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菁华3篇)

首页 / 教案 / | 教案,数学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根据统计结果回答问题、发现问题,进行简单的预测和较为合理的判断。

  2、让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体验实践性和现实性,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并接受其中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并体会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表提出问题并初步进行简单的预测。

  教法: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发现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的主人,将学*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水*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引导中探索,探索中发展,发展中提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谈话:同学们,新的学期已经开始了几天,我们的学*生活正逐渐步入正轨,今天,老师要请你们帮忙,为老师评选一名数学科代表。

  教师出示评选条件:

  1、数学成绩优秀。

  2、数学成绩一般,但非常希望能提高数学成绩。

  3、愿意为大家服务,乐意为数学老师服务。

  师:你想推荐谁当数学科代表?(学生自由发言并说出理由。)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筛选出两位学生的名字写在黑板上,如张三、李四。

  二、互动新授

  1、学*用记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1)收集数据。

  教师引导:刚才我们通过筛选选出了两位合适的同学,那么,这两位同学哪个更合适呢?我们要从这两位同学中选一位,你有没有合适的方法?

  学生讨论,说说选择的方法。

  教师提问:用我们上节课学*的举手统计的方法可行吗?为什么?

  小结:举手投票,存在很多人情因素,有时会出现其他同学不公*、不服气的情况,影响同学之间的'和睦相处,那有没有更公*、公正的方法呢?(学生自由发言。)

  出示小精灵的话:可以用投票的方式来决定谁能担任科代表。

  教师讲解投票的方法,拿出准备好的小纸张,从黑板上选一个你心目中的科代表的名字。

  学生动笔写,将写好的纸张折好,由小组长收上来。

  (2)学*记录方法。

  教师将收好的纸张放在讲台桌上。

  师:现在老师要从这些纸张里拿出一张,报出名字,同学们要想办法把它记在纸张上,老师报一个,你记一个,一直到把这些纸张记完。请小组讨论一下,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来统计数?(提示学生:纸张很多,报得又很快,必须抓紧时间统计,能分工合作。)

  指名学生说,肯定学生的方法,如画“○”、画“∣”、画“正”等。及搜狐请方法独特的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记录。

  讲述:记录完的讨论一下,哪种方法记得既清楚又方便,将不同的方法展示在黑板上让大家瞧一瞧。

  完成统计表。

  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担任数学科代表。

  (3)小结。

  谈话:刚才同学们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方法,你们能说说是怎样记的吗?

  把你喜欢的方法说给大家听一听,要说出喜欢这种方法的理由。

  2、教学例2

  (1)过渡:同学们,光明小学要举办讲故事大赛,某班要从王明明和陈小菲中选一位参加比赛,他们也是用投票的方式来决定谁参加比赛。

  多媒体课件出示投票结果。

  师:你能看懂他们用了哪些记录方法吗?(画“√”、画“正”、画“○”)

  (2)填写统计表,分析数据。

  把上面的统计结果填入下表。

  学生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

  回答问题:

  根据统计结果,应该选谁参加比赛?

  有两位同学缺勤没能参加投票,如果他们也投了票,结果可能会怎样?(让学生讨论可能性。)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即使把缺勤同学的两票同学的两票加到王明明的票数中,也不影响投票结果,所以,结果不会改变。

  (3)从上面这道题中,你有没有学到新的记录方法?(让学生自由说。)

  教师:你喜欢哪种记录方法,下次你统计事物数量时,就可以用上这种记录方法。

  三、巩固练*

  完成教材“练*一”的第3题。

  出示统计表,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天气情况吗?

  1、根据统计图,完成统计表。

  2、根据统计表逐题回答教材上的问题。

  3、从统计表中你还知道什么?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最让你高兴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应用统计知识帮助老师选了一位同学们心目中的数学科代表,老师先谢谢同学们,我们还学到了统计的另一种方法——投票,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了记录,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统计的内容很多,有兴趣的同学课后还可以选择一些内容进行统计。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让学生经历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数学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分析、推理和转化的学*方法。

  问题解决:使学生学会综合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让学生在学*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熟练应用乘法口诀求商;

  2、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数量关系的过程,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应用分析推理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数量关系转化为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除法含义。

  目的要求:

  1、使学生明确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

  2、初步会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3、能算出除法算式的得数。

  教学重点: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主题图)谈话引入:“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同学们为了庆祝自己的节日,他们正在老师的指导下精心地布置着教室。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正在做什么准备吧!

  提问:

  1、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哪些与准备工作有关的数学信息?谁能说一说?

  2、我们一起来看这个信息,你们能用手中的学具把结果摆一摆吗?

  二、学*新知,自主探究

  根据主题图,引导学生布置教室,提出问题。

  (1)有56面小旗,挂呈行,*均每行几面?可以怎样列式?

  板书:56÷8=()

  讨论:怎样计算?

  板书:七八五十六,商是7。

  (2)如果挂成7行呢?*均每行几面?

  板书:56÷7=()应该想哪句口诀呢?

  小结:刚才我们在计算这两道除法算式的时候,先看的是除数,除数是几,就想几的口诀。“七八五十六”这句口诀可以计算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看来乘法口诀真的很重要啊!

  3、根据主题图上小朋友的活动,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你能列式计算吗?四人小组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4、教师出示课件题目,学生自主探究。

  问题:

  (1).谁能用乘法口诀很快算出它们的得数?

  (2).第一组算式你用的是哪一句口诀?第二组呢?第三组呢?

  小结:看来同一句口诀可以帮助我们口算出一道乘法和两道除法算式,口诀的作用可真大啊!

  三、运用口诀,巩固练*

  1、做一做。

  7÷7=32÷8=48÷8=56÷7=64÷8=21÷7=49÷7=40÷8=

  2、算一算。

  5×()=356×()=4249÷7=()

  32÷8=()24÷8=()6×()=42

  3、拔河比赛(出示图)。

  (1).获胜队员*均每人可得几本书?

  (2).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4、猜一猜。

  20xx年2月有28天,合()个星期。

  四、布置作业。

  1、第38页“做一做”,第3题。

  2、第40页练*八,第3题。

  五、板书设计:

  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六、教学反思:

  为了达到此教学目标,我在教学时没有按部就搬完全照教案去教学,而是根据本班情况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亲身体验,使他们感到自主、合作学*的重要性。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目的:

  1.经历在观察、验证、交流等活动中探索长方形特征的过程。

  2.认识长方形的长和宽,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3.在用已有数学活动经验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良好体验,增强学*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探究长方形的特征。

  解决策略:

  通过观察大小不同的长方形猜想长方形的特征,然后通过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等形式验证交流自己的猜想,从而总结归纳出长方形的特征。

  教具准备:

  生:1.每个学生3-5张大小不同的规则的长方形的纸。

  2.答题卡

  3.长短不同、数量也不相同的小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以前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今天老师又把他请到了我们的课堂上,课件出示4个被藏起一半的图形,让学生猜分别是什么图形?

  (设想:学生能顺利猜出圆形,三角形,当长方形和正方形时出现分歧)

  师揭示正确答案后,提问:为什么我们能顺利猜出圆形和三角形,一到长方形和正方形时却出错了呢?

  生:因为长和正长的太象了。

  师:那里象?

  生:都有四条边,而且有四个角。

  师:你们来观察这些图形,他们有几条边,几个角呢?(同时课件出示一些四边形包括不规则的。)

  师:我们就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四边形。(长方形闪)你能说说这什么是个图形吗?这个长方形和其他的四边形比较起来有什么不同?

  我们看这个长方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四边形这个大家族中长方形的特点。板书课题

  二、猜想、验证、交流

  猜想

  1.师:你对长方形有哪些认识?或(师:仔细观察我们手中大小不同的长方形,看看长方形的边和角各有什么特点呢?(板书:边和角)

  2.生: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有长有短,对边可能相等,4个角好象直角。。。。。

  (同学到黑板板书自己的猜想)

  验证

  1.师:那么我们同学们说的对不对呢?你们有没有办法来验证一下自己的说法呢?下面老师把时间交给大家,你可以和自己的同伴合作也可以自己动脑筋想办法来验证自己的这些猜想。

  2.生用自己的方法验证。

  (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和小组,组织学生有效的学*,扮演好组织者与合作者。)

  3.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验证长方形对边是否相等的呢?

  学生说自己的方法(实物投影展示)

  当学生验证边有长有短时,师告诉学生长的边叫做长方形的长,短的边叫做长方形的宽。(板书:长 宽)

  师:一个长方形有几条长?几条宽?你能指着教室里的长方形说出他的长和宽吗?

  (师用红粉笔标出起学生的验证结果,以示正确。)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验证长方形角的特点的呢?

  学生说自己的方法。(师框起学生的验证结果)

  4.师小结刚才的活动:那么都是谁的猜想是正确的?你能到前面来说说自己的那些猜想是正确的吗?(根据学生的总结,课件出示规范的长方形的特征。)

  学生齐读。

  5.师小结:你们通过自己观察、猜想,验证,总结出了长方形的特征,我觉得你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只要你们能坚持这样,一定能探索出数学王国中更多的宝藏。

  三、巩固练*

  1.牛刀小试(答题卡完成)

  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个是长方形,哪个不是长方形。指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并选其中的一个长方形,测量一下他的长和宽,并记录在自主小天地上。(课件:正方形演示对边相等,角是直角)

  2.手脑并用

  请同学们选择使用手中长短不同的小棒,摆出一个长方形。

  3.学以致用

  小明的妈妈新买了一块漂亮的花布,想铺在餐桌上,可是妈妈想如果能给桌布的四周镶上花边该有多好看呀。想到这里,妈妈就拿起尺子只测量了一下桌布的一个长是120厘米,一个宽是80厘米,小明看到了就问:妈妈你只测量两条边,能知道买多少花边吗?(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妈妈能不能知道买多少花边呢?为什么?那要买多少呢?课下咱们大家来一起算算,下节课时,咱们一起把答案告诉小明吧。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菁华3篇)扩展阅读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菁华3篇)(扩展1)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菁华3篇)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一、班级情况分析

  二年级就一个班,在经过了一年半的数学学*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的目标,对学*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内容都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遇到思考深度较难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的成绩都不错,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学*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在课堂和数学学*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的真实状况。因此对这些学生,我应该更多关注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让学生在思维中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

  二、教学内容

  本册教学内容有: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第二单元万以内数的认识;第三单元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第四单元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第五单元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第六单元图形与拼组;第七单元混合运算;第八单元时、分、秒的认识;第九单元统计;第十单元总复*。

  三、教学要求

  1、数与代数:

  ①、结合具体情境,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说出各数的名称,识别各数位上数字的意义。

  ②、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运算的意义,会口算表内有余数除法、百以内加减法、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及两步的加减法混合运算。结合现实素材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③、能正确辨认钟面上指示的时刻,认识时、分、秒,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简单的换算。

  2、空间与图形:

  ①、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五边形、六边形。

  ②、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千米,知道分米、毫米,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估测、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③、结合实例,感知对称现象。

  3、统计与概率:

  ①、能用合适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②、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掌握分段统计的方法。

  4、实践与综合运用:

  ①、加深对万以内数的认识及长度单位的认识。

  ②、加深对统计意义的理解,巩固分段统计的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在“数与代数”中的认识万以内数及这些数的大小比较;有余数除法、万以内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及方法的多样性是重点教学内容。在“空间与图形”中千米、分米、毫米的认识及换算,认识对称现象,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是重点教学内容。在“统计与概率”中分段统计是重点教学内容。

  在教学“空间与图形”这部分内容时,认识千米、分米和毫米的空间观念和单位之间的换算是教学的难点。学生认识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是教学上一个难点部分。在时、分、秒之间的换算是教学上的一大难点知识。

  在“统计与概率”部分中,分段统计的表现形式和方法是教学的难点。

  五、教学的具体措施

  1、加强学生的口算能力。采取课前速算、听算、对手互考等形式。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形式多样的练*和游戏。

  3、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充分理解所学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理解所学内容。例如:万以内数认识。让学生收集超市的一些宣传单上一些物品的价格来加深对三、四位数的认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

  5、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6、结合本册的数学知识,加强能力和良好学**惯的培养。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目的:

  1.经历在观察、验证、交流等活动中探索长方形特征的过程。

  2.认识长方形的长和宽,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3.在用已有数学活动经验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良好体验,增强学*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探究长方形的特征。

  解决策略:

  通过观察大小不同的长方形猜想长方形的特征,然后通过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等形式验证交流自己的猜想,从而总结归纳出长方形的特征。

  教具准备:

  生:1.每个学生3-5张大小不同的规则的长方形的纸。

  2.答题卡

  3.长短不同、数量也不相同的小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以前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今天老师又把他请到了我们的课堂上,课件出示4个被藏起一半的图形,让学生猜分别是什么图形?

  (设想:学生能顺利猜出圆形,三角形,当长方形和正方形时出现分歧)

  师揭示正确答案后,提问:为什么我们能顺利猜出圆形和三角形,一到长方形和正方形时却出错了呢?

  生:因为长和正长的太象了。

  师:那里象?

  生:都有四条边,而且有四个角。

  师:你们来观察这些图形,他们有几条边,几个角呢?(同时课件出示一些四边形包括不规则的。)

  师:我们就把这样的图形叫做四边形。(长方形闪)你能说说这什么是个图形吗?这个长方形和其他的四边形比较起来有什么不同?

  我们看这个长方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四边形这个大家族中长方形的特点。板书课题

  二、猜想、验证、交流

  猜想

  1.师:你对长方形有哪些认识?或(师:仔细观察我们手中大小不同的长方形,看看长方形的边和角各有什么特点呢?(板书:边和角)

  2.生: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有长有短,对边可能相等,4个角好象直角。。。。。

  (同学到黑板板书自己的猜想)

  验证

  1.师:那么我们同学们说的对不对呢?你们有没有办法来验证一下自己的说法呢?下面老师把时间交给大家,你可以和自己的同伴合作也可以自己动脑筋想办法来验证自己的这些猜想。

  2.生用自己的方法验证。

  (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和小组,组织学生有效的学*,扮演好组织者与合作者。)

  3.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验证长方形对边是否相等的呢?

  学生说自己的方法(实物投影展示)

  当学生验证边有长有短时,师告诉学生长的边叫做长方形的长,短的边叫做长方形的宽。(板书:长 宽)

  师:一个长方形有几条长?几条宽?你能指着教室里的长方形说出他的长和宽吗?

