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改工作总结 (菁华5篇)

首页 / 工作总结 / | 工作总结,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课改工作总结1

  又一个学期结束了,所有的课文都和孩子一起阅读、欣赏了。学生的很多的能力也都有了一个新的提高,相信孩子的知识也有了新的拔节了。

  三年级了,是学生的一个转折,学生除了阅读层次进一步加深,还多了一个作文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这也是学生走向阅读和写作的一个新的开始吧,也是他们迈向语文学*的另一番天地。现把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悄无声息打基础,让学生在语文的世界中领略母语的文化。

  学*语文最基础的是要掌握一定的词汇量,这是他们更好的亲*母语的基础。本学期学生的词汇量又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他们在阅读课文时都能先自学生字新词,这给进一步学*语文打下了基础,也减少了不少的时间,只要把难记的词强调一下,学生掌握生字就很容易了。只是个别的后进生,需要在课堂上多关注他们,把时间都给他们,帮助他们正确的识记,为下面的学*打下了基础,也为学生以后向更高层次打下坚实的根基.

  二、与文本对话,在对话中感受课文给学生带来的无穷魅力。

  教材的文章的语言都非常的清新隽永,是学生亲*母语的又一个桥梁,也是学生进一步学*的*台。本学期,学生不但欣赏了祖国优美的河山,而且通过对课文文字的朗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高和陶冶,激发了学生深深的爱祖国的激情。像:千姿百态的庐山的云雾、美丽迷人的南沙群岛、令人心醉的槐乡五月等等,都把学生引领进一片美的天地,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时候,被课文语言的魅力深深的吸引着、陶醉着,感受着母语文化的恒久魅力,在语言中沉浮着、徜徉着,提升着自己的语文素养和能力。本学期,学生也认识了很多的人物,这些人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像坚忍不拔的桑兰、才华横溢的王勃、谦虚的萧伯纳、关心爱护藏胞的*、神勇无比的李广等,都给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孩子今后的成长留下了很珍贵的财富,有的是激励,有的是榜样,有的是感动,有的是敬佩,这些都将留在学生的记忆了,是陪伴他们一生的财富和资本。更有寓言故事,给学生一个道理,让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会迷失,总之,课文丰富多彩,妙趣横生,回味无穷,整个学期,学生都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着语文的魅力,感受着*文化的博大精深。用全新的思想武装自己,打造自己,把自己推向更高的学*境界。

  三、在各种活动中提升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素养。

  语文要多读才行,多读书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是一个很好的促进。我始终坚信这一点。在*时的教学中,我除了完成课内的阅读外,还向课外这块阅读阵地进军,利用*时中午时间,让孩子多读书,做笔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时让他们出小报,把自己积累的知识进行一次汇总,这样学生无形中知识就在增加和提高。另外,我还在班级中启动了说话的练*,每天的语文课上,我都拿出五分钟的时间进行说话练*,学生不仅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自己的胆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有的学生的自信心也得到了提高,学*语文也有了兴趣了,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做了铺垫。

  四、与生活链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

  我发现,学生现在离生活是越来越远,缺少一种对生活的真实体验,所以在*时的生活和学*中我尽量的引领学生去留心生活中的事情,这样学生就多了一份生活的经验,多了一种积累,在写作时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些素材。对学生的学*是一个很好的促进。

  总之,本学期学生收获很多,他们学*的路还很漫长,等待他们学*的知识还有很多,愿他们在新课程新教材的阳光下盛开更美更灿烂的笑脸。

小学语文课改工作总结2

  现将我校在课程改革方面所做的工作进行简单的回顾。

  一、所做的工作

  (一)、建立领导小组,明确课改思路。

  1、我校高度重视课改工作,成立了以马宏超校长为组长,刘洪元教导主任为副组长,年轻教师为组员的课改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思想不课改,就没法减轻师生负担,不课改在新形势下教学质量就没有保障,每个教师必须无条件改变思想,付诸行动,走课改之路。课改模式为24字模式,是被印证了的可行的模式,学*行动。

  2、课改评价同评先晋级,评模表先挂钩,调动积极性。

  (二)、加强理论学*,积极教研,不断提高

  1、思想理念是行动的首要因素,因此,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前提,也是课改工作成功的关键。学期初召开全体教师动员大会,统一思想认识,确定努力方向。

  2、组织教师学*山西太谷张四保二十四字教学模式,谈学*感悟交流心得。

  3、开学初要求每班精心设计班名、班级口号、并认真进行了试行和修改。各班进行小组建设,并制定出小组合作探究学*的评价方法,为后面课改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基础。

  4、根据太24教学法”,缓步推进,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向前推进,对学生的小组长、大组长,进行培训,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分配任务、讲解的能力。实行了小组评价机制,对学生进行捆绑式评价,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

  5、认真组织听评课活动,听课时无课教师全部参加听课,一二年级、三四年级、五六年级任课教师之间互相评课。评课活动结束学校积极进行总结,评出马晓燕、刘洪元老师为我校课改能手,三年级、五年级、六年级为课改先进班集体。

  6、认真反思,撰写实施新课改心得。结合新课改理念,鼓励老师们每天更新一个新理念,让老师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认真总结。并将写成经验性文章,客观评价课堂中的优缺点。促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育内容进行反思研究,促进教师成长。

  二、存在问题;

  1、课改中出现课堂效率不高,导学案运用问题较多,经常落堂,有时偏离主要内容和主题。

  2、教师不能适应新课改下的课堂角色,一些教师整节课基本不参与课堂,而还有一些教师不舍得放手把课堂教给学生,让学生探究学*过少。

  3、教师在评课时,意见还有所保留。建议不中肯。

  4、部分教师对新课改认识还比较肤浅,理解尚不透彻,因而出现了一些形式化的东西,。

  5、小组评价只是停留在分数的累积上,缺少有效的激励措施师生易出现评价疲劳。

  三、下期课改努力方向:

  1、制定教师课改评价考核方案,调动教师的课改积极性。

  2、从学期初就扎实开展组织听课、调研、分析、诊断问题,对课改中出现的情况进行交流。

  3、小组合作的记分过程较复杂,花费的时间较多。

  4、收集和积累课程改革的各种资料和案例。

  5、加大外出学*,提高教师的视野和知识面,本镇的学校也可以,可以调课对换去学*。

  新课改对于我们来是既是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我校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努力,进一步深化新课改教育教学理念,让新课改理念正在服务于我们的实际教育教学,开创我校课改新局面。努力使工作干得更好。

小学语文课改工作总结3

  经过三年的改进实施,课改工作取得了不小的成效,尤其是我校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显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回顾三年走过的路,虽艰辛却也颇感欣慰。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中,我尝试从低、变、多、勤这四个方面入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低”

  就是起点低。考虑到新课程的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在理念上的差别,为便于教师的施教与学生的接受,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我首先是从新的课改理念的高度出发,帮助学生了解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特点,让学生知道现在老师将怎样教,学生该如何学;

  二是通过多种途径逐步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探究学*以及合作学*的方法与能力;三是课堂教学设计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上进行,不仅要面向每一位学生,而且设计的问题要与学生的知识水*、理解能力相适应,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进来,以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让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的喜悦。

  在实施课题研究的起步阶段,我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扶”到“放”,从迈小步开始,做到先帮助引导学生尝试“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的全过程,让学生既产生浓厚的兴趣,又能深入进去学会自主操作,并学会搜集和利用学*资源,使学生逐步摆脱对老师的依赖性,并最终完成由“接受式”学*到“自主,合作,探究式”学*的转变。

  “变”

  就是转变,首先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我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开始努力成为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总是把学生的需求放在首位,时时、处处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

  在*三年的实验过程中,我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在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标准等方面做了大胆的可操作尝试。

  1.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针对以往评价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过于注重期末评价的弊端,在评价中,我更加关注学生的学*过程,注重了日常评价,体现了动态的评价管理。在评价内容上,分为*时的形成性评价、期末终结性评价。

  2.开放评价过程,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

  为避免传统评价中教师为主体的局限性,在实验过程中,我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来,将评价变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在评价中,结合评价内容采用了学生自评、互评、家长参评、教师综合评定的民主、开放式的多元评价方式,增加了评价的客观性,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多”

  即是多活动,多参与,多评价,多开发。主要是课堂上突出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突出合作与交流,体现分层优化,让不同类的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进去。突出评价,在活动过程中我常常激励学生进行多方位、多元化的评价。让学生在这种交流活动中快乐成长。

  在教学中,我还积极开发多种课程资源,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沟通课内外,实现由教材文本到丰富的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联系,由语文学*中的读、说、思、做等到跨学科的多种能力训练的结合。当然,在引领活动的过程中,我特别注重创设宽松、*等、和谐的课堂人文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适时点拨,引导,可浅处深问,可静中得疑,可变中求新,层层深入,激起波澜。

  “勤”

  即勤反思,教学反思虽然不是创新,却是创新的起点;虽然不是学*,却是学*动力的源泉。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不断的、客观的、深刻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

  我将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学前的反思可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反思教学方案,反思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反思对教材与教法的把握,这些对上好每堂课都很重要。

  教学中的反思可使教学过程最优化,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提高,在提高中升华,让每堂课尽可能多地闪出思想的火花;教学后的反思,可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坚持写教后感,让自己在实践中出经验,在缺憾中找不足,在思考中找答案。

  “低、变、多、勤”这看似简单的四个字,让我的课堂变了,课堂上再也不是教师乏味的讲解和师生间的机械对话,而是充满了争辩、充满了合作的活跃性的艺术课堂。

小学语文课改工作总结4

  课改六年以来,回顾走过的路子,审视留下或深或浅的足迹,我们欣喜地看到课堂教学的可喜变化,尝到了课改的甜头。

  新课标鼓励探究,倡导自主,但在实际教学中,我总觉得,我们的放手还不够。比如问题意识的培养,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独立的思考和创造性的想象力。

  实施新课改以来,课堂变得生动了,学生参与积极了,各种独特的体验与理解也出现了,与以往被动的吸收的课堂相比,这些都是值得鼓励的。而教师真诚的鼓励也会使学生迸发出更大的学*热情,但是鼓励也不能滥用,学生所理解的东西也不一定就全是道理。我们真切地看到: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材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课程改革为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带给了课堂教学全新的气息与面貌。现就课改以来总结如下:

  1、备课方式出现了新变革

  人教版语文实验教材具有容量大、开放性强、文学底蕴厚等等特点,不仅教师的教学方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而且对教师的文学文化积淀等自身素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更高要求。为了适应这一新要求绝大部分学校采用集体备课,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有独立钻研又有共同商讨。在备一篇课文前,首先是教师的个体活动,这时教师是一个自主的学*者:熟悉课文,理解课文,把自己学*过程中的疑问、设想记录下来,设计好教案。然后看有关资料,修改教案。接着便是合作过程。备课组成员集中一起,相互研讨各自的教案,博采众长,然后修改教案,再把设计好的教案做成课件。这样备课的好处是,在自主备课中,教师有过自己的思索、探讨,能发现学生学*过程中的障碍,自觉寻找解决学生的疑惑的策略。我们也尽可能的一人上课,其他教师听课,针对听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修改自己的教案,然后再上课,上课后再写反思,把自己这堂课的感受、体验、不足和亮点记下来,作为以后教学的参考,也作为下一位上课教师修改教案的参考。就这样大家且学且教,且教且学,为教学中意想不到的收获而欢欣,为教学中不足之处而懊恼,犹如开荒者品尝着开拓的艰辛和充实,新课程确实让教学者对教学燃起一股新的激情,焕发新的活力。

  2、课堂教学呈现了新气象

  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我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课堂教学方法。自觉地改变传统的注重讲授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尝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

  ①品味感悟式。以朗读为抓手,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与思考,达到以读悟义、以读悟情、以读悟理。

  ②质疑探究式。质疑探究式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在对话过程中的交接、冲突、介入与融合过程。教师鼓励学生质疑或提出异议,以问题作为学*的目标,教学的过程也通常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问题解决为核心参与认知过程,以准确获取信息、探求正确结论、解决实际问题和成果的表达、交流为结束。一般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

  ③求真研究式。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将研究性学*的过程引入语文教学的对话中,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它以发现知识为目的,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思考、探究,概括出一般意义的概念知识,寻求文本意义的新解、深解,由此获得的知识理解深,用得活,极大发展主体的归纳思维能力。它的流程是:通读课文,了解大意——提出问题,确立课题——自主合作,研究发现——展示成果,相互交流——总结评价,鼓励探讨——课后延伸。

  六年来,我的语文新课堂让人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我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基本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听众”。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大部分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教室中少了阴暗冰冷的“死角”,课堂上多了流动的阳光,*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常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了它应有的活力。教学方式的变化,给教师的成长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台,教师的学*意识也越来越强,因为面对开放的课堂,学生的无数次质疑和辩论,随时都有可能将教师挂在黑板上。在这样的状况下,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开始重视积累原始资料,反思、心得比过去大大增加,坚持写日记、教学反思和教育随笔。

  3、作业内容、方式多样化

  在新课程理念中,作业已不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作业已成为学生成长的履历,激发着学生成长的积极情感、态度、价值观,每一次作业都成为学生成长的生长点。

  4、学*方式多样化和个性化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改的一个核心理念,转变学生的学*方式是本次课改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每个教师都致力于探索多样化、个性化的语文学*方式,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进行学*,让学生在读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游戏中学*、合作中学*,从而获得学*中的乐趣与全面和谐的发展。

  5、评价方式进行了新的尝试

  新课程的学*评价注重激励性和发展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注重、肯定、赞赏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感受到学*成功的欢乐,唤起他们的自豪感和自尊感。在我的课堂中,“请教”、“对不起”、“谢谢”、“商量商量”、“你同意吗”等用语常挂在嘴上,允许说错话、做错题,允许提出与教材、教师不同的意见,允许“犯上”。面对学生灵机一动或出乎意料甚至钻牛角尖的想法,不轻易否定,更不冷嘲热讽,而是肯定其思维的活跃、想法的新颖,让学生知道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对学生独立思考的结果、别具一格的想法,经常由衷地称赞:“你能想到这一点,真不简单!”“你的答案多新颖,真了不起!”“我欣赏你这种富有创造性的想法!”“你的想法比老师高明多了,祝贺你!”一句句激励的话语给学生莫大的快乐和成功感。

  新课标下的语文学*过程是诗意的旅行,是生命的成长的过程,重在精神家园的构建;语文教师是智者、思想者和学者,在思想上要超越、引领学生,给学生以精神的愉悦;要建立丰富的资料库,随时提取各种资料。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即使再忙,也要在百忙之中抽取时间学*,不仅要阅读教育教学理论,更要阅读文学、文化、哲学、科技等各方面的书籍,综合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重塑自身形象。进修、培训、学*,已不再是他律的强求,而应是语文教师自我心理的渴望。

小学语文课改工作总结5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要求: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为了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一目标。我校初中语文教师努力做到:

  1、教师观念的转变。变课堂的管理者为组织者,改过去独*堂的占有者为参与者。新课改使教师真正地觉得**了自己,走下了“讲”坛,走进了学生学*知识的引领者的角色,还时间于学生,学生会的不讲,书上有且一看就懂的不讲。真正落实“精讲精练”,使教师从“累”而不讨好中走了出来,真正地融洽了师生关系,开语文教学另一番新天地。

  2、教学方式的转变。新课改使教师们的教学方式也悄然发生着变化,老师们也光明正大地、投入了极大的热情研究教学方式方法,非常注重学生学法的钻研。一改过去上课“一只粉笔,一张嘴”的只注重讲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变重知识传授为重学生的发展变化,变重教师“教”为重学生的“学”,变重结果为重过程,变重统一规格教育为重差异性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上课的新形式,新方法,一改过去传统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讲,学生记;老师讲,学生做”的老套路,课堂气氛变得生动活跃,学生踊跃参与进课堂中来了,真正第一次做起学*的主人,表现在:或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或合作探究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教学形式上,力图改变把学生禁锢在小小的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单调枯燥的教学状况,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自主实践的形式,语文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营造亮点。突出重点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轻重主次,在整体感知上对课文重点进行局部的深入探究或知识的迁移,最后再归结到整体上来,深化对文章的认识。而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应该是疑问的聚焦点,思维的交汇点,教学的创新点。学生掌握了些许学*方法,并运用它延伸到课外的学*当中去。最可喜的是学校中又有了“教研”的氛围,教师们又有“教研”的动力,尤其是我校与重庆巴蜀中学捆绑发展后,我校派出了大量的语文老师到巴蜀中学学*,借鉴巴蜀中学初中语文组对新课改的做法,学*了他们集体备课的先进方法,同一年级的语文教师集体先备课,再上课.这样使得教师资源共享,形成了师资的优势,教学备课时思维的优势,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个集体的大讨论和切磋.教师教研的气氛浓烈,教学方式的交流热烈,教师的教学热情再次被点燃,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被激发,语文教学生机重现。

