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菁华12篇)

首页 / 调查报告 / | 调查报告,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1

  调查内容:农村留守儿童

  调查时间:20xx年9月—20xx年6月

  调查目的: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对问题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调查地点:镇雄县场坝镇摩多小学

  调查方法:教学工作参与、走访、访谈

  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儿童留守农村而无人照管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调查显示:我国有1.2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20xx年8月底到20xx年6月底,我们到了镇雄县场坝镇摩多小学进行为期接*一年的顶岗实*支教生活。在这段时间中,我们在*时休息的过程中走访了一些家庭,对农村留守儿童也有了一顶的了解!结合此次调查,现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对策,提出如下调查意见。

  一 基本概况

  我们实*的地方是相对较贫困的农村地区。这个地方生活条比较艰苦,自然环境也较为恶劣,人民的生活水*不高,很多人为了改变这中现象,在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年轻人纷纷外出到沿海发达地方打工。在这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这一类型!年轻人外出大工就把家里的孩子留给父母和亲戚来照顾!这就是大部分“留守儿童”的来源!

  我所教的班有96个学生,其中就有30多个孩子是“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差不多都是班里的问题学生!学*成绩普遍偏差、作业常常不按时完成、有孤独感和失落感的倾向,不愿与其他同学和小朋友交流、有娇纵、任性等坏脾气……

  二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这些孩子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作为临时监护人,由他们照管孩子的一切,当然其中还存在家中无人看管的现象。根据留守儿童家庭状况,家庭环境及临时监护人的文化素质,年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无能为力,只管“吃”的放纵型。

  这部分儿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条件差、监护人监护能力低的家庭。这些人群年老、体弱、文化低、见识少、负担重。他们由于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种一大家人的田地、喂养猪牛等,他们天天忙于农活,根本就无暇顾及孩子了。他们仅仅对孩子煮煮饭、洗洗衣而已,特别到了农忙季节,连吃饭都顾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饭或挨饿。许多孩子还承担起家里全部家务事,有时,连几岁地孩子也得下地干活儿。至于如何教育孩子,对于“听话”的孩子很满意,不听话的孩子只是说说而已。关心学*更无从谈起。对于孩子心里想的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没想到要关心。其实,这一现象在留守儿童家庭里普遍存在。他们的父母忙于挣钱,自己和祖父母忙于农活、家务,对自己的教育、成长都无人关心,使自己本应得到温暖、关爱的童年变为“早熟的大人”。

  (2)隔代教育,只顾“给”的溺爱型。

  很多留守儿童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着。由于代沟所致,爷爷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里各方面都给予“关爱”,常常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让孩子玩好、吃好,对于生活细节不予指导或误导。出现了问题往往是包庇、怂恿,严重的说说而已。这样,孩子养成了娇气、任性,*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互爱体验,怕困难、怕挫折。于是孩子受家里人的宠爱,家庭教育的艰巨性由此加大。宠坏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经常对人无礼貌,喜欢惹是生非,学*懒散……。

  (3)寄居他家,无法管的放纵型。

  农村留守儿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养在亲戚家或朋友中的。被寄居的孩子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因为他们毕竟不是和自己的亲人一起生活起居。他们中有一些人总感觉在亲戚家里毕竟没有在自己家里那样自由,束手束脚的,看起来胆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离开了亲戚,就像老鼠离开了猫,他们就无法无天了。也有一些孩子胆子很大,亲戚根本管不住,有的可以跟亲戚顶撞,亲戚稍微说重了,就怀恨在心或是逃离出走,使得亲戚无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

  因此,这个群体的孩子通常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学生成绩不佳,在校表现不优。进入学龄阶段的儿童一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其主要任务是学*: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创造。但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小学阶段的学*兴趣还比较浓,学*成绩和在校表现都还较好,优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初中阶段,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极少的留守儿童能表现为优秀,我们调查中发现,初中留守儿童中学*成绩和在校表现都优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学*和生活*惯都很差且行为出现问题的儿童却占了*30%,而且在所有“问题儿童”中,留守儿童占80%。

  2、亲情缺失严重,心理发展异常,。青少年期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农村留守儿童们由于其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久而久之,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父母很少见面,缺少沟通。其中,与父母见面半年一次的为53%,一年一次的为44%,两年一次的有3%,还有一个孩子的父母双双外出六年未曾回过一次家。农村留守儿童在个性心理上表现极为异常,有这样两种典型“症状”: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

  3、父爱母爱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内心往往会出现一种愧疚感,加上在外打工,经济较为宽裕,对这些孩子生活的经济支付能力较强。因此,他们往往对孩子采取物质补偿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孩子的全部的爱,孩子要什么就可以非常轻易的得到什么,从不迟疑也从不打半点折扣。这种爱的方式,在儿童的心理边逐渐形成了儿童的“金钱万能”的价值观和“逍遥享乐”的人生观。他们没有任何勤俭节约与艰苦奋斗的概念,没有人情味,没有正确的取向与人生取向。

  4、家庭教育缺失,越轨现象严重。家庭教育是人生所需全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家庭教育最早最直接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健康与否。我们调查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生活*惯和行为*惯都不好。在家里,他们不讲求个人卫生,早上不洗脸漱口就吃饭,晚上不洗脚洗澡就往被子里钻;在学校,他们的学*没有计划,没有兴趣,拖欠或不交家庭作业现象严重,不遵守校纪校规,自由散漫,迟到、早退、旷课现象经常发生。在社会上,他们缺乏礼貌待人的常识,他们中抽烟的有,赌博的有,打架的有,酗酒的也有,沉迷于网吧的更是不乏其人,还有谈情说爱的,有些甚至还发生了性行为。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没有发育完全之前,对社会上的各种复杂、不良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而留守家庭一般都却无法给予,从而导致留守子女极易产生犯罪和越轨行为。

  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1.监护人自身因素有欠缺。一是责任意识不强。在除父母外的监护人眼里,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应对孩子更多的爱,否则会使孩子产生扭曲心理,觉得不是自己亲生的父母到底不知道疼爱自己。二是监护责任不明确。监护人往往从身体健康方面考虑问题,重吃饭穿衣轻学*教养;重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关心儿童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忽视儿童良好行为*惯的养成。三是监护精力跟不上。由于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有的甚至同时要监护几个留守儿童,放在每个留守儿童身的精力就不够。再加上自己身体状况差,本身需要人照顾,因此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四是监护人自身素质较低。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来照顾儿童,不知道从法律、安全、卫生知识等方面教育他们,也不能在学*上给予帮助和指导,从而使留守儿童的教育从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当今,一方面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却相对滞后,尤其是边远山村。因此,农民不得不想办法改善家庭经济生活条件,让自己孩子摆脱这种祖祖辈辈都无法摆脱的困境。当最基本的生活问题都无法解决时,他们只能选择进城务工赚钱来养家糊口,从而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因此,我们认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造成那些留守儿童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

  3、家长缺乏家庭可持续发展观念。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虽然经济不富裕,但也不至于穷困潦倒、无处安身,他们大多是可以在家乡通过辛勤劳动来维持家庭正常生活的,而他们却追求快速改善家庭生活,追求给孩子成长提供充实的经济支持,不惜抛家弃子,离乡背井而进城打工。他们唯一的收获就是让他们感到满足的纸币,而他们失去的是家庭的亲情,牺牲的是子女的前途,造成的是越来越多的、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这些都是他们用金钱无法买到的,更为可怕的是使得自己的家庭得不到正常的发展。

  4、复杂的社会因素难辞其咎。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过早过多涉足社会的各个方面,但由于其天真幼小,无法正确处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纷繁复杂的社会信息与状况,分不清是非曲折。因此,网络游戏、**影像、黑势力等等,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形成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把一些与社会和道德格格不入的东西当作时髦去追求,当作偶像去崇拜去效仿,把黑的当成白的,把对的当成错的,进而使他们在自己心理发展上存在大量的不健康的甚至是错误的东西,存在许多的困惑与问题。比如,抽烟酗酒好爽,奇装异服好酷,哥们义气拔刀相助是英雄,谈情说爱老婆老公成必须品,等等一切,是大多数留守儿童的身上都存在的问题。这样的社会环境也给社会自身留下了大量的不安全隐患。

  社会因素中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就是:歧视农民工子弟。由于存在部门利益至上的缘故,各级*已经制定的有关进城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接受同等教育的政策不能落实,进城农民工子弟无法享受与当地儿童同等接受教育的权益。

  三 思考与建议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单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问题或者是留守儿童自身的问题,更是一个全社会都不容忽视的综合性问题;不单是一个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是一个其自身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关注和解决,家庭与社会都将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各个家庭、整个社会乃至各级*都应该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以人的生存与发展为本,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稳妥地加以解决。我们调查组从*期和长远两个方面提出我们的建议。

  鉴于目前留守儿童群体客观存在的现实,我们建议*期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机制。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是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努力。建立以市、县(市、区)、乡(镇)*为主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责任制,县(市)、乡(镇)*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行动计划和具体措施,实行属地管理为住的原则,将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对县(市、区)、乡(镇)*全年工作考核目标,形成*、学校、社区、家庭、邻里多方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2、完善和落实相关法律政策,保证农民工子弟在工作地享有同等受教育权益。各级*要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弟在工作地接受教育的制度和机制,使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真正享有同当地儿童同等的受教育权益。对已有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监督和落实,不要纸上写的“同等”,实际操作中人为地制造各种障碍。享受均衡的现代教育,是每一个孩子包括农村孩子应有的权力,也是我国*的总体教育目标。同时,要改革学籍管理方式,为异地农民工子弟建立流动学籍,要取消异地学生必须回原籍地参加中考、高考等制度,要取消各种名目的借读费、建校费、捐资助学费,最大限度地降低进城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入学的门槛,保障其享有与当地儿童相同的接受同等教育的权益,使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上学,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留守儿童群体。

  3、培养和扶持以民间组织为依托的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机构。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之前,各级*应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民间资金和社会力量兴办留守儿童服务站等多种形式的托管服务机构,利用社会优质资源(如优秀退休教师等),切实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成长服务。

  4、下大力气优化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大量的社会矛盾也日益加剧,使得年轻一代成长的社会大环境在不断恶化。因此,各级各部门必须下大力气从小事抓起,严肃治理在不断恶化的社会环境,严厉打击破坏儿童成长环境的人和事;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要围绕关爱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成长的主题,一方面宣传“以人为本”“儿童优先”“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等新观念新风尚,另一方面用积极的健康的题材武装青少年一代的头脑,引导他们正确辨别是非,引导他们积极向上生活、学*和做人。

  然而,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全社会,尤其是各级党委*的领导干部,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努力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

  我们必须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途径。目前,在*的正确领导下,新农村建设可以说是热火朝天,农村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很多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示范片都是在基础较好的地方锦上添花更上一层楼的新型政绩工程,真正基础差经济落后的地方却无人问津,可以说是从未盼到过高级领导的“现场办公”,致使新型落后地区在产生,新的不和谐在形成,致使种地方的农民不得不继续通过进城打工的途径来维系家庭的生存,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群体和留守儿童问题有增无减。因此,落实*的加快新农村建设任务,我们应该坚持全面发展观,不仅“锦上添花”,而且“雪中送炭”;不仅注重修道路建楼房,而且重视办好教育提高人口素质;不仅发展经济提高收入,而且关注民本民生优化社会环境。总之,就是要建设全面和谐的新农村,最终实现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这一重大社会问题的目的。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2

  xx县是一个农业大县,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通过农业生产获得的收入十分有限,外出务工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谋生就业的重要途径。随着他们的外出,另一个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也随之产生。为了解全县留守儿童现状,进一步做好留守儿童工作,xx县妇联就全县留守儿童问题深入43个乡镇和相关部门进行了一次调研。

  一、基本情况

  xx县现有人口87万人,其中0-15岁的儿童万,留守儿童万人,占儿童总数的%。留守儿童中单亲在外务工的约占47%,双亲在外务工的约占53%;70%的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隔代带养,15%由亲戚带养,5%在邻居家寄养,寄宿等其他形式的留守儿童为10%。调查发现,儿童留守率与当地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在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乡镇,留守儿童已成为学生的主体,而在交通便利、二三产业发展较快的乡镇,留守儿童数量相对较少。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令人堪忧。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监护人又因年龄、文化、体力等条件限制,无法给予孩子正确的学*指导和监督,导致孩子出现厌学情绪。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的学*成绩大多处于中等和中下等水*。如江口镇中心小学289名留守学生中,成绩优秀的仅占12%,68%的为中等和较差。此外留守儿童的辍学率也相对较高。据统计,XX年度全县小学学生辍学率为%,初中为%。而留守学生分别为%和%。由于监护人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加上缺乏与学校的积极沟通和配合,错过了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这些都是影响留守儿童学*成绩的重要因素。

  2、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亟待关注。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生活上缺少必要的关爱,再加上监护人缺乏教育常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部分留守儿童情绪消极,失落自卑,感觉孤单,甚至心理压力过大,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性格脆弱、任性、叛逆,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形成一定的人格障碍。调查问卷中,虽然60%的留守儿童认为“最大的痛苦”是“父母不在身边”,55% 的认为“看到别的孩子和父母在一起时很难受”,但选择“你最大的愿望”时,选择“父母能在身边”的只占19%,多数孩子选择了“学*好将来出人头地”,由此可见留守儿童比较自我的个性。在自我评价一栏中,认为在家中自己是活泼开朗的只占45%,认为在家中自己胆小、孤僻、不善交往的占到了55%。许多留守儿童缺乏幸福感,有幸福感的只占53%,甚至有17%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被遗弃,这些对他们今后的性格形成极为不利。

  3、留守儿童的行为*惯存在问题。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这些留守儿童极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和影响,从而养成不良的行为*惯。调查发现,一些留守儿童不服管教,我行我素,在学校自由散漫,品行较差,常有迟到、早退、打架斗殴、说谎等现象;在家里好吃懒做,对监护人不礼貌,不做洗碗、扫地等力所能及的事情,甚至有夜不归家的现象发生。30%左右的留守儿童生活*惯较差,有的形成了早上不洗脸不漱口,晚上不洗脚,长年不理发的坏*惯,有的整天沉迷于武侠小说拉帮结派,有的迷恋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气的**混在一起。如卢峰镇**街女孩杨某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家中年迈的爷爷奶奶无力管教,从而导致她经常与一些社会闲散人员混在一起,走上了抢劫犯罪的道路,被判处有期徒行4年零6个月,父母悔之晚矣。

  4、留守儿童安全存在隐患。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存在诸多隐患,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层出不穷,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时有发生。如小江乡教师xx幼女案,正是由于被xx的幼女为留守女孩,寄养在亲戚家中,加上年幼无知,才使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

  5、监护状况令人堪忧。据调查,留守家庭中70%是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15%由亲戚照看。可见隔代监护成为农村留守子女主要的监护方式。调查表明,尽管%的隔代亲人很高兴照顾留守子女,但由于体力、知识等原因,%的人表示“照看孩子感到很吃力”。而%的亲戚表示“不乐意,但没办法,”或“无所谓,只要父母给钱”,可见他们对待孩子的态度比较冷漠。沟通是实现家庭教育的前提条件, %的监护人直接表示“很好从不与孩子谈心”, %的留守子女表示“有烦恼时向监护人倾诉”,同时%的孩子还反映受过罚跪、罚站等家庭体罚行为,可见双方在沟通态度及方式上都存在着很大问题。监护人普遍关注孩子学*的占70%,而对孩子品德教育关注的只占30%,与孩子交流时间每天保证1小时以上的仅有16%,而监护人空闲时间用来看电视、搓麻将、做家务、购物的竟达97%。

  三、对策与建议

  1、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为留守儿童构建心灵家园。一是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学校要以班级为单位,对留守学生进行摸底造册,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二是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制度。通过实行教师与留守学生一对一帮扶制度,让留守学生得到学校和老师更多的关爱。结对教师应加大对走读留守学生的家访,引导和帮助孩子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可通过定期与留守学生交心谈心,开设亲情电话,向留守学生及其家长、监护人公布校长、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电话等方式,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联系,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三是进一步办好家长学校。要经常开展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对监护人进行培训,开设“爷爷奶奶家教培训班”、“临时托管亲属培训班”等,可利用假期和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指导他们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四是在课程设置上大胆创新。学校要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他们知法、懂法、守法;重视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及时发现和诊治留守儿童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切实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

  2、强化家庭监护责任,为留守儿童筑就避风港。一是改变父母外出方式。应尽量避免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如果父母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带到务工所在地上学,便于教育。二是在外打工的父母应经常和孩子保持联系,督促其生活、学*、行为;同时还应多与孩子的班主任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和老师一道教育孩子,促进其健康成长。三是监护人及父母既不能溺爱孩子,也不能简单粗暴地教育孩子,要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的关注,正确教育和引导孩子,树立“知识改变命运” 的观念。

  3、切实履行*职责,为留守儿童撑起保护伞。一是要净化社会环境。*相关职能部门要切实担负起责任,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发挥其功能和作用,特别是要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监管整治,彻底清理校园周边的三室两厅一吧,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乡村两级要把关心留守儿童作为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和构建和谐乡村的一件大事来抓。二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增加农民本地就业机会。各级*要大力发展好劳动密集型企业,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挣钱的门路,让更多的农民就*务工,做到“挣钱教子”两不误,从而减少留守儿童数量。三是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应加大对农村学校寄宿基础设施的投入,千方百计改善学生寄宿条件或开办专门的留守儿童宿舍,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以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寄宿在学校,从而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护。四是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构建社会教育和监护体系。各乡镇、村(居)委会、社区应尽快做好留守儿童档案的建设工作,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有关情况,帮助解决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问题。要充分发挥教育、共青团、妇联、关协等相关部门作用,共同构建农村中小学生的社会化教育和监护体系,起到沟通家庭、学校与孩子之间关系的桥梁作用。要动员全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加入到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中,开展“爱心妈妈”认领留守儿童活动。对于那些生活较困难和问题突出的留守儿童要特别关注,建立村、社区帮扶中心,并组织干部到留守儿童家里慰问,切实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实际问题,让留守儿童真正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3

  XX县是一个五山一水四分田的农业县,全县总人口40.7万人,农业人口约占75.4%。全县在外务工人口为43043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达7317人,留守儿童数量相对较大。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不仅成为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而且给正在成长中的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带来巨大影响。

  为全面了解XX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推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xx年以来,XX县妇联对全县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监护情况先后两次做了调查,一是对劳务输出量较大的乡镇下发了调查问卷,二是对全县267所中小学及幼儿园全面普查。

  普查结果显示:全县留守儿童共计9545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约7317名,部分中小学留守儿童已超过在校生总数的50%;这些孩子中50%以上不同程度存在生活无助、学业失控、道德失范、心里失衡、生病得不到及时照顾等困难和问题,结合此次调查,现将"留守儿童"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现状

  1.留守儿童分布广泛。在这次调查中,在我县45740名儿童中,有7317名农村留守儿童,占16%,其中女童有3624名。单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4643名,占留守儿童的63%;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2674名,占留守儿童的37%;随父母进城生活的流动儿童有783名。为了增收致富,外出务工农民越来越多,随之留守儿童的数量也逐年增加。

  2.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单亲监护或是隔代监护。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63%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在外工作,一方在家。其中49%以上是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务农,及抚养孩子。其中有31%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地打工,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3%被托付给亲友,3%在校寄宿。

  3.留守儿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学*任务。70%的留守儿童表示父母很辛苦,约80%的孩子能按时完成作业,生活自理能力较强,70%以上学*成绩中等或偏下,成绩优秀的较少。

  4.留守儿童行为*惯欠佳。在受调查的留守儿童中,行为*惯好的占35%,中等占55%,其中,说谎、打架、好吃懒做、沉迷于游戏、网络,抽烟、喝酒、拉帮结派、参与盗窃、抢劫现象的占10%。

  二、存在的问题

  由于家长长期在外务工,留在家中的单亲也忙于家务与农活,与孩子沟通、交流较少,疏于对孩子的关爱,更谈不上对子女进行应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儿童在生活、学*、行为乃至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较同龄儿童要多。

  1.学*成绩一般。由于临时监护人文化水*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或没有这个意识,重养轻教,致使留守儿童的学*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特别是父母双方均在外地打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亲人照看。

  大部分重监护轻教育,甚至对留守儿童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加之儿童本身自控能力较差,无法抵制现代社会中不良诱惑,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调查中我们发现,全县7317名留守儿童中学*优秀的不足10%,70%以上成绩中等或偏下。

  2.隔代教育力不从心。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半数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没有时间监护孩子。

  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没有精力监护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

  3.性格发展不健全。临时监护人一般只管吃穿,不愿管理教育或者不善于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与此相关的也带来了一些烦恼与冲突。

  他们没有倾诉的渠道,监护人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在从婴幼儿期到儿童期、青春期的孩子的人格形成过程中,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构成因素。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孩子心灵孤独、情感淡漠,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这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将产生诸多不利影响。

  另外,在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缺乏主动性,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安全的忧虑,从更深层次来看,反映了留守儿童内心的压力。

  三、形成的因素

  由于我县留守儿童存在的量大,涉及的面广,*而在开展的留守儿童的工作中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合作才能完成,我们县对留守儿童工作做了一定的努力,认为留守儿童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原因。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

  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家庭原因。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

  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即: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同时,从家长自身来看,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3.教学原因。由于教育内容、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加之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

  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而这些教育内容不但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化,媒体迅猛发展这一时代的所有儿童都是必要的。

  四、对策及建议

  1.加大支持力度,优化留守儿童学*成长环境。*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问题,把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作为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要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发展农村寄宿学校,对无人照看、学*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可到寄宿学校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2.贯彻落实政策,确保农民工子女到流入地就*入学。夫妻双方都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把子女带到流入地就*入学,是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基本措施。根据x年*办公厅转发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教育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以流入地为主和公办学校为主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的“两为主方针”。

  学校要尽力就*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并且要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费,*等对待每个学生,努力为流动儿童接受教育创造条件,不断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4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集中表现

  1、学生成绩不佳。据调查,留守儿童群体中,成绩较好者仅占12%。在农村,教育观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读书无用论,很多人认为读书没有多大用处,而出去打工能省学费还能挣钱。这种思想潜移默化,助长了一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厌学情绪,从而导致学*成绩更加一塌糊涂。另一种认为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儿童自己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他们一般认为儿童学*成绩的好坏是由儿童个人的素质决定的。当然,有些农村留守子女的监护人教育观念还是很强的,却由于自身文化水*的限制,无法对儿童进行学*辅导,现状堪忧。

  2、个性心理健康发育异常。青少年期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有重要影响。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长期的家庭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久而久之,严重影响了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个性特征上,他们常常表现为两种倾向:内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脾气暴躁、冲动易怒。不健康的心理成为摧残“留守子女”的“重磅”。

  3、价值观与人生观偏离。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内心往往会出现一种愧疚心理,因此,他们往往对孩子采取一种物质补偿的方式,加大对孩子进行物质投资,这种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只局限于单纯的消费,这种消费极易形成儿童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的人生观,缺少勤俭节约的精神。

  4、犯罪与越轨现象严重。据调查,“留守儿童”违法违纪现象很严重,这些儿童逃学、旷课、不交作业,甚至沾染打架、赌博、酗酒等不良*气。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没有发育完全之前,对社会上的各种复杂、不良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而留守家庭却无法给予,从而导致留守子女极易产生犯罪和越轨行为。另外,留守子女对年老隔代的或关系较疏远的长辈的教育往往不会很顺从地接受,而且这些长辈也可能因本身种种原因而无法对这些儿童进行行为控制和社会化教育的重担,那么就可能导致这些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现状透析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如此之重,下面就调查中所发现的问题作一些简要分析。

  1、家庭方面。家庭是青少年社会化的一个最重要的环境,儿童的社会生活知识、道德规范,首先是从家庭中获得的。留守子女与父母的分离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了其他的抚养者,其中绝大多数是祖辈,还有一部分是其他的亲戚。祖辈在儿童的教育上往往存在许多误区。其一是祖辈觉得儿童缺少了父母的照顾,对儿童过分溺爱,养成了儿童任性的性格;其二是老年人大多文化程度较低,他们很难和儿童交流,在学*方面不能给儿童任何帮助。而寄住在其他亲戚家的儿童,新的家庭环境对儿童更加不利,站在亲戚的立场上不便对儿童进行管束,儿童也很难在亲戚家中产生归属感。

  在外务工的父母*常很少与子女沟通,只有在节假期间回家,父母普遍存在“补偿”心理,因此带给儿童的只有物质补偿,而缺少精神食粮。父母在此期间也不会督促儿童学*,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进行过多过严的.管束,因而造成了很多家长成为儿童学*、身心发展事实上的旁观者,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社会化的不足。

  2、学校方面。学校是家庭以外最主要的社会化主体,由于留守子女的父母外出打工,学校无法及时联系到家长,进而无法和他们一起对留守子女进行教育和监管。加之留守家庭的儿童大多由祖辈抚养,而老人由于文化程度和教育方法的局限性,往往忽视了对内心世界的关注,各学校教育无法协调。同时现在农村的教材内容以城市教育为参照,严重脱离农村的实际,加之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寄宿制

  学校较少,办学条件也不易改善,无法对留守子女进行统一管理,从而导致留守子女社会化的不足。

  3、社会方面。由于“留守儿童”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缺乏有力的监督管理,所以存在着很大的交通安全方面的隐患。同时,当今有许多不良社会环境,如游戏厅、网吧等对自制力较差的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误入歧途。

  改善“留守儿童”状况的建议

  1、构建“留守儿童”五大关护网络。发挥各方力量,在全社会形成一张覆盖到边、监护到底、关爱到位的工作网络,即:以父母亲属为主体的家庭监护网络;以基层党政组织为主体的关注管理网络;以教职员工为主体的学校帮护网络;以群团组织为主体的社会呵护网络;以政法部门为主体的社会呵护网络。五条关护网络要紧密联系,互相配合,齐心协力,为留宋儿童健康成长尽心尽责,营造良好环境。

  2、建立“留守儿童”成长记录档案。以学校为单位,对全部“留守儿童”的生活、思想、学*和家庭教育情况进行调查摸底,逐一登记造册,建立了反映其进步与不足的成长记录档案,并实行动态跟踪、及时归档、分类管理、信息共通的工作程序。根据档案记录情况,有的放矢地做好工作。

  3、推进“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立,较好地解决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和生活上的困难。“留守儿童”每天24小时在学校老师的监护下,学*质量有保证,生活水准有提高,行为*惯养成有优势,极大地提高了“留守儿童”的教育效果。目前,我县已有寄宿制学校10余所,但仍不够“留守儿童”的需求,因此,此项工作还要大力推进。

  4、建立“留守儿童”家长联系热线。通过书信、电话、家访、召开家长会等形式,与“留守儿童”的家长主动沟通、经常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掌握孩子的情况。我县寄宿制学校新知学校为每位“留守儿童”发放电话卡,开设了家长联系热线,孩子每周与家长通话一次,老师每半月与家长联系一次,互通情况,反馈信息,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5、培训“留守儿童”第二家长监护队伍。在全县成立了30个家长学校,组建了家庭学校总校讲师团,定期开展家教培训和咨询。同时,开设爷爷奶奶培训班,临时托管亲属培训班,举办家庭教育知识讲座,让“第二家长”懂得照顾孩子的知识,学好教育孩子的方法,掌握培养孩子的本领。

  6、整治“留守儿童”校园周边环境。各相关部门依法加强了对网吧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的管理,严格执行中、小学校园周围200米内不得有网吧和电子游戏经营场所,营业性网吧不得让未成年人进入,所有网吧终端设备必须安装封堵不健康内容的过渡软件等相关要求。

  7、学校对留守儿童应进行多元化教育。学校应该增添一些课程内容和生活能力训练内容,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生活*惯。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5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上班务工,在广大农村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 是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中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打工、经商交由祖辈或亲属监护的未成年人。留守儿童是*几年我国研究者广泛关注和研究的对象。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也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以至于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也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针对留守儿童种种问题,我们特成立“辋川镇闫河小学留守儿童研究小组”,在上级主管部门及学校领导的大力帮助下,在各位教师和家长的通力支持下,在全体学生的积极配合下,我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留守儿童问题不断地尝试和探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具备了结题条件。现将我们的研究情况做一总结,报告如下。

  一、 当地留守儿童现状

  辋川镇闫河小学(教学点)地处蓝田县城南十公里处,距国道G40西商高速辋川站出口300米,涵盖接收相邻4个行政村适龄儿童,学校下设2个教学班(一、二年级),在校学生总人数32名,其中留守儿童13名(7男6女),占学校总人数41%。这些留守儿童中,有特殊的几位,包括1名残疾儿童(小儿麻痹症症患者),3名单亲儿童和1名母亲残疾儿童。由于当地主要依靠种植白皮松为经济来源,壮年劳动力流失相对较少,对比其他山区来说留守儿童数量,占比都不算特别严重,而且经济问题也不算突出。

  留守儿童绝大部分寄养在爷爷、奶奶或亲戚家,其中“隔代监护”居多,占92%,托亲属监护的8%。在对临时监护人的调查中,我们发现90%的老一辈爷爷奶奶都是文盲或者半文盲,基本上不能完成学生作业的辅导工作,所以导致留守儿童的学*成绩普遍较差。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1、委托人监护人职责不明,能力欠佳。

  委托监护人多数由祖辈或亲属代理,然而这些爷爷奶奶根本不明确自己的职责,对留守儿童的照顾往往停留在单一的“衣食住行”上,对思想道德教育和学*辅导方面基本难以顾及,力不从心。对学生要不过分溺爱,任其放纵自由,要不简单粗暴,严格管控监督,无形中给儿童造成很大的伤害,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2、家庭关爱少,亲情缺失。

  调查显示,90%的父母在外忙于工作,每年仅回来一次,而且时间较短,*时的电话等联系也很少,70%的留守儿童觉得电话里边和父母不知道说什么,更有25%的留守儿童坦言时间长了,甚至都想不起父母的样貌,40%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可能不想要自己了。种种迹象表明,情感的缺失对儿童的成长抹上了重重的阴影。

  3、学*自觉性,积极性普遍较差,成绩也不是很理想。

  由于委托监护人的原因,留守儿童在学*上往往不思进取,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做小动作,开小差时有发生,家庭作业常常不能按时完成,学*成绩不够理想。

  4、人格、性格差异明显。

  根据*时的交谈,观察和调查研究:

  70%的留守儿童性格内向、孤僻,不善言谈,很少与人交往,孤独、离群、自我封闭。

  50%的留守儿童有不良*惯。如不自觉的啃咬手指、撕书角、抠橡皮等。

  70%个人卫生情况不好,不讲究卫生;

  80%不懂礼貌,骂人说脏话;

  60%不爱或不会做家务;

  个别学生甚至出现偷别人东西,惹事,打架等恶劣事件。

  5、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力量未能有效结合。

  关于留守儿童的管理和教育方面,没有一个权威的主导部门,学校,家庭和社会缺少有效地沟通、交流和整合,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帮助方面没能抓住“重点”,切中“要害”,甚至有的“流于形式”,重在“走秀”,犹如“隔靴搔痒”、“望梅止渴”,那么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就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

  三、实践中采取的措施

  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和手段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摸清底子,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进行个案跟踪研究。学校对全校留守儿童的身体状况、学业成绩、父母情况和监护人情况进行调查摸底,逐一进行登记造册,建立反映其进步与不足的成长记录档案并实行动态跟踪,及时归档,分类管理,信息共通的工作程序。树立班主任是关心留守儿童第一责任人的观念,提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加强管理,强化管理意识。

  通过调查统计,建立了《闫河小学留守儿童花名册》,对本校13名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家庭情况等进行全面详细记录。

  (2)整体规划,“三个三”校内关爱活动。

  充分发挥学校主课堂、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创造性地总结出“三知、三多,三沟通”的校内关爱工程,“三知”就是每个老师都要知道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委托监护人的基本情况,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三多”就是多与留守儿童谈心交流,掌握他们的学*、思想和生活状况;多组织充满人情味的集体活动;多对留守儿童进行家访,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三沟通”定期与留守儿童,委托监护人,留守儿童家长沟通。

  (3)师生联手,实行留守儿童教育帮扶三优先。

  一是学*上优先帮助和辅导。落实到班主任,科任教师,手拉手小伙伴连心工程;二是生活上优先关心照顾。学校对留守儿童实行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三是在活动上优先安排和指导。学校读留守儿童的集体活动特别重视,希望通过各类活动让留守儿童感受到 集体的温暖。

  (4)采取多种措施弥补亲情,心理辅导。

  设立“留守儿童之家”“心理辅导室”,并有专人负责管理操作,定期举行活动,开展专题心理辅导。联合蓝田县统计局相关领导干部,对留守儿童实行“一对一帮扶”政策,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重视和关爱。

  四、 取得的成绩

  1、留守儿童各方面成长明显。

  自实施以来,留守儿童在道德、行为、学*等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不良性格明显好转,渐渐地愿意与人交往,变得开朗起来。生活自理能力增强,愿意帮助家人做家务。理解父母在外工作的不易,明白家人,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关爱。

  2、家长及委托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管理教育的能力不断加强。

  通过家访、座谈会和讲座,让家长及委托监护人进一步了解留守儿童情况,并不断地提高自身教育管理理念和能力。

  3,课题组成员的教研能力有所提升。

  课题组成员在调查研究中,自觉学*相关理论知识,开展研究活动,遇到问题积极探讨交流,在实践中学*,在学*中实践,相互延伸,拓展,使自己得到了锻炼。

  五、对于留守儿童的突出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需要学校、家庭及各种社会群体共同努力,从政策、法律、文化、教育、管理等各个层面着手,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

  (一)*方面

  *有责任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有关部门应当积极采取措施,制定和实施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计划与方案。要加快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家庭附*就业的机会,从而缩短农民工回家的周期。同时针对目前农村学校普遍的经费不足、人员流失、教学设施差的现状,要加大对农村社区的教育投入,真正重视起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1、明确责任主体,促进*各部门协调合作。

  *年来,留守儿童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各部门也能尽其所能参与到帮助和关爱留守儿童的队伍中来,然而,至今谁要对留守儿童问题负主要责任依旧模糊不清,所以,尽快确立一个最有优势负责此工作的主体才是迫切之求。有一个专门机构对留守儿童工作进行主体的负责,有利于更好的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和关系,也有利于形成工作的长效机制,以前单纯靠妇联,共青团,关工委等部门不太实际,难度较大。建议成立由党委,*分管领导担任组长,组织部,宣传部,文明办,教育厅,*厅,司法厅,民政厅,妇联,共青团,关工委等多部门组成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问题。将留守儿童工作列入各*绩效考核目标,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分层落实”,同时广泛发动社会力量,与他们“手拉手”“结对子”,形成留守儿童为中心,以学校为主体,以村镇为重点的横向道边,纵向到底的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网络,切实为留守儿童献爱心,办实事。

  2、加大倾斜力度,进一步推动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建设。

  由于农村特殊的地理环境因素,大部分留守儿童的住处离学校较远,走读会给学生安全,学校管理和家庭负担带来负面影响。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就很好地解除了诸多问题的困扰。一是通过学校的规范化管理,有助于这些缺少父母管教的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学*和生活*惯,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二是给路途较远的留守儿童提供就*入学的保障,并减少留守儿童在家或上放学途中安全事故的发生。三是实行寄宿制建设,进一步缩小了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差距,有助于实现城乡小学教育的均衡发展。实践证明,寄宿制学校是目前解决留守儿童教育和管理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3、完善政策法规,确保留守儿童监护,权益及救助保障落实到位。

  一直以来,*及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注都体现着自身学*,生活层面,却忽视了法律制度的完善对保护留守儿童合法权益,为其营造健康成长环境的重要性。实际上,留守儿童是一个涉及劳工,三农,用工监护制度及户籍制度等方面的综合性问题。特别是监护制度的不完善,造成很多纠纷和隐患。必须强化父母作为法定监护人的法律责任。

  (二)学校方面

  首先提高心理辅导教师素质。心理健康辅导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需要从事这项工作的教师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理论。因此,必须努力提高心理辅导教师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而且学校应定期与与父母交流沟通,了解其生活和思想状况,全面掌握孩子的情况,共同探讨促进其健康成长的方法。

  不断完善规范制度,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设良好条件。

  农村寄宿制学校作为直接面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单位,可以优先对留守儿童在思想上给予更多的关心,学*上给予更多的辅导,生活上给予更多的照顾。具体可以建立以下几项规章制度。

  (1)建立委托监护制度。家长或代理监护人要与学校签订教育管理责任书,保障适龄儿童完成义务教育。

  (2)建立档案管理制度。准确记载家长,代理监护人的联系地址,联系方式和儿童日常学*品行等情况,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3)建立亲情交流制度。开展“亲情通道”,让留守儿童通过电话,短信或者网络等途径定期或不定期的保持联系。

  (4)建立安全保障制度。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

  (5)建立心理辅导制度。学校配备心理辅导室和相应教师,推广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6)建立结对帮扶制度。动员机关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或者非留守儿童家长,开展帮扶结对活动。

  (7)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在家长和学校之间建立广泛而经常性的联系,坚持校访和家访相结合,关注学生,了解学生

  (8)建立身心健康锻炼制度。学校应经常性的组织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

  (三)家庭方面

  父母应该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对在家孩子的学*、生活各个方面加以关心、教育和指导,例如多打电话给孩子及监护人、老师等,并向其询问孩子的基本情况。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也可通过讲述打工的经历,使孩子理解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

  加强校外支持,健全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机制。针对农村教育资源薄弱,留守儿童家长或监护人教育观念落后,缺乏科学有效的教育意识和方法,各级妇联,关工委要借助牵头家庭教育工作以及“五老”队伍等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农村家庭教育指导站,家长学校,校外教育辅导站,“留守儿童之家”等作用,广泛开展“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家教实践活动,通过开设爷爷奶奶培训课,临时托管亲属培训班,举办家庭教育知识讲座,让家长及监护人懂得教育孩子的方法,优化养育和监护行为。要充分利用节假日,农忙等家长回乡的有利时机,由村提供场所,学校提供教师,遵循就*教育原则,组织和早开返乡家长会,因地制宜的开展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引导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子观,掌握科学的家教知识和方法,切实承担起家庭教育的责任。

  (四)社会群体方面

  充分发挥非*组织的作用,开展综合扶助留守儿童的项目工作。如设立爱心电话;资助和扶持对贫困人口的文化教育、健康教育、心理教育。增加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关注。组织各种会议、研讨,在媒体上广泛宣传,并争取获得社会各方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和支持。

  总之,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党和*、社会各界及学校的通力配合,共同参与。坚持以学校为主导,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机制,搭好教育*台,是留守儿童得到全社会的关心和呵护,让他们健康快乐的自由成长。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6

  调查时间: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

  调查方法:通过实地调查了解有关情况,掌握事实材料;问卷调查

  一、调查原因

  *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传统农业中解脱出来,向城市的转移,掀起了新的城市“淘金”热潮。由此带来了大量农村青少年脱离父母的监管,成为“留守儿童”,引发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为了了解“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身心状况,并为促使这一特殊群体的健康成长,我们专门就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开展了专项调查。

  二、调查目的: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留守儿童”俨然成为一大社会问题。心痛之余,我们无法袖手旁观,寻求解决之道才是根本。家庭,社会,学校,在哪里打开缺口,就要在哪里补上漏洞。

  留守儿童作为新的社会背景下的特殊群体,其自身在道德情感、生存状况、教育、心理健康等诸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通过调查,了解留守儿童现实生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调查分析:

  3.1 总体现状

  此次调查选取小学为调查范围,调查对象为二年级到五年级的农村留守儿童及他们的监护人,儿童年龄分布在8-13岁之间。其中男生人数占44.92%,女生人数占29.66%,监护人人数占32.43%,本次问卷发出130份,收回111份,有效问卷110份。

  3.1.1.留守儿童分布广泛。在这次调查中,发现东方红地区的留守儿童多,分布的范围广。为了增收致富,外出务工农民越来越多,随之留守儿童的数量也逐年增加。

  3.1.2.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单亲监护或是隔代监护。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63%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在外工作,一方在家。其中49%以上是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务农,及抚养孩子。其中有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地打工,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

  3.1.3留守儿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学*任务。55.45%的留守儿童表示希望父母陪着做作业,约93.73%的孩子能按时完成作业,生活自理能力较强,90.90%的留守儿童想读初中。

  3.1.4留守儿童行为*惯欠佳。在受调查的留守儿童中,行为*惯好的比重偏低,其中,说谎、打架、好吃懒做、沉迷于游戏的现象时有出现。他们的内心比较封闭,性格孤僻。

  3.2存在问题

  此年龄段儿童正处于生理心理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 由于家长长期在外务工,留在家中的单亲也忙于家务与农活,与孩子沟通、交流较少,疏于对孩子的关爱,更谈不上对子女进行应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儿童在生活、学*、行为乃至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较同龄儿童要多。

  3.2.1学*成绩一般。由于临时监护人文化水*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或没有这个意识,重养轻教,致使留守儿童的学*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特别是父母双方均在外地打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亲人照看,大部分重监护轻教育,甚至对留守儿童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加之儿童本身自控能力较差,无法抵制现代社会中不良诱惑,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调查中我们发现,小部分留守儿童中学*优秀,大部分成绩中等或偏下。

  3.2.2隔代教育力不从心。据调查,留守儿童的监护权绝大部分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还有的留守儿童没有监护人。这些儿童的委托监护人普遍年纪大、文化低,绝大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自己的生活。监护人有的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无时间监护孩子,有的无办法监护孩子。他们对孩子行为*惯、身心发展和思想品德引导少,教育管理方法简单粗暴等问题,孩子思想波动且出现心理障碍时,没有及时沟通,常使留守儿童缺乏心理慰藉。他们的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没有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没有精力监护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

  3.2.3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情况让人担忧。据调查,有的外出打工父母半个月或一个月给家中打一次电话,有的半年联系一次,相当多的外出打工者一年才返家一次,甚至有的父母常年在外不回来,单纯认为给孩子吃饱、穿暖、有学上、有书读就万事大吉了,忽视与孩子的心理沟通与交流,导致孩子对父母很陌生,亲情关系出现了障碍。父母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变化,往往以物质弥补歉疚的感情。子女缺乏亲情关爱,内心空虚,有的对家长有埋怨情绪,还有的留守儿童为了宣泄烦恼,走上极端。

  3.2.4留守儿童的品德和学*发展不足。留守儿童理应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关爱。但由于—些学校偏重于学生的学*成绩,对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缺乏特别的关爱,不能主动和监护人联系;同时被委托监护人又缺乏与学校沟通的意识和能力。在农村留守孩子中,有的行为纪律散漫,存在品德不良现象,如偷摸等不良*性。又由于不能与父母及监护人及时沟通,以至他们之间感情疏远,使得留守儿童对自己的父母的怨恨。此外,留守儿童在应对挫折时“无处诉说”,不能够得到很好的方法引导,面对学*困难时,不能很好的得到处理,导致学*兴趣缺乏,不能独立完成家庭作业,学*成绩不理想 ,造成很多孩子不能正常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

  3.2.5留守儿童安全受到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由于年龄小,社会阅历少,辨别能力差,又缺乏呵护,往往成为被侵害的对象。据县*部门的调查,在*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员中,留守儿童占15%,尤其是女孩容易被侵害。这不能不引起社会的重视。

  3.3问题形成原因

  3.3.1社会方面:农村剩余青壮劳动力大规模流动,剩下老幼。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收入差距增大,很多农民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大量农村剩余青壮劳动力流向城市,农村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因此将自己的子女及父母留在家中。增加了农村老年人的比例。

  3.3.2家庭方面:大人经济收入与孩子教育之间取舍失衡 父母有的是生活压力所迫,不得不外出打工;有的是追求更好的经济收入,改善家庭的生活条件;有的甚至就是跟从大众,感觉到城市去“淘金”是应该的。由于他们的文化水*低,思想意识不高,他们认为,过更好的日子才是第一位的。因此对孩子的学*教育关注过少,心理教育更是力不从心。

  3.3.3学校方面: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

  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又加上留守儿童的父母的远离,及其监护人素质的低下,使得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障碍重重。

  3.4调查结论及建议对策

  3.4.1用亲情温暖留守儿童子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家长要转变育人观念。不少农民对自家孩子的期望值过低,认为将来不会有什么大的出息,对孩子的学*不是很关注,抱有引导不够,他们以自己在外务工受苦受歧视的经历现身说法,要求孩子“适应社会世俗”,这些错误的育人观念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影响极大,必须切实加以转变。其次,要加强与子女的交流和沟通。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哪个班级念书,不知道班主任是谁,更不用说了解孩子的思想状况了。家长们应该充分利用两季大忙,春节返乡等机会,多向老师和监护人了解孩子在学校、家里的学*生活状况,或借助电话与孩子交流沟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再次,可适当改变外出务工方式。夫妻两人尽量不要同时外出务工,一方可择*在本地务工,最好能隔不长时间回家一趟,增进与孩子的亲情交流,关心其成长。

  法国克里斯琴·施皮茨博士曾经这样忠告做父母的人:培养你们的孩子,多和孩子在一起,因为亲情的抚慰与关怀有助于孩子的成长。而留守儿童成长期间缺乏的恰恰是亲情的抚慰与关怀。这是我们应该引起充分重视的。这些孩子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在身心健康和学*方面都受到一定的影响。从数据显示的情况来看,在外打工父母与子女的亲子关系维系松散,且有些开始记事的孩子出现对父母敌视和仇恨心理。有的孩子形成性情孤僻,软弱无助,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有的厌学逃学,明显地不如父母监护下成长的儿童。

