“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般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第二步“染上色彩”,把黑白荧屏变为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让画面的色彩更鲜艳,更丰富,更美丽。

  第三步“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缓缓流淌,大小各式的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蓝天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第四步“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譬如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7)背诵这首词。体味词中的思想感情、精妙词句和开阔意境。

  (8)交流想象体验。

  (以上教学环节,善于引导学生身入其境、情入其人,让学生通过与作品、作者的交流,充分体验自然的丰富多彩和人生的千姿百态,从而让学生真正具有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同时鼓励学生在比较中鉴别,在鉴别中提高。)

   3 、理解“怅寥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丰富含义。

  (“怅”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蓬勃、绚烂,而现实社会却又是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仰俯天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你的盛衰荣枯?“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人以天下为已任、忧国忧民的广阔崇高的心境。)

  教师小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词的“词眼”。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

  4 、欣赏下阕

  (1)上阕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是怎样回答的呢?(“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百侣”与上阕的哪个词呼应?(“独立”。)下阕的领字是哪个?一直控制到哪里?(忆。“粪土当年万户候”。)

  教师指导:“忆”应稍顿一下,突出其领字作用。以下几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2)理解诗句,品味情感。

  写“忆”的词句是回忆往事以“抒情”方式回答“谁主沉浮”。

  课堂讨论为什么这几句就能回答“谁主沉浮”呢?《沁园春·雪》里的“秦皇汉武”“唐宗宗祖”“成吉思汗”,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为什么诗人用一个“惜”字就将它们全部否定了呢?而发出“俱往点,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呼唤呢?这些“现在”的“同学少年”与历史上的英雄豪杰有什么不同?

  (历史上的英雄豪杰“略输文采,稍逊风骚”,武功尚可,文治才华就差多了,“风流人物”应该是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现在”这首词里所列举的包括诗人在内的“同学少年”,这些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革命青年,这些意气奔放,才华横溢的革命青年,这些关心国家命运,斗志旺盛,蔑视权贵,敢为天下先的革命青年,不主沉浮,谁主沉浮?天不降大任于斯人,更与何人?所以说下阕通过抒情,艺术而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重大问题。播放多媒体课件五--文字投影:“意气奔放,才华横溢,心系国运,蔑视权贵。”)

  (3)鉴赏:“曾记否,到中流出水,江遏飞舟?”(多么大的气魄!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

  教师小结:下阕抒发了改造的旧*,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大任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所抒之情慷慨激昂。

   5 、归纳总结,指导学法

  纵观全词,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下阕由“忆”到“记”,思路清晰,情贯全词。通过学*,*诗词那精练形象的语言,深远而优美的意境,那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而读诗最主要的是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我们要学会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等途经,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努力提高品评和鉴赏诗歌的能力。(播放多媒体课件——文字投影: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下面让我们随着音乐画面走进艺术的天地,深入领悟诗歌的意境,真切感受青年*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播放多媒体课件:《沁园春·长沙》歌曲]

  (在诗词中,景与情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即景是情的肌肤,可感可亲;情是景的灵魂,轻灵飘渺。因此,解读诗词的捷径就是从赏景入手,进而把握诗情画意,引导学生体察词情、词境,进而“由物及人”,感悟作者的思绪与情怀。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诗词遣词造句的特点,最终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四、拓展延伸,发展个性

  1 、*既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又是一位有着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的诗人、书法家。课外欣赏*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在班级里安排一次学*心得交流会。

  2 、古今诗歌史上,具有宏阔的意境、远大的抱负和澎湃的激情的诗人或诗歌作品不胜枚举,让有兴趣的学生以此为专题,收集相关资料,并将其与*诗词进行比较,写一篇有独到见解的文学短评。

  (着力于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积累和独特感受与文学作品进行充分的交流,促进学生沟通各自的心灵,交流各自的体验,让各种思想在交锋中碰撞出创造的火花。)

  【评析】

  以上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第一、师生互动是本课设计的精髓。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共同发展。为此,在本教学设计中,基于学生兴趣,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合作、交流、探究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促进学生开拓思路,增强能力,使师生的思维都处于相当活跃的状态之中,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一个互辅互促的动态过程。

  第二,把握文体特点,选择具体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每一种文体都有自身规律,依据文体特点,选择具体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沁园春·长沙》是一首词,诗词以意境取胜,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走进诗词意境,与作品、作者进行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流,是本教学设计的重点。为了帮助学生体景悟情,本教学设计重在学法指导,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等途径,深入领悟诗词意境,努力提高学生品评和鉴赏诗词的能力。这为学生今后自学诗词作品提供了范例。

  第三,引导学生有创意的阅读,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本教学设计中,安排了“迁移延伸,发展个性”的教学环节,*诗词及书法作品博大精深,个性鲜明,让学生联系文化背景和自己已有经验、阅读*惯等,阐明自己的感受。这些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学生必须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已有经验并进行创造性思维,才能形成自己的个性化的学*心得。事实上这些问题的结论并不是十分重要,重要的是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投入了,经历了,学生的个性、学*能力、创新精神就能得到发展。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标准试验教科书第一册地单元的第一首诗歌。本单元主要学*现代新诗。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运用资料、图片、声音等形式,让学生很好融入诗歌意境,品味诗歌语言,努力使学生接受正确的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

  学情分析

  高一是由初中到高中的过度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在初中就具备了一定的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和审美欣赏能力,在本词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其次此时的学生爱国意识不是特别强烈,应注意引导和培养。

  教学目的

  1.了解词的一些基本常识。

  2.熟读全诗,把握词的情感脉络,品味其音乐美。

  3、品味关健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4、背诵全诗,再现诗歌意境,感受*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提升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爱国品质。

  教学重点

  1、品味词中意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2、领会*同志宽广的胸襟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精神。

  教学难点

  1、全词的意象特征和品味个别字词的作用。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自古逢秋悲寂寥,同学们知道那些关于秋天的诗歌?

  学生自主发言。

  2、我们仔细体会一下同学们总结的这些诗词,发现大都是诗人抒发悲伤情绪的,再看我们所处的秋天是不是也很容易引发感伤情怀啊!所以我们知道“悲”是秋天的一个鲜明特征,然而*的《沁园春长沙》却为我们描写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的秋景图。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一代伟人*给我们描绘的秋景,看看他笔下的秋天是怎样的另一番风景。

  二、播放词的朗诵,通过视听初步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要求注意生字生词的读音)

  三、背景及作者简介。(播放多媒体课件之一:“时代背景”和“作者介绍”)

  四、介绍关于词和词牌名的常识。(播放多媒体课件之二:关于词的文体知识)

  五、整体感知,疏清思路。

  1、全班学生诵读→教师点评→教师范读

  2、提问:请同学们结合全词展开想象说说这首词描绘了几幅图?

  明确:

  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六、欣赏解析,品味语言。

  (一)独立寒秋图:

  1、让学生将开头三句词的正常语序调整好,并简要说说它们的大意

  明确:正常顺序应为: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大意为:在深秋时节,年轻革命家*独立于橘子洲头,深情凝望着湘江水滚流北去。此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特定的环境。

  2、分析“独立”一词。

  明确:"独立"一词不仅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而且让读者想象词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的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

  (二)湘江秋景图:

  1、这一节的统领字眼是哪个字?(看)

  2、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

  3、作者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

  明确: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

  江中:慢江碧透,百舸争流(*观)

  天空:鹰击长空(仰视)

  水底:鱼翔浅底(俯视)

  4、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时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对比手法

  颜色对比: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

  动静对比:层林尽染与百舸争流

  动作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

  5、提问:哪些词用得好?并说明理由。

  明确:遍→红之广;尽→染之透;透→水之清;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击→飞之矫健;翔→游之轻快;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6、诗人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要求学生展开想象自己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7、此时,作者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想到了什么?(最后三句)

  明确: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谁主沉浮?"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一问也写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凌云壮志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全班齐读课文,简要回顾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入词的下片学*。

  (三)峥嵘岁月图:

  1、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起承接过渡作用。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地想到以前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

  2、"忆"的是何内容?具体表现在哪些句子中?由哪个字统领?表现了何思想感情?

  明确:忆的是往昔"峥嵘岁月";具体表现在中间七句,由"恰"字统领。这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年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表现了毛及战友们以天下己任,蔑视*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

  (四)中流击水图:

  1、学生品读最后三句,然后想象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

  2、最后三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设问结尾,采用了象征手法,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和神奇的想象,含蓄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在新时代的浪潮里,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乘风破浪,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表达了立誓振兴中华气概豪情,表现了革命家的英雄气概。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二、下片小结:

  下片,作者采用了总分结构来描写。作者先总写"峥嵘岁月稠",再具体描绘往昔的"峥嵘岁月",最后再选取往昔最富有激情的一幅画面来描写,抒发了豪情壮志。

  三、总结全文

  现在我们完成了全词的学*。词的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借景抒情,情景合一。全词由景到情,由实到虚,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逐层推进,步步深入,诗情得到了酣畅淋漓的表达。

  纵观全词,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下阕由“忆”到“记”,思路清晰,情贯全词通过学*,*诗词那精练形象的语言,深远而优美的意境,那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读诗最主要的是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我们要学会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等途经,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努力提高品评和鉴赏诗歌的能力。下面让我们随着音乐画面走进艺术的天地,再次深入领悟诗歌的意境,真切感受青年*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词,并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秋景作文。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学*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的博大气魄。

  2.理解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3.在理解的赏析后进行背诵。

  二.教学手段

  1.老师串讲,师生赏析。

  2.课堂朗读。

  3.幻灯显示,电脑课件。

  三.教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秋天,在一般人的眼中,往往充满了苍凉,充满了感伤,而我们的**在他年青的时候,却曾为秋天唱过一曲昂扬的赞歌,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这首充满动感,充满力量,充满浓烈色彩的《沁园春.长沙》。

  (二).朗读全首词,在朗读前,先打出幻灯片,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容易读错的字。

  [沁qin.橘ju.遍pian.舸ge.寥liao.浮fu.遒piu.遏e.]

  (二)分析上阙

  1.第一层(第一句至第三句)

  [老师串讲]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1)提问“独立”,“寒秋”,“橘子洲头”,分别点明了什么

  [同时,老师在电脑上打出这三句,并在旁标出学生回答的“处境”,“季节”,“地点”]

  (2)这里的词序本来应该是“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提问:为什么作者却写成“独立寒秋”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出因为填词的需要,并说明词有一定的句数,格律要求。

  [赏析]

  △ “独”

  (1)提问:为什么作者要独自一个人,站在橘子洲头,而不是三五成群,要求学生结合作者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谈谈。

  (2)学生谈完,老师总结:明确作者为了逃避军阀耳目,才独自一个人登上橘子洲头。

  [同时,以幻灯片打出《沁园春.长沙》创作背景]

  2.第二层(第四一第十句)

  [老师串讲]

  深秋时节,作者独自一个人,站在橘子洲头,看到湘江向北流去。

  (1)提问:此时作者还看到了什么?

  [同时,老师用电脑打出一幅湘江秋景画]

  (2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切换上述画像,用电脑显示“湘江秋景图”一表,在“景物栏上打上景物名称。

  [赏析]

  △ “看”

  (1)提问:作者以哪一个学将如此多的内容统领在一起。

  (2)引导学生回想,初中学过《沁园春.雪》也用了领字,并提出下阙,同样用了领字。

  [同时,以幻灯片打出《沁园春。雪》相关句子]

  [老师串讲]

  作者从眼前的山、枫林、江水等个别之景而联想到世上一切万物。

  提问:这种写法称

  [在电脑打上从点到面,从实到虚]

  [赏析]

  提问:这幅湘江秋景图具有怎样的特征?

  学生回答充满生机。

  △ “争”提出:船会不会自己争着行驶?

  引导学生得出“争”既写船,又写人,写出了人的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 “翔”提出:能看到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江水清澈,湘江江水水质好。并问这句与上文哪一个相呼应?

  (“漫江碧透”)

  说明作者在这里用“翔”既写了“鱼”又写“水”。

  [同时,在“湘江秋景图”中打出三个动词]

  △ “竞”以一个“竞”字说明万物为生存,为发展不停竞争,引导学生得出,“竞”是

  对前面三个动词的高度概括。

  提出作者不仅仅运用了动词,还用了数量词描绘这幅湘江秋景画。

  引导学生装找出“万”、“层”、“百”,让学生分析作者用这三个词的妙处。

  [在“湘江秋景画”上打上三个词]

  提问:这幅画除了充满生机还具有怎样特征?

  引导学生回答“色彩鲜明”、“色彩缤纷”,让学生找出这些色彩。

  “红”、“碧”、“白”(船帆)、“黑”(黑鹰)、“蓝”(蓝天)。

  [在“湘江秋景画”打上这些词]

  △“红”引导学生得出红色往往给人朝气蓬勃,喜庆祥和之感。由此可见,作者当时

  内心中充满激情。

  △ “碧”引导学生得出秋天叶黄叶时,看到碧绿透明的江水,心情就如朱自清先生看

  到梅雨潭的绿,那样兴奋、舒服、愉快。

  ⒊第三层(第十一至第十三句)

  [老师串讲]

  面对这个充满生机的世界,作者思绪万端,他提出了一个震撼人心的问题。

  提问:这是一个什么问题?

  [显示“问题”在这三句旁]

  提问:这三句与前写湘江秋景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得出自然界中之景物尚且不畏寒秋,互相竞争,况且,我们有生命有灵

  魂的人。

  [赏析]

  联系时代背景及作者的经历,体会这一问显示了作者青年时代以天下为己任的壮

  志凌云。这里是体现了作者借景来抒情的艺术手法。

  [总结上阙]

  作者描写了眼前的秋景,借景抒了自己的豪情,并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四)分析下阙

  上阙是老师串讲,师生赏析为主。下阙的教学采取老师点出关键,学生赏析为主。

  [赏析]

  △ “忆”要求学生联系作者的经历,寻找作者到底“忆”些什么,以及提出作者为何

  要“忆往昔”?(意在写“今朝”,回答“谁主沉浮”)

  △ “恰”(1)让学生谈谈“恰”这个领字的妙处,让其描绘作者及其革命战友的当年

  意气风发的画面。

  (2)老师重点指出作者青春年少,革命热情奔放。

  [显示一些1925年前作者的经历的图片]

  △ “曾记否”三句

  (1)让学生分析“击”、“遏”,领略人物的激昂豪迈。

  (2)老师重点明确作者在这三句中把整首词的感情基调推向高潮。

  (3)让学生体会作者“主沉浮”,“到中流击水”的寓意。

  以天下为己任,蔑视*派统治者,改造旧*的豪情。)

  附:

  沁园春。长沙

  *

  [处境季节]独立寒秋

  湘北北去

  [地点]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梁

  漫江碧透点实

  呼应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面虚

  怅寥廊

  问苍茫大地

  [问题]谁问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类讨当年万户候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湘江秋景图

  景物多山、枫树林、江水、大船、鹰、鱼

  动作劲争(船、人)、击、翔(鱼、水)

  -------竟

  范围广

  数量多万、层、百

  色彩缤纷红、碧、白、黑、蓝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6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①品味关键词语,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②感受*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重点及难点:

  ①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境界。

  ②从词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抒情性。

  授课方法:

  语言品读法,点拨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代有才学之士、有抱负之士,一旦登上高处眺望远方,必定生出很多感慨。曹操登上

  碣石山,大发诗兴,写下《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表现出诗人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陈子昂在幽州台上吟诵“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感叹宇宙之寥廓,人生之苦短,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愁苦之情。那么,*重游橘子洲时又会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的词《沁园春长沙》。(板书:题目、作者)

  二、写作背景

  1925年10月,*同志从韶山前往广州,途经长沙时,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

  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三、关于词牌

  词牌是“沁园春:,为什么会起这么个名字呢?

  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名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名沁园。后来沁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

  有人作诗吟咏这件事,“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

  四、整体感知,诵读鉴赏。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二十世纪的*有出现了一位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词人——*,现在,就让咱们充满激情地追寻着伟人的闪光足迹,走进伟人的崇高心灵。

  1、师范读,正音。

  舸 寥廓 峥嵘 遒 遏

  找一个学生读,师点评。(点拨:上片“看”字和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作停顿,突出领字的作用。“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找第二个学生读,或学生齐读,师点评。

  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沁园春 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其突出特点就是塑造了主人公“我”的形象。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词,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动词。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板书)

  通过朗读全词咱们可以知道,词的上片侧重写眼前之景,下片侧重追忆往事,表现作者青年时代精神和理想。

  五、具体分析鉴赏

  1、鉴赏前三句

  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份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那么,这三句的正常语序应该是什么呢?(提问学生)

  明确: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词意:深秋时节,*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思考讨论:“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直立”?

  明确:不能。“独立”既表明词人是一个人,更显示词人砥柱中流的气概。(砥柱中流: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

  2、具体研*湘江秋景图。

  词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放眼望去,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呢?现在咱们就来具体欣赏一下。

  词人通过一个“看”字,以视野所见来些湘江的秋景,使得“看”字所统领的七句连贯直下,一气呵成。现在咱们来齐读这几句。

  学生齐读,师点评。

  (1)提问:现在大家来找一下,“看”字统领了哪些意象?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

  (2)具体分析词人是如何表现这些景物的,找出哪些字用得好。

  “万山红遍”:指漫山遍野都是红色的枫林。“遍”写出红之广。

  “层林尽染”:树经霜后变红的程度和红遍现象。

  联系: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满江的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往来的船只争先恐后,你追我赶。描写了一个十分热闹的场面。漫:写出江水满溢之状。争:展现了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鹰击长空”,“击”可以改为“飞”吗?

  明确:击: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的矫健雄姿。翔:

  “鱼翔浅底”,“翔”可以改为“游”吗?

  明确:天空中的景象倒映在江水中,水天一色,相映成趣。鱼游在水中,也是游在空中,用“翔”精确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万类霜天竞自由”:表现出了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景象。这句也是一个哲理性的概括。比较:竞:竞争,竞赛。竟:出乎人意料。(板书:竞、竟)

  (3)思考:这么一幅绚烂的秋景图,词人又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的呢?

  明确:有远眺、*观、仰望、俯视。

  思考:这一处景色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有远有*,有仰有俯,有静有动,有颜色的对比(红、碧),和动作的对比(击、翔),绚丽多彩,生机盎然。

  小结:词人用一系列形象鲜明的景物,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绚烂的湘江秋景图,流露出词人开朗昂扬、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倾注了词人对祖国山河的挚爱。

  (4)比较鉴赏

  ①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②湘江秋景图

  《天净沙秋思》:萧索寂寥,苍茫凄迷,是“秋思之祖”。表达了悲伤孤独,游子思念故乡的感情。

  湘江秋景图:绚丽多姿,充满生机。表达了开朗昂扬、积极向上、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3、品读上片后三句。

  (1)面对着绚丽多姿、充满生机的湘江秋景,词人为什么会感到“怅”呢?(联系时代背景)

  明确:词人面对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大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感到了“怅”。这里的“怅”不是失意,是怅惘。于是他就开始了“问”。

  (2)“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么样的感情?

  明确:词人由大自然的万物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板书:问:谁主沉浮)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写壮景,抒豪情,表凌云之志。(板书: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六、课堂小结

  秋天,是万物凋零的季节,古代文人往往表现出“伤秋”“悲秋”的意绪。如“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而*却抛却了这种哀伤叹息的悲哀之态,以生动地描写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新境界。

  七、作业:背诵全词。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朗读感受词的慷慨激昂的情感。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词景、情的崇高美。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作品内容、感情,建立整体认知。

  2、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对秋景的把握,感受词的崇高美。

  三、德育目标

  通过对抒情主人公及少年形象的把握,感受以*为代表的一代青年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命运、以国家振兴为己任的伟大情怀,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诗词内容,学会赏析诗词。

  2、感悟词人崇高的理想和开阔的胸襟。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过:“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的一首词——《沁园春长沙》(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

  1、词是一种具有音乐性的作品,很讲究节奏、韵律,所以,只有诵读出来才能感受词的艺术境界,下面听录音朗读,整体感知此词的艺术境界。

  (教师)从朗读中,你们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生)慷慨激昂

  2、学生放开声音自由朗读,看看能否读出这种情感?

  3、学生朗读,边读边思考,词的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片:写景下片:忆事

  三、鉴赏课文

  (一)赏析词的上片

  1、词的前三句给我们透露哪些信息?

  (学生朗读,个别回答,老师总结)

  交代观景的人物、时间、地点

  2、站在橘子洲头,*看到了哪些景物?

  (明确)山、林、水、船、鹰、鱼

  3、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色彩绚丽、生机勃勃

  4、面对这样的美景,你会想到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对祖国河山的赞美

  *又想到了什么?

  明确:*不仅仅是感慨祖国山河的广阔、壮观,尤为祖国命运担忧,从而有了深沉的思考—国家的命运由谁来主宰,抒发一种忧国忧民之情。

  (二)赏析词的下片

  1、对于“谁主沉浮”的问题,作者在下片是否做出回答?

  (学生带着问题朗读下片)

  2、词的下片忆事,作者回忆了哪些事?(PPT展示*在长沙和同学们的一段经历。)

  (学生诵读课文,结合诗句概括)评论国家大事;写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和军阀作斗争。

  3、从诗人对往事的回忆中,我们看到一群怎样的青年?

  意气风发、才华横溢、蔑视权贵。

  4、读结尾三句,这表现了青年*和同学怎样的气概?作者借这一问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激流勇进,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从而含蓄地回答上片的问题。

  5、学生朗读下片,体会词人的豪情壮志。

  四、启迪感悟

  学完全词,你从这些革命青年身上受到哪些启示?

  五、小结(PPT展示)

  六、(若还有时间)听录音,再次感受词的意境,模仿录音自由朗诵,背诵全词。

  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上片:写景—绚丽多彩,生机勃勃

  抒情—忧国忧民之情

  下片:忆事—不*凡

  怀人—意气风发、才华横溢、蔑视权贵、敢于斗争

  抒情—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8

  一、知识要点:

  1.文学体载的种类:

  文学体载可分为小说、散文、戏剧、诗歌四大类

  2.*诗歌发展

  3.诗歌的分类

  ①按题材可分:田园诗(代表人陶渊明)

  山水诗(代表人王维)

  边塞诗(代表人岑参)

  此外还有讽喻诗、打油诗等。

  ②按内容可分:叙事诗、抒情诗、史诗、哲理诗等

  ③按形成可分:格律诗、民歌体、自由诗、散文诗等

  ④从时间上可分:古体诗、*体诗、词、曲、新诗

  4.诗歌的四个特点:

  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音乐性

  5.诗歌按表现内容的方法可分:

  ①赋:直接陈述铺叙

  ②比:即打比方

  ③兴:即先借用别的事物来引发所咏之词。

  6.词:

  ①名称: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最初叫“曲子”、“杂曲子”、“曲子词”,后来也称过“乐府”(如《东坡乐府》),也有叫“诗余”、“琴趣”的,一般叫“长短句”。

  ②词牌:原是词的音乐曲调的名称,因它是可合乐演唱的诗体,故需标明曲调。如“沁园春”、“水调歌头”等

  ③词题:即词的标题名称。如“长沙”、“游泳”等

  ④词序:有些词为了说明写此词的缘由,在词题与正文间写有说明。如*的《卜算子·咏梅》

  ⑤阕:词的一段叫一阕,是从音乐上的名称而来的。

  ⑥分类: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

  长调(91字以上),最长不过240字。

  ⑦填词:词有严格的规定,“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写词之人,须按词牌规定的格式,韵律填写,称为填词。

  7.常见词牌前两句的字数

  ①忆江南(3、5)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②忆秦娥(3、7)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③念奴娇(4、3)

  大江东去,浪淘尽。

  ④沁园春(4、4)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

  ⑤清*乐(4、5)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⑥永遇乐(4、8)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⑦水调歌头(5、5)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⑧西江月(6、6)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⑨蝶恋花(7、4)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

  ⑩浣溪沙(7、7)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

  同一词牌,它的总体字数是一样的,句数有时略有不同。

  二、内容赏析

  1.《沁园春·长沙》中作者是如何构思的?

