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汇总五篇

首页 / 教案 / |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1

一、教材简说:

秋天的图画是一幅色彩艳丽的图画。画上有金黄的梨和红红的苹果,有稻海翻起的波浪和高粱举起的火把。它是人们用汗水绘出的山水画,它是山野对人们辛勤劳动的报答。

“秋天来啦,秋天来啦,”这不正是人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呼朋引伴地来欣赏秋天的图画吗?作者运用比拟的手法来描写,在色彩的搭配上以金黄、火红为主色调,简单几笔,便把丰收的热闹情景与人们喜悦的心情描绘出来了。“谁使秋天这样美丽?”这一设问,把我们的思路从山野引向人们,从丰收的景象引向丰收的原因,对勤劳的人们的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读一读,想一想,你与你的学生在秋天这个收获的季节还看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你们怎么为秋天的图画增光添彩?

二、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对秋天的景象和勤劳的人们的喜爱、赞美之情。

3、喜欢秋天,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秋天。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初读课文

板书课题,让学生自己读课文。

(二)小组合作认读生字

直接出示课后“我会认”中的生字让学生认读。不会的可通过“苹果”里的拼音或向别人请教来解决。

(三)识字写字

本课生字不多,可以先集中识字,再朗读课文。可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读生字,再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确定指导的重点和方法。可用猜字、玩字卡游戏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如,编字谜猜字、做动作猜字、摘苹果识字、说字找字等。同时,通过组词语记住字形,了解字义。

识字的巩固和检测要放在语言环境中进行,把记生字与读词语、读句子、读课文结合起来。应注意指导学生区分前后鼻音的字,如“燃、勤”与“笼、浪、粱”。“笼”在“灯笼”一词中读轻声。“粱”在“高粱”一词中也读轻声。

对要求写的字,要认写结合,先认后写。不管是以前认的还是在本课认的,都要注意复*巩固,要求不仅在语言环境中能认,单独出现也能认。要通过组词语理解字义,通过字形分析和数笔画来记住字形,通过范写指导学生写端正,写美观。在指导学生写字时,还应注意培养良好的写字*惯。教学本课,重点指导学生写好含有三点水和草字头的字。

(四)指导写字

本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富有童趣,可引导学生自主学*、合作学*。

(五)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要求:把生字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2、教师检查读书情况,指导学生读正确。

3、自读、齐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4、仔细观察课文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秋天的图画是怎样的。

(六)朗读感悟

朗读本课一定要引导学生感悟秋天的美好,体会并表达对秋天喜爱与赞美的情感。

首先是学生充分地读,可以自由读,也可以个人读、齐读。一要读正确,二要读流利,进而做到熟读成诵。

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可让学生通过观察课文插图或多媒体课件,知道秋天是个美好的、收获的、喜庆的季节。在此基础上朗读,在朗读中感悟秋天的美好与带给人们的喜悦。教师的朗读指导,可利用范读激**感,要避免机械抽象的技巧指导。朗读要求:

①边读边想象。听老师范读或自己读,能想象秋天图画的景象和色彩。

②在朗读中感悟秋天的美好。一边读一边体会课文所表达的对秋天的喜爱与赞美的情感,体会课文中问句所表达的语气。

③在朗读中表达对秋天的喜爱与赞美的情感。这一要求最好先在小组内实践,可让每个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来读,并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然后互帮互学,读好每个句子。

④美读。教师再范读,读出秋天到来时的兴奋、喜悦,描绘出秋天山野那一幅披金挂红的美丽图画。想读的学生可以小声跟读,也可以在教师范读后,再美美地读,还可做动作配合读,要充分地读。

在充分朗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看着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秋天,再试着练*背诵。

(七)再读感悟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体会教师在朗读中表达的喜爱与赞美的情感。

2、学生自由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秋天的图画。

3、点拨读,通过点拨,体会“挂、露、翻、举”所描绘出的秋天景色的勃勃生机,体会“秋天的图画”色彩的美丽。

4、比赛读,看谁读得美。

5、学生选读。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来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6、看着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秋天,再试着背诵。

(八)扩展活动

根据本课内容,创编一个秋天的童话。“秋天来啦,秋天来啦,”山姑娘兴高采烈地呼喊着,欢笑着,她招呼大家来开一个**收的晚会。梨弟弟、苹果妹妹、稻谷阿姨和高粱伯伯一起赶来布置晚会会场……

(九)实践活动

通过“我会读,我会画,我会做”,把课内课外结合起来,把动脑动手结合起来,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能力,自主学*,合作学*。

1、读“我会读”中的句子,联系课文、观察和想象,用图画描绘秋天。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秋天。如,制作秋天的礼物:用落叶做书签,用自己的画做贺卡,用句子、短诗赞美秋天……

3、全班分工合作,办个小小展览会。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2

教学难点 :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

一、学*第一段

1、轻声自由读第一段。

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记住这一句。

2、分角色朗读。

说说三个角色各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撒娇”、“央求”各是什么意思?

3、指导朗读。(练读、朗读)

二、学*第二段

1、轻声自由读第二段。

6

划出最喜欢的句子并记住。

2、笋芽儿听了雷公公的呼唤,她怎样向竹妈妈表示?

“沉不住气”什么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分角色朗读。

说说三个角色各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唠叨”是什么意思?表演。

4、指导朗读。(练读、朗读)

5、分角色朗读。

三、学*第三段

1、轻声自由读第三段的10、11自然段。

划出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并记住。

2、笋芽儿遇到了谁?小草对她说了什么?(指名读)

3、笋芽儿怎么说,怎么做?最后结果怎样?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3

教学目标:

1、认真观察画面,看懂图意,理解课文内容。

2、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并且懂得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而受损失的道理。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看懂图意,理解课文内容。

2、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并且懂得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而受损失的道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懂得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并且懂得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而受损失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巩固

1、让学生结合生字表自己读读生字

2、看投影,读词语。先让学生自己练*读,再指名读。

葫芦一些挂着雪白邻居奇怪治一治自言自语

二、学*课文

1、教师范读,让学生在文中标出自然段。

2、教师出示课文内容的插图,学生一边看插图一边读课文,图文对照,看哪段文字描述了哪幅图的内容。与同桌练*说一说。

3、逐段学*课文。

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一边读课文一边标出共有几句话。

(2)让学生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谈一谈读懂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讲有一个人种了一棵葫芦,葫芦藤上长了叶子,开了花,结了小葫芦,他非常高兴。

(3)教师强调两点:

A.第一句中的葫芦是指一种植物,课题中的葫芦指的是葫芦的果实。

B.让学生观察画面,结合第二句中作者在描写时用到的几个词语谈自己的体会:细长的葫芦藤、绿色的叶子、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这说明葫芦长得很好。板书:长满绿色的叶子

(4)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结合语言文字体会那个人高兴的心情,“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哇!”读出那个人喜爱小葫芦的语气。

让学生自己练*,而后指名读,大家进行评价。

第二自然段:

(1)小声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讲那个人看见叶子上生了蚜虫一点也不在乎,眼睛只盯着小葫芦。

(2)让学生在书中画出那个人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说的。而后练*读一读,谈一谈应读出什么语气。自己先思考,遇到问题与同桌商量商量。

(3)指名让学生谈想法,相互交流。

(4)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归纳:

“有几个蚜虫怕什么?”那个人满不在乎,在读书时要读出满不在乎的语气。种葫芦的人希望小葫芦长得比南瓜还要大,要读出满怀希望的语气。

(5)让学生练*读,而后指名读,进行评价。

(6)思考:同学们想一想叶子和葫芦有什么关系?

学生们结合一些资料谈自己的认识,而后教师再加以补充。叶子是植物营养器官之一,植物通过叶子吸收太阳光和二氧化碳,再与根部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成为植物的营养,叶子死了葫芦也活不了。

第三自然段: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练*分角色朗读,边读边体会邻居和种葫芦的人的看法。

(2)进行交流:“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意思是:种葫芦的人认为叶子上的虫根本不用治,为什么叶子上的虫不用治呢?理由是:“我要的是葫芦。”读这些语句时要读出不以为然,自以为是的语气。“我要的是葫芦。”要读重些,是肯定的语气。结合学生说的,板书:蚜虫,不治)

邻居的话要读出诚恳的语气,表示自己的建议。

(3)分角色朗读,大家评议。

第四自然段:

(1)让学生默读,思考:葫芦为什么掉了?板书:落了

(2)引导学生交流:葫芦藤上先长叶子,再开花,最后结果实。小葫芦开始长得很好,后来生了蚜虫,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蚜虫越长越多,最后小葫芦一个个都落了。

(3)让学生观察画面,结合画面展开想象:那个人看到小葫芦一个个都掉了想些什么?他会做些什么呢?

(4)指名读这个自然段,教师小结: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再后悔。

三、布置作业

1、看图说说每幅图的意思。

2、在小组内练*分角色朗读课文,而后互评。

附: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复*生字新词。

2、引导学生参加讨论,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和理由。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参加讨论,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和理由。

教学过程:

一、复*字词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读。

2、打开书,按照田字格规范书写汉字,教师检查,及时进行板演。

3、填空,再读一读。

()的小花()的蚜虫

()的葫芦藤()的小葫芦

让学生先自己练*填写,然后再订正,最后读一读。

()的小花雪白美丽可爱红艳艳

()的蚜虫害人讨厌可气

()的葫芦藤细长美丽绿色

()的小葫芦可爱绿色

二、朗读练*。

1、读句子: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有几个虫子不怕。

2、比较每组句子有什么不同?与同桌讨论,而后进行交流。这两组句子在表达上,意思是一样的,不同之处是:每组中的第一句是反问句,第二句是陈述句,第一句所表达的意思比第二句更强烈些。

3、练*读一读。

4、以小组为单位,练*分角色朗读课文,而后互评。

5、想一想通过读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不能孤立地看问题,有错就改,不要等到问题严重了再后悔。

三、发散思维练*。

请学生给这篇寓言故事续加结尾。

1、自己先练*。

2、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由各小组选出优胜者参与班级展示。

3、进行展示。

四、教师总结。

五、布置作业

1、读书

2、预*下一课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秋天的一些特点,感受秋天的美。

2、能按一定顺序看懂图意。

二、教学用具:

实物投影

三、教学过程:

(一)复*检查

1、检查生字词:

〈出示:我会读〉黄澄澄、池塘、梧桐树、藏在底下、当做、催

2、轻声自由朗读全文,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几个地方的美丽景色。

(二)学*课文

学生自主选择:先来欣赏哪个地方的美景?

1、秋天的天空。

1)自由读,读后,你觉得秋天的天空有什么特点?[板书:高、蓝]

2)有多高,有多蓝?能不能用另一个词把“那么”换一换?(多么)

3)比一比,哪句好,为什么?

〈出示:我知道〉

天很高,很蓝。蓝天上飘着白云。

天那么高,那么蓝。高高的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

4)朗读。

2、秋天的池塘。

在池塘的周围,最吸引你的是什么?读一读,找一找。[板书:落叶]

这些落叶实在太漂亮了,那水中的小鱼,岸边的蚂蚁,空中的燕子[同时贴上这些动物的图片]看见这些落叶,会把它当做什么呢?

1)自由读三、四两段,完成练*:

〈出示:我会说〉( )把落叶当做( )。

2)指名回答。[板书:——伞

——运动场

——电报]

3)这三种小动物,你最喜欢谁?喜欢谁就扮演谁,选择书上写你的那句话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4)采访活动:秋姑娘送给了你们这么好的礼物,你们难道不想对她说些什么吗?

小鱼:你想对秋姑娘或对这顶伞说什么吗?

蚂蚁:你呢?

燕子:你能告诉大家这封电报上都写了什么内容?

5)想象:还有那些小动物,它们又会把落叶当做什么?请你模仿书中的句子说一说:

〈出示:我也会〉

有的落在(哪里?),(谁?怎样做?),把它当做(什么?)。

3、感情朗读全文,感受秋天的美。

(三)小结,拓展延伸

秋姑娘送给我们如此美丽的景色,如此生机勃勃的世界,那小朋友们准备回送给秋天什么礼物呢?

(四)作业

〈出示:日积月累:〉

1、摘抄课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

2、去找一找描写秋天的文章或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5

【教材分析】

这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本课设计图文并茂,通过描述那些惟妙惟肖趣味横生的奇石,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景色秀丽神奇的黄山景观。文章总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介绍了黄山的位置,点明奇景之一的怪石;第二至五自然段为第二部分,描述了四个有特色的奇石的样子,分别是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和金鸡叫天都,作者根据岩石的形状展开想象,把岩石描述的形象生动;第六自然段又各写了一些奇石的名字,激发学生观景起名的兴趣。在字里行间,作者无不流露出对这奇石美景的赞叹之情,令每一位读者情不自禁地生出热爱之情。

【教学要求】

1、知识与能力:

⑴ 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山的知识。

⑵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想像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⑶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⑴ 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探究学*。

⑵ 在阅读的过程中,培养语感,体会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的赞美祖国河山的感情。

⑶ 在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把作者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黄山奇石的赞叹,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点】

1、会认本课的14个生字,会写本课的8个生字。

2、在看图和理解重点词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对第一自然段第二句的理解,通过理解“尤其”一词弄清句意及句子内部之间的关系;第五自然段中“几块巨石”如何变成“雄鸡”和“金鸡”的。

【教学设想】

1、教学语言的儿童化,营造轻松愉快的学*的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

2、注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让学生有多方面的信息交流。

3、在阅读的基础上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4、创设语言情境,让学生乐于表达。

5、注重实效,不走过场,在一堂课中让学生从不敢表达到敢于表达,树立学生表现自己的信心。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电脑、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创设情境

1、同学们,你们和父母一起旅游去过许多地方,哪个地方给你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2、谁了解黄山的知识,向同学们介绍一下。

(今天我们就一起乘车去那里看看。)

二、从图入手,初读课文

课文写了一些什么内容,哪些地方使你很感兴趣?

三、图文结合,细读课文

1、看,那块石头像什么?

(出示挂图一:仙桃石。)

2、请同学们读课文中的描写段落。谁能读出这块石头的神奇?

3、它为什么不叫“大桃石”而叫“仙桃石”呢?那又该怎样读呢?(指导读)

4、再看那一块石头,谁能读出它的神奇?(比读)

(在这一时段的教学活动中可以让学生自选喜欢的段落来读。)

5、那个石头真的变成了“雄鸡”了吗?后来为什么又叫它是“金鸡”呢?

6、看图想象,指导朗读,训练语感。

四、巧设活动,训练表达

1、我们现在想请一个小导游来给大家介绍黄山的美景,谁敢来试试?

在训练的过程中,除要注意学生生字的发音和认读之外,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整理语言,努力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并鼓励学生的创意表达。

2、看风景片,练说其中的一景。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哇,黄山的石头可真──

2、那里是一般的有趣吗?

3、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想想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作为一名中国人你应准备怎么读?

你们知道吗?那里除了有怪石外还有奇松,云海,温泉,想你去了一定会陶醉在那美景中的。请同学们回家后收集一些黄山的资料,下节课向同学们做个景观介绍。

【板书设计】

黄山奇石

仙桃石

秀丽 猴子观海

神奇 仙人指路

金鸡叫天都

【教学反思】

在授课当中,我认为已经设计得很有创意了,可是事实上我忽略了一点是备学生。上课伊始,谈话导入课文后,让学生介绍有关黄山的知识,还有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上,可能是学生有些胆小,方向找不到了,让我好一阵子着急;在读的方面也有些欠缺,所以在读的方面,好用了一番力气,尤其要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则出力更多,所以时间安排上显得前松后紧。虽然心里感到很着急,但是为了尊重学生的表现欲望,一节课有一节课的收获,我仍然稳下心来让学生们慢慢地读,一点儿一点儿地进步,听到学生们能有感情地读了,心里也高兴了许多。结果时间不够了,任务完成的不好,但欣慰的是我让学生们得到了能力的训练。还有一点是我放得还不够,第二部分内容的学*可以放开让学生去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不必让教师牵着走,那样反而打击了学生学*的兴趣。这一点我应该作为我今后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提示。今后在备课中一定要注意,备课本,更要备好学生,打开学生的视野的同时也要打开学生的思路。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汇总五篇扩展阅读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汇总五篇(扩展1)

——人教版二年级黄山奇石教案合集五篇

  人教版二年级黄山奇石教案 1

  教学内容

  黄山奇石

  课时

  3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区、尤”等14个生字。会写“尤、其”等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对黄山奇石的赞叹之情,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喜爱黄山,向往去黄山看奇石。

  重点认识“区、尤”等14个生字。会写“尤、其”等8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喜爱黄山,向往去黄山看奇石。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尤、区、巨”的字形和笔顺。

  教具

  黄山奇石的风景图;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初步了解黄山及黄山奇石。

  看黄山及黄山奇石的风光片或图片、资料,由学生展示自己找到的黄山奇石的资料并作介绍。

  2、导语激趣,初读感知。这篇课文用文字把我们带到了景色秀丽神奇的黄山,我们认真地阅读课文,美美地欣赏那些奇石,一定会觉得有趣极了。自己小声读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二、合作识字

  1、在小组内互教互学生字。全组同学都不会的可以请教其他同学或请教老师。教师针对学生识字的难点进行指导。

  2、选出小组的识字能手,带领大家认读生字。

  3、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检查识字。

  a.出现带有拼音的词语:小区、尤其、仙女、盘子、山峰、胳膊、巨大、当然、脖子、著名、形状。

  b.去掉拼音读词语。

  c.去掉词语读生字。

  4、学生用编字谜的方式记生字。如,横山上面三根小草(当)。一个人,住山边(仙);盆子里面能撑船(盘)。

  5、字卡接龙比赛:教师读生字,学生在自己的生字卡片中找出并在桌上摆好,比比谁的龙接得对、接得长。

  6、相互听读课文,一人读一段,在读中巩固识字。

  三、朗读感悟

  1、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提问。

  2、教师范读,注意用夸张的语气读出黄山石的奇,表达出对黄山奇石的赞叹。要求学生认真听,用心感受黄山石的奇。

  3、学生分组朗读。要求:同学之间互相帮助,读准字音;反复练*,读得流利。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板书设计:2、黄山奇石

  我会读:小区尤其仙女盘子山峰胳膊、

  巨大当然脖子著名形状

  第二课时

  一、朗读感悟

  1、读读说说。

  朗读全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中的插图,说一说黄山石的奇;再用书上的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黄山石的奇(奇形怪状),在朗读中感受黄山石的奇形怪状。

  2、看看读读。

  课件演示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让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奇石,并朗读相应的段落。要求:读出黄山石的奇特有趣。

  3、读读画画。

  课文里没有金鸡叫天都的插图,读一读这一段,读出它的奇特有趣,想象金鸡叫天都的样子,并画一幅简笔画。

  4、想想读读说说。

  想一想:课文是不是只写了这几块奇石?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的样子,再挑一块说一说。喜欢说同一块奇石的同学组成小组,在小组内互相补充说,说完后,选代表在全班说一说。

  5、配乐朗读。

  看配乐风光片。教师引导:黄山石真是奇特有趣,无论是仙桃石、猴子观海,还是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处处都引人入胜,叫人流连忘返。让我们一起到秀丽神奇、闻名中外的黄山去领略黄山石的奇美,让我们带着对黄山奇石的赞叹之情来一起朗读课文吧——在音乐声中齐读。

  二、美读背诵

  美美地反复朗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跟同学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再试着背诵这一部分。比一比,看谁能把一块块本无生命的岩石读得活灵活现。

  板书设计:

  仙桃石、猴子观海

  2、黄山奇石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

  天狗望月、仙女弹琴

  狮子抢球……

  第三课时

  一、读读议议

  1、朗读第一自然段,在读中体会“闻名中外、秀丽神奇、尤其”等词语的意思。

  2、朗读二至六自然段,议议最后一段的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

  二、读读说说

  1、自主阅读下面的短文,注意读准其中加粗的字,读完后说说你对黄山又有哪些了解。

  2、人们说黄山是“天下第一奇山”。黄山集众多中国名山胜景于一身,尤其是这里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被视为“天下四绝”。

  3、“四绝”之首是黄山松,它们形状各异,多生长于绝壁险峰之上。

  4、黄山有无数奇巧的怪石,它们与险峰、奇松巧妙结合,构成一幅幅奇妙的画卷。这些奇石有的像人,有的像动物,有的像一种东西。其中“金鸡叫天都”、“仙人指路”、“猴子观海”更是十分出色,它们不仅样子逼真,还都有动人的传说呢!被称为黄山“四绝”之一的.怪石,以奇取胜,以多著称。已被命名的怪石有一百多处。其形态真是千奇百怪,令人叫绝。

  5、云雾是黄山的神来之笔,每当云雾弥漫群峰,黄山便成了“云海”。

  6、被称为黄山“四绝”之一的温泉,常年流淌不息。温泉里的水对一些疾病,尤其是皮肤病,有一定的疗效。

  黄山真美,正如到黄山考察的联合国官员说的那样:“在我看过的山中,这是最特殊、最绝妙的了。”

  三、拓展活动

  1、根据想象画黄山奇石,并给所画的奇石起名字。可一人画一幅,也可几个人合作画一幅。

  教师引导:作者概括地介绍了黄山风景区后,就迫不及待地带我们去看岩石了。在这篇课文里,我们看到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这些岩石真奇呀!现在,黄山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奇形怪状的岩石,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去画一画那些奇形怪状的岩石,再给它们起些有趣的名字吧!

  2、按需要成立几个小小旅游公司,公司成员讨论如何把自己最喜欢的奇石介绍给客人。介绍的方式可以结合图画讲解,可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以表演石头奇特的样子;还可以画出宣传海报……

  四、指导写字

  1、在轻柔的音乐声中静心凝神,做好写字的准备,自我检查姿势是否正确。

  2、复*本课要求认识并要求会写的字。尤,“就”字的右半部分。其,已学过的“旗”的一部分。区,“鸥”字的左半边。巨,与“区”字形*似,里边两笔不同。

  3、用要求写的八个字分别组词语,鼓励一个字组几个词语,在组词语中理解字义。4、边用课件演示要求写的八个字,边指导写字。注意引导学生区别形*字,看清每个字的笔画及部件,以及它们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5、学生写字,教师相机指导,组织评议。

  板书设计:2、黄山奇石

  我会写:尤其区巨它安块站

  备注

  作业布置回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板书设计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

  3、黄山奇石天狗望月、仙女弹琴

  狮子抢球…

  教学后记引导学生自主学*、探究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本文图文并茂,采取看图学文的方法,学生兴趣浓。

  人教版二年级黄山奇石教案 2

  一、导言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了生字词,看了图,学*了课文第一段,知道黄山闻名中外,怪石有趣,那黄山的怪石怎么有趣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

  二、学*课文2-6自然段

  A、1、〖投影看图,这块岩石的形状像什么?

  2、点读2节、思考:这段介绍的奇石叫什么,样子怎么有趣?

  〖贴学法1

  3、点答、板:(仙桃石)

  4、〖出示黑板比较句子

  它是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

  它好像是从天上飞下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上。

  (1)仙桃石是不是真的从天上飞下来的?你从哪个词看出来?(不是好像)这个词用得非常准确,这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2)哪这两句哪句好?请用“帧被好句,用“△”画好词〖贴学法2

  (3)这块石头像桃子,收“桃石”不行吗?联系图看看石头周围的环境,说说为什么在“桃石”前加个“仙”字?(远山*雾,云雾缭绕,好像仙境一样。)板画:

  5、我们看看图,你想到了什么?这块石头怎么来的?

  6、人们对这块石头非常喜爱,所以叫它“仙桃石”,谁来读读,

  描写怪石有趣的词句要重读,要读出喜爱、赞美的语气。

  〖贴学法4

  7、学法

  这段向我们介绍了仙桃石的名字、样子有趣、我们学*这段用了这种方法,板:学*方法,齐读:

  (1)看图读课文,知道奇石的名字、样子。(2)画好词句,用“——”画好句,用“△”画好词;3、合理想象奇石的来历或会说什么;4、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喜爱之情。│

  B、1、同学们自己根据学*方法自学,动手把该画的地方画一下,

  动脑想想怎样回答,动口说说怎样回答老师的问题。

  2、点答〖投影2

  (1)这段介绍的奇石叫什么,样子怎样有趣?板:猴子观海

  (2)你找到了哪些好的词句?出示小黑板

  猴子两只胳膊抱着腿,一动不动地蹲在山头,望着翻滚的云海。

  猴子为什么一动不动,它在看什么?说明什么?

  (3)你想象一下,这只猴子可能会说什么?

  (4)猴子观海多美呀,请男生用赞美的语气读。

  C、1、下面两个自然段又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奇石呢?用学*方法自学,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两段,动脑、动口、动手。

  〖投影32、点答谁能按学*方法把你怎么学第4段说一说?

  板: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

  3、这两段都写得很美,很有趣,让我们有感情地齐读这两段。

  D、课文的第2段到第5段向我们介绍了四种有趣的奇石,那第六段又向我们介绍什么内容呢?齐读,边读边想这问题。

  1、点答:第六段你读懂什么?

  2、“奇形怪状”是什么意思,联系课文中的句子想一想。

  3、我们为祖国有这样的奇石而骄傲,自豪,再齐读第六段。

  三、看录像

  为了加深同学们对黄山奇石的理解,老师放一段录像,边看边想,黄山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想说什么?

  1、点答(看景字)

  2、黄山的景色秀丽神奇,怪石有趣,是中外游人向往的'地方,我们为祖国有这样的大好河山而骄傲自豪,让我们有感情地齐读这一课,读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黄山是我国的一部分,我们祖国处处有美景,我们桂林山水甲天下,如象山、七星岩、独秀峰等等,都有着动人的传说,你能不能学*课文中的方法,按一定的顺序,展开合理的想象,可以用上一些好词句,向大家介绍桂林的一处美景。

  4、通过这课的学*,你学会了什么?

  师:这节课我们通知看图学文,弄清了黄山的石“奇”在哪,还知道了黄山的风景确实神奇、有趣。老师告诉你们,像黄山这样美丽的风景区,在我国还有很多很多,希望你们以后能亲自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人教版二年级黄山奇石教案 3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及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石的奇妙,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语言文字,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

  4.朗读课文,背诵3、5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充分运用图画,启发学生抓住黄山奇石的特点,展开想象。

  2、通过朗读,加深对一些长句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导语:在我国无数的名山大川中,黄山以她的.奇秀赢得人们的赞赏,尤其黄山的奇石更让游人流连忘返。那么究竟黄山奇石有什么特色让人们如此喜爱呢?我们今天学*课文《黄山奇石》(板书课题)。希望通过今天的学*,大家能对我国的秀丽山川更加了解,更加喜爱。

  2.观看黄山的图片,老师随图介绍。

  3.黄山奇石中“齐”的意思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感知课文内容

  1.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同学们听清生字读音,并能说出课文中一共讲了黄山几种奇石,其中哪几种是详细讲的。(共讲了7种奇石,其中“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这4种奇石是详细讲的。)

  1.出示本课12个生字词及生字。

  区 省 秀 尤 其 仙 翻 滚 巨 著 形 状

  2.指读,正音:省、著、状三字是翘舌音。

  3.字形指导。

  状:右边是“犬”。组词为“形状”,意思即样子;“壮”多指人力气大。二字要注意区别。

  著:要和“着”区别。著,音zhū,组词为“著名”;“着”,音zhe,可组词“拿着”。

  尤:应与龙字区别。

  4、读生字比赛

  三、讲读课文。

  (一)学*第一自然段。

  1.指读第一自然段,看课文写了几句话,告诉了我们哪些内容。(黄山风景区在什么地方;那里的怪石有趣。)

  2.观察第一幅图,说说图上有什么,给你的印象怎么样?如何理解“秀丽神奇”?

  3.“尤其”一词在这里强调了什么?这一句对全文起什么作用?(强调了怪石的有趣;是全文中心句,对全文起引起下文的作用。)

  (二)学*二、三、四、五自然段。

  1.分别指读课文,看作者每段都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怪石,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这些怪石的特点的。用笔画出各段中的比喻句。

  2.观看第二幅插图,说说形状、环境。说它是“仙桃石”的原因是什么?

  3.观看第三幅图。课文中哪几句说猴子的样子?“翻滚的云海”从图上看到的情景能理解吗?“猴子观海”中的“海”是什么海?

  4.自读第四自然段,理解“远远望去”“真像”等词语说明什么。

  5.观察第四幅图,说说“金鸡”是怎么形成的。指导朗读这一段。

  (三)学*第六自然段。

  指读课文。说说这一段又告诉我们哪些奇石,省略号说明什么。你能想象出这些奇石的样子吗?这一段与二、三、四、五段比较有什么不同?

  四、朗读课文,练*背诵。

  背诵三、五两段。

  1.背诵方法:先读熟,再一句一句地背,背过一句,再背第二句,背过前二句再背第三句。用这种“滚雪球”的方法,会很顺利地背下来。

  2.检查验收,背诵好的,当堂练*默写,鼓励背诵全文。

  五、说话练*

  想一想“天狗望月” “狮子抢球” “仙女弹琴” 这几块奇石的样子,再挑一块说一说,先小组内说,再全班交流。

  六、练*写字

  七、课堂小结

  人教版二年级黄山奇石教案 4

  【教材分析】

  这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本课设计图文并茂,通过描述那些惟妙惟肖趣味横生的奇石,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景色秀丽神奇的黄山景观。文章总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介绍了黄山的位置,点明奇景之一的怪石;第二至五自然段为第二部分,描述了四个有特色的奇石的样子,分别是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和金鸡叫天都,作者根据岩石的形状展开想象,把岩石描述的形象生动;第六自然段又各写了一些奇石的名字,激发学生观景起名的兴趣。在字里行间,作者无不流露出对这奇石美景的赞叹之情,令每一位读者情不自禁地生出热爱之情。

  【教学要求】

  1、知识与能力:

  ⑴ 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山的知识。

  ⑵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想像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⑶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⑴ 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探究学*。

  ⑵ 在阅读的过程中,培养语感,体会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的赞美祖国河山的感情。

  ⑶ 在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把作者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黄山奇石的赞叹,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点】

  1、会认本课的14个生字,会写本课的8个生字。

  2、在看图和理解重点词句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对第一自然段第二句的理解,通过理解“尤其”一词弄清句意及句子内部之间的关系;第五自然段中“几块巨石”如何变成“雄鸡”和“金鸡”的。

  【教学设想】

  1、教学语言的儿童化,营造轻松愉快的学*的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

  2、注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让学生有多方面的信息交流。

  3、在阅读的基础上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4、创设语言情境,让学生乐于表达。

  5、注重实效,不走过场,在一堂课中让学生从不敢表达到敢于表达,树立学生表现自己的信心。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电脑、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创设情境

  1、同学们,你们和父母一起旅游去过许多地方,哪个地方给你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2、谁了解黄山的知识,向同学们介绍一下。

  (今天我们就一起乘车去那里看看。)

  二、从图入手,初读课文

  课文写了一些什么内容,哪些地方使你很感兴趣?

  三、图文结合,细读课文

  1、看,那块石头像什么?

  (出示挂图一:仙桃石。)

  2、请同学们读课文中的描写段落。谁能读出这块石头的神奇?

  3、它为什么不叫“大桃石”而叫“仙桃石”呢?那又该怎样读呢?(指导读)

  4、再看那一块石头,谁能读出它的神奇?(比读)

  (在这一时段的教学活动中可以让学生自选喜欢的段落来读。)

  5、那个石头真的变成了“雄鸡”了吗?后来为什么又叫它是“金鸡”呢?

  6、看图想象,指导朗读,训练语感。

  四、巧设活动,训练表达

  1、我们现在想请一个小导游来给大家介绍黄山的美景,谁敢来试试?

