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教案范文汇编六篇

首页 / 教案 / | 2022-10-31 00:00:00

虞美人教案范文汇编六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虞美人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虞美人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感受李煜词中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鉴赏李煜词的深远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

  理解李煜词“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

  教学设想:

  以诵读与欣赏为主,课件融合朗读、音乐、歌曲、图片,构成优美的课堂情境。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背诵《相见欢》(2分钟)

  读:让学生谈对这首词的感情基调,后听配乐朗读,是否合自己对词的欣赏,发表看法。(8分钟)

  欣赏:歌曲 跟唱(10分钟)

  积累:训练学生美读并背诵 (5分钟)

  鉴赏:让学生选句欣赏 以“我认为这句美(或不美),在于……”(10分钟)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实虚结合,看到眼前景物,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美好的时光匆匆而去,作者开篇奠定悲凉的基调,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作者登楼遥望,东风吹面,月明之夜,故国何在?两字“不堪“心中悲痛不言而喻,令人伤怀涕泣。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故国的景物依然还在吧,然而已是物是人非,不能不让人悲上心头,愁肠寸断,唏嘘不已。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此句为千古名句,以浩荡东流的长江比愁之深远,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以愁字点睛,反照全词,亡国之恨达到高潮。

  拓展阅读:选择喜欢的一首词,理解并积累(5分钟)

  《浪淘沙》

  《相见欢》

  《乌夜啼》

  迁移训练(5分钟)

  古诗词中写“月”的语句:

  写出蕴含愁绪的诗句: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自由花。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李白)

  引申练*:用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这种手法写愁的名句再举几例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试问闲愁几许,梅子黄时雨。

虞美人教案 篇2

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们:

  大家好!我是黑龙江省双城市兆麟中学的语文教师鞠海侠。我来自遥远的北方,今天有幸来到江南,来到国际化的大都市上海,有幸与你们相识,我觉得这是我人生中快乐而有意义的事情。站在这里,想起了郑愁予的几句诗: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般开落,我不是归人,我只是个匆匆的过客。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虞美人》。

  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我对教材与学情的分析:

  《虞美人》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词七首》的第一首,作者是南唐后主李煜。李煜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他的词在艺术结构和语言方面的成就影响了包括范仲淹、柳永、苏轼、李清照等在内的许多宋代词人,放在本课首位,既承上一课的唐诗,又引出以后的词人,实属必然。本单元是诗词单元,总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探究诗词的意境和语言,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水*。《虞美人》一词篇幅短小,仅有八句话,但却蕴涵了丰富而深广的情感!主要写的是词人从一国之君沦落为亡国之奴的人生境遇的改变,以致发出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和着血泪的悲叹。

  2、学情分析:

  本词虽是双调,却很短小,上下阕各28个字,学生对词句的理解与把握并不难,但是要使学生对此建立深刻的认识并提高相应的鉴赏水*,并不容易。在教学中,教师要有准确的定位,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要有积极的思考,做好充分的自学和合作学*。

  二、根据本课的内容和诗歌教学的鉴赏要求,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诵读领悟

  3、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珍惜拥有,培养他们乐观、积极向上的情感

  根据教学目标确立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体悟词的深远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

  2、理解主旨句的丰富内涵,感受词中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难点:对主旨句的深刻理解,为了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

  1、我想在教法上以激发兴趣,问题导引,讨论分析等方法进行教学。首先激发学生学*本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反复吟咏诵读,在读的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最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拨下,在集体的热烈讨论中,理解作者的情感,获得新的认识。

  2、学法上采取自主学*、合作探究的方式。课前让学生查阅有关作者李煜的生*资料,并搜集有关《虞美人》的鉴赏性文字,以及李煜的其他词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主动探究的精神。在探究文章的意境、语言和情感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合作探究,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相信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3、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以诵读与欣赏为主,课件融合朗读、音乐、歌曲、图片,构成优美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诗词的热情。

  四、立足于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注重对学生的学*方式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我安排了如下教学步骤。

  导入——品味鉴赏——总结

  为了先声夺人,打动学生,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导语。

  冰冷的月光,狭小的殿堂,他慢慢转过身去远眺南唐美丽的河山,凄清的曲调在夜色中回响,那是怎样的无奈与忧伤。故国不在,江山不在,他再也无法整理这多年积累的愁绪,吟唱了一曲最为绝望的诗歌,用生命和眼泪浇灌了一朵最美的奇葩——“虞美人”。一首词竟让南唐后主李煜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到底是一首什么样的词呢,我们就来静静聆听这首《虞美人》。

  播放徐小凤的《几多愁》,创设情境,酝酿氛围,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词的意境。(我们也来欣赏一下。)

  介绍作者,知人论世。李煜的一生,传奇而浪漫,大起而大落。我设想将李煜的词纳入中国古代帝王诗歌文学这个背景中去品味,增加其文化积淀的韵味和历史的厚重感。李煜是开一代词风的领袖,他的作品都深深烙上个人生活情感的印记,因此有必要对其生*进行详细介绍。让学生把握他的生活经历的两个不同时期所带给他的词作内容和和风格的影响。尤其是他的七月初七的出生以及七月初七的死亡,这是一种宿命还是一种巧合,还有他的重瞳的传说,他对佛教的信仰都会极大的调动学生了解走进李煜的热情。我们更多地关注李煜,其实就是在关注他的作品。我觉得了解李煜的生*经历是解读他的作品的一把钥匙。

  主体部分是品味鉴赏:

  我安排了这样的六个环节:听——读——品——评——仿——背。

  这个过程基本上都是学生在活动,我们教师只起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新课标中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让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交流的*台,通过三者的对话,实现语文阅读教学本质的回归。

  听:同学先听配乐朗诵录音,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我们也来一起听一遍)

  读:听完朗诵录音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可学生代表朗读,也可分组竞读,或集体诵读。提出具体诵读要求,抓住一个“愁”字,要读出悠远、悲伤、无奈的味道。

  设计意图: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有琅琅的书声,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可以唤起学生的自我体验,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

  品:品味感悟。在这一环节中,我想采用设问导思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问题的设计力求随着文章脉络的展开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地逐层深入,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点燃他们的智慧火花。

  我先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

  你认为文中哪一句写得最好?或你最喜欢哪一句?并说明理由。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估计大多数学生都会说是最后两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但由于学生个人的体验和经历不同,他们所喜欢的词句也可能不尽相同。我也问过我读初三的女儿,她说喜欢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顏改。我问为什么?她说和”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仍旧笑春风”相类似,桃花又开,人已不在,有点物是人非的苍凉的味道。是啊,这在与不在之间。变与不变之间承载太多的酸甜苦辣,承载了太多的悲欢离合。那就按照学生的回答灵活处理,体现教学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的统一。

  如何理解全词的主旨句呢?引导学生抓住这句中的情感性词语标志,那就是“愁”,进而分析作者是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种愁的。学生很容易分析出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愁比作了滔滔的江水,奔流不息,无穷无尽。

  为了加深对这句的理解,可引导学生回忆:这愁和《相见欢》中的哪句相同,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做到温故而知新。

  再做深入的探讨研究:那么作者究竟为什么而愁呢?也就是他的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小组讨论探究。解决的办法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知人论事,从作者的人生经历去把握,二是从课文的内容提取信息,赏析前六句,争取最大程度地走进李煜的内心世界。通过探讨学生会发现李煜为什么而愁了,荣华富贵没有了,故国家园没有了,帝王江山没有了,阅尽了人间冷暖,饱尝了世态炎凉,经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愁“是李煜独有的天堂炼狱般的大绝望,苦难风流的大哀伤,那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以水喻愁,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引导学生探讨其它写“愁”的诗句,进行由此及彼的迁移拓展,与本课的主旨句进行比较,加深对作者的愁绪愁怀的理解。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

  (2)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

  (3)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

  (4)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

  学生也可以提出自己独特的欣赏角度。比如学生会举出许多写“月”的诗句,挖掘出“月”这个意象所沉淀下来的文化含义。

  评:用一句话评价李煜其人或其词。可评价作为一个词人的成功之处,也可评价他作为一个君王的失败之处。让学生展示他们搜集到的前人的评语,教师要给予适当的肯定,让学生品尝到劳动后喜悦与快乐。学生搜集到的评语可能会有:做个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亡国之后成词宗。”“亡国之音哀以思”学生也可会有自己独到而精彩的评介,相信我们的学生,相信他们的实力。

  在这里引导学生从李煜身上吸取的经验教训:

  提示学生联系《伶官传序》中的“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许多同学由李煜会想到勾践,比较二者作为亡国之君的不同。勾践能"卧薪尝胆"能够"三千越甲可吞吴"最终成就复国大业,而李煜面对故国,只是日夕以泪洗面,只是用他溢满忧伤的语言,诠释了他难以名状的痛苦,历史将他变成一个弃儿,而他个人沉沦于苦痛无可自拔,最终死于自己心爱的词.而李煜的成功,也恰恰是从他做亡国奴的那天开始的,可以说是亡国的代价,造就了一位可追唐诗的伟大词家.他的成功在于他的作品里的凄丽愁绪依然笼罩着千年以后的我们。

  有的同学可能会问:词牌"虞美人"的由来,当年项羽被围垓下,四面楚歌,项羽拔剑自刎,虞姬亦拔剑自刎.后来血染之地,长出一种鲜红的花,后人为了纪念她,便把这种花叫做"虞美人",所以此词牌名源于虞姬的悲剧故事。

  由此,引导学生探讨这样一个问题:李煜与项羽同是末路王族,同有绝笔之作,《垓下歌》《虞美人》风格有何不同?培养学生比较鉴赏的能力(略)

  在品味——评价这一环节中,抓好两点,一是让学生反复朗读,二是关注重视学生个人的理解,个人的体验,不求答案的统一,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即可.学生个人的理解和体验虽然很粗糙很不成熟,但应该是我们教学的依据和归宿。

  仿:如有兴趣,学生可自填一阕《虞美人》。学会遣词造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提出格式和内容要求。

  格式:上下阙的字数以及每一句的字数必须与原文相同,内容可取材自己的生活感受,也可就地取材,以学**煜词作的感受为内容。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引路人,教师要放下架子,真正与学生一起分享成功与快乐,学**煜的词,又学填《虞美人》,此之谓,享受词生活,提升艺术美。

  背: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学生齐背这首词。

  最后是教师总结:

  潮起潮落,没落了多少尘埃,当我们的目光越过千年,我们看到了李煜用绝望与眼泪创造的美丽,看到了南唐后主用生命创造的辉煌!

  附板书设计:

  何时了——知多少

  往事之哀

  又东风——不堪回首,愁

  亡国之痛

  应犹在——朱颜改

  物是人非

虞美人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抓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2、 理解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和跌宕起伏的笔法。

  教学设想

  这首词语言比较直白,感情比较激越,让学生根据课下的注释理解课文的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隔句相承和三度对比的手法,在理清本文思路的基础上背诵本文。

  本文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是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和起伏跌宕的手法,我们要重点赏析。本文通篇采用问答,以问起,以答结,以高亢快速的调子,刻绘了词人悲愤相续的心理活动。我们要调动我们的情感积累去仔细领会。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课文。

  二、 关于李煜

  李煜{937—978},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

  李煜的词上承花间词和南朝宫体词,下启北宋婉约词,其所创言怀述志的新诗体,直接倾泻自己的深哀巨痛,使词摆脱了花间词曼声吟唱的.风格,并对北宋豪放词家在艺术手法上有较大影响。

  这首词是李煜的绝笔词,是他后期代表作,学*本词要细心体会李词的特点,它所承载的感伤长愁,体悟“情景交融”这一创作手法的巧妙运用,体悟词这一体裁与诗相比的不同点,从而明白词的特点。

  宋太祖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送到汴京,被囚禁在一座小楼里,被封为违命侯。过了二年多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后主于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祖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可以说此词是他的绝命词。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的确,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国事”的亡国之君没什么好说的,可是作为一代词人,他给后代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

  三、 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隔句相承,三度对比的特点,进行诵读。

  “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是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也是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

  头二句以春花秋月之无休无尽和人世间多少“往事”之短暂无常对比;“小楼昨夜又东风”的永恒和“故国不堪回首”的变化无常相对比;“雕栏玉砌应犹在”和“朱颜改相对比。

  问答对

  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永恒有常)

  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短暂难测)

  几多愁江水不言之言(永恒和短暂达到统一)

  四、 具体研*重要的文句

  1、 提问:“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它的确是美好的事物,然而随着词人身份地位的改变,这些美好的事物也将在词人的心里改变颜色。原来锦衣玉食,在如花宫女朝歌夜弦伴着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徒增一个“阶下囚”的无限悲伤,这样美好的的事物不如结束才好。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什么呢?

  明确:“往事”的内容很丰富,可以泛指他做帝王时的一切活动。如后宫佳丽的簇拥,高坐庙堂、万首称臣的尊严以及为所欲为的自由感等等。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表现用法?请同学们几个这方面的事例。

  明确:运用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

  用流水写愁的诗句: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厢愁

  李煜的“自是人生长恨水东流。”

  把愁绪具体化的诗词: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李煜的“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白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早如青丝暮成雪。”等等。

  何处何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嗖嗖,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云,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秦观《浣溪沙》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代赠》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梦难成,恨难*。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万俟咏《长相思》)

  五、阅读讨论

  李煜创作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词各一首,与《虞美人》三词连贯在一起,全面体会李煜其词其人,深化迁移。

  1.第一创作阶段:

  一斛珠

  晚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罗袖浥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2.第二创作阶段

  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院,锁清秋。

  深入体会三个时期代表了李煜三种人生态度:第一时期“眷念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人生”,第二时期“感叹人生无常”,“愁肠入怀”,第三时期“厌倦”。如果作者对人生未感厌倦,是决写不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这样凄婉哀怨的词的。从而深入体悟李煜其人其词,明白他在词史上“遗世独立”的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六、李词特点

  1、表现手法灵活多样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虚实结合

  (3).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

  3、抒情方式:情真意切,洗尽脂粉,纯用白描,直抒胸臆。

  4、语言特色:返朴归真

  七、发挥想象,试译这首诗,尽量把悲愤凄楚的感情表现出来。

  春花开落秋月圆缺年年岁岁,

  往往复复到何时才算完呢?

  人生短暂,转眼多少往事成空。

  小楼昨夜又东风,

  不忍回首啊,月下故国在我手中毁灭,

  宫中亭台楼阁也许还在吧,

  只是流连于那的人容貌已改,

  人生就意味着无尽的悲愁,

  若问你的愁苦有多少,

  我知道,恰如一江春水不分昼夜,滚滚东流。

  八、 总结全诗。

  这首《虞美人》充满了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一个处在刀俎之上的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李煜这种纯真感情的全心倾注,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吧,以致他为此付出了生命。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这首词就是这样的不朽之作。

虞美人教案 篇4

  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诗歌,体会诗人作者的亡国之痛和浓如春水的愁绪。

  2、理解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和跌宕起伏的笔法。

  学*重点:

  1、理解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和跌宕起伏的笔法。

  2、体会词中三度对比、隔句相承的艺术手法。

  学*过程:

  导读

  作者及背景简介

  李煜{937-978},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宋太祖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送到汴京,被囚禁在一座小楼里,被封为违命侯。过了二年多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后主于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祖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可以说此词是他的绝命词。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导学、导思

  诗歌鉴赏

  1、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全文的感情?

  2、为什么而愁?

  3、“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4、“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5、“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表现用法?

  7、这无限的忧愁,虽然真实存在,但毕竟过于抽象,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么,作者是怎样来写“愁情”的呢?

  ①意境的创设上: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实写:

  虚写:

  实写:物是(自然永恒)

  虚写:人非(人生无常)

  作者运用了这么多的意象,创设了生动形象的一幅幅画境:春花秋月图,小楼东风图,故国月明图等,将自己深厚的思想感情寄寓在这些意象上,做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②比喻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显示出愁思就像那春水一样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③三度对比,隔句相承

  对比:

  是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

  是一脉相承,专说人生短暂无常。

  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唱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唱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将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曲曲传出。

  ④发问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可以说是问天天不应,问人人不知,问己泪满面。一唱三叹,层层叠加,曲折回旋,最后以作结,这哪是一江春水,简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使抒情达到了极致。

  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①

  ②

  导练

  1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2背诵这首词。

  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

  《虞美人》配餐作业(22)

  组题康建英时间3月30日

  一、基础知识

  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组是()

  A、虞美人(yù)窈窕(yǎo)惊蛰(zhé)

  B、漫溯(sù)庐冢(zhǒng)雕栏玉砌(qiè)

  C、羯鼓(jié)青荇(xìng)愀然(qiǎo)

  D、滂沱(pāng)瑰怪(guǐ)深思慎取(shè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辨别筹码颠簸雕阑玉砌

  B、忽略题词肄业疼心疾首

  C、联手召唤惆怅屈意逢迎

  D、朱颜伏法寂寥对薄公堂

  3、对下面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是()

  A、春花秋月何时了了:了结,终止

  B、雕栏玉砌应犹在雕栏玉砌:指所在的羁押处

  C、只是朱颜改朱颜:指诗人自己的容颜

  D、问君能有几多愁君:你

  4、下面对《虞美人》表现手法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B、这首词写景虚实结合,上阕两句都是由虚到实。

  C、“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一句是实写,用了对比手法。

  D、“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是虚写,运用比喻把抽象的愁具体化。

  二、课内阅读

  阅读《虞美人》,完成下面1---2题。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分析“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中“只是”的表达作用

  2、“小楼昨夜又东风”的“又”字在表达上有何作用?

  三、课外阅读

  阅读李煜的词,完成下列问题。

  相见欢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大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1、下面对于词句比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比喻自己帝王生活结束之快。

  B.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比喻国亡家破,是由于外力的打击。

  C.以“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比喻帝王生活一去不复返,企其重来之不可再得。

  D.以“水长东”比喻自己的愁苦将会像东流水一样滚滚而去,这样自己就能摆脱忧愁,自由生活了。

  2、下列对于词作内容理解不够确切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描写在寒雨急风的摧残之下,林花凋谢,春去匆匆。字里行间,寄寓着词人因感到人生短促,好景不长而产生的极度哀伤。

  B.词的下阕,抒写好景不再的哀愁和人生痛苦的怨恨。整首词的结句是主题特别深刻之处。

  C.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词。词人通过描绘春残花谢的自然现象,抒写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它是李煜早期词作的代表作之一。

  D.这首小词语言清新、情调哀怨、意味深长。词人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灌注于自然景物之中,情景交融,物我一体。

虞美人教案 篇5

  教学设想:

  两词选自苏教版“笔落惊风雨词别是一家”板块,《虞美人》属于教学课文范畴,《蝶恋花》属于自读课文。可以合并两词一块进行教学。“词别是一家”板块选有宋词四首,萃集了宋词精品,意在通过文本研*指导学生体验它们不同的风格,从中把握词人感叹怅恨的人生情怀。学*本文,主要是理解两首词风格,继续学*诗歌的鉴赏。

  目标与要求:

  1、了解有关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2、品味诗句语言,体会诗作风格;

  3、学*对诗歌的赏析评价。

  4、背诵名句

  教时设置:

  1教时

  第一教时

  要点:了解词的有关文学常识,赏析,积累字词,背诵

  过程:

  一、导入(学*要求)

  二、了解词的有关常识:

  词的形式有小令(58字以下),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词的结构:词牌——标题——填词,词牌也叫曲牌,是歌或调的名称,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句数,有不同的*仄要求,有不同的押韵要求,写词当然就叫填词了。

  宋代词的创作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北宋初年,词人不多,所作仅是小令和中调;到柳永、苏轼,词才发展到全盛时期。柳永被认为是婉约派的创新者。婉约派的代表作家除柳永外,还有秦观、李清照等。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抒写的情感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离愁别绪,或深沉幽怨、刻功精细,题材较狭窄,多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或写山水融情于景。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开宋代豪放词的先河。

  三、赏析第1首《虞美人》

  1、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李煜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国的第三代国君。“好声色,不恤政事”,被宋朝灭国;人称李后主。相传后主被俘后,于七夕(他的生日,阴历七月初七)在寓所命歌伎作乐唱《虞美人》,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毒酒将他毒死。所以这首词也是他的绝命词。他最为传诵的名作《虞美人》、《相间欢》、浪淘沙》等几乎人人能上口,后人亦称他为“词帝”。

  2、听配乐朗读

  3、自读

  4、赏析

  (1)这首词里有一个字是思想情感的眼,试找出来加以品味。(愁,亡国之愁。)

  (2)这首词怎样抒发自己的亡国之愁?有什么艺术特色?(学生自己回答,答案不要求一致)

  (3)本词如何通过时空对比来酝酿并抒**感的?

  (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既写眼前之景,又写想像之景;寄情于景,情景交融,愁思贯穿始终。

  语言明净、凝练、优美、清新,运用比喻、象征、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

  对比衬托,铺垫积蓄。将“春花秋月” “小楼东风” “雕栏玉砌”的美景与“往事知多少”“故国不堪回首” “朱颜改”的悲情,作三次对比。极好地为抒发故国凄凉、物是人非的愁情作铺垫,推涌出结尾两句的千古绝唱。)

  5、背诵

  四、赏析第2首《蝶恋花》

  1、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晏殊,字同叔,北宋临川县文港乡(今属进贤县)人,著名词人。晏殊自幼聪明,七岁能文,被称为“神童”,十四岁中进士, 历任太常寺奉礼郎、光禄寺丞、集贤校理、太常寺丞、户部员外 郎、翰林侍读学士、三司使、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五十三岁时,任枢密使加同中书门下*章事,官居宰相位。第二年罢相, 被贬为工部尚书,接着又出任颖州(今安徽阜阳)、陈州(今河 南淮阳)、许州(今河南许昌)等地的地方长官,后升任兵部尚书。六十四岁病逝,宋仁宗亲临丧事,死后赠司空兼侍中,谥号元献。

  晏殊知人善任,当世名人范仲淹、孔道辅都出其门下,韩琦、 富弼、欧阳修、宋祁等人均被重用,他庭前“门前桃李重欧苏, 堂上葭莩推富范”的对联,是他选贤任能的真实写照。

  晏殊善长诗词尤工小令,他的词,承袭南唐风格,以情致胜。文词典丽,雍容华贵,妙语天成,韵味独特,又不失清新雅淡,含蓄委婉,温润圆融,意趣横生的艺术风格。有“导宋词之先路”,“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的美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和“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等佳句,为千古传颂。作品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传世。

  2、听配乐朗读

  3、自读

  4、看注解,解释每句的意思

  槛菊愁烟兰泣露。

  (栏杆旁菊花笼着一层轻烟薄雾似脉脉含愁,兰花上的露珠像泣出的眼泪。)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帘幕轻轻卷起,侵入一股寒意,梁上的燕子双双离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月亮啊,你不懂人离别的痛苦,斜照进来的光一夜到晓穿过窗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经过昨天一夜的西风,庭院里的绿树也显得凋零了。)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独自登上高楼,看到了所有的路,也没有发现心上人回来的踪影。)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我要把一封封信寄给他,可山长水阔,不知寄往何处。)

  5、赏析

  (1)沉浸在相思之苦的主人,觉得外在的景物也和自己同病相怜,请就此谈谈该词的艺术手法。

  (上阕之中,“槛菊愁烟兰泣露’’,此皆以悲景写愁,与词中人物同病相怜。 “燕子双飞”、“明月穿户”,皆是令人悲愁恨恼之物,皆以乐景写悲,以无情反衬有情。前者在艺术上可称作烘托、共鸣的手法,后者在艺术中可称作反衬、对比的手法。)

  (2)“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是本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请赏析其意境;清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把“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说成是“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的第一种学*境界,请指出比喻的含义。

  (“独上”应是“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在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

  (以此作比喻,对做学*、做成事业,必须要有象姑娘“望尽天涯路”那样意志坚定、百折不挠、顽强追求的精神。)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描述了人生的三种境界:第一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第二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后人归之为:知、行、得三境界。)

  6、背诵。

  五、作业。

虞美人教案 篇6

  学*目标:

  1、认知目标

  通过把握词中意象的特征,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

  2、能力目标

  学**煜“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手法。

  3、情感目标

  感受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学*思路:

  整首词的学*以“读”、“感”为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意象特征的整体把握从而更好的深入探寻作者的内心世界,更好地把握词的感情。

  学*过程:

  一、品味鉴赏:

  1、读诗悟情(是什么):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朗读语调

  概括全文的情感

  2、追寻愁因:(为什么)了解李煜

  3、愁情表达:(怎么样/方法技巧)

  1)品味意象

  2)赏析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小结:

  二、联想比较:

  1)都是东流水,试比较《虞美人》的结句与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中的“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的表情达意有什么不同。

  2)都是末路王侯,同是绝命词,《垓下歌》与《虞美人》的风格有何不同

  三、“愁”句集锦:

  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2、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3、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成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

  4、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

  四、迁移运用:

  1、仿照例子,自拟一个描写对象,写一组句子,要求所写句子使用夸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这满山遍野的桃花,开得热火朝天,惊天动地,是一一幅立体的画,一首无声的诗,把青春挥洒得淋漓尽致。

  2、片段练*:以“李煜,我想对你说”为题

  附页:

  一、关于李煜:

  1李煜能诗文、善书画、通音律,尤以词闻名。前期作品大都描写宫廷享乐生活、男女恋情,风格柔靡。后期则描写了思乡之情,亡国之恨以及对昔日生活的怀念,表现出浓厚的感伤情绪,在题材与意境上突破了晚唐五代以写艳主的窠臼。相传因在七夕之夜命歌妓唱此词,李煜被宋太宗赐酒毒死,所以本词也就成了他的绝命词。

  二、关于词的知识:

  1、词兴于隋唐,盛于宋代,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2、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可分为上下两段,叫“片”或“阙”

  3、词牌名:虞美人:相传虞美人花与美人虞姬有关。楚汉相争,西楚霸王兵败乌江,听四面楚歌,自知难以突出重围,便劝所爱虞姬另寻生路。虞姬执意追随,拔剑自刎,香销玉殒。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了一种鲜红的花,后人把这种花称作“虞美人”。后人钦佩美人虞姬节烈可嘉,创制词曲,就常以“虞美人”三字作为曲名,诉一缕衷肠。“虞美人”因以逐渐成为词牌名

  三、前人评价:

  1、前人凭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主。”的确,作为“好声色而不恤国政”的亡国之君,李后主确实可悲可叹,但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诗章确实难寻其右……

  2、唐圭璋《李后主评传》指出:"他身为国主,富贵繁华到了极点;而身经亡国,繁华消歇,不堪回首,悲哀也到了极点。正因为他一人经过这种极端的悲乐,遂使他在文学上的收成,也格外光荣而伟大。在欢乐的词里,我们看见一朵朵美丽之花;在悲哀的词里,我们看见一缕缕的血痕泪痕。"

  3、王国维《人间词话》:“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者也。

  四、相关连接:

  1)垓下歌

  力拨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2)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3)金陵酒肆留别(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虞美人教案范文汇编六篇扩展阅读


虞美人教案范文汇编六篇(扩展1)

——虞美人教案 (菁华9篇)

虞美人教案1

  教学设想:

  两词选自苏教版“笔落惊风雨词别是一家”板块,《虞美人》属于教学课文范畴,《蝶恋花》属于自读课文。可以合并两词一块进行教学。“词别是一家”板块选有宋词四首,萃集了宋词精品,意在通过文本研*指导学生体验它们不同的风格,从中把握词人感叹怅恨的人生情怀。学*本文,主要是理解两首词风格,继续学*诗歌的鉴赏。

  目标与要求:

  1、了解有关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2、品味诗句语言,体会诗作风格;

  3、学*对诗歌的赏析评价。

  4、背诵名句

  教时设置:

  1教时

  第一教时

  要点:了解词的有关文学常识,赏析,积累字词,背诵

  过程:

  一、导入(学*要求)

  二、了解词的有关常识:

  词的形式有小令(58字以下),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词的结构:词牌——标题——填词,词牌也叫曲牌,是歌或调的名称,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句数,有不同的*仄要求,有不同的押韵要求,写词当然就叫填词了。

  宋代词的创作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北宋初年,词人不多,所作仅是小令和中调;到柳永、苏轼,词才发展到全盛时期。柳永被认为是婉约派的创新者。婉约派的代表作家除柳永外,还有秦观、李清照等。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抒写的情感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离愁别绪,或深沉幽怨、刻功精细,题材较狭窄,多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或写山水融情于景。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开宋代豪放词的先河。

  三、赏析第1首《虞美人》

  1、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李煜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国的第三代国君。“好声色,不恤政事”,被宋朝灭国;人称李后主。相传后主被俘后,于七夕(他的.生日,阴历七月初七)在寓所命歌伎作乐唱《虞美人》,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毒酒将他毒死。所以这首词也是他的绝命词。他最为传诵的名作《虞美人》、《相间欢》、浪淘沙》等几乎人人能上口,后人亦称他为“词帝”。

  2、听配乐朗读

  3、自读

  4、赏析

  (1)这首词里有一个字是思想情感的眼,试找出来加以品味。(愁,亡国之愁。)

  (2)这首词怎样抒发自己的亡国之愁?有什么艺术特色?(学生自己回答,答案不要求一致)

  (3)本词如何通过时空对比来酝酿并抒**感的?

  (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既写眼前之景,又写想像之景;寄情于景,情景交融,愁思贯穿始终。

  语言明净、凝练、优美、清新,运用比喻、象征、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

  对比衬托,铺垫积蓄。将“春花秋月” “小楼东风” “雕栏玉砌”的美景与“往事知多少”“故国不堪回首” “朱颜改”的悲情,作三次对比。极好地为抒发故国凄凉、物是人非的愁情作铺垫,推涌出结尾两句的千古绝唱。)

  5、背诵

  四、赏析第2首《蝶恋花》

  1、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晏殊,字同叔,北宋临川县文港乡(今属进贤县)人,著名词人。晏殊自幼聪明,七岁能文,被称为“神童”,十四岁中进士, 历任太常寺奉礼郎、光禄寺丞、集贤校理、太常寺丞、户部员外 郎、翰林侍读学士、三司使、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五十三岁时,任枢密使加同中书门下*章事,官居宰相位。第二年罢相, 被贬为工部尚书,接着又出任颖州(今安徽阜阳)、陈州(今河 南淮阳)、许州(今河南许昌)等地的地方长官,后升任兵部尚书。六十四岁病逝,宋仁宗亲临丧事,死后赠司空兼侍中,谥号元献。

  晏殊知人善任,当世名人范仲淹、孔道辅都出其门下,韩琦、 富弼、欧阳修、宋祁等人均被重用,他庭前“门前桃李重欧苏, 堂上葭莩推富范”的对联,是他选贤任能的真实写照。

  晏殊善长诗词尤工小令,他的词,承袭南唐风格,以情致胜。文词典丽,雍容华贵,妙语天成,韵味独特,又不失清新雅淡,含蓄委婉,温润圆融,意趣横生的艺术风格。有“导宋词之先路”,“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的美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和“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等佳句,为千古传颂。作品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传世。

  2、听配乐朗读

  3、自读

  4、看注解,解释每句的意思

  槛菊愁烟兰泣露。

  (栏杆旁菊花笼着一层轻烟薄雾似脉脉含愁,兰花上的露珠像泣出的眼泪。)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帘幕轻轻卷起,侵入一股寒意,梁上的燕子双双离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月亮啊,你不懂人离别的痛苦,斜照进来的光一夜到晓穿过窗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经过昨天一夜的西风,庭院里的绿树也显得凋零了。)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独自登上高楼,看到了所有的路,也没有发现心上人回来的踪影。)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我要把一封封信寄给他,可山长水阔,不知寄往何处。)

  5、赏析

  (1)沉浸在相思之苦的主人,觉得外在的景物也和自己同病相怜,请就此谈谈该词的艺术手法。

  (上阕之中,“槛菊愁烟兰泣露’’,此皆以悲景写愁,与词中人物同病相怜。 “燕子双飞”、“明月穿户”,皆是令人悲愁恨恼之物,皆以乐景写悲,以无情反衬有情。前者在艺术上可称作烘托、共鸣的手法,后者在艺术中可称作反衬、对比的手法。)

  (2)“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是本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请赏析其意境;清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把“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说成是“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的第一种学*境界,请指出比喻的含义。

  (“独上”应是“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在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

  (以此作比喻,对做学*、做成事业,必须要有象姑娘“望尽天涯路”那样意志坚定、百折不挠、顽强追求的精神。)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描述了人生的三种境界:第一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第二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后人归之为:知、行、得三境界。)

  6、背诵。

  五、作业。

虞美人教案2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代赵翼《论诗》)唐诗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解说:激发学生对祖国悠久灿烂文化的自豪感,并指出创新才是文学发展的出路。

  二、解题

  介绍词的一般知识(分段投影显示):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本课的七首词都分两片。

  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为了说明方便,似可将词在唐宋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时期:

  时期

  主要风格

  代表作家

  唐、五代、北宋初年

  婉约艳丽

  温庭筠、李煜、晏殊

  北宋中叶到南渡

  婉约、豪放并举

  苏轼、柳永、秦观、李清照

  南宋前期

  壮怀高唱

  辛弃疾、陆游

  南宋后期

  哀感低吟

  姜夔、张炎

  三、研*《虞美人》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齐读课文,找出该词的韵脚。

  (解说:引导学生体会词的音韵美,整体感知词的思想内涵。)

  ②内容与形式*。

  李煜,即李后主,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这是李煜的绝命词,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见课本注释①)这首词采用白描手法,以自己的心境去观照事物、想像事物,这样,词中的意象就在“情”的贯穿下,构成了自然流畅、和谐完整的意境。

  (解说:引导学生读注释,并且从'情”的高度理顺词的脉络。)

  2.具体研*

  ①“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所以见了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反而觉得厌烦。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

  (解说: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感情的外化的道理。)

  ②讨论:“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学生讨论的直接结果可能是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思考,诸如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

  (解说:进一步挖掘词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用两点论思考问题。)

  ③“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解说:引导学生理解虚词的表达作用。)

  ④讨论: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学生可能回答的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我寄愁心与明月”等名句,只要诗句能表现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主题即可。

  (解说: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中意象相对固定的特征,其他诸如“梅”“莲”“柳”“雁”“长亭”等。 )

  ⑤在前六句中,哪个字可以作为全词的“诗眼”?