  答:这首词分上下两阙。上阙描写今日独游,观橘子洲头秋景,联想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样事关国家、民族命运的问题。下阙用“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过渡,承上启下,回忆起与战友们一起从事革命活动的不*凡岁月,形象地概括了早*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2.《沁园春·长沙》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答:本文的“景”,由“看”领出。诗人看到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水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天上“鹰击长空”,水底“鱼翔浅底”,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则从眼前的山、林、水、船、鹰、鱼,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面对如此壮丽的山河和生机勃勃、奋发自强的大自然,作者情不自禁:“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通过询问大自然盛衰荣枯应该由谁主宰的问题,表现出诗人博大胸怀和革命者的凌云壮志。从而实现了由“景”到“情”的飞跃,达到借景抒情的目的。

  三、能力训练

  1.从文学常识角度看,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朝人写的新乐府,属于古体诗。

  B.现代诗就是*体诗或今体诗。

  C.现代人用旧诗体来反映现代生活、思想感情的诗,称之为现代诗。

  D.古代人写的一切诗都是古诗。

  2.选出字形无误的一项

  A.上阙 激扬 典押 飞驾

  B.廖廓 荆棘 漂泊 炫耀

  C.火钵 凄苦 淩侮 忸怩

  D.苍茫 挥斥 石壁 截断

  3.下列诗句节拍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B.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C.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D.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4.对《沁园春·长沙》中的语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层林尽染”是说山上一层层的枫树叶经霜变红,象是染过一样。

  B.“万类霜天竞自由”是说一切生物都在秋光中争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C.“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是说,读书人最讲意气,非常豪爽。挥洒自如,一点都不吝惜。

  D.“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说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

  5.对下列诗句所使用的修辞分析正确的一项

  A.“粪土当年万户侯”,“万户侯”是比喻大军阀、大地主、大官僚。

  B.“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借代的修辞手法。江山代国家;激扬文字代评论国家大事,激浊扬清的文章。

  C.“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反问和拟人。

  D.“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是对偶和借喻。

  能力训练参考答案:

  1、B

  2、D(A、阕,架,B、寥飘,C、凌)

  3、D.(A看/万山/红遍,B、今日/得/宽馀,

  C、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4.C.同学们意气奔放,还遒劲有力。

  5.B.(A、“万户侯”与“大军阀”等是同类事物,不能形成比喻。

  C.是疑问句和拟人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9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要“阅读优秀作品,品位语言,感受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要“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沁园春·长沙》上阕实写眼前之景,描绘了色彩绚丽、生机蓬勃的湘江秋景图,由此引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抒发改造旧*,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大任的凌云壮志和革命情怀。全词语言精练,意境优美,革命豪情慷慨激昂。因此,本词的教学设计着力于指导学生通过诵读、思考、分析与联想等方法,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感受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对诗词独特的阅读感悟与体验,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和方法。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 、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

  2 、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所抒发的情感及其节奏。

  3 、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秋是一个丰富的季节,秋是一个多愁的季节,秋也是一个充满想象的季节,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写下了许许多多伤秋、感秋或赞秋的诗文,以此来表达他们对秋的感悟与理解,你了解的有哪些?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以下诗句,并让学生说说这些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老而弥坚)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沉郁壮阔)

  (营造适于本词鉴赏的情景氛围,以便于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诗词形成一种感性认识,也便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鉴赏本词的兴趣和热情。)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播放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诵(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橘舸遒遏

  2、学生自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本词上下阕各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各写了什么内容?

  分别圈出统领上下阕词句内容的两个字;划出最能表现本词主旨的一句词,体会这句词在全词中的作用。

  提出一个自己自学时最难解决的问题。

  3 、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情况。

  4 、课堂讨论,教师归纳板书:

  上阕:描绘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看)

  主旨: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承上启下)

  下阕:抒发慷慨激昂的革命情怀(忆)

  (引导学生用诵读法自学,让学生走进诗词的意境,与诗词对话,通过对话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通过圈划法揣摩语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感知诗词的能力。)

  三、品味鉴赏,体景悟情

  1 、赏析前三句。

  (1)哪位同学能通过合理的调整、补充,把前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说?

  (提示:开篇“独立寒秋”,表面看是切合时令特点与作者处境,实际上读罢全篇会发现,诗人却唱了反调:“独立”而不孤单,“寒秋”却无冷意。)

  (2)介绍背景,重温历史。(播放多媒体课件——“时代背景”)

  (3)比较鉴赏

  *的“独立寒秋”

  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江雪》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独立寒秋”和“独钓寒江”意境相似,然而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 、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1)一个“看”字,一直统领到哪里?(“万类霜天竟自由”)这里诗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

  教师指导朗读。(“看”是领字,要稍加停顿,以下几句要读得抑扬顿挫,还要注意关键字的重读,要情绪饱满,充满兴奋喜悦之情。)

  这几句诗人给我们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湘江秋色图?(播放多媒体课件——文字投影)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争)流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2)引导学生讨论、演示。

  写“看”的这几句词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有什么特色?(播放多媒体课件——文字投影)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烂多彩的秋色图——湘江秋色图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观)——写景,景中有情

  天空:鹰击长空(仰视)设问

  水底:鱼翔浅底(俯察)

  (3)这样写景真是“远*高低各不同”,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设身处地体会诗人“独立橘子洲头”,饱览大好秋色的情景,并把诗人观赏这些秋景时的神情、动作连起来表演一下。(请学生上台演示)

  课堂讨论:*的“手”该怎样?是倒背好,还是插腰好?“视角”的转换是快点好,还是慢点好?

  (提示:叉腰好。慢点好。是兴味盎然地品味观赏,而不是匆匆忙忙地走马观花。)你刚才视角转换得就太快了点。(再请学生演示)要求:神态自然,从容,颇有点伟人的气度。

  (4)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在这几句中,哪几个动词用得好?为什么好?(染、击、翔。这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击”比“飞”更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古人就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

  (5)比较鉴赏

  *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杜牧《山行》

  (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得极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的"万山红遍"则暗喻革命形势蓬勃发展。)

  古人笔下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而*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6)想象能力训练

  引导学生完整地想象上阕所描绘的图画。

  师: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的花朵。”黑格尔说:“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看谁的脑海中绽开的想象的花朵最美丽,谁具备这种最杰出的本领。让我们微微闭上双眼,放飞自由的心灵,给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伴着音乐的旋律,飞入这个绚丽多姿,生机勃发的世界吧!(放音乐)

  参考:“远望千山万岭,枫林如染,像熊熊燃烧的烈火;*看漫江水碧,千帆竟发,像战场上无数奋进的勇士。抬望眼,雄鹰展翅,矫健勇猛,翱翔长空;低眉处,游鱼戏水,自由轻快,生机盎然。 ”

  教师引导:展开想象,把诗人所描绘的秋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可分四步:

  第一步是“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般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第二步“染上色彩”,把黑白荧屏变为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让画面的色彩更鲜艳,更丰富,更美丽。

  第三步“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缓缓流淌,大小各式的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蓝天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第四步“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譬如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7)背诵这首词。体味词中的思想感情、精妙词句和开阔意境。

  (8)交流想象体验。

  (以上教学环节,善于引导学生身入其境、情入其人,让学生通过与作品、作者的交流,充分体验自然的丰富多彩和人生的千姿百态,从而让学生真正具有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同时鼓励学生在比较中鉴别,在鉴别中提高。)

  3 、理解“怅寥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丰富含义。

  (“怅”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蓬勃、绚烂,而现实社会却又是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仰俯天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你的盛衰荣枯?“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人以天下为已任、忧国忧民的广阔崇高的心境。)

  教师小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词的“词眼”。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

  4 、欣赏下阕

  (1)上阕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是怎样回答的呢?(“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百侣”与上阕的哪个词呼应?(“独立”。)下阕的领字是哪个?一直控制到哪里?(忆。“粪土当年万户候”。)

  教师指导:“忆”应稍顿一下,突出其领字作用。以下几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2)理解诗句,品味情感。

  写“忆”的词句是回忆往事以“抒情”方式回答“谁主沉浮”。

  课堂讨论为什么这几句就能回答“谁主沉浮”呢?《沁园春·雪》里的“秦皇汉武”“唐宗宗祖”“成吉思汗”,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为什么诗人用一个“惜”字就将它们全部否定了呢?而发出“俱往点,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呼唤呢?这些“现在”的“同学少年”与历史上的英雄豪杰有什么不同?

  (历史上的英雄豪杰“略输文采,稍逊风骚”,武功尚可,文治才华就差多了,“风流人物”应该是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现在”这首词里所列举的包括诗人在内的“同学少年”,这些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革命青年,这些意气奔放,才华横溢的革命青年,这些关心国家命运,斗志旺盛,蔑视权贵,敢为天下先的革命青年,不主沉浮,谁主沉浮?天不降大任于斯人,更与何人?所以说下阕通过抒情,艺术而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重大问题。播放多媒体课件五--文字投影:“意气奔放,才华横溢,心系国运,蔑视权贵。”)

  (3)鉴赏:“曾记否,到中流出水,江遏飞舟?”(多么大的气魄!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

  教师小结:下阕抒发了改造的旧*,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大任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所抒之情慷慨激昂。

  5 、归纳总结,指导学法

  纵观全词,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下阕由“忆”到“记”,思路清晰,情贯全词。通过学*,*诗词那精练形象的语言,深远而优美的意境,那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而读诗最主要的是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我们要学会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等途经,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努力提高品评和鉴赏诗歌的能力。(播放多媒体课件——文字投影: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下面让我们随着音乐画面走进艺术的天地,深入领悟诗歌的意境,真切感受青年*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播放多媒体课件:《沁园春·长沙》歌曲]

  (在诗词中,景与情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即景是情的肌肤,可感可亲;情是景的灵魂,轻灵飘渺。因此,解读诗词的捷径就是从赏景入手,进而把握诗情画意,引导学生体察词情、词境,进而“由物及人”,感悟作者的思绪与情怀。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诗词遣词造句的特点,最终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四、拓展延伸,发展个性

  1 、*既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又是一位有着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的诗人、书法家。课外欣赏*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在班级里安排一次学*心得交流会。

  2 、古今诗歌史上,具有宏阔的意境、远大的抱负和澎湃的激情的诗人或诗歌作品不胜枚举,让有兴趣的学生以此为专题,收集相关资料,并将其与*诗词进行比较,写一篇有独到见解的文学短评。

  (着力于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积累和独特感受与文学作品进行充分的交流,促进学生沟通各自的心灵,交流各自的体验,让各种思想在交锋中碰撞出创造的火花。)


教案沁园春长沙 (菁华5篇)(扩展4)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 (菁华3篇)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1

  今天教完了《沁园春长沙》,感觉不如意。首先是觉得不能实践新课标的理念,与过去教学没有什么区别:老师讲得过多,学生活动不充分,不知道学生在学过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收获。主要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把握意象,我是这样处理的,导入后让学生说词中哪能句话最能表现*伟大的政治抱负,学生说出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我就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引发诗人*的这一追问,有学生说“万类霜天竞自由”,我就进一步地引导思考学生“万类”是哪些,“竞自由”的表现是什么,也就是我布置的预*题“词中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特点是什么?这些意象组合成的画面给人什么感觉?”根据学生的回答,我最后总结出了:词的上片写了一幅色彩鲜艳、生气勃勃的湘江秋景图,正是这壮丽的秋景让*心潮澎湃,发出了“谁主沉浮”的哲理追问。这里回忆起来思路很清晰,线条很流畅,但在教学过程中花费时间过多,主要是老师讲解过多,比如对意象特点的分析,就改不了老师讲解的*惯。讲完上片就快下课了,对下片只提出了问题:上片所问“谁主沉浮”,下片作出了回答吗?学生回答:“同学少年。”便下课了。下片的教学法用了三十分钟的样子,其余时间让学生做练*。

  本来用一课时教完的,结果却用了两课时,还有一个原因是导入用得时间过长,我从章士钊评价*的《沁园春雪》“有帝王气象”说起,说到了朱元璋的《咏鸡鸣》、黄巢的《题菊花》然后说到*的《沁园春长沙》其实也有帝王气象,问“哪句话最能表现*的帝王气象”,由于所引用的诗学生不熟悉,我在黑板上板书,用时较多,所以花多了时间。我一上课叫学生朗读,有一个学生就说那女生的朗读声音太小不能表现*的伟大政治抱负,其实我本该揪住这“伟大政治抱负”提问的,但当时就是没有放弃自己的备课内容,造成时间浪费。这就关系到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的问题,教师要进行预设,但也不能被预设捆住手脚,当然有时也有“显摆”的心理在,这也就是教学观念的问题:学生才是学*的主体,老师只是要引导学生学*,而不是要显示自己的才学。

  这是这个学期的第一节正课。首先开始的就是诗歌。本身而言,我自己并不擅长诗歌,而目前的高中生诗歌学*的能力也比较弱。所以,在第一节课,我主要的思路是教学生如何学*诗歌。

  一、问学生自己是如何学*诗歌的?

  基本上的同学会提到理解问题,有些同学会忽视朗读的重要性。

  通过我自己的总结,诗歌学*包括:了解背景;初步朗读;理解情意;有感情朗读;自我思考。

  其实应该要在整堂课中贯穿如何学*诗歌,这样学生就有可能通过课堂的学*记牢这几个环节。而一开始就把几个环节亮出来,在后面的时间里又没有进行及时的提醒反复,效果可能会差一点。

  二、初读诗歌,检查预*效果,解决字词问题。

  在一个班级是全班齐读,在另一个班级是请几位同学读。还是后者的效果好一些。不过也要看学生的积极性。有的班级学生根本就不会站起来朗读,即使站起来,声音也很小声,再加上问题都差不多,并不能很好的检测他们,反而会引起学生的恐慌。而有些班级学生比较积极,水*也各异,上课情绪比较放松,教师的点评比较有效。

  三、理解情意

  这首词写了哪几幅图景?有些学生对图景这个词都无法理解。三班的基础比其他两个班级会差一些,需要更多的耐心,要鼓励学生或错或对的回答,而不要先指出他们的错误,不要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在三班上课,需要更多的耐心和鼓励,从基本的开始讲,慢慢引导他们。这节课里,在三班已经是最后一节课了,我有点急躁,对学生如此简单的问题都不懂,没有心理准备,对他们有点凶,可能会打击到他们的自信心。下次要多加注意。

  有些班级说是三幅图景,有些是两幅图景。而我是迎合了学生的看法,认为三或二都可以。这其实是错误的做法。应该事先对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并想到足够的理由来应对不同的看法。

  对诗歌进行了解释。

  在解释过程中,我太想把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传递给他们。但是在过程中,我运用的方式是追问,不停的追问,问不出来的地方,就自己来讲解,缺乏教学的技巧。

  在和学生讨论该用“独立”还是“伫立”时,引导学生不同的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思考。这个环节我比较满意。

  四、有感情的朗读

  自读——齐读——请学生读。

  在有些班级的朗读指导比较有效。通过我的分析,让他们更明白这首词的深意,以及该如何具体去朗读。

  最大的'问题还是教学语言太过琐碎。特别是对问题答案的整合。可能是因为没有准备充分,所以自己就说不连贯。上课前,还需要准备更充分一些。不要出现太多不规范的语言!

  从大处着手,要领略到这首词的豪迈风格。其风格的体现,最重要的就是朗读。从目前班级的朗读情况来看,做得并不是特别到位。我分析一下了原因,高中手之所以不愿意举手回答问题以及更不愿意举手来朗读文章,有主客观方面的因素。主观方面,担心自己所读或者所回答的问题不够好,引起同学的哂笑。伤了自己的面子和尊严。客观方面,确实是不是太熟悉班级同学,倘若熟悉了。就可以放得开一点。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要求同学的点评,点评的同学说好话我会问好在哪里,说不好我要他示范,让他们有了畏惧心里。于是乎,在课堂互动这一块,就有点打不开。但是目前主动举手的还有几个。

  从小处着手,对诗歌文本的分析来看,同学的分析能力和欣赏能力实在是基础薄弱,不过诗歌的欣赏和分析确实也很难——但不能因为难而止步。在文本分析的时候,学生还是具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的!“独立寒秋”之“独立”二字,教材分析中有三种意思,其一就是确实是一个人,第二,与下文的“携来百侣曾游”相照应,第三,就是表现了年轻革命家砥柱中流的英雄气概。另外,从古代诗歌中的传统出发,例如杜甫的“天机*人事,独立万端忧”,金圣叹就点评“操危虑深”。但是在点到学生如何理解独立的时候,也有同学说道了*的心境的些许悲凉。其理由就是*即将南下广州,离开生活学*工作达十三年之久的长沙,内心会有不舍,再加上一个人,怎能不悲凉呢?这个是学生发现的,这种说法我当即肯定,是啊,我离开三年之久的瑞安还那样依依不舍呢。

  另外,由于湖南*赵恒剔派兵逮捕*,这种孤立无援的境地应该说是“独”字所包含在里面的。我个人觉得还有一点,就是在一大二大三大之后,*和*的关系也越来越不好,这个时候的*应该内心也有孤独感的。

  不管后面的秋景描写多么壮观豪迈,不管多么有气势,有年轻革命家的伟大,但是作为一个普通人,*细腻的情感也不可忽略的!

  另外,我觉得如何引导同学们自己主动发现问题很重要。李镇西老师说,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要读出问题,读出自己。诗歌何尝不是如此呢?但是学生做到这一点需要老师的引导。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时候,我问学生们可曾有问题没有?他们会异口同声地说没有。但是我却问:一首词中*为何会几次用“万”呢?几次用动词“击”呢?又说明了什么?这样带着他们进入了思考。可是,如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还是一个未待解决的问题。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2

  3月20日下午,按区继教中心的安排,我在所带教学班,上了《沁园春·雪》这节课。为了上这节课,我虽然作了比较充分的准备,但为了保证这节课的“原生态”,我既没有在本班提前预演,也没有在*行班级进行试讲。这一节课上下来,我认为整个教学过程基本是按课前的教学设计在推进,也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教学设计往往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设计,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更多的问题。

  反思这节课,我认为还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学生的调动不尽人意。

  因为是下午最后一节课录课,考虑到学生的精神状态可能不会太好,因此,我特意在上课之前,换上*时不爱穿的本装,一走进教室,就听到学生的一阵惊呼,加之*时与学生的关系比较融洽,我以为学生会因此而亢奋,在教学过程中会有积极的表现。但事实上,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并不尽人意。我想除了因为学生没有见过这种架式有些胆怯外,可能还另外的原因:一是问题的设计,二是学生的活动设计。在设计问题时,我注意到尽可能只设计一些对学生体悟诗词感情的问题,而且尽可能使问题指向明确,但在实践中,有些学生的回答却与我的问题相去甚远,我想这也许是高估了学生的理解领悟能力所致。在学生的活动设计上,设计得不够丰富,导致学生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思考或回答问题,使课堂气氛显得有点沉闷,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

《沁园春长沙》教学反思3

  在教学设计中,我是计划通过关键字的品读,让学生领悟诗歌的感情,进而指导诵读,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未能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例如在品读上阕“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的滔滔”中的“惟”和“顿”字时,品读了作用情感,但没有即时指出该如何读。在品读下阕“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几句中的“略”、“稍”、“只”几个字的作用和蕴含的感情时,也没有及时指出应该如何处理朗读时的重音与语速等问题,使朗读指导的效果大打折扣。

  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改进:

  1.进一步缩减教学内容,重点放在朗读上,并将朗读与关键词的品味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在问题设计上少提一些问题,也没有必要引导学生从上阕说到下阕,而是将上下阕的品读任务分配给各小组,由他们先品再读,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必要的引导的指导,我想这样的话,品和读会结合得更好,既将课堂还给了学生,又能提高课堂的效率,效果可能更好。

  2.让学生充分地活动起来。可以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先读先品,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品和读的实践,谈朗读处理,这样学生的参与度会提高,学生由于有了说的实践,课堂发言可能也会积极和精准一些。


教案沁园春长沙 (菁华5篇)(扩展5)

——《沁园春长沙》教学实录 (菁华3篇)

《沁园春长沙》教学实录1

  讲《长沙》之前,让学生看了单元知识——朱光潜的《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告诉学生读诗的一些方法,然后才上课。

  师:诗歌怎么鉴赏,首先要重视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能品味语言。所以下面请大家放声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注意要读出味道来。

  (生读)

  师:停!让我们一起将这首诗从头到尾读一遍,包括标题和写作时间。

  (生齐读)

  师:刚才我听大家很认真的读了。我们再来听听配乐朗读,我准备了两个不同的朗读,请大家仔细听,哪一种读法更好。

  (多媒体播放朗读,学生认真听)

  师:好,大家刚才听了这两种读法,请大家做个评委,哪种读法更好?

  (生一致认为后一种更好)

  师:为什么这样认为呢?

  生:第二种读得有轻有重,有节奏感。

  生:第一种太*淡了,没有激情。

  师:哦。大家分析得很不错。读诗必须是全身心的投入,把你的个人的情感、个人的理解融入到诗歌中去,并注意节奏和轻重音的变化,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也只有多读,才能明白诗歌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那好,我们就跟着第二种读法一起再读一读。

  (放朗诵,学生跟着读。在读的过程中,有的地方范读停顿了,而学生没有停顿,于是出现混音,但学生努力在适应,读了一遍后,感觉学生读得不到位,于是又让学生跟着读了一遍,并在旁指导,说诸如“注意,慢下来”“停顿”“快,加快语速”等提示语。如此学生又读了两遍,感觉学生读得差不多了。)

  师:好的,我们跟着读了好几遍,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读法了,那哪位同学来试着读一读?

  (一生马上举手)

  师:好,你来!

  (生读,看得出读得很认真,读完后,学生鼓掌)

  师:真不错,还有哪位来?

  (一生又举手,读,鼓掌。之后举手的学生越来越多,都极欲表现自己,我又点了几位学生朗读,再有学生举手,就打住了)

  师:好啊!大家都很积极,也读得很不错,还有很多同学想读,但因为时间有限,就不再一一点名朗读了,请大家课后再认真地反复地诵读。那么下面我们跟着范读读一遍。

  (学生再读)

  师:好的。刚才我们认真的诵读了这首词,下面我们来探究学*这首词。我想大家像以往一样,先研读,在就不懂之处提出问题。

  (生看了一阵,但无人提问)

  师:没有疑问了吗?那就表明看懂了,我就请一位同学谈谈读后的感受(我知道学生并没有弄懂,虽然告诉了他们鉴赏诗词的方法,但是没有实践过,肯定无从下手。)

  (点名学生回答,果然不知鉴赏)

  师:这首词的表面意思弄懂了没有?

  生:没完全弄懂。

  师:那就再给一段时间,对照注释和课后资料,仔细品读。

  (生开始自行研读)

  师:要注意作者在词中究竟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为什么如此写。

  (师巡视)

  师:看完了没有?

  生:看完了。

  师:那好,我请几位同学来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生:我觉得作者抒发了胸中的豪情壮志,如诗中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就体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生:作者有忧患意识,如“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句,就表明作者对国家的忧虑。

  师:恩,说得不错。我们一起来深入探讨。要深入诗词,也应像散文一样,先了解作者写了些什么,我们首先看作者上下两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然后再深入理解。

  (师板书上片、下片,并要求学生总结出内容)

  生:上片先写景,后提问,下片写回忆。

  师:好,作者写景写了哪些景呢?

  生:“看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

  师:他怎样写的?可以根据诗词内容想象一下,他此时在哪里?

  生:站在秋风中,在橘子洲头。

  师:是的,他迎面看去的万山是哪里?

  生:岳麓山。(因为我们是长沙的,学生很清楚是怎么看的,这一点我们占了地利)

  师:那是……

  生:远景。

  师:后面“漫江碧透”呢?

  生:*景。

  师:再后面的鹰击长空呢?

  生:上面,高处的

  师:怎样才能看到?

  生:抬头,哦,是仰视。后面看鱼是俯视。

  师:是的。就是说诗人的视野很开阔,不仅有远看*视,还有仰视俯瞰,所写的景物空间范围很大,后面又写“万类霜天竞自由”。前面的可以说是特写镜头,后面的“万类”句则是将视野伸展开来,触及到所有生物。我们学*散文时就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当时的心情,这些景物实际是有意蕴的,我们一般提到秋天,会说它哪些特点?

  生:萧瑟、凄凉。

  师:是的。秋天是白花凋谢、树木枯木之时,但是此时作者眼中的秋天是什么景象呢?