  3.4.2给留守儿童子撒播爱的阳光

  农村学校作为直接面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单位,应该成为其提供个性化、针对性强的教育,在学*、生活上予以更对的关心和爱护。一是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将其在校的各个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留守儿童”的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长共同教育的局面。二是在学校开设“二线一室”。即:开通“亲情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定期与 子女通电话;开通“师长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可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上的困惑。三是教师要切实增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度。调查显示,在很多教师眼里,“留守儿童”与 双差生划上等号,属于"不受欢迎"的一群,"留守儿童",从老师那里得到的关爱明显要少于非留守儿童,对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而言,教师与其亲密程度越高,越有信赖感受.对其的影响就越大.在家长与"留守儿童"之间产生隔阂较为疏远的情况下,老师理应担当起“扭转乾坤”的角色,四是深入开展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如:主题班会、联谊会、道德法制讲座以及“我为留守儿童献爱心”活动等,让“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来自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3.4.3加大支持力度,优化留守儿童学*成长环境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问题,把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作为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要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发展农村寄宿学校,对无人照看、学*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可到寄宿学校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3.4.4贯彻落实政策,确保农民工子女到流入地就*入学 夫妻双方都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把子女带到流入地就*入学,是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基本措施。根据2003年*办公厅转发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教育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以流入地为主和公办学校为主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的“两为主方针”,学校要尽力就*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并且要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费,*等对待每个学生,努力为流动儿童接受教育创造条件,不断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

  3.4.5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一些留守孩子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学校要开设心理教育课,定期开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活动。学校要设立“心理咨询室”或“倾诉信箱”,让学生的各种烦恼有地方倾诉,为学生打开“心结”。加强挫折教育和磨砺教育,培养留守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特别是自主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定期举行文艺、体育、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充实学生生活,让留守学生在欢乐、和睦、关爱、幸福、向上的环境中学*、成长。

  3.4.6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与管理

  农村中小学普遍寄宿条件很差,甚至很多没有寄宿条件,这使得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发挥。因此,*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并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以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同时,学校要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

  3.4.7呼吁社会各界一同关注留守儿童

  团结的力量是巨大的,社会的呼声可以让*加大对此问题的重视和解决力度,也可以让留守儿童自己感到社会对他们的重视与关爱,更好的促进他们的学*进步、品德优秀,使之生理心理都得到健康发展!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将来国家建设的栋梁,我们应该密切关注他们的教育问题,特别是我们的“留守儿童”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引导这些孩子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总之,农村“留守孩”问题是当前我国农村社会转型期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一定会为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7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是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衡,西部落后而东部经济发展迅速。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大规模的人口涌向东部沿海地区,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普资料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20xx万人。有专家推算和保守估计,*年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至少在4390万以上。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众所周知,陕南处于秦岭深山中,交通不便,多山地,工业和第三产业几乎很少,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量闲置的农民工选择外出打工,从而使陕南人均收入,成为陕南人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受户籍、经济、居住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的子女大多在家乡接受教育,或生活在有父母一方抚养的“单亲家庭”里或由祖父母亲戚朋友代为抚养。有的孩子甚至独自留在家中,从而形成了一支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成为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课题,而且关乎农村乃至全社会的发展,问题的解决已刻不容缓。2 ~/

  一、总体现状

  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单亲监护或是隔代监护。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75%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在外务工,一方在家。其中85%以上是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务农,及抚养孩子。其中有15%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地打工,。一是监护不力,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据统计,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进入初中阶段以后,留守儿童在校率大幅度下降,14周岁留守儿童的在校率仅为88%。由于家长长期在外务工,留在家中的单亲也忙于家务与农活,与孩子沟通、交流较少,疏于对孩子的关爱,更谈不上对子女进行应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儿童在生活、学*、行为乃至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较同龄儿童要多,这些孩子中50%以上不同程度存在生活无助、学业失控、道德失范、心里失衡、生病得不到及时照顾等困难和问题留守儿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学*任务。约80%的孩子能按时完成作业,生活自理能力较强,但是90%以上学*成绩中等或偏下,成绩优秀的较少。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均为幼儿或小学至初中阶段的学生,孩子由于年纪小,对学*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小学阶段的学*多取决于家长的引导和督促,但由于托管老人年纪较大,文化水*较低,不能及时纠正孩子在学*中存在的问题,给予孩子学*中必要的帮助,加之有些老人心存“再学不好就跟你爸妈学手艺,一样能赚钱”的思想,致使一些孩子造成“学不学*都行”的思想。

  留守儿童行为*惯欠佳。在受调查的留守儿童中,行为*惯好的占25%,中等占45%,其中,说谎、打架、好吃懒做、沉迷于看电视、游戏、网络,抽烟等不良现象的约占30%。二是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堪忧。据西部某劳务输出大省在一县域内的调查显示: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

  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南方沿海某省一项调查显示,19.6%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4%觉得自己受歧视,9.5%有过被遗弃的感觉。北方某省的一项调查显示,在青少年犯罪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已高达20%。

  二、存在的问题

  1、隔代教育力不从心。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43.5%,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没有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上不求上进。据调查,仅有15%的孩子能够自觉学*,大多数孩子需要在督促下学*。还有不少孩子上网成瘾,荒废学业,义务教育没有完成就流落社会。父母长期在外觉得欠孩子太多,因而在财、物方面尽量满足孩子的需要,而对孩子其他方面的需要关注较少。这类留守儿童由于处在青春期初始阶段,易受外界影响,发生问题较多。

  2、学*成绩一般。由于临时监护人文化水*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或没有这个意识,重养轻教,致使留守儿童的学*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特别是父母双方均在外地打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亲人照看,大部分重监护轻教育,甚至对留守儿童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加之儿童本身自控能力较差,无法抵制现代社会中不良诱惑,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调查中我们发现,全镇567名留守儿童中学*优秀的不足10%,90%以上成绩中等或偏下。3、性格发展不健全。临时监护人一般只管吃穿,致使部分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孩子心灵孤独、情感淡漠,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这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将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另外,在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性格柔弱内向,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是与父母亲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在调查中发现。很多父母半年以上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这种长期的父母分离导致孩子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4、社会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在互联网、电视、电影、录像、影碟、书刊等文化传播媒体中,有的为了追逐市场卖点,牟取暴利,渗入不少庸俗、低劣、暴力等腐蚀内容,对缺少亲情关爱、性格孤僻、苦闷无聊的留守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也使一些留守儿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

  三、解决方法

  留守儿童问题涉及面广,影响深远与解决同等重要,也是解决农民工后顾之忧,保证他们安心在外务工的爱民措施,因此不能只停留在呼吁层面上,应从教育管理体制,政策法规方面解决。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共同努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1、家庭教育方面。

  首先,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慎重选择代理人员,外出务工的父母及留守儿童的代理监护人员,应尽量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暖、关爱的学*和生活环境,促使“留守孩子”健康成长。其次,外出务工的父母也应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和沟通,让孩子感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向老师和临时监护人即使了解孩子学*生活等个方面的情况,尽可能做到多关心孩子。第三,还要加强与代理监护人、学校的联系。1、慎重选择。父母外出打工要三

  思而后行,多考虑考虑孩子,孩子的前途比金钱重要。如果家庭经济确实困难,可让文化程度稍高的一方留在家中监护子女,一般以母亲为主,母亲心细,有耐心,孩子更愿意与她们交流。父母都外出务工的,如果条件允许,可让其在打工地接受义务教育。

  2、学校教育方面。

  学校方面要重点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教育与管理。要充分的利用春节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黄金季节”,召开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影响产生合力效应。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帮助指导留守学生解决各种困惑和疑难,对其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加大支持力度,优化留守儿童学*成长环境。要加大学校义务教育投入,管理好寄宿学校,对无人照看、学*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可到寄宿学校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加强教学管理,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有序的培养学生的文明*惯,组织学生广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把乡土文化引进课堂,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对“留守儿童”产生了一定的吸引力。大力开展校园活动。每年学校都要开展大规模的校运会、广播体操比赛、庆祝六·一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缓解了学生的学*压力,增加了校园生活乐趣,对“留守儿童”也是有吸引力的,推行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帮助他们走出自闭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惯,树立正确地人生观和价值观。

  3、*及社会方面。

  留守学生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的社会问题,仅靠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难以解决,需要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统一认识,积极配合,协同努力,形成对留守学生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要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重要作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在涉及教育教学、扶贫助困、法制宣传、预防犯罪、权益保护等领域扎扎实实开展工作,逐步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的留守学生教育管理体系。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其实是“三农”问题的衍生物,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我们提出的时代要求。留守儿童问题的妥善解决,不仅有利于义务教育在农村的落实,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还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更关系到广大农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农村孩子是未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关注“留守儿童”就是关注农村的未来,为他们创造良好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和空间,有利于促进学校教育和农村社会的良性发展。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8

  XX县是一个五山一水四分田的农业县,全县总人口40.7万人,农业人口约占75.4%。全县在外务工人口为43043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达7317人,留守儿童数量相对较大。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不仅成为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而且给正在成长中的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带来巨大影响。为全面了解XX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推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20XX年以来,XX县妇联对全县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监护情况先后两次做了调查,一是对劳务输出量较大的乡镇下发了调查问卷,二是对全县267所中小学及幼儿园全面普查。普查结果显示:全县留守儿童共计9545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约7317名,部分中小学留守儿童已超过在校生总数的50%;这些孩子中50%以上不同程度存在生活无助、学业失控、道德失范、心里失衡、生病得不到及时照顾等困难和问题,结合此次调查,现将"留守儿童"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现状

  1、留守儿童分布广泛。在这次调查中,在我县45740名儿童中,有7317名农村留守儿童,占16%,其中女童有3624名。单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4643名,占留守儿童的63%;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2674名,占留守儿童的37%;随父母进城生活的流动儿童有783名。为了增收致富,外出务工农民越来越多,随之留守儿童的数量也逐年增加。

  2、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单亲监护或是隔代监护。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63%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在外工作,一方在家。其中49%以上是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务农,及抚养孩子。其中有31%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地打工,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3%被托付给亲友,3%在校寄宿。

  3、留守儿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学*任务。70%的留守儿童表示父母很辛苦,约80%的孩子能按时完成作业,生活自理能力较强,70%以上学*成绩中等或偏下,成绩优秀的较少。

  4、留守儿童行为*惯欠佳。在受调查的留守儿童中,行为*惯好的占35%,中等占55%,其中,说谎、打架、好吃懒做、沉迷于游戏、网络,抽烟、喝酒、拉帮结派、参与盗窃、抢劫现象的占10%。

  二、存在的问题

  由于家长长期在外务工,留在家中的单亲也忙于家务与农活,与孩子沟通、交流较少,疏于对孩子的关爱,更谈不上对子女进行应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儿童在生活、学*、行为乃至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较同龄儿童要多。

  1、学*成绩一般。由于临时监护人文化水*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或没有这个意识,重养轻教,致使留守儿童的学*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特别是父母双方均在外地打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亲人照看,大部分重监护轻教育,甚至对留守儿童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加之儿童本身自控能力较差,无法抵制现代社会中不良诱惑,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调查中我们发现,全县7317名留守儿童中学*优秀的不足10%,70%以上成绩中等或偏下。

  2、隔代教育力不从心。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半数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没有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没有精力监护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

  3、性格发展不健全。临时监护人一般只管吃穿,不愿管理教育或者不善于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与此相关的也带来了一些烦恼与冲突。他们没有倾诉的渠道,监护人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在从婴幼儿期到儿童期、青春期的孩子的人格形成过程中,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构成因素。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孩子心灵孤独、情感淡漠,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这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将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另外,在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缺乏主动性,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安全的忧虑,从更深层次来看,反映了留守儿童内心的压力。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9

  *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二、三产业的高速发展,我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也随之加快,特别是xx后、xx后人员外出务工或经商的达xx%以上,农村中留守儿童的数量逐年上升,现已成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生活状况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为进一步了解我区农村留守儿童学*、生活、心理、健康等方面状况,查找问题,提出建议,指导工作,课题组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况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我区农村留守儿童绝大多数分布在xx个镇,极少数分布在双龙湖、双凤桥、悦来、回兴、两路、王家x个街道。据统计,截至今年x月底,全区共有xx岁以下农村留守儿童xxxx人。从年龄上看,x-x岁农村留守儿童xxx人,x—x岁农村留守儿童xxxx人,x-xx岁农村留守儿童xxxx人,xx—xx岁农村留守儿童xxxx人;从入学情况看,x—x岁的农村留守儿童xxx人已入幼儿园(学前班),x—xx岁的农村留守儿童只有x人辍学。

  xx区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及生活现状调查汇总表见附件

  二、主要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力度比较薄弱

  从调查统计情况看,我区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类型主要是隔代监护型和亲朋监护型两种。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监护的约占xx%左右,由叔伯姑舅等监护的约占xx%左右,由其他亲友监护的约占x%左右。监护人的年龄为xx岁以上的约占xx%,xx-xx岁之间的约占xx%;高中文化程度不到x%。

  (二)农村留守儿童内心世界比较封闭

  调查反映,留守儿童中性格内向的比例要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相对于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留守儿童们往往更内向、孤僻、忧郁,亲情观念比较淡薄,以自我为中心,难得关心他人、朋友或亲戚。多数农村留守儿童不愿意让他人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愿意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人,害怕遭到别人轻视和歧视。只有十分之一的农村留守儿童会把心里话对父母以外的监护人说,另外有十分之一的留守儿童会把心事藏在心里,谁也不告诉。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好中差比例约各占xx%、xx%、xx%。

  (三)农村留守儿童情感缺失比较严重

  一是父母家庭教育缺失,父母常年外出务工或经商,缺乏“父亲教育”或“母亲教育”。二是亲情观念缺失,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没有时间感受父母的关爱和与父母进行沟通交流,与父母之间的亲情观念淡漠。调查显示,xx%的留守儿童都渴望父母回到自己的身边,与父母长期生活在一起,使自己像其他同龄人一样享有父母的关爱。在问到“什么时候最想念父母”时,大都选择了“生病或过生日的时候”;在问到“最想对父母说的一句话”时,所有的孩子都选择了“想和你们生活在一起”或“常回家看看”或“快点回家”。

  (四)农村留守儿童学*成绩普遍不好

  在调查中发现,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在校期间学*精力不易集中,学*自觉性不强、行为*惯差,学*成绩普遍偏差。学**惯和成绩较好的约占xx%,中、差约各xx%。主要课余生活:多数为在家看电视和玩耍,甚至有xx%左右的迷上打电子游戏。

  (五)农村留守儿童行为能力相对较差

  多数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能力及行为能力比较差。据学校老师反映,留守儿童卫生*惯不好,衣服经常很脏,不爱洗澡洗头。只有半数留守儿童能自己做饭洗衣服,xx%左右只能做简单家务,xx%左右的不吃早餐,xx%以上能坚持洗脸刷牙,xx%左右能早睡早起。

  (六)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尤其堪忧

  留守儿童相比其他儿童,更容易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xx%以上的留守儿童被同学或兄弟姐妹或邻居或社会青年欺负过。同时,留守儿童正处于心理发展和生长发育阶段,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控能力比较差,容易沾染社会不良风气,出现打架、说谎、骂人等不良行为。节假日更是成为监管盲区,安全存在隐患。

  三、原因分析

  (一)家长多为生活所迫不得已牺牲子女家庭教育

  外出务工或经商人员多为生活所迫,绝大多数的唯一目的依然是谋求经济收入和改变现行生活状况,从而不得不以牺牲子女家庭教育为代价。绝大多数外出务工或经商人员把子女放在老人身边,实属在生活压力面前不得已而为之。在调查座谈中,很多外出务工或经商的家长说,他们也很想将孩子带在身边由自己来照顾,但由于自身素质不强,经济收入不高(年收入x.x万元左右的占xx%以上),绝大多数是租房住,有的甚至是几家人合租,临时居住的环境较差,如果将孩子带在身边,由于自己务工或经商,也无法照顾孩子,上城镇的幼儿园或学校,费用相对农村也比较高,自己的收入无力承受,因此,无力将子女带在身边,只好将孩子长期留在老人身边,而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这就严重地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和成长。

  (二)临时监护人教育管理力度不够

  作为隔代监护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比较溺爱孩子,在监护和施教时,通常是但求物质、生活上全方位的满足,而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另外,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xx岁左右,且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相当部分祖辈在文化知识层次上属于文盲。因此,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养育的重任,特别是当有几个孙辈一并交由他们监护时,就更显力不从心。另外,作为亲朋监护型的叔婶、姑舅或要好的朋友,他们通常是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学业成绩和物质上的满足,以便更好向孩子的父母交待,而对于孩子行为*惯的养成,对于孩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却很少关注。因为,亲戚朋友担心的是,如果管得多管得严,万一孩子半路跑了或出了什么意外,就不好向家长交待;如果不跑不出事,但孩子在父母回家把自己所受“待遇”告诉父母,也影响亲戚朋友之间的良好关系。所以,只要孩子*安无事,在物质上不亏待孩子,基本上就行了,如果学业成绩也不差,那更是锦上添花。

  (三)缺少父母关爱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从事的多是体力活或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艰苦,劳动强度高,空闲时间少,因而回家频率极低,多数是半年或一年才回家一次,基本上是一星期或一个月,甚至一个季度才与孩子通过电话联系,联系的内容也仅限于生活方面或嘱咐好好学*,很少关心孩子的思想及心理健康。甚至有的父母常年在外不回来,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孩子对父母很陌生,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亲情关系出现了障碍。父母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变化,对孩子往往精神损失经济补偿,子女缺少父母的关心,有的对家长有抱怨情绪。从调查数据显示的情况来看,在外打工父母与子女的亲子关系维系松散,且xx%的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不融洽,表现出对父母有感情但很不满意。而留守儿童大多在x-xx周岁,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

  (四)城市现行的管理制度和居住条件限制了打工人员将子女带在身边

  受我国城市管理、物质生活条件等制约,打工人员即便有接子女共同生活的愿望,也无力解决子女所面临诸多实际问题。一是户籍制度及相伴而生的小孩入学须在当地,不然就要缴较高的择校费。二是社会接纳问题。在我们开展的进城务工农民工调研座谈会上,社区代表和家长代表反映:指定农民工子女读书的学校,虽然比农村好,但指定学校与生活地点较远,在城市里算是条件较差的学校。虽然*出台了相关政策,农民工子女到指定学校读书办齐必要的证件后,可以与当地学生执行同等收费政策,但仍有一些不符合要求(本次调查对象有的在指定学校就学仍然交了借读费,因办齐各种证件太难,或本人嫌麻烦不去办),特别是家长代表反映:其中的条件之一“签定劳动合同”他们就无法办到,因为他们绝大多数没有固定的工作单位,所以就只得交借读费让孩子就*上学。说明在社会接纳上,外来打工人员处于被排斥状态。

  (五)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机制不健全

  现在有的镇不是每个村都有小学校,原因是儿童逐年少了,办不起班,也没有哪位教师愿意到村校去教学,村上的学校都向镇中心校和完小集中了,因此造成偏远村上一部分儿童上学路程较远,交通不便,并且很多儿童来上学坐的是两轮、三轮摩托车,安全隐患特别突出。同时,受学校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儿童心理辅导课程,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并且教师负责的学生多,教学任务重,与家长及监护人的沟通不够,很难为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在心理上、学*上、生活上难以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

  四、对策与建议

  针对上述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最需立即解决的问题是上学出行难、监护薄弱、安全无保障、缺少心理疏导等。那么,我们认为:在农村建设寄宿制中小学、全托幼儿园和在城市增加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重点解决x—xx岁年龄段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即寄宿制学校读书和增加农民工子女进城入学减少留守儿童,是破解这道难题最重要的两条途径(x—x岁农村留守儿童的需求主要是吃饱、穿温、安全问题)。这样,一是通过把留守儿童集中到寄宿制学校和全托幼儿园中,让他们共同在集体环境中学*生活,实行学校统一管理和心理辅导,解决留守儿童家庭监护力度比较薄弱、内心世界比较封闭、吃住等生活无规律、课余学*无人辅导、上学放学安全隐患等方面的问题。二是通过增加城市学校容量,使更多的农民工子女能够进城入学,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此,提出以下解决x—xx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具体建议。

  (一)加快城区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建设,尽量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

  x、加大贯彻落实农民工子女到流入地就*入学政策的力度。根据xxxx年*办公厅转发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的意见》精神,教育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流入地为主和公办学校为主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的“两为主”方针,学校要尽力就*接收农民工子女,并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费,*等对待每个学生。因此,建议进一步加大城市的农民工子女学校建设力度。在目前全区只有xx所农民工子女指定就读学校基础上,建议再新增x所,逐年增加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数量。今年,可在启动建设城市标准化学校的龙塔实验小学(正在建)、空港新城小学(规划中)、冉家坝小学(规划中)、双湖小学以及条件较好的汉渝路小学、五星小学纳入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到xxxx年,每个街道应通过现有学校扩容等措施,增加x-x所农民工子女指定就读学校,为流动儿童接收教育创造条件。

  我区已指定的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及

  建议新增的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统计表见附件x

  x、进一步简化农民工子女进城入学的手续。目前,区教委对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入学手续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化,但任然还需要用工劳动合同、租房合同、流动人口居住证、申请等手续。为此建议进一步简化入学手续,为外出务工的农民带出留守儿童创造入学条件,不断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

  x、建立健全城市拓展与学校建设同步推进机制。可借鉴上海等地先进经验,在城市扩展和旧城改造中,规划部门要严格按照城市居住的人口比例和流动人口数量规划适度规模的中(小)学校,将学校建设纳入xx区建设和旧城区改造项目的招投标任务中,由负责投资开发或改造的开发商按要求建好中(小)学校,建设和房管部门要督促开发商严格按规划建设学校,对未按要求建设学校的不予验收和办理商品房销售许可等手续,确保城市里有足够数量的学校满足适龄儿童入学需求,逐步全面解决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入城就学问题。

  (二)加快推进农村寄宿制中小学校建设,优化农村留守儿童学*成长环境

  通过加快建设农村寄宿制中小学校,尽快将那些父母双双外出务工、家里无人看管、学*和安全等得不到有效保障的农村留守儿童优先送到寄宿学校读书,过集体生活,同时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当前,我区有农村寄宿制中学xx所,每个镇已有至少x所寄宿制中学,*均每所中学可容纳寄读学生xxx人左右,但还不能完全满足初中阶段留守儿童的寄宿需求。

  我区已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xx所

  xx市育仁中学校 xx区渝兴中学校

  xx区永庆初级中学校 xx区高嘴初级中学校

  xx区天堡寨初级中学校 xx区黄印初级中学校

  xx区麻柳沱初级中学校 xx区沙坪初级中学校

  xx区石鞋初级中学校 xx区王家初级中学校

  xx区华蓥山初级中学校 xx区御临初级中学校

  xx区龙安初级中学校 xx区明月初级中学校

  xx区大盛中学(东山点校) xx区沙地初级中学校

  建议在每个镇将现有中小学,通过改造完善,提高寄宿容量,至少再增加x所寄宿制中学和x所寄宿制小学,加上目前部分一般初中学校还可容纳少量学生寄宿,就基本能够满足初中阶段和小学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寄宿需求。要实现这一目标,按*均每所初中xxx—xxx万元,小学xxx—xxx万元计算,改造完成xx所寄宿制初中和xx所寄宿制小学共需资金约xxxx—xxxx万元。(即按每所初中*均容纳xxx寄读学生计算,每所小学*均容纳xxx寄读学生计算,每人住宿按*均x*方米、食堂x*方米计算,按每*方米xxxx元计算,各需建设费用为:xxx人×x*方米×xxxx元=xxx万元;xxx人×x*方米×xxxx元=xxx万元。若加上征地、环境配套、必要设施费用等,每所初中约需xxx—xxx万元,每所小学约需xxx—xxx万元。)

  建议新增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名单

  新增寄宿制中学xx所 新增寄宿制小学xx所

  统景职业中学 华莹中学 张关小学 华秦小学

  统景中学 石坪中学 金安完小 白岩小学

  洛碛中学 兴隆中学 龙兴中心校 洛碛中心校

  渝汉中学 大湾中学 华莹山中心校 关心中心小学

  渝石中学 古路中学 木耳中心校 石坪中心小学

  悦来中学 石鞋小学

  (三)加快建设农村全托幼儿园,满足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入园需求

  建议采取*投资和社会投资两种方式建设,力争明年实现全区各镇街有x所以上全托幼儿园目标。目前,在我区农村地区,尚无全托幼儿园,如在每个镇新建x所集教学、游玩、吃住为一体的全托幼儿园即可基本解决学龄前儿童入园问题,共需要资金xxxx—xxxx万元。即在每个镇(街)建立x所有x个班规模,容纳幼儿xxx人的幼儿园,需用地xxxx*方米,园舍建筑面积xxxx*方米,如按征用土地xx万元x亩,建筑造价xxxx元∕*方米,加上运动场等设施约需xxx—xxx万元。xx个幼儿园共需xxxx—xxxx万元。

  x、*投资修建。将农村全托幼儿园建设纳入全区“学校建设年”内容,立即实施,*建x个以上。

  x、引导、鼓励企业、私人等社会力量投资办园。由*出台优惠政策,对投资修建全托幼儿园的社会人士、企业给予土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制定详细的优惠政策办法),动员社会投资建x个以上。

  (四)探索建立关爱机制,为留守儿童办实事办好事

  x、教育部门要加强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在寄宿制学校中设立心理咨询室、亲情电话、投诉电话等,促进留守儿童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维护好留守儿童权益。

  x、妇联和共青团等群团组织适时招募和培训志愿者深入农村为留守儿童服务。

  x、民政部门要对贫困家庭的留守儿童给予社会救助,给予必要的入学(园)补助。

  x、农业部门要结合我区的新农村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更多就*就业岗位,使外出打工的农民可以就*打工,减少留守儿童数量。

  x、xx部门要预防和严厉打击侵害农村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

  x、*门要确保农村“留守儿童”享有应有的基本医疗服务。

  x、*门要加强对校园周边游戏室、歌舞厅、卡拉ok厅的整治和监管,加强网吧管理和建立网吧管理长效机制,规范校园周边音像市场经营秩序。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10

  调查时间:20xx年9月

  调查地点:五常市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同时外出打工,家中的未成年子女由父母委托他人监护或无人监护的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而催生出来的特殊群体,随着社会经济及城市建设的日益发展,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监护和关爱而发生的安全、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

  一、背景介绍

  此次调查对象为我校在校生,年龄分布在6--12岁之间。全校共有学生1286人,共有留守学生231 人,其中,男性留守儿童124人,占留守儿童总数53.6%,女性留守儿童107人,占留守儿童总数4*%。

  二、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分析

  1、留守儿童的生活及家庭教育情况:一是隔代监护型(占84.85%),即由祖辈--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托管的方式;二是亲朋监护型(占9.96%),即把孩子托给亲朋好友,叔婶、姑舅或要好的朋友。三是自我监护型(占5.19%),即由于没有上面两种条件,监护的责任就让予了孩子自己。

  2、留守儿童父母打工情况分析。全校留守儿童共231人,占全校儿童总数的17.96%(其中留守儿童中父母双方均在外打工的为35.5%,父亲外出打工的为52.3%,母亲外出打工的为12.1%)由此可见,农村留守儿童群体还是相当大的。

  3、留守儿童父母打工地域分析。数据分析显示,在县内打工的占30.4%,在县外打工的占69.6%,父母打工主要是集中在县外。

  4、打工父母回家频率分析。外出打工的父母每年回家3——4次的占63.2%,一年回家1——2次的占30.6%,一般在家停留时间较短。结果表明:外出务工的家长回家频率低,与留守孩子沟通和交流较少,更说不上对子女进行应有的家庭教育。

  5、留守儿童生活情况分析。

  从全校的总体情况来看,有23.38%的留守儿童寄宿或全托,有24.24%的留守儿童和妈妈生活在一起,有52.38%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或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生活上的“单亲家庭”合计为32.03%,隔代抚养为63.20%,家庭缺失的情况较为严峻。留守儿童的生活满意度较高,有5.19%的留守学生认为现在的生活“很好”,91.77%的留守学生认为“一般”,只有3.04%的学生认为现在的生活“不好”。

  三、留守儿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教育存在一些负面影响。统计数据表明,留守学生在学*成绩、智力水*、身体发育、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明显差于其他学生,而存在障碍、缺陷的比例则明显高于其他学生,整体状况不容乐观。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较差。调查中发现,一方面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高,对孩子的学*体期望值较低,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介入过少导致的学*成绩下降。那些父母在外的家庭,由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文化水*较低,对孩子学*上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帮助;另一方面,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由于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也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因而,从数据分析结果来看,如果学*上有了问题,孩子向家人求助的比例最低。

  2、放纵自由。一方面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地以苏锡常地区为主,常年在外奔波,空闲时间少,因而回家频度极低,与留守子女联系较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另一方面,由于在外打工,经济较为宽裕,对留守儿童生活的支付能力较强,所以在物质生活的满意程度上,留守儿童的满意度更较高;但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得到的关爱减少。第三方面,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由于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到,舍不得管,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3、亲情缺乏。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大部分儿童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有感情距离,不想和他们沟通,大部分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也只仅是尽到自己的本职(做饭、洗衣、接送等)。

  4、行为偏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气的**混在一起。

  5、安全隐患。由于留守儿童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监护人大都是年老又多文化层次较低,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家庭与学校教育容易出现“真空”,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在全国各地屡见不鲜,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

  三、问题的成因

  1、淡化区域性教育。由于*几年打工潮的兴起,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城校二元结构使进城务工农民不可能将子女带在身边。根源在于城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随之产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由于区域差距,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增加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

  3、外出务工的父母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对孩子的关注较少,在家里的监护人由于于文化层次较低仅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小学生,对学*、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4、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转载自,请保留此标记。)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我们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

  五、对策与建议

  1、加强思想教育,提高自身认识。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及其重要性,让农民工家长学会与孩子沟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2、少年儿童的教育历来是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的责任,各级*部门应切实担负起责任,发挥其功能和作用。加大农村中小学基础建设投资的力度以外,还应当及时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纳入*整体规划日程,加强对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的调研和研究,提出和采取保证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和义务的措施。

  3、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加强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与管理。*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并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以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学校要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11

  xx镇是*最美丽乡村——*利的一个大镇,经济繁荣,文明和谐。随着社会的进步,劳务的输出,产生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

  20xx年我走遍xx镇的各个村庄山区的每一户人家,对xx镇小学生留守儿童做了一次彻底的调查。

  经调查,xx镇小学生中,有65%是留守儿童。在留守儿童中,有42%在学校住宿,35%由爷爷奶奶照管,23%寄养于亲戚家中。

  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情况相对差些,特别是偏远山区;孩子的学*成绩也相对差一些,特别是爷爷奶奶带养的;他们的行为*惯也不是很好,特别是单亲家庭的。

  走访中,许多家长表示,很是渴望有专门服务于留守儿童的学校或机构。

  于是,我在安康市参观和走访了许多少儿之家,结合xx镇当地实际情况,开办了爱博少儿之家服务部。致使我亲密接触了留守儿童,大致了解到这个特殊群体的一些特性。

  概况:

  一、家庭:

  申家沟村的留守儿童较多,几乎占全村学生的90%。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经济条件落后,生活水*偏低,村民为了改变这种现象,纷纷外出打工。在这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类型!

  万福山村,贾家梁村,大营盘村,女娲山村(乡),木瓜沟村,蒋家坪村,这几个村的留守儿童也较多,占到各村学生的60%。孩子的父母大多数正月出门,腊月回家。

  凤桥村,马鞍山村,东河村,铺子村也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占到各村学生的40%。这些家长间断性的外出打工,有的几个月回家一次,有的每隔一年再出去。

  泰山庙村和xx村的留守儿童相对少了一些,占到各村学生的25%。这些家长选择就*务工的多一些,周末照顾自己的孩子也就方便多了。

  家庭自身环境也层次不一。

  申家沟村的柯友东(家长),王占强(家长)最为偏远,交通最为先进的工具就是摩托车,他们都是三个孩子上学。孩子多,负担重,只好每年在矿区上班,为家庭生活和孩子上学而艰苦奋斗。

  也有家庭环境稍好一点的,为了能够住上楼房,响应移民搬迁政策的家长,常年在外拼搏。

  还有的家庭已经修建了楼房,但是欠下了外债,当地企业工资低,不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只好外出打工。

  孩子家长也分几种类型:

  积极向上型:努力拼搏,想早日住上楼房,过上更富裕的日子。万福山村的柯星旗,柯贤军的家长属于之一类型,他们努力赚钱在*统建楼已经订购了房子。

  无可奈何型:单亲家庭,一个人承担全家经济支柱,必须外出打工。有的(家长)没有父母的,只好把孩子寄养于亲戚家中。甚至有亲戚不愿意接受的,雇佣保姆带孩子。贾家梁村的余世文,女娲山的万明李,周梦湘等。

  社会纵流型:每年外出打工,要么运气不佳,没有赚到钱。要么赚的钱到了年底花光了,第二年还要重新再来。甚至有的孩子父母一方在外打工赚钱,另一方却把钱用于赌桌上了(当然,这是个别)。

  二、学*:

  所有留守儿童的学*偏下,甚至很差。其主要原因有:没有得到正确的家庭教导,或者是随同父母在外地转学回家就读的。

  当然,现在的孩子大多都聪明伶俐,只要有良好的教学条件,细心的家庭辅导,孩子的学*也会突飞猛进。万福山村的柯星旗就是很好的例子,上三年级转学到中心小学,测试分数语文62分,数学48分,英语5分,在她自身努力下,老师精心教导下,我们细心辅导下,在四年级是就名列前茅,几乎每学期都能得到奖状。这类孩子小时候的家庭教育还是比较好的,家长也是积极向上的。

  也有孩子学*呈现波浪起伏的,兴趣来了,学*态度认真,分数也考得好,不想学了,成绩刷一下就掉下去了。陈开鹏,袁小梅属于这一种类型。问其原因,他们有时觉得学*没多大意思。追其原因,家庭因素影响了孩子的学*。家长打电话的次数也较少。

  还有的孩子学*就是白脖子,厌学现象严重。胡子文,就是其中最为严重的一个,*时作业抄袭,考试时只有10分左右,这样的成绩怎样能够保障九年义务教育顺利毕业呢?

  不按时完成作业是他们的共同点,据学校老师反映,学校的正式作业每天最后交的或者不交的都是留守儿童行列的。

  住校的留守儿童在校晚自*有老师辅导,但是周末的作业就没有保障了。周末无法得到辅导,家庭作业不做,致使学不会的知识越积越多,积重难返。

  爷爷奶奶带的孩子,写作业基本上为了应付差事,甚至不写。爷爷奶奶没有能力监管或溺爱他们,他们年迈或体弱多病,无力管教孩子,还有的对孩子娇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对孩子百依百顺,这些都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不利影响。

  亲戚家寄养的孩子只能靠孩子自己的自觉性了。一般亲戚也是农民,教育能力低,往往只能够关注孩子的生活和基本安全问题,对留守儿童的性格形成和文化教育显得力不从心,因而只能持放任的态度,任由其发展,不管不顾,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愿在其身上花费心思。

  三、行为:

  留守儿童的行为表现的`比较特殊,行为怪异,不愿意受约束是他们的共同点。

  撒谎现象最为普遍,据我测试95%的留守儿童都会撒谎。记得王素素刚转到中心小学,为了不想上课,课堂中撒谎说肚子痛,在送她去医院前,让她喝了一点板蓝根冲剂,到了医院她就好了。她爸爸告诉我们,他的撒谎技术比较高明。留守儿童中有很多的撒谎大王。

  还有许多撒谎骗取零花钱的,撒谎称学校要收钱买本子等等。这一类主要表现在爷奶所带的留守儿童,他们年事已高,心痛1毛钱电话费,不与老师沟通,要钱就给。

  更有严重的,干了错事或者坏事,就算证据确凿,他也不会承认。更别说勇于承认错误了。郑子坤,8岁,上一年级,至今没有户口,单亲家庭,父亲常年在外,主要靠其姑姑郑家贵监护,行为*惯很不好。有一天上课时,班主任陈老师的一支钢笔放在讲桌上,在老师转身之际,坐在第一排的他将那支钢笔拿走,放在自己书包里。待老师发现追查时,他背着牛头不认赃,直至老师从同书包拿出钢笔时,他还要狡辩说是xxx同学昨天给他的。这一类孩子,家长沟通的特别少,一年到头几乎不打电话给孩子。

  出门不打招呼现象普遍存在。很多爷爷奶奶拿着棍子找孙子,即使找到了也没有几个听话回家的。陈西坤,陈西涛的爷爷几乎每天下午都要找这兄弟俩。

  偷东西的行为最为恶劣。在学校偷拿同学的钱,零食,玩具等。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来填补他们的占有欲。有的孩子在学校附*商店偷拿零食,文具。更有行为恶劣的在邻居家偷钱,家长得知后,有的甚至庇护孩子,这可真是纵虎归山啊!

  打架现象发生在留守儿童群体居多。他们基本上不讲道理,严重暴力倾向。在一次调解胡正杰同学打人事件时,他的检讨书是这样写的,原文如下:“我保证我不打人,但是前提是做最好不要有人惹我,要不然可能会控制不住自己打别人。请不要惹我。我保证不打人不骂人不说谎,我的忘性很大,请同学们提醒要不然我是会忘记的,请大家经常提醒。当然我自己也会记住的,我会将今天的话记在心里,以后不会做出用武力解决问题,找老师解决问题的。保证人:胡正杰”。 许多留守儿童和他一样,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挥动拳头,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骂人就更不用说了,很多都已经成了口头禅。骂人现象主要来自家庭教育,也有社会教育。孩子骂人时,监护人认为孩子小还不懂事,被骂人不会计较。甚至有的爷爷奶奶还教自己的孙子骂人,教会了却又经常受到孙子的骂辱。

  四、*惯:

  大多数留守儿童都缺乏良好*惯,坏的*惯却不少,并且难以纠正。表现为以下方面:

  乱丢垃圾,上厕所不冲水,不叠被子,不洗脸洗澡,不换衣服等不讲卫生的坏*惯。

  安全意识低下,走公路中间,爬树,翻院墙,爬窗户,下河洗澡,用异物插电源插座等。

  不按时关灯睡觉,不按时起床。

  进屋前不敲门,见到老师和长辈不打招呼。

  破坏力太强。记得前年暑假,我们为留守儿童举办了学*班,几个孩子同时坐在我的办公椅上,他们议论着办公椅是否结实,直至同时承受了五位同学还没有坏,于是他们一起喊口号:“一,二,三!嘿!”……椅子终于坏了,他们乐了。我的郁闷啊!门锁,窗纱,遥控器,电脑,音响,课桌,凳子都是被破坏的对象,就连厕所的冲水箱也不放过。

  家 庭教育缺失,越轨现象严重。家庭教育是人生所需全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家庭教育最早最直接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健康与否。我们调查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生活*惯和行为*惯都不好。在家里,他们不讲究个人卫生,早上不洗脸漱口就吃饭,晚上不洗脚洗澡就往被子里钻;在学校,他们的学*没有计划,没有兴趣,拖欠或不交家庭作业现象严重,不遵守校纪校规,自由散漫,迟到、早退、旷课现象经常发生。在社会上,他们缺乏礼貌待人的常识,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没有发育完全之前,对社会上的各种复杂、不良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而留守家庭一般都却无法给予,从而导致留守子女极易产生犯罪和越轨行为。

  五、心里:

  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

  性格方面。不少留守儿童较内向、自闭,逆反心理较重。据老师反映,有些留守儿童很渴望和他人交流,但由于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外出打工,孩子的人际交流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培训,而爷爷奶奶多数情况下也缺乏这方面的技能,因此,当这些孩子长大后,人际交流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同步发展,因而很难和别人沟通。小学和初中是留守儿童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而他们的监护人尤其是爷爷奶奶通常溺爱他们,造成了他们的任性;另一方面,和老人一起生活的孩子在反应力、思想行为方面相对其他孩子要缓慢一些,这也造成了日后和他人交流产生障碍。

  心理方面,好奇心特别强,但是他们又不会对其不懂的事情请教别人,而是自己以身试法。

  每当老师和在校留守儿童沟通时,这些孩子说过的声音特别小,甚至不说话,父母打电话给他也是如此。喜欢交往学*差,坏毛病多的同学做伙伴。

  被寄居的孩子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因为他们毕竟不是和自己的家人一起生活起居。他们中有一些人总感觉在亲戚家里毕竟没有在自己家里那样自由,束手束脚的,看起来胆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离开了亲戚,就像老鼠离开了猫,他们就无法无天了 。也有一些孩子胆子很大,亲戚根本管不住,有的还跟亲戚顶撞,亲戚稍微说重了,就怀恨在心或是逃离出走,使得亲戚无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

  亲情缺失严重,心理发展异常。青少年期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农村留守儿童们由于其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久而久之,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

  父爱母爱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内心往往会出现一种愧疚感,因此,他们往往对孩子采取物质补偿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孩子的全部的爱,孩子要什么就可以非常轻易的得到什么,从不迟疑也从不打半点折扣。这种爱的方式,在儿童的心理边逐渐形成了儿童的“金钱万能”的价值观和“逍遥享乐”的人生观。他们没有任何勤俭节约与艰苦奋斗的概念,没有人情味,没有正确的取向与人生取向。

  大多数留守儿童很渴望自己的父母能够在身边,陪同自己上学和生活。

  建议:

  慎重选择。父母外出打工要三思而后行,多考虑考虑孩子,孩子的前途比金钱重要。如果家庭经济确实困难,可让文化程度稍高的一方留在家中监护子女,一般以母亲为主,母亲心细,有耐心,孩子更愿意与她们交流。父母都外出务工的,如果条件允许,可让其在打工地接受义务教育。

  定期“温馨对话”。在外打工的父母,一定要及时了解子女的*况,一方面利用电话定期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让孩子照顾好自家的农田。

  2、留守儿童的就学成长情况

  留守儿童年龄偏小,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也是形成良好*惯的阶段,父母长期外出,对他们身心的伤害和亲情缺失的影响很大。许多以外省务工为主要打工地的父母为了省下路费钱,一连几年都不曾回家一次,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心灵沟通几乎为零。因此,留守儿童离开学校以后,其他的学*几乎无人监管。

  二、留守儿童产生根源及分析

  1、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与城乡壁垒存在矛盾

  我国常年约有1、2亿的农民工在全国各地不断的流动,xx县约有10万多农民工常年流向各地,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

  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了离开土地,到沿海地区、到城市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就是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成为留守儿童。

  3、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

  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和精力过问孩子的学*,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等关注很少,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4、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

  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生存、安全和法制等方面的教育,使留守儿童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

  三、留守儿童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亲情长期缺失的状态里,留守儿童会产生一系列心理、道德、学*等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安全问题。留守儿童虽然有一定的监护人,其父母所委托的监护人如长辈家属、亲戚以及代理家长等,由于年龄、经济、生活等各方面的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这些监护人仅满足于让孩子吃饱穿暖、把孩子送进学校的大门。因此在课余和节假日等学校无法监管的情况下,留守儿童成了绝对自由人。孩子往往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没有父母直接的关爱和教育,留守儿童易成为某些不法分子的攻击对象。此外,孩子缺乏亲情的温暖照顾,少量的留守儿童还会产生轻生自杀的想法。

  第二,心理人格问题。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由于留守儿童缺乏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而其他监护人替代不了父母应该要履行的完整的监护职责。所以留守孩子在遇到成功、失败、进步、忧郁、悲愤、孤寂等不同的情形时,没有自己信赖的长辈可以倾诉和指导,往往只能自己处理。尤其当他们遭遇挫折时,他们不愿意与监护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极端,易出现以下情况。一是自卑封闭、自暴自弃、缺乏自信,性格内向。二是自尊心过强、内心较敏感,对老师亲友等的管教和批评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斤斤计较,不合群。三是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认为父母为了赚钱而抛弃了自己,对父母的外出不理解,父母回家了甚至故意疏远他们。

  第三,道德品行问题。留守儿童一般为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初中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刻。如果是由祖父母来隔代抚养教育,往往意味着由文盲来抚养孩子;而托付亲戚照管的,亲戚普遍认为不便过多管教或经常盘问,毕竟不是自己的孩子;而农村教师由于受到教育条件的限制,对每个学生的关注也十分有限。所以留守儿童长期处于这种状况中,在行为*惯上容易发生消极变化,且难以及时得到纠正,有的甚至会出现较为严重的违法乱纪的现象,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第四,学*问题。那些由祖父母隔代抚养的孩子,由于爷爷奶奶的文化水*较低,无法在学*上得到帮助和指导。而双亲有一方在家的孩子同样很难得到父母在学*上的辅导。因为留在家的父亲或母亲一个人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劳作,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绝大多数农民工选择背井离乡外出打工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家人的生活越来越好,让孩子能有条件上好学,不再走自己的路。但往往事与愿违,留守儿童大多数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当然一部分留守儿童学*认真,但外出父母的期望值过高,孩子学*压力大,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一蹶不振;一部分儿童由于自控力差,无人督促学*,加上受外界的影响,认为学*与否都一样,对学*毫无兴趣,因此辍学的情况也多。

  我们认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社会保障乏力;二是父母关爱的缺失;三是监护人能力有限;四是学校教育不到位。

  四、对策建议

  如何来教育、管理和监护留守儿童,让留守儿童在心理、道德、学*等方面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提出以下建议:

  1、家庭方面 。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尽可能多和孩子在一起,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科学的生活*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要单方面看重孩子的学*成绩,更要注重孩子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针对农村留守儿童中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情况严重的问题,可以通过兴办农村家长学校,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观念,亲子沟通方式,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谐发展。

  2、学校教育管理方面 。要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机制。学校是直接教育管理留守儿童的实体,教育措施的制定应当包含更多的关爱帮助留守儿童的内容,在学*和生活上给予更多关怀和呵护。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增强学校和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关爱

  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2)为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