  明确:“只是朱颜改”的“改”字,改变的不仅仅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由

  国之

  君沦为阶下囚、人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

  ⑥全词的整体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组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富于哲理意味,感慨深沉。

  ⑦这六句中哪些是写“宇宙的永恒不变”?哪些是写“人生之短暂无常”?

  在这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唱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唱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解说:整理全词的脉络,让学生理解词人的匠心。)

  ⑧欣赏品味:“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虞美人教案3

  教学目标: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2、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3、体悟本词的意境和语言

  教学重点:

  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体悟本词的意境和语言

  教学步骤:

  一、 导语设计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后代文人便另辟蹊径,将诗与北方的燕乐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弃,极易写景抒情的新的韵文文体——词。晚唐温庭筠、五代的李煜等一批词人的出现,使词在文坛上的地位逐步确立。而李煜的词在思想上,艺术上都超越了其他词人的,成为唐、五代词的颠峰。王国维说:“词至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二、 作者介绍

  作为南唐后主,并没有致力于国事,而是纵情于声色,奢靡荒淫,耽于享乐。974年十一月,宋兵南下攻金陵,南唐灭亡,李后主投降,被俘到汴京,辱封违命侯,过着“日夕只以眼泪洗面”的软禁生活。978年七月七日,在他四十二岁生日之夜被宋太宗赐毒酒毒死。

  在政治上,他是颓唐的,是无能的,以致国破家亡。但他在文艺上,却是经史诗文样样精通,擅长书画,对音律有着独特的感悟,尤其善于填词和作曲。现存词四十四首,以降宋被遣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香艳缠绵,后期词充满亡国之恨。他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前人评价:“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

  三、 初步感知:

  1 听录音,正字正音

  2 指名朗读,注意字音、停顿

  3 再听朗读。思考:这首词抒发什么情感?请用文中的词语句子回答。

  4 品味语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比喻、夸张。

  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

  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

  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四、 研*探讨:“愁”的具体内容,走进李煜的内心世界。

  1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实写。“春花秋月”这些最容易勾起人们美好联想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他劈头怨问苍天: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圆,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然而,从后主处境设身处地去想,他对人生已经绝望,遂不觉厌春花秋月之无尽无休,其感情之极端悲苦可见。对“春花秋月”的吟咏歌唱,在古典文学中屡见不鲜,但论起悲凉深沉,则莫过于李煜。

  “往事”当指往昔为人君时的美好生活,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了。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来,为什么人生的春天却一去不复返呢?

  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一“又”字包含了多少无奈、哀痛的感情!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没有了结,还要继续;而自己仍须苟延残喘,历尽苦痛折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国”的倒装。

  “月”在古诗词中的涵义是什么?——怀念故乡、怀念亲人。

  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故国”指什么?——已亡之国。

  苏轼: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花发。“故国”——旧地。

  让我们来想象:夜阑人静,明月晓风,幽囚在小楼中的不眠之人,不由凭栏远望,对着故国家园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涌上心头,又有谁能忍受这其中的况味?

  3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不堪回首”,但毕竟回首了。遥望金陵的想象与慨叹。想象中,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吧,只是当年在阑边砌下流连欢乐的有情之人,已不复当年的神韵风采了。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只是”二字以叹惋的口气,传达出无限怅恨之感。

  4 小结

  解说一:以上六句在结构上是颇具匠心的。几度运用两相对比和隔句相承,反复强调自然界的轮回更替和人生的短暂易逝,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一二两句春花秋月的无休无止和人间事的一去难返对比;三四两句“又东风”和“故国不堪回首”对比;五六两句“应犹在”和“改”对比。“又东风”、“应犹在”又呼应“何时了”;“不堪回首”、“朱颜改”又呼应“往事”。如此对比和回环,形象逼真地传达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

  解说二:在这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唱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唱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5 “愁”的内容:

  亡国之恨(自我悲情)——物是人非的慨叹(人类悲情)

  五、 朗读全词,体悟情感

  1 再次听读

  2 总结:

  这首词,围绕一个“愁”字,在时间上与空间上,将故国的衰亡与天地的变化,将人事的无常与天地的运行联系在一起,运用反衬的方法,以宇宙时空的永恒与无情,衬托出家国人生的短暂与可悲,最终将一个亡国之君的自我悲情酝酿**类悲情。

  六、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

  u 了解诗人(生*、风格等)

  u 掌握常识(典故、修辞、表现手法等)

  u 鉴赏内容(词句、主题、情感、技巧等。)

  七、迁移训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就这首词的词句、主题、情感、技巧等方面选择一点进行赏析。字数不少于100字。

  这首词写于降宋以后。

  无言 内心的情绪,他的痛苦无人与说,也不愿与人说,说了何用?又有谁理解自己?

  向深院望去,冷月的晴光照着梧桐的疏影,寂寞庭院,重门深锁,多么清冷的环境啊!

  “锁”字表明自己的身份。

  剪不断,理还乱的千丝万缕,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以解开,仿佛使人看到离愁就像一团转动的乱丝,紧紧盘绕纠缠着人而无法摆脱。这实际上写词人此时愁情万端,有对过去的种种回忆,有对现状的种种伤感,有对未来的种种忧愁,千千万万无形的感情丝缕,缠绕着他,理也理不清,剪也剪不断。

  八、板书

  虞美人

  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亡国之恨(自我悲情)

  又东风 不堪回首 愁

  应犹在 朱颜改 物是人非的慨叹(人类悲情)

虞美人教案4

  教学目的

  感受李煜词中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鉴赏李煜词的深远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

  理解李煜词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

  教学设想:

  以诵读与欣赏为主,课件融合朗读、音乐、歌曲、图片,构成优美的课堂情境。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背诵《相见欢》(2分钟)

  读:让学生谈对这首词的感情基调,后听配乐朗读,是否合自己对词的欣赏,发表看法.(8分钟)

  欣赏:歌曲

  跟唱(10分钟)

  积累:训练学生美读并背诵

  (5分钟)

  鉴赏:让学生选句欣赏

  以我认为这句美(或不美),在于(10分钟)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实虚结合,看到眼前景物,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美好的时光匆匆而去,作者开篇奠定悲凉的基调,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作者登楼遥望,东风吹面,月明之夜,故国何在?两字不堪心中悲痛不言而喻,令人伤怀涕泣。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故国的景物依然还在吧,然而已是物是人非,不能不让人悲上心头,愁肠寸断,唏嘘不已。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此句为千古名句,以浩荡东流的长江比愁之深远,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以愁字点睛,反照全词,亡国之恨达到高潮。

  拓展阅读:选择喜欢的一首词,理解并积累(5分钟)

  《浪淘沙》

  《相见欢》

  《乌夜啼》

  迁移训练(5分钟)

  古诗词中写月的语句:

  写出蕴含愁绪的诗句: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自由花。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李白)

  引申练*:用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这种手法写愁的名句再举几例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试问闲愁几许,梅子黄时雨。

虞美人教案5

  学*目标:

  1、认知目标

  通过把握词中意象的特征,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

  2、能力目标

  学*煜“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手法。

  3、情感目标

  感受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学*思路:

  整首词的学*以“读”、“感”为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意象特征的整体把握从而更好的深入探寻作者的内心世界,更好地把握词的感情。

  学*过程:

  一、品味鉴赏:

  1、读诗悟情(是什么):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朗读语调

  概括全文的情感

  2、追寻愁因:(为什么)了解李煜

  3、愁情表达:(怎么样/方法技巧)

  1)品味意象

  2)赏析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小结:

  二、联想比较:

  1)都是东流水,试比较《虞美人》的结句与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中的“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的表情达意有什么不同。

  2)都是末路王侯,同是绝命词,《垓下歌》与《虞美人》的风格有何不同

  三、“愁”句集锦:

  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2、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3、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成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

  4、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

  四、迁移运用:

  1、仿照例子,自拟一个描写对象,写一组句子,要求所写句子使用夸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这满山遍野的桃花,开得热火朝天,惊天动地,是一一幅立体的画,一首无声的诗,把青春挥洒得淋漓尽致。

  2、片段练*:以“李煜,我想对你说”为题

  附页:

  一、关于李煜:

  1李煜能诗文、善书画、通音律,尤以词闻名。前期作品大都描写宫廷享乐生活、男女恋情,风格柔靡。后期则描写了思乡之情,亡国之恨以及对昔日生活的怀念,表现出浓厚的感伤情绪,在题材与意境上突破了晚唐五代以写艳主的窠臼。相传因在七夕之夜命歌妓唱此词,李煜被宋太宗赐酒毒死,所以本词也就成了他的绝命词。

  二、关于词的知识:

  1、词兴于隋唐,盛于宋代,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2、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可分为上下两段,叫“片”或“阙”

  3、词牌名:虞美人:相传虞美人花与美人虞姬有关。楚汉相争,西楚霸王兵败乌江,听四面楚歌,自知难以突出重围,便劝所爱虞姬另寻生路。虞姬执意追随,拔剑自刎,香销玉殒。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了一种鲜红的花,后人把这种花称作“虞美人”。后人钦佩美人虞姬节烈可嘉,创制词曲,就常以“虞美人”三字作为曲名,诉一缕衷肠。“虞美人”因以逐渐成为词牌名

  三、前人评价:

  1、前人凭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主。”的确,作为“好声色而不恤国政”的亡国之君,李后主确实可悲可叹,但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诗章确实难寻其右……

  2、唐圭璋《李后主评传》指出:"他身为国主,富贵繁华到了极点;而身经亡国,繁华消歇,不堪回首,悲哀也到了极点。正因为他一人经过这种极端的悲乐,遂使他在文学上的收成,也格外光荣而伟大。在欢乐的词里,我们看见一朵朵美丽之花;在悲哀的词里,我们看见一缕缕的血痕泪痕。"

  3、王国维《人间词话》:“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者也。

  四、相关连接:

  1)垓下歌

  力拨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2)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3)金陵酒肆留别(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虞美人教案6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代赵翼《论诗》)唐诗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解说:激发学生对祖国悠久灿烂文化的自豪感,并指出创新才是文学发展的出路。

  二、解题

  介绍词的一般知识(分段投影显示):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本课的七首词都分两片。

  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为了说明方便,似可将词在唐宋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时期:

  时期

  主要风格

  代表作家

  唐、五代、北宋初年

  婉约艳丽

  温庭筠、李煜、晏殊

  北宋中叶到南渡

  婉约、豪放并举

  苏轼、柳永、秦观、李清照

  南宋前期

  壮怀高唱

  辛弃疾、陆游

  南宋后期

  哀感低吟

  姜夔、张炎

  三、研*《虞美人》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齐读课文,找出该词的韵脚。

  (解说:引导学生体会词的音韵美,整体感知词的思想内涵。)

  ②内容与形式*。

  李煜,即李后主,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这是李煜的绝命词,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见课本注释①)这首词采用白描手法,以自己的心境去观照事物、想像事物,这样,词中的意象就在“情”的贯穿下,构成了自然流畅、和谐完整的意境。

  (解说:引导学生读注释,并且从'情”的高度理顺词的脉络。)

  2.具体研*

  ①“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所以见了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反而觉得厌烦。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

  (解说: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感情的外化的道理。)

  ②讨论:“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学生讨论的直接结果可能是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思考,诸如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

  (解说:进一步挖掘词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用两点论思考问题。)

  ③“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解说:引导学生理解虚词的表达作用。)

  ④讨论: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学生可能回答的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我寄愁心与明月”等名句,只要诗句能表现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主题即可。

  (解说: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中意象相对固定的特征,其他诸如“梅”“莲”“柳”“雁”“长亭”等。 )

  ⑤在前六句中,哪个字可以作为全词的“诗眼”?

  明确:“只是朱颜改”的“改”字,改变的不仅仅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由

  国之

  君沦为阶下囚、人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

  ⑥全词的整体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组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富于哲理意味,感慨深沉。

  ⑦这六句中哪些是写“宇宙的永恒不变”?哪些是写“人生之短暂无常”?

  在这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唱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唱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解说:整理全词的脉络,让学生理解词人的匠心。)

  ⑧欣赏品味:“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虞美人教案7

  教学目的

  1. 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基本内容。

  2. 通过品读、鉴赏,体会作者诉说内心的极度痛苦,并学*词人化抽象为形象的表达技巧。

  3. 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难点

  1.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2. 通过分析内容体会情感,并学*词人化抽象为形象的表达技巧。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古代的词是为演唱而作的歌词,今天让我们一起走*古代,欣赏一首优美的古词。播放李煜《独上西楼》——邓丽君演唱。我们已知道词分为婉约和豪放两个流派。这首词属于哪个词派?(婉约)知道谁写的吗?(李煜)下面,让我们走*李煜,去聆听这位词中帝王充满哀怨的浅唱低吟,去感受这位亡国之君声声血泪所写成的作品《虞美人》。(板书)

  二、介绍作者

  请同学们发言介绍李煜的生*,然后教师补充。

  明确:李煜,南唐最后一个国君,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他有双重身份,既是一个昏庸无能的君王,又是一个多愁善感的词人。后人评价他“作个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为君王”。他治国无方,却多才多艺,工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较高造诣,词的成就最突出。

  三、写作背景

  975年,宋军破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虽被封作违命侯,实则沦为阶下囚。978年的7月7日,是李煜的生日,他作了一首词命乐伎寓所演唱,宋太宗得知后极为震怒,赐酒将他毒死。这首词就成了李煜的绝命词,就是《虞美人》。

  四、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1.请一位男生和女生分别朗诵,让学生比较评价。

  2.教师范读诗歌。

  3.找出韵脚和重读词。

  (注意把握词人低沉、凄迷的感情基调)

  明确:韵脚——了,少;风,中;在,改;愁,流

  重读——何时,多少,又,不堪,应,只是,几多

  4.根据诗歌内容,用一个字来概括词人的内心世界。

  明确:愁。

  5.提问:哪些词体现了词人的故国情感?

  明确:春花,秋月,往事,东风,故国,雕栏玉砌,春水。

  五、品析鉴赏,感受艺术

  学生齐读上片

  1. 思考:“春花秋月”是美景,如此赏心悦目的景致,作者为什么要追问它“何时了”?

  明确:春花最美,秋月最亮,然而,如此美景在李煜那里却丝毫也唤不起欣赏的兴趣。一个被囚禁的亡国之君要忍受无尽的屈辱,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只是意味着这种屈辱的生活无尽的延续,这样的日子何时才是尽头呢?

  2. 思考:“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隐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思?

  明确:昨夜的东风预示着又一个春天来了,举头仰望明月,不由思恋起故国。一样的东风,一样的明月,不一样的境遇,故国已不在,皇帝的身份已不在了,正所谓“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回首故国,只有伤痛和悲哀。

  3.小试身手:将“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这句话改写成现代情景散文。

  学生齐读下片

  4.思考:“雕栏玉砌应犹在”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明确:“雕栏玉砌”是作者过去生活的象征,词人用猜测的语气,含有国破家亡,江山变色之意。反映作者悔恨、追思、悲愤的心理活动。可以说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5.思考:“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名句,你是否同意

  这种观点?这句话好在哪里?

  明确:同意。运用比喻,以水喻愁,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这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不舍昼夜,长流不断。

  6.拓展: 化抽象为形象的诗句有哪些?

  明确: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六、课堂小结

  这首词充满了悲恨凄楚的感情色彩,一个处在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以致他为此付出了生命。李煜,如果没有惨痛的`人生经历,就写不出如此饱含血泪的作品,也就不能打动人们的心灵。正如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七、课堂活动

  请多才多艺的同学演唱《虞美人》。

  八、布置作业

  1. 背诵全词;

  2. 李煜,我想对你说。

虞美人教案8

  教学设想:

  两词选自苏教版“笔落惊风雨词别是一家”板块,《虞美人》属于教学课文范畴,《蝶恋花》属于自读课文。可以合并两词一块进行教学。“词别是一家”板块选有宋词四首,萃集了宋词精品,意在通过文本研*指导学生体验它们不同的风格,从中把握词人感叹怅恨的人生情怀。学*本文,主要是理解两首词风格,继续学*诗歌的鉴赏。

  目标与要求:

  1、了解有关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2、品味诗句语言,体会诗作风格;

  3、学*对诗歌的赏析评价。

  4、背诵名句

  教时设置:

  1教时

  第一教时

  要点:了解词的有关文学常识,赏析,积累字词,背诵

  过程:

  一、导入(学*要求)

  二、了解词的有关常识:

  词的形式有小令(58字以下),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词的结构:词牌——标题——填词,词牌也叫曲牌,是歌或调的名称,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句数,有不同的*仄要求,有不同的押韵要求,写词当然就叫填词了。

  宋代词的创作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北宋初年,词人不多,所作仅是小令和中调;到柳永、苏轼,词才发展到全盛时期。柳永被认为是婉约派的创新者。婉约派的代表作家除柳永外,还有秦观、李清照等。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抒写的情感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离愁别绪,或深沉幽怨、刻功精细,题材较狭窄,多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或写山水融情于景。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开宋代豪放词的先河。

  三、赏析第1首《虞美人》

  1、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李煜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国的.第三代国君。“好声色,不恤政事”,被宋朝灭国;人称李后主。相传后主被俘后,于七夕(他的生日,阴历七月初七)在寓所命歌伎作乐唱《虞美人》,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毒酒将他毒死。所以这首词也是他的绝命词。他最为传诵的名作《虞美人》、《相间欢》、浪淘沙》等几乎人人能上口,后人亦称他为“词帝”。

  2、听配乐朗读

  3、自读

  4、赏析

  (1)这首词里有一个字是思想情感的眼,试找出来加以品味。(愁,亡国之愁。)

  (2)这首词怎样抒发自己的亡国之愁?有什么艺术特色?(学生自己回答,答案不要求一致)

  (3)本词如何通过时空对比来酝酿并抒**感的?

  (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既写眼前之景,又写想像之景;寄情于景,情景交融,愁思贯穿始终。

  语言明净、凝练、优美、清新,运用比喻、象征、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

  对比衬托,铺垫积蓄。将“春花秋月” “小楼东风” “雕栏玉砌”的美景与“往事知多少”“故国不堪回首” “朱颜改”的悲情,作三次对比。极好地为抒发故国凄凉、物是人非的愁情作铺垫,推涌出结尾两句的千古绝唱。)

  5、背诵

  四、赏析第2首《蝶恋花》

  1、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晏殊,字同叔,北宋临川县文港乡(今属进贤县)人,著名词人。晏殊自幼聪明,七岁能文,被称为“神童”,十四岁中进士, 历任太常寺奉礼郎、光禄寺丞、集贤校理、太常寺丞、户部员外 郎、翰林侍读学士、三司使、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五十三岁时,任枢密使加同中书门下*章事,官居宰相位。第二年罢相, 被贬为工部尚书,接着又出任颖州(今安徽阜阳)、陈州(今河 南淮阳)、许州(今河南许昌)等地的地方长官,后升任兵部尚书。六十四岁病逝,宋仁宗亲临丧事,死后赠司空兼侍中,谥号元献。

  晏殊知人善任,当世名人范仲淹、孔道辅都出其门下,韩琦、 富弼、欧阳修、宋祁等人均被重用,他庭前“门前桃李重欧苏, 堂上葭莩推富范”的对联,是他选贤任能的真实写照。

  晏殊善长诗词尤工小令,他的词,承袭南唐风格,以情致胜。文词典丽,雍容华贵,妙语天成,韵味独特,又不失清新雅淡,含蓄委婉,温润圆融,意趣横生的艺术风格。有“导宋词之先路”,“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的美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和“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等佳句,为千古传颂。作品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传世。

  2、听配乐朗读

  3、自读

  4、看注解,解释每句的意思

  槛菊愁烟兰泣露。

  (栏杆旁菊花笼着一层轻烟薄雾似脉脉含愁,兰花上的露珠像泣出的眼泪。)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帘幕轻轻卷起,侵入一股寒意,梁上的燕子双双离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月亮啊,你不懂人离别的痛苦,斜照进来的光一夜到晓穿过窗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经过昨天一夜的西风,庭院里的绿树也显得凋零了。)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独自登上高楼,看到了所有的路,也没有发现心上人回来的踪影。)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我要把一封封信寄给他,可山长水阔,不知寄往何处。)

  5、赏析

  (1)沉浸在相思之苦的主人,觉得外在的景物也和自己同病相怜,请就此谈谈该词的艺术手法。

  (上阕之中,“槛菊愁烟兰泣露’’,此皆以悲景写愁,与词中人物同病相怜。 “燕子双飞”、“明月穿户”,皆是令人悲愁恨恼之物,皆以乐景写悲,以无情反衬有情。前者在艺术上可称作烘托、共鸣的手法,后者在艺术中可称作反衬、对比的手法。)

  (2)“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是本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请赏析其意境;清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把“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说成是“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的第一种学*境界,请指出比喻的含义。

  (“独上”应是“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在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

  (以此作比喻,对做学*、做成事业,必须要有象姑娘“望尽天涯路”那样意志坚定、百折不挠、顽强追求的精神。)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描述了人生的三种境界:第一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第二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后人归之为:知、行、得三境界。)

  6、背诵。

  五、作业。

虞美人教案9

  教学目的

  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四个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2.了解词的韵律和章法。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代赵翼《论诗》)唐诗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板书课题)

  解说:激发学生对祖国悠久灿烂文化的自豪感,并指出创新才是文学发展的出路。

  二、解题

  介绍词的一般知识(分段投影显示):

  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代徐师曾《辨体序说》)。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本课的七首词都分两片。

  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见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

  三、研*《虞美人》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①齐读课文,找出该词的韵脚。

  (解说:引导学生体会词的音韵美,整体感知词的思想内涵。)

  ②内容与形式*。

  李煜,即李后主,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这是李煜的绝命词,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见课本注释①)这首词采用白描手法,以自己的心境去观照事物、想像事物,这样,词中的意象就在“情”的贯穿下,构成了自然流畅、和谐完整的意境。

  (解说:引导学生读注释,并且从'情”的高度理顺词的脉络。)

  2.具体研*

  ①“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所以见了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反而觉得厌烦。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

  (解说: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感情的外化的道理。)

  ②讨论:“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学生讨论的直接结果可能是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思考,诸如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

  (解说:进一步挖掘词的思想内涵, 引导学生用两点论思考问题。)

  ③“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解说:引导学生理解虚词的表达作用。)

  ④讨论: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学生可能回答的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我寄愁心与明月”等名句,只要诗句能表现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主题即可。

  (解说: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中意象相对固定的特征,其他诸如“梅”“莲”“柳”“雁”“长亭”等。)

  ⑤在前六句中,哪个字可以作为全词的“诗眼”?

  明确:“只是朱颜改”的“改”字,改变的不仅仅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由国之君沦为阶下囚)、人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

  ⑥全词的整体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组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富于哲理意味,感慨深沉。

  ⑦这六句中哪些是写“宇宙的永恒不变”?哪些是写“人生之短暂无常”?

  在这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唱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唱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解说:整理全词的脉络,让学生理解词人的匠心。)

  ⑧欣赏品味:“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9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愁苦吗?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这两句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诗人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让他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文学史上留下了这样的不朽篇章。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5.课堂小结

  李煜后期的词发自内心,写的是从未有人写过的作为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而词中流露的,又主要是追惜年华、感慨人事变迁无情、哀叹命运等容易引起普通人共鸣的情绪,因此艺术感染力大大加强;更由于他采用了唐五代词人少用的白描手法,以清新的语言写情,因而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使他成为我国词史上一流的大家。

  播放音乐,在邓丽君《虞美人》的歌声中进一步体味这首词的意境。

  结合板书,背诵这首词。

  (解说:进一步肯定李煜后期词的成就,这是对作者的又一次总体把握,与第一步遥相呼应,并让学生在歌声和诵读中接受美的陶冶。)

  四、布置作业

  1.延伸阅读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2.预*思考题

  (1)《雨霖铃》和《念奴娇》的韵脚在现代汉语中也押韵吗?如何理解这两首词的'用韵?

  (2)柳永和苏轼分别是婉约派和豪放派的代表,试从题材范围、意境、造语等方面比较《雨霖铃》和《念奴娇》二词。


虞美人教案范文汇编六篇(扩展2)

——《虞美人》教案菁选

《虞美人》教案15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虞美人》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虞美人》教案1

  教学目的:

  1、了解词作者的相关情况;

  2、以诵读为主来品读词;体会词的音韵美;

  3、体会词的艺术特点,理解词的基本意义和词思想内涵,对李煜的词风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重点

  1、如何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感情。

  2、提高诗歌鉴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宝库中,有两颗璀璨的明珠,一颗是唐诗,另一颗就是宋词。词最初在唐、五代就已经出现了,至宋代达到全盛时期。五代时期最杰出的词人是李煜。今天我们来学**煜的绝命词《虞美人》。

  二、简介作者

  李煜,世称南唐李后主,人多称之为李后主,他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李煜的前半生,是南唐的国君,过着奢华的生活。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者离愁别恨。亡国后,词多数是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首。

  三、配乐朗诵:学生初步体味词的意境。

  四、集体朗诵

  五、品味诗歌

  1、“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

  春花秋月它的确是美好的事物,然而随着词人身份地位的改变,这些美好的事物也将在词人的心里改变颜色。原来锦衣玉食,在如花宫女朝歌夜弦伴着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徒增一个“阶下囚”的无限悲伤,这样美好的的事物不如结束才好。

  板书补充:一切景语皆情语眼前景(实写)——心中情(虚写)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所具体指的是什么?

  教师点拨:锦衣玉食、后宫佳丽、国君的尊荣富贵的生活精神上的欢乐、尊严、自由及生存的安全感。

  3、头六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头二句以春花秋月之无休无尽和人世间多少“往事”之短暂无常对比;“小楼昨夜又东风”的永恒和“故国不堪回首”的变化无常相对比;“雕栏玉砌应犹在”和“朱颜改相对比。

  宇宙之永恒不变“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

  对比手法

  人生之短暂无常“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

  几多愁江水不言之言(永恒和短暂达到统一)

  写出了词人作为一位亡国之君面对物是人非,复国之梦难圆的无限怅恨之情。

  4、品味欣赏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引导学生思考词句用了什么方法来写愁?抒发了词人的怎样的感情?还有哪些诗句中用了这种手法来写愁思?(启发学生体会抓住意象的特征来思考其所含的`意味。)

  教师点评:愁思恰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

  以水喻愁(比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作为一位亡国之君,李煜过着屈辱的生活,人生的愁思,故国灭亡之恨,让他心潮起伏,忧思难*。这种有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绵绵无尽。

  运用比喻写愁思的名句,可启发学生思考,然后列举一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5、知识延伸讨论:词中两次出现“月”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月”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固定的涵义吗?启发学生思考,联系他们所学过的诗歌进行分析讨论。由“月”而“柳”、“长亭”。

  月:怀念亲人,怀念故乡之意。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秦时明月汉时关。

  柳:同“留”,依依惜别之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长亭:送别之意。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六、总结全诗。

  这首《虞美人》充满了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一个处在刀俎之上的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李煜这种纯真感情的全心倾注,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吧,以致他为此付出了生命。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这首词就是这样的不朽之作。

  七、作业:背诵课文

《虞美人》教案2

  教学目的

  1、了解词的基本知识及词作者的相关情况;

  2、理解词的基本意义和词思想内涵;

  3、体会词的艺术特点,对李煜的词风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重点

  1、如何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感情。

  2、提高诗歌鉴能力。

  教学方法

  在多媒体网络下的协作式教学。师生相互质疑、讨论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教学*台。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背景及词的相关知识;

  2、理解本词的内容,感知词的思想内涵,体会词的音韵美;

  3、当堂背诵本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宝库中,有两颗璀璨的明珠,一颗是唐诗,另一颗就是宋词。词最初在唐、五代就已经出现了,至宋代达到全盛时期。五代时期最杰出的词人是李煜。今天我们来学**煜的绝命词《虞美人》。

  二、简介词的基本知识

  1、提问学生

  2、教师补充

  “词”又称“诗余”、“曲子词”、“长短句”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一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一般分为两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词最为常见。

  词按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则为长调。

  三、简介作者

  由学生简介后,教师补充。李煜,世称南唐李后主,人多称之为李后主,他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李煜的前半生,是南唐的国君,过着奢华的生活。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者离愁别恨。亡国后,词多数是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首。

  四、配乐朗诵(范读)

  学生初步体味词的意境。

  五、集体朗诵(多媒体显示朗读MTV)

  根据学生朗读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指导。

  六、学生借助手头资料及课本注解分组讨论词的字面意思,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质疑、答疑。(也可以由学生自己相互质疑解答)

  七、品味诗歌

  采用分组协作讨论的学*方式。

  1、“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

  学生发言,各抒己见。

  教师点评:李煜亡国后,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所以对生活感到绝望,从而对花谢花开、月圆月缺感到厌烦,希望这一切都结束。

  板书补充:一切景语皆情语眼前景(实写)——心中情(虚写)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所具体指的是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分小组发言。

  教师点拨:锦衣玉食、后宫佳丽、国君的尊荣富贵的生活精神上的欢乐、尊严、自由及生存的安全感。

  3、前六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由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点拨:宇宙之永恒不变“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

  对比手法:人生之短暂无常“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

  写出了词人作为一位亡国之君面对物是人非,复国之梦难圆的无限怅恨之情。

  4、品味欣赏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引导学生思考词句用了什么方法来写愁?抒发了词人的怎样的感情?还有哪些诗句中用了这种手法来写愁思?

  激发学生思考,小组协作讨论,发言。启发学生体会抓住意象的特征来思考其所含的意味。

  教师点评:愁思恰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

  以水喻愁(比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作为一位亡国之君,李煜过着屈辱的生活,人生的愁思,故国灭亡之恨,让他心潮起伏,忧思难*。这种有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绵绵无尽。

  运用比喻写愁思的名句,可启发学生思考,然后列举一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5、知识延伸讨论:词中两次出现“月”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月”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固定的涵义吗?

  启发学生思考,联系他们所学过的诗歌进行分析讨论。由“月”而“柳”、“长亭”。

  教师点拨:

  月:怀念亲人,怀念故乡之意。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秦时明月汉时关。

  柳:同“留”,依依惜别之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长亭:送别之意。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八、播放歌曲《虞美人》

  屏幕播放邓丽君演唱的MTV。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感受体会词的意境。

  九、学生背诵全词。

  加深体会词人的感情

  十、延伸阅读(课堂练*)

  1、课后阅读李煜的《相见欢》完成练*: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1、下面对于词句比喻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1、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比喻自己帝王生活结束之快。

  2、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比喻国破家亡,是由于外力的打击。

  3、以“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比喻帝王生活一去不复返,企其重来之不可得。

  4、以“水长东”比喻自己的愁苦将会象东流水一样滚滚东去,自己就能摆脱忧愁、自由无忧了。

  2、下列对于词作内容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 )

  1、词人通过描绘春残花谢的自然现象,抒写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这首词是李煜的早期代表词作之一。

  2、词的上阕,描写在寒雨疾风的摧残之下,林花凋谢,春去匆匆。字里行间,寄寓着词人因感到人生短促,好景不长而产生的极度的哀伤。

  3、词的下阕,抒写了好景不再的哀愁和人生痛苦的怨恨。

  4、这首词语言清新、情调哀怨,情景交融。

  十一、小结

  李煜后期的词作语言清新,采用了白描手法写情。抒发的是作为一位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情感真挚,艺术感染力很强,因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词史上杰出的词人之一。

  十二、播放歌曲《虞美人》

  学生学唱,体味词的意境。

  十三、课后思考

  试分析本词的主旨,找出词的“词眼”。

《虞美人》教案3

  教学目的:

  1、掌握有关词的文体知识。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3、学会选择恰当的意象来写愁。

  4、学会用积极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

  1、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2、如何通过词眼来分析课文。

  3、通过对比,探讨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把主动权教给学生,通过学生讨论,老师总结的形式完成)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一)、“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代赵翼《论诗》)唐诗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二)、以《相见欢》引出新课(全班同学一起背诵,并板书名句,然后板书新课题)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这首词是作者降宋后所写,通过描述秋夜冷落凄清之景,以及由此引起的无限愁思,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

  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有人会唱就唱一遍),要注意节奏和情感。

  朗读此诗,抓住一个“愁”字即可,要读出幽怨、悲伤、无奈、悔恨的味道。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三、同学们喜欢这首词吗?(必须说明原因)最喜欢哪一句?(也必须说明原因)你认为全词最关键的应是哪一个词?以此引出名句,引出词眼。

  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词眼:愁

  四、既然词眼是“愁”,就请同学们读一遍课文,讨论一下,作者的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可从作者的背景和词中的内容提取)

  李煜,即李后主,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这是李煜的绝命词,表达了词人对故国的深切怀念。

  李煜的“愁”:(学生讨论,然后请两位同学上来板书)

  师:这些层层叠叠的“愁”铺天盖地而来,真的是“剪不断,理还乱”。我们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么,作者是借什么来把抽象的“愁情”写得如此生动呢?

