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成语故事 (菁华6篇)

首页 / 成语故事 / | 成语故事,读书

读书的成语故事1

  1.牛角挂书

  《新唐书·李密传》:“(李密)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jiān)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问所读,曰:‘《项羽传》。’因与语,奇之。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玄感遂倾心结纳。”

  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鞯骑牛,在牛角上挂一卷《汉书》,一边走一边看书。越国公杨素正巧在路上看见,慢慢地跟在他后面,问:“哪来的书生这般勤奋?”李密认识杨素,从牛背上下来参拜。杨素问他读的是什么,他回答说:“《项羽传》。”杨素于是和他交谈,觉得很惊奇。回家后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的见识风度,不是你们能比的。”玄感因此就倾心结交李密。后人遂以“书横牛角”、“角挂经”、“茧栗挂汉书”、“束书牛角”、“书挂(牛)角”、“牛角之悬”来比喻勤奋读书。或以“挂犊之才”、“牛角书生”来指勤奋学*而才思卓捷的书生。

  2.负薪读书

  事出《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置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此典一般以“负薪”或“负樵”的形式出现。有时,此典也用来比喻未遇时的贫居生活。

  3.带经而锄

  语出《汉书·公孙弘、卜式、倪宽传》:“(倪宽)受业孔安国,尝为弟子都养(为弟子们做饭),时行凭作(有时还要下地干活),带经而锄,休息辄诵读,其精如此。”此典常以“带经锄”的形式出现。比喻生活贫苦依然坚持学*的典故。

  4.挟策读书

  语出《庄子·外篇·骈拇第八》:“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后人便以“挟策”、“挟册”、“挟策读书”、“挟策亡羊”、“读书亡羊”表示专心致志地勤奋读书。

  5.高凤流麦

  语出《后汉书·逸民传·高凤》:“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凤方悟之。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后人于是以“流麦”、“麦流”、“弃麦”、“麦不收”、“中庭麦”、“高凤”等来比喻专心读书。

  6.温舒编蒲

  事出《汉书·贾枚邹路传》:“路温舒字长君,巨鹿东里人也。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晋时的王育也在牧羊时折蒲学书,最后博通经史。此典的其他形式有“编蒲”、“截蒲”、“削蒲”、“题蒲”、“编简”等。

  7.凿壁偷光

  出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此典又可写作“凿壁借光”、“凿壁借辉”、“穿壁借光”、“偷光凿壁”,或简称“凿壁”、“偷光”、“匡壁”等。比喻贫寒之士刻苦夜读的典故。

  8.映月读书

  比喻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读书的典故。事出《南齐书·孝义传·江泌》:“(江)泌少贫,昼日斫屧(做鞋子),夜读书,随月光握卷升屋(登上屋顶)。”此典流传甚广,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读”、“对月影”等形式。

  9.囊萤映雪

  “囊萤”典出《艺文类聚·续晋阳秋》:“车胤字武子,学而不倦。家贫不常得油,夏日用练囊盛数十萤火,以夜继日焉。”“映雪”典出《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此两典的主要形式有“囊萤”、“聚萤”、“照萤”、“读书萤”、“映雪”、“照雪”、“窗雪”等,两典并用还有“雪窗萤火”、“萤雪”等形式。比喻贫士苦读的典故。

  10.悬梁刺股

  悬梁,语见《太*御览》卷61引晋张方《楚国先贤传》:“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打瞌睡),悬头至屋梁以自课”;刺股,语出《战国策·秦策一》:“(苏秦)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课。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大腿),血流至足。”

  11.韦编三绝

  语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研究得差不多)矣。’”韦编,是用来串连竹简的熟牛皮;三绝,是断了三次。此典的其他形式有:“绝编”、“三编绝”、“韦三绝”、“绝韦编”、“三绝韦编”等。比喻刻苦认真读书的典故。

  12.下帷读书

  语出《史记·儒林列传·董促舒》:“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

  比喻闭门谢客、专心读书学*的典故。此典的其他形式有:“下帷(帏)”、“下书帷”、“闭户垂帷”、“垂帷闭户”等。

  13.三余读书

  语出《三国志·魏书·钟繇华歆王朗传》裴松之注解所引《魏略》:“(董)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比喻抓紧时间学*的典故。

  14.焚膏继晷

  比喻夜以继日地勤奋读书。语出韩愈《昌黎集·进学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成语“提要钩玄”出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点上灯来继续白天的学*),恒兀兀以穷年(长年累月都这样坚持)。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15.十年窗下

  比喻长期闭门苦读的典故。语出金元间刘祁《归潜志》:“南渡后疆土狭隘,止河南、陕西,故仕进调官,皆不得遽。人仕或守十余载,号重复累,往往归耕或教小学养生。故当时有云:‘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今日一举成名天下知,十年窗下无人问也。’”后人便以“十年窗下”、“寒窗十载”、“寒窗之下”、“十载寒窗”、“灯窗十载”等词语来比喻长期清贫自守,闭门苦读。

  16.学富五车

  比喻书多或学识丰富的典故。语出《庄子·杂篇·天下第三十三》:“惠施多方(方术),其书五车,其道舛驳(他的学说多差错而杂乱),其言也不中(正当)。”后人便以“五车”、“五车书”、“书五车”、“五车竹简”、“惠施车”等来表示书多;用“学五车”、“学富五车”等来表示读书多或学问大。

  17.三十乘书

  比喻藏书丰富或学识渊博的典故。语出《晋书·张华传》:“(张华)雅爱书籍,身死之日,家无余财,惟有文史溢于机箧。尝徙居,载书三十乘。秘书监挚虞撰定官书,皆资华之本以取正焉。”受此典影响,后人论书之丰富,也每以“三十”为数,不一定必是“乘”或“车”。如果比喻书少,则用“无乘书”。

  18.枕中秘宝

  比喻不愿示人的珍贵图书。典出《汉书·楚元王传》所附“刘向”条:“上(汉宣帝)复兴神仙方术之事,而淮南有枕中《鸿宝》、《苑秘书》,书言神仙使鬼物为金之术,及邹衍重道延命方,世人莫见。”后人于是以“鸿宝”、“秘宝”、“秘枕书”、“枕函书”、“秘之枕中”、“枕中之秘”、“枕中秘书”等来指道术书或珍贵而不愿示人的图书。

  19.开卷有益

  勉励人读书的典故。典出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文儒》:“太宗日阅《御览》(指《太*御览》,该书原名《太*编类》,因宋太宗曾经通读而改名)三卷,因事有阙,睱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陶渊明也有“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与子俨等疏》)的句子。后人也有写成“展卷有益”的。

  20.读书种子

  比喻世世代代的读书人象种子一样播撒开去,衍生不息。语出周密《齐东野语·书种文种》:“裴度常训其子云:‘凡吾辈但可令文种无绝,然期间有成功能致身万乘之相,则天也。’山谷(黄庭坚,号山谷道人)云:‘四民皆坐世业,士大夫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当名世矣。似祖(效法)裴语,特(只不过)易文种为书种耳。”此典的其他形式有“书种”、“读书种”。

  21.束之高阁

  比喻将收卷充置不用的典故。典出《世说新语·豪爽第十三》刘孝标注引《汉晋春秋》:“是时刘乂(yì)、殷浩诸人盛名冠世,(庾)翼未之贵也,常曰:“此辈宜束之高阁,俟(等到)天下清定,然后议其所任耳。’”此典本不指书,但后来人们往往以此典来表示把书扔在一边不再读或不再用。其形式有“束高阁”、“束阁”、“束置高阁”。

  22.三坟五典

  指称*古代文化典籍的典故。语出《左传·昭公十二年》:“左史倚相(左史,官职名,倚相,人名)趋过(快步走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好好对待他)。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后人便以“三坟五典”、“典坟”、“坟典”、“坟籍”、“丘坟”等词来泛指古代文化典籍。

  23.寻章摘句

  比喻读书只顾及文中的片言只语而不深究其精神实质。语出《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裴松之注引《吴书》:“(赵咨)使魏,魏文帝善之,嘲咨曰:‘吴王颇知学乎?’咨曰:‘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

  24.断章取义

  常指随意摘取诗文中的一部分为己用而不管作者的愿意如何。典出《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春秋时各诸侯国进行外交活动时,使节们往往以赋《诗》为表达己方意愿的手段。然赋诗者与听诗者可以对诗的文句有自己的理解,而不必管诗的本义。此典的形式常有:“断章取义”、“断章取谊(古谊同义)”、“断章载句”。现今还用,不过已转为贬义之辞。

  25.梦笔生花

  比喻文人文思大进,文笔优美俊逸。典出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因此,后人多以“梦花”、“梦生花”、“彩笔生花”、“笔花入梦”、“花从笔生”等比喻文思大进。

  26.文不加点

  比喻写文章一气呵成,不加任何修改。语出张衡《文士传》(唐徐坚等编《初学记》引):“吴郡张纯少有令名,尝谒镇南将军朱据,据令赋一物然后坐,纯应声便坐,文不加点。”此典的主要形式有:“文不加点”、“不加点”、“万言不加点”、“不加点窜”等。

  27.著述等身

  比喻读书或著述很多的典故。典出《宋史·贾黄中传》:“黄中幼聪悟,方五岁,玭(中幼父名玭)每旦令正立,展书卷比之,谓之‘等身书’,课其诵读。”后人遂用“等身书”比喻读书很多,只是后来是说将书册摞起来有身子高,与典源中所指有所不同。也可以用来比喻著述极富,多作“著述等身”、“等身著作”。

  28.一字千金

  比喻诗文作品精心创作、极有价值的典故。事出《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千予千金。”此典的主要形式有:“一字千金”、“千金字”、“金悬秦市”、“悬金”等。

  29.洛阳纸贵

  比喻著作风行一时,人人争相传抄的典故。典出《晋书·左思传》:“及赋成,时人未之重。……安定皇甫谧有高誉,思造(拜访)而示之。谧称善,为其赋序。张载为注《魏都》,刘逵注《吴》、《蜀》而序之。……司空张华见而叹曰:‘班、张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余,久而更新。’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世说新语·文学》也有:“庾仲初作《扬都赋》成,以呈庾亮,亮以亲族之怀,大为其名价,云可三《二京》,四《三都》(与《二京赋》鼎足而三,与《三都赋》并列而四)。于此人人竞写,都下纸为之贵。”

  30.藏之名山

  比喻作品很有价值因而非常值得珍视的典故。语出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此典的主要形式有“藏之名山”、“藏诸名山”、“藏版名山”、“名山藏”、“藏名岳”、“藏述著”等。

读书的成语故事2

  牛角挂书

  《新唐书·李密传》:“(李密)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jiān)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问所读,曰:‘《项羽传》。’因与语,奇之。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玄感遂倾心结纳。”

  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鞯骑牛,在牛角上挂一卷《汉书》,一边走一边看书。越国公杨素正巧在路上看见,慢慢地跟在他后面,问:“哪来的书生这般勤奋?”李密认识杨素,从牛背上下来参拜。杨素问他读的是什么,他回答说:“《项羽传》。”杨素于是和他交谈,觉得很惊奇。回家后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的见识风度,不是你们能比的。”玄感因此就倾心结交李密。后人遂以“书横牛角”、“角挂经”、“茧栗挂汉书”、“束书牛角”、“书挂(牛)角”、“牛角之悬”来形容勤奋读书。或以“挂犊之才”、“牛角书生”来指勤奋学*而才思卓捷的书生。

读书的成语故事3

  指称*古代文化典籍的典故。语出《左传·昭公二年》:“左史倚相(左史,官职名,倚相,人名)趋过(快步走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好好对待他)。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后人便以“三坟五典”、“典坟”、“坟典”、“坟籍”、“丘坟”等词来泛指古代文化典籍。

读书的成语故事4

  点燃谷糠用来照明学*。比喻勤奋好学。

  南朝时期,有一个叫顾欢的孩子,非常好学。因为家中贫穷,所以不能进乡中的学校学*。但他却不放松自己,整天跑到校舍后去听先生讲课,而且听到的知识从不遗忘。晚上则点亮松枝或燃着稻糠,用来取光学*,从不间断。经过多年勤奋自学,顾欢终于成为一个博学多才、对社会有用的人。《太*广记》卷一七五《李琪》记载,唐代李琪为母亲守墓期间,点燃稻糠或柴禾取光,在夜间苦读,竟读完了数千卷书。后人因以“燃糠自照”为勤奋学*的典故。

读书的成语故事5

  战国时期,有一个很伟大的学问家孟子。他小时候,他的妈妈为了让他能接受到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现在我们就来说说孟子小时候的故事。

  他三岁时父亲就死了,孟子便与母亲相依为命。孟母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为给孟子找一个好的学*环境,搬过三次家。

  起初,孟母为给孟子的父亲守墓,就居住在离墓地很*的地方,后来,她发现孟子老玩一些丧葬、痛哭的游戏。孟母很是担心,觉得这个地方不利于孩子的生长,就带着孟子离开了,将家搬到一条街上住下。可过了段时间,孟母发现新搬的家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孟母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啊。”于是,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孟母给孟子解释了几次搬家的原因后,孟子终于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从此,他走上了勤学苦读的道路。尽管如此,他也跟别的小孩子一样,有贪玩的天性。

  有一天,逃学的孟子背着书包假装从学堂回家。母亲叫他过来,问:“娘织的布好不好?”“好啊。”孟子正在奇怪母亲为什么问这个,却见母亲一声不吭地拿出一把锋利的剪刀,将织成的一段布“咔嚓,咔嚓”剪成两段。

  孟子更是奇怪了,便问母亲:“为什么要剪断布匹?”孟母解释说:“一个人的求学就如同织布,现在只学一半便停下来不学,与在织布机上剪断布匹是没有什么差别的。”“断织督学”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既惊又惧的鲜明印象,从此他日夜勤学不息,再也不贪玩了。

  孟子十五岁时,孔子的孙子孔极,在曲阜(fù)教书,孟母便鼓励孟子到曲阜求学。从此,他开始正式接受到儒学的精髓,在孔极门下埋头读书。经过不断的努力,他成了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有《孟子》七篇流传下来,是儒家经典之一。——《列女传》

读书的成语故事6

  形容书多或学识丰富的典故。

  语出《庄子·杂篇·天下第三十三》:“惠施多方(方术),其书五车,其道舛驳(他的学说多差错而杂乱),其言也不中(正当)。”后人便以“五车”、“五车书”、“书五车”、“五车竹简”、“惠施车”等来表示书多;用“学五车”、“学富五车”等来表示读书多或学问大。


读书的成语故事 (菁华6篇)扩展阅读


读书的成语故事 (菁华6篇)(扩展1)

——《成语故事》读书心得 (菁华6篇)

《成语故事》读书心得1

  读了这本成语书,我不仅学会了许多成语还学会了许多成语的意思并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这本书中包含了战国时期人们会用的许多成语,表示了许多的意思。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和最熟悉的有:班门弄斧、乐极生悲、人杰地灵、暗箭伤人、草船借箭、千钧一发……等许多成语都得到我的喜爱,我觉得这本书有精英的编辑,深沉而有博大的知识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去品读它。

  成语故事中的成语有很多有利于我们在写作文时用它。我对大公无私的成语意思记得很牢我来给你说说:春秋时,晋*公对祁黄羊说:“南阳少一个*,应该谁当比较合适?”祁黄羊说:“叫解狐去最合适,他能行的。”*公惊奇的问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推荐他呢?”祁黄羊说:“你只问我什么人能上任,谁最合适,你并没有问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于是,*公就派解狐到南阳上任去了。解狐到任后,替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是个好县令。像祁黄羊这样的`人才能算是大公无私啊!还有千钧一发拔苗助长等我也能给你讲得清清楚楚。

  这些故事深受人们的品读和利用,成语真是妙不可言啊!

