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子监导游词 (菁华5篇)

首页 / 导游词 / | 导游词,北京

北京国子监导游词1

各位游客:

  大家好,今天我要带大家前去游览北京国子监它坐落在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内国子监街(原名成贤街),与孔庙相邻。是我国现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办大学建筑。历经元明清三朝,至今国子监已有720___年的`历史,乾隆曾有云:京城为首站住居,国子监为首站住才。现在我就带大家一睹这里的风采,提前祝大家玩的愉快!

  现在大家跟我慢慢走咱们来到的是太学门,又称聚贤门,意思就是汇聚天下所有贤能的人。大家看太学门,这个门框和柱子都是黑色的,而国子监的黑门代表才,此才非比财,这里没有门槛是用了孔子儒家的思想:“有教无类”,这里不分贵贱,只要你有才品德好就可来此上学,国子监里面是凹进去的,是皇帝不希望才往外露,所以这里有聚才之意,民间也有:行尽世间万里路,不如国子监走一步之说。

  大家跟我走进太学门前方就是国子监二门内大型琉璃坊牌坊,它是北京唯一一座专门为教育而设立的牌坊。位于集贤门内,乾隆四十八年建造,是三门四柱七楼式,这三道门代表人间三宝:福禄寿,四个琉璃瓦柱子代表功名利禄,来咱们往上看上面大大小小的房檐,代表天上的北斗七星,每个门洞上方雕有汉白玉的莲花钉有喜得连科的象征,柱子上方的黄色小葫芦现在告诉我们他们*厚禄,这三道门是文官走左,五官走右皇帝走中间,而中间的门叫龙门,古话说:十年寒窗读,只为跃龙门。就是他了。

  大家跟我往里走眼前这个大殿叫辟雍,辟为开辟,雍为雍州,它是国子监的中心建筑,专供皇帝讲学,设计者是工部尚书刘墉,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建成了辟雍环水工程,这种建筑形制象征着天圆地方,外圆内方的格局。大家跟我往里看,里面四个角的位置,有四根柱子大家注意看角上的三角形;是当年和珅提议在四个角上加上一个三角形的结构,所以有一句话这么说和珅:不到恭王府不知和神有多贪,不到国子监不知和珅多有才的说法。大家跟我走眼前这条桥只有当年的新科状元才能走,走到对面校长给他戴上顶带花翎好了,大家看这边是六堂,它是位于辟雍左右两侧的66间房,合称为六堂,分别为:率性堂、诚心堂、崇志堂、修道堂、正义堂、广业堂,是贡生、监生们的教室。现在我门看一下这边的彝伦堂,它位于辟雍大殿以北,元代名为崇文阁,明代永乐年间予以重建并改名为彝伦堂,早年曾是皇帝讲学之处,兴建辟雍之后,则改为监内的藏书处。现在大家跟我往后面走,后面就是敬一亭,它位于在彝伦堂之后,是国子监的第三进院落。建于明嘉靖七年,是国子监祭酒办公的场所。大家看我手指的方向,在孔庙与国子监之间的夹道内,有一处由189座高大石碑组成的碑林。石碑上篆刻着儒家经典。石经上共刻63万余字,规模宏大,楷法工整,而在规模上也是仅次于西安碑林的全国第二大碑林。相传乾隆命和珅、王杰为总裁,彭元瑞、刘墉为副总裁来考订经稿。彭元瑞以宋元善本十三经核订蒋衡手书的经稿,并把俗体字均改为古体字,使经文更加完善规范,古意大增,受到乾隆赞赏,被授以太子太保衔。这使和珅嫉恨非凡,权倾朝野的他命人在一夜之间挖去石碑上全部改过的古体字。直到和珅*后,古体字迹才得以重新修复,至今碑面上还有一块块挖补的痕迹现在我为大家介绍国子监第一任祭酒是元代著名理学家许衡,当时有学生200余人。在这里学*的学生叫“监生”,大致有三种来源:一是从全国各地秀才中选拔的正途监生,到此作进一步深造;二是外国留学生,大致来自高丽、逞逻、交趾、俄罗斯等;三是“捐监”,挂名监生,只要交足银子,就能领取“监照”,算是监生。

  好了大家现在随便转转,拍拍照,大家拍的怎么样了我们的旅途快要结束了,大家尽兴么其实孔庙和国子监有太多的东西希望大家再一次光临在品味一下这里的文化,谢谢,大家再见!

北京国子监导游词2

各位游客:

  大家好,今天我要带大家前去游览的是北京北二环边上的孔庙和国子监,大家今天可以一睹这里的风采,提前祝大家我的愉快!北京国子监坐落在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内国子监街(原名成贤街),与孔庙相邻。国子监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上分布着集贤门(大门)、太学门(二门)、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敬一亭。东西两侧有四厅六堂,构成传统的对称格局,是我国现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办大学建筑。北京孔庙主体建筑都覆以黄色琉璃瓦,是封建社会的最高建筑规制。

  大家跟我走我现在看到的是先师门;又称棂星门是孔庙的大门,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单檐歇山顶,基本上保留了元代的建筑风格,先师门两侧连接庙宇的外围墙,犹如一座城门。进入先师门,迎面看到的便是大成门。大成门创建于元代,清代重修,面阔五间,进深九檩,单檐歇山顶。整座建筑坐落在高大的砖石台基上,中间的御路石上高浮雕海水龙纹图样,五龙戏珠,栩栩如生。大成门前廊两侧摆放着10枚石鼓,每枚石鼓的鼓面上都篆刻一首上古游猎诗。这是清乾隆时仿周宣王时代的石鼓遗物刻制的大家想在这拍拍照吧。

  大家跟紧我我现在到了第一进院落是皇帝祭孔前筹备各项事宜的场所,其东侧设有宰牲亭、井亭、神厨,用于祭孔三牲的宰杀、清洗和烹制。两侧有神库、致斋所用于祭孔礼器的存放和供品的备制。

  第二进院落是孔庙的中心院落,每逢祭孔大典,这里便钟鼓齐鸣,乐舞升*,仪仗威严。大成殿是第二进院落的主体建筑,也是整座孔庙的中心建筑,是孔庙内最神圣的殿堂。大成殿始建于大德六年,后毁于战火,明永乐九年(公元重建,清光绪三十二年将殿由7间扩建为9间。殿内金砖铺地,内顶施团龙井口天花,其规制是最高建筑等级,堪与故宫太和殿媲美。殿中供奉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木牌位,神位两边设有配享的“四配十二哲”牌位。神位前置祭案,上设尊、爵、卣、笾、豆等祭器均为清乾隆时的御制真品。大殿内外高悬清康熙至宣统9位皇帝的御匾,均是皇帝亲书的对孔子的四字赞语,是珍贵的文物。

  孔庙的第三进院落最具特色,由崇圣门、崇圣殿和东西配殿组成独立完整的院落,与前二进院落分割明显而又过渡自然,反映出古人在建筑部局上的巧妙构思。这组建筑称为崇圣祠,是祭祀孔子五代先祖的家庙。建于明嘉靖九年,清乾隆二年重修,并将灰瓦顶改为绿琉璃瓦顶。崇圣殿又称五代祠,面阔五间,进深七檩,殿前建有宽大的月台,月台三面建有垂带踏步各十级。殿内供奉孔子五代先人的牌位及配享的颜回、孔伋、曾参、孟轲四位先哲之父的牌位。东西配殿坐落在砖石台基上,面阔三间,进深五檩,单檐悬山顶,内奉程颐、程颢兄弟、张载、蔡沈、周敦颐、朱熹6位先儒之父。

  三进院落及其建筑有明确的建筑等级差别和功能区域划分,和谐统一地组成一整套皇家祭祀性建筑群落,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

  大家休息好了么,下一站是著名的学府国子监,大家跟紧我现在我来到的是集贤门是国子监的大门,门内院子东西设有井亭,东侧的持敬门与孔庙相通。进入国子监的第二门—太学门,就是国子监的第二进院落,里面有琉璃牌坊,辟雍和彝伦堂。

  现在大家跟我我待会我为大家介绍一下辟雍和彝伦堂,现在跟我慢慢走进太学门,前方就是国子监二门内大型琉璃坊牌坊,它是北京唯一一座专门为教育而设立的牌坊。正反两面横额均为皇帝御题,是*古代崇文重教的象征。位于集贤门内,是三间四柱七楼庑殿顶式琉璃牌坊,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正面额书“圜桥教泽”,阴面为"学海节观",彩画华美,是北京唯一不属于寺院的琉璃牌坊

  现在我为大家讲解国子监的辟雍,它是国子监的中心建筑,建于中轴线中心一座圆形水池中央的四方高台上,是一座方型重檐攒尖顶殿宇。四面开门,设台阶六级。辟雍周围环绕著长廊,四面架设精致的小桥横跨水池使殿宇与院落相通,这种建筑形制象征着天圆地方。乾隆皇帝之后,每逢新帝即位,都要来此做一次讲学,以示*对高等教育的重视。

  左边是六堂,它是位于辟雍左右两侧的33间房,合称为六堂,分别为:率性堂、诚心堂、崇志堂、修道堂、正义堂、广业堂,是贡生、监生们的教室。现在我问看一下右边的彝伦堂,它位于辟雍大殿以北,元代名为崇文阁,明代永乐年间予以重建并改名为彝伦堂,早年曾是皇帝讲学之处,兴建辟雍之后,则改为监内的藏书处。现在大家跟我往后面走,后面就是敬一亭,它位于在彝伦堂之后,是国子监的第三进院落。建于明嘉靖七年,设有祭酒厢房和司业厢房和七座御制圣谕碑,是国子监祭酒办公的场所。大家看我手指的方向,在孔庙与国子监之间的夹道内,有一处由189座高大石碑组成的碑林。石碑上篆刻着儒家经典:《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这部石经的蓝本是雍正年间的'江苏金坛贡生蒋衡历时12年手书而成。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下旨刻石立碑。全部石经共计63万余字,规模宏大,楷法工整,内容的准确性和刻制的精美度都优于西安的“开成石经”,而在规模上也是仅次于西安碑林的全国第二大碑林。相传乾隆命和珅、王杰为总裁,彭元瑞、刘墉为副总裁来考订经稿。彭元瑞以宋元善本十三经核订蒋衡手书的经稿,并把俗体字均改为古体字,使经文更加完善规范,古意大增,受到乾隆赞赏,被授以太子太保衔。这使和珅嫉恨非凡,权倾朝野的他命人在一夜之间挖去石碑上全部改过的古体字。直到和珅*后,古体字迹才得以重新修复,至今碑面上还有一块块挖补的痕迹

  现在我为大家介绍国子监第一任祭酒是元代著名理学家许衡,当时有学生200余人。在这里学*的学生叫“监生”,大致有三种来源:一是从全国各地秀才中选拔的正途监生,到此作进一步深造;二是外国留学生,大致来自高丽、逞逻、交趾、俄罗斯等;三是“捐监”,挂名监生,只要交足银子,就能领取“监照”,算是监生。

  好了大家现在随便转转,拍拍照,大家拍的怎么样了我们的旅途快要结束了,大家尽兴么其实孔庙和国子监有太多的东西希望大家再一次光临在品味一下这里的文化,谢谢,大家再见!

北京国子监导游词3

各位游客:

  大家好,今天我要带大家前去游览北京国子监它坐落在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内国子监街(原名成贤街),与孔庙相邻。是我国现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办大学建筑。历经元明清三朝,至今国子监已有720年的历史,乾隆曾有云:京城为首站住居,国子监为首站住才。现在我就带大家一睹这里的风采,提前祝大家玩的愉快!

  现在大家跟我慢慢走咱们来到的是太学门,又称聚贤门,意思就是汇聚天下所有贤能的人。大家看太学门,这个门框和柱子都是黑色的,而国子监的黑门代表才,此才非比财,这里没有门槛是用了孔子儒家的思想:“有教无类”,这里不分贵贱,只要你有才品德好就可来此上学,国子监里面是凹进去的,是皇帝不希望才往外露,所以这里有聚才之意,民间也有:行尽世间万里路,不如国子监走一步之说。

  大家跟我走进太学门前方就是国子监二门内大型琉璃坊牌坊,它是北京唯一一座专门为教育而设立的牌坊。位于集贤门内,乾隆四十八年建造,是三门四柱七楼式,这三道门代表人间三宝:福禄寿,四个琉璃瓦柱子代表功名利禄,来咱们往上看上面大大小小的房檐,代表天上的北斗七星,每个门洞上方雕有汉白玉的莲花钉有喜得连科的象征,柱子上方的黄色小葫芦现在告诉我们他们*厚禄,这三道门是文官走左,五官走右皇帝走中间,而中间的门叫龙门,古话说:十年寒窗读,只为跃龙门。就是他了。

  大家跟我往里走眼前这个大殿叫辟雍,辟为开辟,雍为雍州,它是国子监的中心建筑,专供皇帝讲学,设计者是工部尚书刘墉,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建成了辟雍环水工程,这种建筑形制象征着天圆地方,外圆内方的格局。大家跟我往里看,里面四个角的位置,有四根柱子大家注意看角上的三角形;是当年和珅提议在四个角上加上一个三角形的结构,所以有一句话这么说和珅:不到恭王府不知和神有多贪,不到国子监不知和珅多有才的说法。大家跟我走眼前这条桥只有当年的新科状元才能走,走到对面校长给他戴上顶带花翎好了,大家看这边是六堂,它是位于辟雍左右两侧的66间房,合称为六堂,分别为:率性堂、诚心堂、崇志堂、修道堂、正义堂、广业堂,是贡生、监生们的教室。现在我门看一下这边的彝伦堂,它位于辟雍大殿以北,元代名为崇文阁,明代永乐年间予以重建并改名为彝伦堂,早年曾是皇帝讲学之处,兴建辟雍之后,则改为监内的藏书处。现在大家跟我往后面走,后面就是敬一亭,它位于在彝伦堂之后,是国子监的第三进院落。建于明嘉靖七年,是国子监祭酒办公的场所。大家看我手指的方向,在孔庙与国子监之间的夹道内,有一处由189座高大石碑组成的碑林。石碑上篆刻着儒家经典。石经上共刻63万余字,规模宏大,楷法工整,而在规模上也是仅次于西安碑林的全国第二大碑林。相传乾隆命和珅、王杰为总裁,彭元瑞、刘墉为副总裁来考订经稿。彭元瑞以宋元善本十三经核订蒋衡手书的经稿,并把俗体字均改为古体字,使经文更加完善规范,古意大增,受到乾隆赞赏,被授以太子太保衔。这使和珅嫉恨非凡,权倾朝野的他命人在一夜之间挖去石碑上全部改过的古体字。直到和珅*后,古体字迹才得以重新修复,至今碑面上还有一块块挖补的痕迹现在我为大家介绍国子监第一任祭酒是元代著名理学家许衡,当时有学生200余人。在这里学*的学生叫“监生”,大致有三种来源:一是从全国各地秀才中选拔的正途监生,到此作进一步深造;二是外国留学生,大致来自高丽、逞逻、交趾、俄罗斯等;三是“捐监”,挂名监生,只要交足银子,就能领取“监照”,算是监生。

  好了大家现在随便转转,拍拍照,大家拍的怎么样了我们的旅途快要结束了,大家尽兴么其实孔庙和国子监有太多的东西希望大家再一次光临在品味一下这里的文化,谢谢,大家再见!

北京国子监导游词4

各位游客:

  大家好,今天我要带大家前去游览的是北京北二环边上的国子监。国子监是*古代的一种大学,始设于隋代,历经元、明、清三代的北京国子监,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国子监街内,是*最后一个国子监,保存至今,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子监,大家会问,何为国子?为何读jiàn(荐),而不读jiān(兼)?首先咱们说说“国子”:《周礼·地官·师氏》记载:“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东汉经学家郑玄注:“国子,公卿大夫之子弟。”《汉书·礼乐志》:“国子者,卿大夫之子弟也。”清·刘书年《刘贵阳说经残稿·国子证误》:“国子者,王大子、王子、诸侯公卿大夫士之子弟,皆是。”可见国子泛指贵族子弟;至于“监”的读音,读兼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历史上只有男监、女监,没有专门囚禁贵族子弟之监啊,另外“国子监”作为官署名牧马监、钦天监、中书监之“监”都读jiàn(荐)。

  另外,在参观前,我想请大家在参观过程中注意一下国子监内的古槐。

  据史料载,在元明时,北京的国子监内有国槐古柏二百余株,随着年代的推移,现存古槐古柏仅四十余株。国子监里的古槐大多种植于元代,距今已七百多年。在这些古槐中,最著名的一棵,是位于彝伦堂前西侧的“吉祥槐”。“吉祥槐”高约15米,由两棵主干组成,其双干周长分别为2。6和2。5米。似一对孪生兄弟并肩而立,向人们展示着独特的风采。此槐种植于元代,据说是元代国吉监第一任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许衡所植。人们为什么叫它为“吉祥槐”呢?相传在明末此槐已死,但到清乾隆十六年的初夏,枝干上忽又萌发新芽成叶,枯而复荣。国子监的师生们发现后,纷纷传颂,当时正值乾隆生母慈宁太后六十寿辰,人们认为是吉祥的征兆,所以得名“吉祥”。文武百官纷纷题诗作画,以示庆贺。这年正赶上大学士将溥奉旨到孔庙祭先师,他得知此事后,竟夜宿国子监,发挥其树画的特长,绘制一副古槐图,得到乾隆的嘉奖。据《日下旧闻考》载“国学古槐一株,元臣许衡所植,阅岁既久,枯而复荣。当辛末一枝再茁之出,时慈宁六旬万寿之岁,槐市众生,传为瑞事”。乾隆皇帝也作《御制国学古槐诗》,诗云:“黄宫嘉荫树,遗迹缅前贤。初植至元岁,重荣辛末年。奇同曲阜桧,灵纪易林乾。徵瑞作人化,符祥介寿筵。乔柯应芹藻,翠叶润觚编。右相非夸绘,由来事可传。”乾隆的古槐诗和蒋溥的古槐图及众大臣的诗文还刻在碑上,立在树旁。朝廷还下旨把古槐用琉璃围墙保护起来。据说古槐诗画碑保存完好,在1956年该碑与《十三经石刻》一起移到孔庙西侧。关于此槐的名字,在上述《日下旧闻考》引句中的“槐市”。在周代时的太学旁,有一大片槐树林。当时的士人和太学生为了互通有无,每逢初一、十五,就在槐树林里,各自拿出家乡的土特产或书籍等互通有无,或进行买卖。因都是文人进行交易,故出现和气礼让的景象,人们称为“槐市”,以后槐市也就泛指国子监。文句中的“槐市众生”也就是国子监的学生。

  国子监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上分布着集贤门(大门)、太学门(二门)、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敬一亭。东西两侧有四厅六堂,构成传统的对称格局,是我国现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办大学建筑。

  琉璃牌坊:在集贤门内有一座三间四柱七楼庑殿顶式琉璃牌坊,正面额书"圜槁教译",阴面为"学海节观",彩画华美,是北京唯一不属於寺院的琉璃牌坊。

  辟雍:辟雍建於清乾隆四十九年,建於中轴线中心一座圆形水池中央的四方高台上,是一座方型重檐攒尖顶殿宇。四面开门,设台阶六级。辟雍周围环绕着长廊,四面架设精致的小桥横跨水池使殿宇与院落相通,这种建筑形制象征着天元地方。康熙皇帝之后,每逢新帝即位,都要来此做一次讲学,以示*对高等教育的重视。

  六堂:位於辟雍左右两侧的33间房,合称为六堂,分别为:'率性堂'、'诚心堂'、'崇志堂'、'修道堂'、'正义堂'、'广业堂',是贡生、监生们的教室。

  彝伦堂:位於辟雍以北,元代名为崇文阁,明代永乐年间予以重建并改名为彝伦堂,早年曾是皇帝讲学之处,兴建辟雍之后,则改为监内的藏书处。

  敬一亭:位於在彝伦堂之后,是国子监的第三进院落。建于明嘉靖七年,设有祭酒厢房和司业厢房和七座御制圣谕碑。

  北京国子监在1949年之后一度被用做首都图书馆,彝伦堂被改建为阅览室,六堂成为书库,随着首都图书馆新馆落成并投入使用,20___年首图迁出北京国子监。现在北京国子监成为*教育博物馆所在地。作为首都图书馆,北京国子监曾经免费向公众开放,现作为博物馆须购票进入。首图迁出后,国子监为了牟利,所以又先后将彝伦堂及六堂等空间租给「王码」开办复读班,民众花钱购票进入后,看不到昔日的皇帝、贡生及监生,却可以看到复读班学生在国子监内嬉戏、学*,形成一种特殊的景象。