  1:选取典型的景物,如“春花秋月”“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两次出现了“月”,而“月”又常常表现怀念故乡,思念亲人等主题有关。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我寄愁心与明月”等名句。

  2:结尾的名句用了比喻,把抽象的`感情写得很形象。

  3:虚实结合。对往事的回忆,引起现在的愁苦,前虚后实。

  师:很好。我看除了对比(“雕栏玉砌”的“在”和“朱颜”的“改”作对比)、比喻、虚实的运用外,作者的发问也很有特色。

  先问天:“春花秋月何时了?”

  再问人:“往事知多少?”

  最后问自己:“问君能有几多愁?”可以说是,问天天不应,问人人不知,问己泪满面。层层叠加,曲折回旋。

  最后以“一江春水”作结,这哪是一江春水啊?简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使抒情达到了极至。

  板书:①意境的创设上: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实写:物是(自然永恒)

  虚写:人非(人生无常)

  ②比喻

  ③对比。(“宇宙的永恒不变”和“人生之短暂无常”作对比)

  ④发问

  其实,全文除了“愁”字以外,还有一个关键的字眼,那就是“改”字。

  明确:“只是朱颜改”的“改”字,改变的不仅仅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由国之君沦为阶下囚)、人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

  总结:这首词通过描述秋夜冷落凄清之景,以及由此引起的无限愁思,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

  五、全词的整体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组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富于哲理意味,感慨深沉。

  这六句中哪些是写“宇宙的永恒不变”?哪些是写“人生之短暂无常”?

  在这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唱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唱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六、名句欣赏:“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九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愁苦吗?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这两句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诗人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让他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这样的不朽篇章。这是一种化帝王之愁为凡人之愁的做法,这是他卸去帝王外衣后的*民式的抒情,否则的话,它就无法深深感染着古往今来的他的读者。

  尼采说:“在所有文学作品中,我尤其喜欢那些用血写出来的文字。”

  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的《梅岭三章》也是在这种情况下写的)

  的确,*庸的心灵只能有*庸的痛苦,*庸的痛苦只能产生*庸的艺术,而那些伟大的艺术只会在绝望的心灵里诞生。

  我们可能不会绝望,我们可能不会写出惊人的篇章,但是,热爱生活比一切都显得重要。让我们热爱诗歌热爱生活吧!

  七、请同学们在记忆中搜索有关写愁的诗词名句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愁的重量

  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的长度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辛弃疾《鹧鸪天》)——愁的动感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愁的无绪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愁的形状(或体积)

  八、评价李煜(或我看李煜)

  (一)从职业上看,他既是国主,又是词人

  1、成功的词人(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

  2、失败的政治家(生活奢侈豪华、沉浸于声色犬马、不务正业,从他作

  品的内容可体现这一方面:他的作品前期主要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后期主要表现他的思乡之情、亡国之恨,而这种“情”,这种“恨”又主要体现在对过去生活的怀念)。

  (二)勾践与李煜

  同是亡国之君,他们两人的做法却大相径庭。

  勾 践:反省自己,制定策略,卧薪尝胆,东山再起

  李 煜:留念过去,纵情声色,胸无大志,被赐而死

  就其根本原因,勾践还想当国王,李煜选错了职业。这是由人生观的不同造成的。如果是你,你将选择什么样的人生观?

  九、课堂作业:

  ⑴熟读、背诵。

  ⑵找一个你认为最能表现“愁”的意象,写一篇作文(课堂上如有时间就先谈谈自己的构思)

  十、教学反思:

  文学作品主要以写人为主,写人的作品又是以写情为主。李煜是一个情感丰富的词人,他的词主要体现了一个“情”字。这首词是以写“愁情”为主的成功之作,教学时,不仅要分析词人是怎样使抽象的“愁”形象化,还要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让学生知道对“愁”的描写是多样化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如以上事例),选择的角度不同,“愁”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形象也就不同,学会借助自然景物表达自己的情感。

  使用勾践的事例,主要是想教会学生对待生活须持的一种积极的态度。生活的无助,学*的艰难,事业的失败,病痛的折磨,这些都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生活的勇气。在困难面前,我们不能像李煜那样,只会借梧桐,借江水来抒发自己的无奈,而要学勾践,卧薪尝胆,打败吴国,夺回天下,永远把生活的主动权操纵在自己手上,做生活的强者。

《虞美人》教案4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代赵翼《论诗》)唐诗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解说:激发学生对祖国悠久灿烂文化的自豪感,并指出创新才是文学发展的出路。

  二、解题

  介绍词的一般知识(分段投影显示):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本课的七首词都分两片。

  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为了说明方便,似可将词在唐宋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时期:

  时期

  主要风格

  代表作家

  唐、五代、北宋初年

  婉约艳丽

  温庭筠、李煜、晏殊

  北宋中叶到南渡

  婉约、豪放并举

  苏轼、柳永、秦观、李清照

  南宋前期

  壮怀高唱

  辛弃疾、陆游

  南宋后期

  哀感低吟

  姜夔、张炎

  三、研*《虞美人》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齐读课文,找出该词的韵脚。

  (解说:引导学生体会词的音韵美,整体感知词的思想内涵。)

  ②内容与形式**。

  李煜,即李后主,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这是李煜的绝命词,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见课本注释①)这首词采用白描手法,以自己的心境去观照事物、想像事物,这样,词中的意象就在“情”的贯穿下,构成了自然流畅、和谐完整的意境。

  (解说:引导学生读注释,并且从'情”的高度理顺词的脉络。)

  2.具体研*

  ①“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所以见了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反而觉得厌烦。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

  (解说: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感情的外化的道理。)

  ②讨论:“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学生讨论的`直接结果可能是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思考,诸如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

  (解说:进一步挖掘词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用两点论思考问题。)

  ③“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解说:引导学生理解虚词的表达作用。)

  ④讨论: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学生可能回答的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我寄愁心与明月”等名句,只要诗句能表现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主题即可。

  (解说: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中意象相对固定的特征,其他诸如“梅”“莲”“柳”“雁”“长亭”等。 )

  ⑤在前六句中,哪个字可以作为全词的“诗眼”?

  明确:“只是朱颜改”的“改”字,改变的不仅仅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由

  国之

  君沦为阶下囚、人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

  ⑥全词的整体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组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富于哲理意味,感慨深沉。

  ⑦这六句中哪些是写“宇宙的永恒不变”?哪些是写“人生之短暂无常”?

  在这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唱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唱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解说:整理全词的脉络,让学生理解词人的匠心。)

  ⑧欣赏品味:“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虞美人》教案5

  教学设想:

  两词选自苏教版“笔落惊风雨词别是一家”板块,《虞美人》属于教学课文范畴,《蝶恋花》属于自读课文。可以合并两词一块进行教学。“词别是一家”板块选有宋词四首,萃集了宋词精品,意在通过文本研*指导学生体验它们不同的风格,从中把握词人感叹怅恨的人生情怀。学*本文,主要是理解两首词风格,继续学*诗歌的鉴赏。

  目标与要求:

  1、了解有关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2、品味诗句语言,体会诗作风格;

  3、学*对诗歌的赏析评价。

  4、背诵名句

  教时设置:

  1教时

  第一教时

  要点:了解词的有关文学常识,赏析,积累字词,背诵

  过程:

  一、导入(学*要求)

  二、了解词的有关常识:

  词的形式有小令(58字以下),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词的结构:词牌——标题——填词,词牌也叫曲牌,是歌或调的名称,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句数,有不同的*仄要求,有不同的押韵要求,写词当然就叫填词了。

  宋代词的创作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北宋初年,词人不多,所作仅是小令和中调;到柳永、苏轼,词才发展到全盛时期。柳永被认为是婉约派的创新者。婉约派的代表作家除柳永外,还有秦观、李清照等。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抒写的情感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离愁别绪,或深沉幽怨、刻功精细,题材较狭窄,多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或写山水融情于景。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开宋代豪放词的先河。

  三、赏析第1首《虞美人》

  1、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李煜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国的第三代国君。“好声色,不恤政事”,被宋朝灭国;人称李后主。相传后主被俘后,于七夕(他的生日,阴历七月初七)在寓所命歌伎作乐唱《虞美人》,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毒酒将他毒死。所以这首词也是他的绝命词。他最为传诵的名作《虞美人》、《相间欢》、浪淘沙》等几乎人人能上口,后人亦称他为“词帝”。

  2、听配乐朗读

  3、自读

  4、赏析

  (1)这首词里有一个字是思想情感的眼,试找出来加以品味。(愁,亡国之愁。)

  (2)这首词怎样抒发自己的亡国之愁?有什么艺术特色?(学生自己回答,答案不要求一致)

  (3)本词如何通过时空对比来酝酿并抒**感的?

  (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既写眼前之景,又写想像之景;寄情于景,情景交融,愁思贯穿始终。

  语言明净、凝练、优美、清新,运用比喻、象征、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

  对比衬托,铺垫积蓄。将“春花秋月” “小楼东风” “雕栏玉砌”的美景与“往事知多少”“故国不堪回首” “朱颜改”的悲情,作三次对比。极好地为抒发故国凄凉、物是人非的愁情作铺垫,推涌出结尾两句的千古绝唱。)

  5、背诵

  四、赏析第2首《蝶恋花》

  1、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晏殊,字同叔,北宋临川县文港乡(今属进贤县)人,著名词人。晏殊自幼聪明,七岁能文,被称为“神童”,十四岁中进士, 历任太常寺奉礼郎、光禄寺丞、集贤校理、太常寺丞、户部员外 郎、翰林侍读学士、三司使、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五十三岁时,任枢密使加同中书门下*章事,官居宰相位。第二年罢相, 被贬为工部尚书,接着又出任颖州(今安徽阜阳)、陈州(今河 南淮阳)、许州(今河南许昌)等地的地方长官,后升任兵部尚书。六十四岁病逝,宋仁宗亲临丧事,死后赠司空兼侍中,谥号元献。

  晏殊知人善任,当世名人范仲淹、孔道辅都出其门下,韩琦、 富弼、欧阳修、宋祁等人均被重用,他庭前“门前桃李重欧苏, 堂上葭莩推富范”的对联,是他选贤任能的.真实写照。

  晏殊善长诗词尤工小令,他的词,承袭南唐风格,以情致胜。文词典丽,雍容华贵,妙语天成,韵味独特,又不失清新雅淡,含蓄委婉,温润圆融,意趣横生的艺术风格。有“导宋词之先路”,“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的美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和“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等佳句,为千古传颂。作品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传世。

  2、听配乐朗读

  3、自读

  4、看注解,解释每句的意思

  槛菊愁烟兰泣露。

  (栏杆旁菊花笼着一层轻烟薄雾似脉脉含愁,兰花上的露珠像泣出的眼泪。)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帘幕轻轻卷起,侵入一股寒意,梁上的燕子双双离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月亮啊,你不懂人离别的痛苦,斜照进来的光一夜到晓穿过窗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经过昨天一夜的西风,庭院里的绿树也显得凋零了。)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独自登上高楼,看到了所有的路,也没有发现心上人回来的踪影。)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我要把一封封信寄给他,可山长水阔,不知寄往何处。)

  5、赏析

  (1)沉浸在相思之苦的主人,觉得外在的景物也和自己同病相怜,请就此谈谈该词的艺术手法。

  (上阕之中,“槛菊愁烟兰泣露’’,此皆以悲景写愁,与词中人物同病相怜。 “燕子双飞”、“明月穿户”,皆是令人悲愁恨恼之物,皆以乐景写悲,以无情反衬有情。前者在艺术上可称作烘托、共鸣的手法,后者在艺术中可称作反衬、对比的手法。)

  (2)“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是本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请赏析其意境;清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把“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说成是“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的第一种学*境界,请指出比喻的含义。

  (“独上”应是“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在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

  (以此作比喻,对做学*、做成事业,必须要有象姑娘“望尽天涯路”那样意志坚定、百折不挠、顽强追求的精神。)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描述了人生的三种境界:第一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第二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后人归之为:知、行、得三境界。)

  6、背诵。

  五、作业。

《虞美人》教案6

  教学目的

  感受李煜词中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鉴赏李煜词的深远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

  理解李煜词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

  教学设想:

  以诵读与欣赏为主,课件融合朗读、音乐、歌曲、图片,构成优美的课堂情境。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背诵《相见欢》(2分钟)

  读:让学生谈对这首词的感情基调,后听配乐朗读,是否合自己对词的欣赏,发表看法.(8分钟)

  欣赏:歌曲

  跟唱(10分钟)

  积累:训练学生美读并背诵

  (5分钟)

  鉴赏:让学生选句欣赏

  以我认为这句美(或不美),在于(10分钟)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实虚结合,看到眼前景物,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美好的时光匆匆而去,作者开篇奠定悲凉的基调,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作者登楼遥望,东风吹面,月明之夜,故国何在?两字不堪心中悲痛不言而喻,令人伤怀涕泣。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故国的景物依然还在吧,然而已是物是人非,不能不让人悲上心头,愁肠寸断,唏嘘不已。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此句为千古名句,以浩荡东流的长江比愁之深远,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以愁字点睛,反照全词,亡国之恨达到高潮。

  拓展阅读:选择喜欢的一首词,理解并积累(5分钟)

  《浪淘沙》

  《相见欢》

  《乌夜啼》

  迁移训练(5分钟)

  古诗词中写月的语句:

  写出蕴含愁绪的诗句: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自由花。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李白)

  引申练*:用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这种手法写愁的名句再举几例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试问闲愁几许,梅子黄时雨。

《虞美人》教案7

  教学目的

  1.了解李煜生*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3.使能入情入境地诵读并背诵全词。

  教学重点

  1.体悟词的思想内容和意境,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的能力。

  2.学*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写法。

  教学难点

  词中三次对比、隔句相承的艺术手法。

  教学设想

  1.本词是唐宋词中的名篇,文意理解的难度并不大。可以以诵读为主导,结合赏析,抓住词义要旨,领会意境及艺术特点。争取当堂成诵。

  2.李煜是开一代词风的领袖,他的作品都深深烙上个人生活情感的印记,因此有必要对其生*进行介绍。另外,可以引入他的《相见欢》、《乌夜啼》进行延伸阅读。

  3.运用多媒体教学,播放邓丽君的《几多愁》,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词的意境。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情境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故事导入,创设情境

  多媒体展示《江水图》,并配乐低沉哀怨的音乐。

  教师讲李煜的故事。一个细雨蒙蒙阴云低垂的早晨,一座金碧辉煌而又气氛肃杀的宫殿,一个泪眼朦胧面容苍白的君主。佛,他拜过了;契丹,他也求过了,眼见着亡国被俘的命运是逃不掉了。在这花园般美丽的古都金陵即将沉陷于敌国铁蹄之下的时候,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风流天子,缓缓地站起身来,脱去穿在身上15年之久的那件金光闪闪的龙袍,肉袒负荆,出城跪降。随后,在宋兵的辱骂声中,一路呜咽,北上东京。紧接着就是被囚禁,只能日夕以泪洗面。虽被封为“违命侯”,但最后的命运还是在他过完41岁生日的那天晚上,面对一弯残月,他慢慢转过身去,远眺南方他那无法看到的“三千里地山河”。失落的、冰凉的眼泪打在他的手臂上,他再也无法整理这多年积累的愁绪,吟唱了一曲最为绝望的诗歌,喝完宋太宗赐来的毒酒,倒地而亡。

  提问:他是谁?

  二、知人论世,身份揭秘

  多媒体展示李煜的画像及个人档案。教师补充。

  姓名:李煜

  别名:重光

  生辰:937年七月初七

  祭日:978年七月初七

  籍贯:徐州

  国家:南唐

  职业:国主词人

  信仰:佛教

  教师解说:

  这里大家需要注意的就是煜的双重身份,他既能一个昏庸无能的君主,同时又是一个多愁善感的词人,后人写诗评价李后主:“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主。”(幻灯片)的确,作为“好声色而不恤国政”的亡国之君,李后主确实没什么可说的,但作为一代词人,他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诗篇,《虞美人》就是其中之一。

  好,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走进这位亡国之君的内心世界。

  三、欣赏歌曲,领悟意境

  播放邓丽君演唱的《几多愁》。

  (说明:通过邓丽君优美抒情的歌声和演员出色的表演这一视听形象,让学生对《虞美人》一词有初步的感受。)

  四、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诵读指导:

  把握节奏:“语气可于四字作逗,或上二下七,但终以一气呵成为佳。”

  找出韵脚:了、少、风、中、在、改、愁、流

  押韵规律(特点):两句一换韵,两*两仄

  读出感情:①感情基调:低沉、凄凉

  ②重点词语:何时、多少、又、不堪、应、只是、几多。

  2.请两位学生朗读,然后让大家评议谁读得好。

  注意: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基调去读:低沉、凄凉

  注意声调要有起伏变化:高低强弱,节奏快慢

  读准能体现词人内心痛苦的`关键词语。

  3.教师范读。

  4.学生齐背。

  五、披文入情,逐句赏析

  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且是不变的自然规律,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亡国之君,内心痛苦;以乐景写哀情)

  2.往事知多少——(作者会想起哪些往事呢?)(物质方面:锦衣玉食、后宫佳丽、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

  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东风”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东风即春风,感叹时光流逝,宇宙的永恒不变)

  4.只是朱颜改——“朱颜”的含义(后宫佳丽的容颜,词人自己容颜,国家的容颜)

  思路结构图

  问答

  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宇宙之永恒不变)

  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人生之短暂无常)

  几多愁一江春水……(永恒与短暂达到统一)

  三度对比,三问三答,隔句相承

  5.品味名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理解此句的妙处。

  特色: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

  其它以比喻写愁的诗句: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愁之形态)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之长度)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之重量)

  6.总结艺术特色:

  1.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

  2.起伏跌宕的写法(三度对比,三问三答,隔句相承)

  六、拓展阅读

  1.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断,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2.

  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大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七、作业(任选一题)

  1.阅读李煜的《浪淘沙》(课本P40),写一篇三四百字的赏析文章(或联系现实写感想)。

  2.将《浪淘沙》与《虞美人》作比较赏析(从情感、语言、艺术手法等方面),字数不限。

  浪淘沙令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八、再次欣赏《虞美人》flash,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结束课程。

  附板书设计:

  问答

  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宇宙之永恒不变)

  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人生之短暂无常)

  几多愁一江春水……(永恒与短暂达到统一)

  附:《虞美人》赏析

  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的确,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亡国之君,没有什么好说的,可是作为一代词人,他给后代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不衰。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人所熟悉的一篇。相传后主于生日(七月七日)晚,在寓所命故妓作乐,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所以,这首《虞美人》,可说是后主的绝命词了。

  这首词通篇采用问答,以问起,以答结,以高亢快速的调子,刻绘词人悲恨相续的心理活动。“春花秋月”,人多以为美好,可是,过着囚徒般生活的后主李煜,见了反而心烦,他劈头问苍天:春花秋月,年年花开,岁岁月圆,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完了呢?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好奇!然而,从后主处境设身处地去想,他对人生已经绝望,遂不觉厌春花秋月之无尽无休,其感情之极端悲苦可见。后主面对春花秋月之无尽时,不由感叹人的生命却随着每一度花谢月缺而长逝不返。于是转而向人发问:“往事知多少?”一下转到社会现实中了。“往事”,自然是指他在江南南唐国当皇帝的时候,可是,以往的一切都没有,都已消逝了,都化为虚幻了。他深深叹惋人生之短暂无常。“小楼昨夜又东风”,缩笔吞咽。“又东风”点明他归来后又过一年。时光在不断消逝,引起他无限感慨。感慨什么呢?“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放笔呼号,是一声深沉的浩叹。夜阑人静,幽囚在小楼中的人,倚阑远望,对着那一片沉浸在银光中的大地,多少故国之思,凄楚之情,涌上了心头,不忍回首,也不堪回首。“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他完全以一个失国之君的口吻,直抒亡国之恨,表现出后主任情纵性,无所顾忌的个性,和他那种纯真而深挚的感情。“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他遥望南国慨叹,“雕栏”“玉砌”也许还在吧;只是当年曾在栏边砌下流连欢乐的有情之人,已不复当年的神韵风采了。“只是”二字的叹惋口气,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亡国之音哀以思”,由于亡国,李煜由一国之主,跌落为阶下囚,他失去了欢乐,失去了生存的安全感,这就不能不引起他的悔恨,他的追思,他对家国和自己一生变化的痛苦的尝味。以上六句的章法是三度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如头二句以春花秋月之无休无尽与人世间多少“往事”的短暂无常相对比。第三句“小楼昨夜又东风”,“又东风”三字翻回头与首句“春花”“何时了”相呼应,而与第四句“故国不堪回首”的变化无常相对比。第四句“不堪回首”又呼应第二句“往事知多少”。下面五、六两句,又以“雕栏玉砌应犹在”与“朱颜改”两相对比。在这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也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将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曲曲传出。

  最后,悲慨之情如冲出峡谷、奔向在海的滔滔江水,一发而不可收。词人满腔幽愤,对人生发出彻底的究问:“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悲愁么?“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九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了出来了。九字句,五字仄声,四字*声,*仄交替,最后以两个*声字作结,读来亦如春江波涛时起时伏,连绵不尽,真是声情并茂。这最后两句也是以问答出之,加倍突出一个“愁”字,从而又使全词在语气上达到前后呼后应,流走自如的地步。显然,这首词是经过精心结构的,通篇一气盘旋,波涛起伏,又围绕着一个中心思想,结合成谐和协调的艺术整体。在李煜之前,还没有任何词人能在结构艺术上达到这样高的成就。所以王国维说:“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惟李后主降来后之作及水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人间词话删稿》)可见李煜的艺术成就有超越时代的意义。当然,更主要的还是因为他感之深,故能发之深,是感情本身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是王国维说得好:“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者也。”这首《虞美人》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李煜词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吧,这个特色在这首《虞美人》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以致使李煜为此付出了生命。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五月之夜》)李煜《虞美人》不正是这样的不朽之作吗!

  (选自《宋词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虞美人》教案8

  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诗歌,体会诗人作者的亡国之痛和浓如春水的愁绪。

  2、理解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和跌宕起伏的笔法。

  学*重点:

  1、理解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和跌宕起伏的笔法。

  2、体会词中三度对比、隔句相承的艺术手法。

  学*过程:

  导读

  作者及背景简介

  李煜{937-978},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宋太祖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送到汴京,被囚禁在一座小楼里,被封为违命侯。过了二年多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后主于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祖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可以说此词是他的绝命词。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导学、导思

  诗歌鉴赏

  1、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全文的感情?

  2、为什么而愁?

  3、“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4、“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5、“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表现用法?

  7、这无限的忧愁,虽然真实存在,但毕竟过于抽象,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么,作者是怎样来写“愁情”的呢?

  ①意境的创设上: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实写:

  虚写:

  实写:物是(自然永恒)

  虚写:人非(人生无常)

  作者运用了这么多的意象,创设了生动形象的一幅幅画境:春花秋月图,小楼东风图,故国月明图等,将自己深厚的思想感情寄寓在这些意象上,做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②比喻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显示出愁思就像那春水一样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③三度对比,隔句相承

  对比:

  是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

  是一脉相承,专说人生短暂无常。

  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唱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唱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将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曲曲传出。

  ④发问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可以说是问天天不应,问人人不知,问己泪满面。一唱三叹,层层叠加,曲折回旋,最后以作结,这哪是一江春水,简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使抒情达到了极致。

  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①

  ②

  导练

  1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2背诵这首词。

  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

  《虞美人》配餐作业(22)

  组题康建英时间3月30日

  一、基础知识

  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组是()

  A、虞美人(yù)窈窕(yǎo)惊蛰(zhé)

  B、漫溯(sù)庐冢(zhǒng)雕栏玉砌(qiè)

  C、羯鼓(jié)青荇(xìng)愀然(qiǎo)

  D、滂沱(pāng)瑰怪(guǐ)深思慎取(shè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辨别筹码颠簸雕阑玉砌

  B、忽略题词肄业疼心疾首

  C、联手召唤惆怅屈意逢迎

  D、朱颜伏法寂寥对薄公堂

  3、对下面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是()

  A、春花秋月何时了了:了结,终止

  B、雕栏玉砌应犹在雕栏玉砌:指所在的羁押处

  C、只是朱颜改朱颜:指诗人自己的容颜

  D、问君能有几多愁君:你

  4、下面对《虞美人》表现手法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B、这首词写景虚实结合,上阕两句都是由虚到实。

  C、“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一句是实写,用了对比手法。

  D、“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是虚写,运用比喻把抽象的愁具体化。

  二、课内阅读

  阅读《虞美人》,完成下面1---2题。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分析“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中“只是”的表达作用

  2、“小楼昨夜又东风”的“又”字在表达上有何作用?

  三、课外阅读

  阅读李煜的词,完成下列问题。

  相见欢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大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1、下面对于词句比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比喻自己帝王生活结束之快。

  B.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比喻国亡家破,是由于外力的打击。

  C.以“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比喻帝王生活一去不复返,企其重来之不可再得。

  D.以“水长东”比喻自己的愁苦将会像东流水一样滚滚而去,这样自己就能摆脱忧愁,自由生活了。

  2、下列对于词作内容理解不够确切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描写在寒雨急风的摧残之下,林花凋谢,春去匆匆。字里行间,寄寓着词人因感到人生短促,好景不长而产生的极度哀伤。

  B.词的下阕,抒写好景不再的哀愁和人生痛苦的怨恨。整首词的结句是主题特别深刻之处。

  C.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词。词人通过描绘春残花谢的自然现象,抒写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它是李煜早期词作的代表作之一。

  D.这首小词语言清新、情调哀怨、意味深长。词人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灌注于自然景物之中,情景交融,物我一体。

《虞美人》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依据时间顺序,理清三个不同时期听雨的场景。

  2、通过三幅听雨场景的对比写法,分析出作者在文字背后隐藏的情感变化。

  说明:

  这首词的作者蒋捷,虽生卒年不详,但知生当宋、元易代之际,是进士出身,几年以后宋就亡了,隐居竹山不仕。故作者在听雨过程中,截取了三幅富有暗示性和象征性的画面,感怀已逝的岁月,感慨目前的境遇,形象地概括自己曲折的经历,暗示整个时世的变迁。整首词的层次清楚、脉络分明,所以教师期望通过对本词的不同形式的诵读,依据时间顺序,让学生找出并理清词中作者三个不同时期听雨的场景。当我们细读这首词时,其间那作者的一股身世之衰和亡国之恨是纷至沓来、涌集心头。因此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在不断的诵读中,并且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三幅听雨场景的对比写法,分析并充分感受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情感的变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初步朗读的基础上,借助圈划、品读等方法,把握文中有感染力的字词,感受作者在“听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身世之衰和亡国之恨相融和的情感。

  2、难点:作者如何运用画面,来对比表现出他的家国情愁。

  说明:

  这是一篇伤时感事的词,针对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教学的重点设计为借助各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宋词”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朗读是把握文本、体会情感的有效方法,在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圈划,抓住关键字词品读、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虞美人》教案10

  学*目标:

  1、认知目标

  通过把握词中意象的特征,鉴赏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

  2、能力目标

  学**煜“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手法。

  3、情感目标

  感受李煜词中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学*思路:

  整首词的学*以“读”、“感”为主,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意象特征的整体把握从而更好的深入探寻作者的内心世界,更好地把握词的感情。

  学*过程:

  一、品味鉴赏:

  1、读诗悟情(是什么):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朗读语调

  概括全文的情感

  2、追寻愁因:(为什么)了解李煜

  3、愁情表达:(怎么样/方法技巧)

  1)品味意象

  2)赏析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小结:

  二、联想比较:

  1)都是东流水,试比较《虞美人》的结句与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中的“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的表情达意有什么不同。

  2)都是末路王侯,同是绝命词,《垓下歌》与《虞美人》的风格有何不同

  三、“愁”句集锦:

  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2、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3、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成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

  4、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李煜)

  四、迁移运用:

  1、仿照例子,自拟一个描写对象,写一组句子,要求所写句子使用夸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这满山遍野的桃花,开得热火朝天,惊天动地,是一一幅立体的画,一首无声的诗,把青春挥洒得淋漓尽致。

  2、片段练*:以“李煜,我想对你说”为题

  附页:

  一、关于李煜:

  1李煜能诗文、善书画、通音律,尤以词闻名。前期作品大都描写宫廷享乐生活、男女恋情,风格柔靡。后期则描写了思乡之情,亡国之恨以及对昔日生活的怀念,表现出浓厚的感伤情绪,在题材与意境上突破了晚唐五代以写艳主的窠臼。相传因在七夕之夜命歌妓唱此词,李煜被宋太宗赐酒毒死,所以本词也就成了他的`绝命词。

  二、关于词的知识:

  1、词兴于隋唐,盛于宋代,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2、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可分为上下两段,叫“片”或“阙”

  3、词牌名:虞美人:相传虞美人花与美人虞姬有关。楚汉相争,西楚霸王兵败乌江,听四面楚歌,自知难以突出重围,便劝所爱虞姬另寻生路。虞姬执意追随,拔剑自刎,香销玉殒。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了一种鲜红的花,后人把这种花称作“虞美人”。后人钦佩美人虞姬节烈可嘉,创制词曲,就常以“虞美人”三字作为曲名,诉一缕衷肠。“虞美人”因以逐渐成为词牌名

  三、前人评价:

  1、前人凭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主。”的确,作为“好声色而不恤国政”的亡国之君,李后主确实可悲可叹,但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诗章确实难寻其右……

  2、唐圭璋《李后主评传》指出:"他身为国主,富贵繁华到了极点;而身经亡国,繁华消歇,不堪回首,悲哀也到了极点。正因为他一人经过这种极端的悲乐,遂使他在文学上的收成,也格外光荣而伟大。在欢乐的词里,我们看见一朵朵美丽之花;在悲哀的词里,我们看见一缕缕的血痕泪痕。"

  3、王国维《人间词话》:“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者也。

  四、相关连接:

  1)垓下歌

  力拨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2)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3)金陵酒肆留别(李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虞美人》教案11

  教学目标:

  1、知其人、论其事、诵其诗。

  2、评鉴名句,把握诗人的感情。

  3、自主阅读,提高审美情绪,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评鉴名句,把握诗人的感情。

  2、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一、导入:

  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一首最美丽也是最绝望的词——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板课题)

  二、简介词人——李煜

  (多媒体呈现李煜头像及相关档案)

  姓名:李煜

  别名:重光

  生辰:937年七月初七

  祭日:978年七月初七

  国家:南唐

  职业:国主词人

  信仰:佛教

  三、听、读:

  1、听:

  现在让我们随着《虞美人》一词,一起走进这位南唐末代帝王的内心世界。请大家认真听录音朗读,用心感受词人通过词传达出来的情感。(放录音朗读)

  2、问:同学们通过听了诵读能不能体会到作者写这首词时的心情?

  (幽怨、悲伤、无奈、悔恨)

  同学们说得很好,接下来请同学们用3分钟的时间读这首词,同桌的两个同学为一组,一个读一个听,并且互相点评,结束之后,我们再请一位同学诵读,好不好?

  (学生听、评,教师巡视指点)

  3、刚才同学们都很认真,现在哪一位同学能为我们诵读这首词?(由一位学生读)

  四、感:

  通过听、读的环节我们基本把握了这首词的思想感情是幽怨、是悲伤、是无奈、是痛苦。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种情感在词中表现最为明确,最为直接的是哪一句?一起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这句可以说是这首词的中心句,主旨句,那这句中哪一个字最重要?(愁)因此它是这首词的词眼。这么说这首词的就是围绕着这个“愁”字来写的。李煜的“愁”是李清照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还是苏东坡“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壮志难酬之这愁?作者他愁什么?从词作中那里可以体现出他的的愁?

  (由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老师归纳。多媒体显示板书)

  往事之叹

  亡国之恨愁

  离家之痛

  思家之苦

  (1)“春花秋月”本来是非常美好的事物,词人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

  (由学生讨论后发言,教师点评)

  教师点评:李煜亡国后,过着囚徒般的生活,名虽是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所以对生活感到绝望,在绝望之时,“春花秋月”对他是一种讽刺,从而对花开花谢、月圆月缺感到厌烦,希望这一切都结束。词人用眼前的景写出了他心中的情。

  (2)“小楼昨夜又东风”“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东风自故国吹来,春水向故乡流去)

  (3)“往事知多少”(锦衣玉食的生活、后宫如云的佳丽、尊严、自由、生存的安全感)

  (4)“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春花秋月何时了?(列举写月的诗词,领悟月的意象“思乡怀人”的沉淀意义)

  问:对于李煜的“往事”同学们又知多呢?(学生发言,教师补充)

  五、品

  是啊!李煜此时真是悔恨交加、愁苦绝望,所以他禁不住: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问就是千古,同学们想一想它成为千古名句的理由是什么呢?作者为什么把自己的愁比成一江向东流去的春水?这样比能达到什么效果?

