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起电教案 (菁华5篇)

首页 / 教案 / |

摩擦起电教案1

  摩擦起电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知摩擦起电的现象,初步了解什么叫摩擦起电。

  2、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

  3、对幼儿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进一步锻炼与提高。

  二、活动准备

  1、塑料尺子每人一把,碎纸屑,大块的厚卡纸,泡沫渣,毛线头、细羽绒、小石子、水彩笔、铅笔等材料分组准备好。

  2、《幼儿*得手册》(玩一玩做一做)上学期Ⅱ第28页。

  三、活动过程

  1、组织教学,谈话导入游戏。

  师:小朋友们快坐好,我们一起来做《手指操》

  师生齐:一个手指点点点,两个手指剪剪剪,三个手指弯弯弯,四个手指叉叉叉,五个手指开了花。

  师:小朋友们说得可真棒!双手是我们亲密的好朋友,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做许许多多的事情,那么,今天我们就用这对小手好朋友来玩一个好玩的魔术。

  2、幼儿动手操作,了解什么是摩擦起电的现象。

  ⑴分发尺子,每人一把,分发碎纸屑,每组一包。

  师出示尺子,碎纸屑,让幼儿说它们的名称。

  教师提出活动要求,让幼儿用尺子把碎纸屑吸起来,幼儿分组活动,要注意及时提醒幼儿千万不要把碎纸屑掉在地上,要做一个爱清洁,讲卫生的好宝宝。

  让幼儿动手操作。幼儿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吸起纸屑的。

  师:刚才大家都开动了小脑筋,可是纸屑没有吸起来呦!别灰心!你们知道吗?老师可是一个有名的魔术师,现在就让我这个大师来给你们变这个魔术吧!

  教师动手实验,让幼儿认真观察。教师边做边说,尺子头发擦呀擦,纸屑纸屑起来吧!吸起来了吗?

  幼儿再次分组做实验,教师巡回了解幼儿实验情况。让实验成功的幼儿到前面演示一下实验过程,并及时表扬。

  再由失败的幼儿也到前面来演示,教师点名其他幼儿帮助他完成实验并说一下为什么会失败。提醒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要认真观察,这样才是聪明宝宝,并对上前来帮助完成实验的幼儿提出表扬,强调要互相帮助,团结协作。

  ⑵第二次分发活动材料(大块厚卡纸,泡沫渣,细羽绒,毛线头,小石子)。幼儿分组活动,看看摩擦过的尺子除了吸起纸屑,是不是还可以吸起其它东西,教师巡回指导。

  活动结束后,教师提问,摩擦后的尺子都可以吸起什么东西?又有哪些东西吸不起来?

  和幼儿共同小结,尺子在头发上摩擦后,可以吸起纸屑,毛线头,泡沫渣、细羽毛等东西,这种现象叫摩擦起电。

  ⑶组织比赛看看哪个小朋友可以用尺子吸起更多的东西。

  找几名幼儿上前,通过摩擦起电的方法吸起纸屑,最后教师评判结果,提问获胜的幼儿是怎样做的,从而引导幼儿得出摩擦速度快一点,时间长一点,吸起的东西也会多一点。对获胜的幼儿予以奖励,勉励其他幼儿继续努力。

  ⑷分组投放气球、梳子、彩笔管、铅笔等活动材料,通过幼儿活动引发新问题:除了尺子还有哪些物品摩擦后也会吸起东西?

  幼儿动手操作最后和教师共同得出除了尺子,还有其他物品摩擦后也会吸起东西。

  3、活动延伸

  提出要求,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摩擦起电的现象,要求幼儿要仔细观察多思考,做一个爱科学的好孩子。

  活动评价:

  中班幼儿活泼,好动,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设计了较多的活动,使幼儿在玩中学到科学知识,在授课过程中,我及时对幼儿进行引导,帮助他们了解了什么是摩擦起电的现象,还注意了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注意了及时对幼儿活动结果做出评价,当然其中还存在许多不足,我感觉课堂设计有点过于啰嗦,课容量有点太满,没有注意到与其他学科适时的渗透,在以后我会努力提升个人素质,促使自己不断的进步。

摩擦起电教案2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在实验中发现摩擦产生静电的现象。

  2.体验大胆猜想和认真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

  3.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活动准备:

  塑料梳子、塑料尺子、塑料笔、塑料袋、碎纸片、铅笔、水彩笔、百洁布、记录单、笔

  活动过程:

  一、猜一猜,想一想。

  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小纸片,请小朋友动脑筋想一想,如果不直接用手拿,有什么办法可以将红色盘子里的纸片移到黄色盘子里?

  二、玩一玩,试一试。

  1.出示百洁布和水彩笔,提问:如果给你一块布和一支水彩笔,你能完成刚才的任务吗?

  2.请个别幼儿上来尝试。

  3.教师演示摩擦起电的小实验:用水彩笔在百洁布上摩擦后吸起碎纸片。

  实验后提问:这是怎么回事呢?

  教师:原来水彩笔在百洁布上摩擦后产生了静电,可以吸起小纸片,这种现象叫做“摩擦起电”。

  三、尝试用不同材料进行摩擦起电的实验。

  1.出示实验材料,幼儿逐一认识。

  2.介绍记录表,引导幼儿猜想并记录。

  3.幼儿实验并记录。

  4.引导幼儿讲述自己的发现。

  四、教师小结。

  活动反思:

  “摩擦起电”是在“做中学”的思想指导下设计的一个大班科学活动,通过观察、探究、猜想、验证、发现、记录、分享与表述,发挥了孩子们的主动性,通过该活动,孩子们对摩擦能产生静电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并能体验大胆猜想和认真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基本完成了预设的目标。不过,活动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比如,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没有重视与孩子的交流,没有对孩子的回答给予肯定。在今后的活动中,我会注意贯彻“做中学”思想,引导孩子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并重视与幼儿间的交流。

摩擦起电教案3

  (一)教学目的

  1.常识性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

  2.常识性了解通常情况下原子是中性的、物体不显电性的原因。

  3.常识性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

  (二)教具

  挂图,投影仪,玻璃棒一根,丝绸一块,橡胶棒一根,毛皮两块,碎纸屑若干。

  (三)教学过程

  1.复*

  演示:用丝绸与玻璃棒摩擦后,将玻璃棒置于碎纸屑附*,观察玻璃棒吸引碎纸屑的现象。

  提问1:为什么玻璃棒会吸引碎纸屑?

  答: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就带电了,带电物体会吸引轻小物体。

  提问2:若将与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靠*碎纸屑,会出现什么现象?

  答:丝绸带了电,也会吸引轻小物体。

  演示:将摩擦玻璃棒后的丝绸靠*碎纸屑,观察现象。

  提问3:自然界里存在几种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什么电荷?

  答: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

  提问4:想一想丝绸会带什么电荷?

  2.引入新课

  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什么?要解释摩擦起电现象,需要知道一些关于物质结构的知识。

  3.进行新课

  (l)物质的原子结构

  ①物质由分子组成。

  经过科学家世世代代的研究,现在已经认识到,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这一点同学们在化学课上已经学过了。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水是由水分子组成的。哪位同学说一说水分子又是由哪些原子构成的呢?

  分子和原子都是很小的微粒,不但用眼睛看不到,用一般的显微镜也看不到。若把原子看作球形,一般原子的半经只有10-10米左右。设想把1亿个氧原子一个挨着一个地排成一行,也只有几厘米长。

  原子并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原子还可以再往下分。人们认识原子的结构,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直到19世纪末叶,英国科学家汤姆生用实验证明了比原子小得多的带负电的粒子电子的存在,从此才揭示出原子是具有结构的。

  ②原子的核式结构。

  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绕核高速运转的电子所组成;原子核半径只相当于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原子核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实验证明:一个电子所带电量为1.6×10-19库。一个电子也可叫做一个元电荷,用符号e表示。任何带电体带的电量都是e的整数倍。

  请同学们计算一下,多少个电子所带的电量是1库?(6.25×1018个)由原子的核式结构可知,物质本身就是由带电微粒组成的。那么通常情况下,物体为什么不显电性呢?指导同学看课本“原子结构”部分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③原子核所带的正电=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所以整个原子呈中性,物体对外不显电性。

  不同物质中的原子核所带的电量并不相同,核外电子的数目也不相同。(利用氢原子、氧原子的原子挂图,讲解氢原子、氧原子的原子结构。)了解了物质的原子结构,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摩擦起电的原因。

  (2)摩擦起电的原因

  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当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就容易失去电子,使跟它相摩擦的物体得到电子。

  ②物体失去电子带正电,得到电子带负电。

  讨论:

  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玻璃棒带什么电?(正电)为什么带正电?(玻璃棒与丝绸相比,玻璃棒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较弱,在与丝绸摩擦时,因失去电子带正电。)丝绸带什么电?(负电。)为什么带负电?(玻璃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丝绸上,丝绸因有多余电子而带负电。)橡胶棒与毛皮摩擦后。橡胶棒带什么电?毛皮带什么电?为什么?(略)

  (3)摩擦起电的实质

  由上面讨论可知,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原子核对核外电子束缚本领弱的物体的一部分电子转移到与它相摩擦的另一物体上,这个物体失去多少电子,那个物体就得到多少电子,而电荷的总量并没有改变。

  因此,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它的实质是电子发生了转移。

  (4)讨论与练*:(投影片)

  ①由不同物质组成的两个物体,相互摩擦,都能带电吗?

