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笔算除法》优秀教案设计实用5份

首页 / 教案 / |

  新课标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笔算除法》优秀教案设计 1

  教学内容:

  33页练*八5至8题

  练*要求:

  进一步巩固被除数中间或末尾不够除时要商0的笔算方法

  练*过程:

  一、基本练*

  1.口算

  30÷736÷868÷960÷744÷653÷827÷414÷3

  2.列竖式计算,并从中选一题说说自己的算法

  218÷2 704÷5

  3.游戏:比比谁跑得最快

  ⑴700÷77200÷94000÷8880÷4⑵600÷25400÷65500÷5390÷3

  二、综合练*

  1.643盆花*均放进5个花坛,每个花坛放多少盆,还剩几盆?

  ⑴读题,学生独立完成,请学生板演

  ⑵集体订正

  2.3位老师带50名学生去参观植物园。怎样买票合算?

  票价{**10元学生6元团体6元

  ⑴学生独立思考怎样买票合算。

  ⑵四人小组讨论:你是怎么想的

  ⑶全班汇报。

  三、数学游戏

  1.每人从0-9的数字卡片中任意拿出4张,编成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题目。

  2.求出商和余数。

  3.记下余数,作为自己的得分。

  4.每人重复上面的三个步骤,继续玩,看谁先得20分。

  5.思考:从这个游戏中你发现什么?

  新课标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笔算除法》优秀教案设计 2

  教学内容:

  22页例3

  教学目标:

  1.再自主学*、合作交流中理解一位数除法,被除数得最高位商得数不够商1,需要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再除的算理。

  2.再经历一系列的计算练*后,感悟多位数除一位数的笔算步骤,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3.再合作交流中积极发表自己意见,同时学会倾听,并从中体验探究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学生独立尝试,小组交流等学*方式引导学生感受——理解——概括一位数除三位数,被除数得最高位商得数不够商1,需要看被除数得前两位再除得算理与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1. 口算

  400÷10080÷890÷1056÷849÷763÷781÷9

  2. 出示

  74x4=29652x7=364296÷4=364÷7=

  你能根据上面的乘法算式,很快地填写出下一个除法算式的商吗?你是怎么想的?

  3. 出示

  284÷4=350÷7=16÷4=14÷7=296÷4=364÷7=

  边填边想这两题上下之间有什么联系?

  二、新授

  1.出示例3。

  2.你能列式计算吗?算好后请你在四人小组交流以下问题

  (1)被除数前一位2除以6不够商1,你是怎么处理的?

  (2)处理后得到的商你写在被除数的哪一位商?为什么?

  (3)接下来的商你又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

  学生说,教师板书

  3. 试一试:156÷3

  集体订正

  4. 计算。

  378÷6 425÷5

  引导学生把每次除后余下的数余除数进行比较,问:你发现了什么?

  强调:为什么每求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6.小结。

  指着例3与学生的板演提问

  说说你今天学会了什么?

  三、练*

  1.做一做

  156÷3434÷8605÷5863÷7

  2.计算。

  176÷2456÷4381÷3495÷5

  这4道题都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为什么有的商是两位数,而有的商是三位数?想想商的为数与被除数、除数有什么关系?

  新课标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笔算除法》优秀教案设计 3

  教学目标:

  1、经历分小棒地过程理解和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地计算顺序和商地定位方法。

  2、学会一位数除法(被除数每一位商地数都能被除数整除)地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在实践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以表内除法的笔算、一位数除两、三位数的口算基础上,进行一位数两位数(被除数每一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的笔算除法,难点是着重帮助学生理解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再哪一位上面。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打开课本第3页,在里填上正确地数。

  60÷3=

  9÷3=

  69÷3=

  80÷2=

  6÷2=

  86÷2=

  二、新授

  1、出示例1,三年级*均每班种多少棵树?你会列式计算吗?

  2、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3、如果用竖式计算你会吗?(教师巡视指导)

  4、让板书的学生说说理由。根据他的回答,同学们用小棒代替书,分一分。看看他这样计算与思考对吗?

  5、有疑问吗?(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教师可以提问。)

  三、巩固练*

  第21页第2题。前两题

  四、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新课标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笔算除法》优秀教案设计 4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概括的能力。

  3、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十位能整除)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1、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过程中的试商方法。

  2、竖式的书写格式。

  三、教具准备:

  小棒,口算卡片。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1、学前准备

  (1)口答。

  42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28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52如果去掉4个十,还剩下几个一?

  (2)板演。

  订正时,请同学们说一说是怎样求出商的,每道题各用哪一句口诀求商,我们在写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3)导入新课。

  出示主题图。

  2、探究新知

  (1)学*教材第15页例1。

  (2)师生共同归纳笔算除法的方法。

  3、课堂作业新设计

  (1)计算教材第19页练*四的第1题

  1)独立完成下面两道除法算式题,请两名同学板演。

  2) 教师巡视,指导学*有困难的学生。

  3)集体订正,请同学叙述计算过程。

  (2)看病门诊。

  1)观察、研讨计算中出现的错误。

  2)改正错误之处。

  3)提出改进方法。

  (3)计算教材第19页练*四的第1题

  1) 看清题中数据。

  2) 独立完成。

  3)集体订正。

  4) 回顾做题过程,总结计算方法。

  (4)思维训练

  你能尝试解决同学们提出的主题图中的第二额问题吗?四年级*均每班种多少棵树?

  新课标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笔算除法》优秀教案设计 5

  教学内容:

  28页例5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图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的计算方法。

  2. 能主动思考、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理解0作为被除数时的意义及除数为0时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听算

  二、新授

  1.出示例5。

  2.例5有四副图,逐一出现。先让学生讲讲他看到的图中故事。然后教师再旁白故事,设置情境。

  3.嵌入数学问题:

  (1)4个西瓜,师徒4人,*均每人吃几个?生:44=1

  (2)当猪八戒把西瓜全吃光了,其他三人还能分到西瓜吗?引导学生想到:三人一个西瓜没分到,怎样用算式来表示呢?这时可以通过故事情境写出:03=0,并深刻领会其中的含意。

  (3)设置另一情境:当零为除数时的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

  由于这个内容不是小学时学到的,但为了让学生有个认识,所以可以略带一些,当0作为除数时,是没有意义的。


新课标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笔算除法》优秀教案设计实用5份扩展阅读


新课标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笔算除法》优秀教案设计实用5份(扩展1)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 (菁华5篇)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1

  教材分析

  在学*本单元内容前,学生已经在三年级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移与旋转现象,接触了在方格纸上作水*、垂直方向的*移。本单元学*的图形变换内容是在上述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具体实例的展示,使学生知道一个简单图形在旋转、*移的过程中,能形成一个较复杂的图形。在教学本单元的内容时,需把握以下几点。

  1.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特点

  本单元内容的教学,应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并在操作的过程中积极地思考。如图形的旋转活动(教材第54页),教材中展示的两幅美丽的图案是由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而得到的。教学中,可以准备四张画着同一图案的纸,然后逐张围绕某一点进行旋转,旋转90后,贴上一张纸,再旋转90,再贴上一张纸,直至形成一个完整的图案。在旋转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观察并思考:图案发生了哪些变化,是绕着哪一点旋转的。

  本单元的很多练*都是可以操作的,因此,在课前可以请学生准备一些小的学具,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就有操作的机会。练*中的一些问题最好也通过学生的操作回答,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2.在图形的变换中,提倡不同的操作方法

  一个图形经过变换后,可以得出新的图形,但得到同样的新图形,可以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因此,可以先让学生想一想,再在方格纸上试一试,然后全班来说一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学生活动中去,从中发现学生有特色的操作方法,并给予鼓励与肯定,为学生互相学*与交流提供条件。

  3.在欣赏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设计制作美丽的图案

  本单元的数学欣赏内容是任意一个简单的图形,当它围绕一点进行旋转,并把每次旋转后的图形沿轮廓画下来,那么就会形成一个美丽的图案。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欣赏了正方形旋转的过程,并进行了制作。本单元把这一内容进一步扩展,可以是任意的简单图形。在教学中,先请学生欣赏,然后,每个学生用硬纸剪一个任意的简单图形,接着进行变换制作。对学生制作的图案,只要基本符合要求,教师就应肯定。对一些设计特别优秀的学生,也可以让他们当场再演示一遍,以带动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例观察,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并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

  2. 通过在方格纸上的操作活动,说出图形的*移或旋转的变化过程。 教学重点

  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绕固定点顺时针旋转90

  一、活动一:创设情境 ,解决问题。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出示幻灯片):这些图案漂亮吗?你想知道它们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吗?

  (2)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师(演示幻灯片):在生活中,有各种美丽的图案,但其中有很多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获得的。请你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3) 小组交流、巡视反馈。

  师:现在请同桌同学就刚才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交流。(教师走进孩子的中间,与他们进行初步的交流)

  师:哪一个小组来汇报呢?(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整理。)

  ①图形B可以看着图形A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

  ②图形C可以看着图形B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

  ③图形D可以看着图形C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

  (4) 观察感悟,发现规律。

  师:从图形A旋转到图形B,图形B旋转到图形C,图形C旋转到图形D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大小不变、点O是固定的,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

  (设计意图:在观察、交流的过程中,初步感悟一个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获得。在旋转的过程中,这个简单的图形总是围绕一个点按照一定的方向旋转的。)

  二、活动二:动手实践,亲身体验。

  1、转一转、描一描。

  (1) (课件出示教材P55第一题)下面这些三角形是以哪一个顶点为中心进行旋转的。先独立解决。可以剪一个三角形标上各点转一转。(独立尝试,动手操作)

  (2) 学生操作后小组交流,老师巡视、指导。

  (3) 请三个学生上台演示,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2、想一想、填一填。

  师:(课件出示教材P55 第2题) 仔细观察4个图形的位置,完成填空。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3、数学万花筒。

  请同学们自己剪一个任意的三角形,接着一边旋转,一边把旋转后所得的图形描绘下来,让孩子们自己去创造,老师作适当的指导。

  4、归纳总结。

  (1) 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你有哪些体验,把你想法与同学说一说。

  (2) 班上交流,引发更多的同学进行反思。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感受图形旋转的一些方法与规律后,让学生大胆地实践,经历动手设计的过程,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活动三:拓展练*,延伸应用。

  1、P56试一试的第2题

  练*时,让学生用三角形在方格子上按要求进行操作,学生比较熟练后,再请他们按要求画出旋转或*移后的图形。

  2、P56试一试的第3题

  练*时,请学生自己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让学生积累一些经验,然后再涂颜色。

  3、开放性练*。

  请你在课后自己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可以应用我们今天学过的方法来进行设计,相信你能成功的!

  《图形的变换》教学设计(第二稿)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4-56页。 〖教材分析

  在学*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在三年级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移与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垂直方向*移后的图形(课件)。本课学*的内容是在上述基础上的延伸,把学生的视角引入到图形的旋转,意在通过欣赏、探索、创作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简单图形变成复杂图案的过程,理解旋转的中心点、方向、角度不同,形成的图案也不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今后继续学*图形变换奠定基础。

  四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在其认知过程中仍占主导地位。因此,要本着边操作边感悟的原则,让学生在经历中体会旋转的三要素(课件),感受图形旋转带来的变换美。具体的处理方式有两种:一是,我用课件设计一个图形旋转的过程,并逐步展示每一步变化的.过程(课件)。二是,准备四张画着同一图案的纸,然后逐张围绕某一点进行旋转,旋转90贴上一张纸,再旋转90再贴上一张纸,直至形成一个完整的图案(课件)。在旋转的过程中要提醒学生观察并思考:图案发生了哪些变化,是绕着哪一点旋转的。(强调这一点称为中心点)

  1.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特点

  本单元内容的教学,应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并在操作的过程中积极地思考。如图形的旋转 活动(教材第54页),教材中展示的两幅美丽的图案是由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而得到的。教学中,可以准备四张画着同一图案的纸,然后逐张围绕某一点进行旋转,旋转90后,贴上一张纸,再旋转90,再贴上一张纸,直至形成一个完整的图案。在旋转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观察并思考:图案发生了哪些变化,是绕着哪一点旋转的。

  本单元的很多练*都是可以操作的,因此,在课前可以请学生准备一些小的学具,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就有操作的机会。练*中的一些问题最好也通过学生的操作回答,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2.在图形的变换中,提倡不同的操作方法

  一个图形经过变换后,可以得出新的图形,但得到同样的新图形,可以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因此,可以先让学生想一想,再在方格纸上试一试,然后全班来说一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学生活动中去,从中发现学生有特色的操作方法,并给予鼓励与肯定,为学生互相学*与交流提供条件。

  3.在欣赏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设计制作美丽的图案

  本单元的数学欣赏内容是任意一个简单的图形,当它围绕一点进行旋转,并把每次旋转后的图形沿轮廓画下来,那么就会形成一个美丽的图案。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欣赏了正方形旋转的过程,并进行了制作。本单元把这一内容进一步扩展,可以是任意的简单图形。在教学中,先请学生欣赏,然后,每个学生用硬纸剪一个任意的简单图形,接着进行变换制作。对学生制作的图案,只要基本符合要求,教师就应肯定。对一些设计特别优秀的学生,也可以让他们当场再演示一遍,以带动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变换,探索它的特征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1.理解图形旋转变换的含义。

  2.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难点

  1、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绕固定点顺时针旋转90并说出旋转过程。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每桌一个学具袋(基本图形、彩笔)。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出示课件):这些图案漂亮吗?你想知道它们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吗?

  (2)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师(演示幻灯片):在生活中,有各种美丽的图案,但其中有很多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获得的。请你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3) 小组交流、巡视反馈。

  师:现在请同桌同学就刚才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交流。(教师走进孩子的中间,与他们进行初步的交流)

  师:哪一个小组来汇报呢?(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整理。)

  ①图形B可以看着图形A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

  ②图形C可以看着图形B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

  ③图形D可以看着图形C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

  (4) 观察感悟,发现规律。

  师:从图形A旋转到图形B,图形B旋转到图形C,图形C旋转到图形D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大小不变、点O是固定的,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

  (设计意图:在观察、交流的过程中,初步感悟一个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获得。在旋转的过程中,这个简单的图形总是围绕一个点按照一定的方向旋转的。*移和旋转变换是两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案素材,引导学生观察、分类,发现其中的特点。这种从大视角界入,给学生提供全面的、具有思维含量的认知空间,对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很有必要的。)

  二、活动二:动手实践,亲身体验。

  1、转一转、描一描。

  (1) (课件出示教材P55第一题)下面这些三角形是以哪一个顶点为中心进行旋转的。先独立解决。可以剪一个三角形标上各点转一转。(独立尝试,动手操作)

  (2) 学生操作后小组交流,老师巡视、指导。

  (3) 请学生上台演示,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图一,按顺时针旋转,图二,按逆时针旋转,图三,先请同学们预测一下旋转的方向,然后课件演示,问和同学想象旋转方向是否一样?

  2、想一想、填一填。

  师:(课件出示教材P55 第2题) 仔细观察4个图形的位置,完成填空。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3、数学万花筒。

  请同学们自己剪一个任意的三角形,接着一边旋转,一边把旋转后所得的图形描绘下来,让孩子们自己去创造,老师作适当的指导。

  4、归纳总结。

  (1) 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你有哪些体验,把你想法与同学说一说。

  (2) 班上交流,引发更多的同学进行反思。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感受图形旋转的一些方法与规律后,让学生大胆地实践,经历动手设计的过程,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活动三:拓展练*,延伸应用。

  1、P56试一试的第2题

  练*时,让学生用三角形在方格子上按要求进行操作,学生比较熟练后,再请他们按要求画出旋转或*移后的图形。

  2、P56试一试的第3题(机动)

  练*时,请学生自己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让学生积累一些经验,然后再涂颜色。

  3、开放性练*。

  请你在课后自己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可以应用我们今天学过的方法来进行设计,相信你能成功的! 生活中,还有许多关于旋转变换的知识有待我们去探索,就让我们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去领略数学的无穷魅力吧!

  《图形的变换》教学设计(第三稿)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4-56页。

  教材分析

  在学*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在三年级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移与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垂直方向*移后的图形(课件)。本课学*的内容是在上述基础上的延伸,把学生的视角引入到图形的旋转,意在通过欣赏、探索、创作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简单图形变成复杂图案的过程,理解旋转的中心点、方向、角度不同,形成的图案也不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今后继续学*图形变换奠定基础。

  四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在其认知过程中仍占主导地位。因此,要本着边操作边感悟的原则,让学生在经历中体会旋转的三要素(课件),感受图形旋转带来的变换美。具体的处理方式有两种:一是,我用课件设计一个图形旋转的过程,并逐步展示每一步变化的过程(课件)。二是,准备四张画着同一图案的纸,然后逐张围绕某一点进行旋转,旋转90贴上一张纸,再旋转90再贴上一张纸,直至形成一个完整的图案(课件)。在旋转的过程中要提醒学生观察并思考:图案发生了哪些变化,是绕着哪一点旋转的。(强调这一点称为中心点)

  1.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特点

  本单元内容的教学,应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并在操作的过程中积极地思考。如图形的旋转活动(教材第54页),教材中展示的两幅美丽的图案是由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而得到的。教学中,可以准备四张画着同一图案的纸,然后逐张围绕某一点进行旋转,旋转90后,贴上一张纸,再旋转90,再贴上一张纸,直至形成一个完整的图案。在旋转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观察并思考:图案发生了哪些变化,是绕着哪一点旋转的。

  本单元的很多练*都是可以操作的,因此,在课前可以请学生准备一些小的学具,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就有操作的机会。练*中的一些问题最好也通过学生的操作回答,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

  2.在图形的变换中,提倡不同的操作方法

  一个图形经过变换后,可以得出新的图形,但得到同样的新图形,可以有不同的操作方法。因此,可以先让学生想一想,再在方格纸上试一试,然后全班来说一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到学生活动中去,从中发现学生有特色的操作方法,并给予鼓励与肯定,为学生互相学*与交流提供条件。

  3.在欣赏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设计制作美丽的图案

  本单元的数学欣赏内容是任意一个简单的图形,当它围绕一点进行旋转,并把每次旋转后的图形沿轮廓画下来,那么就会形成一个美丽的图案。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欣赏了正方形旋转的过程,并进行了制作。本单元把这一内容进一步扩展,可以是任意的简单图形。在教学中,先请学生欣赏,然后,每个学生用硬纸剪一个任意的简单图形,接着进行变换制作。对学生制作的图案,只要基本符合要求,教师就应肯定。对一些设计特别优秀的学生,也可以让他们当场再演示一遍,以带动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变换,探索它的特征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的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1.理解图形旋转变换的含义。

  2.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难点

  1、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绕固定点顺时针旋转90并说出旋转过程。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每桌一个学具袋(基本图形、彩笔)。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见到一些美丽的图案,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

  看到这些图案你有什么想法?