  3、新课改下,激励教师对教材正确的解读。语文课程性质与地位决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强调“工具性”,忽略“人文性”,或重视 “人文性”,淡化“工具性”,都是对语文教育的曲解。我校初中语文教师在课改中,经过备课组集体讨论,一致认为在教学中,应注意了处理三个方面与教材的关系:

  ①语文基础知识与语文能力的关系。

  ②文本的阅读和课外延伸的关系。

  ③语文知识的传授和学生思想情感教育的关系。


小学语文课改工作总结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小学语文课改工作总结 (菁华5篇)(扩展1)

——小学语文课改工作总结 (菁华6篇)

小学语文课改工作总结1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犹如一场世纪春雨,洒向广大教师的心田。一切都是充满朝气,一切显得生机勃勃。课改工作给我们学校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教师素质有了极大提高,学生的学*兴趣有了进一步提高,总之,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带给了我们新理念、新方法、新尝试、新探索。现将本学期学校的课改工作总结如下:

  一、新课改,转变了教师的观念,促进了教师素质的提高。

  (一)教师教学的转变

  1、现在我校教师都能熟练地运用六步教学法进行教学,学案设计多姿多彩,教为学服务,以学定教,以学论教。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

  2、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在课堂上允许学生插话,反驳,提问,补充。而不是怕出“意外”,怕影响进度,丢面子,就对学生的反驳,提问等不理和训斥。

  (二)小组建设的转变

  1、学生的座位有原来的横向排列变为围圈式,学生相对而座,更有利于在课堂上展开合作交流,

  2、每个小组好中差学生各占一定比例,每个小组的成员按A、B、C、D分为四个等级,按照学生智商的高低分层目标,分层学*,分层达标,分层训练,让每个学生体现出就有的尊严,解决了学生个别发展与全体学生发展的冲突。

  3、我校在黑板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了“展示之星”、“评比栏”,提高了学生上课发言的积极性。

  (三)学生学*能力的转变

  1、我校注重学生学*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写预*笔记,围绕导学案预*,自主解决问题,标注出疑难问题,课堂上展示自己的预*成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会学*了,而且自主学*的能力提高了,同时,学生在预*的过程中,通过翻阅资料,上网查找,又学到了课本外很多知识,拓宽了视野,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现在就连一年级的学生也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会自己预*课文。

  2、学生的学*氛围有了很大的改变。现在学生到校后都能自觉的预*功课,互相交流,互帮互助。

  二、积极组织全体教师不断总结,提炼、优化课改成果

  1、学校成立了新课改领导小组,每周抽出两名教师上公开课,展示本校教师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推广优秀的'教法和经验,为广大教师提供更多的学*机会,同时也为会诊和解剖课堂,解决教学中一些共性问题,共同提高。

  2、学校成立了语文、数学教研组,每个教研组由组长具体负责,采取先集体研究,再由教师本人形成个性化的业务笔记,并且集体研究的过程必有相关领导参与其中,由蹲点领导签字认可学校才予以认定其集体教研。

  三、学校的全力支持

  1、学校购置了电脑、打印机,供教师学*、教学使用。

  2、学校为每班配置四块小黑板,为学生课堂自主学*提供方便。

  3、学校制作课改标语,张贴于各个教室,提高教室文化氛围。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以后的课改工作中,我们会多向其他学校学*,取长补短,争取更上一层楼。

小学语文课改工作总结2

  网络教研这个新惹事物,为教师搭建了开放、同等、交互的学*研讨*台。20xx年在我校领导的同一安排下,万顺乡小学网络教研工作正式启动了,搭上了网络教研这一新的教研模式快车。固然对于我们学校的老师们来说,加入网络教研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如何充足施展因特网的上风开展网络教学研究活动,博采其它兄弟学校所长为我所用,提高教学研究的实效是我们面临的全新课题。然而通过半年多的努力,对每个参与教师来说算得上受益匪浅:大家在这个*台上学*了良多货色,从心灵到教研水*都得到了很大的锤炼。实践证实:网络教研已经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新道路!为此,我们在积极开展网络教学研究实践运动,拓展教学研究渠道,在培育教师的翻新精力和实践能力上,获得了一定的成就,积聚了一定的网络教学研究经验。

  (一)引导器重、办法有力

  本学期,我校为了拓展教学研究渠道,有规划地开展了网络教学研究活动。为做好学校网络教学研究工作,切实加强对学校网络教学研究工作管理,由业务副校长主抓,教导处罚管详细工作,学校把网络教学研究工作列入教师量化日程。学校领导非常重视网络教研工作,亲身参与探讨网络教研实施方案,并对实施中的详细操作步骤提出了名贵的看法。在校领导的关怀下,学校成立了“网络教研领导小组”“网络教研实施小组”“网络教研小组”。制定了“网络教研实施计划”,“网络教研管理措施”为学校网络教科研开设绿色通道,为网络教研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在开展网络教研工作中,我校从业务校长到教导地方有成员及全体专任教师全员参与,保持每周三下战书进行网络教研,在网络上提出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怀疑,论述自己的教学方法、制造课件、叙述自己的教学叙事、反思,撰写经验论文。大大提高了全体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业务水*。

  (二)齐抓共管、措施到位

  1、在教师中开展了相关的网络技巧培训,努力提高我校教师网上教研的素质与程度。期初,学校派教诲处的领导和盘算机学科教师负责相干技术培训,多少次对老师们进行对于网络教研博客的注册、登陆、应用的方式培训;上传、下载文章的办法领导;学*建破本人的博客网站,学会与同行们商讨交流。我校教导处成员、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均树立了自己的博客,就连张福德、刘淑春、刘洪湖等几位老教师也不甘逞强,建立了博客,并积极介入网上交流。

  2、当真组织教师上网学*各校的优良课例。学校请求教师参与网上研讨之前,要认真学*学校的课堂实录、教学设计及其余相关材料,做到不打无筹备之战,提高网络教研的实效性。每位教师应上网积极发言,在网上充分地表白自己的观点并做好记载。所抒发的观点必需有迷信的实践作为支持,同时要体现自己的个性。

  3、认真开展教研活动,力争夺得功效。

  ⑴利用网络进行教研。我们利用网络,延长教研活动的全程。在开学三周内,全部专任教师上交了工作打算;每学期每位教师将所讲的课改课相关资料(教学设计一份、教学反思一份、说课一份)上交教导处;各学科上交期末工作总结;教师经验交流的有关资料;教师的心得领会;学生优秀作品等。

  ⑵利用教研网进行网络教研活动。学校要求教师要建立博客,利用每周三的下昼把自己在*时教学中的经验、反思、教学案例等放到博客空间,与同行们共同切磋。每周至少要更新一篇有价值的教学方面的文章(原创);结合学校教研活动,组织教师坚持网络自学并做笔记写心得,在学期末交流学*。教师每周起码要筛选1篇原创“教学案例”(包括教学、教学心得、教学反思、教学故事、教学设计等)上传到网上的专帖长进行交流,每三周写一篇随笔(包含读书心得),并将作为硬性指标纳入学期末考察。一学期停止,由学校订教师的“教学案例”进行量化考评。通过这些网络教研活动极大地推进了学校课题研究的进度和品质,使现有的课题研究工作再上新的高度,取得新的冲破。

  ⑶常规的教学反思,教学设计的交流网络化。我校利用学校的博客,个人教学博客,学校网站的论坛等专区让老师将自己日常教学中的感悟、教学心得与反思、教案设计、案例、等上传发表、交流;并且充散发挥“教师博客”的交流互动功效。

  ⑷校长更是重视全校的网络教育教研工作的落实,在学期中应用全校聚会又对全校老师进行了几回校本网络教研的培训,针对我校跟兄弟学校剖析对照,意识本身的不足,扬长避短进步我校老师和网络教导教养的才能。

  ⑸建立模范,准确导向。学校教导处开学初制订了相应的规章轨制,对网络教学研究积极分子给予一定的嘉奖。

  (三)取得的后果

  我校的网络教研工作在领导的高度看重和带动下,全校教师以满腔真诚投身于网络教学研究活动之中,保障了网络教学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使得我校的网络教研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网络教研促进了教师专业化的成长,网络教研逾越了县内各学校之间的时空间隔,使宽大的一线教师可能得以实现与同行、与能手、与精英、与专家在线交换、探讨、配合、学*的欲望。联合新课程尺度的实行,增进了全校各学科教学的研讨,转变了先生大名鼎鼎、凭个体的教学教训进行教学的状况。实现了信息传递快捷、资源共享、独特提高的目标。一年以来,我校教师每人在网上发帖10余篇,张小红到达20余篇。张小红老师在这方面工作中受到县教师深造学校的好评,所有这一些都是网络教研带给咱们的喜悦。网络教研有效地促进了我校校本教研,使教师的能力真正得到了提高。

  2、网络教研促进了单纯、简略教书型教师向学*、研究型教师的改变通过“教研博客”上的课例、反思、教学设计和论文,我们的教师岂但是在学*,更主要的是去反思、去研究,并不断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加以验证,加快提高自己教学水*的步调。广大教师取长补短,改造了“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了培养学生的立异意识及实践能力。特殊是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练*的造就,网络教学技能和网络教育教学水*有了较大提高。

  3、网络教研奠定了教师的成长基础。教师建立了自己的博客,在博客中,发表一些教学中的反思,与同行共探讨。及时记录自己的一些教学心得,便于保留,也为写论文打下一定的基础语言和实践素材。同时记录一些学校里的日常生涯琐事,以及班级的治理迷惑,让家长和更多的同行供给有效的辅助。有感一个班的学生,随时随地记载教育中的景象,以及产生在我们四周的事件,发表个人的一点微不足道的主意。通过这些,为教师的成长奠定了基本,使我们更加酷爱工作,热爱学生,把自己可贵的时光献给教育事业!

  (四)努力的方向:

  1、把网络教研作为学校的一项惯例活动,拓展教研视线。

  2、增强引领,激励一小批,带动一大量。

  3、完美校园网络,使之标准化、制度化。

  4、把网络教研的行政干涉变自发被迫的举动。

  5、终极实现每位教师都成为网络教研的参与者和实践者。

  跟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刻,网络教研这一新的教研模式,须要我们广大教师的关注和投入。通过这一学期的运行,我们发明很多教师因为日常琐碎的事物缠身,自动积极参与意识不够,对网络教研缺少充分的认识。有效的深档次的教研氛围有待进一步构成。

  总之,有了网络,教学信息丰硕了,教学资源更辽阔了。教师们的思维也变得机动了,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也在变更之中----当然,以上这些只是我们在网络教研上的一些初步尝试。今后我校必定会更加努力,持续发展网络教研。我们有信念在这种协调、共同研究的气氛中,踊跃参加教学实际、尽力晋升学科理念,使网络教研成为我校教师教学技巧不断丰盛、一直成长的摇篮。县课改工作总结汇报小学六年课改工作总结

小学语文课改工作总结3

  十年来,我校的语文教学工作顺应新课程改革形势,热情投入新课程改革大潮,扎实开展新课程改革的工作。教育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教师素质有了极大的提升,打造了一支优秀的语文教师团队。学校的教学研究氛围空前浓厚,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丰富多彩,学生学*兴趣有了很大提高。语文教学成绩连续十年名列兴济镇前三名,多次荣获第一名。目前我校被确定为兴济镇“教研基地校”,承担全镇的语文评优课、教学研讨等任务,在全镇起着示范引领作用。

  十年的课改我校的青年教师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宋燕老师醉心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积极开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实践和探索,认为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的秘诀在于尊重、理解、赏识、激励,遵循“让每个孩子走向成功”的教学理念。她的语文课曾多次获得县级、镇级优质课一等奖,有多篇论文在省市级报刊发表,草根课题“小学语文中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获得县级一等奖;主持的省级课题“后进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转化教育的个案研究”已经通过省级验收;教学成绩连续多年名列全镇前列;她被评为县级“语文骨干教师”、“教师专业化发展标兵”;曾多次获得县*“嘉奖”、“优秀教师”奖、“教学工作先进个人”奖、“模范班主任”奖,成为我校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优秀人才。

  *艳老师潜心于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把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和良好*惯放在首位,努力创设良好的氛围和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的驾驭能力、调控能力受到老师们的一致好评。目前她是我校“公开课”“示范课”的主角,教学成绩十分突出,多次获得全镇第一名。连续多次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获得县*“嘉奖”,县级“教坛新秀”。有多篇教学论文在县市级论文评比中获奖。

  课改十年我校的语文教学工作循序渐进、求真务实,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受到中心校领导和兄弟校的一致好评。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重视培训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有言道:新课程改革,成也教师,败也教师。教师是课改的主力军,只有学*,才能转变固有的陈旧观念,转变过时的教学的行为。因此,培训、学*,提高教师素质是课改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

  1、常抓理论学*。我校充分利用每周四下午业务学*的时间,组织教师集中学*一些上级的有关课改的文件精神、先进的经验与案例以及和专业相关的书籍资料,观看教学实录光盘等活动。此外,还要求每位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加强专业理论的自学,并及时写出相关的学*体会或论文。通过不断的学*,教师的专业理论水*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观念也更新了。

  2、抓外出培训。学校全力支持并提供机会让教师外出培训,特别是青年教师、骨干教师、教坛新秀外出培训的机会更多。无论是听专家的专题讲座,还是参与教材培训、听课研讨等,学校对外派培训的教师加强组织规范管理,要求做好学*记录,必要时还要交流反馈。这样的培训学*,让教师开阔眼界,接受新思想,把握课改的新动向,同时也强化了教师素质,锻炼了教师队伍。

  二、努力转变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校收获最大的就是教师的角色转换了。由原来的主讲者变成了组织者、合作者。教学能在*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在教学中都能放下以往的架子,走下讲台,同学生打成一片,以亲切和蔼的态度,与学生*等对话,互相交流,因而课堂的氛围宽松而活跃,学生的种种顾虑打消了,回答问题的胆子大了,学*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教师的学生观正在改变,能够把学生当作一个真正的人来看待,而不是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老师本身充当的角色也在发生着变化,即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学生的才能得到展示。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一起猜字谜,一起朗诵课文,教与学的活动在师生的互动合作中变得生动有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享受到合作的快乐,提高了学*的效率。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学*,是一种启发、一种帮助、也是一种关怀,它构筑起了民主的课堂氛围。课堂上,教师会用微笑缓解学生回答问题时的紧张情绪,用竖起的拇指赞扬学生的点滴进步。

  三、开展教研工作,努力促进课程改革。

  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实施的基本途径。只有切实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新的教学行为,课程改革才能取得实质性的发展。为此,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语文教研组立足课堂教学,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围绕“自主探究,发展学*”这一教研课题,展开一系列的教研工作。

  1、加强教研组建设。教研组工作强调“三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力求达到“提前准备,功效可见”。教研活动要求围绕一定的主题开展“学——研——讲——评——改”等系列活动,做到制度健全,人员落实,记录存档。

  2、*备课研讨。重点以一、二两个年级为实验班,组织语文教师全员参与。集体备课推行个人精备、大家讨论的模式,力争以“严、细、实”的工作作风做到“功在课前,效在课内”。讲求实效的集体备课,使课堂教学的讲台成为教师集体智慧与个人才华和谐结合的展示*台。同时,校长、主任、各年级教师深入课堂,随机听课,共同探讨,一起学*,形成民主*等、和谐共处的全新教风。

  3、开展校内“公开课”活动。主要抓“说、讲、评”三个环节。为了增加全校教师的交流机会,更好地探讨课改的良好途径,我校要求45岁以下教师每学期至少开一节公开课,供大家学*、交流、探讨。同时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镇级和县级开展的研讨课、观摩课以及评优课比赛活动。我校的语文教师虽少,但宋燕、姜玉霞、*艳等老师都积极参与其中,并取得较好的评价。宋燕、*艳老师在镇级、县级评优课活动中多次获奖。通过锻炼、培养,我校的青年教师教学水*提高了,形成了一种充满时代气息与活力的教学特色。

  4、重视语文综合性学*,丰富学生的语文生活。语文综合性学*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十年来,我校的语文教学一直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把课内外语文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各类主题征文、朗读演讲比赛、硬笔书法比赛、古诗词与成语积累、制作手抄报等等,为师生创设了一个施展才能、发展个性素质的*台,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生活。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诸多的获奖,是给语文课改工作的最好的回报,同时为课改注入新的活力。

