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数学自然测量教案(精选5篇)

首页 / 教案 / |

  大班数学自然测量教案 1

  活动目标:

  1、学*自然测量长度的方法,尝试测量周围的物品并表达测量结果。

  2、了解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3、初步懂得根据测量对象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活动准备:

  测量工具(铅笔、长条积木、吸管、纸条等)、笔、记录表、黑板、粉笔、抹布等。

  活动过程:

  1、幼儿尝试测量,教师观察幼儿的测量方法,归纳、演示正确的测量方法。

  2、幼儿用同种工具测量桌子的长和宽。

  (1)幼儿尝试用铅笔测量并在表(一)做记录。

  (2)请全班幼儿展示记录表,集体验证测量结果。

  (3)引导幼儿感知同种测量工具测量不同物体,次数多的较长,次数少的较短。

  3、幼儿用不同的工具测量地板方格线的长度。

  (1)幼儿尝试选择三种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并在表(二)做记录。

  (2)引导幼儿探索量具的不同与测量的结果有关,工具长,次数少,工具短,次数多。

  4、同伴合作选择合适的工具测量教室周围的物品。

  (1)幼儿说说: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当测量工具?

  (2)引导幼儿互相合作根据测量对象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并记录在表(三)。

  活动反思:

  1、本活动操作的材料大部分是现成的,有的是和幼儿一起准备的,随手可得的,适合日常教学。

  2、创设幼儿操作探索的环境,引发幼儿大胆参与尝试。活动以幼儿动手操作为主,通过操作实践,由浅入深,环环紧扣。让幼儿尝试测量,学*正确的测量方法——同种工具测量桌子的长或宽,并做记录——不同工具测量地板方格线的长,并做记录——自选工具测量自选的物体。在活动中幼儿能积极主动地尝试、探索,到最后大部分的幼儿能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测量,获得了有关自然测量的经验,通过测量、记录比较明白了测量工具与测量对象的关系。

  3、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操作,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趣味性和探究性。在活动中的材料有:铅笔、纸条、吸管、长条积塑、绳、小棒、纸筒等等,每个幼儿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让他们在看、想、说、做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各种感官的作用,提高了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幼儿在测量时都忘记了地板是脏的,有的跪着量,有的趴着量,看着他们那么专心的样子,我都不忍心一直提醒他们要蹲着量。

  4、教师还是紧张语速较快,测量方法讲得不够清楚,第一次测量时对幼儿提的问题给予了回避,教师不能灵活根据幼儿的表现及时调整自己的言行,语言还是不够简练,说的话还是比较多。

  活动点评:

  “自然测量”这个活动,是20xx年XX市幼儿园“教坛新秀” 张秋云老师在参加评比中组织的集中教育活动。教材选自大班科学领域。该活动以生活化为主导思想,以来自幼儿园环境中的自然物品作为操作材料,引导幼儿积极地与操作材料互动,让幼儿充分体验到数学活动的乐趣,真正做到了“玩中学,学中玩。”该活动有许多值得大家借鉴的地方,归纳起来有四点:

  整个活动目标明确,层次清楚。

  第一环节是“幼儿尝试测量,教师归纳、演示正确的测量方法。”让幼儿学*正确的测量方法;第二环节是“让幼儿用同种工具测量桌子的长和宽”,从中感知“同样的测量工具,量次数多的就长,测量次数少的就短。” 第三环节是“ 让幼儿用不同的工具测量地板方格线的长度”, 从中感知“测量工具长,量的次数就少,测量工具短,量的次数就多。” 第四环节是“ 同伴合作选择合适的工具测量教室周围的物品”,利用创设的情景,让幼儿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测量工具与测量对象的关系”与“要比较两个应该使用同样的测量工具”。在四次的测量中,

  大班数学自然测量教案 2

  活动目标:

  1、学*不同的工具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

  2、继续探索测量单位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活动重点:

  学*用不同的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

  活动难点:

  测量单位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完整的铅笔、积木、回形针、橡皮等测量工具(幼儿人手2份)

  记录表格(见活动材料)

  活动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以故事的方式引入。

  1、创设问题情景,引入问题。

  师:小朋友,瞧,图上有谁?它们在干什么?(米老鼠和唐老鸭,它们在比赛跳绳)再看下面一幅图,想知道它们在说什么吗?再来看第三幅图,它们现在在做什么?(在测量跳绳的长度)它们用的测量工具一样吗?(不一样)再看一看最后一幅图,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它们在争论谁的跳绳长。)

  2、引导幼儿讨论测量长度的工具和方法。

  师:请你们也想一想,有什么办法可以测量跳绳的长度呢?还有其他的办法吗?

  二、迁移幼儿已有测量长度的经验。

  师:我们中班的时候已经学*过测量长度的方法了,你们还记得吗?那我请一个小朋友用黑板擦来量一量黑板的长度,你们仔细看他测量的方法对不对。

  师:他测量的方法,对吗?谁愿意来跟大家说一说。并示范一下测量长度的正确方法呢?(找准起点,沿边线测量,不要偏离边线,首尾相连,量一下记录一下。)

  三、幼儿尝试测量,探索测量单位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1、幼儿自主选择两种不同工具测量桌子的长度。

  师:小朋友真能干,都已经掌握测量长度的正确方法了,现在我想请你们每人自己选择两个不同的测量工具,分别量一量课桌的长度,并在表格上记录用每个工具测量的次数和结果,(教师可示范记录方式)

  师:你们刚才用两种测量工具,测量的结果一样还是不一样?请你说一说,你刚才是用哪两个工具测量的?桌子有几个XX长?用XX测量时量了几次?桌子有几个XX长,用XX量了几次?(请个别幼儿回答)

  师:我们测量的是同一个物体,为什么每个人两次测量的结果都不一样呢?是不是我们搞错了呢?现在我们都用这种工具(积木和回形针)来量一量我们书本的长度,看看结果有什么变化,好吗?

  2、集体选择两种同样的工具测量书本的长度。

  师:现在请你们用回形针和积木量一量你的幼儿用书有多长,并像刚才一样把结果记录在表格里,好吗?这次测量结果一样吗?幼儿用书有几个回形针长?用回形针量了几次?幼儿用书有几个积木长?用积木量了几次?

  3、引导幼儿讨论并小结。

  师:我们每次的都是同一个物品,为什么测量的次数和结果不一样呢?仔细观察你们的记录表,你会发现什么?(引导幼儿发现测量工具长,量的次数就少,测量工具短,量的次数就多的道理。)

  师:小结,测量工具长,量的次数少,测量工具短,量的数次就多。

  大班数学自然测量教案 3

  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实践学*自然测量,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使幼儿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测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测的次数越多。

  3、初步培养幼儿互相合作的能力。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5、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活动准备:

  1、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笔、积木、筷子、布条、纸条等)2、记录测量次数的纸、笔。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活动。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我们教室里的每一样物品有多长吗?

  2、学*自然测量。

  (1)幼儿尝试自由测量,记录结果。

  (2)交流,教师请个别幼儿测量从黑板的一端到另一端,并引导幼儿讨论出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时,测量工具要和起点对齐,在测量工具的另一头用笔做个记号,第二次测量时,要从记号开始接下去量。

  (3)教师与一位幼儿合作,再次进行测量,并做好测量次数的记录,最后说出测量结果。

  (3)幼儿自由结伴,选择测量工具和测量线路进行测量,教师进行观察,适时进行辅导。(4)请部分幼儿说一说测量的结果。

  3、体验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师:“我用两种不同的测量工具测同一条线路,测出的结果是一样的吗?”

  (2)请两位幼儿进行实践操作,引导幼儿比较测量结果的数目为什么不同,说出用长的工具量出来的次数少,用短的工具量出来的次数多。

  4、活动延伸:鼓励幼儿在区角活动中使用各种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比较各种不同的结果。

  活动反思:

  《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大班数学自然测量教案 4

  活动目标

  1、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2、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养成有序做事的好*惯。

  活动分析

  "自然测量"的课例研讨活动主要关注教师采用怎样的教学策略,真正发挥老师的"主导"和幼儿的"主体"作用,以及大班幼儿对数学内容的反应和学*兴趣。

  我们知道,自然测量是指利用身边常见的自然物,例如曲别针、脚步、粉笔等,作为测量工具进行直接测量,仅仅是身边常见的工具的测量,而不是如直尺,曲尺等标准工具的测量。它包括对物体长度、高矮、粗细、轻重等的测量。

  幼儿对数学知识的学*、技能的掌握,需要反复练*多次操作,才能获得,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良好学**惯的养成,也需要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进行培养。我设计的"自然测量"这一活动(本次活动立足于对物体长度的测量),试图实现让每个孩子在自己的操作过程中探索出自然测量的方法,以充分体现孩子是学*的主体,而教师在这一活动中担当支持者、引导者和组织者。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组织幼儿游戏:我的飞机就要飞,熟悉全国各地地名(自由站在大的中国地图轮廓线上)。

  2、结合目测,比比从北京出发到各个城市谁远谁*。

  (二)、学*自然测量。

  1、以充当"地质勘察员"为名,请幼儿利用彩色吸管尝试测量。

  2、幼儿交流各自测量的方法,并引导幼儿讨论出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时,测量工具要和起点对齐,在测量工具的另一头用粉笔或手做个记号,第二次测量时,要从记号开始接下去量。

  3、结合表格1,教师讲解记录的方法。

  4、幼儿俩俩结伴选择测量线路进行测量,教师观察适时辅导。

  5、请部分幼儿说一说测量的结果。

  (三)、体验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教师提问:"老师这里还有竹签和积木两种测量工具,你能不能用这两种材料,也来测一测路线?看看你会发现什么秘密?"(同时请幼儿猜测表格2的使用方法)

  2、幼儿再次操作,并进行表格记录,教师指导。

  3、幼儿交流操作结果,并将结果在黑板上呈现。

  (四)、活动延伸:

  出示毛线,交代如果用毛线测该怎么测?--需要合作、将绳子拉直;出示筷子等其它操作材料(测量时不能刚好测完)--学*新的记录方法。

  活动反思:

  1、关注幼儿间的合作。通过幼儿的合作测量,有效地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既满足了教学时间符合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又保证了幼儿间互相学*的互补性、合作性。

  2、注重各个领域的整合。能将主题活动"我爱祖国"的学*与数学活动有机融合,一方面让孩子了解了各个主要地区在地图上的相应位置,另一方面也让孩子通过测量清楚城市间的距离长短(地图的设计基本按照比例完成,选取的城市具有较强的典型性)。

  大班数学自然测量教案 5

  活动目标:

  1、初步选择和使用材料与工具,在探索中积极思考,从而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喜欢动手操作,萌发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师用具:记录纸、水彩笔。幼儿用品:幼儿人手一份材料:记录纸、水彩笔、吸管、小木棒、毛线、积木、图形片、曲别针、矿泉水瓶、软尺、纸条。

  3、环境创设:将教室布置成‘宝宝学园’的环境。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帮助小动物测量‘宝宝学园’用具”引题。

  结合自由探索活动,引导幼儿交流、学*正确的测量方法。

  1、导入:

  师:“小动物们想在森林里建造自己的‘动物学园’,可是‘动物学园’里的东西要怎么来设计和建造呢?熊猫校长认为我们教室的用具和玩具都很适合它们,可是它们不知道这些东西的尺寸。所以想请我们帮助它们来量一量、记一记,然后把这些测量的结果告诉它们,好让它们照着这些样子来建造自己的‘动物学园’。”

  2、教师让小朋友们探索学*用吸管测量自己坐的椅子的高度,教师引导幼儿自由尝试测量及记录的方法。

  (1)师:“我们教室里的小椅子高度正好很适合小动物们。所以,我为每个人都准备了一根吸管和一张记录表,请大家用吸管来量一量、记一记,看谁能更准确地测量和记录自己椅子的高度。”

  (2)教师提问:“你是怎么量的?量了几次?”

  (3)请有不同结果的两位幼儿示范用吸管测量椅子的高度,师生共同寻找正确的测量方法。师:“他们的方法都不同,那么谁的方法测量起来更准确呢?”

  (4)教师示范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及记录方法。

  师: “我们测量东西的时候,为了能测量和记录的更准确,测量的工具要和测量的东西一端对齐;量一次后用自己的方法做个记号;第二次量的时候,要和前一个记号对齐了再量;量一次记一次,为了不让自己忘记量了几次,可以用点、竖线来帮助自己来记,也可以心里记住次数。最后在记录表上画上用的工具和量的物体,记上量的次数。”

  二、教师指导幼儿在探索活动中继续学*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

  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

  1、教师指导幼儿在探索活动中继续学*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

  ①教师介绍自由探索活动的材料及活动要求

  师:“刚才我们已经学会了正确的测量方法,现在教室里有许多物品都需要小朋友们来测量和记录?”

  “我为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个小方篮,大家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篮子里的东西作为测量工具,你想测量什么就测量什么,你们可以选2-3种工具测量,一边测一边想用哪种东西作测量工具测量起来比较快。”

  ②根据幼儿的测量情况引导幼儿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可以用不同的测量工具。

  师:“你量了什么?你用了几种工具来量?还可以用哪些工具?”

  2、引导幼儿通过再次的探索,了解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并发现和掌握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

  ①猜测及讨论。

  师:“刚才我们已经用正确的方法来量了一条直线的长度。现在,小动物们想知道我们桌椅的圆边——也就是那圈圈(曲线)到底有多长?请小朋友们动脑筋来想一想,用什么工具更合适?”

  ②引导幼儿与同伴合作,共同探索。

  师:“大家的想法都不错!那么,我们教室里还有哪些东西是有圆边的,它们到底有多长呢?现在就请小朋友们找一个好伙伴一起合作,选出合适的工具,互相帮忙,完成测量的任务。你们能做到吗?”

  “如果你们在活动中碰到了什么困难,又没办法解决。那么,没关系,呆会儿可以和大家一起来讨论”

  ③了解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并发现和掌握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

  师:“你和谁一起合作?量了什么东西的圆边?用什么工具量的?为什么你们会选择用这种工具?你们又是怎么合作的?”

  ④幼儿演示,教师小结。

  三、结束语:

  教师:“今天大家学会了怎样来测量物品;又帮助小动物们测量了教室里的这么多东西;还知道了不同的东西应该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来测量,这样才能更方便、更快捷、更准确。”

  延伸活动:

  想一想、记一记:如果没有工具来测量,那该怎么办?(如:用脚步量操场的距离;用帽子测量头的大小等)

  师:“现在又有一个难题了:如果小动物想测量我们的大操场,但又没有工具来测量,那该怎么办呢?”

  “呆会儿小朋友们可以用你的办法去试一试,然后告诉小动物们,帮助它们建造一个和我们幼儿园一样美丽又好玩的‘动物学园’。好吗?”

  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环节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处: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问题:

  1、如何选择幼儿的探索对象、教师应发出怎样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环节中欠缺充分的考虑。

  2、教师是否必须选择和幼儿同等的测量对象进行示范讲解呢?怎样选择才能更好地考虑到每个孩子的视线呢?

  对策:

  1、可以让孩子们选择椅子靠背的边作为对象进行测量,这样既能让幼儿的活动空间不会太窄,又有利于幼儿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线段,通过比较清晰的方法来进行示范讲解?

  第二个环节

  适宜行为:我充分考虑本班幼儿的.实际操作特点,采用一放一收、再放再收的方式进行教学,幼儿均能遵守规则,并且学*效果较好;老师组织也比较轻松。

  不足之处:我设计的小环节比较多,投放的材料也多,幼儿什么都想试一试,操作时间显得不够充分。

  问题:

  1、各个小环节的设计均为了一个目标——继续学*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在活动中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因此,是否可以把第一个小环节和第二个小环节结合起来,让幼儿操作起来时间显得更充足呢?

  2、难度会太大了吗?因为幼儿要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不容易,更何况要幼儿初步感受了测量方法后,马上就步入第二个目标——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进程是否会太快?

