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乘法教案通用5篇

首页 / 教案 / |

  小学四年级乘法教案 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17~18页例1~2,练*四第1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在计算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情景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过程。

  2.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能用这两个运算律解释计算的理由。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具体情景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出示例1图,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在小组中互相交流。

  板书:9×4=36(个),4×9=36(个)。

  学生观察板书,思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板书:9×4=4×9。

  教师:你还能写出几个有这样规律的算式吗?

  板书学生举出的算式。

  如:15×2=2×15

  8×5=5×8 ……

  教师: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学生2:这就叫乘法交换律。

  教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吗?(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

  教师:如果用a、b表示两个数,这个规律可怎样表示呢?(a×b=b×a)

  2.教学例2

  出示例2情景图,口述数学信息和解决的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

  全班汇报,教师板书。

  (8×24)×68×(24×6)=192×6=8×144=1152 (户)=1152 (户)

  学生对这两种算法进行观察、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板书: (8×24)×6=8×(24×6)。

  出示下面的算式,算一算,比一比。

  16×5×2= 16×(5×2)= 35×25×4=

  35×(25×4)= 12×125×8= 12×(125×8)=

  观察算式,有同样的特点吗?每排的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吗?学生独立计算,验证自己的.猜想,全班交流。

  板书:16×5×2=16×(5×2) 35×25×4=35×(25×4)43×125×8=43×(125×8)谁能说出这几组算式的规律?

  学生1:每个算式只是改变了运算顺序。

  学生2:每排左、右两个算式计算结果相等。

  学生3:三个数相乘,先算前两个数的积或者先算后两个数的积,值不变。

  教师:谁知道这个规律叫什么?

  教师板书:乘法结合律。

  教师: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可以怎样表示这个规律?

  教师板书:(a×b)×c=a×(b×c)。

  教师:这个规律就叫乘法结合律。

  小结:同学们,我们一起总结出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下面看同学们会不会用。

  二、课堂活动

  1?练*四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说出依据。

  2?连线。

  (学生独立完成)

  23×15×217×(125×4)17×125×439×(25×8)39×25×823×(15×2)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小学四年级乘法教案 2

  教学内容:人教社教材四年级下册P26页例7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及与同伴交流,使学生亲历观察、猜测、验证、归纳、建构乘法分配律的全过程。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2、会应用乘法分配律,使某些运算简便。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积极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及与同伴交流,亲历观察、归纳、猜测、验证、推理等探索发现的全过程,学*科学探究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推导过程。

  教学设计思路:

  1、通过买衣服的情境转入乘法分配律。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几组不同的算式,引导学生发现一般规律,然后归纳总结出字母公式,并能用语言表述出来,使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3、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生活引入,激发兴趣

  今年十月,县里准备举行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我们学校准备派5个同学参加比赛,学校准备为这5位同学选一套运动服装。老师在商店逛来逛去选了几件衣服和几条裤子,请看大屏幕。

  出示:两件上衣(价格分别是100元、80元)

  两条裤子(价格分别是70元、50元)

  2、提出问题,独立思考

  出示:(1)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

  (2)选择你自己喜欢的一种方案计算出总价(用多种方法计算)。

  二、探索交流,建构规律

  1、生选择搭配方案并计算。

  2、组内研讨,并出示:

  (1)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案?

  (2)介绍自己的方案,并说一说需要花多少钱?你是怎么算的?

  3、汇报交流:

  (1)探讨第一种方案。

  师:哪一个同学想先来给项老师推荐他的方案?

  (预设学生回答:A:要求5套衣服多少钱,就要先求出1套多少钱。即:一套的价钱×套数=总价。列式为:(100 70)×5

  B:要求5套衣服多少钱,就要先求出5件上衣的价钱和5条裤子的价钱。即:上衣价钱 裤子价钱=总价.列式为:100×5 70×5)

  (2)探讨第二种方案。

  (3)探讨第三种方案。

  (4)探讨第四种方案。

  教师板书:

  一套 ×套数 = 5件上衣 5条裤子

  (150 100)× 5 = 150×5 100×5

  (150 70)× 5 = 150×5 70×5

  (100 100)× 5 = 100×5 100×5

  (100 70)× 5 = 100×5 70×5

  4、生列举例子。

  (1)出示:活动要求

  A、写出三个这个的算式。

  B、交流:你怎么来说明你写的算式左右两边是相等的?

  (2)汇报、师板书学生说的等式,并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证明算式左右两边是相等的。

  5、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问:谁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全班所有同学的算式?

  6、学生归纳概括: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三、巩固应用,训练提升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15 20)×12=□×12 □×12

  25×(4 9)=□×4 □×9

  8×(10 5)=□×□ □×□

  30×24=30×□ 30×□

  2、把左右两边相等的算式用线连接起来。

  48×12 52×12 15×18 26×18

  (15 18)×26 25×40 25×4

  25×(40 4) (48 52)×12

  14×(45-5) 11×4 25×4

  (11×25)×4 14×45-14×5

  四、全课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还记得我们是怎样学的吗?

  小学四年级乘法教案 3

  教学内容:

  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口算的良好学**惯。

  5、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惯

  教学重点:

  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惯。

  教具准备:

  图片、题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你们想知道一些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吗?(出示六种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

  2、你还知道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吗?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

  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

  特快列车1小时约行160千米。

  1)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怎样列式?如何计算?

  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

  问:30小时行多少千米?

  练一练: 184= 243= 252= 146=

  2)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怎么列式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比较两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

  练*:1305= 2380= 1506= 713= 4602=

  口算乘法的方法是什么?

  师生归纳总结口算方法;一位数与几百几十相乘,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乘积的后面添上一个0。

  板书课题:口算乘法

  三、巩固新知

  1、练*六第1题。将得数写在树叶旁边。

  2、练*六第1题和第2题。应用乘法口算解决实际问题。

  3、练*六第4题和第5题 口算练*(略)

  四、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 第48页6--9。

  小学四年级乘法教案 4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经历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基本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类比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解决计算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基本的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请学生看屏幕上的小区图,图上不但有漂亮的楼房、还有美丽的草坪。提问:你们知道小区里为什么种草坪吗?

  1.师出示例题:

  月星小区有850*方米草坪。这种草坪每*方米每天能释放氧气15克,吸收二氧化碳20克。月星小区的草坪每天大约能释放氧气多少克?月星小区的草坪每天大约能吸收二氧化碳多少克?

  学生读题,师解释氧气、二氧化碳的知识

  2.学生列式85015、85020

  二、尝试计算,探索方法

  1.梳理知识、指导学法

  (1)比较:这两个乘法算式和前面学的乘法有什么不同?(板书: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2)回忆:计算85015,要用到以前学过的哪些乘法知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乘法的笔算、估算

  师帮助大家回忆以前知识。

  口算: 802= 980= 6070=

  3020= 1330= 5040=

  提问:你是怎样口算的?老师为什么让大家做这组口算题?(末尾有0的乘法的口算)

  2.提问:你能估算一下85015的结果是多少吗?

  学生估算:把850看作800,15看作10,用80010=8000,结果应该比8000大。把850看作900,15看作20,用90020=18000,结果应该比18000小。(板书80010=8000、90020=18000)

  要求学生试着用竖式算一算,算好之后,在小组之间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教师寻找不同算法。小组内学生交流时,教师巡视,让不同算法的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85015 =

  850 850 850

  15 15 15

  4250 4250 425

  850 85 85

  12750 12750 12750

  3.全班交流讨论:

  (1)比较:这三个竖式有什么共同点?答案和估算的结果比,合理吗?为什么?

  (2)同一道题黑板上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方法,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请第一个同学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提问:用85015 你怎么会想到这种方法的?

  (3)比较:后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

  请第二个同学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提问:4250是怎么得来的?85呢?计算第一步看0,得到4250;计算第二步不看0,得到85,一会儿看0,一会儿不看0,这样做容易出错。

  请第三个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提问:你先不看乘数末尾的.0,就是把0前面的数相乘。425是怎么得来的?85呢?0到哪里去了?这里怎么有0出现呢?这是用到了以前的什么知识?(指黑板上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口算说一说)

  (4)比较:你更喜欢哪种方法呢?谈谈你的理由。(板书:简便方法)

  (5)完整计算,感悟简便方法

  用简便方法计算,做的时候,首先要会摆竖式,下面请同学上黑板把竖式摆一摆。

  师带领学生集体计算。先怎样?(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最后写答语。

  刚才通过应用以前所学的估算等知识,算出了草坪释放的氧气。计算过程中,我们学会了什么方法?接下来我们用简便方法算一算草坪吸收的二氧化碳,好吗?算的时候,仍然通过估算、再算一遍的方法得到正确的结果。

  4.再次尝试计算

  (1)学生尝试练*,教师巡视,让不同算法的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850 850

  20 20

  17000 1700

  (2)讨论比较:

  提问做错的学生:你是怎样计算的?1700中的第一个0是怎样得来的?第二个0呢?

  提问:你估算了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850 (板书:80020=16000,90020=18000)

  20

  1700

  提问:1700这个答案合适吗?你能自己找到错误原因吗

  提问做对的学生:你是怎样计算的?17000这个结果合理吗?为什么?他先不看乘数末尾的0和这位同学是一样的;把85020看作852,和这位同学是一样的;不同的地方是添一个0和添两个0。为什么添两个0?用到了以前的什么知识?

  (3)反馈:请做错的学生改正错误的结果。师写答语。

  三、分层练*

  1.练*:在练*纸上做38022、17060、50040 60035

  (1)应用所学知识,先将竖式列好,不计算。

  反馈:比较60035的竖式的摆法,你认为哪一种好?为什么?(如果写成635要乘两次,写成356只要乘一次,为了计算简便,可以把乘数的位置交换一下)

  (2)学生计算:反馈:教师巡视,要求学生规范地说。选取38022、50040说理。

  (3)讨论:做这些题,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4)为什么这四道题都可以用简便方法计算?

  2.做书P5第四题。

  要求学生先估算一下结果的范围。再列式计算。最后反馈。

  3.做书P7第三题。

  学生做题,集体反馈。

  4.据调查,每个**每天大约吸入氧气750克,呼出二氧化碳950克。17个**每天大约吸入氧气多少克?每天呼出二氧化碳多少克?

  比较:谈一谈想法.

  850*方米的草坪每天大约能释放氧气12750克

  850*方米草坪每天大约能吸收二氧化碳17000克

  17个**每天大约吸收氧气12750克

  17个**每天大约呼出二氧化碳16150克

  四、全课总结

  小学四年级乘法教案 5

  一、素材的选取。

  本单元我们选取的素材是高速运转的济南长途汽车总站和高速运转的济青高速,选取这个素材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济南长途汽车总站,连续多年创下旅客发送量、发送班次和售票收入三项全国第一,被称为“中华第一站”。 据说济南长途汽车站占地110亩,日客流量4万多,客票年收入达到4—5亿元。1999年被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授予“中华第一站”称号,这个荣誉一直保持到今天。

  (2)山东的高速公路全国闻名。 说起山东的高速公路来,在全国是的,俗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据有关经济专家研究,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与其公路的优劣,成正相关。可见,我省经济之所以能够高度发展,寻其原因,不言而喻。

  (3)以比较真实的数据为素材,体现了数学的价值。 本单元提供的数据与第一单元一样,都是一些真实的数据。旨在说明交通生活中也实实在在存在着数学,数学无处不在。

  二、本单元的.情景串。

  本单元有2个信息窗。

  依次是: 单元知识分析 单元教材解读 信息窗1的解读 已学的知识 乘法的认识 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 (三下52×47-50×47 用字母表示数(四上1) 加法运算律 (四上1) 一般行程问题 (二下p105,三上p76,p78,三下5)路程、时间、速度三者 数量关系。 本单元新学知识 乘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乘法分配律(相遇问题) 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 后续学*的知识 乘法运算律在小数和分数计算中的推广 用方程解行程问题 (山东版有关行程问题的学*都安排在简易方程单元。) 高速运转的长途汽车站 高速运转的济青高速

  1、情景图的解读。

  此信息窗的题目为“高速运转的长途汽车站”。情景图上呈现的是一幅济南长途汽车总站的真实照片。照片的下面附有一张20xx年济南长途汽车总站大巴车中巴日发送旅客情况统计表。

  2、情景图中的信息。

  是2组数据:

  (1)*均每天发车的数量

  (2)*均每车次的乘客人数。

  3、例题的设置与功能。

  本信息窗一共有3个例题,包含的知识点分别是:

  (1)乘法结合律。

  (2)乘法交换律。

  (3)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乘除法各部分的关系。(第六题)


小学四年级乘法教案通用5篇扩展阅读


小学四年级乘法教案通用5篇(扩展1)

——小学四年级乘法教案菁选

小学四年级乘法教案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四年级乘法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四年级乘法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口算的良好学**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惯。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惯。

  教具准备:

  题卡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口算:(出示题卡)(略)

  学生口答并说说口算过程

  2、我国的白合花约有40个品种,杜鹃花大约是白合花品种的17倍,杜鹃花大约有多少个品种?(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想法。)

  3、口算一位数乘两位数,乘几百整十当选时应注意什么?

  二、提高练*

  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感知积的变化规律)

  8×3 60×4 80×6 100 ×3 16×3

  180×4 80×30 100×12 32×3 240×4

  60×80 100×30

  2,一个计算器24元,李老师要买4个带100元,钱够吗?

  学生先估算,后列式计算。

  三、练*提升:

  1, 每棵树苗16元,买3棵送1棵,一次买3棵,每棵便宜多少钱?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讨论汇报解题思路及结果:

  2,先找规律再计算。

  110+120+130+140+150=( )×( )

  220+230+240+250=()×( )

  3、通过本节课的练*,你有什么收获?

  四、应用拓展:

  1、将10,15,20,30,40,60填入书48页的圆圈内,使三角形每条边上3个数的积都相等。

  3、 用0,0,2,4,5,组成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算式,你能写出几个?你能写出它们的积吗?试试看。

  第1课时 笔算乘法

  教学内容:

  P第49页例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教学目标:

  1. 利用学生的迁移能力,归纳概括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2. 让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兴趣,进一步体验学*带来的快乐。

  3、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惯。

  教学重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铺垫:

  1、抢答题:出示口算卡片

  12×3= 500×7= 15×4= 60×70= 350×2

  2、估算:卡片出示197×5≈,那约等于多少呢?你是如何估算的。(明确方法)

  3、笔算板演:知道了大家的口算和估算掌握得很好,我们的笔算掌握提如何,来,做一道吧,请拿出练*本进行笔算。(教师在黑板上出示竖式45×12的竖式)师:来,你做得最快,请你上黑板板演,请注意书写工整。做完的同学请回忆一下,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是如何计算的?

  【交流评价:(方案一)她计算错了。哪里出错了,他是如何错的。你观察真仔细,老师帮他改过来。师:要注意,计算要处处细心。(方案二)她做对了。谁来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你说得真清楚,我们把掌声送给她。】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看来大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都掌握了,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乘法(板书:乘法)请看大屏幕。

  (1)引入例1。(课件出示)例1:将来李叔叔从兰州乘火车去北京用12小时,火车1小时行145千米。明确题意

  (2)你能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选择问题:兰州到北京有多少千米?]你能列出算式吗?列完式的同学想一想、比较,这个算式与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

  (3)猜想结果、尝试计算、板演,汇报交流,优化算法。

  1)请同学说一说计算过程,教师质疑评价;

  2)比较两种竖式,有何发现?

  3)引导学生小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列竖式的方法;你觉得哪种竖式好好些,说明理由。

  (4)用计算器计算检验。

  用计算器计算的结果是多少?生:1740。师:看来,我们笔算的结果是正确的。(板书得数和单位名称)同学们今后做完题检查时,也可以用计算器来检查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写答。随学生回答,板书答案。(李叔叔的某城市到北京有1740千米。)

  (5)教师小结并揭示课题: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2)今天我们研究的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板书课题)

  三、比较探究、巧用迁移

  (1)今天我们学*的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以前学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有什么相同与不同,小组讨论,说一说你的发现?同桌交流……(异相同点)

  (2)什么叫迁移?我们应用原来学的计算方法,就能解决今天的新问题,这种方法在数学上称之为迁移。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乘得的数的末位和个位对齐,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乘得的数的末位和十位对齐,再把两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3)出示试一试:134×2l,学生独立笔算……

  汇报交流,展示笔算过程。生:他说得怎么样?谁来评价一下。(:她说得很完整,清晰,方法正确。)

  (4)练一练。请大家从做一做中任选1题。(独立计算)师:要注意书写格式和作业姿势,动作快的可以多做题,比一比看谁书写最工整,计算既准又快。

  (教师在学生中挑选作业,辅导后进生。)

  汇报检查:挑选四份作业,现在每组派一个代表上去完成检查评价。

  这几位位同学不但最快速,而且全对,书写也工整,同学们可要向她学*了。

  (5)引导学生熟悉计算方法,三位数乘两位数积是( )位数或( )位数。

  四、数学诊所:

  师:小兰、小红、小青在做计算题时,各出现了一道错题,现在请同学们帮她们找出病因,并且帮她们改正。

  小青:134 小静:152

  × 16 × 23

  804 156

  134 104

  938 ( ) 1196 ( )

  小华:246

  × 3 4

  964

  638

  7344 ( )

  师:同学们真能干,不仅帮这几位同学找出了错误,而且改正了错误。通过刚才的改错,请想一想,我们在笔算乘法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你想提醒大家什么?1)做题时一定要注意对准数位;2)不要忘记乘百位上的数;3)做题时要认真细心,不要忘记进位了。同学们考虑的很全面,老师相信你们在做题时一定能够认真、细心地进行计算。

  五、全课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会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而且还能用它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收获真不少!

  六、作业布置:

  练*七的第2题。

小学四年级乘法教案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19~21页例3,课堂活动第1~2题和练*四第2~6题和思考题。

  教学目标

  ⒈进一步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运用这两个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⒉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⒊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经历克服学*困难的过程,体验数学学*的成就感。

  教学重、难点

  灵活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 复*旧知,引入新课

  1.回忆上节课中所学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叙述。

  2.填空。

  我们学*了乘法运算律,这节课我们一起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计算。

  二、探索新知

  学*例3。

  出示例3,算一算,议一议。

  61×25×4 8×9×125

  教师:观察每个算式中的因数之间有什么特点?可以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吗?(学生观察思考,独立计算)

  全班汇报,教师板书:

  (1)

  ①61×25×4

  ②61×25×4

  ③…… =61×100 =1525×4 =6100 =6100

  (2)

  ①8×9×125

  ②8×9×125

  ③…… =72×125 =9×1000 =9000 =9000

  小组讨论:每题都有几种算法,你认为哪种算法最简便?为什么?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全班交流汇报。

  教师小结: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它的`核心就是"凑整"。

  往往可以把两个或几个数结合在一起乘起来得到整十、整百……有时还可能需要把一个数分解成两个数,再与另外的数结合相乘得到整十数、整百数……总之使计算变得简单。

  三、课堂活动

  1.课堂活动第1题:先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计算简便,并说出依据,再完成在课本上。

  2.课堂活动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再在小组中讨论该怎样进行简便计算,最后全班反馈。

  要学生认识到同一个计算可以有不同的简便计算方法。

  3.练*四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连线)后反馈。

  4.练*四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

  5.练*四第8题。

  学生观察图中信息,然后抽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板演在黑板上。

  其余学生判断。

  最后让学生独立解决在课堂作业本上,不得少于3个问题。

  注意:随时提醒学生观察算式中数据的特点,并应用简便方法进行计算。

  四、拓展练*

  思考题:引导学生抓住突破点:一是1~9各数字在算式中只出现一次;二是算式中积的个位数字是2。

  根据这两个信息可以想到两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字只能分别是3和4,继续分析便可解决此题。

  五、课堂作业

  练*四第3~6题。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主要学*了什么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小学四年级乘法教案3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2、能够通过运算顺序进行对混合运算进行运算,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对比、推理总结混合运算的特点,培养学生交流合作意识,提高学*数学的兴趣并形成一定的学*技能。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进行正确的计算;

  教学难点:通过技能的生成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

  1、导语:同学们,在小学阶段计算能力对数学学*非常重要!看,老师带来两组算式。

  (想一想:算式中有那些运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电脑演示】

  第一组:5+7-3 10-5+2

  学生回答后。小结:看来这两个算式中只有加减法,我们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电脑出示:左 右过渡,睁大你们的小眼睛,来看看这第二组算式该怎样算呢?

  第二组:1245 235

  出示,学生回答后。小结:看来这两个算式中只有乘除法,我们也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2、总结:看来同学们对这种类型的计算掌握得真不错!在一个算式中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时,我们就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过渡:我们再来看这样一组算式。

  3、出示:5+32 54 -15

  师问:这两个算式中还能从左往右依次计算呢?(生答)

  师结:看来同学们有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见!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类型的混合运算。板书,揭题:混合运算

  二、新授

  1、师语言描述:小军和小晴星期天到文具店购买文具。期中小军买了两样东西(电脑出示:笔记本的单价和书包的单价)下面就请小朋友来帮他算一算:

  出示问题:小军买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钱?

  【齐读】

  你们能用自己的方法算出来吗?试试看,(生做,师巡视)

  2、交流明理,明确顺序。

  (1)生说师板书:

  A、分步35=15(元) 这一步算的是什么?(生答)你们同意吗?

  15+20=35(元) 这一步算的是什么?师:回答的真不错!

  B、还可以怎样列式?生答师板书综合算式:35+20(这位小朋友真聪明把两个分步算式并成了一个综合算式)

  师:同学们,大家一起来看,这里面既有乘法又有加法该怎么算呢?

  生答师追问为什么这样算?生答。

  师总结:先算乘是因为先要求出3个笔记本的价钱

  3、书写格式指导。

  师:同学们,这种算式我们采用递等式的方法进行计算。

  板书: 35+20

  =15+20

  =35(元)

  边板演边说:从第2行开始等号写在算式的左面,把35的结果写下来,没有算的移下来;算完了吗?再写一个等号和上面对齐,算出结果。

  4、同学们再看老师这里的一个算式?板书:20+35 也能求出一共的价钱?生答师问:先算什么?为什么?先在等号后写下15,这样行吗?(不行)对不行,要把20先写下来。

  5、师:一起来看这两个算式,都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6、小结:对,当算式中有乘法和加法运算的时候,不管乘在前还是乘在后,我们都是先算乘,再算加。(板书:先乘后加)

  三、过渡:小军的同学小晴也买了一些文具?(出示问题,齐读)小晴买了7本笔记本,付了50元,应找回多少钱?

  1、你会用综合算式解决这个问题题吗?试试看(会,生列算式)

  2、交流,板书。 在这个算式中先算什么?(画)为什么?(生算)一人板演。

  3、小结:刚才是乘和加的混合运算,现在呢?乘法和减法先算什么呢?

  板书:先乘后减

  4、总结:今天我们所学的混合运算有乘法加,也有乘减,都是要先算(乘法),再算(减法)。相机板书(乘加,乘减,先乘后加减)

  四、回顾

  师:现在我们再来看刚才的两题,能说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吗?(生答)

  5+32 54 -15

  五、练*:

  过渡:下面老师来考考大家,行不行?混合运算中只有加减法怎么算?只有乘除法呢?乘加呢?乘减呢?(生答)你们想不想来个闯关游戏?

  1、看清算式,说运算顺序。

  30+32= 25-52=

  30+3-2= 2552 = 看来第一关难不到聪明的你们!

  2、改一改

  3、算一算计算(练格式)

  【分组练*】

  233+50

  166-9

  38+415

  65-511

  4、用一用 应用题(3个问题)星期天,老师到超市买了一些食品,(出示情境图)请你帮老师算一算?

  (1)买3个面包和1盒饼干,应付多少元?

  (2)买4袋巧克力,付出50元,应找回多少元?

  付出的钱-4袋巧克力的钱=应找回的钱

小学四年级乘法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个数连续乘两个一位数,改成乘这两个一位数的积;或者把一个数乘两位数,改成连续乘两个一位数的简便算法.

  2.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增强使用简便算法的择优意识.

  教学重点

  简便算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

  简便算法方法的选择.

  教学过程

  一、复*准备.

  1.口算

  2.板演

  商店有5盒手电筒,每盒12个,每个电筒卖6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用两种方法解答.)

  第一种方法: 第二种方法:

  答:一共可以卖360元. 答:一共可以卖360元.

  引导学生比较,由于这两种解法结果相同,因此,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

  教师明确:三个数相乘,除了从左到右依次相乘外,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结果不变.

  教师提问:在这道题里哪种算法简便,为什么?

  (第二种算法后两个数相乘得整十数,因此,第二种算法简便.)

  教师明确:我们可以利用这一规律,把一个数连续乘两个一位数,改写成乘这两个一位数的乘积,比较简便.(板书课题:乘法的简便算法)

  二、学*新课

  (一)教学例1:

  1.组织学生讨论:

  (1)这道连乘题依次计算你觉得怎样?

  (2)怎样算比较简便,你是怎样想的?

  这道连乘题如果依次计算,不容易口算得出结果.如果把后两个因数相乘,正好是10,再和第一个因数相乘,就可以很快地用口算算出得数.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教师质疑:

  这道题怎样计算简便?为什么不改成 ?

  3.练一练

  (二)出示例2:

  1.教师谈话:有时我们可以把刚才总结的规律反过来用,也就是一个数乘两位数,改写成连续乘两个一位数,计算比较简便.

  2.组织学生讨论:

  口算不容易算出结果,我们可以把16改写成哪两个一位数相乘?

  全班交流,学生可能回答: .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提问:第二种方法把它改写成 或 哪种简便?(显然前者简便,因此我们采用前一种.)

  3.练一练

  订正时提问:

  (1)计算 时,为什么不改写成 ?

  (2)计算 时,为什么不改写成 ?

  教师明确:我们要有目的地把两位数改写成两个一位数相乘,使第一个一位数与被乘数相乘时得整十.

  三、巩固反馈

  1.用简便算法计算下面各题.

  注意检查: 这题是否按原题直接依次计算,比较简便.

  2.同学们乘汽车去参观博物馆.每辆汽车坐45人,用3辆汽车送了2次才把所有的同学送走.去参观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用两种方法解答)

  3.商店运回1500千克水果糖,每10千克装一袋,每10袋装一箱,可以装多少箱?(用两种方法解答)

  四、课堂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你还知道哪些简算方法吗?

  五、课后作业

  1.用简便算法计算下面各题.

  1225 2265 1523

  2552 1358 3545

  1154 2645 2546

  2.用简便算法计算下面各题.

  1516 3514 2225 2415

  2512 1815 4514 5512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讨论会

  活动目的

  1.使学生了解多种乘法简便运算的方法.

  2.通过挑选较好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3.通过口述简算过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讨论题目

  计算1625有多少种简便算法?哪种方法更好?

  讨论过程

  1.教师出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

  2.每组选派代表说出本组的讨论结果,并口述简算过程.教师同时记录.

  3.教师与全体学生共同评价,选出比较简单的一(几)种方法.

  参考方法

  方法1:1625

  =(10+6)25

  =1025+625

  =250+150

  =400

  方法2:1625

  =(44)25

  =4(425)

  =4400

  =400

  方法3:1625

  =(164)(254)

  =4100

  =400

  方法4:1625

  =(44)(55)

  =(45)(45)

  =20xx

  =400

  方法5:1625

  =(20-4)25

  =20xx-425

  =500-100

  =400

小学四年级乘法教案5

  教学内容:

  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3、使学生经历整数乘法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口算的良好学**惯。

  5、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惯

  教学重点:

  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惯。

  教具准备:

  图片、题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你们想知道一些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吗?(出示六种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

  2、你还知道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吗?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

  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

  特快列车1小时约行160千米。

  1)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怎样列式?如何计算?

  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

  问:30小时行多少千米?

  练一练: 184= 243= 252= 146=

  2)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怎么列式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比较两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

  练*:1305= 2380= 1506= 713= 4602=

  口算乘法的方法是什么?

  师生归纳总结口算方法;一位数与几百几十相乘,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乘积的后面添上一个0。

  板书课题:口算乘法

  三、巩固新知

  1、练*六第1题。将得数写在树叶旁边。

  2、练*六第1题和第2题。应用乘法口算解决实际问题。

  3、练*六第4题和第5题 口算练*(略)

  四、总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 第48页6--9。

小学四年级乘法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能正确地描述。

  2、初步懂得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参与乘法分配律的归纳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

  2、使学生了解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难点

  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了自然环境被破坏而出现的沙尘暴、水土流失等一些情景的图片,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1、我想大声的呼吁:请不要再滥伐树木了,不然的话沙尘暴会更厉害。

  2、请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吧!