  (师用红粉笔标出起学生的验证结果,以示正确。)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验证长方形角的特点的呢?

  学生说自己的方法。(师框起学生的验证结果)

  4.师小结刚才的活动:那么都是谁的猜想是正确的?你能到前面来说说自己的那些猜想是正确的吗?(根据学生的总结,课件出示规范的长方形的特征。)

  学生齐读。

  5.师小结:你们通过自己观察、猜想,验证,总结出了长方形的特征,我觉得你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只要你们能坚持这样,一定能探索出数学王国中更多的宝藏。

  三、巩固练*

  1.牛刀小试(答题卡完成)

  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个是长方形,哪个不是长方形。指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并选其中的一个长方形,测量一下他的长和宽,并记录在自主小天地上。(课件:正方形演示对边相等,角是直角)

  2.手脑并用

  请同学们选择使用手中长短不同的小棒,摆出一个长方形。

  3.学以致用

  小明的妈妈新买了一块漂亮的花布,想铺在餐桌上,可是妈妈想如果能给桌布的四周镶上花边该有多好看呀。想到这里,妈妈就拿起尺子只测量了一下桌布的一个长是120厘米,一个宽是80厘米,小明看到了就问:妈妈你只测量两条边,能知道买多少花边吗?(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妈妈能不能知道买多少花边呢?为什么?那要买多少呢?课下咱们大家来一起算算,下节课时,咱们一起把答案告诉小明吧。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课件出示红、黄、蓝、白)如果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

  2、出示学*目标。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小组讨论:

  (1)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

  (2)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三、展研结合,师生互动

  1、小组汇报。(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2)师:喜欢说明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四、巩固练*,拓展提升

  1、完成教材第3页“做一做”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去哪里春游。

  (1)要完成这张表格,你准备怎么办?

  (要引导学生找出一些容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报名,汇报填写等)并说出统计的过程;收集整理数据填写表格进行分析。

  (2)采用比较简便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强调数据的准确性),学生独立完成“表格的填写”。

  (3)小组内讨论完成“表格的分析”。

  最喜欢去的人数最多,最喜欢去的人数最少。

  最喜欢去植物园的右人。你最喜欢去,喜欢去这里的同学有人。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提问,全班进行反馈。)

  2、完成教材“练*一”的第1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

  (1)课件出示第1题的表格图。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2)根据表格内容回答问题。

  参加小组的人数最多,参加小组的人数最少。我们班参加计算机小组的有--人。我喜欢小组,喜欢这个小组的有--人。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通过今天的学*,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统计了本班同学最喜欢的校服的颜色,最喜欢去哪里春游,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活动,这个方法简便,易操作,下次我们班级调查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菁华3篇)(扩展2)

——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教案 (菁华3篇)

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教案1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板二年级下册第122页第13、14题,练*二十四第11~1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复*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能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题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参与复*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认真审题的好*惯,激发学生热爱数学。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

  难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以及课件准备:

  情境图、自测题卡、小黑板等。

  教学方法: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发现、启发谈话、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讨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练*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

  你们喜欢去公园玩吗?公园里有好多好玩的地方,你最喜欢玩什么?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去玩一玩。(出示小朋友玩碰碰车的情境图)

  看!他们玩得多快活呀!

  出示问题:玩碰碰车每人一次3元,小明共花了12元。小明共玩了几次?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后汇报。

  太棒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我们前面学*的一些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进行整理和复*。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玩滑梯这一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对解决问题的复*中来。)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一)自主整理,实施创造

  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进行整理与复*,现在给大家一些时间,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相互交流一下,小组长作好记录。

  学生相互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整理的情况。

  (二)交流矫正,优化再建

  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整理的.结果?

  小组长1:我们小组是这样整理的……

  小组长2:我们小组是这样整理的……

  小组长3:……

  展示各小组整理的结果,全班同学欣赏交流。

  师生共同总结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1)要认真看题,收集信息。

  (2)分析问题,确定运算步骤。

  (3)根据数量关系,列出算式,计算出结果。

  (4)检查,写答。

  同学们都整理得非常全面,形成了这么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让我们对本册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有了全面的认识。接下来,我们就针对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来进行重点复*。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间的相互回忆、小组间的合作交流,既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梳理,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又培养了学生间的合作交流,体验到了同伴相互交流的学*乐趣。学生在整理中让旧知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三、重点复*,强化提高

  (一)分层练*,重点突破

  1.总复*第13题

  引导学生观察题目中的图画,并说出从图画中你获得哪些信息和问题?

  让学生根据从题目中了解的信息和所要求的问题,独立列算式解答出来。

  2.总复*第14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要求一共花多少钱,怎样求呢?使学生明确解决这个问题的步骤。再让学生列算式解答出来。

  (二)拓展延伸,整体深化

  1.练*二十四第11题。

  先跟据图画中小朋友的想法,使学生明确:一位客人一个碗、两根筷子。

  再让学生根据碗和筷子的数量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8个碗可以给8位客人。

  14根筷子可以给7(14÷2=7)位客人。

  所以这些碗筷只能给7位客人。

  2.练*二十四第12题。

  先让学生根据画面上两位同学的对话,掌握信息。

  再引导学生分析:要把全班分成7名同学一组,可以分几组?要先知道什么?怎样解决呢?

  组织学生独立列算式解答,并在小组中交流。

  3.练*二十四第13题。

  怎样才能知道哪一种袜子便宜?

  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确:通过比较三种袜子每一双的价钱,才能知道哪一种袜子便宜。再让学生算一算,比一比。

  (设计意图:为了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给学生创造一个用眼观察,动脑思考的的机会。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只有充分掌握原来的知识,才能挖掘新的知识。培养了学生初步归纳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一)自主检测

  出示检测题,学生独立完成。

  自测题

  1.铅笔3角钱一支,要买3支,给售货员1元钱,应找回多少钱?

  2.班上男生有26人,女生有22人。体育课上要站成6排,每排站几人?

  3.从家里到学校需要8分钟,每天上学共要走多少分钟?

  4.一本故事书有98页,小莉看了4天,每天看5页,她还剩多少页没看?

  5.一个毽子3元,一根跳绳5元。

  (1)小青买4个毽子和1根跳绳,共用去多少元?

  (2)你有30元钱,你准备怎样买呢?应找回你多少钱?

  6.冰激凌零售价每个7元,批发每箱6个,共30元。算一算按箱买每个比零售价便宜多少钱?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

  (二)评价完善

  1、通过这节课的复*,你又有什么收获?对自己、小组的表现哪些地方最满意?

  2、教师评价总结。

  今天我们班的每一个同学都表现得很出色,大家不仅学会很多了知识,还愿意和同学们在一起分享所学到的知识,老师真高兴呀!通过你们的发言,我知道你们有又学到了很多的,希望你们能灵活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检测,给学生一个准确的评价,让学生正确的评价自己、正确的评价他人,进一步激励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上进行自我完善。)

  板书设计:

  复*解决问题

  13.12÷3=4(次)

  答:小明共玩了4次。

  14.8×3+6=30(角)

  30角=3元

  答:一共要花3元钱。

  教后反思:

  通过复*,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和方法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是对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有些学生无处下手,比如126页的11题,学生就不知道到底分给几个人?课本上这几道题不全面,课下还需要补充。

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教案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会三种角的特点,会辨认直角、钝角、锐角,能够尺子画角。

  2、渗透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能在生活中找出三种角。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交流探索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通过与直角比较辨认锐角和钝角。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老师穿西服(很多角)出现在课堂上,今天老师带了一个我们以前学过的数学知识来到教室里,这个老朋友就在老师的衣服上,请你仔细观察。

  1、让学生说说角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都有些什么特点。

  2、

  二、观察主题图

  1、请学生观察主题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有角吗?说说在哪里。

  2、除了我们认识过的过的直角,还有什么些什么样子的角?

  三、体会比较钝角和锐角

  1、请你用身体来表示出这些角来。

  2、用三角板的直角比较一下主题图上这些角,你发现可以把图上的这些分分成几类?

  3、这些比直角要小的角书上把它们叫作什么角?比直角要大的这些角叫什么角?

  4、那你能用纸折出锐角吗?你怎么知你折的角就是锐角?让学生边比边说。

  5、折出钝角说说

  6、找出生活中的三种角。

  7、完成39页第1题。

  四、动手画角

  1、动手试画,说说你是怎么样画角的。要注意什么。

  2、根据老师的要求画角。

  五、完成39页第2题。

  六、用三角板拼出钝角,看谁拼的多。

二年级数学下册总复*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道一个个地数,10个一是十,十个十个地数,10个十是百,一百一百地数,十个百是千。

  2.知道并能说出数位顺序表的排列及每位的实际意义。

  3.会用正方体积木块、千数简图、人民币等不同方式表达数。

  教具:

  方块学具、课件。

  教学过程:

  内容教师活动

  一、情境引入

  1.出示多媒体花图

  师:这些花多美,想知道究竟有多少,可以怎么办?根据学生回答小结:一朵一朵地数用.表示十朵十朵地数用-表示一百朵一百朵地数用□表示这是上节课学*千数简图的知识。

  出示:□□□师:看简图你就知道花的朵数了,先写数再读数。(师出示答案校对)

  2.揭示课题:数可以用千数简图表示,还可以怎样表示?今天我们继续探究千以内的数。(板书:小探究)

  二、探究过程

  1.认识十进制数位表,会用正方体积木块表示数。

  引:我们先看看小丁丁在做什么?演示媒体,提示学生轻轻地跟着数。

  问:看了电脑演示,你知道了些什么知识?根据回答,小结并输入结果。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百),十个百是(千)。

  小结:用正方体积木块也可以表示数。

  尝试表示数。

  A板书:312,要求:从学具中挑出合适的表示。(校对,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B问:4种学具中还有一种未使用过的,让312变大,并写出这个数。

  小结:(出示表格)通过动手摆学具我们已经知道4种学具各代表什么,请试着再说说。(输入结果)针对练*:比比谁摆得又快又对?205出示答案(说说哪种学具未用到,为什么?哪一位上没有单位?

  板书:(个位、十位)根据你所掌握的本领与刚才学到的结论,你能说说还有哪些数位吗?按一定的顺序说出。出示数位顺序表,请学生提问。

  小结:从左到右变大,满十个千还有更大的,所以用省略号。

  2.练*运用要求将引入题改为用正方体表示,并说组成,检验自己对否。出示结果校对。

  A完成书3(1),先说组成再写数。

  出示:243

  要求:用手中的学具或桌上的笔纸等材料,自己试着表示这个数。出示媒体,看看你与谁的想法一致。介绍人民币的表示法,想想怎样准备。

  小结:同一个数可以用多种方法表示。

  B针对练*:书3(2)(3)口头说说302改用正方体表示如何改?230改用人民币表示如何改?501改用千数简图表示如何改?

  小结:大家学得真不错。

  三、综合运用

  按1到4号编一题,考考其他3人,可以是读数、写数、分拆或说组成,也可以是今天所学的内容。

  四、课堂小结说说今天学到的本领。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菁华3篇)(扩展3)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菁华6篇)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板二年级下册第122页第13、14题,练*二十四第11~1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复*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能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题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参与复*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认真审题的好*惯,激发学生热爱数学。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

  难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以及课件准备:

  情境图、自测题卡、小黑板等。

  教学方法: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发现、启发谈话、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讨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练*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

  你们喜欢去公园玩吗?公园里有好多好玩的地方,你最喜欢玩什么?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去玩一玩。(出示小朋友玩碰碰车的情境图)

  看!他们玩得多快活呀!

  出示问题:玩碰碰车每人一次3元,小明共花了12元。小明共玩了几次?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后汇报。

  太棒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我们前面学*的一些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进行整理和复*。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玩滑梯这一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对解决问题的复*中来。)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一)自主整理,实施创造

  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进行整理与复*,现在给大家一些时间,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相互交流一下,小组长作好记录。

  学生相互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整理的情况。

  (二)交流矫正,优化再建

  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整理的结果?

  小组长1:我们小组是这样整理的……

  小组长2:我们小组是这样整理的……

  小组长3:……

  展示各小组整理的结果,全班同学欣赏交流。

  师生共同总结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1)要认真看题,收集信息。

  (2)分析问题,确定运算步骤。

  (3)根据数量关系,列出算式,计算出结果。

  (4)检查,写答。

  同学们都整理得非常全面,形成了这么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让我们对本册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有了全面的认识。接下来,我们就针对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来进行重点复*。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间的相互回忆、小组间的合作交流,既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梳理,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又培养了学生间的合作交流,体验到了同伴相互交流的学*乐趣。学生在整理中让旧知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三、重点复*,强化提高

  (一)分层练*,重点突破

  1.总复*第13题

  引导学生观察题目中的图画,并说出从图画中你获得哪些信息和问题?

  让学生根据从题目中了解的信息和所要求的问题,独立列算式解答出来。

  2.总复*第14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要求一共花多少钱,怎样求呢?使学生明确解决这个问题的步骤。再让学生列算式解答出来。

  (二)拓展延伸,整体深化

  1.练*二十四第11题。

  先跟据图画中小朋友的想法,使学生明确:一位客人一个碗、两根筷子。

  再让学生根据碗和筷子的数量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8个碗可以给8位客人。

  14根筷子可以给7(14÷2=7)位客人。

  所以这些碗筷只能给7位客人。

  2.练*二十四第12题。

  先让学生根据画面上两位同学的对话,掌握信息。

  再引导学生分析:要把全班分成7名同学一组,可以分几组?要先知道什么?怎样解决呢?

  组织学生独立列算式解答,并在小组中交流。

  3.练*二十四第13题。

  怎样才能知道哪一种袜子便宜?

  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确:通过比较三种袜子每一双的价钱,才能知道哪一种袜子便宜。再让学生算一算,比一比。

  (设计意图:为了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给学生创造一个用眼观察,动脑思考的的机会。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只有充分掌握原来的知识,才能挖掘新的知识。培养了学生初步归纳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一)自主检测

  出示检测题,学生独立完成。

  自测题

  1.铅笔3角钱一支,要买3支,给售货员1元钱,应找回多少钱?

  2.班上男生有26人,女生有22人。体育课上要站成6排,每排站几人?

  3.从家里到学校需要8分钟,每天上学共要走多少分钟?

