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成语故事(精选十篇)

首页 / 成语故事 / |

  草船借箭成语故事 1

  周瑜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每次都想算计诸葛亮。有一次周瑜和曹军交战,让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可诸葛亮说三天就可以。周瑜说,如果不够就按军法处置。

  周瑜让鲁肃去探听情报,诸葛亮请鲁肃帮忙。要鲁肃帮他准备二十条船,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不能被周瑜知道。

  第一天,诸葛亮没什么动静,第二天,也不见他有什么动静。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把鲁肃给的船,用绳索接起来,向北开去。

  江上大雾漫天,在江上面对面都看不清。天光未亮,船靠*了曹营。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一字摆开,叫军士擂鼓呐喊。诸葛亮去饮酒作乐。

  曹操知道了,让弓弩手放箭。诸葛亮让船掉过头,仍旧逼着曹军放箭。

  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散。诸葛亮带船向南驶去。曹操知道上当了,可追也来不及了。

  到了南岸,船上的箭有十万多支。鲁肃告诉了诸葛亮借箭的经过,周瑜自叹不如诸葛亮。

  草船借箭成语故事 2

  周瑜一向小肚鸡肠,妒忌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于是,他就以公事为由,要诸葛亮十天内造好十万之箭,以此陷害他。

  诸葛亮说他只用三天,便可造好。周瑜不信,要诸葛亮立下军令状,还派鲁肃探听诸葛亮的一举一动。可诸葛亮要鲁肃帮他拨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有三十名军士,布置上青布幔子和草把子,还要鲁肃不要告诉都督。鲁肃答应了,回来汇报时,果然没有提这些准备,只说诸葛亮不用造箭的材料。

  鲁肃按诸葛亮说的都准备了,等诸葛亮调度。前两天没有任何动静,就在第三天四更,诸葛亮请鲁肃去取箭。此时大雾漫天,诸葛亮却叫军士们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排开,又叫的军士们擂鼓呐喊。被曹操听到了,可看着大雾弥漫不敢擅自动兵,只叫弓箭手放箭。一万多名弓箭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个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继续受箭。天亮了,孔明命军士高喊谢谢丞相之箭。在曹操知道时,船已使出好远。

  周瑜到江边来般箭了。经鲁肃一讲,觉得自叹不如。

  草船借箭成语故事 3

  有关草船借箭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许多有才能的人出来争夺权力,效力于东吴的大将军周瑜看到蜀汉的军师诸葛亮很有才干,心里非常妒忌。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一起对付曹操的队伍了。这次要在水上打仗,你觉得士兵用什么兵器最好呢?”诸葛亮说∶“当然是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只是现在军中的箭数量太少,想请先生负责尽快造出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拖啊。”诸葛亮笑笑,说∶“大将军都亲自委托了,我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呢?”

  “十天造得好吗?”周瑜问。

  “既然这么快就要打仗了,十天恐怕来不及,可能会误了大事。”诸葛亮看看周瑜,又信心满满的举起三根手指,接着说∶“只要三天,就可以弄到十万支箭了!”周瑜大惊,心想诸葛亮为了卖弄自己的聪明也不能这样吹牛啊,赶紧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只见诸葛亮非常淡定的说∶“我怎么敢跟大将军开玩笑?你要是不信,我愿意立下军令状,如果三天造不好十万支箭,随便你怎么惩罚。”

  听到这里,周瑜很高兴,觉得诸葛亮是自动送上门的受罚,马上叫他当面立下军令状,“哈哈,先生,我摆了酒*,我们来喝一杯吧!”诸葛亮欣然接受邀请,坐下说∶“今天是来不及开始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你派五百个士兵到江边来搬箭。”说完又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东吴的军师鲁肃听说了这件事,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工匠们,叫他们故意拖延时间。到时候,造箭用的材料不齐全,看他们怎么按时造出箭来,等定了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帮我看看他怎么打算的,回来报告我。”

  鲁肃来见诸葛亮,诸葛亮就像看到救星一样,大笑着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还得请你帮帮我的忙,借二十条摆满稻草人的船给我!”鲁肃非常纳闷,不知道他要这些干嘛,但还是答应了。

  鲁肃回来报告周瑜,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却完全不提借船的事。周瑜就更好奇了,没这些材料,看他怎么造箭!

  鲁肃偷偷的按诸葛亮的要求,准备好了二十条最快的船,每条船上配了三十名士兵,还布置好了青布幔子和稻草人,就等着诸葛亮的命令。第一天过去了,诸葛亮没有任何命令和行动;第二天也过去了,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半夜两点的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啊。”“哪里有箭?到哪去取?”诸葛亮神秘的说∶“不用问,去了就知道。”诸葛亮下令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边江岸开去。

  半夜的江面是漫天的大雾,连对面人的脸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曹操队伍的水寨了。只听诸葛亮一声令下,让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然后又叫船上的士兵一边打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你这么突然的大张旗鼓,如果曹操的士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不用担心,雾这么大,曹操看不清我们有多少士兵,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喝酒谈天,天亮了就可以回去。”

  果然,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吓了一跳,思考一番就下令说∶“现在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击我们,又看不清他们的虚实,不能轻易出动。来人呐,准备弓箭,让所有士兵朝声音传来的方向射箭,这样他们就不敢靠*了!”很快,一万多名弓箭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全都扎进了稻草人和青布里。不一会儿,诸葛亮又下令让所有的船掉个方向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然后继续打鼓呐喊,慢慢靠*曹军的`水寨,很快,这一面的稻草人也插满了箭。

  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边的稻草人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士兵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接着所有船往南边快速回岸了。曹操这才知道上了当,气急败坏的,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开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周瑜派来的五百个士兵正好来到江边搬箭。每条船大约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总共有十万多支。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真的是神机妙算啊,我真比不上他!”

  历史还原

  草船借箭,历史上或确有其事,但主要人物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

  根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引注《吴历》,孙权屡屡向曹操军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就亲自乘了一艘轻船,从濡须口进入曹操军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孙权来了,是孙权要亲自来看看曹军的阵势(欲身见吾军部伍也),下令部队严加戒备,箭弩不得妄发。孙权在曹操面前走了五六里路,才返回。走的时候还向曹军击鼓奏乐。所有这些都被曹操看在眼里叹息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但是在《魏略》却不是这个说法。它说孙权不是乘轻船,而是坐大船。曹操也没有说弓弩不得妄发,而是下令射箭。结果万箭齐发,都射在了孙权的船上,船就向一边倾斜,于是孙权便下令掉头,使“箭均船*”,然后安然回去。

  草船借箭成语故事 4

  一阵晕眩过后,我发现自己身处一个陌生的江岸边,这里人声嘈杂、火把林立,成千上万的士兵全副武装,列阵迎战;弓箭手,张弓搭箭,瞄准了江面。放眼望去,江面上大雾重重,只听见战鼓齐鸣,喊杀声响彻夜空,分辨不出前来进攻的有多少船只多少士兵。难道我穿越到了三国时期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历史中,而我又身处曹营?

  正当我疑惑不解时,只听到队伍中有人大声禀报:“报告丞相,诸葛亮趁大雾天偷袭我军,我军已经做好抗敌准备,就等您一声令下,万箭齐发,一定会将敌人射成马蜂窝。”正待曹操下令放箭时,我不知哪来的`勇气,大声呼喊:“曹公且慢!”曹操回头打量着我,众将士也同时发现了我,立马抽出配剑“嗖嗖嗖”指向我。“敌在暗,我在明,茫然出击,恐怕正入敌方圈套啊!况且诸葛亮足智多谋,其中肯定有诈。”听我言毕,曹操迟疑片刻,令将士将我押解到他面前,问我有何高见。“禀报曹公,江上大雾,看不清对方虚实,万箭齐发只怕浪费箭枝,不如在部分箭头上绑上引火物点着发射,这样既可以把敌方船只烧毁,也可以驱散江上的大雾。”曹操听毕,面露喜色,传令下去改用火箭迎敌。顿时,火光映红了夜空,一阵阵哭爹喊娘声起,不时有人身上带着火苗跳入江中,众多敌船都被烧红了,仓促向江对岸逃窜……

  草船借箭成语故事 5

  周瑜很妒嫉诸葛亮有才干,想用“十天内造十万支箭”的公事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说只用三天就可以,并且立下了军令状。

  诸葛亮找鲁肃为他做准备,让鲁肃借他二十条船和一千多个草把子,每条船上要有三十名军士,并把草把子排在船两边,用青布幔子把船围起来。诸葛亮还叫鲁肃不要把借船的事告诉周瑜,鲁肃果然没有说,只对周瑜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

  鲁肃按照诸葛亮说的'去做了,等诸葛亮的吩咐。第二天,诸葛亮没有动静。到了第三天晚上,诸葛亮分赴鲁肃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面开去。开到了曹操水寨旁,江上有大雾,诸葛亮叫船一字摆开,船头朝西,船尾朝东,还让船上的军士擂鼓并呐喊。因为江上有雾,曹操看不清,不敢轻举妄动,于是就叫弓弩手朝船射箭。诸葛亮的船一面的草把子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把船掉过头来,逼*水寨受箭。天快亮了,诸葛亮的船两面都插满了箭,然后回到远处。

  诸葛亮借来十万支箭,让周瑜自叹不如诸葛亮。

  草船借箭成语故事 6

  【拼音】cǎo chuǎn jiè jiàn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曹操率大军攻打东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周瑜心胸狭隘,很忌妒诸葛亮,设计让诸葛亮三天之间完成造箭十万支。诸葛亮向鲁肃借了20只船及草人,趁夜色大雾之机,开船向曹营,曹操率军拼命向草人上射箭,圆满完成任务。

  【出处】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6**目

  【解释】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借他人的力量

  【灯谜】孔明造箭

  【成语示列】他很佩服诸葛亮的草船借箭的计谋。

  【其它使用】

  ◎ 一些主要情节,如险走柴桑,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六出祁山等也进行了艺术加工,并在原著的基础上加以丰富和发展。

  草船借箭成语故事 7

  周瑜妒忌诸葛亮有才干。

  有一天,周瑜以公事为由让诸葛亮用十天造十万支箭。诸葛亮说只需三天,周瑜以为诸葛亮开玩笑,叫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

  周瑜去派诸葛亮打听,回来报告他。

  见面后,诸葛亮请鲁肃给他准备二十条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并嘱咐他千万不能让周瑜知道。鲁肃答应了,回来后报告周瑜说诸葛亮不需什么造箭材料。周瑜非常疑惑。

  前两天没动静,到第三天四更时,诸葛亮把鲁肃请到船里。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起来,朝北岸开去。

  这时候,大雾漫天,船已靠*曹军水寨。诸葛亮下令船头向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人擂鼓呐喊。曹操听到喊声,下令让弓(gong)弩手朝他门放箭,一万多名弓(gong)弩手齐向江中放箭,箭像下雨一样。

  天亮了,这时,船两边的'草把子都插满了箭。每船约五六千只,二十条船一共十万多支箭。鲁肃告诉周瑜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草船借箭成语故事 8

  【出处】

  《三国演义》。

  三国时,最强的曹操率大军攻打东吴,东吴君主孙权被迫与刘备联合起来,共同抗曹。刘备的军师诸葛亮被派往东吴,共商大计。周瑜非常嫉妒诸葛亮的才华和名声,想借这次机会置他于死地。周瑜借口水上交战需要用箭,命令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否则要受处罚。不料诸葛亮说他只需要三天即可,并当场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甘愿受罚。周瑜暗暗高兴诸葛亮自投罗网,同时又不免感到怀疑,不知道诸葛亮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他一面吩咐工匠们不要把造箭的材料准备好,一面派大臣鲁肃前去探听诸葛亮的消息。

  鲁肃和诸葛亮颇有交情,他看出了周瑜的险恶用心,不禁暗暗为诸葛亮捏了一把汗。鲁肃怪诸葛亮不该上了周瑜的当,把自己推上了绝路。不料诸葛亮胸有成竹地说:“无妨。”他请鲁肃借给他二十只船和一千多支草把子,每只船上三十个士兵,船要用青色的布幔遮盖住,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末了,诸葛亮一再叮嘱鲁肃,借船的事千万不要让周瑜知道。鲁肃觉得十分疑惑,但仍按诸葛亮的吩咐把东西都准备好了。两天过去了,不见什么动静。第三天的四更时分,诸葛亮派人把鲁肃请到船上,说要去取箭。江上大雾弥漫,对面都看不见人。诸葛亮命人用绳索把船连起来,朝对岸的曹军水寨开去。船在靠*曹军水寨的地方一字摆开,诸葛亮又令士兵们擂鼓呐喊。鲁肃十分惊慌,诸葛亮却毫不在意,只劝他放心饮酒。曹操以为是东吴的军队来进攻,因为雾大怕中埋伏,他命令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箭如雨点般射到船上的草把子上。一会儿功夫,一边的草把子上插满了,诸葛亮又下令把船调过头来,让另一边受箭。

  船两边的草把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满了箭,每只船上至少有五六千支,总数超过了十万支。这时,太阳出来了,雾也要散了,诸葛亮下令赶快往回开船。

  诸葛亮按时完成了任务,周瑜又惊又气。鲁肃向周瑜讲述了借箭的经过,周瑜不由地感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不如他。”

  释义

  草船借箭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达到自己的目的。

  草船借箭成语故事 9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想故意为难他,让他十天造10万支箭。没想到诸葛亮不仅爽快地答应了,还立下军令状,说三天可以造完。

  周瑜还想使坏,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又让鲁肃去打听。

  诸葛亮跟鲁肃说,让他借自己20条船,每条船上三十名军士,一千多个草把子,并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不让鲁肃告诉周瑜,鲁肃同意了。

  第一天和第二天,没有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诸葛亮叫鲁肃来取箭。诸葛亮吩咐把20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往北向曹军水寨开去。当时大雾漫天,船靠*曹军水寨后,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排开,并让军士们一边擂鼓,一边呐喊。鲁肃害怕曹军会出来,但诸葛亮说雾大曹操不会派兵出来,并和鲁肃一起饮酒取乐。

  曹操因为江上雾大,看不清虚实,于是加大兵力,朝江中放箭。随后,诸葛亮又下令把船调过来,继续受箭。

  天渐渐亮了,诸葛亮让军士高声喊道,“谢谢曹丞相的.箭”。接着让20条船驶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当,可这边船顺风顺水,追不上了。

  周瑜知道借箭的经过后,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草船借箭成语故事 10

  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

  一天,周瑜和诸葛亮约好在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诸葛亮当场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周瑜派鲁肃前去探听。诸葛亮向鲁肃借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诸葛亮还再三叮嘱鲁肃,这件事不能让周瑜知道。鲁肃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鲁肃把诸葛亮说的都准备好了,等诸葛亮调度。等第三天四更时,诸葛亮秘密的把鲁肃请到船里。诸葛亮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起来,朝北岸开去。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让军士们擂鼓呐喊,诸葛亮在船里饮酒取乐。

  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箭手朝他们射箭。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擂鼓呐喊,逼*曹军水寨受箭。

  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船上足有十万支箭,诸葛亮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这时,周瑜正好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搬箭。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自叹不如。


草船借箭成语故事(精选十篇)扩展阅读


草船借箭成语故事(精选十篇)(扩展1)

——草船借箭作文300字(精选十篇)

  草船借箭作文300字 1

  周瑜十分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有一次,周瑜再商议军事提出让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并不让诸葛亮推脱。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并答应三天之内造好,他还立下了军令状。周瑜不信,便派鲁肃去打听一下。

  鲁肃去找诸葛亮,诸葛亮向鲁肃借了二十条船和一些其他的一些材料,三天之后,诸葛亮和鲁肃一起去取箭,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朝北岸开去。船已经靠*曹军水寨,这时,大雾漫天,对面看不清人,天还没亮,诸葛亮下令船头朝西,船位朝东,一字摆开,还让军士们呐喊。曹军听到了,下令让大家不要乱出动,而且雾大,别伤着了。只让弓弩书射箭。太阳出来了,雾还没散,早已准备好的.草把子上插满了箭,足有十万多支,诸葛亮下令回府,曹操再追也来不及了。周瑜得知事情经过后,自叹不如诸葛亮。

  草船借箭作文300字 2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就用&qut;军中缺箭,让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只箭。&qut;诸葛亮便一口答应,还说只用3天就行,不然就甘愿受罚。

  诸葛亮一出军营,周瑜就让鲁肃去探听他的情况。而诸葛亮却向鲁肃借20条自己要求的船,并保证不向周瑜说。

  鲁肃之后满足了诸葛亮的.需求。在第3天4更的时候,诸葛亮把鲁肃请到船里,驶向曹营外,还擂鼓;曹操因为大雾漫天,以为有诈,所以只用箭射他们,一直在射,这些箭射出去好像一座桥,就这样射了一夜。天亮了,诸葛亮便让士兵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曹操知道中计了,可为时已晚,追也追不上。

  船靠岸时,周瑜的士兵正好赶来搬箭。鲁肃见到周瑜,就把这个借箭的过程告诉给他,让周瑜自叹不如。

  草船借箭作文300字 3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他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好并立下军令状。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叫他准备二十条船,每船有30军士,一千多草把子排在两侧,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鲁肃答应了。去报告时只提诸葛亮不用任何材料,使周瑜十分疑惑。

  前两天诸葛亮没有动静,直到第三天诸葛亮请鲁肃一起去江上取箭。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这时江上雾大,诸葛亮让船靠*曹军水寨,下令把船头朝西,一字排开,然后擂鼓呐喊。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动,就下令叫弓弩手朝江中放箭。诸葛亮又下令把船调过来,依旧擂鼓呐喊。就这样,船上射满了箭。当曹操知道上了当时,诸葛亮的船已经开出二十多里了,就是想追也来不及了。

  船到了南岸,周瑜已经派了军士在江边等着搬箭,卸完后共有十万多枝箭。周瑜知道了诸葛亮借箭的事,只好自叹不如。

  草船借箭作文300字 4

  周瑜妒忌诸葛亮。

  一天,周瑜借商议军事之事把诸葛亮请了来。要他负责造箭10万只。没想到诸葛亮不但答应了而且说只要三日,诸葛亮还当众立下了军令状,终于高兴的不得了,摆了酒宴招待诸葛亮。

  诸葛亮走后周喻吩咐军匠不给他齐全造箭材料并让下属鲁迅去探听他的`计划。

  诸葛亮早就算好了鲁迅老实,讲义气。于是请他给20条船每条船派30名战士,一些幔子和1000多个草把子并且让他不耍告诉周瑜。鲁肃答应了回来真的不告诉周瑜诸葛亮借船的事。

  第三天四更时诸葛亮把鲁肃请到船里一起去取箭。诸葛亮算好了今日会起大雾也算好了曹操生性多疑于是就这样借到了10万多支箭。诸葛亮还让士兵其谢曹操的箭,曹操这才晓得上当了,可追也追不上了。

  鲁肃回来后告诉了周喻借箭的经过,终于听了自叹不如诸葛亮。

  草船借箭作文300字 5

  《草船借箭》一文讲述的是心胸狭窄的周瑜想害死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便想出了一个办法,骗他说最*很需要箭,要他在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只说三天就行,并立下军令状。周瑜开心得不得了,因为他觉得三天内压根不可能造出十万之箭。之后鲁肃帮诸葛亮弄来一些船和一些士兵,诸葛亮在漫天大雾时便去曹操的水寨──因为他知道曹操的兵在不确定的情况下不会冒着危险出来,后来成功地“借”了十万支箭,周瑜输得心服口服。

  文中的诸葛亮是一位通天文、识地理的军事家,他神机妙算,预测到第三天有漫天大雾,又很了解曹操这人的性格,所以便成功取到了十万支箭。如果他在听到周瑜让他十天内造十万之箭的'时候,慌张了,那么使会输在周瑜手下,也许还会被他杀死。冷静、沉着,这正是我们要学*的呀。

  而周瑜,却是个不折不扣的怀着严重心理嫉妒的人。他一心只想置诸葛亮于死地。因为他嫉妨他的才华,怕他超过自己,而这种坏心理,是我们人生路上的“绊脚石”,我们需要的是正确面对它,从它的身边绕过去。所以,如果我们身边的人有“周瑜转世”的话,还是稍微避开点为好。我们要象诸葛亮一样,放大心胸、沉着冷静,为我们的人生之路添加一些光彩!

  草船借箭作文300字 6

  周瑜十分妒忌诸葛亮,便以军事为名让他三天赶造十万支箭,诸葛亮答应了,并当面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甘受惩罚。

  诸葛亮走后,周瑜吩咐军匠们迟延造箭材料,还让鲁肃去打听消息。

  诸葛亮向鲁肃借了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并让鲁肃别告诉周瑜。

  第三天,诸葛亮请鲁肃去取箭。诸葛亮下令把船开*曹营,一字排开,又叫军士擂鼓呐喊。曹操怕有埋伏,只下令放箭。诸葛亮有下令把船调过来,继续受箭。天渐渐亮了,船上插满了箭。诸葛亮叫船驶回南岸。曹操得知上了当,再追也来不及了。

  周瑜正好来搬箭,总共有十万多支。鲁肃把借箭的经过告诉了他,周瑜说诸葛亮神机妙算,他自叹不如。

  草船借箭作文300字 7

  东汉末年,孙、刘联合抗曹时,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与诸葛亮约定在三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

  诸葛亮让鲁肃帮他准备了二十条快船,船上三十名士兵,一千多个草把子,再用青布幔子遮起来,并让鲁肃保密。

  等三天四更时,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给诸葛亮,诸葛亮请鲁肃一起去取箭。

  这时候大雾漫天,船靠*了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军士擂鼓呐喊。鲁肃十分担心。可诸葛亮却非常自信。他对鲁肃说:“不用担心,曹操生性多疑,不敢动兵的。”诸葛亮只管饮酒取乐。

  果然,曹军开始朝他们射箭。一面受完箭,诸葛亮让另一面受。天亮了,草把子上插满了箭,共有十万多支。军士们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曹操直到上当了,可是诸葛亮的船已经走远了,追也追不上了。

  周瑜知道了他借箭的过程后,自叹不如。

  草船借箭作文300字 8

  周瑜很嫉妒诸葛亮的智慧与才干,有一天周瑜贼头贼脑地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让诸葛亮在三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但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并立下了军令状。之后周瑜偷偷的派大臣鲁肃去监视诸葛亮。

  诸葛亮向鲁肃借二十条船,并让鲁肃按照他的要求把船布置好,不让憨厚老实的`鲁肃告诉周瑜。

  半信半疑的鲁肃见诸葛亮两天没有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诸葛亮把鲁肃请到船上说去取箭。诸葛亮叫士兵把二十条船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江上雾大,面对面都看不清,靠*曹营时,诸葛亮让士兵擂鼓大喊。曹操以为敌军来袭,急急忙忙派弓箭手向水面射去,船的两边都插满了箭后,诸葛亮和士兵喊:“谢谢曹丞相的箭。”然后迅速行驶回城。曹操知道自己上了诸葛亮的当,可是追也来不及了。

  船回来了,周瑜派来的五百军士正好也到了。每条船都插满了箭,每条船的箭都有两千多只,二十条船总共有一万于只箭。鲁肃回去把事情的经过告诉周瑜后,目瞪口呆,自叹不如。

  草船借箭作文300字 9

  一天,周瑜对诸葛亮说:“军中缺箭,请先生赶造十万支箭。不知什么时候造好?”诸葛亮说:“从明天起,只要三天。”周瑜叫诸葛亮立下军令状。

  周瑜对鲁肃说:“你去探听探听,看看他有什么打算。”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我要请你帮我一个忙,你借我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再给我一些草把子、军士和青布幔子。不要让都督知道。”

  鲁肃答应了,报告周瑜的时候,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又私自拨了二十条船布置好东西。第一天和第二天诸葛亮都没有什么动静,第三天四更时诸葛亮请鲁肃到船上,说要去取箭。

  这时候有雾,船靠*曹营时,叫军士擂鼓并呐喊。鲁肃很吃惊,诸葛亮说:“不用害怕,天亮了就回去。”曹操知道了,就说:“让弓弩手朝他们射箭。”弓弩手们朝江边射箭。

  天亮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插满了箭。二十条船驶回了南岸。

  统计时,一共有十万多支,周瑜知道了经过,周瑜说:“我真比不上诸葛亮。”

  草船借箭作文300字 10

  周瑜嫉妒诸葛亮有才干。所以就想找个事情为难。

  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周瑜让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就可以造好,诸葛亮还立下了军令状。他们商议后,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诸葛亮见鲁肃来找他帮忙,诸葛亮向鲁肃借了二十条船,每条船上三十个军士,船用青幔子遮起来,再来一千多个草把子,鲁肃答应了。

  诸葛亮去的那天正是大雾漫天,天还没亮,船已经到了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排开,让军士擂鼓,一边大叫。曹操听到声音,立刻放箭。诸葛亮让船头朝东,船尾朝西。天渐渐亮了,雾开始散了。这时候穿上插满了箭,诸葛亮让军士们大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接着让二十条船驶回南岸。当曹军想追的`时候,船已经顺风顺水使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有十多万支箭,周瑜长叹:“诸葛亮足智多谋,我真不如他!”