  对策:

  1、考虑将这个教学内容分成三个课时,把此次的目标、重点放在“学*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上。第二个大环节,就改为让幼儿通过自由探索、操作,继续学*、巩固正确的测量方法。当然,我们可以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对有圆边的物体进行测量,学*不同的测量方法。

  2、把“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这一个目标放在第二个课时来进行。这样,幼儿学*起来不会那么辛苦,操作的时间也更宽松,又能更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整体感受:设计活动环节,既要根据幼儿的活动特点来设计好环节,又要很充分地考虑各个环节的目的性和可行性,还要考虑好各个小细节的处理。自身的业务水*也是相当重要的,问题的设置、随机的观察、引导语的把握均是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大班数学自然测量教案(精选5篇)扩展阅读


大班数学自然测量教案(精选5篇)(扩展1)

——大班数学教案自然测量通用5篇

  大班数学教案自然测量 1

  活动目标:

  1、学*不同的工具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

  2、继续探索测量单位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活动重点:

  学*用不同的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

  活动难点:

  测量单位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完整的铅笔、积木、回形针、橡皮等测量工具(幼儿人手2份)

  记录表格(见活动材料)

  活动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以故事的方式引入。

  1、创设问题情景,引入问题。

  师:小朋友,瞧,图上有谁?它们在干什么?(米老鼠和唐老鸭,它们在比赛跳绳)再看下面一幅图,想知道它们在说什么吗?再来看第三幅图,它们现在在做什么?(在测量跳绳的长度)它们用的测量工具一样吗?(不一样)再看一看最后一幅图,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它们在争论谁的跳绳长。)

  2、引导幼儿讨论测量长度的工具和方法。

  师:请你们也想一想,有什么办法可以测量跳绳的长度呢?还有其他的办法吗?

  二、迁移幼儿已有测量长度的经验。

  师:我们中班的时候已经学*过测量长度的方法了,你们还记得吗?那我请一个小朋友用黑板擦来量一量黑板的长度,你们仔细看他测量的方法对不对。

  师:他测量的方法,对吗?谁愿意来跟大家说一说。并示范一下测量长度的正确方法呢?(找准起点,沿边线测量,不要偏离边线,首尾相连,量一下记录一下。)

  三、幼儿尝试测量,探索测量单位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1、幼儿自主选择两种不同工具测量桌子的长度。

  师:小朋友真能干,都已经掌握测量长度的正确方法了,现在我想请你们每人自己选择两个不同的测量工具,分别量一量课桌的长度,并在表格上记录用每个工具测量的次数和结果,(教师可示范记录方式)

  师:你们刚才用两种测量工具,测量的结果一样还是不一样?请你说一说,你刚才是用哪两个工具测量的?桌子有几个XX长?用XX测量时量了几次?桌子有几个XX长,用XX量了几次?(请个别幼儿回答)

  师:我们测量的是同一个物体,为什么每个人两次测量的结果都不一样呢?是不是我们搞错了呢?现在我们都用这种工具(积木和回形针)来量一量我们书本的长度,看看结果有什么变化,好吗?

  2、集体选择两种同样的工具测量书本的长度。

  师:现在请你们用回形针和积木量一量你的幼儿用书有多长,并像刚才一样把结果记录在表格里,好吗?这次测量结果一样吗?幼儿用书有几个回形针长?用回形针量了几次?幼儿用书有几个积木长?用积木量了几次?

  3、引导幼儿讨论并小结。

  师:我们每次的都是同一个物品,为什么测量的次数和结果不一样呢?仔细观察你们的记录表,你会发现什么?(引导幼儿发现测量工具长,量的次数就少,测量工具短,量的次数就多的道理。)

  师:小结,测量工具长,量的次数少,测量工具短,量的数次就多。

  大班数学教案自然测量 2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来测量周围物体,在探索比较中发现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的关系。

  2、了解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幼儿参与测量的兴趣。

  3、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4、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5、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初步的测量经验。

  2、尺子、绳子、软尺、吸管、小棒、短积木、铅笔、筷子、纸卡段、盒子、书等物品。

  3、记录表、水彩笔、磁性板。

  活动过程:

  一、引题:提出任务

  今天小朋友来当“小小测量员”,用三种不同的工具来测量相同的一条边,并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二、探索:分组测量并记录

  1、幼儿两人自由结伴协商、自主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来测量物体同一条边。

  2、教师巡回观察、倾听、了解幼儿测量的情况。

  3、鼓励幼儿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并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三、分享: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1、将各组幼儿的测量记录表张贴在磁性板上,幼儿边看边交流,讨论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2、引导幼儿分析记录结果,说说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并在分析比较中获得用不同测量工具测量同一条边测量结果不同的经验。

  四、游戏:问答竞赛小游戏,启发幼儿再次测量。

  1、测量黑板的长边,用什么工具量的次数最少(或最多)?为什么?试一试。

  2、测量活动室长度有三种长短不同的工具,选取什么工具测量速度最快?为什么?试一试。

  3、如果没有这些工具,我们还能用什么办法来测量活动室的长度?试一试。

  五、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再次尝试探索用各种不同的工具来测量物体的高度、远*等。

  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环节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处: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问题:

  1、如何选择幼儿的探索对象、教师应发出怎样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环节中欠缺充分的考虑。

  2、教师是否必须选择和幼儿同等的测量对象进行示范讲解呢?怎样选择才能更好地考虑到每个孩子的视线呢?

  对策:

  1、可以让孩子们选择椅子靠背的边作为对象进行测量,这样既能让幼儿的活动空间不会太窄,又有利于幼儿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线段,通过比较清晰的方法来进行示范讲解?

  第二个环节

  适宜行为:我充分考虑本班幼儿的实际操作特点,采用一放一收、再放再收的方式进行教学,幼儿均能遵守规则,并且学*效果较好;老师组织也比较轻松。

  不足之处:我设计的小环节比较多,投放的材料也多,幼儿什么都想试一试,操作时间显得不够充分。

  问题:

  1、各个小环节的设计均为了一个目标――继续学*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在活动中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因此,是否可以把第一个小环节和第二个小环节结合起来,让幼儿操作起来时间显得更充足呢?

  2、难度会太大了吗?因为幼儿要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不容易,更何况要幼儿初步感受了测量方法后,马上就步入第二个目标――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进程是否会太快?

  对策:

  1、考虑将这个教学内容分成三个课时,把此次的目标、重点放在“学*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上。第二个大环节,就改为让幼儿通过自由探索、操作,继续学*、巩固正确的测量方法。当然,我们可以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对有圆边的物体进行测量,学*不同的测量方法。

  2、把“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这一个目标放在第二个课时来进行。这样,幼儿学*起来不会那么辛苦,操作的时间也更宽松,又能更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整体感受:设计活动环节,既要根据幼儿的活动特点来设计好环节,又要很充分地考虑各个环节的目的性和可行性,还要考虑好各个小细节的处理。自身的业务水*也是相当重要的,问题的设置、随机的观察、引导语的把握均是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小百科:测量是按照某种规律,用数据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即对事物作出量化描述。测量是对非量化实物的量化过程。

  大班数学教案自然测量 3

  一、活动目标:

  1、让幼儿通过实践学*自然测量,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使幼儿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测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测的次数越多。

  3、初步培养幼儿互相合作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

  1、在活动室内布置一张模拟地图,从各个城市通向北京。

  2、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笔、积木、筷子、布条、纸条等)

  3、记录测量次数的纸、笔。

  三、活动流程:

  导入活动→学*测量→幼儿操作→体验不同测量结果。

  四、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

  组织幼儿游戏:我的火车就要开,熟悉全国各地地名。

  2、学*自然测量。

  (1)教师请个别幼儿测量从一个城市到北京的距离,并引导幼儿讨论出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时,测量工具要和起点对齐,在测量工具的另一头用笔做个记号,第二次测量时,要从记号开始接下去量。

  (2)教师与一位幼儿合作,再次进行测量,并做好测量次数的记录,最后说出测量结果。

  (3)幼儿自由结伴,选择测量工具和测量线路进行测量,教师进行观察,适时进行辅导。

  (4)请部分幼儿说一说测量的结果。

  3、体验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教师提问:“我用两种不同的测量工具测同一条线路,测出的结果是一样的吗?”

  (2)请两位幼儿进行实践操作,引导幼儿比较测量结果的数目为什么不同,说出用长的工具量出来的次数少,用短的工具量出来的次数多。

  4、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在区角活动中使用各种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比较各种不同的结果。

  大班数学教案自然测量 4

  活动目标:

  1、能用多个实物接着排和用一个实物移动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

  2、能用数字记录,并用语言表达测量结果。

  3、激发幼儿积极探索测量物体的兴趣。

  活动准备:

  小熊商店背景图、玩偶小白兔、小马、皮带道具四条,方形卡、铅笔、记录表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以“小熊皮带专卖店”的形式引题。

  1、师:今天森林里可真热闹啊!原来是“小熊皮带专卖店”开张了。看!小马是跑的最快的,它高高兴兴的来到皮带店,他想买一条新皮带呢。“哇!小熊皮带店的皮带可真多啊!”小熊猫说。“熊老板,我要买哪一条好呢?”熊老板热情的说:”不急,我还有更漂亮的呢,你看!(出示四条皮带道具)小马高兴地说:“哇!好漂亮啊!熊老板我的'皮带要六个方形卡纸连起来那么长,我要怎么选呢?”

  2、介绍记录表的使用方法

  熊老板服务可周到了,他耐心的说:“我为顾客准备了一张记录表,你可以看一看、量一量那条皮带要多长就计录在表格里,这样很快就能找到你合适的皮带了。

  二、引导幼儿动手测量皮带的长度,探索测量的方法。

  (1)请幼儿初步目测哪条皮带是适合小白兔所要的皮带

  (过渡语):小马着急的说:到底那条皮带合适呢?哪个小朋友愿意帮我看一看哪条皮带有六个方形卡纸那么长呢?嗯,我想请小手举得漂亮的小朋友来帮我找一找。

  (2)、引导幼儿用多个实物测量物体,教师观察测量结果并把测量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 过渡语)师:“哪个小朋友说的对呢?要用什么办法才能找到合适的皮带呢?”(请幼儿上来用六个放行卡纸测量)

  (3)、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用一样长的方形卡量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呢?应该怎样测量?

  教师小结:我们要把皮带的起点和方形卡的起点对齐,再把其他的方形卡纸按顺序一个紧挨着一个不留空隙,不层叠排放,这样就能正确的量出合适的皮带了小马在小朋友的帮助下终于买到了合适的皮带了,他呀,快快乐乐的拿着皮带回家了。

  (4)、引导幼儿探索用一个实物测量物体长度

  过渡语:小白兔看到小马买到了皮带,也到皮带专卖店了,原来他妈妈要过生日了,他想买一条皮带送妈妈当生日礼物,给妈妈一个惊喜呢。看,他偷偷量了量妈妈的腰带,刚好五个方形卡纸连起来那么长。可是他急急忙忙出来只带来一个方形卡纸这可怎么量呢?请小朋友帮忙想办法量量看,要怎样才能用一个方形就能量出皮带的长度来呢?

  1)、请幼儿上来用一个方形卡纸测量

  2)、请幼儿用语言完整表达自己的测量方法。

  教师总结:先从皮带的一头开始量,量一次在方形卡后面做一个记号,移动方形卡从记号这里接着往下量,注意中间不能空出来,也不能重叠,一直量到最后,量完数一数一共有几个记号。

  三、请幼儿测量自己的椅子的边长,学*正确的测量方法。(教师重点观察幼儿测量的方法,提醒幼儿用数字记录,并跟同伴交流自己测量的结果。教师先要交待注意事项,及记录表的填写方式。

  过渡语:小白兔很高兴,它买到了合适的礼物,非常感谢小朋友。妈妈的生日就要到了,会请很多的客人椅子不够坐,他觉得小朋友们坐的椅子很漂亮,也想在做一些和小朋友坐的一样的小椅子,可不知道大小,所以想请小朋友再帮他量量你们坐的椅子的边有几个方形卡纸那么长回家也叫师傅做一些,记得把你们每次量的数量记在这张小的表格里哦。

  (1)、幼儿自由测量,教师观察指导。

  (2)、师幼交流测量的结果。(师:你们用方形卡量了椅子的边长,量了几次才量完?画了几个记号?)

  (3)、教师小结幼儿测量操作情况。

  师:哇!小朋友都量好了,一起来看是几个方形卡纸那么长呢?我们一起来验证吧。

  师:噢,原来椅子的边有三个方形卡纸那么长。

  延伸活动:

  幼儿测量不同的物体,掌握测量的正确方法。

  师:妈妈的生日不仅椅子要加,窗帘、桌布等等很多东西都要换新的,小朋友这么聪明一起去他家帮他量一量吧。

  大班数学教案自然测量 5

  一、活动目标:

  1、能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学*正确的测量方法。

  2、尝试用测量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3、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解决问题,体验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已有初步的测量经验。

  物质准备:测量工具、记录卡、彩色纸皮等。

  环境准备:布置独木桥的情景。

  三、活动过程:

  (一)、引题:创设游戏情景,幼儿自主探索测量的方法。

  引导语:我们一起来走独木桥吧!独木桥有些坏了你们要慢点哦!(见图片1、2)大班数学活动《学*自然测量》

  师:刚才我们走过的独木桥有些坏了走着可真危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修一修吧!要知道每块独木桥有多 长, 我 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测量呢?(见图3)

  老师带来了一些小棒,请小朋友用这些小棒来量一量每块独木桥有多长,把你用的工具和测量的结果记在

  记录卡上。

  1、幼儿用小棒自主测量独木桥的长度,师观察。(见图片4、5)

  大班数学活动《学*自然测量》

  2、个别幼儿演示,梳理测量经验。

  (1)刚才你量了几次?你是怎么量的?(提问个别孩子,并演示测量过程。)

  (2)引导幼儿发现测量中的问题:为什么用一样长的工具测量同样长度的独木桥结果会不一样?

  师:测量是需要方法的,方法不正确,量出来的结果就不一样了,不准确了。(见图片6)

  大班数学活动《学*自然测量》

  (3)我们应该怎么测量呢?

  3、师幼共同梳理正确的测量方法。

  我们要先找到起点,工具从起点开始量,量一次要用笔帮忙做一次记号,第二次要从记号后面开始接着往后量,不要量歪了,量的时候中间不能空出来,也不能重叠,量到最后要数一数一共有几个记号,把结果记下来。(见图片7)

  (二)、探索:测量并记录。

  引导语:第一次的任务我们完成了,你们会测量了吗?现在我们一起用学到的测量方法再来量一量独木桥到底有多长呢?量好了把结果记在记录卡第2行的后面。

  (1)幼儿再次用小棒测量独木桥的长度,学*正确的测量方法。(见图片8)

  2)师观察指导、倾听、了解幼儿测量的情况。

  (3)师生交流测量结果。

  师:你们刚才又用小棒量了独木桥,这次你们量完的结果是多少?

  刚才你们都从什么位置开始量,量好一次做了什么?一次一次要怎么接?量完还要数一数一共有几个记号。

  (三)、二次探索,购买材料。

  1、引导语:现在我们就去材料铺买长度一样的材料来修铺独木桥好吗?记得哦!我们买的材料既不要浪费也不能太短了。要买和我们刚才量的一样长的才可以,出发吧!!!

  2、幼儿购买材料修铺独木桥。(见图片9、10)

  大班数学活动《学*自然测量》

  (四)结束:

  师:我们的独木桥修好了,我们一起来走过修好的独木桥去外面找找别的东西,去量一量它们有多长。老师这里给小朋友准备了一些测量工具,你们也可以自己去找一样喜欢的东西来当测量的工具,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测量本领来量一量,把结果也记下来。(见图片11、12)

  活动延伸:

  幼儿自主选择周围的物体测量,师重点观察幼儿的测量方法和记录。

  你还量了什么?是怎么量的?它有多长?


大班数学自然测量教案(精选5篇)(扩展2)

——《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教案优选【5】份

  《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教案 1

  一、活动目标:

  1、能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学*正确的测量方法。

  2、尝试用测量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3、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解决问题,体验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已有初步的测量经验。

  物质准备:测量工具、记录卡、彩色纸皮等。

  环境准备:布置独木桥的情景。

  三、活动过程:

  (一)、引题:创设游戏情景,幼儿自主探索测量的方法。

  引导语:我们一起来走独木桥吧!独木桥有些坏了你们要慢点哦!(见图片1、2)大班数学活动《学*自然测量》

  师:刚才我们走过的独木桥有些坏了走着可真危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修一修吧!要知道每块独木桥有多 长, 我 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测量呢?(见图3)

  老师带来了一些小棒,请小朋友用这些小棒来量一量每块独木桥有多长,把你用的工具和测量的结果记在

  记录卡上。

  1、幼儿用小棒自主测量独木桥的长度,师观察。(见图片4、5)

  大班数学活动《学*自然测量》

  2、个别幼儿演示,梳理测量经验。

  (1)刚才你量了几次?你是怎么量的?(提问个别孩子,并演示测量过程。)

  (2)引导幼儿发现测量中的问题:为什么用一样长的工具测量同样长度的独木桥结果会不一样?