  生:一片生机。

  师:对,富有生机,而且是有色彩的。山是“红遍”,水是“碧透”,这与一般写秋的景色是不同的,如果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愁苦的,他不会如此写,比如《天净沙·秋思》……

  (生背此曲)

  师:正因为愁苦,才会描绘枯藤等物,而此处作者描写的是万山、层林,是在长空中搏击的老鹰,那他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说明作者心胸开阔,有进取心。

  师:我记得初中时学过曹操的《观沧海》……

  (生开始背诵)

  师:你看,曹操说是去观海,但他仅仅只是看海吗?

  生:不是,还看到“日月星辰”。

  师:“日月星辰”与海的关系又怎样?

  生:大海包容了日月星辰。

  师:这表明曹操怎样的`心胸。

  生:包含宇宙的心胸。

  师:所以他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什么志?

  生:他的勃勃野心,想一统*。

  师:是的。那么我们来看*接下来的提问。苍茫大地指什么?

  生:*。

  师:那是什么意思?

  生:谁来主宰*的命运,民族的命运。

  师:这个问题不是一般能提出来的,没有雄心壮志的人不会这么说的,比如我们学过历史,陈胜说过……

  生:“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师:他在耕作时说……

  生:“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师:他最终成就了大事。再看本词的作者,面对当时的时代,他看到那些有生机的景物,心中油然而生豪情,由此提出谁主宰国家民族命运的问题。

  师:刚才我们分析下片是写回忆,我们说提出了问题,就要——

  生:回答。

  师:但下片写回忆,作者是不是没有回答上片的问题呢?

  (生讨论)

  师:好,停止讨论!有哪位同学能说说自己看法吗?

  生:我认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回答了问题,说明是与作者一样的有志青年、同学主宰命运。

  生:我认为最后三句话指出了由谁来主宰,“浪”指的是全国人民,“遏”就是阻止,可以引申为控制,也就是说,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可以主宰国家命运。

  生:我基本同意刚才那位同学的观点,但我认为并不是“全国人民”,而是知识分子,有志气的知识分子。

  生:我认为下片并没有具体指出是谁,下片的写法比较含蓄,作者回忆了往昔的同学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指陈时敝,但具体谁能主宰国家民族的命运,作者并没有说出来。

  ……

  师:讨论很精彩。总结一下大家的发言,有认为是有志青年,有认为是全国人民,有认为没有直接说出来的。我们鉴赏诗歌,一定要立足原文。我们看回忆的对象是谁?

  生:同学。

  师:是和他一起求学的同学,作者回忆了他们那时哪些事情?

  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师:那是什么意思?

  生:批评时局。

  生:他们有志向,希望能干一番大事。

  师:我们再看,“中流击水”,一看到“中流”,我们会想到一个成语,是……

  生:中流砥柱。

  师:“中流砥柱”是什么意思?

  (生齐答)

  师:好,我们明白了中流砥柱的含义,那就应该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了,作者提了一个问,表明心中还有疑惑,再看,这首词是什么时候写的?

  生:1925年。

  师:是啊,1925年写的。此时离他求学的时候已经有一段时间了,那时的同学有的没有联系了,作者也不知道他们现在的情况,所以用一个问句来结尾,表明他什么心情?

  生:哦,可能有的同学志向改变了。

  师:对!问句的用意就在这里。如果志向没变,那么这些同学可能会成为国家民族的主宰,如果变了,可能就不是了。所以作者在此处还是含蓄的回答了上片的问题。好,对《沁园春·长沙》,我们就学*到这里,希望大家课后再仔细品读,并能够背诵。

  本课时的教学,自我感觉不好。只有朗读落实了,但后面的诗歌鉴赏,学生做得不好,我的引导也不很好,基本上学生是在我的提问下完成的,牵了学生的鼻子。

  不过,可能刚进高中,要学生就有那样高的鉴赏能力,是不实际的,我希望以后能好一点。

  上面是在实验班的基本的实录,在我自己班上时,有一个小变动,就是要求学生自行研读后,有学生提出问题,即不知道全词最后三句话的,后面就围绕这个问题进行分析,探讨,过程与上面的基本相同。

《沁园春长沙》教学实录2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一代伟人*的词《沁园春·长沙》。下面我们先来看看同学们的预*情况,请我们的同学展示预*成果。(板书:展示)

  (生1上讲台展示自己制作的课文预*课件并讲解,同学们热情鼓掌。)

  生1:大家好!现在由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这首词的相关情况。我将从这首词的词牌名、写作背景、作者情况、诗词朗诵以及内容简析等方面进行介绍。

  (生1开始结合课件画面内容,由*的两首绝句《立志》、《咏蛙》引入讲解,课件画面制作精美生动,同学们为他的精彩制作喝彩、鼓掌)

  生1:“沁园春”这个词牌名相传是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花园名,后被外戚窦宪所夺,有人作诗咏其事,于是得名。这首词是*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从韶山前往我们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秋景,想到目前的大好革命形式,回忆起往昔岁月,不禁心血来潮,写下此词。

  (看着展示出的橘子洲美丽画面,同学们十分感兴趣,发出惊叹声。)

  生1:下面请大家和我一起欣赏这首词的朗诵录音。

  (全班听朗诵录音,品味诗歌的音乐节奏,并结合所展示课件上的生字词进行正音。)

  生1:刚才我们听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能感觉到作者的豪情壮志。在词中,作者引用了很多以往经典中的句子,并将其化用。如“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就从“自信人生两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化用而来,这也是我们刚刚学过的庄子的《逍遥游》中“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的化用。这是古典诗词语言 “雅”的体现,而这在外国诗歌中是无法体现的,我也将这首词翻译成了英文,让我们为大家读一遍。(展示译文课件并朗读,同学们觉得很新奇,发出了笑声,也响起了掌声。)

  生1:这首词的内容写了什么呢?其实在写作背景介绍中我们就基本上能体会出来。我在此简单分析一下。词的上阕是以写景为主,描绘了一幅橘子洲上绚丽秋景;下阕是以抒情为主,主要是抒发词人想到当前的大好革命形式而雄心壮志,要主宰大地的豪情。整首词情景事巧妙结合起来。

  生1:最后,我以一首*的《七绝》来结束我的介绍: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险峰在心头,毅志必成功。哦,后面两句是我写的,作为对我们大家激励,也希望我们的同学明天必定成功。谢谢。

  (全班同学热情地鼓掌。)

  师:刚才这位同学给我们展示了精彩的课件,并作了精彩介绍,让我们对这首词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让我们再次掌声鼓励。

  (全班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师:接下来我们要进行的是答辩。也就是说,如果哪位同学对这首词有什么看法或者争议,可以向这位同学询问。(板书:答辩)

  生2:(举手发言)我想说下我对这首词的不同理解。我认为这首词上下阕的内容似乎颠倒过来了。我觉得上阕是豪放派风格,下阕是属于婉约派风格,因为下阕写了“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激扬文字”等句子,显得温柔起来。所以我认为如果先婉约后豪放的话,更能抒发出作者的豪情。因此下阙可以放在上阕前。

  (其他同学开始小声议论,有的点头,有的反对)

  生1:我想纠正一下你的说法,这首词上下阕的内容并没有颠倒,它上阕是提出问题,下阕借回忆同学少年往事委婉的来回答上阕的问题,并没有颠倒顺序。至于你说它是婉约词,我认为也不是,我们不能因为诗人抒了柔情,就是婉约,我们允许诗人性格里有豪放的一面,也可以有温柔的一面。

  (同学们鼓掌)

  师:好,两位同学都发表了自己对诗词的理解,也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那么我们赞成哪位同学的观点呢?或者是另有新看法呢?

  (全班同学议论纷纷,有的支持生1,有的支持生2,有的有自己的不同看法。)

  师;好,先别下结论,我们来对这首词内容进行探究,马上就能见分晓。(板书:探究)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这首词的线索非常明显?

  生3:它的上下阕都有总起下文的关键字,如上阕的“看”“怅”,下阕的“忆”“记”。

  师:对,回答得很好。这几个是领起下文的关键字。(板书:领起:“看、忆”)这种写法使上下内容连贯,一气呵成,气势磅礴。

  师:我们来看看“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这一句,他为什么要用“击”和“翔”呢?如果把这两个词换成“飞”和“游”好不好?

  生4:我认为“击”显得更有力量感,给人一种气势;“翔”给人一种自由自在的感觉。

  生5:我认为不能换成“飞”和“游”,否则就没有表现力,不能体现诗人的豪迈气势。

  (同学们鼓掌表示赞许)

  师:两位同学的回答都很好,能从诗人的情感去考虑,这是很好的思路。我们知道,“击”本来应该是人发出的动作,有“搏击”的意味;而“翔”则是在空中飞翔,现在用来写鱼在水中的动作,可见这两个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一个是拟人,一个是拟物。

  师:对,拟人和拟物统称比拟。(板书:比拟:击、翔)

  生6:老师,那这算不算词类活用?

  师:这两个词在这里不是活用,如果我们比较另一句“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的“粪土”,就知道了。“粪土”原来是名词,在这里活用作动词,意动用法,解释为“把……当作粪土”。(板书:活用:“粪土”)

  师:还有这里“激扬文字”的“激扬”值得我们同学注意,这是一种“缩略”用法,它是“激浊扬清”的缩略(板书:缩略:“激浊扬清”),词内讲的是*年轻时写文章来抒发革命情怀,与**做斗争,可见气势非凡。也就是说,“书生意气,激扬文字”表现的不是那种文弱书生,书生气重的意思,而是一种革命精神。那么是不是婉约风格呢?

  全班学生:不是!应该是豪放词!

  师:对了,我们从语言和作者抒发的情感中感受到这是一首较为典型的豪放词,上阕下阕都豪放。

  师:现在大家思考一下,这首词在结构上是否颠倒了呢?

  (学生思考讨论。)

  生7:我认为并没有颠倒顺序,而是先问后答,上阕提出问题,下阕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所提出的问题。

  师:回答得不错。这里其实是作者故意设计的问题,而答案就在词中,这样就能使上下阕结构紧凑,造成一气呵成的气势。(板书:故问)

  好了,这首词我们就赏析到这里。最后让我们一起朗读这首词,好好感受一下词人的豪情壮志。我们分角色来朗读,谁来扮演*?扮演的同学负责上、下阕的开头和结尾。要读出感情,掌握好节奏。

  (下面的学生又兴奋起来,很多同学跃跃欲试,一位男同学勇敢地走上讲台,领取带读任务。其他同学鼓掌)

  (全班同学一起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老师也跟着朗读,并在最后结尾处给同学们突出抒情效果,课堂气氛再次热烈。)

  师:我们同学刚才读了这首词,觉得这些句子怎样?喜欢吗?

  生:这些句子写得很有气势,我们很喜欢。

  师:既然喜欢,我们就要学*作者在词中如何运用各种表现手法,特别是他引用别人的句子,又不露痕迹地融进了自己感情,变成自己的佳句。本周的随笔,我们就用*这首词中你最喜欢的一句做题目,题材不限。

  (下课铃声响起)

  师:下课!

  生:谢谢老师!

《沁园春长沙》教学实录3

  诗词教学内容怎样选择合适,教学方法怎样处理恰当?《沁园春。长沙》的文体特征是什么?诗词中特有的形象性,简练性,音乐性如何落实?这些都是我们老师要考虑的问题。《长沙》这首词,我们总会大讲特讲诗词中豪放大气的风格,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而少讲或不讲这种风格和胸怀是怎样通过语言形式来呈现的,如果丢失了语言形式,无异于买椟还珠,词中作者的主观情绪,语言变异,想象夸张,无理而妙,这些关键点落实不到位,导致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只限于皮毛,流于表面,只记了譬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此类的术语,而没有真正进入诗词的内核和文字的奥秘。《长沙》这首词有一种气势,读着读着会让人激动起来,能把人托起来了,也能把人带进去。腾云驾雾,石破天惊,纵横驰骋,自我任性。本人上了好几遍,每次总有不同的感受,总想做到所谓的满意甚至完美。

  红字是设计意图,应该是有道理的。

  (出示《沁园春。雪》,因为是草书,*书写。学生看不懂,但初中时候学过,朗读一遍)(同一个词牌名引入,用资料穿插来导入新课,亲切熟悉,从书法的字里行间看出人物的心胸和气度,也为文本讲读做情绪的铺垫。)

  师:据说蒋介石在重庆谈判时看到这首词时,惊叹此词有帝王之气。尤其是词的结尾,俱往矣

  生: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师:如此博大胸怀,冲天豪气是怎样炼成的呢?让我们回到十一年前,1925年的那个深秋,滚滚的湘江边,年轻的'革命家望着滚滚东逝的江水,心中涌动着革命的激情,在这个深秋,他不得不离开留下求学踪迹和革命活动的长沙,橘子洲,充满诗意和浪漫的地方,今天,这位年轻人不得不和她来个真情告别。(诗词朗读,初步感受,这一环节很重要)

  师:*写词就是不走寻常路,有人把这首诗的开头评为*诗词中最酷的开头,你认可吗?(课文开讲就直奔语言形式)

  生:我看就是个病句,句子颠倒了。

  生:次序乱了,应是在寒秋,我站在橘子洲头,湘江北去,这样才合理。读来顺畅。

  师:但为何要用如此处理呢?(注重诗词的形式,比如倒装,这种有意味的形式其实就是内容和情绪表达的需要,文学作品中的特殊的语言形式一定隐含着作者特有的意蕴,得好好留意)

  生:把独立放在开头,给人印象深刻。

  生:突出强调独立的形象,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高大伟岸。

  师:你说青年*是帅哥,(出示照片,确实英俊)的确如此。这个倒装句好似猛地推出的电影特写镜头,令人过目不忘。酷吧?老师改作站立可以吗?(诗词教学中,词语的精炼、恰当如何体现,最好的方法是换词训练,真正理解“只有这个词”在语境中是最恰当的,或者这个词是独一无二的。品味语言就是学生向语言走去,语言向学生走来,文本的意义得以生成)

  生:独立可以看出他的心情很孤独,没有朋友,有点感伤。

  师:你的回答让我想到了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有独立孤傲不屈的意思。

  师:你认为*有这种感觉吗?(停顿)老师介绍一下背景材料:当时*摊上大事了,和党的领导人之间发生误会,他回到湖南,组织的农民运动严重的威胁了当地军阀的统治,我的地盘你做主,于是下令通缉他,他的心情的确很受伤。这时,一个选择题放在他面前,是离开此地还是留下战斗?(此段材料的引进是铺垫和启发)

  生:离开,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保存实力,坚持斗争。

  师: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同学们是很理智的。所以“独立”一方面写出了不向恶势力妥协和从容的心态,又写出了现实的环境的险恶,只能独自一人来,否则目标太大,自投罗网。

  师:独立两个字显示了年轻革命者的从容坚定,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在湘江边,滚滚东逝的江水告诉我们人生可不像水一样倒流,有志青年应抓住时光,奋发有为,实现自己的鸿鹄之志。诗词是抒发人物的情志,但又不能赤裸裸的表达。往往通过外在的事物来传递内心的情绪。而诗人看到的景物和我们常人不太一样,往往带有主观情绪,对景物进行变形想象,写出景物的特点,达到无理而妙的境界,能不能结合诗句说一说?(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讲解)(这一段的讲解是上阕中的关键,词语颠倒、主观情绪、想象变异,走的是语言品味的路线,一直走到底。)

  师: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什么?用词中的原话来回答。

  生:竞自由(先抓整体感受,而后赏析,这是一种演绎的分析法,或者先分别概括,而后总结,这是归纳的手法。词中的景物特点明显带有人的情绪,且显而易见,所以用演绎法,在文本中走个来回,较合理,)

  师:非常贴切。作者写景,确实带有主观情绪,如何来写出竞自由的。结合诗句说说。

  生:作者看到的是万山,但事实看到的不可能是万山,十座山差不多了吧,是想象。

  师:好,注意万山后面是红遍,*写词就是狠,你看,万山要红就要

  生:红个遍。

  师:层林要染就要

  生:染个尽

  师:江水要碧就要

  生:碧个透

  师:这里的遍、尽、透和万、层、漫相互配合,带有主观的情绪,这是描写中的极致,眼中秋色斑斓生机,胸中豪气汹涌喷发,这是另一种的自由的力量。(这就是走进语言的内部,不是空对空的胡乱的分析,是咬文嚼字的品鉴,阅读教学的根,就是深深扎进语言文本的土壤里)

  师:百舸争流中的舸什么意思?

  生:大船。

  师:当时江上真的有这么多的船嘛?(停顿),不怕交通拥堵啊。

  生:这是作者的想象,因为只有船多,奋勇争先,你追我赶,才能争流。

  师:画面给人的感觉是

  生:充满活力和生机,充满斗志,昂扬奋进。

  师:这还是一种自由的力量。当然里面有想象的成分。

  生:鹰击长空中的鹰也是想象吧?

  师:为何要选择鹰呢?(停顿)选择燕子或其他可以吗?

  生:鹰是强有力的威猛的象征,有力量,充满阳刚之气,符合*的气质。

  师:你说燕子太温柔,呵呵,*就是鹰的品质,不怕风雨,敢于挑战。很情绪化吧。正因为是鹰,下面相关的动词是

  生:击。

  师:你能模仿鹰击这个动作吗?(这个环节很重要,是语言训练)

  生:击是一个腾空的过程,很有力度美。

  师:因为是鹰,所以必须击,这样有气势。而鹰必须生活在

  生:长空。

  生:长空很空旷,鹰可以自由翱翔,搏击。

  师:所以鹰是自由的,他可以在长空中搏击。鹰又是快乐的,长空给了他用武之地。刚才说的是天上搏击的强势的鹰,说一说水里的鱼,这里的鱼很奇怪?哪个字?

  生:鱼怎么会飞翔呢?翔应有翅膀吧?

  师:翔字动作模仿,(学生模仿)鱼有没有翅膀?这可能是个科学问题。(这就是语言教学的活动,*时是最容易忽略的,)

  生:鱼也有翅膀啊,鱼鳍看上去像翅膀。

  生:江水很清,就像蓝天一样,鱼儿在自由的游动,

  生:鱼就像鸟儿自由的飞翔,写出鱼儿的快乐无拘无束。

  师:鱼翔深渊或深底可以吗?

  生:浅底给人的感受鱼游的很轻快自由,自在。无拘束、无拘无束。

  师:好,明明是可以用“游”,而偏偏用了“翔”,这是词语的变形。一句话,在词人的眼中,所有物体的存在是自由的,船是自由的,鹰是自由的,鱼也是自由的,相互之间*等相处,互不干涉,自由,自由,一切都自由了。

  师:有个疑问,湘江到底是浅还是深?一会说满江,一会说浅底。怎么回事?(此问题有难度,可讨论)

  师:这就是诗人的特权,他需要江水浅就浅,江水深就深,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这叫任性,这就是诗词的特权。

  师:总之,在*的笔下秋天的特点是

  生:绚丽多彩,充满生机。

  (语言分析后,及时总结,点题升华环节不可少,不能忘了对语言形式的品赏这个中心,通过具体的语言活动,让学生由不理解到理解,由理解不到位到相对准确。语言教学中,学生的语言训练活动不可少,它是直观可感的,学生容易接受的。比如学生可以模仿击、翔的动作,有时比老师一味的讲效果要好的多。可以深化浅显的认知,优化零碎的分析。如果缺少整合,文本解读容易滑入“零碎敲打,肢解分析”的泥淖)

  师:作者选择了山上、江面、天空、水底的几种景物,用诗人的别样的眼光,通过想象夸张,变形变异,达到无理而妙的诗歌境界。其实,优秀的诗词都是不讲道理的,谁见过白发三千丈,谁又能我欲乘风归去,都是不合常理的。但就是妙不可言,这就是诗词的魅力。

  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远山、江面是静景,老鹰、鱼儿是动景,远*相间,动静交错,显得错落有致。

  师:万物是自由的,作为万物之灵,人应该更加自由。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生: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引进相关诗歌,为下文的反跌铺路)

  师:词人的笔陡一转弯,化景物为情思;“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用怎样的语气朗读(学生朗读)

  生:怅后面停顿,读出忧伤和担心

  师:对,忧伤什么呢?难道仅仅是个人吗?

  生:对国家,对不自由的人而忧伤。

  师: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啊,这就是有志青年的境界和抱负。(课堂教学中的,教师的追问技巧和课堂的动态生成相辅相成,追问是因为学生的认识不够深入,通过追问,更加海阔天空,豁然开朗。这就是思维训练)

  师:能想这个问题就是伟人啰,至少有伟人宽大的胸怀。但*想了,也问了,这是“天问”,是主宰历史命运的世纪之问。让我们再大声的朗读一遍。最有主人翁意识的一句诗:

  生: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大声朗读)

  师:到底谁来主宰世界?词中有没有回答?其中的谁到底是谁?(环节间如何过渡)

  生:百侣

  生:同学少年,书生

  生:年轻有为,有才华

  师:确实是这一类人。上阕写景为主,下阕是回忆往事,怀念朋友。

  师:前几年有部革命题材的青春偶像剧,它的名字就来自这首词的下阕,大家猜猜,是哪几个字(学生自由说,各种答案都有,经过讨论都认定恰同学少年最恰当,最能体现革命青年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

  师:那这到底是怎样一群人呢?(出示前几年有部革命题材的青春偶像剧照,)题目就是《恰同学少年》(出示剧照)你认为他们是怎样一群帅哥?说说哪个是青年*。(学生指出)(这是一个怎样引用外部资料的问题,关键是要合理合适,不要过多,勿喧宾夺主,用的不当,易冲淡文本,是绿叶衬红花,不是绿叶夺红花,引进的资料是养眼的小三,但不可越位,绝不能上位。)

  师:年龄特征

  生:风华正茂

  师:行动

  生:写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

  师:激扬文字的意思是——

  生:用文字来批评丑恶现象,赞美美好的事物。

  师:这是对青春岁月的回忆,也是对自己未来的激励。人生为何有意义?因为你曾经奋斗过,努力过。(出示在长沙办革命报纸《湘江评论》出示(我们知道了!我们觉醒了!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湘江评论》第四期《民众的大联合》))

  师:年轻人拿起笔杆子和*势力作斗争,在湘江评论的创刊词中,*满怀激情的写道

  (出示“世界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什么力量最强?民众联合的力量最强。什么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湘江评论创刊号)

  师:刚才老师出示的材料和词中想表达的意思很接*,是哪一句?

  生:粪土当年万户侯。

  师:粪土是

  生:把什么看着粪土

  师:万户侯?

  生:高爵显位的人,功名富贵。

  师:万户侯指达官贵人,军阀之类。是借代手法。连起来的意思是

  生:青年把*军阀看作粪土。一文不值。

  生:藐视它们,不怕他们。

  师:这就是领袖的气质,藐视一切*派,敢于战胜一切困难。*后来有句名言,一切*派都是纸老虎。多有气势。

  师:类似的内容,散文化和诗词的写法,你更欣赏哪一段?(学生活动)

  (引用这两则材料,一则在于材料的内涵和《长沙》下阕的思想很吻合,二则两者之间文体差距大,散文化的评论,相对直白,缺少形象含蓄,而词讲究精炼。可以通过比较来突出词语言的特点,精炼性和含蓄性,设置这样的教学环节,学生可以更直观的感受诗词语言的特殊性。在教学中,材料的引进,是比较冒险的,易引火烧身。要避免过度引进冲淡文本主体,也要避免进来的材料不痛不痒。外在资料,就是与文本的无缝对接,相得益彰。所谓选择时机,借力打力。)

  师:总之,这是一个充满激情和理想的岁月,这是一群既有理想又有行动的有志青年,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是*真正的主宰,就是所谓的风流人物。

  师:词的结尾作者回忆起年轻求学时的一件往事。什么事?

  生:游泳,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师:如何写游泳?为何偏偏提到游泳?