草船借箭成语故事(精选十篇)(扩展2)

——缩写草船借箭通用十篇

  缩写草船借箭 1

  三国时,曹操率大军征服东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孙权有位大将叫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赶造十万支箭,哪知诸葛亮只要三天,还立下军令状。

  周瑜叫军匠们不要把造箭的材料准备齐全,另一方面叫大臣鲁肃去探听诸葛亮的虚实。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这件事要请你帮我的忙。希望你能借给我20只船,每只船上30个军士,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两边。”鲁肃答应了,并按诸葛亮的要求把东西准备齐全。两天过去了,不见一点动静,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吩咐把船用绳索连起来向对岸开去。那天江上大雾迷漫,对面都看不见人。当船靠*曹军水寨时,诸葛亮命船一字儿摆开,叫士兵擂鼓呐喊。曹操以为对方来进攻,又因雾大怕中埋伏,就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点般的箭纷纷射在草把子上。过了一会,诸葛亮又命船掉过头来,让另一面受箭。

  太阳出来了,雾要散了,诸葛亮令船赶紧往回开。这时船的两边草把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满了箭,每只船上至少五、六千支,总共超过了十万支。鲁肃把借箭的经过告诉周瑜时,周瑜感叹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不如他。”

  缩写草船借箭 2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让诸葛亮负责赶造十万支箭,而诸葛亮呢,觉得三天就够了,并且他还立下了军令状。周瑜非常惊讶。

  鲁肃也觉得不可能,可这是诸葛亮自己说的呀!因为周瑜心中也有疑惑,所以让鲁肃去探听。

  鲁肃去了之后,诸葛亮让他帮帮忙,借了二十条船,每条船上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还要了一千个草把子,排在船两边,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

  鲁肃回去之后,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是说诸葛亮不用做箭的材料。

  鲁肃按诸葛亮的要求,私自拨了二十条船给诸葛亮。第一天,诸葛亮没有动静,第二天,还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到了第三天四更时,诸葛亮把鲁肃请到船里,带着鲁肃去取箭。

  他们靠*曹军水寨,诸葛亮吩咐几名军士呐喊,擂鼓,曹操想:江上雾很大,不能强攻,于是派一万名弓箭手放箭。

  诸葛亮看天亮了,便吩咐大家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曹操上了当,想追也来不及,船也驶出了二十千米。

  回去之后,每支船都有五六千支箭。鲁肃告诉周瑜借箭的经过,周瑜自叹不如。

  缩写草船借箭 3

  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

  一天,周瑜和诸葛亮约好在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诸葛亮当场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周瑜派鲁肃前去探听。诸葛亮向鲁肃借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诸葛亮还再三叮嘱鲁肃,这件事不能让周瑜知道。鲁肃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鲁肃把诸葛亮说的都准备好了,等诸葛亮调度。等第三天四更时,诸葛亮秘密的把鲁肃请到船里。诸葛亮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起来,朝北岸开去。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让军士们擂鼓呐喊,诸葛亮在船里饮酒取乐。

  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箭手朝他们射箭。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擂鼓呐喊,逼*曹军水寨受箭。

  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船上足有十万支箭,诸葛亮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这时,周瑜正好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搬箭。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自叹不如。

  缩写草船借箭 4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

  有一天,周瑜以公事为l理由让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周瑜派鲁肃去探听诸葛亮的打算,回来好向周瑜报告。

  鲁肃和诸葛亮见面后,诸葛亮请鲁肃借二十条船给他,每条船上配上三十多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并嘱咐他千万不要让周瑜知道。鲁肃答应了他。回来后鲁肃告诉周瑜说诸葛亮不用造箭的材料,让周瑜很迷惑。

  前两天没什么动静,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把鲁肃请到船里,诸葛亮吩咐鲁肃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起来,朝北岸开去。这时天已大雾弥漫,船靠*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军士擂鼓呐喊,曹军听到喊声,下令让弓弩、手向他们放箭,一万多名弓、弩手齐向江中放箭。箭向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依旧擂鼓呐喊。

  天渐渐亮了,大雾依然没有散这时船已经插满了箭,每条船上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有一万多支箭了。鲁肃把过程告诉了周瑜。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才能了。

  缩写草船借箭 5

  可是心胸狭窄,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因水中交战需要箭,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负责赶造十万支箭,哪知诸葛亮只要三天,还愿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甘受处罚。

  周瑜想,三天不可能造出十万支箭,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来除掉诸葛亮。于是他一面叫军匠们不要把造箭的材料准备齐全,另一方面叫大臣鲁肃去探听诸葛亮的虚实。鲁肃见了诸葛亮。

  诸葛亮说:“这件事要请你帮我的忙。希望你能借给我20只船,每只船上30个军士,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两边。

  不过,这事千万不能让你家都督知道,否则就不灵了。”鲁肃信以为真,并按诸葛亮的要求把东西准备齐全。两天过去了,不见一点动静,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请鲁肃一起到船上去,说是一起去取箭。

  诸葛亮吩咐把船用绳索连起来向对岸开去。那天江上大雾迷漫,对面都看不见人。当船靠*曹军水寨时,诸葛亮命船一字摆开,叫士兵擂鼓呐喊。

  曹操以为对方来进攻,又因雾大怕中埋伏,就从旱寨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点般的箭纷纷射在草把子上。过了一会儿,诸葛亮又命船掉过头来,让另一面受箭。

  太阳出来了,雾要散了,诸葛亮令船赶紧往回开。此时顺风顺水,曹操想追也来不及。这时船的两边草把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满了箭,每只船上至少五、六千支,总共超过了十万支。鲁肃把借箭的经过告诉周瑜时,周瑜感叹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不如他。”

  缩写草船借箭 6

  周瑜因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便用造箭之计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将计就计,立下军令状,说在三天能造十万支箭,否则甘愿受罚。

  周瑜派鲁肃去探听情况,诸葛亮深知鲁肃为人忠厚老实,便请他去帮忙准备二十条船,每条船上配上三十名军士,并且布置青布幔子和草把子,叫他别告诉都督。鲁肃见了周瑜果然不提此事。前两天,诸葛亮没什么动静,第三天四更时他秘密地请鲁肃一起去取箭。诸葛亮吩咐将二十条船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天还没亮,船已经靠*曹营。诸葛亮下令将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并叫军士擂鼓呐喊。由于雾大,曹操谨慎、多疑没有派兵,只是叫弓手在江中放箭。诸葛亮又下令把船头朝东,船尾朝西,逼*曹营受箭。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船驶回来,鲁肃把借箭的经过告诉了周瑜,周瑜自叹不如。

  缩写草船借箭 7

  周瑜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周瑜以十五天呐造十万枝箭这个借口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将计就计,以三天内造好十万枝箭。并叫周瑜三天后去江边取箭。

  诸葛亮向鲁肃借三十条船,每条船上要有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并叫鲁肃保密。鲁肃报告周瑜时,果然没提借船的事。直到第三天四更时,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使*曹军水寨。又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擂鼓呐喊曹操见外面雾大,不敢出兵,只派弓弩手向江中呐喊处射箭。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天亮了,雾没还散,诸葛亮让插满箭的船,顺风顺水开回去,并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

  缩写草船借箭 8

  周瑜一直非常妒忌诸葛亮,便想铲除了诸葛亮这个人才。

  一天,周瑜借公事,说:“要让诸葛亮造十万枝箭,并说10天内就要。”诸葛亮爽快地答应了,说:“我三天之内就送十万枝箭过来”周瑜保险起见,让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

  诸葛亮要向鲁肃借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要有三十名士兵和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旁,并且,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鲁肃答应了。回去后,忠厚而老实的鲁肃果然没有告诉周瑜,诸葛亮借船的事。只告诉周瑜诸葛亮不用到任何造箭材料。

  诸葛亮算准第三天有大雾,于是到了第三天,天还没亮,诸葛亮便请鲁肃来一同去取箭。然后,把二十条快船用非常长的绳索连起来,一直往江北驶去。果然,当时大雾漫天,船慢慢地靠*曹操的水寨,离曹操水寨只有几十里。诸葛亮算准曹操多疑,不敢轻易出兵。便命令将船头朝东船尾向西,一字摆开,又叫士兵一起敲鼓呐喊。曹操听到呐喊声后疑惑不解,便下令说:“先不要进攻,让水陆军的弓弩*向他们射箭。”

  天渐渐亮了,但是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旁的草把子已经被射满了箭。等到太阳要升起来时,诸葛亮命令军士驶船回南岸,并齐声大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曹操得知上当后,想追也来不及了。

  船刚驶回了南岸,周瑜已经派了五百名军士在江边等着搬箭,卸完后总共有十二三万枝箭,鲁肃见到了周瑜并告诉他诸葛亮借箭的经过,周瑜知道诸葛亮借箭的经过后,只好自叹不如诸葛亮!

  缩写草船借箭 9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于是,设好圈套,明知故问,想为难诸葛亮,然而,诸葛亮不仅不推却,而且一口承认下来,并当面立下军令状。诸葛亮知道,鲁肃忠厚守信。就请他借诸葛亮二十条船,每条船上都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并请他保密!

  因为,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所以,他知道第三天四更的时候有大雾,并且,也知道曹操心重,用兵谨慎。那天晚上,真如诸葛亮想的那样,到处都是大雾,然后一字排开,避免走散,还有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果然,心重的曹操,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箭手射箭,不让他们前进。”箭像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能使两面受箭。天渐渐亮了,船上的草把子上扎满了箭,诸葛亮让士兵们喊:“谢谢曹丞相的箭……”让船顺水顺风的驶回南岸。

  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的神机妙算、自叹不如。

  缩写草船借箭 10

  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下计刁难诸葛亮,让诸葛亮三天造十万枝箭,诸葛亮答应了,并立下了军令状。周瑜很开心,知道自己刁难成功了,但还是吩咐工匠拖延时间。

  诸葛亮私下找到了鲁肃,想让鲁肃帮他忙,让鲁肃私自给自己借箭的工具,鲁肃把借箭的`工具私自给了诸葛亮并没有告诉周瑜,而鲁肃也不知道诸葛亮要干什么。到了第三天,诸葛亮趁着大雾天气,乘着二十条船,船上放着草把子,浩浩荡荡的朝曹寨进发,诸葛亮料定曹操不敢出兵,果然曹操只叫弓手放箭没有派兵出来,诸葛亮等船的一边受满了箭以后,又转到了另一边,等都受满了箭以后,周瑜刚好赶到来取箭,诸葛亮上岸以后,把十万多只箭给了周瑜。

  鲁肃后来把事情的经过给周瑜说了以后,周瑜自愧不如。


草船借箭成语故事(精选十篇)(扩展3)

——草船借箭的成语故事(精选五篇)

  草船借箭的成语故事 1

  引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

  却说鲁肃领了周瑜言语,径来舟中相探孔明。孔明接入小舟对坐。肃曰:“连日措办军务,有失听教。”孔明曰:“便是亮亦未与都督贺喜。”肃曰:“何喜?”孔明曰:“公瑾使先生来探亮知也不知,便是这件事可贺喜耳。”�得鲁肃失色问曰:“先生何由知之?”孔明曰:“这条计只好弄蒋干。曹操、虽被一时瞒过,必然便省悟,只是不肯认错耳。今蔡、张两人既死,江东无患矣,如何不贺喜!吾闻曹操换毛�d、于禁为水军都督,则这两个手里,好歹送了水军性命。”鲁肃听了,开口不得,把些言语支吾了半晌,别孔明而回。孔明嘱曰:“望子敬在公瑾面前勿言亮先知此事。恐公瑾心怀妒忌,又要寻事害亮。”鲁肃应诺而去,回见周瑜,把上项事只得实说了。瑜大惊曰:“此人决不可留!吾决意斩之!”肃劝曰:“若杀孔明,却被曹操笑也。”瑜曰:“吾自有公道斩之,教他死而无怨。”肃曰:“何以公道斩之?”瑜曰:“子敬休问,来日便见。”

  次日,(周瑜)聚众将于帐下,教请孔明议事。孔明欣然而至。坐定,瑜问孔明曰:“即日将与曹军交战,水路交兵,当以何兵器为先?”孔明曰:“大江之上,以弓箭为先。”瑜曰:“先生之言,甚合愚意。但今军中正缺箭用,敢烦先生监造十万支箭,以为应敌之具。此系公事,先生幸勿推却。”孔明曰:“都督见委,自当效劳。敢问十万枝箭,何时要用?”瑜曰:“十日之内,可完办否?”孔明曰:“曹军即日将至,若候十日,必误大事。”瑜曰:“先生料几日可完办?”孔明曰:“只消三日,便可拜纳十万支箭。”瑜曰:“军中无戏言。”孔明曰:“怎敢戏都督!愿纳军令状:三日不办,甘当重罚。”周瑜大喜,唤军政司当面

  取了文书,置酒相待曰:“待军事毕后,自有酬劳。”孔明曰:“今日已不及,来日造起。至第三日,可差五百小军到江边搬箭。”饮了数杯,辞去。鲁肃曰:“此人莫非诈乎?”瑜曰:“他自送死,非我逼他。今明白对众要了文书,他便两胁生翅,也飞不去。我只分付军匠人等,叫他故意迟延,凡应用物件,都不与齐备。如此,必然误了日期。那时定罪,有何理说?公今可去探他虚实,却来回报。”

  肃领命来见孔明。孔明曰:“吾曾告子敬,休对公瑾说,他必要害我。不想子敬不肯为我隐讳,今日果然又弄出事来。三日内如何造得十万箭?子敬只得救我!”肃曰:“公自取其祸,我如何救得你?”孔明曰:“望子敬借我二十只船,每船要军士三十人,船上皆用青布为幔,各束草千余个,分布两边。吾别有妙用。第三日保管有十万枝箭。只不可又教公瑾得知,若彼知之,吾计败矣。”肃允诺,却不解其意,回报周瑜,果然不提起借船之事,只言:“孔明并不用箭竹、翎毛、胶漆等物,自有道理。”瑜大疑曰:“且看他三日后如何回覆我!”

  却说鲁肃私自拨轻快船二十只,各船三十余人,并布幔束草等物,尽皆齐备,候孔明调用。第一日却不见孔明动静;第二日亦只不动。至第三日四更时分,孔明密请鲁肃到船中。肃问曰:“公召我来何意?”孔明曰:“特请子敬同往取箭。”肃曰:“何处去取?”孔明曰:“子敬休问,前去便见。”遂命将二十只船,用长索相连,径望北岸进发。是夜大雾漫天,长江之中,雾气更甚,对面不相见。孔明促舟前进,果然是好大雾!前人有篇《大雾垂江赋》曰 :“大哉长江!西接岷、峨,南控三吴,北带九河。汇百川而入海,历万古以扬波。至若龙伯、海若,江妃、水母,长鲸千丈,天蜈九首,鬼怪异类,咸集而有。盖夫鬼神之所凭依,英雄之所战守也。时也阴阳既乱,昧爽不分。讶长空之一色,忽大雾之四屯。

  虽舆薪而莫睹,惟金鼓之可闻。初若溟蒙,才隐南山之豹;渐而充塞,欲迷北海之鲲。然后上接高天,下垂厚地;渺乎苍茫,浩乎无际。鲸鲵出水而腾波,蛟龙潜渊而吐气。又如梅霖收溽,春阴酿寒;溟溟漠漠,浩浩漫漫。东失柴桑之岸,南无夏口之山。战船千艘,俱沉沦于岩壑;渔舟一叶,惊出没于波澜。甚则穹吴无光,朝阳失色;返白昼为昏黄,变丹山为水碧。虽大禹之智,不能测其浅深;离娄之明,焉能辨乎咫尺?于是冯夷息浪,屏翳收功;鱼鳖遁迹,鸟兽潜踪。

  隔断蓬莱之岛,暗围阊阖之宫。恍惚奔腾,如骤雨之将至;纷纭杂沓,若寒云之欲同。乃能中隐毒蛇,因之而为瘴疠;内藏妖魅,凭之而为祸害。降疾厄于人间,起风尘于塞外。小民遇之夭伤,大人观之感慨。盖将返元气于洪荒,混天地为大块。”当夜五更时候,船已*曹操水寨。孔明教把船只头西尾东,一带摆开,就船上擂鼓呐喊。鲁肃惊曰:“倘曹兵齐出,如之奈何?”孔明笑曰:“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吾等只顾酌酒取乐,待雾散便回。

  却说曹寨中,听得擂鼓呐喊,毛�d、于禁二人慌忙飞报曹操。操传令曰:“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轻动。可拨水军乱箭射之。”又差人往旱寨内唤张辽、徐晃各带弓弩军三千,火速到江边助射。比及号令到来,毛�d、于禁怕南军抢入水寨,已差在寨前放箭;少顷,旱寨内亦到,约一万余人,尽皆向江中放箭:箭如雨发。孔明教把船吊回,头东尾西,逼*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呐喊。待至日高雾散,孔明令收船急回。二十只船两边束草上,排满箭支。孔明令各船上军士齐声叫曰:“谢丞相箭!”比及曹军寨内报知曹操时,这里船轻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追之不及。曹操懊悔不已。

  却说孔明回船谓鲁肃曰:“每船上箭约五六千矣。不费江东半分之力,已得十万余箭。明日即将来射曹军,却不甚便!”肃曰:“先生真神人也!何以知今日如此大雾?”孔明曰:“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亮于三日前已算定今日有大雾,因此敢任三日之限。公瑾教我十日完办,工匠料物,都不应手,将这一件风流罪过,明白要杀我。我命系于天,公瑾焉能害我哉!”鲁肃拜服。

  船到岸时,周瑜已差五百军在江边等候搬箭。孔明教于船上取之,可得十余万枝,都搬入中军帐交纳。鲁肃人见周瑜,备说孔明取箭之事。瑜大惊,慨然叹曰:“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后人有诗赞曰:“一天浓雾满长江,远*难分水渺茫。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少顷,孔明入寨见周瑜。瑜下帐迎之,称羡曰:“先生神算,使人敬服。”孔明曰:“诡谲小计,何足为奇。”[1]

  故事翻译

  周瑜提出让诸葛亮在十日之内赶制十万支箭的要求,诸葛亮却出人意外地说:“曹操大军即日将至,若候十日,必误大事。”他表示:“只须三天的时间,就可以办完复命。”周瑜一听大喜,当即与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在周瑜看来,诸葛亮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枝箭,因此,诸葛亮必死无疑。

  诸葛亮告辞以后,周瑜就让鲁肃到诸葛亮处查看动静,打探虚实。诸葛亮一见鲁肃就说:“三日之内如何能造出十万枝箭?还望子敬救我!”忠厚善良的鲁肃回答说:“你自取其祸,叫我如何救你?”诸葛亮说:“只望你借给我二十只船,每船配置三十名军士,船只全用青布为幔,各束草把千余个,分别竖在船的两舷。这一切,我自有妙用,到第三日包管会有十万支箭。但有一条,你千万不能让周瑜知道。如果他知道了,必定从中作梗,我的计划就很难实现了。”鲁肃虽然答应了诸葛亮的请求,但并不明白诸葛亮的意思。他见到周瑜后,不谈借船之事,只说诸葛亮并不准备造箭用的竹、翎毛、胶漆等物品。周瑜听罢也大惑不解。

  诸葛亮向鲁肃借得船只、兵卒以后,按计划准备停当。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夜里四更时分,他才秘密地将鲁肃请到船上,并告诉鲁肃要去取箭。鲁肃不解地问:“到何处去取?”诸葛亮回答道:“子敬不用问,前去便知。”鲁肃被弄得莫名其妙,只得陪伴着诸葛亮去看个究竟。

  凌晨,浩浩江面雾气霏霏,漆黑一片。诸葛亮遂命用长索将二十只船连在一起,起锚向北岸曹军大营进发。时至五更,船队已接*曹操的水寨。这时,诸葛亮又教士卒将船只头西尾东一字摆开,横于曹军寨前。然后,他又命令士卒擂鼓呐喊,故意制造了一种击鼓进兵的声势。鲁肃见状,大惊失色,诸葛亮却心底坦然地告诉他说:“我料定,在这浓雾低垂的夜里,曹操决不敢毅然出战。你我尽可放心地饮酒取乐,等到大雾散尽,我们便回。”

  曹操闻报后,果然担心重雾迷江,遭到埋伏,不肯轻易出战。他急调旱寨的六千多人赶到江边,会同水军射手,共约一万多人,一齐向江中乱射,企图以此阻止击鼓叫阵的“孙刘联军”。一时间,箭如飞蝗,纷纷射在江心船上的草把和布幔之上。过些时间,诸葛亮又命令船队头东尾西,靠*水寨,并嘱加劲擂鼓呐喊。等到日出雾散,船上草把排满密密麻麻的箭枝。此时,诸葛亮才下令船队返回。还命令士卒齐声大喊:“谢曹丞相赐箭!”当曹操得知时,诸葛亮取箭船队因顺风顺水,已经离去20余里,曹军追之不及,曹操懊悔不已。

  船队返营后,共得箭十几万枝,为时不过三天。鲁肃目睹其事,极称诸葛亮为“神人”。诸葛亮对鲁肃讲:自己不仅通天文,识地理,而且也知奇门,晓阴阳。更擅长行军作战中的布阵和兵势,在3天之前已料定必有大雾可以利用。他最后说:“我的性命系之于天,周公瑾岂能害我!”当周瑜得知这一切以后自叹不如。

  草船借箭的成语故事 2

  引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

  却说鲁肃领了周瑜言语,径来舟中相探孔明。孔明接入小舟对坐。肃曰:“连日措办军务,有失听教。”孔明曰:“便是亮亦未与都督贺喜。”肃曰:“何喜?”孔明曰:“公瑾使先生来探亮知也不知,便是这件事可贺喜耳。”諕得鲁肃失色问曰:“先生何由知之?”孔明曰:“这条计只好弄蒋干。曹操、虽被一时瞒过,必然便省悟,只是不肯认错耳。今蔡、张两人既死,江东无患矣,如何不贺喜!吾闻曹操换毛玠、于禁为水军都督,则这两个手里,好歹送了水军性命。”鲁肃听了,开口不得,把些言语支吾了半晌,别孔明而回。孔明嘱曰:“望子敬在公瑾面前勿言亮先知此事。恐公瑾心怀妒忌,又要寻事害亮。”鲁肃应诺而去,回见周瑜,把上项事只得实说了。瑜大惊曰:“此人决不可留!吾决意斩之!”肃劝曰:“若杀孔明,却被曹操笑也。”瑜曰:“吾自有公道斩之,教他死而无怨。”肃曰:“何以公道斩之?”瑜曰:“子敬休问,来日便见。”

  次日,(周瑜)聚众将于帐下,教请孔明议事。孔明欣然而至。坐定,瑜问孔明曰:“即日将与曹军交战,水路交兵,当以何兵器为先?”孔明曰:“大江之上,以弓箭为先。”瑜曰:“先生之言,甚合愚意。但今军中正缺箭用,敢烦先生监造十万支箭,以为应敌之具。此系公事,先生幸勿推却。”孔明曰:“都督见委,自当效劳。敢问十万枝箭,何时要用?”瑜曰:“十日之内,可完办否?”孔明曰:“曹军即日将至,若候十日,必误大事。”瑜曰:“先生料几日可完办?”孔明曰:“只消三日,便可拜纳十万支箭。”瑜曰:“军中无戏言。”孔明曰:“怎敢戏都督!愿纳军令状:三日不办,甘当重罚。”周瑜大喜,唤军政司当面

  取了文书,置酒相待曰:“待军事毕后,自有酬劳。”孔明曰:“今日已不及,来日造起。至第三日,可差五百小军到江边搬箭。”饮了数杯,辞去。鲁肃曰:“此人莫非诈乎?”瑜曰:“他自送死,非我逼他。今明白对众要了文书,他便两胁生翅,也飞不去。我只分付军匠人等,叫他故意迟延,凡应用物件,都不与齐备。如此,必然误了日期。那时定罪,有何理说?公今可去探他虚实,却来回报。”

  肃领命来见孔明。孔明曰:“吾曾告子敬,休对公瑾说,他必要害我。不想子敬不肯为我隐讳,今日果然又弄出事来。三日内如何造得十万箭?子敬只得救我!”肃曰:“公自取其祸,我如何救得你?”孔明曰:“望子敬借我二十只船,每船要军士三十人,船上皆用青布为幔,各束草千余个,分布两边。吾别有妙用。第三日保管有十万枝箭。只不可又教公瑾得知,若彼知之,吾计败矣。”肃允诺,却不解其意,回报周瑜,果然不提起借船之事,只言:“孔明并不用箭竹、翎毛、胶漆等物,自有道理。”瑜大疑曰:“且看他三日后如何回覆我!”

