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尾巴》大班教案 (菁华3篇)

首页 / 教案 / | 教案,大班

《神奇的尾巴》大班教案1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动物的尾巴。

  2、了解动物尾巴的作用。

  3、能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歌曲《小画家》磁带、故事《神奇的尾巴》磁带,各种动物身体和尾巴分开的图片(金鱼,松鼠,猴子,燕子,老牛,壁虎)

  【活动过程】

  一、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咱们来一起听一下吧!(歌曲《小画家》)

  提问:

  1.歌曲中的小画家是谁啊?(丁丁)

  2.丁丁画的什么?画的怎么样啊?(螃蟹四条腿,鸭子小尖嘴,兔子圆耳朵,大马没尾巴)

  3.丁丁是不是一个优秀的画家?

  教师小结:丁丁做事不认真,没有认真观察,只说大话,所以没有画好,我们小朋友可不要向他学*。

  二、找尾巴:

  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个“宝盒”呢!你们来猜猜里面有什么?(教师故作神秘状)“宝盒宝盒魔力大,里面到底都有啥?”孩子们,猜出来了吗?现在我让一个小朋友来把宝物拿出来!

  出示动物尾巴:(一个小朋友拿一个)

  金鱼的尾巴:什么颜色?像什么?(嘴唇,花瓣)金鱼的尾巴有什么用处啊?

  松鼠的尾巴:什么颜色?像什么?(桃子,雨伞,小船)

  燕子的尾巴:像什么?(剪刀,岔子,牛角)

  猴子的尾巴:像什么?(蛇,蚯蚓,绳子)

  老牛的尾巴:像什么?(勺子。气球,蝌蚪)

  出示每种动物尾巴的时候给幼儿讲讲尾巴的用处。

  师:“魔法盒里还有啥,让我再来摸摸她”,幼儿继续摸出动物的身子。

  咦?这是谁啊?它怎么了?(引出尾巴没有了)它的尾巴去哪了?我们来帮它找找吧!(让幼儿自己去帮各种动物找到尾巴,把它们连起来)

  最后出示壁虎的尾巴:咦?这是谁的尾巴呀?它的身子去哪了?(课前把壁虎的身子藏好)咱们来帮它找找吧!这时放故事《神奇的尾巴》

  三、欣赏故事:

  提问:

  1、故事里都有谁啊?

  2、它们发生的'什么事?

  3、它们的尾巴断了怎么办了?(知道壁虎的尾巴断了,可以长出新的尾巴,蚯蚓的尾巴断了,可以长成新的蚯蚓)

  【活动延伸】

  游戏《揪尾巴》

  动物的尾巴可真神奇,现在我们也来变成小动物,一起来玩揪尾巴的游戏吧!

  教学反思

  1在生活中,可以扩展幼儿对动物尾巴的认识和了解。启发幼儿积极探索。

  2在 讲解动物尾巴的作用时还应该讲清楚一些。

《神奇的尾巴》大班教案2

  活动目标

  1 、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和作用,进一步探索动物尾巴的兴趣,爱护动物。

  2 、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收获信息的能力。

  3 、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

  4 、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重点难点

  1 、动物尾巴的特点和作用

  2、请幼儿与家长共同收集资料

  活动准备

  小猴子。壁虎。鲤鱼。图片小狗。动物世界教学碟片、毛线

  活动过程

  1、复*儿歌;比尾巴

  2、提出问题;动物的尾巴有什么特点,请幼儿思考。

  3、出示图片请幼儿认真观察动物的尾巴有什么不同。

  4、播放教学碟片。请幼儿观看动物尾巴的作用。

  5、幼儿讨论,教师总结。

  6、尾巴配对游戏,教师把动物的尾巴打乱请幼儿配对

  7、活动结束。教育幼儿爱护动物

  教学反思

  1、在生活中,可以扩展幼儿对动物尾巴的认识和了解。启发幼儿积极探索。

  2、在 讲解动物尾巴的作用时还应该讲清楚一些。

《神奇的尾巴》大班教案3

  活动目标

  1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和作用,进一步探索动物尾巴的兴趣,爱护动物。

  2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收获信息的能力。

  3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

  4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重点难点

  1动物尾巴的特点和作用

  2请幼儿与家长共同收集资料

  活动准备

  小猴子。壁虎。鲤鱼。图片小狗。动物世界教学碟片、毛线

  活动过程

  1复*儿歌;比尾巴

  2提出问题;动物的尾巴有什么特点,请幼儿思考。

  3出示图片请幼儿认真观察动物的尾巴有什么不同。

  4播放教学碟片。请幼儿观看动物尾巴的作用。

  5幼儿讨论,教师总结。

  6尾巴配对游戏,教师把动物的尾巴打乱请幼儿配对。

  7活动结束。教育幼儿爱护动物。

  教学反思

  1在生活中,可以扩展幼儿对动物尾巴的认识和了解。启发幼儿积极探索。

  2在讲解动物尾巴的作用时还应该讲清楚一些。


《神奇的尾巴》大班教案 (菁华3篇)扩展阅读


《神奇的尾巴》大班教案 (菁华3篇)(扩展1)

——《神奇的尾巴》大班教案 (菁华3篇)

《神奇的尾巴》大班教案1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动物的尾巴。

  2、了解动物尾巴的作用。

  3、能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歌曲《小画家》磁带、故事《神奇的尾巴》磁带,各种动物身体和尾巴分开的图片(金鱼,松鼠,猴子,燕子,老牛,壁虎)

  【活动过程】

  一、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咱们来一起听一下吧!(歌曲《小画家》)

  提问:

  1.歌曲中的小画家是谁啊?(丁丁)

  2.丁丁画的什么?画的怎么样啊?(螃蟹四条腿,鸭子小尖嘴,兔子圆耳朵,大马没尾巴)

  3.丁丁是不是一个优秀的画家?

  教师小结:丁丁做事不认真,没有认真观察,只说大话,所以没有画好,我们小朋友可不要向他学*。

  二、找尾巴:

  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个“宝盒”呢!你们来猜猜里面有什么?(教师故作神秘状)“宝盒宝盒魔力大,里面到底都有啥?”孩子们,猜出来了吗?现在我让一个小朋友来把宝物拿出来!

  出示动物尾巴:(一个小朋友拿一个)

  金鱼的尾巴:什么颜色?像什么?(嘴唇,花瓣)金鱼的尾巴有什么用处啊?

  松鼠的尾巴:什么颜色?像什么?(桃子,雨伞,小船)

  燕子的尾巴:像什么?(剪刀,岔子,牛角)

  猴子的尾巴:像什么?(蛇,蚯蚓,绳子)

  老牛的尾巴:像什么?(勺子。气球,蝌蚪)

  出示每种动物尾巴的时候给幼儿讲讲尾巴的用处。

  师:“魔法盒里还有啥,让我再来摸摸她”,幼儿继续摸出动物的身子。

  咦?这是谁啊?它怎么了?(引出尾巴没有了)它的尾巴去哪了?我们来帮它找找吧!(让幼儿自己去帮各种动物找到尾巴,把它们连起来)

  最后出示壁虎的尾巴:咦?这是谁的尾巴呀?它的身子去哪了?(课前把壁虎的身子藏好)咱们来帮它找找吧!这时放故事《神奇的尾巴》

  三、欣赏故事:

  提问:

  1、故事里都有谁啊?

  2、它们发生的'什么事?

  3、它们的尾巴断了怎么办了?(知道壁虎的尾巴断了,可以长出新的尾巴,蚯蚓的尾巴断了,可以长成新的蚯蚓)

  【活动延伸】

  游戏《揪尾巴》

  动物的尾巴可真神奇,现在我们也来变成小动物,一起来玩揪尾巴的游戏吧!

  教学反思

  1在生活中,可以扩展幼儿对动物尾巴的认识和了解。启发幼儿积极探索。

  2在 讲解动物尾巴的作用时还应该讲清楚一些。

《神奇的尾巴》大班教案2

  设计背景

  动物的尾巴各有作用。有的可以是报警器,有的可以是武器,有的可以发出声音有的尾巴断了还可以长出来。动物的尾巴很神奇。

  活动目标

  1、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和作用,进一步探索动物尾巴的兴趣,爱护动物。

  2、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收获信息的能力。

  3、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5、提高幼儿思维的敏捷性。

  重点难点

  1、动物尾巴的特点和作用。

  2、请幼儿与家长共同收集资料。

  活动准备

  小猴子。壁虎。鲤鱼。图片小狗。动物世界教学碟片、毛线

  活动过程

  1、复*儿歌;比尾巴。

  2、提出问题;动物的尾巴有什么特点,请幼儿思考。

  3、出示图片请幼儿认真观察动物的尾巴有什么不同。

  4、播放教学碟片。请幼儿观看动物尾巴的作用。

  5、幼儿讨论,教师总结。

  6、尾巴配对游戏,教师把动物的尾巴打乱请幼儿配对。

  7、活动结束。教育幼儿爱护动物。

《神奇的尾巴》大班教案3

  活动目标

  1了解动物尾巴的特点和作用,进一步探索动物尾巴的兴趣,爱护动物。

  2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收获信息的能力。

  3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

  4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重点难点

  1动物尾巴的特点和作用

  2请幼儿与家长共同收集资料

  活动准备

  小猴子。壁虎。鲤鱼。图片小狗。动物世界教学碟片、毛线

  活动过程

  1复*儿歌;比尾巴

  2提出问题;动物的尾巴有什么特点,请幼儿思考。

  3出示图片请幼儿认真观察动物的尾巴有什么不同。

  4播放教学碟片。请幼儿观看动物尾巴的作用。

  5幼儿讨论,教师总结。

  6尾巴配对游戏,教师把动物的尾巴打乱请幼儿配对。

  7活动结束。教育幼儿爱护动物。

  教学反思

  1在生活中,可以扩展幼儿对动物尾巴的认识和了解。启发幼儿积极探索。

  2在讲解动物尾巴的作用时还应该讲清楚一些。


《神奇的尾巴》大班教案 (菁华3篇)(扩展2)

——借尾巴大班教案 (菁华3篇)

借尾巴大班教案1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理解故事内容。感受小壁虎借尾巴的情绪变化。

  2、让幼儿了解小壁虎的尾巴能够再生,有断尾逃生的本领。

  3、培养幼儿知道关心爱护动物。

  4、让幼儿大胆表达自己对故事内容的猜测与想象。

  5、通过加入适当的拟声词去感受图画书的诙谐、幽默。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故事内容,感受小壁虎借尾巴的情绪变化。

  2、难点:分角色表演故事,感受故事的情境。

  活动准备:

  1、断尾巴的小壁虎的图片、小壁虎、壁虎妈妈、黄牛、小鱼、燕子的头饰。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幼儿对故事的兴趣。:

  1、出示断尾巴的小壁虎的图片。

  提问:这是谁?它怎么了?小壁虎尾巴断了,它觉得特别难看,于时到处问动物们借尾巴。你们听听小壁虎的尾巴是怎么断的,它向别人借尾巴借到了吗?

  二、第一遍讲故事,提出问题,引导幼儿理解故事。

  1、师:故事中有哪些小动物?

  2、师:小壁虎在抓蚊子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它的尾巴被谁咬断了?

  三、仔细听故事第二遍,提出问题,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动物尾巴的作用及壁虎尾巴再生功能。

  1、师:小壁虎分别向谁借了尾巴?借到了吗?

  2、小鱼姐姐、黄牛伯伯、燕子阿姨为什么没有把它们的尾巴给小壁虎呢?它们的尾巴有什么作用呢?(小鱼的尾巴可以拨水、老牛的尾巴用来赶苍蝇,燕子的尾巴用来掌握方向。)

  3、师:小壁虎到最后有没有尾巴了呢?它怎么又有尾巴了呢?(原来小壁虎的尾巴断了以后可以再生)

  4、师:小壁虎向小老虎借尾巴的时候怎么说的?我们*时借东西的时候该怎么说呢?

