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课文《白杨》教案 (菁华3篇)

首页 / 教案 / | 教案

五年级课文《白杨》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学*本课4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高大挺秀、介绍、新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

  3、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

  三、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激趣导入,初知全文,理清结构,学*第一、二段。

  第二课时:回顾导入,学*第三段,朗读全文,体会感情。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过白杨树吗?在哪儿?知道它的外形特点吗?(出示幻灯片)

  2、从课题看,本文是写白杨的,担实际上不是状物的文章,那写白杨是为了写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课文就会揭

  二、初知全文,理清结构

  1、读准字音。(出示幻灯片)

  戈壁gē清晰xī介绍jiè新疆jiāng

  2、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①本文写了几个人物?(出示幻灯片)

  ②在什么地点写了一件怎样的事情?

  ③指名回答以上问题。

  ④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按照“望白杨→说白杨→希望孩子也成为白杨”的思路分为三大段。)

  三、学*第一段、第二段

  1、自读第一段。思考:你认为大戈壁是什么样的?(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幻灯片)

  2、读了第一段,你认为白杨有什么特点?

  3、指出爸爸谈白杨特点的句子读读,深入分析白杨特点。(出示幻灯片)

  ①启发学生归纳这段话里所表达的白杨树的精神。

  ②爸爸这段话仅仅是在介绍白杨树吗?(出示幻灯片)

  4、学生思考,讨论并理解“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名中心句的含义。

  5、有感情朗读第二段,体会爸爸的心。

  四、课堂作业设计

  1、背诵第二段中最后一个自然段。

  2、优化作业设计。(出示幻灯片)

  ⑴给下面的字加上偏旁部首,先组成新的字,再组词。

  戈——()——()

  介——()——()

  析——()——()

  ⑵结合课文内容,给句子选择最恰当的含义,在括号里打上“√”。

  ①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a、说明白杨生长速度快,生命力强。()

  b、借白杨的生态说明我们应该服从祖国的需要,不讲条件,不怕艰苦,祖国需要你到哪里就到哪里,为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c、说明白杨不论在什么地方生长都必须要经过几个阶段。()

  ②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露,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遥。

  a、借白杨的性格说明一个热爱自己事业的人,要任何艰难困苦面前,都不动遥,不退缩,经得起考验。()

  b、赞美白杨的形体挺拔,具有耐寒的性能。()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1、说说白杨的特点是什么?

  2、爸爸为什么要介绍白杨的特点?用意是什么?我们接着来学*课文第三段。

  二、学*第三段。

  1、自读“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这一自然段,思考下面两句话说明什么?(出示幻灯片)

  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

  爸爸返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2、指名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下面的问题。(出示幻灯片)

  ①爸爸沉思什么?

  ②他的嘴角为什么又浮起一丝微笑?

  ③课文中还有几处在写爸爸的神情变化,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你的理解。

  3、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体会感情,巩固延伸(出示幻灯片)

  1、本文突出的写作方法是什么?(借物喻人)

  2、本文借白杨写的是谁?表达了什么感情?

  3、学了本课后,你们有什么感想?认为应该如何去立志向?

  四、课堂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段。

  2、优化作业设计(出示幻灯片)

  ①、缩句

  a、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的白杨树。

  b、爸爸望着窗外闪过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

  ②、下面两段话,在写景之外,还包含着很深刻的意思。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a)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b)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五、板书设计(出示幻灯片)

  白杨建设者(爸爸)

  高大挺秀扎根过疆

  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根发芽教育下一代

  不怕风沙雨雪、干旱洪涝共同建设边疆

  赞颂扎根西部的建设者博大的胸怀

五年级课文《白杨》教案2

  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

  2、搜集有关新疆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1、今天,我们来学*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

  2、看插图,认识白杨树。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

  ⑴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⑵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3、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

  注意:

  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字音易错的:清晰。

  字形易错的:新疆。“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荒凉、寸草不生、贫瘠……

  2、读一读你刚才所划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

  理解:

  不要求非常深入理解,只要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致的说说从字面上体会到白杨的生长环境十分的恶劣,感受到白杨十分的坚强就可以了。

  朗读:

  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

  (赞美、骄傲的语气。)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爸爸的话。

  四、再次朗读,深入体会

  找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背一背。

  板书课题:

  白杨

五年级课文《白杨》教案3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查字典自学生字、新词。

  2、让学生了解白杨的特点以及其生存的环境,教育学生学*建设者那种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和培养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

  3、学*借物喻人的写法,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4、适当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达到拓展的目标。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学*借物写人的表达方法;通过分析重点字词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

  教学难点:

  理解爸爸对白杨称赞的那一段话的真正含义。引导学生学*白杨一样的品质。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图片、朗读录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生字词,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和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图片创设情境、语言引导)

  同学们,你们知道戈壁滩是怎么样的吗?在黄沙满地的隔壁滩上,有不少“绿色卫士”坚守着这块土地。他们是谁呢?对!他们就是白杨。(板书:白杨)

  二、讲解过程:

  1、听课文朗读录音,帮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大意。

  (1)带着问题听课文朗读录音。问题:课文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讨论后明确答案: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带着自己年幼的儿女在去新疆的路上,因看到白杨而引起了一番议论的事。

  2、学生自由读课文,从一下几点出发帮助学生自学生字词。

  (1)划:边读课文边划生字、生词。

  (2)查:通过查字典了解课文中生字新词的读音和词义。

  (3)讲:教师从字音、字形、字义上各有侧重地作重点指导。

  晰xī抚fǔ绍shào伞sǎn疆jiāng陷xiàn

  戈:掌握部首查字法。

  抚:读准字音,在字典中取准“抚”的义项,理解“抚摸”的意思。

  绍:部首查字法并组词。

  戈壁: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是一种粗沙、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联系课文理解词义,大戈壁是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地方。

  清晰:界限分明,清楚明了。举出反义词(清晰—模糊),近义词(清晰—清楚,分明)。

  浑黄一体:全是黄色,分不清界限。指导学生在想象中体会。

  表白:对人解释,表达并说明自己的意思。

  (讲解生字词时要结合课件设计灵活把握。)

  3、学生默读课文,分组讨论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1)提出要求:默读课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先小组内交流后再派代表说出讨论后的答案。

  (教师可提示: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树的。)

  (2)讨论明确答案:课文可以按记叙内容的不同,分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从窗口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总写大戈壁的“浑黄一体”和铁路沿线的白杨树的“高大挺拔”的特点。

  第二段(从“一位旅客正望着……”到“……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细写父亲与孩子们对白杨树的议论。

  第三段(从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到最后),揭露文章写作意图,暗示孩子们将和爸爸一样会在边疆扎根。

  4、总结:这节课我们从字、词、义等方面认真学*了该课的新生字词,并初步了解了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课文的主要脉络。

  三、作业:

  (1)用下面的词语造句:

  清晰表白浑黄一体

  (2)认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思考课后的练*题。

  四.板书:

  (3)白杨

  晰xī抚fǔ绍shào伞sǎn疆jiāng陷xiàn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讲读课文,解词析句,完成课后*题,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学*任务。

  1、板书课题。

  2、导语: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已经带大家初步认识了守卫我国边疆的白杨树,今天老师将带着大家去深入了解白杨的特征,体会它们可爱之处。

  3、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提问学生的形式)

  4、从整体上分析文章的写作顺序。

  二、讲读课文(由整体到部分的方法)

  (一)[讲读第一段](从整体到部分)

  1、看图、听读、思考: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白杨树又是什么样子的?(出示课件图片和课文第一段的朗读)

  2、边读边思考:在课文中分别画出描写大戈壁和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的词句?(答案:浑黄一体、高大挺秀)

  3、通过解词析句理解和体会写作用意(提问和讲解)

  (1)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大戈壁的样子?作者要写白杨,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答案:浑黄一体、为了说明白杨树生存的环境很恶劣,这样更加突出白杨的坚强。)

  (2)课文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用了“高大挺秀”这个词而不用“高大挺拔”、“高大挺立”、“高大挺直”呢?为什么说白杨树“秀”呢?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因为“秀”字可以很好地体现了白杨的外型是又直又大的,好象一把伞,很美丽!这样写可见作者对白杨树的喜爱赞美之情。)

  4、教师小结:这一部分是总写大戈壁的“浑黄一体”和铁路沿线的白杨树的“高大挺秀”的特点。这部分纯粹的描写,没有加以任何的议论。接下来的部分让我们看看是父亲和孩子们是怎么对白杨树展开讨论的。

  (二)[讲读第二段]

  1、让学生表演对话的部分并思考:父亲和孩子们是怎样议论白杨树的?

  2、表演并讨论交流。

  (1)这里的“一位旅客”指谁?这里的“卫士”指什么?这句话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什么不用“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呢?(展示相关的图片)

  (答案:父亲;白杨;比拟手法;作者将白杨树比作卫士,生动形象,更加突出了白杨树的高大挺秀,以及它对于戈壁滩的重要意义。)

  (2)请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体会说话人的情感并思考:谁说的话是主要的?兄妹对白杨有什么看法?爸爸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的`?(重点体会父亲介绍白杨树的那三段话)

  (答案:爸爸;兄妹认为白杨就只是种简单的树,很直很高大而爸爸则认为白杨树不仅高大挺秀的树,还象征着某种精神。)

  (3)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读父亲的话后提问:白杨最可爱的地方是什么?找出句中的关联词语,并按要求造句。

  (答案:哪里需要它,它就在哪里生根发芽,不管环境如何恶劣,它都那么坚强。“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

  3、“表白”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父亲是在表白自己的心愿?

  (答案:表白是对人解释,表达并说明自己的意思。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说明自己也想像白杨那样建设边疆。)

  4、教师小结:

  这一部分我们通过学*父亲和孩子们的对话,认识到白杨树可爱的品质以及父亲对白杨树的情感,这时候的白杨树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树了,它们是守卫边疆的卫士,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我们将在下节课一起来探讨一下。

  (三)作业:

  1、背诵父亲表白的那段话。

  2、完成课后第2题并思考第3题并预*课文第三段的内容。

  (四)板书设计请看最后附的内容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学*第三段,体会父亲的情感升华,理解最后的一句话的深层意思。

  2、揭示课文的主旨和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

  3、总结课文。

  4、拓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上节课在大家的共同学*下,我们知道了他们父子讨论后的结果,知道了那像大伞一样的东西原来就是白杨树,父亲还告诉了我们白杨有什么可爱的品质,但这时的父亲安静下来了,那究竟上一发生了什么事呢?

  二、[讲读第三段]

  1、带着问题默读第三段的内容,问题:此时此刻爸爸又陷入了沉思,他看到了什么?会想些什么呢?几棵小树暗示着谁?这是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为什么这样写?(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适当的想象,畅所欲言)

  2、引导学生想想白杨和卫士有什么相似之处。

  (注:课文采用象征手法,借物喻人。作者写了大戈壁的荒凉,也写了白杨树的挺秀;写了孩子们的天真,也写了爸爸的深情。语言朴实无华,感情真挚深沉。作者实则写物,意在喻人,赞美祖国边陲建设者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不畏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欣慰地看到祖国边疆建设后继有人的希望。我们衷心地祝愿: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越栽越多,越长越高,越来越美。)

  3、教师小结。通过学*,我们知道在边疆工作的父亲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像白杨一样驻扎边疆,服务边疆。

  4、学生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城市需要它们,它们就舒展丰姿供人欣赏;农村需要它们,它们就心甘情愿地挽起臂膀,筑成防风林墙。如今,戈壁滩需要它,它就在这生根了。它们头顶青天,脚踩戈壁,不管遇到风沙还是烈日,不管遇到干旱还是雨雪,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我们也要像白杨树那样,哪里需要我们,就在哪里扎根。

  (又回到整体)师生借助板书共同总结。

  四、拓展:

  (1)想进一步了解白杨树的特性,请查阅以下网站:

  (2)假如你是一棵白杨树,你会选择什么的环境生存?让学生自由发言。

  五、作业:

  1、用心去留意一下自己身边有没有和白杨一样拥有可爱品质的人。如果有,请把他们的介绍一下给大家。

  2、运用借物写人的方法,写一写自己是个怎样的人。约200字。

  附:板书设计(由于是图形结合,所以暂省略)


五年级课文《白杨》教案 (菁华3篇)扩展阅读


五年级课文《白杨》教案 (菁华3篇)(扩展1)

——五年级课文《白杨》教案 (菁华3篇)

五年级课文《白杨》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学*本课4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高大挺秀、介绍、新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从“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课文结束。

  3、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

  三、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激趣导入,初知全文,理清结构,学*第一、二段。

  第二课时:回顾导入,学*第三段,朗读全文,体会感情。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见过白杨树吗?在哪儿?知道它的外形特点吗?(出示幻灯片)

  2、从课题看,本文是写白杨的,担实际上不是状物的文章,那写白杨是为了写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课文就会揭

  二、初知全文,理清结构

  1、读准字音。(出示幻灯片)

  戈壁gē清晰xī介绍jiè新疆jiāng

  2、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①本文写了几个人物?(出示幻灯片)

  ②在什么地点写了一件怎样的事情?