  在学校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并使外出务工家长可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了解子女学*情况;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上的困惑。

  (3)广泛开展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

  如亲子活动等,加强家长与儿童之间、儿童与儿童之间的交流互动,引导儿童互助互爱,让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来自集体的温暖。推行寄宿制管理,对部分不能得到有效监护的留守儿童,可动员家长将其转入学校寄宿,由专门教师负责其饮食起居生活。实行寄宿制管理的孩子有着相似的经历,对他进行集中管理,不但容易唤起孩子的自信,而且能激发学*热情,增强集体感。

  (4)相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工、青、妇群众组织要充分发挥协调、维护、教育和服务职能,大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宣传教育,协调推动有关部门出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相关政策和规定,不断优化农村留守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社会环境。着力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要认真履行指导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的职责,大力发展农村社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家长学校等家教服务网络,进一步规范农村家长学校的建设和管理,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活动载体,组织编写适合留守儿童家长及监护人特点的家庭教育辅导材料,培训一批家庭教育骨干,开展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引导留守儿童外出务工父母和监护人改变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

  3、社会舆论监督方面

  目前,留守儿童及留守儿童问题还没有引起有关部门及全社会的足够重视。 首先,很多村民认为这是家庭的 “私事”,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是家长的责任,“别人的孩子,我们不好去管”。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障碍。因此,要维护留守儿童在家庭中的权益、帮助父母正确履行自身职责、呼吁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及留守儿童问题,要有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

  其次,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千万个家庭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因此,这是一个需要动用全社会力量才能解决或缓解的大问题。大众媒体要引导*的有关部门、社会组织关心留守儿童、关注留守儿童问题,促使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以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最后,媒体也应该为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树立健康的舆论导向,要正视、理解留守儿童的生理、心理的特点与需求,采用多种方式引导留守儿童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

  4、社会工作方面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新型的职业,在解决因急剧社会变迁而带来的社会问题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同和*的重视。社会工作倡导助人自助,擅长于调动和运用社会资源的工作方法,对解决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就学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具有独特的优势。农民工及其子女的权益常被侵害。探究其原因,除了管理体制、法制和观念上的原因外,农民工及其子女自身缺乏*意识和能力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做好农民工及其子女*工作,必须努力提高农民工及其子女的组织化程度,为此,工、青、妇、民政和社区都应对农民工及其子女*的介入,依法维护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合法权益。因此,我们的*要采取措施,切实维护留守儿童权益、关爱留守儿童的行动。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相当长时期内都会存在的现象,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以及*等各个方面的关注与协调合作,构筑爱的港湾,构建温暖的“家”,真心呵护留守儿童,营造人人关爱留守儿童的温氛围,让留守儿童在温暖阳光下快乐茁壮成长。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1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进城打工。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我国广大农村中出现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有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已达2290万人,而且这个数字还将在未来几年成较大规模的上升趋势。因此,留守儿童问题虽然得到了各级党委、*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留守儿童问题仍然是当今社会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就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笔者在仪征市马集镇方营村进行了走访和调查,并对留守儿童问题谈一些初浅的看法。

  一、基本情况

  方营村位于马集镇北首,共有20个村民小组。常住户540户,现有人口1950人。土地面积2684亩,其中花园800亩。现有机械加工、玩具、生态园等企业8家。三业总产值2500万元,人均纯收入9611元。我村大部分群众迫于生计挤进了打工队伍中去,成为打工一族,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据调查,全村有留守儿童43人,其中在校小学生中就有18位留守儿童,占学生总数的41.9%,老人监护的有35人,占81.4%,寄养他人的有2人,占4.7%。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1、留守儿童成绩欠佳。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学*成绩中等偏下,其中17%的小学生成绩较差,4%的小学生成绩很差;留守儿童中有1%的人上学经常迟到,有时迟到的高达27%,11%的留守儿童有过逃学的经历。分析原因,一是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部分农民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大,对孩子的学*体期望值较低。二是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介入过少。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隔代监护,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基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

  2、留守儿童心理出现偏差。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呵护和照顾。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导致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有的留守儿童情绪消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留守儿童大多年龄在1-15岁之间,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的出生几个月后,父母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想念父母的占85%,有38%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半年回来1次,30%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8%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55%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有的留守儿童从小父母就长期在外打工,一年难得回一次,性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得孤独、自卑、冷漠、少语,很少或不愿与教师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和玩耍,只与个别人来往。这是典型的留守儿童心理出现了偏差。据调查此类心理现象的儿童占留守儿童的14.3%。

  3、留守儿童生活普遍较差。由于我村老百姓普遍文化素质较低,大部分未掌握专长和技术,外出打工大部分从事的是劳动密集性工种,干的是苦活、累活,且工资收入微薄,只能基本维持家人和儿女的生活。儿童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由于家庭经济收入少,父母又长期在外,难以顾及到儿童的生活情况,导致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极大损害。据调查显示,80%的留守儿童生活较差,20%的留守儿童生活一般。

  4、留守儿童道德行为较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不少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不少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气的**混在一起。

  5、留守儿童安全难以得到保障。在留守儿童中,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对儿童的安全监管,加之部分监护人和代养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不够、意识不强、监护不力,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特别是在双休、寒暑假期间,脱离了学校管理回到家中,临时监护人和代养人的管理难以到位,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甚至出现安全事故。我村前几年一男孩在河边玩耍时不慎掉入水渠中,溺水身亡。

  三、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措施不力。*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能适应新时期学校教育的方法和措施。但在调查中发现,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学校教师与家长的沟通难度真大,有时半年甚至一年难见留守儿童父母一面,很难反映孩子在学校的真实表现和存在的问题,难以实现家庭和学校共同教育的目的。二是外出打工人员对孩子的教育过于依赖学校教育,但学校教育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教师没有精力,心有余而力不足,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三是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缺乏有效的措施,很难在学*上、生活上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并针对性给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环境和教育环境。

  2、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意识淡薄。父母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行为、心理健康、道德观念与智力发展将起着决定的因素。但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尤为淡薄。一是父母与留守子女沟通少,缺乏亲情上的交流,对孩子的成长漠不关心,放任自流,顺其自然发展。二是监护人和代养人大多数是老年人,文化程度不高,有的是文盲和半文盲,家庭教育意识模糊,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难以承担对孩子的道德培养和学*辅导的任务。三是父母对留守儿童只是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孩子吃得饱、穿得暖就行了,缺乏对留守儿童精神上的鼓励、鞭策与开导。四是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不对,父母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老师的事,孩子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取决于学校和老师,事实上成为孩子学*、身心发展的旁观者。

  3、社会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关注不够。*年来,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现象严重,对缺乏父母关爱,并在成长中留守儿童的思想上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心理、生理受到不同程度的扭曲。一是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的不足;二是一些娱乐场所缺乏有效管理,在互联网、电视、书刊等文化传播媒体中,庸俗、低劣、暴力、**等腐蚀内容屡禁不止,对缺乏父母关爱、亲情关爱的留守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

  四、对策及建议

  1、健全制度,完善留守儿童的管理措施。各级*和学校都要积极探索对留守儿童管理措施的新途径和新办法。严格责任追究,校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班主任为直接责任人,切实履行好管理和教育留守儿童的责任。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对留守儿童采取寄宿制管理。加强留守儿童在双休和寒暑假期间的安全教育,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从而解除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2、加大投入,改善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环境。*年来,外出打工人员不断增多,各级*都在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民营经济和劳务经济,可见劳务经济在社会进步、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级*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投入要下大力气,出台有利于外出打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的优惠政策,并禁止一切影响和限制家民工子女就*入学的条条框框,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费,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重新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热情。

  3、创新机制,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有机统一。对于留守儿童,以家庭为主体,加强学校、社会的正面教育和引导,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学校和社会联动的运作机制。家庭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要责任,给予必要的家庭关爱和亲情关怀,家长要与学校和老师经常保持联系,随时了解子女的学*和生长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学校要肩负起教育好留守儿童的责任,并有针对性的开展有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教育和活动,大力开发他们的潜力,激活他们的斗志,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保证他们与健全家庭一样健康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在,在某种程度上关系到我国未来人口和劳动力素质,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城乡社会稳定,因此值得全社会高度关注。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菁华12篇)扩展阅读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菁华12篇)(扩展1)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菁华12篇)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1

  多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一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里,在农村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儿童群体——留守儿童,且这个群体的人数正在不断扩大,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针对这一现状,为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和身心发展情况我在假期期间到部分外出务工人员的家里及县教育局进行了为期5天的调研。据抽样调查,有的学校留守儿童比例高达50。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身心发展尤其是品德、心理健康成长方面存在的问题正日益凸显,亟待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现特将假期中的调查报告整理如下;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留守儿童的学*情况呈两极分化,普遍较差。

  父母外出,由于缺乏有效的家庭教育这个重要环节,留守儿童对学*缺乏热情,进取性、自觉性不强,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应付了事,学*成绩普遍较差。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学*缺乏热情,不求上进,学校教育往往处于事半功倍的尴尬境地。留守儿童一旦在某个学*环节跟不上,往往破罐子破摔,厌倦学*、不求上进。这种情况让学校的管理者和老师十分担心,在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贫困山区、半山区,这种情况已经影响了班级、学校的教学质量。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学*成绩优秀的不到20,65以上学*成绩中等或偏下,有的主课只有30分—40分,有的逃学、厌学,上课纪律性差。但也有少数留守儿童有着许多同龄孩子较少具有的优秀品质。比如:独立性、自理能力强、意志品质坚定,更懂事和体贴别人

  2、留守儿童的行为*惯较差。

  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不服管理,说谎骗人,小偷小摸,抽烟、喝酒、打架、骂人成为了“问题儿童”。如白家庄小学二年级学生保傅林在父亲外出打工多年里,由于长期在放任自流的环境里,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他在家里不听代养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老师反映他不是干坏事,就是纪律散漫,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等现象发生。

  3、留守儿童心理出现偏差,少数留守儿童出现心理障碍。

  留守儿童大多年龄在1—15岁之间,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的出生几个月或一周岁后,父母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我们对名学生问卷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十分想念父母的占,有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留守儿童有的情绪消极,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躁。有的同学,父母长期在外打工,自己一个人生活,经常独来独往,从不与同学、老师讲话,极端的封闭。

  4、监护管理不够强。

  对169名留守儿童调查发现,留守儿童托付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管的占75人;拖付亲朋好友照管的占10人;有5的留守儿童没有监护人,独自一人生活。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不管是祖辈还是亲朋好友,在他们眼里,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只要孩子能有饭吃,身体健康不生病,安全不出事就尽到了责任。甚至部分监护人,因为忙于农活,对留守儿童的生活也照料不周。临时监护人因年老体弱等多种原因无法认真行使对儿童的监护权,特别是老人防范防护能力弱,安全保护意识不强,也导致留守儿童患病不能及时医治和受到意外伤害的事件屡有发生,使孩子的生存状况存在诸多隐忧。

  5、监护人自身素质偏低,家庭教育缺失。

  由于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文化层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与孩子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加之新课程改革以后,教学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就连一些年轻的农村家长也难以很好地辅导学生,更不用说老年人了。并且,由于监护人的素质偏低,也造成了学校与监护人沟通上的困难。

  二、产生的主要原因

  1、农村家庭收入低下,父母家庭教育观念淡薄。

  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特别是中小学时期,是人生行为*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父母外出务工,由于收入普遍不高,居无定所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错过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期,对孩子影响极大;有的父母*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有的父母教育方法不得法,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认为把钱寄回家,孩子有吃有穿有玩就行了,物质上满足,事实上成为孩子学*、身心发展的旁观者;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也承担不了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学*辅导的任务,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

  2、学校教育力不从心。

  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的教育寄望于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心有余力不足。大部分留守儿童没有寄宿学校,在学校的时间有限,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很难为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在学*上、生活上难以给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对那些有问题的留守儿童难以管理。

  3、社会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

  由于种种原因,大多数农村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方处于无人员、无设施、无场所的“三无”状态。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

  三、学校对留守儿童教育现行的一些具体做法

  1、学校领导已引起重视,并建立相应的机制。

  在调研的几所学校,都有留守儿童的统计和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具体措施。部分学校成立留守儿童管理领导小组,明确学校各部门及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责任,形成校内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2、学校积极开展一系列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教育活动。

  (1)定期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使留守儿童家长通过“亲情热线”经常与孩子联系交流,使孩子可以定期向父母汇报自己的学*、生活情况,并了解父母在外工作、生活情况,加强父母子女间的情感沟通,消除留守学生对亲情的心理饥渴。

  (2)、开展模拟家庭活动,老师充当留守儿童的临时父母,将留守儿童接到自己家中,辅导学*,并给以生活上的关心和照顾。

  (3)建立帮扶机制,发动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通过“两免一补”、贫困生、特困生救助等办法对贫困留守儿童进行重点救助。

  (4)开展“结对子”活动。班主任组织学生与留守儿童结对子,学*、生活上相互关心和帮助;同时,学校发动教师与留守儿童结对子,一个或几个教师负责一个村的留守儿童,对其进行不定期的家访和生活上的一些关心和照顾,做到定点、定人联系;

  (5)“五老”进校园活动。发动老干部等做义务校外辅导员,讲革命传统史,鼓励学生发挥艰苦奋斗、自强自立的优良作风,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3、积极建立家校联系,举办“四老”家长学校学校在学生入学时,详细记录了留守儿童家庭基本情况及父母的联系方式。

  当留守儿童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与父母取得联系。同时,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大多由祖父母、外祖父母做临时监护人的情况,学校对对留守儿童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四老”人员进行培训,改变“四老”家教观念陈旧,对孙辈重养轻教、娇惯溺爱的情况,引导这些老人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学会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4、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进行跟踪管理。

  完善学校留守儿童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建立“三知、三多、三沟通”机制。根据每一位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有针对性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指导,并进行跟踪管理。

  5、积极开展各类校内外活动。

  班主任和老师给予留守儿童特殊的关爱,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坚持启发、引导的疏导原则,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组织班队活动让留守儿童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生活,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以弥补他们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

  四、下一步的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意见建议

  1、请上级有关部门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给予高度重视,给基层以项目财力支持,扩大寄宿制学校的覆盖面,让留守儿童集中到学校吃住。对xx农村教育投入,帮助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村小、中学新办或巩固原有的寄宿学校,并按照实际留宿的留守儿童数量,发放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让留守儿童吃住警中到学校。

  一是可以解决家中无人照顾的问题;

  二是方便学生向老师请教问题,提高学*的积极性;

  三是有利于同学间的交流,发展积极向上、开朗健康的性格和心理;

  四是可以排除留守儿童上学往返途中的安全隐患。

  2、学校应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农村中小学应切实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

  一是从生活上和心理上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心和关爱;

  二是针对留守学生特点,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在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

  三是通过书信、热线电话等形式,加强与留守学生家长的沟通,为增进孩子与父母的联系创造条件。

  3、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引导留守儿童家长重视对子女的教育。社会各方面应针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宣传普及家教知识,教育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明确教育子女的职责。在留守儿童父母回乡探亲时,组织他们参加家长会或家长学校学*,引导他们经常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给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教育临时监护人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注重道德教育,更多地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

  4、强化监护责任,构建亲属监护网络。

  相关单位要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家长在外出务工的同时,把孩子的生活和教育事情安排好,外出打工后要加强与孩子沟通、学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科学方式和方法,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此外,要加强临时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指导,转变监护理念,引导临时监护人及其他亲属对孩子的文化道德教育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的关注。让远离父母的孩子真正感到“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合力营造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5、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构建社会呵护网络。

  全省各乡镇、村(居)委会应尽快做好留守儿童档案的建设工作,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有关情况,针对各类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更切合实际地解决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问题。对于那些生活较困难和问题突出的留守儿童要特别关注,建立社区帮扶中心,并组织干部到留守儿童家里慰问,切实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实际问题。要加强农村基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由村支部负责,统筹乡村学校的老师、村妇代会主任、退休老同志、*等各方面力量,给予留守儿童“一对一”的特别关怀,组织他们开展有益的集体活动,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良好的行为*惯

  总之,新农村建设离不开下一代,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我们社会各界都应当为他们提供一个和谐,优良的成长那个环境。只有这样,新农村建设才会更加的成功,祖国的明天才会更加的灿烂。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2

  (一)空巢老人生活现状

  据调查,黄集镇有60岁以上空巢老人3570人,占总人口的4。20%,占老龄人口的45%。其中彭王、长王两村共有空巢老人142人,其中60― 70岁的70人,占49%;71―81岁的56人,占39%;80岁以上的16人,占12%;一人独居的6人,占4%,夫妻同居的99人,占69%;长年有病的42人,占29%;长年参加生产劳动的100人,占70%;在家抚养孙儿的52人。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行列,如何关注老人愉快的度过晚年,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老龄化成为社会工作的一项重要的内容。“空巢老人”是指不与子女居住在一起的老人,其中既包括无子女的老人,也包括与子女分开居住的老人。据全国老龄委统计,我国60岁以上老人占人口总数10%,20xx年将达到2亿。同时,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夫妇外出去繁华都市打工,随之产生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他们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但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缺少父母情感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儿童甚至会因此走上犯罪道路。

  3月中旬,为了仔细了解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生活和生存状况,该镇组织部分*和驻镇*委员对全镇37个村、3个社区居委会进行调研,对彭王、长王两村进行重点调查,以寻求改善农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生活保障的良策。

  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空巢老人对现在生活状况比较满意。有81%的农村空巢老人依靠子女或自己劳动进行自养。从事农业生产或其他副业的自我劳动收入以满足基本生活要求。如:彭王四组98高龄的老奶奶王明珍,53岁时老伴去世。1984年,子孙因工作需要迁居襄樊后,她一直独守空巢,开垦2亩荒地,靠自己的劳动进行自养。她说:儿孙买房、上学需要花大钱,我自己能过,不愿给子孙找麻烦。随着经济收入、家庭生活水*的提高,不再因为吃喝问题而发愁。多数老人期待与儿女一起生活,他们认为和家人一起生活是最好的生活方式,而对生活水*的要求比较低。但由于住房、代沟或者不愿意给子女添麻烦等种种原因未能够与子女一起生活。加上老人与子女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为避免产生冲突与矛盾,而选择独立生活。个别子女具备所需的物质条件,但赡养老人的观念很淡薄,嫌弃老人,从而使老人不得不独守空巢。大多因了子外出打工或女儿出嫁,老人不得不独守空巢,管理责任田,养家护院,或抚养孙儿。因此,孤独是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极大隐患。部分老人感觉到自己步入老年后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下降,社会认同感不能得到满足。他们都盼望子女能回来看望自己,因缺乏亲情倍感孤独。同时,身体状况是老年人最担心的问题。晚年后,由于高血压、冠心病、肺心病及四肢麻木等疾病所困扰,有的老人看不起病,有的甚至担心子孙购房、上学及日常生活开支大,怕给子女拖累而拒绝接受治疗。“老有所乐”也是空巢老人所追求的。46%的老人认为,只要心境好,能够有自己比较满意的生活方式、娱乐休闲方式就可以了,快乐才是关键的。有的老人以种地拾柴、放牧养禽为乐,有的老人喜欢聚集一起谈古论今,有的则喜欢打麻将、看京剧。

  农村空巢老人家庭还普遍面临看病就医、农业生产投入、人情往来等经济压力,同时子女外出务工还导致不少老人接替子女承担农业生产、人情往来等责任,加重了经济负担。

  但70岁以上高龄空巢老人缺乏生活照料,他们在吃饭、穿衣、入厕、上床、洗澡、走动等方面遇到重重困难,尤其是两位老人同时得病,或一位老人独居更为困难。

  精神慰藉是空巢老人渴求的重要内容,尤其是来自家庭成员的上门探视、打电话问安等形式,他们渴求的探视频率要求在一周或一月一次。他们渴求向配偶、子女或亲友倾诉烦恼。

  (二)留守儿童生活现状

  通过调查,黄集镇总人口为8。5万人,14岁以下儿童16820人,其中留守儿童达5712人,占儿童总数的34%。通过对彭王、长王两村的178名留守儿童抽查,留守儿童父母一方外出的107人,占60%;留守儿童父母同时外出的71人,占40%;留守儿童中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的64人,占35%;被托付给亲戚、朋友监护的7人,占4%。

  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打工,其中大部分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这种状况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受到影响。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燥、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1、监护不力,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

  通过对该镇秦家学区走访调查发现: 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或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和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

  2、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担忧

  据调查,有70%的父母年均回家不足3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1次;*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话、通信频率月均不足1次。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身心健康形**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19%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不如人,11%觉得自己受岐视,9%有过被遗弃的感觉。

  3、疏于照顾,人身安全不容忽视

  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了侵害的对象。*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被拐卖的儿童群体中,第一位是流动儿童,第二位是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3

  调查内容:农村留守儿童

  调查时间:20xx年9月—20xx年6月

  调查目的: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对问题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调查地点:镇雄县场坝镇摩多小学

  调查方法:教学工作参与、走访、访谈

  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儿童留守农村而无人照管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调查显示:我国有1.2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20xx年8月底到20xx年6月底,我们到了镇雄县场坝镇摩多小学进行为期接*一年的顶岗实*支教生活。在这段时间中,我们在*时休息的过程中走访了一些家庭,对农村留守儿童也有了一顶的了解!结合此次调查,现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对策,提出如下调查意见。

  一 基本概况

  我们实*的地方是相对较贫困的农村地区。这个地方生活条比较艰苦,自然环境也较为恶劣,人民的生活水*不高,很多人为了改变这中现象,在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年轻人纷纷外出到沿海发达地方打工。在这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这一类型!年轻人外出大工就把家里的孩子留给父母和亲戚来照顾!这就是大部分“留守儿童”的来源!

  我所教的班有96个学生,其中就有30多个孩子是“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差不多都是班里的问题学生!学*成绩普遍偏差、作业常常不按时完成、有孤独感和失落感的倾向,不愿与其他同学和小朋友交流、有娇纵、任性等坏脾气……

  二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这些孩子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作为临时监护人,由他们照管孩子的一切,当然其中还存在家中无人看管的现象。根据留守儿童家庭状况,家庭环境及临时监护人的文化素质,年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无能为力,只管“吃”的放纵型。

  这部分儿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条件差、监护人监护能力低的家庭。这些人群年老、体弱、文化低、见识少、负担重。他们由于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种一大家人的田地、喂养猪牛等,他们天天忙于农活,根本就无暇顾及孩子了。他们仅仅对孩子煮煮饭、洗洗衣而已,特别到了农忙季节,连吃饭都顾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饭或挨饿。许多孩子还承担起家里全部家务事,有时,连几岁地孩子也得下地干活儿。至于如何教育孩子,对于“听话”的孩子很满意,不听话的孩子只是说说而已。关心学*更无从谈起。对于孩子心里想的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没想到要关心。其实,这一现象在留守儿童家庭里普遍存在。他们的父母忙于挣钱,自己和祖父母忙于农活、家务,对自己的教育、成长都无人关心,使自己本应得到温暖、关爱的童年变为“早熟的大人”。

  (2)隔代教育,只顾“给”的溺爱型。

  很多留守儿童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着。由于代沟所致,爷爷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里各方面都给予“关爱”,常常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让孩子玩好、吃好,对于生活细节不予指导或误导。出现了问题往往是包庇、怂恿,严重的说说而已。这样,孩子养成了娇气、任性,*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互爱体验,怕困难、怕挫折。于是孩子受家里人的宠爱,家庭教育的艰巨性由此加大。宠坏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经常对人无礼貌,喜欢惹是生非,学*懒散……。

  (3)寄居他家,无法管的放纵型。

  农村留守儿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养在亲戚家或朋友中的。被寄居的孩子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因为他们毕竟不是和自己的亲人一起生活起居。他们中有一些人总感觉在亲戚家里毕竟没有在自己家里那样自由,束手束脚的,看起来胆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离开了亲戚,就像老鼠离开了猫,他们就无法无天了。也有一些孩子胆子很大,亲戚根本管不住,有的可以跟亲戚顶撞,亲戚稍微说重了,就怀恨在心或是逃离出走,使得亲戚无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

  因此,这个群体的孩子通常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学生成绩不佳,在校表现不优。进入学龄阶段的儿童一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其主要任务是学*: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创造。但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小学阶段的学*兴趣还比较浓,学*成绩和在校表现都还较好,优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初中阶段,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极少的留守儿童能表现为优秀,我们调查中发现,初中留守儿童中学*成绩和在校表现都优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学*和生活*惯都很差且行为出现问题的儿童却占了*30%,而且在所有“问题儿童”中,留守儿童占80%。

  2、亲情缺失严重,心理发展异常,。青少年期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农村留守儿童们由于其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久而久之,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父母很少见面,缺少沟通。其中,与父母见面半年一次的为53%,一年一次的为44%,两年一次的有3%,还有一个孩子的父母双双外出六年未曾回过一次家。农村留守儿童在个性心理上表现极为异常,有这样两种典型“症状”: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

  3、父爱母爱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内心往往会出现一种愧疚感,加上在外打工,经济较为宽裕,对这些孩子生活的经济支付能力较强。因此,他们往往对孩子采取物质补偿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孩子的全部的爱,孩子要什么就可以非常轻易的得到什么,从不迟疑也从不打半点折扣。这种爱的方式,在儿童的心理边逐渐形成了儿童的“金钱万能”的价值观和“逍遥享乐”的人生观。他们没有任何勤俭节约与艰苦奋斗的概念,没有人情味,没有正确的取向与人生取向。

  4、家庭教育缺失,越轨现象严重。家庭教育是人生所需全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家庭教育最早最直接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健康与否。我们调查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生活*惯和行为*惯都不好。在家里,他们不讲求个人卫生,早上不洗脸漱口就吃饭,晚上不洗脚洗澡就往被子里钻;在学校,他们的学*没有计划,没有兴趣,拖欠或不交家庭作业现象严重,不遵守校纪校规,自由散漫,迟到、早退、旷课现象经常发生。在社会上,他们缺乏礼貌待人的常识,他们中抽烟的有,赌博的有,打架的有,酗酒的也有,沉迷于网吧的更是不乏其人,还有谈情说爱的,有些甚至还发生了性行为。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没有发育完全之前,对社会上的各种复杂、不良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而留守家庭一般都却无法给予,从而导致留守子女极易产生犯罪和越轨行为。

  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1.监护人自身因素有欠缺。一是责任意识不强。在除父母外的监护人眼里,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应对孩子更多的爱,否则会使孩子产生扭曲心理,觉得不是自己亲生的父母到底不知道疼爱自己。二是监护责任不明确。监护人往往从身体健康方面考虑问题,重吃饭穿衣轻学*教养;重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关心儿童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忽视儿童良好行为*惯的养成。三是监护精力跟不上。由于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有的甚至同时要监护几个留守儿童,放在每个留守儿童身的精力就不够。再加上自己身体状况差,本身需要人照顾,因此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四是监护人自身素质较低。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来照顾儿童,不知道从法律、安全、卫生知识等方面教育他们,也不能在学*上给予帮助和指导,从而使留守儿童的教育从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当今,一方面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却相对滞后,尤其是边远山村。因此,农民不得不想办法改善家庭经济生活条件,让自己孩子摆脱这种祖祖辈辈都无法摆脱的困境。当最基本的生活问题都无法解决时,他们只能选择进城务工赚钱来养家糊口,从而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因此,我们认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造成那些留守儿童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

  3、家长缺乏家庭可持续发展观念。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虽然经济不富裕,但也不至于穷困潦倒、无处安身,他们大多是可以在家乡通过辛勤劳动来维持家庭正常生活的,而他们却追求快速改善家庭生活,追求给孩子成长提供充实的经济支持,不惜抛家弃子,离乡背井而进城打工。他们唯一的收获就是让他们感到满足的纸币,而他们失去的是家庭的亲情,牺牲的是子女的前途,造成的是越来越多的、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这些都是他们用金钱无法买到的,更为可怕的是使得自己的家庭得不到正常的发展。

  4、复杂的社会因素难辞其咎。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过早过多涉足社会的各个方面,但由于其天真幼小,无法正确处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纷繁复杂的社会信息与状况,分不清是非曲折。因此,网络游戏、**影像、黑势力等等,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形成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把一些与社会和道德格格不入的东西当作时髦去追求,当作偶像去崇拜去效仿,把黑的当成白的,把对的当成错的,进而使他们在自己心理发展上存在大量的不健康的甚至是错误的东西,存在许多的困惑与问题。比如,抽烟酗酒好爽,奇装异服好酷,哥们义气拔刀相助是英雄,谈情说爱老婆老公成必须品,等等一切,是大多数留守儿童的身上都存在的问题。这样的社会环境也给社会自身留下了大量的不安全隐患。

  社会因素中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就是:歧视农民工子弟。由于存在部门利益至上的缘故,各级*已经制定的有关进城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接受同等教育的政策不能落实,进城农民工子弟无法享受与当地儿童同等接受教育的权益。

  三 思考与建议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单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问题或者是留守儿童自身的问题,更是一个全社会都不容忽视的综合性问题;不单是一个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是一个其自身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关注和解决,家庭与社会都将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各个家庭、整个社会乃至各级*都应该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以人的生存与发展为本,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稳妥地加以解决。我们调查组从*期和长远两个方面提出我们的建议。

  鉴于目前留守儿童群体客观存在的现实,我们建议*期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机制。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是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努力。建立以市、县(市、区)、乡(镇)*为主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责任制,县(市)、乡(镇)*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行动计划和具体措施,实行属地管理为住的原则,将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对县(市、区)、乡(镇)*全年工作考核目标,形成*、学校、社区、家庭、邻里多方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2、完善和落实相关法律政策,保证农民工子弟在工作地享有同等受教育权益。各级*要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弟在工作地接受教育的制度和机制,使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真正享有同当地儿童同等的受教育权益。对已有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监督和落实,不要纸上写的“同等”,实际操作中人为地制造各种障碍。享受均衡的现代教育,是每一个孩子包括农村孩子应有的权力,也是我国*的总体教育目标。同时,要改革学籍管理方式,为异地农民工子弟建立流动学籍,要取消异地学生必须回原籍地参加中考、高考等制度,要取消各种名目的借读费、建校费、捐资助学费,最大限度地降低进城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入学的门槛,保障其享有与当地儿童相同的接受同等教育的权益,使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上学,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留守儿童群体。

  3、培养和扶持以民间组织为依托的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机构。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之前,各级*应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民间资金和社会力量兴办留守儿童服务站等多种形式的托管服务机构,利用社会优质资源(如优秀退休教师等),切实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成长服务。

  4、下大力气优化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大量的社会矛盾也日益加剧,使得年轻一代成长的社会大环境在不断恶化。因此,各级各部门必须下大力气从小事抓起,严肃治理在不断恶化的社会环境,严厉打击破坏儿童成长环境的人和事;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要围绕关爱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成长的主题,一方面宣传“以人为本”“儿童优先”“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等新观念新风尚,另一方面用积极的健康的题材武装青少年一代的头脑,引导他们正确辨别是非,引导他们积极向上生活、学*和做人。

  然而,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全社会,尤其是各级党委*的领导干部,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努力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

  我们必须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途径。目前,在*的正确领导下,新农村建设可以说是热火朝天,农村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很多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示范片都是在基础较好的地方锦上添花更上一层楼的新型政绩工程,真正基础差经济落后的地方却无人问津,可以说是从未盼到过高级领导的“现场办公”,致使新型落后地区在产生,新的不和谐在形成,致使种地方的农民不得不继续通过进城打工的途径来维系家庭的生存,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群体和留守儿童问题有增无减。因此,落实*的加快新农村建设任务,我们应该坚持全面发展观,不仅“锦上添花”,而且“雪中送炭”;不仅注重修道路建楼房,而且重视办好教育提高人口素质;不仅发展经济提高收入,而且关注民本民生优化社会环境。总之,就是要建设全面和谐的新农村,最终实现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这一重大社会问题的目的。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4

  据资料显示,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检出率高达57.14%,父母打工年限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他们不只是一群缺少父母照看的人,他们更像是这个时代的孤儿,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而存在,他们的存在与我们也息息相关。

  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心理等方面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真心有爱并持续被恩典推动的人奉献参与。

  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这是造成在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根本原因。一方面:他们的父母到城里打工拼命挣钱,争取或获得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他们又因为在城市里,或自身难保,或无立锥之地,无法将他们的子女带进城里,留在自己的身边。同时为了生活或生存,他们不能够轻易的离开自己的工作,不能轻易的离开城市,就是在这种带不出与回不去的双重矛盾中,留守儿童虽然有父母,但是他们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离”的现实。

  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受到影响。

  鲁迅曾发出“救救孩子”呼声,现在是该“救救”留守儿童的时候了。

  留守儿童社会相关问题如下:

  一、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

  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留守儿童中大部分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面临许多方面的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渠道倾诉,有亲人安慰。但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在外务工,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几年都难以给孩子打一个电话、写一封信、见一次面,以此维系亲情很难勾通思想,倾听烦恼,给孩子予以足够的关怀。有的父母多年不与孩子见面,至使孩子遗忘了父母的相貌,更谈不上有何亲情。

  二、大多数留守儿童学*成绩中等偏下。

  尽管有许多留守儿童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求学愿望,然而,留守儿童实际学*情况却不容乐观。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留守儿童只有2%的成绩优秀,10%的成绩中等偏上,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和相当差的却占到了88%!这主要是由于心理问题的干扰以及学*自控力较差所造成的。在大量的问卷中,有绝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反映无人督促学*,这影响了他们自控力的形成。

  三、监护人缺乏保护意识导致的意外伤害比例较大。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属于未成年人,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对突发性事件也缺乏应变和自救能力,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加上不少留守儿童上学路途较远,经常起早摸黑赶路,人身安全令人担忧。

  四、留守儿童的行为*惯较差。

  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不服管理、我行我素。

  五、监护人自身综合素质偏低。

  调查发现集留守儿童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文化层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与孩子在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

  留守儿童心理相关问题如下:

  心理健康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且表现为隐性,不容易发现但影响深远。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

  性格柔弱内向。

  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是与父母亲疏不同,遇到一些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在调查中发现,有21.1%的外出务工父母一个星期左右和孩子联系一次,34.1%的一个月联系一次或很少联系。很多父母半年以上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这种长期的父母分离导致孩子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自卑心理障碍。

  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父母不在身边的他们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上不求上进。据调查,仅有15%的孩子能够自觉学*,大多数孩子需要在督促下学*。还有不少孩子上网成瘾,荒废学业,义务教育没有完成就流落社会。

  寂寞无聊心理。

  父母的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失落,感到寂寞,进而产生心理骚动和抑郁等问题。一位初三的女生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妈妈,你知道吗?自从你和爸爸还有弟弟走后,我一个人在家里由多么的寂寞,有多么的伤心。自从你们走了以后,我几乎没有笑过,多么怀念以前我们在一起的时光。”这种寂寞的心理必然导致精神上的空虚,进而可能导致行为上的出格。

  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

  留守儿童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对老师,临时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调查显示,54%的留守儿童和他们的临时监护人有矛盾,其中15%经常有。53%的留守儿童表示学*上遇到困难感到无助。39%的留守儿童表示曾经受到同学的欺负。

  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

  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和社会无情。

  总结:

  大家都知道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起点,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人类一切教育的基础,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而留守儿童由于第一监护人出现缺位,导致诸多社会问题和心理问题,对于我们能做什么呢?

  也许我们再怎么努力也不能替代他们父母的角色,但是我们可以做一个属灵的父母,用一颗为父为母的心肠,切实地去关心和帮助他们,体恤他们的忧伤,用无条件的爱去爱他们,陪伴他们成长,教导他们走正路……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5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但是留守儿童的境遇令人堪忧,特意为大家整理了关于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范文的相关材料,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帮助。

  外出打工成了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20多年来,流动人口不断增加,流动人口主要是从农村流动到城市的青壮年劳动力,青壮年劳动力占全部流动人口的70%左右。由此,在很多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普遍出现了“留守家庭”问题。目前,在与留守家庭有关的诸多问题中,“留守老人”、“留守妻子”,特别是“留守儿童”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一旦外出以后,他们整日忙于打工,大多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对孩子内心的困惑、需求、兴趣更无法关注。有的即使想关心,限于经济等条件,他们也无法更多地给孩子打电话或者经常返家看孩子。此外,由于夫妻一方长期外出打工,也造成了不少农村家庭的破裂,影响了孩子的健康发展。留守孩子由于家庭生活和父母教育的缺失,势必会形成下面一些问题:

  1、学*上缺人辅导。留守学生多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成绩中等偏下和较差的占大多数。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一些留守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形成恶性循环。

  2、生活上缺人照应。留守儿童的生活主要靠在外务工的父母寄钱回家或者在家的临时监护人提供。大多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比较贫困,有的甚至失去依靠,生活极其艰辛。更有部分留守儿童的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的损害。

  3、亲情上缺少温暖。留守儿童父母(或一方)不在孩子身边,缺少应有的关爱。父母在外务工,大部分身心疲惫,与家人联系较少,骨肉分离,与子女缺乏交流和沟通,亲情失落。在调查中,90%以上的留守学生普遍感到父母不在身边的亲情失落和孤独感。有的父母外出时间长达多年,从未回家,也无电无信,无从谈上亲情的存在。

  4、心理上缺少帮助。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的缺陷,与外界不愿接触或接触太少,大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对集体漠不关心。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生活、卫生*惯差,自卑感重,自理能力差。

  5、道德上缺少教育。留守儿童多生长在放任自流、情感缺失的环境中,道德和品格教育得不到正确**。调查显示,许多孩子沾染上不良*惯,缺乏道德约束,经不起外界不良事物的引诱,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小事升级,打架斗殴。

  6、行为上缺少自控。未成年人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父母外出,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和帮助。一些不良的文化、越轨的行为很容易被缺乏正确判断的他们接受。他们逐渐养成许多不良行为,有的沉迷上网无法自拔;有的好吃懒做、小偷小摸;有的时常不回家,打架斗殴。

  7、安全上缺少保障。留守儿童面临玩耍、劳动、生活中的安全问题,因其监护人不力或无临时监护人常发生安全事故。

  所以,我认为,为构建和谐社会,缓解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问题并为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应该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一)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特点,提高家庭教育水*

  在家长的教育素养普遍较低的情况下,学校要主动负起指导亲职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任,正如马卡连柯所说的:“学校应当领导家庭。”农村学校必须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特点,低起点,高效率,灵活机动地开展家校合作。一是利用家长爱子心切的心理提高他们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更新教育观念;二是帮助家长正确理解家庭教育的本质属性,弄清家庭教育不等同于文化辅导;三是帮助家长全面了解孩子的身心特点,理性地去开展家庭教育;四是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指导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加强情感交融,扭转留守儿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劣势。

  (二)遵循孩子身心特点,引导同辈群体的交往和活动

  同辈群体虽是孩子自发的组织,但只要引导得当,它会成为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班主任首先要以持久而真诚的关心赢得孩子的信赖,掌握同辈群体交往的“小秘密”,尤其要与群体的“小首领”交上朋友。其次通过交谈、游戏、讨论等形式引导孩子们妥善处理群体内的矛盾,正确看待各种社会现象,增强孩子对不良社会诱因的“免疫力”。最后通过开展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进行闲暇教育,吸引群体成员投身于集体生活,弥补孩子的亲情缺憾,创建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群体文化。

  (三)发挥农村优势,充实孩子的课余生活

  学校的社会职能决定了学校在教育网络中的主渠道作用,除对家庭和同辈群体加强指导外,还应从自身入手,利用本地区的优势,开发活动课程,愉悦留守儿童的身心,填补他们生活中的空白。

  (四)以“手拉手”活动为*台,构建留守儿童“手拉手”体验教育互动模式

  “手拉手”模式是少先队组织的经典项目,已有众多少年儿童从中受惠。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同样可以利用这种*台,构建起两种“手拉手”的少年儿童体验教育互动模式。一是在农村学校内部,构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手拉手”活动。利用同辈群体在少年儿童社会化中的重要功能,班主任或少先队辅导员带领和倡导非留守学生与留守学生交朋友,尽量打破原来留守学生一般只和留守学生交朋友的现象,让留守学生积极融入到班级、少先队或校团委这样的大集体中来。二是构建城市少年儿童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手拉手”活动模式。把深刻的教育内容融人到生动有趣的“手拉手”活动之中,用祖国大好风光、民族悠久历史、优良革命传统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教育城乡不同生活环境中成长的未成年人,培养他们相互理解、相互认同和共同的情感。

  (五)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优化社区育人环境

  社区环境对儿童少年乃至**来说,是最直接、最具体可感、生动形象的社会氛围。一般农村人包括一部分农村教育工作者都没有充分认识到社会环境的教育功能,因而优化农村社区育人环境,首要的是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强化大教育观。要提高社区领导(在农村一般是村级领导)对教育的关心程度和参与意识。由学校、村委、家长代表组成联合教育委员会,校长定期或不定期召集开会,关心留守儿童家庭中出现的问题,在教育力量的整合中起协调作用。通过有线广播、文艺宣传等形式,向广大农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知识。争取人人都成为教育的有生力量。其次是要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抓手,形成科学文明的育人氛围。结合农村税费改革,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建好村级图书室、文化室,用丰富的书籍和科教影片、娱乐活动吸引农民,为留守儿童开辟活动园地。

  (六)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构建和谐农村生活

  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消化或就*转移。将农村劳动力就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改善小城镇的投资环境,千方百计增加农村就业机会,使部分农民能在本乡或本县打工,缩短务工农民回家周期。加强农村吸引外资力度,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尽量减少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6

  XX县是一个五山一水四分田的农业县,全县总人口40.7万人,农业人口约占75.4%。全县在外务工人口为43043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达7317人,留守儿童数量相对较大。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不仅成为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而且给正在成长中的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带来巨大影响。为全面了解XX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推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2006年以来,XX县妇联对全县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监护情况先后两次做了调查,一是对劳务输出量较大的乡镇下发了调查问卷,二是对全县267所中小学及幼儿园全面普查。普查结果显示:全县留守儿童共计9545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约7317名,部分中小学留守儿童已超过在校生总数的50%;这些孩子中50%以上不同程度存在生活无助、学业失控、道德失范、心里失衡、生病得不到及时照顾等困难和问题,结合此次调查,现将"留守儿童"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现状

  1.留守儿童分布广泛。在这次调查中,在我县45740名儿童中,有7317名农村留守儿童,占16%,其中女童有3624名。单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4643名,占留守儿童的63%;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2674名,占留守儿童的37%;随父母进城生活的流动儿童有783名。为了增收致富,外出务工农民越来越多,随之留守儿童的数量也逐年增加。

  2.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单亲监护或是隔代监护。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63%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在外工作,一方在家。其中49%以上是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务农,及抚养孩子。其中有31%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地打工,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3%被托付给亲友,3%在校寄宿。

  3.留守儿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学*任务。70%的留守儿童表示父母很辛苦,约80%的孩子能按时完成作业,生活自理能力较强,70%以上学*成绩中等或偏下,成绩优秀的较少。

  4.留守儿童行为*惯欠佳。在受调查的留守儿童中,行为*惯好的占35%,中等占55%,其中,说谎、打架、好吃懒做、沉迷于游戏、网络,抽烟、喝酒、拉帮结派、参与盗窃、抢劫现象的占10%。

  二、存在的问题

  由于家长长期在外务工,留在家中的单亲也忙于家务与农活,与孩子沟通、交流较少,疏于对孩子的关爱,更谈不上对子女进行应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儿童在生活、学*、行为乃至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较同龄儿童要多。

  1.学*成绩一般。由于临时监护人文化水*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或没有这个意识,重养轻教,致使留守儿童的学*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特别是父母双方均在外地打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亲人照看,大部分重监护轻教育,甚至对留守儿童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加之儿童本身自控能力较差,无法抵制现代社会中不良诱惑,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调查中我们发现,全县7317名留守儿童中学*优秀的不足10%,70%以上成绩中等或偏下。

  2.隔代教育力不从心。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半数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没有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没有精力监护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

  3.性格发展不健全。临时监护人一般只管吃穿,不愿管理教育或者不善于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与此相关的也带来了一些烦恼与冲突。他们没有倾诉的渠道,监护人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在从婴幼儿期到儿童期、青春期的孩子的人格形成过程中,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构成因素。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孩子心灵孤独、情感淡漠,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这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将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另外,在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缺乏主动性,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安全的忧虑,从更深层次来看,反映了留守儿童内心的压力。

  三、形成的因素

  由于我县留守儿童存在的量大,涉及的面广,*而在开展的留守儿童的工作中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合作才能完成,我们县对留守儿童工作做了一定的努力,认为留守儿童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原因。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家庭原因。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即: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同时,从家长自身来看,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3.教学原因。由于教育内容、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加之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而这些教育内容不但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化,媒体迅猛发展这一时代的所有儿童都是必要的。

  四、对策及建议

  1.加大支持力度,优化留守儿童学*成长环境。*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问题,把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作为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要加大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发展农村寄宿学校,对无人照看、学*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可到寄宿学校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2.贯彻落实政策,确保农民工子女到流入地就*入学。夫妻双方都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把子女带到流入地就*入学,是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基本措施。根据2003年*办公厅转发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教育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以流入地为主和公办学校为主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的“两为主方针”,学校要尽力就*接收农民工子女入学,并且要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费,*等对待每个学生,努力为流动儿童接受教育创造条件,不断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7