《成语故事》读书心得2

  今天,我读了一个成语故事:《叶公好龙》。

  这个故事主要讲:古时候有一个人叫叶公。叶公非常喜欢龙,又因为他生活在富贵家庭中,家里所有的东西都是上等的,所以他的衣服上、帽子上、鞋子上、家里的柱子上、被子上、枕头上……家里上上下下的东西,都刺有龙的图案。一转眼,五年过去了。这五年里,叶公一家**安安,生活地非常幸福。

  可是,叶公一家并不知道:天上的真龙知道,叶公一家既然这么喜欢我,那见到真龙……岂不是更喜欢了吗?好!就这么决定了,我明天下凡去见一见那个名叫叶公的人!第二天,真龙来到了叶公的家里,透过窗户看到了正在呼呼大睡的叶公,叶公也被这如此巨大的呼吸声吵醒了,一看,两眼直冒金心,吓晕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只是表面上喜欢某样东西,并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某样东西,所以小朋友千万不要学叶公哦!

《成语故事》读书心得3

  今天,爸爸给我一本《成语故事》书。拿到书我就迫不及待地打开,怀着好奇的心开始阅读起来。

  在这本书里,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精卫填海》。故事讲得是女娃化身为鸟,名字叫精卫,它立志要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把大海填*。精卫的力气很小,大海一望无际,怎么可能被填*呢?小小的精卫一次只能投几颗小石子,什么时候才能填*大海?可我觉得,不管是谁,只要认定一个目标,坚持不懈地去做,就会有所成就。

  虽然精卫的力气很小,不可能填*大海,但它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是可以鼓舞人类奋发向上的。《精卫填海》这篇文章使我受益匪浅,让我更加坚定了信心!那就是在学*和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惧怕,知难而进,永不放弃。我相信“勤能补出”。这就是“精卫填海”给我的启示。

《成语故事》读书心得4

  最*我读了《成语故事365》这本书。我觉得拔苗助长这个故事讲得很有意思,现在我就给大家讲讲拔苗助长这个故事。

  以前,有一个人他的性子很急。有一天,他种了一些秧苗,种下秧苗后,就希望秧苗立刻长大成熟。他几次去田里看秧苗,都没看出秧苗长高,心里很着急。有一天,他突然想:如果把秧苗往上拔一拔,秧苗不就长高了吗?想到这里,他快步跑到田里,把秧苗一株一株地都往上拔了一大截。就这样整整干了一天,他才把田里的秧苗都拔高了。晚上,他回到家里高兴地对家人说:“我今天辛苦了一整天,总算是帮田里的秧苗长高了!”

  第二天,他的儿子跑到田里一看,原来绿油油的秧苗,现在全都枯黄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懂得了做事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这样才能把事做好。不能像故事里的那个农民一样那么着急,到头来什么也没有做好。

《成语故事》读书心得5

  成语是我国最经定典一种文化,我最喜欢成语故事了。

  老师布置我们暑假里好好读书,写好读书笔记,我就找了一本《成语故事》细细品读起来,在成语世界里,我认识了心口不一的叶公;明白了“刻舟求剑”的愚蠢;领略了“守株待兔”的迂腐;见证了“掩耳盗铃”的可笑,但令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位“闻鸡起舞”的祖逖。

  祖逖是我国晋朝时候的人,他年轻的时候想为国家效力,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听到鸡叫声,受到启发,决心练就过硬的本领,报效国家。于是他和好友刘琨一起练*武艺。这样,无论是凌烈的寒冬,还是炎热的酷暑,他们都坚持练*。

  由于本领高强,祖逖当上了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他带领的队伍纪律严明,作战勇敢,打了不少胜仗,得到了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护。这就是祖逖,一个“闻鸡起舞”的青年,一个勤学苦练的模范,一个值得我们学*的人。对于我们这些小学生来说,或许还不需要“闻鸡起舞”,但是我们需要“闻鸡起舞”的这种精神。

  这就是成语的魅力,简简单单一个小故事,却蕴含了深刻的道理,反映了我们*文化的博大精深。

《成语故事》读书心得6

  《成语故事》是小学六年级时在学校里读的一本课外书,虽然这是一本课外书,但不比语文课本少,资料不但很有趣,而且能学到很多成语。

  在这本书中,每个成语都有一个短篇故事,语言很容易理解。它不像成语词典那样深奥难懂。以“老马识途”为例!

  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天越来越黑,士兵们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仿佛他们生了火取暖,但他们带着的火却被风吹灭了。好不容易把队伍聚拢在一齐,挨到天亮,查看人马,已零散不全了,而且,个个士气沮丧,情绪低落。

  管仲觉得在这样下去,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急忙传令,赶紧寻找出路,但是走来走去,总是走不出迷路,大家都慌张恐惧到了极点”这短短的一段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齐军的处地,几乎陷入了绝境中。让我们也很好的理解文章

  还有,在“自食其果”中:“这是丘浚手里正好拿着一根拐杖,他一气之下,重重地打了那个和尚的头,说:‘照你说的,打你就是爱你,不打你就是不爱你,所以我要打你,请原谅我!’”这段话的每一个字都充分表明,这是和尚自找麻烦。

  有些资料,比如字典里的,是古文,如果你对古文感兴趣,你应该多加注意。释义是整个故事的精髓,也就是成语的`意思。

  这里的材料很容易理解,抓住了成语的中心思想。它不像字典,使人不愿意阅读。即使读了,也不一定完全理解。

  一句话,《成语故事》是小学学生学*的好帮手,学*成语,他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算不上是一本书了,它是我们小学生学*的亲密战友,如果不是它,学*成语将成为一个非常无聊的事情。

  在这里,请允许我说一句:《成语故事》真是一本好书,如果你是小学生,那么它绝对值得你去看!不管你喜欢与否,读完它你就会明白了。


读书的成语故事 (菁华6篇)(扩展2)

——成语故事读书心得 (菁华6篇)

成语故事读书心得1

  想必大家都看过《成语故事》书,我也不会例外,因为,这是一本经典的好书。

  我看完此书后受益匪浅,这本书有为人处事篇,坚强意志篇和求学求知篇。每一篇都给我们了一种教育,每一篇好像都在对我们敦敦教诲。自从我借来《成语故事》后,就看得津津有味。使我百看不厌的成语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多行不义必自毙;鹬蚌相争,逸翁得利;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中间最让我感到有一点启示的是多行不义必自毙。

  春秋时期,郑国的国君郑武公有两个儿子的故事。春秋时期郑武王的两个儿子,大儿子出生时候难产,因此,姜氏不喜欢大儿子。后来郑武公死了,立大儿子为国君,号为庄公。姜氏一心想除掉庄公。有一天,祭仲说:“姜氏哪里会有满足的时候呢?野草蔓延开来,尚难清除,何况是你所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胸有成足地说:“他做这么多不义的事,必然会自取灭亡,多行不义必自毙就这样形成了。

  这个成语告诉了我们一个意思:是不义的事做多了,必然会灭亡。我聆听历史的绝响,体察文化的轨迹,饱览多姿的山河,品位迥异的故事,寻找生命的支点,让人生因此而丰富、优雅。

成语故事读书心得2

  在我而三年级的时候,爸爸给我买了两本成语故事,一本是《*孩子最想看的成语故事》,另一本是《课外必读成语故事》。这两本成语故事,有的是真实的故事,有的是寓言故事。我看了都非常喜欢。

  狐假虎威,百兽之王的老虎被狡猾的狐狸骗了,它不知道狐狸借着它的利害,使小动物见着老虎就跑掉了,老虎也就相信它是神的使者了。成语“狐假虎威”指的是借着别人的权威势力来欺压别人,也指借着职务上的权力作威作福的人。

  守株待兔,春秋时代宋国有个农夫,他家田地的地头有一棵大树。一天,他在地里干活,突然远处跑来一只兔子,它跑得很快没注意大树,一不小心撞上了,把脖子折断了死了,农夫捡起兔子,捡了大便宜,可以美餐一顿。他想到,没准兔子还会撞树死,于是他每天在地里守着,什么事多不干,等到野草长得比庄稼还高了,也没看到兔子的影子。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不想努力,而希望获得成功的侥幸心理。

  闻鸡起舞,晋代的祖逖是不胸怀坦荡、具有远见之人,曾有人推荐他去当官,他没去,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后来,他与小时候朋友刘琨住在一起,听到鸡叫,他们就起来练剑,之后他们每天早上很早起来就练武,他们成为能武能文的全才。后来,祖逖被封为镇西大将军,刘琨做了都督,他们都充分发挥了各自的文才武略。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总之,看了成语故事,我不能做狐假虎威骗人之事,也不能守株待兔,抱着侥幸心理做事。而应该要像祖逖和刘琨一样闻鸡起舞,勤学勤练,大公无私做事。

成语故事读书心得3

  读了《成语故事》之后,我知道了不是所有的成语都是四个字的,也有三个字的,八个字的,比如:莫须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等。还知道了每一个成语都有它的由来和故事,不能单从字面去理解。比如有一个老外,到*后以为胸有成竹的'意思是胸中有一根竹子,闹了一个大笑话。

  《成语故事》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买椟还珠。这是讲战国时,有个楚国商人到郑国买珠宝,为了让珠宝盒能配上他那颗名贵的珠宝,他用上等木材做成一个盒子,在刻上栩栩如生的玫瑰花,镶嵌上翡翠等饰物,把盒子装扮的无比精美,把珍珠放了进去。结果是来买珍珠的人买主,对盒子爱不释手,交了钱却打开盒子,取出珍珠还给商人,只拿着盒子走了。这为买主真是有眼无珠,不识货。其实他是没有知识的慧眼。我一定要多学知识,这样才能避免做类似的傻事。

成语故事读书心得4

  想必大家都看过《成语故事》书,我也不会例外,因为,这是一本经典的好书。

  我看完此书后受益匪浅,这本书有为人处事篇,坚强意志篇和求学求知篇。每一篇都给我们了一种教育,每一篇好像都在对我们敦敦教诲。自从我借来《成语故事》后,就看得津津有味。使我百看不厌的'成语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多行不义必自毙;鹬蚌相争,逸翁得利;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中间最让我感到有一点启示的是多行不义必自毙。

  春秋时期,郑国的国君郑武公有两个儿子的故事。春秋时期郑武王的两个儿子,大儿子出生时候难产,因此,姜氏不喜欢大儿子。后来郑武公死了,立大儿子为国君,号为庄公。姜氏一心想除掉庄公。有一天,祭仲说:“姜氏哪里会有满足的时候呢?野草蔓延开来,尚难清除,何况是你所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胸有成足地说:“他做这么多不义的事,必然会自取灭亡,多行不义必自毙就这样形成了。

  这个成语告诉了我们一个意思:是不义的事做多了,必然会灭亡。我聆听历史的绝响,体察文化的轨迹,饱览多姿的山河,品位迥异的故事,寻找生命的支点,让人生因此而丰富、优雅。

成语故事读书心得5

  我读了《成语故事》,它使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有82个成语,他们都是由一个个小故事组成的,它们是按第一个单词的语音顺序排列。有些*语很容易理解,比如胸有成竹,有的成语则需要探明来源才能理解其中的奥妙,比如*水楼台,有的甚至失去原先的好处,比如朝三暮四。

  我最喜欢的成语之一是“八仙过海”。

  故事讲的是八个仙人过东海去参加蟠桃盛宴的故事。八个神仙有点把葫芦变成一叶扁舟,有的把篮子当船,其他几个神仙也是把自己的宝物投入大海变成渡河的工具,最有趣的是张果老,他从一个小盒子拿出纸驴,啐一口想起,它变成了一个活蹦乱跳的小毛驴,他就骑上毛驴渡河。在渡河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表现出了自己的特殊才能,最后他们都顺利渡河上岸。这个成语意思是比喻各自显示自我的潜力和本领。

  成语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下来的.文化符号。

  读完这个成语故事,当我说话的时候使用我读过的成语。我妈妈经常说:你还挺会用词的。

  在写文章的时候,我也会用到这些*语,使我的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老师也表扬了我的写作水*,文章都很生动。

  这是我从阅读《成语故事》中学到的。我希望你也能抽出时间来学*更多的成语,这将大大提高我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成语故事读书心得6

  《成语故事》是小学六年级时在学校里读的一本课外书,虽然这是一本课外书,但不比语文课本少,资料不但很有趣,而且能学到很多成语。

  在这本书中,每个成语都有一个短篇故事,语言很容易理解。它不像成语词典那样深奥难懂。以“老马识途”为例!

