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池上教案范本五份

首页 / 教案 / |

  古诗池上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谢灵运和谢眺;

  2.了解南朝诗的基本艺术特色

  3.品味两首诗情景交融的特色

  4.揣摩名句和炼字

  二、教学重点

  1.山水诗歌描写和抒情方式

  2.早期山水诗的思路和句法

  三、教学难点

  古体诗的展开思路

  四、教学过程

  1.作者及作品(以引发资料为准,教师作适当引导)

  谢灵运:谢玄之孙,世称“谢康乐”,政治失意,遂写山水诗。

  特点:外在*静与内在不*静的结合

  意境幽深、明丽、孤峭

  鲍照:“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

  语言富丽精美

  有“有句无篇”之病

  谢眺:又称“谢宣城”,东晋谢安后代,“小谢”

  特点:清新、流丽

  情景交融

  创作了不少新诗体(永明体)

  产生于齐武帝永明年间、讲究四声搭配、对偶、用典、辞藻的诗

  2.学生自读,积累字词句

  1)字音

  虬qiu2栖qi1怍zuo4拙zhuo1徇xun4疴ke2衾qin2昧mei4

  褰qian1嵚qin1豳bin1灞ba4涘si4甍meng2绮qi3霰xian4

  鬒zhen3

  2)词汇

  衾:被子昧:昏暗景:日光革:革除

  绪风:冬季残留下来的寒风塘:堤岸索:孤独

  征:证明绮:锦缎练:白色的缎子洲:水中陆地

  英:花方:将要罢:停止鬒:黑色头发

  3)佳句集锦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3.登池上楼

  1)语篇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由潜虬飞龙感叹自己不得志的艰难处境

  第二部分:登楼远眺见到生机勃勃的情景

  第三部分:触景生情抒发离群索居壮志未酬的伤感

  具体:

  潜虬飞鸿自由自在

  智力不足病处穷海(抒情)

  临窗远眺残冬已去

  春草鸣禽生机勃勃(情景交融)

  触景生情无限感伤

  离群索居竭力无闷(抒情)

  2)写作特点分析

  情景交融:写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旧去新来的生机勃勃的春景图,表现出诗人的喜爱与赞叹

  写景自然贴切:写活了春景,从色彩、声音、氛围、动静多方面写

  3)提问:

  写“潜虬”、“飞鸿”的作用如何?为什么感到惭愧?

  明确:写潜虬、飞鸿的自由自在反衬自己处境艰难

  “穷海”、“空林”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失落、悒郁、不得志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是千古名句,妙在哪里?

  明确:表现了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和独具匠心的表达能力。他抓住了由冬到春的变化,写的真切动人。前二句专注人们对温度的感觉来写,新旧相对比,流露出送旧迎新的欢欣;后两句抓住春草园柳鸣禽的色彩、声音的特点来写,突出了新生事物的一种活力。“变”字很传神,对鸣禽做了一种动态的观照,突出了昔时冷落而非热闹的特色。写景中很明显渗透了作者热爱春天、热爱新事物的情感,情景交融。

  综合全文,作者在写作时持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矛盾的情感。一方面,身为贵族,才华出众却被投闲置散,他感到不满和无奈。另一方面,又尽力让自己通过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来排除这种忧愁,从而达到“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的境界。但是作者始终都不能真正超脱,真正沉醉于山水忘却世事。

  4.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1)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点名主题,表明作者望乡思乡的话题

  第二部分:描绘作者登山所见到的壮丽景象

  第三部分:抒发作者眷恋家乡的.感情

  运用句典点明望京(定基调)

  绘声绘色壮丽景象(绘美景)情景交融

  触景生情眷恋家乡(抒感慨)

  2)赏析

  作者并不是望“长安”、“京县”,为什么要写“望长安”、“视京县”?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明确:这两句以王粲望长安、潘岳望洛阳比喻自己回望京邑。用了用典的写法,化用古人的诗句。

  作者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景?

  动静结合。静景:夕阳、澄江、杂英登,动景:喧闹的小鸟

  调动多种感观:既描写绚丽的色彩,也描写美妙的声音

  运用比喻:余霞像彩霞,澄江像白练

  写景的目的是什么?

  表达对京城的留恋,景色越好,越舍不得离开。自然转入对思念之情的抒发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妙在何处?

  明确:这几句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意境澄清、充满生机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京城美景的热爱和留恋。技巧高超:色彩和谐搭配、晚霞之红艳、澄江之碧透、交相辉映;动静有机结合,归鸟之喧闹,野花之茂盛,互为映衬。加之用了两个贴切生动的比喻,将霞光比喻成彩锦,将澄江比喻成白练,令人感到美不胜收。

  3)写作特点

  情景交融:紧扣“望”写出了景象的壮丽,更加反衬作者的离情。“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乐”

  写景自然贴切:似乎不经意写成,妙手天成。“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对比,色彩相对,动静相对;比喻生动具体;词语选用非常好。“余”与“散”,“澄”与“静”有内在因果关系。

  古诗池上教案 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课时:

  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

  二、品味全诗

  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点拨要点:

  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

  点拨:①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

  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三、质疑活动

  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2、“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3、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么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讨论活动

  ①②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③④抒**怀--踌躇满志

  小结: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包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

  四、竞赛抢答活动

  1、王安石_______(朝代)杰出的______家,______家,______家,散文成就很高,为______之一。(北宋,政治、思想、文学。唐宋八大家)

  2、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①千寻塔( )(指应天塔)②闻说鸡鸣见日升( )(这里是“听到”的意思) ③不畏浮云遮望眼()(怕)④只缘身在最高层( )(因为)

  3、“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采用( )手法,点明飞来峰,千寻塔的高峻陡峭。(夸张)

  4、《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踌躇满志的情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再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句借物抒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可多写一句)(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或: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前:写景,后:抒情)

  6、《登飞来峰》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古诗二首:登飞来峰 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池上教案 3

  一、积累引入,以旧带新。

  1、师:初夏时节,池塘里的荷花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让人想起诗人杨万里的名作《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

  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里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理解题目含义。

  4、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汇报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诗作、诗风。

  (2)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黑暗社会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①读准后鼻音:撑、艇、萍;指导“艇”字的写法及结构。

  ②学*新词:浮萍,白莲,踪迹,理解词义,练*书写。

  (2)齐读古诗。

  (3)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儿。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弄懂诗意。

  (1)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小组内逐句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设计意图:

  课标要求第二学段的学生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本环节的设计通过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艇、浮萍、踪、不解”的含义,联系上下文理解古诗的意思,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

  (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

  ① 学生畅谈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莲图。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的莲蓬,而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撑船去采池中莲蓬。

  ②让学生为“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

  ③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

  ④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⑤配乐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读出情趣。

  设计意图: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通过学生亲身想象“偷采白莲”儿童的心里,使作者情,学生情,诗中激发共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学生带着理解,再次练*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熟读成诵。

  设计意图:

  课标要求第二学段的学生要能“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通过熟读成诵,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

  五、布置作业 ,巩固练*。

  1、背诵课文。

  2、默写《池上》。

  古诗池上教案 4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池上》

  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池上》 ;

  2、能认识古诗中5个生字; 3、会写2个生字:首、采。

  教学重点:正确书写2个字;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正确识读5个生字。

  教学准备:课件、课本

  教学过程:

  一、揭题示标今天我们来学*第一首古诗《池上》,这节课我们的学*目标是:(略)为了更好的完成我们的学*目标,我们要通过4场比赛来完成,首先我们来比比谁能把古诗的字音读得准确。

  二、比赛一:朗读古诗。 (第一次“先学后教” )

  (一)先学1、生轻声拼读。

  2、生自己练读。

  3、个别示范朗读:要求:读的同学比谁声音响亮,能读准字音,做到不添字、不漏字,尤其要注意*翘舌音的问题,听得同学比谁听得认真,听出有错音及时举手给他纠正。

  (二)后教1、指名读,纠错正音。 2、齐读易错音。 3、赛读古诗。

  三、比赛二:

  学会认字(第二次“先学后教” )古诗咱们能够读准确了,第二场比赛咱们来比比看谁最快地记住古诗中的会认字。首踪迹浮萍

  1、生自己练读。

  2、同桌相互检测。

  3、指名读并口头组词。

  4、同桌互查并组词。

  5、识字比赛。

  四、比赛三:理解古诗(第三次“先学后教” )能把古诗读得流利,更重要把古诗读懂。

  1、自由读后,想一想诗句意思。

  2、同桌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3、全班交流,及时反馈。重点理解“偷采、不解”

  4、入情入境想象朗读古诗,思考:古诗里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小孩?

  五、比赛四:比写字(第四次“先学后教” )现在咱们比比谁能把要求会写的生字写得不仅正确,而且美观。

  (一)先学

  1、生观察二个字在田字格里的结构,位置并书写笔顺。

  2、指名说笔顺。

  3、齐书空笔顺。

  4、指名上台板书会写字,其他学生练写在书上。

  5、台下学生观察台上学生板书的。

  (二)后教

  6、指名上台纠正,并说出正确与美观。

  7、师生评议(对不对,好不好)。

  8、师范写。

  9、生再描红书写。

  10、展示比赛。

  六、当堂训练:

  1、书写2个会写字,并组词。2、试背诵古诗。

  七、板书设计

  12、古诗两首池上偷采不解

  古诗两首第二课时《小池》

  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小池》 ;

  2、能认识古诗中7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3、认识偏旁“水” 、采字头。

  教学重点:正确书写5个字;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正确识读7个生字。

  教学准备:课件、课本、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题示标这一、揭题示标今天我们来学*第一首古诗《小池》,这节课我们的学*目标是:(略)为了更好的完成我们的学*目标,我们要通过4场比赛来完成,首先我们来比比谁能把古诗的字音读得准确。

  二、比赛一:朗读古诗。 (第一次“先学后教” )

  (一)先学

  1、生轻声拼读。

  2、生自己练读。

  3、个别示范朗读:要求:读的同学比谁声音响亮,能读准字音,做到不添字、不漏字,尤其要注意*翘舌音的问题,听得同学比谁听得认真,听出有错音及时举手给他纠正。

  (二)后教1、指名读,纠错正音。 2、齐读易错音。 3、赛读古诗。

  三、比赛二:

  学会认字(第二次“先学后教” )古诗咱们能够读准确了,第二场比赛咱们来比比看谁最快地记住古诗中的会认字。泉流爱柔荷露角

  1、生自己练读。

  2、同桌相互检测。

  3、指名读并口头组词。认识偏旁“水” 。

  4、同桌互查并组词。

  5、识字比赛。

  四、比赛三:理解古诗(第三次“先学后教” )

  能把古诗读得流利,更重要把古诗读懂

  小池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感受诗中描写的情景,进行美的教育,培养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和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感情。

  2.根据诗意,体会意境是难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准备电脑制作小池作景、小荷、蜻蜓、词库等软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同学们学过很多古诗,你还记得哪首,请你给大家背一背。这些古诗韵律优美,语言简洁,好读又好记,大家都喜欢读古诗,今天我们要再学*一首古诗,题目叫《小池》,板书题目。先听老师把课文读一遍。

  二、现在请同学们按照学*要求利用计算机进行学*。

  出示学*要求: 1.了解诗人生*。 2.理解题目意思。 3.学会生字新词。

  演示课件诗人介绍、全诗图文、字义词库。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小池的作者是谁?他是什么朝代的人?

  2.题目你是怎样理解的?你知道小池的意思吗?这首诗写了小荷花池什么季节的景色?

  3.诗中有几个生字?示柔字,这个字读作什么? (1)柔是什么结构?怎样拆分,编码是什么? (2)柔可以组哪些词?在诗中组的什么词? (3)柔有四种意思,晴柔的柔选哪种字义比较合适? (4)把柔字打三遍,再用柔字组两个词。

  4.再读古诗。看还有没有不懂的词。

  四、同学们前面三个要求学得不错,请大家继续按下面的要求学生。理解诗句意思。抽读要求。

  1.请一个同学朗读全诗,其他同学边听边看图,想想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演示课件。

  2.写泉眼诗人是怎样写的?演示课件。泉眼的水是怎样流的?惜是什么意思?谁舍不得谁?谁能说说这行诗的意思?指导读出舍不得的语气。

  3.作者又是怎样写树阴的呢?读第二行,演示课件。树阴照水怎样理解?晴柔刚才同学们学生字已经理解了,爱晴柔又怎样理解?谁喜欢晴天里柔和的风光呢?这行诗是什么意思?指导读出喜欢的语气。

  4. 小结:这两行诗写了小池周围的景物--泉眼和树阴。作者把泉眼和树阴写得像人一样懂得感情,其实是融进了作者自己的感情,知不知道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喜爱)请同学们把两行诗连起来读一读,读出舍不得和喜爱的语气。

  5.写小荷和蜻蜓作者又是怎样写的呢?读三、四行,演示课件。这两行诗写的是小池里的景物。小荷指什么?才在这儿是什么意思?嫩和荷叶刚露出什么?蜻蜓就怎样?早和才诗人用得非常准确、生动。有了这两个字我们读起来这两行诗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把这两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怎样读才能表达出生动、有趣的情景呢?指导朗读。

  6.把四行诗的意思连贯起来说一说,注意诗句中内容之间的联系。(自己说,互相说,当众说)

  7. 总结:是啊,清清的泉水,茂密的大树,娇嫩的荷叶,可爱的蜻蜓够成了小池优美的风景。难怪诗人要把这小池写下来,这里真是太美啦!

  五、通过前面的学*同学们理解了诗句的意思,下面我们再通过感情朗读和背诵这首古诗来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感情。

  出示第五个学*要求:体会诗人感情。

  1.认真听范读,注意哪些地方有停顿,哪些地方有重音?

  课件演示。

  2.下面请同学们利用计算机里的导读要求练读。

  3.抽读评价。

  4.背诵全诗。

  六、 小结学法。今天我们按照这五个学*要求一步一步的学*理解了全诗,体会了诗中所表达的感情。今后同学们学*古诗都可以用这种学*方法。

  古诗池上教案 5

  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感受诗中描写的情景,进行美的教育,培养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和默写课文。

  重难点

  1.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感情。

  2.根据诗意,体会意境是难点。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准备电脑制作小池作景、小荷、蜻蜓、词库等软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同学们学过很多古诗,你还记得哪首,请你给大家背一背。这些古诗韵律优美,语言简洁,好读又好记,大家都喜欢读古诗,今天我们要再学*一首古诗,题目叫《小池》,板书题目。先听老师把课文读一遍。

  二、现在请同学们按照学*要求利用计算机进行学*。

  出示学*要求:

  1.了解诗人生*。

  2.理解题目意思。

  3.学会生字新词。

  演示课件诗人介绍、全诗图文、字义词库。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小池的作者是谁?他是什么朝代的人?

  2.题目你是怎样理解的?你知道小池的意思吗?这首诗写了小荷花池什么季节的景色?

  3.诗中有几个生字?示柔字,这个字读作什么?

  (1)柔是什么结构?怎样拆分,编码是什么?

  (2)柔可以组哪些词?在诗中组的什么词?

  (3)柔有四种意思,晴柔的柔选哪种字义比较合适?

  (4)把柔字打三遍,再用柔字组两个词。

  4.再读古诗。看还有没有不懂的词。

  四、同学们前面三个要求学得不错,请大家继续按下面的要求学生。理解诗句意思。抽读要求。

  1.请一个同学朗读全诗,其他同学边听边看图,想想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演示课件。

  2.写泉眼诗人是怎样写的?演示课件。泉眼的水是怎样流的?惜是什么意思?谁舍不得谁?谁能说说这行诗的意思?指导读出舍不得的语气。

  3.作者又是怎样写树阴的呢?读第二行,演示课件。树阴照水怎样理解?晴柔刚才同学们学生字已经理解了,爱晴柔又怎样理解?谁喜欢晴天里柔和的风光呢?这行诗是什么意思?指导读出喜欢的语气。

  4. 小结:这两行诗写了小池周围的景物--泉眼和树阴。作者把泉眼和树阴写得像人一样懂得感情,其实是融进了作者自己的感情,知不知道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喜爱)请同学们把两行诗连起来读一读,读出舍不得和喜爱的语气。

  5.写小荷和蜻蜓作者又是怎样写的呢?读三、四行,演示课件。这两行诗写的是小池里的景物。小荷指什么?才在这儿是什么意思?嫩和荷叶刚露出什么?蜻蜓就怎样?早和才诗人用得非常准确、生动。有了这两个字我们读起来这两行诗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把这两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怎样读才能表达出生动、有趣的`情景呢?指导朗读。

  6.把四行诗的意思连贯起来说一说,注意诗句中内容之间的联系。(自己说,互相说,当众说)

  7. 总结:是啊,清清的泉水,茂密的大树,娇嫩的荷叶,可爱的蜻蜓够成了小池优美的风景。难怪诗人要把这小池写下来,这里真是太美啦!

  五、通过前面的学*同学们理解了诗句的意思,下面我们再通过感情朗读和背诵这首古诗来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感情。

  出示第五个学*要求:体会诗人感情。

  1.认真听范读,注意哪些地方有停顿,哪些地方有重音?

  课件演示。

  2.下面请同学们利用计算机里的导读要求练读。

  3.抽读评价。

  4.背诵全诗。

  六、 小结学法。今天我们按照这五个学*要求一步一步的学*理解了全诗,体会了诗中所表达的感情。今后同学们学*古诗都可以用这种学*方法。


古诗池上教案范本五份扩展阅读


古诗池上教案范本五份(扩展1)

——《池上》教案(精选五篇)

  《池上》教案 1

  知识目标:会认会写7个字,会认5个字。熟读并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概内容。

  能力目标:根据古诗内容想象古诗的意境。

  情感目标:感受诗中的童趣和古诗的意境,激发学生主动学*古诗的愿望。

  教学重点:会认会写7个字,会认5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悟诗中的童趣和古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边读边想,边看边想,合作探究,解决疑难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熟读并背诵古诗。会认会写7个字,会认5个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课件出示荷塘图片)

  看到这么美的荷塘,你最想干什么或说什么?

  1、师:看到那么美的池塘、莲花,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一千多年前,诗人白居易也来到池边,还看见荷花池上发生的关于一个小娃有趣的故事,于是,诗人忍不住就吟诵了一首诗(展示:漂亮的荷塘上慢慢走来一位诗人,吟诵出这首诗《池上》)

  2、师:想知道在这个小娃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这首古诗。(揭示课题)

  二、循序渐进,掌握字词句。

  (一)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自由读《池上》,划出生字娃娃,要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做上记号多读几遍。

  2、师:孩子们,老师把生字娃娃请到大屏上,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同桌先试试。(课件出示生字)

  小老师教读生字,重点指导“萍、艇、撑、踪”等*翘舌音的读法。

  3、师:瞧!满池的莲花、莲蓬多美啊,你还想欣赏吗?就得先念准他们的名字,那些漂亮的莲花、莲蓬才能永远属于你,留在你的心里,有信心吗?(课件出示满是荷花、莲蓬的池塘,轻点荷花、莲蓬就出现本课生字词,再点荷花、莲蓬就消失)

  采用抽生个别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灵活掌握本课生字。

  (二)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师:生字娃娃很高兴和你们交上朋友,可是生字娃娃说如果能写出它们的名字,它会更高兴。可以吗?