  四、幼儿边看课件边听故事第三遍,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并且激发他们对分角色的兴趣。

  五、分角色表演故事,感受故事的情境。

  1、分配角色,进行表演。

  2、通过课件,引导幼儿进行表演,并能准确的进行对话。

  六、小结壁虎是吃蚊子的益虫,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大家要爱护它。

  活动延伸:

  将活动中的.头饰放到表演区域,幼儿可自已邀伴进行角色表演。

  活动反思:

  《小壁虎借尾巴》是一篇看图学文的童话故事。课文通过小壁虎向小鱼、老牛和燕子借尾巴的经过,讲了小壁虎的尾巴断了可以再生的特点和小鱼、老牛、燕子尾巴的作用。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课文没有注音,而且篇幅较长,存在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我采取了直奔重点,突破难点,通过读—说—想的学*方式,使学生们不但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还在较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完成了看图说话的练*。

  一、读文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多读,才能真正地理解课文内容和掌握阅读方法。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我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机会,采用多种形式,如:自由读文、小组读文、朗读、齐读、个人读等,不求形式统一,只求学生真正投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自由读文,给每位学生一个比较个体的自由散读的空间,起到读通课文,扫清生字障碍的作用;其间,又展开小组读文,理清课文的主脉,了解文章的内容,知道鱼、牛、燕子尾巴的作用;最后,齐读,揭示小壁虎不用借尾巴的原因……总之,只有让学生充分地读文,才能有所感知,才能有所感悟,同时也培养了语感。

  二、说图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小壁虎借尾巴的经过,即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而这三段结构相同,内容相似,分别写了小鱼、老牛、燕子尾巴的作用。在教学设计时,我将重点放在词、句的训练上,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由于结构相同,内容相似,我将第三段作为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在读—说—想中,理解小鱼的尾巴是用来拨水的,并掌握了一定的说话句式。第四、五自然段的学*由于有了第三段的铺垫,我就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学*,进而过渡到个人学*。

  三、想

  我在教学中紧紧抓住“借”字,让学生想想为什么小鱼、老牛、燕子不肯借尾巴,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

  以上是《小壁虎借尾巴》教学后的几点想法,而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值得我们在今后的课堂实践中不断地摸索、研究。

  小百科:尾巴,基本的意义是指动物的身体器官,因其在身体的后部,后来延伸为事物主要部分的跟随部位

借尾巴大班教案2

  活动目标:

  1、通过对话中的礼貌用语,让幼儿知道说话要有礼貌。

  2、引导幼儿观察图片中动物的尾巴,知道动物的尾巴都有用。小壁虎的尾巴能够再生。

  3、通过角色表演,让幼儿体验快乐。

  4、知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保护小动物,爱护小动物。

  活动准备:

  1、教学课件、角色头饰。

  2、奖励幼儿的小奖品若干。(漂亮的小红花)

  活动过程:

  一、教师课前谈话,引起幼儿兴趣。

  孩子们,今天我听说森林里面正在举行一场非常有趣的比赛,小动物们正在比一比谁的尾巴最有用。我想去看看,你们想不想?(幼儿观察动物尾巴说说尾巴的用处。)你们知道吗?有一只小壁虎它的尾巴没有了,我让你们看看它的尾巴是怎么没有的,小朋友看了要告诉我它的尾巴是在干什么的时候,怎么没有的'?

  二、幼儿观看课件,知道故事内容。

  1、看课件,了解小壁虎断尾巴的原因。

  (1)小壁虎的尾巴是在干什么的时候,被谁咬断的呢?

  2、完整看课件,了解故事中的具体内容。

  (1)孩子们,故事中小壁虎都向谁借尾巴了呢?

  (2)它借到了吗?

  3、再次完整看课件,注意小壁虎借尾巴时,它们时怎么说的?

  孩子们,故事看完了,提问:

  (1)小壁虎向小鱼姐姐、牛伯伯、燕子阿姨、借尾巴的时候时怎么说的

  不错的?小鱼姐姐是怎么回答的呢?

  (2)小壁虎和小鱼姐姐、牛伯伯、燕子阿姨借尾巴的时候叫他们姐姐、伯伯、阿姨,小壁虎那么有礼貌,为什么它们都没有借给它呢?

  (3)老师做小壁虎,请你们做小鱼姐姐、牛伯伯、燕子阿姨,说出对话。

  (4)请小朋友说说小鱼游水、牛吃草、燕子飞的动作是怎样的?

  (5)我请一个小朋友做壁虎,其他小朋友做小鱼姐姐、牛伯伯、燕子阿姨我们来演一演他们的对话好吗?

  (6)小壁虎没有借到尾巴,为什么后来小壁虎又高兴的叫起来了呢?

  三、完整的看着课件和小朋友一起讲述故事。

  四、角色表演故事。

  孩子们,现在我们学会了这个故事,你们想不想演一演?

  (请一个小朋友戴上小壁虎的头饰,请四个小朋友分别扮演小鱼姐姐、牛伯伯、燕子阿姨的头饰跟着课件进行表演。)

  五、总结延伸,自然结束活动。

  孩子们,当我们在午睡或者晚上睡觉时,小壁虎就在墙角里帮我们捉蚊子,不让蚊子吸我们的血,你们说,小壁虎是我们的朋友还是我们的敌人呢?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爱护它呢?现在就让我们去其它班看一看,它们的动物角里面有些什么动物好吗?带着孩子出去自然结束活动。

借尾巴大班教案3

  活动目标:

  1、通过对话中的礼貌用语,让幼儿知道说话要有礼貌。

  2、引导幼儿观察图片中动物的尾巴,知道动物的尾巴都有用。小壁虎的尾巴能够再生。

  3、通过角色表演,让幼儿体验快乐。

  4、知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保护小动物,爱护小动物。

  活动准备:

  1、教学课件、角色头饰。

  2、奖励幼儿的小奖品若干。(漂亮的'小红花)

  活动过程:

  一、教师课前谈话,引起幼儿兴趣。

  孩子们,今天我听说森林里面正在举行一场非常有趣的比赛,小动物们正在比一比谁的尾巴最有用。我想去看看,你们想不想?(幼儿观察动物尾巴说说尾巴的用处。)你们知道吗?有一只小壁虎它的尾巴没有了,我让你们看看它的尾巴是怎么没有的,小朋友看了要告诉我它的尾巴是在干什么的时候,怎么没有的?

  二、幼儿观看课件,知道故事内容。

  1、看课件,了解小壁虎断尾巴的原因。

  (1)小壁虎的尾巴是在干什么的时候,被谁咬断的呢?

  2、完整看课件,了解故事中的具体内容。

  (1)孩子们,故事中小壁虎都向谁借尾巴了呢?

  (2)它借到了吗?

  3、再次完整看课件,注意小壁虎借尾巴时,它们时怎么说的?

  孩子们,故事看完了,提问:

  (1)小壁虎向小鱼姐姐、牛伯伯、燕子阿姨、借尾巴的时候时怎么说的

  不错的?小鱼姐姐是怎么回答的呢?

  (2)小壁虎和小鱼姐姐、牛伯伯、燕子阿姨借尾巴的时候叫他们姐姐、伯伯、阿姨,小壁虎那么有礼貌,为什么它们都没有借给它呢?

  (3)老师做小壁虎,请你们做小鱼姐姐、牛伯伯、燕子阿姨,说出对话。

  (4)请小朋友说说小鱼游水、牛吃草、燕子飞的动作是怎样的?

  (5)我请一个小朋友做壁虎,其他小朋友做小鱼姐姐、牛伯伯、燕子阿姨我们来演一演他们的对话好吗?

  (6)小壁虎没有借到尾巴,为什么后来小壁虎又高兴的叫起来了呢?

  三、完整的看着课件和小朋友一起讲述故事。

  四、角色表演故事。

  孩子们,现在我们学会了这个故事,你们想不想演一演?

  (请一个小朋友戴上小壁虎的头饰,请四个小朋友分别扮演小鱼姐姐、牛伯伯、燕子阿姨的头饰跟着课件进行表演。)

  五、总结延伸,自然结束活动。

  孩子们,当我们在午睡或者晚上睡觉时,小壁虎就在墙角里帮我们捉蚊子,不让蚊子吸我们的血,你们说,小壁虎是我们的朋友还是我们的敌人呢?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爱护它呢?现在就让我们去其它班看一看,它们的动物角里面有些什么动物好吗?带着孩子出去自然结束活动。


《神奇的尾巴》大班教案 (菁华3篇)(扩展3)

——幼儿园大班教案《神奇的尾巴》 (菁华5篇)

幼儿园大班教案《神奇的尾巴》1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动物的尾巴。

  2、了解动物尾巴的作用。

  【活动准备】

  歌曲《小画家》磁带、故事《神奇的尾巴》磁带,各种动物身体和尾巴分开的图片(金鱼,松鼠,猴子,燕子,老牛,壁虎)

  【活动过程】

  一、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咱们来一起听一下吧!(歌曲《小画家》)

  提问:

  1、歌曲中的小画家是谁啊?(丁丁)

  2、丁丁画的什么?画的怎么样啊?(螃蟹四条腿,鸭子小尖嘴,兔子圆耳朵,大马没尾巴)

  3、丁丁是不是一个优秀的画家?

  教师小结:丁丁做事不认真,没有认真观察,只说大话,所以没有画好,我们小朋友可不要向他学*。

  二、找尾巴:

  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个“宝盒”呢!你们来猜猜里面有什么?(教师故作神秘状)“宝盒宝盒魔力大,里面到底都有啥?”孩子们,猜出来了吗?现在我让一个小朋友来把宝物拿出来!

  出示动物尾巴:(一个小朋友拿一个)

  金鱼的尾巴:什么颜色?像什么?(嘴唇,花瓣)金鱼的尾巴有什么用处啊?

  松鼠的尾巴:什么颜色?像什么?(桃子,雨伞,小船)

  燕子的尾巴:像什么?(剪刀,岔子,牛角)

  猴子的尾巴:像什么?(蛇,蚯蚓,绳子)

  老牛的尾巴:像什么?(勺子。气球,蝌蚪)

  出示每种动物尾巴的时候给幼儿讲讲尾巴的用处。

  师:“魔法盒里还有啥,让我再来摸摸她”,幼儿继续摸出动物的身子。

  咦?这是谁啊?它怎么了?(引出尾巴没有了)它的尾巴去哪了?我们来帮它找找吧!(让幼儿自己去帮各种动物找到尾巴,把它们连起来)

  最后出示壁虎的尾巴:咦?这是谁的尾巴呀?它的身子去哪了?(课前把壁虎的身子藏好)咱们来帮它找找吧!这时放故事《神奇的尾巴》

  三、欣赏故事:

  提问:

  1、故事里都有谁啊?

  2、它们发生的什么事?

  3、它们的尾巴断了怎么办了?(知道壁虎的尾巴断了,可以长出新的尾巴,蚯蚓的尾巴断了,可以长成新的蚯蚓)

  【活动延伸】

  游戏《揪尾巴》

  动物的尾巴可真神奇,现在我们也来变成小动物,一起来玩揪尾巴的游戏吧!

幼儿园大班教案《神奇的尾巴》2

  一、活动目的:

  1、让幼儿在活动中比较不同动物的尾巴特征。

  2、对问答式的儿歌感兴趣,并能尝试仿编儿歌。

  3、大班语言活动:儿歌《比尾巴》通过视听讲结合的互动方式,发展连贯表述的能力。

  4、理解故事内容,大胆讲述简单的事情。

  二、活动准备:

  1、《比尾巴》教学课件

  2、各种动物图片若干。

  三、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动物比尾巴"引入活动,激发幼儿兴趣:

  今天森林里来了许多动物,我们来看看,他们都是谁?(播放课件)这些动物聚在一起做什么呢?原来是要参加"比尾巴"的比赛。

  (二)比赛分两场,请小朋友当评委。

  1、第一场比赛:(播放课件)教师先出示小猴、兔子、松鼠,引导幼儿观察它们尾巴的特点。

  (1)引导评委说说评选结果,(播放课件)将相应的字贴到动物身上。(长、短、像把伞)

  (2)将第一场评选结果编成一段儿歌,教师提问,幼儿回答。

  2、第二场比赛:(播放课件)

  (1)分别出示三种动物的尾巴,引导幼儿猜猜是什么动物?(公鸡、鸭子、孔雀)

  (2)教师引导幼儿观察三种动物尾巴的特征。

  (3)(播放课件)将相应的汉字贴在动物身上。(弯、扁、最好看)

  (4)将第二场评选结果编者按成一段儿歌,教师提问,幼儿回答。

  (三)引导幼儿将两小段儿歌合起来形成一首完整的《尾巴歌》,(播放课件),让幼儿边看图片边念儿歌。(知道这是一种问答式的儿歌)

  (四)尝试仿编儿歌。

  分组仿编

  (1)提供动物图片,引导幼儿根据动物尾巴的特征进行仿编。

  (2)帮动物找尾巴,引导幼儿找好后根据尾巴特征进行仿编。

  规则:仿编时可以根据尾巴的大小、长短、粗细,像什么等进行仿编。

  (3)交流各组仿编的儿歌。活动廷伸:引导幼儿尝试仿编动物的耳朵、嘴巴。

  教学反思:

  《比尾巴》这首儿歌抓住了各种小动物尾巴特点,以“比”的形式为主线,充分调动孩子学*探究的积极性。它以一问一答、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儿歌琅琅上口、简明易懂、极富儿童情趣。教学中我以朗读训练为切入口,拓展学*资源,让孩子们了解各种动物尾巴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每个环节的衔接,并且用适当的语言把它们串起来,如,一开始,我就引入小动物们要开展一项比赛,请幼儿猜猜究竟是一项什么比赛呢?”一下子把孩子们的吸引力给集中了,同学们的眼睛“嗖”的一下全盯住老师,很想知道答案。

  为了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在最后拓展知识仿编儿歌中,儿歌的句式往往可以举一反三,迁移适用。在学完儿歌后我设计了拓展这一环节,利用课件出示了另外的六个小动物的图片(老鼠、燕子、金鱼、马、豹子),生动活泼的画面再次激发了幼儿创编的欲望,他们能够抓住动物尾巴的特点,按照诗歌中的样式编儿歌。这种创编,不仅培养了他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在运用积累词语和句子中感受到动物尾巴的可爱,从而对动物充满喜爱之情。

幼儿园大班教案《神奇的尾巴》3

  一、设计意图

  小动物们都有各自的尾巴,可它们长的什么样?有什么用?却是幼儿*时非常容易疏忽的。小动物我们都要全力保护它。为了进一步培养幼儿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在本活动中层层深入地展开,先让幼儿通过“做朋友”,观察发现它们尾巴的不同,在互相讲解中激活幼儿兴致,在“捉迷藏”中进一步巩固了解动物尾巴的外形特征,则本活动的重点顺利通过。再则,活动的难点“尾巴的用途”又在多媒体课件所设置的情境中得到解决。

  针对我班幼儿园不同发展水*,我先让能力弱的幼儿在来园活动中先接触了一下内容,相信这样在活动中,幼儿的发挥会均衡些。

  二、目的要求:

  1、认识一些动物的尾巴,初步了解它们的用途。学*词:*衡、观赏。

  2、加深幼儿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3、发展幼儿良好的观察力和操作想象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三、重点难点:

  重点是认识各种动物尾巴不同的样子;难点是初步了解它们的用途。

  四、活动准备:

  1、各种动物图片挂件若干。

  2、背景图一幅,动物图片和象征物若干。

  3、多媒设备及课件。

  4、录音机、磁带。

  五、活动过程:

  (一)带领幼儿说说讲讲动物,观赏动物,了解动物尾巴的不同。

  1、师:“今天,有好多小动物到我班来作客,这些小动物是谁它们的尾巴是怎样的?让我们跟它们做做好朋友吧!”