  ③指名回答以上问题。

  ④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按照“望白杨→说白杨→希望孩子也成为白杨”的思路分为三大段。)

  三、学*第一段、第二段

  1、自读第一段。思考:你认为大戈壁是什么样的?(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幻灯片)

  2、读了第一段,你认为白杨有什么特点?

  3、指出爸爸谈白杨特点的句子读读,深入分析白杨特点。(出示幻灯片)

  ①启发学生归纳这段话里所表达的白杨树的精神。

  ②爸爸这段话仅仅是在介绍白杨树吗?(出示幻灯片)

  4、学生思考,讨论并理解“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名中心句的含义。

  5、有感情朗读第二段,体会爸爸的心。

  四、课堂作业设计

  1、背诵第二段中最后一个自然段。

  2、优化作业设计。(出示幻灯片)

  ⑴给下面的字加上偏旁部首,先组成新的字,再组词。

  戈——()——()

  介——()——()

  析——()——()

  ⑵结合课文内容,给句子选择最恰当的含义,在括号里打上“√”。

  ①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a、说明白杨生长速度快,生命力强。()

  b、借白杨的生态说明我们应该服从祖国的需要,不讲条件,不怕艰苦,祖国需要你到哪里就到哪里,为建设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c、说明白杨不论在什么地方生长都必须要经过几个阶段。()

  ②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露,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遥。

  a、借白杨的性格说明一个热爱自己事业的人,要任何艰难困苦面前,都不动遥,不退缩,经得起考验。()

  b、赞美白杨的形体挺拔,具有耐寒的性能。()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1、说说白杨的特点是什么?

  2、爸爸为什么要介绍白杨的特点?用意是什么?我们接着来学*课文第三段。

  二、学*第三段。

  1、自读“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这一自然段,思考下面两句话说明什么?(出示幻灯片)

  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

  爸爸返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2、指名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下面的问题。(出示幻灯片)

  ①爸爸沉思什么?

  ②他的嘴角为什么又浮起一丝微笑?

  ③课文中还有几处在写爸爸的神情变化,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你的理解。

  3、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体会感情,巩固延伸(出示幻灯片)

  1、本文突出的写作方法是什么?(借物喻人)

  2、本文借白杨写的是谁?表达了什么感情?

  3、学了本课后,你们有什么感想?认为应该如何去立志向?

  四、课堂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段。

  2、优化作业设计(出示幻灯片)

  ①、缩句

  a、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的白杨树。

  b、爸爸望着窗外闪过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

  ②、下面两段话,在写景之外,还包含着很深刻的意思。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a)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儿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儿生根了。

  (b)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五、板书设计(出示幻灯片)

  白杨建设者(爸爸)

  高大挺秀扎根过疆

  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根发芽教育下一代

  不怕风沙雨雪、干旱洪涝共同建设边疆

  赞颂扎根西部的建设者博大的胸怀

五年级课文《白杨》教案2

  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借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2、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学*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3、认识本课6个生字,摘录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课前准备

  1、搜集有关白杨的图文资料。

  2、搜集有关新疆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图文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1、今天,我们来学*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

  2、看插图,认识白杨树。

  二、自由读文,整体感知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

  ⑴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⑵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3、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

  注意:

  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字音易错的:清晰。

  字形易错的:新疆。“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1、默读课文,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荒凉、寸草不生、贫瘠……

  2、读一读你刚才所划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

  理解:

  不要求非常深入理解,只要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致的说说从字面上体会到白杨的生长环境十分的恶劣,感受到白杨十分的坚强就可以了。

  朗读:

  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

  (赞美、骄傲的语气。)

  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爸爸的话。

  四、再次朗读,深入体会

  找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背一背。

  板书课题:

  白杨

五年级课文《白杨》教案3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查字典自学生字、新词。

  2、让学生了解白杨的特点以及其生存的环境,教育学生学*建设者那种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和培养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

  3、学*借物喻人的写法,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4、适当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达到拓展的目标。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学*借物写人的表达方法;通过分析重点字词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

  教学难点:

  理解爸爸对白杨称赞的那一段话的真正含义。引导学生学*白杨一样的品质。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图片、朗读录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生字词,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和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图片创设情境、语言引导)

  同学们,你们知道戈壁滩是怎么样的吗?在黄沙满地的隔壁滩上,有不少“绿色卫士”坚守着这块土地。他们是谁呢?对!他们就是白杨。(板书:白杨)

  二、讲解过程:

  1、听课文朗读录音,帮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大意。

  (1)带着问题听课文朗读录音。问题:课文的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讨论后明确答案:课文主要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带着自己年幼的儿女在去新疆的路上,因看到白杨而引起了一番议论的事。

  2、学生自由读课文,从一下几点出发帮助学生自学生字词。

  (1)划:边读课文边划生字、生词。

  (2)查:通过查字典了解课文中生字新词的读音和词义。

  (3)讲:教师从字音、字形、字义上各有侧重地作重点指导。

  晰xī抚fǔ绍shào伞sǎn疆jiāng陷xiàn

  戈:掌握部首查字法。

  抚:读准字音,在字典中取准“抚”的义项,理解“抚摸”的意思。

  绍:部首查字法并组词。

  戈壁: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是一种粗沙、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联系课文理解词义,大戈壁是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地方。

  清晰:界限分明,清楚明了。举出反义词(清晰—模糊),近义词(清晰—清楚,分明)。

  浑黄一体:全是黄色,分不清界限。指导学生在想象中体会。

  表白:对人解释,表达并说明自己的意思。

  (讲解生字词时要结合课件设计灵活把握。)

  3、学生默读课文,分组讨论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1)提出要求:默读课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先小组内交流后再派代表说出讨论后的答案。

  (教师可提示: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树的。)

  (2)讨论明确答案:课文可以按记叙内容的不同,分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从窗口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总写大戈壁的“浑黄一体”和铁路沿线的白杨树的“高大挺拔”的特点。

  第二段(从“一位旅客正望着……”到“……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细写父亲与孩子们对白杨树的议论。

  第三段(从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到最后),揭露文章写作意图,暗示孩子们将和爸爸一样会在边疆扎根。

  4、总结:这节课我们从字、词、义等方面认真学*了该课的新生字词,并初步了解了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课文的主要脉络。

  三、作业:

  (1)用下面的词语造句:

  清晰表白浑黄一体

  (2)认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思考课后的练*题。

  四.板书:

  (3)白杨

  晰xī抚fǔ绍shào伞sǎn疆jiāng陷xiàn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讲读课文,解词析句,完成课后*题,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学*任务。

  1、板书课题。

  2、导语: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已经带大家初步认识了守卫我国边疆的白杨树,今天老师将带着大家去深入了解白杨的特征,体会它们可爱之处。

  3、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提问学生的形式)

  4、从整体上分析文章的写作顺序。

  二、讲读课文(由整体到部分的方法)

  (一)[讲读第一段](从整体到部分)

  1、看图、听读、思考: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白杨树又是什么样子的?(出示课件图片和课文第一段的朗读)

  2、边读边思考:在课文中分别画出描写大戈壁和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的词句?(答案:浑黄一体、高大挺秀)

  3、通过解词析句理解和体会写作用意(提问和讲解)

  (1)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大戈壁的样子?作者要写白杨,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答案:浑黄一体、为了说明白杨树生存的环境很恶劣,这样更加突出白杨的坚强。)

  (2)课文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用了“高大挺秀”这个词而不用“高大挺拔”、“高大挺立”、“高大挺直”呢?为什么说白杨树“秀”呢?这样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因为“秀”字可以很好地体现了白杨的外型是又直又大的,好象一把伞,很美丽!这样写可见作者对白杨树的喜爱赞美之情。)

  4、教师小结:这一部分是总写大戈壁的“浑黄一体”和铁路沿线的白杨树的“高大挺秀”的特点。这部分纯粹的描写,没有加以任何的议论。接下来的部分让我们看看是父亲和孩子们是怎么对白杨树展开讨论的。

  (二)[讲读第二段]

  1、让学生表演对话的部分并思考:父亲和孩子们是怎样议论白杨树的?

  2、表演并讨论交流。

  (1)这里的“一位旅客”指谁?这里的“卫士”指什么?这句话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什么不用“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呢?(展示相关的图片)

  (答案:父亲;白杨;比拟手法;作者将白杨树比作卫士,生动形象,更加突出了白杨树的高大挺秀,以及它对于戈壁滩的重要意义。)

  (2)请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体会说话人的情感并思考:谁说的话是主要的?兄妹对白杨有什么看法?爸爸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的`?(重点体会父亲介绍白杨树的那三段话)

  (答案:爸爸;兄妹认为白杨就只是种简单的树,很直很高大而爸爸则认为白杨树不仅高大挺秀的树,还象征着某种精神。)

  (3)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读父亲的话后提问:白杨最可爱的地方是什么?找出句中的关联词语,并按要求造句。

  (答案:哪里需要它,它就在哪里生根发芽,不管环境如何恶劣,它都那么坚强。“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

  3、“表白”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父亲是在表白自己的心愿?

  (答案:表白是对人解释,表达并说明自己的意思。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说明自己也想像白杨那样建设边疆。)

  4、教师小结:

  这一部分我们通过学*父亲和孩子们的对话,认识到白杨树可爱的品质以及父亲对白杨树的情感,这时候的白杨树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树了,它们是守卫边疆的卫士,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我们将在下节课一起来探讨一下。

  (三)作业:

  1、背诵父亲表白的那段话。

  2、完成课后第2题并思考第3题并预*课文第三段的内容。

  (四)板书设计请看最后附的内容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学*第三段,体会父亲的情感升华,理解最后的一句话的深层意思。

  2、揭示课文的主旨和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

  3、总结课文。

  4、拓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上节课在大家的共同学*下,我们知道了他们父子讨论后的结果,知道了那像大伞一样的东西原来就是白杨树,父亲还告诉了我们白杨有什么可爱的品质,但这时的父亲安静下来了,那究竟上一发生了什么事呢?