  四、加强教学设计研究,改进学*方式和教学方法。

  深入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更好地发挥教材优势是搞好课改实验的前提。为更好地落实新课程理念,全校教师加强了对教学设计的研究。首先依据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能深入学*课程标准,明确年段目标,把新课程理念贯念在各环节中;其次依据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设计。语文是一门母语学科,有非常广泛的学*环境和途径。全体教师能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学*经验,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接受水*出发,灵活地处理教材,拿出符合学生知识和心理需求的教学设计;其次,依据教材进行教学设计。人教版实验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每单元前的导语提示了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学要点。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能充分发挥导语的导学功能,从整体上把握单元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针对精读、略读课文在本单元的不同作用,有的放矢地加强对学生语文学*能力的培养。

  为了呵护学生的学*积极性与富有个性的经验,教师能站在促进学生发展的高度,以学定教。课堂上,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灵性的闪动,在注重预先设计的同时,更注重把握课上生成的知识,珍视学生独特的见解,抓住契机引导、拓展并及时地进行课后反思,不断提高处理教材的能力。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这三者是有机联系的一个整体。自主是探究的前提,探究必定是自主的,是外力所不能代替的,而对未知的探究,对小学生来说,相互的合作、启发必不可少。从调查中发现,我们的学生已经开始适应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学生学*的独立性、自主性有所增强,多数学生乐于与人合作,在合作中,体验互助的快乐与收获的喜悦。

  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学生就必须具备自主学*的能力,掌握自主学*的方法。为此,为实现学*方式的改变,教师注重通过示范点拨、引导领悟自得、发现来源于学生中间的好的学*方法加以推广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语文学*方法。在学生进行自主、合作的学*过程中,这些语文学*方法也得到了完善。培养了学生学*能力,使学生真正达到了“会学”。

  我们曾对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途径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街道、商店、学校、市场、车站、饭店、广告、食品及服装商标上的文字都是他们识字的资源。影视、歌曲、报纸、课外读物、同学姓名、班级布置中的常用字都是学生识字的教材。这充分说明:学生自主识字的*惯与能力已初步形成。通过调查,我校一年级结束时的部分学生识字量超过了1200个(课标要求的识字量为950个),这正得益于学生较强的自主识字能力。为了巩固学生识字成果,鼓励他们的识字热情,我们的语文教师和孩子们一起整理课外所认识的字并把它编进《识字手册》,让学生互相传阅。

  低年级学生识字量的增加,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及其语言的发展。通过阅读大量儿童读物,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有所增强。

  新的教学理念呼唤新的教学方法。在十年的课改实践中,我们的教师摸索到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阅读教学中学生多角色活动──“小医生”角色、“小博士”角色、“小导游”角色、“小老师”角色;六步写字教学法,即:一看、二描、三写、四评、五改、六展示;在写字*惯的养成教育中,采用“五养成”教学法,即:养成以正确姿势书写的*惯、养成整洁*惯、养成读帖*惯、养成“提笔就是练字时”的*惯、养成天天练的*惯。

  五、课程改革中评价方式的变化

  评价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制约课改能否顺利进行的瓶颈。为实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在十年课改的实验过程中,我们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在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标准等方面做了大胆的可操作尝试。

  1、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针对以往评价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过于注重期末评价的弊端,在评价中,我们更加关注学生的学*过程,注重了日常评价,体现了动态的评价管理。在评价内容上,分为*时的形成性评价、期末测试与评价、期末终结性评价。

  2、关注学生个体,实现评价方法多元化。

  *时的形成性评价,包括“家校联系册”、“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书面阶段测试”等。

  期末测试与评价,我们采用了口试、操作、笔试相结合的方法。笔试采用全县期末质量验收卷进行测评。

  期末终结性评价是把*时的评价与期末的测试整合为一体。

  3、开放评价过程,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

  为避免传统评价中教师为主体的局限性,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来,将评价变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在评价中,结合评价内容采用了学生自评、互评、家长参评、教师综合评定的民主、开放式的多元评价方式,增加了评价的客观性,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历经十年的课改实验,我校语文教师拥有着共同的感受:虽然我们的工作很繁重,但仍充满乐趣。有多名语文教师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教学论文10余篇、《芳草地》、《幼苗》等学生*作集、《我爱书法》等学生硬笔书法作品集、《教海拾贝》等教学心得集都饱含着我们在课改实验中的思考和探索,浸透着我们的心血和汗水,相信我们的课改之花一定会越开越艳丽,越开越芬芳。

小学语文课改工作总结4

  经过三年的改进实施,课改工作取得了不小的成效,尤其是我校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显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回顾三年走过的路,虽艰辛却也颇感欣慰。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中,我尝试从低、变、多、勤这四个方面入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低”

  就是起点低。考虑到新课程的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在理念上的差别,为便于教师的施教与学生的接受,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我首先是从新的课改理念的高度出发,帮助学生了解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特点,让学生知道现在老师将怎样教,学生该如何学;

  二是通过多种途径逐步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探究学*以及合作学*的方法与能力;三是课堂教学设计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上进行,不仅要面向每一位学生,而且设计的问题要与学生的知识水*、理解能力相适应,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进来,以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让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的喜悦。

  在实施课题研究的起步阶段,我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扶”到“放”,从迈小步开始,做到先帮助引导学生尝试“自主学*,合作学*,探究学*”的全过程,让学生既产生浓厚的兴趣,又能深入进去学会自主操作,并学会搜集和利用学*资源,使学生逐步摆脱对老师的依赖性,并最终完成由“接受式”学*到“自主,合作,探究式”学*的转变。

  “变”

  就是转变,首先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我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开始努力成为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总是把学生的需求放在首位,时时、处处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

  在*三年的实验过程中,我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在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标准等方面做了大胆的可操作尝试。

  1.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针对以往评价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过于注重期末评价的弊端,在评价中,我更加关注学生的学*过程,注重了日常评价,体现了动态的评价管理。在评价内容上,分为*时的形成性评价、期末终结性评价。

  2.开放评价过程,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

  为避免传统评价中教师为主体的局限性,在实验过程中,我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来,将评价变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在评价中,结合评价内容采用了学生自评、互评、家长参评、教师综合评定的民主、开放式的多元评价方式,增加了评价的客观性,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多”

  即是多活动,多参与,多评价,多开发。主要是课堂上突出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突出合作与交流,体现分层优化,让不同类的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进去。突出评价,在活动过程中我常常激励学生进行多方位、多元化的评价。让学生在这种交流活动中快乐成长。

  在教学中,我还积极开发多种课程资源,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沟通课内外,实现由教材文本到丰富的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联系,由语文学*中的读、说、思、做等到跨学科的多种能力训练的结合。当然,在引领活动的过程中,我特别注重创设宽松、*等、和谐的课堂人文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适时点拨,引导,可浅处深问,可静中得疑,可变中求新,层层深入,激起波澜。

  “勤”

  即勤反思,教学反思虽然不是创新,却是创新的起点;虽然不是学*,却是学*动力的源泉。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不断的、客观的、深刻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

  我将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学前的反思可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反思教学方案,反思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反思对教材与教法的把握,这些对上好每堂课都很重要。

  教学中的反思可使教学过程最优化,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提高,在提高中升华,让每堂课尽可能多地闪出思想的火花;教学后的反思,可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坚持写教后感,让自己在实践中出经验,在缺憾中找不足,在思考中找答案。

  “低、变、多、勤”这看似简单的四个字,让我的课堂变了,课堂上再也不是教师乏味的讲解和师生间的机械对话,而是充满了争辩、充满了合作的活跃性的艺术课堂。

小学语文课改工作总结5

  十年来,我校的语文教学工作顺应新课程改革形势,热情投入新课程改革大潮,扎实开展新课程改革的工作。教育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教师素质有了极大的提升,打造了一支优秀的语文教师团队。学校的教学研究氛围空前浓厚,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丰富多彩,学生学*兴趣有了很大提高。语文教学成绩连续十年名列兴济镇前三名,多次荣获第一名。目前我校被确定为兴济镇“教研基地校”,承担全镇的语文评优课、教学研讨等任务,在全镇起着示范引领作用。

  十年的课改我校的青年教师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宋燕老师醉心于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积极开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实践和探索,认为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的秘诀在于尊重、理解、赏识、激励,遵循“让每个孩子走向成功”的教学理念。她的语文课曾多次获得县级、镇级优质课一等奖,有多篇论文在省市级报刊发表,草根课题“小学语文中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获得县级一等奖;主持的省级课题“后进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转化教育的个案研究”已经通过省级验收;教学成绩连续多年名列全镇前列;她被评为县级“语文骨干教师”、“教师专业化发展标兵”;曾多次获得县*“嘉奖”、“优秀教师”奖、“教学工作先进个人”奖、“模范班主任”奖,成为我校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优秀人才。

  *艳老师潜心于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把培养学生的学*兴趣和良好*惯放在首位,努力创设良好的氛围和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的驾驭能力、调控能力受到老师们的一致好评。目前她是我校“公开课”“示范课”的主角,教学成绩十分突出,多次获得全镇第一名。连续多次被评为县级“优秀教师”,获得县*“嘉奖”,县级“教坛新秀”。有多篇教学论文在县市级论文评比中获奖。

  课改十年我校的语文教学工作循序渐进、求真务实,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受到中心校领导和兄弟校的一致好评。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重视培训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有言道:新课程改革,成也教师,败也教师。教师是课改的主力军,只有学*,才能转变固有的陈旧观念,转变过时的教学的行为。因此,培训、学*,提高教师素质是课改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

  1、常抓理论学*。我校充分利用每周四下午业务学*的时间,组织教师集中学*一些上级的有关课改的文件精神、先进的经验与案例以及和专业相关的书籍资料,观看教学实录光盘等活动。此外,还要求每位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加强专业理论的自学,并及时写出相关的学*体会或论文。通过不断的学*,教师的专业理论水*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观念也更新了。

  2、抓外出培训。学校全力支持并提供机会让教师外出培训,特别是青年教师、骨干教师、教坛新秀外出培训的机会更多。无论是听专家的专题讲座,还是参与教材培训、听课研讨等,学校对外派培训的教师加强组织规范管理,要求做好学*记录,必要时还要交流反馈。这样的培训学*,让教师开阔眼界,接受新思想,把握课改的新动向,同时也强化了教师素质,锻炼了教师队伍。

  二、努力转变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

  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校收获最大的就是教师的角色转换了。由原来的主讲者变成了组织者、合作者。教学能在*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在教学中都能放下以往的架子,走下讲台,同学生打成一片,以亲切和蔼的态度,与学生*等对话,互相交流,因而课堂的氛围宽松而活跃,学生的种种顾虑打消了,回答问题的胆子大了,学*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教师的'学生观正在改变,能够把学生当作一个真正的人来看待,而不是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老师本身充当的角色也在发生着变化,即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学生的特长得到发挥,学生的才能得到展示。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一起猜字谜,一起朗诵课文,教与学的活动在师生的互动合作中变得生动有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享受到合作的快乐,提高了学*的效率。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学*,是一种启发、一种帮助、也是一种关怀,它构筑起了民主的课堂氛围。课堂上,教师会用微笑缓解学生回答问题时的紧张情绪,用竖起的拇指赞扬学生的点滴进步。

  三、开展教研工作,努力促进课程改革。

  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实施的基本途径。只有切实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新的教学行为,课程改革才能取得实质性的发展。为此,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语文教研组立足课堂教学,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围绕“自主探究,发展学*”这一教研课题,展开一系列的教研工作。

  1、加强教研组建设。教研组工作强调“三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力求达到“提前准备,功效可见”。教研活动要求围绕一定的主题开展“学——研——讲——评——改”等系列活动,做到制度健全,人员落实,记录存档。

  2、*备课研讨。重点以一、二两个年级为实验班,组织语文教师全员参与。集体备课推行个人精备、大家讨论的模式,力争以“严、细、实”的工作作风做到“功在课前,效在课内”。讲求实效的集体备课,使课堂教学的讲台成为教师集体智慧与个人才华和谐结合的展示*台。同时,校长、主任、各年级教师深入课堂,随机听课,共同探讨,一起学*,形成民主*等、和谐共处的全新教风。

  3、开展校内“公开课”活动。主要抓“说、讲、评”三个环节。为了增加全校教师的交流机会,更好地探讨课改的良好途径,我校要求45岁以下教师每学期至少开一节公开课,供大家学*、交流、探讨。同时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镇级和县级开展的研讨课、观摩课以及评优课比赛活动。我校的语文教师虽少,但宋燕、姜玉霞、*艳等老师都积极参与其中,并取得较好的评价。宋燕、*艳老师在镇级、县级评优课活动中多次获奖。通过锻炼、培养,我校的青年教师教学水*提高了,形成了一种充满时代气息与活力的教学特色。

  4、重视语文综合性学*,丰富学生的语文生活。语文综合性学*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十年来,我校的语文教学一直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把课内外语文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各类主题征文、朗读演讲比赛、硬笔书法比赛、古诗词与成语积累、制作手抄报等等,为师生创设了一个施展才能、发展个性素质的*台,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生活。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诸多的获奖,是给语文课改工作的最好的回报,同时为课改注入新的活力。

  四、加强教学设计研究,改进学*方式和教学方法。

  深入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更好地发挥教材优势是搞好课改实验的前提。为更好地落实新课程理念,全校教师加强了对教学设计的研究。首先依据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能深入学*课程标准,明确年段目标,把新课程理念贯念在各环节中;其次依据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设计。语文是一门母语学科,有非常广泛的学*环境和途径。全体教师能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学*经验,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接受水*出发,灵活地处理教材,拿出符合学生知识和心理需求的教学设计;其次,依据教材进行教学设计。人教版实验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每单元前的导语提示了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学要点。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能充分发挥导语的导学功能,从整体上把握单元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针对精读、略读课文在本单元的不同作用,有的放矢地加强对学生语文学*能力的培养。

  为了呵护学生的学*积极性与富有个性的经验,教师能站在促进学生发展的高度,以学定教。课堂上,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灵性的闪动,在注重预先设计的同时,更注重把握课上生成的知识,珍视学生独特的见解,抓住契机引导、拓展并及时地进行课后反思,不断提高处理教材的能力。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这三者是有机联系的一个整体。自主是探究的前提,探究必定是自主的,是外力所不能代替的,而对未知的探究,对小学生来说,相互的合作、启发必不可少。从调查中发现,我们的学生已经开始适应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学生学*的独立性、自主性有所增强,多数学生乐于与人合作,在合作中,体验互助的快乐与收获的喜悦。

  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学生就必须具备自主学*的能力,掌握自主学*的方法。为此,为实现学*方式的改变,教师注重通过示范点拨、引导领悟自得、发现来源于学生中间的好的学*方法加以推广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语文学*方法。在学生进行自主、合作的学*过程中,这些语文学*方法也得到了完善。培养了学生学*能力,使学生真正达到了“会学”。

  我们曾对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途径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街道、商店、学校、市场、车站、饭店、广告、食品及服装商标上的文字都是他们识字的资源。影视、歌曲、报纸、课外读物、同学姓名、班级布置中的常用字都是学生识字的教材。这充分说明:学生自主识字的*惯与能力已初步形成。通过调查,我校一年级结束时的部分学生识字量超过了1200个(课标要求的识字量为950个),这正得益于学生较强的自主识字能力。为了巩固学生识字成果,鼓励他们的识字热情,我们的语文教师和孩子们一起整理课外所认识的字并把它编进《识字手册》,让学生互相传阅。

  低年级学生识字量的增加,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及其语言的发展。通过阅读大量儿童读物,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有所增强。

  新的教学理念呼唤新的教学方法。在十年的课改实践中,我们的教师摸索到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阅读教学中学生多角色活动──“小医生”角色、“小博士”角色、“小导游”角色、“小老师”角色;六步写字教学法,即:一看、二描、三写、四评、五改、六展示;在写字*惯的养成教育中,采用“五养成”教学法,即:养成以正确姿势书写的*惯、养成整洁*惯、养成读帖*惯、养成“提笔就是练字时”的*惯、养成天天练的*惯。

  五、课程改革中评价方式的变化

  评价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制约课改能否顺利进行的瓶颈。为实现“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在十年课改的实验过程中,我们认真研究、积极探索,在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标准等方面做了大胆的可操作尝试。

  1、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针对以往评价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过于注重期末评价的弊端,在评价中,我们更加关注学生的学*过程,注重了日常评价,体现了动态的评价管理。在评价内容上,分为*时的形成性评价、期末测试与评价、期末终结性评价。

  2、关注学生个体,实现评价方法多元化。

  *时的形成性评价,包括“家校联系册”、“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书面阶段测试”等。