  4.一本故事书有98页,小莉看了4天,每天看5页,她还剩多少页没看?

  5.一个毽子3元,一根跳绳5元。

  (1)小青买4个毽子和1根跳绳,共用去多少元?

  (2)你有30元钱,你准备怎样买呢?应找回你多少钱?

  6.冰激凌零售价每个7元,批发每箱6个,共30元。算一算按箱买每个比零售价便宜多少钱?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

  (二)评价完善

  1、通过这节课的复*,你又有什么收获?对自己、小组的表现哪些地方最满意?

  2、教师评价总结。

  今天我们班的每一个同学都表现得很出色,大家不仅学会很多了知识,还愿意和同学们在一起分享所学到的知识,老师真高兴呀!通过你们的发言,我知道你们有又学到了很多的,希望你们能灵活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检测,给学生一个准确的评价,让学生正确的评价自己、正确的评价他人,进一步激励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上进行自我完善。)

  板书设计:

  复*解决问题

  13.12÷3=4(次)

  答:小明共玩了4次。

  14.8×3+6=30(角)

  30角=3元

  答:一共要花3元钱。

  教后反思:

  通过复*,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和方法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是对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有些学生无处下手,比如126页的11题,学生就不知道到底分给几个人?课本上这几道题不全面,课下还需要补充。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1.课件出示(教师讲述):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昆虫们欢快地飞舞,瞧,它们正向我们飞来,可是我们只能看见它们的半个身影,你能猜出它们分别是什么昆虫吗?

  2.学生猜想,课件呈现完整的昆虫。

  3.教师质疑: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二)交流引入

  1.观察交流:这些昆虫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这些昆虫上下或左右两边都是完全相同的,我们就说它们是对称的。(板书:对称)

  【设计意图:从大自然中的昆虫引出对称图形的一半,让学生在猜想中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初步感受对称现象,丰富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剪一剪,初步感知轴对称现象。

  1.初剪对称图形,思考探索。

  学生动手剪一只“蝴蝶”,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展示,优化剪法。

  为什么有的小朋友剪出的蝴蝶非常逼真,有的小朋友剪出的蝴蝶却不像呢?为什么要对折?为什么只要画“蝴蝶”的一半?

  3.再剪对称图形,感受对称。

  先对折,再画一画、剪一剪,用这种方法再剪一个其它的`对称图形。

  (二)赏一赏,认识轴对称图形。

  1.互相欣赏作品,感受对称美。

  2.回顾剪法:这些美丽的图形你是怎么剪出来的?

  3.揭示特点,完善课题。

  像这样,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板书:两边完全重合),就称为轴对称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对折时留下的折痕就是它们的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4.巩固认识:指出你剪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三)折一折,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1.折一折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你有什么发现?

  2.*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为什么?(理解“完全重合”的意思。)

  (四)辨一辨,辨别轴对称图形。

  1.下面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根据教材第29页的“做一做”改编)

  2.学生独立辨别,有困难的可以先折一折再判断。

  (五)找一找,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其实,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轴对称现象,请大家睁大眼睛到我们生活中去找一找。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剪一剪、赏一赏、折一折、辨一辨、找一找”等学*活动,在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中直观认识轴对称现象,知道对称轴,会用“对折”的方法辨认轴对称图形,同时感悟生活中五彩缤纷的对称现象,初步感知镜面对称现象,感受图形的对称美。】

  三、巩固练*,深化理解

  (一)基本练*

  1.教材第33页练*七第1题

  2.教材第33页练*七的第2题。

  (二)变式练*

  1.教材第33页练*七的第3题

  (三)拓展练*(教材第35页练*七的第11题)

  1.将一张正方形纸如下图所示,先对折两次,再剪去一个角,展开后是什么图形?

  2.想一想,再剪一剪。

  3.展示不同剪法展开后得到的不同图案。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递进的练*,让学生在观察、判断等数学活动中,进一步巩固对轴对称图形的直观认识及辨别方法,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一)这节课你有收获吗?说一说。

  (二)走进生活,欣赏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课件配乐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总结、谈收获让学生享受学*成功的快乐的同时,伴着优美的音乐,走进生活中的对称世界,不仅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更领略到那无处不在的对称美。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二)”的整理与复*。

  复*课不好上,提起做练*,同学就苦闷的不得了。有没有方法让同学在复*课中也感受到快乐呢?心中有了这个想法,我就将课定位为“快乐除法。”

  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

  1.

  通过系列活动,让同学自主参与除法练*,体验除法计算的意义和价值;

  2.

  在做练*的过程中,提高同学的计算能力和区分能力;

  3.

  通过整理《除法表》培养同学的归纳整理与应用能力。

  定下了教学目标,我进行了第一次公开课教案,过程为:

  1.

  情境引入:引出除法在生活中的普遍性,让同学了解学好除法的意义;

  2.

  除法接龙:让同学进行除法计算能力的初步检测,并交流提高能力的方法,使同学发生向上的动力;

  3.

  合作计算:4人小组合作完成81道表内除法算式题。

  4.

  合作整理:4人小组合作整理81道算式,形成《除法表》。

  5.

  应用提高:结合同学的学*,为同学提供应用的时空。

  自我感觉预设得很完美。当我做好教学准备兴冲冲的走进教室,却是灰溜溜的走出来。一堂课足足花了51分钟,同学仍停留在整理除法表这个环节上。他们忙乱而不得法,个个喜笑颜开,何来快乐可言?“问题究竟出在哪?”冷静的考虑一下,造成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我的设计脱离了同学的实际水*,要4人合作整理81道表内除法算式,要求太高了,简直是为求同学的活动而活动,假!

  有了一次失败的教训,我在选择教法和学法时,更多地考虑同学学*中的体验,更多地引进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和交流。既然81道算式对于小朋友来说很多很多,我就让他们感受到多,问同学又什么好方法来把这么多的算式进行有效的整理。把主动权交给同学,相信他们能想到好方法来达到最优的效果。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内容: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进位),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退位),问题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加减法估算。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能力点:

  1.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估算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对比的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

  5.培养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德育点:

  1.使学生知道数学问题的提出是有现实意义的,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鼓励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惯。

  3.结合课本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1.两位数加两位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能力点: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对学生进行公德教育。

  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计算方法,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计算。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学校决定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参观博物馆,出示图。4个班的同学只给了两辆车,每辆车只准乘70人,如何安排呢?你们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大家估算一下哪两个班可以合成一辆车呢?(小组交流)

  汇报不同的乘车方法。

  师:有这么多的方法,我们如何验证呢?(把两个班的人数加起来看看是否超过70人)

  二、自主探究:

  1.验证二(1)和二(2)班的同学能否乘一辆车。小组合作,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 学生汇报:(1)用口算30+30=60 ,60+6=66没有超过70,可以两个班合乘一辆车。

  (2)想40+30=70,36+30肯定比70少,所以两个班可以和乘一辆车。(3)用小棒,先摆3捆6根,再摆3捆,合起来是6捆零6根,也就是66,比70少。可以两个班合乘一辆车。

  (4)我使用竖式计算的.,个位6+0=6,在个位写6,十位3+3=6,在十位下面写6,所以等于66。

  你认为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准确?

  2.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二(3)班和二(4)班能否和乘一辆车。选出比较快的人,说一说是用的什么方法。

  3.用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三、拓展运用:

  1.计算下面各题。

  59+40= 20+67=24+63= 46+53=

  62+17= 35+24=3+84= 43+40=

  2.数学医院:

  17+20=19 50+26=42+3=72

  1 7 5 04 2

  + 2 + 2 6 +3 0

  1 9 7 67 2

  3.老师有一位邻居小明非常喜欢运动,妈妈给他买了一双跑鞋、一个足球共用多少钱呢?一身运动服又用多少钱?

  4. 3 74 5

  + 2 ? +? 4

  5 97 9

  开放题: 3 6

  + 6 3你能写出几个象这样的算式。

  9 9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2.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能力点: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教学难点: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计算:36+21= 23+75 56+30 4+52

  2.二(1)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需要什么信息?如何计算?

  二、自主探究:

  1.出示36+35=,学生试算。交流算法。

  2.摆小棒:小组说摆法。问:怎么多了一捆?捆好的一捆放在哪?单根还剩几根?整捆的有几捆?合起来是多少?

  3.怎样列竖式?要注意什么?从哪一位加起?6+5超过了10怎么办?师:我们一般在十位的右下角写上一个小小的“1”字表示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在加十位时不要忘记加上这个1,也可以从这个1加起。

  4.比较36+21与36+35有什么不同?

  5.计算46+24,试算,可以借助于小棒。个位的0可不可以不写,为什么?

  6、小组合作讨论: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你认为还应该提醒同学们什么问题?

  三、拓展运用:

  1.“做一做”,图中有什么信息?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59~60页例1及第60页“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1 借助*均分物的操作活动,先进行恰好分完的操作活动,并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再进行有剩余的操作活动,通过对比使学生体会其异同,帮助学生理解有剩余的情况,并用除法算式表示。通过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认识余数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通过主题图教学,让学生知道计算问题是从生活实际中产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及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能够准确求出余数。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运用自主学*法,引导学生通过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把物品*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本课时学生的学*主要是通过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来学*。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故事描写法:周末小熊打算请2个好朋友到他家做客,加上小熊一共3人,他想请大家一起吃草莓。可是他打开冰箱一看,发现只有7个草莓,3人怎么分7个草莓呢?他很苦恼。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他为什么苦恼吗?谁能来说一说?(不能把草莓*均分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究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板书)。【品析:把教材中的情景进行了改编,增加了课堂的趣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新知教学做了充分的准备。】 活动导入法:请同学们拿出10个小圆片。

  ①把10个圆片*均分成2份,每份有几个?

  ②把10个圆片*均分成3份,每份有几个?

  (学生说法不一:有的说不能分,有的说分不出来)

  这样的问题究竟应该怎样解决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新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品析:活动导入,让学生动手操作,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并思考没有刚好分完怎么办?于是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随着老师的引导进入新知的学*中。】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复*表内除法的意义。

  *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能正好*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就叫余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

  (1)课件出示6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交流获取信息。

  (3)利用学具实际操作。

  (4)用算式表示操作的过程。课件出示6个草莓摆放的结果图:

  (5)小组内说说6÷2=3(盘),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品析:沟通操作过程、算式、语言表达之间的转换,使学生明白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表达的形式不同。】2、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①课件出示7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②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③交流发现的问题:剩下一个草莓。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①学生用算式表示刚才摆的过程,教师巡视,选取典型案例。

  ②教师板书规范写法:

  7÷2=3(盘)……1(个)

  余数

  ③读作:7除以2等于3余1。写法:首先在等号的右面写商,然后点上6个小圆点再写上余数。

  ④交流算式表示的意思,7、3、2、1各表示什么?明确“1”是剩下的草莓数,我们把它叫余数。

  (3)归纳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①比较两次分草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②教师随学生的回答,用课件呈现下表。

  分的物品 几个一份 分的结果 算式表达

  6个草莓 每2个一盘 分了3盘,正好分完 6÷2=3(盘)

  7个草莓 每2个一盘 分了3盘,还剩1个 7÷2=3(盘)……1(个)

  【品析: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摆学具的直观方式让学生在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中,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给学生创设自主构建知识的空间。】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完例1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叙述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一:什么是余数?余数的单位名称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归纳:当*均分一些物品有剩余且不够再分的时候,剩余的数叫余数。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相同。

  质疑二:什么是有余数的除法?

  学生讨论后总结:带有余数的除法就是有余数的'除法。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聪明的你能帮老师简单总结一下刚刚我们都学*了哪些内容吗?

  “本节课中,我们明白了*均分后有剩余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表示。也知道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一样。”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本节课,我使用故事导入,通过小熊分草莓招待客人,草莓有剩余的情况,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

  让他们初步感受到余数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余数的意义。

  打破原有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活动。老师和学生是*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当出示问题时,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尝试分一分,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这样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1)

  7÷2=3(盘)……1(个)

  余数

  第2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2)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61页例2及“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2 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主要是运用计算和对比的教学方法,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本课时学生的学*主要是通过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来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操作实践法:如果摆1个正方形要用4根小棒,那么8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呢?怎样列式?8÷4=2(个)。

  学生动手实践,得到8根小棒可以摆2个正方形。

  如果是9根、10根、11根、12根小棒又会出现什么情况?接下来,咱们就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看看能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一人摆小棒,一人把摆的结果及所列的算式写在下面的记录单上。

  小棒根数 摆的结果 算式

  8根 8÷4=2(个)

  9根 9÷4=2(个)……1(根)

  【品析:在实践操作中,学生情趣盎然,积极参与,并把操作结果一一记录,为下一步观察、比较、分析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故事描述法:孙悟空开了一家眼镜店,给人做镜框,他做一个正方形的镜框用4根铝合金条。8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9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余下1根;10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余下2根;11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余下3根……真有趣,孙悟空的眼镜店里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就是我们学*的有余数的除法。我们今天就跟孙悟空一起探究这些有余数的除法里有趣的数学问题——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品析:把用小棒摆正方形编写成孙悟空做镜框的童话故事,大大增加了课堂情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合作探究。

  (1)教师操作:在实物投影仪上用4根小棒摆出一个正方形。

  (2)学生思考:用8根小棒可以摆出几个正方形?你能列出除法算式吗?

  (3)小组合作:用9根、10根、11根、12根小棒摆出独立的正方形,看看能摆出几个,还剩多少根?(每组准备的小棒根数不同,共分成以下5种情况)

  (4)根据摆出的小棒图,列出除法算式。

  2、交流反馈。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3、观察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现在,老师要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些除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2)组织学生讨论:

  ①你们发现余数有什么规律?

  ②质疑:为什么余数总是1、2、3而不是其他的数?

  ③猜想并验证:余数可能是4或5吗?为什么?

