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红旗渠》观后感实用10份

首页 / 观后感 / |

  纪录片《红旗渠》观后感 1

  4月27日晚,大沙坝乡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各村半脱产干部、“第一**”集中观看纪录片《红旗渠》。

  纪录片讲述了上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在人力、物力、财力季度匮乏情况下,红旗渠不依赖国家,仅凭自力更生、苦干实干的精神,通过十年不懈的拼搏和努力,终于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一条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改变了过去“吃水贵如油、十年九不收”的景象,让林县人民从此过上了“不怕旱涝、保丰收”的幸福生活,以此同时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更是创造了世界的奇迹、人类的奇迹。

  观看中,整个会场秩序井然,100余人静**着,共同观看了河南林县人民齐心协力、不畏艰难创造的奇迹《红旗渠》,当观看到话剧中活波可爱的吱吱因担心工人饿着肚子而去挖野菜丢了性命时,当看到八十多岁的老秀才杨起梦老当益壮、奋不顾身为红旗渠建设挥墨题字时,当看到青年工友们为向调查组证明他们是自愿修建红旗渠而在山洞中集体举办婚礼时……现场观众们再也按耐不住内心的触动,不少人轻轻扶起来衣袖,悄悄擦拭着眼角的泪水,这是忍住的感动,更是真情流露。

  观看结束后,该乡党委**对本次观看进行简要总结,同时明确要求,一是全体乡村干部要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炼就亲民爱民的真情怀,炼就抢抓机遇的真胆识,炼就廉洁奉公的真品格,炼就干事创业的真本领;二是以实际行动,传承红旗渠精神,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为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三是要广泛宣传,乡、村两级干部、第一**要组成工作队,将《红旗渠》精神宣讲至家家户户,一次感化人心、凝聚民心。

  大家纷纷表示,深受“身先士卒、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感触,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优良传统,坚持理想,不懈追求,以红旗渠精神为动力,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做好本职工作,助力脱贫攻坚同步小康。

  纪录片《红旗渠》观后感 2

  河南省话剧院演出的《红旗渠》,该剧取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河南林县人民用十年时间创造的人间奇迹——红旗渠。这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个震惊世界的伟大壮举,是一场波澜壮阔、轰轰烈烈的战天斗地画卷,是***时代愚公移山的当代神话。“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座丰碑和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

  彰武县疾控中心全体党员于2017年6月9日下午13:30,在中心三楼会议室观看话剧《红旗渠》,学*“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观看后大家非常感动,也备受鼓舞。特别是该剧主人公杨贵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所体现出敢于担当的先锋模范作用更引起了我的深思。

  通过观看《红旗渠》使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人应当起到先锋模范作用。“真正的***人,心里永远装着人民。”心里装着人民的***人一定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有了人民群众拥护,我们的事业就会做得更扎实、更顺利。***人起到先锋模范作用的方式很简单: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人为本。从自身出发,多与人民群众沟通,打成一片,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真正发挥***人的先锋模范作用。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必将发挥“红旗渠精神”,以人为本、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更好的服务于彰武县人民。

  纪录片《红旗渠》观后感 3

  今天是五一假期最后一天,我日夜盼望的日子终于到来了。我们全家驱车前往红旗渠旅游,一路上我怀着喜悦的心情,很快就到了红旗渠旅游景区。

  红旗渠是围着太行山人工修建的庞大水利工程,全长1500公里,像是给太行山系了一条腰带。红旗渠被称为"人工天河".因为缺水建红旗渠的时候,科技还不先进,没有现代化的建筑工具,就靠着林县青年和妇女们一锤一锤筑上去的,为了建造红旗渠他们吃不饱,穿不暖,有时甚至下河拔水草充饥,但他们艰苦奋斗,日以继夜工作。从1960年修筑一直到1969年,终于筑城了传播生命之水的红旗渠。走在红旗渠上,我仿佛听到了当年锤石凿壁的声音,听到了工人们高吭的劳动号子。他们筑城的不单是现代万里长城,更是一笔教育后人的一笔精神财富。

  走完红旗渠,我们来到一线天,这里是一个很窄的峡谷,最窄的地方一个人要侧着身子才能通过,里面十分阴森,清凉,抬头往上看,一道线的天,怪不得叫一线天。出了一线天,再上几段台阶就来到太行山顶,放眼望去,山下风景尽收眼底,有绿油油的麦田,碧绿的水波,美丽极了!山顶空气清新、甜润,让人陶醉。该下山了,我们要顺着滑梯滑下来,红旗渠的滑梯是亚洲最长的,从山顶直通山下。坐上滑梯还没抓紧,一下子就滑下去了,滑梯时陡时缓,弯弯曲曲,一路惊险刺激,头都吓蒙了。不过,"爽"!

  这次旅行,不但让我感受了林县人民吃苦耐劳的精神、学*了红旗渠伟大的历史,还使我知道:中华民族具有不可战胜的强大力量。

  纪录片《红旗渠》观后感 4

  观看话剧《红旗渠》视频结束后,我的脑海中还是话剧里的场景,心中还是心潮澎湃,耳边又回荡起了人物的话语……

  故事发生在1959年,当时的林县人民身处深山,用水要用一天的时间上山去挑,十分艰苦。然而,在***的领导下,以杨贵同志担任总指挥负责修建水渠,历经千辛万苦,用了整整十年时间,终于让哗哗的漳河水流进了林县。

  修建红旗渠需要勇气。杨贵知道修建风险很大,没有工具,没有资金,没有粮食,没有住宿,可能会有牺牲,可能会闹得人心惶惶,可能会有人反对……但他们没有退缩!他们有人,有思想,有办法,可以战胜一切艰难困苦。没有工具,自己造;没有资金,自己筹;没有粮食,自己挖;没有住宿,住山洞……就是这样的勇气,这样的坚强,红旗渠工程才能克服这些“拦路虎”。杨贵的勇气,还在于他的敢作敢当,为了给工人们吃上粮食,向检查组坦白了私自动用国库粮食的事,并且一人承担责任。多么令人感动的精神,并不是林县人的杨贵可以为这条红旗渠献出一切啊!

  修建红旗渠需要全民参与。9岁的小吱吱跟随姑姑到工地为民工端水,为了红旗渠的早日修好,为了让工地的工人吃上饭,她独自走上上去挖野菜,结果不幸摔下悬崖。她短短一生的梦想,就是能洗上脸,抹上她的胭脂。“漳河水,你什么时候才能哗哗地流过来啊?姑姑,叔叔,你们修得快一点啊!你们没有吃的,我帮你们去挖野菜,野菜,我挖过,我找得到……”耳边每每响起她稚嫩的话语,我的心不禁一阵颤动。

  正是这些人,他们互相激励,用血肉之躯汇成了红旗渠,他们自力更生,重新安排了林县的山河,他们用铁锹一铲一铲挖开大山,他们用锤子,一锤一锤凿出隧道,他们的坚持,他们的勇敢,他们的奋不顾身,他们能为人民,为国家做出一切,这就是我们中华儿女们,这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我们需要这些英雄,他们是我们心中永远的英雄!我们今天要肩负历史的使命,要弘扬红旗渠精神,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一名合格的***员。

  纪录片《红旗渠》观后感 5

  6月19日至22日,作为第二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培训班的工作人员,我与参训学员一起前往红旗渠干部学院进行了为期5天的学*,所见所想,感悟颇多。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啊!竟然“孕育”出人工天河红旗渠,这是一群怎样的人民啊!竟然重新安排了太行河山。

  很小的时候,我看过《难忘岁月——红旗渠的故事》,当时就被里面的人物事迹深深打动。为了引来一渠水,人们耗时十年艰苦创业,生生劈开太行山,爆发出震惊中外的磅礴力量。

  这种力量与古代官府“征用民力”的劳动是完全不一样的。当时的县委完全可以不进行这项工程,中途遇阻也可以就此中断。但县委顶住压力党群一心,还是坚持将这项伟大事业进行到底。我认为,归根结底是因为这是从群众需要的角度出发:县委修渠是为群众,群众修渠是为自己,这就使得整个红旗渠焕发出不一样的光辉,真正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这种“党群一心”的感觉,我在观摩红旗渠纪念馆、重走红旗渠水长城、聆听当年劳模吐露心声、听取“红旗渠精神及其时代价值”讲座、观看话剧纪录片时,一直贯穿心中。千百年,人民缺水生活苦,***,带领修渠彻底变。在修渠过程中,人民群众表现出强大的创造力和凝聚力。党员干部更是立下铮铮誓言:“哪里困难到哪里去,怕死不当***员”、“只要渠能修好,命我都可以不要”、“我要奉献自己的全部去修渠,百死不悔!”他们的一言一行闪耀着伟大的人格光辉,令人动容——这一切逐渐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直到今天,我们进入林州市境内时,这种无形的力量还广泛存在着,感染着每一位来到这里的人。

  “祸兮福所倚。”当初的干旱使林州人民横下心来修成红旗渠,虽然历经千辛万苦,但再也不受缺水之苦,还使一代人的思想得到了大**,使整个县的人建筑水*变得高超,改革开放后“十万大军出太行”赚到很多钱。扪心自问,如果没有党的坚强领导,没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切可能实现吗?山外经济再发展,林州也许还在贫困的边缘挣扎。“红旗渠”,这个名字有很明显的时代印记,但是红旗似红心,我们***人不论何时何地,都是满腔的为民之情。

  纪录片《红旗渠》观后感 6

  怀着崇敬的心情,我曾多次到红旗渠纪念馆参观、小时候也曾看过《红旗渠》电影纪录片,其电影主题曲《定叫山河换新装》被人们传唱至今。8月10日我行重新组织观看了《红旗渠》电影纪录片,再次激起了我对英雄先辈的崇高敬意,再次被几十年前艰苦岁月的动人故事深深感动,再次对 “幸福之渠”的丰富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当年,我县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天干地旱,吃水奇缺,但是,我县人民不等不靠,宁肯苦干,决不苦熬,宁肯流血,决不流泪。积极想办法、跑门路。县委一声号令,引漳入林,千军万马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上,天当房,地当床,吃野菜,带干粮,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发扬愚公移山精神,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了1250个山头,架设了151个渡槽,凿通211个隧洞,硬是劈开太行山,修建了总干渠长70.6公里,干渠、分干渠、支渠、斗渠共1500多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清清的渠水,惠及了全县17个乡镇,我县人民从此告别了吃水难的困境。艰苦的岁月,辉煌的历史已经逝去,然而,在今天这个市场经济机制的社会大潮中,“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依然给我们很多感慨。

  其一,红旗渠精神的核心之一是自信的创业精神。

  这种自信首先表现在对待大自然、特别是对待恶劣的自然环境的心态方面。当年,如果我县人民不积极想办法开动脑筋,一味地靠天吃饭,林州的发展会是今天的样子吗?当年我县人民通过科学论证,大胆的决定,加上不怕吃苦“人定胜天”的自信心,充分发扬敢想、敢干的精神,修建了举世闻名的红旗渠。联想到今天,我们依然需要这种精神,要创新思维,相信自己,改变命运靠自己,干事、干实事、干成事,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

  其二,红旗渠精神是一种团结协作精神。

  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修建红旗渠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工程,在艰难的环境下,无论男女老幼,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听从安排,团结协作,才创造了世界第八大奇迹。这种精神是我们今天更需要发扬光大,在工作上不推诿、不扯皮,互相扶持,真抓实干,为了农行明天的发展,大家共同携起手来,建设农行美好的明天。

  其三,红旗渠精神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在修建红旗渠时,建设者们不计个人得失、不讲条件、乐于奉献、不畏艰难、勇于牺牲。从而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人物,也牺牲了许多英雄壮士,受伤者更是不计其数,然而人们却从未退缩,而是前赴后继,修渠不止。在忍饥挨饿,吃糠咽菜,设备落后的情况下,历时6年终于修建了人间奇迹—红旗渠,造福了子孙后代。

  其四,红旗渠精神是一面永恒的旗帜。

  红旗渠精神折服了一代又一代人,给人启迪,催人奋进。一个单位更需要这种红旗渠精神,现在的工作环境好了,眼界开阔了,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有些干部员工的观念淡了,工作作风差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弱了,工作中讲客观,谈条件,提困难,不能主动的、能动的去工作,红旗渠精神体现的是我们林州人的一种本色,因此,我们仍需呼唤红旗渠精神,弘扬红旗渠精神,赋予红旗渠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让红旗渠精神成为我们工作的强大精神动力,努力作好本职工作,为了农行的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愿红旗渠精神代代相传,永不消逝。

  纪录片《红旗渠》观后感 7

  我听说过红旗渠的故事,看过《红旗渠》电影记录片,唱过《红旗渠》电影的主题曲--今天我们在蒙蒙细雨中重新踏上那条"幸福之渠",倾听几十年前艰苦岁月的动人故事。

  虽然下着小雨,可是党员们仍兴致勃勃地参观了红旗渠纪念馆、红旗渠主干渠、青年洞和横跨两省的络丝潭……听着讲解员真实的解说词,看着那些当年民工们和县里领导身先士卒的张张照片,简陋的条件,艰苦的生活,生动再现当年引漳入林、气吞山河的壮丽画卷,热情讴歌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

  河南省林县山多地少,石厚土薄,凿井无泉,引水无源,自然条件十分恶劣。1960年,以杨贵、李贵"二贵"为首的县委县**领导班子提出"用林县人民勤劳的双手,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誓言,他们决定在太行山开凿一条引水渠,从山西省*顺县把漳河水引入林县,并给这条渠取名为"红旗渠".红旗渠的施工期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修渠工程浩大,施工环境恶劣,技术装备简陋,资金和物资短缺,民工每天只有6两粮食掺和着野菜充饥。20万林县民工克服种种困难在太行山上劈山开石,架起157个渡槽,打通211个隧道,终于修成宽8米,高6米,全长71公里的总干渠,我们每个党员听到这里都为林州人民创造的奇迹所感动。不要说在当时那样的条件,就以现在的科技水*,也是相当困难的。红旗渠蜿蜒于太行山区崇山峻岭之中的悬崖峭壁上,如同"人工天河"纵贯林县全境。它也成为闻名中外的一大观景。

  "红旗渠"精神是身先士卒、无私奉献的精神。创业时期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生活条件好了同样需要这种精神。"红旗渠"精神是一面永恒的旗帜,"红旗渠"精神折服了一代又一代人。新的历史时期,虽然条件好了,但前进道路上还有高山险阻,还有激流险滩。就在我们举国上下同为奥运成功举办的今天,藏族分子四处破坏奥运圣火的传递,这是我们全体华人不可容忍的。奥运会是给中华民族提供一次交流、学*的机会,也是让世界了解中国、接触中国的一个*台。不论藏族分子的破坏或是西方政治势力的阻扰,各方面高度政治化,这必将成为中国崛起的一个台阶,这个伟大的国家不会因什么事件就停止自己的步伐。这就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倔强。

  纪录片《红旗渠》观后感 8

  11月11日,红旗渠集团、红旗渠风景区组织职工观看《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影片,深入学*红旗渠精神,开展了一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当熟悉的山水、人物通过一帧一帧电影画面呈现在大银幕时,大家纷纷表示非常地激动和骄傲,红旗渠故事触电大银幕,让红旗渠精神更加生动、立体。

  电影以巍巍太行、壮美红旗渠为元素,讲述了曾经参与修建红旗渠的老人石天林,骑行重走红旗渠的独特追梦旅程,再现红旗渠精神的辉煌过去,演绎*凡人生的梦想力量。作为*年来难得的一部反映红旗渠题材的电影,从筹备到登上大银幕,《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历时四年,泪点、看点、亮点兼具。电影的热映,好评如潮,引发社会各界的密切关注。

  红旗渠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林县人民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通过一锤一钎一双手,历时十年,在太行山悬崖峭壁开凿了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

  红旗渠流淌了五十多年,她不仅是一条水利工程,更是一种精神图腾和文化印记。进入新时代,一部反映红旗渠精神的电影作品顺时而为、应时而生,是弘扬时代主旋律的迫切需要,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该影片自2016年开始筹备,历时四年时间,通过精心打磨、专家论证、实景拍摄,电影《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于2019年10月26日取得国家电影局公映许可证,该影片将于十二月份在全国各院线公映。

  电影《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是根据王献青小说《大国工匠》改编,著名演员白志迪等主演,著名青年导演李正伟执导,河南帝星影业有限公司制作发行。该故事片主要讲述了红旗渠的`故事,是一部充满正能量的历史年代影片,既见证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大国工匠精神,又展现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取得的丰硕成果,是一部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精品力作。

  纪录片《红旗渠》观后感 9

  最*看到很多去红旗渠参观的新闻及报道,让我对此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于是找了一些书籍,参观了一些视频,网络了查看关于红旗渠精神的一些实质东西,让我深受启发。

  红旗渠位于太行山区的河南省林州市,那里有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而红旗渠是上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用甚为简陋的工具,靠着每天6两粮食,奋战了10个春秋,建成了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当年的自然环境极其恶劣,不仅缺少机械设备和技术水*,还有三年的自然灾害也给林县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难,缺衣少粮十分艰苦。就是在这样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林县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不畏艰险、不畏困难、团结合作、无私奉献,用血泪和汗水浇灌出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创造历史又一奇迹。

  想到如此,我万分感叹,红旗渠,已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它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红旗渠精神是多么的伟大,他们以独立自主为立足点,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核心,以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为导向,既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勤劳坚韧的优良传统,又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理想信念和不懈追求。

  我明白,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红旗渠精神的根本;敢想敢干、实事求是,是红旗渠精神的灵魂;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红旗渠精神的体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红旗渠精神的保证。红旗渠的修建,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形成了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留给了人们无穷无尽的回味与思索。红旗渠的建设实践说明,只有为民执政,才能真正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使正确的决策变成现实。

  今天,我们己经迈入了21世纪,同20世纪60年代相比,各方面条件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变化是来之不易的,是前辈们历尽艰辛,流血牺牲换来的。越是条件优越越不能忘记过去,越需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在当前社会生活中,一些不良风气有所抬头,贪图享乐、铺张浪费、盲目攀比、追求高消费,甚至损人以利己、损国家以利己的腐败现象时有发生,严重破坏了社会风气以及党的形象,要想转变这种不良风气,就必须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学*和发扬红旗渠精神。

  我将告诫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遵纪守法,廉洁奉公,脚踏实地,无私奉献,加强学*,不断提高,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以实际行动不断把红旗渠精神发扬光大,为现代化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纪录片《红旗渠》观后感 10

  说到林州,在外面,或许知道的人不多,但说到红旗渠,这就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在这一星期,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观看这部电影后,我深有感触,对红旗精神有了更深入的认知。红旗渠精神的内涵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这是在建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工程于1960年开始施工,经过勤劳勇敢的三十万林县人民艰苦奋斗十个春秋,仅靠一把锤,一把铲,一双布满老茧的双手,就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开凿了一条“人工天河”。

  电影的人物也是让我记忆犹新,回味无穷,受益无穷。石头、铁锤、水蛋儿。一个个人物的形象历历在目。当他们被困山洞时,我佩服石头临危不乱的英雄气概,也折服于杨贵**生命至上的领导风范。更欣赏当他们年老时,迎着狂风暴雨,站在鹰涧愁上保护红旗渠的奉献精神和青年活力。我崇敬红旗渠精神,它是一个民族所需要的精神,一个民族核心的灵魂,更是一个不朽的精神文化符号。

  我们要学*红旗渠精神,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息,奋斗不止。让我们一起弘扬红旗渠精神,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我爱我的家乡,我爱我家乡的红旗渠,红旗渠精神与天同寿,永锤不朽!