  下面大家就自由活动一个小时,之后再门口集合。

北京国子监导游词5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北京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xxx。

  国子监是*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北宋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参政"庆历新政",应天府书院升为南京(今商丘)国子监学,与东京(今开封)、西京(今洛阳)的国子监并列为北宋最高学府。

  明朝时期行使双京制,在南京和北京分别都设有国子监,设在南京的国子监被称为"南监"或"南雍",而设在北京的国子监则被称为"北监"或"北雍"。南京国子监始建于东吴永安元年(公元258年),到明永乐年间,规模宏大,延袤十里,灯火相辉,盛况空前,当时邻邦高丽、日本、琉球、暹罗等国"向慕文教",不断派留学生到南京国子监学*。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是*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

  西周时期国家的最高学府称为"太学", 汉武帝设置"太学"也是承袭了传授儒家经典最高学府的功能。

  永安元年(公元258年)东吴景帝孙休创建国学,设太学博士制度,诏立五经博士,为建业太学之滥觞。

  西晋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初立国子学。这是*古代教育史上在太学之外另立国子学之始。《晋书·卷二十四·职官志》记载:"咸宁四年(278),武帝初立国子学,定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博士皆取履行清淳,通明典义者,若散骑常侍、中书侍郎、太子中庶子以上,乃得召试。"国子学限五品官以上贵族子弟方可入学。但国子学在西晋并不景气,尤其是西晋末年以后,时兴时废。

  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全国之后,建业太学中断。

  晋武帝死后,中原"八王之乱",以王导、谢安为首的大族,于307年簇拥着西晋皇族琅邪王司马睿,仓促南渡至建邺(史称"永嘉南渡"),建立起偏安江左的东晋王朝,并在鸡笼山下建立建康太学。

  西晋末(313年),因为晋愍帝的名字叫司马邺,为了避他的名讳,又把建邺县改称建康县。

  后宋、齐、梁、陈先后在建康建立太学。

  刘宋时期,元嘉十五年(438),宋文帝召雷次宗至京师,令国子学开馆于鸡笼山,聚徒百人教授。

  刘宋末年,祖冲之回到建康,担任谒者仆射的官职祖。祖冲之花了较大的精力来研究机械制造,重造指南车,发明千里船、水碓磨等等,是我国南朝机械工程专业之最早肇始。祖冲之算出圆周率的真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相当于精确到小数第7位,简化成3.1415926,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

  北齐改国子学称之为"国子寺"。隋*陈以后,实行抑制江南地方势力的政策,摧毁六朝宫苑,漫天大火,烧炎千里,建康城全部被*毁,建康太学中断。

  隋开皇初年,决定国子寺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开皇十三年(593) 国子寺不再隶属太常,成为独立的教育管理机构,复名国子学。大业三年(607)改称国子监,监内设祭酒一人,专门管理教育事业,属下有主簿、录事各一人,统领各官学,如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各官学的博士、助教、生员皆有定额。据《隋书·百官志下》记载:博士:"国子、太学、四门各五人,书、算各二人,"助教:"国子、太学、四门各五人,书、算各二人,"学生 :"国子一百四十人……"。国子学与太学并立,是专门研*儒家经典的经学学校。

  唐承隋制,武德元年(618)唐设国子学,学额300人,学生皆为贵族子弟,教师24人。贞观元年(627)唐将国子学改称国子监,同时成为独立的教育行政机构。监内设祭酒一人,为最高教育行政长官。设丞一人,主簿一人,负责学生学*成绩和学籍等具体事宜。唐代曾几易国子监之名,曾改称司成馆、成均监,神龙元年(705) 又复其名。据《旧唐书·高宗本纪》载:"凡六学,皆隶于国子监。"所谓六学,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

  唐朝以后,*进入五代十国的大分裂时期。这一时期,蒋州又一次成为南唐的都城。902年,杨行密被封为吴王,以扬州为国都,史称"杨吴"。后来权臣徐温操纵了吴国的军政大权。909年,徐温兼任异州刺史,由他养子徐知诰具体负责军政事务。937年,徐知诰代吴称帝,定都金陵,并改金陵为汗宁府,国号唐,史称"南唐"。939年,徐知诰称自己是唐明皇第六子永王的后裔。南唐的宫城设在金陵城的中央,大体上位于今洪武路一带,设南唐金陵太学。

  宋沿唐制,分设西京国子监(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京国子监(今河南省开封市),增辖武学。宋代国子监亦屡易其名,有时称国子监,有时称国子学,其职能具有二重性,一是作为官学最高管理机构,二是生徒就学的最高学府。如北宋著名学者程颐曾任判西京国子监,胡瑗曾以直讲名义兼判东京国子监。宋太宗端拱二年(989)曾改国子监为国子学,淳化五年(994)又改国子学为国子监,名称反复变化。招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称国子生或监生。宋初无定额,后规定200人为限。但实际数量很少,故可插班补缺或旁听。国子学设判监事总管学校,由直讲教授经业和训导德行。

  北宋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参政"庆历新政",应天府书院升为南京(今商丘)国子监学,与东京(今开封)、西京(今洛阳)的国子监并列为北宋最高学府。范仲淹提出"精贡举、择官长"等十项改革主张,改革当时教育系统,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先行实施改革,一改当时崇尚辞赋的浮浅学风,重经义、重时务、重实际。

  辽代的中央官学中亦设有上京国子学、中京国子学、东京国子学、西京国子学和南京国子学。其中除南京国子学外,其他均无明文可考。金代的国子学于海陵王天德三年(1151)始创,规定词赋、经义学生百人,限宗室、外戚亲属及诸功臣三品以上官吏的兄弟或子孙入学。另外在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设有女真国子学,限金人子弟优秀者入学。

  元代分设国子监管辖国子学。蒙古国子监管辖蒙古国子学,蒙古国子学于元世祖至元八年(1272)创立,入学资格限于随朝蒙古、*百官等,学*内容主要是以蒙古文译写的《通鉴节要》,并兼*算术,学成考试,量才授官。*国子监管辖*国子学,*国子学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90)创立。入学资格限于公卿大夫及富民子弟,学*内容以"亦思替非"文学为主,目的是培养诸官衙译史人才。元代又设有汉文国子学。所学课程有《孝经》、《小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以及《诗》、《书》、《礼记》、《周礼》、《春秋》、《易》等。

  明朝国子监创于明太祖初定金陵之时,即改应天府学为国子学。后太祖建都南京,重建校舍于鸡鸣山下,改学为监,故称国子监。

  1306年,建元大德十年,北京国子监始建,初称为北*郡学,至今已有700年的历史,是元、明、清三代的国家最高学府及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1393年,洪武二十六年,南京国子监学生已增加到8000多名。

  1404年,永乐二年,北*郡学复称国子监。永乐十八年(1420),明迁都北京,改北京国子监为京师国子监,于是明代国学有南北两监之分(亦称南北两雍)。

  1422年,永乐二十年,达9900多人,盛况空前。当时邻邦高丽、日本、琉球、暹罗等国"向慕文教",不断派留学生到国子监学*。但此种盛况为时不久,正德以后日衰。

  1650年,南京国子监改为清江宁府学。

  清因明之旧制,世祖始修葺北京国子监。据《清史稿·选举志》记载:"世祖定鼎燕京,修葺明北监为太学。顺治元年,置祭酒、司业及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典簿等官。设六堂为讲*之所,曰: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一仍明旧"。乾隆年间,国子监祭酒仿宋名儒胡瑗苏湖教法,分经义、治事二斋教学,"严立课程,奖诱备至",力主经世致用,曾使国子监出现"师徒济济,皆奋自镞砺,研求实学"的可嘉景象。但清朝末期日趋腐败,使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监生多纳粟入学,为科名声利而学,致于积重难返。

  1902年,南京清江宁府学在四牌楼江宁府学基础上建立三江师范学堂。

  1905年12月6日(光绪三十一年),清末改革学制,设置学部,国子监裁废,其教育行政功能并入学部,国子监的历史使命便告结束。

  1956年,北京国子监辟为首都图书馆。

  1998年,辟雍对外开放北京国子监。

  2005年,首都图书馆迁出。

  2006年,北京国子监和孔庙成立北京孔庙和国子监管理处。为历史文化类旅游景区。

  北京国子监坐落在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内国子监街( 原名成贤街)15号,与孔庙和雍和宫相邻。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2A级景区,国子监街两侧槐荫夹道,大街东西两端和国子监大门两侧牌楼彩绘,是北京仅存的建有四座牌坊的古建街。

  北京国子监作为古代中央大学,历来倍受国家重视,多有修建,尤其经明永乐、正统年间分别进行的大规模修缮和清乾隆年间增建辟雍后,形成了今天的建筑规模和格局,占地面积为2万7千多*米。

  主要景观

  北京国子监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依序为集贤门、太学门、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敬一亭。主体建筑两侧有"二厅六堂"、御碑亭、钟鼓楼等,形成传统的对称格局。前院东侧有敬持门与孔庙相通,构成"左庙右学",是我国现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办大学建筑。

  国子监大门名集贤门。门内东西两侧有井亭。二门名太掌门,门内左为钟亭,右为鼓亭。门北甬道中有一座琉璃牌坊,高大华美,三门四柱七座,是北京唯一一座专为教育设立的琉璃牌坊。

  牌坊正背两面刻有"圜桥教泽"、"学海节观",均系乾隆皇帝御书。牌坊上覆黄色琉璃瓦,以示皇家向学重教的传统。坊内左右为黄琉璃瓦重檐碑亭。北为主体建筑辟雍。

  集贤门

  集贤门,国子监的大门,门内院子东西设有井亭,东侧的持敬门与孔庙相通。

  太学门

  进入国子监的第二门,太学门。进入后就是国子监的第二进院落。里面有琉璃牌坊,辟雍和彝伦堂。

  琉璃牌坊

  走过太学门,就是国子监二门内大型琉璃坊牌坊,他是北京唯一一座专门为教育而设立的牌坊。正反两面横额均为皇帝御题,是*古代崇文重教的象征。位于集贤门内,是三间四柱七楼庑殿顶式琉璃牌坊,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正面额书"圜桥教泽",阴面为"学海节观",彩画华美,是北京唯一不属于寺院的琉璃牌坊。

  琉璃牌坊辟雍

  琉璃牌坊辟雍,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是国子监的中心建筑。建于中轴线中心一座圆形水池中央的四方高台上,是一座方型重檐攒尖顶殿宇。四面开门,设台阶六级。辟雍周围环绕著长廊,四面架设精致的小桥横跨水池使殿宇与院落相通,这种建筑形制象徵著天圆地方。乾隆皇帝之后,每逢新帝即位,都要来此做一次讲学,称为“临雍讲学”,以示*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六堂,是位於辟雍左右两侧的33间房,合称为六堂,分别为:率性堂、诚心堂、崇志堂、修道堂、正义堂、广业堂,是贡生、监生们的教室。

  彝伦堂

  彝伦堂内的王码学校彝伦堂,位于辟雍以北,元代名为崇文阁,明代永乐年间予以重建并改名为彝伦堂,早年曾是皇帝讲学之处,兴建辟雍之后,则改为监内的藏书处。

  敬一亭

  敬一亭,位于在彝伦堂之后,是国子监的第三进院落。建于明嘉靖七年,设有祭酒厢房和司业厢房和七座御制圣谕碑,是国子监祭酒办公的场所。

  十三经刻石碑

  共190座,原立于东西六堂,现珍藏于国子监与孔庙的夹道内。这些石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 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十三部,计63万多字,为我国仅存的一部最完整的十三经刻石。我国石刻经书始于汉代,该部石经由蒋衡书写刻于乾隆年间,故又有乾隆石经"之称。

  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国学”。它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明代永乐,正统年间曾大规模修葺和扩建,清乾隆四十八年又增建“辟雍”一组皇家建筑,形成现在的规制。国子监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为三进院落,占地面积二万七千多*方米。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集贤门(大门)、太学门(二门)、琉璃牌坊、辟雍殿、彝伦堂、敬一亭。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称为“监生”。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为培养国内各民族人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曾起到积极的作用。国子监主体建筑经历700多年依然保存完好,是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最高学府校址,国子监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建筑风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孔庙占地22000*方米,有三进院落。中轴线上得建筑依次为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前院东面有碑亭、神厨、省牲亭、井亭;西面有碑亭、致斋所,并有持敬门与国子监相通。两侧排列着198通元、明、请三代进士题名碑,刻有51624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名次,是研究我国科举制度的珍贵实物资料。大成门外有乾隆石鼓和与之有关的两座清代石碑。中院的主要建筑为东西庑和13座御碑亭;后院崇圣祠独立成院,集合成北京孔庙完整的古建筑群体。


北京国子监导游词 (菁华5篇)扩展阅读


北京国子监导游词 (菁华5篇)(扩展1)

——北京国子监的导游词 (菁华3篇)

北京国子监的导游词1

  国子监是*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北宋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参政"庆历新政",应天府书院升为南京(今商丘)国子监学,与东京(今开封)、西京(今洛阳)的国子监并列为北宋最高学府。

  明朝时期行使双京制,在南京和北京分别都设有国子监,设在南京的国子监被称为"南监"或"南雍",而设在北京的国子监则被称为"北监"或"北雍"。南京国子监始建于东吴永安元年(公元258年),到明永乐年间,规模宏大,延袤十里,灯火相辉,盛况空前,当时邻邦高丽、日本、琉球、暹罗等国"向慕文教",不断派留学生到南京国子监学*。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是*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

  西周时期国家的最高学府称为"太学",汉武帝设置"太学"也是承袭了传授儒家经典最高学府的功能。

  永安元年(公元258年)东吴景帝孙休创建国学,设太学博士制度,诏立五经博士,为建业太学之滥觞。

  西晋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初立国子学。这是*古代教育史上在太学之外另立国子学之始。《晋书·卷二十四·职官志》记载:"咸宁四年(278),武帝初立国子学,定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博士皆取履行清淳,通明典义者,若散骑常侍、中书侍郎、太子中庶子以上,乃得召试。"国子学限五品官以上贵族子弟方可入学。但国子学在西晋并不景气,尤其是西晋末年以后,时兴时废。

  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全国之后,建业太学中断。

  晋武帝死后,中原"八王之乱",以王导、谢安为首的大族,于307年簇拥着西晋皇族琅邪王司马睿,仓促南渡至建邺(史称"永嘉南渡"),建立起偏安江左的东晋王朝,并在鸡笼山下建立建康太学。

  西晋末(313年),因为晋愍帝的名字叫司马邺,为了避他的名讳,又把建邺县改称建康县。

  后宋、齐、梁、陈先后在建康建立太学。

  刘宋时期,元嘉十五年(438),宋文帝召雷次宗至京师,令国子学开馆于鸡笼山,聚徒百人教授。

  刘宋末年,祖冲之回到建康,担任谒者仆射的官职祖。祖冲之花了较大的精力来研究机械制造,重造指南车,发明千里船、水碓磨等等,是我国南朝机械工程专业之最早肇始。祖冲之算出圆周率的真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相当于精确到小数第7位,简化成3.1415926,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

  北齐改国子学称之为"国子寺"。隋*陈以后,实行抑制江南地方势力的政策,摧毁六朝宫苑,漫天大火,烧炎千里,建康城全部被*毁,建康太学中断。

  隋开皇初年,决定国子寺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开皇十三年(593)国子寺不再隶属太常,成为独立的教育管理机构,复名国子学。大业三年(607)改称国子监,监内设祭酒一人,专门管理教育事业,属下有主簿、录事各一人,统领各官学,如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各官学的博士、助教、生员皆有定额。据《隋书·百官志下》记载:博士:"国子、太学、四门各五人,书、算各二人,"助教:"国子、太学、四门各五人,书、算各二人,"学生:"国子一百四十人……"。国子学与太学并立,是专门研*儒家经典的经学学校。

  唐承隋制,武德元年(618)唐设国子学,学额300人,学生皆为贵族子弟,教师24人。贞观元年(627)唐将国子学改称国子监,同时成为独立的教育行政机构。监内设祭酒一人,为最高教育行政长官。设丞一人,主簿一人,负责学生学*成绩和学籍等具体事宜。唐代曾几易国子监之名,曾改称司成馆、成均监,神龙元年(705)又复其名。据《旧唐书·高宗本纪》载:"凡六学,皆隶于国子监。"所谓六学,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

  唐朝以后,*进入五代十国的大分裂时期。这一时期,蒋州又一次成为南唐的都城。902年,杨行密被封为吴王,以扬州为国都,史称"杨吴"。后来权臣徐温操纵了吴国的军政大权。909年,徐温兼任异州刺史,由他养子徐知诰具体负责军政事务。937年,徐知诰代吴称帝,定都金陵,并改金陵为汗宁府,国号唐,史称"南唐"。939年,徐知诰称自己是唐明皇第六子永王的后裔。南唐的宫城设在金陵城的中央,大体上位于今洪武路一带,设南唐金陵太学。

  宋沿唐制,分设西京国子监(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京国子监(今河南省开封市),增辖武学。宋代国子监亦屡易其名,有时称国子监,有时称国子学,其职能具有二重性,一是作为官学最高管理机构,二是生徒就学的最高学府。如北宋著名学者程颐曾任判西京国子监,胡瑗曾以直讲名义兼判东京国子监。宋太宗端拱二年(989)曾改国子监为国子学,淳化五年(994)又改国子学为国子监,名称反复变化。招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称国子生或监生。宋初无定额,后规定200人为限。但实际数量很少,故可插班补缺或旁听。国子学设判监事总管学校,由直讲教授经业和训导德行。

  北宋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参政"庆历新政",应天府书院升为南京(今商丘)国子监学,与东京(今开封)、西京(今洛阳)的国子监并列为北宋最高学府。范仲淹提出"精贡举、择官长"等十项改革主张,改革当时教育系统,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先行实施改革,一改当时崇尚辞赋的浮浅学风,重经义、重时务、重实际。

  辽代的中央官学中亦设有上京国子学、中京国子学、东京国子学、西京国子学和南京国子学。其中除南京国子学外,其他均无明文可考。金代的国子学于海陵王天德三年(1151)始创,规定词赋、经义学生百人,限宗室、外戚亲属及诸功臣三品以上官吏的兄弟或子孙入学。另外在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设有女真国子学,限金人子弟优秀者入学。

  元代分设国子监管辖国子学。蒙古国子监管辖蒙古国子学,蒙古国子学于元世祖至元八年(1272)创立,入学资格限于随朝蒙古、*百官等,学*内容主要是以蒙古文译写的《通鉴节要》,并兼*算术,学成考试,量才授官。*国子监管辖*国子学,*国子学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90)创立。入学资格限于公卿大夫及富民子弟,学*内容以"亦思替非"文学为主,目的是培养诸官衙译史人才。元代又设有汉文国子学。所学课程有《孝经》、《小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以及《诗》、《书》、《礼记》、《周礼》、《春秋》、《易》等。

  明朝国子监创于明太祖初定金陵之时,即改应天府学为国子学。后太祖建都南京,重建校舍于鸡鸣山下,改学为监,故称国子监。

  1306年,建元大德十年,北京国子监始建,初称为北*郡学,至今已有700年的历史,是元、明、清三代的国家最高学府及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1393年,洪武二十六年,南京国子监学生已增加到8000多名。

