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案合集10篇

首页 / 教案 / |

  《七律长征》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中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三、教学模式:问题情景教学模式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导出新课

  了解长征历史:

  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举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长征结束时,***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写下了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诗篇《七律长征》,总结了艰苦卓绝的长征。

  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二)自学互助

  1、整体感知诗歌诗意和感情

  (1)、结合书下注释及个人理解,自主质疑,合作释疑,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合作讨论)

  (2)、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读出你体会的感情,个别学生表演朗读

  (3)听范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4)、红军长征可谓是艰苦卓绝,这首诗中你认为红军长征时克服了。com了那些困难,才胜利到达陕北?(合作讨论)

  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山、巧渡金沙桥、飞夺泸定桥、翻越岷山

  (5)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整整一年,作者在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来概括长征历史?

  要用56个字来描写长征丰富浩大的历史内容和不可胜数的英雄业绩,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作者必须选择最能表现红军伟大精神和不朽业绩的典型战例场景。

  作者选取典型的事件突出文章中心

  (6)作者为什么要突出红军长征时的艰难险阻?

  作者借此歌颂红军战士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

  2、品读语言,突出重点

  (1)联系全篇内容,你还能从哪些诗句体会到的他们的这种精神的?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你认为以上两句对表现红军战士战胜困难的英雄气概那一句感染力更强?为什么?

  作者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把绵延不断的五岭看做是微波细浪,而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看做小小的泥丸,极言其小,反衬红军战士敢于战胜困难的高大形象和英雄气概。

  诗句语言要富有表现力就必须使用修辞手法。

  3、变式训练,互评自纠。

  (1)《四渡赤水出奇兵》中“横断山,路难行”为什么出现两次?

  (2)《过雪山草地》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4、应用转化,拓展延伸

  ***在《七律长征》中歌颂了红军不怕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萧华的《长征组歌》中夜得到充分体现,请你在大声朗读中体会。

  (三)、作业布置

  完成《补充教材》第一第二课部分*题

  四、板书设计

  艺术概括、比喻夸张

  五、教学反思:

  让学生在充分了解长征历史背景和红军所经历艰难险阻基础上去感受诗中所歌颂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从而学*运用夸张等修辞增强语言感染力的写作方法。通过一节课的学*,课文基本上都能背诵,但红军长征的经过及所遇到的困难学生知之甚少,所以对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理解不够。学生的朗读比较到位,绝大多数学生愿意朗读,声音响亮,能读出节奏和重音。

  《七律长征》教案 2

  学*目标

  1、认知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课前准备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中较难理解的词语

  长征: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动身,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境,海拔四千米左右。1935年9月红军长征经此。

  教学过程

  诵读品悟,领略诗境

  听一听《长征组歌》中的段落,谈一谈你所了解的长征。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初步渗透相关的诗歌知识

  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澎湃/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

  讨论

  在现代生活中,俺们如何学*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七律长征》教案 3

  一、教学目标:

  1、学*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了解***诗词的创作风格:艺术的概括和夸张。

  二、教学设想

  1、预*要求:

  学生对长征的有关知识缺乏了解,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教法、学法: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3、课时安排:一课时

  4、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由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长征。

  2、教师介绍此诗的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听后自由朗读,体会诗意。

  (合作学*:1、正音。2、借助工具书以页下注合作弄懂课文意思。)

  3、学生齐读课文。

  4、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品味诗中画面

  1、创设问题情景:

  诗第一句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从全诗看,从哪里可以看出远征之“难”?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

  (请学生在书上自主圈点勾画,然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运用艺术夸张手法突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2、创设问题情景:

  《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选择你喜欢的一个画面,说说为什么喜欢?

  (学生思考,小组合作,教师组织交流评价)

  3、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四)播放长征歌曲,以唱带诵。

  (五)作业

  1、背诵并用规范的正楷钢笔字抄写这首诗。

  2、课后探究:

  “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的“寒”字寓意深刻,给人多样化的理解,你对此字有何见解?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远征难:只等闲:

  逶迤、磅礴细浪、泥丸(夸张)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水拍云崖、铁索寒和乐观主义精神

  千里雪更喜、尽开颜

  《七律·长征》知识点

  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赏析:该联直接抒情,总写,高度概括红军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和的顽强勇敢的革命精神。“远征难”总括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艰难险阻,“远征”说明行程之远,时日之长;“难”说明牺牲之大,经历之苦。“不怕”“等闲”充分体现红军战士顽强勇敢、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积极、自信的英雄乐观主义精神,为全篇定下豪迈、乐观的基调。

  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赏析:写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上承“千山”,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经过的崇山峻岭。“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形容山岭绵延不断,“磅礴”形容山气势高大壮观,“腾”“走”化静为动,以动写静,突出五岭气势的奔腾和红军行军的急速。该联采用以动写静和反衬的表现手法,运用比喻、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和音律美,充分表现红军顽强、勇敢、豪迈、乐观的英雄气概。

  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赏析:写水,以金沙江、大渡河为代表,上承“万水”,既写红军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这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的无数激流险滩。“暖”,既写5月春暖时节金沙江风高浪急、水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后的激动、喜悦之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寒”烘托泸定桥环境的险恶,照应上文“暖”字,表现红军处境的艰难和危急,反衬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气壮山河的豪迈气概,寄托对死难烈士的无限哀思。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赏析:总结,想象,突出红军翻越岷山后的喜悦之情,充分表现诗人对红军指战员们的殷切希望和无比信任,表达了作者对夺取长征全部胜利的信心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喜”字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有表现他们对革命前途的美好向往和自信。

  典型知识点

  1、五幅“征难图”:腾跃五岭图、疾跨乌蒙图、巧渡金沙图、飞夺泸定图、喜踏岷山图。

  2、相关常识:“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交代文章体裁,“长征”是题目。

  3、作者简介:***(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政治家、理论家、思想家、哲学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和诗人。其重要文章有《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中国的红色**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年)《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实践论》(1937年)《矛盾论》(1937年)《战争和战略问题》(1938年)《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1938年)《论持久战》(1938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纪念白求恩》《反对自由主义》《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改造我们的学*》等,诗词风格雄浑豪迈、气势宏伟,代表作有《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卜算子?咏梅》《忆秦娥?娄山关》《清*乐?六盘山》《水调歌头?游泳》等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是***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

  一、精彩回放,走进长征。

  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二、以读代讲,感知长征。

  特别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会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诗歌是很讲究炼字炼句的具有音乐美的一种语言艺术。因此,读诗对语言要进行咀嚼,反复地深入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有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还要通过吟诵,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

  三、文本对话,深入长征。

  诗人展开夸张的手法,创造出新的艺术境界,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突出了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足见红军的顽强和乐观。在学*课文时,把诗歌反映的具有高度集中性和跳跃性的生活内容,人物形象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四、诵读延伸,升华长征。

  把这一课真正上成读书课,通过反复情感朗读,读出诗的意境,读出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七律长征》教案 4

  一、师生问好导入新课交流资料

  1、师:刚才的歌曲是什么?作者是谁?指名交流生:《长征》。生:***。

  2、师:你对***有什么了解?同学交流

  3、出示***图片,教师简介***: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他的《七律·长征》。板书课题

  4、读课题。

  5、师:读课题后你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生:什么是七律?生:什么是长征?出示诗歌教师讲解七律特点。同学交流对长征得了解。生:有两万五千里……

  6、师:拿出教师准备的资料袋,读读资料看看你又读懂了什么?自由读后交流。

  7、读课题师:带着你读资料后的感受再读课题。生读课题。师:自豪地读课题。生读。

  二、检查预*合作交流

  1、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预*课文,现在检查一下词语。出示词语:澎湃逶迤……生读词语

  2、师: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中你还认识吗?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意。同学自读指名读3、出示画出节奏的.诗歌。师:按老师画出的节奏读。同学自读指读齐读

  三、合作探究披文入情

  1、师:同学们读诗后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生:等闲是什么意思?生:尽开颜生:逶迤生:澎湃……师:谁来帮帮他?生:……

  2、师:谁来谈谈对诗句的理解?生:……

  3、师:这是一座座什么样的山?出示乌蒙山与五岭山脉的图片。生:高大……师:假如让你去爬过,你有什么想说的?生:太可怕了。生:得克服多少困难?太难了。生:可能一辈子也爬不出来,会迷路。……师:可是在红军看来?生:走泥丸,腾细浪。师:你体会到了什么?生: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生……

  4、师:诗中还有那些困难?生: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师: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你有什么问题?生:怎么一个是“暖”,一个是“寒”?出示金沙江图片。师:看到这种情景你有何感想?生:……师:难怪敌人说连一只鸟都飞不过来,红军过金沙江比登天还难。师:可是红军巧妙的把敌人的主力部队引开,不费一枪一弹过了金沙江。师:红军轻松过了金沙江,你有何感受?心情怎样?生:愉快,高兴……师:带着感情读这一句。生读再读师:“暖”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你的心情什么样?再读。生读师:为什么铁索就“寒”了呢?出示大渡河上铁索桥图。师:走在这样的桥上,你有何感受?生:……观看飞夺泸定桥视频师:你看到了什么?生:红军在铁索桥上爬着向前冲。师:有很多战士怎么样?生:被敌人的子弹打中,牺牲了。师:试着读一读“大渡桥横铁索寒”。生读师:是战士们用生命换来了胜利,这个“寒”字表达了什么样的心情?带着这种感情再读,齐读。

  5、师:战士们挺过来了,读最后两句。生读:“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师:说一说你对岷山的了解。生:这是一座大雪山。生:这里终年积雪。生:……屏幕出示岷山图片简介岷山师:连鸟都不愿飞过这座大雪山。师:请你谈一谈感受。生:很难翻过这座大雪山。师:为何“更喜”?喜从何来?生:就要胜利……师:三军指的是哪三军?生: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师:什么是尽开颜?生:就是全都笑逐颜开……师:带着胜利的喜悦再来读。生读师:一半读了,再读。生读师:一大半了,再读。生读。师:个个都笑逐颜开了。

  四、梳理拓展积累运用出示地图看红军走过的路线与省份。

  师:红军的什么精神给你留下了印象?结合生回答板书:乐观向上不怕困难再出示律诗师:这首诗写出了红军长征的过程与经历也写出了红军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让我们来放声朗读。自由读配乐朗读教师配乐范读背诵古诗再次欣赏长征组歌师:会唱的同学随着唱作业:

  1、搜集***的《昆仑》、《六盘山》自身读。

  2、搜集长征中的故事。板书:七律·长征乐观向上红军不怕困难

  《七律长征》教案 5

  一、教学目标:

  1、学*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了解***诗词的创作风格:艺术的概括和夸张。

  二、教学设想

  1、预*要求:

  学生对长征的有关知识缺乏了解,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教法、学法: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3、课时安排:一课时

  4、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由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长征。

  2、教师介绍此诗的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听后自由朗读,体会诗意。

  (合作学*:1、正音。2、借助工具书以页下注合作弄懂课文意思。)

  3、学生齐读课文。

  4、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品味诗中画面

  1、创设问题情景:

  诗第一句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从全诗看,从哪里可以看出远征之“难”?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

  (请学生在书上自主圈点勾画,然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运用艺术夸张手法突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2、创设问题情景:

  《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选择你喜欢的一个画面,说说为什么喜欢?

  (学生思考,小组合作,教师组织交流评价)

  3、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四)播放长征歌曲,以唱带诵。

  (五)作业

  1、背诵并用规范的正楷钢笔字抄写这首诗。

  2、课后探究:

  “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的“寒”字寓意深刻,给人多样化的理解,你对此字有何见解?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远征难:只等闲:

  逶迤、磅礴细浪、泥丸(夸张)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水拍云崖、铁索寒和乐观主义精神

  千里雪更喜、尽开颜

  《七律·长征》知识点

  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赏析:该联直接抒情,总写,高度概括红军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和的顽强勇敢的革命精神。“远征难”总括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艰难险阻,“远征”说明行程之远,时日之长;“难”说明牺牲之大,经历之苦。“不怕”“等闲”充分体现红军战士顽强勇敢、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积极、自信的英雄乐观主义精神,为全篇定下豪迈、乐观的基调。

  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赏析:写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上承“千山”,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经过的'崇山峻岭。“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形容山岭绵延不断,“磅礴”形容山气势高大壮观,“腾”“走”化静为动,以动写静,突出五岭气势的奔腾和红军行军的急速。该联采用以动写静和反衬的表现手法,运用比喻、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和音律美,充分表现红军顽强、勇敢、豪迈、乐观的英雄气概。

  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赏析:写水,以金沙江、大渡河为代表,上承“万水”,既写红军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这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的无数激流险滩。“暖”,既写5月春暖时节金沙江风高浪急、水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后的激动、喜悦之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寒”烘托泸定桥环境的险恶,照应上文“暖”字,表现红军处境的艰难和危急,反衬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气壮山河的豪迈气概,寄托对死难烈士的无限哀思。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赏析:总结,想象,突出红军翻越岷山后的喜悦之情,充分表现诗人对红军指战员们的殷切希望和无比信任,表达了作者对夺取长征全部胜利的信心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喜”字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有表现他们对革命前途的美好向往和自信。

  典型知识点

  1、五幅“征难图”:腾跃五岭图、疾跨乌蒙图、巧渡金沙图、飞夺泸定图、喜踏岷山图。

  2、相关常识:“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交代文章体裁,“长征”是题目。

  3、作者简介:***(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政治家、理论家、思想家、哲学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和诗人。其重要文章有《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中国的红色**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年)《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实践论》(1937年)《矛盾论》(1937年)《战争和战略问题》(1938年)《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1938年)《论持久战》(1938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纪念白求恩》《反对自由主义》《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改造我们的学*》等,诗词风格雄浑豪迈、气势宏伟,代表作有《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卜算子?咏梅》《忆秦娥?娄山关》《清*乐?六盘山》《水调歌头?游泳》等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是***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

  一、精彩回放,走进长征。

  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二、以读代讲,感知长征。

  特别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会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诗歌是很讲究炼字炼句的具有音乐美的一种语言艺术。因此,读诗对语言要进行咀嚼,反复地深入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有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还要通过吟诵,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

  三、文本对话,深入长征。

  诗人展开夸张的手法,创造出新的艺术境界,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突出了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足见红军的顽强和乐观。在学*课文时,把诗歌反映的具有高度集中性和跳跃性的生活内容,人物形象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四、诵读延伸,升华长征。

  把这一课真正上成读书课,通过反复情感朗读,读出诗的意境,读出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七律长征》教案 6

  教案课题:七律·长征(***)

  教学目标:

  1、理解诗作的深刻含义,学*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乐观积极的斗争精神。

  2、了解“七律”的特点,体会诗歌中艺术的概括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学*重点:目标1、2

  教学方法:朗诵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序幕

  长征是**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七律·长征》真实而艺术地记录了这一历史。让我们循着诗人的笔触去体会那一段历史,去体会融入那一段历史、与那段历史息息相关的的精神。

  二、阅读主场

  (一)介绍知识

  七律:

  1、八句,每句七字。

  2、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3、二、四、六、八句尾字押韵。

  4、至少中间两联对仗。

  (二)研读课文

  1、引导学生理解首联与其他三联的关系、关键词语的含义

  首联是总纲,其他三联是细目(纲举目张)。

  “远征难”:行程之远,时日之长,代价之大,经历之苦;自然中的险山恶水、严寒酷暑,***军队的围追堵截,张国焘的分裂。

  “只等闲”:经历多而显得*常,寻常、*常又显现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意志和无所畏惧的斗争精神。

  2、引导学生概括总纲下五个画面(细目)的`意思,理解其中几个关键词语表达上作用。

  概括画面:

  (1)腾跃五岭

  (2)疾跨乌蒙

  (3)巧渡金沙

  (4)飞夺泸定

  (5)喜踏岷山

  关键词语:“腾”“走”“拍”“暖”“横”“寒”“喜”“开颜”。

  (三)指导朗读

  1、学生试读

  2、教师指出其不足,并作示范、指导。

  第一联朗读稍慢,读出磅礴气势,注意体现红军战士钢铁般的意志和无所畏惧的斗争精神。二、三联用轻松的语调朗读,再现什么困难也难不倒红军战士的意境。尾联注意体现出欣喜、喜悦,表达出红军战士获得胜利时难以抑制的心情。

  (四)教唱《七律长征》

  三、阅读尾声

  (一)研究、讨论学生预*中提出的问题。

  (二)研究、讨论“探究·练*”各题。

  (三)课外延伸阅读:《中国历史》或其他资料中关于“长征”的记载。

  (五)课外作业:

  1、从《课课练·长征》中任选两题。

  2、跟家长交流阅读《七律·长征》的感受,并以“为长征立碑——读《七律·长征》有感”为题,写一段短文。

  《七律长征》教案 7

  一、师生问好导入新课交流资料

  1、师:刚才的歌曲是什么?作者是谁?指名交流生:《长征》。生:***。

  2、师:你对***有什么了解?同学交流

  3、出示***图片,教师简介***: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他的《七律·长征》。板书课题

  4、读课题。

  5、师:读课题后你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生:什么是七律?生:什么是长征?出示诗歌教师讲解七律特点。同学交流对长征得了解。生:有两万五千里……

  6、师:拿出教师准备的资料袋,读读资料看看你又读懂了什么?自由读后交流。

  7、读课题师:带着你读资料后的感受再读课题。生读课题。师:自豪地读课题。生读。

  二、检查预*合作交流

  1、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预*课文,现在检查一下词语。出示词语:澎湃逶迤……生读词语

  2、师: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中你还认识吗?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意。同学自读指名读3、出示画出节奏的诗歌。师:按老师画出的节奏读。同学自读指读齐读

  三、合作探究披文入情

  1、师:同学们读诗后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生:等闲是什么意思?生:尽开颜生:逶迤生:澎湃……师:谁来帮帮他?生:……

  2、师:谁来谈谈对诗句的理解?生:……

  3、师:这是一座座什么样的山?出示乌蒙山与五岭山脉的图片。生:高大……师:假如让你去爬过,你有什么想说的?生:太可怕了。生:得克服多少困难?太难了。生:可能一辈子也爬不出来,会迷路。……师:可是在红军看来?生:走泥丸,腾细浪。师:你体会到了什么?生: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生……

  4、师:诗中还有那些困难?生: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师: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你有什么问题?生:怎么一个是“暖”,一个是“寒”?出示金沙江图片。师:看到这种情景你有何感想?生:……师:难怪敌人说连一只鸟都飞不过来,红军过金沙江比登天还难。师:可是红军巧妙的把敌人的主力部队引开,不费一枪一弹过了金沙江。师:红军轻松过了金沙江,你有何感受?心情怎样?生:愉快,高兴……师:带着感情读这一句。生读再读师:“暖”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你的心情什么样?再读。生读师:为什么铁索就“寒”了呢?出示大渡河上铁索桥图。师:走在这样的桥上,你有何感受?生:……观看飞夺泸定桥视频师:你看到了什么?生:红军在铁索桥上爬着向前冲。师:有很多战士怎么样?生:被敌人的子弹打中,牺牲了。师:试着读一读“大渡桥横铁索寒”。生读师:是战士们用生命换来了胜利,这个“寒”字表达了什么样的心情?带着这种感情再读,齐读。

  5、师:战士们挺过来了,读最后两句。生读:“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师:说一说你对岷山的了解。生:这是一座大雪山。生:这里终年积雪。生:……屏幕出示岷山图片简介岷山师:连鸟都不愿飞过这座大雪山。师:请你谈一谈感受。生:很难翻过这座大雪山。师:为何“更喜”?喜从何来?生:就要胜利……师:三军指的是哪三军?生: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师:什么是尽开颜?生:就是全都笑逐颜开……师:带着胜利的喜悦再来读。生读师:一半读了,再读。生读师:一大半了,再读。生读。师:个个都笑逐颜开了。

  四、梳理拓展积累运用出示地图看红军走过的路线与省份。

  师:红军的什么精神给你留下了印象?结合生回答板书:乐观向上不怕困难再出示律诗师:这首诗写出了红军长征的过程与经历也写出了红军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让我们来放声朗读。自由读配乐朗读教师配乐范读背诵古诗再次欣赏长征组歌师:会唱的同学随着唱作业:

  1、搜集***的《昆仑》、《六盘山》自身读。

  2、搜集长征中的故事。板书:七律·长征乐观向上红军不怕困难

  《七律长征》教案 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全诗内容,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关键句指导学生认真朗读,从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2.结合全诗内容,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铺垫情感

  同学们,当代著名诗人雷雁抒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孩子,这个词语对于你们,是不是已经陌生?因为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那时,你们的爸爸也许还没有出生。这个词是用血和火写成的。铁流滚滚,蜿蜒过中国版图上十二个省;从井冈山到陕北,闪闪红星照耀着艰苦的历程。这个词就是长征。(板书:七律长征)今天就让我们循着伟人的足迹,走进历史,走进长征。

  二、初读诗歌,感知情感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不多字、不少字、不误字,字字响亮。

  2、指名读,相机正音。(逶迤、磅礴、岷山)

  3、齐读,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三、理解诗意,积蓄情感

  过渡:相信大家理解了诗的意思后,感受会更具体、更深刻。

  1、轻声读,在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下面做记号。

  2、与同桌交流,把你的理解讲给他听,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讨论讨论。

  3、全班交流。

  远征:长途行军

  等闲:找近义词*常、普通(叠词:**常常、普普通通)

  五岭:地处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的五座山岭。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板书:~~~~~)

  乌蒙: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的乌蒙山。

  磅礴:气势雄伟、高大险峻。(板书:∧∧)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是两句比喻句,如果让你在这两个句子中分别加上比喻词像,你会怎样加?

  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

  连绵起伏的五座山岭像翻腾的细小浪花,高大险峻的乌蒙山像脚下滚动的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湍急的流水拍打着**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横跨**的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思。

  读着这两行诗,你有什么感觉?(对仗工整、韵律感强)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千里: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一望无际、一望无垠、无边无际,目之所及都是皑皑白雪。)

  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一望无垠,被皑皑白雪覆盖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喜笑颜开。

  4、现在明白这首诗的意思了吗?说给你的同桌听。

  5、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首诗歌,想想:现在读这首诗,你又有什么感受呢?

  6、齐读,要读出你的理解,读出感情。

  四、质疑问难,深化情感

  读得真好!再看看这首诗的内容,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1、默读课文,关注诗句中的字。

  2、暖、寒?仅仅从这两个字中知道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吗?这样理解对不对?为什么?联系《拓》中《巧渡金沙江》和《同》中的《飞夺泸定桥》想想。

  3、小组合作,汇报结果。

  巧渡金沙江,我们是智取,红军靠七条小船,经过七天七夜,全部安全渡过了金沙江,伤亡很小。夜晚,**燃起的熊熊火光,照亮了江面,照红了红军战士的脸庞,照暖了领袖***的心,照亮了中国革命胜利的路。

  (板书:金沙江的水流)

  强渡大渡河,我们是在九死一生的危急关头背水一战,伤亡惨重。每每想起枪林弹雨中的十几根铁索,我们心生寒意;每每想起死难的烈士,我们万分悲痛。但是,我们挺过来了。

  (板书:泸定桥的铁索)

  更让人欣喜的是,我们翻过了一望无垠,被皑皑白雪覆盖的岷山,胜利完成了让世界人民震惊、令世界人民敬佩的长征!

  (板书:白雪覆盖的夹金山)

  4、齐读(板书:红军、细浪、泥丸、暖、寒、喜、只等闲)

  五、感情背诵,升华情感

  1、借助板书,配乐背诵

  2、小练笔:吟诵着伟人***的这首《七律 长征》,你现在又有什么感受呢?请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3、交流、修改

  板书设计:

  20 七律 长征

  腾越五岭图

  疾跨乌蒙图

  红军 巧渡金沙江 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精神

  飞夺泸定桥

  喜踏岷山雪

  《七律长征》教案 9

  教学目标:

  1、认识“礴”、“丸”、“岷”3个生字,会写“丸”、“崖”“岷”这3个生字。

  2、理解诗句,体会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预*探究

  1、导入课题

  同学们,七十多年前,中国革命史上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大事,就是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2、了解长征

  (1)对于长征,你有哪些了解?

  (2)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听老师来介绍一下。

  (3)了解七律,读好课题。

  二、合作交流

  1、出示整首诗,指名读,把诗读正确。

  2、读诗,不仅要读通,还要读懂。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想想每句诗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就做上记号。

  3、理解诗意。我们一起来交流有下,你刚才在理解诗歌时,有不懂的地方吗?

  4、读通了诗,又有了初步的理解,谁能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长征非常艰难,但是红军不怕艰难。)(板书:艰难不怕难)

  5、哪两句诗直接写出了这个意思?(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三、品读感悟

  1、学*句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你从哪些词语中读懂了红军长征很难?

  A、万水千山B、远征难

  ②你能读出长征的遥远与艰难吗?

  ③那你又从哪里读懂了红军战士不怕难呢?(只等闲)

  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2、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读这首诗后边的六句话,用“——”划出描写长征艰难的词语或句子,再用“﹏﹏”划出描写红军战士不怕难词语或句子,细细体会。

  3、学生自由读、体会。

  4、全班交流。

  A、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艰难?

  A、五岭逶迤B、乌蒙磅礴

  “乌蒙磅礴”,你看到了怎样的山?你能读出这种气势雄伟感觉吗?

  ②那你又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呢?

  A、腾细浪逶迤的五岭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只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B、走泥丸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滚动的泥丸。

  C、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翻腾的细浪、滚动的泥丸,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③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一读。

  ④同学们,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仅仅是这两座山脉吗?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了18座这样巨大的山脉,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何等艰难,可红军的回答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的艰难?

  A、云崖

  B、大渡桥横铁索寒

  ①(出示:铁索桥静止画面)谁了解泸定桥?

  ②站在江边瞅一眼,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③那冰冷的铁索,那湍急的水流只要看一眼,就已经让我们不寒而栗,更何况对面还有凶狠的敌人,用机枪疯狂地扫射着!那红军又是怎样对待的?想看看那激烈的战斗场面吗?

  ④看录像,谈感受。

  ⑤读出感受。

  (2)你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呢?

  暖

  ①(出示金沙江图)

  ②面对这样险峻的金沙江,为什么给红军感觉是暖的?(天气暖,巧渡金沙江)

  ③听故事,谈感受?(机智勇敢)板书:机智勇敢

  ④有感情地读。

  (3)引导: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恶战。这一暖一寒,你能读出两种不一样的感受吗?自己练一练。(分男女朗读)

  (4)而事实上,长征途中,红军要度过这样的河还有24条,哪一条不险,哪一条不难?但红军的回答仍然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C、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①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的艰难?

  千里雪

  展开你的想像,让自己置身于茫茫的雪山之中,要翻过这样的雪山,你会遇到哪些困难?

  ②那你又怎么感受到红军战士的只等闲呢?

  喜

  从诗歌中找一找,红军战士遇到了哪些“喜”?“更喜指什么”还指什么?

  ③翻过雪山,就迎来了长征的胜利,所以说——三军过后尽开颜,把你的感受融入朗读中。

  ④是呀,看着雪山就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坚强的信念、坚定的决心全都化为一句话──

  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四、拓展延伸

  1、读全诗。

  2、积累,试背。

  3、拓展:《清*乐·六盘山》。

  4、***的诗词每一首都是那样的豪情万丈,成为不朽的史诗。请同学们课后去收集***的诗词,好好地读一读。

  五、总结。

  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与生活中,如果你遇到了困难,那就请你想想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吧,希望同学们能发扬红军战士的这种长征精神,克服一切困难,勇敢前进!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

  远征难 只等闲

  无畏乐观

  《七律长征》教案 10

  一、教材分析

  1.内容上:

  本课是***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表达上: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中间两句对仗,压“an”韵。全诗运用了总分的写法,一句总写红军不怕远征难,二、三四句分写了红军不怕困难,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手法,用词精当,气势磅礴。

  3.教材中的位置:

  本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十五课,在教材的第八单元,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领略***的风采。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展现的是***的伟人风采和诗人风采。

  二、学*目标

  1.认识三个生字,会写三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和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

  (一)了解背景,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新的课文。(板书《七律·长征》)

  师:请你来读读课题。

  师: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长征是这首诗的名字。所以在读的时候,中间应略有停顿。谁再来读?

  生:七律、长征。

  师:对于长征,你有哪些了解?

  生:长征是***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二万五千里,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

  师:同学们,你们看。课件出示: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为了摆脱***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根据地,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征。他们一路跋山涉水,其间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越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整个行程约二万五千里,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了解了这些,谁能再读课题。

  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

  师:这究竟是一段怎样的征途呢?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二十五课,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读。

  师:读得不错,你们看,这几个字音不容易掌握,谁来读?谁还想读?课件出示:

  逶迤 磅礴 岷山

  生读词语。

  师:同学们,读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诗的节奏,要读得有板有眼。谁能根据老师的提示读出诗的节奏来?

  生自己练读。

  师:请你读。

  生读诗。

  师:读得不错,读诗就要读出节奏,我们齐读。

  生齐读。

  师:预*时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吗?提出来,我们共同交流解决。

  生:“逶迤”是什么意思?

  师:谁能帮她解决?

  生:指山蜿蜒曲折。

  生:“走泥丸”是什么意思?

  师:“泥丸”什么意思?“走”又当什么讲?

  师:“走”当什么讲?对,当跑、当滚过讲。那“走泥丸”就是──

  生:小泥球从脚下跑过去滚过去。

  (三)读悟结合,细读品味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第一、二句,看看你能读懂些什么?你读懂了什么?

  生:红军岂会畏惧远征的艰辛,千山万水化作区区小事不足道来。

  师:红军把“难”看成是**常常的事情。读出你的感受。

  生读。

  师:红军战士把什么困难当成是**常常的事情?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把红军遇到的困难画出来。

  生:把远征看成是*常的事。

  生:把战争看成是*常的事。

  生:把金沙江看成是*常的事。

  师:对,他们就是把这万水千山都只当成是**常常的事情。然而,果真如此*常吗?

  课件出示:逶迤 磅礴。(变红)

  师:自己先读读这两句,再看看这两个变红的词,你发现了什么?