  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天越来越黑,士兵们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仿佛他们生了火取暖,但他们带着的火却被风吹灭了。好不容易把队伍聚拢在一齐,挨到天亮,查看人马,已零散不全了,而且,个个士气沮丧,情绪低落。

  管仲觉得在这样下去,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急忙传令,赶紧寻找出路,但是走来走去,总是走不出迷路,大家都慌张恐惧到了极点”这短短的一段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齐军的处地,几乎陷入了绝境中。让我们也很好的理解文章。

  还有,在“自食其果”中:“这是丘浚手里正好拿着一根拐杖,他一气之下,重重地打了那个和尚的头,说:‘照你说的,打你就是爱你,不打你就是不爱你,所以我要打你,请原谅我!’”这段话的每一个字都充分表明,这是和尚自找麻烦。

  有些资料,比如字典里的,是古文,如果你对古文感兴趣,你应该多加注意。释义是整个故事的精髓,也就是成语的意思。

  这里的材料很容易理解,抓住了成语的中心思想。它不像字典,使人不愿意阅读。即使读了,也不一定完全理解。

  一句话,《成语故事》是小学学生学*的好帮手,学*成语,他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算不上是一本书了,它是我们小学生学*的亲密战友,如果不是它,学*成语将成为一个非常无聊的事情。

  在这里,请允许我说一句:《成语故事》真是一本好书,如果你是小学生,那么它绝对值得你去看!不管你喜欢与否,读完它你就会明白了。


读书的成语故事 (菁华6篇)(扩展3)

——与读书的成语故事 (菁华3篇)

与读书的成语故事1

  形容长期闭门苦读的典故。语出金元间刘祁《归潜志》:“南渡后疆土狭隘,止河南、陕西,故仕进调官,皆不得遽。人仕或守余载,号重复累,往往归耕或教小学养生。故当时有云:‘古人谓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今日一举成名天下知,年窗下无人问也。’”后人便以“年窗下”、“寒窗载”、“寒窗之下”、“载寒窗”、“灯窗载”等词语来形容长期清贫自守,闭门苦读。

与读书的成语故事2

  囊萤读书

  车胤,晋代南*人,年轻时就爱读书,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苦,没钱买油 点灯。日子久了, 车胤觉得长久下去,将不知浪费多少宝贵时光,一定要想办法 解决才行。一晚,他见一群萤火虫, 一闪一闪的飞来飞去,立刻想到,如果捉十 几只萤火虫放在袋中,不就可以藉它们所发出的光来读书吗?此后,他就每晚靠 著萤火虫的光来读书,有时甚至看到天明。

与读书的成语故事3

  1.牛角挂书

  《新唐书·李密传》:“(李密)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jiān)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问所读,曰:‘《项羽传》。’因与语,奇之。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玄感遂倾心结纳。”

  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鞯骑牛,在牛角上挂一卷《汉书》,一边走一边看书。越国公杨素正巧在路上看见,慢慢地跟在他后面,问:“哪来的书生这般勤奋?”李密认识杨素,从牛背上下来参拜。杨素问他读的是什么,他回答说:“《项羽传》。”杨素于是和他交谈,觉得很惊奇。回家后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的见识风度,不是你们能比的。”玄感因此就倾心结交李密。后人遂以“书横牛角”、“角挂经”、“茧栗挂汉书”、“束书牛角”、“书挂(牛)角”、“牛角之悬”来比喻勤奋读书。或以“挂犊之才”、“牛角书生”来指勤奋学*而才思卓捷的书生。

  2.负薪读书

  事出《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置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此典一般以“负薪”或“负樵”的形式出现。有时,此典也用来比喻未遇时的贫居生活。

  3.带经而锄

  语出《汉书·公孙弘、卜式、倪宽传》:“(倪宽)受业孔安国,尝为弟子都养(为弟子们做饭),时行凭作(有时还要下地干活),带经而锄,休息辄诵读,其精如此。”此典常以“带经锄”的形式出现。比喻生活贫苦依然坚持学*的典故。

  4.挟策读书

  语出《庄子·外篇·骈拇第八》:“臧与谷二人相与牧羊而俱亡其羊。问臧奚事,则挟策读书,问谷奚事,则博塞以游。”后人便以“挟策”、“挟册”、“挟策读书”、“挟策亡羊”、“读书亡羊”表示专心致志地勤奋读书。

  5.高凤流麦

  语出《后汉书·逸民传·高凤》:“高凤字文通,南阳叶人也。少为书生,家以农亩为业,而专精诵读,昼夜不息。妻尝之田,曝麦于庭,令凤护鸡。时天暴雨,而凤持竿诵经,不觉潦水流麦。妻还怪问,凤方悟之。其后遂为名儒,乃教授业于西唐山中。”后人于是以“流麦”、“麦流”、“弃麦”、“麦不收”、“中庭麦”、“高凤”等来比喻专心读书。

  6.温舒编蒲

  事出《汉书·贾枚邹路传》:“路温舒字长君,巨鹿东里人也。父为里监门。使温舒牧羊,温舒取泽中蒲,截以为牒,编用写书。”晋时的王育也在牧羊时折蒲学书,最后博通经史。此典的其他形式有“编蒲”、“截蒲”、“削蒲”、“题蒲”、“编简”等。

  7.凿壁偷光

  出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此典又可写作“凿壁借光”、“凿壁借辉”、“穿壁借光”、“偷光凿壁”,或简称“凿壁”、“偷光”、“匡壁”等。比喻贫寒之士刻苦夜读的典故。

  8.映月读书

  比喻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读书的典故。事出《南齐书·孝义传·江泌》:“(江)泌少贫,昼日斫屧(做鞋子),夜读书,随月光握卷升屋(登上屋顶)。”此典流传甚广,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读”、“对月影”等形式。

  9.囊萤映雪

  “囊萤”典出《艺文类聚·续晋阳秋》:“车胤字武子,学而不倦。家贫不常得油,夏日用练囊盛数十萤火,以夜继日焉。”“映雪”典出《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

  此两典的主要形式有“囊萤”、“聚萤”、“照萤”、“读书萤”、“映雪”、“照雪”、“窗雪”等,两典并用还有“雪窗萤火”、“萤雪”等形式。比喻贫士苦读的典故。

  10.悬梁刺股

  悬梁,语见《太*御览》卷61引晋张方《楚国先贤传》:“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打瞌睡),悬头至屋梁以自课”;刺股,语出《战国策·秦策一》:“(苏秦)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课。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大腿),血流至足。”

  11.韦编三绝

  语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研究得差不多)矣。’”韦编,是用来串连竹简的熟牛皮;三绝,是断了三次。此典的其他形式有:“绝编”、“三编绝”、“韦三绝”、“绝韦编”、“三绝韦编”等。比喻刻苦认真读书的典故。

  12.下帷读书

  语出《史记·儒林列传·董促舒》:“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

  比喻闭门谢客、专心读书学*的典故。此典的其他形式有:“下帷(帏)”、“下书帷”、“闭户垂帷”、“垂帷闭户”等。

  13.三余读书

  语出《三国志·魏书·钟繇华歆王朗传》裴松之注解所引《魏略》:“(董)遇善治《老子》,为《老子》作训注。又善《左氏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比喻抓紧时间学*的典故。

  14.焚膏继晷

  比喻夜以继日地勤奋读书。语出韩愈《昌黎集·进学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成语“提要钩玄”出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点上灯来继续白天的学*),恒兀兀以穷年(长年累月都这样坚持)。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15.十年窗下

  比喻长期闭门苦读的典故。语出金元间刘祁《归潜志》:“南渡后疆土狭隘,止河南、陕西,故仕进调官,皆不得遽。人仕或守十余载,号重复累,往往归耕或教小学养生。故当时有云:‘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今日一举成名天下知,十年窗下无人问也。’”后人便以“十年窗下”、“寒窗十载”、“寒窗之下”、“十载寒窗”、“灯窗十载”等词语来比喻长期清贫自守,闭门苦读。

  16.学富五车

  比喻书多或学识丰富的典故。语出《庄子·杂篇·天下第三十三》:“惠施多方(方术),其书五车,其道舛驳(他的学说多差错而杂乱),其言也不中(正当)。”后人便以“五车”、“五车书”、“书五车”、“五车竹简”、“惠施车”等来表示书多;用“学五车”、“学富五车”等来表示读书多或学问大。

  17.三十乘书

  比喻藏书丰富或学识渊博的典故。语出《晋书·张华传》:“(张华)雅爱书籍,身死之日,家无余财,惟有文史溢于机箧。尝徙居,载书三十乘。秘书监挚虞撰定官书,皆资华之本以取正焉。”受此典影响,后人论书之丰富,也每以“三十”为数,不一定必是“乘”或“车”。如果比喻书少,则用“无乘书”。

  18.枕中秘宝

  比喻不愿示人的珍贵图书。典出《汉书·楚元王传》所附“刘向”条:“上(汉宣帝)复兴神仙方术之事,而淮南有枕中《鸿宝》、《苑秘书》,书言神仙使鬼物为金之术,及邹衍重道延命方,世人莫见。”后人于是以“鸿宝”、“秘宝”、“秘枕书”、“枕函书”、“秘之枕中”、“枕中之秘”、“枕中秘书”等来指道术书或珍贵而不愿示人的图书。

  19.开卷有益

  勉励人读书的典故。典出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文儒》:“太宗日阅《御览》(指《太*御览》,该书原名《太*编类》,因宋太宗曾经通读而改名)三卷,因事有阙,睱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陶渊明也有“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与子俨等疏》)的句子。后人也有写成“展卷有益”的。

  20.读书种子

  比喻世世代代的读书人象种子一样播撒开去,衍生不息。语出周密《齐东野语·书种文种》:“裴度常训其子云:‘凡吾辈但可令文种无绝,然期间有成功能致身万乘之相,则天也。’山谷(黄庭坚,号山谷道人)云:‘四民皆坐世业,士大夫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当名世矣。似祖(效法)裴语,特(只不过)易文种为书种耳。”此典的其他形式有“书种”、“读书种”。

  21.束之高阁

  比喻将收卷充置不用的典故。典出《世说新语·豪爽第十三》刘孝标注引《汉晋春秋》:“是时刘乂(yì)、殷浩诸人盛名冠世,(庾)翼未之贵也,常曰:“此辈宜束之高阁,俟(等到)天下清定,然后议其所任耳。’”此典本不指书,但后来人们往往以此典来表示把书扔在一边不再读或不再用。其形式有“束高阁”、“束阁”、“束置高阁”。

  22.三坟五典

  指称*古代文化典籍的典故。语出《左传·昭公十二年》:“左史倚相(左史,官职名,倚相,人名)趋过(快步走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好好对待他)。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后人便以“三坟五典”、“典坟”、“坟典”、“坟籍”、“丘坟”等词来泛指古代文化典籍。

  23.寻章摘句

  比喻读书只顾及文中的片言只语而不深究其精神实质。语出《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裴松之注引《吴书》:“(赵咨)使魏,魏文帝善之,嘲咨曰:‘吴王颇知学乎?’咨曰:‘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

  24.断章取义

  常指随意摘取诗文中的一部分为己用而不管作者的愿意如何。典出《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春秋时各诸侯国进行外交活动时,使节们往往以赋《诗》为表达己方意愿的手段。然赋诗者与听诗者可以对诗的文句有自己的理解,而不必管诗的本义。此典的形式常有:“断章取义”、“断章取谊(古谊同义)”、“断章载句”。现今还用,不过已转为贬义之辞。

  25.梦笔生花

  比喻文人文思大进,文笔优美俊逸。典出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因此,后人多以“梦花”、“梦生花”、“彩笔生花”、“笔花入梦”、“花从笔生”等比喻文思大进。

  26.文不加点

  比喻写文章一气呵成,不加任何修改。语出张衡《文士传》(唐徐坚等编《初学记》引):“吴郡张纯少有令名,尝谒镇南将军朱据,据令赋一物然后坐,纯应声便坐,文不加点。”此典的主要形式有:“文不加点”、“不加点”、“万言不加点”、“不加点窜”等。

  27.著述等身

  比喻读书或著述很多的典故。典出《宋史·贾黄中传》:“黄中幼聪悟,方五岁,玭(中幼父名玭)每旦令正立,展书卷比之,谓之‘等身书’,课其诵读。”后人遂用“等身书”比喻读书很多,只是后来是说将书册摞起来有身子高,与典源中所指有所不同。也可以用来比喻著述极富,多作“著述等身”、“等身著作”。

  28.一字千金

  比喻诗文作品精心创作、极有价值的典故。事出《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千予千金。”此典的主要形式有:“一字千金”、“千金字”、“金悬秦市”、“悬金”等。

  29.洛阳纸贵

  比喻著作风行一时,人人争相传抄的典故。典出《晋书·左思传》:“及赋成,时人未之重。……安定皇甫谧有高誉,思造(拜访)而示之。谧称善,为其赋序。张载为注《魏都》,刘逵注《吴》、《蜀》而序之。……司空张华见而叹曰:‘班、张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余,久而更新。’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世说新语·文学》也有:“庾仲初作《扬都赋》成,以呈庾亮,亮以亲族之怀,大为其名价,云可三《二京》,四《三都》(与《二京赋》鼎足而三,与《三都赋》并列而四)。于此人人竞写,都下纸为之贵。”

  30.藏之名山

  比喻作品很有价值因而非常值得珍视的典故。语出汉司马迁《报任安书》:“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此典的主要形式有“藏之名山”、“藏诸名山”、“藏版名山”、“名山藏”、“藏名岳”、“藏述著”等。


读书的成语故事 (菁华6篇)(扩展4)

——形容爱读书的成语故事 (菁华5篇)

形容爱读书的成语故事1

  束之高阁

  比喻将收卷充置不用的典故。典出《世说新语·豪爽第十三》刘孝标注引《汉晋春秋》:“是时刘乂(yì)、殷浩诸人盛名冠世,(庾)翼未之贵也,常曰:“此辈宜束之高阁,俟(等到)天下清定,然后议其所任耳。’”此典本不指书,但后来人们往往以此典来表示把书扔在一边不再读或不再用。其形式有“束高阁”、“束阁”、“束置高阁”。

形容爱读书的成语故事2

  1、学富五车

  形容书多或学识丰富的典故。语出《庄子·杂篇·天下第三十三》:“惠施多方(方术),其书五车,其道舛驳(他的学说多差错而杂乱),其言也不中(正当)。”后人便以“五车”、“五车书”、“书五车”、“五车竹简”、“惠施车”等来表示书多;用“学五车”、“学富五车”等来表示读书多或学问大。

  2、三十乘书

  形容藏书丰富或学识渊博的典故。语出《晋书·张华传》:“(张华)雅爱书籍,身死之日,家无余财,惟有文史溢于机箧。尝徙居,载书三十乘。秘书监挚虞撰定官书,皆资华之本以取正焉。”受此典影响,后人论书之丰富,也每以“三十”为数,不一定必是“乘”或“车”。如果形容书少,则用“无乘书”。

  3、枕中秘宝

  形容不愿示人的珍贵图书。典出《汉书·楚元王传》所附“刘向”条:“上(汉宣帝)复兴神仙方术之事,而淮南有枕中《鸿宝》、《苑秘书》,书言神仙使鬼物为金之术,及邹衍重道延命方,世人莫见。”后人于是以“鸿宝”、“秘宝”、“秘枕书”、“枕函书”、“秘之枕中”、“枕中之秘”、“枕中秘书”等来指道术书或珍贵而不愿示人的图书。

  4、开卷有益

  勉励人读书的.典故。典出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文儒》:“太宗日阅《御览》(指《太*御览》,该书原名《太*编类》,因宋太宗曾经通读而改名)三卷,因事有阙,睱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陶渊明也有“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与子俨等疏》)的句子。后人也有写成“展卷有益”的。

  5、读书种子

  比喻世世代代的读书人象种子一样播撒开去,衍生不息。语出周密《齐东野语·书种文种》:“裴度常训其子云:‘凡吾辈但可令文种无绝,然期间有成功能致身万乘之相,则天也。’山谷(黄庭坚,号山谷道人)云:‘四民皆坐世业,士大夫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当名世矣。似祖(效法)裴语,特(只不过)易文种为书种耳。”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书种”、“读书种”。