  师:测量是需要方法的,方法不正确,量出来的结果就不一样了,不准确了。(见图片6)

  大班数学活动《学*自然测量》

  (3)我们应该怎么测量呢?

  3、师幼共同梳理正确的测量方法。

  我们要先找到起点,工具从起点开始量,量一次要用笔帮忙做一次记号,第二次要从记号后面开始接着往后量,不要量歪了,量的时候中间不能空出来,也不能重叠,量到最后要数一数一共有几个记号,把结果记下来。(见图片7)

  (二)、探索:测量并记录。

  引导语:第一次的任务我们完成了,你们会测量了吗?现在我们一起用学到的测量方法再来量一量独木桥到底有多长呢?量好了把结果记在记录卡第2行的后面。

  (1)幼儿再次用小棒测量独木桥的长度,学*正确的测量方法。(见图片8)

  2)师观察指导、倾听、了解幼儿测量的情况。

  (3)师生交流测量结果。

  师:你们刚才又用小棒量了独木桥,这次你们量完的结果是多少?

  刚才你们都从什么位置开始量,量好一次做了什么?一次一次要怎么接?量完还要数一数一共有几个记号。

  (三)、二次探索,购买材料。

  1、引导语:现在我们就去材料铺买长度一样的材料来修铺独木桥好吗?记得哦!我们买的材料既不要浪费也不能太短了。要买和我们刚才量的一样长的才可以,出发吧!!!

  2、幼儿购买材料修铺独木桥。(见图片9、10)

  大班数学活动《学*自然测量》

  (四)结束:

  师:我们的独木桥修好了,我们一起来走过修好的独木桥去外面找找别的东西,去量一量它们有多长。老师这里给小朋友准备了一些测量工具,你们也可以自己去找一样喜欢的东西来当测量的工具,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测量本领来量一量,把结果也记下来。(见图片11、12)

  活动延伸:

  幼儿自主选择周围的物体测量,师重点观察幼儿的测量方法和记录。

  你还量了什么?是怎么量的?它有多长?

  《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教案 2

  活动目标

  1、学*用自然物测量桌子等物体,知道测量的正确方法。

  2、能表达测量结果,感知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3、愿意用自然测量的方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简单问题。

  活动准备

  1、测量工具:纸条、绳子、小木棍等;

  2、相关的PPT课件、记录表、记录用的铅笔等。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动手尝试

  1、电话铃声响起,师以“接电话”形式导入,激发幼儿学*兴趣。

  师:喂,您好!你是喜羊羊呀,你想买跟我们班一样的桌子,哦,等会儿我量好再告诉你!

  2、幼儿讨论,自选方法。

  师:我们要用什么量?怎么量呢?(老师这里有绳子、纸条还有小木棍,我们用这些工具可以量出桌面的长度吗?)一起来试试吧!边量边想自己是怎么量的。

  3、动手尝试,交流方法。

  师:刚才你们是怎么量的?(个别提问,口头表述)

  4、结合幼儿的回答,教师用PPT演示要测量的桌面的长边。

  师:好,刚才小朋友说了很多方法,谁愿意来这里演示一下,你刚才是怎么量的?(幼儿演示)

  (二)示范讲解,合作测量

  1)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

  师:找准起点,做上记号,移动工具,头尾相连,不留空白,不能重叠,一直量到终点。数一数有几个记号。

  2)请幼儿两人一组用小木棍量桌面的长边,各自记录在自己的记录单。

  3)个别幼儿演示测量方法,表达测量结果。

  师:请红黄蓝绿四队代表汇报测量结果。用什么工具测量桌面的长边,结果是多少?

  4)师幼共同小结:用同样的工具测量出来的结果是一样的。

  (三)反复实践,发现秘密

  1)请幼儿选择另外两种测量工具量桌面的长边,并记录测量结果。

  师:如果用不同的工具测量桌面的长边,结果会怎么样呢?我们再来试试吧!

  2)幼儿操作,记录结果。

  师:刚才我们已经用了其中一种工具进行测量,还剩下两种工具,请小朋友用这两种工具分别来测量桌面的长边,记下结果想想发现什么秘密?

  3)分享交流,提升小结。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在总表上记录,引导幼儿观察,思考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发现什么秘密?

  4)师幼小结:工具不同,结果不同,工具长,量的次数少,工具短,量的次数多。

  四、经验迁移,解决问题

  1、打电话回复喜羊羊

  师:你好,喜羊羊啊!我们小朋友帮你量好了,用三种不同的工具量结果不一样,我把这三种不同的工具和量的结果都寄给你自己定吧。

  师:这样做出来的桌子会跟我们一样吗?为什么?

  幼儿:会一样,因为我们的工具和测量的结果都告诉喜羊羊啦。

  2、师:你们真聪明,现在我考考你们,不用自然物和工具,你能很快测量这个教室从门口到对面墙脚的长度吗?(启发幼儿用跨步和用手连接等方法)

  3、幼儿在游戏中活动自然结束。

  《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教案 3

  活动内容:

  学*自然测量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自己的`尝试活动学*自然测量,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学*记录的方法。

  2、探索用不同长度的量具进行测量,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探索精神。

  活动材料及环境创设:

  1、知识准备:课前组织幼儿进行自由探索活动,引导幼儿用笔代替尺子测量教室内的桌椅,自由尝试测量及记录的方法。

  2、教师用记录纸、记录笔、小棒、磁带。幼儿人手一份动物挂饰(兔、猫、鸡、狗等)及测量用具。

  幼儿分组材料:吸管棒、笔、小木棒、线、积木、铁丝、抹布、记录纸等。

  3、将教室布置成“小熊乐园”的环境。(乐园大门、小火车、小熊家等)

  设计意图:

  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幼儿要在一次活动中较为正确地掌握自然测量的方法,并同时知道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是不太容易的。因此,教师针对这一活动的重难点,本着在活动中培养幼儿学*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及数学思维能力,设计了活动的教学流程:自由分散探索---集中讨论学*---分组操作探索---集中讨论归纳。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到“小熊乐园”参观引题,结合自由探索活动小结幼儿尝试测量活动的结果,引导幼儿学*正确的测量方法。

  1、师:小熊请小动物们到“小熊乐园”参观学*,看看“小熊乐园”是怎么建造的,学会后回到森林里建造自己的乐园。你们听,小熊乐园的火车来了,让我们坐着火车去吧!

  (幼儿做开火车律动入室)

  2、请个别幼儿尝试用小棒测量大门。

  3、教师根据幼儿活动情况小结。示范讲解用小棒测量大门的方法及记录的方法。

  4、教师让小动物学*用笔测量自己坐的积木椅子,教师指导个别能力较差的幼儿。

  5、教师提问:你测量的椅子有几根笔这么长?为什么用一样的笔测量的结果是不同的?

  教师根据幼儿测量结果进行记录,并引导幼儿发现用同样的测量工具测量积木,积木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多,积木越短测量的次数越少。

  二、教师指导幼儿在自由分组活动中继续学*测量的方法,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测量用具与测量次数之间的关系。

  1、教师介绍分组活动的材料及活动要求。

  A组:让小动物们用吸管棒测量小熊家里的桌椅和床铺有多长。然后将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B组:请小动物们分别用长短不同的小棒分别测量一下大门的一块砖有多长,然后将结果记录在纸上。

  C组:小动物们可以自由选择盘子里的东西作为测量工具,测量小熊火车的一节车厢有多长,你们可以选2、3种工具测量,一边测一边想用哪种东西作测量工具比较方便测量。

  2、教师交待分组活动的要求。

  3、教师组织幼儿分组活动,重点帮助幼儿掌握测量的方法,并引导在B组活动的幼儿思考测量工具与测量次数之间的关系。

  三、教师组织幼儿讨论交流,引导幼儿发现测量工具与测量次数之间的关系。

  1、教师展示A组幼儿的测量结果。

  2、教师根据B组幼儿的测量结果引导幼儿发现:为什么一块砖测量的次数会不同?测量工具与测量次数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教师引导幼儿发现砖块时使用的工具长,测量的次数就少,测量的工具短,测量次数就多。

  3、教师提问:你选择了什么测量工具测量火车的车厢,你喜欢用哪种工具进行测量?还有哪些东西可以做为测量工具?

  4、师:小动物们测量了“小熊乐园”里的这么多东西,现在知道怎么建造动物乐园了吧,让我们回到森林里动起手来,建造我们的动物乐园。

  幼儿律动出室

  四、延伸活动

  1、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利用各种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活动。

  2、寻找哪些工具进行测量更方便。

  《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教案 4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来测量周围物体,在探索比较中发现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的关系。

  2、了解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幼儿参与测量的兴趣。

  3、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4、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5、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初步的测量经验。

  2、尺子、绳子、软尺、吸管、小棒、短积木、铅笔、筷子、纸卡段、盒子、书等物品。

  3、记录表、水彩笔、磁性板。

  活动过程:

  一、引题:提出任务

  今天小朋友来当“小小测量员”,用三种不同的工具来测量相同的一条边,并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二、探索:分组测量并记录

  1、幼儿两人自由结伴协商、自主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来测量物体同一条边。

  2、教师巡回观察、倾听、了解幼儿测量的情况。

  3、鼓励幼儿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并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三、分享: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1、将各组幼儿的测量记录表张贴在磁性板上,幼儿边看边交流,讨论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2、引导幼儿分析记录结果,说说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并在分析比较中获得用不同测量工具测量同一条边测量结果不同的经验。

  四、游戏:问答竞赛小游戏,启发幼儿再次测量。

  1、测量黑板的长边,用什么工具量的次数最少(或最多)?为什么?试一试。

  2、测量活动室长度有三种长短不同的工具,选取什么工具测量速度最快?为什么?试一试。

  3、如果没有这些工具,我们还能用什么办法来测量活动室的长度?试一试。

  五、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再次尝试探索用各种不同的工具来测量物体的高度、远*等。

  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环节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处: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问题:

  1、如何选择幼儿的探索对象、教师应发出怎样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环节中欠缺充分的考虑。

  2、教师是否必须选择和幼儿同等的测量对象进行示范讲解呢?怎样选择才能更好地考虑到每个孩子的视线呢?

  对策:

  1、可以让孩子们选择椅子靠背的边作为对象进行测量,这样既能让幼儿的活动空间不会太窄,又有利于幼儿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线段,通过比较清晰的方法来进行示范讲解?

  第二个环节

  适宜行为:我充分考虑本班幼儿的实际操作特点,采用一放一收、再放再收的方式进行教学,幼儿均能遵守规则,并且学*效果较好;老师组织也比较轻松。

  不足之处:我设计的小环节比较多,投放的材料也多,幼儿什么都想试一试,操作时间显得不够充分。

  问题:

  1、各个小环节的设计均为了一个目标——继续学*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在活动中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因此,是否可以把第一个小环节和第二个小环节结合起来,让幼儿操作起来时间显得更充足呢?

  2、难度会太大了吗?因为幼儿要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不容易,更何况要幼儿初步感受了测量方法后,马上就步入第二个目标——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进程是否会太快?

  对策:

  1、考虑将这个教学内容分成三个课时,把此次的目标、重点放在“学*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上。第二个大环节,就改为让幼儿通过自由探索、操作,继续学*、巩固正确的测量方法。当然,我们可以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对有圆边的物体进行测量,学*不同的测量方法。

  2、把“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这一个目标放在第二个课时来进行。这样,幼儿学*起来不会那么辛苦,操作的时间也更宽松,又能更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整体感受:设计活动环节,既要根据幼儿的活动特点来设计好环节,又要很充分地考虑各个环节的目的性和可行性,还要考虑好各个小细节的处理。自身的业务水*也是相当重要的,问题的设置、随机的观察、引导语的把握均是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小百科:测量是按照某种规律,用数据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即对事物作出量化描述。测量是对非量化实物的量化过程。

  《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教案 5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来测量周围物体,在探索比较中发现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的关系。

  2、了解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幼儿参与测量的兴趣。

  3、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4、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5、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初步的测量经验。

  2、尺子、绳子、软尺、吸管、小棒、短积木、铅笔、筷子、纸卡段、盒子、书等物品。

  3、记录表、水彩笔、磁性板。

  活动过程:

  一、引题:提出任务

  今天小朋友来当“小小测量员”,用三种不同的工具来测量相同的一条边,并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二、探索:分组测量并记录

  1、幼儿两人自由结伴协商、自主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来测量物体同一条边。

  2、教师巡回观察、倾听、了解幼儿测量的情况。

  3、鼓励幼儿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并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三、分享: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1、将各组幼儿的测量记录表张贴在磁性板上,幼儿边看边交流,讨论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2、引导幼儿分析记录结果,说说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并在分析比较中获得用不同测量工具测量同一条边测量结果不同的经验。

  四、游戏:问答竞赛小游戏,启发幼儿再次测量。

  1、测量黑板的长边,用什么工具量的次数最少(或最多)?为什么?试一试。

  2、测量活动室长度有三种长短不同的工具,选取什么工具测量速度最快?为什么?试一试。

  3、如果没有这些工具,我们还能用什么办法来测量活动室的长度?试一试。

  五、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再次尝试探索用各种不同的工具来测量物体的高度、远*等。

  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环节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处: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问题:

  1、如何选择幼儿的探索对象、教师应发出怎样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环节中欠缺充分的考虑。

  2、教师是否必须选择和幼儿同等的测量对象进行示范讲解呢?怎样选择才能更好地考虑到每个孩子的视线呢?

  对策:

  1、可以让孩子们选择椅子靠背的边作为对象进行测量,这样既能让幼儿的活动空间不会太窄,又有利于幼儿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线段,通过比较清晰的方法来进行示范讲解?

  第二个环节

  适宜行为:我充分考虑本班幼儿的实际操作特点,采用一放一收、再放再收的方式进行教学,幼儿均能遵守规则,并且学*效果较好;老师组织也比较轻松。

  不足之处:我设计的小环节比较多,投放的材料也多,幼儿什么都想试一试,操作时间显得不够充分。

  问题:

  1、各个小环节的设计均为了一个目标――继续学*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在活动中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因此,是否可以把第一个小环节和第二个小环节结合起来,让幼儿操作起来时间显得更充足呢?

  2、难度会太大了吗?因为幼儿要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不容易,更何况要幼儿初步感受了测量方法后,马上就步入第二个目标――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进程是否会太快?

  对策:

  1、考虑将这个教学内容分成三个课时,把此次的目标、重点放在“学*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上。第二个大环节,就改为让幼儿通过自由探索、操作,继续学*、巩固正确的测量方法。当然,我们可以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对有圆边的物体进行测量,学*不同的测量方法。

  2、把“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这一个目标放在第二个课时来进行。这样,幼儿学*起来不会那么辛苦,操作的时间也更宽松,又能更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整体感受:设计活动环节,既要根据幼儿的活动特点来设计好环节,又要很充分地考虑各个环节的目的性和可行性,还要考虑好各个小细节的处理。自身的业务水*也是相当重要的,问题的设置、随机的观察、引导语的把握均是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小百科:测量是按照某种规律,用数据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即对事物作出量化描述。测量是对非量化实物的量化过程。


大班数学自然测量教案(精选5篇)(扩展3)

——大班数学教案:自然测量汇总5篇

  大班数学教案:自然测量 1

  活动目标:

  1、教幼儿学*自然测量,初步掌握测量的方法,激发幼儿参与测量的兴趣。

  2、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来测量周围物体,在探索比较中发现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的关系。

  3、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活动准备:

  1、长度不同的筷子、铅笔、吸管等。

  2、若干张记录表格。

  3、粉笔若干。

  4、魔箱和宝藏图。

  活动过程:

  1、以游戏“看谁跳得远”引入活动,激发孩子学*的兴趣。

  2、学*测量方法。

  (1)自主探索测量方法。

  要求幼儿人人动手,运用测量工具(筷子),测量桌子的长度。

  测量结束,鼓励幼儿把自己的测量方法和想法与老师、同伴们交流。

  (2)教师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

  测量时,筷子的一头要对齐桌子的边角,在筷子的另一头用粉笔画一条短线作记号,第二次测量的时候要从记号的开始处接下去量,边量要边数,一根筷子,两根筷子,……最后就能记住桌子长度有多少根筷子长。同时强调测量工具(筷子)必须沿着边测量。

  (3)幼儿分组测量,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①幼儿两人一组,用不同长度的筷子,测量活动室的门、窗户及黑板的边,并记录测量结果。

  ②教师巡回观察、倾听、了解幼儿测量的情况。

  ③请个别组幼儿交流测量时遇到的困难,并采取哪种办法解决,再汇报测量的结果。

  (4)引导幼儿分析讨论:同样的门、窗户、黑板,为什么都用筷子测量,而结果却不一样?