  (提问学生。)

  师:这些图案有什么特点吗?

  (预设生:每一个图案都是相似的、都有相同的部分)

  师:哪些部分一样?

  那我们就可以把这些图案分成若干相同的部分。

  我们以这幅图为例,它有什么特点?

  它可以分成几部分?

  (生:四部分)

  师:它是怎样由这一幅图通过怎样的运动变换成这幅图形的?

  能否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说一说?

  (预设生:它们先向右*移、再向下*移、再向左*移)

  (2) 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师:那这幅图呢?它又是通过怎样的运动形成这幅图形的呢?

  (课件出示图形)

  请同学们拿出学具摆一摆、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

  小组活动。

  (3) 小组交流、巡视反馈(活动一)

  师:现在请同桌同学就刚才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交流。(教师走进孩子的中间,与他们进行初步的交流)

  师:哪一个小组来汇报呢?

  提问学生1:你是怎么得到这个图形的?

  到前面演示操作过程。(操作感受)

  师:哪个小组再来汇报?

  这次我有问题:这幅图是以哪点为中心转动的?向哪个方向转动?角度是多少?得到哪幅图形?

  提问学生2:(学生边演示边说过程)

  师:还是*移吗?

  以哪点为中心,叫什么?

  向哪个方向转动?(和我们钟表转动方向一样叫顺时针,相反的叫逆时针)

  旋转到这个位置是多少度呢?(看边的变化)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整理。)

  ①图形B可以看着图形A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

  ②图形C可以看着图形B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

  ③图形D可以看着图形C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得到;

  (4) 观察感悟,发现规律。

  师:从图形A旋转到图形B,图形B旋转到图形C,图形C旋转到图形D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大小不变、点O是固定的,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

  (设计意图:在观察、交流的过程中,初步感悟一个图案是由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获得。在旋转的过程中,这个简单的图形总是围绕一个点按照一定的方向旋转的。*移和旋转变换是两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案素材,引导学生观察、分类,发现其中的特点。这种从大视角界入,给学生提供全面的、具有思维含量的认知空间,对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是很有必要的。)

  二、活动二:动手实践,亲身体验。

  1、转一转、描一描。

  (1) (课件出示教材P55第一题)下面这些三角形是以哪一个顶点为中心进行旋转的。先独立解决。可以剪一个三角形标上各点转一转。(独立尝试,动手操作)

  (2) 学生操作后小组交流,老师巡视、指导。

  (3) 请学生上台演示,引导学生进行交流。

  图一,按顺时针旋转,图二,按逆时针旋转,图三,先请同学们预测一下旋转的方向,然后课件演示,问和同学想象旋转方向是否一样?

  2、想一想、填一填。

  师:(课件出示教材P55 第2题) 仔细观察4个图形的位置,完成填空。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三、活动三:拓展练*,延伸应用。

  1、P56试一试的第2题

  练*时,让学生用三角形在方格子上按要求进行操作,学生比较熟练后,再请他们按要求画出旋转或*移后的图形。

  2、P56试一试的第3题(机动)

  练*时,请学生自己摆一摆,在摆的过程中,让学生积累一些经验,然后再涂颜色。

  四、归纳总结。

  (1) 通过刚才的动手操作,你有哪些体验,把你想法与同学说一说。

  (2) 班上交流,引发更多的同学进行反思。

  (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感受图形旋转的一些方法与规律后,让学生大胆地实践,经历动手操作的过程,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五、数学万花筒。

  (1)课件演示

  六、开放性练*。

  (1)让学生说任意点,任意度数旋转图形老师课件演示

  (2)请你在课后自己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可以应用我们今天学过的方法来进行设计,相信你能成功的!

  生活中,还有许多关于旋转变换的知识有待我们去探索,就让我们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去领略数学的无穷魅力吧!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2

  1、本单元教材内容

  例1.认识同一*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行和垂直。

  例2.学*画垂线,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

  例3.学*画*行线,理解*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例1.把四边形分类,概括出*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探讨*行四边形和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

  例2.认识*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认识*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学*画高,梯形的各部分名称。

  2、重难点、关键

  重点:垂直与*行的概念;*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难点:画垂线、画*行线、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画*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关键:加强作图的训练和指导,重视作图能力的培养。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垂直与*行的概念,会用直尺、三角尺画垂线和*行线。

  (2)使学生掌握*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3)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进一步体会几何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课时划分

  6课时

  (1)垂直与*行 3课时左右

  (2)*行四边形和梯形 3课时左右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3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除法中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速度,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能根据三者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2、通过比一比、看一看、说一说、算一算等活动,探索并掌握新知。

  3、体会学*速度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认识速度,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能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请了三个小伙伴,小牛,小象和小羊,他们时常为谁跑得快的问题而争论不休,有一天他们又碰在一起,各自炫耀起成绩来:

  PPT:小牛:4分钟跑280米

  小象:4分钟跑240米

  小熊:3分钟跑240米

  师:你们收集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生读题一遍

  师:那么哪个数据是我们学过的时间?哪个数据是路程?

  生:时间是4分钟,路程是280米。

  时间是4分钟,路程是240米。

  时间是3分钟,路程是240米

  (创设情境培养学生从身边生活中发现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认识速度及速度单位:

  1、全班交流:

  师:、如果他们两个人一组进行赛跑,例如小牛和小象一组,谁跑得快?为什么?

  生:小牛和小象比赛,小牛快,因为都是4分钟内,小牛跑得路程比小象跑的远

  师:也就是在时间相同的条件下,应该比较路程,路程越远,跑得越快。

  师:那要是小象和小羊一组,谁跑得快?为什么?

  生:小象和小熊比赛,小熊跑的快,因为小象和小熊跑相同的路程,小熊用的时间短,所以跑得快。

  师:所以在路程相同的条件下,应该比较时间时间越短速度越,跑得越快。

  (引导学生思考:相同时间比路程远*,相同路程比时间长短,来确定快慢。)

  2) 比较小牛和小熊

  师:比较小牛和小熊时,路程不同、时间也不同,怎样比它们的快慢呢?有什么办法?

  (引导学生思考:要想知道谁跑得快,就要比较单位时间里谁跑得远,谁就快。)

  方法一:在相同时间内(1分钟)比较谁跑得远

  280÷4=70(米/分)(板书不要写,此时还没学时间速度了)

  240÷3=80(米/分)(板书不要写,此时还没学时间速度了)

  70<80 小熊快

  师:谁能解释一下70米和80米表示什么?

  生:表示每分钟行70米和80米。

  师:像这样表示每分行70米,每分行80米称为速度,我们可以通过线段图上表示,更清楚地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

  出示线段图

  师小结:观察线段图比较速度,其实就是比较相同时间内的路程,也就是一分钟的路程。这一分钟就是我们所说的单位时间。

  方法二:在相同时间内(3分钟)比较谁跑得远

  280÷4=70(米/分)(板书不要写,此时还没学时间速度了)

  70╳3=210(米)210<240 小熊快

  方法三:在相同时间内(4分钟)比较谁跑得远

  240÷3=80(米/分)(板书不要写,此时还没学时间速度了)

  80╳4=320(米)280<320 小熊快

  师:仔细观察这三种解法,你觉得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1:相同点是:这几种方法比较的都是相同时间里的路程。

  生2:不同点是:第一种方法比较的是他们一分钟跑的路程;第二种方法比较的是他们三分钟跑的路程;第三种方法比较的是他们四分钟跑的路程。

  师:因为这样的相同时间是很多的,所以为了便于比较,我们把每分钟小牛和小熊行的路程叫它们各自的速度。

  师:他们的速度和什么有关?

  生:时间和路程。

  2、认识速度及速度单位:

  师:速度怎么算,你会求速度吗?咱们试一试

  呈现两个问题,请学生口答。

  出示题目

  1、“神七”飞船在太空5秒飞行了约40千米,“神七”飞船的速度约是( )

  2、小青骑自行车,2小时骑了16千米,小青骑自行车的速度是( )

  学生口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列式:40÷5=8(千米),16÷2=8(千米)

  师(看着黑板表示疑惑):“神七”飞船的速度和骑自行车的速度都是8千米,看来他们的速度一样喽?说说你有什么想法?

  生:是不一样的,“神七”飞船的速度是每秒8千米,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每时8千米。

  师:但黑板上写的都是8千米,这样写能区分清楚吗?有什么办法区分开呢?

  生:写上时间。

  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叙述分别写成8千米/秒,8千米/时。

  师:1小时、1分钟这些都是单位时间。那么单位时间还包括1秒、1年、1月等等。所以速度应该是单位时间内所行使的路程。

  师:读作8千米每秒,表示什么?

  生:表示神七每秒飞行8千米。

  师:速度单位与原来的一些单位不同,是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两部分复合而成的。请同学们将刚才走路速度单位也改一下。

  师:其实速度不仅在我们课堂中有,在咱们的生活中也是无处不在的,咱们一起到生活中感受一下速度好吗?

  3、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数据:刘翔110米栏的速度约为8千米/秒

  声音传播的速度约为340米/秒

  光的传播速度约为30万千米/秒

  师:谁能说说这些速度表示什么?

  生答

  师:刘翔的速度大约是8千米/秒,有多快?

  师:从讲台到教室后面大约是8米多,我们一眨眼,刘翔就从这跑到教室后面了。快不快?

  生呼应

  师:在雷雨天,我们经常能看到电闪雷鸣的场景,你知道是先看见闪电,还是先听到雷声,为什么咱们总是先看到闪电那?

  生答

  师小结:因为光的传播速度要远远快于声音传播的速度,同学们能用刚才的知识解释了自然现象,真是太厉害了。

  (拓展学生对速度的认识,引导学生了解单位时间即为:1时、1分、1秒等,在单位时间内所行的路程叫速度。通过实例给学生充分探索空间理解速度的意义,建立单位时间的表象。结合情境,帮助学生较为准确的理解速度的意义。)

  师:观察上述几个速度,你对速度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你能说说速度表示什么吗?

  教师先请学生间说一说,在组织交流。

  生:*均时间内行的路程,如每秒多少米,每分多少米,每时多少米。

  师:速度就是每秒、每分、每时等单位时间内行的路程。

  师:速度怎么计算?

  生:路程÷时间=速度(教师板书)

  (二)、探索分享,寻找路程、时间、速度之间的关系。

  师:既然我们知道求速度的公式了,谁能求出小象的速度?

  生 按照前面对速度的理解求出小象的速度 240÷4=60(米/分)

  师:也就是速度=路程÷时间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4

  说教材

  《笔算乘法》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

  第一课时

  笔算乘法是本学期的重点内容,学生在已掌握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相对容易一些。

  数学目标:

  1、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计算顺序和积的定位。

  2、通过两位数乘三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对比引导学生归纳出一个因数是三位数的乘法规则,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检查的良好*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三位数的计算顺序。

  难点:一个因数是两位数乘法的积的的定位。

  说教学互动环节

  1、旧知铺垫:

  引导学生回忆两位、三位数、一位数的笔算和估算。

  复*旧知:一方面巩固学生的知识,一方面为本节课的新课学*做铺垫。

  2、点出例题:

  让学生审清题意,认真思考,先独立估算,再交流探索。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自己很容易列出这道算式,启发学生,让他们自己建构知识,交流探究出

  “145×12”知道这是一个新内容。先让学生估算,并说出估算方法。让学生经历运用两位数三位数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乘法计算的运用价值,在学*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学生自己探索交流处“145×12”时,问你是怎样想的,又是根据什么列竖式计算的?290表示什么,145又表示什么。这一过程学生经历了探索,掌握了三位数两位数的算理和积的定位。

  3、巩固练*

  当学生自己探索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式时,这一内容还不够扎实,所以及时给出练*,学生思维得到更深刻的认真!

  给出四道练*题,都是三位数乘两位数,让学生分小组上台版演,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集体订正,加强学生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掌握,培养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通过知识的迁移,使学生经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迁移,类推到三位数乘两位数。

  再巩固

  我设计了三道:“小马虎”做的题目,让学生发现错误并改正,“小马虎”的计算可能就是我们学生中容易犯的错误,这样为我们的学生提了醒,当学生找出了“小马虎”的错误时,是快乐的,可能有类似的学生得到了提醒。

  4、课堂小结

  学生简要回顾,叙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感受所学的知识价值。

  反思

  本节课得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探索的空间,注意了学生的互相交流,启发共同提高的能力培养,在这里教师创设情意后,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讨论、探索。引导学生自己能发现问题自己解答,教师适时引导,循序渐进,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与求知、探索的能力。课堂的主人是学生,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与组织者!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5

  教学内容:

  P5 ~ 7

  教学目标:

  1、通过“买文具”的问题情景,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3、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地进行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4、培养学生合作学*的*惯,体验合作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复*

  1、口算(开火车)

  40÷8

  28÷7

  36÷6

  24÷8

  81÷9

  15÷3

  2、提问:上节课我们学*的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计算顺序式什么?

  3、练*(二人板演,全班齐练)

  4×8+6 40-6×4

  二、探索新知

  出示P5 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 理解图中内容,让学生找信息。

  2、让学生根据图示提出问题,并着重注意:3本作文本一共18元。问题:笑笑一共需要多少元?

  3、解决问题。

  (1)分析问题:笑笑买了一本作为本和一本英文本。

  分析条件:主题图中只给出英文本每本4元 3本作文本一共18元

  所以先要解决一本作文本多少元的问题,再算出作文本和英文本一共多少元。

  (2)列算式。学生通过讨论可以得出两种方法

  (a) 18÷3=6(元),6+4=10(元) 答:笑笑一共需要10元。

  (b) 18÷3+4

  =6+4

  =10(元) 答:笑笑一共需要10元。

  (3)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全班讨论:18÷3+4 表示什么意思?

  算式“18÷3+4”中的“18”表示3本作文本18元, “18÷3”表示1本作文本多少元。所以“18÷3+4”表示1本作文本和1本英文本一共多少元?

  因此计算“18÷3+4”的时候,应先算18÷3=6,再算6+4=10,用脱式计算。

  (4)引导学生发现:有加法又有除法时,要先算除法后算加法。

  4、尝试解决问题。

  (1)提问:每本算术本现价比原价便宜多少元?

  (2)让学生小组讨论后尝试独立解答。

  (3)订正,并引导学生发现:既有减法又有除法的两步计算式题,要先算除法,后算减法。

  5、小结:计算除加、除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先算除法后算加减)

  6、说一说下面哪种做法对。

  总结脱式计算写法

  1、不参加运算的部分要抄下来,等号前后应该相等。

  2、现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三、课题巩固练*

  P6“试一试”。

  1、提示:先算淘气买的钢笔一支是多少元。

  2、先说运算顺序,后让学生独立计算。

  3、结合情境说下面算式的意思,并计算

  四、巩固练*

  P6~7连一连全部内容。

  五、总结

  计算除加、除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先算除法后算加减)

  板书设计:

  买文具(除加、除减两步计算式题)

  解法一: 18÷3=6(元), 6+4=10(元) 答:笑笑一共需要10元。

  解法二: 18÷3+4

  =6+4

  =10(元) 答:笑笑一共需要10元。


新课标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笔算除法》优秀教案设计实用5份(扩展2)

——小学四年级笔算除法教学设计实用五份

  小学四年级笔算除法教学设计 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教材81-83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索、思考、总结,经历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方法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3、使学生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书写整洁、计算认真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

  掌握试商的方法,确定商的书写位置。

  教学难点:

  理解算理,确定商的书写位置。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列竖式计算:968 1456

  说出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1)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一)位,如果前一位不够除,要看前(两)位。

  (2)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3)每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2、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老师想考考大家。

  教师出示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题卡,让学生边读题,边说出答案。

  6030=

  35070=

  24060=

  14020=

  27090=

  56080=

  42070=

  32080=

  同学们对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掌握非常好,在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下面去看看同学们今天上午交上来的问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问题一:学校买来92根跳绳,如果每班30根,可以分给几个班?

  第一个问题告诉我们什么信息?你能列式解决吗?(9230)

  为什么用除法?(这道题是让我们求92里面有几个30,所以用除法。)

  你估计可以分给几个班?(92303(个))

  9230,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教师板书课题:笔算除法)你会算吗?

  出示学*指导:

  1、先独立思考计算的方法,把你的方法写下来;

  2、同桌交流,方法是否正确,为什么这样算?

  2、让学生上台板演竖式,并说出笔算的方法。

  学生在说完笔算方法后,追问3为什么写在个位上。

  3、出示问题二:学校十月份收到《小手牵大手,安全常相伴》200本,每班30本,可以分给几个班?

  让学生独立解决,独立笔算后汇报。

  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怎么办?(要看前三位)

  并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商6,6应写在哪一位上面。

  三、巩固内化

  1、 用竖式计算。

  6020

  9640

  14020

  16030

  58580

  2、改错题(看书上的83页)

  3、问题三:一个足球20元,用75元钱可以买几个足球,还剩多少钱?

  4、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获得了哪些笔算经验?说一说笔算除法是怎样计算的?

  (1)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不够除,

  要看前(三)位。

  (2)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3)每次除得的余数都必须比除数(小)。

  5、问题四:学校组织学生秋游,共有师生280人,如果每辆车能坐50人,一共需要安排多少辆车?

  四、全课总结。

  小学四年级笔算除法教学设计 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4页例3。做一做,练*十五第1~4题。

  教学目标:让学生经历除数是接*整十数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初步掌握用“四舍”“五入”法试商的方法,会用这种试商法进行有关的笔算。在学*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购书的录像或画面、练*十五第1、3题)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

  1、选一题,说一说笔算过程。

  2、口算下面各题。

  20×430×650×580×4

  40×690×570×360×7

  3、写出与下面各数接*的整十数。

  31465263872174

  二、新课

  1、提出问题。

  (1)呈现购书的录像或画面,请学生描述购书的情况。之后,请学生提出问题。

  (2)请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解决“一本《作文选》多少元?”的方法,从而列出算式84÷21。

  2、教学用“四舍”法试商。

  开始前,可进行谈话:我们已学过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数21不是整十数,怎样想商呢?

  (1)学生独立计算。

  (2)组织交流。

  学生有可能用口算答出84除以21商4,甚至没有一个学生把21看作20来想商。此时,肯定学生正确完成了计算,真棒!

