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范文5份

首页 / 报告 / |

  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 1

  一年来,在全校教职工的大力支持下,在班子成员有效配合下,就学校德育、党务和体育卫生,因校制宜地开展了一些工作。现总结汇报如下:

  一、树立三种意识,加强自身建设,为更好地履职奠定基础

  地加强自身建设,是一名教师更是一名干部需要用终身做出回答的课题。

  一是树立服务意识,为全校师生服好务。有人说,领导就是服务。员工生病,主动看望;学生困难,除了自己帮助,调动更多人进行帮扶;老师有困难,只便说了尽最大努力帮助;教职工过生日,送去生日祝福等。

  二是树立大局意识,为构建和谐班子出好力。在班子当中,我是小老弟,一直本着一种尊重、理解的心理,与班子成员共事,谋事,干事。做好班子成员、当好班长副手。

  三是树立学*意识,为更好地履职打好基矗自己把学*作为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学*教育管理的相关知识和经验,向名人学*,魏书生、李镇西等成为我学*榜样。向班主任学*,与他们谈心、交流。向书本学*,每月至少读一本书,年读书笔记两本,博客文章若干。

  二、突出五个方面,因地制宜开展好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工作实效

  把德育管理作为自己工作的重点,抓实抓好,尽最大努力抓出最大成效。

  1、抓龙头,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班主任是学校德育的核心和主力。一是坚持例会制度,没有特殊情况,雷打不动。总结布置工作,解决实际问题。二是坚持培训制度。利用假期进行集中全员培训。采取介绍经验、研讨等方式进行。三是外出学*培训,全年选派优秀班主任外出学*培训5人,提高了班主任队伍的整体素质。2人评为市优秀班主任,1人参加省级培训,1人获市班主任基本功大赛特等奖。

  2、抓规范,突出强调养成教育。二类校三类苗,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客观存在,学生管理是一种新的挑战。

  一是制度规范。以《长春十中学生一日常规》《长春十中学生礼仪常规》《长春十中学生宿舍管理规定》落实为重点,通过层层落实,严抓严管,落实制度要求。

  二是活动促进。上半年开展了“行为规范示范班、示范生”评选活动,评选示范班级2个,示范生48人,促进学生行为规范养成。

  三是反思省悟。以反思日记和班级民主生活会为载体,强化学生反思,反思促规范。

  四是榜样引领。每学年都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干部、文明诚信学生、校园之星等,树立一批先进典型,以榜样引领学生规范。

  3、抓创新,坚持新的德育载体。

  一是实施班级团队管理。这是借鉴企业管理方式,打造校园企业文化的一种新的尝试。是作为国家级课题的子课题来研究和的。在团队管理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管理、自己教育、自主发展,有效促进了德育工作的开展。课题已于上半年顺利结题。

  二是实施小目标管理。以《目标管理记录册》、《学生发展手册》为载体,记录个人、团队、班级目标的制定、实施情况。每月通过民主生活会进行总结、对比,找出不足与改进方向。结合目标管理,2009年评寻进步之星”48人,并进行总结表彰。

  4、抓活动,坚持活动育人。结合学生实际,开展了“校园之星”评选活动,目的是给学生搭建培养个性、展示个性的*台;开展了“实施四名工程,打造书香校园”的读书活动,在五月份的总结表彰中,我校被评为先进单位;结合建国六十周年、**节、一二九等重大节庆日,开展系列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 2

  一、开题申请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惊人发展使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物质领域空前繁荣。但是,人类却面临道德滑坡的世界性难题。我国当代青少年的道德成长理论面临着不容乐观的外在环境,有识之士疾呼人文精神教育、人格精神。

  所以,我们寄希望于通过对特色小学地域文化涵育模式的研究,发挥文化对于德育的积极干预性,用地域文化巨大的、无所不在的、潜移默化的力量推进德育的深度,增强德育对学生终生成长的影响力。通过这一研究的深入,切实改善学生的生存环境,提高其生命质量,净化他们道德成长之路上的自由呼吸,使他们在传统与现代问题间拥有自己的价值定位,在他人与自己间追寻道德的理性判断。这一模式的初步建构,可以为面广量大的小学(特别是特色小学)开展长效综合方位的德育工作提供有益参考,让德育更富“国情”、“乡情”“校情”、“人情”,关注心灵,弥漫久远。

  二、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有资料显示,*五年来,我国德育研究呈现出三大趋势:一是正完成向的转向;二是正走向科学化与人文化的整合;三是表现出强烈的反思和批判精神。其中,德育人文化色彩的加重正表明着德育目标与方式的双重革新。我校作为中国特色学校,“十五”期间在学校建设走向生本,走向校本,走向智慧等方面进行探新,成果在省内外引起关注。“十一五”期间,我校将进一步走向文化,以此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这为本课题提供了内驱力。

  教育界对小学文化涵育已成共识,但如何去推进文化涵育,提高文化涵育的效率,尤其是探索有效的涵育模式,一直是理论界与领域的薄弱点,我们收集国内外相关资料发出,特别是在小学阶段,这方面研究显得极为急迫。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1、研究目标:

  (1)本课题重在进一步深入把握地域文化涵育这一新型德育形式的要义,在中发挥其独特作用。通过研究与,使地域文化与德育的关系更加紧密,在常态文化状况中凸显教育影响功能。

  (2)本课题重在研究模式,在研究过程中,重点是把握地域文化涵育中的各方面要素,协调各要素的关系,从而使主体性德育更加有效。

  2、研究内容:

  文化涵育,指的是利用文化氛围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施以影响和教育。涵育的含义可见《辞源》。“修以求其粹美,养以期其充足。修,切磋、琢磨;养,犹涵育、熏陶也”。也就是说,涵育意*熏陶,是形**的品德修养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小学地域文化涵育模式的研究,即是要探索小学地域文化涵育的经验型策略,形成一种可供他人参考,借鉴的常规做法。在研究中,要兼顾其它特色小学地域文化共性与个性。

  3、主要观点:

  总体界定:对关于学生与之有关的可能接触到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施加的道德影响及其原因、规律研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多元文化,主动纳入健康文化滋养的要素研究。

  4、创新之处:

  (1)地域物态文化涵育模式研究。

  (2)地域精神文化涵育模式研究。

  (3)地域制度文化涵育模式研究。

  (4)地域行为文化涵育模式研究。

  (5)其他地域文化涵育模式研究。

  四、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

  模式的研究既是方法研究,也是过程研究。通过研究,加深对德育内部规律的再认识,摸索现代德育的新方法,新对策。

  课题研究中,根本着眼点是学生,学生德育状况的改善是本课题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衡量我们研究成效的标尺。

  2、研究方法

  (1)观察记录法。在课题研究期间,经常对学生的言、行进行有目的地观察并定期做好记录,了解学生在不同地域文化环境及校园文化建设的不同时期,道德行为的具体表现,指导下阶段工作。

  (2)行动研究法:研究者注意对实验对象的长期观察,并形成一定的个案,为实验的实施顺利进行提供信息,保证课题评价的客观性。

  (3)经验总结法:通过对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具体情况的掌握和控制,进行归纳,分析,综合,使之系统化,提炼经验,形成理论。

  3、研究成果形式

  (1)编印《地域文化中的德育》研究专著。

  (2)优秀少年事迹展示(新人新事事迹材料)。

  (3)地域文化涵育课程及活动现场。

  (4)论文汇编。

  (5)现场问卷调查。

  (6)《文明风景线》录相带。

  4、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05.12—2006.2)

  A、完成方案的制订及课题申报工作;

  B、健全学*研究,交流制度。

  (2)实施阶段(2006.3—2009.12)

  A、组织课题人员学*相关理论,组织参观学*,借鉴他人经验;

  B、在实施研究过程中进行阶段性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不断修正实施方案,促使课题研究顺利开展。

  C、经常收集、整理有关资料,为归纳和分析课题提供依据。

  (3)总结阶段(2010—2010.9)

  汇总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完成课题结题报告及相关资料的整理,做好结果工作,为成果鉴定提供服务。

  五、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已经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陈峰,《让务实的德育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江苏省“师陶杯”征文二等奖。

  陈峰,《链接地域文化,刷新孩子的道德历程》,盐城市德育论文评比一等奖。

  鲍华俊,《德育课堂实录》,盐城市教育局评比一等奖。

  王丽丽,《德育中的留白艺术》,盐城德育与法制网评比二等奖。

  2、主要参考文献:

  (1)潘月俊:情境德育“指导”学生成长的道德教育。

  (《思想理论教育》2004.10)

  (2)吴家魁:品德主动性内化之路。

  (《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6)

  (3)华中师范大学《文化涵育创造思想政治工作新境界》

  (《中国教育报》2004.10.19)

  (4)苏州市吴中区宝带实验小学《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与德育的研究》

  3、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

  参加研究的教师,长期在德育一线从事工作,在德育科研与上也取得不少成绩,也大量参加学校德育室的理论研究。有学科教学能手,有校刊主编,有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在地域文化与德育的结合上均取得一定成绩。所有成员均具有本科学历,写作能力强。

  4、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经费预算情况。

  学校给予充分的经费保障,为研究者的检索资料、外出培训和交流、学生的社区等提供必要的支持。

  (2)该研究得到江苏省特级教师吴兴*、周卫东、王泽海、丁晓美等人的指导。东台市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联合会等单位提供基地的支持。

  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 3

  一、课题的提出

  本课题的研究是时代发展要求,也是学校发展现实需要

  丰富初中德育内容和创新德育机制的研究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普遍认同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对学生的人格完善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普遍注重学校德育和家庭、社区相结合的德育教育的性以及互动机制的可操作性。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互动的大教育系统,为全民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活环境,发展终身教育,从而全面提升全民素质,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教育发展的潮流,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方向。单一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需要,只有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互相配合和协调,才能相得益彰,取得良好的效果。

  我校位于安康中心城市繁华地带,建校30年来,学校始终秉承“办人民满意教育,以优异的教育质量回报社会”的办学宗旨,始终坚持“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管理强校”的办学理念。自20xx年跻身于省级“示范初中”、省级“文明单位”、省级“法制校园”之后相继荣获“初中教育先进学校”、“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被评为国家级、省级、市级“课改示范学校”。随着我校社会知名度逐步提升,要求进入我校就读的学生逐年增多。班大人多、校园面积相对狭小(现有5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600余人,校园面积15亩,校舍面积16770*方米),部分学生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社会中不利于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因素比比皆是,上述多种原因,对教育大环境造成了家庭教育“教不得法”,社会教育“鱼龙混杂”,学校教育“独木难支”,有时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

  根据教育发展的要求及学校发展现实需要,我们确立“创新德育机制丰富德育活动内容”研究课题,旨在不断尝试初中阶段创新德育机制丰富德育活动内容,在校内狠抓德育工作,同时把学校德育延伸到家庭与社区,使我校德育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开展该项课题的研究有利于丰富学校德育理论和家庭、社区教育理论,有利于指导学校德育,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为学校、教师、家长和社区服务管理人员等提供一系列操作性较强的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二、研究目标

  1、完善健全德育管理体系及德育管理运行机制,探索学校、家庭、社区互相沟通和协调的途径及办法;

  2、创新开展各项特色活动,不断丰富德育内容,探索活动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3、探讨德育工作在思想品德等学科课堂教学及第二课堂活动中的渗透;

  4、通过课题研究,以达到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和教科研能力,进一步完善了德育管理制度的目的。

  三、理论依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逐步形成的。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惯。

  2、“双主体”理念。教师是“导”即“教”的活动的实施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根据教育规定和学生身心成长特点,对德育环境、德育内容和德育办法开展选择、加工和设计,对学生的主体性开展引导和培养;学生是学*活动的主体,更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德育活动、逐步做到自订成长目标,自寻成长动力,自择成长办法和自评成长效果,最终将社会认识、情感、做法内化为个体认识、情感、做法。

  3、生活德育的理念。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之中,个体品德和社会道德的提高与成长也只有通过人们自己的社会生活活动来实现。因此,在学校德育中,要把教育的材料、教育的办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从学校的小范围扩大到社会的大范围。

  4、活动理论。活动是指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有目的.地影响客体,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活动是实现成长的必由之路,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做法成长的基础。学校和教师在组织德育活动时,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以及活动中的互动合作与内心体验,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形成。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遍法,搜集有关资料,进行专题研究。

  2、调查研究法:通过座谈、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搜集分析我校学生思想现状;通过师生相互评价分析师生的认同程度;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明确学校与家庭、社区德育内容需要。

  3、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的研究将以行动研究法贯穿始终。我们的行动研究将基于我校各项德育特色活动,由本校的教师成为行动研究者,在具体的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找出并实施对策,不断地反思行动的效果,达到“行动”和“研究”的统一,“理论”与“”的统一。

  五、研究过程(略)

  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 4

  一、课题的提出

  本课题的研究是时代发展要求,也是学校发展现实需要

  丰富初中德育内容和创新德育机制的研究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普遍认同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对学生的人格完善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普遍注重学校德育和家庭、社区相结合的德育教育的性以及互动机制的可操作性。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互动的大教育系统,为全民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活环境,发展终身教育,从而全面提升全民素质,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教育发展的潮流,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方向。单一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需要,只有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互相配合和协调,才能相得益彰,取得良好的效果。

  我校位于安康中心城市繁华地带,建校30年来,学校始终秉承“办人民满意教育,以优异的教育质量回报社会”的办学宗旨,始终坚持 “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管理强校”的办学理念。自2001年跻身于省级“示范初中”、省级“文明单位”、省级“法制校园”之后相继荣获“初中教育先进学校”、“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被评为国家级、省级、市级“课改示范学校”。随着我校社会知名度逐步提升,要求进入我校就读的学生逐年增多。班大人多、校园面积相对狭小(现有5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600余人,校园面积15亩,校舍面积16770*方米),部分学生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社会中不利于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因素比比皆是,上述多种原因,对教育大环境造成了家庭教育“教不得法”,社会教育“鱼龙混杂”,学校教育“独木难支”,有时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

  根据教育发展的要求及学校发展现实需要,我们确立“创新德育机制丰富德育活动内容”研究课题,旨在不断尝试初中阶段创新德育机制丰富德育活动内容,在校内狠抓德育工作,同时把学校德育延伸到家庭与社区,使我校德育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开展该项课题的研究有利于丰富学校德育理论和家庭、社区教育理论,有利于指导学校德育,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为学校、教师、家长和社区服务管理人员等提供一系列操作性较强的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二、研究目标

  1.完善健全德育管理体系及德育管理运行机制,探索学校、家庭、社区互相沟通和协调的途径及办法;

  2.创新开展各项特色活动,不断丰富德育内容,探索活动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3.探讨德育工作在思想品德等学科课堂教学及第二课堂活动中的渗透;

  4. 通过课题研究,以达到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和教科研能力,进一步完善了德育管理制度的目的。

  三、理论依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逐步形成的。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惯。

  2.“双主体”理念。教师是“导”即“教”的活动的实施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根据教育规定和学生身心成长特点,对德育环境、德育内容和德育办法开展选择、加工和设计,对学生的主体性开展引导和培养;学生是学*活动的主体,更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德育活动、逐步做到自订成长目标,自寻成长动力,自择成长办法和自评成长效果,最终将社会认识、情感、做法内化为个体认识、情感、做法。

  3.生活德育的理念。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之中,个体品德和社会道德的提高与成长也只有通过人们自己的社会生活活动来实现。因此,在学校德育中,要把教育的材料、教育的办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从学校的小范围扩大到社会的大范围。

  4.活动理论。活动是指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有目的地影响客体,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活动是实现成长的必由之路,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做法成长的基础。学校和教师在组织德育活动时,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以及活动中的互动合作与内心体验,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形成。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遍法,搜集有关资料,进行专题研究。

  2.调查研究法:通过座谈、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搜集分析我校学生思想现状;通过师生相互评价分析师生的认同程度;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明确学校与家庭、社区德育内容需要。

  3.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的研究将以行动研究法贯穿始终。我们的行动研究将基于我校各项德育特色活动,由本校的教师成为行动研究者,在具体的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找出并实施对策,不断地反思行动的效果,达到“行动”和“研究”的统一,“理论”与“”的统一。

  五、研究过程(略)

  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 5

  一、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着眼未来。教育是几年后去除一切的积累——***。因此,发展行为规范的教育是对儿童的终身教育。叶圣陶先生曾强调:“启蒙教育是人格培养最重要的时期。人在生活中需要的*惯、倾向、态度,大部分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只需要在以后继续培养,自然会成为社会优秀的一员。”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惯是保证其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为未来奠定基础。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我们必须以新的视角来看待和研究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培养行为规范的教育。德育被提升到学校教育的核心地位,成为德育最基本的内容——学生日常行为*惯的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强调学校“我们应该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重视对少先队员文明行为的培养。。做好日常生活和行为规范的培养,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贯彻素质教育精神的重中之重。

  二、主体的定义

  1 、“*惯”,指一个人受到某种刺激“固定反应”,一种类似条件反射的有规律的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形成。*惯不是天生的,是在生活中形成的,逐渐稳定下来的。行为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行为只有5%左右是非*惯性的,其余95%是*惯性的。所以*惯对人的生活有绝对的影响。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培养好*惯”。中国青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孙云晓指出:*惯决定孩子的命运”。

  2.养成教育一般是指对儿童道德品质和行为*惯的培养和教育。广义而言,养成教育是指人的基本心理素质和思想素质,包括思维方式、道德品质、行为*惯和生存能力,以及健康体质的培养和教育。狭义的养成教育,仅指培养人良好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惯。并且特别是指对孩子品德和行为*惯的培养。

  淮北市人民路小学是淮北市第一所寄宿制小班学校。学校注重学生行为*惯的培养,积极探索德育和少先队工作。鉴于大多数小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重智轻德的现象屡见不鲜,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日常行为*惯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相反,我们认为(1)学校里的学生比较复杂,城市、矿区、农村等不同家庭的孩子行为*惯差距较大。学生日常行为*惯的培养应该更有针对性和层次性。(2)日常行为*惯培养方式简单,缺乏评价和反馈。我们认为,从行为*惯的培养入手,探索和研究新形势下寄宿制学校培养学生行为*惯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学校管理的效率和优化,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惯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适应新时代的挑战和要求。这项研究无论从现实还是长远来看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a)研究目标

  1.结合时代要求和少先队教育特点,通过研究和,探索出一套适合的寄宿制小班化办学体制“小学生日常行为*惯的形成;教育对策,以促进。

  2.通过研究和,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惯,深刻理解道德规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通过研究和,优化班主任队伍,提高教师德育水*,进一步推进学校德育工作。

  (2)研究内容:

  1.探索培养小学生日常行为*惯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2.探索家校社会的多维教育途径和策略。如何将本研究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调动家长和社会教育的积极因素。

  3.探索优化班级管理、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的科学系统方法。

  四、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理论上,在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有瑞士学者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科尔伯格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班杜拉和西亚斯的社会学*理论,这些理论都侧重于儿童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发展。美国更注重“自然教育。,引导孩子“自己成长”。

  我国心理学领域的一些学者关注儿童教育的研究。比如早年的陈鹤琴,最*研究儿童心理学的潘璐、朱执贤等。这些研究基本上都集中在对儿童道德发展和形成的一般理论研究上,对儿童道德的发展和形成影响很大的“Row”研究很少。和& other了解你的感受”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过程,前三者最终要落实在“Line ”去吧。最*,许多专家从儿童的行为*惯来研究儿童的道德教育,这在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中国科学院王继生教授、中国青年研究中心孙云晓研究员主持了优秀青年儿童教育研究、独生子女健康人格培养研究等。中,北京市怀柔区、大兴区开展了文明礼仪、家校合作培养小学生良好*惯的调查研究,山东省潍坊市探索了互联网在小学生行为*惯中的作用等。然而,总体而言,对寄宿学校学生行为*惯的培养缺乏研究。

  (二)本研究的创新和突破

  本课题为应用基础研究,既强调适用性,又注重一定层面的理论探索。围绕寄宿制和小班化学校儿童的日常行为,重点研究和小学生在学*、做事、做人等方面的良好行为*惯,使小学生在日常学*生活中养成一系列做人、做事、学*的良好行为*惯,为其健康人格的培养奠定基础。

  (1)创新。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遵循教育规律,努力构建创新的培养教育方式和模式,将其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多层次、全方位的后续教育,突出以成长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2)理论意义。本文通过应用探索和,总结了寄宿制学校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规律,丰富了素质教育理论和养成教育理论的内涵

  (3)应用价值。本课题从实验入手,探索途径和模式,注重实际应用,可操作性强。要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健康良好的生活*惯,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途径是通过个案研究和一系列关于具体行为*惯培养的实验研究,形成新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在操作层面,给出了相应的实用方法和措施。在寄宿制学校班级管理中,努力探索培养孩子行为*惯的新观点、新方法、新途径。

  五、完成条件分析、研究方法和路线

  (一)完成本项目条件分析:

  1、领导支持,科研经费。学校领导大力支持研究,并为研究提供环境和经济支持。良好的教学条件和领导的重视和指导为研究提供了基础保障。

  2.数据丰富,研究有理论支撑。

  学校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和6万册的电子阅览室。既有班主任工作的理论著作,又有新颖生动的CD资料,还有时效性很强的《班主任之友》、《少先队工作》、《辅导员》等刊物杂志,使课题的研究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背景。我们的研究组打算为研究组成员推荐和筛选专门的学*材料,以加强学*和提高他们的理论素养。

  3.课题组成员结构合理,学*研究氛围浓厚。参与研究的12名教师中,有5名小学高年级教师,其中2名是我市教学圈的新星,4名曾参与国家xx或相关研究,成绩突出。青年教师都是本科和本科学历,有很强的教学和科研潜力。班级管理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

  (二)、研究方法和路线:

  1.行动研究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针对家庭教育,由教师设计的与项目实施内容相关的一系列问题。通过家长的提问和回答,可以进一步全面了解目前学生*惯的发展水*。

  2.案例研究法。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跟踪、记录、观察和分析,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手段,促进学生良好行为*惯的培养。

  3.观察法。在研究中,教师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行为,获得最直接的第一手研究数据。

  4.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现有的相关理论进行综合参考研究。

  坚持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和群众性教研活动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理论研究为先导,以实验研究为中心,以教师参与的研究活动为基础,以班会为主要渠道,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研究学生,探索方法,总结经验,从而促进学生的良好*惯。积极探索新时期背景下寄宿制学校培养学生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探索有效的教育模式,营造积极进取、健康成长的氛围。

  六、研究组织管理和主要研究人员的分工

  本学科由一批立志改革、不断进步的青年教师组成。

  1.该学科的研究和指导专家。

  张静林(淮北教育学院项目主任)

  张德华(淮北教研室)田志锋(淮北教研室)

  邱建军(淮北教研室)

  2.实验研究组。

  组长:盛博国家项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子项目组长,省级项目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教学主要成员。教学论文多获省市级奖项;区级学术带头人。从事教学管理多年,现从事小学德育工作。他对小学生的日常行为教育有很高的兴趣和丰富的经验。全面负责研究工作。学*、内容安排、活动召集、组织等。

  组长:xxx是中央电教中心信息技术整合专题的主要成员和作者。信息技术研究报告获省三等奖。论文、教学设计、项目报告等。获得十多个国家奖项并部分出版;获8项省级直径奖。从事小语种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有丰富的经验。安徽省骨干教师,淮北市新星,校本培训讲师。分工:负责研究工作,协助研究工作。收集资料,写报告,上传。

  主要成员:

  欧阳李颖,淮北市新星,骨干教师;青年骨干教师夏丽娟是大队部辅导员。负责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

  参会教师:孙力、张培、孟春,负责会议内容记录和活动宣传。

  参与教师:杜树华、王玉祥、王林、王方慧、谢军、徐小燕负责相关子课题的'研究和实施,做好资料的积累、分析和总结。

  七、实施步骤

  课题研究工作进度计划:本课题预计在3月20xx ——20xx年12月,分三个阶段完成。为期两年。

  一、准备阶段:(3月20xx ——6月20xx)

  做好项目申报,制定项目研究实施方案,项目启动,项目分工,理论学*,培训参与研究的教师,做好实验前的准备,组织启动研究。

  研究展示形式:项目申请、研究方案、开题报告。

  (2)实施阶段:(9月20xx ——7月20xx)

  组织交流、研讨会等活动。主要包括理论研究、学科资料信息收集、研究论文、优秀班会、撰写阶段性研究报告。并对典型案例进行积累和分析。

  (1)课题组制定实验方案,坚持半个月集中学*一次,学*交流相关理论。

  ②实验教师和班主任探索实施养成教育的途径,精心设计好班会,及时总结实验经验,积累整理相关数据。

  (3)每月一次,与全校教师讨论交流经验。

  孔端成就的呈现方式:

  1.教师研究案例

  2.阶段研究报告

  3.班主任工作底稿

  4.团队会议和活动案例

  5.问卷调查分析结论6。类别日志样本。

  (3)总结、评估、结果发布阶段:(8月20xx ——12月,20xx)写研究报告,整理关于行为*惯的研究经验论文,为成功的班会刻录光盘,将论文编辑成卷,总结、发表、推广研究成果。20xx年12月,我迎来了上级领导对学校科研工作的评价和验收。

  成果介绍:总结报告、相关研究论文及其他相应的物化成果。(班主任论文汇编、班会等活动案例汇编及光盘、教师研究案例汇编等。)


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范文5份扩展阅读


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范文5份(扩展1)

——小课题研究报告 (菁华5篇)

小课题研究报告1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古诗词作文优秀历史文化的载体,在现行各类小学语文教材中均占相当的比例。古诗词教学对小学生的文化熏陶是无可替代的。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一直存在许多困惑和盲点;对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定位不明确;对古诗词教学在各学段所要达到的目标不够明确;各学段的教学方法没有明显的区分。这些因素导致古诗词教学目标不统一,教学方法单一。

  我们认为,古诗词教学方法各学段的目标应该有所不同,那么,各学段的教学方法也应有所区别。另外,即使同一学段,古诗类别不同,所采用的教法也不应雷同。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将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作为我们的研究课题,力求通过学*和实践,总结出若干各高效的教学方法。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指出,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小学古诗词教学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古典文化的熏陶,还要促进他们的语言的发展,以及他们学*能力的提高。所以,我们在教法研究上要本着实用、高效、发展的原则,一切从学生出发,使我们的古诗词教学课堂充满语文味,方法简便,效果明显,学生从文化上得到浸润,能力上得到提高,达到能借助工具书自学古诗词的程度。

  我们提倡高效的语文课堂。这一方面依赖于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另一方面还要辅之于高效率的教学方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小学古诗词教法研究有其现实作用,课题的设置体现了教师成长的几个步骤:学*-反思-行动-总结。

  三、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我们课题的研究分三个步骤进行:一、学*文献。我们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选取相关的资料组织系统学*.我们学*了《名师课堂实录诗词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刊载的有关古诗词教法的文章、名家古诗词教学课堂实录,还学*了《语文会刊》中相关文章。在学*的基础上,召开座谈会,交流学*心得,二、教学实践。为了将学*与行动结合起来,我们组织了教研专题研讨课(四节),执教研讨课的几名同志在教法上均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课后,全组同志进行了评课、辩课,对某些教学环节作了补充。三、总结反思。通过学*实践,我们总结了十几套小学古诗词教学方法,探讨出两套高效的教学方法。

  我们采用的研究方法为文献资料法和行动研究法。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我们通过学*发现,所有的古诗词教法均含有读、背、议、悟、品、拓展等这些环节,根据不同的诗,这些环节的先后顺序会做适当的调整。诗,首先要学生准确的朗读出来。古人对朗读非重视,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就说明读对写的影响巨大。学生对诗的读要由浅入深,要得音、得韵、得画、得味,要让他们爱读。李重华《贞一斋诗说》认为,“诗要三要:发窍于音,征色于象,运神于意。”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古诗教学也离不开议、悟这两个环节。通过议、悟,学生才能解诗情,识诗境。语文教学的另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要学生学会表达。从古诗中学表达,积淀文学素养,对学生是非常必要的。欣赏诗意表达的意境,学*诗人表达的方法,就需要学生去品味。教诗不能拘泥于一首诗,而要和相关的诗结合起来,与时代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教育。以上这些环节根据不同的诗,可以有十几种组合:

  四步教学法

  1、读——议——悟——背

  2、激趣-品读-探究-升华

  3、背—读—悟—议

  4、背—议—悟—品

  5、读—品—解—悟

  6、读—品---悟---拓

  三步教学法

  1、破题、介绍作者---品诗情---诵读

  2、自主朗读—自学质疑---自由诵读

  3、熟读---理解---背诵

  五步教学法

  1、读—议—唱—舞---拓展

  2、读—议—品—背—拓展

  这是我们通过学*结的十一套古诗词教学方法。另外,我们通过教学实践摸索出两套小学古诗词教法:

  1.抓文眼,品诗意,展外延,促背诵

  这套方法主要是通过仔细研读诗词,抓住关键词,围绕关键词品读诗意,进而拓展诗意外延,达到当堂背诵的程度。这套教法适合于中、高年级,效果很理想。

  2.破诗题,解诗意,画诗境,演诗情,背诗句

  本套教法从诗题入手,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诗意,教师适时点拨。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用简笔画画出诗意图,也可在讲解的同时,教师辅之于简笔画。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然后,可以编排课本剧,让学生演诗情。最后,督促学生当堂背诵诗句。这套教法适合低年级教学。因为低年级所选文本均比较浅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要动静结合,富有情趣,所以,教法应灵活多变,才会吸引学生。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

  教学各环节的衔接还需要紧凑,要有艺术化。整个教学环节要设计成启、承、转、合的韵律结构。这方面还要进一步改进,使整个教学过程跌宕起伏,富于节奏。

小课题研究报告2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正在成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世界其他教育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在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也都是逐渐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工具。”

  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英语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等来辅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小学英语学科教学中,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基础教育所产生的促进和变革作用,对学校和教师实施新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地运用信息技术成为教师实施新课程的重要素养之一。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小学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有机地与小学英语教学进行整合——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

  新的课程观让我们重新审视延续多年的`教学观、质量观、发展观、人才观,深刻影响着教师长期*惯的教学行为。同时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对学校教育教学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无论是宏观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还是微观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最终都在因之而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体现了在保证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思想,必将成为教育改革的着力点和发展方向。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课题的研究,我们力求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共同推进,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师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真正掌握最先进的教育技术,促进教与学的革命。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目的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方向,怎样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有效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是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其应用价值是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与小学英语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生活;同时也让教师能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让英语学*更贴*生活。

  教师要改变以课件制作、电脑辅助教学即为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整合的片面的教学观念,努力贯穿开放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寻求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相结合的最佳切入点,从而实现人与机、人与人、课程与信息的高度交互,并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实现,把学*的时间和空间真正还给学生,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自主式地学*,让学生在丰富的学*资源中自由发展。

  三、课题研究组织分工

  负责人:

  成员:小学一级教师(英语)

  小学高级教师(语文)

  小学高级教师(语文)

  学一级教师(数学)

  小学一级教师(语文)

  小学一级教师(数学)

  小学一级教师(数学)

  小学一级教师(语文)

  分工安排:

  课题总负责:

  制定课题方案:课题组全体成员,

  资料搜集整理:课题组全体成员

  阶段总结:

  最终成果总结:课题组全体成员

  四、课题研究方法步骤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综合运用、文献研究、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课题组成员带领教师立足课堂教学实践,加强学*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会反思、学会批判,在实践中边学*边总结,一方面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另一方面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把全新的课堂带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

  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学*相关理论,确定研究课题,组建课题组,制订相应的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明确分工。了解国内外对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整合教学研究的现状,进而认识本课题研究的价值。

  2、实施阶段。在保定市现代教育技术“xx”课题研究的成果上,集中精力同时开展课题的研究工作。分别在2个年级实施课程计划及学期方案。分析总结阶段性教学成果写出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有效整合研究的相关论文。通过课堂教学、问卷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学*英语的能力。再次分析、总结教学成果,调整原教学计划,写出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相关论文。

  3、总结阶段。

  (1)系统整理过程资料,总结研究经验、成果,形成论文。

  (2)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

  (3)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并申请结项。

  五、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经过一年的认真学*,努力实践,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

  1、师生信息技术素养得到有效的发展提高,会应用计算机等工具进行信息收集、处理,绝大多数教师能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将计算机作为自己教和学生学的工具,学生的信息素养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2、教师通过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使得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有了新的变化,学生的主体特征凸现,动手欲望加大,创新意识增强,达到较之以往更高的学*水*。

  3、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初步构建了符合我校学情的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

  4、通过课题研究,锻炼了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学校涌现出了一批信息技术运用比较熟练的师生群体,如在我镇总校担任现代教育技术组长的张海迁老师等,有在安新县文体教育局举办的文字录入比赛中获奖的杨子轩季明伟等学生。

  5、通过课题实验,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都得到加强,新的课程观、质量观、教学观逐步形成。广大教师认真总结自己在实验中的心得体会,撰写的论文分别在各级各类杂志上发表或评比中获奖。

  6、课题研究的开展,促进了教师改变长期*惯的教学行为,也使学生的学*方式发生变化,让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有效保证了学校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

  六、课题研究的特色及价值

  从宏观上讲,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会带动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改革。从微观上看,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可为我们教与学构建新的*台。因为网络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计算机的超文本性可实现课堂的高效能管理,多媒体的外部刺激多样性容易激活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利用信息技术,既可以构建个别化学*环境,也可以营造协作化学*氛围。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英语课程的整合,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能力人才的有效方法。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是提高英语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力求凸现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显著特点,在互动化、网络化、情境化方面下功夫。从目前情况看,要真正把计算机网络技术融合到小学英语的教学中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教学改革任务。我们首先狠抓教师教育理论的学*,立足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其次是培养骨干,建设队伍;再则就是选择带头教师,力争以点带面。在实验中,我们力求突出信息技术的特点,围绕教学内容的难点,寻找整合实验的关键点。

  七、我们的反思

  1、要有课程改革的大视野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必须要有课程改革的大视野,必须要以实现课程改革目标为目的。也就是说,整合是在课改的大前提和大背景下进行的。

  2、要有全体师生的高素养

  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很大程度取决于师生的信息素养,因此,要从教师培训机制、学校课程设置、人员经费投入等方面进行改革,切实扭转不利局面,为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提供保障。

  3、要有智能便捷的新*台

  对每一个教师而言,在保持和发扬朗读、演讲、板书、绘画等传统的教学基本功的基础上,应当随着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学*新的技能和方法。如搜集、筛选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有效整合课程要素、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和合作学*的能力等等。

  八、未来的打算

  我校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们还决心在下阶段进一步深化研究。学校的校园整体改造已正式启动,在不久的将来,当新的“三机一幕”进入教室后,教师和学生的学*将会向更高层次开展。

  1、加快校园网络环境的建设。

  在校园整体改造中,学校将建成一流的网络设施,学校将继续投入较大的人力和物力来建设学校的网络环境。除了硬件建设外,学校将完善已经建立的小学英语教学资源库,开发学校网络教学*台。

  2、加强对教师网络信息技术的培训

  首先是积极、认真参加上级培训,加强管理,加强考核;其次是继续进行校级培训,要求四十周岁以下的老师都要较为熟练的掌握信息技术,坚持每年进行电教使用的活动,并不断丰富内容。

  3、继续将学生的自主学*与利用网络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将研究课所探索的教学模式不断扩大,应用于*时的常规课教学,使学生的探究性学*在网络环境下得到进一步的开展。

  我们坚信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在各位专家的引领下,在兄弟学校的帮助下,我们的思路一定会越来越清晰,我们南地小学的科研之路也一定会越走越宽广。以上就是我们要报告的情况。

小课题研究报告3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1、课题研究背景

  一个好的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在兴趣的驱使下,主动参与到学*活动中去,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具体。但在学校开展的几次公开课教学活动中,我发现有些教师创设的情境过于哗众取宠,不利于学生对数学本质的理解;有些情境过分追求生活化,缺乏“数学味”;有些情境过多的依赖信息技术演示,忽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因此,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使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所创设的情境更加有效合理,既能起到激发学生学*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又能激发起学生探究、思考数学的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过程中,从而使教学情境服务于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2、课题界定

  “数学情境”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的学生感兴趣的、有利于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来学*的“情境”。“数学情境”可以是富有时代气息的生活情境、具有探究意义的问题情境、学生喜欢参与的游戏情境等。

  本课题主要研究课堂中创设情境的作用、学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情境、如何创造性的使用课本中的情境、课堂中创设情境的策略等。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数学”是小学数学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理念。《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是学*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资料,主动建构知识和积极思维的过程;学生是知识建构的主体,教师应成为学生知识建构的促进者。因此,教师要着力建构有利于知识内化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建构所学知识的意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促进学生的学*方式向自主、合作、探究型转变。

  3、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该理论的核心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有三方面的参与: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1、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升课题组教师的理论水*,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学会在实践中进行研究反思。

  (2)使教师在课堂中创设的情境能激发学生学*兴趣、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思维、唤起学生生活经验、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分析、归纳、总结大量的案例,明确创设情境的方法。找寻影响课堂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因素,探究达成有效教学的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研究内容

  (1)小学生数学学*心理特征的研究。

  (2)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情境的作用。

  (3)如何创造性使用课本情境。

  (4)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情境的策略。

  3、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学*课标,通过网络、杂志搜集有关该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进一步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方向。

  (2)行动研究法。通过典型课例研究,检测就本课题研究所运用的对策与措施的效果,进一步加强或及时调整研究的方式、内容。

  (3)经验总结法。根据收集的各种资料与研究得出的第一手材料,归纳总结出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情境创设的策略和方法。

  4、研究步骤及过程

  第一阶段:理论学*阶段。

  认真学*相关理论,翻阅与情境创设有关的论文和对课题研究有借鉴和指导作用的理论知识。以个人自学与集体学*、讨论交流相结合;规定内容与自主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第二阶段:课堂实验阶段。

  课题组教师在理论研究基础上,研究学生,钻研教材,思考创设有效的教学案例,进行课堂实践。课后授课教师先反思,听课教师谈收获和建议。在研讨的过程中课题组教师体会了情境创设的意义作用,逐步积累创设有效情境的策略方法。

  第三阶段:结题总结阶段。

  完成各项成果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撰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一年来,课题组全体教师扎扎实实进行课题研究,教师们的科研意识有所增强,理论水*有所提高,学生的学*兴趣有所增强,认为上数学课是快乐的。在课堂情境创设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

  (一)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情境的作用

  课堂中创设有效的情境,首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愿望,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而且可以不断地维持、强化和调整学*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地学*、愉快地学*。现在我们大部分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那么枯燥乏味,离我们并不遥远,原来它就在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了亲切感,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其次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苏霍姆林斯基说,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成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人。

  (二)小学生学*的特点。

  小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小学生数学学*是以经验为基础并不断与自身数学认知结构相融合的发展过程。在数学学*过程中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比较大。例如:兴趣、心情、性格、意志力、成就感等都会影响学生课堂的听讲效率。

  (三)如何创造性使用课本情境

  课题组三位教师面向自己的实验班发放问卷调查表(已上传博客)163份,收回163份,得到了能反映学生心声的第一手资料。从统计的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喜欢老师在课堂上创设情境,认为创设情境很重要不是浪费课堂时间。对于课本中的情境有些喜欢,有些不喜欢。当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在课堂再现时,觉得很有趣。喜欢老师在课堂中做游戏、用讲故事或提问的形式进入新课、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为此课题组教师对教材中的部分情境进行了尝试替换效果较好。

  1、变静态情境为动态情境。

  例如: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一课,教材情境为:

  1、草地上有个喷水龙头,喷水的半径是5米,求喷水的面积是多少?

  2、在半径为5的圆内,画出内接正方形,圆的面积应比内接正方形大。授课教师将情境设计为:将正方形和圆形卡片贴在黑板上,请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比赛涂色,看谁涂的快,比赛结束,一方失败,学生有争议:两图形面积不相等。教师再带领学生用正方形估测圆的面积。这样设计让学生在涂色活动中感知什么是圆的面积和求圆的面积的必要性。进而用正方形逼*,估测出圆的面积与r的大致关系,为后继学*圆的面积公式做铺垫。

  2、巧用身边的情境。

  例如: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我们赢了》一课,教材情境为:北京申奥成功的时刻2001年7月13日晚10时08分。该情境学生比较陌生,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认识接*整时或整时过几分这样的时刻。而我校学生早上8时15分上课。《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情境:今天早上值日生吴元浩早早来到教室打扫卫生,(课件出示8时03分的钟面)请问:这是什么时刻?该情境就在学生的身边,使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同时教育学生要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养成不乱扔垃圾的*惯。

  3、巧设问题情境

  例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分数的认识》一课,教材情境为:淘气和笑笑分苹果。2个苹果,*均每人分1个;1个苹果,*均每人分多少个? 授课教师将情境设计为: 以游戏进行,请学生用手表示每人分到苹果的各数。4个苹果*均分给淘气和笑笑,每人分几个?2个呢?1个呢?难住了许多同学。提示学生用数字、符号、图形来表示“一半”,使新知(分数)学*,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一门科学的钥匙,在教学中借用游戏用猜想、验证等方法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学*的兴趣,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4、巧用故事链接情境

  故事是低年级学生最感兴趣的学*素材,以故事的形式演绎:“主题图”情境,会引发学生新鲜、好奇、亲*的儿童情趣,有利于产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顺利掌握新的学*内容。例如: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整理房间》一课,我校教师在课堂实践时将教学情境设计成这样的故事:我们的好朋友笑笑刚搬了新家,老师带大家去参观,笑笑家很乱,大家帮助笑笑整理房间,接着帮妈妈分类摆放蔬菜水果,午饭后笑笑一家去动物园游玩,我们跟随笑笑去看一看,对动物园中的部分动物分类,最后是做游戏环节。整节课学生的思绪都在笑笑身上,同时又学*了分类的知识。课后与学生交流,学生觉得数学课真有意思。

  当然教材情境内容丰富,含义深刻,凝结了众多编者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对数学的理解。因此,深入地钻研教材,切实把握教材情境的含义是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前提。

  (四)课堂中创设情境的策略

  1、在新课引入时,创设情境

  刚上课,小学生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将思绪拉回课堂。常常会将惦记着课间玩的游戏或其它事情。此时,若教师能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把学生引入到所提问题的情境中去,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诱发学生探索性思维活动。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

  例如:北师大版第八册第七单元《字母表示数》

  情境:[课件播放:失物招领,杨老师在操场拾到钱包1个,内有人民币x元,请失主到大队部前来认领。] 师:听了这则失物招领,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学生猜测。接着师问:为什么要用字母表示?