  答:物体带电的实质是电子的得失。对核外电子束缚能力弱的物质,失去电子的机会多,得到电子的机会少;对核外电子束缚能力强的物质,失去电子的机会少,得到电子的机会多;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所以,一般来说由不同物质组成的两个物体,通过摩擦可以使它们带上等量的异种电荷。但是,若这两种物质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都较强,就很不容易使它们通过摩擦发生电子的得失,因此它们就很难带上电。

  ②玻璃无论与什么物质摩擦都带正电吗?

  实验:用毛皮摩擦玻璃棒后,去靠*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观察实验现象,结果:玻璃棒与橡胶棒互相排斥,说明玻璃棒与毛皮摩擦后带负电。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排出几种不同物质相互摩擦起电的序列:兽皮一羊皮一石英一玻璃一丝绢一木条一胶木一松香一硫磺。

  两种物质相互摩擦,排在前面的物质带正电,排在后面的物质带负电。

  ③有人说:带电体发生中和现象时,正负电荷都消灭了,这种说法对吗?

  答:不对。中和现象的实质,也是发生了电荷的转移,使原来带等量异种电荷的物体,都恢到不带电的中性状态。

  ④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丝绸和玻璃棒摩擦后,玻璃棒带正电是因为:[]

  A.玻璃棒中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失去了电子;

  B.丝绸上一些正电荷转移到玻璃棒上;

  c.玻璃棒上的一些正电荷转移到丝绸上;

  D.玻璃棒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丝绸上。

  (答:说法A和D正确。)

  4.小结(略)

  5.布置作业

  1.认真看本节教材。

  2.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靠*悬挂的小纸筒(图1)。小纸筒先被吸过来,这是因为______的缘故。当小纸筒与玻璃棒相触后,立刻又远离玻璃棒,这是因为______。

  3.两个原来不带电的物体甲和乙,相互摩擦后,下面哪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

  A.甲带正电,乙带等量负电;

  B.甲带负电,乙带等量正电;

  c.甲和乙都带等量正电。

  备注:本教案依据的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物理第二册第四章第二节。

摩擦起电教案4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吸管摩擦起电后可以吸附纸片。

  2、体验吸管摩擦起电现象的乐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35根吸管,两只气球、红黄蓝三色鱼数条,红黄蓝框三个

  活动过程:

  一、变魔术(出示吸管,碎纸片)

  1、教师示范:我有一支神奇的魔术棒,可以变魔术。念咒语:磨一磨,擦一擦,1234567,变!(吸起碎纸片)

  提问:刚刚老师是怎样来变魔术的啊?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动作)

  2、多部位摩擦:你们猜猜,在衣服上磨磨会吸住碎纸片吗?那裤子上呢?(先幼儿猜想,后教师实践)

  3、幼儿操作:大家想不想试一试啊?那我们一起来做魔术师,一起变变变。

  (教师巡回指导,一边念咒语多次操作)

  4、交流经验:请成功的小朋友来讲讲经验,你是怎么做的,用哪些部位?

  二、帮猫妈妈钓鱼

  1、引入情境:猫妈妈刚刚打电话给我,她听说我们小朋友会变魔术,很好奇。猫妈妈有一个鱼塘,鱼塘里有红蓝黄三种颜色的小鱼,她想请小朋友们帮她来钓鱼,红色的小鱼放在红色的鱼框里,蓝色的小鱼放在蓝色的鱼框里,那黄色的呢?那我们要用什么好办法来帮猫妈妈钓鱼呢?

  2、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帮猫妈妈把鱼送回去后,进行经验交流:你钓了多少条小鱼?有没有放对位置?

  三、结束环节

  1、用气球摩擦头部,猜猜气球会不会黏住头发?

  2、两个气球同时摩擦头部,看看两个气球会发生什么现象?

  我们回家后可以自己去体验一下。

摩擦起电教案5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叫物体带电和摩擦起电。

  2.知道什么实验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有两种电荷;知道正、负电荷是如何规定的;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和原理,会用验电器判断物体是否带电。

  4.知道电量及其单位。

  (二)教具

  玻璃棒两根,橡胶棒两根,丝绸一块,毛皮一块,支架两个,验电器一个,验电一个,碎纸屑若干。

  (三)教学过程

  1.复*

  提问(1):日常生活中,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会出现什么现象?

  答: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

  提问(2):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几件化纤毛衣,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你有过这种体会吗?你知道上面提到的两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吗?

  答:摩擦起电。

  教师总结:同学们在小学自然课的学*中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摩擦起电的知识。摩擦起电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又是经常可以看到的。那么,带了电的物体具有哪些性质?头发为什么会随梳子飘起来?在这一节里,我们将继续进行学*和讨论。

  2.进行新课

  (1)物体带电与使物体带电的方法演示实验:

  ①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然后把棒靠*纸屑,验电羽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

  ②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然后将棒靠*纸屑,验电羽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

  我们看到,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

  *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在空气干燥的时候,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就是因为梳子带了电,能吸引头发的缘故。

  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①摩擦起电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这种方法简单、常见。

  下面请同学们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的例子。

  ②接触带电

  除摩擦外,用接触的方法也可以使物体带电。

  演示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甲接触没有被摩擦过的橡胶棒乙,然后用乙去靠*纸屑、验电羽,观察橡胶棒乙能够吸引纸屑、验电羽等轻小物体,这说明橡胶棒乙通过接触橡胶棒甲而带了电。

  (2)两种电荷

  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带电现象,知道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

  演示实验:

  ①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悬挂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它,结果它们互相排斥。将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悬挂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它,结果它们也互相排斥。

  ②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悬挂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它,结果它们互相吸引。

  思考:这两个实验现象说明什么?

  答: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不同。

  教师总结:

  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用摩擦起电的方法可以使各种各样的物质带电。带电后的

  物体凡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排斥;凡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排斥。这些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①正电荷和负电荷

  正电荷:指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

  负电荷:指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可用“”表示。

  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①利用带电体具有的性质来判断。

  例1.如果一个带电体吸引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分析:不能。如果轻小物体与带电体带异种电荷,它们之间可以相互吸引;如果轻小物体不带电,由于带电体的性质,它们之间也可以相互吸引。

  例2.如果一个带电体排斥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分析:可以。因为若轻小物体不带电,它们之间只能相互吸引,不会发生排斥现象。

  例3.如果两个物体互相排斥,你能作出什么判断?

  分析:根据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判断带电体必带同种电荷。

  例4.有A、B、C、D四个带电体,若A排斥B,A吸引C,C排斥D,已知D带正电。那么A、B、C物体各带什么电?

  分析:已知D带正电可由此分析其他几个物体的带电性质。因为D带正电,D又排斥C,根据电荷间的相互作用,C应带正电。C吸引A,则A与C带异种电荷,即A带负电。A又排斥B,所以B也应带负电。

  ②用验电器来检验。

  验电器是实验室里常用的一种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它是由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等几部分组成的(展示实物)。它的原理是利用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当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就有一部分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金属箔片上,这两片金属箔由于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

  演示实验: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思考此时金属箔片带什么电?用力多摩擦几下玻璃棒,再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有什么变化?张开角度的变化反映了什么?

  换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重做上面的实验。

  教师总结: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反映了带电体传给验电器的电荷的多少不同。

  (4)电量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电量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库仑是一个比较大的单位。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上所带的电量,大约只有10-7库仑,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量,大约有几十库仑。

  (5)正、负电荷的中和

  演示实验: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使金属箔片张开一定的角度;再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金属箔片张角的变化。

  这个现象说明:正、负电荷放在一起会互相抵消。如果实验中的玻璃棒和橡胶棒带的电量相等,验电器的金属箔片将不再张开,即正、负电荷完全抵消。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叫做正、负电荷的中和。

  思考题:将一物体跟一带正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接触时,验电器的金属箔先合拢后张开。

  试分析这个物体的带电情况。

  3.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讨论了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后的性质、带电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知道了怎样判断检验一个物体是否带电和带电的种类。那么摩擦起电的实质到底是什么呢?物体带正电、负电的本质又是什么呢?这些我们将在下一节里进行研究讨论。

  4.布置作业。

  (l)书上本节后的练*l、2、3。

  (2)思考题:梳子与头发摩擦后,怎样检验梳子是否带电?带什么电?