  二、[讲读第三段]

  1、带着问题默读第三段的内容,问题:此时此刻爸爸又陷入了沉思,他看到了什么?会想些什么呢?几棵小树暗示着谁?这是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为什么这样写?(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适当的想象,畅所欲言)

  2、引导学生想想白杨和卫士有什么相似之处。

  (注:课文采用象征手法,借物喻人。作者写了大戈壁的荒凉,也写了白杨树的挺秀;写了孩子们的天真,也写了爸爸的深情。语言朴实无华,感情真挚深沉。作者实则写物,意在喻人,赞美祖国边陲建设者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不畏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欣慰地看到祖国边疆建设后继有人的希望。我们衷心地祝愿: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越栽越多,越长越高,越来越美。)

  3、教师小结。通过学*,我们知道在边疆工作的父亲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像白杨一样驻扎边疆,服务边疆。

  4、学生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城市需要它们,它们就舒展丰姿供人欣赏;农村需要它们,它们就心甘情愿地挽起臂膀,筑成防风林墙。如今,戈壁滩需要它,它就在这生根了。它们头顶青天,脚踩戈壁,不管遇到风沙还是烈日,不管遇到干旱还是雨雪,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我们也要像白杨树那样,哪里需要我们,就在哪里扎根。

  (又回到整体)师生借助板书共同总结。

  四、拓展:

  (1)想进一步了解白杨树的特性,请查阅以下网站:

  (2)假如你是一棵白杨树,你会选择什么的环境生存?让学生自由发言。

  五、作业:

  1、用心去留意一下自己身边有没有和白杨一样拥有可爱品质的人。如果有,请把他们的介绍一下给大家。

  2、运用借物写人的方法,写一写自己是个怎样的人。约200字。

  附:板书设计(由于是图形结合,所以暂省略)


五年级课文《白杨》教案 (菁华3篇)(扩展2)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白杨》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白杨》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清晰、插嘴、分辩、抚摸、介绍、新疆、陷入、浑黄一体”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计划

  二课时

  一、课时一

  教学内容:读通课文,明白白杨树的特点,感受故事人物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直接板题,学生读题。

  二、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引导问题:

  T:文章中的人物怎样与白杨树联系起来的?(谈论)

  三、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第一部分内容,感受文中人物对白杨的喜爱。

  1、到学生读课文,找到主要段落。

  T: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说说文章那几个自然段是写一家三口谈论白杨树的,读读这几个自然段,你能发现这几个自然段的写作特点吗?(3-10自然段,写作特点:语言描写形式多样)

  2、指导学生有感情读3-10自然段。(教师范读、小组内分齐读,小组分角色读,小组展示读)

  3、引导学生体验故事人物对白杨的情感。

  T:读了一家三口的对话,你觉得故事中的人物对白杨的情感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请用合适的词语形容(孩子们:惊叹;爸爸:敬佩)

  T:你从文章中哪些句子中体会出这种情感?说说你的理解。(重点指导把父亲的花与第一自然段联系起来学*)

  4、学生带着理解有感情读文章中对话部分。

  四、设疑留坎,引发学生对后面内容的思考。

  师:俗话说“知其好而能懂其心”。从一个的爱好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内心。作者也是这么认为的,文章中有一句话反映了这一思想,你能找到是那句话吗?请画上记号,然后读读。(爸爸只是像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T:读读这个句子,体会一下这样写的好处?(运用设问,突出答案。)

  T:理解“表白”,思考爸爸借白杨树要表达什么思想?(学生课间思考)

  五、学生整体读文章1-10自然段,回顾本节课所学。

  六、作业布置

  1、有感情读课文。

  2、完成生字词书写训练。

  3、思考留疑问题。

  二、课时二

  教学内容:

  继续学*课文,在理解“表白”的同时明白爸爸的心愿,感悟文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上课时所学。

  1、我们通过上节课的学*,已经深刻感受到这一家人对白杨树的喜爱,喜爱白杨树的哪些特点?

  二、继续学*课文,在理解“表白”的同时明白爸爸的心愿,感悟文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1、查字典,说说“表白”的意思,你能找到文章中坐着这样说说的理由吗?

  2、读文章12自然段,说说你的理解?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

  3、自己的内心为什么要告诉孩子呢?(读文章13自然段,你体会到父亲这样说说的内涵吗?)

  4、读文章12、13自然段,整体说说父亲要表白的内心思想是什么?

  三、学*文章富有意蕴的结尾。

  读文章最后一自然段,想想父亲为什么会笑?然后以“父亲仿佛看到了……”开头说几句话。

  四、读文总结

  五、读文巩固

  六、作业布置

  1、有感情读课文,并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2、完成练*册。

  3、预*《把铁路修道*去》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白杨》教学设计2

  一、了解西部,导入新课

  同学们,想了解一下西部吗?(大屏幕出示西部范围图)图中用彩色标出的部分就是我国的西部。本课提到的新疆就在这里。我国西部地区疆域辽阔,人口稀少,由于气候条件比较恶劣及社会历史等原因,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那时的西部一片荒凉。(西部戈壁图)为改变这一现状,许许多多的人离开繁华的都市,毅然来到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设边疆、保卫边疆。(西部建设者的图片)这些是当年西部建设者的一些图片。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和新疆建设者有关的文章。

  齐读课题:19 白杨

  二、检查预*,整体感知

  师:课前同学们预*了课文,谁愿意来朗读课文?

  1、指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交流。

  三、重点段切入,感悟特点

  1、请大家默读课文,读后标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反复地读一读,并想一想从爸爸的话中你感受到白杨有哪些特点?(可以用符号简单标记)

  2、学生交流划出的爸爸介绍白杨的句子。

  (大屏幕出示这段话)

  生读这段话。交流: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白杨有哪些特点?

  句1:“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句2:“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a “哪儿……哪儿”可以看出白杨树的适应性强。(适应性强)

  b “哪儿可以是哪些地方?换成地方说一说”(河边、高山、草原……)

  c 课文中的白杨生长在什么地方?想象一下戈壁什么样子,给人以什么样的感觉?作者描写这些戈壁滩上的白杨用了一个什么词?(高大挺秀)

  师:在这样荒无人烟、气候恶劣的地方,白杨树却长得这么直,这么粗壮,足以说明它的适应性强,你能把你的体会读出来吗?

  句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a “不管……不管……总是”“那么……那么”(板书:坚强不屈)

  b 师:风沙四起,白杨树(挺起坚实的胸膛,挡住飞来的风沙)

  你能这样说吗?

  生:大雪纷飞,白杨(挺直腰杆,承受生生的雪压)

  生:数月干旱,白杨(将根深深地扎进泥土,顽强地生长)

  生:洪水袭来,白杨(还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c 指导朗读:多么坚强的白杨啊!多么有生命力的白杨啊!你能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指生读,评价)

  从他的朗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d 师激情: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读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城市需要它,它们就舒展丰姿供人欣赏,农村需要它们,它们就心甘情愿地挽起臂膀,筑成防风林墙。如今戈壁滩需要它,它就在这里生根了。难怪爸爸这样深情地赞美它。(请大家齐读这段话)

  e 你能用知二人称,用自己的话来赞一赞白杨树吗?

  四、理解心愿,深层体验

  1、师: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

  2、引读:他们只知道。他们只知道。他们只知道。

  3、孩子们不知道什么?(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师:孩子们由于年龄小的缘故,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是边疆建设者,这些建设者们,作为新疆生产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天山南北、大沙漠边缘和自然环境恶劣的边境线上,兴修水利,开垦荒地、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坚持不懈地为新疆各族人民做好事。

  他们不知道爸爸借白杨勉励自己要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建设边疆,为边疆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他们不知道新疆到底是个怎样的地方,那里的条件有多苦。当年像爸爸一样的建设者为了抵抗干旱,在冬天零下四十度的天气里挖水渠,手都冻到了锄头上;有的时候,为了不让水白白流失,他们就跳进水沟里,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洞穴。

  他们不知道不知道爸爸接他们到新疆上学是希望孩子们将来能成为边疆的建设者,正所谓“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板书:无私奉献)

  4、现在,相信你们已经读懂了爸爸的心,让我们带着对白杨树的赞美、对像爸爸一样的边疆建设者的敬佩之情,再次朗读爸爸赞扬白杨树的话。(生齐读)

  5、爸爸的心愿能实现吗?(结合文中的句子来谈一谈)

  师:正是由于一代又一代边疆建设者辛勤汗水的浇灌,曾经荒凉的戈壁,如今已焕发出勃勃生机。(大屏幕出示西部今日图)相信西部的明天会更好!

  五、总结写法,拓展阅读

  1、带着对建设者的赞美之情,有感情地朗读课后的阅读链接--艾青的`《帐篷》

  生读。师生合作读。

  2、总结写法,完成板书。(借物喻人)

  3、师:《白杨》这篇课文是赞扬西部建设者的,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的是茅盾的《白杨礼赞》的部分内容,同样是借物喻人的文章,这篇文章借白杨歌颂了在**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大家还是一读为快吧!(可提示一下读书的方式)

  4、课堂总结,推荐阅读杨朔的《荔枝蜜》。

  附:板书设计

  19 白杨

  高大挺秀

  白杨树 适应性强 借

  坚强不屈 物

  扎根边疆 喻

  建设者 建设边疆 人

  无私奉献

  教学反思

  《白杨》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没有直接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一起。

  鉴于以上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教学中,我选择了爸爸介绍白杨的一段话(第12自然段)作为课文学*的切入点和教学的重点,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之后,让学生找出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反复地读一读,并想一想从爸爸的话中你感受到白杨有哪些特点,这是第一次初步感知白杨的特点;在全班交流,深入了解了白杨高大挺秀、适应性强、坚强不屈的特点后,让学生带着赞美之情感情读这段话,这是二读--理解读;在理解了爸爸的心愿,读懂了爸爸的心之后,让学生带着对白杨树的赞美、对像爸爸一样的边疆建设者的敬佩之情,再次朗读爸爸赞扬白杨树的话,这是三读--体验读。整堂课就是以此为轴进行教学,效果不错。

  抓住文本中的“空白点”进行训练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哪儿”可以是哪些地方?让学生换成具体的地方说一说,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一下戈壁什么样子,给人以什么样的感觉,帮助学生理解了白杨适应性强的特点。教学“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一句,我给学生如下示范:风沙四起,白杨树(挺起坚实的胸膛,挡住飞来的风沙)你能这样说吗?引导学生进行说话,体会白杨树坚强不屈的特点,既落实了语言的训练,又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引向了深入。为帮助学生理解爸爸的心愿,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孩子们只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在课文的思维空白点,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概括)活动,认识到“孩子们”“只知道”的都是具体的“行动”,而“不知道”的,就是“爸爸”的“心”。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选择最佳时机、合理引入相关阅读资料,进行主题阅读是本节课的另一突出亮点。

  本课教学所引入的资料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根据单元教学的主题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而引入的,包括本课导入新课环节引入的西部地区的范围图、西部地区的资料、西部戈壁图、当年西部建设者的一些图片资料,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氛围,课始就将学生带入了西部,为后面的理解做了铺垫,奠定了情感基础,这些资料交流的形式是借助多媒体,教师补充交流;由于时代的间隔,当今的学生对文中“爸爸的心愿”是很难作到设身处地心领神会的。针对这一难点,我补充引入了以下资料:“孩子们由于年龄小的缘故,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是边疆建设者,这些建设者们,作为新疆生产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天山南北、大沙漠边缘和自然环境恶劣的边境线上,兴修水利,开垦荒地、植树造林、防风固沙,坚持不懈地为新疆各族人民做好事。他们不知道新疆到底是个怎样的地方,那里的条件有多苦。当年像爸爸一样的建设者为了抵抗干旱,在冬天零下四十度的天气里挖水渠,手都冻到了锄头上;有的时候,为了不让水白白流失,他们就跳进水沟里,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洞穴。”这些资料的补充,既使学生理解了语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义,更挖掘了语言包含的底蕴,理解了像爸爸一样的建设者的情怀。

  第二部分是根据主题教学的需要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教材,或引入课后的阅读链接,或引入相关的经典性的本外资源。本课在感悟了白杨的特点、理解了爸爸的心愿之后,让学生感情朗读课后的阅读链接--艾青的《帐篷》,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了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情怀,深化了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在学生学完本课,总结领悟课文写法(借物喻人)的基础上,引入了同样写白杨、同样运用借物喻人写法文章--《白杨礼赞》,让学生进行主题性拓展阅读,学生有了大量的时间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大量阅读提升了学生生命的质量,这样的课堂因为这样的主题阅读而闪现光辉。

  另外,在这节课上,我合理处理了文本资源与本外资源的关系与时间分配,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大胆取舍,感觉这样上课学生有收获,教师更轻松。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白杨》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会写“晰 伞”等五个字,理解“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介绍、抚摸、表白、沉思”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体会爸爸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爸爸的心愿。

  教学准备

  1.课件:有关大戈壁的录像片。理解白杨特点及体会爸爸心愿的一些句段的文字片。

  2.配乐朗读录音带。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检查预*

  1.出示彩图,揭示课题,释题。

  2.检查预*情况,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3.听配乐朗读录音带

  二、 默读课文,初晓大意

  三、 学生自学课文,出示自学思考题:

  1.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2.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四、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1. 学生试着给文章分段,用铅笔标示。

  2. 学生讨论,说出自己的分段并说明理由。如果有分歧,可以再讨论。

  第一段, 从开头到“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讲列车在茫茫的大戈壁运行,不时有高大挺秀的白杨树闪过。

  第二段, 从“一位旅客”到“也不动摇”,讲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

  第三段, 从“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到“那么高大”,讲爸爸的话也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第四段, 是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孩子们也会像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茁壮成长。+

  五、自由朗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

  六、练*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有分歧,再读再讨论。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

  1.出示大戈壁的精彩图片,师:你们想不想和作者一起走进大戈壁去看一看呢? 现在假想我们也坐上了开往新疆的火车,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戈壁,大戈壁是什么样的呢?齐读第一自然段。

  理解大戈壁的环境恶劣,抓住“茫茫”、“浑黄一体”、“没有……没有……也没有”等词语。

  2.出示大戈壁的录象,教师描述: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只有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感知初步了解大戈壁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认识白杨,最后升华到对在那里生活的建设者的了解。)

  3.作者要写白杨树,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请学生发表看法:(告诉我们白杨树所生长的环境很恶劣。这里用恶劣的环境烘托白杨树的高大形象。)

  齐读第3自然段,读后回答:在戈壁上白杨树长得怎样呢?