  1404年,永乐二年,北*郡学复称国子监。永乐十八年(1420),明迁都北京,改北京国子监为京师国子监,于是明代国学有南北两监之分(亦称南北两雍)。

  1422年,永乐二十年,达9900多人,盛况空前。当时邻邦高丽、日本、琉球、暹罗等国"向慕文教",不断派留学生到国子监学*。但此种盛况为时不久,正德以后日衰。

  1650年,南京国子监改为清江宁府学。

  清因明之旧制,世祖始修葺北京国子监。据《清史稿·选举志》记载:"世祖定鼎燕京,修葺明北监为太学。顺治元年,置祭酒、司业及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典簿等官。设六堂为讲*之所,曰: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一仍明旧"。乾隆年间,国子监祭酒仿宋名儒胡瑗苏湖教法,分经义、治事二斋教学,"严立课程,奖诱备至",力主经世致用,曾使国子监出现"师徒济济,皆奋自镞砺,研求实学"的可嘉景象。但清朝末期日趋腐败,使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监生多纳粟入学,为科名声利而学,致于积重难返。

  1902年,南京清江宁府学在四牌楼江宁府学基础上建立三江师范学堂。

  1905年12月6日(光绪三十一年),清末改革学制,设置学部,国子监裁废,其教育行政功能并入学部,国子监的.历史使命便告结束。

  1956年,北京国子监辟为首都图书馆。

  1998年,辟雍对外开放北京国子监。

  2005年,首都图书馆迁出。

  2006年,北京国子监和孔庙成立北京孔庙和国子监管理处。为历史文化类旅游景区。

  北京国子监坐落在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内国子监街(原名成贤街)15号,与孔庙和雍和宫相邻。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2A级景区,国子监街两侧槐荫夹道,大街东西两端和国子监大门两侧牌楼彩绘,是北京仅存的建有四座牌坊的古建街。

  北京国子监作为古代中央大学,历来倍受国家重视,多有修建,尤其经明永乐、正统年间分别进行的大规模修缮和清乾隆年间增建辟雍后,形成了今天的建筑规模和格局,占地面积为2万7千多*米。

  主要景观

  北京国子监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依序为集贤门、太学门、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敬一亭。主体建筑两侧有"二厅六堂"、御碑亭、钟鼓楼等,形成传统的对称格局。前院东侧有敬持门与孔庙相通,构成"左庙右学",是我国现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办大学建筑。

  国子监大门名集贤门。门内东西两侧有井亭。二门名太掌门,门内左为钟亭,右为鼓亭。门北甬道中有一座琉璃牌坊,高大华美,三门四柱七座,是北京唯一一座专为教育设立的琉璃牌坊。

  牌坊正背两面刻有"圜桥教泽"、"学海节观",均系乾隆皇帝御书。牌坊上覆黄色琉璃瓦,以示皇家向学重教的传统。坊内左右为黄琉璃瓦重檐碑亭。北为主体建筑辟雍。

  集贤门

  集贤门,国子监的大门,门内院子东西设有井亭,东侧的持敬门与孔庙相通。

  太学门

  进入国子监的第二门,太学门。进入后就是国子监的第二进院落。里面有琉璃牌坊,辟雍和彝伦堂。

  琉璃牌坊

  走过太学门,就是国子监二门内大型琉璃坊牌坊,他是北京唯一一座专门为教育而设立的牌坊。正反两面横额均为皇帝御题,是*古代崇文重教的象征。位于集贤门内,是三间四柱七楼庑殿顶式琉璃牌坊,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正面额书"圜桥教泽",阴面为"学海节观",彩画华美,是北京唯一不属于寺院的琉璃牌坊。

  琉璃牌坊辟雍

  琉璃牌坊辟雍,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是国子监的中心建筑。建于中轴线中心一座圆形水池中央的四方高台上,是一座方型重檐攒尖顶殿宇。四面开门,设台阶六级。辟雍周围环绕著长廊,四面架设精致的小桥横跨水池使殿宇与院落相通,这种建筑形制象徵著天圆地方。乾隆皇帝之后,每逢新帝即位,都要来此做一次讲学,称为“临雍讲学”,以示*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六堂,是位於辟雍左右两侧的33间房,合称为六堂,分别为:率性堂、诚心堂、崇志堂、修道堂、正义堂、广业堂,是贡生、监生们的教室。

  彝伦堂

  彝伦堂内的王码学校彝伦堂,位于辟雍以北,元代名为崇文阁,明代永乐年间予以重建并改名为彝伦堂,早年曾是皇帝讲学之处,兴建辟雍之后,则改为监内的藏书处。

  敬一亭

  敬一亭,位于在彝伦堂之后,是国子监的第三进院落。建于明嘉靖七年,设有祭酒厢房和司业厢房和七座御制圣谕碑,是国子监祭酒办公的场所。

  十三经刻石碑

  共190座,原立于东西六堂,现珍藏于国子监与孔庙的夹道内。这些石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十三部,计63万多字,为我国仅存的一部最完整的十三经刻石。我国石刻经书始于汉代,该部石经由蒋衡书写刻于乾隆年间,故又有乾隆石经"之称。

  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国学”。它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明代永乐,正统年间曾大规模修葺和扩建,清乾隆四十八年又增建“辟雍”一组皇家建筑,形成现在的规制。国子监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为三进院落,占地面积二万七千多*方米。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集贤门(大门)、太学门(二门)、琉璃牌坊、辟雍殿、彝伦堂、敬一亭。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称为“监生”。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为培养国内各民族人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曾起到积极的作用。国子监主体建筑经历700多年依然保存完好,是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最高学府校址,国子监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建筑风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孔庙占地22000*方米,有三进院落。中轴线上得建筑依次为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前院东面有碑亭、神厨、省牲亭、井亭;西面有碑亭、致斋所,并有持敬门与国子监相通。两侧排列着198通元、明、请三代进士题名碑,刻有51624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名次,是研究我国科举制度的珍贵实物资料。大成门外有乾隆石鼓和与之有关的两座清代石碑。中院的主要建筑为东西庑和13座御碑亭;后院崇圣祠独立成院,集合成北京孔庙完整的古建筑群体。

北京国子监的导游词2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北京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xx。

  国子监是*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北宋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参政"庆历新政",应天府书院升为南京(今商丘)国子监学,与东京(今开封)、西京(今洛阳)的国子监并列为北宋最高学府。

  明朝时期行使双京制,在南京和北京分别都设有国子监,设在南京的国子监被称为"南监"或"南雍",而设在北京的国子监则被称为"北监"或"北雍"。南京国子监始建于东吴永安元年(公元258年),到明永乐年间,规模宏大,延袤十里,灯火相辉,盛况空前,当时邻邦高丽、日本、琉球、暹罗等国"向慕文教",不断派留学生到南京国子监学*。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是*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

  西周时期国家的最高学府称为"太学",汉武帝设置"太学"也是承袭了传授儒家经典最高学府的功能。

  永安元年(公元258年)东吴景帝孙休创建国学,设太学博士制度,诏立五经博士,为建业太学之滥觞。

  西晋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初立国子学。这是*古代教育史上在太学之外另立国子学之始。《晋书·卷二十四·职官志》记载:"咸宁四年(278),武帝初立国子学,定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博士皆取履行清淳,通明典义者,若散骑常侍、中书侍郎、太子中庶子以上,乃得召试。"国子学限五品官以上贵族子弟方可入学。但国子学在西晋并不景气,尤其是西晋末年以后,时兴时废。

  晋武帝司马炎统一全国之后,建业太学中断。

  晋武帝死后,中原"八王之乱",以王导、谢安为首的大族,于307年簇拥着西晋皇族琅邪王司马睿,仓促南渡至建邺(史称"永嘉南渡"),建立起偏安江左的东晋王朝,并在鸡笼山下建立建康太学。

  西晋末(313年),因为晋愍帝的名字叫司马邺,为了避他的名讳,又把建邺县改称建康县。

  后宋、齐、梁、陈先后在建康建立太学。

  刘宋时期,元嘉十五年(438),宋文帝召雷次宗至京师,令国子学开馆于鸡笼山,聚徒百人教授。

  刘宋末年,祖冲之回到建康,担任谒者仆射的官职祖。祖冲之花了较大的精力来研究机械制造,重造指南车,发明千里船、水碓磨等等,是我国南朝机械工程专业之最早肇始。祖冲之算出圆周率的真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相当于精确到小数第7位,简化成3.1415926,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成就。

  北齐改国子学称之为"国子寺"。隋*陈以后,实行抑制江南地方势力的政策,摧毁六朝宫苑,漫天大火,烧炎千里,建康城全部被*毁,建康太学中断。

  隋开皇初年,决定国子寺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开皇十三年(593)国子寺不再隶属太常,成为独立的教育管理机构,复名国子学。大业三年(607)改称国子监,监内设祭酒一人,专门管理教育事业,属下有主簿、录事各一人,统领各官学,如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各官学的博士、助教、生员皆有定额。据《隋书·百官志下》记载:博士:"国子、太学、四门各五人,书、算各二人,"助教:"国子、太学、四门各五人,书、算各二人,"学生:"国子一百四十人……"。国子学与太学并立,是专门研*儒家经典的经学学校。

  唐承隋制,武德元年(618)唐设国子学,学额300人,学生皆为贵族子弟,教师24人。贞观元年(627)唐将国子学改称国子监,同时成为独立的教育行政机构。监内设祭酒一人,为最高教育行政长官。设丞一人,主簿一人,负责学生学*成绩和学籍等具体事宜。唐代曾几易国子监之名,曾改称司成馆、成均监,神龙元年(705)又复其名。据《旧唐书·高宗本纪》载:"凡六学,皆隶于国子监。"所谓六学,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

  唐朝以后,*进入五代十国的大分裂时期。这一时期,蒋州又一次成为南唐的都城。902年,杨行密被封为吴王,以扬州为国都,史称"杨吴"。后来权臣徐温操纵了吴国的军政大权。909年,徐温兼任异州刺史,由他养子徐知诰具体负责军政事务。937年,徐知诰代吴称帝,定都金陵,并改金陵为汗宁府,国号唐,史称"南唐"。939年,徐知诰称自己是唐明皇第六子永王的后裔。南唐的宫城设在金陵城的中央,大体上位于今洪武路一带,设南唐金陵太学。

  宋沿唐制,分设西京国子监(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京国子监(今河南省开封市),增辖武学。宋代国子监亦屡易其名,有时称国子监,有时称国子学,其职能具有二重性,一是作为官学最高管理机构,二是生徒就学的最高学府。如北宋著名学者程颐曾任判西京国子监,胡瑗曾以直讲名义兼判东京国子监。宋太宗端拱二年(989)曾改国子监为国子学,淳化五年(994)又改国子学为国子监,名称反复变化。招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称国子生或监生。宋初无定额,后规定200人为限。但实际数量很少,故可插班补缺或旁听。国子学设判监事总管学校,由直讲教授经业和训导德行。

  北宋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参政"庆历新政",应天府书院升为南京(今商丘)国子监学,与东京(今开封)、西京(今洛阳)的国子监并列为北宋最高学府。范仲淹提出"精贡举、择官长"等十项改革主张,改革当时教育系统,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先行实施改革,一改当时崇尚辞赋的浮浅学风,重经义、重时务、重实际。

  辽代的中央官学中亦设有上京国子学、中京国子学、东京国子学、西京国子学和南京国子学。其中除南京国子学外,其他均无明文可考。金代的国子学于海陵王天德三年(1151)始创,规定词赋、经义学生百人,限宗室、外戚亲属及诸功臣三品以上官吏的兄弟或子孙入学。另外在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设有女真国子学,限金人子弟优秀者入学。

  元代分设国子监管辖国子学。蒙古国子监管辖蒙古国子学,蒙古国子学于元世祖至元八年(1272)创立,入学资格限于随朝蒙古、*百官等,学*内容主要是以蒙古文译写的《通鉴节要》,并兼*算术,学成考试,量才授官。*国子监管辖*国子学,*国子学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90)创立。入学资格限于公卿大夫及富民子弟,学*内容以"亦思替非"文学为主,目的.是培养诸官衙译史人才。元代又设有汉文国子学。所学课程有《孝经》、《小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以及《诗》、《书》、《礼记》、《周礼》、《春秋》、《易》等。

  明朝国子监创于明太祖初定金陵之时,即改应天府学为国子学。后太祖建都南京,重建校舍于鸡鸣山下,改学为监,故称国子监。

  1306年,建元大德十年,北京国子监始建,初称为北*郡学,至今已有700年的历史,是元、明、清三代的国家最高学府及教育行政管理机构。

  1393年,洪武二十六年,南京国子监学生已增加到8000多名。

  1404年,永乐二年,北*郡学复称国子监。永乐十八年(1420),明迁都北京,改北京国子监为京师国子监,于是明代国学有南北两监之分(亦称南北两雍)。

  1422年,永乐二十年,达9900多人,盛况空前。当时邻邦高丽、日本、琉球、暹罗等国"向慕文教",不断派留学生到国子监学*。但此种盛况为时不久,正德以后日衰。

  1650年,南京国子监改为清江宁府学。

  清因明之旧制,世祖始修葺北京国子监。据《清史稿·选举志》记载:"世祖定鼎燕京,修葺明北监为太学。顺治元年,置祭酒、司业及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典簿等官。设六堂为讲*之所,曰: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一仍明旧"。乾隆年间,国子监祭酒仿宋名儒胡瑗苏湖教法,分经义、治事二斋教学,"严立课程,奖诱备至",力主经世致用,曾使国子监出现"师徒济济,皆奋自镞砺,研求实学"的可嘉景象。但清朝末期日趋腐败,使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监生多纳粟入学,为科名声利而学,致于积重难返。

  1902年,南京清江宁府学在四牌楼江宁府学基础上建立三江师范学堂。

  1905年12月6日(光绪三十一年),清末改革学制,设置学部,国子监裁废,其教育行政功能并入学部,国子监的历史使命便告结束。

  1956年,北京国子监辟为首都图书馆。

  1998年,辟雍对外开放北京国子监。

  2005年,首都图书馆迁出。

  2006年,北京国子监和孔庙成立北京孔庙和国子监管理处。为历史文化类旅游景区。

  北京国子监坐落在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内国子监街(原名成贤街)15号,与孔庙和雍和宫相邻。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2A级景区,国子监街两侧槐荫夹道,大街东西两端和国子监大门两侧牌楼彩绘,是北京仅存的建有四座牌坊的古建街。

  北京国子监作为古代中央大学,历来倍受国家重视,多有修建,尤其经明永乐、正统年间分别进行的大规模修缮和清乾隆年间增建辟雍后,形成了今天的建筑规模和格局,占地面积为2万7千多*米。

  主要景观

  北京国子监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依序为集贤门、太学门、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敬一亭。主体建筑两侧有"二厅六堂"、御碑亭、钟鼓楼等,形成传统的对称格局。前院东侧有敬持门与孔庙相通,构成"左庙右学",是我国现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办大学建筑。

  国子监大门名集贤门。门内东西两侧有井亭。二门名太掌门,门内左为钟亭,右为鼓亭。门北甬道中有一座琉璃牌坊,高大华美,三门四柱七座,是北京唯一一座专为教育设立的琉璃牌坊。

  牌坊正背两面刻有"圜桥教泽"、"学海节观",均系乾隆皇帝御书。牌坊上覆黄色琉璃瓦,以示皇家向学重教的传统。坊内左右为黄琉璃瓦重檐碑亭。北为主体建筑辟雍。

  集贤门

  集贤门,国子监的大门,门内院子东西设有井亭,东侧的持敬门与孔庙相通。

  太学门

  进入国子监的第二门,太学门。进入后就是国子监的第二进院落。里面有琉璃牌坊,辟雍和彝伦堂。

  琉璃牌坊

  走过太学门,就是国子监二门内大型琉璃坊牌坊,他是北京唯一一座专门为教育而设立的牌坊。正反两面横额均为皇帝御题,是*古代崇文重教的象征。位于集贤门内,是三间四柱七楼庑殿顶式琉璃牌坊,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正面额书"圜桥教泽",阴面为"学海节观",彩画华美,是北京唯一不属于寺院的琉璃牌坊。

  琉璃牌坊辟雍

  琉璃牌坊辟雍,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是国子监的中心建筑。建于中轴线中心一座圆形水池中央的四方高台上,是一座方型重檐攒尖顶殿宇。四面开门,设台阶六级。辟雍周围环绕著长廊,四面架设精致的小桥横跨水池使殿宇与院落相通,这种建筑形制象徵著天圆地方。乾隆皇帝之后,每逢新帝即位,都要来此做一次讲学,称为“临雍讲学”,以示*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六堂,是位於辟雍左右两侧的33间房,合称为六堂,分别为:率性堂、诚心堂、崇志堂、修道堂、正义堂、广业堂,是贡生、监生们的教室。

  彝伦堂

  彝伦堂内的王码学校彝伦堂,位于辟雍以北,元代名为崇文阁,明代永乐年间予以重建并改名为彝伦堂,早年曾是皇帝讲学之处,兴建辟雍之后,则改为监内的藏书处。

  敬一亭

  敬一亭,位于在彝伦堂之后,是国子监的第三进院落。建于明嘉靖七年,设有祭酒厢房和司业厢房和七座御制圣谕碑,是国子监祭酒办公的场所。

  十三经刻石碑

  共190座,原立于东西六堂,现珍藏于国子监与孔庙的夹道内。这些石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十三部,计63万多字,为我国仅存的一部最完整的十三经刻石。我国石刻经书始于汉代,该部石经由蒋衡书写刻于乾隆年间,故又有乾隆石经"之称。

  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国学”。它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明代永乐,正统年间曾大规模修葺和扩建,清乾隆四十八年又增建“辟雍”一组皇家建筑,形成现在的规制。国子监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为三进院落,占地面积二万七千多*方米。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集贤门(大门)、太学门(二门)、琉璃牌坊、辟雍殿、彝伦堂、敬一亭。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称为“监生”。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为培养国内各民族人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曾起到积极的作用。国子监主体建筑经历700多年依然保存完好,是唯一保存完整的古代最高学府校址,国子监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建筑风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孔庙占地22000*方米,有三进院落。中轴线上得建筑依次为先师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前院东面有碑亭、神厨、省牲亭、井亭;西面有碑亭、致斋所,并有持敬门与国子监相通。两侧排列着198通元、明、请三代进士题名碑,刻有51624名进士的姓名、籍贯、名次,是研究我国科举制度的珍贵实物资料。大成门外有乾隆石鼓和与之有关的两座清代石碑。中院的主要建筑为东西庑和13座御碑亭;后院崇圣祠独立成院,集合成北京孔庙完整的古建筑群体。

北京国子监的导游词3

  国子监是*古代的一种大学,始设于隋代,历经元、明、清三代的北京国子监,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国子监街内,是*最后一个国子监,保存至今,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子监,大家会问,何为国子?为何读jiàn(荐),而不读jiān(兼)?首先咱们说说“国子”:《周礼·地官·师氏》记载:“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东汉经学家郑玄注:“国子,公卿大夫之子弟。”《汉书·礼乐志》:“国子者,卿大夫之子弟也。”清·刘书年《刘贵阳说经残稿·国子证误》:“国子者,王大子、王子、诸侯公卿大夫士之子弟,皆是。”可见国子泛指贵族子弟;至于“监”的读音,读兼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历史上只有男监、女监,没有专门囚禁贵族子弟之监啊,另外“国子监”作为官署名牧马监、钦天监、中书监之“监”都读jiàn(荐)。

  另外,在参观前,我想请大家在参观过程中注意一下国子监内的古槐.