  在训练的过程中,除要注意学生生字的发音和认读之外,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整理语言,努力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并鼓励学生的创意表达。

  2、看风景片,练说其中的一景。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哇,黄山的石头可真──

  2、那里是一般的有趣吗?

  3、请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想想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作为一名中国人你应准备怎么读?

  你们知道吗?那里除了有怪石外还有奇松,云海,温泉,想你去了一定会陶醉在那美景中的。请同学们回家后收集一些黄山的资料,下节课向同学们做个景观介绍。

  【板书设计】

  黄山奇石

  仙桃石

  秀丽 猴子观海

  神奇 仙人指路

  金鸡叫天都

  【教学反思】

  在授课当中,我认为已经设计得很有创意了,可是事实上我忽略了一点是备学生。上课伊始,谈话导入课文后,让学生介绍有关黄山的知识,还有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上,可能是学生有些胆小,方向找不到了,让我好一阵子着急;在读的方面也有些欠缺,所以在读的方面,好用了一番力气,尤其要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则出力更多,所以时间安排上显得前松后紧。虽然心里感到很着急,但是为了尊重学生的表现欲望,一节课有一节课的收获,我仍然稳下心来让学生们慢慢地读,一点儿一点儿地进步,听到学生们能有感情地读了,心里也高兴了许多。结果时间不够了,任务完成的不好,但欣慰的是我让学生们得到了能力的训练。还有一点是我放得还不够,第二部分内容的学*可以放开让学生去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不必让教师牵着走,那样反而打击了学生学*的兴趣。这一点我应该作为我今后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提示。今后在备课中一定要注意,备课本,更要备好学生,打开学生的视野的同时也要打开学生的思路。

  人教版二年级黄山奇石教案 5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及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通过看图、学文,体会黄山石的奇妙,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语言文字,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

  4.朗读课文,背诵3、5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充分运用图画,启发学生抓住黄山奇石的特点,展开想象。

  2、通过朗读,加深对一些长句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导语:在我国无数的名山大川中,黄山以她的奇秀赢得人们的赞赏,尤其黄山的奇石更让游人流连忘返。那么究竟黄山奇石有什么特色让人们如此喜爱呢?我们今天学*课文《黄山奇石》(板书课题)。希望通过今天的学*,大家能对我国的秀丽山川更加了解,更加喜爱。

  2.观看黄山的图片,老师随图介绍。

  3.黄山奇石中“齐”的意思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感知课文内容

  1.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同学们听清生字读音,并能说出课文中一共讲了黄山几种奇石,其中哪几种是详细讲的。(共讲了7种奇石,其中“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这4种奇石是详细讲的。)

  1.出示本课12个生字词及生字。

  区 省 秀 尤 其 仙 翻 滚 巨 著 形 状

  2.指读,正音:省、著、状三字是翘舌音。

  3.字形指导。

  状:右边是“犬”。组词为“形状”,意思即样子;“壮”多指人力气大。二字要注意区别。

  著:要和“着”区别。著,音zhū,组词为“著名”;“着”,音zhe,可组词“拿着”。

  尤:应与龙字区别。

  4、读生字比赛

  三、讲读课文。

  (一)学*第一自然段。

  1.指读第一自然段,看课文写了几句话,告诉了我们哪些内容。(黄山风景区在什么地方;那里的怪石有趣。)

  2.观察第一幅图,说说图上有什么,给你的印象怎么样?如何理解“秀丽神奇”?

  3.“尤其”一词在这里强调了什么?这一句对全文起什么作用?(强调了怪石的有趣;是全文中心句,对全文起引起下文的作用。)

  (二)学*二、三、四、五自然段。

  1.分别指读课文,看作者每段都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怪石,作者是怎样向我们介绍这些怪石的特点的。用笔画出各段中的`比喻句。

  2.观看第二幅插图,说说形状、环境。说它是“仙桃石”的原因是什么?

  3.观看第三幅图。课文中哪几句说猴子的样子?“翻滚的云海”从图上看到的情景能理解吗?“猴子观海”中的“海”是什么海?

  4.自读第四自然段,理解“远远望去”“真像”等词语说明什么。

  5.观察第四幅图,说说“金鸡”是怎么形成的。指导朗读这一段。

  (三)学*第六自然段。

  指读课文。说说这一段又告诉我们哪些奇石,省略号说明什么。你能想象出这些奇石的样子吗?这一段与二、三、四、五段比较有什么不同?

  四、朗读课文,练*背诵。

  背诵三、五两段。

  1.背诵方法:先读熟,再一句一句地背,背过一句,再背第二句,背过前二句再背第三句。用这种“滚雪球”的方法,会很顺利地背下来。

  2.检查验收,背诵好的,当堂练*默写,鼓励背诵全文。

  五、说话练*

  想一想“天狗望月” “狮子抢球” “仙女弹琴” 这几块奇石的样子,再挑一块说一说,先小组内说,再全班交流。

  六、练*写字

  七、课堂小结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汇总五篇(扩展2)

——语文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秋天》优秀教案实用五篇

  语文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秋天》优秀教案 1

  教学目标:

  1、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秋天的一些特征。

  2、认识三个偏旁,会认十个生字。

  3、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培养学生热爱秋天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识三个*偏旁,会认十个生字。

  2.知道秋天的一些特征,培养学生热爱秋天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你们想看看吗?让我们一起瞧瞧吧!

  2.引导学生欣赏美丽的画面。

  3.你知道刚才呈现的画面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吗? (相机板书:秋天)

  4.小结:是呀,美丽的秋天到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课文——《秋天》。

  5.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识自然段。

  导学:一篇文章往往是由几个自然段组成的,也有的只有一个自然段。自然段有自己的开始标志,也就是在第一句话的前面空两格(两个字的位置)。在每个自然段的前面标明序号可以帮助我们来分清每个自然段。(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师标出第1自然段的序号)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来标出课文中的其他自然段吧。

  2.学生尝试找出其他自然段,在第2自然段、第3自然段前面标出序号。

  3.(多媒体课件展示)引导学生明确课文一共有3个自然段。

  4.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认真倾听,注意自己不认识的生字。

  5.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6.教师逐段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2)检查第2自然段的朗读情况,教师相机指导。

  (3)指名读第3自然段。

  三、识字

  1.出示带拼音的10个词语。学生开火车读。

  2.请字宝宝到黑板上。

  3.去掉拼音再读一遍。

  4.你是怎么记住这个字的?(加一加、小儿歌等方法)

  5.游戏 摘苹果

  四、品读课文

  (一)品读第1自然段。

  师:秋天到了,我们周围发生了很多变化,(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一边看课文的插图,一边朗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看看课文里写了哪些变化。

  1.天气凉了。

  2.树叶黄了。

  师:哦,原来秋天到了,树叶也悄悄地发生了变化,由绿色变成了黄色。看来,只有仔细观察才会发现大自然的这些奇妙的变化呀!

  3.你能读出秋天到来时的这种变化吗?指导学生朗读,强调“黄”要读重音。

  4.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

  (1)比较“一片片”和“一片”有什么不同。(“一片片”是很多片)

  (2)拓展词语。你能说几个像“一片片”这样的词语吗?

  (3)想象情境,指导朗读。

  你能想象树叶是怎样从树上落下来的吗?(轻轻地、慢慢地)那就请你把“落下来”这个词语的语速放慢,声音放轻,让一片片黄黄的小叶子轻轻地、慢慢地落下来。

  5.齐读第1自然段。

  师:秋天到了,身边的景物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我们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吧!

  (二)品读第2自然段。

  1.自由地读一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

  2.学*第2自然段。

  (1)在这么美的蓝天下你还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第2自然段)一边观察课文插图,一边读这句话。

  (2)大雁是怎样飞行的,你能结合课文插图来说一说吗?

  (3)拓展小知识

  3.初步感受“一”字的变调。

  (1)细心的同学发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同样是“一”,为什么有时候读yī,有时候读yí,有时候读yì呢?你在课文中找到了吗?读一读。

  (2)课件出示词语:一(yí)片片一(yì)群一(yí)会儿“一(yī)”字

  指名读,请小老师领大家读,齐读。

  4.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

  (三)品读第3自然段。

  过渡:秋天可真美呀!作者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出示第3自然段:啊!秋天来了!)

  1.指导读好感叹句。

  这是两个感叹句,我们朗读时语气要强烈些,谁愿意来试一试?

  2.创设情境,激发朗读兴趣。

  秋天,天气是那么凉爽,金黄的树叶犹如一只只美丽的蝴蝶从树上翩翩落下,我们高兴地说道——啊!秋天来了!

  秋天,天高云淡,大雁变换队形飞向南方,传来阵阵悦耳的歌声,我们不禁感叹道——啊!秋天来了!

  3.齐读第3自然段。

  四、总结

  师:孩子们,秋天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让我们走进秋天去感受秋天的变化吧!伴随着音乐让我们一起读一遍课文来结束这堂课吧。

  语文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秋天》优秀教案 2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汉字,会认会写“了、子、人、大”四个字。

  2、能正确、顺畅地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知道秋天的一些变化。

  教学重点:

  1、认识10个汉字,会认会写“了、子、人、大”四个字。

  2、能正确、顺畅地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进行语言训练,在朗读中了解秋天的一些变化。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在大自然中,我们发现了美,感受到了美。现在让我们走进美丽的大自然中,去欣赏那迷人的景色。

  2、播放儿歌《秋天来了》的视频,引导学生欣赏美丽的画面。

  3、你知道刚才呈现的画面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吗?你又有怎样的感受呢?(相机板书:秋天)

  4、小结:是呀,美丽的秋天到了,那可真是迷人的景色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课文——《秋天》。

  5、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识自然段。

  2、学生尝试找出其他自然段,在第2自然段、第3自然段前面标出序号。

  3、引导学生明确课文一共有3个自然段。

  4、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5、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6、教师逐段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三、生字认读。

  1、课文同学们已经读熟了。现在课文中的生字宝宝,从课文中走出来了,你还认识它们吗?

  2.出示生字指读。

  3.注音领读。

  4.重点认读:秋树叶会个

  (1)利用谜语认识汉字“秋”。出示谜语:半边绿,半边红。半边喜水,半边爱风。学生说一说猜中的方法。

  (2)“树叶会个”四个汉字强调部首的写法。

  5.强调汉字读音。

  了:在本课读轻声le,要读得又轻又短。

  片:三拼音节,注意前鼻韵母an的读法。

  子:在“叶子”一词中读轻声。开火车读准字音。

  三、情景朗读

  (一)朗读第1自然段。

  导学:秋天到了,我们周围发生了很多变化,一边看课文的插图,一边朗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看看课文里写了哪些变化。

  1、天气凉了。指导读句子,“凉”字读重音。

  2、树叶黄了。

  导学:哦,原来秋天到了,树叶由绿色变成了黄色。看来,只有仔细观察才会发现大自然的这些奇妙的变化呀!

  你能读出秋天到来时的这种变化吗?指导学生朗读,强调“黄”要读重音。

  3、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

  注意“片”的发音。

  (二)朗读第2自然段。

  1、天空那么蓝,那么高。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体会“一”的变化。看看书上的拼音。

  指导:“一”的本调是第一声(yī),它在单独使用、用在词句末尾或作为序数“第一”时,仍读第一声。例如:一,十一,第一,一班。

  在下面几种情况下,会发生变调现象:

  (1)在第四声前面念第二声(yí)。例如:一会儿,一下子,一座,一位,一次,一块儿;

  (2)在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字前面念第四声(yì)。例如:大吃一惊,一群,一年,一口,一起,一种。

  总结:四声前面念二声,其余声调前面读四声。

  (3)朗读练*,读好“一”的变调。

  (三)朗读第3自然段。

  秋天可真美呀!作者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出示第3自然段:啊!秋天来了!

  请认真看一看这段话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对,有两个感叹号。我们朗读时语气要强烈些,谁愿意来试一试?

  小松鼠看见树叶飘飘落下,不由自主地发出感慨:啊!秋天来了!

  小青蛙看见大雁南飞了,不由自主地说:啊!秋天来了!

  结合情景,读好课文。读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四、学写生字

  同学们读得真美,让老师都感觉到了秋天的美好。

  现在我们拿出小手来写生字吧,相信你也可以写得很好。

  1、出示生字:了子人大

  2、指导学生观察写法。课件演示笔顺。

  3、打开优教学生字。讲解生字的意义与写法。

  重点学*:“了、子”的弯钩的写法。

  4、学生临*生字。

  五、巩固练*

  1、打开“基础训练-《秋天》”,一起来闯关吧!

  2、完成配套练*册。

  第二课时

  一、复*引入

  1、出示本课生字,学生认读,出示拼音练读。

  2、给生字组词,开火车组词。出示词语,开火车读词语。

  3、播放视频《美丽的秋天》。导入新课。

  秋天真美好,然我们继续朗读这篇文章,体会美景的同时,让我来看一看作者是如何把景色写得这么美好的。

  二、情景朗读

  出示课文,指名朗读。要求熟练读书。正确、流利、在朗读中加入自己的体会。

  三、语言运用

  出示第一段,学生齐读。

  (1)比较“一片片”和“一片”有什么不同。(“一片片”是很多片)

  (2)你能结合课文的插图说说为什么作者要说“一片片”吗?

  (3)小结:课文插图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词语,结合课文插图真是个好方法。

  (4)拓展词语。你能说几个像“一片片”这样的词语吗?

  小结:以后我们说话时如果多用上一些这样的词语,表达就更生动了。

  (5)想象情境,指导朗读。

  你能想象树叶是怎样从树上落下来的`吗?(轻轻地、慢慢地)那就请你把“落下来”这个词语的语速放慢,声音放轻,让一片片黄黄的小叶子轻轻地、慢慢地落下来。

  齐读第1自然段。

  导学:秋天到了,身边的景物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我们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吧!

  (二)品读第2自然段。

  1、自由地读一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

  2、学*第2自然段。

  (1)在这么美的蓝天下你还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第2自然段)一边观察课文插图,一边读这句话。利用“那么……那么……”仿写句子。

  提示:可以说小蚂蚁那么勤劳,那么勇敢。以及“小猫”、“教室”等。

  (2)大雁南飞与秋天有什么关系呢?(大雁是候鸟,就是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迁徙的鸟。天气变凉了,大雁从北方飞到南方比较暖和的地方过冬。等到第二年春天,天气转暖了,大雁再从南方飞回北方来生活。)

  (3)大雁是怎样飞行的,你能结合课文插图来说一说吗?

  (4)小结:课文插图会帮助我们理解句子。

  (5)导言: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大雁飞行时的样子吧!播放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大雁到底是怎样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的。

  (6)谁愿意读出大雁飞行时的画面?指名读第2自然段。

  (7)你能用“一会儿……一会儿……”说句话吗?

  提示:秋天真是个美丽的季节,我们一边欣赏画面,一边有感情地朗读吧。(三)品读第3自然段。

  过渡:秋天可真美呀!作者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出示第3自然段:啊!秋天来了!)

  带着这样的感受,读出秋天的变化,读出自己的心情吧!

  四、回顾拓展

  1、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完成填空。

  天气( ),树叶( ),

  一( )叶子从树上( )。

  天空那么( ),那么( )。

  一群大雁( ),

  一会儿排成个( )字,

  一会儿排成个( )字。

  啊!秋天来了!

  2、这篇课文让你从哪些景物知道秋天来了?。

  (1)出示课件:叶子、蓝天、大雁。

  3、你还知道哪些景物也在秋天发生变化?

  预设:山楂、石榴、玉米等。学生可以自由表达。

  五、巩固练*

  打开“阅读训练-《秋天》”,一起来闯关吧!

  六、作业布置,拓展延伸

  1、熟读课文。完成相关练*册。

  2、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现在正值秋季,请同学们投入到秋的怀抱中去找一找秋天的变化,寻找秋天的足迹。

  语文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秋天》优秀教案 3

  教学目的:

  1 、知道秋天的一些特点,感受秋天的美,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观察到的秋天。

  2 、能按一定顺序看懂图意。

  3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知道秋天的特点。

  教学难点:

  联系实际说说自己观察到的秋天。

  教学准备:

  录音机、幻灯机、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夏天过去,秋天就来到了我们的身边。秋天到了,天气、动物、植物都有什么变化呢?让我们一块儿去看一看。

  学生齐读课题:秋天

  二、讲授与讨论

  看图

  1 、出示幻灯,请同学们仔细看图,告诉老师,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这幅图是秋天的景象?

  2 、指名按从上到下或从远到*的顺序说说秋天的景象。

  初读课文

  1 、同学们真聪明,作家叔叔也观察了这幅图,还把它写下来了。

  2 、请看书,听录音。

  3 、自己读一读课文。

  学*课文

  1 、秋天的天空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 )看图:谁能告诉老师,秋天的天空是什么样的?

  (2 )有多高?有多蓝?能不能用另一个词把“那么”换一换?

  (3 )指导读。

  (4 )比较句子有什么不同。

  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

  高高的蓝天上飘着几朵白云。

  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过渡语:在高高的蓝天下,有什么呢?我们向远处望,看见了稻田。

  2 、请同学读第二自然段

  (1 )看图理解“一眼望不到边”

  (2 )谁能告诉老师,为什么作者要把熟了的稻子比作金子呢?

  (3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然后齐读。

  指图过渡:现在我们往*处看,谁能说说*处的景物?(生甲:稻田旁边有池塘,池塘边上有棵梧桐树} 还有些什么?{ 生乙:地上有小蚂蚁和落叶,池塘中有小鱼}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咱们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

  3 :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

  {1} 想想春天的梧桐树是什么样的,秋天来了,梧桐树有什么变化。{ 树叶黄了,叶子落了}

  {2} 梧桐树叶是怎样落下来的?我们一齐读一读下面这句话:

  a 、一片一片的黄叶从树上落下来。

  b 、黄叶从树上落下来。

  (3 )第二句和第一句有什么不同?

  (4 )填空:当黄叶落下来后

  (  )把黄叶当作(  )。

  学生口头填空,先填课文中的,然后扩展,自由填。

  (5 )教师导读最后两句。

  过渡:小鱼把黄叶当作伞,蚂蚁把黄叶当作运动场,燕子把黄叶当作什么呢?

  4 、男同学读第四自然段。

  (1 )秋天来了,燕子有什么变化?

  (2 )燕子把黄叶当作什么?

  (3 )电报是什么?燕子为什么把黄叶当作电报呢?

  (4 )指名朗读。

  看图小结

  秋天来了,天那么高,那么蓝;稻子熟了,黄灿灿的;梧桐树的叶子变黄了,开始一片一片地往下落;燕子也准备飞到南方去过冬了。在我们身边你也会发现许多事物在悄悄地变化。

  语文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秋天》优秀教案 4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尝过中秋的月饼,赏过重阳的菊花,我们又迎来了一场场凉丝丝的秋雨。同学们当中有谁喜欢秋天这个季节,能说说为什么吗?

  (学生自由发言后)师:是的,很多人都喜爱秋天,爱它的天高云淡,爱它的四野飘香,爱它的霜色洁白,也爱它的叠翠流金……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秋日的私语》一起走进现代诗人何其芳的《秋天》,去领略秋的风采,倾听秋的诉说。

  【设计说明】说秋,旨在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初步感受秋天的美好,引入本课内容。

  二、感知课文

  1.师配乐诵读诗歌,生一边听读一边欣赏大屏幕展示的一幅幅秋景。

  【设计说明】赏秋,旨在培养学生听的能力,感受美的意境、语言、旋律、情感,得到美的陶冶。

  2.资料助读:作者简介。

  3.齐声诵读。师作朗读指导:重音的处理。

  【设计说明】读秋,旨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

  4.指名朗读。A生读,全班同学找出每一诗节的中心句。(生回答后)明确:全诗依次描绘了三个场景的秋天。B生再读,全班同学闭上眼睛听读,脑海中想象一幅幅秋天的画面。

  【设计说明】想秋,旨在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深入领会诗的意境。

  5.小组合作:

  A一人朗读,其他三人点评得失。

  B讨论:

  (1)三个场景分别是怎样的图画,概括。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设计说明】点秋,旨在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理解诗的主旨,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

  6.自由朗读,仔细品味诗歌的语言,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说说理由。

  【设计说明】品秋,体现阅读的个性化要求,旨在使学生在交流中既锻炼口语组织能力,又互相启发,加深理解和感悟。

  7.师小结,生回顾。看大屏幕上一组秋景图,配乐齐声诵读全诗。

  三、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资料:(美)狄金森《秋景》。比较此诗与课文的异同。

  【设计说明】培养学生比较与欣赏能力,在比较中,更容易理解不同诗人不同的诗风,不同诗作不同诗味。

  2、欣赏品评。资料:沙白《秋》。谈谈认识:你认为哪个词句最生动?

  【设计说明】侧重于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并借此巩固一点修辞知识。

  3、资料交流。交流展示课前搜集的关于秋天的各种形式的资料,资源共享。

  【设计说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激发他们从生活中利用各种资源加强学科课程学*的兴趣和信心。

  语文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秋天》优秀教案 5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材分析】

  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少了些艰难苦恨,多的是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快乐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故学*本诗重在朗读品味。

  【重点难点】

  1、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2、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前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预*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自选一节画一张图,给它起名,并用文字描绘。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齐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断肠人在天涯”倾诉了游子的悲凉愁苦之情;著名诗人秋瑾在诗中说“秋风秋雨愁煞人”。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秋天是忧伤的、哀婉的,让人顿生惆怅……但是秋天有绚丽的色彩、丰收的喜悦。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秋天,感受一个别样的秋天。(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朗读本诗,学生划分节奏并自由朗读。

  2、思考以下问题:

  A、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因为露珠、冷雾、白霜,表明秋天的天气特征,提到农家:稻香、镰刀体现农家特色;有秋虫低鸣:蟋蟀声使田野更辽阔;溪水干涸、更清洌,暗示这是在秋天。)

  B、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少女思恋图)

  C、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秋天的喜爱、赞美的感情)

  三、研读赏析

  (学生以四人组为单位交流课前画的图)

  1、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参考:

  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干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

  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了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鸣叫声,溪水清流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由远到*)

  3、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它好在哪儿?

  A、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B、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拟人,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C、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用拟人,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D、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E、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

  F、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

  G、“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比喻青鳊鱼像乌桕叶;另一层意思,江岸上乌桕树,树叶婆娑,倒映在江面,好像网起的是乌桕叶的影子。用倒装句体现渔民悠闲的心情。

  四、朗读背诵

  五、拓展迁移

  1、比较阅读《秋景》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六、作业

  1、到阳台、公园、野外去拍摄能反映秋天景色的照片,配上文字说明或者自写的诗歌。

  2、将《秋天》改写成一篇优美的歌颂秋天的散文。

  【教学后记】

  这首诗歌描写的景色非常美,但朗诵起来对于初一的孩子难度较大。我先自己示范朗读,发现效果不是很好。我立即想到何其芳的诗受欧美诗歌影响较大,按照中国诗的节奏没有办法读出诗味来。所以,第二次我又重新按欧美诗的节奏,将每一句诗划分为若干诗节,放慢速度来读,显然抒情味更浓,使学生马上能陶醉在诗的境界里。再对学生加以指导,学生读起来效果很好,对下面环节诗歌的语言品味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将《秋天》改成优美的写景散文,也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汇总五篇(扩展3)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汇总5篇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1

  教学内容:

  春天的小雨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

  2、读懂课文内容,学*一些象声词,感受春雨带给人们的快乐和希望。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认识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声音带给人们的喜悦,体会人们对春雨的喜爱。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听过春天小雨唱的歌曲吗?(没有)。那么大家看过小雨开的音乐会吗?(没有)那么大家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去看一看啊?想。那么今天就让老师带领大家去看一看吧!我们今天就来学*《春天的小雨》

  全班齐读课题

  二、学*课文,掌握象声词:

  1.听老师范读课文。

  思考:这场雨下了多长时间?你是从哪知道的?

  (下了很长时间,从第一自然段)齐读

  2、顽皮的小雨发出了各种声音,请你们读一读。拿出笔来,把表示声音的词画一画。

  汇报:⑴谁找到第一个词了?(说的时候有一定的顺序,从前往后说。)

  板书:叮叮咚咚

  嘀嘀嗒嗒

  ⑵听到这样的声音,你的心情怎样?怎样来读更好呢?(愉悦、清脆。)指名朗读

  ⑶雨不大,却淅淅沥沥下个不停。这就是春雨的特点。

  结合春雨的特点,谁能把下面这段话补充完整?

  雨不大,像( )像( )像( )

  板书:淅淅沥沥

  淅淅沥沥:是说雨下来时的声音很轻柔。

  指导朗读(小组比赛读)

  3、春雨就是这样绵绵地滋润着大地,唤醒万物的。

  如果你是一滴小雨你想不想来到人类的世界啊?(想,那么文中的小雨和你的想法是否一样呢?就让我们来问一问它吧)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那么小雨想不想来啊?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高兴得哗啦哗啦和推字)大家能做个推的动作吗?好的,大家看一看我们用什么推得,(手)所以它与我们的小手有关所以是提手旁的字。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那种高兴得哗啦哗啦的感情。

  4、走在雨中,侧耳倾听,你仿佛置身在音乐厅中,那声音是如此的优美。听到了什么声音?

  板书:啪啦啪啦

  哗啦啦

  既然春雨把我们带入了音乐厅,那就让我们一起来演奏这场音乐会,好吗?现在老师就是指挥,同学们要听老师的指挥,

  否则出现的就不是音乐,而是噪音。

  练*读:淅淅沥沥啪啦啪啦哗啦啦哗啦啦

  1组2组3组齐读

  再整句一齐读:太棒了!你们是真正的小乐手。我们可以开演奏会了。

  这是小雨滴在树叶上像什么呢?(学生:像一颗颗大大的珍珠)那么大家想一想它真不真贵啊。那你们想想,春雨贵如(油)所以啊农民伯伯特别喜欢它,那么谁能带着珍贵之情来读一读呢?

  师范读,生齐读。

  各种声音除了使整个森林好像音乐厅之外,声音还像什么?(小鼓)

  5、小鼓是什么样的声音?

  板书:啪嗵嗵嗵咚——咚咚咚——

  6、春风看到了,她连忙来凑热闹。书上的哪个词看出她来得特别急?(突然)可以换成什么词?(忽然)

  7、她使雨声发生你听到了什么声音了?

  板书:嗵嗵嗵

  咚咚咚

  啪啪啪

  每个小组再分别读一下,最后的要齐读,看老师的手势。

  指导朗读

  这真是一场及时的雨呀!课文我们学*完了。看看黑板上的这些词,你发现了什么?

  (表示声音,多带有口字旁。)

  我们把表示声音的词叫做象声词

  板书:象声词

  四.总结

  这么多声音都是描写小雨的,让我们在春天的小雨中聆听了一场美妙的音乐会。作者能把雨中这些声音细腻地写出来,就是因为他能观察生活。同学们,我们也要作生活中的有心人,倾听生活中悦耳的声音,并能在你的表达中让句子发出悦耳的声音来.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形声识字法、换一换、加一加等方法正确认读15个生字。

  2、能正确书写木子旁的生字,重点指导书写“杨”字。

  3、通过接读、问读、拍手读等多种形式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重点重点:

  1、学*本课生字。引导学生运用形声字的规律自主识字。

  2、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形声字的识字规律并运用。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猜谜语:冬天光着头,春夏长绿发,只有一只腿,小鸟喜欢它。同学们认识了哪些树呢?哪位小朋友说说。

  2、每一种树木各有特点,有人还给它们写了一首儿歌叫《树之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这首儿歌。

  (1)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强调“树”字的读音。

  (3)听朗读录音。

  二、借助拼音,读通儿歌。

  过渡语:儿歌中有好多树木,你们想认识它们吗?

  1、 学生自由读文。借助拼音自由读,读准字音。

  2、 检查读文。

  (1)儿歌有几句?

  (2)指名读儿歌。重点指导“桦”“银”“柏”字的读音。

  设计意图:

  借助拼音认识字、学*词语和儿歌,提倡学以致用,强调拼音的工具价值,是部编本语文教材对拼音的准确定位。学生借助拼音认读儿歌降低了识字的难度,也教给了学生识字的方法。

  三、读通儿歌,识写生字。

  过渡语:儿歌中的树木很多,我们再读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一共讲了多少种树?圈一圈。我们给它们点点名,看看都到齐了没有?

  1、认识各种树木的名称。

  (1)借助图片认识词语。老师出示树木图片,学生认读树木名称。

  (2)认读树木的名称。

  梧桐枫树松树柏树桦树金桂水杉银杏带拼音认读,去掉拼音认读。

  (3)认识带有木字旁的生字,发现汉字特点。

  过渡语:有几个调皮的生字宝宝偷偷从卡片上溜了出来,你们认识他们吗?

  梧、桐、枫、柏、杉、松、棉、桦

  ①你能给它们找个好朋友吗?开火车认读并组词。

  ②仔细观察这些字,你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交流:都有木字旁。

  ③你们发现了字形里的秘密,再读一读,你还有什么发现?

  学生交流:梧、桐、枫,我发现这些字的读音就是木字旁旁边的字。

  教师小结:左边木字旁表示它们都是树木,右边的字提示了它们的读音,像这样的字,我们把它们叫形声字。

  ④我们可以利用形声字的规律,认识更多的生字。猜猜它们都是什么树?

  棕树、椰树、橡树、楠树、香樟、石榴

  (4)指导书写“杨”字。

  ①木字旁的生字我们会认了,还要学会写呢!出示生字“杨”

  ②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它有什么共同点?书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交流: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木字旁的捺要变点。

  教师范写,学生书空。学生在田字格里练*书写,展示学生写的生字。

  ③师生评价(从间架结构和木字旁的变化等角度评价)同桌互评。其它木字旁的生字,书写时的规则是相同的。

  2、学*掌、耐、守、银、化、装、疆

  (1)借助拼音认读。

  (2)去掉拼音认读。

  (3)去掉拼音指名认读生字,开火车读,全班齐读。

  (4)你有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教师补充“疆”的字理演变:左边的一把弓是用来丈量右边的田地,田地与田地之间要有界限,横就表示它们的界限。)

  四、指导朗读,背诵儿歌

  过渡语: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现在我们来做朗读游戏。

  1、师生接读,(我读杨树,同学们接读高……)同桌接读。

  2、男女生合作读,男生重复后面三个字。

  3、问读小游戏。

  4、打拍子试背。

  这一节课,我们不仅认识了11种树木,还认识了很多生字,学会了一种新的识字方法--形声识字法。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用它认识更多的字。

  五、作业设计。

  1、在田字格里练*写本课的生字。

  2、给书上的树木标上名字,挂出名牌。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3

  教学目标:

  1、认识“海、鸥、滩、军、舰、帆、秧、稻、塘”9个生字,会写“沙、海”两个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一、二两小节,初步感知数量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

  1、认识“海、鸥”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数量词的用法。

  教学难点:

  初步感知数量词的用法,尝试用数量词表达熟悉的事物。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小朋友,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去过哪些地方?今天,老师和大家要去几个很美很美的地方,想去吗?(想)让我们一起出发吧!

  二、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板帖:海鸥沙滩军舰帆船

  2、小朋友真会观察,这些词语你会读吗?自己试一试。

  (1)自己读。

  (2)谁会读?指名读。

  (3)齐读。

  3、真了不起,可里面的生字你会认吗?

  (1)指名读。

  (2)开火车读。

  (3)小朋友,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你记住了哪个生字?是怎么记的?(4)让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生字。

  4、瞧,这美丽的海滩正向我们招手呢!小朋友,这时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呀?

  5、课文的第一小节就写了这个美丽的地方,请小朋友自己打开书来读一读。

  (1)自己读。

  (2)谁愿意来读?