  却说鲁肃私自拨轻快船二十只,各船三十余人,并布幔束草等物,尽皆齐备,候孔明调用。第一日却不见孔明动静;第二日亦只不动。至第三日四更时分,孔明密请鲁肃到船中。肃问曰:“公召我来何意?”孔明曰:“特请子敬同往取箭。”肃曰:“何处去取?”孔明曰:“子敬休问,前去便见。”遂命将二十只船,用长索相连,径望北岸进发。是夜大雾漫天,长江之中,雾气更甚,对面不相见。孔明促舟前进,果然是好大雾!前人有篇《大雾垂江赋》曰 :“大哉长江!西接岷、峨,南控三吴,北带九河。汇百川而入海,历万古以扬波。至若龙伯、海若,江妃、水母,长鲸千丈,天蜈九首,鬼怪异类,咸集而有。盖夫鬼神之所凭依,英雄之所战守也。时也阴阳既乱,昧爽不分。讶长空之一色,忽大雾之四屯。虽舆薪而莫睹,惟金鼓之可闻。初若溟蒙,才隐南山之豹;渐而充塞,欲迷北海之鲲。然后上接高天,下垂厚地;渺乎苍茫,浩乎无际。鲸鲵出水而腾波,蛟龙潜渊而吐气。又如梅霖收溽,春阴酿寒;溟溟漠漠,浩浩漫漫。东失柴桑之岸,南无夏口之山。战船千艘,俱沉沦于岩壑;渔舟一叶,惊出没于波澜。甚则穹吴无光,朝阳失色;返白昼为昏黄,变丹山为水碧。虽大禹之智,不能测其浅深;离娄之明,焉能辨乎咫尺?于是冯夷息浪,屏翳收功;鱼鳖遁迹,鸟兽潜踪。隔断蓬莱之岛,暗围阊阖之宫。恍惚奔腾,如骤雨之将至;纷纭杂沓,若寒云之欲同。乃能中隐毒蛇,因之而为瘴疠;内藏妖魅,凭之而为祸害。降疾厄于人间,起风尘于塞外。小民遇之夭伤,大人观之感慨。盖将返元气于洪荒,混天地为大块。”当夜五更时候,船已*曹操水寨。孔明教把船只头西尾东,一带摆开,就船上擂鼓呐喊。鲁肃惊曰:“倘曹兵齐出,如之奈何?”孔明笑曰:“吾料曹操于重雾中必不敢出。吾等只顾酌酒取乐,待雾散便回。

  却说曹寨中,听得擂鼓呐喊,毛玠、于禁二人慌忙飞报曹操。操传令曰:“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轻动。可拨水军弓弩手乱箭射之。”又差人往旱寨内唤张辽、徐晃各带弓弩军三千,火速到江边助射。比及号令到来,毛玠、于禁怕南军抢入水寨,已差弓弩手在寨前放箭;少顷,旱寨内弓弩手亦到,约一万余人,尽皆向江中放箭:箭如雨发。孔明教把船吊回,头东尾西,逼*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呐喊。待至日高雾散,孔明令收船急回。二十只船两边束草上,排满箭支。孔明令各船上军士齐声叫曰:“谢丞相箭!”比及曹军寨内报知曹操时,这里船轻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追之不及。曹操懊悔不已。

  却说孔明回船谓鲁肃曰:“每船上箭约五六千矣。不费江东半分之力,已得十万余箭。明日即将来射曹军,却不甚便!”肃曰:“先生真神人也!何以知今日如此大雾?”孔明曰:“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亮于三日前已算定今日有大雾,因此敢任三日之限。公瑾教我十日完办,工匠料物,都不应手,将这一件风流罪过,明白要杀我。我命系于天,公瑾焉能害我哉!”鲁肃拜服。

  船到岸时,周瑜已差五百军在江边等候搬箭。孔明教于船上取之,可得十余万枝,都搬入中军帐交纳。鲁肃人见周瑜,备说孔明取箭之事。瑜大惊,慨然叹曰:“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后人有诗赞曰:“一天浓雾满长江,远*难分水渺茫。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少顷,孔明入寨见周瑜。瑜下帐迎之,称羡曰:“先生神算,使人敬服。”孔明曰:“诡谲小计,何足为奇。”

  译文

  周瑜提出让诸葛亮在十日之内赶制十万支箭的要求,诸葛亮却出人意外地说:“曹操大军即日将至,若候十日,必误大事。”他表示:“只须三天的时间,就可以办完复命。”周瑜一听大喜,当即与诸葛亮立下了军令状。在周瑜看来,诸葛亮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枝箭,因此,诸葛亮必死无疑。

  诸葛亮告辞以后,周瑜就让鲁肃到诸葛亮处查看动静,打探虚实。诸葛亮一见鲁肃就说:“三日之内如何能造出十万枝箭?还望子敬救我!”忠厚善良的鲁肃回答说:“你自取其祸,叫我如何救你?”诸葛亮说:“只望你借给我二十只船,每船配置三十名军士,船只全用青布为幔,各束草把千余个,分别竖在船的两舷。这一切,我自有妙用,到第三日包管会有十万支箭。但有一条,你千万不能让周瑜知道。如果他知道了,必定从中作梗,我的计划就很难实现了。”鲁肃虽然答应了诸葛亮的请求,但并不明白诸葛亮的意思。他见到周瑜后,不谈借船之事,只说诸葛亮并不准备造箭用的`竹、翎毛、胶漆等物品。周瑜听罢也大惑不解。

  诸葛亮向鲁肃借得船只、兵卒以后,按计划准备停当。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夜里四更时分,他才秘密地将鲁肃请到船上,并告诉鲁肃要去取箭。鲁肃不解地问:“到何处去取?”诸葛亮回答道:“子敬不用问,前去便知。”鲁肃被弄得莫名其妙,只得陪伴着诸葛亮去看个究竟。

  凌晨,浩浩江面雾气霏霏,漆黑一片。诸葛亮遂命用长索将二十只船连在一起,起锚向北岸曹军大营进发。时至五更,船队已接*曹操的水寨。这时,诸葛亮又教士卒将船只头西尾东一字摆开,横于曹军寨前。然后,他又命令士卒擂鼓呐喊,故意制造了一种击鼓进兵的声势。鲁肃见状,大惊失色,诸葛亮却心底坦然地告诉他说:“我料定,在这浓雾低垂的夜里,曹操决不敢毅然出战。你我尽可放心地饮酒取乐,等到大雾散尽,我们便回。”

  曹操闻报后,果然担心重雾迷江,遭到埋伏,不肯轻易出战。他急调旱寨的弓弩手六千多人赶到江边,会同水军射手,共约一万多人,一齐向江中乱射,企图以此阻止击鼓叫阵的“孙刘联军”。一时间,箭如飞蝗,纷纷射在江心船上的草把和布幔之上。过些时间,诸葛亮又命令船队头东尾西,靠*水寨,并嘱加劲擂鼓呐喊。等到日出雾散,船上草把排满密密麻麻的箭枝。此时,诸葛亮才下令船队返回。还命令士卒齐声大喊:“谢曹丞相赐箭!”当曹操得知时,诸葛亮取箭船队因顺风顺水,已经离去20余里,曹军追之不及,曹操懊悔不已。

  船队返营后,共得箭十几万枝,为时不过三天。鲁肃目睹其事,极称诸葛亮为“神人”。诸葛亮对鲁肃讲:自己不仅通天文,识地理,而且也知奇门,晓阴阳。更擅长行军作战中的布阵和兵势,在3天之前已料定必有大雾可以利用。他最后说:“我的性命系之于天,周公瑾岂能害我!”当周瑜得知这一切以后自叹不如。

  草船借箭的成语故事 3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

  诸葛亮草船借箭——神机妙算。

  鲁肃上了孔明的船——糊里糊涂;

  鲁肃上了孔明的船——错了。

  草船借箭——有误(雾);

  草船借箭——曹操多疑;

  草船借箭——机智孔明。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草船借箭——有借无还

  草船借箭——巧用天时

  草船借箭的成语故事 4

  “草船借箭”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个成语于《三国演义》,用奇谋孔明借箭。

  三国时期,曹操率大军想要征服东吴,孙权、刘备联合抗曹。孙权手下有位大将叫周瑜,智勇双全,可是心胸狭窄,很妒忌诸葛亮(字孔明)的才干。因水中交战需要箭,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负责赶造十万支箭,哪知诸葛亮只要三天,还愿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甘受处罚。周瑜想,三天不可能造出十万支箭,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来除掉诸葛亮。于是他一面叫军匠们不要把造箭的材料准备齐全,另一方面叫大臣鲁肃去探听诸葛亮的虚实。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这件事要请你帮我的忙。希望你能借给我20只船,每只船上30个军士,船要用青布慢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两边。不过,这事千万不能让周瑜知道。”

  鲁肃答应了,并按诸葛亮的要求把东西准备齐全。两天过去了,不见一点动静,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请鲁肃一起到船上去,说是一起去取箭。鲁肃很纳闷。

  诸葛亮吩咐把船用绳索连起来向对岸开去。那天江上大雾迷漫,对面都看不见人。当船靠*曹军水寨时,诸葛亮命船一字儿摆开,叫士兵擂鼓呐喊。曹操以为对方来进攻,又因雾大怕中埋伏,就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点般的箭纷纷射在草把子上。过了一会,诸葛亮又命船掉过头来,让另一面受箭。

  太阳出来了,雾要散了,诸葛亮令船赶紧往回开。这时船的两边草把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满了箭,每只船上至少五、六千支,总共超过了十万支。鲁肃把借箭的经过告诉周瑜时,周瑜感叹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不如他。”

  草船借箭的成语故事 5

  【出处】

  《三国演义》。

  三国时,最强的曹操率大军攻打东吴,东吴君主孙权被迫与刘备联合起来,共同抗曹。刘备的军师诸葛亮被派往东吴,共商大计。周瑜非常嫉妒诸葛亮的才华和名声,想借这次机会置他于死地。周瑜借口水上交战需要用箭,命令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否则要受处罚。不料诸葛亮说他只需要三天即可,并当场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甘愿受罚。周瑜暗暗高兴诸葛亮自投罗网,同时又不免感到怀疑,不知道诸葛亮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他一面吩咐工匠们不要把造箭的材料准备好,一面派大臣鲁肃前去探听诸葛亮的消息。

  鲁肃和诸葛亮颇有交情,他看出了周瑜的险恶用心,不禁暗暗为诸葛亮捏了一把汗。鲁肃怪诸葛亮不该上了周瑜的当,把自己推上了绝路。不料诸葛亮胸有成竹地说:“无妨。”他请鲁肃借给他二十只船和一千多支草把子,每只船上三十个士兵,船要用青色的布幔遮盖住,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末了,诸葛亮一再叮嘱鲁肃,借船的事千万不要让周瑜知道。鲁肃觉得十分疑惑,但仍按诸葛亮的吩咐把东西都准备好了。两天过去了,不见什么动静。第三天的四更时分,诸葛亮派人把鲁肃请到船上,说要去取箭。江上大雾弥漫,对面都看不见人。诸葛亮命人用绳索把船连起来,朝对岸的曹军水寨开去。船在靠*曹军水寨的地方一字摆开,诸葛亮又令士兵们擂鼓呐喊。鲁肃十分惊慌,诸葛亮却毫不在意,只劝他放心饮酒。曹操以为是东吴的军队来进攻,因为雾大怕中埋伏,他命令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箭如雨点般射到船上的草把子上。一会儿功夫,一边的草把子上插满了,诸葛亮又下令把船调过头来,让另一边受箭。

  船两边的草把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满了箭,每只船上至少有五六千支,总数超过了十万支。这时,太阳出来了,雾也要散了,诸葛亮下令赶快往回开船。

  诸葛亮按时完成了任务,周瑜又惊又气。鲁肃向周瑜讲述了借箭的经过,周瑜不由地感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不如他。”

  释义

  草船借箭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达到自己的目的。


草船借箭成语故事(精选十篇)(扩展4)

——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设计

  1、认知目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借助网络等信息手段,初步了解有关三国的知识(人物)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关心中国的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乙方一方,称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课文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背景下发生的。孙权手下的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陷害他,就设了一个计谋,让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结果,诸葛亮只用了三天就借到了十万支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确智慧非凡。文章的教学重点是体会在整个事件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都表现在哪些方面,以及弄清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这篇文章不同于一般的讲读课文,因为它有很深厚的历史背景,所含概的知识面特别广,所涉及的人和事也很多,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课文内的知识,而应跳出书本,采集各方面的信息来丰富学*内容。

  三、教学对象分析:

  根据小学生具有直观形象思维的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学生的学*环境,激发他们的学*兴趣。让他们在主动探索中学*,培养学生学*的独立性。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上网浏览的能力和一定的文字处理能力。互联网丰富的信息资源以及超文本结构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探索式学*,这种学*模式能彻底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学*的状态,从而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动机和创造性。让学生在积极动手、动脑、动口中自己阅读、思考、质疑达到获知、探索问题之目的。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以探求问题来引导学生在自主中学*,思考质疑,运用多媒体引导创新。原来基于归纳或演绎的讲解式教学转变为基于“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综合运用的全新形式。有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操作过程是:辅以视听,创设氛围――网络支持,把握人物――动画演示,突破难关――图文呈现,巩固强化――网上冲浪,拓展视野。我采用这种多种信息技术整合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可以使课堂上的学生既能主动获取知识,又能主动探索思考;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提高了他们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五、教学媒体设计:

  整个这节课贯穿着网络的链接和搜索,以“蒙泰瑶光”编著软件和“powerpoint”为交互主线。其中“蒙泰瑶光”作为教师授课的引导工具,本节课中,我分别在导入新课,突破重、难点,课后练*和拓展联系中运用它。“powerpoint”是我用于引导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时,提供参考网址时使用。

  六、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一)导入新课(辅以视听,创设氛围)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再一次穿越时光的隧道,去探寻1700多年前那场智慧与胆略的经典之作《三国演义》之《草船借箭》。

  (二)进行新课(网络支持,把握人物)

  1、在小组内交流学*收获,同时质疑。教师巡视指导。

  2、各组选派代表运用各种手段交流(语言表达、电脑展示、学生表演、图片讲解等)汇报

  教师补充说明,帮助学生拓展知识的深度及广度。

  汇报内容:A、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B、中哪些事例表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上知天文下晓地理。

  (2)知己知彼。

  (3)熟通兵法。(动画演示,突破难关)

  (4)有预见性。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找出最能表现诸葛亮因神机妙算而成竹在胸的一段话读一读。

  4、师生总结

  (三)巩固练*(图文呈现,巩固强化)

  1、电脑配图出示一个小故事《死诸葛吓走活仲达》,让学生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这个故事中哪些地方能体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据你所知,还有哪些三国故事也体现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四)课堂延伸(网上冲浪,拓展视野)

  利用互联网了解更多的《三国演义》的人物和事件,学生边浏览边将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剪切编辑,溶入自己的想法,整理成一篇小文章,相互交流。

  七、练*设计

  阅读分析:

  八、教学过程流程图

  辅以视听,创设氛围

  网络支持,把握人物

  动画演示,突破难关

  图文呈现,巩固强化

  网上冲浪,拓展视野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2

  教材说明:

  《草船借箭》是三国赤壁之战里的著名桥段,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

  教学要求:

  1.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认识学*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引入

  1、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草船借箭》。请你回忆,“草船借箭”的起因是什么?

  (周瑜妒忌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陷害诸葛亮。)

  2、文中哪句话点出了原因?齐读第一句。

  3、“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呢?齐读最后一句。

  4、请问,“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

  (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板书:神机妙算:

  5、过渡: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我们继续学*“借箭的经过”。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首先要渲染气氛——创造情境——引出主题,因此,在这个环节的设计,我主要让快速进入课文,为接下来的授课做好铺垫。】

  二、深入探究

  1、学*要求:

  自由读第6-9段“借箭的经过”,想想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找到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并试着写下自己的感受。

  2、小组讨论

  3、学生汇报: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他算到了什么?又算准了什么?

  【设计意图:设置悬念,为接下来的授课做好铺垫。】

  知天文:

  (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1、他算到了什么?(大雾漫天)

  板书:大雾漫天

  2、这是一场怎样的雾?指导朗读

  3、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天气?

  (什么都看不清,敌人不明真相,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

  4、也许这大雾是碰巧呢?你从哪里知道不是碰巧?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祕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师问:为什么第一天和第二天都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

  5、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算准了会有一场大雾,所以他是那样 -----?

  或者:所以他前两天才那样不慌不忙,从容不迫------

  (胸有成竹、从容不迫)指导朗读

  6、第三天,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是什么心情?(高兴、期待)指导朗读

  识人心:

  (3)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前”

  1、自由读读这句话。他算到了什么?(曹操一定不敢派兵)

  2、诸葛亮算得对吗?

  果然不出所料,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引读)“江上……*前。”

  3、曹操为什么一定不敢派兵出来?(大雾漫天、看不清虚实、生性多疑)

  4、小结:在这种大雾漫天、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如果是别人也许有派兵的可能,而曹操是绝不会派兵的,因为曹操生性多疑。曹操曾经带剑睡觉,梦中**,甚至杀害了医术高明的华佗。正因为对曹操的这一特点了如指掌,所以此时诸葛亮镇定自若,谈笑风生。

  他笑着说(齐读):“雾这样大……就回去。”

  5、你再看看这句话,联系上下文,觉得诸葛亮在笑谁?笑什么?好好揣摩。

  小组讨论

  6、学生汇报:(笑曹操。) 板书:曹操

  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他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

  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这是嘲笑。指导朗读

  7、还在笑谁?(笑周瑜。) 板书:周瑜

  联系周瑜本想害诸葛亮,而现在将计就计,把轻易就把十万枝箭借回来了,周瑜

  的阴谋落空。

  这是潇洒的笑、胜利的笑。指导朗读

  8、还在笑谁?(笑鲁肃) 板书:鲁肃

  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

  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指导朗读

  9、还在笑谁?(笑自己)

  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笑出了他的自信,笑出了他的胸有成竹,笑出了他的英雄本色,笑出了他的神机妙算。指导朗读

  10、小结:这一笑,包含了多少内容呀!他这一笑,早就算准了曹操不敢派兵出来,只会放箭如雨;早就算准了周瑜会败在他的手下。这就是料事如神的诸葛亮,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啊!

  懂地理:

  (4)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为什么把船连接起来?

  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

  (5)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为什么一字儿摆开?

  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增大受箭面积。

  为什么擂鼓、呐喊?虚张声势,为了制造进攻的假象,又让曹军明确射箭方向。

  (6)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曹军水寨去受箭。

  为什么掉转船身?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两面受箭,又可保持*衡,也为了撤退的方便,节省时间。

  (7)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顺风顺水是巧事吗?说明什么?

  长江江水正是由西向东流,正是趁着顺风顺水的时刻,二十条船像飞一样放回二十多里,曹操追也来不及了。

  板书:船顺风顺水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大胆的表述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引导学生从一些句子中去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小结

  1、诸葛亮并没有呼风唤雨的本领,但他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经算准了这场大雾;诸葛亮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位置,并且进行了巧妙的安排;诸葛亮料事如神,算准了曹操多疑不敢出兵。

  板书: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

  2、过渡:这就是神机妙算啊!怪不得文章结尾,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3、想像一下,周瑜说这话时,心情怎样?(佩服、赞叹----)指导朗读。

  4、千百年来,诸葛亮的形象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草船借箭》只是其一,关于他的故事你还知道有哪些?如:借来的箭怎样还给曹操呢?

  又如:周瑜真的服气了吗?他和诸葛亮之间还有哪些明争暗斗呢?

  苦肉计 借东风 火烧赤壁 刘备娶亲 三气周瑜 诸葛亮吊丧

  5、你还会用什么词语来赞美诸葛亮?(足智多谋、料事如神、智慧超羣---)

  6、草船借箭,每个环节都关系着借箭的成败,每个细节都彰显着诸葛亮的智慧。

  后来人们写了一首诗歌,来赞美诸葛亮:

  草船借箭不寻常,要论成败有文章。

  都督周瑜欲陷害,孔明先生巧应对。

  妙算天文雾漫天,通晓地理蒙曹操。

  洞悉人心妙计成,箭如雨下满载归。

  神机妙算诸葛亮,世世代代美名扬。

  【设计意图:再次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让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留在学生心里。】

  四、拓展

  1、《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让人难忘的人物和故事------

  2、同学们,希望你与书为友,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从文学中汲取力量,感受文学经典的魅力。

  【设计意图:教材只是优秀文化的缩影,我们语文老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教材,还要把课内的知识延伸到课外。从读好一篇文章到读好一本书,从读好一本书到读好一段人生。】

  板书: 草船借箭

  知天文:大雾漫天

  神机妙算 晓地理:顺风顺水

  识人心:曹操、鲁肃、周瑜

  点评:在这节课中,在教师和学生的一次次对话中,在教师和学生的一次次细细品读体味中,一个活生生的摇着鹅毛扇谈笑风生的,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的大智大勇的诸葛亮跃然纸上,也跃然在学生的心中。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3

  设计理念: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将课堂分为课前预*、课堂导读、迁移延伸三个部分,体现了课堂的完整性;注重抓住课文的重点,摆脱通读通讲的毛病,注重课堂教学的发展性,摆脱了课时的限制;重视对学生的独立学*能力和综合学*能力的培养,注重展现学生的学*过程,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的情感,从而促使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

  设计特色:

  抓住重点词语切入教学内容,达到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读写。

  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内容。

  4、培养学生的独立学*能力和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农村小学也可以用小黑板)

  教学流程:

  一、课前预*

  1、自学课文,划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并借助字典结合课文理解意思。

  不理解的词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课文:从文中提出几个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

  我想提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前检查预*情况,收集、整理有关信息。(如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明白的词语,以便在课堂上释疑。)

  二、课堂导读

  (一)、解读课文。

  1、让学生在小组中轮流朗读课文,并及时进行正音。注意下列读音:

  才干的干应读gàn

  草把子的把应读bà

  调度的调应读diào

  擂鼓的擂应读léi

  丞相的丞应读chěng

  2、出示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理解做出回答。(学生可能提出下列问题)

  为什么周瑜要逼诸葛亮立下军令状?

  为什么诸葛亮敢立下三天交十万支箭的军令状?

  诸葛亮怎么知道第三天会有大雾?

  为什么诸葛亮要把船一字排开并连接起来?

  对于学生回答不出来的问题,留到深读课文后再进行解答。

  三、深读课文

  师问:在感知课文内容以后,你对诸葛亮和周瑜这两个人有什么看法?(从学生的的回答中提炼出妒忌和神机妙算这两个词。并解释这两个词的意思。)(板书:周瑜

  诸葛亮

  妒忌

  神机妙算)

  课文中从哪件事来体现两个人的不同性格。(草船借箭)

  (一)、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了解事情起因,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1、朗读对话,分组讨论(出示问题)

  ①、周瑜知道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吗?他为什么要这样问?(引导学生从

  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托。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等语言,体会周瑜表面客气,暗藏杀机的阴险心理。)

  ②、诸葛亮知道周瑜是在找借口为难自己吗?他为什么要接受任务?(引导学生从诸葛亮

  都督委托,当然照办,只要三天,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立下军令状等语言,体会诸葛亮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的大度心理。)

  2、指导朗读:我们明白了他们两人的内心想法,那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来把他们的内心想法表现出来呢?

  (二)、朗读草船借箭部分,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齐读后出示问题,分组讨论:如果你也在场,你会发现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哪些巧妙之处呢?(教师参与讨论,随机点拔引导。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有关词句感悟以下几方面的意思,从而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相机板书:人

  天文地理)

  (1)安排周密。从准备二十条船,布置草把子和青布幔子,每条船上还站着二十个军士。把船连接起来,一字摆开,两面受箭。等词句可以看出诸葛亮的周密安排。

  (2)熟悉天文地理。从第一天和第二天都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雾还没有散顺风顺水等句子可以看出诸葛亮熟悉天文地理,对天气早有预测。

  (3)了解别人。得请你帮帮我的忙,不能让都督知道,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可见诸葛亮对鲁肃、周瑜、曹操的性格很了解。

  学生还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感受体会,教师应该对学生的积

  极思考给予赞扬,特别要鼓励那些有创见的看法,不要太强调学生见解的正确与否。

  从我们刚才的分析,你认为诸葛亮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神机妙算)

  四、拓展延伸

  1、组织学生即兴表演课本中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部分。

  分配角色,明确任务。让学生自主选择角色,上台表演。(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表演几组。)

  2、让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结合画草图的方法,简述草船借箭的部分。(先指名让两三名学生复述,再让同桌进行相互复述。)

  3、拓展作业

  ①、阅读有关《三国演义》的故事。

  ②、抄写新词。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4

  【课时安排】

  第一课内容:安排材料的方法,分段,“果然”一词的运用。背景,人物的性格特点总体感受,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深入理解。

  第二课内容:周瑜的心胸狭窄,鲁肃的忠厚守信,曹操的多疑具体的理解。第二段人物对话时玄机的理解,对人物内心活动的想象描述。全文整体理解,总结。作业。

  【教学准备】

  学生读熟课文,了解相关背景。按课后问题思考,了解人物的特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背景。

  2、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初步了解周瑜的心胸狭窄,鲁肃的守信忠厚,曹操的多疑谨慎。

  3、能正确使用“果然”造句。

  4、了解课文安排材料的方法并分段。

  5、说出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介绍背景

  1、揭题。

  2、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写的是东汉末年的事。

  3、谁知道这三国指的是哪三国?三国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

  介绍背景: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孙权、刘备联合对付曹操的时候。

  二、检查预*

  1、通过昨天的预*,你知道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主要人物?

  板书:

  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

  2、你知道他们分别是哪国的?什么身份?教学:都督(dū)。

  三、初读课文

  1、草船借箭到底讲的是什么故事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试着用几句话简单说说。(填空提示)

  2、在草船借箭这个故事中,最关键的是哪一部分?(找到关键材料,找出起因、结果给课文分段)

  3、说说安排了哪几个材料?

  4、通过阅读这个故事,文中的诸葛亮和周瑜等四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你能用一个词来评价吗?)

  板书:

  妒忌、神机妙算、守信、多疑(理解这两个词)

  四、细读课文

  1、探究人物的特点:两组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一组曹操,一组鲁肃。

  2、交流:

  ⑴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①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雾大到什么程度?

  这是偶然还是原就料到?何以见得?

  板书:

  识天象

  预料的和事实的一样,可以用一个“果然”连接。

  运用“果然”说句子。

  ②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曹军水寨去受箭。

  一字儿摆开有何用意?出其不意。

  船的阵式有何变化?为什么这样调头?

  板书:

  周密部署

  ③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④ 鲁肃答应了,他并不了解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板书:

  识人心

  ⑤ 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追也来不及了。

  ⑥ “希望你借给我20只船,每只船上要30个军士。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1000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这叫什么?

  板书:

  识地理

  ⑵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他知人心,通天文、识地理,懂阵法。

  这些条件少一条行吗?为什么?

  出示诸葛亮的话(出示幻灯):

  “凡为将者,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晓军情,不明阵图,乃庸才也”。

  齐读取箭经过,想象当时的情境,想象人物的神态,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后记录〗

  1、本课设计的主要特点:运用自主学*的方式理解人物的性格:

  ⑴ 通过预*,学生已经总体感知到周、诸葛、曹、鲁等人的特点:

  分组后,让不同的组承载不同的任务,具体地感知。反馈交流部分,本课重点围绕“神机妙算”进行交流。学生能抓住具体的句子,说明借箭的必要条件,从而理解诸葛的“神机妙算”。对于理解是到位的。

  ⑵ 注意到了语文的工具性要素训练:

  其一,让学生在提示的引导下,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学生基本上能够比较简要地概括事件的内容。其二,抓住关键内容,梳理出事件所安排的四个材料。自以为,这也是本课体现工具性的一处有意识的设计与实践。

  2、问题反思:

  ⑴ 尽管理解是到位的,但是学生参与交流的面不广,其原因:有的是学生不敢说这种心理原因,有的是学生确实没有感知,不理解。

  ⑵ 朗读的时间不足:

  按照现在“读中感受”这种观点来看,只有充分读才能有充分的理解。这是对的。但事实上,尽管读得不多,但学生默读的时间还是充分的,特别是课前预*比较到位(读5篇,并对主要问题进行过思考)。所以并不影响学生的理解。问题是:公开朗读的次数较少。朗读与理解的有机结合,对我来说是弱项。以后重点拿几篇抒情性较强的课文来练*自己的这方面的能力。

  ⑶ 在板书出借箭成功的四大要素之后,引导学生概括:

  是这样引的:知人心,懂天象。那么诸葛对于顺风顺水的把握可以怎样概括?结果学生仍不能用三个字概括,最后还是本人说出:明地理。对于“一字排开”,船头的调向,应该概括为:懂阵图。时间关系,尚未概括,只能留待明天,也是本课遗憾之处。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 学会本课的五个生字。掌握“商议、都督、委托、水寨、轻易、支援、甘受惩罚、大雾满天、

  饮酒取乐、神机妙算”等词语。

  2. 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更重要

  的是有创新精神。

  方法过程目标: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情感价值观目标:

  1. 感悟祖国灿烂文化的民族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

  2. 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克服嫉妒心理。

  教学重点: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教学难点: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的创新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及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谈话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的故事。(出示课题后齐读)

  2. 简介背景:东汉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3. 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你还想知道什么?