  期末测试与评价,我们采用了口试、操作、笔试相结合的方法。笔试采用全县期末质量验收卷进行测评。

  期末终结性评价是把*时的评价与期末的测试整合为一体。

  3、开放评价过程,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

  为避免传统评价中教师为主体的局限性,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鼓励学生本人、同学、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中来,将评价变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活动。在评价中,结合评价内容采用了学生自评、互评、家长参评、教师综合评定的民主、开放式的多元评价方式,增加了评价的客观性,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历经十年的课改实验,我校语文教师拥有着共同的感受:虽然我们的工作很繁重,但仍充满乐趣。有多名语文教师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教学论文10余篇、《芳草地》、《幼苗》等学生*作集、《我爱书法》等学生硬笔书法作品集、《教海拾贝》等教学心得集都饱含着我们在课改实验中的思考和探索,浸透着我们的心血和汗水,相信我们的课改之花一定会越开越艳丽,越开越芬芳。

小学语文课改工作总结6

  这学期以来,我按照期初制定的课改方案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互相听课,认真听取同年段老师的意见,改进教学方式。定期做好工作总结,总结教学经验,把经验点滴投入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观察、猜测、探究、讨论、交流等过程中,获得所应掌握的语文知识,使语文学*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努力贴切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结合自己的课改实践,我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一、我的反思:

  1、关于文本

  课本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师和学生实施课程标准的重要凭借。语文课上师生凭借它进入作品所描绘的纷繁世界,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获得多方面的启发和熏陶。忽略了文本的语文教学,就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空洞而肤浅的。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想有些人可能曲解了叶老的意思,以为“例子”就是一带而过,不需多花工夫的东西。其实,这些“例子”大都选文精美,富有时代气息和文化内涵,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很值得探究钻研。可以说,课本对学生的教育功能,是其他媒介无法取代的。因而我认为,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立足文本,引导学生领略不同的风景,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前提与核心。

  2、关于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 自从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以来,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了,学生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动的接受知识了,教师给了学生很多的讨论、发言、表现的机会,一节课常常在热闹的小组讨论中悄然流逝。但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一节课下来,学生说了很多话,讨论了很多问题,常规的生字认识、听写、说话、仿写等基础知识却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它们现在几乎成了课堂“被遗忘的角落”。那么,教师不予以较多的关注,学生掌握的情况如何呢?看看学生的看图写话、看看学生答题的语言你就一目了然了。错别字、病句、词不达意,语序混乱等情况,在语文作业与考试中大量存在。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其中工具性为语文所特有。在义务教育阶段,面对中小学生,我觉得语言文字的教学应该始终是语文课的核心任务,也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前提。无论课改风云如何变幻,教学理念如何更新,字、词、句、段的语文基本功不能丢。否则,就会造成学生素养之厦根基不稳。

  3、关于问题的提出。

  新课标鼓励探究,提倡自主,但在实际教学中,我总觉得,我们的放手还不够。比如问题意识的培养。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独立的思考与创造性的想象力。然而,我们给了学生多少自主提问的时间?很多时候,我们担心学生找不到关键问题而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所以干脆还是由老师精心挑选引导讨论。这样做可以集中时间与精力,解决学*重点,但不足也很明显,因为你无从了解学生的实际学*状况,就难免会做学生不懂的没有讲到,学生懂的我们却讲得很辛苦的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新课标提出让学生做学*的主人,如果问题总由教师指出,不知道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何时能得到激发,学生自主学*的*惯何时得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创新思维何时能得到真正的锻炼。

  当然,问题由学生提出,对老师的教学水*、知识结构、驾驭能力等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4、关于课堂上的鼓励。

  实施新课改以来,课堂变得生动了,学生参与积极了,各种独特的体验与理解也出现了。与以往被动的吸收的课堂相比,这些都是值得鼓励的。而教师真诚的鼓励也会使学生迸发出更大的学*热情。但是鼓励也不能滥用。学生所理解的东西也不一定就全有道理。我总觉得我们的鼓励有点多了。《*教育报》的资深记者李建*女士就曾对这种现象发表过看法。她说,“一味的表扬与一味的惩罚一样不可取。”又说:“老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表扬会使学生形成浅尝辄止随意应付的态度。老师不能做一味的叫好者,要做出客观的评价。”启而能发,发而能收,恰当鼓励,适时引导,这些都是新课改实施中对我们教师素质提出的一项新要求。

  二、我的失误:

  1、尊重了学生的合作需求,却轻视了合作*惯与合作能力的养成与提高。 当学生兴高采烈地合作完进行汇报时,我发现小组中经常有人说完自己的看法后似乎静静地听着,请他汇报却不知道组员都说了些什么,他们组形成了什么意见。很多学生关心着倾诉,却忘记了倾听,更缺少对他人说法提出反对与补充的*惯与能力。回头去想,当初学生刚学*合作时,我看到他们很高兴地凑在一起没完没了,就以为寻求合作是人的天性,不用怎么培训。今天看来,如果当时多教一些合作的基本要求,如在组里要多倾听,多质疑,多补充,多反对,让学生形成“小组合作,人人有责”的自觉意识,小组学*就不会是现在“我已经说完了,不关我的事了”的情况了。

  2、重视让学生互相帮助,却忽视了师生交流。 当学生学*有困难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学生经常坐在位置上苦思冥想,或者拿着本子追着人家问答案,却想不到来请教老师。当初为了防止学生的学*惰性,我经常说:“题目一遍做出来,就多读几遍,多想几遍。”当初为了发挥学生的互帮互助作用,我经常说:“请同桌帮他。”“请学*伙伴帮帮他。”却很少提到:“欢迎大家来问老师。”这很可能在学生心中形成了这样的意识:不会做肯定是我没学懂,可以

  问同学,不要问老师。其实,新教材的内容对很多学生来说是有不同程度的难度的,非常需要他人,特别是老师的点拨,而我恰恰没有使学生意识到“老师是学生学*上的伙伴”。总之,在这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本人始终坚持以新课程的标准实施教学,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倡合作学*精神,引导学生从生活源泉中不断吸取发展思维和语言的养料,在文字教材和生活教材的结合中,开辟了课程学*的广阔天地。不过还应该说的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教学上的许多不足,众多的学生是可以接受新课程的教育方式的。一小部分学生由于年龄上的差异,以及家庭教育的空缺,学*上就有点困难了,因而班级里就有了两个极端的现象。当然,今后我还会在教学中不断改进,以适应教育改革的新浪潮。


小学语文课改工作总结 (菁华5篇)(扩展2)

——小学语文课改工作总结(精选5篇)

  小学语文课改工作总结 1

  时间过得真快,一学期的课改让我积累了不少经验,现将自己的课改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识新课改,为实施奠定理论基础。

  只有认清看透了新课改,才能谈得上较好地实施。所以,我熟悉了课程改革的目标,认识课程结构,了解新课程的标准以及新课程中的核心理念。为实施积累一点理论指导,使自己在实施中有了方向、原则。为此,我和班级其他科任老师一起商量:将学生分为“白依米”、“黄依米”、“蓝依米”、“红依米”四个大组,每个大组又分为四个小组,按学生差异分配组员,选好组长。在上学期的基础上一如既往的做好捆绑式小组的工作。

  二、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有了新的观念才有新的教学改革,因此,我积极参与学校听课、培训,反思或与同事讨论,来提高自己的认识,强化自己的.责任,从教师角色、教师行动、师生关系、学*方式等方面改变自己以往的观念,使自己的观念与新课程的方向协调一致,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焕发出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三、引导学生转变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销蚀,过分强调接受与掌握,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兴趣和热情,所以,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在情景中发现问题,力求他们会提问题,同时与同学合作,通过观察、做游戏、模拟等形式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就是说,在学*上,我灵活运用“学案导学六步教学模式”,利用捆绑式小组,提倡一种自主合作的探究学*方式,培养他们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惯。因为我相信,只有自己挖空心思想出来的,记忆才会更犹新,只有亲身经历过、体验过,人才会有所收获。

  四、抓住课改的特点进行教学。

  低年级语文教材,主要是以识字为主,识字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来识记生字、词。在教学高段语文时,注意每组教材在内容上的联系,从整体上先把握教材内容,然后来设计教学方案。在阅读教学中,首先重视了朗读的指导,在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要利用多种形式来读、并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培养了他们勤思善问的*惯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在教学中,要努力开放,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游戏、唱歌、猜谜语等方式,引进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在语文教学中,我努力改进课堂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顺利地完成了语文教学任务。今后还要取长补短,学*新的教学经验,为创建高效课堂而努力奋斗。

  小学语文课改工作总结 2

  时间过得真快,一学期的课改让我积累了不少经验,现将自己的课改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识新课改,为实施奠定理论基础。

  只有认清看透了新课改,才能谈得上较好地实施。所以,我熟悉了课程改革的目标,认识课程结构,了解新课程的标准以及新课程中的核心理念。为实施积累一点理论指导,使自己在实施中有了方向、原则。为此,我和班级其他科任老师一起商量:将学生分为“白依米”、“黄依米”、“蓝依米”、“红依米”四个大组,每个大组又分为四个小组,按学生差异分配组员,选好组长。在上学期的基础上一如既往的做好捆绑式小组的工作。

  二、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有了新的观念才有新的教学改革,因此,我积极参与学校听课、培训,反思或与同事讨论,来提高自己的认识,强化自己的责任,从教师角色、教师行动、师生关系、学*方式等方面改变自己以往的观念,使自己的观念与新课程的方向协调一致,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焕发出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三、引导学生转变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销蚀,过分强调接受与掌握,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兴趣和热情,所以,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在情景中发现问题,力求他们会提问题,同时与同学合作,通过观察、做游戏、模拟等形式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就是说,在学*上,我灵活运用“学案导学六步教学模式”,利用捆绑式小组,提倡一种自主合作的探究学*方式,培养他们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惯。因为我相信,只有自己挖空心思想出来的,记忆才会更犹新,只有亲身经历过、体验过,人才会有所收获。

  四、抓住课改的特点进行教学。

  低年级语文教材,主要是以识字为主,识字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来识记生字、词。在教学高段语文时,注意每组教材在内容上的联系,从整体上先把握教材内容,然后来设计教学方案。在阅读教学中,首先重视了朗读的指导,在学生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要利用多种形式来读、并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培养了他们勤思善问的*惯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在教学中,要努力开放,充分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教学中,我采用了游戏、唱歌、猜谜语等方式,引进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在语文教学中,我努力改进课堂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顺利地完成了语文教学任务。今后还要取长补短,学*新的教学经验,为创建高效课堂而努力奋斗。

  小学语文课改工作总结 3

  现将我校在课程改革方面所做的工作进行简单的回顾。

  一、所做的工作

  (一)、建立领导小组,明确课改思路。

  1、我校高度重视课改工作,成立了以马宏超校长为组长,刘洪元教导主任为副组长,年轻教师为组员的课改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思想不课改,就没法减轻师生负担,不课改在新形势下教学质量就没有保障,每个教师必须无条件改变思想,付诸行动,走课改之路。课改模式为24字模式,是被印证了的可行的模式,学*行动。

  2、课改评价同评先晋级,评模表先挂钩,调动积极性。

  (二)、加强理论学*,积极教研,不断提高

  1、思想理念是行动的首要因素,因此,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前提,也是课改工作成功的关键。学期初召开全体教师动员大会,统一思想认识,确定努力方向。

  2、组织教师学*山西太谷张四保二十四字教学模式,谈学*感悟交流心得。

  3、开学初要求每班精心设计班名、班级口号、并认真进行了试行和修改。各班进行小组建设,并制定出小组合作探究学*的评价方法,为后面课改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基础。

  4、根据太24教学法”,缓步推进,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向前推进,对学生的小组长、大组长,进行培训,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分配任务、讲解的能力。实行了小组评价机制,对学生进行捆绑式评价,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

  5、认真组织听评课活动,听课时无课教师全部参加听课,一二年级、三四年级、五六年级任课教师之间互相评课。评课活动结束学校积极进行总结,评出马晓燕、刘洪元老师为我校课改能手,三年级、五年级、六年级为课改先进班集体。

  6、认真反思,撰写实施新课改心得。结合新课改理念,鼓励老师们每天更新一个新理念,让老师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认真总结。并将写成经验性文章,客观评价课堂中的优缺点。促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育内容进行反思研究,促进教师成长。

  二、存在问题;

  1、课改中出现课堂效率不高,导学案运用问题较多,经常落堂,有时偏离主要内容和主题。

  2、教师不能适应新课改下的课堂角色,一些教师整节课基本不参与课堂,而还有一些教师不舍得放手把课堂教给学生,让学生探究学*过少。

  3、教师在评课时,意见还有所保留。建议不中肯。

  4、部分教师对新课改认识还比较肤浅,理解尚不透彻,因而出现了一些形式化的东西,。

  5、小组评价只是停留在分数的累积上,缺少有效的激励措施师生易出现评价疲劳。

  三、下期课改努力方向:

  1、制定教师课改评价考核方案,调动教师的课改积极性。

  2、从学期初就扎实开展组织听课、调研、分析、诊断问题,对课改中出现的情况进行交流。

  3、小组合作的记分过程较复杂,花费的时间较多。

  4、收集和积累课程改革的各种资料和案例。

  5、加大外出学*,提高教师的视野和知识面,本镇的学校也可以,可以调课对换去学*。

  新课改对于我们来是既是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我校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努力,进一步深化新课改教育教学理念,让新课改理念正在服务于我们的实际教育教学,开创我校课改新局面。努力使工作干得更好。

  小学语文课改工作总结 4

  又一个学期结束了,所有的课文都和孩子一起阅读、欣赏了。学生的很多的能力也都有了一个新的提高,相信孩子的知识也有了新的拔节了。

  三年级了,是学生的一个转折,学生除了阅读层次进一步加深,还多了一个作文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这也是学生走向阅读和写作的一个新的开始吧,也是他们迈向语文学*的另一番天地。现把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悄无声息打基础,让学生在语文的世界中领略母语的文化。

  学*语文最基础的是要掌握一定的词汇量,这是他们更好的亲*母语的基础。本学期学生的词汇量又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他们在阅读课文时都能先自学生字新词,这给进一步学*语文打下了基础,也减少了不少的时间,只要把难记的词强调一下,学生掌握生字就很容易了。只是个别的后进生,需要在课堂上多关注他们,把时间都给他们,帮助他们正确的识记,为下面的学*打下了基础,也为学生以后向更高层次打下坚实的根基.