  (3)想一想,除了课上讲到的,还有哪些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备注:本教案依据的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二册第四章第一节。


摩擦起电教案 (菁华5篇)扩展阅读


摩擦起电教案 (菁华5篇)(扩展1)

——摩擦起电教案 (菁华6篇)

摩擦起电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道摩擦起电的现象。

  2、知道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知道电荷量的概念及其单位。

  4、培养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分析、概括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中和现象。其中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电荷量及其单位是教学重点,而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时又是教学难点。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教法建议:

  本节课中的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课中曾经学过,初中阶段应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实验分析,使学生了解“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逻辑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所以必须把这些比较简单的知识讲得丰富些,挖掘深度,不然难以引起学生的学*兴趣。通过课本图4—3所示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验电器带电的多少与验电器箔片张开的角度大小相对应,从而引出电荷量的概念。电荷量的单位是直接告诉学生的,为了使学生对电荷量的单位库仑有个大概的了解,应举例说明: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所带的电荷量,大约只有10—7库仑,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荷量,大约有几十库仑。

  由于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课中曾经学过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这节课的教学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一些有关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的资料(主要是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通过课堂上学生阅读课文、交换资料、相互交流讨论,自己归纳总结出结论。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做好实验,可采用演示实验为主的方法,突出物理科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对于学*基础较好的学生,还可采用演示和学生探索性实验相结合并以学生实验为主的方法,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二是多启发、多诱导,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过程。三是注重渗透物理科学方法,让学生在探索学*知识的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性素质。

  1、新课的引入

  用演示实验引入新课,实验现象要新奇有趣,器材简易,并且用本节课的知识可以解释,这样可以做到教学上的首尾呼应,选择两片吹塑纸进行实验,一片吹塑纸固定,另一片吹塑纸摩擦后靠*固定的吹塑纸,两片吹塑纸相互靠*。实验简单易做,效果明显,起到了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兴趣的目的。

  2、认识摩擦起电现象的实验

  例如塑料尺跟头发摩擦,塑料笔杆跟衣服摩擦等,但用绸子摩擦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橡胶棒,要注意实验操作的规范性,由于静电实验容易受绝缘及潮湿等因素的影响,为此教师要做比较详细的介绍并进行示范。对于学*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示范后再让学生自己实验,以保证实验的效果。这样既能使学生认识到摩擦起电现象,又可为后面学生探索性实验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3、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

  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可以参考教材做好演示实验。对于学*基础较好的学生,还可以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性的边学边实验,并将实验分为两步:

  (1)通过学生实验认识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不同。

  这个实验教材上是用细线吊起玻璃棒或橡胶棒,容易晃动,不便操作,也浪费时间,为了方便省时,可以用废旧墨水瓶内灌注水泥沙浆,并直立插入一支削好的铅笔(削端朝上),将软木塞中心挖孔,塞入一很小的试管,固定好,将试管套在铅笔的项端,在软木的另一端中间挖一条凹槽,放置玻璃棒或橡胶棒,以免滚动。通过实验发现,这种支座由于摩擦小,稳定性好,效果良好,学生也容易操作。

  为了便于记录和分析,可以预先设计表格。对表格中记录的现象进行分析和比较,注重渗透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电荷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是不同的。在此过程中,已经包含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的作用规律。

  (2)提出自然界有没有第三种电荷的问题,讲解人类发现采用任何方式使物体所带的电荷或者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吸引、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排斥,或者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排斥、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相吸引,所以自然界有且只有两种电荷存在。

  (3)通过探索性实验研究自然界只有这样两种电荷。

  上一点的分析是我们设计实验的基础。实验时可以分别把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悬挂起来(或支在支架上),选择各种不同的其他材料相互摩擦,然后分别靠*上述的玻璃棒和橡胶棒,观察到总是跟其中一个相吸引而跟另一个相排斥,从而人们认识到,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

  4、验电器及电荷量的概念

  用不带电的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金属箔不张开。用带电物体接触金属球以及引入电量概念的实验均由学生自己完成。这样做,一是可使学生亲自动手使用验电器,二是便于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增加感性认识。正负电荷的中和由教师演示,接着引出电荷量的概念及单位。为了使学生对电荷量的单位库仑有个大概的了解,应举例说明: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所带的电荷量,大约只有10—7库仑,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荷量,大约有几十库仑。

  探究活动

  取一个铝盒罐盖(其它金属盒盖均可),在火焰上*稳地给它加热,放一段蜡烛在铝盖的中心,直到它部分熔化并粘牢以做把手。取一略大于铝盖的塑料或碟(唱片盘),把这个盘或碟放在桌子上用一块毛皮或法兰绒快速地擦盘面十几下,然后,一手持铝盖把手,将铝盖*放在塑料盘面上,另一手指接触铝盖后马上离开,提起铝盖,铝盖就带电了。手持氖管接触铝盖,氖管就发光。如果手指靠*铝盖,会看到火花产生,还会有些击痛感。如此反复起电,可做数十次,再用毛皮擦盘面,又可做数十次,而且电量比一般摩擦起电要大。这种起电叫感应起电,这种装置叫起电盘。

摩擦起电教案2

  活动目标

  1、知识:通过感知摩擦起电的现象,初步了解摩擦起电。

  2、技能:通过探索摩擦起电的现象,初步使用记录的方法。

  3、情感:对摩擦起电的现象有探究的兴趣,能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到快乐。

  重点难点活动重点:通过探究探究,发现摩擦起电的现象。

  活动难点:知道速度越快,能吸起来的小纸屑就越多。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1、能力:幼儿知道用完材料后要收好。

  2、认知:幼儿已经认识尺子、吸管、小木棒、勺子。物质准备:

  1、教具准备:一把尺子、一根吸管、一根小木棒、一个勺子、一盒纸屑、一个操作盘、三块画板、PPT。 2、学具准备:三盒不同材质的纸屑,四个空盒子、三十个操作盘、三十把尺子、便利贴。

  3、场地准备:小一班活动室。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师:小朋友们大家早上好!我是你们的石老师,今天我们班来了很多客人老师, 小朋友们和他们打个招呼吧!

  2、师:我们班的小朋友真有礼貌!

  3、师:今天除了客人老师来到了我们班,还有一位客人也来了,小朋友们看一看他是谁。(出示装有纸屑的盘子。)

  二、基本部分。

  1、幼儿自由探索,把小纸屑放回盒子里。

  (1)师:纸屑宝宝迷路了,想要我们班的小朋友帮他回到绿色的房子里,小朋友你们愿意帮助他吗?

  (2)师:我们班的小朋友可真热心!在帮助纸屑宝宝的时候小朋友们也要注意, 不要把纸屑宝宝落在地上。现在请小朋友们到桌子旁用小尺子帮助纸屑宝宝回到他绿色的家里。

  (3)幼儿站在桌子旁自由的操作,教师巡回观察幼儿是用什么方法帮助纸屑宝宝搬家的。

  (4)师:刚刚我发现,有很多小朋友都想出了帮助纸屑宝宝搬家的方法。现在有哪位小朋友想给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方法?

  (5)教师提问两到三个小朋友。

  2、小尺子来帮忙。幼儿初步探索摩擦起电。

  (1)师:小朋友们的想法真有创意,老师这里也有一个和你们都不一样的办法。小朋友们仔细地看哦!

  (2)教师手拿一把小尺子,在头上摩擦。一边摩擦一边说:尺子头发擦呀擦,纸屑纸屑起来吧!说完把尺子放在纸屑上。

  (3)师:小朋友们看,发生了什么!

  (4)师:哦!原来纸屑被尺子吸起来了。尺子在头上摩擦一段时间后能吸起纸屑, 这个现象叫:摩擦起电。

  (5)师:现在请小朋友们去桌子上用老师的办法帮助纸屑宝宝。

  (6)幼儿站在桌子旁边进行操作,教师指导并观察幼儿的尺子在经过摩擦之后是否能吸起更多的纸屑宝宝。

  3、幼儿再次探索摩擦起电。

  (1)师:我们班的小朋友可真聪明,都能用尺子把纸屑宝宝吸起来。现在老师要请两位小朋友上来表演一下,小朋友们看看有什么不同。

  (2)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3)师:为什么一个吸得多一个吸的少呢!

  (4)师:哦!原来,吸得多的小朋友是把尺子放在头上用力的、快速的摩擦一段时间。你们想试一试吗?

  (5)幼儿用尺子再次进行探索。

  三、结束部分。

  1、师:我们班的小朋友可真厉害,都能用小尺子帮助纸屑宝宝搬家!小朋友们看:画板上有什么?

  2、师:小朋友们猜一猜这三种材料,哪一种能把纸屑宝宝吸起来。请小猫队的小朋友上来领纸,你觉得那一种材料能吸起来纸屑宝宝,就把纸贴在上面。

  四、拓展延伸。

  师:小朋友们回家以后和爸爸妈妈一起试验一下,看看这三种材料,哪一个能吸起来纸屑宝宝。我们明天一起看一看你们的猜想到底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

  活动总结

  这节课中我的教态良好,基本上能照顾到每一位幼儿。但是我的语气不够丰富夸张, 没有在尺子吸气小纸屑后表现十分激动。我的语句不够精炼,无效问题较多。在上课之前没有仔细的检查每一把尺子,导致试验的结果不理想,在这节课中,重难点不是很突出。下次要多改进。

摩擦起电教案3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知摩擦起电的现象,初步了解什么叫摩擦起电。

  2、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

  3、对幼儿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进一步锻炼与提高。

  二、活动准备

  1、塑料尺子每人一把,碎纸屑,大块的厚卡纸,泡沫渣,毛线头、细羽绒、小石子、水彩笔、铅笔等材料分组准备好。

  2、《幼儿*得手册》(玩一玩做一做)上学期Ⅱ第28页。

  三、活动过程

  1、组织教学,谈话导入游戏。

  师:小朋友们快坐好,我们一起来做《手指操》

  师生齐:一个手指点点点,两个手指剪剪剪,三个手指弯弯弯,四个手指叉叉叉,五个手指开了花。

  师:小朋友们说得可真棒!双手是我们亲密的好朋友,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做许许多多的事情,那么,今天我们就用这对小手好朋友来玩一个好玩的魔术。

  2、幼儿动手操作,了解什么是摩擦起电的现象。

  ⑴分发尺子,每人一把,分发碎纸屑,每组一包。

  师出示尺子,碎纸屑,让幼儿说它们的名称。

  教师提出活动要求,让幼儿用尺子把碎纸屑吸起来,幼儿分组活动,要注意及时提醒幼儿千万不要把碎纸屑掉在地上,要做一个爱清洁,讲卫生的好宝宝。

  让幼儿动手操作。幼儿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吸起纸屑的。

  师:刚才大家都开动了小脑筋,可是纸屑没有吸起来呦!别灰心!你们知道吗?老师可是一个有名的魔术师,现在就让我这个大师来给你们变这个魔术吧!