  如:怎样借?为什么能借到?

  4.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2)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了这个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第二段(3~5)讲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第三段(6~9)讲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段(10)讲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神机妙算,自叹不如。

  本文的中心事物是“箭”,周瑜借造箭来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因借箭而显示才干。通过学*,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基本把握了。请大家以“箭”来总结段意。

  第一段,写周瑜让诸葛亮造箭;

  第二段,写诸葛亮准备造箭;

  第三段,写诸葛亮借箭;

  第四段,写诸葛亮借箭成功。

  学生归纳之后,教者充分肯定,并且相机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写的。

  二、重点品析:

  学*第一段。

  师: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师生读书)

  师:这一段对话的提示语太单调,怎么总是“周瑜问,周瑜说”呢? 我们学过的提示语中,常常有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只是本文是由古文翻译过来的,古人写文章用提示语一般很简洁,“某人曰”就好了。那好,我们接下去就来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提示语加一个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语,再读读这句话,更深地体会人物的个性特征.

  (学生默读、思考)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6

  创造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帮助学生领悟到学*一篇按事情发顺序写的记叙文要分清事情的全因后果。

  2、提高抓重点词句、前后联系读懂课文的能力,体会诸葛亮的杰出才干。

  3、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创造出发点:

  草船借箭的经过。

  创造训练点:

  认识诸葛亮成功的原因是有胆识,有计划的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

  创造训练策略:

  引导法、自学法,训练学生思维深刻性。

  教具准备:

  《草船借箭》录像幻灯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第三课时(略)

  第二课时

  内容:二、三、四段。

  重难点:草船借箭的经过,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过程:

  教学环节 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造教育渗透点

  一、复*前文

  导入新课

  1、周瑜怎样为难诸葛亮?

  2、诸葛亮又是怎样做的?

  回答:

  1、三天造十万支箭。

  2、立下军令状。

  复*导入,保存持思维的性。

  二、讲借箭准备紧扣妒忌与才干

  1、周瑜为什么这样做?

  2、诸葛亮是怎样做的?

  3、哪些词句可以看诸葛亮挺有才干?(自有妙用)

  1、自由读课文思考,找出周瑜为难诸葛亮的词句,在书上做记号。(故意延迟,不给齐练)

  2、体会心情,自读自练。

  3、读诸葛亮说的话,

  4、体会心情。

  通过读讲引导学生分析明白借箭的实质原因,培养学生思维独特性。

  三、学*借箭经过

  突出神机妙算

  1、指名读机关句子,诸葛亮是怎样做靠*水寨。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

  2、鲁肃怎样说的?说明什么?诸葛亮又是怎样说的。

  3、曹操怎样说,怎样做的。此时诸葛亮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两者相比较说明了什么?

  4、诸葛亮借到箭后又是怎 样做的。

  5、小结

  1、自由读课文,用划出诸葛亮做的、说的。用~划出曹操做的、说的。

  2、看录像(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

  3、看幻灯片,比较一定不敢与不一定敢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4、看录像,体会他们说话时的神态,心情,模仿神态分角色朗读。

  5、体会谢谢的含义齐读这一句话。

  6、体会理解自有妙用体会周的心情,朗读长叹一声说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学,提高自学能力。

  录像、幻灯片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引导学生分析,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四、讲借箭结果突出周瑜的长叹

  1、指名读课文,诸葛亮借了多少枝箭。周瑜是怎样说的?说明了什么?

  2、小结

  五、总结全文分清前因后果

  师述:借箭的表面原因实质原因表面结果实质结果,学*按事情发展顺序的文章,注意分清前因后果。

  六、作业

  3` 幻灯片,填空(略)

  板书设计 创造教育得失

  草船借箭

  赶造十万支箭→借→十万多枝箭

  周瑜:妒忌 故意迟延 不给齐全 长叹一声

  自有妙用 管保有箭

  诸葛亮:才干 只要三天(大雾漫天)靠*水寨

  立军令状 一字摆开 擂鼓呐喊

  神机妙算(放箭如雨)掉转船头

  本课能过引导学生分析字词句,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理解人物的内心。弄清前因后果。使学生明白分析问题,要运用多层次多角度思维方式。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草船借箭》是篇历史故事,它记叙了诸葛亮神机妙算利用草船借箭获得成功的经过。它告诉人们必须把握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周围环境和事物才能取得成功。

  学生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分析课文情节,分析人物个性等能力。因此,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学*过程,自己去分析,掌握课文及人物。

  设计思路

  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的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使学*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本课着力点就是通过简要介绍战争,学生分析了解草船借箭的过程及课文几个重要人物的性格。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理解“神机妙算”的含义。

  2、了解课文中人物诸葛亮、周瑜的性格。

  3、引导学生分析借箭成功的原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能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方式,小组合作进行交流。

  教学流程

  一、导课

  1、昨天,老师布置了一份练*,让同学们回去查找有关诸葛亮和周瑜两个人物的资料,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

  [探究性阅读是开放性的阅读,课前查找资料,课上交流,学生可加深对人物性格的认识,能更好地理解课文]

  2、出示课题(齐读)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个有关人物的一个故事。

  二、初读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你能结合课文内容来说说你对“神机妙算”的理解。

  2、自读课文,交流。

  三、精读

  1、师:《草船借箭》既是历史上一个有名的故事,同时记录和描写这场战争的文章也非常精彩。因此,我们既可以从军事家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诸葛亮是如何神机妙算借箭成功的。也可以从文学欣赏者的角度来了解一下课文中诸葛亮、周瑜这两个人物的特点。我们更可以作为一个故事的叙事者,说说这场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

  你们更喜欢从哪个角度去学*呢?请4人小组进行交流讨论。

  2、四人小组合作学*

  [陶行知说过“创造力量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学生自由选择学*方式,民主合作的伙伴,更能激发他们的学*兴趣]

  3、交流

  (1)军事家小组分析:

  ①诸葛亮为什么不揭穿周瑜要陷害自己的阴谋?

  ②诸葛亮敢于用草船借箭,是因为什么“

  ③“借”是需经过别人同意的,而这里是周瑜中了诸葛亮的计,诸葛亮应是“诈”箭,为什么要用“借”呢?

  (2)文学家小组:

  周瑜:妒忌心强、自傲

  诸葛亮:知己知彼、识大体、顾大局

  找出体现人物性格的词句,抓住有关词句进行朗读训练,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读出两人语言态度上的不同特点,不同语气。

  (3)故事员小组

  起因: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

  经过:诸葛亮同周瑜斗智,利用了大雾的天气,用草船借箭。

  结果:诸葛亮挫败了周瑜的暗算,借箭成功。

  用讲故事的方式复述课文,看谁能抓住人物特点,以及关键情节,发挥自己的表演能力,看谁说得更生动。

  [学生经过思考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各种思想的互相碰撞,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

  四、总结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只是一个节选,选自——《三国演义》,这部书里还有许多有关诸葛亮、周瑜的故事。同学们有兴趣可以去看看有关的课外书籍,丰富我们对这场战争和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物的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点评]

  这份教学设计的特点是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行为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学*个性和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展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学生在宽松的学*氛围中思维会更活跃,学*效果会更好。

  [建议]

  这节课主要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因此在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有效的引导作用,力创自主、民主的学*氛围,指导学生的合作学*,避免流于形式。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8

  教学过程:

  (课前诵读词:<三国演义>(卷首词)罗贯中: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事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教学引入:刚才,同学们背诵了<三国演义>的卷首词。这一节课,我们就要来继续学*《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草船借箭》

  一、整体感知

  1、读课题,谁来说说是谁向谁借箭?(板书:诸葛亮)

  2、通过上节课的学*,谁来说说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起因是什么?(板书:忌妒、造箭)借箭的结果怎样?(板书:交箭、叹服)

  3、请同学们翻开书迅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哪个词最能概括诸葛亮的特点?(板书:神机妙算)你从哪句话知道的?生读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4、针对“神机妙算”,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或你想知道些什么?)(预测:为什么要用“神机妙算”?神在哪里?妙在哪里?怎样神?……教师择要板书问题。)

  5、交待目标: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学*借箭的经过,研究诸葛亮“神机妙算”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过渡:课文哪些自然段具体写了借箭的经过?(6——9自然段)]

  二、重点学*借箭经过。

  1、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6——9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从哪些词句中能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展示屏出示自学要求:

  自由读课文6——9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从哪些词句中能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词句划出来,用心体会。

  2、自学——然后(同桌)交流。

  3、集体交流:

  师: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情况一)生:我从这儿体会到诸葛亮算准了三天后必有大雾:生读句——“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师:这场雾有多大?你能不能通过读让我们感受到?齐读此句体会雾大。)(师: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你怎么知道是他算准了的?再联系上文的句子进一步体会:第一天……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看出诸葛亮懂天文。(板书:懂天文)[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以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神机妙算。]读句体会

  (师可以过渡:好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他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会有这场大雾的。引导学生读周瑜的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继续汇报:你还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情况二)生: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与“曹操听到……”相照应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师:(引导读重点句)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还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自信的笑。)

  小结:你们看一个“笑”字,可以体会出诸葛亮善识人心。板书:识人心

  [师:借箭过程中,诸葛亮、鲁肃、曹操说话时各是怎样的神态,让我们来看录像体会。]

  师:看完录像后,你们能模仿他们的神态读他们的话吗?请同学们自己试试。

  师:(试读后)让我们分角色读他们的话,(老师读旁白,请一个学生读鲁肃的话、男生读曹操的话、女生读诸葛亮的话)

  (师:好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他算准了曹操不敢出兵、只会放箭如雨,这说明了诸葛亮不仅知天、而且识人。)再读周瑜的话:“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4、你还从哪些词句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生:顺风顺水。师:诸葛亮是如何做到让船顺风顺水的呢?生:调船。诸葛亮几次命令掉转船头?找句读。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5、4人小组合作:一人读句子、一人画图、另两人用文具盒或者钢笔当船,演示船头船尾的掉转方向。

  6、请一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讲解。哪是曹军的水寨?哪是东吴?怎样掉转船头?为什么要这样做?(启发学生说出:多受箭、保持*衡、回来顺风顺水)从这儿你可以看出诸葛亮算好了什么?(算好了借箭的地理位置)(板书:晓地理)

  读句“曹操知道上了当……”体会神机妙算。

  小结:好一个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当鲁肃告诉了周瑜诸葛亮借箭的经过时,(引读):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三、总结延伸

  1、小结板书:刚才通过对借箭经过的学*,我们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他懂天文、识人心、晓地理三个方面;联系全文,你还能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他的神机妙算?(生:算到了周瑜是故意陷害的;知道了鲁肃是忠厚老实的。知道了周瑜会怀疑、所以才把鲁肃叫上做见证的……诸葛亮真的是神机妙算。)让我们再读周瑜的话:“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读周瑜的话,试着从不同角度把句中的“神机妙算”换一个词来说。出示字条: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我真比不上他!”(解疑;擦去课前质疑时的问号。)

  2、师描述小结:诸葛亮神机妙算,他懂天文、借了长江的雾;晓地理、借了长江的风和水;识人心、借了鲁肃的兵和船,从而借到了曹操的箭。(完成板书:)

  3、再读课题:想一想,诸葛亮借了曹操的箭,那么有借就有还,他还要找机会还箭。师:你知道他什么时候去还吗?(《赤壁之战》去还箭)

  你们课外可以继续去阅读《三国演义》,课后召开一次“我眼中的三国人物”读书交流会。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9

  突如其来的'提问

  以前,我以为只要上课多提些问题让学生回答,造成一种热烈的课堂气氛,就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于是问题不分大小难易,统统搬上课堂,师生之间一问一答,课堂气氛异常活跃。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我的思想发生了一些变化,于是让学生质疑这一环节走入了课堂,但形式主义的简单提问却没有起到良好的效果,反而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

  今天,我讲《草船借箭》一文,“例行公事”,在预*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把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大多数学生就围绕“是谁借”、“为什么借”、“借的经过”、“借的结果怎样”来提问题,这时我发现一只小手举得特别高,一直不愿放下来,我心里嘀咕:还会问什么呢?一定又是在乱说。可为了不打消他的积极性,我请他发言:“‘借’是需要经过别人同意的,而在这个故事中是曹操中了诸葛亮的计,诸葛亮应是‘诈’箭,为什么要用‘借’呢?”当我听到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时,感到为之一震,一名小学生居然敢向老师发问,敢向教材挑战。我马上意识到,敷衍、搪塞都是行不通的,课前精心准备的教案也应搁置一下了。于是,我顺水推舟地说:“可书中明明用的是‘借’啊!这可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呀!”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热闹了起来。不一会儿,一个学生说:“两军对垒,运用策略,不能说是诈骗,不然诸葛亮怎么能称得上是军事家呢?”又一个学生说:“从现在法律的角度看,十万支箭并非是一个小数目,诸葛亮犯了诈骗罪。”另外一个学生马上说:“不对,那也得分清什么时间,为谁服务呀!诸葛亮这么做是为了国家,为的是蜀吴两国的利益,所以我认为这个‘借’最合适!”“‘好借好还,再借不难’,我看过《三国演义》,在以后的战争中诸葛亮不也把这些箭如数奉还了吗……”争辩声、讨论声、称赞声不断地传出。

  当我看到这一幕时,不禁感到一丝欣慰。正是由于我今天的包容态度,我今天的大度,才使得我对我的学生有了新的而且深刻的认识,也使得学生真正地感受到了民主的课堂氛围,因而他们的思维异常活跃。这使我不由得想起陶行知老先生的一句话:“创造力量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于是,我没有断然判定他们说得正确与否,而是对他们敢于大胆质疑,发表自己意见进行了表扬,学生个个喜形于色。“那究竟用这个字合适吗?课文中你会有新的发现。”这一过渡自然得体,使得学生乐意带着问题,饶有兴趣地去读文章,进行思考。

  与众不同的声音

  由于有了刚才成功的体验,学生对课文的学*特别认真。学*第三部分,我提出问题:“从第三段的哪些地方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一次,学生进行了分组讨论,我也参与到当中,场面特别热闹。我在设计这个问题时,就想到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水*,有的可以从肤浅的表面文字入手;有的可以从字里行间深入体会,因此我发现*日里那些害怕回答问题、人云亦云及比较懒散的学生也把小手举得很高。一种从未有过的成就感占据了我的心头,微笑荡漾在我的脸上。学生的回答令我满意,课前所准备的“标准答案”一个不少。

  我总结道:“正是由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曹操的生性多疑才使得草船借箭得以成功。”我看到学生点头称是,正准备往下进行时,一个*时就很喜欢军事知识的男生站了起来,我问他怎么了,他说:“我和大家的想法不同。”学生马上投去了惊异的目光。他接着说:“我认为诸葛亮让军士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从大家刚才所说的看,确实可称得上神机妙算,但你们认真想一想这其实不是一个好办法,诸葛亮预测到三天后是顺风顺水,如果曹操此时放的是‘火箭’呢,那样火借风势,二十条船的草把子如若引着了,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呀!”“曹操如果有了你这个小军师,一定不会上当了。”我顺势对他进行了表扬。一只只小手又如小树林似的举了起来,有的说:“课文中明明写着:这一天江上大雾漫天,这雾一定不会像我们太原市的雾一样,那在江面上,水气一定很大,估计‘火箭’射不到船上也就灭了。”有的说:“不对,此时诸葛亮的船队已经靠*曹营,应该不算远。”又一个说:“这样看来,如果放‘火箭’,那曹操不也就自身难保了吗?曹操也非等闲之辈,我们可不能一味地称赞诸葛亮而低估了曹操的能力。”当我听到这个与众不同的声音时,我马上感到了一种欣喜,因为他在肯定曹操,学生能够看到人的不同侧面,这不正体现了“思想大于形象”这一道理?这一次不仅仅是由于我的宽容大度,更是由于我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对教案的大胆放弃,使得学生又一次地体验到了阅读再创造的乐趣。“课下阅读《三国演义》,也许你会有新的发现,或许还会有比草船借箭更好的办法。”这一结束语,不仅使课堂内外紧密联系起来,而且通过各种思想的互相撞碰,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且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节课结束之后,我想了很多很多。*时,每节课教师都是主人,串讲串问,有时学生脱离轨道马上拉回来,生怕浪费一点教学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有时又害怕学生造成尴尬的场面,自己下不了台,每次涉及质疑问题,都是“蜻蜓点水”,有时甚至牵着他们走。可今天课堂上这两个小插曲,反而使我感到了教学的轻松,学生创造的火花也在不断闪烁。那么,我们如何把学生学*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呢?

  一、创设安全的学*氛围。

 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呼吸。心理学研究还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相反,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在禁锢的课堂教学气氛中,是很难产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师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能力提高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中,只有这种良好的、民主的伙伴关系,才能进一步创设和谐、愉快、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如当学生提出第一个疑问“借”用得不对时,我就进行纠正,他也许会有苦恼,也许会有被批评的不悦,而我并没有这样做,这就还给了学生学*的充分自由,使他们充分享受到参与的乐趣,享受到发表不同意见的乐趣,使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是“疑而不问”,那些不善于质疑的人,一般学*态度懒散、知识面狭窄,而乐于发问的人却思维活跃,解决问题能力比较强。大文学家巴尔扎克说过,打开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一般地说,大部分的伟大发现都应归功于“如何”二字。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中产生疑问,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新接受的信息发生了矛盾,在心理上就会出现一种力求统一矛盾,使心理状态趋于*衡的要求,促进了思维的展开,一旦这种矛盾统一了,便得到了一种心理上的满足。质疑就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奋学*的动力。有了质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学生由疑而问,也是一个主动学*、积极思维的过程。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肤浅的问题。

  三、张扬儿童创造的天性。

 “疑”是创新学*课堂的主轴承,思维是创新学*的核心,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智力与能力的突破口,而创造性是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方面,也是健全人格的特征之一。在过去,教师往往只注重教育学生确信书上写的、老师讲的,如果有学生提出异议,就很生气,即使学生的意见是对的,也要顶回,其实这样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在上述案例中,如果我直接批评了那位学生:“明明是草船借箭,有什么不对?”那样,学生就不会发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通过这个“借”字表达得淋漓尽致,当然更不会体验到学*的快乐。如果我先告诉那个学生:“曹操就是生性多疑,是比不上诸葛亮的。”相信这个学生会很受打击,以后可能只会循规蹈矩地遵循所谓的“正确与否”,从此扼杀了儿童创造的天性。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那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的教学,只有那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方式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0

  学*目标:

  ⒈学*本课生字新词,读准读通课文。

  ⒉分主角朗读课文,初步领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⒊理清课文顺序,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难点:

  分主角朗读课文,初步领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天我们要学*一篇根据《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改写的课文《草船借箭》。板书课题。

  二、解释题意,了解时代背景。

  ⒈谁明白“箭”是什么样貌的?板书“剑”字,这个“剑”和“箭”一样不一样?周瑜问诸葛亮“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你明白吗?

  ⒉谁明白“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三国”指哪三国?(出示地图)它们分别由谁统治?

  ⒊“草船借箭”的故事,讲了哪几个人物?他们分别是哪个国家的,干什么的?

  ⒋当时,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史称“三国鼎立”。周瑜、诸葛亮怎样会走到一齐的?

  ⒌师出示多媒体边简介背景: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忙作战。“草船借箭”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

  三、读通读准课文,理清课文顺序。

  ⒈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借箭的过程是哪一部分?剩余部分分别讲什么?

  ①生自由读书。

  ②指名回答。师板书:起因、准备、经过、结果。教师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四、分主角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⒈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能够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师生读书)

  ⒉这一段对话的提示语太单调,总是“周瑜问,周瑜说”?我们学过的提示语中,常常有恰当地描述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的语句,能够帮忙我们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我们接下去就来透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加上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提示语,再读读这段话,进一步体会人物的人性特征。老师那里也带给一些提示语,看看能够用在何处,并说明为什么用这样的提示语。多媒体出示。

  ⒊学生默读、思考。

  ⒋讨论交流。

  ⒌分主角朗读。如男女生读,分组读等。

  ⒍小结:这一段的语言交锋,句句紧逼,刻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五、播放fiash动画。

  六、作业:

  ⒈思考: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⒉课外读一读《三国演义》中跟本课有关的部分。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通过初读,列小标题,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2.通过自读,资料拓展,引读和情景语言实践,知道周瑜要诸葛亮造箭的真正原因,感受周瑜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乐趣。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时看过跟《三国演义》有关的电视或者书吗?那你都知道哪些呢?

  重点:点一下诸葛亮是刘备的军师,周瑜、鲁肃是吴国孙权的大将。

  一、导入1,

  出示背景图: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率领八十万大军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共同抵抗曹操。刘备派了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协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便发生在这个时候。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国演义》,走进这个精彩的故事。

  二、初读10,

  请大家把书翻到96页,大声地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后想一想,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又是怎样的。

  这个故事比较长,有些词语很容易读错,你会读吗?谁当小老师来领读。

  1.生字词:妒忌、都督、草把子、调度、大雾漫天、迟延、擂鼓、丞相、神机妙算

  领读——指导——齐读。

  2.快速简洁地解说人物关系。

  鲁肃

  周瑜 诸葛亮

  曹操

  3.请大家再快速地浏览一遍课文,想一想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草船借箭的起因是什么?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让他造10万支箭。(板书:造箭)

  结果呢?诸葛亮按期交箭。(板书:交箭)

  那经过呢?除了借箭,还写了什么?为借箭做准备。(板书:借箭,准备)

  4.谁能连起来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先自己说一说。

  指名学生说。今后我们学*课文就可以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连起来来概括主要内容。

  三、明“造箭目的”5,

  1.周瑜要诸葛亮三天之内造好10万支箭,可他暗中却打算想尽办法阻挠诸葛亮造箭,周瑜是怎样打算的呢?

  请你快速浏览课文,划出相关的语句。

  谁来读一读,出示:……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①你来读一读,周瑜是怎样打算的阻挠诸葛亮造箭的?

  ②你能用上“不但……而且……”把这句来说一说吗?先自己试着说一说。

  学生交流,点评,不会说教师示范。

  ③再加上这句话,你能用上“不但……而且……”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说一说吗?

  学生说。

  ④周瑜这样想尽办法,百般阻挠,是为了什么呢,这段话里怎么说?

  “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定的是什么罪,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已经立下了军令状。造不好箭,就得死。

  整段连起来读一读。

  2.我去查了资料,按照当时的造箭技术,三天时间最多只能造一万支箭,即使周瑜不阻挠,诸葛亮三天也绝对造不好这10万支箭的。

  3.周瑜这么做是因为什么呢?——

  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想除掉他。让他,到时候造不成,引读——“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这才是周瑜要诸葛亮造箭的真正目的。

  四、揭“周瑜面目”5,

  1.这是周瑜私下里对手下鲁肃说的,可是他在诸葛亮面前,说造箭是因为什么呢?

  请你浏览第2自然段,先用横线划出周瑜当时所说的话。

  共5处,划对了吗?课件出示:

  ①“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②“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③“十天造得好吗?”

  ④“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

  ⑤“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2.周瑜对诸葛亮说,这造箭是因为什么呢?曹军交战。

  你还从哪些字词也可以看出来这造箭是因为要跟曹军交战呢?

  军中缺箭、这是公事、军情紧急。

  3.这造箭是因为要与曹军交战吗?是为了到时候造不成,引读——

  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是因为军中缺箭吗?是为了到时候造不成,引读——

  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是因为这是公事吗?是为了,引读——

  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是因为军情紧急吗?是为了,引读——

  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这所有的一切,其实周瑜都是为了,一起读,引读——

  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读到这里,你觉得周瑜是一个怎样的人?谁来说?

  阴险,狡诈,公报私仇……(板书:四个有代表性的四字短语。)

  五、品“诸葛亮智慧”20,

  1.可是诸葛亮却答应了造箭,而且还提出三天造好十万支箭,甚至立下了军令状,造不好甘受惩罚。他怎么会这样做呢?

  请你默读第2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诸葛亮说的话,再快速地浏览几遍全篇课文,静静地想一想你从诸葛亮的话里读出了什么呢?写上批注。

  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

  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

  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

  好,我们一起来重点来交流,你从诸葛亮的这句话里读出了什么?

  重点交流:

  ①“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机动:你还从这个句子里读出了什么?(让学生充分地说?)

  “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言外之意就是说:诸葛亮可以用更少的时间造好箭。

  他在说这话的时候,早已经算好了什么呢?

  第三天有大雾。带着感受读。

  还算好了什么呢?

  曹操是不会轻易出兵的。带着感受读。

  其实诸葛亮此时,心里早已知道了周瑜要害他了!早已想好草船借箭了!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必引:必然误了“大事”,对于诸葛亮来说,什么是他的心头大事呢?

  请你读这句话——

  对于周瑜来说,什么又是他的大事呢?

  请你读这句话——

  读到这里,你又读出了其他不一样的感受吗?

  诸葛亮造箭是为了顾全大局,周瑜自私自利……

  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②“只要三天”。

  于是,当周瑜问他预计几天可以造好,他说:“只要三天”。那是一种怎样的回答啊?

  你来回答一下。

  还是一种怎样的回答?