  二、与文本对话,在对话中感受课文给学生带来的无穷魅力。

  教材的文章的语言都非常的清新隽永,是学生亲*母语的又一个桥梁,也是学生进一步学*的*台。本学期,学生不但欣赏了祖国优美的河山,而且通过对课文文字的朗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得到很大的提高和陶冶,激发了学生深深的爱祖国的激情。像:千姿百态的庐山的云雾、美丽迷人的南沙群岛、令人心醉的槐乡五月等等,都把学生引领进一片美的天地,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时候,被课文语言的魅力深深的吸引着、陶醉着,感受着母语文化的恒久魅力,在语言中沉浮着、徜徉着,提升着自己的语文素养和能力。本学期,学生也认识了很多的人物,这些人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像坚忍不拔的桑兰、才华横溢的王勃、谦虚的萧伯纳、关心爱护藏胞的**、神勇无比的李广等,都给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给孩子今后的成长留下了很珍贵的财富,有的是激励,有的是榜样,有的是感动,有的是敬佩,这些都将留在学生的记忆了,是陪伴他们一生的财富和资本。更有寓言故事,给学生一个道理,让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会迷失,总之,课文丰富多彩,妙趣横生,回味无穷,整个学期,学生都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着语文的魅力,感受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用全新的思想武装自己,打造自己,把自己推向更高的学*境界。

  三、在各种活动中提升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素养。

  语文要多读才行,多读书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都是一个很好的促进。我始终坚信这一点。在*时的教学中,我除了完成课内的阅读外,还向课外这块阅读阵地进军,利用*时中午时间,让孩子多读书,做笔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时让他们出小报,把自己积累的知识进行一次汇总,这样学生无形中知识就在增加和提高。另外,我还在班级中启动了说话的练*,每天的语文课上,我都拿出五分钟的时间进行说话练*,学生不仅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自己的胆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有的学生的自信心也得到了提高,学*语文也有了兴趣了,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做了铺垫。

  四、与生活链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

  我发现,学生现在离生活是越来越远,缺少一种对生活的真实体验,所以在*时的生活和学*中我尽量的引领学生去留心生活中的事情,这样学生就多了一份生活的经验,多了一种积累,在写作时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些素材。对学生的学*是一个很好的促进。

  总之,本学期学生收获很多,他们学*的路还很漫长,等待他们学*的知识还有很多,愿他们在新课程新教材的阳光下盛开更美更灿烂的笑脸。

  小学语文课改工作总结 5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新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现对自己本学期的课改工作总结如下:

  一、狠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由于我班学生基础较差,为了扎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水*。比如,在书写方面,大力强调规范,要求行款整齐,字迹工整,并努力克服错别字。对生字新词的理解运用,对*、反义词的积累等,逐一进行讲解或强调,以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语文能力。

  二、做好学*方法的指导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最重要的学*莫过于方法的学*。搞好了学*方法的指导,对提高学生学*成绩是有很大的好处的。有的同学为什么老是玩,可成绩却不错,这是为什么呢?首先,我们强调上课专心听讲,及时对知识进行巩固,然后还要及时复*。有人说,聪明与否,在于是否思考。这是很关键的,我们要着重指导学生学会思考。睡前回顾当天所学,也是一种良好的学*方法。方法多,但要适用,易行,便于操作,还要督促学生坚持。

  三、做好转差工作

  针对我们班差生较多的情况,狠抓差生,给差生“开小灶”,每课跟进,要求生字词语过关。既严格督促,又给与他们及时的鼓励,使他们重拾学*的信心。

  四、突出章节过关。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分为十个单元。在每个单元的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我都进行检测,针对学生存在的知识点问题,及时解决。对确实困难的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个别教育,使之掌握,并能运用。

  五、拓展知识视野

  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积累运用,只有学生对知识有了一定积累之后才能运用。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我准备开展一系列的语文活动:

  1、优秀文段朗读。通过学生自主搜寻优秀文段,使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学生的阅读量增加的同时,学生必然收获了许多东西。

  2、好词佳句的收集。在不断收集整理的过程中,学生的词汇积累有了明显的增多。

  3、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辩论、演讲、出手抄报等等。学生在活动中增长了知识,训练了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

  在本期的语文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打牢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增强学生语文能力,为下学期的学*打下基础。


小学语文课改工作总结 (菁华5篇)(扩展3)

——初中语文课改工作计划 (菁华3篇)

初中语文课改工作计划1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继续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为依据,认真学*课改理论,深入贯彻落实“和谐高效对话型课堂”教学研究,更新教学观念;落实自主探究合作的课堂教学模式,打造真实课堂,提高课堂效益;打造和谐课堂,提升课堂品质。形成良好的语文学*氛围,为学生的终身、全面发展而不断努力。

  二、班级分析

  初二的学生在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方面还存在不足,尤其是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水*较低,程度也参差不齐。初一学生基础尤其差,要在下一阶段着力进行基本功与能力拔高训练。在阅读能力方面:在理解文章,分析内容,概括语言、表达方面都有待提高;在写作方面,文章无亮点、主题不够明确、语言不出彩、形式无新意等问题还依然存在,需要进一步加强读写指导与训练。

  三、教材分析

  初二语文下册分为三大块:整合优化单元、专题、名著导读。每单元含课文5——6篇,各单元课文编写前都有一则介绍某种主题文章的学*方法的短文。初二下册教材有4个现代文单元,1个文言文单元。其中现代文单元基本按照主题分类。每篇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与单元后“综合学*。写作。口语交际”设计相关的题目,帮助学生理解单元主题,提高自主独立学*的能力,并从中提炼写作题材,进行相应的写作训练。

  四、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初中语文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生活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这是初中四年的最终目标,本学期要在上学期的基础上继续为学生打好基础。

  在知识方面,要使学生了解课本中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句类的有关知识,诗歌、散文与小说等文体知识,熟练掌握课文中生字、词的音形义。

  教学中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语文的良好*惯。要使学生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各种体裁文章的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说话简明连贯得体,能背诵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疏通文意,背诵基本篇目。

  在人文素质方面,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把课本中感受学*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

  五、教学措施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学期主要采用以下措施:

  1、注重“先学后讲,多方互动”。主要是注意学生学*的自主、互助、合作、探究。

  2、依据学生的情况,逐步激励学生对语文学*产生兴趣。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自觉的学**惯和积极动脑的优良*惯,课堂上

  精讲多练,把课堂教给学生,让他们有时间和空间自主学*。

  3、重视课堂教学质量,每堂课注重当堂的学*效果,突出重点难点、务必要求学生掌握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随堂检测学生的学*效果。

  4、有意识培养学生读写的基本能力。重视创设语文学*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的联系,拓宽学*渠道,增加学生应用的机会。注重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相结合。

  5、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明确的学*目标,并督促学生为实现目标切实地进行刻苦学*。建立学生语文学*档案,记录学生的阶段学*情况,以便有的放矢帮助学生。

  六、教学重、难点

  重点:精读课文(包括文言文)是全书的重点,也是教材的主体,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突出重点项目的训练。

  2、继续重视词、句、段的训练。

  3、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4、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难点:积累、运用是语文基本功的综合训练,包括读读写写、阅读、口语交际或实践活动、*作共四项。尤其是现代文阅读与写作,要常抓不懈,逐步提高。

  七、全册课时安排

  初二语文:

  第一、二周: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6课时)

  第三——五周: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24课时)

  第六、七周:巩固前两个单元

  第八、九周: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前三课(16课时)第十周:课外古诗词(上)背诵默写(4课时)、期中检测第十一、十二周: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6课时)

  第十三、十四周: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课时)

  第十五、十六周: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后三篇(16课时)第十七、十八、十九周:期末复*(16课时)

  名著阅读(4课时)

  课外古诗词背诵(下)(4课时)

  第二十周:期末检测

初中语文课改工作计划2

  20xx-20xx第二学期语文教学工作计划转眼间新的学期又开始了,为合理安排工作,现将本学期担任的语文教学工作计划汇报如下: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继续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为依据,认真学*课改理论,深入贯彻落实“和谐高效对话型课堂”教学研究,更新教学观念;落实自主探究合作的课堂教学模式,打造真实课堂,提高课堂效益;打造和谐课堂,提升课堂品质。形成良好的语文学*氛围,为学生的终身、全面发展而不断努力。

  二、班级分析

  初二的学生在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方面还存在不足,尤其是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水*较低,程度也参差不齐。初一学生基础尤其差,要在下一阶段着力进行基本功与能力拔高训练。在阅读能力方面:在理解文章,分析内容,概括语言、表达方面都有待提高;在写作方面,文章无亮点、主题不够明确、语言不出彩、形式无新意等问题还依然存在,需要进一步加强读写指导与训练。

  三、教材分析

  初二语文下册分为三大块:整合优化单元、专题、名著导读。每单元含课文5——6篇,各单元课文编写前都有一则介绍某种主题文章的学*方法的短文。初二下册教材有4个现代文单元,1个文言文单元。其中现代文单元基本按照主题分类。每篇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与单元后“综合学*.写作.口语交际”设计相关的题目,帮助学生理解单元主题,提高自主独立学*的能力,并从中提炼写作题材,进行相应的写作训练。

  四、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初中语文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生活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这是初中四年的最终目标,本学期要在上学期的基础上继续为学生打好基础。

  在知识方面,要使学生了解课本中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句类的有关知识,诗歌、散文与小说等文体知识,熟练掌握课文中生字、词的音形义。

  教学中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语文的良好*惯。要使学生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各种体裁文章的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说话简明连贯得体,能背诵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疏通文意,背诵基本篇目。

  在人文素质方面,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把课本中感受学*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

  五、教学措施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学期主要采用以下措施:

  1、注重“先学后讲,多方互动”。主要是注意学生学*的自主、互助、合作、探究。

  2、依据学生的情况,逐步激励学生对语文学*产生兴趣。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自觉的学**惯和积极动脑的优良*惯,课堂上精讲多练,把课堂教给学生,让他们有时间和空间自主学*。

  3、重视课堂教学质量,每堂课注重当堂的学*效果,突出重点难点.务必要求学生掌握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随堂检测学生的学*效果。

  4、有意识培养学生读写的基本能力。重视创设语文学*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的联系,拓宽学*渠道,增加学生应用的机会。注重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相结合。

  5、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明确的学*目标,并督促学生为实现目标切实地进行刻苦学*。建立学生语文学*档案,记录学生的阶段学*情况,以便有的放矢帮助学生。

  六、教学重、难点

  重点:精读课文(包括文言文)是全书的重点,也是教材的主体,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突出重点项目的训练。

  2、继续重视词、句、段的训练。

  3、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4、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难点:积累、运用是语文基本功的综合训练,包括读读写写、阅读、口语交际或实践活动、*作共四项。尤其是现代文阅读与写作,要常抓不懈,逐步提高。

  七、全册课时安排:

  初二语文:

  第一、二周: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6课时)

  第三--五周: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24课时)

  第六、七周:巩固前两个单元

  第八、九周: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前三课(16课时)第十周:课外古诗词(上)背诵默写(4课时)、期中检测第十一、十二周: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6课时)

  第十三、十四周: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课时)

  第十五、十六周: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后三篇(16课时)第十七、十八、十九周:期末复*(16课时)

  名著阅读(4课时)

  课外古诗词背诵(下)(4课时)

  第二十周:期末检测

初中语文课改工作计划3

  一、指导思想:

  本学年,我镇语文教学工作紧紧围绕上级教研部门和市教育局、教研室的工作目标,坚持以课程改革为中心,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根本,以加强课题研究为抓手,充分调动我镇中心校语文教师的积极性,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力争达到同类学校的先进水*。

  二、工作目标:

  1.组织教师开拓合理利用《导学案》,使教师们树立全新的教学、教育理念,并渗透进*时的教学中去。

  2.搞好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形成有效教学的基本框架和教学策略。

  3.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4.增强组内教师的教科研意识,促使教研组的研风建设有实质性进展。

  三、主要工作:

  (一)加强学*

  1、以校为单位组织教师学*《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及如何使用导学案,力争使教师的教学理念有新的改观,进一步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2、着眼“走出去,请进来”的思路,加强校际之间课改观摩学*,给老师们创设取长补短,相互学*的机会,不让老师们在课改的洪流中落伍。

  (二)强化教学常规管理

  1、各校成立课改领导小组,将课改任务层层落到实处,走进课堂提高效率。

  2、利用骨干教师做好示范课,带动课改深入、有层次的发展。

  3、合理利用《导学案》,做好《导学案》的二次备课及议课工作,认真写好课时反思。

  4、督促全体教师认真、高质量完成听课节数,确保各校的教研教改课落到实处。

  5、组织好阶段性的测试,并认真做好质量分析。

  (三)教科研

  1.申报有效教学的子课题作为组内的专题研究课题,促使良好教研氛围的形成。

  2.搞好“合理高效利用《导学案》”的课堂教改活动。

  3.上好骨干教师示范课。

  4.搞好语文教学专题研讨会,针对我镇中心校语文教学现状,

  总结经验,发现问题,研讨我镇中心校教学的新模式和新策略。

  (四)其他工作

  1.通过传、帮、带、示范课、跟踪听课等活动,做好新教师的带教工作。

  2.早抓抓实毕业班工作。


小学语文课改工作总结 (菁华5篇)(扩展4)

——初中语文课改工作计划 (菁华3篇)

初中语文课改工作计划1

  一、指导思想

  以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教学指导思想,转变教学观念,使语文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为了让语文这门学科发挥它的真正作用,也让语文能够深入我们的生活,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益友,我决定努力探索出一条有情感,有活力,有思维的`语文教学新途径。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基础,寻找适合学生自己的学*模式,从而培养学生美好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课改指导措施

  1、始终以素质教育理论和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指导日常的教学工作,并且注意结合教学实际,使理论与实践相融合。

  2、激发学生学*的兴趣。我想这点应该是最有难度的,想想看,一个不爱语文课的学生如何谈得上学。当我们去上课或去听课的时候,有多少学生是用期待的眼神看老师的,我想不多吧,有少一部分是呆滞的眼神,还有一大部分是待命姿势。想一想我们朝夕相处的学生为何不期待我们的到来呢,这里面有很多原因,可能是陈旧、机械、无光泽的教学方法,也可能是学生就不爱书,不爱书的孩子谈什么学*!我初步的预想是这样的:给孩子们准备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书籍,安排时间陪他们看,与他们交流,借此机会可以更加了解他们。让他们慢慢地爱上读书,讲书,评论书。学语文从读书开始。

  3、在上课前应认真钻研教材,广泛阅读教学资料和最新的教研成果,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课件及教案。

  4、授课的过程中,要懂得变通,让学生始终处于一个舒适的氛围,刚开始激发兴趣最重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再根据学生的吸收能力慢慢增加问题设置的梯度。最主要的是要鼓励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找到自信,变得勇敢,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切记鼓励性语言的多样性与恰当性。

  5、注重“读”书,我个人比较注重情感教学,也很想在这方面有所成长。在一节课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投入地饱含情感地读书,是我最期待看到的,你会发现那一刻,师生都在享受那份“读”出来的情感。让学生从读中感悟文本,与文本对话,进而品评文本,理解文本。

  6、发挥小组作用。让学生时刻有竞争意识,为组争光,课堂课后都一样。

  7、注重学生课后学*与阅读。教会学生预*,会使我们的课堂事半功倍。

  8、每个老师都应该做到课后常反思,要与不足做长期斗争。

  9、多听课,学*别的老师的优点,将自己置身于课堂教学之外,你会看到你在上课时发现不了的情况。也要多真实地去评课,评课也是助成长的机会。

  10、多参加教研活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听取别人对自己的建议,能真心听课,敢于评课的人才是助你成长之人。

  11、多将实践赋予理论。我们经常告诉学生要多动笔,我们也应该这样。写作应是每一个语文老师的专长,多写一些实际的教学小故事,多写一些教学实际问题的论文,通过写来积累自己的经验。

  我希望我能将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我会努力完善自己,向着目标前进。

初中语文课改工作计划2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继续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为依据,认真学*课改理论,深入贯彻落实“和谐高效对话型课堂”教学研究,更新教学观念;落实自主探究合作的课堂教学模式,打造真实课堂,提高课堂效益;打造和谐课堂,提升课堂品质。形成良好的语文学*氛围,为学生的终身、全面发展而不断努力。

  二、班级分析

  初二的学生在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方面还存在不足,尤其是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水*较低,程度也参差不齐。初一学生基础尤其差,要在下一阶段着力进行基本功与能力拔高训练。在阅读能力方面:在理解文章,分析内容,概括语言、表达方面都有待提高;在写作方面,文章无亮点、主题不够明确、语言不出彩、形式无新意等问题还依然存在,需要进一步加强读写指导与训练。

  三、教材分析

  初二语文下册分为三大块:整合优化单元、专题、名著导读。每单元含课文5——6篇,各单元课文编写前都有一则介绍某种主题文章的学*方法的短文。初二下册教材有4个现代文单元,1个文言文单元。其中现代文单元基本按照主题分类。每篇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与单元后“综合学*。写作。口语交际”设计相关的题目,帮助学生理解单元主题,提高自主独立学*的能力,并从中提炼写作题材,进行相应的写作训练。

  四、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初中语文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生活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这是初中四年的最终目标,本学期要在上学期的基础上继续为学生打好基础。

  在知识方面,要使学生了解课本中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文学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句类的有关知识,诗歌、散文与小说等文体知识,熟练掌握课文中生字、词的音形义。

  教学中进一步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语文的良好*惯。要使学生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各种体裁文章的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说话简明连贯得体,能背诵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疏通文意,背诵基本篇目。

  在人文素质方面,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把课本中感受学*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

  五、教学措施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学期主要采用以下措施:

  1、注重“先学后讲,多方互动”。主要是注意学生学*的自主、互助、合作、探究。

  2、依据学生的情况,逐步激励学生对语文学*产生兴趣。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自觉的学**惯和积极动脑的优良*惯,课堂上

  精讲多练,把课堂教给学生,让他们有时间和空间自主学*。

  3、重视课堂教学质量,每堂课注重当堂的学*效果,突出重点难点、务必要求学生掌握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随堂检测学生的学*效果。

  4、有意识培养学生读写的基本能力。重视创设语文学*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的联系,拓宽学*渠道,增加学生应用的机会。注重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相结合。

  5、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明确的学*目标,并督促学生为实现目标切实地进行刻苦学*。建立学生语文学*档案,记录学生的阶段学*情况,以便有的放矢帮助学生。

  六、教学重、难点

  重点:精读课文(包括文言文)是全书的重点,也是教材的主体,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突出重点项目的训练。

  2、继续重视词、句、段的训练。

  3、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4、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难点:积累、运用是语文基本功的综合训练,包括读读写写、阅读、口语交际或实践活动、*作共四项。尤其是现代文阅读与写作,要常抓不懈,逐步提高。

  七、全册课时安排

  初二语文:

  第一、二周: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6课时)

  第三——五周: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24课时)