  (高大挺秀)

  师:在满目荒芜单调的大戈壁,看到这清秀挺拔的白杨树,那碧绿向上的叶子,银白泛青的树干,给茫茫的戈壁带来了生机和希望,这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

  4.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争论的呢?

  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赞美)

  分角色朗读4-12自然段。

  二、课件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第12自然段,然后逐句读讲

  1.“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高、直)

  2.“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在哪儿生根、发牙、长了粗壮的枝干。”

  3.“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学生画后交流)

  生:这里用了“哪儿……哪儿……”。

  生:还有“不管……不管……总是……”

  师:同学们,学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什么感情?(崇敬)

  那么,我们带着这种感情来读读这几句话。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齐读)

  师: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设计意图:朗读体味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品格,第二段课文是文章的中心内容,提炼出“高”“直”这一白杨树的外形特征 )

  过渡: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

  三、引读讨论14自然段:

  1.“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2.”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3.“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问:孩子们不知道新疆那么荒凉,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带他们去新疆读书?到底是为什么呢?

  同学再读第14小节,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答案。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中的三个“只知道,”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过渡: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四、学*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含着的意思

  质疑。小组讨论提出的问题。

  1.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谁?几棵小树指谁?

  2.为什么爸爸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会浮起一丝微笑?

  请学生谈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白杨:哪儿需要,哪儿生根,不管风沙雨雪干旱洪水(坚强)。

  爸爸:边疆需要,扎根边疆,不怕任何艰难困苦(坚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五、总结课文,升华中心

  请学生用文中的重点词语连成一段通顺的话:

  “哪儿……哪儿……”。

  “不管……不管……总是……”

  坚强 白杨 边疆建设者

  六、有感情自由朗读全文

  七、作业

  1.抄写课后词语。

  2.练*背诵课文。


五年级课文《白杨》教案 (菁华3篇)(扩展3)

——五年级课文《梅花魂》教学设计 (菁华3篇)

五年级课文《梅花魂》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诵、小组讨论理解课文的内容,积累让自己感动的词句,体会作者情感表达的真挚细腻。

  3、感悟课文中人物对祖国和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内容。

  教学难点:感悟课文中人物对祖国和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三、教学方法

  情景设置法、朗读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学*过哪些和梅花有关的诗歌呢?哪位同学能为大家大声朗诵一首?(学生举手朗诵)梅花是*十大名花之首,与兰花、竹子、菊花一起列为四君子,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在*传统文化中,梅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和梅花有关的课文——《梅花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解决不认识的生字词,教师在多媒体上出示重点字词进行指导:“分外”的“分”读fèn,“抹净”的“抹”读mā,“低头折节”的“折”读zhé。“幽”的笔顺是竖、撇折、撇折、点、撇折、撇折、点、竖折、竖。“甚”的最后一笔是竖折。“衰”字写的时候要与“哀”加以区别。

  2、学生出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完课文,哪位同学来说说本文主要讲了哪些事情?

  明确:一共写了五件小事,外祖父教“我”读唐诗宋词时,读到思乡诗时会落泪;因年龄大不能回国时,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地哭;因为“我”弄脏墨梅图而发脾气;临走送我墨梅图;到船上送我带着梅花的手绢等。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学生举手朗读1—2段,并说一说,这一部分讲了什么事情?外祖父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明确:外祖父教“我”读诗,目的是使“我”从小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因为,唐诗宋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渗透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同时,借读这些诗词,寄托自己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继续朗读第3段,并回答:这一段最后说“我又害怕又奇怪”作者奇怪什么呢?

  明确:我奇怪的是,一向慈祥,也不甚在意我摆弄古玩的外祖父,为什么会这么在意那副墨梅图。

  3、第3段对外祖父有哪些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对外祖父动作的细节描写──“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从外祖父动作中可以看出,梅花,在他眼里,不仅仅是梅花,而且是祖国的象征,值得他用全身心去爱。

  4、全班分成学*小组,研读剩下的部分,学生讨论分享自己感动的词句并分享。

  明确:

  ①“外祖父早早地起了床,把我叫到书房里,郑重地递给我一卷白杭绸包着的东西。”

  临别送给亲人的礼物,外祖父选择了墨梅图,更可见梅花在他心中的分量,梅花上面有他无法割舍的情愫。

  ②“这梅花,是我们*最有名的花……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外祖父这段话说了三层意思,开始他赞美的是梅花的精神,接着他赞美了中华民族出现的有梅花精神的人,最后他想说的是,一个*人,要有梅花的秉性。外祖父对作者这样说,是要她也成为有梅花精神的人。外祖父这段话,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他漂泊海外,却没有改变*人的本性,依然那么热爱祖国,其实,他就是一个有梅花精神的*人。

  5。阅读全文,文中一共几次写到外祖父的眼泪呢?表现了外祖父的什么情感呢?

  课文三次写到外祖父的眼泪,读诗时无声地落泪,不能回国时呜呜地哭泣,送别时泪眼朦胧。外祖父这三次落泪,都表明了他渴望回国返乡的强烈感情,所谓叶落归根,年纪越大,这种情感越强烈。从眼泪中我们感受到,不能回国已成为他心中刻骨铭心的痛,最终成为他终生的憾事。

  (四)拓展延伸

  这篇课文叫《梅花魂》,谁来说说这篇课文题目中的“魂”指的是什么呢?

  明确:梅花魂,即梅花的精神。梅花的精神就是“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精神,这也正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五)小结作业

  小结:课文重点表达了外祖父对祖国的热爱、眷恋之情。一个个小故事,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位挚恋祖国的海外游子形象,梅花与老人交相辉映,融于一体,梅花魂已注入老人的生命之中。

  教师播放歌曲《我的*心》结束本课。

  作业:1、朗诵课后的诗歌《故乡》,体会诗歌中的感情,下节课与同学们一起交流。

  2、如果你也是离家很久的游子,请你写一封家书给父母,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五年级课文《梅花魂》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13自然段,知道梅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2、通过品读分析第13自然段,理解外祖父所说的话的内涵,体会梅花坚韧高洁的品格,感受外祖父对祖国无限眷恋的深情。

  3、引导学生体会梅花的高洁品格,学*这种品格。

  教学重点:

  理解外祖父所说的话的内涵,感悟外祖父由爱梅,赞梅到借物喻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

  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设计理念:

  先学后教,体现学生学*的自主性,让阅读既变成学生个体对文本的感受和美的体验,更变成一种"创造性鉴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了课文1——12自然段,谁能说一说外祖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指名说)

  2、交待任务: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走*外祖父,进一步感受这位华侨老人喜爱梅花,热爱祖国的情怀。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知识入手直奔重点,以点带面,自然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

  二,品读分析第13自然段

  1、默读13自然段

  (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13自然段,想一想:

  (1)外祖父为什么喜爱梅花

  (2)这段话讲了几层意思,把你的理解在旁边做批注。

  2、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充分体现了先学后教的理念;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交流,使学生本身的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3、集体交流

  教学估计:学生理解的内容

  (一)梅花是最有名的花

  出示课件:"这梅花……有骨气的呢!"

  (1)交流: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及课文中的句子交流自己对梅花的了解和认识。(指名说)

  (教师随机出示梅花图片,体会"不怕风欺雪压")

  (2)学生自读,要求:读出对梅花的赞美之情。

  (3)同桌互读——指名读——齐读 要求:带着对梅花的喜爱,敬仰之情来读。

  (4)默读理解:"她"的含义。(揭示借物喻人的内涵)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通过对比感受"它""他"和"她"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她"的含义,从而加深对梅花精神的理解,为后面的读提升了情感的铺垫]

  (5)小结:外祖父之所以爱梅花,爱的是梅花的精神——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板书:品格,灵魂,骨气)

  (二)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都具有梅花的品格

  出示课件:"几千年来……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

  (1)品读理解: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人应是怎样的人 什么样的人才是有气节的人 (指名说)

  (2)介绍有气节的人物: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许多多有气节的人物,你都知道哪些 (指名说)

  (3)小结:他们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有气节的人,就像梅花一样: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他们的精神就是——梅花魂!

  (4)深入理解课题:此时,你对课题"梅花魂"有了哪些更深的了解 (引导学生理解不仅是指梅花的精神,更象征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

  板书:民族魂(再次满怀深情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促进课内外学*和运用的结合,使学生扩大语文学*的视野,让学生讲一讲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物,提高学生学*运用语文的积极性。]

  (三)外祖父的期望

  齐读,要求:读出你对梅花精神的理解。

  4、师生齐读13自然段

  要求:带着对梅花精神的爱,对有气节的人物的敬仰,有语气地朗读。

  5、师引读:

  1)他时刻告诫自己,作为一个*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都要像梅花一样(生接):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2)(联系第15自然段)船快开了,泪眼蒙眬的外祖父又递给莺儿一块绣着血色梅花的手绢,她是在告诉莺儿,作为一个*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都要像梅花一样(生接)

  (3)外祖父分明也在告诉我们所有的人。(生接:作为一个*人……)

  [设计意图:通过音乐和教师饱含深情的引读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6、小结:

  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一定对这位华侨老人如此热爱梅花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是一位无限眷恋祖国的爱国华侨,他由爱梅,赞梅所表现出来的是拳拳赤子之心,楚楚爱国之情,他代表了一个个漂流海外的华侨老人的心声和爱国情怀。

  请大家带着这份尊敬和敬佩之情,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拓展升华 加深体验

  1、说话练*

  假如你是外祖父,此时站在海边眺望着祖国的方向,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要求:认真思考之后说一说

  (出示课件)

  看着船儿越漂越远,我_____________。(指名说)

  2、写话练*

  假如你是莺儿,想像孤独的外祖父会怎样寄托思乡之情 在祖国日益繁荣富强的今天你最想告诉外祖父和众多海外华侨什么呢

  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展开想像,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

  课件出示:我仿佛看到孤独的外祖父___________________。我想告诉外祖父和所有的海外华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组内进行交流

  4、展示,教师随机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充分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分别走*外祖父和莺儿的内心世界,加深对梅花魂的理解。小组内的交流能使写作能力较差的孩子取长补短,从而提高写作的兴趣。]

  五,布置作业:

  1、写一篇读后感

  2、选择性作业:

  (1)背诵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段落。

  (2)继续搜集赞美梅花的诗句背一背,搜集梅花图片在自主园地展览。

  [设计意图:作业分层,既有必做题也有选做内容,目的是把"真正实现针对不同学生进行有差异的教学"落到实处。]

五年级课文《梅花魂》教学设计3

  教材简析:

  《梅花魂》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文章记叙了身在异国他乡的华侨老人十分珍爱墨梅图,在回国之际把墨梅图和绣着血色的梅花手绢郑重地交给外孙女并让她好好保存的往事。整篇文章通过赞美梅花来颂扬像梅花一样有气节的*人,寄托了老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之情,表达了这位华侨老人思念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全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教学设计努力为学生创造自主学*的课堂空间,引领学生自主探究,读中感悟。大力实施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感悟文中至真至纯的爱国深情。

  教学目标:

  1.学*本课的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读探究,体会梅花的坚韧与高尚的品格,感悟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开展个性化阅读,深入感悟梅花精神以及外祖父深厚的爱国情意。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课件演示,欣赏梅花在风雪中凌寒独放,傲霜斗雪的风姿。学生吟诵咏梅的有关诗句。

  (1)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

  (2)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宋·王安石)

  (3)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4)红梅不屈服,树树立风雪。(*)

  2.今天我们学*一篇与梅花有关的课文。板书课题,生齐读。

  3.读了课题之后,你有什么疑问呢?(引导学生紧扣“魂”自由质疑)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欣赏梅花傲立风雪、凌寒独放的风姿,初步感受梅花的品格,并通过吟诵古代诗人咏梅的诗句,帮助学生积累,激发学生学*兴趣,再引导学生紧扣“魂”字自主质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课文生字词,生自主交流,掌握音、形、义。

  秉性训斥撩乱朦胧

  灵魂玷污颇负盛名折节

  3.再读课文,思考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外祖父的哪些事?生讨论交流,理清条理,出示小标题。(吟诗落泪、珍爱梅图、思国伤怀、赠墨梅图、送梅花绢)

  [设计意图]本教学片断,通过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让学生自学课文生字词,落实好“双基”。然后,在再读课文的基础上,列出小标题,理清文章脉胳。

  三、精读感悟,入境入情

  1.生默读课文,思考文中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画出有关句子,多读几遍,并想想为什么?(四人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有关句段)

  (1)出示:

  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语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有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①外祖父为何读到这些诗句就会落泪呢?(这些诗句触动了他思乡的感情) ②这几句诗是哪几位诗人写的,请简要说说你对这些诗句的理解?你从这些诗句中体会出外祖父怎样的思想感情?(思念家乡、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③指导朗读,读中悟情。(配乐《思乡曲》)

  (2)出示“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又用红绸子慢慢抹净。”

  ①投影出示“墨梅图”,生自由读本小节,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祖

  父十分爱惜墨梅图)

  ②你从哪些诗句感受到祖父十分爱惜墨梅图呢?画出有关词句?(生圈画并交流:拉下脸、训斥、轻轻刮去、慢慢抹净)

  ③指导朗读“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这一切,读出反问的语气。“轻轻”、“慢慢”这两个词该怎样读,为什么?