  你来回答。

  2.那么诸葛亮还会怎么样跟周瑜说这一些话呢?他当时的心理、动作和表情又是怎样的呢?请你选择其中的一处,联系上下文来写一写。

  ①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 )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想:( ),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

  ②周瑜说:“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又想:( ),就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 )说:“只要三天。”

  ③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 )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招待他。诸葛亮( )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先写,指名三个学生说,评价。

  哪应该怎么说才像诸葛亮呢?让我和大家合作着来说,再选三个学生连起来,师生合作说。

  3.其实,诸葛亮早已巧妙地计划好了借箭,早已知道周瑜要陷害他,可是周瑜却还蒙在鼓里,他还在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4.读到这里,你觉得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板书。

  5.那诸葛亮又是怎样一步步进行草船借箭的呢?我们下节课来学*,下课!

  板书:

  草船借箭

  造箭 心胸狭隘 顾全大局

  准备 对比

  借箭 自私自利 神机妙算

  交箭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2

  教学要求:

  1、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2、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周瑜的心胸狭窄。

  3、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介绍背景。

  1、揭题。

  2、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写的是东汉末年的事。(幻灯演示“三国演义罗贯中”)

  3、谁明白这三国指的是哪三国?三国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

  出示幻灯:

  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孙权、刘备联合对付曹操的时候。

  二、检查预*。

  1、透过昨日的预*,你明白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主要人物?

  板书: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

  你明白他们分别是哪国的?什么身份?教学:都督(dū)

  三、初读课文。

  1、草船借箭到底讲的是什么故事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试着用几句话简单说说。

  2、透过阅读这个故事,文中的诸葛亮和周瑜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能分别用上书中的一个词来评价吗?)

  板书:妒忌神机妙算(理解这两个词)

  四、细读课文。

  (一)过渡:

  草船借箭这件事从开始到结束哪些地方充分地表现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和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只要我们认真读课文,想象当时的情境,就能处处体会到他俩各自不同的个性,做到真正理解人物。

  (二)讲读第一段。

  1、我们先来看故事的开头,周瑜和诸葛亮商议与曹军水上作战用什么兵器最好?(板书:议)

  2、在这场讨论中,周瑜有意要为难诸葛亮,默读ξ1-2,找找看,从哪些地方能够看出?

  3、诸葛亮明白周瑜的心思吗?你怎样明白?教学:惩chéng罚fá

  4、小结:故事一开始,在周瑜和诸葛亮之间就展开了一场智斗,一个设下陷阱,步步紧逼;一个胸有成竹,从容应对,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场面,想象两人对话时的神态。(男女生分主角读)

  (一)讲读第二段

  1、为了到达进一步陷害诸葛亮的目的,周瑜还做了些什么?

  周瑜说的话充分暴露了他的险恶用心,要置诸葛亮于死地而后快。(指名朗读)

  2、那么,诸葛亮是怎样做的呢?从中能够看出他的神机妙算吗?(板书:备)

  3、鲁肃是周瑜的部下,诸葛亮为什么找他帮忙?(板书:忠厚守信)鲁肃确实忠厚守信,从哪儿看出?哪个词最能说明?

  (二)讲读第三段。

  1、鲁肃照诸葛亮说的,引读——

  诸葛亮为什么“直到第三天才行动?”为什么“四更”时候行动?为什么“秘密”地请来鲁肃?为什么要请鲁肃一齐去取箭?(结合看插图)(板书:取)

  2、整个取箭这一段集中地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找找看,还有哪些地方能说明?四人讨论交流。

  3、诸的神机妙算表此刻他知人心,通天文、识地理。

  这些条件少一条行吗?为什么?

  4、出示诸葛亮的话(出示幻灯)

  “凡为将者,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晓军情,不明陈图,乃庸才也”。

  5、齐读取箭经过,想象当时的情境,想象人物的神态,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讲读第四段。

  1、引读“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板书:搬)

  2、真的是准备来搬箭的吗?

  结果呢?

  3、你认为周瑜什么地方比不上诸葛亮呢?

  4、总结:我们这天读课文,明白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边读边想象。透过体会人物的神态、心思来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阅读写人物的文章,真正理解人物是十分重要的,也是读书的主要目的,这样的做法,我们在今后的学*中将继续练*。

  (四)质疑,体会课题“借”的好处。

  1、课文基本上写完了,还有什么问题吗?

  2、一个“借”字充分体现了诸葛亮的才华。

  (五)引导课外阅读。

  1、假使周瑜真的认为比不上诸葛亮,会怎样呢?真的这样做了吗?《三国演义》中还有很有精彩的故事,回家看。

  2、同学们回去再读读课文,读读有关诸葛亮的小故事,准备下节课改写《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3

  一、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原著的兴趣。

  2、能复述故事。

  3、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培养学生初步的小说人物鉴赏意识与方法。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相信同学们听说过这种说法吧——不读《红楼》《三国》者枉为中国人!那你们知道这种说法是什么意思吗?学生谈。不读《红楼梦》《三国演义》的人白白做了一回中国人。也许有的同学不同意这种说法。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第46回改写的一篇课文。板书课题,学完这篇课文后,也许你会同意这种说法的。

  2、检查预*,使学生充分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同学们,我1个星期前就请同学们阅读《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那一部分的内容了,这篇课文所讲的故事就发生的赤壁之战前夕,哪位同学能够告诉我们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是在什么情况下,什么背景下发生的吗?

  学生谈

  师相机补充之。a“孙刘在长江南岸联合起来,结成同盟,共同抵抗曹操”,诸葛亮本来是去孙权那建议孙刘两家联合共同对付曹操的,孙刘两家结成同盟后,诸葛亮留在了东吴,协助周瑜。b、周瑜发现诸葛亮才识在他之上,先派诸葛亮的哥哥劝说诸葛亮为东吴孙权效力,被诸葛亮拒绝。周瑜认为诸葛亮一定会成为东吴将来的心腹大患,未来的强大敌人,所以决定要杀了诸葛亮。c、周瑜曾用借刀**之计,借曹操之手杀掉诸葛亮,但被诸葛亮轻松化解。d、周瑜借刀**不成,但想方设法杀诸葛亮之心更加坚定了,铁了心了要除掉诸葛亮,于是草船借箭的故事就发生了……

  3、初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以讲故事的方式复述课文。

  (1)初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同学们,相信你们小时侯都很喜欢听别人给你讲故事吧?现在你们长大了,小学都快毕业了,按古代的说法来说,你们都快成为秀才了,现在你们应该能给别人讲故事了!可以吗?能不能将草船借箭的故事讲给低年级的小弟弟,小妹妹听吗?

  我要先请你们回答如何讲故事,怎样才能把故事讲完整?

  学生谈

  讲好一个故事,你得首先对故事的情节清清楚楚,一个故事的情节一般分哪几个部分啊?

  引导学生说出,起因——经过——结果。(板书之)现在请同学们再次认真地读课文,弄明白这个故事的起因,故事是如何发生的,经过,是怎样发生发展的,结果,故事最后是怎样结局的。

  学生读课文——思考“起因——经过——结果”,巡视了解情况。

  小组交流——班级汇报。

  (2)讲故事,复述课文

  现在我们了解了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我们现在可以讲这个故事给低年级的小弟小妹们听了吧?现在小组里试一试,一个说,另外三个就做低年纪的小弟小妹,听他(她)讲故事,讲完后,谈谈他(她)草船借箭这个故事讲的是否精彩。

  小组内讲——班级讲(请一个同学)

  第二课时

  1、导入:上节课我们有许多同学在小组内讲述了草船借箭这个故事,还有同学在全班面前给我们讲了这个故事,相信同学们对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情节已经很清楚了。但是一个故事,一篇小说的魅力绝不仅仅在于它的情节的精彩。同学们,根据以往你们读书的经验,一个故事吸引我们,一篇小说打动我们除了它的情节之外,还有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人物,主人公。学生若不能说出,师启发:同学们,故事中必然有人物,有主人公吧?)

  一个故事,一篇小说打动我们,吸引我们除了情节的精彩外,故事中的人物也往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吧?

  2、人物分析同学们,草船借箭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人物?学生言哪些人物,师板书诸葛亮

  周瑜

  鲁肃

  曹操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他们是什么样的人?他们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同学们,我们看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主要看他(她)的什么?学生言“言,行”师板书之。

  (1)周瑜

  周瑜是我们这篇课文中首先出现的人物,现在请同学们来分析分析课文中的周瑜是个什么样的人?周瑜给你们留下怎样的印象啊?我们说看一个人如何,主要看他的言行,课文中周瑜的对话哪几段最多啊?——2、3两段。现在我要请同学们来朗读一下2、3两段,这两段除了周瑜的说的话外,还有谁的话?还有读白。四个小组分别读读白、周、诸、鲁之言。分角色齐读。——表扬朗读与纠正读音。

  现在请同学们再认真默读2、3两段,思考周瑜是什么样的人?估计学生会说很坏,毒辣,阴险。

  启发:同学们,周瑜既然想杀掉诸葛亮,为什么不直接派人把诸葛亮抓起来,杀掉呢?——引导学生明白,周不直接杀诸葛亮,而是找借口杀,杀别人,还要杀得别人无话可说,说明周的狡猾。如果你就是周瑜,你决定用不可能完成的造箭任务来杀诸葛亮了,你如何把这个任务交给诸葛亮?如何对诸葛亮说?请学生扮周瑜,师扮诸葛亮,演一演。

  估计扮演学生会直接将任务交给诸葛亮。——你们看看课文中周瑜是怎样将这个造箭任务交给诸葛亮的?先问诸葛什么?再说什么?我们站在周瑜的立场看,周瑜这样一句句地说,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体会到:任务交得很自然,以公事不能推却向诸葛亮施压。很自然地将任务交给诸葛亮,一步步地将诸葛亮往火坑里推啊!——你们瞧周瑜害人的水*够高的吧?

  要是周瑜活在今天,他要是犯罪的话,绝对是高智商犯罪啊!然而“山外有山,人外有人”“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周瑜遇到了诸葛孔明,算是遇到克星了。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诸葛亮是位怎样的高人?

  (2)诸葛亮

  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看看课文中的诸葛亮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之,师巡视

  给予启发、提示: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其实故事中的另一个人,诸葛亮的对手——周瑜已经给我们概括了。周瑜是怎样概括的?学生言“神机妙算”。(可能要再启发: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结束后,周瑜是这样说的?)好,你们再读读课文,看看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到底算到了什么,他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再思考。

  学生思考,小组交流,班级汇报。师板书“诸葛三算”

  师:好,同学们!诸葛亮除了神机妙算外,还有什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给学生留充足的时间回答)板书学生回答,提炼出“从容镇定,胸有成竹”等词语。

  待举手人不多时,再启发:周瑜把不可能完成的造箭任务交给诸葛亮,诸葛亮除了接受任务之外,还有哪些选择?如果你是诸葛亮,周瑜把不可能完成的造箭任务交给你,你会怎么办?

  请数个学生回答,估计学生会说当面揭穿周瑜的阴谋,或者先接受任务,然后逃跑。

  师追问: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不面揭穿周瑜的阴谋,或者先接受任务,然后三六计走为上计,逃跑掉呢?这说明诸葛亮了什么?同学们思考思考。(1分种后)师提示:当时曹操83万大军压境,孙刘两家联合抵抗曹操,孙权、刘备的军队只有5、6万人。如果孙刘两家不团结,能打败曹操吗?如果诸葛亮当面揭穿周瑜,或者跑掉,孙刘两家岂不是失了和气?这说明了诸葛亮有什么样的品质?——顾全大局

  (3)鲁肃、曹操

  鲁:忠厚,守信

  这个故事中曹只说了一句话,请同学们翻到第54页。

  曹:谨慎多疑

  给你们一个思考题回家思考:诸葛亮为什么要带着鲁肃一起去借箭。

  3、课文拓展

  (1)周瑜三次要杀诸葛亮都失败了,课文说得是第二次,还有2次你们知道吗?读过吗?第一次想借刀**,失败了,第二次想借造箭**,又失败了,第三次亲自派大将去杀诸葛亮,还是失败了。(板书“三杀诸葛”),后来诸葛亮也回敬了个三气周瑜(板书“三气周瑜”),次次成功,最后将周瑜活活气死。诸葛亮和周瑜之间的较量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部分之一。同学们对这些有兴趣吗?希望大家课后去读一读。

  (2)这个故事中的四个人物,你们喜欢谁,讨厌谁啊?讨厌周瑜什么?

  你们讨厌周瑜的嫉妒,心胸狭隘,气量太小。根据小说《三国演义》写这篇课文的作者可能也讨厌周瑜的嫉妒,你们看我们这篇课文的第一句就是说周瑜心里嫉妒诸葛亮的才干高于他。但是,你们知道吗?在东吴周瑜的同事、下级,以及孙权等几乎所有的人都非常喜欢他,有个叫程普的东吴老将还说“与公谨交,如饮醇酿,令人不觉自醉”,如果周瑜真是个气量很小的狡猾的小人,东吴会有那么多人喜欢他吗?你们还记得我们上堂课开始的时候讲过,周瑜在决定杀掉诸葛亮之前,曾经派诸葛亮的哥哥去劝说诸葛亮为孙权效力,劝说失败后才决定要杀诸葛亮的,如果真是嫉妒诸葛亮的才华高过自己,他愿意让诸葛亮做自己的同事吗?诸葛亮真来到东吴,大都督这个官可能就不是他周瑜的啊?——如果说周瑜嫉妒诸葛亮的话,他嫉妒的是诸葛亮的才华不能为东吴所用,周瑜千方百计要杀诸葛亮,是各位其主,是为了东吴的事业啊!

  所以你们觉得这篇课文的开头写得好吗?写得对吗?——我们说了这篇课文是编书的人根据小说《三国演义》改写的,可能作者就没有读懂《三国演义》,所以老师希望你们课后要读《三国演义》原著。——今天这节课还是以**的名言作结:不读《红楼》《三国》枉为中国人,希望同学们好好读《三国》,不要白白做一回中国人。

  板书:

  诸葛亮{学生板之

  周瑜:学生板之

  鲁肃

  曹操

  反思:本课教学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激发了学生对原著《三国演义》的阅读冲动,学生也因此而在量上形成了一定的小说鉴赏意识。本文教学获得专家的认可,甚慰!不足之处在于对周瑜的理解认识还不够深入,尤其是中下生,个别教学环节和小学生的实际脱离。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4

  教材分析:

  《草船借箭》一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变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想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学情分析:课文写了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是周瑜不得不为之叹服,称诸葛亮“神机妙算”。教学时,教师就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这个词展开教学。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质。

  教学要求:

  1、学*本课生字新词。

  2、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知天文、动地理、识人心、巧安排。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周瑜与诸葛亮对话时的言语态度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学生熟读课文,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解题质疑。

  1、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你知道是哪四大名著?它们的主人公分别是谁?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学*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草船借箭(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或想法吗?(学生质疑,对于学生提的有价值的问题请学生书写在黑板上。如:(1)谁用草船向谁借箭?(2)为什么要借箭?(3)怎样借箭?)

  二、自由阅读,相互讨论。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阅读,提出阅读要求。

  (1)做到“四不”:不错字,不多字,不少字,不读破格句。

  (2)做到“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3)读到有疑问的地方多读几遍。

  2、四人小组交流刚才所提的问题,对于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全班交流。

  3、全班交流小组所提的问题。

  三、读课文,讲故事。

  学生再读课文,做到能简单的讲述这个故事。(意在使学生弄懂故事的前因后果。)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进一步熟读课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步骤:

  一、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关键的词语。

  通过上节课的研究学*,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神机妙算)

  二、精读课文,理解神机妙算。

  1、要求学生划出能表现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2、讨论交流。

  知天文

  出示“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小黑板)

  (1)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怎样的心情?(吃惊)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暗自高兴,因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在三天前就已料到的。)

  (2)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出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学生自由读,在读中体会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3)老师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几天不是没有动静吗?没动静有什么好写,完全可以改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的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即清楚有简练。行吗?好吗?为什么?(组织讨论,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神机妙算。)

  (4)怪不得周瑜长叹道:“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比不过他。”

  懂地理、巧安排

  (1)划出诸葛亮的借箭的路线图,并上黑板来摆一摆,说说理由。

  出示“天还没有亮,船已经靠*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出示“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然擂鼓呐喊,逼*曹军水寨受箭。”

  (2)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要先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再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读句子,体会诸葛亮的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他的巧妙安排。)

  识人心

  识曹操

  出示: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靠*。”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他在笑谁?这是一种怎样的笑?(笑自己的神机妙算,笑曹操的不敢出兵,笑周瑜的自不量力,这是自信的笑,胜利的笑;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幽默的笑,宽厚的笑。)

  识鲁肃

  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暗藏杀机,鲁肃又是周瑜的心腹,为何还要请鲁肃帮忙?他不怕鲁肃向周瑜告密吗?请同学们仔细的讨论一下。

  三、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特征。

  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非凡才干。而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课文第二自然段是一段诸葛亮和周瑜的精彩对白,老师读提示语,一、二组同学读周瑜的话,三、四组同学读诸葛亮的话,体会一下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还可以看出诸葛亮和周瑜分别是个怎样的人。(读后讨论)

  四、。总结全文。

  草船借箭的成功使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宽宏大度、谦虚礼让的大将风度。使得气量狭窄、妒才忌能、才气输诸葛亮一筹的周瑜不得不叹服。(出示;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板书设计:

  11 草船借箭

  知天文

  神机妙算 懂地利、巧安排

  识人心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认读本课“瑜、督”等生字,会写“妒、忌”等生字。理解“妒忌、都督、委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3)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过程与方法

  用精读、略读、默读、浏览等多种学*方法,品读语言文字,领略经典名著语言的魅力。

  3.情感与价值

  从“草船借箭”这件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学*本课生字,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教学难点】

  从“草船借箭”这件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的创新精神。

  【教学准备】

  学生:了解《三国演义》的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这部书或电视剧吗?那你最喜欢三国里的哪个人物?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两位三国里比较聪明的人物,他们就是周瑜和诸葛亮。(板书:周瑜、诸葛亮)识记生字“瑜”和“葛”。

  2.在他们两个人之间,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我们快来看一下吧!

  (板书课题:草船借箭)

  二、检查预*情况

  1.介绍《草船借箭》的背景资料。(学生汇报预*资料,相互补充。)

  《草船借箭》是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前发生的。

  2.说说你了解的周瑜与诸葛亮。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现在请同学们翻开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篇课文,记住把字音读准了,句子读通了。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主要讲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师适时引导。

  2.生字词学*。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比较长,生字词也比较多,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谁来给大家读一读?(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师:对于这些生字词,在意思上有没有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呢?(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3.朗读词语,巩固练*。

  妒忌、都督、幔子、水寨、弓弩手、呐喊、神机妙算、擂鼓、丞相。

  四、梳理脉络,全文把握

  1.预设。

  起因(第1自然段):心生妒忌。

  经过(第2~9自然段):巧妙借箭。

  结果(第10自然段):自叹不如。

  2.按起因、经过、结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周瑜妒忌诸葛亮有才干,设计要诸葛亮在三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利用草船,用妙计向曹操“借箭”,诸葛亮如期如数向周瑜交出十万支箭,周瑜自叹不如。表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五、指导写字

  书写“妒、忌、曹、督、委、鲁”等生字。

  六、布置作业

  1.规范书写本课生字词。

  2.按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给家长讲讲这个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批注

  一、复*巩固,导入新课

  1.出示本课词语,请学生读一读。

  2.回忆上节课我们学*了哪些内容。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相互补充,师适时指导。)

  二、精读课文,领悟研究策略

  师:请同学们细读第2~9自然段,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画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一)“诸葛亮知天文”

  1.师:谁来说说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词句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生: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

  生: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

  师: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

  生:诸葛亮会暗自高兴。这场大雾,我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到。

  (指导读句子)

  2.师: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所以,我们得再往前面读一读,联系上文看看从哪句话可以看出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生: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二)“诸葛亮识人心”

  1.师:谁来说说你从哪两个句子中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生: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生: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前。”

  2.在《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十多处,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

  (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还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自信的笑。)

  (三)“诸葛亮懂地理”

  1.师:你还从哪些词句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生: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曹军水寨受箭。

  生: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2.问题探讨。(小组交流,全班汇报。)师:他们为何“一字摆开”?生: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增大。师:为什么“擂鼓呐喊”?生: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引曹军出来射箭,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和方向。师:为什么开始船头朝西,后来船头朝东?生:这样既能两面受箭,又可保持船体*衡,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掉头的时间。

  三、回读课文,类化研究

  师:刚才,我们通过抓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来研究问题,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方法。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学生研读,教师巡视。读后组织交流。

  四、分角色朗读,感受形象

  1.分角色朗读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

  2.通过对话描写你感受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诸葛亮胸有成竹,周瑜心胸狭窄。

  五、拓展延伸

  1.积累本课中的好词佳句。

  2.思考:文中的诸葛亮有哪些地方值得你学*?

  六、布置作业

  1.规范书写本课生字词。

  2.文中还有一些体现人物特点的词句,画出来和同学交流。

  3.推荐阅读《三国演义》全书


草船借箭成语故事(精选十篇)(扩展5)

——草船借箭小学作文汇总十篇

  草船借箭小学作文 1

  周瑜因为诸葛亮有才华, 所以很妒忌他。

  一天,周瑜与诸葛亮共商军事,假借公事为名让诸葛亮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并立下军令状,若造不好甘受惩罚。

  周瑜让鲁肃探听诸葛亮的打算。

  诸葛亮请鲁肃借给他二十条船等材料并要求鲁肃严守秘密。

  鲁肃汇报给周瑜,诸葛亮不用那些造箭材料,保密了诸葛亮向他借船的.事。

  鲁肃为诸葛亮准备好了材料,但是第一、二天都没动静,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向北岸开去,并请鲁肃陪他一起去取箭。

  这时因大雾江上面对面都看不清,天没亮,船靠*曹军水寨。诸葛亮下令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边排开,又叫军士们擂鼓呐喊。诸葛亮料到曹操不敢出兵,镇定自若。

  曹操因大雾不敢轻易出动,只让弩手射箭,不让船靠*。接着诸葛亮又下令掉转方向,船头向东,船向西,仍旧擂鼓呐喊,逼*曹军水寨受箭。

  诸葛亮借箭成功,令军士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接着就驶回。曹操知道上当,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追也追不及了。

  诸葛亮如期交箭,令周瑜自叹不如。

  草船借箭小学作文 2

  传说周瑜妒忌心非常强,看到诸葛亮非常有才干,便想方设法地要置他于死地。

  有一次,周瑜和诸葛亮商议军事,要诸葛亮在三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以便水上交战。周瑜还要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表示诸葛亮若不能如期交箭,要依军法处置。

  诸葛亮知道周瑜是在为难自己,便秘密的叫鲁肃借给他二十条快船,六百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两边。并嘱咐鲁肃不要告诉周瑜。鲁肃答应了。

  第一天,诸葛亮没什么动静;第二天,诸葛亮还是没动静。到了第三天四更时,诸葛亮把鲁肃请到船中,吩咐二十条快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这时候大雾漫天,面对面都看不清楚。诸葛亮叫军士们呐喊擂鼓,向曹军“借”箭。等天亮了,诸葛亮就叫军士们回南岸。

  船靠岸后,诸葛亮叫军士们来搬箭。每条船上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就有十万多支箭。看到这情景,周瑜只得认输。

  草船借箭小学作文 3

  周瑜看到挺有才能,心里妒忌。

  一天,周瑜利用一次军事会议的机会,让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而诸葛却说三天就可以造好。周瑜大喜,认为诸葛亮必死无疑。

  诸葛亮走后,周瑜派鲁肃去打探消息,看诸葛亮有什么想法。暗地里还吩咐工匠故意延迟造箭工具,不准备齐全。

  鲁肃见了诸葛亮后,诸葛亮向鲁肃借二十条船和每船三十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住两边还要排一千多个草杷子。鲁肃答应了。

  第一天,第二天,不见诸葛亮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大雾时请鲁肃到船上取箭。诸葛亮命头西,尾东,缓缓靠进曹寨。曹操命一万名弓箭手射击,诸葛亮又命头东,尾西逼*受箭。船两边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命军士高呼:谢曹丞相的箭。曹操知道上当后想追也来不及了。

  周瑜知道后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草船借箭小学作文 4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

  有一天,周瑜以公事为由让诸葛亮十天内造十万支箭。诸葛亮将计就计,说只要三天,周瑜让诸葛亮当面立下了军令状。

  周瑜派鲁肃去探听情况,诸葛亮知道鲁肃为人忠厚老实,便请他去帮忙准备二十条船,每条船上配上三十名军士,并且布置青布幔子和草把子,并叫他别让周瑜知道。鲁肃见了周瑜果然不提此事。周瑜很疑惑。

  前两天,诸葛亮没什么动静,第三天四更时他把鲁肃请到船里。诸葛亮吩咐将二十条船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这时候大雾满天,船已经靠*曹营。诸葛亮下令将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并叫军士擂鼓呐喊。由于雾大,曹操没有派兵,只是叫朝他们放箭,一万多名齐向江中放箭,箭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继续擂鼓呐喊。

  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曹操知道上了当,要追也来不及了。

  船驶回来,鲁肃告诉周瑜借箭的经过后,周瑜自叹不如。

  草船借箭小学作文 5

  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于是周瑜找诸葛亮商议军事说:“与曹军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诸葛亮说:“用箭最好。”周瑜就说:“那便请先生做10万支箭如何?”“可以是可以,不过什么时候用?”“10天之后。”周瑜说,“不,我三天便可完成。“周瑜不信,诸葛亮说:“若三天不完成,我甘愿受罚。”周瑜很高兴,叫他当面立下军令状,又请他喝酒。

  周瑜将此事告诉鲁肃,鲁肃不信,周瑜说:“我没逼他,是他自己说的。”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三天造十万支箭,你要帮帮我。”“这我怎么能帮你?”“你帮我准备二十艘船,每船要三十个士兵和一千多个草把子用青幔子遮起来,我自有妙用。”鲁肃便私自拨了二十艘快船,每艘船配三十个士兵。到了第三天四更天时,江面大雾,诸葛亮和鲁肃带着二十艘快船向曹营进发,快到曹营时,诸葛亮命士兵把船并排前行并击鼓。曹操听到鼓声,连忙命弓箭手放箭,船上的草把子被射满了箭,士兵得了箭后大喊:“谢谢曹丞相的剑。”曹操才知道上了当。

  船靠岸时,每船有五六千支箭,共十万余支,鲁肃告诉了周瑜经过,周瑜说:“我不如他多矣。”

  草船借箭小学作文 6

  因为周瑜嫉妒诸葛亮比他强,于是,就让诸葛亮在三天之内造下十万支箭,还叫他立下军令状。周瑜暗暗高兴:诸葛亮这次死定了!