  教师动手实验,让幼儿认真观察。教师边做边说,尺子头发擦呀擦,纸屑纸屑起来吧!吸起来了吗?

  幼儿再次分组做实验,教师巡回了解幼儿实验情况。让实验成功的幼儿到前面演示一下实验过程,并及时表扬。

  再由失败的幼儿也到前面来演示,教师点名其他幼儿帮助他完成实验并说一下为什么会失败。提醒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要认真观察,这样才是聪明宝宝,并对上前来帮助完成实验的幼儿提出表扬,强调要互相帮助,团结协作。

  ⑵第二次分发活动材料(大块厚卡纸,泡沫渣,细羽绒,毛线头,小石子)。幼儿分组活动,看看摩擦过的尺子除了吸起纸屑,是不是还可以吸起其它东西,教师巡回指导。

  活动结束后,教师提问,摩擦后的尺子都可以吸起什么东西?又有哪些东西吸不起来?

  和幼儿共同小结,尺子在头发上摩擦后,可以吸起纸屑,毛线头,泡沫渣、细羽毛等东西,这种现象叫摩擦起电。

  ⑶组织比赛看看哪个小朋友可以用尺子吸起更多的东西。

摩擦起电教案4

  (一)教学目的

  1.常识性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

  2.常识性了解通常情况下原子是中性的、物体不显电性的原因。

  3.常识性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

  (二)教具

  挂图,投影仪,玻璃棒一根,丝绸一块,橡胶棒一根,毛皮两块,碎纸屑若干。

  (三)教学过程

  1.复*

  演示:用丝绸与玻璃棒摩擦后,将玻璃棒置于碎纸屑附*,观察玻璃棒吸引碎纸屑的现象。

  提问1:为什么玻璃棒会吸引碎纸屑?

  答: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就带电了,带电物体会吸引轻小物体。

  提问2:若将与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靠*碎纸屑,会出现什么现象?

  答:丝绸带了电,也会吸引轻小物体。

  演示:将摩擦玻璃棒后的丝绸靠*碎纸屑,观察现象。

  提问3:自然界里存在几种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什么电荷?

  答: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

  提问4:想一想丝绸会带什么电荷?

  2.引入新课

  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什么?要解释摩擦起电现象,需要知道一些关于物质结构的知识。

  3.进行新课

  (l)物质的原子结构

  ①物质由分子组成。

  经过科学家世世代代的研究,现在已经认识到,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这一点同学们在化学课上已经学过了。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水是由水分子组成的。哪位同学说一说水分子又是由哪些原子构成的呢?

  分子和原子都是很小的微粒,不但用眼睛看不到,用一般的显微镜也看不到。若把原子看作球形,一般原子的半经只有10-10米左右。设想把1亿个氧原子一个挨着一个地排成一行,也只有几厘米长。

  原子并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原子还可以再往下分。人们认识原子的结构,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直到19世纪末叶,英国科学家汤姆生用实验证明了比原子小得多的带负电的粒子电子的存在,从此才揭示出原子是具有结构的。

  ②原子的核式结构。

  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绕核高速运转的电子所组成;原子核半径只相当于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原子核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实验证明:一个电子所带电量为1.6×10-19库。一个电子也可叫做一个元电荷,用符号e表示。任何带电体带的电量都是e的整数倍。

  请同学们计算一下,多少个电子所带的电量是1库?(6.25×1018个)由原子的核式结构可知,物质本身就是由带电微粒组成的。那么通常情况下,物体为什么不显电性呢?指导同学看课本“原子结构”部分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③原子核所带的正电=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所以整个原子呈中性,物体对外不显电性。

  不同物质中的原子核所带的电量并不相同,核外电子的数目也不相同。(利用氢原子、氧原子的原子挂图,讲解氢原子、氧原子的原子结构。)了解了物质的原子结构,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摩擦起电的原因。

  (2)摩擦起电的原因

  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当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就容易失去电子,使跟它相摩擦的物体得到电子。

  ②物体失去电子带正电,得到电子带负电。

  讨论:

  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玻璃棒带什么电?(正电)为什么带正电?(玻璃棒与丝绸相比,玻璃棒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较弱,在与丝绸摩擦时,因失去电子带正电。)丝绸带什么电?(负电。)为什么带负电?(玻璃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丝绸上,丝绸因有多余电子而带负电。)橡胶棒与毛皮摩擦后。橡胶棒带什么电?毛皮带什么电?为什么?(略)

  (3)摩擦起电的实质

  由上面讨论可知,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原子核对核外电子束缚本领弱的物体的一部分电子转移到与它相摩擦的另一物体上,这个物体失去多少电子,那个物体就得到多少电子,而电荷的总量并没有改变。

  因此,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它的实质是电子发生了转移。

  (4)讨论与练*:(投影片)

  ①由不同物质组成的两个物体,相互摩擦,都能带电吗?

  答:物体带电的实质是电子的得失。对核外电子束缚能力弱的物质,失去电子的机会多,得到电子的机会少;对核外电子束缚能力强的物质,失去电子的机会少,得到电子的机会多;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所以,一般来说由不同物质组成的两个物体,通过摩擦可以使它们带上等量的异种电荷。但是,若这两种物质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都较强,就很不容易使它们通过摩擦发生电子的得失,因此它们就很难带上电。

  ②玻璃无论与什么物质摩擦都带正电吗?

  实验:用毛皮摩擦玻璃棒后,去靠*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观察实验现象,结果:玻璃棒与橡胶棒互相排斥,说明玻璃棒与毛皮摩擦后带负电。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排出几种不同物质相互摩擦起电的序列:兽皮一羊皮一石英一玻璃一丝绢一木条一胶木一松香一硫磺。

  两种物质相互摩擦,排在前面的物质带正电,排在后面的物质带负电。

  ③有人说:带电体发生中和现象时,正负电荷都消灭了,这种说法对吗?

  答:不对。中和现象的实质,也是发生了电荷的转移,使原来带等量异种电荷的物体,都恢到不带电的中性状态。

  ④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丝绸和玻璃棒摩擦后,玻璃棒带正电是因为:[]

  A.玻璃棒中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失去了电子;

  B.丝绸上一些正电荷转移到玻璃棒上;

  c.玻璃棒上的一些正电荷转移到丝绸上;

  D.玻璃棒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丝绸上。

  (答:说法A和D正确。)

  4.小结(略)

  5.布置作业

  1.认真看本节教材。

  2.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靠*悬挂的小纸筒(图1)。小纸筒先被吸过来,这是因为______的缘故。当小纸筒与玻璃棒相触后,立刻又远离玻璃棒,这是因为______。

  3.两个原来不带电的物体甲和乙,相互摩擦后,下面哪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

  A.甲带正电,乙带等量负电;

  B.甲带负电,乙带等量正电;

  c.甲和乙都带等量正电。

  备注:本教案依据的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物理第二册第四章第二节。

摩擦起电教案5

  (一)教学目的

  1.常识性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

  2.常识性了解通常情况下原子是中性的、物体不显电性的原因。

  3.常识性了解摩擦起电的原因。

  (二)教具

  挂图,投影仪,玻璃棒一根,丝绸一块,橡胶棒一根,毛皮两块,碎纸屑若干。

  (三)教学过程

  1.复*

  演示:用丝绸与玻璃棒摩擦后,将玻璃棒置于碎纸屑附*,观察玻璃棒吸引碎纸屑的现象。

  提问1:为什么玻璃棒会吸引碎纸屑?

  答: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就带电了,带电物体会吸引轻小物体。

  提问2:若将与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靠*碎纸屑,会出现什么现象?

  答:丝绸带了电,也会吸引轻小物体。

  演示:将摩擦玻璃棒后的丝绸靠*碎纸屑,观察现象。

  提问3:自然界里存在几种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什么电荷?

  答: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荷。

  提问4:想一想丝绸会带什么电荷?

  2.引入新课

  摩擦起电的原因是什么?要解释摩擦起电现象,需要知道一些关于物质结构的知识。

  3.进行新课

  (l)物质的原子结构

  ①物质由分子组成。

  经过科学家世世代代的研究,现在已经认识到,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这一点同学们在化学课上已经学过了。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水是由水分子组成的。哪位同学说一说水分子又是由哪些原子构成的呢?