纪录片《红旗渠》观后感实用10份扩展阅读


纪录片《红旗渠》观后感实用10份(扩展1)

——红旗渠纪录片观后感优选【10】篇

  红旗渠纪录片观后感 1

  有幸能现场观看大型话剧《红旗渠》,可谓此生无憾。或许有点夸张,但我想通过这样的夸张来强调其艺术魅力。不,艺术魅力是其直观感受,里面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更值广泛传播。

  红旗渠,用林县人十年铸就而成的人工渠。修渠过程的辛酸是不曾经历苦难的我无法体会的。因此,我在此也只是浅谈感受。

  当一块块祖宗牌位整齐的摆成一排,林县人民不停磕头的那一幕,深深触动了我的心。一直讨厌革命的剧我瞬间聚精会神。是什么事情让他们愿意割舍心头肉,错过开头的我不禁深思。原来,修渠得拆掉阻拦的祠堂和房屋。这样的付出,只为“水到渠成”。

  “洁面后涂上自己珍藏许久的胭脂,然后东家串到西家。”这是嗞嗞生前最大的愿望。可惜,渠未成,人先逝。对水的渴求,不只是这个天真无邪的小女孩的梦,更是全林县人最深切的渴求。嗞嗞,只是为修渠而逝的代表之一,还有无数英雄为林县的兴旺献出最宝贵的生命。但这并未消减林县人修渠的决心,反而使其更坚定最初的信念。不为什么,只为那些逝去的灵魂得用永乐,让他们的死变得有意义。死有轻与鸿毛,有重于泰山。为修渠(百姓利益的象征)而逝,死又何惧。

  “突然的工程塌方,八人生命被无情剥夺。可贵之处在于,他们的家人没有任何人埋怨领导的修渠举措,反而更加支持。可见当地人民,对党和国家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当然,话剧中张贵的扮演者也深刻的诠释了当时***对民生的关注。张贵不畏权贵,坚守信念,持之以恒的精神是我们今天应该提倡与效仿的。为解决林县百姓温饱,私自动用国库资源,即使领导批评也未曾动摇。以民为本,把民族的利益置于首位。我想,这就是***一直提倡的”为人民服务“吧!

  红旗渠纪录片观后感 2

  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安阳地区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纪录片《红旗渠》就真实反映了在那个无比艰苦的年代,林县人民充分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艰苦奋斗精神,完成红旗渠这一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的英雄事迹。在分局统一组织的党员大会上观看完影片之后,林县人民给我带来的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感动,更是一种深深的震撼和敬仰。我认为只有踏着先人英勇的足迹,勇敢立足基层,艰苦奋斗,不断把红旗渠精神发扬光大,才是以自己实际行动践行群众路线的应有之义。

  作为一名分局基层工商所唯一一名兼任内勤和注册登记业务的新工商人,自身的工作任务固然繁重,但是也为自己立足基层,充分发扬红旗渠精神,积极践行群众路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今年的工商注册登记制度实施改革之后,在“宽进严管”的大方针下,市场主体准入条件进一步放宽,并且取消了一切行政许可收费项目,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群众办理营业执照,开办实业的热情。因此,注册登记窗口工作任务相较于以往就更多了一些。在所内人员短缺的情况下,为了更好地为群众服务,打造群众满意、便捷高效的服务窗口,我一方面注重自身业务水*的提升,虚心向分局、所内经验丰富的老同志请教;另一方面也注重创新工作方式方法。针对辖区地域范围广,经营户较为分散的实际,利用中午有限的休息时间,积极与个体户联系,实现“送照上门”,让那些行动不便、路途较远等存在困难情况的个体户足不出户就能领取新版执照,充分发扬了“立足辖区……

  红旗渠纪录片观后感 3

  看完话剧《红旗渠》,我有如下几点体会和感想:

  一是要学*林县领导班子抢抓机遇的发展意识。林县县委决定开工修渠时,资金和物资并未全部到位。当县委**杨贵被反对者黄副**问到有无材料和钱的时候,他说:“有,不多,可我们有人——55万!”林县人再也不能忍受这样屈辱的生活——一生只洗三回脸:出生、结婚、死亡。要活命,要尊严地活命,这就是林县55万人最急切的愿望。谁能实现这个愿望,谁就是林县人民的英雄。杨贵看准群众诉求,利用全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和氛围,抓住机遇,大胆决策,最终彻底改变了林县干旱缺水的自然面貌。

  眼下,全县、全镇也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渝万城际铁路动工建设,建成通车后从垫江县城到重庆主城只需半个小时,这必将给全县的产业、经济、社会带来深刻影响。中国西部(重庆)钟表计时及精密加工产业园花落垫江桂溪,国家新一轮城镇化政策即将出台,也为全县全镇统筹城乡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机遇稍纵即逝,桂溪镇不能无动于衷、不紧不慢,而是要以只争朝夕的主人翁态度,抢抓机遇谋发展,抢抓时间研究新问题,全力做好服务县上重点项目的工作。

  二是要学*林县人民不等不靠的创业精神。在修渠资金、物资、粮食都非常紧缺的情况下,林县人民“不讲客观、不讲条件。”自力更生,团结协作,呼啦啦15个公社的几万民工,自带工具,自带干粮,拉着大车,推着小车,一起拥了上来,把通往工地的路全都堵死了,干部分段包干,“该炸的炸,该垒的垒,该挖的挖,该拆的拆……”机遇来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桂溪镇城区被县里划作规划区,要发展镇域经济存在一定的约束限制。新班子上任以来,确立了“商贸富镇、工业强镇、生态美镇、和谐稳镇”的发展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主动创造条件谋发展,目前“一园一区一基地”*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现代商贸物流园完成策划设计,城北综合交易市场破土动工;城北工业集中区完成规划,建成园区道路500米、排水管网1250米,已入驻项目14个;百果园生态产业基地、天龙生态园等城郊型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完成土地集中流转2000多亩。今年1—5月,我镇累计跟踪洽谈项目35个,签约项目11个,协议引资7.93亿元,实际到位资金4.19亿元,同比增长127%。未来我们在发展中可能还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我们要发扬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的精神,积极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解决问题,坚持下来就一定能够胜利!

  三是要学*杨贵同志全心为群众着想的道德品质。为了给修渠工地开出一条路,村支书带头强拆占道的祖先祠堂,杨贵和乡亲们一起对着祖宗牌位下跪发誓,并特意叮嘱村支书要将拆下来的祠堂砖瓦和祖先牌位保护好,以便择址重建。为了让修渠民工吃顿饱饭,杨贵不惜冒着受处分甚至杀头的险,违规借用国家粮仓三万斤粮食。虽说违规是不对的,但正是因为杨贵有这份为群众殚精竭虑的心,所以群众才领他的情。

  当前我镇征地拆迁任务繁重。全镇投入了*三分之一的人力搞征地拆迁,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仍有少数拆迁户不理解他为什么要为公共利益做牺牲,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耐心做群众思想工作,并按规定做好合理的补偿安置工作。还有的拆迁户封建思想严重,认为祖先坟墓动不得,这就需要我们拿出红旗渠破宗祠的勇气,坚决完成任务,同时要做好安抚工作,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红旗渠纪录片观后感 4

  坚定的信念是支撑我们不断前进的理念,无论多么困难,走一走革命老路,就会有不一样的人生体会,走进红旗渠,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在昭示革命先辈的不易。

  红旗渠原来是一块旱地,因为地处太行山的腹地而导致了山多水少,为了将这一块儿发展起来,开山引水,修建水库,与天斗,将山河重新归位。这就是一种大无畏精神吧,面对大自然的恶劣环境,在不伤害自然的条件下,利用自己手中的一锤一锹,甚至是用自己的双手,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逢山凿洞,遇沟架桥,经过数年的剑客奋斗们终于引流成功,解决了这块干旱地区的用水难题。

  其实,这种精神一直延续至今,无论我们现在身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从事着什么样的职业,吃苦耐劳,奋勇拼搏,这种精神是丢不了的。只有秉持着这种信念,才能让我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在遇到瓶颈的时候,不为艰难,迎难而上,通过自己的智慧,来解决问题,不放弃。

  现在的网民物质生活提高了,可能不能体会当初建设的艰辛,但是重走红旗渠,你可以看到这些时代的见证,听讲述者讲述过去奋斗的故事,同样是振奋人心的。十年如一日的初心,创造出了世界水利建设上的奇迹。

  正直青年大学*之际,我们年轻的一辈在新时代又该如何谱写新的篇章!红旗渠有一处青年洞,这是最典型的代表,是300多名青年男女通过自己的汗水和献血一点点开凿出来的。不忘革命老前辈。大地用风貌来铭记,而我们要用精神来传承。

  我们处在美好的时代,这是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也是个物质的时代,如何在物质的激荡里面保持着初心,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必修课。时刻保持昂扬的斗志,与同志们团结合作、互相学*,更不要忘记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的信念,不断完善自我,勇于创新,让红旗渠精神萦绕在心头!

  红旗渠纪录片观后感 5

  观看《红旗渠》后,我深深的被林县人民那股子干劲彻底震撼和折服。当年,林县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天干地旱,吃水奇缺。但是,林县人民不等不靠,宁肯苦干,决不苦熬,宁肯流血,决不流泪。县委一声号令,引漳入林,千军万马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上,林县人民充分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成功修建了一条人工天河“红旗渠”,也宣告了林县人民从此告别了吃水难的困境。

  到了今天,50多年过去了,仍然给人很多感触。林县人民为何能创造奇迹,靠的是林县人民自力更生,永不言败的拼搏精神;靠的是林县人民团结协作,锲而不舍的韧劲;靠的是林县人民甘于奉献,朴实无华的辛勤劳作。红旗渠工程非常了不起,就算现在实施起来都让很多人感觉重重困难,感到“压力山大”。如果当时的林县县委抱着“混日子”的想法、“走着看”的观望态度,就不会有红旗渠,更加不会留给中华儿女如此宝贵的一笔精神财富。

  县委十四届三次全会提出了石棉县第三次经济腾飞的宏伟蓝图,作为一名建设工作者,我将以县委“1237”发展战略为统揽,按照县委“干在前、走在前”的工作总基调,大力弘扬“红军强渡大渡河”精神和“川矿”精神,学*“红旗渠”精神,打好城市品质功能提升大会战。一是强化规划引领,展现精品意识。合理布局重大公共服务设施,带动新区发展,疏解旧城拥堵。围绕县委再造一个旅游支柱产业的发展思路,将城市建设的目标定位为公园式核心旅游景区,打造繁花似锦的城市公园。二是实施重点项目,提升承载能力。统筹推进1号、2号、3号地块旧城改造、向阳教育园区等新区开发建设,不断完善石儿山公园、世行贷款等城市基础设施,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三是丰富城市内涵,塑造城市特色。做足“山水文化名城文章”,提升文化品位,塑造生态品质,彰显山水品牌。四是创新体制机制,有效经营城市。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城市管理,提升城市管理水*。盘活城市资源,有效经营城市基础设施,用市场经济的办法筹措建设资金,打破困扰多年的建设资金瓶颈问题。

  立足石棉“蓝天映衬、群山环抱、碧水环绕”实际,按照“两年有变化、三年大变样、五年大提升”的城市建设目标,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抓铁有痕的作风,抓紧抓实每项工作,构筑一副“以山为骨、以水为魂”的“蓝天、白云、大山、森林、河流、城市、花草、人们”融为一体的城市美丽画卷!

  红旗渠纪录片观后感 6

  为丰富和创新廉政教育活动的学*形式,提振干部职工服务温江“五个之城”建设的“精、气、神”,5月5日,区安监局组织全体干部职工集中观看话剧《红旗渠》(视频),以“红旗渠精神”质朴伟大纯粹悲壮的情怀给予全体干部职工一次理想信念的洗礼。

  《红旗渠》主要讲述上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解决世代缺水的问题,修凿“人工天河”红旗渠的感人故事,生动再现了林县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无私奉献、廉洁勤政的精神风貌,展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观看结束后,区安监局党组**、局长周自阳同志提出要求:全体干部职工要通过观看《红旗渠》话剧,认真体会党带领人民群众为了圆梦而展现的磅礴力量和为民务实清廉的***人精神,要将“红旗渠精神”和“扁担精神”融入到日常安全监管工作之中,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压实监管责任、严格监管执法,为温江“五个之城”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安全保障,争做践行“进取”温江精神的`急先锋。

  通过观看,全体干部职工对“红旗渠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纷纷表示将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立足岗位,把“红旗渠精神”转化为干好安监工作的精神动力,推动我区安监事业掀开新的篇章。

  红旗渠纪录片观后感 7

  红旗渠在国际上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又被称为:“人造天河”。为开拓这条渠,林县人民苦干了十年,硬是用血肉之躯在无路可寻的重山峻岭之间筑起了这条震惊中外,造福万代的长渠。这是一部劳动者和大自然搏斗的壮丽史诗。是一首生命的赞歌。

  该剧再现了当年林县人民为改变命运没条件创造条件`艰苦奋斗`劈山凿石`粉身碎骨也要引来漳河水的撼人心魄的历史画卷。故事从井上`井下两村抢水打架,婚姻告吹切入。鲜明地塑造了聪明倔强`而顽强的农民青年二旺;执着`大义`壮烈牺牲的城市技术员刘广泰;不惧危难`为死先立碑,誓要修出渠的县委**阎运德和敢做敢当`不计生死的继承干部“王大炮”。同时,还描写了憨厚`善良的大旺。正直`宽厚的扁担叔,为他人食不裹腹的李老仓和把青春与爱融入工地盼水`秋凤`杏儿`望井``````````这些群像使人不能不重又回想起那段难忘的岁月。不能不再去品味那段难忘岁月留下的奋斗和牺牲精神。那种值的九十年代人去念恋合追寻的伟大境界。

  红旗渠纪录片观后感 8

  怀着崇敬的心情,我曾多次到红旗渠纪念馆参观、小时候也曾看过《红旗渠》电影纪录片,其电影主题曲《定叫山河换新装》被人们传唱至今。8月10日我行重新组织观看了《红旗渠》电影纪录片,再次激起了我对英雄先辈的崇高敬意,再次被几十年前艰苦岁月的动人故事深深感动,再次对 “幸福之渠”的丰富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当年,我县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天干地旱,吃水奇缺,但是,我县人民不等不靠,宁肯苦干,决不苦熬,宁肯流血,决不流泪。积极想办法、跑门路。县委一声号令,引漳入林,千军万马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上,天当房,地当床,吃野菜,带干粮,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发扬愚公移山精神,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了1250个山头,架设了151个渡槽,凿通211个隧洞,硬是劈开太行山,修建了总干渠长70.6公里,干渠、分干渠、支渠、斗渠共1500多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清清的渠水,惠及了全县17个乡镇,我县人民从此告别了吃水难的困境。艰苦的岁月,辉煌的历史已经逝去,然而,在今天这个市场经济机制的社会大潮中,“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依然给我们很多感慨。

  其一,红旗渠精神的核心之一是自信的创业精神。这种自信首先表现在对待大自然、特别是对待恶劣的自然环境的心态方面。当年,如果我县人民不积极想办法开动脑筋,一味地靠天吃饭,林州的发展会是今天的样子吗?当年我县人民通过科学论证,大胆的决定,加上不怕吃苦“人定胜天”的自信心,充分发扬敢想、敢干的精神,修建了举世闻名的红旗渠。联想到今天,我们依然需要这种精神,要创新思维,相信自己,改变命运靠自己,干事、干实事、干成事,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

  其二,红旗渠精神是一种团结协作精神。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修建红旗渠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工程,在艰难的环境下,无论男女老幼,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听从安排,团结协作,才创造了世界第八大奇迹。这种精神是我们今天更需要发扬光大,在工作上不推诿、不扯皮,互相扶持,真抓实干,为了农行明天的发展,大家共同携起手来,建设农行美好的明天。

  其三,红旗渠精神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在修建红旗渠时,建设者们不计个人得失、不讲条件、乐于奉献、不畏艰难、勇于牺牲。从而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人物,也牺牲了许多英雄壮士,受伤者更是不计其数,然而人们却从未退缩,而是前赴后继,修渠不止。在忍饥挨饿,吃糠咽菜,设备落后的情况下,历时6年终于修建了人间奇迹—红旗渠,造福了子孙后代。

  其四,红旗渠精神是一面永恒的旗帜。红旗渠精神折服了一代又一代人,给人启迪,催人奋进。一个单位更需要这种红旗渠精神,现在的工作环境好了,眼界开阔了,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有些干部员工的观念淡了,工作作风差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弱了,工作中讲客观,谈条件,提困难,不能主动的、能动的去工作,红旗渠精神体现的是我们林州人的一种本色,因此,我们仍需呼唤红旗渠精神,弘扬红旗渠精神,赋予红旗渠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让红旗渠精神成为我们工作的强大精神动力,努力作好本职工作,为了农行的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愿红旗渠精神代代相传,永不消逝。

  红旗渠纪录片观后感 9

  吃完饭,我和爸爸照例坐在沙发上看电视。电视剧的名字是《红旗渠》。

  突然,我被电视中的一幕惊呆了:傍晚,桑老汉兴致勃勃地挑着一担水从外面回家。过门不久的儿媳妇出村来迎。当她接过担子,快到家门口的时候,突然,脚下一滑,一担水全撒在地上。全家人眼睁睁看着包好的饺子没水下锅。无奈之下,丈夫张大民只好出门借水。当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桌时,儿媳妇因为羞愧与自责上吊自尽了。看着一家人悲痛欲绝的情景,我和爸爸都禁不住流下了眼泪。

  我知道《红旗渠》的故事就发生在河南林县。我们的老家也在河南,林县距离我们老家不远。我好奇地问爸爸:“那个时候,林县真的那么缺水吗?”爸爸点了点头,半天才叹了一口气说:“水比命贵哪!”