  生:都是写山的。

  师:那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写出了山的不同样子。

  师:逶迤的五岭呀,想象一下,这会是一道道什么样的岭?

  生:我想这一道道的岭走也走不完。

  师:磅礴的乌蒙山呀,这又是一座什么样的山?

  生:这是一座险峻的山。

  师:同学们,逶迤的五岭山脉,横跨湖南、江西、广西、广东四省,绵延几千里;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山势陡峭,让人望而生畏啊。想象一下,红军战士走在这样的岭,这样的山上会遇到什么困难?

  生:会有战士掉下山崖。

  生:他们有的人会受伤。

  生:还有敌人的围追堵截,他们会伤亡惨重。

  师:其实,红军战士不光要面对这恶劣的自然条件,还要随时应对敌人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仅湘江战役一战,红军战士就由原来的八万多人锐减到三万人,可见长征是多么艰难呀。

  师:可是,这样的岭,这样的山,在红军战士的眼中又是怎样呢?

  生:在红军的眼里那不过是翻腾着的小浪花。

  生:在红军的眼里那不过是脚下滚过的小小的泥丸。

  师:多么强烈的对比呀!那应该怎样读呢?

  男生读,女生读。

  师:此时,在你的心中,这是一队怎样的红军呀?

  生:勇敢无畏。

  生:不怕牺牲。

  师:对,他们就是这样的乐观,无畏。读出你的感受,齐读

  师:这就是我们的红军战士,面对山,他们不怕;面对水,他们会怎样呢?对于这一“暖”一“寒”你是怎么理解的?

  师:同学们,你们看“金沙水拍云崖暖”,这描写的是哪场战役?

  (课件出示金沙江图片)你们看,这就是金沙江。它是长江的上游,水流湍急。谁能说说巧渡金沙江这场战役?

  生:1935年5月,中央红军全部渡过金沙江,从此跳出数十万敌军围追堵截的圈子,取得了战略转移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史料称之为“巧渡金沙江”。

  师:万里长征红军战士经历了无数恶战。这一战却如此轻巧地取得了胜利。如果你身处其中,你的心情怎样?

  生:高兴。

  师:这就是暖呀。来,让我们读出来吧。

  师:可是,这样令人欣喜的战斗太少了。

  (课件出示泸定桥图片)你们看,这就是泸定桥,它仅有十三根铁链组成,桥面9根,两侧桥栏各两根,桥下就是湍急的河水,**是悬崖峭壁。站在这样的桥上,你有什么感受?

  生:让人胆战心惊。

  生:害怕。

  师:不仅如此,在泸定桥之战时,就连桥上的木板都被敌人撤掉了。

  师:(课件播放录像)敌人的疯狂扫射压得战士们抬不起头来,只能用双手双脚向前挪动。十米、二十米,一个战士中弹了,但他咬紧牙关,继续前行。五十米、六十米,一个战士跌落河中,其他的战士毫无畏惧,仍旧向前挪进。九十米、一百米,敌人在桥头点起了熊熊烈火,战士们毅然冲过火海,夺去了战斗的胜利。这是一场怎样的战斗?

  师:战斗惨烈,战友牺牲,大渡河上的铁索桥寒光闪闪,寒气逼人哪!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从这一“暖”一“寒”中,你看出这是一群怎样的红军战士?

  生:坚强不屈的红军战士。

  生:英勇顽强的红军战士。

  师:就是这样的红军战士,之后又爬过了岷山。岷山你了解吗?

  生:岷山,自中国甘肃省南部延伸至四川省西北部的一褶皱山脉,大致呈南北走向,全长约五百公里,主峰雪宝顶位于四川省松潘县境内,海拔五千五百八十八米。

  师:对呀,就是这样一座连鸟都飞不过去的大雪山,红军战士却说──“更喜岷山千里雪”,喜什么呀?

  生:翻过大雪山太高兴了。

  师:多么乐观的精神呀!所以才──“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开颜”是什么意思?大家做个动作表演一下。

  生做动作。

  师:你笑了,我笑了,他笑了,我们都笑了这就叫“尽开颜”。

  师:此时,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四)拓展升华

  师:带着我们的感悟再来完整地读读这首诗。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能背过的同学,我们一起背一背。

  生背课文。

  师:同学们,五岭、乌蒙、金沙、大渡,还有那皑皑的岷山,一幅长征的画卷缓缓地在我们眼前展开。长征不仅是一段征途,更是一曲精神的赞歌。你们听──(课件播放长征歌曲)同学们可以小声哼唱或吟诵一下。

  师:***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精神。***在长征途中还创作了许多壮丽的诗篇,课后同学们可以搜集***的其他诗词或有关长征的其他作品读一读。下课!


《七律长征》教案合集10篇扩展阅读


《七律长征》教案合集10篇(扩展1)

——七律长征教案 (菁华6篇)

七律长征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识“礴”等3个生字。会写“丸”等3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

  3、在朗读中,联系重点词语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4、充分感受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受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

  5、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和夸张、对比手法的巧用。

  教学重点:

  1、联系重点词语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2、充分感受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受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

  教学难点:

  1、充分感受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受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

  教学过程:

  [幻灯1《十送红军》](课前3分钟播放)

  一、导入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一)、了解长征背景及七律的有关知识,导入课文。

  1、问好。同学们,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歌叫《十送红军》,知道要送红军去干什么吗?那么,你们了解长征吗?(让学生说说,师适度把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七律·长征》。

  2、板书:七律·长征。谁知道七律是什么?

  3、[幻灯2什么是七律]学生自由读。七律是一种艺术要求很高的诗,*写的'《七律长征》堪称七律的经典。

  出示[幻灯3《七律长征》不范读]。

  (二)、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感情。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结合书上的注释,读准每个字音。

  2、指名读,抓住生成性的话题引导学生读准音、读通顺。

  3、听了刚才的朗读,谁能在诗中找出一个字来形容长征?(难)。(板书:难)谁能读出“难”来?

  这首诗写出了长征的困难。但是,诗要表现的是长征的困难吗?(板书:不怕)

  4、谁能读出“不怕”和“喜”的感觉?

  4、你读得豪情万丈、慷慨激昂。让我们听朗诵,来进一步感受红军的勇敢。点击[幻灯3《七律长征》范读]。

  5、学生齐读,要求读出气势。

  二、以读促进理解,以理解促进朗读。

  1、请同学们结合书上的注释,边读边思考,理解诗的意思。你读懂了哪一句,就说哪一句;你读懂了哪个词,就说哪个词;发现了问题就提出来大家讨论。

  2、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配合图片深入理解。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幻灯4~11图片]

  {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需要把握的知识点和理解方向:

  (理解:只等闲、逶迤、腾细浪、磅礴、走泥丸、云崖、千里雪、尽开颜、万水千山、暖、寒等词语。)

  (联系句子、联系时代背景,体会长征的艰难、体会红军的无畏和乐观)}

  3、整体理解《七律长征》的意思。

  让学生发言,然后出示[幻灯12诗意]边出示,边让学生读。

  4、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朗读。(提高对情感和气势的要求。)

  三、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写作手法,认识概括、选取典型材料、对比衬托、夸张在写作中的作用。

  1、回顾长征的时间、空间跨度,调动学生对长征艰难困苦的感受,与“七律”的篇幅形成对比,激发学生对诗人写作手法的惊叹。适时出示[幻灯13《七律长征》]

  2、让学生在自读、讨论的基础上汇报(教师把握住:概括、选取典型材料、对比衬托、夸张。)在恰当的时机揭示《七律长征》的两条线索。(相机板书:万水千山、只等闲;↓↓;)

  3、在学生的回答满足了老师的期望之后,进行小结:本诗先概括,再选取典型的事件;又把这两条线索进行对比,衬托了红军的无畏和乐观(板书:无畏、乐观)。

  4、引导学生认识到“不怕”在诗中起的核心作用。

  四、朗诵、欣赏、感悟。

  1、指着[幻灯13《七律长征》]说:“一首七律,56个字,写出了长征中的种种艰难困苦,写出了红军的大无畏革命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这真是一首了不起的诗啊!读!”(师生齐读)

  2、点击[幻灯13《七律长征》]听唱。

  3、在乐曲即将结束时,出示[幻灯14《七律长征》],(紧接着进入下一个环节)。

  4、师:长征是宣言书,吹响了*人民抗战的号角;长征是播种机,把革命的火种传播。正因为有了长征,才有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正因为有了长征,才有了新*的成立;正因为有了长征,才有了我们现在幸福的生活。伟大的事业、伟大的领袖、伟大的诗篇,鼓舞着我们永远向前!“七律长征,一、二!”(师生齐诵)

  5、同学们,让我们发扬大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下课。

七律长征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礴”、“丸”、“岷”3个生字,会写“丸”、“崖”“岷”这3个生字。

  2、理解诗句,体会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预*探究

  1、导入课题

  同学们,七十多年前,*革命史上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大事,就是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2、了解长征

  (1)对于长征,你有哪些了解?

  (2)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听老师来介绍一下。

  (3)了解七律,读好课题。

  二、合作交流

  1、出示整首诗,指名读,把诗读正确。

  2、读诗,不仅要读通,还要读懂。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想想每句诗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就做上记号。

  3、理解诗意。我们一起来交流有下,你刚才在理解诗歌时,有不懂的地方吗?

  4、读通了诗,又有了初步的理解,谁能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长征非常艰难,但是红军不怕艰难。)(板书:艰难不怕难)

  5、哪两句诗直接写出了这个意思?(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三、品读感悟

  1、学*句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你从哪些词语中读懂了红军长征很难?

  A、万水千山B、远征难

  ②你能读出长征的遥远与艰难吗?

  ③那你又从哪里读懂了红军战士不怕难呢?(只等闲)

  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2、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读这首诗后边的六句话,用“——”划出描写长征艰难的词语或句子,再用“﹏﹏”划出描写红军战士不怕难词语或句子,细细体会。

  3、学生自由读、体会。

  4、全班交流。

  A、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艰难?

  A、五岭逶迤B、乌蒙磅礴

  “乌蒙磅礴”,你看到了怎样的山?你能读出这种气势雄伟感觉吗?

  ②那你又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呢?

  A、腾细浪逶迤的五岭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只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B、走泥丸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滚动的泥丸。

  C、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翻腾的细浪、滚动的泥丸,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③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一读。

  ④同学们,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仅仅是这两座山脉吗?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了18座这样巨大的山脉,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何等艰难,可红军的回答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的艰难?

  A、云崖

  B、大渡桥横铁索寒

  ①(出示:铁索桥静止画面)谁了解泸定桥?

  ②站在江边瞅一眼,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③那冰冷的铁索,那湍急的水流只要看一眼,就已经让我们不寒而栗,更何况对面还有凶狠的敌人,用机枪疯狂地扫射着!那红军又是怎样对待的?想看看那激烈的战斗场面吗?

  ④看录像,谈感受。

  ⑤读出感受。

  (2)你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呢?

  暖

  ①(出示金沙江图)

  ②面对这样险峻的金沙江,为什么给红军感觉是暖的?(天气暖,巧渡金沙江)

  ③听故事,谈感受?(机智勇敢)板书:机智勇敢

  ④有感情地读。

  (3)引导: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恶战。这一暖一寒,你能读出两种不一样的感受吗?自己练一练。(分男女朗读)

  (4)而事实上,长征途中,红军要度过这样的河还有24条,哪一条不险,哪一条不难?但红军的回答仍然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C、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①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的艰难?

  千里雪

  展开你的想像,让自己置身于茫茫的雪山之中,要翻过这样的雪山,你会遇到哪些困难?

  ②那你又怎么感受到红军战士的只等闲呢?

  喜

  从诗歌中找一找,红军战士遇到了哪些“喜”?“更喜指什么”还指什么?

  ③翻过雪山,就迎来了长征的胜利,所以说——三军过后尽开颜,把你的感受融入朗读中。

  ④是呀,看着雪山就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坚强的信念、坚定的决心全都化为一句话──

  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四、拓展延伸

  1、读全诗。

  2、积累,试背。

  3、拓展:《清*乐·六盘山》。

  4、*的诗词每一首都是那样的豪情万丈,成为不朽的史诗。请同学们课后去收集*的诗词,好好地读一读。

  五、总结。

  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与生活中,如果你遇到了困难,那就请你想想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吧,希望同学们能发扬红军战士的这种长征精神,克服一切困难,勇敢前进!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

  远征难 只等闲

  无畏乐观

七律长征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了解全诗大意,并背诵全诗。

  2、掌握全诗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3、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和伟大意义,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4、学*本诗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学*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了解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方法:以朗读、讨论为主。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通过多媒体播放电影《长征》片段及主题曲导入(或投影显示*手书的《七律 · 长征》,教师范读),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长征的内容。

  二、出示本节课的学*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全诗,了解全诗大意,并背诵全诗。

  2、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学*长征精神。

  3、掌握一些关键字词的含义。

  4、学*本文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夸张的`手法。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朗读,听完后,自己大声自由朗读全诗:

  要求:对照注释,理解全诗大意,不理解的地方注上标记以便讨论提问。

  (学生读完后,提出问题,师生讨论解决,然后投影出示全文大意。)

  2、学生再次大声朗读全诗,思考:

  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实际上,红军长征中遇到了无数艰难险阻,从中可见红军的什么精神?

  作者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展示长征艰难?

  3、学生讨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总结归纳:

  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红军长征遇到了无数艰难险阻,都被红军一一克服,可见红军不畏艰险、藐视一切困难的精神。

七律长征教案4

  目的要求

  知识与能力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并体会其中所饱含的感情;学*艺

  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诵读、讨论、合作、交流、总结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

  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

  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难点

  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

  教学

  方法诵读、讨论、合作、交流、总结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投影显示*手书的《七律 长征》,同时播放朗读这首诗的录音(或教师当堂范读)。

  二、学生自由诵读。要求:

  1、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2、理清全诗的思路。

  三、同学合作学*,正音释义。

  正音:七律( lǜ ) 逶迤( wēiyí ) 磅礴( pángbó )

  云崖( yá ) 岷山( mín )

  释义:七律、等闲、腾细浪、云崖、开颜

  (附: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仄有规定。等闲:*常、寻常。腾细浪:像小波浪一样的翻腾。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四、师生互动,分析结构。

  1、分析结构

  首联:开宗明义,提出全篇的中心思想。

  颔联:承“千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

  教学步骤

  颈联:承“万水”,以金沙、大渡为典型。

  尾联:总结全诗,突出越过岷山后的喜悦。

  2、究“探究·练*”第一题

  小结:艺术概括,衔接紧凑,结构严整。五、师生合作,精读讨论。

  1、诗的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讨论后明确:如果说第一句是一般的表述,那么第二句就是具体的描绘。“万水千山”,表明“远”,也暗含着“难”;“只等闲”说明“不怕”,而又加深一层,岂但“不怕”?而且从容不迫,应付裕如。

  2、讨论“探究·练*”第二题的第1小题。

  3、颔联与颈联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不同?