  (3)听到小朋友读得那样认真,老师也想来试试。(范读)

  (4)请同桌一起读。

  (5)起读。

  (6)看着图试着背一背。

  三、课间操《火车开了》。

  四、教学目标

  1、认识“树”,感受树的象征意义,提高赏析散文的能力。

  2、通过朗读,品味,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去解读文本。

  3、理解课文的文化情怀与都市色调。

  教学重点

  合作探究文本中“树”丰富的情感内涵。

  教学难点

  ①比较“菩提”与“棕榈”的抗争精神。

  ②通过探究整合学生在导学案中出现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熟知本文的形神、情理、虚实。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舒婷在她的笔下创设了两个浪漫的形象----橡树与木棉,它们作为人间真情的代表深入人心;道家学派的先哲庄子也提到了一棵树,在它的寓言中,凤凰非此树不栖息,它就是梧桐,梧桐既是庄子对滚滚尘世的追求。那么,作家林德笔下的那些树,又能带给我们怎样的思索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  二、品读全文,理解课文

  1、这是一篇谈论树的散文,在课文中都谈到了哪些树?重点说到得有哪几种?

  2、寻找文中关于菩提树的描写并思考:菩提树在本文中有什么特点?其象征意义是什么?

  3、圣诞树是什么宗教的象征?在文中,作者认为它渗透了什么主题?

  4、棕榈在作者笔**现了什么品质?提示:倔强忍耐

  5、棕榈树和**之间有哪些共通性?提示:在干涸的险地随遇而安,倔强的性格正和生存期间的**吻合

  6、作者对圣诞树和棕榈树的态度是否相同?原因是什么?

  三、合作探究

  同样是面对苦难,同样是去抗争,你怎样去看待菩提树和棕榈树的抗争呢?(请先独立思考,然后再和你的学  四、小结

  本文中这些树各有其精神内在,菩提的坚忍,桑树的清朴都值得让我们去反思。希望此生,同学们都会长参天大树,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中飞扬,活着的时候能给人带来阴凉,即使倒下了也能成为世界栋梁!

  五、布置作业

  请尝试从你熟悉的树(比如松树、柳树、杨树……)中任选一样或者两样,描绘它的形象,阐述它的精神意义,以“我愿化作——树”写一个200—300字的片段。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4

  教材分析:

  这是一组数量词归类识字。把数量词分类集中在四幅不同的图画之中,让学生在感受美丽景色、感受美好生活的同时,认识事物,认识表示事物的汉字,初步感知不同事物数量词的表达方式。

  教学目标:

  1.认识“滩、艘”等12个生字。会写“园、孔”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朗读、背诵课文,初步感知数量词的用法。

  3.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仿照课文,尝试用数量词表达熟悉的事物。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和学*数量词的运用;

  教学难点:

  能在日常生活当中恰当地运用数量词。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孩子们,上课之前咱们先来听一首动听的音乐。(播放音乐)

  2、好听吗?歌曲中的小朋友要去干什么?想去吗?

  3、老师带大家跟随《场景歌》中的少先队员们一起去郊游,好不好?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轻轻地把书翻到16页,听老师读一遍课文,注意听清字音,边听边思考:这篇课文一共几个小节?(范读)

  2.文中一共有几小节?你想试着读一读吗,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怎么办?

  3.办法可真多!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生

  字宝宝圈画出来。

  三、随情境学文、识字

  1.学*第四小节

  (1)孩子们,坐好吧,我们马上要去郊游了,出发之前,我们还要做一些准备工作,文中的第几小节告诉我们需要准备的物品呢?

  (2)出示第四小节,你能把这一小节读好吗?

  (3)指生读第四小节。

  (4)物品中藏着几个生字宝宝。出示“队”“铜”“号”学*生字“队,铜,号”。

  (5)准备好物品,孩子们,老师有一个问题,*时我们总说一条红领巾,为什么在这里是一队“红领巾”。领读“一队”红领巾“”

  (6)谁愿意再读一读?

  (7)指生读

  (8)读的特别好,老师好像听到了少先队员们开心的欢笑声了,让我们一起读一读,传递这份快乐,好不好?

  (9)孩子们,赶紧上车,坐好,系好安全带,我们出发了!(播放音乐)

  2.学*第一小节

  (1)看,我们第一站到了哪里?板书:海边

  (2)站在海边,你都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带数量词的词语

  (3)老师把你们看到的景色记录了下来。

  出示“一只海鸥,一片沙滩。一艘军舰,一条帆船。”

  (4)这里有几个生字宝宝把我们拦了下来,只有认识它们才能领略这里的风光学*“滩,艘,军,舰,帆”

  (5)小组学*,说说你是用什么好方法记住的。

  (6)指生读一读第一小节。

  (7)海边的景色这么美,真让人流连忘返,我们一起把海边的景色读

  一读吧!

  3.学*第二小节

  (1)我们继续前进,谁来读读第二小节。指生读。

  (2)他的朗读把我们带到了哪里?板书:乡村

  (3)你从哪里发现的?(水稻)

  出示“稻”

  (4)为什么它是“禾字旁”?

  (5)“稻”长在水里,是什么“稻”。你还知道哪些词?

  (6)乡村里除了水稻,还有什么?学生汇报。

  出示“一方鱼塘,一行垂柳,一座花园。

  (7)强调”行“是多音字。

  (8)学*”园“,你去过什么园?

  (9)一方鱼塘里的小鱼们游来游去,花园里五颜六色的花儿正向你们招手呢,小村子美吗?男女生合作读第二小节。

  4、学*第三小节

  (1)赶紧坐好,我们要向下一站出发了。(播放音乐)

  (2)这是哪里?板书:公园

  (3)在公园里,我们小组自行游览,老师选了几处最有特点的景点。

  出示:一道小溪,一孔石桥。一丛翠竹,一群飞鸟。

  (4)每个小组着重游览一个景点,组长抽取你们组游览的景点。

  (5)要求:仔细观察景物,看看是什么样子的?把你的发现和你的伙伴们说一说。

  (6)汇报观察的景物

  (7)学*”孔“”翠“

  (8)公园的景色这么美,空气这么清新,让我们在这竹荫下做一个拍手游戏,好不好?

  (9)同桌拍手读《场景歌》

  四、巩固生字

  1、孩子们,我们一路上看到了这么多美丽的景色,那些认识的生字宝宝,你还认得出吗?

  2、出示生字,指生认读。

  3、出示词语”沙滩,帆船,花园,队旗,一艘,鱼塘,铜号,军舰,稻田,一孔,翠竹“

  4、指生读词语

  五、写字

  1、出示”旗“怎样写好这个字呢?

  2、板演”旗“

  3、练写生字。强调坐姿:头正,身直,臂开,足安。

  六、学*”数量词“

  1、我们今天游览了”海边,乡村,公园“你有什么收获呢?

  2、出示”数量词“的定义

  3、指生列举数量词

  七、拓展

  1、孩子们,老师还要带你们去一个地方

  2、出示”一所学校“这是哪里呢?

  3、出示儿歌(一所学校真漂亮,两座塑像立中央。三幢新楼*地起,四排杨柳围操场。五块草坪茵茵绿,六个花坛散清香。七张球台摆树下,八条跑道圆又长。九列方队英姿爽,十面彩旗迎风扬。)

  4、在我们的校园也有很多数量词,读儿歌。

  八、总结

  今天的旅程到此结束了,让我们用最美的声音读一读《场景歌》,快快乐乐地踏上回家的旅程吧!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5

  教学目标:

  1.在互动实践中,了解一些动物的样子和生活*性,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2.在情境中,围绕“有趣”把自己喜欢的动物介绍清楚,激发学生表达的兴趣和自信。

  3.在交际中,有不明白的地方,学会有礼貌地提问,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说*惯。

  教学过程:

  课前激趣:欣赏图片,走*“有趣的动物”。

  交际情境一:聊一聊身边有趣的动物

  1.出示话题,学生畅聊。

  从小到大你一定接触过许许多多的动物,在你熟悉的动物中,哪种是最有趣的?什么地方最有趣?请学生聊一聊动物名和它最有趣的地方。

  2.小结“有趣之处”:有的动物样子可爱,有的*性有趣(吃、睡、玩……),有的具备特殊功能,有的本领奇特……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有趣,让人喜欢!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动物聊起,通过大量的网络搜索,定格了十几种动物,空中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还有家里养的、动物园看到的等,抓住该动物最有趣、最搞笑、最可爱的一个镜头呈现,唤起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发了真实的联想,拓宽了聊天的思路,很自然地拉*了学生与动物之间的距离,从而无痕地亮出了本课的主题——有趣的动物。)

  交际情境二:动物王国趣味交友会

  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动物王国正在开交友大会,看,那么多有趣的动物都来参加了呢!咱们也赶紧带上头饰,化身你最喜欢的一种动物一起去参加吧!

  1.教师示范,自我介绍。

  (1)教师自我介绍。

  你们好!我是可爱的小猫。我想和你们交朋友,让我介绍一下我最有趣的地方吧!

  我是小猫**,我最喜欢玩主人的拖鞋了,大大的拖鞋软软的,好舒服。我钻进来钻出去,玩起了躲猫猫。我躺进去一看,哈哈,正好可以当我的床呢!(视频补充)我是不是很有趣?你们愿意和我交朋友吗?

  (2)交流小猫的有趣之处。

  听了我的介绍,你觉得我哪里有趣?我是怎么把自己的有趣之处介绍清楚的?(关注内容和介绍时的表情、动作等。)

  (3)链接生活,语言增量。

  我最有趣的一件事是玩拖鞋,你生活中见过的小猫还有哪些有趣的地方?学生交流,如小猫玩绒线球、小猫抓老鼠、小猫啃鱼骨头……

  过渡:每个人眼中的小猫的有趣之处是不一样的,你能学着小猫的样子把自己最有趣的地方介绍清楚吗?

  (设计意图:课前,学生和教师各自利用空余时间观察了自己喜欢的动物并制作了头饰。一戴上头饰,我们此刻就是“小猫”“小狗”“乌龟”“金鱼”“荷兰鼠”……课堂俨然成了动物王国趣味交友会的现场。通过教师“小猫”的示范引领,学生认识到“有趣之处”在不同人的眼中是不一样的,从而明晰学生的角色意识。)

  2.角色扮演,自我介绍。

  (1)学生自由准备,用几句话把自己最有趣的地方介绍清楚。

  可以学着小猫的样子,加上表情、动作等,有困难的小动物可以借助提示,能干的小动物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介绍。(板书:说清楚)

  (2)学生上台介绍。

  哪个小动物愿意来介绍自己最有趣的地方,跟大家交个好朋友?其他小动物认真听,听他有没有把自己最有趣的地方说清楚。(板书:听认真)

  (3)交流评价。

  他有没有说出自己的有趣之处,说得有趣吗?(有趣的地方说清楚了才能吸引别人,交到更多的朋友。)

  对这个你想交的朋友,你还想知道些什么?你可以怎样有礼貌地提问?(板书:问明白)

  (4)明确交友的方法。

  在交友会中,我们要做到先想再说,说得清楚;认真倾听,听得明白;补充提问,问得有礼。

  (设计意图:努力营造充满趣味化、情感浓厚的话语场,给予主动上台交友的学生的认可和支持,并请其他学生做到“认真听,听他有没有把自己最有趣的地方说清楚”。当自我介绍的学生乐于表达,认真聆听的学生懂得尊重,彼此交友的欲望强烈,交际就显得活而不乱了。)

  3.自由交友,互相介绍。

  (1)自由交友。

  你最想跟哪个小动物交朋友?用上这些办法,把自己最有趣的地方用几句话完整清楚地介绍给对方。听明白的小朋友还可以把你交到的新朋友介绍给大家。

  (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小动物们兴致盎然地离开座位,相互介绍,自由交友。)

  (2)上台展示交友。

  邀请朋友上台,相互自我介绍。(关注上台礼仪)

  (3)尝试相互介绍自己的动物朋友。

  你交到的新朋友是谁?你能向大家介绍介绍你的朋友吗?

  生:这是我新交到的动物朋友——小狗多多。多多的毛是黑白相间的,摸上去特别柔软,最有趣的是它最爱在主人回来的时候,叼着主人的拖鞋蹲在门口迎接,还摇头晃脑,尾巴一甩一甩的……

  (4)交流评价。

  上台的动物:你朋友最有趣的地方是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听了新朋友对你的介绍,你还有补充的吗?

  台下的动物:哪些小朋友也想和这些有趣的小动物交朋友,还有什么想问的吗?

  (5)小结交友成功的法宝。

  把有趣之处说清楚,在别人说的时候听认真,想了解更多的时候有礼问,就会吸引更多人和你们交朋友。

  (设计意图:如何展开多种形式和多个对象的口语交际,使得口语交际路径成为阡陌纵横的“通途”,也使得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交际互动中来。当学生学会了“独白”式的自我介绍,跃跃欲试时,自由交友环节就水到渠成地为交际对象打开了多扇对话的窗口,引发了学生的内在交往需求,从而产生了富有实效的“对白式”口语交际活动。)

  4.扩大交际圈,介绍朋友。

  亲爱的小动物们,请把你刚交到的有趣的朋友介绍给身边的朋友吧,这样我们就能交到更多朋友!可以用老师的句式,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介绍。如果觉得你的新朋友没有你有趣,还可以再次介绍自己。

  (设计意图:交际是层层递进、循环上升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沉浸在交友的愉快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进行着口语交流,形成了交织的信息网,发展了口语表达能力,提升了人际交往素养,收获了自信、快乐和满满的成就感。)

  交际情境三:分享更多有趣的动物

  1.分享交友的喜悦。

  今天你交到了哪些有趣的动物朋友?你开心吗?

  2.推荐更多和动物交朋友的渠道。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汇总五篇(扩展4)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菁华9篇)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59~60页例1及第60页“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1 借助*均分物的操作活动,先进行恰好分完的操作活动,并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再进行有剩余的操作活动,通过对比使学生体会其异同,帮助学生理解有剩余的情况,并用除法算式表示。通过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认识余数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通过主题图教学,让学生知道计算问题是从生活实际中产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及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能够准确求出余数。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运用自主学*法,引导学生通过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把物品*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本课时学生的学*主要是通过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来学*。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故事描写法:周末小熊打算请2个好朋友到他家做客,加上小熊一共3人,他想请大家一起吃草莓。可是他打开冰箱一看,发现只有7个草莓,3人怎么分7个草莓呢?他很苦恼。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他为什么苦恼吗?谁能来说一说?(不能把草莓*均分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究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板书)。【品析:把教材中的情景进行了改编,增加了课堂的趣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新知教学做了充分的准备。】 活动导入法:请同学们拿出10个小圆片。

  ①把10个圆片*均分成2份,每份有几个?

  ②把10个圆片*均分成3份,每份有几个?

  (学生说法不一:有的说不能分,有的说分不出来)

  这样的问题究竟应该怎样解决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新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品析:活动导入,让学生动手操作,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并思考没有刚好分完怎么办?于是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随着老师的引导进入新知的学*中。】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复*表内除法的意义。

  *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能正好*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就叫余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

  (1)课件出示6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交流获取信息。

  (3)利用学具实际操作。

  (4)用算式表示操作的过程。课件出示6个草莓摆放的结果图:

  (5)小组内说说6÷2=3(盘),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品析:沟通操作过程、算式、语言表达之间的转换,使学生明白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表达的形式不同。】2、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①课件出示7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②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③交流发现的问题:剩下一个草莓。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①学生用算式表示刚才摆的过程,教师巡视,选取典型案例。

  ②教师板书规范写法:

  7÷2=3(盘)……1(个)

  余数

  ③读作:7除以2等于3余1。写法:首先在等号的右面写商,然后点上6个小圆点再写上余数。

  ④交流算式表示的意思,7、3、2、1各表示什么?明确“1”是剩下的草莓数,我们把它叫余数。

  (3)归纳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①比较两次分草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②教师随学生的回答,用课件呈现下表。

  分的物品 几个一份 分的结果 算式表达

  6个草莓 每2个一盘 分了3盘,正好分完 6÷2=3(盘)

  7个草莓 每2个一盘 分了3盘,还剩1个 7÷2=3(盘)……1(个)

  【品析: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摆学具的直观方式让学生在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中,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给学生创设自主构建知识的空间。】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完例1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叙述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一:什么是余数?余数的单位名称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归纳:当*均分一些物品有剩余且不够再分的时候,剩余的数叫余数。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相同。

  质疑二:什么是有余数的除法?

  学生讨论后总结:带有余数的除法就是有余数的除法。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聪明的你能帮老师简单总结一下刚刚我们都学*了哪些内容吗?

  “本节课中,我们明白了*均分后有剩余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表示。也知道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一样。”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本节课,我使用故事导入,通过小熊分草莓招待客人,草莓有剩余的情况,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

  让他们初步感受到余数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余数的意义。

  打破原有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活动。老师和学生是*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当出示问题时,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尝试分一分,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这样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1)

  7÷2=3(盘)……1(个)

  余数

  第2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2)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61页例2及“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2 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主要是运用计算和对比的教学方法,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本课时学生的学*主要是通过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来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操作实践法:如果摆1个正方形要用4根小棒,那么8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呢?怎样列式?8÷4=2(个)。

  学生动手实践,得到8根小棒可以摆2个正方形。

  如果是9根、10根、11根、12根小棒又会出现什么情况?接下来,咱们就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看看能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一人摆小棒,一人把摆的结果及所列的算式写在下面的记录单上。

  小棒根数 摆的结果 算式

  8根 8÷4=2(个)

  9根 9÷4=2(个)……1(根)

  【品析:在实践操作中,学生情趣盎然,积极参与,并把操作结果一一记录,为下一步观察、比较、分析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故事描述法:孙悟空开了一家眼镜店,给人做镜框,他做一个正方形的镜框用4根铝合金条。8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9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余下1根;10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余下2根;11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余下3根……真有趣,孙悟空的眼镜店里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就是我们学*的有余数的除法。我们今天就跟孙悟空一起探究这些有余数的除法里有趣的数学问题——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品析:把用小棒摆正方形编写成孙悟空做镜框的童话故事,大大增加了课堂情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合作探究。

  (1)教师操作:在实物投影仪上用4根小棒摆出一个正方形。

  (2)学生思考:用8根小棒可以摆出几个正方形?你能列出除法算式吗?

  (3)小组合作:用9根、10根、11根、12根小棒摆出独立的正方形,看看能摆出几个,还剩多少根?(每组准备的小棒根数不同,共分成以下5种情况)

  (4)根据摆出的小棒图,列出除法算式。

  2、交流反馈。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3、观察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现在,老师要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些除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2)组织学生讨论:

  ①你们发现余数有什么规律?

  ②质疑:为什么余数总是1、2、3而不是其他的数?

  ③猜想并验证:余数可能是4或5吗?为什么?

  ④余数和谁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

  (3)教师小结并板书:

  余数既不能比4大,也不能和4相等,也就是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余数<除数。(板书)

  【品析:充分让学生进行操作实践,实践操作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点印象更深刻。】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59~60页例1及第60页“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1 借助*均分物的操作活动,先进行恰好分完的操作活动,并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再进行有剩余的操作活动,通过对比使学生体会其异同,帮助学生理解有剩余的情况,并用除法算式表示。通过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认识余数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通过主题图教学,让学生知道计算问题是从生活实际中产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及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能够准确求出余数。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运用自主学*法,引导学生通过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把物品*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本课时学生的学*主要是通过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来学*。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故事描写法:周末小熊打算请2个好朋友到他家做客,加上小熊一共3人,他想请大家一起吃草莓。可是他打开冰箱一看,发现只有7个草莓,3人怎么分7个草莓呢?他很苦恼。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他为什么苦恼吗?谁能来说一说?(不能把草莓*均分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究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板书)。【品析:把教材中的情景进行了改编,增加了课堂的趣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新知教学做了充分的准备。】 活动导入法:请同学们拿出10个小圆片。

  ①把10个圆片*均分成2份,每份有几个?

  ②把10个圆片*均分成3份,每份有几个?

  (学生说法不一:有的说不能分,有的说分不出来)

  这样的问题究竟应该怎样解决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新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品析:活动导入,让学生动手操作,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并思考没有刚好分完怎么办?于是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随着老师的引导进入新知的学*中。】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复*表内除法的意义。

  *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能正好*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就叫余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

  (1)课件出示6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交流获取信息。

  (3)利用学具实际操作。

  (4)用算式表示操作的过程。课件出示6个草莓摆放的结果图:

  (5)小组内说说6÷2=3(盘),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品析:沟通操作过程、算式、语言表达之间的转换,使学生明白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表达的形式不同。】2、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①课件出示7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②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③交流发现的问题:剩下一个草莓。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①学生用算式表示刚才摆的过程,教师巡视,选取典型案例。

  ②教师板书规范写法:

  7÷2=3(盘)……1(个)

  余数

  ③读作:7除以2等于3余1。写法:首先在等号的右面写商,然后点上6个小圆点再写上余数。

  ④交流算式表示的意思,7、3、2、1各表示什么?明确“1”是剩下的草莓数,我们把它叫余数。

  (3)归纳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①比较两次分草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②教师随学生的回答,用课件呈现下表。

  分的物品 几个一份 分的结果 算式表达

  6个草莓 每2个一盘 分了3盘,正好分完 6÷2=3(盘)

  7个草莓 每2个一盘 分了3盘,还剩1个 7÷2=3(盘)……1(个)

  【品析: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摆学具的直观方式让学生在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中,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给学生创设自主构建知识的空间。】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完例1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叙述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一:什么是余数?余数的单位名称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归纳:当*均分一些物品有剩余且不够再分的时候,剩余的数叫余数。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相同。

  质疑二:什么是有余数的除法?

  学生讨论后总结:带有余数的除法就是有余数的除法。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聪明的你能帮老师简单总结一下刚刚我们都学*了哪些内容吗?

  “本节课中,我们明白了*均分后有剩余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表示。也知道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一样。”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本节课,我使用故事导入,通过小熊分草莓招待客人,草莓有剩余的情况,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

  让他们初步感受到余数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余数的意义。

  打破原有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活动。老师和学生是*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当出示问题时,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尝试分一分,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这样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1)

  7÷2=3(盘)……1(个)

  余数

  第2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2)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61页例2及“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2 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主要是运用计算和对比的教学方法,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本课时学生的学*主要是通过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来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操作实践法:如果摆1个正方形要用4根小棒,那么8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呢?怎样列式?8÷4=2(个)。

  学生动手实践,得到8根小棒可以摆2个正方形。

  如果是9根、10根、11根、12根小棒又会出现什么情况?接下来,咱们就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看看能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一人摆小棒,一人把摆的结果及所列的算式写在下面的记录单上。

  小棒根数 摆的结果 算式

  8根 8÷4=2(个)

  9根 9÷4=2(个)……1(根)

  【品析:在实践操作中,学生情趣盎然,积极参与,并把操作结果一一记录,为下一步观察、比较、分析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故事描述法:孙悟空开了一家眼镜店,给人做镜框,他做一个正方形的镜框用4根铝合金条。8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9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余下1根;10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余下2根;11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余下3根……真有趣,孙悟空的眼镜店里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就是我们学*的有余数的除法。我们今天就跟孙悟空一起探究这些有余数的除法里有趣的数学问题——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品析:把用小棒摆正方形编写成孙悟空做镜框的童话故事,大大增加了课堂情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合作探究。

  (1)教师操作:在实物投影仪上用4根小棒摆出一个正方形。

  (2)学生思考:用8根小棒可以摆出几个正方形?你能列出除法算式吗?

  (3)小组合作:用9根、10根、11根、12根小棒摆出独立的正方形,看看能摆出几个,还剩多少根?(每组准备的小棒根数不同,共分成以下5种情况)

  (4)根据摆出的小棒图,列出除法算式。

  2、交流反馈。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3、观察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现在,老师要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些除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2)组织学生讨论:

  ①你们发现余数有什么规律?

  ②质疑:为什么余数总是1、2、3而不是其他的数?

  ③猜想并验证:余数可能是4或5吗?为什么?

  ④余数和谁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

  (3)教师小结并板书:

  余数既不能比4大,也不能和4相等,也就是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余数<除数。(板书)

  【品析:充分让学生进行操作实践,实践操作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点印象更深刻。】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59~60页例1及第60页“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1 借助*均分物的操作活动,先进行恰好分完的操作活动,并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再进行有剩余的操作活动,通过对比使学生体会其异同,帮助学生理解有剩余的情况,并用除法算式表示。通过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认识余数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通过主题图教学,让学生知道计算问题是从生活实际中产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及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能够准确求出余数。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运用自主学*法,引导学生通过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把物品*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本课时学生的学*主要是通过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来学*。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故事描写法:周末小熊打算请2个好朋友到他家做客,加上小熊一共3人,他想请大家一起吃草莓。可是他打开冰箱一看,发现只有7个草莓,3人怎么分7个草莓呢?他很苦恼。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他为什么苦恼吗?谁能来说一说?(不能把草莓*均分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究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板书)。【品析:把教材中的情景进行了改编,增加了课堂的趣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新知教学做了充分的准备。】 活动导入法:请同学们拿出10个小圆片。

  ①把10个圆片*均分成2份,每份有几个?

  ②把10个圆片*均分成3份,每份有几个?

  (学生说法不一:有的说不能分,有的说分不出来)

  这样的问题究竟应该怎样解决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新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品析:活动导入,让学生动手操作,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并思考没有刚好分完怎么办?于是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随着老师的引导进入新知的学*中。】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复*表内除法的意义。

  *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能正好*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就叫余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

  (1)课件出示6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交流获取信息。

  (3)利用学具实际操作。

  (4)用算式表示操作的过程。课件出示6个草莓摆放的结果图:

  (5)小组内说说6÷2=3(盘),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品析:沟通操作过程、算式、语言表达之间的转换,使学生明白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表达的形式不同。】2、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①课件出示7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②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③交流发现的问题:剩下一个草莓。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①学生用算式表示刚才摆的过程,教师巡视,选取典型案例。

  ②教师板书规范写法:

  7÷2=3(盘)……1(个)

  余数

  ③读作:7除以2等于3余1。写法:首先在等号的右面写商,然后点上6个小圆点再写上余数。

  ④交流算式表示的意思,7、3、2、1各表示什么?明确“1”是剩下的草莓数,我们把它叫余数。

  (3)归纳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①比较两次分草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②教师随学生的回答,用课件呈现下表。

  分的物品 几个一份 分的结果 算式表达

  6个草莓 每2个一盘 分了3盘,正好分完 6÷2=3(盘)

  7个草莓 每2个一盘 分了3盘,还剩1个 7÷2=3(盘)……1(个)

  【品析: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摆学具的直观方式让学生在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中,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给学生创设自主构建知识的空间。】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完例1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叙述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一:什么是余数?余数的单位名称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归纳:当*均分一些物品有剩余且不够再分的时候,剩余的数叫余数。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相同。

  质疑二:什么是有余数的除法?

  学生讨论后总结:带有余数的除法就是有余数的除法。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聪明的你能帮老师简单总结一下刚刚我们都学*了哪些内容吗?

  “本节课中,我们明白了*均分后有剩余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表示。也知道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一样。”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本节课,我使用故事导入,通过小熊分草莓招待客人,草莓有剩余的.情况,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

  让他们初步感受到余数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余数的意义。

  打破原有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活动。老师和学生是*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当出示问题时,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尝试分一分,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这样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1)

  7÷2=3(盘)……1(个)

  余数

  第2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2)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61页例2及“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2 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主要是运用计算和对比的教学方法,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本课时学生的学*主要是通过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来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操作实践法:如果摆1个正方形要用4根小棒,那么8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呢?怎样列式?8÷4=2(个)。

  学生动手实践,得到8根小棒可以摆2个正方形。

  如果是9根、10根、11根、12根小棒又会出现什么情况?接下来,咱们就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看看能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一人摆小棒,一人把摆的结果及所列的算式写在下面的记录单上。

  小棒根数 摆的结果 算式

  8根 8÷4=2(个)

  9根 9÷4=2(个)……1(根)

  【品析:在实践操作中,学生情趣盎然,积极参与,并把操作结果一一记录,为下一步观察、比较、分析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故事描述法:孙悟空开了一家眼镜店,给人做镜框,他做一个正方形的镜框用4根铝合金条。8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9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余下1根;10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余下2根;11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余下3根……真有趣,孙悟空的眼镜店里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就是我们学*的有余数的除法。我们今天就跟孙悟空一起探究这些有余数的除法里有趣的数学问题——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品析:把用小棒摆正方形编写成孙悟空做镜框的童话故事,大大增加了课堂情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合作探究。

  (1)教师操作:在实物投影仪上用4根小棒摆出一个正方形。

  (2)学生思考:用8根小棒可以摆出几个正方形?你能列出除法算式吗?

  (3)小组合作:用9根、10根、11根、12根小棒摆出独立的正方形,看看能摆出几个,还剩多少根?(每组准备的小棒根数不同,共分成以下5种情况)

  (4)根据摆出的小棒图,列出除法算式。

  2、交流反馈。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3、观察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现在,老师要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些除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2)组织学生讨论:

  ①你们发现余数有什么规律?

  ②质疑:为什么余数总是1、2、3而不是其他的数?

  ③猜想并验证:余数可能是4或5吗?为什么?

  ④余数和谁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

  (3)教师小结并板书:

  余数既不能比4大,也不能和4相等,也就是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余数<除数。(板书)

  【品析:充分让学生进行操作实践,实践操作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点印象更深刻。】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板),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6的乘法口诀》

  教材分析:6的乘法口诀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教材首先呈现了一幅由6条热带鱼组成的主题图,图中的每一条热带鱼都是由6个三角形组成的。再通过列表,让学生在探索热带鱼的条数和所用三角形的个数之间的关系时,得到关于6的乘法算式的结果,然后进一步由乘法算式归纳出相应的乘法口诀。在教材中,没有给出一道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乘法口诀,其意图就是要让学生完全自主地探索6的乘法口诀,体现出学生在数学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教学目标:

  1、利用多媒体,通过直观、有趣的教学活动,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引导学生编出6的乘法口诀。

  2、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们观察,找出6的乘法口诀规律,初步熟记6的乘法口诀,并会用乘法口诀正确求积.

  3、体验学*的快乐,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类比、归纳等数学。

  教学重点:在快乐的学*中理解、熟记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运用6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卡片、制作一条又6个小三角形组成的鱼,三张小猫的图片(小、中、大)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发兴趣

  1、师生谈话(略)

  2、复*1~5的乘法口诀,看卡片口算,直接说出得数并说用那句口诀

  2×5=2×2=5×1=3×4=

  1×5=5×3=2×4=5×4=

  (板书课题:6的乘法口诀)

  3、情景导入《小猫想吃鱼》的小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形象、直观的演示,为学生创设一个形象逼真,色彩鲜艳,动静结合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先出现猫妈妈钓鱼走回家的情景,接着三只小猫出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利用小猫想吃鱼的故事来学*新课,符合2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学生学*的热情,这也体现了多媒体教学的形象、直观性。]

  二、新知探究,生成知识。(出示书本61页的主题图)

  (一)、探究,编出口诀

  1、学*“一六得六”的乘法口诀.

  (1)观察这条热带鱼由多少个小的三角形组成?用数字怎样表示?

  (2)你能用乘法算式来表示吗?有不同的表示吗?

  (3)能不能根据我们所学的口诀为这两道乘法算式编一句口诀呀?

  (4)媒体验证(略)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演示由,由6个小三角形组成的一条鱼,学生很容易就看出是一个6,所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直观地看到宏观、微观世界。所以在一六得六的学*中,我是引导学生学好这一口诀,懂得方法,同时我做好教师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

  2、学*“二六十二”的乘法口诀.

  (1)2条热带鱼由多少个小的三角形组成?它能有几道乘法算式来表示?