  第六、七周:巩固前两个单元

  第八、九周: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前三课(16课时)第十周:课外古诗词(上)背诵默写(4课时)、期中检测第十一、十二周: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6课时)

  第十三、十四周: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课时)

  第十五、十六周: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后三篇(16课时)第十七、十八、十九周:期末复*(16课时)

  名著阅读(4课时)

  课外古诗词背诵(下)(4课时)

  第二十周:期末检测

初中语文课改工作计划3

  一、指导思想:

  本学年,我镇语文教学工作紧紧围绕上级教研部门和市教育局、教研室的工作目标,坚持以课程改革为中心,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根本,以加强课题研究为抓手,充分调动我镇中心校语文教师的积极性,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力争达到同类学校的先进水*。

  二、工作目标:

  1.组织教师开拓合理利用《导学案》,使教师们树立全新的教学、教育理念,并渗透进*时的教学中去。

  2.搞好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形成有效教学的基本框架和教学策略。

  3.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4.增强组内教师的教科研意识,促使教研组的研风建设有实质性进展。

  三、主要工作:

  (一)加强学*

  1、以校为单位组织教师学*《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及如何使用导学案,力争使教师的教学理念有新的改观,进一步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2、着眼“走出去,请进来”的思路,加强校际之间课改观摩学*,给老师们创设取长补短,相互学*的机会,不让老师们在课改的洪流中落伍。

  (二)强化教学常规管理

  1、各校成立课改领导小组,将课改任务层层落到实处,走进课堂提高效率。

  2、利用骨干教师做好示范课,带动课改深入、有层次的发展。

  3、合理利用《导学案》,做好《导学案》的二次备课及议课工作,认真写好课时反思。

  4、督促全体教师认真、高质量完成听课节数,确保各校的教研教改课落到实处。

  5、组织好阶段性的测试,并认真做好质量分析。

  (三)教科研

  1.申报有效教学的子课题作为组内的专题研究课题,促使良好教研氛围的形成。

  2.搞好“合理高效利用《导学案》”的课堂教改活动。

  3.上好骨干教师示范课。

  4.搞好语文教学专题研讨会,针对我镇中心校语文教学现状,

  总结经验,发现问题,研讨我镇中心校教学的新模式和新策略。

  (四)其他工作

  1.通过传、帮、带、示范课、跟踪听课等活动,做好新教师的带教工作。

  2.早抓抓实毕业班工作。


小学语文课改工作总结 (菁华5篇)(扩展5)

——语文课改工作总结 (菁华6篇)

语文课改工作总结1

  *乡中心校坚持以“向规范管理要质量,向课堂改革要效率”的办学理念,狠抓课堂教学改革。自xx年年5月观摩杜郎口教学后,我校的课改已经走过了“摸索试验阶段”“课堂教学改革回头看阶段”,本学期进入了“推广提高阶段”。课改不断推进、深入,教师也有原来的疑惑、抵触到现在的适应、坚定,课堂教学有了很大改变。现就语文组在本阶段的课改工作作以小结。

  一、语文组围绕课改所做的工作

  1、认真抓好集体备课

  做好集体备课是课改成功的前提。上学期,我们的集体备课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这学期,我们实行学科组长负责制,备课内容细节式,课堂展示同构式,教学反思研讨式。这样,基本上解决了集体备课中的*,集体备课的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2、对课改前两个阶段存在问题研讨分析

  为了扎实做好课改工作,使课改真正得到提高推广,我们语文组教师对课堂教学改革前两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认真分析,意见逐步取得一致:课堂教学只有改革,才能有出路。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问题是正常的,不改革,课堂教学也会存在很多问题。有问题是好事,它可以促进我们思考,问题的解决,又可以提高我们的教学能力。所以,胆子要大一点,步子要快一点。

  3、抓好公开课教学

  公开课教学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器。语文组的公开课教学实行双线并进式:按年级顺序编排的公开课教学序列是一条线;随机拍门听课又是一条线。这样就有效的防止了公开课搞课改、常规课还原现象的发生。在评课中,本着激励、提高的原则,既要找出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更要指出教师在本堂课中取得的成绩,以激发教师课改的能动性。

  二、语文组在“课堂教学改革推广提高阶段”取得的成绩

  1、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大幅提升

  “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质量好起来”是我们教学改革初衷。检验一种教学改革是否成功,当然要看学生的变化。通过本期教学,学生参与课堂展示的积极性明显增强、展示水*有了进一步提高,语文能力得到有效锻炼。课堂展示,为学生营造了一种浓郁的竞争氛围,学生为了不输于别人,投入的时间、精力更多,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都得到强化。学生的积累进一步丰厚,搜集信息的范围更广、渠道更多,语言表达更准确、精炼、流利,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别人的展示中,受到了启发,学会了思考。

  2、教师的业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经过本期课改,教师由原来对新课堂的不适应到现在驾驭课堂得心应手,教学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在新课堂中,教师讲的很少,但是备课任务却更重了,对教材的研读更深入了。以前只是把自己知道的告诉学生,而现在的课堂,不确定因素增多,对教师的知识积累、课堂应变、教学智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学*、研究已成为语文组的基本氛围。在我校对外展示的公开课中,语文组教师是最主要的生力军。截止到现在,语文组教师在对外交流中,已有32人次承担公开课教学任务。其中,在联片教研中,刘学成、李保义、郑丙林、许成中、程有坤、廉殿军六位教师的公开课,受到与会教师的一致好评。县教研室葛维春主任听了李保义的公开课后褒奖:“*语文,教学长城”。

  三、语文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对教学的广度与深度的关系处理得不够好

  语文教学中,展示的学生多,展示面广,学生得到的信息多。可是由于展示的内容多,很多问题便不能够深入研讨,教学停留在浅层次上,不利于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培养。如何正确把握教学的广度和深度的关系,是语文组下一个课改阶段亟需解决的问题。

  2、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尚需进一步提高

  现在的课堂,教师讲的时间极为有限。教师只有把这有限的时间充分利用好,才能发挥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点拨到位、提示精确、提问合理、评价恰切、应变及时,真正能对学生有引领、启发、激励作用,这是对语文教师的挑战。语文组教师会冷静思考,认真应对,把挑战变为提升自己的机遇,为自己、为学生、为学校,更为我们挚爱的语文。

语文课改工作总结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学*内容也变得开放、灵活起来,教学手段开始先进、多样,学生也有了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然而在新旧教学模式交替变革的过程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深深感到一些矫枉过正的倾向,出现了一些有悖于新课改的“变异”现象。

  “种他人田,荒自家园”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要加强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沟通与生活的联系,但在实践中“,荒自家园”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如一位教师在教古诗《赠汪伦》时,让学生表演当时的情境,喜欢绘画的可以绘制图画,喜欢音乐的到电脑中点击表现送别的乐曲,最后全班合唱《朋友啊朋友》。这堂课看上去热热闹闹,但学生语文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收获甚微,只是在教学形式上追求花样多,这就把语文课异化成各科杂烩的综合课。

  “假民主、假自主”自主、合作、探究学*是新课程倡导的学*方式,但在很多教师眼里就以为是新课改的唯一标志,似乎无之便不是新课程。于是,分组、交流、讨论,“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喜欢说哪个就说哪个”等形式充斥着整个课堂,贯穿始终。有的教师不管“问题”的难度如何,是否有谈论的价值,一律交由学生讨论解决,课堂气氛倒是“活跃”了,但效果如何?还值得商榷。诚然,学生中不乏个别很有见地的发言,但更多的是人云亦云,随声附和,教师却常常是缄默不语。我想,语文新课改的本意决不是把教师的“一言堂”改成学生的“一言堂”。

  “作秀”时下许多的语文公开课一般都在多媒体教室进行,一些示范课、研讨课当然更不例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斥其间,犹如一场高科技产品展示会。兼声、形、画于一身的电脑课件美轮美奂,热闹非凡,授课者心满意足,听课者大饱眼福。教师在课堂上千方百计引导学生按部就班,颇有“请君入瓮”之嫌。一些对课件操作不是十分熟悉的教师,为避免电脑“发脾气”,只得小心翼翼地操作,全神贯注地呵护。公开课教学变成了事倍功半的作秀课。如此这般,如何能发挥学生学*的主观能动性?

  新课改名片下的“放羊式”为了体现自主学*的新理念,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有的教师悄悄地退出教学的主导地位。为了让学生自主,教师没了主见,教学无主次,不能正确把握教材的价值取向。有的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有的跟在学生的后面,对学生百依百顺,有的甚至退出了教学的舞台,成了一名旁观者,把自主学*异化为放任自流,我名之为新课改名义下的“放羊式”教学。

  “新瓶装旧酒”在周考、月考、单元考、过关考、期中考、期末考、中考、高考的重压之下,许多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依然故我,喊新课程,使老方法,拼时间拼精力,实施“填鸭式”教学,搞“题海战术”,强调死记硬背,追求短期“分”效,急功*利,穿新鞋,走老路。长此以往,语文是否又要遭来第二次“误尽苍生”的骂名?

  “满汉全*筵”《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倡课程的开放、教材的开放和重新整合。提倡课堂教学既要立足教材又要向课外延伸。据此,不少课堂教学形式多样:既有自主学*,又有合作讨论;既有图片展示,又有课本剧表演等。一项项的活动犹如满汉全*般,被一盆盆、一盘盘地往上端。可怜的课文被弃之一旁,宝贵的时间在热热闹闹中被消磨。

  “表演”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有着太多的疑问,存在着太多的问题需要研究,需要解决。然而,在教研课中,笔者看到的却是一节又一节“完美”的课。为了不出“问题”,只好全教研组一起出谋划策,集众人之力备好一节课,然后在不同的班里多次试教,把可能出现的问题一一解决,等到上课时,一切都是那么的完美。许多教研课中看似生成了很多问题,实则上课的教师早已滚瓜烂熟。一个问题刚提出来,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完美地解决。在一次教研课上,有个学生对“愚公移山”提出不同的看法及对策,但在评课时我们却发现该生座位里有一份详细的答案。

  这样的教研课,我们看到的只是无聊的表演,没有创造性的交流。一个经过多次演练的“表演课”也就掩盖了现实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许多问题。这样的语文课堂是对新课程的简单模仿、机械照搬;这样的语文教师是对新课程理念的曲解,是被所谓“课改”的气氛所左右,以至于尚未思考便“吞下”,没有真正理解内化新理念而有效落实到教学行为上。

  我觉得,教师要避免新课改中的“变异”现象,要履行“三问”。

  首先,问自己教师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要坚持“课前问”,就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多向自己发问,例如,“这节语文课我想教学生什么?”“应该怎样上这堂课?“”还可以怎样上这堂课?”三思而行,定能提高课堂效率。还要坚持“课中问”,就是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对课堂中发生的出乎意料的问题扪心自问,及时调控教学策略。这样,可以克服教学预设带来的机械呆板的弊病,让语文课堂教学随时产生智慧的火花,充满生机与活力。再要坚持“课后问”,就是在语文课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反省、反思本节课的效果,着重反思课堂中出乎意料的创造性收获和需要改进的地方等两方面的问题,便于今后教学扬长避短。

  其次,问学生教师要询问学生对自己课堂教学的意见,包括学生的现有学*语文水*、听课的情绪、学*的效果、学*的困惑、需要教师怎样教学的愿望等,这样便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方式可以兼顾个体,注重教学的多样化,尽最大可能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当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教学过程,对待学生幼稚的意见,教师不要简单适从,要善于倾听意见,去伪存真,否则,反而会降低教学绩效。

  最后,问同行教师应倾听语文同行和业务领导对所听或所了解到的有关自己课堂教学情况的意见,这是站在专家角度提出的观点,这种意见科学性强,便于自己长善救失,有利于教师很好地改进教学工作。这种方式要求教师要有谦虚的品德,使同行愿意给你提看法,让大家坦诚交流,这种意见的含金量较高,教师要从善如流,为我所用。

  总之,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一刻也不能停下改革的步伐。面对如火如荼的新课程改革浪潮,语文教师必须改变自己的思想,构建一套新的教学理念,转变角色,树立服务意识,努力发挥促进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作用,优化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同时,我们语文教师要在紧张的工作中,在新课改大潮的热情中,不妨随时静下来,想一想,问一问,总结成败得失经验教训,增加自己的思考意识,锻炼自我反思能力。一定要深入领会语文新课改的精髓,确实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一生,关注学生在语文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力求灵活地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使自己具有更多的创造新形式、新内容的空间,从而告别“华而不实”,实现既“活”又“实”的语文新课改教学。

语文课改工作总结3

  随着《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实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我校正式推开,新课改实施一年多来,我们学校,在上级教育部门的亲切关怀和校领导的全力指导下,积极行动起来,开展了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活动。

  应该说,新课改给我们学校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教师素质有了极大提高,学校的教学研究气氛空前浓厚,课堂教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学生的学*兴趣有了进一步提高,总之,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带给了我们新理念、新方法、新尝试、新探索。经过辛勤的工作,大家对此次新课改有了更深的体会和认识。现把我们实施新课改的具体工作做一总结。

  一、收获

  1、教学理念发生了真正的转变。

  记得新课改刚开始实施时,新课程教学理念对于我来说,是干巴巴的理论,是冷冰冰的文字,我无法理解它们的真义。随着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我才对这些新理念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些理论也实实在在成为新课堂的指针,成了有血有肉的东西。比如对思想政治课中"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这一课程理念,我在实践中通过给学生呈现一个真实的生活世界,不断拓展教学空间;通过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和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既引领学生动脑思考,又给学生提供动手解决问题的机会。

  2、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

  教师不再是传统的"满堂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而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真正从台前退到幕后,做学生的台阶、引路人、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把体验的过程留给学生,让学生不仅获得知识,更要掌握获取知识的过程。

  3、学生的学*方式发生了改变。

  课改以来,学生的学*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被动的"要我学"变为主动的"我要学"。首先由学生在自主自*独学、对学,在课堂上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启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生活,主动寻找答案、澄清概念、领会知识的意义,使学生在积极思维过程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建构知识,形成观点,发展自主学*能力,升华情感。这样不仅轻松学到了知识,同时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融洽了人际关系,收到"一石三鸟"之功效。

  4、课堂氛围真正做到了民主*等。

  讲台的拆除,让老师真正从圣坛上走下来,融入到学生之中,及时了解学情,把握簇展动态,并给予适当点拨。这样把师生的关系拉得更*,而学生也敢敞开自己,*等地与教师交流探讨,有利于深层次地解决、理解问题。

  二、不足

  1、教学模式运用缺乏灵活性

  一年来,我们一直在套用这种模式,无论什么样的课型,无论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都必须按模式进行。学校在评价考核时也显得生硬教条。因此课堂千人一面,看不出较明显的特色。

  2、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合理

  做任何事情时,制订一套评价制度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不科学的评价机制不但起不到激人奋进的作用,反而产生消极影响。

  三、成长

  回顾一年多来的课改工作,对课改的认识深刻了很多,现在我们实践过程中面临的不是改不改的问题,而是如何改得更好的问题。也就是说课改观念已经真正深入人心并能做到常态化运用新模式,我们正在探索临帖之后的破帖之道,探索在新模式下如何让政治课堂能够大放光芒。为此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要求自己。

  首先,要继续加强学*有关新课程的理念和经验,积极参加各级各类课改培训,进一步理解新课程,接受新课程,提高教育理论水*和教育科研能力,在此基础上加强新课改实验的探索、研究,不断总结经验,调整和充实教学,为新课改实验的成功尽心尽力尽责。

  其次,丰富课改的内涵。新课程改革的实质,不在于教学形式、手段如何新,而在于教法上如何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思维,在这个思维过程中让学生去感悟新知识。

  最后,做到"勤反思"。反思教师,反思学生。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提高,在提高中升华,让每堂课尽可能多地闪出思想的火花。坚持写教学后记,让自己在实践中出经验,在缺憾中找不足,在思考中找答案。

语文课改工作总结4

  *乡中心校坚持以“向规范管理要质量,向课堂改革要效率”的办学理念,狠抓课堂教学改革。自xx年年5月观摩杜郎口教学后,我校的课改已经走过了“摸索试验阶段”“课堂教学改革回头看阶段”,本学期进入了“推广提高阶段”。课改不断推进、深入,教师也有原来的疑惑、抵触到现在的适应、坚定,课堂教学有了很大改变。现就语文组在本阶段的课改工作作以小结。

  一、语文组围绕课改所做的工作

  1、认真抓好集体备课

  做好集体备课是课改成功的前提。上学期,我们的集体备课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这学期,我们实行学科组长负责制,备课内容细节式,课堂展示同构式,教学反思研讨式。这样,基本上解决了集体备课中的*,集体备课的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2、对课改前两个阶段存在问题研讨分析