  比喻1、愁思如春水般汪洋恣肆,奔放倾泻

  2、愁思如春水般不舍昼夜,无穷无尽

  作为一位亡国之君,李煜过着屈辱的生活,人生的愁思,故国灭亡之恨,让他心潮起伏,忧思难*。这种有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绵绵无尽。

  六、读

  通过对词的分析我们对作者的情感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现在哪一位同学能通过朗读把你对《虞美人》一词的理解表现出来。(学生读、评,老师点评)

  七、听:这一次比我们第一次读进步不小,但在语调的升降、语速的快慢还不够完美,让我们再一起来听一听范读,感受李煜愁。

  八、拓

  李煜在《虞美人》一词中用情真切,抒发了他的亡国之恨。《虞美人》正是用字字血泪打动了古往今来的李煜的读者,而且我们从这首词中读到的`不仅仅是一行行美丽的词句,更是愁苦绝望的心,孤寂悲凉的处境。此时如果你面对孤苦、无奈、绝望的李煜你想对他说什么?

  九、小结及作业:

  “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可以说是后人对他的一生最好的评价。是的作为君主,他很失败,如果在他亡国之前听到同学们的这些话,或许他不会亡国,但我们今天也就读不到他作为绝代才子,为后人留下的30多首精美的词。学*了《虞美人》我们更进一步地认识了李煜,但他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值得我们深思的东西,请同学们回去把你们学*这首词的感想写在周记本上。

《虞美人》教案12

  教学目标

  1、 抓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2、 理解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和跌宕起伏的笔法。

  教学设想

  这首词语言比较直白,感情比较激越,让学生根据课下的注释理解课文的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隔句相承和三度对比的手法,在理清本文思路的基础上背诵本文。

  本文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是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和起伏跌宕的手法,我们要重点赏析。本文通篇采用问答,以问起,以答结,以高亢快速的调子,刻绘了词人悲愤相续的心理活动。我们要调动我们的情感积累去仔细领会。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课文。

  二、 关于李煜

  李煜{937—978},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

  李煜的词上承花间词和南朝宫体词,下启北宋婉约词,其所创言怀述志的新诗体,直接倾泻自己的深哀巨痛,使词摆脱了花间词曼声吟唱的风格,并对北宋豪放词家在艺术手法上有较大影响。

  这首词是李煜的绝笔词,是他后期代表作,学*本词要细心体会李词的特点,它所承载的感伤长愁,体悟“情景交融”这一创作手法的巧妙运用,体悟词这一体裁与诗相比的不同点,从而明白词的特点。

  宋太祖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送到汴京,被囚禁在一座小楼里,被封为违命侯。过了二年多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后主于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祖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可以说此词是他的绝命词。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的确,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国事”的亡国之君没什么好说的,可是作为一代词人,他给后代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

  三、 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隔句相承,三度对比的特点,进行诵读。

  “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是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也是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

  头二句以春花秋月之无休无尽和人世间多少“往事”之短暂无常对比;“小楼昨夜又东风”的永恒和“故国不堪回首”的变化无常相对比;“雕栏玉砌应犹在”和“朱颜改相对比。

  问答对

  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永恒有常)

  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短暂难测)

  几多愁江水不言之言(永恒和短暂达到统一)

  四、 具体研*重要的文句

  1、 提问:“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它的确是美好的事物,然而随着词人身份地位的改变,这些美好的事物也将在词人的心里改变颜色。原来锦衣玉食,在如花宫女朝歌夜弦伴着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徒增一个“阶下囚”的无限悲伤,这样美好的的'事物不如结束才好。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什么呢?

  明确:“往事”的内容很丰富,可以泛指他做帝王时的一切活动。如后宫佳丽的簇拥,高坐庙堂、万首称臣的尊严以及为所欲为的自由感等等。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表现用法?请同学们几个这方面的事例。

  明确:运用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

  用流水写愁的诗句: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厢愁

  李煜的“自是人生长恨水东流。”

  把愁绪具体化的诗词: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李煜的“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白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早如青丝暮成雪。”等等。

  何处何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嗖嗖,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云,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秦观《浣溪沙》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代赠》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梦难成,恨难*。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万俟咏《长相思》)

  五、阅读讨论

  李煜创作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词各一首,与《虞美人》三词连贯在一起,全面体会李煜其词其人,深化迁移。

  1.第一创作阶段:

  一斛珠

  晚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罗袖浥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2.第二创作阶段

  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院,锁清秋。

  深入体会三个时期代表了李煜三种人生态度:第一时期“眷念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人生”,第二时期“感叹人生无常”,“愁肠入怀”,第三时期“厌倦”。如果作者对人生未感厌倦,是决写不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这样凄婉哀怨的词的。从而深入体悟李煜其人其词,明白他在词史上“遗世独立”的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六、李词特点

  1、表现手法灵活多样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虚实结合

  (3).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

  3、抒情方式:情真意切,洗尽脂粉,纯用白描,直抒胸臆。

  4、语言特色:返朴归真

  七、发挥想象,试译这首诗,尽量把悲愤凄楚的感情表现出来。

  春花开落秋月圆缺年年岁岁,

  往往复复到何时才算完呢?

  人生短暂,转眼多少往事成空。

  小楼昨夜又东风,

  不忍回首啊,月下故国在我手中毁灭,

  宫中亭台楼阁也许还在吧,

  只是流连于那的人容貌已改,

  人生就意味着无尽的悲愁,

  若问你的愁苦有多少,

  我知道,恰如一江春水不分昼夜,滚滚东流。

  八、 总结全诗。

  这首《虞美人》充满了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一个处在刀俎之上的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李煜这种纯真感情的全心倾注,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吧,以致他为此付出了生命。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这首词就是这样的不朽之作。

《虞美人》教案13

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们:

  大家好!我是黑龙江省双城市兆麟中学的语文教师鞠海侠。我来自遥远的北方,今天有幸来到江南,来到国际化的大都市上海,有幸与你们相识,我觉得这是我人生中快乐而有意义的事情。站在这里,想起了郑愁予的几句诗: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般开落,我不是归人,我只是个匆匆的过客。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虞美人》。

  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我对教材与学情的分析:

  《虞美人》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二单元《词七首》的第一首,作者是南唐后主李煜。李煜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他的词在艺术结构和语言方面的成就影响了包括范仲淹、柳永、苏轼、李清照等在内的许多宋代词人,放在本课首位,既承上一课的唐诗,又引出以后的词人,实属必然。本单元是诗词单元,总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探究诗词的意境和语言,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水*。《虞美人》一词篇幅短小,仅有八句话,但却蕴涵了丰富而深广的情感!主要写的是词人从一国之君沦落为亡国之奴的人生境遇的改变,以致发出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和着血泪的悲叹。

  2、学情分析:

  本词虽是双调,却很短小,上下阕各28个字,学生对词句的理解与把握并不难,但是要使学生对此建立深刻的认识并提高相应的鉴赏水*,并不容易。在教学中,教师要有准确的定位,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要有积极的思考,做好充分的自学和合作学*。

  二、根据本课的内容和诗歌教学的鉴赏要求,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诵读领悟

  3、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珍惜拥有,培养他们乐观、积极向上的情感

  根据教学目标确立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体悟词的深远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

  2、理解主旨句的丰富内涵,感受词中的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难点:对主旨句的深刻理解,为了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

  1、我想在教法上以激发兴趣,问题导引,讨论分析等方法进行教学。首先激发学生学*本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反复吟咏诵读,在读的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最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拨下,在集体的热烈讨论中,理解作者的情感,获得新的认识。

  2、学法上采取自主学*、合作探究的方式。课前让学生查阅有关作者李煜的生*资料,并搜集有关《虞美人》的鉴赏性文字,以及李煜的其他词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主动探究的精神。在探究文章的意境、语言和情感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合作探究,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相信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3、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以诵读与欣赏为主,课件融合朗读、音乐、歌曲、图片,构成优美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诗词的热情。

  四、立足于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注重对学生的学*方式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我安排了如下教学步骤。

  导入——品味鉴赏——总结

  为了先声夺人,打动学生,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导语。

  冰冷的月光,狭小的殿堂,他慢慢转过身去远眺南唐美丽的`河山,凄清的曲调在夜色中回响,那是怎样的无奈与忧伤。故国不在,江山不在,他再也无法整理这多年积累的愁绪,吟唱了一曲最为绝望的诗歌,用生命和眼泪浇灌了一朵最美的奇葩——“虞美人”。一首词竟让南唐后主李煜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到底是一首什么样的词呢,我们就来静静聆听这首《虞美人》。

  播放徐小凤的《几多愁》,创设情境,酝酿氛围,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词的意境。(我们也来欣赏一下。)

  介绍作者,知人论世。李煜的一生,传奇而浪漫,大起而大落。我设想将李煜的词纳入中国古代帝王诗歌文学这个背景中去品味,增加其文化积淀的韵味和历史的厚重感。李煜是开一代词风的领袖,他的作品都深深烙上个人生活情感的印记,因此有必要对其生*进行详细介绍。让学生把握他的生活经历的两个不同时期所带给他的词作内容和和风格的影响。尤其是他的七月初七的出生以及七月初七的死亡,这是一种宿命还是一种巧合,还有他的重瞳的传说,他对佛教的信仰都会极大的调动学生了解走进李煜的热情。我们更多地关注李煜,其实就是在关注他的作品。我觉得了解李煜的生*经历是解读他的作品的一把钥匙。

  主体部分是品味鉴赏:

  我安排了这样的六个环节:听——读——品——评——仿——背。

  这个过程基本上都是学生在活动,我们教师只起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新课标中有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让学生动起来,使课堂成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交流的*台,通过三者的对话,实现语文阅读教学本质的回归。

  听:同学先听配乐朗诵录音,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我们也来一起听一遍)

  读:听完朗诵录音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可学生代表朗读,也可分组竞读,或集体诵读。提出具体诵读要求,抓住一个“愁”字,要读出悠远、悲伤、无奈的味道。

  设计意图: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有琅琅的书声,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可以唤起学生的自我体验,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

  品:品味感悟。在这一环节中,我想采用设问导思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问题的设计力求随着文章脉络的展开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地逐层深入,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点燃他们的智慧火花。

  我先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

  你认为文中哪一句写得最好?或你最喜欢哪一句?并说明理由。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估计大多数学生都会说是最后两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但由于学生个人的体验和经历不同,他们所喜欢的词句也可能不尽相同。我也问过我读初三的女儿,她说喜欢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顏改。我问为什么?她说和”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仍旧笑春风”相类似,桃花又开,人已不在,有点物是人非的苍凉的味道。是啊,这在与不在之间。变与不变之间承载太多的酸甜苦辣,承载了太多的悲欢离合。那就按照学生的回答灵活处理,体现教学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的统一。

  如何理解全词的主旨句呢?引导学生抓住这句中的情感性词语标志,那就是“愁”,进而分析作者是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种愁的。学生很容易分析出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愁比作了滔滔的江水,奔流不息,无穷无尽。

  为了加深对这句的理解,可引导学生回忆:这愁和《相见欢》中的哪句相同,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做到温故而知新。

  再做深入的探讨研究:那么作者究竟为什么而愁呢?也就是他的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小组讨论探究。解决的办法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知人论事,从作者的人生经历去把握,二是从课文的内容提取信息,赏析前六句,争取最大程度地走进李煜的内心世界。通过探讨学生会发现李煜为什么而愁了,荣华富贵没有了,故国家园没有了,帝王江山没有了,阅尽了人间冷暖,饱尝了世态炎凉,经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愁“是李煜独有的天堂炼狱般的大绝望,苦难风流的大哀伤,那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以水喻愁,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引导学生探讨其它写“愁”的诗句,进行由此及彼的迁移拓展,与本课的主旨句进行比较,加深对作者的愁绪愁怀的理解。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

  (2)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

  (3)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

  (4)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

  学生也可以提出自己独特的欣赏角度。比如学生会举出许多写“月”的诗句,挖掘出“月”这个意象所沉淀下来的文化含义。

  评:用一句话评价李煜其人或其词。可评价作为一个词人的成功之处,也可评价他作为一个君王的失败之处。让学生展示他们搜集到的前人的评语,教师要给予适当的肯定,让学生品尝到劳动后喜悦与快乐。学生搜集到的评语可能会有:做个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亡国之后成词宗。”“亡国之音哀以思”学生也可会有自己独到而精彩的评介,相信我们的学生,相信他们的实力。

  在这里引导学生从李煜身上吸取的经验教训:

  提示学生联系《伶官传序》中的“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许多同学由李煜会想到勾践,比较二者作为亡国之君的不同。勾践能"卧薪尝胆"能够"三千越甲可吞吴"最终成就复国大业,而李煜面对故国,只是日夕以泪洗面,只是用他溢满忧伤的语言,诠释了他难以名状的痛苦,历史将他变成一个弃儿,而他个人沉沦于苦痛无可自拔,最终死于自己心爱的词.而李煜的成功,也恰恰是从他做亡国奴的那天开始的,可以说是亡国的代价,造就了一位可追唐诗的伟大词家.他的成功在于他的作品里的凄丽愁绪依然笼罩着千年以后的我们。

  有的同学可能会问:词牌"虞美人"的由来,当年项羽被围垓下,四面楚歌,项羽拔剑自刎,虞姬亦拔剑自刎.后来血染之地,长出一种鲜红的花,后人为了纪念她,便把这种花叫做"虞美人",所以此词牌名源于虞姬的悲剧故事。

  由此,引导学生探讨这样一个问题:李煜与项羽同是末路王族,同有绝笔之作,《垓下歌》《虞美人》风格有何不同?培养学生比较鉴赏的能力(略)

  在品味——评价这一环节中,抓好两点,一是让学生反复朗读,二是关注重视学生个人的理解,个人的体验,不求答案的统一,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即可.学生个人的理解和体验虽然很粗糙很不成熟,但应该是我们教学的依据和归宿。

  仿:如有兴趣,学生可自填一阕《虞美人》。学会遣词造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提出格式和内容要求。

  格式:上下阙的字数以及每一句的字数必须与原文相同,内容可取材自己的生活感受,也可就地取材,以学**煜词作的感受为内容。

  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引路人,教师要放下架子,真正与学生一起分享成功与快乐,学**煜的词,又学填《虞美人》,此之谓,享受词生活,提升艺术美。

  背: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学生齐背这首词。

  最后是教师总结:

  潮起潮落,没落了多少尘埃,当我们的目光越过千年,我们看到了李煜用绝望与眼泪创造的美丽,看到了南唐后主用生命创造的辉煌!

  附板书设计:

  何时了——知多少

  往事之哀

  又东风——不堪回首,愁

  亡国之痛

  应犹在——朱颜改

  物是人非

《虞美人》教案14

  教学目的

  1. 了解词的基本知识及词作者的相关情况;

  2. 理解词的基本意义和词思想内涵;

  3. 体会词的艺术特点, 对李煜的词风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重点

  1.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感情。

  2. 提高诗歌鉴能力。

  教学方法

  合作式教学 师生相互质疑、讨论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词的背景及词的相关知识;

  2、 理解本词的内容,感知词的思想内涵,体会词的音韵美;

  3、 当堂背诵本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导学案赏析《玉楼春》

  学生教师补充质疑:描绘了一个什么场面,想象一下,给你什么感觉?那些地方可以展现出来?

  二、复*词的基本知识

  1. 提问学生

  2. 教师补充

  “词”又称“诗余”、“曲子词”、“长短句”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一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一般分为两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词最为常见。

  词按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则为长调。(多媒体显示词的相关知识)

  三、播放虞美人

  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和刚才那一首词一样吗?

  四、朗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张一弛,一顿一挫,忧伤,入情入境、高质量的诵读。要朗读得好,必定要把握全词的情感核心。请问,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全文的感情?愁投影呈现:放大“愁”字,字色由黄变黑

  李煜的愁有哪些。投影呈现问题:李煜的愁国家灭亡“国家灭亡”。离开君主宝座的失落。

  对往事的怀念,或者说是那个岁月流逝,自己的命运越来越差。投影呈现:往事之叹亡国之恨“愁”离家之痛思家之苦投影呈现:投影呈现:如何正确评价李煜的“愁”?

  无须责备他纵情声色以至丧失了南唐美丽的山河,我所感受的是他卸去帝王外衣后的*民式的抒情。“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种花帝王之愁为凡人之愁的做法,已经总艺术从审美的角度深深感染着古往今来的李煜的读者。再由审美的通道回过来看,我们又能看到李煜独有的天堂炼狱般的大绝望,苦难风流的大哀伤,那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如果说,我们要同情李煜的话,那只能是审美上的同情,而不是道德上的怜悯。

  学生再次体味词的意境。

  五、集体朗诵

  根据学生朗读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指导。

  六、学生借助手头资料及课本注解分组讨论词的字面意思,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质疑、答疑。(也可以由学生自己相互质疑解答)

  七、简介作者品味诗歌

  采用分组协作讨论的学*方式。

  提问:1、“春花秋月”本来是美好的事物,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

  学生发言,各抒己见。

  教师点评:李煜亡国后,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所以对生活感到绝望,从而对花谢花开、月圆月缺感到厌烦,希望这一切都结束。

  板书补充:一切景语皆情语 眼前景(实写)——心中情(虚写)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所具体指的是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分小组发言。

  教师点拨: 锦衣玉食、后宫佳丽、国君的尊荣富贵的生活

  精神上的欢乐、尊严、自由及生存的安全感。

  3. 前六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由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点拨: 宇宙之永恒不变 “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

  对比手法

  人生之短暂无常 “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

  写出了词人作为一位亡国之君面对物是人非,复国之梦难圆的无限怅恨之情。

  4. 品味欣赏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引导学生思考词句用了什么方法来写愁?抒发了词人的怎样的感情?还有哪些诗句中用了这种手法来写愁思?

  激发学生思考,小组协作讨论,发言。启发学生体会抓住意象的特征来思考其所含的意味。

  教师点评: 愁思恰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

  以水喻愁

  (比喻) 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作为一位亡国之君,李煜过着屈辱的生活,人生的愁思,故国灭亡之恨,让他心潮起伏,忧思难*。这种有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绵绵无尽。

  5. 知识延伸 讨论:词中两次出现“月”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月”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固定的涵义吗?

  启发学生思考,联系他们所学过的诗歌进行分析讨论。由“月”而“柳”、“长亭”。

  八、播放歌曲《虞美人》

  屏幕播放邓丽君演唱的MTV。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感受体会词的意境。

  九、学生背诵全词。

  加深体会词人的感情

  十、延伸阅读浪淘沙、相见欢、乌夜啼

  赏析内容思想感情意境意象

  浪淘沙① 李煜 帘外雨潺潺,②春意阑珊。③罗衾不耐五更寒。④梦里不知身是客,⑤一晌贪欢。⑥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乌夜啼》

  林花谢了春红,

  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

  相留醉,

  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十一、小结鉴赏诗歌的方法

  十二、播放歌曲《虞美人》

  学生学唱,体味词的意境。

《虞美人》教案15

  教学目标

  1.能说出本词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就这种感情作出恰当的评价。

  2.能说出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达这种思想感情的。

  3.能入情入境地诵读并背诵全词。

  教学设想

  1.本文是自读课文,但是,却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所学的第一首词作。较之以初中所学的三首词(李清照的《如梦令》、辛弃疾的《西江月》和苏轼的《水调歌头》),除了在背诵和把握全词的思想感情外,重点应放在通过语言来品味词中情景的况味,进一步分析词的艺术特点、表现手法等,从而引发学生对词章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潜心涵咏的诵读*惯。

  2.本词是唐宋词中的名篇,文意理解的难度并不大。可以以诵读为主线,结合评议,抓住词义要旨,分组讨论意境构成及艺术特点。争取当堂成诵。

  3.李煜是开一代词风的领袖,他的作品都深深烙上个人生活情感的印记,因此有必要对其生*进行补充。另外,可以引入他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进行延伸阅读。

  4.自制多媒体课件,渲染教学的情感氛围,梳理知识要点。

  5.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历史故事。不过,需要提醒的是,这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悲伤凄婉的故事。我要求大家在听读的过程中,能把听到的内容在脑海里转换为形象的画面。我也相信大家都是出色的摄影师,一定能完成这个任务。下面,让我们开始——

  一个细雨蒙蒙阴云低垂的早晨,一座金碧辉煌而又气氛肃杀的宫殿,一个泪眼朦胧面容苍白的君主。佛,他拜过了;契丹,他也求过了,眼见着亡国被俘的'命运是逃不掉了。在这花园般美丽的古都金陵即将沉陷于敌国铁蹄之下的时候,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风流天子,缓缓地站起身来,脱去穿在身上15年之久的那件金光闪闪的龙袍,肉袒负荆,出城跪降。随后,在宋兵的辱骂声中,一路呜咽,北上东京。紧接着就是被囚禁,只能日夕以泪洗面。虽被封为“违命侯”,但最后的命运还是在他过完41岁生日的那天晚上,面对一弯残月,他慢慢转过身去,远眺南方他那无法看到的“三千里地山河”。失落的、冰凉的眼泪打在他的手臂上,他再也无法整理这多年积累的愁绪,吟唱了一曲最为绝望的诗歌,喝完宋太宗赐来的毒酒,倒地而亡。

  请问,他是谁?

  明确:他就是南唐后主李煜,一位失败的政治家。但在死神来临之前,他却用一个艺术家的天才敏感,领受到非人的囚徒生涯,以一个昔日君主的眼光看取亡国灭种的不幸命运。在死亡的召唤声中,他没有闭上眼睛,而是蘸着血,和着泪写下了一曲曲凄凉如挽歌般的诗作,创造了审美世界的最后辉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南唐末代帝王的内心世界——

  二、读

  1.学*课文先从诵读开始。先请两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词,其他同学在听读过程中,要注意比较,然后评析谁朗读得更好。

  2.评价朗读。

  提示:入情入境的读,一定要把握整体的感情和局部的重音。

  整体:低沉凄楚、曲折迂回

  局部:何时、多少、又、不堪、应犹、只是、几多、一江

  月——明——中——

  向——东——流——

  3.学生朗读,试背。

  4.再请学生配乐朗读。

  5.教师示范,加入朗读比赛。

  6.评议师生朗读优劣,齐读。

  三、议

  1.问:要朗读得好,必定要把握全词的情感核心。请问,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全文的感情?

  (明确:愁)

  2.那么,根据这首词,再结合李煜的生*,看看李煜到底有哪些愁。

  明确:往事之叹

  亡国之恨

  “愁”

  离家之痛

  思家之苦

  真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3.那些层层叠叠、排山倒海、接踵而来的忧愁,虽然真实存在,但毕竟过于抽象。我们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么,问问大家,作者是怎么样来写“愁情”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明确:

  ①意境的创设上: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春花秋月、往事、小楼、东风、故国、明月、雕栏玉砌、朱颜、一江春水

  作者运用这么多意象,创设了生动形象的一幅幅画境:春花秋月图、小楼东风图、故国月明图等。

  实写:物是(自然永恒)

  虚写:人非(人生无常)

  ②比喻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作者将一腔愁绪化为有形的流水,无穷无尽,无边无际,丰盈而且沉重。这哪里是江水,分明是一滴滴负载着愁情的李煜的眼泪。这样的比喻,一江春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比喻,使得抒发的感情兼有了无边无际的广度和深度。

  ③对比

  春花秋月与往事的对比

  小楼东风与故国明月的对比

  雕栏玉砌与已改朱颜的对比

  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载不动许多愁”。

  ④发问

  问天——问人——问自己,一唱三叹。问天天不应,问人人不知,问己泪满面。凄楚中,造成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

  四、小结

  这首词前六句三度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自然与人生之无常,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如此循环往复,一唱三叹,将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难*


虞美人教案范文汇编六篇(扩展3)

——《虞美人》教案实用10篇

  《虞美人》教案 1

  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诗歌,体会诗人作者的亡国之痛和浓如春水的愁绪。

  2、理解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和跌宕起伏的笔法。

  学*重点:

  1、理解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和跌宕起伏的笔法。

  2、体会词中三度对比、隔句相承的艺术手法。

  学*过程:

  导读

  作者及背景简介

  李煜{937-978},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宋太祖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送到汴京,被囚禁在一座小楼里,被封为违命侯。过了二年多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后主于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祖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可以说此词是他的绝命词。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导学、导思

  诗歌鉴赏

  1、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全文的感情?

  2、为什么而愁?

  3、“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4、“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5、“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表现用法?

  7、这无限的忧愁,虽然真实存在,但毕竟过于抽象,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么,作者是怎样来写“愁情”的呢?

  ①意境的创设上: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实写:

  虚写:

  实写:物是(自然永恒)

  虚写:人非(人生无常)

  作者运用了这么多的意象,创设了生动形象的一幅幅画境:春花秋月图,小楼东风图,故国月明图等,将自己深厚的`思想感情寄寓在这些意象上,做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②比喻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显示出愁思就像那春水一样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③三度对比,隔句相承

  对比:

  是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

  是一脉相承,专说人生短暂无常。

  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唱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唱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将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曲曲传出。

  ④发问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可以说是问天天不应,问人人不知,问己泪满面。一唱三叹,层层叠加,曲折回旋,最后以作结,这哪是一江春水,简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使抒情达到了极致。

  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①

  ②

  导练

  1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2背诵这首词。

  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

  《虞美人》配餐作业(22)

  组题康建英时间3月30日

  一、基础知识

  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组是()

  A、虞美人(yù)窈窕(yǎo)惊蛰(zhé)

  B、漫溯(sù)庐冢(zhǒng)雕栏玉砌(qiè)

  C、羯鼓(jié)青荇(xìng)愀然(qiǎo)

  D、滂沱(pāng)瑰怪(guǐ)深思慎取(shèn)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辨别筹码颠簸雕阑玉砌

  B、忽略题词肄业疼心疾首

  C、联手召唤惆怅屈意逢迎

  D、朱颜伏法寂寥对薄公堂

  3、对下面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是()

  A、春花秋月何时了了:了结,终止

  B、雕栏玉砌应犹在雕栏玉砌:指所在的羁押处

  C、只是朱颜改朱颜:指诗人自己的容颜

  D、问君能有几多愁君:你

  4、下面对《虞美人》表现手法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B、这首词写景虚实结合,上阕两句都是由虚到实。

  C、“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一句是实写,用了对比手法。

  D、“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是虚写,运用比喻把抽象的愁具体化。

  二、课内阅读

  阅读《虞美人》,完成下面1---2题。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分析“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中“只是”的表达作用

  2、“小楼昨夜又东风”的“又”字在表达上有何作用?

  三、课外阅读

  阅读李煜的词,完成下列问题。

  相见欢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大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1、下面对于词句比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比喻自己帝王生活结束之快。

  B.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比喻国亡家破,是由于外力的打击。

  C.以“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比喻帝王生活一去不复返,企其重来之不可再得。

  D.以“水长东”比喻自己的愁苦将会像东流水一样滚滚而去,这样自己就能摆脱忧愁,自由生活了。

  2、下列对于词作内容理解不够确切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描写在寒雨急风的摧残之下,林花凋谢,春去匆匆。字里行间,寄寓着词人因感到人生短促,好景不长而产生的极度哀伤。

  B.词的下阕,抒写好景不再的哀愁和人生痛苦的怨恨。整首词的结句是主题特别深刻之处。

  C.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词。词人通过描绘春残花谢的自然现象,抒写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它是李煜早期词作的代表作之一。

  D.这首小词语言清新、情调哀怨、意味深长。词人把自己的主观感情灌注于自然景物之中,情景交融,物我一体。

  《虞美人》教案 2

《虞美人》教案的范文

  教学目的

  1.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四个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2.了解词的韵律和章法。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代赵翼《论诗》)唐诗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板书课题)

  解说:激发学生对祖国悠久灿烂文化的自豪感,并指出创新才是文学发展的出路。

  二、解题

  介绍词的一般知识(分段投影显示):

  词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代徐师曾《辨体序说》)。

  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本课的七首词都分两片。

  词的篇幅比较短小,有人按字数将词分成小令、中调和长调三种,认为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见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

  三、研*《虞美人》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①齐读课文,找出该词的韵脚。

  (解说:引导学生体会词的音韵美,整体感知词的思想内涵。)

  ②内容与形式**。

  李煜,即李后主,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这是李煜的绝命词,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见课本注释①)这首词采用白描手法,以自己的心境去观照事物、想像事物,这样,词中的意象就在“情”的贯穿下,构成了自然流畅、和谐完整的意境。

  (解说:引导学生读注释,并且从'情”的高度理顺词的脉络。)

  2.具体研*

  ①“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过着囚徒般的生活,他对人生已经绝望,所以见了春花秋月的无尽无休反而觉得厌烦。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

  (解说: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感情的外化的道理。)

  ②讨论:“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

  学生讨论的直接结果可能是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荣等等,更可引导他们从精神层面上思考,诸如欢乐、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

  (解说:进一步挖掘词的思想内涵, 引导学生用两点论思考问题。)

  ③“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解说:引导学生理解虚词的表达作用。)

  ④讨论: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学生可能回答的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我寄愁心与明月”等名句,只要诗句能表现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的主题即可。

  (解说: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中意象相对固定的特征,其他诸如“梅”“莲”“柳”“雁”“长亭”等。)

  ⑤在前六句中,哪个字可以作为全词的“诗眼”?

  明确:“只是朱颜改”的“改”字,改变的不仅仅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由国之君沦为阶下囚)、人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

  ⑥全词的整体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组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富于哲理意味,感慨深沉。

  ⑦这六句中哪些是写“宇宙的永恒不变”?哪些是写“人生之短暂无常”?

  在这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唱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唱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解说:整理全词的脉络,让学生理解词人的匠心。)

  ⑧欣赏品味:“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9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愁苦吗?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这两句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诗人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让他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这样的不朽篇章。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5.课堂小结

  李煜后期的词发自内心,写的是从未有人写过的作为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而词中流露的,又主要是追惜年华、感慨人事变迁无情、哀叹命运等容易引起普通人共鸣的情绪,因此艺术感染力大大加强;更由于他采用了唐五代词人少用的白描手法,以清新的语言写情,因而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使他成为我国词史上一流的大家。

  播放音乐,在邓丽君《虞美人》的歌声中进一步体味这首词的意境。

  结合板书,背诵这首词。

  (解说:进一步肯定李煜后期词的成就,这是对作者的又一次总体把握,与第一步遥相呼应,并让学生在歌声和诵读中接受美的陶冶。)

  四、布置作业

  1.延伸阅读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2.预*思考题

  (1)《雨霖铃》和《念奴娇》的韵脚在现代汉语中也押韵吗?如何理解这两首词的用韵?