  反思: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猜测钱包里可能有多少钱,激发学生兴趣,体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与优越性。

  2、在新知探究中,创设情境

  “学*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而这种发现又是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获取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探求新知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材料,设置“动境”,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新知的主动探究。

  3、在知识应用中,创设情境

  枯燥的数学题学生很反感,但一定量的数学练*又是教学所必须的。如果在学*新知后,创设一些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情境,既巩固了新知,又使学生觉得数学有趣。同时,又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对于低段的学生可以将各种练*融入到故事、游戏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如,在教学《人民币兑换》时,可以创设一些与世园会有关的情境,在教完“三角形稳定性”后,创设“帮家人修桌椅的活动”,教完“百分数”知识后,让学生调查实际生活中有关“百分数”的实际应用等。这样,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在实际生活中处处充满者数学问题,也从中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实践能力得到真正的培养。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存在问题:

  1、教师对课题研究还只是初步了解,教师的科研素质有待于提高。

  2、教师们由于教学任务重,质量压力较大,在日常教学中不能给予课题研究充分的时间,不能及时总结反思。

  改进措施:

  1、进一步多渠道、多方位加强教师们的理论培训,提升教师们理论水*。

  2、本着从教学工作的实际问题出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宗旨,让教师们从行动研究中尝到了甜头,最终做到教与研的有机结合。

  3、鼓励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及时撰写教学反思,为再一次课题研究积累资料。

  课题研究工作即将结束,但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是教学永恒的主题。在以后的教学我将继续实践、反思、总结提升自己创设情境的能力,使学生学在课堂,乐在课堂。

小课题研究报告4

  一、课题名称

  有效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合情推理能力养成

  二、课题的提出

  《新课程标准》在重新审视传统几何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证明重新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能通过观察、试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从几个基本事实出发,证明一些有关三角形、四边形的性质,从中体会证明的必要性,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掌握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初步感受公理化思想”。

  学生要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是分不开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过程要靠语言表达,而语言的发展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地说理。如:说定义、定理、法则、公式、过程、算理、方法、规律、题意、思路、数量关系、式义等,从而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目的。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能够想到问题的结论,但是不能说清思考的过程,不能讲清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尤其是很多学生只重视问题的结果,却忽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还有的学生会说不会写或会写不会说,渐渐地就走入了不敢说、不想说、不会说、不能说的误区。针对以上问题,我确定了“有效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合情推理能力养成”这一课题。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逐步探寻行之有效的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及书面表达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使学生养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规范答题的*惯,力争使学生敢说、想说、会说、能说,培养学生自主学*、合作学*、探索学*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适应中考改革的需要。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以实验操作性活动为主要形式,通过类比、归纳的方法,来使学生建立空间与*面的各种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以达到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的实验几何,逐渐摆脱欧氏几何的那种环环相扣的逻辑联系,以及严密抽象的演绎推理形式。

  五、课题研究过程

  (一)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

  (1)学*和掌握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要求。

  (2)研究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现状,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原因。

  (3)制定研究方案

  2、试验阶段:

  (1)在数学教学中寻求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策略。

  (2)实施具体方案。

  (3)反思经验与不足。

  3、总结阶段:

  (1)根据课题研究,观察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的变化。

  (2)对课题进行总结,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二)实施过程

  数学家波利亚说:“数学可以看作是一门证明的科学,但这只是一个方面,完成了数学理论,用最终形式表示出来,像是仅仅由证明构成的纯粹证明性。严格的数学推理以演绎推理为基础,而数学结论的得出及其证明过程是靠合情推理才得以发现的。”合情推理所得的结果具有偶然性,但也不是完全凭空想象,它是根据一定的知识和方法做出的探索性的判断,因而在*时的课堂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合情推理,如何用恰当的数学语言去表达出来,是一个十分值得探讨的课题。

  首先,我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的成因采取谈话法和问卷法进行调查。通过调查主要总结出四大成因:

  一是心理素质差,虚荣心强,怕答错或答不好而被同学或老师笑话。

  二是性格内向,不想或不敢表现自我,或没有机会发言渐渐封闭自我。

  三是对知识缺乏系统的理解,不能有条理的分析问题解答问题。

  四是没有严谨的学*态度,不会走就想跳……不会用数学语言规范答题。

  可见,语言表达能力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数学学*能力,也会间接影响学生的个人交往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发展。新课程加大了实验几何的内容。因为它更贴*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同时降低了几何学逻辑严谨性的要求,使不同智力水*的学生,都可以从数学活动中获益;而且通过活动掌握空间性质,更易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归纳类比,以及创造力等,这些明显的长处日益受到重视。下面我就结合新课程理念,结合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差的成因,结合课堂教学谈一下自己的几点做法:

  1、正人先正己,规范自身的教学行为。认真备课,课堂语言力争不拖泥带水,做到正确、科学、简练、规范、有条理,逻辑清晰,连贯。坚持使用数学语言授课,不口语化。板书示范有针对性,给学生以良好的引导,让学生从简单的模仿做起,逐步认识到答题规范的重要性,同时,板书设计要美观大方、简洁规范,让板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从而不由自主的模仿。例如:在教学实际问题与二元一次方程时,我边板书边领学生总结了五字方针:设、列、解、检、答。学生按照这五字方针,就能较规范地完成类似的数学问题了。

  2、创设学生语言表达的时间和空间。在进行数学教学活动时,教师如果只以教材的内容为素材对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进行培养,毫无疑问,这样的教学活动能促进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的发展。但是,除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以教材内容为素材)以外,还有很多活动也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例如,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作出判断和推理,许多游戏很多中也隐含着推理的要求。所以,要进一步拓宽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的渠道,使学生感受到生活、活动中有“数学”,有“合情推理”,养成善于观察、猜测、分析、归纳推理的好*惯。

  3、注重学生对新知的经历与体验。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营造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有展示、表达数学的权利和机会。如在学*“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行”这一*行公理时,教师和学生一起通过画图、试验后,让学生归纳出这一公理,此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表述。在教师进行补充归纳后,学生对此公理中的“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专业化的用语难以掌握可让学生读一读感受一下,领会其意义,或与同桌互相进行交谈。在充分给予学生“说”的机会的同时,教师逐步地要求学生答对所问,用词准确,语句完整,注意引导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简洁性、条理性、逻辑性、长期坚持下去,能让学生学好数学术语,用好数学术语,讲好规范的数学语言。有了亲身的体验和经历,学生才会有感而发,有话可说。

  4、榜样力无穷,用学生去影响学生。数学教学中经常遇到用语言表达有困难的问题,我让那些具有示范作用学生先说,使其他学生在无形中感受到怎样去表述问题,怎样表达才有条理;另外,让那些书写规范的学生到前面板演,这样要远比教师一遍一遍的强调作用更明显。对于刚刚接触的问题,我让同桌之间,小组内的同学之间,在解答问题后,互相检查,指出对方的不足。在作业或试卷的解答中语言表达比较突出的学生,我让他们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同学,用他们的规范解答去影响其他学生。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强化了对语言表达的重视程度。

  六、课题研究的反思

  传统数学教学中,就是以几何教学为主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学*数学证明方法的。长期以来,数学教学注重采用“形式化”的方式发展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忽视了合情推理能力的培养。应当指出,数学需要演绎推理,更需要合情推理。科学结论(包括数学的定理、法则、公式等)的发现往往发端于对事物的观察、比较、归纳、类比……即通过合情推理提出猜想,然后再通过演绎推理证明猜想正确或错误。演绎推理和合情推理是既不相同又相辅相成的两种推理形式。新课程中关于几何教学的处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学生合情推理与证明能力的要求,也与过去有所不同。教学中要通过观察、猜想、实验、讨论、探究,最后再逐步引导到证明,这是一个完整的推理逐步发展的过程。

  通过此课题的研究,大多数学生都达到了敢说,想说,会说,能说的程度。学生能够主动约束自己的语言表达*惯,力争规范。但是研究过程中还有困惑的地方,例如:如何做好口语表达向书面表达的过渡,如何把数学中的语言表达与其他学科整合起来,如何更好的照顾到那些超弱势群体;作为老师都希望能不断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但时间从何而来?教学内容完成不了怎么办?若学生就是不肯说,该怎么办?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1、课题研究的方案及报告。

  2、案例分析及论文。

  八.课题研究的体会

  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全新的认识。初中数学教学中,掌握数学语言与数学知识是相辅相成的,语言作为“思维的外衣”可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而知识作为语言的内涵,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语言。因此,初中数学教学应该重视数学语言的教学。

小课题研究报告5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化学课堂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讲的激情飞扬,学生听的昏昏欲睡,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化学小课题开题报告。教学没有丰富的教学收获,同时,受升学考试、上级部门、社会、家长对教育的更多渴求等方方面面的压力,以"考试"为中心,"题海战术"、使学生厌倦了学*,失去了对学*的兴趣,这种不利于学生成长和创新精神培养的教学方式也困扰着校长和教师。

  针对以上课堂教学中的现实问题,需要有效教学理念的指导。为了克服"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的被动局面,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改变学生学*方式,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实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探究式改革,学会并自觉地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和理论体系;积极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构筑初三化学教育优质工程。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而提出的,目前得到教育界普遍关注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开题报告《化学小课题开题报告》。所谓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和促进了学生进步与全面发展,包括知识、智力、情感、创造力、思维与实践能力等方面。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每一位学生由于各自的学*状况,学*方法,自主学*能力不同,体现出来的就是成绩的不同。面临初三升学的重大压力,希望在课堂提高学*效率,从而减少在课外使用的大量学*时间,来达到减负的目的。

  (一)准备阶段:6月--7月初

  研讨课题的研究的构架,调查本校学生多元学*方式与有效学*状况,及其教学实施现状7月--8月准备课题开展的一些具体工作。

  (二)研究实施阶段:9月--11月底

  1、根据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

  2、根据研究方案,在化学课堂中具体实施。

  3、及时收集研究信息,注意调控,不断完善操作过程。

  4、完成相关操作,写好资料,经验的总结。

  (三)总结阶段与结题阶段:12月

  1、汇集材料,整理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论文

  2、申请结题,上交研究成果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课题论文

  分析阶段有调查问卷,谈话记录等。

  课题展示附有展示用的课件。


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范文5份(扩展2)

——小课题研究报告实用十份

  小课题研究报告 1

  课题题目:

  图片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开题报告要点:题目解读、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组织分工、研究进展、经费保障、预期成果等,要求具体明确、可操作, 3000字左右(可加页)。

  题目解读: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学生学*语言的过程就是一个反复听说操练的过程。但我们常常听到有一些老老师抱怨句型教学的枯燥乏味,学生也学的索然无味。英语学*作为中学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有重要意义,然而对教师的教育方法也有很大的要求。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面向21世纪所做出的战略选择,但在素质教育日益深入,新课程理念不断深化的今天,新的教学理念鼓励教育者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但是过分的使用多媒体教学其实并不能让学生学的更好。根据教师现状,老师很难每堂课都能根据学生情况制作出精美的,合适的课件,在教学中,我们仍然需要借助其他的教具。作为传统教具的图片以形象深动,直观性强易于携带,和使用等特点,能将教师从繁难的课件制作中**出来,教师若能把图片很好地运用于课堂之中,那么小小的图片也能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图片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语言以及运用语言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学*英语的整体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从选择图片在中学教育中的运用作为论文的研究中心,分析现代英语教学的形势,进一步研究图片的应用,并阐述图片的功能以及其教学意义,有益于减轻学生学*的负担,提高教学质量。语言*惯只有通过经常不断地重复才能获得,学生在图片的帮助下,能更好的学会用英语去表达,用英语将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很好地描述出来,在不知不觉中,学生自己学会了学*英语,在不知不觉中进步。

  研究内容:

  当今中学英语教学主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学生学*兴趣不浓。大部分中学生觉得英语学*单调,乏味,记不住知识点。因此,需要引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兴趣。而图片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并且有许多英语学*者认为图片教学具有省时并且表达生动的特点,除此之外它还能够清楚地呈现事物的内部关系。

  对于中学生而言,图片教学能够把视听相结合,使英语教学变得简单,也增强了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同时也减轻学生学*的负担。所以,图片这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应用于英语教学,对于改善英语教学质量非常有效,

  然而*些年来,对此领域的研究还涉及甚少,有些人认为图片教学没有可研究之处,但是结果却恰恰相反。过去图片一直被用来描述事物或现成的对话加以说明。但现在的英语教学中,人们越来越重视语言的交际运用。因此图片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直观的语言表达素材,在教学中教师加以引导,学生就可以循序渐进地讲一些句子。本课题主要通过分析现代英语教学的形式,进而研究图片的应用,功能极其教学意义。主要从三个方面加以阐述:图片的运用,图片的功能,教学意义。它们分别从图片的特点,图片的功效,激起学生的兴趣,陶冶情操促进合作等以及图片在英语语法,课文,词汇,英语听说能力中的运用以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形成教学相长,心里相容的新型师生关系达到一种学生爱学,教师爱教的教育局面。

  正所谓“教无定法”,我们在汲取他人优秀成果的同时,应该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根据学情与上课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利用图片这种简单而又便利的教学资源,达到最佳的教学成果。

  研究方法:

  1.文献法

  对于图片在教学中的运用的有关文献的进行仔细研,并从中提取精华部分加上自己的想法与认识,总结研究和应用的现状、问题和趋势,得出新的观点。

  2观察法

  积极参与初中英语课堂,观察学生们的上课情况,表现以及教师的上课方式方法与行为艺术,教学策略等,从中学英语课堂所获得的经验来进行总结。

  3调查与了解

  设计问卷调查,了解本校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和部分学生不喜欢英语课的原因,并了解学生喜欢的课堂类型及对图片教学模式的看法,为课题研究提供第一手的资料。

  4研究与深化

  将初中英语7--9年级的教材进行研究,对教材的知识内容进行适当的整合,并通过多种渠道探寻相关的资料,利用图片教学更好深化教学目标。

  5继承与发扬

  在学*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充分培养学生利用知识和在利用中获得新知识的能力,继承老一辈的优良传统,结合先进的英语文化知识,培养跨文化交际与能及,更好的走向世界。

  6经验总结法

  在课题研究结束时,通过总结经验,然后撰写出相应的案例,论文等。以便在课题研究中形成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得以推广和使用。

  研究思路:

  任务型教学提倡学生在用中学,学中用,学是为了用。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不断钻研课本,精心组织教学,努力创设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而现今教师面临着工作量大而课件制作又非专业的情况下,如何省时有效地创设情境呢?教师可以从图片着手,运用图片营造绘画氛围,加上及个别学生的精彩表演,其他学生在榜样的带动下,也产生了跃跃欲试的欲望,同时也树立自信心。从选择图片在中学教育中的运用作为论文的研究中心,分析现代英语教学的形势,进一步研究图片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并阐述图片的功能以及其教学意义。除此之外,通过图片这种教学方式来进一步挖掘图片教学的有效应运用空间与实际意义,以及各种图片在不同的教学案例中的很好使用,将其与现代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进而提高学生学*英语的整体能力,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与质量,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在课堂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积极性。

  组织分工:

  陈 娟起草课题方案,设计及撰写研究报告

  陈金彬理论指导,案例分析

  陈冬菊课题资料收集整理

  全校英语老师学校作业实践活动及论文撰写

  小课题研究报告 2

  《培养学生互批互评作文能力的研究》研究报告

  一、研究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学段学生作文训练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强调要培养和训练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养成修改自已作文的*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可见,放手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培养学生的自改作文能力,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过:“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导地位了吗?”他还说:“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者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

  而现实教学中,老师们“一批到底”,批作文成了教师最烦恼的事。耗费了大量心血,收效却不大。学生怕写作文,总是对作文不感兴趣,更写不好作文。作文批改也就成了贯彻教师写作意图的过程,学生则变成了被动接受的容器。这样做的确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却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此,我确立了《培养学生互批互评作文能力的研究》这个课题。

  二、概念界定

  本课题的研究有三个概念:

  学生,他是作文的主人,也应是批改和评讲的主体,学生成了主体地位,他就会有兴趣,就会乐学。

  互批互评:作文写好后,是学生间的互相批改,互相评讲,不是老师包办。

  作文:是学生自己写的文章,不是其他地方选来的文章。

  三、研究目标

  1.通过互批互评来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阅读赏析能力。

  2.培养学生批改作文、评讲作文的能力,使批改成为*惯,以提高写作的能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师从繁重的工作中**出来。

  四、研究内容

  培养学生互批互评作文的能力

  本课题系苏州市中小学“指导学生自学”微型课题,课题编号1009059,组长:朱建荣。主要研究成员:施路*、郑咏梅、蔡秀兰、方芳等

  五、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收集有关学生作文自改能力培养方面的科研文献,获取相关信息,并进行分析综合,从中提炼出与本课题研究有价值的资料。

  调查研究法:通过访谈、问卷等方法,对学生作文批改现状以及学生自改作文能力进行调查研究,并加以分析综合,为课题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实验研究法:以课题研究计划为目标,对各个阶段的研究不断地进行计划、研究、总结、修正,使课题研究科学、规范、合理。

  经验总结法:通过对课题的研究,不断地加以总结,把获得的经验加以提炼总结,以期从中探索出一些教学规律,来指引今后的教学工作。

  六、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拟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xx年10月:1.学*理论,我们学*了黄大龙、朱治国合编的《生态课堂理论》,学*了《蔡明讲语文》和蔡明老师的一系列有关生态课堂的文章。2.酝酿制订了方案,我们的方案获得市方案评比二等奖。

  第二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1月)按计划实施,根据实际情况,搜集整理第一手资料,认真分析研究并小结;及时上传到网页。

  第三阶段:(20xx年2月——20xx年3月)我们积极做好研究活动,成员们每人围绕课题开公开课。有几人多次上了课题公开课,及时资料整理、总结,及时上传。最后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七、研究过程

  首先,我们学*理论,以提高理性认识。组织课题组成员学*生态理论,基于蔡明的生态课堂的原则和黄大龙朱志国的生态课堂理论,我们认识到让学生互批互评作文就是以关注学生生命为主的生态教学活动。他是培育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

  日常活动

  09年9月朱建荣对市骨干教师开作文评讲课

  20xx年3月11朱建荣老师开校级公开课:关注差生的作文评讲——我来帮你写作文

  10年3月24郑永梅老师校级作文评讲课——《捕捉特征 细致描绘》

  10年10年4月7方芳开校级公开课作文评讲《你在我心中》

  10年4月14号施路*老师开作文评讲课——怎样围绕中心选材

  10年4月27蔡秀兰校级公开课——怎样批改作文

  20xx年5月13市督导室来调研,市学科带头人朱志国听了朱建荣的作文评讲课,说值得推广。

  20xx年9月29朱建荣老师参加袁建忠**的生态作文结题会

  20xx年10月19朱建荣老师给苏北宿迁市曹集中学老师交流学生互批互评作文的做法。

  20xx年11月22号,市教研室**中听了朱建荣老师的课后说值得推广。

  20xx年11月24日,在市教学活动展示月中,施路*、郑咏梅老师上作文指导展示课,朱建荣老师上作文评讲推荐课。这次基教科顾松鹤科长在听了朱建荣老师的课后有三点评价,1.港区初中的语文老师凸显了一个理念——用教材教,学后注重应用,培养学生素养和能力。2.实施了一种策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中来。3.养成了一种市进修学校卢金霞老师评价朱建荣的课:“将批改与指导相融合,将批改与作文升格训练成一体,将这次批改的目标与本次作文训练的目标达成相一致”。

  推荐课后与进修学校张老师交流,受到张老师邀请。

  20xx年11月30号朱建荣老师应常青藤学校邀请去交流学生互批互评作文方法.

  20xx年3月11日我们邀请生态语文群老师来我校听朱建荣老师的作文评讲课,并进行评课交流

  八、研究成效

  本课题研究符合《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学段学生作文训练的要求。《课标》特别强调要培养和训练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养成修改自已作文的*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也符合叶圣陶老先生说的:“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导地位了吗?”

  本课题基于课堂,恰好符合张家港市生态课堂教学的理念,让学生互批互改互评作文,就是以关注学生生命为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生本性原则、生命性原则、生成性原则、生动性原则、生活性原则、生长性原则得到充分体现。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学生互批作文,是对同学作文的鉴赏,又是对课文鉴赏的复*应用,能督促他们在阅读课上作批注,他们的评语越来越准确,表明鉴赏能力越来越高。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学生写得体批语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运用规范符号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经过训练,批语越写越得体,各种修改符号都能准确运用。在评讲同学作文中,能够积极中肯的发表意见。语言表达能力明显得到提高。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激发了学生乐学,提高了写作能力。“学生的乐学心理主要来源于自己的创造个性和创造思维所产生的结果能被认可和接受,其价值能被实现。”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让学生评讲作文,就是肯定学生的能力,相信他们有鉴赏能力,是尊重学生在学*中的主体地位的表现,表明老师重视学生的观点、意见、建议。学生得到了老师的信任,课堂的民主和谐度就高,学生心里就轻松了,没有压抑了,学生就能积极思考,大胆发现,大胆发表意见。学生的日记可以证实他们对作文的兴趣和快乐。学生的兴趣起来了,他们的作文就越写越好了。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促进师生成长。

  学生评讲作文是在学生互批的基础上的评讲,既要评讲作者所写文章优劣,又要评讲批者的批语是否准确。这是一个鉴赏过程,要检查作者的写作水*,又要检查批改者的赏析能力,无论是批改还是评讲,都要检查对以前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具体到评讲,又要听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所以,每一次的互批互评对师生都是一次挑战,一次提高。它激发了学生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个体意识。这种成长过程包括强化自省、强化自评、强化自控。学生在自省、自评、自控中成长起来。这种课堂也激发了教师的知困意识、探究意识和问题意识。有了知困意识就促使你去多读多看。所以也促使了教师成长。

  5.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形成了作文教学的特色。20xx年3月11日我们邀请生态语文群老师来我校听朱建荣老师的作文评讲课,并进行评课交流。新生代教师,青年名师梅洪建听课后的评价“a.一直以来,在功利的教学环境中,教师为了分数早就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朱建荣的课让学生不是站在写的角度来审视文章,而是站在“理想的作者”和“高明的评者”相结合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理想创作能力和批评鉴赏能力。这个过程不是对别人作品评论好与坏的问题,而是在自己有了相对理想的思路之后再对别人的作品的品评中进行自然的升华和再创造。这是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最佳途径。b.一直以来,在很多人在阐释性的语文中,早就剥离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将课文的美点消解在对知识性记忆和内容性的再现之中,在“意”的强化中,忽略了“文”的魅力。在朱建荣的课堂中,不但达到了“文”“意”的自然统一,而且是反向的在作文评改的过程中达成了对课文中“文”的反哺。在更高的层次上锻炼了孩子的审美能力。c.一直以来,孩子们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意看到别人的美,只看到别人的不足。但在朱建荣的作文评改过程中不仅仅让孩子发现了别人的不足,更让孩子们发现了别人的美。同时在对评语的评价环节,更能体现一个人的再认知以及培养孩子的接受批评的能力。这种无形中的人格培养,则是教育的永恒追求。”

  6.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对新课改的认识。

  老师们明白了学生互批互评作文就是关注学生生命的生态作文教学。互批互改作文最能反映生本性原则,学生评讲作文最能显示生命性原则,在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评讲课上,生态课堂的生动性原则、生成性原则都得到充分体现。

  7.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教师的指导作文能力。

  小课题研究报告 3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化学课堂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那就是:教师讲的激情飞扬,学生听的昏昏欲睡,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化学小课题开题报告。教学没有丰富的教学收获,同时,受升学考试、上级部门、社会、家长对教育的更多渴求等方方面面的压力,以"考试"为中心,"题海战术"、使学生厌倦了学*,失去了对学*的兴趣,这种不利于学生成长和创新精神培养的教学方式也困扰着校长和教师。

  针对以上课堂教学中的现实问题,需要有效教学理念的指导。为了克服"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的被动局面,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改变学生学*方式,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实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探究式改革,学会并自觉地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和理论体系;积极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构筑初三化学教育优质工程。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而提出的,目前得到教育界普遍关注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开题报告《化学小课题开题报告》。所谓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和促进了学生进步与全面发展,包括知识、智力、情感、创造力、思维与实践能力等方面。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每一位学生由于各自的学*状况,学*方法,自主学*能力不同,体现出来的`就是成绩的不同。面临初三升学的重大压力,希望在课堂提高学*效率,从而减少在课外使用的大量学*时间,来达到减负的目的。

  (一)准备阶段:6月--7月初,

  研讨课题的研究的构架,调查本校学生多元学*方式与有效学*状况,及其教学实施现状7月--8月准备课题开展的一些具体工作。

  (二)研究实施阶段:9月--11月底,

  1、根据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

  2、根据研究方案,在化学课堂中具体实施。

  3、及时收集研究信息,注意调控,不断完善操作过程。

  4、完成相关操作,写好资料,经验的总结。

  (三)总结阶段与结题阶段:12月

  1、汇集材料,整理分析研究结果,撰写研究论文

  2、申请结题,上交研究成果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课题论文

  分析阶段有调查问卷,谈话记录等。

  课题展示附有展示用的课件。

  小课题研究报告 4

  一、 问题的提出

  “事实学*”课型是自然学科的重要基础课。其教学的中心内容是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的事实,包括认识事物的名称、个体的显著特征、认识事物和现象变化的结果、过程。其典型课例有《生活中的静电现象》、《空气》、《岩石》、《铜、铁、铝》等。在“事实学*”课型中,包含许多基本的科学知识,强调对事物描述的准确、对事物性质的理解、对特征或变化结果的认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看重学生是否掌握了全部的知识,是否记住了事物的特征或变化的结果,而忽视调查、观察、设计、实验、收集数据、探讨等活动。教师也往往容易满足于学生规规矩矩地学,老老实实地记、听,以致相当多的学生对自然学科不感兴趣,甚至厌恶。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改变听、读、学、记的教学方法,改变以知识为重点的教学,运用探究的方法实施“事实学*”课型的学*。

  二、 探究为中心实施“事实学*”课型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探究教学能有效吸引学生的学*兴趣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动机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受学*的目的性、学*的成就感、学*中的交往和认识兴趣四个因素的影响。其中,兴趣是推动学生学*的一种最主要的内部动力。依据起因不同,兴趣可以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因此,坚持兴趣在教学中的作用,就要求自然教学中加强动手“做”科学和体验探究过程,强调运用探究为中心的方法进行科学教育。

  (二)探究教学有充分的理论研究基础

  “事实学*”课型教学中,认识的物体和现象都紧密联系着学生周围的生活。例如青蛙、水、空气、铜、铁、铝、蚂蚁、根、叶、四季的的特征等事物和现象,学生经常接触到而且十分感兴趣。因此,要将这些兴趣稳固下来,成为学生深入研究科学的内驱力,就必须通过以探究为中心,实施“事实学*”课型的教学。

  三、 以探究为中心实施“事实学*”课型教学的教学目标

  以探究为中心实施“事实学*”课型教学的教学目标框架是以自然事实和现象的知识为载体,以探究过程的操作和体验为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1.让学生充分体验对自然事实探究的过程和乐趣,形成对科学探究的强烈兴趣和好学求知的欲望,形成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勇于探究、不断创新的精神,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培养学生具有对简单的自然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综合的能力,初步具有科学探究的能力,了解探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3.认识自然事实的形态、构造、性质、变化。

  四、教学策略

  (一)精心选择教学材料的策略

  材料是探究的基础,要设计以探究为中心的教学过程,首先必须精心选择、准备有结构的材料。所谓材料的结构性是指材料与所要进行的探究活动有密切的联系,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摆弄能揭示自然事实的性质和特征,体现探究过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例如《电磁铁(一)》的教学,一位教师选用三套不同的制作电磁铁线圈的`材料:

  ① 用较细的漆包线(沿海版自然教材配套实验材料);

  ②使用直径0.6毫米的裸铜线;

  ③ 使用带绝缘塑料的电话线。教师把三套材料分别用于三个班的教学,其结果是:使用①②套材料,学生制作电磁铁的时间占用约20分钟,探究其性质的时间却只有短短的几分钟,而且制作的电磁铁效果也不理想。使用第三套材料制作线圈,仅花不到5分钟的时间,留给学生用于探究其性质的时间充裕,探究的气氛热烈,而且实验效果明显,有助于学生发现电磁铁的性质。有此可见,第三套材料体现了材料的结构性和合理性,适合学生的探究。

  (二)指导探究的策略

  以探究为中心实施“事实学*”课型教学中,要求给学生一个灵活、自由的空间让其充分探究,但也不能放任自流、任其发展。有经验的老师总是密切观察学生的探究活动,从中发现学生探究过程遇到的困难,适时给予精心启发、有效指导。

  1.精心诱导,激发探索的动机

  教育心理学认为:需要指向某一具体对象,产生达到目的的欲望时就形成了探索的动机。因此,利用矛盾悬念或趣味活动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活动中,可以有效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形成探索的动机。例如在教学《叶子》一课,学生对几乎每天都能见到的树叶非常熟悉,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能吸引学生。然而,知识的兴趣并不是一下就能看到的,其源泉是藏在深处的。教师可以布置孩子们课前收集校园的各种树叶,上课时通过“给树叶找妈妈”的游戏,就可以把孩子们的兴趣吸引到叶子的不同形状上来,并引导学生说出各自的理由。通过老师的精心诱导,孩子们了解、探索、思考的欲望随之就被激发起来了。

  2.指导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

  社会资讯和信息技术发展,使人们越来越感到掌握学*的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良好的方法使人们更能发挥自身的潜力。而在科学研究中,评价人的科学素质高低的标准应该是能否提出新的问题和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因此,担负科学启蒙教育任务的自然课,必须渗透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浅显的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其中包括:

  ① 分析与综合的方法。研究某一自然事物时,一般可以先整体了解,然后将整体分成多个组成部分进行探究,最后再综合认识,即按整体à部分à整体的过程分析综合学*。例如《鱼》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收集有关鱼类的资料、图片,在课前让学生阅读有关资料。课堂上让学生观察鱼身体的组成,提出疑问,设计实验,对鱼各部分器官的作用进行探究认识,总结出鱼类的共同特征。最后可以将自己探究的结论和收集的材料汇编、装订成为资料保存。

  ② 比较与分类的方法。例如《各种各样的根》一课中认识直根与须根,可以通过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再分类。

  ③ 观察与实验的方法。例如用按顺序的方法、对比的方法观察,用对比或模拟的方法实验等。另外,还应渗透数学分析、抽象与概括等探究的方法的运用。

  3、恰当的评价

  每一个探究活动,都是学生积极学*的具体体现。对探究活动的评价应遵循两个原则

  ①保护积极性原则。对学生参与的态度、情感和成果予以充分的肯定,倡导坚持不懈、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

  ② 重过程评价的原则。不简单以成果、结论肯定或否定每一个探索者。过程的体验、过程的实施方法和操作是评价的重要取向。

  小课题研究报告 5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当今时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法也应得到重视和改善。教师要使学生成为阅读课当中的主人,发挥他们在学*中的主体地位;从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看来,教师在教学时,都会不自觉地陷入以往传统的教学形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这种教学方法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容易造成“满堂问”的模式,表面上看起来是学生自己在读、在解决问题,实际上就形成一支无形之手,紧紧地限制住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思维能力。传统的阅读教学法往往是以教师为主导地位,重在讲解,学生只是会回答问题的机器,不用去探究问题的渊源,只需要怎么回答教师的问题就行了;这让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学**惯,久而久之,学生就容易形成被动阅读,逐渐产生学*厌恶感,最后将事倍功半。

  一、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自主性

  很多学生的阅读兴趣不高,是学校或班级中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等,一路介绍下来,只是生硬地解剖了阅读作品,没有形成让学生自主分析的*惯。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教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体验。而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是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兴趣和*惯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笔者认为要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和打基础。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设置悬念,让学生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好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的阅读*惯的.好坏对于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惯。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然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感悟能力

  古人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教师在阅读读指导过程中就应该讲求一个“精”字,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从而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对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

  四、培养学生在阅读教学在开展实践活动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当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开展实践活动的学*热情。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多提供给学生活动的机会,可将阅读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学生希望老师给予他们表演的机会,他们能充分地展示自我,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合作进行故事情节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学会合作与交流。另一方面,从更深一层理解课文内容,从而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阅读教学课堂要充满乐趣,才会使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学*任务。

  在阅读课文教学中,让学生学会思考,不让他们死记硬背,而是教给他们学*方法:包括学*程度、学*技能方面和学*心理、学**惯方面。每个方面有许许多多具体的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指导,结合课文进行渗透,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课题研究报告 6

  一、选题的现实意义

  1、目前小学数学课内外作业的现状:

  ①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作业内容拘泥于课堂知识,拘泥于教材,往往以试卷中出现的形式作为课外作业的模式,完成同步练*,机械、重复的较多。作业陷入机械抄记、单调封闭的误区不能自拔。那些限于室内,拘于书本的静态作业使学生埋头于繁琐重复的书面练*而苦不堪言。作业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围着书本做文章的现状,削弱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泯灭了学生的学*热情,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②通过调查发现由于教师在布置练*时只从本身意志出发,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练*、作业形式单调,书面作业似乎是其唯一的形式,毫无新鲜感可言,更谈不上趣味性,致使众多小学生逐渐形成不良的作业*惯。

  ③我们的教育活动以理论学*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评价教学的手段也以考试为主,应试教育倾向严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2、时代的呼唤。

  ①新课程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选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内容,开发实践应用环节,加强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②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类数学问题。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和保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在数学练*中变得十分必要。从课改精神出发,改革练*设计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使练*的内容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作业的形式强调开放、探究和合作,练*的手段追求多感官、多角度,让学生动起来,使练*活起来,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学*,在实践中运用,在开放中创新,以便收到较好的效果。

  基于对练*重要性的认识和练*现状的分析和反思,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练*设计的有效性研究,旨在通过研究,改变传统的练*观,确立效率意识,从现状出发,从“有效”入手,反思当前哪些练*是有效的,哪些练*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提质”。

  二、研究目标

  通过数学练*设计的有效性的研究,着眼于培养学生学*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构建和谐、高效的数学课堂,促进教师转变数学活动的视角: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以“数学”的本源为追求,以“有效数学活动”为载体,以“学生和谐发展”为核心的目标,探寻一条有效地促进学生爱学数学、动手学数学的活动组织模式。

  三、概念的界定

  练*是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练*有无效练*与有效练*之分。练*设计的有效性是指能使学生快速、深刻地巩固知识,熟练技能,同时还要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本课题中所指的练*包括课堂内的各种练*,如书面练*,口头练*,动手练*等;同时也包括课外的练*。

  四、实施策略

  1.课内练*有效性的实施

  数学课堂练*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一节数学课,练*是否有效,将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练*的内容和形式,既要整体考虑练*方式,又要考虑练*的具体内容,把握好练*的度和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效率。

  2、课外练*有效性的实施

  ①课前作业。调查表明,大都的数学老师不太*惯给学生布置预*,有的老师会把上课做的教具也会给学生准备好。而我们觉得有些内容学生可以看懂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预*,有些教具学生能准备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准备。②课后作业。在*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布置的作业越多,学生错的也越多,因此在课外作业上我们要求少布置或不布置书面作业,而布置一些其它形式的课后作业。

  (1)实践性作,实践性作业,不但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拓展性作业。这种作业不仅使学生获得了课本上的基本知识,而且使学生主动地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真正理解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如在教了利息后,让学生向银行职员或家长调查,询问提前支取或延后支取的利息情况。

  (3)研究性作业。通过设计一些小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实施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是指练*要根据不同内容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现实状况,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还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要注意对后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使学生通过练*有所提高,从而真正地实现“练在关键”。

  2、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在练*中,结合学生已有知识设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题,让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有助于提高数学学*的兴趣、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生活性原则

  练*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认识现实中的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从而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开放性原则

  练*无论是在内容的选取还是形式的呈现,都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自主创新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5、层次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包含两个意思,首先从学生方面来考虑,练*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既要关注后进生和中等生,同时又要关注优秀的学生,让差生吃饱,让优生吃好,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其次从知识系统上来考虑,练*必须要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规律逐步加大难度。

  六、理论依据

  ①建构主义的学*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自己的理解。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维果茨基提出:“人的心理过程的变化与他的实践活动过程的变化是同样的”,杜威更提出“教育基于行动”。因此,以数学活动为主线,有效地开展教学是学生学*的重要途径。

  ②“数学化”理论。

  “数学化”理论认为:人们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处种具体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以发现其规律,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化”。“数学化”是学生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方法和过程。学生通过“横向数学化”把生活世界引向符号世界,又通过“纵向数学化”把符号世界一步步地完善。学生的“数学化”的进程贯穿在其所经历的数学活动中,活动是学生“数学化”的根本途径。

  ③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3)“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4)“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小学数学练*设计的有效性研究,就是在这一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数学活动设计,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益。

  七、研究对象

  本校四年级学生。

  八、研究方法

  调查法:主要用于量化分析,做好前测后测记录,为制定“测量评估”指标,总结经验,提供事实依据。

  个案研究法: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学生或班级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对学生做好跟踪调查,为他们建立研究档案,以此作为研究资料。

  经验总结法:对实验中出现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经验都要进行及时的总结,

  九、研究时间:

  20xx年2月至20xx年7月

  第一阶段:准备

  时间:20xx年2月至20xx年3月

  主要工作:

  1、拟写工作计划

  2、制定实验方案

  3、落实分工

  4、拟写准备阶段工作情况汇报

  第二阶段:实施

  时间:20xx年3月至20xx年4月

  主要工作:

  1、召开会议

  2、制定整体的研究计划

  3、课题展示

  4、阶段性报告及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

  时间:20xx年4月至20xx年7月

  主要工作:

  1、课题展示

  2、总结性报告及论文

  十、研究成果形式

  1、阶段性报告

  2课题成果结题报告

  3、练*设计精编

  4、论文

  5、教案

  6、个案分析

  十一、研究组成员

  课题组长:XX

  组员:XXX XXX XXX

  小课题研究报告 7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正在成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世界其他教育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在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也都是逐渐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工具。”

  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英语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等来辅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有机 “地融入到小学英语学科教学中,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基础教育所产生的促进和变革作用,对学校和教师实施新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地运用信息技术成为教师实施新课程的重要素养之一。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小学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有机地与小学英语教学进行整合——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

  新的课程观让我们重新审视延续多年的教学观、质量观、发展观、人才观,深刻影响着教师长期*惯的教学行为。同时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对学校教育教学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无论是宏观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还是微观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最终都在因之而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体现了在保证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思想,必将成为教育改革的着力点和发展方向。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课题的研究,我们力求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共同推进,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师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真正掌握最先进的教育技术,促进教与学的革命。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目的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方向,怎样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有效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是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其应用价值是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与小学英语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生活;同时也让教师能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让英语学*更贴*生活。

  教师要改变以课件制作、电脑辅助教学即为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整合的片面的教学观念,努力贯穿开放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寻求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相结合的最佳切入点,从而实现人与机、人与人、课程与信息的高度交互,并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实现,把学*的时间和空间真正还给学生,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自主式地学*,让学生在丰富的学*资源中自由发展。

  三、课题研究组织分工

  负责人:

  成 员:小学一级教师(英语)

  小学高级教师(语文)

  小学高级教师(语文)

  学一级教师(数学)

  小学一级教师(语文)

  小学一级教师(数学)

  小学一级教师(数学)

  小学一级教师(语文)

  分工安排:

  课题总负责:

  制定课题方案:课题组全体成员,

  资料搜集整理: 课题组全体成员

  阶段总结:

  最终成果总结:课题组全体成员

  四、课题研究方法步骤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综合运用、文献研究、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课题组成员带领教师立足课堂教学实践,加强学*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会反思、学会批判,在实践中边学*边总结,一方面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另一方面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把全新的课堂带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

  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学*相关理论,确定研究课题,组建课题组,制订相应的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明确分工。了解国内外对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整合教学研究的现状,进而认识本课题研究的价值。

  2、实施阶段。在保定市现代教育技术“十一五”课题研究的成果上,集中精力同时开展课题的研究工作。分别在2个年级实施课程计划及学期方案。分析总结阶段性教学成果写出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有效整合研究的相关论文。通过课堂教学、问卷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学*英语的能力。再次分析、总结教学成果,调整原教学计划,写出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相关论文。

  3、总结阶段。⑴系统整理过程资料,总结研究经验、成果,形成论文。⑵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 ⑶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并申请结项。

  五、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经过一年的认真学*,努力实践,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

  1、师生信息技术素养得到有效的发展提高,会应用计算机等工具进行信息收集、处理,绝大多数教师能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将计算机作为自己教和学生学的工具,学生的信息素养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2、教师通过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使得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有了新的变化,学生的主体特征凸现,动手欲望加大,创新意识增强,达到较之以往更高的学*水*。

  3、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初步构建了符合我校学情的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

  4、通过课题研究,锻炼了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学校涌现出了一批信息技术运用比较熟练的师生群体,如在我镇总校担任现代教育技术组长的张海迁老师等,有在安新县文体教育局举办的文字录入比赛中获奖的杨子轩季明伟等学生。

  5、通过课题实验,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都得到加强,新的课程观、质量观、教学观逐步形成。广大教师认真总结自己在实验中的心得体会,撰写的论文分别在各级各类杂志上发表或评比中获奖。

  6、课题研究的开展,促进了教师改变长期*惯的教学行为,也使学生的学*方式发生变化,让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有效保证了学校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

  六、课题研究的特色及价值

  从宏观上讲,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会带动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改革。从微观上看,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可为我们教与学构建新的*台。因为网络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计算机的超文本性可实现课堂的高效能管理,多媒体的外部刺激多样性容易激活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利用信息技术,既可以构建个别化学*环境,也可以营造协作化学*氛围。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英语课程的整合,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能力人才的有效方法。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是提高英语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力求凸现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显著特点,在互动化、网络化、情境化方面下功夫。从目前情况看,要真正把计算机网络技术融合到小学英语的教学中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教学改革任务。我们首先狠抓教师教育理论的学*,立足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其次是培养骨干,建设队伍;再则就是选择带头教师,力争以点带面。在实验中,我们力求突出信息技术的特点,围绕教学内容的难点,寻找整合实验的关键点。

  七、我们的反思

  1.要有课程改革的大视野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必须要有课程改革的大视野,必须要以实现课程改革目标为目的。也就是说,整合是在课改的大前提和大背景下进行的。

  2.要有全体师生的高素养

  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很大程度取决于师生的信息素养,因此,要从教师培训机制、学校课程设置、人员经费投入等方面进行改革,切实扭转不利局面,为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提供保障。

  3.要有智能便捷的新*台

  对每一个教师而言,在保持和发扬朗读、演讲、板书、绘画等传统的教学基本功的基础上,应当随着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学*新的技能和方法。如搜集、筛选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有效整合课程要素、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和合作学*的能力等等。

  八、未来的打算

  我校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们还决心在下阶段进一步深化研究。学校的校园整体改造已正式启动,在不久的将来,当新的“三机一幕”进入教室后,教师和学生的学*将会向更高层次开展。

  1、加快校园网络环境的建设。

  在校园整体改造中,学校将建成一流的网络设施,学校将继续投入较大的人力和物力来建设学校的网络环境。除了硬件建设外,学校将完善已经建立的小学英语教学资源库,开发学校网络教学*台。

  2、加强对教师网络信息技术的培训

  首先是积极、认真参加上级培训,加强管理,加强考核;其次是继续进行校级培训,要求四十周岁以下的老师都要较为熟练的掌握信息技术,坚持每年进行电教使用的活动,并不断丰富内容。

