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鉴赏通用五篇

首页 / 古诗 /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鉴赏 1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⑵,每逢佳节倍思亲⑶。

  遥知兄弟登高处⑷,遍插茱萸少一人⑸。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鉴赏 2

  原文: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注释

  九月九日:即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市),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逢:遇。

  佳节:美好的节日。

  倍:格外。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 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赏析:

  这是诗人十七岁时在长安所作,少年之作而能戒除浮泛的雕琢,直指真情实感,确实是深知作诗的窍门。诗人的家乡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为“忆山东兄弟”。古人以九为阳数,九月九日也就是重阳节。写节日的诗,最忌落入俗套,这首诗高明就高明在避开俗套,把握住真性情。首句就用了两个“异”字,似乎脱口而出,却别有滋味地渲染出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从“每逢”二字来看,加倍的孤独感不是这个节日才有,以前的诸多节日已有过。正是孤独感久受压抑,于今尤甚的情形下,诗人把凝聚在内心深处的佳节思亲情结一吐为快。由于“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语极其精警,为人人心中所有,又为人人口中所未有,千百年来也就引起广泛的共鸣。不过,前两句毕竟是直赋心源,尚须曲折变化,才能余味无穷。于是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出幻觉,写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晋朝周处《风土记》说:“以重阳相会,登山饮菊花酒,谓之登高会,又云茱萸会。”因为这个节日风俗,是采摘茱萸(zhū yú朱娱)花枝插头,此俗在唐朝很盛行,比如王昌龄有“茱萸插鬓花宜寿”,白居易有“舞鬟摆落茱萸房”,朱放有“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之类的句子。洪迈《容斋随笔》卷四摘录此类诗句甚多。关键在于此诗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从中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精心意象,展示一个颇有情趣的兄弟共乐的场面,从而把“共乐而缺一”的人生缺陷感,写得令人心颤而余味无穷了。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艺术力量。这种艺术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艺术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静,实则更加深沉。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一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也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就会显得*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象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鉴赏 3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唐代〕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独:独自一个人。倍:加倍,越犮。知:想象。异乡:他乡,外乡。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佳口:美好的节日。登高:重阳登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拼音解读

  dú zài yì xiāng wéi yì kè,měi féng jiā jié bèi sī qīn

  yáo zhī xiōng dì dēng gāo chù,biàn chā zhū yú shǎo yī rén

  相关翻译

  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会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

  加思念远方的亲人们。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

  相关赏析

  这是一首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诗篇,深切地表达广诗人对兄弟们的思念之情。诗的第一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在外,也会因为少了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外地,举目无亲,常常思念家人,两个“异”字并列出现,可见诗人一个人客居他乡的`孤独。第二句中的“每”和“倍”说明了思亲的频次之多和程度之深,让读者产生情感的共鸣。第三四句釆用了“以彼写己”的艺术手法,从兄弟们那一方面来写“倍思亲”的感情,这使得感情更加深厚。字里行间,把“我”思亲人,亲人忆“我”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作者介绍

  王维王维〈701—761〉,字摩诘,汉族,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市)人,唐代诗人。通音乐、工&則。其山水丨1丨园诗恬淡、高远,讲究意境。宋代的大文豪苏东坡称五维的诗和画是“诗

  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鉴赏 4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2.忆:想念。

  3.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4.异乡:他乡、外乡。

  5.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6.逢:遇。

  7.倍:格外。

  8.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9.茱萸(zhūy):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古诗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 ?安谋取功名。这首诗抒发身在异乡的游子适逢佳节对故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反映出人们的心声,引起人们的共鸣。全诗朴素无华,蕴藉深厚,用词精练,曲折有 ?致,堪称千古绝唱。

  希望提供的小升初语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知识点,能够帮助大家学好语文这门课程。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鉴赏 5

  原文: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注释

  九月九日:即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

  忆:想念。

  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市),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逢:遇。

  佳节:美好的节日。

  倍:格外。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 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赏析:

  这是诗人十七岁时在长安所作,少年之作而能戒除浮泛的雕琢,直指真情实感,确实是深知作诗的窍门。诗人的家乡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为“忆山东兄弟”。古人以九为阳数,九月九日也就是重阳节。写节日的诗,最忌落入俗套,这首诗高明就高明在避开俗套,把握住真性情。首句就用了两个“异”字,似乎脱口而出,却别有滋味地渲染出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从“每逢”二字来看,加倍的孤独感不是这个节日才有,以前的诸多节日已有过。正是孤独感久受压抑,于今尤甚的情形下,诗人把凝聚在内心深处的佳节思亲情结一吐为快。由于“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语极其精警,为人人心中所有,又为人人口中所未有,千百年来也就引起广泛的共鸣。不过,前两句毕竟是直赋心源,尚须曲折变化,才能余味无穷。于是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出幻觉,写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晋朝周处《风土记》说:“以重阳相会,登山饮菊花酒,谓之登高会,又云茱萸会。”因为这个节日风俗,是采摘茱萸(zhū yú朱娱)花枝插头,此俗在唐朝很盛行,比如王昌龄有“茱萸插鬓花宜寿”,白居易有“舞鬟摆落茱萸房”,朱放有“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之类的句子。洪迈《容斋随笔》卷四摘录此类诗句甚多。关键在于此诗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从中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精心意象,展示一个颇有情趣的兄弟共乐的场面,从而把“共乐而缺一”的人生缺陷感,写得令人心颤而余味无穷了。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艺术力量。这种艺术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艺术概括。

  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静,实则更加深沉。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一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也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就会显得*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象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鉴赏通用五篇扩展阅读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鉴赏通用五篇(扩展1)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优秀教案 (菁华3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生齐读课题两遍。师范读。(老师读得时候请同学们思考这首诗说了些什么?)

  生齐读全诗。

  小组讨论这首古诗说了些什么?并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二、解题。

  解题:下面我们就来学*这首古诗,首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课题的意思?(放幻灯片1、2)(学生思考讨论)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师:重阳节又是什么节?(生:老人节)

  2.忆:想念,思念。

  3.山东是指的什么地方?(古时候指华山以东的地区,并非专指今天的山东省。在这里专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诗人王维:(幻灯片3)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三、初读课文,了解诗的大意。(自由读)

  四、读懂全诗。(下面我们来学*这首古诗)

  1、独在异乡为客

  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异乡:他乡、外乡。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诗意: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2、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每当。

  逢:遇到。倍:格外;加倍、更加。

  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

  诗意: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为什么要登高?(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俗,就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避灾。)

  茱萸(zhū yú):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一种香草)古时候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人们都喜欢插戴茱萸,据说这样可以避邪、消灾。

  诗意: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4、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加深理解全诗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可分为几层?每层写了什么?

  第一层(前两句):写身处他乡异地的诗人,每逢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

  第二层(后两句):写作者想象兄弟们重阳节登高的情景。

  五、朗读、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齐读、个人背、男女生背、师生背、全班背。

  师:今天我们学*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思考:1、谁能来说说诗的哪两句最能表达出诗人的思念之情?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为什么他每逢佳节倍思亲?

  (生:1、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2、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孤单。)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以叙述的口气,把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同学听。

  (诗人王维因为要在长安谋取功名,不得不与自己的故土和亲人告别,作客他乡。远在外地的他,时常想起家乡的朋友和亲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想:家乡的亲人、兄弟们一定在插满茱萸的高山上祝愿我在外乡一帆风顺吧!遗憾的是,我无法与亲人、兄弟们一起度过这美好的时光。)

  师: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师: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你们还学过哪些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古诗?请你来背一背(生:李白的“静夜思”)

  课后题解:P118

  注意带点的词,说说诗句的意思。(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倍:格外;加倍、更加。

  (我单独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练*:

  1.你如果有亲人在外地打工,你能用一段话说说你对他的思念吗?

  2.如果你没有亲人在外工作,就把自己当作王维的弟弟妹妹,想想你重阳登高了,会对身处外地的王维哥哥说些什么话,来表达对他的思念之情呢?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学*能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感受诗人的孤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学会本诗中的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4、能学懂一组思念亲友类古诗,提高阅读、理解古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感受诗句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前准备:

  1、学生预*并了解相关知识,收集相关资料。

  2、教师准备好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学*一组诗,首先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件出示古诗及背景)

  2、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你知道这天有什么*俗?忆是什么意思?教师简述山东的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题目的意思?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3、是谁在思念?你对王维有什么了解?师补充简介诗人。

  过渡:王维为什么要思念家乡亲人?他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古诗。

  (从题目入手,让学生的课外知识与所学内容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对全诗有个整体感知,以问题过渡激起学生的学*兴趣。)

  二、学*诗句。

  1、范读,齐读古诗。

  2、学生自学,理解诗意:先自由读理解诗句并划出不理解的词句,再小组交流讨论。

  3、检查自学情况:首先指名说说已懂得的诗句意思,并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疑难;再指名说;最后齐读古诗。

  4、师述:读诗不是弄懂诗的意思就行了,还要弄懂、体会出诗中的情感。通过刚才的学*,你从这首诗中感受到了什么?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追问)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又是怎样表达出自己的情感的呢?

  5、学生分组自由讨论。

  6、交流发言。(重点抓住独、异、倍、遍、少一人等词语进行体会,相机让学生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并感情朗读)

  7、感情朗读。

  (课堂教学中要真正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要给学生自由学*的空间,信任学生,学生是可以读懂诗句意思的。这部分的教学要让学生知道读诗不仅是懂得意思,还要读出蕴含在诗中的情感、意境,并教给学生从诗句中去体会感悟。)

  三、复*宿建德江。

  1、(出示诗句)这首诗我们已经学过了,谁来读一读?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

  3、诗中写了诗人所见景物对表达自己的.感情有什么作用?

  4、感情朗读。

  (复*这首诗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应怎样去理解体会诗中所蕴含的人物情感,只有抓住了诗中的词句,去想象,去体会,才能真正的读懂古诗。)

  四、学*《泊船瓜洲》。

  1、(出示诗句)说说题目的意思,对王安石的了解,简介写作背景。

  2、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3、班级交流: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自学所得。

  (这一步骤是让学生试着用所学到的方法去学*,以实现迁移、运用,使知识和方法逐渐内化为一种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学*打下基础。小组学*讨论,让学生在互相讨论交流中增强合作的意识,实现学生能力的互补。)

  五、总结。

  1、今天,我们学*了两首诗,复*了一首诗,这三首诗有什么共同之处?诗人在表达自己的情感时有什么不同?

  2、这三首诗中,哪些句子给你的印象最深?你能说一段话用上这句诗吗?

  3、感情朗读三首诗。

  (我们今天学*古人的诗句,不仅是让学生欣赏汉语文的艺术美、语言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积累优美的词句,在适当时还应鼓励学生去应用。这样,才能真正起到阅读古诗的作用。)

  六、作业。

  1、同学们,你们现在离开了自己的父母亲人,来到我们实验学校,肯定也会想家,想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吗?试一试,写一两句诗来抒发一下自己的情感。

  2、背诵三首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优秀教案3

  活动目标

  1.欣赏并理解古诗,能初步发现古诗的语言结构特点。

  2.理解古诗中“异乡”、“异客、“忆”、“遍插”、“遥知”、“茱萸”、等字词的意思,初步掌握古诗的完整诗意。

  3.感受古诗中诗人表达的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4.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5.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让幼儿熟读、吟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活动准备

  1.让幼儿预先知道“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了解一些节日民俗。

  2.相关诗句字卡

  3.自制课件

  活动过程

  一、听老师故事、引出古诗,帮助幼儿初步理解古诗所表达的内容。

  提问:九月九日这一天,诗人在干什么呢?他想到了些什么?

  二、完整欣赏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初步发现古诗的语言结构特点,理解古诗诗意。

  1.师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出示相应的文字卡片。

  提问:古诗里说了些什么?

  2.古诗和刚才的故事讲的是同样的事,你觉得它们有什么不同?

  三、欣赏古诗,理解故事中的字、词及古诗所表达的含义。

  提问:

  1.在这首古诗里你有哪些地方还不明白?

  2.这首古诗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

  3.师生完整欣赏并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四、迁移情感,体验诗人的思乡之情。

  1.提问:诗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特别的思念家乡的亲人,写下了这首有名的古诗,如果你一个人离开了家,到了陌生的地方,你会想些什么呢?

  2.引导幼儿用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老人的喜爱之情。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我用讲故事的形式间接地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并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我知道图片是最为直接能吸引幼儿的视线的,故事也是幼儿最为喜欢、最容易理解的,把两者有机结合能激发幼儿的学*兴趣。让孩子们学得特别的快,可以有效的帮助孩子理解古诗的内容,更加的直观形象。孩子对于重阳节都十分的陌生,虽然能够出示茱萸、重阳糕等相关图片,但是这两种物品对于幼儿来说是很少见到的,教师只是一笔带过,老师应该适时的加以引导或者通过知识经验准备来引导幼儿认识。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鉴赏通用五篇(扩展2)

——小学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学设计(五)份

  小学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学设计 1

  课时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4、想象画面,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受诗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后两句是从“兄弟”的角度来抒发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重阳节与王维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诗眼,从“心”出发

  1、师:读一读诗题,你能得知什么?

  2、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重阳节和王维的资料。(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到了东汉,民间又有了重阳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3、师:怎样记住“忆”?竖心旁表示什么?

  回忆源于内心,回忆往事,免不了融入个人的情感。诗人在重阳节回忆起亲人,会有着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到诗中去发现。

  【读诗题,了解创作的来由。交流资料,为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打下基础。抓住诗眼“忆”,从偏旁入手,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写这首诗时会有着怎样的情感,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理解诗意,以“意”铺陈

  1、师:圈出生字,多读几遍。放声读古诗,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2、同桌互读,给出评价,尤其注意生字的读音。

  3、同桌互相交流识字方法。

  4、师:小声读,将自己未读懂的字词做上记号。

  5、组内交流,讲讲自己已经读懂的,以及还没读懂的。

  6、结合生字教学,由字及词,解决“不懂”。

  重点引导:

  (1)“异”——“异乡”“异客”

  推荐识字方法:与形*字“导”区别

  学生口头组词:异国、异地……

  师:什么叫“异国”?(其***家)那“异乡”“异客”是什么意思?

  (2)“逢”

  推荐识字方法:换偏旁(峰、蜂、锋)

  学生口头组词:逢年过节、相逢……

  师:联系生活实际,想想“逢年过节”是指什么时候?

  师(范写):应先写里面,再写外面,把走之儿写得长一些才美观。

  (3)“遥”——“遥知”

  师:诗人身处长安,而家乡在华山以东,*两百公里。这么远,他怎会知道兄弟登高处,还遍插茱萸呢?