  (2)柳永和苏轼分别是婉约派和豪放派的代表,试从题材范围、意境、造语等方面比较《雨霖铃》和《念奴娇》二词。

  《虞美人》教案 3

  教学目的:

  1,加强其对中国古代优秀诗文歌赋的热爱。

  2,熏陶培养其高雅的审美情感。

  教学重点:

  1、了解李煜生*遭际,揭露身世对其创作的巨大影响。

  2、了解创作背景,体会作者当时今非昔比的悲惨处境,了解其词情感内涵。

  3、欣赏其艺术表现手法: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和起伏跌宕的手法。

  教学过程:

  导语: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的是李煜的《虞美人》。首先,我要说的是,我国自古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历史中,王朝不断更替,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那就是帝王文学。一般而言,开国帝王的诗歌往往充满了豪气,比如汉高祖的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全诗直抒胸臆,格调高昂,气势雄浑,给帝王诗歌开了个好头。而亡国之君的的诗歌呢,则往往随着国破家亡的坎坷遭遇而沾染上了哀怨忧郁的情调,比如李煜的声名,以一首情感含蓄幽怨的《虞美人》,承载一江春水向东流,穿过时空,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他的名字也随着他的词一直流传到今天。现在我们就来感受一下这位南唐后主的词艺。

  一、《虞美人》原文: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二、李煜身份简介:

  1、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也是五代时出色的词人。李煜即位时,南唐已为宋的属国。他面对宋朝的压力,逆来顺受,想苟且偷安。975年,宋军入金陵,俘后主,南唐灭亡。宋太祖封他为违命侯,978年,李后主被毒死,年42岁。(史料记载,李煜的死也正是因为他的这首词)

  2、李煜一生具有双重身份,他既是一个昏庸无能的君主,同时又是一个多愁善感的词人,后人写诗评价李后主:“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主。”作为“好声色而不恤国政”的亡国之君,李后主确实没什么可说的,但作为一代词人,他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诗篇。

  自从被俘虏后,李煜后期的词发自内心,情感真挚,亡国之恨油然而生,“日夕以眼泪洗面”,所以改变词的为哀怨伤婉,写的是从未有人写过的作为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而词中流露的,又主要是追惜年华、感慨人事变迁无情、哀叹命运等容易引起普通人共鸣的情绪,因此艺术感染力大大加强;更由于他采用了唐五代词人少用的白描手法,洗掉了花间派的绮罗香泽,以清新的语言写情,因而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使他成为我国词史上一流的大家。

  其后期词以《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等为代表作。

  三、《虞美人》写作背景:

  当李煜满心哀愁的写下这首词时,他已经在北宋国都汴梁呆了许多年了。此时,他那“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河山”(李煜《破阵子》)的南唐国土,也早已经成了赵宋的州郡,自己又是寄人篱下的俘虏。虽然开始的时候,宋太祖赵匡胤并没有对他采取进一步的迫害,但那种被囚禁多年灰暗的心态,总会让他感到结局的悲惨。所以李煜在国破家亡之后即使做了长期被软禁的政治俘虏,也没有对新朝奴颜卑膝,唱过一句赞词,而是更多的对曾经故国的声声叹惋,乃至后来一定程度的醒悟。

  写这首词的时候,正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结局正如他之前预料的那样悲惨。

  四、《虞美人》译文——着重把词人此刻悲愤凄楚的感情表现出来:

  春花开落秋月圆缺年年岁岁,往往复复到何时才算完呢?人生短暂,转眼多少往事成空。小楼昨夜又刮起了东风,不忍回首往事啊,月下故国在我手中毁灭,宫中亭台楼阁也许还在吧,只是身心长久以来流连于那的人容貌已经改变了,人生就意味着无尽的悲愁,若你问我的愁苦有多少,我的愁苦恰如不分昼夜,滚滚东流的一江春水。

  (前一节课,我们从多方面入手,对李煜和他的创作有了大概的了解。他有双重身份,首先,他是一个亡国之君,被俘虏后,处境今非昔比,受尽了国破家亡后的耻辱;其次,他是一个出色的词人,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感人肺腑的词章;

  当李煜满心哀愁的写下《虞美人》这首词时,他已经在北宋国都汴梁呆了许多年了。此时,他那“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河山”(李煜《破阵子》)的南唐国土,也早已经成了赵宋的州郡,自己又是寄人篱下的俘虏。虽然开始的时候,宋太祖赵匡胤并没有对他采取进一步的迫害,但那种被囚禁多年灰暗的心态,总会让他感到结局的悲惨。

  李煜的处境正应了一句话“国家不幸,诗家幸”,他这种前后巨大反差的人生经历,恰好为他的诗词提供了创作素材、以及酝酿了他的幽深哀怨的感伤气质。现在我们就以《虞美人》的创作特色为具体的例子,共同来感受他的词的魅力。)

  五、本词的创作特色:

  1、以问起,以答结,以高亢快速的调子,刻绘词人悲恨相续的心理活动。

  作者的发问很有特色。先问天:“春花秋月何时了?”再问人:“往事知多少?”最后问自己:“问君能有几多愁?”这三问,每一问都是李煜自己设问,再由自己回答。

  这意味着什么呢?它表明了李煜一个人孤独而又绝望的心情。

  第一问:春花秋月何时了。

  这一问里面,很明显,过着囚徒般生活的后主李煜,见了“春花秋月”反而心烦,他希望快点结束。我们知道,在中国的古诗词里面,“春花秋月”是美好事物的象征,许多诗人和词人都借它们来表达美好的愿望和心情,但是李煜为什么就是要它们结束呢?

  这是因为“情随境迁”,春花秋月确实是美好的事物,但是词人个人的处境却是今非昔比。李煜降宋后被封为违命侯,这个称号本身就含有羞辱讽刺的味道。历史上,亡国之君的生活非常的悲惨,时时刻刻受到监视和骚扰。李煜作为宋太祖赵匡胤的一个囚徒,他的处境也好不到哪去,多年的担惊受怕使他对人生已经绝望了,这些曾经美好的事物在词人的心里已经改变了颜色。原来的锦衣玉食,以及在像花朵一样美丽的宫女陪伴下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多增加一个“阶下囚”的无限悲伤,因此这样美好的事物不如快点结束才好。

  因此,词人的这第一问,看似简单无奇,但是它却饱含了李煜这许多年来的心酸苦辣,以及国破家亡后的悔恨悲愁,他感情的极端悲苦也就显而易见了,也为全词铺垫了情感幽深哀怨的基调(第一个设问为全词铺垫了什么样的基调)。

  第二问往事知多少。

  面对春花秋月这些美好事物无穷无尽,而我们的人生却很短暂,不由感叹人的生命却随着每一度花开花谢、月缺月圆而长逝不返。他转而想到过去,向人发问:我还能记得多少过去美好的事情呢?

  对任何一个人来说,他的“往事”内容和广泛。在这里,(李煜所怀念的往事到底是指什么呢?)自然,是指他在南唐国当皇帝的时候的一切活动,比如锦衣玉食,后宫佳丽,尊严、自由、生存的安全感等。可是人生短暂无常,以往的一切都没有了。

  接下来,李煜自己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回答:“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又东风”点明时光依然在不断消逝,他降宋后又过了一年。也照应了开头,表明他是在起“东风”的季节变化中引起无限感慨的。

  这里有一个很微妙的用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作者为什么用“又东风”,而不是“又西风”,或者“又北风”呢?我们知道李煜原来的国家在宋的东南方,“东风”从字面上讲是“从东面刮来的风”,对李煜来说,东风完全可能是从南唐故国送来的风。这里暗示这词人经过多年亡国的耻辱生活后,有了一丝丝复国的幻想。但是“又”字同时显露了词人对自己年岁又空度了一年、却无能为力的感慨,这过去的一年里他什么也没有做成,也就隐含作者即使更加心切的怀念故国,但对故国已没什么作为了。

  潺潺流逝的时间和短迅即逝的生命是人生伟大梦想的天生死敌,作者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缺而长逝不复返,而复国的梦想也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了。

  当夜深人静的时候,被囚禁在小楼上的李煜,依靠栏杆、眺望远方,对着一片沉浸在银光中的大地,多少对故国的思念,涌上了心头。但他只能完完全全以一个失国之君的口吻对故国喟叹“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这些曾经熟悉的事物也许还在吧;只是当年那个流连欢乐的有情人,已不复当年的风采神韵了。“只是”二字的叹惋口气,传出物是人非之后的无限怅恨之感。

  第三问:问君能有几多愁。

  词人最后问自己“问君能有几多愁”,后接“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则使情感抒发达到了极点。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虽然作者连续用了三个问句。但是,问天天不应,问人人不知,问己泪满面。以多个问与答的的创作形式,使情感层层叠加,曲折回旋,唤起读者百转千回后的共鸣。最后以“一江春水”作结,这就不仅仅是一江春水?简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使抒情达到了极至。

  2、美妙的对比。

  本词的章法是三组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过去的欢乐和荣耀,与今天凄楚暗淡的生活。得出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

  第一组对比:春花秋月——往事

  “春花秋月”是宇宙间无穷无尽的事物,而“往事”则是人世间短暂无常的。两者千差万别,以宇宙的无限去比较人生的有限,表明了造物主的造化弄人,人生命运的不可捉摸。

  第二组对比:小楼东风——故国明月

  小楼东风是李煜自己现在不自由的真实写照,表明了囚徒身份的悲惨;故国明月则象征了过去美好而自由的生活,那个时候有尊严,有安全感;以过去的美好自由反衬现在处处受限制、处处不自由,越发使这种处境显得悲苦。

  第三组对比:雕栏玉砌——朱颜改

  雕栏玉砌,喻指故国美好事物永恒存在;但是以前那个在这样美好事物前流连忘返的人却已经容颜衰老了。两者相比,清楚地表露了作者对人生心灰意冷的暗淡心态。

  全词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也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将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曲曲传出。

  3、比喻的手法,抽象化的感情渲染。比喻使得抒**感有了无边无际的广度和深度。词人满腔幽愤,对人生发出彻底的究问:“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悲慨之情如冲出峡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发而不可收。

  “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一江春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像春水一样不分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这9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我们可以想象,李煜在这里长叹: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愁苦吗?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他的生命时常受到威胁,竟然还敢这样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这两句词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感情深厚强烈,正像滔滔江水,有一股不顾一切、冲决而出的气势。

  诗人这种全心倾注的纯真深挚感情,让他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这样的不朽篇章。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4、选取典型的景物,创设意境: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如春花秋月表达忧愁。

  李煜在本词中是以联想展开对往事的回忆,引发现在实实在在的愁苦,前虚后实。李煜在本词中的高明的地方是不直接抒**感,而是把自己的情感巧妙的隐含在一些组合意象中,即使是十分悲愤凄楚的情绪也曲折含蓄地表达,但是正是这种写法,反而使人更加感受到他的深深哀痛。

  春花秋月、往事、小楼、东风、故国、明月、雕栏玉砌、朱颜、一江春水。作者运用了这么多意象,创设了生动形象的一幅幅画境:春花秋月图、小楼东风图、故国月明图等。而实质仍是表达物是人非。

  实写:物是(自然永恒)

  虚写:人非(人生无常)

  六、拓展比较:

  1、这首词的词牌名为《虞美人》,大家有没有想起什么?明确:虞姬,项羽的宠姬,常随项羽出征各地。公元前202年,项羽被刘邦军队围于垓下。夜饮中,

  项羽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在四面楚歌中,项羽拔剑自刎,虞姬也拔剑自刎。后来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一种鲜红的花,后人为了纪念她,便把这种花叫做“虞美人”。所以此词牌名源于项羽和虞姬的悲剧故事。

  2、问:我们不妨在此将李煜和项羽对比一下,同是末路王候,同是绝笔之词,《垓下歌》与《虞美人》风格有何不同?

  明确:项羽,一代枭雄,他有万夫莫当之勇,可是有勇无谋,最终兵败垓下。一代武夫在四面楚歌中,用一曲《垓下歌》写尽了天下末路英雄的豪言壮语。但是西楚霸王必竟是西楚霸王,他不是李后主,落入敌手,就死吧!无非一死,中国古人向来对死看得开,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兵败乌江,项羽没有一丝的奴颜婢膝;面临绝境,没有半点的屈膝求饶,而是慷慨悲歌。他宁愿死,也不愿回去见江东父老,他死得着实壮烈!

  更动人心魄的是铁汉的柔情,他和虞姬的爱情在最后的关头可以称得上是千古一爱,荡气回肠!这就是项羽,他对江东父老有情,对虞美人有情,连对那马也有情。在他人生的最后一瞬间,不仅让我们目睹了他英雄壮烈的一生,更让我们看到了英雄的另一面――儿女情长。可以说,他死的时候,既是一个豪气冲天的英雄,又是一个完美的殉情者。所以,项羽的绝笔虽然也是末路王候的遗书,但除了悲,更多的是壮,是情,是美!难怪宋代才女李清照为这位英雄俊才击板叫绝,“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之所以两千年来为后人所追忆,怀念,多为其人格力量和英雄的魅力。

  但是李煜只是李煜,一个文诌诌的词人罢了。不是勾践,勾践他亡过国,但他能“卧薪尝胆”,能够“三千越甲可吞吴”,最终成就复国大业。有人说,政治是艺术的天敌,的确,太感性、太重视自己的内心的人是不适合做**领导的。当我们的目光越过千年,看着李煜忧郁的脸,我们会觉得李煜如果不当皇帝,放歌于山林之间,相信一定是陶渊明一类自由自在的隐士。

  七、总结全诗:

  这首《虞美人》充满了悲恨激越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一个处在刀俎之上的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李煜这种纯真感情的全心倾注,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吧,以致他为此付出了生命。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这首词就是这样的不朽之作。

  《虞美人》教案 4

  教学目标

  1、 抓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2、 理解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和跌宕起伏的笔法。

  教学设想

  这首词语言比较直白,感情比较激越,让学生根据课下的注释理解课文的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隔句相承和三度对比的手法,在理清本文思路的基础上背诵本文。

  本文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是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和起伏跌宕的手法,我们要重点赏析。本文通篇采用问答,以问起,以答结,以高亢快速的调子,刻绘了词人悲愤相续的心理活动。我们要调动我们的情感积累去仔细领会。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课文。

  二、 关于李煜

  李煜{937—978},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

  李煜的词上承花间词和南朝宫体词,下启北宋婉约词,其所创言怀述志的新诗体,直接倾泻自己的深哀巨痛,使词摆脱了花间词曼声吟唱的风格,并对北宋豪放词家在艺术手法上有较大影响。

  这首词是李煜的绝笔词,是他后期代表作,学*本词要细心体会李词的特点,它所承载的感伤长愁,体悟“情景交融”这一创作手法的巧妙运用,体悟词这一体裁与诗相比的不同点,从而明白词的特点。

  宋太祖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送到汴京,被囚禁在一座小楼里,被封为违命侯。过了二年多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后主于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祖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可以说此词是他的绝命词。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的确,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国事”的亡国之君没什么好说的,可是作为一代词人,他给后代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

  三、 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隔句相承,三度对比的特点,进行诵读。

  “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是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也是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

  头二句以春花秋月之无休无尽和人世间多少“往事”之短暂无常对比;“小楼昨夜又东风”的永恒和“故国不堪回首”的变化无常相对比;“雕栏玉砌应犹在”和“朱颜改相对比。

  问答对

  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永恒有常)

  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短暂难测)

  几多愁江水不言之言(永恒和短暂达到统一)

  四、 具体研*重要的文句

  1、 提问:“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它的确是美好的事物,然而随着词人身份地位的'改变,这些美好的事物也将在词人的心里改变颜色。原来锦衣玉食,在如花宫女朝歌夜弦伴着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徒增一个“阶下囚”的无限悲伤,这样美好的的事物不如结束才好。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什么呢?

  明确:“往事”的内容很丰富,可以泛指他做帝王时的一切活动。如后宫佳丽的簇拥,高坐庙堂、万首称臣的尊严以及为所欲为的自由感等等。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表现用法?请同学们几个这方面的事例。

  明确:运用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

  用流水写愁的诗句: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厢愁

  李煜的“自是人生长恨水东流。”

  把愁绪具体化的诗词: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李煜的“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白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早如青丝暮成雪。”等等。

  何处何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嗖嗖,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云,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秦观《浣溪沙》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代赠》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梦难成,恨难*。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万俟咏《长相思》)

  五、阅读讨论

  李煜创作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词各一首,与《虞美人》三词连贯在一起,全面体会李煜其词其人,深化迁移。

  1.第一创作阶段:

  一斛珠

  晚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罗袖浥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2.第二创作阶段

  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院,锁清秋。

  深入体会三个时期代表了李煜三种人生态度:第一时期“眷念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人生”,第二时期“感叹人生无常”,“愁肠入怀”,第三时期“厌倦”。如果作者对人生未感厌倦,是决写不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这样凄婉哀怨的词的。从而深入体悟李煜其人其词,明白他在词史上“遗世独立”的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六、李词特点

  1、表现手法灵活多样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虚实结合

  (3).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

  3、抒情方式:情真意切,洗尽脂粉,纯用白描,直抒胸臆。

  4、语言特色:返朴归真

  七、发挥想象,试译这首诗,尽量把悲愤凄楚的感情表现出来。

  春花开落秋月圆缺年年岁岁,

  往往复复到何时才算完呢?

  人生短暂,转眼多少往事成空。

  小楼昨夜又东风,

  不忍回首啊,月下故国在我手中毁灭,

  宫中亭台楼阁也许还在吧,

  只是流连于那的人容貌已改,

  人生就意味着无尽的悲愁,

  若问你的愁苦有多少,

  我知道,恰如一江春水不分昼夜,滚滚东流。

  八、 总结全诗。

  这首《虞美人》充满了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一个处在刀俎之上的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李煜这种纯真感情的全心倾注,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吧,以致他为此付出了生命。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这首词就是这样的不朽之作。

  《虞美人》教案 5

  教学目标:

  1、知其人、论其事、诵其诗。

  2、评鉴名句,把握诗人的感情。

  3、自主阅读,提高审美情绪,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评鉴名句,把握诗人的感情。

  2、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一、导入:

  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一首最美丽也是最绝望的词——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板课题)

  二、简介词人——李煜

  (多媒体呈现李煜头像及相关档案)

  姓名:李煜

  别名:重光

  生辰:937年七月初七

  祭日:978年七月初七

  国家:南唐

  职业:国主词人

  信仰:佛教

  三、听、读:

  1、听:

  现在让我们随着《虞美人》一词,一起走进这位南唐末代帝王的内心世界。请大家认真听录音朗读,用心感受词人通过词传达出来的情感。(放录音朗读)

  2、问:同学们通过听了诵读能不能体会到作者写这首词时的心情?

  (幽怨、悲伤、无奈、悔恨)

  同学们说得很好,接下来请同学们用3分钟的时间读这首词,同桌的两个同学为一组,一个读一个听,并且互相点评,结束之后,我们再请一位同学诵读,好不好?

  (学生听、评,教师巡视指点)

  3、刚才同学们都很认真,现在哪一位同学能为我们诵读这首词?(由一位学生读)

  四、感:

  通过听、读的环节我们基本把握了这首词的思想感情是幽怨、是悲伤、是无奈、是痛苦。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种情感在词中表现最为明确,最为直接的是哪一句?一起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这句可以说是这首词的中心句,主旨句,那这句中哪一个字最重要?(愁)因此它是这首词的词眼。这么说这首词的就是围绕着这个“愁”字来写的。李煜的“愁”是李清照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还是苏东坡“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壮志难酬之这愁?作者他愁什么?从词作中那里可以体现出他的的愁?

  (由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老师归纳。多媒体显示板书)

  往事之叹

  亡国之恨愁

  离家之痛

  思家之苦

  (1)“春花秋月”本来是非常美好的事物,词人李煜为什么希望它们结束呢?

  (由学生讨论后发言,教师点评)

  教师点评:李煜亡国后,过着囚徒般的生活,名虽是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所以对生活感到绝望,在绝望之时,“春花秋月”对他是一种讽刺,从而对花开花谢、月圆月缺感到厌烦,希望这一切都结束。词人用眼前的景写出了他心中的情。

  (2)“小楼昨夜又东风”“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东风自故国吹来,春水向故乡流去)

  (3)“往事知多少”(锦衣玉食的生活、后宫如云的佳丽、尊严、自由、生存的安全感)

  (4)“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春花秋月何时了?(列举写月的诗词,领悟月的意象“思乡怀人”的沉淀意义)

  问:对于李煜的“往事”同学们又知多呢?(学生发言,教师补充)

  五、品

  是啊!李煜此时真是悔恨交加、愁苦绝望,所以他禁不住: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问就是千古,同学们想一想它成为千古名句的理由是什么呢?作者为什么把自己的`愁比成一江向东流去的春水?这样比能达到什么效果?

  比喻1、愁思如春水般汪洋恣肆,奔放倾泻

  2、愁思如春水般不舍昼夜,无穷无尽

  作为一位亡国之君,李煜过着屈辱的生活,人生的愁思,故国灭亡之恨,让他心潮起伏,忧思难*。这种有如滔滔江水,一泻千里,绵绵无尽。

  六、读

  通过对词的分析我们对作者的情感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现在哪一位同学能通过朗读把你对《虞美人》一词的理解表现出来。(学生读、评,老师点评)

  七、听:这一次比我们第一次读进步不小,但在语调的升降、语速的快慢还不够完美,让我们再一起来听一听范读,感受李煜愁。

  八、拓

  李煜在《虞美人》一词中用情真切,抒发了他的亡国之恨。《虞美人》正是用字字血泪打动了古往今来的李煜的读者,而且我们从这首词中读到的不仅仅是一行行美丽的词句,更是愁苦绝望的心,孤寂悲凉的处境。此时如果你面对孤苦、无奈、绝望的李煜你想对他说什么?

  九、小结及作业:

  “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可以说是后人对他的一生最好的评价。是的作为君主,他很失败,如果在他亡国之前听到同学们的这些话,或许他不会亡国,但我们今天也就读不到他作为绝代才子,为后人留下的30多首精美的词。学*了《虞美人》我们更进一步地认识了李煜,但他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值得我们深思的东西,请同学们回去把你们学*这首词的感想写在周记本上。

  《虞美人》教案 6

  教学目的

  感受李煜词中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鉴赏李煜词的深远的意境美和真挚的情感美

  理解李煜词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

  教学设想:

  以诵读与欣赏为主,课件融合朗读、音乐、歌曲、图片,构成优美的课堂情境。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背诵《相见欢》(2分钟)

  读:让学生谈对这首词的感情基调,后听配乐朗读,是否合自己对词的欣赏,发表看法.(8分钟)

  欣赏:歌曲

  跟唱(10分钟)

  积累:训练学生美读并背诵

  (5分钟)

  鉴赏:让学生选句欣赏

  以我认为这句美(或不美),在于(10分钟)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实虚结合,看到眼前景物,沉入对往事的回忆中,美好的时光匆匆而去,作者开篇奠定悲凉的基调,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作者登楼遥望,东风吹面,月明之夜,故国何在?两字不堪心中悲痛不言而喻,令人伤怀涕泣。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故国的景物依然还在吧,然而已是物是人非,不能不让人悲上心头,愁肠寸断,唏嘘不已。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此句为千古名句,以浩荡东流的长江比愁之深远,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以愁字点睛,反照全词,亡国之恨达到高潮。

  拓展阅读:选择喜欢的一首词,理解并积累(5分钟)

  《浪淘沙》

  《相见欢》

  《乌夜啼》

  迁移训练(5分钟)

  古诗词中写月的语句:

  写出蕴含愁绪的诗句: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自由花。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李白)

  引申练*:用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这种手法写愁的名句再举几例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试问闲愁几许,梅子黄时雨。

  《虞美人》教案 7

  教学设想:

  两词选自苏教版“笔落惊风雨词别是一家”板块,《虞美人》属于教学课文范畴,《蝶恋花》属于自读课文。可以合并两词一块进行教学。“词别是一家”板块选有宋词四首,萃集了宋词精品,意在通过文本研*指导学生体验它们不同的风格,从中把握词人感叹怅恨的人生情怀。学*本文,主要是理解两首词风格,继续学*诗歌的鉴赏。

  目标与要求:

  1、了解有关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2、品味诗句语言,体会诗作风格;

  3、学*对诗歌的赏析评价。

  4、背诵名句

  教时设置:

  1教时

  第一教时

  要点:了解词的有关文学常识,赏析,积累字词,背诵

  过程:

  一、导入(学*要求)

  二、了解词的有关常识:

  词的形式有小令(58字以下),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词的结构:词牌――标题――填词,词牌也叫曲牌,是歌或调的名称,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句数,有不同的*仄要求,有不同的押韵要求,写词当然就叫填词了。

  宋代词的创作有一个发展变化过程。北宋初年,词人不多,所作仅是小令和中调;到柳永、苏轼,词才发展到全盛时期。柳永被认为是婉约派的创新者。婉约派的代表作家除柳永外,还有秦观、李清照等。婉约派作品语言清丽、含蓄,抒写的情感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离愁别绪,或深沉幽怨、刻功精细,题材较狭窄,多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或写山水融情于景。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开宋代豪放词的先河。

  三、赏析第1首《虞美人》

  1、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李煜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国的第三代国君。“好声色,不恤政事”,被宋朝灭国;人称李后主。相传后主被俘后,于七夕(他的生日,阴历七月初七)在寓所命歌伎作乐唱《虞美人》,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毒酒将他毒死。所以这首词也是他的绝命词。他最为传诵的名作《虞美人》、《相间欢》、浪淘沙》等几乎人人能上口,后人亦称他为“词帝”。

  2、听配乐朗读

  3、自读

  4、赏析

  (1)这首词里有一个字是思想情感的眼,试找出来加以品味。(愁,亡国之愁。)

  (2)这首词怎样抒发自己的亡国之愁?有什么艺术特色?(学生自己回答,答案不要求一致)

  (3)本词如何通过时空对比来酝酿并抒**感的?

  (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既写眼前之景,又写想像之景;寄情于景,情景交融,愁思贯穿始终。

  语言明净、凝练、优美、清新,运用比喻、象征、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

  对比衬托,铺垫积蓄。将“春花秋月” “小楼东风” “雕栏玉砌”的美景与“往事知多少”“故国不堪回首” “朱颜改”的悲情,作三次对比。极好地为抒发故国凄凉、物是人非的愁情作铺垫,推涌出结尾两句的千古绝唱。)

  5、背诵

  四、赏析第2首《蝶恋花》

  1、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晏殊,字同叔,北宋临川县文港乡(今属进贤县)人,著名词人。晏殊自幼聪明,七岁能文,被称为“神童”,十四岁中进士, 历任太常寺奉礼郎、光禄寺丞、集贤校理、太常寺丞、户部员外 郎、翰林侍读学士、三司使、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五十三岁时,任枢密使加同中书门下*章事,官居宰相位。第二年罢相, 被贬为工部尚书,接着又出任颖州(今安徽阜阳)、陈州(今河 南淮阳)、许州(今河南许昌)等地的地方长官,后升任兵部尚书。六十四岁病逝,宋仁宗亲临丧事,死后赠司空兼侍中,谥号元献。

  晏殊知人善任,当世名人范仲淹、孔道辅都出其门下,韩琦、 富弼、欧阳修、宋祁等人均被重用,他庭前“门前桃李重欧苏, 堂上葭莩推富范”的对联,是他选贤任能的真实写照。

  晏殊善长诗词尤工小令,他的词,承袭南唐风格,以情致胜。文词典丽,雍容华贵,妙语天成,韵味独特,又不失清新雅淡,含蓄委婉,温润圆融,意趣横生的艺术风格。有“导宋词之先路”,“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的美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和“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等佳句,为千古传颂。作品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传世。

  2、听配乐朗读

  3、自读

  4、看注解,解释每句的意思

  槛菊愁烟兰泣露。

  (栏杆旁菊花笼着一层轻烟薄雾似脉脉含愁,兰花上的露珠像泣出的眼泪。)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帘幕轻轻卷起,侵入一股寒意,梁上的燕子双双离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月亮啊,你不懂人离别的痛苦,斜照进来的光一夜到晓穿过窗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经过昨天一夜的西风,庭院里的绿树也显得凋零了。)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独自登上高楼,看到了所有的路,也没有发现心上人回来的踪影。)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我要把一封封信寄给他,可山长水阔,不知寄往何处。)

  5、赏析

  (1)沉浸在相思之苦的'主人,觉得外在的景物也和自己同病相怜,请就此谈谈该词的艺术手法。

  (上阕之中,“槛菊愁烟兰泣露’’,此皆以悲景写愁,与词中人物同病相怜。 “燕子双飞”、“明月穿户”,皆是令人悲愁恨恼之物,皆以乐景写悲,以无情反衬有情。前者在艺术上可称作烘托、共鸣的手法,后者在艺术中可称作反衬、对比的手法。)

  (2)“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是本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请赏析其意境;清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把“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说成是“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的第一种学*境界,请指出比喻的含义。

  (“独上”应是“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在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

  (以此作比喻,对做学*、做成事业,必须要有象姑娘“望尽天涯路”那样意志坚定、百折不挠、顽强追求的精神。)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描述了人生的三种境界:第一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第二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后人归之为:知、行、得三境界。)

  6、背诵。

  五、作业。

  《虞美人》教案 8

  教学目的:

  1、掌握有关词的文体知识。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3、学会选择恰当的意象来写愁。

  4、学会用积极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

  1、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2、如何通过词眼来分析课文。

  3、通过对比,探讨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把主动权教给学生,通过学生讨论,老师总结的形式完成)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一)、“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代赵翼《论诗》)唐诗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宋代文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二)、以《相见欢》引出新课(全班同学一起背诵,并板书名句,然后板书新课题)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这首词是作者降宋后所写,通过描述秋夜冷落凄清之景,以及由此引起的无限愁思,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

  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有人会唱就唱一遍),要注意节奏和情感。

  朗读此诗,抓住一个“愁”字即可,要读出幽怨、悲伤、无奈、悔恨的味道。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三、同学们喜欢这首词吗?(必须说明原因)最喜欢哪一句?(也必须说明原因)你认为全词最关键的应是哪一个词?以此引出名句,引出词眼。

  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词眼:愁

  四、既然词眼是“愁”,就请同学们读一遍课文,讨论一下,作者的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可从作者的背景和词中的内容提取)

  李煜,即李后主,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李煜的前半生,作为南唐的国君,生活相当豪华奢侈,词的题材狭窄,无非是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亡国后,孤寂悲凉的处境,使他的词转向了写思乡之情、亡国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这是李煜的绝命词,表达了词人对故国的深切怀念。

  李煜的“愁”:(学生讨论,然后请两位同学上来板书)

  师:这些层层叠叠的“愁”铺天盖地而来,真的是“剪不断,理还乱”。我们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么,作者是借什么来把抽象的“愁情”写得如此生动呢?

  1:选取典型的景物,如“春花秋月”“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两次出现了“月”,而“月”又常常表现怀念故乡,思念亲人等主题有关。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我寄愁心与明月”等名句。

  2:结尾的名句用了比喻,把抽象的感情写得很形象。

  3:虚实结合。对往事的回忆,引起现在的愁苦,前虚后实。

  师:很好。我看除了对比(“雕栏玉砌”的“在”和“朱颜”的“改”作对比)、比喻、虚实的运用外,作者的发问也很有特色。

  先问天:“春花秋月何时了?”

  再问人:“往事知多少?”

  最后问自己:“问君能有几多愁?”可以说是,问天天不应,问人人不知,问己泪满面。层层叠加,曲折回旋。

  最后以“一江春水”作结,这哪是一江春水啊?简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使抒情达到了极至。

  板书:①意境的创设上: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实写:物是(自然永恒)

  虚写:人非(人生无常)

  ②比喻

  ③对比。(“宇宙的永恒不变”和“人生之短暂无常”作对比)

  ④发问

  其实,全文除了“愁”字以外,还有一个关键的字眼,那就是“改”字。

  明确:“只是朱颜改”的“改”字,改变的不仅仅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由国之君沦为阶下囚)、人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

  总结:这首词通过描述秋夜冷落凄清之景,以及由此引起的无限愁思,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

  五、全词的整体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前六句的章法是三组对比,隔句相承,反复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暂无常,富于哲理意味,感慨深沉。

  这六句中哪些是写“宇宙的永恒不变”?哪些是写“人生之短暂无常”?

  在这六句中,“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如此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唱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唱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

  六、名句欣赏:“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这九个字,确实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出来了,并赋予无形的愁以质感和具象。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愁苦吗?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这两句充满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诗人这种纯真深挚感情的全心倾注,让他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这样的不朽篇章。这是一种化帝王之愁为凡人之愁的做法,这是他卸去帝王外衣后的*民式的抒情,否则的话,它就无法深深感染着古往今来的他的读者。

  尼采说:“在所有文学作品中,我尤其喜欢那些用血写出来的文字。”

  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的《梅岭三章》也是在这种情况下写的)

  的确,*庸的心灵只能有*庸的痛苦,*庸的痛苦只能产生*庸的艺术,而那些伟大的艺术只会在绝望的心灵里诞生。

  我们可能不会绝望,我们可能不会写出惊人的篇章,但是,热爱生活比一切都显得重要。让我们热爱诗歌热爱生活吧!

  七、请同学们在记忆中搜索有关写愁的诗词名句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愁的重量

  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的长度

  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辛弃疾《鹧鸪天》)——愁的动感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愁的无绪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愁的形状(或体积)

  八、评价李煜(或我看李煜)

  (一)从职业上看,他既是国主,又是词人

  1、成功的词人(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

  2、失败的政治家(生活奢侈豪华、沉浸于声色犬马、不务正业,从他作

  品的内容可体现这一方面:他的作品前期主要表现宫廷生活、男女恋情或离愁别恨,后期主要表现他的思乡之情、亡国之恨,而这种“情”,这种“恨”又主要体现在对过去生活的怀念)。

  (二)勾践与李煜

  同是亡国之君,他们两人的做法却大相径庭。

  勾 践:反省自己,制定策略,卧薪尝胆,东山再起

  李 煜:留念过去,纵情声色,胸无大志,被赐而死

  就其根本原因,勾践还想当国王,李煜选错了职业。这是由人生观的不同造成的。如果是你,你将选择什么样的人生观?