  接着,由谈话引出试商:要想算84里面和几个21,既要看十位,又要看个位。这道题中84、21都比较小,同学们一眼就看出商4。如果被除数、除数比较大,不能一眼看出该商几,该怎么办呢?我们来想一想,除数是整十数来试商,是不是会比较方便些。下面咱们就用尝试一下。

  (3)师生共同经历试商过程。

  请学生说出把21看作几十试商?之后,试除……

  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知道:用20试除得到的商4称为“初商”。“初商”是否合适,必须进行检验。

  (4)完成例3下面“做一做”的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订正时提问:

  “谁能说一说你是把除数看试商的?是怎样想的?”

  “观察一下例题和做一做中的题目,除数个位上的数分别是几?这三道题都是用什么方法试商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说明:除数个位数是1、2、3、4的两位数,一般情况下,可以用“四舍”法把除数个位上的数舍去,看作整十数试商。

  3、教学用“五入”法试商。

  (1)接上面的购书情境和问题,引出第(2)个实际问题。

  由学生说出算式:196÷39

  (2)尝试试商,完成计算。

  让学生想一想把39看作多少来试商?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用学过的方法,把39看作30来试商,商6大了,再改商5,另一种把39看作40来试商,商4小了,改商5。之后,教师将196改成194让学生用两种方法方式试商,看试商情况。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把194÷39的两种试商过程写在黑板上,并让学生比较一下哪种方法简便些。

  接着让学生把这首题做完。

  (3)做例3下面“做一做”的第2题。

  先让学生做,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把除数看作几十来试商的,是怎样想的。

  教师概括说明:除数个位数是5、6、7、8、9的两位数时,一般情况下,可以用“五入”法把除数个位上的数舍去,同时向前一位时1,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试商。

  4、引导概括

  引导学生结合上面的两种情况,概括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一般按照“四舍法入”法,把除数看作与它接*的整十数来试商。

  三、练*

  1、完成练*十五第1题。

  请学生独立填写。填写后,组织交流。

  由交流中出现的不同填法。比如20×()<85,()里可以填1~4各数(当然也可以填0,但无实际意义)。教师要特别指出: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想商时,要选择除数与1~9中哪个数相乘的积小于并且最接*被除的数。

  2、完成练*十五第2题。

  请学生口答或直接把各题的准确商写在书上。开始前,可以根据本班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形式,比如“比一比”谁的速度快、抢答等。

  3、完成练*十五第3、4题。

  四、总结

  1、请学生讨论、交流怎样试商?怎样检验初商是否合适?

  2、教师强调: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除数个位上是1、2、3、4,可以把尾数舍去,把它看作整十数来试商。除数个位上是6、7、8、9的两位数,试商时,用“五入”法把除数个位上的数舍去,看作整十数试商。

  初商是不是合适,要用它和除数相乘的积与被除数比较进行检验才能确定。

  小学四年级笔算除法教学设计 3

  教材解析:

  “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是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的第二课时内容。“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这一内容是小学学*整数除法的最后阶段,也是第二学段学生要学*的最为复杂的整数计算知识。学*本节课的知识基础是多位数乘一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用整十数除整十数和几百几十数的口算除法。通过三年级笔算除法的学*,已熟练掌握了估算除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了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课标》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们着重采用引导探究和迁移类推的教学方法。在学法上,我们基于:“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这样的教学理念,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采用自主探究,对比辨析,的学*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比较,逐步抽象出算理,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归纳。通过教法的落实和学法的指导,力求体现学生自主学*和教师的引领作用。

  教学目标:

  1、理解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算理,掌握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自主探究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过程,体会类推迁移的思想方法。

  3、培养认真计算的好*惯和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

  商书写位置和试商方法。

  教学准备:

  题卡,课件

  教学流程:

  一、复*旧知,巩固练

  ()里最大能填几?

  20×()�8150×()�180

  70×()�41260×()�488

  预设:学生进行练*

  2、出示复*题:92÷3

  这是以前我们学过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你能准确地计算92÷3吗?

  3、请学生板演并说说怎么算的。

  4、按照“除,乘,减,比”的方法来笔算的,不但计算准确而且表述清晰。

  【设计意图:通过复*已经学过的相关知识,唤醒学生已有的笔算除法知识,为学生的知识迁移做好充分准备,为学*新知做准备。】

  二、情境创设,引出新课

  1、大家知道吗?每年的12月是全民读书月,学校要给大家买一些新书。

  2、读题,说说知道了什么?要我们帮忙解决什么问题?

  3、如何列算式?

  预设:92÷30

  4、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

  预设:92÷30除数是整十数的。

  5、真是善于观察的孩子,今天我们共同学*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板书课题:笔算除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两个算式联系起来观察,为学生借助92÷3的算理算法来解决92÷30打下基础,引导学生建立迁移意识。】

  三、探究新知,理解算理

  1、92÷30你能估算出结果吗?

  预设:学生用估算的方法解决

  2、不仅能说出估算的结果,还能完整地表达自己估算的过程。了不起。同学们老师这有92根小棒,用92根小棒表示92本书,每10根一捆,每班分30本,请你动手在学*单上圈一圈,能分给几个班?

  预设:引导学生操作画图表示结果

  3、通过圈一圈,我们知道可以分3个班,还剩下2根。如何笔算呢?请你尝试做一做,再和同桌说说如何笔算?

  4、、请学生板演92÷30的竖式并讲解

  5、教师边追问:

  (1)为什么把3写在个位上?

  (3)90怎么来的?

  (4)这里的2表示什么?还能继续除吗?

  预设: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6、找同学再来说说是如何笔算92÷30的?

  7、补充上单位名称和答

  【设计意图:通过竖式计算过程与小棒图对应起来汇报,为学生说明算法,讲明算理提供直观支持,真正实现学生自主探究,使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算理。】

  四、知识迁移,学*新知

  1、借助已有的经验,动脑思考,学会了整十数除两位数的笔算除法。如果被除数变成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你会笔算吗?请你先尝试笔算,在进行小组交流。

  自主交流:

  (1)178÷30看被除数前几位?

  (2)想一想商的位置?

  (3)用什么方法试商?

  2、重点理解试商方法,用什么方法试商又快又准?

  预设:口算方法估算方法

  3、教师出示小棒图演示理解

  预设:商6大了,商4小了。30乘5最接*178且小于178,所以商是5,(板书:最接*被除数且小于被除数)

  4、算完了吗?

  6、还有谁能够完整的说说如何笔算178÷30?

  预设:学生说计算过程

  7、集体订正

  8、比较:被除数是两位数商写在个位上,被除数是三位数怎么商也写在了个位?

  预设: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面

  9、学*了笔算除法,说说笔算除法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在学*例1的基础上,放手让孩子独立完成例2的探究,让学生经历“发现---尝试---交流----表达-----质证”的过程,让学生学会学*,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五、练*应用,掌握方法

  1、试算:40÷2085÷40140÷20565÷80

  2、找错误:75页第8题

  3、解决生活中的问题:74页第7题

  【设计意图: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练*,让学生熟练除数是整十数笔算除法的技能,培养学生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和认真仔细的学**惯。】

  六、数学小史

  古代是怎样计算除法的

  在我国古代,人们常用算筹来进行计算。计算除法的步骤如下:158÷11商摆在上面,被除数摆在中间,除数摆在下面。

  【设计意图: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在笔算除法中的做法,培养学生对探究数学的兴趣。】

  七、课外延伸

  想一想:91÷31应该怎样笔算?

  八、作业布置:75页第9题

  板书设计:笔算除法

  92÷30=3(个)……2(本)178÷30=3……28两位不够看前三位。

  商乘除数最接*且小

  于被除数

  小学四年级笔算除法教学设计 4

  教学内容:

  教材81―83页例1、例2“做一做”及练*十四的3-4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利用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知识自主探索笔算时试商的一般方法,并会正确书写商的位置。

  2、使学生会用估算的方法计算除数是整十数商一位数的除法,养成估算的*惯。

  3、使学生感受除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4、通过本课时的学*,培养学生书写整洁、计算认真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

  确定商的位置及试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确定商的位置。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新课教学

  今天是“阅读日”,四(1)班的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去学校图书馆借书。我们来到了图书馆。

  出示主题图。

  你从图中得到了那些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提问题,师有选择的板书应用题

  1、出示例1

  那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谁来说说应该怎样列式?为什么?

  用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估计一下这些书可以分给几个班?为什么?

  刚才同学们通过估算,知道了这些书可以分给3个班,除了估算,我们还可以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呢?(引出笔算)

  对了,这道题我们还可以用竖式来笔算,今天我们就来学*笔算除法(出示课题:笔算除法)

  下面就请同学们试着用竖式来计算这道题(要求:书写要工整,数位要对齐)

  教师巡视,找个学生板演。再找个错的。说清各个数字表示什么?

  提问:你把商写在了哪一位的上面?

  为什么应该写在个位上?(配合学生的回答,用直观图来加深理解)

  商3写在个位上,因为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现在除到个位所以就把商写在个位上。

  (多叫几个学生来说理)

  问把商写在十位上的同学:你为什么把3写在十位上?3写在十位上就表示3个几?而刚才我们通过估算知道了可以分给3个班,你现在觉的应该把商写在什么位置上?那我们现在就把他改正过来好吗?

  刚才把商写在十位的同学,你现在认为商应该写在哪一位上?那么,我们把商的位置改过来好吗?

  再解决单位,应该在横式上写清楚单位。

  同学们,那象这类题目你会做了吗?那我们就来做2个练*。(指名2生板演)

  做一做:

  10)3 0 40 )8 5

  大家看这三个竖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商为什么要写在个位上?

  板书:除数是两位数,( )看被除数的前两位

  2、出示例2

  刚才通过同学们的共同努力,我们解决了第一个题目,那我们再来看第二道题

  请同学们用我们刚才解决第一题的方法,也就是先写横式再列竖式的方法来解决这道题。(一生板演)

  那么大家认为这个4应该写在哪位上?(多提问几个学生)

  引导学生说出:除到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为什么不能把商写在十位上?

  (板书)被除数的前两位不够除,要看前三位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掌握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我们来做这样一组题目。

  做一做2 (3名学生板演)

  ____ ______ _____

  20)140 50 )280 80 )856

  二、巩固练*

  刚才同学们共同努力我们总结出了做笔算除法的方法,下面我们用这个方法再来做几道题目

  1、 计算下面各题

  420÷60 78÷20 380÷70

  反馈后,同桌看看他算的对吗

  2、

  ____ _____ ______

  40)80 60 )300 30 )270

  _________ ______

  40)83 60 )312 30 )273

  先让学生说一说上下两题有什么关系,通过计算得到什么启发,使学生体会到要算83÷40,就应该先把83估成80

  师:学好除法不仅可以提高计算能力,还能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

  3、王老师带83元钱,可以买几个计算器,还剩多少钱?(计算器20元/个)

  要求看清图中信息和问题,再独立完成,指名演板。检查反馈时强调格式及书写完整。

  83÷20=4(个)……3(元)

  答:可以买4个计算器,还剩3元。

  4、四年级230名同学去秋游,要租几辆车呢?(50人/辆)

  要求读出旁白的话及图中标出的数据,再独立完成,指名演板。

  学生可能有两种做法:

  ①230÷50=4(辆)……30(人) ②230÷50=4(辆)……30(人)

  答:一共要租4辆车,还剩30人。 4+1=5(辆)

  答:一共要租5辆车。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

  四、作业

  P82 做一做 第2题 的后面4题

  小学四年级笔算除法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巩固除法法则、估算及验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过程,巩固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和认真检查的良好学**惯。

  教学重点:

  商的位置。

  教学难点: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教具:图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教师导学

  一、复*导入

  1、口算卡片(略)

  2、填空

  1)把320*均分成40份,每份是( )

  2)每份是70,490里面有( )个70

  3)( )÷( )=20……19,除数最小是( )

  4)322÷40的商写在( )位上。

  5)475与195的差里有( )个70。

  6)如果4×30+6=126,那么126÷30=( )……( )

  7)有163个鸡蛋,每30个装一箱,这些鸡蛋需要( )个箱子。

  3、说说怎样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二、练*内容

  1、计算

  346÷42 171÷57 1674÷93 876÷73 2001÷87 10332÷84

  2、计算并验算

  4814÷83 8445÷33 3243÷47 1827÷63 1568÷28 2669÷36

  3、按要求在()里填上一位适当的数字,再计算。

  商是一位数 商是两位数

  ( )25÷38 ( )76÷27

  ( )96÷82 ( )04÷64

  解决问题;

  1)一个排球42元,300元最多可以买几个排球?

  2)一部电话机94元,一部扫描机846元,扫描机的单价是电话机的几倍?

  3)探究题

  小英做一道除法题时,把除数48看成84,结果得到的商是37余12,求正确的商是多少?

  4)竞赛题

  三、总结

  通过这几节课的学*,你学会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了吗?说说怎样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四、作业

  91页5----8


新课标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笔算除法》优秀教案设计实用5份(扩展3)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菁华10篇)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第26页例1及练*四的1、2题。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邮政编码的作用,探索发现邮政编码的规律。

  2、培养学生调查搜集、分析研究、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实践意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兴趣及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课前收集与编码有关的信息,走访当地邮政局的叔叔、阿姨,了解当地邮政编码及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教师: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收集和调查了身边一些与编码有关的信息,谁来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数字编码?

  (学生自由发言:邮政编码,车牌号,身份证,电话号码,门牌号,银行帐号……)

  教师:老师也搜集到了一些用数字表达信息的资料,多媒体? ?

  [点评:让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以最短的时间调动学生的学*热情和积极性,为后面的学*做好铺垫。]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研究数字编码的问题。

  二、邮政编码中数字的意义和邮政编码的作用

  1。邮政编码中数字的意义。

  教师:同学们寄过信吗?

  (多媒体出示例1的信封)

  教师:这封信是寄往哪里的?

  学生:重庆市巴南区鱼洞镇的。

  教师:你们谁知道左上角的这组数字在信封中叫什么?右下角的这组数字在信封中叫什么?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补充寄信人详细地址及邮政编码)

  学生:左上角的这组数字是收信人的邮政编码,右下角的这组数字是寄信人的邮政编码。

  教师:那你们了解邮政编码每个位置上的数字表示的什么意思吗?

  学生1:邮政局的阿姨说,邮政编码是全国统一的,都是6位数,不同数字表示不同的地方。

  学生2:……

  [点评:邮政编码的作用是什么?编排有什么规律?学生知之甚少。为此,教师在课前组织学生走访当地邮政局的叔叔、阿姨,了解当地邮政编码及方法对本节课的学*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这是我们重庆市巴南区部分乡镇、街道的邮政编码,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些邮政编码有什么规律?先小组讨论,再汇报。乡、镇街道?

  巴南区石岗车站401348 巴南区一品新街401349 巴南区鱼洞镇黄溪路401320

  巴南区南彭镇南湖路401347 巴南区圣灯正街401349 巴南区百节百正街401322

  巴南区界石镇界新街401346

  学生1:我发现这些邮政编码的前面4位的数字是一样的,都是4013。

  学生2:我发现他们的后两位数字不同,这两位数字应该代表巴南区不同的乡镇、街道。

  教师:接下来我们再看看重庆市部分区县的邮政编码。比较一下,你又有什么发现?

  区县名 邮政编码

  渝中区 400000

  江北区 400000

  南岸区 400000

  大渡口区 400000

  沙坪坝区 400000

  九龙坡区 400000

  北碚区 400700

  万盛区 400800

  双桥区 400900

  渝北区 401120

  长寿区 401220

  巴南区 401320

  綦江县 401420

  合川市 401520

  永川市 402160

  江津市 402260

  大足县 402360

  荣昌县 402460

  学生1:我发现前两位的数字是相同,都是40开头。所以我想40应该代表重庆市吧。

  学生2:我发现第3、4位应该代表各区、县,00代表的是市区,而07,08,09,11,…,24这些代表县。

  学生3:通过观察,我猜想其他省市中,邮编的前两位的数字是不相同的。

  教师: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来看看其他省市的邮政编码。省市名邮政编码省市名邮政编码省?

  太原 030000

  沈阳 110000

  上海市 200000

  大同 037000

  大连 116000

  天津市 300000

  阳泉 045000

  鞍山 114000

  重庆市 400000

  长治 047100

  抚顺 113000

  石家庄 050000

  长春 130000

  哈尔滨 150000

  保定 071000

  吉林 132000

  齐齐哈尔 161000

  教师:通过以上观察,你们又有什么发现?

  学生1:现在我发现邮政编码的前两位数字表示省、直辖市。

  学生2:我发现直辖市的邮编第二位都是0,例如:北京是100000,上海是200000,天津是300000,重庆,400000。

  教师:现在你们知道邮政编码的六位数字分别表示什么吗?

  学生:前两位的数字表示省、直辖市,第3位的数字代表市(地区),第4位的数字代表县(区),后两位代表乡(镇)。

  [点评:向学生提供大量的邮政编码信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得出邮政编码6位数字表示的意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也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

  2、邮政编码的作用。

  教师:邮政编码有什么作用呢?

  学生1:每天邮局的叔叔、阿姨要收到许多寄往全国各地的信件,有了邮政编码后,就可以使用自动分拣机按照邮政编码进行自动分拣,不用叔叔、阿姨进行人工分拣信件,累得满头大汗?邮政编码能使大家尽快地收到信。

  教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学校所在地区的邮政编码是多少呢?

  [点评:该环节让学生明白邮政编码产生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分拣信件速度慢、费时又费力的矛盾,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社会需要的关系。]

  三、认识身份证编码

  (师生游戏)

  教师:拿出你课前搜集到的家人的身份证号码,随便给老师一个我就能猜出他的出生年月日、性别和那个地方的人,相信吗?试试看?

  学生读身份证号,老师猜测,学生判断验证。

  学生惊叹,跃跃欲试。

  教师:谁知道老师是怎么猜到的?

  学生:我查阅了资料。身份证的前两位上的数字表示省(直辖市),第3、4位的数字代表市,第5、6位的数字代表区县,第7~10位的数字代表出生年份,第11、12位的数字代表出生月份,第13、14的数字代表出生日子,第15~17位的数字代表编号顺序号,末位加了个检验码。但倒数第2位的.数字双数代表女性,单数是男性。

  四、完成练*四第二题。

  教师:你们打过长途电话吗?

  学生:打过,打长途电话要拨区号。

  教师:你知道我们重庆的区号吗?

  学生:知道,是023。

  教师:你还知道哪些城市的区号?

  学生:北京是010,上海是021,天津是022……

  教师:你熟悉的电话号码有哪些?从中你还了解了哪些信息?