  (4)“插”——“遍插”

  师范写,引导学生注意右半边的笔顺。

  师:“遍插”到底插哪儿呢?(提供资料: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

  形成注释:异:别的,其他的;逢:遇到;遥知:远远地推想;遍插:身上到处插满。

  7、师:再读古诗,借助书上的注释和大家讨论后形成的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

  【以“多读”为基础,每一次读都有明确的目的,从读通,至读准,到读出“懂”与“不懂”。教学侧重“不懂”, 结合生字教学,由字及词,理解词意。生字教学,侧重难点字,回顾多种识字方法,注意字的笔顺,指导把字写美观。理解词意采取多种方法,或由熟词入手,或联系生活实际,或根据相关资料,或联系上下文。基于本课注释较少,将难点形成注释,为学生自主理解降低坡度。学生刚刚接触注释,给予充分时间,鼓励学生自己读懂诗意。】

  三、想象画面,由“意”入心

  (一)领:想象“独”,体会“思亲”

  1、师:读一读,想一想:17岁,王维身处“异乡”作为“异客”是什么滋味呢?(“独”)

  2、师:“独”的背后隐藏着一幅幅画面。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走*王维当年的生活,寻找一幕幕中他那孤独的身影。

  来到大街,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他

  路过大院,亲朋相聚,举杯痛饮,而他

  出门远游,游人结伴,互帮互助,而他

  3、师:诗人的心中在想什么?(“思亲”)

  4、指导朗读:再怎么想念亲人,你仍在“异乡”;再怎么孤独,你仍为“异客”。

  5、揭示学法:古诗的语言精炼,学*时可以结合诗句,想象文字后的一幅幅画面。身临其境,自然能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

  (二)扶:想象“佳节”,体会“倍思亲”

  1、师:反复地读一读,第二句诗让你看到怎样的画面?

  2、全班交流,统一意见:佳节,往往是家家户户团圆的日子。目睹周围人家的其乐融融,诗人势必会想起与家人团聚的情景。

  3、师:你知道有那些佳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

  4、师:把你们想到的画面与大家分享,一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提供句式:每逢 节,我便想起 )

  5、指导朗读:*时也就罢了,而佳节来临时别人家举杯畅饮,庆祝团圆,而诗人却只能孤独地回忆这一幅幅画面,你能说说他此时的心情吗?(“倍思亲”)

  (三)放:想象“少一人”,体会“兄弟情深”

  1、师:读一读后两句,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组内交流。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略作点拨:兄弟们会说些什么?(“少一人”)会祝愿些什么?(联系茱萸的资料:茱萸可以避难消灾。)

  3、静静地默读,这幅画面最令人遗憾的是什么?(“少一人”)

  4、余音式朗读:“少一人”是诗人此时最大的痛,“少一人”在诗人的心中不断地撞击着,我们共同来表达诗人心中无奈的呐喊。一组读后两句诗,其他三组接连重复“少一人”。

  5、师:表面上写兄弟们想念诗人,但这一切都是作者的推想,你能看出什么?(诗人想念兄弟,兄弟想念诗人,可见“兄弟情深”啊!)

  【教学呈现一“领”二“扶”三“放”的思路。学法的设计,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和心理特点,设计为从形象可感的画面来体会诗人的情感。古诗词犹如浩瀚的海洋,是巨大的宝库,教学的重点应是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能力,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才能自如地在诗词的海洋中汲取营养。体会诗人的情感,同样有“路”可循,由“思亲”到“倍思亲”,再到“兄弟情深”。】

  四、回扣诗眼,感悟诗“心”

  1、师:学完整首诗,再来看看“忆”,单单只是回忆吗? “忆”怎样解释才更为贴切?(思念)

  2、师:王维既然如此思念亲人,为什么不回去呢?(了解创作背景:诗人当时只有17岁,正在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的理想。)

  3、师:好男儿志在四方,不是不想回,而是不能回,这是一种深深的无奈。思念如美酒越酿越深,才会写出思乡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才会诞生思乡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4、练读全诗,力图表达诗人思乡的情感。

  【教学回到诗题中的“忆”,与课堂初始的质疑遥相呼应,使教学完整。通过对“忆”的再认识,引领学生整体把握诗人的情感。了解创作背景,对诗人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体会诗人的无奈,才能体会那浓得化不开的思念。在此基础上,学生练读全诗才有深厚的感情基础。】

  五、指导背诵,学法迁移

  1、再现三组画面,依托画面,练*背诵。

  2、师:通过反复吟诵来想象诗中蕴藏的画面,体会诗人情感,这是学*古诗的一个好方法。希望你们在学*其他古诗的时候,也能学到用到。

  3、推荐学*:王维另一首抒发思乡之情的诗

  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借助形象可感的画面,实际上是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背诵,提高学生背诵的效率。教学结尾,回顾学法,引导学以致用。推荐学*《杂诗》,给学生提供现炒现卖的机会,再次走*王维的心灵深处,以此来检验学生对学法的掌握情况。学生能学到用到,才是我们教学最终的目的。】

  六、布置作业

  1、找一找王维写的其他古诗,读一读,背一背。

  2、尝试用想象画面的方法自学一首古诗。

  【引导学生走出文本,拓宽学*的广度,激发学*古诗的兴趣。鼓励学生运用学法自主学*古诗,在实践中检验学法的实效性。】

  小学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学设计 2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意思。

  3.体会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之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出示古诗。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出示古诗。

  2.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诗人王维。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家住在华山以东的地方,所以诗中称之为山东。并不是指今天的山东省。这一点请大家注意。写这首诗的时候,王维只有十七岁,当时他一个人离开家乡在长安读书,求取功名。

  二、解题:

  1、下面我们来学*这首诗。首先请同学们想一想这首诗的题目《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什么意思?

  01、学生读题,思考问题,然后指明回答问题。

  02、教师指导:

  九月九日指的就是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

  忆:思念,想念。

  山东:华山以东,指诗人的家乡。

  兄弟:哥哥和弟弟,在诗中指家乡的亲人。

  03、那么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指名回答问题。

  04、教师强调:

  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独自一人在长安读书,求取功名,恰逢重阳节,诗人无比思念家乡的亲人,就写下了这首诗。

  2、请大家自读这首诗,注意诗中的生字,在查字表中找到生字的读音,并写到课文里来。

  3、教师出示生字卡,指导学生认读生字。

  4、教师范读古诗,学生齐读古诗。

  三、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情感。

  1、齐读诗的第一行。

  01.解释词语:

  独:独自一人。

  异乡:他乡,故乡以外的地方。在诗中指的就是长安。

  为异客:做他乡的客人。

  02、思考这一行诗的意思。并指名回答。

  03、教师指导:

  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2、齐读诗的第二行。

  01、解释词语意思:

  每:每逢。

  每逢:每次遇到。

  佳节:

  节日。诗中指重阳节。

  倍:加倍,更加。

  思:思念,想念。

  亲:家乡的亲人。

  02、思考这一行诗的意思。并指名回答。

  03、教师指导:

  每当遇到节日我就加倍的思念家乡的亲人。

  04、诗人为什么每逢遇到节日就加倍的思念亲人?请用诗中的一句诗来回答。然后再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05、教师小结诗的前两行:

  06、齐读诗的前两行。

  3、齐读诗的第三、四行。

  01、解释词语;

  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登高:登上高处。古时候有一种*俗,就是在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

  遍插:都插上了。

  茱萸:一种有香味的草。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俗,就是在重阳节这天大家在头上插上茱萸,登上高处,据说可以避邪,肖灾。

  02、诗中说遍插茱萸少一人,请大家想一想,到底少了哪一个人呢?并指名回答。

  03、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词语的解释,想想这两行诗的意思。同坐间讨论。

  04、指名回答。

  05、教师指导:

  我在遥远的地方猜想,家里的亲人们一定都头插茱萸登上了高处,可是单单少了我一个人。

  06、教师小结诗的后两行:

  07、齐读诗的后两行。

  4、教师总结全诗意思:

  这首诗可以分两层意思来理解,诗的前两行写诗人身在外地,每逢遇到节日就更加思念亲人。诗的后两行写诗人在遥远的外地想像家乡的亲人重阳节登高的情景。

  5、齐读全诗。

  6、请大家结合诗句意思想一想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或者说诗人写这首诗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7、教师小结: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四、朗读、背诵古诗,加强理解。

  1.男生齐读古诗。

  2.女生齐读古诗。

  3.全班齐读古诗。

  4.思考问题

  01.说说这首诗中的哪两行最能表达是人的思念之情?

  02.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用故事的形式讲给同学们听。

  5.背诵这首诗。指名背诵。

  6.学生自读古诗。

  小学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学*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指导描红“佳”、“倍”。

  3、能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初步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大意。

  4、了解文包诗的题材特点,以及大致阅读方法。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正确区分多音字,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时间已经进入12月了,我们很快就要迎接好几个节日的到来,圣诞节、元旦还有春节。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节日如此美好,难怪被人们称为“佳节”呢。(板书:佳节),指导书写“佳”。 不过,唐朝有位诗人在节日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谁来读一读?指导正音。

  2、这句话出自——(出示诗)指导朗读

  3、你能读懂这句话吗?(“倍”是什么意思?“逢”是什么意思?)指导感情朗读。

  二、了解文包诗,通过读文,理解诗句意思

  1、你是怎么知道的?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

  (1)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重阳节是一个美好的节日的?(指名读)

  (2)“扶老携幼”是什么意思?你们有过全家人扶老携幼外出的时候吗?当时你的心情怎样?

  (3)“兴高采烈”能换个词吗?(兴致勃勃欣喜若狂欢天喜地喜笑颜开)

  (4)是呀,这重阳佳节的大街上可真热闹呀,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指名读,齐读。

  2、大街上这么热闹,王维应该开心才对,他为什么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呢?独在异乡为异客

  (1)指名读句,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你从哪里知道的?

  2)前两句都能从文章中找到意思,后两句,能不能找到呢?课文哪里说了他们的意思?

  3)发现有没有课文和诗句的关系啊?简单介绍文包诗以及阅读方法

  3、出示: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2)异乡指的是——?(板书:异)

  (师作简介,将诗题中的“山东”与现在的山东省加以区分,王维的家乡在蒲州,在华山以东,所以诗题称“忆山东兄弟”。)

  (3)体会:“独”。(板书:独)独仅仅是指独自一人吗?

  你考试得了100分,最想告诉谁?受了委屈呢?作为孩子,我们的喜怒哀乐最想的就是和爸爸妈妈分享,王维离开家时,也才15岁,还是个孩子呢,小小年纪,独自一人在异地求学,两年没有见到亲人了,他是多么的——孤独啊!谁再来读一读诗句,想象自己就是王维,孤孤单单一个人,在异乡做客。(指导读)

  (再出示第二段)体会:”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的“又”。 别人欢欢喜喜,而此时的王维独自一人身在他乡,他当然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板书:倍)

  4、他会想些什么呢?王维主要思念了哪些亲人?又想起了哪些事?自由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同桌交流交流。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1)指名读句谈体会

  (2)同学们,让我们也来插插茱萸、挽上手、登高远眺,感受王维和兄弟登高的喜悦吧。齐读。

  (3)他“思亲”思的仅仅是兄弟吗?也许,他还会思念——

  他思念的其实是他所有的亲人,和他的家乡啊!

  快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然而如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乡和亲人却在山的那头,那么遥远的。这就是——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1)王维想到了过去和兄弟登高的欢乐,想到了现在独自一人的孤独,内心是百感交集。这里的省略号就像一声长长的叹息,唉——从这声长长的叹息中,你们品出了什么?

  (2)看,王维的兄弟们真的插上了茱萸,正登高西望呢。假如你是王维的兄弟,此时此刻,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四、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指导书写“独”、“忆”。

  2、学生描红。

  板书:

  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

  佳节 倍 思亲

  异 独

  小学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学设计 4

  教学目标:

  1.会认1个字,会写3个字,重点指导书写“异”字,上下结构,上边的部分是巳不是已和己。正确读写“茱萸、佳节”词语。注意“异”字与“导”字区别。

  2.背诵课文

  3.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这首诗写了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抒**感,导入课题

  1.板书“佳节”(课件展示)

  师: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

  2.师: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那么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课件展示))知道重阳节吗?它是哪一天?(九月九日(课件出示))

  是啊,过节时我们都是高高兴兴的,可唐朝有位诗人(课件:诗人头像)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展示出:“每逢佳节倍思亲”)大家知道这句诗出自那里吗?(对,它就是出自我国著名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维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请打开课本。

  二、初读古诗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首诗!要求是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顺。

  2.指名读,正音。

  3.同学们真不错,字音读得准,诗句也读顺了。

  4.我们刚刚说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那么它在古时候又有什么*俗?(课件出示:说起重阳节,它最早可以推到汉初。据说,在皇宫中,每年阴历九月九日,都要佩带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到了东汉,民间又有了重阳节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了。课件出示茱萸:是一种落叶小乔木,有浓烈香味,茎可入药。据说重阳节这天佩带茱萸,可以避邪、消灾。)像在端午节这天,大人们都要在自家的大门口插上一种避邪、消灾的植物一样。见过吗?

  【设计意图:重阳节对于学生来说有些陌生,但是通过课件提示这个环节,学生们就很容易了解重阳节的*俗文化。】

  5.请同学们把课题齐读,想想,题目中的“忆”是什么意思?(想念、思念…)

  简述“山东”的意思。(山东:是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说的山东省不同。)

  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题目的意思?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交流。(重阳节这天,诗人很思念自己在家乡的兄弟们。)

  6.对于我们的诗人王维,同学们又知道多少,谁来说说?(课件出示简介王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宋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7.老师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课件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诗人在十几岁时离开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段时间内,他一直漂波在外,自然产生思乡念亲之情。特别是在尤其是佳节到来之际,这种情感更为强烈。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8.现在我们了解了题目的意思,也知道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那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好吗?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9.恩,真不错!现在我们来欣赏朗读。课件出示

  明明是合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何会有如此的感叹呢?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中,你可能会有新的感受。

  三、读文悟情

  1.生读诗,师巡视。

  2.读了故事,是不是又有了新的感受了?学生交流。(师板书课件出示:倍思亲)。

  3.课文中的哪些句子给了你这样的感受,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画出这些句子,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课件: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我们先来看看这两句诗的意思,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给的字义,自己试着说说它的意思。(课件出示:独:独自一个人。异乡:他乡。异客:外地生活的人。逢:遇到。倍:加倍。整句诗意:我独自一个人在他乡作为他乡的客人,每当遇到佳节就加倍的思念亲人。)

  4.交流:谁想第一个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分享?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2)是啊!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到外求学(板书华山东边是家乡,西边是长安)它的家乡在华山以东的蒲州,长安在华山以西,他这一别就有两年了。两个“异”字,更突出了诗人的“独”。想想实际生活中,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而王维是整整两年没有与亲人相见啊!他是多么的想念自己的亲人啊!你还想再读读这句话吗?相信你现在一定能读出自己的感受来。(指名读)

  【设计意图:通过对诗句的理解,说出自己离开爸爸妈妈一段时间后的思念亲人的情感,使学生更能体会诗人的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

  四、读中体会感情,理解课文

  1.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2.学生交流。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一副画面?

  3.课文中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欢度节日的场面?(指名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遥想兄弟们正在登高望远”)

  五、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师导: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想起了在家乡时和兄弟们欢聚的情景,思乡之情愈发浓了,思绪万千之时,就将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四行诗句中……(课件出示古诗,教师范读整首诗)

  2.刚才,老师在诵读这首诗时,把自己当作了王维,借这首诗来表达我对家乡的思念,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也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那就来吟诵这首诗吧!