  九、课堂作业:

  ⑴熟读、背诵。

  ⑵找一个你认为最能表现“愁”的意象,写一篇作文(课堂上如有时间就先谈谈自己的构思)

  十、教学反思:

  文学作品主要以写人为主,写人的作品又是以写情为主。李煜是一个情感丰富的词人,他的词主要体现了一个“情”字。这首词是以写“愁情”为主的成功之作,教学时,不仅要分析词人是怎样使抽象的“愁”形象化,还要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让学生知道对“愁”的描写是多样化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如以上事例),选择的角度不同,“愁”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形象也就不同,学会借助自然景物表达自己的情感。

  使用勾践的事例,主要是想教会学生对待生活须持的一种积极的态度。生活的无助,学*的艰难,事业的失败,病痛的折磨,这些都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生活的勇气。在困难面前,我们不能像李煜那样,只会借梧桐,借江水来抒发自己的无奈,而要学勾践,卧薪尝胆,打败吴国,夺回天下,永远把生活的主动权操纵在自己手上,做生活的强者。

  《虞美人》教案 9

  教学目标

  1、抓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2、理解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和跌宕起伏的笔法。

  教学设想

  这首词语言比较直白,感情比较激越,让学生根据课下的注释理解课文的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隔句相承和三度对比的手法,在理清本文思路的基础上背诵本文。

  本文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是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和起伏跌宕的手法,我们要重点赏析。本文通篇采用问答,以问起,以答结,以高亢快速的调子,刻绘了词人悲愤相续的心理活动。我们要调动我们的情感积累去仔细领会。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二、关于李煜

  李煜{937—978},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

  李煜的词上承花间词和南朝宫体词,下启北宋婉约词,其所创言怀述志的新诗体,直接倾泻自己的深哀巨痛,使词摆脱了花间词曼声吟唱的风格,并对北宋豪放词家在艺术手法上有较大影响。

  这首词是李煜的绝笔词,是他后期代表作,学*本词要细心体会李词的特点,它所承载的感伤长愁,体悟“情景交融”这一创作手法的巧妙运用,体悟词这一体裁与诗相比的不同点,从而明白词的特点。

  宋太祖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送到汴京,被囚禁在一座小楼里,被封为违命侯。过了二年多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后主于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祖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可以说此词是他的绝命词。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的确,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国事”的亡国之君没什么好说的,可是作为一代词人,他给后代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

  三、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隔句相承,三度对比的特点,进行诵读。

  “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是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也是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

  头二句以春花秋月之无休无尽和人世间多少“往事”之短暂无常对比;“小楼昨夜又东风”的永恒和“故国不堪回首”的`变化无常相对比;“雕栏玉砌应犹在”和“朱颜改相对比。

  问答对

  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永恒有常)

  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短暂难测)

  几多愁江水不言之言(永恒和短暂达到统一)

  四、具体研*重要的文句

  1、提问:“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它的确是美好的事物,然而随着词人身份地位的改变,这些美好的事物也将在词人的心里改变颜色。原来锦衣玉食,在如花宫女朝歌夜弦伴着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徒增一个“阶下囚”的无限悲伤,这样美好的的事物不如结束才好。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什么呢?

  明确:“往事”的内容很丰富,可以泛指他做帝王时的一切活动。如后宫佳丽的簇拥,高坐庙堂、万首称臣的尊严以及为所欲为的自由感等等。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表现用法?请同学们几个这方面的事例。

  明确:运用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

  用流水写愁的诗句: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厢愁

  李煜的“自是人生长恨水东流。”

  把愁绪具体化的诗词: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李煜的“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白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早如青丝暮成雪。”等等。

  何处何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嗖嗖,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云,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浣溪沙》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代赠》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梦难成,恨难*。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万俟咏《长相思》)

  五、阅读讨论

  李煜创作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词各一首,与《虞美人》三词连贯在一起,全面体会李煜其词其人,深化迁移。

  1.第一创作阶段:

  一斛珠

  晚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罗袖浥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2.第二创作阶段

  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院,锁清秋。

  深入体会三个时期代表了李煜三种人生态度:第一时期“眷念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人生”,第二时期“感叹人生无常”,“愁肠入怀”,第三时期“厌倦”。如果作者对人生未感厌倦,是决写不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这样凄婉哀怨的词的。从而深入体悟李煜其人其词,明白他在词史上“遗世独立”的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六、李词特点

  1、表现手法灵活多样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虚实结合

  (3).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

  3、抒情方式:情真意切,洗尽脂粉,纯用白描,直抒胸臆。

  4、语言特色:返朴归真

  七、发挥想象,试译这首诗,尽量把悲愤凄楚的感情表现出来。

  春花开落秋月圆缺年年岁岁,

  往往复复到何时才算完呢?

  人生短暂,转眼多少往事成空。

  小楼昨夜又东风,

  不忍回首啊,月下故国在我手中毁灭,

  宫中亭台楼阁也许还在吧,

  只是流连于那的人容貌已改,

  人生就意味着无尽的悲愁,

  若问你的愁苦有多少,

  我知道,恰如一江春水不分昼夜,滚滚东流。

  八、 总结全诗。

  这首《虞美人》充满了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一个处在刀俎之上的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李煜这种纯真感情的全心倾注,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吧,以致他为此付出了生命。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这首词就是这样的不朽之作。

  《虞美人》教案 10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依据时间顺序,理清三个不同时期听雨的场景。

  2、通过三幅听雨场景的对比写法,分析出作者在文字背后隐藏的情感变化。

  说明:

  这首词的作者蒋捷,虽生卒年不详,但知生当宋、元易代之际,是进士出身,几年以后宋就亡了,隐居竹山不仕。故作者在听雨过程中,截取了三幅富有暗示性和象征性的画面,感怀已逝的岁月,感慨目前的境遇,形象地概括自己曲折的经历,暗示整个时世的变迁。整首词的层次清楚、脉络分明,所以教师期望通过对本词的不同形式的诵读,依据时间顺序,让学生找出并理清词中作者三个不同时期听雨的场景。当我们细读这首词时,其间那作者的一股身世之衰和亡国之恨是纷至沓来、涌集心头。因此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在不断的诵读中,并且在教师的引领下,通过三幅听雨场景的对比写法,分析并充分感受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情感的变化。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在初步朗读的基础上,借助圈划、品读等方法,把握文中有感染力的字词,感受作者在“听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身世之衰和亡国之恨相融和的情感。

  2、难点:作者如何运用画面,来对比表现出他的家国情愁。

  说明:

  这是一篇伤时感事的词,针对八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教学的重点设计为借助各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宋词”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朗读是把握文本、体会情感的有效方法,在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圈划,抓住关键字词品读、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虞美人教案范文汇编六篇(扩展4)

——《虞美人》说课稿 (菁华3篇)

《虞美人》说课稿1

  一、 说教材

  《虞美人》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第四篇课文,属于自主赏析的课文

  选修教材《*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包括三个单元古代诗歌欣赏,共30首诗歌;三个单元古代散文欣赏,共18篇散文所以,这册选修教材的学*有利于夯实高中生古代诗文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以及审美能力本册书每个单元课文都分为三部分:赏析示例、自主赏析和推荐作品本单元为古代诗歌鉴赏单元,单元教学目标“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即声情并茂地吟咏、诵读诗歌,在古典诗歌的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的情感《虞美人》这首词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得凄凉悲婉,深刻地表达了李煜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是进行诗歌诵读教学很好的例子,而且这首词篇幅短小,有古诗新唱,易于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为学生很好地诵读本单元推荐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关于古代诗歌教学,《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1、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古代诗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惯,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2、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了解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3、学*鉴赏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提倡个性化体验4、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基于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这些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李煜其人其作

  2、提高学生诵读和吟唱诗歌的能力;

  3、通过分析意象,体会意境,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歌曲创设氛围,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教育学生珍惜时光,珍惜拥有,培养他们乐观、积极、向上的健康情感

  2、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学*兴趣

  考虑到大纲对古代诗歌教学的要求以及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我确定教学重点:

  1、李煜其人其作;

  2、提高学生诵读和吟唱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1、通过分析意象,体会意境,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说教法

  1、诵读教学法

  诵读是古代诗歌教学中关键性的一环,声情并茂的吟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

  2、情境教学法教师播放FLASH歌曲,邓丽君演唱的《虞美人》,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去想象李煜由君王沦为阶下囚的亡国之痛,故国之思,激发学生兴趣,符合教育学直观性原则

  3、探究法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所以在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探究的舞台,让学生在词中找出“李煜为何而愁”,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进行个性化解读

  四、说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自主学*即课前诵读诗歌,参照注释理解诗歌大意;合作探究分为4个小组,诵读、吟唱、书写、鉴赏,尽可能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长处,这样有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也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听一听(3)

  上课伊始,请同学们欣赏FLASH歌曲,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也正体现了词和乐而唱的特点欣赏过歌曲,老师想问大家两个问题:同学们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吗?歌词的作者是谁?学生回答后,老师及时表扬这就是南唐后主李煜的绝命词《虞美人》今天我们就来学*它

  (二)诵读吟唱 读一读,唱一唱(9分)

  听了邓丽君演唱的《虞美人》后,1、指导诵读,把握好词的感情基调:凄凉悲婉2、给2分钟时间学生自读3、然后请2名同学朗读,力求声情并茂,点评以鼓励和表扬为主

  4、播放FLASH歌曲,大家学唱,然后请一名唱歌好的同学演唱

  (吟唱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根据高中生大多喜欢唱歌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唱歌带动背诵,寓教于乐)

  (三)书法展示写一写

  语文教学要培养大家听说读写的能力,写不仅指写作,也包括书法请同学们推选班级中书法好的同学到黑板板书《虞美人》这首词,竖写,更具美感

  (设计意图: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激发语文学*兴趣同时,也给其他同学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四)知人论世 说一说

  1、老师先简介词牌《虞美人》来历:楚汉相争,西楚霸王兵败乌江,听四面楚歌,发出感慨: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自知难以突出重围,便劝虞姬另寻生路虞姬执意追随,拔剑自刎,香销玉殒虞姬血染之地,

  长出了一种鲜红的花,后人把这种花称作“虞美人”后人钦佩美人虞姬节烈可嘉,创制词曲启发学生李煜用虞美人作词牌的用意奠定凄凉悲婉的感情基调

  2、请学生在预*的基础上简介李煜,老师补充,并出示李煜小档案

  姓名李煜 性别男 生辰937年七月初七 忌日978年七月初七 国籍—南唐 职业——国君 词人 信仰——佛教 特长——通晓音律,善诗文,能书画

  (知人论世是鉴赏的重要环节,而用个人档案的形式介绍李煜,新颖易于记忆,激发学生兴趣)

  (五)置身诗境 想一想

  请学生闭上双眼,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现在时光隧道已经启动,回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南唐你就是李煜,故事开始了:一个细雨蒙蒙的早晨,一座金壁辉煌的宫殿,一个面容苍白的君主佛,他拜过了契丹,他也求过了 眼看着亡国被俘的命运是逃不掉了,在这花园般美丽的古都金陵即将沉陷于敌国的铁蹄之下,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风流天子,缓缓地站起身来,脱去穿在身上15年之久的龙袍,肉袒负荆,出城跪降一路呜咽,北上东京,过着被囚禁的生活,朝夕以泪洗面在他41岁生日的那天晚上,面对着一弯残月,他慢慢回转身来,眺望南方千里河山,失落的泪水滑落在他的手臂上,多年郁积的愁绪喷薄而发,吟唱出最为绝望的悲歌宋太宗闻之大怒,一杯毒酒,结束了年轻君主的生命

  亡国之君李煜外貌、衣着、神态表情如何呢?

  大屏幕出示影视剧中的李煜:眉宇间忧郁的眼神 剧中李煜的身份发生了巨变:由帝王而沦为阶下囚,内心承受太多的恶痛苦面对这种天上人间的变化,心中的苦闷无处宣泄,只能寄情于诗词歌赋中,于是凄怨哀婉的《虞美人》诞生了

  (六)问题探究 议一议

  1、请找出词中概括李煜内心感受的一个词?愁 (抓住诗眼,整体把握)

  2、春花秋月是美景,李煜为什么要追问“何时了”?

  点拨:从李煜的身份变化入手,由君王变成了阶下囚,美景对他而言已经没有意义一年一度的春花如期开放,一岁又一岁的高悬碧空的明月,只不过意味着他囚徒生活的 无限延续罢了明月依旧,美景写哀情可见李煜因被囚禁,失去自由而愁(板书)( 缘景明情,诗歌鉴赏由意象入手,进而把握情感)

  3、词中两次提到月亮意象,用意何在?

  月亮——思念 李煜用月亮来 寄托自己对故国的眷恋

  4、往事指什么?

  帝王生活:锦衣玉食,后宫佳丽三千九五之尊,威风八面,掌握生杀予夺大权回忆往事,李煜失去的不仅仅是自由,还有他做皇帝的尊严

  5、只是朱颜改,改字好在哪里?

  改,改变的意思 改变的不只是朱颜,还有一国之君的地位,由尊容显贵到忍辱蒙羞的心情 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繁华的眷恋,怀恋故国的繁华热闹,慨叹现处境的无限悲凉(鼓励学生个性化解读,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6、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好处?

  设问 比喻 故国之思,亡国之痛 绵绵不绝 愁之深、多、长

  7、宋太宗听到这首词后大怒,赐了毒酒,结束了李煜年轻的生命那些词句触怒了宋太宗?

  1何时了 2故国 3朱颜改

  (体会词中李煜的愁之深,恨之深)

  (七) 布置作业

  1、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虞美人》这首词改写成优美的散文

  2、熟练诵读,准确默写《虞美人》

  六、说板书

  虞美人

  李煜

  身份:君王————阶下囚

  意象:月 美景反衬哀情

  情感:愁 故国之思,亡国之痛

  设计意图 突出诗眼愁,突出李煜身份的变化,这是诗歌鉴赏中的知人论世环节板书醒目,便于学生提纲挈领地把握诗歌主旨这是教学重点分析意象,体会情感,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强调难点。

《虞美人》说课稿2

  教材分析。

  1、课文特点及所处地位。

  《虞美人》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中的第4篇课文《词七首》的第一首,它是五代著名词人,南唐后主李煜的绝命之作。李煜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他的词在艺术结构和语言方面的成就影响了包括范仲淹、柳永、苏轼、李清照等在内的许多宋代词人,放在本课首位,既承上一课的唐诗,又引出以后的词人,实属必然。本单元是诗词单元,总的教学目的是了解词的流派及其特点,在反复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诗词的意境。作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李煜的词感情浓厚,缠绵绯恻,读起来音韵铿锵,节奏感强,境界艳丽有脂粉气,而《虞美人》是其词作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首。这首词采用白描手法,以自己的心境去观照事物、想象事物,这样,词中的意象就在“情”的贯穿下,构成了自然流畅、和谐完整的意境。

  2、教学目的。

  ①、知识目标:

  A、体悟词的意境和情感。

  B、领会作者创建意境,抒发感情的独特风格。

  ②、能力目标:

  A、提交学生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

  B、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分析、综合的能力。

  ③、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珍惜时光,珍惜拥有,培养他们乐观、积极、向上的健康情感。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体悟词的意境和情感,领会作者创建意境,抒发感情的独特风格;教学难点是培养鉴赏能力。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讨论分析法进行教学。

  首先激发学生学*本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反复吟哦诵读,在读的过程中质疑、思考、品析、鉴赏;最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拨下,在集体的热烈讨论中,理解作者的感情,得到新的认识。

  (解说:使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2、采用电教*台,幻灯片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实际教学中,采用电教*台,幻灯片等电教手段既丰富了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又吸引了学生注意,激发学*热情,同时通过直接感知,促进了学生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三、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完成课后问题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能力。

《虞美人》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您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虞美人》。下面,我将从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定位、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路、教学过程的安排与意图及教学后反思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定位。

  (一) 教材分析:

  《虞美人》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心灵的歌吟”中的第一篇。本单元是词单元,总的教学目的是了解词的流派及其特点,在反复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诗词的意境。词从唐朝后期开始兴起,《虞美人》正是五代著名词人,南唐后主李煜的绝命之作。李煜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他的词在艺术结构和语言方面的成就影响了包括范仲淹、柳永、苏轼、李清照等在内的许多宋代词人。

  这首词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得凄凉悲婉,深刻地表达了李煜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是进行诗词诵读教学很好的例子,而且这首词篇幅短小,有古诗新唱,易于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为学生很好地诵读本单元推荐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高职学生在诗词鉴赏学*中往往存在两大问题:

  首先是学生的历史知识和文学常识积累不足,鉴赏时往往脱离作者及其时代背景,不能挖掘出原作的历史文化内涵。

  其次是学生普遍缺乏鉴赏兴趣,因而只能停留于表面的东西,无法深入地分析和理解

  优点:

  该班学生班级凝聚力加强,比较活跃,与教师的互动性较好,动手能力较强。

  (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单元提示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回顾词的发展,了解作者,积累文学常识;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行分析,领悟词的意境,理解词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词的鉴赏能力和知识搜集整合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了解作者,联系时代特点及作者的当时的经历、情感走进文本;反复诵读,进行整体感知,体会作者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珍惜时光,珍惜拥有,使学生能正确对待人生挫折,培养他们乐观、积极、向上的健康情感。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学*兴趣。

  (四)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词的表达技巧,感受诗人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意象象征意义的分析,领会作者创设意境、抒**感的手法和风格

  二、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思路

  1、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独特感受和情感体验。

  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鉴于学生的学*现状,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欣赏兴趣,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本课的教学中主要运用了情境教学法、诵读法、讨论、分析、探究法。

  (二)说学法。

  学生对本课的学*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培养鉴赏兴趣、丰富鉴赏技巧的过程。

  首先,学生让感受音乐情境,体会作者情感

  其次,通过了解作者进入文本

  第三、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进一步感悟该词意境。

  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

  三、说教学过程的安排与意图

  本课的教学时间安排为一课时(40分钟),主要由导入新课、走进作者、 感受词情、体会词意、归纳小结、巩固练*这六部分组成。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播放邓丽君《虞美人》MTV导入。

  设计意图:词最初是歌唱文学,现在的学生*时也很喜欢唱歌,以歌的形式引入能更好地让学生融入诗情,为下面赏析打下良好情感基础

  2、介绍词、“虞美人”词牌的由来

  设计意图:故事是最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霸王别姬》又是学生所熟悉的,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更容易把握住词的情感基调,引起学生对作者的好奇心,提高学*兴趣,同时也能启发学生思考李煜用虞美人作词牌的用意-----奠定凄凉悲婉的感情基调。

  (二)走进作者(3分钟)

  知人论世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环节,李煜的身份和经历又是*古代诗人中独有的,因此了解李煜是鉴赏本词的关键。

  此环节我是请学生分组提前预*后自己制作好了介绍材料,走上讲台由学生组代表向大家介绍,介绍形式可用多媒体或卡片等。

  设计意图: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检查预*情况,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搜集整合资料的能力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三)感受词情(7分钟)

  1、应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用音像效果营造气氛,把学生带入特定情境,开始自由朗读。

  2、听示范朗读录音,使学生进一步感悟词情。

  3、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创设音乐情境有利于情感体验,先自读后听读能使学生进行自我比较,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更好把握词情。

  (四)体会词意(17分钟)

  这一环节主要采取教师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

  具体方法:由感受词情部分引导学生总体把握该词的整体基调。提出问题:找出词中概括李煜心情的词(愁)。

  后由愁引出问题:有哪些愁?如何写愁?等

  设计意图:以分组讨论探究的形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这几个问题既交代了本词鉴赏的思路,也组成了本课板书的主要框架。 问题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且是不变的自然规律,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联系特定时代背景和作者身份前后的变化,挖掘

  “愁”的深层内涵

  问题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什么?

  “往事”内容很多,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鼓励发表自我理解

  问题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字体现的是什么情绪?

  结合板书,抓住关键词,揣摩诗人情感,学生可拓展思考,为什么说“又” 问题4、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学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引导学生与以前所学诗歌联系(李白、苏轼),更好体会意象含义

  拓展:古诗词中经常运用的意象的含义

  问题5、“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中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改”的只是“朱颜”吗?词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深入历史讨论探究:体现了物是人非的凄凉。词人在此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表现。

  问题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如何来品味这句千古流传的名句?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讨论后总结,引导学生联系以前所学所知。 (周星驰:我对你的崇拜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李白、李清照、晏殊等)

  (五)归纳小结(3分钟)

  这首《虞美人》充满了悲恨凄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如滔滔江水。一个处在刀俎之上的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

  史所罕见的。李煜这种纯真感情的全心倾注,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吧,以致他为此付出了生命。

  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这首词就是这样的不朽之作。

  (六)巩固练*(5分钟)

  完成学*指导用书相关练*1、2

  设计意图:趁热打铁,使学生能更好巩固基础知识

  (七)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虞美人 李煜

  何时了 又东风 应犹在(宇宙永恒不变)

  物是 (实)(景)对 比

  知多少 不堪回首 朱颜改(人生短暂无常)

  人非 (虚)(情)

  几多愁 一江春水……(永恒+短暂)

  比喻,变抽象为形象

  (八)教学反思

  《虞美人》以前的教法多以教师为主,以朗读、讲解、分析为重,学生兴趣不大。这节课我比较注重学生的主动性,由学生喜欢的音乐入手,学生的兴趣很快就被提起,后作者生*从搜集资料到制作介绍都由学生自己完成,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同时也能锻炼学生搜集、整合资料的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使学生能更好的结合背景进入词的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虞美人教案范文汇编六篇(扩展5)

——《虞美人》阅读练*答案 (菁华3篇)

《虞美人》阅读练*答案1

  虞 美 人 刘辰翁①

  梅梢腊尽春归了。毕竟春寒少。乱山残烛雪和风。犹胜阴山海上窖群②中。

  年光老去才情在。唯有华风改。醉中幸自不曾愁。谁唱春花秋叶泪偷流。

  【注】① 刘辰翁:南宋词人。宋亡后,词人飘零隐居于深山。② 窖群:地窖、羊群。指苏武被拘匈奴、幽囚大窖、牧羊北海。

  12.梅梢腊尽春归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5分)

  13.请赏析上阕乱山残烛雪和风。犹胜阴山海上窖群中。(6分)

  参考答案:

  12.描绘出枝头梅花凋谢,冬天逝去,春天到来的景象。(2分)交代了时令,(1分)引出下文春寒少的感受,(1分)与后文描绘的雪和风的山中景象形成对比(1分)。

  13.山中的环境尽管阴冷恶劣,仍胜过当年被拘匈奴、幽囚大窖、牧羊北海的苏武,(2分)运用了对比(1分)、用典(1分)的手法,写出了对故国的思念(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2.梅梢腊尽春归了枝头梅花将尽,冬去春又来。起笔从容,读者可能以为已是春暖时节。引出下文春寒比之冬寒要好多了。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后文提到了乱山残烛雪和风的山中景象,使上下文形成强烈对比。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乱山残烛雪和风。犹胜阴山海上窖群中。乱山,写出周围的环境。残烛,描摹所居室内之情物。雪和风,词境复推向天地。上句是写实。宋亡后,辰翁飘零隐匿于深山。下句跳宕翻跌,意境无比高远。阴山,匈奴世居之地。北海,匈奴极北之地。窖指地窖,群者羊群。此句典出《汉书苏武传》,词人引苏武故事,表现其对他民族气节的无限景仰。此句言自己即使身在山中,遭受风雨摧残,但境遇也好过被拘匈奴、幽囚大窖、牧羊北海之苏武。可见词人以古人为师友,砥砺志节,故国之思不忘。

《虞美人》阅读练*答案2

  李煜《虞美人》阅读训练

  【原文】: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许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阅读训练】:

  1、“问君能有许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2、“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3、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词的上阕一共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特点是什么?作者通过这些意象的描写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这是什么写法?

  5、“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中的“朱颜改”如何理解,这三句词蕴涵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6、结尾两句把“愁”比做“一江春水向东流”,突出了“愁”的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7、xx的诗句,将“离愁”写得如此真切、深刻。(李煜《虞美人》)

  8、“明月”与“东风”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在李煜的诗词中也用了这两个意象,这两句是“,”。(李煜《虞美人》)

  9、李商隐的《五绝登乐游原》中的“夕阳无限好,只是*黄昏”表示对美好而又行将消逝的事物的留恋。而在李煜的《虞美人》中那美好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劈头怨问苍天,你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这句诗是:“”。(李煜《虞美人》)

  10、崔护《题都城南庄》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句写出了桃花依旧,但人面不见,人去楼空的物是人非的情景。李煜的《虞美人》中,也有两句写出了这样的物是人非之感,这两句是“,”,由此勾起作者无穷幽怨和仇恨之情。(李煜《虞美人》)

  李清照《一剪梅》阅读训练

  【原文】:

  一剪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阅读训练】:

  1、对这首词的理解,不完全恰当的一项是()

  A、上片首句通过视觉、触觉的感受,点明时间已进入深秋,接下两句写词人轻轻解开丝罗的裙衣,小心登舟的情态。

  B、“云中”三句是说,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

  C、下片前三句的意思是说,自己与丈夫分居两地,“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直接点明了夫妻的两相恩爱,充分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

  D、“此情”三句的意思是说,这种相思之情,如同“花自飘零水自流”一样,是没有办法可以消除的'。

  2、对这首词的分析,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写词人思念其丈夫赵明诚,下片写离愁无法排遣。

  B、上片写相思,虽无一字道出,却句句包孕,极为含蓄。

  C、“云中”句虽是词人的主观臆想,却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切怀念。

  D、后三句新颖别致,以浅*朴实的语言,生动地写出了感情的不可遏止。

  3、“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三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试作分析。

  李煜《虞美人》阅读训练【参考答案】:

  1、抒发了词人深重、难以遏制的愁绪。以春水来比喻愁绪,呼应了“春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写出了愁绪的奔腾不息和连绵不绝的特点。

  2、运用了设问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心中无形的愁苦比作滚滚东去的长江水,具体形象。

  3、表达了作者痛失家国的无限愁绪。

  4、词的上阕一共写了“春花”“秋月”“小楼”“东风”“明月”五个意象,这些意象的共同特点是“美”,它们是良辰美景,作者写这些是为了表明自己对人生的厌倦,这是以美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

  5、“朱颜改”三字,既可以理解为古国宫殿的颜色已经陈旧,也可以理解为旧时宫女的容貌已经衰老、憔悴,又可理解为原为故国君主的词人自己已经沦为“阶下囚”而憔悴不堪,更可以理解为国家易主,江山变色,这三句词抒发词人物是人非,江山易主的深沉的亡国之痛。

  6、结尾两句把“愁”比做“一江春水向东流”,突出了“愁”的深重、强烈和无穷无尽。这种比喻性的写法可以化抽象为形象,把“愁”写得具体可感,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7、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8、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9、春花秋月何时了

  10、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李清照《一剪梅》阅读训练【参考答案】:

  1、A

  2、C

  3、“情”至于要用“计”来“消除”它,其重可知;然而又“无计可消除”,其深可见。更可贵的是,李清照将“情”说成是一种能运动的有形之物,“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表现其“情”运动之速。词人用*常的字眼表现新奇的意境。而且从一“下”一“上”之中还可领略到她的万般愁绪,给人以无尽的遐想,表现出词人深婉细腻的风格。(意对即可)

《虞美人》阅读练*答案3

  (三)阅读下面的词,完成第12—14题。(8分)

  虞美人

  [北宋]晁补之

  原桑飞尽霜空杳。霜夜愁难晓。油灯野店怯黄昏。穷途不灭酒杯深。故人心。

  羊山古道行人少。也送行人老。一般别语重千金。明年过我小园林。话如今。

  12.出版社编《历代词选》,拟为这首词添加一个题目,以下选项中合适的一项是()(1分)

  A.野望B.归隐C.饯别D.怀旧

  13.下列关于这首词写作特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原桑”两句以萧条之景渲染悲壮情绪。

  B.“油灯”句借助典型画面表现人物心理。

  C.“羊山”两句以行人情状反衬自身遭遇。

  D.全词不事雕琢,用语清丽,情思宛转。

  14.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词中画线部分。(5分)

  答案:

  (三)(8分)12.(1分)C 13.(2分)B 14.(5分)答案示例:“一般”句写临别寄语,然后由实入虚,想象将来在自家的小园林再次相逢,借此慰藉心灵,冲淡离别的感伤。“话如今”是说此次的聚散会成为日后重逢时回忆的话题,是对所想象的虚境细化深入,突出对此次相聚的珍惜以及离别的难舍。虚实相生的写法拓宽了词境,将喜忧交织表现得细腻宛转,真切感人。评分说明:1点1分,给满5分为止。


虞美人教案范文汇编六篇(扩展6)

——《虞美人》 (菁华3篇)

《虞美人》1

三秋落叶几多愁?

明月正清圆。

万山一夜风戏弄,

淡隐青山枫叶映红颜。

春水秋逝未折道,

旧情已枉然。( 文章阅读网: )

何事能消此中结?

薄酒凉词忆封笔七年。

《虞美人》2

  这首《虞美人》 ,又是表面明白如话、实则潜流滚滚的一篇。

  只从字面来看,读得出是相思,是怀旧,是一段欢乐、一片深情。——这是一种很高妙的技术,字面意思已经把想表达的内容表达出来了,但如果读者明了那些语句的出处,读出来的内容便会递进一层。

  这种手法,比如辛弃疾的“且将万字*戎册,换得东家种树书”,这是慨叹英雄无用武之地,空有满腔抱负、满腹经纶,却处处受到掣肘,无奈加上愤懑,便把“*戎册”去换了“种树书”。——这么理解是一点问题没有的,但是,如果知道“种树书”还有一个出处,对这句词的意思也许还能领悟得更多一些。

  秦始皇焚书坑儒,天下的书只允许留下很少的几类,其中就有占卜书和种树书。所以,种树书就变成了一个文化符号,含有某种特定的符号意象,明白这个意象之后,便更能体会到辛弃疾所在的时局是多么的压抑、逼仄。

  容若这首词便充分体现着这种技巧。这倒不一定是他有意为之的,因为,作为一个满腹诗书的人,前人的种种成句、典故、意象,早已经读得烂熟,成为了自己语言的一部分,运用起来就如同我们普通人运用母语一样,达到了不假思索的程度。读书越多的人,往往这种现象就越明显。

《虞美人》3

  虞美人·赋虞美人草

  当年得意如芳草。日日春风好。拔山力尽忽悲歌。饮罢虞兮从此、奈君何。

  人间不识精诚苦。贪看青青舞。蓦然敛袂却亭亭。怕是曲中犹带、楚歌声。

  赏析

  这首咏物词也是咏虞美人草的。立意和前篇相*,也是借咏虞美人草映带虞姬事,不同的是议论成分较前篇为重。词的上片写霸王别姬。是用对比手法来写的。开头两句写项羽春风得意。言其当年在全国反抗暴秦的浪潮中乘机起事,犹如芳草应运而生,春风得意,枝繁叶茂,成为西楚霸王,天下无敌。这两句以芳草喻项羽,既生动形象,富有诗情画意,又贴*词题,颇为得体。“拔山”承上启下,写其由强变弱,由盛转衰,化用项羽的悲歌,浑化无痕,并巧妙地引出结尾二句。“饮罢”二句写霸王别姬。言帐饮之后,彼此分离,而虞姬何以对待项羽呢?言外之意是说她只有以死酬知己,相从于地下,这就自然地过渡到下片去。词的下片咏虞美人草。“人间”二句言虞美人草为虞姬精诚所化,听到虞美人曲,就应拍而舞,千载之下,犹见其对项羽的精诚,世人不理解这一点,只是“贪看青青舞”,则辜负了虞美人的一片苦心。“暮然”句写虞美人草停止舞动。在这里,作者使用“敛袂”,写虞美人草静止不动,犹如美人整整衣袖,停止歌舞,既增加了意趣,又让人觉得格外生动。为什么虞美人停止舞动?“怕是曲中犹带、楚歌声”,引起虞姬怀旧情绪而不忍卒舞,用拟人笔法和心理描写的方式,推想虞美人草不舞的原因,赋予虞美人草以人的感情色彩,含蓄蕴藉,真挚动人。

  知识扩展:虞美人

  虞美人(赵文鼎生日)

  翠屏罗幕遮前后。舞袖翻长寿。紫髯冠佩御炉香。看取明年归奉、万年觞。

  今宵池上蟠桃*。咫尺长安日。宝烟飞焰万花浓。试看中间白鹤、驾仙风。

  虞美人(送赵达夫)

  一杯莫落吾人后。富贵功名寿。胸中书传有余香。看写兰亭小字、记流觞。

  问谁分我渔樵*。江海消闲日。看君天上拜恩浓。却恐画楼无处、著东风。


虞美人教案范文汇编六篇(扩展7)

——《虞美人》说课稿 (菁华3篇)

《虞美人》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您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虞美人》 。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 说教材。

  (一)本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 《虞美人》是 人教版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中的第4篇课文《词七首》的第一首, 该单元选唐宋诗词17首, 总的教学目的是了解词的流派及其特点,在反复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诗词的意境 , 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

  《虞美人》的作者是 五代南唐著名词人李煜 。 李煜 ,史称南唐后主,在位15年,期间, “性骄侈,好声色,又喜浮图,为高谈,不恤政事”, 宋太祖开宝年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投降,被送往汴京(今河南开封),幽居在一座深院小楼,从此,由帝王变成了阶下囚,过着凄凉的生活。确实,李煜作为一个君主,没有什么可称道的,但作为一个词人,却留下了许多血泪文字,千古传诵。前人吊其诗云“做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主”。他 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 他后期的词由于生活的`巨变,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这些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人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至于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的了。《虞美人》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作。他也因吟咏“故国不堪回首” 而在978年被宋太宗用牵机毒杀。“虞美人”成了他的绝命词!