  五、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你有什么新的体会?你认为数字编码有什么好处?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100页例1,课堂活动以及练*十九第1~4题。

  【教学目标】

  1.掌握整百数及几百几十的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口算。

  2.联系已有知识经验理解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3.体验整百数及几百几十的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具学具准备】

  主题图片、视频展示台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认知铺垫

  出示主题图:学校组织大家秋游,如果每辆车限乘40人,每2人乘坐一排,你知道每辆车有多少排座位吗?

  1.口答列式:40÷2=

  2.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抓两个要点:(1)因为20×2=40,所以40÷2=20。

  (2)因为40里面有20个2,所以40÷2=20。

  3.小结:这是我们已经学*过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口算,今天我们继续探讨口算除法。

  (板书:口算)

  [点评:切实抓住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找出知识的生长点和最*发展区。为本课的学生的自主学*做好充分的认知准备。]

  二、独立尝试、合作研究

  1.呈现主题图。教师:如果将题目改为“有200名师生。”

  (出示主题图)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1)一共要坐多少辆车? (2)*均每人花车费多少元?

  2. 学生自主探索算法。

  (1)探索200÷40=教师:一共需要租多少辆车?该怎样列式?学生独立尝试解决

  (板书:一共需要租多少辆车)。

  (2)交流:同桌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汇报:集体交流——分两个层面。

  第一,为什么要这样列式?(这是求200里有多少个40)

  第二,你是怎样得出这个答案的?

  (借助学生已有知识基础,抓两个要点:①因为40×5=200,所以200÷40=5。②因为20÷5=4所以200÷40=5。)

  2.如果再增加一个条件“每辆车的租车费为840元”并将问题改为“*均每人需要车费多少元”你们能列式吗?

  (1)解释:为什么“÷40”?(这是将840元*均分成40份求每份是多少)

  (2)交流:同桌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汇报:集体交流——你是怎样得出这个答案的?(借助学生已有基础知识,抓两个要点:①因为21×40=840,所以840÷40=21。②840÷4=210,840÷40=21。)

  方法二可利用生活实例进行解释,把40人分成10组则每组有4人,他们一共需要交纳840元,则每组为840÷10=84元,每人为84÷4=21元,练一练。先口算,再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600÷30=450÷90=640÷40= 都可以利用想乘法算除法来解释,也都可以利用先“÷10”再除以一位数来进行计算。

  [点评:建构主义认为“在实际有意义的情境下进行学*,可以使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学*到的新知识。”本环节的教学问题与情境紧密结合,注重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去自主探索口算方法,凸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练*巩固、熟练口算

  1.教科书第100页课堂活动,完成计算后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2.第102页练*十九1~4题。

  (本案例由黄世鱼提供)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一、教学内容

  1、亿以内数的认识。

  2、十进制计数法。

  3、亿以上数的认识。

  4、计算工具的认识。

  二、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1、例题的编排增加了一些衔接语,使内容更具连贯性;还注意体现学生探索学*的过程,尽量为教学提供一定的引导。

  2、读数、写数例题的编排更具层次性,强调分级读、写数的好处;对大数的读法、写法法则,以学生讨论、探究、填空的形式加以显示。

  3、增加了将一个数写成扩展式的例题。用不同形式来认识数,也为中学学*科学记数法做一定铺垫。

  4、将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和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求*似数,分别安排例题教学,以避免学生将二者混淆。

  5、计算工具的发展原来是阅读资料,现将其作为正文,以连环画形式,配以简要的文字,让学生初步了解计算工具发展的历程。随后单独介绍了算盘、计算器。

  6、增加了“你知道吗”的版块,在原来的基础上增至六个。主要围绕:对一亿的感知、数的分级、非位置制计数方法、记数符号的来历、位置制计数方法、计算器特殊按键的介绍等进行,丰富学生对大数的认识,充分体会*数字的特点和十进制计数法的优势。

  7、新增了“整理和复*”。

  三、具体内容

  (一)亿以内数的认识

  1、例1:认识计数单位和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首先通过呈现北京市的人口数,说明学*比万大的数的必要性。然后借助计数器,利用动态拨珠的形式,在原有的计数单位的基础上,引出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并让学生初步感知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在有了计数单位后,简要说明了用数字表示数的方法,由此引出数位和数位顺序表。并让学生结合北京市人口数,利用数位顺序表进一步体会“位值”的含义。

  教学时应注意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促进知识迁移。由万以内的数引出比万大的数,由已知的计数单位引出新的计数单位,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使其在学*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例如,在计数器万位上拨数,一万一万地数,数到十万,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十万怎样表示”的问题,经历“满十进一”的过程,引出计数单位“十万”。还应注意让学生了解“数位”的意义,体会“位值”的含义。在认识亿以内的计数单位后,要说明:“在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使学生初步体会计数单位按一定顺序排列的作用。引出数位顺序表后,通过说出北京市人口数中一些数字表示的含义体会“位值”的含义。

  2、例2、例3:读亿以内的数。

  教材的编排分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教学读整万的数,让学生体会读数的本质,第二个层次是教学读一般的含两级的数,总结读数的方法。

  例2的编排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整万数的读法的思路。第1个学生是迁移了“万以内数的读法”:也就是由高到低按顺序把每个计数单位都读了出来,这实际上也体现读数的本质:就是读出计数单位的个数。第2个学生则归并了“万”字,简便了读法。从而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简洁,加深对万级数的读法的认识。此外,例2给出的4个数也很有代表性。

  例3是教学读含有两级的数,第一个数没有0,给出读法;后边两个数,中间和末尾都有0,没有给出读法。特别是有关“0”的读法。例3的数据的选择也突出了读数的重点和难点。

  3、例4:写数。

  通过北京大钟寺的永乐大钟上铸字的信息,引出写数活动。对照数位顺序表,出现4个不同的数。第一个给出了写法,采用画竖线的形式,凸现了先分级、再写数的思路,其余3个则让学生自己探究写出。总结出写数的方法。

  4、例5:数的大小比较。

  教材首先给出了20xx年6个国家到我国旅游的人数,为学生学*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提供了生动的学*资源。法则,重点突出了两个方面:位数相同的情况和位数不同的情况下,如何进行大小比较。

  5、例6:大数的改写。

  探讨把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小精灵的话,则凸显了把整万数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的意义和作用。

  例题后面的“做一做”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一方面让学生在“改写”中深化对所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另一方面了解一些科普知识和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

  6、例7:用“四舍五入”法求*似数。

  学*将非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似数的方法。

  教学时,可举一些实例说明*似数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比如,用一个省或一个市的人口、全国小学生数、全国粮食产量等方面的实例,说明在实际生活中,一般没必要十分精确地表示一个事物的量,常用*似数来表示。

  7、数的产生。

  教材通过图文配合的方式,简要地介绍了数的产生和数字的演变过程。通过出示实物记数、结绳记数、刻道记数3幅图,展现了古人一一对应的记数方法。随后简要说明了数字产生的原由,并列举了三种古代数字,体现了数字也是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并通过小精灵的话说明了统一数字的必要性。

  然后呈现了0~9的*数字,并以首先通过小精灵的话说明了数字的作用,加深学生对数的产生和发展的认识。最后用简练的文字揭示自然数的概念与特点,一方面对以前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和总结,另一方面也为以后把数的范围扩展到分数、小数做准备。

  (二)十进制计数法

  教材首先运用两个实例,说明比亿大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凸显学*更大的数的必要性。然后在亿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利用计数器数数,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亿”“百亿”“千亿”。此基础上,“扩展”数位顺序表,系统整理计数单位、数位、数级等知识,并概括出“十进制计数法”,并为亿以上数的认识和读、写作好准备。

  (三)亿以上数的认识

  1、例1:亿以上数的读法。

  教材通过呈现地球不堪人口重负的画面,让学生在感受大数,学*亿以上数的读法的同时。提供了3个亿以上的数。让学生借助数位顺序表把亿以内数的读法迁移到读亿以上的数之中。在读法的总结上,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先分级,再读数和重点关注“0”的读法问题。

  2、例2:亿以上数的写法。

  教材结合数位顺序表,呈现了1个整亿数和两个非整亿数,让学生通过思考与尝试、讨论与交流,自主迁移、探究写法,并注意引导学生先分级,再按级写。

  “做一做”第2题采取题组形式,把个级数、整万数、整亿数对照编排,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分级写数的特点,更好地掌握写数方法。

  3、例3:把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第一个呈现改写结果,其余2个让学生独立完成,熟悉改写的方法。

  4、例4:非整亿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求出*似数,再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所以这里用色块和文字标注的形式说明如何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一个数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似数,然后直接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下面的阅读材料介绍了我国古代用算筹计数的方法,让学生体会位值制,感受我国古代的数学成就。并由此了解数字“0”的产生,丰富对“0”的.认识。

  (四)计算工具的认识

  实验教材是放在“阅读材料”里的,修订教材把它作为了正式教学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和现状,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欲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材用简洁的文字与画面揭示了计算工具的发展历程:由两千多年前的算筹到现在的笔记本电脑、*板电脑等,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了人类在计算工具方面的探索与发明,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的教育。在此基础上,再引出对算盘和计算器的详细介绍。

  接下来教材说明了算盘发明的意义和作用,让学生了解算盘在生活中的应用。接着呈现*算盘和日本算盘的实物图,让学生感受算盘的影响和传播的广泛。最后,呈现了3幅直观图要求学生写出算盘上表示的数,因为二年级已经学过用算盘记数,所以这里简单回顾介绍一下即可。(见“算盘的数学文化”)

  对于“计算器”的认识,通过呈现结账这一情境,让学生了解到计算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计算工具,并说明计算器的优点是操作简便,算得又对又快。然后呈现了计算器的实物图,并标注了显示屏及两个功能键的名称,其余键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则让学生自己探索、交流。接下来的例1教学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基本的四则运算。教材呈现了加法计算的例子,减、乘、除法式题,则由学生自己尝试操作。例2教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通过计算探索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推理的能力。

  “大数的认识”——数感的培养

  四、教学建议

  本单元是小学生整数认识的最后阶段,也是系统整理整数概念、读写法则等的过程。

  1、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数感。

  使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一是提供生活中大数运用的事例,突出学*大数的必要性;二是在具体的情境中,真切感受大数。

  2、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让学生经历“再创造”的过程。

  大数的认识中,万以上的数、计数单位、数位、数级、十进制计数法、大数的读写法则、*似数等,都是数学最基础的知识。因此,必须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给学生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3、紧紧抓住数的分级,引导学生探索数的读、写方法。

  注意培养学生“先看级再看位,从高位起,一级一级地读、写”的*惯。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量角器产生的过程,渗透实践出真知的思想意识.

  2.认识1度的角,能正确的使用量角器进行角的度量.

  3.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探究过程,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掌握用量角器量角这一技能。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量角器产生的过程

  教学难点:能正确的使用量角器进行角的度量。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请看屏幕。(出示三个滑梯)玩过吗?

  生:玩过

  师:大家都玩过!想玩哪个?

  生1:第三个,这样可以滑的快一些

  生2:第一个,我想滑的慢一些,我会害怕

  师:观察一下,这三个滑梯有什么不同?

  生1:有高有矮

  师:哦,你的意思是说它们的角度不同?原来角也有大小啊?生活中我们一般以2号滑梯为标准,今天这节课我们以2号滑梯所形成的角∠1为例一起研究:角的度量(板书)

  二、主动探究、合作学*

  1.明确测量标准要统一,为“度”的出现作准备

  师:∠1有多大呢?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学具来表示它的大小,老师为大家准备了∠1和一些学具,在1号学具袋中,请小组长打开,小组合作,借助学具表示出∠1的大小。

  学生动手测量

  师:量完了吗?谁能到前面来介绍你是怎样量的?

  生边操作边解说:角的顶点对齐,一边对齐

  师:你们这个方法非常好,老师帮你把它记录下来(板书:角顶点边)

  师:得到是结果是:3个(板书)

  师:还有不同的测量结果吗?

  生:2个。

  师:还有吗?

  生:1个

  师:我们测量的都是∠1,但测量结果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呢?把你们的小角举起来看一下

  生:我们用来测量的角大小不一样

  师:也就是标准不统一,所以测量同一个角的结果不一样,要想获得统一的测量结果应该怎么办?

  生:用同样大的角来量

  2、引出半圆

  师:好主意!下面我们采用统一的标准角在小组内再来测量∠1的大小,这个统一的标准角就放在2号学具袋里,请小组长打开

  生操作测量

  师:哪个小组交流一下?说说你们小组测量的结果是多少?你是怎样测量的?能边操作边解说吗?

  生:角的顶点对齐,一边对齐

  师:哦,你在测量的过程中也注意到了(指板书)角的顶点与量角工具的顶点对齐,角的一边与量角工具的一边对齐!谢谢你的交流!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钝角,你能量出它包含了几个这样的标准角吗?谁到台上量一量?

  生边操作:顶点对齐,一边对齐

  师:我刚才注意到这个同学在测量这个角时,把这个半圆又展开了一部分,(问生)你为什么这么做?

  生:三个小角不够了

  师:你真聪明!

  师:我们再来测量一个角,大家看这是个什么角?(生:*角)谁来测量一下这个*角?

  生边操作:顶点对齐,一边对齐

  师:你把这个半圆全展开了!数数你的测量结果

  生:8个

  师:操作非常规范,请回

  师:我们刚才用统一的标准角测量了几个角的大小,想一想,这几位同学在测量每一个角的操作过程中,注意了些什么?

  生:顶点对齐,一边对齐

  师展示:这些同学都把角的顶点对齐了半圆的这个点,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做中心点(板书),我们刚才说了,测量时角的哪一部分和中心点对齐?(生:顶点)

  师:看来这个量角工具真是方便啊,为了让大家看的更清楚,老师把这个工具搬到课件上,再用它来量一个角(课件展示,一锐角不能量)老师也注意到了角的顶点和量角工具的中心点对齐,角的一边与量角工具的这条线对齐。用这个测量工具测量这个角,同学们觉得合适吗?(不合适)怎么办?小组讨论一下

  生:把半圆多折几次

  师:你的意思是说把半圆*均分的份数再多一些,对吗?

  3、引出并认识量角器

  师:你的想法真好,已经非常接*科学家们的思想了!其实早在很多年前科学家们已经发明了量角器来测量角的大小,量角器把半圆*均分成18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都是1度,记作1°(板书)我们来看0刻度线到1刻度线之间所形成的角就是一个1°的角(课件演示)你还能再找一个1°的角吗?

  生1:1刻度线到2刻度线之间就是1°的角

  生2:100刻度线到101刻度线之间就是1°的角

  师:你能找一个3°的角吗?

  生:0刻度线到3刻度线之间就是3°的角

  师:谁到黑板上来写一个3°?

  生写

  师:你写的真规范,请回

  师:我们把0刻度所对应的这条线叫做0°刻度线,如果用量角器来测量角时猜测一下0°刻度线与角的哪一部分对齐?

  生:角的一边(板书)

  师:我们来读一下刚才那个角的度数。

  生:39°

  师:你是怎么读的?根据角的哪一部分读出的39°

  生:角的另外一条边

  师:好方法!老师帮你记录下来(板书:另一边度数)

  师:再来尝试一下(课件出示两个角)

  生读数

  师:在3号学具袋中就有一个量角器,请同学们打开,仔细观察手中的量角器与屏幕上的有什么不同?

  生:还有一圈数

  师:哦,也就是量角器有两圈数字,观察手中量角器这两圈数字有什么区别?(屏幕给出内刻度线)

  生:内外圈数字相反

  师:也就是说:外圈从左向右顺时针数内圈从右向左逆时针数

  师:多了一圈数字,也就多了一条0°刻度线,为了区分,我们把中心点左边外圈所对应的这条0°刻度线叫做外0°刻度线,把中心点右边内圈所对应的这条0°刻度线叫做内0°刻度线。

  师:大家对量角器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能不能借助量角器读出下面这几个角的度数呢?请看大屏幕

  (30°的角)

  生:30°

  师:你是怎样读数的?读的是哪一圈刻度?

  生:角的一边对齐内0°刻度线,我读的是内圈刻度

  师:再来读一个角

  生:130°

  师:这个钝角是多少度?

  生:150°

  师:请同学们总结一下,什么时候读内圈刻度?什么时候读外圈刻度?小组讨论一下。

  师:大部分小组已经有了自己的观点,哪个小组来交流一下

  生:角的一边对齐外0°刻度线就读外圈刻度,角的一边对齐内0°刻度线就读内0°刻度线

  师:同学们真棒!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学会了借助量角器读出角的度数!

  5、用量角器测量角

  师:这个角是多少度呢?我们一起来测量一下吧!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在量角时注意到了什么?

  生:顶点与中心点对齐,一边与0°刻度线对齐,另一边读度数(生边说,课件边出示)

  师:想不想亲自量一量?(想)请同学们用手中的量角器测量这张练*纸上的每一个角的度数并做好记录(练*卡上有锐角、直角、钝角、*角、周角开口不同,边长不同)开始!

  学生开始测量

  师:都测量好了?谁来交流一下测量结果?

  生:这个直角是90°,这个钝角是130°,这个锐角是60°这个*角是180°,这个周角是360°

  师:你能不能演示一下这个钝角的测量过程

  生:把量角器转一下,顶点与中心点对齐,一边与0°刻度线对齐,另一边读度数,所以是130°

  师:你能再演示一下这个周角的测量过程吗?

  生:转半圈是180°,它转了一圈就是两个180°,也就是360°

  师:从这里你可以看出周角和*角有什么关系?

  生:我发现一个周角等于两个*角等于四个直角(师板书:1周角=2*角=4直角)

  师:谢谢你聪明的小伙子

  师:回忆一下刚才用量角器测量角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步骤?

  生:顶点与中心点对齐,一边与0°刻度线对齐,另一边读度数(师补充板书)

  师总结:这位同学总结的真好!在用量角器测量角时,就应该注意到这几点(指板书),也就是:中心对顶点,0线对一边,他边看度数,内外要分辨

  7、画角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量角器除了量角还可以画角呢!想试一下吗?(想)请尝试着用量角器画一个40°的角

  生尝试画角

  师:谁上台来交流一下?你能把你的画角过程演示一遍,画一个40°角吗?

  生:我先画一个点,再画一条线,在40°的地方点一个点,在连起来

  师:操作非常规范

  师:我们一起回顾刚才的画角的过程(课件)

  首先确定角的顶点,它与谁对齐?

  接着确定角的其中一条边,它与谁对齐?

