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楼送辛渐教案菁选

首页 / 教案 / | 2023-02-18 00:00:00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10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芙蓉楼送辛渐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孤”揣摩作者内心情感,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走进诗人内心,揣摩情感变化。

  难点:

  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孤”揣摩作者内心情感,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大屏幕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你读出了什么?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别董大》高适

  《赠汪伦》李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2、汇总离别诗里的名句,读,你读出来什么?

  自古离别多惆怅,有辛酸,有无奈,有思念,有嘱托……有这样一位诗人,他也提笔写下了一首离别诗,他一改以往离别时悲怅的笔调,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去品味个中滋味。

  3、老师板书芙蓉,强调写法,“”芙蓉“即木芙蓉,一种植物,本是荷花的别称,李白的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里指的解释即为荷花,不过宋代以后,很少有人将荷花唤作芙蓉了。

  4、生齐读课题,出示全诗。用一句话说题目的意思。谁送谁?哪儿送?芙蓉楼在哪儿?

  二、初步感知诗歌,熟读诗歌,把握韵律。

  1、提示”壶“,部首:士

  2、自由读诗3遍。读准字音,诗句读通顺。

  抽生读,师点评。

  A:(微笑)嗯,读得好!字字落实,比如”*明“的”两个后鼻韵“,她读准了,再比如”夜入吴“”如相问“的”如“翘舌音的,她也读准了,读得真好!谁再来读一读?不但读得字字落实,而且要读出古诗特有的那种味道。尤其是前后鼻韵读得好。

  B:送你四个字,声情并茂。他不但用嘴巴在读,更用眼神在读,用表情在读,更用整个生命在读,真好!我们一起来读,怎么读呢,听清楚要求,每一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面三个字冯老师来读,明白吗?好,准备。题目和作者也由冯老师来读。把头抬起来,深深吸上一口气。交换读

  3、这首诗,我们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读诗不但要读出它的节奏和味道,更要关注和体会它带给我们的那一份情绪和那一种感觉。

  这是一首送别诗,朴实*淡的送,饱含了作者几多深情和惆怅呢?

  三、品诗意

  1、从诗的前两行,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此时此刻你觉得哪一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感受?提示学生把词语写在黑板上,师点评

  想一想:诗中的哪个字或词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好的,不着急,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静静地默读诗。想一想这首诗哪些地方,哪些字眼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情绪,你在这些地方做一做记号,明白吗?有些同学不用老师提示,已经把笔拿起来了,好*惯,这就是我们多年来养成的默契。

  2生反馈,

  寒:

  A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意思为,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

  什么样的雨称为“寒雨”呢?“寒雨”怎么样呢?板书:雨

  “秋风秋雨秋煞人”,“寒雨”不仅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暗淡气氛。

  B江,板书江

  此时江面感觉如何?

  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夜雨更增添了萧瑟的秋意。

  C吴地

  今江苏镇江一带,三国里的孙吴故地,称吴。这里用了连和入,字面上写雨势的*稳连绵,将于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感知。这雨何时来的?诗人感知到了吗?

  D这寒意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吗?对,更浸透在两个离别的友人心头上。

  3.透过诗句,我们也仿佛和王昌龄站在芙蓉楼上看到了什么?

  这样的一幅画面,那就是(师指着板书,学生说,吴江夜雨图)

  此刻有这样的一幅画面在你脑海定格,你看到了寒气笼罩的江面上……此画面在你脑海定格

  你看到了纷纷扬扬的秋雨……

  此画面在你脑海定格……

  雨点滴落在你身上,寒意侵入了你的……(心)

  此时你的感觉是,……你心里泛起的情绪是……

  师:这就是诗人,而你眼前出现的是……

  生:

  师:又一个诗人,是的,孤独,因为一想到朋友即将离我而去,一片估计油然而生……

  4.初解孤

  师:因为孤独,诗人在满江烟雨中,又看到了什么……

  生:楚山。

  师:怎样的楚山?生:孤独的,孤寂的。孤傲的,用孤说词语……

  从哪个字看出来的?谁“孤”呢?仅仅是“楚山孤”吗?还有谁是孤零零的?

  师:诗中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明”,什么时候感受到寒雨?什么时候看到楚山?王昌龄一共写了两首《芙蓉楼送辛渐》,此为其一,是天亮时在芙蓉楼送别辛渐时所作,另外一首是描绘前一天夜里两人在芙蓉楼里饮酒话别时的情形。

  出示另一首芙蓉楼送辛渐,指名学生读。

  师:窗外秋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相对而坐,饮酒道别,他们会说些什么?抽3—5人说

  此情此景,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凄凉,忧愁)

  师:这种情感凝聚在诗中哪个字中?(孤)带着这种感觉,谁想读前2行。

  5、走进作者,品读文字

  师:猜猜看,这王昌龄何以孤独至此,中晚唐的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的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琐碎的事物上,

  《夜雨寄北》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唐)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浪淘沙李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声声慢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而王昌龄却将听觉、视觉、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气势,如若让你给这幅吴江夜雨图着色,你会用什么色调?

  为什么?想映衬作者的心境?什么境遇?

  生:

  师:你查过资料?什么叫贬谪?

  可能是因为屡遭被贬,现在的`我们谁也不清楚当时的王昌龄,送别辛渐的王昌龄到底是因为什么而感到孤独,孤寂,孤僻,但我们分明感受到那种满江烟雨的寒意,冷意,孤意,抬头看黑板,大家看,在王昌龄严重,寒意的秋雨是景,浩渺的江面是景,孤寂的楚山是景,这样的景层层包围着谁?

  生:王昌龄

  师:听,王昌龄在吟诵……生跟着诵读

  四、悟诗情,再品孤。

  师:好友辛渐要走了,即将见到家乡的亲友,猜想一下,王昌龄的家乡可能会有哪些亲友?

  生:年迈的双亲,结发妻子,兄弟姐妹,友人

  师:这些亲友见到信件后可能会问些什么?

  生:他为什么不回来?

  他是否吃饱穿暖?他究竟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屡遭被贬?

  师:是啊,洛阳亲友的问题,疑惑,王昌龄都想到了,但他在送别辛渐时只有一句嘱托的话语,那就是……(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引读:当友人问起时,王昌龄会豪迈地说……

  当结发妻子问起时,王昌龄会深情地说……

  当年迈的双亲问起,王昌龄依旧坚定地说……

  师:冰,玉有什么特点?(纯洁、透明、洁白无瑕)

  师:王昌龄一遍又一遍的在心底呐喊,是想表白自己的什么?(不因两次被贬而改变自己冰清玉洁的品质)师: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唐开元宰相姚崇自写下《冰壶诫》“冰壶者,清洁之至也,君子对之,示不忘乎清也。”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李白也曾用冰壶自我鼓励。

  倘若你离家多年未归,会给亲友带去的口信是什么?

  生:报*安

  师:

  “玉壶”比喻什么?王昌龄的真心

  那为什么王昌龄却不是通常的*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保持操守的信念?

  师:王昌龄从清澈无暇,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精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洛阳亲友,这比任何相似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亲友的深情。

  师:寒气漫天的夜雨,打湿了他冰洁的真心没有?

  烟波浩渺的吴江,隔断了他对亲友的倾诉没有?

  此刻,那孤独的楚山呢?在这吴江夜雨图中,又是怎样的气势?

  生:雄浑,豪迈,孤傲,

  师:王昌龄,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出塞,从军行,他同情,写了宫怨诗,这是怎样的王昌龄?

  积极向上,忧国忧民,壮志雄心

  师:这样的诗家天子王昌龄,在屡遭被贬后,仍壮志雄心,在他被贬期间,许多好友纷纷做事来表达对他的同情和安慰,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指名读

  但不管世事如何变迁,王昌龄依然是“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尽管友人已离我而去,但作者的内心更加孤傲坚定,从孤独到孤傲,让我们走进冰清玉洁的王昌龄,齐读全诗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那苍茫的江雨,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了诗人送别诗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孩子们,这就是诗歌的魅力。

  五.拓展

  这首诗写了一种情绪,人人都会有的情绪,一个大写的孤子,这是人类共同的情感,所以古今中外表达此情的诗歌不计其数。

  大屏幕展示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独坐敬亭山李白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王维

  师:正所谓烟雨迷蒙吴江寒,孤傲寂寥望楚山,但孩子们,你们想过吗?人有悲欢离合,若没有了那场送别,这满腹的豪情壮志又与谁诉说呢?所以王昌龄这样写道:洛阳亲友如相问……

  从此,送别诗成了传递情义,表达惆怅诉说衷情的上好方式。于是王勃写下了: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王维在送别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诗:劝君更尽一杯酒……

  高适作别董庭兰寄语:莫愁前路无知己,……

  李白对自己粉丝王伦赠言:桃花潭水深千尺,……

  它送别故人孟浩然留下千古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

  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这节课就上到这儿!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教学重点:

  感悟诗人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今天,我们学*一首流传至今仍广为传颂的唐朝名诗《芙蓉楼送辛渐》。

  2、板题。强调:“芙蓉”的写法、意思。

  3、齐读题目。

  让我们带着学*古诗的饱满热情再读题目。

  既然是送别,让我们再带着淡淡的忧伤齐读题目。

  4、用一句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介绍诗人。

  二 品读重点,深入感悟

  1、出示自学提示:

  ①自由读古诗,多读几遍,读准确,读流畅。

  ②结合文中注释,四人一小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句诗写了些什么。 ③在不明白的地方打上问号。

  2、回报交流。

  (1)指名读诗。随机学*“壶”字。

  再齐读。

  (2)从诗的前两行,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此时此刻你觉得哪一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感受?

  想一想:诗中的哪两个词语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

  什么样的雨称为 “寒雨”呢?“寒雨”怎么样呢?

  “秋风秋雨秋煞人”, “寒雨”不仅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暗淡气氛。

  谁“孤”呢?仅仅是“楚山孤”吗?还有谁是孤零零的?

  让我们带着无限的离愁再来齐读这两句诗。

  指名读。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最后两句诗写了些什么?

  “冰心”从字面上看是什么意思,实际上诗人想说明什么?

  “玉壶”又是什么样子呢?

  诗人把自己的心比作玉壶里的冰一样清正廉洁。在与好友分别的时刻,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比喻自己呢?

  出示写作背景。

  阴霾的天气,远离的朋友,再加上众口的毁谤,朝廷的贬谪,诗人没有退却,而是勇敢的面对一切。

  所以,临别之时,王昌龄坚强地对辛渐说——

  一切的一切,王昌龄没有失望,而是乐观地对辛渐说———

  让我们像王昌龄一样,坚强而乐观地说————

  (4)同学们已经会从前两句诗中读出孤独、凄凉,从后两句诗中读出乐观坚强。你们会读诗了,你们会吟诗吗?

  吟诗,就要入情入境的吟诵,抑扬顿挫慢慢的吟出诗的韵味。 试读。

  指名读。

  3、拓展延伸。

  人生自古重离别。你们还知道哪些送别诗?

  4、小结:人生自古伤离别。可是,今天的离别不正预示着明天的重逢吗?只要我们心中有彼此,只要我们学会珍惜,离别将不再是忧伤。

  三 学用结合,多元训练

  1、解释:

  *明——冰心——

  2、《芙蓉楼送辛渐》是朝诗人写的一首人与友人分别的时间是,具体地点是,友人所去的地方是。

  3、最后一句是运用了表现了作者

  4、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板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坚强冰心

  孤乐观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3

  教学目标:

  1、基本教学: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能背诵古诗。

  2、情感态度:透过学*古诗,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3、潜力运用:自己会写离别赠言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关于送别的诗歌。

  教学过程:

  一、以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即将结束小学生活,离开美丽的校园。随着毕业的临*,不知你们是否已经感受到,在四月的花香中开始弥漫离别的气息;那么离别之际有没有让你牵挂的朋友,念念不忘的友情?你又有何话想对他(她)说呢?

  2、过渡揭题:别急,我们暂且把这种思绪搁置一下,先来共同学*一首应时应景之作——其实是一首关于送别的诗歌。

  播课件板书课题

  介绍作者(穿插《出塞》)

  二、学*古诗:

  1、自由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

  2、指名读,纠正不正确发音。

  3、再读,(小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

  4、学生个人诵读展示。

  5、群众诵读

  6、出示问题,初步理解

  学生说自己认为的诗意,教师进行辅导,鼓励学生大胆的说,不要害怕说错。播课件(重点词句)

  播课件,描述诗的意境。

  这是一首送别诗,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首句从昨夜秋雨写起,为送别设置了凄清的气氛。第二句中的“*明”点明送客的时间;“楚山孤”暗寓了自己送客时的情绪。后两句,写的'是自己,但仍与送别之意相吻合。因为辛渐是诗人的同乡,辛渐返乡,亲友必须要问到诗人的状况,所以诗人在送别辛渐时个性嘱托他:“家乡的亲友如果问到我此刻的状况,你就说,我的为人就象那晶莹剔透的一块冰,装在洁白的玉壶之中。”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也证明自己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本诗既写了朋友的离情别绪,更加写出了自己的高风亮节。

  展开想象诵读诗,师生共评

  7、背诵:

  (1)试背——互背

  (2)指名背——齐背。

  三、积累训练

  1、你们还记得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吗(课件出示)

  2、那里还有几句送别的诗句,让我们一齐读一读。

  (课件出示)

  四、拓展。

  1、赠言示范

  2、写离别赠言(课件播放送别)

  板书设计: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写景:渲染气氛——寒雨

  叙事点出送别——送客

  抒情:证明心意——一片冰心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4

  学*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整首诗的意境和其中包含的情感。

  (3)欣赏并感受送别诗的不同风格

  ⒉过程与方法

  学*运用联想的方法体会古诗意境的方法

  ⒊情感态与价值观度

  体会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发学生从小立志做品质高洁的人。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难点

  从“楚山”孤峙,“一片冰心在玉壶“中体会到诗人表现出来的坚强品质。

  课前交流:

  今天看到这么多的同学与我一同学*,感到非常高兴。你们班一共有多少同学?……差不多是我们班的2倍了,真好,我喜欢大班上课热烈的气氛。

  哦,忘了自我介绍,我姓郑,郑成功的郑。名玉琴,玉是美玉的玉,琴是古琴的'琴。你能介绍一下自己吗?

  真好,我宣布,从现在开始,我又结识了( )位新朋友。你们愿意与我交朋友吗?

  好,那就请朋友们与我一同进入这“古韵流香“的课堂吧。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看到“古韵“二字,你能联想到哪些词语?

  说得没错,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流香溢彩,举世闻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感受一下古诗的迷人魅力。

  读诗题

  (出示2:课题)我们一起来来读诗题:芙蓉楼送辛渐

  师:读诗先读题,你从诗题中了解到哪些信息?或者,引发了哪些疑问呢?

  预设:1地点 2送别诗 3送辛渐

  师板书课题

  疑:1芙蓉楼在哪里 2辛渐和王昌龄是什么关系? 辛渐要去哪里?(注释)

  点击相关链接,提供给学生学*资料

  那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读诗人

  三、读诗人(出示3:诗人)教师导语:

  那么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诗人

  先请同学们把自己预*所得交流一下吧

  学生交流关于王昌龄的资料

  师:同学 出示资料

  用一句话说说从这段文字中了解到关于王昌龄的哪些信息

  1,一生坎坷 2 很重感情 3广交朋友 4才华横溢

  四、品读诗文,入境入情。

  1,自由朗读全诗及注释

  2,(出示课件)指名朗读 4人左右

  3,听范读,发现不足

  4,模仿诵读

  5,你通过朗读古诗和注释知道了什么?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透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这天,我们学*一首流传至今仍广为传颂的唐朝名诗《芙蓉楼送辛渐》。

  2、板题。强调:“芙蓉”的写法、意思。

  3、齐读题目。

  4、用一句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二、介绍诗人。

  三、品读重点,深入感悟

  1、出示自学提示:

  ①自由读古诗,多读几遍,读准确,读流畅。

  ②结合文中注释,四人一小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句诗写了些什么。

  ③在不明白的地方打上问号。

  2、回报交流。

  (1)指名读诗。随机学*“壶”字。

  再齐读。

  (2)从诗的前两行,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此时此刻你觉得哪一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感受?

  想一想:诗中的哪两个词语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

  什么样的.雨称为“寒雨”呢?“寒雨”怎样样呢?

  “秋风秋雨秋煞人”,“寒雨”不仅仅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暗淡气氛。

  谁“孤”呢?仅仅是“楚山孤”吗?还有谁是孤零零的?

  让我们带着无限的离愁再来齐读这两句诗。

  指名读。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最后两句诗写了些什么?

  “冰心”从字面上看是什么意思,实际上诗人想说明什么?

  “玉壶”又是什么样貌呢?

  诗人把自己的心比作玉壶里的冰一样清正廉洁。在与好友分别的时刻,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比喻自己呢?

  出示写作背景。

  阴霾的天气,远离的朋友,再加上众口的毁谤,朝廷的贬谪,诗人没有退却,而是勇敢的应对一切。

  所以,临别之时,王昌龄坚强地对辛渐说——

  一切的一切,王昌龄没有失望,而是乐观地对辛渐说———

  让我们像王昌龄一样,坚强而乐观地说————

  (4)同学们已经会从前两句诗中读出孤独、凄凉,从后两句诗中读出乐观坚强。你们会读诗了,你们会吟诗吗?

  吟诗,就要入情入境的吟诵,抑扬顿挫慢慢的吟出诗的韵味。

  试读。

  指名读。

  3、拓展延伸。

  人生自古重离别。你们还明白哪些送别诗?

  4、小结:人生自古伤离别。但是,这天的离别不正预示着明天的重逢吗?只要我们心中有彼此,只要我们学会珍惜,离别将不再是忧伤。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能正确默写名句。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播放古典音乐,教师配乐讲述,引入课题。

  导语: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瑰丽的文化遗产,它就像一颗闪亮的明珠,散发出熠熠的光辉。本学期我们一起轻叩诗歌的大门,感受了《诗经〃采薇》中远征战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诗圣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喜悦心情;宋代词人辛弃疾那忘怀于大自然中所得到的快乐……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步入古诗的殿堂,跟随着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来欣赏他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二、知诗人。

  (出示王昌龄像)师:这位就是诗人王昌龄,课前大家查阅过了他的相关资料,你们都了解到了些什么?(课件出示诗人简介)

  三、释题。

  师:学*古诗,应从题目入手。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芙蓉楼”是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送”是送别的意思。“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与朋友分别时,诗人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来读课题。

  三、整体诵读,品评朗读。

  过渡:辛渐既是王昌龄的同乡又是他的好友,辛渐即将回到家乡,王昌龄在芙蓉楼为他送行,这首诗描写的就是诗人在芙蓉楼送别好友的情景。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

  1、初读古诗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诗,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1)指导读得正确。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他有没有把每个字的读音都读准了。

  (2)指导读出节奏美。

  师:我们知道,古诗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大家试着读读看能不能读出节奏来。指名读一读《芙蓉楼送辛渐》,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在读时是怎么停顿的,有没有读出节奏与韵律。

  2、师配乐范读。

  3、学生配乐朗读。

  四、感悟诗歌内容。

  1、自读自悟。学生结合注释仔细地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可以把自己读懂的内容跟同桌讲一讲。

  2、集体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知道了什么?