  (2)能不能很快地为这两道乘法算式编一句口诀呀?

  (3)媒体验证(略)

  (4)学生的学*表现。

  [设计意图:在二六十二的学*中,我是半扶半放,让学生在一六得六的基础上学*,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创设了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教学环境,扩大了学生的感知空间和感知时间,能对学生产生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使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相互促进,相互强化,让学生处于思维活动的积极状态,是提高教学质量来自优秀,的学*表现同时有利用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3、自主探究口诀:“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

  “六六三十六”

  (1)、教师再依次出示实物图,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理解,运用知识的迁移类推,完成第三、四、五、六句乘法口诀的编写。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四个算式和四句乘法口诀)。

  (3)、通过多媒体验证。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学*的主体,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多媒体教学通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等方式,使教学过程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可以提高学生的学*兴趣,激发学生的学*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认知作用,使学生从被动的学*接受者成为主动的知识猎取者。所以在此环节中,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六六三十六”的学*,真正把时间、空间交给学生,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而我是组织者的角色]

  (二)记忆6的乘法口诀

  1、学生观察算式和口诀,发现它们存在的规律。(4人小组讨论)

  2、探讨记忆的方法:对口令,比一比,开火车等。

  3、学生考老师。

  三、知识运用,体验成功

  1、书本63页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多媒体演示)

  2、书本63页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多媒体演示,并要学生说出是运用哪一句口诀。)

  [设计意图:在此练*中,我是通过多媒体演示书本的图,让学生看得更清楚,通过多媒体的验证,更能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的学*。而且练*的多样化,更能巩固学生的学*新知。]

  四、快乐游戏,乐中巩固

  1、找朋友。

  [设计意图:每个学生都很高兴,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找乐。]

  2、算题比赛。

  3、到6元超市购物。

  [设计意图:把生活中的图形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认识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从而让学生喜欢数学。]

  五、全课

  同学们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六、板书设计:6的乘法口诀

  一六得六1×6=66×1=6

  二六十二2×6=126×2=12

  三六十八3×6=186×3=18

  四六二十四4×6=246×4=24

  五六三十5×6=306×5=30

  六六三十六6×6=36

  七、作业设计:

  1、书本63页第5题。

  2、书本63页第7题。

  3、算题比赛。

  4、自选商场6元超市(样样6元)。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理解笔算减法中验算的算理。

  2.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有序思维能力。

  2.通过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认真计算和自觉检验的良好*惯。

  教学要求:

  使学生认识到验算的重要性,学会用加法验算减法,培养认真计算和验算的.好*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到验算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学会用加法验算减法,培养认真计算和验算的好*惯。

  教学步骤:

  一、复*

  1.把下面减法算式改写成加法算式。

  (1)15—3 = 8( )+( )= ( )

  (2)42—30=12( )+( )= ( )

  2.按课本上面:“如果把例3里的差和减数加起来,结果怎样?算算看。”

  用竖式计算:1230—425 805 + 425

  指定二名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在下面列式计算。

  做后,引导学生观察两道复*题,并说说加法和减法算式中各部分数之间的关系,由此导入新课。

  二、新授

  1.教师将上述两题竖式中相同部分用线连起来如下:

  在学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差和减数相加,结果等于被减数。” 我们用“差和减数相加的方法,可以验算减法。”

  教师说明:为了保证计算的正确,不仅要掌握计算法则,认真计算,还要学会验算方法,养成验算的*惯。

  教师板书课题:减法的验算。

  2.教学例4。

  (1)出示:4736 — 826 =

  指名用竖式演算,然后用差和减数相加的方法验算。全班学生计算并验算。

  (2)利用学生的板演,指名讲计算过程。(数位要对齐,从低位减起,百位不够减,从千位退1作10,百位17减8得9,千位剩3。)

  (3)正验算是否正确,看差与减数相加是否等于被减数。

  教师还要指出:如果题目没要求验算,为了简便,也可以不另写验算的竖式,就用原来的竖式验算。验算时也是把差和减数加起来看得数是否等于被减数。

  可以让学生看看原来的竖式,从下往上,由学生口述:个位0加6得6,十位1加2得3,百位9加8得17,千位是进上的1加3得4。

  板书如下:

  3.小结:用差和减数相加的方法可以验算减法。

  三、巩固练*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齐读验算的方法。

  做课本 “做一做”和*题第1 — 3题。

  四、课堂练*

  练*二十五第5 — 7题。

  五、课后练*

  练*二十五第8、9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100~102页的例1、例2及第103页“做一做”、第105页练*二十的第2、6题。

  内容简析

  例1 认识质量单位“克”。教材借助一包口香糖、一包菊花茶和一袋瓜子这些常见、带有质量标示的物品,使学生直观认识克的作用——用来计量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

  例2 认识质量单位“千克”。与例1编排思路相同,同样借助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使学生直观地看到质量单位千克的作用——计量比较重的物品的质量。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和交流,使学生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及计量工具,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学会以此为标准去估量物体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3.了解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通过数学的加工整理,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达到懂得使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身边物体质量的状态,并能根据实际情况估计出物体的质量,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体验学*质量单位的实际意义。

  2.本课时学生的学*主要是通过亲自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等一系列实践操作方法来学*克和千克,建立数学模型思想。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课件展示法:课件出示主题图中超市水果区域的情境,特别要突出标签上的钱数和500克、1千克等。请学生结合自己买东西的经验,说一说在图中发现的数学信息。

  师生交流:我们在买东西时,经常要称一称物品的质量,在数学上我们称为物品的质量。像图中的水

  果,都是按500克或1千克多少钱来标价的。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就需要用到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品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了解常见的`计量单位,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

  实践操作法: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去商店买东西吧!你买过什么?这是老师昨天在超市买的两袋东西。(出示:一袋盐和一袋洗衣粉)

  1.猜一猜:哪一袋重一些?

  2.掂一掂:哪一袋重一些?

  要知道食品准确的质量该怎么办呢?(用秤称一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用秤称物品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品析:直接用实践操作,掂一掂,感受质量,引出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为后面开启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作了铺垫。】 游戏体验法:请三位学生到台前做“背一背”的游戏:请一位同学背另外两位同学(一胖一瘦,轻重对比明显)。背的同学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感受到人是有轻重的。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品析:在游戏中感悟物品的质量,体验轻重,在欢快的游戏中开始了对物品质量问题的思考。】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认识“克”。

  (1)借助实物感知克。

  ①课件出示超市里常见的用“克”作单位的食品包装袋,让学生初步感知“克”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积累生活经验。

  ②观察交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了解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

  ③小组活动:每一位同学用手掂一掂老师准备好的口香糖、菊花茶、袋装瓜子,体验3克、12克、100克分别是多重。

  ④全班汇报:说一说掂量后的感受,轻还是重。

  ⑤师生小结: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也可以用符号“g”表示。教师板书:克(g)。

  ⑥你们知道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以克作单位的物品吗?

  (2)掂一掂,体验1克有多重。

  让学生取出自己准备的2分硬币,先放在手中掂一掂,再闭上眼睛感受它的轻重,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

  (3)找一找,巩固1克的质量观念。

  ①小组活动:在老师准备的物品中找一找、掂一掂,看看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②对比试验:让学生试着从装黄豆的袋子里取出一些黄豆,使这些黄豆共重1克。

  ③提练方法:操作后交流汇报,你用什么方法取出1克黄豆?

  ④质疑交流:怎样验证多少粒黄豆重1克?(用称一称的方法来验证)教师指出称比较轻的物品我们常用天*。

  2.认识天*。

  (1)看一看:①出示天*。通常我们把要称的物品放在左盘,右盘放砝码。②介绍砝码。砝码中最轻的只有1克,这盒砝码中最重的是100克,你们知道砝码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吗?

  (2)称一称:演示利用天*称1克黄豆的过程。

  (3)掂一掂:请每个小组都取出约1克重的黄豆,感受1克有多重。

  (4)估一估:呈现教材第101页的“做一做”,让学生进行判断,并说明判断的方法。该题以1克为标准,估量物品的轻重。以此使学生初步掌握估量的方法,以选定的标准去比较。最后通过说出生活中比1克轻的物品,进一步巩固对1克的认识。【品析: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找一找等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质量的轻重,明确“克”用于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学*的意识。】

  3.认识“千克”。

  (1)做一做,初步感知千克。

  ①出示例2大桶洗衣液和一箱苹果的实物图。

  ②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了解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

  ③多请一些学生来提一提这两样物品,谈谈自己的感受。

  ④师生小结: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也可以用符号“kg”来表示。教师板书:千克(kg)。

  (2)算一算,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①教师出示2袋盐,每袋500克,学生算出一共有多重。预设1:1000克 ;预设2:1千克。

  ②教师小结:对,1千克等于1000克。板书:1千克=1000克。

  (3)掂一掂,体验1千克有多重。

  ①小组活动:每一位同学用手掂一掂老师准备好的2袋盐,在心里记住它的质量。在老师准备的其他物品中找出重1千克的物品,看谁找得准。

  ②交流找法: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找的。

  ③操作比较:小组内每个同学轮流一手拿着1克的物品,一手拿着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比一比,说说自己的感受。

  (4)游戏:猜一猜。

  出示一物体,教师知道它的准确质量,让学生猜一猜。在猜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猜的数据运用“重一些”“重得多”“轻一些”“轻得多”来进行提示。并适当请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猜的,引导学生运用参照物对比着来猜物体的质量,提高估量的准确性。谁猜中了,就将物品奖给谁。

  【品析:在学生认识克的基础上,通过做一做、算一算、掂一掂等操作活动,让学生自主发现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具体感知1千克的实际质量,并将它与熟悉的物品质量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

  4.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

  (1)认识盘秤。

  ①课件出示盘秤,教师介绍盘秤的名称。让学生观察,并找找盘秤的单位。

  ②课件演示盘秤上放入1千克洗衣粉,指针指向1,让学生认一认有多重。还可以变换几种质量让学生加以辨认。

  (2)认识弹簧秤。

  ①课件出示弹簧秤,教师介绍弹簧秤的名称。让学生观察,并找找弹簧秤的单位。

  ②课件出示弹簧秤挂上5个一袋的西红柿,指针指向1,让学生认一认是多重,有几个。

  ③这个弹簧秤最多可以称几千克的物品?你是怎样想的?

  (3)认识体重秤。

  ①课件出示体重秤,教师介绍体重秤的名称。让学生观察,并找找体重秤的单位。

  ②课件演示一个学生称体重时,指针指向20和25之间的23处,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读出该生的体重。

  ③通过对三种秤的观察,你发现在测量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

  【品析:让学生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了解不同的秤称物体的方法,逐渐丰富对1千克的感知,使他们真正感受到1千克有多重,进一步加强直观感受,深化对千克的认识。】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质疑: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有1克重,哪些物品有1千克重?

  学生列举交流,比如1个2分硬币、1粒花生米、2粒黄豆等大约有1克重;2瓶500毫升的矿泉水、1升大瓶可乐、16个鸡蛋、4袋牛奶等大约有1千克重。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这节课我们不但认识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还知道了这两个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教材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教材的安排是分两个课时认识克和千克的。由于这一节是学*质量单位的开始,学生虽然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质量观念,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着力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活动,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关注学生在学*活动中的感知体验,切实让学生建立质量观念。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

  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g)作单位;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kg)作单位。

  ↓ ↓

  1个2分硬币约重1克 2袋盐约重1千克

  ↓ ↓

  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天*来称 比较重的物品常用秤来称

  第2课时 解 决 问 题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104页例3、“做一做”及第106页练*二十的第9题。

  内容简析

  例3 安排了解决问题的内容,意在巩固学生已经建立的1千克的质量观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量能力。题目要求比较简单,但越简单可能越觉得无从下手,要引导学生转到对苹果个数的关注上,由此唤起学生已有的称量的经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感受质量单位,建立千克与克的质量观念,牢固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2.学生在实践、观察和推算的活动中,能够根据物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量能力。

  3.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建立积极的数学学*情感。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通过估量解决问题。灵活运用估量的方法解决问题,形成估量策略。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学生应用已学的质量单位的知识,通过估量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巩固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而且培养学生的估量意识,帮助学生积累估量的经验,形成估量策略。

  2.本课时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猜谜语法:衣服有绿又有红,味道酸酸又甜甜,多多和它做朋友,小脸红红人人爱。猜一猜这是什么水果?(苹果)大家经常吃苹果,苹果有大有小,谁能估计一下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老师这里有20个苹果,大家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品析:猜谜语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然后老师借着学生的兴奋情绪,提出估计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的问题,为新授做好了引导。】

  实践体验法:老师带来几个苹果,它们有大有小,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掂一掂,估计几个苹果大约有1千克。学生用手掂一掂苹果,交流苹果的轻重大小,估计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然后教师出示例题3: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进入新课教学之中。

  【品析: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体验法,通过讨论交流,确认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为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估一估。

  (1)对比自己熟悉的物品质量,估一估1千克苹果的个数。

  (2)学生汇报。

  2.称一称。

  (1)小组活动:称1千克苹果并数一数个数。

  (2)汇报各小组称重的结果,教师记录。

  (3)观察记录的数据,从数量上发现规律。

  (4)讨论:同样都是1千克苹果,为什么称出的个数会不一样呢?

  【品析:在本环节中,设计了“先估再称”这个有效的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活动代替老师的讲解,全班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通过估计1千克苹果大约有多少个,既培养了学生的估量意识,又渗透了辨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3.提出问题。

  (1)出示例3: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2)学生读题后汇报发现的信息。

  (3)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估量。通过“知道了什么?”环节理解教学,注意突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估计。

  师:要想知道20个苹果大约有多重,你可以用什么方法去估量?

  预设一:

  生:估一估每个苹果有多重,再算出20个苹果的质量。

  师:这是一种办法。你估计一下一个苹果有多重?

  生:200克。

  师:那20个苹果就有20个200克。你认为计算起来怎么样?

  生:用加法算比较麻烦。

  师:那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预设二:

  生:先估一估1千克有几个苹果。

  师: 以你的生活经验,1千克一般有几个苹果?

  生:5个。

  师:那就可以每5个苹果放一堆。(用电子笔将5个苹果圈一圈。)这样的话,就是求什么?

  生:20里面有几个5?

  4.解决问题。

  (1)通过阅读“怎样解答?”两个学生的对话,突出了估计的方法,即运用前面建立的1千克的质量观念作标准估出结果。同时,通过答案的文字呈现突出了估计的标准。

  (2)引导学生按苹果大小的不同列式推理出20个苹果大约重多少千克。

  (3)分组解决问题。

  第一、二两组解决如果苹果1千克4个,20个大约重多少千克;第三、四两组解决如果苹果1千克5个,20个大约重多少千克。

  (4)汇报交流。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100~102页的例1、例2及第103页“做一做”、第105页练*二十的第2、6题。

  内容简析

  例1 认识质量单位“克”。教材借助一包口香糖、一包菊花茶和一袋瓜子这些常见、带有质量标示的物品,使学生直观认识克的作用——用来计量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

  例2 认识质量单位“千克”。与例1编排思路相同,同样借助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使学生直观地看到质量单位千克的作用——计量比较重的物品的质量。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和交流,使学生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及计量工具,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学会以此为标准去估量物体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3.了解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通过数学的加工整理,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达到懂得使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身边物体质量的状态,并能根据实际情况估计出物体的质量,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体验学*质量单位的实际意义。

  2.本课时学生的学*主要是通过亲自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等一系列实践操作方法来学*克和千克,建立数学模型思想。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课件展示法:课件出示主题图中超市水果区域的情境,特别要突出标签上的钱数和500克、1千克等。请学生结合自己买东西的经验,说一说在图中发现的数学信息。

  师生交流:我们在买东西时,经常要称一称物品的质量,在数学上我们称为物品的质量。像图中的水

  果,都是按500克或1千克多少钱来标价的。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就需要用到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品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了解常见的计量单位,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

  实践操作法: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去商店买东西吧!你买过什么?这是老师昨天在超市买的两袋东西。(出示:一袋盐和一袋洗衣粉)

  1.猜一猜:哪一袋重一些?

  2.掂一掂:哪一袋重一些?

  要知道食品准确的质量该怎么办呢?(用秤称一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用秤称物品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品析:直接用实践操作,掂一掂,感受质量,引出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为后面开启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作了铺垫。】 游戏体验法:请三位学生到台前做“背一背”的游戏:请一位同学背另外两位同学(一胖一瘦,轻重对比明显)。背的同学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感受到人是有轻重的。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品析:在游戏中感悟物品的质量,体验轻重,在欢快的游戏中开始了对物品质量问题的思考。】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认识“克”。

  (1)借助实物感知克。

  ①课件出示超市里常见的用“克”作单位的食品包装袋,让学生初步感知“克”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积累生活经验。

  ②观察交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了解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

  ③小组活动:每一位同学用手掂一掂老师准备好的口香糖、菊花茶、袋装瓜子,体验3克、12克、100克分别是多重。

  ④全班汇报:说一说掂量后的感受,轻还是重。

  ⑤师生小结: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也可以用符号“g”表示。教师板书:克(g)。

  ⑥你们知道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以克作单位的物品吗?

  (2)掂一掂,体验1克有多重。

  让学生取出自己准备的2分硬币,先放在手中掂一掂,再闭上眼睛感受它的轻重,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

  (3)找一找,巩固1克的质量观念。

  ①小组活动:在老师准备的物品中找一找、掂一掂,看看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②对比试验:让学生试着从装黄豆的袋子里取出一些黄豆,使这些黄豆共重1克。

  ③提练方法:操作后交流汇报,你用什么方法取出1克黄豆?

  ④质疑交流:怎样验证多少粒黄豆重1克?(用称一称的方法来验证)教师指出称比较轻的物品我们常用天*。

  2.认识天*。

  (1)看一看:①出示天*。通常我们把要称的物品放在左盘,右盘放砝码。②介绍砝码。砝码中最轻的只有1克,这盒砝码中最重的是100克,你们知道砝码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吗?

  (2)称一称:演示利用天*称1克黄豆的过程。

  (3)掂一掂:请每个小组都取出约1克重的黄豆,感受1克有多重。

  (4)估一估:呈现教材第101页的“做一做”,让学生进行判断,并说明判断的方法。该题以1克为标准,估量物品的轻重。以此使学生初步掌握估量的方法,以选定的标准去比较。最后通过说出生活中比1克轻的物品,进一步巩固对1克的认识。【品析: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找一找等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质量的轻重,明确“克”用于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学*的意识。】

  3.认识“千克”。

  (1)做一做,初步感知千克。

  ①出示例2大桶洗衣液和一箱苹果的实物图。

  ②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了解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

  ③多请一些学生来提一提这两样物品,谈谈自己的感受。

  ④师生小结: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也可以用符号“kg”来表示。教师板书:千克(kg)。

  (2)算一算,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①教师出示2袋盐,每袋500克,学生算出一共有多重。预设1:1000克 ;预设2:1千克。

  ②教师小结:对,1千克等于1000克。板书:1千克=1000克。

  (3)掂一掂,体验1千克有多重。

  ①小组活动:每一位同学用手掂一掂老师准备好的2袋盐,在心里记住它的质量。在老师准备的其他物品中找出重1千克的物品,看谁找得准。

  ②交流找法: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找的。

  ③操作比较:小组内每个同学轮流一手拿着1克的物品,一手拿着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比一比,说说自己的感受。

  (4)游戏:猜一猜。

  出示一物体,教师知道它的准确质量,让学生猜一猜。在猜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猜的`数据运用“重一些”“重得多”“轻一些”“轻得多”来进行提示。并适当请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猜的,引导学生运用参照物对比着来猜物体的质量,提高估量的准确性。谁猜中了,就将物品奖给谁。

  【品析:在学生认识克的基础上,通过做一做、算一算、掂一掂等操作活动,让学生自主发现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具体感知1千克的实际质量,并将它与熟悉的物品质量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

  4.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

  (1)认识盘秤。

  ①课件出示盘秤,教师介绍盘秤的名称。让学生观察,并找找盘秤的单位。

  ②课件演示盘秤上放入1千克洗衣粉,指针指向1,让学生认一认有多重。还可以变换几种质量让学生加以辨认。

  (2)认识弹簧秤。

  ①课件出示弹簧秤,教师介绍弹簧秤的名称。让学生观察,并找找弹簧秤的单位。

  ②课件出示弹簧秤挂上5个一袋的西红柿,指针指向1,让学生认一认是多重,有几个。

  ③这个弹簧秤最多可以称几千克的物品?你是怎样想的?

  (3)认识体重秤。

  ①课件出示体重秤,教师介绍体重秤的名称。让学生观察,并找找体重秤的单位。

  ②课件演示一个学生称体重时,指针指向20和25之间的23处,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读出该生的体重。

  ③通过对三种秤的观察,你发现在测量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

  【品析:让学生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了解不同的秤称物体的方法,逐渐丰富对1千克的感知,使他们真正感受到1千克有多重,进一步加强直观感受,深化对千克的认识。】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质疑: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有1克重,哪些物品有1千克重?

  学生列举交流,比如1个2分硬币、1粒花生米、2粒黄豆等大约有1克重;2瓶500毫升的矿泉水、1升大瓶可乐、16个鸡蛋、4袋牛奶等大约有1千克重。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这节课我们不但认识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还知道了这两个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教材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教材的安排是分两个课时认识克和千克的。由于这一节是学*质量单位的开始,学生虽然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质量观念,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着力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活动,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关注学生在学*活动中的感知体验,切实让学生建立质量观念。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

  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g)作单位;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kg)作单位。

  ↓ ↓

  1个2分硬币约重1克 2袋盐约重1千克

  ↓ ↓

  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天*来称 比较重的物品常用秤来称

  第2课时 解 决 问 题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104页例3、“做一做”及第106页练*二十的第9题。

  内容简析

  例3 安排了解决问题的内容,意在巩固学生已经建立的1千克的质量观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量能力。题目要求比较简单,但越简单可能越觉得无从下手,要引导学生转到对苹果个数的关注上,由此唤起学生已有的称量的经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感受质量单位,建立千克与克的质量观念,牢固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2.学生在实践、观察和推算的活动中,能够根据物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量能力。

  3.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建立积极的数学学*情感。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通过估量解决问题。灵活运用估量的方法解决问题,形成估量策略。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学生应用已学的质量单位的知识,通过估量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巩固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而且培养学生的估量意识,帮助学生积累估量的经验,形成估量策略。

  2.本课时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猜谜语法:衣服有绿又有红,味道酸酸又甜甜,多多和它做朋友,小脸红红人人爱。猜一猜这是什么水果?(苹果)大家经常吃苹果,苹果有大有小,谁能估计一下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老师这里有20个苹果,大家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品析:猜谜语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然后老师借着学生的兴奋情绪,提出估计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的问题,为新授做好了引导。】

  实践体验法:老师带来几个苹果,它们有大有小,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掂一掂,估计几个苹果大约有1千克。学生用手掂一掂苹果,交流苹果的轻重大小,估计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然后教师出示例题3: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进入新课教学之中。

  【品析: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体验法,通过讨论交流,确认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为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估一估。

  (1)对比自己熟悉的物品质量,估一估1千克苹果的个数。

  (2)学生汇报。

  2.称一称。

  (1)小组活动:称1千克苹果并数一数个数。

  (2)汇报各小组称重的结果,教师记录。

  (3)观察记录的数据,从数量上发现规律。

  (4)讨论:同样都是1千克苹果,为什么称出的个数会不一样呢?

  【品析:在本环节中,设计了“先估再称”这个有效的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活动代替老师的讲解,全班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通过估计1千克苹果大约有多少个,既培养了学生的估量意识,又渗透了辨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3.提出问题。

  (1)出示例3: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2)学生读题后汇报发现的信息。

  (3)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估量。通过“知道了什么?”环节理解教学,注意突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估计。

  师:要想知道20个苹果大约有多重,你可以用什么方法去估量?

  预设一:

  生:估一估每个苹果有多重,再算出20个苹果的质量。

  师:这是一种办法。你估计一下一个苹果有多重?

  生:200克。

  师:那20个苹果就有20个200克。你认为计算起来怎么样?

  生:用加法算比较麻烦。

  师:那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预设二:

  生:先估一估1千克有几个苹果。

  师: 以你的生活经验,1千克一般有几个苹果?

  生:5个。

  师:那就可以每5个苹果放一堆。(用电子笔将5个苹果圈一圈。)这样的话,就是求什么?

  生:20里面有几个5?

  4.解决问题。

  (1)通过阅读“怎样解答?”两个学生的对话,突出了估计的方法,即运用前面建立的1千克的质量观念作标准估出结果。同时,通过答案的文字呈现突出了估计的标准。

  (2)引导学生按苹果大小的不同列式推理出20个苹果大约重多少千克。

  (3)分组解决问题。

  第一、二两组解决如果苹果1千克4个,20个大约重多少千克;第三、四两组解决如果苹果1千克5个,20个大约重多少千克。

  (4)汇报交流。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100~102页的例1、例2及第103页“做一做”、第105页练*二十的第2、6题。

  内容简析

  例1 认识质量单位“克”。教材借助一包口香糖、一包菊花茶和一袋瓜子这些常见、带有质量标示的物品,使学生直观认识克的作用——用来计量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

  例2 认识质量单位“千克”。与例1编排思路相同,同样借助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使学生直观地看到质量单位千克的作用——计量比较重的物品的质量。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和交流,使学生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及计量工具,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学会以此为标准去估量物体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3.了解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通过数学的加工整理,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达到懂得使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身边物体质量的状态,并能根据实际情况估计出物体的质量,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体验学*质量单位的实际意义。

  2.本课时学生的学*主要是通过亲自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等一系列实践操作方法来学*克和千克,建立数学模型思想。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课件展示法:课件出示主题图中超市水果区域的情境,特别要突出标签上的钱数和500克、1千克等。请学生结合自己买东西的经验,说一说在图中发现的数学信息。

  师生交流:我们在买东西时,经常要称一称物品的质量,在数学上我们称为物品的质量。像图中的水

  果,都是按500克或1千克多少钱来标价的。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就需要用到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品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了解常见的计量单位,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

  实践操作法: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去商店买东西吧!你买过什么?这是老师昨天在超市买的两袋东西。(出示:一袋盐和一袋洗衣粉)

  1.猜一猜:哪一袋重一些?

  2.掂一掂:哪一袋重一些?

  要知道食品准确的质量该怎么办呢?(用秤称一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用秤称物品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品析:直接用实践操作,掂一掂,感受质量,引出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为后面开启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作了铺垫。】 游戏体验法:请三位学生到台前做“背一背”的游戏:请一位同学背另外两位同学(一胖一瘦,轻重对比明显)。背的同学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感受到人是有轻重的。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品析:在游戏中感悟物品的质量,体验轻重,在欢快的游戏中开始了对物品质量问题的思考。】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认识“克”。

  (1)借助实物感知克。

  ①课件出示超市里常见的用“克”作单位的食品包装袋,让学生初步感知“克”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积累生活经验。

  ②观察交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了解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

  ③小组活动:每一位同学用手掂一掂老师准备好的口香糖、菊花茶、袋装瓜子,体验3克、12克、100克分别是多重。

  ④全班汇报:说一说掂量后的感受,轻还是重。

  ⑤师生小结: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也可以用符号“g”表示。教师板书:克(g)。

  ⑥你们知道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以克作单位的物品吗?

  (2)掂一掂,体验1克有多重。

  让学生取出自己准备的2分硬币,先放在手中掂一掂,再闭上眼睛感受它的轻重,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

  (3)找一找,巩固1克的质量观念。

  ①小组活动:在老师准备的物品中找一找、掂一掂,看看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②对比试验:让学生试着从装黄豆的袋子里取出一些黄豆,使这些黄豆共重1克。

  ③提练方法:操作后交流汇报,你用什么方法取出1克黄豆?

  ④质疑交流:怎样验证多少粒黄豆重1克?(用称一称的方法来验证)教师指出称比较轻的物品我们常用天*。

  2.认识天*。

  (1)看一看:①出示天*。通常我们把要称的物品放在左盘,右盘放砝码。②介绍砝码。砝码中最轻的只有1克,这盒砝码中最重的是100克,你们知道砝码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吗?

  (2)称一称:演示利用天*称1克黄豆的过程。

  (3)掂一掂:请每个小组都取出约1克重的黄豆,感受1克有多重。

  (4)估一估:呈现教材第101页的“做一做”,让学生进行判断,并说明判断的方法。该题以1克为标准,估量物品的轻重。以此使学生初步掌握估量的方法,以选定的标准去比较。最后通过说出生活中比1克轻的物品,进一步巩固对1克的认识。【品析: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找一找等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质量的轻重,明确“克”用于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学*的意识。】

  3.认识“千克”。

  (1)做一做,初步感知千克。

  ①出示例2大桶洗衣液和一箱苹果的实物图。

  ②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了解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

  ③多请一些学生来提一提这两样物品,谈谈自己的感受。

  ④师生小结: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也可以用符号“kg”来表示。教师板书:千克(kg)。

  (2)算一算,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①教师出示2袋盐,每袋500克,学生算出一共有多重。预设1:1000克 ;预设2:1千克。

  ②教师小结:对,1千克等于1000克。板书:1千克=1000克。

  (3)掂一掂,体验1千克有多重。

  ①小组活动:每一位同学用手掂一掂老师准备好的2袋盐,在心里记住它的质量。在老师准备的其他物品中找出重1千克的物品,看谁找得准。

  ②交流找法: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找的。

  ③操作比较:小组内每个同学轮流一手拿着1克的物品,一手拿着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比一比,说说自己的感受。

  (4)游戏:猜一猜。

  出示一物体,教师知道它的准确质量,让学生猜一猜。在猜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猜的数据运用“重一些”“重得多”“轻一些”“轻得多”来进行提示。并适当请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猜的,引导学生运用参照物对比着来猜物体的质量,提高估量的准确性。谁猜中了,就将物品奖给谁。

  【品析:在学生认识克的基础上,通过做一做、算一算、掂一掂等操作活动,让学生自主发现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具体感知1千克的实际质量,并将它与熟悉的物品质量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

  4.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

  (1)认识盘秤。

  ①课件出示盘秤,教师介绍盘秤的名称。让学生观察,并找找盘秤的单位。

  ②课件演示盘秤上放入1千克洗衣粉,指针指向1,让学生认一认有多重。还可以变换几种质量让学生加以辨认。

  (2)认识弹簧秤。

  ①课件出示弹簧秤,教师介绍弹簧秤的名称。让学生观察,并找找弹簧秤的单位。

  ②课件出示弹簧秤挂上5个一袋的西红柿,指针指向1,让学生认一认是多重,有几个。

  ③这个弹簧秤最多可以称几千克的物品?你是怎样想的?

  (3)认识体重秤。

  ①课件出示体重秤,教师介绍体重秤的名称。让学生观察,并找找体重秤的单位。

  ②课件演示一个学生称体重时,指针指向20和25之间的23处,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读出该生的体重。

  ③通过对三种秤的观察,你发现在测量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

  【品析:让学生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了解不同的秤称物体的方法,逐渐丰富对1千克的感知,使他们真正感受到1千克有多重,进一步加强直观感受,深化对千克的认识。】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质疑: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有1克重,哪些物品有1千克重?