  3、继续将学生的自主学*与利用网络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将研究课所探索的教学模式不断扩大,应用于*时的常规课教学,使学生的探究性学*在网络环境下得到进一步的开展。

  我们坚信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在各位专家的引领下,在兄弟学校的帮助下,我们的思路一定会越来越清晰,我们南地小学的科研之路也一定会越走越宽广。以上就是我们要报告的情况。

  小课题研究报告 8

  时间:

  20xx年5月

  立项号:

  xxx

  课题名称:

  培养和提高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研究

  负责人:

  杜三妮

  所在单位:

  岚皋中学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新课改教学的不断深化,在*几届的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以下现象:

  (1)一些学生对所学过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以及定义等,不能准确表述,甚至连*时学生成绩不错的学生也不例外;

  (2)一些学生虽然对于课本上的概念、公式等知识背的滚瓜烂熟,但是一遇到题目,大部分学生还是不知道该如何下手;

  (3)还有一部分学生*时完成的*题量也不少,但是仍然没有熟练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和技巧,在作业和考试中仍然经常出错。长期下来,这些学生虽然学*态度十分端正,但成绩却不能有效地提高,更有甚者逐渐沦为“差生”。对于以上这些现象,往往会笼统的认为学生学*和思维能力不高,影响了学*的效果。

  我通过深入了解学生的学*过程,仔细研究学生的解题过程后认为,这些现象的背后是学生数学自主学*的能力不高,学生学*数学能力提高的障碍之一就是数学阅读能力较弱,这是目前影响学生学*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也就是说,数学阅读能力的障碍造就了一批数学学*的”差生”。

  因此,在不增加学生学*负担的前提下,当务之急就是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切实改变学生的学*方式,促进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提高,进一步加强中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从而提高中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有效培养中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优化教学效果,提高中学生学*效率。所以确定开展《培养和提高中学生数学阅读理解能力研究》这一课题。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阅读能力,是指在阅读实践中和阅读后的理解、分析、概括、联想、鉴赏和评判能力。数学阅读过程同一般阅读过程有相同之处,都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和信息载体吸纳加工的过程,包括语言符号的感知和认读,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阅读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等。数学阅读理解能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理解力。就是把新的概念或结论纳入到学*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实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使之获得明确意义的能力。

  2、语言转换能力。是指学生能够在图像语言、符号语言和文字语言三种不同形式的数学语言之间,或在同一种表达形式的数学语言内部进行转换的能力。

  3、语言表述能力。是指学生能正确地把解决数学问题的观点、思想、方法、过程、结果等用数学语言准确表述出来。

  4、概况联想能力。就是根据问题中所给信息,进行分解、组合、交换、编码和加工处理,通过联想、归纳、类比和转化,从中抽象出问题的本质,进而辨认出其对应的数学模式。

  5、有效猜测能力。指学生能够根据已知信息,不被问题的类型、表面现象所迷惑,最大限度地分析和估量所提供的具体材料,运用数学公式、定理或生活常识去推测、判断和发掘有关的结论,从而做出有效猜测的能力。

  6、直觉创新能力。指学生在阅读中依据一定的个人体验,以一定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为基础,通过感悟、猜想、合情推理等直觉的认知活动、理解活动与发现活动,对要解决的问题从逻辑意义上的认同过渡到心理意义上的认同,进而超越已有的数学思想、方法,逐渐形成一定的直觉思维能力。

  本课题从实际出发,在实际教学中注意搜集整理高中学生有关数学阅读理解能力方面的第一手资料,总结阅读的重要性,通过分析研究寻找培养高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方法策略,努力提高高中生的数学语言应用水*和数学阅读能力。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1.学*研究国内外文献,学*与数学阅读相关的文章,理解数学阅读能力的内涵,数学阅读能力的标准、衡量方法;

  2.学*研究文献,搞清楚影响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因素,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

  3.针对所带学生学*中的学*状况,分析教学中的问题成因,采用科学方法对学生阅读能力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4.结合学*文献心得体会,结合自己所带学生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思考,抓住自己学生的特点,初步制定一系列提高数学阅读能力的方案;

  5.在所带学生中进行初步尝试,落实自己所制定的方案,及时反馈,进行分析调整,改进完善自己设想;

  6.改进后的方案实施,跟踪分析,反馈调整,积累数据资料,形成成熟方案;

  7.对比与分析:进行与同层次学生与受试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测量对比,进行分析,检验方案的效果;进行测试前后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测试与分析。

  8.进行本课题研究的反思总结工作,形成本课题的研究结果和经验教训,顺利结题。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课题成果:

  主件:结题报告

  小课题研究报告 9

  本课题以现代德育教育理论为指导,结合我校创新开展各项特色活动情况,进一步完善健全了学校与家庭、社区互相沟通和协调德育管理体系及德育管理运行机制,探索了丰富德育内容的一些途径及办法,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和教科研能力,进一步完善了德育管理制度,为学校、教师、家长等提供了一系列操作性较强的活动方案等研究成果。

  一、课题的提出

  本课题的研究是时代发展要求,也是学校发展现实需要

  丰富初中德育内容和创新德育机制的研究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普遍认同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对学生的人格完善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普遍注重学校德育和家庭、社区相结合的德育教育的实践性以及互动机制的可操作性。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互动的大教育系统,为全民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活环境,发展终身教育,从而全面提升全民素质,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教育发展的潮流,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方向。单一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未成年人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需要,只有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互相配合和协调,才能相得益彰,取得良好的效果。

  我校位于安康中心城市繁华地带,建校30年来,学校始终秉承“办人民满意教育,以优异的教育质量回报社会”的办学宗旨,始终坚持 “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管理强校”的办学理念。自20xx年跻身于省级“示范初中”、省级“文明单位”、省级“法制校园”之后相继荣获“初中教育先进学校”、“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被评为国家级、省级、市级“课改示范学校”。随着我校社会知名度逐步提升,要求进入我校就读的学生逐年增多。班大人多、校园面积相对狭小(现有5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600余人,校园面积15亩,校舍面积16770*方米),部分学生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社会中不利于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因素比比皆是,上述多种原因,对教育大环境造成了家庭教育“教不得法”,社会教育“鱼龙混杂”,学校教育“独木难支”,有时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

  根据教育发展的要求及学校发展现实需要,我们确立“创新德育机制丰富德育活动内容”研究课题,旨在不断尝试初中阶段创新德育机制丰富德育活动内容,在校内狠抓德育工作,同时把学校德育延伸到家庭与社区,使我校德育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开展该项课题的研究有利于丰富学校德育理论和家庭、社区教育理论,有利于指导学校德育实践,提高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为学校、教师、家长和社区服务管理人员等提供一系列操作性较强的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二、研究目标

  1.完善健全德育管理体系及德育管理运行机制,探索学校、家庭、社区互相沟通和协调的途径及办法;

  2.创新开展各项特色活动,不断丰富德育内容,探索活动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3.探讨德育工作在思想品德等学科课堂教学及第二课堂活动中的渗透;

  4. 通过课题研究,以达到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和教科研能力,进一步完善了德育管理制度的目的。

  三、理论依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不断创造条件,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良好行为*惯。

  2.“双主体”理念。教师是“导”即“教”的活动的实施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根据教育规定和学生身心成长特点,对德育环境、德育内容和德育办法开展选择、加工和设计,对学生的主体性开展引导和培养;学生是学*活动的主体,更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其主体性体现在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德育活动、逐步做到自订成长目标,自寻成长动力,自择成长办法和自评成长效果,最终将社会认识、情感、做法内化为个体认识、情感、做法。

  3.生活德育的理念。道德始终存在于人的整体生活之中,个体品德和社会道德的提高与成长也只有通过人们自己的社会生活活动来实现。因此,在学校德育中,要把教育的材料、教育的办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从学校的小范围扩大到社会的大范围。

  4.活动理论。活动是指主体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人有目的地影响客体,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活动是实现成长的必由之路,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做法成长的基础。学校和教师在组织德育活动时,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以及活动中的互动合作与内心体验,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形成。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搜集有关资料,进行专题研究。

  2.调查研究法:通过座谈、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搜集分析我校学生思想现状;通过师生相互评价分析师生的认同程度;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明确学校与家庭、社区德育内容需要。

  3.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的研究将以行动研究法贯穿始终。我们的行动研究将基于我校各项德育特色活动,由本校的教师成为行动研究者,在具体的活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找出并实施对策,不断地反思行动的效果,达到“行动”和“研究”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小课题研究报告 10

  一、选题的现实意义

  1、目前小学数学课内外作业的现状:

  ①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作业内容拘泥于课堂知识,拘泥于教材,往往以试卷中出现的形式作为课外作业的模式,完成同步练*,机械、重复的较多。作业陷入机械抄记、单调封闭的误区不能自拔。那些限于室内,拘于书本的静态作业使学生埋头于繁琐重复的书面练*而苦不堪言。作业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围着书本做文章的现状,削弱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泯灭了学生的学*热情,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②通过调查发现由于教师在布置练*时只从本身意志出发,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练*、作业形式单调,书面作业似乎是其唯一的形式,毫无新鲜感可言,更谈不上趣味性,致使众多小学生逐渐形成不良的作业*惯。

  ③我们的教育活动以理论学*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评价教学的手段也以考试为主,应试教育倾向严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2、时代的呼唤。

  ①新课程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数学的重要方式。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选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内容,开发实践应用环节,加强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②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类数学问题。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和保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在数学练*中变得十分必要。从课改精神出发,改革练*设计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使练*的内容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作业的形式强调开放、探究和合作,练*的手段追求多感官、多角度,让学生动起来,使练*活起来,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学*,在实践中运用,在开放中创新,以便收到较好的效果。

  基于对练*重要性的认识和练*现状的分析和反思,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练*设计的有效性研究,旨在通过研究,改变传统的练*观,确立效率意识,从现状出发,从“有效”入手,反思当前哪些练*是有效的,哪些练*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提质”。

  二、研究目标

  通过数学练*设计的有效性的研究,着眼于培养学生学*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构建和谐、高效的数学课堂,促进教师转变数学活动的视角: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以“数学”的本源为追求,以“有效数学活动”为载体,以“学生和谐发展”为核心的目标,探寻一条有效地促进学生爱学数学、动手学数学的活动组织模式。

  三、概念的界定

  练*是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练*有无效练*与有效练*之分。练*设计的有效性是指能使学生快速、深刻地巩固知识,熟练技能,同时还要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本课题中所指的练*包括课堂内的各种练*,如书面练*,口头练*,动手练*等;同时也包括课外的练*。

  四、实施策略

  1.课内练*有效性的实施

  数学课堂练*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一节数学课,练*是否有效,将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练*的内容和形式,既要整体考虑练*方式,又要考虑练*的具体内容,把握好练*的度和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效率。

  2、课外练*有效性的实施

  ①课前作业。调查表明,大都的数学老师不太*惯给学生布置预*,有的老师会把上课做的教具也会给学生准备好。而我们觉得有些内容学生可以看懂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预*,有些教具学生能准备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准备。②课后作业。在*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布置的作业越多,学生错的也越多,因此在课外作业上我们要求少布置或不布置书面作业,而布置一些其它形式的课后作业。

  (1)实践性作,实践性作业,不但培养了学生学*数学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拓展性作业。这种作业不仅使学生获得了课本上的基本知识,而且使学生主动地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真正理解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如在教了利息后,让学生向银行职员或家长调查,询问提前支取或延后支取的利息情况。

  (3)研究性作业。通过设计一些小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实施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是指练*要根据不同内容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现实状况,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还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要注意对后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使学生通过练*有所提高,从而真正地实现“练在关键”。

  2、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在练*中,结合学生已有知识设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题,让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有助于提高数学学*的兴趣、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生活性原则

  练*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认识现实中的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从而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开放性原则

  练*无论是在内容的选取还是形式的呈现,都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自主创新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5、层次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包含两个意思,首先从学生方面来考虑,练*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既要关注后进生和中等生,同时又要关注优秀的学生,让差生吃饱,让优生吃好,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其次从知识系统上来考虑,练*必须要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规律逐步加大难度。

  六、理论依据

  ①建构主义的学*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自己的理解。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维果茨基提出:“人的心理过程的变化与他的实践活动过程的变化是同样的”,杜威更提出“教育基于行动”。因此,以数学活动为主线,有效地开展教学是学生学*的重要途径。

  ②“数学化”理论。

  “数学化”理论认为:人们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处种具体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以发现其规律,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化”。“数学化”是学生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方法和过程。学生通过“横向数学化”把生活世界引向符号世界,又通过“纵向数学化”把符号世界一步步地完善。学生的“数学化”的进程贯穿在其所经历的数学活动中,活动是学生“数学化”的根本途径。

  ③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3)“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4)“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小学数学练*设计的有效性研究,就是在这一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数学活动设计,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益。

  七、研究对象

  本校四年级学生。

  八、研究方法

  调查法:主要用于量化分析,做好前测后测记录,为制定“测量评估”指标,总结经验,提供事实依据。

  个案研究法: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学生或班级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对学生做好跟踪调查,为他们建立研究档案,以此作为研究资料。

  经验总结法:对实验中出现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经验都要进行及时的总结,

  九、研究时间:

  20xx年2月至20xx年7月

  第一阶段:准备

  时间:20xx年2月至20xx年3月

  主要工作:

  1、拟写工作计划

  2、制定实验方案

  3、落实分工

  4、拟写准备阶段工作情况汇报

  第二阶段:实施

  时间:20xx年3月至20xx年4月

  主要工作:

  1、召开会议

  2、制定整体的研究计划

  3、课题展示

  4、阶段性报告及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

  时间:20xx年4月至20xx年7月

  主要工作:

  1、课题展示

  2、总结性报告及论文

  十、研究成果形式

  1、阶段性报告

  2课题成果结题报告

  3、练*设计精编

  4、论文

  5、教案

  6、个案分析

  十一、研究组成员

  课题组长:XX

  组员:XXX XXX XXX


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范文5份(扩展3)

——课题研究报告 (菁华6篇)

课题研究报告1

  一、问题的提出

  快速变化的世界使人们更加关注社会的未来,关注未来社会的主体——今天的孩子们。我们强烈地意识到社会赋予了幼儿教育更高的期望和更神圣的使命,创优质高效的幼儿教育是每一个幼教工作者的责任。一所幼儿园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教学,教育教学的关键在于科学的教学管理,只有通过建立和实施科学的教学常规管理,才能使教学工作有序开展,保证教学效益的提高。

  *几年,我园逐步探索了一些管理办法,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1)管理观念滞后。幼儿园的管理多属于事务型、制度型和经验型。对管理者而言,抓管理就是抓具体目标、计划的检查,抓具体活动的效果。(2)对各项教学工作缺乏相应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即使有,可操作性也不强,无法检测工作效果。对于幼儿园而言,我园迫切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原因由以下几点:一是我园是黄陂前川地区唯一一所公办园,在全区起着窗口和辐射作用,目前在幼儿园的教学常规管理方面还没有可供我们借鉴的经验,希望通过研究,建立科学的教学常规管理,在全区起辐射和推广作用。二是由于在幼儿园的常规管理上没有经验,因此不能出效益。迫切需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幼儿园教学常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园决定开展“幼儿园教学常规管理研究”。

  二、省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

  目前中小学关于教学管理创新研究、教学管理精细化研究、优化教学常规管理研究、有效性教学管理研究等较多,也有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如: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规范教学常规管理,抓好校本教研活动,重视教师素质提升,实行均衡教育教学,推行教学质量评估。还有推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教学管理模式。“一个中心”即以常规管理为中心,抓住课堂主阵地,全力实施“有效教学”,让教师具有扎实的授课技能,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学**惯,通过各种举措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两个基本点”即班主任为单位的班级管理团队和教研组为单位的学科教师团队。推行教育教学管理重心下移,充分发挥名师、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中坚力量,发挥教研组集体研究的潜在能量,通过专家引领、专著学*、学术组与备课组活动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整体水*。但是这些经验和成果适宜于中小学,而幼儿园以其不同的教学方式和课程理念,有其特殊性,因此,必须研究出适合幼儿园教学常规管理办法。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课题界定

  1. 教学常规:就是指关于教学的日常规定,它是教师职业生活的常态准则和常态要求。

  2.管理:管理是指在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运用一定的职能和手段来协调他人的劳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高效率地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3. 教学常规管理,就是根据教学工作规律和学校自身实际,制定和实施教学日常规章制度,使教学能顺利进行,并日趋有序化、规范化、稳定化,从而有效地实现学校教学工作目标的活动。教学管理是正常教学秩序的保证。

  四、研究目标

  根据幼儿园的教学常规管理现状,探索出适合幼儿园教学常规管理的运行机制和办法,提高幼儿园管理质量和教学效益,促进幼儿园的健康发展。

  五、研究内容

  1、幼儿园教学常规管理现状调查。

  2、幼儿园教学常规管理策略的研究。

  3、幼儿园教学常规管理模式的研究。

  六、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以教师的教学常规工作和管理者的管理行为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调查法:课题开题前,了解幼儿园教学常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行动研究法:通过管理者的管理行为,不断调整管理方法。注意边研究边总结。

  (3)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进行全面完整的归纳、提炼,进行分析,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七、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XX年12月—XX年年6月)

  (1)研究幼儿园教学常规管理的现状,征求意见,确定课题。

  (2)广泛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信息,确定课题内容。

  (3)确定研究对象,培训研究队伍。

  (4)制定研究方案,明确人员分工。

  2、研究阶段(XX年年7月—20xx年7月)

  (1) 对照《纲要》,深入学*,查找问题,开展研究。(XX年.7~XX年.12)

  学*内容:《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细则》、《武汉市幼儿园教学常规管理暂行办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等。

  (2)通过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常规检查记录等形式,完成调查研究报告。(XX年.12—20xx.3)

  (3) 建立健全保教人员各项管理制度(20xx.3—20xx.6)

  结合*时的保教常规管理,反思保教人员的行为方式,规范各保教人员的行为,建立各项制度、完善评体系等,创新保教常规的管理行为与方式,有效提高幼儿园保教工作量。

  (4) 研究阶段小结(20xx.6~20xx.10)

  总结反思前期研究工作,召开课题中期报告会,制定下一阶段的研究计划。

  (5) 深入开展研究工作(20xx.10~20xx.7)

  以“行动研究”的方式,不断调整实验方法,检验保教人员管理制度,研究常规管理的策略、内容、途径和办法、措施,形成阶段性研究报告。

  3、总结阶段(20xx年7月—20xx年12月)

  (1)收集整理阶段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和研究总结。

  (2)申请结题,请专家评定鉴定。

  八、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一)立足本园实际,构建了制度化和人性化相结合的管理体系

  第一,立足本园实际,建立健全了一系列规章制度。

  通过反思、审视以前的教学管理制度,我们发现有的制度不符合本园的实际,有的制度可操作性不强,有的制度还需作进一步的完善。针对这些问题,幼儿园先后制定了《幼儿园工作质量评价考核制度》、《幼儿园听课、评课制度》、《幼儿园教学常规检查制度》、《幼儿园奖惩制度》等,对教师的教学常规工作提出具体的要求,为教师的日常教学提供了依据,也为幼儿园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标准。

  第二,在管理过程中,实施制度化、人性化相结合的管理。

  一是园长参与教学过程,实行多项互动管理。保教工作一向是幼儿园的中心工作,现代管理理念强调管理要实行动态管理以带动教师行为方式的改变,园长深入实际的教育过程与教师*等互动,把握保教工作的大目标、大方向,实现有效管理。鼓励教师大胆尝试,支持她们的大胆创新。

  二是让教师参与管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支持教师进行自我管理,让教师来参与制度的制定,计划由下至上形成。促使教师对工作负责,实行自我决策、自我监督、自我评价。在各项竞赛中,各项评比标准由老师制定,个个老师都是评委,都可以发表个人的意见和看法,都可以对自己和他人的工作给予公正的评价。

  (二)构建了多元化、科学化的评价体系。

  第一,实行多元化评价

  变以前的管理者评价为教师自我评价、家长评价、幼儿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管理。

  在评价教师的时候,让每个教师先给自己找长处、优点,然后综合出有利于幼儿园发展及个人成长的奖项:备课优秀奖、环境创设创意奖、组织能力奖等。这种评价和奖励让大家觉得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每个人既知道自己的长处,也可以吸收他人的长处。

  第二,各项活动评价标准科学、合理。

  以前的各个环节的教学评价缺乏,要么没有评价标准,仅凭个人的直觉打分、评价。要么就是评价标准不合理,要么就是可操作性不强。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就环境创设、集体教学活动、区域活动、教师备课、户外活动、教师学期评价标准进行了完善,增加了个人自评、年级组内互评、幼儿园集体评议结合。同时,都有较好的方面和存在的不足一栏,有利于教师不断反思行为,不断改进,新的评价标准更具人性化,更具操作性。

  (三)探索出了幼儿园教学常规管理的模式和管理策略。

  通过研究,我们探索出幼儿园教学常规管理的模式:

  提出要求,规范行为——检查监控,及时反馈——评价促进,全面提高。

  1、提出要求,规范行为。就是在管理过程中,首先提出保教人员的工作常规要求,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

  2、检查监控,及时反馈。由行政领导、保教主任、年级组长组成三个层面的常规督导检查队伍,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管理网络,健全幼儿园检查机制。在检查过程中遵守“重点问题早发现、疑难问题多研究、解决问题找策略”的原则,及时、准确获悉全园师生的精神面貌、工作态度和工作进展等信息,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中的盲目性、随意性。经常化、定期化的保教常规检查,加强了保教常规工作的质量监控。对发现的问题采取措施解决。

  3、评价促进,全面提高。

  根据工作完成的情况,对照标准,对做得好的给予奖励,总结好的方法。对不足的提出进一步的改进措施,最终实现整体推进。

  九、研究的效果

  1、教学方面

  (1)建立了有序化、规范化的教学秩序。《幼儿园一日保教常规》的制定,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教学常规的具体要求,逐步形成了有序、规范的教学秩序。

  (2)各阶段的教学常规有条不紊。开学、学期中、学期末要做哪些教学常规,都能够运筹帷幄,有条不紊。每学期的教学常规检查都得到上级部门的高度评价。

  2、教师的发展

  (1)教学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

  经过三年的实验,以向“管理要效益,向一日生活要质量”的指导思想深入人心。这一思想的确立,标志着教师价值观发生了重大的革新。实验显示,广大教师基本实现了由重教学结果管理向重教学过程管理方面的转变等。在教学中,教师们以素质教育为导向,自觉运用教学常规来规范和指导教学。

  (2)教学实践能力得到发展

  几年来的实验,在规范的教学常规指导下,使幼儿园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培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自觉遵守常规,在运用中创新。

  (3)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三年来的实验研究,幼儿园教师在教学中成效得到显著提高,其只要表现在:一是规范了要求,实现整体推进与规范管理的实验过程中,基本上达到了各项教学活动标准。部分教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色及教学常规,促进了幼儿园的教学常规的发展,其内容在“家长开放日”中的半日活动展示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获得家长的一致好评。

  (4)教师的积极性得到提高

  通过科学、公正的评价,教师能做到“见贤思齐”,对做得好的给予激励和奖励,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3、幼儿方面

  促进幼儿的整体性发展,促进幼儿素质全面提高。以前未建立一套较为科学规范的教学常规指导教学,存在“重教轻保”,“重集体教学活动忽视生活活动”等误区。随着实验的深入,理论上的进一步学*内化,教师进行一步**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幼儿不仅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方面得到了发展,而且在生活*惯、学**惯、卫生*惯等方面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十、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的设想

  1、存在的问题

  (1)研究缺乏可供借鉴的方法和相关的文献。

  中小学在教学常规管理方面研究了一系列成果,但幼儿园的保教工作同中小学有很大的差异,而且全区仅一所教育部门举办的一级幼儿园,因此,在研究中缺乏及时的、必要的专业引领,因此,在研究中的难度较大。

  (2)课题研究中教师积极性不够

  由于是管理方面的研究,很多教师觉得这是管理者的事情,有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因此,教师研究的积极性不够,只是按照管理的布置的任务完成工作。

  2、今后的设想

  (1)不断完善研究成果

  在研究中切实感到教学常规管理工作上层次、上水*的重大意义,教学常规管理的科学与高效,是我们准求的目标。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将努力推行研究出的成果并积极再探索,将成果不断推广并完善。

  (2)经验推广

  在研究中,针对教学常规管理工作,现有一定的成果,其中的经验和做法,将会促进其他姊妹园教学常规管理工作的开展,我们将与他们共享研究中取得的经验。

课题研究报告2

  一、标题

  可使用比正文大1-2号的字型与变化了的字体(黑体)来排列,上空2-3行,下空1-2行。

  二、署名

  接标题下一行,一般写上“××单位课题组”,在右上角打上一个“*”,然后在首页文末划一横线下面加注,也注上“*”号相呼应。加注时要标明课题的级别、性质、归属、立题年份、负责人姓名、成员(顾问)姓名、研究报告的撰写者以及一些谢辞。也可单独列一页,或放置正文末尾括号中,将具体的工作与成员予以说明。

  三、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内容摘要是对研究报告中所描述的背景、采用的主要方法、形成的结论与提出的新见解的简要说明,以100-300字为宜,接着“××单位课题组”空1-2行,其中“内容摘要”用中括号,变体字。

  关键词除了帮助检索之外,还在于可提醒本研究报告的阅读者着意理解所列词语,以2-5个为宜,紧接着“内容摘要”,其中“关键词”也用中括号,变体字。

  四、正文

  正文是教育科研报告的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的提出⑴是揭示问题或困难;⑵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⑶是研究现状的综述⑷是本课题关键概念的界定。

  2、课题研究目标目标的确定与后文的研究效果分析的思路要一致,有一定的联系。

  3、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框架

  这一部分需说明自己对本课题研究思路的角度和特色,还要将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工具、研究步骤等方面的问题交代清楚。

  4、课题已经的内容与方法这是研究成果的主体,是课题研究内容的全面展开。

  5、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结果是根据研究过程中搜集到的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后展示的客观事实,它告诉我们最终得到什么,这些东西是什么。结果可用图直观表达,也可用文字简要说明。

  五、结论

  这是整个研究过程的结晶。它是在研究结果分析的基础上经过推理、判断、归纳而概括出更高一个层次的成果或观点。结论指出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今后应怎样办等。

  六、存在的问题与后续的研究

  七、报告落笔的时间:

  一般放在正文右下方。

  参考资料的基本格式

  引用对象基本格式

  书籍类作者名《书名》(出版社,×年×月版)

  刊物类作者名《文章题目》(《刊物名》,×年第×版)

  报纸类作者名《文章题目》(《报纸名》,×年×月×日)

  成果汇编

  一、封面

  说明课题来源、立题编号、课题名、课题负责人和承担单位、立题时间和结题时间等

  二、目录

  三、主报告

  正文小四号,1.5倍间距;大标题(题目)三号,粗黑体;一级子标题四号,黑体;二、三级标题与正文同字号,字体变。附件如篇幅较多,正文可用五号,单倍间距,标题字号相应缩小。

  四、附件

  包括课题申报表、研究方案、立项通知、子课题研究报告、有较强阶段特征的阶段研究报告、相关的研究论文、设计的相关材料(如调查表),相关的个案研究报告、教学设计、活动设计、相关成果的获奖证明及其他有关材料。(学生的作品一般不纳入汇编,在附典型教案或课堂实录时,还应加上相关的点评,以说明该个案对主成果的联系)

  温馨提示:课题研究报告没有固定模式,仅供参考。研究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写。

课题研究报告3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牛津小学英语》这套教材内容丰富,所涉及的方面也比较广泛,比如:运动、颜色、食品、家庭生活、兴趣爱好、国家名称、季节、天气等,在这些内容中大都渗透了德育因素,只是这些因素不像思品课那样显而易见,必须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才能发现。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其中的德育资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点,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将德育因素渗透于英语教学中,使学生既学到了英语知识,又受到了良好的思想情感的教育。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今后的英语教学工作中,通过采用各种形式的活动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真正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道德认知水*,让他们学会尊重、关心、乐于帮助别人,培养他们良好的卫生、生活*惯。通过家访或者调查问卷,不但要看学生在校的表现,还要了解学生在家时品德方面的表现,然后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认为:“教学最高、最后的目的包含在这一概念之中——德行。”这就告诉我们,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而且育人更为重要。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在《师说》里也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也说明了教师既要传授知识,更要对学生进行德育。

  四、课题研究的原则

  1、关注学生的原则。坚持“以学生为本”,真心实意地为学生提供他们所需要的服务。让学生在说学做的过程中真正得到德育的渗透。

  2、关注过程的原则。英语教学必须坚持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过程;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关注学生的学*方法;关注教师的反思过程。

  3、关注研究的原则。英语教学必须坚持教学与研究同步,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师要在教学中深入研究学生的学情、心态和个性特点,适时采用不同的方法及时渗透德育。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1)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

  (2)教师如何采用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真正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研究课题实际是从不断发现问题到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实践中修改完善方案。

  2、个案研究法。主要通过对学生个体的访谈、调查,了解学生在校以及在家的学*表现,分析影响学生学*的因素,探索解决的方法。

  3、经验总结法。教师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得失,同时认真地学*相关理论,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从而充实和修订方案,改进操作方法。

  七、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

  1、确立课题,搜集资料,制定研究方案框架;

  2、制定实施研究方案。

  (二)实施阶段

  1、制定课题研究计划。

  2、按照计划,分段实施。

  3、阶段性成果展示。

  4、总结课题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申报结题鉴定。

  (三)总结鉴定阶段

  总结课题研究工作,撰写研究报告,完成结题鉴定。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

  1、促进了观念上的转变,树立了正确的学生观和德育观。德育形式采取以浸润、熏陶、引导为主,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乐于参与的各种教育活动中体验成长,德育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收到德育的预期效果。

  2、优化了班集体建设。

  (1)在思想上,凝聚力加强了;团体合作精神加强了;爱国主义思想在每位同学身上体现:尤其是在每周一升旗时候,同学们都站得板板正正,深情地看着*徐徐上升。

  (2)在行为*惯上,文明礼貌用语流行于课内外,见到老师能主动问好;人人积极参与劳动卫生工作,时时保持班级内外的整洁。

  (3)在英语学*方面,原来有些学生不喜欢英语,逐渐地他们越来越喜欢了,差不多每位学生的英语成绩有了显著提高。

  3、促进了学生的成长。

  (1)学生变得比较阳光开朗大方、乐观上进,师生之间关系比较和谐,遇到困难和问题能向父母、老师敞开心扉交流沟通。回到家也不再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小公主了,也学会了帮爸爸妈妈做家务了,好多家长看到学生的变化高兴得忙给老师打电话报喜。

  (2)学生很有风度。他们讲文明、懂礼貌、尊老爱幼,公共汽车上主动让位,校内外大型活动井然有序,会后不留污物,公共场所礼貌待人。

  九、课题研究反思

  本课题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离理想目标还有很大距离,特别是通过德育要使学生对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既学会包容又学会坚守、既不忘根又勇于创新,要求很高,需要长期的学*、实践、体验、感悟。而且我们的学生对象是周期性的,四年又要换一茬。这种现实也决定了我的研究没有止境,需要沿着这个课题研究的方向坚持不懈地探索深化,是我任重而道远的责任和追求。但我坚信,只要坚持,研究还会继续。

课题研究报告4

  本课题以认知结构学*理论、建构主义学*理论、人本主义学*理论等教育心理学理论和素质教育理论为理论依据,探讨了探究式学*的本质和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使学生能够在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中构建新知,发展能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有效地引导学生探究式学*的实施策略。通过课题组成员们三年多的实践和探索研究,对课题的实施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的结果表明,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式学*,能够改变学生单纯接受式学*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大胆质疑的探究精神。

  关键词:课堂教学;引导;探究式学*;学*方式

  引言:

  “让科研成为一种*惯,让文化成为一种品牌,让读书成为一种享受。”是我们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研究中一直期待的理想境界。三年来,我们在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指导下,在溧阳市科研部领导的具体关注下,在我校教科室的帮助下,我们课题组五位教师共同努力,不仅形成了教育科研的浓厚氛围,促动了课题组成员的专业化发展,更使教育科研与学校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开发出了具有独特风格气质的科研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引领学校走上文化成长之路。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1.时代发展的要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教育应当为人的一生幸福做好准备,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21世纪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

  2.课程改革的需要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纪之交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方式的改革,关注学生的学*过程和方法。

  3.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1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005年秋江苏省正式进入了高中新改革,在高中化学教材中多处涉及到探究式学*的教学内容,提倡教师进行探究式教学,学生进行探究式学*,如今正是课程的初步实施阶段,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在现实课堂教学中仍不能得到很好体现。

  3.2探究式教学实施中的问题

  新课程提倡探究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也可喜地看到多数老师积极响应新课改的要求,探究式教学便成了一个教学的亮点展现在课堂上,尤其是在一些重要的公开课上体现的更为突出。笔者也听过多节这种类型的课,在充分肯定其优点的同时发现探究式教学中还存在如下的误区:

  (1)探究题目成了空架子,缺乏探究意义

  (2)自主探究成了“放任自流”,缺乏教师的指导

  (3)课堂成了“乐园”,忽视了知识的掌握

  4.课题名称的确定及其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肖刚教授认为教学策略之研究对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益、促进教师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实际教学中无论教学成效如何,教师总会采取一定的教学策略。这些策略有的对达到教学目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的却不然。时至今日,探究式教学在具体实施中之所以出现以上诸多问题,笔者认为一方面课堂教学中对教师的角色没有准确定位,缺乏教师的真正“引导”,缺乏适宜的课堂教学策略。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拟在改变学生被动单纯接受式学*方式,使学生从被动的“让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不仅如此,还力争达到以下目标:

  1.1构建适合我校学生认知实际的引导探究学*策略;

  1.2提供基于引导探究学*策略的教学设计;

  1.3提出高中化学中引导探究式学*的方法和经验;

  2.课题研究内容

  2.1研究问题的界定

  引导探究式学*应该等同于探究式学*中的有指导的探究,属于探究式学*的范畴。为什么在本课题中要提出“引导”这一关键词,是基于以下思考:

  首先,引导探究式学*强调的不仅仅是一种学生的学*方式,也针对的是一种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学*是在教师引导下的一种有目标、高效地学*。学生在学*过程探究程度、探究有效性的体现是教师引导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其次,之所以提出“引导—探究式”学*是想强调任何学*方式必然和教的方式相联系,教师总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成员。当学生采用探究式方式学*时,教师必然应该发挥引导的作用。之所以将教师的“引导”放在学生的“探究”之前,是为了强**师在学生探究前应该“精心策划”,在学生探究时则“幕后操纵”。当然这都只是“引导”而已,绝对不是“喧宾夺主”。

  2.2研究内容的确定

  ①通过前期学生问卷对化学课堂教学现状展开调查,了解学生对现有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反映情况,分析实验前期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②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相关理论学*,建构引导探究式学*策略;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1.研究的对象

  以戴埠高级中学(江苏省三星级高中)高一、高二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中在高一年级(2005级学生)设置实验班(高一7班)和对照班(高一8班),实验班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对照班则采用传统的教学法,与实验班进行对比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对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检验实验效果,其它班级教师根据实验方案尝试教学实践以获得重要参考意见。

  2.研究方法:

  2.1观察法:通过观察在课堂上学生学*的表现(如主动参与教学的情况、上课时注意力是否集中、有无睡觉现象等)获得有关实验的资料。

  2.2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学生,掌握实验前后学生的学*兴趣、探究式学*的情况,了解实验的效果。

  2.3对比实验法:通过对实验班与对照班在实验前后学生的学*成绩及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等进行对比,获得实验效果。

  四、课题研究的依据

  1.理论依据:

  1.1教育心理学理论:

  ①认知结构学*理论:认知学*理论的代表人物,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布鲁纳(T.S.Bruner)提出了发现学*,认为学生的认识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考和探究,发现新问题,并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得出新的结论。学生成为一个“发现者”,信息的加工者,而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②建构主义学*理论:以皮亚杰(J.Piaget)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理论认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学*不是被动地接受,学*者对知识的学*与掌握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和机械的记忆得到的,而是学*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资源,以先前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不断地学*新知识,通过意义建构将其内化为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强**师是学生意义构建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③人本主义学*理论:以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理论认为学*者是学*的主体,在教学方法上应以学生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我选择,自我发现,发展学*者的个性与创造性,并要求创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学*气氛。

  1.2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来的,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素质教育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取向。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着重强调了学生学*方式的改变和课堂教学形式的改革,要求教学朝着自主学*、合作学*和探究学*的方向发展,其中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的学*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

  五、研究方案:

  2004年11月,在上级科研部领导的期待下,我们有幸承担了《化学教学中引导探究式教学的实践与研究》这一课题,2005年11月并通过常州市教育科学规划中期评估后确定为重点课题,为课题的研究注入了动力和希望,如今回顾起来课题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酝酿准备阶段(2004年11月~2005年的1月)是实验研究的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内容是成立课题组,确定研究人员,拟定实验方案,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举行了课题开题会,为进一步开展研究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是启动实施阶段(2005年2月~2007年11月),这是实验研究的主要阶段。所做工作主要表现为:

  1.课题组通过问卷和访谈形式了解了学生对课堂现状的反馈情况;

  2.学*科研理论,初步构建了引导探式教学的课堂教学策略,并在策略的指导下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实践。

  3.在2005年11月课题进行了常州市中期评估,被正式确定为常州市重点课题。2005年12月课题进行了网络管理。

  4.在2006年6月末进行了阶段性成果总结,征集并上报论文。张学瑞老师、王云飞老师、潘*波老师撰写的相关论文分别获得了省优秀论文评比一、二、三等奖。九月,我们参加了溧阳市教科室举办的课题研讨会。

  5.实验教学

  在2006.9-2006.11月进行了实验对照研究,以主持人张学瑞老师所教的两个班级高一(8)班为对照班,另一班高一(7)班为实验班,在这期间都采用传统接受式教学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并对月考(10月)、期中(11月)考试成绩的对照。在2006.11-2007.7月对照班采用传统接受式教学方法和实验班采用引

课题研究报告5

  一、研究背景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好差,直接影响着他今后的学*、工作和生活。而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一大难题,也是令很多父母非常担忧的问题,不少学生“谈文色变”。有的学生到了小学毕业还不能独立写出一篇语句流畅,主题明确的文章。经了解有几方面的原因:

  1、觉得无内容可写,乱编的多。

  2、阅读量少,语言积累少,干巴巴的,难以写具体。

  3、对周围事物没有留心观察。

  5、题材千篇一律单调死板,难以表达真情实感。

  4、缺乏想象力。

  6、没有基本的写作技巧。

  7、家长不重视,不会指导,有的家长指导方式不正确。

  8、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指导作文,并且缺乏一定的指导技巧。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作文最能体现一个人的“语文素养”,因为无论从理论还是实际教学来看,作文教学都占据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低、中年级的学生在*作上刚刚起步,只有让学生快快乐乐地踏入*作的大门,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才能激发起学生写作的欲望,保持他们爱作文的热情。《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对写话的要求: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3-4年级)*作的要求是:“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作为语文教师探寻出起步作文教学的最佳策略,使学生以后能够爱上写作,学会写作使我们当前应做的。学生起步作文,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储备一定数量的常用汉字,一般要学会1000多个常用字;二是要阅读一定数量的范文,从范文中获得有关的知识,积累词汇,学*表达方法。现行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安排一年级学会440字,二年级学会740字,两年学会1180字,阅读范文80多篇。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起步条件,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要优于书面表达。因此,我想作文的起步阶段尤为重要,三年级是作文教学的起步阶段,为了避免学生对作文产生畏难情绪,让学生轻松作文,在作文教学的起步阶段,教师必须根据孩子的思维发展特点,为其订制合宜的发展路径。我一直在摸索着让孩子如何能爱上写作,让写作文不再成为孩子的负担,而是一种乐趣。我今年担任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正好面临要引导学生开始*作起步,因此,我想引导学生写好起步作文,是我肩上应担负的重任。

  三、研究对象及方法

  研究对象:灞桥区东城一小原二年级五班全体学生

  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2、案例分析研究

  3、实践反思法

  4、用经验总结法

  四、研究内容、过程与步骤

  研究内容:

  教师从教学实际及学生特点出发,开展的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技能,让孩子不再惧怕写作,让写作成为孩子的乐趣。

  研究步骤

  前期准备阶段:搜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了解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现状,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并认识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研究课题,形成课题研究方案。

  实施阶段:

  第一步:激发孩子的写作兴趣,让孩子想说、爱说、乐说。

  (一)听故事,激发说话兴趣。

  (二)在观察中提高说话的能力。

  (三)续编故事,发展创造性说话能力。

  (四)充分利用课本,提高说话的技能。

  (五)规范自身用语,展示榜样的力量。

  第二步:让孩子养成“爱写”的良好*惯。

  (一)激发学生学*兴趣

  (二)让孩子感受写作的快乐。

  (三)让“小练笔”成为提高孩子写作的能力的有效手段。

  总结阶段

  全面总结一年来课题研究的经验与成果,撰写论文。

  五、研究结果与成效

  英国教育家洛克曾说过:“儿童学*任何事情,最好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趣高,心里想做的时候。”学生有了兴趣,就能能使注意力集中,积极思维。*作也不例外,学生如果有了*作的兴趣,就能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引导孩子们讲故事、听故事、续编故事、看图说话……学生听说的能力得以提高能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为了学生使学生爱上写作,我觉得在写这件事上千万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要让孩子感觉到写是一种享受,要让他愿意去写,让他觉得我写作,我快乐;我写作,我高兴;我写作,很好玩!当学生写作后,迫切需要他人的评价,如果这时得到鼓励,学生会有满足感、成功感。因此,我认为教师要粗改作文,及时对学生的*作予以肯定,运用多元化的方式对孩子予以鼓励。通过实践我班孩子大约有70%能乐于写出自己想写的事,有了主动写日记的*惯。

  多样的练笔方式,提高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进入三年级后,从前半学期的几次来看,班里有一半多学生不再畏惧写作,能在每次*作时写出一段精彩的话。

  学生每天都在生活的海洋里撷取着绚丽的浪花,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引导学生以不拘一格的形式,表达不拘一格的思想,培养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快乐地、自由地写作。

  六、存在问题及改进

  1、学生由说到写还有一定的困难。有的孩子说起来头头是道,但是当提笔写时却词不达意。要么是语序混乱,要么是过于口语化。针对以上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多做由口语到书面语的示范,引导。让孩子不光多说,还要多写多练。更多关注语言的质量,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反馈和矫正。教给孩子写作的技巧,指导孩子多积累书面语言。

  2、学生*作有两极分化的倾向,*时性格开朗,爱说爱笑的孩子写起来也容易些,而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也起来也经常觉得无话可说。针对这一问题,我准备采取以下措施:

  1.多鼓励性格内向的孩子,给他们多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

  2.成立学*小组,互相学*,共同提高。

课题研究报告6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正在成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世界其他教育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在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也都是逐渐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工具。”