  *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二、三产业的高速发展,我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也随之加快,特别是xx后、xx后人员外出务工或经商的达xx%以上,农村中留守儿童的数量逐年上升,现已成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生活状况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为进一步了解我区农村留守儿童学*、生活、心理、健康等方面状况,查找问题,提出建议,指导工作,课题组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况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我区农村留守儿童绝大多数分布在xx个镇,极少数分布在双龙湖、双凤桥、悦来、回兴、两路、王家x个街道。据统计,截至今年x月底,全区共有xx岁以下农村留守儿童xxxx人。从年龄上看,x—x岁农村留守儿童xxx人,x—x岁农村留守儿童xxxx人,x—xx岁农村留守儿童xxxx人,xx—xx岁农村留守儿童xxxx人;从入学情况看,x—x岁的农村留守儿童xxx人已入幼儿园(学前班),x—xx岁的农村留守儿童只有x人辍学。

  xx区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及生活现状调查汇总表见附件

  二、主要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力度比较薄弱

  从调查统计情况看,我区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类型主要是隔代监护型和亲朋监护型两种。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监护的约占xx%左右,由叔伯姑舅等监护的约占xx%左右,由其他亲友监护的约占x%左右。监护人的年龄为xx岁以上的约占xx%,xx—xx岁之间的约占xx%;高中文化程度不到x%。

  (二)农村留守儿童内心世界比较封闭

  调查反映,留守儿童中性格内向的比例要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相对于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留守儿童们往往更内向、孤僻、忧郁,亲情观念比较淡薄,以自我为中心,难得关心他人、朋友或亲戚。多数农村留守儿童不愿意让他人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愿意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人,害怕遭到别人轻视和歧视。只有十分之一的农村留守儿童会把心里话对父母以外的监护人说,另外有十分之一的留守儿童会把心事藏在心里,谁也不告诉。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好中差比例约各占xx%、xx%、xx%。

  (三)农村留守儿童情感缺失比较严重

  一是父母家庭教育缺失,父母常年外出务工或经商,缺乏“父亲教育”或“母亲教育”。二是亲情观念缺失,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没有时间感受父母的关爱和与父母进行沟通交流,与父母之间的亲情观念淡漠。调查显示,xx%的留守儿童都渴望父母回到自己的身边,与父母长期生活在一起,使自己像其他同龄人一样享有父母的关爱。在问到“什么时候最想念父母”时,大都选择了“生病或过生日的时候”;在问到“最想对父母说的一句话”时,所有的孩子都选择了“想和你们生活在一起”或“常回家看看”或“快点回家”。

  (四)农村留守儿童学*成绩普遍不好

  在调查中发现,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在校期间学*精力不易集中,学*自觉性不强、行为*惯差,学*成绩普遍偏差。学**惯和成绩较好的约占xx%,中、差约各xx%。主要课余生活:多数为在家看电视和玩耍,甚至有xx%左右的迷上打电子游戏。

  (五)农村留守儿童行为能力相对较差

  多数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能力及行为能力比较差。据学校老师反映,留守儿童卫生*惯不好,衣服经常很脏,不爱洗澡洗头。只有半数留守儿童能自己做饭洗衣服,xx%左右只能做简单家务,xx%左右的不吃早餐,xx%以上能坚持洗脸刷牙,xx%左右能早睡早起。

  (六)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尤其堪忧

  留守儿童相比其他儿童,更容易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xx%以上的留守儿童被同学或兄弟姐妹或邻居或社会青年欺负过。同时,留守儿童正处于心理发展和生长发育阶段,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控能力比较差,容易沾染社会不良风气,出现打架、说谎、骂人等不良行为。节假日更是成为监管盲区,安全存在隐患。

  三、原因分析

  (一)家长多为生活所迫不得已牺牲子女家庭教育

  外出务工或经商人员多为生活所迫,绝大多数的唯一目的依然是谋求经济收入和改变现行生活状况,从而不得不以牺牲子女家庭教育为代价。绝大多数外出务工或经商人员把子女放在老人身边,实属在生活压力面前不得已而为之。在调查座谈中,很多外出务工或经商的家长说,他们也很想将孩子带在身边由自己来照顾,但由于自身素质不强,经济收入不高(年收入x.x万元左右的占xx%以上),绝大多数是租房住,有的甚至是几家人合租,临时居住的环境较差,如果将孩子带在身边,由于自己务工或经商,也无法照顾孩子,上城镇的幼儿园或学校,费用相对农村也比较高,自己的收入无力承受,因此,无力将子女带在身边,只好将孩子长期留在老人身边,而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这就严重地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和成长。

  (二)临时监护人教育管理力度不够

  作为隔代监护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比较溺爱孩子,在监护和施教时,通常是但求物质、生活上全方位的满足,而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另外,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xx岁左右,且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相当部分祖辈在文化知识层次上属于文盲。因此,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养育的重任,特别是当有几个孙辈一并交由他们监护时,就更显力不从心。另外,作为亲朋监护型的叔婶、姑舅或要好的朋友,他们通常是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学业成绩和物质上的满足,以便更好向孩子的父母交待,而对于孩子行为*惯的养成,对于孩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却很少关注。因为,亲戚朋友担心的是,如果管得多管得严,万一孩子半路跑了或出了什么意外,就不好向家长交待;如果不跑不出事,但孩子在父母回家把自己所受“待遇”告诉父母,也影响亲戚朋友之间的良好关系。所以,只要孩子*安无事,在物质上不亏待孩子,基本上就行了,如果学业成绩也不差,那更是锦上添花。

  (三)缺少父母关爱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从事的多是体力活或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艰苦,劳动强度高,空闲时间少,因而回家频率极低,多数是半年或一年才回家一次,基本上是一星期或一个月,甚至一个季度才与孩子通过电话联系,联系的内容也仅限于生活方面或嘱咐好好学*,很少关心孩子的思想及心理健康。甚至有的父母常年在外不回来,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孩子对父母很陌生,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亲情关系出现了障碍。父母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变化,对孩子往往精神损失经济补偿,子女缺少父母的关心,有的对家长有抱怨情绪。从调查数据显示的情况来看,在外打工父母与子女的亲子关系维系松散,且xx%的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不融洽,表现出对父母有感情但很不满意。而留守儿童大多在x—xx周岁,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

  (四)城市现行的管理制度和居住条件限制了打工人员将子女带在身边

  受我国城市管理、物质生活条件等制约,打工人员即便有接子女共同生活的愿望,也无力解决子女所面临诸多实际问题。一是户籍制度及相伴而生的小孩入学须在当地,不然就要缴较高的择校费。二是社会接纳问题。在我们开展的进城务工农民工调研座谈会上,社区代表和家长代表反映:指定农民工子女读书的学校,虽然比农村好,但指定学校与生活地点较远,在城市里算是条件较差的学校。虽然*出台了相关政策,农民工子女到指定学校读书办齐必要的证件后,可以与当地学生执行同等收费政策,但仍有一些不符合要求(本次调查对象有的在指定学校就学仍然交了借读费,因办齐各种证件太难,或本人嫌麻烦不去办),特别是家长代表反映:其中的条件之一“签定劳动合同”他们就无法办到,因为他们绝大多数没有固定的工作单位,所以就只得交借读费让孩子就*上学。说明在社会接纳上,外来打工人员处于被排斥状态。

  (五)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机制不健全

  现在有的镇不是每个村都有小学校,原因是儿童逐年少了,办不起班,也没有哪位教师愿意到村校去教学,村上的学校都向镇中心校和完小集中了,因此造成偏远村上一部分儿童上学路程较远,交通不便,并且很多儿童来上学坐的是两轮、三轮摩托车,安全隐患特别突出。同时,受学校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儿童心理辅导课程,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并且教师负责的学生多,教学任务重,与家长及监护人的沟通不够,很难为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在心理上、学*上、生活上难以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8

  XX县是一个五山一水四分田的农业县,全县总人口40.7万人,农业人口约占75.4%。全县在外务工人口为43043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达7317人,留守儿童数量相对较大。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不仅成为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而且给正在成长中的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带来巨大影响。为全面了解XX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推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20XX年以来,XX县妇联对全县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监护情况先后两次做了调查,一是对劳务输出量较大的乡镇下发了调查问卷,二是对全县267所中小学及幼儿园全面普查。普查结果显示:全县留守儿童共计9545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约7317名,部分中小学留守儿童已超过在校生总数的50%;这些孩子中50%以上不同程度存在生活无助、学业失控、道德失范、心里失衡、生病得不到及时照顾等困难和问题,结合此次调查,现将"留守儿童"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现状

  1、留守儿童分布广泛。在这次调查中,在我县45740名儿童中,有7317名农村留守儿童,占16%,其中女童有3624名。单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4643名,占留守儿童的63%;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2674名,占留守儿童的37%;随父母进城生活的流动儿童有783名。为了增收致富,外出务工农民越来越多,随之留守儿童的数量也逐年增加。

  2、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单亲监护或是隔代监护。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63%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在外工作,一方在家。其中49%以上是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务农,及抚养孩子。其中有31%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地打工,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3%被托付给亲友,3%在校寄宿。

  3、留守儿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学*任务。70%的留守儿童表示父母很辛苦,约80%的孩子能按时完成作业,生活自理能力较强,70%以上学*成绩中等或偏下,成绩优秀的较少。

  4、留守儿童行为*惯欠佳。在受调查的留守儿童中,行为*惯好的占35%,中等占55%,其中,说谎、打架、好吃懒做、沉迷于游戏、网络,抽烟、喝酒、拉帮结派、参与盗窃、抢劫现象的占10%。

  二、存在的问题

  由于家长长期在外务工,留在家中的单亲也忙于家务与农活,与孩子沟通、交流较少,疏于对孩子的关爱,更谈不上对子女进行应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儿童在生活、学*、行为乃至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较同龄儿童要多。

  1、学*成绩一般。由于临时监护人文化水*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或没有这个意识,重养轻教,致使留守儿童的学*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特别是父母双方均在外地打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亲人照看,大部分重监护轻教育,甚至对留守儿童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加之儿童本身自控能力较差,无法抵制现代社会中不良诱惑,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调查中我们发现,全县7317名留守儿童中学*优秀的不足10%,70%以上成绩中等或偏下。

  2、隔代教育力不从心。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半数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没有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没有精力监护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

  3、性格发展不健全。临时监护人一般只管吃穿,不愿管理教育或者不善于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与此相关的也带来了一些烦恼与冲突。他们没有倾诉的渠道,监护人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在从婴幼儿期到儿童期、青春期的孩子的人格形成过程中,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构成因素。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孩子心灵孤独、情感淡漠,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这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将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另外,在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缺乏主动性,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安全的忧虑,从更深层次来看,反映了留守儿童内心的压力。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9

  调查时间:

  20XX年9月

  调查地点:

  五常市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同时外出打工,家中的未成年子女由父母委托他人监护或无人监护的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而催生出来的特殊群体,随着社会经济及城市建设的日益发展,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监护和关爱而发生的安全、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

  一、背景介绍

  此次调查对象为我校在校生,年龄分布在6——12岁之间。全校共有学生1286人,共有留守学生231人,其中,男性留守儿童124人,占留守儿童总数53.6%,女性留守儿童107人,占留守儿童总数4*%。

  二、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分析

  1、留守儿童的生活及家庭教育情况:

  一是隔代监护型(占84.85%),即由祖辈——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托管的方式;

  二是亲朋监护型(占9.96%),即把孩子托给亲朋好友,叔婶、姑舅或要好的朋友。三是自我监护型(占5.19%),即由于没有上面两种条件,监护的责任就让予了孩子自己。

  2、留守儿童父母打工情况分析。

  全校留守儿童共231人,占全校儿童总数的17.96%(其中留守儿童中父母双方均在外打工的为35.5%,父亲外出打工的为52.3%,母亲外出打工的为12.1%)由此可见,农村留守儿童群体还是相当大的。

  3、留守儿童父母打工地域分析。

  数据分析显示,在县内打工的占30.4%,在县外打工的占69.6%,父母打工主要是集中在县外。

  4、打工父母回家频率分析。

  外出打工的父母每年回家3——4次的占63.2%,一年回家1——2次的占30.6%,一般在家停留时间较短。结果表明:外出务工的家长回家频率低,与留守孩子沟通和交流较少,更说不上对子女进行应有的家庭教育。

  5、留守儿童生活情况分析。

  从全校的总体情况来看,有23.38%的留守儿童寄宿或全托,有24.24%的留守儿童和妈妈生活在一起,有52.38%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或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生活上的“单亲家庭”合计为32.03%,隔代抚养为63.20%,家庭缺失的情况较为严峻。留守儿童的生活满意度较高,有5.19%的留守学生认为现在的生活“很好”,91.77%的留守学生认为“一般”,只有3.04%的学生认为现在的生活“不好”。

  三、留守儿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教育存在一些负面影响。统计数据表明,留守学生在学*成绩、智力水*、身体发育、思想品行和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明显差于其他学生,而存在障碍、缺陷的比例则明显高于其他学生,整体状况不容乐观。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学*较差。

  调查中发现,一方面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高,对孩子的学*体期望值较低,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介入过少导致的学*成绩下降。那些父母在外的家庭,由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文化水*较低,对孩子学*上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帮助;另一方面,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由于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也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因而,从数据分析结果来看,如果学*上有了问题,孩子向家人求助的比例最低。

  2、放纵自由。

  一方面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地以苏锡常地区为主,常年在外奔波,空闲时间少,因而回家频度极低,与留守子女联系较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另一方面,由于在外打工,经济较为宽裕,对留守儿童生活的支付能力较强,所以在物质生活的满意程度上,留守儿童的满意度更较高;但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得到的关爱减少。第三方面,青少年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由于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到,舍不得管,留守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

  3、亲情缺乏。

  亲情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大部分儿童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有感情距离,不想和他们沟通,大部分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也只仅是尽到自己的本职(做饭、洗衣、接送等)。

  4、行为偏差。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气的**混在一起。

  5、安全隐患。

  由于留守儿童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监护人大都是年老又多文化层次较低,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家庭与学校教育容易出现“真空”,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在全国各地屡见不鲜,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

  三、问题的成因

  1、淡化区域性教育。由于*几年打工潮的兴起,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城校二元结构使进城务工农民不可能将子女带在身边。根源在于城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随之产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由于区域差距,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增加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

  3、外出务工的父母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对孩子的关注较少,在家里的监护人由于于文化层次较低仅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小学生,对学*、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4、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转载自,请保留此标记。)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我们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

  五、对策与建议

  1、加强思想教育,提高自身认识。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及其重要性,让农民工家长学会与孩子沟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式,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2、少年儿童的教育历来是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的责任,各级*部门应切实担负起责任,发挥其功能和作用。加大农村中小学基础建设投资的力度以外,还应当及时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纳入*整体规划日程,加强对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的调研和研究,提出和采取保证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和义务的措施。

  3、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加强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与管理。*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并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以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学校要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效应。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10

  调查内容:农村留守儿童

  调查时间:20xx年8月—20xx年6

  调查目的: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对问题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调查地点:镇雄县场坝镇摩多小学

  调查方法:教学工作参与、走访、访谈

  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儿童留守农村而无人照管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调查显示:我国有1.2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20xx万留守儿童,其中14岁以下占86.5%.他们失去父母庇护,身心、学*、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这个群体的关注。20xx年8月底到20xx年6月底,我们到了镇雄县场坝镇摩多小学进行为期接*一年的顶岗 实* 支教生活。在这段时间中,我们在*时休息的过程中走访了一些家庭,对农村留守儿童也有了一顶的了解!结合此次调查,现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对策,提出如下调查意见。

  一 基本概况

  我们 实* 的地方是相对较贫困的农村地区。这个地方生活条比较艰苦,自然环境也较为恶劣,人民的生活水*不高,很多人为了改变这中现象,在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年轻人纷纷外出到沿海发达地方打工。在这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这一类型!年轻人外出大工就把家里的孩子留给父母和亲戚来照顾!这就是大部分“留守儿童”的来源!

  我所教的班有96个学生,其中就有30多个孩子是“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差不多都是班里的问题学生!学*成绩普遍偏差、作业常常不按时完成、有孤独感和失落感的倾向,不愿与其他同学和小朋友交流、有娇纵、任性等坏脾气……

  二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这些孩子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作为临时监护人,由他们照管孩子的一切,当然其中还存在家中无人看管的现象。根据留守儿童家庭状况,家庭环境及临时监护人的文化素质,年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无能为力,只管“吃”的放纵型。

  这部分儿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条件差、监护人监护能力低的家庭。这些人群年老、体弱、文化低、见识少、负担重。他们由于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种一大家人的田地、喂养猪牛等,他们天天忙于农活,根本就无暇顾及孩子了。他们仅仅对孩子煮煮饭、洗洗衣而已,特别到了农忙季节,连吃饭都顾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饭或挨饿。许多孩子还承担起家里全部家务事,有时,连几岁地孩子也得下地干活儿。至于如何教育孩子,对于“听话”的孩子很满意,不听话的孩子只是说说而已。关心学*更无从谈起。对于孩子心里想的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没想到要关心。其实,这一现象在留守儿童家庭里普遍存在。他们的父母忙于挣钱,自己和祖父母忙于农活、家务,对自己的教育、成长都无人关心,使自己本应得到温暖、关爱的童年变为“早熟的大人”。

  (2)隔代教育,只顾“给”的溺爱型。

  很多留守儿童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着。由于代沟所致,爷爷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里各方面都给予“关爱”,常常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让孩子玩好、吃好,对于生活细节不予指导或误导。出现了问题往往是包庇、怂恿,严重的说说而已。这样,孩子养成了娇气、任性,*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互爱体验,怕困难、怕挫折。于是孩子受家里人的宠爱,家庭教育的艰巨性由此加大。宠坏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经常对人无礼貌,喜欢惹是生非,学*懒散……。

  (3)寄居他家,无法管的放纵型。

  农村留守儿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养在亲戚家或朋友中的。被寄居的孩子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因为他们毕竟不是和自己的亲人一起生活起居20xx最新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20xx最新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他们中有一些人总感觉在亲戚家里毕竟没有在自己家里那样自由,束手束脚的,看起来胆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离开了亲戚,就像老鼠离开了猫,他们就无法无天了。也有一些孩子胆子很大,亲戚根本管不住,有的可以跟亲戚顶撞,亲戚稍微说重了,就怀恨在心或是逃离出走,使得亲戚无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

  因此,这个群体的孩子通常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学生成绩不佳,在校表现不优。进入学龄阶段的儿童一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其主要任务是学*: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创造。但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小学阶段的学*兴趣还比较浓,学*成绩和在校表现都还较好,优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初中阶段,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极少的留守儿童能表现为优秀,我们调查中发现,初中留守儿童中学*成绩和在校表现都优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学*和生活*惯都很差且行为出现问题的儿童却占了*30%,而且在所有“问题儿童”中,留守儿童占80%。

  2、亲情缺失严重,心理发展异常,。青少年期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农村留守儿童们由于其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久而久之,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父母很少见面,缺少沟通。其中,与父母见面半年一次的为53%,一年一次的为44%,两年一次的有3%,还有一个孩子的父母双双外出六年未曾回过一次家。农村留守儿童在个性心理上表现极为异常,有这样两种典型“症状”: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

  3、父爱母爱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内心往往会出现一种愧疚感,加上在外打工,经济较为宽裕,对这些孩子生活的经济支付能力较强。因此,他们往往对孩子采取物质补偿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孩子的全部的爱,孩子要什么就可以非常轻易的得到什么,从不迟疑也从不打半点折扣。这种爱的方式,在儿童的心理边逐渐形成了儿童的“金钱万能”的价值观和“逍遥享乐”的人生观。他们没有任何勤俭节约与艰苦奋斗的概念,没有人情味,没有正确的取向与人生取向。

  4、家庭教育缺失,越轨现象严重。家庭教育是人生所需全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家庭教育最早最直接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健康与否。我们调查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生活*惯和行为*惯都不好。在家里,他们不讲求个人卫生,早上不洗脸漱口就吃饭,晚上不洗脚洗澡就往被子里钻;在学校,他们的学*没有 计划 ,没有兴趣,拖欠或不交家庭作业现象严重,不遵守校纪校规,自由散漫,迟到、早退、旷课现象经常发生。在社会上,他们缺乏礼貌待人的常识,他们中抽烟的有,赌博的有,打架的有,酗酒的也有,沉迷于网吧的更是不乏其人,还有谈情说爱的,有些甚至还发生了性行为。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没有发育完全之前,对社会上的各种复杂、不良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而留守家庭一般都却无法给予,从而导致留守子女极易产生犯罪和越轨行为。

  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1.监护人自身因素有欠缺。一是责任意识不强。在除父母外的监护人眼里,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应对孩子更多的爱,否则会使孩子产生扭曲心理,觉得不是自己亲生的父母到底不知道疼爱自己。二是监护责任不明确。监护人往往从身体健康方面考虑问题,重吃饭穿衣轻学*教养;重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关心儿童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忽视儿童良好行为*惯的养成。三是监护精力跟不上。由于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有的甚至同时要监护几个留守儿童,放在每个留守儿童身的精力就不够。再加上自己身体状况差,本身需要人照顾,因此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四是监护人自身素质较低。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来照顾儿童,不知道从法律、安全、卫生知识等方面教育他们,也不能在学*上给予帮助和指导,从而使留守儿童的教育从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当今,一方面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却相对滞后,尤其是边远山村。因此,农民不得不想办法改善家庭经济生活条件,让自己孩子摆脱这种祖祖辈辈都无法摆脱的困境。当最基本的生活问题都无法解决时,他们只能选择进城务工赚钱来养家糊口,从而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因此,我们认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造成那些留守儿童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

  3、家长缺乏家庭可持续发展观念。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虽然经济不富裕,但也不至于穷困潦倒、无处安身,他们大多是可以在家乡通过辛勤劳动来维持家庭正常生活的,而他们却追求快速改善家庭生活,追求给孩子成长提供充实的经济支持,不惜抛家弃子,离乡背井而进城打工。他们唯一的收获就是让他们感到满足的纸币,而他们失去的是家庭的亲情,牺牲的是子女的前途,造成的是越来越多的、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这些都是他们用金钱无法买到的,更为可怕的是使得自己的家庭得不到正常的发展。

  4、复杂的社会因素难辞其咎。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过早过多涉足社会的各个方面,但由于其天真幼小,无法正确处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纷繁复杂的社会信息与状况,分不清是非曲折。因此,网络游戏、**影像、黑势力等等,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形成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把一些与社会和道德格格不入的东西当作时髦去追求,当作偶像去崇拜去效仿,把黑的当成白的,把对的当成错的,进而使他们在自己心理发展上存在大量的不健康的甚至是错误的东西,存在许多的困惑与问题20xx最新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工作报告。比如,抽烟酗酒好爽,奇装异服好酷,哥们义气拔刀相助是英雄,谈情说爱老婆老公成必须品,等等一切,是大多数留守儿童的身上都存在的问题。这样的社会环境也给社会自身留下了大量的`不安全隐患。

  社会因素中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就是:歧视农民工子弟。由于存在部门利益至上的缘故,各级*已经制定的有关进城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接受同等教育的政策不能落实,进城农民工子弟无法享受与当地儿童同等接受教育的权益。

  三 思考与建议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单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问题或者是留守儿童自身的问题,更是一个全社会都不容忽视的综合性问题;不单是一个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是一个其自身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关注和解决,家庭与社会都将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各个家庭、整个社会乃至各级*都应该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以人的生存与发展为本,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稳妥地加以解决。我们调查组从*期和长远两个方面提出我们的建议。

  鉴于目前留守儿童群体客观存在的现实,我们建议*期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机制。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是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努力。建立以市、县(市、区)、乡(镇)*为主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责任制,县(市)、乡(镇)*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 领导 小组,制定“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行动 计划 和具体措施,实行属地管理为住的原则,将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对县(市、区)、乡(镇)*全年工作考核目标,形成*、学校、社区、家庭、邻里多方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2、完善和落实相关法律政策,保证农民工子弟在工作地享有同等受教育权益。各级*要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弟在工作地接受教育的制度和机制,使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真正享有同当地儿童同等的受教育权益。对已有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监督和落实,不要纸上写的“同等”,实际操作中人为地制造各种障碍。享受均衡的现代教育,是每一个孩子包括农村孩子应有的权力,也是我国*的总体教育目标。同时,要改革学籍管理方式,为异地农民工子弟建立流动学籍,要取消异地学生必须回原籍地参加中考、高考等制度,要取消各种名目的借读费、建校费、捐资助学费,最大限度地降低进城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入学的门槛,保障其享有与当地儿童相同的接受同等教育的权益,使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上学,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留守儿童群体。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11

  资料摘要:

  留守儿童问题如今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为深入的了解这些问题我在农村进行了实地的调查和走访。透过这次调查,我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心理等方面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协同合作。

  关键词:

  留守儿童现状原因推荐

  问题的提出:

  1、什么是留守儿童

  2、为什么留守儿童数目会越来越多多

  3、留守儿童的生活、学*、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4、为解决留守儿童生活、学*、心理问题我们该如何做

  留守儿童问题是*年来出现的一个新名词。随着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即为留守儿童。

  为了深入的了解留守儿童所面临的问题我和我的同学分别在自己的家乡调查的进100户人家,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占据接*三分之一的人数,那么为什么留守儿童的数目会如此之多,透过调查和参考各方面的资料我们发现,留守儿童的家庭都相对的比较贫困,父母为了支撑孩子读书和供养家里年迈的父母仅靠家里几亩地是完全供应但是来的,为此他们不得不留下年幼的孩子在家自己出去打工挣钱,这样也就造成的大批的留守儿童。

  父母外出打工后,把孩子交给自己的父母抚养,自己与孩子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主角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就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受到影响。

  生活方面: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了其中最典型的问题,也就是所谓的“亲情饥渴”,在调查中每当我们问到孩子想不想父母时他们的回答都是肯定的,然而他们的父母大都是一年甚至几年回来一次,能给孩子的只有经济上的关怀,调查中有部分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面临许多方面的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渠道倾诉,有亲人安慰。偶尔的一个电话以此维系亲情很难勾通思想,倾听烦恼,不能给孩子予以足够的关怀。有的父母多年不与孩子见面,至使孩子遗忘了父母的相貌,更谈不上有何亲情。

  学*方面: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的留守儿童成绩中等偏下,具体的原因我们寻访过学*的老师,老师大都表示他们之所以学*成绩不佳与他们的智力没有丝毫的关系,他们大都聪明乖巧,只是家里疏于管教,对于孩子的学*关心不够,家里的爷爷奶奶对孩子有的只是溺爱,对孩子言听计从,而且他们素质普遍偏低,无法辅导孩子的功课。另外就是有些孩子小小年纪就开始迷恋网络,不思进取也就造成的孩子学*成绩不好,素质偏低。

  心理方面: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我们大家就应个性注意的问题,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而在我们的调查中也发现个别孩子行为孤僻,言谈极少,整天呆在家不出门,但这也是极个别的状况。然而有部分的孩子小小年纪满口脏话,这也是父母疏于管教的结果。

  另外我们还注意到,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潜力不强,生活*惯不良,表此刻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不服管理、我行我素,这都是让人忧心的问题啊!

  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我参考的许多文献,我觉得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协同合作。现将我的推荐总结如下:

  一、家庭方面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能够了,至于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儿童自己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职责的,他们一般认为儿童学*成绩的好坏是由儿童个人的素质决定的。家长就应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职责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职责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构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村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状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家长还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透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和生活进行指导。

  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状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资料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期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透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情感变化;沟通方式能够多样化,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

  二、学校方面

  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状况,构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职责,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2)为与留守儿童沟通带给方便可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带给方便,权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封闭式教育。

  三、社会方面

  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这些不良社会环境对自制力比较差的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误入歧途。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既牵涉到教育方面,也关乎心理、社会、法律、经济等方面。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影响的不仅仅仅是孩子的成长,同时也影响到他们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的工作,更远的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因此,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成长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会能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大家自发自觉的来关爱、帮忙、支持留守儿童,提高农村教育水*,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祖国的花朵饱含着生机,期盼着怒放的那一天。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12

  *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二、三产业的高速发展,我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也随之加快,特别是xx后、xx后人员外出务工或经商的达xx%以上,农村中留守儿童的数量逐年上升,现已成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生活状况问题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为进一步了解我区农村留守儿童学*、生活、心理、健康等方面状况,查找问题,提出建议,指导工作,课题组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况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我区农村留守儿童绝大多数分布在xx个镇,极少数分布在双龙湖、双凤桥、悦来、回兴、两路、王家x个街道。据统计,截至今年x月底,全区共有xx岁以下农村留守儿童xxxx人。从年龄上看,x—x岁农村留守儿童xxx人,x—x岁农村留守儿童xxxx人,x—xx岁农村留守儿童xxxx人,xx—xx岁农村留守儿童xxxx人;从入学情况看,x—x岁的农村留守儿童xxx人已入幼儿园(学前班),x—xx岁的农村留守儿童只有x人辍学。

  二、主要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力度比较薄弱

  从调查统计情况看,我区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类型主要是隔代监护型和亲朋监护型两种。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监护的约占xx%左右,由叔伯姑舅等监护的约占xx%左右,由其他亲友监护的约占x%左右。监护人的年龄为xx岁以上的约占xx%,xx—xx岁之间的约占xx%;高中文化程度不到x%。

  (二)农村留守儿童内心世界比较封闭

  调查反映,留守儿童中性格内向的比例要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相对于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留守儿童们往往更内向、孤僻、忧郁,亲情观念比较淡薄,以自我为中心,难得关心他人、朋友或亲戚。多数农村留守儿童不愿意让他人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不愿意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人,害怕遭到别人轻视和歧视。只有十分之一的农村留守儿童会把心里话对父母以外的监护人说,另外有十分之一的留守儿童会把心事藏在心里,谁也不告诉。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好中差比例约各占xx%、xx%、xx%。

  (三)农村留守儿童情感缺失比较严重

  一是父母家庭教育缺失,父母常年外出务工或经商,缺乏“父亲教育”或“母亲教育”。二是亲情观念缺失,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没有时间感受父母的关爱和与父母进行沟通交流,与父母之间的亲情观念淡漠。调查显示,xx%的留守儿童都渴望父母回到自己的身边,与父母长期生活在一起,使自己像其他同龄人一样享有父母的关爱。在问到“什么时候最想念父母”时,大都选择了“生病或过生日的时候”;在问到“最想对父母说的一句话”时,所有的孩子都选择了“想和你们生活在一起”或“常回家看看”或“快点回家”。

  (四)农村留守儿童学*成绩普遍不好

  在调查中发现,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在校期间学*精力不易集中,学*自觉性不强、行为*惯差,学*成绩普遍偏差。学**惯和成绩较好的约占xx%,中、差约各xx%。主要课余生活:多数为在家看电视和玩耍,甚至有xx%左右的迷上打电子游戏。

  (五)农村留守儿童行为能力相对较差

  多数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能力及行为能力比较差。据学校老师反映,留守儿童卫生*惯不好,衣服经常很脏,不爱洗澡洗头。只有半数留守儿童能自己做饭洗衣服,xx%左右只能做简单家务,xx%左右的不吃早餐,xx%以上能坚持洗脸刷牙,xx%左右能早睡早起。

  (六)农村留守儿童安全问题尤其堪忧

  留守儿童相比其他儿童,更容易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xx%以上的留守儿童被同学或兄弟姐妹或邻居或社会青年欺负过。同时,留守儿童正处于心理发展和生长发育阶段,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控能力比较差,容易沾染社会不良风气,出现打架、说谎、骂人等不良行为。节假日更是成为监管盲区,安全存在隐患。

  三、原因分析

  (一)家长多为生活所迫不得已牺牲子女家庭教育

  外出务工或经商人员多为生活所迫,绝大多数的唯一目的依然是谋求经济收入和改变现行生活状况,从而不得不以牺牲子女家庭教育为代价。绝大多数外出务工或经商人员把子女放在老人身边,实属在生活压力面前不得已而为之。在调查座谈中,很多外出务工或经商的家长说,他们也很想将孩子带在身边由自己来照顾,但由于自身素质不强,经济收入不高(年收入x。x万元左右的占xx%以上),绝大多数是租房住,有的甚至是几家人合租,临时居住的环境较差,如果将孩子带在身边,由于自己务工或经商,也无法照顾孩子,上城镇的幼儿园或学校,费用相对农村也比较高,自己的收入无力承受,因此,无力将子女带在身边,只好将孩子长期留在老人身边,而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这就严重地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和成长。

  (二)临时监护人教育管理力度不够

  作为隔代监护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比较溺爱孩子,在监护和施教时,通常是但求物质、生活上全方位的满足,而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另外,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xx岁左右,且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相当部分祖辈在文化知识层次上属于文盲。因此,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养育的重任,特别是当有几个孙辈一并交由他们监护时,就更显力不从心。另外,作为亲朋监护型的叔婶、姑舅或要好的朋友,他们通常是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学业成绩和物质上的满足,以便更好向孩子的父母交待,而对于孩子行为*惯的养成,对于孩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却很少关注。因为,亲戚朋友担心的是,如果管得多管得严,万一孩子半路跑了或出了什么意外,就不好向家长交待;如果不跑不出事,但孩子在父母回家把自己所受“待遇”告诉父母,也影响亲戚朋友之间的良好关系。所以,只要孩子*安无事,在物质上不亏待孩子,基本上就行了,如果学业成绩也不差,那更是锦上添花。

  (三)缺少父母关爱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从事的多是体力活或小生意,收入微薄,生活艰苦,劳动强度高,空闲时间少,因而回家频率极低,多数是半年或一年才回家一次,基本上是一星期或一个月,甚至一个季度才与孩子通过电话联系,联系的内容也仅限于生活方面或嘱咐好好学*,很少关心孩子的思想及心理健康。甚至有的父母常年在外不回来,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孩子对父母很陌生,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亲情关系出现了障碍。父母无法了解子女的心理变化,对孩子往往精神损失经济补偿,子女缺少父母的关心,有的对家长有抱怨情绪。从调查数据显示的情况来看,在外打工父母与子女的亲子关系维系松散,且xx%的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不融洽,表现出对父母有感情但很不满意。而留守儿童大多在x—xx周岁,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

  (四)城市现行的管理制度和居住条件限制了打工人员将子女带在身边

  受我国城市管理、物质生活条件等制约,打工人员即便有接子女共同生活的愿望,也无力解决子女所面临诸多实际问题。一是户籍制度及相伴而生的小孩入学须在当地,不然就要缴较高的择校费。二是社会接纳问题。在我们开展的进城务工农民工调研座谈会上,社区代表和家长代表反映:指定农民工子女读书的学校,虽然比农村好,但指定学校与生活地点较远,在城市里算是条件较差的学校。虽然*出台了相关政策,农民工子女到指定学校读书办齐必要的证件后,可以与当地学生执行同等收费政策,但仍有一些不符合要求(本次调查对象有的在指定学校就学仍然交了借读费,因办齐各种证件太难,或本人嫌麻烦不去办),特别是家长代表反映:其中的条件之一“签定劳动合同”他们就无法办到,因为他们绝大多数没有固定的工作单位,所以就只得交借读费让孩子就*上学。说明在社会接纳上,外来打工人员处于被排斥状态。

  (五)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机制不健全

  现在有的镇不是每个村都有小学校,原因是儿童逐年少了,办不起班,也没有哪位教师愿意到村校去教学,村上的学校都向镇中心校和完小集中了,因此造成偏远村上一部分儿童上学路程较远,交通不便,并且很多儿童来上学坐的是两轮、三轮摩托车,安全隐患特别突出。同时,受学校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儿童心理辅导课程,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并且教师负责的学生多,教学任务重,与家长及监护人的沟通不够,很难为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在心理上、学*上、生活上难以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

  四、对策与建议

  针对上述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最需立即解决的问题是上学出行难、监护薄弱、安全无保障、缺少心理疏导等。那么,我们认为:在农村建设寄宿制中小学、全托幼儿园和在城市增加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重点解决x—xx岁年龄段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即寄宿制学校读书和增加农民工子女进城入学减少留守儿童,是破解这道难题最重要的两条途径(x—x岁农村留守儿童的需求主要是吃饱、穿温、安全问题)。这样,一是通过把留守儿童集中到寄宿制学校和全托幼儿园中,让他们共同在集体环境中学*生活,实行学校统一管理和心理辅导,解决留守儿童家庭监护力度比较薄弱、内心世界比较封闭、吃住等生活无规律、课余学*无人辅导、上学放学安全隐患等方面的问题。二是通过增加城市学校容量,使更多的农民工子女能够进城入学,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此,提出以下解决x—xx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具体建议。

  (一)加快城区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建设,尽量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

  1、加大贯彻落实农民工子女到流入地就*入学政策的力度。根据xxxx年*办公厅转发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的意见》精神,教育主管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流入地为主和公办学校为主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的“两为主”方针,学校要尽力就*接收农民工子女,并取消一切不合理收费,*等对待每个学生。因此,建议进一步加大城市的农民工子女学校建设力度。在目前全区只有xx所农民工子女指定就读学校基础上,建议再新增x所,逐年增加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数量。今年,可在启动建设城市标准化学校的龙塔实验小学(正在建)、空港新城小学(规划中)、冉家坝小学(规划中)、双湖小学以及条件较好的汉渝路小学、五星小学纳入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到xxxx年,每个街道应通过现有学校扩容等措施,增加x—x所农民工子女指定就读学校,为流动儿童接收教育创造条件。

  2、进一步简化农民工子女进城入学的手续。目前,区教委对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入学手续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简化,但任然还需要用工劳动合同、租房合同、流动人口居住证、申请等手续。为此建议进一步简化入学手续,为外出务工的农民带出留守儿童创造入学条件,不断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

  3、建立健全城市拓展与学校建设同步推进机制。可借鉴上海等地先进经验,在城市扩展和旧城改造中,规划部门要严格按照城市居住的人口比例和流动人口数量规划适度规模的中(小)学校,将学校建设纳入xx区建设和旧城区改造项目的招投标任务中,由负责投资开发或改造的开发商按要求建好中(小)学校,建设和房管部门要督促开发商严格按规划建设学校,对未按要求建设学校的不予验收和办理商品房销售许可等手续,确保城市里有足够数量的学校满足适龄儿童入学需求,逐步全面解决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入城就学问题。

  (二)加快推进农村寄宿制中小学校建设,优化农村留守儿童学*成长环境

  通过加快建设农村寄宿制中小学校,尽快将那些父母双双外出务工、家里无人看管、学*和安全等得不到有效保障的农村留守儿童优先送到寄宿学校读书,过集体生活,同时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当前,我区有农村寄宿制中学xx所,每个镇已有至少x所寄宿制中学,*均每所中学可容纳寄读学生xxx人左右,但还不能完全满足初中阶段留守儿童的寄宿需求。

  我区已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xx所

  xx市育仁中学校 xx区渝兴中学校

  xx区永庆初级中学校 xx区高嘴初级中学校

  xx区天堡寨初级中学校 xx区黄印初级中学校

  xx区麻柳沱初级中学校 xx区沙坪初级中学校

  xx区石鞋初级中学校 xx区王家初级中学校

  xx区华蓥山初级中学校 xx区御临初级中学校

  xx区龙安初级中学校 xx区明月初级中学校

  xx区大盛中学(东山点校) xx区沙地初级中学校

  建议在每个镇将现有中小学,通过改造完善,提高寄宿容量,至少再增加x所寄宿制中学和x所寄宿制小学,加上目前部分一般初中学校还可容纳少量学生寄宿,就基本能够满足初中阶段和小学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寄宿需求。要实现这一目标,按*均每所初中xxx—xxx万元,小学xxx—xxx万元计算,改造完成xx所寄宿制初中和xx所寄宿制小学共需资金约xxxx—xxxx万元。(即按每所初中*均容纳xxx寄读学生计算,每所小学*均容纳xxx寄读学生计算,每人住宿按*均x*方米、食堂x*方米计算,按每*方米xxxx元计算,各需建设费用为:xxx人×x*方米×xxxx元=xxx万元;xxx人×x*方米×xxxx元=xxx万元。若加上征地、环境配套、必要设施费用等,每所初中约需xxx—xxx万元,每所小学约需xxx—xxx万元。)

  建议新增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名单

  新增寄宿制中学xx所 新增寄宿制小学xx所

  统景职业中学 华莹中学 张关小学 华秦小学

  统景中学 石坪中学 金安完小 白岩小学

  洛碛中学 兴隆中学 龙兴中心校 洛碛中心校

  渝汉中学 大湾中学 华莹山中心校 关心中心小学

  渝石中学 古路中学 木耳中心校 石坪中心小学

  悦来中学 石鞋小学

  (三)加快建设农村全托幼儿园,满足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入园需求

  建议采取*投资和社会投资两种方式建设,力争明年实现全区各镇街有x所以上全托幼儿园目标。目前,在我区农村地区,尚无全托幼儿园,如在每个镇新建x所集教学、游玩、吃住为一体的全托幼儿园即可基本解决学龄前儿童入园问题,共需要资金xxxx—xxxx万元。即在每个镇(街)建立x所有x个班规模,容纳幼儿xxx人的幼儿园,需用地xxxx*方米,园舍建筑面积xxxx*方米,如按征用土地xx万元x亩,建筑造价xxxx元∕*方米,加上运动场等设施约需xxx—xxx万元。xx个幼儿园共需xxxx—xxxx万元。

  1、*投资修建。将农村全托幼儿园建设纳入全区“学校建设年”内容,立即实施,*建x个以上。

  2、引导、鼓励企业、私人等社会力量投资办园。由*出台优惠政策,对投资修建全托幼儿园的社会人士、企业给予土地、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制定详细的优惠政策办法),动员社会投资建x个以上。

  (四)探索建立关爱机制,为留守儿童办实事办好事

  1、教育部门要加强寄宿制学校的管理。在寄宿制学校中设立心理咨询室、亲情电话、投诉电话等,促进留守儿童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维护好留守儿童权益。

  2、妇联和共青团等群团组织适时招募和培训志愿者深入农村为留守儿童服务。

  3、民政部门要对贫困家庭的留守儿童给予社会救助,给予必要的入学(园)补助。

  4、农业部门要结合我区的新农村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更多就*就业岗位,使外出打工的农民可以就*打工,减少留守儿童数量。

  5、xx部门要预防和严厉打击侵害农村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

  6、*门要确保农村“留守儿童”享有应有的基本医疗服务。

  7、*门要加强对校园周边游戏室、歌舞厅、卡拉ok厅的整治和监管,加强网吧管理和建立网吧管理长效机制,规范校园周边音像市场经营秩序。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菁华12篇)(扩展2)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范文 (菁华3篇)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范文1

  活动参加者:

  活动时间:

  活动地点:

  奎年来,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规模的不断扩大,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但由于种种原因,许多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留在农村,由此产生了一批特殊群体,即“留守儿童”。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一)基本情况

  县统计局采取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全面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全县14个镇共抽取42个村民小组,调查时点为20xx年3月20日。

  汇总结果显示:4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9630人,劳动力4966人。20xx年外出务工人员总数为1336人,比去年同期减少29人,减少2.12%。据此推算,20xx年全县外出务工人员为134779人,比去年同期减少2926人。在留守儿童中,由父母一方照顾的有23121人,占留守儿童的68.4%,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的有10596人,占留守儿童的25.5%,其他亲人照顾的有2138人,占留守儿童的5%,独立生活的有44人,占留守儿童的1.1%。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情况令人堪忧。

  14个乡镇的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学*均存在这样的问题,即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监护人的文化水*较低,对孩子教育帮助不够。调查中发现,83%以上的监护人没有参加过家长会,13%的监护人偶尔辅导孩子学*,仅有10%的监护人和老师联系。从而致使部分留守儿童的学*成绩时好时坏,对学*缺乏热情和进取心,甚至有的厌学、辍学,成为老师眼中的“双差生”和“问题儿”。

  2、性格行为存在缺陷。

  由于正常的家庭心理环境的缺失、农村教育环境的不理想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渗透,使得留守儿童形成了典型的个性特征和行为缺陷。集中表现为:任性、郁闷、敏感、不安、胆怯等。祖辈的溺爱,造成留守儿童我行我素、固执倔强、情绪波动大、爱发脾气等不良性格。在学校常常表现的不合群、易嫉妒、叛逆心理严重,不能与老师和同学和*共处。而且由于留守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可塑性大、自制力差、缺乏**适当的约束和科学的引导,使其极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和影响,很多儿童由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当而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了不良的行为*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遵纪守法表现较好的占17%,一般的占65%,差的占18%。

  3、安全方面得不到保障。

  面临拐骗、打架、斗殴、交通等方面的安全隐患。由于学校与家庭之间安全纽带衔接不上,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留守儿童年幼无知,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4、*、社会关注不够。

  留守儿童在成长期需要家庭、社会的关爱和引导。目前他们尚处于心智未完全成熟的阶段,缺乏对社会生活事物的准确判断,没有父母在身边交流、教育和疏导,让他们面临了更多的疑惑和不安,目前社会上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未形成有效的管理机制。调研发现,教育、民政、关工委、团委、妇联等部门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开展了一些关爱工作,但覆盖面还是很小。如:学校尚未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村委会也没设立外出务工人员花名册,相关部门对留守儿童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也尚未进行政策性的思考等。

  (三)问题产生的原因

  1、社会原因。

  城乡流动人口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打工的农民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需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家庭原因。

  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但不同原因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即: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同时,从家长自身来看,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和精力过问孩子的学*,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而留在家的父亲或母亲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3、学校原因。

  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留守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和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老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这些教育内容不但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化,媒体迅猛发展这一时代的所有儿童都是必要的。

  二、对策和建议

  1、从社会职能上,要进一步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格局。

  *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切实担负起责任。

  一是要提高认识,把留守儿童教育成长问题纳入*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形成多部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机制。

  二是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制定有利于留守儿童教育成长的政策,尽快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保障留守儿童合法权利。

  三是要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强新闻宣传,加强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引起全社会重视,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解决。