  (二)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

  根据新课标、单元提示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分析 、体悟 本词的内容、情感 ,领会作者抒发感情的独特风格, 进一步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了解作者, 联系时代特点及作者的当时的经历、情感走进文本; 反复诵读,进行整体感知,体会作者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育学生懂得珍惜时光,懂得客观看待人和事 ,学*前人的闪光点 ; 充分挖掘诗词内在的人文精神,更好地体会诗词中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

  教学重点:分析 体悟 本词的内容、情感 ,领会作者抒发感情的独特风格,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

  教学难点:体悟本词的意境和情感,领会作者创建意境,抒发感情的独特手法和风格。

  以上设置所体现的教学理念是: 新课标要求 文言诗文的教学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吸取民族智慧”。 注重鉴赏方法的整合, 把引导学*主体即学生的积极分析放在首位 并贯穿本课教学的始终,从而更好地指导学生的鉴赏活动。

  二,说教法和学法 。

  (一)说学情 。

  学生 在*时的诗歌鉴赏教学中, 存在着两大问题:首先是学生往往脱离作家及特定的时代背景,断章取义,挖掘不出诗文的历史文化内涵,得到的只是一些肤浅的东西;其次是 学生普遍 表现出 缺乏鉴赏兴趣和鉴赏技巧不足 , 兴趣的缺乏使学生读不进去,自然也就无法理解 , 而技巧的不足使学生鉴赏时只能留于表面,无法进行深入地分析和理解。

  (二)说教法 。

  鉴于此,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 学*欣赏 兴趣,丰富学生的鉴赏技巧,我遵循着“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本课的教学中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情境教学法。首先播放带画面的邓丽君的缠绵哀怨的歌曲《虞美人》,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从情感上走进文本,

  2,诵读教学法 。文言诗词遵循“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规律, 通过声情并茂的吟诵, 自然形成一定的文言 语感,激发学生的鉴赏兴趣,为进入诗歌的情境打好基础。

  3, 讨论, 分析探究法 。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所以在本课教学中,我设置了三个探究点,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进行个性化解读。

  (三)说学法 。

  学生 对 本课的学*过程实际上 就 是一个培养鉴赏兴趣、丰富鉴赏技巧的过程。

  学生通过感受音乐 ,伴唱歌曲,提起兴趣,走入文本;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 体现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的教学理念。

  同时在赏析本词中也完成了对以往知识,方法的回顾和整合。

  最后通过完成课后作业,举一反三,进一步巩固知识,熟练技巧,提高能力。三、说教学过程

  (一) 播放带画面的邓丽君的缠绵哀怨的歌曲《虞美人》 导入 。词最初是歌唱的文学,为了进一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以更好地置身诗境。我设计用课件播放邓丽君演唱的《虞美人》,让学生体会本词的音韵美,在幽怨的音乐氛围中, 通过联想和想象,更好地置身诗境,为下面的赏析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二)交代课题介绍词牌的来历 。(板书)

  启发学生思考李煜用虞美人作词牌的用 意-----奠定凄凉悲婉的感情基调。

  (三)了解李煜及创作背景 。

  知人论世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环节,李煜的身份和经历又是*古代诗人中独有的,因此了解李煜是鉴赏本词的关键。

  此环节我安排的 内容 是 : 请学生在预*的基础上依据注释和自我了解简介李煜;

  (四)吟唱 , 诵读 。

  1、 学生吟唱歌曲《虞美人》 ,方式有全班齐唱和一个学生独唱,要求唱出今非昔比的凄凉感。

  2, 用课件播放示范朗读录音。 让学生听,感悟,进而得到启示。

  3,我有感情地范读作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

  4 、 学生 诵读词《虞美人》方式有全班齐读,一个学生代表 读,要求文从字顺,初步找凄凉之感。

  (五)分析作品 。

  在分析作品上 总体 采用了 体现“教师主导性”的问题引导法和“学生主体性”的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 法 。 具体方法是我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我再进 行小结的方法,既发挥了学生的学*主体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学*兴趣。 通过 欣赏音乐和听、读作品,让学生总体把握全词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我首先提出问题:请找出词中最能概括李煜内心感受的一个词? ——— 愁。

  并由此引出问题:李煜的愁有哪些?本词是如何写这些愁的?这 几 个问题既交代了本词鉴赏的思路,也组成了本课板书的主要框架。

  问题 1、“春花秋月何时了”,春天的花、秋天的月,那么充满诗情画意、那么美好的事务,作者为什么说“何时了”,为什么巴望它赶快结束呢? 词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结合板书, 引导学生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和作者身份变化后复杂的思想感情 ,了解作品知人论世的特点 。 学生 讨论交流回答问题后我进行问题小结(肯定学生的观点,鼓励其积极性):“春花秋月”的确是美好的事物,然而随着词人身份地位的改变,这些美好的事物在词人心里也消退了颜色,原来锦衣玉帛、朝歌夜弦伴着“春花秋月”的生活,现在只能徒增一个“阶下囚”的无限悲伤,这样美好的事物是不是不如结束才好呢? 词人用了设问的手法来表现

  问题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什么?

  “往事”的内容很丰富,可以泛指他做帝王时的一切活动,比如后宫佳丽的簇拥、高座庙堂万寿称臣的尊严以及为所欲为的自由感情等,我不做最后结论, 学生讨论后作答, 鼓励 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各抒己见,进行个性化解读。

  问题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字体现的是什么情绪?

  结合板书,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揣摩诗人情感。“又”有重复,连续,加重语气,更*一层等含义,学生拓展思考 ,东风又来是不是只能加重词人的无奈和愁情?

  问题4、“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在句式上有何特点?月明有何含义?巩固文言句式特点,带领学生分析“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实际为“不堪回首月明中故国”,定语后置句。引导学生抓住月亮意象中“思乡”、“忧伤”的意义 ,以 更好地理解词人对故国山河的怀念和 忧伤凄凉 的情感。

  问题5、“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中 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改”的只是“朱颜”吗? 词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结合板书 , 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深入历史讨论探究:体现了物是人非的凄凉。“改”的还有人的地位:由一国之君沦为阶下囚;还有人的感受:由富贵尊荣到忍辱蒙羞。词人在此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表现。

  问题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如何来品味这句千古流传的名句?

  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先由学生独立思考,而后在教师的提示引导下,由学生自由讨论后发表意见,最后由我总结自己的观点,

  本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从比喻本身的作用来看,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化,并赋予无形的愁以有形的质感。春季的水量是丰沛的,词人的愁就象这“一江向东流的春水”一样汪洋恣肆,奔放倾泻;有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让我们更好地体会的愁之深、愁之多、愁之长、愁之绵绵不绝。 这种写法跟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 箇 长”一样,把抽象的愁情形象化,可以确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感情深度。

  (六), 板书设计 。

  1,通过板书进行总结,李煜的愁有哪些?

  往事之叹,变迁之感,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感慨人事哀叹命运

  2,本词是如何写这些愁的?

  设问,对比,比喻 。

  板书设计使学生对本词的内容一目了然,也便于学生提纲挈领地把握本词的主旨。

  板书设计:

  虞美人

  李煜

  对比 春花秋月何时了 (设问) 小楼又东风 雕栏玉砌【永恒不变】

  | | |

  往事知多少 故国朱颜改【短暂难测】

  |

  感慨 几多愁--- 一>一江春水(比喻,变抽象为形象)

  (七)、全班学生齐读本词,在完成背诵目标的同时,进一步体会本词的情感。

  ( 八 ),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虞美人 ”。

  2、运用本课整合的鉴赏方法对 李清照的《声声慢》 进行鉴赏,进一步巩固学生的鉴赏方法,提高鉴赏能力。通过课后批 阅 和下节课对这首 词 的分析,进一步补充、完善本课的知识和方法 。

《虞美人》说课稿2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虞美人》,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首先,从教材角度,《虞美人》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教科书《*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第四篇课文,属于自主赏析性质。

  本单元教学目标: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即声情并茂地吟咏、诵读诗歌,在古典诗歌音乐美的熏陶中,深刻领悟作品的情感。《虞美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写得凄婉悲凉,深刻表达词人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是进行诗歌诵读教学很好的例子。且篇幅短小,又有古诗新唱,易于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为诵读本单元其他作品奠定良好基础。

  二接下来,从学情角度,我发现在诗歌鉴赏时存在三大问题:1忽视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2缺乏鉴赏兴趣,对鉴赏技巧把握不足;3对作品要表达的情感把握不准或分析不透。

  三基于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重在让学生解读诗歌,分析运用的艺术手法,理解作品情感,从而提高鉴赏能力。

  四在教法学法中,秉承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以及根据学情我制定了情境教学法、诵读教学法、运用文言导读法及分析讨论探究法,重在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模式,解决本课的相应问题。

  五教学过程中,我设置了如下环节:导入、知人论世、反复诵读、逐句赏析、能力拓展等。

  1在导入中,通过播放邓丽君的歌曲《虞美人》及介绍项羽、虞姬的凄美爱情故事,为学生理解本词奠定幽怨凄婉的感情基调。

  2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一把钥匙,文如其人,作品要表达的情感往往与作家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等息息相关。

  3诵读是本课的重点、亮点,包括自由诵读、小组竞赛朗读、听名家朗读、全班齐读,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朗读技巧,营造愁情氛围,加深感悟。同时,利用词眼导读法赏析本词,为此我设置了“李煜之愁有哪些”、“如何展现愁情”这几个问题,既交代了本课的鉴赏思路,又组成的板书的主要框架。

  4逐句赏析中,我试图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从炼字、意象、运用的艺术手法等角度理解词意,揣度词人的无奈、忧伤、凄凉之感,同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进行个性化解读。

  5赏析重点是本词最后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品味本句运用的修辞及其作用。之后教师进行总结。

  6基于此,我设置两个能力拓展,①让学生展示关于名家写愁的句子,设计意图,提高课堂参与意思,增加文学知识积累。②列举几首运用文眼导读法进行鉴赏的例子,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转化为一种能力,让学生明白,诗眼是读诗悟情的一扇窗户。

  7对本词进行基本解读后,让学生归纳本词主旨,来提高归纳总结能力。接下来教师对本课进行总结:特有的时代、特有的经历铸就了不朽的作家,不朽的作品,要热爱诗歌、热爱生活。

  8接下来是本课作业的预设,①背诵本词②吟唱愁情。目的巩固本课基础,培养学生写作能力。

  9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本词内容一目了然,便于提纲挈领的把握主旨。

《虞美人》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您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虞美人》。下面,我将从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定位、教学设计的理念与思路、教学过程的安排与意图及教学后反思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学目标的分析与定位。

  (一) 教材分析:

  《虞美人》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江苏省职业学校文化课教材《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心灵的歌吟”中的第一篇。本单元是词单元,总的教学目的是了解词的流派及其特点,在反复诵读中,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诗词的意境。词从唐朝后期开始兴起,《虞美人》正是五代著名词人,南唐后主李煜的绝命之作。李煜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词人,也是整个词史上一流的大家。他的词在艺术结构和语言方面的成就影响了包括范仲淹、柳永、苏轼、李清照等在内的许多宋代词人。

  这首词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写得凄凉悲婉,深刻地表达了李煜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是进行诗词诵读教学很好的例子,而且这首词篇幅短小,有古诗新唱,易于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为学生很好地诵读本单元推荐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高职学生在诗词鉴赏学*中往往存在两大问题:

  首先是学生的历史知识和文学常识积累不足,鉴赏时往往脱离作者及其时代背景,不能挖掘出原作的历史文化内涵。

  其次是学生普遍缺乏鉴赏兴趣,因而只能停留于表面的东西,无法深入地分析和理解

  优点:

  该班学生班级凝聚力加强,比较活跃,与教师的互动性较好,动手能力较强。

  (三)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单元提示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回顾词的发展,了解作者,积累文学常识;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行分析,领悟词的意境,理解词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词的鉴赏能力和知识搜集整合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了解作者,联系时代特点及作者的当时的经历、情感走进文本;反复诵读,进行整体感知,体会作者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学生珍惜时光,珍惜拥有,使学生能正确对待人生挫折,培养他们乐观、积极、向上的健康情感。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古代诗词的学*兴趣。

  (四)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词的表达技巧,感受诗人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意象象征意义的分析,领会作者创设意境、抒**感的手法和风格

  二、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思路

  1、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独特感受和情感体验。

  2、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鉴于学生的学*现状,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欣赏兴趣,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本课的教学中主要运用了情境教学法、诵读法、讨论、分析、探究法。

  (二)说学法。

  学生对本课的学*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培养鉴赏兴趣、丰富鉴赏技巧的过程。

  首先,学生让感受音乐情境,体会作者情感

  其次,通过了解作者进入文本

  第三、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进一步感悟该词意境。

  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

  三、说教学过程的安排与意图

  本课的教学时间安排为一课时(40分钟),主要由导入新课、走进作者、 感受词情、体会词意、归纳小结、巩固练*这六部分组成。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播放邓丽君《虞美人》MTV导入。

  设计意图:词最初是歌唱文学,现在的学生*时也很喜欢唱歌,以歌的形式引入能更好地让学生融入诗情,为下面赏析打下良好情感基础

  2、介绍词、“虞美人”词牌的由来

  设计意图:故事是最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霸王别姬》又是学生所熟悉的,这样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更容易把握住词的情感基调,引起学生对作者的好奇心,提高学*兴趣,同时也能启发学生思考李煜用虞美人作词牌的用意-----奠定凄凉悲婉的感情基调。

  (二)走进作者(3分钟)

  知人论世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环节,李煜的身份和经历又是*古代诗人中独有的,因此了解李煜是鉴赏本词的关键。

  此环节我是请学生分组提前预*后自己制作好了介绍材料,走上讲台由学生组代表向大家介绍,介绍形式可用多媒体或卡片等。

  设计意图:这种方式一方面可以检查预*情况,另一方面也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搜集整合资料的能力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三)感受词情(7分钟)

  1、应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用音像效果营造气氛,把学生带入特定情境,开始自由朗读。

  2、听示范朗读录音,使学生进一步感悟词情。

  3、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创设音乐情境有利于情感体验,先自读后听读能使学生进行自我比较,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更好把握词情。

  (四)体会词意(17分钟)

  这一环节主要采取教师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

  具体方法:由感受词情部分引导学生总体把握该词的整体基调。提出问题:找出词中概括李煜心情的词(愁)。

  后由愁引出问题:有哪些愁?如何写愁?等

  设计意图:以分组讨论探究的形式,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这几个问题既交代了本词鉴赏的思路,也组成了本课板书的主要框架。 问题1、“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且是不变的自然规律,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联系特定时代背景和作者身份前后的变化,挖掘

  “愁”的深层内涵

  问题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什么?

  “往事”内容很多,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鼓励发表自我理解

  问题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字体现的是什么情绪?

  结合板书,抓住关键词,揣摩诗人情感,学生可拓展思考,为什么说“又” 问题4、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学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引导学生与以前所学诗歌联系(李白、苏轼),更好体会意象含义

  拓展:古诗词中经常运用的意象的含义

  问题5、“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中体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改”的只是“朱颜”吗?词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结合板书,引导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深入历史讨论探究:体现了物是人非的凄凉。词人在此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表现。

  问题6、“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如何来品味这句千古流传的名句?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讨论后总结,引导学生联系以前所学所知。 (周星驰:我对你的崇拜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李白、李清照、晏殊等)

  (五)归纳小结(3分钟)

  这首《虞美人》充满了悲恨凄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如滔滔江水。一个处在刀俎之上的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

  史所罕见的。李煜这种纯真感情的全心倾注,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吧,以致他为此付出了生命。

  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这首词就是这样的不朽之作。

  (六)巩固练*(5分钟)

  完成学*指导用书相关练*1、2

  设计意图:趁热打铁,使学生能更好巩固基础知识

  (七)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虞美人 李煜

  何时了 又东风 应犹在(宇宙永恒不变)

  物是 (实)(景)对 比

  知多少 不堪回首 朱颜改(人生短暂无常)

  人非 (虚)(情)

  几多愁 一江春水……(永恒+短暂)

  比喻,变抽象为形象

  (八)教学反思

  《虞美人》以前的教法多以教师为主,以朗读、讲解、分析为重,学生兴趣不大。这节课我比较注重学生的主动性,由学生喜欢的音乐入手,学生的兴趣很快就被提起,后作者生*从搜集资料到制作介绍都由学生自己完成,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同时也能锻炼学生搜集、整合资料的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使学生能更好的结合背景进入词的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虞美人教案范文汇编六篇(扩展8)

——《虞美人》教学设计 (菁华5篇)

《虞美人》教学设计1

  一、教学设计

  李煜《虞美人》这首词,几乎是高一年级所有学生都能倒背如流,但是笔者深信他们中真正读懂这首词的人绝对不在多数。一首词,如果只以升学为目,从应试角度来切入教学,是绝对不可能落实诗歌鉴赏的“审美”目标的。为此,我按照我的对新课程教学理念的理解,设计了这个案例。目的是要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切入教学,以收获审美素质和应试能力“双赢”的结果。

  教学班级:浦江中学高一一班和高一二班。

  课时安排:每班1课时。

  二、教材分析

  李煜《虞美人》属于婉约词派词作,也代表了一代文学之盛的宋词的成就。我们师生在互动中,引领学生在文本的朗读、诵读、体悟、熏陶、研*中认识意象,感悟意境,享受美感。

  这首词椐说是李后主的绝命词。上片以“春花秋月何时了”起句,春花秋月都是美好的事物,词人却发出了“何时了”的疑问,可见囚禁的生活对李后主来说是极端悲苦的。窗外,春花秋月依旧绚丽;窗内,往事如烟不堪回首。命运多舛的他不由自主地发出了“往事知多少”的感叹。“小楼昨夜又东风”,“又东风”点明后主归来宋以后又过了一年。一个又字让李后主在永不停止消逝的时光面前感慨无限。

  下片,“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是李后主遥望金陵的想像与慨叹:“雕阑”、“玉砌”也许还在吧,“只是”当年曾在栏边砌下流连欢乐的有情之人,已不复当年的神韵风采了。“只是”二字的叹惋,传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之感。亡国后,李煜由一国之主一下跌落为阶下囚,失去了尊严,失去了自由,甚至失去了生存的安全感,这就不能不引起他的悔恨,他的追问,他对国家和自已一生变化的痛苦回味。最后,词人满腔幽愤,对人生发出彻底的拷问:“问君能有几多愁?”诗人自问自答曰:“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在这里,李煜又将人事的无常与天地的运行联系起来,将一已之悲化为人类的悲情。

  这首词,围绕一个“愁”字,在时间上与空间上,将故国的衰亡与天地的变化,将人事的无常与天地的运行联系在一起,运用反衬的手法,以宇宙时空的永恒与无情,衬托出家国人生的短暂与可悲。王国维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者也。”

  该词是“笔落惊风雨”专题中的一首宋词,该专题重点展示了*宋代文学的巅峰形态之一二,分为三个板块。“词别是一家”选择了四首婉约派词作,《虞美人》语言并不艰深,也无典故,在词句的理解上并没有多大难度。但是本词艺术成就极高,真正读懂它并非易事,由此提高鉴赏水*也非常困难。把握该词重点放在感悟作者的情感内涵,同是注重词的艺术表现手法、语言风格、艺术评价等,其次把握*词的赏析方法和基本的赏析术语。

  初中的时候已经了解了词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要深化与拓展。初中重在背诵、吟咏、体会与欣赏,高中重在认识意象、感悟意境、享受美感与鉴赏评价。

  三、学情分析

  本词上下阕各28字,共56字,虽是双调,却很短。学生对词句的理解与把握并不难,但是要使学生对此建立深刻的认识并提高相应的鉴赏水*,并不容易。在教学中,教师有准确的定位,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要有积极的思考,做好充分的自学和合作学*。教学方法,适宜教学内容问题化,教学问题情景化。可以把学生在预*过程中回答和提出的问题,按照内容和形式两大块分类整理,选择学生的典型答案或普遍问题制成幻灯片,并在其答案或问题的后面,缀以相关学生的姓名,激励学生踊跃发言。教师要帮助学生提高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整个课堂可采取以问题为线索,以内容为推进的模式展开。

  四、教学目标

  1、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2、培养审美情趣,增强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重点难点

  1学*通过时空的对比来酝酿并抒**感的写法。

  2理解在文学鉴赏中“形象往往大于思想”的艺术规律。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课教学中运用的教学模式是启发式与师生互动式,教学策略上采取教师要适时作简明扼要的提示,点燃学生鉴赏词的激情,帮助他们提高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七、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通过上网检索资料或根据手头资料,完成下列学案。

  写一则有关词这一体裁的一般知识的说明文,参照有关资料写一个《李煜小传》,背诵并默写全词。

  教师要阅读《全宋词》中的所编辑的李煜的词作,具体联系李煜的作品,从选材、语言、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入手,把握其作品的艺术特质。准备邓丽君的《几多愁》碟片,准备好制作的幻灯片。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邓丽君的《几多愁》,创设情境,酝酿氛围。

  教师解说:

  李后主作为一代词人,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诗篇,《虞美人》就是其中的之一,下面请听邓丽君的《几多愁》。请同学们跟着旋律默诵歌词。

  2、出示多媒幻灯片,填写李煜的小档案。

  教师明确并幻灯片展示。

  姓名:李煜别名:重光生辰:937年七月初七祭日:978年七月初七

  籍贯:徐州国籍:南唐身份:国主,词人信仰:佛教

  (二)疏通文意。

  1、“春花秋月何时了?”原是代表美好的事物的“春花秋月”,作者为什么希望它早点结束呢?

  学生甲:李煜身陷囹圄,放眼窗外,春花秋月空有好风光,而自已成为阶下囚,纵有千种风情,也与我无缘。

  学生乙:李煜触景生情,无限感慨涌现心头,亡国之君的失落、惆怅、无奈、悔恨、寂寞、怨哀、伤感、怅恨,在“春花秋月何时了”句中的充分体现出来了。

  师生互动讨论明确:

  亡国之君内心痛苦,以乐景写哀情。

  2、“往事知多少”作者会想起哪些往事呢?

  学生甲:往事如烟,世事难料,众多后宫佳丽,无数信臣利卒,都臣服李后主的脚下。

  学生乙:美女如云,艳如桃花,饮酒赋诗,好不逍遥。

  学生丙:弦歌悠悠,如一江春水,不可遏抑,词性大发,毫无节制。国运衰微,词性勃发使然。

  师生互动讨论明确:

  是快乐的往事。物质层面:锦衣玉食,后宫佳丽等;精神层面:尊严、自由、生存的安全感等等。

  3、“雕栏玉砌应犹在”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教师明确:“雕栏玉砌”是作者过去生活的象征。因作者身在汴京未见故都情景,故用猜测的语气,含有国破家亡,江山变色,不知新的主人对它们的态度如何之意。反映了作者悔恨、追思、满腔悲慨的心理活动。

  4、“只是朱颜改”中的“朱颜”的含义指哪些?

  学生:李后主身陷囹圄,触景伤怀,风流倜傥,才华横溢的一国之君,只有悔恨交织,抱恨终生。想当年,后宫佳丽三千,轻歌曼舞,逍遥自在。

  学生:李后主从一国之君沦为囚犯,心力憔悴,形容枯槁。想当年,眉如墨画,面如桃花,目如秋波,如今自已的容颜凋零,连自己也不认识自己了。

  教师颔首一笑,露出满意的神色:这位同学形象地说出了“朱颜”的含义,并且用语优美隽永,富有文采。

  有一位同学不以为然,一脸不屑的目光,让人有初生牛犊不畏虎的气势。

  教师微笑着对这位同学说:请你谈谈自已的理解。

  老师我们是否理解的太深奥了一点罢。这位同学淡然地说。

  教师点了点头说:这位同学说的很好,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特别关注自已的体验,重视原始阅读以后的原始理解。

  这位同学说:这个“朱颜”就是“雕栏玉砌”中的红颜色吧。

  教师微微点头,沉默了几分钟,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了这句词句。

  最后教师明确:我们是否可以把“朱颜”理解成后宫佳丽的容颜,词人自已的容颜,国家的容颜,当然也包括“雕栏玉砌”中的红颜色。

  5、“问君能有几多愁?”是他问还是自问?为什么?

  学生:这个“君”就是自己,“问君”就是问自己。问自己体恤黎民百姓乎?问自己兀兀穷年治理国家大事乎?问自己沉湎酒色听信小人乎?问自己词性大发不问国事乎?

  一位多情善感的女生戚戚地说:“问君”最好理解成问他人。这个人能够倾听李后主的满腔激情,能够谅解李后主的种种过失,能够融化李后主的无限愁绪。

  教师明确:是自问也可以是他问。作者的愁情,问天问地皆不知,愁肠百结惟有自已最明了;也可以说是上天在问作者,作为国君,你何以沦为阶下囚?你的愁,是你没有勤政的苦果,这愁里包含着几多悔啊!

  (三)把握主旨。

  1、如果我们把“愁”作为本词的核心情感,那么,作者的愁有哪些?

  教师明确:往事之叹,亡国之恨,离家之痛,思家之苦。

  2、以水喻愁,形象往往大于思想。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作者将一腔愁绪化为有形的流水,但无穷无尽,无边无际,丰盈而沉重。这哪里是江水,分明是一滴滴负载着愁情的眼泪。一江春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比喻,使得抒发的感情兼有了无边无际的广度和深度。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是此句富有感染力和象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成为千古名句。

  出示学生的回答的幻灯片,讨论、自由回答,不求答案的统一。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即可。

  九、板书设计

  一江春水向东流

  往事之哀对比问答隔句相承

  亡国之痛形象往往大于思想

  物是人非词中之帝

  十、作业设计

  1、早读诵读作业。

  2、课后书面作业。

  请用“一言心得”写下这次词鉴赏的体会,如有兴趣,可以自填一阕《虞美人》来表达。

  例一:关山白云何意归?断雁叫西风。夕阳几度又青山,故园不堪回眸朔风里。华年如梦依然好,还有青春在。恼人还有几多苦?正像独上高楼望天涯。

  张泓:看到上面这首《虞美人》,我真的很难相信是自己写出来的。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周二上午的语文课上,张老师让我们创作一首自己的《虞美人》时,我和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啊”了一声。因为在这以前,我最多也只是背诵李煜的《虞美人》,并未对其有更深入地理解。听了张老师的课后,我懂得了写词的基本知识,也有了创作的冲动。但真正动笔起来很困难,不知如何下笔。于是经过反反复复地思考,终于写成了以上这首词。虽然在您的讲评中,我看到了词中还有很多漏洞,可我并不觉得失败的可怕,我懂得了第一次创作词的快乐和艰辛。这首词也许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词,也许别人看了还很可笑,但我实实在在地体验到写词的乐趣。几十年以后,也许这首词记不得了,但这次经历是我的莫大财富。

  例二:春夏秋冬几轮回?年华有几何。回首时光勿逝去,悲叹哀伤均是愁滋味。钱财权势转眼空,徒留皮囊在。问来生何去何从?愿化和煦春风拂柳飞。

  张忆:上次的语文课太有趣了,张老师同我们一起分享了成功与失败、正确与错误。这首词写成了,左看右看,倒有点意思。

  当然,经过老师的讲评后,我也发现了这首词的缺点。首先,词的后半部分与原词的结构上有明显的不同。另外,本词的最后两面句话也很*庸。纵观古今的经典作品,往往都有一个非常精彩的结尾,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辩仙源何处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期待着自己能够写出一句有震撼力的词句来。

  例三:青山秀水何处寻?江南梦已了。昨夜又思往日景,烟雨迷朦已抛云霄中。木桥楼阁仍驻足,只为游人顾。墨绿屏障几时回?恐惟春雨笑傲于江湖。

  陈萍萍:一个女孩的人生是一个多梦的人生,身处花季,多情善感,一阵寒风,一片枯叶,一曲旧歌便常常让我心潮澎湃。上了这节课以后,心中久久不*静,一国之君尚且如此,何况我辈乎?

  晚上在宿舍,窗外青蛙引吭高歌,窗内室友鼾声如雷,我的心情不能*静,思想感情的野马奔驰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当我把几句想说的话中同韵的字写在纸上,然后慢慢凑出了意思连贯的句子,最后成了一首完整的词。我觉得这一过程妙不可言。

  隔了一个星期后,泠却了很多。听完老师的意见,又发现许多地方需要修改。这次填词,我才发现,原来真正有感情的时候,文字是从心中流出来的。我在填词的过程中,我也成长了,这是多么好的成长方式。

  例四:功名利禄让人恼,欲壑知多少?远古帝王又好梦,风流不再回眸烟云中。亭台舞榭依然在,惟有主人改。问君能有几多梦?凭任一叶扁舟向东流。

  吕扬:以前自己总是写诗填词,但仿佛在黑暗中摸索。不知道哪里恰当,哪里不恰当。这次经老师点评,受益颇多,明白了应当仔细推敲字词,不可潦草了事。我想尽可能的模仿原作,押韵停顿,有板有眼,但意被形式所累,词的意境不够好,没有韵味。但我想,注重形式,应该说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虞美人》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运用文眼导读法鉴赏《虞美人》全词,品味意境,挖掘作品中“愁”的深层内涵。

  2、总结运用文眼导读鉴赏誓词的方法。

  3、培养学生结合作者生*挖掘作品内涵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运用文眼导读鉴赏全词,品位意境。

  2、总结运用文眼导读鉴赏诗词的方法。

  教学难点

  结合李煜生*,挖掘作品中“愁”的深层内涵。

  教学方法

  文眼导读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以*古典诗词中写愁的名句导入本课。

  二、作者及本词创作背景介绍

  1、作者:检查学生预*情况,要求了解:生活年代或朝代,姓名、字号、后世评价、主要作品及风格。

  [投影总结]集国君与词宗、庸才与天才、失败者和成功者于一身的矛盾体。

  2、创作背景:李煜降宋之后,由一国之主沦为阶下之囚,这人生巨大的变故不能不引起他对国家和自己一生变化的痛苦尝味,因此,公元978年的七夕,当他跨入生命的第41个轮回之际,融血凝泪写下了这首词,来倾吐心中种种愤恨于无奈之情。

  三、集体背诵

  本词通俗上口,集体背诵为下面的鉴赏创设氛围。

  四、运用文眼导读鉴赏全词

  1、相关知识介绍(投影)

  (1)诗词之眼:是洞察诗词旨趣之窗,是诗词中最能开拓意旨的关键词句,是足以使全篇生辉、通体发亮的聚光焦点。

  (2)作用:统摄全篇,奠定诗词的感情基调。

  (3)表达方法:借助意象(景、人、事、物),形成意境。

  2、总体把握

  思考:

  (1)本词的词眼是哪一句?关键词是哪一个?

  (2)选取了哪些意象?

  [集体回答明确]

  (3)请学生用诗中词语连缀组合,为每句词概括一个7字标题。

  3、品位意境

  (1)学生集体回答——品位意境的方法,投影出示:

  明意象——抠字眼——联经历——析手法

  (2)学生分为四大组,分组品味,注意品味方法。

  鼓励学生相互交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讨论归纳

  抠的字眼为:何时了、知多少、又、不堪、应犹在、只是、问、恰似、流。

  结合李煜的生*来看,这些关键性的词语抒发了作者经历人生巨变之后的伤感、凄凉、痛楚之情。四幅画面构成了一种悲凉的意境。

  (词眼)(意境)

  4、挖掘“愁”的深层内涵

  (1)从词中找出使作者“愁”的原因,要求学生扣文本讨论。

  (2)你能结合李煜生*再来找找使他愁的深层原因么?

  (提示:年少的李煜为了避开豆箕相煎之祸,向往隐居生活,沉湎于文山艺海之中。可命运却偏偏把他推上皇位,又把他重重地摔入谷底,陷入没有自由,没有尊严,没有生存的,没有安全感的境地。)

  讨论明确,投影板书。

  5、表现手法的把握

  全词一气盘旋,把李煜浓重而无法排遣的愁情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这得益于一系列修辞手法的适用。请同学们结合文本,归纳本文的修辞手法并体会其作用。

  [投影板书]

  五、小结

  这首词是饱经人世沧桑的李煜蘸着血,和着泪书写而成的,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剧效果,法国诗人谬塞曾说过:“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本词应是这样不朽的篇章。

  六、吟咏涵咏,加深体会

  1、听配乐朗诵

  2、学生自读品味

  七、眼导读方法总结

  抓文眼——定基调——明意象——抠字眼——联经历——析手法——明意境——味感情

  八、拓展练*

  运用文眼导读法鉴赏两首词。

  乌夜啼(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高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深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虞美人》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抓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2、理解本词“把抽象的感情具体化”这一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理清结构的基础上,抓住三组对比,熟读成诵。

  难点:理解本文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诵读法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教具使用:多媒体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一个细雨蒙蒙阴云低垂的早晨,一座金碧辉煌而又气氛肃杀的宫殿,一个泪眼朦胧面容苍白的君主。佛,他拜过了;契丹,他也求过了,眼见着亡国被俘的命运是逃不掉了。在这花园般美丽的古都金陵即将沉陷于敌国铁蹄之下的时候,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风流天子,缓缓地站起身来,脱去穿在身上15年之久的那件金光闪闪的龙袍,肉袒负荆,出城跪降。随后,在宋兵的辱骂声中,一路呜咽,北上东京。紧接着就是被囚禁,只能日夕以泪洗面。虽被封为“违命侯”,但最后的命运还是在他过完41岁生日的那天晚上,面对一弯残月,他慢慢转过身去,远眺南方他那无法看到的“三千里地山河”。失落的、冰凉的眼泪打在他的手臂上,他再也无法整理这多年积累的愁绪,吟唱了一曲最为绝望的诗歌,喝完宋太宗赐来的毒酒,倒地而亡。

  他就是李煜,这首词就是《虞美人》。

  前面,我们已经学完了第一二单元的诗歌,有没有同学可以告诉我,从中你都学到了哪些鉴赏诗歌的方法?(生答: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当然,仅有这些方法,我们还不能很好的鉴赏*古代诗歌,今天我就将带领大家运用你们所掌握的这些方法和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诵读等方法去学*煜写的《虞美人》。

  二、复*检查词的相关知识:

  1、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和乐府一样是配音乐的。后来它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又因为其句式长短不一,所以它还被称为“长短句”。

  2、词的分类: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按字数多少)

  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至90字);长调(91字以上)。

  3、词牌和标题

  词的标题是其内容的集中体现,而词牌则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4、 就内容和风格而言宋词分为婉约 ﹑豪放两大流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是豪放派诗作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和力量;以秦观、李清照、柳永为代表的是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发感情婉转缠绵,多写个人遭遇,男女之情。

  三、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听一听、读一读

  欣赏邓丽君的《几多愁》并指导学生诵读。

  学生诵读《虞美人》,并初步感知

  1、音读 把握节奏:“语气可于四字作逗,或上二下七,但终以一气呵成为佳”。

  2、意读 提示:读注释一,总体把握内容

  绝命词,对故国的深切怀念。借眼前之景,发忧思之情。

  四、知人论世 (引出对李煜的简介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李煜(937--978),字重光,号钟隐,五代时南唐后主,世称李后主。工书善画,洞晓音律。投降宋朝后被封为“违命侯”,幽禁在汴京。他整日以泪洗面,凄凉寂寞,度日如年,在41岁生日(七月七日晚)时做《虞美人》,并令歌伎演唱,在词中不假思索的表达他对过去宫廷生活的怀念,因此触怒宋太宗被赐毒酒毒死。所以,这首《虞美人》可算是李后主的绝命词了。当然《虞美人》也是他脍炙人口的代表作。

  2、后人评价:

  做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王。

  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者也。

  ——王国维

  五、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想一想、议一议

  提问:词中哪个字可以概括前六句的感情?大家说说李煜的“愁”有哪些?