  为了扎实做好课改工作,使课改真正得到提高推广,我们语文组教师对课堂教学改革前两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认真分析,意见逐步取得一致:课堂教学只有改革,才能有出路。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问题是正常的,不改革,课堂教学也会存在很多问题。有问题是好事,它可以促进我们思考,问题的解决,又可以提高我们的教学能力。所以,胆子要大一点,步子要快一点。

  3、抓好公开课教学

  公开课教学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器。语文组的公开课教学实行双线并进式:按年级顺序编排的公开课教学序列是一条线;随机拍门听课又是一条线。这样就有效的防止了公开课搞课改、常规课还原现象的发生。在评课中,本着激励、提高的原则,既要找出教师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更要指出教师在本堂课中取得的成绩,以激发教师课改的能动性。

  二、语文组在“课堂教学改革推广提高阶段”取得的成绩

  1、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大幅提升

  “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质量好起来”是我们教学改革初衷。检验一种教学改革是否成功,当然要看学生的变化。通过本期教学,学生参与课堂展示的积极性明显增强、展示水*有了进一步提高,语文能力得到有效锻炼。课堂展示,为学生营造了一种浓郁的竞争氛围,学生为了不输于别人,投入的时间、精力更多,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都得到强化。学生的积累进一步丰厚,搜集信息的范围更广、渠道更多,语言表达更准确、精炼、流利,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别人的展示中,受到了启发,学会了思考。

  2、教师的业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经过本期课改,教师由原来对新课堂的不适应到现在驾驭课堂得心应手,教学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在新课堂中,教师讲的很少,但是备课任务却更重了,对教材的研读更深入了。以前只是把自己知道的告诉学生,而现在的课堂,不确定因素增多,对教师的知识积累、课堂应变、教学智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学*、研究已成为语文组的基本氛围。

  在我校对外展示的公开课中,语文组教师是最主要的生力军。截止到现在,语文组教师在对外交流中,已有32人次承担公开课教学任务。其中,在联片教研中,刘学成、李保义、郑丙林、许成中、程有坤、廉殿军六位教师的公开课,受到与会教师的一致好评。县教研室葛维春主任听了李保义的公开课后褒奖:“*语文,教学长城”。

  三、语文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对教学的广度与深度的关系处理得不够好。

  语文教学中,展示的学生多,展示面广,学生得到的信息多。可是由于展示的内容多,很多问题便不能够深入研讨,教学停留在浅层次上,不利于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培养。如何正确把握教学的广度和深度的关系,是语文组下一个课改阶段亟需解决的问题。

  2、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尚需进一步提高。

  现在的课堂,教师讲的时间极为有限。教师只有把这有限的时间充分利用好,才能发挥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点拨到位、提示精确、提问合理、评价恰切、应变及时,真正能对学生有引领、启发、激励作用,这是对语文教师的挑战。语文组教师会冷静思考,认真应对,把挑战变为提升自己的机遇,为自己、为学生、为学校,更为我们挚爱的语文。

语文课改工作总结5

  本学期,我担任八年级(1)(2)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在工作中以创新为动力,以教研为手段,尽自己所能稳步推进初中语文课 改实验,并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绩。为了以后更好地推进语文课改 实验工作,现将我一学期以来语文课改实验工作简要总结如下:

  一、语文课改实验基本措施及成效

  1、加强学*,更新理念。 一学期来,我积极学*学*新课程标,包括语文新课程的教学理 念;语文新课程的课程标准;语文新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新课程常见 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使我的教学观念进一步更新。

  2、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一学期的新课程教学实践,我最大限度的改变过去“老师满 堂讲,学生被动听”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 极性,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方式,更新教学方法,采用多 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乐学、学乐、学好,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3、虚心学*,勤奋钻研。 新的学校,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学*环境和良好的交流包围。在 本学期,结合学校组织的全校教师公开教学,我积极听课,学*他人 优秀的教学方法,对照自己的教学实践,寻找自己的不足。在教研活 动中,虚心听取领导和同志们的意见和建议,学*他人长处,改进自 己的不足。在学校组织的优质课竞赛活动中,更是积极参与说课,参与设计,向李昭君,蔡仲*两位老师虚心学*,从得益匪浅。

  4、以研促教,加强教研教改活动。 把课程改革同课题研究结合

  起来,用课题研究促课改的推进,把 课改作为课题研究的实践形式,二者互相促进,有利于课改发展。

  5、变革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⑴语文教学体现“人文关怀” 。语文教师把对学生的评价定位于 发展性评价: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生的现在,更着眼于学生的未 来,并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

  ⑵注重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在语文课改教学中,更能体现“以 人为本”的理念,学生成为学*的主人。学*自觉性增强了;学生喜 欢上语文课了;上课发言的同学增多了;学生的胆量大了;以往沉闷 的课堂出现了欢声笑语。新课改促使学生形成自主、创新、合作的学 *方式,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健康成长。

  二、语文课改实验存在的问题

  1、虽然对新课程的理念、教法、内容和评价等方面有了一定的 认识,但总体来说对新课改的认识还是比较肤浅,理解不够透彻,教 学观念还显陈旧,仍没有完全走出过去传统教法的模式。

  2、教学理念虽然得到更新,在教学中也正如专家所说: “摸着石 头过河” 。但毕竟经验不足,难免在课改中出现一些形式化的`东西, 有时课堂气氛看似浓厚,但却偏离了教学重点,没有很好地完成教学 目标。

  3、在教学内容上,初中语文是“北师大”的教材。教材的内容 看似简单,但考试的内容却较深奥。教材留给我们的利用空间过大, 学生和教师都有些不适应,建议上级批准我们使用初中“人教版”教 材。

  三、语文课改实验工作的努力方向。

  1、深入学*,提高自身素质。

  2、积极投身教研教改工作,进一步深化新课程实验进程。

  3、总结经验,提升课改水*。

语文课改工作总结6

  我校语文教研组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为主导,积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全面贯彻实施新课标,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此开展了一系列的教研活动,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重视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转变教学观念,努力提高教师专业水*。

  本学期组织全体语文教师认真学*《语文新课程标准》,通过学*,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从课堂教学入手,将教改落到实处。按照学校及教务处的安排,积极开展教研活动。不仅组织教师通过教学视频,学*课改先进学校的经验,为我校语文教师提供交流经验、提高认识的一个大好机会。教研组还按照学校及教务处的安排,让一部分教师率先行动起来,转变教学理念,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的*惯和能力。李道传老师,余银千老师等率先开展课改活动。学生准备积极充分,教学活动中,踊跃发言,认真思考,课堂每一次活动都有新的收获。

  学校要求每位老师要开展听评课活动。通过听评课,教师们的教

  学理念有了很大的转变。大家深深体会到:当一位语文教师不容易,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更加不容易。语文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广泛,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循守旧的教法已不能适应新的教育教学形势。

  另外语文老师积极外出学*,我校教师在李泽春校长,晏彬副校长及赵青、洪富祥主任带领下,到我县课改先进学校陈郢中学、岔路中学学*。通过学*,拓宽教师视野,了解教学前沿的最新动态。井底之蛙不跳出井外怎知世界的广大?做教师的要想不教死书,也要走出去交流才行。在学*研讨中,提高对课改的认识。

  二、重视课改及迎考工作,凸现合作精神。

  语文组教研组八位老师,老中青三代,在语文教学工作中基本上都有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而且都有一种积极上进,大胆探索的精神,更有一种不服输的竞争意识。他们都把每次月考、九年级后期的周考作为工作的压力和动力,但又不缺团结合作的品质,所以我们是一个团结竞争的小集体,工作中合作得很愉快。

  为了今年能取得好成绩。老师狠抓基础、下苦功夫。针对学生情况,落实复*迎考工作。例如:抓古诗文的背诵默写,老师们是一课一课,慢雕细琢,篇篇出击,首首落实。抓文言文,要学生反复复*,强化练*,最后再经过筛选,整理出一些重点篇目的知识点让他们强记。名著导读中推荐的优秀篇目,许多学生没有认真系统地读过或者一知半解,了解很少,老师们也整理出一些名著导读的资料和练*,让他们去积累。学生考完以后,语文组老师们一起总结了教学和复*

  工作中的得失,希望在师生共同努力下,今年能取得较好成绩。

  3、认真开展课改活动,发扬集体精神,共享彼此资源。

  重点研究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如何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变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如何全面提高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技能。课堂上不仅有漂亮的板书、精彩的教案、完美的课堂设计、精心制作的精美课件,充分利用现代科技资源,不同程度地体现出了新课程理念尽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的能力。创设情境,让学生多动、多思,展开联想,开展合作学*、探究学*,形成高效课堂。教师教学行为的显著变化,由“灌输”转变为“探究”,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有效果,努力打造高效课堂。

  4、加强教改,努力教出成绩。

  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出路,这一学期,我们在学校两位校长的带领下,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效率为目标,不断地进行探索、改革、创新,努力走出一条适合我校的课改之路

  5、注重培养青年教师,使他们逐步成长为无论教学成绩还是课堂艺术都过硬的教师。

  我组有几位青年教师,学校采用多种方法让我们这批年轻教师尽快地成长起来:鼓励青年教师利用网络和书籍积极学*,将自己的哪怕点点滴滴的收获和心得渗透进教学中。尤其孟老师,年轻,灵活掌握互联网运用技巧,他在编写电子教案,制作语文学科课件等方面可以给其他老师提供帮助,而他在教学过程中遇到问题,也能积极向稍微老一些的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这些稍微老一些的教师可以说是毫

  不保留地将自己教学多年的经验传授给他。

  6、继续开展每周听课、评课活动,加大听课记录和教案检查力度,认真做好每次大考的考试分析,形成更为浓厚的教研风气。

  (1)听课,要求每位老师每期都要展示自己的课改成果,所有老师都要积极听课,听这些老师是否按照高效课堂模式上课,向他们学*,同时多方面的反思,使自己能借鉴别人的成功之处,也避免别人的不足之处在自己身上发生。在听课过程中,老师们能够认真记录教学过程,写出自己的反思和建议。在听完课后,在教研组的组织下,被听课的老师及时要求听课老师为自己评课,听课老师也能够及时反馈自己的听课建议和心得,为双方的快速成长都提供了重要途径。

  (2)评课:教研组已经形成了良好的评课氛围。决不光说好听话,大家都从帮教的角度上诚恳地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今后我们还将把这种好的风气保持下去,同时还鼓励每位教师均能发表看法,在评课中体现出创新意识。各位教师都要积极发言,互相促进,共同提高。7、语文教研组积极配合学校工作,积极开展各项语文学科活动。本学期我们语文组和校团委还组织了各项活动,如:“欢送九年级学生及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学生自己找甚至写朗读材料,自己利用业余时间反复排练,经过同学们的努力,活动开展的十分成功。

  总之,在本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在课堂实践中不断探索,努力创新,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组的工作还存在不少不足:

  1、有个别老师课改积极性不高。

  2、教研活动缺少创意和方法,导致老师对参加教研组活动的兴趣不高。

  3、有些老师课改胆子还不够大,还是没能把课堂还给学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积极性。

  今后,语文教研组将迎难而上,不断完善,加倍努力、勤奋工作,真正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小学语文课改工作总结 (菁华5篇)(扩展6)

——语文课改总结优选【5】份

  语文课改总结 1

  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用语文知识动手、动脑能力的有效载体,既可以提高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又能综合提高学生自身的语文素养,是落实语文课改的一项重大体现。

  可是正是农村教学实际,语文活动课只是流于一种形式,语文实践活动课,往往是教师把出题点、考点向学生总结、归纳一下,然后让学生背记。用“试题”代替了学生的活动,用教师的“活动”替代学生的“活动”。而这一类题考试时,往往又都很灵活,学生因为没有实际进行操作而失分率高。为什么语文实践活动课不能很好的落到实处呢?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因素

  有许多实践活动课,往往要让学生走出校园,步入社会,而出于安全考虑,让学生走出校园几乎不可能。这就导致语文实践活动课不能很好的落实。

  2.时间因素

  有许多活动课从布置到落实往往需要很长时间,而知识教学实际,不可能让学生投入太多的精力和时间。没有了时间作保证语文实践活动往往也不了了之。

  3.经费问题

  有些活动课在实施过程中,往往需要经费,而这经费从哪里来?学校出吧,没那财力,家长出吧,不太可能,教师出吧,又不太现实。这是导致实践活动课难以落实的又一个原因。

  4.观念问题

  因为时间活动课往往会占用学生大量的时间,而农村许多家长也都误认为活动课浪费时间且效果不够明显,投入时间,还不如多做张试卷实惠。有的家长甚至还认为搞实践活动是不务正业,远不如搞“题海”。这是导致实践活动课难以落实的又一个原因。

  5.态度问题

  一些教师怕麻烦,又恐出力不讨好,自身对实践活动课也是一种草率的态度。这是落实活动课的又一障碍。

  总之众多原因导致了本是对学生成长十分有利的实践活动课不能有效落实到位。什么时候活动课真正落实到位,什么时候才是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语文课改总结 2

  这学期以来,我按照期初制定的课改方案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互相听课,认真听取同年段老师的意见,改进教学方式。定期做好工作总结,总结教学经验,把经验点滴投入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观察、猜测、探究、讨论、交流等过程中,获得所应掌握的语文知识,使语文学*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努力贴切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结合自己的课改实践,我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一、我的反思:

  1、关于文本

  课本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师和学生实施课程标准的重要凭借。语文课上师生凭借它进入作品所描绘的纷繁世界,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获得多方面的启发和熏陶。忽略了文本的语文教学,就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空洞而肤浅的。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想有些人可能曲解了叶老的意思,以为“例子”就是一带而过,不需多花工夫的东西。其实,这些“例子”大都选文精美,富有时代气息和文化内涵,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很值得探究钻研。可以说,课本对学生的教育功能,是其他媒介无法取代的。因而我认为,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立足文本,引导学生领略不同的风景,应该是语文教学的前提与核心。

  2、关于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 自从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以来,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了,学生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动的接受知识了,教师给了学生很多的讨论、发言、表现的机会,一节课常常在热闹的小组讨论中悄然流逝。但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一节课下来,学生说了很多话,讨论了很多问题,常规的生字认识、听写、说话、仿写等基础知识却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它们现在几乎成了课堂“被遗忘的角落”。那么,教师不予以较多的关注,学生掌握的情况如何呢?看看学生的看图写话、看看学生答题的语言你就一目了然了。错别字、病句、词不达意,语序混乱等情况,在语文作业与考试中大量存在。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其中工具性为语文所特有。在义务教育阶段,面对中小学生,我觉得语言文字的教学应该始终是语文课的核心任务,也是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前提。无论课改风云如何变幻,教学理念如何更新,字、词、句、段的语文基本功不能丢。否则,就会造成学生素养之厦根基不稳。

  3、关于问题的提出。

  新课标鼓励探究,提倡自主,但在实际教学中,我总觉得,我们的放手还不够。比如问题意识的培养。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独立的思考与创造性的想象力。然而,我们给了学生多少自主提问的时间?很多时候,我们担心学生找不到关键问题而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所以干脆还是由老师精心挑选引导讨论。这样做可以集中时间与精力,解决学*重点,但不足也很明显,因为你无从了解学生的实际学*状况,就难免会做学生不懂的没有讲到,学生懂的我们却讲得很辛苦的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新课标提出让学生做学*的主人,如果问题总由教师指出,不知道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何时能得到激发,学生自主学*的*惯何时得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创新思维何时能得到真正的锻炼。

  当然,问题由学生提出,对老师的教学水*、知识结构、驾驭能力等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4、关于课堂上的鼓励。

  实施新课改以来,课堂变得生动了,学生参与积极了,各种独特的体验与理解也出现了。与以往被动的吸收的课堂相比,这些都是值得鼓励的。而教师真诚的鼓励也会使学生迸发出更大的学*热情。但是鼓励也不能滥用。学生所理解的东西也不一定就全有道理。我总觉得我们的鼓励有点多了。《中国教育报》的资深记者李建*女士就曾对这种现象发表过看法。她说,“一味的表扬与一味的惩罚一样不可取。”又说:“老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表扬会使学生形成浅尝辄止随意应付的态度。老师不能做一味的叫好者,要做出客观的评价。”启而能发,发而能收,恰当鼓励,适时引导,这些都是新课改实施中对我们教师素质提出的一项新要求。

  二、我的失误:

  1、尊重了学生的合作需求,却轻视了合作*惯与合作能力的养成与提高。 当学生兴高采烈地合作完进行汇报时,我发现小组中经常有人说完自己的看法后似乎静静地听着,请他汇报却不知道组员都说了些什么,他们组形成了什么意见。很多学生关心着倾诉,却忘记了倾听,更缺少对他人说法提出反对与补充的*惯与能力。回头去想,当初学生刚学*合作时,我看到他们很高兴地凑在一起没完没了,就以为寻求合作是人的天性,不用怎么培训。今天看来,如果当时多教一些合作的基本要求,如在组里要多倾听,多质疑,多补充,多反对,让学生形成“小组合作,人人有责”的自觉意识,小组学*就不会是现在“我已经说完了,不关我的事了”的情况了。

  2、重视让学生互相帮助,却忽视了师生交流。 当学生学*有困难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学生经常坐在位置上苦思冥想,或者拿着本子追着人家问答案,却想不到来请教老师。当初为了防止学生的学*惰性,我经常说:“题目一遍做出来,就多读几遍,多想几遍。”当初为了发挥学生的互帮互助作用,我经常说:“请同桌帮他。”“请学*伙伴帮帮他。”却很少提到:“欢迎大家来问老师。”这很可能在学生心中形成了这样的意识:不会做肯定是我没学懂,可以

  问同学,不要问老师。其实,新教材的内容对很多学生来说是有不同程度的难度的,非常需要他人,特别是老师的点拨,而我恰恰没有使学生意识到“老师是学生学*上的伙伴”。总之,在这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本人始终坚持以新课程的标准实施教学,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倡合作学*精神,引导学生从生活源泉中不断吸取发展思维和语言的养料,在文字教材和生活教材的结合中,开辟了课程学*的广阔天地。不过还应该说的是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教学上的许多不足,众多的学生是可以接受新课程的教育方式的。一小部分学生由于年龄上的差异,以及家庭教育的空缺,学*上就有点困难了,因而班级里就有了两个极端的现象。当然,今后我还会在教学中不断改进,以适应教育改革的新浪潮。

  语文课改总结 3

  一、新课改的不足与面临的困境

  1.教材与高考有一定程度的割裂

  笔者认为,语文课程标准、教材与高考是三位一体的,标准是目标与预设,教材代表实践的过程,而高考则是对过程的检验,但实际情况则是教材与高考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割裂。首先,从内容设置看,教材多按话题来组合,极大地突出了语文课程的人文特征,弱化了工具性特征,各套教材普遍缺乏系统的语言文字知识,特别是缺乏科学系统的写作训练。这导致两种弥补与应对方式:一是在必修和选修教学中零星穿插相关知识,做一定训练,此缺少系统性与连贯性;二是高三总复*时集中学*,此则为时已晚,学*仓促,学生不能充分内化,劳而少功。目前高中语文仍以教材为主要教学内容与载体,课时的安排是与教材相结合并定量的,考试内容又必须补充,这势必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扰。

  其次,个案化的教材编制模式及与其相应的教学内容与高考不对接,造成师生无所适从,语文教师、语文学科边缘化。教材编制以单篇文章为基本单位,师生也以单篇文章为单位进行解读。解读侧重于作家与背景、字词、结构思路、主题、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方面,具有系统性;与之对应的高考文言文阅读情况较好,诗歌与现代文阅读在解读的方面与思维方式的要求上与课堂教学有一定程度的割裂,而社科文阅读根本没涉及。这造成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出现如下现象:一是虽对文本进行常规的解读,但情感与理智相矛盾,情感上弃之不舍,理智上认为作用甚微;二是对文章进行简化处理,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而花大力气进行专题训练,甚至主张文章可学可不学,直接进行专题训练即可。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所学不能在考试中迁移运用,思维方式依然是自己的原生态,不知具体学什么、怎么学,空焦虑,对教材与课堂教学轻视,课堂之外几乎不学语文。另外,尽管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个案化的文本解读时已尽最大可能与高考对接,但学生仍固守个案学*不能在高考中直接呈现,所以对其中的思维训练、能力培养视而不见。这就涉及一个问题:文章是个案,试题也是个案,如何在两个个案之间架起联通的桥梁,让学生学会迁移,学以致用?

  2.课堂教学或是传统式或是形式主义的伪新课堂

  虽然新课改带来了教学理念与教学实施过程的根本性变革,但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这种教学方式,一是考试所迫,因为考试更多考查的是知识与能力,用灌输法可以增大信息量,做题训练可快速提高应试能力,而合作、探究、自主体验既费时间又可能影响成绩,不如用传统方法更省事见效。二可能与学生的水*、素质有关。欠发达地区、非重点学校相当一部分学生自主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而培养这些能力又较慢,无奈之下只好采取速成办法。

  如果说日常教学用传统方式,上公开课时则又走上了形式主义道路。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有些教师就抓着合作不放,动辄小组合作学*、学生自由讨论,形式热热闹闹,实则收效不大。新课标强调“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整堂课全由学生解说,教师可有可无,看似学生自主学*,实则是个别学生在特意准备下的表演。有些教师为了追求热闹,让无效活动冲击课堂。

  3.功利主义和教师教学评价机制阻碍了新课改的运行

  虽然新课改的理念已普及并深入人心,但其贯彻实施却遭到功利主义的冲击。在现有的社会环境中,人们追求教育的最大最迫切的价值和功用不是培养健全的人,而是要通过教育改变自身现状,走上更好的*台。要走上这一*台,必须拿到“通行证”,就要高考成绩说了算。成绩好,一切皆好。这就导致日常教学中产生两种现象:一是重结果不重过程;二是重知识积累与应试能力培养,至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则一带而过。如此,新课改理念的旗帜表面被高举,实则被解构;新课改的实施趋于表面化、形式化,实则遭阻遏。

  如果说学生的功利主义追求是阻碍新课改发展的内驱力,那么学校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机制则是新课改的外在枷锁。目前,绝大多数学校是以考试成绩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和业务水*的。学校把新课改“不仅要重结果,更要重过程”的理论“灵活运用”,不仅把高考成绩,更把每次月考、期末统考的成绩作为评价教师业绩的最具分量的指标,以考试成绩给教师排名,决定岗位优劣与去留,并与荣誉、奖金、职称直接或间接挂钩。学校以考试成绩定一切的教学评价机制,必然导致教师片面追求考试成绩,走应试教育之路,新课改还有一*之地吗?

  新课改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理想太过完美,现实太多羁绊,当理想与现实冲撞,通往理想的道路该如何走?

  二、路在前方,路如何走

  1.修订教材,改革高考

  新教材如果能添加系统的语法、修辞、写作等方面的知识,学生就会掌握规则、理论,养成思维*惯,迁移运用更具理性,从而避免由大量感性材料的感知进而归纳规律所带来的不必要的精力耗费,更能修正教材重人文轻工具的偏颇,较全面地覆盖高考考点,与高考接轨。

  笔者中学时系统地学*过语法,至今印象深刻,受益无穷。当时的教材在每个单元安排一个语法专项,第一单元是名词,第二单元是动词,依次排开形成词性系统,进而是短语系统,进而是句子结构分析及句群分析。可以说,以前教材的语法编排是相当完美的,当然语法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新教材如果能保留以前教材的这些精华,是否会在解决与高考的矛盾方面有所裨益呢?

  另外,在现今的社会环境下,高考作为选拔人才的方式很难改变,但可以改试题。如果能变革高考试题主要考查“知识和能力”的单一导向,而突出人文关怀,展现对美的感悟、对真的追求、对善的自觉,是不是可以改变教学中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轻视的现状?

  2.改革教师教学评价机制

  成绩考核方式已成为制约新课改良性发展的一个主要方面,唯有变革成绩决定一切的教师教学评价机制,新课改才可能健康运行。减轻成绩权重,加入过程性评价,不失为一条好的出路。比如,可以截取教师一段时期的常规教学视频,分析其是否按新课改理念组织教学,以此作出评价,这也可使投机行为与形式主义作风无处遁形。当然,这种过程性评价要实行,还需相关的技术、人力等条件,在此只是提出一种设想与愿望。

  3.新课改需要**、学校的强力支撑与深度参与

  新课改是国家意志、**行为,在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需要**、学校顶住压力,排除阻力,迎刃解决,而不是在社会压力与学生的功利追求下妥协让步。

  新课改不仅需要**、学校的强力支撑,还需要两者尤其是学校领导层的深度参与。深圳市福田区福南小学新课改的成功,离不开校长陈顺华的深度参与:“课改之初,不少教师不知从哪里开始迈步,陈顺华就带着骨干教师先研磨每一堂课、每一个环节,还多次组织教学沙龙让大家畅所欲言,真诚交流,直到摸透了,认准了,才在学校旗帜鲜明地倡导和推进。一开始,他并没有给教师们过多的压力,只是让他们看,让他们悟,最终在认同中一起走向课改既定目标。”陈顺华校长的做法或许可以为解决新课改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一个方向,一种思路。广大教师深切呼唤学校带领教师并与教师一起探索、实践,而不是仅靠指示、评价来实施新课改。

  改革是一个过程,成绩令人欣慰,不足引发反思。新课改,仍在路上,我们一路反思,一路探索,一路追寻。

  语文课改总结 4

  本学期我担任了六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六年级的教学有许多不同之处,值得好好反思。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的“度”很难把握;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惯、学*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本册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惯、边阅读边思考的*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比喻句、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了解、句式的训练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情况不断调整。

  二、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惯、学*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成为学*的主人。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如在教学《炮手》时,由于备课时侧重于对课文内容的挖掘、侧重于教学环节的设计,对学生的学情没有正确的估计、预测,在课堂上,学生感到在跟着老师走,有些要求不知如何去操作,结果学得很累、学得被动。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时,我特别注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

  三、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否定中成长

  课上到现在,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但最*却不断地发现经常在教学中遇到“瓶颈”,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这些课文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穿越“瓶颈”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经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我想是到了及时充电、补充的`时候了。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多请教,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希望能冲破瓶颈的新天地。看到这篇文章觉得写得很好,很有针对性。自己的感想是:

  1、自主的价值在于学生自主的选择学*内容、学*方式,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教师的主导一定要在事前有了足够的铺垫,学生已经知道自己应该学什么。

  2、探究最重要的是要避免事事探究,对一个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探究,探究既要注重过程可也不能忽略结果,探究的目的是为了问题解决。

  3、盲目活动很可怕。虽然新课标强调对话,认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但是并不等于在课堂中阅读理解的过程以教师、学生的一问一答来完成即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整堂课一个讨论接一个讨论,一个交流接一个交流,学生个体阅读、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太少,特别是学生的默读、静思、写作时间多被挤掉,最终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4、语文学科要有语文学科的特色,语文的文学性和趣味性不能忽视。盲目综合,把语文上成科普课、思品课不可取。不管在课上扩充的是什么材料采用的什么活动,其落脚点都必须为听说读写服务,为积累语言,沉淀语感服务。

  本不能丢。不能拿着新课标中提倡“否定‘课本中心’”的说法当尚方宝剑,完全忽视文字本身所承载的价值观念,文化背景,去追求所谓的“新意”“创新”还有什么意义?纯粹的“大胆的说”进而“编造的说”而完全忽略文字本身,忽略文字的背后,语感和语言的挖掘从何谈起?

  语文真的是很美的一门学科,记得自己上学时铺天盖地的都是语文压抑了人性,对语文教学的批判。现在的新课改让我看到了欣喜的动向,可是,真的很怕矫枉过正,一味的不负责任的“创新”“活动”让语文的文字不再重要,重要的只是头脑中的不负责任的“胡编乱造”。始终相信,语文的阅读是最重要的环节,学生的大量自主的默读、静思培养的是语文的素养,没有足够的阅读做基础,过多的“对话”是无法达到感悟和体验的。

  语文课改总结 5

  上好新课程的语文课,要不断加强学*培训,在转变教师观念的同时,努力创造适合学生的语文学*。可以重点通过树立课程理念、把握课程目标、开放语文课程、改变学*方式、关注课程评价几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经过一段实践,我觉得语文课一定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学*的过程不在于传授系统的语文知识,而在于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以阅读教学为例,阅读教学的主要形式应是“以读为主,讨论交流”,一节课大部分时间应是学生的读书交流活动。当然,这种读书活动决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自己去读书。教师应作为读书交流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参与者,要有层次地安排学*过程,进行必要的对话式的指导和讲解,使学生的读书交流活动有序、有质地推进。

  把握课程目标,是上好新课程的语文课的关键。 很明显,新课程不是不要“双基”,但是新课程的“知识与技能”与传统教学的“双基”不同。

  首先,传统教学老师传授的“双基”是系统的基础知识,而学生主要是接受、储存这种知识。这种“双基”知识的运用就需要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尽管十几年来我们强调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但是这种知识为本的“双基”并未改变。在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今天,学应试的知识、练应试的技能、培养应试的心态成了时尚,“双基”成了升学的敲门砖。

  新课程则不然。新课程需要的是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新的语文课程不再是系统的语文知识的教学内容和单纯的基本功训练。新课程的语文教育提出教学的开放性和生成性,注重学生的兴趣和体验,注重学生的经验,注重学生的实践与探究。这正是终身学*所需要的。

  其次,“学*”这个词的本义不仅是对前人经验的继承,更是学*者自己发现、探索的实践活动。传统教学过分强调接受学*,学*以书本为主、以认知为主、以获得间接经验为主。尽管这种学*保证了人类文明高效率的继承和发展,功不可没,但是这种学*却是以牺牲个体的直接生长体验为代价的。学生在获得“浓缩果汁式”知识的同时,失去了成长过程中所必需的直接经历和体会,失去了人类发展取之不竭的动力——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失去的是生命的丰富性和完整性。这种传统的学*已丧失了学*的基本内涵——实践性。

  新课程改革坚持学*的实践性观点,认为学*是学*者主动建构的过程,无论新知识的获得或是现成知识的掌握,都离不开学*者的积极参与,离不开认知主体的活动。学生学*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因此,本次课程改革使我们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回归“学*”的本义,让我们的学生不仅仅用接受的方式学*,更多地是在发现、探究的实践活动中学*,学*生活的知识,学*生存的技能,学*生命的意义。这也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国际委员会提出的终身学*的内涵: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有定向、激励、调控作用。教师要善于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目标,激起学生对达到预定目标的强烈愿望,从而积极主动地学*。

  教学的本质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不只有教师预设的文本,而且有在师生互动、学生互动中生成的文本。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经验和需求是重要的。新课程不再是“学生适合教师的教学”,而是“教师创造适合学生的教学”。因此,预设的教学目标不应是固定不定的,而应该是开放的、生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的经验和需求,及时调整教学目标。

  改变学*方式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新课程的语文课的核心任务。 传统教学主张课堂为中心、课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是一种“目中无人”的教育,是“大批量”培养规格化人才的教育,强调的是对受教育者的直接塑造和改变。对学生来讲,这种教育采用的是一种单一的、被动的学*方式。这种教育的教学忽视情感,忽视创新精神的培养,造就了大量“高分低能”的学生,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学语文,就应该是学生自己学*识字写字,自己学*读书,自己去进行口语交际,自己学*写作文。以阅读教学为例,阅读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有层次地读书,由“读通”到“读懂”再到“品读”。正如课程标准提倡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得到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在学*过程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方法,在解决问题中学*。

  以前在学法指导上有两个偏向:一是具体情境下的学法指导多,一般情况下的学法指导少;二是教师教给学生统一的学法多,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法方法少。现在非常重视合作学*和探究学*。

  合作学*,是指学生在学*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

  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来进行合作学*,而不是任何情况下都要合作学*。要让学生学会合作学*,这包括合作学*的组织及学*活动。学*任务要明确。小组中每个成员都要积极参与,为完成共同的任务组织活动,积极交流、沟通,互相支持、互相配合,还应有必要的让步。还要学会学*别人、赞赏别人,在共同活动中进行评价。

  探究学*,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方式。

  探求是人类的本能,求知欲是人类本性中最大的驱动力之一。探究学*正是适应人类的探求本能、发展每个人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一种学*方式。

  传统教学以学生的接受学*为主要学*方式。这次课程改革倡导新的学*方式,就是要让学生在已*惯的接受学*之外学会探究学*。

  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尊重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这是探究学*的前提。天底下没有一个不爱求知的孩子。青少年为探究提出的任何问题和答案都是有他们的逻辑和道理的,有价值的,哪怕是“鸡毛蒜皮”的问题。

  要鼓励和帮助每一个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答案。

  要鼓励和帮助每一个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尝试不同的方法,摸索适合自己获取新知能力的途径。这种“新知”可以是对所有的人都是新的,也可以只是对自己是新的,对别人并不新。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世界上的事物是复杂的,因此学生探究的答案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还可能是错误的。探索的经历和体验对学生的发展是有意义的,错误对学生的学*也是有意义的。我们不以成败论英雄,关键是“我经历了,我努力了”。

  相信随着课改的逐渐深入,我会探索出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会有更多、更大的收获。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