  四是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宣传部和精神文明办要加大力度,引导和教育人们提高关爱留守儿童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引导和教育外出务工家长转变家庭教育理念,强化监管责任;教育部门要形成教育保护合力,出台相应的关爱和保护政策与措施,加强监督和检查,强化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监管和教育力度;*部门要加大对侵犯留守儿童合法权益行为的打击,净化留守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司法部门要深入基层开展法律宣传和咨询活动,增强留守儿童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民政部门要关心贫困留守儿童的生活,把贫困留守儿童列入救济对象;关工委、共青团、妇联等组织要从各自的工作实际出发,在向留守儿童开展献爱心及“一对一”帮扶、“手拉手”活动的基础上,通过创办留守儿童家长示范学校、代养人家长学校,开展志愿者服务、结对子互帮、亲情热线等活动,把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落到实处。

  五是要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村委会应尽快做好留守儿童档案的建设工作,对于那些生活较困难和问题突出的留守儿童要特别关注,由村支部负责,统筹乡村学校的老师、村妇代会主任、退休老同志、*等各方面力量,给予留守儿童“一对一”的特别关怀,组织他们开展有益的集体活动,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良好的行为*惯。

  2、从家庭教育上,要努力改变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和教育沟通方式。

  从调查资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的影响较大,但如果一人在家,则影响相对要小得多。因此,父母外出打工时,如果没有可靠监护人,最好留一个在家,保持家庭教育的存在甚至完整。如果父母都外出,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隔太久,原则上最好做到每个星期交流一次。在沟通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身体、学*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在沟通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这对于孩子的情感发展非常有帮助。另外还要与孩子的班主任、监护人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和办法,做到挣钱与教育子女两不误。

  3、从教育体系上,要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

  一是在留守儿童较多的农村地区,试办寄宿制学校。*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

  二是学校要充分利用假期或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形成合力。

  三是建立留守儿童跟踪管理档案。学校要对留守儿童登记备案,分类区别对待,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学校老师要经常与家长(监护人)联系,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以便及时帮助留守学生,并经常组织留守儿童参与文体娱乐活动,充实业余生活,多与他们沟通交流,慰籍他们残缺的感情。

  四是在课程上大胆创新,在为所有儿童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对生活在特殊状态下的留守儿童,更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强化留守儿童自尊、自立,帮助他们知法、守法。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成立心理咨询室,专设心理老师,共同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范文2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还嗷嗷待哺时,父母就远离家乡,到遥远的城里谋生糊口。很多时候,他们只能从电话中或者从偶尔寄来的汇款单中,才能感觉父母的存在。当别的孩子都在享受花样年华的时候,他们被留在乡下,孤独地像荒草一样生长。人们给这群孩子起了一个酸楚的名字: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被监护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隔代监护型;二是亲朋监护型;三是单亲监护型。这些临时监护人一般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往往是把被监护人的人身安全和“吃饱穿暖”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认为只要孩子*安就可以向孩子的父母有所交代了,而对于孩子的学*成绩好坏、行为*惯养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却很少关注,任其发展。

  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在农村学校一个特殊群体逐步凸现,他们的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不在身边,我们称其为“留守儿童”。

  调查目的:通过对留守儿童的生活情况调查,了解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心程度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

  调查时间:20xx年2月

  调查对象:本地留守儿童

  调查方式:访谈法

  调查内容:

  一、父母长期在外打工,没有空闲时间照顾子女

  这些学生之所以成为“留守儿童”,就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双方长期在外工作,无法真正关心到子女各方面的发展情况。外出打工的父母基本上从事的都是建筑行业,虽然大部分父母会定期打电话回家,但是和子女谈话的内容一般仅限于简单问问学*情况,对于孩子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基本上不作过问,任其发展。父母每次回家一般都会带一些孩子的用品,大部分是食品,也有带一些书籍的。在到家后,大部分父母热衷于到各家串门,并有部分父母参与,能够和子女进行谈心交流的父母较少,无法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情况,导致父母和孩子感情不深。在座谈中甚至出现了个别对父母感情冷漠、不希望父母回家的“留守儿童”。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情况亟待关注。

  二、临时监护人物质关心多,精神关注少

  临时监护人的素质及其实施的家庭教育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村的“留守儿童”被监护的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隔代监护型(大多数),即由祖辈——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托管的方式;二是亲朋监护型(小部分),即由亲戚朋友——叔婶、姑舅或要好的朋友托管的方式;三是单亲监护型小部分,即由“单亲”——基本上是母亲托管的方式。这些临时监护人一般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往往是把被监护人的人身安全和“吃饱穿暖”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认为只要孩子*安就可以向孩子的父母有所交代了,而对于孩子的学*成绩好坏、行为*惯养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却很少关注,任其发展。

  三、从学校方面来说,关注程度逐步加大,措施还需完善

  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的实施使得“留守儿童”都在学校教育的范畴内。随着校园内“留守儿童”人数的增多,学校对这个群体的情况也是越来越关注。在调研的几个学校中,基本上都建立了图书借阅室等活动场所,也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活动。但是,孩子们也反映了学校图书普遍较旧,新的、针对他们年龄特征的图书不多。同时,孩子们也提出了一些新的、可实施的、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形式供学校参考,例如组织兴趣相*的学生组成各种兴趣小组等。

  四、“留守儿童”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的发展存在着差异,需要加强教育、监督和引导

  (一)“留守儿童”的素质发展水*参差不齐,尤其是心理健康程度存在不同。一些家长在孩子面前并没有做到垂范作用,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吵架,甚至打架,对孩子的成长和心理造成了极大的不良影响。

  (二)在部分农村地区,还存在一些重男轻女的思想。这一点是在初中学生座谈中体现出来的,由于初中生较之小学生而言,年龄大了一些,知识面广了,思想也就随之活跃而丰富。她们描述了身边一些重男轻女的一些现象,例如,在家里,男孩子不用做家务活,而女孩子在家要承担较重的家务活;在和家里男孩子起纠纷的时候,家长一般会偏袒男孩;在学*上,有的女孩子晚上到了一定的时间,就必须睡觉,想多看会书家长都不同意开灯,而家中的男孩子则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进行学*;有的家长甚至不希望自己的女儿学*成绩好,不希望她们考上高中,想让她们早点回家帮助家里务农。

  (三)由于这次调研的“留守儿童”中有初中生也有小学生,所以我们能够明确感受到伴随着成长,初中生的思想也逐步成熟,更加理性,言谈举止较之同龄人更加**化。而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局限,在物质需求被满足后,精神和心理需求相应减少,与初中生比较会较容易感受到快乐,烦恼也少了很多。

  (四)我们了解到,“留守儿童”有快乐的事情都会拿出来和好朋友们分享,但是,当有烦恼的时候,他们很少去找朋友或者家长倾诉,通常他们会采用写日记的方式,将自己的烦恼、委屈等都写在纸上,然后再读出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宣泄自己的苦闷。

  (五)“留守儿童”对图书的需求度还是比较高的。当问到“你最希望你父母回家给你带些什么礼物”这个问题时,大部分孩子回答的不是玩具,也不是零食,而是图书,是他们感兴趣的图书,这也说明“留守儿童”存在着一定的精神需求。

  (六)“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思念显而易见。孩子们思念父母的情绪溢于言表,每次父母回家他们都会很高兴,也会通过写信等方式给在外的父母汇报学*、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送去自己的思念之情。

  调查体会:

  针对在调研的过程中看到的现象和发现的问题,我们提出下列建议:

  一、党和*应当继续制定有力措施,关心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的发展

  *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下发以来,党和*越来越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对“留守儿童”的情况也在时刻监督,制定了各项政策来引导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各级共青团、少先队组织也要通过各项活动的开展来进一步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同时,团、队组织应和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各界力量等紧密合作,贴*基层,为合肥市农村“留守儿童”多做好事,多做实事。

  二、对外出务工的父母加强引导,促使他们转变观念,改进对子女的教育方式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在教育的过程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作用不容忽视。要促使外出务工的父母转变错误的观念,引导他们关注自己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要关心孩子的物质生活,更要重视孩子的精神和心理的需求,促进孩子全面发展。今年,市里出台了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新办法,把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纳入全市统一管理范围,在学杂费、接受教育、学*评价、团队活动、文体活动及奖惩制度等方面享受与本市户籍学生同等待遇,不再另外收取借读费,并为方便学生入学,全市还确定了20所左右的中小学定点接收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全国也有很多地区专门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入学大开便利之门。所以已经具备条件的父母,应当将孩子接到身边接受教育,为他们的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而暂时还不具备条件的父母也应该慎重选择托管的临时监护人,重视孩子的监护权,多创造时间和机会与孩子交流,加强与孩子沟通,努力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三、学校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引导和监督,重视他们的全面发展

  学校是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教育的主阵地,学生能否全面、健康发展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之一。虽然现在各个学校已经越来越重视“留守儿童”的工作,但受学校条件的限制,工作的方式和力度上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主要是经费紧缺、人力不足等问题。现阶段,学校应该努力克服困难,创造条件服务“留守儿童”。在学校这块阵地上,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应当发挥自身优势,要在引导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过程中产生重要作用。团、队组织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来凝聚“留守儿童”,通过开展城乡少年手拉手等活动,为他们创造更多和同龄人交流的机会,开阔他们的视野,拓展他们的心胸,组织城区学生开展向手拉手小伙伴捐赠图书活动,引导他们共同学*成长。同时,也要多开展一些安全教育活动,“留守儿童”的父母不在身边,应该多掌握一些自护自救的本领。

  四、社会各界要关心农村“留守儿童”,尽量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党和*的关怀,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各种媒体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多宣传他们的现状,公布他们的实际困难,增强社会各界对他们的了解,提高对他们的关注程度,从而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多做贡献。乡镇以及村委会等也应该发挥作用,通过设立校外辅导站等方式,为农村“留守儿童”增加能够开阔眼界,扩展知识面的场所,可以聘请学校的辅导员或有一技之长并热衷于服务“留守儿童”的同志担任辅导员,引导孩子全面发展。只要社会各界都来关心农村“留守儿童,那么他们就会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本次调研虽然已经告一段落,但是我们的工作才刚刚开始。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市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看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但同时更加坚定了我们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的决心,努力为和谐社会建设多做贡献。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范文3

  据悉,为及时准确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成长发展状况,掌握他们面临的突出问题及迫切需求,为有效解决留守流动儿童问题提供科学依据,20xx年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共同组成课题组,国家统计局提供数据支持,开展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

  一、研究目标与方法

  1、研究目标:一是全面准确把握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的数量、地域分布等基本状况;二是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认识他们的分层特征和需求差异;三是针对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为有效解决留守流动儿童问题,制定落实和发展完善相关政策服务。

  2、对象界定:本文所指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地区,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本文所指流动儿童是指随务工父母到户籍所在地以外生活学*半年以上的儿童。儿童年龄界定在18岁以下(0-17岁)。

  3、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定量研究部分由*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段成荣教授等承担,在20xx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长数据中抽取126万人口样本量,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和推断,把握留守流动儿童的数量、区域分布、年龄及性别特征等。定性研究由全国妇联特聘专家王梦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郑新蓉教授、湖南农业大学高志强教授等承担,主要通过文献研究以及实地调研,客观分析留守流动儿童成长发展中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提出对策建议。

  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的总体现状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整体情况和基本特征

  1、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六千万,总体规模扩大

  根据《*20xx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与20xx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

  2、农村留守儿童年龄结构发生变化,学龄前儿童规模快速膨胀

  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0-5岁)达2342万,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占38.37%,比20xx年的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增加了757万,增幅达47.73%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规模为2948万,其中小学(6-11岁)和初中(12-14岁)学龄阶段儿童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分别占32.01%和16.30%,规模分别为1953万和995万。与20xx年相比,小学和初中学龄阶段留守儿童分别减少了89万和226万,共减少315万,降幅为9.65%。大龄留守儿童(15-17岁)占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为13.32%,规模达813万,比20xx年减少了199万,降幅为19.68%。可见五年间,学龄前留守儿童规模快速膨胀,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减少,大龄留守儿童规模明显收缩。

  3、农村留守儿童与城乡流动儿童性别比总体差别不大,分年龄段比较差异明显

  全部农村留守儿童中,男孩占54.08%,女孩占45.92%,性别比为117.77。与农村非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比较,总体性别比差别不大(农村非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性别比分别为117.25和116.39),但分年龄段性别比结果存在差异。

  4、农村留守儿童高度集中在中西部劳务输出大省,但广东、江苏等东部发达省份比例也很高

  留守儿童在各地之间的分布很不均衡。其主要集中在四川、河南、安徽、广东、湖南等劳务输出大省。四川、河南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大,占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比例最高,分别达到11.34%和10.73%。其次,安徽、广东、湖南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占全国百分比也很高,分别为7.26%、7.18%和7.13%。以上五个省份留守儿童在全国留守儿童总量中占到43.64%。另外,从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来看,重庆、四川、安徽、江苏、江西和湖南的比例已超过50%,湖北、广西、广东、贵州的比例超过40%。可见,农村留守儿童广泛分布于中西部省份,同时也分布于江苏、广东等东部发达省份。

  5、*1/3农村留守儿童与祖父母一起居住,有3.37%的农村留守儿童单独居住

  调查显示,46.74%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外出,在这些孩子中,与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比例最高,占32.67%;有10.7%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人一起居住。值得注意的是,单独居住的留守儿童占所有留守儿童的3.37%,虽然这个比例不大,但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基数大,由此对应的单独居住的农村留守儿童高达205.7万,这是要特别给予关照的留守孩子。

  6-11岁和12-14岁的农村留守儿童在校比例分别为9*9%和96.07%,表明他们绝大部分正在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农村留守学龄儿童义务教育总体状况良好,但部分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状况相对较差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自我鉴定

  7、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最高,祖父母隔代照料面临诸多挑战

  农村留守儿童不同的监护人对其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未来发展都会产生不同影响。数据显示,母亲外出,单独与父亲一起居住的留守儿童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最高,达5.12%;父亲外出,单独与母亲,或与母亲和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均较低,分别为3.13%和3.11%。

  所有隔代照顾留守儿童的祖父母,*均年龄为59.2岁,56%的年龄在60岁以下,绝大部分在50-59岁之间,甚至有12%的祖父母年龄在50岁以下。但是,隔代照料农村留守儿童的祖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很低,绝大部分为小学文化程度,甚至有8%的祖父和25%的祖母未上过学。由于受教育水*的限制,祖父母在抚养和教育留守儿童时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菁华12篇)(扩展3)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菁华10篇)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1

  在5天的社会实践过程中,重庆工商大学外语学院20xx暑期社会实践团在城口县葛城镇友谊村、红坪村、城口中学、城口葛城二孝城口县示范幼儿园展开调查,主要采取了问卷调查、入户走访、个别访谈、集体座谈的形式。

  据调查,葛城二小有留守儿童200余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30%,据葛城二小一位三年级的班主任老师反映,留守儿童在学校各年级和各班均有分布,约占1/3左右。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份,回收问卷60份,有效问卷58份,有效率为97%。通过对问卷进行分析,发现:如表1所示

  调查题目

  比例

  说明

  父母外出打工时,由(外)祖父母照料学*、生活

  35%

  其他的儿童由亲戚照顾或者自己住

  希望与父母生活在一起

  90%

  10周岁左右更加明显

  学校、社会对自己十分关心

  78%

  父母在电话中教授孩子为人处世道理

  11%

  更多关心学*状况

  具备生活自理能力

  81%

  在学校有伙伴

  55%

  因为是留守儿童,交友会受到影响

  害怕与陌生人交流

  14%

  自己目前的性格形成是因为父母外出打工

  50%

  从表1的调查结论,我们可以看出:35%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照看,90%的留守儿童希望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尤其是10周岁左右的留守儿童表现得更明显,70%的留守儿童一年以上才能与父母见一次面,87%的留守儿童通常与父母进行电话联系, 81%的留守儿童经常在家做家务,生活自理能力较强,55%的留守儿童在学校有不少伙伴,14%的留守儿童害怕见陌生人,性格较内向,比较自卑。在调查问卷的主观题部分,绝大多数留守儿童理想中的生活就是能够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在调查留守儿童“最想对父母说的一句话”时,多数孩子“希望爸爸妈妈早点回来”、“我想你们,我会好好学*的”“爸爸妈妈辛苦了”,部分学生表示“爸爸妈妈快来接我”“爸爸妈妈能多关心我”,这一方面反映了留守儿童与其他孩子相比更加成熟,另一方面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在外打工的父母对留守儿童关爱不够,亲子关系不够融洽。

  通过与葛城二小的老师交流和问卷调查过程中我们的亲身经历总结出,留守儿童主要有以下特征:

  1、思想品德和行为*惯上表现参差不齐。我们在入户调查中一位叫做王浩然的小男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品学兼优,能够熟练地背诵古诗、唱英文歌,在家还要照顾仅仅2岁多的妹妹。他很理解爸爸妈妈离开家外出打工,在问到他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一句话的时候,他希望父母能早点休息,懂事程度已经超过同龄人。但也有的留守儿童劣迹斑斑,据葛城二小的一位老师反映,一位留守儿童有偷窃行为,经常偷窃超市里的商品卖给同学。

  2、性格方面。不少留守儿童较内向、自闭,逆反心理较重。据老师反映,有些留守儿童很渴望和他人交流,但由于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外出打工,孩子的人际交流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培训,而祖(外)父母多数情况下也缺乏这方面的技能,因此,当这些孩子长大后,人际交流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同步发展,因而很难和别人沟通。小学和初中是留守儿童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而他们的监护人尤其是爷爷奶奶通常溺爱他们,造成了他们的任性;另一方面,和老人一起生活的孩子在反应力、思想行为方面相对其他孩子要缓慢一些,这也造成了日后和他人交流产生障碍。

  3、学*方面,留守儿童的学*两极态度分化现象严重。据学校老师反映,学*不认真的往往是留守儿童,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家长的监督力度不够,他们的学*就无人过问,最终很容易形成双差生和问题儿童。据葛城二小的袁校长介绍,一位11岁的留守女童,其父母在外地打工,通常是几年才回家一次,该生学*成绩较差,行为*惯也很不好,自觉性不强,逐渐成为问题儿童。

  留守儿童之所以会出现以上问题,监护人也存在着不容推卸的责任,主要表现在:一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自身文化素质低,无法在学*上给予留守儿童必要的辅导,致使留守儿童学不会的知识越积越多,积重难返。二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教育能力低,往往只能够关注孩子的生活和基本安全问题,对留守儿童的性格形成和文化教育显得力不从心,因而只能持放任的态度,任由其发展,不管不顾,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愿在其身上花费心思。三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没有能力监管或溺爱他们,这主要表现在祖父母和外祖父母身上,他们年迈或体弱多病,无力管教孩子,还有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对孩子娇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对孩子百依百顺,这些都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不利影响。

  (二)对留守儿童所作的工作

  经调查,留守儿童问题已引起了社会及其学校老师的重视,并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具体来讲主要有以下方面。

  以科学研究为手段,积极推进留守儿童教育的良性机制。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了令我们钦佩和学*的现象。从教育局罗主任那里了解到,县*每年会拨专款给有留守儿童的学校,用于留守儿童定期与在外打工的父母电话联系,形成“亲情沟通*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孩子与父母的沟通问题。更重要的是,留守儿童通过这个*台能够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关爱。除此之外,教育局还专门为他们在“六、一”前夕分发了留守儿童读本,供他们在学*之余放松心情,减轻压力。在与罗主任的交流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城口县各级领导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之情,我们也与教育局签定了社会实践基地协议,希望能够长期关注留守儿童。

  另外,我们在葛城镇友谊村与三位留守儿童进行了深入交流,对他们的学*生活进行了充分的调研,从他们阳光的笑脸和自然的交谈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当地*特别是学校老师对这些孩子所付出的艰辛,在与教师们的交流中学*到如何更加有效的开展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方法。

  (三)建议与思考

  针对重庆市城口县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以上问题,为了使留守儿童能够像其他家庭的孩子一样在阳光下健康茁壮的成长,经过初步思考,我们有以下不成熟的想法,仅供各位领导参考。

  1、加快当地经济发展,努力发展支柱产业和乡镇企业,以服务当地为基本指针,出台相对优越的条件,吸纳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从而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2、建立代理家长制度,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在葛城二小调研时,接待我们一位小学班主任老师,热情、全面地介绍了所在学校特别是班级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也从她与留守儿童的相处中讨论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她认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也并不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难题,只要关心到位、及时,留守儿童的成长是应该比较顺利的,留守儿童也一样会成为阳光儿童。我们建议能否探索建立代理家长制度,让老师成为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在学*之余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

  3、老师经常与留守儿童谈心,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可以让他们担任班干部,一方面起到激励和鞭策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加强他们和班上其他同学的沟通和交流,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找到归属感。

  4、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要增强责任感,在孩子上小学和初中阶段,家长尽量不外出,或留一方在家照看孩子,给予孩子亲情关怀。外出后也要经常与留守在家中的孩子进行沟通,要对其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导之以行。这一项工作可以在外出打工之前进行统一的教育与培训,从而提升农村村民教育子女的'能力和意识。?以上是我们这几天走访调研后经过讨论形成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通过这几天的走访调研,我们的老师和同学都受益菲浅。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我们深入农村,了解城口农民群众的实际生活,对于我们了解社会、认识社会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尽管在城口为期5天的社会实践结束了,但是我们关注城口留守儿童,关注城口教育的征程才刚刚开始,希望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能为城口教育,为城乡统筹,贡献出我们自己的一分力量!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2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聚集。这既是他们理性选择的结果,也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然而,受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的限制,农民工的“空间城镇化”并不代表身份的市民化,也不意味着他们可以享受和市民同等的社会权利和公共服务,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不*等公共服务和福利作为一种社会屏蔽机制依然在起着身份区隔的作用。同时,受制于家庭经济能力、社会关系网络、城市社会排斥等多重因素的限制,他们在流动过程中作出了携带或不携带子女进城就学的家庭决策,从而形成了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问题。随迁子女问题主要表现在入学机会、就学途径、经费保障等方面,问题显而易见且相对紧迫,同时他们的空间流动会对城市教育资源分配形成冲击,触及了相关主体的教育利益,因而更容易引起*和社会的关注,也较早成为政策议题。而农村留守儿童则主要表现为安全、生活、学*和心理问题,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且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较少直接触及其他主体的利益,自然难以形成“利益冲突式“的社会关注效应。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相对滞后,留守儿童作为社会弱势和弱小群体,作为家庭结构肢解化的承受者,作为*城镇化不完全发展的代价承受者和衍生现象,理应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据全国妇联课题组XX年报告,由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0%,占全国儿童的21.88%[1]。和第五次人口普查估算的2443万留守儿童数量相比,[2]十年间约增加了1.5倍。农村留守儿童呈现出数量多、增长快的态势,可以预见,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征途中,农村留守儿童将会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持续存在。

  当前,学术界对农村留守儿童多持“问题化”的研究进路,存在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夸大化、标签化甚至污名化的倾向,把留守儿童等同于问题儿童。本文以浙江省、山东省、重庆市、四川省、江西省、湖南省、湖北省、河南省、山西省、甘肃省10省(市)9448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龄儿童为样本,通过统计和推断方法,整体把握农村留守儿童特征,摸清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况的真相,深入探究不同类型留守儿童在身体、心理和学*等方面的差异,科学判断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体态势,为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现实和潜在问题提供有效的实践应对策略。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

  对于“留守儿童”的认定标准,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父母外出的结构,即双方均外出还是仅单方外出;二是父母外出的时间,即不能与子女见面的时间为半年以上还是一年以上;三是留守子女的年龄,即是18岁以下还是15岁以下或者12岁以下。我们这里所呈现的数据是父母至少一方外出、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在义务教育学校读书的儿童。为了全面掌握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我们把留守儿童分为三类:一是父母双方外出的完全留守儿童;二是父母一方外出的半留守儿童,其中包括父亲外出留守儿童和母亲外出留守儿童两种。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体特征

  1.农村留守儿童占39.69%,劳务输出大省尤甚

  在我们所调查的9448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中,有3750人为留守儿童,占39.69%,比全国妇联课题组根据《*XX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的37.70%高出两个百分点。但是,全国妇联课题组是按0~17岁全口径计算的,如果仅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计算,则农村留守儿童(2948万)仅占农村同年龄段学生数(10128.5万)的29.11%,这样我们的调查数据要高出六普数据10.58个百分点。在所调研的10个省(市)中,农村留守儿童比例超过*均值的省份有河南(57.82%)、山西(44.25%)、湖南(44.11%)、重庆(43.17%)和湖北(40.16%),尤以河南省数量最多,可见农村留守儿童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劳务输出大省。

  2.完全留守儿童高达43.36%,父亲外出留守儿童最多

  从父母外出结构看,有43.36%的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达1626人,如果按照严格的留守儿童定义,即父母双方均外出且一年以上不能与子女见面,那么,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儿童的比例为17.21%。农村留守儿童大部分为半留守状态,达2124人,占56.64%。在半留守儿童中,父亲外出的占82.82%,为1759人;母亲外出的仅有365人,占17.18%。男子作为农村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和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创造者,外出打工比例高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合理性,甚至具有一定的不可避免性。而母亲作为对孩子成长具有重要作用的关键性人物,留守家中陪伴子女、从事农业生产应该是家庭较为理性的决策,对缓解社会矛盾意义重大。

  3.留守儿童呈低龄化趋势,年轻外出母亲更倾向子女留守

  尽管从农村留守儿童的绝对数量上看4~6年级最多,占50.68%,7~9年级次之,占33.58%,1~3年级最少,仅占15.74%,但是从留守儿童占该年龄段儿童的相对比例上看,1~3年级最高,达44.05%,4~6年级次之,占40.26%,7~9年级最低,只占37.96%,小学高于初中,小学低年级多于小学高年级,基本呈现出低龄化趋势,这与范先佐教授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3]农村留守儿童低龄化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有关。一方面,年轻人刚刚组建家庭,经济基础较差,需要通过外出打工来巩固家庭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年轻人有着比其他群体更具优势的打工资本(如知识、体力、健康、适应能力等),而且父辈尚有精力帮忙照料孩子。在三类留守儿童中,母亲外出留守儿童的低龄化趋势更为明显,小学1~3年级留守儿童在同类型中的占比,母亲外出最多,占22.44%,完全外出次之,占16.27%,父亲外出最少,只占13.88%;小学4~6年级同样是母亲外出最多,占55.11%,父亲外出次之,占53.54%,完全外出最少,仅占46.62%,母亲外出的低龄留守儿童需引起重点关注(见表1)。

  4.三分之一农村留守儿童跟祖父母居住,22.62%同兄弟姐妹居住

  调查显示,在各种类型的留守儿童中,同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比例最高,达33.53%,同母亲居住的比例达27.12%,同兄弟姐妹居住的达22. 62%,同爸爸居住的占14.26%,还有2.47%的留守儿童同其他亲属同住。在完全留守儿童中,有43.91%同祖父母一起居住,21.36%同兄弟姐妹一起居住。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无论是完全留守儿童还是总体留守儿童,都有五分之一强的农村留守儿童没有跟成年人一起居住,处于监护缺失的状态,这一状况尤其应引起各方关注。

  (二)在生长发育关键期,非留守儿童身体发育状况优于留守儿童

  1.在生长发育关键期,非留守儿童的身高、体重状况优于留守儿童

  从身高来看,非留守男生的*均身高比留守男生高1.37厘米。具体来看,在小学阶段,非留守男生*均比留守男生高1厘米左右;初中阶段尤其是八、九年级,两者相差2~3厘米。就女生而言,非留守儿童比留守儿童高1.10厘米,三、四和八、九年级相差较为明显,尤其是九年级,差出2.60厘米。从体重来看,非留守男生的*均体重比留守男生多1.12kg,在三、四和八、九年级相差最为明显,而女生并没有明显差异。从总体均值来看,留守女生的体重比非留守女生多0.15kg(见表2) 。可见,在儿童生长发育关键期(三、四和八、九年级),非留守儿童的身体发育状况优于留守儿童,尤其是在身高方面。这可能是由于在身体发育关键期,父母的陪护能让他们的生活获得更好的照料,尤其是在营养水*方面,从而使身体获得较好的发育。

  2.非留守儿童的营养水*高于留守儿童

  有65.25%的非留守儿童每天或经常能吃到肉,高于留守儿童3.77个百分点。父母的外出,并没有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在提高了家庭经济收入的同时,也提高了儿童的营养水*。究其原因,第一,可能是由于儿童的监护人多为祖辈,较之年轻的父母,他们奉行勤俭节约的生活理念,只关注“吃饱”,忽视“吃好”,不注重儿童营养水*的提高,即使他们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也不会用在提高孩子的营养方面;第二,家中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家中大小琐事需祖辈照料,而他们精力有限,故难以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相反,在家的年轻父母有着较为开放的生活理念,比较注重生活质量,同时也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照料孩子,因而非留守儿童的营养水*高于留守儿童;第三,留守儿童中有五分之一是兄弟姐妹同住的,缺少**的生活照料和监管,一日三餐质量无从保障,这也可能导致留守儿童的身体发育状况不佳。

  3.母亲外出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略差

  非留守儿童的营养水*高于留守儿童,身体发育情况优于留守儿童,但这一定会导致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比非留守儿童差吗?本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健康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二者在半年来生病次数上没有明显差异(χ2(4)= 7.651,p=0.105>0.05),而在生病多久康复上有显著差异(χ2(4)= 22.406,p=0.000<0.05),留守儿童反而更容易康复。这有别于学界或是社会大众的主观印象: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更差。进一步分析发现,与非留守儿童以及其他两类留守儿童相比,母亲外出留守儿童生病康复需要更长时间:其中两周左右康复的占比8.08%,比留守儿童的*均占比(5.58%)高2.5个百分点,得慢性病的比例为3.06%,比留守儿童*均占比(1.62%)高1.44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尽管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健康方面没有太大差异,但孩子一旦生病,仍然需要母亲的照料,母亲温暖的心灵关怀和细心的生活照料有助于孩子尽早康复,反之,孩子的康复需要更长时间,甚至容易患慢性病。当前,母亲外出留守儿童的低年级化趋势较为明显,母亲外出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更需引起重视。这也在一些学者的研究中得到了证实。如潘璐、叶敬忠在研究中指出,XX年菲律宾的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整体健康状况好于非留守儿童,但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在生理与心理健康方面遇到的困难较多、表现较差[4]。陈在余运用XX、XX和XX年*营养与健康调查数据分析发现,母亲不在家对留守儿童健康的负向影响较为显著,而且这一影响在不同收入水*家庭之间无显著差异,因此,6~18岁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母亲在家对子女的照料之于青少年健康较为重要,无论家庭收入水*的高低,学龄儿童均需要母亲照料。[5]

  留守儿童的营养水*和身体发育状况比非留守儿童差,这的确需要引起社会、家长的关注,漠视、任由其发展可能会使留守儿童的情况愈发不好。但我们不能为此将留守儿童问题扩大化,毕竟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还未受到影响。我们应本着理性分析、着力解决的原则,来认识和化解留守儿童问题,将留守儿童问题扩大化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三)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心理方面没有显著差异,母亲外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值得关注

  1.不同类型的儿童对父母的情感依赖具有一致性

  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以及不同类型的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情感依赖程度具有一致性,他们都最想在生病或取得好成绩时告诉父母或给父母打电话。这说明无论留守儿童抑或非留守儿童都有亲情需求,对父母都存在情感依赖,希望父母陪伴走过困境、共享喜悦。然而,父母缺*于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会造成他们亲情缺失,影响亲情需要的满足,至于是否会影响儿童的情感发展,是否会影响亲子关系和儿童社会交往,还需作进一步的跟踪研究。

  2.母亲外出留守儿童,尤其是母亲外出的低龄留守儿童社会交往较差

  总体而言,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与同学相处方面没有明显差异(χ2(2)= 0.670,p=0.715>0.05),3/4的学生和班里大部分同学关系很好。然而,从留守儿童内部来看,母亲外出留守儿童的同学关系不如父亲外出留守儿童和完全留守儿童,在“只和几个同学好”的选项上,前者占29.33%,后两者分别只占23.79%和23.23%。可见母亲对孩子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较大影响,母亲的缺位容易造成孩子不善于与同学交往。而母亲外出留守儿童的同学关系弱于完全留守儿童,这可能与母亲外出留守儿童的低年级化趋势更为明显有关。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母亲外出留守儿童中,其年级越小,与同学相处越不好,母亲外出对其社会交往的影响越大,在“只和几个同学好”选项上,小学低年级(1~3年级)比初中( 7~9年级)高9.42个百分点,因此要着重关注农村地区母亲外出务工的低龄留守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见图1)。

  3.母亲外出留守儿童的自我效能感分化较为明显,有较大比例缺乏成长自信

  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自我效能感方面没有显著差异(χ2(2)=0.614,p=0.736>0.05),遇到没有完全把握的事情,*80%的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都会选择接受,并尽力做到最好,但均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焦虑。对比不同类型的留守儿童发现,8.43%母亲外出留守儿童会选择“逃避,不去干”,比其他类型的留守儿童*均高2.14个百分点,父亲外出留守儿童的*均占比最低,为5.72%。可见,母亲的陪伴能给孩子以成长的勇气,使其敢于面对生活的挑战,有较强的自信;反之,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母亲的缺*会影响他们的成长自信。

  在问到学生觉得自己做事的能力和效果时,母亲外出留守儿童表现出较大的分化。和其他类型的儿童相比,他们认为自己做事水*和其他人差不多的占比较低,而认为自己做事更好抑或更差的比例最高,分别高出留守儿童*均占比3.18和3.64个百分点(见图2)。这反映出母亲外出留守儿童或自我效能感较强或自我效能感较弱,即在该群体中一部分儿童较为自信,另一部分儿童则较为自卑。可见,与其他类型的儿童相比,母亲外出留守儿童群体的自我效能感分化更为明显。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周宗奎等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和自信心方面显著地不如父母都在家的儿童,而在孤独感、社交焦虑方面与其他儿童没有显著的差异。[6]但他并没有进一步分析不同类型留守儿童在心理方面的差异。关于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还需作深入跟踪研究。

  (四)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学*方面差异不大,母亲外出留守儿童学*问题值得关注

  1.非留守儿童在教育监管方面优于留守儿童

  在自我学*监管方面,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并没有明显差异(χ2(3)=1.502,p=0.682>0.05),不同类型的留守儿童之间也没有显著差异(χ2(6)=3.682,p=0.720>0.05)。*70%的学生都能自己主动或和家长商量着安排自己的学*。在他人对学生学*监管方面,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有显著差异(χ2(5)=29.602,p=0.000<0.05)。54.52%的非留守儿童由父母督促学*,其中母亲所占比例比父亲高9.38个百分点;28.48%的完全留守儿童由祖父母督促学*,30.22%无人督促;父亲外出留守儿童主要由母亲督促;而母亲外出留守儿童的学*或无人督促,或主要由母亲来督促,但由于母亲外出,事实上并不能对孩子的学*形成及时监管。值得注意的是,除完全留守儿童外,其余儿童的学*由母亲监督的比例都较大。可见,无论是留守儿童抑或非留守儿童,母亲是孩子学*的主要监管者,若母亲外出打工可能会对孩子的学*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2.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学*兴趣基本无显著差异

  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对语文的学*兴趣有显著差异(t=-2.654,p =0.008<0.05),留守儿童的兴趣得分(3.81)高于非留守儿童(3.75);而在数学和英语学*方面,二者的兴趣得分没有显著差异。这和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发展研究部课题组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兴趣上没有显著差异,在对自身学*成绩的认识上也没有显著差异。[7]从留守儿童内部来看,父亲外出留守儿童的语文、数学、外语的学*兴趣得分高于完全留守儿童和母亲外出留守儿童。这可能从侧面反映出,母亲对孩子的学*监管和引导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学*兴趣。

  3.在学*关键期,母亲外出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较差

  总体来看,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没有太大差异。而从留守儿童内部分析,母亲外出留守儿童比其他类型留守儿童成绩差,尤其是在五、六、九年级(小升初、初升高的学*关键期),其语文、数学、外语总分比其他类型留守儿童*均低15分左右(见图3)。儿童学业成绩与其学*管理、学*兴趣存在一定关系。母亲外出留守儿童的学*,或由母亲远程督促或无人督促,但由于母亲外出打工,儿童的学*事实上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而家长的疏于管理和引导,使其难以形成浓厚的学*兴趣,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学业成绩。这也在叶敬忠教授的研究中得到了印证。研究发现,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学*成绩整体对比差别不大,但少数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后缺少学*辅导与监督而出现了成绩的下降。部分留守儿童学*态度变得散漫,出现了迟到、逃课、不交作业等不良现象[8]。雷万鹏教授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成绩差异主要是组内差异,而不是组间差异,即主要是不同类型留守儿童之间的差异,而不是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成绩之间的差异,这都与本研究存在一致性。[9]此外,从时间维度上对不同类型儿童的学业成绩进行跟踪对比,将更有意义。

  二、农场留守儿童问题的基本判断

  (一)农村留守儿童不是“问题儿童”,而是“弱势儿童”

  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而形成的留守状态使其存在着父母监护缺位、亲情缺失等方面的弱势。这些弱势容易催化或加重儿童身上处于萌芽阶段的问题,但是否会恶化到妨碍青少年身心健康和智能发展,使其成为“问题儿童”,还受到父母外出后教养方式、生活环境、个人特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在身体发育、营养水*等方面弱于非留守儿童,尤其是在身体发育的关键期,但这还并未影响到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此外,他们在教育监管方面也处于缺位状态,这是由于父亲或母亲的外出、无法陪伴成长而直接导致的“弱势”。从研究结论来看,这些弱势并未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情感依赖、社会交往和自我效能感等心理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在学*方面也无显著差异,相反留守儿童的语文学*兴趣还略高于非留守儿童,可见留守儿童并非“问题儿童”。但儿童心理的变化具有隐蔽性、持续性和滞后性,学*方面也应进行父母外出前后的成绩对比和外出期间成绩的变化跟踪,因而对这两方面进行持续关注和追踪研究将更具说服力,也更有意义。可见,留守儿童是某些方面存在弱势的“弱势儿童”,而这些弱势并未恶化成或导致严重问题。

  但为什么关于“问题儿童”的论调会在社会和学界形成扩大化趋势呢?首先,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监护,而其他监护人又监护不力,出现问题的风险和可能性更大,这是“问题儿童”趋势扩大化存在的基础。其次,当前一些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由于信度和效度不高,形成了非科学的判断,导致了错误的舆论导向。具体表现为:第一,研究方法问题。很多留守儿童研究属于个案研究。诚然,个案研究有助于深入走进研究对象的内心世界,更好地把握其发展历程,但以个案特征来揭示留守儿童的群体特征,未免以偏概全;第二,内部效度问题。很多研究缺乏对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以及留守儿童内部的对比分析,没有分清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共性与差异;第三,外部效度问题。有些研究取样较少,其研究结论难以推广。[9]再次,媒体的大肆宣传。由于留守儿童出现问题的可能性较大,一旦出现问题,媒体就会大肆宣传,这是留守儿童问题扩大化传播的媒介原因。我们发现,媒体报道的多为安全问题,这也是父母缺*最容易造成的问题。但大肆宣传容易让社会将这种“问题化”扩大到儿童的学*、心理、行为表现等方面,从而对留守儿童形成“问题儿童”的主观印象。*、社会和学界需转变对留守儿童的认识,由“问题儿童”向“弱势儿童”转向,理性对待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存在的问题,这样才有助于留守儿童关爱行动的开展。

  (二)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存在分化

  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以及问题的严重性是不同的,农村留守儿童内部存在分化。具体表现为:第一,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呈现出低年级化趋势,而低年段是儿童行为*惯、思想品德形成的奠基时期,应加强对低年级留守儿童群体的关注;第二,与其他类型儿童相比,母亲外出留守儿童在健康状况、同学关系、自我效能感、学业成绩等方面更为薄弱,值得关注;第三,在儿童生长发育关键期,留守儿童的身体发育状况弱于非留守儿童;在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的学*关键期,母亲外出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比其他类型的留守儿童更差。因此,应重点关注低年级留守儿童、母亲外出留守儿童以及处于成长关键期的留守儿童群体。鉴于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内部分化,应避免对留守儿童问题一概而论,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增强活动的实效性。

  三、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路径选择

  对留守儿童生存现状的科学判断,有助于社会各界理性面对留守儿童问题,关注重点群体,着眼关键方面,明确责任主体,扎实而有效地开展留守儿童关爱工作。

  (一)协同主体,构建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

  家庭、学校、社区是儿童成长的三大场所。在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村家庭结构持续变动的背景下,家庭这一场所已难以全面担任子女监护、教育与亲情的角色。但我们又有多大的理由让孩子———祖国的未来,成为不完全城镇化的代价承受者呢?为了儿童的健康成长,人们对学校和社会给予了更高与更多的期望,希望它们来担负一部分“留守家庭”无法胜任的责任。但这种责任转移并不能自动化地实现,它既需要学校和社区认同这种责任担负的合理性,又需专项资金予以支持,为此*要做好顶层设计,发挥宣传号召、组织协调、财政支持和政策引导等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X—20xx年)》提出要“建立健全*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在“*主导,责任共担”的原则下,*引导并支持学校和社区两大阵地的行动,形成合力,聚焦目标,以实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综合各地方的有效经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关注留守儿童现象,建设好全国中小学电子学籍系统,实现对留守儿童的动态监测;进一步抓好寄宿制学校建设,出资建立校内留守儿童之家,扎实实施营养餐工程;同时为留守儿童搭建亲情电话、网络视频等与家长沟通的*台。第二,学校关心留守儿童成长,教师兼任代理家长,监管学*,照顾生活,沟通心理,交流思想,深化情感;同时开展系列成长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增进儿童的归属感,促进其人格健康形成。第三,社会关爱留守儿童发展,建立家长学校,普及家庭教育知识;结对帮扶,让农村有责任心的妇女担任爱心妈妈;在小区设立“心语小屋”,与孩子交流,听孩子倾诉,慰籍孩子心灵;举办各类活动,组建社团俱乐部等。[10]201-244此外,充分发挥非*组织的作用,开展综合扶助留守儿童的项目工作。关爱农村留守儿童,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构建关爱工作的长效机制。

  (二)聚焦核心,关注留守儿童重点群体与关键方面

  在调研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活动,方能提高活动实效。第一,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营养水*有显著差异,*和学校应进一步搞好营养餐工程,保证农村留守儿童基本生活质量,促进其身体正常发育,避免错过儿童身体发育的关键期。第二,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最大的特点是缺少有效的监护,这也是留守儿童安全、生活、学*等方面产生问题的根源。因此,一方面,*要做好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的统计与配备工作,保证每一位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务工期间都有监护人,避免儿童处于“无人监护”的状态;另一方面,通过家长学校等方式,加强对监护人的培训,以使留守儿童得到尽量全面、有效的监护,降低留守儿童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农村留守儿童内部存在分化,母亲外出留守儿童、低龄留守儿童以及处于成长关键期的儿童需要更多的关注与关爱,对他们可实行倾斜性政策。比如,在留守儿童结对帮扶中优先为他们安排“代理家长”;优先考虑他们的寄宿需求;在留守儿童关爱活动中,对其生活、心理和学*等方面给予特别关注和支持。[9]具体来看,由于母亲外出留守儿童在较多方面存在弱势,可采取“代理妈妈制”给予他们周到的生活照料、温暖的心理交流和有效的学*监管,减少因重要他人———母亲的缺*而造成的成长困境。同时,低龄留守儿童需引起社会各界重视,他们自理能力较差、生活学**惯尚处形成阶段、与父母的感情处于培养阶段,如不及时予以引导和呵护,易使孩子形成不良的行为方式、消极的心理情感、淡漠的交往模式,而这将影响孩子一生。为此,要通过家长学校等方式指导低龄留守儿童监护人科学地引导孩子行为和品德的发展。此外,处于身体发育或学*关键期的留守儿童,心理较为脆弱,情绪容易波动,学校和监护人需格外关注,多加交流,并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为其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三)着眼根本,呼唤母亲回归与城市接纳

  无论*、学校和社会做多少工作,都不能代替父母的监护、教育和亲情角色。降低父母尤其是母亲的外出率或倡导城市接纳留守儿童,减少他们与父母的分离,以使更多的孩子在父母的陪护下成长,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之策。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向城性转移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同时,在现代化过程中,乡村社会不断被边缘化,乡村文化出现虚化、空心化问题,追求经济富余已成为乡村社会的唯一目标,不少农村人外出务工以求家庭脱贫致富。然而,孩子却成为城镇化不彻底和家庭追求经济目标的代价承受者,这违背了社会和家长的初衷———让孩子健康成长。我们呼吁家长在追求家庭脱贫或经济富裕的同时,保存一份人文关怀,尽量降低母亲的外出率,这之于孩子的温暖成长有重要意义。范先佐教授在调查中问及留守儿童“如果父母有一个要外出打工,你希望谁在身边时”,有80%的留守儿童回答是母亲。[10]降低母亲外出比例,让母亲陪护孩子成长,对于留守儿童尤其是低龄留守儿童意义重大,同时也是解决母亲外出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路径。

  农民工将自己的青春贡献给了城市发展,为使留守儿童成长能有父母陪伴,城市也需要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在城市资源可承受范围内,完整地接纳农民工及其家庭。这就需要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着力关注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赋予农民工与市民均等的社会权利和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农民工向市民的转化。农民工市民化的关键在于*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解决附着在户籍制度身上的条件限制,破解城乡二元的社会结构。如此,留守儿童与父母共同生活于城市的梦想才能达成。总之,社会各方有责任解决弱势儿童为我国不完全城镇化买单的现状,这既是教育公*更是社会公*的意旨所在。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3

  据悉,为及时准确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成长发展状况,掌握他们面临的突出问题及迫切需求,为有效解决留守流动儿童问题提供科学依据,20xx年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共同组成课题组,国家统计局提供数据支持,开展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

  一、研究目标与方法

  1、研究目标:一是全面准确把握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的数量、地域分布等基本状况;二是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认识他们的分层特征和需求差异;三是针对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为有效解决留守流动儿童问题,制定落实和发展完善相关政策服务。