  《虞美人》教学设计往事之叹

  愁

  亡国之恨

  离家之痛

  思乡之苦

  1.“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何希望它早点结束?

  明确:李煜虽名为王侯,实为亡国奴、阶下囚。在对人生已经绝望之时,曾经拥有的春花秋月对他来说,不过是一种“过去的美好已永远失去”的感情折磨,不能不让他悲痛。奇语劈空而下,问得很奇,却又在情理之中。

  2.“往事知多少”中“往事”的内涵是什么?请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思考。

  明确:物质——李煜在南唐国当皇帝时锦衣玉食、佳丽三千、纸醉金迷的富贵生活;

  精神——权力、地位、人格、尊严,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

  3.“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又”点明他囚宋后又过了一年。季节的变化引起他无限的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4.为什么词中作者两次提到“月”?联系学过的诗歌,谈谈“月”这个意象有何特定含义?

  明确: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怀念故乡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怀念亲友

  5.在诗句“只是朱颜改”中,改变的仅仅只是朱颜吗?

  明确:不仅仅只是朱颜,还有人的地位(从皇帝沦为囚徒)、人的感受(由安富尊荣到忍辱蒙羞)。

  6.改变的有朱颜、地位、感受,那么没有改变的有什么?请从词中寻找具体的事物。

  明确:春花秋月、小楼东风、雕栏玉砌——景物依旧、物是人非的悲愁之感油然而生。

  7.前六句词有三组对比,反复对比宇宙永恒不变和人生短暂无常。请问哪几句写宇宙?哪几句写人生?

  明确:(宇宙永恒不变)(人生短暂无常)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唱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忧思难*,唱出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于是,最后两句呼之欲出。

  8.“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妙在何处?

  明确:这是以水喻愁﹑流传千古的名句。作者将一腔愁绪化为有形的流水,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不舍昼夜,长流不尽,语句形象而生动。

  这哪里是江水,分明是一滴滴负载着愁情的李煜的眼泪啊。这样的比喻,一江春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发人深思,引人共鸣。

  六、本课小结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问天天不应,问人人不知,问己泪满面。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

  七、拓展训练,写出你所知道的写愁名句。

  写愁名句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李白)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

  试问闲愁几许,梅子黄时雨(贺铸)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秦观)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

  八、随堂练* 阅读李煜的词,完成题目

  相见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下面对于词句比喻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比喻自己帝王生活结束之快。

  B.以“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比喻国亡家破,是由于外力的打击。

  C.以“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比喻帝王生活一去不复返,企其重来之不可再得。

  D.以“水长东”比喻自己的愁苦将会像东流水一样滚滚而去,这样自己就能摆脱忧愁,自由生活了。

  九、布置作业:

  阅读李煜的《浪淘沙》,写出自己的赏析。

  浪 淘 沙【南唐】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虞美人》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运用文眼导读法鉴赏《虞美人》全词,品味意境,挖掘作品中“愁”的深层内涵。

  2、总结运用文眼导读鉴赏誓词的方法。

  3、培养学生结合作者生*挖掘作品内涵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运用文眼导读鉴赏全词,品位意境。

  2、总结运用文眼导读鉴赏诗词的方法。

  教学难点

  结合李煜生*,挖掘作品中“愁”的深层内涵。

  教学方法

  文眼导读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以*古典诗词中写愁的名句导入本课。

  二、作者及本词创作背景介绍

  1、作者:检查学生预*情况,要求了解:生活年代或朝代,姓名、字号、后世评价、主要作品及风格。

  [投影总结]集国君与词宗、庸才与天才、失败者和成功者于一身的矛盾体。

  2、创作背景:李煜降宋之后,由一国之主沦为阶下之囚,这人生巨大的变故不能不引起他对国家和自己一生变化的痛苦尝味,因此,公元978年的七夕,当他跨入生命的第41个轮回之际,融血凝泪写下了这首词,来倾吐心中种种愤恨于无奈之情。

  三、集体背诵

  本词通俗上口,集体背诵为下面的鉴赏创设氛围。

  四、运用文眼导读鉴赏全词

  1、相关知识介绍(投影)

  (1)诗词之眼:是洞察诗词旨趣之窗,是诗词中最能开拓意旨的关键词句,是足以使全篇生辉、通体发亮的聚光焦点。

  (2)作用:统摄全篇,奠定诗词的感情基调。

  (3)表达方法:借助意象(景、人、事、物),形成意境。

  2、总体把握

  思考:

  (1)本词的词眼是哪一句?关键词是哪一个?

  (2)选取了哪些意象?

  [集体回答明确]

  (3)请学生用诗中词语连缀组合,为每句词概括一个7字标题。

  3、品位意境

  (1)学生集体回答——品位意境的方法,投影出示:

  明意象——抠字眼——联经历——析手法

  (2)学生分为四大组,分组品味,注意品味方法。

  鼓励学生相互交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讨论归纳

  抠的字眼为:何时了、知多少、又、不堪、应犹在、只是、问、恰似、流。

  结合李煜的生*来看,这些关键性的词语抒发了作者经历人生巨变之后的伤感、凄凉、痛楚之情。四幅画面构成了一种悲凉的意境。

  (词眼)(意境)

  4、挖掘“愁”的深层内涵

  (1)从词中找出使作者“愁”的原因,要求学生扣文本讨论。

  (2)你能结合李煜生*再来找找使他愁的深层原因么?

  (提示:年少的李煜为了避开豆箕相煎之祸,向往隐居生活,沉湎于文山艺海之中。可命运却偏偏把他推上皇位,又把他重重地摔入谷底,陷入没有自由,没有尊严,没有生存的,没有安全感的境地。)

  讨论明确,投影板书。

  5、表现手法的把握

  全词一气盘旋,把李煜浓重而无法排遣的愁情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这得益于一系列修辞手法的适用。请同学们结合文本,归纳本文的修辞手法并体会其作用。

  [投影板书]

  五、小结

  这首词是饱经人世沧桑的李煜蘸着血,和着泪书写而成的,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剧效果,法国诗人谬塞曾说过:“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本词应是这样不朽的篇章。

  六、吟咏涵咏,加深体会

  1、听配乐朗诵

  2、学生自读品味

  七、眼导读方法总结

  抓文眼——定基调——明意象——抠字眼——联经历——析手法——明意境——味感情

  八、拓展练*

  运用文眼导读法鉴赏两首词。

  乌夜啼(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高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深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虞美人》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 抓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2、 理解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和跌宕起伏的笔法。

  教学设想

  这首词语言比较直白,感情比较激越,让学生根据课下的注释理解课文的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隔句相承和三度对比的手法,在理清本文思路的基础上背诵本文。

  本文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是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和起伏跌宕的手法,我们要重点赏析。本文通篇采用问答,以问起,以答结,以高亢快速的调子,刻绘了词人悲愤相续的心理活动。我们要调动我们的情感积累去仔细领会。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课文。

  学生听徐小凤的《虞美人》歌曲,以此引入。

  二、 关于李煜

  李煜{937—978},字重光,史称南唐后主。他工书,善画,洞晓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艺才能。宋太祖开宝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送到汴京,被囚禁在一座小楼里,被封为违命侯。过了二年多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传后主于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祖闻之大怒,命秦王赵廷美赐牵机药将他毒死。可以说此词是他的绝命词。前人吊李后主诗云:“作个才子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的确,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国事”的亡国之君没什么好说的,可是作为一代词人,他给后代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泪文字,千古传诵。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一篇。

  三、 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隔句相承,三度对比的特点,进行诵读。

  “何时了”“又东风”“应犹在”是一脉相承,专说宇宙永恒不变;“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颜改”也是一脉相承,专说人生之短暂无常。

  头二句以春花秋月之无休无尽和人世间多少“往事”之短暂无常对比;“小楼昨夜又东风”的永恒和“故国不堪回首”的变化无常相对比;“雕栏玉砌应犹在”和“朱颜改相对比。

  问 答 对

  何时了 又东风 应犹在 (永恒有常)

  知多少 不堪回首 朱颜改 (短暂难测)

  几多愁 江水 不言之言 (永恒和短暂达到统一)

  四、 具体研*重要的文句

  1、 提问:“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它的确是美好的事物,然而随着词人身份地位的改变,这些美好的事物也将在词人的心里改变颜色。原来锦衣玉食,在如花宫女朝歌夜弦伴着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徒增一个“阶下囚”的无限悲伤,这样美好的的事物不如结束才好。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什么呢?

  明确:“往事”的内容很丰富,可以泛指他做帝王时的一切活动。如后宫佳丽的簇拥,高坐庙堂、万首称臣的尊严以及为所欲为的自由感等等。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表现用法?请同学们几个这方面的事例。

  明确:运用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显示出愁思就象那春水一样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无怪王国维评价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书者也。”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

  李煜的“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李煜的“自是人生长恨水东流。”

  李白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早如青丝暮成雪。”等等。

  五、 发挥想象,试译这首诗,尽量把悲愤凄楚的感情表现出来。

  春花开落秋月圆缺年年岁岁,

  往往复复到何时才算完呢?

  人生短暂,转眼多少往事成空。

  小楼昨夜又东风,

  不忍回首啊,月下故国在我手中毁灭,

  宫中亭台楼阁也许还在吧,

  只是流连于那的人容貌已改,

  人生就意味着无尽的悲愁,

  若问你的愁苦有多少,

  我知道,恰如一江春水不分昼夜,滚滚东流。

  六、 总结全诗。

  这首《虞美人》充满了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一个处在刀俎之上的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李煜这种纯真感情的全心倾注,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吧,以致他为此付出了生命。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这首词就是这样的不朽之作。


虞美人教案范文汇编六篇(扩展9)

——《虞美人》原文及翻译赏析实用5篇

  《虞美人》原文及翻译赏析 1

  虞美人・扁舟三日秋塘路

  余甲寅岁自春官出守湖州。秋杪,道中荷花无复存者。乙卯岁,自琐闼以病得请奉祠,卜居青墩镇。立秋后三日行。舟之前后如朝霞相映,望之不断也。以长短句记之。

  扁舟三日秋塘路,*度荷花去。病夫因病得来游,更值满川微雨洗新秋。

  去年长恨��舟晚,空见残荷满。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繁花相送过青墩。

  翻译

  我曾在绍兴四年(1134)出守湖州时路过这里,时已秋深,道中荷花已一朵不存。到次年乙卯重来,是立秋后三日,只见满湖荷花盛开,舟前舟后,有如朝霞相映,一望无垠,遂记之以词。

  划着小舟在荷塘上行驶了三天,小舟在水面上*稳地行进着,**的荷花纷纷向后退去。我因为托病假才有机会来此一游,又恰好遇上满川雨后新秋的美丽景色。

  后悔去年乘船时候太晚,只见得满塘残败的荷花。今年我拿什么来报君的恩情。只好乘船相送,一路繁花到青墩。

  注释

  甲寅岁:即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

  春官:即礼部侍郎。

  出守:出任太守。

  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

  秋杪:秋末。

  无复存:意谓全部凋萎。

  乙卯岁:指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琐闼(:指宫殿门上镂刻的连琐图,这里代指宫门。

  奉祠:宋代设祠禄之官,有宫观使、提举宫观、提点宫观等职。

  卜居:用占卜选择定居之地。后泛指择地定居。

  青墩镇:湖州南边的一座小镇。在桐乡县北二十五里,与湖州乌镇一水相隔。

  朝霞相映:形容荷花盛开色泽鲜艳。

  扁舟:小舟。

  秋塘:指荷塘。

  *度:船在水面*稳行驶。

  病夫:词人自指。

  更值:又遇上的意思。

  洗新秋:形容雨后天空明净,犹如用水洗过一般。

  ��舟:谓牵舟,这里指乘船。

  赏析

  词的上阕,以轻松的笔触捕绘了清新的景致,彰显出词人无官一身轻的潇洒自在。”扁舟三日秋塘路,*度荷花去”两句中,“三日”是写实,从临安到青墩,水路约需三日行程;“秋塘”点明季节和时间,用语精练而又准确;“*度”二字,写出了舟行的*稳,反映了词人心情的恬适。“病夫因病得来游,更值满川微雨洗新秋”两句中,“病夫因病”,词人自称“病夫”,其实不过是“引疾”,不是真正有病。所谓“因病得来游”。也是一种因祸得福的遁词。表面上像是暗自庆幸,实际上是聊以白嘲,内心当藏有难言的痛苦。语言直而能纡,质而见巧,从而刻画了词人内心痛苦而外貌旷达的自我形象。

  词的下阙“去年长恨拿舟晚,空见残荷满”两句,使词人的思绪从眼前转移到了过去,与上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个“空”字与前面的“长恨”相呼应,表达了无限怅憾的心情。从词情发展上来说,是一跌。“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繁花相送过青墩”二句,词笔又拉回来写乙卯岁奔赴青墩的情景,径承上阕意脉,抒发此时感慨。从词情来说是一扬。在这一跌一扬之中,词人的喜与恨种种感情变化,内心矛盾,便曲曲传出,沁人心脾。

  全词在艺术结构上匀整对称,浓淡相宜,情景事浑然一体。行文意境清旷,抑扬跌宕,情寓景中,颇耐寻味。在虚虚实实中刻画了词人乐观旷达的自我形象。

  创作背景

  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六月,词人托病辞职,以显谟阁直学士提举江州太*观,实际上是领俸禄闲居,卜居青墩,立秋后三日出发。这首词可能是词人作于船上或者到青墩不久的日子里。

  《虞美人》原文及翻译赏析 2

  虞美人・银床淅沥青梧老

  银床淅沥青梧老,�苑矍矧松ā2上阈写�蹙连钱,拾得翠翘何恨不能言。

  回廊一寸相思地,落月成孤倚。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翻译

  井边的梧桐在淅沥的秋风秋雨中渐渐老去,所爱之人的踪迹也在蟋蟀的呜叫中慢慢消失。所爱之人经行之处,如今已荒无人迹,布满了青苔。此时旧地重游,即便拾得美人遗下的翡翠头饰,也无法对人明言,只能徒自伤感。

  回廊之处曾经留下了多少令人刻骨相思的痕迹,而今旧地重游,相思成灰。独倚回廊,只有天边落月孤独相伴。吹灭灯火,在月光下走*花阴,寻找过去的踪迹。十年前的踪迹宛然犹在,十年前的那颗心还依然在胸膛跳动。时光流逝,岁月无情,埋藏在心里的那份情感历久旎新弥新,难以忘怀。

  注释

  银床:指井栏。一说为辘轳架。

  淅沥:象声词,形容风雨声、落叶声等。

  �苑郏航柚杆�恋之女子。�裕�为鞋的衬底,与粉字连缀即代指女子。

  秋蛩:蟋蟀。

  采香:指曾与她有过一段恋情的去处。

  蹙:聚拢,聚集。

  连钱:草名,叶呈圆形,大如钱。

  翠翘:女子的首饰。

  回廊:用春秋吴王“响履廊”之典。其遗址在今苏州市西灵岩山。

  就:走进,接*。

  赏析

  “银床”是井栏的美称,也称辘轳架。“淅沥”象指风雨,落叶声。“�浴蔽�鞋的衬底。此处代指伊人行踪。“蹙连钱”指结满野草苔痕。“翠翘”为女子头饰物,形状像青色小鸟。

  “银床淅沥青梧老“遥应下阕尾句所点及的十年,而“�苑矍矧松ā币痪洌�则深化了前一句的写景,在井阑、庭树、落叶之外,又添了虫鸣,使一幅深秋庭院清寂之景,如现眼前。“�苑矍矧松ā币痪淦�然起思情,由实景入虚,秋虫声声,芳草小径幽幽,伊人的芳踪已失,再也唤不回。“采香行处蹙连钱,拾得翠翘何恨不能言。”这句又从虚景回转,好象一个人,从杳然的往事中猛然惊醒,回到现实。这句写他走到恋人曾经行经处,那里已是苔痕碧碧草凄凄,在草丛间偶然拾得她戴过的翠翘玉簪,胸中无限伤感却无可倾诉。

  何恨不能言,隐隐透出此词悼念的并非卢氏,而是容若青梅竹马的恋人。唯此,才有拾得翠翘不可言的遗恨。

  下阕所说的是容若故地重游,独立于花阴月影之下,心潮起伏。回廊,应是他和恋人昔日常常逗留约会的地方。而今天上明月依旧,地上人事已非。月华柔软如水又怎样呢,密密裹住的,再不是相依相偎的两个人。

  创作背景

  康熙十三年(1674),纳兰性德与卢氏结缡。三年后,卢氏去世。又六年,即康熙二十二年(1683),纳兰性德写下这首词,以寄托哀思。

  赏析二

  上片首先由秋雨梧桐、秋蛩哀鸣引发出对旧情的追怀,进而企图在旧地重游中寻觅芳踪。然而时过境殊,昔时采香之处已经杳非前日,何况情事隐秘,即使拾得旧情人的遗物,也只能徒增遗恨。

  下片由“回廊”切入。“回廊”在纳兰的词中多次被提到,应和其早年的一段恋情有关。这个地方寄托着往日的甜蜜和此时的哀伤,是触发词人复杂情感的重要媒介。重游回廊,物是人非;相思入骨,心事成灰。

  结句“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和首句“银床淅沥青梧老”在时间上遥相呼应,在直抒胸臆中包含着由于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而带来的无尽悲哀。末句虽自竹屋词化得,用在此处乃熨帖天然,全自肺腑流出。

  全词抒情自然,采取的是触景伤情,抚今追昔的抒情方式。该词表面明白如话,水波不兴,实则用典绵密,潜流滚滚。

  《虞美人》原文及翻译赏析 3

  原文

  残灯风灭炉烟冷,相伴唯孤影。判教狼藉醉清樽,为问世间醒眼是何人。

  难逢易散花间酒,饮罢空搔首。闲愁总付醉来眠,只恐醒时依旧到樽前。

  翻译

  灯残风灭,香炉之烟也已经变冷,相伴的只有自己孤单的身影。情愿喝得酩配大醉,借清酒来麻醉自己,问世间醒眼的是什么人。

  相聚难离别易,唯又离别之时的酒宴,喝完之后独自搔头。闲愁总是交付喝醉来入眠,只害怕醒来时候自己依然在酒器面前。

  注释

  炉烟:熏炉或香炉之烟。“判教”

  句:意谓情愿喝得酩配大醉,借清酒来麻醉自己。

  判:情愿、甘愿、不惜之意。

  清樽:酒器,借指清酒(清醇之酒)。亦作“青樽”。亦作“清�”。

  醒眼:清醒之眼光。

  花间酒:谓美景良辰时之酒宴。

  搔首:以手搔头。焦急或有所思貌。

  赏析

  “残灯风灭炉烟冷,相伴唯孤影。”起笔便是一副凄凉孤寂之境。夜风骤起,吹灭了摇曳的灯火,香炉里的烟灰早就凉透了。一阵风将房间里唯一的光明和温暖,不由分说地夺走了,只剩下一个孤零零的影子,伴着孤零零的词人。

  “判教狼藉醉清樽,为问世问醒眼是何人?”既然无人作伴,只有清酒陪伴自己。纳兰所说的“醒眼”之人,便是屈原这般不随波逐流,英雄式的理想主义者。纳兰又何尝不是在以屈原自喻。身边小人对权势趋之若鹜,纳兰始终冷眼以对,保持高洁之心,只是,这样一人对抗千军万马的日子,多么的孤单,多么的凄凉。

  “难逢易散花问酒,饮罢空搔首。”纳兰心事无人知,只有友人顾贞观懂他,但是相聚之日不多,不能时常与纳兰互诉衷肠,饮酒作诗。纳兰不住地叹息,别离漫长,相逢苦短,知己已去,剩自己一人面对这早早散了的宴*。酒喝光了,只能对着满桌的空杯搔首长叹。

  “闲愁总付醉来眠,只恐醒时依旧到樽前。”这句写得无限凄凉。既然闲愁萦怀,难以排遣,就让酒来麻醉它们吧,然后,再麻醉我自己,换得一时的安稳睡眠。可是醒来之后依然孑然一身,依然愁绪满怀、怕是又要到酒杯面前,喝得大醉一场。

  全词表达了词人对友人顾贞观的怀念之情以及对当时身世的无奈,情真意切。

  创作背景

  康熙二十年(1681),顾贞观正在京城,逢母丧欲南归无锡,这首《虞美人》,即是写在与知己分别之后。

  《虞美人》原文及翻译赏析 4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翻译

  在宜州看到梅花开放,知道春天即将来临。夜尽时,迟迟闻不到梅花的香味,以为梅花还没有开放;早晨起来,才发现在面南的枝条上已开满了梅花,真是没有想到。

  女子在镜台前化妆,引起了梅花的羡妒,就飘落在她的眉心上。要在*常见到这种景象,便希望畅怀酣饮;现在就不同了,自从被贬离开汴京,十年来,那种青年人的情怀、兴致已经不存在了。

  注释

  梅破知春*:梅花绽破花蕾开放,预示着春天的来临。

  开遍向阳枝:南枝由于向着太阳,故先开放。

  弄粉:把梅花的开放比作天宫“弄粉”。

  飘到眉心住: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下。梅花落于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词中意谓由于群花的妒忌,梅花无地可立,只好移到美人的眉心停住,古代妇女化妆时常在眉心点梅花砂痣。

  个里:个中、此中。去国,离开朝廷。

  鉴赏二

  全词以咏梅为中心,把天涯与江南、垂老与少年、去国十年与*生作了一个对比性总结,既表现出天涯见梅的喜悦,朝花夕拾的欣慰,又抒写不胜今昔之慨,表现出作者心中郁结的不*与愤懑。

  上片写惊喜。“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宜州地*海南,去京国数千里,说是“天涯”不算夸张。到贬所居然能看到江南常见的梅花,作者很诧异。“梅破知春”,这不仅是以江南梅花多冬末春初开放,意谓春天来临;而且是侧重于地域的联想,意味着“天涯”也无法隔断“江南”与我的联系(作者为江西修水人,地即属江南)。“也有”,是始料未及、喜出望外的口吻,显见环境比预料的好。紧接二句则由“梅破”,写到梅开。梅花开得那样早,那样突然,夜深时嗅到一阵暗香,没能想到什么缘故,及至“晓来”才发现向阳的枝头已开繁了。

  虽则“开遍”,却仅限于“向南枝”,不失为早梅,令人感到新鲜,喜悦。“夜阑(其时声息俱绝,暗香易闻)风细(恰好传递清香)”时候才“得香”,故云“迟”。此处用笔细致。“也有”表现出第一次惊喜,“不道”则表现出又一次意外,作者惊喜不迭之情,溢于言表。

  至此,作者已满怀江南之春心。下片以寿阳公主关于梅花的浪漫故事引出自己的感慨。《太*御览・时序部》引《杂五行书》:“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一句“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不但将旧典翻出新意,而且还表现出一个被贬的老人观梅以致忘怀得失的心情,暗伏下文“少年心”三字。

  想到往日赏梅,对着如此美景,总想把酒喝个够;但现不同了,经过十年的贬谪,宦海沉沦之后,不复有少年的兴致了。结尾词情上是一大兜转,“老”加上“尽”的程度副词,更使拗折而出的郁愤之情得到充分表现。用“愿杯深”来代言兴致好,亦形象有味。

  这首词写得极为深挚,是山谷孤清抑郁的人格风貌的写照。作者先写在边地宜州看到梅含苞欲放,接着写夜晚微风中传来梅花幽香,最后写早晨梅花开满枝头。由“梅破”到“得香”再到“开遍”,作者很有层次地描写了梅花。全词由景入手,婉曲细腻;以情收结,直抒胸臆。整首词风格疏宕,颇具韵味。在情调上,上片写梅花,写得亲切婉媚,下片抒感慨,则颓然悲壮,在人与花的对照中,依然可见作者那正直不屈的人格。

  鉴赏一

  此词为山谷因写《承天院塔记》被朝廷指为“幸灾谤国”而贬谪地处西南的边地宜州后所作。全词以咏梅为中心,把天涯与江南、垂老与少年、去国十年与*生作了一个对比性总结,既表现出天涯见梅的喜悦,朝花夕拾的欣慰,又抒写不胜今昔之慨,表现出作者心中郁结的不*与愤懑。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宜州地*海南,去京国数千里,说是“天涯”不算夸张。到贬所居然能看到江南常见的梅花,作者很诧异。“梅破知春”,这不仅是以江南梅花多冬末春初开放,意谓春天来临;而且是侧重于地域的联想,意味着“天涯”也无法隔断“江南”与我的联系(作者为江西修水人,地即属江南)。“也有”,是始料未及、喜出望外的口吻,显见环境比预料的好。

  紧接二句则由“梅破”,写到梅开。梅花开得那样早,那样突然,夜深时嗅到一阵暗香,没能想到什么缘故,及至“晓来”才发现向阳的枝头已开繁了。

  虽则“开遍”,却仅限于“向南枝”,不失为早梅,令人感到新鲜,喜悦。“夜阑(其时声息俱绝,暗香易闻)风细(恰好传递清香)”时候才“得香”,故云“迟”。此处用笔细致。“也有”表现出第一次惊喜,“不道”则表现出又一次意外,作者惊喜不迭之情,溢于言表。

  至此,作者已满怀江南之春心。一个关于梅花的浪漫故事,遂见于作者笔端。《太*御览。时序部》引《杂五行书》:“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一句“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不但将旧典翻出新意,而且还表现出一个被贬的老人观梅以致忘怀得失的心情,暗伏下文“少年心”三字。

  想到往日赏梅,对着如此美景(“个里”,此中,这样的情景中),总想把酒喝个够;但现不同了,经过十年的贬谪,宦海沉沦之后,不复有少年的兴致了。结尾词情上是一大兜转,“老”加上“尽”的程度副词,更使拗折而出的郁愤之情得到充分表现。用“愿杯深”来代言兴致好,亦形象有味。

  这首词写得极为深挚,是山谷孤清抑郁的人格风貌的写照。全词由景入手,婉曲细腻;以情收结,直抒胸臆。整首词风格疏宕,颇具韵味。

  作者先写在边地宜州看到梅含苞欲放,接着写夜晚微风中传来梅花幽香,最后写早晨梅花开满枝头。由“梅破”到“得香”再到“开遍”,作者很有层次地描写了梅花。

  创作背景

  黄庭坚因作《承天院塔记》,朝廷指为“幸灾谤国”,被除名,押送宜州编管。词作于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到达宜州的当年冬天。他初次被贬是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至此恰好十年。

  《虞美人》原文及翻译赏析 5

  深闺春色劳思想,恨共春芜长。黄鹂娇啭泥芳妍,杏枝如画倚轻烟、琐窗前。

  凭阑愁立双娥细,柳影斜摇砌。玉郎还是不还家?教人魂梦逐杨花、绕天涯。

  翻译

  满园春色叩开我的闺房,拨动闺中人的愁思苦想,我心中不尽的怨愁啊,伴随着芳草一天天滋长。花丛里黄鹂在娇婉地啼鸣,薄薄的春雾飘浮在红杏枝上;我在琐窗前无限惆怅。

  在思愁中凭栏远望,一双蛾眉又细又长。玉郎还是不回家来,只见柳影斜斜地摇动长廊。柳的飘摇里我的梦魂在幻化,思绪在追逐纷飞的杨花,在天涯里寻觅,在天涯里漂荡。

  注释

  深闺:女子所居之内室。

  劳思想:即勤思念。《诗经・燕燕》:“瞻望弗及,实劳我心。”

  春芜:春天的杂草。芜,一作“无”,一作“光”。

  泥芳妍:在花间萦回。泥,留滞,此有萦回之意。

  芳妍:指花丛。

  琐:一作“锁”。

  双娥细:双眉紧锁。娥,一作“蛾”。

  砌:台阶。

  玉郎:古代女子对丈夫的爱称。

  杨花:柳絮。

  赏析

  此首为思妇之词。开头两句,通摄全词,点明由春色引起春恨。上片主要写春色,下片主要写春恨。上下片仿佛两个相连的画面,全词情景交融。

  开始两句十二字,内蕴丰富。“深闺”暗示抒情主人公是少妇,面对恼人春色,不禁情思绵绵。一个“劳”字透露出她那“为君憔悴尽,百花时”的隐痛。由“劳”瘁而怨“恨”,可见其爱之深切。“恨共春芜长”,佳在“春芜”一词含义双重面使全句意味隽永。以春草喻离别,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远如“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又如“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乐》)。以上“春草”都是本义,没有引申之意。而“恨共春芜长”的“春芜”,除春草本义外,还隐寓行人之意,也就是说此句不仅有闺中人的怨恨随着春草不断增长之意,还含有“*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的人越远、恨越长之意。这就深化了诗意,即前人所谓得“句外意”之妙。下面三句写景,以具体意象补充首句“春色”,选取深闺“琐窗前”的视角写思妇所见所闻。“黄鹂娇啭泥芳妍,杏枝如画倚轻烟”两句宛如五代花鸟画,用笔工细,着色鲜艳。前一句声色并茂,以声为主,富有动势。黄鹂的婉啭娇鸣,似与满园春色而共语。后一句写杏枝倚立于淡淡烟霭中,恬静如画。这春色以黄鹂、红杏为主,缀以群芳的姹紫嫣红,一片暖色,再加上黄鹂悦耳的娇啼,真是“红杏枝头春意闹”不足喻其美。少妇透过琐窗听见以上春光,当比“忽见陌头杨柳色”感触更为深婉了。上片如从思维顺序出发,触景而生情,则开头两句亦可算是逆笔。

  从上结至过片,时空转换为另一个画面。张炎云:“最是过片,不要断了曲意。”(《词源・制曲》)“凭阑”句既自成画面,又未断意脉。原来闺中人被春色所吸引,不满足于隔窗观花,她轻移莲步,款款伫立于阑干旁,含愁凝眸。“双娥细”,以秀眉的细长以形容其青春貌美。“‘柳影斜摇砌”,是思妇凭阑所见,也是下片唯一景语,寥寥五字,一波三折,确是词的当行本色语。表层意思是柳条之影因风吹斜而摇曳于台阶,但其中还隐含摇落了杨花、杨花飘落于“砌”两层意思。这三层意思浓缩于五字句中,写得极密。五字中没有“杨花”字样,而于下文显现,是诗人匠心所在。下文思妇的内心独白,由上片的蓄势,直至此句才引发出来。从杨花的摇落,联想自己红颜将凋零,所以她痛苦地唱出了全词的最强音:“玉郎还是不还家,教人魂梦逐杨花,绕天涯。”和开头暗相呼应。她终日盼不回丈夫,怅恨之情悠然而生,于是嗔问道:“你倒是回来不回来?叫人家成天价象在梦魂中一看,跟着那漫天的柳絮,绕世界去神游寻觅!”这种奇思遐想,意味深长,倾吐出少妇的无限离愁和情思。“魂梦逐杨花”为思妇词开创了新的意境,对后代有所影响,如晏几道名句:“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鹧鸪天》)似受此词启发,又如章�P的《水龙吟・杨花》以及苏轼的和词,咏杨花而和思妇情怀相联,也似乎受到此词的影响。

  《花间》词温庭筠多丽藻,韦庄多质朴语。顾�赋删筒患拔隆⑽ぃ�此词却能熔丽藻与质朴于一炉,使之疏密相间,恰到好处。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