  3、要保护我们的家园,还要大量植树。

  师:说的太好了。要保护我们的家园就要植树造林,种植花草。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前段时间学校植树活动的情况吗?

  (多媒体展示植树的场景,并附文字:一共有25个小组参加植树活动,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

  二、探究新知

  1、探究乘法运算定律

  (1)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你都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问题。

  师:请根据这些信息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列式计算。

  (2)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展示汇报:

  (4+2)×25 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师:谁和第一位同学的算式一样?请举手。谁来说一说你们解决问题的步骤?

  生:先用加法算出每组有几人,再乘25算出一共有多少人?

  师:谁和第二位同学的算式一样?请举手。谁来说一说第二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步骤?

  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先分别算出负责挖坑种树的人数和抬水浇树的人数,再把这两部分合起来算出一共有多少人?

  师:回答的很好。我们来看4×25和2×25分别表示什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我也是先算出每组有几人?即(4+2)×25。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请大家一起回答这次植树活动的学生一共有多少人?(150人)

  2、探究乘法分配律

  (1)探讨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且计算结果相同,那么,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

  出示:(4+2)×25 4×25+2×25

  生: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在这两个算式中间可以用等号连接。

  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个等式。

  生1:4加2的`和乘25等于4乘25加上2乘25。

  2:4加2的和乘25等于先把4和2分别与25相乘再相加。

  师:刚才同学们是先算出每组有几人,再算一共有多少人,算式为25×(4+2)。想一想:计算25乘4加2的和还可以怎样算呢?动手试试再把想法说给同桌听。

  师:谁来给大家说自己的想法?

  生:25乘4加2的和,可以先把25分别与4和2相乘,再相加。也就是先算25×4和25×2,再把两个积相加。即25×(4+2)=25×4+25×2

  (2)举例观察

  师:我们知道了4加2的和与25相乘,可以先把4和2与25分别相乘,再相加。请你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写在本子上。你怎么来说明你写的算式左右两边是相等的?

  师:谁来汇报你写的式子,师随生汇报板书。请同学们观察这两组等式以及自己写的等式,有什么发现?请先和同学交流。

  (3)交流概括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我发现,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求出积,再把积相加。

  师: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求出积,再把积相加。这就叫乘法分配律。

  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师:刚才同学们写的算式都对,那我们可不可以用一个算式就能表示出所有的式子?

  生试着在练*本上写,并抽学生汇报。

  生1:a、b表示两个加数,c表示因数。a加b的和乘c等于a乘c加b乘c。即(a+b)×c=a×c+b×c。

  生2:a表示因数,b、c表示两个加数,a乘b加c的和等于a乘b加上a乘c。即a×(b+c)=a×b+a×c。

  三、巩固练*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15+20)×12=□×12+□×12

  25×(4+9)=□×4+□×9

  8×(10+5)=□×□+□×□

  75×24=75×□+75×□

  2、把左右两边相等的算式用线连接起来。

  48×12+52×12 15×18+26×18

  (15+18)×26 25×40+25×4

  25×(40+4)(48+52)×12

  14×(45-5)11×4+25×4

  (11×25)×4 14×45-14×5

小学四年级乘法教案7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经历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基本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使学生在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联系,能主动总结、归纳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培养类比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在主动参与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学*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解决计算问题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使学生经历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基本的笔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请学生看屏幕上的小区图,图上不但有漂亮的楼房、还有美丽的草坪。提问:你们知道小区里为什么种草坪吗?

  1.师出示例题:

  月星小区有850*方米草坪。这种草坪每*方米每天能释放氧气15克,吸收二氧化碳20克。月星小区的草坪每天大约能释放氧气多少克?月星小区的草坪每天大约能吸收二氧化碳多少克?

  学生读题,师解释氧气、二氧化碳的知识

  2.学生列式85015、85020

  二、尝试计算,探索方法

  1.梳理知识、指导学法

  (1)比较:这两个乘法算式和前面学的乘法有什么不同?(板书: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

  (2)回忆:计算85015,要用到以前学过的哪些乘法知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乘法的笔算、估算

  师帮助大家回忆以前知识。

  口算: 802= 980= 6070=

  3020= 1330= 5040=

  提问:你是怎样口算的?老师为什么让大家做这组口算题?(末尾有0的乘法的口算)

  2.提问:你能估算一下85015的结果是多少吗?

  学生估算:把850看作800,15看作10,用80010=8000,结果应该比8000大。把850看作900,15看作20,用90020=18000,结果应该比18000小。(板书80010=8000、90020=18000)

  要求学生试着用竖式算一算,算好之后,在小组之间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教师寻找不同算法。小组内学生交流时,教师巡视,让不同算法的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85015 =

  850 850 850

  15 15 15

  4250 4250 425

  850 85 85

  12750 12750 12750

  3.全班交流讨论:

  (1)比较:这三个竖式有什么共同点?答案和估算的结果比,合理吗?为什么?

  (2)同一道题黑板上出现了三种不同的方法,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

  请第一个同学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提问:用85015 你怎么会想到这种方法的?

  (3)比较:后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

  请第二个同学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提问:4250是怎么得来的?85呢?计算第一步看0,得到4250;计算第二步不看0,得到85,一会儿看0,一会儿不看0,这样做容易出错。

  请第三个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提问:你先不看乘数末尾的0,就是把0前面的数相乘。425是怎么得来的?85呢?0到哪里去了?这里怎么有0出现呢?这是用到了以前的什么知识?(指黑板上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口算说一说)

  (4)比较:你更喜欢哪种方法呢?谈谈你的理由。(板书:简便方法)

  (5)完整计算,感悟简便方法

  用简便方法计算,做的时候,首先要会摆竖式,下面请同学上黑板把竖式摆一摆。

  师带领学生集体计算。先怎样?(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最后写答语。

  刚才通过应用以前所学的估算等知识,算出了草坪释放的氧气。计算过程中,我们学会了什么方法?接下来我们用简便方法算一算草坪吸收的二氧化碳,好吗?算的时候,仍然通过估算、再算一遍的方法得到正确的结果。

  4.再次尝试计算

  (1)学生尝试练*,教师巡视,让不同算法的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850 850

  20 20

  17000 1700

  (2)讨论比较:

  提问做错的学生:你是怎样计算的.?1700中的第一个0是怎样得来的?第二个0呢?

  提问:你估算了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850 (板书:80020=16000,90020=18000)

  20

  1700

  提问:1700这个答案合适吗?你能自己找到错误原因吗

  提问做对的学生:你是怎样计算的?17000这个结果合理吗?为什么?他先不看乘数末尾的0和这位同学是一样的;把85020看作852,和这位同学是一样的;不同的地方是添一个0和添两个0。为什么添两个0?用到了以前的什么知识?

  (3)反馈:请做错的学生改正错误的结果。师写答语。

  三、分层练*

  1.练*:在练*纸上做38022、17060、50040 60035

  (1)应用所学知识,先将竖式列好,不计算。

  反馈:比较60035的竖式的摆法,你认为哪一种好?为什么?(如果写成635要乘两次,写成356只要乘一次,为了计算简便,可以把乘数的位置交换一下)

  (2)学生计算:反馈:教师巡视,要求学生规范地说。选取38022、50040说理。

  (3)讨论:做这些题,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4)为什么这四道题都可以用简便方法计算?

  2.做书P5第四题。

  要求学生先估算一下结果的范围。再列式计算。最后反馈。

  3.做书P7第三题。

  学生做题,集体反馈。

  4.据调查,每个**每天大约吸入氧气750克,呼出二氧化碳950克。17个**每天大约吸入氧气多少克?每天呼出二氧化碳多少克?

  比较:谈一谈想法.

  850*方米的草坪每天大约能释放氧气12750克

  850*方米草坪每天大约能吸收二氧化碳17000克

  17个**每天大约吸收氧气12750克

  17个**每天大约呼出二氧化碳16150克

  四、全课总结

小学四年级乘法教案8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17~18页例1~2,练*四第1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在计算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情景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过程。

  2.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能用这两个运算律解释计算的理由。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数学知识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具体情景中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出示例1图,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在小组中互相交流。

  板书:9×4=36(个),4×9=36(个)。

  学生观察板书,思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板书:9×4=4×9。

  教师:你还能写出几个有这样规律的算式吗?

  板书学生举出的算式。

  如:15×2=2×15

  8×5=5×8 ……

  教师: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学生2:这就叫乘法交换律。

  教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吗?(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

  教师:如果用a、b表示两个数,这个规律可怎样表示呢?(a×b=b×a)

  2.教学例2

  出示例2情景图,口述数学信息和解决的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解答。

  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

  全班汇报,教师板书。

  (8×24)×68×(24×6)=192×6=8×144=1152 (户)=1152 (户)

  学生对这两种算法进行观察、比较,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板书: (8×24)×6=8×(24×6)。

  出示下面的算式,算一算,比一比。

  16×5×2= 16×(5×2)= 35×25×4=

  35×(25×4)= 12×125×8= 12×(125×8)=

  观察算式,有同样的'特点吗?每排的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吗?学生独立计算,验证自己的猜想,全班交流。

  板书:16×5×2=16×(5×2) 35×25×4=35×(25×4)43×125×8=43×(125×8)谁能说出这几组算式的规律?

  学生1:每个算式只是改变了运算顺序。

  学生2:每排左、右两个算式计算结果相等。

  学生3:三个数相乘,先算前两个数的积或者先算后两个数的积,值不变。

  教师:谁知道这个规律叫什么?

  教师板书:乘法结合律。

  教师: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可以怎样表示这个规律?

  教师板书:(a×b)×c=a×(b×c)。

  教师:这个规律就叫乘法结合律。

  小结:同学们,我们一起总结出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下面看同学们会不会用。

  二、课堂活动

  1?练*四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说出依据。

  2?连线。

  (学生独立完成)

  23×15×217×(125×4)17×125×439×(25×8)39×25×823×(15×2)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小学四年级乘法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并能用字母表示。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3、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重点难点:

  1、 指导探索乘法分配律。

  2、 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方法指导:

  通过讲学练相结合,设计相应的练*题,逐步理解抽象的乘法分配律。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约3分钟)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老师想请大家帮一个忙,我有一个朋友开了一家小公司,有4名员工,她想给公司的员工每人买一套工作服,她去商店看中了几件衣服和几条裤子,想选一套衣服做工作服。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搭配?

  2、学生思考:(1)有几种搭配方案

  (2)选择你喜欢的一种方案,并算出总价。

  (学生自己选择方案并在练*本上完成。师强调:是买4套衣服)

  二、自主学*

  (约7分钟)

  (一)组内研讨,确定方案

  1、组内研讨

  (1)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案?

  (2)介绍自己的方案,并说一说,你推荐的理由。

  (3)说说你推荐的方案,需要花多少钱?你是怎么算的?

  三、合作交流

  (约10分钟)

  1、汇报交流

  师:哪一个同学想先来给老师推荐他的方案?

  师:要想求4套这样的.衣服需要多少元?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分别列式解答

  师:因为总价相等,这两个算式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学生回答后,师在两个算式中间用等号连接)

  师:这个等式怎么读呢?

  生尝试读等式。

  (预设学生读法:A.225加上75的和乘4等于乘225乘4加75乘4

  B.225加上75的和乘4等于225和75分别与4相乘的积再相加。 )

  2、研究其它方案

  由学生依次汇报出其余3种不同的搭配方案,并引导说出是怎么想的。计算后分别加上等号。

  教师板书

  一套 4 = 4件上衣 + 4条裤子

  (225+75)4 = 2254 + 754

  (225+125) 4 = 2254 + 1254

小学四年级乘法教案10

  教材简析:

  能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式题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或可以转化成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可以直接应用乘法分配律算出结果;另一种是求两积之和的算式里有一个乘数相同,可以逆向应用乘法分配律算出结果。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能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的式题的特点,学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2、让学生学*应用估算的方法判断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3、让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主动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感受数学规律的普遍使用性,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运用数学规律提高计算效率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加学*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过程:

  一、讲解学生作业错得较多的题目

  1、99×37+37=37×(□○□)

  指名说说这题是如何思考的:乘法分配律其实就是合起来乘可变成分别乘或是分别乘变成合起来乘。在这个算式中,只有一个乘,那就要把后面的“37”改装成乘“37×1”,然后就可以看出是在分别乘37,应该等于合起来乘37,括号里应该填写的是“99+1”

  2、把左右两边相等的算式用线连起来

  11×58+49×11 12×77+8×77

  (12+8)×77 36×25+4×25

  (58+12)×14 27×21+27×29

  27×(21+29) 11×(58+49)

  (36×4)×25 58×14+12

  先让学生说说哪几组是肯定能连线的,还有哪几组有问题?说说为什么不能连线?

  (1)(58+12)×14应该等于分别乘14,但“58×14+12”中的12没有乘14,所以是不相等的。

  (2)(36×4)×25,乘法分配律要有乘有加,这里只有乘,不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它只能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所以不能和36×25+4×25连线。

  二、学*例题

  1、出示例题图

  说说例题的信息和问题,说说相关的数量关系式。

  2、列式并估算等:32×102≈3200(元)

  说说估算的方法:把102看成100,32乘100等于3200,32×102的积应该略大于3200。

  还可以怎么算?(用竖式算)

  3、3200元其实是几件衣服的价钱?那要算102件,还要怎么办?

  (加上2件),这2件是多少元呢?总共是多少元?

  怎么把这个过程完整地用算式表达出来呢?

  板书:32×102

  =32×(100+2)

  =32×100+32×2

  =3200+64

  =3264(元)

  指出:利用乘法分配律,我们可以把这类题目进行简便计算。

  学生完成书上的例题剩下部分。

  4、完成试一试:用简便方法计算46×12+54×12

  观察算式特点,并完成简便计算。交流:=(46+54)×12

  =100×12

  =1200

  比较两题,说说在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时候有什么要注意的.?

  (有的时候是合起来乘容易,有的时候是分别乘更容易。要根据具体的题目来选择。)

  三、完成想想做做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题略)

  学生独立完成,再校对。

  2、口算下面各题,并说说是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的(第3题)

  学生说出口算的过程,体会也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3、读第5、6题,观察数据的特点,说说怎么算才更简便?

  四、探索思考题

  99×99+199○100×100

  观察算式,说说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大小关系呢?说说是怎么想到的?

  在交流过程中完成板书

  99×99+199

  =99×99+99×1+100

  =99×(99+1)+100

  =99×100+100×1

  =100×(99+1)

  =100×100

  学生自己尝试完成算式:999×999+1999的探索过程

  发现规律,直接完成算式:9999×9999+19999=( )×( )

  五、布置作业

  p.57第2、4、5、6题

小学四年级乘法教案1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22~24页例4,课堂活动第1~2题和练*五第1题。

  教学目标

  1.历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情境中探索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

  2.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3.在解决数学问题中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发散思维能力,通过发现运算律培养探索、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探索发现乘法分配律,理解并能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对乘法分配律进行正向和逆向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探索新知

  出示例4。

  (1)出示问题情景,解决问题。

  你从情景图中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养鸡场共有多少只鸡?"该怎样列式计算?(学生口答信息,然后独立列式计算)

  全班汇报解题思路和方法。

  教师板书:

  (50+30)×75 50×75+30×75

  =80×75 =3750+2250

  =6000(只) =6000(只)

  (2)比较两种解法,发现两种解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举出生活中的类似例子。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板书: (50+30)×75=50×75+30×75

  (3)在计算中比较并发现乘法分配律。

  算一算,比一比。

  (3+2)×35=3×35+2×35= 3×(4+6)=3×4+3×6=

  (13+12)×4=13×4+12×4=

  比较每排的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每排的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吗?

  学生独立计算验证自己的猜想。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板书:

  (3+2)×35=3×35+2×35 3×(4+6)=3×4+3×6

  (13+12)×4=13×4+12×4

  教师:谁还能举出符合这个规律的例子?(学生举例)

  教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这几组算式所反映的规律?(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将两个积相加,这叫乘法分配律。

  (4)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可以用怎样的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呢?

  (学生独立写出,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整理并板书:(a+b)×c=a×c+b×c 或a×c+b×c=(a+b)×c

  二、课堂活动

  1?课堂活动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算一算,对有困难的也可先在小组中议一议。

  最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算的?能说明乘法分配律吗?

  2?课堂活动第2题:先让学生讨论,找出错误的原因,再汇报,最后让学生改正。

  4?练*五中第1题:学生独立做在书上,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运用的是什么运算律?

  先做,再议一议,最后与全班同学交流。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你都有些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

小学四年级乘法教案12

  教学内容:

  数学四年级上册P48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2、能够运用乘法的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观察发现、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学*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题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调动参与。

  师:以往上课只有老师和同学们,今天还有谁来了?

  生:爸爸妈妈

  师:爱爸爸妈妈吗?

  生:爱。

  师:把这一句话,分成两句话,怎么说。(我爱爸爸和妈妈)

  生:我爱爸爸,我爱妈妈。

  师:能把下面两句话合成一句话吗?(我喜欢语文课,我喜欢数学课。)

  师:中国语言真神奇,同样的意思,可以一句话来说,也可以两句话来说。而在数学中,也有类似的思考方法。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探索与发现(三)。

  二、新授,根据两种计算方法探索形成等式。

  1、出示例1,学生独立计算,然后上台板演两种不同的方法。

  (市场上的苹果每千克8元,罗老师先买了6千克,又买了4千克,罗老师一共花了多少钱?)

  2、读每种方法的算式,说一说每一步在算什么。

  3、口答。

  4、算式答案一样,用等号连接,写成一个等式。

  5、生读一读等式。

  6、观察这个等式,从等式中你发现了什么?

  7、出示例2。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是多少*方厘米?(A长方形:长7厘米,宽5厘米;B长方形:长3厘米,宽5厘米。)

  默读题目,用两种方法计算。

  8、展示学生的算法。

  第一个算式每一步分别在算什么?

  第二个算式每一步分别在算什么?

  这两个算式都在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答案相同,这两个算式也可以写成一个等式,((7+3)X5=7X5+3X5)

  三、观察等式,发现规律。

  1、师:下面,请大家带着这两个问题,仔细观察这两个等式。(“观察发现”)

  1、等号左右两边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你能从乘法的意义来说明左边和右边的算式结果为什么会相等吗?

  2、先独立思考,然后和四人小组的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3、汇报。

  (1)数字相同,符号相同。运算顺序不同。(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不同)

  (2)第一个等式的.左边和右边都表示10个8相加是多少,第二个等式的左边和右边都表示10个5相加是多少,所以结果相同。

  4、根据这些特点,你有什么发现。

  生汇报自己的想法。

  师:我听明白了,大家发现了这个规律: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等于把这两个加数分别乘这个数,再把积相加。是这个意思吧?这只是我们的猜想。(“猜想”)

  你能举出一些有这样规律的例子吗?(“举例”)

  5、你们在草稿本上举个例子来试试,为了方便计算和节约时间,大家可以选择小一点的数字。

  6、学生汇报。

  生口答,师板书学生的两个例子。

  还能举出其他的例子吗?(能)刚才我们用举例的方法验证了这个猜想,在举例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结果不一样的例子。(没有)

  看来这个规律是普遍存在的,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板书)(“得出结论”)

  读一读乘法分配律。

  刚才我们举了很多有这个规律的例子,这样的例子能举完吗?(不能)加上省略号。

  四、得出结论,揭示课题。

  用字母表示。

  师:如果用a,b,c三个字母代替数字,你能表示出乘法分配律吗?

  学生口答:(a+b)xc=axc+bxc

  这个等式反过来也成立。学生从左往右读一次,再从右往左读一次。

  师:a和b都与哪个数相乘了?(C),C就是a和b共同的乘数。

  五、运用。

  师:运用乘法分配律,我们来练一练。

  1、判断下面各题。

  (25+8)x4=25x4+8x4

  (10+5)x18=10x18+5

  6x(a+b)=6xa+axb

  生口答,错在哪儿?

  2、运用乘法分配律填一填。

  师:我们来运用乘法分配律填一填。

  课件出示:(10+7)x6=()x6+()x6

  8x(125+9)=8x()+8x()

  7x48+7x52=()x(+)

  学生口答,1、2题学生直接做判断。3题追问,48和52都同(7)相乘了,那么(7)就是48和52共同的乘数。

  3、计算。

  出示练*题:(40+4)X25 34X72+34X28

  第一题:展示两种算法。比较算法,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更简便。

  第二题:展示算法。

  为什么大多数同学都使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了?

  小结: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更简便。以后再遇到这样的题目时,我们就要先思考,是直接按题目的运算顺序算呢,还是可以用简便方法来算。

  六、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大家有收获吗?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其他的收获吗?

  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师:是的,今天我们学*了乘法分配律,利用这个规律,可以使一些计算变得更简便。在学*乘法分配律时,我们的学*方法是:先观察发现,然后猜想,再举例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学*数学知识,可以使我们的学*和生活变得更简单。

  七、回归课本,翻书阅读,完成课堂作业。

  今天我们学*的内容在数学书48页和49页,同学们翻书仔细看一看。看完后在课堂本上完成今天的课堂作业49页,练一练2题的第1列和第2列

小学四年级乘法教案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两位数的乘法估算.

  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归纳概括、迁移类推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自主探索、勇于尝试的勇气,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掌握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两位数的乘法估算.

  教学难点

  正确进行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

  教学过程

  一、生活引入:

  1.小明的家离学校大约十分钟的路程,学校组织活动,要求8点钟集合,小明几点钟从家出发合适?

  (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应该明确:他至少7点50分从家出发,实际上,为了不迟到,他应该提前几分钟,7点45从家出发比较合适.)

  2.这个时间你是怎样得到的?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估算?

  (在估计的基础上进行推算,这就是估算.)

  3.请你举例说明,你在生活中见到过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用到过估算?

  二、尝试讨论

  1.在学生举例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下面题目:

  a.一所学校的阶梯教室有22排,每排有18个座位.这个阶梯教室大约能坐多少人?

  b.一份稿件,*均每行有29个字,共有31行,这份稿件大约有多少个字?

  c.小明和奶奶在健身区散步,小明每分钟大约走39米,他绕健身区一周走了12分钟,这个健身区一周长大约有多少米?

  2.读题,你有什么发现?(解决这些问题,都要用到估算)

  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3.同学之间进行小组合作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交流归纳: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并说出你们是怎样想的?

  a 22≈20,18≈20,20×20=400(人)

  b 29≈30,31≈30,30×30=900(个)

  c 39≈40,12≈10,40×10=400(米)

  2.观察这几道题目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乘数是两位数,都是用乘法.)

  3.根据自己解答过程中的体会和同学的汇报,试着说一说怎样进行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估算?(根据学生的发言,对估算的方法进行总结、归纳:分别取*似数,再用两个*似数相乘.)

  四、巩固练*

  1.一本书有50页,每页排23行,每行26个字.这本书大约有多少万字?

  2.小丽每分钟步行52米,1小时大约走多少千米?

  3.一个粮店*均每天大约卖切面790千克,一个月大约卖切面多少千克?

  4.一个苗圃有育苗地4块,每块地有91行,每行种89棵树苗.这个苗圃大约培育多少棵树苗?

  5.一块长方形地,长98米,正好是宽的2倍.这块地的面积大约是多少?

  6.说出下面哪些内容是估算?

  (1)全世界的人口有52亿.

  (2)在跳绳比赛中,东东跳了98个.

  (3)这辆公共汽车上大概有40人.

  (4)我们班有45名同学.

  (5)小红三分钟能写85个字.

  7.用估算的方法,检验下面各题算得对吗?

  47×52=3414

  69×51=2992

  8.估算:

  (1)10分钟你的.脉搏大约跳动多少下?

  (2)全校大约有多少学生?

  五、质疑提高

  1.这节课学*的是什么内容?

  2.怎样进行两位数乘法的估算?请你举例说明、

  3.还有什么问题?学生质疑并解疑、

  六、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一估

  活动目的

  1.让学生经历估算的全过程,学会估算的方法;

  2.让学生体会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养成估算意识。

  活动准备

  天*、尺子、黄豆、纸

  活动过程

  1.学生每6人为一组,每组发给一袋黄豆和一打纸。

  2.教师提问:每组有500克黄豆,大约有多少粒?这一打纸大约有多少张?请大家估算一下。

  3.讨论出估算步骤再操作,需要工具可以来领取。

  4.动手操作时合理分工协作。

  5.填写估算报告表,检查计算是否正确,并做好汇报的准备。

  参考1:

  黄豆粒数估算报告

  估算步骤

  先数出10克的黄豆有56粒,再算整袋黄豆500克有50个10克,也就是有50个56。

  所用工具

  天*

  估算结果

  共有50×56=2800(粒)

  参考2:

  纸的张数估算报告

  估算步骤

  先量出1毫米有10张纸,再量出整打纸有4厘米1毫米,也就是有41个10。

  所用工具

  尺子

  估算结果

  共有41×10=410(张)

  拼摆算式

  活动目的

  1.使学生能熟练进行加、减、乘、除的口算.

  2.增强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写有数字3、+、—、×、÷、( )等符号的纸牌。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题目:

  下面有5个算式,请你在这5个算式中,添上适当的+、—、×、÷、( )等符号,使它们的得数都等于100.其中,每一个算式中的3,可以任意分组,例如3,33,333,……

  3 3 3 3 3=100

  3 3 3 3 3 3 3=100

  3 3 3 3 3 3 3 3=100

  3 3 3 3 3 3 3 3 3=100

  3 3 3 3 3 3 3 3 3 3=100

  2.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给一组纸牌进行拼摆。

  活动目的

  训练学生进一步熟悉乘法口算.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题目:开学初,学校要给同学们订做校服,每套服装是300元。

  2.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生分年级调查各班的学生人数。

  3.口算各班应收的服装钱数。

  4.口算各年级应收的服装钱数。

  5.口算学校应收的服装钱数。

小学四年级乘法教案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交换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

  1、能灵活运用乘法结合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计算能力。

  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乘法交换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旧知复*:

  (1)我们刚刚学*了两条加法运算定律,同学们还记得么?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加法交换律,用字母应该怎样表示?加法结合律呢?

  (2)学*加法运算定律时采用的教学思路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板书: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2、引入新课:回答的真不错~!今天我们来学*新的运算定律

  3、教师谈话引出情景:为保护环境,光明小学开展了植树活动(出示主题图),这就是植树活动的现场,我们来看看。从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言,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3个问题:

  4、(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3)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教师说明:这节课我们先来解决前两个问题。引导学生看第一个问题: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

  指名列式,并说明列式依据。教师板书:4×5和25×4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乘法交换律:

  (1)探究、发现问题:

  教师提问:4×25和25×4得数是否相等?都表示什么?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引导学生回答,明确:4×25=25×4)

  (2)举例验证:

  教师问: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指名举例,教师板书:如,35×2=2×35 60×30=30×60)

  (3)概括规律:

  a、总结定律:

  教师提问:从以上几组算式中你能发现什么,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你发现的规律吗?

  提醒学生由加法交换律的总结思路想,总结好后说给同桌听。 汇报得出结论,板书定律: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b、定律命名:

  教师提问:这个规律叫什么名字呢?

  学生可能马上说出:乘法交换律,再让学生说是怎么想到的。

  c、用字母表示定律:

  教师谈话: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看谁的方法既简单又清楚。 学生很容易想到:用字母表示:a×b=b×a,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板书公式:a×b=b×a

  让学生判断:这里的a 与b可以是哪些数?(任意数)

  (4)乘法交换律的应用:

  教师提问:以前我们什么时候用过乘法交换律?引导学生回忆:做乘法验算时。

  完成“做一做”前两道,指名板演,订正。教师谈话:用这个定律时该注意什么?(数不能变化,运算符号不能错)

  三、巩固练*

  下列哪些算式用了乘法交换律。

  27+34=34+27 15×13=13×15

  24×48=12×96 16×20=4×4×20

  四、课堂小结:什么是乘法交换律

  板书设计: 乘法交换律

  4×25=100(人) 25×4=100(人)

  乘法交换律:两个因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小学四年级乘法教案15

  教学内容:人教社教材四年级下册P26页例7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及与同伴交流,使学生亲历观察、猜测、验证、归纳、建构乘法分配律的全过程。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2、会应用乘法分配律,使某些运算简便。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积极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及与同伴交流,亲历观察、归纳、猜测、验证、推理等探索发现的全过程,学*科学探究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推导过程。

  教学设计思路:

  1、通过买衣服的情境转入乘法分配律。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几组不同的`算式,引导学生发现一般规律,然后归纳总结出字母公式,并能用语言表述出来,使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3、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生活引入,激发兴趣

  今年十月,县里准备举行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我们学校准备派5个同学参加比赛,学校准备为这5位同学选一套运动服装。老师在商店逛来逛去选了几件衣服和几条裤子,请看大屏幕。

  出示:两件上衣(价格分别是100元、80元)

  两条裤子(价格分别是70元、50元)

  2、提出问题,独立思考

  出示:(1)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法?