  过渡:结合注释,我们已经对这首诗的内容有了大概的了解。有人说,古诗是语言的钻石,它凝练、隽永,值得我们细细地品味、琢磨。让我们先来品品第

  一、二句。(出示

  一、二句诗)

  五、品诗,悟情。

  1、教学

  一、二两句,感受含蓄的离别情怀。

  (1)请同学们认真读读

  一、二两句,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相机板书:寒雨 孤山)……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说你看到的情景吗?面对着这样的凄风冷雨,这样孤零零的楚山,又要与好友分别了,诗人心中是怎样的感受呢?(板书:孤寂)诗人表面上写楚山孤独,其实是在表达自己孤寂的内心啊!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再读这两句。(指导朗读) 师:芙蓉楼一别,辛渐即将回到故乡洛阳与亲人团聚,而这里就只留下诗人一个人了,再没人陪他饮酒,陪他吟诗,与他交心了……想到这些,他的心中更感到……(学生说感受)所以在第

  一、二句这样写道: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师引生再读)。

  (2)指导朗读

  一、二句。读出诗人与朋友离别时的惆怅,那份送别好友时的凄凉孤寂。

  2、教学

  三、四两句,感受诗人高洁的情怀。

  (1)师:天亮了,这对好友就要分别了。如果是你,会让友人给你的家人带什么话呢?但是诗人王昌龄却是只是嘱托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出示后两句诗)

  (2)师:芙蓉楼一别之后,辛渐即将回到洛阳,见到家乡的亲友,猜想一下,王昌龄的家乡可能会有哪些亲友?(年迈的双亲、结发妻子、兄弟姐妹、友人)这些亲友见到辛渐后可能会问些什么?(他为什么不回来?是否吃饱穿暖?他究竟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屡遭贬谪?)

  (3)师:这些王昌龄都想到了,但是他只让辛渐告诉家人“一片冰心在玉壶。”这究竟是为什么?(课件插入诗人生*简介:王昌龄才华横溢,官至县蔚。四十一岁时因事获罪,被贬谪岭南,北返长安时在江宁县任职,在江宁数年,又遭人底毁,五十一岁时又一次遭到贬谪,被贬到更为偏远的龙标。王昌龄一生中竟两次被贬。他人生六分之一的时间,为官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贬谪中度过的!可以说,他一生壮志未酬。但是在身心饱受煎熬的贬谪岁月里,他依然坚守自己的理想,从未改变过自己冰清玉洁的品质,也从未改变过报效国家的志向!)

  通过了解了诗人的经历,请再读读这一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字词体会到的?(板书冰心、玉壶)“冰心”是什么意思?诗人想用它说明什么?“玉壶”是什么样子的呢?(里里外外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由此可见,诗人以冰心玉壶自喻就是要表明自己的信念。

  师:多么正直的人,多么高洁的心啊!(板书:高洁)

  (4)引读:所以当年迈的双亲问他:你会因横遭诽谤非议而改变志气吗?王昌龄会坚定地说:“一片冰心在玉壶”!

  当结发的妻子问他:你会因为处境艰难而向恶劣的环境屈服吗?王昌龄会深情地说:“一片冰心在玉壶”!

  当亲密的兄弟问他:你会因为官场的坎坷遭遇而改变自己的气节,同流合污吗?王昌龄会坚决地说:“一片冰心在玉壶”!

  当情深意重的友人问他:你会因为遭到贬谪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吗?王昌龄依然会豪迈地说:“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王昌龄一遍又一遍地在心底里呐喊:(师引生读)“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3、归纳主题。

  师:《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通过一孤一寒,烘托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凄寒孤寂之情,用“一片冰心在玉壶”表明了诗人高洁的操守。同时“一片冰心在玉壶”也成为了全诗的主旨所在,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句。

  4、熟读成诵。

  师:当我们理解了诗人与朋友离别的伤感,理解了诗人那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之后,让我们再一次跟随着这悠扬的乐曲吟诵这首诗,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播放古诗新唱)

  六、拓展延伸。

  1、师:同学们,王昌龄写的《芙蓉楼送辛渐》其实共有两首,这节课学的是其中一首,描写的是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出示诗句“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描写的是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时的情景。我们来读一读。(生读)从“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又再一次道出了诗人的孤寂之情。但不管环境怎样恶劣,内心怎样孤寂,始终改变不了诗人的高洁情操,因为他始终做到:“一片冰心在玉壶”。(出示并引生再读此句)

  2、师配乐解说: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士大夫们送行,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写诗给自己的朋友。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主题。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

  3、结束语:同学们,离别是岸上的踏歌,是碧空下的孤帆,是*明送客后孤独的楚山。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还有很多表达离情别怨的诗歌。比如说王勃的《江亭月夜送别》,王维的《山中相送》等等,大家课后可以去欣赏、品味

  板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 山孤

  孤寂

  高洁

  冰心 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7

  一、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整首诗的意境和其中包含的情感。

  (3)欣赏并感受送别诗的不同风格

  2、过程与方法

  学*运用联想的方法体会古诗意境的方法

  3、情感态与价值观度

  体会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发学生从小立志做品质高洁的`人。

  二、教学重点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三、教学难点

  从“楚山”孤峙,“一片冰心在玉壶“中体会到诗人表现出来的坚强品质。

  四、课前交流

  今天看到这么多的同学与我一同学*,感到非常高兴。你们班一共有多少同学?……差不多是我们班的2倍了,真好,我喜欢大班上课热烈的气氛。

  哦,忘了自我介绍,我姓郑,郑成功的郑。名玉琴,玉是美玉的玉,琴是古琴的琴。你能介绍一下自己吗?

  真好,我宣布,从现在开始,我又结识了()位新朋友。你们愿意与我交朋友吗?

  好,那就请朋友们与我一同进入这“古韵流香“的课堂吧。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看到“古韵“二字,你能联想到哪些词语?

  说得没错,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流香溢彩,举世闻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感受一下古诗的迷人魅力。

  (二)读诗题

  (出示2:课题)我们一起来来读诗题:芙蓉楼送辛渐

  师:读诗先读题,你从诗题中了解到哪些信息?或者,引发了哪些疑问呢?

  预设:1、地点2、送别诗3、送辛渐

  师板书课题

  疑:1芙蓉楼在哪里2辛渐和王昌龄是什么关系?辛渐要去哪里?(注释)

  点击相关链接,提供给学生学*资料

  那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读诗人

  (三)读诗人(出示3:诗人)教师导语:

  那么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诗人

  先请同学们把自己预*所得交流一下吧

  学生交流关于王昌龄的资料

  师:同学出示资料

  用一句话说说从这段文字中了解到关于王昌龄的哪些信息

  1,一生坎坷

  2很重感情

  3广交朋友

  4才华横溢

  (四)品读诗文,入境入情。

  1、自由朗读全诗及注释

  2、(出示课件)指名朗读4人左右

  3、听范读,发现不足

  4、模仿诵读

  5、你通过朗读古诗和注释知道了什么?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8

  教学技能:

  1、会认5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

  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

  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搜集王昌龄的诗歌,或者关于送别的诗歌。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记得哪些诗人?关于王昌龄的诗歌你记得多少?能背一下吗?

  2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你又知道那些关于送别的诗歌?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由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关于送别的诗歌。

  板题——读题

  二、学*古诗:

  1自由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

  2指名读,纠正不正确发音。

  3再读,要求:连贯。

  4赛读,(分小组进行)。

  5你把诗歌读的这么好,可你知道里面的意思吗?

  (1)学生说自己认为的诗意,教师进行辅导,鼓励学生大胆的说,不要害怕说错。

  (2)学生看图,听教师描述诗的意境。

  (3)播放配乐FLASH,师范读(出示朗读记号),学生边听边体会意境。

  (4)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师巡视指导。

  6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来吧,让我们走进作者,体会他的情感,体会那份伤感。

  (1)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师巡视指导。

  (2)指名想象画面读诗,师生共评

  (3)播放配乐FLASH,指名配乐读。

  7要是能背下来哪就好了,你能吗?

  (1)试背——互背

  (2)指名背——齐背。

  (3)学生个人诵读展示。(配乐)

  (4)集体诵读(配乐)。

  三、总结。

  板书:(古诗全文)

  知识链接:

  王昌龄(?~约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岭南,途经襄阳时,孟浩然有诗送他(《送王昌龄之岭南》)。经湖南岳阳,他有送李白诗《巴陵送李十二》。

  次年,他由岭南北返长安,并于同年冬天被任命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世称王江宁。在江宁数年,又受谤毁,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李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寄予深切的同情与怀念。安史乱起,王昌龄由贬所赴江宁,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诗在生前就负盛名,人称“诗家夫(一作天)子王江宁”。他的七绝前人往往以之与李白并称。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9

  课时目标:

  1、认识“芙、蓉、洛”3个生字,会写“芙、蓉、洛、壶”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芙蓉楼送辛渐》,背诵并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体会诗意,感悟诗情,读出画面。感受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发学生从小立志做品质高洁的人的决心。

  教学过程:

  板块一激趣导入,渐入诗境

  1、激趣导入。

  (1)出示课题:《古诗三首》。

  (2)师引导:我们学过很多古诗,你记得最熟的是哪首古诗?可以背诵给大家听听吗?

  (3)生交流,师适时点评。

  (4)师导入: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尤其是唐诗,是古典文学中的璀璨明珠。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三首古诗,看看这些诗又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诗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情怀,带给了我们怎样的感受。

  2、生自由朗读课文,在不懂的地方标注自己的疑问。

  板块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初读古诗。

  (1)课件出示《芙蓉楼送辛渐》。

  (2)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借助课文注音读准字音,借助课文注释读懂诗句。难读的诗句多读几遍。

  (3)师指名开火车读诗句,相机纠正字音;小组比赛朗读,读通、读顺每句诗;同桌互读,边读边互相指正;师指三名生读,引导读出诗的节奏。

  2、学*要求会认、会写的字。

  (1)课件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2)师指名读带拼音的词语;全班齐读。

  (3)师指名读去掉拼音的词语;全班齐读。

  (4)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字。

  (5)生小声认读,师引导:从字形的角度观察,这四个字要记住,难吗?你有什么好方法?

  (6)师指名交流,相机讲解。

  ①讲解示例:“壶”,上下结构,由“士、冖、业”组成。注意上面是“士”,不是“十”或“土”。

  ②播放“壶”字的演变视频。

  ③看完视频后,师引导:“壶”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提示:上面的“士”要写正确)

  ④师指导书写“壶”,引导学生观察“壶”字在田字格里的占位,指导学生描红、书写。

  板块三品读诗文,入情入境

  1、诗题入手,了解背景。

  (1)课件出示诗题《芙蓉楼送辛渐》。

  (2)关注诗题中的事件——“送”。

  ①师引导:读诗先读题,你从诗题中的“送”字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呢?还有哪些疑问呢?在提出疑问之前,可以看看文中的注释,看看能解决你的哪些疑问。

  ②生交流。

  ③师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元二使安西》《送友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④师引导:读了这些诗题,你发现了什么?

  ⑤生自由读诗题。

  ⑥示例:这些诗从题目上就可以看出写的是朋友将要远行,诗人在为朋友送行。

  ⑦师引导: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吗?(师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别董大》《赠汪伦》《山中送别》

  (3)引导关注诗题中的人物、地点——辛渐、芙蓉楼。

  ①师引导生再读诗题,尝试用完整的句子说说诗题的意思。

  ②示例:作者是在芙蓉楼这个地方送别友人辛渐的。

  ③简介芙蓉楼、辛渐及写作背景。

  (4)关注诗人王昌龄。

  ①师引导:这是一首很有名的送别诗。诗人王昌龄为什么会写出这么伟大的传世之作呢?

  ②课件出示王昌龄资料。

  ③生默看课件出示资料,快速地从中提取主要信息。

  2、品读诗文,入境入情。

  (1)课件出示古诗,生自由朗读。

  (2)师引导:王昌龄的这首送别诗表达出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与依依不舍之情吗?它与其他送别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体会情感。

  ①师引导:静下心来看看注释,仔细读读,我们可以从诗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②生交流。

  示例1:我从第1、2句诗中体会到诗人凄凉、伤感、孤独的心情。

  示例2:我从第3、4句诗中体会到作者高尚、坚定的.品格。

  (4)学*诗句“寒雨连江夜入吴”。

  ①生自由朗读这句诗,师引导:对于这句诗,你读出了怎样的感觉?诗中哪个词向你传达出这种情感?(相机出示课件)

  ②师:什么样的雨能称为“寒雨”呢?诗人为什么要提到“夜”?

  示例: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尤其是在下雨的夜晚,渲染了作者与友人惜别的黯淡气氛。

  ③(课件出示图片)师引导想象:你的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示例:秋雨蒙蒙,绵绵不绝,夜色渐浓。王昌龄和辛渐来到江边,抬眼望去,江面雨雾弥漫,凄清静谧。

  ④师小结: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

  ⑤师指名朗读诗句,引导读出自己的体会。

  (5)学*诗句“*明送客楚山孤”。

  ①师指名读诗句,引导:你又从这句诗中读出了什么?

  示例:从“*明”,即天刚刚亮,可以看出诗人和朋友很早就出门了,也许他们彻夜未眠。“孤”字直接写出了作者的心情。(板书:楚山孤)

  ②师指名读,要求读出自己的理解。

  ③师引导生继续看图:这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示例:诗人和朋友来到江边,依依惜别。远处的山,好像也见证着这惜别的情景。

  ④师相机引导:在作者的眼里,孤独的不仅仅是楚山,孤独的还有诗人的内心。(板书:孤独)

  ⑤师指导:让我们带着无限的离愁再来齐读这两句诗。(师指名读后全班齐读)

  (6)学*诗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①师引导:王昌龄会和朋友说些什么呢?

  ②师指名读第3、4句诗。

  ③师引导朗读:诗人特意从江宁送朋友到吴地润州,然而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此时,诗人站在江边,只觉一夜秋雨,寒意连连,江中远山,孤傲耸峙,离愁别绪,溢满心头。诗人想到朋友马上就会到洛阳,会见到自己洛阳的亲友,诗人就想让朋友告诉亲友……

  ④生齐读第3、4句诗。

  ⑤师引导想象:好友辛渐就要回去,即将见到家乡的亲友,猜想一下,王昌龄的家乡可能会有哪些亲友?这些亲友见到辛渐后可能会问些什么?

  ⑥生交流。

  ⑦师引导朗读:王昌龄想让友人告诉亲友什么?这些王昌龄都想到了,但是他在送别辛渐时只有一句嘱托的话——

  ⑧生齐读:“一片冰心在玉壶”。(课件出示:一片冰心在玉壶)

  ⑨师生合作朗读。

  (师)当友人问起时,王昌龄会豪迈地说——(生)“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当结发的妻子问起时,王昌龄还会深情地说——(生)“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当年迈的双亲问起时,王昌龄依旧坚定地说——(生)“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引导理解:冰、玉有什么特点?王昌龄一遍又一遍地在心底呐喊,是想表明什么?

  示例:尽管两次被贬,可诗人仍然坚定自己的信念,仍然不改变自己冰清玉洁的高尚品质。

  (板书:顽强纯洁清廉正直)

  3、总结全诗,领悟写法。

  (1)(课件出示全诗)师引导:让我们再次走进这首诗,走进王昌龄,齐读整首诗。

  (2)有感情地朗读。送别诗,送别的是朋友,表达的是真情,表白的是自己,这也是送别诗的魅力。越读越能看出诗中的别样的意境,越读越能感受到诗人的情谊深远。(生再自由读)

  (3)生自由读后师指名读。

  (4)师小结:秋雨绵绵,江水悠悠,寒意阵阵,两个夜行的人,他们是即将分别的朋友。天还未明,早起的两人依依惜别,远处的楚山见证着一切。这寒雨,这孤山,是分别的离愁,更是诗人的心声呀——无论多少凄风冷雨,诗人内心都坚如磐石,纵然孤身一人,也冰清玉洁。果真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别具匠心啊。

  4、默写古诗。

  5、拓展练*。收集送别诗,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10

  教材简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因为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诵读,教师范读,材料补充,教师引导补白等多种手段,拉*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和学生个性化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

  2.过程与方法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重点

  能通过不同方式的读,理解体会诗意,感悟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难点

  能在不断的补白及小练笔的过程中感悟作者内心,理解人物品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播放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

  1.谈话: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

  最永恒、最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唐代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大文豪王昌龄也不例外,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他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请同学们自读课题,并说说通过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播放此曲,一方面是对送别诗的一个课外积累,同时是为整堂课渲染一种气氛,使学生初步感受那种离愁别绪,为感悟作者的情感奠定基础,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目的。)

  2.学生谈感受。

  资料补充:辛渐是王昌龄的同乡,这次是要送好友辛渐回他们的故乡去,这一送就是一百多里啊!

  (设计意图:在此处做资料的补充,可以帮助学生走进作者内心,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及那种难舍难分。)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打开课本,请同学们自由读诗。

  (点拨:注意读诗要强调字与字之间的停顿,读出它的节奏来。)

  2.指名朗读,教师点评,并进行范读。

  指导读法:我们读古诗文,光有节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能读出自己的体会与感受来。(再次练*朗读)

  3.借助注释,结合你自己的感受,谈谈你的脑海中留下了什么影响和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加之注释及课前的相关资料的补充,使学生脑海中形成一定的画面,拉*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初步感悟诗歌的空灵之美。)

  三、精读古诗,重点品悟(学*前两句)

  师:同学们对诗的理解和感受谈的都字斟句酌,你是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呢?

  (借学生的回答随机点拨总结。)

  1.学*体会“寒”感悟“孤”。(课件出示古诗的前两句)

  (1)自然的“寒”与楚山的“孤”。

  师:“一场秋雨一场寒”这场趁着夜色潜入吴地的雨的确带点寒意,就连那楚山看起来都是那样孤零零的,让我们一起读出这场雨的寒意与楚山的孤寂——寒雨连江夜入吴,*民送客楚山孤。(齐读)

  (2)离别的“寒”内心的“孤”。

  (点拨:除秋雨自然的寒意之外,还有什么是令作者感到寒意与孤独的?)学生谈体会。

  师:是啊,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中,也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啊,这场雨使作者*添了几份孤独!该怎样读出那种寒意呢?(指导激情诵读前两句。)

  总结:除此之外,你知道作者还会为什么感到寒心吗?这里还暗含着同学们所不了解的一些历史背景。

  (课件出示补充资料:王昌龄曾在朝廷为官,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廉,却屡遭奸佞小人诋毁诬陷,两次贬官,开元二十七年,被贬为江宁丞,开元二十九年,又被贬到非常偏僻的龙标作县尉,但始终不肯向恶势力屈服,顽强斗争,直到最后“安史之乱”时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终年不到六十岁,他一生壮志未酬,这首诗是他第二次遭贬时所作。)

  随机提问:你认为这个寒,我们还能怎么理解?(学生谈体会)(3)对世态心寒,更觉孤立无援。

  引导谈话:世态的炎凉,朝廷的不公,仕途的坎坷,使他更觉寒心啊,朋友的离去更让他觉得孤立无援,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一起去感受作者那种复杂的内心。(齐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找含义深刻的字切入,品读感悟,从最初的含糊的印象到对作者复杂的内心的深入理解,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梯度的引导过程,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指导,可谓水到渠成。)

  四、走进作者内心,感悟人物品质(学*后两句)。

  1.小练笔,走进作者内心。

  (1)(播放雨声的音效及古诗后两句,创设情境,补白)过渡:面对这苍茫的烟雨,孤峙的楚山,聆听着窗外传来的这淅淅沥沥的.夜雨声,诗人思绪万千,辗转反侧,无法入眠,那个无眠之夜,他在想:“————。”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通过一个情境的创设,再次拉*学生与当时环境、文本、作者之间的距离,以小练笔的形式,引导学生切身体会作者内心,能与作者对话,同时也为感悟人物品质奠定基础。)

  (2)指名发言。

  (3)情境创设,引导激情朗诵古诗后两句。

  师:于是,在那长亭外,瑟瑟秋风中,我们听到了这样一句话(生):“————”。(师)那是他对家人如冰心玉壶般一览无余的爱啊!

  师:在那古道边,萋萋芳草地上,我们听到了同样一句话(生):”————。”(师)那是他对朋友如冰心玉壶般纯真的情啊!

  师:在那一叶小舟上,茫茫沧海边,我们也听到了那句话(生):————。”(师)那是他对朝廷如冰心玉壶般清澈见底的忠心啊!