  ④余数和谁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

  (3)教师小结并板书:

  余数既不能比4大,也不能和4相等,也就是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余数<除数。(板书)

  【品析:充分让学生进行操作实践,实践操作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点印象更深刻。】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59~60页例1及第60页“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1 借助*均分物的操作活动,先进行恰好分完的操作活动,并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再进行有剩余的操作活动,通过对比使学生体会其异同,帮助学生理解有剩余的情况,并用除法算式表示。通过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认识余数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通过主题图教学,让学生知道计算问题是从生活实际中产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及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能够准确求出余数。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运用自主学*法,引导学生通过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把物品*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本课时学生的学*主要是通过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来学*。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故事描写法:周末小熊打算请2个好朋友到他家做客,加上小熊一共3人,他想请大家一起吃草莓。可是他打开冰箱一看,发现只有7个草莓,3人怎么分7个草莓呢?他很苦恼。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他为什么苦恼吗?谁能来说一说?(不能把草莓*均分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究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板书)。【品析:把教材中的情景进行了改编,增加了课堂的趣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新知教学做了充分的准备。】 活动导入法:请同学们拿出10个小圆片。

  ①把10个圆片*均分成2份,每份有几个?

  ②把10个圆片*均分成3份,每份有几个?

  (学生说法不一:有的说不能分,有的说分不出来)

  这样的问题究竟应该怎样解决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新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品析:活动导入,让学生动手操作,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并思考没有刚好分完怎么办?于是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随着老师的引导进入新知的学*中。】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复*表内除法的意义。

  *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能正好*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就叫余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

  (1)课件出示6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交流获取信息。

  (3)利用学具实际操作。

  (4)用算式表示操作的过程。课件出示6个草莓摆放的结果图:

  (5)小组内说说6÷2=3(盘),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品析:沟通操作过程、算式、语言表达之间的转换,使学生明白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表达的形式不同。】2、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①课件出示7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②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③交流发现的问题:剩下一个草莓。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①学生用算式表示刚才摆的过程,教师巡视,选取典型案例。

  ②教师板书规范写法:

  7÷2=3(盘)……1(个)

  余数

  ③读作:7除以2等于3余1。写法:首先在等号的右面写商,然后点上6个小圆点再写上余数。

  ④交流算式表示的意思,7、3、2、1各表示什么?明确“1”是剩下的草莓数,我们把它叫余数。

  (3)归纳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①比较两次分草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②教师随学生的回答,用课件呈现下表。

  分的物品 几个一份 分的结果 算式表达

  6个草莓 每2个一盘 分了3盘,正好分完 6÷2=3(盘)

  7个草莓 每2个一盘 分了3盘,还剩1个 7÷2=3(盘)……1(个)

  【品析: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摆学具的直观方式让学生在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中,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给学生创设自主构建知识的空间。】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完例1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叙述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一:什么是余数?余数的单位名称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归纳:当*均分一些物品有剩余且不够再分的时候,剩余的数叫余数。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相同。

  质疑二:什么是有余数的除法?

  学生讨论后总结:带有余数的除法就是有余数的除法。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聪明的你能帮老师简单总结一下刚刚我们都学*了哪些内容吗?

  “本节课中,我们明白了*均分后有剩余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表示。也知道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一样。”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本节课,我使用故事导入,通过小熊分草莓招待客人,草莓有剩余的情况,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

  让他们初步感受到余数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余数的意义。

  打破原有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活动。老师和学生是*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当出示问题时,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尝试分一分,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这样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1)

  7÷2=3(盘)……1(个)

  余数

  第2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2)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61页例2及“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2 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主要是运用计算和对比的教学方法,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本课时学生的学*主要是通过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来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操作实践法:如果摆1个正方形要用4根小棒,那么8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呢?怎样列式?8÷4=2(个)。

  学生动手实践,得到8根小棒可以摆2个正方形。

  如果是9根、10根、11根、12根小棒又会出现什么情况?接下来,咱们就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看看能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一人摆小棒,一人把摆的结果及所列的算式写在下面的记录单上。

  小棒根数 摆的结果 算式

  8根 8÷4=2(个)

  9根 9÷4=2(个)……1(根)

  【品析:在实践操作中,学生情趣盎然,积极参与,并把操作结果一一记录,为下一步观察、比较、分析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故事描述法:孙悟空开了一家眼镜店,给人做镜框,他做一个正方形的镜框用4根铝合金条。8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9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余下1根;10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余下2根;11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余下3根……真有趣,孙悟空的眼镜店里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就是我们学*的有余数的除法。我们今天就跟孙悟空一起探究这些有余数的除法里有趣的数学问题——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品析:把用小棒摆正方形编写成孙悟空做镜框的童话故事,大大增加了课堂情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合作探究。

  (1)教师操作:在实物投影仪上用4根小棒摆出一个正方形。

  (2)学生思考:用8根小棒可以摆出几个正方形?你能列出除法算式吗?

  (3)小组合作:用9根、10根、11根、12根小棒摆出独立的正方形,看看能摆出几个,还剩多少根?(每组准备的小棒根数不同,共分成以下5种情况)

  (4)根据摆出的小棒图,列出除法算式。

  2、交流反馈。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3、观察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现在,老师要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些除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2)组织学生讨论:

  ①你们发现余数有什么规律?

  ②质疑:为什么余数总是1、2、3而不是其他的数?

  ③猜想并验证:余数可能是4或5吗?为什么?

  ④余数和谁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

  (3)教师小结并板书:

  余数既不能比4大,也不能和4相等,也就是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余数<除数。(板书)

  【品析:充分让学生进行操作实践,实践操作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点印象更深刻。】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菁华3篇)(扩展4)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菁华5篇)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学情分析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本单元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如,学生的校服、讲故事比赛、春游的人数情况统计等,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数据收集整理

  第1课时 数据收集整理(一)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颜色

  红色

  黄色

  蓝色

  白色

  人数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2)师:喜欢说明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100~102页的例1、例2及第103页“做一做”、第105页练*二十的第2、6题。

  内容简析

  例1 认识质量单位“克”。教材借助一包口香糖、一包菊花茶和一袋瓜子这些常见、带有质量标示的物品,使学生直观认识克的作用——用来计量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

  例2 认识质量单位“千克”。与例1编排思路相同,同样借助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使学生直观地看到质量单位千克的作用——计量比较重的物品的质量。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和交流,使学生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及计量工具,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学会以此为标准去估量物体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3.了解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通过数学的加工整理,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达到懂得使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身边物体质量的状态,并能根据实际情况估计出物体的质量,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体验学*质量单位的实际意义。

  2.本课时学生的.学*主要是通过亲自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等一系列实践操作方法来学*克和千克,建立数学模型思想。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课件展示法:课件出示主题图中超市水果区域的情境,特别要突出标签上的钱数和500克、1千克等。请学生结合自己买东西的经验,说一说在图中发现的数学信息。

  师生交流:我们在买东西时,经常要称一称物品的质量,在数学上我们称为物品的质量。像图中的水

  果,都是按500克或1千克多少钱来标价的。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就需要用到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品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了解常见的计量单位,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

  实践操作法: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去商店买东西吧!你买过什么?这是老师昨天在超市买的两袋东西。(出示:一袋盐和一袋洗衣粉)

  1.猜一猜:哪一袋重一些?

  2.掂一掂:哪一袋重一些?

  要知道食品准确的质量该怎么办呢?(用秤称一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用秤称物品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品析:直接用实践操作,掂一掂,感受质量,引出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为后面开启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作了铺垫。】 游戏体验法:请三位学生到台前做“背一背”的游戏:请一位同学背另外两位同学(一胖一瘦,轻重对比明显)。背的同学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感受到人是有轻重的。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品析:在游戏中感悟物品的质量,体验轻重,在欢快的游戏中开始了对物品质量问题的思考。】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认识“克”。

  (1)借助实物感知克。

  ①课件出示超市里常见的用“克”作单位的食品包装袋,让学生初步感知“克”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积累生活经验。

  ②观察交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了解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

  ③小组活动:每一位同学用手掂一掂老师准备好的口香糖、菊花茶、袋装瓜子,体验3克、12克、100克分别是多重。

  ④全班汇报:说一说掂量后的感受,轻还是重。

  ⑤师生小结: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也可以用符号“g”表示。教师板书:克(g)。

  ⑥你们知道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以克作单位的物品吗?

  (2)掂一掂,体验1克有多重。

  让学生取出自己准备的2分硬币,先放在手中掂一掂,再闭上眼睛感受它的轻重,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

  (3)找一找,巩固1克的质量观念。

  ①小组活动:在老师准备的物品中找一找、掂一掂,看看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②对比试验:让学生试着从装黄豆的袋子里取出一些黄豆,使这些黄豆共重1克。

  ③提练方法:操作后交流汇报,你用什么方法取出1克黄豆?

  ④质疑交流:怎样验证多少粒黄豆重1克?(用称一称的方法来验证)教师指出称比较轻的物品我们常用天*。

  2.认识天*。

  (1)看一看:①出示天*。通常我们把要称的物品放在左盘,右盘放砝码。②介绍砝码。砝码中最轻的只有1克,这盒砝码中最重的是100克,你们知道砝码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吗?

  (2)称一称:演示利用天*称1克黄豆的过程。

  (3)掂一掂:请每个小组都取出约1克重的黄豆,感受1克有多重。

  (4)估一估:呈现教材第101页的“做一做”,让学生进行判断,并说明判断的方法。该题以1克为标准,估量物品的轻重。以此使学生初步掌握估量的方法,以选定的标准去比较。最后通过说出生活中比1克轻的物品,进一步巩固对1克的认识。【品析: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找一找等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质量的轻重,明确“克”用于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学*的意识。】

  3.认识“千克”。

  (1)做一做,初步感知千克。

  ①出示例2大桶洗衣液和一箱苹果的实物图。

  ②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了解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

  ③多请一些学生来提一提这两样物品,谈谈自己的感受。

  ④师生小结: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也可以用符号“kg”来表示。教师板书:千克(kg)。

  (2)算一算,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①教师出示2袋盐,每袋500克,学生算出一共有多重。预设1:1000克 ;预设2:1千克。

  ②教师小结:对,1千克等于1000克。板书:1千克=1000克。

  (3)掂一掂,体验1千克有多重。

  ①小组活动:每一位同学用手掂一掂老师准备好的2袋盐,在心里记住它的质量。在老师准备的其他物品中找出重1千克的物品,看谁找得准。

  ②交流找法: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找的。

  ③操作比较:小组内每个同学轮流一手拿着1克的物品,一手拿着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比一比,说说自己的感受。

  (4)游戏:猜一猜。

  出示一物体,教师知道它的准确质量,让学生猜一猜。在猜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猜的数据运用“重一些”“重得多”“轻一些”“轻得多”来进行提示。并适当请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猜的,引导学生运用参照物对比着来猜物体的质量,提高估量的准确性。谁猜中了,就将物品奖给谁。

  【品析:在学生认识克的基础上,通过做一做、算一算、掂一掂等操作活动,让学生自主发现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具体感知1千克的实际质量,并将它与熟悉的物品质量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

  4.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

  (1)认识盘秤。

  ①课件出示盘秤,教师介绍盘秤的名称。让学生观察,并找找盘秤的单位。

  ②课件演示盘秤上放入1千克洗衣粉,指针指向1,让学生认一认有多重。还可以变换几种质量让学生加以辨认。

  (2)认识弹簧秤。

  ①课件出示弹簧秤,教师介绍弹簧秤的名称。让学生观察,并找找弹簧秤的单位。

  ②课件出示弹簧秤挂上5个一袋的西红柿,指针指向1,让学生认一认是多重,有几个。

  ③这个弹簧秤最多可以称几千克的物品?你是怎样想的?

  (3)认识体重秤。

  ①课件出示体重秤,教师介绍体重秤的名称。让学生观察,并找找体重秤的单位。

  ②课件演示一个学生称体重时,指针指向20和25之间的23处,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读出该生的体重。

  ③通过对三种秤的观察,你发现在测量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

  【品析:让学生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了解不同的秤称物体的方法,逐渐丰富对1千克的感知,使他们真正感受到1千克有多重,进一步加强直观感受,深化对千克的认识。】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质疑: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有1克重,哪些物品有1千克重?

  学生列举交流,比如1个2分硬币、1粒花生米、2粒黄豆等大约有1克重;2瓶500毫升的矿泉水、1升大瓶可乐、16个鸡蛋、4袋牛奶等大约有1千克重。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这节课我们不但认识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还知道了这两个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教材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教材的安排是分两个课时认识克和千克的。由于这一节是学*质量单位的开始,学生虽然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质量观念,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着力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活动,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关注学生在学*活动中的感知体验,切实让学生建立质量观念。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

  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g)作单位;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kg)作单位。

  ↓ ↓

  1个2分硬币约重1克 2袋盐约重1千克

  ↓ ↓

  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天*来称 比较重的物品常用秤来称

  第2课时 解 决 问 题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104页例3、“做一做”及第106页练*二十的第9题。

  内容简析

  例3 安排了解决问题的内容,意在巩固学生已经建立的1千克的质量观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量能力。题目要求比较简单,但越简单可能越觉得无从下手,要引导学生转到对苹果个数的关注上,由此唤起学生已有的称量的经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感受质量单位,建立千克与克的质量观念,牢固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2.学生在实践、观察和推算的活动中,能够根据物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量能力。

  3.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建立积极的数学学*情感。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通过估量解决问题。灵活运用估量的方法解决问题,形成估量策略。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学生应用已学的质量单位的知识,通过估量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巩固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而且培养学生的估量意识,帮助学生积累估量的经验,形成估量策略。

  2.本课时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猜谜语法:衣服有绿又有红,味道酸酸又甜甜,多多和它做朋友,小脸红红人人爱。猜一猜这是什么水果?(苹果)大家经常吃苹果,苹果有大有小,谁能估计一下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老师这里有20个苹果,大家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品析:猜谜语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然后老师借着学生的兴奋情绪,提出估计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的问题,为新授做好了引导。】

  实践体验法:老师带来几个苹果,它们有大有小,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掂一掂,估计几个苹果大约有1千克。学生用手掂一掂苹果,交流苹果的轻重大小,估计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然后教师出示例题3: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进入新课教学之中。

  【品析: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体验法,通过讨论交流,确认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为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估一估。

  (1)对比自己熟悉的物品质量,估一估1千克苹果的个数。

  (2)学生汇报。

  2.称一称。

  (1)小组活动:称1千克苹果并数一数个数。

  (2)汇报各小组称重的结果,教师记录。

  (3)观察记录的数据,从数量上发现规律。

  (4)讨论:同样都是1千克苹果,为什么称出的个数会不一样呢?