  生:可以。

  2、师:书写之前要静下心来,摆好笔和本子,身子做端正,两手轻轻放桌子上。

  学生做好准备。

  学生书写爱写的字。

  (三)生字娃娃告诉老师,想和你们一块玩捉迷藏的游戏,它们都躲到诗句里去了,看孩子们能不能准确的叫出它们的名字?(齐读古诗)

  三、布置作业

  1、书写本课生字。

  2、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诗意,处理课后*题。

  教学过程:

  一、复*巩固

  1、听写生字

  2、背诵古诗

  二、诗情画意,诵读诗句,体会意境

  孩子们,摘莲蓬是一件有趣的事,诗人笔下的小娃又别有一番情趣呢。赶快打开课本,小组合作学*(课件出示合作学*的要求:1、读读这首诗。2、思考:读懂了什么?3、还有什么不理解的词句做上记号在小组交流。)

  (一)小组合作学*

  (二)交流学*情况,体会意

  1、解决不理解的词语。(偷采、不解、踪迹)

  2、读懂了什么?

  展示:“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⑴孩子们,一边看画面,一边轻轻读诗句。读懂了什么?

  ⑵提问质疑:小娃为什么要偷采白莲?

  ⑶此时你是小娃,心情怎么样?

  (用既高兴又害怕的心情读读这句话)

  师:老师也想当小娃,也想来读。(范读)你们知道老师是用什么心情来读的吗?(又高兴又紧张)

  ⑷你觉得他是怎样的一个孩子?(小娃天真、可爱、顽皮)

  师:学了这两行诗,你有什么疑问吗?

  (小娃偷采白莲是不道德的行为,为什么诗人却觉得他是一个天真、可爱、顽皮的孩子呢?)

  ⑸师:你有过偷偷做一些顽皮的恶作剧的事情吗?那你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想像一下小娃偷摘白莲的情景。

  生自由发言,举出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的有趣的‘偷’的事情。

  师:找一对好伙伴来试着表演读。

  学生上台表演读,自由找伙伴表演读,体会小娃此时的心情。

  ⑹孩子们,带着自己的`心情,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

  3、展示“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⑴读懂了什么?(小娃忘记了隐藏自己的身影,满湖的浮萍被他的小船冲开了一道波疯波痕)

  ⑵看到浮萍开了,你会怎么想?(替小娃担心、着急)学生读出这种心情。

  ⑶小娃想到这些了吗?为什么?(因为太高兴了)能高兴地读读这两行诗吗?(生读)

  ⑷你觉得这是怎样的小娃?(天真、可爱)

  ⑸带着感情,同桌互读,抽生朗读,一边想象画面一边读诗句。

  三、吟诵积累。

  1、是啊,小娃多么天真可爱呀,划着小船去偷摘白莲时,浮萍暴露了他的踪迹也不知道。让我们闭上眼睛想像展现在我们面前那充满童趣的《池上》吧!(音乐,师范读)

  2、孩子们,愿意象诗人一样吟诵这首诗吗?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先试试。谁愿意来试试?推荐一个(展现诗句意境的画面,优美的古筝音乐)

  3、男女比赛配诗。孩子们全体起立,一起来吟诵这首诗,能不看屏幕吗?

  四、课外拓展

  诗中的小娃多可爱呀,能把这首诗改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吗?(学生改编故事,交流)

  五、总结,升华

  是啊,童年的生活是有趣的,让人神往的。孩子们,珍惜你们的童年,让它们多姿多彩吧。

  六、布置作业

  把你想写的字、词语或句子写一写。

  板书设计

  撑

  池上采天真、可爱、顽皮

  藏

  《池上》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浮、萍”。

  3、理解诗句的内容,现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小朋友的质朴、纯洁的童心之美。

  二、教学重点:

  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三、教学难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真的纯洁与快乐,与古诗意境发生共鸣。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疑惑”、“躲藏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四、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激趣:让同学把课堂中或课外学到的而且会背的古诗背给同学们听,大家一起分享。

  2、导入: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学*一首新的古诗。这就是《池上》。﹙板书课题﹚

  3、简介作者

  诗歌的作者是白居易,号香山居士,他是俺国唐代有名诗人。他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安排初学。

  要求:用自身喜欢的方式学*课文,初步感知,了解大意。

  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懂大意。

  看一看—-观察课本插图,图文对照,揣测诗意。

  说一说——用自身的话说诗句大意、诗句之美。

  写一写——写出诗意美的感受。

  2、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

  ⑴解字词

  撑:用篙抵住水底使船行进。

  艇:比较轻便的船。诗中指的是小船。

  解:懂得、明白。

  藏:隐藏、躲藏。

  浮萍:一年生草本植物,浮生在河渠、池塘中,叶子扁*,椭圆形或倒卵形,外表绿色,反面紫红色,叶子的下面生须根,花白色。也叫紫萍或水草。

  ⑵懂诗句

  ⑶明大意

  小娃娃撑着小船,偷偷采了白莲蓬回来赏玩。他还不懂得该怎样去隐藏自身不被人发现,那小船轻轻划过,荡开了池面上的浮萍,留下了一条清清楚楚的水路。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理解、通过读来感悟诗的意境。

  (三)、品读感悟,欣赏诗美。

  1、读诗

  ⑴同学练读。

  ⑵评价指点:朗读要欢快,抒情,要读出小娃的调皮、天真。

  ⑶有感情朗读

  2、说诗

  ⑴提出问题。

  读了这首诗,你的感受和体验最深的是什么?愿意把学*效果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吗?

  ⑵同学练说。

  ⑶教师引导指点。

  ①“偷采白莲回”“疑惑藏踪迹”等。

  ②诗歌描写了一位天真机灵、调皮可爱的小娃形象,通过他的动作、细节,表示了纯洁美好的童趣。

  3、写感受

  ⑴提出问题。

  写下自身对诗的感受和理解,要求有自身的体会。一两句也行/

  ⑵交流评价。

  设计理念: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中,俺以同学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形式,让同学在读中发生独特体验和感悟,在合作中加深自身的理解,在交流中论述自身的见解。读、说、想、写贯穿整个环节。

  (四)、读背体会,总结全诗

  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古诗的美。

  设计理念:古诗要能熟读成诵。

  (五)、安排作业

  1、背诵《池上》,并默写。

  2、用自身的话把诗的大意写出来。

  3、发挥想象力,为《池上》配上一副画。

  板书设计: 偷采白莲回

  池上 童真、童趣

  疑惑浮萍开

  白居易《池上》的前世今生

  池上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疑惑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疑点:

  1池上:俺看过《池上》的flash,觉得里面有一个显著的问题,flash的.画面是一片江南烟水的湖面,但是诗的题目明明是“池上”,什么是池,自然是小小的一片水域。这样一个细节大家都没有注意。

  2小娃:“娃”在《辞海》里有三种解释:未成年的小女孩;美女,如李娃、泛指儿童,如娃娃。在唐诗中很少有单独指称的“娃”代表不做性别区分的儿童。俺倾向于把“小娃”理解为小女孩。

  3白莲:这个毫无疑问,白莲与红莲相对,是指的莲花而不是莲蓬。

  4藏踪迹:为什么要藏踪迹,这个问题俺想了很久。莲花在古代是遍生于水泽之中,并没有人管理,所以说像理解偷西瓜一样理解偷莲花是说不通的。但是在诗歌之中采莲者却往往是藏踪迹的,那是因为从南朝时候开始,采莲就成为一种风俗,因为“莲”音同于“怜”,“藕”音同于“偶”,“丝”音同于“思”,所以采莲与男女欢爱联系在一起,而女小朋友既渴求爱情,又难免羞涩,所以才会藏踪迹。那么“疑惑藏踪迹”或许只有在“小娃”指称“小女孩”时,才说得通。小女孩情窦未开,却学少女的样子偷采白莲,只有贪玩之心,并无羞涩之状,一片娇痴的小儿女样貌跃然眼前。还有一种可能,那就要谈到“池”了,池在洛阳东南,白居易私宅之中,而白莲乃是从苏州刺史任上带回的进贡之物,所以名贵异常,要么就是因此而需要偷采。但若是此种解释,便利大失风雅了。

  学术八卦之白居易“池上”及“白莲”考:

  学术手段之一其实就是八卦,而八卦的目的则是为了证明以上所说并非虚构。

  白居易有《池上篇》,序中说:“都城风土水木之胜,在东南偏。东南之胜,在履道里,里之胜在西北隅。西闬北垣第一第,即白氏叟乐天退老之地,地方十七亩,屋室三之一,水五之一,竹九之一,而岛树桥道间之……乐天罢杭州刺史时,得天竺石一,华亭鹤二以归,始作西*桥,开环池路;罢苏州刺史时,得太湖石、白莲、折腰菱、青板航以归,又作中高桥,通三岛径……每至池风春,池月秋,水香莲开之旦,露清鹤唳之夕,拂杨石,举陈酒,援崔琴,弹姜秋思,颓然自适,不知其他…… 那么苏州刺史任上的白莲从何而来呢?

  白居易在江州司马任上就有《东林寺白莲》

  东林北塘水,湛湛见底清。中生白芙蓉,菡萏三百茎。白日发光彩,清炎散芳馨。泄香银囊破,泻露玉盘倾。俺怜尘垢眼,见此琼瑶英。乃知红莲花,虚得清静名。夏萼敷未歇,秋房结才成。夜深众僧寝,独起绕池行。欲收一颗子,寄向长安城。弹恐出山去,人间种不生。

  东林寺白莲是不是白居易洛阳家池中的白莲呢?这无从查考。但可以确定的是,白居易家池中的白莲乃是从吴地迁移的。它与白居易题咏的白莲、白菊花、白牡丹一样,都取清静绝尘之意。

  《六年重题白莲》和《感白莲花》都仔细讲了白莲花的来历。

  《六年重题白莲》

  素房含露玉冠鲜,绀叶摇风钿扇圆。本是吴州贡进藕,今为伊水寄生莲。移根到此三千里,结子今经六七年。不独池中花故旧,兼乘旧日采花船。

  《感白莲花》

  白白芙蓉花,本生吴江濆。不与红者杂,色类自区分。谁移尔至此,姑苏百使君。初来苦憔悴,久乃芳氤氲。月月叶换叶,年年根生根。陈根与故叶,销化成泥尘。化者日已远,来者日复新。一为池中物,永别江南春。忽想西凉州,中有天宝民。埋殁汉父祖,孳生胡子孙。已忘乡土恋,岂念君亲恩。生人尚复尔,草木何足云。

  咏家池白莲之诗,在白居易集中有约十首。根据以上的描述,俺们可以想象白莲池的景象了。一个三至四亩的池塘,在白居易洛阳家宅之中,其中半种红莲,半种白莲。而莲池为白居易退养之后谈僧论道修身养性之所,而俺们这篇名为《池上》的诗乃是《池上二绝》之二。那么《池上二绝》之一是什么呢?是“山僧对棋坐,局上竹阴清。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组诗一般由多首相关联的诗组成。各首诗之间在主题或意趣上相似相成。以此看来,《池上》的第一首写的是山僧对弈,松阴清冷,时闻下子之声,是静中有动。第二首写的是白莲花开,小娃偷采,莲随船动的动中之静。本已是小娃小艇,如此细小之物,却能使“浮萍一道开”可见原本池水之静止,园林之岑寂,写法正与“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相似。两首诗一动一静,一正一反,写的是退隐尘嚣之外的林园清趣。

  弈棋的已知是山僧。采莲的又是谁呢?这个问题无法论证,只能猜测。但就算是猜测也得有风可捕,有影可捉。幸好白居易还有这样一首诗《看采莲》“小桃闲上小莲船,半采红莲半白莲。不似江南恶风浪,芙蓉池在卧床前”。小桃是女僮的名字,这个卧床前的芙蓉池,也即是《池上》之池。小小三四亩之池,未必艇船交错,想此小莲船也就是小艇罢了。俺们虽不能说“小娃”实指“小桃”,但也无妨通过这首诗里透露的信息,遥想一下《池上》的意境呢。

  看到这里,大家也许会说:“原来学术八卦就是深文罗织之术”,世上池塘无数、莲花无数、小娃也无数,凭什么这首诗的池上在洛阳,那首诗的池上就不能在吴江?俺只能说,在对《白居易全集》作了相当于筛沙子的笨功夫之后,俺发现,无论从诗歌写作的时间、上下文、以及内容来看,那个《池上》就是洛阳家宅的池上,而且白居易所有名为《池上xx》的诗,写的都是同一个地方,那个山僧呢,也就住在池边的一间屋子里。所以,很负疚,《池上》写的的确不是洪湖,也不是微山湖,那些从铁道游击队、洪湖赤卫队来的莲花丛中偷偷泛舟,或者如偷西瓜一般偷莲花的经验的确不适合这里。而那个小娃,也就不可能是乡村湖上的野小朋友,小小年纪就会划船凫水。那采白莲的意蕴,一定是与某种爱美的心愿与年少的娇痴有关。白居易的《吾雏》诗写孩子阿罗“学母画眉样,效吾吟咏声”,小小七龄已知自好,却不懂娇羞,与“采白莲”而不知“藏踪迹”也是一样的。

  那么,假如学术八卦不是深文罗织之术,是不是胶柱鼓瑟之术呢?现代文论早就呼唤作者隐退、作者死了。似乎作者说什么没关系,关键的是读者读出了什么。假如用更形象的话表述,就是说,白居易那个洛阳东南的池塘里发生的事情和俺们有什么关系,读者需要一首诗,能够唤起俺们普遍的经验和内心的感动。所以,读者为什么不能把小池想象为微山湖或者洪湖?为什么不能把小娃理解为小兵张嘎那样顽皮的野小朋友。

  当然可以。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俺们要读诗,而不是读交通守则,那是因为有些东西,俺们的眼睛看不见,要让诗人替俺们看,有些东西,俺们的心灵感受不到,要让诗人的心灵替俺们感受。微山湖和洪湖的荷花俺们知道了,可是俺们不知道还有屈原的荷花、白居易的荷花、汉乐府里的荷花,那都是不一样的。假如贸然宣告作者死了,只以自身的经验来理解文本,读再多的诗也不能扩充俺们的视野,不能灵敏俺们的感觉,不能提升俺们的灵魂。让作者退到幕后,驾驶自身的想象在诗歌的情境里漫游,那是第二步的事情。假如你的经验中原本只有微山湖的接天莲叶和乡野顽童,在读懂了《池上》之后,接天莲叶也可以撷取一角,植于洛城小池之中,乡野顽童之间也无妨偶尔有娇痴小女学人采莲,惹人怜爱。

  忠实地还原作者的经验,体验作者的感受,才干够捕获到诗歌诞生的那个瞬间。诗人生命中的灵光一闪借此得以传达。诗人是以直观体验驾驭诗艺的,因此,俺们也只有在体验的基础上才干够谈论有关诗艺的话题。白居易写得最多的诗,并不是大家所熟悉的新乐府(如《卖炭翁》),而是通俗浅切的“白体”或“乐天体”,在当时,从长安到江西三千里间,贩夫走卒和僧徒妇女无不传唱。但是《池上》哪怕放在“白体”中也有其特殊性,它不但通俗浅切,而且饶有一种活泼的意趣。这一意趣是如何通过诗艺传达出来的呢?

  《池上》教案 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端正地书写课后的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诗中的童趣,激发学生主动学*古诗的愿望。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所表现的童趣。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卡片、描述课文内容的挂图(或课件)。

  学生:收集诗人白居易的有关资料和关于儿童生活的古诗,彩笔。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最喜欢玩的游戏是什么?(弹珠子、拍球、滚铁环、丢沙包、跳房子、跳皮筋、踢毽子、抓棋子、打乒乓、捉蚂蚱、养蚕、捕蜻蜓、粘知了、逮天牛、捞螃蟹、挖蚯蚓)

  2你们的童年生活多么有情趣啊!想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孩子们玩什么吗?请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古诗,看有没有写关于那时候小孩生活的。

  (背诵《小儿垂钓》、《村居》,品味诗中的童趣。)

  3今天,老师将和你们一起学*一首写古时候小孩情趣的诗,它叫

  板书课文题目:《池上》

  二、初读全诗,了解大意

  1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你了解白居易吗?给同学们说一说。

  (1)白居易是唐代的大诗人,与李白、杜甫齐名,一生写了2

  800多首诗。

  (2)白居易与顾况的有趣故事:白居易16岁时,已经写出了不少可以传世的好诗,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据说白居易初到长安,去拜见老诗人顾况。顾况听说他名叫居易,便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恐不易。当读到白居易诗中写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赞赏,说有这样的文笔,居长安不难。确见白居易才情非凡。

  (3)他每次写成诗后,都要把诗读给老人听,所以他的诗人人都听得懂,都会读。

  2教师:《池上》这首诗也非常容易读,愿意自己把它读通吗?

  3请学生自由读古诗,在难读的字下面作上记号。

  4教师:把你认为难读的字告诉同桌,请他教你读。

  5教师:你认为哪些字难读,能提醒一下同桌吗?(撑、艇、萍都是后鼻韵。)

  6抽读生字卡片,读得好的同学教全班读。

  7指名读全诗、互相评价。

  8齐读全诗。

  过渡:读古诗,不仅要把字音读准,还要读出诗的停顿。

  三、再读古诗,读出停顿

  1教师范读,请小朋友用/标出诗的停顿。

  2与老师标出的停顿对比一下,看自己是否标正确。

  3学生自己练*朗读。

  4请能正确读出停顿的同学读给大家听。

  5全班齐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诗意,品味情趣

  1出示挂图,引导学生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是谁?在干什么?允许学生多元解说,只要说得有理就行,说得不对的不要忙于否定,引导学生在自读古诗中得到答案。

  2自读古诗,试着理解诗意。如有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讨论解决。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借助图画、实物帮助理解;也鼓励学生互相帮助。

  第一、二句撑可先扩词再对照挂图理解:撑撑伞、撑开、撑船、撑杆跳远对照挂图不难理解是撑船,划船的意思。艇可理解:轻小的船;联系撑的意思也可理解。

  3讨论:从偷采白莲你想到了什么?

  (1)碧绿的荷叶,映着雪白的荷花,实在太美啦!小孩忍不住喜爱之情才去偷采白莲。

  (2)小孩担心别人不让采,就悄悄地采。

  (3)看出小孩很顽皮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句,读出小孩对白莲的喜爱之情,读出小孩的顽皮。第三、四句解可用换词的方法理解,就是知道、懂得的意思。踪迹可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就是行动留下的痕迹。浮萍可借助图片和资料来理解。一道开用想象画画的办法理解。

  5讨论:从不解藏踪迹你想到了什么?

  (1)池里这么多白莲,采一些没关系,用不着躲躲藏藏。

  (2)采白莲是因为爱白莲,用不着藏踪迹。

  (3)小孩采到白莲,高兴得忘了藏足迹,天真无邪,很可爱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四句,读出小孩的天真无邪。

  五、给诗配图,加深理解

  1给诗配图,师生评价。

  2根据配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六、背诵古诗,拓展交流

  1根据自己所画的图背诵古诗。

  2师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

  七、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描描写写(课后第3题)。

  观察、交流写好生字的关键点,学生练*时教师巡视评议,相机激励。

  2填空,再读一读(课后第2题)。

  3请学生把自己想写的词语或句子写一写(积累好词好句)。

  《池上》教案 4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池上》

  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池上》 ;

  2、能认识古诗中5个生字; 3、会写2个生字:首、采。

  教学重点:正确书写2个字;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正确识读5个生字。

  教学准备:课件、课本

  教学过程:

  一、揭题示标今天我们来学*第一首古诗《池上》,这节课我们的学*目标是:(略)为了更好的完成我们的学*目标,我们要通过4场比赛来完成,首先我们来比比谁能把古诗的字音读得准确。

  二、比赛一:朗读古诗。 (第一次“先学后教” )

  (一)先学1、生轻声拼读。

  2、生自己练读。

  3、个别示范朗读:要求:读的同学比谁声音响亮,能读准字音,做到不添字、不漏字,尤其要注意*翘舌音的问题,听得同学比谁听得认真,听出有错音及时举手给他纠正。

  (二)后教1、指名读,纠错正音。 2、齐读易错音。 3、赛读古诗。

  三、比赛二:

  学会认字(第二次“先学后教” )古诗咱们能够读准确了,第二场比赛咱们来比比看谁最快地记住古诗中的会认字。首踪迹浮萍

  1、生自己练读。

  2、同桌相互检测。

  3、指名读并口头组词。

  4、同桌互查并组词。

  5、识字比赛。

  四、比赛三:理解古诗(第三次“先学后教” )能把古诗读得流利,更重要把古诗读懂。

  1、自由读后,想一想诗句意思。

  2、同桌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3、全班交流,及时反馈。重点理解“偷采、不解”

  4、入情入境想象朗读古诗,思考:古诗里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小孩?