  (设计意图:此环节仍然采用教师创设情境激情引导的方式,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想象与朗读的欲望,而且这一个个脑海中不断变换的场景,和朗读后老师及时的补充,也会使学生明白,作者那种对家人,对朋友,对朝廷矢志不渝的爱无论何时何地都未曾改变。与此同时对“冰心”、“玉壶”这两个抽象的词语也已经形象化,学生对此已经有了个性化的理解。因此,此时的朗读,已经化为了学生情到深处的一种自然、真实的流露。)

  2.感悟人物品质。

  (1)师:没有了对亲人的竹报*安,也没有了封封家书中字斟句酌的牵挂,千言万语化作临别时的一句叮咛:“————。”学生再次激情补白。(古诗后两句。)

  (2)引导:望着朋友远去的背影,王昌龄决绝的转身,再也没有回头,难道是他不想回家吗?(想)可是他能回家吗?

  (3)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总结:是的,他要让那些恶势力知道,即使遭遇再多的坎坷与磨难,他都不会屈服,自己依然冰清玉洁,保持着自己的信念。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想要回家但又不能回去的内心,从而体会他刚正不阿,不畏强权,不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此环节是本课的一个点睛之笔。)

  五、课后拓展

  如果你是王昌龄的家人或朋友,听到辛渐的一番描述,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可以以书信的形式,也可用诗歌的形式。

  拓展阅读:《芙蓉楼送辛渐》赏析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今南京一带,此地是三国孙吴故地。),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

  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 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本是盛唐诗的共同特点,而深厚有余、优柔舒缓、“尽谢炉锤之迹”(胡应麟《诗薮》)又是王诗的独特风格。本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菁选扩展阅读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菁选(扩展1)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菁华3篇)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1

  教材简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因为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诵读,教师范读,材料补充,教师引导补白等多种手段,拉*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和学生个性化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

  2、过程与方法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重点

  能通过不同方式的读,理解体会诗意,感悟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难点

  能在不断的补白及小练笔的过程中感悟作者内心,理解人物品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播放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

  1、谈话: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

  最永恒、最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唐代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大文豪王昌龄也不例外,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他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请同学们自读课题,并说说通过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播放此曲,一方面是对送别诗的一个课外积累,同时是为整堂课渲染一种气氛,使学生初步感受那种离愁别绪,为感悟作者的情感奠定基础,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目的。)

  2、学生谈感受。

  资料补充:辛渐是王昌龄的同乡,这次是要送好友辛渐回他们的故乡去,这一送就是一百多里啊!

  (设计意图:在此处做资料的补充,可以帮助学生走进作者内心,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及那种难舍难分。)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打开课本,请同学们自由读诗。

  (点拨:注意读诗要强调字与字之间的停顿,读出它的节奏来。)

  2、指名朗读,教师点评,并进行范读。

  指导读法:我们读古诗文,光有节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能读出自己的体会与感受来。(再次练*朗读)

  3、借助注释,结合你自己的感受,谈谈你的脑海中留下了什么影响和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加之注释及课前的相关资料的补充,使学生脑海中形成一定的画面,拉*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初步感悟诗歌的空灵之美。)

  三、精读古诗,重点品悟(学*前两句)

  师:同学们对诗的理解和感受谈的都字斟句酌,你是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呢?

  (借学生的回答随机点拨总结。)

  1、学*体会“寒”感悟“孤”。(课件出示古诗的前两句)

  (1)自然的“寒”与楚山的“孤”。

  师:“一场秋雨一场寒”这场趁着夜色潜入吴地的雨的确带点寒意,就连那楚山看起来都是那样孤零零的,让我们一起读出这场雨的寒意与楚山的孤寂——寒雨连江夜入吴,*民送客楚山孤。(齐读)

  (2)离别的“寒”内心的“孤”。

  (点拨:除秋雨自然的`寒意之外,还有什么是令作者感到寒意与孤独的?)学生谈体会。

  师:是啊,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中,也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啊,这场雨使作者*添了几份孤独!该怎样读出那种寒意呢?(指导激情诵读前两句。)

  总结:除此之外,你知道作者还会为什么感到寒心吗?这里还暗含着同学们所不了解的一些历史背景。

  (课件出示补充资料:王昌龄曾在朝廷为官,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廉,却屡遭奸佞小人诋毁诬陷,两次贬官,开元二十七年,被贬为江宁丞,开元二十九年,又被贬到非常偏僻的龙标作县尉,但始终不肯向恶势力屈服,顽强斗争,直到最后“安史之乱”时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终年不到六十岁,他一生壮志未酬,这首诗是他第二次遭贬时所作。)

  随机提问:你认为这个寒,我们还能怎么理解?(学生谈体会)(3)对世态心寒,更觉孤立无援。

  引导谈话:世态的炎凉,朝廷的不公,仕途的坎坷,使他更觉寒心啊,朋友的离去更让他觉得孤立无援,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一起去感受作者那种复杂的内心。(齐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找含义深刻的字切入,品读感悟,从最初的含糊的印象到对作者复杂的内心的深入理解,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梯度的引导过程,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指导,可谓水到渠成。)

  四、走进作者内心,感悟人物品质(学*后两句)。

  1、小练笔,走进作者内心。

  (1)(播放雨声的音效及古诗后两句,创设情境,补白)过渡:面对这苍茫的烟雨,孤峙的楚山,聆听着窗外传来的这淅淅沥沥的夜雨声,诗人思绪万千,辗转反侧,无法入眠,那个无眠之夜,他在想:“————。”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通过一个情境的创设,再次拉*学生与当时环境、文本、作者之间的距离,以小练笔的形式,引导学生切身体会作者内心,能与作者对话,同时也为感悟人物品质奠定基础。)

  (2)指名发言。

  (3)情境创设,引导激情朗诵古诗后两句。

  师:于是,在那长亭外,瑟瑟秋风中,我们听到了这样一句话(生):“————”。(师)那是他对家人如冰心玉壶般一览无余的爱啊!

  师:在那古道边,萋萋芳草地上,我们听到了同样一句话(生):”————。”(师)那是他对朋友如冰心玉壶般纯真的情啊!

  师:在那一叶小舟上,茫茫沧海边,我们也听到了那句话(生):————。”(师)那是他对朝廷如冰心玉壶般清澈见底的忠心啊!

  (设计意图:此环节仍然采用教师创设情境激情引导的方式,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想象与朗读的欲望,而且这一个个脑海中不断变换的场景,和朗读后老师及时的补充,也会使学生明白,作者那种对家人,对朋友,对朝廷矢志不渝的爱无论何时何地都未曾改变。与此同时对“冰心”、“玉壶”这两个抽象的词语也已经形象化,学生对此已经有了个性化的理解。因此,此时的朗读,已经化为了学生情到深处的一种自然、真实的流露。)

  2、感悟人物品质。

  (1)师:没有了对亲人的竹报*安,也没有了封封家书中字斟句酌的牵挂,千言万语化作临别时的一句叮咛:“————。”学生再次激情补白。(古诗后两句。)

  (2)引导:望着朋友远去的背影,王昌龄决绝的转身,再也没有回头,难道是他不想回家吗?(想)可是他能回家吗?

  (3)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总结:是的,他要让那些恶势力知道,即使遭遇再多的坎坷与磨难,他都不会屈服,自己依然冰清玉洁,保持着自己的信念。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想要回家但又不能回去的内心,从而体会他刚正不阿,不畏强权,不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此环节是本课的一个点睛之笔。)

  五、课后拓展

  如果你是王昌龄的家人或朋友,听到辛渐的一番描述,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可以以书信的形式,也可用诗歌的形式。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2

  教学技能:

  1、会认5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

  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

  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搜集王昌龄的诗歌,或者关于送别的诗歌。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记得哪些诗人?关于王昌龄的诗歌你记得多少?能背一下吗?

  2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你又知道那些关于送别的诗歌?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由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关于送别的诗歌。

  板题——读题

  二、学*古诗:

  1自由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

  2指名读,纠正不正确发音。

  3再读,要求:连贯。

  4赛读,(分小组进行)。

  5你把诗歌读的这么好,可你知道里面的意思吗?

  (1)学生说自己认为的诗意,教师进行辅导,鼓励学生大胆的说,不要害怕说错。

  (2)学生看图,听教师描述诗的意境。

  (3)播放配乐FLASH,师范读(出示朗读记号),学生边听边体会意境。

  (4)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师巡视指导。

  6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来吧,让我们走进作者,体会他的情感,体会那份伤感。

  (1)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师巡视指导。

  (2)指名想象画面读诗,师生共评

  (3)播放配乐FLASH,指名配乐读。

  7要是能背下来哪就好了,你能吗?

  (1)试背——互背

  (2)指名背——齐背。

  (3)学生个人诵读展示。(配乐)

  (4)集体诵读(配乐)。

  三、总结。

  板书:(古诗全文)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3

  课时目标:

  1、认识“芙、蓉、洛”3个生字,会写“芙、蓉、洛、壶”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芙蓉楼送辛渐》,背诵并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体会诗意,感悟诗情,读出画面。感受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发学生从小立志做品质高洁的人的决心。

  教学过程:

  板块一激趣导入,渐入诗境

  1、激趣导入。

  (1)出示课题:《古诗三首》。

  (2)师引导:我们学过很多古诗,你记得最熟的是哪首古诗?可以背诵给大家听听吗?

  (3)生交流,师适时点评。

  (4)师导入:*,是诗歌的国度,尤其是唐诗,是古典文学中的璀璨明珠。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三首古诗,看看这些诗又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诗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情怀,带给了我们怎样的感受。

  2、生自由朗读课文,在不懂的地方标注自己的疑问。

  板块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初读古诗。

  (1)课件出示《芙蓉楼送辛渐》。

  (2)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借助课文注音读准字音,借助课文注释读懂诗句。难读的诗句多读几遍。

  (3)师指名开火车读诗句,相机纠正字音;小组比赛朗读,读通、读顺每句诗;同桌互读,边读边互相指正;师指三名生读,引导读出诗的节奏。

  2、学*要求会认、会写的字。

  (1)课件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2)师指名读带拼音的词语;全班齐读。

  (3)师指名读去掉拼音的词语;全班齐读。

  (4)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字。

  (5)生小声认读,师引导:从字形的角度观察,这四个字要记住,难吗?你有什么好方法?

  (6)师指名交流,相机讲解。

  ①讲解示例:“壶”,上下结构,由“士、冖、业”组成。注意上面是“士”,不是“十”或“土”。

  ②播放“壶”字的演变视频。

  ③看完视频后,师引导:“壶”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提示:上面的“士”要写正确)

  ④师指导书写“壶”,引导学生观察“壶”字在田字格里的占位,指导学生描红、书写。

  板块三品读诗文,入情入境

  1、诗题入手,了解背景。

  (1)课件出示诗题《芙蓉楼送辛渐》。

  (2)关注诗题中的事件——“送”。

  ①师引导:读诗先读题,你从诗题中的“送”字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呢?还有哪些疑问呢?在提出疑问之前,可以看看文中的注释,看看能解决你的哪些疑问。

  ②生交流。

  ③师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元二使安西》《送友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④师引导:读了这些诗题,你发现了什么?

  ⑤生自由读诗题。

  ⑥示例:这些诗从题目上就可以看出写的是朋友将要远行,诗人在为朋友送行。

  ⑦师引导: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吗?(师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别董大》《赠汪伦》《山中送别》

  (3)引导关注诗题中的人物、地点——辛渐、芙蓉楼。

  ①师引导生再读诗题,尝试用完整的句子说说诗题的意思。

  ②示例:作者是在芙蓉楼这个地方送别友人辛渐的。

  ③简介芙蓉楼、辛渐及写作背景。

  (4)关注诗人王昌龄。

  ①师引导:这是一首很有名的送别诗。诗人王昌龄为什么会写出这么伟大的传世之作呢?

  ②课件出示王昌龄资料。

  ③生默看课件出示资料,快速地从中提取主要信息。

  2、品读诗文,入境入情。

  (1)课件出示古诗,生自由朗读。

  (2)师引导:王昌龄的这首送别诗表达出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与依依不舍之情吗?它与其他送别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体会情感。

  ①师引导:静下心来看看注释,仔细读读,我们可以从诗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②生交流。

  示例1:我从第1、2句诗中体会到诗人凄凉、伤感、孤独的心情。

  示例2:我从第3、4句诗中体会到作者高尚、坚定的品格。

  (4)学*诗句“寒雨连江夜入吴”。

  ①生自由朗读这句诗,师引导:对于这句诗,你读出了怎样的感觉?诗中哪个词向你传达出这种情感?(相机出示课件)

  ②师:什么样的雨能称为“寒雨”呢?诗人为什么要提到“夜”?

  示例: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尤其是在下雨的夜晚,渲染了作者与友人惜别的黯淡气氛。

  ③(课件出示图片)师引导想象:你的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示例:秋雨蒙蒙,绵绵不绝,夜色渐浓。王昌龄和辛渐来到江边,抬眼望去,江面雨雾弥漫,凄清静谧。

  ④师小结: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

  ⑤师指名朗读诗句,引导读出自己的体会。

  (5)学*诗句“*明送客楚山孤”。

  ①师指名读诗句,引导:你又从这句诗中读出了什么?

  示例:从“*明”,即天刚刚亮,可以看出诗人和朋友很早就出门了,也许他们彻夜未眠。“孤”字直接写出了作者的心情。(板书:楚山孤)

  ②师指名读,要求读出自己的理解。

  ③师引导生继续看图:这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示例:诗人和朋友来到江边,依依惜别。远处的山,好像也见证着这惜别的情景。

  ④师相机引导:在作者的眼里,孤独的不仅仅是楚山,孤独的还有诗人的内心。(板书:孤独)

  ⑤师指导:让我们带着无限的离愁再来齐读这两句诗。(师指名读后全班齐读)

  (6)学*诗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①师引导:王昌龄会和朋友说些什么呢?

  ②师指名读第3、4句诗。

  ③师引导朗读:诗人特意从江宁送朋友到吴地润州,然而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此时,诗人站在江边,只觉一夜秋雨,寒意连连,江中远山,孤傲耸峙,离愁别绪,溢满心头。诗人想到朋友马上就会到洛阳,会见到自己洛阳的亲友,诗人就想让朋友告诉亲友……

  ④生齐读第3、4句诗。

  ⑤师引导想象:好友辛渐就要回去,即将见到家乡的亲友,猜想一下,王昌龄的家乡可能会有哪些亲友?这些亲友见到辛渐后可能会问些什么?

  ⑥生交流。

  ⑦师引导朗读:王昌龄想让友人告诉亲友什么?这些王昌龄都想到了,但是他在送别辛渐时只有一句嘱托的话——

  ⑧生齐读:“一片冰心在玉壶”。(课件出示:一片冰心在玉壶)

  ⑨师生合作朗读。

  (师)当友人问起时,王昌龄会豪迈地说——(生)“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当结发的妻子问起时,王昌龄还会深情地说——(生)“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当年迈的双亲问起时,王昌龄依旧坚定地说——(生)“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引导理解:冰、玉有什么特点?王昌龄一遍又一遍地在心底呐喊,是想表明什么?

  示例:尽管两次被贬,可诗人仍然坚定自己的信念,仍然不改变自己冰清玉洁的高尚品质。

  (板书:顽强纯洁清廉正直)

  3、总结全诗,领悟写法。

  (1)(课件出示全诗)师引导:让我们再次走进这首诗,走进王昌龄,齐读整首诗。

  (2)有感情地朗读。送别诗,送别的是朋友,表达的是真情,表白的是自己,这也是送别诗的魅力。越读越能看出诗中的别样的意境,越读越能感受到诗人的情谊深远。(生再自由读)

  (3)生自由读后师指名读。

  (4)师小结:秋雨绵绵,江水悠悠,寒意阵阵,两个夜行的人,他们是即将分别的朋友。天还未明,早起的两人依依惜别,远处的楚山见证着一切。这寒雨,这孤山,是分别的离愁,更是诗人的心声呀——无论多少凄风冷雨,诗人内心都坚如磐石,纵然孤身一人,也冰清玉洁。果真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别具匠心啊。

  4、默写古诗。

  5、拓展练*。收集送别诗,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菁选(扩展2)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菁华3篇)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能正确默写名句。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播放古典音乐,教师配乐讲述,引入课题。

  导语: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瑰丽的文化遗产,它就像一颗闪亮的明珠,散发出熠熠的光辉。本学期我们一起轻叩诗歌的大门,感受了《诗经·采薇》中远征战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诗圣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喜悦心情;宋代词人辛弃疾那忘怀于大自然中所得到的快乐……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步入古诗的殿堂,跟随着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来欣赏他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二、知诗人。

  (出示王昌龄像)师:这位就是诗人王昌龄,课前大家查阅过了他的相关资料,你们都了解到了些什么?(课件出示诗人简介)

  三、释题。

  师:学*古诗,应从题目入手。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芙蓉楼”是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送”是送别的意思。“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与朋友分别时,诗人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来读课题。

  三、整体诵读,品评朗读。

  过渡:辛渐既是王昌龄的`同乡又是他的好友,辛渐即将回到家乡,王昌龄在芙蓉楼为他送行,这首诗描写的就是诗人在芙蓉楼送别好友的情景。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

  1、初读古诗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诗,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1)指导读得正确。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他有没有把每个字的读音都读准了。

  (2)指导读出节奏美。

  师:我们知道,古诗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大家试着读读看能不能读出节奏来。指名读一读《芙蓉楼送辛渐》,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在读时是怎么停顿的,有没有读出节奏与韵律。

  2、师配乐范读。

  3、学生配乐朗读。

  四、感悟诗歌内容。

  1、自读自悟。学生结合注释仔细地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可以把自己读懂的内容跟同桌讲一讲。

  2、集体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知道了什么?

  过渡:结合注释,我们已经对这首诗的内容有了大概的了解。有人说,古诗是语言的钻石,它凝练、隽永,值得我们细细地品味、琢磨。让我们先来品品第一、二句。(出示一、二句诗)

  五、品诗,悟情。

  1、教学一、二两句,感受含蓄的离别情怀。

  (1)请同学们认真读读一、二两句,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相机板书:寒雨、孤山)……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说你看到的情景吗?面对着这样的凄风冷雨,这样孤零零的楚山,又要与好友分别了,诗人心中是怎样的感受呢?(板书:孤寂)诗人表面上写楚山孤独,其实是在表达自己孤寂的内心啊!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再读这两句。(指导朗读)

  师:芙蓉楼一别,辛渐即将回到故乡洛阳与亲人团聚,而这里就只留下诗人一个人了,再没人陪他饮酒,陪他吟诗,与他交心了……想到这些,他的心中更感到……(学生说感受)所以在第一、二句这样写道: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师引生再读)。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2

  教材简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因为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诵读,教师范读,材料补充,教师引导补白等多种手段,拉*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和学生个性化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

  2、过程与方法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重点

  能通过不同方式的读,理解体会诗意,感悟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难点

  能在不断的补白及小练笔的过程中感悟作者内心,理解人物品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播放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

  1、谈话: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

  最永恒、最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唐代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大文豪王昌龄也不例外,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他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请同学们自读课题,并说说通过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播放此曲,一方面是对送别诗的一个课外积累,同时是为整堂课渲染一种气氛,使学生初步感受那种离愁别绪,为感悟作者的情感奠定基础,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目的。)

  2、学生谈感受。

  资料补充:辛渐是王昌龄的同乡,这次是要送好友辛渐回他们的故乡去,这一送就是一百多里啊!

  (设计意图:在此处做资料的补充,可以帮助学生走进作者内心,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及那种难舍难分。)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打开课本,请同学们自由读诗。

  (点拨:注意读诗要强调字与字之间的停顿,读出它的节奏来。)

  2、指名朗读,教师点评,并进行范读。

  指导读法:我们读古诗文,光有节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能读出自己的体会与感受来。(再次练*朗读)

  3、借助注释,结合你自己的感受,谈谈你的脑海中留下了什么影响和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加之注释及课前的相关资料的补充,使学生脑海中形成一定的画面,拉*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初步感悟诗歌的空灵之美。)

  三、精读古诗,重点品悟(学*前两句)

  师:同学们对诗的理解和感受谈的都字斟句酌,你是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呢?