  然后确定角的另一条边

  最后把顶点与这一点相连,我们画的这个角就是一个40°的角

  三、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积极动脑踊跃发言,出色的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任务。通过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四、拓展训练

  师:最后有几个问题需要在课下认真研究一下用这个坏掉的量角器能否量出角的度数?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圆,了解圆的基本特征。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以及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

  2、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感受圆之美,渗透数学文化。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圆心、半径和直径,以及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了解圆心、半径和直径,以及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圆形物体、简易的画圆工具、圆规、直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播放动画:*静的水面丢进小石子,泛起圆形的波纹。

  师:生活中,你还在哪儿见过圆?(生举例)

  出示:在一切*面图形中,圆最美。(图片欣赏)

  2、了解圆与其他*面图形的区别,感知圆的特征,并揭示课题。

  【通过感知生活中的圆,唤起学生相关的生活经验,体会到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感知圆形的美。通过观察圆与其他*面图形的区别,初步感知圆的特征,激发学生主动学*的欲望。】

  二、新知学*

  (一)画圆

  1、尝试画圆,初步感知圆的特征。

  学生可能出现的画圆方法:

  (1)用圆形物体描圆;

  (2)利用老师制作的画圆工具画圆;

  (3)用圆规画圆。

  2.学生第二次用圆规画圆,深化认识。

  (集体学*,同伴互助学*用)

  板书:定点、定长、旋转一周。

  师:你们有没有见过体育老师在操场上是怎么画圆的?(课件展示)

  老师也可以仿照体育老师的方法,利用绳子和粉笔在黑板上画圆,你有什么要提醒老师的?

  【通过学生自主画圆与教师的示范画圆,使学生的思维形成梯度,有利于学生对圆的本质的理解,并为下面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做好铺垫。】

  (二)认识圆心、半径和直径

  1、教师用圆规画一个圆。

  2、揭示圆心及半径,进而介绍各自的字母表示。

  3、思考:半径有多少条?长度怎样?你是怎么发现的?

  4、介绍墨子的发现

  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思想家墨子在他的著作《墨经》中这样写道:“圆,一中同长也。”(媒体出示)

  你是如何理解所谓“一中”和“同长”的?

  5、由“同长”引出直径,进而引导学生借助类比展开思考,发现直径的特征,并提出同一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通过介绍*古代思想家的研究成果,揭示出圆各部分的名称及基本特征,同时让学生感受圆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三、巩固练*

  1、判断

  (1)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半径的长度。()

  (2)半径3厘米的圆比直径6厘米的圆小。()

  (3)同一个圆中,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4)两条半径一定能组成一条直径。()

  (5)判断下面两幅图,那幅图在画圆时体现出定点的作用,那幅图体现出定长的作用。(出示图片:奥运五环和射击靶)

  2、出示古代的阴阳太极图

  想知道这幅图是怎么构成的吗?原来它是用一个大圆和两个同样大的小圆组合而成的。现在,如果告诉你小圆的半径是5厘米,你又能知道什么呢?

  【通过练*,巩固所学的知识,体现数学学*的价值。】

  课堂小结。

  拓展提升,在比较中深化认识。(机动)

  1、体会正多边形与圆之间的内在联系

  【比较圆与正多边形的关系,体会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的认知水*。】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理解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计算乘除混和运算式题,能解决一些简单应用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自主探索并尝试将分步计算的两个算式改成一个乘除混合算式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感受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将分步计算的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乘除混合算式,会计算乘除混和运算式题,能解决一些简单应用问题。

  教学难点:

  将分步计算的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乘除混合算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有三个小朋友也特别喜欢读书,咱们一起来看一看。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情景图。

  师:仔细观察图,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试着解决一下。

  2.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3.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说一说每步的算理。

  4.怎样将两个算式改写成一个算式?说一说综合算式中每步运算求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说综合算式中每步的算理,进而使学生了解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

  三、试一试

  出示式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算法和结果。掌握在只有乘除法运算的算式里,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运算。

  四、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了哪些内容?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一下!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能根据“包装”的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学会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法,并培养估算能力。体会小数乘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过程方法:通过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包装问题,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利用知识的迁移掌握算理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

  教学难点:

  探索小数乘小数的一般竖式计算方法及估算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会两个乘数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教学准备:

  课件、卡片。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四课时。学生已经学*了小数乘法意义,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规律,以及初步讨论了积的小数位数与两个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这为本节课学生理解小数乘法的竖式计算打下了基础。本节课让学生探索小数乘小数的一般计算方法,即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进行计算,然后根据乘数扩大的倍数,将积缩小相同的倍数。使学生体会到:两个乘数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板演:

  26×8=0.85+2.4=

  (注:找学生板演同时口算。)

  2、口算:0.2×3=5×0.01=3.2+2、3=10—5.5=

  2.5×10=32.6÷10=3.25×0=4.8+1=

  (提问:0.2×3=2.5×10=怎么算的?5×0.01=算式意义。)

  3、检查板演并导入:今天我们学*小数乘小数。

  4、出示课题:《小数乘法》。

  二、新授过程:

  1、课件出示主题图:包装。

  (1)从主题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编一道完整的数学问题吗?

  2、课件出示题1:包装一个礼品盒用纸0.8米,每米2.6元,需要多少元?

  (1)谁会列式?(2.6×0.8=)

  (2)这个算是表示什么意思?(2.6的十分之八是多少。)

  (3)谁知道列小数乘法竖式要注意什么?(两个乘数末位数字对齐。)

  (4)根据它你能推想出2.6×0.8的多少吗?

  2.6扩大到10倍26×0.8扩大到10倍×8

  2.08缩小到1/100208

  (注:让学生根据自主探索。)

  (5)小结:做小数乘法时,先把它看成什么乘法来计算呢?

  3、课件出示题2:包装一个礼品盒用彩带2.4米,每米0.85元,需要多少元?

  (1)谁来列式?(0.85×2.4=)

  (2)你能估算出买彩带需要多少钱吗?说说理由。

  (3)看老师列竖式:

  0.85×2.4

  (注:给学生一个错误信息,让学生主动发现错误,并与板演的小数加法竖式题进行比较,为此加深怎样列小数乘法竖式的印象。)

  (4)计算0.85×2.4的竖式时,计算谁乘谁就可以了?(看成85×24。)

  (5)再想一想0.85×2.4的积是多少?为什么?

  (6)小数末位有零怎么办?

  (7)通过这道题的计算,你知道怎样确定积的小数点?

  4、观察:

  (1)看黑板的两道题有什么共同点?(都是小数乘法。)

  (2)计算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按照整数乘法法则进行计算。)

  (3)再看看,这两道题的积的小数点是怎样确定的?(课件出示:两个乘数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5、质疑问难:

  (1)这节课我们所学*的内容是书中第44页,请打开书看一看,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2)共同做一道题:1.12×1.4=(找学生板书。)

  (3)小结:怎样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法?应该注意一些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

  1、给下面各题的积点上小数点。

  1.360.78×0.8×0.04

  (强调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用“0”补位。)

  2、直接得数。

  0.6×0.7=0.9×0.1=0.8×5=

  3、判断题:

  ①一个两位小数乘一个两位小数,积一定是四位小数。()

  ②因为8×2=16,所以0.8×0.2=1.6。()

  ③一个数除以0.8等于0.7,这个数是0.56。()

  ④在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法时,按照整数乘法法则进行计算,只要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数位对齐就行了。()

  4、用竖式计算:

  4.8×0.25=0.32×1.2=9.8×0.5=

  5、解决实际问题:

  草原牛的身高是蒙古牛的1.2倍,体重是蒙古牛的1.4倍。草原牛的身高、体重各是多少?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小数乘法

  0.85+2.4=

  2.6×0.8=2、08(元)0.85×2.4=2.04(元)

  2.6扩大到10倍260.85×0.8扩大到10倍×8×2.4

  2.08缩小到1/1002080.240

  答:需要2.08元。答:需要2.04元。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学生已经学*了小数乘法意义,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规律,以及初步讨论了积的小数位数与两个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的基础上,让学生探索小数乘小数的一般计算方法,即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进行计算,然后根据乘数扩大的倍数,将积缩小相同的倍数。使学生体会到:两个乘数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1)课前铺垫,激发学生学*兴趣。

  新授前,在板演中出现的26×8,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探索到与2.6×0.8的关系。使教师毫不费力让学生明白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进行计算,理解了根据乘数扩大的倍数,将积缩小相同的倍数。再者,板演中出现的0.85+2.4,与0.85×2.4进行对比,列竖式的不同之处,加深了小数乘法怎样列竖式的印象。在学*中,自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很容易地解决问题,激起了学生学*兴趣。使学生们很容易掌握。

  (2)由浅入深,逐步递进,掌握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每一步课堂教学要完成什么教学任务。出示题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进行计算,然后根据乘数扩大的倍数,将积缩小相同的倍数;出示题2,解决怎样确定积的小数点及积的末尾有零要去掉;最后,通过两道题的对比,完成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及注意事项。逐层深入,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使学生很快地掌握。

  (3)练*巩固,围绕知识点,增强挑战。

  本节课是学生刚进入竖式小数乘法计算的知识。在新授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富有变化的练*题,使学生在充满激情地挑战性中,进一步地巩固知识点。

  本节课,在我的精心设计下,课堂教学的“脚步”一步跟一步,师生间合作紧密。学生作为课堂的小主人真正地“动”起来了,思维真正地“活”起来了。让学生在对比中学知识;在观察中明方法;再发现中学会探究。当然也有不足之处:在怎样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时,急于让学生说好而浪费了时间。其实,第一课时学生刚接触小数点的确定,应该多给些提示,多给些时间。我想,这样的教学,从旧知导新知,从旧知比新知,从旧知探新知,使学生很容易学会,从而增强学*数学的自信。学生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增加,还有思维的训练及个性的张扬。我也受益匪浅。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用表面积等知识,继续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能力目标:

  体验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解决包装的问题,体验策略的多样化,发展优化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利用表面积等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

  教学策略:

  让学生自己亲自实践,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交流,反思那种包装方案最节约。

  教学准备:

  被包装的实物、实物图。

  教学过程:

  一、复*

  说一说怎样包装多个相同的长方体物体能节约用纸?

  二、实践活动

  第1题:

  (1)要学生明白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再动手操作、画图、计算、空间想象来解决包装4盒磁带的问题。

  (2)亮出一盒磁带的长、宽、高,根据这个尺寸选择表面积最小的包装方案

  (3)提出小组合作的要求,进行讨论、交流。

  (4)根据数据得出结论。

  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小组交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三、总结交流

  根据自己的学*情况说说自己的收获,评价自己在学*中的表现。

  板书设计:

  包装的学问

  (学生班数自己的计算情况)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9

  一、复*铺垫,引入新课。

  1.口算.

  0.3+0.4= 0.2+0.6= 1.4+1.5= 0.33+1.25= 0.9- 0.5=

  4.8+2.2= 3.5-2.1= 5.5+4= 19.5-0.5= 7.2+1.6=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对答案。

  2.竖式板算:(每组叫一名同学上黑板算,其他同学在练*本上计算)

  4.89-2.64 3.61+1.37 7.75-6.35 2.82+3.17

  点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强调: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或减起。)

  3、揭示:今天我们继续学*的小数减法.

  二、目标实施

  1、创设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为了促进你们健康成长,每学期我们都进行体检,其中有一项是量体重。你知道你的体重是多少吗?今天希望小学的孩子们也在量体重,想不想去看一看?

  2、出示情境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指名汇报:(笑笑体重38千克、淘气体重45.2千克、丁丁体重33.4千克。)教师板书

  3、根据情境图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1、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2、淘气比笑笑重多少千克? 3、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 4、丁丁比淘气轻多少千克? 5、笑笑比淘气轻多少千克? 6、笑笑比丁丁重多少千克?7、淘气和丁丁一贯共重多少千克?。)

  下面我们试着解决两个问题好吗?

  4、课件出示: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

  指名列式:45.2-33.4= 为什么这样列式?

  (1)自主尝试计算:

  (2)交流汇报:

  启发学生思考:根据45.2-33.4这个算式,想:计算小数减法时要注意什么?

  (3)交流后师生共同小结

  计算小数减法时,小数点要对齐即相同数位要对齐;十分位不够减要从个位退1作10,在十分位上加10再减.

  (4)计算:23.5-16.8

  (5)讨论归纳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低位减起;③十分位不够减向个位借1,然后再减.

  5.课件出示:丁丁比笑笑轻多少千克?

  (1)自主列式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2)独立尝试计算

  (3)小组内交流

  (4)汇报:

  (5)点拨:把38写成38.0你知道是根据什么吗?(这是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即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6、课件出示: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小数的基本性质。练*说一说。

  7、尝试做:

  1.25+6.x= 78.3-6.9=

  (1)观察第一题的计算结果你发现了什么?(在小数的末尾添有0。)

  我们在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计算结果如果在小数的末尾有0可以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把0去掉,小数的大小不变。)

  (2)强调:哪一位不够减要从本位退1作10,在前一位加10再减.

  8、小结:今天通过量体重我们学*了什么?(小数加减法的进位加、退位减)

  讨论交流:计算这样的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总结:(1)小数加、减法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或减起;

  (2)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1;哪一位不够减就要向前一位借1;

  (3)确定好小数点的位置.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0

  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100页例1,课堂活动以及练*十九第1~4题。

  【教学目标】

  1.掌握整百数及几百几十的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口算。

  2.联系已有知识经验理解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3.体验整百数及几百几十的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具学具准备】

  主题图片、视频展示台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认知铺垫

  出示主题图:学校组织大家秋游,如果每辆车限乘40人,每2人乘坐一排,你知道每辆车有多少排座位吗?

  1.口答列式:40÷2=

  2.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抓两个要点:(1)因为20×2=40,所以40÷2=20。

  (2)因为40里面有20个2,所以40÷2=20。

  3.小结:这是我们已经学*过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口算,今天我们继续探讨口算除法。

  (板书:口算)

  [点评:切实抓住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找出知识的生长点和最*发展区。为本课的学生的自主学*做好充分的认知准备。]

  二、独立尝试、合作研究

  1.呈现主题图。教师:如果将题目改为“有200名师生。”

  (出示主题图)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1)一共要坐多少辆车? (2)*均每人花车费多少元?

  2. 学生自主探索算法。

  (1)探索200÷40=教师:一共需要租多少辆车?该怎样列式?学生独立尝试解决

  (板书:一共需要租多少辆车)。

  (2)交流:同桌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汇报:集体交流——分两个层面。

  第一,为什么要这样列式?(这是求200里有多少个40)

  第二,你是怎样得出这个答案的?

  (借助学生已有知识基础,抓两个要点:①因为40×5=200,所以200÷40=5。②因为20÷5=4所以200÷40=5。)

  2.如果再增加一个条件“每辆车的租车费为840元”并将问题改为“*均每人需要车费多少元”你们能列式吗?

  (1)解释:为什么“÷40”?(这是将840元*均分成40份求每份是多少)

  (2)交流:同桌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汇报:集体交流——你是怎样得出这个答案的?(借助学生已有基础知识,抓两个要点:①因为21×40=840,所以840÷40=21。②840÷4=210,840÷40=21。)

  方法二可利用生活实例进行解释,把40人分成10组则每组有4人,他们一共需要交纳840元,则每组为840÷10=84元,每人为84÷4=21元,练一练。先口算,再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600÷30=450÷90=640÷40= 都可以利用想乘法算除法来解释,也都可以利用先“÷10”再除以一位数来进行计算。

  [点评:建构主义认为“在实际有意义的情境下进行学*,可以使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学*到的新知识。”本环节的教学问题与情境紧密结合,注重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去自主探索口算方法,凸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练*巩固、熟练口算

  1.教科书第100页课堂活动,完成计算后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2.第102页练*十九1~4题。

  (本案例由黄世鱼提供)


新课标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笔算除法》优秀教案设计实用5份(扩展4)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菁华5篇)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

  一、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P112—P113第七单元《数学广角》例1、例2

  二、设计理念

  “数学广角”(第一课时)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新增设的一个内容,和前面几册教材一样,在本册中也专门安排“数学广角”一单元,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标准》中指出:当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本课时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的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对策论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很容易找到,而且会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的策略,本课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实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方案的意识。

  2、能力目标:

  (1)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积累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惯。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通园片、纸片、、、等。

  五、活动设计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景走进生活

  师:星期天的上午,小明家的门铃响了,原来是王阿姨到小明家来了。(多媒体出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件上的图,你了解到了什么?谁来说给大家听一听。师:我们来看看小明沏茶都需要做哪些事?分别需要多长时间?(多媒体出示沏茶的各项工序图)

  2、学生自主设计方案(小组合作学*)

  师:小明需要做这么多事,你帮小明想一想,他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才能让客人尽快喝上茶?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种能尽快让客人喝到茶的方案。

  3、展示学生不同的方案

  小组的同学展示自己不同的方案,这里课堂生成的资源可能很多,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和思维过程。展示出各小组不同的设计方案。(学生用的自己的方法表明整个过程)

  4、学生比较选择并选出最合理的安排方法

  让学生从不同的方案中,通过观察比较,找出自己认为能让客人尽快喝到茶的方案。

  5、小结:刚才的方法都是通过同时做几件事才节省时间,那么我们在做一些事时,能同时做的事情越多所用的时间也就越短。

  (设计意图:客人到了,先为客人沏杯茶,这是常见的招待客人的.礼仪之一,也是孩子们熟悉的,因此我调整了教材的内容例1和例2的顺序,浓郁的生活气息把学生请进招待客人的具体环境中,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讲一下沏茶所要做的事情,再现熟悉的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活动二:探究新知,研究问题1、出示例1,呈现研究问题:请王阿姨喝完茶,小明的妈妈准备用自己最拿手的烙饼招待她,(多媒体出示例1图)

  (1)你从画面上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2)想一想,如果只烙一张饼,需要多长时间?

  (3)如果要烙两张饼,最快要用几分钟?

  (4)学生回答后并共同总结:我们烙两张饼的时候,可以同时烙两张饼的正面和反面,所用时间是6分钟。(教师边叙述,课件出示表格)

  (5)那如果烙4张、6张、8张、10张呢?

  自主设计方案(自主设计方案是把学*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的主人。)

  A、如果妈妈、王阿姨和小明每人各吃一张饼,一共需要烙几张饼呢?