  鲁肃受周瑜委托,特地来到诸葛亮的家,责备他不应该自讨苦吃。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借给他二十条快船,六百名军士,并预备青布和稻草人。诸葛亮还请求鲁肃不能告诉周瑜。鲁肃是个老实人,保守了秘密。

  第一天,没什么动静,第二天还是没动静,直到第三天的四更,诸葛亮才叫鲁肃和他一起去取箭。这时江上雾气很浓,船只向曹营进发。将*五更,船到达曹军水寨,诸葛亮将二十条船排成一行,头朝西,尾朝东。曹操看有大雾,不敢轻易出兵,就叫军士们放箭。箭密密麻麻地从曹军水寨射过来,都插在稻草人上。诸葛亮见箭都插满了,就下令把船转过来,让另外一方受箭。等雾快散时,船就开走了,诸葛亮命军士们大喊:“谢谢曹丞相的箭!”这时曹操才发觉,但船顺风顺水,已经开出了二十多里了。

  回来后,鲁肃把借箭的经过告诉了周瑜,周瑜听后,自叹不如。

  草船借箭小学作文 7

  随着曹操的实力越来越大,周瑜和刘备都想到了联合,来对抗来敌曹操。但是,要攻击曹操,必须很多箭,可是,箭不是好弄得,周瑜吃不好,睡不香,诸葛亮听说了,想到了一个妙主意,诸葛亮自告奋勇的说:“我三天就可以弄到10万只箭,如果弄不到,军法处置。”

  周瑜听了大喜,连忙说:好,好!!“

  于是,诸葛亮用了点钱,把鲁肃叫过来说:“给我一些船。”鲁肃照办,还在船上插了不少稻草人。第二天晚,诸葛亮出发了,听着小调,正准备曹操把箭射伤稻草人,把箭运回去呢。谁知,现在曹操科技发达,连“飞鸡”都有了。曹操坐上“飞鸡”一看,就知道了诸葛亮的阴谋,就对对岸的士兵说,射“火箭”瞬间,诸葛亮的船四处起火,诸葛亮以为很好呢,突然一个士兵来到,说:“军师,我们的船起火了!”诸葛亮一惊,正准备逃生,突然,“吧唧”一声,那个士兵就“挂”了。诸葛亮大惊,谁知时辰已完,火已烧完了船,士兵们向饺子一样,下江了。诸葛亮好不容易上岸,便自言自语的说:“我的计划那么妙,怎么会失败了呢?”

  诸葛亮后来才知道,时代不断更新,只有更新时代,才能使自己不落后别人。

  草船借箭小学作文 8

  因为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华,就在商议军事时让他造十万支箭,因为这是公事所以诸葛亮不能推辞,于是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就走了,周瑜派鲁肃去探听一下。

  诸葛亮见了鲁肃想让他帮帮忙,鲁肃就答应了,诸葛亮让他拨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要有三十名军士,用一千多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这件事要保密,不能让都督知道,要是让都督知道了,计划就完了。

  前两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诸葛亮秘密的把鲁肃请到船里,和诸葛亮一起去取箭,就在这天大雾弥漫。

  诸葛亮下令让船一字摆开而且又让军士们一边擂鼓一边呐喊,曹操叫弓弩手在那里射箭,又调来了六千多名弓弩手,一共有一万多名弓弩手,当左边的箭已经插满时,诸葛亮又把船调过来,天快亮了,雾还没有散,草把子上的箭已经插满了。诸葛亮就让军士们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曹操得知上当,就派兵追,可是回去的路顺风顺水,再追也来不及了。

  周瑜派的五百名军士也正好到江边,周瑜听了诸葛亮借箭的经过后,赞叹不已!

  草船借箭小学作文 9

  周瑜忌妒诸葛亮的才干,一直想找个机会报复他。

  一天他找借十万支箭为借口为难诸葛亮,其实他是存心想陷害诸葛亮。结果诸葛亮就答应了,说只要三天,并立下军立状。

  诸葛亮做好了借箭的准备,并让鲁肃不告诉周瑜。诸葛亮找鲁肃借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有三十名军士,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第一二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要鲁肃一起去取箭。并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起来,向北岸开去。这时候大雾漫天,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并叫船上的军士擂鼓,呐喊。诸葛亮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曹操听见擂鼓,呐喊,就派弓弩*射箭。箭好像雨一样非常快,船的一边插满了箭。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使船两侧都受箭,让军士仍擂鼓呐喊。天渐渐地亮了,雾还没有散,船两边都受满了箭。接着二十条船顺风顺水驶回南岸。

  诸葛亮借箭成功,并如期交箭,周瑜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啊!”

  草船借箭小学作文 10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这一日,周瑜以公事为由,请诸葛亮到营中议事,并让他在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周瑜本以为他会推辞,没想到诸葛亮一口答应,还说三天时间就够了。周瑜十分高兴,让诸葛亮立下军令状,还摆了酒*招待他。

  周瑜告诉鲁肃,他已经吩咐了军匠们,叫他们拖延时间,造箭的材料也不给他准备齐全。三天一过,就治他的罪。

  诸葛亮偷偷向鲁肃借二十条船,每条船上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

  诸葛亮第一天,第二天都没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大雾漫天时,把鲁肃秘密请到船上,说,一起去取箭。诸葛亮让士兵们靠*曹营,并擂鼓呐喊。曹操下令,雾大,不知虚实,只管放箭,没有我的命令,不要轻易出动。太阳快出来了,雾还没有散,船的两边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们喊,谢谢曹丞相的箭。就下令回师。

  鲁肃告诉周瑜借箭的经过后,自叹不如。


草船借箭成语故事(精选十篇)(扩展6)

——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教案(精选十篇)

  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教案 1

  草船借箭

  教材说明

  〔解题〕

  《草船借箭》是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分别确立国号为魏、蜀、吴。曹操刚打败刘备,又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才干超群,引起孙权军队的首领周瑜的忌妒。周瑜要求诸葛亮在10天内监造10万支箭,企图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巧妙地向曹操“借”得10万支箭,使周瑜阴谋破产。这个故事表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胆识超群,赞扬了他以大局为重、团结对敌的可贵品质。

  《草船借箭》是按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第46回的内容改写的。《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作者罗贯中。小说以汉末三国历史故事和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为基础创作而成。全书共120回。从刘关张桃园结义起,至东吴灭亡止,描写了汉末及三国时期的社会斗争和广泛的.社会生活。

  对本文标题不能当主谓词组去理解,不能理解成“草船”去“借箭”,而应当作偏正词组理解。即(诸葛亮)“用草船去借箭”。这个标题高度概括了本文主要内容。“草船”,扎了草人的船。

  〔结构分析〕

  文章是按事件发展顺序,紧扣“借箭”展开的,共10个自然段,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借箭”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3~5自然段),写“借箭”的准备。这部分写了三层意思,其一,周瑜为诸葛亮造箭设置障碍,并派鲁肃探听情况;其二,诸葛亮求鲁肃帮忙,为“借箭”作准备;其三,鲁肃没向周瑜如实报告情况,周瑜疑惑不解。

  第三部分(第6~9自然段),写“借箭”的过程。分三层意思,其一,写诸葛亮“借箭”的时间;其二,写诸葛亮“借箭”的过程;其三,写诸葛亮“借箭”结束时戏弄曹操。

  第四部分(第10自然段),写“借箭”的结果。

  〔语意理解〕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这是本文开篇的话,交代了“草船借箭”这个事件的起因。在《三国演义》小说中,周瑜是东吴名将,总督东吴兵马,是蜀吴联军的总负责人。周瑜字公瑾,聪明过人,但心胸狭窄,忌妒心太重。多次与诸葛亮较量均失败,后忌恨而死。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是被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来歌颂的。作者对他极尽崇敬和赞美,特别对他的智慧,更是着力进行渲染。在民间,人们把诸葛亮说成智慧的化身。周瑜和诸葛亮的纠葛,大都是才智与气度的较量。两个人都有才干,但诸葛亮高周瑜一筹。诸葛亮心胸豁达,关注大局,讲究团结,而周瑜则气量太小,不能容人。

  “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10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这是周瑜与诸葛亮商议军事时说的话。表面看,客客气气,内心里却暗藏杀机,他一步步引诱诸葛亮就范:让诸葛亮自己答应短时间内完成造箭任务,再以完不成任务为借口剪除之。“水上交战”句,是明知故问,意在试探,引出“箭”的问题。“这是公事”话,外软内硬,以“公事”为借口,冠冕堂皇,逼迫诸葛亮接下造箭任务。“不要推却”,口气上紧逼不放。“军情紧急”句的真正含义是:军中无戏言。在周瑜看来,10万支箭,3天造完是不可能的。一旦完不成,恰好可以加害诸葛亮了。

  “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这是文章的结尾句。这句话照应文章首句,也是本文核心句。由于诸葛亮神机妙算,才使周瑜生出忌妒之心,才有两人的斗智;由于诸葛亮神机妙算,才挫败周瑜的阴谋,才使他心服口服而叹曰“我不如他”。“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人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和利用客观形势,决定策略。在本文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预见到周瑜的险恶用心。在第一部分里,他是顺着周瑜意思说话的。表面看,似无觉察,其实了然于胸,甚至变周瑜的10天造箭为3天造箭,出人意料。这麻痹了周瑜,使周瑜大喜,以为阴谋得逞。从下文可看出,诸葛亮是成竹在胸。这种预测周瑜之心、并迅速作出判断与决策,确实超出常人。

  第二,周密筹划借箭之策。他预测第三天四更必下大雾,足见他通晓天文。他设计在船接*曹军水寨处擂鼓,恰好可让船中箭,又不至于被敌人追上,足见他熟知地理。他知道鲁肃忠厚守信,故求他帮助干事;周瑜聪明心狭,故不让鲁肃告诉周瑜借箭之事;曹操谨慎多疑,虚实不清时必不敢出兵追击,故大张旗鼓,佯攻曹营;他猜到周瑜取箭必生疑惑,故让鲁肃取箭,做个见证。这些足见他了解诸人。他设计好船受箭方法及所需数量,足见他“老谋深算”。

  第三,巧妙地破解周瑜诡计。蜀吴是联合抗曹的,如周瑜与诸葛亮相斗,可能坏了抗曹大计。所以,当发现周瑜耍阴谋时,诸葛亮机智地化解。他谈笑风生之中轻松取胜,回避了与周瑜的正面冲突,顾全了大局,实在是妙极。

  〔写作特点〕

  1.人物个个性鲜明。

  本文有4个主要人物,他们个个性格鲜明。周瑜阴险妒嫉,诸葛亮从容镇定,鲁肃忠厚老实,曹操

  谨慎多疑。这些性格,在文中有充分地展示。写人物的主要方式靠人物的语言描写。比如在第2自然段中,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都鲜明地反映人物的个性和内心活动。

  2.故事情节生动有趣。

  本文的故事有曲折的情节,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环环紧扣,且跌宕起伏,很有趣味。一开始,似乎诸葛亮“中计”了,读者会为之焦急。接下去,他向鲁肃借船,使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再后来,诸葛亮船只*到曹寨却大擂战鼓,更让人惊诧、担心。最后,巧取10万支箭,读者这才恍然大悟。正因为如此,本故事才千古流传,历久不衰。[ 内 容 结 束 ]

  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教案 2

  教学目标

  1.认识“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幔子、私自、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2.默读课文,理清层次,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教学重点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

  3.通过学*,初步学*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亲*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难点

  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初步学*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国演义》及作者简介、词语解释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1)教师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请同学们欣赏。

  (2)播放完毕后出示歌词:

  (3)学生阅读歌词,说说对这首歌的了解。(这是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

  (4)学生互相交流,说说自己对歌词的理解,教师评议并梳理词意:滚滚长江向东流,不再回头,多少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争什么是与非、成功与失败,都是短暂不长久。只有青山依然存在,依然地日升日落。江上白发渔翁,早已*于四时的变化。和朋友难得见了面,痛快地畅饮一杯酒,古往今来的纷纷扰扰,都成为世人下酒闲谈的材料。

  (5)问题交流:歌词里说“浪花淘尽英雄”,你最崇拜《三国演义》中的哪个英雄?(学生自由发言。)老师相机呈现三国人物形象。

  (6)导入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节选自《三国演义》的一篇课文《草船借箭》。(板书:草船借箭)学生齐读课题。

  2.简介《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者是明朝的罗贯中。《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齐名。

  学生阅读,师生交流。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对《三国演义》中人物的了解。

  3.简介作者。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山西太原人。

  设计意图:

  简介《三国演义》,同时了解作者及写作本篇文章的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激发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效果,相机指导。

  三、再读感知,整体感知

  (一)理清顺序。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叙述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故事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全班交流,教师订正。

  (二)了解起因、经过、结果。

  1.快速浏览课文,试着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小组同学的意见。

  3.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

  (1)故事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用十天内造十万只箭的任务来为难、陷害诸葛亮。

  (2)故事的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万只箭。

  (3)故事的结果: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自叹不如。

  设计意图:

  此环节的设计是教师帮助学生找到梳理文章结构的方法,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四、细读课文,了解起因

  1.教师简介“草船借箭”的时代背景。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称为“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

  2.请同学们默读文章第一、二自然段,看看从这部分课文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3.学生作批注,自我品读探究。

  4.学生小组交流自学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人物对话交流自己的感受。

  5.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

  (1)从这部分课文中,你了解到什么?(周瑜要陷害诸葛亮。)

  (2)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周瑜为什么还要害诸葛亮?

  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妒忌。(学生齐读)。

  从这句话你了解到周瑜的什么特点?(嫉贤妒能。)

  (3)周瑜要害诸葛亮,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词句了解到的?(他们的对话。)

  ①当时,周瑜是吴国的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好吗?(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②周瑜这样问的目的是什么?(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意欲加害诸葛亮。这是周瑜设好圈套,明里共商军事,暗里设陷阱害人,明知故问。)

  (3)周瑜设计想陷害诸葛亮,他是怎样一步一步达到自己的目的的?①“公事”是什么意思?(朝廷之事;公家之事。)“推却”又是什么意思?(借理由推托、拒绝。)为什么不能推却?(诸葛亮回答“用弓箭最好”,这正中周瑜下怀,于是假借“公事”逼迫诸葛亮承担造箭任务。)

  ②从这段对话中你觉得周瑜是个怎样的人?(周瑜是个具有险恶用心的人。)

  ③同桌一起交流,想象周瑜当时的心理活动(请同学根据自己的课文内容的理解,选择描写人物说话时动作和神态的词语填入括号里。)

  ④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⑤再读加入描写人物语言和神态词语的语段,总结下列问题:

  A.周瑜设计想陷害诸葛亮,诸葛亮是怎么做的?

  B.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为什么不揭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枝箭的任务,还要立下军令状,说三天造好十万枝箭呢?从中可看出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⑥指名读这段话。

  ⑦当周瑜听说诸葛亮三天能造好箭,还立下军令状,他的心里为什么很高兴?(周瑜知道在当时,三天肯定造不出十万枝箭,既已立下军令状,完不成是要杀头的。周瑜以为他的计谋要成功了,所以很高兴。)

  ⑧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为什么还要立下军令状,说三天造好十万枝箭呢?(诸葛亮为顾全联吴抗曹的大局,不计个人得失。)

  ⑨从学*中你了解到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胸有成竹,顾全大局。)

  ⑩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4)教师小结:学了这部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顾全大局;而周瑜却妒忌诸葛亮,心胸十分狭窄,阴险狡诈。

  (5)指导朗读:分角色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要读出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如读出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读出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6.谈话过渡:从课文第1~2自然段的学*中,我们了解到:周瑜想害诸葛亮,他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的计划得逞了。(板书: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用十天内造十万只箭的任务来为难、陷害诸葛亮。)

  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继续学*。

  设计意图:

  采用读、思、议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理解故事情节。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内造十万只箭的任务来为难、陷害诸葛亮。

  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万只箭。

  结果: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自叹不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幔子、私自、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3.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

  4.通过学*,初步学*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亲*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重点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

  3.通过学*,初步学*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亲*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难点

  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初步学*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检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一起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并且理清了文章的结构,了解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下面我们一起来复*一下:

  ①草船借箭的原因是什么?

  ②通过第1~2自然段的学*,我们还了解到什么?

  ③这部分课文的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2.谈话过渡:从上节课的学*中,我们还了解到周瑜自叹不如诸葛亮,周瑜是怎么“叹”的?快速浏览课文,从课文中找出来。(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都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你默读课文,圈画批注出来。

  学生交流,教师小结: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借箭准备和借箭过程。

  设计意图:

  此环节的设计为了与上节课做好衔接,为学*新课做好准备。

  二、了解“借箭准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诸葛亮请谁帮忙做借箭前的准备?(鲁肃)

  2.鲁肃是周瑜的部下,为什么诸葛亮敢于向他求助?(诸葛亮深知鲁肃为人忠厚,顾全大局。)

  3.从哪里可以看出鲁肃为人忠厚,顾全大局?请默读课文3~5自然段,把书上有关句子标出来。

  4.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相机指导。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

  启发学生自由读这段话,从“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感受鲁肃十分诚信、顾全大局、对诸葛亮赞赏与默默支持。从“果然”一词也能够看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

  5.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做哪些准备?

  (1)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做好哪些准备?(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多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

  (2)诸葛亮为什么对鲁肃说“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诸葛亮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向周瑜提借船之事。)(3)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有计谋、有胆略,知人善用。他早在立军令状之前,就算好了人,想好了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

  三、精读“借箭经过”,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指名读课文6~9自然段,标出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有关语句。

  2.小组合作学*,互相交流:从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评议,相机指导。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1)读一读,说说你从这段话知道了什么?(诸葛亮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候有大雾,他在等雾。)

  (2)诸葛亮那个时代有没有天气预报啊?(没有)这又说明了什么?(这就说明了诸葛亮懂天文,识气象。)

  (3)除了这儿,你还能从哪儿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1)从“大雾漫天”你了解到什么?(了解到当时的天气情况:到处都是大雾。)

  (2)从天气的变化中你感受到什么?(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

  (3)从“诸葛亮笑着说”你感受到什么?(诸葛亮镇定自若,是因为诸葛亮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这一笑,笑出了诸葛亮的自信,笑出了诸葛亮的大度,笑出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笑出了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笑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笑出了英雄本色。)

  (4)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摆开”的目的是什么?(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增大。)

  (5)军士为什么要“擂鼓呐喊”?(这样做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引曹军出来射箭,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方向。)

  (6)从这段叙述中你对诸葛亮又有了什么了解?(诸葛亮考虑周全,安排巧妙,抓住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利用大雾的天气,前去“借箭”。)

  (7)指导朗读,读好鲁肃和诸葛亮说话时的语气。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曹军水寨受箭。

  (1)“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这样既能两面受箭,又可保持船体*衡,也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调头的时间。)

  (2)你对诸葛亮又有了什么新的了解?(“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显示了诸葛亮过人的智慧。“逼*曹操受箭”,进一步说明诸葛亮对曹操生性多疑、小心谨慎的性格了如指掌。此行“借箭”,轻轻松松向曹操借到了十万支箭。诸葛亮谋划之周密,安排之巧妙,不仅显示出诸葛亮丰富的天文知识,也体现了诸葛亮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4.自由读课文3~9自然段,总结“借箭的经过”。(板书: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万只箭。)说说从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1)小组交流。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教师小结:

  ①算好天气:第三天有大雾。

  ②算好受箭方法:把船一字摆开,两面受箭。

  ③算好鲁肃:忠实守信。

  ④算好周瑜:嫉贤妒能,阴险狡诈。

  ⑤算好曹操:谨慎多疑。

  四、了解“借箭结果”,感受人物形象

  1.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2.结合课文说感受。

  (1)小组交流: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教师小结。

  ①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②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顾全大局。

  ③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3.指名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4.教师小结:草船借箭的前前后后,的确说明了诸葛亮神机妙算。“周瑜大吃一惊,长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这句话照应了课文开头的第一句话。(板书:结果——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自叹不如。)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不仅如此,文中的许多内容还前后呼应,如,结尾与开头照应。这样严谨的结构,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

  2.作业:运用学会的阅读方法,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三国演义》中自己感兴趣的章节。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内造十万只箭的任务来为难、陷害诸葛亮。

  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万只箭。

  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教案 3

  教学目标

  1.认识“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幔子、私自、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2.默读课文,理清层次,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教学重点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

  3.通过学*,初步学*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亲*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难点

  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初步学*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国演义》及作者简介、词语解释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1)教师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请同学们欣赏。

  (2)播放完毕后出示歌词:

  (3)学生阅读歌词,说说对这首歌的了解。(这是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

  (4)学生互相交流,说说自己对歌词的理解,教师评议并梳理词意:滚滚长江向东流,不再回头,多少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争什么是与非、成功与失败,都是短暂不长久。只有青山依然存在,依然地日升日落。江上白发渔翁,早已*于四时的变化。和朋友难得见了面,痛快地畅饮一杯酒,古往今来的纷纷扰扰,都成为世人下酒闲谈的材料。

  (5)问题交流:歌词里说“浪花淘尽英雄”,你最崇拜《三国演义》中的哪个英雄?(学生自由发言。)老师相机呈现三国人物形象。

  (6)导入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节选自《三国演义》的一篇课文《草船借箭》。(板书:草船借箭)学生齐读课题。

  2.简介《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者是明朝的罗贯中。《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齐名。

  学生阅读,师生交流。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对《三国演义》中人物的了解。

  3.简介作者。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山西太原人。

  设计意图:

  简介《三国演义》,同时了解作者及写作本篇文章的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激发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效果,相机指导。

  三、再读感知,整体感知

  (一)理清顺序。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叙述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故事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全班交流,教师订正。

  (二)了解起因、经过、结果。

  1.快速浏览课文,试着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小组同学的意见。

  3.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

  (1)故事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用十天内造十万只箭的任务来为难、陷害诸葛亮。

  (2)故事的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万只箭。

  (3)故事的结果: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自叹不如。

  设计意图:

  此环节的设计是教师帮助学生找到梳理文章结构的方法,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四、细读课文,了解起因

  1.教师简介“草船借箭”的时代背景。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称为“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

  2.请同学们默读文章第一、二自然段,看看从这部分课文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3.学生作批注,自我品读探究。

  4.学生小组交流自学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人物对话交流自己的感受。

  5.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

  (1)从这部分课文中,你了解到什么?(周瑜要陷害诸葛亮。)

  (2)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周瑜为什么还要害诸葛亮?

  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妒忌。(学生齐读)。

  从这句话你了解到周瑜的什么特点?(嫉贤妒能。)

  (3)周瑜要害诸葛亮,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词句了解到的?(他们的对话。)

  ①当时,周瑜是吴国的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好吗?(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②周瑜这样问的目的是什么?(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意欲加害诸葛亮。这是周瑜设好圈套,明里共商军事,暗里设陷阱害人,明知故问。)

  (3)周瑜设计想陷害诸葛亮,他是怎样一步一步达到自己的目的的?①“公事”是什么意思?(朝廷之事;公家之事。)“推却”又是什么意思?(借理由推托、拒绝。)为什么不能推却?(诸葛亮回答“用弓箭最好”,这正中周瑜下怀,于是假借“公事”逼迫诸葛亮承担造箭任务。)

  ②从这段对话中你觉得周瑜是个怎样的人?(周瑜是个具有险恶用心的人。)

  ③同桌一起交流,想象周瑜当时的心理活动(请同学根据自己的课文内容的理解,选择描写人物说话时动作和神态的词语填入括号里。)

  ④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⑤再读加入描写人物语言和神态词语的语段,总结下列问题:

  A.周瑜设计想陷害诸葛亮,诸葛亮是怎么做的?

  B.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为什么不揭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枝箭的任务,还要立下军令状,说三天造好十万枝箭呢?从中可看出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⑥指名读这段话。

  ⑦当周瑜听说诸葛亮三天能造好箭,还立下军令状,他的心里为什么很高兴?(周瑜知道在当时,三天肯定造不出十万枝箭,既已立下军令状,完不成是要杀头的。周瑜以为他的计谋要成功了,所以很高兴。)

  ⑧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为什么还要立下军令状,说三天造好十万枝箭呢?(诸葛亮为顾全联吴抗曹的大局,不计个人得失。)

  ⑨从学*中你了解到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胸有成竹,顾全大局。)

  ⑩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4)教师小结:学了这部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顾全大局;而周瑜却妒忌诸葛亮,心胸十分狭窄,阴险狡诈。

  (5)指导朗读:分角色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要读出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如读出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读出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6.谈话过渡:从课文第1~2自然段的学*中,我们了解到:周瑜想害诸葛亮,他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的计划得逞了。(板书: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用十天内造十万只箭的任务来为难、陷害诸葛亮。)

  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继续学*。

  设计意图:

  采用读、思、议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理解故事情节。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内造十万只箭的任务来为难、陷害诸葛亮。

  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万只箭。

  结果: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自叹不如。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幔子、私自、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3.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

  4.通过学*,初步学*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亲*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重点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

  3.通过学*,初步学*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亲*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难点

  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初步学*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检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一起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并且理清了文章的结构,了解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下面我们一起来复*一下:

  ①草船借箭的原因是什么?

  ②通过第1~2自然段的学*,我们还了解到什么?

  ③这部分课文的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2.谈话过渡:从上节课的学*中,我们还了解到周瑜自叹不如诸葛亮,周瑜是怎么“叹”的?快速浏览课文,从课文中找出来。(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都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你默读课文,圈画批注出来。

  学生交流,教师小结: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借箭准备和借箭过程。

  设计意图:

  此环节的设计为了与上节课做好衔接,为学*新课做好准备。

  二、了解“借箭准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诸葛亮请谁帮忙做借箭前的准备?(鲁肃)

  2.鲁肃是周瑜的部下,为什么诸葛亮敢于向他求助?(诸葛亮深知鲁肃为人忠厚,顾全大局。)

  3.从哪里可以看出鲁肃为人忠厚,顾全大局?请默读课文3~5自然段,把书上有关句子标出来。

  4.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相机指导。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

  启发学生自由读这段话,从“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感受鲁肃十分诚信、顾全大局、对诸葛亮赞赏与默默支持。从“果然”一词也能够看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

  5.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做哪些准备?