  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英语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等来辅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小学英语学科教学中,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基础教育所产生的促进和变革作用,对学校和教师实施新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地运用信息技术成为教师实施新课程的重要素养之一。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小学教师必须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有机地与小学英语教学进行整合——就像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

  新的课程观让我们重新审视延续多年的教学观、质量观、发展观、人才观,深刻影响着教师长期*惯的教学行为。同时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对学校教育教学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无论是宏观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还是微观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最终都在因之而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体现了在保证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思想,必将成为教育改革的着力点和发展方向。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课题的研究,我们力求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共同推进,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师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真正掌握最先进的教育技术,促进教与学的革命。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目的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方向,怎样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有效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是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其应用价值是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丰富、时效性强的特点,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与小学英语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生活;同时也让教师能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让英语学*更贴*生活。

  教师要改变以课件制作、电脑辅助教学即为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整合的片面的教学观念,努力贯穿开放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寻求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相结合的最佳切入点,从而实现人与机、人与人、课程与信息的高度交互,并通过这种教学模式的实现,把学*的时间和空间真正还给学生,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自主式地学*,让学生在丰富的学*资源中自由发展。

  三、课题研究组织分工

  负责人:

  成员:小学一级教师(英语)

  小学高级教师(语文)

  小学高级教师(语文)

  学一级教师(数学)

  小学一级教师(语文)

  小学一级教师(数学)

  小学一级教师(数学)

  小学一级教师(语文)

  分工安排:

  课题总负责:

  制定课题方案:课题组全体成员,

  资料搜集整理:课题组全体成员

  阶段总结:

  最终成果总结:课题组全体成员

  四、课题研究方法步骤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综合运用、文献研究、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课题组成员带领教师立足课堂教学实践,加强学*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会反思、学会批判,在实践中边学*边总结,一方面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另一方面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把全新的课堂带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力。

  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学*相关理论,确定研究课题,组建课题组,制订相应的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明确分工。了解国内外对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整合教学研究的现状,进而认识本课题研究的价值。

  2、实施阶段。在保定市现代教育技术“xx”课题研究的成果上,集中精力同时开展课题的研究工作。分别在2个年级实施课程计划及学期方案。分析总结阶段性教学成果写出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学科有效整合研究的相关论文。通过课堂教学、问卷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学*英语的能力。再次分析、总结教学成果,调整原教学计划,写出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相关论文。

  3、总结阶段。

  (1)系统整理过程资料,总结研究经验、成果,形成论文。

  (2)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

  (3)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并申请结项。

  五、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经过一年的认真学*,努力实践,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一定的成果。

  1、师生信息技术素养得到有效的发展提高,会应用计算机等工具进行信息收集、处理,绝大多数教师能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将计算机作为自己教和学生学的工具,学生的信息素养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2、教师通过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使得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有了新的变化,学生的主体特征凸现,动手欲望加大,创新意识增强,达到较之以往更高的学*水*。

  3、从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初步构建了符合我校学情的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

  4、通过课题研究,锻炼了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学校涌现出了一批信息技术运用比较熟练的师生群体,如在我镇总校担任现代教育技术组长的张海迁老师等,有在安新县文体教育局举办的文字录入比赛中获奖的杨子轩季明伟等学生。

  5、通过课题实验,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都得到加强,新的课程观、质量观、教学观逐步形成。广大教师认真总结自己在实验中的心得体会,撰写的论文分别在各级各类杂志上发表或评比中获奖。

  6、课题研究的开展,促进了教师改变长期*惯的教学行为,也使学生的学*方式发生变化,让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有效保证了学校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

  六、课题研究的特色及价值

  从宏观上讲,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会带动教育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的全面改革。从微观上看,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可为我们教与学构建新的*台。因为网络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兴趣,计算机的超文本性可实现课堂的高效能管理,多媒体的外部刺激多样性容易激活学生的积极思维。教师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利用信息技术,既可以构建个别化学*环境,也可以营造协作化学*氛围。信息技术教育与小学英语课程的整合,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学*能力人才的有效方法。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是提高英语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力求凸现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显著特点,在互动化、网络化、情境化方面下功夫。从目前情况看,要真正把计算机网络技术融合到小学英语的教学中去,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教学改革任务。我们首先狠抓教师教育理论的学*,立足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其次是培养骨干,建设队伍;再则就是选择带头教师,力争以点带面。在实验中,我们力求突出信息技术的特点,围绕教学内容的难点,寻找整合实验的关键点。

  七、我们的反思

  1、要有课程改革的大视野

  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必须要有课程改革的大视野,必须要以实现课程改革目标为目的。也就是说,整合是在课改的大前提和大背景下进行的。

  2、要有全体师生的高素养

  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很大程度取决于师生的信息素养,因此,要从教师培训机制、学校课程设置、人员经费投入等方面进行改革,切实扭转不利局面,为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提供保障。

  3、要有智能便捷的新*台

  对每一个教师而言,在保持和发扬朗读、演讲、板书、绘画等传统的教学基本功的基础上,应当随着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学*新的技能和方法。如搜集、筛选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有效整合课程要素、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和合作学*的能力等等。

  八、未来的打算

  我校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的整合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我们还决心在下阶段进一步深化研究。学校的校园整体改造已正式启动,在不久的将来,当新的“三机一幕”进入教室后,教师和学生的学*将会向更高层次开展。

  1、加快校园网络环境的建设。

  在校园整体改造中,学校将建成一流的网络设施,学校将继续投入较大的人力和物力来建设学校的网络环境。除了硬件建设外,学校将完善已经建立的小学英语教学资源库,开发学校网络教学*台。

  2、加强对教师网络信息技术的培训

  首先是积极、认真参加上级培训,加强管理,加强考核;其次是继续进行校级培训,要求四十周岁以下的老师都要较为熟练的掌握信息技术,坚持每年进行电教使用的活动,并不断丰富内容。

  3、继续将学生的自主学*与利用网络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将研究课所探索的教学模式不断扩大,应用于*时的常规课教学,使学生的探究性学*在网络环境下得到进一步的开展。

  我们坚信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在各位专家的引领下,在兄弟学校的帮助下,我们的思路一定会越来越清晰,我们南地小学的科研之路也一定会越走越宽广。以上就是我们要报告的情况。


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范文5份(扩展4)

——课题研究中期报告范文10份

  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1

  一、 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一)、感受泥塑艺术之美

  泥塑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传统民间手工艺美术品,是民间艺术手工制作,以创作毛稿制模,翻胚,粘合成型,经精抛,彩绘,勾线,着色,上光等,数十道工序精制而成,其形态逼真,粗狂夸张,简练概括。

  20xx年5月,课题组成员在关东古巷、老道外、哈尔滨学院等地进行参观,亲眼目睹了泥塑的制作过程及着色方法,也亲手体验了活泥、彩绘等制作过程。

  (二)、探究泥塑教学

  1、发挥校园环境育人的作用,加强宣传,激发学生学*兴趣:通过校本课程等多种渠道来向学生介绍、宣传泥塑艺术。美术专业教室是学生泥塑活动小组的主阵地,凸显泥塑艺术的特色,在教室里布置上学生的泥塑作品,使学生对泥塑由陌生到感兴趣,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营造校园良好的艺术氛围。

  2、切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泥塑教学内容:

  (1)课时的安排:

  A、每学期有十课时的课堂教学,讲解泥塑的特点,感受泥塑色彩的运用。

  B、每周安排泥塑社团活动。

  C、有特长的学生利用中午休息有一小时的特长活动时间(根据自己的时间定)。

  (2)内容的确定:

  第一阶段:主要学*泥塑的基本知识,了解泥塑的特性;

  第二阶段:学*泥塑的基本形象,掌握民间语言特点;学会巧妙地

  运用民间美术的感觉进行创作。

  第三阶段:创作阶段,创作有自己特点的泥塑形象。

  (3)授课形式

  授课形式主要采用:课堂教学、公开课教学、兴趣课、个别重点辅导等形式。让有特长的学生创造出有自己特色的作品;喜欢的学生能进一步的了解;不喜欢的学生能够接受到逐渐喜欢。

  3、在教学中感受泥塑的魅力

  将泥塑引入课堂教学,教学对象主要以六、七年级的学生为主,让他们了解泥塑知识,通过让学生们动手实践来感受它的色彩魅力,了解全国民间泥塑的特点,并对全国各地泥玩具的特色进行分析与对比。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通过引导学生去亲身体验和感受,创设各种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制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孩子们了解泥塑的有关知识、制作过程、用途、寓意,对学*泥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丰富了课外知识,开阔了眼界,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在创作中能抓泥塑的造型、图案等特点,从中体会泥塑的色彩魅力,感受到了美术活动的乐趣。

  《我的主角》一课,课堂气氛热烈,效果非常好。

  (三)、组建泥塑社团

  最让学生们开心的是风华中学在组建了一个“泥塑活动社团”,吸引了很多学生参加,让孩子开拓眼界,增长知识,感受泥塑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艺术感染力和美术素养。

  泥塑作为东北地区的优秀的民族艺术,不论造型、色彩都有自己的独特的艺术特色,且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保留了原始朴素的自然风貌和民俗特点,泥塑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和农耕文明的审美印迹。泥塑造型简洁、夸张、朴拙,洋溢着无限的稚趣美感和强烈的乡土装饰意味;整体明快绚丽、对比强烈,大胆粗犷,充满了热情和活力。泥塑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吸纳当地的优秀的文化传统,较好地保留了本土的原始技艺,使之文化内蕴特别深邃。

  二、弘扬传统

  目前,一些地方的民间美术人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甚至出现人才断层的局面。许多民间艺人的年龄在60岁以上,更严峻的问题在于,青少年中有兴趣并愿意专门学*传统技艺的人越来越少。后继乏人不仅使本地的一些民间美术品种产生了传承的危机,民间美术的赖以生存的土壤也处于萎缩的状态。在文化娱乐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多种民间美术正处日趋消逝的边缘。因此,我们觉得非常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为民间美术的发展提供新鲜力量。

  三、初期目标达成情况

  通过这一阶段的研究探索与实践,我们逐渐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泥塑色彩特色教学方法,即注重引导学生去亲身体验和感受,让学生动手参与制作,让他们从中体会泥塑的色彩魅力,感受自己动手的乐趣,提高动手能力。

  中国传统的民间美术作品,在色彩方面无不体现出特有的民俗审美情趣和独具魅力的艺术特色。泥塑作品的用色或大胆热烈,或素雅稳健,其色彩的配置传承华夏民族传统的文化意蕴,延伸、拓展了设色的内在性质,并在造型过程中强化了色彩的视觉含义,将特定的精神内涵与丰富的色彩外观融为一体。

  泥塑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在色彩的选择上,一般以饱和度较高的红、绿、黄为主,以简练的笔法涂染并用墨勾线,色彩鲜艳、喜庆,对比强烈;或仅以黑白两色,配合点、绘、勾、描的笔法。

  四、 存在的困难及解决思路

  存在的困难:

  1.如何能让更多的孩子亲身感受民间美术的制作过程和艺术魅力。美首先是被人感知到,直观的感受是非常重要的。

  2.如何为孩子准备更完善的创作体验工具和场地,使其能够更得心应手进行创作。

  解决的思路:

  发动家长的力量,积极地与各个方面联系。

  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2

  一年来,我校所申报的“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关系的研究”课题在区课题组的统一领导安排下,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研究工作,为了提高课题研究工作的实效性、针对性,促进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实现预定的研究目标,现将课题所开展的情况做中期报告如下:

  一、做好课题的开题工作。

  在区课题组的组织和支持下,我校于20xx年2月成立“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关系的研究”课题研究小组与管理小组,制定了课题研究实施方案,随机抽取本校41位课题实验教师进行了教师问卷调查并做了认真细致的数据分析和文本报告,根据问卷调查,课题组进一步完善了课题研究内容和方向,再向区课题组申报,20xx年3月初本课题正式立项。

  二、学*。

  自课题申报以来,我校课题组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活动。

  1、学*相关著作。学校课题组为全体课题组成员提供与本课题相关的著作书目,要求全体教师认真、系统学*,如王荣生教授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叶黎明教授的《写作教学内容新论》、刘仁增老师的《文本细读》等。此外课题组还根据教师在研究过程中的问题、情况,为教师推荐教育教学网络、杂志中的好文篇目,如刘仁增老师《“语用型教学的整体框架”》、范国强老师的《语文知识教学一个合理的定位分析》等,这些文章为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工作提供了理论背景和基础,同时也提升了教师素养,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2、外出学*。选派课题骨干教师积极参加总课题组举行的各种培训,如开题工作培训会,课题论证工作培训会,选派老师参加市进修学院举行的课题工作培训会议,倾听林斯坦副所长和徐国裕校长关于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课题工作,参加总课题组组织的赴福州仓山小学的学*培训。

  3、请进培训。8月29日下午,学校邀请城厢区教师进修学校徐国裕副校长来校为全体教师作题为《课题研究的实践与思考》讲座。徐副校长就课题研究的定义、课题研究的意义以及如何选择主题、开展研究、结题等内容为参训老师们做了深入阐述。通过本场培训,全体教师更加明确开展教育教学课题工作的意义,对如何正确有效地开展课题研究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8月30日上午,学校邀请城厢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范国强主任来校为全体语文教师作题为《当代散文的本体特征及教学核心》讲座。范主任就散文的分类、当代散文的特征、小学语文散文的教学核心的选择与确定等内容为参训老师们做了深入的阐述,最后范主任以课文《触摸春天》的教学为老师们做了实践操作解析。通过本场培训,全体语文教师对散文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小学阶段如何教散文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些将对教师们更加扎实有效地开展语文教学工作起指导作用。此外学校还邀请了黄喜洋等老师来我校做讲座、参加教师的课题研讨,指导我校课题工作的开展。

  4、同伴交流。在所有的学*方式中,同伴之间的交流是最有效果的。我校课题组的老师除了每周一次的集体教研活动时互相交流各自心得之外,各教研组以微信群、QQ群的方式在*时的教学活动中也随时随地交流,互相学*,共同提高。

  三、研讨。

  1、积极参加总课题组所举行的课题研讨活动。一是选派老师参加灵川中心小学和区第一、第二实验小学、沟头小学等学校举行的语文专场课题研究集体备课活动。二是选派老师展示观摩。11月13日上午,总课题组在市第二实验小学举行课题研讨活动,我校林丽丽老师在会上展示了六年级语文《老人与海鸥》一课的教学。林老师的课堂有效地落实了课题理念,展示了我校*阶段课题研究的成效,受到与会专家与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2、真实扎实地开展校内课题研讨活动。我校的课题研究工作与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紧密结合,教师的备课、上课、研讨、反思等等工作都紧紧围绕课题工作开展,做到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一条线而不是“两张皮”。本学期,我校每个教研组每个星期都会举行一次课题研讨,每个教研组本学期都举行一次集团级的课题研讨活动,如六年级的《为人民服务》、《卖火柴的小女孩》,三年级的《燕子》等,教研组先是围绕课题集体备课,就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案的设计进行了充分的研讨,再由授课老师整理、展示,受到了与会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四、成绩

  1、课堂的变化。课题研究的直接成效和最大的成效都体现在课堂。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老师们对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教一些什么给学生?应该如何指导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终生学*语文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老师们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种认识落实到课堂,便是体现在学生整体学*能力和语文总体素养的提高。

  2、辐射影响。林丽丽老师的论文《聚焦表达长文短教》发表在《福建教育》20xx年第12期;许丽双老师的《“整体把握”的学段特征及其教学》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全文转载。此外,由郑海英、许丽双老师指导的《老人与海鸥》一课在城厢区的教学能手比赛中获得好评,执教的蔡丽娟老师也获得了城厢区“教学能手”称号;在城厢区进修学校组织的“送教下乡”活动中,我校林丽丽老师执教的《小桥流水人家》同时也是一节展示我校课题研究成效的观摩课,受到了参与活动的老师的好评。

  五、问题。

  1、每次的校本教研活动总结的深度还不够。

  2、需要有专家进行更进一步、更深层次的引导。

  3、老师们对课题研究中的发现的问题,进行的思考等形成文字的积极性还不高,更多的老师是“形成意识,低头教书”。

  六、下一段研究工作的思路。

  1、增进互动交流学*,努力提高专业水准。

  后期的研究将进入决战阶段,付出需要更多,任务更加艰巨。从下学期开始,各教研组每周的集体教研活动要更加坚实有效地进行,教研组织要做好研讨的组织工作,紧紧围绕课题展开研讨。组长还需投入更多的时间钻研、学*,以提升自身的素养,提升教研组研讨成效,提升教研组教师水*。

  2、紧密结合教学实践,不断增强科研实效。

  课题研究本身就是为教育教学服务的,我们的研究一旦脱离了教学那就没有什么意义可言,因此,在后期的研究中我们必须把课题研究渗透到课堂教学实践的每一个环节中去,使我们的研究更加贴*孩子,贴*生活,贴*实际。

  3、注重积累一手材料,充实过程研究档案。

  课题研究的成果来源于大量的一手材料,材料的积累来源于脚踏实地的研究,是研究轨迹的记载,决不能是想当然的做作。大家在后期的研究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用心、细心、耐心、专心,做到分类明确、归类科学、整理规范、内容充实、观点鲜明。

  4、加强科研理论学*,完善自身综合素质。

  要求全体课题组教师大家利用教学工作之余通过网络、媒体、书刊、杂志加强科研理论水*的自修,全方位地提升自己的科研理论素养,竭力使自己达到教育科研专业水准。

  5、要求专家参与指导,确保课题顺利结题。

  下个阶段本课题组将尽能力邀请总课题组的专家到我校指导课题的开展工作,一是参加学校的日常课题研讨活动,以期能更好地开展研究;二是指导在研究语文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关系的同时,思考一种可以有效提升教师语文专业素养(如教材解读能力、备课能力等)的培训模式;三是指导把脉我校课题工作开展过程中的问题,以期“对症下药”确保我校课题有效有质开展,顺利结题。

  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3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有效课堂甚至高效课堂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新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我们申报了市级课题《中学物理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旨在针对我校实施新课改后,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求有效的解决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获得高质量的教育效果。随之积极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融通课堂内外,积极构建“有效课堂甚至高效课课堂”。现将我校在该课题研究方面所做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课题组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成立课题领导小组

  (二)组织开题学*,明确意义

  课题申报成功后,召开了校级开题会。会上,课题负责人宣读了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为做好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目标,明确了追求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以转变和优化师生传统教学方式为重点,广泛开展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良好*惯,为师生健康成长和学校科学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进行了“课堂教学低效原因”调查分析。通过全体教师课堂教学效果自我反思与调查,通过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讨论,结合自己教学实践,分析目前学校、学生、家庭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的方法、策略;通过课题组成员分学科走进课堂,进行课堂观察与调研,对本校常态课堂教学实况作进一步的了解、分析,开展本校课堂教学低效原因的调查工作,明确课题研究的方向与侧重,寻找研究的突破口。

  (四)依据调查分析各年级学科教研组确立了本组的研究侧重点与子课题。

  (五)以“优化教学环节构建有效课堂”为主题开展课题研究活动。理论学*,理念先行研究指出,长期的被动学*状态下学生形成的不良*惯,导致学生学*自主性差、两极分化严重等不良问题,要改变这种局面,真正展现学生学*状态的真实性,就需要教师主动改变、提升思路、强化行动。所以组织教师采用自学与外出培训学*,观看专题讲座视频等形式,进行理论学*,更新观念,学*新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先后组织教师学*和观看了余文森教授撰写的《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给老师的100条建议》、《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等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和视频。

  课堂实践,寻找策略

  (1)研读课标与教材

  经过分析研究,一致认为在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中,教师对教材的熟悉程度、理解认识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号召教师结合课标研读教材,以教学内容为契机再学课标。要求教师先认真研读课标,分析教材,掀起研读教材、分析教材的良好教研氛围。通过这一活动,使每位教师从思想上高度重视,都能认真学*课程标准,研读教材,用课程改革的理念、整体联系的观点,在读懂教材上做文章,在读懂学生、读懂课堂上下功夫。

  (2)立足常态课提高课堂有效性

  立足常态课,即教研组或分管领导采用随机抽查听课的形式,发现问题及时研讨点评,让每位教师明确一节常规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和任务要求,教法学法等环节内容,能结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有效组织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当堂学*任务,达成既定学*目标为标准,努力提高常规课的教学效率。

  推进教研课。为了帮助教师形成相互学*、取长补短的研究氛围,促进教师听课评课的实效,开展了有效课堂教学研究展示活动。在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集体备课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学校公开课。依据课堂评价,通过教师全程参与,实现资源共享,达到了教学水*共同提高的目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为教师的高效课堂研究提供实在的研究案例,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引领示范课。即发挥本土资源,组织和开展本校各级能手示范观摩课活动,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促进相互学*和提高。

  “进名校,访名师,解读有效课堂”主题教研活动。课题组曾多次鼓励和安排相关老师去其它兄弟学校学*借荐,以提高对有效(高效)课堂的深入理解。通过学*,使老师们重新认识了课堂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深了对有效课堂的理解,同时也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总之,各项活动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以“优化教学环节、构建有效课堂、追求高效课堂”为宗旨,不断加强教风、学风建设,促进了我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了课题向更深层次的推进。

  二、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效

  (一)通过研究,明晰了构建有效课堂甚至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1.首先要静下心来钻研教材和备课,静下心来研究学生,明确了理清了教师角色。

  只有备课充分,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准确把握重难点,要充分研究好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的掌握水*和课型的不同设计灵活的教法。在课堂教学中要适当分层,不能一把抓;要体现有所侧重,不能一刀切;在充分了解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取舍。把教学目标分解若干个教学活动目标。这样既提升到了优的学*优势又适当兼顾差生。在教学活动中知识点的呈现要也分层次,循序渐进,做到兼顾共性,照顾个性。教师在活动设计中要有前瞻性,留有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但要注意如何避免出现一些设计上的无效活动,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2.做好课堂提问环节。设计的问题要有梯度。不同层次的问题要有不同水*的学生回答。要让基础很差的学生对已经由其他学生回答对了的问题进行重复,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进步。教师要像无私的太阳一样,毫不保留地吧赞美之词送给那些需要我们鼓励的学生。做到在课堂上人人*等。尊重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权。在课堂上要对学生的评价及时到位。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勇敢地站起来,体面地坐下去。所以及时的表扬、必要的耐心、适当的有趣的课堂活动更能激发他们学*积极的内驱力。

  3.作业的布置要体现侧重和分层的原则。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要做出不同的标准的要求。

  4.课堂练*要稳扎稳打。向学生提出小目标,有小目标的完成来逐渐向大的目标靠*。要求学生小步子,低起点。逐步的积累来完成一节课总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5.开展好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体验小组合作的成功感。鼓励优生带动差生,让基础差的学生能在小组成员的帮助下,体会到学*的快乐。鼓励他们把小组讨论的结果展示给大家,使他们知道同学们和老师都没有抛弃他们,也没有放弃他们,愿意帮助他们取得进步。

  在教学环节的有效策略探讨和研究中,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较成功地解决了课题中提到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定位的策略,学生自主学*和学*形式的相关问题。

  (二)通过研究,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1、教师对有效教学的理念和教学策略有了较为深入地了解

  研究促使教师走进“有效教学”,研究“有效教学”,实施“有效教学”。在过程中,老师们进一步认识到了有效教学的本质,理解了开展有效教学的目的,感受到实施有效教学的必要性。在研究中,他们了解了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实施的基本流程,并且对优化每个流程的有效策略有了较为清晰地认识。

  2、教师的科研意识普遍增强,科研水*显著提高,名师成长梯队已经形成教师们深刻认识到科研给学校带来的活力,他们都力图借助课题研究提升学校教学品位,改变教师的教学状态,提升自身的工作质态。在研究中我们积极组织教师撰写课题论文和案例反思,并汇编成《中学物理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论文集》教师的课题研究成果,经过教、研、思、写等多层次的磨炼,不少教师在课题研究中脱颖而出,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

  3、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断提升,教学水*不断提高

  一年多来,我们通过课题研究的引领,教研风气空前浓厚,教学策略和方法的优化正成为广大教师数学教学的追求目标。教师们在一次次研究、追寻、反思、改进中,教学水*得到了提高,教学能力不断提升。

  (三)通过研究,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随着学*方式的不断优化,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不断增强,课堂上学生搞小动作的少了,专心听讲的人多了;只会倾听的人少了,会听善思敢说的人多了;教师说话的时间少了,学生表达的多了;单一评价的少了,学生参与的多了。总之,一个积极向上、紧张有序、和谐文明的课堂气氛形成了。

  今后,我们要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去重视每个学生的发展,不再戴着“有色眼镜”把学生分成上,中,下三等,改变教师一贯地运用师威和高高在上的身份进行知识的传授,而是走下讲台来到学生中和学生一起探究知识。

  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4

尊敬的教科院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区教委领导:

  大家下午好!欢迎各位莅临我区指导工作。

  我受课题组委托,在这里就北京教科院委托课题“实施三教统筹,开展农村社区教育的实践研究”前一阶段的工作向各位领导和专家做一次汇报。

  这个课题是门头沟区教育学会、门头沟区教师进修学校向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申请立项的一个委托研究课题。自20xx年10月25日开题以来,得到了教科院领导的亲切关怀,也得到了门头沟区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课题研究进展顺利,按照研究计划安排,今天在这里做课题研究的中期汇报,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向各位领导和专家汇报前一阶段的进展情况和我们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二是就我们前一阶段的工作和下一步的打算,希望能得到各位的中肯的'批评和具体的指导。

  下面我首先汇报课题组已经作了的工作。

  一、已经开展的工作

  (一)课题研究的先期基础性工作

  此课题全部完成跨三个年度,课题组成员分布在全区十几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先期的基础性工作必须统筹做好。

  1.为了便于联系和沟通,课题组建立专用公共信箱和QQ群组,及时交流信息;

  2.为使课题经费专款专用,且符合财务管理要求,确保课题保质保量准时完成,为此专门制定了课题经费使用办法;

  3.便于本课题的各项工作开展和进一步研究,一开始就要求课题组成员边实践边收集整理研究资料,包括培训信息、图片,培训的讲义、课件,以及影像资料等,这一条我们作为工作制度一直坚持;

  4.面对*三年的课题研究,委托专人做好课题组大事记,使各项工作有案可查,便于总结提高。

  (二)组织课题研究方法培训和前期基本数据调研

  20xx年11月7日和19日我们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两次集中培训,一次是由李四*主讲的“关于本课题研究的构想及任务”,另一次是“课题研究的调查方法和资料收集”。

  之后,我们制定三套调查问卷,采取全面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方法,由九个镇四个街道的教育专干于20xx年11月28日至20xx年1月25日,历时*60天,就村民基本情况、自然村基本情况、镇基本情况进行了情况调查,内容涉及到村民的基本情况、受教育程度与职业及收入的关系、接受培训的内容和程度与职业及收入的关系以及就业意向和培训需求等。共发放调查问卷3540份,回收3340份,抽样覆盖了全区六个镇121个行政村,覆盖率65%。

  经过我们对各项资料的整理、统计和分析,形成了四个调研报告和对策及建议,并重新修改了四个子课题的研究方案。

  子课题研究方案:

  1.实施三教统筹,开展农村旅游服务培训的研究

  2.实施三教统筹,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研究

  3.实施三教统筹,开展适合城镇化建设的培训研究;

  4.实施三教统筹,开展农村学历教育的研究

  调研报告:

  1.总报告:门头沟六镇农村教育及相关问题基本情况分析

  2.农民家庭收入、就业岗位的现状分析

  3.门头沟区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现状及需求的调查

  4.门头沟区农村学*资源运用的思考

  最后形成课题的《对策及建议》

  (三)指导实施培训,及时了解各种培训信息,收集整理培训资料

  xx年4月10日,区教委召开了由各镇主管镇长、文教办主任、教育专干参加的农村教育工作会,王东生副主任在会上介绍了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协调和沟通各乡镇支持此项工作。课题秘书、职成教研室主任李四*在大会上通报了课题进展情况和下一步工作安排。这个协调会为课题培训阶段的有效实施及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接下来的六个月中,各乡镇教育专干积极组织各项培训活动,并协调乡镇其他部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培训活动。课题组也组织有关人员及时下乡调研,随时了解并指导培训工作。

  1.据初步调查统计,仅今年上半年九个镇开展各类培训163场3万人次,中等以上学历教育在读925人。

  2.课题组成员数十次深入到乡镇、农村了解培训情况,其中于8月19日至20日和9月11日课题组两次集中到雁翅、清水、斋堂三镇及潭拓寺镇调研:调研主要内容是两个,一是三教统筹实施情况;二是各种培训进展情况。

  (四)分析培训情况,积极准备中期汇报

  课题组根据研究进展和工作需要,自8月14日开始着手准备中期汇报,召开多次研讨会、情况交流会和工作研究会,课题研究主要责任部门——进校职成教研室给每个子课题确定了具体的联系人,负责收集整理有关材料、撰写子课题中期汇报研究报告。9月23日课题组会同区教科所有关人员就中期汇报的工作安排进行了详细的布置;国庆期间的10月5日,课题组又对中期汇报的材料进行了研讨。国庆节前夕电话请示时院长中期汇报时间安排,节后再次与院长联系最终确定今天的活动。在此,我代表课题组再一次地衷心感谢各位领导和专家莅临门头沟指导工作。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课题研究对于区县基层单位来说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无论是理论、还是方法都有许多欠缺,尽管我们努力地想做好,但肯定与专家的要求有一段很大的距离,因此衷心希望能得到各位领导和专家中肯的批评。下面我简单汇报一下我们下一步的打算。

  (一)进一步深化研究内容

  在前一阶段,我们主要是结合镇域经济发展重点,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直到乡镇开展针对性项目培训,并整理、总结农民教育和培训的成功经验。下一步我们计划围绕农村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课题成果与经验的普遍性这三个方面作进一步的深化研究。

  1.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比较研究实施培训前后农民素质、农村面貌、农业经济的变化情况,进一步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进一步挖掘山区教育资源,通过开发、整合辖区之内以及更大领域的各级各类教育资源,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的要求,开展丰富多彩的培训活动,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二)最后,形成可推广和交流的经验和成果

  1.总结统筹与培训经验,形成课题的结题报告和若干研究报告

  2.整理培训资料,围绕特色种养殖业,尤其是像京白梨、香白杏、薄皮核桃等唯一性产品汇编农民培训教材。

  以上,就是我做的工作汇报,欢迎各位领导和专家批评指正。谢谢!

  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5

  (一)作文教学生活化理论探索

  1、深入学*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每月有计划地进行陶行知教学思想特别是陶行知原著的学*。

  2、认真学*现代教育理论,通过各种途径学*当前教学新理论,努力吸取各种教育思想的优势。学*各种教学方法,借鉴各种教学模式,广收博录,为我所用。要通过读书看报、外出学*,特别要利用网络信息,吸收前沿的教育理论和思想,汲取各种教育实践的营养。

  3、更新观念,开阔眼界,把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置于教育观念的改造的系统中来关注,放到育人的高度来考察(着眼于人的发展,适应于社会的发展),把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放到语文教学生活化研究的整体改革的环境中来实践。

  4、不断总结,勤于反思,在反复探索中逐渐总结出规律性认识。

  (二)作文教学内容生活化研究

  学生作文内容应该也必须是学生生活内容的反映,学生的写作才是兴趣盎然而不枯燥乏味的,我们研究作文教学生活化,要从生活出发,构建作文教学内容系列。

  1、提高生活认识水*,是写作的基础,也是作文教学的内容。写作是生活认识水*的反映。我们要从提高生活质量角度来关注作文生活化的意义,以写作来反映生活,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生活的理解,而对生活的深入理解,又直接促进学生作文深度的发展。最终形成生活与写作的良性循环,文道结合的良性循环。作文是学生心理功能的学*实践活动,学生作文经历了一个“物”(客观事物)到“情”、“识”(观念情感、认识水*)到“辞”(语言文字)的双重转化过程,因此,丰富学生生活、提高认识能力是提高写作水*的重要途径,我们在教育中必须**学生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去以生活为课堂,去享受人生,热爱生活,这样,我们才能从文中见“人”。

  2、学校生活也是人生的一部分,作文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但其生活方式能反映其它生活的内容。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强调作文教学过程成为生活教学的过程,使写作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是生活的内容,要以自我表现、生活写照、应用、议论文字、说明文字等作文内容将生活的一切作为作文内容的一切,使作文的空间与时代的空间,与学生生活的空间相融。

  以文字阐明观点,是生活的要求,是未来社会对人的要求,也是作文的要求,我们要高年级适当运用论文写作格局,激发学生主观意识,初步学会收集、整理、分析信息,较为清晰地阐明观点。

  3、研究写作动机的激发,顺应学生作文心理规律,用生活激发写作动机。注重作文教学的时空优势的利用,计划作文和随机作文相结合,抓住生活契机,抓住学生情感的敏感点,作文于学生想写作文时,于生活需要作文时。

  作文教学内容生活化研究要努力符合这样的要求:内容是儿童生活的内容,写作是因生活的需要,变作文外在要求为学生内在的心理要求。

  (三)作文训练方式生活化研究

  1、训练包含“训”与“练”两层意义,是“训”与“练”的统一。小学作文训练方式生活化是建立在生活需要上的训练,从学生整个人生来说,训练是一种手段,生活才是目的。作文训练方式生活化是将教学的训练要求,转述为生活的要求,

  在生活中训练写作。树立大作文观,把作文视作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创设生活条件训练写作,教学要研究学生的生活,引进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生活,缩短课堂需要和生活需要的距离,训练学生提高正确表达生活的能力。

  2、运用多种训练手段。

  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决不排斥语言文字的训练,而是要在生活化思想的指引下,提高语言表达力,使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与生活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思想能力协调发展。教学中,我们要创设条件,利用各种有利于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的方法,创设作文的生活氛围,给予机会,激发成功欲。

  在阅读中训练写作。阅读也是生活的一部分,课堂更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阅读实践的时间占学生生活的很大部分。根据作文教学生活化的思路改革阅读教学,也是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的延伸,即以写作为手段促进阅读理解,丰富课堂生活,在学生感悟文本中提高领悟生活的能力。

  课外阅读应为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生活质量、丰富生活内容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丰富语言表达和生活认识能力的重要渠道。课外阅读对于学生认识能力的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让阅读成为学生的第一兴趣”,理应成为作文教学生活化的口号之一。

  3、利用现代的写作技术,开展微机作文的训练。由于多媒体网络的建设大大增加了师生、生生间的反馈交流,电脑写作教学与传统作文教学不是简单的“换笔”的技术区别,而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运用技术手段的整体写作水*。开展小学现代的写作技术的研究,是小学作文训练方式生活化的未来性体现,是面向知识经济社会的教学。

  (四)作文教学过程生活化研究

  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要体现在作文指导、作文评讲、作文批改三个基本环节上。作文教学过程生活化是作文教学内容生活化和作文训练方式生活化的统一。

  作文指导课要优化结构,总结实现结构优化所需的基本板块,把生活引进课堂,指导学生善于观察、思维,学会反思生活,从纷繁的生活中发现、捕捉、提炼写作题材,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学生提高生活认识水*的过程。在写作中激发学生思考生活的意识,融合训练作文与生活作文相结合,在优化作文训练“由真到假从假到真”(即从表达生活、表达思想的目的出发,进行训练作文的强化,最终达到生活作文的目的。)的过程中,使真中有假,假中有真,提高表达能力,提高思想水*。

  评讲课要立足发展。学生的作文能力在是作文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发展的,生活作文的评讲应注意发展学生生活的认识力,发展学生对这种生活认识的表达力。

  作文批改要坚持学生自主性,**教师繁重低效的批改,**学生的头脑、胆略。通过各种途径,创设环境,使学生互批互评作文成为学校生活的一件乐事,使疑义共析,美文共赏成为学生生活的情趣。

  作文教学生活化要在生活中让学生完整经历作文“认识→思维→表达→再认识→再思维→修改表达”的过程。

  一、课题的提出

  1、生活教育理论为生活作文研究提供了理论借鉴和广阔的研究天地。陶行知是我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内容。作文活动本身是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在知识经济时代,必将成为一种重要的生活基本技能之一。作文之内容即生活之内容,作文教学可以成为生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作文即做人,生活的空间有多大,作文的领域就有多广,生活作文研究是我们在作文教学领域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写作理论为生活作文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佐证。写作理论告诉我们,作文是生活的再现、反映、创造,学生的生活内容是学生作文的基础,没有丰富的生活,就没有内容丰富的作文。教师只有研究、了解、丰富、引导学生的生活,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才能使学生掌握反映生活的本领、才能反映生活五彩缤纷的色彩。

  3、生活作文是激发学生写作动机的良好途径。根据活动心理学原理,儿童的写作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写作的内部动力。写作必须激发学生的动机。而语言的本质特征在于它是社会的交际工具,生活教育理论指出,学生这个名词,就是学*生活,学*人生之道。学会生活,学会交际,是人发展的必须与必然,生活作文是在生活中作文,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动机,使他们乐写、想写,从动机走向目的。

  4、20xx年秋季启动课程改革,是中国教育应对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挑战,是培育创新人才,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性决策。《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教学的表述表明了学生写作的目的及作文教学培养写作能力的价值。标准中关于作文教学的.新理念更多地关注着*作者的生命状态和精神自由。所以,我们的当代的作文教学也就不仅仅关注写作知识和技巧,而是更多的追寻着一种儿童精神,倡导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写儿童经历过的真实生活,让儿童真实地生活和创造,让儿童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美好的梦幻和科幻世界。这是对小学生作文教学改革的深层推进,是对《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写话、*作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更是对21实世纪作文教学理论体系、操作策略、评价标准的一种整体重建。

  5、我校曾进行“小学生自主作文”课题研究,此项研究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创新教育研究与实验”子课题“中小学学科教学创造性策略研究”的子课题。课题组成员在消化先前已经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学*,大胆实践,勤于思考,并及时将新课程理念融入我们的课题研究中去,将作文教学研究与新的课程改革研究融为一体,积累了丰富地研究经验,培养了一支拥有较好的作文教学研究能力的教师队伍。因此,从生活内容到对生活作文的研究积累来看,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具有可行性。

  二、概念的厘定

  我们对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作如下的厘定: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是在生活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紧密生活与作文的联系,探索优化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学*生活中学*作文,提高学生表达生活、思想、情感的能力,在学*作文中提高生活质量。

  三、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和实践,高效达到小学生作文训练要求,提高表达生活和思想的能力,给作文以生活的灵性,力克作文虚假空洞现象,使小学毕业生的作文能力能基本适应社会生活的发展,促进人的发展。

  2、通过研究和实践,总结出作文教学生活化的基本途径、内容的组织、方法的选择、教学程序的设计,得出作文教学生活化的理论与操作性结论。

  “儿童生活作文研究”的目标是小学生作文的生活化;“儿童生活作文研究”的目的是寻找使小学生作文生活化目标大面积高质量达到的有效途径。

  四、研究的内容

  (一)作文教学生活化理论探索

  1、深入学*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每月有计划地进行陶行知教学思想特别是陶行知原著的学*。

  2、认真学*现代教育理论,通过各种途径学*当前教学新理论,努力吸取各种教育思想的优势。学*各种教学方法,借鉴各种教学模式,广收博录,为我所用。要通过读书看报、外出学*,特别要利用网络信息,吸收前沿的教育理论和思想,汲取各种教育实践的营养。

  3、更新观念,开阔眼界,把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置于教育观念的改造的系统中来关注,放到育人的高度来考察(着眼于人的发展,适应于社会的发展),把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放到语文教学生活化研究的整体改革的环境中来实践。

  4、不断总结,勤于反思,在反复探索中逐渐总结出规律性认识。

  (二)作文教学内容生活化研究

  学生作文内容应该也必须是学生生活内容的反映,学生的写作才是兴趣盎然而不枯燥乏味的,我们研究作文教学生活化,要从生活出发,构建作文教学内容系列。

  1、提高生活认识水*,是写作的基础,也是作文教学的内容。写作是生活认识水*的反映。我们要从提高生活质量角度来关注作文生活化的意义,以写作来反映生活,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生活的理解,而对生活的深入理解,又直接促进学生作文深度的发展。最终形成生活与写作的良性循环,文道结合的良性循环。作文是学生心理功能的学*实践活动,学生作文经历了一个“物”(客观事物)到“情”、“识”(观念情感、认识水*)到“辞”(语言文字)的双重转化过程,因此,丰富学生生活、提高认识能力是提高写作水*的重要途径,我们在教育中必须**学生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去以生活为课堂,去享受人生,热爱生活,这样,我们才能从文中见“人”。

  2、学校生活也是人生的一部分,作文也是生活的一部分,但其生活方式能反映其它生活的内容。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强调作文教学过程成为生活教学的过程,使写作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是生活的内容,要以自我表现、生活写照、应用、议论文字、说明文字等作文内容将生活的一切作为作文内容的一切,使作文的空间与时代的空间,与学生生活的空间相融。

  以文字阐明观点,是生活的要求,是未来社会对人的要求,也是作文的要求,我们要高年级适当运用论文写作格局,激发学生主观意识,初步学会收集、整理、分析信息,较为清晰地阐明观点。

  3、研究写作动机的激发,顺应学生作文心理规律,用生活激发写作动机。注重作文教学的时空优势的利用,计划作文和随机作文相结合,抓住生活契机,抓住学生情感的敏感点,作文于学生想写作文时,于生活需要作文时。

  作文教学内容生活化研究要努力符合这样的要求:内容是儿童生活的内容,写作是因生活的需要,变作文外在要求为学生内在的心理要求。

  (三)作文训练方式生活化研究

  1、训练包含“训”与“练”两层意义,是“训”与“练”的统一。小学作文训练方式生活化是建立在生活需要上的训练,从学生整个人生来说,训练是一种手段,生活才是目的。作文训练方式生活化是将教学的训练要求,转述为生活的要求,

  在生活中训练写作。树立大作文观,把作文视作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创设生活条件训练写作,教学要研究学生的生活,引进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生活,缩短课堂需要和生活需要的距离,训练学生提高正确表达生活的能力。

  2、运用多种训练手段。

  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决不排斥语言文字的训练,而是要在生活化思想的指引下,提高语言表达力,使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与生活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思想能力协调发展。教学中,我们要创设条件,利用各种有利于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的方法,创设作文的生活氛围,给予机会,激发成功欲。

  在阅读中训练写作。阅读也是生活的一部分,课堂更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阅读实践的时间占学生生活的很大部分。根据作文教学生活化的思路改革阅读教学,也是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的延伸,即以写作为手段促进阅读理解,丰富课堂生活,在学生感悟文本中提高领悟生活的能力。

  课外阅读应为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生活质量、丰富生活内容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丰富语言表达和生活认识能力的重要渠道。课外阅读对于学生认识能力的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让阅读成为学生的第一兴趣”,理应成为作文教学生活化的口号之一。

  3、利用现代的写作技术,开展微机作文的训练。由于多媒体网络的建设大大增加了师生、生生间的反馈交流,电脑写作教学与传统作文教学不是简单的“换笔”的技术区别,而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运用技术手段的整体写作水*。开展小学现代的写作技术的研究,是小学作文训练方式生活化的未来性体现,是面向知识经济社会的教学。