  五、比赛四:比写字(第四次“先学后教” )现在咱们比比谁能把要求会写的生字写得不仅正确,而且美观。

  (一)先学

  1、生观察二个字在田字格里的结构,位置并书写笔顺。

  2、指名说笔顺。

  3、齐书空笔顺。

  4、指名上台板书会写字,其他学生练写在书上。

  5、台下学生观察台上学生板书的。

  (二)后教

  6、指名上台纠正,并说出正确与美观。

  7、师生评议(对不对,好不好)。

  8、师范写。

  9、生再描红书写。

  10、展示比赛。

  六、当堂训练:

  1、书写2个会写字,并组词。2、试背诵古诗。

  七、板书设计

  12、古诗两首池上偷采不解

  古诗两首第二课时《小池》

  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小池》 ;

  2、能认识古诗中7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3、认识偏旁“水” 、采字头。

  教学重点:正确书写5个字;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正确识读7个生字。

  教学准备:课件、课本、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题示标这一、揭题示标今天我们来学*第一首古诗《小池》,这节课我们的学*目标是:(略)为了更好的完成我们的学*目标,我们要通过4场比赛来完成,首先我们来比比谁能把古诗的字音读得准确。

  二、比赛一:朗读古诗。 (第一次“先学后教” )

  (一)先学

  1、生轻声拼读。

  2、生自己练读。

  3、个别示范朗读:要求:读的同学比谁声音响亮,能读准字音,做到不添字、不漏字,尤其要注意*翘舌音的问题,听得同学比谁听得认真,听出有错音及时举手给他纠正。

  (二)后教1、指名读,纠错正音。 2、齐读易错音。 3、赛读古诗。

  三、比赛二:

  学会认字(第二次“先学后教” )古诗咱们能够读准确了,第二场比赛咱们来比比看谁最快地记住古诗中的会认字。泉流爱柔荷露角

  1、生自己练读。

  2、同桌相互检测。

  3、指名读并口头组词。认识偏旁“水” 。

  4、同桌互查并组词。

  5、识字比赛。

  四、比赛三:理解古诗(第三次“先学后教” )

  能把古诗读得流利,更重要把古诗读懂

  小池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感受诗中描写的情景,进行美的教育,培养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和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感情。

  2.根据诗意,体会意境是难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准备电脑制作小池作景、小荷、蜻蜓、词库等软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同学们学过很多古诗,你还记得哪首,请你给大家背一背。这些古诗韵律优美,语言简洁,好读又好记,大家都喜欢读古诗,今天我们要再学*一首古诗,题目叫《小池》,板书题目。先听老师把课文读一遍。

  二、现在请同学们按照学*要求利用计算机进行学*。

  出示学*要求: 1.了解诗人生*。 2.理解题目意思。 3.学会生字新词。

  演示课件诗人介绍、全诗图文、字义词库。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小池的作者是谁?他是什么朝代的人?

  2.题目你是怎样理解的?你知道小池的意思吗?这首诗写了小荷花池什么季节的景色?

  3.诗中有几个生字?示柔字,这个字读作什么? (1)柔是什么结构?怎样拆分,编码是什么? (2)柔可以组哪些词?在诗中组的什么词? (3)柔有四种意思,晴柔的柔选哪种字义比较合适? (4)把柔字打三遍,再用柔字组两个词。

  4.再读古诗。看还有没有不懂的词。

  四、同学们前面三个要求学得不错,请大家继续按下面的要求学生。理解诗句意思。抽读要求。

  1.请一个同学朗读全诗,其他同学边听边看图,想想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演示课件。

  2.写泉眼诗人是怎样写的?演示课件。泉眼的水是怎样流的?惜是什么意思?谁舍不得谁?谁能说说这行诗的意思?指导读出舍不得的语气。

  3.作者又是怎样写树阴的呢?读第二行,演示课件。树阴照水怎样理解?晴柔刚才同学们学生字已经理解了,爱晴柔又怎样理解?谁喜欢晴天里柔和的风光呢?这行诗是什么意思?指导读出喜欢的语气。

  4. 小结:这两行诗写了小池周围的景物--泉眼和树阴。作者把泉眼和树阴写得像人一样懂得感情,其实是融进了作者自己的感情,知不知道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喜爱)请同学们把两行诗连起来读一读,读出舍不得和喜爱的语气。

  5.写小荷和蜻蜓作者又是怎样写的呢?读三、四行,演示课件。这两行诗写的是小池里的景物。小荷指什么?才在这儿是什么意思?嫩和荷叶刚露出什么?蜻蜓就怎样?早和才诗人用得非常准确、生动。有了这两个字我们读起来这两行诗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把这两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怎样读才能表达出生动、有趣的情景呢?指导朗读。

  6.把四行诗的意思连贯起来说一说,注意诗句中内容之间的联系。(自己说,互相说,当众说)

  7. 总结:是啊,清清的泉水,茂密的大树,娇嫩的荷叶,可爱的蜻蜓够成了小池优美的风景。难怪诗人要把这小池写下来,这里真是太美啦!

  五、通过前面的学*同学们理解了诗句的意思,下面我们再通过感情朗读和背诵这首古诗来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感情。

  出示第五个学*要求:体会诗人感情。

  1.认真听范读,注意哪些地方有停顿,哪些地方有重音?

  课件演示。

  2.下面请同学们利用计算机里的导读要求练读。

  3.抽读评价。

  4.背诵全诗。

  六、 小结学法。今天我们按照这五个学*要求一步一步的学*理解了全诗,体会了诗中所表达的感情。今后同学们学*古诗都可以用这种学*方法。

  《池上》教案 5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池上》

  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池上》 ;

  2、能认识古诗中5个生字; 3、会写2个生字:首、采。

  教学重点:正确书写2个字;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正确识读5个生字。

  教学准备:课件、课本

  教学过程:

  一、揭题示标今天我们来学*第一首古诗《池上》,这节课我们的学*目标是:(略)为了更好的完成我们的学*目标,我们要通过4场比赛来完成,首先我们来比比谁能把古诗的字音读得准确。

  二、比赛一:朗读古诗。 (第一次“先学后教” )

  (一)先学1、生轻声拼读。

  2、生自己练读。

  3、个别示范朗读:要求:读的同学比谁声音响亮,能读准字音,做到不添字、不漏字,尤其要注意*翘舌音的问题,听得同学比谁听得认真,听出有错音及时举手给他纠正。

  (二)后教1、指名读,纠错正音。 2、齐读易错音。 3、赛读古诗。

  三、比赛二:

  学会认字(第二次“先学后教” )古诗咱们能够读准确了,第二场比赛咱们来比比看谁最快地记住古诗中的会认字。首踪迹浮萍

  1、生自己练读。

  2、同桌相互检测。

  3、指名读并口头组词。

  4、同桌互查并组词。

  5、识字比赛。

  四、比赛三:理解古诗(第三次“先学后教” )能把古诗读得流利,更重要把古诗读懂。

  1、自由读后,想一想诗句意思。

  2、同桌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3、全班交流,及时反馈。重点理解“偷采、不解”

  4、入情入境想象朗读古诗,思考:古诗里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小孩?

  五、比赛四:比写字(第四次“先学后教” )现在咱们比比谁能把要求会写的生字写得不仅正确,而且美观。

  (一)先学

  1、生观察二个字在田字格里的结构,位置并书写笔顺。

  2、指名说笔顺。

  3、齐书空笔顺。

  4、指名上台板书会写字,其他学生练写在书上。

  5、台下学生观察台上学生板书的。

  (二)后教

  6、指名上台纠正,并说出正确与美观。

  7、师生评议(对不对,好不好)。

  8、师范写。

  9、生再描红书写。

  10、展示比赛。

  六、当堂训练:

  1、书写2个会写字,并组词。2、试背诵古诗。

  七、板书设计

  12、古诗两首池上偷采不解

  古诗两首第二课时《小池》

  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小池》 ;

  2、能认识古诗中7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3、认识偏旁“水” 、采字头。

  教学重点:正确书写5个字;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正确识读7个生字。

  教学准备:课件、课本、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题示标这一、揭题示标今天我们来学*第一首古诗《小池》,这节课我们的学*目标是:(略)为了更好的完成我们的学*目标,我们要通过4场比赛来完成,首先我们来比比谁能把古诗的字音读得准确。

  二、比赛一:朗读古诗。 (第一次“先学后教” )

  (一)先学

  1、生轻声拼读。

  2、生自己练读。

  3、个别示范朗读:要求:读的同学比谁声音响亮,能读准字音,做到不添字、不漏字,尤其要注意*翘舌音的问题,听得同学比谁听得认真,听出有错音及时举手给他纠正。

  (二)后教1、指名读,纠错正音。 2、齐读易错音。 3、赛读古诗。

  三、比赛二:

  学会认字(第二次“先学后教” )古诗咱们能够读准确了,第二场比赛咱们来比比看谁最快地记住古诗中的会认字。泉流爱柔荷露角

  1、生自己练读。

  2、同桌相互检测。

  3、指名读并口头组词。认识偏旁“水” 。

  4、同桌互查并组词。

  5、识字比赛。

  四、比赛三:理解古诗(第三次“先学后教” )

  能把古诗读得流利,更重要把古诗读懂

  小池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感受诗中描写的情景,进行美的教育,培养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和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感情。

  2.根据诗意,体会意境是难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准备电脑制作小池作景、小荷、蜻蜓、词库等软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同学们学过很多古诗,你还记得哪首,请你给大家背一背。这些古诗韵律优美,语言简洁,好读又好记,大家都喜欢读古诗,今天我们要再学*一首古诗,题目叫《小池》,板书题目。先听老师把课文读一遍。

  二、现在请同学们按照学*要求利用计算机进行学*。

  出示学*要求: 1.了解诗人生*。 2.理解题目意思。 3.学会生字新词。

  演示课件诗人介绍、全诗图文、字义词库。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小池的作者是谁?他是什么朝代的人?

  2.题目你是怎样理解的?你知道小池的意思吗?这首诗写了小荷花池什么季节的景色?

  3.诗中有几个生字?示柔字,这个字读作什么? (1)柔是什么结构?怎样拆分,编码是什么? (2)柔可以组哪些词?在诗中组的什么词? (3)柔有四种意思,晴柔的柔选哪种字义比较合适? (4)把柔字打三遍,再用柔字组两个词。

  4.再读古诗。看还有没有不懂的词。

  四、同学们前面三个要求学得不错,请大家继续按下面的要求学生。理解诗句意思。抽读要求。

  1.请一个同学朗读全诗,其他同学边听边看图,想想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演示课件。

  2.写泉眼诗人是怎样写的?演示课件。泉眼的水是怎样流的?惜是什么意思?谁舍不得谁?谁能说说这行诗的意思?指导读出舍不得的语气。

  3.作者又是怎样写树阴的呢?读第二行,演示课件。树阴照水怎样理解?晴柔刚才同学们学生字已经理解了,爱晴柔又怎样理解?谁喜欢晴天里柔和的风光呢?这行诗是什么意思?指导读出喜欢的语气。

  4. 小结:这两行诗写了小池周围的景物--泉眼和树阴。作者把泉眼和树阴写得像人一样懂得感情,其实是融进了作者自己的感情,知不知道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喜爱)请同学们把两行诗连起来读一读,读出舍不得和喜爱的语气。

  5.写小荷和蜻蜓作者又是怎样写的呢?读三、四行,演示课件。这两行诗写的是小池里的景物。小荷指什么?才在这儿是什么意思?嫩和荷叶刚露出什么?蜻蜓就怎样?早和才诗人用得非常准确、生动。有了这两个字我们读起来这两行诗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把这两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怎样读才能表达出生动、有趣的情景呢?指导朗读。

  6.把四行诗的意思连贯起来说一说,注意诗句中内容之间的联系。(自己说,互相说,当众说)

  7. 总结:是啊,清清的泉水,茂密的大树,娇嫩的荷叶,可爱的蜻蜓够成了小池优美的风景。难怪诗人要把这小池写下来,这里真是太美啦!

  五、通过前面的学*同学们理解了诗句的意思,下面我们再通过感情朗读和背诵这首古诗来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感情。

  出示第五个学*要求:体会诗人感情。

  1.认真听范读,注意哪些地方有停顿,哪些地方有重音?

  课件演示。

  2.下面请同学们利用计算机里的导读要求练读。

  3.抽读评价。

  4.背诵全诗。

  六、 小结学法。今天我们按照这五个学*要求一步一步的学*理解了全诗,体会了诗中所表达的`感情。今后同学们学*古诗都可以用这种学*方法。


古诗池上教案范本五份(扩展2)

——古诗《池上》优质教学设计范文5份

  古诗《池上》优质教学设计 1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浮、萍”。

  3、理解诗句的内容,现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小朋友的质朴、纯洁的童心之美。

  二、教学重点:

  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三、教学难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真的纯洁与快乐,与古诗意境发生共鸣。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疑惑”、“躲藏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四、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激趣:让同学把课堂中或课外学到的而且会背的古诗背给同学们听,大家一起分享。

  2、导入: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学*一首新的古诗。这就是《池上》。﹙板书课题﹚

  3、简介作者

  诗歌的作者是白居易,号香山居士,他是俺国唐代有名诗人。他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感知,了解大意。

  1、安排初学。

  要求:用自身喜欢的方式学*课文,初步感知,了解大意。

  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懂大意。

  看一看—-观察课本插图,图文对照,揣测诗意。

  说一说——用自身的话说诗句大意、诗句之美。

  写一写——写出诗意美的感受。

  2、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

  ⑴解字词

  撑:用篙抵住水底使船行进。

  艇:比较轻便的船。诗中指的是小船。

  解:懂得、明白。

  藏:隐藏、躲藏。

  浮萍:一年生草本植物,浮生在河渠、池塘中,叶子扁*,椭圆形或倒卵形,外表绿色,反面紫红色,叶子的下面生须根,花白色。也叫紫萍或水草。

  ⑵懂诗句

  ⑶明大意

  小娃娃撑着小船,偷偷采了白莲蓬回来赏玩。他还不懂得该怎样去隐藏自身不被人发现,那小船轻轻划过,荡开了池面上的浮萍,留下了一条清清楚楚的水路。

  设计理念: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中理解、通过读来感悟诗的意境。

  (三)、品读感悟,欣赏诗美。

  1、读诗

  ⑴同学练读。

  ⑵评价指点:朗读要欢快,抒情,要读出小娃的调皮、天真。

  ⑶有感情朗读

  2、说诗

  ⑴提出问题。

  读了这首诗,你的感受和体验最深的是什么?愿意把学*效果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吗?

  ⑵同学练说。

  ⑶教师引导指点。

  ①“偷采白莲回”“疑惑藏踪迹”等。

  ②诗歌描写了一位天真机灵、调皮可爱的小娃形象,通过他的动作、细节,表示了纯洁美好的童趣。

  3、写感受

  ⑴提出问题。

  写下自身对诗的感受和理解,要求有自身的体会。一两句也行/

  ⑵交流评价。

  设计理念:在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中,俺以同学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形式,让同学在读中发生独特体验和感悟,在合作中加深自身的理解,在交流中论述自身的见解。读、说、想、写贯穿整个环节。

  (四)、读背体会,总结全诗

  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背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古诗的美。

  设计理念:古诗要能熟读成诵。

  (五)、安排作业

  1、背诵《池上》,并默写。

  2、用自身的话把诗的大意写出来。

  3、发挥想象力,为《池上》配上一副画。

  板书设计: 偷采白莲回

  池上 童真、童趣

  疑惑浮萍开

  白居易《池上》的前世今生

  池上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疑惑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疑点:

  1池上:俺看过《池上》的flash,觉得里面有一个显著的问题,flash的画面是一片江南烟水的湖面,但是诗的题目明明是“池上”,什么是池,自然是小小的一片水域。这样一个细节大家都没有注意。

  2小娃:“娃”在《辞海》里有三种解释:未成年的小女孩;美女,如李娃、泛指儿童,如娃娃。在唐诗中很少有单独指称的“娃”代表不做性别区分的儿童。俺倾向于把“小娃”理解为小女孩。

  3白莲:这个毫无疑问,白莲与红莲相对,是指的莲花而不是莲蓬。

  4藏踪迹:为什么要藏踪迹,这个问题俺想了很久。莲花在古代是遍生于水泽之中,并没有人管理,所以说像理解偷西瓜一样理解偷莲花是说不通的。但是在诗歌之中采莲者却往往是藏踪迹的,那是因为从南朝时候开始,采莲就成为一种风俗,因为“莲”音同于“怜”,“藕”音同于“偶”,“丝”音同于“思”,所以采莲与男女欢爱联系在一起,而女小朋友既渴求爱情,又难免羞涩,所以才会藏踪迹。那么“疑惑藏踪迹”或许只有在“小娃”指称“小女孩”时,才说得通。小女孩情窦未开,却学少女的样子偷采白莲,只有贪玩之心,并无羞涩之状,一片娇痴的小儿女样貌跃然眼前。还有一种可能,那就要谈到“池”了,池在洛阳东南,白居易私宅之中,而白莲乃是从苏州刺史任上带回的进贡之物,所以名贵异常,要么就是因此而需要偷采。但若是此种解释,便利大失风雅了。

  学术八卦之白居易“池上”及“白莲”考:

  学术手段之一其实就是八卦,而八卦的目的则是为了证明以上所说并非虚构。

  白居易有《池上篇》,序中说:“都城风土水木之胜,在东南偏。东南之胜,在履道里,里之胜在西北隅。西闬北垣第一第,即白氏叟乐天退老之地,地方十七亩,屋室三之一,水五之一,竹九之一,而岛树桥道间之……乐天罢杭州刺史时,得天竺石一,华亭鹤二以归,始作西*桥,开环池路;罢苏州刺史时,得太湖石、白莲、折腰菱、青板航以归,又作中高桥,通三岛径……每至池风春,池月秋,水香莲开之旦,露清鹤唳之夕,拂杨石,举陈酒,援崔琴,弹姜秋思,颓然自适,不知其他…… 那么苏州刺史任上的白莲从何而来呢?