  (借学生的回答随机点拨总结。)

  1、学*体会“寒”感悟“孤”。(课件出示古诗的前两句)

  (1)自然的“寒”与楚山的“孤”。

  师:“一场秋雨一场寒”这场趁着夜色潜入吴地的雨的确带点寒意,就连那楚山看起来都是那样孤零零的,让我们一起读出这场雨的寒意与楚山的孤寂——寒雨连江夜入吴,*民送客楚山孤。(齐读)

  (2)离别的“寒”内心的“孤”。

  (点拨:除秋雨自然的`寒意之外,还有什么是令作者感到寒意与孤独的?)学生谈体会。

  师:是啊,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中,也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啊,这场雨使作者*添了几份孤独!该怎样读出那种寒意呢?(指导激情诵读前两句。)

  总结:除此之外,你知道作者还会为什么感到寒心吗?这里还暗含着同学们所不了解的一些历史背景。

  (课件出示补充资料:王昌龄曾在朝廷为官,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廉,却屡遭奸佞小人诋毁诬陷,两次贬官,开元二十七年,被贬为江宁丞,开元二十九年,又被贬到非常偏僻的龙标作县尉,但始终不肯向恶势力屈服,顽强斗争,直到最后“安史之乱”时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终年不到六十岁,他一生壮志未酬,这首诗是他第二次遭贬时所作。)

  随机提问:你认为这个寒,我们还能怎么理解?(学生谈体会)(3)对世态心寒,更觉孤立无援。

  引导谈话:世态的炎凉,朝廷的不公,仕途的坎坷,使他更觉寒心啊,朋友的离去更让他觉得孤立无援,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一起去感受作者那种复杂的内心。(齐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找含义深刻的字切入,品读感悟,从最初的含糊的印象到对作者复杂的内心的深入理解,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梯度的引导过程,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指导,可谓水到渠成。)

  四、走进作者内心,感悟人物品质(学*后两句)。

  1、小练笔,走进作者内心。

  (1)(播放雨声的音效及古诗后两句,创设情境,补白)过渡:面对这苍茫的烟雨,孤峙的楚山,聆听着窗外传来的这淅淅沥沥的夜雨声,诗人思绪万千,辗转反侧,无法入眠,那个无眠之夜,他在想:“————。”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通过一个情境的创设,再次拉*学生与当时环境、文本、作者之间的距离,以小练笔的形式,引导学生切身体会作者内心,能与作者对话,同时也为感悟人物品质奠定基础。)

  (2)指名发言。

  (3)情境创设,引导激情朗诵古诗后两句。

  师:于是,在那长亭外,瑟瑟秋风中,我们听到了这样一句话(生):“————”。(师)那是他对家人如冰心玉壶般一览无余的爱啊!

  师:在那古道边,萋萋芳草地上,我们听到了同样一句话(生):”————。”(师)那是他对朋友如冰心玉壶般纯真的情啊!

  师:在那一叶小舟上,茫茫沧海边,我们也听到了那句话(生):————。”(师)那是他对朝廷如冰心玉壶般清澈见底的忠心啊!

  (设计意图:此环节仍然采用教师创设情境激情引导的方式,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想象与朗读的欲望,而且这一个个脑海中不断变换的场景,和朗读后老师及时的补充,也会使学生明白,作者那种对家人,对朋友,对朝廷矢志不渝的爱无论何时何地都未曾改变。与此同时对“冰心”、“玉壶”这两个抽象的词语也已经形象化,学生对此已经有了个性化的理解。因此,此时的朗读,已经化为了学生情到深处的一种自然、真实的流露。)

  2、感悟人物品质。

  (1)师:没有了对亲人的竹报*安,也没有了封封家书中字斟句酌的牵挂,千言万语化作临别时的一句叮咛:“————。”学生再次激情补白。(古诗后两句。)

  (2)引导:望着朋友远去的背影,王昌龄决绝的转身,再也没有回头,难道是他不想回家吗?(想)可是他能回家吗?

  (3)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总结:是的,他要让那些恶势力知道,即使遭遇再多的坎坷与磨难,他都不会屈服,自己依然冰清玉洁,保持着自己的信念。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想要回家但又不能回去的内心,从而体会他刚正不阿,不畏强权,不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此环节是本课的一个点睛之笔。)

  五、课后拓展

  如果你是王昌龄的家人或朋友,听到辛渐的一番描述,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可以以书信的形式,也可用诗歌的形式。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3

  教学技能:

  1、会认5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

  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

  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搜集王昌龄的诗歌,或者关于送别的诗歌。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记得哪些诗人?关于王昌龄的诗歌你记得多少?能背一下吗?

  2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你又知道那些关于送别的诗歌?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由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关于送别的诗歌。

  板题——读题

  二、学*古诗:

  1自由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

  2指名读,纠正不正确发音。

  3再读,要求:连贯。

  4赛读,(分小组进行)。

  5你把诗歌读的这么好,可你知道里面的意思吗?

  (1)学生说自己认为的诗意,教师进行辅导,鼓励学生大胆的说,不要害怕说错。

  (2)学生看图,听教师描述诗的意境。

  (3)播放配乐FLASH,师范读(出示朗读记号),学生边听边体会意境。

  (4)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师巡视指导。

  6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来吧,让我们走进作者,体会他的情感,体会那份伤感。

  (1)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师巡视指导。

  (2)指名想象画面读诗,师生共评

  (3)播放配乐FLASH,指名配乐读。

  7要是能背下来哪就好了,你能吗?

  (1)试背——互背

  (2)指名背——齐背。

  (3)学生个人诵读展示。(配乐)

  (4)集体诵读(配乐)。

  三、总结。

  板书:(古诗全文)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菁选(扩展3)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汇总10篇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1

  课时目标:

  1、认识“芙、蓉、洛”3个生字,会写“芙、蓉、洛、壶”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芙蓉楼送辛渐》,背诵并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体会诗意,感悟诗情,读出画面。感受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发学生从小立志做品质高洁的人的决心。

  教学过程:

  板块一激趣导入,渐入诗境

  1、激趣导入。

  (1)出示课题:《古诗三首》。

  (2)师引导:我们学过很多古诗,你记得最熟的是哪首古诗?可以背诵给大家听听吗?

  (3)生交流,师适时点评。

  (4)师导入: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尤其是唐诗,是古典文学中的璀璨明珠。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三首古诗,看看这些诗又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诗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情怀,带给了我们怎样的感受。

  2、生自由朗读课文,在不懂的地方标注自己的疑问。

  板块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初读古诗。

  (1)课件出示《芙蓉楼送辛渐》。

  (2)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借助课文注音读准字音,借助课文注释读懂诗句。难读的诗句多读几遍。

  (3)师指名开火车读诗句,相机纠正字音;小组比赛朗读,读通、读顺每句诗;同桌互读,边读边互相指正;师指三名生读,引导读出诗的节奏。

  2、学*要求会认、会写的字。

  (1)课件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2)师指名读带拼音的词语;全班齐读。

  (3)师指名读去掉拼音的词语;全班齐读。

  (4)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字。

  (5)生小声认读,师引导:从字形的角度观察,这四个字要记住,难吗?你有什么好方法?

  (6)师指名交流,相机讲解。

  ①讲解示例:“壶”,上下结构,由“士、冖、业”组成。注意上面是“士”,不是“十”或“土”。

  ②播放“壶”字的演变视频。

  ③看完视频后,师引导:“壶”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提示:上面的“士”要写正确)

  ④师指导书写“壶”,引导学生观察“壶”字在田字格里的占位,指导学生描红、书写。

  板块三品读诗文,入情入境

  1、诗题入手,了解背景。

  (1)课件出示诗题《芙蓉楼送辛渐》。

  (2)关注诗题中的事件——“送”。

  ①师引导:读诗先读题,你从诗题中的“送”字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呢?还有哪些疑问呢?在提出疑问之前,可以看看文中的注释,看看能解决你的哪些疑问。

  ②生交流。

  ③师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元二使安西》《送友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④师引导:读了这些诗题,你发现了什么?

  ⑤生自由读诗题。

  ⑥示例:这些诗从题目上就可以看出写的是朋友将要远行,诗人在为朋友送行。

  ⑦师引导: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吗?(师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别董大》《赠汪伦》《山中送别》

  (3)引导关注诗题中的人物、地点——辛渐、芙蓉楼。

  ①师引导生再读诗题,尝试用完整的句子说说诗题的意思。

  ②示例:作者是在芙蓉楼这个地方送别友人辛渐的。

  ③简介芙蓉楼、辛渐及写作背景。

  (4)关注诗人王昌龄。

  ①师引导:这是一首很有名的送别诗。诗人王昌龄为什么会写出这么伟大的传世之作呢?

  ②课件出示王昌龄资料。

  ③生默看课件出示资料,快速地从中提取主要信息。

  2、品读诗文,入境入情。

  (1)课件出示古诗,生自由朗读。

  (2)师引导:王昌龄的这首送别诗表达出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与依依不舍之情吗?它与其他送别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体会情感。

  ①师引导:静下心来看看注释,仔细读读,我们可以从诗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②生交流。

  示例1:我从第1、2句诗中体会到诗人凄凉、伤感、孤独的心情。

  示例2:我从第3、4句诗中体会到作者高尚、坚定的品格。

  (4)学*诗句“寒雨连江夜入吴”。

  ①生自由朗读这句诗,师引导:对于这句诗,你读出了怎样的感觉?诗中哪个词向你传达出这种情感?(相机出示课件)

  ②师:什么样的雨能称为“寒雨”呢?诗人为什么要提到“夜”?

  示例: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尤其是在下雨的夜晚,渲染了作者与友人惜别的黯淡气氛。

  ③(课件出示图片)师引导想象:你的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示例:秋雨蒙蒙,绵绵不绝,夜色渐浓。王昌龄和辛渐来到江边,抬眼望去,江面雨雾弥漫,凄清静谧。

  ④师小结: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

  ⑤师指名朗读诗句,引导读出自己的体会。

  (5)学*诗句“*明送客楚山孤”。

  ①师指名读诗句,引导:你又从这句诗中读出了什么?

  示例:从“*明”,即天刚刚亮,可以看出诗人和朋友很早就出门了,也许他们彻夜未眠。“孤”字直接写出了作者的心情。(板书:楚山孤)

  ②师指名读,要求读出自己的理解。

  ③师引导生继续看图:这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示例:诗人和朋友来到江边,依依惜别。远处的山,好像也见证着这惜别的情景。

  ④师相机引导:在作者的眼里,孤独的不仅仅是楚山,孤独的还有诗人的内心。(板书:孤独)

  ⑤师指导:让我们带着无限的离愁再来齐读这两句诗。(师指名读后全班齐读)

  (6)学*诗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①师引导:王昌龄会和朋友说些什么呢?

  ②师指名读第3、4句诗。

  ③师引导朗读:诗人特意从江宁送朋友到吴地润州,然而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此时,诗人站在江边,只觉一夜秋雨,寒意连连,江中远山,孤傲耸峙,离愁别绪,溢满心头。诗人想到朋友马上就会到洛阳,会见到自己洛阳的亲友,诗人就想让朋友告诉亲友……

  ④生齐读第3、4句诗。

  ⑤师引导想象:好友辛渐就要回去,即将见到家乡的亲友,猜想一下,王昌龄的家乡可能会有哪些亲友?这些亲友见到辛渐后可能会问些什么?

  ⑥生交流。

  ⑦师引导朗读:王昌龄想让友人告诉亲友什么?这些王昌龄都想到了,但是他在送别辛渐时只有一句嘱托的话——

  ⑧生齐读:“一片冰心在玉壶”。(课件出示:一片冰心在玉壶)

  ⑨师生合作朗读。

  (师)当友人问起时,王昌龄会豪迈地说——(生)“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当结发的妻子问起时,王昌龄还会深情地说——(生)“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当年迈的双亲问起时,王昌龄依旧坚定地说——(生)“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引导理解:冰、玉有什么特点?王昌龄一遍又一遍地在心底呐喊,是想表明什么?

  示例:尽管两次被贬,可诗人仍然坚定自己的信念,仍然不改变自己冰清玉洁的高尚品质。

  (板书:顽强纯洁清廉正直)

  3、总结全诗,领悟写法。

  (1)(课件出示全诗)师引导:让我们再次走进这首诗,走进王昌龄,齐读整首诗。

  (2)有感情地朗读。送别诗,送别的是朋友,表达的是真情,表白的是自己,这也是送别诗的魅力。越读越能看出诗中的别样的意境,越读越能感受到诗人的情谊深远。(生再自由读)

  (3)生自由读后师指名读。

  (4)师小结:秋雨绵绵,江水悠悠,寒意阵阵,两个夜行的人,他们是即将分别的朋友。天还未明,早起的两人依依惜别,远处的楚山见证着一切。这寒雨,这孤山,是分别的离愁,更是诗人的心声呀——无论多少凄风冷雨,诗人内心都坚如磐石,纵然孤身一人,也冰清玉洁。果真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别具匠心啊。

  4、默写古诗。

  5、拓展练*。收集送别诗,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2

  教材简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因为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诵读,教师范读,材料补充,教师引导补白等多种手段,拉*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和学生个性化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

  2.过程与方法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重点

  能通过不同方式的读,理解体会诗意,感悟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难点

  能在不断的补白及小练笔的过程中感悟作者内心,理解人物品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播放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

  1.谈话: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

  最永恒、最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唐代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大文豪王昌龄也不例外,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他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请同学们自读课题,并说说通过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播放此曲,一方面是对送别诗的一个课外积累,同时是为整堂课渲染一种气氛,使学生初步感受那种离愁别绪,为感悟作者的情感奠定基础,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目的。)

  2.学生谈感受。

  资料补充:辛渐是王昌龄的同乡,这次是要送好友辛渐回他们的故乡去,这一送就是一百多里啊!

  (设计意图:在此处做资料的补充,可以帮助学生走进作者内心,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及那种难舍难分。)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打开课本,请同学们自由读诗。

  (点拨:注意读诗要强调字与字之间的停顿,读出它的节奏来。)

  2.指名朗读,教师点评,并进行范读。

  指导读法:我们读古诗文,光有节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能读出自己的体会与感受来。(再次练*朗读)

  3.借助注释,结合你自己的感受,谈谈你的脑海中留下了什么影响和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加之注释及课前的相关资料的补充,使学生脑海中形成一定的画面,拉*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初步感悟诗歌的空灵之美。)

  三、精读古诗,重点品悟(学*前两句)

  师:同学们对诗的理解和感受谈的都字斟句酌,你是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呢?

  (借学生的回答随机点拨总结。)

  1.学*体会“寒”感悟“孤”。(课件出示古诗的前两句)

  (1)自然的“寒”与楚山的“孤”。

  师:“一场秋雨一场寒”这场趁着夜色潜入吴地的雨的确带点寒意,就连那楚山看起来都是那样孤零零的,让我们一起读出这场雨的寒意与楚山的孤寂——寒雨连江夜入吴,*民送客楚山孤。(齐读)

  (2)离别的“寒”内心的“孤”。

  (点拨:除秋雨自然的寒意之外,还有什么是令作者感到寒意与孤独的?)学生谈体会。

  师:是啊,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中,也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啊,这场雨使作者*添了几份孤独!该怎样读出那种寒意呢?(指导激情诵读前两句。)

  总结:除此之外,你知道作者还会为什么感到寒心吗?这里还暗含着同学们所不了解的一些历史背景。

  (课件出示补充资料:王昌龄曾在朝廷为官,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廉,却屡遭奸佞小人诋毁诬陷,两次贬官,开元二十七年,被贬为江宁丞,开元二十九年,又被贬到非常偏僻的龙标作县尉,但始终不肯向恶势力屈服,顽强斗争,直到最后“安史之乱”时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终年不到六十岁,他一生壮志未酬,这首诗是他第二次遭贬时所作。)

  随机提问:你认为这个寒,我们还能怎么理解?(学生谈体会)(3)对世态心寒,更觉孤立无援。

  引导谈话:世态的炎凉,朝廷的不公,仕途的坎坷,使他更觉寒心啊,朋友的离去更让他觉得孤立无援,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一起去感受作者那种复杂的内心。(齐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找含义深刻的字切入,品读感悟,从最初的含糊的印象到对作者复杂的内心的深入理解,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梯度的引导过程,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指导,可谓水到渠成。)

  四、走进作者内心,感悟人物品质(学*后两句)。

  1.小练笔,走进作者内心。

  (1)(播放雨声的音效及古诗后两句,创设情境,补白)过渡:面对这苍茫的烟雨,孤峙的楚山,聆听着窗外传来的这淅淅沥沥的夜雨声,诗人思绪万千,辗转反侧,无法入眠,那个无眠之夜,他在想:“————。”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通过一个情境的创设,再次拉*学生与当时环境、文本、作者之间的距离,以小练笔的形式,引导学生切身体会作者内心,能与作者对话,同时也为感悟人物品质奠定基础。)

  (2)指名发言。

  (3)情境创设,引导激情朗诵古诗后两句。

  师:于是,在那长亭外,瑟瑟秋风中,我们听到了这样一句话(生):“————”。(师)那是他对家人如冰心玉壶般一览无余的爱啊!

  师:在那古道边,萋萋芳草地上,我们听到了同样一句话(生):”————。”(师)那是他对朋友如冰心玉壶般纯真的情啊!

  师:在那一叶小舟上,茫茫沧海边,我们也听到了那句话(生):————。”(师)那是他对朝廷如冰心玉壶般清澈见底的忠心啊!

  (设计意图:此环节仍然采用教师创设情境激情引导的方式,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想象与朗读的欲望,而且这一个个脑海中不断变换的场景,和朗读后老师及时的补充,也会使学生明白,作者那种对家人,对朋友,对朝廷矢志不渝的爱无论何时何地都未曾改变。与此同时对“冰心”、“玉壶”这两个抽象的词语也已经形象化,学生对此已经有了个性化的理解。因此,此时的朗读,已经化为了学生情到深处的一种自然、真实的流露。)

  2.感悟人物品质。

  (1)师:没有了对亲人的竹报*安,也没有了封封家书中字斟句酌的牵挂,千言万语化作临别时的一句叮咛:“————。”学生再次激情补白。(古诗后两句。)

  (2)引导:望着朋友远去的背影,王昌龄决绝的转身,再也没有回头,难道是他不想回家吗?(想)可是他能回家吗?

  (3)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总结:是的,他要让那些恶势力知道,即使遭遇再多的坎坷与磨难,他都不会屈服,自己依然冰清玉洁,保持着自己的信念。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想要回家但又不能回去的内心,从而体会他刚正不阿,不畏强权,不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此环节是本课的一个点睛之笔。)

  五、课后拓展

  如果你是王昌龄的家人或朋友,听到辛渐的一番描述,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可以以书信的形式,也可用诗歌的形式。

  拓展阅读:《芙蓉楼送辛渐》赏析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今南京一带,此地是三国孙吴故地。),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

  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 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本是盛唐诗的共同特点,而深厚有余、优柔舒缓、“尽谢炉锤之迹”(胡应麟《诗薮》)又是王诗的独特风格。本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3

  课时目标:

  1、认识“芙、蓉、洛”3个生字,会写“芙、蓉、洛、壶”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芙蓉楼送辛渐》,背诵并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体会诗意,感悟诗情,读出画面。感受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发学生从小立志做品质高洁的人的决心。

  教学过程:

  板块一激趣导入,渐入诗境

  1、激趣导入。

  (1)出示课题:《古诗三首》。

  (2)师引导:我们学过很多古诗,你记得最熟的是哪首古诗?可以背诵给大家听听吗?