  老师用与孩子一样的测量工具(筷子)进行演示,引导幼儿观察筷子的长短,得出筷子长,量出的次数少;筷子短,量出的次数多。

  3、游戏:找宝藏。

  幼儿从魔箱里摸出一张画有藏宝地点的标记图,根据图运用各种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找出宝藏。

  4、结束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用各种测量工具进行测量,还知道了测量的`结果和量具的长短有关。出来今天用的量具外,还有哪些东西可以用来测量呢?小朋友会去后找一找、试一试好吗?

  大班数学教案:自然测量 2

  活动内容:

  学*自然测量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自己的尝试活动学*自然测量,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学*记录的方法。

  2、探索用不同长度的量具进行测量,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探索精神。

  活动材料及环境创设:

  1、知识准备:课前组织幼儿进行自由探索活动,引导幼儿用笔代替尺子测量教室内的桌椅,自由尝试测量及记录的方法。

  2、教师用记录纸、记录笔、小棒、磁带。幼儿人手一份动物挂饰(兔、猫、鸡、狗等)及测量用具。

  幼儿分组材料:吸管棒、笔、小木棒、线、积木、铁丝、抹布、记录纸等。

  3、将教室布置成“小熊乐园”的环境。(乐园大门、小火车、小熊家等)

  设计意图:

  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幼儿要在一次活动中较为正确地掌握自然测量的`方法,并同时知道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是不太容易的。因此,教师针对这一活动的重难点,本着在活动中培养幼儿学*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及数学思维能力,设计了活动的教学流程:自由分散探索---集中讨论学*---分组操作探索---集中讨论归纳。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到“小熊乐园”参观引题,结合自由探索活动小结幼儿尝试测量活动的结果,引导幼儿学*正确的测量方法。

  1、师:小熊请小动物们到“小熊乐园”参观学*,看看“小熊乐园”是怎么建造的,学会后回到森林里建造自己的乐园。你们听,小熊乐园的火车来了,让我们坐着火车去吧!

  (幼儿做开火车律动入室)

  2、请个别幼儿尝试用小棒测量大门。

  3、教师根据幼儿活动情况小结。示范讲解用小棒测量大门的方法及记录的方法。

  4、教师让小动物学*用笔测量自己坐的积木椅子,教师指导个别能力较差的幼儿。

  5、教师提问:你测量的椅子有几根笔这么长?为什么用一样的笔测量的结果是不同的?

  教师根据幼儿测量结果进行记录,并引导幼儿发现用同样的测量工具测量积木,积木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多,积木越短测量的次数越少。

  二、教师指导幼儿在自由分组活动中继续学*测量的方法,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测量用具与测量次数之间的关系。

  1、教师介绍分组活动的材料及活动要求。

  A组:让小动物们用吸管棒测量小熊家里的桌椅和床铺有多长。然后将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B组:请小动物们分别用长短不同的小棒分别测量一下大门的一块砖有多长,然后将结果记录在纸上。

  C组:小动物们可以自由选择盘子里的东西作为测量工具,测量小熊火车的一节车厢有多长,你们可以选2、3种工具测量,一边测一边想用哪种东西作测量工具比较方便测量。

  2、教师交待分组活动的要求。

  3、教师组织幼儿分组活动,重点帮助幼儿掌握测量的方法,并引导在B组活动的幼儿思考测量工具与测量次数之间的关系。

  三、教师组织幼儿讨论交流,引导幼儿发现测量工具与测量次数之间的关系。

  1、教师展示A组幼儿的测量结果。

  2、教师根据B组幼儿的测量结果引导幼儿发现:为什么一块砖测量的次数会不同?测量工具与测量次数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教师引导幼儿发现砖块时使用的工具长,测量的次数就少,测量的工具短,测量次数就多。

  3、教师提问:你选择了什么测量工具测量火车的车厢,你喜欢用哪种工具进行测量?还有哪些东西可以做为测量工具?

  4、师:小动物们测量了“小熊乐园”里的这么多东西,现在知道怎么建造动物乐园了吧,让我们回到森林里动起手来,建造我们的动物乐园。

  幼儿律动出室

  四、延伸活动

  1、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利用各种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活动。

  2、寻找哪些工具进行测量更方便。

  大班数学教案:自然测量 3

  活动目的: 1、喜欢参与测量活动,乐意运用自然测量的知识来解决所碰到的问题。

  2、自主选择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初步认识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并且初步学*正确测量的方法。

  3、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激发幼儿的探究精神,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活动准备: 1、长短不一的测量工具、粉笔

  2、故事图片

  3、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一)创设问题情景以故事的方式引入,提出问题:蓝猫和淘气的争论如何测量小汽车的车顶长度?

  幼儿讨论

  (二)幼儿尝试活动幼儿自选工具测量某一物体

  引导幼儿比较观察测量的结果,并与同伴对比,有什么发现?

  (三)讨论 1、比较测量的结果

  引导幼儿寻找测量结果与工具的关系

  2、讨论测量的方法

  找准起点;沿边线测量,不要偏离边线;首尾相连

  3、小结:使用测量工具的长短不一样,那么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

  (四)幼儿自主测量 1、提出测量的要求:选择一种工具,量时找准起点,用笔画个记号,沿边线测量,首位相连。

  2、幼儿操作。

  3、讨论与总结:

  (1)你用什么工具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2)谁也是用这个工具的?结果一样吗?

  (3)你还测了什么?结果怎样?有人测的和他一样吗?你的结果呢?

  (五)延伸活动 1、讨论:还有什么也可以当测量的工具?

  2、我们身体的那些部位也可以当测量工具?

  3、幼儿游戏:跳远

  大班数学教案:自然测量 4

  活动目标:

  1、能选择自然物测量物品的长度,初步掌握“首尾相接”的基本测量方法

  2、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体验测量活动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

  活动准备:

  测量工具:绳子、长棍、纸筒、笔

  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教师通过组织幼儿讨论身高、体重引出课题,知道测量要借助工具

  二、基本过程:

  1、邀请幼儿测量桌子的长度,初步探索自然测量的基本方法

  (1)请幼儿讨论除了尺子还可以用哪些工具进行测量,引导幼儿说出各种自然测量工具(长棍、绳子、笔等)

  (2)请幼儿以小组为单位自由测量桌子的长度并做好记录

  (3)请多名幼儿演示不同的测量的方法,师生讨论哪种方法测出的结果更准确

  2、教师示范演示首尾相接测量法,引导幼儿掌握其中要领

  (1)讨论:为什么量了一次后要用手按住这个点,然后移动小木棍从这个点开始继续测量?

  (2)教师讲解、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并请幼儿操作

  3、幼儿自由选择测量工具进行自主测量桌子的长度并做好记录表的填写

  4、对用不同工具测量出的结果进行比较,引导幼儿发现: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或大)测量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测量的次数越多(自然结束)

  活动延伸:

  借助自然测量工具测量环境中的其他事物

  大班数学教案:自然测量 5

  活动内容:

  学*自然测量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自己的尝试活动学*自然测量,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学*记录的方法。

  2、探索用不同长度的量具进行测量,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探索精神。

  活动材料及环境创设:

  1、知识准备:课前组织幼儿进行自由探索活动,引导幼儿用笔代替尺子测量教室内的桌椅,自由尝试测量及记录的方法。

  2、教师用记录纸、记录笔、小棒、磁带。幼儿人手一份动物挂饰(兔、猫、鸡、狗等)及测量用具。

  幼儿分组材料:吸管棒、笔、小木棒、线、积木、铁丝、抹布、记录纸等。

  3、将教室布置成“小熊乐园”的环境。(乐园大门、小火车、小熊家等)

  设计意图:

  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幼儿要在一次活动中较为正确地掌握自然测量的方法,并同时知道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是不太容易的。因此,教师针对这一活动的重难点,本着在活动中培养幼儿学*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及数学思维能力,设计了活动的教学流程:自由分散探索---集中讨论学*---分组操作探索---集中讨论归纳。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到“小熊乐园”参观引题,结合自由探索活动小结幼儿尝试测量活动的结果,引导幼儿学*正确的测量方法。

  1、师:小熊请小动物们到“小熊乐园”参观学*,看看“小熊乐园”是怎么建造的,学会后回到森林里建造自己的乐园。你们听,小熊乐园的火车来了,让我们坐着火车去吧!

  (幼儿做开火车律动入室)

  2、请个别幼儿尝试用小棒测量大门。

  3、教师根据幼儿活动情况小结。示范讲解用小棒测量大门的方法及记录的方法。

  4、教师让小动物学*用笔测量自己坐的积木椅子,教师指导个别能力较差的幼儿。

  5、教师提问:你测量的椅子有几根笔这么长?为什么用一样的笔测量的结果是不同的?

  教师根据幼儿测量结果进行记录,并引导幼儿发现用同样的测量工具测量积木,积木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多,积木越短测量的次数越少。

  二、教师指导幼儿在自由分组活动中继续学*测量的方法,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测量用具与测量次数之间的关系。

  1、教师介绍分组活动的材料及活动要求。

  A组:让小动物们用吸管棒测量小熊家里的桌椅和床铺有多长。然后将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B组:请小动物们分别用长短不同的小棒分别测量一下大门的一块砖有多长,然后将结果记录在纸上。

  C组:小动物们可以自由选择盘子里的东西作为测量工具,测量小熊火车的一节车厢有多长,你们可以选2、3种工具测量,一边测一边想用哪种东西作测量工具比较方便测量。

  2、教师交待分组活动的要求。

  3、教师组织幼儿分组活动,重点帮助幼儿掌握测量的方法,并引导在B组活动的幼儿思考测量工具与测量次数之间的关系。

  三、教师组织幼儿讨论交流,引导幼儿发现测量工具与测量次数之间的关系。

  1、教师展示A组幼儿的测量结果。

  2、教师根据B组幼儿的测量结果引导幼儿发现:为什么一块砖测量的次数会不同?测量工具与测量次数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教师引导幼儿发现砖块时使用的工具长,测量的次数就少,测量的工具短,测量次数就多。

  3、教师提问:你选择了什么测量工具测量火车的车厢,你喜欢用哪种工具进行测量?还有哪些东西可以做为测量工具?

  4、师:小动物们测量了“小熊乐园”里的这么多东西,现在知道怎么建造动物乐园了吧,让我们回到森林里动起手来,建造我们的动物乐园。

  幼儿律动出室

  四、延伸活动

  1、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利用各种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活动。

  2、寻找哪些工具进行测量更方便。


大班数学自然测量教案(精选5篇)(扩展4)

——大班数学教案《测量》 (菁华9篇)

大班数学教案《测量》1

  活动目标

  1.能选择自然物测量物品的长度,初步掌握‘首尾相接’的基本测量方法。

  2.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有关,体验测量活动带来的乐趣与成功感。

  活动准备

  1.测量工具(各种长棍、尺、绳子、纸盒等)笔、记录纸等。

  2.记录表:标明测量物体、测量工具与数据。

  3.幼儿学*资源。

  活动过程

  1.教师通过组织幼儿讨论自己的身高、体重引出课题,知道测量要借助于工具。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自己多高吗?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你们知道自己有多重吗?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原来,要想知道身高、体重(要想测量)就得借助工具。

  2.请幼儿以组为单位测量桌子长度,初步探索自然测量的基本方法。

  (1)请幼儿讨论,除了尺子还可以用哪些工具进行测量,引导幼儿说出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如;小棍、绳子、手掌、脚步、书本等。(可为幼儿提供幼儿学*资源开拓幼儿思路)

  师:要是想要知道桌子有多长?咱们可以怎么办?(尺子量)

  师:除了用尺子,还可以用什么?

  (2)幼儿自由选择用绳、小棒、铅笔等工具测量桌子的长度,并做好记录。

  师:孩子们,我在每一组投放了一份测量工具,请你们商量一下,一名幼儿记录,其他的孩子选择工具进行测量桌子。

  教师提醒幼儿将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都要记录好,观察幼儿的测量方法是否正确,并指导幼儿与同伴合作。

  (3)请多名幼儿演示不同的测量方法,师生讨论哪种方法测出的结果更准确。

  师:哪位小朋友想来为大家演示一下你是怎么测量的?

  师:你们觉得哪位小朋友的的测量结果准确?

  3.教师示范首尾相接的测量方法,引导幼儿掌握其中要领。

  (1)重点请(运用首尾相接的)幼儿演示测量过程,讨论:为什么量一次后要用手按住这个点,然后移动小棒从这个点开始继续测量?

  (2)教师讲解、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强调幼儿在测量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如:用小棒测量时,小棒的首和尾要相接,不能有空,沿直线测量,记住总数。

  用绳子测量时,要将绳子拉直,做上标记。

  4.请幼儿反思刚才本组测量的方法是否正确,运用正确方法进行二次测量。

  对运用不同测量工具得出的结果进行比较,引导幼儿发现: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或大)分布测量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越小)分步测量的次数越多。

大班数学教案《测量》2

  活动目标

  1、初步学*利用自然物,对物体使用首尾相接的方法进行测量。

  2、大胆的用语言表述测量的结果,体验合作测量带来的愉悦。

  重点难点活动重点:掌握对物体使用首尾相接的方法进行测量

  活动难点:能与同伴合作进行测量活动

  活动准备

  不同长度的积木、吸管、书本、纸条等材料若干,记录表、白板笔若干,课件

  活动过程

  一、故事情景导入,引出主题

  师:在《飞夺泸定桥》的故事中,泸定桥被敌军炸毁了,我军在作战路线中需要通过泸定桥去攻打敌军,所以红军叔叔们决定修复泸定桥。

  提问:红军叔叔交给小小兵们一个任务,帮他们一起修桥梁。

  二、“作战路线有多长?”幼儿尝试测量

  (一)鼓励幼儿用自然物(如长度相同的纸条、布袋等)进行直线距离的测量。

  1、请幼儿观察测量材料,尝试用一种测量材料;

  2、幼儿尝试测量,教师观察;

  3、鼓励别幼儿分享自己的测量方法及结果,引导幼儿发现测量中的问题。

  (二)教师向幼儿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

  1、观看课件,了解测量的要领:顶端要对齐,末尾做标记,首尾要相接,结果要记录;

  2、教师小结及介绍测量方法和测量统计表的使用方法。

  (三)幼儿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再次测量,讨论交流并小结

  1、让幼儿明确测量的要求及规则;

  2、幼儿尝试操作进行测量;

  3、幼儿交流讨论测量的结果;

  4、教师做小结。

  三、游戏“桥梁有多长”感知发现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1、教师出示长短不一的积木、吸管、书本、纸条、绳子等自然测量物品,请幼儿分别分组、分工合作进行测量并记录;

  2、幼儿自由分为两人一组,分工合作进行测量并做好记录;(引导幼儿自己分工:一个幼儿负责测量,一个幼儿负责记录;规则:顶端要对齐,末尾做标记,首尾要相接,结果要记录);

  3、交流讨论测量结果,引导幼儿感知发现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间的关系;

  4、教师小结:测量工具长,测量次数少,测量工具短,测量次数多

  四、结束部分

  教师提出带领幼儿一起去户外帮红军叔叔测量铺桥工具,活动自然结束。

  活动总结

  一、教学活动设计意图反思

  测量是幼儿认识量的手段,幼儿的测量最早是“目测”,通过感知比较量的差异。《3—6岁幼儿发展与指南》指出:“引导幼儿体会数学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初步尝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幼儿参加数学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数学规律的愿望。”同时建议教师:“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活动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在设置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大班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大班幼儿的测量活动是自然测量,更多的是利用自然物(如筷子、纸条、书本、吸管等)作为量具进行直接测量。同时结合班级学军主题活动的开展,幼儿对“飞夺泸定桥”这一故事中桥的长度产生了兴趣,结合幼儿的这一兴趣点,于是我们设计了此次活动。在活动中为幼儿准备充分的操作材料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通过游戏形式让幼儿在独立操作、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地体验测量带来的乐趣。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对测量进行探究,逐步帮助幼儿学*利用自然物来进行测量,并在游戏活动中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目标反思