  6、束之高阁

  比喻将收卷充置不用的典故。典出《世说新语·豪爽第十三》刘孝标注引《汉晋春秋》:“是时刘乂(yì)、殷浩诸人盛名冠世,(庾)翼未之贵也,常曰:“此辈宜束之高阁,俟(等到)天下清定,然后议其所任耳。’”此典本不指书,但后来人们往往以此典来表示把书扔在一边不再读或不再用。其形式有“束高阁”、“束阁”、“束置高阁”。

  7、三坟五典

  指称*古代文化典籍的典故。语出《左传·昭公十二年》:“左史倚相(左史,官职名,倚相,人名)趋过(快步走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好好对待他)。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后人便以“三坟五典”、“典坟”、“坟典”、“坟籍”、“丘坟”等词来泛指古代文化典籍。

  8、寻章摘句

  形容读书只顾及文中的片言只语而不深究其精神实质。语出《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裴松之注引《吴书》:“(赵咨)使魏,魏文帝善之,嘲咨曰:‘吴王颇知学乎?’咨曰:‘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

  9、断章取义

  常指随意摘取诗文中的一部分为己用而不管作者的愿意如何。典出《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春秋时各诸侯国进行外交活动时,使节们往往以赋《诗》为表达己方意愿的手段。然赋诗者与听诗者可以对诗的文句有自己的理解,而不必管诗的本义。此典的形式常有:“断章取义”、“断章取谊(古谊同义)”、“断章载句”。现今还用,不过已转为贬义之辞。

  10、梦笔生花

  比喻文人文思大进,文笔优美俊逸。典出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因此,后人多以“梦花”、“梦生花”、“彩笔生花”、“笔花入梦”、“花从笔生”等比喻文思大进。

形容爱读书的成语故事3

  1、学富五车

  形容书多或学识丰富的典故。语出《庄子·杂篇·天下第三十三》:“惠施多方(方术),其书五车,其道舛驳(他的学说多差错而杂乱),其言也不中(正当)。”后人便以“五车”、“五车书”、“书五车”、“五车竹简”、“惠施车”等来表示书多;用“学五车”、“学富五车”等来表示读书多或学问大。

  2、三十乘书

  形容藏书丰富或学识渊博的典故。语出《晋书·张华传》:“(张华)雅爱书籍,身死之日,家无余财,惟有文史溢于机箧。尝徙居,载书三十乘。秘书监挚虞撰定官书,皆资华之本以取正焉。”受此典影响,后人论书之丰富,也每以“三十”为数,不一定必是“乘”或“车”。如果形容书少,则用“无乘书”。

  3、枕中秘宝

  形容不愿示人的珍贵图书。典出《汉书·楚元王传》所附“刘向”条:“上(汉宣帝)复兴神仙方术之事,而淮南有枕中《鸿宝》、《苑秘书》,书言神仙使鬼物为金之术,及邹衍重道延命方,世人莫见。”后人于是以“鸿宝”、“秘宝”、“秘枕书”、“枕函书”、“秘之枕中”、“枕中之秘”、“枕中秘书”等来指道术书或珍贵而不愿示人的`图书。

  4、开卷有益

  勉励人读书的典故。典出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文儒》:“太宗日阅《御览》(指《太*御览》,该书原名《太*编类》,因宋太宗曾经通读而改名)三卷,因事有阙,睱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陶渊明也有“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与子俨等疏》)的句子。后人也有写成“展卷有益”的。

  5、读书种子

  比喻世世代代的读书人象种子一样播撒开去,衍生不息。语出周密《齐东野语·书种文种》:“裴度常训其子云:‘凡吾辈但可令文种无绝,然期间有成功能致身万乘之相,则天也。’山谷(黄庭坚,号山谷道人)云:‘四民皆坐世业,士大夫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当名世矣。似祖(效法)裴语,特(只不过)易文种为书种耳。”此典的其它形式有“书种”、“读书种”。

  6、束之高阁

  比喻将收卷充置不用的典故。典出《世说新语·豪爽第十三》刘孝标注引《汉晋春秋》:“是时刘乂(yì)、殷浩诸人盛名冠世,(庾)翼未之贵也,常曰:“此辈宜束之高阁,俟(等到)天下清定,然后议其所任耳。’”此典本不指书,但后来人们往往以此典来表示把书扔在一边不再读或不再用。其形式有“束高阁”、“束阁”、“束置高阁”。

  7、三坟五典

  指称*古代文化典籍的典故。语出《左传·昭公十二年》:“左史倚相(左史,官职名,倚相,人名)趋过(快步走过),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视之(好好对待他)。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后人便以“三坟五典”、“典坟”、“坟典”、“坟籍”、“丘坟”等词来泛指古代文化典籍。

  8、寻章摘句

  形容读书只顾及文中的片言只语而不深究其精神实质。语出《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裴松之注引《吴书》:“(赵咨)使魏,魏文帝善之,嘲咨曰:‘吴王颇知学乎?’咨曰:‘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

  9、断章取义

  常指随意摘取诗文中的一部分为己用而不管作者的愿意如何。典出《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春秋时各诸侯国进行外交活动时,使节们往往以赋《诗》为表达己方意愿的手段。然赋诗者与听诗者可以对诗的文句有自己的理解,而不必管诗的本义。此典的形式常有:“断章取义”、“断章取谊(古谊同义)”、“断章载句”。现今还用,不过已转为贬义之辞。

  10、梦笔生花

  比喻文人文思大进,文笔优美俊逸。典出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因此,后人多以“梦花”、“梦生花”、“彩笔生花”、“笔花入梦”、“花从笔生”等比喻文思大进。

形容爱读书的成语故事4

  枕中秘宝

  形容不愿示人的珍贵图书。典出《汉书·楚元王传》所附“刘向”条:“上(汉宣帝)复兴神仙方术之事,而淮南有枕中《鸿宝》、《苑秘书》,书言神仙使鬼物为金之术,及邹衍重道延命方,世人莫见。”后人于是以“鸿宝”、“秘宝”、“秘枕书”、“枕函书”、“秘之枕中”、“枕中之秘”、“枕中秘书”等来指道术书或珍贵而不愿示人的图书。

形容爱读书的成语故事5

  枕中秘宝

  形容不愿示人的'珍贵图书。典出《汉书·楚元王传》所附“刘向”条:“上(汉宣帝)复兴神仙方术之事,而淮南有枕中《鸿宝》、《苑秘书》,书言神仙使鬼物为金之术,及邹衍重道延命方,世人莫见。”后人于是以“鸿宝”、“秘宝”、“秘枕书”、“枕函书”、“秘之枕中”、“枕中之秘”、“枕中秘书”等来指道术书或珍贵而不愿示人的图书。


读书的成语故事 (菁华6篇)(扩展5)

——成语故事读书心得 (菁华5篇)

成语故事读书心得1

  寒假里我读了《成语故事》一书,这本书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它让我学到很多有用的知识。

  这本书中讲述了很多有趣的成语,比如半途而废、不耻下问、唇亡齿寒、风声鹤唳、涸辙之鱼、三人成虎、刮目相看等,这些成语都包含着一些故事。其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半途而废”。

  半途而废这则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人决定外出寻师,提高自己的学识。一年后他放弃了学*,回到家中,妻子很是生气,拿起剪刀纺织机前说:“这些丝织品都是蚕丝织成的,一根一根蚕丝累积起来才有一寸;一寸一寸累积起来,才有一丈、一匹。如果我现在把织机上的丝织品剪断了,以前的功夫就全都白费。你在外学*,每天都要问自己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方面不够?这样日积月累才能成就自己的'美德。你中途就回来了,跟我剪断织机上的丝织品没什么不同。”听了妻子的话,他深受教育,立刻动身回到老师那里,继续努力学*。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什么事都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否则就会前功尽弃,到头来一无所有,结果就像三心二意的小猫钓鱼一样。

  《成语故事》告诉我们很多历史知识、文学知识,还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

成语故事读书心得2

  想必大家都看过《成语故事》书,我也不会例外,因为,这是一本经典的好书。

  我看完此书后受益匪浅,这本书有为人处事篇,坚强意志篇和求学求知篇。每一篇都给我们了一种教育,每一篇好像都在对我们敦敦教诲。这本书里面有些故事里的人犯的错误看起来很蠢,也带来了严重的后果。然而,我们却没有注意到自己有时也会犯这种错误。这本书警告我们不要犯那上面故事里的经典错误事,也不能像故事里的人那样心胸狭窄做事不顾后果,更不能像故事里的坏人一样明知故犯。这本书还能教会我们好多好多做人的道理,从而塑造一个优秀的我们。

  这本书有些经典的故事是我们从小就接受到的,可是,我们仍然有可能照样“守株待兔”和“揠苗助长”等等。难道这是家长提醒的不够吗?是老师教育的不够吗?不!那都是我们自己一时的不慎而铸成的错误。我们读了这本书的故事后,会更清楚的记得一些教训,本能的吸取一些教训,这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

  我个人认为《成语故事》是一本很棒的书,也是我们成长中必读的书,它会使我们更加优秀。

成语故事读书心得3

  我读了《成语故事》,它使我受益匪浅。

  这本书有82个成语,他们都是由一个个小故事组成的,它们是按第一个单词的语音顺序排列。有些*语很容易理解,比如胸有成竹,有的成语则需要探明来源才能理解其中的奥妙,比如*水楼台,有的甚至失去原先的好处,比如朝三暮四。

  我最喜欢的成语之一是“八仙过海”。

  故事讲的是八个仙人过东海去参加蟠桃盛宴的故事。八个神仙有点把葫芦变成一叶扁舟,有的把篮子当船,其他几个神仙也是把自己的宝物投入大海变成渡河的工具,最有趣的是张果老,他从一个小盒子拿出纸驴,啐一口想起,它变成了一个活蹦乱跳的小毛驴,他就骑上毛驴渡河。在渡河的过程中,每个人都表现出了自己的特殊才能,最后他们都顺利渡河上岸。这个成语意思是比喻各自显示自我的潜力和本领。

  成语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下来的.文化符号。

  读完这个成语故事,当我说话的时候使用我读过的成语。我妈妈经常说:你还挺会用词的。

  在写文章的时候,我也会用到这些*语,使我的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老师也表扬了我的写作水*,文章都很生动。

  这是我从阅读《成语故事》中学到的。我希望你也能抽出时间来学*更多的成语,这将大大提高我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成语故事读书心得4

  这几天,我读了一本很有趣的书,叫《成语故事》。在书中,我比较喜欢愚公移山,读后我感受颇深。

  传说在古代,有位老人,叫愚公,九十多岁了。他家门前有两座大山,高万丈,使愚公一家 出入很不 方便,愚公决定挖掉两座大山。

  愚公带领儿子和孙子,开始挖山了。他们从日出干到日落从不停息。有个老头对愚公说:“你太老了,凭剩下的一点力量,是不可能成功的。”

  愚公说:“我死了,还有我的儿子,子子孙孙,总有一天我会把山给移走的。”

  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动了上帝。上帝派两个神仙,把这两座山给移走了,从此他出门,很方便。

  读完这个,我想起了暑假里的一件事。我喜欢画画,可没几天,我没兴趣了,就放弃了。我已后知道了,不能放弃,要坚持到底。

  如果有人跟我一样,半路放弃的话,我想告诉你:做任何事都要坚持,不能半途,否则什么也做不成。

成语故事读书心得5

  今天,我在尚书网上看了一本《成语故事》,它的内容丰富多彩,我看的十分入迷。书里面的故事有“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鹬蚌相争”等一些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其中我最喜欢“画龙点睛”。

  画龙点睛的故事内容是:南北朝时,有个画家叫做张僧繇。有一天,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这四条龙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奇怪的是都没有画上眼睛。游客看了,觉得缺少神韵,很是婉惜,就请张僧繇把龙的眼睛补上去。张僧繇推辞说,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游客不信,都以为张僧繇在哄人。大家一再要求,张僧繇只好提起笔来,轻轻一点。霎时间,只见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游客惊叹不已,无不佩服张僧繇神奇的点睛之笔。现在画龙点睛被人们比喻说话或文艺创作在关键之处以一、两句话点明要旨,使内容更加精辟而生动。也比喻在整体中突出重点。

  我看了《成语故事》以后,学到了许多深刻的道理,《成语故事》真是一本寓教于乐的好书啊!


读书的成语故事 (菁华6篇)(扩展6)

——读书的成语故事 (菁华9篇)

读书的成语故事1

  手不释卷

  三国时,吕蒙是吴国的大将。

  一次,他点兵3万,用船80余只袭击荆州。水手一律身着白衣,大批精兵埋伏在船舱里。黑夜,船到当阳江边,烽火台的汉兵厉声盘问。吴军诈称是商船,要求靠岸避风,汉兵信以为真。约至二更,船上吴军突然袭击,占据了烽火台。随后,吕蒙带兵长驱直入,轻取荆州。

  吕蒙作战勇猛,*时却不肯读书。孙权劝道:“你读点历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孙权道:“汉先武帝从前行伍出身,却‘手不释卷’。”从此,吕蒙勤勉自学,受益匪浅。

  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方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洛阳纸贵

  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父亲频繁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

  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他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三都赋》受到谅也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囊萤映雪

  “囊萤映雪”这则成语的囊萤是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

  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当了一个大官。

读书的成语故事2

  形容藏书丰富或学识渊博的典故。语出《晋书·张华传》:“(张华)雅爱书籍,身死之日,家无余财,惟有文史溢于机箧。尝徙居,载书三乘。秘书监挚虞撰定官书,皆资华之本以取正焉。”受此典影响,后人论书之丰富,也每以“三”为数,不一定必是“乘”或“车”。如果形容书少,则用“无乘书”。

读书的成语故事3

  牛角挂书

  《新唐书·李密传》:“(李密)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jiān)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问所读,曰:‘《项羽传》。’因与语,奇之。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玄感遂倾心结纳。”

  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鞯骑牛,在牛角上挂一卷《汉书》,一边走一边看书。越国公杨素正巧在路上看见,慢慢地跟在他后面,问:“哪来的书生这般勤奋?”李密认识杨素,从牛背上下来参拜。杨素问他读的是什么,他回答说:“《项羽传》。”杨素于是和他交谈,觉得很惊奇。回家后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的见识风度,不是你们能比的。”玄感因此就倾心结交李密。后人遂以“书横牛角”、“角挂经”、“茧栗挂汉书”、“束书牛角”、“书挂(牛)角”、“牛角之悬”来形容勤奋读书。或以“挂犊之才”、“牛角书生”来指勤奋学*而才思卓捷的书生。

读书的成语故事4

  晋朝时候,有个读书人名叫车胤,字武子,家住南*。车胤从小就非常热爱学*,可是家里非常贫穷,没有钱购买灯油,所以一到晚上就无法读书了。车胤心里非常着急。

  一个夏天的夜晚,车胤突然注意到尾部发出光芒的萤火虫。他见萤火虫在空中飞来飞去,传播光亮,心想要是把这些光亮聚拢起来,作为读书之用,该有多好啊。他受到启发,想了一阵,终于想出一个绝妙的主意。

  他回家做了一个纱囊,然后到处去找萤火虫,捉了数十只,将它们置于纱囊中,放在屋里。这样,屋里的纱囊就能放出光亮,起到小灯笼所能起到的作用。到了晚上,车胤借着纱囊中透出来的光亮,一心一意地苦读诗文。

  车胤后来成为一个饱学之士,官至吏部尚书。有谁知道,他之所以有那么高的学问,还多亏当初萤火虫给他出力呢!