  学生列举交流,比如1个2分硬币、1粒花生米、2粒黄豆等大约有1克重;2瓶500毫升的矿泉水、1升大瓶可乐、16个鸡蛋、4袋牛奶等大约有1千克重。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这节课我们不但认识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还知道了这两个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教材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教材的安排是分两个课时认识克和千克的。由于这一节是学*质量单位的开始,学生虽然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质量观念,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着力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活动,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关注学生在学*活动中的感知体验,切实让学生建立质量观念。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

  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g)作单位;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kg)作单位。

  ↓ ↓

  1个2分硬币约重1克 2袋盐约重1千克

  ↓ ↓

  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天*来称 比较重的物品常用秤来称

  第2课时 解 决 问 题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104页例3、“做一做”及第106页练*二十的第9题。

  内容简析

  例3 安排了解决问题的内容,意在巩固学生已经建立的1千克的质量观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量能力。题目要求比较简单,但越简单可能越觉得无从下手,要引导学生转到对苹果个数的关注上,由此唤起学生已有的称量的经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感受质量单位,建立千克与克的质量观念,牢固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2.学生在实践、观察和推算的活动中,能够根据物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量能力。

  3.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建立积极的数学学*情感。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通过估量解决问题。灵活运用估量的方法解决问题,形成估量策略。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学生应用已学的质量单位的知识,通过估量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巩固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而且培养学生的估量意识,帮助学生积累估量的经验,形成估量策略。

  2.本课时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猜谜语法:衣服有绿又有红,味道酸酸又甜甜,多多和它做朋友,小脸红红人人爱。猜一猜这是什么水果?(苹果)大家经常吃苹果,苹果有大有小,谁能估计一下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老师这里有20个苹果,大家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品析:猜谜语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然后老师借着学生的兴奋情绪,提出估计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的问题,为新授做好了引导。】

  实践体验法:老师带来几个苹果,它们有大有小,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掂一掂,估计几个苹果大约有1千克。学生用手掂一掂苹果,交流苹果的轻重大小,估计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然后教师出示例题3: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进入新课教学之中。

  【品析: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体验法,通过讨论交流,确认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为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估一估。

  (1)对比自己熟悉的物品质量,估一估1千克苹果的个数。

  (2)学生汇报。

  2.称一称。

  (1)小组活动:称1千克苹果并数一数个数。

  (2)汇报各小组称重的结果,教师记录。

  (3)观察记录的数据,从数量上发现规律。

  (4)讨论:同样都是1千克苹果,为什么称出的个数会不一样呢?

  【品析:在本环节中,设计了“先估再称”这个有效的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活动代替老师的讲解,全班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通过估计1千克苹果大约有多少个,既培养了学生的估量意识,又渗透了辨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3.提出问题。

  (1)出示例3: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2)学生读题后汇报发现的信息。

  (3)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估量。通过“知道了什么?”环节理解教学,注意突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估计。

  师:要想知道20个苹果大约有多重,你可以用什么方法去估量?

  预设一:

  生:估一估每个苹果有多重,再算出20个苹果的质量。

  师:这是一种办法。你估计一下一个苹果有多重?

  生:200克。

  师:那20个苹果就有20个200克。你认为计算起来怎么样?

  生:用加法算比较麻烦。

  师:那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预设二:

  生:先估一估1千克有几个苹果。

  师: 以你的生活经验,1千克一般有几个苹果?

  生:5个。

  师:那就可以每5个苹果放一堆。(用电子笔将5个苹果圈一圈。)这样的话,就是求什么?

  生:20里面有几个5?

  4.解决问题。

  (1)通过阅读“怎样解答?”两个学生的对话,突出了估计的方法,即运用前面建立的1千克的质量观念作标准估出结果。同时,通过答案的文字呈现突出了估计的标准。

  (2)引导学生按苹果大小的不同列式推理出20个苹果大约重多少千克。

  (3)分组解决问题。

  第一、二两组解决如果苹果1千克4个,20个大约重多少千克;第三、四两组解决如果苹果1千克5个,20个大约重多少千克。

  (4)汇报交流。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板),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6的乘法口诀》

  教材分析:6的乘法口诀是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教材首先呈现了一幅由6条热带鱼组成的主题图,图中的每一条热带鱼都是由6个三角形组成的。再通过列表,让学生在探索热带鱼的条数和所用三角形的个数之间的关系时,得到关于6的乘法算式的结果,然后进一步由乘法算式归纳出相应的乘法口诀。在教材中,没有给出一道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乘法口诀,其意图就是要让学生完全自主地探索6的乘法口诀,体现出学生在数学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教学目标:

  1、利用多媒体,通过直观、有趣的教学活动,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引导学生编出6的乘法口诀。

  2、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们观察,找出6的乘法口诀规律,初步熟记6的乘法口诀,并会用乘法口诀正确求积.

  3、体验学*的快乐,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类比、归纳等数学。

  教学重点:在快乐的学*中理解、熟记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运用6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卡片、制作一条又6个小三角形组成的鱼,三张小猫的图片(小、中、大)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发兴趣

  1、师生谈话(略)

  2、复*1~5的乘法口诀,看卡片口算,直接说出得数并说用那句口诀

  2×5=2×2=5×1=3×4=

  1×5=5×3=2×4=5×4=

  (板书课题:6的乘法口诀)

  3、情景导入《小猫想吃鱼》的小故事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形象、直观的演示,为学生创设一个形象逼真,色彩鲜艳,动静结合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先出现猫妈妈钓鱼走回家的情景,接着三只小猫出现,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利用小猫想吃鱼的故事来学*新课,符合2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学生学*的热情,这也体现了多媒体教学的形象、直观性。]

  二、新知探究,生成知识。(出示书本61页的主题图)

  (一)、探究,编出口诀

  1、学*“一六得六”的乘法口诀.

  (1)观察这条热带鱼由多少个小的三角形组成?用数字怎样表示?

  (2)你能用乘法算式来表示吗?有不同的表示吗?

  (3)能不能根据我们所学的口诀为这两道乘法算式编一句口诀呀?

  (4)媒体验证(略)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演示由,由6个小三角形组成的一条鱼,学生很容易就看出是一个6,所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直观地看到宏观、微观世界。所以在一六得六的学*中,我是引导学生学好这一口诀,懂得方法,同时我做好教师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

  2、学*“二六十二”的乘法口诀.

  (1)2条热带鱼由多少个小的三角形组成?它能有几道乘法算式来表示?

  (2)能不能很快地为这两道乘法算式编一句口诀呀?

  (3)媒体验证(略)

  (4)学生的学*表现。

  [设计意图:在二六十二的学*中,我是半扶半放,让学生在一六得六的基础上学*,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创设了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教学环境,扩大了学生的感知空间和感知时间,能对学生产生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使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相互促进,相互强化,让学生处于思维活动的积极状态,是提高教学质量来自优秀,的学*表现同时有利用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3、自主探究口诀:“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

  “六六三十六”

  (1)、教师再依次出示实物图,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理解,运用知识的迁移类推,完成第三、四、五、六句乘法口诀的编写。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四个算式和四句乘法口诀)。

  (3)、通过多媒体验证。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学*的主体,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多媒体教学通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等方式,使教学过程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可以提高学生的学*兴趣,激发学生的学*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认知作用,使学生从被动的学*接受者成为主动的知识猎取者。所以在此环节中,我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完成“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六六三十六”的学*,真正把时间、空间交给学生,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的主人,而我是组织者的角色]

  (二)记忆6的乘法口诀

  1、学生观察算式和口诀,发现它们存在的规律。(4人小组讨论)

  2、探讨记忆的方法:对口令,比一比,开火车等。

  3、学生考老师。

  三、知识运用,体验成功

  1、书本63页第5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多媒体演示)

  2、书本63页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多媒体演示,并要学生说出是运用哪一句口诀。)

  [设计意图:在此练*中,我是通过多媒体演示书本的图,让学生看得更清楚,通过多媒体的验证,更能巩固学生对新知识的学*。而且练*的多样化,更能巩固学生的学*新知。]

  四、快乐游戏,乐中巩固

  1、找朋友。

  [设计意图:每个学生都很高兴,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找乐。]

  2、算题比赛。

  3、到6元超市购物。

  [设计意图:把生活中的图形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认识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于生活,从而让学生喜欢数学。]

  五、全课

  同学们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六、板书设计:6的乘法口诀

  一六得六1×6=66×1=6

  二六十二2×6=126×2=12

  三六十八3×6=186×3=18

  四六二十四4×6=246×4=24

  五六三十5×6=306×5=30

  六六三十六6×6=36

  七、作业设计:

  1、书本63页第5题。

  2、书本63页第7题。

  3、算题比赛。

  4、自选商场6元超市(样样6元)。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汇总五篇(扩展5)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计划 (菁华3篇)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计划1

  一、教学条件分析:

  二年级学生经过去年美术学*,对美术有了一定的认识,知道美术不止是画画,还包括制作、欣赏。学生对美术有一定的兴趣,学生比较活跃。由于学生的年龄小耐性较差,因此对待作业的态度不够仔细。

  二、教学内容分析:

  第四册美术教材共有20课,分造型与表现、设计与应用、欣赏与评述、综合与探索等课型,其中造型与表现课比重较大,主要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绘画、手工制作技能的探索。

  三、任务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轻松的教学游戏,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形形色色的作画方法;认识和了解绘画基础知识。

  2、智力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造型技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

  3、思想品德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用美学的眼光去观察事物;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本册的重点在于促进学生学*主体性的发挥和个性的张扬。难点是以激发学生学*兴趣为前提兼顾学生个性发展和知识技能两方面的需要,循序渐进的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直接参与并亲身经历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寻找各种材料,表达自己丰富多彩的想象。

  四、方法措施:

  1、应将学*内容与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术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2、多种形式,组织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的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教育的宽容和尊重。

  3、采用多种办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以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意识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通过综合学*和探究学*,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的评价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状况。

  五、教学进度表:

  时 间 计划进度

  二月份 第1至5课

  三月份 第6至10课

  四月份 第11至15课

  五月份 第16至20课

  六月份 第20至25课

  七月份 期末检测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计划2

  教材简析:

  第四册美术教材是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编写的美术实验教材。本册教材共设16课,课题采用儿童易于接受的描述性语言,文字数量控制适宜,表述简洁明确。作业改为活动,更符合学生的.学*行为特征,并能清晰的呈现教学的层次。教材中的提示语均加以手指的标志,以示区别。

  目的要求:

  1、从素质教育需要出发,着眼于全体学生审美文化素养的提高和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拓宽工艺教学。

  2、增强学生自我情感流露及对事物的好奇心,加强审美意识及绘画能力的培养。

  3、初步接触依形想象并绘制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注重学*过程中对美术活动的多角度的体验与尝试,注重学*内容的知识综合,激发学生的学*热情,提倡以情导入,以趣启智。

  学生素质分析:

  二年级学生个个天真、好动。通过过去一年半时间的学*,大部分学生热爱美术,爱写爱画,表现出较强的探究天性和观察力、表现欲。教师将在本学期里加强绘画指导,提高学生的艺术综合素养。

  教学措施:

  1、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中的各个环节。

  2、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爱美学美的兴趣。

  3、充分利用教材中有意味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热情,注重学*活动中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计划3

  教材分析:

  本课是造型表现领域。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节课就是用相机来记录我们身边的美。

  学*领域:

  造型表现综合探索

  教学目标:

  1、知识:认识肌理,从整体和局部寻找美、体会美

  2、技能: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3、情感: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肌理的美

  2、合理构图

  3、从多角度发现事物的美。

  教具准备:数码相机,牙刷,吸管,水粉颜料。水粉笔墨水宣纸

  学具准备:数码相机,牙刷,吸管,水粉颜料。水粉笔墨水宣纸

  教学过程:

  活动一:

  请学生欣赏一朵花照片、几朵花照片和许多花的照片.(展示课件图片一、图片二和图片三)

  教师分别请学生谈谈对三张照片的体会

  小结:一朵花明朗清晰、几朵花重叠绽放,许多花绚丽多彩。

  我们一起来《寻找美的踪迹》。(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数量不同的方法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

  活动二:

  请学生欣赏长城的远观和*看的图片。(展示课件图片四、图片五和图片六)

  教师再分别请学生谈谈对三张照片的体会

  小结:*处的长城威严壮观,远处的长城宛如一条长龙盘旋在山间。

  教师启发学生:古代诗人杜甫曾有一首诗来形容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高低各不同。”也是来形容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美。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远*的不同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

  活动三:

  请学生欣赏树林、沙漠的照片(展示课件图片七和图片八)

  提问学生:从这些自然的景色中,还隐藏着哪些美的踪迹呢。

  学生回答完后再欣赏课件九和课件十。

  小结:这些景色都是我们*时注意到的美。成林的大树很美,片片的树叶也美丽。无限的沙漠很美,颗颗的沙粒也很美丽。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宏观和微观,整体和局部都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

  活动四:

  教师请学生用这种排比句的形式表达自己找到的美丽。

  例如:汪洋的大海很美丽,滴滴水珠也美丽。

  我家的房屋很美丽,整齐的砖瓦也美丽。

  我们的学校很美丽。

  设计意图:开拓学生思维,从不同角度发现美的踪迹。

  活动五:

  请学生欣赏肌理图片。自然界的肌理图片以及制作出的肌理图片。(制作的肌理图片表现点和线的各一张)(展示课件十一到最后一张)

  在欣赏照片肌理现象中,提问学生:你觉得它们象什么?

  在欣赏制作的肌理图片中,提问学生:这是用什么方法制作的?

  制作肌理图片中的第一幅是用白菜的叶子沾墨拓印制作成的。

  制作肌理图片中的第二幅是用揉皱的纸张沾墨,然后打开后的效果。

  学生讨论

  小结:线可以用吸管吹,用墨和生宣纸渲染等方法

  点可以用牙刷、喷壶、水彩笔点等方法进行制作。

  教师在学生回答时,演示其中一种到两种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肌理现象,找寻肌理制作的方法。

  活动六:作业设计

  学生作业提出要求,可以用数码相机直接拍摄风景或者肌理的照片。也可以用你喜欢的方法制作肌理效果的作品。教师鼓励学生用多种工具相结合的方法个人或小组合作完成作业,教师进行指导,并要求给作品起名字。作业完成后,学生相互欣赏,通过师生互评对作业进行评价。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汇总五篇(扩展6)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菁华9篇)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材分析

  本单元学生主要学*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掌握统计数据的记录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初步了解统计的基本思想方法,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逐步形成统计观念,进而养成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态度。

  学情分析

  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了比较、分类,能正确地进行计数,所以填写统计表时不会感到太困难,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整理数据,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较多的生活经验,能利用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分析,能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体会统计的作用。本单元教材选择了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生活场景,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如,学生的校服、讲故事比赛、春游的人数情况统计等,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基本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的知识是为生活服务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对统计数据的初步分析。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活动之中,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并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与交流。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历统计的过程,在统计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数据收集整理

  第1课时 数据收集整理(一)

  教学目标:

  1、体验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

  2、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根据统计表的数据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及解决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过程,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同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

  教法:

  谈话、指导相结合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情境问题的探讨,师生互动,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引导提问:同学们,你们入学都要穿上我们学校的校服,你们喜欢我们校服的颜色吗?(指名3~5个学生说一说)。

  师:有的同学喜欢这个颜色,有的同学不喜欢,如果我们学校要给一年级的新生订做校服,有下面4种颜色,请你们当参谋,给服装厂建议下该选哪种颜色合适。

  (指名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教师引导:张三喜欢红色,学校就决定将校服做成红色的,怎么样?你有什么意见?

  教师小结:你们刚才说的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决定你想穿的校服的颜色,不能代表学校大多数同学想穿的,那如何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呢?(学生可能回答,调查全校学生喜欢的颜色。)

  教师追问:如果我们现在要马上把信息反馈给服装厂,你觉得调查全校的学生这个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全校学生那么多,要调查全校的学生,范围太广了,我们可以先在班级里调查,通过班级中的数据作为代表,找出大多数同学喜欢的颜色,也能代表全校大多数学生喜欢的颜色。那这节课就以我们班级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调查统计,看看在这四种颜色中,大多数同学最喜欢哪种颜色。

  二、互动新授

  1、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1)教师提问:刚才我们确定了要在班级里进行调查,我们班级的人数也不少,应该怎样调查呢?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指名学生回答。)

  学生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2)出示统计表

  颜色

  红色

  黄色

  蓝色

  白色

  人数

  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这张统计表呢?

  (3)学生说出各种不同的方法。(学生可能回答:把自己喜欢的颜色写在纸张上、举手、小调查等。每人报喜欢的颜色,我们在自己的表中做记号,如画“正”;举手表示自己在哪一个范围的,老师数一下,再把结果填在表中……)

  (4)教师提问:你认为以上各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最方便?

  师:在这些方法里,举手表示是比较简便的方法,现在由老师发布指令,每人只能选一种颜色,最喜欢哪种颜色就举手表示。

  “用举手数一数”的方法,师生合作完成统计表。

  师生活动,教师说颜色,学生举手,教师数人数,学生填表格。

  2、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1)师:从统计表中你能看出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计算?(把每种颜色喜欢的人数加起来,如果与全班人数不相符,说明我们在统计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

  (2)师:喜欢说明颜色的人数最多,那么这个班订做校服,选择该种颜色,那全校选这种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组织学生分析表格,教师根据分析的情况加以引导,突出统计的意义。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板二年级下册第122页第13、14题,练*二十四第11~1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复*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能够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题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参与复*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认真审题的好*惯,激发学生热爱数学。

  教学重、难点:

  重点: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正确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

  难点: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以及课件准备:

  情境图、自测题卡、小黑板等。

  教学方法: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发现、启发谈话、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讨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练*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

  你们喜欢去公园玩吗?公园里有好多好玩的地方,你最喜欢玩什么?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去玩一玩。(出示小朋友玩碰碰车的情境图)

  看!他们玩得多快活呀!

  出示问题:玩碰碰车每人一次3元,小明共花了12元。小明共玩了几次?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后汇报。

  太棒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我们前面学*的一些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进行整理和复*。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玩滑梯这一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对解决问题的复*中来。)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一)自主整理,实施创造

  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进行整理与复*,现在给大家一些时间,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相互交流一下,小组长作好记录。

  学生相互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整理的情况。

  (二)交流矫正,优化再建

  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整理的结果?

  小组长1:我们小组是这样整理的……

  小组长2:我们小组是这样整理的……

  小组长3:……

  展示各小组整理的结果,全班同学欣赏交流。

  师生共同总结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1)要认真看题,收集信息。

  (2)分析问题,确定运算步骤。

  (3)根据数量关系,列出算式,计算出结果。

  (4)检查,写答。

  同学们都整理得非常全面,形成了这么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让我们对本册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有了全面的认识。接下来,我们就针对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来进行重点复*。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间的相互回忆、小组间的合作交流,既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和梳理,建立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又培养了学生间的合作交流,体验到了同伴相互交流的学*乐趣。学生在整理中让旧知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三、重点复*,强化提高

  (一)分层练*,重点突破

  1.总复*第13题

  引导学生观察题目中的图画,并说出从图画中你获得哪些信息和问题?

  让学生根据从题目中了解的信息和所要求的问题,独立列算式解答出来。

  2.总复*第14题

  先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要求一共花多少钱,怎样求呢?使学生明确解决这个问题的步骤。再让学生列算式解答出来。

  (二)拓展延伸,整体深化

  1.练*二十四第11题。

  先跟据图画中小朋友的想法,使学生明确:一位客人一个碗、两根筷子。

  再让学生根据碗和筷子的数量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8个碗可以给8位客人。

  14根筷子可以给7(14÷2=7)位客人。

  所以这些碗筷只能给7位客人。

  2.练*二十四第12题。

  先让学生根据画面上两位同学的对话,掌握信息。

  再引导学生分析:要把全班分成7名同学一组,可以分几组?要先知道什么?怎样解决呢?

  组织学生独立列算式解答,并在小组中交流。

  3.练*二十四第13题。

  怎样才能知道哪一种袜子便宜?

  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确:通过比较三种袜子每一双的价钱,才能知道哪一种袜子便宜。再让学生算一算,比一比。

  (设计意图:为了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给学生创造一个用眼观察,动脑思考的的机会。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只有充分掌握原来的知识,才能挖掘新的知识。培养了学生初步归纳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一)自主检测

  出示检测题,学生独立完成。

  自测题

  1.铅笔3角钱一支,要买3支,给售货员1元钱,应找回多少钱?

  2.班上男生有26人,女生有22人。体育课上要站成6排,每排站几人?

  3.从家里到学校需要8分钟,每天上学共要走多少分钟?

  4.一本故事书有98页,小莉看了4天,每天看5页,她还剩多少页没看?

  5.一个毽子3元,一根跳绳5元。

  (1)小青买4个毽子和1根跳绳,共用去多少元?

  (2)你有30元钱,你准备怎样买呢?应找回你多少钱?

  6.冰激凌零售价每个7元,批发每箱6个,共30元。算一算按箱买每个比零售价便宜多少钱?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

  (二)评价完善

  1、通过这节课的复*,你又有什么收获?对自己、小组的表现哪些地方最满意?

  2、教师评价总结。

  今天我们班的每一个同学都表现得很出色,大家不仅学会很多了知识,还愿意和同学们在一起分享所学到的知识,老师真高兴呀!通过你们的发言,我知道你们有又学到了很多的,希望你们能灵活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检测,给学生一个准确的评价,让学生正确的评价自己、正确的评价他人,进一步激励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上进行自我完善。)

  板书设计:

  复*解决问题

  13.12÷3=4(次)

  答:小明共玩了4次。

  14.8×3+6=30(角)

  30角=3元

  答:一共要花3元钱。

  教后反思:

  通过复*,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和方法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是对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有些学生无处下手,比如126页的11题,学生就不知道到底分给几个人?课本上这几道题不全面,课下还需要补充。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59~60页例1及第60页“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1 借助*均分物的操作活动,先进行恰好分完的操作活动,并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再进行有剩余的操作活动,通过对比使学生体会其异同,帮助学生理解有剩余的情况,并用除法算式表示。通过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认识余数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通过主题图教学,让学生知道计算问题是从生活实际中产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及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能够准确求出余数。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运用自主学*法,引导学生通过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把物品*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本课时学生的学*主要是通过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来学*。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故事描写法:周末小熊打算请2个好朋友到他家做客,加上小熊一共3人,他想请大家一起吃草莓。可是他打开冰箱一看,发现只有7个草莓,3人怎么分7个草莓呢?他很苦恼。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他为什么苦恼吗?谁能来说一说?(不能把草莓*均分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究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板书)。【品析:把教材中的情景进行了改编,增加了课堂的趣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新知教学做了充分的准备。】 活动导入法:请同学们拿出10个小圆片。

  ①把10个圆片*均分成2份,每份有几个?

  ②把10个圆片*均分成3份,每份有几个?

  (学生说法不一:有的说不能分,有的说分不出来)

  这样的问题究竟应该怎样解决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新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品析:活动导入,让学生动手操作,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并思考没有刚好分完怎么办?于是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随着老师的引导进入新知的学*中。】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复*表内除法的意义。

  *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能正好*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就叫余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

  (1)课件出示6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交流获取信息。

  (3)利用学具实际操作。

  (4)用算式表示操作的过程。课件出示6个草莓摆放的结果图:

  (5)小组内说说6÷2=3(盘),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品析:沟通操作过程、算式、语言表达之间的转换,使学生明白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表达的形式不同。】2、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①课件出示7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②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③交流发现的问题:剩下一个草莓。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①学生用算式表示刚才摆的过程,教师巡视,选取典型案例。

  ②教师板书规范写法:

  7÷2=3(盘)……1(个)

  余数

  ③读作:7除以2等于3余1。写法:首先在等号的右面写商,然后点上6个小圆点再写上余数。

  ④交流算式表示的意思,7、3、2、1各表示什么?明确“1”是剩下的草莓数,我们把它叫余数。

  (3)归纳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①比较两次分草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②教师随学生的回答,用课件呈现下表。

  分的物品 几个一份 分的结果 算式表达

  6个草莓 每2个一盘 分了3盘,正好分完 6÷2=3(盘)

  7个草莓 每2个一盘 分了3盘,还剩1个 7÷2=3(盘)……1(个)

  【品析: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摆学具的直观方式让学生在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中,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给学生创设自主构建知识的空间。】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完例1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叙述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一:什么是余数?余数的单位名称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归纳:当*均分一些物品有剩余且不够再分的时候,剩余的数叫余数。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相同。

  质疑二:什么是有余数的除法?

  学生讨论后总结:带有余数的除法就是有余数的除法。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聪明的你能帮老师简单总结一下刚刚我们都学*了哪些内容吗?

  “本节课中,我们明白了*均分后有剩余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表示。也知道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一样。”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本节课,我使用故事导入,通过小熊分草莓招待客人,草莓有剩余的情况,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

  让他们初步感受到余数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余数的意义。

  打破原有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活动。老师和学生是*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当出示问题时,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尝试分一分,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这样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1)

  7÷2=3(盘)……1(个)

  余数

  第2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2)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61页例2及“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2 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主要是运用计算和对比的教学方法,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本课时学生的学*主要是通过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来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操作实践法:如果摆1个正方形要用4根小棒,那么8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呢?怎样列式?8÷4=2(个)。

  学生动手实践,得到8根小棒可以摆2个正方形。

  如果是9根、10根、11根、12根小棒又会出现什么情况?接下来,咱们就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看看能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一人摆小棒,一人把摆的结果及所列的算式写在下面的记录单上。

  小棒根数 摆的结果 算式

  8根 8÷4=2(个)

  9根 9÷4=2(个)……1(根)

  【品析:在实践操作中,学生情趣盎然,积极参与,并把操作结果一一记录,为下一步观察、比较、分析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故事描述法:孙悟空开了一家眼镜店,给人做镜框,他做一个正方形的镜框用4根铝合金条。8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9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余下1根;10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余下2根;11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余下3根……真有趣,孙悟空的眼镜店里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就是我们学*的有余数的除法。我们今天就跟孙悟空一起探究这些有余数的除法里有趣的数学问题——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品析:把用小棒摆正方形编写成孙悟空做镜框的童话故事,大大增加了课堂情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合作探究。

  (1)教师操作:在实物投影仪上用4根小棒摆出一个正方形。

  (2)学生思考:用8根小棒可以摆出几个正方形?你能列出除法算式吗?

  (3)小组合作:用9根、10根、11根、12根小棒摆出独立的正方形,看看能摆出几个,还剩多少根?(每组准备的小棒根数不同,共分成以下5种情况)

  (4)根据摆出的小棒图,列出除法算式。

  2、交流反馈。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3、观察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现在,老师要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些除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2)组织学生讨论:

  ①你们发现余数有什么规律?

  ②质疑:为什么余数总是1、2、3而不是其他的数?

  ③猜想并验证:余数可能是4或5吗?为什么?

  ④余数和谁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

  (3)教师小结并板书:

  余数既不能比4大,也不能和4相等,也就是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余数<除数。(板书)

  【品析:充分让学生进行操作实践,实践操作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点印象更深刻。】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第1课时 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37~38页例1及“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1 与主题图中做小旗的情境紧密相连,教学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在编排上分为三个层次。首先,将第一组学生所做的56面旗子用矩形模型呈现出来,为学生沟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具体形象的支撑;其次,用乘法算式表征一共有多少面旗子,激活学生用乘法口诀求积的已有知识,确定用哪句乘法口诀计算,为用乘法口诀求商奠定基础;最后,呈现了两个有联系的除法算式,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进行求商的计算,并感受用同一句乘法口诀计算3个算式的道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2.借助矩形模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乘法与除法间的关系。

  3.初步学会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探究,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

  教法与学法

  1.本课主要采用迁移规律,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及实物投影,运用引导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合作、讨论、自主探究、比较分析等方式进行学*。

  2.本课时学生的学*主要是自主合作探究,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自主探究“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一般方法。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课件展示法:

  师:同学们,我们将要迎来一个节日,一个属于同学们的节日,你们知道那叫什么节吗?

  生:六一儿童节。

  师:同学们喜欢过六一儿童节吗?为了准备这个属于我们小朋友自己的节日,二(1)班的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忙着准备布置教室要用的东西。瞧,他们在干什么呢?(课件出示第37页情景图)【品析:直接用课件出示主题图,充分利用主题图,让学生经历从情景中发现信息、提出问题的过程。既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又为新知的构建搭建了桥梁。】 任务实践法:老师拿着叠小旗,挥动手中穿小旗的绳子说:“马上要过六一儿童节啦!我们打算用小旗串布置一下我们的教室。老师这里一共有56面小旗,我们要把它们*均穿在7条绳子上,每条绳子上要穿几面小旗?如果每条绳子上穿8面小旗,需要几根绳子?谁最先解决这两个问题,谁就担任这项任务的小组长。”【品析:以任务实践法导入,非常有挑战性,学生会跃跃欲试,积极开动脑筋,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进入学*亢奋状态之中。】 口算竞赛法:老师用卡片制作竞赛题,按要求说答案和应用的口诀:

  (1)①7×7=( ) 口诀:

  ②8×7=( ) 口诀:

  ③8×8=( ) 口诀:

  (2)①3×( )=21 口诀:

  ②( )×6=48 口诀:

  (3)将12个桃子*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多少个?

  用( )法计算,列式( ),口诀:

  在学生兴奋的竞赛抢答后,教师揭示课题。今天学*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品析:竞赛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动性,气氛热烈,每个学生都会积极参与其中,全身心投入。同时梳理已学的知识,激活已有的经验,为学生进一步探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一)引导解决挂小旗的情景问题。

  1.课件出示例1情景图,学生说说看到的信息。

  明确:8行小旗,每行7面。

  2.学生回答:怎样很快知道共有多少面小旗?

  (1)算一算:学生列式计算共有多少面小旗。如:7×8=56或8×7=56。

  (2)想一想:你是怎样计算出结果的,用了哪句口诀?

  3.改变条件并探究。

  结合情景图,教师提问:如果我们做了56面小旗,要挂8行,每行挂几面?

  (1)数一数: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发现每行7面。

  (2)算一算:根据除法意义,引导学生列式。(56÷8)

  (3)说一说:怎样求商,汇报交流想法。(用七八五十六的口诀)

  结合情景图,引导学生提问:如果我们做了56面小旗,每行挂7面,可以挂几行?

  (1)学生独立解决。

  (2)反馈各自想法。

  4.引导比较,提炼方法。

  (1)比较:两道除法算式的计算过程。

  (2)提炼:用七八五十六的口诀可以解决这两道除法计算。

  (二)自主解决分星星的情景问题。

  1.课件出示:我们做了49颗星星,*均分给7个小组。每组分了多少颗?

  2.独立完成。

  3.学生列式计算:49÷7=7。

  4.学生比较小结:用七七四十九的口诀只能写一道除法算式,因为写出的除数和商相同。

  5.学生举例:哪些口诀只能写一道除法算式。【品析:通过情景问题的解决,引导学生经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在比较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乘法与除法的联系,体会一道乘法算式有的能改成两道除法算式,有的只能改成一道除法算式。同时在教学中体现由扶到放的过程,引导学生利用知识迁移进行独立探究。】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完例1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叙述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和算法。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一: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与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

  相同点:

  ①用乘法口诀求商时,都是想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

  ②解决有关*均分问题的方法: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不同点: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使用2~6的乘法口诀;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使用7、8的乘法口诀。

  质疑二: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是什么?