  据史料载,在元明时,北京的国子监内有国槐古柏二百余株,随着年代的推移,现存古槐古柏仅四十余株。国子监里的古槐大多种植于元代,距今已七百多年。在这些古槐中,最著名的一棵,是位于彝伦堂前西侧的“吉祥槐”。“吉祥槐”高约15米,由两棵主干组成,其双干周长分别为2.6和2.5米。似一对孪生兄弟并肩而立,向人们展示着独特的风采。此槐种植于元代,据说是元代国吉监第一任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许衡所植。人们为什么叫它为“吉祥槐”呢?相传在明末此槐已死,但到清乾隆十六年的初夏,枝干上忽又萌发新芽成叶,枯而复荣。国子监的师生们发现后,纷纷传颂,当时正值乾隆生母慈宁太后六十寿辰,人们认为是吉祥的征兆,所以得名“吉祥”。文武百官纷纷题诗作画,以示庆贺。这年正赶上大学士将溥奉旨到孔庙祭先师,他得知此事后,竟夜宿国子监,发挥其树画的特长,绘制一副古槐图,得到乾隆的嘉奖。据《日下旧闻考》载“国学古槐一株,元臣许衡所植,阅岁既久,枯而复荣。当辛末一枝再茁之出,时慈宁六旬万寿之岁,槐市众生,传为瑞事”。乾隆皇帝也作《御制国学古槐诗》,诗云:“黄宫嘉荫树,遗迹缅前贤。初植至元岁,重荣辛末年。奇同曲阜桧,灵纪易林乾。徵瑞作人化,符祥介寿筵。乔柯应芹藻,翠叶润觚编。右相非夸绘,由来事可传。”乾隆的古槐诗和蒋溥的古槐图及众大臣的诗文还刻在碑上,立在树旁。朝廷还下旨把古槐用琉璃围墙保护起来。据说古槐诗画碑保存完好,在1956年该碑与《十三经石刻》一起移到孔庙西侧。关于此槐的名字,在上述《日下旧闻考》引句中的“槐市”。在周代时的太学旁,有一大片槐树林。当时的士人和太学生为了互通有无,每逢初一、十五,就在槐树林里,各自拿出家乡的土特产或书籍等互通有无,或进行买卖。因都是文人进行交易,故出现和气礼让的景象,人们称为“槐市”,以后槐市也就泛指国子监。文句中的“槐市众生”也就是国子监的学生。

  国子监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上分布着集贤门(大门)、太学门(二门)、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敬一亭。东西两侧有四厅六堂,构成传统的对称格局,是我国现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办大学建筑。

  琉璃牌坊:在集贤门内有一座三间四柱七楼庑殿顶式琉璃牌坊,正面额书"圜槁教译",阴面为"学海节观",彩画华美,是北京唯一不属於寺院的琉璃牌坊。

  辟雍:辟雍建於清乾隆四十九年,建於中轴线中心一座圆形水池中央的四方高台上,是一座方型重檐攒尖顶殿宇。四面开门,设台阶六级。辟雍周围环绕着长廊,四面架设精致的小桥横跨水池使殿宇与院落相通,这种建筑形制象征着天元地方。康熙皇帝之后,每逢新帝即位,都要来此做一次讲学,以示*对高等教育的重视。

  六堂:位於辟雍左右两侧的33间房,合称为六堂,分别为:'率性堂'、'诚心堂'、'崇志堂'、'修道堂'、'正义堂'、'广业堂',是贡生、监生们的教室。

  彝伦堂:位於辟雍以北,元代名为崇文阁,明代永乐年间予以重建并改名为彝伦堂,早年曾是皇帝讲学之处,兴建辟雍之后,则改为监内的藏书处。

  敬一亭:位於在彝伦堂之后,是国子监的第三进院落。建于明嘉靖七年,设有祭酒厢房和司业厢房和七座御制圣谕碑。

  北京国子监在1949年之后一度被用做首都图书馆,彝伦堂被改建为阅览室,六堂成为书库,随着首都图书馆新馆落成并投入使用,20xx年首图迁出北京国子监。现在北京国子监成为*教育博物馆所在地。作为首都图书馆,北京国子监曾经免费向公众开放,现作为博物馆须购票进入。

  首图迁出后,国子监为了牟利,所以又先后将彝伦堂及六堂等空间租给「王码」开办复读班,民众花钱购票进入后,看不到昔日的皇帝、贡生及监生,却可以看到复读班学生在国子监内嬉戏、学*,形成一种特殊的景象。


北京国子监导游词 (菁华5篇)(扩展2)

——北京国子监导游词(十)份

  北京国子监导游词 1

各位游客:

  大家好!

  建于1420年的天坛是北京最为著名的古迹之一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0余年的建都史。自秦汉以来,北京地区一直是中国北方的军事和商业重镇,名称先后称为蓟城、燕都、燕京、涿郡、幽州、南京、中都、大都、京师、顺天府、北*、北京等。

  位于华北*原西北边缘。北京与天津相邻,并与天津一起被河北省环绕。北京的西、北和东北,群山环绕,东南是缓缓向渤海倾斜的北京*原。北京*原的海拔高度在20—60米,山地一般海拔1000—1500米,与河北交界的东灵山海拔2309米,为北京市最高峰。境内贯穿五大河,主要是东部的潮白河、北运河,西部的永定河和拒马河。北京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西部是太行山山脉余脉的西山,北部是燕山山脉的军都山,两山在南口关沟相交,形成一个向东南展开的半圆形大山弯,人们称之为“北京弯”,它所围绕的**原即为北京**原。诚如古人所言:“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

  故宫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皇宫,中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198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故宫占地72万*方米,屋宇9999间半,建筑面积15.5万*方米。为一长方形城池,四角矗立、风格绮丽的角楼,墙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环绕,形成一个森严壁垒的城堡。建筑气势雄伟、豪华壮丽,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

  故宫有四个大门,正门名为午门。俗称五凤楼。其*面为凹形,中有重楼,重檐为庑殿顶,两翼各有重檐楼阁四座。明廊相连,宏伟壮丽。午门后有五座精巧的汉白玉拱桥通往太和门。东门名东华门,西门名西华门,北门名神武门。

  故宫宫殿的建筑布局有外朝、内廷之分。内廷与外朝的建筑气氛迥然不同。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是封建皇帝行使权力、举行盛典的地方。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是封建帝王与后妃居住之所。此外还有文华殿、武英殿、御花园等。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在故宫的中心部位,是故宫三大殿之一。建在高约5米高的汉白玉台基上。台基四周矗立成排的雕栏称为望柱,柱头雕以云龙云凤图案,前后各有三座石阶,中间石阶雕有蟠龙,衬托以海浪和流云的“御路”。殿内有沥粉金漆木柱和精致的蟠龙藻井,上挂“正大光明”匾,殿中间是封建皇权的象征——金漆雕龙宝座。太和殿红墙黄瓦、朱楹金扉,在阳光下金碧辉煌,是故宫最壮观的建筑,也是中国最大的木构殿宇。

  中和殿是故宫三大殿之一,位于太和殿后。*面呈方形,黄琉璃瓦四角攒尖顶,正中有鎏金宝顶。形体壮丽,建筑精巧。

  保和殿也是故宫三大殿之一,在中和殿后。*面长方形,黄琉璃瓦四角攒尖顶。建筑装修与彩绘十分精细绚丽。

  乾清宫在故宫内庭最前面。清康熙前此处为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之处。清雍正后皇帝移居养心殿,但仍在此批阅奏报,选派官吏和召见臣下。

  交泰殿在乾清宫和坤宁宫之间,含天地交合、安康美满之意。其建于明代,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重修,是座四角攒尖,镀金宝顶,龙凤纹饰的方形殿。明、清时,该殿是皇后生日举办寿庆活动的地方。清代皇后去祭先蚕坛前,需至此检查祭典仪式的准备情况。坤宁宫在故宫“内庭”最后面。明时为皇后住所。清代改为祭神场所。其中东暖阁为皇帝大婚的洞房,康熙、同治、光绪三帝,均在此举行婚礼。

  北京国子监导游词 2

  来北京的第三天,我们去了著名的景点—孔庙,也称为国子监。至于为什么既被称为孔庙,又被称为国子监,我是弄不太懂。我只知道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又被称作“太学”或“国学”。

  孔庙位于北京一条狭长的小胡同里,胡同的两旁开满了类似于佛教香火用品的店铺,初来咋到还以为走错地方了。从胡同口往里走*两百米就是孔庙了,离孔庙不到约三十米处有一块碑石斜斜地立在一边,这便是著名的“下马碑”。在过去,所有经过此处的文官武将,不论他官阶多高,功劳多大,都得驻轿下马。

  穿过孔庙大门是一个过道,两边矗立着很多丈高的碑石,那是三代进士题名榜。我在一块大碑石上找到了一位熟悉的的名字,那就是著名的教育家和革命家沈均儒先生。沈老先生不仅担任过杭高的校长,而且还是那时的进士,妥妥的学霸啊!

  过道再往前走几步便是大成门。正门只有在皇上祭祀时才会打开,只允许皇帝一人能通过,两边偏门是文武百官的通道。大成门的背面是祭祀的过道,两边立着石鼓和刀戟,十分威武。皇帝在此行三拜九叩之礼,才能踏上台阶,登上祭坛。台阶两边长着两棵百年古树,其中左边的那棵古树形状很特别,树干上长了一个超大的树瘤。这个树瘤看上去像一张人脸,让人有点恶心。这张丑脸据说就是明代奸臣严嵩的写照。当年严嵩位居高位,手握重权,狼子野心。来孔庙祭拜时,严嵩想行皇帝之礼,结果刚踏上台阶,天空霎时乌云密布,刮起了大风,还没走完台阶,头顶的乌纱帽便被刮跑了,吓得他落荒而逃。

  走过祭坛,呈现在眼前的便是大成殿了,殿内便是孔圣的灵位。大成殿的门槛可是很讲究的,男人先伸左脚,女人先伸右脚,跨过门槛,不可随意,更不可踩在上面。

  出了大成殿,左侧有道小门,人来人往,络驿不绝。我便和爸爸跟随人流,一探究竟。原来里面别有洞天,左侧是一尊孔子的雕像,周围的墙上画满了孔子众门徒的影像,个个栩栩如生。在另一侧有许许多多的人包围着,非常热闹,原来是求状元符的。据说这儿的状元符特别灵验,全国各地的考生不远万里来此求状元符,保佑自已考试过关。有此好事,岂不乐哉,我也趁此求上状元符,保佑三年之后能够高中,嘿嘿!

  晚上我枕着求来的状元符酣然入睡,居然梦到了孔圣人在祝贺我高中“状元”,真是太奇妙了!

  北京国子监导游词 3

  各位游客大家好,今天我要带大家前去游览北京国子监它坐落在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内国子监街(原名成贤街),与孔庙相邻。是我国现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办大学建筑。历经元明清三朝,至今国子监已有72000年的历史,乾隆曾有云:京城为首站住居,国子监为首站住才。现在我就带大家一睹这里的风采,提前祝大家玩的愉快!

  现在大家跟我慢慢走咱们来到的是太学门,又称聚贤门,意思就是汇聚天下所有贤能的人。大家看太学门,这个门框和柱子都是黑色的,而国子监的黑门代表才,此才非比财,这里没有门槛是用了孔子儒家的思想:“有教无类”,这里不分贵贱,只要你有才品德好就可来此上学,国子监里面是凹进去的,是皇帝不希望才往外露,所以这里有聚才之意,民间也有:行尽世间万里路,不如国子监走一步之说。

  大家跟我走进太学门前方就是国子监二门内大型琉璃坊牌坊,它是北京唯一一座专门为教育而设立的牌坊。位于集贤门内,乾隆四十八年建造,是三门四柱七楼式,这三道门代表人间三宝:福禄寿,四个琉璃瓦柱子代表功名利禄,来咱们往上看上面大大小小的房檐,代表天上的北斗七星,每个门洞上方雕有汉白玉的莲花钉有喜得连科的象征,柱子上方的黄色小葫芦现在告诉我们他们**厚禄,这三道门是文官走左,五官走右皇帝走中间,而中间的门叫龙门,古话说:十年寒窗读,只为跃龙门。就是他了。

  大家跟我往里走眼前这个大殿叫辟雍,辟为开辟,雍为雍州,它是国子监的中心建筑,专供皇帝讲学,设计者是工部尚书刘墉,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建成了辟雍环水工程,这种建筑形制象征着天圆地方,外圆内方的格局。大家跟我往里看,里面四个角的位置,有四根柱子大家注意看角上的三角形;是当年和珅提议在四个角上加上一个三角形的'结构,所以有一句话这么说和珅:不到恭王府不知和神有多贪,不到国子监不知和珅多有才的说法。大家跟我走眼前这条桥只有当年的新科状元才能走,走到对面校长给他戴上顶带花翎好了,大家看这边是六堂,它是位于辟雍左右两侧的66间房,合称为六堂,分别为:率性堂、诚心堂、崇志堂、修道堂、正义堂、广业堂,是贡生、监生们的教室。现在我门看一下这边的彝伦堂,它位于辟雍大殿以北,元代名为崇文阁,明代永乐年间予以重建并改名为彝伦堂,早年曾是皇帝讲学之处,兴建辟雍之后,则改为监内的藏书处。现在大家跟我往后面走,后面就是敬一亭,它位于在彝伦堂之后,是国子监的第三进院落。建于明嘉靖七年,是国子监祭酒办公的场所。大家看我手指的方向,在孔庙与国子监之间的夹道内,有一处由189座高大石碑组成的碑林。石碑上篆刻着儒家经典。石经上共刻63万余字,规模宏大,楷法工整,而在规模上也是仅次于西安碑林的全国第二大碑林。相传乾隆命和珅、王杰为总裁,彭元瑞、刘墉为副总裁来考订经稿。彭元瑞以宋元善本十三经核订蒋衡手书的经稿,并把俗体字均改为古体字,使经文更加完善规范,古意大增,受到乾隆赞赏,被授以太子太保衔。这使和珅嫉恨非凡,权倾朝野的他命人在一夜之间挖去石碑上全部改过的古体字。直到和珅**后,古体字迹才得以重新修复,至今碑面上还有一块块挖补的痕迹现在我为大家介绍国子监第一任祭酒是元代著名理学家许衡,当时有学生200余人。在这里学*的学生叫“监生”,大致有三种来源:一是从全国各地秀才中选拔的正途监生,到此作进一步深造;二是外国留学生,大致来自高丽、逞逻、交趾、俄罗斯等;三是“捐监”,挂名监生,只要交足银子,就能领取“监照”,算是监生。

  好了大家现在随便转转,拍拍照,大家拍的怎么样了我们的旅途快要结束了,大家尽兴么其实孔庙和国子监有太多的东西希望大家再一次光临在品味一下这里的文化,谢谢,大家再见!

  北京国子监导游词 4

各位游客:

  大家好!

  现在呢,我们来到了***广场,我先为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广场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它位于北京市区的中心。***广场呈长方形,南北长880米,东西宽500米,总面积44万*方米。如果人们肩并肩地站在广场上,整个广场可容纳100万人,就是说全北京总人口的1/13都可以同时站在这里,够大的吧!

  在明清时期广场可没有这么大,当时它呈“T”字形,“T”字的那一横就是我们今天的长安街,那一竖就是从现在的**杆前至***纪念堂前的这一长条形区域,在这一区域的两侧是按文东武西的格局分布着当时**机关。**后,原来广场两侧的建筑被拆除,从而形成了今天广场的基本格局。

  在***广场的四周,有很多著名的建筑,现在我为大家以顺时针方向做一个简单介绍,就让我们以广场西侧的人民大会堂开始吧!人民大会堂位于***广场西侧,是全国***参政、议政、举行重大会议,当家作主行使**的地方,建成于1959年,最高处46。5米,是现在广场上的最高建筑。整个大会堂由三部分组成,南部为人大常委会办公楼,中部为万人大会堂,北端是国宴大厅,整座建筑自设计到完工只用了10个月,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

  在广场的北端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城楼,它是新中国的象征,就是在***城楼上,1949年10月1日***向全世界人民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广场的东侧矗立着中国历史博物馆及中国革命博物馆,完工于1959年,那里是收藏并展览中国古代、*代历史文物及革命文物的主要场所。

  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南面是***纪念堂,原来在那里曾有一座门,明代叫大明门,清代叫大清门,民国时又改为中华门,**后拆除,1976年***逝世后在其基址上建起了庄严肃穆的***纪念堂。纪念堂建成于1977年,是为纪念伟大领袖***而建,现在***的遗体安然地躺在水晶棺中,供人们凭吊、瞻仰、表达深深的敬意。

  广场的正中,巍巍耸立着中国第一碑——人民英雄纪念碑,它是为了纪念那些自1840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百多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及自由而抛头颅、洒热血的人民英雄们而建。整座纪念碑高37.94米,座落在双层基座之上,碑座四周镶嵌有八幅汉白玉浮雕,反映了中国*百年革命历史。纪念碑的背面是***起草,***手书的碑文,正面是***亲笔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

  ***广场是中国*代革命的见证人,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一二˙九都发生在这里。***广场也是新中国诞生的见证人,更是今天人民幸福生活的见证人。现在,它已被全国人民评为“中国第一景”,每天都有来自海内外的朋友们到此参观游览。

  好!不多说啦!各位一定想在这里照几张相吧?现在就请各位自由拍照,10分钟后我们在北面**杆处集合,谢谢大家!

  北京国子监导游词 5

各位游客:

  大家好!

  我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香山公园。北京有个香山,也有个香山公园,这是大家共知的。我校的香山公园,原名叫“辞香岭公园”,位于学校地势较高的西北角,占地面积较广。素有“香山八大景”之称的八宝琉璃井、天池、慈祥居、碧霞行宫(遗址)、烽火台、七星岩、飞来石、泰斗广场(泰斗石),全集中在这里。此外,根据规划,学校下一步还准备在辞香岭上建造辞香坊、辞香亭(或辞香阁)、辞香廊,等等。公园有山有水有声有色有景有趣,被誉为“世外桃源”。

  现在我们走的大路是学校环路,双向4车道,长约4公里。沿着环路转一周,能观光学校的主要风景,能了解学校的主要建筑。根据路段不同和环境变化,环路两边植有阳刚之气的法桐树(西面、南面、东北面)和阴柔之美的柳树(西北面是直柳,俗名馒头柳;四十柳桥两端是垂柳,亦名杨柳),有刚柔相济、阴阳协调、生生不息的功效。大家往两边看,不几年的工夫,这些树都长得有水桶那么粗了。根深干挺枝繁叶茂,长得是不是很旺相啊?好了,前面就是香山公园的入口了。请大家做好下车准备,我们要徒步游览香山公园。

  大家往西北方向看,看到土堆上有块俊俏的泰山石了吗?它像一个很温顺很安详胖胖的动物,向东蹲伏着,守着大门,但又很友好很和善地接纳每一个进入公园的人。石上刻有圆润优美的舒同体“香山”二字,字体与石态与环境很有秩序地浑然成为一体。东西两面的斜坡上满是扶芳藤,它会随季节的变化而发生颜色的变化,很美丽的。下面我们进入公园,大家不用买票,我也不愿有吃回扣的嫌疑和无谓的议论。脚下是粗糙块石砌就的路面,石头大小不一,凹凸不*,但干净利落,路面宽约4米、长20多米。再往里走就是土路了,能跑车。咱们现在就一起边走边聊吧。

  大家看,靠路间栽的是黑松(低)和刺

  槐(高)。黑松似佩剑的武士,刺槐像持枪的警卫,间隔一致,站成两排,保护着夹道上行走的人们。我们在中间走,非常有安全感和自豪感,像是皇家卫队当我们的保镖护着我们一样,咱这回也享受一下皇家待遇。沿途我们还会看到激情的紫叶李、火热的红叶椿(红叶椿是我的*惯叫法,实为火炬树)、迎客的黑松林、竞长的刺槐林。向左看,是大片与田园风光浑然一体的教工宿舍楼,靠*辞香岭的1号楼是上下两层220*方米一户的复式楼。

  往前走,左手边是千株紫叶李、百棵黑松树,右手边则是万片红叶椿。紫叶李根紫、干紫、叶紫、果紫,除花粉白外,通体发紫。微风吹过,紫色飘扬,将浓浓的有些发黑的紫,凸显在岭上。黑松树是不计较生长环境的,土地肥沃也好贫瘠也罢,凭着自己那股韧劲,抗拒各种挫折和不

  公,都高昂着头坚挺着身子,独尽一年四季向自然呈现那份绿的义务。黑松生长的姿态是有层次的。大家看,枝条一层一层斜向上铺开着,错落有致。下层较上层舒展,都由中央的树干向四周散射,酷似花朵次第开放,仿佛千手齐齐伸出。看着看着,就浮想联翩,我佩服黑松历练后崛起的品格,我颂扬黑松积极向上的精神,我仰慕黑松胸怀坦荡的伟大。

  红叶椿是一种观赏树木。叶绿时,或疑它是香椿,或疑它是臭椿;开花时,它又不是香椿,又不是臭椿;霜打后,激情燃烧红透香山。莫非一夜之间20XX年北京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上纷纷扬扬潇潇洒洒轻轻飘飘摇摇摆摆翩翩舞舞大大方方红红火火的红叶雨全落在了这里?我激动异常兴奋异常惊讶异常,异常得无言。每年这个时节,我都会带上心爱的、伴侣般的照相机,带着亢奋带着激情带着感动带着温存带着问候来寻觅属于我的那片红叶。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时的红、黄、绿、紫,加上不时变幻色彩的天空,一定会美极了的呀!