  3.指名读。两名学生读后,对比评价,体现个性化朗读。

  请同学们也像这两位同学一样,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指名读)

  六、情感延伸,课外拓展:

  1.“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人呢?我国历代就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老师从其中选取了唐代诗人李白的诗文给大家赏读,请同学们根据注释来读读诗,体会同样的思乡之情,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

  2.学生自由练读《静夜思》。

  七、情感升华,再次吟诵。

  1.在这饱含浓浓思乡情的乐曲声中,我们也即将结束这堂课了,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2.配乐齐诵诗文。

  八、课外作业

  请采访一下你的家人或亲友,他们外出学*、务工的时候,过节是否思念故乡和亲人,请亲身体会一下“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情。

  小学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学设计 5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通过搜集作者生*资料,了解作者,锻炼搜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难点】

  体会诗人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设置情境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播放视频《常回家看看》,并顺势导入新课。

  (二)知人论世,整体感知

  1.释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意思。

  2.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同学听读,初步感知文意。感受本诗的情感基调。

  3.介绍作者王维。

  4.结合书下注释,翻译全文。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学生按语文兴趣小组分组讨论PPT展示的问题串,10分钟时间后,指名学生具体分析问题的答案。

  1.诗人他身处何处?他感觉如何?

  2.自己孤独一人的时候他想到了什么?

  3.他独自登上高楼,又作何感想?

  (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你还知道哪些怀念家乡的诗句呢?说出来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五)小结作业,巩固提高

  1.师生共同总结。

  2.为本首诗配一幅插图。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组第9课,本诗是盛唐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远望思念亲人和家乡的名篇。诗人在诗的开篇直扣主题,描写自己独自一人身处异乡,在这样的节日中,异常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紧接着又写到自己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惯登高之时,或许远方的兄弟也在思念身在异乡的自己。诗中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从古至今,扣动了无数游子思乡的心。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鉴赏通用五篇(扩展3)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优选【五】份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 1

  下面我将与各位分享一下我对课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首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的文章,本单元主要讲的是深厚的传统文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表达作者背井离乡在重阳节对故乡对亲人的真挚思念的一首诗。学*这首古诗应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字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感情。

  二、说学情

  合理的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三年级学生,这个年级的学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思维活跃,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学*能力,但是 总结概括能力还是较弱。,要指导学生对诗歌内容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教学生用多种读的方式展开教学把握全诗内容,体会 思想感情,能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三、说教学目标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结合新课标对该学段的具体要求,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理解诗情,理解全诗内容及重点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独在异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全诗内容及重点词。难点是感受诗人独在异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遵循“以学定教、以人为本、以读带讲”的基本思路。教学中我采用朗读法、探究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环节,在上课伊始我将谈话法进行导入,并伴随这样的导入语:同学们,每逢佳节亲人相聚一堂,欢乐的气氛难得难忘。有一个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的时候在他乡苦读。看着别人扶老携幼、开开心心地过节,于是他拿起手中的笔来表达心中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他是谁呢?今天我们共同走进他的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来感受千古佳作的无限魅力。 【板书课题 】

  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这样的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将学生快速的带入到课堂中,为本节课的讲解铺设一个良好的感情基调。

  (二)初步感知

  对于学生而言,语文教学应该培养他们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惯,整体感知的教学环节可以实现这一目的。所以此环节,我首先会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思考这首诗的题目《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什么意思?

  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独自一人在长安读书,求取功名,恰逢重阳节,诗人无比思念家乡的亲人,就写下了这首诗。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字。

  3.教师范读古诗,学生齐读古诗。

  (三)深入研读

  在学生对 文章内容有所了解之后,我安排了 第三个教学环节--深入研读。阅读是深入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要想完成多重关系的对话,就需要我们对文本有着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因此此环节我会引导学生默读,边读边展开以下几个问题的思考和与讨论:

  1.理解首联独、异乡、为异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情感

  体会出作者孤独、无奈的情感。

  2.理解颔联诗人为什么每逢遇到节日就加倍的思念亲人?

  3.诗中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请大家想一想,到底少了哪一个人呢?

  4.诗人写这首诗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四)巩固提高

  为了实现语文学*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我设置了思考问题:王维的笔下,有着这样浓浓的乡思诗句,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乡思的诗呢?

  这是一步学以致用的做法,学生不但对本堂课的知识得以巩固还能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达到知识的迁移和巩固。至此,本节课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

  (五) 小结作业

  课堂 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与巩固,教师 总结:道不尽的离愁,诉不完的思乡,曲折有致地铺展在我们面前。历经1000多年,当我们今天再次读起它的时候,涌向心头的又岂止是感动。在不知不觉间我们也走进了这浓浓的乡愁中,今后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作业:搜集王维的其他诗词,研读并赏析。

  七、说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 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生齐读课题两遍。师范读。(老师读得时候请同学们思考这首诗说了些什么?)

  生齐读全诗。

  小组讨论这首古诗说了些什么?并把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二、解题。

  解题:下面我们就来学*这首古诗,首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课题的意思?(放幻灯片1、2)(学生思考讨论)

  1. 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师:重阳节又是什么节?(生:老人节)

  2. 忆:想念,思念。

  3. 山东是指的什么地方?(古时候指华山以东的地区,并非专指今天的山东省。在这里专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诗人王维:(幻灯片3)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三、初读课文,了解诗的大意。(自由读)

  四、读懂全诗。(下面我们来学*这首古诗)

  1、独在异乡为客

  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异乡:他乡、外乡。就是家乡以外的地方。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诗意:我独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做外乡的客人。

  2、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每当。

  逢:遇到。倍:格外;加倍、更加。

  "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

  诗意: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遥知: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为什么要登高?(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俗,就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这天,人们都要登高避灾。)

  茱萸(zhū yú):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一种香草)古时候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人们都喜欢插戴茱萸,据说这样可以避邪、消灾。

  诗意: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4、齐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加深理解全诗的意思。理解诗句的意思。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可分为几层?每层写了什么?

  第一层(前两句):写身处他乡异地的诗人,每逢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

  第二层(后两句):写作者想象兄弟们重阳节登高的情景。

  五、朗读、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齐读、个人背、男女生背、师生背、全班背。

  师:今天我们学*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思考:1、谁能来说说诗的哪两句最能表达出诗人的思念之情?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为什么他每逢佳节倍思亲?

  (生:1、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2、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孤单。)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以叙述的口气,把这首诗编成故事,讲给同学听。

  (诗人王维因为要在长安谋取功名,不得不与自己的故土和亲人告别,作客他乡。远在外地的他,时常想起家乡的朋友和亲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想:家乡的亲人、兄弟们一定在插满茱萸的高山上祝愿我在外乡一帆风顺吧!遗憾的是,我无法与亲人、兄弟们一起度过这美好的时光。)

  师: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身居外地的诗人,适逢重阳佳节,更加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师: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你们还学过哪些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古诗?请你来背一背(生:李白的“静夜思”)

  课后题解:p118

  注意带点的词,说说诗句的意思。(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独:孤身一人;独自一人。

  倍:格外;加倍、更加。

  (我单独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每当遇到节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练*:

  1.你如果有亲人在外地打工,你能用一段话说说你对他的思念吗?

  2.如果你没有亲人在外工作,就把自己当作王维的弟弟妹妹,想想你重阳登高了,会对身处外地的王维哥哥说些什么话,来表达对他的思念之情呢?

  六、总结。

  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王维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我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蕴涵的思乡之情,作为教学本诗的一个重点;同时由于三年级学生对古诗已不再生疏,对学*古诗的方法也有初步的了解,所以我认为通过本诗的学*,掌握学*古诗的方法,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

  这首诗的字里行间蕴含着强烈的感情,而诗人所处的年代与学生十分遥远,学生的情感难以与诗人产生共鸣,所以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的意境是教学本诗的难点。

  根据本诗的特点,通过教学重难点的分析,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看注释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意思,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的内容。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领会诗文的意境。

  3、能正确朗读古诗,掌握朗读古诗的方法。

  4、拓展积累其他几首思乡的诗和句子。

  二、教学理念

  1、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应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诗诵读课更应该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和情感体验。

  2、古诗是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我们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增加传统文化的积累;启发学生喜欢古诗,并且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陶冶爱美的情趣。但是由于古诗创作的年代离学生比校久远,所以学生在理解意思,体会意境方面就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主要是想通过调动学生学*的积极主动性,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总之在整个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始终有一条清晰的脉络,那就是从整体上把握古诗,通过层层诵读的方法去指导学生体会它独特的意韵美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语文课堂应该成为传承和宏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舞台。古诗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潜心会文,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

  三、教学方法

  1、三年级学生学*古诗已有一定的基础。以往的串讲串问,效果不理想。所以我打算运用情境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学*,运用多媒体,动用多种感官,进入到诗人描绘的情境中,体会诗句的意境美。

  2、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教会学生学*,寓学法指导于教学的全过程。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这首诗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学*古诗的基础,我按以下几个教学环节进行教学:

  (一)揭题,读题,解题

  古诗是我国瑰丽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诗人写作视角的小结,直接揭示本课课题,学生也很明确这是一首思乡诗。诗歌的学*要在课开始就先声夺人,抓住情感的基调,因此在读题上加以强化:“读诗要从读题目就开始入情入境。”题目中的“忆山东兄弟”中“山东”地理位置是个难点,采用板画形式,直观形象地画出诗人家乡蒲州、华山以东、长安的简单示意图,突破难点,同时也了解了诗人写作背景。

  (二)诵读,理解意境

  毛苌曰:“诗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鲁迅先生也指出:“诗歌是本以发抒自己的热情的,发讫即罢。”这都在说明诗是情感的载体。

  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可见在学*古诗时朗读的重要性。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只有在朗读(或吟诵)中才能充分发挥诗歌的抒情、审美的艺术效果,也只有在朗读中,学生才能辨味诗的语言,才能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才能被诗中的情感所感染并与之产生共鸣。所以古诗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反复朗读。本课朗读,我设计了“字正腔圆”去初读,让学生读准诗句;“有板有眼”去认真读,让学生注重节奏;“原汁原味”去吟诵,让学生把握情感基调。

  在此诵读基础上,我让学生再走*诗人,走进古诗,让学生自己借助工具书,自主学*诗的意思。在自主学*的基础上,我通过?“诗人的身在哪里?心在哪里?”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入情入境。在分析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让学生展开想像翅膀,从“独”、“异乡”、“异客”中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从“?每逢”、“倍”体会诗人的思乡思亲。通过描绘意境小结第一句诗,让学生对读诗句,加深了学生对千古名句的理解和感悟。通过想像王维和兄弟互相牵挂对方,更深层地体会作者思乡的伤感。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师生通过韵译、诗文的反复对读,充分感受诗歌的艺术力量。

  (三)古今乡愁诗歌拓展,学以致用。

  古诗教学,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通过古诗拓展,为他们的课外阅读打开新的视窗。本中拓展了两首古诗:一首是苏轼的《水调歌头》,另一首是现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通过对古今文人墨客诗作的欣赏,熏陶学生的情怀,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本课中还设计了一个“古诗今用”,把千古名句巧妙地运用到现代意境中,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也提高了学生写作水*。

  (四)总结课文,共勉学生

  课的最后,赠送一首勉励诗于学生,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我们今天所学的诗仅是古诗沧海中的一粟,作为炎黄子孙应当更广泛地从民族文化中汲取养料,从而开阔视野,体会我们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学生学*语言之美,学*运用美之语言。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 4

  下面我将与各位分享一下我对课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首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的文章,本单元主要讲的是深厚的传统文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表达作者背井离乡在重阳节对故乡对亲人的真挚思念的一首诗。学*这首古诗应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字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感情。

  二、说学情

  合理的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三年级学生,这个年级的学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思维活跃,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学*能力,但是总结概括能力还是较弱。,要指导学生对诗歌内容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教学生用多种读的方式展开教学把握全诗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能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三、说教学目标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情,结合新课标对该学段的具体要求,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理解诗情,理解全诗内容及重点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独在异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全诗内容及重点词。难点是感受诗人独在异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遵循“以学定教、以人为本、以读带讲”的基本思路。教学中我采用朗读法、探究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环节,在上课伊始我将谈话法进行导入,并伴随这样的导入语:同学们,每逢佳节亲人相聚一堂,欢乐的气氛难得难忘。有一个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的时候在他乡苦读。看着别人扶老携幼、开开心心地过节,于是他拿起手中的笔来表达心中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他是谁呢?今天我们共同走进他的诗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来感受千古佳作的无限魅力。【板书课题】

  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因为这样的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将学生快速的带入到课堂中,为本节课的讲解铺设一个良好的感情基调。

  (二)初步感知

  对于学生而言,语文教学应该培养他们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惯,整体感知的教学环节可以实现这一目的。所以此环节,我首先会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思考这首诗的题目《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什么意思?

  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独自一人在长安读书,求取功名,恰逢重阳节,诗人无比思念家乡的亲人,就写下了这首诗。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字。

  3.教师范读古诗,学生齐读古诗。

  (三)深入研读

  在学生对文章内容有所了解之后,我安排了第三个教学环节--深入研读。阅读是深入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要想完成多重关系的对话,就需要我们对文本有着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因此此环节我会引导学生默读,边读边展开以下几个问题的思考和与讨论:

  1.理解首联独、异乡、为异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情感

  体会出作者孤独、无奈的情感。

  2.理解颔联诗人为什么每逢遇到节日就加倍的思念亲人?

  3.诗中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请大家想一想,到底少了哪一个人呢?

  4.诗人写这首诗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四)巩固提高

  为了实现语文学*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我设置了思考问题:王维的笔下,有着这样浓浓的乡思诗句,你还知道哪些有关乡思的诗呢?

  这是一步学以致用的做法,学生不但对本堂课的知识得以巩固还能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达到知识的迁移和巩固。至此,本节课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与巩固,教师总结:道不尽的离愁,诉不完的思乡,曲折有致地铺展在我们面前。历经1000多年,当我们今天再次读起它的时候,涌向心头的又岂止是感动。在不知不觉间我们也走进了这浓浓的乡愁中,今后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作业:搜集王维的其他诗词,研读并赏析。

  七、说板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说课稿 5

  一、文本解读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王维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我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蕴涵的思乡之情,作为教学本诗的一个重点;同时由于五年级学生对古诗已不再生疏,对学*古诗的方法也有初步的了解,所以我认为通过本诗的学*,掌握学*古诗的方法,是本课的另一个重点。

  这首诗的字里行间蕴含着强烈的感情,而诗人所处的年代与学生十分遥远,学生的情感难以与诗人产生共鸣,所以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的意境是教学本诗的难点。

  根据本诗的特点,通过教学重难点的分析,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看注释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意思,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的内容。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领会诗文的意境。

  3、能正确朗读古诗,掌握朗读古诗的方法。

  4、拓展积累其他几首思乡的诗和句子。

  二、教学理念

  1、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应该“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诗诵读课更应该以读为本,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和情感体验。

  2、古诗是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我们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代诗歌,增加传统文化的积累;启发学生喜欢古诗,并且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陶冶爱美的情趣。但是由于古诗创作的年代离学生比校久远,所以学生在理解意思,体会意境方面就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主要是想通过调动学生学*的积极主动性,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来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总之在整个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始终有一条清晰的脉络,那就是从整体上把握古诗,通过层层诵读的方法去指导学生体会它独特的意韵美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语文课堂应该成为传承和宏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舞台。古诗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潜心会文,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

  三、教学方法

  1.五年级学生学*古诗已有一定的基础。以往的串讲串问,效果不理想。所以我打算运用情境教学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学*,运用多媒体,动用多种感官,进入到诗人描绘的情境中,体会诗句的意境美。

  2.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教会学生学*,寓学法指导于教学的全过程。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这首诗的特点和学生已有的学*古诗的基础,我按以下几个教学环节进行教学:

  (一)揭题,读题,解题

  古诗是我国瑰丽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诗人写作视角的小结,直接揭示本课课题,学生也很明确这是一首思乡诗。诗歌的学*要在课开始就先声夺人,抓住情感的基调,因此在读题上加以强化:“读诗要从读题目就开始入情入境。”题目中的“忆山东兄弟”中“山东”地理位置是个难点,采用板画形式,直观形象地画出诗人家乡蒲州、华山以东、长安的简单示意图,突破难点,同时也了解了诗人写作背景。

  (二)诵读,理解意境

  毛苌曰:“诗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鲁迅先生也指出:“诗歌是本以发抒自己的热情的,发讫即罢。”这都在说明诗是情感的载体。

  古人有“七分诗三分读”的说法,可见在学*古诗时朗读的重要性。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只有在朗读(或吟诵)中才能充分发挥诗歌的抒情、审美的艺术效果,也只有在朗读中,学生才能辨味诗的语言,才能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才能被诗中的情感所感染并与之产生共鸣。所以古诗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反复朗读。本课朗读,我设计了“字正腔圆”去初读,让学生读准诗句;“有板有眼”去认真读,让学生注重节奏;“原汁原味”去吟诵,让学生把握情感基调。

  在此诵读基础上,我让学生再走*诗人,走进古诗,让学生自己借助工具书,自主学*诗的意思。在自主学*的基础上,我通过 “诗人的身在哪里?心在哪里?”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入情入境。在分析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让学生展开想像翅膀,从“独”、“异乡”、“异客”中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从“每逢”、“倍”体会诗人的思乡思亲。通过描绘意境小结第一句诗,让学生对读诗句,加深了学生对千古名句的理解和感悟。通过想像王维和兄弟互相牵挂对方,更深层地体会作者思乡的伤感。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师生通过韵译、诗文的反复对读,充分感受诗歌的艺术力量。

  (三)古今乡愁诗歌拓展,学以致用。

  古诗教学,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通过古诗拓展,为他们的课外阅读打开新的视窗。本中拓展了两首古诗:一首是苏轼的《水调歌头》,另一首是现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通过对古今文人墨客诗作的欣赏,熏陶学生的情怀,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本课中还设计了一个“古诗今用”,把千古名句巧妙地运用到现代意境中,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也提高了学生写作水*。

  (四)总结课文,共勉学生

  课的最后,赠送一首勉励诗于学生,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我们今天所学的诗仅是古诗沧海中的一粟,作为炎黄子孙应当更广泛地从民族文化中汲取养料,从而开阔视野,体会我们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学生学*语言之美,学*运用美之语言。

  反思:上语文课难,上一堂诗味语文课难,难!为了上好这堂课,我喝了几大杯水:一杯古诗教学法,一杯王维诗选,一杯古今思乡诗集,昨天才教给学生一杯浅浅的诗茶。这有限的四十分钟里,我给学生准备了丰富的精神食粮,由于时间处理不当,整堂课有点前松后紧,以至于最后拓展环节中的这些美文没有让学生尽情尽兴的品读,我从学生的眼神里看,其他们还想去美美地读那《水调歌头》的,这是遗憾!由于本人是个急性子,课堂中我自己的语言可能过急,以至有些地方自我感觉语言不够简练或者不够逻辑,以后的课堂上我会注意的。“一堂好课,是那天边的山,走*了,却又远了”,恳请大家帮我拨开迷雾,让我离山*些。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鉴赏通用五篇(扩展4)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 (菁华6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指导描红“佳”、“倍”。

  3、能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初步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大意。

  4、了解文包诗的题材特点,以及大致阅读方法。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正确区分多音字,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句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时间已经进入12月了,我们很快就要迎接好几个节日的到来,圣诞节、元旦还有春节。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学生自由回答)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节日如此美好,难怪被人们称为“佳节”呢。(板书:佳节),指导书写“佳”。 不过,唐朝有位诗人在节日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每逢佳节倍思亲。谁来读一读?指导正音。

  2、这句话出自——(出示诗)指导朗读

  3、你能读懂这句话吗?(“倍”是什么意思?“逢”是什么意思?)指导感情朗读。

  二、了解文包诗,通过读文,理解诗句意思

  1、你是怎么知道的?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了。

  (1)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重阳节是一个美好的节日的`?(指名读)

  (2)“扶老携幼”是什么意思?你们有过全家人扶老携幼外出的时候吗?当时你的心情怎样?

  (3)“兴高采烈”能换个词吗?(兴致勃勃欣喜若狂欢天喜地喜笑颜开)

  (4)是呀,这重阳佳节的大街上可真热闹呀,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指名读,齐读。

  2、大街上这么热闹,王维应该开心才对,他为什么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呢?独在异乡为异客

  (1)指名读句,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你从哪里知道的?

  2)前两句都能从文章中找到意思,后两句,能不能找到呢?课文哪里说了他们的意思?

  3)发现有没有课文和诗句的关系啊?简单介绍文包诗以及阅读方法

  3、出示: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2)异乡指的是——?(板书:异)

  (师作简介,将诗题中的“山东”与现在的山东省加以区分,王维的家乡在蒲州,在华山以东,所以诗题称“忆山东兄弟”。)

  (3)体会:“独”。(板书:独)独仅仅是指独自一人吗?

  你考试得了100分,最想告诉谁?受了委屈呢?作为孩子,我们的喜怒哀乐最想的就是和爸爸妈妈分享,王维离开家时,也才15岁,还是个孩子呢,小小年纪,独自一人在异地求学,两年没有见到亲人了,他是多么的——孤独啊!谁再来读一读诗句,想象自己就是王维,孤孤单单一个人,在异乡做客。(指导读)

  (再出示第二段)体会:”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的“又”。 别人欢欢喜喜,而此时的王维独自一人身在他乡,他当然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板书:倍)

  4、他会想些什么呢?王维主要思念了哪些亲人?又想起了哪些事?自由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同桌交流交流。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1)指名读句谈体会

  (2)同学们,让我们也来插插茱萸、挽上手、登高远眺,感受王维和兄弟登高的喜悦吧。齐读。

  (3)他“思亲”思的仅仅是兄弟吗?也许,他还会思念——

  他思念的其实是他所有的亲人,和他的家乡啊!

  快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然而如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乡和亲人却在山的那头,那么遥远的。这就是——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1)王维想到了过去和兄弟登高的欢乐,想到了现在独自一人的孤独,内心是百感交集。这里的省略号就像一声长长的叹息,唉——从这声长长的叹息中,你们品出了什么?

  (2)看,王维的兄弟们真的插上了茱萸,正登高西望呢。假如你是王维的兄弟,此时此刻,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四、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指导书写“独”、“忆”。

  2、学生描红。

  板书:

  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

  佳节 倍 思亲

  异 独

  教后反思:

  本课是一篇“文包诗”,而且是学生初次接触到“文包诗”这种体裁的课文,课文中生字比较简单,学生也已经有了预*的*惯。所以我在本课设计时,尝试使用随文识字的方法,生字教学以检查为主,留出时间让学生通过老师帮一帮、扶一扶,明白“文包诗”的体裁特点,以及阅读方法,这样以后遇到“文包诗”体裁文章时,学生就掌握来了一定的学*方法。愿望是美好的,不过由于推翻了已经定稿的教案,时间紧迫下,新的教案思考并不完善,在实施时,出现了一些问题。

  1、随文识字并没有完全落实到位。有些段落的生字忘记了强调。

  2、作为了解“文包诗”体裁特点的一种手段,对诗句的理解应该点到为止,我挖掘过深,一方面失去了本意,二来也使得耗时过长,使得后面的写字任务没有了时间完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中的情感;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利用资源库展开课内与课外的多方延伸,让学生深刻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从而熏陶学生的情怀,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能背诵。

  2、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教学难点: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乡,思念亲朋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室,学校资源库,有关古诗网站,课件等。

  课前活动:

  1、在老师的带领下,让孩子们在学校多媒体教室,通过网络了解李白的《静夜思》。

  2、从学校的资源库中初步认识了解王维及探寻他的家乡。

  3、从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的传统节日,并了解了一些节日*俗。

  4、老师引导查找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惯,并了解了这些风俗的来历。

  教学过程:

  一、激情揭题。

  1、(出示望月图,音乐)

  故乡是每个人心中最美好的地方,故人是每个人心是最亲的人。每见月圆,远在异乡的人们总会对故乡对亲人思念不已。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齐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愁。“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是谁的乡愁呢?今天我们一起学*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简介王维。(结合课前的资源了解)

  王维九岁即才学出众。

  李白被称诗仙,杜甫被称诗圣,王维被称诗佛。

  3、释题,画简图助理解。

  a.回顾课前在资源库中搜寻的对王维故乡的了解。

  b.画简笔画:区别课题中的“山东”和现在的“山东省”。

  (“山东”不是今天的“山东省”。王维家居今天的'山西永济县蒲州,华山以东,因此为“山东兄弟”。)

  二、初读悟意。

  (一)认音

  1、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检查认字情况(生字卡)

  3、再读诗句。

  (二)知意

  1、生自己读诗句,借注释理解诗意。

  2、读读自己读懂了些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

  3、共同初释诗意。(借机板书:思)

  (三)悟情

  (1)自由读“独在异乡为异客”

  a.简介诗作背景。

  诗人十五岁那年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期间,他一直漂泊在外。这首诗是他在十七岁时创作的。他不在自己的家乡,所以说是“异乡”。

  b.同学们去别人家做过客,在别人家做客就是别人家的客人。王维在长安就是长安的客人,所以说是“异客”。

  c.王维独在异乡做异客是一天吗?十天?一个月?还是多长时间?(整整两年700多个日日夜夜啊)

  (2)在这种情况下诗人有什么感觉呢?感悟“每逢佳节倍思亲”

  a.师:诗人十几岁还是个孩子呀,他会在哪些时候最想家?

  生病了,想家;晚上害怕睡不着了,想家;在外吃的饭菜不可口,想家……

  b.口头练*:

  诗人离开了亲人,*日里常常想家,在节日里他会更想家;

  诗人离开家乡两年了,*日里常常想家,要过节了他就会更想家。

  所以说:(生齐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c.同学们,课前让你们了很多节日,你们知道哪些节日?有哪些*俗?(生:……)一年有那么多节日你们喜欢吗,为什么?(生……)是啊,节日里能跟家人团聚,能吃到好东西,很热闹,这样的节日就是(佳节)。

  d.王维过节了能跟家人团聚吗?(生:——)能吃到可口的饭菜吗?(生:——)能跟朋友一起快乐地玩吗?(生:——)那么他过节了会像你们一样也高兴吗?他又是什么感觉?(难过、悲伤、伤心……怕过节)

  e.虽然王维害怕过节但是每个节日还是会如期而至的。

  口头练*:

  春节之时,外面鞭炮声声,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春节)倍思亲;

  端午节了,到处粽子飘香,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端午)倍思亲;

  中秋来临,对着空中的圆月,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中秋)倍思亲;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乡的诗人,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除夕)倍思亲;

  f.今天是重阳节了,有谁知道重阳节的*俗?(师生共同介绍*俗:登高寓意步步高升;喝菊花酒可长寿;插茱萸可求*安避邪。并且认识茱萸)

  长安的人们是怎么过节的呢?你们想知道吗?让我们穿过时空隧道一起走进王维的世界,去看看当时的长安人是怎么过节的。

  (师配乐启发,生闭目想象):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街上热闹非凡,家家户户老的少的,都兴高采烈地忙着过节了。有的约了一行人一边比赛着登山,一边采着菊花;有的约了几个要好的朋友一边喝着菊花酒,一边高声谈笑着什么;到了夜晚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吃着丰盛的晚餐……在家乡,你将会看到很多很多美好的画面和场景。

  g.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看到的画面说出来。

  是啊,在家乡,亲人团圆是多么幸福啊,朋友相聚是多么快乐,可此时的王维呢?

  h.展开对比图:当别人相约着出游,可他却只能一个人独自遥望着家乡;当别人朋友相聚高兴畅快地痛饮时,他只能一个人拿着酒杯独自喝闷酒;别人节日里可以跟最要好的朋友一边下棋一边喝茶谈心事,王维却只能独自一个人默默地对着纸笔说话。

  i.想想王维此时此刻的心情。生反复读诗句体会王维的情感。

  王维虽然人在哪里(长安),但他的心却在哪里(家乡),让我们跟着王维的心看到家乡的兄弟在干什么呢?你从哪里看出来?

  (3)导学“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a.指名朗读诗句。

  b.边读边想象一下:王维的兄弟分茱萸的情景。是多了一枝茱萸吗?(不是。是少一个人啊)

  c.师:我的亲人朋友们,思念可以穿越很远的距离。把你们的思念说出来吧,我一定会感受得到的。

  d.(音乐《远方的书信》)师生体验亲人朋友跟王维说话。

  e.师:王维思念着家人,家人也在思念着王维。这就是亲人,这就叫做互相牵挂互相关心。

  f.分组、分男女读诗句。

  三、诵读积累。

  我的亲人们朋友们,我王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你们,但我的功名还没成就,现在只能寄回我的一首诗,你们从诗中就能读懂我的心啊。

  (同学们,我们都是王维的亲人朋友,来读读他的心声吧。)

  1、感情诵读

  a.师指导朗诵:(重,拖,轻,扬)

  b.自由练*读。

  c.指名读,共同评议。

  d.老师也被王维浓浓的思念感染了,我也想读一读,好吗?范读指导。(配乐诵读)

  2、积累背诵

  a.配乐读:同学们,你们有过思念的感觉吗?在什么时候思念谁?

  (生谈体验,说后读全诗。)

  b.背诵:让我们把这份思念之情长留心中,跟着悠扬的琴声一起来背一背。

  四.延伸拓展。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远在异地,遇到故乡来的人时,那种激动欣喜之情可想而知。见面时一定有许多情况要打听:家人是否*安?故乡的父老乡亲生活怎样?王维好不容易见到故人了,他想问的是什么呢?

  1、出示:《杂诗》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时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2、生借注释自学

  杂诗(唐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释:

  ①杂诗:写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

  ②来日:来的那一天。

  ③绮窗:雕刻花纹的窗子。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④寒梅:冬天开的梅花。

  ⑤著花:著,开放;著花,开花。

  3、交流自学情况。

  4、诗人热爱家乡,关心家乡的每一人每一事,连家乡的每一草每一木都在他的牵挂之中。从中可见诗人对家乡时时怀念的赤子之心。

  5、再齐读《杂诗》。

  6、同学们,我们知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思,“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王维的乡思。今后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自己的故乡。因为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人亲啊!

  7、最后再让我们饱含深情地读今天的这两首诗吧。

  五.课后作业:

  1、继续上网学*对这节课中自己还不够清楚的地方;

  2、自觉在网络中搜寻了解另外一些思乡的诗文,感受身居异乡人的浓浓思乡思亲之情。

  教学反思

  罗田县实验小学

  周浪芹

  语文是一个多源性的学科,其知识的掌握是多方面的,也是多层次的。其学科的广源性和多源性,也决定了语文学*应该注重调动多方资源。因此,作为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势在必行的。而古诗教学,因作者写作年代与现代相隔久远,当时的状况也跟现在有非常大的出入,让现在的孩子理解古诗更是较难。所以通过了解多方信息技术,就可以弥补时空的差距,也可以缩短认知的距离。我这一节古诗课又是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呢?