  这个问题可以指导学生组内讨论,归纳总结。

  ①找出已知条件;

  ②找出所求的问题;

  ③分析条件与问题间的关系。

  ④列式计算解决问题。【品析:本环节设置在本课新授知识完成之后,通过“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与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形成系统知识链。】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在师生共同总结之后,简单回顾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方法:想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商就是几。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在新授部分,为了让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我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主题图,同时要求学生说说图中出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回答用小黑板出示相关的.内容,然后让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问题。通过以上的引导进入例1的教学,也就是第一个数学信息。为了让学生掌

  握解答实际问题的方法,我先让学生找出实际问题中的条件、问题,由问题的分析找到所需要的条件。使学生初步掌握解答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同时也让学生明白要求*均每行挂几面小旗,也就是求56里面有几个8,用除法计算,让学生熟练掌握包含除法的题型。怎样计算56÷8呢?学生先回忆前面学过的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即想乘算除。为了便于解答方法的学*,我教给学生一些通俗的语言,如:看着被除数背除数的乘法口诀。其次,通过改变条件的办法,让学生明白一句乘法口诀可以写两道除法算式。其余的两道题放手让学生自己解答,同时提出要求:边算边想用了哪句口诀。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

  7×8=56 口诀:七八五十六

  56÷8=7 口诀:(七)八五十六

  56÷7=88 口诀:七(八)五十六

  ↑ ↑

  除数是几就说几的乘法口诀

  第2课时 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39页例2及“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2 教学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其呈现方式与例1相同,继续利用矩形模型引出除法算式,只是将乘法算式去掉了,让学生继续利用迁移学*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进一步形成“用一句乘法口诀可以计算两个除法算式”的认知结构。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进一步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算理,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

  2.借助矩形模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乘法与除法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正确计算的能力。

  3.初步学会运用迁移的方法进行探究,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自我探究中掌握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正确运用9的乘法口诀求商。

  教法与学法

  1.本节课求商的思路和方法与前面是一致的,教学中采用谈话、指导相结合的数学方法,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并在合作交流中归纳出求商的方法,利用所学的知识更进一步地了解乘除法的内在联系,并在游戏中巩固新知。

  2.本课时在学生掌握了用2~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小组合作研讨法,让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比较和推理,自主探究用9的口诀求商的方法。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课件展示法:课件出示主题图片。上节课我们一起探索了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但是主题图片上还布置了很多心形的气球,还有一个问题没有解决,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特写问题图片: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我们带来27个心形气球,每9个摆一行。问题:根据信息,你能利用手上的学具摆一摆吗?课件出示例题2图片。【品析:这种导入方式,与课本例题内容贴合,可直接过渡到教材例题中。】 故事描述法:嗨,小朋友们,过六一啦,我们心形气球来给小朋友们庆祝六一,要装扮咱们的教室,我们一共来了27个伙伴,怎么站呢?站9列,那要站成几行?站3行,每行要站几个?怎么计算,我头都大了。哈哈,其实我的头本来就大!我们只会飞,我们可以不会数学,现在都讲究合作共赢。哪位小朋友能帮我们解决这些数学问题,我们就跟他一起玩,庆祝我们的六一儿童节。【品析:把心形气球卡通拟人化,用故事的形式引出问题,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进入数学情境中,开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为后面开启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做了铺垫。】 趣味儿歌法:同学们喜欢儿歌吗?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非常优美的儿歌,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多媒体出示《数九歌》,配乐朗读,并一一出示相对应的景色)学生说说听儿歌的感受。这首《数九歌》告诉了我们数九寒天的一些天气变化,你们知道吗?这首儿歌里还有很多的数学知识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品析:用学生喜爱的儿歌导入新课,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兴趣和探究欲望,又为后面练*的设计做好了铺垫。】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2情景图。

  (1)看图填一填。

  ( )×( )=( )

  ( )÷( )=( )

  ( )÷( )=( )

  (2)汇报交流。

  ①彩球的总个数。

  提问:用什么方法求的,你是怎样想的?

  预设:用乘法求。从行数考虑,每行摆9个,摆了3行,共27个;从颜色考虑,红、紫、绿三种颜色,每种颜色9个,共27个。

  ②看图提问题。

  预设:有27个心形气球,每行9个,可以求什么?(能摆多少行?)

  如果知道有27个气球,每行摆9个,怎么求一共可以摆几行呢?

  学生提问并列式,集体交流,27÷9怎么计算,用哪句口诀呢?(三九二十七)

  追问:根据“三九二十七”,你还能想到和它有关的另一道除法算式吗?

  如果知道有27个气球,摆了3行,怎么求每行摆几个呢?(列式27÷3,根据口诀“三九二十七”可以计算出结果是9)

  是不是所有的乘法口诀和所有的乘法算式都能写出两道除法算式呢?

  2.学生举例。

  像例题一样用9的乘法口诀写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并注意特殊情况。(如九九八十一的口诀)

  3.感悟算理。

  让学生明白用一句9的乘法口诀可以计算三道算式的道理。【品析:通过在情景图下面直接给出三组算式的形式,让学生利用知识的迁移直接得出结论。在汇报交流中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与除法的联系,充分提升学生的自主学*的能力。】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完例2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叙述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和算理。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一:用9的乘法口诀与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

  相同点:①用乘法口诀求商时,都是想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

  ②解决有关*均分问题的方法: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不同点:用7、8的乘法口诀求商使用7、8的乘法口诀;用9的乘法口诀求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100~102页的例1、例2及第103页“做一做”、第105页练*二十的第2、6题。

  内容简析

  例1 认识质量单位“克”。教材借助一包口香糖、一包菊花茶和一袋瓜子这些常见、带有质量标示的物品,使学生直观认识克的作用——用来计量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

  例2 认识质量单位“千克”。与例1编排思路相同,同样借助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使学生直观地看到质量单位千克的作用——计量比较重的物品的质量。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和交流,使学生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及计量工具,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的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并学会以此为标准去估量物体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3.了解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到学*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通过数学的加工整理,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达到懂得使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身边物体质量的状态,并能根据实际情况估计出物体的质量,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体验学*质量单位的实际意义。

  2.本课时学生的学*主要是通过亲自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等一系列实践操作方法来学*克和千克,建立数学模型思想。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课件展示法:课件出示主题图中超市水果区域的情境,特别要突出标签上的钱数和500克、1千克等。请学生结合自己买东西的经验,说一说在图中发现的数学信息。

  师生交流:我们在买东西时,经常要称一称物品的质量,在数学上我们称为物品的质量。像图中的水

  果,都是按500克或1千克多少钱来标价的。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就需要用到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教师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品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了解常见的计量单位,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思维。】

  实践操作法:同学们,你们都喜欢去商店买东西吧!你买过什么?这是老师昨天在超市买的两袋东西。(出示:一袋盐和一袋洗衣粉)

  1.猜一猜:哪一袋重一些?

  2.掂一掂:哪一袋重一些?

  要知道食品准确的质量该怎么办呢?(用秤称一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用秤称物品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品析:直接用实践操作,掂一掂,感受质量,引出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为后面开启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作了铺垫。】 游戏体验法:请三位学生到台前做“背一背”的游戏:请一位同学背另外两位同学(一胖一瘦,轻重对比明显)。背的同学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感受到人是有轻重的。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品析:在游戏中感悟物品的质量,体验轻重,在欢快的游戏中开始了对物品质量问题的思考。】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认识“克”。

  (1)借助实物感知克。

  ①课件出示超市里常见的用“克”作单位的食品包装袋,让学生初步感知“克”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积累生活经验。

  ②观察交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了解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

  ③小组活动:每一位同学用手掂一掂老师准备好的口香糖、菊花茶、袋装瓜子,体验3克、12克、100克分别是多重。

  ④全班汇报:说一说掂量后的感受,轻还是重。

  ⑤师生小结: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克也可以用符号“g”表示。教师板书:克(g)。

  ⑥你们知道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以克作单位的物品吗?

  (2)掂一掂,体验1克有多重。

  让学生取出自己准备的2分硬币,先放在手中掂一掂,再闭上眼睛感受它的轻重,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

  (3)找一找,巩固1克的质量观念。

  ①小组活动:在老师准备的物品中找一找、掂一掂,看看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②对比试验:让学生试着从装黄豆的袋子里取出一些黄豆,使这些黄豆共重1克。

  ③提练方法:操作后交流汇报,你用什么方法取出1克黄豆?

  ④质疑交流:怎样验证多少粒黄豆重1克?(用称一称的方法来验证)教师指出称比较轻的物品我们常用天*。

  2.认识天*。

  (1)看一看:①出示天*。通常我们把要称的物品放在左盘,右盘放砝码。②介绍砝码。砝码中最轻的只有1克,这盒砝码中最重的是100克,你们知道砝码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吗?

  (2)称一称:演示利用天*称1克黄豆的过程。

  (3)掂一掂:请每个小组都取出约1克重的黄豆,感受1克有多重。

  (4)估一估:呈现教材第101页的“做一做”,让学生进行判断,并说明判断的方法。该题以1克为标准,估量物品的轻重。以此使学生初步掌握估量的方法,以选定的标准去比较。最后通过说出生活中比1克轻的物品,进一步巩固对1克的认识。【品析: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找一找等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质量的轻重,明确“克”用于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学*的意识。】

  3.认识“千克”。

  (1)做一做,初步感知千克。

  ①出示例2大桶洗衣液和一箱苹果的实物图。

  ②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了解关于它们轻重的信息。

  ③多请一些学生来提一提这两样物品,谈谈自己的感受。

  ④师生小结: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也可以用符号“kg”来表示。教师板书:千克(kg)。

  (2)算一算,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①教师出示2袋盐,每袋500克,学生算出一共有多重。预设1:1000克 ;预设2:1千克。

  ②教师小结:对,1千克等于1000克。板书:1千克=1000克。

  (3)掂一掂,体验1千克有多重。

  ①小组活动:每一位同学用手掂一掂老师准备好的2袋盐,在心里记住它的质量。在老师准备的其他物品中找出重1千克的物品,看谁找得准。

  ②交流找法: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找的。

  ③操作比较:小组内每个同学轮流一手拿着1克的物品,一手拿着1千克的物品,掂一掂、比一比,说说自己的感受。

  (4)游戏:猜一猜。

  出示一物体,教师知道它的准确质量,让学生猜一猜。在猜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猜的数据运用“重一些”“重得多”“轻一些”“轻得多”来进行提示。并适当请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猜的,引导学生运用参照物对比着来猜物体的质量,提高估量的准确性。谁猜中了,就将物品奖给谁。

  【品析:在学生认识克的基础上,通过做一做、算一算、掂一掂等操作活动,让学生自主发现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具体感知1千克的实际质量,并将它与熟悉的物品质量联系起来,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

  4.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

  (1)认识盘秤。

  ①课件出示盘秤,教师介绍盘秤的名称。让学生观察,并找找盘秤的单位。

  ②课件演示盘秤上放入1千克洗衣粉,指针指向1,让学生认一认有多重。还可以变换几种质量让学生加以辨认。

  (2)认识弹簧秤。

  ①课件出示弹簧秤,教师介绍弹簧秤的名称。让学生观察,并找找弹簧秤的单位。

  ②课件出示弹簧秤挂上5个一袋的西红柿,指针指向1,让学生认一认是多重,有几个。

  ③这个弹簧秤最多可以称几千克的物品?你是怎样想的?

  (3)认识体重秤。

  ①课件出示体重秤,教师介绍体重秤的名称。让学生观察,并找找体重秤的单位。

  ②课件演示一个学生称体重时,指针指向20和25之间的23处,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读出该生的体重。

  ③通过对三种秤的观察,你发现在测量时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

  【品析:让学生认识用千克作单位的几种秤,了解不同的秤称物体的方法,逐渐丰富对1千克的感知,使他们真正感受到1千克有多重,进一步加强直观感受,深化对千克的认识。】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质疑:生活中哪些物品大约有1克重,哪些物品有1千克重?

  学生列举交流,比如1个2分硬币、1粒花生米、2粒黄豆等大约有1克重;2瓶500毫升的矿泉水、1升大瓶可乐、16个鸡蛋、4袋牛奶等大约有1千克重。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这节课我们不但认识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还知道了这两个质量单位之间的关系。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教材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教材的安排是分两个课时认识克和千克的'。由于这一节是学*质量单位的开始,学生虽然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质量单位又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质量观念,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着力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活动,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感性到理性,关注学生在学*活动中的感知体验,切实让学生建立质量观念。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

  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g)作单位;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kg)作单位。

  ↓ ↓

  1个2分硬币约重1克 2袋盐约重1千克

  ↓ ↓

  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天*来称 比较重的物品常用秤来称

  第2课时 解 决 问 题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104页例3、“做一做”及第106页练*二十的第9题。

  内容简析

  例3 安排了解决问题的内容,意在巩固学生已经建立的1千克的质量观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量能力。题目要求比较简单,但越简单可能越觉得无从下手,要引导学生转到对苹果个数的关注上,由此唤起学生已有的称量的经验。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感受质量单位,建立千克与克的质量观念,牢固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2.学生在实践、观察和推算的活动中,能够根据物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量能力。

  3.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建立积极的数学学*情感。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通过估量解决问题。灵活运用估量的方法解决问题,形成估量策略。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学生应用已学的质量单位的知识,通过估量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巩固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而且培养学生的估量意识,帮助学生积累估量的经验,形成估量策略。

  2.本课时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与他人合作的方法,解决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猜谜语法:衣服有绿又有红,味道酸酸又甜甜,多多和它做朋友,小脸红红人人爱。猜一猜这是什么水果?(苹果)大家经常吃苹果,苹果有大有小,谁能估计一下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老师这里有20个苹果,大家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品析:猜谜语调动了学生的学*兴趣,然后老师借着学生的兴奋情绪,提出估计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的问题,为新授做好了引导。】

  实践体验法:老师带来几个苹果,它们有大有小,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掂一掂,估计几个苹果大约有1千克。学生用手掂一掂苹果,交流苹果的轻重大小,估计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然后教师出示例题3: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进入新课教学之中。

  【品析: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体验法,通过讨论交流,确认几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为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估一估。

  (1)对比自己熟悉的物品质量,估一估1千克苹果的个数。

  (2)学生汇报。

  2.称一称。

  (1)小组活动:称1千克苹果并数一数个数。

  (2)汇报各小组称重的结果,教师记录。

  (3)观察记录的数据,从数量上发现规律。

  (4)讨论:同样都是1千克苹果,为什么称出的个数会不一样呢?

  【品析:在本环节中,设计了“先估再称”这个有效的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活动代替老师的讲解,全班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通过估计1千克苹果大约有多少个,既培养了学生的估量意识,又渗透了辨证思想的启蒙教育。】

  3.提出问题。

  (1)出示例3:王奶奶摘了20个苹果,估计一下大约重多少千克。

  (2)学生读题后汇报发现的信息。

  (3)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估量。通过“知道了什么?”环节理解教学,注意突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估计。

  师:要想知道20个苹果大约有多重,你可以用什么方法去估量?

  预设一:

  生:估一估每个苹果有多重,再算出20个苹果的质量。

  师:这是一种办法。你估计一下一个苹果有多重?

  生:200克。

  师:那20个苹果就有20个200克。你认为计算起来怎么样?

  生:用加法算比较麻烦。

  师:那你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预设二:

  生:先估一估1千克有几个苹果。

  师: 以你的生活经验,1千克一般有几个苹果?

  生:5个。

  师:那就可以每5个苹果放一堆。(用电子笔将5个苹果圈一圈。)这样的话,就是求什么?

  生:20里面有几个5?

  4.解决问题。

  (1)通过阅读“怎样解答?”两个学生的对话,突出了估计的方法,即运用前面建立的1千克的质量观念作标准估出结果。同时,通过答案的文字呈现突出了估计的标准。

  (2)引导学生按苹果大小的不同列式推理出20个苹果大约重多少千克。

  (3)分组解决问题。

  第一、二两组解决如果苹果1千克4个,20个大约重多少千克;第三、四两组解决如果苹果1千克5个,20个大约重多少千克。

  (4)汇报交流。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1.课件出示(教师讲述):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昆虫们欢快地飞舞,瞧,它们正向我们飞来,可是我们只能看见它们的半个身影,你能猜出它们分别是什么昆虫吗?

  2.学生猜想,课件呈现完整的昆虫。

  3.教师质疑: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二)交流引入

  1.观察交流:这些昆虫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这些昆虫上下或左右两边都是完全相同的,我们就说它们是对称的。(板书:对称)

  【设计意图:从大自然中的昆虫引出对称图形的一半,让学生在猜想中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初步感受对称现象,丰富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剪一剪,初步感知轴对称现象。

  1.初剪对称图形,思考探索。

  学生动手剪一只“蝴蝶”,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展示,优化剪法。

  为什么有的小朋友剪出的蝴蝶非常逼真,有的`小朋友剪出的蝴蝶却不像呢?为什么要对折?为什么只要画“蝴蝶”的一半?

  3.再剪对称图形,感受对称。

  先对折,再画一画、剪一剪,用这种方法再剪一个其它的对称图形。

  (二)赏一赏,认识轴对称图形。

  1.互相欣赏作品,感受对称美。

  2.回顾剪法:这些美丽的图形你是怎么剪出来的?

  3.揭示特点,完善课题。

  像这样,对折后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板书:两边完全重合),就称为轴对称图形。(板书:轴对称图形)对折时留下的折痕就是它们的对称轴。(板书:对称轴)

  4.巩固认识:指出你剪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三)折一折,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1.折一折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你有什么发现?

  2.*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吗?为什么?(理解“完全重合”的意思。)

  (四)辨一辨,辨别轴对称图形。

  1.下面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根据教材第29页的“做一做”改编)

  2.学生独立辨别,有困难的可以先折一折再判断。

  (五)找一找,感受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其实,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轴对称现象,请大家睁大眼睛到我们生活中去找一找。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剪一剪、赏一赏、折一折、辨一辨、找一找”等学*活动,在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中直观认识轴对称现象,知道对称轴,会用“对折”的方法辨认轴对称图形,同时感悟生活中五彩缤纷的对称现象,初步感知镜面对称现象,感受图形的对称美。】

  三、巩固练*,深化理解

  (一)基本练*

  1.教材第33页练*七第1题

  2.教材第33页练*七的第2题。

  (二)变式练*

  1.教材第33页练*七的第3题

  (三)拓展练*(教材第35页练*七的第11题)

  1.将一张正方形纸如下图所示,先对折两次,再剪去一个角,展开后是什么图形?

  2.想一想,再剪一剪。

  3.展示不同剪法展开后得到的不同图案。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递进的练*,让学生在观察、判断等数学活动中,进一步巩固对轴对称图形的直观认识及辨别方法,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一)这节课你有收获吗?说一说。

  (二)走进生活,欣赏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课件配乐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总结、谈收获让学生享受学*成功的快乐的同时,伴着优美的音乐,走进生活中的对称世界,不仅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更领略到那无处不在的对称美。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59~60页例1及第60页“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1 借助*均分物的操作活动,先进行恰好分完的操作活动,并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再进行有剩余的操作活动,通过对比使学生体会其异同,帮助学生理解有剩余的情况,并用除法算式表示。通过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认识余数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通过主题图教学,让学生知道计算问题是从生活实际中产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及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能够准确求出余数。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运用自主学*法,引导学生通过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把物品*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本课时学生的学*主要是通过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来学*。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故事描写法:周末小熊打算请2个好朋友到他家做客,加上小熊一共3人,他想请大家一起吃草莓。可是他打开冰箱一看,发现只有7个草莓,3人怎么分7个草莓呢?他很苦恼。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他为什么苦恼吗?谁能来说一说?(不能把草莓*均分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究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板书)。【品析:把教材中的情景进行了改编,增加了课堂的趣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新知教学做了充分的准备。】 活动导入法:请同学们拿出10个小圆片。

  ①把10个圆片*均分成2份,每份有几个?

  ②把10个圆片*均分成3份,每份有几个?

  (学生说法不一:有的说不能分,有的说分不出来)

  这样的问题究竟应该怎样解决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新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品析:活动导入,让学生动手操作,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并思考没有刚好分完怎么办?于是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随着老师的引导进入新知的学*中。】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复*表内除法的意义。

  *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能正好*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就叫余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

  (1)课件出示6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交流获取信息。

  (3)利用学具实际操作。

  (4)用算式表示操作的过程。课件出示6个草莓摆放的结果图:

  (5)小组内说说6÷2=3(盘),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品析:沟通操作过程、算式、语言表达之间的转换,使学生明白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表达的形式不同。】2、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①课件出示7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②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③交流发现的问题:剩下一个草莓。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①学生用算式表示刚才摆的过程,教师巡视,选取典型案例。

  ②教师板书规范写法:

  7÷2=3(盘)……1(个)

  余数

  ③读作:7除以2等于3余1。写法:首先在等号的右面写商,然后点上6个小圆点再写上余数。

  ④交流算式表示的意思,7、3、2、1各表示什么?明确“1”是剩下的草莓数,我们把它叫余数。

  (3)归纳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①比较两次分草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②教师随学生的回答,用课件呈现下表。

  分的`物品 几个一份 分的结果 算式表达

  6个草莓 每2个一盘 分了3盘,正好分完 6÷2=3(盘)

  7个草莓 每2个一盘 分了3盘,还剩1个 7÷2=3(盘)……1(个)

  【品析: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摆学具的直观方式让学生在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中,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给学生创设自主构建知识的空间。】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完例1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叙述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一:什么是余数?余数的单位名称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归纳:当*均分一些物品有剩余且不够再分的时候,剩余的数叫余数。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相同。

  质疑二:什么是有余数的除法?

  学生讨论后总结:带有余数的除法就是有余数的除法。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聪明的你能帮老师简单总结一下刚刚我们都学*了哪些内容吗?

  “本节课中,我们明白了*均分后有剩余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表示。也知道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一样。”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本节课,我使用故事导入,通过小熊分草莓招待客人,草莓有剩余的情况,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

  让他们初步感受到余数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余数的意义。

  打破原有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活动。老师和学生是*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当出示问题时,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尝试分一分,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这样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1)

  7÷2=3(盘)……1(个)

  余数

  第2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2)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61页例2及“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2 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主要是运用计算和对比的教学方法,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本课时学生的学*主要是通过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来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操作实践法:如果摆1个正方形要用4根小棒,那么8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呢?怎样列式?8÷4=2(个)。

  学生动手实践,得到8根小棒可以摆2个正方形。

  如果是9根、10根、11根、12根小棒又会出现什么情况?接下来,咱们就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看看能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一人摆小棒,一人把摆的结果及所列的算式写在下面的记录单上。

  小棒根数 摆的结果 算式

  8根 8÷4=2(个)

  9根 9÷4=2(个)……1(根)

  【品析:在实践操作中,学生情趣盎然,积极参与,并把操作结果一一记录,为下一步观察、比较、分析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故事描述法:孙悟空开了一家眼镜店,给人做镜框,他做一个正方形的镜框用4根铝合金条。8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9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余下1根;10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余下2根;11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余下3根……真有趣,孙悟空的眼镜店里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就是我们学*的有余数的除法。我们今天就跟孙悟空一起探究这些有余数的除法里有趣的数学问题——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品析:把用小棒摆正方形编写成孙悟空做镜框的童话故事,大大增加了课堂情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合作探究。

  (1)教师操作:在实物投影仪上用4根小棒摆出一个正方形。

  (2)学生思考:用8根小棒可以摆出几个正方形?你能列出除法算式吗?

  (3)小组合作:用9根、10根、11根、12根小棒摆出独立的正方形,看看能摆出几个,还剩多少根?(每组准备的小棒根数不同,共分成以下5种情况)

  (4)根据摆出的小棒图,列出除法算式。

  2、交流反馈。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3、观察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现在,老师要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些除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2)组织学生讨论:

  ①你们发现余数有什么规律?

  ②质疑:为什么余数总是1、2、3而不是其他的数?

  ③猜想并验证:余数可能是4或5吗?为什么?

  ④余数和谁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

  (3)教师小结并板书:

  余数既不能比4大,也不能和4相等,也就是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余数<除数。(板书)

  【品析:充分让学生进行操作实践,实践操作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点印象更深刻。】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59~60页例1及第60页“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1 借助*均分物的操作活动,先进行恰好分完的操作活动,并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再进行有剩余的操作活动,通过对比使学生体会其异同,帮助学生理解有剩余的情况,并用除法算式表示。通过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认识余数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通过主题图教学,让学生知道计算问题是从生活实际中产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及初步的观察、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能够准确求出余数。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运用自主学*法,引导学生通过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历把物品*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本课时学生的学*主要是通过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来学*。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故事描写法:周末小熊打算请2个好朋友到他家做客,加上小熊一共3人,他想请大家一起吃草莓。可是他打开冰箱一看,发现只有7个草莓,3人怎么分7个草莓呢?他很苦恼。聪明的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他为什么苦恼吗?谁能来说一说?(不能把草莓*均分完)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共同探究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板书)。【品析:把教材中的情景进行了改编,增加了课堂的趣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新知教学做了充分的准备。】 活动导入法:请同学们拿出10个小圆片。

  ①把10个圆片*均分成2份,每份有几个?

  ②把10个圆片*均分成3份,每份有几个?

  (学生说法不一:有的说不能分,有的说分不出来)

  这样的问题究竟应该怎样解决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新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品析:活动导入,让学生动手操作,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并思考没有刚好分完怎么办?于是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随着老师的引导进入新知的学*中。】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复*表内除法的意义。

  *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能正好*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就叫余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

  (1)课件出示6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交流获取信息。

  (3)利用学具实际操作。

  (4)用算式表示操作的过程。课件出示6个草莓摆放的结果图:

  (5)小组内说说6÷2=3(盘),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品析:沟通操作过程、算式、语言表达之间的转换,使学生明白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表达的形式不同。】2、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均分时会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①课件出示7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②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③交流发现的问题:剩下一个草莓。

  (2)在交流中确定表示*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①学生用算式表示刚才摆的过程,教师巡视,选取典型案例。

  ②教师板书规范写法:

  7÷2=3(盘)……1(个)

  余数

  ③读作:7除以2等于3余1。写法:首先在等号的右面写商,然后点上6个小圆点再写上余数。

  ④交流算式表示的意思,7、3、2、1各表示什么?明确“1”是剩下的草莓数,我们把它叫余数。

  (3)归纳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①比较两次分草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②教师随学生的回答,用课件呈现下表。

  分的物品 几个一份 分的结果 算式表达

  6个草莓 每2个一盘 分了3盘,正好分完 6÷2=3(盘)

  7个草莓 每2个一盘 分了3盘,还剩1个 7÷2=3(盘)……1(个)

  【品析: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摆学具的直观方式让学生在与表内除法的对比中,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给学生创设自主构建知识的空间。】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完例1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及时消化吸收,请学生同桌之间互相叙述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一:什么是余数?余数的单位名称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归纳:当*均分一些物品有剩余且不够再分的时候,剩余的数叫余数。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相同。

  质疑二:什么是有余数的除法?

  学生讨论后总结:带有余数的除法就是有余数的除法。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聪明的你能帮老师简单总结一下刚刚我们都学*了哪些内容吗?

  “本节课中,我们明白了*均分后有剩余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表示。也知道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一样。”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本节课,我使用故事导入,通过小熊分草莓招待客人,草莓有剩余的情况,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

  让他们初步感受到余数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余数的意义。

  打破原有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活动。老师和学生是*等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当出示问题时,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尝试分一分,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这样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1)

  7÷2=3(盘)……1(个)

  余数

  第2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2)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61页例2及“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2 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抽象思维。

  3、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主要是运用计算和对比的教学方法,探索并发现余数和除数的关系,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本课时学生的学*主要是通过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来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操作实践法:如果摆1个正方形要用4根小棒,那么8根小棒可以摆几个正方形呢?怎样列式?8÷4=2(个)。

  学生动手实践,得到8根小棒可以摆2个正方形。

  如果是9根、10根、11根、12根小棒又会出现什么情况?接下来,咱们就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看看能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一人摆小棒,一人把摆的结果及所列的算式写在下面的记录单上。

  小棒根数 摆的结果 算式

  8根 8÷4=2(个)

  9根 9÷4=2(个)……1(根)

  【品析:在实践操作中,学生情趣盎然,积极参与,并把操作结果一一记录,为下一步观察、比较、分析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故事描述法:孙悟空开了一家眼镜店,给人做镜框,他做一个正方形的镜框用4根铝合金条。8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9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余下1根;10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余下2根;11根铝合金条可以做两个镜框,余下3根……真有趣,孙悟空的眼镜店里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就是我们学*的有余数的除法。我们今天就跟孙悟空一起探究这些有余数的除法里有趣的数学问题——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品析:把用小棒摆正方形编写成孙悟空做镜框的童话故事,大大增加了课堂情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合作探究。

  (1)教师操作:在实物投影仪上用4根小棒摆出一个正方形。

  (2)学生思考:用8根小棒可以摆出几个正方形?你能列出除法算式吗?

  (3)小组合作:用9根、10根、11根、12根小棒摆出独立的正方形,看看能摆出几个,还剩多少根?(每组准备的小棒根数不同,共分成以下5种情况)

  (4)根据摆出的小棒图,列出除法算式。

  2、交流反馈。

  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3、观察对比,发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现在,老师要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些除法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2)组织学生讨论:

  ①你们发现余数有什么规律?

  ②质疑:为什么余数总是1、2、3而不是其他的数?

  ③猜想并验证:余数可能是4或5吗?为什么?

  ④余数和谁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

  (3)教师小结并板书:

  余数既不能比4大,也不能和4相等,也就是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余数<除数。(板书)

  【品析:充分让学生进行操作实践,实践操作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点印象更深刻。】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内容: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进位),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退位),问题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加减法估算。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能力点:

  1.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估算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对比的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

  5.培养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德育点:

  1.使学生知道数学问题的提出是有现实意义的,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鼓励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惯。

  3.结合课本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1.两位数加两位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能力点: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对学生进行公德教育。

  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计算方法,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计算。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学校决定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参观博物馆,出示图。4个班的同学只给了两辆车,每辆车只准乘70人,如何安排呢?你们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大家估算一下哪两个班可以合成一辆车呢?(小组交流)

  汇报不同的乘车方法。

  师:有这么多的方法,我们如何验证呢?(把两个班的人数加起来看看是否超过70人)

  二、自主探究:

  1.验证二(1)和二(2)班的同学能否乘一辆车。小组合作,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 学生汇报:(1)用口算30+30=60 ,60+6=66没有超过70,可以两个班合乘一辆车。

  (2)想40+30=70,36+30肯定比70少,所以两个班可以和乘一辆车。(3)用小棒,先摆3捆6根,再摆3捆,合起来是6捆零6根,也就是66,比70少。可以两个班合乘一辆车。

  (4)我使用竖式计算的,个位6+0=6,在个位写6,十位3+3=6,在十位下面写6,所以等于66。

  你认为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准确?

  2.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二(3)班和二(4)班能否和乘一辆车。选出比较快的人,说一说是用的什么方法。

  3.用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三、拓展运用:

  1.计算下面各题。

  59+40= 20+67=24+63= 46+53=

  62+17= 35+24=3+84= 43+40=

  2.数学医院:

  17+20=19 50+26=42+3=72

  1 7 5 04 2

  + 2 + 2 6 +3 0

  1 9 7 67 2

  3.老师有一位邻居小明非常喜欢运动,妈妈给他买了一双跑鞋、一个足球共用多少钱呢?一身运动服又用多少钱?

  4. 3 74 5

  + 2 ? +? 4

  5 97 9

  开放题: 3 6

  + 6 3你能写出几个象这样的算式。

  9 9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2.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能力点: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教学难点: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计算:36+21= 23+75 56+30 4+52

  2.二(1)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需要什么信息?如何计算?

  二、自主探究:

  1.出示36+35=,学生试算。交流算法。

  2.摆小棒:小组说摆法。问:怎么多了一捆?捆好的一捆放在哪?单根还剩几根?整捆的有几捆?合起来是多少?

  3.怎样列竖式?要注意什么?从哪一位加起?6+5超过了10怎么办?师:我们一般在十位的右下角写上一个小小的“1”字表示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在加十位时不要忘记加上这个1,也可以从这个1加起。

  4.比较36+21与36+35有什么不同?

  5.计算46+24,试算,可以借助于小棒。个位的0可不可以不写,为什么?

  6、小组合作讨论: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你认为还应该提醒同学们什么问题?