  生:激起的浪花能阻止飞船,是夸张手法,突出人物的勇敢。

  生:游泳可以强健体魄。锻炼意志。

  师:中流是水流最湍急的地方,象征一种斗争的精神。*说过一句最具奥运精神的口号: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他是很注重体育锻炼的。游泳是*一生的最爱。到了老年也喜欢游泳。游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斗志。

  师:象征和夸张手法,很好的写出伟人的精神风貌。换而言之,年轻的*的志向必须用极力的夸张和直观的象征才能体现。他在号召鼓励自己和年轻人应到社会的大风大浪中奋力拼搏,乘风破浪。正是这些“到中流击水”的英豪,一位集哲人、诗人、斗士于一身的英豪,代表着“主宰沉浮”的新生力量。全词至此,令人思索不已,回味无穷。它不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教案沁园春长沙 (菁华5篇)(扩展6)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菁华6篇)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学*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的博大气魄。

  2.理解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3.在理解的赏析后进行背诵。

  二.教学手段

  1.老师串讲,师生赏析。

  2.课堂朗读。

  3.幻灯显示,电脑课件。

  三.教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秋天,在一般人的眼中,往往充满了苍凉,充满了感伤,而我们的**在他年青的时候,却曾为秋天唱过一曲昂扬的赞歌,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这首充满动感,充满力量,充满浓烈色彩的《沁园春.长沙》。

  (二).朗读全首词,在朗读前,先打出幻灯片,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容易读错的字。

  [沁qin.橘ju.遍pian.舸ge.寥liao.浮fu.遒piu.遏e.]

  (二)分析上阙

  1.第一层(第一句至第三句)

  [老师串讲]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1)提问“独立”,“寒秋”,“橘子洲头”,分别点明了什么

  [同时,老师在电脑上打出这三句,并在旁标出学生回答的“处境”,“季节”,“地点”]

  (2)这里的词序本来应该是“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提问:为什么作者却写成“独立寒秋”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出因为填词的需要,并说明词有一定的句数,格律要求。

  [赏析]

  △ “独”

  (1)提问:为什么作者要独自一个人,站在橘子洲头,而不是三五成群,要求学生结合作者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谈谈。

  (2)学生谈完,老师总结:明确作者为了逃避军阀耳目,才独自一个人登上橘子洲头。

  [同时,以幻灯片打出《沁园春.长沙》创作背景]

  2.第二层(第四一第十句)

  [老师串讲]

  深秋时节,作者独自一个人,站在橘子洲头,看到湘江向北流去。

  (1)提问:此时作者还看到了什么?

  [同时,老师用电脑打出一幅湘江秋景画]

  (2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切换上述画像,用电脑显示“湘江秋景图”一表,在“景物栏上打上景物名称。

  [赏析]

  △ “看”

  (1)提问:作者以哪一个学将如此多的内容统领在一起。

  (2)引导学生回想,初中学过《沁园春.雪》也用了领字,并提出下阙,同样用了领字。

  [同时,以幻灯片打出《沁园春。雪》相关句子]

  [老师串讲]

  作者从眼前的山、枫林、江水等个别之景而联想到世上一切万物。

  提问:这种写法称

  [在电脑打上从点到面,从实到虚]

  [赏析]

  提问:这幅湘江秋景图具有怎样的特征?

  学生回答充满生机。

  △ “争”提出:船会不会自己争着行驶?

  引导学生得出“争”既写船,又写人,写出了人的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 “翔”提出:能看到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江水清澈,湘江江水水质好。并问这句与上文哪一个相呼应?

  (“漫江碧透”)

  说明作者在这里用“翔”既写了“鱼”又写“水”。

  [同时,在“湘江秋景图”中打出三个动词]

  △ “竞”以一个“竞”字说明万物为生存,为发展不停竞争,引导学生得出,“竞”是

  对前面三个动词的高度概括。

  提出作者不仅仅运用了动词,还用了数量词描绘这幅湘江秋景画。

  引导学生装找出“万”、“层”、“百”,让学生分析作者用这三个词的妙处。

  [在“湘江秋景画”上打上三个词]

  提问:这幅画除了充满生机还具有怎样特征?

  引导学生回答“色彩鲜明”、“色彩缤纷”,让学生找出这些色彩。

  “红”、“碧”、“白”(船帆)、“黑”(黑鹰)、“蓝”(蓝天)。

  [在“湘江秋景画”打上这些词]

  △“红”引导学生得出红色往往给人朝气蓬勃,喜庆祥和之感。由此可见,作者当时

  内心中充满激情。

  △ “碧”引导学生得出秋天叶黄叶时,看到碧绿透明的江水,心情就如朱自清先生看

  到梅雨潭的绿,那样兴奋、舒服、愉快。

  ⒊第三层(第十一至第十三句)

  [老师串讲]

  面对这个充满生机的世界,作者思绪万端,他提出了一个震撼人心的问题。

  提问:这是一个什么问题?

  [显示“问题”在这三句旁]

  提问:这三句与前写湘江秋景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得出自然界中之景物尚且不畏寒秋,互相竞争,况且,我们有生命有灵

  魂的人。

  [赏析]

  联系时代背景及作者的经历,体会这一问显示了作者青年时代以天下为己任的壮

  志凌云。这里是体现了作者借景来抒情的艺术手法。

  [总结上阙]

  作者描写了眼前的秋景,借景抒了自己的豪情,并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四)分析下阙

  上阙是老师串讲,师生赏析为主。下阙的教学采取老师点出关键,学生赏析为主。

  [赏析]

  △ “忆”要求学生联系作者的经历,寻找作者到底“忆”些什么,以及提出作者为何

  要“忆往昔”?(意在写“今朝”,回答“谁主沉浮”)

  △ “恰”(1)让学生谈谈“恰”这个领字的妙处,让其描绘作者及其革命战友的当年

  意气风发的画面。

  (2)老师重点指出作者青春年少,革命热情奔放。

  [显示一些1925年前作者的经历的图片]

  △ “曾记否”三句

  (1)让学生分析“击”、“遏”,领略人物的激昂豪迈。

  (2)老师重点明确作者在这三句中把整首词的感情基调推向高潮。

  (3)让学生体会作者“主沉浮”,“到中流击水”的寓意。

  以天下为己任,蔑视*派统治者,改造旧*的豪情。)

  附:

  沁园春。长沙

  *

  [处境季节]独立寒秋

  湘北北去

  [地点]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梁

  漫江碧透点实

  呼应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面虚

  怅寥廊

  问苍茫大地

  [问题]谁问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类讨当年万户候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湘江秋景图

  景物多山、枫树林、江水、大船、鹰、鱼

  动作劲争(船、人)、击、翔(鱼、水)

  -------竟

  范围广

  数量多万、层、百

  色彩缤纷红、碧、白、黑、蓝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2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要“阅读优秀作品,品位语言,感受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要“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沁园春·长沙》上阕实写眼前之景,描绘了色彩绚丽、生机蓬勃的湘江秋景图,由此引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抒发改造旧*,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大任的凌云壮志和革命情怀。全词语言精练,意境优美,革命豪情慷慨激昂。因此,本词的教学设计着力于指导学生通过诵读、思考、分析与联想等方法,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感受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对诗词独特的阅读感悟与体验,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和方法。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 、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

  2 、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所抒发的情感及其节奏。

  3 、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秋是一个丰富的季节,秋是一个多愁的季节,秋也是一个充满想象的季节,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写下了许许多多伤秋、感秋或赞秋的诗文,以此来表达他们对秋的感悟与理解,你了解的有哪些?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以下诗句,并让学生说说这些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老而弥坚)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沉郁壮阔)

  (营造适于本词鉴赏的情景氛围,以便于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诗词形成一种感性认识,也便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鉴赏本词的兴趣和热情。)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播放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诵(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橘舸遒遏

  2、学生自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本词上下阕各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各写了什么内容?

  分别圈出统领上下阕词句内容的两个字;划出最能表现本词主旨的一句词,体会这句词在全词中的作用。

  提出一个自己自学时最难解决的问题。

  3 、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情况。

  4 、课堂讨论,教师归纳板书:

  上阕:描绘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看)

  主旨: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承上启下)

  下阕:抒发慷慨激昂的革命情怀(忆)

  (引导学生用诵读法自学,让学生走进诗词的意境,与诗词对话,通过对话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通过圈划法揣摩语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感知诗词的能力。)

  三、品味鉴赏,体景悟情

  1 、赏析前三句。

  (1)哪位同学能通过合理的调整、补充,把前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说?

  (提示:开篇“独立寒秋”,表面看是切合时令特点与作者处境,实际上读罢全篇会发现,诗人却唱了反调:“独立”而不孤单,“寒秋”却无冷意。)

  (2)介绍背景,重温历史。(播放多媒体课件——“时代背景”)

  (3)比较鉴赏

  *的“独立寒秋”

  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江雪》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独立寒秋”和“独钓寒江”意境相似,然而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 、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1)一个“看”字,一直统领到哪里?(“万类霜天竟自由”)这里诗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

  教师指导朗读。(“看”是领字,要稍加停顿,以下几句要读得抑扬顿挫,还要注意关键字的重读,要情绪饱满,充满兴奋喜悦之情。)

  这几句诗人给我们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湘江秋色图?(播放多媒体课件——文字投影)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争)流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2)引导学生讨论、演示。

  写“看”的这几句词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有什么特色?(播放多媒体课件——文字投影)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烂多彩的秋色图——湘江秋色图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观)——写景,景中有情

  天空:鹰击长空(仰视)设问

  水底:鱼翔浅底(俯察)

  (3)这样写景真是“远*高低各不同”,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设身处地体会诗人“独立橘子洲头”,饱览大好秋色的情景,并把诗人观赏这些秋景时的神情、动作连起来表演一下。(请学生上台演示)

  课堂讨论:*的“手”该怎样?是倒背好,还是插腰好?“视角”的转换是快点好,还是慢点好?

  (提示:叉腰好。慢点好。是兴味盎然地品味观赏,而不是匆匆忙忙地走马观花。)你刚才视角转换得就太快了点。(再请学生演示)要求:神态自然,从容,颇有点伟人的气度。

  (4)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在这几句中,哪几个动词用得好?为什么好?(染、击、翔。这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击”比“飞”更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古人就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

  (5)比较鉴赏

  *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杜牧《山行》

  (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得极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的"万山红遍"则暗喻革命形势蓬勃发展。)

  古人笔下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而*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6)想象能力训练

  引导学生完整地想象上阕所描绘的图画。

  师: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的花朵。”黑格尔说:“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看谁的脑海中绽开的想象的花朵最美丽,谁具备这种最杰出的本领。让我们微微闭上双眼,放飞自由的心灵,给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伴着音乐的旋律,飞入这个绚丽多姿,生机勃发的世界吧!(放音乐)

  参考:“远望千山万岭,枫林如染,像熊熊燃烧的烈火;*看漫江水碧,千帆竟发,像战场上无数奋进的勇士。抬望眼,雄鹰展翅,矫健勇猛,翱翔长空;低眉处,游鱼戏水,自由轻快,生机盎然。 ”

  教师引导:展开想象,把诗人所描绘的秋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可分四步:

  第一步是“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般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第二步“染上色彩”,把黑白荧屏变为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让画面的色彩更鲜艳,更丰富,更美丽。

  第三步“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缓缓流淌,大小各式的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蓝天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第四步“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譬如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7)背诵这首词。体味词中的思想感情、精妙词句和开阔意境。

  (8)交流想象体验。

  (以上教学环节,善于引导学生身入其境、情入其人,让学生通过与作品、作者的交流,充分体验自然的丰富多彩和人生的千姿百态,从而让学生真正具有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同时鼓励学生在比较中鉴别,在鉴别中提高。)

  3 、理解“怅寥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丰富含义。

  (“怅”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蓬勃、绚烂,而现实社会却又是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仰俯天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你的盛衰荣枯?“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人以天下为已任、忧国忧民的广阔崇高的心境。)

  教师小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词的“词眼”。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

  4 、欣赏下阕

  (1)上阕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是怎样回答的呢?(“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百侣”与上阕的哪个词呼应?(“独立”。)下阕的领字是哪个?一直控制到哪里?(忆。“粪土当年万户候”。)

  教师指导:“忆”应稍顿一下,突出其领字作用。以下几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2)理解诗句,品味情感。

  写“忆”的词句是回忆往事以“抒情”方式回答“谁主沉浮”。

  课堂讨论为什么这几句就能回答“谁主沉浮”呢?《沁园春·雪》里的“秦皇汉武”“唐宗宗祖”“成吉思汗”,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为什么诗人用一个“惜”字就将它们全部否定了呢?而发出“俱往点,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呼唤呢?这些“现在”的“同学少年”与历史上的英雄豪杰有什么不同?

  (历史上的英雄豪杰“略输文采,稍逊风骚”,武功尚可,文治才华就差多了,“风流人物”应该是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现在”这首词里所列举的包括诗人在内的“同学少年”,这些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革命青年,这些意气奔放,才华横溢的革命青年,这些关心国家命运,斗志旺盛,蔑视权贵,敢为天下先的革命青年,不主沉浮,谁主沉浮?天不降大任于斯人,更与何人?所以说下阕通过抒情,艺术而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重大问题。播放多媒体课件五--文字投影:“意气奔放,才华横溢,心系国运,蔑视权贵。”)

  (3)鉴赏:“曾记否,到中流出水,江遏飞舟?”(多么大的气魄!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

  教师小结:下阕抒发了改造的旧*,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大任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所抒之情慷慨激昂。

  5 、归纳总结,指导学法

  纵观全词,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下阕由“忆”到“记”,思路清晰,情贯全词。通过学*,*诗词那精练形象的语言,深远而优美的意境,那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而读诗最主要的是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我们要学会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等途经,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努力提高品评和鉴赏诗歌的能力。(播放多媒体课件——文字投影: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下面让我们随着音乐画面走进艺术的天地,深入领悟诗歌的意境,真切感受青年*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播放多媒体课件:《沁园春·长沙》歌曲]

  (在诗词中,景与情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即景是情的肌肤,可感可亲;情是景的灵魂,轻灵飘渺。因此,解读诗词的捷径就是从赏景入手,进而把握诗情画意,引导学生体察词情、词境,进而“由物及人”,感悟作者的思绪与情怀。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诗词遣词造句的特点,最终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四、拓展延伸,发展个性

  1 、*既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又是一位有着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的诗人、书法家。课外欣赏*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在班级里安排一次学*心得交流会。

  2 、古今诗歌史上,具有宏阔的意境、远大的抱负和澎湃的激情的诗人或诗歌作品不胜枚举,让有兴趣的学生以此为专题,收集相关资料,并将其与*诗词进行比较,写一篇有独到见解的文学短评。

  (着力于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积累和独特感受与文学作品进行充分的交流,促进学生沟通各自的心灵,交流各自的体验,让各种思想在交锋中碰撞出创造的火花。)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分析与联想,实现“披文——及物——物我合一”的教学目的。让学生在诵读诗词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已的看法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方法,并且能够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难点】

  一、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重、难点)

  二、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重点)

  三、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方法,训练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难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于秋天,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与感受:(幻灯片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九霄。(老而弥坚)

  二、诵读(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橘 舸 遒 遏

  三、研*全文

  1、前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及人物

  寒秋,(我)独立橘子洲头,(看)湘江北去。

  问题:寒秋作何理解?

  明确:深秋而非寒冷的秋天。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 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争)流 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要点:“击”透出猛、劲;“翔”突出轻、快。这远比用“飞”与“游”好得多。

  练*一: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虎——深山,鱼——潭底,驼——大漠,雁——长空

  奔 击 行 啸 翔 游 鸣 走 排 藏

  3、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概述此秋景特征:

  万类霜天竞自由。

  4、面对着如此富有激情、活力的景色,我想到了什么?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小结:此上阕由景生情,表达了一个胸怀天下的青年的豪情壮志。

  5、齐读下阕,说说这段为我们塑造了怎样的少年形象?

  明确: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

  6、问题:上、下阕的最后一问是否相同?若不同,则请说明。

  明确:上阕为设问,引出下文;下阕为反问,回应前文。

  四、结合《沁园春·雪》,引导学生了解有关词知识。

  与学生同背《沁园春·雪》,并出示此词全文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问题:仔细分析这两首词,谈一谈它们在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点?

  明确:字数相同,相应位置的结构相似,韵脚相同。

  双调,一百十四字。前段十三句,后段十二句。一般呈现出雅驯典重、旷达疏放、豪迈悲壮的风格。

  练*二:根据有关词的知识,从选项中选出恰当的一项:

  沁园春 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晨霜耿耿;云山离锦,朝露溥溥;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呤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A、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B、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C、渐月华收练;此事何难

  D、渐月华收练;此事有何难

  五、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1、展示作者像

  2、初步了解作者作品特点:气冲斗牛,胸容天下。

  练*三:阅读以下两首诗,请说一说哪一首是*作品。

  咏蛙

  果然生就大肚样,会有人来下池塘。人静夜寂叫荷叶,“不是胆小是谦让。”

  咏蛙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咏蛙

  蛤蟆本是地中王,独卧地上似虎形。春来我不先张嘴,哪个鱼鳖敢吭声?”

  六、小结、作业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座的各位若能从本首词中悟得一些,并能给你们的生活一点帮助,中那将是一大幸事。

  请仔细诵读本词,并能熟练背诵。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4

  一、知识要点:

  1.文学体载的种类:

  文学体载可分为小说、散文、戏剧、诗歌四大类

  2.*诗歌发展

  3.诗歌的分类

  ①按题材可分:田园诗(代表人陶渊明)

  山水诗(代表人王维)

  边塞诗(代表人岑参)

  此外还有讽喻诗、打油诗等。

  ②按内容可分:叙事诗、抒情诗、史诗、哲理诗等

  ③按形成可分:格律诗、民歌体、自由诗、散文诗等

  ④从时间上可分:古体诗、*体诗、词、曲、新诗

  4.诗歌的四个特点:

  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音乐性

  5.诗歌按表现内容的方法可分:

  ①赋:直接陈述铺叙

  ②比:即打比方

  ③兴:即先借用别的事物来引发所咏之词。

  6.词:

  ①名称: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最初叫“曲子”、“杂曲子”、“曲子词”,后来也称过“乐府”(如《东坡乐府》),也有叫“诗余”、“琴趣”的,一般叫“长短句”。

  ②词牌:原是词的音乐曲调的名称,因它是可合乐演唱的诗体,故需标明曲调。如“沁园春”、“水调歌头”等

  ③词题:即词的标题名称。如“长沙”、“游泳”等

  ④词序:有些词为了说明写此词的缘由,在词题与正文间写有说明。如*的《卜算子·咏梅》

  ⑤阕:词的一段叫一阕,是从音乐上的名称而来的。

  ⑥分类: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

  长调(91字以上),最长不过240字。

  ⑦填词:词有严格的规定,“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写词之人,须按词牌规定的格式,韵律填写,称为填词。

  7.常见词牌前两句的字数

  ①忆江南(3、5)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②忆秦娥(3、7)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③念奴娇(4、3)

  大江东去,浪淘尽。

  ④沁园春(4、4)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

  ⑤清*乐(4、5)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⑥永遇乐(4、8)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⑦水调歌头(5、5)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⑧西江月(6、6)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⑨蝶恋花(7、4)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

  ⑩浣溪沙(7、7)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

  *同一词牌,它的总体字数是一样的,句数有时略有不同。

  二、内容赏析

  1.《沁园春·长沙》中作者是如何构思的?

  答:这首词分上下两阙。上阙描写今日独游,观橘子洲头秋景,联想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样事关国家、民族命运的问题。下阙用“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过渡,承上启下,回忆起与战友们一起从事革命活动的不*凡岁月,形象地概括了早*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2.《沁园春·长沙》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答:本文的“景”,由“看”领出。诗人看到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水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天上“鹰击长空”,水底“鱼翔浅底”,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则从眼前的山、林、水、船、鹰、鱼,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面对如此壮丽的山河和生机勃勃、奋发自强的大自然,作者情不自禁:“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通过询问大自然盛衰荣枯应该由谁主宰的问题,表现出诗人博大胸怀和革命者的凌云壮志。从而实现了由“景”到“情”的飞跃,达到借景抒情的目的。

  三、能力训练

  1.从文学常识角度看,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朝人写的新乐府,属于古体诗。

  B.现代诗就是*体诗或今体诗。

  C.现代人用旧诗体来反映现代生活、思想感情的诗,称之为现代诗。

  D.古代人写的一切诗都是古诗。

  2.选出字形无误的一项

  A.上阙 激扬 典押 飞驾

  B.廖廓 荆棘 漂泊 炫耀

  C.火钵 凄苦 淩侮 忸怩

  D.苍茫 挥斥 石壁 截断

  3.下列诗句节拍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B.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C.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D.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4.对《沁园春·长沙》中的语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层林尽染”是说山上一层层的枫树叶经霜变红,象是染过一样。

  B.“万类霜天竞自由”是说一切生物都在秋光中争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C.“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是说,读书人最讲意气,非常豪爽。挥洒自如,一点都不吝惜。

  D.“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说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

  5.对下列诗句所使用的修辞分析正确的一项

  A.“粪土当年万户侯”,“万户侯”是比喻大军阀、大地主、大官僚。

  B.“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借代的修辞手法。江山代国家;激扬文字代评论国家大事,激浊扬清的文章。

  C.“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反问和拟人。

  D.“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是对偶和借喻。

  能力训练参考答案:

  1、B

  2、D(A、阕,架,B、寥飘,C、凌)

  3、D.(A看/万山/红遍,B、今日/得/宽馀,

  C、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4.C.同学们意气奔放,还遒劲有力。

  5.B.(A、“万户侯”与“大军阀”等是同类事物,不能形成比喻。

  C.是疑问句和拟人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标准试验教科书第一册地单元的第一首诗歌。本单元主要学*现代新诗。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运用资料、图片、声音等形式,让学生很好融入诗歌意境,品味诗歌语言,努力使学生接受正确的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

  学情分析

  高一是由初中到高中的过度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在初中就具备了一定的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和审美欣赏能力,在本词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其次此时的学生爱国意识不是特别强烈,应注意引导和培养。

  教学目的

  1.了解词的一些基本常识。

  2.熟读全诗,把握词的情感脉络,品味其音乐美。

  3、品味关健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4、背诵全诗,再现诗歌意境,感受*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提升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爱国品质。

  教学重点

  1、品味词中意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2、领会*同志宽广的胸襟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精神。

  教学难点

  1、全词的意象特征和品味个别字词的作用。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自古逢秋悲寂寥,同学们知道那些关于秋天的诗歌?

  学生自主发言。

  2、我们仔细体会一下同学们总结的这些诗词,发现大都是诗人抒发悲伤情绪的,再看我们所处的秋天是不是也很容易引发感伤情怀啊!所以我们知道“悲”是秋天的一个鲜明特征,然而*的《沁园春长沙》却为我们描写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的秋景图。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一代伟人*给我们描绘的秋景,看看他笔下的秋天是怎样的另一番风景。

  二、播放词的朗诵,通过视听初步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要求注意生字生词的读音)

  三、背景及作者简介。(播放多媒体课件之一:“时代背景”和“作者介绍”)

  四、介绍关于词和词牌名的常识。(播放多媒体课件之二:关于词的文体知识)

  五、整体感知,疏清思路。

  1、全班学生诵读→教师点评→教师范读

  2、提问:请同学们结合全词展开想象说说这首词描绘了几幅图?

  明确:

  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六、欣赏解析,品味语言。

  (一)独立寒秋图:

  1、让学生将开头三句词的正常语序调整好,并简要说说它们的大意

  明确:正常顺序应为: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大意为:在深秋时节,年轻革命家*独立于橘子洲头,深情凝望着湘江水滚流北去。此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特定的环境。

  2、分析“独立”一词。

  明确:"独立"一词不仅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而且让读者想象词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的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

  (二)湘江秋景图:

  1、这一节的统领字眼是哪个字?(看)

  2、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

  3、作者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

  明确: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

  江中:慢江碧透,百舸争流(*观)

  天空:鹰击长空(仰视)

  水底:鱼翔浅底(俯视)

  4、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时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对比手法

  颜色对比: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

  动静对比:层林尽染与百舸争流

  动作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

  5、提问:哪些词用得好?并说明理由。

  明确:遍→红之广;尽→染之透;透→水之清;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击→飞之矫健;翔→游之轻快;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6、诗人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要求学生展开想象自己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7、此时,作者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想到了什么?(最后三句)

  明确: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谁主沉浮?"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一问也写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凌云壮志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全班齐读课文,简要回顾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入词的下片学*。

  (三)峥嵘岁月图:

  1、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起承接过渡作用。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地想到以前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

  2、"忆"的是何内容?具体表现在哪些句子中?由哪个字统领?表现了何思想感情?