  2、幼儿在音乐中自由地讲解各种动物,教师指导幼儿比较它们尾巴的不同。

  3、集中幼儿讲解尾巴的不同。

  师:“你同谁做好朋友,它的尾巴怎样的。”

  (二)幼儿独立操作。

  师:“还有一些小动物也想来和你们做朋友,可它们把尾巴忘带了,我们帮它们装上尾巴吧!”幼儿操作,并互相检查。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奖五角星。

  集中讲一讲幼儿的操作。

  (三)玩“捉迷藏”游戏,认识一些动物尾巴的外形特征。(目的1)

  1、师:“现在还有一些小动物要同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我们来找找它们是谁。”

  2、幼儿找出小动物:猴子、牛、燕、袋鼠、松鼠、鱼、孔雀。

  3、认识这些小动物尾巴的外形特征。

  师:“这些小动物真粗心,身体藏好了,尾巴却露在外面,我们看它们的尾巴是什么样的,象什么?”幼儿讲解,教师出示相应的图片。

  (四)初步了解尾巴的用途。(目的1)

  (1)听录音,了解

  1、幼儿自由讲。

  师:“尾巴有粗有细,各不相同,那它们有什么用呢?”幼儿讲解。

  2、听录音。

  3、再次讲解。学*词

  (1)“*衡”(不摔跤,很*稳)。教师做不同动作让幼儿猜,再请幼儿做不同的动作,进一步理解;学*词

  (2)“观赏”(让别人观看,得到他人的赞扬)。

  (3)看电脑,了解:设置情境“换尾巴”。

  1、看电脑。师:“换尾巴后,发生了奇怪的事,你们猜是怎么回事。”

  2、幼儿互相猜测,再讲解。

  3、听电脑告诉大家,再讲解。

  4、集体给小动物换回尾巴。

  (五)动物舞会。

  师:“今天,你们做了这么多好事,高兴不高兴,我们一起来扮演喜欢的小动物,参加它们的舞会吧!”幼儿找喜欢的动物挂上,集体跳舞。在音乐中跳舞,离开活动室。

  教学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选择的儿歌内容与孩子们最喜欢的小动物有关,所以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也因为孩子们已经积累一些有关动物知识,又有一定的表达能力,所以一开课创设一个充满儿童情趣的动物园比尾巴大赛的情境,让幼儿调动各个感官,仔细观察,细心发现,大胆地说。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我让幼儿充分发挥学*主人翁的角色,在玩中学、学中玩。课堂气氛轻松愉悦,幼儿很容易就理解了儿歌的内容,也了解了一些动物尾巴的特点,所以在创编儿歌时,小朋友也能抓住动物尾巴的特点来进行创编。但也由于我是一个刚转岗的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语言不够儿童化,上课的语言艺术也还有待加强。

幼儿园大班教案《神奇的尾巴》4

  【活动目标】

  1.知道故事名称、角色和主要情节,学*故事中的对话。

  2、理解故事内容,了解常见动物尾巴的用途。

  3、积极参加表演活动,能用不同语气和肢体动作进行大胆表现。

  4、初步理解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语言的重复性特点。

  5、能简单复述故事。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多媒体课件、鱼、虾、啄木鸟、狐狸、大黄牛动物图片、苍蝇头饰。

  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有一些动物尾巴用途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游戏:尾巴配对,引起幼儿学*兴趣。

  今天赵老师带来了几位动物朋友,看看他们是谁?

  二.借助多媒体课件,理解故事内容,了解动物尾巴的用途,学*角色对话。

  1、第一遍完整欣赏故事。

  谢谢小朋友帮它们找到了尾巴。可是有一只苍蝇,看见人家都有尾巴,心里很羡慕,就想去问别人讨一条尾巴,它会去找谁呢?会讨到尾巴吗?让我们一起听个故事《苍蝇讨尾巴》。

  2、分段理解故事内容,学*故事中的角色对话,了解动物尾巴的用途。

  3、再次完整倾听故事,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T:这个故事真有趣,让我们再听一遍,当苍蝇和小动物对话的时候,我们可以跟着一起大声地说。

  三、分角色表演故事,能用不同的语气和肢体动作进行大胆表现。

  四、扩展经验,了解常见动物尾巴的用途。

  刚才小朋友表演的真不错,每个动物的尾巴都有自己的作用,除了故事中这些动物,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尾巴有什么作用吗?

  老师还准备了一段录象,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录像)

  看了录像,我们又知道了许多尾巴的小秘密,让我们回到教室再编一个苍蝇讨尾巴的故事。

  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适合中班幼儿。本设计重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提供幼儿听同伴说话的机会。中班下期幼儿已经比较专注地听教师说话。相对幼儿来说,教师的语言比较清晰、生动,且能根据幼儿反馈情况及时调整。而幼儿语言表达往往缺乏吸引力,会使听者缺乏听的兴趣。因而在教育活动中引导说话者(把话)清楚地表达和激发幼儿听同伴说话的兴趣和*惯,是培养幼儿听说话能力中应予以充分考虑的。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表现都很积极主动,踊跃发言。

幼儿园大班教案《神奇的尾巴》5

  教学目标:

  1、归纳概括动物尾巴的突出特点,看着图学*朗诵儿歌。

  2、使幼儿了解几种动物尾巴的妙用,培养幼儿倾听的*惯。

  准备:

  课件、动物图片、作业画纸、用皱纹纸做的动物尾巴若干条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引出课题:

  我们班小朋友最喜欢猜谜语了,下面我们就来猜一个。

  说它象鸡不是鸡,尾巴长长拖到地,张开尾巴象把扇,花花绿绿真好看。(孔雀)

  小朋友一猜就猜出来了,真聪明。

  展示图片,并提示孔雀尾巴真好看,像一把大扇子。并让幼儿表演一下孔雀开屏。

  二、(1)小朋友想不想知道别的小动物的尾巴,对比、表演。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很多小动物,你们看:

  课件:小猴的尾巴:长,能倒挂在树枝上——小兔的尾巴:短,遇上大灰狼,能很快地逃走。

  松鼠的尾巴:象把伞,让幼儿学一学小松鼠怎麽走路。

  小鸭的尾巴:扁,来回摆动,游泳时可以当游泳器。——公鸡的尾巴,弯。让幼儿学一学公鸡怎麽走路。

  孔雀的尾巴:象把扇。

  (2)教师说儿歌,幼儿学儿歌,并展示课件画面。

  谁的尾巴长?

  谁的尾巴短?

  谁的尾巴象把伞?

  猴子的尾巴长,

  兔子的尾巴短,

  松鼠的尾巴象把伞。

  谁的尾巴扁?

  谁的尾巴弯?

  谁的尾巴象把扇?

  鸭子的尾巴扁,

  公鸡的尾巴弯,

  孔雀的尾巴象把扇。

  1、教师问,幼儿答。

  2、幼儿分组,一组幼儿拍手问,另一组幼儿表演回答。

  3、两组互换。

  (3)发给幼儿作业纸:让幼儿给小动物找尾巴(连线)。

  三、以上是我们儿歌中提到的小动物,小朋友还想知道其它小动物的尾巴吗?它们的尾巴是什麽样的?有什麽用呢?展示课件:

  1、鸟的尾巴,展开时象扇子,鸟把尾巴当飞行器,飞时能够够灵活转动,便于掌握方向。

  2、鱼的尾巴,有的象扇子,有的象枫香树叶。鱼把尾巴当作游泳器,鱼在水里靠尾巴的左右摆动,促使身体向前推进,鱼的尾巴还能控制方向。

  3、牛的尾巴长长的,象鞭子,它把尾巴当作*衡器,奔跑时,尾巴竖起,起着*衡身体的作用。牛还用尾巴来拍打身上的苍蝇、蚊子。

  4、小壁虎的尾巴小小的,是救命尾巴,但是很奇怪,它为了逃命,常常把尾巴甩掉,等过几天,又会长出新的尾巴。

  四、让幼儿想一想,说一说,还见过哪些动物的尾巴,是什麽样?有什麽特征?

  五、小动物的尾巴用处都很大,所以小动物们必须保护好自己的尾巴,才能给人们多做事情。

  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游戏:揪尾巴。(一组小朋友当各种小动物,并学小动物的样子,戴上尾巴,另一组小朋友要揪掉这些小动物的尾巴,小动物要保护好自己的尾巴呀!千万不能被人揪掉。)

  教学反思:

  《比尾巴》这首儿歌抓住了各种小动物尾巴特点,以“比”的形式为主线,充分调动孩子学*探究的积极性。它以一问一答、三问三答的形式,介绍了六种动物尾巴的特点,儿歌琅琅上口、简明易懂、极富儿童情趣。教学中我以朗读训练为切入口,拓展学*资源,让孩子们了解各种动物尾巴的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每个环节的衔接,并且用适当的语言把它们串起来,如,一开始,我就引入小动物们要开展一项比赛,请幼儿猜猜究竟是一项什么比赛呢?”一下子把孩子们的吸引力给集中了,同学们的眼睛“嗖”的一下全盯住老师,很想知道答案。

  为了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在最后拓展知识仿编儿歌中,儿歌的句式往往可以举一反三,迁移适用。在学完儿歌后我设计了拓展这一环节,利用课件出示了另外的六个小动物的图片(老鼠、燕子、金鱼、马、豹子),生动活泼的画面再次激发了幼儿创编的欲望,他们能够抓住动物尾巴的特点,按照诗歌中的样式编儿歌。这种创编,不仅培养了他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在运用积累词语和句子中感受到动物尾巴的可爱,从而对动物充满喜爱之情。


《神奇的尾巴》大班教案 (菁华3篇)(扩展4)

——《神奇的纸》大班教案(10)份

  《神奇的纸》大班教案 1

  设计意图

  大班幼儿对于科学现象富有探索兴趣,有初步的观察、理解和运用能力,有使用剪刀沿着纸条中线剪的技能基础。《纲要》中提出:“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要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要贴*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整个活动中我注意引导幼儿运用“猜一猜,试一试,想一想,再试试”的研究策略,让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因自己的成功发现而增强自信心,也激发了幼儿参与下一个活动环节的积极性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操作,发现莫比乌斯圈与普通的圈在沿相同的线剪后会产生不同的现象。

  2.了解莫比乌斯圈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给生活带来的便捷。

  3.体验活动中探索和求证过程带来的乐趣。

  重点难点

  难点:通过探索操作,发现莫比乌斯圈与普通的圈在沿相同的线剪后会产生不同的现象。

  重点:了解莫比乌斯圈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给生活带来的便捷。

  活动准备

  纸圈、剪刀、ppt课件、记录表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出示纸圈,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手上都有两个纸圈,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这两个纸圈有什么一样的地方?有什么地方是不一样的?

  小结:一个拧过一个没拧过。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举起普通的的纸圈,伸出食指,从绿色的方块出发,沿着红色的线走,一直走回绿色的方块,你们发现了什么?

  师:试试另一个纸圈,沿着红线走,手指还是一直在外圈吗?为什么会这样呢?