  B、请你们帮小明妈妈想一想,她应该怎样烙“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烙饼?”先用你们小组内准备好的卡通圆片,摆一摆,小组的同学说一说,然后把你们的设计方案填在表格里。

  C、展示学生不同的方案这里是学生思维过程的展示,生成的教学资源一定很多教师要注意倾听,同时让学生们也要注意倾听其他小组的不同方案。

  D、学生比较并选择最合理的安排方法

  E|教师演示,烙三张饼的方法和最短时间。

  F、拓展延伸:想一想,如果要烙5张饼,怎样烙才能尽快吃上饼呢?7张呢?9张呢?这里让同学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集体交流。同时把表格填完整。

  3、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在数学广角里遇到的问题,生活中也会经常遇到,我们只要合理的安排事情,可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

  活动三:结合生活,实践应用

  1、同学们谈谈,生活中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的安排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2、一个小女孩遇到一个问题,看我们能不能帮她解决?出示做一做2

  3、谁来告诉大家你按照怎样的顺序呢?(也可进行讨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到生活中用,在课堂中设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

  你有什么想说的吗?(让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

  五、生活回归

  回家后,请你给妈妈烧壶水,给爸爸沏杯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后反思:

  这一节课通过简单化的问题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来感受数学的趣味。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灵活运用教材,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由于小学生比较常见熟悉的沏茶这一生活现象作为教材入手,调整了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了先为客人沏茶再为客人吃烙饼的生活情境。当画面上呈现妈妈让小明帮着给王阿姨沏茶这一数学信息时,没有急于想去解决如何让王阿姨尽快喝上茶,而是让学生想想*时是怎么做的?特意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处于主动思考积极动脑的状态,有效地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活动。

  2、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相信学生,把学生推上学*的主体地位,课堂上以一个个具体事例让学生观察、操作、讨论和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体会数学的方法及应用价值,学会优化思想,从课堂教学中不难看出多次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从日常的沏茶的问题入手到探索烙饼的过程及方法,再到解决现实生活中常见的问题,都是学生在思考、探索是学生在操作实践,使学生交流比较,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是学*的主人。

  3、发挥引导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考虑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提升认识。利用学生已有的探索交流的成果,集中再现烙3张饼的过程,让学生清楚地理解烙3张饼的过程,验证了学生的发现,提升了学生对烙3张饼的理解。最后让学生烙多张饼的方法,在组织交流中师生相互又调整了教学的节奏,这些活动让学生了解小伙伴的发现。学生在活动中经历了发现过程,领悟了数学思想方法,体现了数学活动充满探索与创新,还带给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的启迪。上述活动即是探索数学知识,又是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科学精神积极探索数学知识,又是运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科学精神积极探索的前提,有利于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节课也存在许多的不足,由于时间上的处理前段放长了一些,因此后面在小结时有些匆忙。没有让学生细心观察表格发现每多烙一张饼就多用3分钟这一问题,从而让学生明白计算饼的张数只要乘3就是烙饼的最短时间的结论。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折线统计图在现实生活中应用;

  2.使学生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制成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具准备:

  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明的妈妈记录了小明0~10的身高

  引导学生看到统计表想提什么问题,激发学生绘制折线统计图的兴趣。

  二、动手制作折线统计图

  1.学生独立完成折线统计图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内的数据,独立完成小明0~10的身高统计表折线统计图。

  教师先演示其中一个数据的画法,然后再让学生动手画。

  分为两个层次动手实践:第一层次为学生练*2分钟,教师将巡视发现的问题组织学生分析,再推进第二个层次的练*。

  师指导个别学生。

  2.小组交流作品,欣赏折线统计图

  A学生根据折线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

  解决以下问题:小明几岁到几岁长得最快?(师小结:折线中线段最长的那条就是长得最快的那段时间,也可以通过计算所有差值得出结果。)长了多少厘米?是怎么发现的?

  小明115厘米时几岁?

  5岁半时小明身高大约多少?

  师引导学生从前几年身高的增长情况来猜测小明5岁半时的身高。

  B学生小组评价优秀作品;

  C全班交流优秀作品。

  3.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合理推测:小明身高的发展趋势。

  三、巩固练*

  1.完成书中P111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师组织学生进行评析、交流。

  2.完成书中P112练*十九第二小题的问题解答;

  四、作业:

  完成书中P113练*十九第3小题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

  建议思考的问题

  1.教学中课本上的`结论是否就是定论?

  2.课堂上采用小组讨论形式,万一发言一发不可收,提出令人尴尬的问题或课堂教学秩序混乱,教学任务完不成怎么办?

  3.课堂上小组讨论是否会流于形式,反而浪费了课堂时间?

  背景

  最*,我教《约数和倍数》这一章,感到非常头疼。因为我教书8年来,一直认为这章概念多,难理解,要想学生学好,必须讲得细,扎扎实实练好每一节。所以,我认真备课,把要学的每一个知识点都准备讲得清清楚楚。但事与愿违,上课时,许多学生觉得挺简单,我在讲解时,他们不停地插话,打断我的思路;可让他们做作业时,却错误百出,真是“自以为是”!但是不让他们插话,认真听我讲,结果他们兴趣索然,趴在桌上不想听课!我真是不知该怎么办,甚至埋怨这班学生不如其他班的,真是“朽木不可雕也!”。

  后来,我停止了抱怨,开始反思:如何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呢?嗯……对!要转变学生的学*方式,使他们成为学*的主人。

  案例描述

  一、复*。

  1.什么叫公约数?什么叫最大公约数?

  2.自己默默地想一想如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二、教学新课。

  (黑板上出示)求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约数,如能简便,请用简便方法计算;如不行,就用短除法来求。

  11和12 8和15 12和18 21和7

  学生们认真地观察这些数字,进行着思考和计算。一会儿,有的学生喜形于色,有的学生紧锁眉头,此时的教室里鸦雀无声,每个学生都在积极地思索(进入了状态),5分钟过去了,一个学生轻轻问:“段老师,讲讲吧?”我歉然一笑,说:“老师现在不会告诉你的。”接着又向大家说:“现在分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意见。”

  一句话击起了“千层浪”,学生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些学生认为4个题都可简便,有些学生认为有三个可简便,有些学生还认为简便的方法不只一种。这时,我出示了一张表:

  根据工作表,小组长带领组员思考要探究的问题,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猜想,并尝试着进行实践证明……在一番自主活动之后,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方法和探究过程——

  生:我认为第一组“11和12”可以简便计算,它们相差是1,最大公约数就是1。

  生:(对刚才那个学生反问)我认为你的想法是错误的,11和12互质,所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1。

  生:(支持第一个学生)我举了好几个例子,比如7和8相差1,最大公约数就是1。

  生:我认为只要是两个互质数,它们的公约数就只有1,因此,最大公约数也是1,例如:第一组中的“11和12”,第二组中的“8和15”;而其中11和12的最大公约数是1,也正好相差是1,这是一个巧合,也是正确的,但它不能代表所有互质数的求法,只能代表相邻的两个数的求法,又因为相邻的两个数一定互质,我们为何不把它归为一类:两个互质数,最大公约数就是1。

  同学们听后纷纷投去赞许的目光。

  师:同学们,道理只有越辩越明,经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它们的最大公约数就是1。(投影出示)

  生:我们组认为第三组“12和18”求最大公约数也可用简便方法,可以用公约数6去除,再看所得的商还有没有其他公有质因数,结果没有了公有质因数,因此,12和18的最大公约数是6。

  生:(反对刚才那个同学所说的)我们在用短除法求最大公约数时,只能用质因数去除,怎么能用公约数去除呢?

  生:是啊!只能用公有质因数去除,6是一个合数,不能用6去除。(一片议论声。)

  师(引导):大家想一想最大公约数是求什么?

  生:是求两个数公有的约数中最大的一个。

  师:既然这个最大公约数既是18的约数,又是12的约数,因此,就可以用18和12的公约数去除,大家之所以*惯用公有质因数去除,是因为短除法当时从分解质因数演变过来的,但从最大公约数的意义考虑,是可以用它们的公约数去除的。

  学生听得非常认真,并且有恍然大悟的神情。

  生:我发现第四组“21和7”也有简便方法,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7,7的约数有7,21的约数也有7,所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较小数7。

  生:我对刚才那位同学进行补充,因为21是7的倍数,所以,21的约数必定有7,7又是它本身的约数,因此,它们的最大公约数是7。

  师:同学们刚才说得非常好,这就是第二个规律(投影出示):如果较小数是较大数的约数,那么较小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经过刚才的发言,举手的人渐渐少了,可有一位同学仍坚持不懈地高高举着手,我便请他发言。

  生:我认为除了老师您黑板上的例子可以简便,还有一种可以简便处理的方法,那就是:两个相邻的奇数一定互质,它们的最大公约数也是1,虽然它包含在互质数这一类中,但仍比较特殊。

  他的回答着实让我和同学们吃了一惊,当时,我也对他的答案是否正确把握不准。于是便领着学生们进行验证,发现果然是正确的,同学们都露出了佩服的神情。

  接下来,同学们又认真地看书中例题,并且积极地做了相关的练*题。

  课后反思

  上面这个案例,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个片段,它体现了我思想上的一些创新和转变。

  1.由指令性活动向自主性探索转化。

  在前段时间教学时,总是对学生不放心,结果只会束缚学生的手脚,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因为真正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实践活动必须是学生自主的活动。这一节课中,学生自己在进行观察、假设、探究等高层次的思维活动之后,得出的结论是我始料不及的。

  2.由问答式教学向学生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学*转变。

  在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状态之中,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探究,形成独特见解,此时的合作有了基础。当有了不同意见时,才会产生创新的思想火花;当意见相同时,就会充分展示自己的思想和表现欲,那小组合作怎会流于形式呢?可能这会“浪费”些时间,但这让我们的学生获得了多少知识和能力啊!

  3.课本不能被当作惟一不可改变的标准。

  课本在学生学*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学生可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索和创新。例如在这节课上,学生们总结出来的规律可能被分别归入书中几类,但他们所发现的细微的结构特征是书上所没有的,它是那样有新意,我们有什么理由可以“一刀切”呢?

  学生的学*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教师,一方面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能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特别是要改变长期形成的、*惯了的旧的教学方式。只有让学生充分从事探究学*活动,发挥他们的自主性、主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才能真正地使他们成为学*的主人!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与分析,了解*似数和精确数的意义,感受*似数和精确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借助数线,较直观地感知“四舍五入”法求*似数的道理,知道*似数的书写格式,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经历探索求*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似数,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求*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似数。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求*似数的过程。

  教学方法:

  合作学*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情境创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分类感**确数和*似数。

  1、观看一段国庆60周年阅兵视频,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师:这么大的场面中一定蕴涵着许多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这些数学问题。

  2、课件出示整理的一段文字,让学生默读其中的数字两遍,初步感知数据。

  3、仔细观察这些数,有没有什么共同特点,能不能把它们分一分类?

  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可能会按数据的大小来分,一些按单位分,如60,169,56,66都是以个为单位的,20万、2万是以万为单位的。或者学生将60、169、56分为一类,66、20万、2万分为一类。

  师:为什么将60、169、56分为一类,66、20万、2万分为一类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可能会说是准确的数,估出来的数。

  师:是的,在数学上,像60、169、56这样准确的数、不多不少正好的数,是精确数;而66、20万、2万是大概的,大约的,差不多的,与实际数接*的数,是*似数。

  4、读一读以下的数据,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似数吗?

  小明身高130,2cm,就说约130cm;小红从家里到学校走了395米,就说大约走了400米。

  5、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事物的数量一般用精确数来表示,哪些事物的数量一般用*似数来表示?了解*似数的作用。

  师:有些情况下,我们没有必要用准确的数据来描述,只要知道一定的范围就足够了,这时用*似数来表示就比较方便。看来*似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是相当广泛的。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国庆60周年情境引入,出示一些感性材料,通过分类,帮助学生在比较和辨别中体会哪些是实际的、精确的,哪些数是模糊、大约的,从而认识精确数和*似数;又通过列举活动,深化理解,了解*似数在实际中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合作学*,自主探究。

  (一)借助数线,直观感受“四舍五入”法求*似数的道理。

  1、师: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的实际面积是18000*方米,但报道中称“*2万*方米”,这里的“2万”是如何得到的?

  同桌交流,指名说说想法,学生可能会说18000接*2万,所以用2万来表示。

  2、结合直观的数线图,分析“18000*方米”称为“*2万*方米”的原因。

  师:18000介于整万数1万和2万之间,由于18000千位上是“8”,所以可以把千位上8直接去掉变成0后向万位进1,就得到了*似数“2万”。

  介绍18000约等于2万,用“≈”表示,写作:18000≈2万全班读一读。

  3、在数线上标出11000,120xx,13000,14000,15000,16000,17000,19000这几个数,请学生尝试分别说出它们的*似数及想法。

  师:15000这个数约等于多少呢?

  学生可能觉得1万可以,2万也可以,因外它刚好在中间。

  师:15000离1万和离2万的距离是一样的,但为了方便记录,我们认为规定15000≈2万。

  课件上将约等于1万和约等于2万的数进行对比,让学生观察,分析归纳。

  师:请同学们对比两组数据,仔细观察,说说你有什么发现,能得到什么结论?请同桌互相讨论,教师巡视指导了解情况。

  学生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会发现以15000为分界线,11000,120xx,13000,14000接*1万,16000,17000,18000,19000接*2万。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千万上的数,当千位上的数是1、2、3、4时,*似数是1万,当千位上的数是5、6、7、8、9时,*似数是2万。

  教师借机在黑板上板书:0、1、2、3、4舍;5、6、7、8、9入,介绍“四舍五入”法。

  【设计意图:结合数线图,分析“18000*方米”称为“*2万*方米”的原因。数与形结合,将四舍五入的本质清晰地展现出来,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合作学*,探究“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似数。

  1、参加国庆阅兵的精确人数是233482人,在下图中找到这个数的大致位置,说一说“约20万人”,这个数是怎样得到的?

  合作要求:

  1、同桌2人一起学*,共同完成学*任务。

  2、学*时,每人都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并将讨论的结果填在学*卡上。3

  、组织简单、清晰的语言准备全班汇报。

  教师巡视,了解小组讨论的情况,并对有困难的小组给予指导。

  2、全班交流。生可能想法:在数线图上标出,发现233482接*20万,;或者233482比25000小,所以*似于20万;直接用四舍五入法,看万位上的数是3,小于5,所以直接把十万后面的尾数“33482”舍去变成5个0,得到*似数20万。

  请多组的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只要说得有道理,给予鼓励。

  3、教师小结:四舍五入到十万位,关键看万位。

  4、如果将233482四舍五人到万位、千位、百位、十位,*似数分别是多少,怎样得到的?小组内讨论,再全班交流,帮助直观感知求*似数的方法。

  5、引导学生初步概括方法,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怎样用四舍五入法求*似数?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经历探索的过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求*似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三、巩固练*

  1、读一读下面的数据,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似数?(教材第11页练一练第一题)

  鼓励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与分析,找出精确数和*似数,加深认识,并感受到*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华山是我国的五岳之一,海拔约2155米,在下图上标一标,四舍五入到百位大约是多少米?

  学生独立完成,有些学生在数线上找点时会遇到困难,教师适时指导,帮助学生通过数线进一步感受四舍五入到百位,要看十位上的数。

  3、按要求填表。

  提醒学生认真看要求,仔细数数位。特别对29957四舍五入到百位、千位、万位重点指导。

  【设计意图:巩固练*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三道练*题,加深对*似数的认识,感受*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能用所学的四舍五入法求*似数。】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请学生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师:这节课我们经历了探索求*似数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似数,同时知道*似数的书写格式。希望同学们能留意生活,去感受*似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板书设计:

  *似数

  0、1、2、3、4舍18000≈20000

  四舍五入法

  5、6、7、8、9入233482≈200000

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经历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想象验证、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探究发现圆的特征,形成圆的概念。

  2、认识圆心和半径,并会用字母表示。

  3、会正确使用圆规画圆。

  4、在活动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合作意识、发展空间观念,体验几何图形的美,激发数学学*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在观察和操作活动中发现圆的特征,形成圆的概念和画圆技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子白板、图钉、线、圆规、卡纸等。

  教学过程:

  一、溯源生活,激发兴趣

  1、(PPT演示)雨水滴在湖面的圆形水波。

  同学们,大自然奇妙无比,小小的水珠滴在湖面也会形成美妙的景色,请看。

  问:你们发现,水珠滴在湖面上,湖面上出现了什么形状水波?

  2、生活图片欣赏。

  1)问:在这组图片中,你看到了什么形状的图形?

  2)抽象出圆。(PPT)

  3、学生举例:生活中,你还看到过那些物体的形状也是圆形的?

  4、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有关圆的知识。

  板书:圆的初步认识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抓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教师的媒体演示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圆,激发学*兴趣。】

  二、操作体验,形成概念

  (一)圆规画圆,初步感知圆的特征

  1、初步感知:

  1)看着屏幕上的“圆”,谁愿意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圆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图形?

  2)师评价:大家说得都有点道理,那接下来我们就自己动手,来画一个圆,看一看,圆是不是具有刚才小朋友所说的特征?

  2、圆规画圆

  1)我们可以用什么画圆?

  2)认识圆规(PPT)

  3)师:好,知道了圆规的构造,我们开始画圆,看哪个小朋友画得最漂亮(要求,不许擦,画圆失败,只要找到失败的原因。)

  3、反馈探讨画圆的方法

  1)你是怎样画的?上台演示。

  2)讨论:画圆失败的原因

  3)讨论:画圆时应该注意什么?(生………………)

  小结:确定一个点,确定一段长度。

  板书:

  点

  长

  4)再想一想,刚才我们在画圆时,针尖和笔尖落在纸上,各自确定了一个点,也就是两个点。然后在画的过程中,这两个点的“分工职责”有什么不同?

  (一个点负责固定,一个点负责绕,旋转。也就是一个点是不动的,另一个是动的,我们暂时把着两个点叫作:“定点,动点”)

  板书:定点

  动点

  5)师:那画圆时,这个“动点”是不是可以随便的动的?还是有一定的运动规则的?什么规则?

  (动点移动到任何地方,和定点的距离保持不变。)

  6)那你如何证明你用圆规画圆的时候,这个动点和定点的距离始终没有变化呢?

  (圆规的两个脚分开后,只要没有外力去动这两个脚,针尖和笔尖之间的长度距离是不变的。如:我们人的两个脚在走路是。)

  7)师演示圆规画圆。

  师:看一看,老师如何画圆的。

  小结:圆规画圆的方法

  8)学生再次画圆

  师:根据刚才老师的演示,大家能不能在用圆规画一个圆,看一看,是不是比刚才画得漂亮?

  反馈讨论:这一次,你画得这么圆,画的时候注意了什么?

  (二)操场画圆,丰富画圆方法

  1、展示足球场上的圆。

  师:我们现在能用圆规画一个漂亮的圆,那这个圆我们能画吗?

  1)讨论:这个圆我们怎样画?说说你的想法。

  2)课件演示:体育老师画圆。

  3)教师演示(用“线钉”)

  2、探究不同画圆法的内在联系

  师:我们发现,在纸上画一般的圆,我们可以用圆规,如果在生活中画较大的圆,我们还可以用线、钉和木桩。它们画的工具不一样,但原理相同吗?