  一、多方资源贯穿始终。

  在这堂课的始终我一直注重将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课前,老师带领孩子们在学校多媒体教室,通过学校资源库了解李白写作《静夜思》的背景与情感;并从资源库中初步了解认识了王维并探寻了他的家乡;以及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的传统节日,并了解了一些节日*俗。这些都为学*古诗,为理解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作了很好的铺垫。

  通过这些查询了解,有助于孩子们对古诗的理解。如知道了“山东兄弟”中“山东”不是今天的“山东省”。因为王维家居今天的山西永济县蒲州,华山以东,因此为“山东兄弟”。通过资源库知识,孩子们知道了王维在十五岁那年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期间,他一直漂泊在外。这首诗是他在十七岁时创作的。他不在自己的家乡,所以说是“独在异乡为异客”。通过查找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惯,才明白为什么“兄弟登高”“遍插茱萸”。

  在课后我又安排孩子们继续上网学*对这节课中自己还不够清楚的地方,如可以再借网络自学《杂诗》等,让孩子们达到对古诗的深层次理解;同时让孩子们自觉在网络中搜寻了解另外一些思乡的诗文,感受身居异乡人的浓浓思乡思亲之情。真正走进异乡人心里去加深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二、紧扣资源突破重点。

  古诗教学中对诗句的理解并不很难,关键是要走进作者的内心,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这首诗中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是重点。孩子们知道了什么是“佳节”,

  通过*时的生活积累也了解了有哪些佳节。因为从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的传统节日和节日*俗。所以在教学这一重点时我将“佳节”具体化了,将常人的节日与异乡王维的节日情景作了个对比。“春节之时,外面鞭炮声声,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春节)倍思亲;端午节了,到处粽子飘香,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端午)倍思亲;中秋来临,对着空中的圆月,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中秋)倍思亲;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乡的诗人,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除夕)倍思亲。这样孩子们理解起来也容易得多,并能真正感受“佳节思亲”的痛苦。

  王维佳节里倍思亲,怎样倍思亲呢?他“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他与其他文人所不同的独到描写之处,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老师引导孩子们查找了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惯,还了解了这些风俗的来历。让孩子们明白古时人们在重阳节登高寓意步步高升;喝菊花酒寓意长寿;插茱萸可求*安避邪等。这样就对诗人遥知兄弟登高,插茱萸就能容易理解了。通过“配乐启发,闭目想象,穿过时空隧道一起走进王维的世界,去看看当时的长安人是怎么过节的。”然后借助三组别人欢度节日与王维害怕过节的对比图展示,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这样诗歌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抛砖引玉教给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教的目的最终是为了不教。本次课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查询各种资料,了解多个知识,理解诗的意思,突破重难点,感受作者的情感。这些都可以让孩子们今后自已去尝试。所以这节课也是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这次课让每个孩子都参与搜集、查询、了解,孩子们兴趣盎然,积极思考,团结合作,而且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关键是孩子们从这节课中学*到了学*古诗的方法,今后自己随时可以借助网络资源,自觉去学*了解各种古诗。也真正让“要他学”而变为“他要学”了。到那时,才真正达到了教育的目的,教师的“教”也才真正达到了效果。

  因为师生的共同努力,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得很好,重难点的突破上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孩子们能用心去感受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怎样“每逢佳节倍思亲”。当然在整次课的教与学而言,也还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特别是在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诗歌结合体验朗读的时候,也许是所在年级的孩子还较小,生活体验不够;也许与老师的引导不到位有关,在体验读的方面总感觉不太令人满意。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更加积极去探索,让孩子们的学*更能得心应手,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学得更加轻松自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中的情感;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利用资源库展开课内与课外的多方延伸,让学生深刻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从而熏陶学生的情怀,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能背诵。

  2、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教学难点: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乡,思念亲朋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室,学校资源库,有关古诗网站,课件等。

  课前活动:

  1、在老师的带领下,让孩子们在学校多媒体教室,通过网络了解李白的《静夜思》。

  2、从学校的资源库中初步认识了解王维及探寻他的家乡。

  3、从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的传统节日,并了解了一些节日*俗。

  4、老师引导查找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惯,并了解了这些风俗的来历。

  教学过程:

  一、激情揭题。

  1、(出示望月图,音乐)

  故乡是每个人心中最美好的地方,故人是每个人心是最亲的人。每见月圆,远在异乡的人们总会对故乡对亲人思念不已。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齐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愁。“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是谁的乡愁呢?今天我们一起学*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简介王维。(结合课前的资源了解)

  王维九岁即才学出众。

  李白被称诗仙,杜甫被称诗圣,王维被称诗佛。

  3、释题,画简图助理解。

  a.回顾课前在资源库中搜寻的对王维故乡的了解。

  b.画简笔画:区别课题中的“山东”和现在的“山东省”。

  (“山东”不是今天的“山东省”。王维家居今天的山西永济县蒲州,华山以东,因此为“山东兄弟”。)

  二、初读悟意。

  (一)认音

  1、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检查认字情况(生字卡)

  3、再读诗句。

  (二)知意

  1、生自己读诗句,借注释理解诗意。

  2、读读自己读懂了些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

  3、共同初释诗意。(借机板书:思)

  (三)悟情

  (1)自由读“独在异乡为异客”

  a.简介诗作背景。

  诗人十五岁那年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期间,他一直漂泊在外。这首诗是他在十七岁时创作的。他不在自己的家乡,所以说是“异乡”。

  b.同学们去别人家做过客,在别人家做客就是别人家的客人。王维在长安就是长安的客人,所以说是“异客”。

  c.王维独在异乡做异客是一天吗?十天?一个月?还是多长时间?(整整两年700多个日日夜夜啊)

  (2)在这种情况下诗人有什么感觉呢?感悟“每逢佳节倍思亲”

  a.师:诗人十几岁还是个孩子呀,他会在哪些时候最想家?

  生病了,想家;晚上害怕睡不着了,想家;在外吃的饭菜不可口,想家……

  b.口头练*:

  诗人离开了亲人,*日里常常想家,在节日里他会更想家;

  诗人离开家乡两年了,*日里常常想家,要过节了他就会更想家。

  所以说:(生齐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c.同学们,课前让你们了很多节日,你们知道哪些节日?有哪些*俗?(生:……)一年有那么多节日你们喜欢吗,为什么?(生……)是啊,节日里能跟家人团聚,能吃到好东西,很热闹,这样的节日就是(佳节)。

  d.王维过节了能跟家人团聚吗?(生:——)能吃到可口的饭菜吗?(生:——)能跟朋友一起快乐地玩吗?(生:——)那么他过节了会像你们一样也高兴吗?他又是什么感觉?(难过、悲伤、伤心……怕过节)

  e.虽然王维害怕过节但是每个节日还是会如期而至的。

  口头练*:

  春节之时,外面鞭炮声声,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春节)倍思亲;

  端午节了,到处粽子飘香,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端午)倍思亲;

  中秋来临,对着空中的圆月,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中秋)倍思亲;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乡的诗人,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除夕)倍思亲;

  f.今天是重阳节了,有谁知道重阳节的*俗?(师生共同介绍*俗:登高寓意步步高升;喝菊花酒可长寿;插茱萸可求*安避邪。并且认识茱萸)

  长安的人们是怎么过节的呢?你们想知道吗?让我们穿过时空隧道一起走进王维的世界,去看看当时的长安人是怎么过节的。

  (师配乐启发,生闭目想象):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街上热闹非凡,家家户户老的少的,都兴高采烈地忙着过节了。有的约了一行人一边比赛着登山,一边采着菊花;有的约了几个要好的朋友一边喝着菊花酒,一边高声谈笑着什么;到了夜晚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吃着丰盛的晚餐……在家乡,你将会看到很多很多美好的画面和场景。

  g.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看到的画面说出来。

  是啊,在家乡,亲人团圆是多么幸福啊,朋友相聚是多么快乐,可此时的王维呢?

  h.展开对比图:当别人相约着出游,可他却只能一个人独自遥望着家乡;当别人朋友相聚高兴畅快地痛饮时,他只能一个人拿着酒杯独自喝闷酒;别人节日里可以跟最要好的朋友一边下棋一边喝茶谈心事,王维却只能独自一个人默默地对着纸笔说话。

  i.想想王维此时此刻的心情。生反复读诗句体会王维的情感。

  王维虽然人在哪里(长安),但他的心却在哪里(家乡),让我们跟着王维的心看到家乡的兄弟在干什么呢?你从哪里看出来?

  (3)导学“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a.指名朗读诗句。

  b.边读边想象一下:王维的兄弟分茱萸的情景。是多了一枝茱萸吗?(不是。是少一个人啊)

  c.师:我的亲人朋友们,思念可以穿越很远的距离。把你们的思念说出来吧,我一定会感受得到的。

  d.(音乐《远方的书信》)师生体验亲人朋友跟王维说话。

  e.师:王维思念着家人,家人也在思念着王维。这就是亲人,这就叫做互相牵挂互相关心。

  f.分组、分男女读诗句。

  三、诵读积累。

  我的亲人们朋友们,我王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你们,但我的功名还没成就,现在只能寄回我的一首诗,你们从诗中就能读懂我的心啊。

  (同学们,我们都是王维的亲人朋友,来读读他的心声吧。)

  1、感情诵读

  a.师指导朗诵:(重,拖,轻,扬)

  b.自由练*读。

  c.指名读,共同评议。

  d.老师也被王维浓浓的思念感染了,我也想读一读,好吗?范读指导。(配乐诵读)

  2、积累背诵

  a.配乐读:同学们,你们有过思念的感觉吗?在什么时候思念谁?

  (生谈体验,说后读全诗。)

  b.背诵:让我们把这份思念之情长留心中,跟着悠扬的琴声一起来背一背。

  四.延伸拓展。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远在异地,遇到故乡来的人时,那种激动欣喜之情可想而知。见面时一定有许多情况要打听:家人是否*安?故乡的父老乡亲生活怎样?王维好不容易见到故人了,他想问的是什么呢?

  1、出示:《杂诗》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时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2、生借注释自学

  杂诗(唐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释:

  ①杂诗:写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

  ②来日:来的那一天。

  ③绮窗:雕刻花纹的窗子。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④寒梅:冬天开的梅花。

  ⑤著花:著,开放;著花,开花。

  3、交流自学情况。

  4、诗人热爱家乡,关心家乡的每一人每一事,连家乡的每一草每一木都在他的牵挂之中。从中可见诗人对家乡时时怀念的赤子之心。

  5、再齐读《杂诗》。

  6、同学们,我们知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思,“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王维的乡思。今后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自己的故乡。因为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人亲啊!

  7、最后再让我们饱含深情地读今天的这两首诗吧。

  五.课后作业:

  1、继续上网学*对这节课中自己还不够清楚的地方;

  2、自觉在网络中搜寻了解另外一些思乡的诗文,感受身居异乡人的浓浓思乡思亲之情。

  教学反思

  罗田县实验小学

  周浪芹

  语文是一个多源性的学科,其知识的掌握是多方面的,也是多层次的。其学科的广源性和多源性,也决定了语文学*应该注重调动多方资源。因此,作为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势在必行的。而古诗教学,因作者写作年代与现代相隔久远,当时的状况也跟现在有非常大的出入,让现在的孩子理解古诗更是较难。所以通过了解多方信息技术,就可以弥补时空的差距,也可以缩短认知的距离。我这一节古诗课又是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呢?

  一、多方资源贯穿始终。

  在这堂课的始终我一直注重将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课前,老师带领孩子们在学校多媒体教室,通过学校资源库了解李白写作《静夜思》的背景与情感;并从资源库中初步了解认识了王维并探寻了他的家乡;以及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的传统节日,并了解了一些节日*俗。这些都为学*古诗,为理解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作了很好的.铺垫。

  通过这些查询了解,有助于孩子们对古诗的理解。如知道了“山东兄弟”中“山东”不是今天的“山东省”。因为王维家居今天的山西永济县蒲州,华山以东,因此为“山东兄弟”。通过资源库知识,孩子们知道了王维在十五岁那年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期间,他一直漂泊在外。这首诗是他在十七岁时创作的。他不在自己的家乡,所以说是“独在异乡为异客”。通过查找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惯,才明白为什么“兄弟登高”“遍插茱萸”。

  在课后我又安排孩子们继续上网学*对这节课中自己还不够清楚的地方,如可以再借网络自学《杂诗》等,让孩子们达到对古诗的深层次理解;同时让孩子们自觉在网络中搜寻了解另外一些思乡的诗文,感受身居异乡人的浓浓思乡思亲之情。真正走进异乡人心里去加深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二、紧扣资源突破重点。

  古诗教学中对诗句的理解并不很难,关键是要走进作者的内心,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这首诗中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是重点。孩子们知道了什么是“佳节”,

  通过*时的生活积累也了解了有哪些佳节。因为从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的传统节日和节日*俗。所以在教学这一重点时我将“佳节”具体化了,将常人的节日与异乡王维的节日情景作了个对比。“春节之时,外面鞭炮声声,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春节)倍思亲;端午节了,到处粽子飘香,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端午)倍思亲;中秋来临,对着空中的圆月,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中秋)倍思亲;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乡的诗人,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除夕)倍思亲。这样孩子们理解起来也容易得多,并能真正感受“佳节思亲”的痛苦。

  王维佳节里倍思亲,怎样倍思亲呢?他“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他与其他文人所不同的独到描写之处,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老师引导孩子们查找了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惯,还了解了这些风俗的来历。让孩子们明白古时人们在重阳节登高寓意步步高升;喝菊花酒寓意长寿;插茱萸可求*安避邪等。这样就对诗人遥知兄弟登高,插茱萸就能容易理解了。通过“配乐启发,闭目想象,穿过时空隧道一起走进王维的世界,去看看当时的长安人是怎么过节的。”然后借助三组别人欢度节日与王维害怕过节的对比图展示,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这样诗歌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抛砖引玉教给学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教的目的最终是为了不教。本次课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查询各种资料,了解多个知识,理解诗的意思,突破重难点,感受作者的情感。这些都可以让孩子们今后自已去尝试。所以这节课也是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这次课让每个孩子都参与搜集、查询、了解,孩子们兴趣盎然,积极思考,团结合作,而且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关键是孩子们从这节课中学*到了学*古诗的方法,今后自己随时可以借助网络资源,自觉去学*了解各种古诗。也真正让“要他学”而变为“他要学”了。到那时,才真正达到了教育的目的,教师的“教”也才真正达到了效果。

  因为师生的共同努力,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成得很好,重难点的突破上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孩子们能用心去感受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怎样“每逢佳节倍思亲”。当然在整次课的教与学而言,也还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特别是在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诗歌结合体验朗读的时候,也许是所在年级的孩子还较小,生活体验不够;也许与老师的引导不到位有关,在体验读的方面总感觉不太令人满意。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更加积极去探索,让孩子们的学*更能得心应手,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彻,学得更加轻松自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4

  教学目的:

  1. 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学*《夜书所见》

  (一)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1)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2)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 诵读全诗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4、练*背诵

  (四)指导写字“促、深”。

  第2课时: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

  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2、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3、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

  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考吗?(根据学生质疑,板书)

  (简单的疑问根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天常说的山东不同。)

  三、精读理解

  1、四人一组思考、讨论黑板上的问题。

  2、全班交流。

  教师相机引导。

  如:第一句诗。

  ①“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

  ②诗人会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可见诗人*时怎样?

  ③诗人为什么会*时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从而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

  ④朗读指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寂寞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如:第二句诗

  ①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板书:登高)

  ②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独自在外,多么遗憾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一定在思念着诗人呢。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3、朗读指导,并背诵。

  ①自由练读

  ②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③练*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四、拓展

  1.今天就是中秋节,我们寄宿在学校,不能回家,就让我们说一说对他们的思念吧!