  三、拓展运用:

  1.“做一做”,图中有什么信息?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汇总五篇(扩展7)

——语文A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木兰从军》教案实用五篇

  语文A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木兰从军》教案 1

  教学内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花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说说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说起英雄,你们会想起谁?

  2、我们今天来认识一位英雄,播放《花木兰》动画片段,激发学生的学*兴趣。

  3、大家想知道刚刚看到的这位英勇的将士是谁吗?想知道关于她的故事吗?

  4、出示课题,解题“从军”一词的意思。

  二、精讲课文:

  (一)、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我将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抓住一个“女”字,初步让学生模糊地感受到木兰是一位不同寻常的英雄。然后设下疑问: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女的是不能从军的,而木兰怎么会去从军,成为一位女英雄的呢?让学生带着疑问积极地进入第二小节的学*。

  (二)、小组合作读第二、三四自然段,并解决问题。

  出示:花木兰是一位( )的女英雄。

  你认为应该填什么?你从哪里知道的?让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将句子补充完整,表达情感,内化文本语言。

  相机出示:

  答案1、填热爱爱国

  出示: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理应”是什么意思?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危急关头,花木兰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多爱国呀!)

  答案2、填尊老爱幼、孝敬父母:

  (1)出示:木兰见到上面有父亲的名字,焦急万分。她想: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弟弟又小,还不够当兵的年龄。指导读(带着担忧焦急的语气。)自由读、指名读。

  (2)木兰想为国为家分忧,可是朝廷只征招男子当兵,木兰想到了一个办法,在文中找出来。(出示图片)木兰从一个美丽的女子装扮成了一个英勇的战士。

  出示:她说服了家人,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3)、花木兰的家人会同意让一个女孩子去当兵吗?他们为什么不同意呢?(A担心花木兰B当时社会对女子的偏见)

  (4)语言拓展训练:说说木兰的家人会怎样劝阻木兰,木兰又是怎样说服家人的?木兰是怎么说服家人的呢?

  (A)先讨论一下,花木兰可以说哪些话说服家人?

  (B)请组里来演一演。

  齐读(读出木兰替父从军的坚定的决心。)

  (5)、作业设计

  木兰对父亲说:“ ”

  答案3填:英勇、了不起、勇敢,

  随机出示:木兰告别了亲人,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在多年征战中,她为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1)、请大家自由读这一段,你从中会发现什么?。(动词很多。)

  (2)、这些动词顺序可以颠倒吗?

  (3)、配乐朗诵:你听,万马奔腾;你看,硝烟弥漫;瞧

  指导朗读:出示书上的从军图:从军很辛苦,路途艰难,但木兰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勇往直前。看,硝烟滚滚。瞧,她跃马提枪,驰骋沙场,英姿飒爽,奋勇杀敌,为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并通过想象谈话:木兰在征战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她是怎样克服的?进一步体会木兰征战中的艰辛与这“赫赫战功”的来之不易,激发学生的敬佩之情,最后将自己的感受用读表达出来,边读边想象画面。

  答案4填:文静、俊美

  相机出示:将士们前来探望她,才惊讶地发现昔日英勇善战的花将军,竟是位文静俊美的姑娘。

  师:指导读如果你是花将军手下的将士,看到花将军突然换上了女装,你会怎么想呢?是呀,将士们惊讶的发现,昔日这位英勇善战的花将军,(竟)是位文静俊美的姑娘。试着读出那种惊讶。(指名读)

  (太让人惊讶了!用惊讶的语气读一读)

  (1)、自由读

  (2)、男女生分读

  6、总结全文

  文静俊美的女英雄为国分忧,替父从军,英勇善战,立下赫赫战功。

  三、指导背诵:

  你们愿意赞一赞这位女英雄吗?那么就让我们把这个故事记下来吧。你有什么好方法帮助大家很快快地背下来吗?

  四、生字教学:

  1、出示生字名、兵、父、弟、男

  (1)、同学交流记字方法。

  (2)、给这些生字找朋友(组词)

  (3)、描红。

  语文A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木兰从军》教案 2

  一、直接导入:

  这节课继续学*第12课木兰从军(教师板课题)

  二、复*巩固:

  通过上节课的学*,谁来完成这个填空:

  出示,花木兰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她()、(),在前线立下了赫赫战功。

  三、精讲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一) 学*第三节

  1. 过渡引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木兰说服家人,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就这样,木兰告别了家乡和亲人,踏上了漫漫从军之路。从军的路上会一帆风顺吗?

  2. 老师请小朋友默读第三小节。其他小朋友想想木兰一路上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出示句子“花木兰告别了……赫赫战功。”(指读)

  3.交流:会遇到哪些困难?

  指生说说。

  (她来到黄河边------只见黄河波涛汹涌,来到燕山脚下------又见燕山山高路陡。--------她真是走遍了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

  尽管木兰这样,木兰还是勇敢地来到了前线。

  4.出示:木兰告别了亲人,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

  自由读句子,找出句中的动词。

  5.师:小朋友,从这“披、跨、渡、过”这些动词中你觉得木兰怎样?

  (不怕困难、勇往直前、有男子汉的英姿勃勃、潇洒)

  6.谁来把木兰的英雄气概读出来?

  指生读,齐读(让我们一起来做一回花木兰)。

  7.师述:在十二年的征战中,木兰凭着一身好武艺,总是冲杀在前。在万马奔腾 、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图片1)看到了什么?(,她披着大红的战袍,骑着战马,手拿着长枪,腰里佩着大刀,在奋勇杀敌。她的大刀一挥,敌人一个个倒下------)

  9.范读:“在多年征战中,她为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10.出示卡片:赫赫战功 齐读。理解词语。

  在这里“赫”是很大很突出的意思,两个赫呢?很大很大很了不起的战功。读好词语。

  11.读好这句话。(评读:哟,有的小朋友都情不自禁地竖器起大拇指了。)齐读“在多年征战中-------”

  12.真因为花木兰的出色表现,她当上了花将军,你看,军旗上写了个大大的“花”字,背后成千上万的将士都是她的手下。多威武,多神气呀!

  13.用朗读来表现她威风凛凛,英姿飒爽的样子吧。

  指生读这一节。

  (四) 学*第四节

  1.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女将军,战争取得了胜利。从军十二年,木兰终于胜利回乡了。轻轻捧起书,轻轻接着老师的话读下去,(引读)“脱下……”(心爱 想穿很久了)(想了很久,虽然战功赫赫,她任希望自己是个女儿身)

  2.(图片2)看图:战士们看到了什么?(板书:文静俊美)当将士们到了文静俊美的木兰时,一个个都大吃一惊,有的人忍不住惊叫:

  “天哪------”

  “啊!…… ”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再指生读话(读出惊讶)引读一遍。

  3.小结:读到这,你想对木兰说些什么?(相机出示:女中豪杰)(相机出示:巾帼不让须眉)

  4.读到这里,你认为木兰是英雄吗?

  我想说 : 木兰是一位( ) 的女英雄。

  让我们再一次夸夸她吧!

  5. 这是个曲折离奇的故事,让我们再一次通过朗读来体会木兰的英雄壮举吧!

  再一次朗读来表达你的敬佩之情。齐读第一节。

  四、学*生字

  1. 出示生字:男、胜、利、 将

  2. 师:将是多音字,还可以读——(jiāng)

  3. 自主学*生字,记忆生字。

  4. 集体交流,教师范写“将”。

  5. 生字开花游戏。

  【设计意图:写字是低年级教学重点之一。引导学生分析每个字的笔画、笔顺、结构是非常重要的,但也不能完全包办代替,让学生用已掌握的去记忆分析字形、字体,为今后自能识字打下扎实的基础。】

  五、 布置作业

  1. 从古到今,女英雄不止木兰一个,如穆桂英、江姐等,课后请小朋友搜集有关女英雄的故事,开展女英雄介绍会。

  2. 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语文A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木兰从军》教案 3

  教材分析:

  在中国,木兰从军是妇孺皆知的历史传说故事,讲古代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赞扬了花木兰尊老爱幼、自信自强、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本篇课文以事为题,是对故事的提炼和概括。全文共分七个自然段,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依次展开故事情节。文章先引出人物,突出描写对象,接着围绕人物叙写故事(发生——发展——结果),结构上完整清晰,花木兰这位彪炳千秋的女英雄形象焕发出动人光彩。在教学时,教师应多让同学们展开想象,理解花木兰的心理活动,同时组织大家围绕着“女英雄”这一话题展开讨论,让学生自读、思考、朗读、感悟。同时本课有一幅插图,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发挥插图的功能,一方面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插图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感悟花木兰的优秀品质。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字,认识9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叙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花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和机制勇敢的精神。

  学情分析:

  花木兰的故事,其实学生了解得并不多。教学前,可以布置学生查找木兰从军的有关资料,从而对花木兰有个大概的了解。更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动画片《花木兰》,圣光形色的形象画面,会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有利于学生激起无限的想象。这些都会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课文阅读期待,为理解木兰的英雄形象埋下了伏笔。

  课标要求:

  1、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优秀品质是本课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利用课文中的“空白”发挥想象,深入感悟人物形象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板书:木兰

  同学们,你们对花木兰有些什么了解了?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再次板书:从军理解从军。

  3、指导读课题。

  4、看到课题,你想文中会写些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全文。

  2、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学*生字词。

  3、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生字字音掌握情况。

  (2)检查生词掌握情况。

  (3)重点检查几个难读的句子。

  (4)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①指名说说本课共有几个自然段。

  ②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③说说每一自然段的内容。

  三、学*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口头填空:

  花木兰是()。

  3、你觉得应该怎样读这句话呢?

  4、齐读。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23课《木兰从军》。齐读。

  二、学*第二节。

  1、指名读。思考:木兰家里发生了什么事?指名说。

  2、原来,北魏末年,柔然、契丹等少数民族日渐强大,他们经常派兵侵扰中原地区,抢劫财物。北魏朝廷为了对付他们,常常大量征兵,加强北部边境的驻防。有一天,衙门里的差役送来了征兵的通知,要征木兰的父亲去当兵。木兰此刻的.心情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扣住“焦急万分”来指点)

  (1)“焦急”就是——非常着急。木兰为什么着急?指名说。

  读:“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再焦急地读这句话。

  再读:“弟弟又小,还不够当兵的年龄。”再焦急地读这句话。这是家人担忧。(板书:为家人)

  (2)她还为谁担忧?如果不出征,行吗?为什么?(国家土地不保,受敌人欺侮,没有大家就没有小家。)(板书:为国家)

  (3)读好词语“焦急万分”,体会木兰焦急的心情。指名读,分男女生读。

  (4)所以,木兰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读句子:“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

  3、就在国家危急,家庭着急的时候,花木兰毅然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板书)

  4、但家人又怎会同意呢?木兰一一说服全家人,她会怎样说服父亲,弟弟,母亲的?请你们同桌讨论一下,想好充足的理由。

  5、课堂表演:老师演木兰的父亲、弟弟、母亲。学生演花木兰。看看你们怎样说服我。

  (父亲:木兰呀,还是让我这个破老头去吧!

  弟弟:姐姐,你是一个女儿家,怎么能去打仗呢?还是让我去吧!

  母亲:木兰呀,娘怎么舍得你走呢?要不咱们去跟官府说咱不去了?

  师:儿呀,我们被你说服了,但是爷娘不在你身边,一路上一定要照顾好自己,保护好自己。)

  6、看到这一幕,你认为花木兰是英雄吗?请用这个句式说一说。

  出示:花木兰是英雄,因为()。

  三、学*第三节

  过渡:木兰父母虽不舍得女儿出征,但又无他法,只好同意她去了。就这样,木兰收拾好行装告别了家乡和亲人,踏上了从军之路。

  1、指名读。

  出示句子:花木兰告别了家乡和亲人,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在多年征战中,她为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2、学*第1句。

  (1)木兰马不停蹄地赶往前线。这里有一连串的短语,让我们觉得木兰怎样?(潇洒,洒脱。)谁来读一读?

  (2)齐读句子。师述:但从军的路上又怎会一帆风顺呢!小朋友,在古书中有明确记载:

  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

  师读一读,稍稍解释。

  (3)师述:同学们,虽然木兰有一身好武艺,但从她的家乡到达前线,要有万里的行程。要想尽快赶到前线,得马不停蹄地赶路,夜里只能稍作休息。在此期间,且要渡国黄河,翻越燕山,真可谓经历了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啊!到达前线的路是那样长,充满艰难。

  (4)自由读,边读边想象。

  (5)谁再来读一读。引导背诵。

  尽管这样,木兰还是勇敢地来到了前线。

  3、学*第2句。

  (1)(配乐朗诵):你听,万马奔腾;你看,硝烟弥漫;瞧(出示图片)她跃马提抢,驰骋沙场,英姿飒飒,奋勇杀敌,范读:“在多年征战中,她为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2)“赫赫战功”是什么意思?指名说。

  (3)师述:在多年征战中,白天行军,木兰紧紧地跟上队伍,从不敢掉队。夜晚宿营,她从来不敢脱衣服。作战的时候,她凭着一身好武艺,总是冲杀在前。从军十二年,木兰屡建奇功,同伴们对她十分敬佩,赞扬她是个勇敢的好男儿。

  4、(让我们一起学一回英姿飒飒的花木兰)配乐齐读这一段。

  5、读到这一幕,你认为花木兰是英雄吗?请用这个句式说一说。

  出示:花木兰是英雄,因为()。

  四、学*第四节。

  1、同学们,学到这儿,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花木兰?

  2、(出示图片)大家看,这就是重回女儿容貌的花木兰。战争结束了,皇帝召见有功的将士,论功行赏。但木兰既不想做官,也不想要财物,她只希望得到一匹快马,好让她立刻回家。皇帝欣然答应,并派使者护送木兰回去。当将士们看着穿上女装的木兰时,都大惊失色。有的人忍不住说:天哪,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3、小结:读到这,作为女生的你想说些什么吗?(相机积累:女中豪杰。)

  作为男生的你又想说什么?(相机积累:巾帼不让须眉。)

  4、读到这里,你认为木兰是英雄吗?

  5、这是一个曲折离奇的故事,让我们再朗读来体会木兰的英雄壮举吧!齐读全文。

  五、拓展延伸。

  从古到今,女英雄不止花木兰一个,如穆桂英、江姐等,课后请同学们收集女英雄的故事,讲给朋友听。

  六、学*生字。

  1、出示:征。

  (1)分析字形。

  (2)文中出现了三个征,请在文中找一找。

  (3)出示句子读一读。

  2、练写“征”字。

  作业设计:

  一、说一说。

  填空:花木兰是一位的女英雄。

  请同学们选择恰当的词语,把句子补充具体,从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对花木兰的敬佩之情。

  二、写一写。

  1、听写。

  2、请大家展开想象,说说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然后再用几句话写下来。

  三、演一演。

  和你的好朋友一起来演一演这个故事。

  四、背一背。

  在家长的指导下背诵《木兰诗》。

  语文A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木兰从军》教案 4

  教学目的:

  1、抓住“紧急、焦急万分、赫赫战功”等词语,帮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从而体会出花木兰爱国爱家的品质。

  2、通过抓住“理应为国为家分忧”,来学*课文第二段。从而带领孩子理解国之忧和家之忧。

  3、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通过对“披、跨、渡、过”动词的比较理解,认识一个英勇善战、英姿飒爽的木兰。

  4、通过课文的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诵读《木兰诗》,给孩子以中华语言文字的熏陶。

  教学重点:

  通过对于关键字词的理解,运用反复体会诵读的方法,体会花木兰爱国、英勇的特点,感受木兰的英雄形象。

  一、复*词语,导入课文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了课文,知道了古时候有个女英雄,她的名字叫(花木兰),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12课,齐读课题《木兰从军》。

  1、复*生字词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复*一下这课的生字词(开火车读 齐读两遍)

  出示词语:

  征兵 朝廷 战袍 理应 父亲 弟弟 胜利 将士 燕山 将军 渡黄河 女扮男装 赫赫战功 焦急万分 年老多病

  2、出示“理应”(指名读)

  (1)指名理解词义(可用扩词法)

  (2)理应的意思就是道理上应该这么做。

  (3)今天顾老师又交给大家一种理解词语的方法,就是把这个词分解了,分别给它扩词,

  二、学*课文第二自然段

  1.花木兰是个女的,在当时,她应不应该去从军?自读课文的第二段,思考问题。

  2.花木兰她不应当去从军的理由是什么?(多请几个孩子说不能从军)

  3.从当时国家的制度来讲,花木兰是一个女子,她是不能去从军的。从身体条件来说,花木兰是一个女子,比较柔弱,她也不适合去从军。可是,花木兰最终还是去从军了,因为她有一个理由,她觉得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那国之忧、家之忧又何在呢?

  (一)理解国之忧

  1、国之忧是什么?(北方经常发生战争)齐读本句(

  2、齐读“紧急”。理解“紧急”的意思。

  那么国家在什么情况下,才会下达这么大的“紧急”征兵文书啊?

  (快要打败仗了)如果战争失败了,我们失败了,将会有是什么后果?多请两个(国土被侵吞,老百姓流离失所)

  3、如果此时此刻,战场上没有我们的士兵在打仗,行不行?等待我们的只有国破家亡啊。同学们,此时此刻,国家正处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您能读出当时国家情况的紧急吗?(多请几个)齐读

  (二)理解家之忧

  1、国之忧是如此,那么家之忧又是怎样的呢?(出示描写父亲和弟弟情况的句子)

  2、父亲年老,弟弟年幼,他们无法承受战场上那么激烈的斗争。可是,国家在此时正处于危难之中,家里又没有人可去打仗。那你们说一说,此时,国忧和家忧加在一起,花木兰此时的心情是什么样儿的?(紧张,焦急万分)

  3、出示“万分焦急”

  (1)读好,理解“焦”的字形。

  (2)读好“家之忧”

  (3)“国之忧、家之忧”连以来读。

  4、总结为国为家分忧(重点突出“理应为国为家分忧”)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木兰身为一个女子,却有着一颗保卫国家的忠心,所以,她觉得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父亲年老,弟弟年幼,木兰身为一个女子却有着一份保卫家园的责任,所以,他觉得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

  (三)通过扩展其他人物形象,体会木兰的决心

  1、于是,花木兰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当他把这个决定告诉家人的时候,爸爸、妈妈、弟弟都极力地反对,他们怎么忍心让家中唯一的女儿,唯一的姐姐去从军呢?

  (出示家人的对话)请你跟你的同桌两个人,想一想,说一说。(开始)(出示对话)

  2、分别请孩子和父亲、母亲、弟弟对话

  3、花木兰就这样女扮男装去了战场,此时此刻,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木兰呢?(指名说,勇敢,孝顺,坚强)

  (四)引入《木兰诗》的描写

  同学们,木兰诗中也有几句是描写这段的。(音乐键入)师读“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哎)。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三、学*课文第三自然段

  1、就这样木兰告别了亲人,踏上了征途:“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让我们一起读读。

  比较句子:“木兰告别了亲人,踏上了征途:“穿战袍,骑骏马,过黄河,爬燕山,来到了前线。”

  2、你觉得哪句话好?你读出了什么?还是和你的同桌说说,两个人商量商量。

  3、谁来说说?(要指名说说)为什么披战袍比穿战袍好?(披讲出了英姿飒爽)跨骏马(一气呵成,动作干练的形象)渡黄河(强调了速度快)“渡黄河”指过黄河的过程很艰难。如此之难,花木兰有没有退缩?为什么是过燕山不是爬?指名读(过燕山)

  4、你们看这四个字用得过好啊,面对着滚滚的黄河水,木兰毫不畏惧,面对着巍峨连绵的燕山,木兰勇往直前,在我们以后的写作中,我们也要学会运用合适的动词,这样能够帮我们更好地树立人物形象。

  5、我们再一起去品读品读这句话。

  6、在多年征战中,你们知道花木兰征战多少年吗?在这12年里,木兰为国立下了赫赫战功。什么叫做赫赫战功?什么样的成绩才能被称为赫赫战功?

  7、花木兰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女子啊,而且在战场上,取得了和男子一样,甚至比男子更加了不起的成绩,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那此时此刻你又看见了一个怎样的木兰呢?谁能动情的说一说?

  8、引入《木兰诗》

  木兰在战场上是什么样子呢?我们一起看一看。“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面对着可汗百千强的赏赐,木兰她什么也不要,她只要( )。

  四、学*课文第四自然段

  1、(出图)大家看,木兰顺利回家以后,脱下了战袍,穿上了心爱的女装。将士们来看木兰,他们会有什么表情,又会有什么动作,还会说些什么呢?你能学学吗?还是请你在下面和你的同桌练一练。(女孩子当木兰,男孩子当将士)

  2、男女生上台表演

  3、我们谁也没有想到昔日英勇善战的花将军竟是位文静俊美的姑娘。4、引入《木兰诗》

  你看木兰回乡以后“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一。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五、总结课文

  1、是啊,同学们,谁也没有想到木兰是名女子,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为国征战12年,立下了赫赫战功,而在这一切之后,她只是回到了家乡,什么都不要,所以人们说花木兰是古代的一位女英雄。2、我们从这位古代的女英雄身上学到了很多,咱们今天学了课文,也知道了一首流传了千年的《木兰诗》。课下,和你的父母一起去读读。

  语文A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木兰从军》教案 5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能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过程和方法: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绿线内的7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花木兰尊老爱幼,自信自强,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识新偏旁。

  2、想象木兰说服家人 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学*木兰为国家分忧的品质。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今天,我们学*新课文,题目是"木兰从军"。板书课题。

  2.听课文录音。

  听后提问:木兰是谁?"从军"是什么意思?花木兰是女儿家,她女扮男装,替谁去从军?

  二. 初读指导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标出自然段。

  3.检查自读效果。

  (1)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2)指名分节读课文。

  (3)说说每段的意思。

  三. 精读训练,理解第一段。

  1.指名读。

  2.口头填空。

  花木兰( )。

  3.小结。

  4.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述:这节课老师给小朋友们提个要求,我们要做到8个字“尽情地读,大胆地说”能做到吗?上节课我们一起完成了这两个任务:

  1、自由读课文。要求:不添字、不丢字、字字入目、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练*朗读课文。要求:注意标点的停顿、边读边思、体会词语。

  这节课我们还要在原来朗读的基础上,完成另一个任务:

  3、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读得最好。

  规则:

  (1)选自己最喜欢的一小节读。

  (2)当第一位同学读好后,你可以向他提出挑战。

  (3)每小节选出一位冠军,为我们示范读。

  二、 精读课文

  1、请学生示范读:

  提问:你“着急”这个词读得特好。你能告诉同学们为什么这么读吗?花木兰为什么着急?

  师述:是啊!朝廷下达了紧急文书,父亲年纪大了,又有病,不能打仗。弟弟年幼,还不够当兵的年龄。真是火烧眉毛,着急万分,于是花木兰毅然决定

  (出示卡片)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但其中又经过不少曲折,她一一说服全家人。

  (课堂表演:老师演木兰的家人。学生演花木兰。看看你们怎样说服我。)

  这位同学不但读得好,而且说得更好。老师把这张卡送给你,你愿意把上面的字读给同学听吗?(尊老爱幼)就因为你把握了木兰尊老爱幼这一点,你才会读得这么好。我们女同学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份情感。(女同学读)

  2、过渡:木兰收拾好行装告别了家乡和亲人,我们请这位同学为我们读。

  仔细听他读得好在哪里?

  出示句子:

  花木兰告别了家乡和亲人,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在多年征战中,她为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学生找出读得好的地方:披 跨 渡 过 赫赫战功

  (师范读,指名读。)

  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要这么读吗?(告诉我们这条路很长,而且很艰难,从军是很辛苦的,但木兰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勇往直前)

  配乐朗诵:你听,万马奔腾;你看,硝烟弥漫;瞧

  (出示图片1)她跃马提抢,驰骋沙场,英姿飒飒,奋勇杀敌,为国立下了汗马功劳。那是因为她热爱祖国。

  (请刚才读这一段的同学,把“热爱祖国”这个词读给同学听。)读第四小节的同学读)

  出示句子:将士们前来探望她,这才发现,英勇善战的花将军,原来是位年轻的姑娘。

  老师发现你这一句读得很好,但我有一个小小的问题,在多年的征战中,怎么会没有人发现木兰是个姑娘呢?(出示图片2)

  小结:是啊,正是因为战火不断,马不停蹄更因为木兰是一个自信自强的女子。

  虽为女儿身,却有男儿志。 (请学生读这个词)

  自己有感情的读这一段。

  4、让我们用一句话来赞一赞今天我们认识的这位花木兰。

  出示:花木兰  。

  请读第一小节的学生读。指名读第一小节。齐读第一小节。

  听了你们的赞扬,老师也想来赞一赞花木兰。

  “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你听嘹亮的歌声在回荡,让我们把女英雄的形象牢记心中。

  5、齐读全文

  三、布置作业

  从古到今,女英雄不止花木兰一个,如穆桂英 江姐等,课后请同学们收集女英雄的故事,讲给朋友听。

  板书设计

  12、木兰从军

  女英雄

  孝顺懂事 英勇善战 淡泊名利

  从军 立功 辞官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汇总五篇(扩展8)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我是什么》教案设计(5)份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我是什么》教案设计 1

  第一课时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遵循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注意激发学生兴趣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让每个人有尝试的机会和自主选择的权利。力求采用自主、合作地学*方式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相互启发,拓展思路,分享学*之乐。让学生在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状态,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

  教学要求:

  1. 学会10个生字,会认6个生字。

  2. 能正确读写要求学会的词语。会用“温和”说句子。

  3. 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汽、云、雨、雹子和雪;了解水既能给人们带来好处,也能给人们带来灾害。教育学生爱护水资源,保护水资源。

  4.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了解水的三态变化。

  教具准备:

  CAI课件,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悬念激趣,导入新课。

  1. 大家知道我是谁吗?请你介绍一下你是谁。有一位小朋友不知道自己是谁。你们能帮忙猜一猜吗?

  2.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让学生边听边猜“我”是谁。(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课文,说说你是怎么猜出来的。

  2. 将你最感兴趣的自然段多读几遍。

  3. 全班交流,教师随机指导认读生字、新词。

  三、学*全文。

  1. 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向别组同学提问。但是,你必须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而且,这个问题的答案必须在书上。

  2. 学生自由读课文,准备问题。

  3. 小组交流问题。

  4. 学生一问一答,教师根据学生问题随机重点指导。

  5. 梳理全文,完善板书。

  6. 学到这里,你还想了解哪些课文里没有的有关水的知识呢?学生自由提问。

  四、扩展练*。

  课件出示三项作业,你想做哪一个就做哪一个。

  1. 你在生活中看到过水在变吗?举例子说说,再写下来。

  2. 收集有关水对人类所做的贡献和带来灾害的资料。

  3. 说说人类想出了哪些办法使水只做好事,不做坏事。你还有别的办法吗?

  板书设计:

  19 我是什么

  形态汽云雨雹子雪

  水状态静动

  性格温和暴躁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我是什么》教案设计 2

  教学目标:

  品读课文,了解水的不同形态的变化以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懂得要保护水资源,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导入:

  课前谈话:听歌曲《猴哥》,好听吗?来,说说看,你最喜欢《西游记》里的谁?(喜欢孙悟空啊!喜欢他的什么?七十二变,火眼金睛,筋斗云,对,孙悟空的本领,那是神通广大。)

  今天很多生字宝宝想也想学孙悟空变一变,小朋友还能读准它们吗?

  (全班认读生字词)

  读得真好,把变化的生字都读准了!今天我们继续学*《30、我是什么》,来,一起读,30,我是什么?

  二、学*课文:

  板块一:我会变

  我是什么?课题在问小朋友呢?我们都知道这个我在课文中是一位小小的魔术师,它会变,它是谁呢?(画图:水滴)对,水,老师把其中的一颗小水珠请到课堂上,喜欢它吗?

  通过上节课的学*,这位小小魔术师会变成什么呢?你还记得吗?

  3、嗯,同学们看,水会变,变成汽,变成云,还会变什么呢?请打开语文书认认真真地读第二自然段。(生自由读)

  师:谁来说一说,水变成云以后,变成什么了?

  生:(水会变成雨,雹子,雪)

  你看,这个小朋友读懂课文了,云遇到冷风会变成雨、雹子、雪,(板画)雨、雹子、雪分别是怎么回到大地上来的呢?看大屏幕,谁来填填看,

  (出示:飘 落 打 我在空中飘浮着,碰到冷风,就变成水珠___下来。人们就管我叫雨。有时候我变成小硬球___下来,人们就管我叫雹子。到了冬天,我变成小花朵___下来,人们又管我叫雪。 )

  指名说,同意他的看法吗?

  水珠是_________,(谁来当小水珠,用动作来落下来?)

  雹子是______(谁喜欢当雹子?你准备用什么动作下来?)

  雪花是______(小雪花呢?)

  那小水珠,小硬球,小花朵你们都是来到了大地上,我能不能给你们的动作调换一下位置呢?比如说,老师这样换,小朋友赶紧自己去读读看,看看这个动作用在你身上合不合适,为什么?

  (看来小朋友们都觉得这样读不合适,不舒服,那好老师把它换回去,)

  是啊!语文在很多时候都要求用词形象准确,所以小花朵最轻最柔是飘下来,小硬球最重最有力是打下来,小雨滴不轻不重刚刚好是落下来.

  同学们有信心读好这一段吗?自己练一练,可以一边做动作,一边读。

  指名加动作读,齐读。

  小朋友想一想,这小魔术师还会变什么呢?(露珠、冰、霜、雾、彩虹、……)

  老师这里也有小魔术师在变化,看谁知道他们的名字。

  (出示图片)

  结束时出示:

  早晨,我躺在小叶子上,人们管我叫_______

  夏天,雷阵雨过后,我挂在天空,人们管我叫_______

  秋天,我像小白花洒在地上,人们管我叫___________

  到了冬天,我变成一块块玻璃,人们管我叫____________

  小结:水真有趣,它真会变,会变成汽、变成云、变成雨、雹子、雪,还会变成露、霜、冰呢!

  板块二:我的家

  1、小小魔术师水真的是千变万化,它来到地面上,开始一场有趣的旅行,请小朋友自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水珠去了什么地方,做什么了?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谁来说说看,你喜欢哪里的小水珠?为什么?(哎,这时候的水怎么样呢?)

  4、学生交流

  (生1读:我在池子里睡觉。师:它睡得怎么样呢?我们学着他的样子休息一会儿,哦,教室里真安静,水一定睡得很香吧!来,轻一点,别把水娃娃吵醒了。来,一起读)

  (生2读:我在小溪里散步。师:你为什么喜欢呢?(生说)我看到你悠闲自得的样子了,来,你再来读一读,你真是欢快的小溪流啊!还唱着歌往前跑。你再来读一读。)

  (生3读:我在江河里奔跑。师:看来你也是一个跑步能手,你来读读看!多有精神的小运动员啊!长江后浪推前浪,小水珠,可别落后,跑得有劲点!)

  (生4读:我在海洋里跳舞唱歌开大会!师:大海真是最棒的游乐场,又可以唱歌,又可以跳舞,太热闹了!还记得上周我们学校集中在前操场开大会了吗,人非常的多,那大海里什么最多?是啊,海水卷起朵朵浪花,那是水在跳舞,海水拍打海岸,那是水在唱歌啊!)

  5、水的旅行丰富多彩,让我们随着小水珠,也出发去旅行吧!

  (观赏课件)

  6、水娃娃的旅行真有趣啊!你发现吗?水娃娃遇到的伙伴越来越多,他们的队伍越来越大,越来越有气势,他旅行的速度也越来越快,怎么样,能用你的朗读加入到水娃娃的队伍中去吗?