  (1)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做好哪些准备?(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多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

  (2)诸葛亮为什么对鲁肃说“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诸葛亮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肃向周瑜提借船之事。)(3)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有计谋、有胆略,知人善用。他早在立军令状之前,就算好了人,想好了整个草船借箭的计划。)

  三、精读“借箭经过”,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指名读课文6~9自然段,标出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有关语句。

  2.小组合作学*,互相交流:从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评议,相机指导。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1)读一读,说说你从这段话知道了什么?(诸葛亮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候有大雾,他在等雾。)

  (2)诸葛亮那个时代有没有天气预报啊?(没有)这又说明了什么?(这就说明了诸葛亮懂天文,识气象。)

  (3)除了这儿,你还能从哪儿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1)从“大雾漫天”你了解到什么?(了解到当时的`天气情况:到处都是大雾。)

  (2)从天气的变化中你感受到什么?(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

  (3)从“诸葛亮笑着说”你感受到什么?(诸葛亮镇定自若,是因为诸葛亮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这一笑,笑出了诸葛亮的自信,笑出了诸葛亮的大度,笑出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笑出了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笑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笑出了英雄本色。)

  (4)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摆开”的目的是什么?(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增大。)

  (5)军士为什么要“擂鼓呐喊”?(这样做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引曹军出来射箭,又是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方向。)

  (6)从这段叙述中你对诸葛亮又有了什么了解?(诸葛亮考虑周全,安排巧妙,抓住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利用大雾的天气,前去“借箭”。)

  (7)指导朗读,读好鲁肃和诸葛亮说话时的语气。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曹军水寨受箭。

  (1)“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这样既能两面受箭,又可保持船体*衡,也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调头的时间。)

  (2)你对诸葛亮又有了什么新的了解?(“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显示了诸葛亮过人的智慧。“逼*曹操受箭”,进一步说明诸葛亮对曹操生性多疑、小心谨慎的性格了如指掌。此行“借箭”,轻轻松松向曹操借到了十万支箭。诸葛亮谋划之周密,安排之巧妙,不仅显示出诸葛亮丰富的天文知识,也体现了诸葛亮具有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

  4.自由读课文3~9自然段,总结“借箭的经过”。(板书: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万只箭。)说说从哪些地方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1)小组交流。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教师小结:

  ①算好天气:第三天有大雾。

  ②算好受箭方法:把船一字摆开,两面受箭。

  ③算好鲁肃:忠实守信。

  ④算好周瑜:嫉贤妒能,阴险狡诈。

  ⑤算好曹操:谨慎多疑。

  四、了解“借箭结果”,感受人物形象

  1.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2.结合课文说感受。

  (1)小组交流: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教师小结。

  ①周瑜的智商不如诸葛亮,因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②周瑜的胸襟不如诸葛亮,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顾全大局。

  ③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3.指名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4.教师小结:草船借箭的前前后后,的确说明了诸葛亮神机妙算。“周瑜大吃一惊,长叹道:‘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这句话照应了课文开头的第一句话。(板书:结果——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自叹不如。)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不仅如此,文中的许多内容还前后呼应,如,结尾与开头照应。这样严谨的结构,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

  2.作业:运用学会的阅读方法,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三国演义》中自己感兴趣的章节。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内造十万只箭的任务来为难、陷害诸葛亮。

  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万只箭。

  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教案 4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古典文

  学的欲望。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人物语言、动作,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草船借箭》这篇课文,谁能根据上节课的学*,给大家介绍一下课文的背景?生:《草船借箭》选自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讲的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魏、蜀、吴的故事,当时魏国刚刚打败蜀国,又派兵进攻吴国。于是,蜀、吴两国联手抵抗曹操。师:文中一共有几个人物,谁能帮大家理顺一下人物关系?生:课文中有四个人物,曹操是魏国的首领,诸葛亮是蜀国的军师,而周瑜是吴国的都督,鲁肃是吴国有名的谋士。师:周瑜见诸葛亮很有才干,心里很妒忌,这才引出了这个故事。

  二、新课

  过渡:同学们,你觉得这个故事精彩吗?(精彩)是呀,文学作品之所以精彩,是因为作者塑造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而每个人物的塑造又都离不开语言文字这个工具。这节课,我们要再次走进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让这些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人物跃然纸上的。

  (一)赏析重点段(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这一段作者使用什么方法描写人物的。(人物对话)师:好,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人物对话。(课件出示对话,隐去旁白)现在同桌一组,分角色读一下对话,边读边想:你所扮演的这个角色,再说这句话时,心里会想什么,脸上是什么表情?读完后同桌把意见交流一下。(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揣摩人物心理,并启发学生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在每句对话前加上提示语)师:大家都很聪明,能根据对话走进人物内心,下面我们加上提示语,再来读一下课文。(课件出示加有提示语的课文,分角色朗读,学生互评。)师:通过这一段的学*,你觉得周瑜、诸葛亮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谈对周瑜和诸葛亮的初步认识)但仅仅根据这一段的文字,我们还不能透彻的了解人物特点,下文中,还有一些人物的语言描写,找出来读一读,看你对人物有什么更深的认识。

  (二)感悟

  1、指名读一读描写周瑜的语言,总结出周瑜的`性格特点是阴险狡诈。(板书:阴险狡诈)学生朗读。2、再说说诸葛亮的语言。(1)指名读,课件出示第一个句子,从中你有什么感悟。(诸葛亮心中早有了周密的计划,胸有成竹)你从鲁肃的言行中感知他是怎样的人?(板书:忠厚老实)(2)还有那处写了诸葛亮的语言?指名读第二句话。(课件出示)老师发现,诸葛亮是笑着说的,我觉得挺有意思,前面都是诸葛亮说,为什么这个地方要加个“笑”字呢?来,我们先齐读一遍。(齐读)你们觉得诸葛亮在笑谁,笑什么?汇报:生(1):在笑曹操,是一种嘲笑。师:你说的真好,你来读一读,读出对曹操的嘲笑。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看出来的?(学生在下文中找到曹操的语言描写,并体会到他的谨慎多疑。)(板书:谨慎多疑)生(2):在笑鲁肃,是一种友善的笑。你来读一读。生(3):在笑周瑜,是一种胜利的笑。你来读一读。读出诸葛亮的自信。小结:你看,诸葛亮说得多准呀,他说曹操不赶出来兵,他真不敢出兵,说三天取箭,果然三天带着鲁肃来取箭。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真是太神了!用周瑜的话说,诸葛亮真是——(学生一起说:神机妙算!板书:神机妙算)

  (三)草船借箭成功的条件同学们,诸葛亮他神机妙算,都算准了什么呢?生:他算准曹操不敢出兵、算准周瑜要加害他、算准鲁肃不能出卖他。师:也就是说诸葛亮他算准了人,这也是“识人心”(板书:识人心)但仅仅如此,草船借箭就能成功吗?他还算准了什么?生:三天后有大雾。师:这是他知天文。(板书:知天文)生:回来时顺风顺水。师:这是他晓地理。(板书:晓地理)总结:是呀,诸葛亮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草船借箭才会成功。我们还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诸葛亮?(有勇有谋、才智过人等)三、全课总结同学们,通过这篇课文的学*,我们不仅认识了这些性格鲜明的人物,还领略了古典名著的风采。其实,三国演义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就多达400人,那里的故事也是广为流传、家喻户晓。老师希望课下,大家能以“走进三国”为主题,完成本周的积累,并把你积累到的知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板书设计】

  19、草船借箭

  周瑜----阴险狡诈诸葛亮----神机妙算(识人心知地理晓天气)曹操----谨慎多疑

  鲁肃----忠厚老实

  【课后反思】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组教材的安排,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活动,为学生打开学*名著的大门,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所以教学目标我就确定在“通过对人物对话的研读,感受名著中性格鲜活的人物特点,通过分角色朗读,走进名著中精彩纷呈的故事。”教学时,针对高年级的阅读水*和训练重点,我主要引导孩子通过研读人物语言来体会人物特点,再通过课后的延伸,达到让学生爱上名著的目的。虽然课堂还有许多遗憾,比如指导朗读还是不算到位,时空没掌握好等,但是,从学生那积极地参与教学上,从课后孩子们赛读名著故事上,我看到了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我觉得,一节课成功与否,关键看孩子们从课堂上收获到了什么,在老师的引领下受到了那些熏陶,掌握了什么能力。只要孩子们在那短短的40分钟里参与了,收获了,就不失败。语文课堂就是充满遗憾的课堂,没有遗憾,又怎么有我们不断完善教学的动力呢!在这一次次的反思中,我们会走向成熟。

  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教案 5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古典文

  学的欲望。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人物语言、动作,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草船借箭》这篇课文,谁能根据上节课的学*,给大家介绍一下课文的背景?生:《草船借箭》选自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讲的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魏、蜀、吴的故事,当时魏国刚刚打败蜀国,又派兵进攻吴国。于是,蜀、吴两国联手抵抗曹操。师:文中一共有几个人物,谁能帮大家理顺一下人物关系?生:课文中有四个人物,曹操是魏国的首领,诸葛亮是蜀国的军师,而周瑜是吴国的都督,鲁肃是吴国有名的谋士。师:周瑜见诸葛亮很有才干,心里很妒忌,这才引出了这个故事。

  二、新课

  过渡:同学们,你觉得这个故事精彩吗?(精彩)是呀,文学作品之所以精彩,是因为作者塑造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而每个人物的塑造又都离不开语言文字这个工具。这节课,我们要再次走进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让这些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人物跃然纸上的。

  (一)赏析重点段(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这一段作者使用什么方法描写人物的。(人物对话)师:好,下面我们就来研究人物对话。(课件出示对话,隐去旁白)现在同桌一组,分角色读一下对话,边读边想:你所扮演的这个角色,再说这句话时,心里会想什么,脸上是什么表情?读完后同桌把意见交流一下。(学生汇报,教师引导揣摩人物心理,并启发学生用恰当的词语概括出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在每句对话前加上提示语)师:大家都很聪明,能根据对话走进人物内心,下面我们加上提示语,再来读一下课文。(课件出示加有提示语的课文,分角色朗读,学生互评。)师:通过这一段的学*,你觉得周瑜、诸葛亮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谈对周瑜和诸葛亮的初步认识)但仅仅根据这一段的文字,我们还不能透彻的了解人物特点,下文中,还有一些人物的语言描写,找出来读一读,看你对人物有什么更深的认识。

  (二)感悟

  1、指名读一读描写周瑜的语言,总结出周瑜的性格特点是阴险狡诈。(板书:阴险狡诈)学生朗读。2、再说说诸葛亮的语言。(1)指名读,课件出示第一个句子,从中你有什么感悟。(诸葛亮心中早有了周密的计划,胸有成竹)你从鲁肃的言行中感知他是怎样的人?(板书:忠厚老实)(2)还有那处写了诸葛亮的语言?指名读第二句话。(课件出示)老师发现,诸葛亮是笑着说的,我觉得挺有意思,前面都是诸葛亮说,为什么这个地方要加个“笑”字呢?来,我们先齐读一遍。(齐读)你们觉得诸葛亮在笑谁,笑什么?汇报:生(1):在笑曹操,是一种嘲笑。师:你说的.真好,你来读一读,读出对曹操的嘲笑。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从哪看出来的?(学生在下文中找到曹操的语言描写,并体会到他的谨慎多疑。)(板书:谨慎多疑)生(2):在笑鲁肃,是一种友善的笑。你来读一读。生(3):在笑周瑜,是一种胜利的笑。你来读一读。读出诸葛亮的自信。小结:你看,诸葛亮说得多准呀,他说曹操不赶出来兵,他真不敢出兵,说三天取箭,果然三天带着鲁肃来取箭。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真是太神了!用周瑜的话说,诸葛亮真是——(学生一起说:神机妙算!板书:神机妙算)

  (三)草船借箭成功的条件同学们,诸葛亮他神机妙算,都算准了什么呢?生:他算准曹操不敢出兵、算准周瑜要加害他、算准鲁肃不能出卖他。师:也就是说诸葛亮他算准了人,这也是“识人心”(板书:识人心)但仅仅如此,草船借箭就能成功吗?他还算准了什么?生:三天后有大雾。师:这是他知天文。(板书:知天文)生:回来时顺风顺水。师:这是他晓地理。(板书:晓地理)总结:是呀,诸葛亮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草船借箭才会成功。我们还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诸葛亮?(有勇有谋、才智过人等)三、全课总结同学们,通过这篇课文的学*,我们不仅认识了这些性格鲜明的人物,还领略了古典名著的风采。其实,三国演义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就多达400人,那里的故事也是广为流传、家喻户晓。老师希望课下,大家能以“走进三国”为主题,完成本周的积累,并把你积累到的知识与同学们交流、分享。

  【板书设计】

  19、草船借箭

  周瑜----阴险狡诈诸葛亮----神机妙算(识人心知地理晓天气)曹操----谨慎多疑

  鲁肃----忠厚老实

  【课后反思】

  《草船借箭》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组教材的安排,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活动,为学生打开学*名著的大门,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所以教学目标我就确定在“通过对人物对话的研读,感受名著中性格鲜活的人物特点,通过分角色朗读,走进名著中精彩纷呈的故事。”教学时,针对高年级的阅读水*和训练重点,我主要引导孩子通过研读人物语言来体会人物特点,再通过课后的延伸,达到让学生爱上名著的目的。虽然课堂还有许多遗憾,比如指导朗读还是不算到位,时空没掌握好等,但是,从学生那积极地参与教学上,从课后孩子们赛读名著故事上,我看到了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我觉得,一节课成功与否,关键看孩子们从课堂上收获到了什么,在老师的引领下受到了那些熏陶,掌握了什么能力。只要孩子们在那短短的40分钟里参与了,收获了,就不失败。语文课堂就是充满遗憾的课堂,没有遗憾,又怎么有我们不断完善教学的动力呢!在这一次次的反思中,我们会走向成熟。

  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教案 6

  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亲*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3、学会“妒、督、寨、擂、呐、丞”等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认识“瑜、幔”等生字。

  教学重点

  1、了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及经过。

  2、扣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有条件的,阅读《三国演义》第42回至第46回。了解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以及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

  2、教师准备:

  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意境、感悟精彩

  1、创设意境,渲染气氛。课前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断和主题曲。

  2、调动积累:

  你们熟悉《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主要人物,哪些主要故事?

  3、尝试交流,整体感知:

  ⑴谈话: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欣赏《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故事。(出示课题:草船借箭)老师相信,许多同学都熟悉这个故事,谁来介绍一下故事的主要内容?

  ⑵学生交流。

  ⑶对学生的交流进行评价。

  二、切入中心,领悟“神妙”

  1、划出课文的中心句:

  请同学认真阅读全文,划出课文的中心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2、品读感悟,周瑜临终感叹:“既生瑜,何生亮!”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哪里。

  3、学生自主学*。边读边画边体会。

  4、交流、对话:

  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⑴品读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角色换位,对比体会:这场大雾,诸葛亮、鲁肃都看到了。他们各自心情会怎样?心理会怎么想的?

  角色扮读。

  ⑵联系课文上下文来体会。课文中这些地方能看出诸葛亮事先算准了这场大雾。如,第二自然段的“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搬箭。’”

  第四自然段的“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个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第六自然段的“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

  第七自然段的“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5、小组自学交流“诸葛亮懂地利”的情节。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⑴默读课文,圈画相关的句子或重点词语。

  ⑵交流体会。

  课文中的相关句子:

  第六自然段的“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第八自然段的“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曹军水寨受箭。”本句中“逼*”一词尤其能反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理由一:逼得太*,曹操必能识破秘密;理由二:距离曹军水寨远了,又不能受到箭或受箭面积不大。“度”的把握全在智慧。

  三、课外延伸

  1、阅读《三国演义》第40回、46回、90回。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重点品读“诸葛亮识人心”的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欣赏名著,品读经典

  1、谈话:

  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草船借箭》这个历史故事,老师知道了同学们特别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的同学说,诸葛亮通晓天文,有的说他懂得地利,还有的说诸葛亮之所以能借到箭,最重要的是因为他“知人心”。的确,课文精彩描述“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这也是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重点。如果老师让你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或最能展现自己才华的`学*方式来欣赏、探究课文描述“诸葛亮知人心的内容,你会采用什么样的学*方式来探究?

  2、学生片刻沉思后汇报,老师梳理、概括出以下几种学*方式:

  ⑴读:有感情地朗读。

  ⑵说:选择故事最精彩的部分,再加上自己的想像,有声有色地说一说。

  ⑶演:邀请几个同学或者老师,分角色把这个故事演一演。

  ⑷评:评说诸葛亮“神机妙算”──知人心。

  ⑸写:根据看过的电视剧,展开想象,扩充、编写“诸葛亮知人心”的某些场景。

  3、学生讨论确定各自的学*方式,可以个体学*,也可以合作学*。

  4、师生互动交流,及时指导,让学生掌握一些学*方式、学*策略。例:

  ⑴读:“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课文内容,如果选择的是“有感情朗读”这种学*方式,请按照自己对人物情感的理解进行个性化朗读,以求达到声情并茂、人物形象活灵活现的效果。

  ⑵说:采用“说一说”的学*方式学*“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你准备怎样说?

  交流要点:

  ①主要的情节和内容要讲清楚。

  ②可以对故事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创造,特别是第二自然段的对话,要加上一些生动的提示语和有趣的细节等。

  ③语言要自然、流畅。不同人物的语言,要用不同的语气和语调,表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④说话时态度大方,要注意“听众”的反应,能用目光和手势与他们进行交流。

  ⑶演:如果选择“演一演”的学*方式学*“诸葛帝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该怎样演呢?

  交流要点:

  ①要编好“剧本”。把课文内容改为“剧本”,有些语言要适当改变。

  ②选择好“演员”,分配好“角色”。

  ③各自熟悉“台词”。

  ④准备好简单的“道具”。

  ⑤注意:一可以演具体片断:比如,第二自然段的“对话交锋”;第七自然段的“饮酒取乐”;二可以串演整篇课文内容。

  5、请同学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学*伙伴,欣赏名著,品读“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课文内容。

  6、小组交流,全班汇报,自由欣赏、品读: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知人心进行汇报,教师参与、互动。

  以第七自然段为例──“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针对这个片段,如果是采用表演探究的学*策略的同学,教学情境可以这样创设:

  师:“《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演演看,诸葛亮他这时怎么‘笑’?”

  (可能是:诸葛亮向北岸望了望,从鼻孔里轻轻哼了一声:“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对曹操轻蔑的嘲笑。)

  (可以是:诸葛亮面对南岸,仰天大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对战胜周瑜后,抑制不住的爽朗的笑。)

  (可以是:诸葛亮看着眼前的船只,听着擂鼓、呐喊声,微微一笑,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自豪、自信的笑。)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用朗读把“笑”的不同内涵读出来。

  二、营造“对话”,塑造人格

  1、同学们能不能用恰当的成语或四字词语来概括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上台板书)

  2、用关联词说话训练:

  提供几组关联词:

  因为……所以、如果……就、只有……才、虽然……但是、一……就。

  谈话:老师提供几组关联词,同学们尽量多地选用这几组关联词,结合刚才你们概括出来的表示人物性格特点的词语,把草船借箭这个历史故事的前因后果介绍完整。

  3、汇编诗歌,体味经典:

  师:把故事编成了文字:

  草船借箭,不寻常,

  要论成败,有文章。

  都督周瑜,欲陷害,

  孔明先生,巧应对。

  妙算天文,雾漫天,

  通晓地利,蒙曹操。

  洞悉人心,妙计成,

  箭如雨下,满载归。

  神机妙算,诸葛亮,

  世世代代,美名扬。

  喜欢的同学读一读,也可以背诵下来。

  三、链接名著,拓展文本

  请同学们自由畅谈读《三国演义》的原著后的体会,如“空城计”;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第五十一回“曹仁大战东吴兵,孔明一气周公瑾”;第五十五回“玄德智激孙夫人,孔明二气周公瑾”;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铜雀台,孔明三气周公瑾”。

  四、作业超市

  1、接龙复述故事。

  2、把文本演绎成课本剧。

  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教案 7

  一、教材简析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是孙权、刘备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诸葛亮是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周瑜称其“神机妙算”。从本课内容来看,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周瑜险恶用心的了然于胸,二是对借箭的通盘考虑和周到安排。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神机妙算”是本课教学重点。

  二、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本课的七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诸葛亮 妒忌 都督 惩罚 擂鼓 呐喊 丞相 神机妙算

  2、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二)能力目标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情感目标

  1、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民族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

  2、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克服嫉妒心理。

  3、从古典故事中,体会民族文化之美。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难点: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的创新精神。

  四、教学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要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培养学生从文中迅速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五、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课前收集诸葛亮、曹操、鲁肃等有关人物的资料。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①简介背景:东汉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②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成的文章《草船借箭》,出示课题,当“草船借箭”这四个字映入你眼帘的时候,你的脑海里闪现出什么问题?(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用草船怎样借箭?为什么能借到箭?)

  同学们根据课题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文章,边读边想,并勾画出生字。

  (设计说明:带着问题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和思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①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这篇课文有7个生字,请看屏幕(幻灯出示)

  诸(zhū) 妒(dù) 督(dū) 寨(zhài) 擂(lèi) 呐(nà) 丞(chéng)

  请同学们用笔画出这几个生字组成的词语,再自由读出这几个生字,看一看它们在字音和字形上,你认为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点拨】“诸”,“寨”“丞”的读音,它们的声母是翘舌音,“丞”字是后鼻韵母。注意“丞”字的笔顺;“寨”字的结构,它是由上中下三个部件组成的,在书写时,要把这三个部件写得紧凑些才好看。还有“呐”的读音,声母是“n”。还有“督”字要注意下部分是“目”字,不是“日”字。下面就请你认为难写的字写一写。

  ②整体感知:

  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草船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草船借箭的过程:逼*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一(l、2节)、二(3--5节)、三(6-9节)、四(10)

  学生归纳之后,教者充分肯定,并且相机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写的。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①学*第一段。

  【师生活动】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提示语加一个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语,再读读这句话,更深地体会人物的个性特征.

  【点拨】周瑜明知故问;假惺惺说;狡黠地说;心中暗喜,嘴上却说。 诸葛亮胸有成竹地说

  ②思考: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真的是这样吗?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心理活动怎样?他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

  默读1~2节,思考这些问题。

  【点拨】诸葛亮其实已识破了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为水战胜利考虑,不顾个人恩怨,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

  分组分角色,指名一生读旁白,朗读第1、2节,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设计说明:开放的课堂,给了学生开放的思维空间;开放的要求,激起了学生读的兴趣和自信;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究,大大丰富了读的.内涵,提高了读的质量。)

  (四)小结:

这一段的语言交锋,句句紧扣,刻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

  第 二 课 时

  (一)温故而知新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文章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充分展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了四段。并学*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草船借箭”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就造十万枝箭。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读议、探究、感悟第二段

  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①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使周瑜自叹不如的。

  ②问题:“神机妙算”什么意思?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哪些方面?(课件出示)

  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文,请同学们运用“读、画、思、议、悟”的五字学*法,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研读课文,读后交流。

  【学生活动】质疑问难,教师巡视释疑解惑帮助学生疏通文意。

  【点拨】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从第一自然段中,我们可以知道,诸葛亮已经知道了周瑜的险恶用心,但他不动声色,并想出只要“三天”就可交箭,而且还遂了周瑜的心愿立下军令状。

  因为他算准了鲁肃是东吴的一员大将,他为人忠实、守信,正因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所以才料到他不会把此事告诉周瑜。三天后有大雾,他已成竹在胸了。

  我从课文第三自然段中知道周瑜进一步陷害诸葛亮,也知道了前面周瑜说的“军中缺箭”是假话,从这一段更能知道周瑜的险恶用心。

  ③问题:周瑜步步紧逼,想置诸葛亮于死地而后快,但周瑜算到了诸葛亮的主意了吗?从哪些地方可看出来?

  【师生活动】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点拨】周瑜没有算到诸葛亮的主意,从周瑜与鲁肃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来。

  小结:诸葛亮的确很了不起,不仅算到了周瑜忌贤妒能而且也算到了鲁肃忠厚老实,讲义气。

  2、读议、探究、感悟第三段

  ①问题:那么在草船借箭过程中他又神机妙算到了什么?

  【学生活动】请大家用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吧,读后交流。

  出示投影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②问题: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安排?通过诸葛亮笑着说的话,想一想他当时已充分估计到哪几种情况?

  【学生活动】听录音,感悟文中描述情境,探究交流。

  (设计说明:以开放性的活动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强调个性化的阅读体验,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

  【点拨】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衡。

  ③问题:听到擂鼓呐喊声,曹操究竟敢不敢派兵。诸葛亮借到了吗?

  请同学们随着镜头去感受一下,当年草船借箭的情景。(播放“草船借箭”画面)

  【学生活动】刚才同学们看了草船借箭的情形,再回头看课文8—9自然段,自由读课文,想:你们又学懂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读后分组讨论,诸葛亮为什么算得这样准?

  【点拨】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琴手射箭而不派兵进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真是神机妙算。

  ④问题: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

  投影显示:“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点拨】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

  (设计说明:设置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思维发散,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同时让学生懂得“学必有疑,疑须有问,问才能知”的道理。)

  小结:诸葛亮学知渊博,熟知天文地理,所以算到了第三天四更有大雾,算到了回来时顺风顺水;他又善于分析人物个性,所以算到了周瑜忌贤妒能,算到了鲁肃忠厚、讲义气,算到了曹操生性多疑,不敢出兵,只会射箭,所以说他神机妙算。

  ⑤请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要求用四个字来概括诸葛亮的才干。

  (足智多谋 智慧超群 精明能干 知识渊博 神机妙算)

  3、读议、探究、感悟第四段

  ①问题:事情的结果怎样?

  【师生活动】齐读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②出示投影: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问题:文末一句与开头一句是什么关系?