  2、对象界定:本文所指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地区,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本文所指流动儿童是指随务工父母到户籍所在地以外生活学*半年以上的儿童。儿童年龄界定在18岁以下(0-17岁)。

  3、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定量研究部分由*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段成荣教授等承担,在20xx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长数据中抽取126万人口样本量,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和推断,把握留守流动儿童的数量、区域分布、年龄及性别特征等。定性研究由全国妇联特聘专家王梦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郑新蓉教授、湖南农业大学高志强教授等承担,主要通过文献研究以及实地调研,客观分析留守流动儿童成长发展中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提出对策建议。

  二、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的总体现状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整体情况和基本特征

  1、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六千万,总体规模扩大

  根据《*20xx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与20xx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

  2、农村留守儿童年龄结构发生变化,学龄前儿童规模快速膨胀

  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0-5岁)达2342万,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占38.37%,比20xx年的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增加了757万,增幅达47.73%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规模为2948万,其中小学(6-11岁)和初中(12-14岁)学龄阶段儿童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分别占32.01%和16.30%,规模分别为1953万和995万。与20xx年相比,小学和初中学龄阶段留守儿童分别减少了89万和226万,共减少315万,降幅为9.65%。大龄留守儿童(15-17岁)占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为13.32%,规模达813万,比20xx年减少了199万,降幅为19.68%。可见五年间,学龄前留守儿童规模快速膨胀,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减少,大龄留守儿童规模明显收缩。

  3、农村留守儿童与城乡流动儿童性别比总体差别不大,分年龄段比较差异明显

  全部农村留守儿童中,男孩占54.08%,女孩占45.92%,性别比为117.77。与农村非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比较,总体性别比差别不大(农村非留守儿童和城乡流动儿童性别比分别为117.25和116.39),但分年龄段性别比结果存在差异。

  4、农村留守儿童高度集中在中西部劳务输出大省,但广东、江苏等东部发达省份比例也很高

  留守儿童在各地之间的分布很不均衡。其主要集中在四川、河南、安徽、广东、湖南等劳务输出大省。四川、河南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大,占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比例最高,分别达到11.34%和10.73%。其次,安徽、广东、湖南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占全国百分比也很高,分别为7.26%、7.18%和7.13%。以上五个省份留守儿童在全国留守儿童总量中占到43.64%。另外,从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来看,重庆、四川、安徽、江苏、江西和湖南的比例已超过50%,湖北、广西、广东、贵州的比例超过40%。可见,农村留守儿童广泛分布于中西部省份,同时也分布于江苏、广东等东部发达省份。

  5、*1/3农村留守儿童与祖父母一起居住,有3.37%的农村留守儿童单独居住

  调查显示,46.74%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外出,在这些孩子中,与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比例最高,占32.67%;有10.7%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人一起居住。值得注意的是,单独居住的留守儿童占所有留守儿童的3.37%,虽然这个比例不大,但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基数大,由此对应的单独居住的农村留守儿童高达205.7万,这是要特别给予关照的留守孩子。

  6-11岁和12-14岁的农村留守儿童在校比例分别为9*9%和96.07%,表明他们绝大部分正在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农村留守学龄儿童义务教育总体状况良好,但部分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状况相对较差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自我鉴定

  7、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最高,祖父母隔代照料面临诸多挑战

  农村留守儿童不同的监护人对其接受教育的机会和未来发展都会产生不同影响。数据显示,母亲外出,单独与父亲一起居住的留守儿童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最高,达5.12%;父亲外出,单独与母亲,或与母亲和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未按规定接受义务教育的比例均较低,分别为3.13%和3.11%。

  所有隔代照顾留守儿童的祖父母,*均年龄为59.2岁,56%的年龄在60岁以下,绝大部分在50-59岁之间,甚至有12%的祖父母年龄在50岁以下。但是,隔代照料农村留守儿童的祖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很低,绝大部分为小学文化程度,甚至有8%的祖父和25%的祖母未上过学。由于受教育水*的限制,祖父母在抚养和教育留守儿童时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4

  留守儿童问题是*年来出现的一个新名词。随着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即为留守儿童。

  调查显示,本地的留守儿童中有大部分处于0—14周岁。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受到影响。

  在当地留守儿童问题如此严重的情况下我将我在调查中发现的几个问题整理如下:

  一、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

  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地的留守儿童中大部分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面临许多方面的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渠道倾诉,有亲人安慰。但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在外务工,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几年都难以给孩子打一个电话、写一封信、见一次面,以此维系亲情很难勾通思想,倾听烦恼,给孩子予以足够的关怀。有的父母多年不与孩子见面,至使孩子遗忘了父母的相貌,更谈不上有何亲情。

  二、大多数留守儿童学*成绩中等偏下。

  尽管有许多留守儿童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求学愿望,然而,留守儿童实际学*情况却不容乐观。从总的调查情况来看,留守儿童只有2%的成绩优秀,10%的成绩中等偏上,成绩中等或中等偏下水*和相当差的却占到了88%!这主要是由于心理问题的干扰以及学*自控力较差所造成的。在我们的问卷中,有绝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反映无人督促学*,这反映出监护人本身的态度和能力减弱了原有家庭的监督作用,影响了他们自控力的形成。

  三、心理封闭和情感世界问题。

  据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四、监护人缺乏保护意识导致的意外伤害比例较大。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属于未成年人,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对突发性事件也缺乏应变和自救能力,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加上不少留守儿童上学路途较远,经常起早摸黑赶路,人身安全令人担忧。

  五、留守儿童的行为*惯较差。

  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不服管理、我行我素。

  六、监护人自身综合素质偏低。

  调查发现集留守儿童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文化层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与孩子在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5

  一、 课题研究论证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所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

  课题提出的背景

  (1)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几年来突出的社会问题。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留守儿童们多数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块生活,有的寄养在亲戚家里,这些监护人只能给孩子生活上的照顾。无法像父母那样给他们以温暖、约束、管理,大多数学生成绩下降,出入网吧,行为*惯差,有的还走上犯罪道路。

  (2)隔代教育问题是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的问题,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 ,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受到影响。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

  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①解决他们的思想问题和行为*惯差的问题。呼吁社会、学校、家庭给他们温暖,联络他们的父母、监护人给他们爱,给他们温暖,养成良好的行为*惯,让他们生活充满阳光。

  ②解决留守儿童学**惯差的问题,督促他们学*。在校期间督促留守儿童的学*,校外和监督人联络共同提高学生的学*,使他们热爱学*,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成为德、智 、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快乐的学生。

  ③解决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的交往误区,培养他们的是非观念、感恩情怀、合作意识。

  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我校作为一所规模较大的农村完全中学,接纳的留守儿童比例较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明显感觉到问题较多。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掌握我校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找准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我们计划以宁县五中留守儿童为例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作出专题研究。

  二、国内外相*课题研究情况:

  由于国外国情的差异,留守儿童比例较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不十分突出,所以相关的课题研究基本没有。

  国内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主要是*几年才有的。中央教科所和部分市县教育部门对留守儿

  童教育问题的研究逐渐增多,大多正在课题研究过程当中。

  三、研究目的: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家庭父母走入城市,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大,本课题研究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助于全面培养有用人才,有助于社会的稳定,有助于*安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

  本课题的研究可以积累一些留守儿童的教育的经验,为未成年人的研究提供一些素材、案例。

  四、研究的内容:

  1、宁县五中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调查研究

  2、宁县五中 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分析

  3、宁县五中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4、 宁县五中留守儿童个案研究

  5、现阶段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五、研究的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行的理论依据.

  2 、问卷调查法

  了解我校初中部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3 、教育实验法

  对我校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实验研究,以便发现、验证因果规律。

  4 、经验总结法

  对收集的资料和实验研究结果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探求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5 、案例研究法

  选择恰当的学生样本,通过跟踪调查、教育引导,摸索留守儿童教育的一般规律。

  六、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社会的关爱有助于完成课题。国家重视留守儿童问题,特别是教育部门给予一定的帮助扶持。

  2.学校关心留守儿童问题。特别是政教处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帮助。图书馆各类资料齐全,多媒体教室全天候开放,查找资料方便。

  3.我校是农村中学,留守儿童的数量很多,有很多案例提供研究。

  4.作为专任教师,有利于和留守学生沟通, 便于对留守学生教育的研究

  七、研究的组织实施

  1、研究的组织

  学校政教处、教导处负责课题有关理论的组织学*、课题的总体规划、研究方法引导,督促指导以及课题有关开展工作。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在课题负责人的具体指导下收集有关研究资料,开展有关实验研究并共同进行分析总结,最后由课题负责人和赵书良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6

  XX县是一个农业大县,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通过农业生产获得的收入十分有限,外出务工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谋生就业的重要途径。随着他们的外出,另一个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儿童也随之产生。为了解全县留守儿童现状,进一步做好留守儿童工作,XX县妇联就全县留守儿童问题深入43个乡镇和相关部门进行了一次调研。

  一、基本情况

  XX县现有人口87万人,其中0—15岁的儿童万,留守儿童万人,占儿童总数的%。留守儿童中单亲在外务工的约占47%,双亲在外务工的约占53%;70%的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隔代带养,15%由亲戚带养,5%在邻居家寄养,寄宿等其他形式的`留守儿童为10%。调查发现,儿童留守率与当地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在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的乡镇,留守儿童已成为学生的主体,而在交通便利、二三产业发展较快的乡镇,留守儿童数量相对较少。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令人堪忧。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监护人又因年龄、文化、体力等条件限制,无法给予孩子正确的学*指导和监督,导致孩子出现厌学情绪。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的学*成绩大多处于中等和中下等水*。如江口镇中心小学289名留守学生中,成绩优秀的仅占12%,68%的为中等和较差。此外留守儿童的辍学率也相对较高。据统计,XX年度全县小学学生辍学率为%,初中为%。而留守学生分别为%和%。由于监护人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加上缺乏与学校的积极沟通和配合,错过了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这些都是影响留守儿童学*成绩的重要因素。

  2、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亟待关注。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生活上缺少必要的关爱,再加上监护人缺乏教育常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部分留守儿童情绪消极,失落自卑,感觉孤单,甚至心理压力过大,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性格脆弱、任性、叛逆,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形成一定的人格障碍。调查问卷中,虽然60%的留守儿童认为“最大的痛苦”是“父母不在身边”,55%的认为“看到别的孩子和父母在一起时很难受”,但选择“你最大的愿望”时,选择“父母能在身边”的只占19%,多数孩子选择了“学*好将来出人头地”,由此可见留守儿童比较自我的个性。在自我评价一栏中,认为在家中自己是活泼开朗的只占45%,认为在家中自己胆小、孤僻、不善交往的占到了55%。许多留守儿童缺乏幸福感,有幸福感的只占53%,甚至有17%的留守儿童觉得自己被遗弃,这些对他们今后的性格形成极为不利。

  3、留守儿童的行为*惯存在问题。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这些留守儿童极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和影响,从而养成不良的行为*惯。调查发现,一些留守儿童不服管教,我行我素,在学校自由散漫,品行较差,常有迟到、早退、打架斗殴、说谎等现象;在家里好吃懒做,对监护人不礼貌,不做洗碗、扫地等力所能及的事情,甚至有夜不归家的现象发生。30%左右的留守儿童生活*惯较差,有的形成了早上不洗脸不漱口,晚上不洗脚,长年不理发的坏*惯,有的整天沉迷于武侠小说拉帮结派,有的迷恋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气的**混在一起。如卢峰镇**街女孩杨某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家中年迈的爷爷奶奶无力管教,从而导致她经常与一些社会闲散人员混在一起,走上了抢劫犯罪的道路,被判处有期徒行4年零6个月,父母悔之晚矣。

  4、留守儿童安全存在隐患。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存在诸多隐患,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层出不穷,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时有发生。如小江乡教师XX幼女案,正是由于被XX的幼女为留守女孩,寄养在亲戚家中,加上年幼无知,才使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

  5、监护状况令人堪忧。据调查,留守家庭中70%是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15%由亲戚照看。可见隔代监护成为农村留守子女主要的监护方式。调查表明,尽管%的隔代亲人很高兴照顾留守子女,但由于体力、知识等原因,XX%的人表示“照看孩子感到很吃力”。而XX%的亲戚表示“不乐意,但没办法,”或“无所谓,只要父母给钱”,可见他们对待孩子的态度比较冷漠。沟通是实现家庭教育的前提条件,XX%的监护人直接表示“很好从不与孩子谈心”,XX%的留守子女表示“有烦恼时向监护人倾诉”,同时%的孩子还反映受过罚跪、罚站等家庭体罚行为,可见双方在沟通态度及方式上都存在着很大问题。监护人普遍关注孩子学*的占70%,而对孩子品德教育关注的只占30%,与孩子交流时间每天保证1小时以上的仅有16%,而监护人空闲时间用来看电视、搓麻将、做家务、购物的竟达97%。

  三、对策与建议

  1、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为留守儿童构建心灵家园。一是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学校要以班级为单位,对留守学生进行摸底造册,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二是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制度。通过实行教师与留守学生一对一帮扶制度,让留守学生得到学校和老师更多的关爱。结对教师应加大对走读留守学生的家访,引导和帮助孩子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可通过定期与留守学生交心谈心,开设亲情电话,向留守学生及其家长、监护人公布校长、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电话等方式,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联系,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三是进一步办好家长学校。要经常开展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对监护人进行培训,开设“爷爷奶奶家教培训班”、“临时托管亲属培训班”等,可利用假期和春节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指导他们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四是在课程设置上大胆创新。学校要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在课程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他们知法、懂法、守法;重视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开设针对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心理课程,及时发现和诊治留守儿童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切实为留守儿童排忧解难。

  2、强化家庭监护责任,为留守儿童筑就避风港。

  一是改变父母外出方式。应尽量避免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如果父母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带到务工所在地上学,便于教育。

  二是在外打工的父母应经常和孩子保持联系,督促其生活、学*、行为;同时还应多与孩子的班主任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和老师一道教育孩子,促进其健康成长。

  三是监护人及父母既不能溺爱孩子,也不能简单粗暴地教育孩子,要对孩子的道德教育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的关注,正确教育和引导孩子,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

  3、切实履行*职责,为留守儿童撑起保护伞。

  一是要净化社会环境。*相关职能部门要切实担负起责任,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发挥其功能和作用,特别是要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监管整治,彻底清理校园周边的三室两厅一吧,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乡村两级要把关心留守儿童作为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和构建和谐乡村的一件大事来抓。

  二是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增加农民本地就业机会。各级*要大力发展好劳动密集型企业,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拓宽农村富余劳动力挣钱的门路,让更多的农民就*务工,做到“挣钱教子”两不误,从而减少留守儿童数量。

  三是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应加大对农村学校寄宿基础设施的投入,千方百计改善学生寄宿条件或开办专门的留守儿童宿舍,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以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将子女寄宿在学校,从而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护。

  四是发挥基层组织作用,构建社会教育和监护体系。各乡镇、村(居)委会、社区应尽快做好留守儿童档案的建设工作,全面掌握留守儿童的有关情况,帮助解决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问题。要充分发挥教育、共青团、妇联、关协等相关部门作用,共同构建农村中小学生的社会化教育和监护体系,起到沟通家庭、学校与孩子之间关系的桥梁作用。要动员全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加入到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中,开展“爱心妈妈”认领留守儿童活动。对于那些生活较困难和问题突出的留守儿童要特别关注,建立村、社区帮扶中心,并组织干部到留守儿童家里慰问,切实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实际问题,让留守儿童真正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7

  外出打工成了农民的重要收入。*20多年来,流动人口不断增加,流动人口主要是从农村流动到城市的青壮年劳动力,青壮年劳动力占全部流动人口的70%左右。由此,在很多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普遍出现了“留守家庭”问题。目前,在与留守家庭有关的诸多问题中,“留守老人”、“留守妻子”,特别是“留守儿童”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一旦外出以后,他们整日忙于打工,大多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对孩子内心的困惑、需求、兴趣更无法关注。有的即使想关心,限于经济等条件,他们也无法更多地给孩子打电话或者经常返家看孩子。此外,由于夫妻一方长期外出打工,也造成了不少农村家庭的破裂,影响了孩子的健康发展。留守孩子由于家庭生活和父母教育的缺失,势必会形成下面一些问题:

  1、学*上缺人辅导。留守学生多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成绩中等偏下和较差的占大多数。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一些留守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形成恶性循环。

  2、生活上缺人照应。留守儿童的生活主要靠在外务工的父母寄钱回家或者在家的临时监护人提供。大多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比较贫困,有的甚至失去依靠,生活极其艰辛。更有部分留守儿童的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的损害。

  3、亲情上缺少温暖。留守儿童父母(或一方)不在孩子身边,缺少应有的关爱。父母在外务工,大部分身心疲惫,与家人联系较少,骨肉分离,与子女缺乏交流和沟通,亲情失落。在调查中,90%以上的留守学生普遍感到父母不在身边的亲情失落和孤独感。有的父母外出时间长达多年,从未回家,也无电无信,无从谈上亲情的存在。

  4、心理上缺少帮助。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的缺陷,与外界不愿接触或接触太少,大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对集体漠不关心。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生活、卫生*惯差,自卑感重,自理能力差。

  5、道德上缺少教育。留守儿童多生长在放任自流、情感缺失的环境中,道德和品格教育得不到正确**。调查显示,许多孩子沾染上不良*惯,缺乏道德约束,经不起外界不良事物的引诱,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小事升级,打架斗殴。

  6、行为上缺少自控。未成年人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父母外出,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和帮助。一些不良的文化、越轨的行为很容易被缺乏正确判断的他们接受。他们逐渐养成许多不良行为,有的沉迷上网无法自拔;有的好吃懒做、小偷小摸;有的时常不回家,打架斗殴。

  7、安全上缺少保障。留守儿童面临玩耍、劳动、生活中的安全问题,因其监护人不力或无临时监护人常发生安全事故。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8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朱寨村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交通便利(有一条连接市区与村的主干道),以外出打工,种植业为主要经济来源的较为特殊的农村。该村有1000人左右,外出务工人员占百分之五十,留守儿童占儿童总数的百分之五十七。农民土地较少(每人约7分地),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放弃了种田而选择出外谋生,因而当地留守儿童的现象十分普遍。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为视角考察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即透过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折射出该地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在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需求,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提出合理建议,以期为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和建设尽绵薄之力。

  二、“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城乡二元分割的教育制度是产生“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根本原因在于城乡二元结构管理带来的深层次矛盾。随着工业和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与国家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相矛盾的是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和义务教育制度,进城务工农民虽然在城市工作、居住和生活,但享受的是与城市居民完全不*等的待遇。所以这样直接导致务工农民会把自己的子女留在农村,由老人看管。

  2、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为情感方面。父母与子女长时间分离,导致他们之间产生交流障碍。这是产生“留守儿童”问题的直接原因。

  许多“留守儿童”在幼年时期就被迫与父母分离,他们早期无法与父母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在长期与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生活的过程中,他们的需要、情感常常无法得到亲人的反馈,这必然对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也易使他们产生诸多心理问题。而一些家长因为长期在外务工,对子女心生愧疚,往往通过钱、物等大量的物质满足来补偿对孩子的精神关爱,而这些孩子在花钱方面又缺乏有效的指导和监督,极易使他们产生错误的价值观而误入歧途。

  三、“留守儿童”成长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们发现在调查中的留守儿童一般都具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无人看管,缺乏监护;二是家不完整,缺少家教;三是远离父母,缺少关爱。

  一是生活方面:与其他孩子相比,他们缺少父母的照顾,容易在营养状况、身体健康等方面受到影响。特别是在年幼的阶段,孩子的养育、保护显得更为重要,如果不能与自己的父母在一起生活,问题容易出得多一些。现在大部分留守儿童是由自己的亲戚或隔代老人看管,有的留守儿童甚至实际上就没有监护人。

  二是心理问题:由于得到的亲情、情感和心理关怀的缺少,许多孩子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又很少与外界接触。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些孩子其实特别想和家人在一起,这是他们最大的心愿。由于不能和父母一起生活,久而久之,有的孩子就与家人产生了隔膜和陌生感,内心的封闭、情感的冷漠、甚至行为的孤僻等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容易出现性格上的缺陷和心理上的障碍。

  三是教育问题:在我们走访中得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务劳动甚至一些农活都落在了留守儿童身上,不能保证孩子们的学*时间,学*成绩因此而有些下降。临时监护人对孩子学*的督促帮助不够、方法不当,甚至有的监护人放任自流这些孩子,最终使这些孩子产生厌学,弃学的心理。农村孩子中留守儿童的小学阶段入学率相对高一点,初中阶段则呈下降趋势。更有孩子产生只想读完初中的想法。

  四是道德问题: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儿童的许多行为*惯、道德素养都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由于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缺乏及时的指点和帮助,一些错误行为和做法不能及时得到纠正,容易养成一些不好的*惯和道德品行。该地留守儿童比例达百分之57,这是一个很大的隐患。

  四、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

  1、家庭方面

  加强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尽可能多和孩子在一起,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科学的生活*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要单方面看重孩子的学*成绩,更要注重孩子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针对农村留守儿童中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情况严重的问题,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观念,家长学校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开办临时监护人培训班来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2、学校方面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

  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2)为与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

  可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权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封闭式教育。

  3、社会方面

  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管力度,尤其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这些不良社会环境对自制力较差的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误入歧途。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综合的问题,既牵涉到教育方面,也关乎心理、社会、法律、经济等方面。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影响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同时也影响到他们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工作,更远的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全,稳定隐患。因此,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成长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会能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大家由自发、自觉到有组织地来关爱、帮助、支持留守儿童,提高农村教育水*,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祖国的花朵饱含着生机,期待着怒放的那一天。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9

  (一)留守儿童现状调查分析

  在5天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工商大学外语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展开调查,主要采取了问卷调查、入户走访、个别访谈、集体座谈的形式。

  据调查,二小有留守儿童200余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30%,据二小一位三年级的班主任老师反映,留守儿童在学校各年级和各班均有分布,约占1/3左右。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份,回收问卷60份,有效问卷58份,有效率为97%。通过对问卷进行分析,发现35%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照看,90%的留守儿童希望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尤其是10周岁左右的留守儿童表现得更明显,70%的留守儿童一年以上才能与父母见一次面,87%的留守儿童通常与父母进行电话联系,81%的留守儿童经常在家做家务,生活自理能力较强,55%的留守儿童在学校有不少伙伴,14%的留守儿童害怕见陌生人,性格较内向,比较自卑。在调查问卷的主观题部分,绝大多数留守儿童理想中的生活就是能够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在调查留守儿童“最想对父母说的一句话”时,多数孩子“希望爸爸妈妈早点回来”、“我想你们,我会好好学*的”“爸爸妈妈辛苦了”,部分学生表示“爸爸妈妈快来接我”“爸爸妈妈能多关心我”,这一方面反映了留守儿童与其他孩子相比更加成熟,另一方面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在外打工的父母对留守儿童关爱不够,亲子关系不够融洽。

  通过与二小的老师交流和问卷调查过程中我们的亲身经历总结出,留守儿童主要有以下特征:

  1、思想品德和行为*惯上表现参差不齐。我们在入户调查中一位叫做王浩然的小男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品学兼优,能够熟练地背诵古诗、唱英文歌,在家还要照顾仅仅2岁多的妹妹。他很理解爸爸妈妈离开家外出打工,在问到他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一句话的时候,他希望父母能早点休息,懂事程度已经超过同龄人。但也有的留守儿童劣迹斑斑,据二小的一位老师反映,一位留守儿童有偷窃行为,经常偷窃超市里的商品卖给同学。

  2、性格方面。不少留守儿童较内向、自闭,逆反心理较重。据老师反映,有些留守儿童很渴望和他人交流,但由于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外出打工,孩子的人际交流能力没有得到有效培训,而祖(外)父母多数情况下也缺乏这方面的技能,因此,当这些孩子长大后,人际交流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同步发展,因而很难和别人沟通。小学和初中是留守儿童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而他们的监护人尤其是爷爷奶奶通常溺爱他们,造成了他们的任性;另一方面,和老人一起生活的孩子在反应力、思想行为方面相对其他孩子要缓慢一些,这也造成了日后和他人交流产生障碍。

  3、学*方面,留守儿童的学*两极态度分化现象严重。据学校老师反映,学*不认真的往往是留守儿童,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家长的监督力度不够,他们的学*就无人过问,最终很容易形成双差生和问题儿童。据二小的袁校长介绍,一位11岁的留守女童,其父母在外地打工,通常是几年才回家一次,该生学*成绩较差,行为*惯也很不好,自觉性不强,逐渐成为问题儿童。

  留守儿童之所以会出现以上问题,监护人也存在着不容推卸的责任,主要表现在:一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自身文化素质低,无法在学*上给予留守儿童必要的辅导,致使留守儿童学不会的知识越积越多,积重难返。二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教育能力低,往往只能够关注孩子的生活和基本安全问题,对留守儿童的性格形成和文化教育显得力不从心,因而只能持放任的态度,任由其发展,不管不顾,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愿在其身上花费心思。三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没有能力监管或溺爱他们,这主要表现在祖父母和外祖父母身上......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10

  大家都知道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起点,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人类一切教育的基础,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而留守儿童由于第一监护人出现缺位,而孩子对家长依赖性都较强和较易接受家长的教育,可亲情和家庭教育的缺失使我们的孩子养成了不少的不良*惯,甚至出现了严重的违纪违法事件。例如有个孩子,作业不按时完成,成绩很差,甚至在上学途中突然走失,和其他同学相邀一起打牌,家人以为在校读书,学校以为生病在家,影响非常恶劣。找到他爷爷和奶奶协调孩子的教育问题,他们说:“教育孩子我们也不懂,我们给他吃饱穿暖就尽到责任了,全靠老师帮忙教育。”对此我们有何话可说呢。

  虽然在生活上对孩子给予了足够的关心,但是我们在孩子的学*,心理、生理、行为、*惯养成等方面,又给予了多少关心和关注呢?比如孩子在校干什么?表现如何?及时回家吗?……这些我们关心了吗?虽然孩子父母的亲情缺位了,但关爱不能缺位,为了让留守儿童“离开不离爱”,为了提高大家的教育方法与管理的有效性,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解决生活的后顾之忧。

  留守儿童在家,生活成了孩子的主要顾虑的问题。那么,我们就要像新娘一样对待孩子,解决孩子的生活问题。大家都知道亲娘对子女的爱,是不讲代价,不计得失,不图回报,含亲茹苦,只求孩子成材,将来过得比自己更好,我们这样做不是为了贪图将来他们对我们的报答,因为这些无私的付出会密切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种慈母般的爱,将是推动孩子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

  二、关爱孩子的精神成长。

  把孩子喜怒哀乐放在心上,注重孩子的生理心理活动、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教育。与孩子沟通交流情感,弥补留守孩子亲情的缺失。心理健康问题已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隐性,是不容易发觉的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性格孤僻内向。留守儿童年龄幼小,离开父母尽管有的是爷爷奶奶和其他亲戚监管,但是毕竟与父母是亲疏不同的,遇到一些麻烦事情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孤僻内向,不开朗。

  2、有自卑心理情绪。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留守儿童由于自己父母不在身边,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父母全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上降低要求,上进心不强。

  3、产生反抗或逆反心理。留守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容易激进冲动,干出一些不可理喻的事情。如:与家人顶撞,不听亲人劝告;不听老师的教导,与教师对着干。

  4、产生怨恨父母心理。有少数孩子认为家里穷,父母无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对父母外出打工,把自己留在家里不理解,由此而产生怨恨情绪。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埋怨父母的无情。

  大多数孩子在父母外出后都表现出一些异常心理问题,其中年齡越小的孩子表现比较突出,女孩比男孩突出 ,所以我们对待这些问题要认真谨慎。

  作为老师既要做思想道路的引路人,又要做孩子学*进步的引导者,生活的保护者。因此做到“三多”、“二知”、“一沟通”。“三多”,即多与留守儿童谈心,弥补留守儿童的亲情缺失;多鼓励支持孩子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多进行家访,了解孩子在家活动和学*情况;“二知”即知道留守儿童的个人基本情况和家庭情况;“一沟通”即定期与留守儿童父母电话交流沟通,并采取针对措施,提供必要的帮助。用关爱、亲情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的家园氛围。

  三、正确的教育孩子。

  留守孩子身上所具有的狭隘、偏执性格缺陷,使老师的工作就更是复杂了,那么针对孩子的不同情况,我们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严禁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严禁体罚或变相体罚孩子,正确引导孩子健康成长,比如:

  1、我们怀疑孩子说谎时,怎么办?千万不要当面表现出对孩子的不信任,要通过多方调查,证实孩子确实在说谎,再进行交流沟通指导。

  2、当孩子与其他孩子发生纠纷,怎么办?要教育孩子主动承担责任,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千万不要支持孩子说谎,推缷责任。

  3、当孩子与我们对着干,怎么办?我们要充分冷静,等双方都冷静后,我们再像朋友一样与孩子亲切交谈沟通,指出孩子的不足,错误和缺点,并说:“孩子,跌倒了再爬起来,知错能改,就是好样的。”

  4、当孩子缺乏自信的时候,怎么办?我们要热情鼓励并告诉他(她):“孩子,把头抬起来,我相信你能行!”

  5、当孩子受到委屈的时候,我们可以帮他们擦去眼泪,并安慰他们说:“孩子,没有关系,任何人都会受到委屈的,我相信你最坚强,以后别人会理解你的。”

  6、当孩子取得进步的时候,我们要及时表扬可以说:“孩子,你真棒!”“你真行!”的话语,并为他们鼓掌,如有可能适当给予物质奖励。

  总之,关爱留守儿童,教育好下一代,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配合与支持,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去关心、爱护、教育、帮助这一弱势群体。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菁华12篇)(扩展4)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菁选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集锦15篇)

  在生活中,报告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多数报告都是在事情做完或发生后撰写的。其实写报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留守儿童调查报告,欢迎阅读与收藏。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1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是目前全社会关注的一大问题。为了全面了解开发区留守儿童家庭生活、教育状况,推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形式,对开发区(园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进行了摸底、调查。

  一、基本情况

  开发区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入),留守儿童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特殊时期这一群体的生存和权益保护状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1、开发区(城南学校施教区)现有留守儿童256名。调查显示,有31。3%的属父母外出务工,一个星期左右与孩子联系一次,36。5%的半个月或一个月与孩子联系一次,和孩子见面的多为半年以上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由于父母常年在外,长期和孩子分离,对孩子缺少关爱,缺乏交流沟通,导致亲情缺失,监护不力,致使一些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2、留守儿童家庭生活环境情况。从总体情况看,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数是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属。其中78%的留守儿童随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20%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亲戚一起生活,2%的留守儿童由老师或其他人担当监护人,隔代抚养情况较为普遍。

  3、留守儿童学*情况。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学*成绩多数处于中下游,成绩优秀的较少。学龄留守儿童中,学*优秀占15。9%;学*良好,占35。9%;学*成绩一般,占43。7%;学*成绩较差占4。4%。其中,有72。6%的留守儿童在学*上遇到困难需要辅导时首选的是老师,单独选择监护人或哥哥姐姐辅导的仅占18。7%。

  4、留守儿童心理情况。从调查看,大多数孩子性格内心、孤僻、倔强、与人交往少。在不开心时,都会出现一些“想早点长大独立”,“想让父母安慰自己”,“觉得没有人关心自己”,“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或自己不如别人”超长的想法;有些还甚至想离家出走,多为男孩。可以看出,留守儿童渴望父母的关怀与社会的关注,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的沟通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视、孤独无助、悲观寂寞。

  5、家庭教育情况。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小学文化程度及文盲的占到60%。监护人教育孩子的知识来源于自己摸索的占49。5%,从长辈那里学来的占33%,而通过专门的家庭教育培训班或家长学校学*的仅占3%。*30%的监护人很少或从不主动与孩子聊天,关心最多的是孩子的学*,其次是生活情况,过问孩子情绪问题的只占13%。

  二、存在问题

  儿童时期是人生中受教育、长身体、培养健康心理的关键时期,他们不但要接受学校的教育,还要接受社会的关爱,更要沐浴在父母亲情的家庭教育之中。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最需要父母关爱,远离了父母,由其他人代为监护,使这些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健康成长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1、隔代教育力不从心。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多半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忙于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监护孩子。因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使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加重家庭负担,危害社会。

  2、家庭学校沟通不够。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很少甚至从不主动与孩子的老师联系或参加家长会,缺乏与学校的沟通,也不过问孩子在学校的行为及学*情况,加之学校老师缺少对孩子的家访,有的孩子抓住这个空档,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监护人,双方无法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实现有效对接。使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和学*得不到发展而走向消极的一面。

  3、家庭教育工作不到位。*年来,虽然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在指导推进家庭教育工作中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农村家庭教育特别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如农村家庭教育网络不健全、已有家长学校作用发挥不够好、有关领导和部门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重视不够、缺少有针对性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宣传培训活动等,加上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不注重学*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三、工作策略

  1、加大家庭教育支持力度,优化留守儿童学*成长环境。根据园区内外来务工人员多,留守儿童多的特点,学校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工作,把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作为学校为推动新农村建设,为开发区社会、经济建设作贡献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对无人照看和学*、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到学校寄宿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期将利用市局支持资金对学生食堂、宿舍进行改造,为寄宿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弟)创造更加优美的成长环境。

  2、切实执行规定政策,确保外来农民工子女就*入学。对外来无务工子女学校尽力接收其入学,并按学区内学生对待,一视同仁收费,*等对待每个学生,努力为留守儿童接受同等教育创造条件。

  3、加强沟通交流,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互动网络,对所有留守儿童(外来学生)逐个建立学*、生活档案,摸清留守儿童的家庭地址,保持和留守儿童父母定时(不定时)联系,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及其监护人座谈会,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及时通报学生在校学*表现情况,让监护人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在校情况,并及时向学校反映回家后的思想状况和行为*惯,使学校和监护人能有效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4、学校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学校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学校以工会牵头,组成以党支部、团队、班级等组织为主的关爱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弟成长的组织网络,协调、维护、教育和服务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大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协调有关部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入学、困难学生补助等实际问题,不断优化留守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环境。着力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开展的研究,认真履行指导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的职责,大力发展家长学校等家教服务网络,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活动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引导留守儿童外出务工父母和监护人改变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真正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使社会真正和谐。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2

  农村留守儿童一个特殊群体。

  *几年,我国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

  所谓农村留守儿童,就是指随着大量农村成年男女向城镇转移就业,而多数人没有携带子女一同前往,致使许多的农村儿童远离双亲或单亲,成为农村家庭的留守儿童,多数依靠祖父或外祖父母监护。随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而在农村出现的“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需要高度重视和十分关注的社会群体。

  留守儿童问题不容忽视……

  农村留守儿童是未成年人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只有因为父母外出打工后,出现临时监护人学* 辅导不力,生活照顾不周,亲子接触缺失等现象困难。

  但已有调查表明,由于远离双亲,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这些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严重断层或缺位,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一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对留在家乡的子女疏于照顾,无法认真履行监护的职责,使孩子失去应有的安全保障,农村留守儿童被拐卖,受到意外作害,失学辍学等现象时有发生。由于缺少亲情关怀和应有的家庭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行为和心理的成长发育中比较容易偏离正常轨道。

  “留守儿童”教育基本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学*较差,

  一方面,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不多,将子女的学业定位在完**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的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过问甚少,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较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上弊端也较多。加之他们还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和学*。

  (二)性格缺陷。

  由于外出务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回家次数较少,与留守子女联系少,对于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指导,而青少年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另外,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比例较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家的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不会管。

  (三)缺乏亲情。

  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造成亲情欠缺,是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点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同时,根据调查和座谈情况看,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龄越大,越表现出对家庭和父母关怀的强烈要求,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留守子女在人际文化、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协作求助,学*成绩等方面发生障碍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

  (四)心理障碍。

  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监护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的理解与认识,也发生了许多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亲*畅通倾诉,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这种情况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引发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封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等心理问题。

  (五)行为偏差,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行为发生在文化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差。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质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经常迟到、早退、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混在一起,对留守孩子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

  建立农村社区儿童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充分发挥农村的教育作用。儿童少年的教育历来是家庭、学校与社区共同的责任,目前,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很大部分没有建立相关的儿童少年教育组织,使农村在儿童少年的教育与成长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原来那种稳定的由家长亲自伴孩子走儿童少年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父母短期、长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将越来越多。这样,儿童少年的监护与教育的责任就几乎全部落在了学校肩上,但是孩子在学校的时间只有全部时间的四分之一,而其它时间大部是在家庭和社会度过的,因而,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建立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指导站、乡村教育机构就显得尤为迫切,同时,现在也初步具有了建立农村教育和监护体系的可能性和基础。

  从家庭的角度看,有必要改变家长外出的方式和亲子沟通方式,从调查材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学业成就的影响就比较大,但是如果有一个在家,则影响相对就要少得多,建议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孩子已经上学,而又没有相当的人作为监护,最好就留一个在家监护孩子的学*与生活,保证家庭教育完整性,这样家长可以和学校保持联系。共同承担起教子责任,另外,如果父母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带到务工所在地上学,便于教育,如果条件不允许,则要改变与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保持与孩子经常性的联系,并对孩子的情况非常熟悉。具体来说,一是在沟通时间与机会就比较多,并且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二是在沟通的内容上,不能只学*、考试,更多的关心他们的生活心理与情感,更多的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为;三是在交流沟通的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

  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是儿童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建设者,他们能健康成长,不仅涉及千家万户的幸福,更关系着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着光和国家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解决好这一人口城市化、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现象,已在为一项紧迫任务。

  如此,留守儿童很难得到父或母贴身的爱和关怀,也得不到父或母的言传真教,得不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上的帮助,在他们的意识里,父或母是一个长期漂浮的身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希望。他们幼小的心灵是孤独的,他们的成长是寂寞的,他们的价值观是模糊的。

  这个时代的孤儿由于长期被托养或寄养,缺少父母之爱,容易。导致心理上的缺陷,如孤僻内向,情绪消极,胆小怕事,自觉性差等,由于老人溺爱或亲友疏于管教,缺少正确的价值引导,他们学*成绩普遍较差,生活散漫,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3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聚集。这既是他们理性选择的结果,也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然而,受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体制的限制,农民工的“空间城镇化”并不代表身份的市民化,也不意味着他们可以享受和市民同等的社会权利和公共服务,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不*等公共服务和福利作为一种社会屏蔽机制依然在起着身份区隔的作用。同时,受制于家庭经济能力、社会关系网络、城市社会排斥等多重因素的限制,他们在流动过程中作出了携带或不携带子女进城就学的家庭决策,从而形成了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问题。随迁子女问题主要表现在入学机会、就学途径、经费保障等方面,问题显而易见且相对紧迫,同时他们的空间流动会对城市教育资源分配形成冲击,触及了相关主体的教育利益,因而更容易引起**和社会的关注,也较早成为政策议题。而农村留守儿童则主要表现为安全、生活、学*和心理问题,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且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较少直接触及其他主体的利益,自然难以形成“利益冲突式“的社会关注效应。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相对滞后,留守儿童作为社会弱势和弱小群体,作为家庭结构肢解化的承受者,作为中国城镇化不完全发展的代价承受者和衍生现象,理应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据全国妇联课题组XX年报告,由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的37.70%,占全国儿童的21.88%[1]。和第五次人口普查估算的2443万留守儿童数量相比,[2]十年间约增加了1.5倍。农村留守儿童呈现出数量多、增长快的态势,可以预见,在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征途中,农村留守儿童将会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持续存在。

  当前,学术界对农村留守儿童多持“问题化”的研究进路,存在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夸大化、标签化甚至污名化的倾向,把留守儿童等同于问题儿童。本文以浙江省、山东省、重庆市、四川省、江西省、湖南省、湖北省、河南省、山西省、甘肃省10省(市)9448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龄儿童为样本,通过统计和推断方法,整体把握农村留守儿童特征,摸清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况的真相,深入探究不同类型留守儿童在身体、心理和学*等方面的差异,科学判断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体态势,为有针对性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现实和潜在问题提供有效的实践应对策略。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

  对于“留守儿童”的认定标准,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父母外出的结构,即双方均外出还是仅单方外出;二是父母外出的时间,即不能与子女见面的时间为半年以上还是一年以上;三是留守子女的年龄,即是18岁以下还是15岁以下或者12岁以下。我们这里所呈现的数据是父母至少一方外出、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在义务教育学校读书的儿童。为了全面掌握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我们把留守儿童分为三类:一是父母双方外出的完全留守儿童;二是父母一方外出的半留守儿童,其中包括父亲外出留守儿童和母亲外出留守儿童两种。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总体特征

  1.农村留守儿童占39.69%,劳务输出大省尤甚

  在我们所调查的9448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中,有3750人为留守儿童,占39.69%,比全国妇联课题组根据《中国XX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的37.70%高出两个百分点。但是,全国妇联课题组是按0~17岁全口径计算的,如果仅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计算,则农村留守儿童(2948万)仅占农村同年龄段学生数(10128.5万)的29.11%,这样我们的调查数据要高出六普数据10.58个百分点。在所调研的10个省(市)中,农村留守儿童比例超过*均值的省份有河南(57.82%)、山西(44.25%)、湖南(44.11%)、重庆(43.17%)和湖北(40.16%),尤以河南省数量最多,可见农村留守儿童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劳务输出大省。

  2.完全留守儿童高达43.36%,父亲外出留守儿童最多

  从父母外出结构看,有43.36%的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双方均外出务工,达1626人,如果按照严格的留守儿童定义,即父母双方均外出且一年以上不能与子女见面,那么,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儿童的比例为17.21%。农村留守儿童大部分为半留守状态,达2124人,占56.64%。在半留守儿童中,父亲外出的占82.82%,为1759人;母亲外出的仅有365人,占17.18%。男子作为农村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和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创造者,外出打工比例高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合理性,甚至具有一定的不可避免性。而母亲作为对孩子成长具有重要作用的关键性人物,留守家中陪伴子女、从事农业生产应该是家庭较为理性的决策,对缓解社会矛盾意义重大。

  3.留守儿童呈低龄化趋势,年轻外出母亲更倾向子女留守

  尽管从农村留守儿童的绝对数量上看4~6年级最多,占50.68%,7~9年级次之,占33.58%,1~3年级最少,仅占15.74%,但是从留守儿童占该年龄段儿童的相对比例上看,1~3年级最高,达44.05%,4~6年级次之,占40.26%,7~9年级最低,只占37.96%,小学高于初中,小学低年级多于小学高年级,基本呈现出低龄化趋势,这与范先佐教授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3]农村留守儿童低龄化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有关。一方面,年轻人刚刚组建家庭,经济基础较差,需要通过外出打工来巩固家庭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年轻人有着比其他群体更具优势的打工资本(如知识、体力、健康、适应能力等),而且父辈尚有精力帮忙照料孩子。在三类留守儿童中,母亲外出留守儿童的低龄化趋势更为明显,小学1~3年级留守儿童在同类型中的占比,母亲外出最多,占22.44%,完全外出次之,占16.27%,父亲外出最少,只占13.88%;小学4~6年级同样是母亲外出最多,占55.11%,父亲外出次之,占53.54%,完全外出最少,仅占46.62%,母亲外出的低龄留守儿童需引起重点关注(见表1)。

  4.三分之一农村留守儿童跟祖父母居住,22.62%同兄弟姐妹居住

  调查显示,在各种类型的留守儿童中,同祖父母一起居住的比例最高,达33.53%,同母亲居住的比例达27.12%,同兄弟姐妹居住的达22. 62%,同爸爸居住的占14.26%,还有2.47%的留守儿童同其他亲属同住。在完全留守儿童中,有43.91%同祖父母一起居住,21.36%同兄弟姐妹一起居住。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无论是完全留守儿童还是总体留守儿童,都有五分之一强的农村留守儿童没有跟成年人一起居住,处于监护缺失的状态,这一状况尤其应引起各方关注。

  (二)在生长发育关键期,非留守儿童身体发育状况优于留守儿童

  1.在生长发育关键期,非留守儿童的身高、体重状况优于留守儿童

  从身高来看,非留守男生的*均身高比留守男生高1.37厘米。具体来看,在小学阶段,非留守男生*均比留守男生高1厘米左右;初中阶段尤其是八、九年级,两者相差2~3厘米。就女生而言,非留守儿童比留守儿童高1.10厘米,三、四和八、九年级相差较为明显,尤其是九年级,差出2.60厘米。从体重来看,非留守男生的*均体重比留守男生多1.12kg,在三、四和八、九年级相差最为明显,而女生并没有明显差异。从总体均值来看,留守女生的体重比非留守女生多0.15kg(见表2) 。可见,在儿童生长发育关键期(三、四和八、九年级),非留守儿童的身体发育状况优于留守儿童,尤其是在身高方面。这可能是由于在身体发育关键期,父母的陪护能让他们的生活获得更好的照料,尤其是在营养水*方面,从而使身体获得较好的发育。

  2.非留守儿童的营养水*高于留守儿童

  有65.25%的非留守儿童每天或经常能吃到肉,高于留守儿童3.77个百分点。父母的外出,并没有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在提高了家庭经济收入的同时,也提高了儿童的营养水*。究其原因,第一,可能是由于儿童的监护人多为祖辈,较之年轻的父母,他们奉行勤俭节约的生活理念,只关注“吃饱”,忽视“吃好”,不注重儿童营养水*的提高,即使他们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也不会用在提高孩子的营养方面;第二,家中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家中大小琐事需祖辈照料,而他们精力有限,故难以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相反,在家的年轻父母有着较为开放的生活理念,比较注重生活质量,同时也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照料孩子,因而非留守儿童的营养水*高于留守儿童;第三,留守儿童中有五分之一是兄弟姐妹同住的,缺少**的生活照料和监管,一日三餐质量无从保障,这也可能导致留守儿童的身体发育状况不佳。