  此次目标设定为:1、初步学*利用自然物,对物体使用首尾相接的方法进行测量;2、大胆地用语言表述测量的结果,体验合作测量带来的愉悦。活动中教师收集了多种测量工具:不同长度的纸条、彩带、书本、吸管、筷子等物体分别对“作战路线”和桥梁进行个别测量、和同伴合作测量。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视频进行示范讲解幼儿进行实际操作以及师幼不断地验证总结。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测量结果,活动环节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整个活动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本次目标在教师的预设中逐步达成。

  三、活动过程性反思

  本次教学活动我们进行了多次试教,每次试教后我们都一起探讨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正。第一次试教中我们发现测量方法介绍的视频讲解不够明确,导致幼儿在测量中不明白要如何进行标记;幼儿对记录表的使用也不够清楚,材料的准备不够充分。在第二次试教过程中我们进行了改正,同时也发现了新问题:

  教师在讲解测量时没有进行示范操作,导致幼儿在测量时不明确对桥面测量时要首尾相接的进行测量。同时教师没有讲解和同伴合作测量时记录表的使用,导致多数幼儿记录测量的结果有误。在一次一次的试教过程中我们进行讨论、改正,最终呈现了一个较完美的游戏活动设计。

  本次我们活动设计有幼儿游戏、探索、体验、尝试、合作、自主的过程。整个活动流程合理安排,紧紧相扣、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先是创设故事情节,激发幼儿的兴趣。紧接着是幼儿探索,教师示范,幼儿合作游戏,在一次次的测量验证中找到了测量次数结果。

  1、教师灵活掌握幼儿学*兴趣情况。以幼儿感兴趣的故事“飞夺泸定桥”中桥的长度衔接到测量的关系中去。在此过程中幼儿们都积极的配合并且参与了测量游戏互动。紧接着教师出示彩带,让幼儿对红军叔叔的“作战路线”进行直线测量,教师观察,让幼儿分享自己的测量结果,幼儿分享完后教师出示测量方法的讲解视频,幼儿观看,教师引导幼儿发现测量的方法。

  2、教师创设情景,并示范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及记录方法。

  教师创设情节让幼儿给红军叔叔测量路线,幼儿自由选择路线,给作战路线进行测量,并对测量的结果做记录。教师对幼儿的测量结果进行了验证,大部分幼儿都能利用彩带测出路线长度。

  3、幼儿分组合作游戏“桥梁有多长”,注重幼儿个别化教育以及社会性发展。在本次游戏环节中,教师增加测量的量具,有纸条、筷子、书本,幼儿和同伴商量合作一起对桥梁进行测量。在活动中幼儿们倾听表达能力较强,动手操作的能力也较强。在第一次利用纸条进行直线测量时孩子们很快就测出“桥梁”的长度,并进行了记录;在“任务分配中”幼儿们相互商量分工,一个负责测量,一个负责记录,都能合作一起将桥面的长度测量出来,还能和老师、同伴说出测量的方法。同时教师也验证了幼儿的测量结果,并进行了小结:测量工具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少;

  测量工具越短,测量次数越多。让幼儿感知了测量的有趣。在这一环节中幼儿很轻松愉悦的完成了“任务”。在这个游戏活动环节中幼儿们都很感兴趣。,求知欲也很强。

  四、不足之处

  本次活动虽然顺利完成,但也存在以下不足。1、教师没有在“桥”的左端起点做标记,让幼儿明白从左往右依次进行测量。

  2、在测量的过程中没有提醒幼儿注意测量的姿势,不要趴在地上,应注意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惯。

  五、改进措施及再教经验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在今后的活动过程中加以改正。在活动前充分准备,多和同伴一起探讨。发现活动中的问题并加以改进,同时也要认真学*《3—6岁幼儿发展与指南》的先进理念作为理论指导,明确各个年龄段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各个领域幼儿要达到的发展目标,明确科学领域的特点掌握科学活动的要领。有机地实施教育教学机智,不断提高游戏活动的质量。同时在活动结束后教师也可带领幼儿一起去户外选择适合的物体进行测量,将幼儿学*到的测量方法运用到生活中,并尝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大班数学教案《测量》3

  活动目标:

  1、乐意用测量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体验测量在生活的应用。

  2、在探索比较中学*正确的测量方法,初步认识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的关系。

  3、在活动中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及判断能力。

  4、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成功后的乐趣。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用等长的量具一一排列摆放进行测量的经验。

  2、长短不一的学具如:尺子、绳子、小棒、积塑、纸条等;笔、测量记录表等。

  3、布置白雪公主的家的活动场景:小床若干、桌子等。

  活动过程:

  一、组织幼儿参观《白雪公主》故事场景,设置问题情境引起幼儿测量兴趣。

  引入:春天到了,白雪公主想把小矮人的家打扮一新,但是她遇到了难题,你们愿意帮助她吗?

  二、幼儿尝试解决问题--量地砖,探索正确测量的方法。

  1、引导思考:白雪公主想为小矮人的家里铺上地砖,怎样清楚的告诉瓷砖厂的工人地砖的大小?

  2、幼儿尝试用相同的工具测量。

  3、引导幼儿比较测量的结果,探讨发现测量的正确方法。

  讨论:选择相同的工具测量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方法:找准起点,沿边线测量,用笔(拇指)画个记号,首尾相连。

  三、幼儿尝试解决问题--量床,探索发现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思考:白雪公主想为小矮人的小床做新的床套,怎么知道床套的宽度和长度?

  2、教师介绍测量记录表。

  3、幼儿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测量。

  师巡回观察了解幼儿测量的情况;鼓励幼儿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记录。

  4、引导幼儿交流测量的结果,并初步认识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的关系,积累测量经验。

  讨论:量相同的位置测量结果一样吗?为什么?

  小结:测量工具越长,测得的结果越小;测量工具越短,测得的结果越大。

  四、活动延伸:

  引导选择自己感兴趣的2-3种测量工具给周围生活中的物品测量,积累测量经验。

  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很愉快的课程,因为整节活动中游戏的时间多,而且小朋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但是要让孩子们能真正的理解这节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却不是那么容易。

大班数学教案《测量》4

  活动过程:

  1、情景引入:小朋友都上大班了,大家都长大了一岁了,今年我还发现小朋友都长高了。

  2、设置疑问:但是你们知道哪位小朋友最高呢?有的小朋友说他最高,有的小朋友却说他最高,你用什么方法能准确的知道它是最高的呢?

  3、幼儿猜想及记录:请幼儿以玩游戏的方式猜想哪位小朋友最高,在他的名字后面贴上他猜想的最高的小朋友,并填上他选择的工具。

  4、验证:请每位幼儿找一位好朋友进行测量,并把测量结果贴到记录纸上进行比较。

  5、活动延伸:我们想比较某件事物的长短光靠目测是不准确的,要用比较的方法才能准确的知道。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一样。

  6、引发新问题:我们的高度通过小朋友的聪明才智现在知道了谁最高,你们猜猜他的腿是不是也是最长的呢?

  活动结束:

  小朋友一起探讨.

  活动目标:

  了解测量的概念、条件和方法,形成比较的概念。

  活动准备:

  塑料绳、卡纸、纸绳、皮尺等。

大班数学教案《测量》5

  活动目标:

  1、能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或大)测得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测得的次数越多。

  活动准备:

  测量工具(各种长棍、尺、绳子、纸盒等)、笔、记录纸、黑板、摸箱、标记

  活动过程:

  1、导入:将幼儿分成五组,进行跑步比赛。

  师:你们知道刚才跑了有多远?有什么办法知道呢?(量一量)

  2、提出测量要求:这里有许多材料,每组商量一下选一种材料进行测量,并将测量的工具和结果记录下来交给老师。

  3、幼儿第一次尝试测量,教师观察幼儿的测量方法是否正确,并指导幼儿与同伴合作。

  4、请测量方法正误的两组幼儿分别演示,师生讨论哪种方法测出的结果更精确。老师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第一次测量的结束处是第二次测量的开始,依次接着量)。如幼儿测量的都正确,也请一位幼儿示范,教师加以解释。

  5、请幼儿反思刚才本组测量的方法是否正确,进行第二次测量验证第一次的测量结果。

  6、请每组推选一位幼儿介绍本组的测量结果。

  7、提出问题,引起幼儿思考: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因为用的量具不同,有的长、有的短,量具越长(或大)测得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测得的次数越多。

  8、游戏:找宝藏。第三次尝试测量。

  幼儿从摸箱里摸出一张画有宝藏地点的标记图,根据图进行测量,找到宝藏。

  9、结束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用各种工具进行测量,还知道了测量的结果和量具的大小、长短有关。除了今天用的量具外,还有哪些东西可以用来测量呢?小朋友回去后找一找、试一试好吗?

  活动反思:

  幼儿对与数的概念理解难掌握,测量的意义难理解,只有利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加上让幼儿自己操作自己动手来寻求答案,让幼儿真正了解测量的乐趣。这一活动幼儿比较兴趣参与活动,但是测量结果的记录有所欠佳。虽然幼儿乐与参与了活动,但是实践过程操作能力还不够强。在以后的数学教学中,应该多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

大班数学教案《测量》6

  一、活动目标:

  1、乐意用测量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体验测量在生活的应用。

  2、在探索比较中学*正确的测量方法,初步认识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的关系。

  3、在活动中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及判断能力。

  4、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5、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惯。

  二、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用等长的量具一一排列摆放进行测量的经验。

  2、长短不一的学具如:尺子、绳子、小棒、积塑 、纸条等;笔、测量记录表等

  3、布置白雪公主的家的活动场景:小床若干、桌子等

  活动过程:

  一、组织幼儿参观《白雪公主》故事场景,设置问题情境引起幼儿测量兴趣。

  引入:春天到了,白雪公主想把小矮人的家打扮一新,但是她遇到了难题,你们愿意帮助她吗?

  二、幼儿尝试解决问题——量地砖,探索正确测量的方法。

  1、引导思考:白雪公主想为小矮人的家里铺上地砖,怎样清楚的告诉瓷砖厂的工人地砖的大小?

  2、幼儿尝试用相同的工具测量。

  3、引导幼儿比较测量的结果,探讨发现测量的正确方法。

  讨论:选择相同的工具测量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方法: 找准起点,沿边线测量,用笔(拇指)画个记号,首尾相连。

  三、幼儿尝试解决问题——量床,探索发现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思考:白雪公主想为小矮人的小床做新的床套,怎么知道床套的宽度和长度?

  2、教师介绍测量记录表。

  3、幼儿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测量。

  师巡回观察了解幼儿测量的情况;鼓励幼儿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记录。

  4、引导幼儿交流测量的结果,并初步认识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的关系,积累测量经验。

  讨论:量相同的位置测量结果一样吗?为什么?

  小结:测量工具越长,测得的结果越小;测量工具越短,测得的结果越大。

  四、活动延伸:引导选择自己感兴趣的2—3种测量工具给周围生活中的物品测量,积累测量经验。

  教学反思

  学前阶段的幼儿,对与数的概念理解难掌握,测量的意义难理解,只有利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加上让幼儿自己操作自己动手来寻求答案,让幼儿真正了解测量的乐趣。这一活动幼儿比较兴趣参与活动,但是测量结果的记录有所欠佳。对于这一活动我进行了反思:虽然幼儿乐与参与了活动,但是实践过程操作能力还不够强。在以后的数学教学中,应该多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

大班数学教案《测量》7

  目标:

  1.学*用目测和自然测量的方法,比较,区别物体的远*,并会用表格的形式进行记录。

  2.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数量也不同,训练思维的相对性。

  3.会进行看图列式计算。

  准备:

  1.确定场地,绳子、圈、尺子等测量工具若干。

  2.笔、纸人手一份。

  3.算式操作单。

  过程:

  1.目测物体的远*:游戏"听信号向指定方向走"。幼儿按教师指定方向走,如走向滑滑梯、跷跷板等,听到停止信号,幼儿立定。

  2.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测量不同物体的远*。

  3.幼儿在次测量并进行记录。启发幼儿相互验证远*。

  4.引导幼儿用不同材料测量同一物体,发现测量工具

  与测得数据之间的关系。

  5.看图列8以内的算式。

  (1)看图列加法算式。

  (2)看图列减法算式。

  (3)教师提供其他操作单,供幼儿练*。

大班数学教案《测量》8

  活动目标:

  1、学*不同的工具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

  2、继续探索测量单位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活动重点:

  学*用不同的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

  活动难点:

  测量单位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完整的铅笔、积木、回形针、橡皮等测量工具(幼儿人手2份)

  记录表格(见活动材料)

  活动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以故事的方式引入。

  1、创设问题情景,引入问题。

  师:小朋友,瞧,图上有谁?它们在干什么?(米老鼠和唐老鸭,它们在比赛跳绳)再看下面一幅图,想知道它们在说什么吗?再来看第三幅图,它们现在在做什么?(在测量跳绳的长度)它们用的测量工具一样吗?(不一样)再看一看最后一幅图,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它们在争论谁的跳绳长。)

  2、引导幼儿讨论测量长度的工具和方法。

  师:请你们也想一想,有什么办法可以测量跳绳的长度呢?还有其他的办法吗?

  二、迁移幼儿已有测量长度的经验。

  师:我们中班的时候已经学*过测量长度的方法了,你们还记得吗?那我请一个小朋友用黑板擦来量一量黑板的长度,你们仔细看他测量的方法对不对。

  师:他测量的方法,对吗?谁愿意来跟大家说一说。并示范一下测量长度的正确方法呢?(找准起点,沿边线测量,不要偏离边线,首尾相连,量一下记录一下。)

  三、幼儿尝试测量,探索测量单位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1、幼儿自主选择两种不同工具测量桌子的长度。

  师:小朋友真能干,都已经掌握测量长度的正确方法了,现在我想请你们每人自己选择两个不同的测量工具,分别量一量课桌的长度,并在表格上记录用每个工具测量的次数和结果,(教师可示范记录方式)

  师:你们刚才用两种测量工具,测量的结果一样还是不一样?请你说一说,你刚才是用哪两个工具测量的?桌子有几个XX长?用XX测量时量了几次?桌子有几个XX长,用XX量了几次?(请个别幼儿回答)

  师:我们测量的是同一个物体,为什么每个人两次测量的结果都不一样呢?是不是我们搞错了呢?现在我们都用这种工具(积木和回形针)来量一量我们书本的长度,看看结果有什么变化,好吗?

  2、集体选择两种同样的工具测量书本的长度。

  师:现在请你们用回形针和积木量一量你的幼儿用书有多长,并像刚才一样把结果记录在表格里,好吗?这次测量结果一样吗?幼儿用书有几个回形针长?用回形针量了几次?幼儿用书有几个积木长?用积木量了几次?

  3、引导幼儿讨论并小结。

  师:我们每次的都是同一个物品,为什么测量的次数和结果不一样呢?仔细观察你们的记录表,你会发现什么?(引导幼儿发现测量工具长,量的次数就少,测量工具短,量的次数就多的道理。)

  师:小结,测量工具长,量的次数少,测量工具短,量的数次就多。

大班数学教案《测量》9

  教学目标

  1、通过列表、画图等,对图形测量的有关知识进行系统整理,进一步理解周长、面积、体积等以及相应的单位。

  2、沟通几种基本图形面积公式及其推导过程的内在联系、体积计算公式之间的联系,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3、能正确计算常见*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常见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巩固所学知识,能综合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反思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能正确计算常见*面图形周长和面积、常见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其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出示情景图(课件出示)

  提问:在这座公园里,工人叔叔们需要知道那些有关图形测量的数据?

  引导学生说出:测量这些建筑需要知道它们的长度、面积和体积等方面的数据。2、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图形与测量”方面的知识。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复*兴趣)

  二、展开复*

  1、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认识

  提问:你能结合实例,说说你对长度、面积、体积的认识吗?

  长度:两点间的距离。如我的课桌与讲台之间的距离。

  面积:*面的大小。如桌面与黑板面的大小。

  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如课桌与讲桌的大小。

  2、测量单位及其进率

  (1)测量出的数据要用到“单位”,想一想我们都学过哪些(单位)?并说说它们之间的进率。

  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把学过的计量单位进行归纳和整理。

  学生活动,并用不同的方式展示整理的内容。(课件展示)

  (2)引导学生借助身边的物体说一说1米、1分米、1厘米分别有多长?1*方米、1*方分米、*方厘米1、1立方米、1升、1毫升分别有多大?

  (通过这一活动可以较好的培养学生的数感。)

  3、*面图形的周长与面积

  (1)周长

  提问:什么是周长,我们学过哪些*面图形的周长?

  学生举例说明。

  如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圆的周长?