  【品析:在本环节中,设计了“先估再称”这个有效的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活动代替老师的讲解,全班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通过估计1千克苹果大约有多少个,既培养了学生的估量意识,又渗透了辨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3.提出问题。

  (1)出示例3: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2)学生读题后汇报发现的信息。

  (3)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估量。通过“知道了什么?”环节理解教学,注意突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估计。

  师:要想知道20个苹果大约有多重,你可以用什么方法去估量?

  预设一:

  生:估一估每个苹果有多重,再算出20个苹果的质量。

  师:这是一种办法。你估计一下一个苹果有多重?

  生:200克。

  师:那20个苹果就有20个200克。你认为计算起来怎么样?

  生:用加法算比较麻烦。

  师:那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预设二:

  生:先估一估1千克有几个苹果。

  师: 以你的生活经验,1千克一般有几个苹果?

  生:5个。

  师:那就可以每5个苹果放一堆。(用电子笔将5个苹果圈一圈。)这样的话,就是求什么?

  生:20里面有几个5?

  4.解决问题。

  (1)通过阅读“怎样解答?”两个学生的对话,突出了估计的方法,即运用前面建立的1千克的质量观念作标准估出结果。同时,通过答案的文字呈现突出了估计的标准。

  (2)引导学生按苹果大小的不同列式推理出20个苹果大约重多少千克。

  (3)分组解决问题。

  第一、二两组解决如果苹果1千克4个,20个大约重多少千克;第三、四两组解决如果苹果1千克5个,20个大约重多少千克。

  (4)汇报交流。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100~102页的例1、例2及第103页“做一做”、第105页练*二十的第2、6题。

  内容简析

  例1 认识质量单位“克”。教材借助一包口香糖、一包菊花茶和一袋瓜子这些常见、带有质量标示的物品,使学生直观认识克的作用——用来计量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

  例2 认识质量单位“千克”。与例1编排思路相同,同样借助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使学生直观地看到质量单位千克的作用——计量比较重的物品的质量。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和交流,使学生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及计量工具,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学会以此为标准去估量物体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3.了解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通过数学的加工整理,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达到懂得使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身边物体质量的状态,并能根据实际情况估计出物体的质量,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体验学*质量单位的实际意义。

  2.本课时学生的学*主要是通过亲自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等一系列实践操作方法来学*克和千克,建立数学模型思想。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课件展示法:课件出示主题图中超市水果区域的情境,特别要突出标签上的钱数和500克、1千克等。请学生结合自己买东西的经验,说一说在图中发现的数学信息。

  师生交流:我们在买东西时,经常要称一称物品的质量,在数学上我们称为物品的质量。像图中的水

  果,都是按500克或1千克多少钱来标价的。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就需要用到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品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了解常见的计量单位,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

  实践操作法: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去商店买东西吧!你买过什么?这是老师昨天在超市买的两袋东西。(出示:一袋盐和一袋洗衣粉)

  1.猜一猜:哪一袋重一些?

  2.掂一掂:哪一袋重一些?

  要知道食品准确的质量该怎么办呢?(用秤称一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用秤称物品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品析:直接用实践操作,掂一掂,感受质量,引出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为后面开启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作了铺垫。】 游戏体验法:请三位学生到台前做“背一背”的游戏:请一位同学背另外两位同学(一胖一瘦,轻重对比明显)。背的同学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感受到人是有轻重的。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品析:在游戏中感悟物品的质量,体验轻重,在欢快的游戏中开始了对物品质量问题的思考。】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认识“克”。

  (1)借助实物感知克。

  ①课件出示超市里常见的用“克”作单位的食品包装袋,让学生初步感知“克”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积累生活经验。

  ②观察交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了解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

  ③小组活动:每一位同学用手掂一掂老师准备好的口香糖、菊花茶、袋装瓜子,体验3克、12克、100克分别是多重。

  ④全班汇报:说一说掂量后的感受,轻还是重。

  ⑤师生小结: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也可以用符号“g”表示。教师板书:克(g)。

  ⑥你们知道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以克作单位的物品吗?

  (2)掂一掂,体验1克有多重。

  让学生取出自己准备的`2分硬币,先放在手中掂一掂,再闭上眼睛感受它的轻重,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

  (3)找一找,巩固1克的质量观念。

  ①小组活动:在老师准备的物品中找一找、掂一掂,看看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②对比试验:让学生试着从装黄豆的袋子里取出一些黄豆,使这些黄豆共重1克。

  ③提练方法:操作后交流汇报,你用什么方法取出1克黄豆?

  ④质疑交流:怎样验证多少粒黄豆重1克?(用称一称的方法来验证)教师指出称比较轻的物品我们常用天*。

  2.认识天*。

  (1)看一看:①出示天*。通常我们把要称的物品放在左盘,右盘放砝码。②介绍砝码。砝码中最轻的只有1克,这盒砝码中最重的是100克,你们知道砝码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吗?

  (2)称一称:演示利用天*称1克黄豆的过程。

  (3)掂一掂:请每个小组都取出约1克重的黄豆,感受1克有多重。

  (4)估一估:呈现教材第101页的“做一做”,让学生进行判断,并说明判断的方法。该题以1克为标准,估量物品的轻重。以此使学生初步掌握估量的方法,以选定的标准去比较。最后通过说出生活中比1克轻的物品,进一步巩固对1克的认识。【品析: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找一找等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质量的轻重,明确“克”用于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学*的意识。】

  3.认识“千克”。

  (1)做一做,初步感知千克。

  ①出示例2大桶洗衣液和一箱苹果的实物图。

  ②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了解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

  ③多请一些学生来提一提这两样物品,谈谈自己的感受。

  ④师生小结: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也可以用符号“kg”来表示。教师板书:千克(kg)。

  (2)算一算,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①教师出示2袋盐,每袋500克,学生算出一共有多重。预设1:1000克 ;预设2:1千克。

  ②教师小结:对,1千克等于1000克。板书:1千克=1000克。

  (3)掂一掂,体验1千克有多重。

  ①小组活动:每一位同学用手掂一掂老师准备好的2袋盐,在心里记住它的质量。在老师准备的其他物品中找出重1千克的物品,看谁找得准。

  ②交流找法: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找的。

  ③操作比较:小组内每个同学轮流一手拿着1克的物品,一手拿着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比一比,说说自己的感受。

  (4)游戏:猜一猜。

  出示一物体,教师知道它的准确质量,让学生猜一猜。在猜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猜的数据运用“重一些”“重得多”“轻一些”“轻得多”来进行提示。并适当请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猜的,引导学生运用参照物对比着来猜物体的质量,提高估量的准确性。谁猜中了,就将物品奖给谁。

  【品析:在学生认识克的基础上,通过做一做、算一算、掂一掂等操作活动,让学生自主发现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具体感知1千克的实际质量,并将它与熟悉的物品质量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

  4.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

  (1)认识盘秤。

  ①课件出示盘秤,教师介绍盘秤的名称。让学生观察,并找找盘秤的单位。

  ②课件演示盘秤上放入1千克洗衣粉,指针指向1,让学生认一认有多重。还可以变换几种质量让学生加以辨认。

  (2)认识弹簧秤。

  ①课件出示弹簧秤,教师介绍弹簧秤的名称。让学生观察,并找找弹簧秤的单位。

  ②课件出示弹簧秤挂上5个一袋的西红柿,指针指向1,让学生认一认是多重,有几个。

  ③这个弹簧秤最多可以称几千克的物品?你是怎样想的?

  (3)认识体重秤。

  ①课件出示体重秤,教师介绍体重秤的名称。让学生观察,并找找体重秤的单位。

  ②课件演示一个学生称体重时,指针指向20和25之间的23处,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读出该生的体重。

  ③通过对三种秤的观察,你发现在测量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

  【品析:让学生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了解不同的秤称物体的方法,逐渐丰富对1千克的感知,使他们真正感受到1千克有多重,进一步加强直观感受,深化对千克的认识。】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质疑: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有1克重,哪些物品有1千克重?

  学生列举交流,比如1个2分硬币、1粒花生米、2粒黄豆等大约有1克重;2瓶500毫升的矿泉水、1升大瓶可乐、16个鸡蛋、4袋牛奶等大约有1千克重。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这节课我们不但认识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还知道了这两个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教材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教材的安排是分两个课时认识克和千克的。由于这一节是学*质量单位的开始,学生虽然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质量观念,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着力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活动,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关注学生在学*活动中的感知体验,切实让学生建立质量观念。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

  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g)作单位;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kg)作单位。

  ↓ ↓

  1个2分硬币约重1克 2袋盐约重1千克

  ↓ ↓

  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天*来称 比较重的物品常用秤来称

  第2课时 解 决 问 题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104页例3、“做一做”及第106页练*二十的第9题。

  内容简析

  例3 安排了解决问题的内容,意在巩固学生已经建立的1千克的质量观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量能力。题目要求比较简单,但越简单可能越觉得无从下手,要引导学生转到对苹果个数的关注上,由此唤起学生已有的称量的经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感受质量单位,建立千克与克的质量观念,牢固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2.学生在实践、观察和推算的活动中,能够根据物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量能力。

  3.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建立积极的数学学*情感。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通过估量解决问题。灵活运用估量的方法解决问题,形成估量策略。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学生应用已学的质量单位的知识,通过估量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巩固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而且培养学生的估量意识,帮助学生积累估量的经验,形成估量策略。

  2.本课时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猜谜语法:衣服有绿又有红,味道酸酸又甜甜,多多和它做朋友,小脸红红人人爱。猜一猜这是什么水果?(苹果)大家经常吃苹果,苹果有大有小,谁能估计一下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老师这里有20个苹果,大家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品析:猜谜语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然后老师借着学生的兴奋情绪,提出估计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的问题,为新授做好了引导。】

  实践体验法:老师带来几个苹果,它们有大有小,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掂一掂,估计几个苹果大约有1千克。学生用手掂一掂苹果,交流苹果的轻重大小,估计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然后教师出示例题3: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进入新课教学之中。

  【品析: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体验法,通过讨论交流,确认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为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估一估。

  (1)对比自己熟悉的物品质量,估一估1千克苹果的个数。

  (2)学生汇报。

  2.称一称。

  (1)小组活动:称1千克苹果并数一数个数。

  (2)汇报各小组称重的结果,教师记录。

  (3)观察记录的数据,从数量上发现规律。

  (4)讨论:同样都是1千克苹果,为什么称出的个数会不一样呢?

  【品析:在本环节中,设计了“先估再称”这个有效的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活动代替老师的讲解,全班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通过估计1千克苹果大约有多少个,既培养了学生的估量意识,又渗透了辨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3.提出问题。

  (1)出示例3: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2)学生读题后汇报发现的信息。

  (3)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估量。通过“知道了什么?”环节理解教学,注意突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估计。

  师:要想知道20个苹果大约有多重,你可以用什么方法去估量?

  预设一:

  生:估一估每个苹果有多重,再算出20个苹果的质量。

  师:这是一种办法。你估计一下一个苹果有多重?

  生:200克。

  师:那20个苹果就有20个200克。你认为计算起来怎么样?

  生:用加法算比较麻烦。

  师:那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预设二:

  生:先估一估1千克有几个苹果。

  师: 以你的生活经验,1千克一般有几个苹果?

  生:5个。

  师:那就可以每5个苹果放一堆。(用电子笔将5个苹果圈一圈。)这样的话,就是求什么?

  生:20里面有几个5?

  4.解决问题。

  (1)通过阅读“怎样解答?”两个学生的对话,突出了估计的方法,即运用前面建立的1千克的质量观念作标准估出结果。同时,通过答案的文字呈现突出了估计的标准。

  (2)引导学生按苹果大小的不同列式推理出20个苹果大约重多少千克。

  (3)分组解决问题。

  第一、二两组解决如果苹果1千克4个,20个大约重多少千克;第三、四两组解决如果苹果1千克5个,20个大约重多少千克。

  (4)汇报交流。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学情分析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本单元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如,学生的校服、讲故事比赛、春游的人数情况统计等,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数据收集整理

  第1课时 数据收集整理(一)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颜色

  红色

  黄色

  蓝色

  白色

  人数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2)师:喜欢说明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59~60页例1及第60页“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1 借助*均分物的操作活动,先进行恰好分完的操作活动,并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再进行有剩余的操作活动,通过对比使学生体会其异同,帮助学生理解有剩余的情况,并用除法算式表示。通过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认识余数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通过主题图教学,让学生知道计算问题是从生活实际中产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及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能够准确求出余数。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运用自主学*法,引导学生通过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把物品*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本课时学生的学*主要是通过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来学*。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故事描写法:周末小熊打算请2个好朋友到他家做客,加上小熊一共3人,他想请大家一起吃草莓。可是他打开冰箱一看,发现只有7个草莓,3人怎么分7个草莓呢?他很苦恼。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他为什么苦恼吗?谁能来说一说?(不能把草莓*均分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究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板书)。【品析:把教材中的情景进行了改编,增加了课堂的趣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新知教学做了充分的准备。】 活动导入法:请同学们拿出10个小圆片。

  ①把10个圆片*均分成2份,每份有几个?

  ②把10个圆片*均分成3份,每份有几个?

  (学生说法不一:有的说不能分,有的说分不出来)

  这样的问题究竟应该怎样解决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新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品析:活动导入,让学生动手操作,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并思考没有刚好分完怎么办?于是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随着老师的引导进入新知的学*中。】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复*表内除法的意义。

  *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能正好*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就叫余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

  (1)课件出示6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交流获取信息。

  (3)利用学具实际操作。

  (4)用算式表示操作的过程。课件出示6个草莓摆放的结果图:

  (5)小组内说说6÷2=3(盘),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品析:沟通操作过程、算式、语言表达之间的转换,使学生明白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表达的形式不同。】2、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①课件出示7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②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③交流发现的问题:剩下一个草莓。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①学生用算式表示刚才摆的过程,教师巡视,选取典型案例。

  ②教师板书规范写法:

  7÷2=3(盘)……1(个)

  余数

  ③读作:7除以2等于3余1。写法:首先在等号的右面写商,然后点上6个小圆点再写上余数。

  ④交流算式表示的意思,7、3、2、1各表示什么?明确“1”是剩下的草莓数,我们把它叫余数。

  (3)归纳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①比较两次分草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②教师随学生的回答,用课件呈现下表。

  分的物品 几个一份 分的结果 算式表达

  6个草莓 每2个一盘 分了3盘,正好分完 6÷2=3(盘)

  7个草莓 每2个一盘 分了3盘,还剩1个 7÷2=3(盘)……1(个)

  【品析: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摆学具的直观方式让学生在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中,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给学生创设自主构建知识的空间。】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完例1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叙述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一:什么是余数?余数的单位名称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归纳:当*均分一些物品有剩余且不够再分的时候,剩余的数叫余数。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相同。

  质疑二:什么是有余数的除法?