  (3)出示:

  “这梅花,是我们*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①生自由轻声读这段话。你觉得梅花有怎样的秉性?(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②从古至今,中华民族涌现出哪些有气节的人物?生举例。结合学生回答,出示下列民族英雄、爱国志士的图片及名字,生读。

  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凶奴血。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③外祖父如此深爱梅花,说明了什么?生讨论交流。(外祖父把梅花当作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即“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不管历经多少磨难,受到怎样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他珍爱梅花,是为了让自己保持梅花般的秉性,保持*人的气节。)

  ④指导朗读。这看似*常的梅花,融入了无数有气节人物的灵魂,漫漫五千年的中华史,有气节的人物怎能说得清呢?让我们的饱含深情地再读这一段。

  (4)出示:“想不到泪眼朦胧的外祖父也随着上了船,递给我一块手绢,一块雪白的细亚麻布上绣着血色的梅花。”

  ①指名生读。

  ②外祖父为什么送梅花手绢给“我”?(让“我”保持梅花般的秉性,保持*人的气节,也把他自己对祖国的眷恋之心让“我”带回祖国。)

  3.讨论:此时,你对课题《梅花魂》中的“魂”有什么更深的了解?师引导学生理解,“梅花”不仅仅是指梅花的精神,更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生齐读课题《梅花魂》。

  [设计意图]本片断教学设计注重让学生自主圈划词语,自主品味并通过朗读指导,读中悟情悟理,体会祖父对家乡、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之情。在此过程中,学生列举了从古至今无数有气节、有品格的中华儿女。教师引导学生朗读部分爱国志士的诗句,既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又帮助学生进行了有关古诗文名句的积累。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学会了课文,你明白文章为什么以《梅花魂》为题目吗?

  2.古往今来,由于历史原因,许多象我祖父一样的中华儿女流落他乡,他们虽然身穿洋装,说着异国语言,但他们血管里流动着*人的血,他们胸中跳动着一颗颗*心。最后我们一起来欣赏张明敏演唱的《我的*心》,让我们在歌声中再次感受爱国华侨们的心声。(播放多媒体课件:《我的*心》)板书设计:

  1、吟诗落泪

  2、珍爱梅花图思念祖国

  7、梅花魂3、不能回国而落泪爱国之心

  4、送墨梅图

  5、递梅花手绢


五年级课文《白杨》教案 (菁华3篇)(扩展4)

——五年级课文《草原》说课稿 (菁华3篇)

五年级课文《草原》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草原》一课。

  一、说教材

  《草原》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五十年代访问内蒙古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写下的一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二、说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及教材所处年段的要求,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学会14个生字,会认4个字,能正确读写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礼貌、拘束、摔跤、襟飘带舞等词语。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2、能力目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

  3、情感目标: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培养美感。初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依据上述教学目标,我所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是: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及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目标的分解与时间安排:

  本课准备用两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课文读正确流利尝试着读出感情,整体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的形式完成教学目标中2、3的要求。今天我重点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三、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审美教育具有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和直觉性的特点,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真真切切地读,在朗读中有所感悟,读出趣味。尝试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引导学生走进自主探究的境界,自读自悟,达到“情由景生”的效果,领略草原的特点,陶冶爱美的情趣。

  本文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积累优美的话句,更应该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课文的问题,借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上课所采用的策略主要是朗读、图像、交流、写作、资料、制作手抄报,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创设好良好的网络环境,使其在图、文、声、像等信息的刺激下充分感知,在这种新的学*环境下,营造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成为教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为落实以上教法与学法,需要制作一个网站型课件,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资料库中进行阅读与探究,以解决学*中的疑难。这样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展信息空间,为学生创设一个信息量大、且自由、开放的学*环境,使学生更好的完成学*任务。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听录音:配乐朗诵《刺勒歌》,揭示课题。(这样的设计的目的在于:以著名的草原民歌《刺勒歌》开课,把学生带入美丽、神奇的大草原中,激发学生的学*兴趣与探究欲望。)

  (二)回顾课文,揭示探究主题

  1、老舍先生游览了草原,感受颇多。他用哪句话来概括?——“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说说什么是“何忍别”?

  2、教师小结揭示探究主题

  老舍先生为什么会有“何忍别”这样的感受呢?这节课我们就分成2个问题来探究:这是怎样的草原;这是怎样的草原人?

  (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上节课内容的回顾,直接切入教学重点,把“天涯碧草”和“蒙汉情深”这两部分有机结合。指明探究方向。)

  (三)学生探究第一个问题。

  教师提示:

  小问题:这是怎样的草原?

  1、这是()的草原。

  括号中填自己的感想,横线上填写课文中的相关句子。

  2、认真读读这些句子,体会其中的美。

  学生行为:

  1、打开网站课件,草原资料库,学生根据问题,通过视频欣赏、阅读课文、品析词句、感情朗读的方式进行学*。

  2、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点拨、小结。

  3、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草原美的惊叹之情?听音乐:《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这样的设计在于:学生根据子问题,利用课件,进行探究学*,让学生既领略到草原美景,又品味文字,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深入感悟语言,受到美的熏陶。在此基础上,倾听草原歌曲,更激发了学生对草原的赞美之情。)

  (四)学生探究第二个问题。

  教师提示:

  小问题:这是怎样的草原人?

  1、蒙古族人民怎样接待远方的客人?

  2、小组成员选择适合本组的,能最大限度的表现蒙古族人民接待远客的汇报方法,如感情读、抓词句说、讲故事、想象描述、表演……等进行汇报。

  学生行为:

  1、自己观看“接待远客”的视频、图片、动画资料和文字介绍,小组选择喜欢的内容,合作学*。

  2、小组交流、老师指导。

  3、学生汇报。

  (这样的设计目的在于:利用多媒体资料库进行自主探究和协同学*,展开小组讨论,集体汇报交流,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动力,促进学生的学*兴趣;使学生在学*行为上更具主动性,互动性,创造性。着重体现了学生对问题深入全面的理解,语言表达能力的加强,思维条理性的提高,同时,也使学生学会了合作,提高了协作学*的能力。)

  (五)体会情感,总结全文。

  1、草原的风景美,人情更美。草原人民的热情己深深地感染我们每一个人。在依依惜别的时候,你最想说什么,做什么?

  2、你们心中所有的千言万语,概括起来就是——“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前面的探究,使学生对草原的风光美与人情美发出内心由衷的赞叹,体会了“何忍别”,升华了感情)

  (六)拓展创新,内化感悟

  1、学生网上阅读相关文章。了解草原新貌,设计草原未来。

  2、课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出一期关于“草原”的手抄报。(两项任务放在学生课后进行,抽出一课时对两项任务进行交流评比)

  (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信息资源,进行阅读,养成自觉地在信息海洋中学*研究的*惯,从而激活创新思维,进一步培养探索新知的兴趣。在办手抄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把积累与表达结合的能力)

  五、说设计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意在突出:“学生是语文学*主人”;“教师是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有了这样的定位,通过每一节语文课的自主学*一定会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逐步提高。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各位领导、专家批评、指导。

  谢谢!

五年级课文《草原》说课稿2

  一、说教材

  《草原》是一篇叙事散文,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作者以生动、清新的笔触描绘了大草原美丽的风光,而且表现了这里的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深情讴歌了蒙汉同胞的民族情谊。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描写以及自己情感发展,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一个大家庭,这是一篇融自然美、人情美、语言美文质兼美于一体的佳作。下面我要说的是我为本课设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正确读写本课的生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和学*中让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

  领悟课文具体描写景物的方法,感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体会蒙*民之间的深情厚意。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领悟课文具体描写景物的方法,感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结构,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体会蒙*民之间的深情厚意。

  二、说学情

  小学五年级学生,他们拥有了一定的字词知识的积累,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在正确把握文章的主旨方面,有待加强;学生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小学五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好动、爱模仿,学*积极性强,渴望受到老师的肯定。这些都将成为我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的因素。

  三、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

  由于本文所说的事情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较远,所以在教学中我会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现场体验、情感表演等方法,让学生投入感情,在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体会作者期待民族团结的美好心愿。

  2.多媒体辅助法

  我会运用课件出示图片、播放音乐,渲染气氛,达到教学目标。

  3.朗读感悟法

  正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虽然与课文中的事情距离很远,但是我希望学生能够在我的引导下,采用朗读体会法,通过默读、有感情朗读、男女分组朗读等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和体会。同时,辅以问答法,通过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与回答,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四、说学法

  1.质疑法

  我倡导学生对文本质疑、对教师质疑,具有怀疑态度的学生才是真正自主学*的,通过质疑获得的知识也是能够牢记的。

  2.自主学*法

  根据课程标准,我们教师应该作为一个组织引导者出现课堂上,因此我们要给学生充分的学*自由,发挥自己的潜力,展示自己的学识,运用自主学*法,才可以在课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学得更扎实。

  3.小组合作法

  在学*过程中,我不仅注重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的交流,也要让学生互相交流,通过此方法,可以让学生互相合作、互相竞争,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将进入说课的最重要环节:说教学过程。我的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授、情感升华几个部分。

  (一)情境导入

  1.播放一首蒙古民歌,让学生静静聆听。

  2.由音乐的出处引出陈巴尔虎旗大草原,配合地图、图片进行简介,激发学生对这个草原的好奇心。

  3.结合图片音乐,请学生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让学生觉得自己就是作者,正坐在汽车上,进入陈巴尔虎旗草原,初入草原,感受环境。由文中句子体会到草原之大;接着请学生用眼看,用耳听,看看前后有什么区别。体会文中的比喻句的用意,然后由景及人,走进草原。

  (二)新授

  1.走进草原

  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草原的人们出来迎接大家的情景,这时我会让学生注意他们的穿着、行为等。讲解描写穿着的比喻句,说明草原人民对“我们”的到来郑重其事,所以穿得整齐漂亮;讲解他们不顾路途遥远,来接“我们”的情景,说明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讲解他们接到“我们”以后的欢腾景象,由男女生分别朗读文中的各种声音,最后融合一起,体会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的场景。由本段最后一句“看见了几座蒙古包”来过渡到下一自然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要让学生圈出重点词,划出重点句,让学生明白“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道理,并在今后的阅读中也养成此*惯。同时,整个体验过程以学生为主,把机会让给学生,请他们来谈自己的感受,时刻以学生为主体。

  2.蒙古包外

  我会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3自然段,并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学生的回答过程中,我要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结合图片,让学生“看到”人很多,感受到大伙在相互握手,相互交流,虽然是听不懂的语言,但是大家可以猜测,他们一定都会说的一句话,这是一句什么话?这时候就要把机会让给学生,给学生发挥想象力的*台,综合学生的回答,回归到文本——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蒙古包外的美好愿望,是怎样在蒙古包内表现出来的呢?由此衔接到下一自然段,蒙古包内发生的事情。