  如今,我们全家搬离了河南,生活在有“鱼米之乡”的江南。这里到处都是水。但从我的记忆时起,就从来没有感觉到缺水。

  爸爸让我查查世界水资源的状况。我打开电脑,一组组数据让我触目惊心:陆地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29%,而我们所能饮用的淡水更是少之又少,仅占总水量的2.8%。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均水*的四分之一,是世界人均水资源量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水是生命资源。但目前浪费水资源的现象十分严重。每年,约有100多立方米的自来水被用来冲马桶。水的污染现象也不容忽视,每年约有300—400万人死于和水污染有关的疾病。

  看着这一串串数字,《红旗渠》中那撕心裂肺的一幕仿佛又在我的脑海中浮现。节约用水是每个地球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朋友们,让我们从点滴的小事做起,从身边的生活入手,不要让《红旗渠》中桑老汉家的悲剧在我们身上重演。

  红旗渠纪录片观后感 10

  红旗渠以浊漳河为源,总干渠长70.6公里,从山西省*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设坝引水,沿浊漳河右岸,经山西省石城镇和王家庄乡的崔家庄、石城、青草洼、老神郊、克昌、豆口、东庄、苇水、白杨坡、王家庄、马塔等村,到牛岭北坪沟的南*村入林县境;由三省交界牛岭山村河口穿越青年洞到卢家拐村,经木家庄、盘阳等村蜿蜒向南,沿露水河左岸,过赵所、阳耳庄、棘针岭、杓铺、石贯、石界等村,在白家庄村西以空心坝穿越浊河,过南谷洞十孔渡槽横跨露水河,转向右岸北行,经尖庄村到回山角折向东南,经西坡、南丰、桑耳庄、清沙等村至分水岭,全长70.6公里。

  渠底宽8米,渠墙高4.3米,纵坡为1/8000,设计最大流量23立方米每秒,全部开凿在峰峦迭嶂的太行山腰,工程艰险。


纪录片《红旗渠》观后感实用10份(扩展2)

——教师红旗渠纪录片观后感范本10份

  教师红旗渠纪录片观后感 1

  由吕侯生总顾问、王宝玉总策划、孙建铎策划、王献青编剧、张惠民总监制的电影《红旗渠之归来仍是少年》今日发布概念海报和定档预告,正式定档12月6日。这部由李正伟导演,白志迪、吴迪、孙苏雅主演的电影讲述了一位曾经参与红旗渠建设的老人,多年后在孙辈的陪伴下重返红旗渠,一路骑行、克服困难,终于和老朋友汇合,一起完成梦想的故事。影片故事跨越几十年,再现了60年代修建红旗渠的艰苦卓绝,也展现了新时代林州的崭新面貌。概念海报着重突出了劳动人民不畏险阻的奋斗精神,定档预告片从时代背景出发,展现了兴修红旗渠的震撼场面,引人入胜。

  红旗渠是一个人工修建的灌渠,位于河南省林州市,林州处于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处,历史上严重干旱缺水。新中国建立后,在***、***等***的支持和指示下,林州人民在县委**杨贵指挥下团结起来“劈开太行山”、建设“红旗渠”。影片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讲述了队长石天林在带领村民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与危险。

  拍摄这样一部关于建设红旗渠的伟大壮举的电影,需要大量的搜集资料以及极为准确的考证。这对于导演李正伟这个土生土长的林州人来说,显得十分得心应手。导演在拍摄之初就做了大量工作,考察红旗渠纪念馆,走访当初参与修建红旗渠的老人,从这些亲历者的口中,试图还原一个有关那个时代的真实情况。通过影片的预告片可以看出,导演和剧组的努力是成功的,电影极为真实的刻画了上世纪60年代“建设红旗渠”的场景。

  电影的主人公石天林由著名演员白志迪饰演,他和饰演孙子栓柱的小演员阿斯卡两人通过默契的配合,上演了一幕幕让人忍俊不禁的戏份。两人在骑行路上遇到了许多故人,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危险,在拍摄过程中,白志迪亲身上阵,克服环境的艰苦和体力的不足,敬业精神值得敬佩。

  电影中祖孙二人的重走红旗渠之路,一老一少代表着光荣与传承,用一个寻找的故事,回溯历史和先烈,在有趣的电影故事中寓教于乐,教导年轻人继承先辈的遗志,弘扬红旗渠精神。难能可贵的是,电影也对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的意义以自己的视角提出探讨意见,值得我们所有人去学*。

  教师红旗渠纪录片观后感 2

  在交通运输工程学上,老师讲到红旗渠,说是国际上的“世界第八大奇迹”。第一次听说红旗渠,好奇心促使我上网搜集了一下她的相关资料,然后还看了一下《红旗渠》这部纪录片,对红旗渠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

  修建时间:1960年2月——1969年7月,历时十余年。

  位置:山西省境内的*顺县石城镇(B)——河南省林州市(B),以浊漳河水为源,在A设坝截流,经过太行山将漳河水引入。

  工程量数字化化:削*山头1250座,架设渡槽151座,开凿隧洞211个,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

  人生活需要水,种田也需要水,林州市是很缺水的,正是出于老百姓生存的根本需要,林州市的广大百姓有了引漳河水到林州的念头。纪录片的一开始,男的女的,推着独轮车的,拿着锥子的扛着铁锹的,像一只即将上前线的部队浩浩荡荡地奔赴山区。以我的年龄没有见过这种光景,看着这种场面一开始觉得很假,修一个沟渠至于这么兴奋,这么大作文章吗?接着,继续往下看纪录片。七十年代拍的纪录片有它自身的一些特点,在观看的过程中你就会体会到。不过有几个片段让我印象挺深:挖红旗渠青年洞的场景,在技术不是很先进的情况下56天就将长桥建好了,壮汉们用绳子空悬在悬崖上试探松动的石头,小学生们放学回家还去背几块石头,最后在红旗渠通水的日子男女老少乐开了怀。可以想象,在修红旗渠的岁月了,年轻的壮汉抡大锤的声音在山谷间此起彼伏;后方自己造炸药的也是干的热火朝天;体力差的就留守给大家做饭送水。十多年了,红旗渠及其支渠配套工程终于完工了。全体上下为了修通红旗渠,拧成一股绳,这股绳真是结实啊。

  修红旗渠的人都挺牛的。我觉得从红旗渠中学到了东西。最重要的一点是,做事情的时候要静下心来,认准了就去做。可是自己现在处于研一的阶段,还很茫然,什么都想尝试一下,到头来可能什么都建不成。他们在修红旗渠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大概的方案,也就是说在日常的生活学*中,我们不能只是低头赶路,不去抬头看路。一开始的时候并不要求路线非常精确,出发以后不断前进只要方向对就行,具体的路线到时候在具体研究。另外一个就是执行力,有了一个念头,有了计划,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去做,并且坚持做下去。

  教师红旗渠纪录片观后感 3

  最*看到很多去红旗渠参观的新闻及报道,让我对此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于是找了一些书籍,参观了一些视频,网络了查看关于红旗渠精神的一些实质东西,让我深受启发。

  红旗渠位于太行山区的河南省林州市,那里有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而红旗渠是上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用甚为简陋的工具,靠着每天6两粮食,奋战了10个春秋,建成了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当年的自然环境极其恶劣,不仅缺少机械设备和技术水*,还有三年的自然灾害也给林县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难,缺衣少粮十分艰苦。就是在这样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林县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不畏艰险、不畏困难、团结合作、无私奉献,用血泪和汗水浇灌出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创造历史又一奇迹。

  想到如此,我万分感叹,红旗渠,已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它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红旗渠精神是多么的伟大,他们以独立自主为立足点,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核心,以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为导向,既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勤劳坚韧的优良传统,又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理想信念和不懈追求。

  我明白,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红旗渠精神的根本;敢想敢干、实事求是,是红旗渠精神的灵魂;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红旗渠精神的体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红旗渠精神的保证。红旗渠的修建,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形成了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留给了人们无穷无尽的回味与思索。红旗渠的建设实践说明,只有为民执政,才能真正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使正确的决策变成现实。

  今天,我们己经迈入了21世纪,同20世纪60年代相比,各方面条件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变化是来之不易的,是前辈们历尽艰辛,流血牺牲换来的。越是条件优越越不能忘记过去,越需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在当前社会生活中,一些不良风气有所抬头,贪图享乐、铺张浪费、盲目攀比、追求高消费,甚至损人以利己、损国家以利己的腐败现象时有发生,严重破坏了社会风气以及党的形象,要想转变这种不良风气,就必须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学*和发扬红旗渠精神。

  我将告诫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遵纪守法, 廉洁奉公,脚踏实地,无私奉献,加强学*,不断提高,与时俱进, 勇于创新,以实际行动不断把红旗渠精神发扬光大,为现代化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教师红旗渠纪录片观后感 4

  1954年5月年仅26岁的杨贵调任林县担任县委**,面对林县严重缺水、极度贫穷的现状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决心改变现状,他说:“我们都是***员,党的干部,绝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地里旱的不长庄稼,十几万人翻山越岭找水吃无动于衷”。经过深入充分的调查研究,他以超前的思想、过人的魄力做出了引漳入林的决定,带领林县人民在太行绝壁上靠人工凿渠引水,在设备落后、资金紧缺的情况下,削*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建成1500多公里人工天河红旗渠。人工天河红旗渠工程规模宏大,被称为世界水利第八大奇迹。时任县委**杨贵作为一名党的领导干部,目光远大、思想超前,从根本上解决了林县人民缺水的困难,这种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敢想敢干、实事求是的精神就是红旗渠精神的根本和灵魂。红旗渠工程建设中,面对艰巨的任务、落后的设备等重重困难,林县人民不等、不靠、不要,仅靠自己的双手,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没有条件创造条件,苦干巧干拼命干,十多年如一日的坚持,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就是红旗渠精神具体表现。红旗渠工程建设中,从领导到群众,他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抱着“人心齐、泰山移”的决心,围绕大局,齐心协力,不计个人得失,倾其全力扑到建设一线,更有80余位同志为红旗渠建设献出了宝贵生命,这种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就是红旗渠精神的有力保障。

  教师红旗渠纪录片观后感 5

  为了进一步深化“先锋行动**红”主题实践活动和规范提升工作,丰富活动内容,8月14日,县局组织全体民警观看话剧《红旗渠》。

  此话剧《红旗渠》讲述了20世纪60年代,县委**杨贵带领林县人民,为了改变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恶劣环境,宁愿苦战不愿苦熬,宁愿流血不愿流泪,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气概,毅然奔赴太行山,从山西境内引漳河水入林县,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修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每看一场我眼睛都湿润了,心情久久不能*静。可以说是从思想上受到了一次醍醐灌顶的洗礼,从行为上受到了一次严格养成的训练,收到了“正心”、“正行”的效果,也更加激发我正确履职,当好一名“能尽责”的警察。

  一是要有一颗红心,做一名“能尽责”的警察。林县人民因为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的激励和支撑,克服重重困难,靠一锤一钎“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在崇山峻岭之间建成“人工天河”红旗渠,谱写了林县的精彩华章。作为一名民警,强烈的职业责任感是做好**工作的核心要素,也是做一名合格人民警察的基本要求,所以牢固树立“工作不在我手里耽误,问题不在我手里产生”的工作理念,倡导“我的岗位我负责”的工作境界,提倡说办就办、立马就干、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扎扎实实把自己的岗位工作做好。

  二是要有一腔热血,做一名“敢担当”的警察。面对尖锐问题和困难,林县县委一班人没有退缩回避,而以无私无畏、忍辱负重的信念责任,经过深入讨论和科学论证,毅然决然地继续修建红旗渠,充分体现了***员的责任担当。作为一名民警,不管身处哪个岗位,我们每一位民警在工作中一定要勇于担当,敢于负责,不怕麻烦,不往后缩;面对各种因难和挑战,**民警必须迎难而上、敢于负责,*时工作过得硬,关键时刻冲得上,遇到难题不退缩。

  三是要有一身正气,做一名“守得住”的警察。历时10年的修建过程中,没有出现一次请客送礼,没有一处挥霍浪费,没有一例贪污受贿,没有一个干部挪用修渠物资、为自己亲属谋私利,体现出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廉政观。作为一名民警,我要立足岗位,不忘初心,当警察必须守住底线、控制欲望。必须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能触犯法律,算好政治帐、亲情账、成本账、人生账。

  四是有一个意识,做一名“珍惜水”的警察。林县人民为了改变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恶劣环境,从山西境内引漳河水入林县,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修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昨天中央一台连续播报了几十分钟关于缺水的事情。趵突泉已经停涌,黑虎泉仨兽头8年首次断流。今年中国可用水量还不及去年一半多。作为一名民警,我倡议大家在洗手、洗澡打香皂时请关闭水龙头,洗澡预热前的冷水请接起来留用,刷牙时请用水杯勿用直流水,洗碗、洗菜时水龙头开小一点,暖壶里的热水凉了也不要倒掉,可以用来洗东西。节约用水,人人有责,从我做起。

  教师红旗渠纪录片观后感 6

  红旗渠的建设,从计划的提出到勘察、设计、施工,时任县委**杨贵同志是最直接的领导者、组织者,被誉为是建设红旗渠的旗手。当地群众说:南有都江堰,北有红旗渠;古有李冰,今有杨贵。这充分说明了杨贵同志在红旗渠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杨贵同志是在党的领导和教育下逐步成长起来的干部。正是因为他长期坚持认真学*党的基本理论,树立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才使他能够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带领林县人民干出了红旗渠这一惊天动地的伟大工程。

  新中国成立后,林县人民政治上翻了身,但经济上还没有完全翻身,许多人仍过着糠菜半年粮的苦日子。缺水,是影响林县发展的主要矛盾,也是全县父老乡亲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1954年,杨贵同志到林县担任县委**后,对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医疗、文化、教育等问题全面调研,特别是把解决缺水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提出了水字当头、全面发展的方针。他积极发动群众挖掘山泉水,管住天上水,开渠、打井,修建中小型水库、塘坝……,建起一批水利工程,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1959年遇到特大旱灾,全县无水可用。在这种情况下,县委派出三个调查组到外县找水源。杨贵同志带领的一组,越过太行山来到山西省*顺县,发现浊漳河水源丰富,大胆提出了“引漳入林”的方案,希望从根本上解决林县人民的困难,辛苦一代,造福万代。经河南、山西两省协调,批准了这一工程。

  然而,好事并不好办,真正办好,困难重重。当时不仅在技术、物质方面遇到了极大的困难,更重要的是大家对能否建成红旗渠的看法不尽一致。有人表示怀疑,有人甚至坚决反对。究竟是干还是不干,是大干还是小干,是自力更生,还是等、靠、要,从领导干部到群众,从党内到党外,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终,绝大多数人认识到“引漳入林”是一个关系林县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林县县委经过分析,下定决心,无论困难有多大,也要把这件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办好。1960年农历正月十五,全县3.7万民工浩浩荡荡开赴主干渠第一线,正式拉开了工程的帷幕。

  40多年过去了。实践证明,修建红旗渠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效益是巨大的。当杨贵同志调离林县时,自发为他送行的群众排成了长龙,一片感谢、赞扬声。有的端着一碗清水,有的泣不成声,苦苦挽留,还有的打出横幅“太行一渠清水,杨贵一身正气”。群众的感情说明,领导干部只有心里装着群众,时时刻刻为群众着想,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才会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做出经得住历史检验的功绩。历史的脚步永不停留,情况时刻变化,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也在不断变化,而我们***人为人民服务的任务是无限的,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而不懈奋斗。

  教师红旗渠纪录片观后感 7

  有幸能现场观看大型话剧《红旗渠》,可谓此生无憾。或许有点夸张,但我想通过这样的夸张来强调其艺术魅力。不,艺术魅力是其直观感受,里面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更值广泛传播。

  红旗渠,用林县人十年铸就而成的人工渠。修渠过程的辛酸是不曾经历苦难的我无法体会的。因此,我在此也只是浅谈感受。

  当一块块祖宗牌位整齐的摆成一排,林县人民不停磕头的那一幕,深深触动了我的心。一直讨厌革命的剧我瞬间聚精会神。是什么事情让他们愿意割舍心头肉,错过开头的我不禁深思。原来,修渠得拆掉阻拦的祠堂和房屋。这样的付出,只为“水到渠成”。

  “洁面后涂上自己珍藏许久的胭脂,然后东家串到西家。”这是嗞嗞生前最大的愿望。可惜,渠未成,人先逝。对水的渴求,不只是这个天真无邪的小女孩的梦,更是全林县人最深切的渴求。嗞嗞,只是为修渠而逝的代表之一,还有无数英雄为林县的兴旺献出最宝贵的生命。但这并未消减林县人修渠的决心,反而使其更坚定最初的信念。不为什么,只为那些逝去的灵魂得用永乐,让他们的死变得有意义。死有轻与鸿毛,有重于泰山。为修渠(百姓利益的象征)而逝,死又何惧。

  “突然的工程塌方,八人生命被无情剥夺。可贵之处在于,他们的家人没有任何人埋怨领导的修渠举措,反而更加支持。可见当地人民,对党和国家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当然,话剧中张贵的扮演者也深刻的诠释了当时***对民生的关注。张贵不畏权贵,坚守信念,持之以恒的精神是我们今天应该提倡与效仿的。为解决林县百姓温饱,私自动用国库资源,即使领导批评也未曾动摇。以民为本,把民族的利益置于首位。我想,这就是***一直提倡的”为人民服务“吧!

  教师红旗渠纪录片观后感 8

  红旗渠悬挂于太行山腰,气势雄浑,宛如一部交响曲萦回耳际;堪称“太行一绝”的“一线天”,幽静深邃;横跨两山之间的步云桥,举步惊鸿;下山滑道,轻松刺激。

  最好玩的要数“一线天”了。

  我们过了凌云亭,登上旋梯,进入一条山缝,这就是鬼斧神工的“一线天”。长50余米,只能一人单身行,遇到身体胖的人还要吸着肚子才能通过。仰头望,一条只有一尺宽的蓝天映入你眼帘,手扶着旁边的崖壁,步步踩实,向上攀登。缝中非常潮,凉风吹过,又觉浑身打颤。真谓天下一绝。

  过了“一线天”,继续向上登,不一会,就来到了步云桥。步云桥为简易加单跨悬空索桥,跨度146米,由四根钢缆组成,主缆矢高7米,中心距1。8米,采用四根直径54毫米,索桥跨度之长在华北地区所属罕见,桥南北两头吊杆门框上各刻有一幅对联,朝南联为“春风扶我腾云过,秋山迎宾驾雾行”;朝北联为“有志敢行天上路,无胆惊看云中人”。

  红旗渠的建成,举世闻名,成为新中国水利建设上的一面旗帜,不仅使林县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被誉为“人工天河”、“中国水长城”、“世界第八大奇迹”。

  教师红旗渠纪录片观后感 9

  周五,部里组织全体干部学*,观看了红旗渠电教片,通过影像深入的学*了红旗渠精神,被那种***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感动。

  林县人民十年奋战,愚公移山,一共削*了1250座山头,架起了211个渡槽,凿通了211个隧洞,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盘山开凿,修建了总长*2000公里的红旗渠,从山西省*顺县侯壁断下绝引漳河水入林县。在60年代,没有大型工程机械,纯靠人力,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工程,林县人民在***领导下一锤一钎战太行,体现出的这种不畏艰难、自强不息、改天换地的气魄和精神,是值得我们铭记和学*的。

  红旗渠工程的浩大令人震撼,林县人民战天斗地的豪情令人倾倒,林县党员干部的敬业、为民、务实的精神更令人折服。敬业、为民、务实不仅仅是红旗渠精神带给当代党员干部的精神启示,也应成为我们为人做事的根本。在以后的工作中,要强化敬业精神,用更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树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理念。要坚持务实的工作作风,以求真务实的精神、百折不挠的韧劲、旺盛的工作热情,保质保量抓好每一项工作的落实。

  教师红旗渠纪录片观后感 10

  我有幸赴河南林州市,实地学*红旗渠精神,接受红旗渠精神教育。站在被称为人间奇迹的红旗渠边,看着绵绵流淌的渠水,想到当时的林县干部群众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不畏艰险、团结合作、无私奉献,穿越太行山悬崖绝壁,开凿红旗渠的情景,内心深处受到强烈冲击、获得强大力量。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的毅力和决心,让人震惊、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可以说,这次红旗渠之行,是一次终身难忘的震撼心灵、启迪思想、增强党性的学*体验,更是一次朝圣之旅。