  (2)选择你自己喜欢的一种方案计算出总价(用多种方法计算)。

  二、探索交流,建构规律

  1、生选择搭配方案并计算。

  2、组内研讨,并出示:

  (1)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案?

  (2)介绍自己的方案,并说一说需要花多少钱?你是怎么算的?

  3、汇报交流:

  (1)探讨第一种方案。

  师:哪一个同学想先来给项老师推荐他的方案?

  (预设学生回答:A:要求5套衣服多少钱,就要先求出1套多少钱。即:一套的价钱×套数=总价。列式为:(100 70)×5

  B:要求5套衣服多少钱,就要先求出5件上衣的价钱和5条裤子的价钱。即:上衣价钱 裤子价钱=总价.列式为:100×5 70×5)

  (2)探讨第二种方案。

  (3)探讨第三种方案。

  (4)探讨第四种方案。

  教师板书:

  一套 ×套数 = 5件上衣 5条裤子

  (150 100)× 5 = 150×5 100×5

  (150 70)× 5 = 150×5 70×5

  (100 100)× 5 = 100×5 100×5

  (100 70)× 5 = 100×5 70×5

  4、生列举例子。

  (1)出示:活动要求

  A、写出三个这个的算式。

  B、交流:你怎么来说明你写的算式左右两边是相等的?

  (2)汇报、师板书学生说的等式,并让学生说一说怎样证明算式左右两边是相等的。

  5、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问:谁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全班所有同学的算式?

  6、学生归纳概括: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三、巩固应用,训练提升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15 20)×12=□×12 □×12

  25×(4 9)=□×4 □×9

  8×(10 5)=□×□ □×□

  30×24=30×□ 30×□

  2、把左右两边相等的算式用线连接起来。

  48×12 52×12 15×18 26×18

  (15 18)×26 25×40 25×4

  25×(40 4) (48 52)×12

  14×(45-5) 11×4 25×4

  (11×25)×4 14×45-14×5

  四、全课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还记得我们是怎样学的吗?


小学四年级乘法教案通用5篇(扩展2)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5)份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 1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并能用字母表示。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3、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重点难点:

  1、指导探索乘法分配律。

  2、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方法指导:

  通过讲学练相结合,设计相应的练*题,逐步理解抽象的乘法分配律。

  教学过程:

  具体内容

  一、激趣导入

  (约3分钟)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老师想请大家帮一个忙,我有一个朋友开了一家小公司,有4名员工,她想给公司的员工每人买一套工作服,她去商店看中了几件衣服和几条裤子,想选一套衣服做工作服。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搭配?

  2、学生思考:(1)有几种搭配方案

  (2)选择你喜欢的一种方案,并算出总价。

  (学生自己选择方案并在练*本上完成。师强调:是买4套衣服)

  二、自主学*

  (约7分钟)

  (一)组内研讨,确定方案

  1、组内研讨

  (1)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案?

  (2)介绍自己的方案,并说一说,你推荐的理由。

  (3)说说你推荐的方案,需要花多少钱?你是怎么算的?

  合作交流

  (约10分钟)

  2、汇报交流

  师:哪一个同学想先来给老师推荐他的方案?

  师:要想求4套这样的衣服需要多少元?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分别列式解答

  师:因为总价相等,这两个算式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学生回答后,师在两个算式中间用等号连接)

  师:这个等式怎么读呢?

  生尝试读等式。

  (预设学生读法:A.225加上75的和乘4等于乘225乘4加75乘4

  B.225加上75的`和乘4等于225和75分别与4相乘的积再相加。)

  3、研究其它方案

  由学生依次汇报出其余3种不同的搭配方案,并引导说出是怎么想的。计算后分别加上等号。

  教师板书

  一套×4=4件上衣+4条裤子

  (225+75)×4=225×4+75×4

  (225+125)×4=225×4+125×4

  (175+75)×4=175×4+75×4

  (175+125)×4=175×4+125×4

  精讲点拨

  (约8分钟)

  (二)观察比较、猜测验证

  1、观察比较

  2、提出猜想。

  师:观察上面的等式,左右两边的算式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你们有什么发现?

  3、举例验证。

  让学生再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进行验证,看看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

  学生汇报,教师根据汇报板书。

  (三)总结规律,概括模型

  1、总结规律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了数学中的一个规律,很了不起。大家知道这是什么规律吗?(生猜测)

  师:这个规律就是我们今天学*的乘法分配律。(齐读)你能说一说什么叫乘法分配律吗?

  2、用字母表示

  师:用字母如何表示乘法分配律?

  三、测评总结(约12分钟)

  巩固应用,训练提升

  1、请你根据乘法分配律填空

  (12+40)×3=()×3+()×3

  15×(40+8)=15×()+15×()

  78×20+22×20=(+)×20

  66×28+66×32+66×40=(++)×40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介绍前两道为乘法分配律的正向应用,后三道属于乘法分配律的反向应用。

  2、火眼金睛辨对错

  56×(19+28)=56×19+56×28

  (18+15)×26=18×15+26×15

  (11×25)×4=11×4+25×4

  (45-5)×14=45×14-5×14

  强调: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也可以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减。

  3、用乘法分配律计算下面各题。

  (40+4)×2539×8+39×6-4×39

  4、拓展提高

  你能用乘法分配律解决这道题吗?

  86×101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一套×4=4件上衣+4条裤子

  (225+75)×4=225×4+75×4

  (225+125)×4=225×4+125×4

  (175+75)×4=175×4+75×4

  (175+125)×4=175×4+125×4

  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这两个数分别和这个数相乘,再相加。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 2

  教材简析:

  能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式题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或可以转化成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可以直接应用乘法分配律算出结果;另一种是求两积之和的算式里有一个乘数相同,可以逆向应用乘法分配律算出结果。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能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的式题的特点,学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2、让学生学*应用估算的方法判断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3、让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主动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感受数学规律的普遍使用性,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运用数学规律提高计算效率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加学*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过程:

  一、讲解学生作业错得较多的题目

  1、99×37+37=37×(□○□)

  指名说说这题是如何思考的:乘法分配律其实就是合起来乘可变成分别乘或是分别乘变成合起来乘。在这个算式中,只有一个乘,那就要把后面的“37”改装成乘“37×1”,然后就可以看出是在分别乘37,应该等于合起来乘37,括号里应该填写的是“99+1”

  2、把左右两边相等的算式用线连起来

  11×58+49×11  12×77+8×77

  (12+8)×77  36×25+4×25

  (58+12)×14  27×21+27×29

  27×(21+29)  11×(58+49)

  (36×4)×25  58×14+12

  先让学生说说哪几组是肯定能连线的,还有哪几组有问题?说说为什么不能连线?

  (1)(58+12)×14应该等于分别乘14,但“58×14+12”中的12没有乘14,所以是不相等的。

  (2)(36×4)×25,乘法分配律要有乘有加,这里只有乘,不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它只能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所以不能和36×25+4×25连线。

  二、学*例题

  1、出示例题图

  说说例题的信息和问题,说说相关的数量关系式。

  2、列式并估算等:32×102≈3200(元)

  说说估算的方法:把102看成100,32乘100等于3200,32×102的积应该略大于3200。

  还可以怎么算?(用竖式算)

  3、3200元其实是几件衣服的价钱?那要算102件,还要怎么办?

  (加上2件),这2件是多少元呢?总共是多少元?

  怎么把这个过程完整地用算式表达出来呢?

  板书:32×102

  =32×(100+2)

  =32×100+32×2

  =3200+64

  =3264(元)

  指出:利用乘法分配律,我们可以把这类题目进行简便计算。

  学生完成书上的例题剩下部分。

  4、完成试一试:用简便方法计算46×12+54×12

  观察算式特点,并完成简便计算。交流:=(46+54)×12

  =100×12

  =1200

  比较两题,说说在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时候有什么要注意的?

  (有的时候是合起来乘容易,有的.时候是分别乘更容易。要根据具体的题目来选择。)

  三、完成想想做做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题略)

  学生独立完成,再校对。

  2、口算下面各题,并说说是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的(第3题)

  学生说出口算的过程,体会也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3、读第5、6题,观察数据的特点,说说怎么算才更简便?

  四、探索思考题

  99×99+199○100×100

  观察算式,说说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大小关系呢?说说是怎么想到的?

  在交流过程中完成板书

  99×99+199

  =99×99+99×1+100

  =99×(99+1)+100

  =99×100+100×1

  =100×(99+1)

  =100×100

  学生自己尝试完成算式:999×999+1999的探索过程

  发现规律,直接完成算式:9999×9999+19999=()×()

  五、布置作业

  p.57第2、4、5、6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 3

  教材简析:

  能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式题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或可以转化成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可以直接应用乘法分配律算出结果;另一种是求两积之和的算式里有一个乘数相同,可以逆向应用乘法分配律算出结果。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能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的式题的特点,学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2、让学生学*应用估算的方法判断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3、让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主动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感受数学规律的普遍使用性,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运用数学规律提高计算效率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加学*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过程:

  一、讲解学生作业错得较多的题目

  1、99×37+37=37×(□○□)

  指名说说这题是如何思考的:乘法分配律其实就是合起来乘可变成分别乘或是分别乘变成合起来乘。在这个算式中,只有一个乘,那就要把后面的“37”改装成乘“37×1”,然后就可以看出是在分别乘37,应该等于合起来乘37,括号里应该填写的是“99+1”

  2、把左右两边相等的算式用线连起来

  11×58+49×11   12×77+8×77

  (12+8)×77    36×25+4×25

  (58+12)×14   27×21+27×29

  27×(21+29)   11×(58+49)

  (36×4)×25   58×14+12

  先让学生说说哪几组是肯定能连线的,还有哪几组有问题?说说为什么不能连线?

  (1)(58+12)×14应该等于分别乘14,但“58×14+12”中的12没有乘14,所以是不相等的。

  (2)(36×4)×25,乘法分配律要有乘有加,这里只有乘,不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它只能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所以不能和36×25+4×25连线。

  二、学*例题

  1、出示例题图

  说说例题的信息和问题,说说相关的数量关系式。

  2、列式并估算等:32×102≈3200(元)

  说说估算的方法:把102看成100,32乘100等于3200,32×102的积应该略大于3200。

  还可以怎么算?(用竖式算)

  3、3200元其实是几件衣服的价钱?那要算102件,还要怎么办?

  (加上2件),这2件是多少元呢?总共是多少元?

  怎么把这个过程完整地用算式表达出来呢?

  板书:32×102

  =32×(100+2)

  =32×100+32×2

  =3200+64

  =3264(元)

  指出:利用乘法分配律,我们可以把这类题目进行简便计算。

  学生完成书上的例题剩下部分。

  4、完成试一试:用简便方法计算46×12+54×12

  观察算式特点,并完成简便计算。交流:=(46+54)×12

  =100×12

  =1200

  比较两题,说说在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时候有什么要注意的?

  (有的时候是合起来乘容易,有的时候是分别乘更容易。要根据具体的题目来选择。)

  三、完成想想做做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题略)

  学生独立完成,再校对。

  2、口算下面各题,并说说是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的(第3题)

  学生说出口算的过程,体会也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3、读第5、6题,观察数据的特点,说说怎么算才更简便?

  四、探索思考题

  99×99+199○100×100

  观察算式,说说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大小关系呢?说说是怎么想到的?

  在交流过程中完成板书

  99×99+199

  =99×99+99×1+100

  =99×(99+1)+100

  =99×100+100×1

  =100×(99+1)

  =100×100

  学生自己尝试完成算式:999×999+1999的探索过程

  发现规律,直接完成算式:9999×9999+19999=( )×( )

  五、布置作业

  p.57第2、4、5、6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 4

  教学目标:

  1、发现、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2、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述乘法的分配律,并能初步运用乘法的分配律;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究、自己得出结论的学*意识。

  教学重点: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请两位同学到前面)假如20年后,二位在机场见到了我,你们会怎么样?

  生:(齐)高兴激动。

  生1::打个招呼,宋老师好。

  生2:宋老师好!

  师:我把这个过程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来,提问是有两个宋老师吗?

  生:不是,是分别握手。

  生:乘法分配律(小声地)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为学*新课埋下伏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师:今天能和大家一起学*,老师非常高兴。现在正是阳春三月,植树造林、绿化环境的好季节。

  1、引入主题图(:植树情景及信息):每小组要4人挖坑种树、2人抬水浇树;有25个小组。求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这次植树活动?

  (1)阅读理解: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知道了什么。

  生1:已知每小组要4人挖坑种树、2人抬水浇树;有25个小组。求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这次植树活动。

  生2:每个小组共有6人。

  (2)分析解答: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板书:(4+2)×254×25+2×25

  2、两个算式的结果怎样?用什么符号连接?生读等式

  板书:(4+2)×25=4×25+2×25

  生读算式(4+2)×25=4×25+2×25

  3、春季运动会李老师欲订购9套运动服,上衣每件58元,裤子每件42元,一共需要都少钱?

  口头列式,得出(58+42)×9=9×58+9×42(生读等式)

  4、观察这两组算式,请你写出一些类似的式子.

  每个学生都能正确写出几组算式,有很多学生已经用字母或图形表示的。(3个学生写错,2名学生自己改过来了)

  投影展示

  生1:(1+2)×3=1×3+2×3

  (3+2)×4=4×3+2×4

  (10+2)×5=10×5+2×5

  (6+4)×5=6×5+4×5

  生2:(4×2)×3=4×3+2×3

  生3:他的算式是错的,括号里应该是两数之和。

  生4:(+)×=×+×

  (a+b)×c=a×c+b×c

  a×(b+c)=a×b+a×c

  师;尝试用文字总结发现的规律

  生:两个数相加,乘第三个数,可以先把第三个数分别与前两个数相乘,再相加。

  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5、集体归纳。

  抓住:两个数和、分别相乘

  小结:这个规律是具有普遍性的。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就是我们的数学前辈们早已研究得出的“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也就是---(电脑出示下面的文字)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6、讨论记忆乘法分配律的方法。

  师:乘法分配律与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不同,大家讨论一下记忆乘法分配律的方法。

  生1:就像课前老师与两位同学见面一样,老师和两位同学分别握手再求和。

  生2:括号外面的字母c就像我自己,放学回来,站在门外,爸爸和妈妈在房子里,我进门后先和爸爸打招呼,再和妈妈打招呼,最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

  ……

  学生的方法很多。

  (设计意图:通过自己模仿写算式和寻找记忆方法的环节,让学生体会理解分配律的本质特点,激发学*兴趣)

  三、巩固新知,尝试练*

  1、数学王国正在举行有奖竞猜的活动,你能拿到那些精美的奖品吗?

  (12+200)×3=□×3+□×3

  15×(40+2)=□×40+□×2

  2、数学游戏:找朋友

  (1)找出得数相等的两个算式,(将算式卡片展示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一共出示了四组算式,让学生在辨别正误的同时,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兴趣)

  提问:22×7+18和(22+18)×7是朋友吗?如果要让它们成为朋友,该怎么改?

  (2)整理卡片,分成两组

  甲组乙组

  ①100×31+2×31①(100+2)×31

  ②9×(37+63)②9×37+9×63

  ③(22+18)×7③22×7+18×7

  分组计算比赛:女生计算甲组的三道题,男生计算乙组的三道题.看谁算的快。

  (设计意图:制造冲突,引出认知矛盾)

  男同学这组为什么算的慢?你们认为这样比赛公*吗?你们有没有办法很快算出得数?(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简便计算的方法:把乙组题转化成乘法分配律的另一种形式,使计算简便。)

  小结:能口算,并且能凑整十、整百数,算起来比较简便。

  利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这一环节进行充分运用,渗透简便运算的意识)

  四、运用规律,内化新知

  (8+4)×25=34×72+34×28=

  先观察,说一说算式特点,再尝试计算、指名板演、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前后呼应,既显示了内容的完整性,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增强了学*的自信心。)

  五、课堂总结与评价: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乘法分配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意识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4+2)×25=4×25+2×25

  (a+b)×c=a×c+b×c

  甲组乙组

  ①100×31+2×31①(100+2)×31

  ②9×(37+63)②9×37+9×63

  ③(88+12)×7③88×7+12×7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 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能正确地描述。

  2、初步懂得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参与乘法分配律的归纳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

  2、使学生了解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难点

  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了自然环境被破坏而出现的沙尘暴、水土流失等一些情景的图片,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1、我想大声的呼吁:请不要再滥伐树木了,不然的话沙尘暴会更厉害。

  2、请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吧!

  3、要保护我们的家园,还要大量植树。

  师:说的太好了。要保护我们的家园就要植树造林,种植花草。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前段时间学校植树活动的情况吗?

  (多媒体展示植树的场景,并附文字:一共有25个小组参加植树活动,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

  二、探究新知

  1、探究乘法运算定律

  (1)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你都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问题。

  师:请根据这些信息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列式计算。

  (2)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展示汇报:

  (4+2)×25 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师:谁和第一位同学的算式一样?请举手。谁来说一说你们解决问题的步骤?

  生:先用加法算出每组有几人,再乘25算出一共有多少人?

  师:谁和第二位同学的算式一样?请举手。谁来说一说第二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步骤?

  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先分别算出负责挖坑种树的人数和抬水浇树的人数,再把这两部分合起来算出一共有多少人?

  师:回答的很好。我们来看4×25和2×25分别表示什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我也是先算出每组有几人?即(4+2)×25。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请大家一起回答这次植树活动的学生一共有多少人?(150人)

  2、探究乘法分配律

  (1)探讨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且计算结果相同,那么,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

  出示:(4+2)×25 4×25+2×25

  生: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在这两个算式中间可以用等号连接。

  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个等式。

  生1:4加2的和乘25等于4乘25加上2乘25。

  2:4加2的和乘25等于先把4和2分别与25相乘再相加。

  师:刚才同学们是先算出每组有几人,再算一共有多少人,算式为25×(4+2)。想一想:计算25乘4加2的和还可以怎样算呢?动手试试再把想法说给同桌听。

  师:谁来给大家说自己的想法?

  生:25乘4加2的和,可以先把25分别与4和2相乘,再相加。也就是先算25×4和25×2,再把两个积相加。即25×(4+2)=25×4+25×2

  (2)举例观察

  师:我们知道了4加2的和与25相乘,可以先把4和2与25分别相乘,再相加。请你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写在本子上。你怎么来说明你写的算式左右两边是相等的?

  师:谁来汇报你写的式子,师随生汇报板书。请同学们观察这两组等式以及自己写的等式,有什么发现?请先和同学交流。

  (3)交流概括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我发现,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求出积,再把积相加。

  师: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求出积,再把积相加。这就叫乘法分配律。

  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师:刚才同学们写的算式都对,那我们可不可以用一个算式就能表示出所有的式子?

  生试着在练*本上写,并抽学生汇报。

  生1:a、b表示两个加数,c表示因数。a加b的和乘c等于a乘c加b乘c。即(a+b)×c=a×c+b×c。

  生2:a表示因数,b、c表示两个加数,a乘b加c的和等于a乘b加上a乘c。即a×(b+c)=a×b+a×c。

  三、巩固练*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15+20)×12=□×12+□×12

  25×(4+9)=□×4+□×9

  8×(10+5)=□×□+□×□

  75×24=75×□+75×□

  2、把左右两边相等的算式用线连接起来。

  48×12+52×12 15×18+26×18

  (15+18)×26 25×40+25×4

  25×(40+4)(48+52)×12

  14×(45-5)11×4+25×4

  (11×25)×4 14×45-14×5


小学四年级乘法教案通用5篇(扩展3)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案合集5篇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案 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9页例6,练*十四的第310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学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

  复*中的题目写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

  一、复*。

  教师出示式题:

  1.(35+65)37 2.3537+6537

  3.85(174+26) 4.85174+8526

  5.(80+8)25 6.8025+825

  7.32(200+3) 8.32300+323

  根据乘法分配律,都有哪些算式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为什么?

  教师:根据乘法分配律,第1个算式和第2个算式的得数应该一样,第3个算式和第4个算式的得数也应该一样。下面大家一起来计算。第1组、3组的同学算第1题和第3题,第2、4组的同学算第2题和第4题。大家抓紧时间做,比一比看哪几个组的同学算得快。

  哪几组的同学做得快?想一想,为什么第l、3组的大部分同学都那么快就算出了得数?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教师:第1题和第3题中,两个数的和都是整百数;整百数乘以一个数当然是很方便的。而第2题和第4题都要先算出两个乘积再相加,比较麻烦。

  教师:下面还有两组等式,大家再来计算一下,第1、3组做第5、7题,第2、4组做第6、8题。

  这次哪几组的同学做得快?想一想,这次为什么第2、4组的.大部分同学都做得快了?

  教师:第6题和第8题分别乘得的两个积,都有整百数,计算比较方便。从上面的计算可以看出,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二、新课

  1.教学例6。

  (1)教师出示例题,计算937+963。

  教师:这道题是要计算两个乘积的和。

  仔细看一看这道题里的两个乘法计算中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两个乘法计算有相同的因数9,另外两个因数是37和63,它们的和正好是100)

  联系上面的复*题,想一想这道题怎样做才能使计算简便呢?(先把37和63加起来,是100,再同9相乘,得900。)

  这是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教师:这道道告诉我们,有些题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再来看一看怎样的计算才能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呢?先让学生说一说。

  教师概括:首先要计算的是是两个乘积的和;两个乘法计算要有一个相同的因数,另外两个因数的和又是整百或是整十数,这样的计算我们就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2)教师出示例题:10243。

  教师:这道题是一个三位数乘以一个两位数,我们可以用笔算进行计算,但是比较麻烦。

  想一想,这道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使我们能够用口算就能算出得数呢?(给学生留出思考时间。)

  教师:从上面的复*题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两个加数分别要乘以一个数,而这两个加数中有一个整十数或整百数,就先把这两个加数分别乘以那个因数再相加比较简便,现在的题目是102乘以43,想一想:能不能把其中一个因数拆成两个数的和,并且使其中一个加数是整百、整十数?多让几个学生发言。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后,

  板书:10243

  =(100+2)43

  =10043+243

  =4386

  上面计算中的第二步根据是什么?(乘法分配律。)

  教师概括:两个数相乘,如果其中一个因数可以拆成两个数的和,并且其中一个加数是整百、整十数,这时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三、课堂练*

  做练*十四的题目。

  1.第3题,让学生口算。

  2.第4题,先让学生自己计算。核对时让学生回答一如果按运算顺序计算,应该先算什么?怎样计算简便?根据是什么?

  3.第7题,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集体核对,核对时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

  4.第9题和第lo题。先让学生独立做,核对时要让学生说出每个算式的意义。

  5.提前做完的学生做第19*题。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案 2

  教材简析:

  能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式题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或可以转化成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可以直接应用乘法分配律算出结果;另一种是求两积之和的算式里有一个乘数相同,可以逆向应用乘法分配律算出结果。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能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的式题的特点,学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2、让学生学*应用估算的方法判断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3、让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主动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感受数学规律的普遍使用性,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运用数学规律提高计算效率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加学*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过程:

  一、讲解学生作业错得较多的题目

  1、99×37+37=37×(□○□)

  指名说说这题是如何思考的:乘法分配律其实就是合起来乘可变成分别乘或是分别乘变成合起来乘。在这个算式中,只有一个乘,那就要把后面的“37”改装成乘“37×1”,然后就可以看出是在分别乘37,应该等于合起来乘37,括号里应该填写的是“99+1”

  2、把左右两边相等的算式用线连起来

  11×58+49×11 12×77+8×77

  (12+8)×77 36×25+4×25

  (58+12)×14 27×21+27×29

  27×(21+29) 11×(58+49)

  (36×4)×25 58×14+12

  先让学生说说哪几组是肯定能连线的,还有哪几组有问题?说说为什么不能连线?

  (1)(58+12)×14应该等于分别乘14,但“58×14+12”中的12没有乘14,所以是不相等的。

  (2)(36×4)×25,乘法分配律要有乘有加,这里只有乘,不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它只能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所以不能和36×25+4×25连线。

  二、学*例题

  1、出示例题图

  说说例题的.信息和问题,说说相关的数量关系式。

  2、列式并估算等:32×102≈3200(元)

  说说估算的方法:把102看成100,32乘100等于3200,32×102的积应该略大于3200。

  还可以怎么算?(用竖式算)

  3、3200元其实是几件衣服的价钱?那要算102件,还要怎么办?

  (加上2件),这2件是多少元呢?总共是多少元?

  怎么把这个过程完整地用算式表达出来呢?

  板书:32×102

  =32×(100+2)

  =32×100+32×2

  =3200+64

  =3264(元)

  指出:利用乘法分配律,我们可以把这类题目进行简便计算。

  学生完成书上的例题剩下部分。

  4、完成试一试:用简便方法计算46×12+54×12

  观察算式特点,并完成简便计算。交流:=(46+54)×12

  =100×12

  =1200

  比较两题,说说在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时候有什么要注意的?

  (有的时候是合起来乘容易,有的时候是分别乘更容易。要根据具体的题目来选择。)

  三、完成想想做做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题略)

  学生独立完成,再校对。

  2、口算下面各题,并说说是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的(第3题)

  学生说出口算的过程,体会也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3、读第5、6题,观察数据的特点,说说怎么算才更简便?

  四、探索思考题

  99×99+199○100×100

  观察算式,说说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大小关系呢?说说是怎么想到的?

  在交流过程中完成板书

  99×99+199

  =99×99+99×1+100

  =99×(99+1)+100

  =99×100+100×1

  =100×(99+1)

  =100×100

  学生自己尝试完成算式:999×999+1999的探索过程

  发现规律,直接完成算式:9999×9999+19999=( )×( )

  五、布置作业

  p.57第2、4、5、6题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案 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8页例5,第69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十四的第l、2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把下面复*中的口算写在卡片上;在一张纸条上面5个白色的正方形和3个红色的正方形,如:□□□□□■■■,共做4条。

  教学过程:

  一、复*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如:(36+64)×8,20×5+50×2,60×10+10×10等,计算每一题时,第一个学生回答“先算什么”,第二个学生回答“再算什么”,第三个学生回答“接下来算什么”。

  二、新课

  1.教学例5。

  教师让学生摆正方形,先把5个白色正方形摆成一横排,接着摆3个红色正方形与白色正方形在同一行上,教师同时贴出一张画有正方形的纸条,先只显示5个白色的正方形,然后再显示3个红色的正方形。接着教师说明要摆4行这样的正方形,边说边贴出另外3张画着正方形的纸条。教师指着图形提问:

  “图中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你是怎样想的?”先请一个学生回答.教师把学生所列的算式写在黑板上。

  “还有别的算法吗?你是怎样想的?”再请一个学生回答,如果这个学生说出另外一种算法,教师再把这个学生所说的算式也写在黑板上。如:

  ”(5+3)×4 5×4+3×4

  教师:第一个算式是先求出每一行有多少个正方形,再求4行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

  第二个算式是先求出白正方形和红正方形各有多少个,再求出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这两个算式的计算方法虽然不同,但是都可以求出于共有多少个正方形。下面我们大家一齐来计算,看一看这两个算式的得数怎样。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然后再提问:

  “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怎样?”

  “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说明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我们就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

  (5+3)×4=5×4+3×4

  “等号左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5与3的和乘以4。)

  “等号右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5与3先分别乘以4,然后再把两个积相加。)

  教师: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了5与3的和乘以4等于5与3先分别乘以4再相加。

  教师:下面我们再看两组算式,先看:(18+7)×6 18×6+7×6

  “左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18与7的和乘以6。)

  “右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18与7分别乘以6,再把两个积相加)

  “算一算左面的算式等于什么?”(18加7是25,25乘以6是150。)

  “算一算右面的算式等于什么?”(两个积分别是108和42,它们的和等于150)

  教师:左右两个算式都等于150,所以这两个算式相等,可以用等号把它连起来,教师边说边在两个算式中间画一个等号。

  “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18与7的和乘以6等于什么?”说明18与7的和乘以6等于18与7先分别乘以6再相加。)

  教师:我们再来看两个算式20×(15+9) 20×15+20×9

  “先来计算一下这两个算式各等于多少?”

  “两个算式都等于多少?”

  “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20乘以15与9的和等于什么?