  好,那老师请第一大组同学来当池子的水,第二组同学当小溪里的水,那你们组就是江河里的水,第四组就是大海里的水,好,先进入状态,拿好书(轮读)

  齐读(哎,注意了,轻一点,别把水娃娃吵醒了,)

  板块三:我的脾气

  小朋友真了解水,可你们知道吗?水的脾气有些古怪,小朋友到课文中找一找,水到底有什么脾气,然后你想一想,你喜不喜欢?

  1、生自由读课文

  2、来,谁来说,水有什么脾气?(温和、暴躁)师板书,这是一对反义词,

  3、那你喜欢它的脾气吗?为什么?

  (生:我喜欢温和时的水,因为他会帮人们做好事,)做什么好事呢?

  (灌溉庄稼,发动机器)你真能干,从文中找到了答案,

  出示:我做过许多好事,灌溉田地,发动机器,帮助人们工作。

  有了水,农民伯伯的庄稼一定越长越壮。工人叔叔还把水储蓄起来,建成一个个大水库,利用水来发电。那同学们知道,在我们生活中可以做什么呢?

  (出示我还会做许多好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看来,我们的生活真的离不开水,但水不是永远都很温和,他们也会发脾气,他们发起脾气来就会做许多坏事。他们做过什么坏事呢?

  出示:我也做过许多坏事,淹没庄稼,冲毁房屋,给人们带来灾害。

  同学们,这里的灾害指的就是(淹没庄稼,冲毁房屋)

  前面我们刚说到农民伯伯的庄稼有了水的浇灌,本来长得越来越壮,眼看就可以收割回家了,可现在却怎么样了?辛辛苦苦建造的房子也被水冲走了,他们的生活怎么样呢?

  同学们真的很会用心去体会别人,你瞧,前不久就在湖南发生了大水灾,

  (播放暴发洪水的图片)

  5、看,水一发起脾气,冲毁了房屋,淹没了庄稼,许许多多人无家可归,许许多多人变得贫困穷苦,甚至有许多人失去了亲人朋友,同学们,我们离不开水,可我们也不希望有这样的洪水出现在自己的身边,那我们就得想出种种办法来管住水,让水多做好事,少做坏事,小朋友知道有什么好办法吗?

  是的,像刚才说的造水库建电厂就是其中的一种方法,看,这是长江上的三峡水电站,人们把奔跑的水利用起来,用它们的力量来发电。

  6、植树造林是一个解决水灾最好的办法,小朋友们看,在我们蓝色的地球上,浩瀚的海洋,奔腾的江河,*静的湖泊,涓涓的溪流……美丽的水圈构成了万物生长的源泉。水是万物生长的乳汁,水是生命的摇篮,有了水,才会有我们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老师这儿有一首小诗,我们一起看一看(轻轻读诗歌)

  因为有你,

  小草变得嫩绿。

  因为有你,

  花儿开得灿烂。

  因为有你,

  鸟儿唱得响亮。

  因为有你,

  鱼儿游得欢畅。

  因为有你--水

  世界如此美妙!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我是什么》教案设计 3

  《我是什么》是今年新入选教材的课文(六年制九年义务教材第三册第七单元)。文中采用拟人手法,生动有趣地介绍了水三态变化的知识。全文围绕“我会变”这一特点来展开的。根据本课内容浅显的特点和小学生好动好跳的年龄特点,本课宜采用“快乐教学法”。让学生在快乐的情感中求知,让儿童在形象、声音、想象、图画、思考和创造的世界中自我体验,享受成功的喜悦。

  一、谜语导入,初步理解课文

  教学伊始,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课文编成谜语,如“好吃没滋味,脏了不能洗,掉在地面上,再也拿不起。”“太阳一晒我就变,火上一烧我也变。向上缭绕像青烟,遇冷结成小水点。”“千条线,万条线,落到水中看不见”等等。让学生去猜,激发学生学*新课的兴趣,同时初步感用课文内容。

  二、动画激趣,吸引学生读文

  根据课文内容,把“水的变化(汽、云、雨、雹子、雪)→水的动态→水的性情”动画显示,让学生直观理解水的变化形态,教师指着画面说:我会变,“我”是什么?你怎么知道的?不用教师发令,学生都争先恐后去读课文。学生初读课文后,知道了“我”指的就是水,但却汪明白水是怎样变的,它的变化与人类有什么关系。这也是此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便引导学生继续读文,以读代讲。教师并相机告诉学生,课文中讲的水的三态变化,实际上就是“气态、液态、固态”的变化,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水三态变化的知识。

  1.再现动画画面,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水的变化形态的有关句段来读。读的时候要体会意思,读出感情。第一、第二段着重强调水的变化形态:汽、云、雨、雹子、雪,以及动词“落、打、飘”等,这些要重读。“白衣服”、“红袍”、“黑衣服”,前两者要用愉快、轻柔的语气读出白云与红霞的“美丽、可爱”后者要用沉闷的语气读出云的“沉甸甸”。第三段写水在不同环境中的不同状态。“在池子里睡觉,在小溪里散步”,要用轻而慢的语调读出水的“*静、温和”,“在江河里奔跑.在海洋里舞蹈,唱歌,开大会”。要读出水“汹涌澎湃”的气势,语调稍强。最后一个问句要读得亲切,表现出水“天真活泼”的情态。

  2.读思结合,理解文意。朗读水*的提高过程。同时也是思维能力的发展过程。读第四段“有时候我很温和,有时候我很暴躁”,让学生思考:是写水的什么?“人们想出种种办法管住我,让我光做好事,不做坏事。”引导学生思考:

  (1)水的脾气温和时做了哪些好事?水的脾气暴躁时又做了哪些坏事?

  (2)什么叫“种种”?人们想出了哪些办法要“我”光做好事,不做坏事?读思结合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发展,从而感悟到人的本领最大,能叫水听从人指挥,为人类造福。

  3.读练结合,切实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首先,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词语的推敲和品味,设计形式灵活多样的练*,本课有关词语的练*设计如下:

  (1)选词填空:飘动 飘浮 飘扬

  ①鲜艳的***在空中()。

  ②我胸前的红领巾随风()。

  ③水变成极小极小的点儿,连成一片,在空中()。

  (2)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动词。

  ①有时候我()着白衣服,有时候我()着黑衣服,有时候我又()红袍。

  ②我变成水珠()下来,变成小硬球()下来,变成小花朵()下来。

  (3)按原文填空。

  *常我在池子里(),在小溪里(),在江河里()在海洋里()。

  启发提问:所填的词语能否交换过来?通过练*第(1)题使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品味出用词的准确性。练*第(2)(3)题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水变化后从空中下降的不同动态和水在不同环境里的状态。

  三、以说代解,融口语训练和思想教育为一体。

  低年级是口头表达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因此,要结合课文进行说话训练。本课设计四种形式练*说话:

  1.看动画说。即根据电脑动画显示,把水的变化形态说一说。

  2.用词说。用“温和”一词具体说说水的脾气和你喜欢的一个人或一种动物的脾气;用“帮助”一词说说水对人类作出的贡献和你做过后好事;等等。让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口语训练范围,自订内容,先同桌说,后选说得好上讲台说。

  3.想象说。

  (1)第三段对水的动态描写,启发学生想象说:水在池子里是怎样睡觉的?(池子里静悄悄的,水面上没有一丝儿波纹,明晃晃的池子就像一面大镜子,水好像睡得又香又甜)。以此方法,再让学生想象说水的散步、奔跑等动态。

  (2)动画显示画面:荒山崩塌压倒了房子、洪水泛滥冲垮了房屋和淹没庄稼等。教师提问:看着这些自然灾害,你有什么好办法管住它们吗?

  4.联系实际生活说。针对“我光做好事,不做坏事”一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和班上同学的行为举止说一说:

  (1)你*时做了哪些好事?又做过哪些不对的事?怎么改正?打算做怎样的孩子?

  (2)我们班里有哪些同学做了哪些好事?请你公开表扬他们。又有谁做了哪些不对的事,请你劝劝他(她)。

  四、趣味表演,激**题,寓教于乐

  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充分发挥儿童的想象力和充分利用儿童善于表现自我的特点,进行趣味表演,课文结束时,教师让学生分别开戴上水、汽、云、雨、雹子、雪的头饰,表演课文内容。孩子们在充满情趣的表演中,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培养了他们的胆识向表演艺术。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我是什么》教案设计 4

  《我是什么》是一篇常识性课文。本课以谜语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向学生展示了水在不同的条件下,会呈现出不同状态以及水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利弊。为了让学生在学*本课时能积极地思维,并通过学*知道只有合理地利用,水才能造福于人的道理,从而达到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观察大自然的能力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活动中从而获得创新活动的感性经验和简单方法,使外在的学*兴趣和动机得到升华。

  一、充分朗读学生质疑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读课文,然后,想一想: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什么?在朗读过程当中要求学生用笔勾勒出不懂的词、句,记不明白的问题。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对难点字音及轻声音节进行指导。

  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充分朗读课文后,学生会提出各种问题,如“极小极小”是什么意思?“水汽”为什么会变成“云”?为什么雪是在冬天下,不在夏天下呢?雹子是什么?等等。教师再根据学生的质疑,及时地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归类、解答,这样既让学生熟悉了课文的内容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二、利用电教媒体导思释疑

  1.利用课件激发兴趣。课件展现由“汽”变成“云”的过程。然后请学生回答:水汽是怎样变成云的?你们所看见的“云”有几种颜色?它们分别叫什么名字?这些云在空中飘来飘去.如果碰到冷风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2.利用课件揭示谜底。

  (1)学生讨论云变成雨、雹子的过程后。通过电脑课件演示雨、雹子形成过程,给学生直观感性的认识。(重点向学生解释“雹子”是空中降下来的冰块,多数出现在晚春和夏季的午后伴随雷阵雨出现。冰雹给农作物带来很大的危害,大冰雹对人、畜、建筑物也会造成危害。)

  (2)讨论什么是雪?雪在什么时候才会出现?是怎样形成的?利用课件演示、比较云在形成雨、雹子与雪的时间不同之处,来理解雪的形成过程。

  (3)揭示谜底:通过刚才的学*,我们知道了,水汽在空中会变成云,云在空中遇到冷空气又会变成雨、雹子、雪。由此可见,云、雨、雹子、雪都是由什么变成的?(水汽)

  (4)那么你们知道水汽又是什么变成的?怎样变的?课文哪一小结告诉了我们?(第一小节告诉了我们)你知道谜底是什么吗?你是怎样知道的?(做小试验来证明)

  小节:其实,我们刚才所认识的云、雨、雹子、雪都是水在不同的条件下呈现出的不同状态。

  3.利用插图认识水的样子。

  (1)出示插图,请学生观察水在不同地方的不同样子,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2)找出描写水的样子的小节并读出声来。理解小节中睡觉、散步、舞蹈、唱歌、开大会的意思。

  4.播放录像和自由讨论,揭示水的利与弊。

  (1)播放体现水在人类生活中的利弊的录像,再现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把画面内容和课文内容联系起来。

  (2)联系实际讨论:你还知道哪些水的作用和危害?

  (3)课文中是怎样说水的利和弊的?

  在教学中用电脑课件制作出生动形象的画面,来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把复杂深奥的自然常识变得浅显易懂,提高了教学质量,丰富了感性知识,使学生既能一边学课文,又能一边观察到*时生活中不能看见,或不能理解的事物运动变化的全过程,从而获得新知识,丰富形象思维。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我是什么》教案设计 5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知道云、雨、雪、雹子等自然现象都是水变化形成的。

  4、充分利用小组合作优势,解决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懂得“我”是指水,了解水是怎样变化的,难点是理解水的变化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猜谜揭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我们就来猜几个。

  2、同学们都已经成猜谜大王了,仔细观察,他们都有什么共同点?

  3、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也与他们有关。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同学们,快快打开书读读课文吧!读课文时想给自己提点什么要求?

  2、出示生字:这些都是本课的生字,哪位同学愿意读?

  3、这么多的字,我们怎样才能记住呢?说一说。

  4、师生游戏:魔方读词语。

  三、细读、品读课文 我是什么课文原文

  1、同学们的生字掌握得这么好,相信课文也一定读得好,谁愿意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我是什么?

  2、老师贴图:多么可爱的小水珠呀!它还会变呢?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1~2自然段,看看我能变成什么?

  3、谁来说说小水珠都会变成什么呀?随机出示 贴图

  4、小水珠能有这么多变化,真是太神奇了!谁来说说他是怎样变成汽的?

  5、读水变成汽的句子,谁来读读水变成云的句子,注意儿化音:点儿

  6、课件出示云颜色变化的照片,欣赏感受。指导读句子,自己提提问题:云为什么会变颜色?

  7、齐读第一段。

  8、飘浮在空中的云还会变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二自然段。

  9、小黑板出示填空:比较“落”、“打”、“飘”三字用字的准确性。

  10、练*读这几句话,喜欢哪句就读哪句。

  11、这回儿,我们的水就有了这么多变化,真是太神奇了。小组合作给水的这几种变化排一排。

  12、反馈小结,雨、雪、雹子落在地上有变成了水,水就这样在大自然里循环变化着。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生字书写,重点指导三点水与两点水的字。我是什么教材简说

  教学评析:

  紧扣主线,理解朗读:文章的主线是作者的写作思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细读课文,不难看出:本文的重心落在一个“变”字上,围绕“变”字进行说明介绍,先写水的`形状变化,接着写水在池子、小溪、江河、海洋里的状态变化,最后写了水的性格变化及给人类带来的贡献和灾害。

  根据水的形态变化,我们从变“云”,让学生理解云的变化过程,读出自己喜欢的语气,老师参与到我会变“云”,激发学生的参与面,调动学生的兴趣。

  接着,就是抓住“雨”“雹子”“雪”不同的变化,重点抓字词,“落”“打”“飘”,这三个不同的现象,由不同的方式从天上下来,通过理解朗读,知道了“雨”是天上落下来,“雹子”是从天上打下来,“雪”是从天上飘下来。通过比较,学生知道了在读“雹子”“打下来”要重点;读“雪”“飘下来”要轻点,慢慢的;读“雨”“落下来”不慢不快。

  让学生明白,用词的准确性。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效益.投映画面,突出重点。引导学生看课件“云”在不同时间的变化,“白衣服”是在早上和中午的时候,“黑衣服”是在下雨前和晚上,“红袍”是出现朝霞和晚霞时的景象。这样,学生很直观的明白了云的变化过程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汇总五篇(扩展9)

——鄂教版二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教案(精选五篇)

  鄂教版二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教案 1

  教学目标:

  1、集体生活中能与同学互相帮助、互相学*、互相促进,交流分享、感受生活成果。

  2、能以文明有礼貌的方式和同学交往。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3、感受多读好书能扩大知识领域,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教学重点和难点:

  感受多读好书能扩大知识领域,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教学准备:

  教师:图片、图书若干学生:图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引导新课:

  1、教师讲述:同学们,你们都有好朋友么?我也有个好朋友,你们猜猜它是谁?(出示书籍)对了,就是图书。

  2、板书课题:好书大家看

  三、讲授新课:

  1、欣赏图书:出示图书图片。

  2、介绍自己喜欢的图书

  (1)教师介绍图书《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2)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图书。

  3、好书大家看

  分学*小组交流图书:老师抓住机会表扬借书活动中互助友爱的学生、有礼貌的同学。同时注意观察学生在借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怎样借书还书

  (1)说一说:在借书的过程中你看到了什么值得学*的事情。

  (2)说一说:在借书的'过程中你看到了什么不满的事情。

  (3)帮帮这些小同学

  5、利用电脑动画解决问题

  (1)书没看完怎么做标记?

  (2)借的书还了,可是没看完怎么办?

  (3)怎样做才能不把借来的书弄脏弄破?

  (4)怎样还书才能使书的主人高兴?

  (5)借来的书能转借他人看么?

  6、小书签真可爱

  (1)出示教师制作的小书签

  (2)讲解制作的过程:

  A、裁纸B、设计C、画图D、剪贴E、穿绳

  (3)学生合作制作小书签

  7、听故事

  四、小结

  你们在游戏中是不是也发现许多有趣的问题?图书世界真是很奇妙,有很多奥秘等着我们去揭开呢!就让我们从现在起去探索吧!别忘了在探索图书世界时要注意和周围的同学配合好,爱护图书。希望每位同学都和好书交上朋友。

  五、教学后记

  鄂教版二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教案 2

  教学目标:

  1、在完成集体任务承担责任中,建立真正的责任意识,表现对集体的热爱。

  2、通过清扫教室,使教室变得整洁,使学生在为班集体服务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认真做好值日,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一张红旗榜,一个班级保洁公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教学。(联系实际学*榜样)

  1、同学们,请大家认真观察一下我们班的教室,看看今天我们的教室哪里干净?哪里不太干净,还需要再整洁?是谁把教室打扫得这么整洁?

  2、*日里,你是怎样做值日的?我们哪个组的同学做值日最认真,做得?小组交流,选出我们班的优秀值日生

  3、选出的优秀值日生,介绍自己是怎样认真做值日的。可以一边介绍一边进行情境模拟。

  二、教学新课。(讨论交流,开展评比)

  1、在*时做值日时,有没有出现过这些情况,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

  (放学了,同学们准备做值日)

  (1)组长说:“张某,你来扫地。”张某用手摸着头想:我喜欢擦桌子,可是组长让我扫地……做值日的过程中

  (2)一个小朋友洒完水,想:我的任务完成了,我……做完值日,其他小朋友都走了,只剩下最后两个小朋友了

  (3)一个小朋友在招呼另一个小朋友出去玩,可这时发现教室的窗户没有关,这个小朋友说:“窗户还没有关,我……”

  (4)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2、班里卫生靠大家,我们来比一比,看看哪个小组同学值日做得好。我们给他们插面红旗。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红旗榜”请各组组长把自己组事先设计好的小组标志牌贴上去。看看哪个小组红旗多。

  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仅要做好值日,更重要的是做好值日后,保持教室内的整洁,你怎样保持室内整洁?小组讨论,交流。

  4、总结汇报,注意以下几点:

  (1)手工课后,地面有纸怎么办?

  (2)用转笔刀削铅笔,铅笔屑怎么办?

  (3)午餐后,餐盘怎么办?

  (4)桌椅乱了怎么办?

  (5)用完教室里的扫除工具怎么办?

  5、大家的事情大家做,干干净净真高兴。为了能使我们每天都在一个舒适干净的环境中学*,让我们一起来制定一个“班级保洁公约”。小组讨论,分组制定

  6、把各小组制定的公约集中、整理,形成班内的`“保洁公约”,共同保持教室清洁。

  三、总结

  教师讲述:在值日劳动中,虽然我们自己受了一点累,却换来了教室的整洁,使同学们有一个干净的学*环境,所以我们每天的劳动,不仅为大家,也为自己,为集体带来了好处。我们应该感到高兴。为了使我们的教室更美,我们想一想,怎样把教室装扮得更美?同学们自由组合结成小组,讨论一下,把自己组的建议写下来,并且准备一些装扮教室的材料、物品。

  四、教学后记:

  鄂教版二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教案 3

  教学目标:

  1、在班集体中,能和同学交流、分享感受、想法和活动成果。

  2、感受与体会到自己进步的脚印,并愿意朝着新的目标努力。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学会积累经验,不断总结自己的进步成果,增强天天向上的信心,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惯。

  2、学会爱惜书本和文具,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在暑假中的旅游照片、制作、作品等、心愿卡(苹果形)、心愿树、成长袋的样子、黑板、录音故事。

  2、学生:准备暑假作业、小手工、小制作、图画、照片、书法、编织、贴画、插花、旅游日记、小诗,等等。书本文具等头饰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展示自己暑假的一些旅游照片、作品,同学们,你们在暑假里兴的事是什么?学到了什么本领?下面就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二、小组进行交流,和同桌一起分享快乐。

  1、交流自己兴的事。

  2、交流暑假中的作品。

  三、我们快乐的暑假生活

  1、设置几个小组,每组为一个展台,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分类摆放在九个桌上,每个桌上摆上一个字组成“我们快乐的暑假生活”

  2、指名讲讲作品中的故事

  3、评选出优秀作品,每人发给九朵小红花,在每个组中选出一件你最满意的作品,把花投进相应的小盒中。

  4、把优秀作品做成展板。

  四、美好的小心愿

  1、我们的暑假过的真是丰富多彩,暑假已经过去,我们又迎来了新的一学期,我们已经升入了二年级,我们有许多美好的心愿,你的心愿是什么?交流自己的心愿。

  (板书:我升入了二年级)

  2、把自己的心愿写在心愿栏里,组内交流。

  3、教师出示一棵心愿树,请把自己的心愿挂在心愿树上。贴在班内。有了美好的心愿,还要为美好的愿望付出努力,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

  五、成长包伴我成长

  教师举起事先准备的成长包,课后回到家中,在父母的帮助下,制作一个成长包。以后,把自己写的字,画的画,得的小红花,成绩册、奖状等进步成果,放进包中。一年之后看看自己成长的脚印。

  一、导入:

  1、新学期开始了,你们一定又发了不少新书,请看画面。黑板演示。

  2、看看自己的新书,书中有哪些内容是你最感兴趣的,为什么对它感兴趣。

  3、活动一:新书真好我们爱

  (1)和同桌说一说最感兴趣的内容。

  (2)指名说一说

  二、书本文具对我说:

  1、拿出上学期用过的书、本,在小组内进行展示,看看谁的书保护的好,请他介绍一下经验。

  2、假如你是新书,你会对同学们说些什么?学生戴上头饰,扮成新书、新本和文具说说自己的希望。

  3、每一个同学都愿意保护好自己的新书,拿到新书的第一件事就是要给新书穿上漂亮的“外衣”。

  (1)教师演示包书皮的过程。

  (2)学生练*包书皮,教师巡视指导,同学帮忙。

  (3)展示包好皮的书,表扬做得好的。

  三、我的好经验

  1、进行黑板演示:书上第7页图,他们遇到了些麻烦,谁来帮他们出出主意?2、你还有什么问题,说出来,大家帮你。

  四、书籍需要我们的爱护,你们知道吗?

  1、伟大的文学家鲁迅,他从小就喜欢读书,对书籍十分爱惜。下面就请听一听鲁迅爱惜书的故事。(放录音)

  2、你能讲一讲你与书本、文具的故事吗?

  3、小结:书本、文具是我们的朋友,我们*时就要对他们精心保护,书本、文具是工人叔叔的辛勤劳动成果,我们要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五、作业:你能讲一讲你与书本、文具的故事吗?

  六、教学后记:

  鄂教版二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教案 4

  教学目标:

  情感与态度:对自然现象或生活中的问题有探究的兴趣。在探究活动中勇敢地尝试,不怕难,不轻易放弃的好品质。

  行为与*惯:养成探究的*惯,初步具有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在活动中与小伙伴合作,交流,分享感受或活动成果。

  知识与技能:学*用观察,讨论,实验等方法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

  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解决问题,让学生动手实践,在做中学,尝试成功的快乐,在实践中收获。

  教学重难点:动手实践,得到收获。

  教具准备:纸鹦鹉,回形针。

  教学过程:

  活动一:实物激趣,引入新课

  师:老师今天带来了几件科技小发明的作品,大家想知道是什么吗(教师出示作品)

  生:想。

  师:这些是我们实验小学的小发明家发明创造的两件作品,其中这个是石柳同学发明的升降黑板擦,低年级的同学擦黑板的时候擦不到黑板的上方,用这个就方便多了(边讲边并示范)…这两件作品还在市科技节获了奖呢,大家觉得怎么样呢(它们做的很好,他们很聪明,动手能力很强。)那么,你们想不想也来动手呢

  生:想来动手试一试。

  活动二:尝试动手,畅谈感受

  师: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老师发觉啊,我们二(4)班的同学也很聪明,动手能力也很强,今天老师带来了纸鹦鹉和回形针,看看谁能想办法让纸鹦鹉站在自己的指尖上呢(请几位同学上前来试试)

  生:动手研究(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有的放弃,有的还在坚持)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在动手实践中遇到了困难,其实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种类似的困难。同学们,你在动手实践中遇到过哪些困难说给我们听听吧!(老师引导,我知道大家以前动手做过降落伞,不倒翁,沙包,毽子,那你们在做的时候有遇到什么困难了吗{老师以前在动手实践时也遇到了一些困难…})

  生:……

  师:看来大家在动手实践中都遇到过很多的困难,那你们都是怎么面对的呢讲一讲吧!

  生:……

  活动三:故事激励,再次动手

  师:我们在动手实践中经常会遇到困难,我们到底该怎么办呢

  有谁知道美国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在他一生中,发明了许多东西,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方便,其中有一样电灯泡,它的出现,意味着人们又有了一个太阳,给人民带来了光明,人们的活动不再受到黑夜的.制约了。电灯泡的发光部件是灯丝,可是这一根细细的不起眼的灯丝却是通过无数次反复的实验,经历了一次次失败最终研究出来的,有哪位同学知道关于他发明电灯时面对困难的故事有谁能跟我们讲一讲呢

  生:……

  师:(学生讲的有错误的地方指出来,讲不出来的话再讲给学生听。)好了,那让我来把这个故事讲听听吧!『故事:略』)

  师:听了这个故事以后,你又有什么想法呢爱迪生是怎么面对困难的(请几位学生再说说)

  生:遇到困难不可怕,要勇敢试一试,就有可能成功;我们遇到了困难不能轻易的放弃;遇到困难要坚持……

  师:既然同学们都认为遇到困难不能轻易放弃要坚持,失败了不要紧,那让我们一起来找出原因吧,再勇敢试一试!一起来让小鹦鹉站在自己的指尖上,大家有没有信心

  生:有……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思考一下,为什么纸鹦鹉不能站在指尖上呢大家来观察一下吧!(老师进行示范)纸鹦鹉它是怎么掉下去的是往哪边掉下去的大家发现什么

  生:纸鹦鹉的头往下栽。

  师:那大家再想一想,为什么纸鹦鹉的头往下栽呢

  生:可能是纸鹦鹉的头比较重吧;可能是纸鹦鹉的头比它的尾巴重吧;可能是纸鹦鹉的尾巴比它的头轻吧…

  师:既然有同学认为是纸鹦鹉的头比尾巴重引起的,那我

  们再来动手试一试吧!大家不要忘了我还了另一样工具呢。(回形针到底应该别再哪里呢)

  生:(学生分组动手实践,4人一小组。老师可以边观察学生再进一步的引导。)

  师:现在有谁能让纸鹦鹉站在自己的指尖了

  生:我能,我能。

  师:请你演示看一看好吗

  生:(学生进行演示。)

  活动四:体验成功,分享快乐

  师:通过我们刚才一起动脑动手试了试,现在已经很多同学都能让纸鹦鹉站在自己的指尖了,那我想问问大家,你成功了的心情怎样

  生:纸鹦鹉能站在我的指尖上了,我感觉非常的高兴;我很开心;我很快乐;我觉得很自豪;我觉得很有成就感。

  师:老师也很开心,为你们而自豪。那你们有什么收获呢

  生:我知道如何让纸鹦鹉站在指尖了;我们把困难给解决了很快乐,很开心(自豪,成就感);我虽然没有成功,但是我也很高兴,因为我学到了知识,有了很多收获;我通过观察,和小伙伴合作交流(讨论),实验后最终获得了成功,我很快乐;以后在动手实践中如果我们遇到了困难,我们要坚持,不能轻易的放弃;困难并不可怕,要勇敢试一试,就有可能成功;遇到困难要多动脑思考,还要多动手实践。

  师:是啊,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聪明的孩子不仅要勤于思考,还要不怕困难,勤于动手实践。在动手实践中我们学到了很多知识和收获都特别的开心。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内容——板书:11。做中学,我快乐

  今天和大家合作真开心!大家只要勤动手勤动脑,一定会获得意想不到的快乐!千万不要让你的两件宝贝浪费了。

  鄂教版二年级上册品德与生活教案 5

  主题目标:

  1.走*身边的动植物,具有关心、亲*动植物的情感。

  2.通过活动了解身边常见的动植物的有关知识,初步了解动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教科书分析:

  本主题内容旨在引导孩子们感受动植物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他们爱动植物的感情。

  50-51页的背景图是一幅美丽的人、动物、植物和谐相处的图。那可爱的小朋友,在花丛中飞舞的五颜六色的蝴蝶,在枝头玩耍的小猴和小松鼠,一株株生机勃勃的植物,相处得是那样融洽、其乐融融。“所有的动物、植物和我们人类一样,都是地球妈妈的孩子。这些可爱的动物、美丽的植物与人类亲密地生活在一起,是我们的亲密的朋友!”这段优美的教科书提示语告诉我们地球是一个温馨的大家园,人与自然是和谐共处的。

  52页内容展示的是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上图说明了牛是农民的好帮手、好朋友。中图:小男孩生病了,小狗奇奇趴在他床头给它解闷,表现了狗与人之间的深厚感情。同时教科书还提示了一则文字材料:“乔治和他的小狗”。这些都只是引子。对孩子们来说,对动物的喜爱之情是与生俱来的,他们一定知道更多动物与人类相处的故事,教师应鼓励学生讲一讲。

  53页给我们展示的是植物给我们带来的帮助。四幅图分别展示的是树净化空气、蒲公英给孩子的童年增添了欢乐、医院里人们用鲜花祝愿病人早日康复以及大树在盛夏给人们送来凉爽的情景。人类离不开植物,除了书上列举的这些植物,教师还可以引导孩子们寻找身边的这些“好朋友”,了解他们与我们的密切关系。

  正如52页上方的教科书提示语所说,这些朋友给了我们很大帮助,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欢乐。有了这些好朋友,我们的世界才会更精彩,生活才会更美好。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挂图,并搜集关于动植物和人类关系的资料。

  2.教师课前编排小品:乔治和他的小狗。

  3.学生课前搜集动植物和人类关系的资料,准备自己喜欢的动物和植物头饰。

  活动过程

  1.看图导人:教师出示挂图(类似教科书50-51背景图,但没有动植物)。

  大家看到了什么?有没有觉得缺了些什么?

  2.贴图游戏:我们一起把这幅图变得更美丽些吧!在欢快的音乐中,孩子们把自己收集到的头饰和图片贴在挂图上。教师引导学生谈谈对贴好的挂图的`感受。

  3.要点:所有的动物、植物和我们人类一样,都是地球妈妈的孩子。这些可爱的动物、美丽的植物与人类亲密地生活在一起,是我们的好朋友!

  4.小品表演:乔治和他的小狗。

  “小狗”说:我能救人,我才是人类的好朋友,谁敢和我比?

  5.表演讨论:学生根据自己资料,戴上相应的动物头饰,夸耀自己与人类的关系,或说或演或唱。教师相机把教科书52页的内容穿插其中。

  6.过渡:除了动物,植物也是我们亲密的朋友。

  7.阅读53页教科书:植物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帮助呢?

  8.讨论:说说植物为什么也是我们的亲密朋友?

  9.小组竞赛:你们知道哪些植物?它们有什么用?看看哪个小组知道的多。

  10.感情:动植物都是我们的好朋友,它们给了我们很大帮助,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欢乐。有了它们,我们的世界才会更精彩,生活才会更美好。

  11.在欢快的音乐声中,戴着各种各样的头饰的学生们一起载歌载舞,感受人类的朋友与人类的友爱之情。

  活动要求

  1.在贴图活动中,学生上前贴画要有秩序,不要拥挤。教师应提示学生将动植物贴在图上的相应位置。

  2.学生对动植物的了解不要求一定要用科学术语表述,只要能表现动植物与人类的亲密关系即可。

  活动拓展

  1.举办以本课内容为主题的童话故事比赛或小品比赛。

  2.办一期以“亲密的朋友”为主题的小报。

  教学:

  1.学生是否乐于参加活动,能否以饱满的热情投入角色扮演。

  2.学生是否理解动植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是否初步掌握了搜集资料的方法。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