  学生畅所欲言。

  2、写字指导

  重点写“异、遥、插”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5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

  2. 诵读古诗,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3. 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或课件)、录音磁带。

  教材简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17岁时写的。农历九月九日是重阳节。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题目的意思是,在重阳节这天思念家乡的兄弟。

  全诗抓住重阳节登高这一*俗,抒发了思念亲人的感情,发自肺腑,情真意切,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传诵。特别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常常被人们引用,以表达思亲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生字,了解诗意,背诵古诗。

  建议本课用1课时完成。

  * “独在异乡为异客。”“独”,独自一人;“异乡”,他乡,这里指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异客”,指陌生的客人。这句诗的意思是:我孤独一人在外地。

  * “每逢佳节倍思亲。”“逢”,遇到;“倍”,加倍、更加;“佳节”,美好的节日,这里指重阳节。这句诗的意思是:每当遇到节日我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亲人。

  * “遥知兄弟登高处。”“遥”,远;“兄弟”,哥哥弟弟,诗中指在家乡的哥哥弟弟;“登高”,民间风俗,重阳节这一天,人们都要外出登高。这句的意思是: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

  * “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人重阳登高,将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防灾避疫;“遍”,全都。这句的意思是:兄弟们都插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 古诗教学以学生诵读为主。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多读。

  可以参考以下节奏朗读: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 课后第1、2题可在教学过程中完成。

  * 课后第3题:要弄清字、词的意思,再正确选择。

  * 课后的选做题教师应先了解学过的有关诗句,以作提示。

  教学设计参考

  一、揭示课题

  1. 谈话:今天我们学*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千古流传的诗歌。

  2.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 解题。

  二、学生自读诗歌,初步感知

  1. 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诗句通顺连贯。

  2. 检查学生自读诗歌情况。

  3. 学生借助注释、插图,了解诗的大意。

  三、自读自悟,体会意境

  1. 再读诗歌,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2. 全班交流。

  3.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四、背诵诗歌

  五、拓展延伸

  你读过哪些思念家乡和亲人的诗歌?(如:李白的《静夜思》)

  (杨蔚、李金瑶)

  参考资料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人(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著名诗人。少年聪慧,9岁时就以文才出名。他多才多艺,不仅能做诗,而且懂音乐、绘画。他的诗,题材、风格多样化,特别是田园山水诗,具有较高的艺术造诣,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6

  活动目标

  1.欣赏并理解古诗,能初步发现古诗的语言结构特点。

  2.理解古诗中“异乡”、“异客、“忆”、“遍插”、“遥知”、“茱萸”、等字词的意思,初步掌握古诗的完整诗意。

  3.感受古诗中诗人表达的思念家乡亲人之情。

  4.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5.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让幼儿熟读、吟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活动准备

  1.让幼儿预先知道“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了解一些节日民俗。

  2.相关诗句字卡

  3.自制课件

  活动过程

  一、听老师故事、引出古诗,帮助幼儿初步理解古诗所表达的内容。

  提问:九月九日这一天,诗人在干什么呢?他想到了些什么?

  二、完整欣赏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初步发现古诗的语言结构特点,理解古诗诗意。

  1.师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出示相应的文字卡片。

  提问:古诗里说了些什么?

  2.古诗和刚才的故事讲的是同样的.事,你觉得它们有什么不同?

  三、欣赏古诗,理解故事中的字、词及古诗所表达的含义。

  提问:

  1.在这首古诗里你有哪些地方还不明白?

  2.这首古诗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

  3.师生完整欣赏并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四、迁移情感,体验诗人的思乡之情。

  1.提问:诗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这天特别的思念家乡的亲人,写下了这首有名的古诗,如果你一个人离开了家,到了陌生的地方,你会想些什么呢?

  2.引导幼儿用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老人的喜爱之情。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我用讲故事的形式间接地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并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我知道图片是最为直接能吸引幼儿的视线的,故事也是幼儿最为喜欢、最容易理解的,把两者有机结合能激发幼儿的学*兴趣。让孩子们学得特别的快,可以有效的帮助孩子理解古诗的内容,更加的直观形象。孩子对于重阳节都十分的陌生,虽然能够出示茱萸、重阳糕等相关图片,但是这两种物品对于幼儿来说是很少见到的,教师只是一笔带过,老师应该适时的加以引导或者通过知识经验准备来引导幼儿认识。

  小百科:《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之一。此诗写出了游子的思乡怀亲之情。诗一开头便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节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更是千古名句。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鉴赏通用五篇(扩展5)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菁华6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他当时只有十七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飘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情之所至,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

  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就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形表达出来,同时传给人们一种寂寞的心情,很自然地为下面思念的内容奠定了基础。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学情分析 :

  学生*时积累了不少的古诗,再加上这首诗是名家名篇,学生耳熟能详,绝大多是学生能够把古诗背诵下来,并且学生通过两年的语文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古诗的能力,能通过预*大概了解古诗的意思。对于诗中蕴含的思乡之情,学生也能略有体会,但是因为诗人所处的年代与学生十分遥远,学生的情感却难以与诗人产生共鸣,所以设身处地地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的意境对于学生来说是最难的。

  教学目标:

  1、认识“忆、异”等6个生字。会写“深、忆、逢、佳”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学*重难点:

  重点: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品重点字词,体会作者流露的感情。

  教学准备 :

  教师:课件。

  学生:搜集了解诗人王维。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家乡是出门在外的游子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曾留下许多思乡思亲的千古绝唱。今天让我们细细地来品味一首王维的思亲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课题。

  2、学生汇报对王维的了解,教师补充王维的资料。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唐代诗人,多才多艺,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流传至今的诗歌有400余首,人们又称他为“诗佛”。

  3、学生质疑,理解题目中的重点词。(重点理解“忆”、了解重阳节的风俗*惯、区别课题中的“山东”和现在的“山东省”。)

  4、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指名说)题目很重要,是走进课文、走进古诗中的'一扇门。从题目中,我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重阳节这一天思念家乡亲人,想念兄弟的事。齐读诗题,注意语调低沉缓慢。

  二、初通诗句,整体感知

  1、出示带注音诗句,自由读。

  2、指名读,纠正读音。

  3、去音后男生读女生读,读出节奏。

  4、提出生字并归类,小组开火车认读并组词,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在这一课的生字中,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左右结构:忆 佳 倍 插

  上下结构:异

  半包围结构:逢 遥 遍

  教师范写三个字: “异”(不要把上部写成“已”,上面要封口)。 “遥”(要注意后写走之部)。“插”(要引导学生写好笔顺的笔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2

  课时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4、想象画面,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受诗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身在他乡,在重阳节时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重阳节与王维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开始,激情导入

  1、以连线的方式出现节日、日期和*俗。

  2.每当佳节来临,我们总会和自己的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可唐朝著名的诗人王维,却在重阳佳节的时候,还孤独地在他乡苦读。此时,看着别人携老扶幼、开开心心地过节时,于是诗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心中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今天让我们细细地来品味这首王维的思亲名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齐读课题。

  二、紧扣诗眼,从“忆”出发

  1、师:读一读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诗人在重阳节的时候思念起了家乡的亲人。

  2、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那种思念?

  生:(忆)

  3、师:怎样记住“忆”?竖心旁表示什么?

  回忆源于内心,回忆往事,免不了融入个人的情感。诗人在重阳节回忆起亲人,会有着怎样的情感呢?

  三、读顺诗文,感悟诗境

  1.今天就让我们乘坐历史的列车,跨越时空,一起走进王维少年时的心境。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自由读诗三遍,要把诗读通顺,把字读正确,尤其注意生字的读音。

  2、同桌互读,给出评价,交流识字方法,同时在自己没有读懂的字词做上记号。

  3、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由字及词,解决“不懂”。

  4、重点指导:

  (1)“异”——“异乡”“异客”

  推荐识字方法:与形*字“导”区别

  学生口头组词:异国、异地……

  师:什么叫“异国”?(其*家)那“异乡”“异客”是什么意思?

  (2)“插”——“遍插”

  师范写,引导学生注意右半边的笔顺。

  师:“遍插”到底插哪儿呢?(佩带于臂,或挂在腰上,还可以插在头上。课件出示。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俗,就是在重阳节这天,大家在头上插上茱萸,登上高处,据说可以辟邪,消灾。)

  5、师:再读古诗,借助书上的注释和大家讨论后形成的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

  四、想象画面,由“意”入心

  (一)想象“独”,体会“思亲”

  1、师:读一读,想一想:诗中第一行,短短的七个字,却出现了两个“异”字,你感受到什么?

  生:“孤独”

  师:回答的真棒。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当时的唐朝首都长安,走*王维当年的生活,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课件出示)

  走在大街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他感到

  路过大院时,亲朋相聚,举杯痛饮,而他感到

  出门远游中,携老扶幼,欢声笑语,而他感到

  2、师:诗人的心中在想什么呢?

  生:“思亲”

  3、指导朗读:是呀,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于是诗人才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

  (过渡语):读的真好,这是我们看到的第一幅画面,现在我们来读一读第二句诗,这里又让你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4、全班交流:

  师总结:在重阳佳节里,家家户户共庆团圆。此时的诗人却独自走在街头,目睹周围人家的其乐融融,诗人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家乡的亲人。此时,你能用诗里面的几个字来说说他此时的心情吗?

  生:“倍思亲”

  师:你太了不起了,这么快就知道了答案。现在我们就一起把刚才自己想到的画面与大家分享,让我们再次走进王维当年的生活,体会诗人的内心感情。提供句式:(课件出示这三句填空)

  当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求职谋生的人们,对着空中高挂的明月,只能用这样的诗句遥寄对家乡亲人的想念:“__ __”

  当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国的海外游子,怀着对家人的无尽思念,用诗句来说出他心底的思念之言:“__ __”

  当重阳之时,看着人家举家团圆,诗人不由地说:“ ”

  齐读第二句,之后连读前两句。

  (二),想“少一人”,体会思乡之情

  (过渡语):读的真好!我们再自由地读一读后两句,此时你又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生:……

  1、师:你说的真不错。就在这样的孤独中,王维想起了以前在家乡读书的时候。(课件出示)那时候,自己也会在重阳节时,和兄弟们一起插上茱萸、登上高处,可如今兄弟们站在高处,却少了一人,少了谁呢?

  生:王维。

  2、假如此时你是王维的兄弟们,看着王维不能和他们一起庆祝,你会感慨地说什么呢?生:“少一人”

  3、我们再静静地默读,想想这幅画面最不完美的地方是什么?

  生:“少一人”

  4、指导朗读:“少一人”是诗人此时最大的悲伤,让我们带着这种悲伤,一起来表达诗人心中无奈的呐喊——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齐读

  (三)指导背诵,情景交融

  师:你们读的让老师都感到深深的悲伤。可现在正碰到重阳佳节,秋阳高照,遥想此刻兄弟们一定在身上插上茱萸香草了,一定在饮菊花酒了,一定在登高远眺了,你们可知道,我——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此时此刻,我仿佛听到了兄弟们的欢声笑语,他们也一定正惦念着我,我的心里又多了一丝安慰。“遥知——”

  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遍插茱萸少一人”,唯独少我一个人啊,怎能不让我——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齐读全诗感悟。

  背诵古诗。

  五、回扣诗眼,感悟诗“心”

  1、师:学完整首诗,我们再来看看“忆”,此时的“忆”还单单只是回忆吗? “忆”翻译成什么意思才更为贴切?

  生:思念

  师:非常准确,所以在诗的正文中诗人就用了一个什么字?

  生:思

  2、师:太棒了,“忆”和“思”原本就是一组近义词,都是指思念。既然诗人如此思念家乡的亲人,为什么不回去呢?课件出示:王维,唐代大诗人,十五岁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读书,到二十岁考中进士。这段时间,他一直漂泊在外,孤零零地在异地生活,自然会产生浓厚的思乡之情,尤其在佳节到来之际,这种情感更加强烈。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3、师:好男儿志在四方,不是不想回,而是不能回,这是一种深深的无奈。此时的思念就似美酒一样,越酿越醇,于是才写出这首思乡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才诞生了思乡的千古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六、举一反三,迁移拓展

  是啊,古往今来,怀乡思亲的人们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我们一起来学学这两首:出示《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

  泊船瓜洲杂诗

  (宋)王安石(唐)王维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假如你有亲人在外地工作,你能用一段话说说你对他的思念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他当时只有十七岁,正在长安谋取功名。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飘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情之所至,诗人直抒胸臆,写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

  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独在异乡为异客”,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就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形表达出来,同时传给人们一种寂寞的心情,很自然地为下面思念的内容奠定了基础。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学情分析 :

  学生*时积累了不少的古诗,再加上这首诗是名家名篇,学生耳熟能详,绝大多是学生能够把古诗背诵下来,并且学生通过两年的语文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古诗的能力,能通过预*大概了解古诗的意思。对于诗中蕴含的思乡之情,学生也能略有体会,但是因为诗人所处的年代与学生十分遥远,学生的情感却难以与诗人产生共鸣,所以设身处地地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的意境对于学生来说是最难的。

  教学目标:

  1、认识“忆、异”等6个生字。会写“深、忆、逢、佳”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学*重难点:

  重点: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品重点字词,体会作者流露的感情。

  教学准备 :

  教师:课件。

  学生:搜集了解诗人王维。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家乡是出门在外的游子永恒的话题,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曾留下许多思乡思亲的千古绝唱。今天让我们细细地来品味一首王维的思亲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课题。

  2、学生汇报对王维的了解,教师补充王维的资料。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唐代诗人,多才多艺,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流传至今的诗歌有400余首,人们又称他为“诗佛”。

  3、学生质疑,理解题目中的重点词。(重点理解“忆”、了解重阳节的风俗*惯、区别课题中的“山东”和现在的“山东省”。)

  4、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指名说)题目很重要,是走进课文、走进古诗中的一扇门。从题目中,我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重阳节这一天思念家乡亲人,想念兄弟的事。齐读诗题,注意语调低沉缓慢。

  二、初通诗句,整体感知

  1、出示带注音诗句,自由读。

  2、指名读,纠正读音。

  3、去音后男生读女生读,读出节奏。

  4、提出生字并归类,小组开火车认读并组词,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在这一课的生字中,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左右结构:忆 佳 倍 插

  上下结构:异

  半包围结构:逢 遥 遍

  教师范写三个字: “异”(不要把上部写成“已”,上面要封口)。 “遥”(要注意后写走之部)。“插”(要引导学生写好笔顺的笔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学*能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感受诗人的孤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学会本诗中的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4、能学懂一组思念亲友类古诗,提高阅读、理解古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感受诗句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前准备】

  1、学生预*并了解相关知识,收集相关资料。

  2、教师准备好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学*一组诗,首先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件出示古诗及背景)

  2、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你知道这天有什么*俗?“忆”是什么意思?教师简述“山东”的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题目的意思?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3、是谁在思念?你对王维有什么了解?师补充简介诗人。

  过渡:王维为什么要思念家乡亲人?他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古诗。

  (从题目入手,让学生的课外知识与所学内容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对全诗有个整体感知,以问题过渡激起学生的学*兴趣。)

  二、学*诗句

  1、范读,齐读古诗。

  2、学生自学,理解诗意:先自由读理解诗句并划出不理解的词句,再小组交流讨论。

  3、检查自学情况:首先指名说说已懂得的诗句意思,并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疑难;再指名说;最后齐读古诗。

  4、师述:读诗不是弄懂诗的意思就行了,还要弄懂、体会出诗中的情感。通过刚才的学*,你从这首诗中感受到了什么?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追问)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又是怎样表达出自己的情感的呢?