  白居易在江州司马任上就有《东林寺白莲》

  东林北塘水,湛湛见底清。中生白芙蓉,菡萏三百茎。白日发光彩,清炎散芳馨。泄香银囊破,泻露玉盘倾。俺怜尘垢眼,见此琼瑶英。乃知红莲花,虚得清静名。夏萼敷未歇,秋房结才成。夜深众僧寝,独起绕池行。欲收一颗子,寄向长安城。弹恐出山去,人间种不生。

  东林寺白莲是不是白居易洛阳家池中的白莲呢?这无从查考。但可以确定的是,白居易家池中的白莲乃是从吴地迁移的。它与白居易题咏的白莲、白菊花、白牡丹一样,都取清静绝尘之意。

  《六年重题白莲》和《感白莲花》都仔细讲了白莲花的来历。

  《六年重题白莲》

  素房含露玉冠鲜,绀叶摇风钿扇圆。本是吴州贡进藕,今为伊水寄生莲。移根到此三千里,结子今经六七年。不独池中花故旧,兼乘旧日采花船。

  《感白莲花》

  白白芙蓉花,本生吴江濆。不与红者杂,色类自区分。谁移尔至此,姑苏百使君。初来苦憔悴,久乃芳氤氲。月月叶换叶,年年根生根。陈根与故叶,销化成泥尘。化者日已远,来者日复新。一为池中物,永别江南春。忽想西凉州,中有天宝民。埋殁汉父祖,孳生胡子孙。已忘乡土恋,岂念君亲恩。生人尚复尔,草木何足云。

  咏家池白莲之诗,在白居易集中有约十首。根据以上的描述,俺们可以想象白莲池的景象了。一个三至四亩的池塘,在白居易洛阳家宅之中,其中半种红莲,半种白莲。而莲池为白居易退养之后谈僧论道修身养性之所,而俺们这篇名为《池上》的诗乃是《池上二绝》之二。那么《池上二绝》之一是什么呢?是“山僧对棋坐,局上竹阴清。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组诗一般由多首相关联的诗组成。各首诗之间在主题或意趣上相似相成。以此看来,《池上》的第一首写的是山僧对弈,松阴清冷,时闻下子之声,是静中有动。第二首写的是白莲花开,小娃偷采,莲随船动的动中之静。本已是小娃小艇,如此细小之物,却能使“浮萍一道开”可见原本池水之静止,园林之岑寂,写法正与“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相似。两首诗一动一静,一正一反,写的是退隐尘嚣之外的林园清趣。

  弈棋的已知是山僧。采莲的又是谁呢?这个问题无法论证,只能猜测。但就算是猜测也得有风可捕,有影可捉。幸好白居易还有这样一首诗《看采莲》“小桃闲上小莲船,半采红莲半白莲。不似江南恶风浪,芙蓉池在卧床前”。小桃是女僮的名字,这个卧床前的芙蓉池,也即是《池上》之池。小小三四亩之池,未必艇船交错,想此小莲船也就是小艇罢了。俺们虽不能说“小娃”实指“小桃”,但也无妨通过这首诗里透露的信息,遥想一下《池上》的意境呢。

  看到这里,大家也许会说:“原来学术八卦就是深文罗织之术”,世上池塘无数、莲花无数、小娃也无数,凭什么这首诗的池上在洛阳,那首诗的池上就不能在吴江?俺只能说,在对《白居易全集》作了相当于筛沙子的笨功夫之后,俺发现,无论从诗歌写作的时间、上下文、以及内容来看,那个《池上》就是洛阳家宅的池上,而且白居易所有名为《池上xx》的诗,写的都是同一个地方,那个山僧呢,也就住在池边的一间屋子里。所以,很负疚,《池上》写的的确不是洪湖,也不是微山湖,那些从铁道游击队、洪湖赤卫队来的莲花丛中偷偷泛舟,或者如偷西瓜一般偷莲花的经验的确不适合这里。而那个小娃,也就不可能是乡村湖上的野小朋友,小小年纪就会划船凫水。那采白莲的意蕴,一定是与某种爱美的心愿与年少的娇痴有关。白居易的《吾雏》诗写孩子阿罗“学母画眉样,效吾吟咏声”,小小七龄已知自好,却不懂娇羞,与“采白莲”而不知“藏踪迹”也是一样的。

  那么,假如学术八卦不是深文罗织之术,是不是胶柱鼓瑟之术呢?现代文论早就呼唤作者隐退、作者死了。似乎作者说什么没关系,关键的是读者读出了什么。假如用更形象的话表述,就是说,白居易那个洛阳东南的池塘里发生的事情和俺们有什么关系,读者需要一首诗,能够唤起俺们普遍的经验和内心的感动。所以,读者为什么不能把小池想象为微山湖或者洪湖?为什么不能把小娃理解为小兵张嘎那样顽皮的野小朋友。

  当然可以。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俺们要读诗,而不是读交通守则,那是因为有些东西,俺们的眼睛看不见,要让诗人替俺们看,有些东西,俺们的心灵感受不到,要让诗人的心灵替俺们感受。微山湖和洪湖的荷花俺们知道了,可是俺们不知道还有屈原的荷花、白居易的荷花、汉乐府里的荷花,那都是不一样的。假如贸然宣告作者死了,只以自身的经验来理解文本,读再多的诗也不能扩充俺们的视野,不能灵敏俺们的感觉,不能提升俺们的灵魂。让作者退到幕后,驾驶自身的想象在诗歌的情境里漫游,那是第二步的事情。假如你的经验中原本只有微山湖的接天莲叶和乡野顽童,在读懂了《池上》之后,接天莲叶也可以撷取一角,植于洛城小池之中,乡野顽童之间也无妨偶尔有娇痴小女学人采莲,惹人怜爱。

  忠实地还原作者的经验,体验作者的感受,才干够捕获到诗歌诞生的那个瞬间。诗人生命中的灵光一闪借此得以传达。诗人是以直观体验驾驭诗艺的,因此,俺们也只有在体验的基础上才干够谈论有关诗艺的话题。白居易写得最多的诗,并不是大家所熟悉的新乐府(如《卖炭翁》),而是通俗浅切的“白体”或“乐天体”,在当时,从长安到江西三千里间,贩夫走卒和僧徒妇女无不传唱。但是《池上》哪怕放在“白体”中也有其特殊性,它不但通俗浅切,而且饶有一种活泼的意趣。这一意趣是如何通过诗艺传达出来的呢?

  古诗《池上》优质教学设计 2

  教材分析:

  《池上》描绘了乡村儿童偷采白莲的可爱的形象,体会诗中优美的意境。

  设计理念:

  设计本课时,以朗读为主,读中感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从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领悟诗的意境。

  教学目标:

  读出诗的节奏与韵味,理解诗意,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感受乡村儿童鲜明的形象。

  重点:

  感受诗中儿童天真无邪的形象和朴素的美感。

  重点解决: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中儿童的形象和诗的意境。

  教具:挂图等

  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激趣。同学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有的是从课文中学来的,有的是课后自己学*的,大家愿意把自己知道的,会背的古诗背给同学们吗?一句两句也行,只要你愿意,就可以把自己的学*成果与大家分享。导入。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首诗,那就是:(板书)池上。

  这首诗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诗人常常临池而立,观察池上独特的风景。本诗就是描写的他在池边看到动人的画面。

  二、感知的诗歌,了解大意。

  读。老师读诗题与作者,以及每句诗的后两个词

  学生:小娃老师:撑小艇

  偷采 白莲回

  不解 藏踪迹

  浮萍 一道开

  教师再次换方法读《池上》在师生互动中读出诗的节奏与韵味。

  品。从反复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可爱

  师:从哪个字或词中你体会到了?

  生:“偷”

  师:“偷”让人觉得讨厌,你读出了可爱,能说说理由吗?

  生:因为这里的小娃娃也许没有得到父母的允许,私自去采莲,我觉得他很顽皮,很可爱。

  师:小娃娃的偷是可以原谅的,不知者不为过,不是不光彩的事,其实算不得什么偷,不同于大人的偷。这行为可以说是可爱的,理解得很棒,说明你读明白了。其他同学还能感受到什么吗?

  生:我能感受到小娃娃非常能干,因为才一个小娃娃竟能撑出小船去采莲,真不简单。

  生:我能感受到他们的生活丰富多彩,如果是我去采莲,家长一定又担心我们的安全啦。

  师:我听出了你们的羡慕,再读一读诗,读出白己的理解。

  生:我读出小娃娃有一点“自作聪明”的我从“不解藏踪迹,浮萍一刀开”我觉得他既然是去偷,为何不知掩藏自己?

  生:这一句中我觉得很美,小船在湖面上穿行,冲开浮萍,池上划出一道水路,加上手忙脚乱的划船的小娃娃,有趣极了。

  画。多美的画面啊!有绘画才能的同学拿出你手中的画笔,画下你看到的一切吧!可以画湖上飞动的鸟儿、蜻蜓,水中游动的鱼儿,娃娃的神情等。

  悟:写下对诗的理解,交流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情境。再交流

  三、拓展与提升。

  幻灯出示描写儿童的古诗

  1、《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2、《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炯。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3、《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4、《牧童》【宋】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5、《田家》【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附板书:池上撑偷藏开

  古诗《池上》优质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端正地书写课后的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诗中的童趣,激发学生主动学*古诗的愿望。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所表现的童趣。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卡片、描述课文内容的挂图(或课件)。

  学生:收集诗人白居易的有关资料和关于儿童生活的古诗,彩笔。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最喜欢玩的游戏是什么?(弹珠子、拍球、滚铁环、丢沙包、跳房子、跳皮筋、踢毽子、抓棋子、打乒乓、捉蚂蚱、养蚕、捕蜻蜓、粘知了、逮天牛、捞螃蟹、挖蚯蚓)

  2、你们的童年生活多么有情趣啊!想知道一千多年前的孩子们玩什么吗?请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古诗,看有没有写关于那时候小孩生活的。

  (背诵《小儿垂钓》、《村居》,品味诗中的童趣。)

  3、今天,老师将和你们一起学*一首写古时候小孩情趣的诗,它叫

  板书课文题目:《池上》

  二、初读全诗,了解大意

  1、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你了解白居易吗?给同学们说一说。

  (1)白居易是唐代的大诗人,与李白、杜甫齐名,一生写了2

  800多首诗。

  (2)白居易与顾况的有趣故事:白居易16岁时,已经写出了不少可以传世的好诗,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据说白居易初到长安,去拜见老诗人顾况。顾况听说他名叫居易,便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恐不易。当读到白居易诗中写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赞赏,说有这样的文笔,居长安不难。确见白居易才情非凡。

  (3)他每次写成诗后,都要把诗读给老人听,所以他的诗人人都听得懂,都会读。

  2、教师:《池上》这首诗也非常容易读,愿意自己把它读通吗?

  3、请学生自由读古诗,在难读的字下面作上记号。

  4、教师:把你认为难读的字告诉同桌,请他教你读。

  5、教师:你认为哪些字难读,能提醒一下同桌吗?(撑、艇、萍都是后鼻韵。)

  6、抽读生字卡片,读得好的同学教全班读。

  7、指名读全诗、互相评价。

  8、齐读全诗。

  过渡:读古诗,不仅要把字音读准,还要读出诗的停顿。

  三、再读古诗,读出停顿

  1、教师范读,请小朋友用/标出诗的停顿。

  2、与老师标出的停顿对比一下,看自己是否标正确。

  3、学生自己练*朗读。

  4、请能正确读出停顿的同学读给大家听。

  5、全班齐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诗意,品味情趣

  1、出示挂图,引导学生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是谁?在干什么?允许学生多元解说,只要说得有理就行,说得不对的不要忙于否定,引导学生在自读古诗中得到答案。

  2、自读古诗,试着理解诗意。如有不理解的字词,提出来讨论解决。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借助图画、实物帮助理解;也鼓励学生互相帮助。

  第一、二句撑可先扩词再对照挂图理解:撑撑伞、撑开、撑船、撑杆跳远对照挂图不难理解是撑船,划船的意思。艇可理解:轻小的船;联系撑的意思也可理解。

  3、讨论:从偷采白莲你想到了什么?

  (1)碧绿的荷叶,映着雪白的荷花,实在太美啦!小孩忍不住喜爱之情才去偷采白莲。

  (2)小孩担心别人不让采,就悄悄地采。

  (3)看出小孩很顽皮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句,读出小孩对白莲的喜爱之情,读出小孩的顽皮。第三、四句解可用换词的方法理解,就是知道、懂得的意思。踪迹可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就是行动留下的痕迹。浮萍可借助图片和资料来理解。一道开用想象画画的办法理解。

  5、讨论:从不解藏踪迹你想到了什么?

  (1)池里这么多白莲,采一些没关系,用不着躲躲藏藏。

  (2)采白莲是因为爱白莲,用不着藏踪迹。

  (3)小孩采到白莲,高兴得忘了藏足迹,天真无邪,很可爱

  6、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四句,读出小孩的天真无邪。

  五、给诗配图,加深理解

  1、给诗配图,师生评价。

  2、根据配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六、背诵古诗,拓展交流

  1、根据自己所画的图背诵古诗。

  2、师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

  七、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描描写写(课后第3题)。

  观察、交流写好生字的关键点,学生练*时教师巡视评议,相机激励。

  2、填空,再读一读(课后第2题)。

  3、请学生把自己想写的词语或句子写一写(积累好词好句)。

  古诗《池上》优质教学设计 4

  活动目的:

  1、学*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图片内容。

  2、理解古诗内容,感受古诗意境,学会朗诵古诗。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我们猜个谜语,看谁猜得又快又对:青竹竿,顶蜂窝,吃了肉,还有窝。(莲蓬)

  二、理解古诗《池上 》

  看看,图上还有什么呀?(有白莲花、小朋友、小船、浮萍、水草……)

  这两个小娃娃在干什么?(撑着小船采白莲)

  教师小结:小娃娃撑着小船,悄悄地去采白莲玩,可是在回来的路上,不懂得怎样掩藏自己的形迹,河面上。绿绿的浮萍一下子就被小船荡开了。这件事被白居易爷爷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池上》,“池上“——池塘上,下面听老师来读一遍(出示古诗)。

  三、欣赏古诗

  介绍古诗《池上》,指导幼儿理解重点词句,帮助幼儿理解古诗内容。

  ⑴小娃撑小艇:小娃娃撑着小船。

  ⑵偷采白莲回:偷偷地去采白莲回来。

  ⑶不解藏踪迹:不懂得怎样掩藏自己的形迹。

  ⑷浮萍一道开:浮萍一下子就被小船荡开了。

  四、学*古诗。

  集体念,师生对念,男女生轮念。

  五、启发幼儿边念边用动作表达诗句含义。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活动反思:

  由于在*时的活动中,我们比较多地和孩子们一起进行古诗,绕口令等一系列中国特有的民间活动,所以孩子们对于这样形式的活动还是很感兴趣的。同时为了便于他们的理解,我利用了自己画的图片,这样便于他们的观察和记忆。

  古诗《池上》内容简单,易懂,比较能够激起孩子们学*的欲望。同时我利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层层递进的帮助孩子们进行巩固和记忆,让孩子们从小就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这是我们民俗教育的内容,也是我们现在的每一个教师应该做的事情!

  古诗《池上》优质教学设计 5

  一、积累引入,以旧带新。

  1、师:初夏时节,池塘里的荷花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让人想起诗人杨万里的名作《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

  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里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理解题目含义。

  4、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汇报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诗作、诗风。

  (2)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xxx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设计意图:

  由诗人杨万里的《小池》巧妙的为本课进行铺垫,以旧带新,降低学*难度,提高学*兴趣。让学生搜集关于诗人的生*和关于荷花的诗句,培养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①读准后鼻音:撑、艇、萍;指导“艇”字的写法及结构。

  ②学*新词:浮萍,白莲,踪迹,理解词义,练*书写。

  (2)齐读古诗。

  (3)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儿。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弄懂诗意。

  (1)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小组内逐句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设计意图:

  课标要求第二学段的学生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本环节的设计通过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艇、浮萍、踪、不解”的含义,联系上下文理解古诗的意思,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

  (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

  ① 学生畅谈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莲图。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的莲蓬,而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撑船去采池中莲蓬。

  ②让学生为“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

  ③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

  ④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⑤配乐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读出情趣。

  设计意图: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通过学生亲身想象“偷采白莲”儿童的心里,使作者情,学生情,诗中情水**融,激发共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学生带着理解,再次练*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熟读成诵。

  设计意图:

  课标要求第二学段的学生要能“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通过熟读成诵,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

  五、布置作业 ,巩固练*。

  1、背诵课文。

  2、默写《池上》。

  3、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板书设计:

  偷采 白莲回 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 浮萍开 童真童


古诗池上教案范本五份(扩展3)

——《池上》古诗鉴赏(精选5篇)

  《池上》古诗鉴赏 1

  雨后池上

  刘攽〔宋代〕

  一雨池塘水面*,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赏析

  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雨后池塘背,从诗中比到的东风、垂杨、荷花等物象来看,背景是春季,因此,再确切些说是一幅雨后池塘春景背,给读者以清美的艺术享受。

  首句展示的是雨后池上春景的静态美。第一句比雨后池塘水面的*静,只淡淡地出一“*”字。如果只读这一句,会觉得它过于*常,但在这句之后紧接以“淡磨明镜照檐楹”,却境界顿出。“淡磨”二字颇可玩味。施者是春雨,受者是池面,经春雨洗涤过的池面,好比经人轻磨拂拭过的明镜,比中有比,比中有拟人,这就使“水如镜”这一浅俗的`比喻有新鲜之感。不仅能使读者感受到春雨后池上异常*静、明净的状态,并能进而联想到前此蒙蒙细雨随着微风轻拂池面的轻盈柔句。“淡磨明镜照檐楹”,创造的正是非春雨后池塘莫属的艺术境界。与此相适应,这两句语势*缓,动一字不清静,连略带动感、略为经意的“淡磨”二字,也一如字面,给读者以一种轻淡的心理感受,显得毫不着力。

  三四句由静而动,进一步比雨后池上的动态美。东风忽起,舞动池边的垂杨,吹落垂杨柔枝细叶上缀满的雨滴,洒落在池中舒展的荷叶上,发出一阵清脆细密的声响。这里,诗人笔下荡漾的东风、婆娑起舞的垂杨、荷心的万点声,动一不具有一种流动的韵致和盎然的生意,与前二句相比,别是一番情趣。与此相随,语势节奏也由*缓而转向急促,字字飞动起来。“忽起”二字,首先造成突兀之势,展示出景物瞬息间由静而动的变化,给人以强烈的动感;随后再用“更作”二字作呼应回旋,造成一种急促的旋律,从而把上述有形的与动形的、动态的和声响的景物联贯起来,组成一幅形声兼备的艺术画卷。

  雨后池上景物之美,诗人既比其静态,又比其动态,不仅显得丰富多句,而且构成对比,收到以静显动,以动衬静,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首句*直叙起,次句从容承之,而以第三句为主,尽宛转变化工夫,再以第四句发之,本是约句的一般造法(见《唐音癸签》卷三引杨仲弘语)。诗人用这一方法巧妙安排,使语言结构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成因势置景、笔随景迁之妙。

  刘攽

  刘攽bān(1023~1089)北宋史学家,刘敞之弟。字贡夫,一作贡父、赣父,号公非。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一说江西樟树人。庆历进士,历任曹州、兖州、亳州、蔡州知州,官至中书舍人。一生潜心史学,治学严谨。助司马光纂修《资治通鉴》,充任副主编,负责汉史部分,著有《东汉刊误》等。

  《池上》古诗鉴赏 2

  《池上》

  作者:白居易

  原文: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注释:

  1、撑小艇,用竹篙抵住水底使小船行进。

  2、莲:诗中指白荷花结的莲蓬。

  3、解:明白,懂得,知道。

  4、踪迹:行动所留下的痕迹。

  5、浮萍:一种浮生在水面的植物。

  翻译: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

  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

  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赏析:

  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这是一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但极富韵味,令人读后忍俊不禁、哑然失笑。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

  夏天到了,村边的池塘里景色迷人。碧绿的荷叶,一片连一片,一片接一片,就像一把把大伞,撑在水中。雪白的荷花就像亭亭玉立的仙子,有的含苞欲放,有的已经开放,还有的花已经谢了,露出了一个个绿色的小莲蓬。

  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头上扎两个髻,穿一身红衣裤,蹦蹦跳跳地从家中出来,他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了,高兴地跳上一条小船,解开船绳,拿起船桨,划向池塘的深处。()小男孩一边欣赏美丽的荷花,一边摘了几个莲蓬,划船回来。可是他不知道隐藏自己的行踪,小船冲开浮萍留下了一道长长的痕迹。

  这情景被诗人看在眼里,他微微一笑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池上》古诗鉴赏 3

  雨后池上

  刘 攽

  一雨池塘水面*,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注】刘攽(bān),庆历六年进士,曾助司马光修((资治通鉴》。

  【试题】

  1.诗的前两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2.三四句描写了作者在雨后池上所见的具体景物有哪些?诗中所写景物勾勒的是哪个季节的图画?