  明确:忆的是往昔"峥嵘岁月";具体表现在中间七句,由"恰"字统领。这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年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表现了毛及战友们以天下己任,蔑视*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

  (四)中流击水图:

  1、学生品读最后三句,然后想象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

  2、最后三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设问结尾,采用了象征手法,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和神奇的想象,含蓄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在新时代的浪潮里,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乘风破浪,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表达了立誓振兴中华气概豪情,表现了革命家的英雄气概。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二、下片小结:

  下片,作者采用了总分结构来描写。作者先总写"峥嵘岁月稠",再具体描绘往昔的"峥嵘岁月",最后再选取往昔最富有激情的一幅画面来描写,抒发了豪情壮志。

  三、总结全文

  现在我们完成了全词的学*。词的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借景抒情,情景合一。全词由景到情,由实到虚,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逐层推进,步步深入,诗情得到了酣畅淋漓的表达。

  纵观全词,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下阕由“忆”到“记”,思路清晰,情贯全词通过学*,*诗词那精练形象的语言,深远而优美的意境,那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读诗最主要的是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我们要学会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等途经,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努力提高品评和鉴赏诗歌的能力。下面让我们随着音乐画面走进艺术的天地,再次深入领悟诗歌的意境,真切感受青年*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词,并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秋景作文。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学*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的博大气魄。

  2.理解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3.在理解的赏析后进行背诵。

  二.教学手段

  1.老师串讲,师生赏析。

  2.课堂朗读。

  3.幻灯显示,电脑课件。

  三.教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秋天,在一般人的眼中,往往充满了苍凉,充满了感伤,而我们的**在他年青的时候,却曾为秋天唱过一曲昂扬的赞歌,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这首充满动感,充满力量,充满浓烈色彩的《沁园春.长沙》。

  (二).朗读全首词,在朗读前,先打出幻灯片,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容易读错的字。

  [沁qin.橘ju.遍pian.舸ge.寥liao.浮fu.遒piu.遏e.]

  (二)分析上阙

  1.第一层(第一句至第三句)

  [老师串讲]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1)提问“独立”,“寒秋”,“橘子洲头”,分别点明了什么

  [同时,老师在电脑上打出这三句,并在旁标出学生回答的“处境”,“季节”,“地点”]

  (2)这里的词序本来应该是“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提问:为什么作者却写成“独立寒秋”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出因为填词的需要,并说明词有一定的句数,格律要求。

  [赏析]

  △ “独”

  (1)提问:为什么作者要独自一个人,站在橘子洲头,而不是三五成群,要求学生结合作者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谈谈。

  (2)学生谈完,老师总结:明确作者为了逃避军阀耳目,才独自一个人登上橘子洲头。

  [同时,以幻灯片打出《沁园春.长沙》创作背景]

  2.第二层(第四一第十句)

  [老师串讲]

  深秋时节,作者独自一个人,站在橘子洲头,看到湘江向北流去。

  (1)提问:此时作者还看到了什么?

  [同时,老师用电脑打出一幅湘江秋景画]

  (2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切换上述画像,用电脑显示“湘江秋景图”一表,在“景物栏上打上景物名称。

  [赏析]

  △ “看”

  (1)提问:作者以哪一个学将如此多的内容统领在一起。

  (2)引导学生回想,初中学过《沁园春.雪》也用了领字,并提出下阙,同样用了领字。

  [同时,以幻灯片打出《沁园春。雪》相关句子]

  [老师串讲]

  作者从眼前的山、枫林、江水等个别之景而联想到世上一切万物。

  提问:这种写法称

  [在电脑打上从点到面,从实到虚]

  [赏析]

  提问:这幅湘江秋景图具有怎样的特征?

  学生回答充满生机。

  △ “争”提出:船会不会自己争着行驶?

  引导学生得出“争”既写船,又写人,写出了人的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 “翔”提出:能看到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江水清澈,湘江江水水质好。并问这句与上文哪一个相呼应?

  (“漫江碧透”)

  说明作者在这里用“翔”既写了“鱼”又写“水”。

  [同时,在“湘江秋景图”中打出三个动词]

  △ “竞”以一个“竞”字说明万物为生存,为发展不停竞争,引导学生得出,“竞”是

  对前面三个动词的高度概括。

  提出作者不仅仅运用了动词,还用了数量词描绘这幅湘江秋景画。

  引导学生装找出“万”、“层”、“百”,让学生分析作者用这三个词的妙处。

  [在“湘江秋景画”上打上三个词]

  提问:这幅画除了充满生机还具有怎样特征?

  引导学生回答“色彩鲜明”、“色彩缤纷”,让学生找出这些色彩。

  “红”、“碧”、“白”(船帆)、“黑”(黑鹰)、“蓝”(蓝天)。

  [在“湘江秋景画”打上这些词]

  △“红”引导学生得出红色往往给人朝气蓬勃,喜庆祥和之感。由此可见,作者当时

  内心中充满激情。

  △ “碧”引导学生得出秋天叶黄叶时,看到碧绿透明的江水,心情就如朱自清先生看

  到梅雨潭的绿,那样兴奋、舒服、愉快。

  ⒊第三层(第十一至第十三句)

  [老师串讲]

  面对这个充满生机的世界,作者思绪万端,他提出了一个震撼人心的问题。

  提问:这是一个什么问题?

  [显示“问题”在这三句旁]

  提问:这三句与前写湘江秋景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得出自然界中之景物尚且不畏寒秋,互相竞争,况且,我们有生命有灵

  魂的人。

  [赏析]

  联系时代背景及作者的经历,体会这一问显示了作者青年时代以天下为己任的壮

  志凌云。这里是体现了作者借景来抒情的艺术手法。

  [总结上阙]

  作者描写了眼前的秋景,借景抒了自己的豪情,并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四)分析下阙

  上阙是老师串讲,师生赏析为主。下阙的教学采取老师点出关键,学生赏析为主。

  [赏析]

  △ “忆”要求学生联系作者的经历,寻找作者到底“忆”些什么,以及提出作者为何

  要“忆往昔”?(意在写“今朝”,回答“谁主沉浮”)

  △ “恰”(1)让学生谈谈“恰”这个领字的妙处,让其描绘作者及其革命战友的当年

  意气风发的画面。

  (2)老师重点指出作者青春年少,革命热情奔放。

  [显示一些1925年前作者的经历的图片]

  △ “曾记否”三句

  (1)让学生分析“击”、“遏”,领略人物的激昂豪迈。

  (2)老师重点明确作者在这三句中把整首词的感情基调推向高潮。

  (3)让学生体会作者“主沉浮”,“到中流击水”的寓意。

  以天下为己任,蔑视*派统治者,改造旧*的豪情。)

  附:

  沁园春。长沙

  *

  [处境季节]独立寒秋

  湘北北去

  [地点]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梁

  漫江碧透点实

  呼应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面虚

  怅寥廊

  问苍茫大地

  [问题]谁问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类讨当年万户候

  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湘江秋景图

  景物多山、枫树林、江水、大船、鹰、鱼

  动作劲争(船、人)、击、翔(鱼、水)

  -------竟

  范围广

  数量多万、层、百

  色彩缤纷红、碧、白、黑、蓝


教案沁园春长沙 (菁华5篇)(扩展7)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菁华5篇)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1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要“阅读优秀作品,品位语言,感受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要“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沁园春·长沙》上阕实写眼前之景,描绘了色彩绚丽、生机蓬勃的湘江秋景图,由此引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抒发改造旧*,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大任的凌云壮志和革命情怀。全词语言精练,意境优美,革命豪情慷慨激昂。因此,本词的教学设计着力于指导学生通过诵读、思考、分析与联想等方法,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感受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对诗词独特的阅读感悟与体验,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和方法。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 、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 2 、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所抒发的情感及其节奏。 3 、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秋是一个丰富的季节,秋是一个多愁的季节,秋也是一个充满想象的季节,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写下了许许多多伤秋、感秋或赞秋的诗文,以此来表达他们对秋的感悟与理解,你了解的有哪些?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以下诗句,并让学生说说这些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老而弥坚)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沉郁壮阔)

  (营造适于本词鉴赏的情景氛围,以便于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诗词形成一种感性认识,也便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鉴赏本词的兴趣和热情。)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播放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诵(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橘舸遒遏

  2、学生自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本词上下阕各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各写了什么内容?

  分别圈出统领上下阕词句内容的两个字;划出最能表现本词主旨的一句词,体会这句词在全词中的作用。

  提出一个自己自学时最难解决的问题。

  3 、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情况。

  4 、课堂讨论,教师归纳板书:

  上阕:描绘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看)

  主旨: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承上启下)

  下阕:抒发慷慨激昂的革命情怀(忆)

  (引导学生用诵读法自学,让学生走进诗词的意境,与诗词对话,通过对话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通过圈划法揣摩语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感知诗词的能力。)

  三、品味鉴赏,体景悟情

  1 、赏析前三句。

  (1)哪位同学能通过合理的调整、补充,把前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说?

  (提示:开篇“独立寒秋”,表面看是切合时令特点与作者处境,实际上读罢全篇会发现,诗人却唱了反调:“独立”而不孤单,“寒秋”却无冷意。)

  (2)介绍背景,重温历史。(播放多媒体课件——“时代背景”)

  (3)比较鉴赏

  *的“独立寒秋”

  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江雪》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独立寒秋”和“独钓寒江”意境相似,然而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 、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1)一个“看”字,一直统领到哪里?(“万类霜天竟自由”)这里诗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

  教师指导朗读。(“看”是领字,要稍加停顿,以下几句要读得抑扬顿挫,还要注意关键字的重读,要情绪饱满,充满兴奋喜悦之情。)

  这几句诗人给我们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湘江秋色图?(播放多媒体课件——文字投影)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争)流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2)引导学生讨论、演示。

  写“看”的这几句词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有什么特色?(播放多媒体课件——文字投影)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烂多彩的秋色图——湘江秋色图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观)——写景,景中有情

  天空:鹰击长空(仰视)设问

  水底:鱼翔浅底(俯察)

  (3)这样写景真是“远*高低各不同”,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设身处地体会诗人“独立橘子洲头”,饱览大好秋色的情景,并把诗人观赏这些秋景时的神情、动作连起来表演一下。(请学生上台演示)

  课堂讨论:*的“手”该怎样?是倒背好,还是插腰好?“视角”的转换是快点好,还是慢点好?

  (提示:叉腰好。慢点好。是兴味盎然地品味观赏,而不是匆匆忙忙地走马观花。)你刚才视角转换得就太快了点。(再请学生演示)要求:神态自然,从容,颇有点伟人的气度。

  (4)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在这几句中,哪几个动词用得好?为什么好?(染、击、翔。这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击”比“飞”更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古人就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

  (5)比较鉴赏

  *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杜牧《山行》

  (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得极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的"万山红遍"则暗喻革命形势蓬勃发展。)

  古人笔下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而*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6)想象能力训练

  引导学生完整地想象上阕所描绘的图画。

  师: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的花朵。”黑格尔说:“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看谁的脑海中绽开的想象的花朵最美丽,谁具备这种最杰出的本领。让我们微微闭上双眼,放飞自由的心灵,给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伴着音乐的旋律,飞入这个绚丽多姿,生机勃发的世界吧!(放音乐)

  参考:“远望千山万岭,枫林如染,像熊熊燃烧的烈火;*看漫江水碧,千帆竟发,像战场上无数奋进的勇士。抬望眼,雄鹰展翅,矫健勇猛,翱翔长空;低眉处,游鱼戏水,自由轻快,生机盎然。 ”

  教师引导:展开想象,把诗人所描绘的秋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可分四步:

  第一步是“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般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第二步“染上色彩”,把黑白荧屏变为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让画面的色彩更鲜艳,更丰富,更美丽。

  第三步“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缓缓流淌,大小各式的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蓝天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第四步“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譬如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7)背诵这首词。体味词中的思想感情、精妙词句和开阔意境。

  (8)交流想象体验。

  (以上教学环节,善于引导学生身入其境、情入其人,让学生通过与作品、作者的交流,充分体验自然的丰富多彩和人生的千姿百态,从而让学生真正具有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同时鼓励学生在比较中鉴别,在鉴别中提高。)

   3 、理解“怅寥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丰富含义。

  (“怅”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蓬勃、绚烂,而现实社会却又是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仰俯天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你的盛衰荣枯?“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人以天下为已任、忧国忧民的广阔崇高的心境。)

  教师小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词的“词眼”。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

  4 、欣赏下阕

  (1)上阕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是怎样回答的呢?(“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百侣”与上阕的哪个词呼应?(“独立”。)下阕的领字是哪个?一直控制到哪里?(忆。“粪土当年万户候”。)

  教师指导:“忆”应稍顿一下,突出其领字作用。以下几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2)理解诗句,品味情感。

  写“忆”的词句是回忆往事以“抒情”方式回答“谁主沉浮”。

  课堂讨论为什么这几句就能回答“谁主沉浮”呢?《沁园春·雪》里的“秦皇汉武”“唐宗宗祖”“成吉思汗”,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为什么诗人用一个“惜”字就将它们全部否定了呢?而发出“俱往点,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呼唤呢?这些“现在”的“同学少年”与历史上的英雄豪杰有什么不同?

  (历史上的英雄豪杰“略输文采,稍逊风骚”,武功尚可,文治才华就差多了,“风流人物”应该是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现在”这首词里所列举的包括诗人在内的“同学少年”,这些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革命青年,这些意气奔放,才华横溢的革命青年,这些关心国家命运,斗志旺盛,蔑视权贵,敢为天下先的革命青年,不主沉浮,谁主沉浮?天不降大任于斯人,更与何人?所以说下阕通过抒情,艺术而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重大问题。播放多媒体课件五--文字投影:“意气奔放,才华横溢,心系国运,蔑视权贵。”)

  (3)鉴赏:“曾记否,到中流出水,江遏飞舟?”(多么大的气魄!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

  教师小结:下阕抒发了改造的旧*,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大任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所抒之情慷慨激昂。

   5 、归纳总结,指导学法

  纵观全词,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下阕由“忆”到“记”,思路清晰,情贯全词。通过学*,*诗词那精练形象的语言,深远而优美的意境,那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而读诗最主要的是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我们要学会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等途经,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努力提高品评和鉴赏诗歌的能力。(播放多媒体课件——文字投影: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下面让我们随着音乐画面走进艺术的天地,深入领悟诗歌的意境,真切感受青年*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播放多媒体课件:《沁园春·长沙》歌曲]

  (在诗词中,景与情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即景是情的肌肤,可感可亲;情是景的灵魂,轻灵飘渺。因此,解读诗词的捷径就是从赏景入手,进而把握诗情画意,引导学生体察词情、词境,进而“由物及人”,感悟作者的思绪与情怀。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诗词遣词造句的特点,最终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四、拓展延伸,发展个性

  1 、*既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又是一位有着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的诗人、书法家。课外欣赏*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在班级里安排一次学*心得交流会。

  2 、古今诗歌史上,具有宏阔的意境、远大的抱负和澎湃的激情的诗人或诗歌作品不胜枚举,让有兴趣的学生以此为专题,收集相关资料,并将其与*诗词进行比较,写一篇有独到见解的文学短评。

  (着力于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积累和独特感受与文学作品进行充分的交流,促进学生沟通各自的心灵,交流各自的体验,让各种思想在交锋中碰撞出创造的火花。)

  【评析】

  以上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第一、师生互动是本课设计的精髓。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共同发展。为此,在本教学设计中,基于学生兴趣,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合作、交流、探究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促进学生开拓思路,增强能力,使师生的思维都处于相当活跃的状态之中,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一个互辅互促的动态过程。

  第二,把握文体特点,选择具体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每一种文体都有自身规律,依据文体特点,选择具体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沁园春·长沙》是一首词,诗词以意境取胜,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走进诗词意境,与作品、作者进行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流,是本教学设计的重点。为了帮助学生体景悟情,本教学设计重在学法指导,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等途径,深入领悟诗词意境,努力提高学生品评和鉴赏诗词的能力。这为学生今后自学诗词作品提供了范例。

  第三,引导学生有创意的阅读,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本教学设计中,安排了“迁移延伸,发展个性”的教学环节,*诗词及书法作品博大精深,个性鲜明,让学生联系文化背景和自己已有经验、阅读*惯等,阐明自己的感受。这些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学生必须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已有经验并进行创造性思维,才能形成自己的个性化的学*心得。事实上这些问题的结论并不是十分重要,重要的是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投入了,经历了,学生的个性、学*能力、创新精神就能得到发展。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2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要“阅读优秀作品,品位语言,感受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要“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沁园春·长沙》上阕实写眼前之景,描绘了色彩绚丽、生机蓬勃的湘江秋景图,由此引出一个巨大而严肃的社会问题——“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抒发改造旧*,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大任的凌云壮志和革命情怀。全词语言精练,意境优美,革命豪情慷慨激昂。因此,本词的教学设计着力于指导学生通过诵读、思考、分析与联想等方法,主动积极地感受诗词意境,,感受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对诗词独特的阅读感悟与体验,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并在实践中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和方法。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 、了解词的结构及有关知识。 2 、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所抒发的情感及其节奏。 3 、指导学生掌握鉴赏诗词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秋是一个丰富的季节,秋是一个多愁的季节,秋也是一个充满想象的季节,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写下了许许多多伤秋、感秋或赞秋的诗文,以此来表达他们对秋的感悟与理解,你了解的有哪些?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以下诗句,并让学生说说这些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为)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少年壮志)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老而弥坚)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沉郁壮阔)

  (营造适于本词鉴赏的情景氛围,以便于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诗词形成一种感性认识,也便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鉴赏本词的兴趣和热情。)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播放多媒体课件——配乐朗诵(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橘舸遒遏

  2、学生自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本词上下阕各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各写了什么内容?

  分别圈出统领上下阕词句内容的两个字;划出最能表现本词主旨的一句词,体会这句词在全词中的作用。

  提出一个自己自学时最难解决的问题。

  3 、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情况。

  4 、课堂讨论,教师归纳板书:

  上阕:描绘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看)

  主旨: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承上启下)

  下阕:抒发慷慨激昂的革命情怀(忆)

  (引导学生用诵读法自学,让学生走进诗词的意境,与诗词对话,通过对话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通过圈划法揣摩语言,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感知诗词的能力。)

  三、品味鉴赏,体景悟情

  1 、赏析前三句。

  (1)哪位同学能通过合理的调整、补充,把前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说?

  (提示:开篇“独立寒秋”,表面看是切合时令特点与作者处境,实际上读罢全篇会发现,诗人却唱了反调:“独立”而不孤单,“寒秋”却无冷意。)

  (2)介绍背景,重温历史。(播放多媒体课件——“时代背景”)

  (3)比较鉴赏

  *的“独立寒秋”

  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江雪》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独立寒秋”和“独钓寒江”意境相似,然而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 、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1)一个“看”字,一直统领到哪里?(“万类霜天竟自由”)这里诗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

  教师指导朗读。(“看”是领字,要稍加停顿,以下几句要读得抑扬顿挫,还要注意关键字的重读,要情绪饱满,充满兴奋喜悦之情。)

  这几句诗人给我们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湘江秋色图?(播放多媒体课件——文字投影)

  (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争)流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2)引导学生讨论、演示。

  写“看”的这几句词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有什么特色?(播放多媒体课件——文字投影)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烂多彩的秋色图——湘江秋色图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观)——写景,景中有情

  天空:鹰击长空(仰视)设问

  水底:鱼翔浅底(俯察)

  (3)这样写景真是“远*高低各不同”,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设身处地体会诗人“独立橘子洲头”,饱览大好秋色的情景,并把诗人观赏这些秋景时的神情、动作连起来表演一下。(请学生上台演示)

  课堂讨论:*的“手”该怎样?是倒背好,还是插腰好?“视角”的转换是快点好,还是慢点好?

  (提示:叉腰好。慢点好。是兴味盎然地品味观赏,而不是匆匆忙忙地走马观花。)你刚才视角转换得就太快了点。(再请学生演示)要求:神态自然,从容,颇有点伟人的气度。

  (4)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在这几句中,哪几个动词用得好?为什么好?(染、击、翔。这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击”比“飞”更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古人就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

  (5)比较鉴赏

  *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杜牧《山行》

  (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得极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的"万山红遍"则暗喻革命形势蓬勃发展。)

  古人笔下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而*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6)想象能力训练

  引导学生完整地想象上阕所描绘的图画。

  师: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的花朵。”黑格尔说:“想象是最杰出的艺术本领。”看谁的脑海中绽开的想象的花朵最美丽,谁具备这种最杰出的本领。让我们微微闭上双眼,放飞自由的心灵,给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伴着音乐的旋律,飞入这个绚丽多姿,生机勃发的世界吧!(放音乐)

  参考:“远望千山万岭,枫林如染,像熊熊燃烧的烈火;*看漫江水碧,千帆竟发,像战场上无数奋进的勇士。抬望眼,雄鹰展翅,矫健勇猛,翱翔长空;低眉处,游鱼戏水,自由轻快,生机盎然。 ”

  教师引导:展开想象,把诗人所描绘的秋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可分四步:

  第一步是“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般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第二步“染上色彩”,把黑白荧屏变为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让画面的色彩更鲜艳,更丰富,更美丽。

  第三步“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缓缓流淌,大小各式的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蓝天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第四步“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譬如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7)背诵这首词。体味词中的思想感情、精妙词句和开阔意境。

  (8)交流想象体验。

  (以上教学环节,善于引导学生身入其境、情入其人,让学生通过与作品、作者的交流,充分体验自然的丰富多彩和人生的千姿百态,从而让学生真正具有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同时鼓励学生在比较中鉴别,在鉴别中提高。)

   3 、理解“怅寥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丰富含义。

  (“怅”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蓬勃、绚烂,而现实社会却又是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仰俯天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向苍茫大地发问:谁来主宰你的盛衰荣枯?“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人以天下为已任、忧国忧民的广阔崇高的心境。)

  教师小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词的“词眼”。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

  4 、欣赏下阕

  (1)上阕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是怎样回答的呢?(“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百侣”与上阕的哪个词呼应?(“独立”。)下阕的领字是哪个?一直控制到哪里?(忆。“粪土当年万户候”。)

  教师指导:“忆”应稍顿一下,突出其领字作用。以下几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2)理解诗句,品味情感。

  写“忆”的词句是回忆往事以“抒情”方式回答“谁主沉浮”。

  课堂讨论为什么这几句就能回答“谁主沉浮”呢?《沁园春·雪》里的“秦皇汉武”“唐宗宗祖”“成吉思汗”,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为什么诗人用一个“惜”字就将它们全部否定了呢?而发出“俱往点,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呼唤呢?这些“现在”的“同学少年”与历史上的英雄豪杰有什么不同?