  小结:其实这个神奇的纸圈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莫比乌斯圈,是很久以前一个叫莫比乌斯的人发现的,所以就用他的名字来命名了。

  2.幼儿第一次操作,发现莫比乌斯现象一

  师:现在我要请小朋友帮我一个忙,老师很想知道这个普通的纸圈沿着红色或蓝色的线剪会变成什么,你们觉得会变成什么呢?

  师:那如果把莫比乌斯圈也沿着红线或蓝线剪开,会怎么样呢?(幼儿猜想后操作并记录)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师:幼儿操作后讲述,你剪好的结果和刚才猜的一样吗?

  小结:普通的纸圈沿着红线剪变成两个大小不变的圈,沿着蓝线剪变成了三个大小不一样的圈,而莫比乌斯圈沿红线剪开后,变成了一个更大的莫比乌斯圈,沿着蓝线剪开后变成了两个一大一小套在一起的圈。

  3.第二次操作:发现莫比乌斯现象二

  师:你们看,这两种圈上还有一个颜色的线的没有剪,我还想知道,普通的纸圈沿着剩下颜色的线剪会变成什么样?

  师:那如果这个莫比乌斯圈沿着剩下颜色的线剪开,又有什么变化呢?你们想来试一下吗?(幼儿猜测后操作并记录)

  小结:普通的纸圈沿着剩下颜色的线剪开后还是两个大小不变的纸圈,总的是四个大小不变的纸圈;而莫比乌斯圈变成两个大小一样套在一起的莫比乌斯圈。

  4.观看图片,了解生活中的莫比乌斯圈

  师:这个莫比乌斯圈神不神奇?其实呀,这个神奇的莫比乌斯圈藏在我们生活中很多的地方,你们猜一猜它藏在哪里?

  师:我到找到了一些地方藏着这个莫比乌斯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小结:人们利用莫比乌斯圈的原理,建造了许多有用的东西,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美好。

  5.结束活动

  回去的时候,你们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还有什么地方藏着莫比乌斯圈,明天老师要请小朋友们来分享你们的发现。

  活动总结

  此次活动的教学设计是在教研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反复研讨和修改后定下来的,分别从科学活动的教学方法、教学流程的设计和不同年龄段的教学目标的理论知识来进行反复的推敲,最后到实施教学活动,活动中幼儿的参与性高,能够积极主动的回答老师的问题,本次活动的选材很新颖,幼儿也很感兴趣、操作能力很强、活动中可以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想象力,但是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提问过于笼统简单,没有针对性和时效性;评价偏重于结果性评价;材料的单一和无效;教师把控的太多,幼儿交流讨论的少,应给幼儿更多探索交流的机会;记录的形式化、单一化,记录卡的使用没有讲解清楚,幼儿在猜想记录的时候不会记录,还有教师的记录卡做的太小了,幼儿看不清楚。在接下来的学*中,还是要注意提问问题时语言的简洁性、严谨性和科学性,语言还要更生动、肢体动作还需更丰富,这样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以上就是我对本次活动的总结。

  《神奇的纸》大班教案 2

  [教材简解]

  纸和桌子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与孩子的学*生活更是密不可分的,画画,做手工,写字都需要用到纸。活动《神奇的纸桌》的设计灵感来自区域活动,一天,手工区的乐乐将纸折成一张桌子,然后在纸桌上放雪花积木,他一边放一边数。乐乐看见我高兴的说:“老师我的纸桌很结实能放20个雪花片。”在观察中,我还发现我班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已由直觉行动思维过度到了具体形象思维,他们喜欢做做玩玩,喜欢自己动手操作,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折叠、粘贴等操作能力,他们能够运用想象,进行一些简单的设计制作活动。用纸来做桌子,对于孩子来说十分新奇,在熟悉与新奇的碰撞下,很好地激发了他们制作与探索的欲望。所以我根据本班幼儿发展水*,选择设计了本次活动。为幼儿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学*热情和好奇心与探索的欲望。

  [设计理念]

  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孩子熟悉的东西,让孩子从身边经常接触的事物纸和桌开始,引导孩子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奥秘,激发他们的学*热情和好奇心。就像杜威先生所说:“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儿童本能的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惧来的特点。”活动中把幼儿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事物引入探究的对象,通过多次操作与交流、分享彼此的经验,来解决不同的问题,达到不同的目的。

  [目标预设]

  1.乐于探索,并能在活动中积极参与,大胆创新。

  2.通过操作活动,探索使纸桌站起来及站得稳的方法;

  3.能主动参与讨论,表达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体验探索成功的乐趣。

  [活动准备]

  1. 每人两张大小、形状相同的纸,固体胶、记录纸、记号笔没人一份。

  2.相同大小的雪花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激发幼儿的学*兴趣。

  1.师:小朋友这是什么?

  幼:纸师:纸有什么用处?

  幼:画画、写字、折纸……师:你有什么方法能让这张纸站起来?

  幼:折、卷2.师:前些天我的朋友告诉我,她能用两张纸,一张做桌面,一张做桌腿组合成一张一条腿的桌子,你觉得这张纸桌能站起来吗?

  幼:不能站起来、站起来3.师: 那么,你们有什么办法来证实这件事的真假呢?

  幼:有4.师:好,如果给你两张纸,你能做成一张一条腿的桌子还要让它站起来吗?你准备怎么来做这条腿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幼儿讨论)评析:活动一开始,以疑问为线索,“两张纸能做一张一条腿的纸桌吗?”展开探索活动,激发幼儿的学*兴趣。

  二、尝试制作纸桌,探索桌腿的多种制作方法。

  1.师:在你们的桌上有每人两张纸,请小朋友开动脑筋,来做一做、试一试,看看谁的桌子最先立起来,做的又稳当又牢固,好吗?

  2.幼儿尝试制作,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用不同的方法制作。

  3.集中讨论:“我的纸桌站起来了” (用语言结合实物表述)。

  师:你是怎样做的桌腿,让它站起来呢?你的桌腿是什么形状的呢?

  幼1:用折的方法:将纸对折立起来变小山型幼2:用折的方法:将纸三折变成门型幼3:用折的方法:将纸四折变扇型幼4:用卷的方法:将纸卷成圆型4. 师小结:纸的本领很大,通过折、卷的方法,改变它原来的形状后,可以“站”起来,变成一张一条腿的桌子。

  评析:这一环节主要采用独立探究法,经验法,操作法,交流讨论法。活动中对纸桌的制作没有提出过多的要求,幼儿在操作活动时尽量不介入,只是适时的点拨,肯定,并鼓励幼儿不轻易放弃。为幼儿制作后的讨论“你的纸桌站起来了吗?”留出了很大的空间。最后幼儿介绍自己的制作方法,分享彼此的经验,在说中学,听中学,幼儿才是学*的真正的主人。

  三、以游戏“摆积木”,尝试发现各种形状桌腿的纸桌承受力是不同的。

  1.师:你的纸桌上能放东西吗?

  幼:能(引导幼儿猜测纸桌上能摆放积木的数量)2.师:在纸桌上轻轻地*放雪花积木,看看哪种形状的桌腿最牢,桌面上放的积木最多?

  3.师:出示记录表。你觉得纸桌上能放几个积木,请你把你的猜想数量记录在“?”号的格子中。

  4. 幼儿将自己的猜测记在格子里。

  5. 幼儿尝试在将纸桌上放积木。

  6. 师:你的纸桌上放了几个雪花片?它是什么形状的桌腿?你发现哪种形状的桌腿比较牢?(引导讨论)7.师小结:圆柱体桌腿的纸桌,放的积木数量最多,承受重量的本领最大。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采用游戏的形式,营造探索学*的.气氛。鼓励幼儿在自己制作的纸桌上尽量多放积木,以探索不同桌腿对桌子的承受力的影响,让幼儿在问题情景中去思考,去寻求答案。

  四、引发新的探究点,延伸探究。

  1.师:刚才,我们通过操作,得出圆柱体的桌腿的桌子承受力的本领更大,还有没有像圆柱体的桌腿一样,有一个支撑面的纸桌,在桌上可以放许多积木呢?

  2.师: 那相同形状的桌腿,如果我们改变它的高矮,胖瘦,承受力又会有什么变化呢?我们下次再来试试,好吗?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引导幼儿大胆想象,从而促进幼儿扩散性思维的发展,促使幼儿永远种保持学*的热情,并获得主动学*的动力机制。

  《神奇的纸》大班教案 3

  设计意图

  大班幼儿对于科学现象富有探索兴趣,有初步的观察、理解和运用能力,有使用剪刀沿着纸条中线剪的技能基础。《纲要》中提出:“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要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要贴*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因此整个活动中我注意引导幼儿运用“猜一猜,试一试,想一想,再试试”的研究策略,让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因自己的成功发现而增强自信心,也激发了幼儿参与下一个活动环节的积极性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

  1.通过探索操作,发现莫比乌斯圈与普通的圈在沿相同的线剪后会产生不同的现象。

  2.了解莫比乌斯圈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给生活带来的便捷。

  3.体验活动中探索和求证过程带来的乐趣。

  重点难点

  难点:通过探索操作,发现莫比乌斯圈与普通的圈在沿相同的线剪后会产生不同的现象。

  重点:了解莫比乌斯圈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给生活带来的便捷。

  活动准备

  纸圈、剪刀、ppt课件、记录表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出示纸圈,激发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手上都有两个纸圈,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这两个纸圈有什么一样的地方?有什么地方是不一样的?

  小结:一个拧过一个没拧过。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举起普通的的纸圈,伸出食指,从绿色的方块出发,沿着红色的线走,一直走回绿色的方块,你们发现了什么?

  师:试试另一个纸圈,沿着红线走,手指还是一直在外圈吗?为什么会这样呢?

  小结:其实这个神奇的纸圈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莫比乌斯圈,是很久以前一个叫莫比乌斯的人发现的,所以就用他的名字来命名了。

  2.幼儿第一次操作,发现莫比乌斯现象一

  师:现在我要请小朋友帮我一个忙,老师很想知道这个普通的纸圈沿着红色或蓝色的线剪会变成什么,你们觉得会变成什么呢?

  师:那如果把莫比乌斯圈也沿着红线或蓝线剪开,会怎么样呢?(幼儿猜想后操作并记录)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吧!

  师:幼儿操作后讲述,你剪好的结果和刚才猜的一样吗?

  小结:普通的纸圈沿着红线剪变成两个大小不变的圈,沿着蓝线剪变成了三个大小不一样的圈,而莫比乌斯圈沿红线剪开后,变成了一个更大的莫比乌斯圈,沿着蓝线剪开后变成了两个一大一小套在一起的圈。

  3.第二次操作:发现莫比乌斯现象二

  师:你们看,这两种圈上还有一个颜色的线的没有剪,我还想知道,普通的纸圈沿着剩下颜色的线剪会变成什么样?

  师:那如果这个莫比乌斯圈沿着剩下颜色的线剪开,又有什么变化呢?你们想来试一下吗?(幼儿猜测后操作并记录)

  小结:普通的纸圈沿着剩下颜色的线剪开后还是两个大小不变的纸圈,总的是四个大小不变的纸圈;而莫比乌斯圈变成两个大小一样套在一起的莫比乌斯圈。

  4.观看图片,了解生活中的莫比乌斯圈

  师:这个莫比乌斯圈神不神奇?其实呀,这个神奇的莫比乌斯圈藏在我们生活中很多的地方,你们猜一猜它藏在哪里?

  师:我到找到了一些地方藏着这个莫比乌斯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小结:人们利用莫比乌斯圈的原理,建造了许多有用的东西,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美好。

  5.结束活动

  回去的时候,你们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找一找,还有什么地方藏着莫比乌斯圈,明天老师要请小朋友们来分享你们的发现。

  活动总结

  此次活动的教学设计是在教研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反复研讨和修改后定下来的,分别从科学活动的教学方法、教学流程的设计和不同年龄段的教学目标的理论知识来进行反复的推敲,最后到实施教学活动,活动中幼儿的参与性高,能够积极主动的回答老师的问题,本次活动的选材很新颖,幼儿也很感兴趣、操作能力很强、活动中可以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想象力,但是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提问过于笼统简单,没有针对性和时效性;评价偏重于结果性评价;材料的单一和无效;教师把控的太多,幼儿交流讨论的少,应给幼儿更多探索交流的机会;记录的形式化、单一化,记录卡的使用没有讲解清楚,幼儿在猜想记录的时候不会记录,还有教师的记录卡做的太小了,幼儿看不清楚。在接下来的学*中,还是要注意提问问题时语言的简洁性、严谨性和科学性,语言还要更生动、肢体动作还需更丰富,这样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以上就是我对本次活动的总结。

  《神奇的纸》大班教案 4

  【活动目标】

  1、能尝试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序的操作,体验操作的乐趣。

  2、积极探索纸的不同变化与承受图书的重量的关系。

  3、学*观察、比较的方法,培养探究精神。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书若干、打印纸、瓦楞纸。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

  1、老师:老师想用这张纸将一支笔托起,可是总是做不到(教师演示),你愿意帮我想个好方法吗?(愿意)好,请你们马上去试一试!