  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通过听讲解、观实物,亲身体验红旗渠的壮观,感受红旗渠精神的伟大,一次次心灵被震撼,一次次被深深感动,收获颇深,启发较大,思想认识得到进一步提高。


纪录片《红旗渠》观后感实用10份(扩展3)

——纪录片红旗渠观后感合集10篇

  纪录片红旗渠观后感 1

  红旗渠,一条人工天河,虽没有长江的奔流不息,没有黄河的磅礴气势,但却是林县人民智慧的结晶,蕴含着林县人民的精神。红旗渠是林州的象征,也是林州人民的骄傲。

  上世纪60年代,为解决林县人民的吃水问题,在杨贵**的领导下,林县人民准备修渠,将山西漳河的水通过这条渠引到林县来,改变林县“十年久旱”的现象。电影中的叶儿说:“林县人一辈子只洗三次脸,出生时洗一次,成亲时洗一次,人死了再洗一次”。由此可见,当时的林县有多旱,百姓的生活有多苦。这也是为什么林县人民不惜一切代价也要修建红旗渠,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会硬着头皮勇往直前的原因。历时十年,红旗渠全面竣工,漳河的水顺着红旗渠流入了林州,滋润了林县干旱的土地,也滋润了林县人民心中的田地。

  电影中,当年担任青年突击队队长的石头已随儿子到了国外生活,儿子在国外成家立业,有了孙子和孙女,看似一切都圆满了。可当他看杨贵**去世的消息时,他无法忍受内心的悲痛,本就年迈的他因极度的悲痛进了医院。出院以后,他想回国的念头愈发强烈,他想回家乡再看一眼红旗渠,他想在自己还能动之前再看一眼家乡和故人。在他的眼中,乡愁是自己亲手修建的红旗渠。

  他老了,但他仍然没有忘记红旗渠,没有忘记自己曾并肩作战的故人,可他没有等到叶儿,叶儿也没有等到能每天洗脸的那一刻,或许这就是老人内心最大的遗憾了吧。红旗渠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但最本质的还是奉献与牺牲。为了修建红旗渠,有八十一人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充分体现了这崇高的精神。影片中的冯技术员虽是外乡人,但他仍为修红旗渠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他有着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

  我们应把红旗渠精神铭记于心,我们都应学会在逆境中顽强生长。我相信,某天我们一定可以笑着面对世界。

  纪录片红旗渠观后感 2

  在交通运输工程学上,老师讲到红旗渠,说是国际上的“世界第八大奇迹”。第一次听说红旗渠,好奇心促使我上网搜集了一下她的相关资料,然后还看了一下《红旗渠》这部纪录片,对红旗渠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

  修建时间:1960年2月——1969年7月,历时十余年。

  位置:山西省境内的*顺县石城镇(B)——河南省林州市(B),以浊漳河水为源,在A设坝截流,经过太行山将漳河水引入。

  工程量数字化化:削*山头1250座,架设渡槽151座,开凿隧洞211个,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

  人生活需要水,种田也需要水,林州市是很缺水的,正是出于老百姓生存的根本需要,林州市的广大百姓有了引漳河水到林州的念头。纪录片的一开始,男的女的,推着独轮车的,拿着锥子的扛着铁锹的,像一只即将上前线的部队浩浩荡荡地奔赴山区。以我的年龄没有见过这种光景,看着这种场面一开始觉得很假,修一个沟渠至于这么兴奋,这么大作文章吗?接着,继续往下看纪录片。七十年代拍的纪录片有它自身的一些特点,在观看的过程中你就会体会到。不过有几个片段让我印象挺深:挖红旗渠青年洞的场景,在技术不是很先进的情况下56天就将长桥建好了,壮汉们用绳子空悬在悬崖上试探松动的石头,小学生们放学回家还去背几块石头,最后在红旗渠通水的日子男女老少乐开了怀。可以想象,在修红旗渠的岁月了,年轻的壮汉抡大锤的声音在山谷间此起彼伏;后方自己造炸药的也是干的热火朝天;体力差的就留守给大家做饭送水。十多年了,红旗渠及其支渠配套工程终于完工了。全体上下为了修通红旗渠,拧成一股绳,这股绳真是结实啊。

  修红旗渠的人都挺牛的。我觉得从红旗渠中学到了东西。最重要的一点是,做事情的时候要静下心来,认准了就去做。可是自己现在处于研一的阶段,还很茫然,什么都想尝试一下,到头来可能什么都建不成。他们在修红旗渠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大概的方案,也就是说在日常的生活学*中,我们不能只是低头赶路,不去抬头看路。一开始的时候并不要求路线非常精确,出发以后不断前进只要方向对就行,具体的路线到时候在具体研究。另外一个就是执行力,有了一个念头,有了计划,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去做,并且坚持做下去。

  纪录片红旗渠观后感 3

  5月24日星期四下午在区**南二楼会议室赵志忠局长给所有党员干部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带领大家共同学*了“红旗渠精神”。每个党员都被那种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所感动。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让我深刻领悟到这次党课的重要性。会后通过不断的学*和查阅资料让我深刻感受到红旗渠,是我们的精神丰碑,感触颇深,体会如下:

  在过去的记忆中,红旗渠的建设是一种壮举,红旗渠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红旗渠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林县人民在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修建的,从太行山的山腰引漳入林,这项工程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当年的自然环境极其恶劣,不仅缺少机械设备和技术水*,还有三年的自然灾害也给林县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难,缺衣少粮十分艰苦。就是在这样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林县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不畏艰险、不畏困难、团结合作、无私奉献,用血泪和汗水浇灌出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创造历史又一奇迹。如今的红旗渠,早已不是一项单纯的水利工程,她是民族精神的又一座丰碑。她与伟大的“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华民族插在太行之巅的一面精神旗帜。红旗渠的艰苦修建,体现了***为人民所想,为人民办实事,为人民办好事的原则,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红旗渠的修建,是林县党员干部执政为民的一个光辉典范。红旗渠精神就是身先士卒、无私奉献的精神,蕴含着党的领导,群众基础,干部作风,革命事业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力量,体现了党员干部和群众吃苦耐劳,战天斗地,不怕牺牲,无私奉献,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体现了***员的先进性和工作作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豪情壮志。红旗渠精神是时代的呼唤,是事业的感召力,是我们这个时代大力弘扬的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也是振兴中华民族宏伟大业不可缺少的凝聚力。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这十六个字是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形成的红旗渠精神。这种精神在我们今天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是要继续学*和发扬的。红旗渠精神以独立自主为立足点,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核心,以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为导向,既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勤劳坚韧的优良传统,又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理想信念和不懈追求。今天的红旗渠,已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它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弘扬红旗渠精神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水*,确保党和国家永不变质;有利于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继承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有利于激发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热情,为西部振兴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弘扬红旗渠精神,就是要坚持两个务必,端正党风政风。在成绩面前,党员应该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应该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今天要发扬红旗渠精神,就是要牢记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核心内容,坚决反对铺张浪费、骄奢淫逸的享乐作风,始终保持***人执政为民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弘扬红旗渠精神,就是要求我们党员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修建红旗渠的十年,无数党员为我们做出了榜样,“这种奉献无私到命都可以不要,***就是为群众无私奉献才赢得了民心!”正如当年在修渠中光荣入党的特等劳模任羊成所言,“那时都是***员冲锋在前,然后是***顶上去,群众紧紧跟着我们……我最佩服的就是***干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现在一些干部吃不了苦、贪图享乐、不求进取,久而久之便会丧失对腐朽思想的警惕和免疫力,以致滑入犯罪的深渊。因此,红旗渠精神也是党员干部弘扬正气、抵御邪气、廉洁从政的有力武器。要与时俱进,不断深化和发展红旗渠精神的新内涵,把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相结合,把艰苦创业和科学发展相结合,使红旗渠精神永葆青春和活力,体现出时代性、先进性。同时,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广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作为一名民政干部,我将深刻领悟红旗渠精神的内涵,在实际工作中,牢记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不断提升思想境界,带好头、作表率,练就过硬本领,为单位发展和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纪录片红旗渠观后感 4

  蓝天白云做棉被,大地荒草当绒毡,高山为我放岗哨,漳河流水催我眠。当我怀着一颗崇敬的心迈入红旗渠这片红色土地上时,当年红旗渠青年的豪迈与乐观深深感染了我。

  红旗渠悬挂在巍峨雄险的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犹如人工天河。是勤劳勇敢的十万林州人民,苦战十个春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这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从此结束了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而且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周围虽是依山傍水,绿水青山但却怎也不能吸引我们的目光,得不到宠幸,因为这里厚重的历史与改革奋斗精神闪烁出无与伦比的光辉。

  沿着斗折蛇行的栈道,历时一个小时之久,我们觅到了青年洞。这也是红旗渠的咽喉工程。青年洞修筑在太行山腰的峭壁之上。它是红旗渠水工、建筑和自然景观结合最为精妙的地段,也是红旗渠建设最艰巨的地段。它靠断壁而凿,从大山之中穿通而过,为我们展现出一幅雄壮的画卷,将太行美景雄、险、奇、秀凝集于此,极目远眺,尽收眼底。修建红旗渠的过程,是林县人民改变命运的过程,也是锻造英雄的过程。为了修建红旗渠,共有189名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256人重伤致残,他们用血肉之躯乃至生命的代价,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英雄主义的壮歌。

  神炮手常银虎,腰系绳索,凌空作业,在崖壁上放炮爆破,他置生死于度外,一马当先,排除瞎炮,清扫安全隐患;舍己救人的女英雄李改云,当崖石就要坍塌的紧要关头,她奋不顾身地推开自己的战友,自己却永远失去了一条腿;凿洞英雄王师存,为了凿开曙光洞,不畏难险,七次塌方陷于洞中,九死一生,仍然不下火线。

  从前,苍鹰笑傲一方长空,白鹤独享一片苍穹,长鲸逍遥沧海,猛鲨一海称雄,还有猛虎雄霸一方,巨象乃陆之领主,后来呢,有了人们的开拓创新,种.种提升威力的武器出现了,这工具让人们能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开天辟地,断山截流,将些飞禽走兽收拾的俯首帖耳。这是开拓创新精神的威力。也是红旗渠的威力。

  我们扪心自问,不禁惭愧悔恨。当呼吸着太行山新鲜的空气时,我们似乎能闻到火药爆炸的味道似乎能听到那些伟大的革命者们打的号子,他们在说:青年去奋斗吧!

  纪录片红旗渠观后感 5

  6月19日至22日,作为第二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培训班的工作人员,我与参训学员一起前往红旗渠干部学院进行了为期5天的学*,所见所想,感悟颇多。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啊!竟然“孕育”出人工天河红旗渠,这是一群怎样的人民啊!竟然重新安排了太行河山。

  很小的时候,我看过《难忘岁月——红旗渠的故事》,当时就被里面的人物事迹深深打动。为了引来一渠水,人们耗时十年艰苦创业,生生劈开太行山,爆发出震惊中外的磅礴力量。

  这种力量与古代官府“征用民力”的劳动是完全不一样的。当时的县委完全可以不进行这项工程,中途遇阻也可以就此中断。但县委顶住压力党群一心,还是坚持将这项伟大事业进行到底。我认为,归根结底是因为这是从群众需要的角度出发:县委修渠是为群众,群众修渠是为自己,这就使得整个红旗渠焕发出不一样的光辉,真正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这种“党群一心”的感觉,我在观摩红旗渠纪念馆、重走红旗渠水长城、聆听当年劳模吐露心声、听取“红旗渠精神及其时代价值”讲座、观看话剧纪录片时,一直贯穿心中。千百年,人民缺水生活苦,***,带领修渠彻底变。在修渠过程中,人民群众表现出强大的创造力和凝聚力。党员干部更是立下铮铮誓言:“哪里困难到哪里去,怕死不当***员”、“只要渠能修好,命我都可以不要”、“我要奉献自己的全部去修渠,百死不悔!”他们的一言一行闪耀着伟大的人格光辉,令人动容——这一切逐渐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直到今天,我们进入林州市境内时,这种无形的力量还广泛存在着,感染着每一位来到这里的人。

  “祸兮福所倚。”当初的干旱使林州人民横下心来修成红旗渠,虽然历经千辛万苦,但再也不受缺水之苦,还使一代人的思想得到了大**,使整个县的人建筑水*变得高超,改革开放后“十万大军出太行”赚到很多钱。扪心自问,如果没有党的坚强领导,没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切可能实现吗?山外经济再发展,林州也许还在贫困的边缘挣扎。“红旗渠”,这个名字有很明显的时代印记,但是红旗似红心,我们***人不论何时何地,都是满腔的为民之情。

  纪录片红旗渠观后感 6

  7月24日,内科系统党总支党员在魏**的带领下来到了河南林州市参观了红旗渠那段震撼人心的历史,每个党员都被那种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所感动。

  “红旗渠”宛如一条玉带,蜿蜒曲折,流淌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之中,浮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见证。“光岭秃山头,水缺贵如油。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

  水是生命之源,而林州境内山多水少,居民苦极,土薄石厚,凿井无泉。每逢干旱,居民悬釜待水,有取水十余里外者。老弱妇幼抱瓮提罐,远道取水,人畜疲极。林县的史册中记录着漫长的岁月因干旱缺水而留给人们的灾难与贫穷。旧中国的林县人民面对干旱缺水的生存压力是何等之大。在新中国成立不久的1960年2月,林县人民在县委**杨贵的带领下,历时数年,在太行山中用鲜血、汗水和生命修建了号称中国水长城的水利工程——红旗渠!壮志撼山岳,胆略泣鬼神!天造山,人造渠,人工天河红旗渠。

  林县人民在艰苦的岁月里为了求生存引漳入林,跨越两省的崇山峻岭,利用有限的生产力改造大自然,重塑山河,这一伟大壮举,要何等的勇气和胆识,真正体现了***心系百姓,全心全意地为人民谋福利。带领林县人民战天斗地,同恶劣的自然环境做斗争。一群最朴实的人,用最简单的工具创造出了世界奇迹。林州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深深震撼了我们,打动了我们,鼓舞了我们,心灵倍受触动、情操倍受陶冶、斗志倍受鼓舞、精神得到进一步升华。

  作为一名普通***员,我们将发扬红旗渠精神,踏实工作,用信念和实干精神投入到争先创优活动中,为医院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纪录片红旗渠观后感 7

  为深入开展“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谋发展”为中心内容的思想政治建设活动,净化、升华党员干部的党性情操,提高党员干部干事创业、谋求发展的执政水*,提升党员干部的凝聚力、执行力、创新力,县委办公室思想建设领导小组组织县委办公室工作人员赴红色基地参观学*。

  10月27日我们一行来到林州,参观游览了红旗渠展览馆,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个个沙盘模型,一件件简陋的工具,一身身破旧的棉衣,勤劳勇敢的十万林州人民,苦战十个春秋,一锤、一铲,用两只手生生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这全长1500公里被称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创造了“世界第八大奇迹”。林州人民用勤劳的双手结束了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用坚韧的意志孕育、形成、发展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用拼搏的激情建设了今天繁华富强美好的林州。红旗渠工程的浩大令人震憾,林州人民战天斗地的豪情令人倾倒,林州的领导集体“敬业、为民、踏实、奉献”的党风正气更令人折服。

  “敬业、为民、踏实、奉献”,不仅仅是红旗渠精神给予我们当代党员干部的的启示,也应成为我们为人做事的根本。当前我们正在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大业。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作支撑。在新的征程中,红旗渠精神依然是激发我们净化党性、纯洁品行的有力精神武器,依然是鼓舞我们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依然是激励我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宝贵精神财富。学好红旗渠精神,就要做好四个“弘扬”。

  一、弘扬爱岗敬业态度。敬业就是要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认为,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他远远的超过了责任感。”一个人不论从事什么行业,首先必须热爱自己的职业。只有这样他才会全心全意的投入。林州的领导集体正是因为拥有强烈的爱岗敬业的态度,才能不畏艰难险阻,打破地域理念,勇敢正确制定引漳济林的鸿篇巨制;才能克难攻坚,带领林州人民脱贫致富,创造繁荣富强的新生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能只是一种口号,而应当成为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谋事、干事、成事的执政原则,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快速发展,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执政责任。

  二、弘扬执政为民理念。作为党员干部就应当树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统一,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统一,坚持完成党的各项任务与实现人民利益的统一,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努力地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真正用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实际行动来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无私无畏、身先士卒地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切实把关心群众的工作做好、做细、做实。

  三、弘扬踏实工作作风。踏实是一种工作态度,是一种严谨的工作作风。踏实就是踏踏实实,就是以求真务实的精神、以百折不挠的韧劲,以旺盛的工作热情,提前谋划,提高效率,保质保量抓好每一项工作的落实。在工作中多动脑、勤思考,多动手、早行动,专业、务实地做好岗位工作,不抱怨、不折腾、不怠慢。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件事,兢兢业业干好每一分钟,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多做好事、多做实事。把工作当作财富,把岗位当作事业的舞台,当作奉献社会的*台,科学客观地看待自身与工作岗位的关系,以端正认真的工作态度,扎实的工作作风发挥表率作用,赢取人生最大的成功。

  四、弘扬无私奉献精神。我们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怎样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要讲无私奉献。奉献是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只有讲奉献才能少一些私心杂念,多一些无私无畏;只有讲奉献,才能少一些推诿扯皮,多一些尽职尽责;只有讲奉献才能少一些敷衍塞责,多一些真抓实干;只有讲奉献,才能少一些因循守旧,多一些开拓进取。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就应该将讲奉献进行到底,争做一名合格的公务员,争做人民的好公仆。

  红旗渠纪念馆“发扬自力更生、创新求实精神,用知识和智慧建设祖国美好的明天”的碑文,是林州人民“敢教天地换新颜”的豪迈心声,也应当是我们用昂扬的斗志、奋进的态度去开拓创新、求实求效、构建未来美好篇章的坚定信念。

  纪录片红旗渠观后感 8

  有幸能现场观看大型话剧《红旗渠》,可谓此生无憾。或许有点夸张,但我想通过这样的夸张来强调其艺术魅力。不,艺术魅力是其直观感受,里面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更值广泛传播。

  红旗渠,用林县人十年铸就而成的人工渠。修渠过程的辛酸是不曾经历苦难的我无法体会的。因此,我在此也只是浅谈感受。

  当一块块祖宗牌位整齐的摆成一排,林县人民不停磕头的那一幕,深深触动了我的心。一直讨厌革命的剧我瞬间聚精会神。是什么事情让他们愿意割舍心头肉,错过开头的我不禁深思。原来,修渠得拆掉阻拦的祠堂和房屋。这样的付出,只为“水到渠成”。

  “洁面后涂上自己珍藏许久的胭脂,然后东家串到西家。”这是嗞嗞生前最大的愿望。可惜,渠未成,人先逝。对水的渴求,不只是这个天真无邪的小女孩的梦,更是全林县人最深切的渴求。嗞嗞,只是为修渠而逝的代表之一,还有无数英雄为林县的兴旺献出最宝贵的生命。但这并未消减林县人修渠的决心,反而使其更坚定最初的信念。不为什么,只为那些逝去的灵魂得用永乐,让他们的死变得有意义。死有轻与鸿毛,有重于泰山。为修渠(百姓利益的象征)而逝,死又何惧。

  “突然的工程塌方,八人生命被无情剥夺。可贵之处在于,他们的家人没有任何人埋怨领导的修渠举措,反而更加支持。可见当地人民,对党和国家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当然,话剧中张贵的扮演者也深刻的诠释了当时***对民生的关注。张贵不畏权贵,坚守信念,持之以恒的精神是我们今天应该提倡与效仿的。为解决林县百姓温饱,私自动用国库资源,即使领导批评也未曾动摇。以民为本,把名族的利益置于首位。我想,这就是***一直提倡的”为人民服务“吧!