  分子和原子都是很小的微粒,不但用眼睛看不到,用一般的显微镜也看不到。若把原子看作球形,一般原子的半经只有10-10米左右。设想把1亿个氧原子一个挨着一个地排成一行,也只有几厘米长。

  原子并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原子还可以再往下分。人们认识原子的结构,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直到19世纪末叶,英国科学家汤姆生用实验证明了比原子小得多的带负电的粒子电子的存在,从此才揭示出原子是具有结构的。

  ②原子的核式结构。

  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绕核高速运转的电子所组成;原子核半径只相当于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原子核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

  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实验证明:一个电子所带电量为1.6×10-19库。一个电子也可叫做一个元电荷,用符号e表示。任何带电体带的电量都是e的整数倍。

  请同学们计算一下,多少个电子所带的电量是1库?(6.25×1018个)由原子的核式结构可知,物质本身就是由带电微粒组成的。那么通常情况下,物体为什么不显电性呢?指导同学看课本“原子结构”部分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③原子核所带的正电=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所以整个原子呈中性,物体对外不显电性。

  不同物质中的原子核所带的电量并不相同,核外电子的数目也不相同。(利用氢原子、氧原子的原子挂图,讲解氢原子、氧原子的原子结构。)了解了物质的原子结构,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摩擦起电的原因。

  (2)摩擦起电的原因

  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当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就容易失去电子,使跟它相摩擦的物体得到电子。

  ②物体失去电子带正电,得到电子带负电。

  讨论:

  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玻璃棒带什么电?(正电)为什么带正电?(玻璃棒与丝绸相比,玻璃棒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较弱,在与丝绸摩擦时,因失去电子带正电。)丝绸带什么电?(负电。)为什么带负电?(玻璃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丝绸上,丝绸因有多余电子而带负电。)橡胶棒与毛皮摩擦后。橡胶棒带什么电?毛皮带什么电?为什么?(略)

  (3)摩擦起电的实质

  由上面讨论可知,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原子核对核外电子束缚本领弱的物体的一部分电子转移到与它相摩擦的另一物体上,这个物体失去多少电子,那个物体就得到多少电子,而电荷的总量并没有改变。

  因此,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它的实质是电子发生了转移。

  (4)讨论与练*:(投影片)

  ①由不同物质组成的两个物体,相互摩擦,都能带电吗?

  答:物体带电的实质是电子的得失。对核外电子束缚能力弱的物质,失去电子的机会多,得到电子的机会少;对核外电子束缚能力强的物质,失去电子的机会少,得到电子的机会多;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所以,一般来说由不同物质组成的两个物体,通过摩擦可以使它们带上等量的异种电荷。但是,若这两种物质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都较强,就很不容易使它们通过摩擦发生电子的得失,因此它们就很难带上电。

  ②玻璃无论与什么物质摩擦都带正电吗?

  实验:用毛皮摩擦玻璃棒后,去靠*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观察实验现象,结果:玻璃棒与橡胶棒互相排斥,说明玻璃棒与毛皮摩擦后带负电。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排出几种不同物质相互摩擦起电的序列:兽皮一羊皮一石英一玻璃一丝绢一木条一胶木一松香一硫磺。

  两种物质相互摩擦,排在前面的物质带正电,排在后面的物质带负电。

  ③有人说:带电体发生中和现象时,正负电荷都消灭了,这种说法对吗?

  答:不对。中和现象的实质,也是发生了电荷的转移,使原来带等量异种电荷的物体,都恢到不带电的中性状态。

  ④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丝绸和玻璃棒摩擦后,玻璃棒带正电是因为:[]

  A.玻璃棒中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失去了电子;

  B.丝绸上一些正电荷转移到玻璃棒上;

  c.玻璃棒上的一些正电荷转移到丝绸上;

  D.玻璃棒上的一些电子转移到丝绸上。

  (答:说法A和D正确。)

  4.小结(略)

  5.布置作业

  1.认真看本节教材。

  2.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靠*悬挂的小纸筒(图1)。小纸筒先被吸过来,这是因为______的缘故。当小纸筒与玻璃棒相触后,立刻又远离玻璃棒,这是因为______。

  3.两个原来不带电的物体甲和乙,相互摩擦后,下面哪种情况是不可能发生的?[]

  A.甲带正电,乙带等量负电;

  B.甲带负电,乙带等量正电;

  c.甲和乙都带等量正电。

  备注:本教案依据的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物理第二册第四章第二节。

摩擦起电教案6

  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吸管摩擦起电后可以吸附纸片。

  2、体验吸管摩擦起电现象的乐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35根吸管,两只气球、红黄蓝三色鱼数条,红黄蓝框三个

  活动过程:

  一、变魔术(出示吸管,碎纸片)

  1、教师示范:我有一支神奇的魔术棒,可以变魔术。念咒语:磨一磨,擦一擦,1234567,变!(吸起碎纸片)

  提问:刚刚老师是怎样来变魔术的啊?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动作)

  2、多部位摩擦:你们猜猜,在衣服上磨磨会吸住碎纸片吗?那裤子上呢?(先幼儿猜想,后教师实践)

  3、幼儿操作:大家想不想试一试啊?那我们一起来做魔术师,一起变变变。

  (教师巡回指导,一边念咒语多次操作)

  4、交流经验:请成功的小朋友来讲讲经验,你是怎么做的,用哪些部位?

  二、帮猫妈妈钓鱼

  1、引入情境:猫妈妈刚刚打电话给我,她听说我们小朋友会变魔术,很好奇。猫妈妈有一个鱼塘,鱼塘里有红蓝黄三种颜色的小鱼,她想请小朋友们帮她来钓鱼,红色的小鱼放在红色的鱼框里,蓝色的小鱼放在蓝色的鱼框里,那黄色的呢?那我们要用什么好办法来帮猫妈妈钓鱼呢?

  2、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帮猫妈妈把鱼送回去后,进行经验交流:你钓了多少条小鱼?有没有放对位置?

  三、结束环节

  1、用气球摩擦头部,猜猜气球会不会黏住头发?

  2、两个气球同时摩擦头部,看看两个气球会发生什么现象?

  我们回家后可以自己去体验一下。


摩擦起电教案 (菁华5篇)(扩展2)

——《摩擦起电》大班科学教案 (菁华3篇)

《摩擦起电》大班科学教案1

  1、活动目标:

  1、幼儿感知摩擦起电的现象,初步了解塑料摩擦后能吸住细小的东西。

  2、激发幼儿对摩擦起电现象的兴趣,培养幼儿主动探索更多类似现象的能力。

  2、活动准备:

  塑料尺子若干把,碎纸屑,大块的厚卡纸,泡沫渣,毛线头、细羽绒、小石子、水彩笔、铅笔等。

  3、活动过程:

  1、先由老师演示给幼儿看。

  2、用绸子布擦塑料棒,再拿塑料棒去粘碎纸片。碎纸片粘不上,说明塑料棒不带电。

  3、再用绸子布擦塑料棒塑料棒,粘上了碎纸片,说明成功了。

  4、告诉幼儿,因为塑料棒上有了电才能将纸片吸起。

《摩擦起电》大班科学教案2

  (一)游戏导入,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请幼儿一起玩“叫醒小蛇”的游戏。

  游戏玩法:幼儿与教师的桌面上一人一把塑料牙刷、纸片“小蛇”,教师与幼儿分别用塑料牙刷吸引纸片“小蛇”。

  1、引导幼儿观察老师与自己的“小蛇”有什么不一样的?为什么自己没有叫醒“小蛇”?

  2、教师揭示:因为老师在叫醒“小蛇”之前把塑料牙刷在自己的头发上摩擦了一会儿,使塑料牙刷上带上了静电,静电可以吸引轻小的物体,所以老师的塑料牙刷能叫醒“小蛇”。

  3、请幼儿用塑料牙刷在自己的头发上摩擦一会儿,用摩擦后的牙刷再次叫醒“小蛇”,感受成功的喜悦。

  (二)出示材料,引发幼儿猜测,并尝试实验操作。

  1、向幼儿出示材料盒,请幼儿观察材料盒里都有哪些材料。

  2、引导幼儿猜测:材料盒一中的材料在材料盒二中的材料上摩擦一会儿是否会吸起材料盒三中的小物品?

  (1)用绸子、毛皮或尼龙布料在塑料牙刷、塑料梳子上摩擦几下,然后把尺子靠*纸屑、泡沫、羽毛等轻小物体;

  (2)用绸子、毛皮或尼龙布料在塑料牙刷、塑料梳子上摩擦几下,然后把尺子靠*纸屑、泡沫、羽毛等轻小物体;

  (3)将你的圆珠笔笔杆与头发摩擦后靠*纸屑、泡沫、羽毛等轻小物体;

  (4)用摩擦过的签字笔靠*纸屑、泡沫、羽毛等轻小物体;

  (5)用摩擦过的水彩笔靠*纸屑、泡沫、羽毛等轻小物体;

  (6)用摩擦过的木质铅笔靠*纸屑、泡沫、羽毛等轻小物体;

  (7)用摩擦过的橡皮靠*纸屑、泡沫、羽毛等轻小物体。

  3、向幼儿出示记录单,引导幼儿记录下猜测结果,然后进行实验操作,证实自己的猜测并记录下自己的实验结果。

  物体能不能吸起小东西(能√,不能×)

  (三)展示幼儿的实验报告单,教师与幼儿一起归纳总结实验结果。

  1、摩擦过的塑料牙刷能够吸引纸屑、泡沫、羽毛等轻小物体;

  2、摩擦过的塑料梳子能够吸引纸屑、泡沫、羽毛等轻小物体;

  3、摩擦过的圆珠笔杆能够吸引小纸屑、泡沫、羽毛等轻小物体;

  4、摩擦过的`签字笔能够吸引小纸屑、泡沫、羽毛等轻小物体;

  5、摩擦过的水彩笔能够吸引小纸屑、泡沫、羽毛等轻小物体;

  6、摩擦过的木质铅笔不能够吸引小纸屑、泡沫、羽毛等轻小物体;

  7、摩擦过的橡皮不能够吸引小纸屑、泡沫、羽毛等轻小物体。

  教师小结:塑料牙刷、梳子、圆珠笔等这些物品能够吸引纸屑、头发、羽毛等轻小物体,是因为这些塑料物品经过摩擦后产生了静电,静电会使这些小的物品吸在这些塑料制品上,这就是摩擦起电的现象。木质铅笔不是塑料制品,摩擦后不会产生静电,所以不能够吸引小纸屑、头发、羽毛等轻小物体。