  (四)作文教学过程生活化研究

  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要体现在作文指导、作文评讲、作文批改三个基本环节上。作文教学过程生活化是作文教学内容生活化和作文训练方式生活化的统一。

  作文指导课要优化结构,总结实现结构优化所需的基本板块,把生活引进课堂,指导学生善于观察、思维,学会反思生活,从纷繁的生活中发现、捕捉、提炼写作题材,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学生提高生活认识水*的过程。在写作中激发学生思考生活的意识,融合训练作文与生活作文相结合,在优化作文训练“由真到假从假到真”(即从表达生活、表达思想的目的出发,进行训练作文的强化,最终达到生活作文的目的。)的过程中,使真中有假,假中有真,提高表达能力,提高思想水*。

  评讲课要立足发展。学生的作文能力在是作文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发展的,生活作文的评讲应注意发展学生生活的认识力,发展学生对这种生活认识的表达力。

  作文批改要坚持学生自主性,**教师繁重低效的批改,**学生的头脑、胆略。通过各种途径,创设环境,使学生互批互评作文成为学校生活的一件乐事,使疑义共析,美文共赏成为学生生活的情趣。

  作文教学生活化要在生活中让学生完整经历作文“认识→思维→表达→再认识→再思维→修改表达”的过程。

  五、研究的原则

  1、创新性原则。生活无时无刻不在前进,学生也无时无刻不在发展,有发展就有创新,有创新才能不断前进,与时代俱进。本课题的研究要努力创造出适合时代生活的作文教学生活化策略。

  2、主体性原则。生活是学生的生活,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主张尊重生活,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所谓教师的主导,也是通过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来体现。要在生活中激发主体参与作文意识,逐步从被动训练作文的必然王国,走向主动自能作文的自由王国。主体性还体现在协作性上,鼓励启发学生利用差异相互提高。

  3、活动性原则。陶行知说,学生的意义即“学*生活”,学*人生之道。生活是活生生的,活生生的生活要依靠学生人生活动,在人生活动中体悟生活,教学做合一,在写作实践中提高生活作文能力,是本研究的又一原则。离开了活动性就没有生活化。

  4、整体性原则。作文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一部分,我们在开展作文教学生活化研究的时候,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使作文能力、语文素养和人的整体和谐发展。在教育中,要处理好德育与作文的关系,学校教育与社会、家庭教育的关系,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关系,课外阅读和语文能力的关系,生活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关系,以求整体的合力而不是某个方面的单个力量来促进人的发展。

  六、我们的实践:

  为了使研究工作能更具有针对性,能在教学实践中取得成绩,我们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结合课程改革实验,对照课题方案,在学生中进行了有关作文训练方面的调查分析。从学生所反映出来的情况看,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是值得肯定的:

  1、学生对作文有着一定的兴趣。其原因主要有:一是作文可以培养自己的想象力;二是自己的作文受到过老师的表扬或是在参加竞赛中获过奖;三是在作文时可把自己想说的话通过笔端表达出来,包括自己的喜好或苦恼(这主要反映在高年级学生中);四是家长对自己的期望如竞赛、考试、升学等。

  一切为了孩子的最佳发展——“儿童生活作文教育研究”课题研究中期总结报告,

  2、学生对作文内容的喜好。从调查来看,喜欢写想象作文的学生占了一半以上;其次是喜欢写动、植物一类的(这与小孩子喜欢小动物及花草有关);再者是喜欢编故事(主要是童话及幻想方面的)。

  3、学生对作文课的喜好。从调查来看,学生是否喜欢上作文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他们喜欢的是能让他们在作文时在自己的空间自由发挥,能引导他们自主观察生活并发现生活中的乐趣,能倾听他们内心感受并教给他们如何自主表达的老师(这主要集中在高年级学生中)。

  4、学生对作文课的要求。从调查来看,多数学生都希望老师在作文方面能多给自己以自主发挥的空间,让他们能在作文时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自主地表达(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

  当然,从调查中也反映了很多作文教学方面的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⑴、有一小部分学生不喜欢作文。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对作文有畏难情绪,他们总是觉得一到作文就没话可说;二是即使有内容也不知道如何来表达,脑中的词汇实在是不够用;三是说写脱节,往往是说的是一套,而到写时却又是另一套。

  ⑵、作文不能唤起学生的情感。有部分老师一到作文课总是出个题目,讲一下要求,然后就是让大家写。要不就是规定了一些格式,让大家照着去写。再不就是提供一些范文让大家仿写。长此以往,学生对作文就失去了兴趣,对老师布置的作文抱完成任务的观念,敷衍了事,作文也就越写越差,而越差就越怕作文。

  ⑶、学生阅读面不广,语言积累不够。学生*时除了教科书外,所涉及的课外书少,没有厚实的语言积累,直接影响了学生作文水*的提高。

  ⑷、训练量不足。部分教师只局限于完成教科书上所定的几次*作,而没能在此基础上从实际出发进行一些必要的拓展性训练,这势必影响了学生*作能力的提高。

  在调查了解了学生对作文的认识、态度等方面的情况的基础上,我们在*时的教学和研究中,主要在以下几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和努力:

  ㈠、 作文素材的生活化、场景化。

  作文教学中贯彻生活化理念,注重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累生活中的作文素材,解决“作文选材难”的问题。我们的学生有的是城市的,有的是当地农村的,还有的是外地的,他们与市内的孩子相比,由于受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其见识固然存在着局限,但他们生活空间也是很广阔的,有些方面甚至是市内的孩子无可比拟的。利用这一点,我们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步入社会,融入大自然,让他们去了解工人怎么做工,农民怎么种田,观察日出与日落的变化,观赏花的生长怒放,欣赏小动物的生活起居,特别是留心自己的学*和生活,从而为自己的作文积累大量的活生生的素材。比赛、游戏、表演、音乐、参观、实验、考察……这一切都是学生进行作文训练的素材,我们从本地实际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实践考虑来选择作文训练的素材。

  在此基础上,我们分年级段,构建起作文训练系列:

  (1)低年级段:练说一句完整的话;练说两句完整的话;练说几句完整的话;围绕一个意思练说一段话;练*写一句和几句话;练*看单幅图写一段话;练*看多幅图、实验、活动、电影(视)、听故事等写一段话。

  我们编写了《瓦师附小儿童生活作文序列一(看图说话与写话)》一书。并创造性地利用歌诀把低年段小学生作文从被动转变为主动。

  ①一看题目记心上,记住题目有方向;二看画面正中央,主人公要细端详;三看人物干什么,神态动作连续想;心理活动要考虑,主人公要重点讲;说话用语要恰当,仔细观察和想象。

  ②主要人物能导航,次要人物也要讲;事件起因交待清,时间地点不能忘。

  ③ 走出画面去何方,前后联系想一想;开头结尾说清楚,静止画面才变样。

  (2)中年级段:学写静物、景物、动植物、活动等;学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里话等;学*审题、立意、选材、组材;在练写片断时做到记事完整具体,有条理、有中心。

  我们正在编写《瓦师附小儿童生活作文序列二(我们自己的生活插曲)》。

  (3)高年级段:进行篇章训练,学*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照应、详略、结构等布局谋篇策略;学*把握要素,分清主次,抓住特点,展开想象描写事物的方法;学*写好人和事的一般方法,从而逐步达到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作文教学所提出的目标。

  我们主要是通过阅读课堂教学*台,抓学生的读写结合,来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并着手编写《瓦师附小儿童生活作文序列三(感悟我们的生活)》。

  实践证明,将作文与学生的生活相连,融入生活,采撷生活,是解决作文素材的有效途径。

  ㈡、作文训练的兴趣化、情境化。

  作文训练中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作文情趣,引导学生快乐作文,解决“怕作文”的问题。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在课堂上注意采取研究、讨论、交流等多种形式,再现生活情境,创设愉悦的氛围,避免了枯燥乏味的纯文字练*,让学生在作文的过程中享受生活、享受快乐。

  首先,我们提倡以“师之乐”引发“生之乐”。实践证明,教师本身的素质和兴趣对小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愿望的影响非常重要。学生渴望了解生活中的一切,积极寻找自己在生活中、想象中碰到的所有问题的答案,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语言文字反映出来。因此,我们要求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杂家”,重视对本专业语法、修辞、逻辑、文学作品、写作理论多加钻研,还要对音乐、美术舞蹈、科技等都有所了解和探索。教师有了广阔、深厚的求知兴趣和多方面的知识积累,可以打开创新的思路,通过各种途径影响和满足儿童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激起学生作文的动机。而且,教师对作文的兴趣是孩子们作文的最好榜样,师生同场作文,互相交流、点评,“身教重于言教”,对学生作文兴趣的激发起到了“无声胜有声”的效果。为此,我们要求教师能写好“下水文”,并曾两次举行过教师“下水文”评比,以此来促使教师重视自身兴趣与素质的提高。儿童作文天真、单纯、稚嫩、浅显,充满童真童趣,教师为读到这充满童趣的文字而感到无限的乐趣和快慰,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并及时对顺畅、自然、优美的儿童语言给以肯定和赏识,使学生在作文中充分放飞心灵和本真,并为追求这一境界而勤奋努力。

  其次,我们要求教师在作文训练中以好的命题来激起儿童快乐作文的需要和欲望。在长期实践中,我们都深深感到了那些“临考式”“奉命式”的命题方式的弊端,这些传统的命题作文教学,往往使儿童处于被动状态,使儿童感到如同遭遇突然袭击的统考似的,充满畏惧、焦虑和不安,形成消极的心理定势,抑制了作文的兴趣和愿望。因此,我们在作文命题方式上,坚持以儿童为主体,真正立足于儿童的生活。儿童生活是一个缤纷多彩的世界:学校生活、课外生活、与同学间的喜怒哀乐、与父母间的亲密或误解以及儿童眼里的社会、世界……所有这些都被儿童感知、体验而贮存。因此,我们在出作文题目时,力求使其能帮助儿童打开记忆的大门,拨动儿童的心弦,引发倾吐的需要,燃起作文的热情。一是命题力求贴*儿童生活,即选择他们熟悉的、理解的、有所触动的、感兴趣的、有真情实感的内容;二是命题力求有新意,以满足儿童好奇、好胜、探索、求成的欲望,使其欣然思之。在方式上力求创新,如将某些条件不同的作文题编成一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任选。或者给出某一范围,不硬性规定某一题目。甚至可以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掌握、捕捉、积累材料,选择表达内容,往往会有出人意料的惊喜(这大多用于高年级的作文训练之中)。有时对教材中的作文训练内容,教师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的改进,以此来满足学生的需要,调动其*作的积极性;三是某些作文题目可以早出,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如记老师、记春景、描写一些学生喜爱的小动物等,提前一段时间布置,让学生有观察、组织、思考的阶段,从而在愉悦的心境中写出有个性的内容来。

  ㈢、作文指导的开放性、互动性。

  作文训练提倡让学生自主作文,自由表达,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重视内容,淡化文体,为学生创造自主、自由、自能的作文氛围。根据作文训练系列要求,我们通过多种灵活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作训练,如高年级学生课外自由写日记(一般是教师限定在一定的时限内完成一定数量的日记,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随机练*,教师则在一段时间后集中批阅),教师选定好的日记让学生当堂宣读,这样既可让学生自主表达,自由倾吐,又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中年级则引导学生练写想象作文,如看图或根据给定的事物编写童话故事等,适当的时候还举行想象作文竞赛。对此,学生有兴趣,积极性高,表达上有激情,训练效果很好。

  一切为了孩子的最佳发展——“儿童生活作文教育研究”课题研究中期总结报告,

  ㈣、作文评价的激励性、开放性。

  按照新课标要求,降低训练的难度,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从教师的评价中得到肯定,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在评价学生作文时,一是体现激励性,教师不再只关注作文的文字技巧和形式,更看重作文教学的育人目标,尊重学生特有的表达方式,不以**的思想、思维、语言去要求学生。不强求学生追求选材是否典型、立意是否深刻、结构是否严谨,只要学生作文文句具体顺畅、清晰自然、感情真挚、健康有趣,就给予肯定和赏识。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作文实际上是一种*作,教师更要用一颗挚爱的心,对每一位学生都抱有良好的“期待”,对每个好词佳句、每一点思维的火花都不吝啬自己的赞扬,蹲下身来体验学生的欢乐和忧愁,走进学生的心灵,师生的情感产生共鸣,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学*激情和表达信心,从而积极而愉快地投入到作文训练中去;二是体现开放性。每学期,我们都结合学生生活实践和学*实际,举行现场作文竞赛,汇编了《学生优秀作文选编》,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小学生作文竞赛。我们力求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有锻炼和展示的机会。另外还选择学生的优秀作文向各级报刊投稿,以此来调动全体学生写好作文的积极性。

  ㈤、作文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个性化。

  从调查来看,学生喜欢的是能让他们作文时在自己的空间自由发挥,能引导他们自主观察生活并发现生活中的乐趣,希望老师在作文方面能多给自己以自主发挥的空间,让他们能在作文时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自主地表达。而《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基于以上的一些认识,我们在学生的作文训练中,坚持让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做到自主选材、自由表达、自能作文。在学生作文的表现形式上,以写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为主,特别鼓励学生有创意、有个性的表达。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定期举行“儿童生活作文”教学研究专题讲座,组织开展一系列的作文教学研究,并和大连市内兄弟学校结成联谊校,一道举行作文教学研究成果交流及会课活动,学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七、我们的成果: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始终坚持了“作文育人”,重视作文与其它学科课程的整合,提出了音乐作文、游戏作文、实验作文、活动作文等,为学生的发展创造广阔的空间。总结研究过程,我们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

  1、锻炼了教师队伍。课题研究的过程也是教师成长的过程,课题组成员更新了观念,提高了科研能力。全体成员均为市、区级骨干教师和教学新秀,一年来,在各级评比中有2篇论文获国家级奖,有10多篇分获省、市级奖,有10多名教师在省、市、区、校级上研究课或展示课,锻炼了一批人,培养了一批人,也带动了一批人。

  2、促进了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提高了作文水*。课题研究的开展,提高了学生读写的兴趣和能力。一年来,在各级作文竞赛中,有20多名学生获国家级奖,40多名学生获辽宁省和大连市级奖,另有20多篇学生作文被各级报刊采用。

  3、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以生活为源泉,以育人为目标的作文教学思想,逐步做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优化,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4、课题研究的开展,促进了学校科研氛围的形成,为提升办学品位,提高教学质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科研兴教、科教兴校,已成为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努力目标。课题研究作为学校教科研工作的重头戏,我们坚持教科研合一,教师带着课题进课堂(包括其他课题),将自己所确立的个人研究专题落实在课堂。在学校业务学*活动中,我们围绕课题制订计划,有目的、分步骤开展专题研究,并将此作为衡量一节课的得失的重要标准,让教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从而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水*。

  八、我们的反思:

  纵观课题研究状况,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教师的理论更新速度难以跟上教学改革的步伐,研究的时间匮乏,有很多作文课仍是“穿新鞋,走老路”,没有将新课程理念真正融入课堂。课题研究中部分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做得不够,使得学生的写作水*差异较大,难以达到让每个学生都“乐于表达,说真话、实话、心里话”的目标。教师对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虽已比较重视,但在巩固学生的积极性方面做得还很不够。而所有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研究的深入展开。这也将是我们今后工作中要努力改进的方面。

  叶圣陶老先生曾打过比方:“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的,昼夜不息。”因此,只有让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情绪的储备达到了比较丰盈的程度,教师进行适当点拨和某种灵感的诱发,他们才能产生一种通过文字来倾吐心绪的冲动,从而来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在这一点上,我们还应该多花精力努力去研究和做好。

  实践证明,我们开展儿童生活作文教育研究,拓展了作文教学的思路,对提高作文教学质量是很有实践意义的。我们坚信,只要坚持不懈地走下去,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的。

  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6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有效课堂甚至高效课堂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新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我们申报了市级课题《中学物理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旨在针对我校实施新课改后,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求有效的解决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获得高质量的教育效果。随之积极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融通课堂内外,积极构建“有效课堂甚至高效课课堂”。现将我校在该课题研究方面所做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课题组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成立课题领导小组

  (二)组织开题学*,明确意义

  课题申报成功后,召开了校级开题会。会上,课题负责人宣读了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为做好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目标,明确了追求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以转变和优化师生传统教学方式为重点,广泛开展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良好*惯,为师生健康成长和学校科学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进行了“课堂教学低效原因”调查分析。通过全体教师课堂教学效果自我反思与调查,通过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讨论,结合自己教学实践,分析目前学校、学生、家庭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的方法、策略;通过课题组成员分学科走进课堂,进行课堂观察与调研,对本校常态课堂教学实况作进一步的了解、分析,开展本校课堂教学低效原因的调查工作,明确课题研究的方向与侧重,寻找研究的突破口。

  (四)依据调查分析各年级学科教研组确立了本组的研究侧重点与子课题。

  (五)以“优化教学环节构建有效课堂”为主题开展课题研究活动。理论学*,理念先行研究指出,长期的被动学*状态下学生形成的不良*惯,导致学生学*自主性差、两极分化严重等不良问题,要改变这种局面,真正展现学生学*状态的真实性,就需要教师主动改变、提升思路、强化行动。所以组织教师采用自学与外出培训学*,观看专题讲座视频等形式,进行理论学*,更新观念,学*新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先后组织教师学*和观看了余文森教授撰写的《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给老师的100条建议》、《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等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和视频。

  课堂实践,寻找策略

  (1)研读课标与教材

  经过分析研究,一致认为在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中,教师对教材的熟悉程度、理解认识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号召教师结合课标研读教材,以教学内容为契机再学课标。要求教师先认真研读课标,分析教材,掀起研读教材、分析教材的良好教研氛围。通过这一活动,使每位教师从思想上高度重视,都能认真学*课程标准,研读教材,用课程改革的理念、整体联系的观点,在读懂教材上做文章,在读懂学生、读懂课堂上下功夫。

  (2)立足常态课提高课堂有效性

  立足常态课,即教研组或分管领导采用随机抽查听课的形式,发现问题及时研讨点评,让每位教师明确一节常规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和任务要求,教法学法等环节内容,能结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有效组织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当堂学*任务,达成既定学*目标为标准,努力提高常规课的教学效率。

  推进教研课。为了帮助教师形成相互学*、取长补短的研究氛围,促进教师听课评课的实效,开展了有效课堂教学研究展示活动。在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集体备课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学校公开课。依据课堂评价,通过教师全程参与,实现资源共享,达到了教学水*共同提高的目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为教师的高效课堂研究提供实在的研究案例,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引领示范课。即发挥本土资源,组织和开展本校各级能手示范观摩课活动,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促进相互学*和提高。

  “进名校,访名师,解读有效课堂”主题教研活动。课题组曾多次鼓励和安排相关老师去其它兄弟学校学*借荐,以提高对有效(高效)课堂的深入理解。通过学*,使老师们重新认识了课堂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深了对有效课堂的理解,同时也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总之,各项活动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以“优化教学环节、构建有效课堂、追求高效课堂”为宗旨,不断加强教风、学风建设,促进了我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了课题向更深层次的推进。

  二、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效

  (一)通过研究,明晰了构建有效课堂甚至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1.首先要静下心来钻研教材和备课,静下心来研究学生,明确了理清了教师角色。

  只有备课充分,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准确把握重难点,要充分研究好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的掌握水*和课型的不同设计灵活的教法。在课堂教学中要适当分层,不能一把抓;要体现有所侧重,不能一刀切;在充分了解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取舍。把教学目标分解若干个教学活动目标。这样既提升到了优的学*优势又适当兼顾差生。在教学活动中知识点的呈现要也分层次,循序渐进,做到兼顾共性,照顾个性。教师在活动设计中要有前瞻性,留有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但要注意如何避免出现一些设计上的无效活动,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2.做好课堂提问环节。设计的问题要有梯度。不同层次的问题要有不同水*的学生回答。要让基础很差的学生对已经由其他学生回答对了的问题进行重复,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进步。教师要像无私的太阳一样,毫不保留地吧赞美之词送给那些需要我们鼓励的学生。做到在课堂上人人*等。尊重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权。在课堂上要对学生的评价及时到位。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勇敢地站起来,体面地坐下去。所以及时的表扬、必要的耐心、适当的有趣的课堂活动更能激发他们学*积极的内驱力。

  3.作业的布置要体现侧重和分层的原则。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要做出不同的标准的要求。

  4.课堂练*要稳扎稳打。向学生提出小目标,有小目标的完成来逐渐向大的目标靠*。要求学生小步子,低起点。逐步的积累来完成一节课总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5.开展好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体验小组合作的成功感。鼓励优生带动差生,让基础差的学生能在小组成员的帮助下,体会到学*的快乐。鼓励他们把小组讨论的结果展示给大家,使他们知道同学们和老师都没有抛弃他们,也没有放弃他们,愿意帮助他们取得进步。

  在教学环节的有效策略探讨和研究中,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较成功地解决了课题中提到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定位的策略,学生自主学*和学*形式的相关问题。

  (二)通过研究,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1、教师对有效教学的理念和教学策略有了较为深入地了解

  研究促使教师走进“有效教学”,研究“有效教学”,实施“有效教学”。在过程中,老师们进一步认识到了有效教学的本质,理解了开展有效教学的目的,感受到实施有效教学的必要性。在研究中,他们了解了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实施的基本流程,并且对优化每个流程的有效策略有了较为清晰地认识。

  2、教师的科研意识普遍增强,科研水*显著提高,名师成长梯队已经形成教师们深刻认识到科研给学校带来的活力,他们都力图借助课题研究提升学校教学品位,改变教师的教学状态,提升自身的工作质态。在研究中我们积极组织教师撰写课题论文和案例反思,并汇编成《中学物理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论文集》教师的课题研究成果,经过教、研、思、写等多层次的磨炼,不少教师在课题研究中脱颖而出,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

  3、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断提升,教学水*不断提高

  一年多来,我们通过课题研究的引领,教研风气空前浓厚,教学策略和方法的优化正成为广大教师数学教学的追求目标。教师们在一次次研究、追寻、反思、改进中,教学水*得到了提高,教学能力不断提升。

  (三)通过研究,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随着学*方式的不断优化,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不断增强,课堂上学生搞小动作的少了,专心听讲的人多了;只会倾听的人少了,会听善思敢说的人多了;教师说话的时间少了,学生表达的多了;单一评价的少了,学生参与的多了。总之,一个积极向上、紧张有序、和谐文明的课堂气氛形成了。

  今后,我们要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去重视每个学生的发展,不再戴着“有色眼镜”把学生分成上,中,下三等,改变教师一贯地运用师威和高高在上的身份进行知识的传授,而是走下讲台来到学生中和学生一起探究知识。

  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7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在什么背景下我遇到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的内涵是什么?

  音乐教育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音乐课堂教学和音乐课外活动,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促进身心发展。但在小学校音乐课的安排中,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就是音乐课大都在上午后两节和下午的的两节课。这一个时段,对学生来说,旺盛的精力有所消退,正是学*的低效阶段。上课时,他们普遍会感到疲倦、困乏,思想不够集中。这时上音乐课,如果不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兴趣调动起来,上课将会大打折扣。因此,音乐课开始的导入就显得非常重要,随便应付的话会造成“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的后果。

  在日常的教学之余,常常会听到身边的音乐老师们有这样的抱怨,比如说:“为什么音乐课上学生什么都不愿意听呢?”,“为什么学生不愿意在音乐练*上多努力一些呢?”,甚至还有的同仁会抱怨说:“每一次上音乐课,我都要很大一部分时间去维持纪律,课实在多没办法上好。”等等。那么,能不能使这样的状况有所改变呢?首先,需要从激发学生的学*动机做起。而我想,音乐课开始的成功导入就就能激发学生的`学*动机。

  音乐的导入两层含义:一是思维方面的导入,二是知识方面的导入。导入的成效主要取决于教师对导入环节的精心设计,取决于导得“巧”、导得“活”和导得“实”。“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以新课标为指导,围绕教学大纲的要求精心设计导入环节。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研究的理论、实践、政策依据。

  “音乐可以很好的陶冶人的情操,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同时也是小学素质教育中的一门基础课,是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音乐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陶冶他们的情操。但是要使小学生在音乐课上更好地掌握音乐技能,提高音乐素养,我们在小学的音乐教学过程中首先就要努力挖掘学生的特点,找准切入点,精心设计,从课堂的导入就开始牢牢的吸引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导入”是音乐课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一个精彩的导入不仅能引发学生学*的兴趣,点燃求知的火花,更能使一堂课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多少教学实践证明,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重要意义,如果教学的导入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将落空。“课堂导入方法设计得是否新颖别致,是否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兴趣,引发学生求知欲,在于教师自身素质和倒入语言的艺术性。选用何类导入方式比较合适、恰当,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根据新授内容去认真研究,精心构思、设计。

  三、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主要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对我校音乐课堂导入情况调查总结,找出导致音乐课堂导入形式单一、枯燥无味的原因,做好研究与解决这个问题的计划和方法。使音乐课堂导入问题得到真正有效的解决,能充分的利用导入环节激起学生学*的兴趣,使课堂活跃起来。

  2、搜集、阅读相关文献,完成开题报告和研究提纲。

  第二阶段:

  阅读有关教学案例、分析相关文献、研读相关的特殊教育、理论专著;

  继续搜集研究资料并加以梳理和分析,完成案例分析,论文写作。

  第三阶段:

  1、确定音乐课堂导入的研究目标。

  依据音乐课现有的导入现状,结合音乐课教学目标规定,制定研究目标。

  2、搜集、阅读相关文献,寻求有效地导入方法。

  对不同年龄不同年级段学生,教师在导入过程中应该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灵活运用。

  3、不断进行教学实践

  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年级段的学生,设计课堂导入形式,并不断地进行探索总结。

  4、不断总结、撰写研究成果

  第四阶段:

  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总结,整理研究资料,写结题报告。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通过课题研究和实践,使音乐课堂导入问题得到真正有效的解决,能充分的利用导入环节激起学生学*的兴趣,使课堂活跃起来。

  对不同年龄不同学段的学生,教师在导入过程中都能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灵活运用。

  撰写研究和实践成果。

  课题研究的方法:

  从我校学生的情况,在研究中所选择的科研方法主要有:

  1、找出在教学中常存在的的问题。

  2、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依据课题方案开展行动。

  3、探索调动学生课堂学*兴趣的导入形式。

  4、分析和研究,总结经验,形成研究成果,在教学实践中验证有效方法。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音乐课导入的方法很多,但选用何类导入方式比较合适、恰当,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根据新授内容(包括学生),去认真研究,尝试同课多构,并具有技巧性的精心构思、设计。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及时的通过教学案例、研讨课、参加区级送教下乡展示课、参加区级教师技能大赛、教学心得、教学论文等方面来收集资料,提高课堂研究成效。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

  教学的导入是根据教学活动的内容而设计的。在教学实践中,课堂的导入还需把握得更准确。比如在许许多多的教学导入方法中,对于一些对音乐课缺乏兴趣的同学,或者是注意力很难集中的同学,还有一些不乐于参与音乐表现的同学等等,对于这些教学对象,就要找准契点,利用自身优势,设计他们所具有兴趣的教学导入,特别给予关注和鼓励,让其树立信心,使之走进多姿多彩的音乐殿堂。

  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8

  我们课题组自承担“教语文”教学与“学语文”教学之比较课题研究以来,课题组人员热情饱满,态度积极,自觉加强理论学*,查阅资料,撰写论文,结合理论上实验课,阶段性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现简要汇报如下:

  1、积极创造条件,进行课题申报

  早在20XX年5月,本课题组顾问特级教师林惠生老师在带领本课题主持陶波老师去江门参加人教版教材培训会议期间,陶波比较具体的了解了林惠生老师所主持的省级立项的教育科研课题“从教语文走向学语文”。在林惠生老师的启发和指导下,陶波老师决定开始着手“教语文与学语文两种教学思维的比较研究”。

  征得林惠生老师同意后,陶波、陈振华、黄咏志、黄广萍四位高中语文教师开始协商筹划,准备将“教语文与学语文两种教学思维的比较研究”作为林惠生老师“从教语文走向学语文”这一省级科研课题的子课题,并准备将此课题作为一个单独市级教育科研课题向市教育局科研办申报。至此,“教语文与学语文两种教学思维的比较研究”课题组成立。

  2008年8月,课题组在林惠生老师的指导下,为“教语文与学文两种教学思维的比较研究”这一教学科研课题撰写了“汕尾市教育科研项目申请评审书”,正式向市教育局科研办申报,并很快有了回应,课题组就积极投入了该课题的研究。

  2、确定研究计划

  课题组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确定了课题研究计划。课题的实施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准备阶段(2008年8月——2008年9月)

  (1)向市教育局科研办申请课题立项

  (2)准备课题研究的有关资料

  (3)确定参加课题研究的有关人员

  (4)制定研究实施方案,确立各项研究的主要承担人,落实各项研究的研究计划。

  第二、实施阶段(2008年10月——2009年8月)

  (1)本课题的各项研究内容按计划开展研究。

  (2)深入开展行动研究、理论研究。

  (3)组织专题研讨和经验交流。

  (4)2009年3月对各项研究进行中期检查,各项研究的负责人汇报研究进展情况及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第三、总结验收阶段(2009年10月)

  (1)各项研究先后各自进行总结,并将总结上报课题组。

  (2)课题组进入总结阶段,并完成总结报告。

  (3)申请教研室领导对课题组进行评估验收。

  (4)将验收后的结果上报课题组。

  3、加强课题研究中的理论学*

  本课题需要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相结合,所以课题组重视加强理论学*。力求每一个参与研究的教师能充分的理解“教语文”与“学语文”这两种不同教学思维。

  为此,课题组召开了多次会议,通过讲解,交流讨论,辩论等多种形式强化理论学*,并以集中统一学*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推进,先后学*了林惠生老师撰写的《从教语文教学走向学语文教学的研究的课题研究方案》、《从教语文教学走向学语文教学的三大转型》等重要文章,还阅读了《语文教改20年的科学价值》,钱梦龙《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对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及有关问题的探讨》等等与课题研究有关的大量的著作。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阅与课题研究相关的很多网络信息。课题组还要求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要在学*中写读书笔记、心得,定期进行交流、讨论、总结。

  4、积极进行课题的研讨和管理

  在*半年来的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深感协作精神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能共同探讨课题研究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通过讨论达成共识。自觉参加每一次的课题组活动,或学*或讨论或开设公开课,使课题研究扎实有序地进行下去,并且有所得。课题组成员都各自开了一节公开课,实施开放性教学,形式各种各样,内容丰富多彩。同时,为了进一步加强对课题的*时管理,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商议后,拟定了有关课题研究的约定,对课题研究的相关工作,指定专人负责,保证各项工作及时落实到位。

  5、阶段性成果明显,教师理论水*,课堂教学水*均有提高。

  经过半年来的课题研究、理论学*和课堂教学实践的探求,教师理论水*得到了提高,陶波老师已撰写三篇课题研究的论文:《“教语文”与“学语文”两种教学思维下课堂教学目标之比较》,《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课堂教学方法运用的比较》,其中《“教语文”与“学语文”两种教学思维下课堂教学目标之比较》已投稿至《中学语文》杂志社,杂志社编辑发来用稿通知书,将于2009年2月第二期发表此文。《课堂教学方法运用的比较》一文和由陶波老师、陈振华老师分别执教的两个学语文教学的课例也送交林惠生老师,作为省级课题母题的结题资料。

  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9

  学校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办学宗旨,确立了“把孩子引向幸福之路”的办学理念和“学生成才教师成名打造名校和谐发展”的办学目标。领导班长励精图治,开拓进取,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全力推进课程改革,努力实践“开放式办学,内涵式发展”的办学策略,努力营造一个“设施先进、管理科学、师资优良、团结进取”的人文环境。

  教育科研是学校不断前进和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学校只有走科研之路,才能有所创新,才能焕发更新更强的生命力。“十五”以来,学校明确了“重科研、强管理、创特色”的办学思路,努力创建“科研先导型学校”。学校以教育科研为动力,努力实现“学校工作课题化”的办学特色。学校把各个条线的工作具体分解,选择既有前瞻性又能解决学校实际问题的课题构建学校课题研究网络,教师人人参与,形成了“教育科研大众化、科研管理网络化、科研队伍层次化、科研活动日常化、科研措施制度化”的教科研特色,对学校办学水*和教师素质的提高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一、领导高度重视,组织规范健全。

  我校的教科研工作,由校长直接领导,副校长分管工作,教科室主任具体负责,并形成了由教科室负责计划、组织、协调、实施、监督、总结,中心校、课题组负责具体落实的网络化的工作组织体系。

  在学校的规划和计划中,教科研工作都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并对教科研工作作出了具体的安排。学校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教师培养的中长期规划和教育科研的发展规划,并形成了以“教育科研为水*线,教学质量为生命线”的学校教学与科研的大观念。特别是学校的领导不但能为学校的教科研工作提出工作的策略和思路,能经常性的为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方面的专题讲座,同时大部分课题由校领导领衔开展研究。在教科研成果的应用上,与教师的评优、考核、聘任、晋升职称直接挂勾,而且和期末奖励也直接挂勾。

  二、创设浓厚氛围,强化科研意识。

  教育科研是“第一生产力”,不实现高水*的教育科研,就难实现基础教育的高质量。教科研工作能顺利开展,除了有学校领导做我们的坚强后盾外,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科研意识的增强首当其冲。学校制订好课题后就组织教师们认真学*《新课程标准》,进行新教材培训,明确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增强课改标准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教科室组织教师加强对教学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的研究,并努力构建自主学*型组织。学校为教师订阅了种类多样的教育教学刊物,开放阅览室,教师每周学*不少于2小时。鼓励教师订阅相关教育教学杂志报刊,在阅读的同时做好相关的理论摘录,每月完成一篇摘录,一篇教育教学心得或教学反思。学校配备了电脑,鼓励教师上网浏览,了解教育科研的新动态。通过网络的交流,解决自己的教科研困惑,清晰自己的教科研之路。就是这样,学校强化科研意识,树立人人都是教科研工作者的意识,使每位老师都积极投身于教科研研究与实践。

  三、搭建科研*台,打造优质队伍。

  一所学校的兴旺发展,离不开一支师德高尚,教艺精湛的教师队伍。*几年来,学校进一步重视教科研骨干队伍建设,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了学校工作的突出位置,加大了师资培训、校本教科研等方面的工作力度,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政策,如《关于青年教师培养提高的意见》《学校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培养条例》等,通过各种形式进行培训,同时鼓励教师进行高一学历进修。学校在上级教科研部门的领导下,认真开展教科研活动,组织教师理论学*小组,为学校的骨干教师提供理论学*的空间;开展帮扶结对活动,为三年以内的青年教师拜一位师傅,开展帮辅结对专题研讨;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即分层分批派出学校教师到全国各地听课、参与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同时邀请市内外的名师、教育专家来校作课、讲学,本学年,邀请实验小学的各科老师来校指导;分层实施“同课异构”战略青年教师每月要上一堂教科研汇报课,并随时接受领导的“推门检查”,一年来,学校骨干教师队伍相对稳定,对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目前,学校已形成了一整套激励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脱颖而出的培养机制。

  四、以课题促科研,以科研促发展

  教育科研是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使教育教学工作不断向规律靠拢的过程。而课题研究能让我们的研究有目的有方向。

  目前学校有中国教育学会《生活化、活动型、探究式——小学德育课程创新教学实验研究》子课题《农村小学德育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国家教育部规划子课题《小学生激励性评价研究》,市和谐师生关系实验课题《学*后进生转化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市级课题《自主、合作、探究学*方式的实验与研究》、《小学生开放题教学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研究》、《对小学生行为的评价与指导》和《语文阅读教学的探究与实践》以上均为立项的课题。教育部子课题《小学生激励性评价研究》及市级课题《自主、合作、探究学*方式的实验与研究》已结题。其中市和谐师生关系实验课题《学*后进生转化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为我校主课题。

  学校根据课题内容建立课题组,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定期组织教师学*教科研知识;研究过程落实,各课题组每学期安排一至二次教学研讨活动,每次研讨有明确的目的,及时反馈。全校老师根据学校的总课题,加强“小课题”研究,制订出相应的子课题,从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制订好后先对自己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做到有案可据,制订好针对性的措施,并定期汇报自己的课题研究情况。教师制订好研究计划,通过汇报课、论文等方式体现自己的研究成果。根据自己课题特点,课题组成员完成“六个一”活动:每学期读一本教学专著;每月一篇读书笔记、一篇教育教学案例、一篇教学设计或实录(与月评挂钩);每期一节研讨课、一篇研究论文等。

  在研究理论的同时,注重实践中不同形式的运用与交流,课堂是最好的地方。学校要求每位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教育因素,依据教材内容,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适当的教学目标是上好每一节课的灵魂。教师在上课过程中由于重视了课题研究,逐渐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力求处处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努力实施和谐教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每个子课题组成员都要对组内上交流课,各子课题组在组内研究日常化的基础上,向全校推出1节观摩课。*时,有随堂听课、推门课、外出借班上课等各种形式来提高

  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在每一次上完课后做到即时点评交流。上课老师还要针对性地写出教后反思,由教学中细节问题的讨论到整体教学问题的交流。教师正是有了课题研究这样一个明确目标,因此,课前都有充分预设,课后有教学反思,让教师在实践中提高,在反思中成长。努力使一个课题研究得以在课堂中真正实施。

  五、完善奖励制度,推广科研成果。

  为了使教师能有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教学科研中去,学校制定了奖励制度,并不断进行修订完善,每学期期末都对教师的教科研活动进行评比,对教科研工作取得一定成果(包括学*、课题研究、论文发表、获奖、学术交流等)的教师,实行政策鼓励、精神激励、物质奖励,进一步激发了教师的教科研热情。*几年来,多篇论文在国家、省、市各级各类杂志上发表及获奖;《自主、合作、探究学*方式的实验与研究》和《小学生激励性评价研究》的教学成果奖分别获市级一等奖,其中《小学生激励性评价研究》的教学成果奖获省三等奖。

  为认真总结宣传与推广学校教科研成果,学校每年举行有一定规模的研究活动。*年来,学校成功举办了“全县小学素质教育现场会”。

  学校编印了校本教材《中华奇葩》和《写字》。学校以教科研刊物和教育网站为基地,宣传教育科研知识,传递教科研信息,发表教师教科研论文和教学案例,以此为依托,使学校的教科研成果得到更好的应用。

  在教科研工作上,我们虽然做出了一些成绩或者说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只能说是一种起步,一种开端。面向未来,我们将倡导全新的教育科研理念,开拓办学新思路,多找差距,多作研究,群策群力,在市、县教科室等部门的亲切关怀下,更好地带领全体教师认真进行教育科研,不断做出新的成绩。

  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10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有效课堂甚至高效课堂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新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我们申报了市级课题《中学物理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旨在针对我校实施新课改后,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求有效的解决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获得高质量的教育效果。随之积极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融通课堂内外,积极构建“有效课堂甚至高效课课堂”。现将我校在该课题研究方面所做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课题组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成立课题领导小组

  (二)组织开题学*,明确意义

  课题申报成功后,召开了校级开题会。会上,课题负责人宣读了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为做好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目标,明确了追求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以转变和优化师生传统教学方式为重点,广泛开展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良好*惯,为师生健康成长和学校科学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进行了“课堂教学低效原因”调查分析。通过全体教师课堂教学效果自我反思与调查,通过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讨论,结合自己教学实践,分析目前学校、学生、家庭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的方法、策略;通过课题组成员分学科走进课堂,进行课堂观察与调研,对本校常态课堂教学实况作进一步的了解、分析,开展本校课堂教学低效原因的调查工作,明确课题研究的方向与侧重,寻找研究的突破口。

  (四)依据调查分析各年级学科教研组确立了本组的研究侧重点与子课题。

  (五)以“优化教学环节构建有效课堂”为主题开展课题研究活动。理论学*,理念先行研究指出,长期的被动学*状态下学生形成的不良*惯,导致学生学*自主性差、两极分化严重等不良问题,要改变这种局面,真正展现学生学*状态的真实性,就需要教师主动改变、提升思路、强化行动。所以组织教师采用自学与外出培训学*,观看专题讲座视频等形式,进行理论学*,更新观念,学*新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先后组织教师学*和观看了余文森教授撰写的《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给老师的100条建议》、《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等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和视频。

  课堂实践,寻找策略

  (1)研读课标与教材

  经过分析研究,一致认为在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中,教师对教材的熟悉程度、理解认识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号召教师结合课标研读教材,以教学内容为契机再学课标。要求教师先认真研读课标,分析教材,掀起研读教材、分析教材的良好教研氛围。通过这一活动,使每位教师从思想上高度重视,都能认真学*课程标准,研读教材,用课程改革的理念、整体联系的观点,在读懂教材上做文章,在读懂学生、读懂课堂上下功夫。

  (2)立足常态课提高课堂有效性

  立足常态课,即教研组或分管领导采用随机抽查听课的形式,发现问题及时研讨点评,让每位教师明确一节常规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和任务要求,教法学法等环节内容,能结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有效组织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当堂学*任务,达成既定学*目标为标准,努力提高常规课的教学效率。

  推进教研课。为了帮助教师形成相互学*、取长补短的研究氛围,促进教师听课评课的实效,开展了有效课堂教学研究展示活动。在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集体备课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学校公开课。依据课堂评价,通过教师全程参与,实现资源共享,达到了教学水*共同提高的目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为教师的高效课堂研究提供实在的研究案例,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引领示范课。即发挥本土资源,组织和开展本校各级能手示范观摩课活动,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促进相互学*和提高。

  “进名校,访名师,解读有效课堂”主题教研活动。课题组曾多次鼓励和安排相关老师去其它兄弟学校学*借荐,以提高对有效(高效)课堂的深入理解。通过学*,使老师们重新认识了课堂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深了对有效课堂的理解,同时也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总之,各项活动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以“优化教学环节、构建有效课堂、追求高效课堂”为宗旨,不断加强教风、学风建设,促进了我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了课题向更深层次的推进。

  二、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效

  (一)通过研究,明晰了构建有效课堂甚至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1.首先要静下心来钻研教材和备课,静下心来研究学生,明确了理清了教师角色。

  只有备课充分,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准确把握重难点,要充分研究好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的掌握水*和课型的不同设计灵活的教法。在课堂教学中要适当分层,不能一把抓;要体现有所侧重,不能一刀切;在充分了解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取舍。把教学目标分解若干个教学活动目标。这样既提升到了优的学*优势又适当兼顾差生。在教学活动中知识点的呈现要也分层次,循序渐进,做到兼顾共性,照顾个性。教师在活动设计中要有前瞻性,留有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但要注意如何避免出现一些设计上的无效活动,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2.做好课堂提问环节。设计的问题要有梯度。不同层次的问题要有不同水*的学生回答。要让基础很差的学生对已经由其他学生回答对了的问题进行重复,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进步。教师要像无私的太阳一样,毫不保留地吧赞美之词送给那些需要我们鼓励的学生。做到在课堂上人人*等。尊重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权。在课堂上要对学生的评价及时到位。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勇敢地站起来,体面地坐下去。所以及时的表扬、必要的耐心、适当的有趣的课堂活动更能激发他们学*积极的内驱力。