  这个故事,被人们称做“囊萤”。

  晋朝时候,还有个读书人叫孙康,家里也十分穷。他白天必须到田里干活,只有晚上才有空闲读书。他也没钱买灯油作照明之用。为了能坚持学*,他经常在雪夜之中,坐在门口,借助积雪反射出来的月光读书学*。

  因为他学*非常用功,终于成为一名学者。

  这个故事,被人们称为“映雪”。

  ◎成语释义

  形容学*非常刻苦。

  ◎故事出处

  《晋书·车胤传》:“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明朝廖用贤的《尚友录》:“孙康,晋京兆人,性敏好学,家贫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

读书的成语故事5

  点燃谷糠用来照明学*。比喻勤奋好学。

  南朝时期,有一个叫顾欢的孩子,非常好学。因为家中贫穷,所以不能进乡中的学校学*。但他却不放松自己,整天跑到校舍后去听先生讲课,而且听到的知识从不遗忘。晚上则点亮松枝或燃着稻糠,用来取光学*,从不间断。经过多年勤奋自学,顾欢终于成为一个博学多才、对社会有用的人。《太*广记》卷一七五《李琪》记载,唐代李琪为母亲守墓期间,点燃稻糠或柴禾取光,在夜间苦读,竟读完了数千卷书。后人因以“燃糠自照”为勤奋学*的典故。

读书的成语故事6

  1、牛角挂书

  《新唐书·李密传》:“(李密)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jiān)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问所读,曰:‘《项羽传》。’因与语,奇之。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玄感遂倾心结纳。”

  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鞯骑牛,在牛角上挂一卷《汉书》,一边走一边看书。越国公杨素正巧在路上看见,慢慢地跟在他后面,问:“哪来的书生这般勤奋?”李密认识杨素,从牛背上下来参拜。杨素问他读的是什么,他回答说:“《项羽传》。”杨素于是和他交谈,觉得很惊奇。回家后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的见识风度,不是你们能比的。”玄感因此就倾心结交李密。后人遂以“书横牛角”、“角挂经”、“茧栗挂汉书”、“束书牛角”、“书挂(牛)角”、“牛角之悬”来形容勤奋读书。或以“挂犊之才”、“牛角书生”来指勤奋学*而才思卓捷的书生。

  2、焚膏继晷

  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读书。语出韩愈《昌黎集·进学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成语“提要钩玄”出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长年累月都这样坚持)。先生之业可谓勤矣。”

  3、负薪读书

  事出《汉书·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置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戴相随,数止买臣毋歌呕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笑曰:‘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贵报女功。’”此典一般以“负薪”或“负樵”的形式出现。有时,此典也用来形容未遇时的贫居生活。

读书的成语故事7

  形容诗文作品精心创作、极有价值的典故。事出《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使其客人人着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千予千金。”此典的主要形式有:“一字千金”、“千金字”、“金悬秦市”、“悬金”等。

读书的成语故事8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渐渐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开始发奋读书。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经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起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一天的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的同意了。

  于是他们每一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了长期的刻苦学*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了能文善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读书的成语故事9

  形容不愿示人的珍贵图书。典出《汉书·楚元王传》所附“刘向”条:“上(汉宣帝)复兴神仙方术之事,而淮南有枕中《鸿宝》、《苑秘书》,书言神仙使鬼物为金之术,及邹衍重道延命方,世人莫见。”

  后人于是以“鸿宝”、“秘宝”、“秘枕书”、“枕函书”、“秘之枕中”、“枕中之秘”、“枕中秘书”等来指道术书或珍贵而不愿示人的图书。


读书的成语故事 (菁华6篇)(扩展7)

——成语的成语故事 (菁华6篇)

成语的成语故事1

  【成语】: 天夺之魄

  【拼音】: tiān duó zhī pò

  【解释】: 魄:魂魄。天夺去了他的魂魄。比喻人离死不远。

  【成语故事】:

  公元前594年,狄人(赤狄)丞相丰舒执政后杀了*君潞子婴儿的夫人,又伤了潞子的眼睛。潞子的夫人是晋景公的姐姐。因此,晋国在同年夏季出兵攻打赤狄,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即灭了赤狄。

  丰舒逃亡卫国,卫国人怕殃及自己,把他缚送晋国,晋景公下令把他杀死。晋国派大夫赵同(赵国国君的先人)去向周朝的天子进献俘虏的狄人。赵同依仗晋国强大,对周天子表现得很不恭敬,很傲慢。周天子的儿子刘康公看了很不高兴,骂道:“不及10年,原叔(即赵同)必有大咎,天夺之魄矣!”意思是说,要不了10年,赵同必定遭到大祸,老天爷已将他的魂魄夺走了。“天夺之魄”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人已离死期不远了。

成语的成语故事2

  【成语】: 返老还童

  【拼音】: fǎn lǎo huán tóng

  【解释】: 由衰老恢复青春。形容老年人充满了活力。

  【成语故事】:

  据东晋葛洪《神仙传》记载,汉朝淮南王刘安喜好学道求仙,用重金招聘这方面的门客。一天,八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前来求见,说有长生不老术愿意奉献。守门人进去通报。刘安说:他们自己都老态龙钟了,哪会有什么长生不老之术!分明是欺骗。快把他们给我赶走。老人们听说刘安嫌他们老,就一下子都变成了儿童。刘安一听,慌忙出来迎接。这个成语形容老人恢复了青春。

成语的成语故事3

  孺子可教:张良几次帮老人到桥下捡起鞋子,却又几次被老人扔回到桥下。后来他将鞋子恭恭敬敬地套在老人脚上,老人这才将《太公兵法》传授给他,张良后来就成了汉代名臣。

  “不懂得尊重别人的人,即便一辈子拥有《太公兵法》也注定一事无成,就像这位老人!”同学们说。

  过门不入:大禹在治水时,13年中曾3次经过自己的家门:一次孩子还在襁褓中哭;一次孩子刚学会喊“爸爸”;还有一次孩子已长大,要留下父亲。而大禹一次也没进入自己的家门,后来治水终于成功了!

  “可见‘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说法是错的!”同学们说。

  磨杵成针:李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一天,他见一位老婆婆拿着一根铁杵在石头上磨针。李白终于明白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发奋读书,成了大诗人。

  “老师,以后请别告诉我‘死读书’是错的!”学生们说。

  愚公移山: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掉。他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两座山终究会被搬走!”

  “我终于相信一心图方便的人要承受更大的麻烦!”同学们说。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位姓金的人小时候不用心学*,长大后只好流落街头,老了以后才感到了悲伤,但那时候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难怪为学生减负的呼吁久久得不到落实!”同学们说。

  孔融让梨:孔融的爸爸买来几个梨,孔融第一个动手挑了一个最小的,并且告诉父亲说:“我比哥哥小,大的留给哥哥吃。”他又说:“我比弟弟大,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孔融将来一定没有什么朋友!让梨是小事,但抢夺他人表现美德的机会却是大事。假如让哥哥和弟弟先拿,谁能保证他们就不会选最小的梨?”同学们说。

成语的成语故事4

  窦婴是汉景帝的母亲窦太后的堂侄。一次,汉景帝刘启的弟弟梁孝王刘武来朝见,窦太后叫窦婴陪他们喝酒。景帝刘启喝了许多酒,高兴地说:“我死后,就把王位传给梁孝王。”窦婴马上反对说:“汉朝历来是把帝位传给儿子,你怎么擅自传给弟弟呢?”窦太后听了这话,也很不高兴,因为她偏爱小儿子。此后,窦太后不准窦婴进宫朝见。窦婴便托病辞掉了“詹事”的官职。

  公元前154年,吴、楚等七国叛乱,汉景帝在危难之中,数数亲信大臣将,只有窦婴还算是个人才,于是召他回朝,拜他为大将军,赐金千斤,命他讨*叛乱。窦婴*定叛乱后,被封为魏其侯,窦太后改变了对他的看法,可汉景帝仍然不太信任他。

  当承相刘舍因庸碌无能而被免了职时,窦太后几次向汉景帝提起窦婴,希望用他为A相,但汉景帝不同意,并说:“魏其者,沾沾自喜耳!”意思是:窦婴这个人,自以为了不起而沾沾自喜,其实办起事来疏忽大意,难以胜任垂相这一重任。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和《汉书·窦婴传》上均说:汉景帝刘启曾批评魏其侯窦婴“沽沾自喜”。“沾沽自喜”这一成语,形容取得一点成就便自满自足、自鸣得意的轻浮神态。“沾沽”,轻浮的样子。

成语的成语故事5

  1、千金一笑

  西周末期,周幽王即位后,根本不理朝政,整天吃喝玩乐,醉心于女色。周朝有个诸侯国叫褒(bāo)国,其国君见天子如此荒唐,就来规劝,幽王根本不听,反而把褒国国君关进大牢。

  褒国国君的儿子洪德见父亲被关,非常焦急,就与母亲商量如何营救。他们听说幽王非常喜欢美女,就用重金买下一年轻漂亮的少女,取名“褒姒(sì)”,教给她宫中礼仪,然后送给幽王。幽王见了大喜,于是下令放了褒国国君。

  褒姒入宫后,很得幽王的宠爱,可是只有一件事不随心意,就是褒姒有个怪脾气,从来不笑。幽王下决心要让她笑一笑,于是贴出布告:谁能让新王后笑一笑,赏金一千。告示一出,一些人争相入宫。有的吐舌瞪眼做怪相,有的说一些荒诞的笑话,可褒姒看了,听了,仍不露一丝笑容。幽王手下有个大臣叫虢(guó)石父,是个会拍马逢迎的坏家伙,他出了一个坏点子,叫做“烽火戏诸侯”。原来古时候,遇到敌情,主要靠烽火台报警。那些烽火台遍布各诸侯国,相邻的两座能互相看见。如果白天某处发现了敌情,就点燃晒干的狼粪,靠“狼烟”传递情报;如果是晚上,就点燃柴草,靠火光传递情报。这样一座传一座,用不了多长时间,消息传遍全国,各地诸侯就会率部队赶往京都,听候调遣。

  幽王听了这个计谋,万分高兴,决定一试。一天,天气晴朗,幽王带着褒姒来到城楼顶上,登台远望,远山*水,尽收眼底。幽王下令点燃烽火,顿时狼烟四起,直冲云天。远*诸侯看到烽火点燃,还以为敌国来犯,于是纷纷点齐兵马,向镐(hào)京奔来。他们赶到镐京城下,却看不到一个敌兵,只见幽王和褒姒坐在城楼上喝酒看热闹。这下,可把褒姒给逗笑了。她笑幽王如此轻率行事,笑诸侯这样容易上当。褒姒一笑,幽王高兴了,马上给了虢石父千金的奖赏。那些诸侯可气坏了,知道受了愚弄,就大骂一气带兵回去了。

  幽王对此并不在意,为睹褒姒笑脸,又多次玩此闹剧。不久,戎(róng)人发兵前来攻打镐京。幽王看到戎人真的打来了,赶紧派人去点烽火,向诸侯求救。可是这一次,诸侯们还以为天子与王后嬉戏,全都按兵不动。就这样,镐京被戎人攻破,幽王逃到骊山脚下,被杀掉了,褒姒被戎人抓走了。

  成语“千金一笑”,形容美人的笑颜十分难得,价值千金。

  2、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qiáo)夫站在岸边,他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3、志在四方

  春秋时,晋献公在宠妾(qiè)骊姬的挑拨下,杀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分别逃亡到狄(dí)国和梁国。

  后来,晋献公死了,夷吾在秦穆公和齐桓公的帮助下做了国君,他怕重耳回来争夺王位,就派人去杀他。于是,重耳又从狄国历尽艰险,逃到了齐国。

  齐桓公对重耳以及追随他的子犯赵衰狐偃(yǎn)等人都十分优待,还把一个本家姑娘齐姜嫁给了重耳。重耳在齐国一住七年,日子过得舒服极了,他也不想再回晋国去了。

  齐桓公死后,齐孝公做了齐国国君,齐国开始衰弱。子犯赵衰狐偃等一起来到桑园里秘密商议,要想办法让重耳离开齐国。

  这事让重耳的妻子齐姜知道了。齐姜是个女中豪杰,希望丈夫能做一番大事业,就对重耳说:“公子,你有远大的志向,我很高兴。你走吧!男子汉大丈夫总得做一番事业,留恋妻子和贪图安逸是没有出息的!”