  2.进行抽象概括。

  教师指着上面的算式提问:

  “仔细观察上面的三个等式,你看出了什么?先看等号左面的三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第一、二两个等式都是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第三个等式是一个数乘以两个彩的和。)

  教师指出: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或者一个数乘以两个数的和,我们可以用一句话表示,就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

  “再看等号右面的三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出:都是先求两个乘积,再把两个积加起来。

  “等号左面与等号右面相等是什么意思?”学生发言后,教师概括:上面三个等式等号左面分别与等号右面相等说明,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这两个数先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加起来。我们把乘法运算的这个规律叫做。同时板书。让学生看教科书第68页下面的方框里的结语,全斑齐读两遍。

  教师:如果用“a、b、c“表示三个数,可以写成下面的形式:

  (a+b)×c=a×c+b×c

  “等号左面(a+b)×c表示什么意思?”(表示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等号右面“a×c+b×c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三、巩固练*

  教师在黑板上写算式:(200十3)×27,提问:

  1.“这个算式中是哪两个数的和乘以哪个数?”

  “根据,这个算式等于哪两个乘积的和?”

  教师在黑板上再写算式:185×27十15×27,提问:

  “这个算式中是哪两个数分别乘以哪一个数?”

  “根据,这个算式等于哪两个数的和乘以哪一个数?”

  2.做第69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先让学生读题,再想一想每个方框里应该填什么数。

  四、作业

  练*十四的第1、2题。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案 4

  学情分析:

  乘法分配律这个知识点在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有一些潜移默化的理解,在实际计算中也有应用,如:本单元第一课时的《卫星运行时间》乘数是两位的乘法中,“114×21=” 不论是第一种“114×20=2280,114×1=114, 2280+114=2394 ”还是第四种用竖式计算,其实质都是在利用乘法分配律这一理论依据,即将21个114,分成20个114和1个114的和,只是表达形式不同罢了。因此,基于这些基础,我教学时特别注重与旧知的联系和在意义上的沟通。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2.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3.在乘法分配律的发现过程中训练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能力。

  4.感受“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增强独立自主、主动探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学*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提出猜想

  1.情景

  暑假中,我们谕小娃娃表演的《阳光羌娃》在比赛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他们马上还要到香港参加演出。(出示照片)

  出示资料: 他们每天都在辛苦地训练着,有时会练得吃饭的时间都没有,昨天晚上,王老师就给参加训练的18个男生和23个女生每人准备了一份8元的快餐,你知道王老师一共用了多少钱吗?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学校中的大事作为问题背景,可以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数学的广泛应用性,也利于学生主动解决问题。)

  ①整理条件、问题

  从这段资料中你知道了那些信息?王老师遇到了哪些问题?

  ②学生列式,抽生回答: (18+23)×8, 18×8+23×8

  ③交流算式的意义

  第一个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第二个算式呢?

  ④计算:(发现两个算式结果相等)

  ⑤观察、分析算式特点

  咦,我发现这两个算式非常有意思。你看看,这是两个不同的算式,很多地方都不相同,仔细看看,又有相同的地方,对吧!

  现在,就来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看看它们到底有哪些相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

  ⑥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A.涉及到得运算及顺序:都包含了+、×这两种运算,左边是先算加法,合起来以后再乘;右边是分别先乘,然后再加。

  B.涉及到的数:都用到了18、23和8这三个数,其中8在左边出现了一次,在右边出现了两次。

  C.计算结果:结果相等。

  (设计意图:对算式意义的分析让学生明白这两个算式相等的道理,而从外在特点的分析则让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同时,细致的特点分析也为学生后面的举例验证打下基础)

  2.提出猜想

  真有趣,运算顺序不同,数据也有不一样的,结果却一样,那是不是只有这一个算式才是这样呢?还是像这样的算式都有这样的规律呢?

  怎样才能知道像这样的算式都有这样的规律?

  引导学生想到用举例的方法进行验证。

  师小结:要想知道这是不是一个普遍的规律,那我们就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再看看它们的结果想不想等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对一个人而言,记忆一个知识、规律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要知道从哪里去寻找知识和规律,要知道他的发现如何去获得证明。本节课就是要以乘法分配律的学*为载体,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这才是真正的立足于学生一生的发展而在教学。)

  二、举例验证,证明合理性

  1.全班举例:抽生举例,全班进行判断,看所举的算式是否符合猜想的特征。

  2.分组举例

  两个孩子为一组,一起举一个例子,再一起计算验证,看结果是否相等。

  3.交流:谁愿意把你举的例子和大家一起分享?

  A.这个式子符合要求吗?

  B.这些式子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这个共同的规律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左边都是把两个数合起来再与第三个数相乘,右边是分开乘,再把两个积相加,右边算式中这个相同的乘数,在左边算式中放在了括号的外面。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举例验证的过程,经历归纳概括的过程。)

  三、概括归纳,建立模型

  1.个性概括

  这样的'式子你们还能写吗?能写完吗?

  强调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是写不完的。

  你能用一个式子将所有的像这样的式子都概括出来吗?

  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概括规律。(学生可能用文字概括,可能用图形符号概括,可能用字母概括)。

  2.统一认识

  教师指出一般用a、b、c表示式子中的三个数,这个规律可以表示成

  (a+b)×c=a×c+b×c

  给出规律的名称:今天,我们一起动手动脑发现了这个非常有趣的规律,这个规律是四则运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

  3.进一步认识

  这个式子表示两个数合起来与第三个数相乘的结果与用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的结果相等。反之,两个数都与同一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所得到的结果与先把这两个数合起来再与第三个数相乘,所得到的结果相等。

  齐读式子。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规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不同方法的概括,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尤其是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四、巩固应用,深化认识

  1.哪些算式与72×35相等

  72×30+72×5

  72×35 72×30+5

  70×35+2×35

  70×35+2

  问:为什么相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本质意义)

  2.你会填吗?

  (10+7)×6= ×6+ ×6

  8×(125+9)=8× +8×

  7×48+7×52= ×( + )

  问:订正时强调第一小题为什么这样填?第三个式子中括号外面为什么要写7。

  (设计意图: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乘法分配律)

  3. 7×48+7×52 7×(48+52)

  这两个式子你想选择哪个进行计算?为什么?

  如果只给你第一个式子,你会想办法让你的计算变得简便吗?

  小结:利用乘法分配律有时候可以使计算变得更简便。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观察,明白乘法分配律在计算中的意义。)

  <<<1234>>>

  4.先想一想,下列各题怎样计算更简便,把你的简便方法写出来。

  ①34×72+34×28(订正时问:为什么不直接算)

  (80+4)×25

  订正时问:把(80+4)×25写成80×25+4×25依据是什么?

  如果不用好不好算?

  (80+20)×25

  问:这道题与(80+4)×25的样子一样,都是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为什么你们又不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了呢?

  教师小结:在计算中要根据数据特点,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

  ②21×25 75×99+75

  小结:在计算中遇到不符合乘法分配律特点的式子,可以利用拆数等方法,在不改变原数大小的前提下将式子变成符合乘法分配律特点的式子,然后再进行简算。

  (设计意图:通过题组练*,让学生在计算中要根据数据特点,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不生搬硬套题型。)

  五、全课小结

  孩子们,你们今天收获了什么?

  当你们在一些具体的问题中发现某些规律,而你又不敢肯定它正确时,你可以怎么办呢?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18+23)×8 (18+23)×8=18×8+23×8 7×48+7×52=7×(48+52)

  =41×8 … … … …

  =328(元) 学生举例 … … … … 34×72+34×28 (20+4)×25

  18×8+23×8 … … … … (80+20)×25

  =144+184 个性概括:… …

  =328(元) (a+b)×c=a×c+b×c 21×25 75×99+75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教案 5

  一、课题:

  《乘法分配律》

  二、主要讲解的内容:

  课本第26页例7及相关

  三、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尝试计算,初步认识和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

  2、通过观察交流、举例验证,概括规律,并能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

  3、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借助乘法的意义进一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

  借助乘法的意义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内涵。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脑,网络等

  学生准备:数学书、笔、练*本、笔记本

  五、教学环节

  1、反馈家庭作业(表扬做的优秀的学生,鼓励并引导完成不太好的学生积极完成作业)

  2、复*导入

  算一算,比一比

  (10+5)×5= (8+2)×7=

  10×5+5×5= 8×7+2×7=

  课前同学们已经完成了复*任务,请同桌交流计算的结果和发现。我们已经学*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应用它们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什么是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乘法的另一个运算定律。

  3、新授

  还记得我们提出的第三个问题吗: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①自主探索,独立解决问题

  你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促成多种解决问题方法的生成,为探索运算定律准备了资源。】

  ②汇报交流,明确算法,学生先说想法,让个别学生说明。

  谁愿意把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展示给大家,并说明解决问题的步骤。

  方法一:先算每个小组人数,再算总人数。

  (4+2)×25

  =6×25

  =150(人)

  方法二:先分别算出负责挖坑、种树的人数和负责抬水、浇树的人数,再算总人数。

  4×25+2×25

  =100+50

  =150(人)

  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计算结果都是150人。

  ③观察对比,概括规律

  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4+2)×25=4×25+2×25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个等式吗?学生发语音

  左边是4加2的和与25相乘,右边是4和2分别与25相乘,然后再相加。左右两边结果相等。

  教师适时用箭头表示出来。

  请你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写在练*本上。

  拍照展示

  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结果相等。

  ④你能结合乘法的意义理解这个规律吗?

  如:(4+2)×25=4×25+2×25

  左边表示6个25,右边表示4个25加2个25,也是6个25,所以两者结果相等。

  得出结论: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⑤用字母怎样表示这个规律?

  (a+b)×c=a×c+b×c

  a×(b+c)=a×b+a×c

  4、练*巩固

  (1)下面哪些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56×(19+28)=56×19+28 ( )

  32×(7×3)=32×7+32×3 ( )

  64×64+36×64=(64+36)×64 ( )

  答案:× × √

  解析:【考查目标1、2】借助乘法意义判断,进一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注重形式表达的认识与强化。

  (2)观察下面的竖式,说一说在计算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答案:运用了乘法分配律25×12=25×2+25×10

  解析:【考查目标1、2】结合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体会乘法的算法与乘法分配律的关系。

  (3)李阿姨购进了60套这种运动服,花了多少钱?

  答案:(75+45)×60

  =120×60

  =7200(元)

  解析:【考查目标3】借助熟悉的生活问题情境,在列出不同算式的基础上,以生活情境的材料解释算式意义,进一步加深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认识和理解。

  六、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你都有哪些收获?

  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一个新的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

  用字母表示是(a+b)×c=a×c+b×c

  左边表示(a+b)个c,右边表示a个c加b个c,所以两者结果相等。

  如果反过来,等式仍然成立。

  如4×7+4×3=4×(7+3)

  利用这个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帮助我们解决许多问题。


小学四年级乘法教案通用5篇(扩展4)

——小学四年级美术教案 (菁华5篇)

小学四年级美术教案1

  教材分析

  《卡通画》是小学美术教材四年级下册中的一节造型·表现课。卡通是当今社会流行的视觉艺术,易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本课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各种卡通,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卡通及卡通画的类型,学会卡通画的表现方法,并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他们用不同方法制作讨人喜欢的卡通画。

  学情分析

  卡通伴随着孩子的成长,每个孩子都十分喜爱卡通画,尤其是现在的儿童更是在卡通世界里成长的一代,所以学生对卡通形象并不陌生。本课通过大量学生喜欢的卡通资料的欣赏,掌握卡通画的表现方法。在小学三年级已引入动画片的欣赏,我在四年级的教学中引入了《卡通画》这一课,也为五年级的《卡通漫画》作铺垫。

  教学目标

  1、了解卡通画的基本知识、卡通画的.历史,分析卡通画的造型特点。

  2、学*卡通画的表现方法,用流畅的线条表现卡通特征,绘画出自己心中的卡通形象。

  3、感受卡通画的特征和充满活力的儿童心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审美能力和爱国主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认识和了解卡通画,自己动手绘画出一个卡通形象。

  教学难点:卡通形象的设计、环境画面的构成,以及学生对进一步创作卡通画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你们见过卡通画吗?你们喜欢卡通画吗?老师也喜欢。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

  2、看完后让学生介绍动画片里的主要人物。

  3、每部动画片里都有我们非常喜欢的卡通形象,这节课我们就来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卡通画。(课件出示课题:卡通画)

  (设计意图:让学生很快进入卡通天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探究学*

  1、同桌之间互相欣赏自己课前收集的卡通作品,向同桌介绍卡通作品的表现主题,以及它的特点。

  2、(课件出示世界经典的卡通作品)

  欣赏美丽的卡通画,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卡通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欣赏世界经典的卡通作品,感受卡通作品的色彩美与造型美。)

  教师提问:

  你喜欢哪些卡通画呢?谁来说一说呢?主要从卡通作品的表现主题,以及它的特点等方面进行介绍。(指名学生回答)

  3、你都看过哪些卡通画呢?谁来说一说呢?有*生产的、美国生产的、日本生产的,目前卡通漫画市场最占优势的是日本。为什么日本的卡通漫画那么深受人们喜爱?你们知道吗?好,我们一起感受一下卡通画的魅力。

  4、播放*卡通漫画和日本卡通漫画的片段。让学生欣赏并感受两个国家卡通漫画的优点和缺点

  教师提问:

  你看了之后有什么感受?谁来说一说呢?(日本的卡通漫画造型比*的卡通漫画夸张,大胆丰富的画面也比较吸引人,而*不够吸引人。所以你们要多想像、多努力,为我国争光)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欣赏卡通画的同时,逐步激发起学生对卡通画的热爱,以及树立为我国卡通事业的提高做贡献的情怀。)

  三、卡通画的技法探索

  1、教师介绍几种常见的临摹方法。

  (1)打格子,按比例放大。

  (2)用蓝印纸或拷贝台描印。

  (3)看着摹本,直接绘画。

  2、重点介绍第三种:看着摹本,直接绘画这种常见的方法。

  (出示教师自制的卡通画)

  教师提问:

  ①老师手里有一张卡通画,你知道是怎样画成的吗?谁来说?我们可以仔细观察一下,这个头是什么图形?身体是什么图形?请同学们想一想、画一画。

  ②这张卡通画的造型是怎样的呢?谁来说?(是的,造型非常夸张)线条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是的,画卡通画的线条一定要流畅)教师示范画线条。

  ③卡通画吸引人之处在哪里?请想一想。(还要设计精彩的背景,悦耳动听的音乐,语言和动作;涉设计精彩的故事情节,是一种拟人化的表现手法)

  2、小结:卡通画是由各种图形组成的,造型夸张、变形、拟人化,具有幽默感,如果再配上悦耳动听的音乐、夸张的动作和精彩的故事情节,能给我们带来开心快乐。

  四、画卡通画

  1、你们想画吗?画时要注意什么?(用线要流畅,造型要夸张,要添加背景,颜色要协调搭配)

  (课件出示)学*要求:用绘画等形式临摹或创作卡通画;也可以根据卡通作品的原型进行改变,创造出新形象。

  2、实物投影仪展示其他学生的作品。

  3、学生动手绘画,师巡视指导。

  五、欣赏评价卡通画

  1、展示作品

  画好的同学请把你们的作品贴在展示板上。

  2、给大家介绍自己创编的新卡通形象。

  3、评价作品

  请你说一下你的画,你认为最满意的地方是哪里,不满意的呢?

  六、拓展

  选择自己喜欢的卡通人物编个故事,并用连环画或单幅绘画等形式来表现。

  板书设计

  卡通画

  方法:变形夸张添加

  大象挂图

小学四年级美术教案2

  一、教学目标:

  创新思维与创作的关系。运用多种方法,大胆想象创新表现。运用创新思维进行创新表现做有理想有抱负的一代新人。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运用思维训练方法,激发创新表现,采用多种方法表现自己在未来世界中取得的成就。

  教学难点:

  运用思维训练方法,激发创新表现,采用多种方法表现自己在未来世界中取得的成就。

  三、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不同年龄性别人物图片、学生优秀作业、绘画用具。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安排好学*小组——我们的现在和将来。

  二、 讲授新课:

  出示课题:我们的现在和将来。

  1、 分析课题,针对课题,针对题目想一想我们要画什么内容?

  2、 教师引导发言:“我们的现在和将来”。

  学生听课。

  3、 组织小组讨论:谈一谈你的现在,想象一下将来。

  小组交流:现在——将来

  大胆想象,可以幻想未来的自己。

  三、 组织研究

  1、“将来”意味着什么?

  将来是未知的,不一定是真实的。

  2、 书中学生的作品是怎样表现“将来”的?

  3、 你准备怎样表现自己的“将来”的?

  交流构思,相互启发。

  四、 艺术实践

  1、 分析构图方法,了解不同的构图方法。

  2、 辅导学生完成作品

  3、 展示任务才靠图片。

  五、 展示作业

  组织学生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讲解自己的作业。

  六、作品 评价

  作品的创新表现在哪儿?

小学四年级美术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识:初步了解石窟和飞天的知识,感受我国的飞天作品在不同时期的艺术特点。

  技能:能用简短的语言和文字描述飞天的艺术特点,表达自己对飞天的感受。

  过程与方法:

  运用观察体验、小组讨论探究等学*方法,初步认识飞天,感受飞天之美,感悟民族文化艺术的魅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悟飞天造型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探究不同时期、不同形式飞天的造型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并用简短的语言或文字描述飞天的艺术特点,表达自己对飞天的感受。

  教学难点:探究飞天的造型特征和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用具准备:

课件、有关图片和文字资料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课前收集关于飞天的资料。

  二、走进敦煌:

  1.教师:同学们,你们看过《西游记》么?知道唐僧去西天取经是去哪个国家么?(天竺)

  2.出示图片:这张图上的红色线条表示的就是我国古代非常有名的“丝绸之路”。在那里有一个被誉为“世界艺术史上伟大的奇迹”“世界上最大的画廊”的地方。今天就成立一个考古小分队,到那里去考察。

  3.播放敦煌莫高窟视频。共6页,当前第5页123456。

  提问:你对敦煌莫高窟有什么了解?

  4.你们知道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不占主要地位但姿态非常优美的是什么艺术形象么?(飞天)

  今天我们就来考察敦煌飞天艺术。

  三、探寻飞天艺术:

  1.追根朔源:

  (1)提问:你们想从哪些方面对飞天艺术进行考察?

  (2)探寻飞天起源。

  (3)了解古印度飞天的形象特征。出示飞天的形象。

  (4)初步分析西域飞天特征。

  对比分析西域飞天和古印度飞天的不同:体型呈“v”字形,比较粗壮,头上有圆环……

  2.发展演变:

  (1)探究敦煌飞天发展时间。

  提问:敦煌飞天从何时出现?何时结束?历经了多长时间?

  历经十个朝代,直到元代末期,随着洞窟的停建而消逝。

  在这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飞天的形象、姿态、和风格在不断的变化,专家把他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兴起创新、盛世气象、走向衰落。

  (2)分组探究不同时期飞天的特征。

  (3)分组汇报探究结果。

  北魏时期,从造型上看,头后有圆光脸型为椭圆,白鼻梁,白眼圈,上体裸露,腿部修长,飞行姿态呈大开口“u”字形,横空出世。

  隋唐两代是飞天最多最流行的时期,肤色变黑,有的双手合十,有的手持莲花,有的手持乐器,朝着一个方向顺风飞翔,姿态多样。人体比例准确,线条流畅有力,色彩丰富艳丽。

  宋元时期,飞天姿态比较单一,面容清秀,线条流畅,身下有彩云,动感不强。

  (4)教师小结。

  四、体验飞天艺术之美:

  播放《飞天舞》视频片段,请学生谈感受。

  五、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这些考古队员表现的非常出色。我们了解了飞天艺术的发展,也亲身感受了它的美。其实,不仅敦煌莫高窟有飞天,我国其他一些石窟也有飞天的形象。

  希望同学们下去后继续探究,更深入的了解这一艺术形象。

  教学反思:共6页,当前第6页123456。

小学四年级美术教案4

  一、教学目的:

  1、通过欣赏*民间泥玩具,了解和接触一些民间泥玩具的知识。(了解)

  2、在欣赏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兴趣和热爱祖国民间艺术、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接受)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民间泥玩具的特点。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认识、感受*民间泥玩具的艺术风格和特点。

  三、教学准备:

  1、教具:计算机、CAI课件、大屏幕投影、实物展示台、

  部分民间玩具实物。

  2、学具:各种民间玩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欣赏民间玩具实物,引入课题。

  2、出示课题

  二、欣赏泥玩具

  (注:所有图片欣赏的玩具都通过电脑及大屏幕进行展示,部分比较小的实物玩具通过视频展示台欣赏。)

  1、导言:*的民间玩具,历史悠久。泥土是我们周围最不起眼的东西,但千百年来,我们的民间艺术家却用它雕塑出许许多多造型优美、形象可爱的艺术品。

  2、欣赏《彩色羊》《大鸡》《花小狗》《娃娃鱼》《麒麟送子》

  小组讨论:

  ①问:这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②问:这些是用来做什么的? 有什么特点?

  (玩具,样子很可爱)

  ③问:它们主要用了哪些颜色?

  (红、黑、黄、绿、蓝)

  三、艺术实践

  模仿民间泥玩具的造型特点和色彩,创作一个可爱的泥玩具。

  教师指导创作。

  四、小结:

  同学们,劳动人民用自己勤劳的手创造了这么多好看又有趣的民间玩具,给我们小朋友带来了很多美的享受和欢乐。我们该怎么做呢?

  教学反思

小学四年级美术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有关资源的知识,初步学*招贴设计的基本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学*、综合应用活动,提高对水资源的危机感的认识,知道用美术的方式关注生活。

  3.初步学*利用招贴画宣传节约水资源,唤起以实际行动保护和节约水资源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水资源知识,能设计保护水资源的宣传招贴。

  难点:巧妙地设计并进行一次以节约用水为主题的美术宣传活动。

  三、教学课时 2课时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彩色水笔或油画棒、纸张。

  (教师)多媒体课件、小组合作学*任务单。

  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认识世界水日等知识,初步了解我国的水利建设事业发展史、文化等。

  2.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名画家笔下水姿态的欣赏体会,完成第一次练*:用合适的线条画某一种水的姿态。

  3.展示学生用线条描绘的各种水姿态的作业,师生共同进行简单的评价。

  4.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水资源被破坏前后的现状对比,启发学生关注身边的水资源。

  5.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调查了解家乡水资源的现状,总结保护水资源的方法,制定针对该办法的宣传活动方案。

  6.学生在进行小组作业时,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辅导。

  7.引导学生展示介绍完成的作业,互相观赏并进行评价。

  8.启发学生观察、研究*国家节水标志的设计手法,教师介绍其他地区先进的水资源保护方法。

  9.拓展:要求学生课后寻找关于水的各种知识的材料。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彩色水笔或油画棒等。

  (教师)多媒体课件、招贴画实物等。

  教学过程

  1.请学生展示第一课时学*后搜集的关于水的各种知识的资料。

  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学*:根据课本的图片欣赏,讨论以下2个问题:

  (1)什么是招贴画?

  (2)招贴画的特点是什么?

  3.教师在学生小组代表汇报之后进行小结:招贴画通常包括创意图形和标题两个部分:创意图形可以用各种手法来表现

  标题可大可小,要与图形协调地编排设计在一起。

  4.欣赏各种爱护水资源的招贴画,学*招贴设计的多种方法。

  5.提出本课时作业要求:设计一幅爱护水资源的宣传招贴画。

  6.学生完成招贴设计,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辅导。

  7.引导学生展示完成的招贴画,互相观赏并进行评价。

  8.教师小结本课内容的学*,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水资源,进行水资源保护的宣传活动。

  第2课砖石上的雕刻

  一、教学目标

  1.欣赏和了解砖石雕刻作品的有关知识。

  2.运用刻、挖法,学*制作泥板雕刻,提高造型能力。

  3.感悟砖石雕刻作品的实用性和艺术价值,体验造型的乐趣,养成认真仔细的学**惯。

  二、重点、难点。

  重点:初步掌握泥板雕刻的制作步骤和方法。

  难点:根据材质的特点,巧妙构思,创作出具有一定主题的浮雕作品。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黏土(或彩泥)、泥工刀等工具材料。

  (教师)课件、黏土(或彩泥)、泥工刀等。

  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欣赏浮雕作品《五四运动》图片(人民*上的浮雕之

  一),说说作品带给你什么感受。

  2.教师小结,出示课题:《砖石上的雕刻》。

  3.引导学生欣赏历代砖石雕刻艺术品,进一步感受*传统砖雕作品的艺术魅力。

  4.引导学生学*教材第7页的泥板雕刻步骤图,师生共同探究:怎样用泥板雕刻的方式创作一件浮雕作品。教师适当进行示范。

  5.提出作业建议:用泥板雕刻的方式创作一件浮雕作品。

  6.欣赏同龄人的作品,进一步学*泥板雕刻多样的表现方法,拓宽创作思路。

  7.学生创作,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辅导。

  8.展示评价:以“泥雕作品展览会”的形式,互相交流作品。

  9.拓展延伸:欣赏不同材质的雕刻艺术品:玉雕、木雕等。

  第3课墙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墙文化(功能、类别)和艺术特点,感受不同风格的墙的艺术美。

  2.通过小组合作学*、探究活动等,学*如何灵活运用多样的排列、组合方法将泥巴零件塑造完成一面稳固的独特的“墙”。

  3.感受丰富多样的墙,提高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并激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重点、难点。

  重点:灵活运用泥巴零件塑造完成一面稳固的“墙”。

  难点:灵活运用多样的排列、组合方法,用泥巴零件表现一面独特的“墙”。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彩色水笔、纸张、泥巴和泥塑工具等。

  (教师)多媒体课件、小组合作学*任务单。

  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欣赏图片,感受世界上各种各样的墙。

  2.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运用关键词(材料、形状、色彩)选择一面墙进行介绍。

  3.教师小结:墙的种类繁多,不管用什么材料、什么形状,稳固对建造一面墙来说,非常重要。介绍墙的组成部分:墙脚、墙顶和墙身。点明墙脚的重要性。

  4.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各种材料的墙,小组讨论:这些不同的材料给墙带来了怎样不同的美感?

  5.教师启发学生创新:还可以用哪些材料来表现墙?假如只用泥又该怎样创作表现墙呢?

  6.教师引导学生学*用泥巴制作零件。

  7.教师创作墙体图纸,让学生欣赏同学创作的砖块墙图纸方案,感受砖的多样性,同时强调注意墙的稳固性和趣味性。

  8.引导学生欣赏陶艺大师创作的墙作品和同学的泥塑墙作品。

  9.教师提出本课时的作业要求:

  (1)运用泥巴零件塑造完成一面稳固的墙。

  (2)灵活运用排列、组合方法,用泥巴零件表现一面独特的墙。

  10.学生在进行小组作业时,教师巡视并进行个别辅导。 II.引导学生展示介绍完成的作业,互相观赏并进行评价。

  12.拓展:启发学生观察、欣赏各种艺术墙。


小学四年级乘法教案通用5篇(扩展5)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菁选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4页得例题和第55页的“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猜测、分析和概括的过程中,培养简单的推理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会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和简洁。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数学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过程:

  一、 铺垫孕伏

  1口算

  125×53×8 25×44

  指名说出运用什么方法使计算简便

  2出示两组算式

  (6+4)×7 6×7+4×7

  20×(5+2) 20×5+20×2

  (10+25)×4 10×4+25×4

  先口算,再说说每一组算式有什么关系?(结果相同)

  所以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这两个算式?(等号)

  谈话导入:

  上学期我们学*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今天我们要学*乘法的另一个定律。

  二、 探究新知

  1、谈话:同学们,学校马上要进行广播操比赛了,体育老师准备给比赛的同学每人买一套服装,我们一看。

  出示课件:(课本第54页例题情景图)

  2、 提问: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每件短袖32元 每条裤子45元 每件夹克衫65元)

  3、 提问:

  体育老师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你能自己列综合等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4、 学生试做

  5、教师巡视,让用(65+45)×5和65×5+45×5两种不同方法解答的学生分别口答。

  教师板书:(65+45)×5=110×5=550(元)

  65×5+45×5=325+225=550(元)

  6、指名学生说说自己列的算式和思路

  解法一:先算买一套衣服用多少元

  解法二:先算买夹克衫和买裤子各用多少元

  7提问:

  这道题的两种算法不同,比较一下他们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结果相同)

  8谈话:结果相同的'两个算式,可以用等号相连接

  板书:(65+45)×5=65×5+45×5

  9照上面的等式,你还能再说出一个吗?

  课件出示(—+-)×-=-×-+-×-

  10谈话:这样的等式有很多,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样等式的规律。

  三、 概括定律

  1提问:

  观察例题这两个算式,等号左边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右边呢?