  纪录片红旗渠观后感 9

  9月9日厂党总支组织党员“深入学*实践科学发展观,“重温入党誓言”学***·参观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旗渠”。

  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国家经济困难时期,林县人民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气概,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十年艰苦奋斗,战胜种种困难建成的大型水利工程,是一部与大自然搏斗的壮丽史诗。红旗渠总长1525.6公里,林县人民一锤一钎削*了1250个山头,架设了151个渡槽,凿通211个隧洞,共动用土石方2229万立方米(相当于一道从哈尔滨到广州的高3米、宽2米的“万里长城”)。红旗渠建成后,形成了以红旗渠为主体,南谷洞、引上水库及其他引、蓄水工程作补充调节,能引、能灌、能排、综合利用的水利灌溉网,使全县有效灌溉面积达到万亩,结束了林县世代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历史。红旗渠被世人称为“人工天河”,***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红旗渠不仅是现代工程史上的奇迹,更是当代红旗渠精神的摇篮。修渠中孕育形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我们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1995年4月,视察红旗渠时指出:“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仍要继续弘扬当年的修渠精神,把红旗渠精神代代传下去”。

  参观红旗渠让我们深受教育,红旗渠精神既充满了中华民族的豪情壮志,又彰显了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既承载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又凸显了中国人民的理想和追求。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基本内容,以凝聚民族力量,推动社会进步为主要特征。人工天河红旗渠显示了中华民族精神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不论是在年仅27岁就牺牲在作岗位上的吴祖太身上,还是在开山炸石蹦掉三颗门牙的除险队长身上都清晰地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精忠报国的精神,这种精神有着巨大的震撼力和穿透力,闪耀着人文精神与理性主义的光芒。

  今天我们学*继承红旗渠精神,就是要保持吃苦耐劳,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就是要在工作中学*、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做到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用改造主观世界的成效来推进客观世界的改造;就是要强化加快发展的使命感,要让红旗渠精神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红旗渠代表的是一种时代的精神,看到了红旗渠就会使人重拾记忆,忆起那个时代自立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全党学*贯彻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红旗渠精神将引领我们战胜困难,鼓舞斗志,走向胜利。

  纪录片红旗渠观后感 10

  6月19日至22日,作为第二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培训班的工作人员,我与参训学员一起前往红旗渠干部学院进行了为期5天的学*,所见所想,感悟颇多。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啊!竟然“孕育”出人工天河红旗渠,这是一群怎样的人民啊!竟然重新安排了太行河山。

  很小的时候,我看过《难忘岁月——红旗渠的故事》,当时就被里面的人物事迹深深打动。为了引来一渠水,人们耗时十年艰苦创业,生生劈开太行山,爆发出震惊中外的磅礴力量。

  这种力量与古代官府“征用民力”的劳动是完全不一样的。当时的县委完全可以不进行这项工程,中途遇阻也可以就此中断。但县委顶住压力党群一心,还是坚持将这项伟大事业进行到底。我认为,归根结底是因为这是从群众需要的角度出发:县委修渠是为群众,群众修渠是为自己,这就使得整个红旗渠焕发出不一样的光辉,真正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这种“党群一心”的感觉,我在观摩红旗渠纪念馆、重走红旗渠水长城、聆听当年劳模吐露心声、听取“红旗渠精神及其时代价值”讲座、观看话剧纪录片时,一直贯穿心中。千百年,人民缺水生活苦,***,带领修渠彻底变。在修渠过程中,人民群众表现出强大的创造力和凝聚力。党员干部更是立下铮铮誓言:“哪里困难到哪里去,怕死不当***员”、“只要渠能修好,命我都可以不要”、“我要奉献自己的全部去修渠,百死不悔!”他们的一言一行闪耀着伟大的人格光辉,令人动容——这一切逐渐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直到今天,我们进入林州市境内时,这种无形的力量还广泛存在着,感染着每一位来到这里的人。

  “祸兮福所倚。”当初的干旱使林州人民横下心来修成红旗渠,虽然历经千辛万苦,但再也不受缺水之苦,还使一代人的思想得到了大**,使整个县的人建筑水*变得高超,改革开放后“十万大军出太行”赚到很多钱。扪心自问,如果没有党的坚强领导,没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切可能实现吗?山外经济再发展,林州也许还在贫困的边缘挣扎。“红旗渠”,这个名字有很明显的时代印记,但是红旗似红心,我们***人不论何时何地,都是满腔的为民之情。


纪录片《红旗渠》观后感实用10份(扩展4)

——观看红旗渠纪录片的观后感范文十份

  观看红旗渠纪录片的观后感 1

  坚定的信念是支撑我们不断前进的理念,无论多么困难,走一走革命老路,就会有不一样的人生体会,走进红旗渠,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在昭示革命先辈的`不易。

  红旗渠原来是一块旱地,因为地处太行山的腹地而导致了山多水少,为了将这一块儿发展起来,开山引水,修建水库,与天斗,将山河重新归位。这就是一种大无畏精神吧,面对大自然的恶劣环境,在不伤害自然的条件下,利用自己手中的一锤一锹,甚至是用自己的双手,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逢山凿洞,遇沟架桥,经过数年的剑客奋斗们终于引流成功,解决了这块干旱地区的用水难题。

  其实,这种精神一直延续至今,无论我们现在身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从事着什么样的职业,吃苦耐劳,奋勇拼搏,这种精神是丢不了的。只有秉持着这种信念,才能让我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在遇到瓶颈的时候,不为艰难,迎难而上,通过自己的智慧,来解决问题,不放弃。

  现在的网民物质生活提高了,可能不能体会当初建设的艰辛,但是重走红旗渠,你可以看到这些时代的见证,听讲述者讲述过去奋斗的故事,同样是振奋人心的。十年如一日的初心,创造出了世界水利建设上的奇迹。

  正直青年大学*之际,我们年轻的一辈在新时代又该如何谱写新的篇章!红旗渠有一处青年洞,这是最典型的代表,是300多名青年男女通过自己的汗水和献血一点点开凿出来的。不忘革命老前辈。大地用风貌来铭记,而我们要用精神来传承。

  我们处在美好的时代,这是个高速发展的时代,也是个物质的时代,如何在物质的激荡里面保持着初心,这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必修课。时刻保持昂扬的斗志,与同志们团结合作、互相学*,更不要忘记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的信念,不断完善自我,勇于创新,让红旗渠精神萦绕在心头!

  观看红旗渠纪录片的观后感 2

  红旗渠在国际上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又被称为:“人造天河”。为开拓这条渠,林县人民苦干了十年,硬是用血肉之躯在无路可寻的重山峻岭之间筑起了这条震惊中外,造福万代的长渠。这是一部劳动者和大自然搏斗的壮丽史诗。是一首生命的赞歌。

  该剧再现了当年林县人民为改变命运没条件创造条件`艰苦奋斗`劈山凿石`粉身碎骨也要引来漳河水的撼人心魄的历史画卷。故事从井上`井下两村抢水打架,婚姻告吹切入。鲜明地塑造了聪明倔强`而顽强的农民青年二旺;执着`大义`壮烈牺牲的城市技术员刘广泰;不惧危难`为死先立碑,誓要修出渠的县委**阎运德和敢做敢当`不计生死的继承干部“王大炮”。同时,还描写了憨厚`善良的大旺。正直`宽厚的扁担叔,为他人食不裹腹的李老仓和把青春与爱融入工地盼水`秋凤`杏儿`望井``````````这些群像使人不能不重又回想起那段难忘的岁月。不能不再去品味那段难忘岁月留下的奋斗和牺牲精神。那种值的九十年代人去念恋合追寻的伟大境界。

  观看红旗渠纪录片的观后感 3

  为深入开展“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谋发展”为中心内容的思想政治建设活动,净化、升华党员干部的党性情操,提高党员干部干事创业、谋求发展的执政水*,提升党员干部的凝聚力、执行力、创新力,县委办公室思想建设领导小组组织县委办公室工作人员赴红色基地参观学*。

  10月27日我们一行来到林州,参观游览了红旗渠展览馆,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个个沙盘模型,一件件简陋的工具,一身身破旧的棉衣,勤劳勇敢的十万林州人民,苦战十个春秋,一锤、一铲,用两只手生生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这全长1500公里被称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创造了“世界第八大奇迹”。林州人民用勤劳的双手结束了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苦难历史,用坚韧的意志孕育、形成、发展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用拼搏的激情建设了今天繁华富强美好的林州。红旗渠工程的浩大令人震憾,林州人民战天斗地的豪情令人倾倒,林州的领导集体“敬业、为民、踏实、奉献”的党风正气更令人折服。

  “敬业、为民、踏实、奉献”,不仅仅是红旗渠精神给予我们当代党员干部的的启示,也应成为我们为人做事的根本。当前我们正在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大业。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作支撑。在新的征程中,红旗渠精神依然是激发我们净化党性、纯洁品行的有力精神武器,依然是鼓舞我们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依然是激励我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宝贵精神财富。学好红旗渠精神,就要做好四个“弘扬”。

  一、弘扬爱岗敬业态度。敬业就是要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认为,对于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他远远的超过了责任感。”一个人不论从事什么行业,首先必须热爱自己的职业。只有这样他才会全心全意的投入。林州的领导集体正是因为拥有强烈的爱岗敬业的态度,才能不畏艰难险阻,打破地域理念,勇敢正确制定引漳济林的鸿篇巨制;才能克难攻坚,带领林州人民脱贫致富,创造繁荣富强的新生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能只是一种口号,而应当成为新时代广大党员干部谋事、干事、成事的执政原则,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快速发展,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执政责任。

  二、弘扬执政为民理念。作为党员干部就应当树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统一,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统一,坚持完成党的各项任务与实现人民利益的统一,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努力地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真正用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实际行动来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无私无畏、身先士卒地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切实把关心群众的工作做好、做细、做实。

  三、弘扬踏实工作作风。踏实是一种工作态度,是一种严谨的工作作风。踏实就是踏踏实实,就是以求真务实的精神、以百折不挠的韧劲,以旺盛的工作热情,提前谋划,提高效率,保质保量抓好每一项工作的落实。在工作中多动脑、勤思考,多动手、早行动,专业、务实地做好岗位工作,不抱怨、不折腾、不怠慢。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件事,兢兢业业干好每一分钟,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多做好事、多做实事。把工作当作财富,把岗位当作事业的舞台,当作奉献社会的*台,科学客观地看待自身与工作岗位的关系,以端正认真的工作态度,扎实的工作作风发挥表率作用,赢取人生最大的成功。

  四、弘扬无私奉献精神。我们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怎样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要讲无私奉献。奉献是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只有讲奉献才能少一些私心杂念,多一些无私无畏;只有讲奉献,才能少一些推诿扯皮,多一些尽职尽责;只有讲奉献才能少一些敷衍塞责,多一些真抓实干;只有讲奉献,才能少一些因循守旧,多一些开拓进取。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就应该将讲奉献进行到底,争做一名合格的公务员,争做人民的好公仆。

  红旗渠纪念馆“发扬自力更生、创新求实精神,用知识和智慧建设祖国美好的明天”的碑文,是林州人民“敢教天地换新颜”的豪迈心声,也应当是我们用昂扬的斗志、奋进的态度去开拓创新、求实求效、构建未来美好篇章的坚定信念。

  观看红旗渠纪录片的观后感 4

  河南省话剧院演出的《红旗渠》,该剧取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河南林县人民用十年时间创造的人间奇迹——红旗渠。这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个震惊世界的伟大壮举,是一场波澜壮阔、轰轰烈烈的战天斗地画卷,是***时代愚公移山的当代神话。“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座丰碑和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

  彰武县疾控中心全体党员于20xx年6月9日下午13:30,在中心三楼会议室观看话剧《红旗渠》,学*“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观看后大家非常感动,也备受鼓舞。特别是该剧主人公杨贵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所体现出敢于担当的先锋模范作用更引起了我的深思。

  通过观看《红旗渠》使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人应当起到先锋模范作用。“真正的***人,心里永远装着人民。”心里装着人民的***人一定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有了人民群众拥护,我们的事业就会做得更扎实、更顺利。***人起到先锋模范作用的方式很简单: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人为本。从自身出发,多与人民群众沟通,打成一片,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真正发挥***人的先锋模范作用。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必将发挥“红旗渠精神”,以人为本、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更好的服务于彰武县人民。

  观看红旗渠纪录片的观后感 5

  2012年1月9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电视记录片《红旗渠精神》,收看后,我被林县人民坚强不屈的精神深深地震撼和折服。河南省林县地处太行山区,过去是一个土薄石厚水源奇缺、资源匮乏的贫困县,“水缺贵如油,十年九不收,豪门逼租债,穷人日夜愁”是**前林县的真实写照。为了改变林县的困境,新中国成立后,在***的领导下,全县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决心,全县人民历时10年,硬是靠一双手,削*了1250个山头,架起了157个渡槽,打通了211个隧道,修筑了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把位于山西的漳河水引到了林县,使50多万亩旱地变成了良田。为此,*****曾经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不同的是,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是举全国之力,而红旗渠是英雄的林县人民用两只手修成的”!的确,红旗渠不仅是建国初期共和国艰苦创业的一个历史缩影,更是改天换地的中国人奋发图强的一种时代象征。

  在辉煌的壮举背后,隐藏着多少辛酸的故事,看着记录片上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画面,真是令人心有余悸。头上是巨石连连,脚下是万丈深渊,面对艰难的施工处境,革命先辈们不畏艰险,奋勇当先,早将生死置之度外,排除千难万阻,终于创造了奇迹。今天,当我看到温柔的水脉沿着陡峭的山脉绕行时,不由得想起那些为此而献身的革命先烈们,这一渠清水好似他们的满腔热血在沸腾;不由得想起那些为此而奋斗的建设者们,这一渠清水就是他们辛勤的汗水在流淌;不由得想起那些为此而紧衣缩食的老百姓,这一渠清水就是他们满怀期盼的泪水。林县人民前仆后继,众志诚诚,攻艰克难,用生命浇筑了一条红旗渠,用精神铸造了一座不朽丰碑。

  红旗渠精神不仅是林洲人民的精神宝库,更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红旗渠就是自强不息的中国人民战胜恶劣环境的代表和象征。新时期只要干群一心,团结一致,没有实现不了的事,党员、干部、群众要学*红旗渠精神,要将红旗渠精神发扬光大,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添砖加瓦,无私奉献!

  观看红旗渠纪录片的观后感 6

  20世纪60年代,在新中国成立后最难熬的困难时期,受太行山天然屏障所困的林县人不甘命运安排,难而不惧,自力更生,靠双手和双肩,靠锤头和钢钎,硬是在太行山悬岩峭壁上凿出了让世界震惊的红旗渠。

  林县人民在修红旗渠中形成的红旗渠精神,像太行山一样雄浑,厚实和坚韧。

  红旗渠精神,是林县人民的脾气,是一种值得敬佩的民族之魂。我作为一名林州教育战线工作者,应该怎样去弘扬和学*红旗渠精神呢?红旗渠精神是什么?是团结协作,是艰苦奋斗,是自力更生,是自强不息。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我要在*凡的工作岗位上,用这种精神去激励自己,把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作为出发点,用自己对红旗渠精神的理解去影响学生。我生林州,长在林州,我亲眼目睹了林州人民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巨大成就,我真正能理解林州人民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的含义。我虽没有经历过修渠,但从小时起就时常能听到有关修渠的故事,比如怎么打洞,怎么打天井,怎样背沙轻巧一些,其中有一个大爷讲到为了赶进度不落后,打洞时炮响以后,用人快跑的方式把洞里的烟带出来。过去自己只是单纯的听故事,今天再回想这些故事,我真为当时那些修渠人而感动。

  进入新世纪,太行富了,太行美了,但林州人民没有迷失,没有困惑,而是在一座座新的无形大山和屏障面前挖山不止,奋斗不止。与时俱进,自强不息,这是新时代林州人民的脾气,比太行山还倔,还犟,这也是新时代林州人民赋予红旗渠精神的新的内涵。

  结合红旗渠精神,我要立足本职工作,在我市正在进行的“珍爱生命线,重修红旗渠”大会战中,自觉对照差距,为林州的教育事业再添光彩。如今教育系统开展的“高效课堂”活动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相信学生”,“给孩子们放手”“我的课堂我做主”,已成为师生的座右铭,我要再转变观念,积极向课改标兵学*,积极的深入学生了解学生,把备教材和备学生紧密联系起来,力争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

  打开报纸,新华社长篇报道“守望红旗渠精神家园的太行人”一文,写出了我们红旗渠人的骨气,写出了我们林州人践行红旗渠精神的决心。文中那一个个鲜活的形象杨贵、任羊成、许存山、张福根、郭变花、李广元、桑中生、万福生等,他们只是百万林州人民的代表,林州人民在山多土薄,交通闭塞的太行大山中,凭着难而不惧,富而不惑,自强不已,奋斗不息的红旗渠精神大力改革,积极发展,现在已经跃居全省前八强,我想,这就是我们林州人的倔犟吧。

  一个国家的真正财富,不仅在于拥有多少有形的物质财富,还在于拥有多少无形的精神力量。经济的发达,可以使一个国家贴上强大的标签,而唯有精神的力量,可以让一个国家扛得起伟大的字眼。

  观看红旗渠纪录片的观后感 7

  20xx年4月23日,我们部门员工来到了河南省林州市的红旗渠进行参观。

  首先我们来到了红旗渠博物馆,在解说员的讲解下回顾了林州人民发扬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在物质匮乏的情况下依然耗费十年时间完成红旗渠的历史壮举。看着一幅幅珍贵的旧照片,一个个沙盘模型,我们对林州人民充满了崇高的敬意。他们靠锤子,铁锨和双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这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讲解员对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事迹,可能他们的名字对于我们来说很陌生,但是他们的光辉事迹,他们的精神却会被我们铭记。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许多,打钎的铁姑娘们,她们都是十五六岁的花季少女,却和男人一样不怕苦,不服输,她们的双手被震裂了,被磨烂了,但是她们的意志却是那么坚强;一位爆破专家,经常被吊在半山腰上进行作业,多少次碎石砸下来,差点要了他的性命,但是就是在与死神的一次次擦肩而过之后,他依然坚持在爆破的第一线上;秘密参加青年洞建设的300名青年,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在太行山上书写了光辉的一笔。感人的故事是说不完的,在整个红旗渠的建设过程中,每个林州人民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们不远万里去修渠,晚上就睡在山上,饿了就摘些野菜吃,终于完成了这伟大的壮举,完成了世界的“第八大奇迹”。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么浩大的工程,他们仅仅只得到了极少的国家拨款,更多的是靠林州人民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缺炸药自己做炸药,缺石头自己采石头而完成的。