  重耳听了很惊讶,说:“我并没打算离开你,离开齐国呀,我不走!”齐姜听了,知道重耳不想走,就和子犯等人商量了一个计策,用酒把重耳灌醉后,把他送出了齐国。

  后来,重耳在六十二岁的时候,终于回到晋国,当上了晋国的国君,史称晋文公。

  成语“志在四方”,常比喻人要树立远大的志向。

  4、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重耳逃亡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忽然问道:“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两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pú)。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成语“退避三舍”,现在常用来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病入膏(gāo)肓(huāng)

  春秋时期,晋景公有一次得了重病,听说秦国有一个医术很高明的医生,便专程派人去请。

  医生还没到,晋景公恍惚中做了个梦。梦见了两个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说话。一个说:“那个高明的医生马上就要来了,我看我们这回难逃了。”另一个小孩说道:“这没什么可怕的,我躲到肓的上面,你躲到膏的下面,无论他怎样用药,都奈何我们不得。”

  不一会儿,秦国的名医到了。名医诊断后,对晋景公说:“这病已没办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针又达不到,吃汤药,其效力也达不到。这病实在没法子治啦。”

  晋景公听了,心想医生所说,果然验证了自己梦见的两个小孩的对话,便点了点头说:“你的医术真高明啊!”说毕,叫人送了一份厚礼给医生,让他回秦国去了。

  “病入膏肓”这则成语,指病已危重到了无法救治的地步,也常用来比喻事情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

  5、道不拾遗

  春秋时,郑国政治家子产由于*定贵族旧势力的叛乱有功,成了郑国的正卿(qīng)(官名)。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郑国经济发展;同时还主张依法治国,制定了严厉的刑法来处置犯罪行为,因此,国内没有盗贼。“道不拾遗”(路上丢失东西,别人不会捡去);街上的桃树枣树长满了果实,也没人爬上去摘。由于子产把国家治理得很好,郑国富强起来了,虽然连续三年受灾,老百姓也没受冻挨饿的。

  “道不拾遗”这个成语常与“夜不闭户”连用,形容社会风气良好。

  大义灭亲

  春秋时期,卫国的州吁(yù)杀死哥哥卫桓(huán)公,自立为国君。

  州吁驱使百姓打仗,激起人民不满。他担心自己的王位不稳定,就与心腹大臣石厚商量办法。石厚就去问自己的父亲——卫国大臣石(què),怎样巩固州吁的统治地位。石对儿子说:“诸侯即位,应得到周天子的许可,他的地位就能巩固。”石厚说:“州吁是杀死哥哥谋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许可,怎么办?”石说:“陈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陈卫又是友好邻邦。”石厚没等父亲把话说完,抢着说:“你是说去请陈桓公帮忙?”石连连点头。

  州吁和石厚备了许多礼物,却被陈桓公扣留了。原来,这是石的安排。卫国派人去陈国,把州吁处死。卫国的大臣们认为石厚是石的儿子,应该从宽处理。石就派自己的家臣到陈国去,把石厚杀了。史官认为石杀子是“大义灭亲”。

  成语“大义灭亲”,现在指为了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对犯罪的亲属不徇(xùn)私情。

  唇亡齿寒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想找借口派兵去消灭虢(guó)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yú)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国。“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美玉和宝马,他会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邻,虢国灭了,虞国也难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听后,便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wiki。geekfans。com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份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互相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6、居安思危

  宋齐等国联合攻打郑国,弱小的郑国知道自己兵力不足,于是请晋国做中间人,希望宋齐等国能够取消攻打郑国的念头。其他国家因为害怕强大的晋国,于是纷纷决定退兵。为了答谢晋国,郑国国君就派人献给晋国许多美女与贵重的珠宝。收到这些礼物后,晋悼公十分高兴,就将一半的美女赏给大功臣魏绛(jiàng)。没想到正直的魏绛一口拒绝,并且劝晋悼公说:“现在晋国虽然强大,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大意。因为人在安全的时候,要想到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危险,这样才会有备无患。”晋悼公听完魏绛的话,知道他时时刻刻都牵挂国家与百姓的安危,从此对他更加敬重。成语“居安思危”指处在安全的环境而想到可能会出现的危难。

  7、东施效颦(pín)

  古时候,越国有两个女子,一个长得很美,叫西施,一个长得很丑,叫东施。东施很羡慕西施的美丽,就时时模仿西施的一举一动。有一天,西施犯了心口疼的病,走在大街上,用手捂住胸口,双眉紧皱。东施一见,以为西施这样就是美,于是也学着她的样子在大街上走来走去,可是街上行人见了她的这个样子,吓得东躲*,不敢去看她。

  后来人们就用“东施效颦”来比喻不知道人家的好处和本身的缺点在哪里,胡乱模仿。

  8、后生可畏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见过一个小孩,举止言行很不一般。这孩子用泥土堆了一座城堡,坐在里面,挡住了孔子的路。孔子问他为什么挡住他的车,不让他过去?小孩说:“只听说过车子绕城走,没听说城堡还要避车子的!”孔子非常惊讶,没想到孩子这么小却这么会说话。小孩说:“听说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子生下来三天就会跑了,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呢?”孔子一听非常感叹地说:“真是后生可畏啊!”

  成语“后生可畏”,现在指青年人是新生的力量,很容易超过他们的长辈。

  9、知人不易

  孔子走到陈国和蔡国之间的时候,穷困不堪,连野菜汤也喝不上,七天没有吃到一粒粮食,只好在大白天里睡大觉。

  他的弟子颜回找到一点米,把它放在甑(zèng)里面煮。饭快熟了,孔子看见颜回抓甑里面的饭吃。

  过了一会儿,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装着没有看见刚才那件事的样子,站起来说:“刚才我梦见祖先,要我把最干净的饭食送给他们。”

  颜回连忙说:“不行,刚才有灰尘掉进甄里,把饭弄脏了一些,我感到丢掉了不好,就用手把它抓起来吃了。”

  孔子听了感慨地说:“我所相信的是自己的眼睛,但眼睛看到的还是不可相信;我所依靠的是自己的脑子,但脑子有时也靠不住。你们要记住,了解一个人确实不容易呀!”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要真正识别一个人是很不容易的。不要轻易地用自己“亲眼所见”来为一个人下结论。

  10、卧薪尝胆

  公元前年,吴王被越王勾践打得大败,受了重伤,临死前,嘱咐儿子夫差(chāi)要替他报仇。夫差牢记父亲的话,日夜加紧练兵,准备攻打越国。

  两年后,夫差率兵把勾践打得大败,勾践被包围,无路可走,准备自杀。这时谋臣文种劝住了他,说:“吴王贪财好色,可以派人去贿赂他。”勾践听从了文种的建议,就派他带着美女西施和珍宝去贿(huì)赂(lù)吴王。

  文种见了吴王,献上西施,说:“越王愿意投降,做您的臣下,请您饶恕他。”伍子胥(xū)站出来大声反对道:“勾践深谋远虑,文种范蠡(lǐ)精明强干,这次放了他们,他们回去后定会想办法报仇的!”这时的夫差以为越国已经不足为患,又看上了西施的美色,就不听伍子胥的劝告,答应了越国的请求,把军队撤回了吴国。

  吴国撤兵后,勾践带着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吴国伺候吴王,放牛牧羊,终于赢得了吴王的欢心和信任。三年后,他们被释放回国了。

  勾践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晚上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并让门外的士兵问他:“你忘了三年的耻辱了吗?”他派文种管理国家政事,范蠡管理军事,自己亲自到田里与农夫一起干活,妻子也纺线织布。勾践的这些举动感动了越国上下官民,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终于兵精粮足,转弱为强。

  再说吴王夫差自从战胜越国后,沉迷于西施的美色,过着骄奢(shē)淫逸的生活。他又狂妄自大,听信奸臣坏话杀了忠臣伍子胥。这时的吴国,貌似强大,实际上已经是走下坡路了。

  公元前年,夫差亲自带领大军北上,与晋国争夺诸侯盟主,越王勾践趁吴国精兵在外,突然袭击,一举打败吴兵,杀了太子友。夫差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带兵回国,并派人向勾践求和。勾践估计一下子灭不了吴国,就同意了。公元前年,勾践第二次亲自带兵攻打吴国。这时的吴国已经是强弩(nǔ)之末,根本抵挡不住越国军队,屡战屡败。最后,夫差又派人向勾践求和,范蠡坚决主张要灭掉吴国。夫差见求和不成,才后悔没有听伍子胥的忠告,非常羞愧,就拔剑自杀了。

  成语“卧薪尝胆”,现在常用来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为国家报仇雪耻。

  11、孟母断机

  孟轲(kē)是战国时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成就与他母亲的严格教育是分不开的。

  孟轲小时候也很贪玩。一天,孟母正在织布,还未到放学时间,小孟轲却逃学跑回家。孟母见了,气得浑身发抖。她把小孟轲叫到跟前,说:“孩子,穷人无本,力气是钱。娘每天没日没夜地辛苦织布,赚(zhuàn)钱供你上学。可是,你却逃学。”说着,孟母拿起剪刀,“咔嚓”一声,把织布机上的绫(líng)子一刀剪断。

  小孟轲见娘生这么大的气,吓坏了,连忙央求说:“娘,我错了!我一定改!”

  孟母见小孟轲知错,舒了一口气,指着机上的断绫说:“孩子,不管做什么事,功到才能成。你不好好上学,就跟这些断绫一样,怎么能成材呢?”

  明白了娘的一片苦心,小孟轲赶快回到学堂。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逃过学。

  孟轲在孟母的循循善诱下,勤奋学*,成了学堂里有名的好学生。

  12、曾子杀彘(zhì)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儿子哭闹着要跟着去。夫人哄儿子说:“你先在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夫人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去杀。夫人就劝阻说:“我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学*,听从父母的正确教导。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正确教育的方法。”

  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

  成语“曾子杀彘”,现在常用来强**育儿童要讲究诚信,言行一致。

  13、毛遂(suì)自荐

  春秋时,秦军在长*一线,大胜赵军。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hán)郸(dān)。

  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想挑选个文武全才的人一起去。他挑来选去,最后还缺一个人。这时,门客毛遂自我推荐,说:“我算一个吧!”*原君见毛遂再三要求,才勉强同意了。

  到了楚国,楚王只接见*原君一个人。两人坐在殿上,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毛遂大步跨上台阶,大喊道:“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楚王非常恼火,问*原君:“此人是谁?”*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门客!”楚王喝道:“退下!我和你主人说话,你来干吗?”毛遂见楚王发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跨上几个台阶。他手按宝剑,厉声说:“如今十步之内,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见毛遂那么勇敢,没有再呵斥他,就听毛遂讲话。毛遂就把出兵援赵有利楚国的道理,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话,说得楚王心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秦军撤退了。*原君回赵后,待毛遂为上宾。他很感叹地说:“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赵国。”

  14、不耻下问

  卫国大夫孔圉(yǔ)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都能学*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公。

  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有一次,他问孔子:“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很多,凭什么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孔子听了微笑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对方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都会大方而谦虚地请教,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是很恰当的。”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服气了。

  成语“不耻下问”,现在指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道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

  15、孟母三迁

  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zhǎng)氏守节。孟子家住的地方离墓地很*,他就学了些丧葬之类的事。孟母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孟子就学了些做买卖和屠宰的东西。孟母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适合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成语“孟母三迁”,现在常用来强调环境对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成语“毛遂自荐”由此而来,比喻不经别人介绍,自我推荐担任某一项工作。

  16、狡(jiǎo)兔三窟(kū)

  春秋时代,齐国有位叫孟尝君的人,家中豢(huàn)养着许多门客。在这些门客中,有位叫冯谖(xuān)的人,常常一住就是很长一段时间,却什么事都不做。孟尝君虽然觉得很奇怪,但是好客的他还是热情招待冯谖。

  有一次,冯谖替孟尝君到薛地讨债,他不但没跟当地百姓要债,反而把债券(quàn)全烧了。薛地人民都以为这是孟尝君的恩德,心里充满感激。到后来,孟尝君被齐王解除相国的职位,前往薛地定居,受到薛地人热烈的欢迎,孟尝君才知道冯谖的才能。直到这时候,不多话的冯谖才对孟尝君说:“通常聪明的兔子都有三个洞穴,这样才能在紧急的时候逃过猎人的追捕,而免除一死。但是你却只有一个藏身之处,所以你还不能把枕头垫得高高地睡觉,我愿意再为你安排另外两个可以安心的藏身之处。”于是冯谖去见梁惠王,他告诉梁惠王说,如果梁惠王能请到孟尝君帮他治理国家,那么梁国一定能够变得更强盛。于是梁惠王派人邀请孟尝君到梁国,准备让他担任治理国家的重要官职。可是,梁国的使者一连来了三次,冯谖都叫孟尝君不要答应。梁国派人请孟尝君去治理梁国的消息传到齐王那里,齐王一急,就赶紧派人请孟尝君回齐国当相国。冯谖要孟尝君向齐王提出希望能够拥有齐国祖传祭器的要求,并且将它们放在薛地,同时兴建一座祠(cí)庙,以确保薛地的安全。祠庙建好后,冯谖对孟尝君说:“现在属于你的三个安身之地都建造好了,从此以后你就可以垫高枕头,安心地睡大觉了。”成语“狡兔三窟”,意思是狡猾的兔子有三个窟。比喻藏身的地方多。

  17、道听途说

  春秋时代,齐国有个人叫毛空,他爱听那些没有根据的传说,然后再把自己听到的津津有味地讲给别人。有一次,毛空听到一只鸭和一块肉的事,他觉得非常稀奇,便告诉给艾子。他说:“有一个人,养了一只特别能生蛋的鸭,那鸭一天能生一百多个蛋。”他见艾子笑了,又说:“那天,从天上掉下一块肉,那块肉长有三十丈,宽有十丈。”艾子笑着问道:“真的吗?有那样长的肉吗?”毛空急忙说:“噢,那就是长二十丈。”艾子仍不相信。他又改口:“一定是十丈长了。”艾子说:“你说的那只鸭是谁家养的?你说的那块肉掉在了什么地方?”毛空支支吾吾说不出来,最后只好说:“我是在路上听别人说的。”

  成语“道听途说”就是从这个故事而来的。这一成语比喻在路上听到没有根据的言论或传闻,再去传给别人。

  18、三令五申

  春秋时侯,有一位著名军事家名叫孙武,他携带自己写的“孙子兵法”去见吴王阖(hé)闾(lǘ)。吴王看过之后说:“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过了,是不是拿我的军队试试?”孙武说可以。吴王再问:“用妇女来试验可以吗?”孙武说也可以。于是吴王召集一百八十名宫中美女,请孙武训练。孙武将她们分为两队,用吴王宠爱的两个宫姬为队长,并叫她们每个人都拿着长戟(jǐ)。队伍站好后,孙武命搬出铁钺(yuè)(古时**用的刑具),三番五次向她们申诫。说完便击鼓发出向右转的`号令。怎知众女兵不单没有依令行动,反而哈哈大笑。孙武见状,又将刚才一番话详尽地再向她们解释一次,再而击鼓发出向左转的号令,众女兵仍然只是大笑。孙武便说:“解释不明,交代不清,是将官的过错。既然交代清楚而不听令,就是队长和士兵的过错了。”说完命左右随从把两个队长推出斩首。吴王见孙武要斩他的爱姬,急忙派人向孙武讲情,可是孙武说:“我既受命为将军,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遂命左右将两女队长斩了,再命两位排头的为队长。自此以后,众女兵无论是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甚至跪下起立等复杂的动作都认真操练,再不敢儿戏了。“三令五申”,即反复多次向人告诫的意思。

  19、鸡鸣狗盗

  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秦昭王将他留下,想让他当相国。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不久,大臣们劝秦王说:“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齐国有封地,有家人,怎么会真心为秦国办事呢?”秦昭王觉得有理,便改变了主意,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只等找个借口杀掉。

  昭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孟尝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应了,条件是拿齐国那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qiú)(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报酬。这可叫孟尝君作难了,因为刚到秦国,他便把这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王。就在这时候,有一个门客说:“我能把狐白裘找来!”原来这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他了解到,那件狐白裘放在宫中的精品贮藏室里,便借着月光,钻进贮藏室把狐白裘偷了出来。妃子见到狐白裘高兴极了,想方设法说服秦昭王放弃了杀孟尝君的念头。

  孟尝君立即率领手下人连夜偷偷骑马向东快奔。到了函谷关(在现在河南省灵宝县,当时是秦国的东大门)正是半夜。按秦国法规,函谷关每天鸡叫才开门,半夜时候,鸡怎么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时,只听见几声“喔,喔,喔”的雄鸡啼鸣,接着,城关外的雄鸡都打鸣了。原来,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会学鸡叫,而鸡是只要听到第一声啼叫就立刻会跟着叫起来的。怎么还没睡踏实鸡就叫了呢?守关的士兵虽然觉得奇怪,但也只得起来打开关门,放他们出去。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尝君已经逃走,立刻派出人马追赶。追到函谷关,人家已经出关多时了。孟尝君靠着鸡鸣狗盗之士逃回了齐国。

  成语“鸡鸣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20、乐极生悲

  战国时期,齐威王不理朝政,经常通宵沉溺在酒色中,很多诸侯趁机侵扰,国家处于危亡之际。大臣们谁也不敢规劝,只是干着急。齐国有个叫淳于髡的人,他说话诙谐善辩,喜欢用隐语微言讽谏威王的过失。

  有一次,楚国大规模发兵侵犯齐国,淳于髡(kūn)奉命请来了赵国的精兵来救援,楚军当夜撤回。齐威王非常高兴,设宴庆祝淳于髡请兵有功。宴饮中,齐威王问淳于髡能喝多少酒才醉?淳于髡回答说:“喝一斗也醉,喝一石也醉。”

  齐威王觉得淳于髡的话很奇怪,就问他:“此话怎讲?”