  【参考答案】

  1.形象地写出了雨后后池水*静、明净(清澈)的状态。

  2. 垂杨、荷叶,春季。

  (20xx年广东省肇庆市中考语文试题)

  【补充注释】

  (1)淡磨:轻磨拂拭。古代用铜作镜子,铜磨光以后能清楚地照见人影。(2)檐楹(yányíng):屋檐下厅堂前部的梁柱。

  (3)垂杨:杨柳。荷心:荷叶。

  【译文】

  春雨过后,池塘里涨满了水,几乎与地面相*。那*静的水面如淡磨的明镜,光亮耀人,倒映出屋檐下的梁柱。池边垂柳苍翠欲滴,忽然一阵春风拂过,万千杨柳枝条顿时袅娜地舞动起来。它们纷纷抖落一身晶莹的水珠,洒向那池中的荷叶,霎时传来很多清脆的响声。

  【作者简介】

  刘攽(1023~1089)北宋史学家,刘敞之弟。字贡夫,一作贡父、赣父,号公非。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一说江西樟树人。庆历进士,历任曹州、兖州、亳州、蔡州知州,官至中书舍人。一生潜心史学,治学严谨。助司马光纂修《资治通鉴》,充任副主编,负责汉史部分,著有《东汉刊误》等

  【鉴赏】

  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雨后池塘图,从诗中写到的东风、垂杨、荷花等物象来看,背景是春季,因此,再确切些说是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给读者以清美的艺术享受。 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首句展示的是雨后池上春景的静态美。第一句写雨后池塘水面的*静,只淡淡地出一“*”字。如果只读这一句,会觉得它过于*常,但在这句之后紧接以“淡磨明镜照檐楹”,却境界顿出。“淡磨”二字颇可玩味。施者是春雨,受者是池面,经春雨洗涤过的池面,好比经人轻磨拂拭过的明镜,比中有比,比中有拟人,这就使“水如镜”这一浅俗的比喻有新鲜之感。不仅能使读者感受到春雨后池上异常*静、明净的状态,并能进而联想到前此蒙蒙细雨随着微风轻拂池面的轻盈柔姿。“淡磨明镜照檐楹”,创造的正是非春雨后池塘莫属的'艺术境界。与此相适应,这两句语势*缓,无一字不清静,连略带动感、略为经意的“淡磨”二字,也一如字面,给读者以一种轻淡的心理感受,显得毫不着力。

  三四句由静而动,进一步写雨后池上的动态美。“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雨停了,风住了,池边垂柳苍翠欲滴。忽然一阵风起,万千杨柳枝条袅娜飘动。杨柳似有知,风雨中洗尽污浊,欣喜中乘风起舞。舞动时抖落一身水珠,洒向池中荷叶,传来嗒嗒万点声。风狂雨骤时,杨柳枝条不停摆动不会引人注目,雨打荷叶响声一片也不会声声入耳。只有在风停雨住之后,一切归于沉寂,才会留意那突然风穿杨柳出现的舞动,才会捕捉到柳枝上的水珠抛向荷叶时发出的点点声响。

  由风起而垂杨舞,由垂杨舞而荷声万点的连锁反应,反映了作者雨后静观自然的怡然心态。后二句则由静而动,写雨后池上的动态美。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

  这里,诗人笔下荡漾的东风、婆娑起舞的垂杨、荷心的万点声,无一不具有一种流动的韵致和盎然的生意,与前二句相比,别是一番情趣。与此相随,语势节奏也由*缓而转向急促,字字飞动起来。“忽起”二字,首先造成突兀之势,展示出景物瞬息间由静而动的变化,给人以强烈的动感;随后再用“更作”二字作呼应回旋,造成一种急促的旋律,从而把上述有形的与无形的、动态的和声响的景物联贯起来,组成一幅形声兼备的艺术画卷。

  雨后池上景物之美,诗人既写其静态,又写其动态,不仅显得丰富多姿,而且构成对比,收到以静显动,以动衬静,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首句*直叙起,次句从容承之,而以第三句为主,尽宛转变化工夫,再以第四句发之,诗人用这一方法巧妙安排,使语言结构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成因势置景、笔随景迁之妙。

  《池上》古诗鉴赏 4

  雨后池上

  刘 攽

  一雨池塘水面*,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注】刘攽(bān),庆历六年进士,曾助司马光修((资治通鉴》。

  【试题】

  1.诗的前两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2.三四句描写了作者在雨后池上所见的具体景物有哪些?诗中所写景物勾勒的是哪个季节的图画?

  【参考答案】

  1.形象地写出了雨后后池水*静、明净(清澈)的状态。

  2. 垂杨、荷叶,春季。

  (20xx年广东省肇庆市中考语文试题)

  【补充注释】

  (1)淡磨:轻磨拂拭。古代用铜作镜子,铜磨光以后能清楚地照见人影。(2)檐楹(yányíng):屋檐下厅堂前部的梁柱。

  (3)垂杨:杨柳。荷心:荷叶。

  【译文】

  春雨过后,池塘里涨满了水,几乎与地面相*。那*静的水面如淡磨的明镜,光亮耀人,倒映出屋檐下的梁柱。池边垂柳苍翠欲滴,忽然一阵春风拂过,万千杨柳枝条顿时袅娜地舞动起来。它们纷纷抖落一身晶莹的水珠,洒向那池中的荷叶,霎时传来很多清脆的响声。

  【作者简介】

  刘攽(1023~1089)北宋史学家,刘敞之弟。字贡夫,一作贡父、赣父,号公非。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人,一说江西樟树人。庆历进士,历任曹州、兖州、亳州、蔡州知州,官至中书舍人。一生潜心史学,治学严谨。助司马光纂修《资治通鉴》,充任副主编,负责汉史部分,著有《东汉刊误》等

  【鉴赏】

  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雨后池塘图,从诗中写到的东风、垂杨、荷花等物象来看,背景是春季,因此,再确切些说是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给读者以清美的艺术享受。 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首句展示的是雨后池上春景的静态美。第一句写雨后池塘水面的*静,只淡淡地出一“*”字。如果只读这一句,会觉得它过于*常,但在这句之后紧接以“淡磨明镜照檐楹”,却境界顿出。“淡磨”二字颇可玩味。施者是春雨,受者是池面,经春雨洗涤过的池面,好比经人轻磨拂拭过的明镜,比中有比,比中有拟人,这就使“水如镜”这一浅俗的比喻有新鲜之感。不仅能使读者感受到春雨后池上异常*静、明净的状态,并能进而联想到前此蒙蒙细雨随着微风轻拂池面的轻盈柔姿。“淡磨明镜照檐楹”,创造的正是非春雨后池塘莫属的艺术境界。与此相适应,这两句语势*缓,无一字不清静,连略带动感、略为经意的“淡磨”二字,也一如字面,给读者以一种轻淡的心理感受,显得毫不着力。

  三四句由静而动,进一步写雨后池上的动态美。“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雨停了,风住了,池边垂柳苍翠欲滴。忽然一阵风起,万千杨柳枝条袅娜飘动。杨柳似有知,风雨中洗尽污浊,欣喜中乘风起舞。舞动时抖落一身水珠,洒向池中荷叶,传来嗒嗒万点声。风狂雨骤时,杨柳枝条不停摆动不会引人注目,雨打荷叶响声一片也不会声声入耳。只有在风停雨住之后,一切归于沉寂,才会留意那突然风穿杨柳出现的舞动,才会捕捉到柳枝上的水珠抛向荷叶时发出的点点声响。

  由风起而垂杨舞,由垂杨舞而荷声万点的连锁反应,反映了作者雨后静观自然的怡然心态。后二句则由静而动,写雨后池上的动态美。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

  这里,诗人笔下荡漾的东风、婆娑起舞的垂杨、荷心的万点声,无一不具有一种流动的韵致和盎然的生意,与前二句相比,别是一番情趣。与此相随,语势节奏也由*缓而转向急促,字字飞动起来。“忽起”二字,首先造成突兀之势,展示出景物瞬息间由静而动的变化,给人以强烈的动感;随后再用“更作”二字作呼应回旋,造成一种急促的旋律,从而把上述有形的与无形的、动态的和声响的景物联贯起来,组成一幅形声兼备的艺术画卷。

  雨后池上景物之美,诗人既写其静态,又写其动态,不仅显得丰富多姿,而且构成对比,收到以静显动,以动衬静,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首句*直叙起,次句从容承之,而以第三句为主,尽宛转变化工夫,再以第四句发之,诗人用这一方法巧妙安排,使语言结构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成因势置景、笔随景迁之妙。

  《池上》古诗鉴赏 5

  《池上》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注释】:

  小娃:小男孩儿或小女孩。

  撑:撑船,用篙使船前进。

  艇:轻便的船。

  白莲:白色的莲花。

  不解:不知道;不懂得。

  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全草类.

  一道:一路。

  开:分开。

  【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

  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

  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船儿划过的痕迹。

  【赏析】

  池塘中一个个大莲蓬,新鲜清香,多么诱人啊!一个小孩儿偷偷地撑着小船去摘了几个又赶紧划了回来。他还不懂得隐藏自己偷摘莲蓬的踪迹,自以为谁都不知道;可是小船驶过,水面原来*辅着的密密的绿色浮萍分出了一道明显的水线,这下子泄露了他的秘密。

  这首诗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将一“偷莲”小童的憨态描绘得惟妙惟肖。诗中最传神的当是“不解藏踪迹”一句,写尽小童顽皮、纯真情态。


古诗池上教案范本五份(扩展4)

——池上作文400字范本10份

  池上作文400字 1

  一个仲夏的下午,太阳烧灼着大地。树梢上,蝉仍然不知疲倦地叫着。旁边的荷塘,也时不时传来几声稀疏的蛙鸣。还有几只蜻蜓,点缀在荷花上。干活的人,都已经不住烈日的暴晒,回家休息去了,几个路远的,也在树荫下沉沉地睡去。这个下午,一切都是那么安静。

  突然,从半人高的草丛中冒出一个围着红肚兜,竖着两条朝天辫的'七八岁的小顽童,他四下望了望,发现没人注意,就轻手轻脚地接*池边。只见他悄悄地爬上岸边的那只小木船,蹑手蹑脚地划向池子深处的一片碧绿的荷叶丛。

  进入荷叶丛中,他摘了一片荷叶顶在头上慢慢地前进着,没有丝毫的痕迹,只有几只蜻蜓惊飞起来。在那儿,有一个莲蓬。他竖起耳朵听了听外面的动静,确定无人注意,便伸出手,轻轻一折,一个莲蓬就掉进了小船里。这儿,又有一个……他就这样摘着,渐渐的,小木船上已经到处都是莲蓬了。

  他注意到远处传来狗叫,而且好像在往这个方向接*,便警觉起来,突然想到:可能有人开始活动了,再呆下去我可能就会被发现的。他又听了听外面的声音,觉得没事后,悄悄把船划回岸边了。他解下红肚兜,把莲蓬都装进去,回头一看,水里的浮萍已经被他划出了一条船驶过的痕迹。他看到痕迹,怕别人发现是他干的,又端起兜着莲蓬的红肚兜,偷偷溜回家去了。

  池上作文400字 2

  童年似一杯浓浓的咖啡,暖到你心窝;童年似一杯淡淡的茶,让你回味;童年似暴风雨后的彩虹,五颜六色,炫丽无比;童年似晚霞后的余光,让人怀念;童年似弯弯的小路,让你成长……风儿不可能将这温馨的回忆给吹掉;雨儿不可能把这一件一件感人的旋律掩没,只有可爱的阳光将它照射,将它保存……

  一*微风拂来,像是妈妈粗糙的双手轻轻地抚摸着你的脸颊。风里夹杂着一丝淡淡的新鲜清香,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着。闻着,闻着,让人心旷神怡,神清气爽。多么诱人啊!放眼望去,是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的家园――池塘。一个孩子偷偷地撑着小船前往。哇!好大的白莲蓬啊!童年的小孩无忧无虑、随心所欲。一个;两个;三个……偷偷地采了莲蓬又赶紧划着小船回家了。

  童年的小孩呆头呆脑、幼稚可笑。他还不懂得隐藏自己偷采莲蓬后的踪迹,驶着小船就离开了,以为没有人知道。可是当小船驶过湖面,湖面上铺着的绿色荷叶被小船的身躯分出了一条长长的水线,直至他离开荷塘上岸,水面上面没有一丝绿色,他还挺胸碘肚、自信满满,没有向人泄漏他的秘密。

  童年似一朵朵浪花,晶莹透亮;童年似金色沙滩上一颗颗光彩夺目的珍珠;童年似黑夜中眨巴着眼睛的星星……童年是五彩缤纷的,有许多美好的回忆。

  池上作文400字 3

  嘿嘿!现在已经是夏季了!池上的荷花都开了;都有莲蓬了。我这只小谗猫已经按耐不住心中的喜悦,准备开始偷莲蓬。

  说干就干,我猫着身子蹑手蹑脚地走到邻居家的池塘边。我四处看了一下这个池塘。咦!竟没有一个人!我心中不由地欢喜的想:可真是天助我也!原来老天爷在帮助我这个“罪犯”。我欢喜了一阵来到一个比较隐秘的地方。“啊!”我的声音还没有来得及发出就咽了下去,你才看见了什么!是几条船。

  我当时差点高兴得懵了。但我并不贪心,选了较小的船。我威风凛凛的站在上面,不停地摇着桨,飞快的划了起来。这时,一个个头比较大的莲蓬映入我的眼帘。我想就是它了。我一只手使劲地拽,另一手不停的掐莲蓬的茎,可不知道怎么的莲蓬都冒出白色的汁水了,但还是掐不下来。呵!小样!竟敢在关公面前耍大刀————真是自不量力,我不服气地想着。最后,我使出了杀手锏双手拽。“嚓”的一声莲蓬断了下来。我也摔了个四仰八叉,还差点摔进了池塘里!

  看了我摘下的果实我的心里十分高兴又十分骄傲像是二郎神放屁----神气及了。的那副样子!

  可能是做贼心虚的缘故吧!我用自己最快的速度划船回家,脸上洋溢着快乐的微笑……

  池上作文400字 4

  夏日炎炎,池塘边,有一个小孩子顶着一大片荷叶——他的“遮阳帽”在树下懒洋洋地躺着。

  忽然,他一抬头看见池塘的远方有许多大大小小的莲蓬,他想:“等大人们走了,我就可以偷偷去采莲子吃啦!”

  不到一会儿,大人们走啦!小孩慌慌张张地推出小船,小船太沉了,尽管他使出吃奶的劲儿,小船依然不听使唤。终于,他使出九牛二虎之力把船推进池塘里了。

  他敏捷地一跃,跳上小船,小船划进池塘深处,瞧!这儿可都把他看得眼花缭乱了:

  荷叶碧绿,荷花洁白,更多的`荷花已经结了莲蓬,真让人垂涎欲滴。他看看四周,空无一人,就毫无顾忌地开始采摘,左边扯下一个,塞进嘴里。右边又拽下一个,嗯,嘴里还没吃完,先放进船舱里。不一会儿,小船上的莲蓬就堆得像一座小山,孩子心满意足的准备离去。满载而归的他真是喜笑颜开,却不知怎样将自己来过的踪迹藏起,他原以为自己做得天衣无缝,他想:反正天快黑了,大人们看不见我吧!

  可是,他小船后的浮萍却缓缓地让出一条道来,“出卖”了他的行踪。

  回家后,父亲责怪他晚归,不光挨了顿骂,还被打了十大板。

  这一切,正巧被路过此地的白居易看见了,诗性大发。于是,就写出了流传至今的《小池》: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池上作文400字 5

  从前,有一个景色秀丽的小村庄,一个天真无邪的小娃就住在里面。村庄里还有几个大池塘,池塘里种着好多漂亮的莲花,还有好多莲蓬,莲蓬里有香甜可口的莲子。

  一天小娃嘴馋了,想吃点莲子,但是父母不愿意,怕他掉进池塘里,有危险。于是,他就偷偷的撑起小艇,到池塘里采莲花。

  “一二,一二。就快到了。”小娃在心里默默地数着。“哈!终于到池塘中心了。”池塘中心有许多雪白雪白的莲花,它们都弯着腰,好像一个个彬彬有礼的'小姑娘,在欢迎他到来。

  “哎呀,看它们这么漂亮,我都有点下不去手了!”小娃自言自语的说,“一、二、三、四、五,算了就摘五朵吧,里面的莲子已经够我们吃一阵子的了!走吧!”说完,他就撑着小艇,准备回家了。

  “一二,一二。”就在他回去的同时,碧绿的浮萍上开出了一条漂亮又宽敞的水路。他一点也没有发现,依然很开心。

  第二天,小娃的父母也去采莲蓬了,他们看见水面上的莲蓬一路开到了池塘中心,中心的好几朵荷花上还有被掐过的痕迹。他们一看就知道是小娃采的,于是又给小娃采上了好几个莲蓬。他们回去告诉小娃:“以后想吃莲子就跟我们说,自己采太危险了!”爷爷知道后,笑眯眯地说:“小贼露馅喽!哈哈!”

  池上作文400字 6

  夏日炎炎,池塘里开满了莲花。你看:洁白的花瓣,有的只开了两三片,有的花瓣全开了,当然,也有的还是花骨朵儿呢!让人充满期待!最让人心醉的是那刚刚成熟的莲蓬,多让人眼馋呀!