  3.作业的布置要体现侧重和分层的原则。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要做出不同的标准的要求。

  4.课堂练*要稳扎稳打。向学生提出小目标,有小目标的完成来逐渐向大的目标靠*。要求学生小步子,低起点。逐步的积累来完成一节课总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5.开展好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体验小组合作的成功感。鼓励优生带动差生,让基础差的学生能在小组成员的帮助下,体会到学*的快乐。鼓励他们把小组讨论的结果展示给大家,使他们知道同学们和老师都没有抛弃他们,也没有放弃他们,愿意帮助他们取得进步。

  在教学环节的有效策略探讨和研究中,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较成功地解决了课题中提到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定位的策略,学生自主学*和学*形式的相关问题。

  (二)通过研究,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1、教师对有效教学的理念和教学策略有了较为深入地了解

  研究促使教师走进“有效教学”,研究“有效教学”,实施“有效教学”。在过程中,老师们进一步认识到了有效教学的本质,理解了开展有效教学的目的,感受到实施有效教学的必要性。在研究中,他们了解了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实施的基本流程,并且对优化每个流程的有效策略有了较为清晰地认识。

  2、教师的科研意识普遍增强,科研水*显著提高,名师成长梯队已经形成教师们深刻认识到科研给学校带来的活力,他们都力图借助课题研究提升学校教学品位,改变教师的教学状态,提升自身的工作质态。在研究中我们积极组织教师撰写课题论文和案例反思,并汇编成《中学物理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论文集》教师的课题研究成果,经过教、研、思、写等多层次的磨炼,不少教师在课题研究中脱颖而出,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

  3、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断提升,教学水*不断提高

  一年多来,我们通过课题研究的引领,教研风气空前浓厚,教学策略和方法的优化正成为广大教师数学教学的追求目标。教师们在一次次研究、追寻、反思、改进中,教学水*得到了提高,教学能力不断提升。

  (三)通过研究,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随着学*方式的不断优化,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不断增强,课堂上学生搞小动作的少了,专心听讲的人多了;只会倾听的人少了,会听善思敢说的人多了;教师说话的时间少了,学生表达的多了;单一评价的少了,学生参与的多了。总之,一个积极向上、紧张有序、和谐文明的课堂气氛形成了。

  今后,我们要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去重视每个学生的发展,不再戴着“有色眼镜”把学生分成上,中,下三等,改变教师一贯地运用师威和高高在上的身份进行知识的传授,而是走下讲台来到学生中和学生一起探究知识。


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范文5份(扩展5)

——语文小课题研究计划范文五份

  语文小课题研究计划 1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提出的背景

  (1)时代发展对教育改革的呼唤。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学校的教育,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以知识经济为标志的21世纪的信息化、网络化的'开放社会,呼唤着学校教育的开放。***的“三个面向”指示,江的“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建立国家的创新体系”的指示,这一切都应和着开放时代的呼唤。因此,开放教育是时代发展对教育改革的呼唤。

  (2)深化改革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和谐统一是21世纪学校教育改革追求的目标。建立开放教育正是顺应人的和谐自然发展的需要。因此,开放教育是深化改革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3)学*者终身学*和终身发展的必然需要。

  改变儿童学*起步阶段主体地位不受尊重的现状,让学生参与选择决策,以适应学生终身学*和发展的要求。因此,开放教育是适应学*者终身学*和终身发展的必然需要。

  2、课题提出的意义

  (1)重新构建学校主流文化。

  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质是重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而要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积淀、提炼、培育而成。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提高办学效益起着关键作用。学校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主要阵地,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发展,以适应课改的需要,已成为每个学校所面临和思考的问题。新课程改革能营造学校良好的氛围,能稳固学校发展的基础,能促进学校的发展。因此,开放阅读教学是重新构建学校主流文化的具体措施之一。

  (2)迅速高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课题研究立足于广阔的时代背景,依托开放的社会环境,从小学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特征出发,引进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及当代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探索开展小学语文开放式教育的基本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打破学科界限,探索语文向自然、向社会、向现实生活开放,拓宽语文教育途径,开发和整合语文课程资源,实现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综合性学*的结合,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的结合,建设起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开放的生活实践中用语文,学语文,迅速高效地提高语文素养。

  二、课题的界定

  关于“开放式教学”。

  所谓“开放”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挖掘教学中的开放因素,创设学生积极主动学*、自觉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开放的课外发展环境,使学生在充分开放的环境中主动参与,主动思考,积极探索,达

  成认知、情感、行为目标的统一协调的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它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为中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需求,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改革模式。开放式教育注重教育与社会生活的沟通,遵循教育教学和学生发展的规律,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努力转变学生的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实践能力。

  开放教学体现在教育信息空间和沟通的多元化,教育功能时空上的纵深化,教育方法上的多样化,教育技术手段的网络化,教育组织形式上的弹性化,教学评价的个性化和师生关系上的民主化。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广泛阅读的兴趣

  2.拓宽学生课外阅读的渠道,扩大阅读面

  3.提高学生独立阅读、合作阅读的能力,

  4.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5.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6.发展学生阅读评价和审美的能力

  7.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开放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的开放,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主动发展。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主要包括阅读认知、阅读技能、阅读

  情感三方面。但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目标主要由老师来确定,且比较重视阅读认知目标的完成,而阅读技能、阅读情感等目标,还处于不被重视甚至被忽略的地位。教师没有去深入思考学生学*的方法、技能、兴趣、信心、交往、意志等因素的培养。语文阅读教学不能使学生既有所知又有所感,既获取方法有培养兴趣。而开放性教学目标除了体现认知、技能、情感目标之外,还要体现出目标的发展规律和目标的多元化,体现阅读目标由学生自主确定和教师指导确定相结合的方向。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的开放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内容的开放,要体现学生阅读选择的自主性和阅读内容的多样性。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开放意识,教师必须打破阅读教学内容以课本为中心的局面。阅读教学要凭借教材,但又不局限于教材,要敢于超越教材,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因为语文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语言文字。要使语文知识都渗透于实际生活之中,就必须开放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这样才易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进行再创造。

  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的开放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的开放,要体现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连贯性,体现学生发展的长期性和不*衡性。教师不能将阅读教学局限于语文课堂中,要打破以课堂为中心的局面。阅读教学要将课内和课外相结合,将校内和校外相结合,注意学科间的融合和有机整合。阅读

  教学的过程除了抓好课堂教学,还要抓好课外辅导和实践,向课前和课后延伸。

  4.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环境的开放

  开放的阅读教学环境,就是指开放的阅读教学空间、开放的课堂师生关系和开放的课堂教学气氛。在阅读教学空间上,为了便于学生多向交流、主动探索,在编排学生座位时,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采用四人或多人围坐的形式,以便学生开展小组间的协作交流,打破拘束呆板的课堂学*模式,也可根据需要将课堂移到教室以外的地方,如阅览室、室外等。在课上,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教师应信任、尊重、热爱每一位学生,建立民主、*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能够相互*等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创新。

  5.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评价的开放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评价的开放,要体现评价指标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体现评价方式和评价目的的多样化。教师要打破自己作为评价的唯一主体和评价权威的局面,应注意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相结合,也可让家长来参与学生的阅读评价,发扬评价的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自主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惯和浓厚的阅读兴趣,有效地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理论学*法

  2、实践操作法

  3、经验总结法

  语文小课题研究计划 2

  一、指导思想:

  严格按照课题计划实施研究,做好研究工作,加强对课题研究工作的管理和考核,提高全体参研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各学科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确保课题实验工作能够正常顺利地开展,达到预期目标。

  回顾上学期的研究工作,虽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

  1、理论水*还不够,理论学*还应深入有效。

  2、课堂教学实践的有效指导与评价方法,目的有待进一步明确。

  3、课题成员的参与意识,问题探讨意识还要强化。

  4、课题研究的方法有待创新,研究成果的`总结、推广和辐射工作还要加强。

  为了使我组课题能更好开展,又能体现学科的特点,特制定本学期的实施计划:

  二、工作重点

  1、在前期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组织课题组成员学*课题研究方案与计划,明确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本学期的研究工作重点。

  2、在学校常规教研活动中,组织教师学*相关的研究理论,鼓励教师进行探讨与交流,倡导集体学*与个人学*相结合的学*方式,要求重视感悟、理解、内化。

  3、有计划、有组织地邀请有关专家到我校作讲座,授经验;同时选派课题组骨干教师外出观摩听课、听讲座。拓展研究多种策略,注重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和素材。

  4、课题组引导每位课题组成员一边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一边把经验运用于实践,把研究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5、结合学校常规公开课活动渗透、整理、提炼本课题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6、课题组教师认真实施课题计划,做好个案观察记录,积极参与课题研讨活动,并勤于反思,撰写教案、案例、论文和经验总结,参加学校论文、案例汇编,各级课题征文比赛等。

  (一)、继续加强相关理论学*,为开展课题实验夯实基础做课题研究,必须具备比较精深的专业知识、比较深厚的理论功底,只有把学到的理论或假设理论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实验和研究,才能真正取得实在的研究成果。以科研带教研,以科研促教研,使教研与科研有机相融。

  1、参研人员必须保持持久的教育科研理论学*时间;并做好学*笔记。完成不少于10次的学*摘记

  2、课题组分期、分阶段布署与课题有关的学*内容,并做好学*过程记录,写出心得和总结,参研人员每学期至少写出一篇有一定质量的研究论文,争取每年至少有一篇围绕课题研究的科研论文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或获得奖项。

  3、课题组每学期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派骨干教师外出考察学*;参加各级教育学术研究活动;或请专家讲学指导,做到学*理论和学*经验有机结合。

  (二)、突出课题的实践性,将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有机结合学校努力以科研引领教研,将学*和实践纳入到校本研究中,努力提高课题研究实效性,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1)以课堂为阵地。

  认真落实好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从备课中结合学生实际、教学内容进行练点设计;从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练笔的兴趣,提高学生练笔的能力;课后加强学生练笔的批阅与展评。从而让学生乐于练笔,善于练笔、熟练练笔,真正达到减负增效,阅读和*作双丰收。

  (2)以交流求共进。

  同学科的教师以集体备课的形式,努力渗透科研元素,在共同研究的过程中开展合作,谈观点、说想法,述反思,相互交流,借他人之长,补已之短,利用集体的力量实现合作和共同提高。

  (3)以活动促提高。

  本学期将开展课题组汇报活动,进行优秀论文、优秀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案例)的评比活动,开展各科课堂教学的研究活动,让教师在活动中通过学*观摩和对比,实现自身的提高。

  (4)以借鉴谋发展。

  学校将利用走出去、请进来作为常规的培训方法,在走出去学*、借鉴兄弟学校先进经验和邀请知名专家和骨干教师进学校指导的过程中相互比照,找到自身差距,借鉴别人的方法,结合实际,实现教师的自我超越。

  (三)、加强课题过程性管理,促进课题规范扎实地开展。学校课题组每月集中活动一次,汇报、交流活动内容;教导处定时检查课题组过程性资料;要求教学反思、案例及备课组研究课都要紧紧围绕课题来进行;每学期一次课题论文、案例评选交流,一次课题研究课交流汇报,保证课题规范、有序进行,并且表扬、奖励课题研究中突出教师,努力调动教师积极性,提高研究实效性。

  九月份:

  1、收集阶段性论文、案例,结集学校专题汇编。

  2、研究探讨上学期存在的经验与问题,制订本年度课题研究工作计划,明确分工。

  3、组织骨干教师外出观摩听课、听讲座。

  十月份:

  1、组织课题组人员学*相关的课题研究理论,并进行探讨与交流。

  2、发放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相关的数据。

  3、开展课题汇报交流课。

  十一月份:

  1、组织课题组成员积极撰写教学论文、案例,并组织投稿,本学期重点汇编一期学生的练笔作品和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体会小册。

  2、结合学校教研活动,对课题进行阶段性成果小结。

  1、组织课题相关理论学*,交流学*心得。

  2、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总结课题研究成果,准备撰写研究报告

  语文小课题研究计划 3

  一、课题研究目标

  根据实验方案拟出的实验阶段的时间表,以和目前教学改革中发现的问题,制定本学期的课题工作目标,围绕课题研究重点,扎实、深入开展研究,通过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课堂教学时间分配等的研究,着眼于构建和谐、高效的语文课堂,以“学生和谐发展”为核心的目标,促进学校、教师、学生一起发展。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工作

  1、确定并围绕课题研究的偏重点进行研究。围绕“课堂教学时间设置和布置”和“写作能力的快速提升”开展研究,各人根据子课题课题实验方案,结合总课题研究的偏重点,确定下阶段子课题的研究重点,切实有效地开展实验。在注重课题研究的课堂实践外,注重进行进一步的理论提升,疏理、总结出较为幼稚的理论观点。

  2、以“扎实、效果”为核心价值观,拓展课题组成员发展的空间,发现和培养优秀实验教师,发挥带动辐射作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3、以校本教研制度为依托,实现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的有效对接。实现校本培训、校内教研、集体备课与课题研究紧密结合的研究体系。

  4、进一步发挥课题指导组的指导作用。课题指导组成员、负责人要加强对子课题研究的指导,协助子课题进行理论引导和理论提升,克服研究的不*衡现象,提高子课题研究水*。

  5、加强“语文教学研究博客”的建设。目前博客的管理上存在一些问题:博客日志上传数量少,参与评论少,活动报道少,图像资料少,互动研讨少。下阶段除了继续发挥博客的信息传送、资源共享、课题展示的功能外,还要进一步发挥它的互动性。活动结束后和时将优秀教案、课后反思、活动相片、活动总结和时上传。各人在轮值时间要注意博客的维护和管理。

  6、加强教学交流。每次活动做到有主题,根据事先确定的主题组织活动,其他教师根据这个主题进行考虑,提前以书面形式上交、上传到博客中,有时间可以在会上交流,会议有纪录,有互动,有提升,有总结,有报道、有资料汇编。

  7、加强课题研究资料的汇编、建档。各课题研究教师应认真负责,进行建档。本学期要汇编的资料有:课题方案,学期计划、阶段小结、优秀论文设计案例。每次活动的资料应包括签到表、活动通知、活动布置、优秀教案、课后反思、研讨纪录、一学期一次以上活动总结报道、录象光盘、活动剪影。资料一式2份,并将相关资料上传博客。

  语文小课题研究计划 4

  课题名称: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课题组成员:

  全体语文教师

  研究周期:

  20xx年下期

  九月份:

  1、制定研究计划,并组织学*。

  2、根据计划制定子课题研究方案,并组织一次交流活动。

  十月份:

  1、结合研究内容,组织学*相关的教育理论。

  2、组织交流研究情况。

  十一月份:

  1、对教师研究情况进行分析,针对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举行一次沙龙活动。

  2、组织撰写案例。

  十二月份:

  1、撰写子课题总结。

  2、整理课题相关资料。

  4、组织交流课题论文。

  一、课题的提出及成因分析:

  1、学生发展的需求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能让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2、我校学生阅读的现状

  在新课程改革浪潮的推动下,我校虽积极地开展了各种阅读教学活动,加强了对阅读教学的探索和研究,但学生的阅读现状仍令人担忧,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⑴阅读水*低,试卷失分多。

  每次考试结束老师做试卷的分析时,总是发现学生在阅读理解这一块的失分率是最高的,学生阅读理解水*低直接造成了试卷中的失分。那么怎样提高学生阅读理解的水*,减少失分,这一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研究。

  ⑵表达能力差,课堂不生动。

  由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欠缺,学生普遍语言的表达能力不高,课堂中很少发现精彩的发言,有些同学甚至是闪烁其词,连一句连贯通顺的句子都说不上来,又谈何理解和体验呢?

  ⑶课外阅读的状况更令人担忧。如:

  A、忽视阅读,观念落后

  B、兴趣不浓,自觉性差

  C、缺乏指导,收效甚微

  基于以上原因,我组提出了“如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与实践”这一课题方案。

  二、课题的界定

  阅读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综合性的语文素养,也就是培养学生语文诸多方面的能力和素养,是将书面材料中提供的信息与读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相整合的过程。阅读能力是综合性很强的能力,认清阅读能力的结构,对于认识阅读教学的目的、途径、方法都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从阅读过程来看,构成阅读能力的要素应当是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评价能力和运用能力。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互为补充,认读能力是理解能力的出发点和前提条件,只有认读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才能促进理解能力的协调发展,与此同时,只有理解、鉴赏透彻全面深入,评价才能深刻、犀利有针对性。

  三、研究的目标和任务:

  (一)研究目标:

  1、使学生的阅读水*整体提高。

  2、使全体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方面不断总结方法,语文教学水*和科研能力普遍提高。

  3、探索出一套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基本途径、具体策略,以指导以后的实践。

  (二)研究任务:

  1、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喜欢阅读,培养广泛阅读的兴趣,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自觉阅读的良好*惯,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让学生的阅读水*整体提高。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能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每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实践、探究、反思,并在此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教学水*和科研能力。同时使本校语文课程改革取得更大进展。

  3、系统的整理资料,撰写报告,展示课题研究的成果,形成一套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基本途径、具体策略,以指导今后的实践。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一)参与课题人员的素质:本组主要成员都是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教师,都具有大专或大专以上学历,善于学*,勤于调查,乐于实践。部分获得过市级以上优质课竞赛奖,80%教师有过论文市级获奖或市级以上发表的经历。

  (二)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学校领导向来十分重视教育科研工作,并以科研兴校、科研兴教作为学校办学的理念之一,而且本课题组研究成员具有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对科研工作有热情,能自觉主动地投入于教改中,对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接纳性。

  2、申报的课题与本人的教学工作紧密结合,有充足的时间保证。

  五、研究内容

  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教师阅读方法的指导——课堂教学指导,课外阅读指导。

  2、课内外阅读资源的整合——释疑解惑、学法迁移、比较鉴赏、拓展延伸。

  3、学生自主阅读——阅读摘录卡,亲子读、师生共读等。

  4、阅读评价的研究——阅读展示,阅读考核。

  语文小课题研究计划 5

  本学年我组课题研究将以校总计划为指导思想,结合上学期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下一步研究计划:

  一、研究重心:

  1.继续结合课堂教学常规,以及信息与学科整合的原则开展课堂教学研究。

  2.针对上学期研究课中呈现的问题,开展针对性的理论学*,研究如何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在理论学*中加强教与学策略的学*。

  3.建立校内教学资源库。

  二、研究方法:

  1.课堂教学实践观察

  2.经验总结

  3.理论交流与座谈

  三、实施过程:

  1.理论学*

  (1)定内容:根据我组课题研究的实际开展有关优化策略方面的理论学*,力求深度改变教学观念,改善教学方法。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学*的内容。

  (2)定时间:除规定的业务学*时间外,课题组成员每周安排1小时的理论学*时间。

  (3)定要求:要求教师每学期完成共5000字的学*摘抄并有学*心得。

  (4)定交流:组内经常进行交流活动,就课题研究过程的心得体会进行相互交流,在交流中互助互长。

  2.本学期课堂教学研究将侧重以优化课堂教学策略,加强课堂教学技能以及教学常规的实施为目的。有效促进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充分发挥组内老教师的领头作用;从教学的各个环节上开展展示研讨活动,通过听课、评课、座谈等活动多方面促进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的提高;通过研讨交流使研究回归教学、为教学服务。

  3.加强集体备课的力度,确定本学期各年级组教学内容按单元分别集备,严格按个人备课------集体听讲-----集体修正-------形成资料的步骤进行活动,定时监督上交资料。

  4.积极参加总课题的研讨,定期开展子课题研讨会,注意收集过程性材料和阶段研究成果。

  5.建立本校体育教学资源库,各组员将在备课组长带领下,作好以下工作:

  (1)各年级按单元搜寻与所教单元内容吻合的体育课件。

  (2)搜集、整理与本人教学相关的游戏若干。

  (3)完成一篇相关学*论文。

  6.为激发学生的学*兴趣,提高体育运动水*,组织学生进行各种体育比赛活动。

  四、时间安排:

  7月份

  1.学*本学期校课题研究工作计划。

  2.制定本学期课题研究计划及研究课计划。

  3.组织好组内老师9月份的体育研究课活动。

  10月份

  1.听取有关课堂教学策略的专题讲座。

  2.组织好组内教师参加学校青年教师评优课活动。

  12月份

  1.参与12月份的研究课活动。

  2.参加校课题研究活动。

  3.本学期课题研究工作总结。

  4.准备本课题结题工作事宜


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范文5份(扩展6)

——高中英语课题研究报告汇总五篇

  高中英语课题研究报告 1

  一、课题研究综述分析

  1.国外研究

  对于学困生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受到各国教育学界、心理学界、医学界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国外对学困生常见的称呼有“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order”等多种。尽管理论派别不同,所涵盖的学生群体也有差别,但关于学困生的研究历史悠久。国外最早研究学困生这一问题的专家是摩根(Morgan),他是一位医生,在临床上发现有些儿童存在严重的“词盲现象”(能认一些词,但不知道词的意义),并针对这种现象进行了一些研究工作。

  当时人们对学困生的研究,也仅仅局限于神经学和医学的范围内,研究者把学生学*成绩差,特别是阅读上的困难,一些学*行为上的障碍都归因于大脑损伤的结果。但通过进一步研究,人们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学困生都是由大脑损伤所造成的,也可能是轻微的脑功能失调引起的,表现为知觉失调、学*障碍以及注意力涣散等现象。后来,研究者把研究的重点从智力上有缺陷的学困生转移到智力正常的学生身上。国外许多研究者直接对学校的教学活动进行了学困生心理过程和学*特征方面的研究,有针对性的帮助学困生克服学*上的困难。

  美国学者大都致力于学困生心理特征的研究,如韦纳研究的学困生失败归因理论认为,学困生常常将自己在学*方面的失败归因于任务困难和运气不佳等外部因素,而很少归因于自己的努力程度。在他们看来,无论自己怎么努力,最终都是失败,于是形成了学*上的恶性循环。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困生的`实质是学*个体缺乏自信心与消极的自我概念。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学困生称为“难教学生”,这一概念从教育的难度上把差生和优生进行了区分,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较强的科学性。他认为“难教儿童”虽然难教,但并不等于不可教,而应该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采取一种特殊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措施。赞可夫也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立足于教学实践,从情感、意志等特点分析学困生。

  2.国内研究

  学困生问题在我国真正得到重视只有几十年的历史,在**前以及**后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学困生问题还不是很突出,并且当时我国的教育学和心理学都比较落后,因而很少看到有关学困生问题的文章和研究报告。10年动乱结束后,随着我国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的逐步深入及差生问题的日益尖锐,许多研究者从各个方面、在各个领域探讨学困生问题,撰写了许多研究报告和论文。上海教育科学研究所钱在森这样界定学*困难学生:其一,智力正常,而学*效果低下;其二,智力正常,但学*准备与学*任务不相适应,学*效果低下,处于持续困难的学*状态。

  钟启泉的《差生教育与心理》,从原因诊断的角度,治疗的角度,教学论和性格学的角度,以及预防教育的角度综合地考察差生问题。钟启泉以国外的差生研究成果为依据,将差生分为“学*迟钝儿童”、“学*不良儿童”,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年来,我国在学困生领域的研究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研究的重点已从探讨学*困难儿童的特点和原因,转变到如何通过教育干预,切实改善他们落后的学*状况,以便大面积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同时也更加深入地探讨了如何指导帮助学*困难儿童成功进入社会。为此,我国教育工作者,从家庭教育、教育教学、学科教育、认知心理学等多领域入手,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些研究,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3.国内外学困生研究的启示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外学困生研究对我们有以下几方面的启示:学困生问题是国际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育研究的主题之一,我们在实施基础教育阶段如果能吸取国内外教育理论及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对于转变学困生,促进基础教育是大有裨益的。

  由于各国的制度、文化背景不同,研究的视角不同,这些对我们可能都有借鉴作用。由于我国的教育是大班集体教学,班级人数多,故正视学生发展水*的差异,并积极探索转化学困生的规律更具有普遍意义。学困生是与教育的普及相伴的,基础教育阶段应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综观世界教育,学困生问题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英语学困生与“差生、后进生”是特殊与普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即有个性,也有共性。总之,以上这些启示为英语学困生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方向。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高中英语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高中英语学困生出现的原因有主要有两个方面:内因与外因。内因主要有学生基础学力不完善、缺乏学*兴趣、意志力薄弱等,外因主要有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教师因素等。

  2.高中英语学困生的类型分析

  高中英语学困生的类型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划分,一是按照学困生的表现分为缺乏学*动机型、情感障碍型、意志薄弱型、自我消极型;二是按照学困生的成因分为自身因素不足型、社会环境异化型、家庭责任过度型、学校教育缺失型。

  3.高中英语学困生转化策略探析

  根据高中英语学困生的成因及不同类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出转化策略:社会策略;家庭策略;学校策略等。

  高中英语课题研究报告 2

  一、课题研究综述分析

  1.国外研究

  对于学困生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受到各国教育学界、心理学界、医学界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国外对学困生常见的称呼有“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students with learning disorder”等多种。尽管理论派别不同,所涵盖的学生群体也有差别,但关于学困生的研究历史悠久。国外最早研究学困生这一问题的专家是摩根(Morgan),他是一位医生,在临床上发现有些儿童存在严重的“词盲现象”(能认一些词,但不知道词的意义),并针对这种现象进行了一些研究工作。

  当时人们对学困生的研究,也仅仅局限于神经学和医学的范围内,研究者把学生学*成绩差,特别是阅读上的困难,一些学*行为上的障碍都归因于大脑损伤的结果。但通过进一步研究,人们认为,并不是所有的学困生都是由大脑损伤所造成的,也可能是轻微的脑功能失调引起的,表现为知觉失调、学*障碍以及注意力涣散等现象。后来,研究者把研究的重点从智力上有缺陷的学困生转移到智力正常的学生身上。国外许多研究者直接对学校的教学活动进行了学困生心理过程和学*特征方面的`研究,有针对性的帮助学困生克服学*上的困难。

  美国学者大都致力于学困生心理特征的研究,如韦纳研究的学困生失败归因理论认为,学困生常常将自己在学*方面的失败归因于任务困难和运气不佳等外部因素,而很少归因于自己的努力程度。在他们看来,无论自己怎么努力,最终都是失败,于是形成了学*上的恶性循环。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困生的实质是学*个体缺乏自信心与消极的自我概念。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学困生称为“难教学生”,这一概念从教育的难度上把差生和优生进行了区分,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较强的科学性。他认为“难教儿童”虽然难教,但并不等于不可教,而应该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采取一种特殊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措施。赞可夫也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立足于教学实践,从情感、意志等特点分析学困生。

  2.国内研究

  学困生问题在我国真正得到重视只有几十年的历史,在**前以及**后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学困生问题还不是很突出,并且当时我国的教育学和心理学都比较落后,因而很少看到有关学困生问题的文章和研究报告。10年动乱结束后,随着我国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的逐步深入及差生问题的日益尖锐,许多研究者从各个方面、在各个领域探讨学困生问题,撰写了许多研究报告和论文。上海教育科学研究所钱在森这样界定学*困难学生:其一,智力正常,而学*效果低下;其二,智力正常,但学*准备与学*任务不相适应,学*效果低下,处于持续困难的学*状态。

  钟启泉的《差生教育与心理》,从原因诊断的角度,治疗的角度,教学论和性格学的角度,以及预防教育的角度综合地考察差生问题。钟启泉以国外的差生研究成果为依据,将差生分为“学*迟钝儿童”、“学*不良儿童”,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年来,我国在学困生领域的研究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研究的重点已从探讨学*困难儿童的特点和原因,转变到如何通过教育干预,切实改善他们落后的学*状况,以便大面积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同时也更加深入地探讨了如何指导帮助学*困难儿童成功进入社会。为此,我国教育工作者,从家庭教育、教育教学、学科教育、认知心理学等多领域入手,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些研究,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3.国内外学困生研究的启示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外学困生研究对我们有以下几方面的启示:学困生问题是国际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育研究的主题之一,我们在实施基础教育阶段如果能吸取国内外教育理论及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对于转变学困生,促进基础教育是大有裨益的。

  由于各国的制度、文化背景不同,研究的视角不同,这些对我们可能都有借鉴作用。由于我国的教育是大班集体教学,班级人数多,故正视学生发展水*的差异,并积极探索转化学困生的规律更具有普遍意义。学困生是与教育的普及相伴的,基础教育阶段应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综观世界教育,学困生问题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英语学困生与“差生、后进生”是特殊与普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即有个性,也有共性。总之,以上这些启示为英语学困生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方向。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高中英语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高中英语学困生出现的原因有主要有两个方面:内因与外因。内因主要有学生基础学力不完善、缺乏学*兴趣、意志力薄弱等,外因主要有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教师因素等。

  2.高中英语学困生的类型分析

  高中英语学困生的类型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划分,一是按照学困生的表现分为缺乏学*动机型、情感障碍型、意志薄弱型、自我消极型;二是按照学困生的成因分为自身因素不足型、社会环境异化型、家庭责任过度型、学校教育缺失型。

  3.高中英语学困生转化策略探析

  根据高中英语学困生的成因及不同类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出转化策略:社会策略;家庭策略;学校策略等。

  高中英语课题研究报告 3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年来,西方节日悄然传入中国,情人节、愚人节、母亲节、圣诞节等越来越受中国人青睐.而我国中学生既喜闻乐见又积极参与的圣诞节是什么样子呢?时值圣诞节前夕,各地学生正以自己独有的方式为节日准备着;各商店也不失时机,装点着圣诞树,其店员扮成圣诞老人兜售着精美小商品;一些媒体也在大肆渲染,积极营造节日气氛.鉴于此,本人认为这是一个利用圣诞节开展研究性学*的好时机,一方面,这迎合了学生的学*兴趣,另一方面,临*的节日又为学生对研究性学*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1.了解西方文化*俗,学*英语背景知识.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及西方人特有的风俗*惯给英语学*者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影响了学生对语言的实际运用,所以了解西方文化*俗,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一定的英语背景知识,为其最终掌握这门语言做好知识铺垫.

  2.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形成团结协作风貌.

  研究性学*需要学生改变原有的学*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学会从实践中去获取知识,从而树立主动学*、敢于创新的学*观念.该项活动将课堂由校园内移到了校园外,求知的空间更为广大,同时亦更为艰难,这就需要学生之间团结协作,共同克服困难,从而达到培养良好学风的目的

  3.学会收集处理信息,养成科学求知态度.

  该项活动的另一目的是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和推断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并要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去获取信息.同时要学会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去求得结论,并懂得尊重他人的成果.

  三、课题研究的重点

  该项活动的重点是比较西方圣诞节与具有中国特色的圣诞节的差异.对于西方的圣诞节,学生大概了解一些.纵观周围的节日气氛,大家似乎在模仿西方人庆祝节日的模式,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中国人庆祝圣诞节的方式兼带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圣诞节在中国悄然地发生了变化,这也正是学生需要仔细了解的地方.

  四、课题研究的难点

  大家都知道过圣诞节时要装点圣诞树,吃圣诞大餐,唱圣诞颂歌,甚至还有圣诞老人.可这一切是怎么来的呢?这些节日特征是同时形成的吗?它又是怎样传播到中国来的?所以西方圣诞节的由来、演变与扩散的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信息查询和整理方能解决.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由于学*者是初次涉足研究领域的高中生,所以老师可以预先设计好学*的内容,并提供一定的活动建议和活动提示.为了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中能互相帮助、互相配合,建议活动分小组进行.如果学*者是已经有了研究性学*经验的学生,可根据学生的能力,逐步减少活动建议或活动提示,直至完全由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

  《圣诞节在中国》的学*者是初次涉足研究领域的高一学生,所以给出了“圣诞节文化”、“中国式的"圣诞节"”两个方面的子课题,并附上了活动建议和提示.(见附一和附二)

  附一

  圣诞节文化

  活动建议:

  1.与同学们一起讨论,谈谈大家所知道的圣诞节.

  2.到图书馆或网站查询相关资料.

  活动提示:

  1.“圣诞节”是怎么来的?它兴起于什么时候?是为了纪念谁?

  2.圣诞颂歌有哪些?圣诞礼拜时必唱的歌曲是什么?

  3.圣诞老人是怎样出现的?在节日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4.圣诞树是节日中必不可少的东西,为什么?它有什么象征意义?

  5.常用的圣诞祝福语有哪些?

  6.你吃过或见过圣诞大餐吗?其中最有代表意义的食物是什么?

  7.西方人是怎样庆祝圣诞节的?

  附二

  中国式的圣诞节

  活动建议:

  1.询问亲戚朋友,了解他们过圣诞节的情况.

  2.深入社区,听取群众意见.

  3.上网查询其他相关资料.

  活动提示:

  1.圣诞节是怎样传入中国的?

  2.全体中国人都喜欢过圣诞节吗?有没有年龄特征和区域特征?

  3.中国人过圣诞节时用的圣诞树有无自己的民族特色?

  4.中国人是怎样庆祝圣诞节的?会举行崇拜仪式吗?

  5.有些人认为圣诞节是西方文化入侵的一部分,也有人认为这是中国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的一个方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应当如何看待?

  6.喜欢圣诞节都是为了享受节日的快乐吗?有没有其他的因素?比如说,商家为了赢利.

  7.你对圣诞节的态度如何?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根据活动的内容和难度,整个活动时间为两个星期,大致安排如下:

  1.问题提出与选定(提出所需学*的内容,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

  2.小组分工与合作(五人一组,责任到人).

  3.素材搜集与整合(上网、进图书馆、社区调查、整合).

  4.成果商讨与定稿(剪辑录音、图片,组织书面材料,写出学*心得).

  5.成果展览与评价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1.从研究性学*这一角度来考虑,活动后掌握的内容要反映出来,所以要求每组学生搞一个成果展.

  要求:(1)关键词及圣诞节祝福用语要求用英语表述.

  (2)每个小组成员至少要展示一件成果,有引用的地方要注明出处.

  (3)要注意图片的排版及相应的文字说明.

  2.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信息道德角度来考虑,要求学生把活动中所搜集到的所有资料都汇集在档案袋中,并标明出处.

  要求:档案袋中应包括活动中搜集的所有相关资料及一份活动小结.

  3.从信息的交流与讨论的角度来考虑,要求学生上一堂汇报课,以口头报告的形式就有关内容向全班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们共同分享成果,学会发现和欣赏他人的优点、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也要敢于和善于申辩.

  要求:把活动中所探索研究的新内容,用一次独具特色的汇报介绍给大家.

  八、课题研究的评价

  对学生的研究成果及其在研究过程中的态度、方法和相互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情况都应该给出一个公正、客观、科学的评定,具体评价方法如下表.(见附三)

  附三

  1 活动是否积极参与,有无责任感

  2 小组中的每一位成员是否团结协作,共同克服困难

  3 独立查询资料的数量以及档案袋的建立(具体展示、说明)

  4 个人承担的任务有无完整的记录(文字、录音和摄影均可)

  5 活动中学到的新知识和新技能(用实例加以说明)

  6 活动成果的展示

  7 活动成果的汇报

  评价等第

  优 良 中 差

  九.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

  高中英语课题研究报告 4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年来,西方节日悄然传入中国,情人节、愚人节、母亲节、圣诞节等越来越受中国人青睐。而我国中学生既喜闻乐见又积极参与的圣诞节是什么样子呢?时值圣诞节前夕,各地学生正以自己独有的方式为节日准备着;各商店也不失时机,装点着圣诞树,其店员扮成圣诞老人兜售着精美小商品;一些媒体也在大肆渲染,积极营造节日气氛。鉴于此,本人认为这是一个利用圣诞节开展研究性学*的好时机,一方面,这迎合了学生的学*兴趣,另一方面,临*的节日又为学生对研究性学*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1。了解西方文化*俗,学*英语背景知识。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及西方人特有的风俗*惯给英语学*者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影响了学生对语言的实际运用,所以了解西方文化*俗,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一定的英语背景知识,为其最终掌握这门语言做好知识铺垫。

  2。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形成团结协作风貌。

  研究性学*需要学生改变原有的学*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学会从实践中去获取知识,从而树立主动学*、敢于创新的学*观念。该项活动将课堂由校园内移到了校园外,求知的空间更为广大,同时亦更为艰难,这就需要学生之间团结协作,共同克服困难,从而达到培养良好学风的目的

  3。学会收集处理信息,养成科学求知态度。

  该项活动的另一目的是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和推断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并要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去获取信息。同时要学会从实际出发,通过认真踏实的探究去求得结论,并懂得尊重他人的成果。

  三、课题研究的重点

  该项活动的重点是比较西方圣诞节与具有中国特色的圣诞节的差异。对于西方的圣诞节,学生大概了解一些。纵观周围的节日气氛,大家似乎在模仿西方人庆祝节日的模式,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中国人庆祝圣诞节的方式兼带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圣诞节在中国悄然地发生了变化,这也正是学生需要仔细了解的地方。

  四、课题研究的难点

  大家都知道过圣诞节时要装点圣诞树,吃圣诞大餐,唱圣诞颂歌,甚至还有圣诞老人。可这一切是怎么来的呢?这些节日特征是同时形成的吗?它又是怎样传播到中国来的?所以西方圣诞节的由来、演变与扩散的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信息查询和整理方能解决。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由于学*者是初次涉足研究领域的高中生,所以老师可以预先设计好学*的内容,并提供一定的活动建议和活动提示。为了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中能互相帮助、互相配合,建议活动分小组进行。如果学*者是已经有了研究性学*经验的学生,可根据学生的能力,逐步减少活动建议或活动提示,直至完全由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

  《圣诞节在中国》的学*者是初次涉足研究领域的高一学生,所以给出了“圣诞节文化”、“中国式的"圣诞节"”两个方面的子课题,并附上了活动建议和提示。(见附一和附二)

  附一

  圣诞节文化

  活动建议:

  1。与同学们一起讨论,谈谈大家所知道的圣诞节。

  2。到图书馆或网站查询相关资料。

  活动提示:

  1。“圣诞节”是怎么来的?它兴起于什么时候?是为了纪念谁?

  2。圣诞颂歌有哪些?圣诞礼拜时必唱的歌曲是什么?

  3。圣诞老人是怎样出现的?在节日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4。圣诞树是节日中必不可少的东西,为什么?它有什么象征意义?

  5。常用的圣诞祝福语有哪些?

  6。你吃过或见过圣诞大餐吗?其中最有代表意义的食物是什么?

  7。西方人是怎样庆祝圣诞节的?

  附二

  中国式的圣诞节

  活动建议:

  1。询问亲戚朋友,了解他们过圣诞节的情况。

  2。深入社区,听取群众意见。

  3。上网查询其他相关资料。

  活动提示:

  1。圣诞节是怎样传入中国的?

  2。全体中国人都喜欢过圣诞节吗?有没有年龄特征和区域特征?

  3。中国人过圣诞节时用的圣诞树有无自己的民族特色?

  4。中国人是怎样庆祝圣诞节的?会举行崇拜仪式吗?

  5。有些人认为圣诞节是西方文化入侵的一部分,也有人认为这是中国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的一个方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应当如何看待?