  (四)引导幼儿谈一谈生活中遇到的静电现象,以及静电的危害

  我们穿的化纤衣服,用的塑料制品,都会通过摩擦产生静电,静电使这些物品沾上一层灰尘,使用不久后它们失去了原来好看的颜色了。

  在煤矿里,摩擦起电放出的电火花会引起瓦斯爆炸……

  在干燥的环境里,如果你穿着塑料底鞋在干净的地板或地毯上长时间行走之后,伸手去抓金属门把,也许会“啪的一个小火花跳到你的手上,把你电了一下。”

  (五)活动延伸

  1、对照幼儿用书,利用气球和光碟继续探索摩擦起电的有趣现象。

  2、在科学角设置“有趣的静电”探索区,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生活中“摩擦起电”的现象,以及探索避免静电产生的方法。

《摩擦起电》大班科学教案3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知摩擦起电的现象,初步了解什么叫摩擦起电。

  2、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

  3、对幼儿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进一步锻炼与提高。

  二、活动准备

  笔每人一支,碎纸屑,泡沫渣,毛线、羽毛等材料分组准备好。

  三、活动过程

  1、组织教学,谈话导入游戏。

  师:小朋友们快坐好,我们一起来做《手指操》

  师:小朋友们说得可真棒!双手是我们亲密的好朋友,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做许许多多的事情,那么,今天我们就用这对小手好朋友来玩一个好玩的魔术。

  2、幼儿动手操作,了解什么是摩擦起电的现象。

  (1)幼儿操作

  师出示尺子,碎纸屑,让幼儿说它们的名称。

  师:我请一个小朋友试试能不能把纸片吸起来,我请小朋友。

  教师提出活动要求,让幼儿用尺子把碎纸屑吸起来,幼儿分组活动,要注意及时提醒幼儿千万不要把碎纸屑掉在地上,要做一个爱清洁,讲卫生的好宝宝。

  让幼儿动手操作。幼儿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吸起纸屑的。

  (2)教师示范

  师:刚才大家都开动了小脑筋,可是纸屑没有吸起来呦!别灰心!你们知道吗?老师可是一个有名的魔术师,现在就让我这个大师来给你们变这个魔术吧!

  教师动手实验,让幼儿认真观察。教师边做边说,尺子头发擦呀擦,纸屑纸屑起来吧!吸起来了吗?

  幼儿再次分组做实验,教师巡回了解幼儿实验情况。让实验成功的幼儿到前面演示一下实验过程,并及时表扬。

  再由失败的幼儿也到前面来演示,教师点名其他幼儿帮助他完成实验并说一下为什么会失败。提醒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要认真观察,这样才是聪明宝宝,并对上前来帮助完成实验的幼儿提出表扬,强调要互相帮助,团结协作。

  (3)第二次分发活动材料

  师:现在请小朋友帮老师填表格,看看老师发给小朋友的东西是不是都能被吸起来,能吸起来的打钩。

  幼儿操作

  3、游戏结束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东西能不能被吸起来。

  教师示范验证结果。

  师:现在请小朋友回家也找一找还有那些东西也可被吸起来。


摩擦起电教案 (菁华5篇)(扩展3)

——安全用电教案 (菁华5篇)

安全用电教案1

  一.教学背景分析:

  本课针对小学生的实际,重点讲了怎样安全用电,指出了应该注意的几点。一是初步了解安全用电的一般常识,做到爱护一切电路设施。二是指出人体是传电的,不能用手特别是用湿手,触摸接通电源、家用电器以及一切电器设施。本课既属于认识范围,让学生认识电的作用,也属于知识范围,让学生掌握一些安全用电的常识,做到爱护电力设施。

  二.教学目标:

  1、知道电可给人们生活、工作带来方便,生活离不开电。

  2、知道不安全用电会有危险。

  3、知道安全用电的常识,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

  知道电可给人们生活、工作带来方便,生活离不开电。知道不安全用电会有危险。

  四.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一些生活中的场景,逐步掌握安全用电的常识。

  教学准备:

  1、由不安全用电而造成的事故的资料。

  2、有关安全用电的拓展知识。

  五.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新课

  讲述:随着科学的发展以及家用电器的普及,现代生活中已离不开电。(但是接连不断发生的触电事故也让害怕。触电事故是可以避免的。如果我们掌握了安全用电的原则,并严格按照用电的`要求去做,我们就可以驯服电,让它做我们的好朋友,为生活服务。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安全用电呢?安全用电的原则是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讨论的。

  进入新课

  1.提问:小朋友电是从哪里来的呢?

  讲述:水电站,火电厂,核电站,热电厂,风电场,太阳能发电,潮汐发电。

  2.电给我们带来了哪些便利?

  你知道哪些跟电有关的物体?

  3.我们的生活离不了电,但电器使用不当,也会造成危害!

  4.同学们,你们犯过这些错误吗?

  5.那你们知道如何安全用电吗?

  讲述:

  ①睡觉前或外出前应拔去带电源的插头。

  ②保持绝缘部分干燥,不用湿手扳开关,不在电线上晾衣服。

  ③使用插头时不要触碰带电的金属部件,拔插头时,用手提紧不导电的部分,不可拉着电线提插头。电是老虎,当我们进行不安全操作时,它会张开凶恶的大嘴吃人,而电又是绵羊,如果我们摸清了它的脾气,讲究安全使用,那它会乖乖地为你服务。

  6.看安全用电公益视频,用电遇到困难拨打95598。

  7.学*安全用电儿歌。

  人体大地都导电,

  修理电器要断电,

  徒手不能摸电线,

  电线不作晾衣杆。

  湿手不能碰开关,

  不到树下去避雨,

  不在高压线下玩,

  用电常识记心间。

  8.如何救触电人?

  9.家里电器着火啦!怎么办?

  10.学*安全标志。

  11.领悟节约用电。

  六.本课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大家对电的知识有了一个简单抽象的了解,大家也学*了一些生活中的用电常识和注意事项、学*了一些常见的电力安全标志,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注意用电安全,更好的保护自己,也希望大家努力学*,将来更好的研究电,让它为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更大的益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养成良好的用点*惯,掌握安全用电知识,时刻牢记安全第一这一个道理。

  七.板书设计:

  安全用电

  安全用电:带来方便

  不安全用电:带来灾难

安全用电教案2

  活动目标:

  1、感受家用电器给生活带来的便利,萌生对科技产品的兴趣。

  2、认识常见的家用电器。

  3、懂得基本的安全用电常识,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

  活动重难点

  知道常见家用电器的名称和用途。

  活动准备:

  1、芭比娃娃一个

  2、吹风机一个

  3、课件

  4、各种使用电器图片、架子

  5、红花若干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播放下雨打雷的声音

  教师:小朋友,芭比娃琪琪,她们今天一起到郊外去玩,突然天空下起了大雨,把芭比娃娃琪琪的头发都淋湿了,她感觉好冷,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很快地把头发变干?引导幼儿讨论头发变干的方法。

  二、出示吹风机,引导幼儿观察

  (1)这个吹风机就能很快地把头发吹干。教师打开吹风机开关,吹风机没有工作。

  (2)教师:为什么吹风机没有工作呢?引导幼儿观察讨论。

  (3)教师:哦,原来是没插上电源啊!引导幼儿说说电源如何插上。(电线和插头连起来找插座)

  (4)教师小结:吹风机没有通电就不能工作,吹风机有一根长长的电线就像它的小尾巴,线的另一头有插头,插头插在电源插座里,这时吹风机才能吹风。

  三、找一找身边的电器

  (1)请小朋友找找在我们小礼堂里面还有什么物体要插上电源插座才能使用呢?引导幼儿说出:白板机、音响、日光灯、空调、电风扇等。

  (2)请幼儿说说这些物体都是干什么用的?帮助幼儿了解电器的用途。

  四、认识家用电器

  (1)出示家用电器图片,让幼儿说出他们的名称,教师说出这些家用电器的作用(电视机、空调、冰箱、洗衣机、电脑、电风扇)

  (2)请幼儿说出其他家用电器。

  (3)出示其他家用电器,简单说说它们的作用和用途。

  五、正确使用家用电器和安全用电的教育

  (1)播放教育视频

  (2)出示视频中的截图,并小结:

  电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方便,同时也带来了危险。小朋友千万不可以去碰它,*时也不能随便去摸电源插座,不能用湿的物品触碰电源插座。

  (3)教育幼儿必须在家长的帮助下才能使用家用电器,不能随便用插头插电源插座,家用电器不用时要及时关闭。

  六、玩游戏:我是小老师

  (1)出示各种使用家用电器的行为,让幼儿认真观察,给做得对的小朋友贴上红花。

  (2)教师检查,小结。

  七、活动小结

  今天,小朋友们都认识了这么多的家用电器,知道安全使用家用电器的方法,我们回家讲给爸爸妈妈听听,好吗?