  引导学生回忆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2)面积

  说说学过的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长方形面积S=ab、正方形面积S=aa、*行四边形面积S=ah、三角形面积S=ah÷2、梯形面积S=(a+b)h÷2

  思考:各个面积公式间有什么联系?(结合公式推导方法)

  想一想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在此渗透极限思想)

  4、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

  我们学过哪些立体图形?什么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它们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掌握了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再看看它们的体积,回忆它们的公式及之间的联系。

  学生总结规律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都可以看成是V=sh,圆锥V=sh÷3

  (既要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还要有一定的解题思维)

  三、加深巩固

  1、单位换算

  102*方米="()公顷102*方厘米="()*方分米

  1.02升=()立方厘米1.02公顷="()*方米

  2、填单位名称

  一个西瓜的体积大约是5()。我们学校的操场面积大约是1.5()。一枝铅笔长1.76()。

  3、应用题

  (1)易拉罐直径6厘米,高12厘米,要包装100个这样的易拉罐的侧面,至少共需要多少*方分米的纸?

  (2)一圆锥形小麦堆的底面周长15.7米,高1.5米,如果每立方米小麦重720千克,这堆小麦重多少千克?

  (3)用一根长48分米的铁丝做一个长方形框架,高8分米,长、宽比是1:1.再把它的五个面糊上纸,做成一个长方体灯笼,至少需要多少*方分米的纸?

  四、全课总结

  通过复*掌握了那些知识?还有什么问题?


大班数学自然测量教案(精选5篇)(扩展5)

——幼儿园大班数学《测量》的教案 (菁华5篇)

幼儿园大班数学《测量》的教案1

  【活动思路】

  本内容有两个难点。对于理解物体轻重的相对性这难点,设计首先通过分类活动提示问题,使原来重的一类物体中产生轻的物体,轻的物体中产生重的物体。同时通过设问促使幼儿思考、解答。其次,安排排序活动让幼儿进一步感知、体验、帮助他们理解。

  第二个难点是理解物体大小与轻重的关系。幼儿对物体大小与轻重的关系总是认为在的物体是重的,小的物体是轻的。因此,设计通过游戏让幼儿在猜错的过程中纠正原先的想法,形成正确的观念即物体的大小与轻重不一定成正比。

  【活动目标】

  1、学*用天*测量物体的轻重。

  2、理解物体的轻重是相对的。

  3、知道物体的'大小与轻重不一定成正比。

  4、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5、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活动重难点】

  1、重点:理解物体轻重的相对性。

  2、难点:理解物体大小与轻重不一定成正比。

  【活动准备】

  1、材料:分类盒、天*、积木、弹子、雪花片等物品。

  2、环境创设:在数学区中放置各种供测量的物品和天*。

  【活动过程】

  分类—>讨论—>分类—>游戏—>排序

  1、通过分类活动积累有关特体轻重的感性经验。

  (1)在数学区中提供天*和各种物品。物品放在盒子里,每个盒子里放两件物品。

  (2)要求幼儿将物品按轻重分类,即将每个盒子里的物品按轻重分别放入有轻重标记的盒子里。

  2、通过讨论确定区别轻重的方法。

  (1)出示两件物品,提问: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这两件东西哪个重哪个轻?

  (2)出示轻重差别很小的两样东西,讨论用手掂量和用天*哪种方法更好。

  3、通过分类活动理解物体轻重的相对性。

  (1)幼儿每人取两件物品,用天*称出轻重后放入相应的分类盒中。

  (2)从标有重或轻的盒子里取出两件物品,提问:这两样东西都是重的?然后放在天*上,让幼儿思考,解答其中的原因。

  4、通过游戏理解大的东西不一定是重的,小的东西不一定是轻的。

  出示大小不同的物体让幼儿猜哪个轻哪个重。然后用天*验证。如:大盒子里放棉花,小盒子里放铁块。

  5、通过排序活动进一步理解物体轻重的相对性。

  让幼儿在数学区中将三个以上的物体按轻重排序,并作好记录。

幼儿园大班数学《测量》的教案2

  活动目标:

  1、能够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或大)测得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测得的次数越多。

  3、同伴之间能相互合作,大胆的交流。

  活动准备:

  测量工具(各种长棍、尺、绳子、纸盒等)、笔、记录纸、黑板、摸箱、标记

  活动过程:

  1、导入:将幼儿分成五组,进行跑步比赛。

  师:你们知道刚才跑了有多远?有什么办法知道呢?(量一量)

  2、提出测量要求:这里有许多材料,每组商量一下选一种材料进行测量,并将测量的工具和结果记录下来交给老师。

  3、幼儿第一次尝试测量,教师观察幼儿的测量方法是否正确,并指导幼儿与同伴合作。

  4、请测量方法正误的两组幼儿分别演示,师生讨论哪种方法测出的结果更精确。老师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第一次测量的结束处是第二次测量的开始,依次接着量)。

  如幼儿测量的都正确,也请一位幼儿示范,教师加以解释。

  5、请幼儿反思刚才本组测量的方法是否正确,进行第二次测量验证第一次的测量结果。

  6、请每组推选一位幼儿介绍本组的测量结果。

  7、提出问题,引起幼儿思考: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因为用的量具不同,有的长、有的短,量具越长(或大)测得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测得的次数越多。

  8、游戏:找宝藏。第三次尝试测量。

  幼儿从摸箱里摸出一张画有宝藏地点的标记图,根据图进行测量,找到宝藏。

  9、结束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用各种工具进行测量,还知道了测量的结果和量具的大小、长短有关。除了今天用的量具外,还有哪些东西可以用来测量呢?小朋友回去后找一找、试一试好吗?

幼儿园大班数学《测量》的教案3

  活动过程:

  1、情景引入:小朋友都上大班了,大家都长大了一岁了,今年我还发现小朋友都长高了。

  2、设置疑问:但是你们知道哪位小朋友最高呢?有的小朋友说他最高,有的小朋友却说他最高,你用什么方法能准确的知道它是最高的呢?

  3、幼儿猜想及记录:请幼儿以玩游戏的方式猜想哪位小朋友最高,在他的名字后面贴上他猜想的最高的小朋友,并填上他选择的工具。

  4、验证:请每位幼儿找一位好朋友进行测量,并把测量结果贴到记录纸上进行比较。

  5、活动延伸:我们想比较某件事物的长短光靠目测是不准确的,要用比较的方法才能准确的知道。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一样。

  6、引发新问题:我们的高度通过小朋友的聪明才智现在知道了谁最高,你们猜猜他的腿是不是也是最长的呢?

  活动结束:

  小朋友一起探讨。

  活动目标:

  了解测量的概念、条件和方法,形成比较的概念。

  活动准备:

  塑料绳、卡纸、纸绳、皮尺等。

幼儿园大班数学《测量》的教案4

  活动目的:

  1、喜欢参与测量活动,乐意运用自然测量的知识来解决所碰到的问题。

  2、自主选择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

  3、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激发幼儿的探究精神,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活动准备:

  1、长短不一的测量工具、粉笔

  2、故事图片

  3、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以故事的方式引入,提出问题:蓝猫和淘气的争论如何测量小汽车的车顶长度?

  幼儿讨论

  (二)幼儿尝试活动

  幼儿自选工具测量某一物体

  引导幼儿比较观察测量的结果,并与同伴对比,有什么发现?

  (三)讨论

  1、比较测量的结果

  引导幼儿寻找测量结果与工具的关系

  2、讨论测量的方法

  找准起点;沿边线测量,不要偏离边线;首尾相连

  3、小结:使用测量工具的长短不一样,那么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

  (四)幼儿自主测量

  1、提出测量的要求:选择一种工具,量时找准起点,用笔画个记号,沿边线测量,首位相连。

  2、幼儿操作。

  3、讨论与总结:

  (1)你用什么工具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2)谁也是用这个工具的?结果一样吗?

  (3)你还测了什么?结果怎样?有人测的和他一样吗?你的结果呢?

  (五)延伸活动

  1、讨论:还有什么也可以当测量的工具?

  2、我们身体的那些部位也可以当测量工具?

  3、幼儿游戏:跳远

幼儿园大班数学《测量》的教案5

  【活动目标】

  1、感受并体验远*的含义,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

  2、学*用工具测量远*,并能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3、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次数也不同以及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4、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惯。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重难点】

  1、重点:按照正确的步骤用工具测量

  2、难点:

  (1)理解不同的距离,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测量的次数越多越远,测量的次数越少越*

  (2)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活动准备:

  铅笔,表格、路线图每人一份、水彩笔盖、短水彩笔、没削过得铅笔。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今天,动物学校要举行一场盛大的运动会,小兔、小熊、小猫都报名参加了比赛。你们看,小动物们马上就要从自己家里出发到学校去了,究竟是哪个小动物会最先到达体育馆呢?

  二、学*用工具测量的方法比较路线的远*。

  1、(引导幼儿观察路线图)请幼儿观察比较,哪个小动物去体育馆的路最*?哪个小动物去体育馆的路最远?你是怎么知道的?这种方法准确吗?

  2、师:用眼睛看的方法叫做目测法,但是目测法比一定准确,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来判断路线的远*呢?(请幼儿讲讲自己的想法,如工具:尺子、棍子、绳子、积木等)老师今天也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种测量工具,你们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工具?(水彩笔盖)

  3、师:你们觉得这样工具能测量小动物家到学校的距离么?(能)那咱们就先量一量小猫家到学校要几个水彩笔盖,你会量吗?(会),请你来试一试。

  在幼儿尝试过程中教授测量方法,边演示边引导幼儿一起讲述测量的正确步骤(找起点,沿着线,接着量)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小猫家到学校量了5个水彩笔盖)

  4、师:请你们也量一量小猫家到学校用了几个水彩笔盖。并将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请你再量量其他两个小动物家到学校用了几个水彩笔盖,把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5、请幼儿坐好,检验幼儿测量的结果,教师小结不同的距离,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测量的次数越多越远,测量的次数越少越*

  6、师:郑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两种测量工具呢,我们就用这两种工具来量一量咱们的小椅子好不好。

  请幼儿示范测量方法,及时纠正不对的测量步骤。

  7、请幼儿坐好,检验幼儿测量结果,教师小结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三、教师小结

  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都能被当做测量工具呢,我们的教室里就有很多,待会请你选一样你喜欢的东西作为测量工具,来量一量咱们的桌子、黑板,还能比比小朋友的身高呢……

  个人反思:

  这节教学活动有好的地方,也有失败的地方。

  因为活动中所要测量的就是我们天天要用的桌子,非常的贴*生活,所以幼儿在测量的时候特别的开心,积极性也特别的高。在操作的过程中,因为幼儿之间的能力有所差距,所以有对有错,所以在活动的过程中给幼儿多次交流多次尝试的机会。发现问题就要给幼儿解决问题的机会。允许他们犯错误,再尝试用别的方法。每当孩子遇到困难,我都会让他们先自己想办法,大胆去尝试。


大班数学自然测量教案(精选5篇)(扩展6)

——大班数学教案《测量》 (菁华5篇)

大班数学教案《测量》1

  设计意图:

  我园自然的环境资源十分丰富,每到暖和的春季姑娘到来时,花儿竞相开放,小树披上新装,孩子会在树桩上玩耍,一旁的粗细不同的树,更是孩子最亲密的好朋友,不管是放学时还是户外活动时,总看到孩子们兴致勃勃的和几个好伙伴玩着,有时候孩子们对季节引起小树的变化都非常的感兴趣,当然也有的孩子会问老师树上的年轮,比较大树哪个更粗壮,结合孩子们的好奇心,我们开展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自由探索,体验多样粗细测量,理解首尾相接的测量方法。

  2、能完整讲述自己的发现,通过活动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3、从小树立爱护树木的意识。

  活动准备:

  丝带、穿成串的回形针、水彩笔、记录表若干,1—8的数字卡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一)谈话导入,引出粗细测量的游戏:

  1、教师提问:(1)我们这是在哪?

  (2)春天的小树林漂亮吗?大树多不多?

  (3)认识这些树吗?这些树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呢?

  2、引导幼儿大胆表述。

  3、教师小结:春天的小树林很美,各种各样的树木,树桩都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

  4、引出“谁粗谁细”的游戏。

  出示1—8的数字卡片,教师:我们今天来玩一个游戏“谁粗谁细”,在玩游戏前我们得先邀请树林里的一个好朋友,可以是一颗树也可以是一个大树桩,请两个小朋友为一组,拿着一张数字卡片,选择好了就将数字卡片贴在上面。

  二、基本部分

  (一)体验多种粗细测量方法,感受测量的乐趣

  1、体验目测的方法判断树木的粗细,

  (1)教师提问:a、它们一样粗吗?你怎么知道不一样粗?

  b、用了什么方法?(目测)

  c、用目测的方法来比较哪个树最粗?哪个树最细?

  (2)讨论:用目测能比较出粗多少,细多少吗?

  (3)师幼小结:目测的方法非常不错,不过不能比较出粗多少,细多少。

  2、、幼儿集体操作:探索找出比较粗细的多种方法,感知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幼儿集体操作:探索找出比较粗细的多种方法

  a、教师提问:有什么的方法能比较出粗多少,细多少呢?

  b、请幼儿找一颗树探索粗细测量的方法,教师在一旁指导。

  (2、)运用身体不同部位测量,初步感知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a、教师提问:你找到了什么方法能比较出粗多少,细多少呢?(用手量的方法)

  b、幼儿找一颗树试一试,教师在一旁指导。

  c、教师提问:他是怎么量的?手指两端伸到最长了吗?

  d、引导幼儿将手指两端伸到最长再次测量,其他幼儿数测量结果。

  e、讨论:为什么两次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f、教师小结:两次测量时手的长度不同,测量次数不同。

  g、教师尝试用手测量,幼儿数测量结果。

  h、讨论:为什么师幼两次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i、教师小结:原来同样量这棵树,我们手的长度不一样,测量的次数也不一样,这个方法不能比较出粗多少,细多少。

  (2)幼儿体验用双手环抱的方法,感知测量工具与结果的关系。

  a、教师提问:还有什么的好方法能准确比较路段的长短呢?(双手环抱)

  b、引导幼儿找一颗树试一试,教师在一旁指导。

  c、教师尝试用双手环抱测量,幼儿记录测量结果。

  d、讨论:为什么师幼两次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e、教师小结:原来同样量这棵树,我们胳膊长度不一样,测量结果也不一样,这个方法不能比较出粗多少,细多少

  3、出示测量工具,探索测量方法。

  (1)出示测量工具,幼儿体验工具测量,学*使用工具测量的方法、

  a、师提问:(a)我们还可以用什么办法能比较出粗多少,细多少?

  (b)知道哪些测量工具?

  b、教师小结:原来测量工具有这么多,卷尺、毛线等等,都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测量、

  c、出示丝带、穿成串的回形针,师提问:(a)这是什么?

  (b)它可以怎么做测量?

  d、幼儿集体操作:探索用丝带、穿成串的回形针测量小路的方法,教师巡回指导。

  e、教师请幼儿讲述、示范自己找到的测量方法。(一段丝带连一段丝带量、用手指做标记量……)

  f、教师总结幼儿找到的方法并正确示范:翻转的测量方法。

  翻转的方法:测量时要从起点开始,顶端对齐,末尾翻转到另一端,记住保持是一条直线,收尾相接,末尾翻转到另一端,保持是一条直线。

  g、幼儿自由练*,巩固方法。

  (2)幼儿集体操作:两人一组合作测量,记录测量结果。

  a、教师:现在两个小朋友为一组,分别用丝带、穿成串的回形针量一量一个路段,看一看有什么不一样!

  b、幼儿两人一组合作测量一个路段,记录测量结果。

  c、教师巡回指导。

  d、幼儿讲述粗细测量的结果。

  三、结束部分

  树立从小爱护树木的意识。

  (1)讨论:怎样保护我们的树朋友,

  (2)组织幼儿互相讨论。

  (3)教师小结:树木是人类的朋友,保护树木要靠大家来完成,我们可以种植小树苗,给树苗浇水、施肥、捉害虫、修剪叶子,不乱折树枝,不爬树等方式保护树木,为了增强大家的环保意识,我们国家就将每年的3月12日做为*植树。

  延伸环节:

  幼儿和树桩继续玩“谁粗谁细”的游戏,进一步学*运用工具量直径比较物体粗细的方法。

大班数学教案《测量》2

  设计意图:

  我园自然的环境资源十分丰富,每到暖和的春季姑娘到来时,花儿竞相开放,小树披上新装,孩子会在树桩上玩耍,一旁的粗细不同的树,更是孩子最亲密的好朋友,不管是放学时还是户外活动时,总看到孩子们兴致勃勃的和几个好伙伴玩着,有时候孩子们对季节引起小树的变化都非常的感兴趣,当然也有的孩子会问老师树上的年轮,比较大树哪个更粗壮,结合孩子们的好奇心,我们开展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自由探索,体验多样粗细测量,理解首尾相接的测量方法。

  2、能完整讲述自己的发现,通过活动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3、从小树立爱护树木的意识。

  活动准备:

  丝带、穿成串的回形针、水彩笔、记录表若干,1-8的数字卡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一)谈话导入,引出粗细测量的游戏:

  1、教师提问:

  (1)我们这是在哪?