  讨论后明确:颔联用了夸张的手法,颈联是纪实。

  3、讨论“探究·练*”第二题的第2小题。

  注:在此环节中,配以“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金沙水拍”“大渡桥横”“岷山千里雪”等录相画面。

  六、教师引导,深入研读。

  1、“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的“寒” 字寓意深刻,给人以多样化的理解。有人认为,“寒”字烘托出战斗的紧张激烈,寄托着对死难战士的无限哀思。有人认为,“寒”字既烘托出沪定桥险恶的形势,又描绘出红军战士浴血奋战,飞夺沪定,令敌人胆寒的壮烈情景。也有人认为,“寒”字用来烘托沪定桥自然环境的

七律长征教案5

  教学目标:

  1、认识“礴”、“丸”、“岷”3个生字,会写“丸”、“崖”“岷”这3个生字。

  2、理解诗句,体会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预*探究

  1、导入课题

  同学们,七十多年前,*革命史上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大事,就是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2、了解长征

  (1)对于长征,你有哪些了解?

  (2)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听老师来介绍一下。

  (3)了解七律,读好课题。

  二、合作交流

  1、出示整首诗,指名读,把诗读正确。

  2、读诗,不仅要读通,还要读懂。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想想每句诗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就做上记号。

  3、理解诗意。我们一起来交流有下,你刚才在理解诗歌时,有不懂的地方吗?

  4、读通了诗,又有了初步的理解,谁能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长征非常艰难,但是红军不怕艰难。)(板书:艰难不怕难)

  5、哪两句诗直接写出了这个意思?(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三、品读感悟

  1、学*句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你从哪些词语中读懂了红军长征很难?

  A、万水千山B、远征难

  ②你能读出长征的遥远与艰难吗?

  ③那你又从哪里读懂了红军战士不怕难呢?(只等闲)

  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2、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读这首诗后边的六句话,用“——”划出描写长征艰难的词语或句子,再用“﹏﹏”划出描写红军战士不怕难词语或句子,细细体会。

  3、学生自由读、体会。

  4、全班交流。

  A、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艰难?

  A、五岭逶迤B、乌蒙磅礴

  “乌蒙磅礴”,你看到了怎样的山?你能读出这种气势雄伟感觉吗?

  ②那你又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呢?

  A、腾细浪逶迤的五岭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只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B、走泥丸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滚动的泥丸。

  C、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翻腾的细浪、滚动的泥丸,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③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一读。

  ④同学们,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仅仅是这两座山脉吗?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了18座这样巨大的山脉,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何等艰难,可红军的回答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的艰难?

  A、云崖

  B、大渡桥横铁索寒

  ①(出示:铁索桥静止画面)谁了解泸定桥?

  ②站在江边瞅一眼,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③那冰冷的铁索,那湍急的水流只要看一眼,就已经让我们不寒而栗,更何况对面还有凶狠的敌人,用机枪疯狂地扫射着!那红军又是怎样对待的?想看看那激烈的战斗场面吗?

  ④看录像,谈感受。

  ⑤读出感受。

  (2)你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呢?

  暖

  ①(出示金沙江图)

  ②面对这样险峻的金沙江,为什么给红军感觉是暖的?(天气暖,巧渡金沙江)

  ③听故事,谈感受?(机智勇敢)板书:机智勇敢

  ④有感情地读。

  (3)引导: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恶战。这一暖一寒,你能读出两种不一样的感受吗?自己练一练。(分男女朗读)

  (4)而事实上,长征途中,红军要度过这样的河还有24条,哪一条不险,哪一条不难?但红军的回答仍然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C、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①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的艰难?

  千里雪

  展开你的想像,让自己置身于茫茫的雪山之中,要翻过这样的雪山,你会遇到哪些困难?

  ②那你又怎么感受到红军战士的只等闲呢?

  喜

  从诗歌中找一找,红军战士遇到了哪些“喜”?“更喜指什么”还指什么?

  ③翻过雪山,就迎来了长征的胜利,所以说——三军过后尽开颜,把你的感受融入朗读中。

  ④是呀,看着雪山就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坚强的信念、坚定的决心全都化为一句话──

  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四、拓展延伸

  1、读全诗。

  2、积累,试背。

  3、拓展:《清*乐·六盘山》。

  4、*的诗词每一首都是那样的豪情万丈,成为不朽的史诗。请同学们课后去收集*的诗词,好好地读一读。

  五、总结。

  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与生活中,如果你遇到了困难,那就请你想想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吧,希望同学们能发扬红军战士的这种长征精神,克服一切困难,勇敢前进!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

  远征难 只等闲

  无畏乐观

七律长征教案6

  学*目标

  1、认知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课前准备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中较难理解的词语

  长征: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动身,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境,海拔四千米左右。1935年9月红军长征经此。

  教学过程

  诵读品悟,领略诗境

  听一听《长征组歌》中的段落,谈一谈你所了解的长征。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初步渗透相关的诗歌知识

  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澎湃/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

  讨论

  在现代生活中,俺们如何学*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七律长征》教案合集10篇(扩展2)

——七律长征教案范本10份

  七律长征教案 1

  学*目标

  1、认知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课前准备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中较难理解的词语

  长征: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动身,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境,海拔四千米左右。1935年9月红军长征经此。

  教学过程

  诵读品悟,领略诗境

  听一听《长征组歌》中的段落,谈一谈你所了解的长征。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初步渗透相关的诗歌知识

  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澎湃/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

  讨论

  在现代生活中,俺们如何学*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七律长征教案 2

  目的要求

  知识与能力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并体会其中所饱含的感情;学*艺

  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诵读、讨论、合作、交流、总结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

  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

  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难点

  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

  教学

  方法诵读、讨论、合作、交流、总结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投影显示***手书的'《七律 长征》,同时播放朗读这首诗的录音(或教师当堂范读)。

  二、学生自由诵读。要求:

  1、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2、理清全诗的思路。

  三、同学合作学*,正音释义。

  正音:七律( lǜ ) 逶迤( wēiyí ) 磅礴( pángbó )

  云崖( yá ) 岷山( mín )

  释义:七律、等闲、腾细浪、云崖、开颜

  (附: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仄有规定。等闲:*常、寻常。腾细浪:像小波浪一样的翻腾。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四、师生互动,分析结构。

  1、分析结构

  首联:开宗明义,提出全篇的中心思想。

  颔联:承“千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

  教学步骤

  颈联:承“万水”,以金沙、大渡为典型。

  尾联:总结全诗,突出越过岷山后的喜悦。

  2、究“探究·练*”第一题

  小结:艺术概括,衔接紧凑,结构严整。五、师生合作,精读讨论。

  1、诗的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讨论后明确:如果说第一句是一般的表述,那么第二句就是具体的描绘。“万水千山”,表明“远”,也暗含着“难”;“只等闲”说明“不怕”,而又加深一层,岂但“不怕”?而且从容不迫,应付裕如。

  2、讨论“探究·练*”第二题的第1小题。

  3、颔联与颈联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不同?

  讨论后明确:颔联用了夸张的手法,颈联是纪实。

  3、讨论“探究·练*”第二题的第2小题。

  注:在此环节中,配以“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金沙水拍”“大渡桥横”“岷山千里雪”等录相画面。

  六、教师引导,深入研读。

  1、“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的“寒” 字寓意深刻,给人以多样化的理解。有人认为,“寒”字烘托出战斗的紧张激烈,寄托着对死难战士的无限哀思。有人认为,“寒”字既烘托出沪定桥险恶的形势,又描绘出红军战士浴血奋战,飞夺沪定,令敌人胆寒的壮烈情景。也有人认为,“寒”字用来烘托沪定桥自然环境的

  七律长征教案 3

  学*目标

  1、认知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课前准备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中较难理解的词语

  长征: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动身,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境,海拔四千米左右。1935年9月红军长征经此。

  教学过程

  诵读品悟,领略诗境

  听一听《长征组歌》中的段落,谈一谈你所了解的长征。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初步渗透相关的诗歌知识

  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澎湃/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

  讨论

  在现代生活中,俺们如何学*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七律长征教案 4

  教材分析:

  《七律长征》是苏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的第一课。

  这套教材在编排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每个单元有一个单元主题,课文围绕主题词选材。本单元的单元主题词为“长征组歌”,顾名思义,所选取的课文都与“长征”有关,而《七律长征》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篇幅最短,相对而言难度也较小。

  学情分析:

  据了解,学生在小学时已接触过这首诗,甚至有部分同学已经能背诵这首诗,但小学时老师的讲解却只是蜻蜓点水似的,课文相关内容未作介绍,就更不用说引导学生做深层次的探究了。

  教学目标:

  针对此种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熟悉七言律诗的相关知识,体会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包含的感情;(知识)

  2.了解作者高度的艺术概括力;(能力)

  3.学*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为能圆满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

  1.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等重点诗句的含义;

  2.体会理解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分钟)

  二、检测预*情况:(5分钟)

  1.生字生词逶迤(wēiyí)磅礴(pangbó)岷山(mín)

  2.有关“七律”

  “七律”即七言律诗,表明的是本文的题材(解题)

  (律诗是*体诗的一种,始于南北朝,形成于唐朝。在*仄、压韵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全首一般为八句,超过八句的成为“排律”。五字的律诗称为“五律”,七字的则称为“七律”)

  3.写作背景:

  1935年10月,***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战斗豪情作下此篇。

  三、课文分析:

  一系列的课前热身结束后,就该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分析了:

  1.学生对照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不理解的相互讨论,无法解决的举手问老师。(4分钟)

  2.有人认为这首诗是由五幅图组成的一组包容天地、气象万千的史诗般的历史画卷,请你认真研读诗歌,分别给这五副图概括出一个恰当的名称,并从屏幕上找出相对应的画面。(5分钟)

  3.讨论诗句的妙处: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体会――实际上也就是解决本堂课的重点、难点: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等重点诗句的含义;体会理解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15分钟)

  a.首联:首联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全诗的总起、总纲,“远征难”总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的一切困难;“不怕”“只等闲”充分显示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钢铁意志。

  b.颔联:把五岭的“逶迤”乌蒙的“磅礴”和“腾细浪”“走泥丸”合在一起说,你觉得矛盾吗?为什么?(看似矛盾,实际上是一种反衬的手法。作者把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山分别比作“细浪”和“泥丸”,是为了突出表现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魄)

  c.颈联:①为什么用“云崖”而不用“悬崖”?(突出山的高、地势陡峭)

  ②“云崖暖”“铁索寒”分别有什么表达效果?(“暖”字既写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寒”字则烘托出泸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

  d.1935年10月,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没有越过岷山,这是历史事实。那作者又为什么要在诗中把他说成是“三军过后”呢?(这是因为作者坚信红二、红四军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这充分表现了***对红军指战员们的殷切希望的无比信任)

  四、整体感知(5分钟)

  选取风格完全不同的两段音乐(一较为舒缓、一较为雄壮),请同学们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选取与之相协调的音乐,并配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延伸拓展(10分钟)

  20xx年,大型电视连续剧《长征》播出后,一位学生家长给央视“观众联络处”打电话:“《长征》是一部很有意义的电视剧,可以让孩子了解长征、了解这段历史,所以我希望中央电视台能在学生放假时重播这部电视剧。”你能理解这位家长的心情吗?你认为他的要求有必要吗?请以此为话题展开讨论。

  七律长征教案 5

  教学目标:

  1、认识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正确理解下列词语:只等闲、逶迤、腾细浪、磅礴、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2、理解诗意,感受***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1、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2、收集有关***所写的诗词。

  课前预*: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解题。

  1、师:回顾那段峥嵘岁月,二万五千里长征,谱写了多少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二万五千里长征,造就了多少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二万五千里长征,又留下了多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力量。那么,如此丰富深厚的历史内涵,在长征即将结束的前夕,一代伟人***写下了诗这首的七律《长征》。风云历史,浓缩成一首诗。今天我们就顺着伟人的笔迹,去触摸长征的风景。

  (教师板书课题:25七律、长征)

  2、解释“七律”。(七言八句,颔联、颈联对仗工整)。

  二、初读,整体感知。

  出示阅读提示(请一位学生读,明确要求):

  1、自由朗读诗歌,注意把诗读通顺,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把握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2、指名学生读,正音并检查生字:逶迤磅礴泥丸岷山。

  3、刚才在读诗歌的时候,哪儿些字词的意思你不太明白,你可以提出来。谁来帮助他解决这个问题?(预设:等闲、逶迤、腾细浪、磅礴、走泥丸云崖、三军、尽开颜。随着我们深入学*,我想对“暖”“寒”这两个字的含义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4、再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写了什么?(红军长征,遇到了各种艰难险阻,最后取得了长征的胜利。)哪句话看出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理解着句诗。只等闲:**凡凡的小事。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诗歌描写红军长征历经的千难万险,表现了红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三、品“万水千山”体会“远征难”。(等闲小事有哪些?读着读者,你仿佛都看到了那些画面了、)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几幅图?为什么?

  万水千山: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困难多,艰险多。

  A那么红军战士们渡过了哪些河呢?请你在诗中找出来。

  金沙—金沙江,大渡—大渡河。

  谁来读一读写水的诗句。

  B、红军渡过了金沙江、大渡河,又越过哪些山呢?

  找出:五岭、乌蒙、岷山。

  谁再来读一读写山的诗句。

  2、这一路长征,红军可谓是跋山涉水,长征从江西瑞金出发,一直到达陕北延安,这就是长征的整个路线图。(出示长征路线图)。

  1、“腾细浪”、“走泥丸”

  1)、说感受

  预:绵延不绝的五岭只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的波浪;气势磅礴的乌蒙山只不过是滚动着的小泥丸。

  引导:说得真好,能读出你的感受吗?

  (2)、看图。师板画引导学生比较:逶迤——细浪,磅礴——泥丸。

  引导:五岭山脉纵横四省、绵延千里,乌蒙山海拔2300多米,气势磅礴。拖着病残之躯,忍饥挨饿翻越这样的大山,他们走了一天又一天,山是翻了一座又一座,战士们的草鞋走破了一双又一双,有的战士累倒了,有的战士病倒了,有的战士永远留在了山上。但这样的困难红军怕不怕?(不怕)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师生合作读)

  (3)、学生练读

  引导:多么强烈的对比呀,谁能读出山的雄伟,细浪、泥丸的`轻巧?为什么***和他所领导的红军会这样看待?(革命乐观主义)(生自己练读之后,老师引领学生分组读。)这样的事情在红军的眼里都是小事。只因为——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4)、男女合作读,再齐读。

  2、“暖”与“寒”说感受→读。

  过渡:还能从诗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红军的勇敢?

  (1)请生讲“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暖”。引导:金沙江之战,干净利落,快刀斩乱麻,高兴呀!再读——

  (2)预答:害怕(这就是寒)读

  心惊肉跳(这就是寒)读

  毛骨耸然(这就是寒)读

  看了这场战斗,你有什么感受?

  预设:惨烈、激烈(这就是寒)——你读!