  有一个五、六岁的小娃,等乘凉的人们都走后,他就快速跑回家, 准备趁父母不在家,去池塘里大吃一顿,好解解馋。

  他使出吃奶的劲儿才把小船推到水里,他慢慢地滑动着船桨,不一会儿就到了池塘中央,池塘里的莲蓬大多是成熟了的,他心想:“这也太多了吧!应该带一大堆回去吃,在这儿吃一小份,那可多好啊!”他左手扯下一个,放在衣兜里,右手又拽下一个,扔在船舱里。不一会儿,船上就堆成了一座小小的山。他边采边摘,偶尔也会抬头看看四周,可静静的池塘上,没有一个人打扰他,于是,它敞开肚皮,尽情地吃,一直吃到肚皮圆滚滚的,才心满意足地躺下,睡了一大觉。

  夜幕降临,小娃娃本想神不知,鬼不觉地悄然离开,可他再聪明,再想隐藏自己的痕迹,也不知道它船后的浮萍暴露了它的痕迹:它们悄悄散开,露出一道水痕。

  文采飞扬的白居易知道了这一切,就写了一首诗《池上》: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池上作文400字 7

  夏天的一个中午,烈日炎炎,太阳炙烤着地面,此时的我们像被关在蒸笼里一样,一股股热浪拍在我的身上,豆大的汗水打湿了衣襟,我(白居易)寻求凉爽,游走在池边。

  走着走着,看见了一间农舍,屋里并没有人。寻找一番后才发现一位小牛娃猫着腰,行走在灌木丛中,眼睛时不时扫几眼周围,似乎提防着什么人似的,一会儿后,他(小牛娃)突然起身,一路狂奔到池塘边。

  池塘的水绿得像翡翠,没有任何波澜,像一面镜子,荷花像一位高傲的女皇,屹立在一片碧绿的蓬蓬之上。浮萍漂在水面之上,阳光洒照下来,就像一层金粉铺了上来,一只小鸟停靠在池塘边上,看着这种景象,让我心旷神怡,当初闷热感也烟消云散。也就在这时,小牛娃突然麻利地跳上小舟,哈哈大笑抓起浆便疯了似地快速划向莲蓬深处,此时不忘采一片荷叶遮挡住自己,可这怎么能逃得过我(白居易)的眼睛呢?他(小牛娃)在莲蓬群里任意穿梭着,好像在挑选着一个好一点儿莲蓬。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我渐渐有了睡意,“唰”小牛娃那里终于有了点儿动静,定睛一看,原来是他终于采好了莲蓬,得意扬扬地正乘舟准备退去呢!小舟的划动似乎剪断了水面,原来*静的池塘再一次被打破,他也随之退去……

  “哈哈”我不由自主地大笑起来!为什么呢?因为那小牛娃偷莲蓬并不懂得隐藏踪迹。其实,浮萍被驶过小舟荡了开来,在水面上留下了一条狭长且明显的水线啊!

  池上作文400字 8

  骄阳似火的夏日,火球似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树枝上本是绿油油的树叶,早已被太阳晒蔫,边缘都卷起来了。只有知了精神十足,每天爬上树梢,不厌其烦地大喊“知了知了”。

  突然,一个小女孩悄悄地将家门推开一条小缝,探出了一个俏皮的小脑袋,张望四周,瞧见没有人,迅速挤出门缝。她一手提着竹篓,扎着两条可爱的小辫子,蹦蹦跳跳地走向荷塘。她来到荷塘边,找了一个小艇,又拿起艇上的竹竿,撑起小艇,划向一大片的荷花中。

  夏日里的荷塘美丽极了,一片片碧绿如玉盘的荷叶衬托着一朵朵荷花,使荷塘充满了生机。小女孩把小艇径直撑到一朵大荷花面前,摘下一个大莲蓬,抠出里面的莲子,轻轻剥开,迫不及待地塞入嘴中,轻轻一咬,她不禁赞叹:“啊,真美味!”随后,她又采了几个放在小艇上,准备带回家慢慢品尝。看着满篓的莲蓬,小女孩乐开了花,开开心心地返回岸边。她以为自己行动隐秘,别人没发现,可没想到,那被小艇冲开的浮萍将她暴露了。

  路过的大诗人白居易看到了,随口吟出了一首诗:“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池上作文400字 9

  夏日炎炎,池塘边,有一个小孩子顶着一大片荷叶――他的“遮阳帽”在树下懒洋洋地躺着。

  忽然,他一抬头看见池塘的远方有许多大大小小的莲蓬,他想:“等大人们走了,我就可以偷偷去采莲子吃啦!”

  不到一会儿,大人们走啦!小孩慌慌张张地推出小船,小船太沉了,尽管他使出吃奶的劲儿,小船依然不听使唤。终于,他使出九牛二虎之力把船推进池塘里了。

  他敏捷地一跃,跳上小船,小船划进池塘深处,瞧!这儿可都把他看得眼花缭乱了:

  荷叶碧绿,荷花洁白,更多的荷花已经结了莲蓬,真让人垂涎欲滴。他看看四周,空无一人,就毫无顾忌地开始采摘,左边扯下一个,塞进嘴里。右边又拽下一个,嗯,嘴里还没吃完,先放进船舱里。不一会儿,小船上的莲蓬就堆得像一座小山,孩子心满意足的准备离去。满载而归的他真是喜笑颜开,却不知怎样将自己来过的踪迹藏起,他原以为自己做得天衣无缝,他想:反正天快黑了,大人们看不见我吧!

  可是,他小船后的浮萍却缓缓地让出一条道来,“出卖”了他的行踪。

  回家后,父亲责怪他晚归,不光挨了顿骂,还被打了十大板。

  这一切,正巧被路过此地的白居易看见了,诗性大发。于是,就写出了流传至今的《小池》: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池上作文400字 10

  夏天的一个早晨,小牛娃的父母早早地就下地干活了,临走前看了看还在熟睡的小牛娃,推门出去了。

  随着“吱扭”的一声门响,小牛娃一个鲤鱼打挺就翻身起床,一脸得意,脸都没顾得上洗,就一手拿着衣服,一手拿着早已准备好的篮子翻墙出去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昨天傍晚散学时,他路过一片荷塘,那里饱满的莲蓬让他垂涎三尺,于是一条妙计油然而生:何不趁早上无人,偷偷采来吃。

  一路兴奋不已的小牛娃转眼就来到荷塘边,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幅大自然的作品:碧绿的荷叶连成一片,密密麻麻,好似一座天然绿桥。桥上还站着前来观赏的“仙子”呢!真美!差点忘了他的“正事”。于是他四下一望:无人!真是天助我也。

  小牛娃麻利地跳上竹筏,顺手采了一片绿伞似的荷叶做掩护,轻易地就采到了一篮子的莲蓬,便兴高采烈地往回走。看他得意的样子肯定以为自己做得天衣无缝,无人察觉吧!可是他哪里知道隐藏自己的足迹,竹筏已经划开水草,冲出一条水路。而这一切也落入大诗人——白居易的眼中,一首《池上》便千古流传了。


古诗池上教案范本五份(扩展5)

——采桑子古诗范本五份

  采桑子古诗 1

  采桑子

  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1)词的上阕有“恨君不似江楼月”,而下阕又有“恨君却似江楼月”。这是否矛盾?

  答:

  (2)本词在艺术上的特点是什么?试加以分析。

  答:

  答案

  16. (1)不矛盾。上阕是从“相随无别离”的角度“恨君不似江楼月”;下阕是从“团圆”的角度,恨君却似“暂满还亏”的“江楼月”。

  (2)本词艺术上的特点是比喻新奇。作者抓住抬头可见的月亮到处相随和暂满还亏的两种特性,正反设喻,把思妇对丈夫思念和怨恨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使明月这一古老意象焕发出新鲜的光彩。

  采桑子古诗 2

  《采桑子·九日》

  深秋绝塞谁相忆,木叶萧萧。乡路迢迢。六曲屏山和梦遥。 佳时倍惜风光别,不为登高。只觉魂销。南雁归时更寂寥。

  译文翻译

  深秋时分,在这遥远的边塞,有谁能记得我?树叶发出萧萧的声响。返乡之路千里迢迢。家和梦一样遥不可及。重阳佳节,故园风光正好,离愁倍增。不愿登高远望。只觉心中悲伤不已。当鸿雁南归之际,将更加冷落凄凉。

  注释解释

  九日。即农历九月九日,是为重阳节。逢此日,古人要登高饮菊花酒,插茱萸,与亲人团聚。

  绝塞:极遥远之边塞。

  木叶:木叶即为树叶,在古典诗歌中特指落叶。

  萧:风声;草木摇落声。

  迢迢(tiáo):形容遥远。

  六曲句:六曲屏山,曲折之屏风。因屏风曲折若重山叠嶂,或谓屏风上绘有山水图画等,故称“屏山”。此处代指家园。这句是说,故乡那么遥远,只有在梦中才能见到她。

  登高:重阳有登高之俗。

  魂销:极度悲伤。

  创作背景

  康熙二十一年(1682)壬戌,时纳兰性德二十八岁。八月,与郎谈出使梭龙。这一年十二月返京,《采桑子·九日》此行中约作。纳兰写此词时,正使至塞外,自然佳节思亲,倍感形单影只、孤独寂寞,遂填此以寄乡情。

  诗文赏析

  纳兰容若一向柔情细腻,这阙《采桑子》却写得十分简练壮阔,将边塞秋景和旅人的秋思完美地结合起来。仅用聊聊数十字写透了天涯羁客的悲苦,十分利落。上阙写秋光秋色,落笔壮阔,“六曲屏山和梦遥”点出边塞山势回环,路途漫长难行,遥应了“绝塞”一词,亦将眼前山色和梦联系起来,相思变得流水一样生动婉转,意境深广。下阙更翻王维诗意,道出了不为登高。只觉魂销这样仿佛雨打残荷般清凉警心的句子,轻描淡写地将王维诗意化解为词意,似有若无,如此恰到好处。结句亦如南雁远飞般空旷,余意不尽。大雁有自由飞回家乡,人却在这深秋绝塞路上渐行渐远。愁情沁体,心思深处,魂不堪重负,久久不消散。

  "不为登高。只觉魂销"一句,词中有诗的意境。也非是用词这种格式流水潺潺地表达,换另一种都不会如此完美。"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是杜牧诗中意境;"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是王维诗中景象。而今,这一切尽归容若。容若此词,看似*淡,其实抬手间已化尽前人血骨。

  采桑子古诗 3

  原文:

  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

  尊酒相逢。

  乐事回头一笑空。

  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

  醉脸春融。

  斜照江天一抹红。

  译文:

  本来就多情,多感,多病,偏偏又置身于多景楼中。同在他乡同举杯,故友又重逢。回首当年相知,惺惺相惜成一笑,功业无成转头空。

  且停杯,侧耳听——琵琶声声诉衷情。细细地捻,轻轻地拢,醉了琵琶女,一脸春融融;更有那一抹斜阳脉脉相辉映,江天一色晚霞红。

  注释:

  ①多景楼:北固山后峰、下临长江,三面环水,登楼四望,美景尽收眼底,曾被赞为天下江山第一楼。

  ②樽酒:举杯饮酒。“樽”同“尊”。

  ③琵琶语:指歌妓所弹琵琶能传达感情如言语。唐白居易《琵琶行》:“今朝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④细捻轻拢:演奏琵琶指法。捻指揉弦,拢指按弦。语本白居易《琵琶行》。

  ⑤醉脸春融:酒后醉意,泛上脸面,好像有融融春意。

  ⑥斜照:将要落山的太阳照着。

  赏析:

  多景楼在镇江多宝寺中,位于长江边上,撒密安环水,登楼远望,气象万千。由“多“字,出发了东坡”多情多感仍多病“的感叹。多情多感,是诗人的气质,也是多病的缘由。多情多感多病的人恰好在多景楼上,那就更加多情多感了。开篇两句,一连叠用四个“多”字,写出了特定环境中特定人物的心境,产生出很好的艺术效果。这时正是作者因为反对新法、政治上遭到挫折的时刻,这里的“情”、“感”和“病”,都带着政治色彩,深含着作者的身世感慨。

  “樽酒相逢”,点明与孙巨源、王正仲等**于多景楼之事实,语感*实,为的是给下面抒情的“乐事回头一笑空”作一铺垫。“乐事回头一笑空”,与起句“多情多感仍多病”的语意相连,意谓这次多景楼饮酒听歌,诚为“乐事”,可惜不能长久,“一笑”之后,“回头”看时,眼前的“乐事”便会消失,只有“多情”、“多感”、“多病”永远留心头,哀怨尽言外。上片虚与实结合,言事与言情的结合,而以虚为主,以言情为主,既不浮泛,又颇空灵错落有致。上片由情至事,由事归情,借眼前之景,写心中之情,意蕴盎然,如神来之笔。“停杯且听琵琶语”承上启下,认为“乐事回头一笑空”,故不能以认真的态度来对待音乐,所以东坡特地挑选了虚字“且”放于“听”字之前,用以表现他当时不经意的心态。“细捻轻拢”句和上句中的“琵琶语”,都是自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化出,赞美官妓胡琴弹奏琵琶的技艺。本无心欣赏,然而却被吸引,说明演奏得确实美妙。“捻”,指左手手指按弦柱上左右搓转:“拢”,指左手手指按弦向里推,赞美之情通过“细”和“轻”两字来表达出来,让人不由联想起白居易曾描述过的“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音乐之美。赞罢弹奏者的技艺,顺势描写弹奏者,但苏东坡惜墨如金,不去写其容貌、形体和服饰等,只用“醉脸春融”四字来写其神,丽而不艳,媚中含庄,活脱脱描摹出一个怀抱琵琶的少女两颊泛红,嘴角含笑的动人姿态。

  “斜照江天一抹红”,是一句景语,是当时“残霞晚照”的写实,也可借以形容胡琴姑娘之“醉脸”,妙处于难以捉摸,耐人寻味。这句“斜照江天一抹红”,其意同于李商隐《乐游原》的“夕阳无限好,只是*黄昏”,只不过色彩明快,而其意又言外罢了。东坡的这首小令,倏忽来去,只用了只言片语,却达到了曲折含蓄,言尽而意隽的境界之美,实难得。

  采桑子古诗 4

  《采桑子》翻译:百花凋零之后西湖的景致依然很美,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飞扬的柳絮好似细雨迷蒙。垂落的杨柳纵横交杂,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

  《采桑子》翻译

  百花凋零之后西湖的景致依然很美,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飞扬的柳絮好似细雨迷蒙。垂落的杨柳纵横交杂,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

  笙箫歌声渐渐消歇,游人也已尽兴散去,才开始觉春日空寂。回到居室,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放下帘栊。

  《采桑子》原文

  宋代: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鳌4沽�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欧阳修简介

  欧阳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

  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采桑子古诗 5

  古诗原文

  冷香萦遍红桥梦,梦觉城笳。月上桃花,雨歇春寒燕子家。

  箜篌别后谁能鼓,肠断天涯。暗损韶华,一缕茶烟透碧纱。

  译文翻译

  清冷的花香浸透红桥上,多情人的旧梦,风停雨歇,一地残落的桃花润染着如水的月色,城楼上笳声隐隐传来,帘栊问燕子静静地栖息。

  一别之后,箜篌空悬,等不到再能弹奏起的人,不禁黯然神伤。青春匆匆逝去。一缕苦涩的荼烟钻透碧纱。那是你散不去的思念么?

  注释解释

  采桑子:词牌名,又名《丑奴儿》《罗敷媚》《罗敷艳歌》等。格律为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三*韵。

  冷香:指清香之花气。红桥:桥名,在汀苏扬州,明崇帧时建。为扬州游览胜地之一。

  箜篌(kōng hóu):古代一种拨弦乐器名。又分竖箜篌与卧箜篌两种。

  肠断:形容极度悲痛。

  暗损韶华:谓美好的青春年华暗暗地消耗了。韶华:美好的光阴,比喻青年时期。

  碧纱:绿纱灯罩。

  创作背景

  此词作期在康熙十六年(公元1669年)前,是纳兰陪同康熙皇帝出巡塞外时,面对萧萧雨夜无法入眠,感叹青春韶华易逝,相念已经离去的心爱女子,有感而发所作。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伤离念远之作。

  上片主要写景,描写春夜。“冷香萦遍红桥梦,梦觉城笳”,这两句写梦中与心爱的她在清香弥漫的红桥上相伴,而梦醒后却听到城头传来的胡茄呜口囡的悲呜。面对着萧萧雨夜,再也无法入眠,而雨声和着凄凉的乐曲声,更增添了几多愁结。词人用白描的手法,写春夜的景色,简练而贴切。词中虽未言愁,但愁却更深。

  下片主要抒情,写别后的怀念。“箜篌别后谁能鼓”,自从分别之后,就再也没有人能为词人弹奏一曲。箜篌空悬,睹物思人,黯然神伤。而令人肠断者,不是无人会弹箜篌,而是怀念伊人远隔天涯。在相思的煎熬中,把美好的青春年华都逐渐消耗掉了,只留下那一缕茶烟透着碧纱。这种孤苦的情怀,词人又能向谁诉说,也只能把它诉诸笔端了。

  通读全词,词人用白描的手法,写春夜的景色,简练不失贴切,又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写出夜色正浓时,无法逃避的怀念,烘托出春夜寂寥,人心寂寥的词意。


古诗池上教案范本五份(扩展6)

——古诗春晓的教案优选【五】份

  古诗春晓的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识字、写字和朗读。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小朋友们学了前面几篇课文,你们觉得春天怎么样?能用四个字的成语说说吗?(如:百花齐放、万物复苏)

  2.师:是啊,古人也很喜欢春天,写了好多好多的诗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我们将学*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春晓》。大家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播放孟浩然的图片,是啊,这首诗就是由唐代诗人孟浩然写的。

  3.板书课题:春晓,指名学生读,并让学生猜猜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从而进行解题,“晓”是早晨的意思,因此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的早晨。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这首古诗。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1.师:昨天老师已经布置大家预*这首古诗了,现在老师就来检查同学们预*得怎么样了?

  ①指名学生读。

  ②全班齐读。

  2.师:现在老师把课文当中的生字宝宝请到黑板上了,我们一起去跟它们打招呼吧。课件出示“我会认”的字。

  ①指名学生读生字。

  ②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③进行词语认读游戏:出示“睡眠、到处、新闻、闻见”等词语让全班同学进行认读。

  ④全班再次齐读古诗。

  (三)指导朗读,理解诗意

  1.师:同学们春天百花齐放,鸟儿飞来飞去,诗人睡得可香啦,连天亮了都不知道。是谁把他叫醒的呢?原来是小鸟,它们叽叽喳喳地叫着。他突然记起昨天晚上听到的刮风下雨的声音。花园里的花开得那么好,被风吹了一晚上了,不知道掉了多少花瓣。师边读边指导学生看图。

  2.师:那么诗人是怎样来写这么一幅画的呢,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1)学*一、二两句诗。

  ①学生自由读这两句诗。

  ②师:春天的早晨,睡得多么舒服,一醒来就听到美丽

  的鸟叫声,心情真舒畅啊!谁能带着这种心情来读读这两句诗。

  ③学生试着高兴地读这两句,接着再指名读,齐读。

  (2)学*三、四句。

  ①师范读,学生再跟读。

  ②师:我们的作者想起花瓣掉了不少,心里就觉得很可

  可读得轻一些,慢一些。

  ④学生试读,再全班齐读。

  (3)学生试背全诗。

  3.导背

  ①看图试背,指名背。

  ②全班齐背。

  4.配乐朗读古诗。

  (四)指导书写“古、声、多”

  1.出示三个生字,学生认读,并对生字进行组词。

  2.学生观察生字,说说在书写这些生字的时候分别要注意什么?