  (3)生交流,师适时点评。

  (4)师导入: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尤其是唐诗,是古典文学中的璀璨明珠。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三首古诗,看看这些诗又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诗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情怀,带给了我们怎样的感受。

  2、生自由朗读课文,在不懂的地方标注自己的疑问。

  板块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初读古诗。

  (1)课件出示《芙蓉楼送辛渐》。

  (2)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借助课文注音读准字音,借助课文注释读懂诗句。难读的诗句多读几遍。

  (3)师指名开火车读诗句,相机纠正字音;小组比赛朗读,读通、读顺每句诗;同桌互读,边读边互相指正;师指三名生读,引导读出诗的节奏。

  2、学*要求会认、会写的字。

  (1)课件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2)师指名读带拼音的词语;全班齐读。

  (3)师指名读去掉拼音的词语;全班齐读。

  (4)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字。

  (5)生小声认读,师引导:从字形的角度观察,这四个字要记住,难吗?你有什么好方法?

  (6)师指名交流,相机讲解。

  ①讲解示例:“壶”,上下结构,由“士、冖、业”组成。注意上面是“士”,不是“十”或“土”。

  ②播放“壶”字的演变视频。

  ③看完视频后,师引导:“壶”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提示:上面的“士”要写正确)

  ④师指导书写“壶”,引导学生观察“壶”字在田字格里的占位,指导学生描红、书写。

  板块三品读诗文,入情入境

  1、诗题入手,了解背景。

  (1)课件出示诗题《芙蓉楼送辛渐》。

  (2)关注诗题中的事件——“送”。

  ①师引导:读诗先读题,你从诗题中的“送”字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呢?还有哪些疑问呢?在提出疑问之前,可以看看文中的注释,看看能解决你的哪些疑问。

  ②生交流。

  ③师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送元二使安西》《送友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④师引导:读了这些诗题,你发现了什么?

  ⑤生自由读诗题。

  ⑥示例:这些诗从题目上就可以看出写的是朋友将要远行,诗人在为朋友送行。

  ⑦师引导: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吗?(师相机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别董大》《赠汪伦》《山中送别》

  (3)引导关注诗题中的人物、地点——辛渐、芙蓉楼。

  ①师引导生再读诗题,尝试用完整的句子说说诗题的意思。

  ②示例:作者是在芙蓉楼这个地方送别友人辛渐的。

  ③简介芙蓉楼、辛渐及写作背景。

  (4)关注诗人王昌龄。

  ①师引导:这是一首很有名的送别诗。诗人王昌龄为什么会写出这么伟大的传世之作呢?

  ②课件出示王昌龄资料。

  ③生默看课件出示资料,快速地从中提取主要信息。

  2、品读诗文,入境入情。

  (1)课件出示古诗,生自由朗读。

  (2)师引导:王昌龄的这首送别诗表达出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与依依不舍之情吗?它与其他送别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体会情感。

  ①师引导:静下心来看看注释,仔细读读,我们可以从诗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②生交流。

  示例1:我从第1、2句诗中体会到诗人凄凉、伤感、孤独的心情。

  示例2:我从第3、4句诗中体会到作者高尚、坚定的品格。

  (4)学*诗句“寒雨连江夜入吴”。

  ①生自由朗读这句诗,师引导:对于这句诗,你读出了怎样的感觉?诗中哪个词向你传达出这种情感?(相机出示课件)

  ②师:什么样的雨能称为“寒雨”呢?诗人为什么要提到“夜”?

  示例: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尤其是在下雨的夜晚,渲染了作者与友人惜别的.黯淡气氛。

  ③(课件出示图片)师引导想象:你的脑海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示例:秋雨蒙蒙,绵绵不绝,夜色渐浓。王昌龄和辛渐来到江边,抬眼望去,江面雨雾弥漫,凄清静谧。

  ④师小结: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

  ⑤师指名朗读诗句,引导读出自己的体会。

  (5)学*诗句“*明送客楚山孤”。

  ①师指名读诗句,引导:你又从这句诗中读出了什么?

  示例:从“*明”,即天刚刚亮,可以看出诗人和朋友很早就出门了,也许他们彻夜未眠。“孤”字直接写出了作者的心情。(板书:楚山孤)

  ②师指名读,要求读出自己的理解。

  ③师引导生继续看图:这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示例:诗人和朋友来到江边,依依惜别。远处的山,好像也见证着这惜别的情景。

  ④师相机引导:在作者的眼里,孤独的不仅仅是楚山,孤独的还有诗人的内心。(板书:孤独)

  ⑤师指导:让我们带着无限的离愁再来齐读这两句诗。(师指名读后全班齐读)

  (6)学*诗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①师引导:王昌龄会和朋友说些什么呢?

  ②师指名读第3、4句诗。

  ③师引导朗读:诗人特意从江宁送朋友到吴地润州,然而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此时,诗人站在江边,只觉一夜秋雨,寒意连连,江中远山,孤傲耸峙,离愁别绪,溢满心头。诗人想到朋友马上就会到洛阳,会见到自己洛阳的亲友,诗人就想让朋友告诉亲友……

  ④生齐读第3、4句诗。

  ⑤师引导想象:好友辛渐就要回去,即将见到家乡的亲友,猜想一下,王昌龄的家乡可能会有哪些亲友?这些亲友见到辛渐后可能会问些什么?

  ⑥生交流。

  ⑦师引导朗读:王昌龄想让友人告诉亲友什么?这些王昌龄都想到了,但是他在送别辛渐时只有一句嘱托的话——

  ⑧生齐读:“一片冰心在玉壶”。(课件出示:一片冰心在玉壶)

  ⑨师生合作朗读。

  (师)当友人问起时,王昌龄会豪迈地说——(生)“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当结发的妻子问起时,王昌龄还会深情地说——(生)“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当年迈的双亲问起时,王昌龄依旧坚定地说——(生)“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引导理解:冰、玉有什么特点?王昌龄一遍又一遍地在心底呐喊,是想表明什么?

  示例:尽管两次被贬,可诗人仍然坚定自己的信念,仍然不改变自己冰清玉洁的高尚品质。

  (板书:顽强纯洁清廉正直)

  3、总结全诗,领悟写法。

  (1)(课件出示全诗)师引导:让我们再次走进这首诗,走进王昌龄,齐读整首诗。

  (2)有感情地朗读。送别诗,送别的是朋友,表达的是真情,表白的是自己,这也是送别诗的魅力。越读越能看出诗中的别样的意境,越读越能感受到诗人的情谊深远。(生再自由读)

  (3)生自由读后师指名读。

  (4)师小结:秋雨绵绵,江水悠悠,寒意阵阵,两个夜行的人,他们是即将分别的朋友。天还未明,早起的两人依依惜别,远处的楚山见证着一切。这寒雨,这孤山,是分别的离愁,更是诗人的心声呀——无论多少凄风冷雨,诗人内心都坚如磐石,纵然孤身一人,也冰清玉洁。果真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别具匠心啊。

  4、默写古诗。

  5、拓展练*。收集送别诗,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4

  教学技能:

  1、会认5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

  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

  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搜集王昌龄的诗歌,或者关于送别的诗歌。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记得哪些诗人?关于王昌龄的诗歌你记得多少?能背一下吗?

  2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你又知道那些关于送别的诗歌?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由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关于送别的诗歌。

  板题——读题

  二、学*古诗:

  1自由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

  2指名读,纠正不正确发音。

  3再读,要求:连贯。

  4赛读,(分小组进行)。

  5你把诗歌读的这么好,可你知道里面的意思吗?

  (1)学生说自己认为的诗意,教师进行辅导,鼓励学生大胆的说,不要害怕说错。

  (2)学生看图,听教师描述诗的意境。

  (3)播放配乐FLASH,师范读(出示朗读记号),学生边听边体会意境。

  (4)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师巡视指导。

  6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来吧,让我们走进作者,体会他的情感,体会那份伤感。

  (1)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师巡视指导。

  (2)指名想象画面读诗,师生共评

  (3)播放配乐FLASH,指名配乐读。

  7要是能背下来哪就好了,你能吗?

  (1)试背——互背

  (2)指名背——齐背。

  (3)学生个人诵读展示。(配乐)

  (4)集体诵读(配乐)。

  三、总结。

  板书:(古诗全文)

  知识链接:

  王昌龄(?~约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岭南,途经襄阳时,孟浩然有诗送他(《送王昌龄之岭南》)。经湖南岳阳,他有送李白诗《巴陵送李十二》。

  次年,他由岭南北返长安,并于同年冬天被任命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世称王江宁。在江宁数年,又受谤毁,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李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寄予深切的同情与怀念。安史乱起,王昌龄由贬所赴江宁,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诗在生前就负盛名,人称“诗家夫(一作天)子王江宁”。他的七绝前人往往以之与李白并称。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5

  教材简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因为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诵读,教师范读,材料补充,教师引导补白等多种手段,拉*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和学生个性化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

  2.过程与方法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重点

  能通过不同方式的读,理解体会诗意,感悟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难点

  能在不断的补白及小练笔的过程中感悟作者内心,理解人物品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播放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

  1.谈话: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

  最永恒、最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唐代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大文豪王昌龄也不例外,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他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请同学们自读课题,并说说通过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播放此曲,一方面是对送别诗的一个课外积累,同时是为整堂课渲染一种气氛,使学生初步感受那种离愁别绪,为感悟作者的情感奠定基础,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目的。)

  2.学生谈感受。

  资料补充:辛渐是王昌龄的同乡,这次是要送好友辛渐回他们的故乡去,这一送就是一百多里啊!

  (设计意图:在此处做资料的补充,可以帮助学生走进作者内心,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及那种难舍难分。)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打开课本,请同学们自由读诗。

  (点拨:注意读诗要强调字与字之间的停顿,读出它的节奏来。)

  2.指名朗读,教师点评,并进行范读。

  指导读法:我们读古诗文,光有节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能读出自己的体会与感受来。(再次练*朗读)

  3.借助注释,结合你自己的感受,谈谈你的脑海中留下了什么影响和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加之注释及课前的相关资料的补充,使学生脑海中形成一定的画面,拉*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初步感悟诗歌的空灵之美。)

  三、精读古诗,重点品悟(学*前两句)

  师:同学们对诗的理解和感受谈的都字斟句酌,你是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呢?

  (借学生的回答随机点拨总结。)

  1.学*体会“寒”感悟“孤”。(课件出示古诗的前两句)

  (1)自然的“寒”与楚山的“孤”。

  师:“一场秋雨一场寒”这场趁着夜色潜入吴地的雨的确带点寒意,就连那楚山看起来都是那样孤零零的,让我们一起读出这场雨的寒意与楚山的孤寂——寒雨连江夜入吴,*民送客楚山孤。(齐读)

  (2)离别的“寒”内心的“孤”。

  (点拨:除秋雨自然的寒意之外,还有什么是令作者感到寒意与孤独的?)学生谈体会。

  师:是啊,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中,也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啊,这场雨使作者*添了几份孤独!该怎样读出那种寒意呢?(指导激情诵读前两句。)

  总结:除此之外,你知道作者还会为什么感到寒心吗?这里还暗含着同学们所不了解的一些历史背景。

  (课件出示补充资料:王昌龄曾在朝廷为官,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廉,却屡遭奸佞小人诋毁诬陷,两次贬官,开元二十七年,被贬为江宁丞,开元二十九年,又被贬到非常偏僻的龙标作县尉,但始终不肯向恶势力屈服,顽强斗争,直到最后“安史之乱”时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终年不到六十岁,他一生壮志未酬,这首诗是他第二次遭贬时所作。)

  随机提问:你认为这个寒,我们还能怎么理解?(学生谈体会)

  (3)对世态心寒,更觉孤立无援。

  引导谈话:世态的炎凉,朝廷的不公,仕途的坎坷,使他更觉寒心啊,朋友的离去更让他觉得孤立无援,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一起去感受作者那种复杂的内心。(齐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找含义深刻的字切入,品读感悟,从最初的含糊的印象到对作者复杂的内心的深入理解,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梯度的引导过程,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指导,可谓水到渠成。)

  四、走进作者内心,感悟人物品质(学*后两句)。

  1.小练笔,走进作者内心。

  (1)(播放雨声的音效及古诗后两句,创设情境,补白)过渡:面对这苍茫的烟雨,孤峙的楚山,聆听着窗外传来的这淅淅沥沥的夜雨声,诗人思绪万千,辗转反侧,无法入眠,那个无眠之夜,他在想:“————。”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通过一个情境的创设,再次拉*学生与当时环境、文本、作者之间的距离,以小练笔的形式,引导学生切身体会作者内心,能与作者对话,同时也为感悟人物品质奠定基础。)

  (2)指名发言。

  (3)情境创设,引导激情朗诵古诗后两句。

  师:于是,在那长亭外,瑟瑟秋风中,我们听到了这样一句话(生):“————”。(师)那是他对家人如冰心玉壶般一览无余的爱啊!

  师:在那古道边,萋萋芳草地上,我们听到了同样一句话(生):”————。”(师)那是他对朋友如冰心玉壶般纯真的情啊!

  师:在那一叶小舟上,茫茫沧海边,我们也听到了那句话(生):————。”(师)那是他对朝廷如冰心玉壶般清澈见底的忠心啊!

  (设计意图:此环节仍然采用教师创设情境激情引导的方式,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想象与朗读的欲望,而且这一个个脑海中不断变换的场景,和朗读后老师及时的补充,也会使学生明白,作者那种对家人,对朋友,对朝廷矢志不渝的爱无论何时何地都未曾改变。与此同时对“冰心”、“玉壶”这两个抽象的词语也已经形象化,学生对此已经有了个性化的理解。因此,此时的朗读,已经化为了学生情到深处的一种自然、真实的流露。)

  2.感悟人物品质。

  (1)师:没有了对亲人的竹报*安,也没有了封封家书中字斟句酌的牵挂,千言万语化作临别时的一句叮咛:“————。”学生再次激情补白。(古诗后两句。)

  (2)引导:望着朋友远去的背影,王昌龄决绝的转身,再也没有回头,难道是他不想回家吗?(想)可是他能回家吗?

  (3)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总结:是的,他要让那些恶势力知道,即使遭遇再多的坎坷与磨难,他都不会屈服,自己依然冰清玉洁,保持着自己的信念。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想要回家但又不能回去的内心,从而体会他刚正不阿,不畏强权,不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此环节是本课的一个点睛之笔。)

  五、课后拓展

  如果你是王昌龄的家人或朋友,听到辛渐的一番描述,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可以以书信的形式,也可用诗歌的形式。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诗意,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气节的决心。

  教学重点:

  感悟诗人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 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今天,我们学*一首流传至今仍广为传颂的唐朝名诗《芙蓉楼送辛渐》。

  2、板题。强调:“芙蓉”的写法、意思。

  3、齐读题目。

  让我们带着学*古诗的饱满热情再读题目。

  既然是送别,让我们再带着淡淡的忧伤齐读题目。

  4、用一句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介绍诗人。

  二 品读重点,深入感悟

  1、出示自学提示:

  ①自由读古诗,多读几遍,读准确,读流畅。

  ②结合文中注释,四人一小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句诗写了些什么。 ③在不明白的地方打上问号。

  2、回报交流。

  (1)指名读诗。随机学*“壶”字。

  再齐读。

  (2)从诗的前两行,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此时此刻你觉得哪一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感受?

  想一想:诗中的哪两个词语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

  什么样的雨称为 “寒雨”呢?“寒雨”怎么样呢?

  “秋风秋雨秋煞人”, “寒雨”不仅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暗淡气氛。

  谁“孤”呢?仅仅是“楚山孤”吗?还有谁是孤零零的?

  让我们带着无限的离愁再来齐读这两句诗。

  指名读。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最后两句诗写了些什么?

  “冰心”从字面上看是什么意思,实际上诗人想说明什么?

  “玉壶”又是什么样子呢?

  诗人把自己的心比作玉壶里的冰一样清正廉洁。在与好友分别的时刻,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比喻自己呢?

  出示写作背景。

  阴霾的天气,远离的朋友,再加上众口的毁谤,朝廷的贬谪,诗人没有退却,而是勇敢的面对一切。

  所以,临别之时,王昌龄坚强地对辛渐说——

  一切的一切,王昌龄没有失望,而是乐观地对辛渐说———

  让我们像王昌龄一样,坚强而乐观地说————

  (4)同学们已经会从前两句诗中读出孤独、凄凉,从后两句诗中读出乐观坚强。你们会读诗了,你们会吟诗吗?

  吟诗,就要入情入境的吟诵,抑扬顿挫慢慢的吟出诗的韵味。 试读。

  指名读。

  3、拓展延伸。

  人生自古重离别。你们还知道哪些送别诗?

  4、小结:人生自古伤离别。可是,今天的离别不正预示着明天的重逢吗?只要我们心中有彼此,只要我们学会珍惜,离别将不再是忧伤。

  三 学用结合,多元训练

  1、解释:

  *明——冰心——

  2、《芙蓉楼送辛渐》是朝诗人写的一首人与友人分别的时间是,具体地点是,友人所去的地方是。

  3、最后一句是运用了表现了作者

  4、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板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坚强冰心

  孤乐观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能正确默写名句。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播放古典音乐,教师配乐讲述,引入课题。

  导语: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瑰丽的文化遗产,它就像一颗闪亮的明珠,散发出熠熠的光辉。本学期我们一起轻叩诗歌的大门,感受了《诗经〃采薇》中远征战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诗圣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喜悦心情;宋代词人辛弃疾那忘怀于大自然中所得到的快乐……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步入古诗的殿堂,跟随着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来欣赏他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二、知诗人。

  (出示王昌龄像)师:这位就是诗人王昌龄,课前大家查阅过了他的相关资料,你们都了解到了些什么?(课件出示诗人简介)

  三、释题。

  师:学*古诗,应从题目入手。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芙蓉楼”是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送”是送别的意思。“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与朋友分别时,诗人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来读课题。

  三、整体诵读,品评朗读。

  过渡:辛渐既是王昌龄的同乡又是他的好友,辛渐即将回到家乡,王昌龄在芙蓉楼为他送行,这首诗描写的就是诗人在芙蓉楼送别好友的情景。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

  1、初读古诗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诗,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1)指导读得正确。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他有没有把每个字的读音都读准了。

  (2)指导读出节奏美。

  师:我们知道,古诗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大家试着读读看能不能读出节奏来。指名读一读《芙蓉楼送辛渐》,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在读时是怎么停顿的,有没有读出节奏与韵律。

  2、师配乐范读。

  3、学生配乐朗读。

  四、感悟诗歌内容。

  1、自读自悟。学生结合注释仔细地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可以把自己读懂的内容跟同桌讲一讲。

  2、集体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知道了什么?

  过渡:结合注释,我们已经对这首诗的内容有了大概的了解。有人说,古诗是语言的钻石,它凝练、隽永,值得我们细细地品味、琢磨。让我们先来品品第

  一、二句。(出示

  一、二句诗)

  五、品诗,悟情。

  1、教学

  一、二两句,感受含蓄的离别情怀。

  (1)请同学们认真读读

  一、二两句,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相机板书:寒雨 孤山)……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说你看到的情景吗?面对着这样的凄风冷雨,这样孤零零的楚山,又要与好友分别了,诗人心中是怎样的感受呢?(板书:孤寂)诗人表面上写楚山孤独,其实是在表达自己孤寂的内心啊!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再读这两句。(指导朗读) 师:芙蓉楼一别,辛渐即将回到故乡洛阳与亲人团聚,而这里就只留下诗人一个人了,再没人陪他饮酒,陪他吟诗,与他交心了……想到这些,他的心中更感到……(学生说感受)所以在第

  一、二句这样写道: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师引生再读)。

  (2)指导朗读

  一、二句。读出诗人与朋友离别时的惆怅,那份送别好友时的凄凉孤寂。

  2、教学

  三、四两句,感受诗人高洁的情怀。

  (1)师:天亮了,这对好友就要分别了。如果是你,会让友人给你的家人带什么话呢?但是诗人王昌龄却是只是嘱托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出示后两句诗)

  (2)师:芙蓉楼一别之后,辛渐即将回到洛阳,见到家乡的亲友,猜想一下,王昌龄的家乡可能会有哪些亲友?(年迈的双亲、结发妻子、兄弟姐妹、友人)这些亲友见到辛渐后可能会问些什么?(他为什么不回来?是否吃饱穿暖?他究竟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屡遭贬谪?)