  学生讨论后总结:带有余数的除法就是有余数的除法。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聪明的你能帮老师简单总结一下刚刚我们都学*了哪些内容吗?

  “本节课中,我们明白了*均分后有剩余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表示。也知道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一样。”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本节课,我使用故事导入,通过小熊分草莓招待客人,草莓有剩余的情况,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

  让他们初步感受到余数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余数的意义。

  打破原有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活动。老师和学生是*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当出示问题时,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尝试分一分,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这样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1)

  7÷2=3(盘)……1(个)

  余数

  第2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2)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61页例2及“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2 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主要是运用计算和对比的教学方法,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本课时学生的学*主要是通过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来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操作实践法:如果摆1个正方形要用4根小棒,那么8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呢?怎样列式?8÷4=2(个)。

  学生动手实践,得到8根小棒可以摆2个正方形。

  如果是9根、10根、11根、12根小棒又会出现什么情况?接下来,咱们就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看看能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一人摆小棒,一人把摆的结果及所列的算式写在下面的记录单上。

  小棒根数 摆的结果 算式

  8根 8÷4=2(个)

  9根 9÷4=2(个)……1(根)

  【品析:在实践操作中,学生情趣盎然,积极参与,并把操作结果一一记录,为下一步观察、比较、分析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故事描述法:孙悟空开了一家眼镜店,给人做镜框,他做一个正方形的镜框用4根铝合金条。8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9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余下1根;10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余下2根;11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余下3根……真有趣,孙悟空的眼镜店里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就是我们学*的有余数的除法。我们今天就跟孙悟空一起探究这些有余数的除法里有趣的数学问题——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品析:把用小棒摆正方形编写成孙悟空做镜框的童话故事,大大增加了课堂情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合作探究。

  (1)教师操作:在实物投影仪上用4根小棒摆出一个正方形。

  (2)学生思考:用8根小棒可以摆出几个正方形?你能列出除法算式吗?

  (3)小组合作:用9根、10根、11根、12根小棒摆出独立的正方形,看看能摆出几个,还剩多少根?(每组准备的小棒根数不同,共分成以下5种情况)

  (4)根据摆出的小棒图,列出除法算式。

  2、交流反馈。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3、观察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现在,老师要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些除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2)组织学生讨论:

  ①你们发现余数有什么规律?

  ②质疑:为什么余数总是1、2、3而不是其他的数?

  ③猜想并验证:余数可能是4或5吗?为什么?

  ④余数和谁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

  (3)教师小结并板书:

  余数既不能比4大,也不能和4相等,也就是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余数<除数。(板书)

  【品析:充分让学生进行操作实践,实践操作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点印象更深刻。】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菁华3篇)(扩展5)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通用10篇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

  1.课件出示(教师讲述):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昆虫们欢快地飞舞,瞧,它们正向我们飞来,可是我们只能看见它们的半个身影,你能猜出它们分别是什么昆虫吗?

  2.学生猜想,课件呈现完整的昆虫。

  3.教师质疑: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二)交流引入

  1.观察交流:这些昆虫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这些昆虫上下或左右两边都是完全相同的,我们就说它们是对称的。(板书:对称)

  【设计意图:从大自然中的昆虫引出对称图形的一半,让学生在猜想中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初步感受对称现象,丰富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剪一剪,初步感知轴对称现象。

  1.初剪对称图形,思考探索。

  学生动手剪一只“蝴蝶”,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展示,优化剪法。

  为什么有的小朋友剪出的蝴蝶非常逼真,有的小朋友剪出的蝴蝶却不像呢?为什么要对折?为什么只要画“蝴蝶”的一半?

  3.再剪对称图形,感受对称。

  先对折,再画一画、剪一剪,用这种方法再剪一个其它的对称图形。

  (二)赏一赏,认识轴对称图形。

  1.互相欣赏作品,感受对称美。

  2.回顾剪法:这些美丽的.图形你是怎么剪出来的?

  3.揭示特点,完善课题。

  像这样,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板书:两边完全重合),就称为轴对称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对折时留下的折痕就是它们的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4.巩固认识:指出你剪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三)折一折,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1.折一折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你有什么发现?

  2.*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为什么?(理解“完全重合”的意思。)

  (四)辨一辨,辨别轴对称图形。

  1.下面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根据教材第29页的“做一做”改编)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01-04

二年级数学教案下册人教版教案11-04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2-05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18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15篇)02-21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2-24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15篇01-04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07

二年级数学下册人教版教案(精选17篇)02-06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推荐】03-19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2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板),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6的乘法口诀》

  教材分析:6的乘法口诀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教材首先呈现了一幅由6条热带鱼组成的主题图,图中的每一条热带鱼都是由6个三角形组成的。再通过列表,让学生在探索热带鱼的条数和所用三角形的个数之间的关系时,得到关于6的乘法算式的结果,然后进一步由乘法算式归纳出相应的乘法口诀。在教材中,没有给出一道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乘法口诀,其意图就是要让学生完全自主地探索6的乘法口诀,体现出学生在数学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教学目标:

  1、利用多媒体,通过直观、有趣的教学活动,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引导学生编出6的乘法口诀。

  2、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们观察,找出6的乘法口诀规律,初步熟记6的乘法口诀,并会用乘法口诀正确求积.

  3、体验学*的快乐,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类比、归纳等数学。

  教学重点:在快乐的学*中理解、熟记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运用6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卡片、制作一条又6个小三角形组成的鱼,三张小猫的图片(小、中、大)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发兴趣

  1、师生谈话(略)

  2、复*1~5的乘法口诀,看卡片口算,直接说出得数并说用那句口诀

  2×5=2×2=5×1=3×4=

  1×5=5×3=2×4=5×4=

  (板书课题:6的乘法口诀)

  3、情景导入《小猫想吃鱼》的小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形象、直观的演示,为学生创设一个形象逼真,色彩鲜艳,动静结合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先出现猫妈妈钓鱼走回家的情景,接着三只小猫出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利用小猫想吃鱼的故事来学*新课,符合2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学生学*的热情,这也体现了多媒体教学的形象、直观性。]

  二、新知探究,生成知识。(出示书本61页的主题图)

  (一)、探究,编出口诀

  1、学*“一六得六”的乘法口诀.

  (1)观察这条热带鱼由多少个小的三角形组成?用数字怎样表示?

  (2)你能用乘法算式来表示吗?有不同的表示吗?

  (3)能不能根据我们所学的口诀为这两道乘法算式编一句口诀呀?

  (4)媒体验证(略)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演示由,由6个小三角形组成的一条鱼,学生很容易就看出是一个6,所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直观地看到宏观、微观世界。所以在一六得六的学*中,我是引导学生学好这一口诀,懂得方法,同时我做好教师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

  2、学*“二六十二”的乘法口诀.

  (1)2条热带鱼由多少个小的三角形组成?它能有几道乘法算式来表示?

  (2)能不能很快地为这两道乘法算式编一句口诀呀?

  (3)媒体验证(略)

  (4)学生的学*表现。

  [设计意图:在二六十二的学*中,我是半扶半放,让学生在一六得六的基础上学*,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创设了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教学环境,扩大了学生的感知空间和感知时间,能对学生产生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使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相互促进,相互强化,让学生处于思维活动的积极状态,是提高教学质量来自优秀,的学*表现同时有利用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3、自主探究口诀:“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

  “六六三十六”

  (1)、教师再依次出示实物图,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理解,运用知识的迁移类推,完成第三、四、五、六句乘法口诀的编写。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四个算式和四句乘法口诀)。

  (3)、通过多媒体验证。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学*的主体,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多媒体教学通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等方式,使教学过程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可以提高学生的学*兴趣,激发学生的学*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认知作用,使学生从被动的学*接受者成为主动的知识猎取者。所以在此环节中,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六六三十六”的学*,真正把时间、空间交给学生,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而我是组织者的角色]

  (二)记忆6的乘法口诀

  1、学生观察算式和口诀,发现它们存在的规律。(4人小组讨论)

  2、探讨记忆的方法:对口令,比一比,开火车等。

  3、学生考老师。

  三、知识运用,体验成功

  1、书本63页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多媒体演示)

  2、书本63页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多媒体演示,并要学生说出是运用哪一句口诀。)

  [设计意图:在此练*中,我是通过多媒体演示书本的图,让学生看得更清楚,通过多媒体的验证,更能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的学*。而且练*的多样化,更能巩固学生的学*新知。]

  四、快乐游戏,乐中巩固

  1、找朋友。

  [设计意图:每个学生都很高兴,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找乐。]

  2、算题比赛。

  3、到6元超市购物。

  [设计意图:把生活中的图形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认识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从而让学生喜欢数学。]

  五、全课

  同学们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六、板书设计:6的乘法口诀

  一六得六1×6=66×1=6

  二六十二2×6=126×2=12

  三六十八3×6=186×3=18

  四六二十四4×6=246×4=24

  五六三十5×6=306×5=30

  六六三十六6×6=36

  七、作业设计:

  1、书本63页第5题。

  2、书本63页第7题。

  3、算题比赛。

  4、自选商场6元超市(样样6元)。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3

  1.课件出示(教师讲述):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昆虫们欢快地飞舞,瞧,它们正向我们飞来,可是我们只能看见它们的半个身影,你能猜出它们分别是什么昆虫吗?

  2.学生猜想,课件呈现完整的昆虫。

  3.教师质疑: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二)交流引入

  1.观察交流:这些昆虫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这些昆虫上下或左右两边都是完全相同的,我们就说它们是对称的。(板书:对称)

  【设计意图:从大自然中的昆虫引出对称图形的一半,让学生在猜想中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初步感受对称现象,丰富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剪一剪,初步感知轴对称现象。

  1.初剪对称图形,思考探索。

  学生动手剪一只“蝴蝶”,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展示,优化剪法。

  为什么有的小朋友剪出的蝴蝶非常逼真,有的小朋友剪出的蝴蝶却不像呢?为什么要对折?为什么只要画“蝴蝶”的一半?

  3.再剪对称图形,感受对称。

  先对折,再画一画、剪一剪,用这种方法再剪一个其它的对称图形。

  (二)赏一赏,认识轴对称图形。

  1.互相欣赏作品,感受对称美。

  2.回顾剪法:这些美丽的图形你是怎么剪出来的?

  3.揭示特点,完善课题。

  像这样,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板书:两边完全重合),就称为轴对称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对折时留下的折痕就是它们的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4.巩固认识:指出你剪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三)折一折,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1.折一折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你有什么发现?

  2.*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为什么?(理解“完全重合”的意思。)

  (四)辨一辨,辨别轴对称图形。

  1.下面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根据教材第29页的“做一做”改编)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汇编9篇】相关文章: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07

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01-06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篇01-14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2-31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23

四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1-14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14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1-14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1-14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找规律说课稿11-04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4

  教学内容:

  课本P10页,例3及练*二中相应的*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均分”的概念。

  2、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化。

  3、初步感受“*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在实践中建立*均分的概念。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准备:学具、主题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小朋友你们喜欢春游吗?喜欢去哪里春游?

  2、出示分果冻问题的情景图。(不显示解决问题的办法)

  师:瞧!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问题?

  3、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春游活动引入,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交流各自所喜欢去春游的地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学*的愿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二、探求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1、学*例3。出示例3主题图。

  2、分组探讨解决“能分成几份”。

  师:你能应用你收集的信息帮他们解决.问题吗?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本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结果。

  3、全班交流反馈,及时评价。

  4、小结: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8里面有几个2,8里面有4个2,就可以分4份。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过程,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具体感知“每2个分一份,8个分成这样的4组,就要分4份。让学生在交流中借鉴学*同学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成功,进一步理解*均分的方法,感知*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在生活中作用。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1、课本第12页的第5题。

  问:图中的小熊在做什么?

  小熊在思考什么问题?

  你能帮小熊分分看。(引导学生帮小熊分筷子,用小棒代替筷子动手分。引导学生思考:有几个小动物就餐?一双筷子是几根?并说说怎么分。)

  2、练*二第6题。

  (1)第6题。出示分玉米的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和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

  四、开放题。

  1、学生独立操作。

  (1)用15个方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个木块。

  (2)每个长方体用3个木块,可以摆()个长方体。

  思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2、学生在生活中找出用*均分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提供具有思考性的问题情景,如“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以突出*均分的实质是“每份分得同样多”,加深对“*均分”方法的了解。利用开放题提供给学生广阔、自由的学*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深入探究,鼓励学生尽量说出与别人不同的例子,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

  五、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5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二)”的整理与复*。

  复*课不好上,提起做练*,同学就苦闷的不得了。有没有方法让同学在复*课中也感受到快乐呢?心中有了这个想法,我就将课定位为“快乐除法。”

  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

  1.

  通过系列活动,让同学自主参与除法练*,体验除法计算的意义和价值;

  2.

  在做练*的过程中,提高同学的计算能力和区分能力;

  3.

  通过整理《除法表》培养同学的归纳整理与应用能力。

  定下了教学目标,我进行了第一次公开课教案,过程为:

  1.

  情境引入:引出除法在生活中的普遍性,让同学了解学好除法的意义;

  2.

  除法接龙:让同学进行除法计算能力的初步检测,并交流提高能力的方法,使同学发生向上的动力;

  3.

  合作计算:4人小组合作完成81道表内除法算式题。

  4.

  合作整理:4人小组合作整理81道算式,形成《除法表》。

  5.

  应用提高:结合同学的'学*,为同学提供应用的时空。

  自我感觉预设得很完美。当我做好教学准备兴冲冲的走进教室,却是灰溜溜的走出来。一堂课足足花了51分钟,同学仍停留在整理除法表这个环节上。他们忙乱而不得法,个个喜笑颜开,何来快乐可言?“问题究竟出在哪?”冷静的考虑一下,造成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我的设计脱离了同学的实际水*,要4人合作整理81道表内除法算式,要求太高了,简直是为求同学的活动而活动,假!