  2、幼儿操作(请你们放下手中的纸和笔,回到位子上做好)

  3、刚才你们替我想到办法了吗?(请2-3个孩子示范)

  4、幼儿先试,教师问:你是怎么把笔托起来的?(折,卷)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5、师:沈老师有疑问了,为什么这张白纸着过,卷过之后,就可以把笔托起来呢?(折,卷之后)

  a、你们的意思我明白了,白纸着过,卷过之后,它的形状发生了改变,对么?

  b、那你们知道么,纸的形状变化之后,它的力气也会发生变化?怎么变化呢?我们给他的力气取歌好听的名字,叫承受力。

  (原来,我们通过折,卷,改变了纸的形状,就增加了纸的承受力,也就托起了这支笔)

  二、探索纸的形状与承受图书重量的关系(正方形纸筒、三角形纸筒、圆柱形纸筒)

  1、瞧!沈老师用你们刚才教我的方法,折出了三种形状的纸筒,你们认识他们么?这是什么形状?

  (三角形纸筒、正方形纸筒、圆柱形纸筒)逐个介绍。

  2、看,我这里还有什么?(一本书)

  3、我将这本书分别放在这三个纸筒上,你觉得会发生什么?

  (a)承受住了(可是我的书,又厚又重,它们又轻又薄,会承受得住么)

  (b)承受不住

  4、到底能不能承受住,让我先来试一试吧。

  (a)我先试三角形纸筒,我用双手拿住书的两边,拿*了,轻轻的放在上面,然后把手慢慢的松开,看,三角形纸筒怎样了?(承受住了)

  (b)我再来试正方形纸筒,我也像刚才那样,双手……,怎么样啊?

  (c)最后一个圆形纸筒,你觉得它能承受得住吗?我请一个小朋友上来替我试一试。(大家一起规范动作)

  5、咦,原来这三种不同形状的纸筒,都能承受住一本书的重量。

  6、可是,这三个纸筒宝宝不高兴了,不服气!想一教高下,一定要比出谁的承受力最大!怎么办呢?(比赛)怎么比?

  7、幼儿回答(将书一本一本的放上去,放得最多,并且没有倒下的纸筒宝宝就是大力士)

  (a)怎么放?

  (b)如果放到X本,它突然倒了,那它承受住了几本书呢?这个方法真好!

  (c)(记录表)我还为你们准备一张记录表,表上的三个图形分别代表了三个纸筒,三、正、圆。

  8、清楚了吗?好!那在比赛前,我们来猜想一下,你觉得谁会是最后的获胜者?

  9、请你拿出准备好的贴纸,到我的黑板前,找到你觉得会获胜的纸筒宝宝,将贴纸贴在它旁边的空格上。

  10、根据投票我发现大部分小朋友觉得XXX纸筒会获胜!那比赛结果到底会怎样呢?还是要你们动手去做一做。

  11、听清要求,四个小朋友一组,两个人操作,两个人记录。

  三、统计表格,发现圆柱形纸筒托住的书本最多。(圆柱形纸筒是大力士)

  1、幼儿操作,并进行记录。(好,放下手中的东西,拿好记录表,回到位子上!)

  2、孩子们,刚才比赛的结果如何?

  3、原来,圆柱形纸筒的承受力最大。

  4、在我们的生活中,你有见过圆柱形的物体吗?(3-4的幼儿回答)

  5、我带来了几张图片,你能找出途中的圆柱形吗?

  四、不同材质的圆柱形纸筒与承受力的关系。

  1、好!我这儿还有一个圆柱形纸筒,请你们观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a)看:颜色一样,高度一样,一样大小,厚度不一样。

  (b)摸:厚度不一样。

  2、请问这两个纸筒谁的承受力更大呢?我也请你按照表格的顺序去试一试。

  3、刚才你们操作的时候发现了什么?

  4、厚的纸筒,承受力大。

  5、原来,纸的厚度不同,承受力也不一样,越厚的纸,承受力越大。

  五、高矮不同的圆柱形纸筒比赛

  1、咦!好像有个人想来挑战我们的获胜者。看!

  2、他们俩有什么不一样吗?

  3、一个高,一个矮,厚度呢?(摸一摸)你觉得会挑战成功么?

  4、分开两组,分别派一个代表上来操作。

  5、原来,矮的圆柱形纸筒比高的圆柱形纸筒的承受力要大。

  六、延伸

  胖的圆柱形纸筒和瘦的圆柱形纸筒谁的承受力更大呢?让我回到教室继续探索吧!

  【活动反思】

  在活动的过程中,可以看的出来幼儿对纸筒很感兴趣,玩的也很开心,成功扩展了孩子们的想象、创造能力。但在活动中也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一开始指导不当,让小朋友们一起把纸筒套在手上跑,使部分幼儿觉得这样玩挺有意思的,整节活动就以跑为主,不想再尝试别的新玩法,导致结束时还没有停下脚步。

  《神奇的纸》大班教案 5

  活动目标

  1、了解莫比乌斯圈的特征,感受莫比乌斯圈的神奇变化。

  2、能大胆进行猜想并记录,提高观察和动手能力。

  3、体验莫比乌斯圈给生活带来的便捷。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纸条、纸圈、剪刀、固体胶、课件、记录表、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的兴趣。

  小朋友看,我今天带来一张长方形纸条,谁会把它变成一个圈?

  (个别幼儿直接把纸条两端对接,做成普通纸圈)你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吗?

  今天我也用纸条变了一个圈,小朋友看一下它与小朋友变的圈有什么不同?

  幼儿讲述后教师小结,一个拧过一个没拧过。

  我们把这个圈称为一号圈,另一个圈称为二号圈。

  二、幼儿第一次操作,认识莫比乌斯圈,了解它的特征。

  现在我请小朋友在一号圈和二号圈上来画线,你会有什么发现呢??

  在画的时候要从接缝这里开始,最后再回到这里。

  幼儿操作后个别回答,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呢?

  幼儿讲述后教师小结:其实这个纸圈,它有一个有趣的名字叫莫比乌斯圈,是很久以前一个叫莫比乌斯的人发现的,所以就用他的名字来命名了。

  三、幼儿第二次操作,发现莫比乌斯现象一。

  现在莫比乌斯圈要来和小朋友变魔术了,那如果我沿着刚才小朋友画的线把它剪开,然后卡擦卡擦剪到头,会怎么样呢?(幼儿猜想,教师记录)你想来亲自动手试一下吗?提操作要求:使用剪刀的时候要小心,不要剪到手指。

  如果剪好了可以高高举起来,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幼儿操作后讲述,你剪好的结果和刚才猜的一样吗?

  小结:原来莫比乌斯圈往中间剪开后,变成了一个更大的莫比乌斯圈。

  四、第三次操作:发现莫比乌斯现象二。

  师:你们想想看,如果这个大的纸圈再在中间剪开,又有什么变化呢?

  你想来试一下吗?(幼儿猜测后操作并记录)展示幼儿记录表,个别幼儿介绍。

  教师小结:在第一次剪成的大纸圈上再次中间剪开,变成两个套在一起的莫比乌斯圈。

  六、总结,观看课件,了解生活中的莫比乌斯圈。

  今天我们认识了神奇的莫比乌斯圈,那你知道它有什么用吗?

  其实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藏着许多莫比乌斯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立交桥:避免行人车辆的拥挤。

  过山车:更加刺激好玩。

  传送带:减少反复的摩擦工作,增加传送距离和面积。

  原来人们利用莫比乌斯圈的原理,建造了许多有用的东西,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美好。

  七、结束活动

  莫比乌斯圈这么神奇,我们还可以找一找什么物体的建造运用了这个原理。

  《神奇的纸》大班教案 6

  [教材简解]

  纸和桌子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与孩子的学*生活更是密不可分的,画画,做手工,写字都需要用到纸。活动《神奇的纸桌》的设计灵感来自区域活动,一天,手工区的乐乐将纸折成一张桌子,然后在纸桌上放雪花积木,他一边放一边数。乐乐看见我高兴的说:“老师我的纸桌很结实能放20个雪花片。”在观察中,我还发现我班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已由直觉行动思维过度到了具体形象思维,他们喜欢做做玩玩,喜欢自己动手操作,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折叠、粘贴等操作能力,他们能够运用想象,进行一些简单的设计制作活动。用纸来做桌子,对于孩子来说十分新奇,在熟悉与新奇的碰撞下,很好地激发了他们制作与探索的欲望。所以我根据本班幼儿发展水*,选择设计了本次活动。为幼儿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激发他们的学*热情和好奇心与探索的欲望。

  [设计理念]

  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孩子熟悉的东西,让孩子从身边经常接触的事物纸和桌开始,引导孩子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奥秘,激发他们的学*热情和好奇心。就像杜威先生所说:“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儿童本能的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惧来的特点。”活动中把幼儿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事物引入探究的对象,通过多次操作与交流、分享彼此的经验,来解决不同的问题,达到不同的目的。

  [目标预设]

  1.乐于探索,并能在活动中积极参与,大胆创新。

  2.通过操作活动,探索使纸桌站起来及站得稳的方法;

  3.能主动参与讨论,表达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体验探索成功的乐趣。

  [活动准备]

  1. 每人两张大小、形状相同的纸,固体胶、记录纸、记号笔没人一份。

  2.相同大小的雪花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激发幼儿的学*兴趣。

  1.师:小朋友这是什么?

  幼:纸师:纸有什么用处?

  幼:画画、写字、折纸……师:你有什么方法能让这张纸站起来?

  幼:折、卷2.师:前些天我的朋友告诉我,她能用两张纸,一张做桌面,一张做桌腿组合成一张一条腿的桌子,你觉得这张纸桌能站起来吗?

  幼:不能站起来、站起来3.师: 那么,你们有什么办法来证实这件事的真假呢?

  幼:有4.师:好,如果给你两张纸,你能做成一张一条腿的桌子还要让它站起来吗?你准备怎么来做这条腿呢?你有什么好办法?(幼儿讨论)评析:活动一开始,以疑问为线索,“两张纸能做一张一条腿的纸桌吗?”展开探索活动,激发幼儿的学*兴趣。

  二、尝试制作纸桌,探索桌腿的多种制作方法。

  1.师:在你们的桌上有每人两张纸,请小朋友开动脑筋,来做一做、试一试,看看谁的桌子最先立起来,做的又稳当又牢固,好吗?

  2.幼儿尝试制作,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幼儿用不同的方法制作。

  3.集中讨论:“我的纸桌站起来了” (用语言结合实物表述)。

  师:你是怎样做的桌腿,让它站起来呢?你的桌腿是什么形状的呢?

  幼1:用折的方法:将纸对折立起来变小山型幼2:用折的方法:将纸三折变成门型幼3:用折的方法:将纸四折变扇型幼4:用卷的方法:将纸卷成圆型4. 师小结:纸的本领很大,通过折、卷的方法,改变它原来的形状后,可以“站”起来,变成一张一条腿的桌子。

  评析:这一环节主要采用独立探究法,经验法,操作法,交流讨论法。活动中对纸桌的制作没有提出过多的要求,幼儿在操作活动时尽量不介入,只是适时的点拨,肯定,并鼓励幼儿不轻易放弃。为幼儿制作后的讨论“你的纸桌站起来了吗?”留出了很大的空间。最后幼儿介绍自己的制作方法,分享彼此的经验,在说中学,听中学,幼儿才是学*的真正的主人。

  三、以游戏“摆积木”,尝试发现各种形状桌腿的纸桌承受力是不同的。

  1.师:你的纸桌上能放东西吗?

  幼:能(引导幼儿猜测纸桌上能摆放积木的数量)2.师:在纸桌上轻轻地*放雪花积木,看看哪种形状的桌腿最牢,桌面上放的积木最多?

  3.师:出示记录表。你觉得纸桌上能放几个积木,请你把你的猜想数量记录在“?”号的格子中。

  4. 幼儿将自己的猜测记在格子里。

  5. 幼儿尝试在将纸桌上放积木。

  6. 师:你的纸桌上放了几个雪花片?它是什么形状的桌腿?你发现哪种形状的桌腿比较牢?(引导讨论)7.师小结:圆柱体桌腿的纸桌,放的积木数量最多,承受重量的本领最大。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采用游戏的形式,营造探索学*的气氛。鼓励幼儿在自己制作的纸桌上尽量多放积木,以探索不同桌腿对桌子的承受力的影响,让幼儿在问题情景中去思考,去寻求答案。

  四、引发新的探究点,延伸探究。

  1.师:刚才,我们通过操作,得出圆柱体的桌腿的桌子承受力的本领更大,还有没有像圆柱体的桌腿一样,有一个支撑面的纸桌,在桌上可以放许多积木呢?