  惊心动魄(这就是寒)——你读

  (3)生感情读,读出红军的“不怕”

  引导: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恶战,这一“暖”一“寒”是红军战士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两场战斗,两种场面,心情一样吗?你能读出这两种不一样的感受吗?自己练一练。(分男女组朗读)

  指点:天险逾越了,但现在回想起那场面,还叫人胆战心惊。"暖",写出了巧渡成功的愉快。"寒",写出了强渡的惊心动魄,又进一步突出了"难"。这一暖一寒再现了红军战士面对敌人的英勇无畏——读;

  这一寒一暖让我们再次感受到了红军把困难视为“等闲”的乐观精神——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悟“更喜”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质疑:更喜?读读前面的诗句,细细琢磨。(有过哪些喜?)

  2)、他们翻越了五岭和乌蒙,他们渡过了金沙江,夺下泸定桥,这一切他们都曾乐观的面对,虽然如今面对的大雪山终年积雪,绵延千里,但是你可以想象到什么?(他们依然乐观;不放在眼里)翻越了岷山,意味着长征即将胜利。谁不高兴呢?所以,***看到的是“三军过后——”(生接)“尽开颜”

  3)师:是啊,红军是英勇的,红军是乐观的,难怪***会那样豪情万丈地赞道——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四、总结全诗,拓展延伸。

  1、让我们用***的一段话对长征做个总结。

  2、通过这一课的学*,同学们得到什么启示?

  师:同学们得到的启示很大。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以后同学们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不妨想想红军长征,一定会得到一股新的力量,让你勇敢地战胜它。我想,这就是我们学*这一课的收获。

  七律长征教案 6

  【教材分析】

  《长征》是***饱含胜利的喜悦和革命热情所创作的一首七律。作者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概括出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革命主义气概。短短四句诗成为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认读三个生字,理解重点词的意思,了解诗歌的大意。

  能力目标:继续培养抓住诗眼去品悟诗歌语言的精妙,从而体会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体会红军长征战胜种种艰难险阻,感受***和红军将士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

  2、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年是20xx年,75前的10月,中国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壮举。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一年的时间里红这跋山涉水、翻山越岭,经受无数次考验,当胜利即将到来的时候,***写下了《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七律长征》这首诗。

  二、范读诗句。

  三、看图。配诗、解意。

  给画配诗(颔联和颈联),说一说每句诗的含义。

  播放“飞夺泸定桥”电影片段,感受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品读课文,悟诗情

  学*诗歌更重要的是要品读诗歌,感悟诗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怎么样去体会作者的感情呢?抓住重点词语去体会和感悟。

  同学们现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来读一读课文,抓住诗句的重点词语,认真品味,相信你一定有新的感悟。

  (分小组自由读,感悟诗句所用修辞手法和表达的情感)

  学生汇报,教师指导。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播放《长征》诗歌朗诵。

  六、拓展延伸:

  探究;长征精神是什么精神?

  新时代还需要长征精神吗?

  总结:和*年代的长征精神脉脉相传,具有长征精神的人,就在你、我、我们身边。图片展示:运动健儿。***战士科学考察队员

  七、教师小结:“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五岭

  千山乌蒙

  不怕岷山只等闲

  万水金沙江

  大渡河

  七律长征教案 7

  一、教学目标:

  1、学*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了解***诗词的创作风格:艺术的概括和夸张。

  二、教学设想

  1、预*要求:

  学生对长征的有关知识缺乏了解,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教法、学法: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3、课时安排:一课时

  4、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由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长征。

  2、教师介绍此诗的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听后自由朗读,体会诗意。

  (合作学*:1、正音。2、借助工具书以页下注合作弄懂课文意思。)

  3、学生齐读课文。

  4、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品味诗中画面

  1、创设问题情景:

  诗第一句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从全诗看,从哪里可以看出远征之“难”?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

  (请学生在书上自主圈点勾画,然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运用艺术夸张手法突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2、创设问题情景:

  《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选择你喜欢的一个画面,说说为什么喜欢?

  (学生思考,小组合作,教师组织交流评价)

  3、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四)播放长征歌曲,以唱带诵。

  (五)作业

  1、背诵并用规范的正楷钢笔字抄写这首诗。

  2、课后探究:

  “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的“寒”字寓意深刻,给人多样化的理解,你对此字有何见解?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远征难:只等闲:

  逶迤、磅礴细浪、泥丸(夸张)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水拍云崖、铁索寒和乐观主义精神

  千里雪更喜、尽开颜

  《七律・长征》知识点

  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赏析:该联直接抒情,总写,高度概括红军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和的顽强勇敢的革命精神。“远征难”总括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艰难险阻,“远征”说明行程之远,时日之长;“难”说明牺牲之大,经历之苦。“不怕”“等闲”充分体现红军战士顽强勇敢、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积极、自信的英雄乐观主义精神,为全篇定下豪迈、乐观的基调。

  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赏析:写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上承“千山”,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经过的崇山峻岭。“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形容山岭绵延不断,“磅礴”形容山气势高大壮观,“腾”“走”化静为动,以动写静,突出五岭气势的奔腾和红军行军的急速。该联采用以动写静和反衬的表现手法,运用比喻、夸张、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和音律美,充分表现红军顽强、勇敢、豪迈、乐观的英雄气概。

  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赏析:写水,以金沙江、大渡河为代表,上承“万水”,既写红军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这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的无数激流险滩。“暖”,既写5月春暖时节金沙江风高浪急、水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后的激动、喜悦之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寒”烘托泸定桥环境的险恶,照应上文“暖”字,表现红军处境的艰难和危急,反衬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气壮山河的豪迈气概,寄托对死难烈士的无限哀思。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赏析:总结,想象,突出红军翻越岷山后的喜悦之情,充分表现诗人对红军指战员们的殷切希望和无比信任,表达了作者对夺取长征全部胜利的信心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喜”字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有表现他们对革命前途的美好向往和自信。

  典型知识点

  1、五幅“征难图”:腾跃五岭图、疾跨乌蒙图、巧渡金沙图、飞夺泸定图、喜踏岷山图。

  2、相关常识:“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交代文章体裁,“长征”是题目。

  3、作者简介:***(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政治家、理论家、思想家、哲学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和诗人。其重要文章有《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中国的红色**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年)《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实践论》(1937年)《矛盾论》(1937年)《战争和战略问题》(1938年)《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1938年)《论持久战》(1938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纪念白求恩》《反对自由主义》《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改造我们的学*》等,诗词风格雄浑豪迈、气势宏伟,代表作有《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卜算子?咏梅》《忆秦娥?娄山关》《清*乐?六盘山》《水调歌头?游泳》等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是***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

  一、精彩回放,走进长征。

  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二、以读代讲,感知长征。

  特别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会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诗歌是很讲究炼字炼句的具有音乐美的一种语言艺术。因此,读诗对语言要进行咀嚼,反复地深入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有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还要通过吟诵,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

  三、文本对话,深入长征。

  诗人展开夸张的手法,创造出新的艺术境界,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突出了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足见红军的顽强和乐观。在学*课文时,把诗歌反映的具有高度集中性和跳跃性的生活内容,人物形象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四、诵读延伸,升华长征。

  把这一课真正上成读书课,通过反复情感朗读,读出诗的意境,读出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七律长征教案 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全诗内容,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抓住关键句指导学生认真朗读,从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2.结合全诗内容,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铺垫情感

  同学们,当代著名诗人雷雁抒在一首诗中这样写道:孩子,这个词语对于你们,是不是已经陌生?因为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那时,你们的爸爸也许还没有出生。这个词是用血和火写成的。铁流滚滚,蜿蜒过中国版图上十二个省;从井冈山到陕北,闪闪红星照耀着艰苦的历程。这个词就是长征。(板书:七律长征)今天就让我们循着伟人的足迹,走进历史,走进长征。

  二、初读诗歌,感知情感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不多字、不少字、不误字,字字响亮。

  2、指名读,相机正音。(逶迤、磅礴、岷山)

  3、齐读,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三、理解诗意,积蓄情感

  过渡:相信大家理解了诗的意思后,感受会更具体、更深刻。

  1、轻声读,在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下面做记号。

  2、与同桌交流,把你的理解讲给他听,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讨论讨论。

  3、全班交流。

  远征:长途行军

  等闲:找近义词*常、普通(叠词:**常常、普普通通)

  五岭:地处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的五座山岭。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板书:~~~~~)

  乌蒙: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的乌蒙山。

  磅礴:气势雄伟、高大险峻。(板书:∧∧)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是两句比喻句,如果让你在这两个句子中分别加上比喻词像,你会怎样加?

  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

  连绵起伏的五座山岭像翻腾的细小浪花,高大险峻的乌蒙山像脚下滚动的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湍急的流水拍打着**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横跨**的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思。

  读着这两行诗,你有什么感觉?(对仗工整、韵律感强)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千里: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一望无际、一望无垠、无边无际,目之所及都是皑皑白雪。)

  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一望无垠,被皑皑白雪覆盖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喜笑颜开。

  4、现在明白这首诗的意思了吗?说给你的同桌听。

  5、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首诗歌,想想:现在读这首诗,你又有什么感受呢?

  6、齐读,要读出你的理解,读出感情。

  四、质疑问难,深化情感

  读得真好!再看看这首诗的内容,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1、默读课文,关注诗句中的字。

  2、暖、寒?仅仅从这两个字中知道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吗?这样理解对不对?为什么?联系《拓》中《巧渡金沙江》和《同》中的《飞夺泸定桥》想想。

  3、小组合作,汇报结果。

  巧渡金沙江,我们是智取,红军靠七条小船,经过七天七夜,全部安全渡过了金沙江,伤亡很小。夜晚,**燃起的熊熊火光,照亮了江面,照红了红军战士的脸庞,照暖了领袖***的心,照亮了中国革命胜利的路。

  (板书:金沙江的水流)

  强渡大渡河,我们是在九死一生的危急关头背水一战,伤亡惨重。每每想起枪林弹雨中的十几根铁索,我们心生寒意;每每想起死难的烈士,我们万分悲痛。但是,我们挺过来了。

  (板书:泸定桥的铁索)

  更让人欣喜的是,我们翻过了一望无垠,被皑皑白雪覆盖的岷山,胜利完成了让世界人民震惊、令世界人民敬佩的长征!

  (板书:白雪覆盖的夹金山)

  4、齐读(板书:红军、细浪、泥丸、暖、寒、喜、只等闲)

  五、感情背诵,升华情感

  1、借助板书,配乐背诵

  2、小练笔:吟诵着伟人***的这首《七律 长征》,你现在又有什么感受呢?请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3、交流、修改

  板书设计:

  20 七律 长征

  腾越五岭图

  疾跨乌蒙图

  红军 巧渡金沙江 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精神

  飞夺泸定桥

  喜踏岷山雪

  七律长征教案 9

  学*目标

  1、认知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课前准备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中较难理解的词语

  长征: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动身,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境,海拔四千米左右。1935年9月红军长征经此。

  教学过程

  诵读品悟,领略诗境

  听一听《长征组歌》中的段落,谈一谈你所了解的长征。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初步渗透相关的诗歌知识

  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澎湃/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

  讨论

  在现代生活中,俺们如何学*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七律长征教案 10

  教学目标:

  1、认识“礴”等3个生字。会写“丸”等3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

  3、在朗读中,联系重点词语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4、充分感受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受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

  5、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和夸张、对比手法的巧用。

  教学重点:

  1、联系重点词语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2、充分感受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受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

  教学难点:

  1、充分感受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受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

  教学过程:

  [幻灯1《十送红军》](课前3分钟播放)

  一、导入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一)、了解长征背景及七律的有关知识,导入课文。

  1、问好。同学们,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歌叫《十送红军》,知道要送红军去干什么吗?那么,你们了解长征吗?(让学生说说,师适度把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七律・长征》。

  2、板书:七律・长征。谁知道七律是什么?

  3、[幻灯2什么是七律]学生自由读。七律是一种艺术要求很高的诗,***写的'《七律长征》堪称七律的经典。

  出示[幻灯3《七律长征》不范读]。

  (二)、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感情。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结合书上的注释,读准每个字音。

  2、指名读,抓住生成性的话题引导学生读准音、读通顺。

  3、听了刚才的朗读,谁能在诗中找出一个字来形容长征?(难)。(板书:难)谁能读出“难”来?

  这首诗写出了长征的困难。但是,诗要表现的是长征的困难吗?(板书:不怕)

  4、谁能读出“不怕”和“喜”的感觉?

  4、你读得豪情万丈、慷慨激昂。让我们听朗诵,来进一步感受红军的勇敢。点击[幻灯3《七律长征》范读]。

  5、学生齐读,要求读出气势。

  二、以读促进理解,以理解促进朗读。

  1、请同学们结合书上的注释,边读边思考,理解诗的意思。你读懂了哪一句,就说哪一句;你读懂了哪个词,就说哪个词;发现了问题就提出来大家讨论。

  2、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配合图片深入理解。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幻灯4~11图片]

  {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需要把握的知识点和理解方向:

  (理解:只等闲、逶迤、腾细浪、磅礴、走泥丸、云崖、千里雪、尽开颜、万水千山、暖、寒等词语。)

  (联系句子、联系时代背景,体会长征的艰难、体会红军的无畏和乐观)}

  3、整体理解《七律长征》的意思。

  让学生发言,然后出示[幻灯12诗意]边出示,边让学生读。

  4、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朗读。(提高对情感和气势的要求。)

  三、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写作手法,认识概括、选取典型材料、对比衬托、夸张在写作中的作用。

  1、回顾长征的时间、空间跨度,调动学生对长征艰难困苦的感受,与“七律”的篇幅形成对比,激发学生对诗人写作手法的惊叹。适时出示[幻灯13《七律长征》]

  2、让学生在自读、讨论的基础上汇报(教师把握住:概括、选取典型材料、对比衬托、夸张。)在恰当的时机揭示《七律长征》的两条线索。(相机板书:万水千山、只等闲;↓↓;)

  3、在学生的回答满足了老师的期望之后,进行小结:本诗先概括,再选取典型的事件;又把这两条线索进行对比,衬托了红军的无畏和乐观(板书:无畏、乐观)。

  4、引导学生认识到“不怕”在诗中起的核心作用。

  四、朗诵、欣赏、感悟。

  1、指着[幻灯13《七律长征》]说:“一首七律,56个字,写出了长征中的种种艰难困苦,写出了红军的大无畏革命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这真是一首了不起的诗啊!读!”(师生齐读)

  2、点击[幻灯13《七律长征》]听唱。

  3、在乐曲即将结束时,出示[幻灯14《七律长征》],(紧接着进入下一个环节)。

  4、师:长征是宣言书,吹响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号角;长征是播种机,把革命的火种传播。正因为有了长征,才有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正因为有了长征,才有了新中国的成立;正因为有了长征,才有了我们现在幸福的生活。伟大的事业、伟大的领袖、伟大的诗篇,鼓舞着我们永远向前!“七律长征,一、二!”(师生齐诵)

  5、同学们,让我们发扬大无畏的乐观主义精神,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下课。


《七律长征》教案合集10篇(扩展3)

——《七律·长征》教案范本10份

  《七律·长征》教案 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2、理解诗意,感受红军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解颈联、颔联诗句的意思。

  2、感受红军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解疑,释题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第25课,认真看老师写课题。板书“七律·长征”。

  2、引导学生带着不同的感受读课题(请几个学生读课题)。提醒学生读课题时注意:课题“七律”后有一个间隔号,要作适当的停顿。齐读课题。

  3、读题后,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疑问。(指名回答)