  5、学生分组自由讨论。

  6、交流发言。(重点抓住“独、异、倍、遍、少一人”等词语进行体会,相机让学生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并感情朗读)

  7、感情朗读。

  (课堂教学中要真正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要给学生自由学*的空间,信任学生,学生是可以读懂诗句意思的。这部分的教学要让学生知道读诗不仅是懂得意思,还要读出蕴含在诗中的情感、意境,并教给学生从诗句中去体会感悟。)

  三、复*《宿建德江》

  1、(出示诗句)这首诗我们已经学过了,谁来读一读?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

  3、诗中写了诗人所见景物对表达自己的感情有什么作用?

  4、感情朗读。

  (复*这首诗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应怎样去理解体会诗中所蕴含的人物情感,只有抓住了诗中的词句,去想象,去体会,才能真正的读懂古诗。)

  四、学*《泊船瓜洲》

  1、(出示诗句)说说题目的意思,对王安石的了解,简介写作背景。

  2、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3、班级交流: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自学所得。

  (这一步骤是让学生试着用所学到的方法去学*,以实现迁移、运用,使知识和方法逐渐内化为一种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学*打下基础。小组学*讨论,让学生在互相讨论交流中增强合作的意识,实现学生能力的互补。)

  五、总结

  1、今天,我们学*了两首诗,复*了一首诗,这三首诗有什么共同之处?诗人在表达自己的情感时有什么不同?

  2、这二首诗中,哪些句子给你的印象最深?你能说一段话用上这句诗吗?

  3、感情朗读二首诗。

  (我们今天学*古人的诗句,不仅是让学生欣赏汉语文的艺术美、语言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积累优美的词句,在适当时还应鼓励学生去应用。这样,才能真正起到阅读古诗的作用。)

  六、作业

  1、同学们,你们现在离开了自己的父母亲人,来到我们实验学校,肯定也会想家,想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吗?试一试,写一两句诗来抒发一下自己的情感。

  2、背诵二首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夜书所见》

  、导入新课

  1、简介作者。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写作者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准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互相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交流,理解诗意:

  ⑴ 小组汇报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互相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⑵ 交流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诵读全诗: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4、练*背诵。

  四、指导写字“促、深”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品重点字词,美读诗句,体会诗歌的情感。

  3、激发和培养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作者,阐释题意。

  同学们,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曾留下许多思乡思亲的千古绝唱。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就学过一首诗《静夜思》。今天让我们再来品味一首王维的思亲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齐读课题。

  1、了解王维吗?谁来说说?指名说。(师根据实际情况补充王维的资料,顺出示幻灯片简介王维。)

  2、了解重阳节的风俗。

  九月九日:是个什么日子?古时候,人们喜欢在重阳节做什么?师介绍重阳节(重阳节的意思、在那天人们所进行的活动以及所代表的意义)

  3、“忆”是什么意思?兄弟呢?谁能说说课题的意思,一句话能说出来吗?(重阳节那天作者思念家乡的亲。)

  二、初读古诗。

  1、自己练读古诗,读正确。

  2、抽读,读出古诗的节奏、韵味。

  3、再读古诗。

  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你感受到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从哪里看出来?是啊,整首诗里,都含着诗人对故乡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啊!

  [设计意图:熟读古诗,体现读的层次性;在整体把握后经历一次潜心会文的过程,为后面的品味感悟奠定基础。]

  三、感悟诗意,体会意境

  (一)感悟:独在异乡为异客。

  1、从哪里看出诗人的孤独?出示第一句诗:独在异乡为异客。

  2、抽读。

  3、重点体会:异乡异客。

  ①同学们,你能从这两个“异”读懂些什么,体会到一些什么?(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到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远离家乡、无依无靠、举目无亲)

  ②是啊,异乡异地,会是多么的不适应、不*惯啊!把这份感受带到这诗句中。

  ③出示背景材料:

  作者王维,十几岁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去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段时间内,他一直漂泊在外,孤零零地在异地生活,自然会产生思乡念亲之情。尤其是佳节到来之际,这种情感更加强烈。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④当时的长安是热闹的、繁华的,可为什么在这样繁华热闹的地方,诗人却感到孤独寂寞呢?又从哪个字看出来?

  4.重点体会“独”。

  ①你对这个“独”有什么体会?

  ②口头填空:读到这个“独”字,我就想到:当诗人身边的人成群结队出去看热闹的时候,而他却____;当诗人看到有人约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时候,而他却____。

  ③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感受诗人异乡做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深刻体会“独”字写出了那种独自在外、人地生疏的情形,表达了寂寞的心情。]

  (二)感悟:每逢佳节倍思亲。

  过渡语:诗人是如此的孤独无助,怎能不叫他——(思念),这种思念是那么的——(深刻),以致他写出了这样的一句千古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1、出示诗句自由朗读:每逢佳节倍思亲。思考:从“倍”字你能读懂些什么?

  2、口头填空:

  诗人居无定所,漂泊他乡,*日里常常____,如今面对良辰佳节,____诗人举目无亲,无依无靠,*日里常常____,面对今天的良辰佳节,____

  3、这是一种多么真切的感情啊。“每逢佳节倍思亲”,它已成为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名句──让我们再次朗读一二行。

  4、想象画面:请同学们轻轻地读这两句诗,边读边想象,你的眼前将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5、指导诵读。

  [设计意图:领悟“倍”字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在重阳佳节极度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三)感受兄弟情深。

  1.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深深思念着家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板书:登高)

  2、那家里的亲人是否也在思念着他呢?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3、想象画面:再读这两句诗,你的脑中出现了什么画面。

  4、角色吟诵:千言万语道不尽双方心中深深地思念,还是让我们用诗句来表达吧!(王维一组读一二三句,兄弟一组读第四句)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的创设,教师生动语言的描述,拓展想象空间;角色体验,感情诵读,带领学生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

  四、感情诵读,积累背诵

  让我们再有感情地读这首诗,想象诗中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1、配乐读: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练*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激情吟诵诗文,感受到汉语言音律的美。]

  五、拓展诵读

  学了这首诗,让我们再来看看几首思乡情的诗吧。(出示这几首诗)

  1、王维《杂诗》。

  2、张九龄《望月怀远》。

  3、杜甫《月夜忆舍弟》。

  4、王安石《泊船瓜洲》。

  要求:诵读诗歌,体会作者思乡爱亲的情感。有困难的学生,教师相机指导。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课内和课外链接起来,拓展诵读面,寻找他们觉得类似的诗歌阅读、背诵,从而拓展了学生的积累。]

  六、课外作业。

  请同学们用自己最喜爱的方式(如:画画、写一段话、打电话等)给远方的亲人寄去一份问候,以表达你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反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首抒写乡情的千古绝唱,著名诗人王维直抒胸臆卸出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传诵千古的名句。

  如何让学生感受优美的音韵,体悟完整的意境,从而理解诗人情感呢?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第一步:初读古诗,首先问学生:“九月九日:是个什么日子?古时候,人们喜欢在重阳节做什么?”学生兴趣高涨,在学生情绪被调动起来的时候我乘机追问:但是在这样一个喜庆的节日里诗人王维是怎样呢?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感知,并了解王维。然后我出示这首古诗,再齐读、指名读,读后让学生说说体会。

  第二步:感悟古诗,指导学生抓重点字词体会诗意和作者的情感。比如重点抓住课文第二句反复朗读体会,尤其是“每逢”、“倍思亲”……等重点词语进行感悟,并指名读、评议、练读、精读加以感悟,体会王维的思乡之情。

  第三步:配乐诵读。旋律优美的音乐,韵律悦耳的教师范读,使学生纷纷随乐而诵。学生通过激情吟诵诗文,感受到汉语言音律的美,从而获得独特的心理体验。

  第四步:拓展诵读。古诗“海洋”辽阔无边。要在这海洋中汲取更多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需要引导学生将课内和课外链接起来,拓展诵读面,寻找他们觉得类似的诗歌阅读、背诵,那么学*的空间更是会无限地扩大。在学完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后,我又为学生拓展了几首思乡诗,分别是《杂诗》、《望月怀远》、《月夜忆舍弟》和、《泊船瓜洲》。我组合这四首诗指导学生一起诵读,就是让学生较充分的体验思乡爱亲的情感,积累、感悟诗文的语句,欣赏诗文的整体形象,从而激发学生好读、读好古诗的兴趣和情愫,并拓展了学生的积累。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古诗鉴赏通用五篇(扩展6)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菁华5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学*能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感受诗人的孤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学会本诗中的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4、能学懂一组思念亲友类古诗,提高阅读、理解古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感受诗句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前准备】

  1、学生预*并了解相关知识,收集相关资料。

  2、教师准备好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学*一组诗,首先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件出示古诗及背景)

  2、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你知道这天有什么*俗?“忆”是什么意思?教师简述“山东”的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题目的意思?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3、是谁在思念?你对王维有什么了解?师补充简介诗人。

  过渡:王维为什么要思念家乡亲人?他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古诗。

  (从题目入手,让学生的课外知识与所学内容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对全诗有个整体感知,以问题过渡激起学生的学*兴趣。)

  二、学*诗句

  1、范读,齐读古诗。

  2、学生自学,理解诗意:先自由读理解诗句并划出不理解的词句,再小组交流讨论。

  3、检查自学情况:首先指名说说已懂得的诗句意思,并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疑难;再指名说;最后齐读古诗。

  4、师述:读诗不是弄懂诗的意思就行了,还要弄懂、体会出诗中的情感。通过刚才的学*,你从这首诗中感受到了什么?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追问)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又是怎样表达出自己的情感的呢?

  5、学生分组自由讨论。

  6、交流发言。(重点抓住“独、异、倍、遍、少一人”等词语进行体会,相机让学生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并感情朗读)

  7、感情朗读。

  (课堂教学中要真正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要给学生自由学*的空间,信任学生,学生是可以读懂诗句意思的。这部分的教学要让学生知道读诗不仅是懂得意思,还要读出蕴含在诗中的情感、意境,并教给学生从诗句中去体会感悟。)

  三、复*《宿建德江》

  1、(出示诗句)这首诗我们已经学过了,谁来读一读?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

  3、诗中写了诗人所见景物对表达自己的感情有什么作用?

  4、感情朗读。

  (复*这首诗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应怎样去理解体会诗中所蕴含的人物情感,只有抓住了诗中的词句,去想象,去体会,才能真正的读懂古诗。)

  四、学*《泊船瓜洲》

  1、(出示诗句)说说题目的意思,对王安石的了解,简介写作背景。

  2、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3、班级交流: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自学所得。

  (这一步骤是让学生试着用所学到的方法去学*,以实现迁移、运用,使知识和方法逐渐内化为一种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学*打下基础。小组学*讨论,让学生在互相讨论交流中增强合作的意识,实现学生能力的互补。)

  五、总结

  1、今天,我们学*了两首诗,复*了一首诗,这三首诗有什么共同之处?诗人在表达自己的情感时有什么不同?

  2、这二首诗中,哪些句子给你的印象最深?你能说一段话用上这句诗吗?

  3、感情朗读二首诗。

  (我们今天学*古人的诗句,不仅是让学生欣赏汉语文的艺术美、语言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积累优美的词句,在适当时还应鼓励学生去应用。这样,才能真正起到阅读古诗的作用。)

  六、作业

  1、同学们,你们现在离开了自己的父母亲人,来到我们实验学校,肯定也会想家,想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吗?试一试,写一两句诗来抒发一下自己的情感。

  2、背诵二首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2

  课时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4、想象画面,体会诗歌感情,激发和培养学*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受诗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身在他乡,在重阳节时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重阳节与王维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开始,激情导入

  1、以连线的方式出现节日、日期和*俗。

  2.每当佳节来临,我们总会和自己的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可唐朝著名的诗人王维,却在重阳佳节的时候,还孤独地在他乡苦读。此时,看着别人携老扶幼、开开心心地过节时,于是诗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心中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今天让我们细细地来品味这首王维的思亲名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齐读课题。

  二、紧扣诗眼,从“忆”出发

  1、师:读一读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诗人在重阳节的时候思念起了家乡的亲人。

  2、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那种思念?

  生:(忆)

  3、师:怎样记住“忆”?竖心旁表示什么?

  回忆源于内心,回忆往事,免不了融入个人的情感。诗人在重阳节回忆起亲人,会有着怎样的情感呢?

  三、读顺诗文,感悟诗境

  1.今天就让我们乘坐历史的列车,跨越时空,一起走进王维少年时的心境。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自由读诗三遍,要把诗读通顺,把字读正确,尤其注意生字的读音。

  2、同桌互读,给出评价,交流识字方法,同时在自己没有读懂的字词做上记号。

  3、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由字及词,解决“不懂”。

  4、重点指导:

  (1)“异”——“异乡”“异客”

  推荐识字方法:与形*字“导”区别

  学生口头组词:异国、异地……

  师:什么叫“异国”?(其*家)那“异乡”“异客”是什么意思?

  (2)“插”——“遍插”

  师范写,引导学生注意右半边的笔顺。

  师:“遍插”到底插哪儿呢?(佩带于臂,或挂在腰上,还可以插在头上。课件出示。茱萸: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时候有这样一种*俗,就是在重阳节这天,大家在头上插上茱萸,登上高处,据说可以辟邪,消灾。)

  5、师:再读古诗,借助书上的注释和大家讨论后形成的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诗歌的意思。

  四、想象画面,由“意”入心

  (一)想象“独”,体会“思亲”

  1、师:读一读,想一想:诗中第一行,短短的七个字,却出现了两个“异”字,你感受到什么?

  生:“孤独”

  师:回答的真棒。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当时的唐朝首都长安,走*王维当年的生活,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课件出示)

  走在大街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他感到

  路过大院时,亲朋相聚,举杯痛饮,而他感到

  出门远游中,携老扶幼,欢声笑语,而他感到

  2、师:诗人的心中在想什么呢?

  生:“思亲”

  3、指导朗读:是呀,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见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寂寞呢?于是诗人才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

  (过渡语):读的真好,这是我们看到的第一幅画面,现在我们来读一读第二句诗,这里又让你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4、全班交流:

  师总结:在重阳佳节里,家家户户共庆团圆。此时的诗人却独自走在街头,目睹周围人家的其乐融融,诗人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家乡的亲人。此时,你能用诗里面的几个字来说说他此时的心情吗?

  生:“倍思亲”

  师:你太了不起了,这么快就知道了答案。现在我们就一起把刚才自己想到的画面与大家分享,让我们再次走进王维当年的生活,体会诗人的内心感情。提供句式:(课件出示这三句填空)

  当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求职谋生的人们,对着空中高挂的明月,只能用这样的诗句遥寄对家乡亲人的想念:“__ __”

  当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国的海外游子,怀着对家人的无尽思念,用诗句来说出他心底的思念之言:“__ __”

  当重阳之时,看着人家举家团圆,诗人不由地说:“ ”

  齐读第二句,之后连读前两句。

  (二),想“少一人”,体会思乡之情

  (过渡语):读的真好!我们再自由地读一读后两句,此时你又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生:……

  1、师:你说的真不错。就在这样的孤独中,王维想起了以前在家乡读书的时候。(课件出示)那时候,自己也会在重阳节时,和兄弟们一起插上茱萸、登上高处,可如今兄弟们站在高处,却少了一人,少了谁呢?