  3.蒙古包内

  首先请一位学生来朗读第4自然段。本段主要有两个事情,一是草原人们与我们欢饮,二是鄂温克姑娘为我们表演,大伙一起唱起歌来。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当时的情景,我将运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最后进行一个现场体验,教师播放音乐、出示图片,将学生分成两组,扮演两族人民,同时请几位女生扮演鄂温克姑娘,其他同学也可一起唱歌,既增添课堂气氛,也体会到当时两族人民的情感。接着让学生想象在这样丰盛的晚餐后,人们会做些什么,从而自然地过渡到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情感升华

  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看到草原人们这样热情,客人们也忍不住一同欢跳,最后都不舍得走,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课文的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为了更好地理解这句话,我会引导学生回顾刚才学的内容,从初入草原到走进草原,接着进入蒙古包后的种种情景,再次体会草原人民的热情与希望民族团结互助的美好心愿,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体会蒙*民之间的深情厚意。最后,不需要累赘的语言,只要请学生带着深深地感情齐读这句话,结束本课。

  六、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种无声的教学语言。我的板书形象直观的展示了我在本节课的授课内容,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

  草原

  不舍草原——民族团结

  内

  走进草原——外

  初入草原——景、人

五年级课文《草原》说课稿3

  一、说教材

  《草原》是一篇图文并茂,情景交融的精读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进入内蒙古大草原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和受到内蒙同胞热情款待的情景。作者用极其清新,优美的语言,把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渲染的淋漓尽致,学生通过学*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从中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并升华为民族情,同时激发学生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为本组课文的学*做好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围绕着训练重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认知目标:掌握14个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如"勾勒"和"渲染".弄清本文的思想内容。

  2、技能目标:揣摩、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初步的审美能力。

  3、情感目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丛中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并升华为民族情。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根据教学目标,结合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1、教学重点:熟读课文,弄清文章的思想内容,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中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并升华为民族情。

  2、教学难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四、说教法

  新课标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只能不再是过去的"教学生会念书",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索,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因此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将采取情境教学法和诵读法进行教学。

  1、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充分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草原美丽景观的图片,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的美的渴望和追求,拓宽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更深层次的体味美的意境。

  2、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读促学,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读出情感,读出感悟,读出内涵。

  五、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教",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会放手让学生读读、画画、议议,把听,说,读,写相结合,以读为主,让学生边读边想,不断通过读去揣摩和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最终水到渠成,轻松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六、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我力求把美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受草原自然美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声像感知,激情导入——让学生期待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推动学生学*进步的重要条件。在本课的导入中,我将充分的利用多媒体的感官刺激作用来启动学生的认知倾向,在新课导入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同学们,今天老师把吉祥三宝一家带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吉祥三宝他们想带大家一起去神游他们美丽的家乡。"此时,我将会播放《吉祥三宝》的视频声象,让学生对吉祥三宝的家乡内蒙古大草原充满了期待和幻想,这时我会在黑板上板书课题"草原".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更好的带着学生神游美丽的大草原。】

  (二)图文结合,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美

  在第一自然段的学*当中,我将会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草原美丽景观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和发现草原的自然美,学生由情创意,触景生情,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对于文中重点的语句,我将会出示与之相应的图片,由于图片的颜色鲜艳,形象突出,学生可以更加容易的接受和理解,例如文中的其中一个重点句子,"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象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在这句话的学*中,我将引导学生重点抓住"渲染"和"勾勒"进行理解,并让学生动手画画。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结合图象,更好的理解词语的意思,并体会到小丘线条的优美。】

  (三)自读品味,展开想象,让学生感受美

  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采取小组读,齐读,自读,指名读等形式,以读代讲,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读出形象,读出感情,读出内涵,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我将会配上与之相应的背景音乐,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边读边想,边读边勾画出草原美丽,恬静的景色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加真切的走进大草原,从中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

  (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感悟美

  每个学生的阅读感受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必须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需求。因此,在这个环节上,我设计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小组汇报的学*方式,在第二部分的学*中,我将会放手让学生学*他们最喜欢的部分,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并汇报你觉得最能体现蒙古同胞人情好客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主要是引导学生自主自发的学*,培养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精神,从而实现学生与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交流对话,同时也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五)突破重点,体会情深,升华美

  俗话说:"画龙贵在点睛。",在这个环节上,我将引导学生紧紧的抓住"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一点题之句,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揣摩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情感得到升华,把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

  (六)整体回顾,拓展迁移,让美得到延伸

  课上到这里已经接*尾声,因此我将会引导学生再次的朗读全文,让学生在脑海中再现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

  学生通过学*《草原》一文,激发了学生对西部的兴趣和欲望,为了满足学生的学*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时即将结束之际,我为学生提供了相应的学*资料,例如与之相关的网址,书刊等,并鼓励学生自主的查找相关的资料。并与同学之间共同分享自己的学*资源

  【设计意图: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是为本组"走进西部"其他课文的学*做好铺垫。】

  (七)板书设计

  |天空:清鲜明朗|惊叹

  美丽的风光〈〉

  |草地:一碧千里|舒服

  |热情迎接|

  1、草原|激情相见|

  美丽的蒙古人〈盛情款待〉蒙汉情深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五年级课文《白杨》教案 (菁华3篇)(扩展5)

——五年级课文《草原》说课稿 (菁华3篇)

五年级课文《草原》说课稿1

  一、说教材

  《草原》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以“走进西部”为主题展开。《草原》这篇课文记叙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课文用优美、清新的语言将草原的自然美、人情美渲染得淋漓尽致。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掌握生字词,理解重点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作者抒**感的方法。

  在确定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之后,我将此文教学课时安排为两课时。第一课时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从地理位置上了解内蒙草原、了解西部大开发及西部大开发的意义,然后充分地让学生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对课文有个整体认识,知道课文从自然风光、民族风情两方面向我们展示了草原,知道了蒙古族人民远出相迎、热情款待、亲切联欢的场面是民族风情的具体体现。为了体现感知体会的完整性,我把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全部安排在了第二课时。这里我向大家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教法与学法。

  二、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由于孩子们绝大多数没见过草原,因此教学“自然风光”这部分时,我采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辅助教学。借用多种资源,调动学生的感官,从而为理解课文内容服务,为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作铺垫。

  新课程标准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再是"教学生会念书",而是要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的学*。因此,教学“民族风情”时,我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方法的指导,让学生自己分析理解学*要求,逐步按要求指导学生合作学*,让学生在合作中理解领悟,并提醒其他学生学会倾听。在教学生学*的同时养成好的学**惯,学会学*是非常重要的。

  三、说教学过程

  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环节展开:

  环节一:复*导入,调动兴趣

  导入时,通过复*词语,谈印象,对草原有了初步印象,再用多媒体播放课文录音,再配上一首乐曲──《草原之夜》,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感受草原的美,使学生很快陶醉在大自然的景色美和音乐美中,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然后由学生想象的画面导入我们对重点词句的学*。

  环节二:以读代讲,以读促讲

  在分析句子时以学生品读感悟为主,课件展示相关画面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最后又通过读来表现体会到的情感。教学中,我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同时随机介绍相关的表达方法,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再借范文引路教学生读写结合,让学生入情入境,练*大胆相象,学说比喻句。

  环节三:小组合作,自主学*

  在教学“民族风情”这一部分时,我考虑到这是五年级下册的第一篇课文,而此次上课的却是四年级的学生,所以在理解内容和学*表达的能力上还是与五下的孩子有些差距,为此我引导学生逐步了解学*要求,边扶边学,边学边放,先组织学生分小组学*,再逐组汇报,这样的扶放结合,让学生在品读课文与汇报交流这些环节里有超出年龄的发挥。

  环节四:课内外结合,拓展延伸

  本课的最后我布置学生去了解西部大开发会给草原带来什么变化,让我们课后再次走进西部,搜集相关资料去了解更多的西部知识,准备在本单元的回顾。拓展一里交流展评。这是为了突出本单元的“走进西部”这一主题。

  四、说资源应用

  为了更好地解决重、难点和营造学生学*环境,我从远教资源上下载了数张草原图片和课文插图,从而更直观地感受到草原风光的美及人情美。在教师朗读课文时,我还下载了一段优美抒情的音乐作为背景。配乐朗诵,不仅让教师的范读更加有感染力,而且对学生来讲也是一种美的享受和熏陶。学完第一自然段,为了让学生对草原风光有个整体认识,我还特意安排了学生配乐朗诵,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有感而发。

  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语句我也利用多媒体凸显出来,让学生重点朗读,反复体会。并下载了相关图片作为背景,辅助学生加以理解。

  另文章脉络图和很多需要学生思考的问题,我都一一展现在幻灯片上,不仅让学生一目了然、而且本节课的时间也得到了更为有效的利用。

  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育技术走进课堂,信息量大,有效地利用可以扩大教师和学生的知识面,开阔视野,增加知识储备,给新课程注入了新的活力。让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能借助和科学使用这一重要手段,给语文教学和其它所有学科的教学插上飞翔的“翅膀”!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资源应用四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了说明,请各位专家多多指教。谢谢!

五年级课文《草原》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歌曲《草原上》为4/4拍,羽调式,歌曲的音乐语言十分简练,节奏舒展,旋律优美,形象地勾勒出一幅风和日丽、绿草如茵的草原风光。非常符合三年级小朋友的欣赏学*。歌曲的第2至第3小节运用了七度大跳,抒发了牧民舒畅愉快的心情,刻画了他们豪爽的性格。这曲调是内蒙古民族音乐的特有的旋律,可使孩子们得以触及到内蒙古特色文化,深刻感受*丰富的少数民族艺术。

  二、教学目标

  综合教材内容及其他教学要素,我认为可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通过听、唱、舞、奏、创等大量的音乐实践活动,初步感受内蒙古地区的民族风格。

  2、有感情地唱好《草原上》,并进行即兴编舞,编配伴奏,以培养创造力。

  3、唱准“3、5、6、”三音的音高,并进行即兴编曲。

  其中教学重点设定为:在听、唱、奏等音乐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体验感受内蒙古地区的民族风格,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难点为:唱准3、5、6三音的'音高。

  三、教学理念及教法、学法的确定

  新课标提出:音乐课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加强音乐实践与创造。同时还强调了课堂上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相互融合与渗透。鉴于以上理念,我决定采用参与——体验、情境——陶冶的情感教学模式,借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努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和谐互动的气氛中主动参与学*,在体验中感受和表现音乐,从而促进学生发展。教学过程追求动静结合、张驰有度,让音乐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再有,本课的编创等实践活动穿插于各个教学环节中,唱中有创,动唱结合;听中有创,边听边动,自始自终都鼓励学生的创新与实践。

  那么到底要怎样使我的音乐课堂成为学生享受音乐美的圣殿呢?我决定这样安排教学过程:

  四、教学流程及相关考虑:

  一)组织教学:

  让学生跟着已学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的音乐声,做蒙古族骑马的动作进教室,师生共同律动。

  待音乐声结束后,师生用音乐语言相互问好。

  (本课的重点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感受内蒙古民族的音乐风格。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听、律动等形式,一定能对内蒙古民族音乐风格有大致的感触,为整堂课的学*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其次,也营造出了浓郁的音乐课氛围。)

  二)创设情境

  1、先请学生欣赏课件演示内蒙古大草原及人民的特色文化活动。

  2、然后师生展开关于蒙古族风情的交流讨论。

  3、鼓励学生照着课件上的舞蹈动作,学一学,动一动。

  4、老师小结。使孩子们明确:蒙古族人民自古以来,以能歌善舞著称。骑马、射箭、摔跤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勤劳勇敢的蒙古族人民世代生息在祖国的北方,过着自由、幸福的游牧生活。

  (在这个环节中,借助课件,通过欣赏、交流、学*舞蹈等方式,不仅使学生了解到许多有关内蒙古民族的风土人情,激起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又能促使孩子积极展开想像,引发创作的灵感,有效地培养了孩子的审美能力。)

  三)、练*356三音,创编旋律

  1、课件紧接着上一个环节,创设“小羊找妈妈”的情境。

  2、请学生跟着老师模唱这三个音,感受音高的不同。

  3、在教师的组织下,听辨三音,找出相应的“羊妈妈”

  4、老师任意调换三音位置,请学生听一听,唱一唱

  5、以小组为单位,用已经掌握的356三音即兴编自己的歌,唱一唱

  (我在这个环节中设计了“小羊找妈妈”的游戏使枯燥的听辨练*变得生动有趣,更容易激起孩子学*的兴趣,也为学生学*歌曲,唱准音调打下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相互合作,即兴编创,充分发掘了个人和集体共同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增强群体意识。)

  四)、学唱歌曲《草原上》,表现歌曲。

  1、播放歌曲,体验歌曲情绪。

  2、出示歌词,读一读,感受歌词描绘的蒙古草原。

  3、通过听录音范唱、和老师一起学唱歌谱,跟琴正确地填唱歌词等方法学会准确地演唱歌曲。

  4、鼓励学生边唱边舞。创编恰当的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5、分组进行唱、舞、奏的表演

  (一堂音乐课会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愉悦的感受。在这个环节中,孩子们通过唱、舞、奏等创编活动,他们的兴趣、创造里、个性、社会性都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已完全沉醉在音乐本身的乐趣中,完全体现了“乐(音乐)既是乐(快乐)”的道理。)

  五)、组织下课

  师生互道再见。在《草原上》的音乐声中,边舞边离开教室。

  (音乐教学的功能决不仅仅体现在一堂课上,让孩子们在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声中边舞边离开教室,就是希望能使学生把课堂上所感悟到的,带到教室外,带进自己的生活,使音乐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服务!)