  4、让学生利用课前搜集的资料,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

  5、过渡:为学患无疑,疑则进也。我想今天同学们的进步不仅在于依据课题质疑问难,更在于通过搜集材料解决了自己的疑惑。

  课件出示: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为了摆脱***军队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根据地进行长征。期间经过11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回顾红军战士经历的千山万水,心潮澎湃、诗思纵横,挥笔写下了一首气魄雄伟的壮丽诗篇,这就是《七律长征》。今天,就让我们随着长征的亲历者***一起走进他的“七律·长征”。

  二、初读,读顺诗文。

  1、引导学生听诗朗诵录音,注意字词的读音和诗的停顿。

  2、学生自读诗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3、师引导学生同桌间合作读诗,并注意互相点评。

  4、指导学生读生词。

  课件出示:五岭、逶迤、磅礴、泥丸、云崖、岷山

  5、把词语送到诗句中再读。

  6、齐读整首诗。

  三、再读,理解诗文。

  1、告诉学生,把诗读正确、通顺了是读诗的基础,更重要的是把诗读懂。人常说:文有文心,诗有诗眼。请学生静心默读这首诗,找出诗中哪一句能概括整首诗的.意思。

  2、课件出示整首诗,随学生的回答把第一句变红(板书:远征难、只等闲)

  3、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句诗的意思。

  4、红军把什么看作是**常常的事?(经历的万水千山)

  5、在这首诗中,作者写到了哪些山、哪些水呢?(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山名和水名)

  6、学生交流(五岭、乌蒙、岷山、金沙江、大渡河)

  7、红军在长征途中经历了18座山,24条河。经历这么多的山水,诗人为什么只选这几座山、几条河呢?猜猜看。

  《七律·长征》教案 2

  目的要求

  知识与能力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并体会其中所饱含的感情;学*艺

  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

  过程与方法诵读、讨论、合作、交流、总结

  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

  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

  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难点

  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

  教学

  方法诵读、讨论、合作、交流、总结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投影显示***手书的《七律 长征》,同时播放朗读这首诗的录音(或教师当堂范读)。

  二、学生自由诵读。要求:

  1、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2、理清全诗的`思路。

  三、同学合作学*,正音释义。

  正音:七律( lǜ ) 逶迤( wēiyí ) 磅礴( pángbó )

  云崖( yá ) 岷山( mín )

  释义:七律、等闲、腾细浪、云崖、开颜

  (附: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仄有规定。等闲:*常、寻常。腾细浪:像小波浪一样的翻腾。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四、师生互动,分析结构。

  1、分析结构

  首联:开宗明义,提出全篇的中心思想。

  颔联:承“千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

  教学步骤

  颈联:承“万水”,以金沙、大渡为典型。

  尾联:总结全诗,突出越过岷山后的喜悦。

  2、究“探究·练*”第一题

  小结:艺术概括,衔接紧凑,结构严整。五、师生合作,精读讨论。

  1、诗的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讨论后明确:如果说第一句是一般的表述,那么第二句就是具体的描绘。“万水千山”,表明“远”,也暗含着“难”;“只等闲”说明“不怕”,而又加深一层,岂但“不怕”?而且从容不迫,应付裕如。

  2、讨论“探究·练*”第二题的第1小题。

  3、颔联与颈联的表现手法有什么不同?

  讨论后明确:颔联用了夸张的手法,颈联是纪实。

  3、讨论“探究·练*”第二题的第2小题。

  注:在此环节中,配以“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金沙水拍”“大渡桥横”“岷山千里雪”等录相画面。

  六、教师引导,深入研读。

  1、“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的“寒” 字寓意深刻,给人以多样化的理解。有人认为,“寒”字烘托出战斗的紧张激烈,寄托着对死难战士的无限哀思。有人认为,“寒”字既烘托出沪定桥险恶的形势,又描绘出红军战士浴血奋战,飞夺沪定,令敌人胆寒的壮烈情景。也有人认为,“寒”字用来烘托沪定桥自然环境的

  《七律·长征》教案 3

  教材分析:

  《七律长征》是苏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的第一课。

  这套教材在编排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每个单元有一个单元主题,课文围绕主题词选材。本单元的单元主题词为“长征组歌”,顾名思义,所选取的课文都与“长征”有关,而《七律长征》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篇幅最短,相对而言难度也较小。

  学情分析:

  据了解,学生在小学时已接触过这首诗,甚至有部分同学已经能背诵这首诗,但小学时老师的讲解却只是蜻蜓点水似的,课文相关内容未作介绍,就更不用说引导学生做深层次的探究了。

  教学目标:

  针对此种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熟悉七言律诗的相关知识,体会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包含的感情;(知识)

  2.了解作者高度的艺术概括力;(能力)

  3.学*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为能圆满实现以上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

  1.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等重点诗句的含义;

  2.体会理解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分钟)

  二、检测预*情况:(5分钟)

  1.生字生词逶迤(wēiyí)磅礴(pangbó)岷山(mín)

  2.有关“七律”

  “七律”即七言律诗,表明的是本文的题材(解题)

  (律诗是*体诗的一种,始于南北朝,形成于唐朝。在*仄、压韵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全首一般为八句,超过八句的成为“排律”。五字的律诗称为“五律”,七字的则称为“七律”)

  3.写作背景:

  1935年10月,***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战斗豪情作下此篇。

  三、课文分析:

  一系列的课前热身结束后,就该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分析了:

  1.学生对照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不理解的相互讨论,无法解决的举手问老师。(4分钟)

  2.有人认为这首诗是由五幅图组成的一组包容天地、气象万千的史诗般的历史画卷,请你认真研读诗歌,分别给这五副图概括出一个恰当的名称,并从屏幕上找出相对应的画面。(5分钟)

  3.讨论诗句的妙处: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体会——实际上也就是解决本堂课的重点、难点: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等重点诗句的含义;体会理解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15分钟)

  a.首联:首联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全诗的总起、总纲,“远征难”总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的一切困难;“不怕”“只等闲”充分显示出藐视一切困难的大无畏精神和战胜一切困难的钢铁意志。

  b.颔联:把五岭的“逶迤”乌蒙的“磅礴”和“腾细浪”“走泥丸”合在一起说,你觉得矛盾吗?为什么?(看似矛盾,实际上是一种反衬的'手法。作者把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山分别比作“细浪”和“泥丸”,是为了突出表现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魄)

  c.颈联:①为什么用“云崖”而不用“悬崖”?(突出山的高、地势陡峭)

  ②“云崖暖”“铁索寒”分别有什么表达效果?(“暖”字既写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寒”字则烘托出泸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

  d.1935年10月,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没有越过岷山,这是历史事实。那作者又为什么要在诗中把他说成是“三军过后”呢?(这是因为作者坚信红二、红四军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这充分表现了***对红军指战员们的殷切希望的无比信任)

  四、整体感知(5分钟)

  选取风格完全不同的两段音乐(一较为舒缓、一较为雄壮),请同学们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选取与之相协调的音乐,并配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延伸拓展(10分钟)

  20xx年,大型电视连续剧《长征》播出后,一位学生家长给央视“观众联络处”打电话:“《长征》是一部很有意义的电视剧,可以让孩子了解长征、了解这段历史,所以我希望中央电视台能在学生放假时重播这部电视剧。”你能理解这位家长的心情吗?你认为他的要求有必要吗?请以此为话题展开讨论。

  《七律·长征》教案 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中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三、教学模式:问题情景教学模式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导出新课

  了解长征历史:

  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举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长征结束时,***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写下了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诗篇《七律长征》,总结了艰苦卓绝的长征。

  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二)自学互助

  1、整体感知诗歌诗意和感情

  (1)、结合书下注释及个人理解,自主质疑,合作释疑,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合作讨论)

  (2)、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读出你体会的感情,个别学生表演朗读

  (3)听范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4)、红军长征可谓是艰苦卓绝,这首诗中你认为红军长征时克服了。com了那些困难,才胜利到达陕北?(合作讨论)

  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山、巧渡金沙桥、飞夺泸定桥、翻越岷山

  (5)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整整一年,作者在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来概括长征历史?

  要用56个字来描写长征丰富浩大的历史内容和不可胜数的英雄业绩,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作者必须选择最能表现红军伟大精神和不朽业绩的典型战例场景。

  作者选取典型的事件突出文章中心

  (6)作者为什么要突出红军长征时的艰难险阻?

  作者借此歌颂红军战士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

  2、品读语言,突出重点

  (1)联系全篇内容,你还能从哪些诗句体会到的`他们的这种精神的?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你认为以上两句对表现红军战士战胜困难的英雄气概那一句感染力更强?为什么?

  作者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把绵延不断的五岭看做是微波细浪,而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看做小小的泥丸,极言其小,反衬红军战士敢于战胜困难的高大形象和英雄气概。

  诗句语言要富有表现力就必须使用修辞手法。

  3、变式训练,互评自纠。

  (1)《四渡赤水出奇兵》中“横断山,路难行”为什么出现两次?

  (2)《过雪山草地》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4、应用转化,拓展延伸

  ***在《七律长征》中歌颂了红军不怕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萧华的《长征组歌》中夜得到充分体现,请你在大声朗读中体会。

  (三)、作业布置

  完成《补充教材》第一第二课部分*题

  四、板书设计

  艺术概括、比喻夸张

  五、教学反思:

  让学生在充分了解长征历史背景和红军所经历艰难险阻基础上去感受诗中所歌颂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从而学*运用夸张等修辞增强语言感染力的写作方法。通过一节课的学*,课文基本上都能背诵,但红军长征的经过及所遇到的困难学生知之甚少,所以对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理解不够。学生的朗读比较到位,绝大多数学生愿意朗读,声音响亮,能读出节奏和重音。

  《七律·长征》教案 5

  【教材分析】

  《长征》是***饱含胜利的喜悦和革命热情所创作的一首七律。作者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概括出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革命主义气概。短短四句诗成为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认读三个生字,理解重点词的意思,了解诗歌的大意。

  能力目标:继续培养抓住诗眼去品悟诗歌语言的精妙,从而体会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体会红军长征战胜种种艰难险阻,感受***和红军将士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

  2、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年是20xx年,75前的10月,中国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壮举。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一年的时间里红这跋山涉水、翻山越岭,经受无数次考验,当胜利即将到来的时候,***写下了《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是《七律长征》这首诗。

  二、范读诗句。

  三、看图。配诗、解意。

  给画配诗(颔联和颈联),说一说每句诗的含义。

  播放“飞夺泸定桥”电影片段,感受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品读课文,悟诗情

  学*诗歌更重要的是要品读诗歌,感悟诗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怎么样去体会作者的感情呢?抓住重点词语去体会和感悟。

  同学们现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来读一读课文,抓住诗句的重点词语,认真品味,相信你一定有新的感悟。

  (分小组自由读,感悟诗句所用修辞手法和表达的情感)

  学生汇报,教师指导。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播放《长征》诗歌朗诵。

  六、拓展延伸:

  探究;长征精神是什么精神?

  新时代还需要长征精神吗?

  总结:和*年代的长征精神脉脉相传,具有长征精神的人,就在你、我、我们身边。图片展示:运动健儿。***战士科学考察队员

  七、教师小结:“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五岭

  千山乌蒙

  不怕岷山只等闲

  万水金沙江

  大渡河

  《七律·长征》教案 6

  学*目标

  1、认知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课前准备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中较难理解的词语

  长征: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动身,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境,海拔四千米左右。1935年9月红军长征经此。

  教学过程

  诵读品悟,领略诗境

  听一听《长征组歌》中的段落,谈一谈你所了解的长征。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初步渗透相关的诗歌知识

  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澎湃/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

  讨论

  在现代生活中,俺们如何学*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七律·长征》教案 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中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三、教学模式:问题情景教学模式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导出新课

  了解长征历史:

  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举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长征结束时,***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写下了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诗篇《七律长征》,总结了艰苦卓绝的长征。

  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二)自学互助

  1、整体感知诗歌诗意和感情

  (1)、结合书下注释及个人理解,自主质疑,合作释疑,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合作讨论)

  (2)、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读出你体会的感情,个别学生表演朗读

  (3)听范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4)、红军长征可谓是艰苦卓绝,这首诗中你认为红军长征时克服了.com了那些困难,才胜利到达陕北?(合作讨论)

  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山、巧渡金沙桥、飞夺泸定桥、翻越岷山

  (5)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整整一年,作者在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来概括长征历史?

  要用56个字来描写长征丰富浩大的历史内容和不可胜数的英雄业绩,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作者必须选择最能表现红军伟大精神和不朽业绩的典型战例场景。

  作者选取典型的事件突出文章中心

  (6)作者为什么要突出红军长征时的艰难险阻?

  作者借此歌颂红军战士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

  2、品读语言,突出重点

  (1)联系全篇内容,你还能从哪些诗句体会到的他们的这种精神的?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你认为以上两句对表现红军战士战胜困难的英雄气概那一句感染力更强?为什么?

  作者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把绵延不断的五岭看做是微波细浪,而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看做小小的泥丸,极言其小,反衬红军战士敢于战胜困难的高大形象和英雄气概。

  诗句语言要富有表现力就必须使用修辞手法。

  3、变式训练,互评自纠。

  (1)《四渡赤水出奇兵》中“横断山,路难行”为什么出现两次?

  (2)《过雪山草地》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4、应用转化,拓展延伸

  ***在《七律 长征》中歌颂了红军不怕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萧华的《长征组歌》中夜得到充分体现,请你在大声朗读中体会。

  三.作业布置

  完成《补充教材》第一第二课部分*题

  四、板书设计

  艺术概括、比喻夸张

  五、教学反思:

  让学生在充分了解长征历史背景和红军所经历艰难险阻基础上去感受诗中所歌颂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从而学*运用夸张等修辞增强语言感染力的写作方法。通过一节课的学*,课文基本上都能背诵,但红军长征的经过及所遇到的困难学生知之甚少,所以对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理解不够。学生的朗读比较到位,绝大多数学生愿意朗读,声音响亮,能读出节奏和重音。

  《七律·长征》教案 8

  教学目标:

  1、认识“礴”、“丸”、“岷”3个生字,会写“丸”、“崖”“岷”这3个生字。

  2、理解诗句,体会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预*探究

  1、导入课题

  同学们,七十多年前,中国革命史上发生了一件气吞山河的大事,就是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2、了解长征

  (1)对于长征,你有哪些了解?

  (2)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听老师来介绍一下。

  (3)了解七律,读好课题。

  二、合作交流

  1、出示整首诗,指名读,把诗读正确。

  2、读诗,不仅要读通,还要读懂。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想想每句诗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就做上记号。

  3、理解诗意。我们一起来交流有下,你刚才在理解诗歌时,有不懂的地方吗?

  4、读通了诗,又有了初步的理解,谁能说说这首诗主要写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长征非常艰难,但是红军不怕艰难。)(板书:艰难不怕难)

  5、哪两句诗直接写出了这个意思?(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三、品读感悟

  1、学*句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①你从哪些词语中读懂了红军长征很难?

  A、万水千山B、远征难

  ②你能读出长征的遥远与艰难吗?