  继续往前走,是个十字路口。向北可到泰斗广场开阔心胸、可得七星岩指引迷

  津、可看飞来石自然神奇、可登烽火台四处极目。现在广场是驾校学员们练*开车的好场地,有上下起伏自由拐弯的循环车道,道上摆有大骑饼、砌有单轮翘道、竖有倒车标杆等等,一应俱全;七星岩是按照北斗七星的分布形式建造的七个大土台,每一个土台周身遍植蔷薇,在侧边开有一条长长的旋转的缓坡小道可至台顶,不很*整的台顶上杂草丛生。站在台顶,就像站在了天上七星之中的任何一星,让人脱俗成仙;飞来石是天上来客,在美丽校园的吸引下,毅然与天绝决,降临在高坡上,天天年年观赏着守望着整个学校;取小道,奔西北,走山脊,登绝顶。据说,绝顶处就是当年烽火台所在位置。站在顶上四望,有置身神圣之地的感觉:东亲学校,北敬泰山,西邀金牛,南请龙山。从十字路口向南,可直通慈祥居,沿途并无

  特色的景致。现在,咱们还是顺着路向西走吧。大家首先看到的是两块泰山石,这原是辞香岭的最高处,其南面有碧霞行宫(奶奶庙)遗址,地基至今还很清晰。原有北屋三间,是祠堂,供奉碧霞元君,建制同泰山顶的碧霞祠。东有配房两间,是道士布道居住之所。只可惜,现在是见不到那时繁盛的景象了。路北较高的土堆是学校建设时废弃的'一些建筑土方和石块的囤积。经过精心构思合理改造,现在成为大家看到的绿色环保山丘,成为香山公园不可缺少的一景。

  大家随我来,看看路两边的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间栽的油松和刺槐不见了,摇身一变,成了间植的小叶女贞球(低)和大叶女贞子(高)了。从名字上就能显出温和柔美。这儿少了刀枪剑戟的刚性,多了一些窈窕淑女的柔情。是祥和安全和*地带的标志。沿着学校西墙根向南走。大家看到两块石头护着的一口井了吗?这就是著名的八宝琉璃井。八宝琉璃井上口狭小,下部宽绰,井身修长。我曾在《拜谒八宝琉璃井》中写到,“八宝琉璃井身着朴素大方的衣裳,像位历经岁月又焕发了青春的老人,浑身写满了故事。”大家围过去看看。

  看完八宝琉璃井我们再往南走,路东有个蓄水池,这就是著名的天池。整个池形酷似一个大大的***数字的“9”或汉语标点符号的“,”(逗号)。天池并不大,但特有神气和仙味。两个由四根木柱支撑的单层方形草亭东南、西北呼应着,一个小木桥跨在注入天池的小水沟上,玲珑着朴素着可爱着。小桥一端通向羊圈的门。

  再前面有一排瓦房,是大学中的农舍之一,名曰:慈祥居。渴了,我们可在这儿喝杯用辞香岭上麦饭石泉水沏的茶;累了,我们可在这儿瓜棚下的石凳上稍坐,休息一会儿。这儿农家气息浓浓。迎接我们的不知是欢迎还是拒绝的“汪汪”的狗吠和“嘎嘎”的鹅鸣。反正它会一直陪伴着我们的到来和我们的离开。好不热闹!路西简易微型的动物园里,养着梅花鹿、山鸡、贵妃鸡、孔雀、大白鹅、火鸡、珍珠鸡、家鸡、鸽子等。周末或课余时间,同学们最愿到这儿来了,多是来看孔雀开屏的骄傲。当然,能得到激动的时候少,深感遗憾的时候多。原因吗,当然是来的不是时候。

  好了,咱们沿着路走,迎面看到的是绿的海洋——栗子树林。这儿每年会收获很多很多的泰山板栗。板栗成熟时节,真诚欢迎大家来品尝泰山板栗的特殊味道。前面有座被视为中华文化典型标识的“三间四柱三楼”“不出头”悬山式木牌坊。它在这儿,起到点题框景借景的效果。出此牌坊,我们的游览也就快要结束了。不知大家是否有进入“世外桃源”的感觉,是否有怡然宁静安详心境的感受。

  各位朋友,我的介绍就到这里。不知我的讲解,大家是否满意,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的光临!

  北京国子监导游词 6

各位游客:

  大家好,今天我要带大家前去游览的是北京北二环边上的孔庙和国子监,大家今天可以一睹这里的风采,提前祝大家我的愉快!北京国子监坐落在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内国子监街(原名成贤街),与孔庙相邻。国子监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上分布着集贤门(大门)、太学门(二门)、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敬一亭。东西两侧有四厅六堂,构成传统的对称格局,是我国现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办大学建筑。北京孔庙主体建筑都覆以黄色琉璃瓦,是封建社会的最高建筑规制。

  大家跟我走我现在看到的是先师门;又称棂星门是孔庙的大门,面阔三间,进深七檩,单檐歇山顶,基本上保留了元代的建筑风格,先师门两侧连接庙宇的外围墙,犹如一座城门。进入先师门,迎面看到的便是大成门。大成门创建于元代,清代重修,面阔五间,进深九檩,单檐歇山顶。整座建筑坐落在高大的砖石台基上,中间的御路石上高浮雕海水龙纹图样,五龙戏珠,栩栩如生。大成门前廊两侧摆放着10枚石鼓,每枚石鼓的鼓面上都篆刻一首上古游猎诗。这是清乾隆时仿周宣王时代的石鼓遗物刻制的大家想在这拍拍照吧。

  大家跟紧我我现在到了第一进院落是皇帝祭孔前筹备各项事宜的场所,其东侧设有宰牲亭、井亭、神厨,用于祭孔三牲的宰杀、清洗和烹制。两侧有神库、致斋所用于祭孔礼器的存放和供品的备制。

  第二进院落是孔庙的中心院落,每逢祭孔大典,这里便钟鼓齐鸣,乐舞升*,仪仗威严。大成殿是第二进院落的主体建筑,也是整座孔庙的中心建筑,是孔庙内最神圣的殿堂。大成殿始建于大德六年,后毁于战火,明永乐九年(公元重建,清光绪三十二年将殿由7间扩建为9间。殿内金砖铺地,内顶施团龙井口天花,其规制是最高建筑等级,堪与故宫太和殿媲美。殿中供奉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木牌位,神位两边设有配享的“四配十二哲”牌位。神位前置祭案,上设尊、爵、卣、笾、豆等祭器均为清乾隆时的御制真品。大殿内外高悬清康熙至宣统9位皇帝的御匾,均是皇帝亲书的对孔子的四字赞语,是珍贵的文物。

  孔庙的第三进院落最具特色,由崇圣门、崇圣殿和东西配殿组成独立完整的院落,与前二进院落分割明显而又过渡自然,反映出古人在建筑部局上的巧妙构思。这组建筑称为崇圣祠,是祭祀孔子五代先祖的家庙。建于明嘉靖九年,清乾隆二年重修,并将灰瓦顶改为绿琉璃瓦顶。崇圣殿又称五代祠,面阔五间,进深七檩,殿前建有宽大的月台,月台三面建有垂带踏步各十级。殿内供奉孔子五代先人的牌位及配享的颜回、孔伋、曾参、孟轲四位先哲之父的.牌位。东西配殿坐落在砖石台基上,面阔三间,进深五檩,单檐悬山顶,内奉程颐、程颢兄弟、张载、蔡沈、周敦颐、朱熹6位先儒之父。

  三进院落及其建筑有明确的建筑等级差别和功能区域划分,和谐统一地组成一整套皇家祭祀性建筑群落,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

  大家休息好了么,下一站是著名的学府国子监,大家跟紧我现在我来到的是集贤门是国子监的大门,门内院子东西设有井亭,东侧的持敬门与孔庙相通。进入国子监的第二门—太学门,就是国子监的第二进院落,里面有琉璃牌坊,辟雍和彝伦堂。

  现在大家跟我我待会我为大家介绍一下辟雍和彝伦堂,现在跟我慢慢走进太学门,前方就是国子监二门内大型琉璃坊牌坊,它是北京唯一一座专门为教育而设立的牌坊。正反两面横额均为皇帝御题,是中国古代崇文重教的象征。位于集贤门内,是三间四柱七楼庑殿顶式琉璃牌坊,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正面额书“圜桥教泽”,阴面为"学海节观",彩画华美,是北京唯一不属于寺院的琉璃牌坊

  现在我为大家讲解国子监的辟雍,它是国子监的中心建筑,建于中轴线中心一座圆形水池中央的四方高台上,是一座方型重檐攒尖顶殿宇。四面开门,设台阶六级。辟雍周围环绕著长廊,四面架设精致的小桥横跨水池使殿宇与院落相通,这种建筑形制象征着天圆地方。乾隆皇帝之后,每逢新帝即位,都要来此做一次讲学,以示***对高等教育的重视。

  左边是六堂,它是位于辟雍左右两侧的33间房,合称为六堂,分别为:率性堂、诚心堂、崇志堂、修道堂、正义堂、广业堂,是贡生、监生们的教室。现在我问看一下右边的彝伦堂,它位于辟雍大殿以北,元代名为崇文阁,明代永乐年间予以重建并改名为彝伦堂,早年曾是皇帝讲学之处,兴建辟雍之后,则改为监内的藏书处。现在大家跟我往后面走,后面就是敬一亭,它位于在彝伦堂之后,是国子监的第三进院落。建于明嘉靖七年,设有祭酒厢房和司业厢房和七座御制圣谕碑,是国子监祭酒办公的场所。大家看我手指的方向,在孔庙与国子监之间的夹道内,有一处由189座高大石碑组成的碑林。石碑上篆刻着儒家经典:《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孟子》、《尔雅》。这部石经的蓝本是雍正年间的江苏金坛贡生蒋衡历时12年手书而成。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下旨刻石立碑。全部石经共计63万余字,规模宏大,楷法工整,内容的准确性和刻制的精美度都优于西安的“开成石经”,而在规模上也是仅次于西安碑林的全国第二大碑林。相传乾隆命和珅、王杰为总裁,彭元瑞、刘墉为副总裁来考订经稿。彭元瑞以宋元善本十三经核订蒋衡手书的经稿,并把俗体字均改为古体字,使经文更加完善规范,古意大增,受到乾隆赞赏,被授以太子太保衔。这使和珅嫉恨非凡,权倾朝野的他命人在一夜之间挖去石碑上全部改过的古体字。直到和珅**后,古体字迹才得以重新修复,至今碑面上还有一块块挖补的痕迹

  现在我为大家介绍国子监第一任祭酒是元代著名理学家许衡,当时有学生200余人。在这里学*的学生叫“监生”,大致有三种来源:一是从全国各地秀才中选拔的正途监生,到此作进一步深造;二是外国留学生,大致来自高丽、逞逻、交趾、俄罗斯等;三是“捐监”,挂名监生,只要交足银子,就能领取“监照”,算是监生。

  好了大家现在随便转转,拍拍照,大家拍的怎么样了我们的旅途快要结束了,大家尽兴么其实孔庙和国子监有太多的东西希望大家再一次光临在品味一下这里的文化,谢谢,大家再见!

  北京国子监导游词 7

各位游客:

  大家好!

  今天我要带大家前去游览的是北京北二环边上的国子监。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大学,始设于隋代,历经元、明、清三代的北京国子监,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国子监街内,是中国最后一个国子监,保存至今,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子监,大家会问,何为国子?为何读jiàn(荐),而不读jiān(兼)?首先咱们说说“国子”:《周礼·地官·师氏》记载:“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东汉经学家郑玄注:“国子,公卿大夫之子弟。”《汉书·礼乐志》:“国子者,卿大夫之子弟也。”清·刘书年《刘贵阳说经残稿·国子证误》:“国子者,王大子、王子、诸侯公卿大夫士之子弟,皆是。”可见国子泛指贵族子弟;至于“监”的读音,读兼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历史上只有男监、女监,没有专门囚禁贵族子弟之监啊,另外“国子监”作为官署名牧马监、钦天监、中书监之“监”都读jiàn(荐)。

  另外,在参观前,我想请大家在参观过程中注意一下国子监内的古槐。

  据史料载,在元明时,北京的国子监内有国槐古柏二百余株,随着年代的推移,现存古槐古柏仅四十余株。国子监里的古槐大多种植于元代,距今已七百多年。在这些古槐中,最著名的一棵,是位于彝伦堂前西侧的“吉祥槐”。“吉祥槐”高约15米,由两棵主干组成,其双干周长分别为2。6和2。5米。似一对孪生兄弟并肩而立,向人们展示着独特的风采。此槐种植于元代,据说是元代国吉监第一任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许衡所植。人们为什么叫它为“吉祥槐”呢?相传在明末此槐已死,但到清乾隆十六年的初夏,枝干上忽又萌发新芽成叶,枯而复荣。国子监的师生们发现后,纷纷传颂,当时正值乾隆生母慈宁太后六十寿辰,人们认为是吉祥的征兆,所以得名“吉祥”。文武百官纷纷题诗作画,以示庆贺。这年正赶上大学士将溥奉旨到孔庙祭先师,他得知此事后,竟夜宿国子监,发挥其树画的特长,绘制一副古槐图,得到乾隆的嘉奖。据《日下旧闻考》载“国学古槐一株,元臣许衡所植,阅岁既久,枯而复荣。当辛末一枝再茁之出,时慈宁六旬万寿之岁,槐市众生,传为瑞事”。乾隆皇帝也作《御制国学古槐诗》,诗云:“黄宫嘉荫树,遗迹缅前贤。初植至元岁,重荣辛末年。奇同曲阜桧,灵纪易林乾。徵瑞作人化,符祥介寿筵。乔柯应芹藻,翠叶润觚编。右相非夸绘,由来事可传。”乾隆的古槐诗和蒋溥的古槐图及众大臣的诗文还刻在碑上,立在树旁。朝廷还下旨把古槐用琉璃围墙保护起来。据说古槐诗画碑保存完好,在1956年该碑与《十三经石刻》一起移到孔庙西侧。关于此槐的名字,在上述《日下旧闻考》引句中的“槐市”。在周代时的太学旁,有一大片槐树林。当时的士人和太学生为了互通有无,每逢初一、十五,就在槐树林里,各自拿出家乡的土特产或书籍等互通有无,或进行买卖。因都是文人进行交易,故出现和气礼让的'景象,人们称为“槐市”,以后槐市也就泛指国子监。文句中的“槐市众生”也就是国子监的学生。

  国子监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上分布着集贤门(大门)、太学门(二门)、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敬一亭。东西两侧有四厅六堂,构成传统的对称格局,是我国现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办大学建筑。

  琉璃牌坊:在集贤门内有一座三间四柱七楼庑殿顶式琉璃牌坊,正面额书"圜槁教译",阴面为"学海节观",彩画华美,是北京唯一不属於寺院的琉璃牌坊。

  辟雍:辟雍建於清乾隆四十九年,建於中轴线中心一座圆形水池中央的四方高台上,是一座方型重檐攒尖顶殿宇。四面开门,设台阶六级。辟雍周围环绕着长廊,四面架设精致的小桥横跨水池使殿宇与院落相通,这种建筑形制象征着天元地方。康熙皇帝之后,每逢新帝即位,都要来此做一次讲学,以示***对高等教育的重视。

  六堂:位於辟雍左右两侧的33间房,合称为六堂,分别为:'率性堂'、'诚心堂'、'崇志堂'、'修道堂'、'正义堂'、'广业堂',是贡生、监生们的教室。

  彝伦堂:位於辟雍以北,元代名为崇文阁,明代永乐年间予以重建并改名为彝伦堂,早年曾是皇帝讲学之处,兴建辟雍之后,则改为监内的藏书处。

  敬一亭:位於在彝伦堂之后,是国子监的第三进院落。建于明嘉靖七年,设有祭酒厢房和司业厢房和七座御制圣谕碑。

  北京国子监在1949年之后一度被用做首都图书馆,彝伦堂被改建为阅览室,六堂成为书库,随着首都图书馆新馆落成并投入使用,x年首图迁出北京国子监。现在北京国子监成为中国教育博物馆所在地。作为首都图书馆,北京国子监曾经免费向公众开放,现作为博物馆须购票进入。首图迁出后,国子监为了牟利,所以又先后将彝伦堂及六堂等空间租给「王码」开办复读班,民众花钱购票进入后,看不到昔日的皇帝、贡生及监生,却可以看到复读班学生在国子监内嬉戏、学*,形成一种特殊的景象。

  下面大家就自由活动一个小时,之后再门口集合。

  北京国子监导游词 8

  来北京的第三天,我们去了著名的景点—孔庙,也称为国子监。至于为什么既被称为孔庙,又被称为国子监,我是弄不太懂。我只知道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又被称作“太学”或“国学”。

  孔庙位于北京一条狭长的小胡同里,胡同的两旁开满了类似于佛教香火用品的店铺,初来咋到还以为走错地方了。从胡同口往里走*两百米就是孔庙了,离孔庙不到约三十米处有一块碑石斜斜地立在一边,这便是著名的“下马碑”。在过去,所有经过此处的文官武将,不论他官阶多高,功劳多大,都得驻轿下马。

  穿过孔庙大门是一个过道,两边矗立着很多丈高的碑石,那是三代进士题名榜。我在一块大碑石上找到了一位熟悉的的名字,那就是著名的教育家和革命家沈均儒先生。沈老先生不仅担任过杭高的校长,而且还是那时的进士,妥妥的.学霸啊!

  过道再往前走几步便是大成门。正门只有在皇上祭祀时才会打开,只允许皇帝一人能通过,两边偏门是文武百官的通道。大成门的背面是祭祀的过道,两边立着石鼓和刀戟,十分威武。皇帝在此行三拜九叩之礼,才能踏上台阶,登上祭坛。台阶两边长着两棵百年古树,其中左边的那棵古树形状很特别,树干上长了一个超大的树瘤。这个树瘤看上去像一张人脸,让人有点恶心。这张丑脸据说就是明代奸臣严嵩的写照。当年严嵩位居高位,手握重权,狼子野心。来孔庙祭拜时,严嵩想行皇帝之礼,结果刚踏上台阶,天空霎时乌云密布,刮起了大风,还没走完台阶,头顶的乌纱帽便被刮跑了,吓得他落荒而逃。

  走过祭坛,呈现在眼前的便是大成殿了,殿内便是孔圣的灵位。大成殿的门槛可是很讲究的,男人先伸左脚,女人先伸右脚,跨过门槛,不可随意,更不可踩在上面。

  出了大成殿,左侧有道小门,人来人往,络驿不绝。我便和爸爸跟随人流,一探究竟。原来里面别有洞天,左侧是一尊孔子的雕像,周围的墙上画满了孔子众门徒的影像,个个栩栩如生。在另一侧有许许多多的人包围着,非常热闹,原来是求状元符的。据说这儿的状元符特别灵验,全国各地的考生不远万里来此求状元符,保佑自已考试过关。有此好事,岂不乐哉,我也趁此求上状元符,保佑三年之后能够高中,嘿嘿!

  晚上我枕着求来的状元符酣然入睡,居然梦到了孔圣人在祝贺我高中“状元”,真是太奇妙了!