  (2)春天的小树林漂亮吗?大树多不多?

  (3)认识这些树吗?这些树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呢?

  2、引导幼儿大胆表述。

  3、教师小结:春天的小树林很美,各种各样的树木,树桩都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

  4、引出“谁粗谁细”的游戏。

  出示1-8的数字卡片,教师:我们今天来玩一个游戏“谁粗谁细”,在玩游戏前我们得先邀请树林里的一个好朋友,可以是一颗树也可以是一个大树桩,请两个小朋友为一组,拿着一张数字卡片,选择好了就将数字卡片贴在上面。

  二、基本部分

  (一)体验多种粗细测量方法,感受测量的乐趣

  1、体验目测的方法判断树木的粗细,

  (1)教师提问:a、它们一样粗吗?你怎么知道不一样粗?

  b、用了什么方法?(目测)

  c、用目测的方法来比较哪个树最粗?哪个树最细?

  (2)讨论:用目测能比较出粗多少,细多少吗?

  (3)师幼小结:目测的方法非常不错,不过不能比较出粗多少,细多少。

  2、幼儿集体操作:探索找出比较粗细的多种方法,感知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幼儿集体操作:探索找出比较粗细的多种方法

  a、教师提问:有什么的方法能比较出粗多少,细多少呢?

  b、请幼儿找一颗树探索粗细测量的方法,教师在一旁指导。

  (2)运用身体不同部位测量,初步感知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a、教师提问:你找到了什么方法能比较出粗多少,细多少呢?(用手量的方法)

  b、幼儿找一颗树试一试,教师在一旁指导。

  c、教师提问:他是怎么量的?手指两端伸到最长了吗?

  d、引导幼儿将手指两端伸到最长再次测量,其他幼儿数测量结果。

  e、讨论:为什么两次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f、教师小结:两次测量时手的长度不同,测量次数不同。

  g、教师尝试用手测量,幼儿数测量结果。

  h、讨论:为什么师幼两次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i、教师小结:原来同样量这棵树,我们手的长度不一样,测量的次数也不一样,这个方法不能比较出粗多少,细多少。

  (2)幼儿体验用双手环抱的方法,感知测量工具与结果的关系。

  a、教师提问:还有什么的好方法能准确比较路段的长短呢?(双手环抱)

  b、引导幼儿找一颗树试一试,教师在一旁指导。

  c、教师尝试用双手环抱测量,幼儿记录测量结果。

  d、讨论:为什么师幼两次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e、教师小结:原来同样量这棵树,我们胳膊长度不一样,测量结果也不一样,这个方法不能比较出粗多少,细多少

  三、结束部分

  树立从小爱护树木的意识。

  (1)讨论:怎样保护我们的树朋友,

  (2)组织幼儿互相讨论。

  (3)教师小结:树木是人类的朋友,保护树木要靠大家来完成,我们可以种植小树苗,给树苗浇水、施肥、捉害虫、修剪叶子,不乱折树枝,不爬树等方式保护树木,为了增强大家的环保意识,我们国家就将每年的3月12日做为*植树。

  延伸环节:

  幼儿和树桩继续玩“谁粗谁细”的游戏,进一步学*运用工具量直径比较物体粗细的方法。

大班数学教案《测量》3

  活动目标:

  1、乐意用测量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体验测量在生活的应用。

  2、在探索比较中学*正确的测量方法,初步认识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的关系。

  3、在活动中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及判断能力。

  4、乐意参与活动,体验成功后的乐趣。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空间想象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用等长的量具一一排列摆放进行测量的经验。

  2、长短不一的学具如:尺子、绳子、小棒、积塑、纸条等;笔、测量记录表等。

  3、布置白雪公主的家的活动场景:小床若干、桌子等。

  活动过程:

  一、组织幼儿参观《白雪公主》故事场景,设置问题情境引起幼儿测量兴趣。

  引入:春天到了,白雪公主想把小矮人的家打扮一新,但是她遇到了难题,你们愿意帮助她吗?

  二、幼儿尝试解决问题--量地砖,探索正确测量的方法。

  1、引导思考:白雪公主想为小矮人的家里铺上地砖,怎样清楚的告诉瓷砖厂的工人地砖的大小?

  2、幼儿尝试用相同的工具测量。

  3、引导幼儿比较测量的结果,探讨发现测量的正确方法。

  讨论:选择相同的工具测量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方法:找准起点,沿边线测量,用笔(拇指)画个记号,首尾相连。

  三、幼儿尝试解决问题--量床,探索发现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思考:白雪公主想为小矮人的小床做新的床套,怎么知道床套的宽度和长度?

  2、教师介绍测量记录表。

  3、幼儿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测量。

  师巡回观察了解幼儿测量的情况;鼓励幼儿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记录。

  4、引导幼儿交流测量的结果,并初步认识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的关系,积累测量经验。

  讨论:量相同的位置测量结果一样吗?为什么?

  小结:测量工具越长,测得的结果越小;测量工具越短,测得的结果越大。

  四、活动延伸:

  引导选择自己感兴趣的2-3种测量工具给周围生活中的物品测量,积累测量经验。

  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很愉快的课程,因为整节活动中游戏的时间多,而且小朋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但是要让孩子们能真正的理解这节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却不是那么容易。

大班数学教案《测量》4

  设计意图:

  我园自然的环境资源十分丰富,每到暖和的春季姑娘到来时,花儿竞相开放,小树披上新装,孩子会在树桩上玩耍,一旁的粗细不同的树,更是孩子最亲密的好朋友,不管是放学时还是户外活动时,总看到孩子们兴致勃勃的和几个好伙伴玩着,有时候孩子们对季节引起小树的变化都非常的感兴趣,当然也有的孩子会问老师树上的年轮,比较大树哪个更粗壮,结合孩子们的好奇心,我们开展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通过自由探索,体验多样粗细测量,理解首尾相接的测量方法。

  2、能完整讲述自己的发现,通过活动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

  3、从小树立爱护树木的意识。

  活动准备:

  丝带、穿成串的回形针、水彩笔、记录表若干,1-8的数字卡片,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一)谈话导入,引出粗细测量的游戏:

  1、教师提问:

  (1)我们这是在哪?

  (2)春天的小树林漂亮吗?大树多不多?

  (3)认识这些树吗?这些树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呢?

  2、引导幼儿大胆表述。

  3、教师小结:春天的小树林很美,各种各样的树木,树桩都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

  4、引出“谁粗谁细”的游戏。

  出示1-8的数字卡片,教师:我们今天来玩一个游戏“谁粗谁细”,在玩游戏前我们得先邀请树林里的一个好朋友,可以是一颗树也可以是一个大树桩,请两个小朋友为一组,拿着一张数字卡片,选择好了就将数字卡片贴在上面。

  二、基本部分

  (一)体验多种粗细测量方法,感受测量的乐趣

  1、体验目测的方法判断树木的粗细,

  (1)教师提问:a、它们一样粗吗?你怎么知道不一样粗?

  b、用了什么方法?(目测)

  c、用目测的方法来比较哪个树最粗?哪个树最细?

  (2)讨论:用目测能比较出粗多少,细多少吗?

  (3)师幼小结:目测的方法非常不错,不过不能比较出粗多少,细多少。

  2、幼儿集体操作:探索找出比较粗细的多种方法,感知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幼儿集体操作:探索找出比较粗细的多种方法

  a、教师提问:有什么的方法能比较出粗多少,细多少呢?

  b、请幼儿找一颗树探索粗细测量的方法,教师在一旁指导。

  (2)运用身体不同部位测量,初步感知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a、教师提问:你找到了什么方法能比较出粗多少,细多少呢?(用手量的方法)

  b、幼儿找一颗树试一试,教师在一旁指导。

  c、教师提问:他是怎么量的?手指两端伸到最长了吗?

  d、引导幼儿将手指两端伸到最长再次测量,其他幼儿数测量结果。

  e、讨论:为什么两次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f、教师小结:两次测量时手的长度不同,测量次数不同。

  g、教师尝试用手测量,幼儿数测量结果。

  h、讨论:为什么师幼两次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i、教师小结:原来同样量这棵树,我们手的长度不一样,测量的次数也不一样,这个方法不能比较出粗多少,细多少。

  (2)幼儿体验用双手环抱的方法,感知测量工具与结果的关系。

  a、教师提问:还有什么的好方法能准确比较路段的长短呢?(双手环抱)

  b、引导幼儿找一颗树试一试,教师在一旁指导。

  c、教师尝试用双手环抱测量,幼儿记录测量结果。

  d、讨论:为什么师幼两次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e、教师小结:原来同样量这棵树,我们胳膊长度不一样,测量结果也不一样,这个方法不能比较出粗多少,细多少

  三、结束部分

  树立从小爱护树木的意识。

  (1)讨论:怎样保护我们的树朋友,

  (2)组织幼儿互相讨论。

  (3)教师小结:树木是人类的朋友,保护树木要靠大家来完成,我们可以种植小树苗,给树苗浇水、施肥、捉害虫、修剪叶子,不乱折树枝,不爬树等方式保护树木,为了增强大家的环保意识,我们国家就将每年的3月12日做为*植树。

  延伸环节:

  幼儿和树桩继续玩“谁粗谁细”的游戏,进一步学*运用工具量直径比较物体粗细的方法。

大班数学教案《测量》5

  活动目标:

  1、教幼儿学*自然测量,初步掌握测量的方法,激发幼儿参与测量的兴趣。

  2、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来测量周围物体,在探索比较中发现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的关系。

  3、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活动准备:

  1、长度不同的筷子、铅笔、吸管等。

  2、若干张记录表格。

  3、粉笔若干。

  4、魔箱和宝藏图。

  活动过程:

  1、以游戏“看谁跳得远”引入活动,激发孩子学*的兴趣。

  2、学*测量方法。

  (1)自主探索测量方法。

  要求幼儿人人动手,运用测量工具(筷子),测量桌子的长度。

  测量结束,鼓励幼儿把自己的测量方法和想法与老师、同伴们交流。

  (2)教师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

  测量时,筷子的一头要对齐桌子的边角,在筷子的另一头用粉笔画一条短线作记号,第二次测量的时候要从记号的开始处接下去量,边量要边数,一根筷子,两根筷子,……最后就能记住桌子长度有多少根筷子长。同时强调测量工具(筷子)必须沿着边测量。

  (3)幼儿分组测量,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①幼儿两人一组,用不同长度的筷子,测量活动室的门、窗户及黑板的边,并记录测量结果。

  ②教师巡回观察、倾听、了解幼儿测量的情况。

  ③请个别组幼儿交流测量时遇到的困难,并采取哪种办法解决,再汇报测量的结果。

  (4)引导幼儿分析讨论:同样的门、窗户、黑板,为什么都用筷子测量,而结果却不一样?

  老师用与孩子一样的测量工具(筷子)进行演示,引导幼儿观察筷子的长短,得出筷子长,量出的次数少;筷子短,量出的次数多。

  3、游戏:找宝藏。

  幼儿从魔箱里摸出一张画有藏宝地点的标记图,根据图运用各种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找出宝藏。

  4、结束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用各种测量工具进行测量,还知道了测量的结果和量具的长短有关。出来今天用的量具外,还有哪些东西可以用来测量呢?小朋友会去后找一找、试一试好吗?


大班数学自然测量教案(精选5篇)(扩展7)

——大班数学教案:《有趣的测量》 (菁华3篇)

大班数学教案:《有趣的测量》1

  活动目标:

  1、学*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感知物体的长短,并进行记录。

  2、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数据也不同,训练思维的相对性。

  3、能用较准确的语言讲述自己测量的情况。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有测量的基本方法。

  (2)物质准备:

  1、场地:四人坐一张大长方桌。

  2、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铅笔、积木、彩带、水彩笔、冰棍棒、吸管等),每组一套。

  3、记录纸(四分之一大的A4纸)、记号笔,在黑板上画好大的记录表。

  4、直尺、卷尺、皮尺等。

  活动重点:了解测量的方法(首尾相接)

  活动难点:掌握测量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是不同的。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一、情景游戏,导入活动。

  1、教师创设情景:“幼儿园运动会进行跳远比赛,咱们班谁跳得最远?”

  2、请个别幼儿从起点线进行立定跳远,引出比较方法——测量。

  3、讨论:你想用什么办法量?怎样量?

  4、小结:测量时,使用的工具一头要和起点对齐,然后测下一段时,工具的一头和上次的尾要紧接住,就是首尾相接,这样才能测得比较准确些。

  基本部分

  一、幼儿操作,学*测量的方法。

  1、教师:“请你量一量桌子的边有多长?你想选择哪种工具?为什么?”

  2、幼儿选择测量工具并操作:测量桌子的长边和短边。(可以选择教师提供的工具也可以用自身进行测量)

  3、幼儿交流测量结果,教师点评巩固进行测量的正确方法。

  二、更换测量工具,记录测量结果。

  1、介绍记录表格:“我们先来看看这张记录单?记录表上前面的格子告诉我们什么,后面的格子又记录什么呢?(幼儿讲述:一个是画选用的工具、一个是记录数据)

  2、幼儿进行测量活动。教师引导:“选择一件自己喜欢的家具,用不同的工具来量一量其中的一条边。”

  3、讨论交流测量结果。

  教师:谁来分享你的测量结果?

  教师:我们用两种不同的测量工具测同一张桌子,测出的结果是一样的吗?你能发现其中的什么秘密?

  小结:测量同一样物体时,测量工具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少,测量工具越短,测量的次数就越多。

  三、集体交流,了解生活中的.测量。

  1、引导提问:“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测量?人们会用什么工具来测量?”

  2、观看视频,了解测量的工具——尺子。

  结束部分:

  小结: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测量的方法了解物体的长短、高矮、距离等,不管用什么样的测量工具,都要方法正确,才能量准确。

  延伸活动:在益智区投放多种工具(毛线、木棍、铅笔、回形针等),以及记录再次测了教室中物品的长短。

大班数学教案:《有趣的测量》2

  活动目标:

  1、感受并体验远*的含义,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

  2、学*用工具测量远*,并能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3、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次数也不同以及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4、让幼儿学*简单的数学题目。

  5、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惯。

  活动重难点:

  1、重点:按照正确的步骤用工具测量

  2、难点:

  (1)理解不同的距离,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测量的次数越多越远,测量的次数越少越*

  (2)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活动准备:

  铅笔,表格、路线图每人一份、水彩笔盖、短水彩笔、没削过得铅笔。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今天,动物学校要举行一场盛大的运动会,小兔、小熊、小猫都报名参加了比赛。你们看,小动物们马上就要从自己家里出发到学校去了,究竟是哪个小动物会最先到达体育馆呢?

  二、学*用工具测量的方法比较路线的远*。

  1、(引导幼儿观察路线图)请幼儿观察比较,哪个小动物去体育馆的路最*?哪个小动物去体育馆的路最远?你是怎么知道的?这种方法准确吗?