  3.老师范写,学生描红并书写两个生字。

  4.展示评议。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春晓》。

  2.古、声、多各写两行。

  六、板书设计

  4.春晓

  鸟啼

  雨后的早晨 美丽的春景图

  花落

  教学反思:

  1、古诗对幼儿是一种即陌生又熟悉的一种文学活动,但作为一种教学活动进行教学,对孩子来说是枯燥的、不能很好的真正的理解其中古诗的含义。所以在教学中我夹着现在的、比较贴*幼儿生活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幼儿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记忆。

  2、在设计教学流程时,我运用优美的旋律《春野》进行导入活动,展示《春晓》大挂图,让幼儿感知春天的美丽。在记忆古诗时,加上相应的动作,使幼儿能形象的`进行记忆,更好的对古诗进行理解记忆。

  3、在导入时选用班得瑞的《春野》轻音乐,或许比较抽象,理解会有一定的难度,但我相信动听的声音,再加上教师的语言提示,对培养小朋友的音乐欣赏能力会有一定的帮助。

  古诗春晓的教案 2

  一、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间: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小朋友们学了前面几篇课文,你们觉得春天怎么样?能用四个字的成语说说吗?(如:百花齐放、万物复苏)

  2、师:是啊,古人也很喜欢春天,写了好多好多的诗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我们将学*一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春晓》。大家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播放孟浩然的图片,是啊,这首诗就是由唐代诗人孟浩然写的。

  3、板书课题:春晓,指名幼儿读,并让幼儿猜猜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候的?从而进行解题,“晓”是早晨的意思,因此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的早晨。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这首古诗。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1、师:昨天老师已经布置大家预*这首古诗了,现在老师就来检查同学们预*得怎么样了?

  ①指名幼儿读。

  ②全班齐读。

  2、师:现在老师把课文当中的生字宝宝请到黑板上了,我们一起去跟它们打招呼吧。课件出示“我会认”的字。

  ①指名幼儿读生字。

  ②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③进行词语认读游戏:出示“睡眠、到处、新闻、闻见”等词语让全班同学进行认读。

  ④全班再次齐读古诗。

  (三)指导朗读,理解诗意

  1、师:同学们春天百花齐放,鸟儿飞来飞去,诗人睡得可香啦,连天亮了都不知道。是谁把他叫醒的呢?原来是小鸟,它们叽叽喳喳地叫着。他突然记起昨天晚上听到的刮风下雨的声音。花园里的花开得那么好,被风吹了一晚上了,不知道掉了多少花瓣。师边读边指导幼儿看图。

  2、师:那么诗人是怎样来写这么一幅画的呢,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1)学*一、二两句诗。

  ①幼儿自由读这两句诗。

  ②师:春天的早晨,睡得多么舒服,一醒来就听到美丽

  的鸟叫声,心情真舒畅啊!谁能带着这种心情来读读这两句诗。

  ③幼儿试着高兴地读这两句,接着再指名读,齐读。

  (2)学*三、四句。

  ①师范读,幼儿再跟读。

  ②师:我们的作者想起花瓣掉了不少,心里就觉得很可

  可读得轻一些,慢一些。

  ④幼儿试读,再全班齐读。

  (3)幼儿试背全诗。

  3、导背

  ①看图试背,指名背。

  ②全班齐背。

  4、配乐朗读古诗。

  (四)指导书写“古、声、多”

  1、出示三个生字,幼儿认读,并对生字进行组词。

  2、幼儿观察生字,说说在书写这些生字的时候分别要注意什么?

  3、老师范写,幼儿描红并书写两个生字。

  4、展示评议。

  (五)布置作业

  1、背诵《春晓》。

  2、古、声、多各写两行。

  古诗春晓的教案 3

  活动目标:

  1. 初步理解古诗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象,喜爱****;

  2. 初步学*按古诗节律吟诵.

  活动准备:

  画有古诗中景象的图片一幅,多媒体教学课件。

  活动过程:

  (一)复*古诗《清明》,请全体幼儿一起朗诵1-2遍。

  (二)谈话活动,引出话题。

  1. 小朋友有没有记得《清明》这首诗中所描写的是什么季节啊?(春天)

  2. 对了,春天到了,那你们有没有和爸爸妈妈出去游玩的时候,发现春天带来的变化呢?(幼儿自由回答)

  (三)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讲述。

  1.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副画,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有没有在画上看到了什么啊?(幼儿自由回答);

  2. 地上和河里的花瓣是怎么来的呢?它怎么会落下来的啊?请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回答。

  教师小结:这是因为,在春天的一个晚上,下了一场雨,到了早晨的时候,树上的很多花瓣就飘落了下来。当时呢,就有一位叫孟浩然的诗人,看到了这些景象,他就写下了这样两句诗: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请幼儿一起跟教师跟读两遍。

  3.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让我们来听听看这首诗到底是怎么写的。(教师播放课件)

  (四)教师朗诵,并帮助幼儿理解古诗。

  1. 小朋友们都知道这首诗叫什么啊?(春晓)

  2. 教师讲解诗的大意:春天很好睡,不知不觉就天亮了,当诗人醒来后,听到了外面都是小鸟的叫声。诗人想:昨天又是风又是雨的,不知道有多少花瓣被吹打了下来。于是他就想到要写一首诗,古人写诗常常能用短短几句话就能把一件事说清楚。

  3. 下面请小朋友们听老师来读一遍。教师朗诵第一遍。

  4. 教师朗诵第二遍,幼儿边看图片,边联想诗人所写的景象。

  (五)幼儿学*朗诵。

  1. 古诗中有的词语有很多意思,所以我们小朋友在朗诵时要慢一点,音要拖的长一点,别人才能听的懂。

  2. 幼儿师范朗诵诗3-4遍(可采用多种形式,如分组朗诵等)

  (六)活动延伸

  请幼儿把在家学会的古诗朗诵给大家听,鼓励幼儿相互学*,并要求幼儿回家后把今天学的古诗朗诵给爸爸妈妈听,在家还可以学一些古诗。

  古诗春晓的教案 4

  《春晓》

  活动目标:

  1、通过图片,理解并感受古诗的意境,初步学*古诗。

  2、在音乐的伴奏下,按古诗的节律进行朗诵。

  3、激发幼儿对春色的喜爱之情。

  活动准备:

  教学挂图60—14,磁带。活动过程:

  一、出示挂图,引导幼儿观察春晓画面。

  1、教师:这幅画上有什么?鸟儿喜欢什么时候在树上鸣叫?为什么花瓣落了一地?你知道这是春天的什么时候吗?(引导幼儿自由讲述)

  2、教师小结:古时候有一位叫孟浩然的诗人,看到了这些景象,这位诗人写了一首古诗,古诗的名字就叫《春晓》。

  二、教师有表情的朗诵古诗。

  1、提问:古诗的名字叫什么?你听到古诗里说了什么?(帮助幼儿理解“晓”、“眠”、“闻”等)

  2、帮助幼儿理解古诗大意:春天很好睡,不知不觉就天亮了,当诗人醒来后,听到了外面都是小鸟的叫声。诗人想:昨天又是风又是雨的,不知道有多少花瓣被吹打了下来。

  3、播放录音幼儿再次欣赏古诗。

  三、学*朗诵古诗,感受古诗韵律。

  1、教师带领幼儿完整朗诵古诗2——3遍。

  2、再次欣赏录音,感受古诗的韵律:请小朋友仔细听听录音里是怎么朗读古诗的。

  3、教师和幼儿再次按节律朗诵古诗。

  4、幼儿集体朗诵古诗,进一步感受古诗的意境。

  四、复*诗歌《迎春花》。

  古诗春晓的教案 5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并能运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句,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感受春天的美好。

  3?搜集描写春天的诗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的大意,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情境,感受春天的美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读通诗句

  1?大家还记得《春晓》吗?

  2?其实,描写春天的诗还有许多,今天,我们将学*其中的两首。

  3?请大家自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

  4?抽生读,在评价中点拨字音。

  二、学*《绝句》

  1?结合注释,说说“迟日”的意思。

  2?看课文插图,展开想象,讨论“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的意思。

  3?,理解“融”、“暖”的意思。

  4?小组讨论“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的意思。

  5?抽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余学生补充。

  6?有感情地诵读《绝句》,注意读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1)联系诗句,结合插图,说说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2)全班交流该怎样读。教师范读。

  (3)学生带着感情自由诵读。

  (4)试着背诵。

  三、学*《春日》

  1?学生按学*《绝句》的方法自学《春日》。

  2?教师点拨“胜日”、“寻芳”、“泗水”、“等闲”、“东风面”等词语的意思。

  3?分组汇报学*情况。

  4?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5?能背诵该首古诗的学生给同学示范背诵,其余的学生尝试背诵。

  四、交流资料,拓展延伸

  同学们还搜集了有关春天的哪些诗句?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古诗池上教案范本五份(扩展7)

——古诗《浣溪沙》赏析范本五份

  古诗《浣溪沙》赏析 1

  原文

  浣溪沙

  李清照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赏析

  这是一首抒情词。词中所述多为寻常之事、自然之情,淡淡推出,却起扣人心弦之效。

  上片以突出写“病”情为主。“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两句活脱脱地画出了一幅静态图:大病之后方能活动谓之病起,病体初愈显得更加憔悴苍老,头发稀疏、两鬓飞霜;静卧在床对着窗儿,看着那弯缺的弦月发出的淡光渐渐地洒满纱窗。接下两句“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则是写病后仍需细心调理,所饮用的是用连枝带梢的豆蔻煎成的熟水,以及放上姜、盐一起煮成的茶。豆蔻,植物名,为多年生草本;其叶大、披针形,花淡黄色;果实呈扁球形如石榴子,气味芳香,性温味辛,可入中药,去湿、和脾胃。“分茶”一词在唐宋时具有特殊含义,原来时人饮用之茶通常是放置姜、盐在茶内一起煎煮而成的;至于“分茶”则专指不放置姜与盐之茶。这里的“莫分茶”显然是病人此时所饮用的不是“分茶”,而是要饮用放置了姜盐的茶。姜性辛辣,可驱寒、和胃,与豆蔻连梢的煎熟水所起的效用是一致的。这里既可知病人的病是长期抑郁、生活颠沛所致,虽能“起”而尚未十分痊愈,仍需将养,也可看到时人生活*性之细节,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下片以抒发“闲”情为主。“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两句是说:养病期间闲居无事,可以尽情阅读枕边诗书;门前的风物景象当然优美,但当微风夹着细雨飘洒而下,将树木花草都刷洗得极为明净时,眼前的一切岂不是更加清新诱人!诗书与景物对养病的词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东西,这种最大的精神享受用一个“好”字、一个“佳”字便点足了。同时也衬托出词人澹泊名利、追求善美的情操。

  结尾句“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写的是桂花,但实是自喻。桂花以自己的清纯幽香无私地面向人们,这种只有奉献并无索取,这种以内质动人而不以外形取媚的桂花的品质,恰与清照自身的.气质风度相吻合。“酝藉”一词,常用来形容学问渊深、胸怀宽博、待人宽厚的人中表率,如《归唐书·权德舆传》称他“风流酝藉,为缙绅羽仪”。武士爱马、诗人爱花,我们的女词人清照在一首《鹧鸪天》词中对桂花作了“自是花中第一流”、“画栏开处冠中秋”的高誉,为什么对桂花给予了这多的厚爱?答案不就在“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之中吗!这确是画龙点睛之句,有了它,全首词便活了,连那些抒写病态、闲情的寻常句子,都凭添了更进一层的深意。

  古诗《浣溪沙》赏析 2

  《浣溪沙》原诗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浣溪沙》翻译

  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才能回来?

  花儿总要凋落让人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的春燕又归来,独自在花香小径里徘徊。

  《浣溪沙》赏析

  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词的上片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咏叹,将怀旧之感、伤今之情与惜时之意交织、融合在一起。

  “一曲新词酒一杯”,所展示的是“对酒当歌”的情景,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饮涵咏之乐。的确,作为安享尊荣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于问津、也乐于问津的娱情遣兴方式之一。然而在作者的记忆中,最难忘怀的却是去年的那次歌宴。

  “去年天气”一句,点出眼前的阳春烟景既与去年无异,而作者置身的亭台也恰好是昔日饮酒听歌的.场所。故地重临,怀旧自不可免。

  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这样,作者纵然襟怀冲澹,又怎能没有些微的伤感呢?

  “夕阳西下”一句,不仅是惋惜时光的匆匆流逝,同时也是慨叹昔日与伊人同乐的情景已一去不返。

  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纡细心态。下片仍以融情于景的笔法申发前意。

  “无可奈何”二句,属对工切,声韵和谐,寓意深婉,一向称为名对。唯其如此,作者既用于此词,又用于《示张寺丞王校勘》一诗。上句对春光的流逝示惋惜之情,下句对巢燕的归来兴怀旧之感。人间生死,同花开花落一样,不由自主,所以说“无何奈何”。

  旧地重游,前尘影事,若幻若真,所以说“似曾相识”。渗透在句中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怅惆,既似冲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怅触。因此,此词不但以词境胜,还兼以理致胜。

  作者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北宋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其时为抚州籍第一个宰相,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

  晏殊从小聪明好学,5岁能诗,有“神童”之称。景德元年(1004),江南按抚张知白闻知,极力举荐进京。次年,14岁的晏殊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千名考生同时入殿参加考试,从容应试,援笔立成,受到真宗的嘉赏,赐同进士出身。第三天复试“赋”时,看题后奏道:此赋题自己以前曾做过,请求另改他题。

  其诚实与才华,更受到真宗的赞赏,授其秘书省正事,留秘阁读书深造。他学*勤奋,交游持重,深得直使馆陈彭年的器重。三年,召试中书,任太常寺奉礼郎。

  古诗《浣溪沙》赏析 3

  【关键词】

  诗词名句,写景状物,植物花卉,桂花

  【名句】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

  【出处】

  宋李清照《摊破浣溪沙揉破黄金万点轻》

  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风度精神如彦辅,大鲜明。

  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麄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

  【译注】

  桂花花开万点,金光灿烂,桂叶层层如刀裁,像碧玉一般。

  揉破黄金万点轻:形容桂花色彩的星星点点。轻:四印斋本《漱玉词》作“明”。按上半阕末句已押“明”字,此句不应重押,应该是“轻”字是。

  剪成碧玉叶层层:桂叶层层有如用碧玉载制而成。“剪成”化用唐贺知章《咏柳》诗意。

  【说明】

  《摊破浣溪沙?揉破黄金万点轻》是李清照的一首咏物词。李清照在此词中高度赞扬了桂花,首先她从桂花的颜色和形态甚至是“精神”和“风度”程面给予了肯定。然后用桂花与梅花、丁香作对比,在她的眼中梅花和丁香是远远不如桂花的。当词人从桂花香中惊醒过来,词人又反过来嗔怪桂花的无情。

  【赏析】

  这首词本为咏物词,可是词人咏花而意不在花。开篇两句“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写桂花及其枝叶的形与色。桂花那万点耀眼的金花,像是黄金揉破后化成的颗粒,那重重叠叠的千层翠叶,也像是碧玉剪出的一样。作者紧紧抓住它的.金玉之质,笔触显得深刻、自然。紧接着两句“风度精神如彦辅,大鲜明”把桂花比喻成具有“风度精神”的晋代名士彦辅。彦辅为人“神姿朗彻”、“性冲约”、“寡嗜欲”。而桂花就像名士彦辅一样,它“大鲜明”,美得脱俗,品质高雅,是寻常花朵所不能比的。

  下片以梅花和丁香来衬托桂花,言梅花雕饰太过,俗不可堪,而丁香花相互簇拥,太小家子气,唯有那桂花才是她的最爱。可是桂花真的是毫无瑕疵吗?未必,最后两句“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一语点破。桂花好是好,可就是香气太重,它熏醒了我千里寻人的美梦,也太过无情。

  全篇读下来,我们可以看到词人内心微妙的心理变化。首先她爱桂花,爱的无法自拔,把它比作自己内心崇尚的雅士。因为如此爱桂花,眼里就容不下别的花,就说梅花、丁香的不是。可是对比过之后,她突然发现,连桂花也不完美了。桂花并没有变,变的是词人的内心情感。作者情感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词中说的很清楚,“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它熏醒了词人千里的美梦。联系作者的生*,我们可以想象到,这首词大概是词人中后期的作品,词人做的梦肯定也是夫妻相聚之梦,但不管如何,最终归结到情感的悲凉。

  词人曾经极其爱梅,这里却贬低梅花,所以有人认为这首词不是词人所做。黄墨谷《重辑李清照集·漱玉词卷三》:“此词仅见《花草粹编》,词意浅薄,不类清照之作。且清照所作咏梅之词,情意深厚,有‘此花不与群花比’之句,而此词则云‘梅蕊重重何俗甚’,非清照之作明矣。兹不录。”祝诚则说:“……这首《摊破洗溪沙》也是咏桂词,同样给以超乎梅花的评价。这甚至令人对其是否系清照所作产生怀疑(见黄墨谷《重辑李清照集》)。其实,同一词人在不同的时刻,不同的场合,对同一事物给以不同乃至相反的评价,并无不可,‘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也。反之,如若只准此词人有一种单一的固定不变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判断,稍加变化便疑为伪作,这对已故词人意味着什么呢?我以为,这首《摊破洗溪沙》咏桂词,正是易安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出发,给予桂花以全新的观照和透视,从而发掘出了桂花的‘风度精神’,进而体现了女词人独具特色的审美观念。谓予不信,一读此词。”

  古诗《浣溪沙》赏析 4

  【原文】

  一向年光有限身,

  等闲离别易销魂。

  酒筵歌*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

  落花风雨更伤春。

  不如怜取眼前人。

  【注释】

  ①一向:一晌,片刻,一会儿。年光:时光。有限身:有限的生命。

  ②等闲:*常,随便,无端。销魂:极度悲伤,极度快乐。

  ③莫辞频:不要因为频繁而推辞。

  ④怜取眼前人:元稹《会真记》载崔莺莺: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怜:珍惜,怜爱。取:语助词。

  【翻译】

  片刻的时光,有限的生命,宛若江水东流,一去不返,深感悲伤。于是,频繁的聚会,借酒消愁,对酒当歌,及时行乐,聊慰此有限之身。

  若是登临之际,放眼辽阔河山,突然怀思远别的亲友;就算是独处家中,看到风雨催洛了繁花,更令人感伤春光易逝。不如在酒宴上,好好爱怜眼前的人。

  【赏析】

  此词慨叹人生有限,抒写离情别绪,所表现的是及时行乐的思想。全词在章法结构上下关合:下片满目句照应上片次句,因离别而念远;落花句照应上片首句,因慨叹人生短暂而伤春。结句借用《会真记》中的诗句,即转即收。

  一向年光有限身,劈空而来,语甚警炼。一向,即一晌,一会儿。片刻的时光啊,有限的生命!词人的哀怨是永恒的,那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谁不希望美好的年华能延续下去呢?惜春光之易逝,感盛年之不再,这虽是《珠玉词》中常有的慨叹,而本词中强烈地直接呼喊出来,便有撼人心魄的效果。紧接等闲句,加厚一笔。词中所写的,不是生离,更不是死别,而只不过是寻常的离别而已!等闲二字,殊不等闲,具见词人之深于情。在短暂的人生中,别离是不只一次会遇到的,而每一回离别,都占去有限年光的一部分,词人唯有强自宽解:酒筵歌*莫辞频。痛苦是无益的,不如对酒当歌,自遣情怀吧。频,谓宴会的频繁。叶梦得《避暑录话》载,晏殊惟喜宾客,未尝一日不宴饮,每有嘉客必留,留亦必以歌乐相佐,日以饮酒赋诗为乐,佳时胜日,未尝辄废。酒筵歌*,即指这些日常的宴饮。这句写及时行乐,聊慰此有限之身。过片二语,气象宏阔,意境莽苍,以健笔写闲情,兼有刚柔之美,是《珠玉词》中不可多得的佳句。两句是设想之辞。若是登临之际,放眼辽阔的河山,徒然地怀思远别的亲友;就算是独处家中,看到风雨摧落了繁花,更令人感伤春光易逝。语本李峤《汾阴行》: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作者不欲刻意去伤春伤别,故要想办法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吴梅《词学通论》特标举此二语,认为较大晏的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胜过十倍而人未知之。吴氏之语虽稍偏颇,而确是能独具慧眼。此处满目山河二语,重、拙、大兼而有之,《晏殊》中仅此而已。