  (3)师:这些王昌龄都想到了,但是他只让辛渐告诉家人“一片冰心在玉壶。”这究竟是为什么?(课件插入诗人生*简介:王昌龄才华横溢,官至县蔚。四十一岁时因事获罪,被贬谪岭南,北返长安时在江宁县任职,在江宁数年,又遭人底毁,五十一岁时又一次遭到贬谪,被贬到更为偏远的龙标。王昌龄一生中竟两次被贬。他人生六分之一的时间,为官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贬谪中度过的!可以说,他一生壮志未酬。但是在身心饱受煎熬的贬谪岁月里,他依然坚守自己的理想,从未改变过自己冰清玉洁的品质,也从未改变过报效国家的志向!)

  通过了解了诗人的经历,请再读读这一句,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是从哪些字词体会到的?(板书冰心、玉壶)“冰心”是什么意思?诗人想用它说明什么?“玉壶”是什么样子的呢?(里里外外晶莹剔透,洁白无瑕)由此可见,诗人以冰心玉壶自喻就是要表明自己的信念。

  师:多么正直的人,多么高洁的心啊!(板书:高洁)

  (4)引读:所以当年迈的双亲问他:你会因横遭诽谤非议而改变志气吗?王昌龄会坚定地说:“一片冰心在玉壶”!

  当结发的妻子问他:你会因为处境艰难而向恶劣的环境屈服吗?王昌龄会深情地说:“一片冰心在玉壶”!

  当亲密的兄弟问他:你会因为官场的坎坷遭遇而改变自己的气节,同流合污吗?王昌龄会坚决地说:“一片冰心在玉壶”!

  当情深意重的友人问他:你会因为遭到贬谪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吗?王昌龄依然会豪迈地说:“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王昌龄一遍又一遍地在心底里呐喊:(师引生读)“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3、归纳主题。

  师:《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通过一孤一寒,烘托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凄寒孤寂之情,用“一片冰心在玉壶”表明了诗人高洁的操守。同时“一片冰心在玉壶”也成为了全诗的主旨所在,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句。

  4、熟读成诵。

  师:当我们理解了诗人与朋友离别的伤感,理解了诗人那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之后,让我们再一次跟随着这悠扬的乐曲吟诵这首诗,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播放古诗新唱)

  六、拓展延伸。

  1、师:同学们,王昌龄写的《芙蓉楼送辛渐》其实共有两首,这节课学的是其中一首,描写的是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出示诗句“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描写的是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时的情景。我们来读一读。(生读)从“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又再一次道出了诗人的孤寂之情。但不管环境怎样恶劣,内心怎样孤寂,始终改变不了诗人的高洁情操,因为他始终做到:“一片冰心在玉壶”。(出示并引生再读此句)

  2、师配乐解说: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士大夫们送行,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写诗给自己的朋友。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主题。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

  3、结束语:同学们,离别是岸上的踏歌,是碧空下的孤帆,是*明送客后孤独的楚山。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还有很多表达离情别怨的诗歌。比如说王勃的《江亭月夜送别》,王维的《山中相送》等等,大家课后可以去欣赏、品味

  板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 山孤

  孤寂

  高洁

  冰心 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8

  教材简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因为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诵读,教师范读,材料补充,教师引导补白等多种手段,拉*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和学生个性化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

  2.过程与方法

  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重点

  能通过不同方式的读,理解体会诗意,感悟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难点

  能在不断的补白及小练笔的过程中感悟作者内心,理解人物品质。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播放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

  1.谈话: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

  最永恒、最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唐代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大文豪王昌龄也不例外,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他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请同学们自读课题,并说说通过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播放此曲,一方面是对送别诗的一个课外积累,同时是为整堂课渲染一种气氛,使学生初步感受那种离愁别绪,为感悟作者的情感奠定基础,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目的。)

  2.学生谈感受。

  资料补充:辛渐是王昌龄的同乡,这次是要送好友辛渐回他们的故乡去,这一送就是一百多里啊!

  (设计意图:在此处做资料的补充,可以帮助学生走进作者内心,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及那种难舍难分。)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打开课本,请同学们自由读诗。

  (点拨:注意读诗要强调字与字之间的停顿,读出它的节奏来。)

  2.指名朗读,教师点评,并进行范读。

  指导读法:我们读古诗文,光有节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能读出自己的体会与感受来。(再次练*朗读)

  3.借助注释,结合你自己的感受,谈谈你的脑海中留下了什么影响和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加之注释及课前的相关资料的补充,使学生脑海中形成一定的画面,拉*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初步感悟诗歌的空灵之美。)

  三、精读古诗,重点品悟(学*前两句)

  师:同学们对诗的理解和感受谈的都字斟句酌,你是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呢?

  (借学生的回答随机点拨总结。)

  1.学*体会“寒”感悟“孤”。(课件出示古诗的前两句)

  (1)自然的“寒”与楚山的“孤”。

  师:“一场秋雨一场寒”这场趁着夜色潜入吴地的雨的确带点寒意,就连那楚山看起来都是那样孤零零的,让我们一起读出这场雨的寒意与楚山的孤寂——寒雨连江夜入吴,*民送客楚山孤。(齐读)

  (2)离别的“寒”内心的“孤”。

  (点拨:除秋雨自然的寒意之外,还有什么是令作者感到寒意与孤独的?)学生谈体会。

  师:是啊,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中,也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啊,这场雨使作者*添了几份孤独!该怎样读出那种寒意呢?(指导激情诵读前两句。)

  总结:除此之外,你知道作者还会为什么感到寒心吗?这里还暗含着同学们所不了解的一些历史背景。

  (课件出示补充资料:王昌龄曾在朝廷为官,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廉,却屡遭奸佞小人诋毁诬陷,两次贬官,开元二十七年,被贬为江宁丞,开元二十九年,又被贬到非常偏僻的龙标作县尉,但始终不肯向恶势力屈服,顽强斗争,直到最后“安史之乱”时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终年不到六十岁,他一生壮志未酬,这首诗是他第二次遭贬时所作。)

  随机提问:你认为这个寒,我们还能怎么理解?(学生谈体会)(3)对世态心寒,更觉孤立无援。

  引导谈话:世态的炎凉,朝廷的不公,仕途的坎坷,使他更觉寒心啊,朋友的离去更让他觉得孤立无援,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一起去感受作者那种复杂的内心。(齐读)

  (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找含义深刻的字切入,品读感悟,从最初的含糊的印象到对作者复杂的内心的深入理解,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梯度的引导过程,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指导,可谓水到渠成。)

  四、走进作者内心,感悟人物品质(学*后两句)。

  1.小练笔,走进作者内心。

  (1)(播放雨声的音效及古诗后两句,创设情境,补白)过渡:面对这苍茫的烟雨,孤峙的楚山,聆听着窗外传来的这淅淅沥沥的夜雨声,诗人思绪万千,辗转反侧,无法入眠,那个无眠之夜,他在想:“————。”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通过一个情境的创设,再次拉*学生与当时环境、文本、作者之间的距离,以小练笔的形式,引导学生切身体会作者内心,能与作者对话,同时也为感悟人物品质奠定基础。)

  (2)指名发言。

  (3)情境创设,引导激情朗诵古诗后两句。

  师:于是,在那长亭外,瑟瑟秋风中,我们听到了这样一句话(生):“————”。(师)那是他对家人如冰心玉壶般一览无余的爱啊!

  师:在那古道边,萋萋芳草地上,我们听到了同样一句话(生):”————。”(师)那是他对朋友如冰心玉壶般纯真的情啊!

  师:在那一叶小舟上,茫茫沧海边,我们也听到了那句话(生):————。”(师)那是他对朝廷如冰心玉壶般清澈见底的忠心啊!

  (设计意图:此环节仍然采用教师创设情境激情引导的方式,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想象与朗读的欲望,而且这一个个脑海中不断变换的场景,和朗读后老师及时的补充,也会使学生明白,作者那种对家人,对朋友,对朝廷矢志不渝的爱无论何时何地都未曾改变。与此同时对“冰心”、“玉壶”这两个抽象的词语也已经形象化,学生对此已经有了个性化的理解。因此,此时的朗读,已经化为了学生情到深处的一种自然、真实的流露。)

  2.感悟人物品质。

  (1)师:没有了对亲人的竹报*安,也没有了封封家书中字斟句酌的牵挂,千言万语化作临别时的一句叮咛:“————。”学生再次激情补白。(古诗后两句。)

  (2)引导:望着朋友远去的背影,王昌龄决绝的转身,再也没有回头,难道是他不想回家吗?(想)可是他能回家吗?

  (3)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总结:是的,他要让那些恶势力知道,即使遭遇再多的坎坷与磨难,他都不会屈服,自己依然冰清玉洁,保持着自己的信念。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想要回家但又不能回去的内心,从而体会他刚正不阿,不畏强权,不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此环节是本课的一个点睛之笔。)

  五、课后拓展

  如果你是王昌龄的家人或朋友,听到辛渐的一番描述,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可以以书信的形式,也可用诗歌的形式。

  拓展阅读:《芙蓉楼送辛渐》赏析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今南京一带,此地是三国孙吴故地。),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

  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 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本是盛唐诗的共同特点,而深厚有余、优柔舒缓、“尽谢炉锤之迹”(胡应麟《诗薮》)又是王诗的独特风格。本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9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基本教学: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能背诵古诗。

  2、情感态度:通过学*古诗,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3、能力运用:自己会写离别赠言

  第一课时

  一、以情导入:

  离别之际有没有让你牵挂的朋友,念念不忘的友情?你又有何话想对他(她)说呢?

  二、学*古诗:

  1 .自由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

  2. 指名读,纠正不正确发音。

  3.再读,(小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 4.学生个人诵读展示。

  5.集体诵读   6.出示问题,初步理解

  学生说自己认为的诗意,教师进行辅导,鼓励学生大胆的说。 描述诗的意境。

  这是一首送别诗,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首句从昨夜秋雨写起,为送别设置了凄清的气氛。第二句中的“*明”点明送客的时间;“楚山孤”暗寓了自己送客时的心情。后两句,写的是自己,但仍与送别之意相吻合。因为辛渐是诗人的同乡,辛渐返乡,亲友一定要问到诗人的情况,所以诗人在送别辛渐时特别嘱托他:“家乡的亲友如果问到我现在的情况,你就说,我的为人就象那晶莹剔透的一块冰,装在洁白的玉壶之中。”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也表明自己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本诗既写了朋友的离情别绪,更加写出了自己的高风亮节。

  展开想象诵读诗,师生共评

  7 背诵:(1)试背——互背     (2)指名背——齐背。

  三、积累训练

  诵读,默写

  拓展:

  《芙蓉楼送辛渐》赏析

  第一首写*明送客,临别托意。”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江宁一带,此地是三国孙吴故地),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中晚唐诗和婉约派宋词往往将雨声写在窗下梧桐、檐前铁马、池中残荷等等琐物上,而王昌龄却并不实写如何感知秋雨来临的`细节,他只是将听觉、视觉和想象概括成连江入吴的雨势,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这就用浩大的气魄烘托了”*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在辽阔的江面上,进入诗人视野的当然不止是孤峙的楚山,浩荡的江水本来是最易引起别情似水的联想的,唐人由此而得到的名句也多得不可胜数。 然而王昌龄没有将别愁寄予随友人远去的江水,却将离情凝注在矗立于苍莽*野的楚山之上。因为友人回到洛阳,即可与亲友相聚,而留在吴地的诗人,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本是盛唐诗的共同特点,而深厚有余、优柔舒缓。“尽谢炉锤之迹”(胡应麟《诗薮》)又是王诗的独特风格。此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第二首说的是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时的情景。先从“秋海阴”、“楚雪深”写起,以景起兴。第三句是点题:高楼送客,依依惜别,心情悲愁,酒不尽兴。末句以景结情:寒江寂寂,惆怅如不尽之江水;明月高照,友情像明月一样地纯真。全诗融情入景,以景结情,主要还是抒情,堪称一绝。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10

  教学目标:

  1、基本教学: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能背诵古诗。

  2、情感态度:透过学*古诗,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3、潜力运用:自己会写离别赠言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关于送别的诗歌。

  教学过程:

  一、以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即将结束小学生活,离开美丽的校园。随着毕业的临*,不知你们是否已经感受到,在四月的花香中开始弥漫离别的气息;那么离别之际有没有让你牵挂的朋友,念念不忘的友情?你又有何话想对他(她)说呢?

  2、过渡揭题:别急,我们暂且把这种思绪搁置一下,先来共同学*一首应时应景之作——其实是一首关于送别的诗歌。

  播课件板书课题

  介绍作者(穿插《出塞》)

  二、学*古诗:

  1、自由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

  2、指名读,纠正不正确发音。

  3、再读,(小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

  4、学生个人诵读展示。

  5、群众诵读

  6、出示问题,初步理解

  学生说自己认为的诗意,教师进行辅导,鼓励学生大胆的说,不要害怕说错。播课件(重点词句)

  播课件,描述诗的意境。

  这是一首送别诗,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首句从昨夜秋雨写起,为送别设置了凄清的气氛。第二句中的“*明”点明送客的时间;“楚山孤”暗寓了自己送客时的情绪。后两句,写的是自己,但仍与送别之意相吻合。因为辛渐是诗人的同乡,辛渐返乡,亲友必须要问到诗人的状况,所以诗人在送别辛渐时个性嘱托他:“家乡的亲友如果问到我此刻的状况,你就说,我的为人就象那晶莹剔透的一块冰,装在洁白的玉壶之中。”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也证明自己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本诗既写了朋友的离情别绪,更加写出了自己的高风亮节。

  展开想象诵读诗,师生共评

  7、背诵:

  (1)试背——互背

  (2)指名背——齐背。

  三、积累训练

  1、你们还记得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吗(课件出示)

  2、那里还有几句送别的诗句,让我们一齐读一读。

  (课件出示)

  四、拓展。

  1、赠言示范

  2、写离别赠言(课件播放送别)

  板书设计: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写景:渲染气氛——寒雨

  叙事点出送别——送客

  抒情:证明心意——一片冰心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菁选(扩展4)

——《渐》教案 (菁华5篇)

《渐》教案1

  课题:渐

  教学目标

  1. 找出中心句,概括本文的主旨。

  2. 学*本文化抽象为具象的写法:以常见的生活琐事举例,以寓言故事举例,生动形象的比喻

  3. 个性化解读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观点,探讨课文对我们的启发作用。

  教学难点:化抽象为具体的写法以及“大人格”、“大人生”的具体表现。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教学板块――找出中心句,概括本文的主旨。

  1. 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句,概括课文的主旨。

  2. 讨论:

  ⑴作者“渐”为题目,能否换成“变”,为什么?

  ⑵文末指出的“明达之人”、“大人格”、“大人生”具体指什么样的人?试举例加以说明。

  第二教学板块――写法鉴赏

  1. 教师讲解:本文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很具体,主要用了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2. 鉴赏写法:

  ⑴分别找出文中用了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的语句或者段落,说说他们的好处。

  ⑵分别仿照文中的写法再写一段文字。(仿写段落1、2、4、6段)

  第三教学板块――比较阅读

  1、 学生阅读朱自清先生的《匆匆》。

  2、讨论《匆匆》与《渐》在立意、写法、语言风格上各有何不同之处。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一、二

  附录:

  匆 匆

  ·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吧?但不能*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1922年3月28日

《渐》教案2

  一、 教学内容

  主题:探索并掌握声音力度的渐强渐弱变化。具体分为以下两个部分:

  第一、 本课的知识点,认识一对作用相反的力度记号渐强和渐弱,它们能使演唱产生强弱起伏的听觉效果。

  第二、 歌曲的情感处理:《火车开了》、《小宝宝睡着了》、《赛船》这三首歌曲都可结合旋律走向和歌词内容作渐强渐弱的力度处理,表现音乐形象。

  二、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学生通过探索活动,能够提炼并总结出渐强渐弱概念并识记其记号。

  2、 能力发展目标:能够灵活准确地运用这两个记号,表现音乐形象。

  3、 审美目标:学生能够充分体验歌唱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

  三、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验并总结出声音力度的。

  难点:将渐强渐弱记号运用于对歌曲的艺术处理之中。

  四、 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活动法、开放式启发教学法、游戏法、讨论法。

  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学生自由地演奏几种小乐器(三角铁、木鱼、竖笛、鼓、响板)仔细倾听它们的声音。然后通过师生共同讨论总结出这些声音具有长短、高低以及强弱的对比变化。通过这样的实践,让学生对声音的奥秘产生进一步去探索的兴趣。

  (二)引导探索之一

  1. 利用多媒体的音响给学生演示多种交通工具的临场音效。(飞机、警车、救护车)

  2. 老师与学生展开讨论式谈话,总结并提炼出这种声音的变化在音乐的.理论上被称为渐强和渐弱。

  (三)、引导探索之二

  1. 学生寻找讲述生活中具有渐强和渐弱声音变化的实例。

  2. 请出几位孩子对同学们进出教室的声音是否具有渐强、渐弱变化进行亲自实验。

  3. 全体学生在教师指挥下以击拍的方式体验声音的渐强、渐弱变化

  (四)、引导探索之三

  1. 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划船游戏规则,知道比赛过程并进行现场录音。

  2. 学生倾听现场录音,进一步体验因为船队人数的增减 而造成的渐强、渐弱力度变化。

  3. 在背景音乐(具有渐强、渐弱力度变化)的伴奏下,想象画出两个记号的雏形。

  4. 教师巡回检查学生作品,部分学生利用投影展示作品并讲解自己的创意。

  (五) 、归纳识记渐强、渐弱记号

  1. 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儿歌,并配以手势动作帮助学生识记渐强、渐弱记号。

  2. 教师以动作带领学生朗读识记儿歌。

  渐强号象呐叭,左边小来右边大,声音越唱越响亮。

  渐弱号象把剑,左边宽来右边尖,声音慢慢听不见。

  (六)巩固运用

  选用三首不同内容,不同训练程度的歌曲对渐强、渐弱记号进行巩固运用。

  1. 对歌曲《火车开啦》进行力度处理

  A. 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火车开动的过程。让学生体验其声音的强、弱变化。再讨论说出《火车开啦》的开头及结尾部分应该选用的力度记号渐强和渐弱。

  B. 按照力度记号标识完整演唱歌曲。

  C. 为歌曲配上模仿火车开动的动作进行表演。

  D. 教师带领学生为大屏幕的动画配上进行力度处理后的情景表演。

  2.《小宝宝睡着了》的艺术处理

  A. 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电子歌单,教师创设为正在睡觉的小朋友演唱摇篮曲的形式范唱歌曲。

  B. 学生通过聆听找出歌曲的演唱情绪(安静、优美)并对歌曲的结束句采取启发式谈话的方法进行渐弱处理。

  C. 配以动作进行完整表演唱。

  3.《赛船》的力度处理

  A.听录音范唱要求学生体验歌曲激烈的比赛场景找出演唱时的情绪。

  B.通过聆听师生共同讨论得出歌曲的演唱情绪(饱满、热情地)对这首歌曲的高潮部分进行渐强的力度处理。

  C.按对歌曲的力度处理完整演唱。

  D配以锣鼓表演唱。

  六、 结束

  今天,我们的探索活动非常的愉快而有意义。小朋友们在游戏活动中找到了声音的又一个秘密——渐强和渐弱。把它们运用与歌唱当中效果也很棒。音乐王国的秘密还有许多许多让我们把握今天的知识继续明天的探索吧!