  当然,以上所述只是我对本课的一种设想,若是要投入到真正的课堂教学中去,我想还应该考虑孩子们的学情,学*的*惯、爱好等方面的因素。但不管怎样,我认为,一堂音乐课能成为孩子们享受音乐美的圣殿,就是我们教师应该追求的境界!

五年级课文《草原》说课稿3

  一、说教材

  《草原》是一篇图文并茂,情景交融的精读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进入内蒙古大草原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和受到内蒙同胞热情款待的情景。作者用极其清新,优美的语言,把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渲染的淋漓尽致,学生通过学*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从中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并升华为民族情,同时激发学生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为本组课文的学*做好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围绕着训练重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认知目标:掌握14个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如"勾勒"和"渲染".弄清本文的思想内容。

  2、技能目标:揣摩、积累文中优美的语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初步的审美能力。

  3、情感目标: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丛中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并升华为民族情。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根据教学目标,结合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1、教学重点:熟读课文,弄清文章的思想内容,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中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并升华为民族情。

  2、教学难点: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四、说教法

  新课标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只能不再是过去的"教学生会念书",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索,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因此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将采取情境教学法和诵读法进行教学。

  1、情境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充分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草原美丽景观的图片,创设情境,唤起学生对的美的渴望和追求,拓宽学生的思维,让他们更深层次的体味美的意境。

  2、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以读促学,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读出情感,读出感悟,读出内涵。

  五、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教",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会放手让学生读读、画画、议议,把听,说,读,写相结合,以读为主,让学生边读边想,不断通过读去揣摩和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最终水到渠成,轻松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六、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我力求把美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受草原自然美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声像感知,激情导入——让学生期待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推动学生学*进步的重要条件。在本课的导入中,我将充分的利用多媒体的感官刺激作用来启动学生的认知倾向,在新课导入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同学们,今天老师把吉祥三宝一家带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吉祥三宝他们想带大家一起去神游他们美丽的家乡。"此时,我将会播放《吉祥三宝》的视频声象,让学生对吉祥三宝的家乡内蒙古大草原充满了期待和幻想,这时我会在黑板上板书课题"草原".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更好的带着学生神游美丽的大草原。】

  (二)图文结合,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美

  在第一自然段的学*当中,我将会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草原美丽景观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和发现草原的自然美,学生由情创意,触景生情,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对于文中重点的语句,我将会出示与之相应的图片,由于图片的颜色鲜艳,形象突出,学生可以更加容易的接受和理解,例如文中的其中一个重点句子,"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象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在这句话的学*中,我将引导学生重点抓住"渲染"和"勾勒"进行理解,并让学生动手画画。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结合图象,更好的理解词语的意思,并体会到小丘线条的优美。】

  (三)自读品味,展开想象,让学生感受美

  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采取小组读,齐读,自读,指名读等形式,以读代讲,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读出形象,读出感情,读出内涵,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我将会配上与之相应的背景音乐,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边读边想,边读边勾画出草原美丽,恬静的景色

  【设计意图:让学生更加真切的走进大草原,从中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

  (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感悟美

  每个学生的阅读感受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必须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需求。因此,在这个环节上,我设计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小组汇报的学*方式,在第二部分的学*中,我将会放手让学生学*他们最喜欢的部分,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并汇报你觉得最能体现蒙古同胞人情好客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主要是引导学生自主自发的学*,培养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精神,从而实现学生与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交流对话,同时也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五)突破重点,体会情深,升华美

  俗话说:"画龙贵在点睛。",在这个环节上,我将引导学生紧紧的抓住"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一点题之句,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读中揣摩体会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友情,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情感得到升华,把蒙汉情升华为民族情。

  (六)整体回顾,拓展迁移,让美得到延伸

  课上到这里已经接*尾声,因此我将会引导学生再次的朗读全文,让学生在脑海中再现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

  学生通过学*《草原》一文,激发了学生对西部的兴趣和欲望,为了满足学生的学*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课时即将结束之际,我为学生提供了相应的学*资料,例如与之相关的网址,书刊等,并鼓励学生自主的查找相关的资料。并与同学之间共同分享自己的学*资源

  【设计意图: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是为本组"走进西部"其他课文的学*做好铺垫。】

  (七)板书设计

  |天空:清鲜明朗|惊叹

  美丽的风光〈〉

  |草地:一碧千里|舒服

  |热情迎接|

  1、草原|激情相见|

  美丽的蒙古人〈盛情款待〉蒙汉情深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五年级课文《白杨》教案 (菁华3篇)(扩展6)

——五年级下册《白杨》教案范本5份

  五年级下册《白杨》教案 1

  第一课时

  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2、理清课文脉络,分段、概括段意。

  3、学*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教学重点:初读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

  教学难点:理清课文脉络,概括段意。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白杨和有关西部边疆的资料,预*课文

  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在祖国的西北,有一碧千里的草原,有昔日辉煌的丝绸之路……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茫茫的戈壁滩,看看戈壁滩上生长着的白杨。(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课文。

  1.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

  (1)查字典或根据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戈壁 茫茫 清晰 浑黄一体 高大挺秀

  抚摸 表白 沉思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3)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4)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

  (5)试着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2.老师检查自学效果。

  三、课内测评:

  1.写近义词:介绍( )抚摸( )分辨( )高大挺秀( )

  2.写反义词:清晰( )动摇( )软弱( )消失( )

  3.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三个问句,读一读,想一想,你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吗?

  四、小结:老师点拨白杨三特点——高大挺秀,茂盛、大,生命力顽强。

  五、学生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你对白杨有了哪些认识呢?请谈一谈。

  板书设计:

  3、白杨

  高大挺秀 繁茂 生命力强

  第二课时

  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课文借物喻人的表现方法。

  2、体会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3、培养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前准备:老师熟知课文,学生课前充分预*课文。

  学*过程:

  一、复*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的是一位旅客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到新疆去。在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了白杨树,并借白杨表白了自己的心愿。那么这位旅客的心愿是什么呢?他是怎样借白杨来表白自己的心愿的呢?这是这节课学*重点。

  1、先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的三个问句。

  2、出示: ①从哪儿看得出列车在前进呢?②“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这节课我们就顺着这三个问句来学*课文。

  二、学*互动

  (一)学*第一部分。

  1、齐读第一小节,思考:大戈壁是什么样的情景?

  2.出示大戈壁的挂图。教师描述。

  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黄沙。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大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3.小组讨论:在这样茫茫的大沙漠上行车,大戈壁上的白杨树长得怎样呢?

  (高大挺秀:又高大又挺拔又秀丽。的白杨有35米高,相当于十层楼房那么高。)

  4.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的呢?分角色朗读4—13小节。

  5.过渡:兄妹只知道白杨很高很直,不知道它为什么这么直,长得这么高,当哥哥提出这问题时,爸爸的脸色有什么变化?他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二)学*第二部分。

  1.自由朗读14小节。

  2、出示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师生逐句讲读。

  第一句:“这白杨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1)“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2)朗读比较,体会感情。

  第二句:“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1)这句话讲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2)指导有感情朗读。

  第三句:“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这句话赞扬了白杨什么特点?

  (2)幻灯再现白杨与风沙、雨雪、干旱、洪水抗争的情景。

  (3)老师描述:

  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面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三)学*第三部分。

  1.启发过渡:爸爸介绍白杨树时为什么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了呢?他为什么要想一会儿才告诉儿子和女儿呢?

  2.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你能不能从下面的一段话中看出?

  3.引读16小节。读后讨论爸爸的心愿。

  (爸爸的心愿是:不仅自己要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还希望孩子们也能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所以爸爸上面的三句话既回答了儿子的问题,又是在借白杨勉励自己,教育孩子。)

  4.引读17小节。过渡: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白杨的知识和做人的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5.老师读18小节。

  读后讨论:

  (1)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

  (2)为什么他又露出了一丝微笑?

  (3)“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作者仅仅就是写小白杨吗?

  三、总结课文

  1.中心思想: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成长。

  2.抓住三个问句,总结文章的结构特点。

  3.交流感受、升华中心。

  四、达标检测。

  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和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课后小练笔)

  五、总结收获。

  学生激情谈论本节课的收获,老师可以适时升华课文中心,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

  板书设计:

  借物 喻人

  外形 高达挺秀 扎根边疆

  白杨 正直高大 爸爸

  特性 生命力强....... 建设边疆

  坚强不屈

  小白杨 茁壮成长 ....... 小孩子

  五年级下册《白杨》教案 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同相似之处。

  2.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边疆建设的其他人员等等。

  2.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探究

  1.“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树,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白杨树的相关知识。

  2.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小结: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3.教师板书:白杨

  二、合作交流

  1.此时你一定在想,白杨为什么能在沙漠里生长呢?它会有什么特点呢?现在,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课文生字新词,然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学,可以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结果:

  (1)对词语方面的讲解。

  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清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拔: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的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2)生字字形注意事项:

  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3)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

  (4)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在西行的列车上,爸爸和他的孩子看见窗外的.白杨讨论白杨的特点,爸爸表明心迹。

  三、品读体验

  学*课文1至3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1.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1)白杨树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几乎没有生命的存在。明确白杨的生命力极强

  (2)那里的天地都是浑黄的,经常飞沙走石,狂风四起。

  明确白杨树的生活环境及其恶劣,教师引导学生想象飞沙走石的情景

  (3)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是爸爸介绍白杨的话,要重点理解,明确白杨的特点:不择环境坚强不软弱从来都那么直

  (4)品读爸爸的话。读出对白杨的赞叹之情。

  (5)把爸爸的话背诵下来。

  2.此时的你最想对白杨树说点什么?

  (1)唱一唱有关杨树的歌曲。

  (2)介绍一下写白杨树的一首小诗。

  (3)也可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存呢?

  (4)也可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等。

  五年级下册《白杨》教案 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同相似之处。

  2.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边疆建设的其他人员等等。

  2.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探究

  1.“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树,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白杨树的相关知识。

  2.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小结: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3.教师板书:白杨

  二、合作交流

  1.此时你一定在想,白杨为什么能在沙漠里生长呢?它会有什么特点呢?现在,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课文生字新词,然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学,可以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结果:

  (1)对词语方面的讲解。

  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清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拔: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的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2)生字字形注意事项:

  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3)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

  (4)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在西行的列车上,爸爸和他的孩子看见窗外的白杨讨论白杨的特点,爸爸表明心迹。

  三、品读体验

  学*课文1至3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1.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1)白杨树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几乎没有生命的存在。明确白杨的生命力极强

  (2)那里的天地都是浑黄的,经常飞沙走石,狂风四起。

  明确白杨树的生活环境及其恶劣,教师引导学生想象飞沙走石的情景

  (3)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是爸爸介绍白杨的话,要重点理解,明确白杨的特点:不择环境坚强不软弱从来都那么直

  (4)品读爸爸的话。读出对白杨的赞叹之情。

  (5)把爸爸的话背诵下来。

  2.此时的你最想对白杨树说点什么?