  学生回答后(65+45)×5是用65与45的和同5相乘;65×5+45×5是把65和45分别同5相乘。

  2提问:谁能用一句话把等号左边算式的特点概括出来?右边呢?

  板书:两个数的和同另一个数相乘

  两个数分别同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3提问:

  既然等式两边计算结果相同,我们可以得到什么?

  :两个数的和同另一个数相乘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与另一个数相乘再相加

  4同桌把乘法分配律完整地说一遍

  5谈话:大家说得很好,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就是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6练*

  (1)、(42+35)×2=————

  (2)、27×12+43×12=————

  7、提问:如果现在要用字母来表示这个规律,你们认为应该用几个字母呢?(3个)

  8、谁会用字母a、b、c表示乘法分配律

  板书:(a+b)×c=a×c+b×c

  四、 巩固练*

  1根据乘法分配律,填出另一道算式

  15×26+15×14=□○(□○□)

  72×(30+6)=□○□○□○□

  2课本第55页“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用手势判断

  (2)谈话:第三题意见不统一,你是怎么判断的,不能确定时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

  提问:

  怎么改算式,让同学们一看就知道他们相等?

  (74可以写成74×1)

  (3)提问:

  第4题的两个算式为什么不相等?怎样改写可以使它们相等?

  3选择题

  24×(49+51)与下面的————式相等

  (1)24×51+24×49

  (2)(24+49)×(24+51)

  (3)24×49×51

  4拓展题:

  把例题中的问题改成5件夹克衫比5条裤子多多少元,可以怎么做?学生试做后发现: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也可以用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它们的积相减,这也是乘法分配律。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2

  教学目标:

  1、发现、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2、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述乘法的分配律,并能初步运用乘法的分配律;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究、自己得出结论的学*意识。

  教学重点: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请两位同学到前面)假如20年后,二位在机场见到了我,你们会怎么样?

  生:(齐)高兴激动。

  生1::打个招呼,宋老师好。

  生2:宋老师好!

  师:我把这个过程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来,提问是有两个宋老师吗?

  生:不是,是分别握手。

  生:乘法分配律(小声地)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为学*新课埋下伏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师:今天能和大家一起学*,老师非常高兴。现在正是阳春三月,植树造林、绿化环境的好季节。

  1、引入主题图(:植树情景及信息):每小组要4人挖坑种树、2人抬水浇树;有25个小组。求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这次植树活动?

  (1)阅读理解: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知道了什么。

  生1:已知每小组要4人挖坑种树、2人抬水浇树;有25个小组。求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这次植树活动。

  生2:每个小组共有6人。

  (2)分析解答: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板书:(4+2)×25 4×25+2×25

  2、两个算式的结果怎样?用什么符号连接?生读等式

  板书:(4+2)×25=4×25+2×25

  生读算式(4+2)×25=4×25+2×25

  3、春季运动会李老师欲订购9套运动服,上衣每件58元,裤子每件42元,一共需要都少钱?

  口头列式,得出(58+42)×9=9×58+9×42(生读等式)

  4、观察这两组算式,请你写出一些类似的式子、

  每个学生都能正确写出几组算式,有很多学生已经用字母或图形表示的。(3个学生写错,2名学生自己改过来了)

  投影展示

  生1:(1+2)×3=1×3+2×3

  (3+2)×4=4×3+2×4

  (10+2)×5=10×5+2×5

  (6+4)×5=6×5+4×5

  生2:(4×2)×3=4×3+2×3

  生3:他的算式是错的,括号里应该是两数之和。

  生4:(+)× = × + ×

  (a+b)×c= a×c+ b×c

  a×(b+c)= a×b+ a×c

  师;尝试用文字总结发现的规律

  生:两个数相加,乘第三个数,可以先把第三个数分别与前两个数相乘,再相加。、、、、

  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5、集体归纳。

  抓住:两个数和、分别相乘

  小结:这个规律是具有普遍性的。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就是我们的数学前辈们早已研究得出的“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也就是———(电脑出示下面的文字)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6、讨论记忆乘法分配律的方法。

  师:乘法分配律与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不同,大家讨论一下记忆乘法分配律的方法。

  生1:就像课前老师与两位同学见面一样,老师和两位同学分别握手再求和。

  生2:括号外面的'字母c就像我自己,放学回来,站在门外,爸爸和妈妈在房子里,我进门后先和爸爸打招呼,再和妈妈打招呼,最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

  学生的方法很多。

  (设计意图:通过自己模仿写算式和寻找记忆方法的环节,让学生体会理解分配律的本质特点,激发学*兴趣)

  三、巩固新知,尝试练*

  1、数学王国正在举行有奖竞猜的活动,你能拿到那些精美的奖品吗?

  (12+200)×3=□×3+□×3

  15×(40+2)=□×40+□×2

  2、数学游戏:找朋友

  (1)找出得数相等的两个算式,(将算式卡片展示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一共出示了四组算式,让学生在辨别正误的同时,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兴趣)

  提问:22×7+18和(22+18)×7是朋友吗?如果要让它们成为朋友,该怎么改?

  (2)整理卡片,分成两组

  甲组乙组

  ① 100×31+2×31 ①(100+2)×31

  ② 9×(37+63)② 9×37+9×63

  ③(22+18)×7 ③ 22×7+18×7

  分组计算比赛:女生计算甲组的三道题,男生计算乙组的三道题、看谁算的快。

  (设计意图:制造冲突,引出认知矛盾)

  男同学这组为什么算的慢?你们认为这样比赛公*吗?你们有没有办法很快算出得数?(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简便计算的方法:把乙组题转化成乘法分配律的另一种形式,使计算简便。)

  小结:能口算,并且能凑整十、整百数,算起来比较简便。

  利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这一环节进行充分运用,渗透简便运算的意识)

  四、运用规律,内化新知

  (8+4)× 25= 34×72+34×28=

  先观察,说一说算式特点,再尝试计算、指名板演、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前后呼应,既显示了内容的完整性,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增强了学*的自信心。)

  五、课堂总结与评价: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乘法分配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意识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4+2)×25 = 4×25+2×25

  (a+b)×c= a×c+ b×c

  甲组乙组

  ① 100×31+2×31 ①(100+2)×31

  ② 9×(37+63)② 9×37+9×63

  ③(88+12)×7 ③ 88×7+12×7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8页例5,第69页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十四的第l、2 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把下面复*中的口算写在卡片上;在一张纸条上面5个白色的正方形和3个红色的正方形,如:□□□□□■■■,共做4条。

  教学过程 :

  一、复*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如:(36+64)8,205+502,6010+1010等,计算每一题时,第一个学生回答先算什么,第二个学生回答再算什么,第三个学生回答接下来算什么。

  二、新课

  1.教学例5。

  教师让学生摆正方形,先把5个白色正方形摆成一横排,接着摆3个红色正方形与白色正方形在同一行上,教师同时贴出一张画有正方形的纸条,先只显示5个白色的正方形,然后再显示3个红色的正方形。接着教师说明要摆4行这样的正方形,边说边贴出另外3张画着正方形的纸条。教师指着图形提问:

  图中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你是怎样想的?先请一个学生回答.教师把学生所列的算式写在黑板上。

  还有别的算法吗?你是怎样想的?再请一个学生回答,如果这个学生说出另外一种算法,教师再把这个学生所说的算式也写在黑板上。如:

  (5+3)4 54+34

  教师:第一个算式是先求出每一行有多少个正方形,再求4行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

  第二个算式是先求出白正方形和红正方形各有多少个,再求出一共有多少个正方形。这两个算式的计算方法虽然不同,但是都可以求出于共有多少个正方形。下面我们大家一齐来计算,看一看这两个算式的得数怎样。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然后再提问:

  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怎样?

  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说明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等,我们就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

  (5+3)4=54+34

  等号左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5与3的和乘以4。)

  等号右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5与3先分别乘以4,然后再把两个积相加。)

  教师: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了5与3的和乘以4等于5与3先分别乘以4再相加。

  教师:下面我们再看两组算式,先看:(18+7)6 186+76

  左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18与7的和乘以6。)

  右面的算式是什么意思?(18与7分别乘以6,再把两个积相加)

  算一算左面的算式等于什么?(18加7是25,25乘以6是150。)

  算一算右面的算式等于什么?(两个积分别是108和42,它们的和等于150)

  教师:左右两个算式都等于150,所以这两个算式相等,可以用等号把它连起来,教 师边说边在两个算式中间画一个等号。

  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18与7的和乘以6等于什么?说明18与7的和乘以6等于18与7先分别乘以6再相加。)

  教师:我们再来看两个算式 20(15+9) 20xx+209

  先来计算一下这两个算式各等于多少?

  两个算式都等于多少?

  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20乘以15与9的和等于什么?

  2.进行抽象概括。

  教师指着上面的算式提问:

  仔细观察上面的三个等式,你看出了什么?先看等号左面的三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 地方?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第一、二两个等式都是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第三个等式是一个数乘以两个彩的和。)

  教师指出:两个数的和乘以一个数或者一个数乘以两个数的和,我们可以用一句话表示,就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

  再看等号右面的三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出:都是先求两个乘积,再把两个积加起来。

  等号左面与等号右面相等是什么意思?学生发言后,教师概括:上面三个等式等号左面分别与等号右面相等说明,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这两个数先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加起来。我们把乘法运算的这个规律叫做。同时板书。让学生看教科书第68页下面的方框里的结语,全斑齐读两遍。

  教师:如果用a、b、c表示三个数,可以写成下面的形式:

  (a+b)c=ac+bc

  等号左面(a+b)c表示什么意思?(表示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等号右面ac+bc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三、巩固练*

  教师在黑板上写算式:(200十3)27,提问:

  1.这个算式中是哪两个数的和乘以哪个数?

  根据,这个算式等于哪两个乘积的和?

  教师在黑板上再写算式:18527十1527,提问:

  这个算式中是哪两个数分别乘以哪一个数?

  根据,这个算式等于哪两个数的和乘以哪一个数?

  2.做第69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先让学生读题,再想一想每个方框里应该填什么数。

  四、作业

  练*十四的第1、2题。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4

  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率是进行简便计算的一个难点,由于学生没有足够相关的生活经验和类似的认识,因此比较难于把握。故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探索问题,通过学生互动,发现规律,提出设想,验证结论,最后灵活运用结论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

  由于*时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学生学*数学的热情比较高,一部分学生还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借以带动全班的学*,所以我决定创设情景,调动学生自主学*,通过操作、交流突破难点。

  学*目标:

  1.动手“做”数学;

  2.充分发挥“兵”帮“兵”的作用;

  3.组织学生解决问题。

  设计理念:

  根据课程改革的目标,实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观,切实改进课堂教学,改变传统牵着学生走的教学行为。

  学生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的,因此要组织好学生的活动,让学生通过探索,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能根据学生的情况善导,体现学生会学,并使学生学会科学的学*方法,提高学*质量,强化学*兴趣,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

  教学媒体设计:

  1.自制多媒体课件,主要是与课题相关的练*(以“小灵通”、摘取“智慧果”的形式激发兴趣,并配备音乐调节情绪,同时利用Powerpoint制作板书设计加大课堂密度)。

  2. 实物投影仪;学生准备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各2捆。

  教学过程,设计及分析:

  一、创设故事情景

  教授将手指蘸入煤油和蜜糖的杯子里,用嘴尝得津津有味,但学生跟着做却无一不上当,因为教授伸进的是食指,吸的是中指,以此说明观察的重要性,告诫学生注意下面的操作要认真观察,这其实也是一种思维品质。

  二、导入

  1.用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各两根,围成一些图形,说一说你用哪些简便的方法算出小棒的总长度,从中发现什么。

  学生:(3+2)×2=3×2+2×2

  师:你们是怎样发现的?

  学生:①通过计算,知道结果是一样的;②无论怎样摆,都是4根小棒,所以总长度是不变的。

  (通过学生的摆和说,引导他们向乘法分配率的表达形式逼*)

  2.用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各3根,进行类似上面的操作。

  学生:这样摆比较有规律,很容易看出小棒的总长度,并且可以知道(3+2)×3=3×3+2×3)。

  (让学生把有规律的摆法投影出来)

  3.用2厘米和3厘米的小棒各4根,仿照上面再操作。

  要求:在学生摆拢以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参观和评价。让学生把有规律的做法进行实物投影,并介绍想法和发现。

  学生:

  3×4+2×4=(3+2)×4 (8+2)×2=8×2+2×2

  7×2+3×2=(7+3)×2 (3+2)×4=3×4+2×4

  (6+4)×2=6×2+4×2

  分析:通过参观,知道有各种各样的摆法;通过评价,知道我们能创造数学,

  发现规律,能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并进一步向乘法分配率逼*。

  4.猜想:你能说出类似的'例子吗?

  (学生自由说,教师把有代表性的写在黑板上。)

  如:(12+72)×8=12×8+72×8 25×84+75×84=(25+75)×84

  …… …… …… …… …… …… …… …… ……

  5.小组讨论。

  (1) 根据以上算式的特征进行讨论,讨论后以小组的形式发表见解;

  (2) 师生共同归纳各种见解: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等于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加起来,结果不变。

  教师:这就是乘法分配率。

  板书课题:乘法分配率。

  分析:综观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还是牵着学生走,所以乘法分配率是强加给学生的,故学生就容易出错,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教学应该从直观思维入手,而以抽象思维结束,因此,我就采用了“操作──探究──发现”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了。

  三、新授

  1.自学书本;

  2.质疑,提出新见解;

  3.师生共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互助作用,以点带动全班的学*。)

  4.教师:用公式怎样表示乘法分配率?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学生正确读出公式,引出乘法分配率可以进行简便计算。)

  5.形成性练*: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35×37+65×37 102×45 38×99+38

  要求:学生想办法,学生说思路,学生评,学生互助并加以改正。

  四、小结

  (学生以谈体会的形式进行,包括方法、感觉、情感和态度方面)

  五、拓展性练*

  计算下面各题:12×25 63×25-59×25 38×101-38

  说明:这些题目学生是可以用多种方法计算的,目的是训练发散性思维,提高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法上充分发挥“兵”帮“兵”的指导作用。

  六、反馈生活中的数学

  师:这节课我们学*了乘法分配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运用乘法分配率解决一些问题,你能举出例子吗?

  (同位互说,或者小组商量,再发言。)

  七、布置作业

  1.基础题:第66页第4、7题。

  2.思考题:第66页插图。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借助实际问题体会、认识乘法乘法律。

  教学难点: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算式。

  预设过程

  一、引入

  1、学校要买25副乒乓球,每个乒乓球4元,每个乒乓球板9元,一共要多少元?

  2、理解题意

  二、探新

  1、学生独自列式

  2、小组交流想法

  3、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5×(4+9)=25×4+25×9=325

  25×(4+9)=25×4+25×9

  指名学生说出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4+9)×25=4×25+9×25=325

  (4+9)×25=4×25+9×25

  4、改题:如果改为买45副,你又可以怎样算?

  45×(4+9)=45×4+45×9

  (4+9)×45=4×45+9×45

  5、观察:请你们仔细观察上面这几题,

  6、你们发现了什么?

  相同点:左边都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

  右边都是两个数和这个数相乘再相加。

  不同点:算式左边和右边有什么不同?

  联系:算式左边和算式右边有什么联系?

  6、举例:这样的算式你能再举出一些吗?

  7、概括:你们能把上面的规律概括成一句话吗?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你能用字母表示吗?(a+b)×c=a×c+b×c

  a×(b+c)=a×b+a×c

  8、质疑:还有什么问题?

  三、巩固

  1、做一做

  判断并说明理由

  2、第5题:下面哪些算式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3、第6题

  103×1220×5524×20525×24

  四、:你们还有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

  1、口算

  2、作业本

  3、寻找生活中乘法分配律的例子。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课堂作业本P15

  口算训练P16

  教学反思

  课后反思:在第一个班上课,我是运用以上的情境情境进行教学,但是题意不是很清楚,学生在这个地方也浪费了许多时间,而后面探究规律的顺序是这样的:先根据情境列式计算,再引导学生观察以上*题,再让学生相关的规律,但是这样下来感觉学生学得非常被动,对规律的概括非常困难,学生理解不够深入,也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

  在第二个班上课时,就做了如下的调整:情境改为学校要买25套衣服,每件上衣要20元,每件裤子要10元,一共要多少元?这样的情境比较清晰,学生列出算式后再让学生说一说,

  生1:我觉得这样的`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数与这一个数相乘,再相加。

  生2:是呀,一个数好像是公共财产,都是它们共有的。

  这样学生对这个因数理解起来就比较简单,也觉得比较有意思。再让学生举例,举例时再让学生说明这样写的理由,这样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比较轻松。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6

  教学内容:

  数学四年级上册P48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2、能够运用乘法的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观察发现、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学*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题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调动参与。

  师:以往上课只有老师和同学们,今天还有谁来了?

  生:爸爸妈妈

  师:爱爸爸妈妈吗?

  生:爱。

  师:把这一句话,分成两句话,怎么说。(我爱爸爸和妈妈)

  生:我爱爸爸,我爱妈妈。

  师:能把下面两句话合成一句话吗?(我喜欢语文课,我喜欢数学课。)

  师:中国语言真神奇,同样的意思,可以一句话来说,也可以两句话来说。而在数学中,也有类似的思考方法。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探索与发现(三)。

  二、新授,根据两种计算方法探索形成等式。

  1、出示例1,学生独立计算,然后上台板演两种不同的方法。

  (市场上的苹果每千克8元,罗老师先买了6千克,又买了4千克,罗老师一共花了多少钱?)

  2、读每种方法的算式,说一说每一步在算什么。

  3、口答。

  4、算式答案一样,用等号连接,写成一个等式。

  5、生读一读等式。

  6、观察这个等式,从等式中你发现了什么?

  7、出示例2。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是多少*方厘米?(A长方形:长7厘米,宽5厘米;B长方形:长3厘米,宽5厘米。)

  默读题目,用两种方法计算。

  8、展示学生的算法。

  第一个算式每一步分别在算什么?

  第二个算式每一步分别在算什么?

  这两个算式都在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答案相同,这两个算式也可以写成一个等式,((7+3)X5=7X5+3X5)

  三、观察等式,发现规律。

  1、师:下面,请大家带着这两个问题,仔细观察这两个等式。(“观察发现”)

  1、等号左右两边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你能从乘法的意义来说明左边和右边的算式结果为什么会相等吗?

  2、先独立思考,然后和四人小组的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3、汇报。

  (1)数字相同,符号相同。运算顺序不同。(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不同)

  (2)第一个等式的左边和右边都表示10个8相加是多少,第二个等式的左边和右边都表示10个5相加是多少,所以结果相同。

  4、根据这些特点,你有什么发现。

  生汇报自己的想法。

  师:我听明白了,大家发现了这个规律: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等于把这两个加数分别乘这个数,再把积相加。是这个意思吧?这只是我们的猜想。(“猜想”)

  你能举出一些有这样规律的例子吗?(“举例”)

  5、你们在草稿本上举个例子来试试,为了方便计算和节约时间,大家可以选择小一点的数字。

  6、学生汇报。

  生口答,师板书学生的两个例子。

  还能举出其他的例子吗?(能)刚才我们用举例的'方法验证了这个猜想,在举例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结果不一样的例子。(没有)

  看来这个规律是普遍存在的,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板书)(“得出结论”)

  读一读乘法分配律。

  刚才我们举了很多有这个规律的例子,这样的例子能举完吗?(不能)加上省略号。

  四、得出结论,揭示课题。

  用字母表示。

  师:如果用a,b,c三个字母代替数字,你能表示出乘法分配律吗?

  学生口答:(a+b)xc=axc+bxc

  这个等式反过来也成立。学生从左往右读一次,再从右往左读一次。

  师:a和b都与哪个数相乘了?(C),C就是a和b共同的乘数。

  五、运用。

  师:运用乘法分配律,我们来练一练。

  1、判断下面各题。

  (25+8)x4=25x4+8x4

  (10+5)x18=10x18+5

  6x(a+b)=6xa+axb

  生口答,错在哪儿?

  2、运用乘法分配律填一填。

  师:我们来运用乘法分配律填一填。

  课件出示:(10+7)x6=()x6+()x6

  8x(125+9)=8x()+8x()

  7x48+7x52=()x(+)

  学生口答,1、2题学生直接做判断。3题追问,48和52都同(7)相乘了,那么(7)就是48和52共同的乘数。

  3、计算。

  出示练*题:(40+4)X25 34X72+34X28

  第一题:展示两种算法。比较算法,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更简便。

  第二题:展示算法。

  为什么大多数同学都使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了?

  小结: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更简便。以后再遇到这样的题目时,我们就要先思考,是直接按题目的运算顺序算呢,还是可以用简便方法来算。

  六、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大家有收获吗?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其他的收获吗?

  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师:是的,今天我们学*了乘法分配律,利用这个规律,可以使一些计算变得更简便。在学*乘法分配律时,我们的学*方法是:先观察发现,然后猜想,再举例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学*数学知识,可以使我们的学*和生活变得更简单。

  七、回归课本,翻书阅读,完成课堂作业。

  今天我们学*的内容在数学书48页和49页,同学们翻书仔细看一看。看完后在课堂本上完成今天的课堂作业49页,练一练2题的第1列和第2列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7

  教学目标:

  1、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初步了解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2、学生在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学生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重难点:

  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准备:

  挂图、小黑板。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生谈话,引入主题图:老师准备为参加学校排球操比赛的五位同学去购买衣服。

  看看买什么衣服好看呢。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出示: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

  师问你打算怎样算?

  生口答师板书:

  (65+45)×565×5+45×5

  请学生分别说清两道算式的含义。

  2、师问猜想一下,这两道算式的`结果会怎样?

  要验证我们的算式是否正确,应该用什么方法?

  生计算,个别板演。

  证明这两道算式的结果是相等的。

  中间应用“=”接连。

  3、生读算式(65+45)×5=65×5+45×5

  师问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生同桌说一说,并汇报。

  4、这两道算式相等是一种巧合还是有规律的呢?

  出示:(2+10)×6=2×6+10×6

  (5+6)×3=5×3+6×3

  师问中间可以用“=”来连接吗?

  5、小组讨论:这三组等式左边有什么特点?

  右边有什么特点?

  生汇报。

  6、师问你能写出具有这样规律的等式吗?

  生独立写一写,个别板书。

  7、师问你能想出一道等式,可以把我们今天学*的所有具有这种规律的等式都包括在内吗?

  生写一写,个别板演。

  8、揭题:乘法分配律

  (a+b)×c=a×c+b×c

  9、师总结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去乘这一个数,再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三、巩固练*,拓展应用。

  想想做做:

  1、在口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

  (42+35)×2=42×口+35×口

  27×12+43×12=(27+口)×口

  15×26+15×14=口○(口○口)

  72×(30+6)=口○口○口○口

  强调:乘法分配律,可以正着用,也可以反着用。

  2、横着看,在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后面画“√”

  (28+16)×728×7+16×7

  15×39+45×39(15+45)×39

  74×(20+1)74×20+74

  40×50+50×9040×(50+90)

  3、算一算,比一比,每组中哪一道题的计算比较简便。

  (1)64×8+36×825×17+25×3

  (64+36)×825×(17+3)

  让学生体会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4、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长方形菜地的周长,并说说它们之间的联系。

  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5、你能根据下图列出两

  道综合算式吗?

  上面的两道算式能组成一个等式吗?

  四、全课小结

  师问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和你的小伙伴说一说。

  五、课堂作业

  《补充*题》第26页。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8

  学情分析:

  乘法分配律这个知识点在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有一些潜移默化的理解,在实际计算中也有应用,如:本单元第一课时的《卫星运行时间》乘数是两位的乘法中,“114×21=” 不论是第一种“114×20=2280,114×1=114, 2280+114=2394 ”还是第四种用竖式计算,其实质都是在利用乘法分配律这一理论依据,即将21个114,分成20个114和1个114的和,只是表达形式不同罢了。因此,基于这些基础,我教学时特别注重与旧知的联系和在意义上的沟通。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2.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3.在乘法分配律的发现过程中训练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能力。

  4.感受“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增强独立自主、主动探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学*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提出猜想

  1.情景

  暑假中,我们谕小娃娃表演的《阳光羌娃》在比赛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他们马上还要到香港参加演出。(出示照片)

  出示资料: 他们每天都在辛苦地训练着,有时会练得吃饭的时间都没有,昨天晚上,王老师就给参加训练的18个男生和23个女生每人准备了一份8元的快餐,你知道王老师一共用了多少钱吗?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学校中的.大事作为问题背景,可以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数学的广泛应用性,也利于学生主动解决问题。)

  ①整理条件、问题

  从这段资料中你知道了那些信息?王老师遇到了哪些问题?

  ②学生列式,抽生回答: (18+23)×8, 18×8+23×8

  ③交流算式的意义

  第一个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第二个算式呢?

  ④计算:(发现两个算式结果相等)

  ⑤观察、分析算式特点

  咦,我发现这两个算式非常有意思。你看看,这是两个不同的算式,很多地方都不相同,仔细看看,又有相同的地方,对吧!

  现在,就来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看看它们到底有哪些相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

  ⑥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A.涉及到得运算及顺序:都包含了+、×这两种运算,左边是先算加法,合起来以后再乘;右边是分别先乘,然后再加。

  B.涉及到的数:都用到了18、23和8这三个数,其中8在左边出现了一次,在右边出现了两次。

  C.计算结果:结果相等。

  (设计意图:对算式意义的分析让学生明白这两个算式相等的道理,而从外在特点的分析则让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同时,细致的特点分析也为学生后面的举例验证打下基础)

  2.提出猜想

  真有趣,运算顺序不同,数据也有不一样的,结果却一样,那是不是只有这一个算式才是这样呢?还是像这样的算式都有这样的规律呢?

  怎样才能知道像这样的算式都有这样的规律?

  引导学生想到用举例的方法进行验证。

  师小结:要想知道这是不是一个普遍的规律,那我们就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再看看它们的结果想不想等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对一个人而言,记忆一个知识、规律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要知道从哪里去寻找知识和规律,要知道他的发现如何去获得证明。本节课就是要以乘法分配律的学*为载体,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这才是真正的立足于学生一生的发展而在教学。)

  二、举例验证,证明合理性

  1.全班举例:抽生举例,全班进行判断,看所举的算式是否符合猜想的特征。

  2.分组举例

  两个孩子为一组,一起举一个例子,再一起计算验证,看结果是否相等。

  3.交流:谁愿意把你举的例子和大家一起分享?

  A.这个式子符合要求吗?

  B.这些式子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这个共同的规律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左边都是把两个数合起来再与第三个数相乘,右边是分开乘,再把两个积相加,右边算式中这个相同的乘数,在左边算式中放在了括号的外面。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举例验证的过程,经历归纳概括的过程。)

  三、概括归纳,建立模型

  1.个性概括

  这样的式子你们还能写吗?能写完吗?

  强调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是写不完的。

  你能用一个式子将所有的像这样的式子都概括出来吗?

  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概括规律。(学生可能用文字概括,可能用图形符号概括,可能用字母概括)。

  2.统一认识

  教师指出一般用a、b、c表示式子中的三个数,这个规律可以表示成

  (a+b)×c=a×c+b×c

  给出规律的名称:今天,我们一起动手动脑发现了这个非常有趣的规律,这个规律是四则运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

  3.进一步认识

  这个式子表示两个数合起来与第三个数相乘的结果与用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的结果相等。反之,两个数都与同一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所得到的结果与先把这两个数合起来再与第三个数相乘,所得到的结果相等。

  齐读式子。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规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不同方法的概括,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尤其是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四、巩固应用,深化认识

  1.哪些算式与72×35相等

  72×30+72×5

  72×35 72×30+5

  70×35+2×35

  70×35+2

  问:为什么相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本质意义)

  2.你会填吗?

  (10+7)×6= ×6+ ×6

  8×(125+9)=8× +8×

  7×48+7×52= ×( + )

  问:订正时强调第一小题为什么这样填?第三个式子中括号外面为什么要写7。

  (设计意图: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乘法分配律)

  3. 7×48+7×52 7×(48+52)

  这两个式子你想选择哪个进行计算?为什么?

  如果只给你第一个式子,你会想办法让你的计算变得简便吗?

  小结:利用乘法分配律有时候可以使计算变得更简便。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观察,明白乘法分配律在计算中的意义。)

  <<<1234>>>

  4.先想一想,下列各题怎样计算更简便,把你的简便方法写出来。

  ①34×72+34×28(订正时问:为什么不直接算)

  (80+4)×25

  订正时问:把(80+4)×25写成80×25+4×25依据是什么?