  生:王维。

  2、假如此时你是王维的兄弟们,看着王维不能和他们一起庆祝,你会感慨地说什么呢?生:“少一人”

  3、我们再静静地默读,想想这幅画面最不完美的地方是什么?

  生:“少一人”

  4、指导朗读:“少一人”是诗人此时最大的悲伤,让我们带着这种悲伤,一起来表达诗人心中无奈的呐喊——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齐读

  (三)指导背诵,情景交融

  师:你们读的让老师都感到深深的悲伤。可现在正碰到重阳佳节,秋阳高照,遥想此刻兄弟们一定在身上插上茱萸香草了,一定在饮菊花酒了,一定在登高远眺了,你们可知道,我——

  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此时此刻,我仿佛听到了兄弟们的欢声笑语,他们也一定正惦念着我,我的心里又多了一丝安慰。“遥知——”

  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师:“遍插茱萸少一人”,唯独少我一个人啊,怎能不让我——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齐读全诗感悟。

  背诵古诗。

  五、回扣诗眼,感悟诗“心”

  1、师:学完整首诗,我们再来看看“忆”,此时的“忆”还单单只是回忆吗? “忆”翻译成什么意思才更为贴切?

  生:思念

  师:非常准确,所以在诗的正文中诗人就用了一个什么字?

  生:思

  2、师:太棒了,“忆”和“思”原本就是一组近义词,都是指思念。既然诗人如此思念家乡的亲人,为什么不回去呢?课件出示:王维,唐代大诗人,十五岁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读书,到二十岁考中进士。这段时间,他一直漂泊在外,孤零零地在异地生活,自然会产生浓厚的思乡之情,尤其在佳节到来之际,这种情感更加强烈。这首诗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3、师:好男儿志在四方,不是不想回,而是不能回,这是一种深深的无奈。此时的思念就似美酒一样,越酿越醇,于是才写出这首思乡的名篇——《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才诞生了思乡的千古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六、举一反三,迁移拓展

  是啊,古往今来,怀乡思亲的人们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我们一起来学学这两首:出示《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

  泊船瓜洲杂诗

  (宋)王安石(唐)王维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假如你有亲人在外地工作,你能用一段话说说你对他的思念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学*能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感受诗人的孤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学会本诗中的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4、能学懂一组思念亲友类古诗,提高阅读、理解古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感受诗句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前准备】

  1、学生预*并了解相关知识,收集相关资料。

  2、教师准备好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学*一组诗,首先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件出示古诗及背景)

  2、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你知道这天有什么*俗?“忆”是什么意思?教师简述“山东”的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题目的意思?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3、是谁在思念?你对王维有什么了解?师补充简介诗人。

  过渡:王维为什么要思念家乡亲人?他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学*古诗。

  (从题目入手,让学生的课外知识与所学内容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对全诗有个整体感知,以问题过渡激起学生的学*兴趣。)

  二、学*诗句

  1、范读,齐读古诗。

  2、学生自学,理解诗意:先自由读理解诗句并划出不理解的词句,再小组交流讨论。

  3、检查自学情况:首先指名说说已懂得的诗句意思,并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疑难;再指名说;最后齐读古诗。

  4、师述:读诗不是弄懂诗的意思就行了,还要弄懂、体会出诗中的情感。通过刚才的学*,你从这首诗中感受到了什么?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追问)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又是怎样表达出自己的情感的呢?

  5、学生分组自由讨论。

  6、交流发言。(重点抓住“独、异、倍、遍、少一人”等词语进行体会,相机让学生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并感情朗读)

  7、感情朗读。

  (课堂教学中要真正让学生成为学*的主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要给学生自由学*的空间,信任学生,学生是可以读懂诗句意思的。这部分的教学要让学生知道读诗不仅是懂得意思,还要读出蕴含在诗中的情感、意境,并教给学生从诗句中去体会感悟。)

  三、复*《宿建德江》

  1、(出示诗句)这首诗我们已经学过了,谁来读一读?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

  3、诗中写了诗人所见景物对表达自己的感情有什么作用?

  4、感情朗读。

  (复*这首诗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应怎样去理解体会诗中所蕴含的人物情感,只有抓住了诗中的词句,去想象,去体会,才能真正的读懂古诗。)

  四、学*《泊船瓜洲》

  1、(出示诗句)说说题目的意思,对王安石的了解,简介写作背景。

  2、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

  3、班级交流: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自学所得。

  (这一步骤是让学生试着用所学到的方法去学*,以实现迁移、运用,使知识和方法逐渐内化为一种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学*打下基础。小组学*讨论,让学生在互相讨论交流中增强合作的意识,实现学生能力的互补。)

  五、总结

  1、今天,我们学*了两首诗,复*了一首诗,这三首诗有什么共同之处?诗人在表达自己的情感时有什么不同?

  2、这二首诗中,哪些句子给你的印象最深?你能说一段话用上这句诗吗?

  3、感情朗读二首诗。

  (我们今天学*古人的诗句,不仅是让学生欣赏汉语文的艺术美、语言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积累优美的词句,在适当时还应鼓励学生去应用。这样,才能真正起到阅读古诗的作用。)

  六、作业

  1、同学们,你们现在离开了自己的父母亲人,来到我们实验学校,肯定也会想家,想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吗?试一试,写一两句诗来抒发一下自己的情感。

  2、背诵二首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读古诗,理解字词,读懂诗意。

  2、体会诗中所表达的作者与朋友的深厚友谊。练*感情朗读古诗。

  3、掌握学*古诗的一般方法,并学会积累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中作者运用夸张、比喻的方法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描写送别的古诗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初读课文

  引导思考

  读中体会感情

  一、感情调动,导入课题:

  1、板书“佳节”

  师:同学们喜欢过节吗?为什么呢?

  2、师:看来,大家在过节时都是开开心心的,不过,唐朝有位诗人(课件诗人背影)在重阳佳节这天,却道出了这样的感叹:(课件“每逢佳节倍思亲”)熟悉吗?哪儿见过?(课件古诗)

  二、初读古诗。

  1、想读吗?那就大声地读吧!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顺。

  2、生自由读。

  3、指名读,正音。

  4、还想怎么读?(按学生设想读)

  5、同学们真不错,字音读得准,诗句也读顺了。这首诗读了这么多遍,你读明白了什么吗?

  6、生交流。(茱萸介绍)

  7、明明是合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何会有如此的感叹呢?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中,你可能会有新的感受。

  三、读文悟情。

  1、生读文,师巡视。

  2、读了故事,是不是又有了新的感受了?生交流,师相机板书。

  3、你们都有了自己的感受,课文中的哪些句子给了你这样的感受,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画出这些句子,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4、交流:谁想第一个把自己的感受和大家分享?

  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的是什么?

  2)、(谈不出)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

  四、读中体会感情,理解课文

  (谈得出)是啊!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到外求学(板书华山东边是家乡,西边是长安)它的家乡在华山以东的蒲州,长安在华山以西,他这一别就有两年了。你离开过你爸爸妈妈一段日子吗?多久?心情如何?而王维是整整两年没有与亲人相见啊!你还想再读读这句话吗?相信你现在一定能读出自己的感受。(指名读)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1、这样的情景,你有过类似的印象吗?扶老携幼、兴高采烈,能和你身边的同学配合着演演吗?

  2、我看到你们兴高采烈的模样了,重阳佳节的大街上可真热闹呀,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

  3、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诗人看到这一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课件句子)带着你的这种感受,来读这句话。

  (如果不动情)结合生活实际调动情感再读。

  5、此时的王维真是触景生情啊!

  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1、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会是怎样的呢?(学生想象)

  2、课文中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欢度节日的场面?(指名读)

  3、(课件出示句子)扶老携幼、兴高采烈,能和你身边的同学配合着演演吗?

  4、我看到你们兴高采烈的模样了,重阳佳节的大街上可真热闹呀,谁能通过朗读把咱们也带到热闹的大街上去?

  5、这就是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诗人看到这一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课件句子)带着你的这种感受,来读这句话。

  (如果不动情)结合生活实际调动情感再读。

  5、此时的王维真是触景生情啊!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

  1、从这段中,你感受到的什么?

  2、课件出示句子还有同学想读这段话吗?

  3、(读得不好)读这段时你想到了什么?

  (读得好)(课件欢快音乐)是啊!重阳佳节,王维和兄弟们登高远眺,是多么开心啊!看你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交流)

  4、从你们的言语和神态中我已经感受到了这份喜悦!来,咱们再来读读这段。(生齐读)

  五、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5、(切换音乐思念)欢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指板书)而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在山的那头;身在山的这一边,而心却早已飞到山的那一边了,(课件出示句子)王维的这种思乡之情,你能体会到吗?想读这句话吗?(指名读)

  6、你是这样读的:……天各一方……;省略号停了一下;……一定也在……你想表达什么呢?

  7、他表达出了自己的感受,有哪位同学也能像他这样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指名读)

  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1)、以前王维和兄弟们是怎样过重阳节的呢?

  2)、(用自己的话说)你说的正是这样的一种情景(课件出示句子)你愿意读读吗?

  (用书上句子)回到上段

  六、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师导: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想起了在家乡时和兄弟们欢聚的情景,思乡之情愈发浓了,思绪万千之时,就将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四行诗句中……(课件出示古诗,教师范读整首诗)

  2、刚才,老师在诵读这首诗时,把自己当作了王维,借这首诗来表达我对家乡的思念,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也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那就来吟诵这首诗吧!

  3、指名读。两名学生读后,对比评价,体现个性化朗读。

  请同学们也像这两位同学一样,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指名读)

  七、情感延伸,课外拓展:

  1、“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人呢?我国历代就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老师从其中选取了隋代诗人薛道衡和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诗文给大家赏读,请同学们根据注释来读读诗,体会同样的思乡之情,选择你喜欢的一首读给大家听。

  2、学生自由练读《入日思归》、《泊船瓜洲》。

  3、指名读。

  八、情感升华,再次吟诵。

  1、在这饱含浓浓思乡情的乐曲声中,我们也即将结束这堂课了,让我们再次深情地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2、配乐齐诵诗文。

  板书:

  佳节倍思亲

  华

  山

  (西)长安家乡(东)

  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

  教学过程

  理解课题

  理解古诗

  一、揭题,导入新课:

  1、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一首古诗《赠汪伦》,出示古诗:

  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你知道“赠”是什么意思吗?

  3、请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二、学*古诗

  1、初读,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

  这是一首描写什么的诗?(送别)

  2、再读古诗,想一想,谁送谁,谁别谁?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3、有谁知道李白是谁、汪伦是谁吗?

  学生介绍有关背景。

  教师过渡,他们一个是大名鼎鼎的诗人,一个是普普通通的村民,他们之间是怎以联系起来的呢?(学生说故事)

  4、是啊,天下没有散的筵*,再好的朋友也要分别,同学们再读一读诗句,看看分别时的情景怎能样?

  5、自读,说诗意。

  你认为哪一句还可以怎么说?(修正诗意、注意关键字词)

  6、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学生质疑)

  (根据学生质疑情况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

  朗读。

  7、小结:这首诗是以歌声来送别朋友,其实古时候还有许多诗,我们看一下,古人还会以什么来送别朋友?

  拓展课外知识

  三、带读古诗:

  1、出示以下三首诗,引导学生自读理解,古人又是以什么来送别朋友的呢?

  2、朗读、小结:无论以什么送别,都有可以概括为以“真心”送别。

  四、课外练*:

  收集送别诗,举行一次吟诗会。

  主板书:

  赠汪伦

  李白深情厚谊汪伦

  踏歌声

  辅板书:歌声

  酒

  语言

  以目光送别

  第三课时

  上课时间:

  教学过程

  巩固旧知

  激发学生的兴趣

  交给学生方法

  巩固

  一、复*巩固

  1、指名背诵古诗;

  2、男女比一比,看看谁背得好。

  3、齐背

  二、学*生字

  1、出示生字,读一读

  dúyìjiāqīnwāngchéng

  独异佳亲汪 乘

  féngdēngchālúnyùtàtán

  逢 登插伦欲踏潭

  (1)拼读

  (2)开火车读

  (3)记第二排二类字

  2、归类学一类生字生字

  左右结构:独、佳、汪

  上下结构:异、亲

  独体结构:乘

  3、你早就认识哪个字?你会写吗?请你教小朋友写。

  (重点)笔顺:

  乘——

  佳——

  4、理解字意:组词

  独:独自、单独、孤独、独一无二

  佳:佳节、佳人、最佳、

  汪:水汪汪、汪洋、泪汪汪、一汪水

  异:奇异、异地、异味、惊异

  亲:亲人、亲手、亲笔信、亲密

  乘:乘法、乘除、乘数、乘车、、

  5、书写:

  (1)你有要提醒小朋友的地方吗?

  乘字一共有10画

  异字上面要封口

  (2)注意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写字的规律:上紧下松、左紧右松

  (4)学生描红

  三、作业:

  1、把今天所学的字听写一遍。

  2、书98页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

  能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能体会诗中作者的情感。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古诗------读正确,读出节奏

  1.从叶绍翁笔下的乡愁引入学*维笔下的乡愁

  2.提出初读要求:读四遍。前两遍把诗中的每一个字读准, 把诗读正确;后两遍注意诗中的停顿,读出诗的节奏。

  3.学生自由读诗。老师巡视。

  4.(课件出示古诗)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是否把字音 读准了。

  5.齐读生字较多的两句诗。

  6.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是否读的有板有眼。

  7.齐读古诗。

  二.再读古诗------读出诗味

  1.古诗读正确,读出节奏还不够,还应读出诗味。老师对比读“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具体告诉学生什么是诗味。

  2.学生自由读。

  3.指名读。

  4.齐读。

  三.细读古诗------读懂诗意,走*诗人

  1.谈谈读诗后诗留给自己的印象。

  2.带着诗人的思乡之情读古诗。

  3.诗人为什么这样的想家?这首诗讲了什么呢?仔细读古诗及诗下面的注释,努力把诗意读懂。

  4.学生自己读诗学诗。

  5.老师提两个问题检查读书效果:(1)诗人身在何方?(2)诗人心在何方?

  6.(根据学生回答,老师板书“王维 身在他乡 心在家乡”)这种远离家乡却思念亲人的孤独感能体会得到吗?

  7.带着诗人的孤独读古诗。(配《二泉映月》)

  8.老师配乐读。

  四.品读古诗------读出情意,走进诗人

  1.(课件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心里反复地读这两句诗,闭眼想想: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王维是如何度过的?

  2.指名说说。

  3.(课件出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边读边想: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王维的家乡是一番怎样的情景?

  4.指名说说。

  5.这样热闹的场面里没有王维,王维只有————(学生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幸福的场面里没有王维,王维只有---------(学生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6.这时,你们应该问问王维!你最想问他什么呢?

  7.介绍诗作的背景。

  8.齐读全诗。

  五.诗外读诗------超越诗人

  1.孤独、思乡的情愫似乎一直伴随着王维,后来他又写过这样的诗句:(课件出示)“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读读,说说大意。

  2.(课件出示)“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读读,说说大意。

  3.每当王维想家时,他就倍感孤独,每当孤独时,他又特别想家。这种相思的潮水挡也挡不住,就化成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齐读古诗。(配乐《牵挂》)

  5.王维的心情就是众多远离家乡的人的心情。在《牵挂》的歌声中静静地结束这一课。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