  3.母亲外出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略差

  非留守儿童的营养水*高于留守儿童,身体发育情况优于留守儿童,但这一定会导致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比非留守儿童差吗?本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健康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二者在半年来生病次数上没有明显差异(χ2(4)= 7.651,p=0.105>0.05),而在生病多久康复上有显著差异(χ2(4)= 22.406,p=0.000<0.05),留守儿童反而更容易康复。这有别于学界或是社会大众的主观印象: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更差。进一步分析发现,与非留守儿童以及其他两类留守儿童相比,母亲外出留守儿童生病康复需要更长时间:其中两周左右康复的占比8.08%,比留守儿童的*均占比(5.58%)高2.5个百分点,得慢性病的比例为3.06%,比留守儿童*均占比(1.62%)高1.44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尽管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健康方面没有太大差异,但孩子一旦生病,仍然需要母亲的照料,母亲温暖的心灵关怀和细心的生活照料有助于孩子尽早康复,反之,孩子的康复需要更长时间,甚至容易患慢性病。当前,母亲外出留守儿童的低年级化趋势较为明显,母亲外出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更需引起重视。这也在一些学者的研究中得到了证实。如潘璐、叶敬忠在研究中指出,XX年菲律宾的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整体健康状况好于非留守儿童,但母亲外出的留守儿童在生理与心理健康方面遇到的困难较多、表现较差[4]。陈在余运用XX、XX和XX年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数据分析发现,母亲不在家对留守儿童健康的负向影响较为显著,而且这一影响在不同收入水*家庭之间无显著差异,因此,6~18岁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母亲在家对子女的照料之于青少年健康较为重要,无论家庭收入水*的高低,学龄儿童均需要母亲照料。[5]

  留守儿童的营养水*和身体发育状况比非留守儿童差,这的确需要引起社会、家长的关注,漠视、任由其发展可能会使留守儿童的情况愈发不好。但我们不能为此将留守儿童问题扩大化,毕竟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还未受到影响。我们应本着理性分析、着力解决的原则,来认识和化解留守儿童问题,将留守儿童问题扩大化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三)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心理方面没有显著差异,母亲外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值得关注

  1.不同类型的儿童对父母的情感依赖具有一致性

  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以及不同类型的留守儿童对父母的情感依赖程度具有一致性,他们都最想在生病或取得好成绩时告诉父母或给父母打电话。这说明无论留守儿童抑或非留守儿童都有亲情需求,对父母都存在情感依赖,希望父母陪伴走过困境、共享喜悦。然而,父母缺*于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会造成他们亲情缺失,影响亲情需要的满足,至于是否会影响儿童的情感发展,是否会影响亲子关系和儿童社会交往,还需作进一步的跟踪研究。

  2.母亲外出留守儿童,尤其是母亲外出的低龄留守儿童社会交往较差

  总体而言,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与同学相处方面没有明显差异(χ2(2)= 0.670,p=0.715>0.05),3/4的学生和班里大部分同学关系很好。然而,从留守儿童内部来看,母亲外出留守儿童的同学关系不如父亲外出留守儿童和完全留守儿童,在“只和几个同学好”的选项上,前者占29.33%,后两者分别只占23.79%和23.23%。可见母亲对孩子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较大影响,母亲的缺位容易造成孩子不善于与同学交往。而母亲外出留守儿童的同学关系弱于完全留守儿童,这可能与母亲外出留守儿童的低年级化趋势更为明显有关。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母亲外出留守儿童中,其年级越小,与同学相处越不好,母亲外出对其社会交往的影响越大,在“只和几个同学好”选项上,小学低年级(1~3年级)比初中( 7~9年级)高9.42个百分点,因此要着重关注农村地区母亲外出务工的低龄留守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见图1)。

  3.母亲外出留守儿童的自我效能感分化较为明显,有较大比例缺乏成长自信

  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自我效能感方面没有显著差异(χ2(2)=0.614,p=0.736>0.05),遇到没有完全把握的事情,*80%的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都会选择接受,并尽力做到最好,但均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焦虑。对比不同类型的留守儿童发现,8.43%母亲外出留守儿童会选择“逃避,不去干”,比其他类型的留守儿童*均高2.14个百分点,父亲外出留守儿童的*均占比最低,为5.72%。可见,母亲的陪伴能给孩子以成长的勇气,使其敢于面对生活的挑战,有较强的自信;反之,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母亲的缺*会影响他们的成长自信。

  在问到学生觉得自己做事的能力和效果时,母亲外出留守儿童表现出较大的分化。和其他类型的儿童相比,他们认为自己做事水*和其他人差不多的占比较低,而认为自己做事更好抑或更差的比例最高,分别高出留守儿童*均占比3.18和3.64个百分点(见图2)。这反映出母亲外出留守儿童或自我效能感较强或自我效能感较弱,即在该群体中一部分儿童较为自信,另一部分儿童则较为自卑。可见,与其他类型的儿童相比,母亲外出留守儿童群体的自我效能感分化更为明显。

  关于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周宗奎等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和自信心方面显著地不如父母都在家的儿童,而在孤独感、社交焦虑方面与其他儿童没有显著的差异。[6]但他并没有进一步分析不同类型留守儿童在心理方面的差异。关于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还需作深入跟踪研究。

  (四)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学*方面差异不大,母亲外出留守儿童学*问题值得关注

  1.非留守儿童在教育监管方面优于留守儿童

  在自我学*监管方面,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并没有明显差异(χ2(3)=1.502,p=0.682>0.05),不同类型的`留守儿童之间也没有显著差异(χ2(6)=3.682,p=0.720>0.05)。*70%的学生都能自己主动或和家长商量着安排自己的学*。在他人对学生学*监管方面,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有显著差异(χ2(5)=29.602,p=0.000<0.05)。54.52%的非留守儿童由父母督促学*,其中母亲所占比例比父亲高9.38个百分点;28.48%的完全留守儿童由祖父母督促学*,30.22%无人督促;父亲外出留守儿童主要由母亲督促;而母亲外出留守儿童的学*或无人督促,或主要由母亲来督促,但由于母亲外出,事实上并不能对孩子的学*形成及时监管。值得注意的是,除完全留守儿童外,其余儿童的学*由母亲监督的比例都较大。可见,无论是留守儿童抑或非留守儿童,母亲是孩子学*的主要监管者,若母亲外出打工可能会对孩子的学*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2.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学*兴趣基本无显著差异

  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对语文的学*兴趣有显著差异(t=-2.654,p =0.008<0.05),留守儿童的兴趣得分(3.81)高于非留守儿童(3.75);而在数学和英语学*方面,二者的兴趣得分没有显著差异。这和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发展研究部课题组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学*兴趣上没有显著差异,在对自身学*成绩的认识上也没有显著差异。[7]从留守儿童内部来看,父亲外出留守儿童的语文、数学、外语的学*兴趣得分高于完全留守儿童和母亲外出留守儿童。这可能从侧面反映出,母亲对孩子的学*监管和引导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学*兴趣。

  3.在学*关键期,母亲外出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较差

  总体来看,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没有太大差异。而从留守儿童内部分析,母亲外出留守儿童比其他类型留守儿童成绩差,尤其是在五、六、九年级(小升初、初升高的学*关键期),其语文、数学、外语总分比其他类型留守儿童*均低15分左右(见图3)。儿童学业成绩与其学*管理、学*兴趣存在一定关系。母亲外出留守儿童的学*,或由母亲远程督促或无人督促,但由于母亲外出打工,儿童的学*事实上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而家长的疏于管理和引导,使其难以形成浓厚的学*兴趣,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学业成绩。这也在叶敬忠教授的研究中得到了印证。研究发现,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学*成绩整体对比差别不大,但少数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后缺少学*辅导与监督而出现了成绩的下降。部分留守儿童学*态度变得散漫,出现了迟到、逃课、不交作业等不良现象[8]。雷万鹏教授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成绩差异主要是组内差异,而不是组间差异,即主要是不同类型留守儿童之间的差异,而不是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成绩之间的差异,这都与本研究存在一致性。[9]此外,从时间维度上对不同类型儿童的学业成绩进行跟踪对比,将更有意义。

  二、农场留守儿童问题的基本判断

  (一)农村留守儿童不是“问题儿童”,而是“弱势儿童”

  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而形成的留守状态使其存在着父母监护缺位、亲情缺失等方面的弱势。这些弱势容易催化或加重儿童身上处于萌芽阶段的问题,但是否会恶化到妨碍青少年身心健康和智能发展,使其成为“问题儿童”,还受到父母外出后教养方式、生活环境、个人特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在身体发育、营养水*等方面弱于非留守儿童,尤其是在身体发育的关键期,但这还并未影响到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此外,他们在教育监管方面也处于缺位状态,这是由于父亲或母亲的外出、无法陪伴成长而直接导致的“弱势”。从研究结论来看,这些弱势并未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情感依赖、社会交往和自我效能感等心理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在学*方面也无显著差异,相反留守儿童的语文学*兴趣还略高于非留守儿童,可见留守儿童并非“问题儿童”。但儿童心理的变化具有隐蔽性、持续性和滞后性,学*方面也应进行父母外出前后的成绩对比和外出期间成绩的变化跟踪,因而对这两方面进行持续关注和追踪研究将更具说服力,也更有意义。可见,留守儿童是某些方面存在弱势的“弱势儿童”,而这些弱势并未恶化成或导致严重问题。

  但为什么关于“问题儿童”的论调会在社会和学界形成扩大化趋势呢?首先,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监护,而其他监护人又监护不力,出现问题的风险和可能性更大,这是“问题儿童”趋势扩大化存在的基础。其次,当前一些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由于信度和效度不高,形成了非科学的判断,导致了错误的舆论导向。具体表现为:第一,研究方法问题。很多留守儿童研究属于个案研究。诚然,个案研究有助于深入走进研究对象的内心世界,更好地把握其发展历程,但以个案特征来揭示留守儿童的群体特征,未免以偏概全;第二,内部效度问题。很多研究缺乏对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以及留守儿童内部的对比分析,没有分清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共性与差异;第三,外部效度问题。有些研究取样较少,其研究结论难以推广。[9]再次,媒体的大肆宣传。由于留守儿童出现问题的可能性较大,一旦出现问题,媒体就会大肆宣传,这是留守儿童问题扩大化传播的媒介原因。我们发现,媒体报道的多为安全问题,这也是父母缺*最容易造成的问题。但大肆宣传容易让社会将这种“问题化”扩大到儿童的学*、心理、行为表现等方面,从而对留守儿童形成“问题儿童”的主观印象。**、社会和学界需转变对留守儿童的认识,由“问题儿童”向“弱势儿童”转向,理性对待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存在的问题,这样才有助于留守儿童关爱行动的开展。

  (二)农村留守儿童群体存在分化

  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以及问题的严重性是不同的,农村留守儿童内部存在分化。具体表现为:第一,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呈现出低年级化趋势,而低年段是儿童行为*惯、思想品德形成的奠基时期,应加强对低年级留守儿童群体的关注;第二,与其他类型儿童相比,母亲外出留守儿童在健康状况、同学关系、自我效能感、学业成绩等方面更为薄弱,值得关注;第三,在儿童生长发育关键期,留守儿童的身体发育状况弱于非留守儿童;在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的学*关键期,母亲外出留守儿童的学业成绩比其他类型的留守儿童更差。因此,应重点关注低年级留守儿童、母亲外出留守儿童以及处于成长关键期的留守儿童群体。鉴于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内部分化,应避免对留守儿童问题一概而论,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活动,增强活动的实效性。

  三、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路径选择

  对留守儿童生存现状的科学判断,有助于社会各界理性面对留守儿童问题,关注重点群体,着眼关键方面,明确责任主体,扎实而有效地开展留守儿童关爱工作。

  (一)协同主体,构建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

  家庭、学校、社区是儿童成长的三大场所。在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村家庭结构持续变动的背景下,家庭这一场所已难以全面担任子女监护、教育与亲情的角色。但我们又有多大的理由让孩子———祖国的未来,成为不完全城镇化的代价承受者呢?为了儿童的健康成长,人们对学校和社会给予了更高与更多的期望,希望它们来担负一部分“留守家庭”无法胜任的责任。但这种责任转移并不能自动化地实现,它既需要学校和社区认同这种责任担负的合理性,又需专项资金予以支持,为此**要做好顶层设计,发挥宣传号召、组织协调、财政支持和政策引导等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X—20xx年)》提出要“建立健全**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在“**主导,责任共担”的原则下,**引导并支持学校和社区两大阵地的行动,形成合力,聚焦目标,以实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综合各地方的有效经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关注留守儿童现象,建设好全国中小学电子学籍系统,实现对留守儿童的动态监测;进一步抓好寄宿制学校建设,出资建立校内留守儿童之家,扎实实施营养餐工程;同时为留守儿童搭建亲情电话、网络视频等与家长沟通的*台。第二,学校关心留守儿童成长,教师兼任代理家长,监管学*,照顾生活,沟通心理,交流思想,深化情感;同时开展系列成长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增进儿童的归属感,促进其人格健康形成。第三,社会关爱留守儿童发展,建立家长学校,普及家庭教育知识;结对帮扶,让农村有责任心的妇女担任爱心妈妈;在小区设立“心语小屋”,与孩子交流,听孩子倾诉,慰籍孩子心灵;举办各类活动,组建社团俱乐部等。[10]201-244此外,充分发挥非**组织的作用,开展综合扶助留守儿童的项目工作。关爱农村留守儿童,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构建关爱工作的长效机制。

  (二)聚焦核心,关注留守儿童重点群体与关键方面

  在调研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活动,方能提高活动实效。第一,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的营养水*有显著差异,**和学校应进一步搞好营养餐工程,保证农村留守儿童基本生活质量,促进其身体正常发育,避免错过儿童身体发育的关键期。第二,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最大的特点是缺少有效的监护,这也是留守儿童安全、生活、学*等方面产生问题的根源。因此,一方面,**要做好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的统计与配备工作,保证每一位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务工期间都有监护人,避免儿童处于“无人监护”的状态;另一方面,通过家长学校等方式,加强对监护人的培训,以使留守儿童得到尽量全面、有效的监护,降低留守儿童问题发生的可能性。

  农村留守儿童内部存在分化,母亲外出留守儿童、低龄留守儿童以及处于成长关键期的儿童需要更多的关注与关爱,对他们可实行倾斜性政策。比如,在留守儿童结对帮扶中优先为他们安排“代理家长”;优先考虑他们的寄宿需求;在留守儿童关爱活动中,对其生活、心理和学*等方面给予特别关注和支持。[9]具体来看,由于母亲外出留守儿童在较多方面存在弱势,可采取“代理妈妈制”给予他们周到的生活照料、温暖的心理交流和有效的学*监管,减少因重要他人———母亲的缺*而造成的成长困境。同时,低龄留守儿童需引起社会各界重视,他们自理能力较差、生活学**惯尚处形成阶段、与父母的感情处于培养阶段,如不及时予以引导和呵护,易使孩子形成不良的行为方式、消极的心理情感、淡漠的交往模式,而这将影响孩子一生。为此,要通过家长学校等方式指导低龄留守儿童监护人科学地引导孩子行为和品德的发展。此外,处于身体发育或学*关键期的留守儿童,心理较为脆弱,情绪容易波动,学校和监护人需格外关注,多加交流,并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为其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三)着眼根本,呼唤母亲回归与城市接纳

  无论**、学校和社会做多少工作,都不能代替父母的监护、教育和亲情角色。降低父母尤其是母亲的外出率或倡导城市接纳留守儿童,减少他们与父母的分离,以使更多的孩子在父母的陪护下成长,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之策。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向城性转移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同时,在现代化过程中,乡村社会不断被边缘化,乡村文化出现虚化、空心化问题,追求经济富余已成为乡村社会的唯一目标,不少农村人外出务工以求家庭脱贫致富。然而,孩子却成为城镇化不彻底和家庭追求经济目标的代价承受者,这违背了社会和家长的初衷———让孩子健康成长。我们呼吁家长在追求家庭脱贫或经济富裕的同时,保存一份人文关怀,尽量降低母亲的外出率,这之于孩子的温暖成长有重要意义。范先佐教授在调查中问及留守儿童“如果父母有一个要外出打工,你希望谁在身边时”,有80%的留守儿童回答是母亲。[10]降低母亲外出比例,让母亲陪护孩子成长,对于留守儿童尤其是低龄留守儿童意义重大,同时也是解决母亲外出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路径。

  农民工将自己的青春贡献给了城市发展,为使留守儿童成长能有父母陪伴,城市也需要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在城市资源可承受范围内,完整地接纳农民工及其家庭。这就需要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着力关注农民工的市民化问题,赋予农民工与市民均等的社会权利和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实现农民工向市民的转化。农民工市民化的关键在于**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解决附着在户籍制度身上的条件限制,破解城乡二元的社会结构。如此,留守儿童与父母共同生活于城市的梦想才能达成。总之,社会各方有责任解决弱势儿童为我国不完全城镇化买单的现状,这既是教育公*更是社会公*的意旨所在。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4

  什么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就是父母双方外出打工,孩子被迫离开父母,厮守在当地读书的儿童。20xx年3—4月,镇团委、镇中心小学开展的“留守儿童”现状及存在问题调查,对镇中心小学的1284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其中有留守儿童174人。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留守儿童问题颇多,主要表现为:

  一、隔代监护比例较高。目前镇中心小学是小学阶段,留守儿童中,主要的监护方式有三种:隔代监护、亲戚代管、独自生活。其中,隔代监护比例最高,有140人,占80.5%;委托亲戚朋友代管的也有一定比例,有32人占18.4%;独自生活的留守儿童人数相对较少,只有2人,而且均为六年级学生,有一定的自理能力,占1.1%。

  二、心理、生活、学*上存在偏差。由于这些儿童还处在小学阶段,他们过早脱离了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其生活、学*和心理都要经受前有未有的境遇。有的表现心理不适应,常常思念父母,感到孤独无助;有的承受不了学*上的压力,拖拉作业,学*上也胆小怯懦;有的则是过早地挑起了生活上的担子,但显得力不从心。集中表现在:

  亲情抚慰缺乏,心理问题堪忧。由于缺失父母正常的教育引导,许多留守儿童不善于与人沟通、顽皮任性。他们在学校比较自由散漫,违反校纪校规屡屡出现;在家不听祖辈和代管亲戚的`话,顶撞长辈的行为。

  隔代管教不当,行为存在偏差。隔代监护,由于祖辈过度溺爱,百依百顺,日子一长,孩子或多或少有过失,一旦祖辈批评责备,他们之间就有可能产生心理隔阂,严重的甚至闹矛盾,造成行为上的偏激。其实他们很多事情上就有可能因拿不准主意而失误。

  缺少学*辅导,学*效果不佳。据我们从班主任手中调查的数据显示,留守儿童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占了72%,而非留守儿童则在98%以上,二者差距十分明显。

  针对以上情况,怎样使这些留守儿童有一个正常、健康的心理,作为学校,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5

  自从中国加入WTO之后,农村的隐形失业问题就愈发凸显,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进一步上升,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进城务工变成农民脱贫致富的一个主要途径。一系列的问卷调查得知,农村留守儿童则存在由于监护人对儿童学*生活都过少的介入,缺乏亲情等生活问题,导致其心理出现偏差,这些问题的形成有社会方面也有家庭和学校方面的原因。

  一、农村留守儿童中的主要问题

  1、关注太少,导致孩子厌学的问题

  很多父母在外务工,家里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文化水*较低,没办法帮助孩子的学*,即使有学*方面的问题,孩子向家人求助的比例也很低。

  2、缺乏亲情的安慰导致生活问题

  多半留守儿童不希望父母出外打工,他们希望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给予,越来越多的孩子意识到家庭的完整和父母的关怀比经济更重要,因为对生活的满意度降低。

  3、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导致心理出现问题

  处于青春期的中小学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也有很多成长的烦恼,却找不到倾诉的对象,父母在这方面应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但留守儿童往往没人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对其心理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建议和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带来的问题,不但要从人文上,更要从法律制度上解决,将问题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中,只有把问题放大化,调查才不至于纸上谈兵,才能够治标治本。

  1、消除城乡距离,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关键的核心不是完全取消户籍管理制度,而是与户籍关联的城乡差距,弱化各种制度,进而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让农村居民享有与城市居民*等的权利和社会利益,这是解决的根本所在。

  2、加大社会帮助力量

  社会组织,尤其是对于儿童的帮助机构在我国还较为薄弱,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工作制度的建立也应该提到议程上,**部门应充分引导和发挥作用,加强与社区沟通,强化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引导孩子的健康成长。

  3、建立农村少年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

  就当今社会现状来看,社会对于少年儿童提供有效帮助的机构少之又少,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大多数基层没有相关的少年儿童是社区教育组织,使得农村少年儿童的教育和成长在社区教育中处于空白,而这些机构可以由离退休教师、青年志愿者组成;

  4、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

  现今的农村中小学寄宿条件普遍很差,有的学*甚至没有寄宿的条件,**应对于寄宿学*加大建设和管理,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有效地对留守少年儿童进行教育和管理,对于留守少年儿童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

  5、加大留守儿童心理辅导的课程

  不但要提供良好的知识教育环境,还要关注留守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使其能够身心健康的发展。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6

  随着城市化发展的深入,“打工潮”愈演愈烈,一批批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市,农村里剩下的是他们的父母,还有那些被称为“留守儿童”的孩子们。一双双因为劳作而黑乌乌的小手,那望向陌生事物时闪烁着好奇之光的眼睛,因为羞涩腼腆而轻咬的嘴……这是我们所见到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常年不在家,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教育层面上的缺失,这使得留守儿童相较于一般孩子而言更显得羞怯胆小、成绩不佳、细腻脆弱。为了更深入的去了解这样一个群体,我们在岳阳市*江**寿镇下属村落走访了三天,采访了长寿镇主管教育的副局长朱劲松、*江三中的两位班主任老师黄礼才和李模芝,还有若干位留守儿童的监督人和一些留守的孩子。

  “他们只是需要关怀”

  在采访黄、李两位老师的时候,记者了解到,留守儿童在初中生的比例占到了50%,而高中生的比例只有*30%。从数据中不难看出,有将*20%的留守儿童在初中毕业后选择了放弃继续接受教育,这些孩子有些跟着父母到了大城市打工,有些选择了上职业高中,谋求一门专业技能以更快的挣钱,贴补家用。17岁,高二,小赖:“我们班高一的时候有五十多个人,现在只剩下四十个左右了。”据了解,这些辍学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留守儿童,“他们不想读书就跟爸爸妈妈说,但是隔得那么远的劝解总是有限的。最后也只能随他们了。甚至有些家长本身就心存不重视教育的念头,认为不读书照样可以挣大钱。所以就这样了。”

  *江三中初中部班主任黄礼才老师,从教多年,对留守儿童的问题关注的也比较多。据黄老师介绍,班上的留守儿童大体分为两种:一类学生学*名列前茅,有志向、懂事;另一类则思想叛逆,学*成绩不好,在同学中却很有威信。对于那些学*名列前茅的学生,黄老师表示“很让人省心,不用多操心他们自己就能把学*生活安排的很好”,所以更多的心思就放在了“问题学生”的身上。“这些孩子因为父母早早外出打工,有很多事情都需要自己料理,因此在心理上都比同龄孩子成熟些。也比较有主见。所以‘漫不经心’的教育对这些孩子来说是最有效的。”

  “其实他们的内心是很孤独的,”黄老师补充道:“因为从小和父母缺少沟通,他们非常渴望与他人交流,也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有时会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做些出格的事情,但孩子们的心地都不坏,重要的是我们要怎么引导他们走上正轨。”

  “相较而言,高中生会比较单纯、比较专一。因为能留下来读书的留守儿童是经过了家庭和自身的考验的,在一定程度上他们会比较封闭,这就需要我们从心灵、从思想的层面上去引导他们教育他们。”李模芝老师作为高中班主任,聊起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的问题有着自己的见解。据李老师介绍,*江三中已经意识到了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的不足,开展了一系列活动以及制定了相关制度以帮助他们。在学生刚进校的时候,学校就会安排留守学生们接受入学教育,其中内容包括对未来的.规划、入校心理指导以及对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等。李老师记得,在入学教育结束后,班上有一名学生写了一篇感想:“在上高中以前,我根本没有想过上学的意义是什么,也根本没想过要好好学*。而上了高中之后,我突然明白,人不仅仅要为自己活着,更要承担起一份责任和使命,就是回报社会,回报父母。”这位学生的父母都在广州打工,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已经离开了家,供他上学、读书。

  在李老师看来高中大部分的留守学生都很懂事。方欣,学*成绩一直在班里前几名。虽然父母都在外打工,但会经常与家里和老师保持联系,老师有什么情况也能够立即向父母反应。“这个孩子思想很成熟,做事也很有目的性,很争气。”李老师说:“她还在自己的周记里这样写道:‘父母会经常打电话回来,每次都对我嘘寒问暖,但从来不提在那边的工作如何。我想,他们是不想让我们担心。父母这么辛苦,我也一定要好好学*,报答他们。’”但是还有一部分留守的青少年想法也比较大胆,也经常做一些出格的事情,对学*也提不起兴趣,甚至还有厌学、退学的情况。“其实他们只是希望有人能够注意他们,如果不能如愿,或许就会产生厌学情绪。所以我们要倾注更多的爱给他们,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更多可以自主发挥的空间。”

  隔代教育,是谁在缺*?

  “你是在读书吗?”

  “嗯。”

  “读几年级?”

  “马上就高中了,去岳阳读。”

  “那你弟弟呢?”

  “他也在读书,但是开学之后就会跟爸爸妈妈去深圳了。”

  “你呢?你怎么不去?”

  “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好。弟弟还小,让他接受更好的教育,对他将来的发展更好。”

  ……

  这是记者和小敏的对话。这个腼腆的女孩从小就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父母常年在深圳打工,一年最多回来一次,一双儿女就交付给了孩子的祖辈。我们慢慢地聊着,小敏也没有了刚开始的拘谨,但是对话越深入,我们的心情越沉重,因为我们正在感受到一份不属于这个年纪的成熟懂事。农村的留守儿童中,很多都是姐姐被留在家里,弟弟跟着父母,女孩子不羡慕是不可能的,但是那又如何,只能尽可能的去理解父母,快快的懂事。然而这种在历练中过早出现的“懂事”却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毕竟“揠苗助长”最后得到的只剩满田的枯萎。亲情关系对孩子的行为*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和关怀,往往会感孤独;长期与父母分离,他们的性格亦会变得内向敏感。

  “我爱奶奶”——这是小勇写在家里门板上的一句话。10岁的小勇四个月大时就一直跟着奶奶生活。我们进门时看到门上这四个幼圆的大字,便有了疑惑:“这是谁写的啊?”,“是我。”小勇看着我们一群人,有点怯怯的。当被问及是否会在门上写“我爱爸爸妈妈”时,他却低着头小声说:“不会!不想写。”小勇奶奶对孙子的学*流露出了丝丝无奈:“我知道自己的知识少,所以对小勇学*方面的帮助很少,有时候他问我一些问题,我也不知道怎么说,不过这我也没办法啊!”致富村小妹的爷爷也有跟小勇奶奶一样的无奈。“他们兄妹两个成绩不好。但是我也没办法,我自己就不识字,又怎么教他们呢?这都是因为他们爸爸妈妈不在家啊。”

  与父母长期分开,导致孩子与父母感情疏离,而隔代教育,在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方面往往又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留守儿童的教育,我们得重视”

  “的确,留守儿童的是个大问题,对**而言也是个包袱。但是我们不会抛弃他们,我们正在行动。”这是长寿镇副镇长朱劲松代表长寿镇**作出的承诺。“学校的温馨赏识教育”“建立健全留守学生档案”“积极发挥团组织作用”“办好家长学校”……朱镇长给我们翻看着手中厚厚的一沓资料,我们能看到:为了留守儿童的教育,长寿镇**正在行动。

  留守儿童由祖辈或者亲戚照管,总会有不周到的地方。有时候放假的时间他们知道的不确切,这就给了孩子们一个自由行动的时间,他们进出网吧、游戏厅、娱乐场所,没了束缚、多了诱惑,心的沉沦有时候难以避免。“为了肃清周边环境,由教育部门牵头,加上***、卫生等相关部门,隔段时间会对周围的娱乐场所进行检查。”朱镇长满脸严肃:“孩子们的教育是大事情,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留守儿童,这是一个广泛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也足以影响中国未来的发展。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不仅是家庭、学校、**,更是全社会的责任,也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去解决的长期问题。因此,我们这群未来媒体人向世界发出疾呼,希望孩子的父母,留守孩子的临时监护人,社会各界的有志之士都来关注、关心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群体,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让他们健康的成长起来,撑起这个世界的未来。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7

  河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农业机械化水*的提高,大批农村劳动者离开家乡,进城从事二、三产业,推动了城乡经济的发展,对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加,随之而产生的另一个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日益突出并受到社会各界关注。为详细了解留守儿童目前的生存、发展现状,进而做好留守儿童的工作,*日,我们从省内四个设区市中各选取一至两个县,通过问卷、座谈、家访等形式对五县7—18岁的留守儿童进行了抽样调查,并在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就解决该群体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议与意见,以供决策部门参考。

  一、总体现状

  (一)农村留守儿童比例相对较低。在这次抽样调查的50794名儿童中,有7146名留守儿童,占14%,其中,单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5270人,占留守儿童人数的73.7%;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1876人,占留守儿童人数的26.3%,占总抽样本儿童的3.7%。按照此比例分析,全省约有170万名农村留守儿童,其中父母均在外务工的农村留守儿童有45万。在农业人口占70%以上的河北省,这个数字说明,留守儿童绝对数大,但由于不太集中,问题并不是很突出。同时,调查结果显示,留守率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即地方经济越发达,留守率就越低,地方经济越欠发达,留守率就越高。

  (二)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单亲监护或隔代监护。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73.7%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在外工作,一方留在家乡,其中约有80%以上是父亲外出,母亲在家操持家务,抚养孩子。26.3%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他们中的63%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32%被托付给亲戚、朋友,5%在校寄宿。

  (三)留守儿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学*任务。一般来说,由于80%以上的单亲监护型留守儿童由母亲监护,加之外出务工人员主要集中在本省打工,一般7—10天或每月回家一次,只有不到10%的家庭一年甚至两年回来一次。所以,对于占留守学生总人数约78%的小学生来说,其认知水*主要还处于形象思维发展阶段,成长需要也主要停留在生理的物质需求和心理上的依恋需求上,母亲基本上可以胜任。88%的留守儿童表示理解父母的辛苦,会更加刻苦学*;约90%以上的孩子能按时完成作业,生活自理能力较强;80%以上的孩子学*成绩中等或一般,但成绩优秀的较少。

  二、存在的问题

  由于家长长期在外务工,留在家中的单亲也忙于家务与农活,与孩子的沟通、交流较少,疏于对孩子的关爱,更谈不上对子女进行应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乃至行为、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较同龄儿童要多。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学*成绩不突出。由于临时监护人文化水*低,没有能力辅导和过问孩子的学*,致使留守儿童的学*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特别是父母双方均在外务工,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隔代亲人照看的留守儿童,大部分监护人是重监护轻教育,甚至对留守儿童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加之儿童本身自控能力较差,无法抵制现代社会中不良诱惑,因此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成绩优秀的不足3%,80%以上的孩子成绩中等或偏下。在枣强县,这个问题就比较突出,全县2358名留守儿童中有45%学*成绩较差。例如,留守儿童刘某以前的成绩在全班排名20多位,去年父母双双外出打工,把他委托给伯父监管,今年上半年期末考试,他的成绩一下子滑到了30多位。

  (二)行为*惯不良。据调查,37.7%的留守儿童行为*惯较好,42.5%一般,20.2%较差。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家庭教育缺失,留守儿童存在着许多不良的行为*惯。例如,早上不洗脸不漱口,晚上不洗脚,长年不理发;经常说谎,在家骗父母委托的监护人,在校骗老师;不服管教,我行我素,在学校纪律散漫,常有迟到、早退、打架斗殴的现象;由于监护人的溺爱,在家里好吃懒做,不做一些诸如洗碗、扫地等力所能及的事情;对监护人不礼貌,时有夜不归宿的现象发生。更有少数留守儿童整天沉迷于武侠小说和网络游戏中,模仿成年人抽烟喝酒、拉帮结派,并被社会上的不良青年拉拢、利用,甚至参与盗窃、抢劫。

  (三)性格发展不健全。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由于长年在外务工,便把孩子托付给祖辈或亲戚、朋友照顾,而临时监护人一般只管吃穿,不愿管理教育或者不善于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有些父母外出打工之后,因为自己不在子女身边而产生负疚心理,总是从物质和金钱方面尽量满足子女的要求,从而使子女养成乱花钱、摆阔气的不良*气。在初中生中,个别留守儿童不愿住在学校而到校外租房居住,导致早恋或其他越轨行为。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个别留守儿童内心封闭,情感淡漠,缺乏安全感,心理承受力差,情绪消极,孤独不合群,言语少,不愿意也不善于同他人交往,存在抑郁自卑,乃至厌世嫉俗的心理。

  三、形成原因

  (一)从社会发展来看,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城乡差距是产生这一群体的直接原因。由于居住的.不稳定,子女受教育等问题使外出打工的农民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如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农民工子女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在城市打工的父母无法承担子女异地入学的额外费用;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选用不同,子女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促使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此外,社会上新的“读书无用论”对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家庭也产生了很大影响,长期以来被农民看成跳出农门吃上“皇粮”的金光大道不再那样畅通,负面效应被片面夸大,因而放松了对子女读书的要求。

  (二)从家庭的认知和家长自身来看,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是形成留守儿童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外出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矛盾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从家长自身来看,家长及监护人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在家的单亲或监护人忙于操持家务和农活,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从家庭不能充分得到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充实。

  (三)从当前农村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也是形成问题的原因之一。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许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来弥补亲情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和安全教育。这些教育内容不但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化,媒体迅猛发展这一时代的所有儿童也都是必要的。

  四、对策与建议

  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的问题,由于这一群体不断扩大,问题正在凸显,各级**和全社会都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给予了相当的关注。通过对调研资料的分析,现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提出一些建议:

  (一)**有关部门要切实担负起责任,发挥其功能和作用。要把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列入议事日程,除加大农村中小学基础建设投资的力度以外,更要加强对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的调查和研究,制定保证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措施。同时,**部门还应加强宣传,对外出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他们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农民工家长掌握与孩子交流沟通及科学的教育方式方法,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独特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二)加快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本地就业机会。让更多的农民就*务工,做到“挣钱养家”两不误,从而减少留守学生,创造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

  (三)加强和改善农村中小学寄宿条件。目前,农村中小学尤其是小学普遍没有寄宿制,即使有寄宿制的中学条件也很差,各项制度也不健全。应在中小学建立寄宿制,并加大对农村学校寄宿基础设置的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使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能及时填补留守学生家庭教育的空白,使教育功能得到更有效的发挥。

  (四)学校要充分利用当地有效资源,加大对留守学生的心理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增加留守学生与老师接触的机会,通过实行教师与留守学生一对一帮扶制度,让留守学生得到学校和老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有条件的地方要建立课后活动中心、心理辅导中心。教师应加大对走读留守学生的家访,更多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状况,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生活。

  (五)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动员社会各界人士,献一份爱心,尽一份义务,伸出友爱之手,争当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使留守儿童既能得到有效的学*引导,也能得到生活上的温暖,解决留守儿童的情感缺失。

  总之,农村留守学生问题不仅是个教育问题,也是关系社会稳定乃至几代人的成长问题。为此,需要**、家庭、学校及社会方方面面都来关心重视,形成合力,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来抓。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8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他们在为城市建设和发展及农村经济发展、家庭收入做出贡献的同时,其子女的教育问题已凸显出来。外出打工农民大多是青壮年,子女正值学*阶段,多数被丢给爷爷奶奶或亲戚照顾,这些“留守子女”的教育管理状况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前不久,内蒙古赤峰市妇联、赤峰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就赤峰市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在松山区,敖汉旗、巴林右旗发放调查问卷700份,收回有效问卷700份。同时,妇联的工作人员又在松山区、宁城县入户走访了部分留守儿童及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与部分留守儿童及监护人进行了座谈访谈。结果发现,农村留守儿童中:22%有暴力倾向,36%学*成绩差。

  调查显示,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有三种情况:一是隔代监护型(占73%),即由祖辈——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托管的方式;二是亲朋监护型(占20%),即把孩子托给亲朋好友,叔婶、姑舅或要好的朋友。监护人通常是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学业成绩和物质上的满足,以便好向孩子的父母交代;而对于孩子行为*惯的养成,以及孩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求却很少关注,一切顺其自然,顺其发展。三是自我监护型(占7%),即由于没有上面两种条件,或其他原因,监护的责任就成了孩子自己,根本就谈不上家庭教育。

  这些留守儿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亲情的缺失,影响了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一定程度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在对700名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后发现,35%的父母经常给孩子打电话;8%的孩子经常给父母打电话; 15%的父母经常回家;3%的孩子经常去看父母;9.6%的不经常联系;8%的孩子竟然没有父母电话;14%的孩子不知道父母打工地址;37%的父母一年回家一次;出去后再也没回来过的占1、6%。 留守儿童强烈渴望与亲人情感交流,11%的孩子变得胆小;14%依赖性强;不善交往的7%。

  其次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影响了好的生活*惯和道德品行的养成,导致行为偏差的出现。由于种种原因,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出现行为偏差,甚至出现违法犯罪行为。在对700名留守儿童的相关调查中发现,在难过、孤独和苦闷时她们无法发泄,29%的想唱歌或做其它娱乐活动;25%的想看电视;3%的想上网;0.9%的想吵架骂人;0.1%的想离家出走;心里有吵架、骂人、打架冲动的有22%;另外,受打工家长的影响,留守儿童易产生“读书无用”的思想,出现厌学情绪,学*缺乏热情,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700名留守儿童中,有36%的孩子学*成绩为较差。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对外界不愿意接触,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不同程度的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父母不在家,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得不到较好的正确的指导和帮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们生理上的正常发育,有的在心理上留下了很大的.阴影。因为自律能力很差,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话,在学校道德品德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

  同时留守儿童的安全也有很大的隐患,多表现在上学路上,因为农村撤乡并镇,多数孩子学校与居住地较远,一、二年级的孩子坐出租车(费用70元/月,午饭2元/天),稍大些四、五年级的孩子起早贪晚骑自行车上学或步行,路途上有不安全因素存在。

  针对发现的问题,妇联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与措施:

  一是在留守儿童相对集中的地方,当地**要充分利用撤乡并镇、农村教育布局调整等有利时机,充分利用闲置资源,成立“留守儿童学校”或在学校、社区、嘎查、村成立“留守儿童家园”、“留守儿童监护人指导站”。全面细致地对辖区内留守儿童进行摸底登记造册,培训离退休教师、干部等“五老”人员,成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成长顾问”,定期走访留守儿童家庭,定期与其谈心、上心理课,陪伴留守儿童成长。在“留守儿童家园”设心理辅导室、学*辅导室、娱乐活动室。“留守儿童监护人指导站”要定期授课,利用留守儿童父母返乡之际,或利用写信等形式,给他们传授有关知识,让他们及时了解掌握孩子的心理、学*、生活等方面情况,给孩子更多的关爱,增强其监护人的责任意识。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利用网络让亲子定期视频见面,以加深留守儿童对父母的依恋,解决留守儿童因亲情缺失、分离焦虑而导致的性格、人格方面的障碍。

  二是强化社区家长学校的办学功能,扩展留守儿童家长学校内容。各级妇联要充分发挥优势,利用现有社区家长学校,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继续开展“争做合格父母,培养合格人才”的“双合格”家庭教育实践活动。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的教育,通过社区家长学校,使他们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掌握与孩子沟通的方法,更好地关注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要动员全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加入到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中,开展“爱心妈妈”认领留守儿童活动,让留守儿童不再孤单,让“留守儿童”真正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

  三是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为留守儿童提供健康成长的环境。由于农村教育布局调整,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选择了寄宿制。寄宿制使得教育部门承担起了越来越繁重的监管责任即第二监护人的职责,并已成为全方位监护学生的主阵地。老师已不仅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承担起父母的责任,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和学生建立起依恋关系,这样才能弥补留守儿童因亲情缺失而导致的心理、性格、品格问题!