  1)讨论:相同在什么地方?

  钉子就是…… 线就是…… 小推车就是……

  2)圆的构成确定

  师:画了那么多圆,那你能告诉老师,哪一部分才是我们今天学*的圆?

  (生上台指圆)

  3)演示:(PPT)

  揭示:到某一个定点的距离相等的无数个的点连起来组成的一条封闭的曲线,叫做圆。

  (三)圆的特征揭示

  1、设疑讨论:你认为黑板上的圆能不能画的更大些?谁决定了这个圆的大小?

  (定点个动点的距离圆规两个脚之间的距离…………)

  2、师演示验证谁决定了圆的大小。

  3、揭示概念“半径”,用“r”表示

  4、揭示概念“圆心”。(在画圆过程中的那个定点叫“圆心”,用“o”表示)

  板书:半径

  圆心

  5、学生演示画“半径”

  1)师:谁能上来画出这个圆的半径?

  2)谁能用一句话说说什么是半径?(圆心到圆上一个点的距离)

  找一找:下图中,圆的半径是()

  6、问:在这个圆里,还能画一条半径吗?还能画几条?

  (学生在自己的圆上画半径,看能画几条?)

  得出:在一个圆里,能画无数条半径。

  7、观察讨论:在同一个圆里,所有半径的长度有什么特点?(相等)

  为什么?

  教师小结:(从动点到定点方面研究考虑)

  师:相信通过刚才的学*,同学门对圆已经有了更深的认识。其实,正是圆的这些特征,圆在我们的生活中广泛应用。

  三、回归生活,解释应用

  1、展示:车轮为什么是圆的?

  1)学生讨论

  2)媒体展示解释

  2、人文素养的培养

  1)理解:墨子的“圆,一中同长也”。

  2)媒体演示。

  3、圆的归类

  1)出示篮球。问:这是圆吗?

  2)讨论反馈

  小结:球是立体的,圆是*面的,和以前学过的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都属于*面图形,而篮球是立体图形。

  四、总结梳理

  通过今天的学*,你对圆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相信通过刚才的学*,同学门对圆已经有了新的认识,在以后的生活中,你将会发现更多的有关圆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

  圆的初步认识

  定点点圆心(o)位置

  动点长半径(r)大小


新课标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笔算除法》优秀教案设计实用5份(扩展5)

——人教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精选5篇)

  人教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通过介绍数的产生,给学生建立自然数的概念,并了解自然数的一些性质和特点。

  2、通过探索、思考、总结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数的产生过程中去。

  3、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数学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数的产生、发展的历史。

  2、难点:罗马数字的特点。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情景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有认识的吗?他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哲学家——培根。培根曾经说过一句话。今天老师把它送给你们“读史使人明智,数学使人周密”。谈谈你是怎么理解的!

  二、展示交流,探索新知

  1、介绍古时候人们生活生产劳动中开始对数的初步理解(多、少)

  2、介绍三种计数方法:实物记数、结绳记数、刻道记数。

  3、介绍记数符号(数字)

  介绍巴比伦数字、中国数字、罗马数字

  比较每一种数字的特点,重点介绍罗马数字,并分析罗马数字的特点。

  4、出示各国的数字,说明统一数字的必要性。

  5、听录音介绍***数字的由来。

  6、教学自然数的概念。

  思考:

  这些自然数是怎么排列的?

  每相邻两个自然数相差几?

  最小的自然数是几?有没有最大的自然数?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有什么收获?请给同学们一起分享吧!

  四、布置作业:

  1、读书第16页、第17页。

  2、写一篇关于“数的产生”的感想。

  人教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亿以上数的认识,学会亿以上数的读法和写法。掌握把整亿的数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

  2过程与方法:

  经历亿以上数的读写过程,体验类推、迁移的思想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大数的认识,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掌握亿以上数的读、写方法。使学生掌握改写、省略的方法。

  2教学难点:

  掌握中间有0的大数的读写方法。能够把用“万”作单位的数的改写方法迁移到改写用“亿”作单位的数。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1谈话引入

  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玩个游戏——数字魔法,有一个数非常难读,你们想试一试吗?

  出示:0。

  生回答后,师说:这么难的数也会读,真不简单!接下来它要变了,请仔细看:3004,谁会读?真了不起!请继续看,变变变,507000,这个数好大,你们会吗?(生回答)

  这么难的数还难不倒大家,看好了,80409000,这下不会了吧?

  也会呀,你读吧!你们真聪明!读得又对又快,一定知道它们的读法,谁来说一说亿以内的数如何读。

  看来同学们对亿以内数的读法掌握得很好,在我们生活中,还经常会遇到比一亿更大的数,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它们,认识它们。

  (板书课题:亿以上数的认识)

  2新知探究

  (一)亿以上数的读法

  1、读一读下面画横线的数。

  2、试读出下面各数。

  3、怎样读亿以内的数?

  先读万级,再读个级;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数位上有一个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4、读出下面各数。

  9200000000 26705000000 508040003000 300700400

  (三)亿以上数的写法

  1、写出下面横线上的数。

  2、试写出下面各数。

  3、亿以上数的写法。

  先写万级,再写个级;哪个数为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个数位上写0。

  4、试写出下面各数。

  二十五亿写作:2500000000

  四百九十亿六十万写作:49000600000

  五千零四亿零七百万写作:500407000000

  5、读写比较。

  读法与写法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相同点:从高级起,按级读数,写数。

  不同点:读数时,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其他位上有一个或连续有几个0,都只读一个零。

  写数时,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3巩固提升

  刚才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出色,有一只机灵的小猴知道了,它有些不服气,想考考大家,你们愿意接受挑战吗?接下来我们一起进入闯关练*。

  第一关:学以致用

  1.我国*均每月生产和丢弃的一次性筷子大约是3700500000双。读作:(三十七亿零五十万)。

  2.四亿零五百九十万四千二百。这个数写作:( 405904200 )。

  第二关:火眼金睛

  1. 6008007200中的每一个0都不读。 (错误)

  2.由三十、三十万、三十亿组成的数300030030。 (错误)

  第三关:精挑细选

  1.用7个十亿、8个千万、5个万和4个十组成的数写作( D )

  A、780050040 B、708050040

  C、708005040 D、7080050040

  2.下面各数中,所有的0都不读的是( C )

  A、906307000 B、1080060000

  C、52072004500 D、5883000600

  课后小结

  (一)学生总结

  这节课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小组说--组内总结--组间交流)

  (二)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会了这么多知识,老师真为你们骄傲!同时我们还发现很多数学知识都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我们在学*时要做到举一反三,运用旧知识来学到更多的新知识。

  板书

  亿以上数的认识

  1、亿以内数的读法、写法

  2、亿以上数的读法、写法

  人教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8-39页

  教学目标:

  1、认识线段 直线和射线,了解它们的表示方法,能正确区分线段 直线和射线,掌握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2、引导学生利用观察和实践活动,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比较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通过观察,操作学*等活动,让学生亲生经历线段 直线和射线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关于直线、射线和线段的空间概念。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线段 直线和射线段以及它们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

  线段 直线和射线的特征及三者的关系。

  教学准备:

  线、手电筒、直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看我手上拿的是什么?(准备好的线)

  生:线、电线................. 师用双手捏住线的两头且拉紧 (安全教育:当我们在用线玩耍的时候,请不要用线来勒住同学或者玩伴的脖子,甚至自己的脖子,这样会威胁到他人及自己的生命安全。)

  师:刚才老师手中的线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生:变直了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线,他们也都是直直的线。

  二、探究新知

  1、认识线段

  学生甲和学生乙分别捏住线段两端且拉直

  师:如果我们把学生甲和学生乙的手看着端点,那这条线我们叫做什么?

  生:线段、直线.......

  师:那你是怎样知道它是线段的呢?它有几个端点?

  生:因为一根拉紧的线,可以看作线段,它有两个端点。

  师:我们现在就可以得到了线段的定义:一根拉紧的线或者弦,都可以看作线段,线段有两个端点,有头有尾,有始有终。在数学上为了更方便表述,可以用端点的字母表示线段,例如线段AB或者线段ab。

  师:你们还能用不同的字母来表示线段吗?

  生1:还可以表示为线段BC。 生2:线段CD。

  师:那一条线上同时出现ABC三点,你们能看出它有几条线段呢?(生尝试交流后回 答)

  例如:

  生1:1条

  生2:2条

  生3:3条

  生4:4条

  总结:有3条:线段AB、线段BC、线段AC、

  2、认识直线

  学生丙、学生丁和师用皮筋共同展示一条直线且两端无限延伸

  师:你们能想象出它是什么样子吗?

  学生想像且描述直线:没有端点,向两端无限延伸。

  结合学生汇报,师板书:没有端点,向两端无限延伸,我们把这样的线叫做直线。

  师:你们能画出一条直线吗? 学生试画直线且展示,师将学生所画的直线变换位置,请学生思考它们是否还是直线。

  师:你们准备怎样表示直线呢? 学生相互交流表示方法。

  师适当总结:只要具备了直线的特点,不管位置、角度怎么变换,都是直线,就是把线段两端无限延伸,就得到了一条直线,无始无终、无头无尾。直线可以像线段那样表示,还可以用小写字母表示。例如直线AB或直线l。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经过一点能画出几条直线?

  3、认识射线

  (1)通过激光演示射线 师展示:将激光灯的光线射向教室的墙上。

  师:墙上的亮点与光源之间的光线可以*似看成什么?为什么?

  生:线段,墙上的亮点与光源的光线可以*似看成线段的两个端点,两个端点之间的光线可以*似看成线段。

  师展示:将激光灯的光线射向窗外。

  师:现在我们把光线射向窗外,如果光在传播的过程中没有被物体挡住,你们还能找到这束光线的另一个端点吗?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想象,如果激光灯的能量足够大,那么激光灯射出的光线将笔直地延伸出教室、然后延伸出校园、延伸出普定、延伸出中国乃至地球。

  师:你们能用言语描述这束光的特点吗? 学生用不同的词语描述光线的特点:如:只有一个端点,没有尽头,不能度量长度等。

  师:像这样只有一个端点,笔直地向一段无限延伸的线叫做射线,有始无终,有头无尾。

  (2)画射线

  师:你们能画出一条射线吗?自己试试,再仔细想想你是怎样画的。

  学生试着画射线

  学生展示:学生画的射线有长有短,是对比两个学生画的射线—— 一条长一些,一条短一些,请学生思考它们是否还是射线。

  师总结:射线可以用端点和射线上的另一个点来表示。例如:射线AB。同学们所画的线只要具备了射线的特点,无论画得长一些或者短一些,它们始终都是射线。

  师:如果给你一个点,你能画几条射线?

  学生试着在纸上画且交流

  生1:一条

  生2:很多条

  师总结:一个点能够画出无数条射线

  (3)举例生活中射线的例子

  师:刚才激光灯射出来的光线我们可以*似的看成射线,其实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你能举一个例子吗? 学生举例:太阳光、汽车灯光、探照灯光等。

  师:看来我们只要抓住“从一点出发,笔直地像一方无限延伸”这一特点,就可以将这种现象理想化的看成射线。

  4、比较线段、射线和直线

  师: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同桌讨论一下,并把你们发现的题写在表格中。

  联系:射线和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三、巩固练*

  完成教材第39页“做一做”。通过练*加强学生对于直线、射线和线段的认识。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学*到了什么?

  人教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4

  教学内容:认识更大的数

  教学目标:下载课件|视频|试卷

  通过练*使学生更认识“十万”“百万”“千万”“亿”等较大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的体会较大数字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实际操作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了亿位的数,现在请同学们回想一下,十10个10000是多少,10个100000是多少,10个1000000是多少

  一亿等于十个一千万一千万等于十个一百万一百万等于十个十万

  二、亲身实践,巩固新知

  1、指明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5万,7个一千万,教师强调认准计数单位

  2、在计数器上拨出三千七百万,然后一百万一百万的数,数到四千二百万。通过学生实际操作,引导学生归纳出“满十进一”的原则。

  3、一千万一千万的.数数到一亿。

  4、从九十五万起一万一万的数数到一百一十万;从八百六十万一万一万数数到一千万;从四千万起,一万一万数数到一亿借助计数器直接对抽象的数进行数数,在抽象程度上使学生了解大数,明白“满十进一”原则。

  5、十万里有()个一万

  一百万里有()个十万

  一千万有()一百万

  一亿里有()个一千万

  有关这个题,使学生了解各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6。在计数器上拨出2345678,再说一说这个数是由几个百万,几个十万,几个万,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

  三、总结

  不管数有多大,都要记住每相邻两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还要记住亿内数的数位顺序。

  四、学生互相评价

  人教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的方法。

  2.能正确地比较几个数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2.学生经历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比较类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比较实际生活中的一些数据体验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提高学生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地比较多个数的大小。

  教学工具

  四年级

  教学过程

  一、复*旧知,知识铺垫

  (一)复*亿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1.填空。

  (1) 820000是( )位数,最高位是( )位;它与720101的位数( ) (相同或不相同)。

  (2) 101010是( )位数,最高位是( )位;356000左起第二位是( )位,表示( )个( )。

  (3) 346000左起第二位是( )位,表示( )个( )。

  2.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

  356 ○ 1280 20xx ○ 1020

  5693 ○ 5297 8064 ○ 8046

  3.引导学生口答:万以内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是怎样的?

  (1)先看有几位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

  (2)如果位数相同,那就看左起第一位,如果左起第一位相同,就看第二位,依此类推。

  二、合作探究,教学新知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幅圆辽阔,山河壮丽,气象万千,物产丰富,历史文化悠久。五千年的人文创造和天开万物造就的自然景观为我们留下了景象骄人、数量繁多的名胜古迹,创造了辉煌的文化艺术,招徕各国游客,因此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有课来到我国旅游。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几个国家来我国旅游的具体人数。

  师出示课件20xx年几个国家到我国旅游的人数。(单位:人)

  美国:2116100日本:3658200泰国:608000

  俄罗斯:2536300印度:606500韩国:4185400

  2.正确地读出上面各数。

  3.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4.学生同桌两人合作,在这6个国家中随意选取两个国家的人数,比较它们的大小,一人出问题,一人来比较,解答。

  自学提示:试着比较一下数的大小。

  5.总结比较大小的方法

  归纳比较方法:位数多的数就大。(板书)

  (二)初步研究新知

  1.两个亿以内不同位数的数大小比较。

  216110○608000

  师:哪一个数大?小组内讨论交流。

  小结:位数不同的两个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__。

  2.两个亿以内相同位数的数的大小比较。

  608000和606500

  师:位数相同情况怎样比较?小组内讨论交流。

  学生小组汇报:都是六位数,就比最高位,它们最高位上都是6,就比下一位万位,万位都是0,就比下一位千位,千位上一个是8,一个是6,所以608000大于606500。

  找多个学生说。

  让学生说出比较的方法:

  位数相同的两个数,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个数位上的数。

  3.多个数大小比较

  要求:根据到我国旅游人数多少,将这6个国家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学生小组内尝试。

  小组内交流各自比较方法。

  引导比较:分类----七位数相比较---六位数相比较

  三、巩固练*

  师:同学们,我们再接再厉,用最好的成绩来结束今天的学*,好吗?那下面我们进行课堂检测,看谁完成的又快又正确!

  (1)比较每组两个数的大小

  92504○103600 50140 ○ 61340

  28906 ○28890 620300 ○ 307300

  (2)按照从小到大顺序排列大小

  50500 500500 55000 40005

  四、教师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经过今天学*,大家有什么收获?

  与我们学过的万以内数比大小的方法相比,你发现什么?

  师生归纳总结方法:

  位数不同的两个数,位数多的那个数就___。

  位数相同的两个数,从最高为比起,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___,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个数位上的数。

  五、布置作业:评测练*

  板书

  亿以内数的认识

  位数不同两个数的大小比较位数多的数就大

  位数相同的两个数大小比较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就比较下一个数位上的数。

  多个数大小比较先分级再分类比较


新课标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笔算除法》优秀教案设计实用5份(扩展6)

——小学数学《笔算除法》教案设计优选【五】篇

  小学数学《笔算除法》教案设计 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具体的情境,让学生经历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笔算过程,利用口算除法旧知探索笔算时试商的一般方法,掌握并熟练运用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

  (二)技能目标

  通过学生独立探究和讨论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学会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结合运用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在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激发学*兴趣,并通过本节课的学*,使学生养成估算心算的良好*惯。

  【教学重点】

  除法竖式的书写方法以及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一个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除法竖式中每一部分的含义以及除法竖式的写法与众不同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口算

  60÷6 240÷8 320÷4 420÷7

  450÷9 630÷7 360÷6 400÷5

  120÷3 160÷4 280÷4 540÷9

  2.说出下列各数的*似值。

  148 193 87 93

  二、亲身体验,学*新知

  1.引入新课

  (1)有124箱货物,李叔叔三人开了三部车,他们三人*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

  (2)到体育馆有223千米,客车行驶了4小时,*均每小时约行多少千米?

  (3)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4)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让学生根据除法的含义列出各题的算式。

  124÷3 223÷4 100÷3 182÷4

  提问:请学生逐一说出上面四道算式的意思,在说算式意思的过程中,体会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要用除法估算来完成,理解除法估算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

  2.出示教科书第13页主题图,同时出示例题2.

  教师:要求“他们三人*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列式是:124÷3.

  教师:大约是什么意思?

  教师:怎样进行除法估算?分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结果。

  第一种方法第二种方法

  124≈120 124=120+4

  120÷3=40(或3×40=120)120÷3=40

  *均每人大约运40箱剩下的4箱每人还可运1箱,每人大约运41箱。

  引导学生对以上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进行比较:

  ①两种估算的过程和方法都正确的。

  ②两种结果虽然有微小的差异,但都接*准确值,不影响问题的合理解决,可以说,这样的差异在本题的解决中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3.让学生独立进行估算。

  第一种第二种第三种

  223≈200 223=200+23 223≈240

  200÷4=50 200÷4=50 240÷4=60

  *均每小时约行50千米、55千米、60千米。

  教师:以上3种结果都对,说明汽车的速度每小时在50~60之间,当然以55最佳,因为它更接*准确值。

  小结:归纳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一般是把被除数看成整百(整十)或几百几十(几前几百)的数,除数不变,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进行计算。

  4.再现问题

  (1)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2)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

  组织学生讨论:

  ①在解决第一题的时候,能将100估成120吗?为什么?

  ②在解决第二题的时候。将182估成160合适还是估成200合适?