《渐》教案3

  教学目标

  1.找出中心句,概括本文的主旨。

  2.学*本文化抽象为具象的写法:以常见的生活琐事举例,以寓言故事举例,生动形象的比喻

  3.个性化解读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观点,探讨课文对我们的启发作用。

  教学难点:化抽象为具体的写法以及“大人格”、“大人生”的具体表现。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教学板块――找出中心句,概括本文的主旨。

  1.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句,概括课文的'主旨。

  2.讨论:

  ⑴作者“渐”为题目,能否换成“变”,为什么?

  ⑵文末指出的“明达之人”、“大人格”、“大人生”具体指什么样的人?试举例加以说明。

  第二教学板块――写法鉴赏

  1.教师讲解:本文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很具体,主要用了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2.鉴赏写法:

  ⑴分别找出文中用了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的语句或者段落,说说他们的好处。

  ⑵分别仿照文中的写法再写一段文字。(仿写段落1、2、4、6段)

  第三教学板块――比较阅读

  1、学生阅读朱自清先生的《匆匆》。

  2、讨论《匆匆》与《渐》在立意、写法、语言风格上各有何不同之处。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一、二

  附录:

  匆匆

  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吧: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门万户的世界里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吧?但不能*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渐》教案4

  教学技能:

  1、会认5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

  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

  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搜集王昌龄的诗歌,或者关于送别的诗歌。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记得哪些诗人?关于王昌龄的诗歌你记得多少?能背一下吗?

  2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你又知道那些关于送别的诗歌?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由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关于送别的诗歌。

  板题——读题

  二、学*古诗:

  1自由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

  2指名读,纠正不正确发音。

  3再读,要求:连贯。

  4赛读,(分小组进行)。

  5你把诗歌读的这么好,可你知道里面的意思吗?

  (1)学生说自己认为的诗意,教师进行辅导,鼓励学生大胆的说,不要害怕说错。

  (2)学生看图,听教师描述诗的意境。

  (3)播放配乐FLASH,师范读(出示朗读记号),学生边听边体会意境。

  (4)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师巡视指导。

  6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来吧,让我们走进作者,体会他的情感,体会那份伤感。

  (1)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师巡视指导。

  (2)指名想象画面读诗,师生共评

  (3)播放配乐FLASH,指名配乐读。

  7要是能背下来哪就好了,你能吗?

  (1)试背——互背

  (2)指名背——齐背。

  (3)学生个人诵读展示。(配乐)

  (4)集体诵读(配乐)。

  三、总结。

  板书:(古诗全文)

  知识链接:

  王昌龄(?~约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岭南,途经襄阳时,孟浩然有诗送他(《送王昌龄之岭南》)。经湖南岳阳,他有送李白诗《巴陵送李十二》。

  次年,他由岭南北返长安,并于同年冬天被任命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世称王江宁。在江宁数年,又受谤毁,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李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寄予深切的同情与怀念。安史乱起,王昌龄由贬所赴江宁,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诗在生前就负盛名,人称“诗家夫(一作天)子王江宁”。他的七绝前人往往以之与李白并称。

《渐》教案5

  课题八:明度渐变

  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

  1、认识领域:巩固色相、色彩、明度三要素等色彩知识,了解明度、纯度的概念和明度渐变的调配方法。 苏少版美术教案——明度渐变

  2、操作领域:通过明度渐变的练*,体会渐变的技术的要领,掌握制作苏少版美术教案——明度渐变的方法。

  3、情感领域:体验明度渐变的艺术风格,提高表现能力,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能力和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

  教学重点:了解明度渐变的概念,感受渐变的艺术特点。练*、掌握绘制方法。草稿图的设计。

  教学难点:

  1、草稿图的设计,色条、色块的布局,设想添色后的有序排列。

  2、渐变的技法要点和添色时的均匀有致与灵活运用。 苏少版美术教案——明度渐变

  教学过程:

  一、先在黑板上或是用多媒体来展示多种风格的渐变形式。人物个子高矮的渐变,人物体型胖瘦的渐变,罐子的粗细的渐变,纸盒的体积大小的渐变……把色块的明暗渐变夹在其中,让学生在不经意间找出渐变的物体的特征。

  趣味发现渐变物体间的反义词现象和渐变顺序的双向性。

  二、先出示几例打乱了色彩明暗顺序的物体。如房子、鞋子、树、人物等自然形,各题材均涉及,让学生重新排列,作拼色游戏。再打乱了渐变顺序的纯粹的色块或色条,让学生自由搭配、配合。这两、次拼摆练*,就是两次练*不同范围:一种是自然形,一种是线条几何形。

  三、欣赏教材范图:交流、发表意见,了解、熟练概念。

  四、多媒体辅助分析,讲解色彩的明度。

  五、老师现场演示明度变化的绘制。学生练*时,强调作业要求画面整洁、排列正确。

  六、作业纸不要扔掉,可以当做手工业制作材料,做成剪纸等。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菁选(扩展5)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教案设计优选【五】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教案设计 1

  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低年级古诗教学应该:“诵读浅*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就从方法步骤(诵读古诗,理解诗意)与培养目标(获得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两个互相联系、螺旋上升的方面,为低年级古诗教学设定了阶段性目标。我们的重点是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诗人李白在送别朋友孟浩然去扬州时一方面年轻的他一方面向往扬州的繁华一方面又舍不得朋友的离去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是这样做的:导入时,我给学生提醒同学们回忆已知的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并说说你喜欢它的原因,由此唤起学生学*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魅力。接着,我给学生读诗的`目标是:读准字音。通过各种读诗方式,指导学生把诗词的字音读准,中间插入认读字卡的环节,帮助学生把字音读准,并通过组词练*初步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

  然后,再读古诗,运用自学方法,理解诗意。在这里,我让同学说说自己不懂的词语,先让学生自己说说求知的方法,再提供给学生三种弄懂自己不明白的诗意的方法:可以边读诗边看插图,再思考;可以和参考书;还可以求助自己班上里的同学和老师。学生们可以通过自读和求助的方法弄懂古诗的意思。再通过师生互动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情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感悟作者当时的情怀,感受诗句韵律的优美。最后,我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作业,巩固学生对古诗的学*和体验,培养学生学*兴趣。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回认字,会写要求的生字。

  2、自读感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知道哪些关于朋友送别的古诗?

  2、为什么喜欢它?

  3、今天我们再学*一首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生读题目。

  4、解题:

  (1)谁送谁从哪儿出发去哪里?

  (2)“之”:去的意思。

  5、你知道李白和孟浩然是谁吗?

  6、黄鹤楼在哪儿呢?师生交流,激起同学们对黄鹤楼的向往之情。

  (出示黄鹤楼、广陵的地理图。)

  二、流利地读诗。

  1、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这首诗,特别注意把注音的生字读准。

  2、认读生字卡片:鹤浩陵辞州孤帆碧惟际每个字读三遍。

  3、跟好同桌一起再读这首诗,把它读流利。

  4、认字组词;结合诗中词语,对比古今词义的不同:

  (1)浩:这里指名字中的一个字;

  (2)陵:古代多用作地名;

  (3)孤:联系孤帆来解释;

  (4)惟:联系惟见来理解。

  5、再读古诗,注意它的停顿。

  6、指名读古诗,生评议;(字音、节奏等);再指名读。

  三、理解诗意。

  1、说说哪些词的意思你不懂,师作上记号。

  2、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呢?(生自由说)

  3、师帮助归纳,老师给大家三条求助方法:

  (1)看课文插图,用心思考;

  (2)查学*古诗的工具书;

  (3) 求助学*古诗的高手或者求助教室里的老师。

  4、生开始自主学*,老师也和你们一起学*。

  5、指名说说自己的收获,比比谁知道的最多。重点词句教师板书:

  (1)烟花:柳如烟,花似锦。

  (2)三月:阳春三月。

  (3)下:顺流而下。

  (4)碧空:蓝天。

  (5)尽:消失。

  (6)惟见:只看见。

  (7)天际:天边。

  6、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每行诗的意思。

  7、老师与学生交流学*体会:

  老朋友孟浩然辞别了黄鹤楼,在这柳如烟、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坐着船顺流而下去千里之外,繁华的扬州,多想跟老朋友一起去那繁华的扬州城里看看。我站在黄鹤楼上一直看着看着,直到那孤零零的帆影越飘越远,慢慢地消失在蓝天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边流去。

  8、老师说的跟同学们讲的有什么不一样呢?

  9、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四、体会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想想作者李白此时的心情。

  2、用自己的感受来朗读这首诗。

  3、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加上动作朗诵这首诗。

  指名背,生评议,再指名背,齐背。

  五、拓展赏析。

  1、师给出一首送别的诗:

  长江之滨母送别,

  荆州此去似天涯。

  立志定要学成归,

  寸草才可抱春晖。

  2、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是讲什么的?

  3、喜欢吗?为什么?

  4、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揭示谜底,是老师自己写的。

  5、师小结:

  生活中美丽风景和难忘的心情都可以用诗表达出来。

  六、布置作业。

  1、检测本课生字词,读字组词。

  2、今天你想做什么作业?

  鼓励学生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愿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教案设计 2

  教学目标:

  1、会认鹤、浩、故、辞、州、唯6个字。

  2、熟读古诗、背诵课文,

  3、图文结合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在诵读的过程中,展开想象,感受雄浑开阔的意境,感受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重难点:

  诵读古诗,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导语:背诵《静夜思》,回忆诗人的名字,简介李白:人们尊称他为诗仙,写过学多优秀的'诗篇,其中他写了很多和朋友离别的诗,今天我们就学*其中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板书课师,指名读诗题,注意鹤、孟、陵的读音。

  3、解题:之:去,离开。的意思。

  说说诗的题目的意思:(李白在)黄鹤楼上送孟浩然去广陵。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主读诗,把字音读正确,诗句读通顺。

  2、汇报检查自学情况。

  三、自读感知,品读课文。

  1、课件出示注释:

  广陵:郡名。即今江苏扬州市。故人:老朋友,此指孟浩然。烟花:指春暖花开时美丽的春天景色。

  辞:告别,离开。孤:孤单。唯:只。天际流:流向天边。

  2、借助注释,小组自学诗句,了解古诗的大体内容。

  3、教师大体讲解全诗的大意:

  老朋友将在这春暖花开的春天在黄鹤楼和我分别,就要离开我前往扬州去了。他的船在碧空中渐渐消失,只见滔滔长江水在天边奔流。

  4、反复诵读,升华情感

  师:正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好朋友一去,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李白在写这首诗时,心情会是怎样的呢!(眷恋、依依不舍、祝愿和企盼)

  5、学生自由诵读全诗。。

  6、反馈:指名朗读背诵此诗。

  五、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推荐送别诗,体会送别情。《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教案设计 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4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反复朗诵古诗,从而理解领悟诗意;组织学生自主合作细品古诗,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诗的意境,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

  了解大意,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具准备:

  学生:

  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的材料。

  ②读熟课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备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学会4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初步感受古诗意境。

  一、导入

  师:上课前,老师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乐曲,看你们从中能联想到什么?

  (教师播放《送别》曲)

  谁愿意跟大家交流一下你想到了什么?

  (生说出想到了什么)

  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分离与相聚切割又弥合着漫漫人生。从古到今,离别往往是最让人感慨万端的一件事。不仅有歌唱离别,更有很多诗咏离别。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堪称送别诗极品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师提示注意读准题目中的生字)

  二、新课

  (一)围绕课题质疑。

  师:很好,都读正确了。诗的题目中出现了一个“送”字,我们就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了。那围绕这个“送”字你们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呢?

  生:谁送谁?

  师:真聪明,我把这个问题记下来(板书)。谁接着提?

  生:在什么地方送?

  师:好的,也记下你的问题。板书:在哪送

  生:在什么时候送?

  师:也不错,也记下。板书:何时送

  生:怎么送?

  师:太好了。这是个最棒的问题。板书。

  生:送到哪?

  生:为什么送?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围绕一个词提了这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诗文中。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学们认真读读诗,把答案找出来了,诗的意思也就明白了。

  (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二)品读古诗

  1.指名读-评议-再指名读(老师范读)

  2.学生朗读-同桌互读

  3.读诗擂台赛-齐读

  (三)汇报交流, 理解诗意 。

  1.通过刚才反复的读古诗,你都解决了哪些问题?

  预设:①李白与孟浩然是好朋友,感情深。(故人)

  ②“烟花三月”的时候,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扬州)去

  ③黄鹤楼(湖北武汉)。广陵、扬州(江苏,汉时称呼,唐时称呼)

  师:请同学们看,这就是黄鹤楼(课件出示图片)

  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使黄鹤楼名声大噪。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谁能接着汇报?

  ④重点字意:“之”到,“辞”辞别、离开,“唯”只,“帆”小船。

  2.借助注释或字典理解诗的大意。(独立-讨论-反馈)

  古诗大意(一):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

  老朋友离开西边的.黄鹤楼,在烟花三月的时候乘船去扬州。

  孤单的小船越走越远,消失在水天相接处,最后,只看见长江水向天边流去。

  古诗大意(二)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李白的好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由黄鹤楼出发,乘船东行到扬州去。

  李白目送好友的小船越行越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长江之水向天边流去。

  第二课时

  一、齐读古诗,复*巩固。

  二、二、入诗境、悟诗情

  1、“ 师;什么样的三月叫烟花三月呢?你们想知道么?老

  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扬州三月的图片,你们看看还可

  以用什么样的词描绘这扬州的烟花三月?

  (出示课件)

  生:是百花盛开的三月。

  师:百花盛开用得好。谢谢你,我明白了。还可以说是什么样的三月?读明白这个问题的同学可以继续告诉我。

  生:我来,是细雨如烟,繁花似锦的三月。

  生:是百花齐放的三月。

  生:是细雨蒙蒙,花红柳绿的三月。

  生:阳光明媚的三月。

  生:是细雨绵绵,柳暗花明的三月。

  生;是百花争艳,鸟语花香的三月。

  (板书:烟花三月)

  师:烟花三月的景美,你们的语言也很美。那你们能不能把这两句诗读得也很美呢?

  (出示前两句课件)(指导朗读,指名读)

  2.讨论:三月的江南美景如画,长江的江面船只如云,

  那为何作者看见的是孤帆呢?

  “孤帆”:并不是说广阔的长江之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说诗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好友乘坐的那只小船上。

  3.细品最后两句的诗境、诗情。

  师:通过最后两句诗你知道了什么?

  生1:好友孟浩然已渐渐远去了,李白依依不舍。

  生2:李白的目光追随着好友孟浩然,别的什么都没有在李白眼中停留。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李白看见了好朋友孟浩然乘坐的小船越走越远,越走越远….

  最后——

  生:看不见了

  师:朋友的船再也看不见时,他只看见了——--

  生:长江水在往天边奔流。

  师:你独特的感受力令老师吃惊!那李白为什么如此久久伫立江边送孟浩然呢?

  生:因为李白和孟浩然是很好的朋友。

  生:李白与孟浩然第一次相见就是李白生活的安陆的时候,那年李白大概20多岁,而孟浩然40岁左右。李白当时诗名尚小,而孟浩然名声在外。李白专程前往鹿门山拜见孟浩然,两人*性相投,一见如故,孟浩然大加赞赏李白的诗,而且盛情招待他,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师:说的对。看来李白和孟浩然是志同道合,情谊深厚,是忘年之交。

  生:几年以后,两人互相思念,于是相约来到江夏(今武昌),共同游山玩水,赏月看花半个多月。最后,孟浩然要去广陵,于是二人在黄鹤楼相别。李白就在那个时候写下了这首诗。

  师:那同学们想象一下,当时的李白心情怎么样?

  生:伤心 难过 依依不舍

  (板书:依依不舍)

  师:如果那一时候,站在江边送别那么好的朋友的人是你:朋友登上了孤独的小船,风鼓白帆,由*渐远,最后消失在水天之间。你不忍离去,久久伫立岸边,目送千里。深情地凝视着水天一色的地方。那滚滚的东流江水不正象征着你们的友谊么。那时那地,你将会怎样吟咏出这两句诗呢?(出示后两句的课件)

  生:指名诵。

  师:是啊!你们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佩和感情的深厚。这真是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啊!

  4.指导朗读

  师:人们常说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李白目送“孤帆远影碧空尽”有青山为据,流水为证,茫茫的长江水已为李白的真情所动容。如此的深情厚意李白用仅仅28个字

  就表达得淋漓尽致,可谓字有数而意无穷啊。其实朗读也是一种表达感情的好方法,你们能把自己从诗中感悟到的情感用读的形式表达出来么?

  (师放课件 生在乐曲声中练读,再指名读,评价)

  师:刚才我看见好多同学已经熟读能诵了,还没有做到的同学加把油!

  (指名背诵)

  三、拓展

  交流积累

  背诵得真好,老师为你们成为李白的知音而高兴。

  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在我们祖国的文化瑰宝—诗词当中,历朝历代的赠别送行的诗文不可胜计。同学们*时是不是也积累了一些送别诗呢?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指名背收集的送别诗)

  师 :看来同学们*时有积累的*惯,非常好。有的

  诗意同学们可能还不太懂,你们可以运用我们这节课学*古诗的方法来学*古诗,如果没有注释,你们可以自己运用字典或者到课外搜集资料,自己做必要的注释,这样就能读懂了。

  四、小结

  师:对古人而言,友情是花间一壶酒,友情是江上一叶舟,友情是月夜独登楼,友情是庭深小径幽。对于我们,友情是什么呢?要靠我们用一生品味,用一生去守

  创设情境,使学生顺利投入到学*中来。

  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才会更积极的解决问题。

  在交流中实现对古诗的感悟。

  通过对重点词语得理解,加深对古诗的感悟。

  考查学生的词语积累。

  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课前布置学生全面了解两位诗人的关系,才能顺利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在读中实现情感的升华。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教案设计 4

  教学目标:

  1、 认识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理解古诗的内容,想象诗所描绘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

  教学难点:

  感悟诗境,指导朗读。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课前播放李叔同的《送别》。

  1、 同学们,曾经跟家人、跟朋友分别的情形,你还记得吗?那你当时的心情是怎样?(1、2生)

  2、 在古代,交通很不方便,朋友分别后就很难再见面了,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板:送别诗)你们还记得李白的送别诗吗?(《赠汪伦》,生齐背)

  3、 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李白送别诗的传世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 指导写“孟”和“陵”字。

  二、 理解课题

  1、 谁能把课题读一遍?(请2生)这是一首送别诗,题目中就有个“送”字,你能围绕这个“送”字提一提问题吗?想知道答案吗?答案就藏在题目里,让我们一起来读2次。

  2、 读完题目,你知道了什么?

  生1:从题目中我知道了在黄鹤楼送孟浩然

  师:你读懂了送的地点。

  补充:湖北的黄鹤楼是江南的三大名楼之一,它与江西的滕王阁、湖南的岳阳楼被称为三大名楼。

  生2:从题目中我知道了李白送孟浩然到广陵。

  师:你能从题目中知道那么多,可不简单呀!

  教材简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这首诗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诗句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 读通古诗

  简介

  背景资料:话说,李白年青的时候风流潇洒,挎一把宝剑、带一个洒壶离家出走,云游天下,路过湖北湘阳的`时候,认识了当时名满京城的大诗人孟浩然,这孟浩然比李白整整大了12岁,但年?的差异丝毫没有影响两人的交往。他们一见而故,相见恨晚,整天在一起游山玩水,饮酒作诗,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他在诗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有一年春天,孟浩然要到扬州做事,这对于多愁善感的诗人来说,对于朝夕相对的好朋友来说,真是难舍难分呀!