  (历史上的英雄豪杰“略输文采,稍逊风骚”,武功尚可,文治才华就差多了,“风流人物”应该是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现在”这首词里所列举的包括诗人在内的“同学少年”,这些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革命青年,这些意气奔放,才华横溢的革命青年,这些关心国家命运,斗志旺盛,蔑视权贵,敢为天下先的革命青年,不主沉浮,谁主沉浮?天不降大任于斯人,更与何人?所以说下阕通过抒情,艺术而巧妙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重大问题。播放多媒体课件五--文字投影:“意气奔放,才华横溢,心系国运,蔑视权贵。”)

  (3)鉴赏:“曾记否,到中流出水,江遏飞舟?”(多么大的气魄!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

  教师小结:下阕抒发了改造的旧*,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大任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所抒之情慷慨激昂。

   5 、归纳总结,指导学法

  纵观全词,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下阕由“忆”到“记”,思路清晰,情贯全词。通过学*,*诗词那精练形象的语言,深远而优美的意境,那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而读诗最主要的是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我们要学会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等途经,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努力提高品评和鉴赏诗歌的能力。(播放多媒体课件——文字投影: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下面让我们随着音乐画面走进艺术的天地,深入领悟诗歌的意境,真切感受青年*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播放多媒体课件:《沁园春·长沙》歌曲]

  (在诗词中,景与情是密切相关、相辅相成的,即景是情的肌肤,可感可亲;情是景的灵魂,轻灵飘渺。因此,解读诗词的捷径就是从赏景入手,进而把握诗情画意,引导学生体察词情、词境,进而“由物及人”,感悟作者的思绪与情怀。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诗词遣词造句的特点,最终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四、拓展延伸,发展个性

  1 、*既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又是一位有着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的诗人、书法家。课外欣赏*的诗词和书法作品,在班级里安排一次学*心得交流会。

  2 、古今诗歌史上,具有宏阔的意境、远大的抱负和澎湃的激情的诗人或诗歌作品不胜枚举,让有兴趣的学生以此为专题,收集相关资料,并将其与*诗词进行比较,写一篇有独到见解的文学短评。

  (着力于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积累和独特感受与文学作品进行充分的交流,促进学生沟通各自的心灵,交流各自的体验,让各种思想在交锋中碰撞出创造的火花。)

  【评析】

  以上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第一、师生互动是本课设计的精髓。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共同发展。为此,在本教学设计中,基于学生兴趣,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合作、交流、探究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促进学生开拓思路,增强能力,使师生的思维都处于相当活跃的状态之中,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一个互辅互促的动态过程。

  第二,把握文体特点,选择具体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每一种文体都有自身规律,依据文体特点,选择具体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沁园春·长沙》是一首词,诗词以意境取胜,因此,如何引导学生走进诗词意境,与作品、作者进行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流,是本教学设计的重点。为了帮助学生体景悟情,本教学设计重在学法指导,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等途径,深入领悟诗词意境,努力提高学生品评和鉴赏诗词的能力。这为学生今后自学诗词作品提供了范例。

  第三,引导学生有创意的阅读,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本教学设计中,安排了“迁移延伸,发展个性”的教学环节,*诗词及书法作品博大精深,个性鲜明,让学生联系文化背景和自己已有经验、阅读*惯等,阐明自己的感受。这些问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学生必须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已有经验并进行创造性思维,才能形成自己的个性化的学*心得。事实上这些问题的结论并不是十分重要,重要的是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投入了,经历了,学生的个性、学*能力、创新精神就能得到发展。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3

  重点:

  意象、意境

  难点:

  鉴赏方法的初步形成

  一、活动导入

  这是一颗种子,我们把它比喻成一个人写文章的想法。一种思想的萌生,一种表达的愿望,正如一粒种子,总是要向下扎根,我们称它为“内容”。向上萌发的,是我们看得见的形式。

  这粒种子是一株小草,还是一丛荆棘,抑或是一株参天树。我们叫它“形式”。也就是这种思想的表达会用一种形式呈现,比如唱歌、比如跳舞、比如写文章、比如写诗填词。

  不同的文学形式有不同的章法,记叙文有六要素,议论文有三要素,欣赏诗词我们要懂的三个关键词分别是象、意象、意境。

  草、荆棘或树,我们称之为“象”(所见),“意象”是这些客观的景或物中注入了作者的主观感情(所感),“意境”是一组意象形成的一个大环境,是一个画面(情感集中表现的一组景物)。学诗歌,我们必须要引入这三个概念,因为它们是诗歌的要素。

  二、活动形式

  绘制一棵思维树。

  三、活动过程

  齐读词作。

  这首词的作者是*,表达的情感基调是“豪迈”。

  这棵种子发芽了,我们以“树”的形态展示它的具体表现。树干是“以天下为己任,开创未来新天地”的主题。观察作品,应该画出主要枝杈是几个(两个)一个实是上片,一个是下片。

  上片分析:

  上片之象(用“树叶”表示),明确: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

  意象,万,漫,写广阔,写博大,抒发豪迈之情;“红”是革命的色彩;与“碧”相映,展示大好河山的秀美壮丽;百舸争流,奋勇争先;鹰翱翔天空,敏锐有力;鱼畅游水底。所有意象表达的落脚点集中在一个词语上,是哪一个词语?“自由”。

  所见所感所思。

  所思即是“问”,谁主沉浮?究竟谁是这片大地的主人?

  下片分析:

  齐读下片。找出下片的中心句。“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是的,往昔的峥嵘岁月中,都有什么样的体现?少年风华,挥斥方遒。

  应和上片词尾一问,现在遥相回应一笔。巧妙回答“谁主沉浮”的问题,在中流击水的同志们,击起的浪花阻挡了飞驰的船只。我们有力量、有能力掌握局面,把控大势。

  过渡语句:上片下片连接性语句是那句?如何承上的,又如何启下的?

  携来百侣曾游,写革命战友在橘子洲头相聚的情景;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引出下*命经历的回顾。

  四、活动深入

  要想一棵树长得好,要浇灌水润树根。也就是我们要对作品的背景探一探,寻一寻,这样我们才能更深刻的理解作品。

  沁园春﹒长沙,是*1925年秋创作的。长沙是*成长的地方,也是*革命的发源地。1911年,*在湖南长沙第一师范学校,开始了革命的征程。1917年,*组织新民学会,开启了早期的革命活动。1920年,*再度返回长沙时,他已经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1922年,他领导长沙工人*,后来被通缉。1925年,他组织农民运动,又遭通缉。8月,他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摆脱了敌人的追捕,经长沙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所。就是此时,他来到了橘子洲。32岁的*感慨之余,写下了这首词,表达了他的豪情壮志和远大理想。

  再度全词,涵咏品味。

  五、活动拓展

  为了充分表达这种情感,这种对革命战友的激情,对革命必胜的信念,选取的意象角度必须是大气的,纵横开合的。所以我们看到的是高山大河,雄鹰展翅。这些叫“借景抒情”。在抒情方式上,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间接抒情,比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一种直接抒情。下片直接抒发对战友的感情,喷薄而出,汹涌澎湃。有理想,有信念,战无不胜,乾坤在心中,天地在手中。意象纷呈,意境宏阔。

  六、活动总结

  课内知识总结,见ppt,笔记。

  抒情方式总结。

  七、活动巩固

  学法指导,通过做题完成学*巩固

  欣赏诗歌的方法:

  输入过程朗读成诵。

  输出过程

  (1)词句内涵的体现。课后第二题;考查对中心的体会程度。

  示例:万山红遍,“遍”,布满的意思,放眼望去,漫山遍野都是红红的枫叶,丹枫似火,表达了作者火热的情怀,象征着*革命的美好前途。

  (2)分析意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表达。通过联想和想象,形成画面感,或描绘画面,或概括画面。

  (3)结合背景,领会主题。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标准试验教科书第一册地单元的第一首诗歌。本单元主要学*现代新诗。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运用资料、图片、声音等形式,让学生很好融入诗歌意境,品味诗歌语言,努力使学生接受正确的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

  学情分析

  高一是由初中到高中的过度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在初中就具备了一定的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和审美欣赏能力,在本词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其次此时的学生爱国意识不是特别强烈,应注意引导和培养。

  教学目的

  1.了解词的一些基本常识。

  2.熟读全诗,把握词的情感脉络,品味其音乐美。

  3、品味关健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4、背诵全诗,再现诗歌意境,感受*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提升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爱国品质。

  教学重点

  1、品味词中意象,感悟词的意境美。

  2、领会*同志宽广的胸襟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精神。

  教学难点

  1、全词的意象特征和品味个别字词的作用。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自古逢秋悲寂寥,同学们知道那些关于秋天的诗歌?

  学生自主发言。

  2、我们仔细体会一下同学们总结的这些诗词,发现大都是诗人抒发悲伤情绪的,再看我们所处的秋天是不是也很容易引发感伤情怀啊!所以我们知道“悲”是秋天的一个鲜明特征,然而*的《沁园春长沙》却为我们描写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的秋景图。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一代伟人*给我们描绘的秋景,看看他笔下的秋天是怎样的另一番风景。

  二、播放词的朗诵,通过视听初步感受课文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要求注意生字生词的读音)

  三、背景及作者简介。(播放多媒体课件之一:“时代背景”和“作者介绍”)

  四、介绍关于词和词牌名的常识。(播放多媒体课件之二:关于词的文体知识)

  五、整体感知,疏清思路。

  1、全班学生诵读→教师点评→教师范读

  2、提问:请同学们结合全词展开想象说说这首词描绘了几幅图?

  明确:

  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六、欣赏解析,品味语言。

  (一)独立寒秋图:

  1、让学生将开头三句词的正常语序调整好,并简要说说它们的大意

  明确:正常顺序应为: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大意为:在深秋时节,年轻革命家*独立于橘子洲头,深情凝望着湘江水滚流北去。此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特定的环境。

  2、分析“独立”一词。

  明确:"独立"一词不仅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而且让读者想象词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的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

  (二)湘江秋景图:

  1、这一节的统领字眼是哪个字?(看)

  2、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

  3、作者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

  明确: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远眺)

  江中:慢江碧透,百舸争流(*观)

  天空:鹰击长空(仰视)

  水底:鱼翔浅底(俯视)

  4、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时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明确:对比手法

  颜色对比: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

  动静对比:层林尽染与百舸争流

  动作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

  5、提问:哪些词用得好?并说明理由。

  明确:遍→红之广;尽→染之透;透→水之清;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击→飞之矫健;翔→游之轻快;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6、诗人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要求学生展开想象自己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7、此时,作者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想到了什么?(最后三句)

  明确: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谁主沉浮?"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一问也写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凌云壮志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全班齐读课文,简要回顾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入词的下片学*。

  (三)峥嵘岁月图:

  1、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起承接过渡作用。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地想到以前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

  2、"忆"的是何内容?具体表现在哪些句子中?由哪个字统领?表现了何思想感情?

  明确:忆的是往昔"峥嵘岁月";具体表现在中间七句,由"恰"字统领。这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年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表现了毛及战友们以天下己任,蔑视*派、改造旧世界的战斗精神。

  (四)中流击水图:

  1、学生品读最后三句,然后想象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

  2、最后三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明确:设问结尾,采用了象征手法,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和神奇的想象,含蓄巧妙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在新时代的浪潮里,正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乘风破浪,急流勇进,担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表达了立誓振兴中华气概豪情,表现了革命家的英雄气概。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二、下片小结:

  下片,作者采用了总分结构来描写。作者先总写"峥嵘岁月稠",再具体描绘往昔的"峥嵘岁月",最后再选取往昔最富有激情的一幅画面来描写,抒发了豪情壮志。

  三、总结全文

  现在我们完成了全词的学*。词的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借景抒情,情景合一。全词由景到情,由实到虚,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逐层推进,步步深入,诗情得到了酣畅淋漓的表达。

  纵观全词,上阕写眼前的景物和心中的所思──谁主沉浮;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革命精神和远大理想上阕由“立”到“看”再到“问”,下阕由“忆”到“记”,思路清晰,情贯全词通过学*,*诗词那精练形象的语言,深远而优美的意境,那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都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读诗最主要的是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学会领会诗歌的意境,我们要学会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思路,展开想象,品味语言,知人论世等途经,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努力提高品评和鉴赏诗歌的能力。下面让我们随着音乐画面走进艺术的天地,再次深入领悟诗歌的意境,真切感受青年*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词,并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秋景作文。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5

  一、知识要点:

  1.文学体载的种类:

  文学体载可分为小说、散文、戏剧、诗歌四大类

  2.*诗歌发展

  3.诗歌的分类

  ①按题材可分:田园诗(代表人陶渊明)

  山水诗(代表人王维)

  边塞诗(代表人岑参)

  此外还有讽喻诗、打油诗等。

  ②按内容可分:叙事诗、抒情诗、史诗、哲理诗等

  ③按形成可分:格律诗、民歌体、自由诗、散文诗等

  ④从时间上可分:古体诗、*体诗、词、曲、新诗

  4.诗歌的四个特点:

  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音乐性

  5.诗歌按表现内容的方法可分:

  ①赋:直接陈述铺叙

  ②比:即打比方

  ③兴:即先借用别的事物来引发所咏之词。

  6.词:

  ①名称: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最初叫“曲子”、“杂曲子”、“曲子词”,后来也称过“乐府”(如《东坡乐府》),也有叫“诗余”、“琴趣”的,一般叫“长短句”。

  ②词牌:原是词的音乐曲调的名称,因它是可合乐演唱的诗体,故需标明曲调。如“沁园春”、“水调歌头”等

  ③词题:即词的标题名称。如“长沙”、“游泳”等

  ④词序:有些词为了说明写此词的缘由,在词题与正文间写有说明。如*的《卜算子·咏梅》

  ⑤阕:词的一段叫一阕,是从音乐上的名称而来的。

  ⑥分类: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

  长调(91字以上),最长不过240字。

  ⑦填词:词有严格的规定,“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写词之人,须按词牌规定的格式,韵律填写,称为填词。

  7.常见词牌前两句的字数

  ①忆江南(3、5)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②忆秦娥(3、7)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③念奴娇(4、3)

  大江东去,浪淘尽。

  ④沁园春(4、4)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

  ⑤清*乐(4、5)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⑥永遇乐(4、8)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⑦水调歌头(5、5)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⑧西江月(6、6)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⑨蝶恋花(7、4)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

  ⑩浣溪沙(7、7)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

  同一词牌,它的总体字数是一样的,句数有时略有不同。

  二、内容赏析

  1.《沁园春·长沙》中作者是如何构思的?

  答:这首词分上下两阙。上阙描写今日独游,观橘子洲头秋景,联想到“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样事关国家、民族命运的问题。下阙用“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过渡,承上启下,回忆起与战友们一起从事革命活动的不*凡岁月,形象地概括了早*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2.《沁园春·长沙》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答:本文的“景”,由“看”领出。诗人看到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水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天上“鹰击长空”,水底“鱼翔浅底”,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则从眼前的山、林、水、船、鹰、鱼,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面对如此壮丽的山河和生机勃勃、奋发自强的大自然,作者情不自禁:“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通过询问大自然盛衰荣枯应该由谁主宰的问题,表现出诗人博大胸怀和革命者的凌云壮志。从而实现了由“景”到“情”的飞跃,达到借景抒情的目的。

  三、能力训练

  1.从文学常识角度看,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朝人写的新乐府,属于古体诗。

  B.现代诗就是*体诗或今体诗。

  C.现代人用旧诗体来反映现代生活、思想感情的诗,称之为现代诗。

  D.古代人写的一切诗都是古诗。

  2.选出字形无误的一项

  A.上阙 激扬 典押 飞驾

  B.廖廓 荆棘 漂泊 炫耀

  C.火钵 凄苦 淩侮 忸怩

  D.苍茫 挥斥 石壁 截断

  3.下列诗句节拍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B.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C.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D.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4.对《沁园春·长沙》中的语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层林尽染”是说山上一层层的枫树叶经霜变红,象是染过一样。

  B.“万类霜天竞自由”是说一切生物都在秋光中争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C.“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是说,读书人最讲意气,非常豪爽。挥洒自如,一点都不吝惜。

  D.“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是说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

  5.对下列诗句所使用的修辞分析正确的一项

  A.“粪土当年万户侯”,“万户侯”是比喻大军阀、大地主、大官僚。

  B.“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借代的修辞手法。江山代国家;激扬文字代评论国家大事,激浊扬清的文章。

  C.“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反问和拟人。

  D.“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是对偶和借喻。

  能力训练参考答案:

  1、B

  2、D(A、阕,架,B、寥飘,C、凌)

  3、D.(A看/万山/红遍,B、今日/得/宽馀,

  C、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4.C.同学们意气奔放,还遒劲有力。

  5.B.(A、“万户侯”与“大军阀”等是同类事物,不能形成比喻。

  C.是疑问句和拟人


教案沁园春长沙 (菁华5篇)(扩展8)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范文10份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1

  【教学目的】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悟词人改造世界的宏伟志向和坚定信念,学*词人以天下为己任的阔大胸怀,领略词人救国救民、砥砺自我的火热激情。

  2、知识、能力目标:①学*词的有关知识,掌握词牌“沁园春”的格式,知道韵脚,并尝试用这个词牌填词。做到学以致用,用以强学,体验不同文体的个性、特质,以期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之目的。②学*古典诗词“情景交融”艺术手法,赏析其妙用和艺术效果。

  【教学重、难点】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词中所传达出来的“崇高美”“雄奇美”“雄浑美”“阳刚美”。(难点)

  2、知识、能力目标:①学*古典诗词“情景交融”艺术手法,赏析其妙用和艺术效果。(重点)②用这个词牌填词,体验长短句独特的节奏、韵律,挑战写作制高点,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难点)

  【教学设想】

  1、过程、方法目标:①鉴于学生已经在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等诗词,到此稍加点拨,掌握运用“沁园春”词牌之目的即可达成。因此,教学的落脚点就归于“学以致用”。这也是前后勾连、学新联旧、巩固知识的必然过程。②鉴于学生刚由初中升入高中,美感体验和审美能力较弱,因此高中语文第一课适当拉长教学时间,课时设置为3节:第一节总结复*词的知识,指导朗诵诗词,重在整体感知和把握;第二节重点鉴赏词的艺术手法及其艺术效果,突破审美屏障,培养审美能力,初步感知“阳刚美”及其概念,能列举类似风格的诗文;第三节分析“沁园春”词牌格式、韵脚,掌握的该词牌的特点,学以致用,按“沁园春”词牌填写一首词,表达当代内容和思想感情。

  2、*惯、素养目标:①教法趋向学法,以“读”为主,读出阳刚、豪壮、雄浑,读出情感起伏和节奏感,做到抑扬顿挫、张弛有致。②在读中进入词的意境,感悟词的“崇高美”“雄奇美”“雄浑美”“阳刚美”。养成良好的诵读*惯,培养热爱诵读的优秀品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大家在初中已经学过了***诗词若干,特别是《沁园春·雪》,还有《卜算子·咏梅》,都给大家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大家肯定感受到了***诗词包蕴寰宇的胸怀,突兀磅礴的气势,静中寓动、色彩明丽、场面壮阔的深邃意境,以及***本人热情乐观、从容淡定、吞吐大荒的阔大胸襟。柳亚子先生曾经撰写诗词,夸赞***诗词是:“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对喽,这就是***,这就是***诗词!有句著名的文学论断“风格即人”嘛!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文学作品。有***这样的伟人,就有***诗词,就有***诗词艺术。***诗词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和***诗词已经成了现当代中国的文化符号!China==中国,同样“***/***诗词==中国”,大家说对不对?!

  好!现在先让一位同学带领大家重温一下《沁园春·雪》和《卜算子·咏梅》的大气磅礴与坚定乐观,而后让我们走进“***诗词艺术的海洋”,领略一下传统诗词这种文学样式带给我们的别样美。

  二、回顾总结词的有关知识

  1、词史概略

  词定型于唐,极盛于宋,故俗称“宋词”。我国文学史往往“唐诗、宋词、元曲(诗体)”(另有“唐诗、宋词、汉文章”之并称)并称,可见词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晚唐词代表作家有温庭筠、韦庄,世称“温韦”,其词收入著名词集《花间集》。在词的发展史上,他们有很高的地位,他们开始大量填词,成为文人词的奠基者,是“花间派”两位最重要的代表作家。

  两宋词蔚为大观,恣肆汪洋,代表作家众多,重要的有:范仲淹、欧阳修、柳永、苏轼、王安石、李清照、陆游、辛弃疾、姜夔等。名家名作灿若星辰,不可尽数。初中、小学学过的古诗词里,宋代词人的作品就很多。(此处提问:谁能列举一些,诗也行?)

  【明确如下】辛弃疾的《清*乐》(茅檐低小)《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王安石的《梅花》《泊船瓜洲》《书湖阴先生壁》,苏轼的《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晓景》,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陆游的《示儿》等等。

  元代词衰微,但有大家元好问,大家都比较熟悉他的词句“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摸鱼儿·雁丘词》。明代词依然衰微,最著名的词人是夏完淳,大家也比较熟悉。词至清代,较前繁荣,出现了一些大家,如陈维崧、纳兰性德、朱彝尊等,其中纳兰性德屡上银幕,同学们可能了解一些。

  *代词,主要在晚清时期,创作成就不高,但词派林立,词学理论颇有建树,这一点同学应该知道。其中最为切要的是王国维《人间词》,及其词学理论著作《人间词话》,尤其是理论著作《人间词话》,是一部划时代的词学论著,关于人生三境界之论,想必同学们都比较熟悉。(此处提问:谁知道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

  【明确如下】①“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②“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③“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现当代词,受新文化影响,创作一度衰落,但是这一时期,仍然不乏钟爱古典诗词的词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诗词的行家里手,尤其是***,他老人家成了这一时期最伟大的词人,他的词一出,便震惊世界,使古典诗词在现当代发扬光大。尤其到了今天,新诗的衰微,注定了古典诗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复兴。高考中以古典诗词写出满分作文的学生令人刮目相看!

  2、词的一般知识

  (1)词牌:词是特殊的诗体,句子长短不一,故有“长短句”之称,另有别名诗余、曲子词、曲子、乐府、乐章等。

  (2)词题:词最初可和乐歌唱,后来与音乐渐渐脱离。词有词牌,表示音乐,与音乐脱离后,表示词的格式,规定着句数,字数。所以“写词”一般不不叫“写词”,叫“填词”,按照规定的句数、字数来填写,还得按照*仄要求写。词牌与词的内容没有必然关系,不能以词牌名来理解词的思想感情。一般情况下,词没有题目,随着创作的发展,便慢慢有了题目。如《沁园春·雪》。

  (3)词类:词分小令、中调、长调(也叫“慢词”,就是长篇词)。小于58字为小令,介于58字到91字之间的为中调,大于91字的为长调。常见的词为中调,分为上下阙(也叫“片”)。

  (4)词风:词作分为两大类,代表着不同的美感类型,就是——豪放派和婉约派;代表作家分别是:豪放派——苏轼、辛弃疾、陆游等;婉约派——欧阳修、柳永、李清照、秦观等。***诗词应该归于——豪放派。

  【注意】豪放与婉约就这么绝对么?其实,这是就某个词人词作的主要美感来说的,但并不是说他的词作全都是豪放的或婉约的。大家都熟悉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写项羽的。(此处提问:谁能背诵一下?)