安全用电教案3

  一、教学目的

  1、知道电可给人们生活、工作带来方便,生活离不开电。

  2、知道不安全用电会有危险。

  3、知道安全用电的常识,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

  二、教具

  1、由不安全用电而造成的事故的资料。

  2、测电笔、绝缘手套、钳子、绝缘服等。

  3、有关用电的相关知识。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课型:

  新授课。

  五、教学重点:

  怎样安全用电。

  六、教法设计:

  讲解法、演示法。

  七、教材分析

  本课针对中学生的实际,重点讲了怎样安全用电,指出了应该注意的几点。一是初步了解安全用电的一般常识,做到爱护一切电路设施。二是指出人体是传电的,不能用手特别是用湿手触摸接通电源的家用电器及一切电器设施。本课既属于认识范围,让学生认识电的作用,也属于知识范围,让学生掌握一些安全用电的常识,做到爱护电力设施。

  八、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家里都有什么家用电器?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后引入。让学生知道不安全用电所引起的后果。

  2、辨析讨论,安全用电

  ⑴你们觉得在生活中,在使用电时,应注意哪些问题?了解不安全用电的危害。

  ⑵出示课件内容。(用湿布去擦亮着的灯管、要用手去接触电源插头、要在电线上晾衣服等)

  ⑶小组汇报交流。(要求说明不安全用电的危险及正确的操作方法)

  3、提醒警示每人说一句提醒人们安全用电的话。

  4、小结电是老虎,当我们进行不安全操作时,它会张开凶恶的大嘴吃人,而电又是绵羊,如果我们摸清了它的脾气,讲究安全使用,那它会乖乖地为你服务。老师建议大家回家后当一个安全用电的小宣传员,看看谁最棒。

  九、板书设计

  安全用电

  电——安全使用:带来方便

  不安全使用:带来灾难

安全用电教案4

  活动目标:

  1、知道电是具有危险性的,了解生活中哪里有电。

  2、在共同游戏中了解我们的生活中到处有电。

  3、引导幼儿初步掌握日常生活中电的作用。

  4、探索、发现生活中电的多样性及特征。

  5、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活动过程:

  一、引入

  1、小白兔要搬新家了,它的家里需要放许多东西,我们一起来帮它出出主意,它需要哪些东西呢?

  2、原来小白兔还需要这么多的家具,还要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灯这么多的东西。我们的家里有没有这些东西呢?

  3、那怎么样才能让这些东西动起来呢?它们需要什么?

  4、原来这些都是电器,只有电才能让它们动起来。他们是电器,我们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电器。

  二、 找电器

  1、出示电的标志(宝宝们知道我手里拿的是什么吗?这是什么标志?这是电的标志)

  2、在我们的教室里有没有用电的电器呢?

  3、我们一起找找哪里有电器,找到之后把这个电的标志贴在它上面吧。

  4、共同进行游戏。

  5、我们一起来看看宝宝们有没有找对教室里各种各样的电器。

  6、和幼儿一起检查。

  三、 危险的电

  1、电也是十分危险的,你知道为什么吗?

  2、那我们*时有哪些动作不能做?(引导幼儿讲出不能去玩电器,不能去碰电插头的道理。)

  3、幼儿了解触电的危险。

  4、共同进行讨论除了电还有什么是危险的。

安全用电教案5

  电能是一种优越的能量获得广泛的应用,不断地造福于人类。同时电对人类也有很大的潜在危险性。如果不能做到完全用电,便会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懂得安全用电常识,才能主动灵活地驾驭电力,避免发生触电事故,保障生命财产的安全。中学生尤其应当了解安全用电知识。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安全用电常识,安全使用各类家电,养成良好的用电*惯

  教学过程:

  导入:触电后的惨状图片导入,引入安全用电。

  1、触电后的惨状:触电身亡。

  2、触电后的惨状:少年触电面目全非。

  3、触电后的惨状:少年触电双臂烧焦。

  4、触电后的惨状:攀登高压线杆人体烧焦。

  5、钓鱼发生的触电事故。

  6、手机充电时打电话被电击。

  7、上海商学院发生火灾四名女大学生跳楼身亡。

  一、电流对人体的伤害。

  电流对人体的伤害有三种:电击、电伤和电磁场伤害。

  1、电击是指电流通过人体,破坏人体心脏、肺及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

  2、电伤是指电流的热效应、化学效用和机械效应对人体的伤害;主要是指电弧烧伤、熔化金属溅出烫伤等。

  3、电磁场生理伤害是指在高频磁场的作用下,人会出现头晕、乏力、记忆力减退、失眠、多梦等神经系统的症状。

  二、触电形式

  为预防触电事故的发生,我们分析几种常见的触电形式和人体对电流的反应,从而明确电流对人体的严重危害。触电形式有以下四种。

  1、单相触电。人体的一部分在接触一根带电相线(火线)的同时,另一部分又与大地(或零线)接触,电流从相线流经人体到地(或零线)形成回路,称为单相触电。在触电事故中,发生单相触电的情况很多,如检修带电线路和设备时,不作好防护或接触漏电的电器设备外壳及绝缘损伤的导线都会造成单相触电。

  2、两相触电。两相触电是指人体的不同部位同时接触两根带电相线时的触电。这时不管电网中心是否接地,人体都在电压作用下触电,因线电压高,危险性很大。

  3、跨步电压触电。电器设备发生对地短路或电力线断落接地时都会在导线周围地面形成一个强电场,其电位分布是电位从接地点向扩散,逐步降低,当有人跨入这个区域时,分开的两脚间有电位差,电流从一只脚流进,从另一只脚流出而造成触电,叫跨步电压触电。

  4、高压电弧触电。

  5、剩余电荷触电。

  三、防止触电的技术措施。

  (1)绝缘、屏护和间距是最为常见的安全措施。

  1、绝缘:它是防止人体触及,绝缘物把带电体封闭起来。瓷、玻璃、云母、橡胶、木材、胶木、塑料、布、纸和矿物油等都是常用的绝缘材料。应当注意:很多绝缘材料受潮后会丧失绝缘性能或在强电场作用下会遭到破坏,丧失绝缘性能。

  加强绝缘:就是采用双重绝缘或另加总体绝缘,即保护绝缘体以防止通常绝缘损坏后的触电。

  2、屏护:即采用遮拦、护照、护盖、箱闸等把带电体同外界隔绝开来。电器开关的可动部分一般不能使用绝缘,而需要屏护。高压设备不论是否有绝缘,均应采取屏护。

  3、间距:就是保证必要的安全距离。间距除用防止触及或过分接*带电体外,还能起到防止火灾、防止混线、方便操作的作用。在低压工作中,最小检修距离不应小于0.1米。

  (2)接地和接零。

  1、接地:指与大地的直接连接,电气装置或电气线路带电部分的某点与大地连接、电气装置或其它装置正常时不带电部分某点与大地的人为连接都叫接地。

  2、保护接地:为了防止电气设备外露的不带电导体意外带电造成危险,将该电气设备经保护接地线与深埋在地下的接地体紧密连接起来的做法叫保护接地。

  由于绝缘破坏或其它原因而可能呈现危险电压的金属部分,都应采取保护接地措施。如洗衣机、电冰箱、微波炉等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都应予以接地。一般低压系统中,保护接地电阻值应小于4欧姆。

  3、保护接零:就是把电气设备在正常情况下不带电的金属部分与电网的零线紧密地连接起来。应当注意的是,在三相四线制的电力系统中,通常是把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同时接地、接零,这就是所谓的重复接地保护措施,但还应该注意,零线回路中不允许装设熔断器和开关。

  (3)装设漏电保护装置。

  为了保证在故障情况下人身和设备的安全,应尽量装设漏电流动作保护器。它可以在设备及线路漏电时自动切断电源,起到保护作用。(热水器插头自带)

  (4)注意事项。

  1、不要随便乱动或修理电气设备。

  2、经常接触和使用的配电箱、配电板、闸刀开关、按扭开头、插座、插销以及导线等,必须保持完好,不得有破损或将带电部分裸露。

  3、不得用铜丝等代替保险丝,并保持开关盖面完整,以防短路时发生电弧或保险丝熔断飞溅伤人。

  4、在移动电气设备时,必须先切断电源,并保护好导线,以免磨损或拉断。

  5、在使用手持电动工具时,必须安装漏电保护器,工具外壳要进行防护性接地或接零,并要防止移动工具时,导线被拉断,操作时应戴好绝缘手套并站在绝缘板上。

  6、在雷雨天,不要走进高压电杆、铁塔、避雷针的接地导线周围20米内。当遇到高压线断落时,周围10米之内,禁止人员进入;若已经在10米范围之内,应单足或并足跳出危险区。

  四、电器火灾的防止。

  电器、照明设备、手持电动工具以及通常采用单相电源供电的小型电器,有时会引起火灾,其原因通常是电气设备选用不当或由于线路年久失修,绝缘老化造成短路,或由于用电量增加、线路超负荷运行,维修不善导致接头松动,电器积尘、受潮、热源接*电器、电器接*易燃物和通风散热失效等。

  其防护措施主要是合理选用电气装置。例如,在干燥少尘的环境中,可采用开启式和封闭式;在潮湿和多尘的环境中,应采用封闭式(卫生间);在易燃易爆的危险环境中,必须采用防爆式。

  防止电气火灾,还要注意线路电器负荷不能过高,注意电器设备安装位置距易燃可燃物不能太*,注意电气设备进行是否异常,注意防潮等。


摩擦起电教案 (菁华5篇)(扩展4)

——《摩擦起电》大班科学教案范文5份

  《摩擦起电》大班科学教案 1

  活动目标

  1、知识:通过感知摩擦起电的现象,初步了解摩擦起电。

  2、技能:通过探索摩擦起电的现象,初步使用记录的方法。

  3、情感:对摩擦起电的现象有探究的兴趣,能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到快乐。

  活动重点

  通过探究探究,发现摩擦起电的现象。

  活动难点:

  知道速度越快,能吸起来的小纸屑就越多。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1、能力:幼儿知道用完材料后要收好。

  2、认知:幼儿已经认识尺子、吸管、小木棒、勺子。

  物质准备:

  1、教具准备:一把尺子、一根吸管、一根小木棒、一个勺子、一盒纸屑、一个操作盘、三块画板、PPT。

  2、学具准备:三盒不同材质的纸屑,四个空盒子、三十个操作盘、三十把尺子、便利贴。

  3、场地准备:小一班活动室。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师:小朋友们大家早上好!我是你们的石老师,今天我们班来了很多客人老师, 小朋友们和他们打个招呼吧!