  北京国子监导游词 9

各位游客朋友: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北京孔庙。孔庙又称文庙、先师庙,是祭祀孔子的圣庙。在中国,孔庙遍布各地,但孔氏家庙全国仅有两处,一个在山东曲阜,一个在浙江衢州,而坐落在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内的北京孔庙规格最高,是元、明、清三朝皇帝举行国家祭孔的场所。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先师门,又称棂星门,'是孔庙的大门,面阔3间,进深7檩,单檐歇山顶,基本上保留了元代的建筑风格。进人先师门,迎面看到的便是大成门。大成门创建于元代,清代重修,面阔5间,进深9檩,单檐歇山顶。整座建筑坐落在高大的砖石台基上,中间的御路石上髙浮雕海水龙纹图样,五龙戏珠,栩栩如生。大成门前廊两侧摆放着10枚石鼓,每枚石鼓的鼓面上都篆刻一首上古游猎诗。这是清乾隆时仿周宣王时代的石鼓遗物刻制的。

  各位游客朋友,我们现在到了第一进院落,这里是皇帝祭孔前筹备各项事宜的场所,其东侧设有宰牲亭、井亭、神厨,用于祭孔三牲的宰杀、清洗和烹制。两侧有神库、致斋所,用于祭孔礼器的存放和供品的备制。第二进院落是孔庙的中心院落,每逢祭孔大典,这里便钟鼓齐鸣,乐舞升*,仪仗威严。大成殿是第二进院落的主体建筑,也是整座孔庙的中心建筑,是孔庙内最神圣的殿堂。大成殿始建于大德六年,后毁于战火,明永乐九年重建,清光绪三十二年将殿由7间扩建为9间。殿内金砖铺地,内顶施团龙井口天花,其规制是最高建筑等级,堪与故宫太和殿媲美。殿中供奉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木牌位,神位两边设有配享的“四配十二哲”牌位。神位前置祭案,上设尊、爵、卣、笾、豆等祭器均为清乾隆时的御制真品。大殿内外高悬清康熙至宣统9位皇帝的御匾,均是皇帝亲书的对孔子的四字赞语,是极其珍贵的文物。

  各位游客朋友,我们现在来到了孔庙的第三进院落,这是最具特色院落,是由崇圣门、崇圣殿和东西配殿组成的独立完整的院落,与前二进院落分割明显而又过渡自然,反映出古人在建筑布局上的巧妙构思。各位请看这组建筑,它叫崇圣殿,是祭祀孔子五代先祖的家庙,建于明嘉靖九年,清乾隆二年重修,并将灰瓦顶改为绿琉璃瓦顶。崇圣殿又称五代祠,面阔5间,进深7檩,殿前建有宽大的月台,月台三面建有垂带踏步各十级。殿内供奉孔子五代先人的牌位及配享的颜回、孔伋、曾参、孟轲四位先哲之父的牌位。东西配殿坐落在砖石台基上,面阔3间,进深5檩,单檐悬山顶,内奉程颐、程颢兄弟、张载、蔡沈、周敦颐、朱熹6位先儒之父。各位朋友,孔庙的三进院落及其建筑有明确的建筑等级差别和功能区域划分,和谐统一地组成一整套皇家祭祀性建筑群落,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

  各位游客朋友,我们现在来到了北京国子监,它位于国子监街(原名成贤街),与孔庙相邻。各位请看,这是集贤门,是国子监的大门,门内院子东西设有井亭,东侧的持敬门与孔庙相通。进入国子监的第二门一太学门,就是国子监的第二进院落,里面有琉璃牌坊,辟雍和彝伦堂。前方就是国子监土门内大型琉璃坊牌坊,它是北京唯一一座专门为教育而设立的牌坊。正反两面横额均为皇帝御题,是中国古代崇文重教的象征。位于集贤门内,是三间四柱七楼庑殿顶式琉璃牌坊,建于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牌坊正面额书“圆桥教泽”,阴面为“学海节观”,彩画华美,是北京唯一不属于寺院的琉璃牌坊。

  各位游客朋友,现在我们看到的建筑叫辟雍,它是国子监的中心建筑,建于中轴线中心一座圆形水池中央的四方高台上,是一座方型重檐攒尖顶殿宇。四面开门,设台阶六级。辟雍周围环绕着长廊,四面架设精致的小桥横跨水池,使殿宇与院落相通,这种建筑形制象征着天圆地方。乾隆皇帝之后,每逢新帝即位,都要来此做一次讲学,以示***对高等教育的重视。

  各位游客朋友,现在大家跟我往后面走,后面就是敬一亭,它位于在彝伦堂之后,是国子监的第三进院落,建于明嘉靖七年,设有祭酒厢房、司业厢房和七座御制圣谕碑,是国子监祭酒办公的场所。大家看我手指的方向,在孔庙与国子监之间的夹道内,有一处由189块髙大石碑组成的碑林,石碑上篆刻着儒家经典。这部石经的蓝本是雍正年间的江苏金坛贡生蒋衡历时12年手书而成。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下旨刻石立碑。全部石经共计63万余字,规模宏大,楷法工整,内容的准确性和刻制的精美度都优于西安的“开成石经”,而在规模上也是仅次于西安碑林的全国第二大碑林。

  北京国子监导游词 10

各位游客:

  大家好!今天我要带大家前去游览北京国子监它坐落在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内国子监街(原名成贤街),与孔庙相邻。是我国现存唯一一所古代中央公办大学建筑。历经元明清三朝,至今国子监已有72000年的历史,乾隆曾有云:京城为首站住居,国子监为首站住才。现在我就带大家一睹这里的风采,提前祝大家玩的愉快!

  现在大家跟我慢慢走咱们来到的是太学门,又称聚贤门,意思就是汇聚天下所有贤能的人。大家看太学门,这个门框和柱子都是黑色的,而国子监的黑门代表才,此才非比财,这里没有门槛是用了孔子儒家的思想:“有教无类”,这里不分贵贱,只要你有才品德好就可来此上学,国子监里面是凹进去的,是皇帝不希望才往外露,所以这里有聚才之意,民间也有:行尽世间万里路,不如国子监走一步之说。

  大家跟我走进太学门前方就是国子监二门内大型琉璃坊牌坊,它是北京唯一一座专门为教育而设立的牌坊。位于集贤门内,乾隆四十八年建造,是三门四柱七楼式,这三道门代表人间三宝:福禄寿,四个琉璃瓦柱子代表功名利禄,来咱们往上看上面大大小小的房檐,代表天上的北斗七星,每个门洞上方雕有汉白玉的莲花钉有喜得连科的象征,柱子上方的黄色小葫芦现在告诉我们他们**厚禄,这三道门是文官走左,五官走右皇帝走中间,而中间的门叫龙门,古话说:十年寒窗读,只为跃龙门。就是他了。

  大家跟我往里走眼前这个大殿叫辟雍,辟为开辟,雍为雍州,它是国子监的中心建筑,专供皇帝讲学,设计者是工部尚书刘墉,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建成了辟雍环水工程,这种建筑形制象征着天圆地方,外圆内方的格局。大家跟我往里看,里面四个角的位置,有四根柱子大家注意看角上的三角形;是当年和珅提议在四个角上加上一个三角形的结构,所以有一句话这么说和珅:不到恭王府不知和神有多贪,不到国子监不知和珅多有才的说法。大家跟我走眼前这条桥只有当年的新科状元才能走,走到对面校长给他戴上顶带花翎好了,大家看这边是六堂,它是位于辟雍左右两侧的66间房,合称为六堂,分别为:率性堂、诚心堂、崇志堂、修道堂、正义堂、广业堂,是贡生、监生们的教室。现在我门看一下这边的彝伦堂,它位于辟雍大殿以北,元代名为崇文阁,明代永乐年间予以重建并改名为彝伦堂,早年曾是皇帝讲学之处,兴建辟雍之后,则改为监内的藏书处。现在大家跟我往后面走,后面就是敬一亭,它位于在彝伦堂之后,是国子监的第三进院落。建于明嘉靖七年,是国子监祭酒办公的场所。大家看我手指的方向,在孔庙与国子监之间的夹道内,有一处由189座高大石碑组成的碑林。石碑上篆刻着儒家经典。石经上共刻63万余字,规模宏大,楷法工整,而在规模上也是仅次于西安碑林的全国第二大碑林。相传乾隆命和珅、王杰为总裁,彭元瑞、刘墉为副总裁来考订经稿。彭元瑞以宋元善本十三经核订蒋衡手书的经稿,并把俗体字均改为古体字,使经文更加完善规范,古意大增,受到乾隆赞赏,被授以太子太保衔。这使和珅嫉恨非凡,权倾朝野的他命人在一夜之间挖去石碑上全部改过的古体字。直到和珅**后,古体字迹才得以重新修复,至今碑面上还有一块块挖补的痕迹现在我为大家介绍国子监第一任祭酒是元代著名理学家许衡,当时有学生200余人。在这里学*的学生叫“监生”,大致有三种来源:一是从全国各地秀才中选拔的正途监生,到此作进一步深造;二是外国留学生,大致来自高丽、逞逻、交趾、俄罗斯等;三是“捐监”,挂名监生,只要交足银子,就能领取“监照”,算是监生。

  好了大家现在随便转转,拍拍照,大家拍的怎么样了我们的旅途快要结束了,大家尽兴么其实孔庙和国子监有太多的东西希望大家再一次光临在品味一下这里的文化,谢谢,大家再见!


北京国子监导游词 (菁华5篇)(扩展3)

——北京导游词 (菁华9篇)

北京导游词1

  外出旅行自然少不了拍照,对于大部分游客来说,无论走到哪都喜欢用相机记录下自己的旅途,然后分享到自己的朋友圈当中,渐渐的这也成为了一种旅游的*惯。但并不是所有的景点都很适合拍照,例如5A级景区颐和园,进去浏览的时候,导游都会提醒到,有些地方不能合影,这是为什么呢?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郊,是我国清朝时期的一座皇家园林,具有着独特的价值意义,早在上个世纪就被列为了全国第1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故宫一样,这里的人文景观非常浓厚,同时又不缺乏自然美景。在每个节假日,颐和园往往都会人满为患,到处都是拍照的游客。

  细心的游客可能发现了,在颐和园中有一个地方是不能合影的,这个地方就是位于颐和园乐寿堂院子里的“北太湖石”旁。这块石头体积庞大,重量达到了30多吨,造型奇特,并且上面还刻着乾隆皇帝的手书“青芝岫”。

  颐和园这所园林当中并不缺乏石头,但是这一块石头十分的特殊,在游客们的眼中,这块石头还有着另外一个名字叫做“败家石”。顾名思义,名字就告诉了我们答案,如果游客们想与这块石头合影的`话,导游往往都会站出来进行阻止,说这是一种不祥的征兆,建议大家不要拍照。

  关于这块石头,背后也有着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与“败家石”的名字有关。

  故事要追溯到明朝年间,有一个叫米万种的富豪,爱好收集天下的奇石,石头的形状越是不一样,就越受他的青睐。在一次机缘巧合之下,米万种和管家一起在北京远郊的深山当中发现了这块石头,这块石头实在是太特别了,深受富豪的喜爱。

  可是这块石头的体积如此庞大,如何运输却成为了一个难题,毕竟深山与自己的园林路程比较远。富豪一开始想着找几个强壮的劳动力一起将石头搬回去,可是当真正实施起来,却发现取得的效果非常显微,怪石只挪动了一点点距离。

  这可让富豪感到发愁不已,这个时候管家献上了一计,管家建议修建一条专门的道路,等到冬天的时候,将道路上面泼满水,待道路结冰,这样这块石头运输起来便很容易了。

  听闻此计后,富豪大喜,隔日便开始了修建道路,修建道路修到了一半,富豪却发现自己的家产已经挥霍完了,甚至这个月连修路工人的工资都难以发放。原本富甲一方的富豪,如今已经开始变得身无分文,这块石头也被扔到了路边,无人问津,大家给他起了一个“败家石”的名字。

  石头本无错,但是寓意不好,久而久之便流传成了如今的*俗,对此大家都是怎么看的呢。

北京导游词2

各位亲爱的游客:

  大家好,我是你们今天的导游:刘堃阳,大家可以叫我刘导。今天我带大家游览的这个地方,

  想必大家都知道,那就是——巨龙般的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是我国的重点文物,在1987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也是*人的自豪和骄傲。

  远看长城,它就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从西头的山海关到东头的嘉峪关一共有21196.18千米长。

  我给大家讲一个关于长城的传说吧:这个传说的名字叫孟姜女哭长城。从前,秦国有一位姑娘叫孟姜女,她的丈夫叫范喜良,就在他们成亲之日,闯进了几个衙役,一拥之下,把丈夫范喜良抓走了。原来,秦始皇正在全国各地抽调大批农夫修筑长城。转眼间一年过去了,范喜良毫无音讯。姜女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一急之下做好棉衣,千里迢迢,修长城的地方。可是孟姜女到了那里才知道自己丈夫早已死去。于是她放声大哭起来,一哭就是三天三夜。她的哭声惊天动地,长城被她的.哭声震得的足足塌了800里长。随后,孟姜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从身一跃,跳海自尽了。游客朋友们,这是一个多么动人的故事啊!万里长城真是凝结了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血汗!

  各位游客朋友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现在踩在脚下的条石一块就有两三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你们知道这些条石是怎么搬上来的吗?那就是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抬上这陡峭的山岭的。游客朋友们,长城很美很美,说也说不尽,接下来请大家细细游赏。好,现在解散!一小时候后这里集合!

北京导游词3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北京游玩,我是你们开启今天游览之旅的导游。我姓陈,你们可以叫我小陈。今天我们要去的地方是北京的著名景点——颐和园。大家看,前面那一座风景优美的公园就是颐和园。待会儿下车后,请大家紧跟我,不要掉队,同时遵守游览规则。

  大家看,现在我们就来到了长廊。趁着大家欣赏长廊美景的这段时间,我先来为大家介绍一下颐和园。颐和园是*清朝时期的皇家园林,占地面积约二百九十公顷,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而这条长廊总长约七百多米,分成二百七十三间。每一间的横槛上的画都各不相同,这些画都是难得一见的名家大作,大家一定细细观赏。之后,我们就要去爬旁边的万寿山,从高处俯瞰颐和园的美景。

  现在我们已经登上了万寿山,站在这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佛香阁的前面。这里是欣赏颐和园风光的最佳位置。现在,大家向下望:那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而下面的昆明湖是那么的绿,那么的.静。

  看那往来穿梭的一艘艘船从昆明湖的水面划过,几乎不留一点儿波纹。现在,让我们细看昆明湖:昆明湖的外形像不像一只大寿桃?而昆明湖北岸及其两侧所构成的轮廓是不是跟蝙蝠十分相似。“蝠”与“福”同音,寓意十分美好。这样奇特的布局充分体现了*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接着,让我们抬头远眺,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中的白塔。

  最后,让我们前往昆明湖,走过十七孔桥到湖中心一座风景优美的小岛上去游玩。在走过十七孔桥的时候,大家可以欣赏桥两旁的石狮子,欣赏它们活灵活现的不同姿态。

  好了,今天我带大家的游览就到此为止,大家玩得开心吗?我们现在就要乘车回家,感谢大家一路来对我的支持!欢迎大家再次来北京!

北京导游词4

各位来宾朋友: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北京的故宫,我是你们的导游莹莹,今天就由我带领大家一起游北京故宫。我先介绍一下故宫的概况。故宫建于北京的中央,以南北为中轴线,座北朝南,充分体现了皇权至上的封建统治思想。

       故宫城外是皇城,皇城外又有北京城,真是城城包围!历史上,故宫因火灾或者其它原因,曾多次的重建,但基本格局没有改变,主要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文华、武英两殿为两翼,是皇帝上朝接受朝贺、接见群臣和举行大型典礼的地方。内廷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及两侧分列的东西六宫,是封建皇帝进行日常活动和后妃皇子居住游玩及奉神的地方。

       广场南面的保和殿是外朝三在殿的最后一座,规格等级仅次于太和殿,面阔9间,进深5间,重檐歇山顶,翼角置走兽9个,内外檐均施金龙和玺彩画,菱花梧扇,生落在高大的汉白玉“三台”之上。我的讲解到此为止了,祝大家游玩愉快!

北京导游词5

  各位游客,我们今天所要参观的就是以前皇帝祭天的地方——天坛。

  明朝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以后,在北京南城仿照南京的大祀殿建立了这作用于祭天的圣坛,占地面积达到了273万*方米。主建筑是大祀殿,也就是今天祈年殿的位置上。天坛有外坛墙和内坛墙,北面是圆形,南面是方形,取意天圆地方。在一开始,祭天和祭地都是天坛,直到明嘉靖年间在北城修建了地坛,才分开的,并且新增了圜丘坛,用于孟冬祭天,把原来的大祀殿改为大享殿,专门用于孟春祈谷,当时殿宇屋顶已经是三重檐了,从上至下的蓝黄绿三色瓦分别代表了天地万物。而在乾隆年间,有将大享殿改为现在的祈年殿,而将屋顶瓦片都改成了蓝色的琉璃瓦。从而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可是这样一个祭天圣地,却也曾经在1860年时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继而在1900年的时候又遭到了八国联军的蹂躏。在1916年*登基的时候也曾经在天坛上演了一出祭天的闹剧。在1918年,天坛最终还是以公园开放。**以后天坛不仅成了著名的旅游景点,而且还是北京城市绿地的组成部分,来这里的不光是旅游者,还不乏一些专门为了强身健体的老人们。

  现在就让我们沿着当年皇帝登坛的路线开始此次游览。

  说完了神坛的奇妙,我在给您介绍一下祭天大典的盛况。到了每年的冬至,皇帝就要在这里祭天。在大典前两天,皇帝要在故宫里进行斋戒,而到了第三天,也就是冬至前一天,就要到天坛的斋宫进行斋戒。冬至那天,在日出前七刻,现在的凌晨四点多,奏报时辰,皇帝起驾,斋宫东北角的钟楼开始鸣钟。到具服台盥洗更衣,神牌都送到台面相应的位置,也就是七组神位,称作七幄;在圜丘前燔柴炉上放一只牛犊,用松枝燔烧,西南的望灯杆望灯高悬,点燃蟠龙通宵宝蜡,台南广场上排列着奏乐队,配合着中和韶乐,在文武百官的陪同下,祭天大典就正式开始了,皇帝由南棂星左门登坛,这时钟声停止,到了第二层南侧拜位站好后,听候司赞人报仪程。恭读至皇天上帝的祝文。礼仪结束以后,要将神位前的贡品分别送到燔柴炉(从正位幄次撤下的祭品再次焚烧,皇帝也要一旁恭立目视,称为望燎)和燎炉(圜丘坛共有12座燎炉,在瘗坎北侧,从东向西排列着8个;内围护墙东西棂星门外各有一对。从配位幄次车下的祭品分别送到8个燎炉内焚烧,而四个从位幄次的祭品送到棂星门处)焚烧,烟雾腾空,象征着送到天庭。而后还要将牛尾、牛毛、牛血送到瘗坎掩埋,象征不忘祖先茹毛饮血之意。在这个典礼上,需要特别提到的是皇帝恭读祝文所站立的地方,就是刚才所说的台面中心天心石。他是天坛三大声学现象之一。在这里朗读的时候声音特别洪亮,而且现在这里也是一样的,各位游客不妨体会一下这奇特的效果,也像当年的皇帝一样,向上天诉说自己美好的愿望。

  现在咱们继续沿着中轴线行走,面前的建筑叫做天库,而它的正殿就是皇穹宇。皇穹宇建于明嘉靖九年,起初叫做泰神殿,到了十七年,改名为现在的皇穹宇,它的作用就是在*日存放圜丘坛祭祀主神的地方,所以这里也叫圜丘坛寝宫。殿内正面的圆形石台上安放的就是皇天上帝的神牌,而前边两侧的四个方形石台上安放的则是八位祖先神主,还有东西配殿用来存放从祀神位。而皇穹宇三个字也分别代表了至高无上,天,宇宙的意思,更加显示出它的神圣和至尊。