  明确:派别不是一刀切,它主要反映词人、词作的主要艺术风格和美感。豪放派可能也有婉约词,婉约派可能也有豪放词。

  三、朗读,感知,熏染,审美

  1、教师配乐范读(配乐曲目《命运交响曲》)

  【注意】朗读过程中,让学生感知词的美,边听边联想关键词语,用以概括自己的感受。

  明确关键词:大气磅礴、气吞山河、豪迈雄壮、坚定苍茫、气势开阔、色彩明朗、景物非凡……(学生可能反映的词语:大气、壮阔、豪迈、不可一世、唯我独尊………)

  【明确】这些词语都反映的是“阳刚美”“雄奇美”“崇高美”“雄浑美”,以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术语概括言之——刚美也,与柔美相反。刚美者,有力刚劲,往往体现为体积庞大,抒情主人公形象高大、凛然不可侵犯等,表现自我对宇宙、自然、人生的征服与把握。

  2、指导学生朗读,先不配乐,要求读出节奏,读出强弱,读出徐疾疾升降,读出快慢变化。

  3、最后请一名学生配乐朗读,让学生自己谈谈朗读感受,最好进行形象描述,再次回到对全首词的美感把握上,重视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

  4、比较《沁园春·雪》与《沁园春·长沙》的美感异同:

  (1)学生谈自己的认识,估计表述为:前者色彩更明朗,底色为洁白;情感上更自信乐观/而后者则色彩绚烂,底色为火红;情感上除了自信乐观,还蕴藏着沉重与冲击,富于张力。

  教师概括:前者“雄奇”,后者“雄壮”;前者“飘逸”,后者“沉重”;两词同属豪放,但美感仍有不同,概不同革命阶段心境不同之故耳。

  四、小结本节课(提问巩固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诗词:胸怀→包蕴寰宇,气势→突兀磅礴,意境→深邃苍劲,景色→静中寓动,色彩明丽,场面→恢宏壮阔。

  2、China==中国,***诗词==中国,成了现当代中国的→文化符号。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乐章、乐府、曲子词(曲子),词都有→词牌,不一定有→题目;词牌表示→音乐,后来表示→格式;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少于→58字为小令,多于→58字少于→91字为中调,多于→字为长调;以词风来看,词有→豪放与婉约两大流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陆游等,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欧阳修、柳永、李清照、秦观等。

  4、词定型于→唐,极盛于→宋,衰微于→元、明,中兴于→清,复兴于→现当代。

  五、布置作业:背诵这首词,并简析词的内容与结构。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2

  一、教材的分析与处理。

  基于上述的分析,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立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抓住关键词,理清思路。

  2、通过多次朗读体会诗歌意境。

  3、学*本文含蓄凝炼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4、学*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

  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爱国主义情感。

  综观高考诗歌鉴赏题误答的原因主要是轻读诗,重做题,*时阅读品质不良,缺乏阅读激情,语感较弱,对诗词的感受浅薄。基于这一原因结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我确立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反复诵读。体会意境、揣摩语言。教学难点是:鉴赏词作的意境。

  二、教学方法和教具。

  《沁园春 长沙》是诗歌鉴赏单元的起始课,对后面的诗歌教学起到领起示范的作用。因此不但要教会学生鉴赏本词,还要让学生学会鉴赏诗词的方法,本课的教学方法是以朗读、设疑、讨论法为主,以点拨比较法为辅。通过这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早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早在初中时我们就欣赏过***的词作《沁园春 雪》师生共同背诵,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一首***同一词牌的作品《沁园春 长沙》。

  (二)介绍背景。主要从两个方面介绍。一方面是当时社会的大背景,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活动的小背景,军阀赵恒惕要逮捕他。(所谓学*诗歌要知人论世,通过背景的介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词的主旨,体会作者的革命精神)

  (三)多种形式的朗读。朗读是诗歌教学的有效手段,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更好地领会诗歌的意境。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韵味。在朗读这一环节我是这样安排的。

  1、教师在《长征组歌》“过雪山草地”的音律伴奏下,范背全词。主要目的是用标准的语言规范学生,激发他们背诵的积极性,又能让他们沉浸在词的感情氛围中。

  2、让学生自由朗读。朗读前教师作诵读提示,这首词朗读时应注意:“上片”的“看”字和下片的“恰”字都是领起字,这两个字后要稍作停顿,突出领字的作用;“看”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3、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词。

  4、最后让学生齐读。

  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通过反复朗读能够加深学生对词作的感悟,能够领会作者的情感。

  (四)赏析部分

  1、理清思路,从整天上把握文章内容,体会词的意境。让学生用语言再现当时的场面,启发学生描绘壮丽的湘江秋景图,尽量让学生把自己置于诗的境界中,让学生用心体会伟人在逆境中,站在橘子洲头,描绘的却是一幅充满生机的秋景图。面对眼前景物,诗人自然会勾起对往事的回忆。全词表达出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精神和豪情壮志。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设计4个小题,用多媒体显示给大家,这几个问题我是按照由浅入深来确立的,主要通过学生讨论的方式来完成(目的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词,避免将词理解得支离破碎。)

  为了加深对词作的理解,让学生再次诵读全词,然后找两名同学用优美的散文语言来描述词的上下阙,学生描述之后,教师在描述,在教师描述时,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感受通过想象在脑海里形成画面。(这样既时学生领会了诗歌语言比散文语言更含蓄凝炼又极富表现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里,形象思维能力,加深了对词作的理解。)

  2、诗歌是用高度概括、含蓄、凝炼、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表达诗人的丰富思想感情的,因此诗人都会注意“炼字、炼意”“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意境全出,写尽了春天的勃勃生机。而在《沁园春 长沙》的上阙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词语也有很多,让学生体会“独立寒秋”的“独立”,“层林尽染”的“染”“鹰击长空”的“击”,“鱼翔浅底”的“翔”,如果把这些词语换成其它的近义词可不可以,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让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回答,教师做适当的评说(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把握全词的基础上从细处理解词人炼字炼意的功夫,以及不同词带来的不同表达效果。在对字词赏析后,还要加深对具体词句的把握,我把上片的第一句话“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做为重点分析。这个词句里将“独立”前置,增强了表现力,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我们说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让学生把***的“独立寒秋”与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柳宗元的“独钓寒江雪”,晏殊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进行意境比较。教师指导学生比较意境要从“意”和“境”两方面来考虑,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讨论明确了***的“独立寒秋”更抒发了一种乐观昂扬的豪情壮志。(通过比较,加深了学生对全词意境的理解,初步掌握了一些鉴赏诗词的方法,也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情景交融是本词的主要表现手法。在体会情景交融时可以通过朗读、设疑、讨论、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展开热烈的讨论。重点体会上阙景中是如何显情的,下阙情中又是如何见景的,在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小结。

  (五)、延伸比较阅读

  将《沁园春 长沙》与欧阳修的《秋声赋》节选部分做比较。让学生主要从意境和表现手法来比较,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各组派代表谈,教师做结(比较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古代文人和革命领袖不同的胸襟和气度,从而理解诗歌是不同性情的人的不同心情写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然后教师总结全文。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词(有感情)

  2、把《沁园春 长沙》与《沁园春 雪》进行比较

  (七)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设计是从内容、结构和表现手法来设计的,能使学生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词。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3

  教学目标

  1、品读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受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3、引导学生品味用词的精当、巧妙和形象。

  说明:

  对于生活在今天的中国青年学子,要真切感受到一个屹立于天地之间对革命理想执著追求的伟岸青年**形象是有一定困难的,如果立足于文本辅以一定的背景介绍,在反复诵读中、在对关键语句的反复咀嚼中,借助具体的语言文字来体验分析,应该是可行的。本文语言精当、巧妙和形象的特点很明显,老师可以有意识的范读、点拨,然后学生在教师引领下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势必逐渐加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对文章语言特点的感悟。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从词中对湘江秋景的描写和少年同学的描写,感悟本词中阔大的意境。

  2、以分析结尾的两大问题为抓手,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说明:

  词的上阕侧重于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秋景。正是壮观的景象,阔大的意

  境激起了诗人的满怀豪情,于是历史、现实、未来情不自禁的变成了“怅寥廓,问苍茫大

  地,谁主沉浮”的感叹。词的下阕运用联想,引发了对往事的回忆,其中主要是对于少年

  同学的描写,这些人青春年少、热情奔放、干劲十足、豪迈自信,心胸阔大。也艺术的回

  答了上阕提出的问题。通过这样的分析,本词的解读基本是流畅、清晰的。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引入:他是领袖,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更是诗人,他用**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梅花瑞雪,战地黄花,如血残阳,神采飞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今朝的风流人物,他就是伟人***。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领袖的宽阔胸怀,走进诗人的崇高心灵。学生自由选择熟悉的***诗词进行交流。从已知出发来带动未知的求索,为新课学*做好情感体验方面的铺垫。

  研读文本

  整体把握:

  1、结合欣赏***手书《沁园春长沙》,听朗读录音。

  2、教师范读。

  3、学生结合注释自由朗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4、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诗词教学反复朗读,乃至熟读成诵是关键一环。当然老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清思路,以便促进背诵。

  再读课文

  深入分析

  1、写壮景,抒豪情。重点分析湘江秋景图。

  2、找出文中的对比运用并进行分析。

  3、分析本词精当、形象,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4、联系上、下阕,分析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写作特点。自读文章,教师适时抛出问题或适时引导,让学生在独立思考与同伴互助、师生互动中来解决上述重点、难点。在具体语言的品读过程中完成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相结合的学**惯。

  结束新课

  布置作业背诵课文。学生以各种形式参与背诵。检查学*效果,构建和谐的师生互动氛围。

  思路点拨

  本文是整套教材的第一课,教师可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安排教学。如果生源条件较好,可以设计为比较阅读。与初中已学的《沁园春雪》来作比较。可以设计为异同的比较。其中有一个问题可以考虑作为中心提问,“《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什么人?《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可算是“风流人物”吗?为什么?从此可见,本词上、下阕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练*举隅

  1、读了文章,谈谈你对个人的理想与梦想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2、课外品读**的更多诗词。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4

  一、教学理念

  首先让我来说一说我的教学理念。新课程强调活动体验的学*方式,突出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诵读理解,与他人交流,与文本对话的活动指向。让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对文本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的过程。因此,我将在课堂中加强诗文的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

  二、教材分析

  说完教学理念,再来说说我的教材分析。本篇课文——《沁园春长沙》,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向青春举杯”这一专题中的第一篇文章,是我国伟大革命领袖***早年创作的一首词,在词中作者通过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描写,抒发了词人的理想和抱负。全词动静有度,张弛有致,语言极富表现力,充满了无尽的豪情和凌云的壮志。

  三、学情

  接下来说一说学情。高一学生在过去的学*中已经识记和积累了一定量的名篇名句,在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上有一定的领悟能力。此外,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的《沁园春雪》,对词的特点、作者生*、创作风格都有一定的了解。这为本文的学*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条件,但是学生以往的学*偏重于识记,学生的分析感悟能力还相对薄弱,缺乏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探究,因此,需要老师在课堂中加强学生问题探究、体验感悟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的学情分析和教材分析,我拟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第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品味语言、把握意象,让学生初步掌握诗歌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第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分析品味词中高度凝练、极具表现力的语言,从而把握诗词的意象,感受作者的革命豪情。

  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体会作者英勇无畏的革命豪情和崇高情怀,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五、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的三维目标,以及教学大纲要求诗歌教学要以读,以把握作者感情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为主,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诵读全词,以语言为依托,理解这首词在意象选择上的特点和意义,从而把握词人的宽广胸怀和深沉的思绪。而理解诗意、领会主旨的前提是靠对凝练的语言的揣摩和分析,因而本文的教学难点也就在于对词中那些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让学生学会通过意象来鉴赏诗词。

  六、教法

  根据本课的教学教材特点,我将采用诵读法、点拨法、分析法等进行教学。在具体教授中将以诵读为主线,通过朗读辨味诗的语言和遣词造句之妙,领略情境交融的意境。并通过灵活的情境化教学环节,激活学生的学*情绪,创造一种和谐的学*气氛,使学生“披文以人情”,理解寓藏在优美动人的艺术画面中的深层意义,感受诗篇的艺术力量。

  七、教学过程

  那接下来就让我来具体介绍一下本课的教学过程:

  第一:情景导入。在这一环节中,我将首先用臧克家说过的一句话:“***诗词是伟大的诗篇”导入,请学生回忆并齐背***的《沁园春雪》,温故而知新。随后我将用多媒体播放***的一些资料图片,并结合图片介绍作者以及本文的创作背景。从而自然地导入本文的学*。

  第二,整体感知。在这一环节中我将首先播放范读录音,请学生结合注解集体跟读,注意体验诗中朗诵的语调语速和节奏,发现和体会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在听读之后我将请2-3名学生分别用自己的语言对本词的意境和情感进行描绘,唤起学生对诗歌情感的直观感受,并自然引出对诵读方法的总结和指导上。

  那这个环节的第二步就是请学生自由诵读课文,归纳概括内容,思考讨论:这首词上下两阙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并分别找出上下阙的领字,并感受诵读时的情感把握。这两个问题的设置主要是为了给学生一个在整体上梳理文本的方向,并通过诵读提示引导他们结合文本进行归纳。在学生的回答和老师的点拨后。可以理出这样的一个基本脉络。从整体上看,这首词上阙写景,由一个“看”字,领起七句,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下阙抒情,由一个“忆”字领起八句,抒发凌云壮志,革命豪情。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上下阙末均为问句,上阙设问,引出下文;下阙反问,回应全文。通过这样一个脉络的梳理,可以为学生在接下来进一步的研读文本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并也有助于这首词的熟读成诵。

  第三,文本研*。这个环节主要是请让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分小组进行探究交流,深入分析本文的遣词艺术,从词中的典型意象入手,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这种表现手法的运用。以上阙为例,首先我将请学生有感情的齐读上阕,请学生讨论思考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和意境来描绘眼前大好秋色的。我将分别从描写对象、角度、动静、分总四个方面进行引导,体会上阕写景中一些动词、数量词和形容词的妙处,让学生把握本文远*结合、分总有序、动静交错的写作特色,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把握景和情的关系。此外,我将进一步请学生比较***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和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有何异同之处,从而对比感知***乐观昂扬的豪情壮志。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学会通过体验和感悟来品味文本,并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能力。

  第四,拓展延伸。总结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及时迁移本节课的诗歌鉴赏能力,在课后布置作业,比较***《卜算子咏梅》和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体会“境语皆情语”以及鉴赏文章的方法,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内化。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5

  一、教材的分析与处理。

  基于上述的分析,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立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抓住关键词,理清思路。

  2、通过多次朗读体会诗歌意境。

  3、学*本文含蓄凝炼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4、学*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

  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爱国主义情感。

  综观高考诗歌鉴赏题误答的原因主要是轻读诗,重做题,*时阅读品质不良,缺乏阅读激情,语感较弱,对诗词的感受浅薄。基于这一原因结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我确立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反复诵读。体会意境、揣摩语言。教学难点是:鉴赏词作的意境。

  二、教学方法和教具。

  《沁园春 长沙》是诗歌鉴赏单元的起始课,对后面的诗歌教学起到领起示范的作用。因此不但要教会学生鉴赏本词,还要让学生学会鉴赏诗词的方法,本课的教学方法是以朗读、设疑、讨论法为主,以点拨比较法为辅。通过这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早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早在初中时我们就欣赏过***的词作《沁园春 雪》师生共同背诵,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一首***同一词牌的作品《沁园春 长沙》。

  (二)介绍背景。主要从两个方面介绍。一方面是当时社会的大背景,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活动的小背景,军阀赵恒惕要逮捕他。(所谓学*诗歌要知人论世,通过背景的介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词的主旨,体会作者的革命精神)

  (三)多种形式的朗读。朗读是诗歌教学的有效手段,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更好地领会诗歌的意境。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韵味。在朗读这一环节我是这样安排的。

  1、教师在《长征组歌》“过雪山草地”的音律伴奏下,范背全词。主要目的是用标准的语言规范学生,激发他们背诵的积极性,又能让他们沉浸在词的感情氛围中。

  2、让学生自由朗读。朗读前教师作诵读提示,这首词朗读时应注意:“上片”的“看”字和下片的“恰”字都是领起字,这两个字后要稍作停顿,突出领字的作用;“看”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3、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词。

  4、最后让学生齐读。

  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通过反复朗读能够加深学生对词作的感悟,能够领会作者的情感。

  (四)赏析部分

  1、理清思路,从整天上把握文章内容,体会词的意境。让学生用语言再现当时的场面,启发学生描绘壮丽的湘江秋景图,尽量让学生把自己置于诗的境界中,让学生用心体会伟人在逆境中,站在橘子洲头,描绘的却是一幅充满生机的秋景图。面对眼前景物,诗人自然会勾起对往事的回忆。全词表达出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精神和豪情壮志。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设计4个小题,用多媒体显示给大家,这几个问题我是按照由浅入深来确立的,主要通过学生讨论的方式来完成(目的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词,避免将词理解得支离破碎。)

  为了加深对词作的理解,让学生再次诵读全词,然后找两名同学用优美的散文语言来描述词的上下阙,学生描述之后,教师在描述,在教师描述时,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感受通过想象在脑海里形成画面。(这样既时学生领会了诗歌语言比散文语言更含蓄凝炼又极富表现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里,形象思维能力,加深了对词作的理解。)

  2、诗歌是用高度概括、含蓄、凝炼、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表达诗人的丰富思想感情的,因此诗人都会注意“炼字、炼意”“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意境全出,写尽了春天的勃勃生机。而在《沁园春 长沙》的上阙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词语也有很多,让学生体会“独立寒秋”的“独立”,“层林尽染”的“染”“鹰击长空”的“击”,“鱼翔浅底”的“翔”,如果把这些词语换成其它的近义词可不可以,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让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回答,教师做适当的评说(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把握全词的基础上从细处理解词人炼字炼意的功夫,以及不同词带来的不同表达效果。在对字词赏析后,还要加深对具体词句的把握,我把上片的第一句话“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做为重点分析。这个词句里将“独立”前置,增强了表现力,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我们说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让学生把***的“独立寒秋”与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柳宗元的`“独钓寒江雪”,晏殊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进行意境比较。教师指导学生比较意境要从“意”和“境”两方面来考虑,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讨论明确了***的“独立寒秋”更抒发了一种乐观昂扬的豪情壮志。(通过比较,加深了学生对全词意境的理解,初步掌握了一些鉴赏诗词的方法,也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情景交融是本词的主要表现手法。在体会情景交融时可以通过朗读、设疑、讨论、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展开热烈的讨论。重点体会上阙景中是如何显情的,下阙情中又是如何见景的,在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小结。

  (五)、延伸比较阅读

  将《沁园春 长沙》与欧阳修的《秋声赋》节选部分做比较。让学生主要从意境和表现手法来比较,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各组派代表谈,教师做结(比较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古代文人和革命领袖不同的胸襟和气度,从而理解诗歌是不同性情的人的不同心情写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然后教师总结全文。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词(有感情)

  2、把《沁园春 长沙》与《沁园春 雪》进行比较

  (七)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设计是从内容、结构和表现手法来设计的,能使学生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词。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6

  导语

  我们中国是一个伟大的诗的国度,文学艺术也起源于诗歌。一个人文学素养,文学趣味的高低主要看他对诗歌的感悟和鉴赏能力如何。综观新高考以来的诗歌鉴赏提的误答原因有:轻读诗,重做题,*时阅读品质不良,缺乏阅读激情,语感弱,对诗的感受浅薄。著名文艺美学家,理论家朱光潜也说,一般青年喜欢听诗而不喜欢读诗,这也说明现代学生在诵读、品读诗歌上下的功夫远远不够。俗语也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所以高中语文诗歌鉴赏单元的教学必须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为主,教学重点必须放在如何指导学生阅读鉴赏这方面。鉴于此,特制定以下几点宏观的教学原则

  作者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联想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言外之意,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

  (1)通过不同方式的“读”让学生循序渐进的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中的节奏,体会诗中浓郁的感情。

  (2)通过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进行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中生动、鲜明的意象,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领悟诗的主旨和意味,增补诗中没有说出的内容,表达独特的感悟,缓缓咀嚼出诗歌的滋味。

  教学设计

  42个单元只有一个单元是现代诗歌鉴赏,而《沁》则被编排在了这唯一的诗歌鉴赏单元的首位,新教材仅第三册就有三个诗歌鉴赏单元,而《沁》也被编排在了第一单元的首位,可见《沁》在现代诗歌鉴赏中是重中之重。如何指导学生通过不同方式的阅读感悟理解诗歌,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诗*惯,如何让学生步入正确的鉴赏诗歌的轨道,都取决于教师对《沁》这首诗歌的教读方法和策略,因此上好这节课具有深远而积极的意义。

  教学安排:

  1、教学内容:通过阅读鉴赏,了解诗词的写作特点,体会文中所表现出的真挚而豪放的感情,从而深入诗歌所创造的艺术境界。

  2、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使用依据:电化教学具有声、光、形、色同时再现的特点,能够对知识加以形象化、立体化展示。电化教学在培养学生素质方面起着独特的作用,充分合理地利用电化教学,是提高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利用电化教学,使得语文知识形象、逼真、多渠道、多形式、多侧面传输给学生,利用电化教学能充分展示文中的语言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去感知具体的语言信息,以引起阅读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3、教学方法:朗读与鉴赏、评说相结合。(确立依据见导语)

  4、课时安排:一课时

  5、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

  1、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抱负

  2、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3、学*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能力

  〈确立依据:教学大纲要求诗歌教学要以读,以把握作者感情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为主〉

  (二)教学重点:反复吟读,体会深秋意境,领会作者情

  (三)教学难点: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

  (确立依据:培养语感要靠读,理解诗意,感受意境,领会主旨要靠对凝练的语言的揣摩和分析)

  抓住诗的思路,反复朗读,着重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而具体、深入地感受诗的意境,学*诗人的宽广襟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五)教学过程:

  1、导语:***不仅是全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哲人、诗人。他在各期的诗词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世间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形式和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

  臧克家说过:“***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3(1)学生齐背***的《沁园春雪》

  今天我们再来学****另外一首《沁园春长沙》

  雪〉,由背诵〈沁园春雪〉导入目的在于温故而知新〉

  (2)师点击“作者背景”并讲解

  (3)本词写作背景:1925年2月,***同志从上海回的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是后作《沁园春长沙》。

  〈设计依据:学*诗歌要“知人论世”,才能从更广阔的面上理解诗歌主旨和感情〉

  反复朗读,深入领会本词的意境和词人的胸襟

  1)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播放朗读录音

  出示原词,欣赏该词手迹

  〈设计依据:用标准的范读去规范学生的朗读节奏以及感情的把握

  用***的手迹激发学生想象的思维和激情,更有感染力〉

  2)初读,入境,审美感知——学生自由朗读

  师提示朗读技巧(注意节奏的把握)

  〈设计依据:适时适当的指导会使学生的自由朗读事半功倍

  3)齐读,深入体会词的情感、意境——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词的意境请两名同学分别用自己的语言把本词描绘出来.老师最后描绘:深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远望层层叠叠树林,经霜染后,一片红火;*看碧绿清澈的湘江,无数船只在争相行驶。雄鹰在高空展翅飞翔,鱼儿在江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宇宙间地万物都在竞相向上,蓬勃发展。面对这一派勃勃生机地大千世界,怎能不思绪万端:广阔无垠地大地呀谁才是你的主人呢?回忆往昔,曾经同许多同志在这一带游览、聚会,度过了许多不*凡的岁月。那时侯,正当青春年少,风采发,才华横溢;同学们意气奔放,正显得遒劲有力,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统治者视为粪土。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

  〈设计依据: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歌与散文的区别,领会诗歌的含蓄与凝练的特点〉

  4)再读,归纳概括内容,章法——参照一下思考题思考讨论

  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什么

  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

  上阕中,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丽多采的秋色图的?

  全诗诗眼是什么?

  第一问:学生讨论后回答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丽多采的秋色图

  下阕抒情抒发凌云壮志的革命豪情

  第二问:学生回答,上阕领字是“看”,领起七句。下阕领字是“忆”,领起八句。

  第三问:学生讨论后回答,

  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观、仰视、俯察

  第四问:学生回答,“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

  〈设计依据:在读的基础上把握诗的结构和内容〉

  5、师讲:诗歌是以高度概括凝练、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表达诗人的丰富的思想感情的,因此诗人都会注意“炼字炼意”,试体会下列红色字的好处

  (1)独立寒秋

  (2)层林尽染

  (3)鹰击长空

  (4)鱼翔浅底

  学生分小组讨论代表回答

  1)“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2)“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3)“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4)“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的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设计依据:从细处着眼理解诗人炼字炼意的功夫和创作的不易以及不同字代来的不同表达效果〉

  6、品读,激情体验——联想想象,化抽象的描写为具体可观的形象

  师讲:雨果说过“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下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

  请学生根据词的意境边品读边再脑海里绘出秋色图,老师点击四幅图画,让学生欣赏。

  〈设计依据:激发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比较语言文学艺术和绘画艺术的不同,领略语言带来的无穷艺术魅力〉

  7、师讲:下面让我们由本词展开联想,从自己的诗文词库里寻找与下面两句词意境相似的语句,加以品评鉴赏,对比感知***的乐观昂扬的豪情壮志。

  ***的“独立寒秋”

  学生回答: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学生齐背《江雪》

  师讲解: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独立寒江”和“独钓寒江”意境相似,然而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的“万山红遍,层林*染”

  学生回答:杜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学生齐背〈〈山行〉〉

  师讲解: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的极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的“万山红遍”则暗喻蓬勃发展。

  3)老师提问:古人笔下的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而***的秋景为何如此绚丽多采,充满生机?

  学生讨论并回答,老师补充:

  所以他的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设计依据:比较古代文弱诗人和革命领袖不同的胸襟和气度,从而理解诗歌是不同性情的人的不同的心情写照,领会本诗流露出的诗人的革命豪情〉

  8、老师归纳小结并出示板书

  上阕

  万山红遍,(山上)

  层林尽染;

  眼漫江碧透,(江中)

  色彩绚烂的秋景

  (画图)

  鱼翔浅底,(水底)

  万类霜天竟自由。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胸怀博大的凌云壮志(抒情)

  谁主沉浮?