  四是从家庭的角度看,有必要改变家长外出的方式和亲子沟通方式。从调查材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学业成就的影响比较大,如果有一个人在家,则影响相对就要少得多。建议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孩子已经上学,而又没有相当可靠的人作为监护,最好就留一个在家监护孩子,保证家庭教育的完整性。如果父母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带到务工所在地上学,如果条件不允许,则要改变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保持与孩子经常性的联系。

  五是建立农村社区儿童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充分发挥村(社区)的教育作用。儿童少年的教育历来是家庭、学校与社区共同的责任,目前,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绝大部分村(社区)没有建立相关的儿童少年教育组织,使得村(社区)在儿童少年的教育与成长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随着农村进城务工人口越来越多,旧的家庭成员长期稳定不变的家庭结构已经打破,新的家庭成员经常性缺位的家庭结构已经开始形成。原来那种稳定的由家长亲自伴孩子走过儿童少年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父母短期、长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将越来来多。这样,儿童少年的监护与教育的责任就几乎全部落在了学校的肩上。但是孩子在学校的时间只有全部时间的四分之一,而其它时间大部分是在家庭和社会度过的。因而,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建立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指导站等村(社区)教育机构就显得尤为迫切。同时,现在也初步具有了建立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的可能性和基础。一是因为基层党政机关人员有大量富余人员,中小学校有大量退休人员,他们大都能胜任中小学生监护、教育和生活料理等工作。二是部分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家庭经济相对较富裕,他们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建立某种机构,来管理和监护其子女,使他们能安心在外务工。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9

  随着我国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乡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妇女儿童成为我乡农村的主体人群。“留守”使农村实际生活人口结构性失衡,引发了农村家庭的稳定问题、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阻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农村留守妇女儿童是一个亟待关注和关爱的社会群体。破解农村留守家庭的“留守”之痛,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木叶溪乡妇联对全乡11个村的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存与发展状况进行调研,并结合乡实际情况,通过采取召开村、组妇女之家干部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进村入户与留守妇女儿童面对面谈心等方式,开展调研活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木叶溪乡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县城18公里,属典型的山区地形。区域面积121.6*方公里,耕地面积9975亩。全乡辖有11个行政村,78个村民小组,共有居民8118人,2253户。留守妇女327人,留守儿童175人。

  根据调查情况,目前我乡留守妇女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是在年龄特征。参与问卷调查的11个村的44名妇女中,60岁以上的一般因年龄较大、男性外出较少,留守比例较低。二是在文化程度上,留守妇女大多文化偏低,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者居多,高中文化程度只占2%。三是在留守原因上,客观因素是需要在家务农、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主观因素是本人不想外出务工或家人不支持。

  从此次留守儿童情况调研来看,目前木叶溪乡共有175名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父母在本省务工的占总数40%,在外省务工的占总数60%。留守儿童有88%由祖辈监护,有12%由其它人监护。留守儿童父母三个月回家一次的仅占3%,半年回家一次的占31%,一年一次的占43%,与儿童沟通经常的家长占66%,偶尔的占19%,不沟通的占到15%,在外务工父母与子女的亲子关系维系松散。留守儿童中学*成绩优秀的占15%;良好的占50%;一般的占35%;

  二、现状及问题

  (一)留守妇女

  1、农村留守妇女成为家庭生产生活中的顶梁柱,劳动强度大,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留守家庭中男性外出务工后,以前男性承担的一些责任转落到留守妇女的肩上,使得妇女在原有社会责任的基础上新增了一些责任。她们上有老下有小,在家中需要照顾老人和小孩,还要担负起家中农活,在家庭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家中主要的青壮年劳动力和顶梁柱。被调查的留守妇女除农闲季节外,劳动强度大幅增加,劳动时间明显变长,大约有三分之二的留守妇女表示自己身体状况下降,体力大幅度透支。

  2、大部分农村留守妇女文化水*偏低,参政议政热情亟待提高

  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妇女当中初中以下文化的约占九成,高中或中专文化的不到一成。其中,初中以下文化的大部分只上过小学,少部分小学都未毕业。总体来说,大部分农村留守妇女文化程度不高,思想观念、认知水*低,接受新理念、新技术的能力较差,在处理婆媳关系、邻里关系以及子女教育问题上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尤其是一些新的农村生产实用技术接受起来也有一定难度。由于文化水*低,思想僵化,参政议政热情亟待提高。她们普遍认为参政议政是男人们的'事,有的即使认识到了自己的民**利,也仅仅停留在参与选举层面上。

  3、大部分农村留守妇女具有与男子*等的经济地位

  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妇女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两部分,一是丈夫外出务工收入,其次是农村妇女在家务农收入。家庭总收入中,虽然丈夫外出务工能增加一部分收入,但农村妇女在家的务农收入也在家庭收入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在经济支配方面,有80%的家庭收入主要由夫妻双方共同支配或留守妇女支配。

  4、业余生活单调

  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村留守妇女*时基本没有娱乐活动,社会交际圈狭窄,精神文化生活单调。劳动之余的文化生活主要是看电视、聊天、串门,打牌,而极少读书看报、补*知识。在有烦恼时,跟丈夫、朋友、父母、公婆及其他人倾诉很少。大多数农村留守妇女由于*时忙于农活和家务活等,没有时间参加娱乐活动,加上生活范围较小等因素,造成了农村留守妇女精神压力大,不能从参加文体活动中让自己减压。

  (二)留守儿童

  1、生活水*较低。据调查,在全乡175名留守儿童中,40名留守儿童家庭生活条件困难,占留守儿童总数的23%,所在家庭人均收入低于5000元。留守儿童的每周生活费人均30元,除去吃饭花销,留守儿童几乎没有零花钱。

  2、家庭教育缺失。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主要都是祖辈进行隔代抚养,由于受到自身文化水*限制,无法对留守儿童的知识学*进行适当的辅导,无法担负起抚育儿童健康全面成长的重责。

  3、亲情关怀缺失。多数留守儿童每年和父亲生活在一起的时间屈指可数,打电话成为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的主要方式。由于缺乏有效沟通,导致留守儿童与其父亲之间的亲子关系淡漠,他们无法得到足够的来自父母的关爱。据学校老师反映,学*不认真的往往是留守儿童,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家长的监管力度不够,他们的学*就无人过问,很容易成为差等生。

  4、安全问题有待解决。留守儿童由于监护人对儿童监管不利,或顾不过来,或无人照管,而儿童又缺乏应变和自我保护能力,更容易遭受伤害或侵害。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10

  *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人数在逐渐增多。农民外出务工创业,为农村家庭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但同时也造就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流动儿童”。所谓留守儿童,就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流动儿童”是指农村未成年的子女不在父母身边而在城镇或在旗县**所在地就学,而父母又不能承担日常管理监护责任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留守流动儿童是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系松动的一群“制度性孤儿”。一方面:他们的父母到城里打工拼命挣钱,争取或获得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他们又因为在城市里,或自身难保,或无立锥之地,无法将他们的子女带进城里,留在自己的身边。同时为了生活或生存,他们不能够轻易的离开自己的工作,不能轻易的离开城市,就是在这种带不出与回不去的双重矛盾中,留守流动儿童虽然有父母,但是他们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离”的现实。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的希望,关乎整个农村教育和社会进步,现在是到了该“救救”留守流动儿童的时候了。

  面对着这样的一个潜在的社会问题,奈曼旗妇联于20xx年5月至9月期间,在全旗14个苏木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1个国有农场全面开展了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教育生活问题主题调研活动。调研过程中,通过召集全旗部分乡镇妇联**、村妇代会主任参与调研、座谈,深入学校、留守流动儿童家庭了解情况,听取各地妇联的综合情况汇报、填报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情况调查表、实地调研走访等方式,对全旗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生存和学*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调查。

  一、留守流动儿童群体现状

  (一)基本情况

  据调查,目前,全旗共有17岁以下儿童132441人,其中留守流动儿童共有16147人,占全旗儿童总数的12.19%。留守儿童1355人,占总数的0.1%;流动儿童14792人,占总数的11.17%。其中0—6岁的留守流动儿童248人,7—12岁的留守流动儿童5776人,13—14岁的留守流动儿童2817人,15—17岁的留守流动儿童7306人。在留守流动儿童中,由爷爷奶奶照顾的有902人,由其他亲人照顾的有216人,由其他雇佣人员照顾的有15029人。

  (二)监护方式

  一是隔辈监护。监护人是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他们是留守流动儿童的监护主体。他们占监护者总数的90%左右。他们的年龄大都在60岁以上,这些人绝大多数人都是文盲,或者受过极少教育。

  二是上辈监护。监护的主体是叔叔、婶婶,舅舅、舅妈,姑姑、姑父,姨、姨父等。这类监护比例不是很大。但是,这种监护方式存在着监护权比较频繁流动的问题,很不稳定。他们有可能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如监护人也要外出打工或者被监护者与监护者本人或是跟他们子女之间的矛盾冲突等等原因而更换监护人。

  三是同辈监护。监护者是哥哥、嫂嫂或姐姐、姐夫。这类监护者一般是年纪较轻,文化水*也较高,如果有就业信息或机会,他们随时都会外出打工。所以,该类监护者也存在着监护权不稳定的问题。

  四是雇佣式的监护方式。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后或者是忙于农活及生意,或者是家庭经济状况较好,客观上想为孩子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学*条件,就讲孩子托管在学校周边小饭桌叔叔阿姨家里,家长出钱,小饭桌负责人全面负责孩子日常的生活起居、学校上学及作业辅导,这种是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一种重要被监护方式,流动儿童以这种被监护方式为主。

  五是监护缺失。也就是父母外出打工后,把监护权交付给了留守儿童自己。这类留守儿童往往除了要自己照顾好自己的生活和学*外,他们还要承担起农业劳动力的角色—照顾好自家的农田。

  (三)旗妇联所做的重点工作

  对留守儿童,旗妇联已初步对全旗1355名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监护人联系电话,地址等内容建立档案,实行动态管理。针对留守儿童实际情况,组建了200多名的“爱心妈妈”志愿者队伍,有效开展了助教、助学、助养活动,全旗549名贫困留守流动儿童得到爱心人士救助。旗妇联还积极争取到内蒙古妇联香港爱心人士何崇本先生助学项目。项目用于救助我旗56名贫困孤残儿童,每年度10万元,三年共计30万元。为呼吁社会上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制作了《留守儿童留守的爱》专题片,并在旗电视台《奈曼纵横》栏目播放。同时,在旗第四小学建立留守流动儿童家园,家园内设电子阅览室、心理亲情室、音乐绘画室、体育活动室、周末影院等,配备了17名“爱心妈妈”,1名心理教师。家园建立以来,有50多名留守流动儿童得到社会各界的救助。

  二、留守流动儿童群体形成原因

  (一)从家长自身来看,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留守流动儿童群体的年龄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二)从家庭认识来看,家长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这是形成留守流动儿童群体的主要原因。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还有现在大部分农民的生活条件好了,生活宽裕了,对子女的教育也重视了,越来越多的人把自己的孩子从5、6岁开始就离开父母,送到镇内或旗**所在地读书,交给小饭桌监管。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也有教育意识的原因,但导致的结果却是相同的,即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

  (三)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流动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大部分学校没有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

  (四)社会整体发展来看,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严峻的现实使务工农民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原因主要是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他们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流动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三、留守流动儿童群体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父母外出打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经济压力,为留守流动儿童教育成长提供了必需的物质条件,利于留守流动儿童自立自强性格的培养,同时也是留守流动儿童群体产生的直接原因,使留守流动儿童教育生活面临以下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是孩子最初的学校,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必不可少的补充和完善。留守流动儿童的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工作,留在家中的单亲也忙于家务或农活,与孩子的沟通少、交流少、疏于对孩子的关爱,无法关心到子女各方面的发展情况。从调研结果看出,大多数留守儿童与他们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一起生活,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隔代监护,这些长辈*时对孩子物质上给予的多,精神上关注的少,难以与孩子进行沟通,“代沟”问题更加明显,溺爱现象比较严重。而流动儿童虽然和父母相隔不是很远,但见面的机会也很少,大部分一个月只见一两次,也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真正能够和子女进行谈心交流的父母较少,因而导致留守流动儿童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更重要的是亲情的缺失。

  (二)心理问题突出。在人格发育过程中,儿童早期的环境和家庭教育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家庭教育的断裂或缺失导致留守流动儿童心理失衡、行为失范的问题突出。与普通儿童相比,留守流动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消极,在性格上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和孤独。甚至还有一部分孩子由于对不良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缺乏认知能力,受外来不良社会因素影响成为了“问题孩子”。

  (三)意外伤害问题严重。留守流动儿童因为父母不在家或忙于生计,缺乏家庭管护,他们思想单纯,自我保护能力差,很容易出现意外伤害事件。面临拐骗、打架、斗殴、抢劫、交通等方面的安全隐患。由于学校与家庭之间安全纽带衔接不上,留守儿童年幼无知,又常处于无人监护状态,使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的安全事件时有发生;还有一些南部山区的孩子,由于上学路途较远,经常起早摸黑赶路,也是非常危险的。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家里往往只有老人和孩子,老人防范、防护能力弱,导致留守流动儿童受到意外伤害的几率远远比普通家庭儿童高出很多。

  (四)学*情况堪忧。一方面,由于留守流动儿童的父母把有限的收入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使得他们对孩子的学*期望过高。另一方面,受文化水*和家教知识的制约,使得他们缺乏辅导孩子学*的能力,教育引导往往不得法,特别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文化水*普遍偏低,重养轻教,当孩子在学*上遇到困难时也无法给予有效的帮助,致使留守儿童的学*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学*成绩不好,厌学、逃学的倾向比较明显。

  (五)身心健康亟待关注。0—14岁的儿童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和缺乏联系,得不到完整的家庭温暖,生活上缺少必要的关爱,加上常受到周围孩子的歧视、排挤和欺辱等,不少留守流动儿童情绪消极,失落自卑,感觉孤单,甚至心理压力过大,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性格脆弱、任性、叛逆,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形成一定的人格障碍。

  四、对策和建议

  当前,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问题不单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问题或者是留守流动儿童自身的问题,更是一个全社会都不容忽视的综合性问题;不单是一个留守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是一个其自身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关注和解决,家庭与社会都将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家庭、整个社会乃至各级**都应该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以人的生存与发展为本,采取有效措施,通过构建组织管理、职能保护、社会呵护、学校监管、亲属监护“五大关系”网络,积极稳妥地加以解决。建议*期解决留守流动儿童问题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提高认识,把关爱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留守流动儿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期出现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群体,是最需要关注的特殊儿童群体之一。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儿童整体素质的提高,关系着广大家庭、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着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更关系国家的未来。我们一定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解决留守流动儿童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积极开展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作为一项义不容辞的重要任务,切实摆上各级**和有关部门的重要议程。

  (二)扎实推进,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解决农村留守流动儿童问题的根本途径。目前,新农村建设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划和建设中,农村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很多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示范片都是在基础较好的地方锦上添花更上一层楼,真正基础差经济落后的地方却没有改变,致使新型落后地区在产生,新的不和谐在形成,致使很多地方的农民不得不继续通过进城打工的途径来维系家庭的生存,从而导致留守流动儿童群体和留守流动儿童问题有增无减。因此,落实***的加快新农村建设任务应该坚持全面发展观,不仅“锦上添花”,而且更要“雪中送炭”;不仅注重修道路建楼房,更应该重视办好教育提高人口素质;不仅发展经济提高收入,而且关注民本民生优化社会环境。总之,就是要建设全面和谐的新农村,最终实现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流动儿童这一社会问题的目的。

  (三)强化工作机制,进一步整合社会关爱资源。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具有面广、量大、困难多的特点,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一要依托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建立关爱工作联*会议制度,形成“党委领导,**(妇儿工委)实施,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长效机制,同时把这项工作纳入到**有关部门及苏木(乡镇)年度工作考核。二要在旗县及苏木乡镇**建立“留守流动儿童关心爱护工作委员会”,在各村设立专门的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组,在社区建立留守流动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发挥社区功能。建立农村社区儿童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实施辖区行政负责人对留守流动儿童管护责任制,列为对学校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明确人员、任务和责任,对每个留守流动儿童都要做到责任到人、监护到底、关爱到位。可考虑由基层学区和共青团牵头联合妇联、工会、村委会、学校共同构建农村少年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这些社区机构可由离退休教师、青年志愿者等人员构成。鼓励和引导民间组织参与到留守流动儿童的服务工作中来,通过开展代理家长、爱心妈妈、结对帮扶等活动,招募社会上的爱心人士与留守流动儿童结对子,引导全社会重视和关爱留守流动儿童,为留守流动儿童提供健康保障、心理辅导、精神抚慰、安全知识教育等服务。三要注意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推进做好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把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成效作为考核基层党组织的一项重要内容。四要巩固和完善“代管家长”等制度,加强对“代管家长”和监护人的培训,使他们掌握更多的心理学知识,同时要充分发挥媒体作用,加强社会各界对留守流动儿童的关注,努力构建以留守流动儿童为中心的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三位一体的教育保护网络。

  (四)学校要加强对留守流动儿童的教育和监管,力争形成完善的监管机制。全旗各中小学校要对留守流动儿童登记备案,建立和完善留守流动儿童档案。根据情况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管理,为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教育提供详实情况;要加强与代理监护人的联系,利用假期召开留守流动儿童学生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留守流动儿童的教育影响产生合力效应;要加强对留守流动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法制道德观念,不断增强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要重视对留守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设立“留守流动儿童心理救助中心”,聘用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及时发现和疏导留守流动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早化解心理危机,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其健康和谐发展。

  (五)发挥**主导作用,加大对寄宿制学校等的投入。针对当前双亲外出打工的中小学学生双休日和暑假无人监管的情况,结合“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等项目的实施,改扩建一批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并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和各种文化投入,切实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留守流动儿童家园、留守流动儿童食堂等的投入,不断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优先满足留守流动儿童的寄宿和参加社会、集体、文娱活动的需要,努力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生活和监护条件。要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保障和指导、管理工作,努力达到标准化、规范化的要求。尽量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流动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以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

  (六)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努力减少留守流动儿童数量。要积极壮大县域经济,努力增加就业岗位,为更多的农民工创造就地、就*就业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在本地或附*找到工作,和他们的子女生活在一起。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让外出务工潮变成回乡创业潮,增加农民实际收入,减少外出务工。此外,应积极推动国家立法,采取各项有效措施,保证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未成年子女进入城市后能够尽快入学,接受具有一定教学和管理质量的义务教育。

  儿童是家庭的花朵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成长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在家庭,成才在学校,成功在社会。惟有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来引领好我们的孩子,这才是我们最终的期盼!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11

  大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乱花钱;有的留守儿童行为*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代养人教导,顶撞祖辈、不服管理、我行我素。

  调查发现集留守儿童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文化层次不高,有的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与孩子在交流沟通上存在困难。

  当地留守儿童大致存在以上问题,当然还有更多的问题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我们不容忽视的,留守儿童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教育方面的问题,它已逐步变为一个社会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待以家庭、学校、社会及**各方面共同努力,协调合作。对此,我有以下建议:

  一、 家庭方面

  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儿童自己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他们一般认为儿童学*成绩的好坏是由儿童个人的素质决定的。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村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家长还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和生活进行指导,要求“监护人”一定要保证孩子充分的学*时间,一定要嘱咐其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翡翠”,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二、学校方面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

  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其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

  (2)、为与留守儿童沟通提供方便

  可开通亲情热线电话,为外出务工家长与子女沟通提供方便,权衡利弊,最好能建立起封闭式教育。

  三、社会方面

  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力度,尤其是网吧、游戏厅、录像厅等,这些不良社会环境对自制力比较差的儿童存在着很大的吸引力,容易误入歧途。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既牵涉到教育方面,也关乎心理、社会、法律、经济等方面。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影响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同时也影响到他们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的工作,更远的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因此,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成长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会能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大家自发自觉的来关爱、帮助、支持留守儿童,提高农村教育水*,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祖国的花朵饱含着生机,期待着怒放的那一天。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是目前全社会关注的一大问题。为了全面了解开发区留守儿童家庭生活、教育状况,推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形式,对开发区(园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进行了摸底、调查。

  一、基本情况

  开发区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入),留守儿童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特殊时期这一群体的生存和权益保护状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1、开发区(城南学校施教区)现有留守儿童256名。调查显示,有31.3%的属父母外出务工,一个星期左右与孩子联系一次,36.5%的半个月或一个月与孩子联系一次,和孩子见面的多为半年以上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由于父母常年在外,长期和孩子分离,对孩子缺少关爱,缺乏交流沟通,导致亲情缺失,监护不力,致使一些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2、留守儿童家庭生活环境情况。从总体情况看,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数是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属。其中78%的留守儿童随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2%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亲戚一起生活,2%的留守儿童由老师或其他人担当监护人,隔代抚养情况较为普遍。

  3、留守儿童学*情况。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学*成绩多数处于中下游,成绩优秀的较少。学龄留守儿童中,学*优秀占15.9%;学*良好,占35.9%;学*成绩一般,占43.7%;学*成绩较差占4.4%。其中,有72.6%的留守儿童在学*上遇到困难需要辅导时首选的是老师,单独选择监护人或哥哥姐姐辅导的仅占18.7%。

  4、留守儿童心理情况。从调查看,大多数孩子性格内心、孤僻、倔强、与人交往少。在不开心时,都会出现一些“想早点长大独立”,“想让父母安慰自己”,“觉得没有人关心自己”,“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或自己不如别人”超长的想法;有些还甚至想离家出走,多为男孩。可以看出,留守儿童渴望父母的关怀与社会的关注,希望多与父母进行心灵的沟通交流,有的因父母不在家而感到遭受歧视、孤独无助、悲观寂寞。

  5、家庭教育情况。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监护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小学文化程度及文盲的占到6%。监护人教育孩子的知识来源于自己摸索的占49.5%,从长辈那里学来的占33%,而通过专门的家庭教育培训班或家长学校学*的仅占3%。*3%的监护人很少或从不主动与孩子聊天,关心最多的是孩子的学*,其次是生活情况,过问孩子情绪问题的只占13%。

  二、存在问题

  儿童时期是人生中受教育、长身体、培养健康心理的关键时期,他们不但要接受学校的教育,还要接受社会的关爱,更要沐浴在父母亲情的家庭教育之中。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最需要父母关爱,远离了父母,由其他人代为监护,使这些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健康成长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1、隔代教育力不从心。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多半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忙于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监护孩子。因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使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加重家庭负担,危害社会。

  2、家庭学校沟通不够。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很少甚至从不主动与孩子的老师联系或参加家长会,缺乏与学校的沟通,也不过问孩子在学校的行为及学*情况,加之学校老师缺少对孩子的家访,有的孩子抓住这个空档,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监护人,双方无法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实现有效对接。使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和学*得不到发展而走向消极的一面。

  3、家庭教育工作不到位。*年来,虽然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在指导推进家庭教育工作中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

  但是,农村家庭教育特别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如农村家庭教育网络不健全、已有家长学校作用发挥不够好、有关领导和部门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重视不够、缺少有针对性的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宣传培训活动等,加上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不注重学*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使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

  四、工作策略

  加大家庭教育支持力度,优化留守儿童学*成长环境。根据园区内外来务工人员多,留守儿童多的特点,学校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工作,把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作为学校为推动新农村建设,为开发区社会、经济建设作贡献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对无人照看和学*、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到学校寄宿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期将利用市局支持资金对学生食堂、宿舍进行改造,为寄宿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弟)创造更加优美的成长环境。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12

  1、调查的意义和目的

  就社会经济发展而言,留守儿童的出现无疑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这种现象对社会经济,文明的发展是一种阻碍。关注与研究社会热点也是我们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这次调查能让我们更加了解社会现状,提高我们与人交往的能力,同时也是我们枯燥的暑假生活更加充实有趣,有意义。

  2、调查过程

  我找到几个要好的同学一起去村里了解留守儿童的情况,我们向村里的老人,同学了解他们家里的情况,到学校去询问学生,了解他们的生活以及学*状况。

  3、基本情况与分析

  3.1父母亲长年在外,亲情关怀缺失

  对于成长中的留守儿童来说,父母的关爱是极其重要的。他们正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许多的烦恼和问题需要有倾诉的渠道和正确的引导。但由于父母在外,长期不在身边,关系相对疏远,即使父母一方在家,也因为忙于家务和其他劳动,无暇顾及他们情绪情感的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影响他们心理上的健康成长。

  3.2监护人素质偏低,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是影响人一生的至关重要的教育。儿童少年的成长过程中,良好的亲子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此次调查走访中,一个重要的事实是,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行为养成教育方面严重缺乏。在学校,表现为学*没有计划性,学*兴趣不高,拖欠或不作家庭作业;不大遵守校规校纪,自由散漫、迟到、早退、缺课现象时有发生。在家庭,表现为不讲究个人卫生,没有良好的生活*惯。在社会,则表现为缺乏礼貌待人常识,个别留守儿童甚至有抽烟、沉溺网吧、等不良行为。

  3.3各方面联动不够,社会管理缺失

  营造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

  和管理缺一不可。但从调研了解到的情况来看,目前家庭、学校、乡镇村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4、调查结论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就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就有很多留守儿童,由于我们村并不富裕,很多年轻人都到外地去打工挣钱,然后就留下老人和孩子在家里。那些孩子在家得不到好的教育,没人管束,缺少亲情的温暖。

  5、对策

  5.1纳入全市社会发展整体规划。

  **和有关部门要重视和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从本地实际出发,根据留守儿童的发展需求和实际问题,制定关爱留守儿童行动计划,并将其纳入全市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统筹考虑。

  5.2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机制。

  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建立三级**工作责任制,市、区县(市)、乡(镇)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由党政牵头,教育、**、计生、劳动与工、青、妇、关工委等部门共同参与,明确工作职责,制定具体措施,并将留守儿童工作列入区县(市)、乡镇全年工作考核目标。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分层落实”,形成**、学校、社区、家庭、邻里多方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5.3加快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

  **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尽量为留守儿童提供住宿的便利条件,发挥学校和教师的管理职能和教育功能,以满足留守儿童的寄宿需求。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学校要更新教育理念,调整课程设置,将健康教育、心理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纳入到日常教学中,以此来弥补、疏导和改善留守儿童因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

  5.4培养和扶植以民间组织为依托的农村社会服务机构。

  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民间资金和社会力量兴办留守儿童家庭服务站等多种形式的托管服务机构,切实为农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5.5完善相关法律政策,保障农民工子弟享有相同权益。

  要完善和保障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弟接受教育的制度和机制,加强对相关政策实施过程中的监督,健全服务体系。为方便留守儿童随外出务工父母异地入学,要改革学籍管理,为留守儿童建立流动学籍,同时要改善外出务工子女必须回原籍地中考、高考的制度;要取消各种名目的借读费、建校费和捐资助学费,最大限度地降低留守儿童异地入学门槛;

  5.6提高农村家庭教育水*。

  妇联、教育、共青团、关工委等家庭教育工作责任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家庭教育指导和服务力度,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咨询服务中心、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青少年**岗等阵地作用,开通、专家解疑答惑。创建农村留守儿童示范家长学校,建立留守儿童专门档案,针对不同孩子,进行分类管理,有针对性地开展“一对一”的个性化教育。

  5.7优化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

  一是加大社会宣传。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要围绕关爱留守儿童的主题,宣传做好留守儿童工作的重要意义,宣传“以人为本”、“儿童优先”“尊重儿童、支持儿童”、“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的新观念、新风尚,宣传国家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宣传各地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的好经验、好做法,动员全社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命运,营造关爱留守儿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

  总之,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综合的问题,既牵涉到教育方面,也关乎心理、社会、法律、经济等方面。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影响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同时也影响到他们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工作,更远的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全,稳定隐患。因此,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及成长的根本出路就在于全社会能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大家由自发、自觉到有组织地来关爱、帮助、支持留守儿童,提高农村教育水*,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祖国的花朵饱含着生机,期待着怒放的那一天。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13

  前言:中国由于地理和历史环境的原因,经济发展极不*衡,在山区人地矛盾更为突出,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山里量闲置的劳动力走出山去城市务工来改变生活贫苦的状况,由于没有技术紧靠出卖劳力,收入微薄,仅能保障最基本的生活所需,无力将孩子带在身边,山里交通不便,都是半年、一年、更有甚者几年也不回来看孩子一次。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急需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顶山鲁山、郏县和洛阳嵩县是山区的典型代表,总体而言耕地面积不足,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外出打工,是留守儿童较为普遍和严重的地区。

  调查内容:河南山区农村留守儿童

  调查目的:通过对当地部分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学*及生活情况的调查,了解当地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以及其物质需求同心理需求,进一步针对当地留守儿童设计项目实施项目推广

  调查地点:河南省*顶山市郏县、鲁山县背孜乡、熊背乡;洛阳市嵩县德亭镇、九店乡;郑州市新密市尖山乡

  调查方法:问卷调查、走、谈

  调查时间:XX年3月5日XX年3月13日

  一、调研背景

  *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在中国的农村、乡镇越来越多的青壮年背井离乡涌入城市打工,随之产生了一个群体留守儿童。其中0-14岁孩子占据多数,他们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父母长年不在身边,在其成长的过程中缺乏必需的关爱和管教,严重影响了孩子们身心健康,其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俨然成为了建设和谐社会上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河南是劳务工输出省,也是留守儿童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这些劳务工对中原经济的崛起做出了贡献,他们的生活水*也稍有提高,然而仍无力将孩子带在身边,社会各界对中原地区的这些留守儿童的关注度普遍不够,以至于我们不忍看到的悲剧接连发生。为了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我们挑选了河南山区的新密尖山、*顶山的鲁山、郏县,洛阳的嵩县,深入学校对留守儿童做调研活动。

  二、调研基本情况说明

  此次调研我们走小组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对新密市尖山乡发放问卷77份,*顶山鲁山、郏县发放问卷347份,洛阳嵩县德亭镇、九店乡发放问卷1份,共计的588名适龄儿童作为调查对象。回收问卷数量550份。其中特别针对儿童关于留守原因,监护情况,学*、生活情况及需求,情感关系及需求等问题做了重点调研与谈。

  (1)留守儿童情况

  对当地不同地区的调研发现尖山乡留守儿童占72.7%,*顶山鲁山、郏县留守儿童占7***%,洛阳嵩县71.4%占。*顶山山区留守儿童父母均不在家占57.6%;

  新密市尖山乡留守儿童比例*顶山留守儿童比例嵩县留守儿童比例

  72.7%7***%71.4%

  表2-1受儿童中留守儿童比例

  而在对于这部分留守儿童的调研中发现,接*60%的留守儿童属于父母均不在家的双留守现象。*顶山山区留守儿童父母均不在家占57.6%;一个月回来一次占19.6%,多是半年或一年回来一次的占67.2%。一年以上占11.2%。嵩县的因不少务工人员在洛阳周边打工,多是父亲外出母亲在家照看孩子,不过均不在家也占了31.1%,一个月回来一次占45.1%,一年以上回来一次的占8.5%。

  (2)留守儿童监护家庭教育问题

  在对各地区留守儿童现阶段被监护情况的调研中发现,*顶山鲁山和郏县的留守儿童:由祖(外)父母照顾的占48.7%,洛阳嵩县的留守儿童占30.5%,由哥哥姐姐或亲戚照顾的占19.6%,洛阳嵩县的留守儿童占1.8%,自己照顾自己的也有一定比例5.8%,洛阳嵩县的留守儿童占4.3%。在与父母的联系情况上不经常联系的占据33%,洛阳嵩县的留守儿童占23.2%。

  根据这两项数据显示,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存在严重情感缺失的情况,这部分孩子多表现得孤僻,语言表达能力差,自卑,学*成绩差等。

  在与能够与父母联系的孩子中,被关心得最多的还是以学*,生活问题居多,占总数的51.9%,洛阳嵩县的留守儿童比例较为分散其中询问学*和生活的占27.4%。

  而对于自己最喜欢的人这个问题的调研中发现%的孩子选择了爸爸妈妈,有1.1%选择了谁也不喜欢。洛阳嵩县的留守儿童在最喜欢的人上选择爸爸妈妈的占75%,有6.1%的选择了谁也不喜欢,对于选择谁也不喜欢这些孩子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这完全是一种漠视、消极的态度,其父母几乎难得回家,甚至在走中发现,有很多孩子对于父母的样貌等等并不能有很清晰的描述。

  (3)生活问题及需求

  在对500多名孩子的调研中发现,在对其自身卫生*惯的问题上,如:刷牙、洗澡,*顶山鲁山和郏县的留守儿童:在多久刷一次牙上62%一到两天刷一次,有32.3%的孩子们从没刷过牙,在洗澡上,52.5%的孩子们一星期洗一次,半年以上洗一次的有28.2%。在洛阳嵩县的留守儿童在这道题目的选择上,只有51.8%的孩子们一到两天刷一次牙,有35.2%的孩子们半年以上洗一次澡。可见相比较而言洛阳嵩县的留守儿童卫生问题堪忧。在家有谁洗衣做饭,祖父母的占了43.9%,自己洗衣做饭的占了20.1%,嵩县的留守儿童61%由爸爸洗衣做饭,自己洗衣做饭的占17.9%。

  放学以后一般会做什么,不管是鲁山、郏县,还是嵩县的留守儿童都一致的选择了在家写作业分别占68.8%、71.3%,家人做家务的1214岁的孩子较多,占23%,和同学玩占比例比较小分别是2.7%、4.9%,孩子们普通表现出喜欢处,不愿和小伙伴们一起玩,在一点的孩子身上表现的更加明显。若日常生病了怎么办谁会到你去看病,选择自己的分别是13%、13.3%。生日的时候是否会收到礼物,没有的也占相当的比例。*顶山山区的孩子占了26.5%,嵩县的更多一些占了44.5%,生日的时候收到过蛋糕了分别占了32.3%、32%。

  (4)学校生活情况及需求

  在你比较喜欢上什么课上*顶山山区的孩子有31.2%选择了语文、42.3%的选择了数学,而选择音乐美术的不多,因为部分学校紧紧只抓学生的学*,少有开设音乐美术课。嵩县的孩子们致与之相同。在*时课外书的阅读上,这两个地区的孩子选择作文书的较多分别是44,4%、37.8%。这也和学校的教育方式有很关系,没有多余的时间阅读课外书。在零花钱上,*顶山山区一周给1-3元占37%,嵩县山区的`比例稍微一些占47.6%,没有零花钱的也占一部分分别所占的比例是5.3%、10.4%。就这一调查结果来看,山区经济状况普遍不是太好。

  在你最想得到的学*用品上不管是哪个地区的孩子们对这一需要都是很占了84%左右,且比例比较分散,其中普通的笔、书包、文具盒对部分的孩子来说是一种奢望。

  在违学校纪律上,*顶山山区有超过73.2%的孩子违犯过学校纪律,以和同学闹矛盾居多占30.7%。嵩县与之情况致相同。显然留守儿童疏于监管。

  (5)心理情况及情感需求

  *时你有困难了会找谁,*顶山山区的孩子找爸妈的仅有15.3%,谁也不找的占27.9%,嵩县山区的孩子找爸妈的占37.8%,谁也不找的占了28.5%,你认为以后的生活会怎么样,*顶山山区的孩子有60.3%选择了认为以后的生活会很好,可见孩子们对未来还是充满了憧憬和向往。嵩县山里的孩子对这道题的选择在认为以后的生活会很好的占了31.7%,不知道以后生活会怎样的占了30.5%,没想过的也有相当的比例占了23.8%。

  在最后几道问答题上,孩子们的答案是五花八门。但都表现出一个主题那就是对爸爸妈妈的思念,以及希望爸妈能多陪陪自己。

  如第一题,你最想要什么礼物?孩子多选择的是最基本的学*用品。如书包、文具盒、钢笔等,也有的孩子想得到毛绒玩具。像郏县1214岁的孩子思维稍微成熟一点,都开始深层次的思考问题,写的答案也多让人深思。如他们这样写道:“最想要的礼物是一家人在一起”“我最想要的礼物是家人在家”,还有一个孩子这样写“想要一本文言版的《聊斋》,一个熊(因为这样晚上就不会孤单)。在父母不在家有什么困难上?有不少孩子说不会洗衣服、吃饭有困难。也有不少说学*没有人辅导,还有的写自己有心事不知道和谁说,很孤。在对待自己的生活希望和学*希望上,多数孩子希望生活美满幸福,希望考上一个好高中好学,对于年龄稍微低一些多是要好好学*。在你最想对爸妈说什么这一问题上,12-14岁的孩子多是说的感恩父母的话,也有孩子这样写:你们不用担心我,一年回来一次就行。在映其懂事成熟的同时,也相应映出来,在其生活中情感依恋关系等等的单一性。

  三、思考与建议

  (1)思考

  在走中发现,出现留守现象或者留守儿童随之而引发各类问题的根源依然是在经济发展水*不协调,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社会关注度不够等问题上。但就这些问题依然是属于政策性的问题,就现阶段而言并不是能够立即影响或者改变的。

  就公益组织而言,是需要不断提升该社会问题的影响力引起更多人的关注。这个问题的核心就诗益组织在解决一些社会的具体问题时,建立一种可以复制、或者规模化扩展的模式。在这种模式的推动下,再来做组织性的间接影响,比如说去影响**,**可以把这些做法扩,或者影响一些其他的机构,从而提高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和解决这个问题的能力。

  (2)建议

  针对项目调研地区,解决现阶段其对学*工具用品,生活教育,以及情感陪伴是最为急需,并且也是可以操作并且可以推广的模式。“留守儿童温暖包”作为一个切入点,同时开展志愿者定期陪伴情感关怀,以及开设安全教育,生活教育课程模式。建立可复制可推广项目机制。

  并且就现在社会问题而言,留守儿童人身安全,心理安全,卫生教育等方面是非常关注的一个领域,另外就其父母或者临时监护人而言,部分知识水*没有达到,学校教育对此并没有专设课程,因此可以通过以志愿者陪伴的方式对其这块缺失做到很好的弥补,同时以学校老师为推广终端。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14

  为为市委即将出台的关爱留守儿童实施意见提供详实数据、实例支撑,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市妇联儿童部*期赴六县市区开展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和安全保护工作调研。

  调研主要采取发放调查问卷、实地走访、座谈的方式进行,具体情况如下:

  一、xx市留守儿童基本现状及关爱工作情况

  xx市是劳务输出大市,目前全市外出务工人员约42.8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14%。

  打工经济已成为我市农村经济的支柱之一,在为农村的发展繁荣积累了资本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社会问题,特别是留守儿童问题。

  据统计,目前全市约有留守儿童7.4万人,占儿童总数的14%左右,其中男童约3.8万人,女童约3.6万人。

  从地理分布来看,北三县留守儿童约占30%,南三县约占70%。

  留守儿童因长期远离父母(至少父母其中一方),特别是在其价值观、性格、身体发育等方面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因缺少家庭方面有效的'教育管理、亲情呵护,导致部分留守儿童心理失衡、道德失范、安全失保等问题,并由此引发其他社会问题。

  改善留守儿童现状及衍生的社会问题,刻不容缓。

  *年来,xx市妇联在市委、市**正确领导下,内引外联,借势借力,积极探索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模式,并为之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绩。

  争取党政重视,建立关爱长效机制。

  XX年1月15日,市委常委会专题研究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

  会上,市妇联向市委常委会作专题汇报。

  XX年3月19日,市委办公室、市**办公室印发《关于成立xx市留守儿童活动教育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成立以市委组织部、宣传部、民政、妇联等16家单位为成员单位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20日,市**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留守、流动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全市各级**、各相关部门要通过齐抓共管,形成覆盖到边、监护要底、关爱到位的留守童、流动儿童管理服务工作体系。

  在全省范围内开创了此项工作的先河。

  XX年5月27日,全市留守流动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现场会在崇阳县召开。

  会议的召开,有效地推动了关爱工作在全市各级各部门中的开展。

  会后,六县市区也相继成立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部分乡镇也成立领导机构,并出台相关文件。

  如嘉鱼县鱼岳镇、陆溪镇等镇一级也相应成立关爱留守儿童管理领导机构;咸安区官埠桥镇出台了《咸安区关于加强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少年儿童工作的实施意见》。

  *年来,市、县两级党委**每年听取各级妇联汇报留守儿童工作不少于2次,全市每年“两代表一委员”提交提案、议案涉及留守儿童关爱工作不少于20件。

  今年,市妇联还针对留守儿童暑期安全保护、扶贫助学问题向市委市**提出有效性建议,市委今年顺应形势拟出台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安全保护实施意见。

  这些举措积极推动相关工作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多方整合资源,形成稳固帮教模式。

  XX年关爱工作开展以来,市妇联立足市情、民意,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不断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向纵深推进。

  二、目前,全市基本形成了4种较稳固且富有实效的管理模式。

  一是学校托管式。

  各级妇联联合教育部门,依托各级中小学校,建立了留守儿童托管学校。

  学校实行寄宿制,内设心理咨询辅导站、亲情电话室、微机图书室、游戏室等,要求老师们除了课堂教育任务外,还给予亲情呵护,弥补了留守儿童心理、情感、家庭教育等缺失和缺位。

  崇阳县委、县**整合资源,投资5亿元,打造了一座集幼儿园、小、中、高、职于一体的教育新城。

  在优*网设立全县留守流动儿童教育管理办公室,对6400名留守流动学生实行寄宿制、封闭式管理,让各个年龄段的留守流动少年儿童享受到现代化的教育资源。

  XX年,崇阳县被命名表彰为“全国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示范县”。

  XX年,崇阳县被确定为全国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试点县。

  XX年,被评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示范县。

  二是站所服务式。

  目前,各县市区妇联组织依托学校、村(社区)妇女之家,建立留守儿童服务站。

  留守儿童服务站的主要职责是对辖区范围内的留守儿童进行调查摸底、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就*就便招募“爱心妈妈”结对帮扶留守儿童及总结表彰先进典型。

  通城县妇联充分发动县直各职能部门妇委会联系2-3所学校,并根据实际情况依托学校闲置室出资创建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服务站,制定《妇联系统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服务站工作制度》。

  赤壁市村(社区)定期举办“留守儿童爷爷奶奶家教培训班”、“ 留守儿童亲属培训班”,使留守儿童监护人获得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育儿教子的方法。

  为响应省委**李鸿忠的号召,“像对待自己的儿子、孙子一样关心留守儿童”,XX年赤壁市还率先开办了“五点半”学校,学校依托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和农家书屋,服务对象以单亲家庭、双职工家庭、父母不在身边的儿童为主。

  由基层党员和中小学老师轮流值班,有效地解决了学生下午放学后一个多小时内无人看管、无人辅导作业的问题。

  第一所学校试点成功后,“五点半学校”如雨后春笋发展壮大,目前覆盖赤壁市151个行政村、25个社区和7个居委会,成为赤壁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亮点,今年成为全省妇联系统基层组织建设会的现场参观点,并在会上交流经验。

  三是项目运作式。

  *年来,市妇联积极争取省妇联、省***的大力支持,共争取项目资金160万元,整合配套资金200万元,在咸安区双溪桥镇、嘉鱼县陆溪镇、通城县隽水镇、崇阳县白霓镇建立4个留守儿童托管中心。

  中心项目以留守儿童的托管、游戏娱乐、图书阅览、校外教育为主要内容,对留守儿童监护人开展指导、服务。

  在乡镇党委、**的领导下由妇联组织、协调、具体策划实施。

  项目均采取市场化运作,建立了工作专班,有专人负责,实行有偿 服务、自负盈亏的管理模式。

  项目得到了社会各界支持,解决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又让留守儿童有“家”可归。

  XX年崇阳县白霓镇留守儿童托管中心获评“全国示范留守儿童之家”。

  四是结对帮扶式。

  自XX年全省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启动式在我市咸安区双溪镇举行以来,各级妇联不断巩固扩大“爱心妈妈”这一关爱队伍、擦亮这块“妇”字号招牌,从最初的100多名,发展到现在全市的13147名“爱心妈妈”。

  “爱心妈妈”的身影活跃、穿梭在留守儿童中间,她们采取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的方式结对留守儿童16040名,无私关爱着这群远离父母的孩子。

  嘉鱼县一中08届张姓学生由于家庭贫困且父母都是残疾人,十分敏感并缺乏自信,甚至常常产生轻生的念头。

  了解到这一情况,学校“爱心妈妈”一方面坚持每周与他一次谈心,进行心理疏导,一方面悄悄安排同学主动与他交流,帮助他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

  通过半年努力他终于消除了自卑情绪,重新认识了生命的意义。

  赤壁市孤儿胡某八九岁时父母患癌症相继去世,他成为蒲纺第一批结对帮扶的留守儿童。

  从爱心妈妈无微不至的关心,到与学校老师和社会爱心人士牵手帮扶,浓浓的情与爱伴随着他成长。

  他现在已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

留守儿童调查报告15

  尧棒乡位于独山南部70公里处,全乡合并后现辖5个行政村,95个村民小组,土地面积1万亩,全乡总人口13800人,全乡在外务工人口约为950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达567人,女272人,其中小学留守儿童达438人,留守儿童数量相对较大,留守儿童调查报告。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不仅成为外出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而且给正在成长中的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带来巨大影响。

  为全面了解尧棒乡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推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20xx年以来,尧棒乡中心学校在乡党委的领导下,对全乡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及监护情况每年开学做了调查,并把调查数据汇总在学校的开学报表上。每年初对全乡9所完小及3所教学点和九年一贯制中心小学及幼儿园全面普查,并对劳务输出量较大的村寨下发了调查问卷。结合此次调查,现将"留守儿童"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现状

  1、留守儿童分布广泛。在这次调查中,在我乡2280人儿童中,有567人农村留守儿童,占全乡儿童的25%;其中女童有272人,占所有留守儿童的48%。单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430人,占留守儿童的75%;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86人,占留守儿童的15%;另外,随父母进城生活的流动儿童有 70 名。为了增收致富,外出务工农民越来越多,随之留守儿童的数量也逐年增加。

  2、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单亲监护或是隔代监护。在被调查的留守儿童中,75%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在外务工,一方在家。其中85%以上是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务农,及抚养孩子。其中有15%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地打工,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5%被托付给亲友。

  3、留守儿童基本能按要求完成学*任务。70%的留守儿童表示父母很辛苦,约80%的孩子能按时完成作业,生活自理能力较强,但是90%以上学*成绩中等或偏下,成绩优秀的较少。

  4、留守儿童行为*惯欠佳。在受调查的留守儿童中,行为*惯好的占25%,中等占45%,其中,说谎、打架、好吃懒做、沉迷于看电视、游戏、网络,抽烟等不良现象的约占30%。

  二、存在的问题

  由于家长长期在外务工,留在家中的单亲也忙于家务与农活,与孩子沟通、交流较少,疏于对孩子的关爱,更谈不上对子女进行应有的家庭教育。因此,留守儿童在生活、学*、行为乃至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较同龄儿童要多,这些孩子中50%以上不同程度存在生活无助、学业失控、道德失范、心里失衡、生病得不到及时照顾等困难和问题。

  1、学*成绩一般。由于临时监护人文化水*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或没有这个意识,重养轻教,致使留守儿童的学*得不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特别是父母双方均在外地打工,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等隔代亲人照看,大部分重监护轻教育,甚至对留守儿童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加之儿童本身自控能力较差,无法抵制现代社会中不良诱惑,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的现象时有发生。调查中我们发现,全乡567名留守儿童中学*优秀的不足10%,90%以上成绩中等或偏下。

  2、隔代教育力不从心。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半数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还要干农活维持生活没有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没有精力监护孩子,加之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调查报告《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3、性格发展不健全。临时监护人一般只管吃穿,不愿管理教育或者不善于管理教育,致使部分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与此相关的也带来了一些烦恼与冲突。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孩子心灵孤独、情感淡漠,亲子关系发生了消极变化,这对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将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另外,在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缺乏主动性,大多数留守儿童表现出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安全的忧虑,从更深层次来看,反映了留守儿童内心的压力。

  三、对策与措施

  农村孩子是未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其中“留守儿童”占了相当大比重,关注“留守儿童”就是关注农村的未来,解决好“留守儿童”问题,为他们创造良好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和空间,有利于促进学校教育和农村社会的良性发展。为了保证属于“留守儿童”的学生的健康成长,尧棒乡中心学校协同乡党委**采取了一些应对措施

  1、加大支持力度,优化留守儿童学*成长环境。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体系。要加大学校义务教育投入,管理好寄宿学校,对无人照看、学*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可到寄宿学校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2、乡党委加大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度,尽量从各种渠道对农村贫困家庭的经济上给予帮助,使一些家长多有些时间来照顾自己的子女。同时还利用调查结果分析,采取有效的措施。

  3、认真履行职责,充分发挥妇联组织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各级妇联要充分发挥协调、维护、教育和服务的职能及在家庭中的工作优势,大力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宣传教育,不断优化农村留守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的社会环境。

  4、学校加强教学管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对“留守儿童”产生了一定的吸引力。

  5、学校各科老师,主要行政人员和班主任对学生加强心理教育,及时对“留守儿童”进行疏导教育,达到减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目的。

  6、大力开展校园活动。这几年,每年学校都要开展大规模的校运会、广播体操比赛、庆祝六·一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缓解了学生的学*压力,增加了校园生活乐趣,对“留守儿童”也是有吸引力的,缓解他们的厌学情绪。

  7、实施制度化的家访,逐步建立起了学校与“留守儿童”照管者共同支持的教育模式。

  通过上述措施,我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留守儿童”常见的问题得到有效制约,极少发生类似的事件“留守儿童”辍学人数及少,就是有力地证明。

  四、建议

  由于没有社会教育和良好家庭教育的配合,学校教育变得吃力,“留守儿童”离开校园后接触不良社会风气,家庭教育又不到位,他们又是恶*重犯,给学校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1、家庭教育方面

  首先,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外出务工的父母及留守儿童的代理监护人员,应尽量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暖、关爱的学*和生活环境,促使“留守孩子”健康成长。其次,外出务工的父母也应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和沟通,尽可能做到多关心孩子。第三,还要加强与代理监护人、学校的联系。

  2、学校教育方面。

  学校方面要重点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要求各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学生登记备案,专门管理,根据情况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管理。二、充分利用假期、召开留守学生家长会,与家长交流,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影响产生合力效应。三、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法制道德观念,不断增强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四、重视对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帮助指导留守学生解决各种困惑和疑难,对其显性和隐性的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其健康和谐发展。建立对“留守儿童”的帮扶制度,设立“留守儿童”档案,经常性地与他们沟通情感,弥补其缺失的亲情,使“留守儿童”在学*之余得到生活上温暖。

  3、**及社会方面。

  留守学生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的社会问题,仅靠学校、教育行政部门难以解决,需要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统一认识,积极配合,协同努力,形成对留守学生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要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重要作用,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在涉及教育教学、扶贫助困、法制宣传、预防犯罪、权益保护等领域扎扎实实开展工作,逐步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的留守学生教育管理体系。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其实是“三农”问题的衍生物,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我们提出的时代要求。留守儿童问题的妥善解决,不仅有利于义务教育在农村的落实,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还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更关系到广大农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