  如果不用好不好算?

  (80+20)×25

  问:这道题与(80+4)×25的样子一样,都是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为什么你们又不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了呢?

  教师小结:在计算中要根据数据特点,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

  ②21×25 75×99+75

  小结:在计算中遇到不符合乘法分配律特点的式子,可以利用拆数等方法,在不改变原数大小的前提下将式子变成符合乘法分配律特点的式子,然后再进行简算。

  (设计意图:通过题组练*,让学生在计算中要根据数据特点,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不生搬硬套题型。)

  五、全课小结

  孩子们,你们今天收获了什么?

  当你们在一些具体的问题中发现某些规律,而你又不敢肯定它正确时,你可以怎么办呢?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18+23)×8 (18+23)×8=18×8+23×8 7×48+7×52=7×(48+52)

  =41×8 … … … …

  =328(元) 学生举例 … … … … 34×72+34×28 (20+4)×25

  18×8+23×8 … … … … (80+20)×25

  =144+184 个性概括:… …

  =328(元) (a+b)×c=a×c+b×c 21×25 75×99+75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体验探索规律的过程,并能用字母表示。

  2、经历共同探索的过程,培养解决实际问题和数学交流的能力。

  3、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重点难点:

  1、 指导探索乘法分配律。

  2、 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方法指导:

  通过讲学练相结合,设计相应的练*题,逐步理解抽象的乘法分配律。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约3分钟)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老师想请大家帮一个忙,我有一个朋友开了一家小公司,有4名员工,她想给公司的员工每人买一套工作服,她去商店看中了几件衣服和几条裤子,想选一套衣服做工作服。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搭配?

  2、学生思考:(1)有几种搭配方案

  (2)选择你喜欢的一种方案,并算出总价。

  (学生自己选择方案并在练*本上完成。师强调:是买4套衣服)

  二、自主学*

  (约7分钟)

  (一)组内研讨,确定方案

  1、组内研讨

  (1)一共有几种搭配方案?

  (2)介绍自己的方案,并说一说,你推荐的理由。

  (3)说说你推荐的'方案,需要花多少钱?你是怎么算的?

  三、合作交流

  (约10分钟)

  1、汇报交流

  师:哪一个同学想先来给老师推荐他的方案?

  师:要想求4套这样的衣服需要多少元?可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分别列式解答

  师:因为总价相等,这两个算式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学生回答后,师在两个算式中间用等号连接)

  师:这个等式怎么读呢?

  生尝试读等式。

  (预设学生读法:A.225加上75的和乘4等于乘225乘4加75乘4

  B.225加上75的和乘4等于225和75分别与4相乘的积再相加。 )

  2、研究其它方案

  由学生依次汇报出其余3种不同的搭配方案,并引导说出是怎么想的。计算后分别加上等号。

  教师板书

  一套 4 = 4件上衣 + 4条裤子

  (225+75)4 = 2254 + 754

  (225+125) 4 = 2254 + 1254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10

  教案内容:

  一、课题:《乘法分配律》

  二、主要讲解的内容:

  课本第26页例7及相关练*题

  三、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尝试计算,初步认识和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

  2、通过观察交流、举例验证,概括规律,并能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

  3、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借助乘法的意义进一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

  借助乘法的意义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内涵。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电脑,网络,耳机等

  学生准备:数学书、笔、练*本、笔记本

  五、教学环节

  1、反馈家庭作业(表扬做的优秀的学生,鼓励并引导完成不太好的学生积极完成作业)

  2、复*导入

  算一算,比一比

  (10+5)×5= (8+2)×7=

  10×5+5×5= 8×7+2×7=

  课前同学们已经完成了复*任务,请同桌交流计算的结果和发现。我们已经学*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应用它们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什么是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今天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乘法的另一个运算定律。

  3、新授

  还记得我们提出的第三个问题吗: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①自主探索,独立解决问题

  你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列式计算。【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促成多种解决问题方法的生成,为探索运算定律准备了资源。】②汇报交流,明确算法 学生先自己做上传自己想法,连麦让个别学生说明。

  谁愿意把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展示给大家,并说明解决问题的步骤。

  方法一:先算每个小组人数,再算总人数。

  (4+2)×25

  =6×25

  =150(人)

  方法二:先分别算出负责挖坑、种树的人数和负责抬水、浇树的人数,再算总人数。

  4×25+2×25

  =100+50

  =150(人)

  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计算结果都是150人。

  ③观察对比,概括规律

  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4+2)×25=4×25+2×25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个等式吗?学生发语音

  左边是4加2的和与25相乘,右边是4和2分别与25相乘,然后再相加。左右两边结果相等。

  教师适时用箭头表示出来。

  请你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写在练*本上。

  拍照展示

  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结果相等。

  ④你能结合乘法的'意义理解这个规律吗?

  如:(4+2)×25=4×25+2×25

  左边表示6个25,右边表示4个25加2个25,也是6个25,所以两者结果相等。

  得出结论: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⑤用字母怎样表示这个规律?

  (a+b)×c=a×c+b×c

  a×(b+c)=a×b+a×c

  4、练*巩固

  (1)下面哪些算式是正确的?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56×(19+28)=56×19+28 ( )

  32×(7×3)=32×7+32×3 ( )

  64×64+36×64=(64+36)×64 ( )

  答案:× × √

  解析:【考查目标1、2】借助乘法意义判断,进一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注重形式表达的认识与强化。

  (2)观察下面的竖式,说一说在计算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答案:运用了乘法分配律25×12=25×2+25×10

  解析:【考查目标1、2】结合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体会乘法的算法与乘法分配律的关系。

  (3)李阿姨购进了60套这种运动服,花了多少钱?

  答案:(75+45)×60

  =120×60

  =7200(元)

  解析:【考查目标3】借助熟悉的生活问题情境,在列出不同算式的基础上,以生活情境的材料解释算式意义,进一步加深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认识和理解。

  5、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你都有哪些收获?

  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一个新的运算定律:乘法分配律

  用字母表示是(a+b)×c=a×c+b×c

  左边表示(a+b)个c,右边表示a个c加b个c,所以两者结果相等。

  如果反过来,等式仍然成立。

  如4×7+4×3=4×(7+3)

  利用这个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帮助我们解决许多问题。

  6、钉钉家校本布置家庭作业,当天提交。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能正确地描述。

  2、初步懂得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参与乘法分配律的归纳过程,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

  2、使学生了解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使学生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难点

  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了自然环境被破坏而出现的沙尘暴、水土流失等一些情景的图片,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1、我想大声的呼吁:请不要再滥伐树木了,不然的话沙尘暴会更厉害。

  2、请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吧!

  3、要保护我们的家园,还要大量植树。

  师:说的太好了。要保护我们的家园就要植树造林,种植花草。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前段时间学校植树活动的情况吗?

  (多媒体展示植树的场景,并附文字:一共有25个小组参加植树活动,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

  二、探究新知

  1、探究乘法运算定律

  (1)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你都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问题。

  师:请根据这些信息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列式计算。

  (2)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展示汇报:

  (4+2)×25 4×25+2×25

  =6×25 =100+50

  =150(人) =150(人)

  师:谁和第一位同学的算式一样?请举手。谁来说一说你们解决问题的步骤?

  生:先用加法算出每组有几人,再乘25算出一共有多少人?

  师:谁和第二位同学的算式一样?请举手。谁来说一说第二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步骤?

  生:根据收集到的信息,先分别算出负责挖坑种树的.人数和抬水浇树的人数,再把这两部分合起来算出一共有多少人?

  师:回答的很好。我们来看4×25和2×25分别表示什么?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我也是先算出每组有几人?即(4+2)×25。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请大家一起回答这次植树活动的学生一共有多少人?(150人)

  2、探究乘法分配律

  (1)探讨

  师: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并且计算结果相同,那么,这两个算式之间有什么关系?

  出示:(4+2)×25 4×25+2×25

  生:两个算式的结果相等,在这两个算式中间可以用等号连接。

  师: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个等式。

  生1:4加2的和乘25等于4乘25加上2乘25。

  2:4加2的和乘25等于先把4和2分别与25相乘再相加。

  师:刚才同学们是先算出每组有几人,再算一共有多少人,算式为25×(4+2)。想一想:计算25乘4加2的和还可以怎样算呢?动手试试再把想法说给同桌听。

  师:谁来给大家说自己的想法?

  生:25乘4加2的和,可以先把25分别与4和2相乘,再相加。也就是先算25×4和25×2,再把两个积相加。即25×(4+2)=25×4+25×2

  (2)举例观察

  师:我们知道了4加2的和与25相乘,可以先把4和2与25分别相乘,再相加。请你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写在本子上。你怎么来说明你写的算式左右两边是相等的?

  师:谁来汇报你写的式子,师随生汇报板书。请同学们观察这两组等式以及自己写的等式,有什么发现?请先和同学交流。

  (3)交流概括

  师:谁来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我发现,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求出积,再把积相加。

  师: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求出积,再把积相加。这就叫乘法分配律。

  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师:刚才同学们写的算式都对,那我们可不可以用一个算式就能表示出所有的式子?

  生试着在练*本上写,并抽学生汇报。

  生1:a、b表示两个加数,c表示因数。a加b的和乘c等于a乘c加b乘c。即(a+b)×c=a×c+b×c。

  生2:a表示因数,b、c表示两个加数,a乘b加c的和等于a乘b加上a乘c。即a×(b+c)=a×b+a×c。

  三、巩固练*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15+20)×12=□×12+□×12

  25×(4+9)=□×4+□×9

  8×(10+5)=□×□+□×□

  75×24=75×□+75×□

  2、把左右两边相等的算式用线连接起来。

  48×12+52×12 15×18+26×18

  (15+18)×26 25×40+25×4

  25×(40+4)(48+52)×12

  14×(45-5)11×4+25×4

  (11×25)×4 14×45-14×5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12

  教材简析:

  能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式题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或可以转化成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可以直接应用乘法分配律算出结果;另一种是求两积之和的算式里有一个乘数相同,可以逆向应用乘法分配律算出结果。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能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的式题的特点,学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2、让学生学*应用估算的方法判断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3、让学生联系现实问题主动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感受数学规律的普遍使用性,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运用数学规律提高计算效率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加学*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过程:

  一、讲解学生作业错得较多的题目

  1、99×37+37=37×(□○□)

  指名说说这题是如何思考的:乘法分配律其实就是合起来乘可变成分别乘或是分别乘变成合起来乘。在这个算式中,只有一个乘,那就要把后面的“37”改装成乘“37×1”,然后就可以看出是在分别乘37,应该等于合起来乘37,括号里应该填写的是“99+1”

  2、把左右两边相等的算式用线连起来

  11×58+49×11 12×77+8×77

  (12+8)×77 36×25+4×25

  (58+12)×14 27×21+27×29

  27×(21+29) 11×(58+49)

  (36×4)×25 58×14+12

  先让学生说说哪几组是肯定能连线的`,还有哪几组有问题?说说为什么不能连线?

  (1)(58+12)×14应该等于分别乘14,但“58×14+12”中的12没有乘14,所以是不相等的。

  (2)(36×4)×25,乘法分配律要有乘有加,这里只有乘,不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它只能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所以不能和36×25+4×25连线。

  二、学*例题

  1、出示例题图

  说说例题的信息和问题,说说相关的数量关系式。

  2、列式并估算等:32×102≈3200(元)

  说说估算的方法:把102看成100,32乘100等于3200,32×102的积应该略大于3200。

  还可以怎么算?(用竖式算)

  3、3200元其实是几件衣服的价钱?那要算102件,还要怎么办?

  (加上2件),这2件是多少元呢?总共是多少元?

  怎么把这个过程完整地用算式表达出来呢?

  板书:32×102

  =32×(100+2)

  =32×100+32×2

  =3200+64

  =3264(元)

  指出:利用乘法分配律,我们可以把这类题目进行简便计算。

  学生完成书上的例题剩下部分。

  4、完成试一试:用简便方法计算46×12+54×12

  观察算式特点,并完成简便计算。交流:=(46+54)×12

  =100×12

  =1200

  比较两题,说说在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时候有什么要注意的?

  (有的时候是合起来乘容易,有的时候是分别乘更容易。要根据具体的题目来选择。)

  三、完成想想做做

  1、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在○里填上运算符号(题略)

  学生独立完成,再校对。

  2、口算下面各题,并说说是怎样应用乘法分配律的(第3题)

  学生说出口算的过程,体会也是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3、读第5、6题,观察数据的特点,说说怎么算才更简便?

  四、探索思考题

  99×99+199○100×100

  观察算式,说说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大小关系呢?说说是怎么想到的?

  在交流过程中完成板书

  99×99+199

  =99×99+99×1+100

  =99×(99+1)+100

  =99×100+100×1

  =100×(99+1)

  =100×100

  学生自己尝试完成算式:999×999+1999的探索过程

  发现规律,直接完成算式:9999×9999+19999=( )×( )

  五、布置作业

  p.57第2、4、5、6题


小学四年级乘法教案通用5篇(扩展6)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教案通用5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教案 1

  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词语,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2、紧扣课题“让”字,叩问文本,感受三美,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学*重点

  1、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有感情朗读。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并从中受到教育。

  学*难点

  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课前准备:

  师:了解季羡林;设计课件

  生:预*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作者,扣问课题

  1、引出作者:孩子们,我们上学期学过一篇课文《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还记得文中的大树是谁吗?

  生:季羡林

  2、介绍一下季羡林:

  季羡林(1911--20xx),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1935年9月,赴德哥廷根留学。1945年10月回国。1980年,离开哥廷根35年后,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返哥廷根市考察学*。

  3、揭题导题: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可以知道,季羡林一生几次到过德国?

  预设:两次,第一次是为了——留学,这一呆呀就是——10年

  师:所以对于季羡林来说,德国就是他的第二个故乡。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篇他写的与德国有关的文章,题目是——(课前板书)

  4、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5、擦去“让”体会德国人心甘情愿种花给别人看。

  6、叩问“让”字,引导学生自主提问

  预设:让别人看到了怎么样的花?——贴纸:让别人看到了怎么样的花?

  如何让别人看花——贴纸:怎么让?

  为什么自己的花要让别人看? ——贴纸:为什么让?

  7、牵线“美丽”,一线贯穿

  1980年,季羡林爷爷重返德国时,迎接他的主人问她:你离开德国这样久,有什么变化没有?”

  季羡林回答说: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发问:德国的什么可能变了?

  美丽并没有改变是指哪些美丽没变呢?

  8、过渡语:难道真的只有花的美丽是不变的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理清内容

  1、这篇课文都读过好几遍了吧?其实一篇好的文章就像一杯美酒,是越品越有滋味儿。下面就请同学们继续认真自由地读书。

  注意: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2、读完后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书读完了,但真的都读好了吗?老师来检查检查。

  宇宙间美的东西很多,花在其中占重要地位。爱花的民族也很多,德国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

  (1) (请一名学生读完后)问:第一句想说什么在美中占重要的地位?——花。所以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要突出哪个字?——花。想要把一个字重点突出来,可以怎么读?——重读。来读读看。

  (2)同样的道理,第二句应该怎么读。齐读,突出德国。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1) (请一名学生读完)问:季羡林想赞美德国的什么?——美丽,所以我们要把朗读的重点落在——美丽。听老师读。

  (2)我还是采用刚才那样重读的方法突出美丽这个词的吗?——不是——那我是怎么做的——在美丽后面停顿久一点、那你们也来试试看。

  (3)生读句子

  归纳学法:原来我们在朗读时为了突出重点,可以采用重读,也可以采用停顿的办法。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不要问为什么这样读?)

  (1)停顿教学,“如”是好像的意思,“入”是进入,我们*时读书停顿往往是在一个词语读完之后,虽然这里的“如”和“入”是单个字,但是实际上表示一个词语,所以要做此停顿。

  (2)介绍山**的美丽故事:东晋王献之一日由我们现在的浙江绍兴去往诸暨,途径一条山**,其风景甚美,于是他写下了这一妙句:“山**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此言一出,山**就从此声名远播,很多文人雅客就把“山**”奉为风景极美的地方。

  (3)齐读。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指导概括方法:概括内容一定要清楚,简洁,明了。发现了没有,原来有时候题目拿来概括课文内容!

  三、一品“让别人看到了怎么样的花?”,感受花美

  (1)交流

  (大屏幕出示句子)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上,应接不暇。”

  (2)配乐批注,开展语言训练

  (3)生自由读,做批注。

  (4)学生交流,老师相机点评。

  (5)关注: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花团锦簇

  老师发现你抓住了词语“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谈了自己的读书收获,你说什么是花团锦簇?

  学生交流:

  预设:花非常的多

  那可能会有哪些花?

  这些花都簇拥在一起,这就是——花团锦簇(板书)

  从哪里还可以看出德国街头的花很多?——任何,家家户户,花的海洋,应接不暇。

  姹紫嫣红

  什么是姹紫嫣红?

  预设:花有很多种颜色。

  哪些词语也可以用来形容花的颜色多?

  五颜六色、五彩缤纷。

  是的,从这么多颜色,我们可以读到,这的花很——美(板书:姹紫嫣红)

  (6)朗读训练,引读

  你看,所有的花聚集在一起,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这儿一簇,那儿一团。这就是

  ——花团锦簇。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蓝的像——海。这就是

  ——姹紫嫣红。

  走在这条街上,抬头向上看,这家窗子前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走过那条街,那家的窗子前

  ——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这就是——

  走过任何……家家户户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7)教师范读,学生闭眼想象

  (8)交流想象的画面

  (9)分组朗读,读出花的又多又美

  师:多美的意境呀!此时此刻,如果我们走在这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德国街头,能不使人感到惬意舒服吗?现在带我们男女生分组读读看,看看到底是男生还是女生,能把德国街头的花读得又多又美。

  (10)感悟花美

  孩子们,此时此刻,你觉得德国的什么美?——花美(板书)

  (11)背诵句子

  这么美的画面,我们就把它刻在心里,记住她,一起来背背看吧,真不会背,可以偷偷看一眼。

  四、二品“如何让别人看花”,感受行为美

  1、教师引导:是啊,德国的确是一个爱花的民族。那么,德国人是如何做到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呢?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关句子

  2、交流出示句子: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3、交流:句中哪些地方让你明白了德国人种花是让别人看的

  种花的地点——临街窗户的外面(板书:临街而种)

  自己在屋子里看花的角度——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4、摸摸你的脊梁,文中“花的脊梁”指哪里?(花梗,花的茎,花的杆)

  5、出示图片,理解花的脊梁

  6、师:在家里,德国人只能看到花的脊梁,但他们仍然把花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板书:临街而种)

  7、激**感,感性朗读

  现在你们想带着怎样的感情读这句?

  学生交流(敬佩、赞美)

  齐读

  8、引导理解莞尔一笑,体会德国人种花给被人看的行为美。

  (1)什么是莞尔一笑。

  (2)走进画面,情景再现,师生表演“莞尔一笑”

  (3)你从女房东的莞尔一笑读出了什么?

  预设:德国人认为种花给别人看是一种理所当然的行为

  9、引导感受行为美

  这是你又觉得德国人什么是美丽的啊?——行为美!(板书)

  五、三品“为什么让花给别人看”,体会风土人情美

  1、师:家家户户种花,家家户户的花都临街而种,虽然在家只能看见花的背影,可是倘若出去——又是怎样的场景,找出那句话?

  2、出示: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这种境界是怎样的境界?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板书)

  (2)从哪里可以看出德国人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

  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

  (3)引读:

  是啊,德国人就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个时候别人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这时你会看到怎样的画面——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这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板书)

  3、交流生活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例子

  (1)其实何止德国做到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其实在我们也是一直这样做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例子?

  (2)学生交流,师引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扫地,借阅书本

  4、扣“又”,引导理解风土人情美

  孩子们,课文最后一段有这样一句话:

  “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师:什么是“又”,又表示以前也是这样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

  以前是什么时候啊——季羡林爷爷在德国留学的那十年。

  说明了几十年来,无乱风雨怎样变幻,无论时代怎么变迁,德国人种花的*惯没有变。

  如果一种*惯几十年如一日,我们就可以把它称为是这个国家的——风土人情

  5、此时此刻,你觉得什么极美——风土人情!(板书)

  六、回顾“美丽不变”,升华课堂

  1、现在你们懂了吗,季羡林爷爷说的“美丽并没有改变”指的是什么没有变?

  花的美丽没有变;种花的行为没有变;风土人情没有变

  2、季羡林爷爷说的美丽就是:花美、行为美、风土人情美。

  七、朴实拓展,抄录“美丽”

  孩子们,美的东西值得我们珍藏,拿出我们的采蜜本,选择其中的一种美,把相关的句子抄下来。(播放音乐)

  八、板书

  美丽没变?

  花团锦簇

  花美

  姹紫嫣红

  人人为我

  风土人情美

  我为人人

  行为美临街而种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教案 2

  学*目标:

  1、借助拼音认识“忆、异、逢、佳、倍、插”6个二类字和“忆、异、逢、佳、倍、插、遍、遥”8个一类字,能通过对比分辨出“异”上半部分“巳”与“已”的区别,知道“插”的正确笔顺,正确书写“遥、插”。

  2、简单了解诗人王维,能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读懂诗句的大概意思。结合王维的生活背景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并体会诗句表达的诗人思乡思亲之情。

  3、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随着夏天的脚步逐渐远去,我们又迎来了美丽的秋天。秋,是一个诗意的季节。秋风响起,落叶归根,会引发多少游子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学*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思乡佳作,诗题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了解作者,阐释题意。

  1、说说对王维的了解,补充王维的资料。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唐代诗人,多才多艺,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流传至今的诗歌有400余首,人们又称他为“诗佛”。

  2、题目中有一个生字——忆。指导书写。“忆”是什么意思?围绕这个“忆”字,你从题目中还知道了什么?请大家轻轻打开书36页,可以结合课文后面的注释来说。

  (1)在这里“山东”不是指现在我国的山东省,而是指华山以东,诗中指作者的家乡山西省(板书:家乡)。王维不到17岁就与弟弟王缙离开家乡到当时全国最热闹的城市——首都长安游学,也就是现在的陕西西安市。

  出示示意图,介绍两地之间的大概距离。(两地间高速公路路程为536千米,驾驶汽车需6小时45分钟。如果步行,每小时走4千米,每天走十个小时,也要半个多月才能到达。)

  (2)重阳节:九月九日是重阳节,是我们传统节日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古时候人们过重阳有登高、赏菊、插茱萸等风俗。

  (3)茱萸是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将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消灾避邪。(逐步将诗题板书完整)

  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题目很重要,是走进课文、走进古诗中的一扇门。从题目中,我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重阳节这一天思念家乡亲人,想念兄弟的事。齐读诗题,注意语调低沉缓慢。

  题目*实朴素,内容也看似*常,但是为什么这首诗会流传千古,被人们广为传颂呢?

  三、创设情境,读中悟情。

  1、学*诗歌,“读”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只有通过入情入境地朗读才能有更多的收获。读古诗有三个层次,三种境界:读得正确流利——读懂意思——读出感情。

  (一)读正确流利:

  (1)出示带注音诗句,自由读;

  (2)指名读,纠正读音;

  (3)去音后男读女读,读出节奏;

  (4)提出生字并归类,小组开火车认读并组词,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在这一课的生字中,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左右结构:忆佳倍插

  上下结构:异

  半包围结构:逢遥遍

  板书:“异”。师示范“插”的笔顺,生练*书写。

  (二)读懂意思:

  1、诗句读通了,我们还要读懂诗句的意思。交流学*古诗的方法。

  学法小结:查资料、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或生活经验、反复诵读。

  2、先轻声或默读古诗,根据下面的注解与插图,想想全诗大概是什么意思,能说出大概意思即可。同桌交流想法,指名汇报。

  (三)读出感情:

  同学们对诗句的意思理解得很准确。师错误范读。诗人通过诗句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哪些诗句或者字词最能体现诗人孤独、苦闷、伤心的心情?在书上圈画出来。

  1、(板书:独)汉字是会说话的。仔细看看“独”字,透过它你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出示句式,想象说话:

  远在异乡,当时,王维独自一人。

  (生病时、空闲时、遇到困难时、写出一首好诗时……)

  由此可见,当王维吟诵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诗句时,他心中该是多么的酸楚啊!请体会王维此时的心情,带着王维的感受再读第一句。

  2、即使生活在繁华都市中,即使满腹才华被人赏识,孤单无助的王维仍是一名生活在异乡的异客,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亲人,这是魂牵梦绕的思念啊。尤其是在过节的时候,这思亲之情更为刻骨。诗人把满腔思念都倾吐在哪句诗句中?(生读)“每逢佳节倍思亲”。整首诗中,这一句流传最为广泛,每个字都凝聚了诗人的情感和心血。

  你们认为哪个字诗人用得?为什么不说“每逢佳节更思亲” “每逢佳节又思亲”,偏偏要说“倍思亲”呢?同桌讨论。(一个“倍”字,既表现出今日思亲之情的强烈,又表明王维*日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的亲人。)(板书:倍思亲)

  诗中提到的“佳节”还会是哪些中国传统节日?生回答时,师补充相关*俗。

  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最重要的是不管什么节日,都是家人团聚的大好时机。那么在不同的节日里,远在异乡的王维都会看到什么、想些什么?

  出示句式,同桌交流,想象说话,说出人物的动作神情:

  节到了,王维看到,想起家乡的亲人,。

  (师:春节——看到家家户户热热闹闹地一起包饺子、放鞭炮——泪流满面)

  家乡的人,家乡的事,即便只是一句普通的问候,一碗热腾腾的饺子,都令王维刻骨铭心,难以忘怀,他怎能不——(配乐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好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它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呀,我们可以想象:

  a、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他乡求学的孩子们,会在心底默默地念起:——

  b、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打工谋生的人们,会对着明月诉说:——

  c、每到国庆节,远在异国他乡的海外游子,会面向祖国深情地说:——

  3、虽然心中倍思亲,但重阳节这天,王维还是无法与亲人团聚,只能任思绪飞越千里,他会在脑海中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呢?

  家乡亲人的一举一动那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却不能真实地拥抱、交谈,这种痛苦的滋味令人心碎啊!王维只能面向东方,含泪吟诵——(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亲人们团聚在一起,又会想些什么呢?的确,家乡的亲人又何尝不在思念着王维啊!登高远眺,无限的牵挂、担忧、思念涌上心头,他的亲人们一定也会面对西方,大声喊出——(读)“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一人”。

  4、胸怀大志的王维年少早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甘心忍受离别的痛苦,只能把自己的绵绵思乡之情融入到诗句之中,正因为对亲人的眷恋,对故乡的依恋,是人类永恒不变的美好情感,所以这首诗直到今天还能深深地打动我们的心。现在让我们再次读读这首诗。(配乐背诵)

  5、总结学法。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眼前仿佛出现了眼含热泪,神情忧郁的诗人王维。这节课,我们通过逐次逐句地品,设身处地地想,入情入境地读,真切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怀,希望今后在学*古诗时,同学们能自觉地运用这些方法。

  四、延伸课外,拓展阅读。

  古时候交通、通讯极为不便,人们长时间外出时只能靠诗歌来抒发自己思乡思亲的痛苦心情,所以自古以来就有很多思乡诗歌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一些名篇更成为千古绝唱。

  出示:

  (1)学过的思乡诗歌题目:《秋思》《长相思》《泊船瓜洲》;

  (2)朗读补充的诗歌。

  渡汉江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乡情更怯(qiè),不敢问来人。

  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qī)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在课后继续收集王维的诗歌或者思乡诗歌进一步阅读、品味。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教案 3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课文,找出“看松鼠表演”的段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

  4、写一个片段,介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教学重难点】

  通过边读边想,将松鼠表演的几种不同的方式还原成画面,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一、激趣导入

  1、做游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你最喜欢的小动物,但不说出它的`名字,让同学们一猜就知道。

  2、说说你了解的松鼠。

  3、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读字词,正音。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什么?(文主要写了“我”看松鼠表演及看松鼠做巢的经过。)

  2、找出描写“看松鼠表演”和“看松鼠做巢”的段落。

  四、学*课文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松鼠是怎样表演的?用笔勾画有关的词语。

  2、你喜欢看松鼠的哪种表演?从文字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想到了些什么?