  后来,我们又沿着当年林州人民开山劈石的足迹,参观了青年洞,由于水渠中注满了水,我们已经不能走进洞中参观,但是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当年的300名青年在这奋斗的场景。我们走在铺好的路上都感觉到惊险,更何况当年在这无路可走的地方进行施工的青年们。

  我不禁在想,到底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在那样的艰苦环境下创造了这样的奇迹。是艰苦奋斗的精神、不屈不挠的意志、团结合作的力量还有一颗甘于奉献的心。这正是我们在工作中,在建设祖国的道路上应该具备的素质。在工作中,不管我们在什么环境下,遇到了什么困难,我们都不应该抱怨更不应该放弃,抱着只要努力拼搏就能战胜一切的信念,必然能获得成功。而且,我们身边有着互帮互助的同事,在困难的时候相互扶持,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讲奉献,少计得失,才能获得更多的成就。

  回来的路上,看着林州的田间一片郁郁葱葱的景象,今年肯定又是一个丰收年,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红旗渠的灌溉。五十多年前的壮举,仍然造福着这一方百姓。历史不会忘记红旗渠,更不会忘记创造这一奇迹的人民。

  观看红旗渠纪录片的观后感 8

  6月19日至22日,作为第二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培训班的工作人员,我与参训学员一起前往红旗渠干部学院进行了为期5天的学*,所见所想,感悟颇多。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啊!竟然“孕育”出人工天河红旗渠,这是一群怎样的人民啊!竟然重新安排了太行河山。

  很小的时候,我看过《难忘岁月——红旗渠的故事》,当时就被里面的人物事迹深深打动。为了引来一渠水,人们耗时十年艰苦创业,生生劈开太行山,爆发出震惊中外的磅礴力量。

  这种力量与古代官府“征用民力”的劳动是完全不一样的。当时的县委完全可以不进行这项工程,中途遇阻也可以就此中断。但县委顶住压力党群一心,还是坚持将这项伟大事业进行到底。我认为,归根结底是因为这是从群众需要的角度出发:县委修渠是为群众,群众修渠是为自己,这就使得整个红旗渠焕发出不一样的光辉,真正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这种“党群一心”的感觉,我在观摩红旗渠纪念馆、重走红旗渠水长城、聆听当年劳模吐露心声、听取“红旗渠精神及其时代价值”讲座、观看话剧纪录片时,一直贯穿心中。千百年,人民缺水生活苦,***,带领修渠彻底变。在修渠过程中,人民群众表现出强大的创造力和凝聚力。党员干部更是立下铮铮誓言:“哪里困难到哪里去,怕死不当***员”、“只要渠能修好,命我都可以不要”、“我要奉献自己的全部去修渠,百死不悔!”他们的一言一行闪耀着伟大的人格光辉,令人动容——这一切逐渐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直到今天,我们进入林州市境内时,这种无形的力量还广泛存在着,感染着每一位来到这里的人。

  “祸兮福所倚。”当初的干旱使林州人民横下心来修成红旗渠,虽然历经千辛万苦,但再也不受缺水之苦,还使一代人的思想得到了大**,使整个县的人建筑水*变得高超,改革开放后“十万大军出太行”赚到很多钱。扪心自问,如果没有党的坚强领导,没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切可能实现吗?山外经济再发展,林州也许还在贫困的边缘挣扎。“红旗渠”,这个名字有很明显的时代印记,但是红旗似红心,我们***人不论何时何地,都是满腔的为民之情。

  观看红旗渠纪录片的观后感 9

  4月27日晚,大沙坝乡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各村半脱产干部、“第一**”集中观看纪录片《红旗渠》。

  纪录片讲述了上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在人力、物力、财力季度匮乏情况下,红旗渠不依赖国家,仅凭自力更生、苦干实干的精神,通过十年不懈的拼搏和努力,终于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一条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改变了过去“吃水贵如油、十年九不收”的景象,让林县人民从此过上了“不怕旱涝、保丰收”的幸福生活,以此同时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更是创造了世界的奇迹、人类的奇迹。

  观看中,整个会场秩序井然,100余人静**着,共同观看了河南林县人民齐心协力、不畏艰难创造的奇迹《红旗渠》,当观看到话剧中活波可爱的吱吱因担心工人饿着肚子而去挖野菜丢了性命时,当看到八十多岁的老秀才杨起梦老当益壮、奋不顾身为红旗渠建设挥墨题字时,当看到青年工友们为向调查组证明他们是自愿修建红旗渠而在山洞中集体举办婚礼时……现场观众们再也按耐不住内心的触动,不少人轻轻扶起来衣袖,悄悄擦拭着眼角的泪水,这是忍住的感动,更是真情流露。

  观看结束后,该乡党委**对本次观看进行简要总结,同时明确要求,一是全体乡村干部要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炼就亲民爱民的真情怀,炼就抢抓机遇的真胆识,炼就廉洁奉公的真品格,炼就干事创业的'真本领;二是以实际行动,传承红旗渠精神,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为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三是要广泛宣传,乡、村两级干部、第一**要组成工作队,将《红旗渠》精神宣讲至家家户户,一次感化人心、凝聚民心。

  大家纷纷表示,深受“身先士卒、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感触,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优良传统,坚持理想,不懈追求,以红旗渠精神为动力,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做好本职工作,助力脱贫攻坚同步小康。

  观看红旗渠纪录片的观后感 10

  最*看到很多去红旗渠参观的新闻及报道,让我对此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于是找了一些书籍,参观了一些视频,网络了查看关于红旗渠精神的一些实质东西,让我深受启发。

  红旗渠位于太行山区的河南省林州市,那里有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而红旗渠是上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用甚为简陋的工具,靠着每天6两粮食,奋战了10个春秋,建成了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当年的自然环境极其恶劣,不仅缺少机械设备和技术水*,还有三年的自然灾害也给林县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难,缺衣少粮十分艰苦。就是在这样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林县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不畏艰险、不畏困难、团结合作、无私奉献,用血泪和汗水浇灌出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创造历史又一奇迹。

  想到如此,我万分感叹,红旗渠,已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它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红旗渠精神是多么的伟大,他们以独立自主为立足点,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核心,以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为导向,既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勤劳坚韧的优良传统,又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理想信念和不懈追求。

  我明白,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红旗渠精神的根本;敢想敢干、实事求是,是红旗渠精神的灵魂;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红旗渠精神的体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红旗渠精神的保证。红旗渠的修建,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形成了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留给了人们无穷无尽的回味与思索。红旗渠的建设实践说明,只有为民执政,才能真正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使正确的决策变成现实。

  今天,我们己经迈入了21世纪,同20世纪60年代相比,各方面条件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变化是来之不易的,是前辈们历尽艰辛,流血牺牲换来的。越是条件优越越不能忘记过去,越需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在当前社会生活中,一些不良风气有所抬头,贪图享乐、铺张浪费、盲目攀比、追求高消费,甚至损人以利己、损国家以利己的腐败现象时有发生,严重破坏了社会风气以及党的形象,要想转变这种不良风气,就必须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学*和发扬红旗渠精神。

  我将告诫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遵纪守法,廉洁奉公,脚踏实地,无私奉献,加强学*,不断提高,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以实际行动不断把红旗渠精神发扬光大,为现代化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纪录片《红旗渠》观后感实用10份(扩展5)

——红旗渠电影观后感优选【10】份

  红旗渠电影观后感 1

  最*看到很多去红旗渠参观的新闻及报道,让我对此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于是找了一些书籍,参观了一些视频,网络了查看关于红旗渠精神的一些实质东西,让我深受启发。

  红旗渠位于太行山区的河南省林州市,那里有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而红旗渠是上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用甚为简陋的工具,靠着每天6两粮食,奋战了10个春秋,建成了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当年的自然环境极其恶劣,不仅缺少机械设备和技术水*,还有三年的自然灾害也给林县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难,缺衣少粮十分艰苦。就是在这样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林县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不畏艰险、不畏困难、团结合作、无私奉献,用血泪和汗水浇灌出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创造历史又一奇迹。

  想到如此,我万分感叹,红旗渠,已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它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红旗渠精神是多么的伟大,他们以独立自主为立足点,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核心,以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为导向,既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勤劳坚韧的优良传统,又体现了当代中国人的理想信念和不懈追求。

  我明白,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红旗渠精神的根本;敢想敢干、实事求是,是红旗渠精神的灵魂;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红旗渠精神的体现;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红旗渠精神的保证。红旗渠的修建,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形成了一笔无价的精神财富,留给了人们无穷无尽的回味与思索。红旗渠的建设实践说明,只有为民执政,才能真正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使正确的决策变成现实。

  今天,我们己经迈入了21世纪,同20世纪60年代相比,各方面条件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变化是来之不易的,是前辈们历尽艰辛,流血牺牲换来的。越是条件优越越不能忘记过去,越需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在当前社会生活中,一些不良风气有所抬头,贪图享乐、铺张浪费、盲目攀比、追求高消费,甚至损人以利己、损国家以利己的腐败现象时有发生,严重破坏了社会风气以及党的形象,要想转变这种不良风气,就必须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学*和发扬红旗渠精神。

  我将告诫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遵纪守法,廉洁奉公,脚踏实地,无私奉献,加强学*,不断提高,与时俱进, 勇于创新,以实际行动不断把红旗渠精神发扬光大,为现代化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红旗渠电影观后感 2

  为丰富和创新廉政教育活动的学*形式,提振干部职工服务温江“五个之城”建设的“精、气、神”,5月5日,区安监局组织全体干部职工集中观看话剧《红旗渠》(视频),以“红旗渠精神”质朴伟大纯粹悲壮的情怀给予全体干部职工一次理想信念的洗礼。

  《红旗渠》主要讲述上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解决世代缺水的问题,修凿“人工天河”红旗渠的感人故事,生动再现了林县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无私奉献、廉洁勤政的精神风貌,展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观看结束后,区安监局党组**、局长周自阳同志提出要求:全体干部职工要通过观看《红旗渠》话剧,认真体会党带领人民群众为了圆梦而展现的`磅礴力量和为民务实清廉的***人精神,要将“红旗渠精神”和“扁担精神”融入到日常安全监管工作之中,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压实监管责任、严格监管执法,为温江“五个之城”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安全保障,争做践行“进取”温江精神的急先锋。

  通过观看,全体干部职工对“红旗渠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纷纷表示将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立足岗位,把“红旗渠精神”转化为干好安监工作的精神动力,推动我区安监事业掀开新的篇章。

  红旗渠电影观后感 3

  6月19日至22日,作为第二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培训班的工作人员,我与参训学员一起前往红旗渠干部学院进行了为期5天的学*,所见所想,感悟颇多。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啊!竟然“孕育”出人工天河红旗渠,这是一群怎样的人民啊!竟然重新安排了太行河山。

  很小的时候,我看过《难忘岁月——红旗渠的故事》,当时就被里面的人物事迹深深打动。为了引来一渠水,人们耗时十年艰苦创业,生生劈开太行山,爆发出震惊中外的磅礴力量。

  这种力量与古代官府“征用民力”的劳动是完全不一样的。当时的.县委完全可以不进行这项工程,中途遇阻也可以就此中断。但县委顶住压力党群一心,还是坚持将这项伟大事业进行到底。我认为,归根结底是因为这是从群众需要的角度出发:县委修渠是为群众,群众修渠是为自己,这就使得整个红旗渠焕发出不一样的光辉,真正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这种“党群一心”的感觉,我在观摩红旗渠纪念馆、重走红旗渠水长城、聆听当年劳模吐露心声、听取“红旗渠精神及其时代价值”讲座、观看话剧纪录片时,一直贯穿心中。千百年,人民缺水生活苦,***,带领修渠彻底变。在修渠过程中,人民群众表现出强大的创造力和凝聚力。党员干部更是立下铮铮誓言:“哪里困难到哪里去,怕死不当***员”、“只要渠能修好,命我都可以不要”、“我要奉献自己的全部去修渠,百死不悔!”他们的一言一行闪耀着伟大的人格光辉,令人动容——这一切逐渐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直到今天,我们进入林州市境内时,这种无形的力量还广泛存在着,感染着每一位来到这里的人。

  “祸兮福所倚。”当初的干旱使林州人民横下心来修成红旗渠,虽然历经千辛万苦,但再也不受缺水之苦,还使一代人的思想得到了大**,使整个县的人建筑水*变得高超,改革开放后“十万大军出太行”赚到很多钱。扪心自问,如果没有党的坚强领导,没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切可能实现吗?山外经济再发展,林州也许还在贫困的边缘挣扎。“红旗渠”,这个名字有很明显的时代印记,但是红旗似红心,我们***人不论何时何地,都是满腔的为民之情。

  红旗渠电影观后感 4

  *日,单位组织了观看话剧《红旗渠》。当年林县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天干地旱,吃水奇缺,但是,林县人民不等不靠,宁肯苦干,决不苦熬,宁肯流血,决不流泪。积极想办法,跑门路。县委一声号令,“引漳入林”,千军万马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上,天当房,地当床,吃野菜,带干粮,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了1250个山头,架设了151个渡槽,凿通211个隧洞,硬是劈开太行山,修建了总渠长70.6公里。清清的渠水,惠及了全县17个乡镇,林县人民从此告别了吃水难的困境。“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给我们很多感慨。

  红旗渠精神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建设者们不计个人得失,不讲条件,乐于奉献,不畏艰难,勇于牺牲。牺牲了许多英雄壮士,受伤者更是不计其数,然而人们却未退缩,而是前赴后继。

  红旗渠精神是一种团结协作精神。1960年,在杨贵,李贵“二贵”为首的县委县**的号召下,“引漳入林”无论男女老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听从安排,团结协作。这种精神是我们今天需要发扬光大,在工作上互相扶持,真抓实干。

  红旗渠精神是一面永恒的旗帜。红旗渠精神折服了一代又一代人,给人启迪,催人奋进。我们弘扬红旗渠精神,赋予红旗渠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让红旗渠精神成为我们工作的强大精神动力,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了四院的建设,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愿红旗渠精神代代相传,永不消逝。

  红旗渠电影观后感 5

  我是一个河南人,是从小吃着红旗渠的水长大的,听着青年洞的故事懂事的。我深深的爱着我的故乡。

  这个寒假,我真的来到红旗渠了。在那次旅行中的我与记忆,我这一生都不会忘记。这可是我*生第一次来到世界级的旅游胜地,我兴奋至极。

  爬着一个个台阶,顺着一处处栏杆。望着那碧绿的水,真是感慨万千啊!水之上,则是险峻的,让人望而生畏的绝壁。

  走了许久,来到了青年洞。望着刻着青年洞背后的山壁,显然经过了岁月的冲涮,蕴含有古老沧桑之美。我们林县人便是靠这个洞的开凿而吃上水的,想到这儿心中不禁酸酸得。坐上游艇,穿上救生衣,开始进入青年洞。里面灯光很广,全是钟乳石,加上灯光之美,可谓美轮美奂的洞景,让我陶醉其中。

  里面很潮湿,很阴冷。让人感到苍苍凉凉的美,清爽而至的美。

  玩完水,接着就要游山了。

  开始上一线天,台阶很陡,没有栏杆,但两面有山壁。宽窄只容得下一人。途中,我时不时抬头向上看,在狭窄中有一条蓝蓝的缝隙,那便是天。啊!书中常说一线天,今日才领略其壮观,这是在书本中体会不到的。

  上到半山腰,看到一处石碑用逮体字刻着山魂二字,有种莫名得雄伟涌上心头,占据我的心灵……

  上到顶峰,望着下面一条条冰道与绿绿的田野,让人发抖。顿时我有种说不出的喜悦占据我的心灵,我感到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惟妙惟肖。

  接着来到虎口崖、龙头山……这是河南工人打造的世界奇迹。在路上不断看到稻草*,这就是以前工人们睡觉的草*。是他们的出生入死才有了我们今天大饱眼福的机会。我顿时对他们肃然起敬。没有他们的付出,我们便吃不到水,我心内由衷的感谢他们。

  最后下山。我排着长长的队伍,等待坐索道,这种感觉与等车没什么两样。坐上索道,心里很紧张,总怕掉下去,很快便*惯了。

  又重新回到山脚,望着背后的崇山峻岭,不禁有些舍不得,我轻轻的说:再见了……

  红旗渠电影观后感 6

  看完话剧《红旗渠》,我有如下几点体会和感想:

  一是要学*林县领导班子抢抓机遇的发展意识。林县县委决定开工修渠时,资金和物资并未全部到位。当县委**杨贵被反对者黄副**问到有无材料和钱的时候,他说:“有,不多,可我们有人——55万!”林县人再也不能忍受这样屈辱的生活——一生只洗三回脸:出生、结婚、死亡。要活命,要尊严地活命,这就是林县55万人最急切的愿望。谁能实现这个愿望,谁就是林县人民的英雄。杨贵看准群众诉求,利用全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和氛围,抓住机遇,大胆决策,最终彻底改变了林县干旱缺水的自然面貌。

  眼下,全县、全镇也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渝万城际铁路动工建设,建成通车后从垫江县城到重庆主城只需半个小时,这必将给全县的产业、经济、社会带来深刻影响。中国西部(重庆)钟表计时及精密加工产业园花落垫江桂溪,国家新一轮城镇化政策即将出台,也为全县全镇统筹城乡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机遇稍纵即逝,桂溪镇不能无动于衷、不紧不慢,而是要以只争朝夕的主人翁态度,抢抓机遇谋发展,抢抓时间研究新问题,全力做好服务县上重点项目的工作。

  二是要学*林县人民不等不靠的创业精神。在修渠资金、物资、粮食都非常紧缺的情况下,林县人民“不讲客观、不讲条件。”自力更生,团结协作,呼啦啦15个公社的几万民工,自带工具,自带干粮,拉着大车,推着小车,一齐拥了上来,把通往工地的路全都堵死了,干部分段包干,“该炸的炸,该垒的垒,该挖的挖,该拆的拆……”机遇来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桂溪镇城区被县里划作规划区,要发展镇域经济存在一定的约束限制。新班子上任以来,确立了“商贸富镇、工业强镇、生态美镇、和谐稳镇”的发展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主动创造条件谋发展,目前“一园一区一基地”*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现代商贸物流园完成策划设计,城北综合交易市场破土动工;城北工业集中区完成规划,建成园区道路500米、排水管网1250米,已入驻项目14个;百果园生态产业基地、天龙生态园等城郊型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完成土地集中流转2000多亩。今年1—5月,我镇累计跟踪洽谈项目35个,签约项目11个,协议引资7.93亿元,实际到位资金4.19亿元,同比增长127%。未来我们在发展中可能还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我们要发扬顽强拼搏、团结协作的精神,积极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解决问题,坚持下来就一定能够胜利!