  有了一次失败的教训,我在选择教法和学法时,更多地考虑同学学*中的体验,更多地引进师生、生生间的互动和交流。既然81道算式对于小朋友来说很多很多,我就让他们感受到多,问同学又什么好方法来把这么多的算式进行有效的整理。把主动权交给同学,相信他们能想到好方法来达到最优的效果。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6

  教学内容:

  课本P10页,例3及练*二中相应的*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均分”的概念。

  2、通过操作、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化。

  3、初步感受“*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在实践中建立*均分的概念。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准备:学具、主题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1、小朋友你们喜欢春游吗?喜欢去哪里春游?

  2、出示分果冻问题的情景图。(不显示解决问题的办法)

  师:瞧!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图中的小朋友碰到了什么问题?

  3、学生观察画面,交流信息。

  【设计意图】:用学生喜欢的春游活动引入,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交流各自所喜欢去春游的地方,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学*的愿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惯。

  二、探求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1、学*例3。出示例3主题图。

  2、分组探讨解决“能分成几份”。

  师:你能应用你收集的信息帮他们解决.问题吗?你有什么办法?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本组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结果。

  3、全班交流反馈,及时评价。

  4、小结:这个问题实际上是求8里面有几个2,8里面有4个2,就可以分4份。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过程,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具体感知“每2个分一份,8个分成这样的4组,就要分4份。让学生在交流中借鉴学*同学解决问题的办法,体验成功,进一步理解*均分的方法,感知*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在生活中作用。

  三、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1、课本第12页的第5题。

  问:图中的小熊在做什么?

  小熊在思考什么问题?

  你能帮小熊分分看。(引导学生帮小熊分筷子,用小棒代替筷子动手分。引导学生思考:有几个小动物就餐?一双筷子是几根?并说说怎么分。)

  2、练*二第6题。

  (1)第6题。出示分玉米的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画面,你获得了什么信息和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分的过程和结果。

  四、开放题。

  1、学生独立操作。

  (1)用15个方木块摆5个一样的长方体,每个长方体用()个木块。

  (2)每个长方体用3个木块,可以摆()个长方体。

  思考: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

  2、学生在生活中找出用*均分的例子,在小组里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提供具有思考性的问题情景,如“这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以突出*均分的实质是“每份分得同样多”,加深对“*均分”方法的了解。利用开放题提供给学生广阔、自由的学*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思考,深入探究,鼓励学生尽量说出与别人不同的例子,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

  五、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7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100~102页的例1、例2及第103页“做一做”、第105页练*二十的第2、6题。

  内容简析

  例1 认识质量单位“克”。教材借助一包口香糖、一包菊花茶和一袋瓜子这些常见、带有质量标示的物品,使学生直观认识克的作用——用来计量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

  例2 认识质量单位“千克”。与例1编排思路相同,同样借助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使学生直观地看到质量单位千克的作用——计量比较重的物品的质量。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和交流,使学生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及计量工具,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学会以此为标准去估量物体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3.了解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通过数学的加工整理,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达到懂得使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身边物体质量的状态,并能根据实际情况估计出物体的质量,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体验学*质量单位的实际意义。

  2.本课时学生的学*主要是通过亲自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等一系列实践操作方法来学*克和千克,建立数学模型思想。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课件展示法:课件出示主题图中超市水果区域的情境,特别要突出标签上的钱数和500克、1千克等。请学生结合自己买东西的经验,说一说在图中发现的数学信息。

  师生交流:我们在买东西时,经常要称一称物品的质量,在数学上我们称为物品的质量。像图中的水

  果,都是按500克或1千克多少钱来标价的。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就需要用到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品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了解常见的计量单位,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

  实践操作法: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去商店买东西吧!你买过什么?这是老师昨天在超市买的两袋东西。(出示:一袋盐和一袋洗衣粉)

  1.猜一猜:哪一袋重一些?

  2.掂一掂:哪一袋重一些?

  要知道食品准确的质量该怎么办呢?(用秤称一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用秤称物品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品析:直接用实践操作,掂一掂,感受质量,引出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为后面开启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作了铺垫。】 游戏体验法:请三位学生到台前做“背一背”的游戏:请一位同学背另外两位同学(一胖一瘦,轻重对比明显)。背的同学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感受到人是有轻重的。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品析:在游戏中感悟物品的质量,体验轻重,在欢快的游戏中开始了对物品质量问题的思考。】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认识“克”。

  (1)借助实物感知克。

  ①课件出示超市里常见的用“克”作单位的食品包装袋,让学生初步感知“克”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积累生活经验。

  ②观察交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了解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

  ③小组活动:每一位同学用手掂一掂老师准备好的口香糖、菊花茶、袋装瓜子,体验3克、12克、100克分别是多重。

  ④全班汇报:说一说掂量后的感受,轻还是重。

  ⑤师生小结: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也可以用符号“g”表示。教师板书:克(g)。

  ⑥你们知道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以克作单位的物品吗?

  (2)掂一掂,体验1克有多重。

  让学生取出自己准备的2分硬币,先放在手中掂一掂,再闭上眼睛感受它的轻重,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

  (3)找一找,巩固1克的质量观念。

  ①小组活动:在老师准备的物品中找一找、掂一掂,看看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②对比试验:让学生试着从装黄豆的袋子里取出一些黄豆,使这些黄豆共重1克。

  ③提练方法:操作后交流汇报,你用什么方法取出1克黄豆?

  ④质疑交流:怎样验证多少粒黄豆重1克?(用称一称的方法来验证)教师指出称比较轻的物品我们常用天*。

  2.认识天*。

  (1)看一看:①出示天*。通常我们把要称的物品放在左盘,右盘放砝码。②介绍砝码。砝码中最轻的只有1克,这盒砝码中最重的是100克,你们知道砝码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吗?

  (2)称一称:演示利用天*称1克黄豆的过程。

  (3)掂一掂:请每个小组都取出约1克重的黄豆,感受1克有多重。

  (4)估一估:呈现教材第101页的“做一做”,让学生进行判断,并说明判断的方法。该题以1克为标准,估量物品的轻重。以此使学生初步掌握估量的方法,以选定的标准去比较。最后通过说出生活中比1克轻的物品,进一步巩固对1克的认识。【品析: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找一找等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质量的轻重,明确“克”用于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学*的意识。】

  3.认识“千克”。

  (1)做一做,初步感知千克。

  ①出示例2大桶洗衣液和一箱苹果的实物图。

  ②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了解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

  ③多请一些学生来提一提这两样物品,谈谈自己的感受。

  ④师生小结: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也可以用符号“kg”来表示。教师板书:千克(kg)。

  (2)算一算,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①教师出示2袋盐,每袋500克,学生算出一共有多重。预设1:1000克 ;预设2:1千克。

  ②教师小结:对,1千克等于1000克。板书:1千克=1000克。

  (3)掂一掂,体验1千克有多重。

  ①小组活动:每一位同学用手掂一掂老师准备好的2袋盐,在心里记住它的质量。在老师准备的其他物品中找出重1千克的物品,看谁找得准。

  ②交流找法: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找的。

  ③操作比较:小组内每个同学轮流一手拿着1克的物品,一手拿着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比一比,说说自己的感受。

  (4)游戏:猜一猜。

  出示一物体,教师知道它的准确质量,让学生猜一猜。在猜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猜的数据运用“重一些”“重得多”“轻一些”“轻得多”来进行提示。并适当请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猜的,引导学生运用参照物对比着来猜物体的质量,提高估量的准确性。谁猜中了,就将物品奖给谁。

  【品析:在学生认识克的基础上,通过做一做、算一算、掂一掂等操作活动,让学生自主发现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具体感知1千克的.实际质量,并将它与熟悉的物品质量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

  4.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

  (1)认识盘秤。

  ①课件出示盘秤,教师介绍盘秤的名称。让学生观察,并找找盘秤的单位。

  ②课件演示盘秤上放入1千克洗衣粉,指针指向1,让学生认一认有多重。还可以变换几种质量让学生加以辨认。

  (2)认识弹簧秤。

  ①课件出示弹簧秤,教师介绍弹簧秤的名称。让学生观察,并找找弹簧秤的单位。

  ②课件出示弹簧秤挂上5个一袋的西红柿,指针指向1,让学生认一认是多重,有几个。

  ③这个弹簧秤最多可以称几千克的物品?你是怎样想的?

  (3)认识体重秤。

  ①课件出示体重秤,教师介绍体重秤的名称。让学生观察,并找找体重秤的单位。

  ②课件演示一个学生称体重时,指针指向20和25之间的23处,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读出该生的体重。

  ③通过对三种秤的观察,你发现在测量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

  【品析:让学生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了解不同的秤称物体的方法,逐渐丰富对1千克的感知,使他们真正感受到1千克有多重,进一步加强直观感受,深化对千克的认识。】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质疑: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有1克重,哪些物品有1千克重?

  学生列举交流,比如1个2分硬币、1粒花生米、2粒黄豆等大约有1克重;2瓶500毫升的矿泉水、1升大瓶可乐、16个鸡蛋、4袋牛奶等大约有1千克重。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这节课我们不但认识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还知道了这两个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教材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教材的安排是分两个课时认识克和千克的。由于这一节是学*质量单位的开始,学生虽然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质量观念,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着力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活动,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关注学生在学*活动中的感知体验,切实让学生建立质量观念。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

  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g)作单位;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kg)作单位。

  ↓ ↓

  1个2分硬币约重1克 2袋盐约重1千克

  ↓ ↓

  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天*来称 比较重的物品常用秤来称

  第2课时 解 决 问 题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104页例3、“做一做”及第106页练*二十的第9题。

  内容简析

  例3 安排了解决问题的内容,意在巩固学生已经建立的1千克的质量观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量能力。题目要求比较简单,但越简单可能越觉得无从下手,要引导学生转到对苹果个数的关注上,由此唤起学生已有的称量的经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感受质量单位,建立千克与克的质量观念,牢固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2.学生在实践、观察和推算的活动中,能够根据物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量能力。

  3.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建立积极的数学学*情感。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通过估量解决问题。灵活运用估量的方法解决问题,形成估量策略。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学生应用已学的质量单位的知识,通过估量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巩固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而且培养学生的估量意识,帮助学生积累估量的经验,形成估量策略。

  2.本课时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猜谜语法:衣服有绿又有红,味道酸酸又甜甜,多多和它做朋友,小脸红红人人爱。猜一猜这是什么水果?(苹果)大家经常吃苹果,苹果有大有小,谁能估计一下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老师这里有20个苹果,大家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品析:猜谜语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然后老师借着学生的兴奋情绪,提出估计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的问题,为新授做好了引导。】

  实践体验法:老师带来几个苹果,它们有大有小,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掂一掂,估计几个苹果大约有1千克。学生用手掂一掂苹果,交流苹果的轻重大小,估计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然后教师出示例题3: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进入新课教学之中。

  【品析: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体验法,通过讨论交流,确认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为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估一估。

  (1)对比自己熟悉的物品质量,估一估1千克苹果的个数。

  (2)学生汇报。

  2.称一称。

  (1)小组活动:称1千克苹果并数一数个数。

  (2)汇报各小组称重的结果,教师记录。

  (3)观察记录的数据,从数量上发现规律。

  (4)讨论:同样都是1千克苹果,为什么称出的个数会不一样呢?

  【品析:在本环节中,设计了“先估再称”这个有效的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活动代替老师的讲解,全班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通过估计1千克苹果大约有多少个,既培养了学生的估量意识,又渗透了辨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3.提出问题。

  (1)出示例3: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2)学生读题后汇报发现的信息。

  (3)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估量。通过“知道了什么?”环节理解教学,注意突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估计。

  师:要想知道20个苹果大约有多重,你可以用什么方法去估量?

  预设一:

  生:估一估每个苹果有多重,再算出20个苹果的质量。

  师:这是一种办法。你估计一下一个苹果有多重?

  生:200克。

  师:那20个苹果就有20个200克。你认为计算起来怎么样?

  生:用加法算比较麻烦。

  师:那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预设二:

  生:先估一估1千克有几个苹果。

  师: 以你的生活经验,1千克一般有几个苹果?

  生:5个。

  师:那就可以每5个苹果放一堆。(用电子笔将5个苹果圈一圈。)这样的话,就是求什么?

  生:20里面有几个5?

  4.解决问题。

  (1)通过阅读“怎样解答?”两个学生的对话,突出了估计的方法,即运用前面建立的1千克的质量观念作标准估出结果。同时,通过答案的文字呈现突出了估计的标准。

  (2)引导学生按苹果大小的不同列式推理出20个苹果大约重多少千克。

  (3)分组解决问题。

  第一、二两组解决如果苹果1千克4个,20个大约重多少千克;第三、四两组解决如果苹果1千克5个,20个大约重多少千克。

  (4)汇报交流。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8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学情分析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本单元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如,学生的`校服、讲故事比赛、春游的人数情况统计等,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数据收集整理

  第1课时 数据收集整理(一)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颜色

  红色

  黄色

  蓝色

  白色

  人数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2)师:喜欢说明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9

  对称图形

  山东省济南市经八路小学 李静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68页内容。

  学*目标:

  1. 通过观察、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2. 使学生理解对称轴的含义,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来。

  3. 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得到培养,同时感受对称图形的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对称图形、对称轴。

  难点:画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信封、纸、彩色及时贴、剪刀、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剪刀、钉子板、水彩涂料。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由许许多多美丽的物体组成的,一片碧绿的树叶,一只漂亮的蝴蝶,都能带给我们美的享受,现在,李老师这里有几张精美的图片,你们想不想看?(想)

  (课件出示图片)

  师:谁来说说图中都有什么?(蝴蝶、枫叶、喜字、京剧脸谱)

  师:他说得对吗?请同学们在仔细观察,这四个物体虽然不是同一类型的,但它们四个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同学们,同位两人谈论一下,你能发现这个共同点吗?(同位讨论)

  交流:我发现这些物体的左右两边都是一样的。

  师:你们都发现这个特点了吗?(是)那么怎样验证它们两边完全一样大呢?