  ③那你又从哪里读懂了红军战士不怕难呢?(只等闲)

  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2、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读这首诗后边的六句话,用“——”划出描写长征艰难的词语或句子,再用“﹏﹏”划出描写红军战士不怕难词语或句子,细细体会。

  3、学生自由读、体会。

  4、全班交流。

  A、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艰难?

  A、五岭逶迤B、乌蒙磅礴

  “乌蒙磅礴”,你看到了怎样的山?你能读出这种气势雄伟感觉吗?

  ②那你又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呢?

  A、腾细浪逶迤的五岭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只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B、走泥丸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滚动的泥丸。

  C、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只是翻腾的细浪、滚动的泥丸,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③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一读。

  ④同学们,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仅仅是这两座山脉吗?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了18座这样巨大的山脉,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何等艰难,可红军的回答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的艰难?

  A、云崖

  B、大渡桥横铁索寒

  ①(出示:铁索桥静止画面)谁了解泸定桥?

  ②站在江边瞅一眼,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③那冰冷的铁索,那湍急的水流只要看一眼,就已经让我们不寒而栗,更何况对面还有凶狠的敌人,用机枪疯狂地扫射着!那红军又是怎样对待的?想看看那激烈的.战斗场面吗?

  ④看录像,谈感受。

  ⑤读出感受。

  (2)你从哪里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不怕难呢?

  暖

  ①(出示金沙江图)

  ②面对这样险峻的金沙江,为什么给红军感觉是暖的?(天气暖,巧渡金沙江)

  ③听故事,谈感受?(机智勇敢)板书:机智勇敢

  ④有感情地读。

  (3)引导:金沙江智取,大渡河恶战。这一暖一寒,你能读出两种不一样的感受吗?自己练一练。(分男女朗读)

  (4)而事实上,长征途中,红军要度过这样的河还有24条,哪一条不险,哪一条不难?但红军的回答仍然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C、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①你从哪里感受到长征的艰难?

  千里雪

  展开你的想像,让自己置身于茫茫的雪山之中,要翻过这样的雪山,你会遇到哪些困难?

  ②那你又怎么感受到红军战士的只等闲呢?

  喜

  从诗歌中找一找,红军战士遇到了哪些“喜”?“更喜指什么”还指什么?

  ③翻过雪山,就迎来了长征的胜利,所以说——三军过后尽开颜,把你的感受融入朗读中。

  ④是呀,看着雪山就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坚强的信念、坚定的决心全都化为一句话──

  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四、拓展延伸

  1、读全诗。

  2、积累,试背。

  3、拓展:《清*乐·六盘山》。

  4、***的诗词每一首都是那样的豪情万丈,成为不朽的史诗。请同学们课后去收集***的诗词,好好地读一读。

  五、总结。

  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与生活中,如果你遇到了困难,那就请你想想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吧,希望同学们能发扬红军战士的这种长征精神,克服一切困难,勇敢前进!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

  远征难 只等闲

  无畏乐观

  《七律·长征》教案 9

  一、教学目标:

  1、学*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了解***诗词的创作风格:艺术的概括和夸张。

  二、教学设想

  1、预*要求:

  学生对长征的有关知识缺乏了解,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教法、学法: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3、课时安排:一课时

  4、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由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长征。

  2、教师介绍此诗的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听后自由朗读,体会诗意。

  (合作学*:1、正音。2、借助工具书以页下注合作弄懂课文意思。)

  3、学生齐读课文。

  4、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品味诗中画面

  1、创设问题情景:

  诗第一句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从全诗看,从哪里可以看出远征之“难”?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

  (请学生在书上自主圈点勾画,然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运用艺术夸张手法突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2、创设问题情景:

  《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选择你喜欢的一个画面,说说为什么喜欢?

  (学生思考,小组合作,教师组织交流评价)

  3、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四)播放长征歌曲,以唱带诵。

  (五)作业

  1、背诵并用规范的正楷钢笔字抄写这首诗。

  2、课后探究:

  “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的“寒”字寓意深刻,给人多样化的理解,你对此字有何见解?

  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

  远征难:只等闲:

  逶迤、磅礴细浪、泥丸(夸张)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水拍云崖、铁索寒和乐观主义精神

  千里雪更喜、尽开颜

  《七律·长征》教案 10

  一、教学目标 :

  1、学*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了解***诗词的创作风格:艺术的概括和夸张。

  二、教学设想

  1、 预*要求:

  学生对长征的`有关知识缺乏了解,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 教法、学法: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3、课时安排:一课时

  4、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由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长征。

  2、 教师介绍此诗的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课文

  1、 播放朗读录音。

  2、 学生听后自由朗读,体会诗意。

  (合作学*:1、正音。2、借助工具书以页下注合作弄懂课文意思。)

  3、 学生齐读课文。

  4、 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 不怕 / 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品味诗中画面

  1、 创设问题情景:

  诗第一句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从全诗看,从哪里可以看出远征之“难”?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

  (请学生在书上自主圈点勾画,然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运用艺术夸张手法突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2、 创设问题情景:

  《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选择你喜欢的一个画面,说说为什么喜欢?

  (学生思考,小组合作,教师组织交流评价)

  3、 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四)播放长征歌曲,以唱带诵。

  (五)作业

  1、 背诵并用规范的正楷钢笔字抄写这首诗。

  2、 课后探究:

  “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的“寒”字寓意深刻,给人多样化的理解,你对此字有何见解?

  板书设计 :

  七律 长征

  远征难: 只等闲:

  逶迤、磅礴 细浪、泥丸 (夸张) 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水拍云崖、铁索寒 和乐观主义精神 千里雪 更喜、尽开颜


《七律长征》教案合集10篇(扩展4)

——七律长征的教学反思 (菁华3篇)

七律长征的教学反思1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壮举,是一座不朽的丰碑。当年的长征早已成为*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长征先辈们也都成为历史长河中璀璨的明星。当我们再一次品读《七律长征》这首诗时,仿佛又看到那神骏的山、苍凉的水,似乎听到那隆隆的炮火声和“三军过后尽开颜”的笑声。但对于当代小学生来说,长征不过是一个遥远的故事,怎样让学生们感受长征的精神呢?

  课前,我让学生搜集一些长征的资料,*的诗词,了解长征中的感人故事。我自己也收集了有关长征的视频,制作课件,为课堂学*奠定一定的基础。

  课堂教学时,我始终抓住朗读为主线,让学生朗读,从读中去感悟红军战士那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读中,学生在头脑中勾勒出这首词所呈现的画面:腾跃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并结合学生所收集的资料,让学生来说一说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还遇到了哪些困难,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红军战士钢铁般的意志。

  “暖”与“寒”的理解是诗中又一个重点,它暗示了红军智取金沙江的快乐与强渡大渡河的悲壮与惊险。在“暖”字理解上,我采用讲故事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红军当时快乐的心情。“寒”字理解时,我播放了视频《飞夺泸定桥》,让学生说一说看后的感想,整个问题迎刃而解。

  最后,让学生欣赏了歌曲《七律长征》,学生斗志高昂,即兴表达了对红军战士的敬佩之情。

七律长征的教学反思2

  《七律长征》是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之时,*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满怀喜悦和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的一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诗文虽然不长,但知识丰富,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较多,因此,本着学*是以学生为为中心的,学*是个性化的教学理念,结合文本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将本课设计为五个活动板块:

  一、信息交流,走进长征。

  二、以读代讲,感知长征。

  三、探究对话,深入长征。

  四、诵读积淀,体验长征。

  五、课外延伸,升华长征。

  我这样设计并教学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思考:

  一、突出了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从课始到课终,我始终把学生置于主动、自动、互动的*台之上,以读代讲,让学生去自读自悟,读出层次、读出韵味。

  二、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行为。我十分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和见解。鼓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倡导个性化阅读,如教学中我始终鼓励学生多读多悟、心灵交融、读入文本、读出个性。

  三、正确对待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即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人文性蕴含于工具性之中。所以在本节课中我既注重传承祖国的语言文字又关注学生的体验和发展,如:对“寒”字的生成、理解等。

七律长征的教学反思3

  《七律长征》是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之时,*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满怀喜悦和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的一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诗文虽然不长,但知识丰富,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较多,因此,本着学*是以学生为为中心的,学*是个性化的教学理念,结合文本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将本课设计为五个活动板块:

  一、信息交流,走进长征。

  二、以读代讲,感知长征。

  三、探究对话,深入长征。

  四、诵读积淀,体验长征。

  五、课外延伸,升华长征。

  我这样设计并教学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思考:

  一、突出了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从课始到课终,我始终把学生置于主动、自动、互动的*台之上,以读代讲,让学生去自读自悟,读出层次、读出韵味。

  二、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行为。我十分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和见解。鼓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倡导个性化阅读,如教学中我始终鼓励学生多读多悟、心灵交融、读入文本、读出个性。

  三、正确对待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即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人文性蕴含于工具性之中。所以在本节课中我既注重传承祖国的语言文字又关注学生的体验和发展,如:对“寒”字的生成、理解等。


《七律长征》教案合集10篇(扩展5)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菁华6篇)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1

  透过课文的学*,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初步培养阅读诗歌的潜力,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感情丰富的强烈特征。

  《七律长征》是*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

  一、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必须的了解,再透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资料。

  二、个性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会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诗歌是很讲究炼字炼句的具有音乐美的一种语言艺术。因此,读诗对语言要进行咀嚼,反复地深入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有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还要透过吟诵,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欣赏和朗诵诗歌的潜力。

  三、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采用比喻的手法,创造出新的艺术境界,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突出了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但是是细浪和泥丸而已。本体喻体强烈反差,足见红军的顽强和乐观。在学*课文时,把诗歌反映的具有高度集中性和跳跃性的生活资料,人物形象透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画面呈此刻学生面前,很好的理解课文资料。

  透过这篇课文的学*,深刻体会到介绍背景、高声朗读、个性是运用想象再现诗的意境,确实是学*诗歌的一种良好方法。在以后的诗歌学*当中,将继续推广运用这些方法,使同学们更好的掌握课文的思想资料。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2

  第一、第二句诗是整首诗的总概括,我先引导学生从“远征难”和“万水千山”这两个词来体会长征中艰难重重,再让他们找出红军对待困难的态度的词语,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诗句,还知道了应用什么样的感情来朗读诗句。同时,我还引用第二句诗中的“万水千山”把学生导入下面的诗句。让学生自己找出“千山”和“万水”的代表,学生找出“千山”的代表是“五岭”和“乌蒙”,我就让学生自己去朗读诗句,再谈谈“五岭”和“乌蒙”给自己留下什么印象,接着引导学生注意“逶迤”、“磅礴”和“腾细浪”、“走泥丸”的对比,让他们说出诗人为什么这样写,从中体会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藐视困难的精神。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五岭和乌蒙的特点,我还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五岭和乌蒙山,大多数同学都能准确地画出来。最后,让学生说出朗读这两句诗时应注意哪些词,该用怎样的感情朗读。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3

  由于学生从未学过有关红军长征的相关课文,我就在课前让学生收集一些红军长征的资料,课前正好赶上军博举办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型展览,我就鼓励学生利用休息日到军博参观,对红军长征有一个系统地了解。这样,对于理解这首诗奠定了基础。

  课上我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会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诗歌是很讲究炼字炼句的具有音乐美的一种语言艺术。因此,读诗对语言要进行咀嚼,反复地深入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有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还要通过吟诵,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

  1、让学生抓住重点语句,理解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受:

  在分析: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时,我问学生:这五岭、这乌蒙是什么样的山呢?红军翻越这些山的时候会遇到什么困难?那该怎么读呢?那细浪、泥丸是什么样的呢?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为什么像起伏的微波细浪、滚滚的小泥丸呢?那该怎么读?

  这两句诗作者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学生理解到位后,我就指导学生朗读:怎样读出红军的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这样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然会读出感情来。

  2、观看影像资料,再现红军长征时的情景,使学生受到感染,帮助学生进入情景,读出感情:

  当分析到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谈从哪里感受到红军英勇无畏,学生谈到暖、寒两个字,特别是寒字,学生体会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险,我就说:让我们一起来重温那惊险悲壮、惊心动魄的战斗吧!接着我就放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录像,学生看后,我说:从这九死一生、背水一战、湍急的河水、枪林弹雨,你体会到了什么?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学生当时能够读出自己的感受。

  3、学生感受红军翻阅雪山的艰难时,我又放了一段录像,学生看到在茫茫的大学山上,红军战士,艰难地行走着,配上令人恐惧的音乐,使学生内心感受到翻越雪山的艰难。当时我听见前面的学生脱口而出:啊!这哪有路啊?这么陡,这么滑,怎么爬上去呀?然后,我让学生体会着红军的这份艰难读一读,那么,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胜利就在眼前,这一切怎么不令红军欣喜若狂、兴奋不已呢?让我们把红军的这种胜利之喜,这种万丈豪情读出来吧!学生自然能够读出来了。

  4、给学生放广播员朗诵的录音,作为范读:

  学生听时,十分认真,有的学生小声地跟着读,我叫同学学者广播员的样子读一读,很多同学都举起了手,郭媛媛读这首诗时,感情充沛,真的有些吟诵诗歌的韵味了。

  在所有文体中,诗歌的音乐性是最强的,很讲究韵律和节奏。郭沫若把音乐性看作是诗的生命,只有吟咏、诵读,才能把诗歌的音乐美充分表现出来。所以,朗读自然也就成为综合感受诗歌语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朗读不仅是感悟诗歌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使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得到不断积淀与升华,从而使语文学*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

  这节课我就是一次大胆地尝试,为我今后教诗歌体裁的文章积累了很多经验。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很多问题,如:老师在课上说的话过多,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地体现,由于时间的原因,有些语句,学生体会得还有待深入。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改正。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4

  《七律长征》是*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它是*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的豪迈情怀。

  一、精彩回放,走进长征。

  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二、以读代讲,感知长征。

  特别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会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诗歌是很讲究炼字炼句的具有音乐美的一种语言艺术。因此,读诗对语言要进行咀嚼,反复地深入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有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还要通过吟诵,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

  三、文本对话,深入长征。

  诗人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创造出新的艺术境界,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突出了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足见红军的顽强和乐观。在学*课文时,把诗歌反映的具有高度集中性和跳跃性的生活内容,人物形象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如为了更好地理解“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诗句中“暖”和“寒”在句中的意思,就及时地补充了长征途中红军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视频。这样学生轻而易举知道了既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从中体会到了红军的神勇无比。

  四、诵读延伸,升华长征。

  把这一课真正上成读书课,通过反复情感朗读,读出诗的意境,读出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5

  一、资源整合 创设情境

  我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为学生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

  开课时,我播放了一段电视剧《长征》的片头给他们看,片中雄浑的歌声,悲壮的画面,立刻把大家带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在理解“铁索寒”那句时,我请他们观看了一段电影《飞夺泸定桥》的片段,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那浴血攀链的红军勇士令孩子们揪心不已,有的孩子还流下了眼泪,发言谈感受时都还在哽咽着,说不出话来。

  还有那配合诗内容,随着或激昂或凝重的背景音乐展示的一张张图片:金沙江、终年积雪的岷山……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二、以读代讲 读中悟情

  我注重了朗读指导,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将读的训练贯穿于始终,使学生由读生情。