  【师生活动】讨论交流

  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①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②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满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③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诸葛亮神机妙算挫败了周瑜的险恶用心,那么周瑜到底哪些方面不如诸葛亮呢?(提到箭,周瑜想到的是“造”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两人的差距在于创造思维,作为学生,我们应该求新求异,创造性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从文中已知,周瑜阴险狡诈,诸葛亮宽宏大量,鲁肃忠厚老实,曹操生性多疑,请同学们用心揣摩各人心理,自由分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设计说明:还课堂给学生,探究深读,凭自己的知识积累、思维方式和学**惯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自己探究问题,做学*的真正的主人。)

  (五)作业(三题任选一个):

  1、本节课的收获(知道怎样提问题,从哪提问题,如何评价人物)

  2、我最想对诸葛亮说……(教育学生想成功就要认真学本领)

  3、读《三国演义》试评三国人物(通过学*,会评价人物)

  附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周瑜忌妒设难 诸葛亮受命“借箭”

  诸葛亮

  (知天)三天之内大雾弥漫

  (知地)顺风顺水

  (知人)周瑜妒忌故意为难

  鲁肃老实诚恳帮助

  曹操多疑不敢出兵

  神机妙算

  (勇于创新)

  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教案 8

  教学目标

  1、学*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

  2、学会本课生字10个;理解16个词语的意思。

  3、会用要是就、果然、神机妙算各写一句话。

  4、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弊,知道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揭题激趣。

  1、启发入题,了解出处。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三国演义》中的部分内容改写而成的,是篇历史题材的课文。学*本文时,首先要弄清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还要弄清故事中写了哪几个历史人物,人物之间的关系怎么样。

  2、简介背景,了解人物。

  (1)东汉末年,正值孙刘联合抗曹之时,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历史阶段,也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赤壁之战》之前。

  (2)了解曹操、周瑜、诸葛亮、鲁肃各是怎样的人,之间关系如何?

  (曹操是汉室的丞相,周瑜是孙权手下的大将,诸葛亮是刘备手下的军师,鲁肃是协助周瑜统率三军的。渚葛亮和鲁肃都是主张孙刘两家联合抗曹的人。课文通过草船借箭一事,赞扬了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二、自学课文。

  1、读通课文。

  2、自学生字新词(划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联系上下文或理解词义)。

  3、填空练*,了解大意。

  ()要()三天赶造()。()向()借船,然后用草船向()借到了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生字词。(理解多音字及部分词语的意思)

  2、初步理解课文意思。

  3、指名逐节朗读课文。(正音、评读)

  四、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

  1、轻声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裁词?

  2、默读课文,根据事情的发展顺序,结合课文第2题的`提示,把课文分成4段:

  ①接受任务

  ②作好准备

  ③草船借箭

  ④按时交箭

  五、课堂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完成作业本上第1、2、3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第一、二、四段,完成部分作业。

  教学过程

  一 、复*巩固。

  1、听写生字新词。

  2、给多音字都、更、了、只组词。

  二、学*课文一、二段。

  1、读一、二段。

  思考:赤壁之战时,周瑜的3万军士战胜了曹操的80万大军,周瑜用的那么多箭是从哪儿来的?诸葛亮是怎样借箭的?

  2、出示思考题预*。

  (1)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为什么还立下军令状,保证3天之后交10万枝箭?

  (2)鲁肃是周瑜的部下,为什么诸葛亮敢请他帮忙?

  3、讨论交流。

  4、再读课文一、二段。

  思考:(1)周瑜为什么要害诸葛亮,课文中哪里看出周瑜要害诸葛亮?

  (2)哪些词句证明诸葛亮知道周瑜要害他?明明知道周瑜要害他,为什么还要立下军令状,保证3天后交10万枝箭?

  (3)鲁肃是周瑜的部下,为什么诸葛亮敢于向他求助?

  5、分小小组交流,讨论。

  6、反馈交流。

  ①周瑜为什么要害诸葛亮?

  齐读周瑜见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理解妒忌。(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

  课文哪些地方证明周瑜要陷害他?

  (读书上有关句子,并讲出理由)

  (周瑜要诸葛亮3天造10万枝箭在当时是不可能的,这是周瑜假公济私,图谋置诸葛亮于死地。)

  (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这是周瑜明知故问。)

  当周瑜听说诸葛亮3天能造好箭,还立下军令状,他的心里为什么很高兴?

  (在当时,3天肯定造不出10万枝箭,既已立下军令状,完不成是要杀头的。)

  找出书中明确说明周瑜要陷害诸葛亮的话。

  (周瑜对鲁肃说的:这是他自己说的回来报告我。)

  ②书上哪些地方证明诸葛亮知道周瑜要害他?

  诸葛亮请鲁肃帮忙时说的几句话(不过就完了)。

  朗读练*。(齐读)

  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为什么还要立下军令状,说3天造好10万枝箭呢?

  (诸葛亮胸有成竹)

  (顾全大局)

  理解诸葛亮为顾全联吴抗曹的大局,不计个人得失。

  ③鲁肃是周瑜的部下,为什么诸葛亮敢于向他求助?

  (诸葛亮深知鲁肃为人忠厚,顾全大局。)

  从哪里可以看出,请把书上有关句子读出来。

  (鲁肃答应了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7、朗读练*。

  小结:

  学了这部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挺有才干,顾全大局;鲁肃真诚厚道,言而有信;而周瑜却挺妒忌诸葛亮,心胸十分狭窄。

  8、分角色朗读课文一、二段中的对话部分。

  三、学*课文第四段。

  3天前,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心里很高兴。3天后,周瑜带了500名将士来到江边干什么?

  (是抓诸葛亮的)

  结果周瑜在江边看到了什么?齐读第四段。最后周瑜怎样?

  (钦佩诸葛亮)

  书上从哪儿看出?

  (长叹不如)

  长叹什么?

  (叹诸葛亮神机妙算)

  教师范读周瑜长叹说的话,学生自由学读,齐读。

  四、巩固练*。

  作业本上第5题(1)、(2)、(3)。

  第6题(1)、(2)。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学匀第三段,总结全文,完成作业。

  教学过程

  一、复*巩固,导入第三段学*。

  1、草船借箭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构机妙算使周瑜改变的。

  什么叫神机妙算?

  2、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

  学了课文的第三段,我们就会知道。

  二、学*第三段

  1、一生读第三段。

  其它同学一边听,边找:哪些事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

  2、找出来划好后,分小小组讨论,

  3、哪里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诸葛亮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

  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天时?

  (第三天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齐读。)

  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地利?

  (顺风顺水撤得快)

  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人心?

  (知道曹操的脾气,多疑多虑)读有关句子

  从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道曹操不会出兵?

  (读有关句子)齐读曹操下令说的一段话。进一步理解诸葛亮知道曹操多疑多虑,不敢出兵。

  小结:

  由于诸葛亮知天知地知人,所以向曹操借到了10万枝箭;

  4、诸葛亮是怎样向曹操借箭的?

  (1)生自由读课文,划出写诸葛亮指挥船上军士的词语。

  (吩咐下令又叫又下令吩咐)

  (2)分五步说说诸葛亮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经过。

  (向北靠*曹军→船头朝西船尾东→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继续受箭→顺风顺水驶回。)

  先讨论交流,再请学生讲,让全体学生更深一层地理解课文内容,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江上雾很大,为什么曹操的军士能那么准地射中诸葛亮的草把子呢?

  (因为诸葛亮的30个军士在四更时分擂鼓呐喊,曹军不*水战,不敢出来。于是多疑的曹操在大雾之中只好下令朝擂鼓呐喊声处放箭,这时箭像雨点一样射过去,草把子上很快就插满了箭。)

  从这里,说明了什么?

  (诸葛亮安排得很巧妙)

  (4)船头第一次朝西,第二次朝东。不这样可以吗?为什么?

  (学生用手操作讨论,后交流)

  (5)完成作业本上的第4题,

  (6J大雾还没散完,诸葛亮就带船队走了,临走之前还怎么说?,(谢谢曹丞相的箭)

  指导读这一句。是真谢吗?

  (7)曹操听后,会怎么样?为什么不追?

  (因为诸葛亮的船队顺风顺水走远了。)

  三、练*作业。

  1、诸葛亮知天知地知人,他神吗?

  (神)

  诸葛亮是神吗?

  (不是神,是人)

  他的神机妙算是从哪儿来的?

  (从书中学来的)

  (*时多观察,多思考)

  2、诸葛亮不是()是()。他的神机妙算并不是()而是()。

  四、再次理解课题,总结谈话,

  1、体会神机妙算,能用神机妙算说一句话,然后朗读全文。

  课题为什么叫草船借箭?

  (借字概括了事情的经过,又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课文从周瑜妒忌诸葛亮的起因,到周瑜自叹不如的结果这一强烈的对比中,衬托了诸葛亮惊人的胆量,闻人的智慧。本文写了一场智斗,全文按故事发展的顺序,

  紧紧围绕神机妙算来写的。在事件层层发展,人物性格对比中,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朗读全文。

  完成作业本上第6题的(3)、(4),(5)、(6)。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周瑜

  诸葛亮

  鲁肃

  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教案 9

  【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亲*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3、学会“妒、督、寨、擂、呐、丞”等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认识“瑜、幔”等生字。

  【教学重点】

  1、了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及经过。

  2、扣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

  有条件的,阅读《三国演义》第42回至第46回。了解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以及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

  2、教师准备:

  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意境、感悟精彩

  1、创设意境,渲染气氛。课前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断和主题曲。

  2、调动积累:

  你们熟悉《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主要人物,哪些主要故事?

  3、尝试交流,整体感知:

  ⑴谈话: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欣赏《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故事。(出示课题:草船借箭)老师相信,许多同学都熟悉这个故事,谁来介绍一下故事的`主要内容?

  ⑵学生交流。

  ⑶对学生的交流进行评价。

  二、切入中心,领悟“神妙”

  1、划出课文的中心句:

  请同学认真阅读全文,划出课文的中心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2、品读感悟,周瑜临终感叹:“既生瑜,何生亮!”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哪里。

  3、学生自主学*。边读边画边体会。

  4、交流、对话:

  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⑴品读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角色换位,对比体会:这场大雾,诸葛亮、鲁肃都看到了。他们各自心情会怎样?心理会怎么想的?

  角色扮读。

  ⑵联系课文上下文来体会。课文中这些地方能看出诸葛亮事先算准了这场大雾。如,第二自然段的“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搬箭。’”

  第四自然段的“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个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第六自然段的“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

  第七自然段的“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5、小组自学交流“诸葛亮懂地利”的情节。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⑴默读课文,圈画相关的句子或重点词语。

  ⑵交流体会。

  课文中的相关句子:

  第六自然段的“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第八自然段的“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曹军水寨受箭。”本句中“逼*”一词尤其能反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理由一:逼得太*,曹操必能识破秘密;理由二:距离曹军水寨远了,又不能受到箭或受箭面积不大。“度”的把握全在智慧。

  三、课外延伸

  1、阅读《三国演义》第40回、46回、90回。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重点品读“诸葛亮识人心”的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欣赏名著,品读经典

  1、谈话:

  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草船借箭》这个历史故事,老师知道了同学们特别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的同学说,诸葛亮通晓天文,有的说他懂得地利,还有的说诸葛亮之所以能借到箭,最重要的是因为他“知人心”。的确,课文精彩描述“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这也是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重点。如果老师让你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或最能展现自己才华的学*方式来欣赏、探究课文描述“诸葛亮知人心的内容,你会采用什么样的学*方式来探究?

  2、学生片刻沉思后汇报,老师梳理、概括出以下几种学*方式:

  ⑴读:有感情地朗读。

  ⑵说:选择故事最精彩的部分,再加上自己的想像,有声有色地说一说。

  ⑶演:邀请几个同学或者老师,分角色把这个故事演一演。

  ⑷评:评说诸葛亮“神机妙算”——知人心。

  ⑸写:根据看过的电视剧,展开想象,扩充、编写“诸葛亮知人心”的某些场景。

  3、学生讨论确定各自的学*方式,可以个体学*,也可以合作学*。

  4、师生互动交流,及时指导,让学生掌握一些学*方式、学*策略。例:

  ⑴读:“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课文内容,如果选择的是“有感情朗读”这种学*方式,请按照自己对人物情感的理解进行个性化朗读,以求达到声情并茂、人物形象活灵活现的效果。

  ⑵说:采用“说一说”的学*方式学*“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你准备怎样说?

  交流要点:

  ①主要的情节和内容要讲清楚。

  ②可以对故事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创造,特别是第二自然段的对话,要加上一些生动的提示语和有趣的细节等。

  ③语言要自然、流畅。不同人物的语言,要用不同的语气和语调,表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④说话时态度大方,要注意“听众”的反应,能用目光和手势与他们进行交流。

  ⑶演:如果选择“演一演”的学*方式学*“诸葛帝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该怎样演呢?

  交流要点:

  ①要编好“剧本”。把课文内容改为“剧本”,有些语言要适当改变。

  ②选择好“演员”,分配好“角色”。

  ③各自熟悉“台词”。

  ④准备好简单的“道具”。

  ⑤注意:一可以演具体片断:比如,第二自然段的“对话交锋”;第七自然段的“饮酒取乐”;二可以串演整篇课文内容。

  5、请同学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学*伙伴,欣赏名著,品读“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课文内容。

  6、小组交流,全班汇报,自由欣赏、品读: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知人心进行汇报,教师参与、互动。

  以第七自然段为例——“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针对这个片段,如果是采用表演探究的学*策略的同学,教学情境可以这样创设:

  师:“《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演演看,诸葛亮他这时怎么‘笑’?”

  (可能是:诸葛亮向北岸望了望,从鼻孔里轻轻哼了一声:“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对曹操轻蔑的嘲笑。)

  (可以是:诸葛亮面对南岸,仰天大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对战胜周瑜后,抑制不住的爽朗的笑。)

  (可以是:诸葛亮看着眼前的船只,听着擂鼓、呐喊声,微微一笑,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自豪、自信的笑。)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用朗读把“笑”的不同内涵读出来。

  二、营造“对话”,塑造人格

  1、同学们能不能用恰当的成语或四字词语来概括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上台板书)

  2、用关联词说话训练:

  提供几组关联词:

  因为……所以、如果……就、只有……才、虽然……但是、一……就。

  谈话:老师提供几组关联词,同学们尽量多地选用这几组关联词,结合刚才你们概括出来的表示人物性格特点的词语,把草船借箭这个历史故事的前因后果介绍完整。

  3、汇编诗歌,体味经典:

  师:把故事编成了文字:

  草船借箭,不寻常,

  要论成败,有文章。

  都督周瑜,欲陷害,

  孔明先生,巧应对。

  妙算天文,雾漫天,

  通晓地利,蒙曹操。

  洞悉人心,妙计成,

  箭如雨下,满载归。

  神机妙算,诸葛亮,

  世世代代,美名扬。

  喜欢的同学读一读,也可以背诵下来。

  三、链接名著,拓展文本

  请同学们自由畅谈读《三国演义》的原著后的体会,如“空城计”;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第五十一回“曹仁大战东吴兵,孔明一气周公瑾”;第五十五回“玄德智激孙夫人,孔明二气周公瑾”;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铜雀台,孔明三气周公瑾”。

  四、作业超市

  1、接龙复述故事。

  2、把文本演绎成课本剧。

  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教案 10

  一、教材简析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是孙权、刘备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诸葛亮是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周瑜称其“神机妙算”。从本课内容来看,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周瑜险恶用心的了然于胸,二是对借箭的通盘考虑和周到安排。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神机妙算”是本课教学重点。

  二、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本课的七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 诸葛亮 妒忌 都督 惩罚 擂鼓 呐喊 丞相 神机妙算

  2、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二)能力目标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三)情感目标

  1、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民族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

  2、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克服嫉妒心理。

  3、从古典故事中,体会民族文化之美。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难点: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的创新精神。

  四、教学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和发展的主体。要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培养学生从文中迅速提取相关信息的能力。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方式。

  五、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课前收集诸葛亮、曹操、鲁肃等有关人物的资料。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①简介背景:东汉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②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成的文章《草船借箭》,出示课题,当“草船借箭”这四个字映入你眼帘的时候,你的脑海里闪现出什么问题?(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用草船怎样借箭?为什么能借到箭?)

  同学们根据课题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文章,边读边想,并勾画出生字。

  (设计说明:带着问题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和思路,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①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这篇课文有7个生字,请看屏幕(幻灯出示)

  诸(zhū) 妒(dù) 督(dū) 寨(zhài) 擂(lèi) 呐(nà) 丞(chéng)

  请同学们用笔画出这几个生字组成的词语,再自由读出这几个生字,看一看它们在字音和字形上,你认为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点拨】“诸”,“寨”“丞”的读音,它们的声母是翘舌音,“丞”字是后鼻韵母。注意“丞”字的笔顺;“寨”字的结构,它是由上中下三个部件组成的,在书写时,要把这三个部件写得紧凑些才好看。还有“呐”的读音,声母是“n”。还有“督”字要注意下部分是“目”字,不是“日”字。下面就请你认为难写的字写一写。

  ②整体感知:

  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

  草船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

  草船借箭的过程:逼*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

  草船借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

  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一(l、2节)、二(3--5节)、三(6-9节)、四(10)

  学生归纳之后,教者充分肯定,并且相机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写的。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①学*第一段。

  【师生活动】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

  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提示语加一个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语,再读读这句话,更深地体会人物的个性特征.

  【点拨】周瑜明知故问;假惺惺说;狡黠地说;心中暗喜,嘴上却说。 诸葛亮胸有成竹地说

  ②思考: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真的是这样吗?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心理活动怎样?他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

  默读1~2节,思考这些问题。

  【点拨】诸葛亮其实已识破了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为水战胜利考虑,不顾个人恩怨,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

  分组分角色,指名一生读旁白,朗读第1、2节,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设计说明:开放的课堂,给了学生开放的思维空间;开放的要求,激起了学生读的兴趣和自信;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探究,大大丰富了读的内涵,提高了读的质量。)

  (四)小结:

这一段的语言交锋,句句紧扣,刻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

  第 二 课 时

  (一)温故而知新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文章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充分展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了四段。并学*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草船借箭”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就造十万枝箭。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读议、探究、感悟第二段

  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①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使周瑜自叹不如的。

  ②问题:“神机妙算”什么意思?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哪些方面?(课件出示)

  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文,请同学们运用“读、画、思、议、悟”的五字学*法,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研读课文,读后交流。

  【学生活动】质疑问难,教师巡视释疑解惑帮助学生疏通文意。

  【点拨】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从第一自然段中,我们可以知道,诸葛亮已经知道了周瑜的险恶用心,但他不动声色,并想出只要“三天”就可交箭,而且还遂了周瑜的心愿立下军令状。

  因为他算准了鲁肃是东吴的一员大将,他为人忠实、守信,正因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所以才料到他不会把此事告诉周瑜。三天后有大雾,他已成竹在胸了。

  我从课文第三自然段中知道周瑜进一步陷害诸葛亮,也知道了前面周瑜说的“军中缺箭”是假话,从这一段更能知道周瑜的险恶用心。

  ③问题:周瑜步步紧逼,想置诸葛亮于死地而后快,但周瑜算到了诸葛亮的主意了吗?从哪些地方可看出来?

  【师生活动】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点拨】周瑜没有算到诸葛亮的主意,从周瑜与鲁肃的对话中可以看出来。

  小结:诸葛亮的确很了不起,不仅算到了周瑜忌贤妒能而且也算到了鲁肃忠厚老实,讲义气。

  2、读议、探究、感悟第三段

  ①问题:那么在草船借箭过程中他又神机妙算到了什么?

  【学生活动】请大家用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吧,读后交流。

  出示投影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②问题: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安排?通过诸葛亮笑着说的话,想一想他当时已充分估计到哪几种情况?

  【学生活动】听录音,感悟文中描述情境,探究交流。

  (设计说明:以开放性的活动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强调个性化的阅读体验,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

  【点拨】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衡。

  ③问题:听到擂鼓呐喊声,曹操究竟敢不敢派兵。诸葛亮借到了吗?

  请同学们随着镜头去感受一下,当年草船借箭的情景。(播放“草船借箭”画面)

  【学生活动】刚才同学们看了草船借箭的情形,再回头看课文8—9自然段,自由读课文,想:你们又学懂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读后分组讨论,诸葛亮为什么算得这样准?

  【点拨】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气的原因,只叫弓琴手射箭而不派兵进攻,正中诸葛亮的下怀,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诸葛亮方方面面考虑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真是神机妙算。

  ④问题: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

  投影显示:“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点拨】诸葛亮也早已算准了借箭的地理位置。

  (设计说明:设置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思维发散,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同时让学生懂得“学必有疑,疑须有问,问才能知”的道理。)

  小结:诸葛亮学知渊博,熟知天文地理,所以算到了第三天四更有大雾,算到了回来时顺风顺水;他又善于分析人物个性,所以算到了周瑜忌贤妒能,算到了鲁肃忠厚、讲义气,算到了曹操生性多疑,不敢出兵,只会射箭,所以说他神机妙算。

  ⑤请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要求用四个字来概括诸葛亮的才干。

  (足智多谋 智慧超群 精明能干 知识渊博 神机妙算)

  3、读议、探究、感悟第四段

  ①问题:事情的结果怎样?

  【师生活动】齐读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②出示投影: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问题:文末一句与开头一句是什么关系?

  【师生活动】讨论交流

  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①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②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满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③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诸葛亮神机妙算挫败了周瑜的险恶用心,那么周瑜到底哪些方面不如诸葛亮呢?(提到箭,周瑜想到的是“造”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两人的差距在于创造思维,作为学生,我们应该求新求异,创造性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从文中已知,周瑜阴险狡诈,诸葛亮宽宏大量,鲁肃忠厚老实,曹操生性多疑,请同学们用心揣摩各人心理,自由分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设计说明:还课堂给学生,探究深读,凭自己的知识积累、思维方式和学**惯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自己探究问题,做学*的真正的主人。)

  (五)作业(三题任选一个):

  1、本节课的收获(知道怎样提问题,从哪提问题,如何评价人物)

  2、我最想对诸葛亮说……(教育学生想成功就要认真学本领)

  3、读《三国演义》试评三国人物(通过学*,会评价人物)

  附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周瑜忌妒设难 诸葛亮受命“借箭”

  诸葛亮

  (知天)三天之内大雾弥漫

  (知地)顺风顺水

  (知人)周瑜妒忌故意为难

  鲁肃老实诚恳帮助

  曹操多疑不敢出兵

  神机妙算

  (勇于创新)


草船借箭成语故事(精选十篇)(扩展7)

——草船借箭作文缩写(精选5篇)

  草船借箭作文缩写 1

  周瑜因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便用造箭之计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将计就计,立下军令状,说在三天能造十万支箭,否则甘愿受罚。

  周瑜派鲁肃去探听情况,诸葛亮深知鲁肃为人忠厚老实,便请他去帮忙准备二十条船,每条船上配上三十名军士,并且布置青布幔子和草把子,叫他别告诉都督。鲁肃见了周瑜果然不提此事。前两天,诸葛亮没什么动静,第三天四更时他秘密地请鲁肃一起去取箭。诸葛亮吩咐将二十条船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天还没亮,船已经靠*曹营。诸葛亮下令将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并叫军士擂鼓呐喊。由于雾大,曹操谨慎、多疑没有派兵,只是叫弓弩手在江中放箭。诸葛亮又下令把船头朝东,船尾朝西,逼*曹营受箭。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船驶回来,鲁肃把借箭的经过告诉了周瑜,周瑜自叹不如。

  草船借箭作文缩写 2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

  有一天,周瑜和诸葛亮商议军事时,要诸葛亮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好,并立下军令状。

  诸葛亮向鲁肃借二十条船,每条船配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还叫鲁肃不要告诉给周瑜听。

  第一、二天诸葛亮没动静,第三天诸葛亮请鲁肃一起去取箭。这天,大雾漫天,天还没亮,诸葛亮就叫人开船,还叫军士擂鼓呐喊。曹操下令,只叫弓弩手射箭。太阳出来了,雾还没散,草把子上插满了箭。诸葛亮下令回去。曹操想追也来不及了。十万支箭到手了,周瑜知道借箭的进过后自叹不如。

  草船借箭作文缩写 3

  周瑜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

  一天,他借口与曹军交战,让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可诸葛亮说三天就可以,若不能完成,甘受惩罚。周瑜摆了酒*招待他,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饭后,鲁肃去探听诸葛亮的计划。诸葛亮见了鲁肃,问他要了船、草把子、幔子、军士。

  前两天,诸葛亮没有动静,第三天四更时大雾漫天,诸葛亮带鲁肃去曹军水寨受箭。他让军士们擂鼓呐喊,于是曹操让弓*手放箭。诸葛亮满载而归。周瑜得知后说:“我真不如他!”

  草船借箭作文缩写 4

  周瑜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处处想为难他。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让诸葛亮十天内造十万支箭。诸葛亮将计就计,只要三天内就能完成,还立下军令状。

  于是,诸葛亮请鲁肃借20只船,并叫他不要告诉周瑜,鲁肃答应了。

  第一天,诸葛亮没有动静,第二天,直到第三天四更时诸葛亮请鲁肃去取箭,诸葛亮的船已经靠*曹军的水寨,他叫船一字排开,又叫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派兵出动,只叫一万名弓*手射箭。等船两边的草把子插满了箭时,曹操知道上当了,可诸葛亮的船已顺风顺水地驶出二十多里。

  鲁肃见了周瑜,把借箭的经过告诉他,使他不得不自叹不如。

  草船借箭作文缩写 5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

  有一天,周瑜和诸葛亮商议军事时,要诸葛亮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好,并立下军令状。

  诸葛亮向鲁肃借二十条船,每条船配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还叫鲁肃不要告诉给周瑜听。

  第一、二天诸葛亮没动静,第三天诸葛亮请鲁肃一起去取箭。这天,大雾漫天,天还没亮,诸葛亮就叫人开船,还叫军士擂鼓呐喊。曹操下令,只叫弓*手射箭。太阳出来了,雾还没散,草把子上插满了箭。诸葛亮下令回去。曹操想追也来不及了。十万支箭到手了,周瑜知道借箭的进过后自叹不如。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