  它是一座建筑艺术价值非常高的殿宇,总体呈圆形,下边是高2.85米的圆形须弥座,为青白石筑成,有东南西三个方向的出陛,也就是台阶,而在南向出陛还有二龙戏珠的丹陛石。上边是蓝色筒瓦单檐攒尖鎏金宝顶。而在殿内还有八根檐柱和八根金柱,大殿上架没有横梁承托,全都是靠各类斗拱层层上叠来支撑,步步收缩,从而形成了精美的穹隆圆顶。这里边还运用了物理学中的杠杆原理。这组建筑不仅十分精美,而且还有回音壁和三音石,这和刚才我们说的天心石合称天坛三大声学现象。回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外墙,围墙建造的磨砖对缝,十分的*滑,是很好的声音载体,可以传声,在传递途中对声音损失极小,只要对着墙说话,就算相隔四五十米,见不到面,都可以清晰的听到对方说话。而三音石则是皇穹宇大殿正前方的三块石头,您站在第一块石头上拍手可以听到一次回音,第二块石头可以听到两次,而第三块就可以听到三次回音,所以称为三音石。在后来也有人把它叫做三才石,取天地人三才的意思。

  也许您刚才就已经注意到了,天坛有非常多的柏树,不错,它就好像北京一个天然的氧吧。而在这许多古柏当中,有一株500余岁的桧柏,就是回音壁西墙外的这棵九龙柏。它的树干纹理非常的奇特,布满了沟壑,而且旋转扭曲,好像9条蟠龙缠绕嬉戏,所以叫它九龙柏真是一点也不过分。

  在游览过了圜丘坛和皇穹宇之后,我们就即将走进祈谷坛了,而现在我们脚下连接两个祭坛的就是丹陛桥,也叫做海墁大道,而它也是皇帝登上祈谷坛的唯一通道,长360米,桥面上分为三条道,中间的是神道,东边是御道,西边的就是王道。而它作为通道为什么又要称为桥呢?这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路面南低北高,步步高升,好像与天相连接的桥;而另一种就是说路面下边建有进牲门,类似立交桥,所以称之为桥。说到进牲门,就是在祭祀前,牛羊都要通过桥下的一个券门被赶到500米外的宰牲亭宰杀,制成供品,所以这个通道也被叫做鬼门关,因为一进去就有死无生了。

  好,回到正题,现在呈现在您面前的就是祈谷坛的完整建筑群。前面的这个石台是具服台,在每年孟春祈谷祭祀之前,皇帝照例还是要来到这里搭建幄次,盥洗更衣,所以这里还有小金殿之称。

  和每年的祭天一样,这里是用来祈谷的地方。在祭祀的当天,有乐队在殿外月台上奏乐,身穿祭服的皇帝虔诚步入神殿,向牌位行大礼,祈祷上苍,然后把供品送到祈年门外东边的燔柴炉和燎炉焚烧,送上天宫。祈谷礼节和祭天的差不多。到这里,祈年殿也差不多讲完了,而它还有一个附属建筑,作用和皇穹宇差不多,也是存放祈谷坛祭祀神主的地方,就是祈年殿北侧的皇乾殿。

  现在我们从祈谷坛的东门出来,可以看到一条连檐通脊的长廊,共有七十二间,俗称七十二连房,它不仅用来连接神厨神库,而且也是祭祀时运送祭品的通道,在长廊的东头,就是宰牲亭,就是前面所说过了鬼门关的牲畜要道这里来屠宰。而在长廊的东南方向,有八块巨大的青石,称为七星石,都是风水镇石。可是这里命名有八块石头为什么叫七星呢?原来明代在这里放的的确是七块石头,而最小的那一块则是清代增添上的。关于七星石的说法每个朝代都不同。在明代,有个道士和皇帝说祈年殿的方位不好,不利于国家,所以就在这里放了象征着北斗七星的七块石头。而在清代,康熙皇帝为了给满族爱新觉罗氏寻找从东北如主中原的理论依据,就派人考察山脉,发现泰山是长白山的余脉,所以就在原来七块石头的东北方有放了一小块儿青石,象征东北长白山,如果按这种说法,那八块石头就应该叫做七峰东岳。

  暂且不管他们怎么定论了。今天的观光游览就要结束了,在天坛的这段时光希望能成为您北京之游中的永恒记忆。同时也请您把天坛的祝福带给您的家人朋友。

北京导游词6

  大家好,我是你们今天的小导游—(小吴),我将带你们去一个风水宝地—北京!

  北京位于华北大*原的西北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全国政治、文化、交通、旅游和国际交往的中心。全市由11个区和7个县组成。总面积16800*方公里,其中市区占地1040*方公里。人口1150万。北京为我国四大直辖市之首。

  北京,已有3000多年的文字记载历史和悠久的城建沿革。远在70~50万年前,这里就是人类祖先的发祥地,“北京猿人”便在京西南的周口店等地繁衍生息。公元前586年,周朝的封侯国—燕国,在此建都,名“蓟”,从此“燕京”之名流传至今。1403年朱棣夺得皇位,迁都北*,并改名为北京,北京之名从此开始。不久兴建紫禁城等,经过十五年施工于1420年建成,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1644年清军入关,明朝灭亡,清朝也在北京建都。1949年新*成立后,古老的北京获得了新生,被确定为新*的首都。

  现在大家已经来到了北京的远郊昌*区,那即将进入的就是十三陵景区。利用这段时间,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十三陵的历史背景和说明。

  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在1407年派了一些风水术士到北京选择“吉壤”,其实就是吉祥的土地,准备修建陵寝。当时这些人找了很多地方,但是都不成功,最后直到明永乐七年,才选定了现在的这片天寿山陵区,在周围有蟒山,虎峪,龙山和天寿山。这里正符合了阴阳五行中四方之神的所在位置,就是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还有温榆河经过这里,真可以说是风水宝地。从此可见当时皇帝要为自己修建一个陵寝要耗费多少精力啊。随后,就开始修建了长陵,经过四年终于竣工了。那明朝历代的皇帝,也陆续在这里修建了陵寝。而且从1409修建长陵一直到1644年明王朝灭亡,这200多年间,明十三陵的营建工程从来没有间断过。在这方圆40*方公里的范围,埋葬了明代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还有许多的妃子,太子等等。可是这里也没能够完整的保留下来,在清兵入关以后,为了报复金人将清太祖的祖坟毁掉,所以就将这里烧了。后来在乾隆五十年的时候,为了笼络*,就下令修缮陵区。在新*成立以后,对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并且开放了的长陵、定陵和昭陵,其中定陵的地宫已经被发掘了。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了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现在大家可能在想:明朝不是有十六个皇帝么?怎么在这里只有十三个皇帝的陵寝?其实原因很简单,明太祖朱元璋因为建都南京,所以他的陵墓当然就在南京啦,也就是明孝陵;而明朝第二个皇帝建文帝,因为被朱棣夺取了皇位,尸骨下落不明,所以这里就没有他的陵墓;在明朝第七代皇帝英宗的时候,他曾经被宦官王振怂恿,率军亲征,后来在河北怀来的土木堡被瓦刺军俘虏,这个事件称为“土木之变”,一国不能无君,所以他的兄弟就被册封为景泰帝,而后又上演了英宗重新夺取皇位的“夺门之变”,所以在十三陵中没有景泰帝的陵墓,他以亲王的礼节被安葬在西郊的金山口。这样一来,大家一定都明白了为什么这里叫做十三陵了。

  从十三陵出来,我们来到了清朝第一大官和珅的府邸—亲王府

  大门入园——后罩楼——龙王庙——西洋门——独乐峰——蝠池——安善堂——流杯亭——垂花门——明道斋(展室)——大戏楼——绿天小隐——福字碑——澄怀撷秀——秋水山房——榆关——出园

  乾隆四十一年,即1776年,和珅开始在这东依前海,背靠后海的位置修建他的豪华宅第,时称“和第”。有说法称、明弘治年间、大太监李广也曾经置第于此。嘉庆四年正月初三太上皇弘历归天,次日嘉庆褫夺了和珅军机大臣、九门提督两职,抄了其家,估计全部财富

  约值白银两千万两,相当于清*半年的财政收入,所以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同年正月十八,即1799年2月22日,和珅被“赐令自尽”。而宅子本身,则如愿归“爱豪宅不爱江山”的胞弟庆僖亲王永璘所有。与此同时,嫁予和珅之子的乾隆之女和孝公主,仍居住在半座宅第中。咸丰元年,即1851年,清末重要政治人物恭亲王奕訢成为这所宅子的第三代主人,改名恭王府,恭王府之名由此沿用至今。“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是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对恭王府的评价。民国初年,这座王府被恭亲王的孙子溥伟以40万块大洋卖给教会,后由辅仁大学用108根金条赎回,并用作女生学堂。新*成立以后,王府曾被*部宿舍、风机厂、音乐学院等多家单位使用过。

  如果说恭王府代表的是王府文化的话,那么四合院应该就是能代表我们百姓文化的了,现在让我们来到北京的老宅子—四合院!

  四合院,可说是天下闻名,老北京人都说如果没有了四合院,北京就像没有了生命一样,它倒是成了北京的“掌上明珠”!

  北京的四合院所以有名,还在于它的构成有独特之处,在*传统住宅建筑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住宅建筑大部分是内院式住宅,南方地区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称作“一颗印”。这种住宅适合于南方的气候条件,通风采光均欠理想。

  北京的四合院,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彼此之间有游廊联接,起居十分方便,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崐一个“口”字形。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

  北京正规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巽”位。

  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植树栽花,备缸饲养金鱼,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院内,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一家人在里面和亲和美,其乐融融。由于院落宽敞,可在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居住者不仅享有舒适的住房,还可分享大自然赐予的一片美好天地。四合院,也是华北地区民用住宅中的一种组合建筑形式,是一种四四方方或者是长方形的院落。一家一户,住在一个封闭式的院子里,过着一种安逸、消闲、清静的日子,享受家庭的欢欣、天伦的乐趣,自然有一种令人悠然自得的气氛。之所以这样,北京四合院讲究绿化,院内种树种花,确是花木扶疏,幽雅宜人。老北京爱种的花有丁香、海棠、榆叶梅、山桃花等等,树多是枣树、槐树。花草除栽种外,还可盆栽、水养。

  盆栽花木最常见的是石榴树、夹竹桃、金桂、银桂、杜鹃、栀子等等,种石榴取石榴多子之兆。至于阶前花圃中的草茉莉、凤仙花、牵牛花、扁豆花,更是四合院的家常美景了。

  它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有些家庭,为了把院落装饰点缀一番,还在院落一进门处的正对面,修建一个影壁,也即是一堵砖墙。在正对大门的这一面,一般都有花卉、松竹图案或者大幅的书法字样醒目地放置影壁正面。上书“福”、“禄”、“寿”等象征吉祥的字样。也有一部分影壁,绘上吉祥的图案,如“松鹤延年”、“喜鹊登梅”、“麒麟送子”等等,给四合院内制造了一种书香翰墨的气氛。也有的农家,采用“五谷丰登”、“吉祥如意”、“福如东海”的字样或图画。这种影壁,设在大门之内的迎门处,有的是单独建筑的,有的是镶在厢房山墙上的。影壁,也称照壁,壁身都为正方形,四周用砖雕装饰,中间的方块为书法或者绘画。照壁分为基座和壁身两个部分,除去给庭院增加气氛,祈祷吉祥之外,照壁也起到一种使外界难以窥视院内活动的隔离作用。

  如果四合院没了,那就彻底失去了老北京的文化色彩,那不仅是北京的符号,也是北京的魂儿。可想而之四合院是北京的一种文化特色,成为了北京美丽的风景线!

  本次的北京四合院之旅就要到这里结束了!

北京导游词7

  大家好,我是你们今天的小导游—(小吴),我将带你们去一个风水宝地—北京!

  北京位于华北大*原的西北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全国政治、文化、交通、旅游和国际交往的中心。全市由11个区和7个县组成。总面积16800*方公里,其中市区占地1040*方公里。人口1150万。北京为我国四大直辖市之首。

  北京,已有3000多年的文字记载历史和悠久的城建沿革。远在70~50万年前,这里就是人类祖先的发祥地,“北京猿人”便在京西南的周口店等地繁衍生息。公元前586年,周朝的封侯国—燕国,在此建都,名“蓟”,从此“燕京”之名流传至今。1403年朱棣夺得皇位,迁都北*,并改名为北京,北京之名从此开始。不久兴建紫禁城等,经过十五年施工于1420年建成,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1644年清军入关,明朝灭亡,清朝也在北京建都。1949年新*成立后,古老的北京获得了新生,被确定为新*的首都。

  现在大家已经来到了北京的远郊昌*区,那即将进入的就是十三陵景区。利用这段时间,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十三陵的历史背景和说明。

  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在1407年派了一些风水术士到北京选择“吉壤”,其实就是吉祥的土地,准备修建陵寝。当时这些人找了很多地方,但是都不成功,最后直到明永乐七年,才选定了现在的这片天寿山陵区,在周围有蟒山,虎峪,龙山和天寿山。这里正符合了阴阳五行中四方之神的所在位置,就是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还有温榆河经过这里,真可以说是风水宝地。从此可见当时皇帝要为自己修建一个陵寝要耗费多少精力啊。随后,就开始修建了长陵,经过四年终于竣工了。那明朝历代的皇帝,也陆续在这里修建了陵寝。而且从1409修建长陵一直到1644年明王朝灭亡,这200多年间,明十三陵的营建工程从来没有间断过。在这方圆40*方公里的范围,埋葬了明代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还有许多的妃子,太子等等。可是这里也没能够完整的保留下来,在清兵入关以后,为了报复金人将清太祖的祖坟毁掉,所以就将这里烧了。后来在乾隆五十年的时候,为了笼络*,就下令修缮陵区。在新*成立以后,对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并且开放了的长陵、定陵和昭陵,其中定陵的地宫已经被发掘了。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了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现在大家可能在想:明朝不是有十六个皇帝么?怎么在这里只有十三个皇帝的陵寝?其实原因很简单,明太祖朱元璋因为建都南京,所以他的陵墓当然就在南京啦,也就是明孝陵;而明朝第二个皇帝建文帝,因为被朱棣夺取了皇位,尸骨下落不明,所以这里就没有他的陵墓;在明朝第七代皇帝英宗的时候,他曾经被宦官王振怂恿,率军亲征,后来在河北怀来的土木堡被瓦刺军俘虏,这个事件称为“土木之变”,一国不能无君,所以他的兄弟就被册封为景泰帝,而后又上演了英宗重新夺取皇位的“夺门之变”,所以在十三陵中没有景泰帝的陵墓,他以亲王的礼节被安葬在西郊的金山口。这样一来,大家一定都明白了为什么这里叫做十三陵了。

  从十三陵出来,我们来到了清朝第一大官和珅的府邸—亲王府

  大门入园——后罩楼——龙王庙——西洋门——独乐峰——蝠池——安善堂——流杯亭——垂花门——明道斋(展室)——大戏楼——绿天小隐——福字碑——澄怀撷秀——秋水山房——榆关——出园

  乾隆四十一年,即1776年,和珅开始在这东依前海,背靠后海的位置修建他的豪华宅第,时称“和第”。有说法称、明弘治年间、大太监李广也曾经置第于此。嘉庆四年正月初三太上皇弘历归天,次日嘉庆褫夺了和珅军机大臣、九门提督两职,抄了其家,估计全部财富

  约值白银两千万两,相当于清*半年的财政收入,所以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同年正月十八,即1799年2月22日,和珅被“赐令自尽”。而宅子本身,则如愿归“爱豪宅不爱江山”的胞弟庆僖亲王永璘所有。与此同时,嫁予和珅之子的乾隆之女和孝公主,仍居住在半座宅第中。咸丰元年,即1851年,清末重要政治人物恭亲王奕訢成为这所宅子的第三代主人,改名恭王府,恭王府之名由此沿用至今。“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是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对恭王府的评价。民国初年,这座王府被恭亲王的孙子溥伟以40万块大洋卖给教会,后由辅仁大学用108根金条赎回,并用作女生学堂。新*成立以后,王府曾被*部宿舍、风机厂、音乐学院等多家单位使用过。

  如果说恭王府代表的是王府文化的话,那么四合院应该就是能代表我们百姓文化的了,现在让我们来到北京的老宅子—四合院!

  四合院,可说是天下闻名,老北京人都说如果没有了四合院,北京就像没有了生命一样,它倒是成了北京的“掌上明珠”!

  北京的四合院所以有名,还在于它的构成有独特之处,在*传统住宅建筑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住宅建筑大部分是内院式住宅,南方地区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称作“一颗印”。这种住宅适合于南方的气候条件,通风采光均欠理想。

  北京的四合院,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彼此之间有游廊联接,起居十分方便,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崐一个“口”字形。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

  北京正规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巽”位。

  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植树栽花,备缸饲养金鱼,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院内,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一家人在里面和亲和美,其乐融融。由于院落宽敞,可在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居住者不仅享有舒适的住房,还可分享大自然赐予的一片美好天地。四合院,也是华北地区民用住宅中的一种组合建筑形式,是一种四四方方或者是长方形的院落。一家一户,住在一个封闭式的院子里,过着一种安逸、消闲、清静的日子,享受家庭的欢欣、天伦的乐趣,自然有一种令人悠然自得的气氛。之所以这样,北京四合院讲究绿化,院内种树种花,确是花木扶疏,幽雅宜人。老北京爱种的花有丁香、海棠、榆叶梅、山桃花等等,树多是枣树、槐树。花草除栽种外,还可盆栽、水养。

  盆栽花木最常见的'是石榴树、夹竹桃、金桂、银桂、杜鹃、栀子等等,种石榴取石榴多子之兆。至于阶前花圃中的草茉莉、凤仙花、牵牛花、扁豆花,更是四合院的家常美景了。

  它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有些家庭,为了把院落装饰点缀一番,还在院落一进门处的正对面,修建一个影壁,也即是一堵砖墙。在正对大门的这一面,一般都有花卉、松竹图案或者大幅的书法字样醒目地放置影壁正面。上书“福”、“禄”、“寿”等象征吉祥的字样。也有一部分影壁,绘上吉祥的图案,如“松鹤延年”、“喜鹊登梅”、“麒麟送子”等等,给四合院内制造了一种书香翰墨的气氛。也有的农家,采用“五谷丰登”、“吉祥如意”、“福如东海”的字样或图画。这种影壁,设在大门之内的迎门处,有的是单独建筑的,有的是镶在厢房山墙上的。影壁,也称照壁,壁身都为正方形,四周用砖雕装饰,中间的方块为书法或者绘画。照壁分为基座和壁身两个部分,除去给庭院增加气氛,祈祷吉祥之外,照壁也起到一种使外界难以窥视院内活动的隔离作用。

  如果四合院没了,那就彻底失去了老北京的文化色彩,那不仅是北京的符号,也是北京的魂儿。可想而之四合院是北京的一种文化特色,成为了北京美丽的风景线!

  本次的北京四合院之旅就要到这里结束了!

北京导游词8

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姓张,今天就由我来带领大家共同游览颐和园。希望我的讲解能够令各位满意。

  颐和园原是帝王的行宫和花园。位于北京西北部海淀区境内,是我国保存最完整、最大的皇家园林,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游览胜地之一,

  颐和园主要由昆明湖和万寿山两部分组成。颐和园的面积达290公顷,其中水面约占3/4。整个园林以万寿山上高达41米的佛香阁为中心,根据不同地点和地形,配置了殿、堂、楼、阁、廊、亭等精致的建筑。山脚下建了一条长达728米的长廊,犹如一条彩红把多种多样的建筑物以及青山、碧波连缀在一起。

  这座巨大的园林依山面水,昆明湖虽大,但水面并不单调,除了湖的四周点缀着各种建筑物外,湖中有一座南湖岛,由一座美丽的十七孔桥和岸上相连。在湖的西部,有一西堤,堤上修有六座造形优美的桥。是效法了江南园林的一些优点。如谐趣园就是仿无锡寄畅园建造的。西堤是仿杭州西湖的苏堤。

  颐和园前山的正中,是一组巨大的建筑群,自山顶的智慧海,往下为佛香阁、德辉殿、排云殿、排云门、云辉玉宇坊,构成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在中轴线的两边,又有许多陪衬的建筑物。顺山势而下,又有许多假山隧洞,游人可以上下穿行。颐和园的后山,其设计格局则与前山迥然而异。前山的风格是宏伟、壮丽,而后山则是以松林幽径和小桥曲水取胜。

  今天的观光游览就要结束了,在颐和园的这段时光希望能成为您北京之游中的永恒记忆。

北京导游词9

  大家好,我是你们今天的小导游—(小吴),我将带你们去一个风水宝地—北京!