  不如怜取眼前人!意谓去参加酒筵歌*,好好爱怜眼前的歌女。作为富贵宰相的`晏殊,他不会让痛苦的怀思去折磨自己,也不会沉湎于歌酒之中而不能自拔,他要怜取眼前人,也只是为了眼前的欢娱而已,这是作者对待生活的一贯态度。本词是晏殊的代表作。词中所写的并非一时所感,也非一事,而是反映了作者人生观的一个侧面:悲年光之有限,感世事之无常;慨叹空间和时间的距离难以逾越,慨叹对已逝美好事物的追寻总是徒劳,在山河风雨中寄寓着对人生哲理的探索。词人幡然感悟,认识到要立足现实,牢牢地抓住眼前的一切。

  这首词又是《珠玉词》中的别调。大晏的词作,用语明净,下字修洁,表现出闲雅蕴藉的风格;而在本词中,作者却一变故常,取景甚大,笔力极重,格调遒上。抒写伤春念远的情怀,深刻沉着,高健明快,而又能保持一种温婉的气象,使词意不显得凄厉哀伤,这是本词的一大特色。

  古诗《浣溪沙》赏析 5

  原文

  一卷离骚一卷经,十年心事十处灯。芭蕉叶上几秋声。

  欲哭不成还强笑,讳愁无奈学忘情。误人犹是说聪明。

  赏析

  自省、自强并不就能自立。女性面对的纲常压力远较男性为重为酷烈,而愈是有自省、自强意识的女子则所受到的精神制约愈益严重,愈是敏感的人也就愈沉痛。

  吴藻在当时被视为不守妇道之人,她不仅与男性词人赵庆熺(秋舲)、魏谦升(滋伯)等频多唱酬,而且还画有《饮酒读骚图》,将自己改着男儿装,更作杂剧《乔影》。可以肯定地说,在她轰动大江南北之同时,必也遭致无数非议和诽谤。

  这首《浣溪沙》写在《金缕曲·闷欲呼天说》后约五年,词亦收于《花帘》一集。如果说,《金缕曲·闷欲呼天说》是吴藻从宏观上对人生、对女性生活的思考和把握,那么这阕小令则从微观角度抒露着其心声。词情似略萧飒,然而愤激语意显然无隐蔽,愤激也是种抗争。

  值得玩味的是她的愤情实际上却又以调侃、自嘲的语气出之,于是愤火转为冷焰,对压抑势力无异于投去了冷峻的一瞥。然而,这又毕竟是痛苦的,试想,“强笑”代哭,“忘情”销愁,绝顶聪颖的人得装糊涂,是一种特殊的情味。吴藻毕竟生活在嘉、道年间,她不可能超越历史而强其心志。

  末句是沉痛的:“你太聪明了!你太灵慧了!”管教的`人这么说,朋友中也许也有这样说,甚而自己长夜青灯沉思时也会自疑自惑地这么说。但是,吴藻心态中的基石仍是倔强的,“十年心事十年灯”,冷漠对待心所厌恨之事,坚持“十年”就是无声斗争和抗压。所以,这说到底又并不萧飒,何况更有那一卷《离骚》在。“十年心”之心是怎样的一颗激烈心,需从《骚》中去体察、辨识。“一卷《离骚》”必须与“十年心”共读,下片三句应于上片三句回环观照,始能发现小令诚不“小”。


古诗池上教案范本五份(扩展8)

——清明古诗的诗意范本五份

  清明古诗的诗意 1

  关于清明的古诗以及赏析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又叫踏青节,有清洁明亮之意,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意谓在这段时间里,雨水较多,空气清洁,气温回升,阳光充沛。这是一个我们汉民族祭奠先人的民间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适合外出旅游的一段时光古人所说的“踏青”也大致就是指的这段时光。

  清明前后,草长莺飞,百花盛开,柳枝碧青,和家人一起备上一壶清酒,祭拜故人,这一刻除了对先人的思念,萦绕在你身边的更是温暖的情怀。自古至今也涌现了大量的清明诗句,不如趁着春光正好一起欣赏一下关于清明的古诗词吧!

  第一首是大家耳熟能详并最能体现清明情怀和景色的,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赏析】清明时节本该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诗人却独自奔波在漫长的旅途上,孤单凄凉的感受可想而知。又遇春雨绵绵不绝,更增添了诗人的焦虑和惆怅,遂向牧童打听酒家的所在,牧童便指点着远处的杏花村。前两句令人愁肠寸断心神恻然,后两句则开拓出广阔的想象空间。全诗意境悠远、清新明快,留韵邈然、耐人寻味。

  第二首是记述寒食节的由来的诗,关于介子推与晋文公的故事。

  寒食野望吟

  唐·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赏析】寒食清明尤为崇尚的风俗是扫墓。寒食清明扫墓之风在唐代十分盛行。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诗描写了扫墓情形。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从这首诗中,不仅可以看出扫墓的凄凉悲惨情景,也可以看出唐代扫墓*俗中寒食与清明是一回事。的确,每当此时,一些漂泊异乡的诗人墨客,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第三首是白居易的《清明夜》,诗中描写的是清明节的四种游玩*俗。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赏析】整首诗妙在未写清明之夜的清冷,却有它的自成一格,虽有清明,却意在纸外,写出怀春少女的幽情,一句“又是清明过了”,别有韵味,此诗取材,构思都别具一格;此诗也展现了诗人留恋美景,深恐春天将去的微妙心理,但无一字直抒胸怀,而诗人惜春之意无疑自显。

  第四首诗是唐代诗人温庭筠的《清明日》,整首诗字数不多,却以旁观者的眼光写了清明时节的场景,体现出自己对上层官僚社会侈靡风气的讽刺。

  清明日

  唐·温庭筠

  清娥画扇中,春树郁金红。

  出犯繁花露,归穿弱柳风。

  马骄偏避幰,鸡骇乍开笼。

  柘弹何人发,黄鹂隔故宫。

  【赏析】诗人温庭筠以旁观的眼光写了几个场景:晨露末消,如画美女便结队春游,去时露水打湿了她们的衣裳,归来已春风和煦,柳丝飘舞了;沿途达官贵人的马车横冲直撞地驰过;斗鸡场上剐从笼中奔出来的斗鸡急躁不安地呱呱乱叫;时而又从皇宫内苑飞出几粒打鸟的弹子。在描绘官内、宫外一派游乐盛况时,温庭筠对上层社会耽于游乐的.侈靡风气也略有微讽。全诗画面转换迅速,节奏明快,色彩秾丽。

  第五首诗是黄庭坚的《清明》。

  清明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赏析】这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通篇运用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慨叹。首联以清明节时桃李欢笑与荒冢生愁构成对比,流露出对世事无情的叹息。二联笔锋一转,展现了自然界万物复苏的景象,正与后面两联的满眼蓬蒿荒丘,构成了强烈的对比。由清明扫墓想到齐人乞食,由寒食禁烟想到介子推焚死,不论贤愚,到头来都是一杯黄土。诗人看到大自然的一片生机,想到的却是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的命运,表达了一种消极虚无的思想,悲凉的情绪缠绕于诗行间。这与诗人一生政治上的坎坷以及他所受的禅宗思想的浓厚影响是分不开的。但作品体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鞭挞了人生丑恶,看似消极,实则愤激。

  第六首诗是孟浩然的《清明即事》。开元十六年(728)早春,孟浩然西游至长安,应考进士。适逢清明,诗人即事抒怀,写下了这首五言诗,艺术地反映了作者的感慨和深深的愁绪。

  清明即事

  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赏析】融融春光下诗人抒写了无尽的感慨,个中滋味令人咀嚼不尽。 诗人想入仕途却又忐忑不安;欲走进无拘无束的大自然,却又于心不甘。种种矛盾的情绪扭结在一起,寓情于景,寓情于境,自然而传神地表达出诗人微妙、复杂的内心世界。

  清明古诗的诗意 2

  《清明》杜牧(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欲断魂”是说行人被雨打得“狼狈不堪”,欲=“想要...”,不是“想”或“想念”;断魂=现在的口语“魂儿都要掉了”。就古汉语而言,断魂不等于“死去的人”。作者也被雨浇了。清明啊,还很冷,故想喝杯酒暖暖身子。就有了下句的“借问酒家...”这首诗在汉语世界里流传极广,从诗词的艺术高度来说,它无特殊搜索高明的`地方,但它来得自然,可以说是浑然天成,无雕琢痕,这才是作诗最难的地方。当然,我并不是说推敲出来的“一字千金”不好,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前面曾用了很多其它的字,如:“过”“掠”等字,最后,还是推敲出个“绿”,果然此绿字成了诗眼,全诗皆活。但是,推敲是人力可为的,可诗出自然只能偶尔碰到,不是人力所能追求的。

  [评析]

  这首小诗,运用白描的手法,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勾画出一幅真切的春景图。首句用“清明”点出时令,用“雨”写出环境和气氛。“纷纷”二字既描绘了春雨的意境,又写出了雨中行人的烦郁心情。“雨纷纷”,境界迷茫,令人惆怅。诗人在这里运用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第二句的“欲断魂”传神地描绘出此时此刻行人触景伤情的内心活动,在蒙蒙细雨中又增添了一层愁绪。何以消愁?于是第三句一转,提出“酒家何处有”。在第四句里,牧童以动作代回话,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真乃“此时无声胜有声”。“遥指”二字,用得十分精妙,妙就妙在这不远不*之间。

  这首诗意境优美,清新自然,不事雕琢,耐人寻味,富有感染力。

  清明古诗的诗意 3

  (一)译文:

  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

  问一声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远处的杏花村。

  (二)古诗清明的诗意感情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古诗以短短的二十八个字,生动地描绘了清明节在他乡的诗人心中的苦闷。当时,天阴沉沉的,诗人在急急地赶路,恰巧又遇小雨,更加剧了心中的苦闷。于是想借酒消愁,向放牧的小童询问何处有酒家,小童伸手一指便是杏花村。

  读完这首古诗,我似乎看到了这样的景象:在烟雨弥漫的山野中,在泥泞难行的小路上,总有顶着朦朦细雨,来来往往的扫墓人,他们或三五成群,或形单影只,前去为故亡的亲人扫墓。远山隐在云雾里,*树笼在孤烟前,小桥流水,青山远望,雨洗青草,风吹柳摆。好一个伤感的行旅,好一幅凄迷彷徨的图画。

  诗人只用了“欲断魂”寥寥三个字,便将扫墓人对亲人的思念、对亡者哀悼的心境跃然纸上了。

  “断魂”,本是形人们悲痛欲绝的心境,意同痛断肝肠。逝者已去,当时那种哭天抢地的悲情不可能持久,而对亲人的怀念却是永远难于割断,一个“欲”字,又使扫墓人此时此刻怀念逝者的那种断魂般的伤感呼之欲出。

  祭奠先人,碑前洒上一杯酒,寄托哀思。环顾四周,唯见一片烟雨茫茫,不见人家与炊烟,何处沽得一壶酒?忽见一牧童骑在青牛背上,吹着一支短笛,悠然而来。上前打听,牧童遥指着远方的杏花村。全诗至为此,凝固成一幅静止的图面,给人留下无限遐思……

  杜牧这首古诗已成了清明扫墓的千古绝唱,短短二十八个字,有景有情,唱出了江南清明那醉人的雨、花和酒,衬托着人们对远逝亲人的哀思,情真意切,恰到好处,似一幅淡淡的水墨画,意境深远,寂寞空旷。

  (三)清明赏析

  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常常赶上“闹天气”。远在梁代,就有人记载过:在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往往有“疾风甚雨”。若是正赶在清明这天下雨,还有个专名叫作“泼火雨”。诗人杜牧遇上的,正是这样一个日子。

  诗人用“纷纷”两个字来形容那天的“泼火雨”,真是好极了。怎见得呢?“纷纷”,若是形容下雪,那该是大雪,所谓“纷纷扬扬,降下好一场大雪来”。但是临到雨,情况却正相反,那种叫人感到“纷纷”的,绝不是大雨,而是细雨。这细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种淅淅沥沥的秋雨绝不是一个味道。这“雨纷纷”,正抓住了清明“泼火雨”的精神,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于“游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魂”就是“三魂七魄”的灵魂吗?不是的。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极力形容那一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比方相爱相思、惆怅失意、暗愁深恨等等。当诗人有这类情绪的时候,就常常爱用“断魂”这一词语来表达他的心境。

  清明这个节日,在古人感觉起来,和我们今天对它的观念不是完全一样的。在当时,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是主要的礼节风俗。除了那些贪花恋酒的公子王孙等人之外,有些头脑的,特别是感情丰富的诗人,他们心头的滋味是相当复杂的。倘若再赶上孤身行路,触景伤怀,那就更容易惹动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给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层愁绪。这样来体会,才能理解为什么诗人在这当口儿要写“断魂”两个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

  这样,我们就又可回到“纷纷”二字上来了。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zǎn]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问题也发生了。怎么办呢?须得寻求一个解决的途径。行人在这时不禁想到: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是向谁问路的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答话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我们看《小放牛》这出戏,当有人向牧童哥问路时,他将手一指,说:“您顺着我的手儿瞧!”是连答话带行动——也就是连“音乐”带“画面”,两者同时都使观者获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诗人手法却更简捷,更高超:他只将“画面”给予读者,而省去了“音乐”。不,不如说是包括了“音乐”,读者欣赏了那一指路的优美“画面”,同时也就隐隐听到了答话的“音乐”。

  “遥”,字面意义是远。但我们读诗的人,切不可处处拘守字面意义,认为杏花村一定离这里还有十分遥远的路程。这一指,已经使我们如同看到,隐约红杏梢头,分明挑出一个酒帘——“酒望子”来了。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之间。《红楼梦》里大观园中有一处景子题作“杏帘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这里体会脱化而来,正好为杜郎此句作注脚。《小放牛》里的牧童也说,“我这里,用手儿一指,……前面的高坡,有几户人家,那杨柳树上挂着一个大招牌”,然后他叫女客人“你要吃好酒就在杏花村”,也是从这里脱化出来的。“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不但如此。在实际生活中,问路只是手段,目的是得真的奔到了酒店,而且喝到了酒,才算一回事。在诗里就不必然了,它恰恰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剩下的,行人怎样地闻讯而喜,怎样地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地兴奋地找着了酒店,怎样地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能“不管”了。他把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付与读者的想象,由读者自去寻求领会。他只将读者引入一个诗的境界,他可并不负责导游全景;另一面,他却为读者开展了一处远比诗篇语文字句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这才是诗人和我们读者的共同享受,这才是艺术,这也是我国古典诗歌所特别擅场的地方。古人曾说过,好的诗,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在于言外”。拿这首《清明》绝句来说,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当之无愧的。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就是值得我们学*继承的地方吧!

  清明古诗的诗意 4

  《清明》

  南北山头多墓田,

  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

  泪血染成红杜鹃。

  月落狐狸眠冢上,

  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

  一滴何曾到九泉。

  赏析:

  闲来无事,捧起一本民国时期某书局出版的竖排书——《千家诗释注》,读到卷下时,一首宋人高菊磵的七律诗映入眼帘,诗名曰《清明》,在古朴的书页映衬下,那娟秀的行楷字令人赏心悦目,那繁体的诗句仿佛也有了灵性,读来也令我荡气回肠了。

  这首七律是作者高菊磵,在距今1000年左右,以清明为题写就的。清明节气在我国是个重要节气,这时的气候在我国的大多数地区来说,已进入到春和景明之时:万物生发,草长莺飞,人们穿着的衣物也逐渐单薄起来。清明节又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又名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战国时期的介之推设定的。清明节的前三天,人们在吃饭中不动火,就吃些寒凉的食物,顾名思义“寒食”是也。清明节又是民间缅怀先人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的前三天或后四天,都可以到先人的坟上摆些祭品,烧些纸钱,以示祭拜。民间有前三后四的说法,只有在这几天里,阴间才向我们阳间敞开了大门;假若你想给先人送些东西,或者交流一下,这几天里这可能是可以的。也许是高先生在清明这一天也带了些祭品和纸钱,到他家的先人坟上凭吊了一下,晚上归来,回到了家中,妻子置办了几个下酒小菜,他端上了二两小酒,开始了反思。这时,堂中烛明,儿女欢笑,其乐融融。

  二两小酒下肚,想起了先人的抚育之恩,不免悲从中来,感怀下涕,哭出了声来。在悲泣中,诗意也在他的心头开始萌发,草长莺飞了!

  他的思绪又回到了墓园之情景。首联吟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颔联吟道: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把酒感怀,怅惘凄然。现已入夜,村中灯火阑珊,先人们却夜宿荒冢,只有狐狸为伴。颈联吟道: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不因世事的'儿女们是不知道大人们的心思的,他们只管享乐,他们什么时候能真正地理解大人的心事呢?

  酒过三巡,夜过五更,碟中残豆几粒,壶中几许省酒,高先生宽带薄衣,其间昏昏,伏案睡去,醒来后,不觉身感寒凉。他把仅有的省酒倒入杯中,吟出了尾联: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高菊磵先生醉了,在1000年后我看到了他的醉,他暂且把读书人的理想和追求抛到了九霄云外,他竟然吟出了“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的诗句,他能对得起列祖列宗吗?他在坟上摆的那些祭品,他给先人们烧的那些纸钱,不都成了骗人的玩具了吗?

  掩卷沉思,前段时间我也看到一个醉的,那毕氏竟然在某国***设立的酒宴上买醉,不知道是真醉还是假醉,在清明期间,公然辱没我们共和国的先人和共和国的缔造者和当今的保护者——人民***,公然对地主阶级喊冤叫屈,我想,他不是真醉,他是假醉

  清明古诗的诗意 5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的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点明诗人所置身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清明节为唐代的大节日之一,这一天,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但是杜牧在池州所过的清明节却不见阳光,只是“天街小雨润如酥”,细雨纷纷。

  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由写客观转入状摹主观,着重写诗人的感情世界。他看见路上行人吊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悲思愁绪。“断魂”,指内心十分凄迷哀伤而并不外露的感情。诗人为何“欲断魂”呢?因为清明节照例该家人团聚,一起上坟祭扫,或踏青游春。现在诗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赶路,心里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湿,心境就更加凄迷纷乱了。

  诗人融景伤怀至极,而又要冒雨赶路,雨湿衣衫、春寒料峭,不由得愁绪满怀。如何排遣愁绪呢?诗人自然想:最好在附*找个酒家,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饮点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驱散心中的愁绪。于是他问路了:“借问酒家何处有?”

  结句“牧童遥指杏花村”,“牧童”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语,又补充说明上句问的对象。牧童的回答以行动代替语言,诗人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在一片红杏盛开的树梢,隐隐约约露出了一个酒望子(古代酒店的标帜)。“牧童遥指”把读者带入了一个与前面哀愁悲惨迥异的焕然一新的境界,小牧童热心甜润的声音,远处杏花似锦,春意闹枝,村头酒旗飘飘,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韵致。诗到这里戛然而止,至于行人如何闻讯而喜,兴奋地赶上前去,找到酒店饮上几杯,获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满足等等,都留待读者去想象。

  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清明时节凄迷感伤的艺术画面,后两句则创造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前抑后扬,对比交错,相映成趣。这种景象不仅与诗人的感情脉搏一致,更是表达了世人清明时节的思想情感,因而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使这首《清明》诗流传甚广,成为清明诗的代表作。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