  (学生自己说自己的想法)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教师边演示课件边讲解)

  师:这是刚才出现的那片枫叶,下面我把它从中间对折,它的左右两边怎样了?(重合)对了,左右两边完全重合在一起,是不是说明左右一样大呀?(是)

  师:像这样,物体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在一起的图形,我们就叫它对称图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对称图形。

  (板书课题:对称图形)

  2. 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来折一折验证一下呢?(学生自己折图片)

  交流:你折的什么图形(蝴蝶)重合了吗?(完全重合了)你发现它是不是对称图形?(蝴蝶是一个对称图形)

  师:谁和他折的不同?(学生演示自己折的喜字、京剧脸谱)

  3. 一个图形,它既可以左右对称,又可以上下对称,还可以这样斜着对称,注意:只要对折后可以完全重合,大小完全一样,我们就可以叫它是对称图形。

  4. 师:刚才咱们再对这时出现了一条折痕,你知道这条折痕叫什么?

  这条折痕,咱们把它叫做对称轴。我们一般用虚线来表示的,现在请你们将刚才的对称图形拿出来,在上面画出它的对称轴。

  师:怎样才能画得很直?(用直尺画)

  (展示学生画的对称轴)

  5. 判断,将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画出来

  乒乓球拍√ 字母A√ 1 ×

  梳子× 五角星√ 月亮√

  (二)剪对称图形

  师:同学们判断的不错。(出示黑板上的对称图形)

  师:请大家看黑板,这几幅图案,都是李老师课下自己剪的,大家观察一下,他们是不是对称图形?(是)怎样才能够剪出真正对称的图形来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吗?两个人商量一下。(同位讨论)

  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先将纸对折,以对折线为中心,画一半图案,然后再剪下来,打开后就是一个对称图形了。

  师:课前,李老师发给你们一些彩色的及时贴,请同学们自己剪一个比较简单的对称图形。开始。

  (学生剪,教师指导)

  展评:剪好的同学,把你的作品放在黑板上?

  (学生评价别人的作品)

  (三)数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师:请大家拿出信封,里面有什么?

  (长方形、正方形、圆形)

  1. 拿出长方形的纸来,试着折折看,它有几条对称轴?(2条)

  2. 正方形(4条)

  3. 圆形(无数条)

  师小结:看来,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有的是一条,有的是几条,有的是无数条。

  (四)找对称图形

  师:这节课中,我们研究了那么多的对称图形,你们观察一下,咱们教室里,有哪些物体是对称的。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

  师:同学们发现的可真多,其实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特别大,你们想不想开开眼界呢?

  (展示对称的现象)

  教师讲解:钟表的外观是对称的,这种对称不仅为了美观,更保证了钟表走时的均匀性和准确性;飞机外观的对称能使它在空中飞行是保持*衡;我国劳动人们在很早以前就发现了对称的美,看!民间常用的对联、古诗中的对仗它们都有一种内在的对称关系。又比如,我国民间的手工品,中国结、窗花等,它们的对称充分体现了对称的艺术美感;对称还是自然界的一种生物现象,许多动、植物都有自己对称的形式。比如人的脸,以鼻尖为对称轴,眼睛、耳朵、嘴都是对称生长的。眼睛的对称使人观察物体更加准确,耳朵的对称是我们听到的声音具有较强的立体感,而双手、双脚的对称又能保持的人身体的*衡。服装大多的对称的,对称的设计看起来更美观、庄重。对称的原理也被广泛的运用在建筑上,例如:北京的故宫,有叫做紫禁城,它的整体布局是对称的,前三殿、后三宫在对称轴上,其他宫殿对称分布,它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建筑群。这是上海的南浦斜拉桥,它的左右、前后都是对称的,对称的设计师大桥更加牢固、结实。下面请学们欣赏其他国家的对称建筑,巴黎的艾菲儿铁塔、泰国的泰姬陵、凯旋门,这些建筑它们的设计都是对称的、和谐的。

  (五)动手实践

  师:课前我给你们每个小组发了一些物品,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尝试制作对称图形。

  (学生活动)

  展示:

  (1)用涂料的学生讲方法:我先将纸对折,然后打开,沿对称轴将涂料在一边画出图形的一半,然后再对折,这样涂料就印到纸的另一半,就画成一个对称图形。

  (2)用剪刀剪的同学讲方法。(略)

  (3)用钉子板围的同学讲方法。(略)

  (4)用网格纸画的同学讲方法:我先画对称轴,然后画图形的一边,然后比着一边的样子画另一边,左边占几格右边也占几格。

  全班评价

  (六)全课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收获)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对称图形很美,希望同学们能发挥自己的智慧,创造出更多对称的图形,把咱们的生活装扮得更美丽。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0

  1.课件出示(教师讲述):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昆虫们欢快地飞舞,瞧,它们正向我们飞来,可是我们只能看见它们的半个身影,你能猜出它们分别是什么昆虫吗?

  2.学生猜想,课件呈现完整的昆虫。

  3.教师质疑: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二)交流引入

  1.观察交流:这些昆虫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这些昆虫上下或左右两边都是完全相同的,我们就说它们是对称的。(板书:对称)

  【设计意图:从大自然中的昆虫引出对称图形的一半,让学生在猜想中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初步感受对称现象,丰富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剪一剪,初步感知轴对称现象。

  1.初剪对称图形,思考探索。

  学生动手剪一只“蝴蝶”,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展示,优化剪法。

  为什么有的小朋友剪出的蝴蝶非常逼真,有的小朋友剪出的蝴蝶却不像呢?为什么要对折?为什么只要画“蝴蝶”的一半?

  3.再剪对称图形,感受对称。

  先对折,再画一画、剪一剪,用这种方法再剪一个其它的对称图形。

  (二)赏一赏,认识轴对称图形。

  1.互相欣赏作品,感受对称美。

  2.回顾剪法:这些美丽的图形你是怎么剪出来的?

  3.揭示特点,完善课题。

  像这样,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板书:两边完全重合),就称为轴对称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对折时留下的折痕就是它们的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4.巩固认识:指出你剪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三)折一折,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1.折一折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你有什么发现?

  2.*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为什么?(理解“完全重合”的意思。)

  (四)辨一辨,辨别轴对称图形。

  1.下面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根据教材第29页的“做一做”改编)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汇编8篇】相关文章: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07

人教版语文下册教案01-06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篇01-14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12-31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23

四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教案01-14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1-14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1-14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案01-14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找规律说课稿11-04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菁华3篇)(扩展6)

——冀教版二年级美术教案优选【五】篇

  冀教版二年级美术教案 1

  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概括的语言表述自己感受到的生活中的美;

  2、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美的关注与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课前搜集的一些生活用品或物品图片

  教 学 流 程

  1、从自己的身边寻找一些比较好看的物品,带来向同学们介绍,和大家一起欣赏。

  2、向学生提些思考问题:“到商店里买衣服,你会怎样去挑选,为什么?”,“在生活中看到美丽的景色,好看的物品你有怎样的感受?”

  3、引导学生从观察造型和色彩两个方面来说出自己认为好看的物品是如何好看法,

  (在课本中有一段欣赏评述小闹钟的文字,就是从造型和色彩两方面出发来描述小闹钟到底是怎样看着好看的)

  通过本课的教学,应该让学生由点及面的感受到生活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美。

  课后反思:

  冀教版二年级美术教案 2

  教学目标 :

  1、掌握包书皮的一般方法;

  2、为自己的书皮设计美观适用的图案;

  3、体验用美术手段美化生活的乐趣。

  课前准备 报纸、素描纸、水彩笔

  教 学 流 程

  1、提问:“如书本对我们来说有哪些意义?为什么要给书包上皮”。

  2、编个“课本的遭遇”故事,讲一讲新课本在不同的同学手里会有什么样的不同遭遇,或编一个“穿新衣的课本”的故事,说一说,课本穿上“新衣”后的心情。

  3、学*包书皮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读图学*)。请学生给大家做介绍。

  4、引导学生合理选材,并说说为什么这样选。

  5、设计上实用美观的图案,什么类别的课本穿上怎样的外衣最适合,这一问题来引导学生的设计与制作。

  6、给数学书包的书皮上应该装饰设计些什么?怎样设计才会又符合数学书的特点,有新颖美观?

  7、互相展示欣赏。提问:假如你是书本,现在穿上了新衣服,你是什么样的心情?

  课后反思:

  冀教版二年级美术教案 3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结合学校秋游,利用环境资源。

  2、培养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和动手制作的能力。

  3、增强学生对自然生态资源的保护意识、将美丽的秋天留在心中。

  课前准备

  彩笔、树叶、画纸、胶水等

  教 学 流 程

  第一课时

  一、秋景欣赏:

  1、看图,表现山村秋色的全景式画面构图,浸染秋色的秋林,低头吃草的牛羊和放牧人家。充分表现了金秋的特征,气氛浓郁。

  2、特色式的画面构图,较好的表现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境。秋叶之静美在秋天的阳光下格外艳丽,让人赏心悦目。

  二、拼摆游戏

  1、游戏,几种树叶的拼摆游戏,每片树叶四周都有几个不同的按钮,分别代表放大,缩小,向左旋,向右旋,关闭等。

  可选树叶,大的为主,在旁边选择其他的叶子。

  2、游戏,拼摆。

  三、作业欣赏评析

  1、欣赏优秀作业

  2、讨论;你准备拼一幅什么样的图案?

  四、学生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五、作业评析:

  有创意,有特色,工艺工整的作业评为较优秀的作业。

  第二课时

  一、观察讨论,激发想象

  教师拿出一张事先准备好的树叶,要同学们仔细观察,大胆想象:这张叶像什么?为什么说它像?

  教师拿出几张叶子,组合成某一图形,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

  二、欣赏范画,激发兴趣

  范画中的图画是怎样拼贴成的?试着讲讲拼贴步骤。

  三、拼贴的方法、步骤

  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已准备好的叶子,想想能拼贴出什么样的景物。

  在纸上摆摆、试试。

  用剪刀适当剪、挖一下,便所摆的东西与事先想的内容更接*。

  用胶水把叶子按顺序贴到作业纸上;提醒学生,胶水没干前还可适当调整叶片的位置,胶水不要太多

  用彩色笔作适当的添画。

  四、作业要求

  每人拼贴一幅"有趣的画"。如有兴趣,回家后可再跟爸爸、妈妈一起拼贴一幅更复杂、更有趣的树叶拼贴画。

  五、讲评作业

  把学生的作业挂到教室四周,组织学生观看评赏。教师表扬想象丰富、组合巧妙的学生。

  第三课时

  一、导入:

  秋天来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最美的阶级。黄橙橙,金灿灿的果实挂满枝头,成熟,美丽。秋天到了,各色树叶也随风飘落,踏着满地堆积的缤纷落叶。总觉得可惜。何不用这些美丽的落叶做成美丽的画面,来留住秋天呢?

  二、 出示叶,拓印作品,欣赏分析。

  1、欣赏几张优秀的叶拓印作品

  这些画是怎么“画”出来的?

  2、生尝试拓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问题:拓印不出花纹

  解决方法:a,叶脉不明显,换叶。B,颜料不够,加颜料。C,压印力度不够(用力压印)

  问题:画面不洁。

  解决方法:a,颜料太稀,应稍加水。B,手上不干净;c,反面涂色时颜料渗到作业纸上面。

  3、总结作业步骤并板书:

  (1)、拼摆

  (2)、交换拼摆

  (3)、叶子反面涂色

  (4)、拓印

  三、学生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四、学生作业展示评价。

  课后总结:

  冀教版二年级美术教案 4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花边剪纸设计和制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 进一步提高对形式美的认识和感知美、创造美的能力。

  3. 通过本课的学*让学生体会到勤动脑、多动手可使生活更美。

  课前准备 长条形彩色纸每人三张;剪刀等。

  教 学 流 程

  一、 组织教学,检查学生所带用具情况。

  二、 欣赏,导入  新课

  1. 出示各种简单的对称花边,老师用一种巧妙的方法把这些图形变得更美了!

  2. 原来老师把这些花边变成了剪纸花边,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剪花边。

  3.示范制作步骤。

  边讲解边示范:

  (1) 设计单位纹样,注意要对称;

  (2) 将长条型纸对折几次,每次一定要对整齐;

  (3) 将设计出的一半画好在对折的纸上,剪去部分涂成灰色;

  (4) 剪纸,剪的时候要胆大心细,将边剪整齐;注意不要把连续的地方剪断。展开既成。

  提示: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些什么样的花边呢?我们可以把花边设计成:动物花边,植物花边,人物花边。

  现在你们可以想象出比范图更美丽的花边来吗?

  三、 学生作业 ,分大组竞赛

  每人剪出几条不同的花边,将优秀作业 展示在黑板上。

  四、 总结、评议

  今天,我们剪出了这么多美丽的花边,事实证明,只要我们肯动脑筋勤动手,我们就能够剪出更多美丽的东西,把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

  课后总结:

  冀教版二年级美术教案 5

  教学目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小鸟,表达自己的情感。

  2、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锻炼学生大胆运用线条、色彩进行绘画创作的能力。

  3、通过造型活动,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事物的情感。

  课前准备

  素描纸、水彩笔

  教 学 流 程

  1、布置学生到自然中观察小鸟,或搜集有关鸟的图片,或查阅资料,了解鸟的知识、歌曲、趣闻,以备课上交流。(教师准备一些图片、标本、名家美术作品作为补充。)

  2、创设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以小组交流的形式,让学生相互交流搜集到的有关鸟的资料。

  (你知道哪些鸟的名字?鸟的身体由几部分组成?你认为小鸟美在哪?引导学生从小鸟的形体美、羽毛的花纹、色彩美、飞翔的姿态美)。

  3、让学生结合生活记忆和有关鸟的故事、谈谈小鸟给自己的印象和感受。

  4、让学生模仿小鸟的飞行、捕食、嬉戏的情景以及不同小鸟的鸣叫,欣赏表现小鸟的音乐。

  (重点可以放在对鸟的装饰和美化上,也可以放在大胆想象,组织有情节的画面上。)

  5、利用对比的方法,看看这只“鹭鸶”与真的鹭鸶有什么不同,找一找画家用了怎样的花纹、线条和色彩去表现。如果让你来装饰和美化你会画些什么。

  6、补充一些刺绣、剪纸、风筝中的鸟形装饰,引导学生去欣赏,感受其装饰、美化特点,以丰富学生思维,为他们的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7、说说生活中与小鸟发生过的有趣的事情。还可以结合搜集的资料,讲讲小鸟的故事。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引导他们说说自己想象中的小鸟是什么样子?小鸟之间,小鸟和小朋友之间会发生哪些有意思的事情。

  8、创设“小鸟王国选美比赛”的情景,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

  课后总结: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