  下阕

  结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同学青春年少

  忆挥斥方遒。风华正茂

  岁月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到中流击水,我辈破浪锐进

  记

  气概浪遏飞舟?奋然前行

  的内容、结构和艺术特色,整体上把握本诗〉

  9、古诗词鉴赏指导

  反复朗读、感知语言

  (二)体味意境、感悟挚情

  (三)把握类别、辨析风格

  (四)明辨手法、把握技巧

  (五)明析典故、加深理解

  〈设计依据:贯彻执行“目标教学“的理念,总结教学流程,给学生一个有关鉴赏诗歌的完整的方法的指导〉

  10、布置作业:用以上五点鉴赏方法激赏〈水调歌头游泳〉

  〈设计依据:练*巩固对以上鉴赏方法的掌握〉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7

  一、说教学理念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感,而朗读是获得语感的重要途径叶圣陶曾说:“文字语言训练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所以我将在以情为基点,以悟为强音,以读为手段来指导我的教学。

  二、说教材

  《沁园春·长沙》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中的“吟诵青春”版块,该板块意在指导学生在诗歌吟诵活动中礼赞青春生命、体验青春激情本词是***代表作之一,抒发了***青少年时代的理想和抱负这首词是本专题也是整本书中的第一篇课文,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我将用一课时把它上完

  三、说学情。

  从情感上来说,同学们对***有崇敬之情,渴望了解***这个人,尤其是青少年时期的***是怎样的,因此对学*本词有着浓厚的兴趣从知识与能力上来说,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朗读,鉴赏诗词的能力,所以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在理解和诵读的过程中体会该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四、说教学目标

  在知识与能力方面,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学生在诵读这首词的过程中领悟词壮美、开阔的意境。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感受***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树立远大的理想。

  五、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品味词作的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领会***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六、说教法学法

  教法:品读赏析法,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这首词,在品读中读出词韵,品出词情。

  学法:合作探究法,通过合作讨论,深入探究的方法来理解赏析这首词。

  七、说教学过程

  综合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确立,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展示图片,情境导入

  我的设想是在播放舒缓的轻音乐的同时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湘江秋景的相关图片,问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有何感想,然后以***如果看到这些又会有何感受来导入新课《沁园春·长沙》的学*如此导入可以拉*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学*内容的浓厚兴趣。

  2、走进诗人,了解背景

  在课前我将让学生收集作者***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等资料,在课堂上由学生自己来作相关介绍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查阅资料收集信息能力,而且可以让学生对***有更加全面的认识,我希望我的学生是主动的吸收知识,而非被动的接受。

  3、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我将让学生齐读本词,指出朗读时存在的问题,然后请个别学生朗读,给予一定的朗读指导,接着播放名家朗读,学生听完朗读后交流朗读后的感想,思考这首词描写了哪些画面,主要内容是什么在此环节安排多种形式让学生进行朗读,并做一定的朗读指导,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使学生进一步加深情感体验,还可以让学生对该词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过程,理解词所要表达的含义。

  4、品读诗歌,感悟赏析

  我将带领学生品读词描绘的四幅画面,重点赏析湘江秋景图和中流击水图,思考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学生找出词中认为锤炼精彩的字,说明精彩在哪里?二是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了词人怎样的感情三是作者在创作这首词时做了哪些精心的构思布局?我设计的意图是希望能够提高学生鉴赏词作的能力,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够懂得欣赏作者创作时构思布局的独特,感受作者的用心。

  5、课外阅读,拓展延伸

  我将带领学生阅读***的《卜算子&8226;咏梅》和《沁园春·雪》这两首词,进一步走进***,感受***的理想和抱负要求学生任选其中一首词加以赏析,写出之间的感受和理解设计的目的在于希望学生通过赏析对词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从而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8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特点。

  2、掌握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特点。

  2、掌握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具准备

  教学资料

  教学时间

  安排两个课时

  一、导语设计

  现代诗歌又称新诗,一般指“五四”以后在继承发扬民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方诗歌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而逐渐发展形成的诗歌。具有形式自由、韵律灵活、自然清新的特点。新诗采用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诗家语”),它高度凝练,大幅跳跃,富有暗示性。“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刘勰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作家诗人创作时,是先有了情思抒发的冲动,再发而为文辞形成作品,读者必先通过文辞才能了解作品传达的情思。这样,由文辞入手,去解读作品,发幽探微,即使是隐微的内容,也会使它显露出来。因此,在阅读鉴赏现代诗歌时,就必须把握其语言特点,从解读诗歌语言入手,进而探究诗歌的意蕴和思想内涵。

  现代诗歌冲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语言趋于口语化、散文化,其语言与散文的距离缩短,但仍具有自己的特点。

  二、现代诗歌鉴赏

  (一)现代诗歌的特点

  1、分行排列

  押韵,读起来顺口,而且应富有感情地去读,不能像读新闻那样客观冷静、语气*缓。

  2、饱含真情

  比如流沙河的《哄小儿》中有这样的诗句:

  莫要跑到外面去,

  去到外面有人骂,

  只怪爸爸连累你,

  乖乖儿,

  快用鞭子打。

  虽然是普通的场景,却表达出极为复杂、悲痛、深切的思想感情,感人泪下。

  3、立意新颖

  王夫之说过:“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苏轼也说:“诗者,不可以言语求而得,必将深观其意焉。”这是强调意的重要性,实际上意不光重要,还应该新颖,应该写出“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新意来,应该有独特新奇的发现和感受。

  再如:辛笛的《寄心》:

  经过一夜的不*静,

  决定把这颗心,

  贴上八分邮票,

  寄出去就是了。

  简朴自然,*中见奇。

  4、联想自然

  联想自然即从眼前的事物触发灵感,联想到彼事物,把彼此自然联结起来,没有牵强附会之感。如杨树林的《雄鸡》:

  高高的黑板前,

  老师把祖国的版图悬起,

  望着“雄鸡”他久久伫立,

  我愿变成她身上的一根翎羽,

  --羽毛丰满了,

  她就能从地球上腾起,

  一片片心湖荡起了旋律,

  浪花中汇成同一个心曲。

  这首诗由祖国地形图想到了雄鸡,由雄鸡想到了羽毛,由羽毛想到了“飞”,寄托了作者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一片赤子之情。

  5、跳跃自如

  诗歌不能像小说那样,细微末节,娓娓到来,也不能像散文那样,抓住某个片断,尽情挥洒,大肆渲染,它要在极短的篇章里包蕴极其复杂的思想内容,有时时空跨度很大,因此需要自然过渡,跳跃自如。如曾卓的《我遥望》:

  当我年轻的时候,

  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

  遥望六十岁,像遥望,

  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

  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

  而今到达了,有时回头,

  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

  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这首诗前后两节,一节一个层面,中间一个大断层之间,如果写散文、小说的话,正是用武之地,而写诗只能这样跨,用“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作为跳跃的翅膀,从年轻时跳到六十岁,中间留给读者去思考、去补充,蕴味无穷。

  6、凝练集中

  凝练,指语言,集中,指主题,即能够用极其精练、准确、生动的语言,高度概括、集中地反映生活,言简意深,在有限的诗句之内,容纳丰富的思想内容。如徐志摩的《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原诗十八节,诗人只选取了一个最难忘的镜头,即“一低头的温柔”,把这位日本女子内心说不出的情意、掩不住的隐秘、别离的忧愁、莫名的委屈等等都表现出来了,诗人感觉她恰似水莲花那样秀美、纯洁、娇弱而又灵动,再听她软语温存的一声“珍重”,交织着“蜜甜”与“忧愁”,她把思念留给了自己,仍把祝福给了对方,最后的那一声音译的沙扬娜拉(再见),更是情韵摇曳,萦回不绝。这首诗可以说凝练集中之至了。

  7、节奏和谐

  在反复朗读中品味,体会诗歌节奏展示的美感。这就要求把握好轻重感、韵律感,把作者所要强调交代的情感重音读出来,例如贺敬之《桂林山水歌》开头写道的:

  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通过反复品读,可以从“神”“仙”“情”“梦”等字眼感受到桂林秀丽山水的个性:神姿仙态,如情似梦,迷离奇妙,妙不可言。神仙谁都没有见过,但云雾中影影绰绰出现的仙女形象,唤起了人们那种捉摸不定的美感,而情和梦也是不确定的,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就深刻地体会诗歌所具有的韵律美、节奏美,可以去想象那最深沉的情爱和最美丽的梦境,从风姿绰约的桂林山水图中,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读出语言美的感受。

  8、形象生动

  形象,本义是指人物或事物的形体外貌,具有可视可闻可触可感的性质。现在人们把“形”与“象”组合成一个复合词,作为艺术概念,指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选择、综合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的思想内容和审美意义的具体可感、鲜明生动的图画,包括人物、环境、景物等。

  诗的形象是诗人情感的物化,是由诗人的主观感受凝固而成的.有声有色有形有态的***的统一体。

  如曹增书的《笑》:

  “倚着春俏丽的肩膀/秋,憨厚地笑了”这首诗是“春花秋实”的形象化表现,诗人妙用拟人化手法,一倚一笑,一憨一俏,形象生动,情趣盎然,真是一幅奇妙的镜头。

  9、意境优美

  意,指意脉,即思想感情的脉络;境,指境象,即意脉贯注的对象。意境合称,指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外界事物相结合产生的一种境界。也就是说,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为一体,通过艺术手段描绘出来,构成一种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含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景外之景、象外之象,使读者可以从有限感知无限,得到一种韵味无穷的美感。如沙鸥的《新月》:

  新月弯弯,

  像一条小船,

  我乘船归去,

  越过万水千山。

  花香夜暖,

  故乡正是春天。

  你睡着了吗?

  我在你梦中靠岸。

  小船似的新月勾起了诗人的怀乡之情,爽性当真乘船回到了春暖花开的故乡,故乡的亲人正在梦中,“我在梦中靠岸”情深意美,极写其两地相思、魂牵梦绕的情景,意味深长。

  10、虚实相生

  像与不像、似与不似、切与不切、不即不离等说法不同,意思一样,都可以归结为虚实处理问题。诗歌也一样,有实有虚,虚实结合,才能把读者带到一个既不脱离现实、又能超越现实、亦真亦幻、迷离朦胧的艺术境界中去。如王小泥的《初春的家园》:

  鸡鸣起伏,

  雨点儿在屋瓦上,

  弹奏《十面埋伏》,

  当雀鸟啼亮木格格小窗,

  母亲已从窗外菜园里,

  掐来一筲箕湿漉漉的黎明。

  石磨吟唱出两桶清香小曲,

  姐姐把它凝成一锅乳白的晨曦,

  我举起筷子,母亲瞪我一眼,

  她怕我夹碎了,

  姐姐水嫩嫩的叫卖声……

  苍老的父亲,牵着水牛走向田间,

  牛鞭,抽醒几声蛙鸣,

  一曲山歌,在群山间回荡往复,

  于最高的尖尖山上,

  化为一只啸天的老鹰……

  这首诗,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拟人、比喻、通感、错觉、象征等)加以“变形”,使语言“陌生化”,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给人以既明白可解、又新鲜别致的感觉,增强了艺术魅力。

  除以上特点以外,还有一些特点也需要了解。如:押韵,或一韵到底,或每节换韵,韵脚的韵母要相同。有些古诗押的是入声韵;有些新诗外表看起来并不押韵,但它符合内在情感的逻辑停顿,读起来也不觉得不顺口。句式的排列或对仗或参差,要整齐匀称、错落有致。还得注意“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仄规律,给人以抑扬。

  (二)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1、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经历和创作风格。可以说,每一首诗的产生都是有背景的,都有一个契机激发诗人创作的灵感。如《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1933年因为一次被捕,一场大雪,想起了身世凄凉的大堰河,从而引起对她的怀念,一口气写下了这首自传体抒情诗。了解这一背景对理解整个诗的内容是大有帮助的。当然并非所有的诗歌都要了解其创作背景,主要还是从诗歌本身内容出发,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2、要把握形象。现代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感受诗中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如徐志摩的《赠日本女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抓住诗的开头这两个令人难忘的形象很重要:“低头的温柔”与“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实际上是以构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娇羞之态。我们读到这样的艺术形象,就感到一股朦胧的美感沁人心脾,仿佛吸进了水仙花的香气一般。接着诗中写一遍又一遍互道珍重,那萍水相逢、执手相看的朦胧情意,被诗人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让读者与作者身同感受那悠悠离愁和那千种风情。我们抓准了诗中的形象,也就能从整体上把握了作者的情感或诗歌的主旨。

  3、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诗人的思想感情,或喜悦,或忧伤,或愤怒,或悲哀……无一不浸透在诗的字里行间。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在阅读中我们可以从诗歌的形象、意境中把握它所要暗示和启迪读者的东西来体会作者的情感。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该诗塑造的“一只鸟”的形象,使人体味到诗人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也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准确理解诗歌的情感,也就能正确把握诗歌的主题了。

  4、要品味语言。诗人十分重视锤炼语言,使诗歌表现出形象、凝练,富有色彩、节奏和动态,且以最恰当的字句生动而圆满地表达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如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乡愁》,每节开头分别用“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概括了诗人生活道路的四个阶段: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所选择的四个形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都是乡愁的载体,各有特色,又具有丰富的内涵。其前面冠以“小小的一枚”“窄窄的一张”“短短的一方”“浅浅的一湾”等词语,回环往复,委婉和谐,如泣如诉,充分表露了作者思念祖**亲的情感,也给人以韵律美的感受。品味语言还要善于抓住关键的词语进行品析,并借助想像和联想,才可能进一步读懂其深层含义,领略诗歌语言的魅力。如李瑛的《雨中》:“一朵云/拧下一阵雨/匆匆地掠过车篷。”一个“拧”,一个“掠”,多么生动传神,给人无限的想像空间。品味语言一般包括遣词造句、语句含义和语体色彩等。

  5、要分析技巧。分析诗歌的艺术技巧重在体会修辞手法和诗歌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妙用,如常用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反复、排比、对仗、对比等,常用表现手法有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渲染、象征及映衬等。如上文所举例子中,《赠日本女郎》运用比喻和反复,《乡愁》运用比喻和排比,《雨中》运用拟人;《我爱这土地》前部分情景交融,最后直抒胸臆。由此可见,诗人是通过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来抒发丰富的情感的。

  6、要重视诵读。鉴赏诗歌,无论是领会诗歌的思想情感,还是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都离不开诵读。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通过诵读,可以读出诗人倾泻在诗歌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可以感受到诗中的情感波澜,可以深刻理解诗的意境。反复诵读,还可以读出诗歌的音乐美,特别是讲究节奏的现代诗歌。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9

  一、教材的分析与处理。

  基于上述的分析,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立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抓住关键词,理清思路。2通过多次朗读体会诗歌意境。3学*本文含蓄凝炼极富表现力的语言。4学*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和爱国主义情感。

  综观高考诗歌鉴赏题误答的原因主要是轻读诗,重做题,*时阅读品质不良,缺乏阅读激情,语感较弱,对诗词的感受浅薄。基于这一原因结合教学目标的要求,我确立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反复诵读。体会意境、揣摩语言。教学难点是:鉴赏词作的意境。

  二、教学方法和教具。

  《沁园春 长沙》是诗歌鉴赏单元的起始课,对后面的诗歌教学起到领起示范的作用。因此不但要教会学生鉴赏本词,还要让学生学会鉴赏诗词的方法,本课的教学方法是以朗读、设疑、讨论法为主,以点拨比较法为辅。通过这几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早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早在初中时我们就欣赏过***的词作《沁园春 雪》师生共同背诵,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一首***同一词牌的作品《沁园春 长沙》。

  (二)介绍背景。主要从两个方面介绍。一方面是当时社会的大背景,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活动的小背景,军阀赵恒惕要逮捕他。(所谓学*诗歌要知人论世,通过背景的介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词的主旨,体会作者的革命精神)

  (三)多种形式的朗读。朗读是诗歌教学的有效手段,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更好地领会诗歌的意境。只有通过朗读才能准确地把握诗歌的韵味。在朗读这一环节我是这样安排的。

  1、教师在《长征组歌》“过雪山草地”的音律伴奏下,范背全词。主要目的是用标准的语言规范学生,激发他们背诵的积极性,又能让他们沉浸在词的感情氛围中。

  2、让学生自由朗读。朗读前教师作诵读提示,这首词朗读时应注意:“上片”的“看”字和下片的“恰”字都是领起字,这两个字后要稍作停顿,突出领字的作用;“看”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3、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词。

  4、最后让学生齐读。

  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朗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通过反复朗读能够加深学生对词作的感悟,能够领会作者的情感。

  (四)赏析部分

  1、理清思路,从整天上把握文章内容,体会词的意境。让学生用语言再现当时的场面,启发学生描绘壮丽的湘江秋景图,尽量让学生把自己置于诗的境界中,让学生用心体会伟人在逆境中,站在橘子洲头,描绘的却是一幅充满生机的秋景图。面对眼前景物,诗人自然会勾起对往事的回忆。全词表达出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精神和豪情壮志。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设计4个小题,用多媒体显示给大家,这几个问题我是按照由浅入深来确立的,主要通过学生讨论的方式来完成(目的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词,避免将词理解得支离破碎。)

  为了加深对词作的理解,让学生再次诵读全词,然后找两名同学用优美的散文语言来描述词的上下阙,学生描述之后,教师在描述,在教师描述时,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感受通过想象在脑海里形成画面。(这样既时学生领会了诗歌语言比散文语言更含蓄凝炼又极富表现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里,形象思维能力,加深了对词作的理解。)

  2、诗歌是用高度概括、含蓄、凝炼、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表达诗人的丰富思想感情的,因此诗人都会注意“炼字、炼意”“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意境全出,写尽了春天的勃勃生机。而在《沁园春 长沙》的上阙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词语也有很多,让学生体会“独立寒秋”的“独立”,“层林尽染”的“染”“鹰击长空”的“击”,“鱼翔浅底”的“翔”,如果把这些词语换成其它的近义词可不可以,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让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回答,教师做适当的评说(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把握全词的基础上从细处理解词人炼字炼意的功夫,以及不同词带来的不同表达效果。在对字词赏析后,还要加深对具体词句的把握,我把上片的第一句话“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做为重点分析。这个词句里将“独立”前置,增强了表现力,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我们说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让学生把***的“独立寒秋”与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柳宗元的“独钓寒江雪”,晏殊的“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进行意境比较。教师指导学生比较意境要从“意”和“境”两方面来考虑,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讨论明确了***的“独立寒秋”更抒发了一种乐观昂扬的豪情壮志。(通过比较,加深了学生对全词意境的理解,初步掌握了一些鉴赏诗词的方法,也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情景交融是本词的主要表现手法。在体会情景交融时可以通过朗读、设疑、讨论、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展开热烈的讨论。重点体会上阙景中是如何显情的,下阙情中又是如何见景的,在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小结。

  (五)、延伸比较阅读

  将《沁园春 长沙》与欧阳修的《秋声赋》节选部分做比较。让学生主要从意境和表现手法来比较,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各组派代表谈,教师做结(比较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古代文人和革命领袖不同的胸襟和气度,从而理解诗歌是不同性情的人的不同心情写照,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然后教师总结全文。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词(有感情)

  2、把《沁园春 长沙》与《沁园春 雪》进行比较

  (七)板书设计:我的板书设计是从内容、结构和表现手法来设计的,能使学生更好地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词。

  《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10

  1、说教材

  《沁园春长沙》出自高中第四册《词二首》,必须考虑到这是高中新诗单元中的一篇基本篇目,属课内讲读课。《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初步具有鉴别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在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中也明确规定高中学生必须“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新诗属于文学作品,高中语文教材中新诗单元独此一个,无可避免地要担当起通过本单元的学*和训练,初步培养学生对新诗的鉴赏能力的重任。

  诗歌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形象是诗的本质。在分析诗词时,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底蕴,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来再现、丰富和补充作品中的形象,这是欣赏诗歌的关键。又因为《沁园春长沙》采用的是用古典词格写新时代内容的“旧瓶装新酒”的形式,语言是精炼的,往往一个词、一句话就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在教学时适宜用温故知新法,在电脑板书上简要指点词的章法,体会词中借景抒情的特点。据此,本课定下了“学*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的教学目标。诗歌的神韵能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形成一种时空艺术,使学生忘却自我,融入作品的意境之中。所以,本课定下了“掌握诗词规律,提高朗读能力”的教学目标。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可见语文课具有思想情感教育的特点,所以本课确立了“学****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这一教学目标。

  在具体一节语文课的组织上,教学重点的确立既关系到教材中知识重点的确立,又关系到通过知识重点教学发展能力等问题。诗歌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表现思想感情的,体会形象是诗歌欣赏的重点;《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都规定高中生必须“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而学生对诗歌创作的背景不熟悉,还没有形成通过联想、想象来体会诗歌意境的思维*惯,对意境的理解往往流于表面。因此,本课确立“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借景抒情的特点”为教学重点。

  2、说教法

  真正要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学生学*的学堂,就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优化教学方法。本课以电化教育辅助实施情感教学法和图表教学法。语文教学不仅是认知活动,也是情感活动。它贯穿教学的全过程,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采用生动的导语,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学生会由此产生一种情感反射,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形成一种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情绪氛围。

  情感的产生往往来自于直观的、生动的、具体的形象。运用电化教育优化演示,能调动学生的学*主动性,帮助学生进入和理解意境。出色的朗读,和谐的音乐伴奏,显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案或图画,这些做法都强调了情感的作用,以情感启迪人的思维。本课在课文导入时,用电脑显示资料图片配合教师介绍时代背景,然后播放著名播音艺术家的配乐朗读。诗配以乐,诗配以画,创造出形象的艺术氛围,诱发学生的学*兴趣,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图表教学法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整体性三大优点,能把重点难点表现清楚,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出来。抓住关键字词,使用简洁的文字,用各种简单的线条勾勒,能使教学过程清晰,重点突出,提高教学效率。在分析这首词的上下阕,我都使用电脑显示图表分析配合教学讲解,简要指点章法,对重点词语作形象的表示和提点,引导学生通过认真的思考,反复的推敲,进一步领会整首诗的意蕴,体会借景抒情的特点。

  3、说学法

  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在弘扬人格精神,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方面还有明显的不足。学生不是作为自觉的学*者能动地走上主**置,而是教师把他们当作主体。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课前预*时我布置学生根据意境绘制“万类霜天竞自由”和“浪遏飞舟”图,调动学生的学*兴趣和形象思维能力。在课堂上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评点谁的画更符合词的意境,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只作简单的启发、引导。以图带文激发兴趣,对图质疑加深理解,以图助读背诵课文。图文结合使学生体会到借景抒情的特点,提高鉴赏能力。我在运用情感教学法时还注意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任务和时代要求,号召“风华正茂”的“同学少年”顺利通过会考,勇敢迎接高考,确立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抱负,做21世纪的主人,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挖掘教材蕴含的艺术美,增强语文学*的兴趣性,学生逐渐明白诗歌的感情是通过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的,要充分发挥联想、想象,用诗的规律去看待诗。

  4、说教学程序

  本课的教学过程如下:

  ①结合资料图片介绍背景导入课文。

  ②播放课文配乐朗读录音创造出形象的艺术氛围,诱发学生的学*兴趣。

  ③感受“看”字领起的秋色图,学生回答问题。

  ④小结上阕,学生评点两幅“万类霜天竞自由”图的优劣,背诵上阕。

  ⑤理清“忆”字领起的战斗生活,学生回答问题。

  ⑥小结下阕,学生评点两幅“浪遏飞舟”图的优劣,背诵下阕。

  ⑦总结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⑧布置学生预*下一课《水调歌头游泳》,及时迁移本节课的诗歌鉴赏能力。

  精心设计板书是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随着目标教学的发展,板书设计也应突出教学目标和重点,与当堂教学内容相对应,概括更丰富的知识类项;同时还要精练,才能有使用价值。在电脑动态板书中,用不同的色彩加以点缀,使板书更加美观,活泼生动,鲜明醒目。而小结课文时写在黑板上的板书,则概括、系统地归纳本节课的重点。

  《沁园春长沙》板书设计

  【设计说明】***的诗词达到了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学*他的诗歌要运用形象思维,遵循“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规律。图表教学法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整体性三大优点,能把重点难点表现清楚,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出来,有利于在诗词教学中“把文字、声音和形象三者结合起来”。这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战斗生活的回忆,颂扬了当时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提出了革命的领导权问题,艺术地表现了***同志关于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的光辉思想。全词分上下两阙,分别写景、述怀、叙事、抒情,寓有提问、作答。图示以揭示词的构思为重点,分别以“看”、“问”、“忆”、“记”提领,通过宏阔的深秋意境衬托***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既突出了主题,又反映了写法。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