  3、小组内交流。(句式:我喜欢松鼠表演,我仿佛看到,我想。)

  4、全班交流。

  相机引导学生读句子:“有的……有的……有的……”

  5、生自由读这一段。

  6、指名读,指导朗读。

  7、齐读。

  8、作者是怎样将他观察到的其中一只松鼠写得生动具体的呢?指名读。

  谁来扮演这只可爱的松鼠?指导朗读

  9、朗读第二自然段。

  五、学法指导

  1、作者看到了松鼠这么多的表演,是一次看到的吗?看来观察小动物不是一两天的事,我们在写小动物时也可以像作者这样,把每次观察到的不同情况写下来,连成一篇美文。

  2、课文没有单独描写小松鼠的外貌,而是在描写小松鼠时,写出了它的特点:大尾巴,弹跳力好,善于爬树等。小松鼠的动作描写出神入化。作者太聪明了。我们也可以学*作者写写片段。

  3、片段练*:

  我喜欢看表演。它们有的,有的,有的。我注意到其中一只,它。

  4、总结。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教案 4

  学*目标:

  1、借助拼音认识“忆、异、逢、佳、倍、插”6个二类字和“忆、异、逢、佳、倍、插、遍、遥”8个一类字,能通过对比分辨出“异”上半部分“巳”与“已”的区别,知道“插”的正确笔顺,正确书写“遥、插”。

  2、简单了解诗人王维,能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读懂诗句的大概意思。结合王维的生活背景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并体会诗句表达的诗人思乡思亲之情。

  3、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随着夏天的脚步逐渐远去,我们又迎来了美丽的秋天。秋,是一个诗意的季节。秋风响起,落叶归根,会引发多少游子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学*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思乡佳作,诗题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了解作者,阐释题意。

  1、说说对王维的了解,补充王维的资料。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唐代诗人,多才多艺,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流传至今的诗歌有400余首,人们又称他为“诗佛”。

  2、题目中有一个生字――忆。指导书写。“忆”是什么意思?围绕这个“忆”字,你从题目中还知道了什么?请大家轻轻打开书36页,可以结合课文后面的注释来说。

  (1)在这里“山东”不是指现在我国的山东省,而是指华山以东,诗中指作者的家乡山西省(板书:家乡)。王维不到17岁就与弟弟王缙离开家乡到当时全国最热闹的城市――首都长安游学,也就是现在的陕西西安市。

  出示示意图,介绍两地之间的大概距离。(两地间高速公路路程为536千米,驾驶汽车需6小时45分钟。如果步行,每小时走4千米,每天走十个小时,也要半个多月才能到达。)

  (2)重阳节:九月九日是重阳节,是我们传统节日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古时候人们过重阳有登高、赏菊、插茱萸等风俗。

  (3)茱萸是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将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消灾避邪。(逐步将诗题板书完整)

  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题目很重要,是走进课文、走进古诗中的一扇门。从题目中,我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重阳节这一天思念家乡亲人,想念兄弟的事。齐读诗题,注意语调低沉缓慢。

  题目*实朴素,内容也看似*常,但是为什么这首诗会流传千古,被人们广为传颂呢?

  三、创设情境,读中悟情。

  1、学*诗歌,“读”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只有通过入情入境地朗读才能有更多的收获。读古诗有三个层次,三种境界:读得正确流利――读懂意思――读出感情。

  (一)读正确流利:

  (1)出示带注音诗句,自由读;

  (2)指名读,纠正读音;

  (3)去音后男读女读,读出节奏;

  (4)提出生字并归类,小组开火车认读并组词,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在这一课的生字中,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左右结构:忆佳倍插

  上下结构:异

  半包围结构:逢遥遍

  板书:“异”。师示范“插”的笔顺,生练*书写。

  (二)读懂意思:

  1、诗句读通了,我们还要读懂诗句的意思。交流学*古诗的方法。

  学法小结:查资料、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或生活经验、反复诵读。

  2、先轻声或默读古诗,根据下面的注解与插图,想想全诗大概是什么意思,能说出大概意思即可。同桌交流想法,指名汇报。

  (三)读出感情:

  同学们对诗句的意思理解得很准确。师错误范读。诗人通过诗句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哪些诗句或者字词最能体现诗人孤独、苦闷、伤心的心情?在书上圈画出来。

  1、(板书:独)汉字是会说话的。仔细看看“独”字,透过它你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出示句式,想象说话:

  远在异乡,当时,王维独自一人。

  (生病时、空闲时、遇到困难时、写出一首好诗时……)

  由此可见,当王维吟诵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诗句时,他心中该是多么的酸楚啊!请体会王维此时的心情,带着王维的感受再读第一句。

  2、即使生活在繁华都市中,即使满腹才华被人赏识,孤单无助的王维仍是一名生活在异乡的异客,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亲人,这是魂牵梦绕的思念啊。尤其是在过节的时候,这思亲之情更为刻骨。诗人把满腔思念都倾吐在哪句诗句中?(生读)“每逢佳节倍思亲”。整首诗中,这一句流传最为广泛,每个字都凝聚了诗人的情感和心血。

  你们认为哪个字诗人用得?为什么不说“每逢佳节更思亲” “每逢佳节又思亲”,偏偏要说“倍思亲”呢?同桌讨论。(一个“倍”字,既表现出今日思亲之情的强烈,又表明王维*日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的亲人。)(板书:倍思亲)

  诗中提到的“佳节”还会是哪些中国传统节日?生回答时,师补充相关*俗。

  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最重要的是不管什么节日,都是家人团聚的大好时机。那么在不同的节日里,远在异乡的王维都会看到什么、想些什么?

  出示句式,同桌交流,想象说话,说出人物的动作神情:

  节到了,王维看到,想起家乡的亲人,。

  (师:春节――看到家家户户热热闹闹地一起包饺子、放鞭炮――泪流满面)

  家乡的人,家乡的事,即便只是一句普通的问候,一碗热腾腾的饺子,都令王维刻骨铭心,难以忘怀,他怎能不――(配乐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好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它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呀,我们可以想象:

  a、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他乡求学的孩子们,会在心底默默地念起:――

  b、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打工谋生的人们,会对着明月诉说:――

  c、每到国庆节,远在异国他乡的海外游子,会面向祖国深情地说:――

  3、虽然心中倍思亲,但重阳节这天,王维还是无法与亲人团聚,只能任思绪飞越千里,他会在脑海中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呢?

  家乡亲人的一举一动那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却不能真实地拥抱、交谈,这种痛苦的滋味令人心碎啊!王维只能面向东方,含泪吟诵――(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亲人们团聚在一起,又会想些什么呢?的确,家乡的亲人又何尝不在思念着王维啊!登高远眺,无限的牵挂、担忧、思念涌上心头,他的亲人们一定也会面对西方,大声喊出――(读)“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一人”。

  4、胸怀大志的王维年少早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甘心忍受离别的痛苦,只能把自己的绵绵思乡之情融入到诗句之中,正因为对亲人的眷恋,对故乡的依恋,是人类永恒不变的美好情感,所以这首诗直到今天还能深深地打动我们的心。现在让我们再次读读这首诗。(配乐背诵)

  5、总结学法。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眼前仿佛出现了眼含热泪,神情忧郁的诗人王维。这节课,我们通过逐次逐句地品,设身处地地想,入情入境地读,真切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怀,希望今后在学*古诗时,同学们能自觉地运用这些方法。

  四、延伸课外,拓展阅读。

  古时候交通、通讯极为不便,人们长时间外出时只能靠诗歌来抒发自己思乡思亲的痛苦心情,所以自古以来就有很多思乡诗歌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一些名篇更成为千古绝唱。

  出示:

  (1)学过的思乡诗歌题目:《秋思》《长相思》《泊船瓜洲》;

  (2)朗读补充的诗歌。

  渡汉江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乡情更怯(qiè),不敢问来人。

  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qī)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在课后继续收集王维的诗歌或者思乡诗歌进一步阅读、品味。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教案 5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1、学会12个字,认识2个字。能借助工具书和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情境创设,情感熏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姑娘的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体会小姑娘的善良和纯真。

  教学重点:

  通过小姑娘的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体会小姑娘的善良和纯真。

  教学难点:

  体会小姑娘心理活动的变化。

  教具安排:

  生字卡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12个字,认识2个字。能借助工具书和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2、理解课文第1—3自然段。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第1—3自然段,能够对小姑娘有个初步的认识。

  学*生字。

  教学难点:

  走入小姑娘丰富的内心世界。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去认识一位新朋友,她是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让我们一起去认识她吧。

  (请快快翻开书本第36页读读这个故事吧!)

  二、初读:

  1、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些什么,并边读边圈生字,读完课文后把所圈生字反复多读几遍直到熟练。

  2、检查生字。

  3、把生字送回课文再读课文,想想读完课文后,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可提出来。

  三、精读:

  1、师:读了这篇课文,你知道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吗?(指名自由概括)

  2、自由读1—3自然段,想想文中的“我”是个怎样的小姑娘?

  (1)学生自由读,在相应的地方作上记号(教师巡视)

  (2)小组交流

  (3)全班反馈,边交流边指导读好相关句子:“我是个长得小小而不怎么表达的女孩儿。脑子里好象总有想不完的事。”

  (4)小结:这是一个弱小、内向、爱思考的女孩。

  3、现在,你们就是这样一个小女孩,你对那个新来的修鞋老伯伯有怎样的想法?

  (1)学生找到描写老伯伯的句子读一读

  (2)引导读句子,体会小姑娘对老伯伯的好奇,也通过观察、思考感觉到老伯伯生活的艰难。

  师过渡:是啊,这样一个爱观察、爱思考的小姑娘,她会和修鞋的老伯伯之间发生怎样的事情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

  四、学*生字:

  学*“鼻、皱”等12个字。

  让学生多识记字形:“鼻”字注意上中下结构的比例;“皱”字写时要注意右边“皮”的一撇要将左边一部分托起来。还要让学生自己观察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美观。教师可适当作书写示范。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走进小姑娘的内心世界。

  2、通过小姑娘的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体会小姑娘的善良和纯真。

  教学重点:

  精学4—16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姑娘的善良和纯真。

  教学难点:

  走进小姑娘的内心世界,体会小姑娘的善良和纯真。

  教学过程:

  一、复*生字。抽读生字卡片。

  二、复*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知道知道了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爱思考、爱观察而又内向的小姑娘,她和修鞋老伯伯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接着来学*。

  三、学*第2部分,走进人物内心

  1、读读4—16自然段,讲讲小姑娘和修鞋老伯伯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找出描写老伯伯的语句和小姑娘心里想法的句子,分别作上不同的记号。

  3、自读感悟,再读句子,想想这时小姑娘和老伯伯心里都想了些什么?小组交流。

  4、全班交流。

  (1)走进老伯伯内心:

  a、在断针时,老伯伯叹了一口气,这时他心里是怎样想的?(指导读句子)

  b、老伯伯见“我”给了钱又说不用找时,他抓起书包仔细检查,从这里可以看出老伯伯心里的想法又是什么?

  (2)走进小姑娘的内心世界:

  a、重点体会句子:“我一愣,仿佛有什么东西轻轻拍了一下我的心脏。”和“我转回神,飞快地把书都塞进书包里,又飞快地取出口袋里折得皱皱的钱,塞到老伯伯的手里……”

  b、假如你就是这个小女孩,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做?

  c、分角色朗读4—16段

  四、学*第3部分,升华感情

  1、妈妈为什么说“我是个好心肠的姑娘?”读读课文的最后4个自然段,展开小组讨论。

  2、交流看法。要求表达观点时要在课文中找到相应的语言作为依据。

  3、回扣文题:为什么妈妈的话像阳光照进我的心里?说说你的看法。

  4、小结:妈妈是在夸奖小姑娘关爱他人、用心体察他人的疾苦,很善良。从此以后,妈妈的话如同阳光照进我的心里。


小学四年级乘法教案通用5篇(扩展7)

——小学语文四年级语文教案通用五篇

  小学语文四年级语文教案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指导学生认识到眼睛的重要作用和保护眼睛的方法。

  2、在口语交际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3、锻炼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采用“创设特定情境体现双向互动”和“角色模拟体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养成保护眼睛的好*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说说怎样保护眼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难点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营造学生想说、乐说、会说、敢说的氛围。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保护眼睛的资料,调查本班学生视力的情况。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非常美丽的,灿烂的太阳,皎洁的月亮,蓝蓝的天空,广阔的大地,无边的海洋,万紫千红的花草树木,各种各样的动物,你们喜欢吗?这美丽的大自然,我们是用眼睛看到的,你们想想,如果眼睛不好,还能看得清楚吗?所以,保护眼睛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今天我们就来学*“爱护眼睛,保护视力”的口语交际。(板书课题)

  二、情境体验,引出主题

  视频引出主题:灰太狼的眼睛怎么了?他都犯了什么错误呢?

  (一)想一想。

  1、提问题:

  (1)保护眼睛重要吗?

  (2)怎样保护眼睛呢?

  通过问题指导学生认识到保护眼睛的重要作用,以及保护眼睛的方法。

  2、总结:学*、生活、工作都需要有一双好眼睛,如果眼睛不好,看不清楚远处物体,就会影响学*、影响工作、给生活带来不方便。所以,我们从小就要保护好自己的眼睛,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怎样保护我们的眼睛吧!

  (二)说一说。

  通过图片指出几种不良的用眼*惯,从而让同学认识该怎样保护眼睛。

  (1)图中画的是谁?

  (2)他在做什么?

  (3)这样做的后果怎样?

  (三)议一议。

  (1)用眼卫生的目的是什么?

  (2)保护视力要做到什么?

  (3)不应该怎么样?

  我们到底该怎么办呢?

  “三不要”:

  ①不要躺着看书;

  ②不要走路乘车时看书;

  ③不要在昏暗的灯光下或强光下看书。

  “三注意”:

  ①看书、写字眼睛与书本距离一市尺。

  ②看书一小时,要休息几分钟;

  ③字要写大些,要清楚整齐。

  三、练一练

  1、用眼卫生的目的是( )。

  2、看书看电视( )分钟休息片刻。

  四、交际范例

  赵东莱:针对视力下降这一现象,我们应采取一些保护视力措施:

  1、避免在强烈的光线或昏暗地光线下看书或者写字;

  2、不要长时间地观看电视节目、玩电子游戏;

  3、不要在床上躺着看书,也不要边走路边看书,更不能歪着身在趴在桌子上读书写字。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少年儿童在读书期间,正是眼球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果不注意用眼卫生,形成一些不良的用眼*惯,就会使眼睛受到伤害,引起视力下降,甚至失明。要保护视力,预防*视,就必须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惯,做到“三注意,两不看”。小学生要特别注意预防*视,看书、写字的姿势要正确(身体要坐直,距离桌子一拳,眼要距离书本一尺);看书写字时间不要太长;要认真做好眼睛保健操;不要在光线太强或太暗的地方看书;不要在行走时看书;不要躺着看书;看电视(或玩游戏机)的时间不能过长;距离电视不要太*。此外,还要注意眼的卫生,不要用脏手揉眼睛,要用自己的毛巾洗脸。

  六、布置作业

  预防*视,保护视力,同学之间互相监督、提醒、纠正不正确的坐姿、写姿。

  板书设计:

  爱护眼睛,保护视力

  “三不要”“三注意”

  小学语文四年级语文教案 2

  教学目标

  1.观察一处景物,把观察到的景物写下来

  2.按一定顺序描写,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3.在写景时把观察和思考结合起来。

  教学重点

  按一定顺序描写,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教学难点

  将观察到的事物抓住特点,具体描写出来。

  课前准备

  1.事先布置学生去实地观察校园一处景物,提出观察的基本要求。

  2.观察后认真思考,怎样把景物写具体写出特点,要把观察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

  教学过程

  补记

  一、谈话引入,揭示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爱自己的校园。春天,花儿五彩缤纷;夏天,树草苍翠欲滴;秋天,凉风**,树叶随风飞舞,像一只只蝴蝶……冬天雪花漫天飞舞……让我们到校园里走一走,看一看,观察一些景物,然后,拿起你手中的笔,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来,一定是一篇好文章。

  二、出示内容,明确要求。

  我们都爱自己的.校园,它也许像一座美丽的花园,绿草如茵,花团锦簇,在可爱的校园里,我们都度过了许多欢乐的日子。让我们到校园里走一走,看一看,选一处景物,仔细观察一下,再把观察到的按一定顺序写下来。注意把内容写具体,语句写通顺。

  如果不想写校园里的景物,也可以写别处的景物,或者写发生在校园里的难忘的事。

  1.读一读,梳理内容——校园的一处景物;别处的景物;发生在校园的一件事。

  2.想一想,明确要求——顺序清楚,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三、指导选材,言之有物。

  我们在校园里生活了三年多,对环境应该很熟悉了,你能说说吗?你最喜欢哪个地方,比如校园的花坛,有哪些花草等,你经常在那里做些什么?

  1.回忆观察。回忆自己在校园里观察的见闻感受。比如校园的草地、小花园、假山、婀娜多姿的柳树、四季常青的松树、内容丰富的宣传栏、文化长廊、形象生动的雕塑等,你选择哪种景物呢?从中选择自己喜爱又熟悉的具有特色的景物作为描写对象。

  2.交流见闻。学生讲述自己观察到的见闻感受,准备怎么写,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得到启发。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适时点拨、引导。

  3.提出要求——

  典型:

  写一处景物,选择最美的、自己观察得最仔细的;

  新颖:

  善于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

  四、交流汇报,取长补短。

  1.分小组交流自己的构思,在交流中得到启发。

  2.提出自己在思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师生探讨。

  五、点拨技巧,言之有法。

  1.了解观察顺序。

  无论是观察名山大川,还是观察校园或校园的一角,都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有哪些顺序呢?一是以时间推移为序,可以按一年四季的变化来写,也可以写某一段时间的景色变化;二是以空间方位为序,可以采用由远到*、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等空间方位顺序来描写景物;三是移步换景为序,即随着观察者立足点的移动来描写不同的地方看到的景色——先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景色,后到了什么地方又看到了什么景色。只要按顺序把观察到的景物合情合理地写出来,校园的美景自然会呈现在读者眼前。

  2.抓住景物特点。

  大家都知道,不同的校园有不同的风格,不同的特色。只有抓住校园中那些别具一格的事物或独一无二的景物,仔细地观察,生动地描述,才能使人看出它与其他校园的区别,呈现出它的风格与特色,也才能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总之,可以从事物的种类、大小、数量、形状、色彩、构造、声音等角度,或者从事物的静态动态等方面去发现特点,展现特点。

  3.表达真情实感。

  无论是观察还是描写校园的花草树木、景点景致时,都应该放飞自己的心灵,展开合理的联想,借助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把景物的特征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不仅如此,还要把自己的感受融入在景物之中——既可以借景抒情,又可以直抒胸臆,这样别人读了你的作文才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跟你同喜同忧呢。

  4.题目生动传神。

  题好一半文。一个好题目,能起到吸引读者、统领全篇的作用。写景文的题目一般有两种命题方法:以突出景物命名,比如《校园一角》《四季的田野》等;以突出主题命名,比如《我爱学校的柳树》《美丽的塑胶篮球场》等。

  六、点拨思路,动笔起草。

  1.写作此文,可以选择以下几种思路——

  (1)以时间为序描述。*作先整体描写某处景物,然后按照时间的顺序具体描写这处景物的特点,这样写的好处是条理非常清楚。

  (2)小导游式的介绍。观察景物时要选择那些最能看清景物特征的地方作为我们的观察点,介绍的时候就按照观察的顺序像小导游一样将自己观察到的景物一一介绍出来。它的好处是使人如临其境。

  (3)再现多彩的图画。这种写法就是用文字再现一幅幅画面,是你观察到的能够打动你的画面。让读者在你描绘的画面中看到鲜艳的色彩、美丽的姿态,听到动听的声音……

  2.学生动笔起草,教师巡视,发现问题适时点拨。

  七、评议*作,范文引路。

  1.赏读佳作,评议借鉴。

  课件出示例文。

  看后说说自己的收获或想法。

  板书设计:

  ()的校园

  顺序清楚

  内容具体

  语句通顺

  作业设计(随堂检测):

  当堂作文

  教学后记

  针对教学实际,教学中的某个环节、某个问题、教案的使用等方面写出自己真切的感受。

  通过这次作文指导我认为如何把作文内容写具体一定要有针对性的指导。写景作文对于学生来说很难。我通过分析学生的作文,大致存在以下问题:部分学生写景的过程中写了大量的人和事,轻重不分。句子干巴巴的,内容太短不具体,不会具体写一处景物,顺序也有些乱,比如写了花,又写其它景物,再接着写花。针对这次*作今后在指导写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建议学生每天坚持看半小时书,摘抄好词好句。适当、正确地引用前人描写景物的诗句,为作文增色。

  2、按一定顺序观察,有重点地描写,要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运用以前学过的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段的基本构造方法。

  3、要仔细观察,抓住不同季节景物的不同特点进行描写,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小学语文四年级语文教案 3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真读读课文,学*生字新词,了解钱塘江大潮在“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不同景象及特点,从而认识到钱塘江大潮是汹涌澎湃的天下奇观。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潮汐”的成因及相关知识。

  2、情感目标:使学生在钱塘江大潮的震撼中,陶冶身心,从而激发学生对钱塘江大潮、乃至祖国的大好河山、锦绣风光的无比热爱。

  3、技能目标:引导学生能深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小节。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2、理解并主动积累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言,并读出感情。

  教学难点:

  1、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2、仿写一个片段《雷雨》。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爱旅游吗?哪些地方的景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大家能用*时积累的语句来描绘这些令自己难忘的景象,真不错,老师也积累了一段与大家一起分享。师深情背诵课文3、4。

  3、出示课题,齐读。

  二、整体感悟:

  1、同学们听了老师的诵读,对钱塘江大潮留下了什么印象?

  2、请同学们也来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划出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反复读读,推荐给同桌。

  3、师按学生回答归纳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

  4、交流学生喜欢的语句,及时纠正读音。并让学生说喜欢的理由。

  三、精读课文:

  1、钱塘江大潮为什么会被称为“天下奇观”。(并板书)我们一起去看看。

  2、指名读课文第2节,你读懂了些什么?师归纳板书:江面*静,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3、“望”字在课文里除了看,还有一层意思——等着、盼着。该怎样读读人们的这种心情?出示图片“江面*静”,配上音乐,学生自己读读。

  4、交流读,引导学生抓住“横卧、笼罩、屹立”等词把当时的气氛读出来,注意及时请学生评价朗读的情况。

  5、师生对读,请学生体会朗读成功的原因,总结学法。

  理解重点词句。

  读出人们的心情。

  选折合适的音乐。

  6、自由读读3、4小节,在学*小组中按学*方法自学课文。

  7、交流理解的词语,并读读该句句子。

  8、师归纳板书:闷雷滚动,出现一条白线,人声鼎沸、沸腾。

  9、重点交流“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犹如千万匹白色的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抓住比喻,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

  10、体会人们的心情。板书。配乐诵读,学生自由选折音乐,组成小组读读。

  11、集体学*课文最后一节师生对读。

  四、拓展、探究

  1、关于钱塘江大潮,你还想了解些什么,引导学生网上学*。并试着向外国游客介绍一下“你眼中的钱塘江大潮。”并把自己的观点介绍具体。

  说话练*:“钱塘江有着()的大潮。()。

  2、仿写《雷雨》

  出示媒体“雷电交加”的景象。

  出示要求:运用恰当的语句写出雷雨的气势。

  五、回家作业:

  1、想象雷雨前、雷雨后的景象,把短文写完整。

  2、收集世界奇特景观的资料、图片。

  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 潮来时 潮退后

  江面*静出现白线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余波西去、恢复*静

  (看)浩浩荡荡

  (听)山崩地裂

  昂首东望人声鼎沸、沸腾深深震撼 回味、赞叹“天下奇观!”

  小学语文四年级语文教案 4

  教材分析:

  《忆江南》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忆江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绝唱之笔。诗人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印象。本文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感受江南自然风光之美,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古诗词名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加文化积淀。四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词这种体裁,教师可以做简单介绍。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基础,对作者描写的江南美景能够欣赏,对作者对江南景色的赞美之情可以理解,但都是粗浅的认识,透过短短27个字,理解江南景色的特点和作者的江南情怀,对学生确属不易。所以,教学中,分层次逐步推进深入的朗读欣赏就显得尤其重要。本节课让读始终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古诗词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2.能正确认识、理解生字新词,正确书写“谙”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诵读,看注释查工具书等方法,理解词句意思,想象词句所描绘的画面,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体会作者对山山水水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预*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教师准备

  熟读教材,熟读课标、制作多媒体课件。

  环境准备

  网络教学环境、白板软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一)谈话导入。

  (二)简介诗人“白居易”。

  (三)揭题(板书课题:忆江南)。

  (四)了解什么是词。

  1.出示古诗,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词和诗的不同。

  2.师相机小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另外一种文学体裁——“词”,因为句子的长短不一,所以我们又叫它长短句。

  设计意图

  1.开头先以谈话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接着介绍诗人,让学生对作者有个初步的了解,然后直奔主题,这样既简洁又明快。

  2.对词和词牌名的简单介绍,体现了对中国诗词文化知识的渗透。

  二、初读感知,欣赏江南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并把课文读通顺)。

  2.指名朗读,评议后再读。

  (二)学*生字“谙”。要求:读准音,认清形,理解意思,并能正确书写。

  1.指名读。

  2.分析字形。

  3.理解“谙”的意思。

  4.指导书写。

  (三)再次朗读课文(要求:读出词的节奏感)。

  1.指名读(评议)。

  2.范读。

  3.齐读。

  (四)反复诵读,借助注释、插图,初步感知课文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意思。(方法:自读、探讨、思考、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不仅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出诗词的节奏感。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运用阅读方法自主学*,理解词意,逐步培养并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

  三、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一)找词眼。

  1.品读“好”。这首词中哪一个字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的赞美?

  2.指名朗读“江南好”。

  3.齐读“江南好”(体会诗人对江南景色的赞叹之情)。

  (二)品词赏句。

  1.出示佳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1)反复诵读,注意读出节奏美。方法:指名读,齐读,师生合作读。

  2.想象画面。

  (1)我们通过这么多遍美美地读,此时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2)学生想象画面,并描述画面,再有感情的朗读。预设与相机点拨: “太阳出来了,江边的花在阳光的照耀下比火还要红。”这“红胜火”是一种怎样的景象?这鲜花怒放的景象,让我们想到了哪些词语? “我看到了绿绿的江水”——那是怎样的绿啊!这绿绿的江水静静地流淌着,这让老师不禁想起了这个词:绿波荡漾,你又想到哪些词呢?

  (3)再次有感情的朗读,感受江南美景。

  3.入情入境。

  (1)课件展示江南美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江南明丽秀美的风景。

  (2)赏析“能不忆江南”。这句“能不忆江南”你体会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3)忆人。课件出示,资料链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相当于杭州**)满三年,就要离开杭州了。三年来,他带领百姓筑起了一道美丽的湖堤,疏通了六井清澈的泉水,留下了200首杰出的诗篇,结交了许许多多的好友。离别的那一天,杭州人扶老携幼,提着酒壶,洒泪而别,是那么的依依不舍……

  (三)诵诗韵。

  1.师生合作读(读出诗韵)。

  2.再次有韵味地朗读,把这首词里面的情传送给在座的每一位老师。

  设计意图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词以境界为最上”。所以在这一板块中,得从“好”字入手,体会一字所含情感,所用之妙,然后抓住诗词中的具体体现江南景致之“好”的诗句,想象美丽的画面,进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感受诗词意境。在此同时让学生练*有感情的朗读,以及师生合作读,这样的反复诵读,既能体味韵律,又能悄然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既落实了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训练,又能让学生感受江南自然风光美,从而体会词中表达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积累语??

  (一)我是小诗人。

  忆海南

  作者

  海南好,风景()。

  遥看遍地(),

  抬头望天()。

  能不忆海南?