  2.师: 那相同形状的桌腿,如果我们改变它的高矮,胖瘦,承受力又会有什么变化呢?我们下次再来试试,好吗?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引导幼儿大胆想象,从而促进幼儿扩散性思维的发展,促使幼儿永远种保持学*的热情,并获得主动学*的动力机制。

  《神奇的纸》大班教案 7

  活动目标

  1 探索纸不同的折法与承受积木重量的关系。

  2 能主动参与讨论,表达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

  3 能与同伴合作,较细致地进行操作活动。

  4 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 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 铅画纸若干(教师多备一些,用废旧的纸,但要*整)。

  2 积木多块、小组记录表、粘纸小标记(贴在全班放积木最多的格中)。

  3 每人四张纸:

  第一张:尝试让纸站起来。(试过后大部分是不能再放住积木的)用于猜测:纸折叠后可摆放积木吗

  第二张:折起来尝试放积木。(有人能放多,有人少)用于分析比较:怎么样才能放得多。

  第三张:用折两折的方法把纸折好。用于猜测:折叠后可摆放积木的数量。

  第四张:备用。

  ——科学活动的材料准备非常重要,教师既要考虑到幼儿的使用情况,准备充足的材料,同时也要养成节约材料的好*惯,因此,在准备材料时要进行推理和测算。

  活动过程

  一、设置问题情景,引出“让纸站起来”的话题

  ——幼儿坐桌边,四人为一桌,两人为一个小组。既让幼儿都能看到教师的操作台,也便于后面活动时,幼儿能方便地分组,快速找到同伴。 1 出示纸,了解幼儿生活经验。

  师:这是什么纸有什么用

  师:你们能不能让纸站起来呢每个人从桌上拿一张纸,想想办法,让纸能自己站起来。

  ——纸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这个话题兼顾了幼儿的日常经验,同时又给了孩子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纸”的机会,引出了探索主题。

  2 幼儿每人一张纸,尝试折、卷等方法,自由探索着让纸站起来的不同方法。

  师:噢,你让纸站起来了。你是用折的方法。你折了几下啊两下。你呢。数不过来了。你是用卷的方法。

  3 小结让纸站起来的不同方法。

  师:刚才小朋友用不同的方法让纸站起来了,看看谁的纸站得最稳

  ——教师在指导中有意识地把个别孩子的操作法传递给全体幼儿,与此同时,教师的指导语中也透露出鼓励孩子想出不同的方法让纸站起来,哪怕只是折的次数的不同,这也为后面的活动打下了伏笔。

  二、再次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幼儿探索

  1 引导幼儿猜测纸折叠后能摆放积木。师:站起来的纸上能摆放积木吗

  2 幼儿猜测后,教师拿一块积木尝试,全体幼儿发现纸上是可以放积木的。

  3 进一步引导幼儿猜测纸折叠后可摆放积木的数量。

  ——教师每一个提问之后,都不急于动作,而是留给幼儿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4 鼓励幼儿尝试。

  师:确实纸上能放积木。纸的哪种变化能让放的积木又稳又多呢我们每个人可以用纸试试,看看用你的方法。可以放几块积木。

  ——用两种最常见的实验材料,让孩子有机会去发现并惊奇,与其说这是实验,还不如说更是游戏。

  5 教师出示记录表,提出规则和要求。

  师:两人一组试一试,每组一张表格。让我们把纸折的样子画在这个格中,猜的数量都记在“”号的格子中。两人商量一下,一个记,一个放,也可以轮流放。

  6 幼儿将自己的猜测记在格子里,

  7 分组尝试将纸折叠后可放多少块积木。

  ——探索性的科学教育就是让孩子像科学家一样去研究,而记录正是这种活动的标志。通过记录,可以了解孩子的原有经验和真实想法。让孩子对实验前后的记录做个对比。更加有冲击力。

  三、讨论,再次进行实验

  1 幼儿搬椅子转成半圆坐。一起参与讨论。

  ——通过前面的游戏,孩子们已经感受到了神奇和惊讶,他们现在还不知道。讨论后的活动会使他们的实验更精彩。

  2 出示不同幼儿折的纸,引导观察比较。

  师:怎样才能放更多的积木

  ——这次的讨论对后面的实验以及实验会给幼儿带来的惊喜,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要集中幼儿的注意力,排除不必的干扰,形成讨论的氛围,从而将个体的经验转化为集体的经验,让孩子获得新信息,修正自己的操作方法。

  师:通过交流,我们发现纸折的次数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要把纸对齐折;先让纸自己能站稳,再小心地轻放积木,不能碰桌子。

  ——教师的小结语也是经过提炼的,不仅仅是大家的发现,更是对下一步实验的规则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的实验更具科学性。

  3 设置挑战,再次尝试。

  师:刚才,我们在纸上放得最多的是14块积木,现在大家换张纸重新折,再试一次,比一比哪组小朋友放得最多。

  4 教师出示记录表,提出第二次记录的要求。

  师:两人一组一张表格。选择一种方法进行实验。

  ——提出记录的要求,培养记录的*惯,对实验很重要。

  四、交流

  1 细心地用自己的方法对结果进行记录。

  师:把纸的折法记下来,把放积木的结果也记下来。

  ——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孩子总是希望自己的猜测是对的,一旦发现自己的猜测出错,往往不愿意面对,因此在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

  2 表达自己的实验结果与发现。

  师:你和好朋友在实验的时候用了什么方法放了几块积木说给我们听听。

  ——在活动中,孩子感受到哪些内容是值得记录下来的。

  活动反思

  对孩子而言,最好的学*方法是在最直接的体验中学*,在动手中去发现。在这个活动中。我选择了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材料“纸”和“积木”给孩子进行操作实验,把有关力的科学转化为孩子可亲自操作的游戏,依托幼儿熟悉的、直观的材料。让孩子在富有挑战的活动中感受到生活中那些让人惊讶的科学现象,努力让孩子从探究游戏中感受快乐,获得智慧。

  一、感受

  1 感受惊讶。

  思考:让孩子在活动中感受神奇,产生探究欲望和兴趣,不断体会神奇,增加新经验。

  策略:选择孩子最常用的学*用品纸张和游戏用品积木进行操作实验,而结果是让孩子想象不到的:一张薄薄的纸,经过自己的变形居然能放上那么多的积木。

  2 感受亲历,

  思考:鼓励孩子亲历实验的过程,感受物体变化带来的心理体验。

  策略:活动不是一种事先安排、因果必然的过程,而是以游戏的形式,让孩子亲历探险探究的过程,体验成功的感觉。

  3 感受兴趣。

  思考:对孩子来说感受科学的趣味,比“懂得科学”更重要,让孩子体会实验是有趣的,像游戏一样,从而感到科学的趣味,

  策略:观察自己和同伴的不同实验结果,激发了孩子的竞争意识,为了超过同伴而产生继续实验的兴趣。

  二、提炼

  1 提炼经验。

  思考:纸张的变化与力的关系,这方面的经验是孩子所缺乏的,在自然状态下即使看到也想不到。

  策略:让孩子从最初的自由操作中提取经验,过渡到与同伴交流经验,逐渐到进行有_定要求的实验。在操作中逐渐积累经验,从而发现实验结果的神奇。

  2 提炼*惯,

  思考:成功来源于好的*惯,养成良好的操作*惯为幼儿入小学后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策略:将活动设计成具有挑战的游戏,通过游戏规则的要求。提出科学实验中的*惯要求,为大班孩子的继续成长打下基础。

  《神奇的纸》大班教案 8

  【活动目标】

  1、能尝试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序的操作,体验操作的乐趣。

  2、积极探索纸的不同变化与承受图书的重量的关系。

  3、学*观察、比较的方法,培养探究精神。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书若干、打印纸、瓦楞纸。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

  1、老师:老师想用这张纸将一支笔托起,可是总是做不到(教师演示),你愿意帮我想个好方法吗?(愿意)好,请你们马上去试一试!

  2、幼儿操作(请你们放下手中的纸和笔,回到位子上做好)

  3、刚才你们替我想到办法了吗?(请2-3个孩子示范)

  4、幼儿先试,教师问:你是怎么把笔托起来的?(折,卷)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5、师:沈老师有疑问了,为什么这张白纸着过,卷过之后,就可以把笔托起来呢?(折,卷之后)

  a、你们的意思我明白了,白纸着过,卷过之后,它的形状发生了改变,对么?

  b、那你们知道么,纸的形状变化之后,它的力气也会发生变化?怎么变化呢?我们给他的力气取歌好听的名字,叫承受力。

  (原来,我们通过折,卷,改变了纸的形状,就增加了纸的承受力,也就托起了这支笔)

  二、探索纸的形状与承受图书重量的关系(正方形纸筒、三角形纸筒、圆柱形纸筒)

  1、瞧!沈老师用你们刚才教我的方法,折出了三种形状的纸筒,你们认识他们么?这是什么形状?

  (三角形纸筒、正方形纸筒、圆柱形纸筒)逐个介绍。

  2、看,我这里还有什么?(一本书)

  3、我将这本书分别放在这三个纸筒上,你觉得会发生什么?

  (a)承受住了(可是我的书,又厚又重,它们又轻又薄,会承受得住么)

  (b)承受不住

  4、到底能不能承受住,让我先来试一试吧。

  (a)我先试三角形纸筒,我用双手拿住书的两边,拿*了,轻轻的放在上面,然后把手慢慢的松开,看,三角形纸筒怎样了?(承受住了)

  (b)我再来试正方形纸筒,我也像刚才那样,双手……,怎么样啊?

  (c)最后一个圆形纸筒,你觉得它能承受得住吗?我请一个小朋友上来替我试一试。(大家一起规范动作)

  5、咦,原来这三种不同形状的纸筒,都能承受住一本书的重量。

  6、可是,这三个纸筒宝宝不高兴了,不服气!想一教高下,一定要比出谁的承受力最大!怎么办呢?(比赛)怎么比?

  7、幼儿回答(将书一本一本的放上去,放得最多,并且没有倒下的纸筒宝宝就是大力士)

  (a)怎么放?

  (b)如果放到X本,它突然倒了,那它承受住了几本书呢?这个方法真好!

  (c)(记录表)我还为你们准备一张记录表,表上的三个图形分别代表了三个纸筒,三、正、圆。

  8、清楚了吗?好!那在比赛前,我们来猜想一下,你觉得谁会是最后的获胜者?

  9、请你拿出准备好的贴纸,到我的黑板前,找到你觉得会获胜的纸筒宝宝,将贴纸贴在它旁边的空格上。

  10、根据投票我发现大部分小朋友觉得XXX纸筒会获胜!那比赛结果到底会怎样呢?还是要你们动手去做一做。

  11、听清要求,四个小朋友一组,两个人操作,两个人记录。

  三、统计表格,发现圆柱形纸筒托住的书本最多。(圆柱形纸筒是大力士)

  1、幼儿操作,并进行记录。(好,放下手中的东西,拿好记录表,回到位子上!)

  2、孩子们,刚才比赛的结果如何?

  3、原来,圆柱形纸筒的承受力最大。

  4、在我们的生活中,你有见过圆柱形的`物体吗?(3-4的幼儿回答)

  5、我带来了几张图片,你能找出途中的圆柱形吗?

  四、不同材质的圆柱形纸筒与承受力的关系。

  1、好!我这儿还有一个圆柱形纸筒,请你们观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a)看:颜色一样,高度一样,一样大小,厚度不一样。

  (b)摸:厚度不一样。

  2、请问这两个纸筒谁的承受力更大呢?我也请你按照表格的顺序去试一试。

  3、刚才你们操作的时候发现了什么?

  4、厚的纸筒,承受力大。

  5、原来,纸的厚度不同,承受力也不一样,越厚的纸,承受力越大。

  五、高矮不同的圆柱形纸筒比赛

  1、咦!好像有个人想来挑战我们的获胜者。看!

  2、他们俩有什么不一样吗?

  3、一个高,一个矮,厚度呢?(摸一摸)你觉得会挑战成功么?

  4、分开两组,分别派一个代表上来操作。

  5、原来,矮的圆柱形纸筒比高的圆柱形纸筒的承受力要大。

  六、延伸

  胖的圆柱形纸筒和瘦的圆柱形纸筒谁的承受力更大呢?让我回到教室继续探索吧!

  【活动反思】

  在活动的过程中,可以看的出来幼儿对纸筒很感兴趣,玩的也很开心,成功扩展了孩子们的想象、创造能力。但在活动中也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一开始指导不当,让小朋友们一起把纸筒套在手上跑,使部分幼儿觉得这样玩挺有意思的,整节活动就以跑为主,不想再尝试别的新玩法,导致结束时还没有停下脚步。

  《神奇的纸》大班教案 9

  活动目标

  1.对几何图案的变化产生探索兴趣

  2.理解纸片从*面到立体的变化。

  3.学会纸的折、剪、贴

  重点难点重点:认识*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不同

  难点:学会把*面展开图粘贴成立体图案

  活动准备

  1.前期经验:学会用不同方法让纸片站起来,体会到了“纸的神奇”

  2.物质准备:剪刀、胶水、手工纸、立体图案*面展开图、纸房子城堡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小朋友们,上次活动我们已经认识了“纸”的神奇,并且成功让纸宝宝站起来了,这次老师带你们去一个特别的地方玩吧!先闭上小眼睛

  (游戏--开火车:小火车嘟嘟开,开到哪里去,开到xx去......)