  开课不久,我声情并茂地朗诵了全诗,用激情感染学生,博得了他们热烈的掌声;指导他们读诗时,我引导他们发现七律的押韵规律后,就一句一句地带他们读;学*“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时,我进行了引读、分男女读、齐读等,快结束本课的学*时,还请他们在音乐声中一起起立背诵……朗朗的读书声,不绝于耳,学生在读中感受诗人的情怀,领悟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感情不断升华。

  三、利用资料 巧解难点

  我通过“资料袋”,巧妙地将学生陌生的时代背景、七律的特点、巧渡金沙江的故事、长征的结局等情况穿插在教学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拉*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诗的理解减缓坡度,带领学生走进那个年代,走进二万五千里长征漫漫征程……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6

  《七律长征》是*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我首先设计了精彩回放,走进长征。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和学生查找的资料中让学生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再以读代讲,感知长征。

  特别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会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诗歌是很讲究炼字炼句的具有音乐美的一种语言艺术。因此,读诗对语言要进行咀嚼,反复地深入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有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教唱、吟诵,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创造出新的艺术境界,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突出了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足见红军的顽强和乐观。在学*课文时,把诗歌反映的具有高度集中性和跳跃性的生活内容,人物形象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把这一课真正上成读书课,通过反复情感朗读,读出诗的意境,读出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但对于现在小学生来说,长征不过是一个遥远的故事,有的甚至前所未闻,怎样让学生们感同身受?在课堂上,教学重点紧紧围绕“难”、“不怕”、“只等闲”,同读共赏,进一步感受红军战士勇往直前的乐观主义精神。在学生充分感知“远征难”之后,再与“腾细浪”、“走泥丸”对比,体会红军勇往直前的乐观主义精神;“暖”与“寒”是诗中又一个重点,它暗示了红军智取金沙江的快乐与强渡大渡河的悲壮与惊险。在“暖”字理解上,我采用讲故事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红军当时快乐的心情,“寒”字我通过播放《飞夺泸定桥》电影片段,拉*了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深刻理解长征精神。

  整堂课以学生的感悟为主,以感带读,红军战士勇往直前的乐观主义精神就在这里渗透进学生的思想中。通过对课文的学*,学生们对长征的英雄们肃然起敬。

  由于受能力限制,我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把握还尚未成熟,在教学中留下了很多遗憾,像教师的指导还是过多,放手的力度还不够;学生读的还不够充分;对“七律”的把握和指导不够好等等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不断提高。


《七律长征》教案合集10篇(扩展6)

——七律长征读后感优选【五】篇

  七律长征读后感 1

  这学期刚开学,我们就学*了***的《七律·长征》这首诗,学*过后使我深受感动。

  这首诗共八句,讲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走遍千山万水,不惧千难万险。诗中为我们展示了“跨越南五岭”、“疾跨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这五幅“征难图”。通过这五幅图高度概括了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大无畏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在老师的讲解过程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喜踏岷山雪”这幅图,使我仿佛见到了这样的画面:那是在1935年,中央红军渡过大渡河北进,遇到了第一座大雪山———岷山。这座山海拔4500多米,山上终年积雪。日落之后到日出之前的时段,到处阴风怒号,漫天飞雪,寒冷异常。山高陡峭,连鸟儿都飞不过去。行军数月,粮食不足,人也筋疲力尽。甚至有的人在冰上摔倒了,站不起来,就永远的倒在了雪上之上。无畏的红军却偏偏要与命运抗争。最终,中央红军翻过了雪山,在北进途中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和我们现在的生活相比,红军当年是多么的不容易!我们到了冬天回家有暖气,出门有羽绒服和棉鞋,可红军翻越雪山时穿的是单薄的衣衫和草鞋。我们现在可以大鱼大肉,有的同学还挑三拣四,可红军翻越雪山时不仅要忍受饥饿和稀薄的空气,还要顶着刺骨的寒风。我们现在自私自利,不懂分享,可红军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不畏艰辛,勇敢地牺牲自我。

  通过学*《七律·长征》这首诗,使我明白,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都是由红军当年的辛苦付出以及英勇牺牲换来的,我们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学*当年的红军精神!

  七律长征读后感 2

  读了***的<<七律长征>>这首词,里面讲的是红军怎样克服重重困难,翻过几座又高又险的山,跨过几条大河,经过很艰难困苦,走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把乌蒙山当作小泥丸走过,把又高又险的五岭当作细浪踏过,体现红军战士不怕艰难困苦的精神!

  现在我们这代人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很多人不能吃苦耐劳,通过学*这首词,我们应该向红军战士们学*,学会吃苦,学会独立,学会积极向上,这样才会进步!

  七律长征读后感 3

  无意间翻到了《七律长征》这一课。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

  红军在长征中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困难险阻。前面是危险的地形,后面是*****派的疯狂追截。可红军却把逶迤的五岭当成翻腾的'细小浪花,把磅礴的乌蒙山看成是从脚下滚过的小泥丸……由此可见红军有着十分乐观的革命主义精神。

  虽然红军有着不屈不饶的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但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呀!长征途有多少位英雄为了***献身呢?答案是:像繁星一样数不盛数。

  《金色的鱼钩》、《马背上的小战士》、《丰碑》……这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是多么催人泪下啊。

  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怀着敬佩的心情去朗读这篇课文吧。让我们的心灵接受高尚的洗礼。

  七律长征读后感 4

  自从我学*了《七律·长征》这首***写的诗词之后,我深深的体会到了在长征这25000里的道路的困难与艰险!

  虽然这首诗只写了8句,但却写出了在长征路途中的艰险。可是在写第一句的时候,***并没有重点描写武陵山和乌蒙山的险阻。而是写出在红军走过的时候,只是比作了细小的波浪和小泥丸。经过了困难,还回头望望总觉得那么简单的走过……在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整整1年的时间,红军走过了无数的道路,当听到:“中国胜利了!”这句话,人们也是不住的高兴!

  介绍完了长征这件事,我也要谈谈我这“只”在蜜罐中长大的“小公主”了。想象一下在长征的道路中,战士们饿的时候吃野草,吃树皮,有的.时候还会吃草根……可在看看我们每天都要吃好的,有时不爱吃的鸡翅什么的还会扔进垃圾箱。但是要是红军在路途中能吃一顿饱饭的话,就很兴奋了。

  我爱这寒风溯雪的一年长征!

  七律长征读后感 5

  读了《七律·长征》这首诗,我对红军战士们的敬佩油然而生。红军战士们不怕艰险、奋勇向前的精神让我无比敬仰。

  纵观全诗,每一句的慷慨激昂都表现了战士们的英勇无畏。看这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战士们不畏惧长路征程,将种种困难等闲视之,认为这漫漫长路上的千山万水也*常不过了。可事实上,红军走过的大山、大河,哪一处不是危险重重?哪一处不是令人畏惧?但红军战士们仍不惧怕。他们是勇敢、无畏的!

  再看这一处:“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连绵不断的五个山岭,在红军战士眼里,竟像细小的波浪;气势恢宏而磅礴的乌蒙山,高大,险峻,可在红军眼中,只不过是小小的泥丸,轻轻一脚就会被踩扁。这种英勇无畏的精神让我敬佩!

  在诗的最后一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中,我感到了红军战士对长征胜利结束的盼望。盼望长征胜利,就连茫茫千里白雪也令人喜爱了。红军战士们希望胜利,盼望胜利,是一种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要学*他们!

  凭着不畏艰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红军完成了长征。二万五千里路程中,种种困难,种种险境,种种令人生畏的境地,红军都一个一个闯了过来。无论怎样的艰难险阻,红军秉持着永无畏惧的精神,都能一个个粉碎。

  红军是勇敢的,他们有着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每当想到这些,我心中对红军的敬佩就会油然而生……


《七律长征》教案合集10篇(扩展7)

——七律长征初中读后感作文实用5份

  七律长征初中读后感作文 1

  读过《七律·长征》诗词后,我又看了一些有关长征的故事,在脑海中加深了对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苦经历和伟大意义的认识。对革命前辈浴血奋战为我们创造的幸福生活感到深深的敬意!深感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在长征过程中,前方有敌人堵路,背后有几十万的追兵,天上有敌人的飞机,地面有敌人的车炮,在环境险恶,缺衣少粮的情况下,工农红军穿着草鞋爬雪山,忍饥挨饿过草地,强渡乌江、金沙江、四渡赤水,在艰难中磨砺意志,依靠崇高理想和团结的力量,依靠人民群众,化解一个又一个危险,不断战胜装备精良的敌人,从弱到强,从困难中走向胜利,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

  长征精神是我们的.宝贵财富。革命前辈顽强拼搏和对待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是传家宝,永远激励我们前进。当我们在学*上碰到背书难、作文难、计算难、背英语单词难、体育运动中跑步、跳高难等困难的时候,就要想到长征的前辈们奋不顾身勇往直前的献身精神,我们就应当振奋精神,培养顽强拼搏的意志,勇于向困难挑战,努力完成学*任务,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革命先辈。

  都说长征是播种机,它不但播下了革命火种,而且播下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我们要在伟大祖国的温暖怀抱中磨练顽强意志,继承老一辈不畏困难的优良传统,努力克服学*、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要经得起挫折的考验,做一个坚强的人,做一个乐观向上的人。

  七律长征初中读后感作文 2

  自从我学*了《七律·长征》这首***写的诗词之后,我深深的体会到了在长征这25000里的道路的困难与艰险!

  虽然这首诗只写了八句,但却能体现出在长征路途的艰险。中央红军在路上一共368天,只休息了44天,*均走182公里才修整一次,*均每天行军37公里;共翻越了18座山,其中五座山终年积雪;渡过了24条河流;转战了11个省……看到这些数字,谁不感到震惊呢?红军战士们不顾自己的安危,不怕艰难险阻——高大的五岭山脉、气势磅礴的乌蒙山脉,可在他们的眼前却变得像“细浪”、像“泥丸”,他们还勤于思考,英勇顽强地与敌人斗争,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这是多么伟大的创举啊!他们团结一心,在历经了艰难的长征胜利会师后,在白雪皑皑的岷山上,也有无尽的欢乐;他们更有必胜的信念,在的围追堵截、日军的扫荡下,也永不言败,用自己的生命保卫红色**,用自己的身躯筑起民族的屏障。

  ***是先驱者,是领航人,更是一轮不落的太阳,使神州大地13亿中华儿女在党辉的照耀下成长生活、享受生活。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时刻激励着我,今后我要用“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去征服生活上的重重困难,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学*,长大后把祖国的明天建设得更加美好、富强!

  七律长征初中读后感作文 3

  我们学*了《七律·长征》这首诗,不仅让我知道六万五千里的长征红军一路走下来的艰辛,还使我感受到红军们坚持不懈的毅力。

  红军一路越五岭,翻乌蒙山,过金沙江,跨大渡河……经历的艰辛数不胜数。那五岭山脉高低起伏,绵延不绝。那乌蒙山更是高大雄伟,气势磅礴……

  无论山多高,水多急,天多冷,雪多大都无法阻止他们的脚步。在他们心中那些困难,饥饿,寒冷,炎热都是*常事。因为在他们的字典中就没有“怕”这个字,只有“坚持”他们的毅力是多么根深蒂固啊!

  在我们的生活中,长征中经历的艰难就比如是生活中的困难,红军就是我们,我们要一步步将困难消灭。在学*中,长征就是学*生涯,我们也要有红军那样的毅力将学*中的困难一个个解决,最后将我们的学*生涯画个完美的句号。

  前辈们为我们创造好生活,流血牺牲,不就是为了让我们有良好的学*环境,有好的生活环境,好好学*将来成大器为祖国增光添彩。我们要珍惜这学*环境努力学*,报效祖国!

  红军经历的艰难我们是没有经历过的,他们可能睡雪窝,可能饥饿得吃树皮,草根……如果换做长期吃饱穿暖的我们是做不到的。我们没有那份勇敢,那份坚持,那份面对敌人时的镇定。所以我们还是要干好我们自己的事情——学*。

  努力吧!为祖国争光。要对得起那些为祖国事业牺牲的前辈,好好学*,天天向上!

  七律长征初中读后感作文 4

  读了《七律·长征》这篇作文后,时我无比敬佩红军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英雄气概。

  红军从1931年到1934年,在***的正确引导下,取得了四次胜利。以后,由于在王明路线的错误引导下,第五次"围剿"以失败告终。红军不得不退出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进行长征。1935年1月,***召开会议,重新确立了***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路线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长征全程二万五千里,这期间,红军翻越了连绵起伏的五岭山、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穿过荒无人烟的草地;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经过了11个省,翻越了18座大山,跨越了24条大河,最后,穿越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后,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在长征胜利结束以后,***同志以及其轻快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满怀豪情的《七律·长征》。这首是浓缩了长征途中的艰险、曲折和悲壮,震撼了我的心灵。

  ***多次为红军的英勇而慨叹,多次赋诗言声。1935月10月,***在全军排以上干部大会上朗诵了这首诗。

  《七律·长征》这首诗,是我领略了***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和高昂的气质,更让我敬佩红军战胜艰难险阻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英雄气概。

  七律长征初中读后感作文 5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带领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艰难地前进,经过长途跋涉终于胜利到达了陕北。长征不仅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而且形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五年级上学期, 我们学*了《七律长征》,从课文中学*到,回首起七十年前那漫长的征途,红军队伍的脚印踏遍了十一个省份,进行了三百多次的战斗。勇敢地冲出敌人的重重包围。长征队伍宛如一把锐不可当的箭,永远向前进。两奇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穿越荒芜人烟的地区,开创了中国革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奇迹。尽管路途有多么的遥远,征途有多少的艰辛。但他们仍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勇往直前,不怕牺牲,不屈不挠,积极进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如今,我们的生活虽然富裕了,但我们不能忘记先烈们的丰功伟绩,长征精神依然鼓舞着我们每一个人。

  作为初中生的我们不得不被红军顽强的毅力,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打动。然而我们能做更多的就是努力学*科学文化知识,在困难面前决不低头。我们也不能陶醉在祖先创造的业绩中了,而是要自强、自立,创造属于我们的明天。这是我们一定要做到的,也是完全能够做到的!

  同学们,当你沉溺与网络游戏,浪费大好时光的时候;当你留恋于武侠小说,不思进取的时候;当你吃着洋快餐,为明星疯狂的时候。想想长征吧,想想那些为了新中国的成立浴血奋战的那些人和事。如果说老一辈的先烈们所面临的是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民主**的话,而我们新时代的青少年们所面临的,则是用我们的勤劳和智慧使我们的祖国阔步迈入世界经济列强国的行列,这关系到每一位华夏子孙的命运。作为即将担负国家建设的青少年,我们应该有自己的远大理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也是一次充满艰辛的长征,这是时代赋予我们青少年新的长征!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

  长征精神是一种奋发图强开拓进取的精神,告戒我们青少年要勇于战胜前进道路上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它的精神影响了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人。长征给我们的启示,不仅仅是一个军队艰苦奋斗的精神,积极乐观,勇往直前的精神就能成就事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人,只要有了长征精神,就一定能成功。让长征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并且铭刻在每个人心中!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