  (二)欣赏佳作,教师讲评。

  (三)推荐阅读《忆江南》其二、其三。

  设计意图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训练,把写与读相结合,把写与感受相结合,是实现写的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通过学*《忆江南》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情感,又把读与写的教学落到实处。

  小学语文四年级语文教案 5

  教材分析:

  《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四个板块。“交流*台”教给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批注的学*方法。“识字加油站”中认识和识记菜蔬。“词句段运用”教会学生使用生动的俗语和学*表达不同的心情。“日积月累”旨在积累八个字成语。

  学情分析:

  阅读文章时学会用批注的方法,本单元课文、“交流*台”进行了学*和总结。俗语学生*时关注得较少,把俗语用贴切,是教学和日常生活都要重视的。选一个表达心情的词语用描写动作来表现这种情感是一个难点。

  教学建议:

  1.把时间和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总结。

  2.充分利用书本上提供的范例引导学生发现并及时总结学法。

  3.“词句段运用”中要重视积累和运用并重,更要在运用中体会。

  4.“日积月累”侧重理解、背诵成语。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补充一些成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用批注法阅读文章。

  2.学会围绕重点词语写一段话。

  3.理解、背诵成语。

  【过程与方法】

  结合生活实际学*安慰别人。

  通过具体动作的刻画表达人物心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俗语和成语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围绕重点词语写一段话,通过具体动作的刻画表达人物心情。

  难点

  通过具体动作的刻画表达人物心情。

  理解、背诵成语。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台

  1.回顾本组学*内容,交流阅读课文的方法。

  2.交流*台主要讲了什么?概括出来。

  (批注法来阅读文章)

  3.用这种方法对文章作批注。

  (1)阅读文章要在什么地方作批注。

  好的地方(词用得好、写得生动);有启发的地方、有疑问的地方、重点的地方(中心句、中心词、文章的关键句)。

  (2)批注的方法:画一画,写一写。

  (3)作批注对学*有什么好处。

  4.同桌交流自己作的批注,了解别人的想法,给自己带来启示。

  二、识字加油站

  1.同学看图片上的事物,你在超市中看到它们摆放在哪个区域?它们分为哪一类?

  学会归类是认识事物的一种非常好的方法。

  2认读这些字,你有什么发现?

  它们在字形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极大地丰富我们的餐点,给我们带来丰富的营养,它们叫什么?我们吃的是它们的哪一部分?图文对照,边记字,边思考。

  看课件认识莲藕、红薯、芋头是地下茎。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兴趣。在生活中积极主动识字。

  4同桌交流识记方法。

  5.你在生活中还认识了哪些蔬菜的名字。展示给大家。

  重点指导“韭”的笔顺,“蒜”的读音

  6.说说自己爱吃什么蔬菜,为什么?教育学生不挑食,养成良好饮食*惯。

  三、词句段运用

  (一)你知道下面词语的意思吗?说说你会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它们。

  1.不懂的可以查字典。

  打头阵:原指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比喻冲在前面带头干

  挑大梁:比喻承担重要的、起支柱作用的工作

  占上风:指占据有利的地位,处于优势。

  破天荒:借指事物第一次出现。

  栽跟头:摔跤,跌倒;比喻失败或丢丑。

  敲边鼓:比喻从旁帮腔,从旁助势。

  开绿灯:比喻准许做某事或未某事提供方便。

  碰钉子:比喻遇到拒绝。

  2.弄懂意思后再读这些词语有什么感觉?有趣,形象生动。

  3.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把这些用对会非常有意思,创设语境,让学生练*用词说话。

  今天劳动,谁(打头阵),带领大家一起干。小明做事总不积极,从来都是个(敲边鼓)的,他(破天荒)地要求(挑大梁)。他怕老师不同意,会(碰钉子),请小红一起找老师请战,老师满口答应,为他(开绿灯),他决心大干一场。

  (二)选一个词,仿照例子用动作描写来表现它。

  1.读这些词语,有什么发现。都是表达心情的。

  害怕生气自豪快乐着急伤心

  2.读例子,用动作来表达情感。

  你体验过哪种情感,动作是怎样的,和同伴交流,用动作表达出。

  3.让同学们演一演,学一学,再写一写。

  示范:她听了他们的话,什么也没说,只是慢慢地转过身,轻轻地捡起掉在地上的扫把,趁大家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地抹去挂在腮边的眼泪。

  四、日积月累

  1.先读正确,再了解成语的意思。

  2.看看这些成语中有哪些含反义词,哪些含近义词。

  3.交流自己搜集的成语。

  4.抄写成语。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交流*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

  教学反思:

  在词语教学中,首先让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者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意思,再创设语境,让学生在运用这些词语时进一步加深理解。学生学*积极性很高,教学成果较好。


小学四年级乘法教案通用5篇(扩展8)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教案通用五篇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教案 1

  学情分析:

  乘法分配律这个知识点在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有一些潜移默化的理解,在实际计算中也有应用,如:本单元第一课时的《卫星运行时间》乘数是两位的乘法中, 不论是第一种“114×20=2280,114×1=114, 2280+114=2394 ”还是第四种用竖式计算,其实质都是在利用乘法分配律这一理论依据,即将21个114,分成20个114和1个114的和,只是表达形式不同罢了。因此,基于这些基础,我教学时特别注重与旧知的联系和在意义上的沟通。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2、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3、在乘法分配律的发现过程中训练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能力。

  4、感受“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增强独立自主、主动探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学*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提出猜想

  1、情景

  暑假中,我们谕小娃娃表演的《阳光羌娃》在比赛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他们马上还要到香港参加演出。(出示照片)

  出示资料: 他们每天都在辛苦地训练着,有时会练得吃饭的时间都没有,昨天晚上,王老师就给参加训练的18个男生和23个女生每人准备了一份8元的快餐,你知道王老师一共用了多少钱吗?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学校中的大事作为问题背景,可以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数学的广泛应用性,也利于学生主动解决问题。)

  ①整理条件、问题

  从这段资料中你知道了那些信息?王老师遇到了哪些问题?

  ②学生列式,抽生回答: (18+23)×8, 18×8+23×8

  ③交流算式的意义

  第一个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第二个算式呢?

  ④计算:(发现两个算式结果相等)

  ⑤观察、分析算式特点

  咦,我发现这两个算式非常有意思。你看看,这是两个不同的算式,很多地方都不相同,仔细看看,又有相同的地方,对吧!

  现在,就来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看看它们到底有哪些相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

  ⑥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A、涉及到得运算及顺序:都包含了+、×这两种运算,左边是先算加法,合起来以后再乘;右边是分别先乘,然后再加。

  B、涉及到的数:都用到了18、23和8这三个数,其中8在左边出现了一次,在右边出现了两次。

  C、计算结果:结果相等。

  (设计意图:对算式意义的分析让学生明白这两个算式相等的道理,而从外在特点的分析则让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同时,细致的特点分析也为学生后面的举例验证打下基础)

  2、提出猜想

  真有趣,运算顺序不同,数据也有不一样的,结果却一样,那是不是只有这一个算式才是这样呢?还是像这样的算式都有这样的规律呢?

  怎样才能知道像这样的算式都有这样的规律?

  引导学生想到用举例的方法进行验证。

  师小结:要想知道这是不是一个普遍的规律,那我们就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再看看它们的结果想不想等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对一个人而言,记忆一个知识、规律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要知道从哪里去寻找知识和规律,要知道他的发现如何去获得证明。本节课就是要以乘法分配律的学*为载体,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这才是真正的立足于学生一生的发展而在教学。)

  二、举例验证,证明合理性

  1、全班举例:抽生举例,全班进行判断,看所举的算式是否符合猜想的特征。

  2、分组举例

  两个孩子为一组,一起举一个例子,再一起计算验证,看结果是否相等。

  3、交流:谁愿意把你举的例子和大家一起分享?

  A、这个式子符合要求吗?

  B、这些式子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这个共同的规律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左边都是把两个数合起来再与第三个数相乘,右边是分开乘,再把两个积相加,右边算式中这个相同的乘数,在左边算式中放在了括号的外面。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举例验证的过程,经历归纳概括的过程。)

  三、概括归纳,建立模型

  1、个性概括

  这样的式子你们还能写吗?能写完吗?

  强调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是写不完的。

  你能用一个式子将所有的像这样的式子都概括出来吗?

  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概括规律。(学生可能用文字概括,可能用图形符号概括,可能用字母概括)。

  2、统一认识

  教师指出一般用a、b、c表示式子中的三个数,这个规律可以表示成

  (a+b)×c=a×c+b×c

  给出规律的名称:今天,我们一起动手动脑发现了这个非常有趣的规律,这个规律是四则运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

  3、进一步认识

  这个式子表示两个数合起来与第三个数相乘的结果与用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的结果相等。反之,两个数都与同一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所得到的结果与先把这两个数合起来再与第三个数相乘,所得到的`结果相等。

  齐读式子。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规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不同方法的概括,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尤其是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四、巩固应用,深化认识

  1、哪些算式与72×35相等

  72×30+72×5

  72×35 72×30+5

  70×35+2×35

  70×35+2

  问:为什么相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本质意义)

  2、你会填吗?

  (10+7)×6= ×6+ ×6

  8×(125+9)=8× +8×

  7×48+7×52= ×( + )

  问:订正时强调第一小题为什么这样填?第三个式子中括号外面为什么要写7。

  (设计意图: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乘法分配律)

  3、7×48+7×52 7×(48+52)

  这两个式子你想选择哪个进行计算?为什么?

  如果只给你第一个式子,你会想办法让你的计算变得简便吗?

  小结:利用乘法分配律有时候可以使计算变得更简便。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观察,明白乘法分配律在计算中的意义。)

  4、先想一想,下列各题怎样计算更简便,把你的简便方法写出来。

  ①34×72+34×28(订正时问:为什么不直接算)

  (80+4)×25

  订正时问:把(80+4)×25写成80×25+4×25依据是什么?

  如果不用好不好算?

  (80+20)×25

  问:这道题与(80+4)×25的样子一样,都是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为什么你们又不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了呢?

  教师小结:在计算中要根据数据特点,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

  ②21×25 75×99+75

  小结:在计算中遇到不符合乘法分配律特点的式子,可以利用拆数等方法,在不改变原数大小的前提下将式子变成符合乘法分配律特点的式子,然后再进行简算。

  (设计意图:通过题组练*,让学生在计算中要根据数据特点,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不生搬硬套题型。)

  五、全课小结

  孩子们,你们今天收获了什么?

  当你们在一些具体的问题中发现某些规律,而你又不敢肯定它正确时,你可以怎么办呢?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18+23)×8 (18+23)×8=18×8+23×8 7×48+7×52=7×(48+52)

  =41×8

  =328(元) 学生举例 、 34×72+34×28 (20+4)×25

  18×8+23×8 (80+20)×25

  =144+184 个性概括:

  =328(元) (a+b)×c=a×c+b×c 21×25 75×99+75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教案 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借助实际问题体会、认识乘法乘法律。

  教学难点: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算式。

  预设过程

  一、引入

  1、学校要买25副乒乓球,每个乒乓球4元,每个乒乓球板9元,一共要多少元?

  2、理解题意

  二、探新

  1、学生独自列式

  2、小组交流想法

  3、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5×(4+9)=25×4+25×9=325

  25×(4+9)=25×4+25×9

  指名学生说出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4+9)×25=4×25+9×25=325

  (4+9)×25=4×25+9×25

  4、改题:如果改为买45副,你又可以怎样算?

  45×(4+9)=45×4+45×9

  (4+9)×45=4×45+9×45

  5、观察:请你们仔细观察上面这几题,

  6、你们发现了什么?

  相同点:左边都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右边都是两个数和这个数相乘再相加。

  不同点:算式左边和右边有什么不同?

  联系:算式左边和算式右边有什么联系?

  6、举例:这样的算式你能再举出一些吗?

  7、概括:你们能把上面的规律概括成一句话吗?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你能用字母表示吗?(a+b)×c=a×c+b×c

  a×(b+c)=a×b+a×c

  8、质疑:还有什么问题?

  三、巩固

  1、做一做

  判断并说明理由

  2、第5题:下面哪些算式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3、第6题

  103×1220×5524×20525×24

  四、:你们还有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

  1、口算

  2、作业本

  3、寻找生活中乘法分配律的例子。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课堂作业本P15

  口算训练P16

  教学反思

  课后反思:在第一个班上课,我是运用以上的情境情境进行教学,但是题意不是很清楚,学生在这个地方也浪费了许多时间,而后面探究规律的顺序是这样的:先根据情境列式计算,再引导学生观察以上*题,再让学生相关的规律,但是这样下来感觉学生学得非常被动,对规律的概括非常困难,学生理解不够深入,也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

  在第二个班上课时,就做了如下的调整:情境改为学校要买25套衣服,每件上衣要20元,每件裤子要10元,一共要多少元?这样的情境比较清晰,学生列出算式后再让学生说一说:

  生1:我觉得这样的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数与这一个数相乘,再相加。

  生2:是呀,一个数好像是公共财产,都是它们共有的。

  这样学生对这个因数理解起来就比较简单,也觉得比较有意思。再让学生举例,举例时再让学生说明这样写的理由,这样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比较轻松。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教案 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2.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3.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及应用.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 口算.

  (27+73)×8 40×9+40×1 14×(10+2) 10×6+10×4

  2. 用简便方法计算.(说明根据什么简算的)

  25×63×4

  3. 师生比赛,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0×5+5×80 (1250+125)×8

  让学生说明是怎样算的?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刚才的比赛老师算得快,是因为老师又运用了乘法的一个法宝,知道了乘法的又一个定律可以使运算简便,你们想知道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2.教学例6:

  (1)出示例6:演示课件“乘法分配律”出示例6 下载

  (2)引导学生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

  (3)教师提问:从上面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4)学生明确:每组中的两个算式都可以用等号连接.

  教师板书:(18+7)×6=150

  18×6+7×6=150

  (18+7)×6=18×6+7×6

  (5)教师出示:20×(15+9)=480

  20×15+20×9=480

  20×(15+9)=20×15+20×9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中算式所表示的意义.

  (6)反馈练*:按题要求,请你说出一个等式.(投影出示)

  (__+__)×__=__+__×

  教师提问:像符合这种条件的式子还有许多,那么这些算式到底有什么规律呢?

  引导学生观察:等号左右两边算式的规律性

  启发学生回答:首先是等号左边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其次是等号右边两个加数分别同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最后是等号左右两边的两个算式相等.

  3.教师概括运算定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4.反馈练*:

  横线上能填几?为什么?

  (32+35)×4=__×4+__×4

  (62+12)×3=__×__+__×__

  教师:为了简便易记,如果用a、b、c表示3个数, 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怎样表示?

  根据练*学生从而得出: (a+b)×c=a×c+b×c

  使学生明确:有的题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比较简便,有的题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比较简便.

  5.教学例7:演示课件“乘法分配律”出示例7 下载

  (1)出示例7:102×43

  启发学生想:能否把算式改成乘法分配律的形式,然后应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引导学生对比:(100+2)×43,102×(40+3)这两种算式哪种比较简便?

  使学生明确:两个数相乘,把其中一个比较接*整十、整百、整千的数改写成一个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与一个数的和,再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教师板书:

  (2)出示9×37+9×63

  引导学生观察: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教师提问:根据乘法分配律,可以把原式改写成什么形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9×37+9×63

  =9×(37+63)

  =9×100

  =900

  学生讨论:这样算为什么简便?

  师生共同总结:①这类题目的结构形式的特点是式子的运算符号一般是×、+、×的形式,也就是两个积的和.

  ②在两个乘法式子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也就是两个数的和要乘的那个数.

  ③另外两个不同的因数,是两个能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加数.

  (3)揭示教师算得快的奥秘

  上课开始时,我们已经比赛看谁算得快,如(1250+125)×8,老师就是应用的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现在你们会了吗?

  三、巩固发展 演示课件“乘法分配律”出示练* 下载

  1. 练*十四第1题.

  根据运算定律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43+25)×2=□×□+□×□

  8×47+8×53=□×(□+□)

  3×6+6×7=□×(□+□)

  8×(7+6)=8×□+□×□

  2.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1)(24+8)×125=__×__+__×

  (2)25×(20+4)=25×__+25×__

  (3)45×9+ 55×9=(__+__) ×__

  (4)8×27+73×8=8×(__+__)

  其中做(3)、(4)题之前教师要提醒学生明确此类题,必须是两个积里有相同的因数,才能把相同的因数提到括号外面,然后让学生独立填写.

  3.把相等的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

  (1)32×48+32×52 32×(48+52)

  (2)(24+8)×8 24×5+24×8

  (3)20×(l+15) 0×17+20×15

  (4)(40+28)×5 40×5+ 28

  (5)(10×125)×8 10×8+125×8

  (6)4×(30+25) 4×30×4×25

  学生做后共同订正,并讨论(2)、(4)、(5)、(6)为什么不能用等号连接起来?

  4.选择题:

  (1)28×(42+29)与下面的( )相等

  ①28×42+28×29 ②(28+42)×(28+29) ③28×42×29

  (2)与a×8-b×8相等的式于是( )

  ①(a+b)×8 ②(a-b)×(8+8) ③(a-b)×8

  (3)与(10+8+9)×5相等的式子是( )

  ①10×5+8×5+9×5 ②10+5×8+5×9 ③10×5+5×8+9

  5.练*十四第4题,投影出示.

  一辆凤凰牌自行车420元,一辆永久牌自行车405元.现在各买三辆.买凤凰车和永久车一共用多少元?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了乘法分配律,知道了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计算中能够灵活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使一些计算简便.

  五、布置作业

  练*十四第3题.

  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80+8)×25 35×37+65×37

  32×(200+3) 38×29+38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教案 4

  教学目标:

  1、发现、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

  2、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述乘法的分配律,并能初步运用乘法的分配律;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究、自己得出结论的学*意识。

  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请两位同学到前面)假如20年后,二位在机场见到了我,你们会怎么样?

  生:(齐)高兴激动。

  生1::打个招呼,宋老师好。

  生2:宋老师好!

  师:我把这个过程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来,提问是有两个宋老师吗?

  生:不是,是分别握手。

  生:乘法分配律(小声地)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为学*新课埋下伏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师:今天能和大家一起学*,老师非常高兴。现在正是阳春三月,植树造林、绿化环境的好季节。

  1、引入主题图(:植树情景及信息):每小组要4人挖坑种树、2人抬水浇树;有25个小组。求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这次植树活动?

  (1)阅读理解: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知道了什么。

  生1:已知每小组要4人挖坑种树、2人抬水浇树;有25个小组。求一共有多少同学参加这次植树活动。

  生2:每个小组共有6人。

  (2)分析解答:

  学生汇报自己的解法,引导学生说明不同算法的理由。

  板书:(4+2)×25 4×25+2×25

  2.两个算式的结果怎样?用什么符号连接?生读等式

  板书:(4+2)×25=4×25+2×25

  生读算式(4+2)×25=4×25+2×25

  3、春季运动会李老师欲订购9套运动服,上衣每件58元,裤子每件42元,一共需要都少钱?

  口头列式,得出(58+42)×9=9×58+9×42(生读等式)

  4、观察这两组算式,请你写出一些类似的式子.

  每个学生都能正确写出几组算式,有很多学生已经用字母或图形表示的。(3个学生写错,2名学生自己改过来了)

  投影展示

  生1:(1+2)×3=1×3+2×3

  (3+2)×4=4×3+2×4

  (10+2)×5=10×5+2×5

  (6+4)×5=6×5+4×5

  生2:(4×2)×3=4×3+2×3

  生3:他的算式是错的,括号里应该是两数之和。

  生4:( + )× = × + ×

  (a+b)×c= a×c+ b×c

  a×(b+c) = a×b+ a×c

  师;尝试用文字总结发现的规律

  生:两个数相加,乘第三个数,可以先把第三个数分别与前两个数相乘,再相加。、、、、

  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5、集体归纳。

  抓住:两个数和、分别相乘

  小结:这个规律是具有普遍性的。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就是我们的数学前辈们早已研究得出的“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也就是---(电脑出示下面的文字)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6、讨论记忆乘法分配律的方法。

  师:乘法分配律与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不同,大家讨论一下记忆乘法分配律的方法。

  生1:就像课前老师与两位同学见面一样,老师和两位同学分别握手再求和。

  生2:括号外面的字母c就像我自己,放学回来,站在门外,爸爸和妈妈在房子里,我进门后先和爸爸打招呼,再和妈妈打招呼,最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

  学生的方法很多。

  (设计意图:通过自己模仿写算式和寻找记忆方法的环节,让学生体会理解分配律的本质特点,激发学*兴趣)

  三、巩固新知,尝试练*

  1、数学王国正在举行有奖竞猜的活动,你能拿到那些精美的奖品吗?

  (12+200)×3=□×3+□×3

  15×(40+2)=□×40+□×2

  2、数学游戏:找朋友

  (1)找出得数相等的两个算式,(将算式卡片展示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一共出示了四组算式,让学生在辨别正误的同时,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兴趣)

  提问: 22×7+18 和(22+18) ×7 是朋友吗?如果要让它们成为朋友,该怎么改?

  (2)整理卡片,分成两组

  甲组 乙组

  ① 100×31+2×31 ① (100+2)×31

  ② 9×(37+63) ② 9×37+9×63

  ③ (22+18)×7 ③ 22×7+18×7

  分组计算比赛: 女生计算甲组的三道题,男生计算乙组的三道题.看谁算的快。

  (设计意图:制造冲突,引出认知矛盾)

  男同学这组为什么算的慢?你们认为这样比赛公*吗?你们有没有办法很快算出得数?(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简便计算的方法:把乙组题转化成乘法分配律的另一种形式,使计算简便。)

  小结:能口算,并且能凑整十、整百数,算起来比较简便。

  利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这一环节进行充分运用,渗透简便运算的意识)

  四、运用规律,内化新知

  (8+4)× 25= 34×72+34×28=

  先观察,说一说算式特点,再尝试计算、 指名板演、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前后呼应,既显示了内容的完整性,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增强了学*的自信心。)

  五、课堂总结与评价: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乘法分配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意识和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4+2)×25 = 4×25+2×25

  (a+b)×c= a×c+ b×c

  甲组 乙组

  ① 100×31+2×31 ① (100+2)×31

  ② 9×(37+63) ② 9×37+9×63

  ③ (88+12)×7 ③ 88×7+12×7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分配律》教案 5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本36页例3.

  【教材与学情定位】

  本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之中的一个规律性知识,是在学生学*认知了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加法、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之后的知识内容,其承载了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的内容,学生计算起来容易出现问题或者错误,总是会把其中一个加数与因数相乘,却把另外一个加数忽略。

  【设计理念】

  1、乘法分配律在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口算、笔算以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学中已经有所渗透。乘法分配律的学*是否可以由此引入,由此加强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的联系,运用知识的正迁移,解决学生对乘法分配律难理解,易用错的问题。

  2、乘法分配律到底难在哪里?是学生体验不到成功,还是乘法分配律作为简便运算的一个方法而不能体现其简便性。如果是又当如何体现,其教学的临界点在哪里?

  2、乘法分配律必须在学生了解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吗?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是否可以进行导入?如果可行,是不是我们在一年的教学中把‘花开两朵单表一枝’做的太过了而忽略了另一只鲜花的存在?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引导学生概括、理解并且掌握乘法分配律,体会到乘法分配律作为一种简便运算的手段的可实行性和其存在的必然性。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点】

  从数字到图形到字母形式的转化提炼,抽象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1.理解乘法分配律,体会其优越性。

  2.乘法分配律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如何有效突破。

  【教学过程】

  1、同学们我们前面学*过两位数乘两位数,

  出示:25×14=

  算式表示什么意义?(14个25是多少。)你能计算这个题目吗?(能)完成在练*本上。

  (师把25×14写在黑板左侧,指生上展示台展示自己的书写过程,并分别说明100是怎么求的?250呢?教师把学生的想法记录在展示本上)

  过程:25

  ×14

  100 25×4

  25 25×10

  350

  问及全班,相同计算过程与结果的举手,师边走边问回到黑板刚才我们怎么计算的?100=25×4,再算250=25×10,然后把它们的积+起来,顺手板书(注意前后顺序先写右侧25×4,在写25×10最后写‘+’号)。注意看,前面明明是25×14,怎么在右侧却变成了25×10 和25×4?(实际上是把14分成了10+4的和)

  师随生动:14分成(10+4)的和乘25

  指25×14表示什么?14个25是多少

  指(10+4)×25表示什么?14个25是多少?

  指10×25+4×25表示什么?14个25是多少?

  可以画等号吗?可以

  那下面这几个算式表示什么?也可以这样写吗?

  【设计意图】

  本环节设计主要是通过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算理的研究,打通与乘法分配律的关系,初步建立知识的感知。

  出示15×12= 23×16=

  学生观察:发现都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运算,表示可以。

  师指生描述算式的含义并由学生独立完成算式转换。

  学生通过验证认识到:

  15×12=(10+2)×25=10×15+2×15

  23×16=(10+6)×23=10×23+6×23

  16×25=(10+6)×25=10×25+6×25

  现在还想等吗?

  15×12=(10+2)×25=10×15+2×15

  23×14=(10+4)×23=10×23+4×23

  16×25=(10+6)×25=10×25+6×25

  生:相等。

  师:为什么?谁能说明白为什么仍旧相等?等号左边表示什么右边又表示什么?

  生:等号左边表示10+4的和个23就是14个23是多少;右边10个23+4个23是多少。两边都是14个23是多少,所以相等。

  师:读一遍等式,体会等式的意义。(此处不去小结,让学生初步意会到,但是不适合言传)

  【设计意图】

  本环节意在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存在,通过等号左右两边的关系和意义说明乘法分配律的存在的意义与其存在的实际价值。

  师:同学们如果给你写出左边的算式,你能推导出右边的算式吗?

  生:可以。

  2、出示三道练*题目,(完成在练*本上)引导学生探究发现、总结规律

  (20+3)×37=

  (10+9)×23=

  (32+25)×74=

  学生写出正确的右半边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黑板和屏幕上全部内容,等号左边和右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你发现了什么?

  生可能发现:左侧先算加法,再算乘法,右侧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左侧三个数,右侧四个数;

  小结:两个数加起来的和乘第三个数,就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乘第三个数,然后把乘积加起来。

  【设计意图】

  通过仿写,学生体会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作用。深刻认知‘分别’的含义。

  师抓住第二条,对呀,怎么多了一个数还想等?引导学生发现,屏幕红色字体呈现以(20+3)×37=为例说明是左侧括号里面的数分别乘括号外的数,所以多了一个。你能说出一组符合这个规律的数吗?

  生一:(10+5)×74=10×74+5×74

  同意的举手,鼓励的掌声送给他

  生二:(10+7)×52=10×52+7×52

  生三:(10+9)×24=10×24+9×24

  生四:(30+2)×52=52×30+52×2

  【设计意图】

  学生如果完全可以自己仿制,说明这个内容孩子们真的掌握了,明确了,可以使用了,意思能够说明白了,但是仅仅是不能语言描述而已。

  师:能说完吗?不能,看来这个层次的大家都没问题了,我出一个你会做吗?下面内容分层出示,体现知识层次性。

  (16+△)×51=

  (△+■)×○=

  引导出字母形式:

  (a+b)×c=

  师:观察和班上和屏幕上的所有式子,你发现了什么?(可以进一步引导有规律吗?),同桌交流---组内交流(教师深入小组参与交流),全班交流。

  【本环节学生必须充分的讨论,争论,作为教师必须在学生的练*中找到问题,并及时全班范围内解决。】

  汇报时学生说的意思对就可以,多组汇报之后,逐步修正成比较完善的说法。教师出示规范的说法,学生自己说一遍,同桌互说一遍

  小结:刚才我们从两位数乘法入手逐步发现: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可以把两个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相加,得数不变。这就是乘法分配律。

  字母形式:(a+b)×c=a×c +b×c

  也可以写成a×(b+c)=a×b+a×c

  【设计意图】

  本环节实现从数字到图形到字母形式再到文字表达形式的转化,提高认知难度的同时开拓新的只是先河,为五年级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基础。

  3、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4+6)×27 ○ 4×27+6×27

  (14+86)×39 ○14×39+86×39

  (100+1)×37○100×37+1×37

  3×62+5×62+2×62=

  集体订正,说学生的做法,怎么做的?怎么想的`!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自己计算,感悟、发现乘法分配律作为一种简便运算的手段的优越性和可行性!

  4判断:

  (1)(36+27)×5=36×5+27×5 ( )

  (2)(13+79)×12=13+79×12 ( )

  (3)(34+61)×43=34×61+43 ( )

  (4)(2+4+3+1)×5=2×5+4×5+3×5+1×5 ( )

  手势表示,对的举对号,错误的举起十字。

  【设计意图】

  本环节意在学生判明乘法分配律易错题目的认知,避免今后的练*中出现类似的错误。

  5、情景剧:生活中的握手问题:

  两个学生到老师这里来看望老师,进门需要握手,通过握手分别对以上题目进行展示,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为什么不对,把知识做到最大程度的内化。

  【设计意图】

  学生在今后的解决问题中难免碰到类似的错误,如何更加有效地突破其难点,设计一个小情景剧,学生一旦出现类似的错误,只要想起握手问题,将会很容易改正,有效的突破手段。

  6、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了乘法分配律,你能举例说明什么样的算式才符合乘法分配律吗,乘法分配律你会应用了吗?

  师:透露个小秘密,这是我们四年级下学期的内容,距离我们还很远,而我们却掌握了这个规律,最后一次把热烈的掌声送给自己。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