  5.教师小结

  通过以上的讨论,让大多数人明白:在第一题中,只有100元钱,所以估算时不能将100估大,只能估小;在第二题中,已知灾民182人,在考虑所需帐篷数时,应将182看成200,这样才能保证有足够的帐篷让灾民度过困难期。

  三、巩固运用

  完成教科书第16页做一做的第1题和第2题。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怎样进行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

  五、课堂作业

  教材练*三的第3题和第4题。

  在教学过程中,需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让学生深深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是生活。通过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

  小学数学《笔算除法》教案设计 2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在除的过程中要商0的两种情况:一种是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商是0;另一种是不够商1时要商0.会正确计算一位数除多位数商中间有零的除法,掌握其计算方法.

  培养学生在观察、分析、概括的基础上发现和认识规律,提高计算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惯,认真的学*态度和主动探索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在除的过程中要商0的两种情况:一种是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另一种是不够商1时要商0.学会正确计算一位数除多位数商中间有零的除法,掌握其计算得简便写法.

  教学难点

  1.使学生理解除法计算过程中需要商0的算理.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2.正确地掌握简便写法的书写格式.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或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激趣

  1.口算:

  68 35 49

  486 153 369

  07 80 09 50

  问:说一说第三排题怎样口算?

  2. 笔算:

  4844 4986 8043 4082

  以上两题题目由教师单个出示,以比赛形式调动学生的学*兴趣.

  二、设疑激趣,自主探索

  1.出示例9:4082

  (1)学生独立试做,汇报完成情况.

  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2)引导学生观察各种做法,展开讨论发表各自的看法,找出问题的关键在于: 02商几这个问题.

  2.学*例8: 02=

  师问:这道题的商是几?你是怎样想的?谁能举例说明?

  学生汇报:(想: 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即02=0所以02=0.或举例:有0个苹果,*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得0个苹果.)

  此时学生可能得出结论:0除以几都得0.

  质疑讨论:00=?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汇报.

  明确:因为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所以00的答案不确定,因此0不能做除数.

  问:看谁最快说出03 05 09得多少?

  (4)观察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组织学生汇报发现的规律.)

  (5)教师帮助学生进行理论升华:0除以任何不为零的数都是0.同时明确不为零的含义.

  3.回顾与反思

  (1)让学生整理例9的计算.

  (2)教师巡回指导未能掌握的学生.

  (3)提问:商中间0可不可以不写?为什么?(小组讨论)

  (4)练*深化:

  4.出示例10:3243=

  (1)学生独立试做.

  提问:在求出商的最高位后除到被除数的某一位,前面无余数,这一位上的数不是0又不够商1,怎么写商?

  (2)组织学生分组研讨如何解决问题.

  解决方法一般有:不写商、商0占位等.

  (3)质疑,确定商0占位的计算方法.

  要求学生动笔验算3243=108与错例3243=18,从而发现不够商1就商0占位这个规律.同时确定竖式的简便写法.

  明确:在除的过程中哪位不够商1就在那一位上商0占位.

  (4)练*与反思.

  ①

  ② 想一想,下面各题的百位、十位应该商几?

  5.对比与思考.

  对比例9、10,总结这节课学*的除法的特点.(板书课题:商中间有0的除法).在计算中应注意什么?

  三、练*与应用

  方框内可以填几?

  四、看书质疑,全课总结

  问: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你有哪些收获?

  完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的小歌诀:

  除数一位看一位,一位不够看两位;

  除到哪位商哪位,不够商1,0占位;

  除数当姐,余当妹.

  五、布置作业 (略)

  小学数学《笔算除法》教案设计 3

  教学内容: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除法的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熟练地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2.不用计算,能够正确判断出商是几位数。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运用的能力。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判断出商的位数。

  教学难点

  不用计算,能够直接判断出商是几位数。

  教学准备

  口算卡片、小黑板、0~9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础训练,提高技能。

  口算下面各题:

  80÷2=÷5=84÷2=4×6=

  58-54=2800÷7=2400÷6=60÷8=100÷2=

  20-18=17÷2=63÷3=6300÷9=5600÷8=

  二、加强比较,得出结论。

  1.提问:我们学*了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在做笔算除法时应该注意什么?

  使学生明确:笔算除法时要从被除数的最高位除起,如果被除数的最高位比除数小,就要看被除数的前两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哪一位的上面,每次除得的余数必须要比除数小。

  2.想一想:

  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所得的商一定是两位数吗?让学生大胆地进行猜想。

  3.出示黑板上的两组题。

  第一组:156÷3=434÷8=

  第二组:565÷5=863÷7=

  (1)指名在黑板上演示,其他同学写在课堂练*本上。

  学生练*,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集体订正,指名说出计算过程。

  第一组:

  156÷3=52434÷8=54……2

  第二组:

  565÷5=113863÷7=123……2

  (3)观察这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4)学生讨论后组织汇报,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

  这两组算式都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但是所得的商的位数不同。

  第一组所得的商都是两位数,第二组所得的商都是三位数。

  由于第一组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小,所以所得的商是两位数。而第二组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和除数相等或者比除数大,所以得到的商是三位数。

  (5)思考:商的位数和什么有关?有怎样的关系?

  通过引导学生再次观察,使学生明确商的位数与被除数有关系。当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小于除数时,商的位数比被除数的位数少一位。

  (6):判断商是几位数关键看被除数,如果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与除数相等或比除数大,那么高的位数就与被除数的位数相等。如果被除数的最高位上的数小于除数时,商的位数比被除数的位数少一位。

  三、应用结论,解决问题。

  1.不用计算,直接说出下面各题商是几位数。

  2.数学游戏。拿出0~9的数字卡片,任意抽出4张编成一位数除三位数的除法试题,并判断商是几位数,看谁编得快,判断也快。同桌两个同学完成。一人说题,另一个人判断。每人最少说3道。

  3.先判断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4.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25÷6的商是三位数,()里最小填几?

  ()97÷9的商是两位数,()里最大填几?

  ()810÷9的商是三位数,()里能填几?

  四、:

  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五、作业:P15第2题

  课堂练*设计:

  小学数学《笔算除法》教案设计 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4页例3.做一做,练*十五第1~4题。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除数是接*整十数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初步掌握用“四舍”“五入”法试商的方法,会用这种试商法进行有关的笔算。在学*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购书的录像或画面、练*十五第1.3题)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

  1.选一题,说一说笔算过程。

  2.口算下面各题。

  20×430×650×580×4

  40×690×570×360×7

  3.写出与下面各数接*的整十数。

  31465263872174

  二、新课

  1.提出问题。

  (1)呈现购书的录像或画面,请学生描述购书的情况。之后,请学生提出问题。

  (2)请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解决“一本《作文选》多少元?”的方法,从而列出算式84÷21。

  2.教学用“四舍”法试商。

  开始前,可进行谈话:我们已学过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数21不是整十数,怎样想商呢?

  (1)学生独立计算。

  (2)组织交流。

  学生有可能用口算答出84除以21商4,甚至没有一个学生把21看作20来想商。此时,肯定学生正确完成了计算,真棒!

  接着,由谈话引出试商:要想算84里面和几个21,既要看十位,又要看个位。这道题中84.21都比较小,同学们一眼就看出商4。如果被除数、除数比较大,不能一眼看出该商几,该怎么办呢?我们来想一想,除数是整十数来试商,是不是会比较方便些。下面咱们就用尝试一下。

  (3)师生共同经历试商过程。

  请学生说出把21看作几十试商?之后,试除……

  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学生知道:用20试除得到的商4称为“初商”。“初商”是否合适,必须进行检验。

  (4)完成例3下面“做一做”的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订正时提问:

  “谁能说一说你是把除数看试商的?是怎样想的?”

  “观察一下例题和做一做中的题目,除数个位上的数分别是几?这三道题都是用什么方法试商的?”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概括说明:除数个位数是1、2、3、4的两位数,一般情况下,可以用“四舍”法把除数个位上的数舍去,看作整十数试商。

  3.教学用“五入”法试商。

  (1)接上面的购书情境和问题,引出第(2)个实际问题。

  由学生说出算式:196÷39

  (2)尝试试商,完成计算。

  让学生想一想把39看作多少来试商?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用学过的方法,把39看作30来试商,商6大了,再改商5,另一种把39看作40来试商,商4小了,改商5。之后,教师将196改成194让学生用两种方法方式试商,看试商情况。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把194÷39的两种试商过程写在黑板上,并让学生比较一下哪种方法简便些。

  接着让学生把这首题做完。

  (3)做例3下面“做一做”的第2题。

  先让学生做,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把除数看作几十来试商的,是怎样想的。

  教师概括说明:除数个位数是5、6、7、8、9的两位数时,一般情况下,可以用“五入”法把除数个位上的数舍去,同时向前一位时1,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试商。

  4.引导概括

  引导学生结合上面的两种情况,概括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一般按照“四舍法入”法,把除数看作与它接*的整十数来试商。

  三、练*

  1.完成练*十五第1题。

  请学生独立填写。填写后,组织交流。

  由交流中出现的不同填法。比如20×()<85,()里可以填1~4各数(当然也可以填0,但无实际意义)。教师要特别指出: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想商时,要选择除数与1~9中哪个数相乘的积小于并且最接*被除的数。

  2.完成练*十五第2题。

  请学生口答或直接把各题的准确商写在书上。开始前,可以根据本班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形式,比如“比一比”谁的速度快、抢答等。

  3.完成练*十五第3.4题。

  四、总结

  1.请学生讨论、交流怎样试商?怎样检验初商是否合适?

  2.教师强调: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除数个位上是1、2、3、4,可以把尾数舍去,把它看作整十数来试商。除数个位上是6、7、8、9的两位数,试商时,用“五入”法把除数个位上的数舍去,看作整十数试商。

  初商是不是合适,要用它和除数相乘的积与被除数比较进行检验才能确定。

  小学数学《笔算除法》教案设计 5

  一、 教学内容:

  课本第89页例4及练*六第1—4题。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比较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和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的异同,使学生在实质上把握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技能目标:让学生经历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笔算过程,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弄清商的书写位置,计算时要注意的细节,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方法。

  3、情感目标: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及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并对学生渗透保护环境的教育。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正确笔算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2、难点:每一步商的位置要正确,明白例题中个位商0的道理;明白每一步求出的商,余下的数必须必须比除数小。

  四、编写意图:

  (1)、教材呈现一幅学生回收废品的情境图,图下面依次安排了两道题。第(1)题是学校组织环保小组的事,解决“可以组成多少组?”的问题;第(2)题是学校环保月收集废电池的事,解决“*均每天收集电池多少节?”的问题;

  (2)、讨论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具体计算留给学生完成,让学生经历笔算过程,主动探索计算方法;

  (4)、鼓励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与同伴交流。

  五、教法学法:

  1、创造情景,激发学生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的动力,是探求知识的火花,有了兴趣,学生就能自觉主动学*,就不会感觉到学*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新课前,我结合主题图和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从中引出第(1)、(2)题。自然渗透保护环境的教育。

  2、 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我个人认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仅是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还要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学生学*的重要方式。本课时,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后,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教师适当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思考空间,放手让学生独立探讨,小组讨论,自己领悟出笔算方法。教师再进行针对性的总结归纳,整个数学教学过程通过学生自主探索以及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逐步加深认识,让学生在活泼,积极,充满情趣的智力活动中自觉构建新知识。

  六、教学过程简述。

  首先创设情境结合主题图和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从中引出第(1)、(2)题。自然渗透保护环境的教育。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商事两位数除法中遇到的新问题,及时请学生说一说笔算过程,通过“说”熟悉除的顺序,弄明白每一位商的位置及其道理。并与同桌交流,请学生回顾笔算除法是一位数的除法的过程和方法,进而与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比较异同,引导学生从除的顺序、商的位置、余数的大小,求商的方法等方面加以比较。使学生在今后做笔算过程中比较熟练地应用。

  学生学*商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建立在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的,在掌握和理解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的情况下,进一步认识和学*商是两位数的除法就不觉得很陌生,也不会觉得商是两位数的除法很难而产生的心理作用;在通过自主探究笔算过程,能对学生的兴趣有所帮助和提升。


新课标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笔算除法》优秀教案设计实用5份(扩展7)

——四年级上册数学《统计》教学反思实用5份

  四年级上册数学《统计》教学反思 1

  反思《统计》的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本课基本达成了教学设想所期望的目标,有值得继续保持和发扬的优点,但也有不少值得反思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仍持坚定可行的态度

  在这节课的设计上,通过自己设计学生熟悉的故事情境让学生对研究的课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保持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好奇心理。

  二、课件的制作围绕课标精神、教学目标、课题研究进行教学设计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水*出发,有意识地将问题数学化,并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及整理的过程,认识简单的方块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表回答一些简单问题。

  三、要做好应对课堂随时出现问题解决方法

  随着开放式教学的深入开展,课堂中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课堂上的突发事件也不断增加。这就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教学机智,敏锐的洞察力,及时抓住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把它作为一种课堂资源,及时调控课堂教学。

  四、引导学生个体独立思考纠正错误

  这节课在学生汇报组内统计情况时,出现了统计结果与组内人数不符的情况,因为统计数据不准确是统计中常见的`错误,当时课上由我指出了出现的问题,并马上请这两组的同学当着全班同学再重新统计一遍,这样就使全班同学又经历了一次统计过程,使学生明确统计的数据应准确无误。但课后又觉得当时应先让学生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应该怎么办?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体验,学生就可能认识到原先自己发生的错误,并且经过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个人的经历与体验以及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而形成对知识正确的理解。

  五、教学方式要多元化,增加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

  这节课在教学评价方式上略显单一。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多一些,缺少生生之间的评价。应把评价的权力交给学生,及时激励学生。

  四年级上册数学《统计》教学反思 2

  教师成长进步在于教师自身的反思、教师对自身的评价和自己改造,只有把教学与反思有机地结合起,认识到教学中的不足并改进,转化到实际行动中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自身的教学水*,下面我将结合对自己所上《统计》一课,做一个反思性的分析,从中得到启发,以反思促进步。

  结合教材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本节课的目标制定如下

  1、使学生通过自己喜爱的情境学*数据整理,激发学*数学的兴趣,感知数学在生活的作用。

  2、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整理过程,初步认识象形的统计图和统计表,能对统计的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

  3、培养学生有序观察、有条理思考的*惯和应用的意识。

  4、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探索能力。

  四年级上册数学《统计》教学反思 3

  统计并不是教学新的统计方法,而是要求学生会综合应用学过的统计知识,能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准确解释统计结果。通过教学,认为要注意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水*。应引导学生在复*旧知的基础上重点实行综合分析,从而使学生学会从统计图中准确提取统计信息,能对统计结果做出准确解释,并能根据统计结果作出准确的判断、预测。比如在教学例11时,引导学生分析图中“其他”部分的具体含义,使学生明确:“其他”占彩电市场份额的47%,其中可能包含有比AA牌更畅销的彩电。从而使学生理解到:制作统计图时,一定要客观准确地反映信息。

  2、通过比较,让学生懂得不要被统计图表面的信息迷惑、误导,要保证所得结论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例如在教学例22时,可先让学生观察统计图,谈谈直观感受和看法,再引导学生分析统计图表达和包含的数据信息。提醒学生不能仅仅注重统计图的外在表象,还应了解统计图所包含的具体的统计信息,才能避免做出错误的判断。

  3、引导学生质疑,根据统计学的原则,我们在制作扇形统计图的时候,往往把占总数多的部分先标出来,把比标出的部分中最少的`还要少的部分归为“其他”,所以“其他”部分肯定不会超过已标出的最少部分。这就是教材的局限,当然教材也不作要求,仅仅引导学生拓展一下思维。

  我在教学的过程中让他们自己分组交流讨论,凭着自己的发现、自己的想法来探索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我在这里面仅仅起到一个引导作用,不再是绝对的主体的作用。在教学中,切实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通过这节课的学*,我更加坚信,娴熟的知识储备和教材体系的熟练水准对于教学所起到的作用。对于教材版本持续更换和教材持续修订的教育现状,我们教师只有厚积薄发,才能有备无患。

  四年级上册数学《统计》教学反思 4

  当我告诉孩子们今天我们学*新的内容“统计”,突然有个稚嫩的声音传出“什么叫统计?”当时我心里特别的高兴,因为他懂得不懂就问,他有了问题意识。

  “

  一、从学生的兴趣着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低年级学生的学*数学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乐趣。在教学中,通过统计学生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水果,让学生体会收集、整理的过程,从而让学生对统计有初步的认识,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从而有利于学生探究如何统计的欲望。

  二、让学生在课堂的小组合作活动中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在小组合作的.氛围下,孩子们互相帮助,互相促进,碰撞出创新的火花,想出意料不到的解决方法,从而拓展思维,比如:如何统计水果的数量,什么样的方法更加便捷。小组讨论的结果是做记号,一个符号表示一个水果。

  三、让学生体验数学于生活,体验出数学的价值在于“应用意识”

  这节课我特别设计一些与日常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情景,让学生把所学的统计知识和方法运用到实践生活中去。比如如何统计班级小朋友喜欢动物的情况。让学生感知学*数学的价值是为了应用。

  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以及会提数学问题并能解决。

  本单元学*的一个易错点是将通过观察从条形统计图中发现数学信息和提出数学问题分不清。这是本单元学*孩子们出现错误最多的,学生很容易将”你知道了什么?”和“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混淆。“你知道了什么?”是你从图上发现的信息通过准确数字表达出来的。而“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是必须先写出你提出的问题,然后写出解决问题的算式。

  数学的生活化使得数学的课堂充满了乐趣。通过本单元的和孩子们共同学*让我体会数学课堂真正的价值让孩子们学以致用,学有价值的数学更加有利于她们的成长。

  四年级上册数学《统计》教学反思 5

  我先复*了所学的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在脑海里重现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的优点和缺陷,就是折线统计图能够反映总量变化情况;条形统计图能够反映各部分数量的具体情况,没有能够出现反映出各部分的数量与整体数量的关系,这需要一种统计图扇形统计图。这样能使学生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知识,激发学生学*兴趣,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探究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学*的欲望,培养学生思维创造能力。

  教学过程,采取抛锚式教学方法,圆代表是什么,扇形代表是什么,圆与扇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解决问题过程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理解整个圆的'面积代表整体,各部分扇形的面积代表各部分的数量,理解扇形统计图各部分与数量关系,同时学生能够读懂扇形统计图,说出从图上获得信息;教师利用一点时间,学生看扇形统计图获得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感受到学*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快乐,并加深对扇形统计图的理解。所以采取抛锚式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掌握好新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根据所学新的知识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总而言之精心设计教学导入,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留时间给学生思考问题,留时间给学生运用知识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既提高教学质量,又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