  淳于髡回答说:“像今天这样,喝大王赏赐给的酒,旁有执行酒令的执法官,后有御史官,我一边喝酒,心里一边在害怕,所以喝一斗就醉了。”

  齐威王颇感兴趣地问:“那么喝一石呢?”淳于髡回答说:“假如遇到久别的朋友,边喝酒边谈笑,这样可以喝八斗一石了。所以说饮酒过分,就会昏乱失礼,行乐到极点就会转化为悲哀,天下的事都是这样。”

  齐威王知道淳于髡是在委婉规劝他,于是取消了通宵达旦畅饮的恶*。“乐极生悲”这一成语,形容快乐到极点转而发生悲哀的事情。

  21、一鸣惊人

  战国时期,齐威王继承王位已有三年了,可是他整天饮酒作乐,不理朝政。

  大臣淳(chún)于髡想了个激励齐威王的办法。他说:“大王,臣听说齐国有一只大鸟,三年来不飞也不叫……”他故意停顿一下,试探地问:“大王知道这是一只什么鸟?”齐威王知道淳于髡在暗喻自己,不由得大笑起来。笑过一阵后,他才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那以后,齐威王就到各地去视察。看到称职的大夫,就给予奖励;发现一个破坏生产的大夫,就扔进油锅处死。接着,他又严格整顿军队,打败了入侵的魏国军队。齐威王“一鸣惊人”,使各国君主都感到震惊。成语“一鸣惊人”比喻*时默默无闻,突然干出一番惊人的事业来。

  22、三人成虎

  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有个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他了。

  后世人引申这故事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

  23、老马识途

  战国时期,齐桓公发兵攻打无*。齐军胜利返回时,因为不熟悉地形,走进了一个峡谷,迷失了方向。足智多谋的齐国军师管仲对齐桓公说:“老马识途,无*的马很多是从山戎弄来的,不如挑选几匹无*的老马,让它们在前边走,兴许可以找到出去的路。”齐桓公虽然将信将疑,但又没有别的办法,就同意试一试。于是管仲挑了几匹老马,让它们在前边走,大队人马跟在后头。几匹老马不慌不忙地走着,果然走出了迷谷,回到了原来的路上。大家死里逃生,都佩服管仲足智多谋。从此,“老马识途”也成为一句广为流传的成语。比喻有经验,能带领新手工作。

  24、惊弓之鸟

  有一天,更羸(léi)和魏王站在一个高台上,仰头看见有鸟在天空中飞。

  更羸对魏王说:“请大王看看,我可以只拉弓不发箭而把鸟射下来。”

  魏王不相信地说:“难道你的射术可以达到这样的水*吗?”

  更羸很自信地说:“可以。”

  过了一小会儿,一只雁从东方飞来,更羸拿起弓拉了一下空弦,那只雁就一下子栽落到地上。

  魏王惊叹说:“你射箭的本领居然可以达到这样一种地步!”

  更羸说:“这是一只受伤的孤雁啊!”

  魏王说:“先生是怎么知道的呢?”

  更羸回答说:“它飞得很缓慢,叫声很悲惨。飞得慢,是因为旧伤疼痛;叫得惨,是因为长久失群。由于它的旧伤没有长好而害怕的心情又没有去掉,所以一听见弓弦响,就急忙往高处飞,这就引起伤口破裂,从高空掉下来了。”这个成语现在常用来比喻受过惊恐见到一点动静就特别害怕的人。

  25、呆若木鸡

  战国时,斗鸡是贵族们寻欢作乐的一项活动,齐王便是当时的一位斗鸡迷。为了能在斗鸡场上取胜,齐王特地请专家纪(shěng)子帮他训鸡。

  齐王求胜心切,没过几天,便派人来催问,纪子说:“鸡没训好,它一见对手,就跃跃欲试,沉不住气。”过了几天,齐王又派人来问,纪子说:“还不到火候,看样子鸡虽不乱动了,但还不够沉稳。”又过了几天,纪子终于对来人说:“请你告诉齐王,我花工夫把鸡训好了。”待到斗鸡时,对手的鸡又叫又跳,而纪子训好的鸡却像只木鸡,一点反应也没有,别的鸡看到它那副呆样竟然都被吓跑了。因此,齐王用这只鸡和别人斗,自然场场获胜。他那高兴的样子就甭(béng)提了。后来人们又把“呆若木鸡”这个成语引申表示十分愚笨,也形容因为害怕或惊奇发呆的样子。

  26、围魏救赵

  战国时期,魏惠王任命庞涓为大将,大举进攻赵国,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成侯知道国力难以抵住魏军,就把中山之地献给了齐国,求齐国派兵解围。齐王即拜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率兵救赵。孙膑献计说:“魏国攻打赵国,一定把精锐部队统统派出去了,而国内只留下些老弱病残。我们不妨扬言攻打大梁,魏军听闻后一定会撤下邯郸外围的兵力,回头救大梁,我们在中途袭击魏兵,定可大获全胜。”田忌用了孙膑的计策。庞涓听到齐国进攻大梁的消息后,马上撤下包围邯郸的兵去救大梁,谁知魏军在桂陵遭到齐军截击,被杀得不得不撤回大梁,赵国之围得解。成语“围魏救赵”,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27、完璧归赵

  公元前年,赵国的国君惠文王得到了一块玉璧,叫“和氏璧”,是个无价之宝。秦昭王听说后,非常羡慕,就想把它弄到手。于是,秦昭王派使者带书信去见赵惠文王。说秦国愿意拿座城池来换那块“和氏璧”。这可让赵王作了难,给玉璧吧,怕秦王不守信用,得了玉璧不给城;不给吧,又怕惹恼秦王,领兵来攻打赵国。他就和大臣们商议此事。后来有个人推荐他的门客蔺(lìn)相如去秦国处理此事。惠文王派人把蔺相如叫来一谈,也觉得他是个合适的人选,就决定派他带着和氏璧去秦国。蔺相如到了秦国,把玉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一看,只见玉璧洁白无暇,晶莹透明,果真是个无价之宝,顿时高兴得合不上嘴。他翻来覆去欣赏了好半天,又传给身边的大臣和后宫的美女看,他们个个赞不绝口,纷纷向秦王表示祝贺。蔺相如站在旁边等了好一会,也不见秦王提换城一事,知道秦王要诓(kuāng)骗玉璧。但这时,玉璧已给了他们,又不能硬抢回来。蔺相如急中生智,客气地对秦王说:“这和氏璧虽是天下至宝,可惜上面还有一点小斑瑕(xiá),大王可能还没看见,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信以为真,把玉璧还给蔺相如。蔺相如把“和氏璧”拿在手中,连连倒退几步,靠在殿柱旁,义正词严地说:“这'和氏璧’是天下人人皆知的宝贝。当初大王派人送信去说要以座城池换这块玉璧。可是今天我看大王坐而受璧,又把玉璧随便给人传看,根本没有换城之意,所以我把玉璧收回。大王若是逼我的话,我宁愿把头连同这块玉璧一起撞碎在这殿柱上!”说完,就要往柱子上撞。秦王连忙陪着笑脸劝阻,又让人拿来地图说明把哪些城地割给赵国。蔺相如知道秦王这是先稳住他,再把玉璧骗去,就对秦王说:“这玉璧是稀世珍宝,我们赵王在送璧之前,斋(zhāi)戒了五天,又举行隆重的送璧仪式,大王要是真心换璧,也应斋戒五天,举行相应的受璧换城仪式,我才敢把玉璧献上。”秦昭王见蔺相如态度坚决,知道硬夺不行,就答应了。蔺相如回到宾馆,派一名随从化装成穷人的样子,把玉壁包好缠在腰间,沿小路偷偷送回赵国去了。五天以后,秦王邀请了楚燕齐魏等国的使者来参加受璧仪式,想借此来显示一下自己的威风。安排完毕,宣赵国使者上殿。蔺相如按照使节的仪式行过礼,秦王见他手中空空如也,就问他玉璧在哪里?蔺相如不慌不忙地说:“贵国从穆公以来,前后有多位君主,没有一个讲信用的。如今我也怕受到欺骗,就派人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了。”秦王一听,火冒三丈,让人把蔺相如绑起来问罪。蔺相如从容地说:“大王请息怒,让我把话当着大家说明白:大家都知道,秦国强,赵国弱,天下只有强国欺负弱国的事,从没有弱国欺负强国的道理。大王如真想要璧,这并不难,先把座城池交给赵国,然后派一使者跟我去赵国取璧,赵国绝不敢得了城市不给玉璧,去背个不守信用的名声。我知道这次愚弄了大王,罪该万死,请治我的罪吧,让各国都知道大王为了想得到一块玉璧而杀了赵国的使者,天下的人也可以知道是非曲直了。”一*话说得秦王目瞪口呆,他想就是杀了蔺相如也得不到璧,还落个坏名声,就下令把蔺相如放了。结果,秦国舍不得座城池给赵国,赵国也没有把“和氏璧”给秦国。成语“完璧归赵”,后来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28、孺(rú)子可教

  据传说,有一天,张良在桥上漫步,适遇一年迈老人。只见老人故意把鞋扔下桥底,慢慢地对张良说:“小伙子,下去给我拾鞋!”张良感到太突然,想上前教训老人,但碍于老人的年纪,不忍下手,只好下桥取鞋。取鞋后,老人又令张良给他穿上,张良膝跪于前,小心帮老人穿鞋。事毕,老人非但不谢,反而大笑而去。片刻老人又返回,对张良说:“孺子可教也,五日后的黎明,与我会此。”二次会面,皆因张良迟到而散,第三次张良夜半赴约,先老人一步,老人才授给张良一本书,对他说:“读此书则为王者师。后十年天下会大乱。十三年后你会见我于济北谷城(今山东*阴西南),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完就很快走了。张良很奇怪,次日天明一看书,方知书名为《太公兵法》(太公,即姜太公,周武王的军师)。张良就日夜诵读此书,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tāo)略足智多谋文武兼备的“智囊”。十年后果然陈胜起义爆发,十三年后张良去谷城,山下确有黄石一尊,老人的预言神奇般地得到应验。这个故事虽属后人虚构,但他赞扬了张良的聪慧过人。成语“孺子可教”,后来常指年轻人有出息,可以把本事传授给他。

  29、纸上谈兵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很能谈论用兵之道,连赵奢也难不住他,日子长了,赵括便以为天下没有人能及得上自己。公元前年,秦兵进犯赵国,赵孝成王命廉颇为大将,率军抵抗。廉颇见秦军强大,就在长*筑垒固守,与秦兵形成对峙(zhì)局面。秦国一时无法取胜,就派间谍到赵国散布流言,说廉颇惧怕秦兵,秦国担心赵王任命赵括为将。赵王果然中计,令赵括代廉颇为大将。由于赵括没有实际作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结果陷入秦军重围,他也在突围中被乱箭射死,赵国万军队也被秦将白起活埋。“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现用来比喻脱离实际而夸夸其谈的人。

  30、负荆请罪

  战国时代,赵惠文王因蔺相如办外交有功,拜蔺相如为上卿,官位在廉颇大将之上。廉颇因此心中不快,觉得自己功劳卓著,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侮辱蔺相如。蔺相如知道后,不愿意和廉颇争位次先后,便处处避让廉颇,上朝时假称有病,以便回避。

  有一次,蔺相如乘车外出,远远望见廉颇的车子迎面而来,急忙叫手下人把车赶到小巷里避开。他手下的人便以为主人害怕廉颇,非常不解。蔺相如对他们解释说:“秦国这样强大,我都不怕,廉将军又有什么可怕呢?我想,强横的秦国今天之所以不敢对我们赵国轻易用兵,只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人。如果我和廉将军两人不能和睦相处,像老虎一样相斗,必定有一虎受伤,秦国就会趁机侵略赵国。我所以对廉将军避让,是因为我把国家的安危放在前头,不计较私人的怨恨。”蔺相如这番话传到了廉颇耳中,廉颇为蔺相如如此宽大的胸怀深深感动,觉得十分惭愧。于是脱掉上衣,在背上绑了一根荆杖,请人领到蔺相如家请罪。两人从此成为至交。后用“负荆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31、指鹿为马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是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时,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还有一些*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nìng)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xiáo)黑白。

  32、远交*攻

  战国末期,七雄争霸。秦国经商鞅变法之后,势力发展最快。秦昭王开始图谋吞并六国,独霸中原。公元前年,秦昭王准备兴兵伐齐。范雎(jū)此时向秦昭王献上“远交*攻”之策,阻秦国攻齐。他说:齐国势力强大,离秦国又很远,攻打齐国,部队要经过韩魏两国。军队派少了,难以取胜;多派军队,打胜了也无法占有齐国土地。不如先攻打邻国韩魏,逐步推进。为了防止齐国与韩魏结盟,秦昭王派使者主动与齐国结盟。其后十余年,秦始皇继续坚持“远交*攻”之策,远交齐楚,首先攻下韩魏,然后又从两翼进兵,攻破赵燕,统一北方;攻破楚国,*定南方;最后把齐国也收拾了。秦始皇征战十年,终于实现了统一*的愿望。

  远交*攻,语出《战国策秦策》:范雎曰:“王不如远交而*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这是范雎说服秦王的一句名言。远交*攻,是分化瓦解敌方联盟,各个击破,结交远离自己的国家而先攻打邻国的战略性谋略。当实现军事目标的企图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难以达到时,应先攻取就*的敌人,而不能越过*敌去打远离自己的敌人。为了防止敌方结盟,要千方百计去分化敌人,各个击破。消灭了*敌之后,“远交”的国家又成为新的攻击对象了。“远交”的目的,实际上是为了避免树敌过多而采用的外交诱骗策略。

  成语“远交*攻”,后来也指待人处世的一种手段。

  33、图穷匕见(xiàn)