  三是要学*杨贵同志全心为群众着想的道德品质。为了给修渠工地开出一条路,村支书带头强拆占道的祖先祠堂,杨贵和乡亲们一起对着祖宗牌位下跪发誓,并特意叮嘱村支书要将拆下来的祠堂砖瓦和祖先牌位保护好,以便择址重建。为了让修渠民工吃顿饱饭,杨贵不惜冒着受处分甚至杀头的险,违规借用国家粮仓三万斤粮食。虽说违规是不对的,但正是因为杨贵有这份为群众殚精竭虑的心,所以群众才领他的情。

  当前我镇征地拆迁任务繁重。全镇投入了*三分之一的人力搞征地拆迁,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仍有少数拆迁户不理解他为什么要为公共利益做牺牲,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耐心做群众思想工作,并按规定做好合理的补偿安置工作。还有的拆迁户封建思想严重,认为祖先坟墓动不得,这就需要我们拿出红旗渠破宗祠的勇气,坚决完成任务,同时要做好安抚工作,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红旗渠电影观后感 7

  6月19日至22日,作为第二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培训班的工作人员,我与参训学员一起前往红旗渠干部学院进行了为期5天的学*,所见所想,感悟颇多。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啊!竟然“孕育”出人工天河红旗渠,这是一群怎样的人民啊!竟然重新安排了太行河山。

  很小的时候,我看过《难忘岁月——红旗渠的故事》,当时就被里面的人物事迹深深打动。为了引来一渠水,人们耗时十年艰苦创业,生生劈开太行山,爆发出震惊中外的磅礴力量。

  这种力量与古代官府“征用民力”的劳动是完全不一样的。当时的县委完全可以不进行这项工程,中途遇阻也可以就此中断。但县委顶住压力党群一心,还是坚持将这项伟大事业进行到底。我认为,归根结底是因为这是从群众需要的角度出发:县委修渠是为群众,群众修渠是为自己,这就使得整个红旗渠焕发出不一样的光辉,真正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这种“党群一心”的感觉,我在观摩红旗渠纪念馆、重走红旗渠水长城、聆听当年劳模吐露心声、听取“红旗渠精神及其时代价值”讲座、观看话剧纪录片时,一直贯穿心中。千百年,人民缺水生活苦,***,带领修渠彻底变。在修渠过程中,人民群众表现出强大的创造力和凝聚力。党员干部更是立下铮铮誓言:“哪里困难到哪里去,怕死不当***员”、“只要渠能修好,命我都可以不要”、“我要奉献自己的全部去修渠,百死不悔!”他们的一言一行闪耀着伟大的人格光辉,令人动容——这一切逐渐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直到今天,我们进入林州市境内时,这种无形的力量还广泛存在着,感染着每一位来到这里的人。

  “祸兮福所倚。”当初的干旱使林州人民横下心来修成红旗渠,虽然历经千辛万苦,但再也不受缺水之苦,还使一代人的思想得到了大**,使整个县的人建筑水*变得高超,改革开放后“十万大军出太行”赚到很多钱。扪心自问,如果没有党的坚强领导,没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切可能实现吗?山外经济再发展,林州也许还在贫困的边缘挣扎。“红旗渠”,这个名字有很明显的时代印记,但是红旗似红心,我们***人不论何时何地,都是满腔的为民之情。

  红旗渠电影观后感 8

  昨晚,在绍兴大剧院观摩了由河南省话剧院演出的《红旗渠》,该剧取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河南林县人民用十年时间创造的人间奇迹——红旗渠。这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个震惊世界的伟大壮举,是一场波澜壮阔、轰轰烈烈的战天斗地画卷,是***时代愚公移山的当代神话。“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座丰碑和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

  河南话剧院创排这台气势恢宏的'史诗般作品,是对民族精神的张扬,对生命意义的讴歌,对英雄主义的礼赞 。

  我小时候曾听到一个真实故事,说太行山区缺水,一个小媳妇千难万险挑来一担水,却因病体难支在家门口打翻了水担,遭到了公公的痛骂,视水如命的小媳妇悔恨难抑,上吊而死。今天这台戏中,也有一个使人难以置信的情节:当地人一生只洗三次脸,第一次出生时,第二次结婚时,第三次入殓时。说明水源是何等稀缺……

  作品没有去正面反映如何战天斗地的场景,而是把特定时代,特定背景下一群特定人物的精神世界作了深度诠释,血肉丰满,可信可敬,*凡生活却又如此的让人仰视。

  一部让人感动,引人思考的好戏。可惜绍兴人不识真货,剧场内观者廖廖无几……

  红旗渠电影观后感 9

  在交通运输工程学上,老师讲到红旗渠,说是国际上的“世界第八大奇迹”。第一次听说红旗渠,好奇心促使我上网搜集了一下她的相关资料,然后还看了一下《红旗渠》这部纪录片,对红旗渠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

  修建时间:1960年2月——1969年7月,历时十余年。

  位置:山西省境内的*顺县石城镇(A)——河南省林州市(B),以浊漳河水为源,在A设坝截流,经过太行山将漳河水引入B。

  工程量数字化化:削*山头1250座,架设渡槽151座,开凿隧洞211个,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如把这些土石垒筑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把广州与哈尔滨连接起来。

  人生活需要水,种田也需要水,林州市是很缺水的,正是出于老百姓生存的根本需要,林州市的'广大百姓有了引漳河水到林州的念头。纪录片的一开始,男的女的,推着独轮车的,拿着锥子的扛着铁锹的,像一只即将上前线的部队浩浩荡荡地奔赴山区。以我的年龄没有见过这种光景,看着这种场面一开始觉得很假,修一个沟渠至于这么兴奋,这么大作文章吗?接着,继续往下看纪录片。七十年代拍的纪录片有它自身的一些特点,在观看的过程中你就会体会到。不过有几个片段让我印象挺深:挖红旗渠青年洞的场景,在技术不是很先进的情况下56天就将长桥建好了,壮汉们用绳子空悬在悬崖上试探松动的石头,小学生们放学回家还去背几块石头,最后在红旗渠通水的日子男女老少乐开了怀。可以想象,在修红旗渠的岁月了,年轻的壮汉抡大锤的声音在山谷间此起彼伏;后方自己造炸药的也是干的热火朝天;体力差的就留守给大家做饭送水。十多年了,红旗渠及其支渠配套工程终于完工了。全体上下为了修通红旗渠,拧成一股绳,这股绳真是结实啊。

  修红旗渠的人都挺牛的。我觉得从红旗渠中学到了东西。最重要的一点是,做事情的时候要静下心来,认准了就去做。可是自己现在处于研一的阶段,还很茫然,什么都想尝试一下,到头来可能什么都建不成。他们在修红旗渠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大概的方案,也就是说在日常的生活学*中,我们不能只是低头赶路,不去抬头看路。一开始的时候并不要求路线非常精确,出发以后不断前进只要方向对就行,具体的路线到时候在具体研究。另外一个就是执行力,有了一个念头,有了计划,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去做,并且坚持做下去。

  红旗渠电影观后感 10

  红旗渠在国际上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又被称为:“人造天河”。为开拓这条渠,林县人民苦干了十年,硬是用血肉之躯在无路可寻的重山峻岭之间筑起了这条震惊中外,造福万代的长渠。这是一部劳动者和大自然搏斗的壮丽史诗。是一首生命的赞歌。

  该剧再现了当年林县人民为改变命运没条件创造条件`艰苦奋斗`劈山凿石`粉身碎骨也要引来漳河水的撼人心魄的历史画卷。故事从井上`井下两村抢水打架,婚姻告吹切入。鲜明地塑造了聪明倔强`而顽强的农民青年二旺;执着`大义`壮烈牺牲的城市技术员刘广泰;不惧危难`为死先立碑,誓要修出渠的县委**阎运德和敢做敢当`不计生死的继承干部“王大炮”。同时,还描写了憨厚`善良的大旺。正直`宽厚的扁担叔,为他人食不裹腹的李老仓和把青春与爱融入工地盼水`秋凤`杏儿`望井``````````这些群像使人不能不重又回想起那段难忘的岁月。不能不再去品味那段难忘岁月留下的奋斗和牺牲精神。那种值的九十年代人去念恋合追寻的伟大境界。


纪录片《红旗渠》观后感实用10份(扩展6)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实用五篇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 1

  刚看了大型纪录片《敦煌》,很震撼很痛心,也为古老的中国人自豪。*惯了看娱乐节目、偶像剧、时尚八卦,再次接触这些有深度的东西,我被深深的触动了。这些久远而深厚的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瑰宝,也是我难得的精神滋养。跟随历史的脚步我不时的陷入深思,深深的被吸引。记得以前上学时和刚工作时业余常读书,可不知何时看的书越来越少,越来越“时尚”,与经典无缘,与灵魂无关,没深度很浮躁。读的书浮躁了,人也跟着有点迷茫和浮躁了。最*,已经开始读有深度的报纸,关心国家大事,工作生活再次度过迷茫,找到了新的方向、希望和快乐,很充实。人生是一次次的迷茫,又一次次的清醒,在这迷茫与清醒的轮回里,感谢有家人朋友始终相伴,感谢有书籍穿越时空的点拨,感谢有类似“敦煌”的精神滋养,感谢时间抚*一切伤痕沉淀智慧人生!

  (二)

  如今电视里浮躁的东西太多,沉下心来认认真真做的片子很少,有些虽有诚意水*却欠缺,有水*没境界还是问题,总之想在电视上看到点好东西真难。大年初一到初十,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放了纪录片《敦煌》(10集),我一集没落很认真看完了,很喜欢,总想写点什么记录下来。

  这几年电视里经常会冒出一些大制作的东西,所谓大,自然是投入大,但未必水*高,有些实在是生造出些大场面的热闹,胡扯地糟蹋钱;还有一些投入大也确实有诚意,因制作者水*问题,出来的东西大而空洞、华而不实,用力过猛却难打动人,再加上如今是个炒作的社会,万事不离一个炒字,“震撼、终极”之类的宣传词铺天盖地(如果件件如是,人只怕早都被震到地球外面去了!)所以看电视的期望值真不敢太高了,不过记录片《敦煌》的诚意、水*和境界还确实打动了我。

  据说为了这部片子,5年里摄制组先后9次深入敦煌,行程数十万公里,拍摄素材*400盘磁带,制作者为了充分了解敦煌的底蕴,多次与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及多位敦煌学者、研究人员进行文稿讨论,再将这些徐徐反应出来,采用了一集演一个主要人物的表现手法,拍摄水*也不错,高清摄像,很多画面极美!关键的一点——境界如何呢?以前看敦煌的片子和文章,里面常常会为流失的、损毁的文物痛心疾首,人一激动就难免不客观,纪录片的一大忌讳就是不客观,不过《敦煌》制作者的历史观是以前很少看到的,这部纪录片很*静、如涓涓细流缓缓地去讲一些故事,带给人的.不再是恨,而是感动。

  片子的定位很恰当,没有想把自己宣传成大制作的东西,而且很少有特别正式的记录片会用许巍的歌声来做主题曲,虽然《悠远的天空》是个老歌,但放在这个片子的片头很合适,悠远、空灵、虔诚的歌声正是这部片子想向人传达的感觉。片头中制作者的名字在显现片刻后即化作了沙被风吹走了,一下子让我心里涌上了淡淡的悲伤,敦煌以及我们和所有的一切最终都会化作沙被风吹走……

  好像这是首次对那些原来称为掠夺者的人采用了西方一致认可的称呼“探险者”(探险者本身是个中性词),“探险者们”的所作所为曾经成了中国文化人心里沉沉而尖锐的痛,但是说实话,看了整部片子之后,我不再象以前一样为那些文物被掠夺而愤恨了。敦煌经历了辉煌、沉寂后在中国国力最弱的时候被发现就是最大的悲哀,也就注定了后面悲惨的命运。当年道士王圆箓发现敦煌藏经洞后也曾经上书慈禧请求保护,一些经卷被运到北京,部分就被当官的私吞了,私吞到也罢了,怕事情败露,将那么多年大漠环境中很不容易保存下来的唐时经卷一撕两半,取好的自己留下,剩下的再交上去!英国的斯坦因也好、法国的伯希和也好,包括美国臭名昭着的华尔纳,或骗或买或偷或抢,但是他们知道那些东西的价值,没有糟蹋(华尔纳破坏了壁画),或交或卖都给了各自国家的博物馆,而中国剩下的呢?被撕得不忍目睹,所以想想那些珍宝只要还在,还被好好保护着,就比被自己的败家子毁了还是强太多!再说点题外话,在我看来,美不因政治、国家而存在而产生,美是属于全人类的,我很憎恶一种行为:把艺术品毁掉以抬升剩余艺术品的价钱!

  敦煌的建造持续了千年,一千年间,无数的画师、工匠、雕塑者用毕生心血浇灌出了这一旷世之作,那么多人!能想象吗?那么多人的精神、心血倾注进去形成的东西气场该多强大?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 2

  到敦煌给我的第一大震撼,是观看了大型情景体验剧《又见敦煌》。

  可能是因为第一次看浸入式的舞台剧,采用流线式表演方式,边走边看,头上脚下,东南西北都是表演区,情景融入仿佛身临其境,汇入历史长河里的点点尘埃,带我们回到千年之前。

  就是这样一种舞台表现形式,让我觉得很意外和惊喜。

  看到一个个鲜活的敦煌历史人物从T台上向我们走来,名字被深情呼唤时,他们举起右手,掌心朝外,回答的那一声“我在”,眼睛瞬间就红了。

  神秘莫测而又美丽慈悲的飞天,从窟中走出又隐去,对于王道士的背叛,她们选择原谅。演员演绎的极为精彩,搞得我一直在抹眼泪。

  妃子们盛装打扮,对镜梳妆,一声声问着,我美吗?我美吗?可是因为逐年风化,人们保护不够,她们精心抹的胭脂,擦的陈粉,都在风沙中被逐渐抹*,消逝……

  最后一幕是坐着看的。十多人马,为传丝路畅通的口信葬于大漠,仅仅生还一人,眼看着唐、宋、明、清、晋王朝从繁华热闹逐渐埋没于沙间……

  每一幕的场景都设计的很巧妙,在行走中感受一个又一个的场景。历史瞬间在这一刻,汇聚重生。从入场,到落幕,仿佛走过了千年,又仿佛才经历了一瞬间。

  看完出来的时候,我和云姐都忍不住对王潮歌这个天才型的导演啧啧称赞。

  要不是这场剧,以前对于丝绸之路只停留于教科书上的这四个字,没有任何多余的感情,现在才真切感受到了它的魅力,才明白这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容阔了多少故事,背后曾有过多少鲜活的生命化作黄沙沉寂在这片土地之上……

  越走,觉得自己不知道的越多。

  越走,对这片土地越是敬畏。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 3

  经好友推荐,得知中央新闻频道正在播放纪录片《敦煌》,共10集,拍摄耗时6年。每晚等着看是看不到的,于是网上下载来看。以前对于敦煌的了解只是皮毛中的皮毛,只知道一定要去看下这个包含千百年精华的伟大杰作,但同时也听说因为不懂,外行只是看热闹。于是抱着学*的态度来看这部纪录片,以备往后真的去敦煌也好有所感受。但看了以后,真是泪流满面啊~~~ 呵呵!

  《探险者来了》

  看了第一集的唯一感觉,就是悲愤和痛心。王道士发现了这个尘封百年的宝藏,上报官府,却无人对此感兴趣。倒是外国人千里迢迢来到敦煌,仅用了些许钱财,便将许许多多珍贵的经卷带到异乡。等到国人意识到敦煌的重要性,而命当地官员将剩余经书护送至京时,居然只用马车裹草*,遗失不计其数。相比之下,斯坦因和伯希和等所谓外国盗窃者倒是用箱子精心护送。心寒啊~~~。更甚者,抵达京城后,贪官居然中饱私囊,将仅存的经书部分藏于家中,还为了不被发现,将如此贵重的珍宝一撕为二。悲愤啊~~~。

  “所藏经书和壁画,以英国者为多,法国者为精,俄国者为杂,日本者为隐为秘,中国者为散为乱”。看到这里,我觉得,我不认为那些外国人是盗窃者,骗子,我觉得他们是在代表中国妥善保存这些精品。如果没有他们,这些珍贵的东西只会被忽视,被遗失,被破坏。只是现在如果我们想看这些真品,要大老远跑到大英博物馆,法国国家博物馆等去看,唉~~~ 这是不是一种债呢?人家千里来拿,我们国民要用千里去观来还...

  说王道士是罪人,是没有远见的小农民,这不公*。他为敦煌守了7年,没有得到丝毫赞赏或报酬,这是灰常令人伤心和气馁的。当这个淳朴善良的农民,遇到知音,不管他们是出于真心或为达目的,但他总觉得这些他发现的东西终于有价值了。不怪他,不怪他,呵呵!

  《千年的营造》

  跨越多个朝代,经历千百年的历史。有盛有衰,但至少有幸保存了下来,还好敦煌身处郊外,不会被战乱所打扰。所以啊~~~ 做人也要低调,太锋芒毕露,必然造灭,哈哈!(开玩笑,开玩笑,嘿嘿)

  《藏经洞之谜》

  原来在藏经洞之前还有很多珍品,但是因战乱被毁了。现在世人所看到的,原来是靠僧侣们,民众们手抄的,小小烛台(灯光不足),毛笔书写(很慢的),一页一页抄的,实在太牛了!(貌似我现在手抄一页书,就酸的勒,唉,废特勒,呵呵)。道真和尚,为了补全和增加经书,到处去乞经。那时好像都是靠步行哦,小小身躯,在浩瀚的沙漠中前行,忒崇高了...后来雕刻印刷的出现,终于不用手抄了,所以现在技术的运用还是很有必要的,呵呵!

  很多普通百姓奉上毕生积蓄,为佛,更为了得到内心的幸福和安妥。这是一种信仰,一种精神的寄托。这让我联想到**。听说**的部分**很坏,他们就利用民众这种单纯的信仰,骗取他们的牛羊,土地。能够控制人们信仰的人是很恐怖的(好像这个词不太妥,但该用什么词呢,不知道了,呵呵)。***也是如此吧...所以往善的方向,是佛;往恶的方向,那便是魔。

  当时因为缺乏纸张,所以严格要求节约用纸,正反面书写,写错还要写个“兑”字才好兑换。反观我们,唉,就拿我们医院,我们科来说吧~~~ 这每天浪费的纸就不知道有多少了。偏远地区的'孩子还么有纸来写,想到这里,愧疚啊~~~。

  《无名的大师》

  “工匠莫学巧,巧即他人使,身是自来奴,妻是官家婢。”看到现在,觉得那些工匠,画匠,木匠好伟大哦~~~ 风餐露宿,吃不饱,穿不暖,却为我们留下如此宝贵的财富。史小玉为了能有幸留下自己的壁画,住在莫高窟长达6年,学*各个朝代的各家画法。试想哦~~~ 如果这当中,他放弃了,不等了,那也就没有《千手观音》这幅画作了。“不是因为失败而放弃,而是因为放弃而失败。”所以,这6年,是在磨练他的画技,考验他的意志,真正的梦想,是不该被放弃的。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 4

  经好友推荐,得知中央新闻频道正在播放纪录片《敦煌》,共10集,拍摄耗时6年。每晚等着看是看不到的,于是网上下载来看。以前对于敦煌的了解只是皮毛中的皮毛,只知道一定要去看下这个包含千百年精华的伟大杰作,但同时也听说因为不懂,外行只是看热闹。于是抱着学*的态度来看这部纪录片,以备往后真的去敦煌也好有所感受。但看了以后,真是泪流满面啊~~~ 呵呵!