  1、 李白为好友孟浩然送别,心情如何呢?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把诗句读通读顺。

  2、 这首诗里面有五个生字,我们先和生字朋友打声招呼,谁愿意读?(孟、浩、陵、辞、唯)

  孟浩然:是唐朝的一位大诗人,他比李白大12岁,但两人一见而故,成为知己,让我们一起来呼呼他的名字。

  “广陵:你知道它在哪里吗?它就是现在江苏省的扬州市

  3、 齐读生字

  4、 谁能把这首诗读一读。

  (1) 随机纠正字音。

  (2) 怎样才把这首诗的节奏美读出来呢?请同学们再听录音朗读,注意听清楚诗是怎样停顿的。

  (3) 出示节奏

  (4) 齐读

  (5) 谁来读一读?

  (6) 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并结合下面的注释,看看自己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可以先跟同桌交流,看能不能解决。

  5、(预设学生不理解的词有:西辞、烟花三月、孤帆、尽、唯)

  (1)这里的“辞”字,你们能给它组个词吗?(告辞、辞别)

  诗中的“辞”字就是告辞、告别的意思。(组词也是理解字义的好方法)

  师:(结合简图)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要沿长江由西向东顺流而下,所以大诗人李白说故人西辞。

  师:你知道他们分别的时间吗?(三月)诗中写“烟花三月”,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2句古诗。

  (2)“烟花三月”,那是一个春意盎然的季节。想去看看吗?边看边想你能描绘这美丽的景色吗?(出示江南春图)

  (3)哪个同学更厉害,能用诗句来形容这美妙的春天?这美妙的景色,也使我不由得想起这样一首诗。(出示《江南春》,师读一次)

  (4)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何其美哉!但今天,老朋友离李白而去。请同学们齐读1、2句。

  (5)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地望呀望呀,他在望什么呀?(出示图)

  生:望那只船

  (6)“孤帆”是什么意思?

  (7)在唐朝胜世,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按理说,江南三月,长江上一定是千帆竞渡,可李白为什么说是“孤帆”呢?

  (8)对,“过尽千帆皆不是”,此时此刻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所以李白自然只看到孟浩然的“孤帆”。

  (9)从这个“孤”字,你还知道了什么?

  小结:这小小的一个“孤”字,就把诗人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10)当时的李白孤孤单单地站在那里,看呀看呀,一直看到远影在碧空尽。“尽”是什么的意思?(消失)。孤帆已经消失了,但李白还在那里久久凝望,此时,孤帆虽尽,什么是未尽呢?(友谊、情谊)真是“帆影尽而情不尽”呀!(板书:孤帆尽、情永在)

  (11)这是多么深的情谊呀!谁来读读第3句?(请3生)

  (12)齐读。

  (13)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此时此刻,李白望着孤帆远去,江水滔滔,心中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孟浩然说,拿起你手中的笔,写出李白当时在想些什么?

  出示:故人的船渐渐远去了,李白不禁想:。

  (14)汇报

  (15)这深深的祝福,这依依不舍,这浓浓情意,就像这滚滚长江之水连绵不断。让我们一起来读读3、4句。(指导读3、4句)

  四、朗读并背诵古诗。

  (1)李白在默默地看着好朋友孟浩然离去,诗句在心中喷涌而出,一起读。

  (2)人生离别多,多少年以后,当我们和亲朋好友离别的时候,我们依然会满怀深情地吟诵起这首诗。(齐读)

  (3)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你一定会想起这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练*背诵

  我们把这美好的情感,把这千古佳句永远留在心中,好吗?那赶快背下来吧!

  (5)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背背。

  五、拓展

  1、黄鹤楼这一别,别出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别出了孟浩然与李白的厚谊。时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怀,又为这次送别写下了一首五言诗。出示:

  《江下行》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帆去远,心相随!多么的情深意长呀!

  2、一首诗就是一首歌,老师给你们推荐了一首歌曲。这首歌的词儿是根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的。听了会帮助你们更深地理解这首古诗。(播放歌曲《烟花三月》)

  五、 作业

  师: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课后,你们可以上网查找相关的送别诗,感受古人的情怀,体验友谊带给我们的温暖和感动。

  出示作业:

  1、 回家把这首诗背给家长听

  2、 搜集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背一背。

  六、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教案设计 5

  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低年级古诗教学应该:“诵读浅*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就从方法步骤(诵读古诗,理解诗意)与培养目标(获得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两个互相联系、螺旋上升的方面,为低年级古诗教学设定了阶段性目标。我们的重点是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诗人李白在送别朋友孟浩然去扬州时一方面年轻的他一方面向往扬州的繁华一方面又舍不得朋友的离去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是这样做的:导入时,我给学生提醒同学们回忆已知的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并说说你喜欢它的原因,由此唤起学生学*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魅力。接着,我给学生读诗的目标是:读准字音。通过各种读诗方式,指导学生把诗词的字音读准,中间插入认读字卡的环节,帮助学生把字音读准,并通过组词练*初步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

  然后,再读古诗,运用自学方法,理解诗意。在这里,我让同学说说自己不懂的词语,先让学生自己说说求知的方法,再提供给学生三种弄懂自己不明白的诗意的方法:可以边读诗边看插图,再思考;可以和参考书;还可以求助自己班上里的同学和老师。学生们可以通过自读和求助的方法弄懂古诗的意思。再通过师生互动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情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感悟作者当时的情怀,感受诗句韵律的优美。最后,我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作业,巩固学生对古诗的学*和体验,培养学生学*兴趣。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回认字,会写要求的生字。

  2、自读感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知道哪些关于朋友送别的古诗?

  2、为什么喜欢它?

  3、今天我们再学*一首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生读题目。

  4、解题:

  (1)谁送谁从哪儿出发去哪里?

  (2)“之”:去的`意思。

  5、你知道李白和孟浩然是谁吗?

  6、黄鹤楼在哪儿呢?师生交流,激起同学们对黄鹤楼的向往之情。

  (出示黄鹤楼、广陵的地理图。)

  二、流利地读诗。

  1、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这首诗,特别注意把注音的生字读准。

  2、认读生字卡片:鹤浩陵辞州孤帆碧惟际每个字读三遍。

  3、跟好同桌一起再读这首诗,把它读流利。

  4、认字组词;结合诗中词语,对比古今词义的不同:

  (1)浩:这里指名字中的一个字;

  (2)陵:古代多用作地名;

  (3)孤:联系孤帆来解释;

  (4)惟:联系惟见来理解。

  5、再读古诗,注意它的停顿。

  6、指名读古诗,生评议;(字音、节奏等);再指名读。

  三、理解诗意。

  1、说说哪些词的意思你不懂,师作上记号。

  2、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呢?(生自由说)

  3、师帮助归纳,老师给大家三条求助方法:

  (1)看课文插图,用心思考;

  (2)查学*古诗的工具书;

  (3) 求助学*古诗的高手或者求助教室里的老师。

  4、生开始自主学*,老师也和你们一起学*。

  5、指名说说自己的收获,比比谁知道的最多。重点词句教师板书:

  (1)烟花:柳如烟,花似锦。

  (2)三月:阳春三月。

  (3)下:顺流而下。

  (4)碧空:蓝天。

  (5)尽:消失。

  (6)惟见:只看见。

  (7)天际:天边。

  6、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每行诗的意思。

  7、老师与学生交流学*体会:

  老朋友孟浩然辞别了黄鹤楼,在这柳如烟、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坐着船顺流而下去千里之外,繁华的扬州,多想跟老朋友一起去那繁华的扬州城里看看。我站在黄鹤楼上一直看着看着,直到那孤零零的帆影越飘越远,慢慢地消失在蓝天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边流去。

  8、老师说的跟同学们讲的有什么不一样呢?

  9、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四、体会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想想作者李白此时的心情。

  2、用自己的感受来朗读这首诗。

  3、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加上动作朗诵这首诗。

  指名背,生评议,再指名背,齐背。

  五、拓展赏析。

  1、师给出一首送别的诗:

  长江之滨母送别,

  荆州此去似天涯。

  立志定要学成归,

  寸草才可抱春晖。

  2、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是讲什么的?

  3、喜欢吗?为什么?

  4、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揭示谜底,是老师自己写的。

  5、师小结:

  生活中美丽风景和难忘的心情都可以用诗表达出来。

  六、布置作业。

  1、检测本课生字词,读字组词。

  2、今天你想做什么作业?

  鼓励学生用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愿望。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菁选(扩展6)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教案范本五份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1

  教学目标:

  1 认识生字,书读背诵古诗。

  2了解诗句的大体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熟读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大体内容。

  一、激趣导入。

  1、我们在过去三年里,同学们在

  老师的带领下积累了不少古诗词,在不断的积累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每一首诗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感或深刻的道理。大家还记得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请同学背诵,说说这首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今天我们再学*一个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体会一下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板书课题,请同学朗读。

  二、创设情境,了解古诗。

  1、 简介作者及书写古诗的时代背景。

  2、教师范读古诗。

  3、自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4、同位互读,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5、用卡片检查生字认读:

  吴 孤 洛壶

  6、检查指导朗读读古诗,边读边想:诗句中哪一句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

  三.指导自学

  过渡:这些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让我们一起来深入的了解诗句。

  1.请同学们回忆学*古诗的方法。

  板书:读(划停顿,熟读)

  解字词(借助注释、查工具书) 解诗句(串词串句)

  解全诗(串句连诗)

  朗读(体会感情,有语气朗读)

  2.小组学*。

  3.学*汇报。(按学法汇报)

  “寒雨连江夜入吴, ”一场冷雨连着一江秋水的寒意在夜间悄悄地来到吴地。

  “*明送客楚山孤 ”,清晨送别友人,只留下楚山的孤影,我的心也像楚山那样孤寂。

  “洛阳亲友如相问,”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问起我的景况,就请转告他们。

  “一片冰心在玉壶。”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玉壶里的冰一样晶莹透亮,没有受到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四.深入学*,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渡: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诗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感情,我们还需要了解诗的作者及背景,这是我们这节课增加的学法之一。

  1. 介绍作者王昌龄及背景。

  2. 了解作者、背景,与诗歌相结合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了解了背景,理解了诗句,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

  (1)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背一二句写友情的句子)

  (2)体会诗人表达他和辛渐之间的深厚感情的。

  3. 深入体会感情,指导朗读。

  你能把作者与友人深深的离别之情读出来吗?(自由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学*《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不仅理解了诗句,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课后我们可以多积累一些古诗词。

  [注释]

  1.芙容楼: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辛渐:作者的一位朋友。

  2.寒雨连江:润州在长江边。这句是说,夜里长江上下了寒雨。吴:春秋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3.*明:清晨。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楚山。

  4.洛阳:今河南洛阳,是辛渐所去的地方。

  5.冰心:比喻心的纯洁。玉壶:冰在玉壶之中,进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赏析]

  “寒雨连江夜入吴 ”,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第二句“*明送客楚山孤 ”,点出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理环境。雨后的清晨,天气初晴,青山滴翠,孤山兀立。一个“孤”字,也形象地传达了诗人此时的心境。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二句,写的是诗人对辛渐的叮咛和托付之语。意思是说:你到达洛阳后,假如有亲戚朋友询问我遭贬后的*况,你可以告诉他们,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这两句诗并不仅仅是诗人的自我表白,更是诗人以凛然的姿态对小人诽谤所进行的驳击,表现出诗人不肯屈从于恶势力的顽强斗争精神。

  作者简介:王昌龄(约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唐代诗人。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2

  教学技能:

  1、会认5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

  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

  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搜集王昌龄的诗歌,或者关于送别的诗歌。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记得哪些诗人?关于王昌龄的诗歌你记得多少?能背一下吗?

  2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你又知道那些关于送别的诗歌?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由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关于送别的诗歌。

  板题——读题

  二、学*古诗:

  1自由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

  2指名读,纠正不正确发音。

  3再读,要求:连贯。

  4赛读,(分小组进行)。

  5你把诗歌读的这么好,可你知道里面的意思吗?

  (1)学生说自己认为的诗意,教师进行辅导,鼓励学生大胆的说,不要害怕说错。

  (2)学生看图,听教师描述诗的意境。

  (3)播放配乐FLASH,师范读(出示朗读记号),学生边听边体会意境。

  (4)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师巡视指导。

  6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来吧,让我们走进作者,体会他的情感,体会那份伤感。

  (1)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师巡视指导。

  (2)指名想象画面读诗,师生共评

  (3)播放配乐FLASH,指名配乐读。

  7要是能背下来哪就好了,你能吗?

  (1)试背——互背

  (2)指名背——齐背。

  (3)学生个人诵读展示。(配乐)

  (4)集体诵读(配乐)。

  三、总结。

  板书:(古诗全文)

  知识链接:

  王昌龄(?~约756),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岭南,途经襄阳时,孟浩然有诗送他(《送王昌龄之岭南》)。经湖南岳阳,他有送李白诗《巴陵送李十二》。

  次年,他由岭南北返长安,并于同年冬天被任命为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世称王江宁。在江宁数年,又受谤毁,被贬为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李白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寄予深切的同情与怀念。安史乱起,王昌龄由贬所赴江宁,为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诗在生前就负盛名,人称“诗家夫(一作天)子王江宁”。他的七绝前人往往以之与李白并称。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3

  学*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整首诗的意境和其中包含的情感。

  (3)欣赏并感受送别诗的不同风格

  ⒉过程与方法

  学*运用联想的方法体会古诗意境的方法

  ⒊情感态与价值观度

  体会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发学生从小立志做品质高洁的人。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难点

  从“楚山”孤峙,“一片冰心在玉壶“中体会到诗人表现出来的坚强品质。

  课前交流:

  今天看到这么多的同学与我一同学*,感到非常高兴。你们班一共有多少同学?……差不多是我们班的2倍了,真好,我喜欢大班上课热烈的气氛。

  哦,忘了自我介绍,我姓郑,郑成功的郑。名玉琴,玉是美玉的玉,琴是古琴的琴。你能介绍一下自己吗?

  真好,我宣布,从现在开始,我又结识了( )位新朋友。你们愿意与我交朋友吗?

  好,那就请朋友们与我一同进入这“古韵流香“的课堂吧。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看到“古韵“二字,你能联想到哪些词语?

  说得没错,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流香溢彩,举世闻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感受一下古诗的迷人魅力。

  读诗题

  (出示2:课题)我们一起来来读诗题:芙蓉楼送辛渐

  师:读诗先读题,你从诗题中了解到哪些信息?或者,引发了哪些疑问呢?

  预设:1地点 2送别诗 3送辛渐

  师板书课题

  疑:

  1、芙蓉楼在哪里

  2、辛渐和王昌龄是什么关系? 辛渐要去哪里?(注释)点击相关链接,提供给学生学*资料

  3、那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读诗人

  三、读诗人(出示3:诗人)教师导语:

  那么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诗人

  先请同学们把自己预*所得交流一下吧

  学生交流关于王昌龄的资料

  师:同学,出示资料

  用一句话说说从这段文字中了解到关于王昌龄的哪些信息

  1、一生坎坷

  2 、很重感情

  3、广交朋友

  4、才华横溢

  四、品读诗文,入境入情。

  1、自由朗读全诗及注释

  2、(出示课件)指名朗读 4人左右

  3、听范读,发现不足

  4、模仿诵读

  5、你通过朗读古诗和注释知道了什么?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能正确默写名句。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播放古典音乐,教师配乐讲述,引入课题。

  导语: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瑰丽的文化遗产,它就像一颗闪亮的明珠,散发出熠熠的光辉。本学期我们一起轻叩诗歌的大门,感受了《诗经·采薇》中远征战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诗圣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喜悦心情;宋代词人辛弃疾那忘怀于大自然中所得到的快乐……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步入古诗的殿堂,跟随着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来欣赏他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二、知诗人。

  (出示王昌龄像)师:这位就是诗人王昌龄,课前大家查阅过了他的相关资料,你们都了解到了些什么?(课件出示诗人简介)

  三、释题。

  师:学*古诗,应从题目入手。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芙蓉楼”是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送”是送别的意思。“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与朋友分别时,诗人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来读课题。

  三、整体诵读,品评朗读。

  过渡:辛渐既是王昌龄的同乡又是他的好友,辛渐即将回到家乡,王昌龄在芙蓉楼为他送行,这首诗描写的就是诗人在芙蓉楼送别好友的情景。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

  1、初读古诗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诗,注意读正确,读流利。

  (1)指导读得正确。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其他同学注意听,听他有没有把每个字的读音都读准了。

  (2)指导读出节奏美。

  师:我们知道,古诗具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大家试着读读看能不能读出节奏来。指名读一读《芙蓉楼送辛渐》,其他同学注意听,他在读时是怎么停顿的,有没有读出节奏与韵律。

  2、师配乐范读。

  3、学生配乐朗读。

  四、感悟诗歌内容。

  1、自读自悟。学生结合注释仔细地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可以把自己读懂的内容跟同桌讲一讲。

  2、集体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知道了什么?

  过渡:结合注释,我们已经对这首诗的内容有了大概的了解。有人说,古诗是语言的钻石,它凝练、隽永,值得我们细细地品味、琢磨。让我们先来品品第一、二句。(出示一、二句诗)

  五、品诗,悟情。

  1、教学一、二两句,感受含蓄的离别情怀。

  (1)请同学们认真读读一、二两句,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相机板书:寒雨 孤山)……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说你看到的情景吗?面对着这样的凄风冷雨,这样孤零零的楚山,又要与好友分别了,诗人心中是怎样的感受呢?(板书:孤寂)诗人表面上写楚山孤独,其实是在表达自己孤寂的内心啊!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再读这两句。(指导朗读)

  师:芙蓉楼一别,辛渐即将回到故乡洛阳与亲人团聚,而这里就只留下诗人一个人了,再没人陪他饮酒,陪他吟诗,与他交心了……想到这些,他的心中更感到……(学生说感受)所以在第一、二句这样写道:寒雨连江夜入吴,*明送客楚山孤。(师引生再读)。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5

  教学目标:

  1、基本教学: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能背诵古诗。

  2、情感态度:透过学*古诗,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3、潜力运用:自己会写离别赠言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关于送别的诗歌。

  教学过程:

  一、以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即将结束小学生活,离开美丽的校园。随着毕业的临*,不知你们是否已经感受到,在四月的花香中开始弥漫离别的气息;那么离别之际有没有让你牵挂的朋友,念念不忘的友情?你又有何话想对他(她)说呢?

  2、过渡揭题:别急,我们暂且把这种思绪搁置一下,先来共同学*一首应时应景之作——其实是一首关于送别的诗歌。

  播课件板书课题

  介绍作者(穿插《出塞》)

  二、学*古诗:

  1、自由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

  2、指名读,纠正不正确发音。

  3、再读,(小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

  4、学生个人诵读展示。

  5、群众诵读

  6、出示问题,初步理解

  学生说自己认为的诗意,教师进行辅导,鼓励学生大胆的说,不要害怕说错。播课件(重点词句)

  播课件,描述诗的意境。

  这是一首送别诗,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首句从昨夜秋雨写起,为送别设置了凄清的气氛。第二句中的“*明”点明送客的时间;“楚山孤”暗寓了自己送客时的情绪。后两句,写的是自己,但仍与送别之意相吻合。因为辛渐是诗人的同乡,辛渐返乡,亲友必须要问到诗人的状况,所以诗人在送别辛渐时个性嘱托他:“家乡的亲友如果问到我此刻的状况,你就说,我的为人就象那晶莹剔透的一块冰,装在洁白的玉壶之中。”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也证明自己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本诗既写了朋友的离情别绪,更加写出了自己的高风亮节。

  展开想象诵读诗,师生共评

  7、背诵:

  (1)试背——互背

  (2)指名背——齐背。

  三、积累训练

  1、你们还记得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吗(课件出示)

  2、那里还有几句送别的诗句,让我们一齐读一读。

  (课件出示)

  四、拓展。

  1、赠言示范

  2、写离别赠言(课件播放送别)

  板书设计: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写景:渲染气氛——寒雨

  叙事点出送别——送客

  抒情:证明心意——一片冰心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