  战国末期,秦国比较强盛,就不断出兵侵占其它国家的领土。一次,秦国攻占了赵国的都城,并且一直打到北部的燕国。

  燕国的太子丹焦虑不安,决定派勇士荆轲到秦国去刺杀秦王,并让秦舞阳作他的助手。为了取得秦王信任和欢喜,以便有机会靠*他,燕太子丹让荆轲带去两样东西作礼物:一是秦王急于得到的秦国叛将和秦王的仇人樊于期的人头;一是燕国的地图。樊于期的人头和地图分别装在两个匣子里。地图里裹着行刺秦王的匕首,匕首是由毒液泡过的,只要刺破一点皮,就能使秦王丧命。荆轲和秦舞阳二人到了秦国都城咸阳后,先用金银珠宝买通秦王的大臣蒙嘉,再通过他对秦王说,燕国的荆轲要把叛将的人头和燕国地图献给秦王。秦王大喜,就在咸阳宫里摆下酒宴,接见燕国来的勇士。荆轲在前,秦舞阳随后,登上宫殿的台阶。这时,秦舞阳紧张得腿都有点发抖了,而荆轲却坦然自若,面无惧色。秦王看过仇人樊于期的人头,又让荆轲把燕国的地图献上来。荆轲捧着地图来到秦王面前,恭恭敬敬地献上去。秦王慢慢把地图展开,仔细观看。地图将要展到尽头,裹在里边的匕首突然露了出来。这时,荆轲迅速一手抓住秦王的衣袖,一手抓起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一见,吓得扯断衣袖,转身就逃。荆轲没有刺中秦王,就在后边紧追。这时,秦王的卫士赶来了。秦王拔出身上的长剑,砍伤了荆轲的左腿。荆轲倒在地上,把手中的匕首向秦王投去,但没有击中。结果,勇士荆轲被拥上来的卫士杀死了。后来,“图穷匕见”这句成语,人们用来比喻事情到了最后,真相终于暴露出来了。

成语的成语故事6

  【成语】: 反求诸己

  【拼音】: fǎn qiú zhū jǐ

  【解释】: 求:追究,寻求;诸:“之于”的合成词。反过来追究自己。指从自己方面找原因。

  【成语故事】:

  相传四千多年前,正是历史上的夏朝;当时的皇帝就是赫赫有名的大禹。

  有一次,诸侯有扈氏起兵入侵,夏禹派伯启前去抵抗,结果伯启打败了,部下们很不甘心,就一致的要求再打一次仗。伯启说:“不必再战了。我的兵马、地盘都不小,结果还吃了败战,可见这是我的德行比他差,教育部下的方法不如他的缘故。所以我得先检讨我自己,努力改正自己的毛病才行。”从此,伯启发愤图强,每天天刚亮就起来工作,生活简朴,爱惜百姓,尊重有品德的人。这样经过了一年,有扈氏知道了,不但不敢来侵犯,反而心甘情愿的降服归顺了。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它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要先要求自己,找出自已本身的缺点,努力加以改正,只有抱持这种态度,才能够把事情做好,能够这么做的人,我们就说他能“反求诸己”。

  虽然,这只是短短的四个字,但是,它却可以做为我们修养上的金科玉律,不仅我们可用它来反省自己,也可以用它来劝勉别人,对于我们自己的做人处事,一定有很大的帮助。


读书的成语故事 (菁华6篇)(扩展8)

——马的成语故事 (菁华6篇)

马的成语故事1

  【出处】《战国策·秦策》: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孝公已死,惠王代后,执政有顷,商君告归。……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

  秦孝公一见卫鞅得了西河,打了个大胜仗,就封他为侯,把商于(在河南省淅川县西)一带十五座城封给他,称他为商君。卫鞅就叫商鞅了。

  商鞅谢恩回来,非常得意。家臣们和亲友们都向他庆贺。有的说,秦国能够这么富强,全是他的功劳;有的说,他是自古以来最出名的改革家;有的说,他改变了土地制度,真了不起;有的说,他压住了贵族,实行连坐法,哪一件不是大事情。大伙儿你一言、我一语,说得商鞅心里挺舒服。他挺自傲地问他们:“我比五羊皮大夫怎么样?”大伙儿都奉承着他,说:“他哪儿比得上你呢?”其中有位门客,叫赵良,听了这些话,实在忍不住了,大声地说:“你们都在商君门下吃饭,怎么不替他担点心事,反倒胡说八道,一味地奉承他!”大伙儿听了,不敢出声。商君有点不高兴,在他发光的脸上浮上一层怒气,问他:“先生有什么话要说?”赵良说:“您要知道一千个人瞎称赞,不如一个人说真话。要是您不见怪的话,我就说给您听听。”商鞅挺会拢络门客,立刻改了样儿,挺恭敬地说:“俗语说,‘良药苦口’,请先生指教。”

  赵良一想,要说就说个透,要骂就骂个够。他挺郑重地对商鞅说:“您说起五羊皮大夫,我就把他跟您来比一下吧。百里奚在楚国给人看牛,秦穆公知道了,想尽法子,请他来当相国。您呢?三番两次地托个小人景监给您介绍。百里奚得到了秦穆公的信任,就推荐别人。百里奚当了六七年相国,一连三次*定晋国的内乱,中原诸侯个个佩服,西方的小国都来归附。您呢?冤了朋友,夺了西河,只讲武力,不顾信义,谁还能诚心诚意地相信您?百里奚处处替老百姓着想,减轻兵役,不乱用刑罚,叫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您呢?把老百姓当作奴隶,拿最严厉的刑罚管理老百姓。百里奚自己*时生活非常俭朴,出去的时候不用车马,夏天在太阳底下走,也不打伞。您呢?每逢出去的时候,车马几十辆卫兵一大队,前呼后拥,吓得老百姓来不及躲。百里奚一死,全国男男女女痛哭流涕,好像死了自己的父亲。您呢?把太子的师傅公子虔割了鼻子,在太师公孙贾脸上刺了字,一天之中杀了七百多人,连渭河的水都变红了。上上下下,哪一个不恨您,说句不中听的话,他们恨不得您早点死呢。别人一味地奉承,我可真替您担心哪。”

马的成语故事2

  成语名称:单枪匹马

  成语拼音:dān qiāng pí mǎ

  成语用法:作主语、定语、状语;指独立作战。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联合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匹:单独。打仗时一个人上阵。形容孤身奋战,单独行动。

  成语来源:五代·楚·汪遵《乌江》诗:“兵散弓残挫虎威,单枪匹马突重围。”

  成语造句:叶圣陶《皮包》:“现在的社会,单枪匹马,各干各的,是不行了。”

  单枪匹马的成语故事

  秦王朝灭亡后,项羽的楚军是最强大的,可是在与汉军争夺中,渐渐走了下坡路。

  单字开头的成语

  单刀赴会 单枪匹马

  包含有单字的成语

  单枪匹马 单刀赴会

马的成语故事3

  【田忌赛马】

  齐国的大将田忌,很喜欢赛马,有一回,他和齐威王约定,要进行一场比赛。他们商量好,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赛的时候,要上马对上马,中马对中马,下马对下马。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马强得多,所以比赛了几次,田忌都失败了。田忌觉得很扫兴,比赛还没有结束,就垂头丧气地离开赛马场,这时,田忌抬头一看,人群中有个人,原来是自己的好朋友孙膑。孙膑招呼田忌过来,拍着他的肩膀说:“我刚才看了赛马,威王的马比你的马快不了多少呀。”孙膑还没有说完,田忌瞪了他一眼:“想不到你也来挖苦我!”孙膑说:“我不是挖苦你,我是说你再同他赛一次,我有办法准能让你赢了他。”田忌疑惑地看着孙膑:“你是说另换一匹马来?”孙膑摇摇头说:“连一匹马也不需要更换。”田忌毫无信心地说:“那还不是照样得输!”孙膑胸有成竹地说:“你就按照我的安排办事吧。”齐威王屡战屡胜,正在得意洋洋地夸耀自己马匹的时候,看见田忌陪着孙膑迎面走来,便站起来讥讽地说:“怎么,莫非你还不服气?”田忌说:“当然不服气,咱们再赛一次!”说着,“哗啦”一声,把一大堆银钱倒在桌子上,作为他下的赌钱。齐威王一看,心里暗暗好笑,于是吩咐手下,把前几次赢得的银钱全部抬来,另外又加了一千两黄金,也放在桌子上。齐威王轻蔑地说:“那就开始吧!”一声锣响,比赛开始了。孙膑先以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第一局输了。齐威王站起来说:“想不到赫赫有名的孙膑先生,竟然想出这样拙劣的对策。”孙膑不去理他。接着进行第二场比赛。孙膑拿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获胜了一局。齐威王有点心慌意乱了。第三局比赛,孙膑拿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又战胜了一局。这下,齐威王目瞪口呆了。比赛的结果是三局两胜,当然是田忌赢了齐威王。还是同样的马匹,由于调换一下比赛的出场顺序,就得到转败为胜的结果。

马的成语故事4

  一马当先的成语故事讲的是三国时,黄忠的军队来到定军下,黄忠找法正商量攻打定军山的作战方案。法正指着定军山西面的一座高山说:“这座山比定军山高,如果攻占它,居高临下,定军 山上的情况就看得一清二楚,拿下定军山易如反掌。”黄忠抬头观察了一蕃,当天半夜就发动了进攻,占领了山头。法正说:“老将军,请您带领军队在半山腰,我 在山顶监视。夏侯渊的军队来攻打,我就举旗帜为信号。举白旗,老将军就紧守不出击;举红旗,就立即冲下山狠狠的打。这样,一定能取得胜利。”黄忠完全赞成。

  夏侯渊得知对面的高山失守后极为偾怒,下决心把它夺回来。张颌劝他说这是法正的计谋,应该坚守,决不可出去。但是,夏侯渊听不进去。他亲自带领一支军队下 山,围住那座高山,大声叫骂,向黄忠挑战。法正在山顶上举起白旗,黄忠看见,守在山腰不下来。

  到了下午,法正发现魏军已经疲劳,乘他们没有防备,连忙挥舞 红旗。黄忠看到信号后,发起进攻。随着一片喊杀声,黄忠已飞冲到夏侯渊面前,夏侯渊被连头带肩砍作两段。

  黄忠斩了夏侯渊,夺下了顶军山,为夺取整个汉中扫除了障碍。

  一马当先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yī mǎ dāng xiān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九十六回:“即便勒兵列阵,一马当先,驰下山来,犹如天崩地塌之势。”

  【解释】原指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也比喻工作走在群众前面,积极带头。

  【用法】作谓语、宾语、状语;指带头

  【近义词】遥遥领先、争先恐后、身先士卒、匹马当先

  【反义词】知难而退、后来居上、后起之秀、慢条斯理

  一马当先点评

  一马当先的成语故事讲的是永远走在任何事情的最前沿,是个榜样的象征。我们常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最勇敢的人,所以呀,成功的人从来走的不是捷径,而是几乎别人不愿意走的艰险的路。小朋友们,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马的成语故事5

  秦琼卖马

  隋朝末年,在济南府当差的山东豪杰秦琼受命来潞州办事,不幸染病于店中,所带盘费俱已耗尽。无奈之中,牵着他心爱的坐骑黄膘马到西门外的二贤庄去卖。

  秦叔宝将黄膘马拴在庄南大槐树下,二贤庄庄主单雄信听说有人卖马,便去相马。

  秦叔宝早在山东就听说单雄信是一条好汉,只是眼下穷困潦倒,羞于颜面,难以通报真名实姓。偏偏单雄信听说卖马人是济南来的,便请他到府上吃茶,还顺便打听仰慕已久的山东好汉秦叔宝。

  秦叔宝谎称:“员外打听的人正是小弟同衙好友。”雄信闻知他与叔宝是朋友,随即修书一封托交叔宝,并付了马价纹银三十两,外加程仪三两,不在马价数内,还取潞绸两匹相赠。

  却说秦叔宝瞒得了单雄信,却在潞州酒楼上邂逅了另一条好汉王伯当。伯当告知了单雄信,害得雄信到处

马的成语故事6

  殷仲堪、桓玄、顾恺之三人都是东晋名士,他们关系密切,经常聚在一起聊天。

  殷仲堪是陈郡(今河南淮阳)人,曾经担任荆州刺史。仲堪是个孝子,有一年,父亲得了重病,他衣不解带在病榻前服侍。一天,他见父亲被病魔折磨得形容枯槁,不由得潸然泪下,待伸手去拭泪时,忘记了手中还有药,药不慎进了眼睛,从此他的一只眼睛就瞎了。殷仲堪待人热情,喜欢结交朋友,家中经常高朋满座。

  桓玄是东晋名将、南郡宣武公桓温之子。桓温死时,桓玄才七岁,他替父亲守孝三年期满时,府州文武官员前来向他的叔父桓冲辞行。桓冲抚摸着桓玄的头说:“这些都是你父亲的老部下呀!”桓玄听了泪流满面。那些官员都感到非常惊异,觉得这个孩子不可等闲视之。长大后,桓玄身材魁梧,气壮声宏,多才多艺。受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不少名士都极力想和他结交。

  顾恺之,字长康,东晋杰出画家。兴宁二年(公元364年),顾恺之在建康城西南的瓦官寺作壁画,绘维摩诘像。维摩诘居士是佛教信徒中在家修行的典范,一向被视为绘画的难点,顾恺之却凭着精湛的画技把他画得惟妙惟肖。这事在当时引起轰动,为他博得了“才绝、画绝、痴绝”的美名。他曾经担任过桓温的参军,深得桓温的信任。桓温死后,他又担任殷仲堪的参军,与桓玄、殷仲堪来往甚密。

  这天,桓玄、顾恺之相约来到殷仲堪家里。坐定后,他们开始喝茶闲聊,先是谈些自然界的景象,后来有人提出讲故事比赛,谁讲的最惊险,谁就算赢。大家都点头同意。

  桓玄最先说:“矛头淅米剑为炊。”这话的意思是:用长矛的尖头淘米,用剑烧火做饭。殷仲堪接着说:“百岁老翁攀枯枝。”意思是说一位年纪很大的老翁悬挂在一棵干枯的树枝上,自然险得很。这时旁边有人又接着说了一句:“井上辘轳卧婴儿。”井台的辘轳上睡着一个婴儿,听起来更险。顾恺之见轮到自己了,不慌不忙地说:“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应仲堪吓了一跳,下意识地想到自己瞎了的那只眼睛,脱口而出:“啊!这太可怕了!”

  “矛头淅米剑为炊、百岁老翁攀枯枝、井上辘轳卧婴儿”确实已经够凶险的了,但顾恺之的“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更是险到了极致。后人就用“盲人瞎马”比喻一个人面临巨大的危险而不自知。这个故事的启示意义不言而喻。我们不论做什么事,动手之前都应该仔细谋划,要不然就会像“盲人瞎马”一样面临凶险。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