  (1)唱一唱有关杨树的歌曲。

  (2)介绍一下写白杨树的一首小诗。

  (3)也可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存呢?

  (4)也可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等。

  五年级下册《白杨》教案 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同相似之处。

  2.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边疆建设的其他人员等等。

  2.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探究

  1.“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树,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白杨树的`相关知识。

  2.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小结: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3.教师板书:白杨

  二、合作交流

  1.此时你一定在想,白杨为什么能在沙漠里生长呢?它会有什么特点呢?现在,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课文生字新词,然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学,可以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结果:

  (1)对词语方面的讲解。

  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清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拔: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的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2)生字字形注意事项:

  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3)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

  (4)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在西行的列车上,爸爸和他的孩子看见窗外的白杨讨论白杨的特点,爸爸表明心迹。

  三、品读体验

  学*课文1至3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1.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1)白杨树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几乎没有生命的存在。明确白杨的生命力极强

  (2)那里的天地都是浑黄的,经常飞沙走石,狂风四起。

  明确白杨树的生活环境及其恶劣,教师引导学生想象飞沙走石的情景

  (3)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是爸爸介绍白杨的话,要重点理解,明确白杨的特点:不择环境坚强不软弱从来都那么直

  (4)品读爸爸的话。读出对白杨的赞叹之情。

  (5)把爸爸的话背诵下来。

  2.此时的你最想对白杨树说点什么?

  (1)唱一唱有关杨树的歌曲。

  (2)介绍一下写白杨树的一首小诗。

  (3)也可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存呢?

  (4)也可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等。

  五年级下册《白杨》教案 5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白杨的特点,教育学生学*建设者那种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和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

  2、学*本课借物喻人的写法,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3、指导学生查字典自学生字、新词,完成课后*题。

  【教学重点】

  学*借物写人的表达方法,能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领会父亲对孩子讲述的那段话。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具准备】

  幻灯片或挂图一幅、朗读录音。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自学生字新词,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板书:白杨)

  2、导语。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了解主要内容。 (抓中心)

  (1)教师范读。让学生思考: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讨论明确:课文讲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带着自己年幼的儿女前去新疆,在旅途中看到白杨引起了议论的事。

  4、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划:边读课文边划生字、生词及易错的熟字。

  (2)查:查字典理解生字新词。

  (3)讲:学生互相交流学*体会。 (音、形、义各有侧重,教师作重点指导)

  戈:用部首查字法查“戈”部,理解“戈壁”的意思。

  抚:注意读准字音,在字典中取准“抚”的义项,理解“抚摸”的意思。

  介:用部首查字法查“人”部。

  清晰:联系课文理解词义,是指在大戈壁天和地的界限不分明。可举出反义词 (清晰—模糊),近义词 (清晰—清楚,分明)。

  浑黄一体:全是黄色,分不清界限。指导学生在想象中体会。

  表白:对人解释,说明自己的意思。

  (对于生字新词的处理,还要在讲读时指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加深理解。)

  5、学生默读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抓思路)

  (1)提出要求:默读课文,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然后交流。 (教师可提示:课文从哪儿到哪儿是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树的。)

  (2)讨论明确:课文按记叙内容的不同,可分三段。

  第一段 (从开头到“……从窗口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写大戈壁和铁路沿线的白杨树。第二段 (从“一位旅客正望着……”到“……孩子们现在还不能理解”),写父亲与孩子们议论白杨树。第三段 (从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到最后),写孩子们将和爸爸一样地在边疆扎根。

  6、作业:

  (1)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和近义词:

  清晰软弱动摇

  (2)根据课后*题1的提示,认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讲读课文,解词析句,完成课后*题,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交待学*任务。

  1、板书课题。

  2、导言。

  3、概括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从整体入手)

  (二)讲读课文(从整体到部分)

  [讲读第一段] (从整体到部分)

  1、看图、听读、思考:大戈壁什么样?白杨树什么样?

  2、默读思考:课文中怎样描写大戈壁?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划出主要词句)

  3、读后讨论。 (通过解词析句理解、体会)

  (1)课文中怎样写大戈壁?请你结合画面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大戈壁什么样?作者要写白杨,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

  (2)课文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高大挺秀”的“秀”字怎么讲?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4、教师小结。

  [讲读第二段]

  1、学生自由读,思考:父亲和孩子们是怎样议论白杨树的?

  2、读后讨论交流。

  (1)这里的“一位旅客”指谁?这里的“卫士”指什么?为什么不用“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呢?

  (2)请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思考:谁说的话是主要的?兄妹对白杨有什么看法?爸爸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的?

  (3)教师读父亲的话后提问:“表白”怎么讲?为什么说他在表白自己的心愿?

  3、划出句中的关联词语,并按要求造句。

  4、教师小结。

  [讲读第三段]

  1、教师引读后,提问:此时此刻爸爸又陷入了沉思,他看到了什么?会想些什么呢?

  2、教师小结。

  3、学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总结全文。(又回到整体)师生借助板书共同总结。

  附:板书设计

  说明: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的指导思想是,必须让学生经历充分的阅读实践,使其在认真读书中理解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具体内容,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要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帮助他们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使其既学*语言,又受到教育,同时掌握读懂一篇课文的方法。为此,我采取了“解词析句”、“朗读感受”、“小结描述”三点做法,把读、讲、议、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解词析句,深入理解

  课文的思想内容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因此,阅读教学必须重视语言文字的讲解,通过解词析句,帮助学生领会内容,体会感情,使之得到熏陶,受到教育。教学时,我注意抓住关键词句精讲、细读,使学生由“语感”进入“情感”,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悉心研究作者是怎样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白杨》这一课是以象征的手法,借物喻人的。因此,教学时,指导学生学*作者怎样生动形象地写物,是教学的重点,而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恰如其分地喻人,则是教学的难点。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本课借物喻人的深刻蕴含,在讲读课文时,我采用“解词析句”的方法,抓住重点词语,分析富有深刻含义的句子,来指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解词。抓住课文中“茫茫、清晰、浑黄一体、挺秀、表白”等一些最能表现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进行讲解。在指导学生解词时,不但启发学生理解词语的本身意义,还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这些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特定含义和起到的重要作用。例如,在指导学生理解“高大挺秀”这个词语时,首先指导学生利用*时积累的知识说说描写参天大树时,一般常用什么词语?书中用了哪个词?接着,指导学生理解“挺秀”的“秀”字在这里表达什么意思;而后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为什么不用“挺立”、“挺直”、“挺拔”,而用“挺秀”?最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个“秀”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一个“秀”字,饱含着作者对白杨的`喜爱赞美之情。这样层层深入地讲解词语,不仅训练了学生辨析词义和准确用词的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心、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析句。重点指导学生理解“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三句话,以及文章的最后一句“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这是一种比拟的说法。对于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说比较生疏,也不易掌握。讲读时,我便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认识这个句子的含义。首先引导学生理解:“这里的卫士指什么?”学生脱口而出:“指的是白杨树。”紧接着,又引导学生考虑:作者为什么不说“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树出神”呢?通过讨论,学生认识到,作者将白杨树比作卫士,生动形象,更加突出了白杨树的高大挺秀,以及它对于戈壁滩的重要意义。这样,又加深了学生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认识。

  课文中“父亲”的话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的难点。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句子含义,我首先指导他们反复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后,组织学生讨论:这些话写出白杨的什么特点?它的深刻含义是什么?通过逐句分析,最后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高大挺秀)和生长特点(生命力强),并使学生懂得,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为了加深这个认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指导他们学*书中的句式,运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这样既训练了他们运用词语的能力,又强化和发展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能力。

  对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我没有机械地照书后要求让学生说句子含义,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亲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时此刻父亲看到了什么,他想些什么?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理解“……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通过解词析句,不仅使学生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也使学生掌握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和思想的方法。

  二、朗读感受,印证理解

  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活动,应该贯穿于讲读教学的全过程。教一篇课文,如果只是一味地讲,左一个讲解,右一个分析,那样就容易把一篇完整的课文,讲得支离破碎,还占用了学生读的时间。学生没有阅读实践,阅读能力是得不到培养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要加强朗读和默读。朗读和默读是最重要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也是必须具备的阅读能力。”如果熟读深思,学生就会像演员进入角色那样进入课文的意境,从中理解字词句的含义,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就能触到作者跳动的脉搏。

  《白杨》这篇课文,作者通过白杨赞美了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讲读课文时,首先要使学生深入领会白杨的高尚品格,然后把白杨的品格和人物的行为联系起来。具体地讲,就是把戈壁滩上高大挺秀的白杨和“爸爸”扎根边疆联系起来,把小白杨树迎着风沙成长和孩子们一定会在边疆茁壮成长联系起来。为了使学生深入把握文章的中心,我采用了教师范读、带读、引读和学生默读、自由读、分角色读、个人读等形式,并注意指导学生读出作者对白杨的赞美之情,从而表达对建设者的敬佩之意。

  课文的第二段写父亲和孩子们议论白杨的特点,内涵较深,情感丰富。孩子与“父亲”对白杨的认识理解是不同的,情感也不同,哥哥赞美它“高”,妹妹则称颂它“直”,这只是孩子们直观的感性的认识。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这么直,这么大”,父亲的话回答了孩子们潜在的疑问,讲了白杨的特点,其中含义很深,是让孩子们由表及里地认识白杨的品格。学*这一段,首先,我让学生各自轻声读全段,思考:旅客们是怎样议论白杨的。这是从整体上体会人物的情感。接着,指导学生分角色读人物对话部分,要求学生体会孩子们的欣喜,父亲的深沉。又通过指名读来检查学生的理解和感情的表达情况,然后通过默读点出重点词语,以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最后,我带读“父亲”的话,借以连通学生理解的思路,以形成完整的思绪。使学生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情绪上受到感染,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这样,讲前读,讲中读,讲后读,学生的理解会在充分的阅读中加深感受,得到印证。

  三、小结描述,升华理解

  教学中,教师应当用完美的语言去启迪、影响、感染学生。阅读课既要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分析,让学生学*书本上的语言,也要用教师对课文理解的语言去影响学生,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达到升华理解。

  在讲完白杨的形象之中,我进行了如下小结:“普普通通的白杨树到处可见,在庭院,在公园,在城市的街旁,在乡间的路边,对此,人们不足为奇。然而,在满目荒芜单调的大戈壁,看到这清秀挺拔的白杨树,那碧绿向上的叶子,银白泛青的树干,给茫茫的戈壁带来了生机和希望,也给过往的旅客增添了快慰和喜悦。这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于是,白杨便成了旅客议论的话题。”这样的小结,再现了白杨树高大挺秀的形象,使学生情绪盎然,犹如置身于茫茫的大戈壁,看到了白杨的身姿,既加深了对白杨形象的理解,也为下文的学*作了铺垫。

  在讲完白杨的特点以后,我这样进行小结:“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城市需要它们,它们就舒展丰姿供人欣赏;农村需要它们,它们就心甘情愿地挽起臂膀,筑成防风林墙。如今,戈壁滩需要它,它就在这生根了。它们头顶青天,脚踩戈壁,不管遇到风沙还是烈日,不管遇到干旱还是雨雪,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通过小结,学生越发感到白杨树是那么可爱,边疆的建设者是那么可敬。于是,他们也情不自禁地随和着老师,一起进行小结,更加强了课堂效果。可见,设计优美精彩的小结,不仅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能使学生始终处于生动形象的语言感染气氛中,有利于他们感知丰富多彩的优美语言,提高他们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

  在讲读课文结束时,我结合板书做了这样的小结:“这篇课文采用象征手法,借物喻人。作者写了大戈壁的荒凉,也写了白杨树的挺秀;写了孩子们的天真,也写了爸爸的深情。语言朴实无华,感情真挚深沉。作者实则写物,意在喻人,赞美祖国边陲建设者热爱边疆,扎根边疆的志向;不畏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欣慰地看到祖国边疆建设后继有人的希望。我们衷心地祝愿: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越栽越多,越长越高,越来越美。”

  学生随着老师的手势,借助板书,同老师一齐吟诵。此时,师生入情入境,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了共鸣,从心底里钦佩那些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安家的建设者。这发自肺腑之声,将课堂教学气氛推向高潮,师生沉浸在诗情画意之中。课虽结束了,但情犹未尽,意犹未已,使学生的理解和感情进一步得到了升华。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