  6。喜欢圣诞节都是为了享受节日的快乐吗?有没有其他的因素?比如说,商家为了赢利。

  7。你对圣诞节的`态度如何?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根据活动的内容和难度,整个活动时间为两个星期,大致安排如下:

  1。问题提出与选定(提出所需学*的内容,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

  2。小组分工与合作(五人一组,责任到人)

  3。素材搜集与整合(上网、进图书馆、社区调查、整合)。

  4。成果商讨与定稿(剪辑录音、图片,组织书面材料,写出学*心得)

  5。成果展览与评价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1。从研究性学*这一角度来考虑,活动后掌握的内容要反映出来,所以要求每组学生搞一个成果展。

  要求:(1)关键词及圣诞节祝福用语要求用英语表述。

  (2)每个小组成员至少要展示一件成果,有引用的地方要注明出处。

  (3)要注意图片的排版及相应的文字说明。

  2。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信息道德角度来考虑,要求学生把活动中所搜集到的所有资料都汇集在档案袋中,并标明出处。

  要求:档案袋中应包括活动中搜集的所有相关资料及一份活动小结。

  3。从信息的交流与讨论的角度来考虑,要求学生上一堂汇报课,以口头报告的形式就有关内容向全班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们共同分享成果,学会发现和欣赏他人的优点、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也要敢于和善于申辩。

  要求:把活动中所探索研究的新内容,用一次独具特色的汇报介绍给大家。

  八、课题研究的评价

  对学生的研究成果及其在研究过程中的态度、方法和相互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情况都应该给出一个公正、客观、科学的评定,具体评价方法如下表。(见附三)

  附三

  1 活动是否积极参与,有无责任感

  2 小组中的每一位成员是否团结协作,共同克服困难

  3 独立查询资料的数量以及档案袋的建立(具体展示、说明)

  4 个人承担的任务有无完整的记录(文字、录音和摄影均可)

  5 活动中学到的新知识和新技能(用实例加以说明)

  6 活动成果的展示

  7 活动成果的汇报

  评价等第

  优 良 中 差

  九、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

  高中英语课题研究报告 5

  我校是xx市一所乡村学校,因此最*才开始了英语教学课题的研究。几年来,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我校英语教学已经卓见成效,并逐步形成了“以科研促发展”的教学特色,英语教学已成为学校的办学优势之一。回顾我校英语教学的历程,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教育科研在推动我校英语教学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它使我们坚定了走“科研兴教,科研兴校”之路的决心和信心。

  一、在课题研究中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中学英语教学之路。

  新课程改革为教育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实施素质教育,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

  1995年秋,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在全国各城镇中学普遍开设英语课的文件,中学英语课程在我市普遍开设起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开始探索中学英语教学的新思路,开辟有特色的中学英语教学新途径。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计算机已经走入课堂,互联网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为了充分利用我校先进的电子教室、完善的校园网络系统,我们开始了“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英语教学整合”的实验研究,并成为我校承担的中央教科所主持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中学生主动自主学*》课题实验的主要内容。在实验中,交互性的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和网络技术被引进了课堂,在网络教室上英语课是常见的事,英语课上教学生浏览网站、制作贺卡、收发E—mail也并不奇怪。

  我们根据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开展不同层次、不同性质、不同形式的听、说、做、玩、唱、演的主体性活动,使学生在动中学、做中学、玩中学,强调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表达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此,学校专门开设了每周一次的活动课,新建了学生英语活动室,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

  此外,操场、公园、超市、街边都是学*的课堂。学生们自编、自导、自演,情景对话和英语小品等。活动化教学有力地激发和保持了学生的学*兴趣,巩固和强化了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

  经过几年的实验研究,“英语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与“活动化教学”已成为我校英语教学的特色。英语教学的优势明显地表现出来。我们的学生具有了良好的语音、语调基础和听、说、读、写的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尤为突出。他们能大胆开口,熟练地用英语进行简单交流。

  二、课题研究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提升。

  要搞好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而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成效。作为今天的教师,我们在昨天受教育,却在今天教育明日社会的主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学*资源、学*方式、学*空间和学*手段。

  《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中学生主动自主学*》的课题实验迫使教师不断学*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树立新的教育观念,紧跟时代的步伐,使今天的教育向明天更加靠*。因此,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的思想,不断学*新的知识,获取新的信息,以完成知识结构的调整和更新,提高适应现代化教学的能力。同时,在实验过程中,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也使“改善师生关系、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自主学*意识、培养创新能力”等观念和意识更加深入教师的大脑,让教师不得不摈弃以往单纯以粉笔叫黑板、以教师和书本为中心的旧的教学方式。

  在年级的英语课上,我们的教师借助网络,做了一个有关圣诞节的单元教学设计,在这个设计里,不但要求学生学会圣诞节的有关单词和祝福语,学会唱英语歌曲,还要求学生通过浏览教师制作的有关圣诞节的主题知识网站,了解圣诞节这一西方传统*俗,并学会用powerpoint制作电子贺卡,在网上收发电子邮件。

  我们从这个设计中可以看出,教师的设计思想旨在打破学科体系,加强英语和信息技术之间的学科知识渗透,以计算机为媒介,为学生提供综合应用学科知识、活动学*和开放性学*的内容和途径,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又如,在活动化教学研究中,教师在让学生巩固复*“bedroom”“diningroom”“kitchen”“bathroom”等单词和句子“What’sthisroom?It’sa…”的时候,教师让学生拿出纸笔,自己设计一套结构合理的房子,让学生两人用英语进行问答,然后评评谁的设计最合理,说出为什么。这样的课堂设计,体现了老师重视学生个体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思想,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兴趣。

  三、通过课题研究,构建新的英语教学模式。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受中学教法的影响,多采用原来的五步教学法,通过课题实验的研究,我们总结出了更为丰富的教学模式。在《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中学生主动自主学*》课题实验,我们总结了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探索学*模式,协作学*模式等。这些教学模式能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和创造性,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和良好学**惯的形成。

  在刚才提到的单元教学设计中,有一课时的教学就是让学生自己浏览主题知识网站,收集有关圣诞节知识的相关内容,并通过“小小演说家”的演讲活动、“圣诞知识知多少”的竞赛、圣诞节专题小报等形式,让学生通过网上自学的途径来掌握并交流所获取的信息。这种模式无疑改变了知识的传授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学*能力、表达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四、课题研究促进了课堂教学过程的改善。

  在实验中,现代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的整合,促进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使得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发生变化,并为学生的学*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工具,是教学过程得到充分的改善。

  现在,英语组教师大多能熟练应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演示文稿、用Flash软件制作动画、用Photoshop进行图片处理,有的还能制作网站。在八年级的一堂英语课中,老师用制作的多媒体交互式课件进行教学,把课件放在网上,发送到学生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操作鼠标,点击主界面上提供的对话,歌曲,练*等项目来完成学*,所有的问题都在课件中呈现。

  因为它是交互式的,所以大多数问题学生能够通过操作电脑解决。活动化的教学过程更使学生感受到了英语学*的无穷乐趣,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心情。可见,这样的教学过程,注重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它能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这样的教学环境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积极性,培养他们掌握和应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五、课题研究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要搞好教育,关键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课题的研究促使教师在工作中不断更新教学思想,更新教学手段,改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做研究离不开踏实勤恳的钻研精神,也离不开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因此,全体英语组教师在实验中表现出了极大的学*热情,学理论专著,学经验文章,观摩各类教研课、公开课,并主动参与研究和讨论。

  在打造杨波老师参加市英语教师比武中英语课件的设计的过程中,教研组成员表现出了可贵的团队协作精神。同时,在共同参与、相互探讨、相互交流之中教师也获得了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这本身既是一个学*的过程,也是一个自身发展的过程。*年来,我们英语组教师上过从校级到市级的研究课、公开课、示范课。市英语教研员来我学校听课,对我校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并对英语教师的专业化和良好个人素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六位英语教师中,有嵊州市的中学英语骨干教师。

  如今,我校英语教师通过多年的研究合作,已成为了一支年轻、敬业、好学、肯干,具有一定研究能力和协作精神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六、让我们一起做研究。

  当然,我们的研究是没有止境的,我们正在申报新一轮的全市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资助金项目中,关于中学英语教学的实验课题,并将把“科研兴教,科研兴校”之路坚持走到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所以,我倡议全体教师:让我们一起来做研究!


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范文5份(扩展7)

——幼儿园研究报告范文5份

  幼儿园研究报告 1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音乐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

  在国外,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以独创性的节奏教学而广泛流传,并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但在有些教学方法上还不能为我们教师所运用。同时,奥尔夫认为,我们的教学应当结合本国的国情,适合当地的幼儿教育的发展状况,这是当今世界幼儿教育的发展趋向。

  音乐能陶冶性情,激发幼儿的美感,挖掘幼儿的艺术潜能。音乐节奏活动一直是我园教师的一个薄弱环节,许多教师对它是“又爱又怕”。*两年,我在对外开放和外出学*观摩时,重点关注音乐教学活动,感受到现在节奏活动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改革方向及整体音乐教学法带给我们的启示。本课题旨在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研究幼儿音乐节奏活动的教育途径。尝试利用生活中的实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实施良好的音乐节奏感的培养,使幼儿对节奏活动产生兴趣和敏感性,产生“创造”的冲动,使幼儿在音乐基本素质上得到一定的提高,同时解决好音乐节奏活动教学中教师技能传播与幼儿主动性、创造性能力发挥之间一个“度”的正确把握问题,真正让幼儿发现、认识并表现出节奏的美、音乐的美,使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得到良好的发展。

  二、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改革运动,美国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其中将音乐教育就推上了重要的位置,从1838年美国将音乐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波士顿马塞州的一个公共学校设立至今,美国的音乐教育走过了170多年的发展历程。

  *几年来,中国的许多教育人士对幼儿音乐教育也进行了研究,上海一所幼儿园的教师就幼儿音乐兴趣的培养进行了研究,她们认为,兴趣起着动力和促进作用,培养音乐兴趣是幼儿学*音乐、伴随幼儿音乐成长的第一步。在构思幼儿音乐兴趣培养图式中,一是注重流程化,即把音乐兴趣培养放在首位,在日常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教育、家庭音乐教育等各个领域加强联络和交流,把激发幼儿的音乐兴趣贯穿其中;二是注重系列化,即把音乐兴趣的培养目标有序地落实到各个领域,形成培养的系列;三是注重一体化,幼儿音乐兴趣的培养不仅局限于幼儿园音乐活动本身,还在于音乐专业教师加盟和家庭早期的音乐启蒙及教育,三位一体,构成幼儿音乐兴趣培养基本网络。

  三、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的源泉。音乐节奏感有助于培养儿童协作意识和技能,儿童对音乐节奏感的意识是很强的。节奏应该是严格准确的,决不是机械的,因为节奏是表现音乐的重要因素;音乐是传达人的情感,是具有生命力的,所以其节奏也应该是活的,有时紧,有时松,像人的脉搏,随着情绪变化而有快慢的变化;但它的松紧是依据音乐的自然流露,不能随心所欲。音乐的松紧较难把握,因为音乐是千变万化的,没有一个固定的公式,它更多的是一种感觉的培养和提高。

  生活化:“生活”是指人的各种日常活动或指人的生存、活着,它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化”是指转变为某种性质的活动状态。本课题将“生活化”界定为教师从周围生活中选取音乐教学资源,使幼儿在感到亲切、温暖、充满人情味,自然轻松的环境中得到教育,促使幼儿各种能力的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1.陈鹤琴的教育思想:“喜欢音乐是儿童的天性,儿童的本能,音乐在儿童生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音乐教育“应利用音乐来改善儿童的意志,陶冶儿童的情感,使儿童表现真实的自己,导向于创造性的发展。……”陈老还认为,教育应当来源于生活,要从生活中寻找事例,对幼儿进行教育。

  2.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奥尔夫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不是旋律。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存在,旋律则不可能脱离节奏而存在,特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奥尔夫的教学体系中有一些节奏练*的方法,如:语言节奏练*、声势练*、多声部及合声的节奏练*、轮说节奏练*,变奏节奏练*等。这些练*方式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方法基础。

  3.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幼儿通过游戏和尝试活动,在不断选择、探索中,在与他人及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将所获得的信息整合成一个组织的建构,这就是知识。”可见环境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

  研究目标

  1.编排、整理幼儿园各年龄阶段适宜的音乐节奏教学活动内容及系列活动方案,探索生活化的音乐教育实践方法。

  2.在研究过程中,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转变教育观念,形成一定的教育机智,敢于接受新理念,挑战新方法。

  研究内容:

  1.根据幼儿园各年龄班幼儿的特点和生活经验,设计具有情趣化、生活化的系列音乐节奏活动内容。

  2.根据幼儿音乐节奏感发展的特点,探索幼儿园节奏活动中的组织方式和教学指导策略。

  3.寻找、利用生活中适宜的材料在小、中、大班节奏活动中的运用。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研究幼儿音乐节奏教育对幼儿发展的意义,结合中外幼儿音乐挖掘、梳理幼儿生活中音乐节奏活动教育的教材。

  2.个案分析法:对活动设计及实施完善过程做案例分析,总结活动设计与实施的经验。

  3.行动研究法:在教育教学中运用幼儿音乐节奏教学的方法设计并组织实施音乐教学活动,完成幼儿音乐活动案例集。

  4.问卷调查法:为了解现状,为研究提供客观可靠的基础性材料,将采用问卷调查法举行研究。

  5.经验总结法:总结梳理音乐活动中幼儿音乐节奏活动的方法与策略。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1.准备阶段(6月—8月)

  查阅理论资料,学*相关理论,关注研究国内外相关课题的动向,进行文本资料、网络资料的筛选;对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必备的知识和素质培训;制定实施方案。

  2.实施阶段(9月—4月)

  (1)理论研究:解读新《纲要》,学*《多元智能理论》等幼教改革、课程改革的相关理论。

  (2)实践研究:根据研究目标、内容制定实践研究方案,注意积累、整理资料;实验前测;建立研究信息卡,举行阶段研究成果汇报会,根据反馈情况及时调整研究计划;区角活动设计、实施与评价;阶段小结和评估工作,整理研究成果资料,做好论证工作;撰写研究报告。

  3.总结阶段(5月—6月)

  公开发表的论文、活动设计、研究活动音像资料等,进行资料分类归档,分析研究数据,总结研究方案,申报课题评审鉴定。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研究报告

  2.研究论文专集

  3.教师优秀课堂教学展示(影像)

  幼儿在生活中应用音乐节奏的展示(影像)

  八、完成课题研究的保障条件

  1.本课题研究在课题负责人的领导下,选拔配备科研素质高、研究能力强的人员组成课题组,确保课题研究的组织落实。

  2.本课题组将加强课题组成员的培训,组织成员认真学*先进的教育思想,促进其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强化科研理论的培训,现代的先进的教育理论,是进行课题研究的先导。培训做到四落实:时间、资料、方式(请进来、走出去)、效果。

  3.本课题将聘请市、县教科研部门的专家、科研人员、学科教研员作为专家指导组,指导本课题研究过程,引领课题组成员开展课题研究。

  4.本课题组将加强管理,一是严格课题实验研究过程的管理。每一阶段将有周密的计划、明确的任务,严格的落实,确保课题研究按计划进行,保质保量落实实施方案;切实落实课题研究的总结、验收、评价的管理。二是严格课题组成员的管理。课题研究人员一经确立,不得随意更改,确保研究人员稳定性。

  5.我园十分重视科研工作,保证了研究过程中经费的使用,所需设施、物品的提供,教师研究成果的奖励等,确保课题研究工作有序高效地开展。

  幼儿园研究报告 2

  一、问题的提出

  快速变化的世界使人们更加关注社会的未来,关注未来社会的主体——今天的孩子们。我们强烈地意识到社会赋予了幼儿教育更高的期望和更神圣的使命,创优质高效的幼儿教育是每一个幼教工作者的责任。一所幼儿园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教学,教育教学的关键在于科学的教学管理,只有通过建立和实施科学的教学常规管理,才能使教学工作有序开展,保证教学效益的提高。

  *几年,我园逐步探索了一些管理办法,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1)管理观念滞后。幼儿园的管理多属于事务型、制度型和经验型。对管理者而言,抓管理就是抓具体目标、计划的检查,抓具体活动的效果。(2)对各项教学工作缺乏相应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即使有,可操作性也不强,无法检测工作效果。对于幼儿园而言,我园迫切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原因由以下几点:一是我园是黄陂前川地区唯一一所公办园,在全区起着窗口和辐射作用,目前在幼儿园的教学常规管理方面还没有可供我们借鉴的经验,希望通过研究,建立科学的教学常规管理,在全区起辐射和推广作用。二是由于在幼儿园的常规管理上没有经验,因此不能出效益。迫切需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幼儿园教学常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园决定开展“幼儿园教学常规管理研究”。

  二、省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

  目前中小学关于教学管理创新研究、教学管理精细化研究、优化教学常规管理研究、有效性教学管理研究等较多,也有一些可供借鉴的经验,如: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制度,规范教学常规管理,抓好校本教研活动,重视教师素质提升,实行均衡教育教学,推行教学质量评估。还有推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教学管理模式。“一个中心”即以常规管理为中心,抓住课堂主阵地,全力实施“有效教学”,让教师具有扎实的授课技能,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学**惯,通过各种举措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两个基本点”即班主任为单位的班级管理团队和教研组为单位的学科教师团队。推行教育教学管理重心下移,充分发挥名师、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中坚力量,发挥教研组集体研究的潜在能量,通过专家引领、专著学*、学术组与备课组活动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整体水*。但是这些经验和成果适宜于中小学,而幼儿园以其不同的教学方式和课程理念,有其特殊性,因此,必须研究出适合幼儿园教学常规管理办法。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课题界定

  1.教学常规:就是指关于教学的日常规定,它是教师职业生活的常态准则和常态要求。

  2.管理:管理是指在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运用一定的职能和手段来协调他人的劳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高效率地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3.教学常规管理,就是根据教学工作规律和学校自身实际,制定和实施教学日常规章制度,使教学能顺利进行,并日趋有序化、规范化、稳定化,从而有效地实现学校教学工作目标的活动。教学管理是正常教学秩序的保证。

  四、研究目标

  根据幼儿园的教学常规管理现状,探索出适合幼儿园教学常规管理的运行机制和办法,提高幼儿园管理质量和教学效益,促进幼儿园的健康发展。

  五、研究内容

  1、幼儿园教学常规管理现状调查。

  2、幼儿园教学常规管理策略的研究。

  3、幼儿园教学常规管理模式的研究。

  六、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以教师的教学常规工作和管理者的管理行为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调查法:课题开题前,了解幼儿园教学常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行动研究法:通过管理者的管理行为,不断调整管理方法。注意边研究边总结。

  (3)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搜集的材料进行全面完整的归纳、提炼,进行分析,确定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方法。

  七、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XX年12月—XX年年6月)

  (1)研究幼儿园教学常规管理的现状,征求意见,确定课题。

  (2)广泛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信息,确定课题内容。

  (3)确定研究对象,培训研究队伍。

  (4)制定研究方案,明确人员分工。

  2、研究阶段(XX年年7月—20xx年7月)

  (1)对照《纲要》,深入学*,查找问题,开展研究。(XX年.7~XX年.12)

  学*内容:《幼儿园一日生活活动细则》、《武汉市幼儿园教学常规管理暂行办法》、《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等。

  (2)通过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常规检查记录等形式,完成调查研究报告。(XX年.12—20xx.3)

  (3)建立健全保教人员各项管理制度(20xx.3—20xx.6)

  结合*时的保教常规管理,反思保教人员的行为方式,规范各保教人员的行为,建立各项制度、完善评体系等,创新保教常规的管理行为与方式,有效提高幼儿园保教工作量。

  (4)研究阶段小结(20xx.6~20xx.10)

  总结反思前期研究工作,召开课题中期报告会,制定下一阶段的研究计划。

  (5)深入开展研究工作(20xx.10~20xx.7)

  以“行动研究”的方式,不断调整实验方法,检验保教人员管理制度,研究常规管理的策略、内容、途径和办法、措施,形成阶段性研究报告。

  3、总结阶段(20xx年7月—20xx年12月)

  (1)收集整理阶段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和研究总结。

  (2)申请结题,请专家评定鉴定。

  八、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一)立足本园实际,构建了制度化和人性化相结合的管理体系

  第一,立足本园实际,建立健全了一系列规章制度。

  通过反思、审视以前的教学管理制度,我们发现有的制度不符合本园的实际,有的制度可操作性不强,有的制度还需作进一步的完善。针对这些问题,幼儿园先后制定了《幼儿园工作质量评价考核制度》、《幼儿园听课、评课制度》、《幼儿园教学常规检查制度》、《幼儿园奖惩制度》等,对教师的教学常规工作提出具体的要求,为教师的日常教学提供了依据,也为幼儿园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标准。

  第二,在管理过程中,实施制度化、人性化相结合的管理。

  一是园长参与教学过程,实行多项互动管理。保教工作一向是幼儿园的中心工作,现代管理理念强调管理要实行动态管理以带动教师行为方式的改变,园长深入实际的教育过程与教师*等互动,把握保教工作的大目标、大方向,实现有效管理。鼓励教师大胆尝试,支持她们的大胆创新。

  二是让教师参与管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支持教师进行自我管理,让教师来参与制度的制定,计划由下至上形成。促使教师对工作负责,实行自我决策、自我监督、自我评价。在各项竞赛中,各项评比标准由老师制定,个个老师都是评委,都可以发表个人的意见和看法,都可以对自己和他人的工作给予公正的评价。

  (二)构建了多元化、科学化的评价体系。

  第一,实行多元化评价

  变以前的管理者评价为教师自我评价、家长评价、幼儿评价相结合。通过评价促进管理。

  在评价教师的时候,让每个教师先给自己找长处、优点,然后综合出有利于幼儿园发展及个人成长的奖项:备课优秀奖、环境创设创意奖、组织能力奖等。这种评价和奖励让大家觉得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每个人既知道自己的长处,也可以吸收他人的长处。

  第二,各项活动评价标准科学、合理。

  以前的各个环节的教学评价缺乏,要么没有评价标准,仅凭个人的直觉打分、评价。要么就是评价标准不合理,要么就是可操作性不强。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就环境创设、集体教学活动、区域活动、教师备课、户外活动、教师学期评价标准进行了完善,增加了个人自评、年级组内互评、幼儿园集体评议结合。同时,都有较好的方面和存在的不足一栏,有利于教师不断反思行为,不断改进,新的评价标准更具人性化,更具操作性。

  (三)探索出了幼儿园教学常规管理的模式和管理策略。

  通过研究,我们探索出幼儿园教学常规管理的模式:

  提出要求,规范行为——检查监控,及时反馈——评价促进,全面提高。

  1、提出要求,规范行为。就是在管理过程中,首先提出保教人员的工作常规要求,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

  2、检查监控,及时反馈。由行政领导、保教主任、年级组长组成三个层面的常规督导检查队伍,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管理网络,健全幼儿园检查机制。在检查过程中遵守“重点问题早发现、疑难问题多研究、解决问题找策略”的原则,及时、准确获悉全园师生的精神面貌、工作态度和工作进展等信息,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中的盲目性、随意性。经常化、定期化的保教常规检查,加强了保教常规工作的质量监控。对发现的问题采取措施解决。

  3、评价促进,全面提高。

  根据工作完成的情况,对照标准,对做得好的给予奖励,总结好的方法。对不足的提出进一步的改进措施,最终实现整体推进。

  九、研究的效果

  1、教学方面

  (1)建立了有序化、规范化的教学秩序。《幼儿园一日保教常规》的制定,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教学常规的具体要求,逐步形成了有序、规范的教学秩序。

  (2)各阶段的教学常规有条不紊。开学、学期中、学期末要做哪些教学常规,都能够运筹帷幄,有条不紊。每学期的教学常规检查都得到上级部门的高度评价。

  2、教师的发展

  (1)教学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

  经过三年的实验,以向“管理要效益,向一日生活要质量”的指导思想深入人心。这一思想的确立,标志着教师价值观发生了重大的革新。实验显示,广大教师基本实现了由重教学结果管理向重教学过程管理方面的转变等。在教学中,教师们以素质教育为导向,自觉运用教学常规来规范和指导教学。

  (2)教学实践能力得到发展

  几年来的实验,在规范的教学常规指导下,使幼儿园教师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培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自觉遵守常规,在运用中创新。

  (3)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三年来的实验研究,幼儿园教师在教学中成效得到显著提高,其只要表现在:一是规范了要求,实现整体推进与规范管理的实验过程中,基本上达到了各项教学活动标准。部分教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色及教学常规,促进了幼儿园的教学常规的发展,其内容在“家长开放日”中的半日活动展示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获得家长的一致好评。

  (4)教师的积极性得到提高

  通过科学、公正的评价,教师能做到“见贤思齐”,对做得好的给予激励和奖励,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3、幼儿方面

  促进幼儿的整体性发展,促进幼儿素质全面提高。以前未建立一套较为科学规范的教学常规指导教学,存在“重教轻保”,“重集体教学活动忽视生活活动”等误区。随着实验的深入,理论上的进一步学*内化,教师进行一步**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幼儿不仅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方面得到了发展,而且在生活*惯、学**惯、卫生*惯等方面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十、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的设想

  1、存在的问题

  (1)研究缺乏可供借鉴的方法和相关的文献。

  中小学在教学常规管理方面研究了一系列成果,但幼儿园的保教工作同中小学有很大的差异,而且全区仅一所教育部门举办的一级幼儿园,因此,在研究中缺乏及时的、必要的专业引领,因此,在研究中的难度较大。

  (2)课题研究中教师积极性不够

  由于是管理方面的研究,很多教师觉得这是管理者的事情,有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因此,教师研究的积极性不够,只是按照管理的布置的任务完成工作。

  2、今后的设想

  (1)不断完善研究成果

  在研究中切实感到教学常规管理工作上层次、上水*的重大意义,教学常规管理的科学与高效,是我们准求的目标。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将努力推行研究出的成果并积极再探索,将成果不断推广并完善。

  (2)经验推广

  在研究中,针对教学常规管理工作,现有一定的成果,其中的经验和做法,将会促进其他姊妹园教学常规管理工作的开展,我们将与他们共享研究中取得的经验。

  幼儿园研究报告 3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音乐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

  在国外,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以独创性的节奏教学而广泛流传,并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但在有些教学方法上还不能为我们教师所运用。同时,奥尔夫认为,我们的教学应当结合本国的国情,适合当地的幼儿教育的发展状况,这是当今世界幼儿教育的.发展趋向。

  音乐能陶冶性情,激发幼儿的美感,挖掘幼儿的艺术潜能。音乐节奏活动一直是我园教师的一个薄弱环节,许多教师对它是“又爱又怕”。*两年,我在对外开放和外出学*观摩时,重点关注音乐教学活动,感受到现在节奏活动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改革方向及整体音乐教学法带给我们的启示。本课题旨在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研究幼儿音乐节奏活动的教育途径。尝试利用生活中的实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实施良好的音乐节奏感的培养,使幼儿对节奏活动产生兴趣和敏感性,产生“创造”的冲动,使幼儿在音乐基本素质上得到一定的提高,同时解决好音乐节奏活动教学中教师技能传播与幼儿主动性、创造性能力发挥之间一个“度”的正确把握问题,真正让幼儿发现、认识并表现出节奏的美、音乐的美,使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得到良好的发展。

  二、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改革运动,美国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其中将音乐教育就推上了重要的位置,从1838年美国将音乐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波士顿马塞州的一个公共学校设立至今,美国的音乐教育走过了170多年的发展历程。

  *几年来,中国的许多教育人士对幼儿音乐教育也进行了研究,上海一所幼儿园的教师就幼儿音乐兴趣的培养进行了研究,她们认为,兴趣起着动力和促进作用,培养音乐兴趣是幼儿学*音乐、伴随幼儿音乐成长的第一步。在构思幼儿音乐兴趣培养图式中,一是注重流程化,即把音乐兴趣培养放在首位,在日常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教育、家庭音乐教育等各个领域加强联络和交流,把激发幼儿的音乐兴趣贯穿其中;二是注重系列化,即把音乐兴趣的培养目标有序地落实到各个领域,形成培养的系列;三是注重一体化,幼儿音乐兴趣的培养不仅局限于幼儿园音乐活动本身,还在于音乐专业教师加盟和家庭早期的音乐启蒙及教育,三位一体,构成幼儿音乐兴趣培养基本网络。

  三、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的源泉。音乐节奏感有助于培养儿童协作意识和技能,儿童对音乐节奏感的意识是很强的。节奏应该是严格准确的,决不是机械的,因为节奏是表现音乐的重要因素;音乐是传达人的情感,是具有生命力的,所以其节奏也应该是活的,有时紧,有时松,像人的脉搏,随着情绪变化而有快慢的变化;但它的松紧是依据音乐的自然流露,不能随心所欲。音乐的松紧较难把握,因为音乐是千变万化的,没有一个固定的公式,它更多的是一种感觉的培养和提高。

  生活化:“生活”是指人的各种日常活动或指人的生存、活着,它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化”是指转变为某种性质的活动状态。本课题将“生活化”界定为教师从周围生活中选取音乐教学资源,使幼儿在感到亲切、温暖、充满人情味,自然轻松的环境中得到教育,促使幼儿各种能力的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1.陈鹤琴的教育思想:“喜欢音乐是儿童的天性,儿童的本能,音乐在儿童生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音乐教育“应利用音乐来改善儿童的意志,陶冶儿童的情感,使儿童表现真实的自己,导向于创造性的发展。……”陈老还认为,教育应当来源于生活,要从生活中寻找事例,对幼儿进行教育。

  2.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奥尔夫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不是旋律。节奏可以脱离旋律而存在,旋律则不可能脱离节奏而存在,特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奥尔夫的教学体系中有一些节奏练*的方法,如:语言节奏练*、声势练*、多声部及合声的节奏练*、轮说节奏练*,变奏节奏练*等。这些练*方式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方法基础。

  3.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幼儿通过游戏和尝试活动,在不断选择、探索中,在与他人及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将所获得的信息整合成一个组织的建构,这就是知识。”可见环境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

  研究目标

  1.编排、整理幼儿园各年龄阶段适宜的音乐节奏教学活动内容及系列活动方案,探索生活化的音乐教育实践方法。

  2.在研究过程中,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转变教育观念,形成一定的教育机智,敢于接受新理念,挑战新方法。

  研究内容:

  1.根据幼儿园各年龄班幼儿的特点和生活经验,设计具有情趣化、生活化的系列音乐节奏活动内容。

  2.根据幼儿音乐节奏感发展的特点,探索幼儿园节奏活动中的组织方式和教学指导策略。

  3.寻找、利用生活中适宜的材料在小、中、大班节奏活动中的运用。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研究幼儿音乐节奏教育对幼儿发展的意义,结合中外幼儿音乐挖掘、梳理幼儿生活中音乐节奏活动教育的教材。

  2.个案分析法:对活动设计及实施完善过程做案例分析,总结活动设计与实施的经验。

  3.行动研究法:在教育教学中运用幼儿音乐节奏教学的方法设计并组织实施音乐教学活动,完成幼儿音乐活动案例集。

  4.问卷调查法:为了解现状,为研究提供客观可靠的基础性材料,将采用问卷调查法举行研究。

  5.经验总结法:总结梳理音乐活动中幼儿音乐节奏活动的方法与策略。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1.准备阶段(6月—8月)

  查阅理论资料,学*相关理论,关注研究国内外相关课题的动向,进行文本资料、网络资料的筛选;对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必备的知识和素质培训;制定实施方案。

  2.实施阶段(9月—4月)

  (1)理论研究:解读新《纲要》,学*《多元智能理论》等幼教改革、课程改革的相关理论。

  (2)实践研究:根据研究目标、内容制定实践研究方案,注意积累、整理资料;实验前测;建立研究信息卡,举行阶段研究成果汇报会,根据反馈情况及时调整研究计划;区角活动设计、实施与评价;阶段小结和评估工作,整理研究成果资料,做好论证工作;撰写研究报告。

  3.总结阶段(5月—6月)

  公开发表的论文、活动设计、研究活动音像资料等,进行资料分类归档,分析研究数据,总结研究方案,申报课题评审鉴定。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1.研究报告

  2.研究论文专集

  3.教师优秀课堂教学展示(影像)

  幼儿在生活中应用音乐节奏的展示(影像)

  八、完成课题研究的保障条件

  1.本课题研究在课题负责人的领导下,选拔配备科研素质高、研究能力强的人员组成课题组,确保课题研究的组织落实。

  2.本课题组将加强课题组成员的培训,组织成员认真学*先进的教育思想,促进其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强化科研理论的培训,现代的先进的教育理论,是进行课题研究的先导。培训做到四落实:时间、资料、方式(请进来、走出去)、效果。

  3.本课题将聘请市、县教科研部门的专家、科研人员、学科教研员作为专家指导组,指导本课题研究过程,引领课题组成员开展课题研究。

  4.本课题组将加强管理,一是严格课题实验研究过程的管理。每一阶段将有周密的计划、明确的任务,严格的落实,确保课题研究按计划进行,保质保量落实实施方案;切实落实课题研究的总结、验收、评价的管理。二是严格课题组成员的管理。课题研究人员一经确立,不得随意更改,确保研究人员稳定性。

  5.我园十分重视科研工作,保证了研究过程中经费的使用,所需设施、物品的提供,教师研究成果的奖励等,确保课题研究工作有序高效地开展。

  幼儿园研究报告 4

  一、课题的提出

  体育是使人的身体健康成长和增强体质的教育,幼儿园开展的体育活动也都是遵循幼儿身体生长发育规律,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为目的所进行的系列教育活动。幼儿园开展的体育活动其形式是多样化的,其中户外体育活动就是幼儿园的常见活动,大多都在户外进行,通过教师有目的、有的制定教学方案,开展符合本班年龄特点的教学活动,从而来发展幼儿的走、跑、跳跃、投掷等动作,“幼儿园第一要注意的是儿童的健康,”由此可见,陈鹤琴先生是多么重视儿童的健康教育,而户外体育活动正是能提高人体健康的活动,《纲要》指出: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参与。幼儿通过体育锻炼,不仅锻炼了身体,并对促进幼儿独立生活与活动能力的发展,促进智力发展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园教师对体育教学活动把握不准,出现内容与幼儿身心发展目标不匹配、内容选择随意而不系统,教学活动策略单一的现象,致使体育锻炼效益差,目标达成度低。且现今的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过于强调社会对幼儿体育的要求,而忽视幼儿主题的体育需要;重“宽松”、“自由”的情景创设,轻“跳一跳,摘下果子”的发展要求;存在密度强度不达标;体育教学活动没有系统性,未从各年龄段幼儿的体能发展出发来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由于以上的问题,影响了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基于以上需要,立足我们幼儿园,对“利用本土资源,优化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进行研究,通过选择科学、系统的教学内容,运用适宜的、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形成具有我园一定特色的适合各年龄段幼儿的体育教学模式,整体提高我园体育教学活动水*。

  二、研究条件

  根据本课题的需要,我们成立了体育中心组,组织大家学*新《纲要》中的主导思想、教育方针,另外,通过对幼儿园体育活动内容、策略等相关资料的搜集、汇总、分析,正确把握有关幼儿园体育教学的相关理论。

  参与本课题研究的有年轻教师,她们朝气蓬勃,富有创新;有骨干教师,她们事业心强、经验丰富,都已达到学前本科学历,参与过多个区级、市级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多篇论文在国家级、省市级论文评比中获奖和发表,有两位老师还参加了区级的课题中心组,相信在老和新的完美结合下,我们一定能研究出适合本园幼儿身心特点的体育活动,形成体现本园特色的体育教学模式。

  三、理论依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出:幼儿园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大幼儿学*和生活的空间”,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自制玩具和教具。”

  3、陈鹤琴先生指出:“大自然、大社会是主要的知识来源,因而教育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应该得到充分的体现”。

  4、儿童发展理论:我国心理学家李惠桐在儿童心理学研究中发现:动作和动作技能的掌握对婴幼儿心理发展有重要意义,对婴幼儿智力发展和个性形成也有很大关系。一定数量的动作技能的掌握可以帮助儿童及早摆脱对**过多的依赖,学会独立自主地活动,开拓眼界,增长知识。动作技能又是儿童与儿童之间交往的工具,动作技能发展较好的儿童容易受到同伴的欢迎和好评。由此可见,在学前期重视儿童动作和技能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四、概念界定

  1、本土资源:

  当地拥有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各种物质要素的总称。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两大类。

  2、优化:

  指科学地建构,使之更优秀。教学中的优化是指教师有目的地选择组织教学过程的最佳方案,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使教学与教育任务的解决达到可能范围的最大效率。本课题中是指选择科学、系统的体育教学内容,采取有效、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使体育教学活动更好地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3、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

  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传授幼儿一些身体练*的基本形式,是增进幼儿体质以及促进幼儿情绪成熟的最基本的途径。在本课题研究中是指我园的体育集体教学活动。

  五、基本原则

  1、经常化原则

  经常化原则是指幼儿园体育活动应融贯在幼儿的每日活动之中,应避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现象。

  2、 适量的运动负荷原则

  在组织幼儿进行身体锻炼时,教师应合理安排及注意调节幼儿身体练*时身体和心理所承受的负荷量,保证幼儿在运动后能取得超量恢复的最佳效果,提高身体运动的机能能力,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3、 多样化原则

  幼儿园体育活动应灵活运用多种途径、多种组织形式和方法来进行,并相互补充、相互配合。

  4、 全面发展的原则

  其中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幼儿园体育活动应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二是指在幼儿的身体锻炼活动中,应尽量使幼儿身体的各个部位、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各种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技能等都能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尽量避免身体锻炼的片面性和不*衡性。

  六、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探索出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系统的、科学的体育锻炼内容以及有效的、适宜的组织策略。

  (2)通过科学、系统的体育教学内容,有效、适宜的体育教学策略,促进幼儿身心(身体、认知、个性、社会适应能力等)全面发展。

  (3)丰富体育教育活动的理论知识,更新教育观念,进而使教师能以研究的态度、发展的眼光,逐步完善本园的体育教学模式,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七、研究内容

  1、民间传统游戏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的有效运用的研究

  2、如何利用民谣,优化幼儿队列队形练*的组织与指导

  3、利用本土资源,在体育活动中开展一物多玩的研究

  以三个子课题为重点,整个小班年级组共同承担子课题的研究任务

  八、研究思路

  由幼儿园成立主课题研究组,加强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学*,从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入手,整体思考研究内容,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分工落实研究任务,逐步达成研究目标,边研究边,边边修正,确保研究方向正确,措施有效,最终将研究成果逐步成为园所文化的奠基石。

  九、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文献资料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对幼儿园体育活动内容、策略等相关资料的收集、汇总、分析,动态了解相关研究现状,正确把握有关幼儿园体育教学的相关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行动研究法:主要用于子课题的研究,在实践中探索优化幼儿园体育教学的内容与策略。

  3.案例研究法:针对本园体育教学活动进行现场记录,运用测量、评价等方法及时获取反馈信息,适时调整研究进程、方法、手段,以便达成研究目标。

  4.个案研究法:用于本园体育教学活动中对幼儿体育活动的表现、运动技能发展等的观察,并比较个体前后发展的变化,从而得出对幼儿个体或群体的认识,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

  5.经验总结法:通过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

  十、研究措施

  1.通过文献学*、参观、专题讲座等途径,帮助教师丰富相关的体育知识,加强对课题研究的认识,提高教师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现场测试等基础性研究,了解本园体育教学活动现状,并加以分析,寻找原因,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

  3.充分考虑幼儿发展的特点,建立具有层次性的目标框架(课程目标、领域目标、水*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通过情感态度、知识经验、意志品质、体能发展和社会交往五个维度来挖掘、筛选、整理优秀的体育教学活动内容,形成适合本园幼儿各年龄特点的,系统科学的体育教学活动内容。

  4.遵循幼儿园体育活动原则,根据本园幼儿的情况,活动的不同内容,幼儿不同的活动方式及环境等条件的具体情况,灵活选择适宜的材料、多样的组织形式,运用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以达到最佳锻炼效果,从而提高幼儿运动机能,促进幼儿身心发展。总结出适合本园幼儿身心特点的体育活动的教学策略,形成体现本园特色的体育教学模式。

  十一、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9~20xx.2)

  (1)采用文献法,查阅资料、分析体育教学活动现状、组织教师学*有关理论知识、了解幼儿园体育教学的意义及课题的研究方向。

  (2) 收集资料,分析调查。查阅资料,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3)确定课题相关成员,划分子课题,确立子课题研究小组,确定课题明确分工职责。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xx.3——20xx.8)

  (1)设计调查问卷与体育活动测试项目表,通过访谈、测量等方法对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现状加以分析、研究,做好幼儿园体育活动价值、本园体育教学活动现状研究幼儿身心发展的研究、本园幼儿体能发展的现状调查等基础性研究。

  (2)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相关理论学*、培训。

  (3)全面实施本课题研究,进行幼儿行为观察记录,收集数据,并进行幼儿的身心发展情况的测查、统计资料等系列研究活动,及时积累研究资料,不断总结、完善,及时调整课题实施的进程。

  (4)进行课题研究的中期评估,发现研究问题,提出下一阶段的研究重点。

  (5)各子课题研究组总结、交流、提升阶段研究经验,整理阶段研究成果,并撰写相关研究论文。

  (6)完成体育教学活动设计方案的收集。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xx.9——20xx.2)

  (1)分析整理有关课题研究资料,形成课题研究文字、音像成果资料。

  (2)提升、总结各阶段研究成果,形成课题研究报告的各类文字成果。

  (3)完成本课题研究报告以及有关的专题论文等,结题,交流和推广研究成果。

  十二、预期成果

  1、阶段成果:课题研究中期报告、课题研究典型案例、课题研究游戏活动设计、自制体育器械展示,

  2、 最终成果: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课题研究论文集

  十三、课题组织

  专家指导

  朱文学:苏州市教科院副院长

  曹丽萍:苏州市相城区教科室主任

  课题领导组

  组长:葛丽华,小学高级教师,相城区教坛新秀,区评课选优二等奖获得者。

  副组长:沈美芳,小学高级教师,相城区教坛新秀,区早期阅读工作室成员。

  课题组成员(排名不分先后)

  张建芬:小学高级教师,黄桥中心幼儿园小班年级组组长

  陈怡璐:小学一级教师

  唐 叶:小学高级教师

  朱 磊:3年以内新教师

  李庆锭:3年以内新教师

  胡燕萍:3年以内新教师

  十四、主要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顾荣芳、薛菁华《幼儿园健康教育》

  3、汪超《幼儿园体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4、王坚红《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5、郎明琪、陈培燕《幼儿园阳光体育》

  幼儿园研究报告 5

  目录

  第一章总论...........................................................................................................................3

  第一节项目概况............................................................................ 3

  第二节编制依据和范围............................................................... 4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背景、必要性和有利条件...........................................................................6

  第一节项目背景............................................................................ 6

  第二节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9

  第三节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10

  第四节场址选择与建设条件..................................................... 12

  第三章需求分析与建设规模...................................................................................................14

  第四章工程设计方案..............................................................................................................17

  第一节设计依据及建设原则..................................................... 17

  第二节建筑设计方案.................................................................... 19

  第三节结构设计方案 ................................................................. 21

  第四节给排水及消防设计......................................................... 24

  第五节强电设计.......................................................................... 28

  第六节弱电设计.......................................................................... 31

  第七节暖通方案设计说明......................................................... 36

  第五章节能和节水方案 ..........................................................................................................39

  第六章环境影响评价..............................................................................................................42

  第一节项目场址环境现状......................................................... 42

  第二节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43

  第三节环境保护措施................................................................. 44

  第七章卫生防疫与安全保护...................................................................................................46

  第一节卫生防疫.......................................................................... 46

  第二节安全保护.......................................................................... 47

  第八章项目建设管理..............................................................................................................48

  第九章项目实施方案..............................................................................................................49

  第一节项目实施进度................................................................. 49

  第二节质量保证体系................................................................. 50

  第三节招投标方案...................................................................... 51

  第十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53

  第一节投资估算.......................................................................... 53

  第二节资金筹措.......................................................................... 56

  第十一章社会效益与影响评价 ...............................................................................................57

  第十二章研究结论与建议......................................................................................................60

  第一节项目实施的建议............................................................. 60

  第二节项目研究结论................................................................. 60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某某县某某乡公办中心幼儿园建设项目

  二、建设单位:某某县某某乡人民**

  三、建设性质:新建

  四、建设地点:某某县某某乡圩镇

  五、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本幼儿园规划容量为180人,规划占地面积2184*方米,总建筑面积1800*方米。

  本项目拟建教学综合楼及校园内校门、围墙、道路硬化、绿化、活动设施、设备等。

  六、总投资及投资构成、资金筹措

  1、项目总投资220万元,其中:建安工程208万元,工程其他费用9万元,预备费3万元。

  2、项目资金来源:县级财政专项资金220万元。

  七、项目提出的理由

  教育是百年之基,是民族进步和国家振兴的基础,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和创造力的根本途径。要应对我国加入WTO的新形势,主动参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水*,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必须依靠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撑,依靠劳动者和广大市民素质的普遍提高,

  依靠广大市民受教育程度和质量的普遍提高。某某县教育事业经过改革开发三十年,特别是*十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构建起结构比较合理、质量水*较高、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教育体系,形成了自身的独特优势,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日益凸显。

  根据县委、县**关于加快推进“四化”建设进程的决策部署,大力发展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改善学前教育办学条件,通过上级专项拨款、招商引资、县财政拨款等多渠道筹措资金,新建乡(镇)中心幼儿园,并在条件充分的几个乡(镇)先行试点,这是提出本项目建设的主要理由。

  第二节编制依据和范围

  一、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幼儿园校舍建设与管理工作的通知》(教发20xx21号);

  3、《某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

  4、《某某县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规划(20xx-20xx年)》

  5、《关于印发赣州市中小学校安全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市府办字[20xx]97号);

  6、《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

  7、《城镇普通中小学校、幼儿园校舍建设标准》(建标

  [20xx]102号);

  8、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

  9、《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方法与参数》。

  二、范围

  项目研究的范围为某某县某某乡公办中心幼儿园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研究范围包括:

  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有利条件;

  2、市场预测;

  3、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工程设计;

  4、投资估算;

  5、财务及社会评价;

  6、项目实施进度建议。

  三、编制过程

  20xx年4月,为贯彻落实县委、县**关于加快推进“四化”建设进程的决策部署,大力发展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改善学前教育办学条件,县人民**计划实施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利用县级财政资金,新建某某县某某乡公办中心幼儿园。经县教育局同意,某某**洛中心小学组织有关专业人员,对某某县某某乡公办中心幼儿园建设项目进行了可行性研究。