  2、师:用眼睛看的方法叫做目测法,但是目测法比一定准确,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来判断路线的远*呢?(请幼儿讲讲自己的想法,如工具:尺子、棍子、绳子、积木等)老师今天也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种测量工具,你们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工具?(水彩笔盖)

  3、师:你们觉得这样工具能测量小动物家到学校的距离么?(能)那咱们就先量一量小猫家到学校要几个水彩笔盖,你会量吗?(会),请你来试一试。

  在幼儿尝试过程中教授测量方法,,边演示边引导幼儿一起讲述测量的正确步骤(找起点,沿着线,接着量)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小猫家到学校量了5个水彩笔盖)

  4/师:请你们也量一量小猫家到学校用了几个水彩笔盖。并将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请你再量量其他两个小动物家到学校用了几个水彩笔盖,把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5、请幼儿坐好,检验幼儿测量的结果,教师小结不同的距离,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测量的次数越多越远,测量的次数越少越*6、师:郑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两种测量工具呢,我们就用这两种工具来量一量咱们的小椅子好不好。

  请幼儿示范测量方法,及时纠正不对的测量步骤。

  7、请幼儿坐好,检验幼儿测量结果,教师小结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三、教师小结

  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都能被当做测量工具呢,我们的教室里就有很多,待会请你选一样你喜欢的东西作为测量工具,来量一量咱们的桌子、黑板,还能比比小朋友的身高呢……

  活动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基于对“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底面积×高”的理解上进行学*的,同时需要学生对体积、容积概念的明确理解。所以在进行教学前结合本班实际情况,让学生提前预*,即自主看书去理解教材中所展示的测量方法,在新课学*中我们将重点放在操作验证以及探究测量原理上面,这是因为考虑到课堂上让学生们讨论出测量方法的不实际性做出的决定。

  在导入部分通过计算规则物体的体积引出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问题,激发学生们的探究热情,然后分组进行操作验证,让学生经历操作感受测量方法的原理,即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同时在学生们理解了算法之后提出类似的问题:如何计算1粒黄豆的体积,如何计算1粒玉米和花生豆的体积等,让孩子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特别是在最后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要求孩子们通过画图来解释自己的想法,一方面加深对测量方法的理解,另一方面提升孩子们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帮助学生构建空间想象力。

  总体的探究和问题的解决还算不错,但在最后问题的拓展中学生虽然有了思路,但是语言的表述不够简洁明确,不能清楚反映出所要表达的意思;另外想象期望是美好的,但实际操作中的数形结合特别是图形的绘制还是需要练*巩固,立体图形的绘制不是很规范,虽然是草图仅供说明问题,但基本的立体框架要正确,还是需要不断的引导和示范,规范画图,树立数形结合分析问题的意识。感觉自己有些急于求成吧,算是完成本节学*任务后给孩子们的提高训练吧。

大班数学教案:《有趣的测量》3

  活动目标:

  1、尝试探究及学*准确的测量方法,并能将测量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2、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也不同。

  3、对生活中的事物感兴趣,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

  活动重、难点:

  1、重点:按照正确的步骤用工具测量

  2、难点: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工具越短,测量的次数越多,测量工具越长,测量的次数也越少。

  活动准备:

  铅笔、路线图每人一份。测量工具:回形针、火柴、吸管。音乐

  活动过程:

  1、故事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今天是小狗的生日,它邀请了很多好朋友。小狐狸也想参加。小狗说:“小狐狸只要你量出你家到我家有多长,我就让你参加。”小狐狸说:“行。”小狐狸它会量,你们会量吗?

  2、幼儿尝试操作,教师观察。

  (1)师讲解操作要求:请小朋友不要搬动小椅子,用盒子里的回形针去测量一下小狐狸到小狗家的距离,看看你用了几个回形针。记在心里,呆会儿告诉大家好吗?

  (2)交流:你的测量结果是多少?你是怎么测量的?你来示范给大家看好吗?(强调:一个紧挨着一个测量,用投影仪展示测量方法,首尾相接。)

  3、探究方法,表达见解。

  (1)小狐狸高高兴兴地参加了小熊的生日聚会。别的小动物听说后也很感兴趣。它们说要是只有一根回形针能不能测量出准确的距离呢?你们说能不能?请小朋友搬好小椅子用你的方法去测量一下吧。测量完后别忘了在记录表上记下你用了几根回形针?

  (2)师巡回指导,隐形提示:盒子里老师还准备了白纸、铅笔,你需要的话可以用上去。)

  (3)引导孩子交流操作情况,统计测量结果。提问:你是怎么测量的?测出来的距离是多少呢?你是用什么方法来测量的?(先找到起点,从起点开始放回形针,在末尾处做好标记,第二次测量的时候就从做标记的地方开始量,每量一次都要做上标记,最后看看量了几次。

  (4)引导幼儿探究最准确的一种测量方法,你认为什么方法测量最准确呢?

  4、运用方法,再次测量。

  (1)我们帮助了小动物,他们都很开心。小熊也很想知道自己家到小狗家有多长。这次测量就要用上我们刚刚学到的正确的方法来测量。今天我还为你们准备了火柴棒、吸管。看看这两条一样长的路,用两种不一样的工具来测量结果如何呢?测量完后,别忘了把结果记录在上面。

  (2)引导幼儿用刚刚学到的准确的方法测量。

  (3)引导幼儿交流测量结果。教师展示在黑板上。你测出来的结果是多少呢?两条路都是一样长的,为什么吸管测出来是2,火柴棒测出来的是3呢?原来这两根东西怎么样呢?(吸管长,火柴棒短)。两样测量工具长短不同,测出来的次数也不同。测量工具越短,测量的次数就越多,测量工具越长,测量的次数就越少。

  5、认知冲突,激发欲望。

  小朋友,如果让你来量一下我们的教室有多长,你会选择回形针吗?为什么?你觉得用什么工具比较合适呢?下次我们来量一下我们的教室吧。


大班数学自然测量教案(精选5篇)(扩展8)

——大班数学测量教案实用五份

  大班数学测量教案 1

  活动目标

  1、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2、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养成有序做事的好*惯。

  活动分析

  "自然测量"的课例研讨活动主要关注教师采用怎样的教学策略,真正发挥老师的"主导"和幼儿的"主体"作用,以及大班幼儿对数学内容的反应和学*兴趣。

  我们知道,自然测量是指利用身边常见的自然物,例如曲别针、脚步、粉笔等,作为测量工具进行直接测量,仅仅是身边常见的工具的测量,而不是如直尺,曲尺等标准工具的测量。它包括对物体长度、高矮、粗细、轻重等的测量。

  幼儿对数学知识的学*、技能的掌握,需要反复练*多次操作,才能获得,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良好学**惯的养成,也需要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进行培养。我设计的"自然测量"这一活动(本次活动立足于对物体长度的测量),试图实现让每个孩子在自己的操作过程中探索出自然测量的方法,以充分体现孩子是学*的主体,而教师在这一活动中担当支持者、引导者和组织者。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组织幼儿游戏:我的飞机就要飞,熟悉全国各地地名(自由站在大的中国地图轮廓线上)。

  2、结合目测,比比从北京出发到各个城市谁远谁*。

  (二)、学*自然测量。

  1、以充当"地质勘察员"为名,请幼儿利用彩色吸管尝试测量。

  2、幼儿交流各自测量的方法,并引导幼儿讨论出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时,测量工具要和起点对齐,在测量工具的另一头用粉笔或手做个记号,第二次测量时,要从记号开始接下去量。

  3、结合表格1,教师讲解记录的方法。

  4、幼儿俩俩结伴选择测量线路进行测量,教师观察适时辅导。

  5、请部分幼儿说一说测量的结果。

  (三)、体验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教师提问:"老师这里还有竹签和积木两种测量工具,你能不能用这两种材料,也来测一测路线?看看你会发现什么秘密?"(同时请幼儿猜测表格2的使用方法)

  2、幼儿再次操作,并进行表格记录,教师指导。

  3、幼儿交流操作结果,并将结果在黑板上呈现。

  (四)、活动延伸:

  出示毛线,交代如果用毛线测该怎么测?--需要合作、将绳子拉直;出示筷子等其它操作材料(测量时不能刚好测完)--学*新的记录方法。

  活动反思:

  1、关注幼儿间的.合作。通过幼儿的合作测量,有效地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既满足了教学时间符合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又保证了幼儿间互相学*的互补性、合作性。

  2、注重各个领域的整合。能将主题活动"我爱祖国"的学*与数学活动有机融合,一方面让孩子了解了各个主要地区在地图上的相应位置,另一方面也让孩子通过测量清楚城市间的距离长短(地图的设计基本按照比例完成,选取的城市具有较强的典型性)。

  大班数学测量教案 2

  活动目标:

  1、学*用自然测量的方法感知物体的长短,并进行记录。

  2、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数据也不同,训练思维的相对性。

  3、能用较准确的语言讲述自己测量的情况。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有测量的基本方法。

  (2)物质准备:

  1、场地:四人坐一张大长方桌。

  2、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铅笔、积木、彩带、水彩笔、冰棍棒、吸管等),每组一套。

  3、记录纸(四分之一大的A4纸)、记号笔,在黑板上画好大的记录表。

  4、直尺、卷尺、皮尺等。

  活动重点:了解测量的方法(首尾相接)

  活动难点:掌握测量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是不同的。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一、情景游戏,导入活动。

  1、教师创设情景:“幼儿园运动会进行跳远比赛,咱们班谁跳得最远?”

  2、请个别幼儿从起点线进行立定跳远,引出比较方法——测量。

  3、讨论:你想用什么办法量?怎样量?

  4、小结:测量时,使用的工具一头要和起点对齐,然后测下一段时,工具的一头和上次的尾要紧接住,就是首尾相接,这样才能测得比较准确些。

  基本部分

  一、幼儿操作,学*测量的方法。

  1、教师:“请你量一量桌子的边有多长?你想选择哪种工具?为什么?”

  2、幼儿选择测量工具并操作:测量桌子的长边和短边。(可以选择教师提供的工具也可以用自身进行测量)

  3、幼儿交流测量结果,教师点评巩固进行测量的正确方法。

  二、更换测量工具,记录测量结果。

  1、介绍记录表格:“我们先来看看这张记录单?记录表上前面的格子告诉我们什么,后面的格子又记录什么呢?(幼儿讲述:一个是画选用的工具、一个是记录数据)

  2、幼儿进行测量活动。教师引导:“选择一件自己喜欢的家具,用不同的工具来量一量其中的一条边。”

  3、讨论交流测量结果。

  教师:谁来分享你的测量结果?

  教师:我们用两种不同的测量工具测同一张桌子,测出的结果是一样的吗?你能发现其中的什么秘密?

  小结:测量同一样物体时,测量工具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少,测量工具越短,测量的次数就越多。

  三、集体交流,了解生活中的测量。

  1、引导提问:“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测量?人们会用什么工具来测量?”

  2、观看视频,了解测量的工具——尺子。

  结束部分:

  小结: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测量的方法了解物体的长短、高矮、距离等,不管用什么样的测量工具,都要方法正确,才能量准确。

  延伸活动:在益智区投放多种工具(毛线、木棍、铅笔、回形针等),以及记录再次测了教室中物品的长短。

  大班数学测量教案 3

  设计意图:孩子们在户外观察秋天的景色时,对大树的外形特征产生了兴趣,荣寅宸与毛坚在讨论小花园里的雪松有多高、有多粗?尤阳与王浩在争论雪松和谷树谁长得高?谁长的粗?为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从他们的兴趣出发,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测量,所以设计了这一活动。

  活动目标:

  1、各种材料、各种方法测量树,知道树干有高矮、粗细等。

  2、初步学*测量及记录的方法。

  环境创设:

  1、户外。

  2、长短绳子、各种尺、记录纸、笔、竹竿等,地上画有刻度线。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用目测的方法观察树,用语言简单表述出树的'不同。

  1、小花园里的树真多,你知道他们的名字吗?

  2、这些树长得一样吗?怎么不一样?

  二、组织幼儿开展讨论,寻找测量树干粗细的方法。

  1、刚才小朋友说树干有粗细,哪棵粗?哪棵细?你是怎么知道的?

  2、有没有办法知道××到底有多少粗?××有多少细呢?

  幼儿讨论:用手环抱、尺量、绳子量……

  三、幼儿自由选择各种材料测量雪松后交流:

  1、粗细:

  (1)、用什么材料测量?有多少粗?什么方法测量的?

  (2)怎样知道测出来的数字是多少?

  (3)、为什么测量出的粗细不一样?

  2、高矮:

  (1)、小花园里哪棵树最高?

  ·有多高?你怎么知道?

  ·怎么记录?

  (2)、瓜子黄杨树长得高不高?怎么测?

  (3)、龙柏长得不高不矮,有什么方法测量?

  ·用钢皮卷尺直接测量;

  ·用竹竿等替代物量,然后竹竿放地上用尺量。

  四、小小树医生

  1、医生每年都要给小朋友体检,量量身高和胸围。现在请你们来做树医生,给这些树检查身体。幼儿每人选择一棵树进行高矮、粗细的测量,并把数字记录在记录表上。

  2、互相交流记录结果。

  大班数学测量教案 4

  活动目标:

  1、学*不同的工具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

  2、继续探索测量单位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活动重点:

  学*用不同的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

  活动难点:

  测量单位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完整的铅笔、积木、回形针、橡皮等测量工具(幼儿人手2份)

  记录表格(见活动材料)

  活动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以故事的方式引入。

  1、创设问题情景,引入问题。

  师:小朋友,瞧,图上有谁?它们在干什么?(米老鼠和唐老鸭,它们在比赛跳绳)再看下面一幅图,想知道它们在说什么吗?再来看第三幅图,它们现在在做什么?(在测量跳绳的长度)它们用的测量工具一样吗?(不一样)再看一看最后一幅图,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它们在争论谁的跳绳长。)

  2、引导幼儿讨论测量长度的工具和方法。

  师:请你们也想一想,有什么办法可以测量跳绳的长度呢?还有其他的办法吗?

  二、迁移幼儿已有测量长度的经验。

  师:我们中班的时候已经学*过测量长度的方法了,你们还记得吗?那我请一个小朋友用黑板擦来量一量黑板的长度,你们仔细看他测量的方法对不对。

  师:他测量的方法,对吗?谁愿意来跟大家说一说。并示范一下测量长度的正确方法呢?(找准起点,沿边线测量,不要偏离边线,首尾相连,量一下记录一下。)

  三、幼儿尝试测量,探索测量单位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1、幼儿自主选择两种不同工具测量桌子的长度。

  师:小朋友真能干,都已经掌握测量长度的正确方法了,现在我想请你们每人自己选择两个不同的测量工具,分别量一量课桌的长度,并在表格上记录用每个工具测量的次数和结果,(教师可示范记录方式)

  师:你们刚才用两种测量工具,测量的结果一样还是不一样?请你说一说,你刚才是用哪两个工具测量的?桌子有几个XX长?用XX测量时量了几次?桌子有几个XX长,用XX量了几次?(请个别幼儿回答)

  师:我们测量的是同一个物体,为什么每个人两次测量的结果都不一样呢?是不是我们搞错了呢?现在我们都用这种工具(积木和回形针)来量一量我们书本的`长度,看看结果有什么变化,好吗?

  2、集体选择两种同样的工具测量书本的长度。

  师:现在请你们用回形针和积木量一量你的幼儿用书有多长,并像刚才一样把结果记录在表格里,好吗?这次测量结果一样吗?幼儿用书有几个回形针长?用回形针量了几次?幼儿用书有几个积木长?用积木量了几次?

  3、引导幼儿讨论并小结。

  师:我们每次的都是同一个物品,为什么测量的次数和结果不一样呢?仔细观察你们的记录表,你会发现什么?(引导幼儿发现测量工具长,量的次数就少,测量工具短,量的次数就多的道理。)

  师:小结,测量工具长,量的次数少,测量工具短,量的数次就多。

  大班数学测量教案 5

  活动目标

  1、运用自然物接续摆放的方法,测量物品的长短高矮。

  2、探索发现测量工具与测量次数之间的关系。

  3、乐意进行物品的无间隙接续摆放。

  活动准备

  1、教师操作图片卡;

  2、教学挂图;

  3、插塑积木,古式积木和纸条。

  活动过程

  一、故事欣赏。

  二、问题解决。

  1、围绕故事情节进行提问,激发幼儿进行测量的兴趣。

  (1)羽儿用什么为周夫人测量?周夫人的身高有几根筷子长?

  (2)到了布料店,羽儿买了多长的布?他买对了吗?为什么?

  (3)5根筷子和5根簪子测量出来的数字都是5,可是买来的布却短了,为什么?

  2、操作图卡,引导幼儿了解相同数量的不同测量物的长短比较。

  量一量筷子和簪子的长度。

  3、引导幼儿操作古氏积木和插塑积木,尝试进行测量比较,理解测量的结果和量具的大小、长短有关。

  引导幼儿操作古氏积木和插塑积木,进行测量纸条长度。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三、巩固拓展。

  1、请幼儿操作作业单。

  2、集体检查操作结果。

  3、:今天我们学会了用不同种工具进行测量,还知道了测量的结果和量具的大小、长短有关。除了今天用的量具外,还有哪些东西可以用来测量呢?小朋友回去后找一找、试一试好吗?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