  哇,我们开到纸城堡来啦,小朋友开心吗?

  (二)、探索操作

  1、初次探索:

  师:纸城堡也是纸宝宝,他们和之前我们认识的纸宝宝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

  师:有小朋友说纸城堡是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拼出来的。你们同意吗?现在在小朋友面前的桌子上有好多图案,你们能从里面找出三角形图案吗?都找出来了你们真棒!现在我要请一位小朋友拿着你手中的三角形来找出纸城堡中你们认为的“三角形”,并告诉大家这两个形状是不是一样的?哪里不一样?

  师:小朋友说城堡的三角形是圆圆的,下面**的,像个帽子一样,而另一个三角形是扁扁的。老师告诉你们,其实这些都不是三角形,这个像个帽子一样的,下面是圆圆的,上面是尖尖的,像个小锥子一样的叫圆锥体,像圆锥体这样的形状我们就叫他立体图形,我们的纸城堡就是立体的,跟老师说说看“立体图形”。

  2.二次探索

  师:接下来我们认识一下这些立体图形吧,我请两个小朋友上来,并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

  师:小朋友说这个四四方方的立体图形不管从什么地方看都是一样的,这个长长的立体图形有4个一样大的图形,2个一样小的图形。(教师总结:像第一个这样六个面都是正方形的叫做“立方体”,像第二个这样长长的两个相对的面一模一样,有长方形的叫做长方体)

  3.动手操作

  师:为什么纸城堡和我们之前认识的纸宝宝站起来的方法不一样呢,你们想知道吗?看,老师手里有好多纸片,老师给你们变个魔术(教师示范给小朋友圆锥体的形成,用到剪,贴,折),是不是很神奇呀,那小朋友也动手尝试一下,看看自己手中的*面展开图可以变成什么立体图形吧,小朋友们用剪刀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哦!

  4.教师巡回指导:

  师:小朋友们都完成的很好,来给大家展示一下吧!

  (三)拓展延伸

  纸城堡是不是很好看?让我们把我们的城堡放到我们的活动区,小朋友们回家以后跟爸爸妈妈用立体的图形,一起动手做一个漂亮的纸城堡吧!

  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是一次“做中学”的活动。在设计时,考虑到孩子们的科学探究是从现实世界中常见的物品或身边发生的事情开始,因而设计了本次“纸片变变变”的活动。活动开始的音乐导入很好,幼儿被带动起来,激起了对纸片变化的探究兴趣。在活动开始,注意活动重要部分开展时间要充足。在活动中,注意幼儿的主动性,给予孩子自己动手的机会,带有一定的探究性,让孩子带有特定任务进行学*,而不是盲目操作,并且事后并让孩子表达自己的发现。同时,教学活动中重难点表现准确,活动主题明确。

  《神奇的纸》大班教案 10

  活动目标:

  1、通过多次操作,发现莫比乌斯环的现象。

  2、在设疑—猜想—验证的过程中激发探索欲望,体验科学操作的乐趣。

  3、初步了解莫比乌斯环现象在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准备:

  纸环若干、纸条、记录表、剪刀、箩筐、ppt、笔。

  活动过程:

  一、手指游戏“变变变”。

  师:老师的大拇指和食指想玩“变变变”的游戏,你们想玩吗?那我们一起来玩吧,变成一个圆,变成两个圆。

  二、操作尝试,发现莫比乌斯环现象。

  1、幼儿进行第一次无意识尝试,对比普通纸环与拧一次的纸环的区别。

  师: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个神秘的礼物,看这是什么?(纸环)纸环也想玩变变变的游戏,怎样把一个纸环变成两个呢?

  师:看,纸环对齐捏一捏,先在中间剪个口,再把剪刀伸进去,咔嚓咔嚓剪到头。是不是变成两个纸环了呀?

  师:老师帮你们准备了纸环,请你们也来试一试,好吗?

  师:你们是不是都剪出了两个环?请剪出两个环的小朋友把手举高给我看一看,好的,放下。那还有的小朋友剪出来的是怎样的?你剪出来的环比刚才的环怎么样?(大)请幼儿按照筐上的纸环数送回纸环。咦,为什么有的小朋友剪出来的是大圆环,有的剪出来的是两个小圆环呢?

  师:这里有两个圆环,就是刚才小朋友没剪之前的,看看他们有什么不一样?

  师小结:原来,没拧过的指环剪出来的是两个小环,拧过的圆环会变成一个大环。

  2、教师抛出问题,幼儿进行第二次操作对比,验证拧一次和拧两次的区别。

  师设疑:是不是拧过的指环都会变成一个大环呢?(幼儿猜想)我给你们准备了许多拧过的指环,请你们去选一个指环剪一剪!

  师:跟你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你剪出来的是怎样的?再次把纸环举起来看一下,你们剪出来的纸环一样吗?哪里不一样?(有的是大环,有的是两个相扣的环)请幼儿按照筐上的纸环送回纸环。

  师:同样是拧过的纸环,为什么剪出来的不一样呢?

  师:奥秘在哪里呢?我来拧两个指环试试。

  教师示范拧纸环,(拧一下、拧两下)请两名幼儿上前剪纸环。教师记录表格。

  师小结:原来纸环拧一下剪出来是一个环,拧两下剪出来的就是两个相扣的环。

  3、教师抛出问题,激发幼儿第三次操作,从而发现莫比乌斯环的现象。

  师:刚才我把纸环拧一下,变成一个大环,拧两下,变成两个环,那拧三下、四下呢?(幼儿猜想)真的是这样吗?桌上有很多纸条,老师已经在纸条上贴好双面胶,请每个小朋友拿两个纸条,分别拧三下、四下,看看剪出来是怎样的,并把结果记录在这张表格上。

  师小结:我们发现原来纸环拧两下、三下、四下......最后都变成两个相扣的环。

  三、通过看课件初步了解莫比乌斯环现象的历史和运用。

  师:你们觉得这个纸环神奇吗?(出示课件)很久以前有个伟大的数学家叫莫比乌斯,比我们先发现了这个秘密,人们为了纪念他,就用他的名字做了纸环名,于是这个神奇的纸环叫做莫比乌斯环。

  师: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莫比乌斯环的运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项链,餐桌、过山车、克莱因瓶、打印机的色带、工业传输带等)四、教师再次设疑,进一步激发幼儿科学探索的兴趣。

  师:请你们**室以后再想一想,我们今天做的莫比乌斯环还可以有什么用,好吗?


《神奇的尾巴》大班教案 (菁华3篇)(扩展5)

——神奇的水大班教案通用五篇

  神奇的水大班教案 1

  教材分析

  教材本身来源于幼儿生活,或贴*幼儿生活,是幼儿所熟悉所关注的周围事物。这节活动《神奇的水》来源于教材本身,是幼儿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的东西,它以教材为载体,充分挖掘孩子的生活经验,在此基础上创新玩法,大胆想象。此活动鼓励孩子大胆实践,敢于尝试新办法。在此基础上,注重了语言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团结协作能力等方面的渗透和培养。

  学情分析

  大班孩子已经能够有意识地关注自己身边的周围事物,而且对身边发生的事物产生了探究欲望,也有了一定的主见。他们善于观察和思考,还能产生一些与别人不一样的想法。因此,在此活动中,让孩子动手操作,仔细观察,鼓励孩子想出与别人不一样的方法,再把自己的想法做法说出来与大家分享。教师力求通过设置一定的情景,为他们提供一些蕴含教育目标的适合他们的材料,让孩子自主参与,积极探索,通过体验过程,交流经验达到教育目标。鼓励孩子从多种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尝试用多种办法解决问题。

  教法

  本次活动采取了谈话法、游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实验法等方法进行教学。

  学法

  本次活动引导幼儿采取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进行学*。

  设计思路

  本次活动的设计注重培养幼儿创新意识和努力探究问题的能力。鼓励孩子大胆想象,勇于探索,用不同办法解决问题

  活动设计

  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水

  活动目标:

  1、了解水的基本特征是无色,无味、透明的

  2、乐于参与科学实验,体验科学实验与合作的乐趣

  3、能通过实验发现水的其它特征。

  活动重点:了解水无色、无味、透明的特征(突破策略:使幼儿通过比较、观察的方法来发现水的基本特征)

  活动难点:通过实验发现水的其它特征(突破策略:教师提供实验材料,引导幼儿分区玩水,同时教师对幼儿进行指导,在让幼儿自己进行总结)

  活动准备:

  两半瓶水(盖上粘有颜料)、四大杯水、一杯黑醋、方糖若干、凹槽管、泡沫、石头

  活动过程:

  *激趣导入――魔法变变变

  ·幼儿观察水,师将准备好的有颜料的水瓶拿出来用力摇晃使水变色

  询问:1,老师手中是什么?

  2,水现在变成了什么颜色?神奇吗?

  *认识水

  ·师拿出一杯醋和一杯水供幼儿观察,并询问幼儿其不同之处(请幼儿来闻一闻,尝一尝)

  ·幼儿总结:水是无色,无味、透明的

  *玩水体验,找出水的其他特征

  ·幼儿分组入实验区进行实验

  实验一区:幼儿用槽管进行实验

  实验二区:幼儿用方糖进行实验

  实验三区:幼儿用泡沫纸和石头进行实验

  ·请幼儿总结玩水中发现的水的其他特征

  幼儿一:发现水可以流动

  幼儿二:发现水可以溶解糖

  幼儿三:发现水有浮力

  *生活中的水

  ·讨论发现生活中水的作用

  ·如何在生活中合理用水(出示生活中浪费水和节约用水的图片供幼儿判断)

  活动总结

  ·水是生命之源,我们应养成节约用水的好*惯。

  活动延伸:请幼儿去活动区继续玩水体验玩水的乐趣。

  活动反思:在进行实验活动中部分幼儿没有进行动手操作,幼儿之间没有很好的合作意识,而我并没有进行干涉。这致使部分幼儿做些无关于实验的事,而幼儿也没有直接得到结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提升幼儿间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神奇的水大班教案 2

  设计意图

  五彩的颜色漂浮在水面上,然后用工具随意拨弄,让它变成千变万化的水上画,拿纸在上面一放,一张神奇的水影画就完成了。这个过程就像变魔术一样,幼儿怎能不喜欢?!水影画色彩的形状变化,带动幼儿展开无限想象,让幼儿在玩中感受水影画的魅力:想一想、赶一赶、碰一碰、拉一拉,就变成一幅神奇的、五彩斑斓的图画,体验水中作画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尝试画水影画,学*用竹针在水面上简单绘画的方法。

  2.根据颜料滴在水中呈现的图形,发挥想象力,大胆作画。

  3.在绘画过程中,体验画水影画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水影画视频。

  2.油画颜料、调和油、淀粉、水、竹针、宣纸(白纸)、水盆。

  活动过程

  欣赏水影画,了解其特点并引发幼儿对水影画的兴趣

  1.幼儿看水影画作画视频。

  师:小朋友,这幅画是在什么上面画的?用什么画的?

  小结:这样的画叫水影画,是画家用油画颜料在混有淀粉的水上画的,多神奇啊!

  2.了解水影画油水分离的特点。

  师:想一想,为什么颜料会漂浮在水面上?

  小结:因为油画颜料中添加了油,而油会漂浮在水面上。

  (评析:幼儿第一次接触水影画,感到非常有趣。观看水影画视频,不仅让幼儿感受了水影画的神奇,还激发了幼儿画水影画的兴趣,幼儿都跃跃欲试。)

  交流、示范,幼儿获得画水影画的绘画方法

  1.探讨、交流。

  师:在视频中,画家是怎样画水影画的?

  幼儿在讨论过程中,回顾水影画初步的绘画方法。

  2.教师示范画水影画,让幼儿获得画水影画的简单技能。

  ①用滴管将油画颜料滴在水面上。

  ②用竹针在颜料上划动,画出自己想要的图案。

  ③再用宣纸(白纸)轻轻铺在画的图案上。

  ④把纸轻轻拿起,晾干,就是一张水影画。

  小结:水影画不是一般的画,需要用特殊的材料来画,才能成功。

  (评析:通过视频,幼儿对水影画的绘画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因为是初次画水影画,所以一定技能的学*是必需的。在分享了教师具体的绘画方法后,更容易为后面的创作奠定基础。)

  幼儿尝试画水影画,感受画水影画的乐趣

  1.教师说明画水影画的要求。

  选取自己喜欢的颜料滴在水中进行绘画;

  如果画的水影画不理想,可用宣纸把水面的颜色吸掉重新画。

  因为颜料是油性的,所以要注意桌面、衣服的卫生。

  2.幼儿分组在水盆中体验画水影画的乐趣,教师根据幼儿的绘画情况,随时进行指导,让每个幼儿都获得成功。

  3.幼儿选自己满意的作品用宣纸(白纸)拓印、晾干。

  (评析:幼儿只有通过自己亲自实践,才能掌握颜料在水面的拉长、扩大等变化,需要针笔向外拉、向里推、在色彩上打转,水影画真正让幼儿乐在其中。)

  幼儿相互交流、分事作品

  1.你画的是什么?是怎样画的?画的名字是什么?