  2、师:我们班的小朋友真有礼貌!

  3、师:今天除了客人老师来到了我们班,还有一位客人也来了,小朋友们看一看他是谁。(出示装有纸屑的盘子。)

  二、基本部分。

  1、幼儿自由探索,把小纸屑放回盒子里。

  (1)师:纸屑宝宝迷路了,想要我们班的小朋友帮他回到绿色的房子里,小朋友你们愿意帮助他吗?

  (2)师:我们班的小朋友可真热心!在帮助纸屑宝宝的时候小朋友们也要注意, 不要把纸屑宝宝落在地上。现在请小朋友们到桌子旁用小尺子帮助纸屑宝宝回到他绿色的家里。

  (3)幼儿站在桌子旁自由的操作,教师巡回观察幼儿是用什么方法帮助纸屑宝宝搬家的。

  (4)师:刚刚我发现,有很多小朋友都想出了帮助纸屑宝宝搬家的方法。现在有哪位小朋友想给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方法?

  (5)教师提问两到三个小朋友。

  2、小尺子来帮忙。幼儿初步探索摩擦起电。

  (1)师:小朋友们的想法真有创意,老师这里也有一个和你们都不一样的办法。小朋友们仔细地看哦!

  (2)教师手拿一把小尺子,在头上摩擦。一边摩擦一边说:尺子头发擦呀擦,纸屑纸屑起来吧!说完把尺子放在纸屑上。

  (3)师:小朋友们看,发生了什么!

  (4)师:哦!原来纸屑被尺子吸起来了。尺子在头上摩擦一段时间后能吸起纸屑, 这个现象叫:摩擦起电。

  (5)师:现在请小朋友们去桌子上用老师的办法帮助纸屑宝宝。

  (6)幼儿站在桌子旁边进行操作,教师指导并观察幼儿的尺子在经过摩擦之后是否能吸起更多的纸屑宝宝。

  3、幼儿再次探索摩擦起电。

  (1)师:我们班的小朋友可真聪明,都能用尺子把纸屑宝宝吸起来。现在老师要请两位小朋友上来表演一下,小朋友们看看有什么不同。

  (2)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3)师:为什么一个吸得多一个吸的少呢!

  (4)师:哦!原来,吸得多的小朋友是把尺子放在头上用力的、快速的摩擦一段时间。你们想试一试吗?

  (5)幼儿用尺子再次进行探索。

  三、结束部分。

  1、师:我们班的小朋友可真厉害,都能用小尺子帮助纸屑宝宝搬家!小朋友们看:画板上有什么?

  2、师:小朋友们猜一猜这三种材料,哪一种能把纸屑宝宝吸起来。请小猫队的小朋友上来领纸,你觉得那一种材料能吸起来纸屑宝宝,就把纸贴在上面。

  四、拓展延伸。

  师:小朋友们回家以后和爸爸妈妈一起试验一下,看看这三种材料,哪一个能吸起来纸屑宝宝。我们明天一起看一看你们的猜想到底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

  《摩擦起电》大班科学教案 2

  活动目标:

  1.感知摩擦起电现象,知道什么叫摩擦起电。

  2.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已初步感知摩擦起电。

  2、每人一把塑料尺子,碎纸屑,大块厚卡纸,泡沫渣,毛线头,细羽绒,小石子,水彩笔,铅笔等。

  活动过程:

  一、搬运小纸屑

  小纸片怎么被吸起来的?

  二、尝试与讨论

  1.塑料尺在毛衣上反复摩擦几次,然后接*小纸屑。

  2.有什么新发现?尺子摩擦后为什么会收起小纸屑?

  3.幼儿操作。用吹鼓的气球表面、塑料袋表面、塑料笔或塑料梳子等。

  活动结束:

  生活中什么时候感到有静电?

  活动延伸:

  1.观察静电,如睡觉前,脱毛衣,看看能否听见“噼啪”的声音,能否看见“火星”。

  2.了解如何消除静电,如用水或钥匙。

  活动反思:

  活动让孩子识别摩擦产生静电的材料,体验猜想和验证科学探究过程,从而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活动采用幼儿身边常见的现象,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注重幼儿发现交流和分享,活动符合“科学启智”研究理念和精神。基本完成预定目标。

  《摩擦起电》大班科学教案 3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叫物体带电和摩擦起电。

  2.知道什么实验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有两种电荷;知道正、负电荷是如何规定的;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和原理,会用验电器判断物体是否带电。

  4.知道电量及其单位。

  (二)教具

  玻璃棒两根,橡胶棒两根,丝绸一块,毛皮一块,支架两个,验电器一个,验电一个,碎纸屑若干。

  (三)教学过程

  1.复*

  提问(1):日常生活中,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会出现什么现象?

  答: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

  提问(2):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几件化纤毛衣,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你有过这种体会吗?你知道上面提到的两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吗?

  答:摩擦起电。

  教师总结:同学们在小学自然课的学*中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摩擦起电的知识。摩擦起电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又是经常可以看到的。那么,带了电的物体具有哪些性质?头发为什么会随梳子飘起来?在这一节里,我们将继续进行学*和讨论。

  2.进行新课

  ①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然后把棒靠*纸屑,验电羽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

  ②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然后将棒靠*纸屑,验电羽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

  3.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讨论了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后的性质、带电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知道了怎样判断检验一个物体是否带电和带电的种类。那么摩擦起电的实质到底是什么呢?物体带正电、负电的本质又是什么呢?这些我们将在下一节里进行研究讨论。

  4.布置作业。

  (l)书上本节后的练*1、2、3。

  (2)思考题:梳子与头发摩擦后,怎样检验梳子是否带电?带什么电?

  (3)想一想,除了课上讲到的,还有哪些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摩擦起电》大班科学教案 4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感知摩擦起电的现象,初步了解什么叫摩擦起电。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敢于探索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4、对幼儿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进一步锻炼与提高。

  活动准备:

  吸管、气球、尺子、梳子、塑料盒、碎纸片

  活动过程:

  一、变魔术(出示尺子,碎纸片)

  教师示范:我有一支神奇的魔术棒,可以变魔术。念咒语:磨一磨,擦一擦,变变变!——吸起碎纸片

  提问:刚刚老师是怎样来变魔术的?用了什么动作呢?

  二、教师引导幼儿分组进行尝试。

  1、教师:刚才小朋友猜想了一些结果,现在请你们来试一试,看看到底会发生样的事情?(幼儿第一次操作)

  2、讨论交流: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事?小纸屑是怎样吸上来的?

  3、多部位摩擦:你们猜猜,在衣服上磨磨会吸住碎纸片吗?那裤子上呢?(幼儿第二次操作)

  4、多种材料的尝试:除了尺子外还有什么磨磨也会吸住碎纸片?

  (幼儿第三次操作)

  三、引导幼儿交流各自的试验过程和结果。

  教师:小朋友用哪些材料吸起小纸屑的?

  交流:为什么塑料尺、塑料吸管和气球后可以吸起小纸屑?

  活动小结:

  两个物体在一起摩擦后会产生静电,叫做“摩擦起电”。塑料尺、气球、吸管和布摩擦后产生静电,因此吸起了碎纸屑,因此塑料的物品最容易产生静电。

  《摩擦起电》大班科学教案 5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实验、感知塑料小棒摩擦后可以吸起纸屑。

  2.体验合作学*带来的成功与快乐,对探索自然事物感兴趣。

  活动准备:

  1.幼儿每组放2个小筐,1个筐内装有塑料小棒或塑料笔杆;1个筐里放碎纸屑。每组放有与幼儿人数相同的有机玻璃垫板(用积木垫起来一点)。

  2.记录单(见附表)。

  活动过程:

  一、出示材料,让幼儿尝试操作。

  (1)教师:看看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什么?我们一起来玩一玩,用塑料小棒去吸一吸纸屑,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幼儿操作、自由探索)。

  (2)教师:小棒能把纸屑吸起来吗?再试一试怎么做才能让小棒把纸屑吸起来?(引导幼儿拿小棒在头发上摩擦几下再吸)。

  (3)教师:碎纸屑吸起来了吗?你是怎么做的?

  二、记录操作中的发现。

  (1)教师:有些小朋友用小棒把纸屑吸起来了,有点却吸不起来,到底他们的方法有什么不同?请你们两人一组再去试一试,仔细看看问题出在哪里。

  (2)教师出示记录单:这是记录单,请把你用的什么方法画在第一个格子里,在后一格中记录你看到纸屑吸起来的样子和你有趣的发现。

  三、师幼讨论,纸屑为什么会被吸起来。

  (1)幼儿分别介绍方法,教师在黑板上展示幼儿的记录单。

  教师:纸屑为什么会被吸起来?(静电)

  教师:*时你还发现什么时候会产生静电?

  (2)教师出示挂图《有趣的静电现象》:这里还介绍了哪些静电现象?这里还有一个好玩的游戏,看看有哪些材料,想玩的小朋友可以收集这些材料,在科学区里去玩一玩。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