  《探险者来了》

  看了第一集的唯一感觉,就是悲愤和痛心。王道士发现了这个尘封百年的宝藏,上报官府,却无人对此感兴趣。倒是外国人千里迢迢来到敦煌,仅用了些许钱财,便将许许多多珍贵的经卷带到异乡。等到国人意识到敦煌的重要性,而命当地官员将剩余经书护送至京时,居然只用马车裹草*,遗失不计其数。相比之下,斯坦因和伯希和等所谓外国盗窃者倒是用箱子精心护送。心寒啊~~~。更甚者,抵达京城后,贪官居然中饱私囊,将仅存的经书部分藏于家中,还为了不被发现,将如此贵重的珍宝一撕为二。悲愤啊~~~。

  “所藏经书和壁画,以英国者为多,法国者为精,俄国者为杂,日本者为隐为秘,中国者为散为乱”。看到这里,我觉得,我不认为那些外国人是盗窃者,骗子,我觉得他们是在代表中国妥善保存这些精品。如果没有他们,这些珍贵的东西只会被忽视,被遗失,被破坏。只是现在如果我们想看这些真品,要大老远跑到大英博物馆,法国国家博物馆等去看,唉~~~ 这是不是一种债呢?人家千里来拿,我们国民要用千里去观来还...

  说王道士是罪人,是没有远见的小农民,这不公*。他为敦煌守了7年,没有得到丝毫赞赏或报酬,这是灰常令人伤心和气馁的。当这个淳朴善良的农民,遇到知音,不管他们是出于真心或为达目的,但他总觉得这些他发现的东西终于有价值了。不怪他,不怪他,呵呵!

  《千年的营造》

  跨越多个朝代,经历千百年的历史。有盛有衰,但至少有幸保存了下来,还好敦煌身处郊外,不会被战乱所打扰。所以啊~~~ 做人也要低调,太锋芒毕露,必然造灭,哈哈!(开玩笑,开玩笑,嘿嘿)

  《藏经洞之谜》

  原来在藏经洞之前还有很多珍品,但是因战乱被毁了。现在世人所看到的,原来是靠僧侣们,民众们手抄的,小小烛台(灯光不足),毛笔书写(很慢的),一页一页抄的,实在太牛了!(貌似我现在手抄一页书,就酸的勒,唉,废特勒,呵呵)。道真和尚,为了补全和增加经书,到处去乞经。那时好像都是靠步行哦,小小身躯,在浩瀚的沙漠中前行,忒崇高了...后来雕刻印刷的出现,终于不用手抄了,所以现在技术的运用还是很有必要的,呵呵!

  很多普通百姓奉上毕生积蓄,为佛,更为了得到内心的幸福和安妥。这是一种信仰,一种精神的寄托。这让我联想到**。听说**的部分**很坏,他们就利用民众这种单纯的信仰,骗取他们的牛羊,土地。能够控制人们信仰的人是很恐怖的(好像这个词不太妥,但该用什么词呢,不知道了,呵呵)。所以往善的方向,是佛;往恶的方向,那便是魔。

  当时因为缺乏纸张,所以严格要求节约用纸,正反面书写,写错还要写个“兑”字才好兑换。反观我们,唉,就拿我们医院,我们科来说吧~~~ 这每天浪费的纸就不知道有多少了。偏远地区的孩子还么有纸来写,想到这里,愧疚啊~~~。

  《无名的大师》

  “工匠莫学巧,巧即他人使,身是自来奴,妻是官家婢。”看到现在,觉得那些工匠,画匠,木匠好伟大哦~~~ 风餐露宿,吃不饱,穿不暖,却为我们留下如此宝贵的财富。史小玉为了能有幸留下自己的壁画,住在莫高窟长达6年,学*各个朝代的各家画法。试想哦~~~ 如果这当中,他放弃了,不等了,那也就没有《千手观音》这幅画作了。“不是因为失败而放弃,而是因为放弃而失败。”所以,这6年,是在磨练他的画技,考验他的意志,真正的梦想,是不该被放弃的。

  敦煌纪录片观后感 5

  维时景佑二年乙亥十二月十三日,大宋国潭州府举人赵行德流历河西,适寓沙州。

  伏愿龙天八部,长为护助,城隍安泰,百姓康宁;次愿甘州小娘子,承此善因,不溺幽冥,现世业障,并皆消灭,获福无量,永充供养。

  ——最*闲着,把井上靖《敦煌》的电影和书都看了遍。故事背景比较复杂,但情节其实也简单,主要讲宋朝时一个书生游历西北,被西夏俘虏、编入西夏**,然后跟随汉长朱王礼在西北征战,途中救下一个回鹘公主,并和她相爱、相别,最后在敦煌——当时西北最后一座还由****控制的城市——抢救战乱中的书籍文物的故事。

  从演绎这个故事的角度来说,电影比书好看,浓墨重彩,情绪鲜明,更有古典主义的悲壮感。赵行德和回鹘公主的相遇、相爱,以及他们迫不得已分别,回来后赵行德眼睁睁地看着公主因不愿嫁给西夏太子而从高高的城墙上坠落,那样的撕心裂肺、万念俱灰,我们所感受到的不会仅仅就是这两位的情绪,而是千百年来各国文学中所有爱情悲剧的意象都涌现出来了,罗密欧、朱丽叶,梁山伯、祝英台,甚至是白娘子和许仙、至尊宝和紫霞仙子,爱恨离愁、生离死别,这就是电影,电影当然要富有戏剧性,要猛烈地冲突。

  可是书却不是如此,书如一潭清水,*淡得就像史书,却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书中赵行徳对回鹘公主从来没有像电影中那样热烈,他爱她甚至及不上汉长朱王礼,哪怕是冲突最强烈的公主坠楼,他也不过是远远望见了一个模糊的影子,连坠落的是谁都不知道,还是朱王礼同他讲他才知道发生了什么,可即便如此,回鹘公主于他依然不过是萍水相逢的一段缘罢了,他来不是为了她,他走亦不是为了她。哪怕这一连串故事都是这么的波澜壮阔、血色浪漫,可是我们的主人公一直都是清汤寡水、对谁都爱答不理、对一切都不怎么上心的样子,生死由天,命运带来什么就接受什么。

  看书的时候我会怀疑他甚至从未爱过她,可是她那遥远而模糊的影子,却从此永远刻在了他脑海中,他不会时常记得她,却也永不能忘记她,直到最后,在沙州(即敦煌)城马上沦陷,在那兵荒马乱、火光冲天的世界末日,他默默地抄下经文,并发愿祈祷天下太*,可是他的甘州小娘子,那个遥远而模糊的影子,却也挥之不去地出现了,“次愿甘州小娘子,承此善因,不溺幽冥,现世业障,并皆消灭,获福无量,永充供养”。有一首已经烂大街的诗,用在此处却是恰如其分:

  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不去。

  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

  来我的怀里,或者,让我住进你的心里。

  默然相爱,寂静欢喜。

  愈淡,愈是浓郁,就像年少时校园的桂香,不经意间沁人...


纪录片《红旗渠》观后感实用10份(扩展7)

——观看话剧红旗渠观后感范本5份

  观看话剧红旗渠观后感 1

  为丰富和创新廉政教育活动的学*形式,提振干部职工服务温江“五个之城”建设的“精、气、神”,5月5日,区安监局组织全体干部职工集中观看话剧《红旗渠》(视频),以“红旗渠精神”质朴伟大纯粹悲壮的情怀给予全体干部职工一次理想信念的洗礼。

  《红旗渠》主要讲述上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解决世代缺水的问题,修凿“人工天河”红旗渠的感人故事,生动再现了林县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无私奉献、廉洁勤政的精神风貌,展现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观看结束后,区安监局党组**、局长周自阳同志提出要求:全体干部职工要通过观看《红旗渠》话剧,认真体会党带领人民群众为了圆梦而展现的磅礴力量和为民务实清廉的***人精神,要将“红旗渠精神”和“扁担精神”融入到日常安全监管工作之中,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压实监管责任、严格监管执法,为温江“五个之城”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安全保障,争做践行“进取”温江精神的急先锋。

  通过观看,全体干部职工对“红旗渠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纷纷表示将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立足岗位,把“红旗渠精神”转化为干好安监工作的精神动力,推动我区安监事业掀开新的篇章。

  观看话剧红旗渠观后感 2

  *日,看了话剧《红旗渠》感人之作后,那种精神上的感召,艺术上的感染,令人心潮澎湃,好一阵兴奋、惊叹和感动。红旗渠以它强大的力量吸引着我们,凝聚着我们,感召着我们,红旗渠精神雄浑博大,荡气回肠,融入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也给予我们深刻的感悟。

  话剧描绘的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勤劳勇敢的数十万林县人民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苦战十个春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建引漳河水入林县工程的故事。故事展现了当年林县人民修造红旗渠波澜壮阔的壮举,揭示了总指挥杨贵的心路历程:他急切地要为林县人修渠引来漳河水,又因举全县之力的冒进而造成心理上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他在对手和诤友黄副**前面痛哭流涕;在因事故痛失儿子的大娘和亡者家属面前跪地致歉。

  红旗渠最难能可贵之处是全篇没有一处是拉大旗、喊口号,而是通过一个个小故事来吸引观众。一开篇,为了给红旗渠让路,村支书王宝金带头正月十五拆自家祠堂,而后又跪地向祖宗“谢罪”,而闻讯赶来的县委**杨贵也跪地向王家的老祖宗发誓:“今天借你一条路,明天还你一条渠。”这种强烈的人性冲突直揪人心。全局唯一的口号“重新安排林县河山”是通过一个清末老秀才杨起梦之笔而写出。老人家在大字写成后感慨:“看大事是越远看得越清楚,看事也是这个理儿。”一语中的地点出了红旗渠精神在当代的价值。剧中最感人的是以凤兰和李继红为代表的一对恋人,没有浓情蜜意,他们在工地上日夜奋战,为了支持杨贵**,他们自发地在山洞里举行婚礼,然而山洞塌方,吞噬了那些年轻宝贵的生命。最让人心碎的是一名叫吱吱的9岁小女孩,她有一盒胭脂,她最美好的梦想就是有一天能“不心疼地”洗把脸,然后把珍藏多时的胭脂抹上,走东家串西家。然而,为了给修渠的民工们挖野菜充饥,她被吞没在炸山的浓烟中。可惜渠未成,人先逝。吱吱那句“漳河水,你啥时候才能哗哗地流过来呀……”反复回荡在我们的耳畔。对水的渴望,不只是这个天真无邪的小女孩的梦,更是全林县人最深切的渴求。吱吱,只是为修渠而逝的代表之一,还有无数的英雄为林县的兴旺消除最宝贵的生命。这些磨难并未消减林县人修渠的决心,反而使其更加坚定最初的信念。一盒胭脂,成了林县人民心中的痛,也由此渲染出了此后波澜壮阔的万人修建红旗渠的壮丽诗篇。

  修建红旗渠,一面是阻挡漳河水的大山,一面是人们自身的需求,两种力量的对抗,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林县人民的铁骨铮铮。他们的质朴纯粹,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他们的坚韧顽强,他们与太行山的战斗因为混合着先辈们的梦想而尤为震撼人心。

  林县人民在建设这项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工程中,铸造了气壮山河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已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它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红旗渠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红旗渠精神的核心是两句话。一句是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一句是奋斗,艰苦奋斗,持续奋斗,持续艰苦的奋斗。它激励着我们不怕困难,迎难而上,不管山有多高,水有多险,都要勇往直前。红旗渠精神折服了一代又一代人。让我们用时间、用艰苦奋斗的精神去创造人类辉煌。

  红旗渠精神离我们从时间上讲好像已经很远,但是又离我们很*。这种精神既令人感动也值得学*,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们要认真学*领会红旗渠精神的实质,并以此时时激励、鞭策、鼓舞自己,自力更生、锐意进取,结合自己的本职岗位和工作实际,要团结一致,顾全大局,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甚至不惜牺牲局部的和个人的利益,忠实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这些,也是永葆党员先进性的基本要求。

  观看话剧红旗渠观后感 3

  红旗渠的建设,从计划的提出到勘察、设计、施工,时任县委**杨贵同志是最直接的领导者、组织者,被誉为是建设红旗渠的旗手。当地群众说:南有都江堰,北有红旗渠;古有李冰,今有杨贵。这充分说明了杨贵同志在红旗渠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杨贵同志是在党的领导和教育下逐步成长起来的干部。正是因为他长期坚持认真学*党的基本理论,树立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才使他能够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带领林县人民干出了红旗渠这一惊天动地的伟大工程。

  新中国成立后,林县人民政治上翻了身,但经济上还没有完全翻身,许多人仍过着糠菜半年粮的苦日子。缺水,是影响林县发展的主要矛盾,也是全县父老乡亲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1954年,杨贵同志到林县担任县委**后,对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医疗、文化、教育等问题全面调研,特别是把解决缺水问题作为头等大事,提出了水字当头、全面发展的方针。他积极发动群众挖掘山泉水,管住天上水,开渠、打井,修建中小型水库、塘坝……,建起一批水利工程,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1959年遇到特大旱灾,全县无水可用。在这种情况下,县委派出三个调查组到外县找水源。杨贵同志带领的一组,越过太行山来到山西省*顺县,发现浊漳河水源丰富,大胆提出了“引漳入林”的方案,希望从根本上解决林县人民的困难,辛苦一代,造福万代。经河南、山西两省协调,批准了这一工程。

  然而,好事并不好办,真正办好,困难重重。当时不仅在技术、物质方面遇到了极大的困难,更重要的是大家对能否建成红旗渠的看法不尽一致。有人表示怀疑,有人甚至坚决反对。究竟是干还是不干,是大干还是小干,是自力更生,还是等、靠、要,从领导干部到群众,从党内到党外,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终,绝大多数人认识到“引漳入林”是一个关系林县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林县县委经过分析,下定决心,无论困难有多大,也要把这件造福子孙后代的大事办好。1960年农历正月十五,全县3.7万民工浩浩荡荡开赴主干渠第一线,正式拉开了工程的'帷幕。

  40多年过去了。实践证明,修建红旗渠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效益是巨大的。当杨贵同志调离林县时,自发为他送行的群众排成了长龙,一片感谢、赞扬声。有的端着一碗清水,有的泣不成声,苦苦挽留,还有的打出横幅“太行一渠清水,杨贵一身正气”。群众的感情说明,领导干部只有心里装着群众,时时刻刻为群众着想,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才会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做出经得住历史检验的功绩。历史的脚步永不停留,情况时刻变化,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也在不断变化,而我们***人为人民服务的任务是无限的,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而不懈奋斗。

  观看话剧红旗渠观后感 4

  河南省话剧院演出的《红旗渠》,该剧取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河南林县人民用十年时间创造的人间奇迹——红旗渠。这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个震惊世界的伟大壮举,是一场波澜壮阔、轰轰烈烈的战天斗地画卷,是***时代愚公移山的当代神话。“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座丰碑和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

  彰武县疾控中心全体党员于20xx年6月9日下午13:30,在中心三楼会议室观看话剧《红旗渠》,学*“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观看后大家非常感动,也备受鼓舞。特别是该剧主人公杨贵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所体现出敢于担当的先锋模范作用更引起了我的深思。

  通过观看《红旗渠》使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人应当起到先锋模范作用。“真正的***人,心里永远装着人民。”心里装着人民的***人一定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爱戴,有了人民群众拥护,我们的事业就会做得更扎实、更顺利。***人起到先锋模范作用的方式很简单: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以人为本。从自身出发,多与人民群众沟通,打成一片,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真正发挥***人的先锋模范作用。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必将发挥“红旗渠精神”,以人为本、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更好的服务于彰武县人民。

  观看话剧红旗渠观后感 5

  *日,看了话剧《红旗渠》感人之作后,那种精神上的感召,艺术上的感染,令人心潮澎湃,好一阵兴奋、惊叹和感动。红旗渠以它强大的力量吸引着我们,凝聚着我们,感召着我们,红旗渠精神雄浑博大,荡气回肠,融入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也给予我们深刻的感悟。

  话剧描绘的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勤劳勇敢的数十万林县人民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苦战十个春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建引漳河水入林县工程的故事。故事展现了当年林县人民修造红旗渠波澜壮阔的壮举,揭示了总指挥杨贵的心路历程:他急切地要为林县人修渠引来漳河水,又因举全县之力的冒进而造成心理上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他在对手和诤友黄副**前面痛哭流涕;在因事故痛失儿子的大娘和亡者家属面前跪地致歉。

  红旗渠最难能可贵之处是全篇没有一处是拉大旗、喊口号,而是通过一个个小故事来吸引观众。一开篇,为了给红旗渠让路,村支书王宝金带头正月十五拆自家祠堂,而后又跪地向祖宗“谢罪”,而闻讯赶来的县委**杨贵也跪地向王家的老祖宗发誓:“今天借你一条路,明天还你一条渠。”这种强烈的人性冲突直揪人心。全局唯一的口号“重新安排林县河山”是通过一个清末老秀才杨起梦之笔而写出。老人家在大字写成后感慨:“看大事是越远看得越清楚,看事也是这个理儿。”一语中的地点出了红旗渠精神在当代的价值。剧中最感人的是以凤兰和李继红为代表的一对恋人,没有浓情蜜意,他们在工地上日夜奋战,为了支持杨贵**,他们自发地在山洞里举行婚礼,然而山洞塌方,吞噬了那些年轻宝贵的生命。最让人心碎的是一名叫吱吱的9岁小女孩,她有一盒胭脂,她最美好的梦想就是有一天能“不心疼地”洗把脸,然后把珍藏多时的胭脂抹上,走东家串西家。然而,为了给修渠的民工们挖野菜充饥,她被吞没在炸山的.浓烟中。可惜渠未成,人先逝。吱吱那句“漳河水,你啥时候才能哗哗地流过来呀……”反复回荡在我们的耳畔。对水的渴望,不只是这个天真无邪的小女孩的梦,更是全林县人最深切的渴求。吱吱,只是为修渠而逝的代表之一,还有无数的英雄为林县的兴旺消除最宝贵的生命。这些磨难并未消减林县人修渠的决心,反而使其更加坚定最初的信念。一盒胭脂,成了林县人民心中的痛,也由此渲染出了此后波澜壮阔的万人修建红旗渠的壮丽诗篇。

  修建红旗渠,一面是阻挡漳河水的大山,一面是人们自身的需求,两种力量的对抗,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林县人民的铁骨铮铮。他们的质朴纯粹,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他们的坚韧顽强,他们与太行山的战斗因为混合着先辈们的梦想而尤为震撼人心。

  林县人民在建设这项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工程中,铸造了气壮山河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已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它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红旗渠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红旗渠精神的核心是两句话。一句是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一句是奋斗,艰苦奋斗,持续奋斗,持续艰苦的奋斗。它激励着我们不怕困难,迎难而上,不管山有多高,水有多险,都要勇往直前。红旗渠精神折服了一代又一代人。让我们用时间、用艰苦奋斗的精神去创造人类辉煌。

  红旗渠精神离我们从时间上讲好像已经很远,但是又离我们很*。这种精神既令人感动也值得学*,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我们要认真学*领会红旗渠精神的实质,并以此时时激励、鞭策、鼓舞自己,自力更生、锐意进取,结合自己的本职岗位和工作实际,要团结一致,顾全大局,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甚至不惜牺牲局部的和个人的利益,忠实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这些,也是永葆党员先进性的基本要求。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