  2.你喜欢谁的画?为什么?

  让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的画,学*评价同伴的作品。

  (评析:大班幼儿已能根据画面、色彩等评价同伴的作品,对幼儿来说,给自己的水影画起名字更有趣,于是“我很快乐”“大世界”等作品便由此诞生了。)

  神奇的水大班教案 3

  活动目标:

  1、在玩的过程中积累对水的认识,直观地感知水的毛细作用,发现水的张力。

  2、能够大胆猜想,细心观察,交流自己的观察研究发现,尊重事实。

  3、初步感知和经历科学探索的方法及趣味,激发爱科学的情感。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

  幼儿玩过水,知道水的一些基本特点及与人们的关系。

  2、物质准备:

  幼儿方面:一次性杯子(有大半杯水)人手一个;托盘4个(每组一个),内放装了蜡笔的小碗、放了餐巾纸的小碗、抹布;四小碗回形针。

  教师方面:装了一半水的杯子一个,装餐巾纸、回形针的小篮一个,装满水的大雪碧瓶两个。

  3、环境准备:

  置放好桌面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小朋友们好,以前老师带你们玩过水吗?(玩过)那你们发现水是怎么样的呢?

  其实,水还有很多有趣的地方,也能让我们知道一些道理,想不想再来玩?(想)看,老师请来了谁和我们一起玩?(取出餐巾纸并折叠)餐巾纸说:“我想把脚伸到水里玩一会儿,就伸到这里吧,画个记号清楚点。你们猜猜,餐巾纸放进去后会发生什么事。(要烂的)(要吸水的)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怎样才能知道你们猜得对还是不对?

  二、通过操作,发现水的毛细现象和张力现象

  1、发现水会顺着纸往上“爬”这个特性(即水的毛细现象)。

  ①幼儿操作。

  瞧,餐巾纸朋友已经在你们桌上了,轻轻拿起来,每人一张,可以用老师的方法,让水浸到有记号的地方,看看能发现什么,和你猜的是不是一样。

  提问:谁来把发现告诉大家?(水是自己上去的还是你把纸都浸下去了?和你猜的一样吗?)

  看来,有时候猜想的和事实是不一样的,需要实验来证明。

  ②、教师验证。

  老师也来试一试:我放到有记号的地方,看,水怎么样了?(爬上去了)太有趣了。

  我们知道,水是往低处流的,怎么会往上爬呢?

  :原来,餐巾纸上有很多细小的毛孔,水会顺着毛孔往上爬。这是水的一个本领。想不想知道这个本领的名字呀?科学家把水的这个本领叫“水的毛细现象”。

  拓展思维:请小朋友想一想,水碰到哪些东西也有可能会爬。

  得出:生活中有很多东西能让水在它身体里跑,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能发现。

  2、探索:放多少个回形针水会流出来,发现水的张力现象。

  ①小朋友真聪明,老师要奖励你们,给你们杯子里加满水。

  ②、老师也给自己杯子加满水,回形针好朋友也要来和我们一起玩水,小朋友猜猜看,老师要放进多少个回形针水才会从杯子里流出来。

  ③、请小朋友自己来试一试。请出回形针朋友(师取出四个放了回形针的小碗,边放到幼儿桌子上边提要求)小朋友一边轻轻往杯子里放回形针一边数,看看数到多少的时候水会流出来?

  ④、幼儿操作,师巡回,提醒幼儿小心轻放,点数清楚。看谁的水先流出来。

  ⑤、教师验证。

  提问:你放了多少回形针?水流出来了吗?你猜多少?

  老师也来试一试,请小朋友重新猜一猜,我放多少个回形针水会流出来。(将幼儿猜测的数字对应写在第一次猜测的数字下面)刚才猜是10个20个30个,现在变成80、90、100了。

  教师投放回形针,幼儿数数并观察:水面有什么变化,鼓起来的水面像什么。

  :这也是水的一个本领,科学家把水的这个本领叫“水的张力”。

  我们放了多少回形针,水还没有流出来,和我们猜的一样吗?(不一样)所以,有很多事情不是猜猜或想想就可以的,需要实验来证明,科学家就是这样来研究、发明的。

  三、活动延伸:激发幼儿继续探索水的张力的兴趣

  哎呀,回形针都沉到杯子里去了,老师想让它们停留在水面上,不知道可不可以,小朋友回家继续探索,得出结果告诉老师和其他小朋友。

  神奇的水大班教案 4

   【设计意图 】

  生态环境的*衡与否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生态*衡的破坏,严重的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为此,环境保护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成为教育界共同重视的问题。

  水——神秘宝贵的物质;动植物的生命之源;孩子眼中的可爱之物。出于孩子喜欢水的天性,在玩水时的情绪更加高涨,顽皮的孩子在洗手时也想方设法变着法子玩水。针对这种情况,我想,利用玩水作为加强环保教育,萌发孩子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促进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环保意识不失为是一条良计,于是在世界水日即将来临之际,我便设计了《神奇的水》这一活动。

   【活动目标 】

  1、在体验玩水的乐趣的同时了解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创造性地将沉的物体变成浮,浮的物体变成沉。

  2、提高孩子咨询、交流、上 网等查找资料的能力,引导孩子学会学*的方法。

  3、知道动植物及人类都离不开水,了解水管理不当会对人类造成危害。

  4、通过了解水资源的短缺,萌发幼儿保护水资源的环保意识。

  5、了解水污染,激发幼儿从小树立防治水污染的愿望。

   【活动准备 】

  1、师生自带各种无毒无害的玩具,例:充气泳具、皮球、各类积木、橡皮泥及各种无毒无害的废旧物品。

  2、大而深水桶两个以及可以改变物体改变沉浮现象的物品。(泡沫、锁等)

  3、师幼分头查找资料。

  4、视屏展示仪、大屏幕以及关于水的音像资料。

  活动过程:

  一、玩水。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玩水吗?

  师:那大家做好玩水准备了吗?

  师:待会儿啊,玩水时你们会不会和好朋友讲讲玩水的感觉呢?

  师:好……带上你们自己喜欢的玩具出发吧!

  (孩子们体验、交流玩水的乐趣。)

  二、引导孩子观察"沉"、"浮"现象,启发孩子改变"沉"、"浮"现象。

  师:小朋友,玩水时我们都用了自己喜欢的玩具,那你们有发现自己的玩具放到水里后,有什么不同呢?

  师:什么东西浮到水面上了?什么东西沉到水底下了呢?

  师:你们有没有办法将浮在水面上的东西让它沉下去,沉到水底下的东西让它浮起来,如果需要的话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东西,可以去拿自己需要的东西。

  (让孩子探索并交流自己的成功与失败,用自己的语言归纳、 总结成功的经验。)

  三、组织幼儿带上自己的玩具,自由结伴回活动室。 总结并引导孩子说出水的重要性。

  师:小朋友,玩水有趣吗?

  师:那么水除了可以玩,还有什么用?

  师:水和动物、花草树木、我们人类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四、交流各自 收集的关于水的资料,了解水与动植物及人类的关系。

  1、幼儿间交流

  师:小朋友你们前两天找到了那些关于水的资料呢?我们一起来讲讲好吗?引导幼儿个别介绍、同伴相互交流。

  2、师幼交流

  师:小朋友真能干,找到了那么多关于水和动物、花草树木以及和我们人类关系的资料,老师也找到了许多关于水的资料。你们想看吗?

  (1)选择有代表性的人、动物、植物离不开水的录像资料让幼儿观看。

  (2)观看水资源短缺后造成的后果及水对人类、动植物发生危害的一些资料(缺水引起大批庄稼枯死、荒漠中大批动植物面临死亡的可能等;生态环境破坏后造成洪水、泥石流等现象;水污染后水生动物的呻呤现象等。)

  五、讨论并交流如何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可供我们人类使用的淡水资源是很少的,如果我们再去浪费它或再去污染它的话。我们总有一天会没水喝,那是多么可怕的事啊!我们该如何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呢?

  六、讨论结果

  1、节约用水,随手关闭水龙头。

  2、不乱扔垃圾。

  3、告诉大人不要污染河道。

  神奇的水大班教案 5

  活动目标:

  1.体验水墨混合后的神奇变化,并大胆尝试吸附画。

  2.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和创造力,体验创作成功的乐趣。

  3.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体验水墨混合后的神奇变化,并大胆尝试吸附画。

  活动难点:

  1.如何将抽象的活动生动化、形象化。

  2.操作性:吸附画的操作。

  形成原因:

  由于本次活动加入了深奥的科学原理,因此易造成活动的单一、刻板,对幼儿来说也有一定的难度;而吸附画式的绘画方式对于幼儿来说接触比较少,经验积累少,掌握这种绘画的技能也就成了本次活动的难点。

  解决策略:

  1.诗歌融入法

  教师利用优美的诗歌来营造一个唯美的气氛,并透过诗歌来告诉幼儿操作的步骤,使活动生动化、趣味化。

  2.隐性提示法

  教师提供两种不同的牙签,让幼儿自动的区分运用;另将宣纸两边折起,引导幼儿正确操作的方法。

  活动准备:

  盘子、水、桶、墨汁、宣纸、两种有区别的牙签、肥皂、抹布、展示板等。

  活动过程:

  一、诗歌引题,激发兴趣

  1.欣赏发现

  师问:在森林里住着一个可爱的小精灵,他有一根神奇的魔杖,你们想看他表演魔术吗?

  教师边念诗歌边操作,激发幼儿兴趣。(可爱的小精灵,有一根神奇的魔杖,魔杖在水面上轻轻一点,水面上出现了美丽的花纹,就像黑丝绒般的花朵。哇,可真神奇,你们想试试吗?)

  2.操作探索

  用诗歌来引导幼儿操作。(魔杖在水面上轻轻一点,水面上出现了美丽的花纹,小精灵想让这些美丽的花纹都跳起舞来,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幼儿尝试操作,教师引导语:你想了个什么好办法,都跳起舞来了,像什么?

  二、再次操作,启迪灵感

  1.操作反馈(师生反馈操作结果)

  师:好,请小朋友轻轻地回到位置上。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让美丽的花纹跳舞的?(幼儿讲述)

  师:你的这个方法真(好)不错!你真会动脑筋!哦,你是用xx让墨汁圆扩散开来的,(真棒)做得不错~~~~~~

  2.表面展开(教师操作表面展开)

  师:小精灵也想了一个好办法,你们想知道吗?(想)

  师:魔杖在水面上轻轻一点,水面上出现了美丽的花纹,魔杖施加魔法,在花纹中轻轻一点,哇!怎么样?美丽的花纹跳起了圆圈舞。你们想试试吗?

  3.激励创新(幼儿操作表面展开)

  (1)在幼儿活动过程中引导幼儿用正确的方法操作。

  师:魔杖在水面上轻轻一点,水面上出现了美丽的花纹,魔杖施加魔法,在花纹中轻轻一点,像什么?

  (2)鼓励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根据自己的构思,在水面上画出美丽的画。

  你可以在四周多点几下,在颜色浓的中心点再点一下,嘿,你水中的图案可真漂亮!

  4.吸附成画

  师:水里的图案可真美啊,有什么办法把这美丽的图案保存下来?

  师:快看看,我是用什么方法把这美丽的图案保存下来的。我把宣纸**地放在水面上,等它把水中的图案吸到纸上后,再轻轻地拿好两边揭起,一张不用笔画的画就做成了。你们也试试吧。(幼儿操作)

  三、作品展示,艺术想象

  师:这是谁的画,你的画像什么?你觉得这副画像什么?(幼儿想象描述)

  师:我们像变魔术一样,把水中的图案吸到了纸上,真是些有魔力的画。这样,我们把它们拿给其他小朋友去看看,让他们猜猜我们是怎么画出来的好吗?

  活动反思:

  幼儿教学概念的建构是阶梯式的,是一级一级逐步建立起来的。大班幼儿知识的迁移,知识容量的扩大,有利于幼儿认识能力的提高。因此,我按幼儿的认识规律,把操作活动分成若干个层次,通过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灵活地掌握知识,并使之升华为能力。

  愿望是一切活动顺利开展的前奏曲,当幼儿愿意尝试时,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争着想去“试一试”。因此,我在环节安排上运用分层式的教学模式,在一个活动之后出现又一个新的亮点,让幼儿不断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打破了以往教学中“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我们也可以看到整个活动中,孩子们都处于兴趣高涨的氛围当中。积极主动地探索着、发现着、操作着。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