  北京位于华北大*原的西北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全国政治、文化、交通、旅游和国际交往的中心。全市由11个区和7个县组成。总面积16800*方公里,其中市区占地1040*方公里。人口1150万。北京为我国四大直辖市之首。

  北京,已有3000多年的文字记载历史和悠久的城建沿革。远在70~50万年前,这里就是人类祖先的发祥地,“北京猿人”便在京西南的周口店等地繁衍生息。公元前586年,周朝的封侯国—燕国,在此建都,名“蓟”,从此“燕京”之名流传至今。1403年朱棣夺得皇位,迁都北*,并改名为北京,北京之名从此开始。不久兴建紫禁城等,经过十五年施工于1420年建成,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1644年清军入关,明朝灭亡,清朝也在北京建都。1949年新*成立后,古老的北京获得了新生,被确定为新*的首都。

  现在大家已经来到了北京的远郊昌*区,那即将进入的就是十三陵景区。利用这段时间,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十三陵的历史背景和说明。

  明朝永乐皇帝朱棣在1407年派了一些风水术士到北京选择“吉壤”,其实就是吉祥的土地,准备修建陵寝。当时这些人找了很多地方,但是都不成功,最后直到明永乐七年,才选定了现在的这片天寿山陵区,在周围有蟒山,虎峪,龙山和天寿山。这里正符合了阴阳五行中四方之神的所在位置,就是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还有温榆河经过这里,真可以说是风水宝地。从此可见当时皇帝要为自己修建一个陵寝要耗费多少精力啊。随后,就开始修建了长陵,经过四年终于竣工了。那明朝历代的皇帝,也陆续在这里修建了陵寝。而且从1409修建长陵一直到1644年明王朝灭亡,这200多年间,明十三陵的营建工程从来没有间断过。在这方圆40*方公里的范围,埋葬了明代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还有许多的妃子,太子等等。可是这里也没能够完整的保留下来,在清兵入关以后,为了报复金人将清太祖的祖坟毁掉,所以就将这里烧了。后来在乾隆五十年的时候,为了笼络*,就下令修缮陵区。在新*成立以后,对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并且开放了的长陵、定陵和昭陵,其中定陵的地宫已经被发掘了。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了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现在大家可能在想:明朝不是有十六个皇帝么?怎么在这里只有十三个皇帝的陵寝?其实原因很简单,明太祖朱元璋因为建都南京,所以他的陵墓当然就在南京啦,也就是明孝陵;而明朝第二个皇帝建文帝,因为被朱棣夺取了皇位,尸骨下落不明,所以这里就没有他的陵墓;在明朝第七代皇帝英宗的时候,他曾经被宦官王振怂恿,率军亲征,后来在河北怀来的土木堡被瓦刺军俘虏,这个事件称为“土木之变”,一国不能无君,所以他的兄弟就被册封为景泰帝,而后又上演了英宗重新夺取皇位的“夺门之变”,所以在十三陵中没有景泰帝的陵墓,他以亲王的礼节被安葬在西郊的金山口。这样一来,大家一定都明白了为什么这里叫做十三陵了。

  从十三陵出来,我们来到了清朝第一大官和珅的府邸—亲王府

  大门入园——后罩楼——龙王庙——西洋门——独乐峰——蝠池——安善堂——流杯亭——垂花门——明道斋(展室)——大戏楼——绿天小隐——福字碑——澄怀撷秀——秋水山房——榆关——出园

  乾隆四十一年,即1776年,和珅开始在这东依前海,背靠后海的位置修建他的豪华宅第,时称“和第”。有说法称、明弘治年间、大太监李广也曾经置第于此。嘉庆四年正月初三太上皇弘历归天,次日嘉庆褫夺了和珅军机大臣、九门提督两职,抄了其家,估计全部财富

  约值白银两千万两,相当于清*半年的财政收入,所以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同年正月十八,即1799年2月22日,和珅被“赐令自尽”。而宅子本身,则如愿归“爱豪宅不爱江山”的胞弟庆僖亲王永璘所有。与此同时,嫁予和珅之子的乾隆之女和孝公主,仍居住在半座宅第中。咸丰元年,即1851年,清末重要政治人物恭亲王奕訢成为这所宅子的第三代主人,改名恭王府,恭王府之名由此沿用至今。“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是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对恭王府的评价。民国初年,这座王府被恭亲王的孙子溥伟以40万块大洋卖给教会,后由辅仁大学用108根金条赎回,并用作女生学堂。新*成立以后,王府曾被*部宿舍、风机厂、音乐学院等多家单位使用过。

  如果说恭王府代表的是王府文化的话,那么四合院应该就是能代表我们百姓文化的了,现在让我们来到北京的老宅子—四合院!

  四合院,可说是天下闻名,老北京人都说如果没有了四合院,北京就像没有了生命一样,它倒是成了北京的“掌上明珠”!

  北京的四合院所以有名,还在于它的构成有独特之处,在*传统住宅建筑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住宅建筑大部分是内院式住宅,南方地区的住宅院落很小,四周房屋连成一体,称作“一颗印”。这种住宅适合于南方的气候条件,通风采光均欠理想。

  北京的四合院,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彼此之间有游廊联接,起居十分方便,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崐一个“口”字形。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

  北京正规四合院一般依东西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巽”位。

  四合院中间是庭院,院落宽敞,庭院中植树栽花,备缸饲养金鱼,是四合院布局的中心,也是人们穿行、采光、通风、纳凉、休息、家务劳动的场所。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院内,四面房子都向院落方向开门,一家人在里面和亲和美,其乐融融。由于院落宽敞,可在院内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造景。居住者不仅享有舒适的住房,还可分享大自然赐予的一片美好天地。四合院,也是华北地区民用住宅中的一种组合建筑形式,是一种四四方方或者是长方形的院落。一家一户,住在一个封闭式的院子里,过着一种安逸、消闲、清静的日子,享受家庭的欢欣、天伦的乐趣,自然有一种令人悠然自得的气氛。之所以这样,北京四合院讲究绿化,院内种树种花,确是花木扶疏,幽雅宜人。老北京爱种的花有丁香、海棠、榆叶梅、山桃花等等,树多是枣树、槐树。花草除栽种外,还可盆栽、水养。

  盆栽花木最常见的是石榴树、夹竹桃、金桂、银桂、杜鹃、栀子等等,种石榴取石榴多子之兆。至于阶前花圃中的草茉莉、凤仙花、牵牛花、扁豆花,更是四合院的家常美景了。

  它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有些家庭,为了把院落装饰点缀一番,还在院落一进门处的正对面,修建一个影壁,也即是一堵砖墙。在正对大门的这一面,一般都有花卉、松竹图案或者大幅的书法字样醒目地放置影壁正面。上书“福”、“禄”、“寿”等象征吉祥的字样。也有一部分影壁,绘上吉祥的图案,如“松鹤延年”、“喜鹊登梅”、“麒麟送子”等等,给四合院内制造了一种书香翰墨的气氛。也有的农家,采用“五谷丰登”、“吉祥如意”、“福如东海”的字样或图画。这种影壁,设在大门之内的迎门处,有的是单独建筑的,有的是镶在厢房山墙上的。影壁,也称照壁,壁身都为正方形,四周用砖雕装饰,中间的方块为书法或者绘画。照壁分为基座和壁身两个部分,除去给庭院增加气氛,祈祷吉祥之外,照壁也起到一种使外界难以窥视院内活动的隔离作用。

  如果四合院没了,那就彻底失去了老北京的文化色彩,那不仅是北京的符号,也是北京的魂儿。可想而之四合院是北京的一种文化特色,成为了北京美丽的风景线!

  本次的北京四合院之旅就要到这里结束了!


北京国子监导游词 (菁华5篇)(扩展4)

——北京长城导游词 (菁华5篇)

北京长城导游词1

  大家好!我是李妍昕,今天由我为大家做导游。我们从北京出发,用了多长时间就可以到长城。欢迎位到长城观光游赏!

  长城像一条长龙,盘旋在山上。长城的环境一尘不然,周围有着葱郁的树丛、崇山峻岭。

  我们脚下的这段长城既高大又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修筑成的。城墙的顶上铺着方砖,很*整很干净,非常宽就像是马路一样。城墙外面有很高的垛子,垛子上有了望口和射击口,用来以前打仗了望和射击用的。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通知。

  你在长城上走的时候,可以很自然的想到古代劳动人民。不要小看这一两块条石,起码有好几个胖子那么重。古代劳动人民抬起条石很辛苦,因为,那个时候,没有能帮他们的工具。就靠无数的手无数的肩膀,经历千辛万苦才抬上这陡峭的山岭。古代人都那么聪明,所以我们现代人不能落后,要前进、加油!此时此刻,我们都应刻想到,这座长城是由古代劳动人民们的血汗和智慧凝结成的。

  我们今天的游览到此结束,祝大家愉快!希望您能把游览长城的心情带回去和家人一起分享。

北京长城导游词2

  大家好,我是徐导游,今天我将带你们参观万里长城。

  大家往这边看,长城像一条长龙一样在八达岭上弯曲盘旋,它长一万三千多里,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长城上有许多方形的口子,大的是瞭望口,小的射口。瞭望口是用来瞭望的,射口是用来射击的`。长城上每隔三百米就有一个士兵的堡垒。堡垒在古时候是用来给士兵休息或呼叫用的。

  看到长城,很多人就不禁想象着古代的劳动人民是怎么把这两三千斤重的条石运到这里,并筑成了这雄伟的万里长城的。长城这一伟大的建筑是我们*人的骄傲。因为那时我们没有汽车、卡车,没有起重机。抬起这一块块巨石的是人们的双手。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象征。

  好了,现在大家原地休息一下,天气预报说今天会下雪,我们再过一个小时就要往回走了。现在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吧,是关于两个日本人登长城的故事。以前有两个日本人在雪天去登长城,当他们走到一半的时候,雪越下越大,这两个日本人在长城上被困了三天三夜。最后还是卫星把他们找到的。把他们救出来送到医院后,医生发现他们的手脚都冻烂了。所以为了大家的安全,我们要尽早下山了。

  好了,接下来是今天行程中最后一个景点——烽火台。烽火台是古代用来报警的。

  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渡过了快乐的一天,旅游可以增长见识、拓宽眼界,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如果大家下次大家再来北京旅游,记得找我给大家当导游啊!

北京长城导游词3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八达岭长城观光游赏。

  长城,是中华人民的智慧与结晶。

  在长城上,往远处眺望,长城就像一条巨龙盘绕在八达岭之上,看!远处的烽火台,你们知道烽火台是什么用的吗?如果不知道,就让我来告诉你吧!早战时期,烽火台是传递信息用的,只要点上火,别人就会来帮助你。长城,是*人民的骄傲,是广大民族的骄傲,我们希望大家旅途愉快!

北京长城导游词4

各位游客:

  大家好,今天由我来担任你们的导游员。我叫梅俊波,欢迎来到*十大名胜古迹之一的万里长城。它是*伟大的军事建筑,它规模浩大,被誉为古代人类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它主要景观有八达岭长城、慕田长城、司马台长城、山海关、嘉峪关、虎山长城、九门等。

  今天我们到的是八达岭长城。它是长城中保存最完好,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段。这里是重要的前哨,海拔高度1015米,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站在长城上,往远处看,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大家请看,这墙和地面都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城的,再请向右边看,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垛子,垛子上有射口和瞭望口,供瞭望和射击用。大家请继续往前走,那一座座方形的城台,打仗时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听了这些,长城肯定在你们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影像吧!

  这万里长城还有一个动人传说—孟姜女哭长城。据说新郎范喜良新娘孟姜女正要入同房时,被官兵抓去到长城做工了,好端端的喜事变成了一场空。孟姜女悲愤交加,曰夜思念丈夫。她想在家里干着急,还不如去长城找他,一路上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霜雨雪,跋涉过多少险山恶水,凭着顽强的毅力,凭着对丈夫深深的爱,到达了长城。却始终找不到丈夫,询问起民工有没有范喜良。民工说:“已经死了,尸首已填了城脚。”孟姜女听到这个恶耗大哭起来。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连天都感动了,越来越阴沉,风越来越猛,只听见“哗啦”一声,一段长城被哭倒了…这个传说有趣吗?

  接下来大家自由活动,一小时后到这里集合。活动期间,你们要注意安全,不要把塑料袋、矿泉水瓶、废纸、果皮等乱扔,要保护长城的整洁。

  天色已经不早了,今天的游览到此结束。明天还有更美的风景等着我们,希望各位好好休息,养精蓄锐,我们明天见。

北京长城导游词5

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现在我们正在我国首都——北京,这里有一座举世瞩目的建筑——长城。

  瞧,这眼前高大坚固的就是长城。

  传说,有一个姑娘,叫孟姜女。她长大了,挑选到了一位让她感到称心如意的丈夫,没想到,她正在与丈夫拜堂,可官府却派人把她的丈夫抓走了。原来,残暴的秦始皇为防北边的匈奴,在修筑长城,四处搜集壮丁建长城。得知这一消息,孟姜女收拾好包袱,告别父母,去寻找丈夫,但一位老乡告诉她,她丈夫早已累死在长城下了。孟姜女号陶大哭,连日月星辰都被她感动了,让长城倒下,露出了丈夫的遗骨。

  看,长城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经过了辽宁省、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山西省、陕西省、宁夏*自治区和甘肃省八个省市自治区。你们知道吗?长城是公元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一方面拆毁诸国这间的长城,另一方面为了防御北边的匈奴,又调动军民上百万人,命大将蒙恬督筑的。

  让我们登上长城,瞧,长城是用巨大的条石和方砖筑成的,告诉你们,光一块条石就有两三千斤重呢!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很*整,宽得可以容下五六匹马并行。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看,这方形的城台每隔三百米就有一个,是士兵的堡垒。打仗时,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带领军队穿过长城时说道:“不到长城非好汉!”怎么样,当英雄的滋味很好吧!游客们,这些堡垒可不能钻进去哦!因为你们可不是士兵哟!

  长城经历的千百年风沙,已经不再像从前那么坚固,如果你们想长城宝刀不老的话,可就要当文明游客喽。看附*不有垃圾桶吗?看到垃圾,即使不是你扔的,你也可以捡起来,因为,你也是祖国的一份子嘛!如果您想展现高超的画技,别到墙上画,请到纸上画,因为这样才能画得更加栩栩如生,对不?


北京国子监导游词 (菁华5篇)(扩展5)

——北京长城的导游词 (菁华5篇)

北京长城的导游词1

  大家好!我是黄楚媛小导游。今天,由我来带你们去那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八达岭长城。

  现在,我们已经到了北京有名的八达岭长城的脚下了。你们看,这条像长龙一样的长城,是从东边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我们已经来到城墙的垛子上,大家看边上,那两个洞。一个是瞭望口,一个是射击口,供瞭望和射击用。这里很美,大家可以看看风景,也可以拍一点照片。可是,请不要留下你们的墨宝和物品。

  我们已经来到了城台,这城台,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以前,打仗的时候,屯兵就可以在城台上互相呼应。

  今天的万里长城已经游玩完了,大家散了吧!

北京长城的导游词2

  你们好,我是你们的导游张杰,今天由我来带你们游览长城。

  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它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沿有两米多高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了嘹望口和射口,他们用来嘹望和射击用。城墙的顶上,每阁上三百多里就

  有个方行形的城台,它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那些石头是打不倒城墙的,城台之间还

  可以互相呼应。

  我站在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相信大家跟我一样,会很自然的地

  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以前的时候是没有火车,气车和起重机的,这长城是用劳动人民的手和肩膀一步一步

  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所以我们说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是个伟大的奇迹。

  好了,今天我们就到这里。再见再见。

北京长城的导游词3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大家可以叫我小马。我们要旅游的景点是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各位游客请不要在城墙上乱画,这是不文明的行为。

  接下来就是一段奇妙的旅程。游客们,现在我们已经到了长城。长城有21000多公里,大家很吃惊吧,那就跟着我继续游览。这条长城修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筑成的。长城上面很宽,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上还有成排的'垛子,那是屯兵的堡垒。

  游客们,我们现在站在长城上。我们脚下的条石,是以前的人们用无数的手运上山,用无数的脚登上山的。当时人们为了修这座长城死去了很多人,他们在长城上流下了无数汗水。

  接下来给大家一些拍照时间,前方有店铺可以买一些纪念品哦!

  时间过得很快,大家一定对长城有一些了解了,本次游览就在这里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吧。以后大家还想去什么地方游玩,你们的胸前挂着我的联系方式,可以随时联系我哦。

北京长城的导游词4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小导游。我将带领大家去参观长城。记住在游览的时候,不要在长城上乱涂乱画。

  长城一共有一万三千多里,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建在海拔1000多米的八达岭上。

  游客们,请看看我们脚下的条石,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起重机,一块条石就有两三千斤重,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的抬上陡峭的山岭。当时的人们是多有智慧呀!

  下面,就让我讲一下有关长城的传说吧!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以前,那时秦始皇正在征发八十万民工修万里长城。被抓去的人不分白天黑夜的修筑长城,不知累死了多少。有一位书生叫范杞梁,为了逃避官府追捕,逃到孟家,孟姜女是个聪明美丽的姑娘,她和父母一起把范杞梁藏了起来,他们很喜欢范杞梁,就把孟姜女许配给他。新婚不到三天,范杞梁就被抓去建长城,孟姜女苦苦的等着丈夫,半年了,一点消息也没有。这时的天气很冷,孟姜女就亲手缝制了寒衣。上路了,孟姜女吃了很多苦,终于到了长城下,可又知范杞梁已经死了,于是她伤心地哭了起来,不知哭了多久,忽听地动山摇的一声巨响,长城崩塌了几十里,露出了很多尸骨。孟姜女用自己的方法,终于找到了丈夫的白骨,又伤心地哭了。

  故事讲完了,我们是不是对长城又有了新的认识?祝你们旅途愉快!

北京长城的导游词5

各位游客:

  大家好!

  欢迎大家来长城观光旅游!我姓徐,今天由我带大家游览世界遗产——长城。

  *在一首诗中写到:“不到长城非好汉”说明了***全*的胸怀大志,也鼓舞了红军北上的士气。同时也说明了长城建筑的伟大,所以说不到长城非好汉,到了长城不看最遗憾。因为长城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凝结而成的,也是*古代文化的象征和中华民族的骄傲。来华访问的各国首领都要到长城观光一下长城的风景。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著名的八达岭风景区。两旁的山上到处是苍枕翠柏,可以听到婉转的鸟鸣声和潺潺的流水声,处处充满诗情画意。您再向远看,长城像一条卧在山间的巨龙,在崇山峻岭间蜿蜓盘旋。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全长有一万三千多里。

  这里气象变化万千,景物壮观。长城依山而建,高低起伏,曲折绵延。这段长城的墙体是用整齐巨大的条石铺成的,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双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八达岭海拔1000米,绵延曲折的长城如龙腾飞于崇山峻岭之上。它是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长城因山势而雄伟,山势因长城更加险峻。

  下面我们就要到烽火台去看。烽火台叫烽燧狼烟台。它是不和长城相连的独立建筑,一旦敌人来犯,就点燃烽火通报军情。

  说到长城,当年修长城时,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当年年轻强壮的男人被迫背景离乡,撇下自己的妻儿老小,受尽了折磨,甚至为修长城命洒黄泉,其中最为人知的就是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据说她的哭声感动了苍天,顿时一段长城突然倒塌。给我们后人留下了精神财富。游客们,现在我们已经开始顺势走下长城。游客们!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您是不是想到了当年修筑长城的宏伟场面,是不是想起了古代修筑长城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了?

  亲爱的游客们,今天的游览到此结束,欢迎下次再来。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