  依据国家、省有关产业政策,对全县学前教育资源的调配和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充分论证,结合某某县某某乡建设总体规划,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并进行了实地踏看,就拟建幼儿园场址的生态环境,水、电资源及地理环境现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并收集了项目有关基础资料,在此基础上编制了。


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范文5份(扩展8)

——初中物理课题中期研究报告范文5份

  初中物理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1

各位专家、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由莒镇中学物理课题组承担的'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模式的研究'课题,与20xx年9月份申报,与11月份开题被确立为禹城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立项的课题,今天,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研究情况向各位专家、领导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合作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新大纲明确指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在学生的学*探索过程中,通过交流、讨论、合作学*等方式,适时有效地给予引导和帮助'.《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人,不再是课堂的主宰,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主体,这就要求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的主人。为此,我们物理教研组决定进行《小组合作学*模式》的研究,期望通过课题研究,提高课堂效率,进行有效教学。并给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和锻炼自己的机会,让学生经历学*的过程,体验学*的乐趣,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合作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合作,要求学生努力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评论他人的观点,学会进行物理交流,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使学生在集体的学*合作中逐步意识到在当今竞争的社会中,有比竞争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合作。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①通过课题研究提炼构建有助于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性学*的课堂教学一般模式和探索出一套符合我校实际的小组合作学*的基本策略。

  ②通过小组合作学*,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民主的意识、竞争的意识、创新的意识和善于表达的能力。

  ③小组合作学*中,研究学生心理发展和个性完善的联系,研究小组合作学*模式成效的评定及多元的评价策略。

  研究重点:课堂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探究学*的策略的研究及小组探究学*与学生能力培养的研究

  研究难点:小组合作探究学*中的教学评价的研究

  三、课题的研究过程及进展情况

  1.学*相关理论,为课题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首先我们课题组的成员自己学*相关理论,大家利用课余时间查阅>心理学、合作学*等方面的理论文献和各种案例。利用每周的教研时间大家沟通交流,经过不断的讨论甚至是争论,老师们的思想观念渐渐地统一,并确定了课题研究的内容。确定主题之后,我们物理组又一起学*了一些相关的现代教学理论,主要有《何使小组合作学*更有效?》、《小组合作学*的分组方法及原则》、《浅谈小组合作学*中教师的作用》等,通过这些理论学*我们大家对小组合作学*的认识更加深刻,为课题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进行实践,开展合作学*,改进合作方法。我们的课题研究于20xx年10月正式进行课堂实践,课题组成员分别按照各自设定的小组合作模式开展起来。先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试着运行,主要的研究方法采用的是案例分析法,我们学校一直采用集体备课的教研形式,每学期每位教师至少做一次公开课,我们物理组每两周有一位教师上示范课,我们的课题研究结合讲课教师的课例进行分析,共同探究进行小组合作学*的策略和方法。为了了解我校的小组合作学*现状,我们于今年的11月份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我们共调查了六个各班的*300名学生,调查问卷及调查资料见档案,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①、学生对小组合作学*模式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这种学*方式比较感兴趣。

  ②、课题组的老师们都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模式,在学生心中已认可了这种学*模式,在合作前,教师都能结合教学,给学生明确的合作任务,明确的合作目标,并有一定的分工,在合作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合作者' '参与者' '咨询者' '指导者'的作用,参与学生的讨论,及时发现问题,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指导学*有困难的学生,争取不使每个学生'掉队' ,并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之上获得进步和发展。

  ③、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在合作学*环节,教师们做的还可以,但合作之后的评价可以说还是一个'空白'有的老师对发言的学生进行个别表扬,有的老师通过发激励卡的形式对小组进行表扬,但没有一个老师综合评价每个小组的表现,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表扬和认可,我们的学生在一番努力打拼之后,虽然硕果累累,但却没有得到任何的赞誉和奖励,下次还会努力打拼吗?我们总是要求学生在课上有出色的表现,学生对我们同样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可是我们的表现却让学生很是失望,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小组合作学*方式的倡导和研究,不断地丰富它,充实它,让它在教科研的道路上开出璀璨的花。

  初中物理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2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物理作业是物理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是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还能对学生的物理学*起到一个导向作用。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物理作业,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积极地学,灵活地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传统物理作业设置的弊端

  传统的教育注重智力测验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这个指挥棒“指使”很多教师实行“题海战术”,布置的是千人一面的统一作业,学生课外往往处于题海之中,有做不完的*题,想不尽的难题,学生课外负担重,但收效甚微。学生有厌做心理,抄袭作业现象普遍,课外作业往往流于形式。

  传统作业往往强调学生的“独立完成”,注重独立思考,忽视合作学*的方式。以往的作业围绕书本做文章。一方面,作业中要解决的问题存在着与实际生活脱离的事实;另一方面,学生完成作业也不需要深入生活,从概念到概念,从公式到公式,仅靠冥思苦想,纸上谈兵即可。这样就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引起学生的反感。久而久之,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僵化了学生的思维,造成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能力较差。而好的作业设计,不仅可以巩固课堂所要求掌握的知识,更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学*兴趣、开发学生智力和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和创新能力。

  2、教学改革的需要

  随着物理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新教学策略的落实,教育创新的意识已深入课堂,并且也应该深入到物理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物理作业的创新自然不会例外。作业训练与批改可深化概念、规律的理解,应当成为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和巩同学生的学*兴趣的手段,足教学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教师在*时的教学中应充分重视物理作业的设计。传统的作业观已不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物理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作为教学有机组成部分的物理作业应该实现质的转变。优化学生的作业设计,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因此,课题组针对费城二中的教学实际、学生实际和物理学科特点,为促进学生的发展,提出本课题的研究。

  二、中期研究时间

  20xx年1月——20xx年12月

  三、中期研究目标

  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当前初中物理作业设计出现的问题、注意事项,初步设计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作业体系。

  四、中期研究的方法

  1、运用群体优化法,课题组成员分工负责研究内容,有分有合。

  2、调查法:通过听课、座谈、问卷调查等手段搞清目前初中物理作业设置及运用的现状,并经过综合分析,找出影响物理教学效率的症结所在。

  3、资料法:利用图书馆和校园网,查阅有关资料,借助前人的理论和经验,指导我们的实验研究,为课题研究提供丰富详尽的背景资料,并更新了课题组成员的教育观念。

  4、培训学*:首先由部分课题组成员外出参观学*,然后组织全体课题组成员共同学*他们带回的学*内容及体会,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教育思想。

  5、实验法。尝试在选择班级进行教学实验的初步研究,以便对课题研究内容进行科学分析和修改。

  6、访谈法。在课题试验实施过程中,课题组教师不定期地与学生进行个别访谈和集体访谈,随时掌握学生对课题的反应和要求,及时调整和完善课题计划和具体的课题实施方式。

  五、中期研究过程:

  1、申报:本课题于20xx年11月向山东省教育学会中学物理教学研究会递交申报表。

  2、立项:本课题于20xx年12月经山东省教育学会中学物理教学研究会审查批准立项成为省级科研课题。

  3、开题:本课题组于20xx年5月在费县教育局教研室的指导下,经我校教科室精心准备,在本校隆重举行题为“关于初中物理作业‘个性化’设计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会。

  4、理论学*:本课题立项后随即收集有关文献资料,通过教研活动,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有关的理论学*。使老师们认识到在新课程背景下加强物理物理作业设计的意义和重要性,在学*中提高了对本课题研究的认识和了解,清楚本课题研究的价值所在。并撰写了相应的学*心得和体会。

  5、召开课题组全体成员会议,细化各成员的分工和任务,制定课题管理措施,规范课题研究行为。

  6、初步实践与调查:开始尝试在所选择的班级进行教学实验的初步研究;调查了解初中物理作业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注意事项,建立学生管理档案;明确研究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对课题研究内容进行科学分析和修改。为下一步研究的全面实施打下基础。

  六、中期研究成果:

  1、本课题组成员查找出大量的物理资料,进行课题理论学*;教师在学*中提高了对本课题研究的认识和了解,并撰写了相关的学*心得和体会。

  2、形成系统的课题管理体系,规范了课题组成员的研究行为。

  3、尝试在选择班级进行教学实验的初步研究;调查了解初中物理作业设计出现的`问题及注意事项,建立学生管理档案;明确研究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对课题研究内容进行科学分析和修改。研究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费城二中初中物理学生学情卡”。

  4、掌握了一些课题研究的常用方法。

  七、问题与反思

  1、我们开展的研讨活动的主题虽然都是来自于一线教师的困惑,但有些问题并没有真正深入到核心,如何在实践、思考中提炼出值得研究的问题,是我们面对的一大的挑战。

  2、课题研究存在不*衡现象,课题组成员有些是按计划在认真研究,并且已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有少数组员,因为操作上的问题或者是个人的因素,研究成效一直不明显。如何帮助这些课题组成员重新调整研究方案,找到适当的切入口,是下一阶段的重要工作。

  3、教师科研水*和能力有待提高。希望有关部门多些举办教研培训活动,包括讲座、研讨、观摩、学*等,以利提高教师的科研水*。

  4、在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如何防止浮躁、急功*利的心态?

  八、下一阶段研究计划:

  1、总结经验、材料,课题组成员形成共性作业,进行创造性研究使用,使之能恰到好处地渗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初步适应下一阶段的教学实践。这项工作既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

  2、进行个人研究和集体研究相结合,对从实践中探索的经验、方法加以提炼和总结,并上升为科学理论,发表教研论文。

  3、资料整理和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并进行评价和反思,做好课题研究结题的准备工作。

  初中物理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3

各位专家、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由莒镇中学物理课题组承担的'初中物理小组合作学*模式的研究'课题,与20xx年9月份申报,与11月份开题被确立为禹城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立项的课题,今天,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研究情况向各位专家、领导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合作精神、合作意识、合作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新大纲明确指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在学生的学*探索过程中,通过交流、讨论、合作学*等方式,适时有效地给予引导和帮助'.《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人,不再是课堂的主宰,取而代之的是以学生为主体,这就要求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的主人。为此,我们物理教研组决定进行《小组合作学*模式》的研究,期望通过课题研究,提高课堂效率,进行有效教学。并给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和锻炼自己的机会,让学生经历学*的过程,体验学*的乐趣,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在合作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合作,要求学生努力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评论他人的观点,学会进行物理交流,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使学生在集体的学*合作中逐步意识到在当今竞争的社会中,有比竞争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合作。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

  ①通过课题研究提炼构建有助于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性学*的课堂教学一般模式和探索出一套符合我校实际的小组合作学*的基本策略。

  ②通过小组合作学*,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民主的意识、竞争的意识、创新的意识和善于表达的能力。

  ③小组合作学*中,研究学生心理发展和个性完善的联系,研究小组合作学*模式成效的评定及多元的评价策略。

  研究重点:课堂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探究学*的策略的研究及小组探究学*与学生能力培养的研究

  研究难点:小组合作探究学*中的教学评价的研究

  三、课题的研究过程及进展情况

  1.学*相关理论,为课题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首先我们课题组的成员自己学*相关理论,大家利用课余时间查阅>心理学、合作学*等方面的理论文献和各种案例。利用每周的教研时间大家沟通交流,经过不断的讨论甚至是争论,老师们的思想观念渐渐地统一,并确定了课题研究的内容。确定主题之后,我们物理组又一起学*了一些相关的现代教学理论,主要有《何使小组合作学*更有效?》、《小组合作学*的分组方法及原则》、《浅谈小组合作学*中教师的作用》等,通过这些理论学*我们大家对小组合作学*的认识更加深刻,为课题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进行实践,开展合作学*,改进合作方法。我们的课题研究于20xx年10月正式进行课堂实践,课题组成员分别按照各自设定的小组合作模式开展起来。先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试着运行,主要的研究方法采用的是案例分析法,我们学校一直采用集体备课的教研形式,每学期每位教师至少做一次公开课,我们物理组每两周有一位教师上示范课,我们的'课题研究结合讲课教师的课例进行分析,共同探究进行小组合作学*的策略和方法。为了了解我校的小组合作学*现状,我们于今年的11月份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我们共调查了六个各班的*300名学生,调查问卷及调查资料见档案,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①、学生对小组合作学*模式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这种学*方式比较感兴趣。

  ②、课题组的老师们都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模式,在学生心中已认可了这种学*模式,在合作前,教师都能结合教学,给学生明确的合作任务,明确的合作目标,并有一定的分工,在合作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合作者' '参与者' '咨询者' '指导者'的作用,参与学生的讨论,及时发现问题,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指导学*有困难的学生,争取不使每个学生'掉队' ,并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之上获得进步和发展。

  ③、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在合作学*环节,教师们做的还可以,但合作之后的评价可以说还是一个'空白'有的老师对发言的学生进行个别表扬,有的老师通过发激励卡的形式对小组进行表扬,但没有一个老师综合评价每个小组的表现,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表扬和认可,我们的学生在一番努力打拼之后,虽然硕果累累,但却没有得到任何的赞誉和奖励,下次还会努力打拼吗?我们总是要求学生在课上有出色的表现,学生对我们同样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可是我们的表现却让学生很是失望,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小组合作学*方式的倡导和研究,不断地丰富它,充实它,让它在教科研的道路上开出璀璨的花。

  初中物理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4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有效课堂甚至高效课堂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新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我们申报了市级课题《中学物理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旨在针对我校实施新课改后,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求有效的解决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获得高质量的教育效果。随之积极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融通课堂内外,积极构建“有效课堂甚至高效课课堂”。现将我校在该课题研究方面所做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课题组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成立课题领导小组

  (二)组织开题学*,明确意义

  课题申报成功后,召开了校级开题会。会上,课题负责人宣读了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为做好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目标,明确了追求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以转变和优化师生传统教学方式为重点,广泛开展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良好*惯,为师生健康成长和学校科学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进行了“课堂教学低效原因”调查分析。通过全体教师课堂教学效果自我反思与调查,通过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讨论,结合自己教学实践,分析目前学校、学生、家庭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的方法、策略;通过课题组成员分学科走进课堂,进行课堂观察与调研,对本校常态课堂教学实况作进一步的了解、分析,开展本校课堂教学低效原因的调查工作,明确课题研究的方向与侧重,寻找研究的突破口。

  (四)依据调查分析各年级学科教研组确立了本组的研究侧重点与子课题。

  (五)以“优化教学环节构建有效课堂”为主题开展课题研究活动。理论学*,理念先行研究指出,长期的被动学*状态下学生形成的不良*惯,导致学生学*自主性差、两极分化严重等不良问题,要改变这种局面,真正展现学生学*状态的真实性,就需要教师主动改变、提升思路、强化行动。所以组织教师采用自学与外出培训学*,观看专题讲座视频等形式,进行理论学*,更新观念,学*新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先后组织教师学*和观看了余文森教授撰写的《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给老师的100条建议》、《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等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和视频。

  课堂实践,寻找策略

  (1)研读课标与教材

  经过分析研究,一致认为在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中,教师对教材的熟悉程度、理解认识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号召教师结合课标研读教材,以教学内容为契机再学课标。要求教师先认真研读课标,分析教材,掀起研读教材、分析教材的良好教研氛围。通过这一活动,使每位教师从思想上高度重视,都能认真学*课程标准,研读教材,用课程改革的理念、整体联系的观点,在读懂教材上做文章,在读懂学生、读懂课堂上下功夫。

  (2)立足常态课提高课堂有效性

  立足常态课,即教研组或分管领导采用随机抽查听课的形式,发现问题及时研讨点评,让每位教师明确一节常规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和任务要求,教法学法等环节内容,能结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有效组织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当堂学*任务,达成既定学*目标为标准,努力提高常规课的教学效率。

  推进教研课。为了帮助教师形成相互学*、取长补短的研究氛围,促进教师听课评课的实效,开展了有效课堂教学研究展示活动。在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集体备课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学校公开课。依据课堂评价,通过教师全程参与,实现资源共享,达到了教学水*共同提高的目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为教师的高效课堂研究提供实在的研究案例,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引领示范课。即发挥本土资源,组织和开展本校各级能手示范观摩课活动,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促进相互学*和提高。

  “进名校,访名师,解读有效课堂”主题教研活动。课题组曾多次鼓励和安排相关老师去其它兄弟学校学*借荐,以提高对有效(高效)课堂的深入理解。通过学*,使老师们重新认识了课堂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深了对有效课堂的理解,同时也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总之,各项活动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以“优化教学环节、构建有效课堂、追求高效课堂”为宗旨,不断加强教风、学风建设,促进了我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了课题向更深层次的推进。

  二、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效

  (一)通过研究,明晰了构建有效课堂甚至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1.首先要静下心来钻研教材和备课,静下心来研究学生,明确了理清了教师角色。

  只有备课充分,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准确把握重难点,要充分研究好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的掌握水*和课型的不同设计灵活的教法。在课堂教学中要适当分层,不能一把抓;要体现有所侧重,不能一刀切;在充分了解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取舍。把教学目标分解若干个教学活动目标。这样既提升到了优的学*优势又适当兼顾差生。在教学活动中知识点的呈现要也分层次,循序渐进,做到兼顾共性,照顾个性。教师在活动设计中要有前瞻性,留有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但要注意如何避免出现一些设计上的无效活动,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2.做好课堂提问环节。设计的问题要有梯度。不同层次的问题要有不同水*的学生回答。要让基础很差的学生对已经由其他学生回答对了的问题进行重复,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进步。教师要像无私的太阳一样,毫不保留地吧赞美之词送给那些需要我们鼓励的学生。做到在课堂上人人*等。尊重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权。在课堂上要对学生的评价及时到位。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勇敢地站起来,体面地坐下去。所以及时的表扬、必要的耐心、适当的有趣的课堂活动更能激发他们学*积极的内驱力。

  3.作业的布置要体现侧重和分层的原则。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要做出不同的标准的要求。

  4.课堂练*要稳扎稳打。向学生提出小目标,有小目标的完成来逐渐向大的目标靠*。要求学生小步子,低起点。逐步的积累来完成一节课总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5.开展好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体验小组合作的成功感。鼓励优生带动差生,让基础差的学生能在小组成员的帮助下,体会到学*的快乐。鼓励他们把小组讨论的结果展示给大家,使他们知道同学们和老师都没有抛弃他们,也没有放弃他们,愿意帮助他们取得进步。

  在教学环节的.有效策略探讨和研究中,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较成功地解决了课题中提到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定位的策略,学生自主学*和学*形式的相关问题。

  (二)通过研究,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1、教师对有效教学的理念和教学策略有了较为深入地了解

  研究促使教师走进“有效教学”,研究“有效教学”,实施“有效教学”。在过程中,老师们进一步认识到了有效教学的本质,理解了开展有效教学的目的,感受到实施有效教学的必要性。在研究中,他们了解了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实施的基本流程,并且对优化每个流程的有效策略有了较为清晰地认识。

  2、教师的科研意识普遍增强,科研水*显著提高,名师成长梯队已经形成教师们深刻认识到科研给学校带来的活力,他们都力图借助课题研究提升学校教学品位,改变教师的教学状态,提升自身的工作质态。在研究中我们积极组织教师撰写课题论文和案例反思,并汇编成《中学物理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论文集》教师的课题研究成果,经过教、研、思、写等多层次的磨炼,不少教师在课题研究中脱颖而出,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

  3、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断提升,教学水*不断提高

  一年多来,我们通过课题研究的引领,教研风气空前浓厚,教学策略和方法的优化正成为广大教师数学教学的追求目标。教师们在一次次研究、追寻、反思、改进中,教学水*得到了提高,教学能力不断提升。

  (三)通过研究,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随着学*方式的不断优化,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不断增强,课堂上学生搞小动作的少了,专心听讲的人多了;只会倾听的人少了,会听善思敢说的人多了;教师说话的时间少了,学生表达的多了;单一评价的少了,学生参与的多了。总之,一个积极向上、紧张有序、和谐文明的课堂气氛形成了。

  今后,我们要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去重视每个学生的发展,不再戴着“有色眼镜”把学生分成上,中,下三等,改变教师一贯地运用师威和高高在上的身份进行知识的传授,而是走下讲台来到学生中和学生一起探究知识。

  初中物理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5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有效课堂甚至高效课堂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追求。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新课程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我们申报了市级课题《中学物理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旨在针对我校实施新课改后,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求有效的解决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获得高质量的教育效果。随之积极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融通课堂内外,积极构建“有效课堂甚至高效课课堂”。现将我校在该课题研究方面所做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课题组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成立课题领导小组

  (二)组织开题学*,明确意义

  课题申报成功后,召开了校级开题会。会上,课题负责人宣读了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为做好课题研究的各项工作,提出了明确的任务和目标,明确了追求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以转变和优化师生传统教学方式为重点,广泛开展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学*的良好*惯,为师生健康成长和学校科学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进行了“课堂教学低效原因”调查分析。通过全体教师课堂教学效果自我反思与调查,通过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讨论,结合自己教学实践,分析目前学校、学生、家庭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的方法、策略;通过课题组成员分学科走进课堂,进行课堂观察与调研,对本校常态课堂教学实况作进一步的了解、分析,开展本校课堂教学低效原因的调查工作,明确课题研究的方向与侧重,寻找研究的突破口。

  (四)依据调查分析各年级学科教研组确立了本组的研究侧重点与子课题。

  (五)以“优化教学环节构建有效课堂”为主题开展课题研究活动。理论学*,理念先行研究指出,长期的被动学*状态下学生形成的不良*惯,导致学生学*自主性差、两极分化严重等不良问题,要改变这种局面,真正展现学生学*状态的真实性,就需要教师主动改变、提升思路、强化行动。所以组织教师采用自学与外出培训学*,观看专题讲座视频等形式,进行理论学*,更新观念,学*新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先后组织教师学*和观看了余文森教授撰写的《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给老师的100条建议》、《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等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和视频。

  课堂实践,寻找策略

  (1)研读课标与教材

  经过分析研究,一致认为在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中,教师对教材的熟悉程度、理解认识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号召教师结合课标研读教材,以教学内容为契机再学课标。要求教师先认真研读课标,分析教材,掀起研读教材、分析教材的良好教研氛围。通过这一活动,使每位教师从思想上高度重视,都能认真学*课程标准,研读教材,用课程改革的理念、整体联系的观点,在读懂教材上做文章,在读懂学生、读懂课堂上下功夫。

  (2)立足常态课提高课堂有效性

  立足常态课,即教研组或分管领导采用随机抽查听课的形式,发现问题及时研讨点评,让每位教师明确一节常规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和任务要求,教法学法等环节内容,能结合学生年龄和心理特点,有效组织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当堂学*任务,达成既定学*目标为标准,努力提高常规课的教学效率。

  推进教研课。为了帮助教师形成相互学*、取长补短的研究氛围,促进教师听课评课的实效,开展了有效课堂教学研究展示活动。在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集体备课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学校公开课。依据课堂评价,通过教师全程参与,实现资源共享,达到了教学水*共同提高的目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为教师的高效课堂研究提供实在的研究案例,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引领示范课。即发挥本土资源,组织和开展本校各级能手示范观摩课活动,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促进相互学*和提高。

  “进名校,访名师,解读有效课堂”主题教研活动。课题组曾多次鼓励和安排相关老师去其它兄弟学校学*借荐,以提高对有效(高效)课堂的深入理解。通过学*,使老师们重新认识了课堂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深了对有效课堂的理解,同时也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总之,各项活动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以“优化教学环节、构建有效课堂、追求高效课堂”为宗旨,不断加强教风、学风建设,促进了我校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促进了课题向更深层次的推进。

  二、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效

  (一)通过研究,明晰了构建有效课堂甚至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1.首先要静下心来钻研教材和备课,静下心来研究学生,明确了理清了教师角色。

  只有备课充分,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准确把握重难点,要充分研究好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的掌握水*和课型的不同设计灵活的教法。在课堂教学中要适当分层,不能一把抓;要体现有所侧重,不能一刀切;在充分了解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取舍。把教学目标分解若干个教学活动目标。这样既提升到了优的学*优势又适当兼顾差生。在教学活动中知识点的呈现要也分层次,循序渐进,做到兼顾共性,照顾个性。教师在活动设计中要有前瞻性,留有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但要注意如何避免出现一些设计上的无效活动,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2.做好课堂提问环节。设计的问题要有梯度。不同层次的问题要有不同水*的学生回答。要让基础很差的学生对已经由其他学生回答对了的问题进行重复,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进步。教师要像无私的太阳一样,毫不保留地吧赞美之词送给那些需要我们鼓励的学生。做到在课堂上人人*等。尊重每一个学生都有发言权。在课堂上要对学生的评价及时到位。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勇敢地站起来,体面地坐下去。所以及时的表扬、必要的耐心、适当的有趣的课堂活动更能激发他们学*积极的内驱力。

  3.作业的布置要体现侧重和分层的原则。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要做出不同的标准的要求。

  4.课堂练*要稳扎稳打。向学生提出小目标,有小目标的完成来逐渐向大的目标靠*。要求学生小步子,低起点。逐步的积累来完成一节课总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5.开展好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体验小组合作的成功感。鼓励优生带动差生,让基础差的学生能在小组成员的帮助下,体会到学*的快乐。鼓励他们把小组讨论的结果展示给大家,使他们知道同学们和老师都没有抛弃他们,也没有放弃他们,愿意帮助他们取得进步。

  在教学环节的有效策略探讨和研究中,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较成功地解决了课题中提到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定位的策略,学生自主学*和学*形式的相关问题。

  (二)通过研究,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1、教师对有效教学的理念和教学策略有了较为深入地了解

  研究促使教师走进“有效教学”,研究“有效教学”,实施“有效教学”。在过程中,老师们进一步认识到了有效教学的本质,理解了开展有效教学的目的,感受到实施有效教学的必要性。在研究中,他们了解了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实施的基本流程,并且对优化每个流程的有效策略有了较为清晰地认识。

  2、教师的科研意识普遍增强,科研水*显著提高,名师成长梯队已经形成教师们深刻认识到科研给学校带来的活力,他们都力图借助课题研究提升学校教学品位,改变教师的教学状态,提升自身的工作质态。在研究中我们积极组织教师撰写课题论文和案例反思,并汇编成《中学物理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论文集》教师的课题研究成果,经过教、研、思、写等多层次的磨炼,不少教师在课题研究中脱颖而出,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

  3、教师的教学能力不断提升,教学水*不断提高

  一年多来,我们通过课题研究的引领,教研风气空前浓厚,教学策略和方法的优化正成为广大教师数学教学的追求目标。教师们在一次次研究、追寻、反思、改进中,教学水*得到了提高,教学能力不断提升。

  (三)通过研究,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随着学*方式的不断优化,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不断增强,课堂上学生搞小动作的少了,专心听讲的人多了;只会倾听的人少了,会听善思敢说的人多了;教师说话的时间少了,学生表达的多了;单一评价的少了,学生参与的多了。总之,一个积极向上、紧张有序、和谐文明的课堂气氛形成了。

  今后,我们要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去重视每个学生的发展,不再戴着“有色眼镜”把学生分成上,中,下三等,改变教师一贯地运用师威和高高在上的身份进行知识的传授,而是走下讲台来到学生中和学生一起探究知识。


德育小课题研究报告范文5份(扩展9)

——课题研究报告格式汇总五篇

  课题研究报告格式 1

  可使用比正文大1-2号的字型与变化了的字体(黑体)来排列,上空2-3行,下空1-2行。

  二、署名

  接标题下一行,一般写上“××单位课题组”,在右上角打上一个“*”,然后在首页文末划一横线下面加注,也注上“*”号相呼应。加注时要标明课题的级别、性质、归属、立题年份、负责人姓名、成员(顾问)姓名、研究报告的撰写者以及一些谢辞。也可单独列一页,或放置正文末尾括号中,将具体的工作与成员予以说明。

  三、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内容摘要是对研究报告中所描述的背景、采用的主要方法、形成的结论与提出的新见解的简要说明,以100-300字为宜,接着“××单位课题组”空1-2行,其中“内容摘要”用中括号,变体字。

  关键词除了帮助检索之外,还在于可提醒本研究报告的阅读者着意理解所列词语,以2-5个为宜,紧接着“内容摘要”,其中“关键词”也用中括号,变体字。

  四、正文

  正文是教育科研报告的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的提出⑴是揭示问题或困难;⑵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⑶是研究现状的综述⑷是本课题关键概念的界定。

  2、课题研究目标 目标的确定与后文的研究效果分析的思路要一致,有一定的联系。

  3、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框架

  这一部分需说明自己对本课题研究思路的角度和特色,还要将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工具、研究步骤等方面的问题交代清楚。

  4、课题已经的内容与方法 这是研究成果的主体,是课题研究内容的全面展开。

  5、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结果是根据研究过程中搜集到的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后展示的客观事实,它告诉我们最终得到什么,这些东西是什么。结果可用图直观表达,也可用文字简要说明。

  五、结论

  这是整个研究过程的结晶。它是在研究结果分析的基础上经过推理、判断、归纳而概括出更高一个层次的成果或观点。结论指出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今后应怎样办等。

  六、存在的问题与后续的研究

  七、报告落笔的时间:

  一般放在正文右下方。

  参考资料的基本格式

  引用对象 基本格式

  书籍类 作者名《书名》(出版社,×年×月版)

  刊物类 作者名《文章题目》(《刊物名》,×年第×版)

  报纸类 作者名《文章题目》(《报纸名》,×年×月×日)

  成果汇编

  一、封面

  说明课题来源、立题编号、课题名、课题负责人和承担单位、立题时间和结题时间等

  二、目录

  三、主报告

  正文小四号,1.5倍间距;大标题(题目)三号,粗黑体;一级子标题四号,黑体;二、三级标题与正文同字号,字体变。附件如篇幅较多,正文可用五号,单倍间距,标题字号相应缩小。

  四、附件

  包括课题申报表、研究方案、立项通知、子课题研究报告、有较强阶段特征的阶段研究报告、相关的研究论文、设计的相关材料(如调查表),相关的个案研究报告、教学设计、活动设计、相关成果的获奖证明及其他有关材料。(学生的作品一般不纳入汇编,在附典型教案或课堂实录时,还应加上相关的点评,以说明该个案对主成果的联系)

  温馨提示:课题研究报告没有固定模式,仅供参考。研究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写。

  课题研究报告格式 2

  一、课题的界定

  读写结合点:是指在八年级语文学*阶段能利于学生作文写作能力提高的一切材料。包括课文仿写(片断或整体)、单元主题、课后“研讨与练*”、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等素材。

  八年级学生作文写作能力:八年级,一般指初中二年级,它在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它既要为初中一年级写作具体生动的记叙文继续打牢夯实基础,同时又要为初中三年级写作简单的议论文作好铺垫,以适应初三中考的需要。

  八年级作文写作能力具体是指《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能写内容具体的记叙文,明白清楚的简单说明文,和根据生活需要而定的日常应用文。

  二、课题研究需解决的问题

  要想提高八年级学生的作文写作水*,说易也易,说难也难,难易的转化点全掌握在我们教师的手中,那就是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材现行编排和学生基本写作现状的基础上,能够首先尊重教材,同时又能紧扣教材本身,动点脑筋、想出办法,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身理心理的发展,开启思维、拓宽途径、挖掘适合学生作文训练的读写结合点来创造性的应对教材,切实保持、保证学生阅读能力、语文素养的提高、提升的同时,写作能力也得到相应提高。当然,最需解决的问题是在了解八年级作文写作能力具体是指《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的“能写内容具体的记叙文,明白清楚的简单说明文,和根据生活需要而定的日常应用文”的基础上,对读写结合点“在八年级语文学*阶段能利于学生作文写作能力提高的一切材料。包括课文仿写(片断或整体)、单元主题、课后‘研讨与练*’、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等素材”的准确有效确立、及有效组织学生读写结合训练从而摸索出一条可供操作的具体模式,切实可行的提高八年级学生的作文能力了。

  三、课题研究的政策或理论依据

  1、新课程改革关于“以人为本”的理论。只有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真正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才能最终实现“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

  2、新课程改革关于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规律,选择教学策略的理论。只有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并且将阅读与写作紧密相联,互为促进,才能让学生掌握运用语文规律,触摸到语文学*的命脉之所在。

  3、大语文教学观的理论。只有树立语文的内涵与外延是相等的理念,才能让学生学会到生活中去“找米下锅”,将语文学*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语文学*之路将越走越宽,越学越轻松,越学越有趣。

  4、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理论是现代教育的要求和必然趋势。从本质上说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不断发展的过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挖掘读写结合点,提高八年级学生作文写作能力”是伴随着学校教育课堂教学而生,已有不少探索和积累,有很多可借鉴的有生命力的东西。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

  现象分析:纵观八年级学生,作文写作能力普遍低下,“没话写”、“不会写”、“写不好”仍是困扰他们的三大难题。细究原因不外以下几种:

  1、新教材编写过程中将写作、口语交际融合于综合性学*之中,本身就暴露出重阅读轻写作的倾向,给人造成作文写作板块不突出之缺憾;

  2、受新教材编排意图的影响和教师的专业素养及教学能力等限制,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重视学生的作文,不会上,不敢上,怕上作文课的教师比比皆是;

  3、因教师本人不够重视,造成学生*时训练的机会减少;

  课题研究报告格式 3

  一、标题

  可使用比正文大1-2号的字型与变化了的字体(黑体)来排列,上空2-3行,下空1-2行。

  二、署名

  接标题下一行,一般写上“××单位课题组”,在右上角打上一个“*”,然后在首页文末划一横线下面加注,也注上“*”号相呼应。加注时要标明课题的级别、性质、归属、立题年份、负责人姓名、成员(顾问)姓名、研究报告的撰写者以及一些谢辞。也可单独列一页,或放置正文末尾括号中,将具体的工作与成员予以说明。

  三、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内容摘要是对研究报告中所描述的背景、采用的主要方法、形成的结论与提出的新见解的简要说明,以100-300字为宜,接着“××单位课题组”空1-2行,其中“内容摘要”用中括号,变体字。

  关键词除了帮助检索之外,还在于可提醒本研究报告的阅读者着意理解所列词语,以2-5个为宜,紧接着“内容摘要”,其中“关键词”也用中括号,变体字。

  四、正文

  正文是教育科研报告的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的提出⑴是揭示问题或困难;⑵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⑶是研究现状的综述⑷是本课题关键概念的界定。

  2、课题研究目标 目标的确定与后文的研究效果分析的思路要一致,有一定的联系。

  3、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框架

  这一部分需说明自己对本课题研究思路的角度和特色,还要将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工具、研究步骤等方面的问题交代清楚。

  4、课题已经的内容与方法 这是研究成果的主体,是课题研究内容的`全面展开。

  5、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结果是根据研究过程中搜集到的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后展示的客观事实,它告诉我们最终得到什么,这些东西是什么。结果可用图直观表达,也可用文字简要说明。

  五、结论

  这是整个研究过程的结晶。它是在研究结果分析的基础上经过推理、判断、归纳而概括出更高一个层次的成果或观点。结论指出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今后应怎样办等。

  六、存在的问题与后续的研究

  七、报告落笔的时间:

  一般放在正文右下方。

  参考资料的基本格式

  引用对象 基本格式

  书籍类 作者名《书名》(出版社,×年×月版)

  刊物类 作者名《文章题目》(《刊物名》,×年第×版)

  报纸类 作者名《文章题目》(《报纸名》,×年×月×日)

  成果汇编

  一、封面

  说明课题来源、立题编号、课题名、课题负责人和承担单位、立题时间和结题时间等

  二、目录

  三、主报告

  正文小四号,1.5倍间距;大标题(题目)三号,粗黑体;一级子标题四号,黑体;二、三级标题与正文同字号,字体变。附件如篇幅较多,正文可用五号,单倍间距,标题字号相应缩小。

  四、附件

  包括课题申报表、研究方案、立项通知、子课题研究报告、有较强阶段特征的阶段研究报告、相关的研究论文、设计的相关材料(如调查表),相关的个案研究报告、教学设计、活动设计、相关成果的获奖证明及其他有关材料。(学生的作品一般不纳入汇编,在附典型教案或课堂实录时,还应加上相关的点评,以说明该个案对主成果的联系)

  温馨提示:课题研究报告没有固定模式,仅供参考。研究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写。

  课题研究报告格式 4

  随着人们自身素质提升,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报告,其在写作上有一定的技巧。我们应当如何写报告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课题研究报告格式,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标题

  可使用比正文大1—2号的字型与变化了的字体(黑体)来排列,上空2—3行,下空1—2行。

  二、署名

  接标题下一行,一般写上“××单位课题组”,在右上角打上一个“x”,然后在首页文末划一横线下面加注,也注上“x”号相呼应。加注时要标明课题的级别、性质、归属、立题年份、负责人姓名、成员(顾问)姓名、研究报告的撰写者以及一些谢辞。也可单独列一页,或放置正文末尾括号中,将具体的工作与成员予以说明。

  三、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内容摘要是对研究报告中所描述的背景、采用的主要方法、形成的结论与提出的新见解的简要说明,以100—300字为宜,接着“××单位课题组”空1—2行,其中“内容摘要”用中括号,变体字。

  关键词除了帮助检索之外,还在于可提醒本研究报告的阅读者着意理解所列词语,以2—5个为宜,紧接着“内容摘要”,其中“关键词”也用中括号,变体字。

  四、正文

  正文是教育科研报告的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的提出⑴是揭示问题或困难;⑵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⑶是研究现状的综述⑷是本课题关键概念的界定。

  2、课题研究目标目标的确定与后文的研究效果分析的思路要一致,有一定的联系。

  3、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框架

  这一部分需说明自己对本课题研究思路的角度和特色,还要将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工具、研究步骤等方面的问题交代清楚。

  4、课题已经的内容与方法这是研究成果的主体,是课题研究内容的全面展开。

  5、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结果是根据研究过程中搜集到的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后展示的客观事实,它告诉我们最终得到什么,这些东西是什么。结果可用图直观表达,也可用文字简要说明。

  五、结论

  这是整个研究过程的结晶。它是在研究结果分析的基础上经过推理、判断、归纳而概括出更高一个层次的.成果或观点。结论指出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今后应怎样办等。

  六、存在的问题与后续的研究

  七、报告落笔的时间:

  一般放在正文右下方。

  参考资料的基本格式

  引用对象基本格式

  书籍类作者名《书名》(出版社,×年×月版)

  刊物类作者名《文章题目》(《刊物名》,×年第×版)

  报纸类作者名《文章题目》(《报纸名》,×年×月×日)

  成果汇编

  一、封面

  说明课题来源、立题编号、课题名、课题负责人和承担单位、立题时间和结题时间等

  二、目录

  三、主报告

  正文小四号,1.5倍间距;大标题(题目)三号,粗黑体;一级子标题四号,黑体;二、三级标题与正文同字号,字体变。附件如篇幅较多,正文可用五号,单倍间距,标题字号相应缩小。

  四、附件

  包括课题申报表、研究方案、立项通知、子课题研究报告、有较强阶段特征的阶段研究报告、相关的研究论文、设计的相关材料(如调查表),相关的个案研究报告、教学设计、活动设计、相关成果的获奖证明及其他有关材料。(学生的作品一般不纳入汇编,在附典型教案或课堂实录时,还应加上相关的点评,以说明该个案对主成果的联系)

  扩展:课题研究报告格式参考

  指导教师:XXX

  课题组成员:XXX

  目标:希望在本次调查中,树立节水意识,争取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内容:了解水污染的危害,水的用途,水的性质极其水污染治理方法

  目的与意义:我们通过及时调查分析,发现部分同学没有形成节水观念,对于水污染这一问题没有高度重视。经小组讨论确定以我们身边的水为课题进行学*性研究。

  任务分工:论文撰写:设计调查问卷:

  发放调查问卷:访谈:

  资料查询:

  活动计划:

  1月29日-1月31日:讨论研究内容,确定主题

  2月1日-2月3日:拟订实施方案

  2月4日-2月5日:人员分工

  2月6日-2月11日:开展研究课题

  方法:

  1:对校内学生按男女各30名的方法,抽取3位不同科目老师询问采访,向校外10名家长和学生进行调查,并向受访者派发问卷(可开展网络问卷)。

  2:通过网络,书籍等方式搜查相关资料。

  3:将网络书籍中的相关内容,数据加以分析整理。

  4:根据整理内容设立相关报告。

  5:修改、整理报告与论文

  可行性:分工明确,组员可就自己能力完成相关事务,将报告完成。

  预期的成果:论文

  (结合实际,附操作点,将调查结果反思等加入其中,运用一些名言,提倡同学们节水)

  总结:同学们实践能力增强,加强学生节水保护水的意识。

  体会:在研究性学*中,同学们锻炼了实践组织能力,不仅在学*上更加努力,也对节水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希望同学们能通过本次调查让自己有节约的意识行动,从节约每一滴做起,更增强了工作能力,责任感。

  教评:学生通过研究性学*,锻炼了实践能力,强化了节水意识。

  课题研究报告格式 5

  可使用比正文大1-2号的字型与变化了的字体(黑体)来排列,上空2-3行,下空1-2行。

  二、署名

  接标题下一行,一般写上“××单位课题组”,在右上角打上一个“*”,然后在首页文末划一横线下面加注,也注上“*”号相呼应。加注时要标明课题的级别、性质、归属、立题年份、负责人姓名、成员(顾问)姓名、研究报告的撰写者以及一些谢辞。也可单独列一页,或放置正文末尾括号中,将具体的工作与成员予以说明。

  三、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内容摘要是对研究报告中所描述的背景、采用的主要方法、形成的结论与提出的新见解的简要说明,以100-300字为宜,接着“××单位课题组”空1-2行,其中“内容摘要”用中括号,变体字。

  关键词除了帮助检索之外,还在于可提醒本研究报告的阅读者着意理解所列词语,以2-5个为宜,紧接着“内容摘要”,其中“关键词”也用中括号,变体字。

  四、正文

  正文是教育科研报告的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的提出⑴是揭示问题或困难;⑵是研究的目的和意义⑶是研究现状的综述⑷是本课题关键概念的界定。

  2、课题研究目标 目标的确定与后文的研究效果分析的思路要一致,有一定的联系。

  3、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框架

  这一部分需说明自己对本课题研究思路的角度和特色,还要将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工具、研究步骤等方面的问题交代清楚。

  4、课题已经的内容与方法 这是研究成果的主体,是课题研究内容的全面展开。

  5、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结果是根据研究过程中搜集到的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后展示的客观事实,它告诉我们最终得到什么,这些东西是什么。结果可用图直观表达,也可用文字简要说明。

  五、结论

  这是整个研究过程的.结晶。它是在研究结果分析的基础上经过推理、判断、归纳而概括出更高一个层次的成果或观点。结论指出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今后应怎样办等。

  六、存在的问题与后续的研究

  七、报告落笔的时间:

  一般放在正文右下方。

  参考资料的基本格式

  引用对象 基本格式

  书籍类 作者名《书名》(出版社,×年×月版)

  刊物类 作者名《文章题目》(《刊物名》,×年第×版)

  报纸类 作者名《文章题目》(《报纸名》,×年×月×日)

  成果汇编

  一、封面

  说明课题来源、立题编号、课题名、课题负责人和承担单位、立题时间和结题时间等

  二、目录

  三、主报告

  正文小四号,1.5倍间距;大标题(题目)三号,粗黑体;一级子标题四号,黑体;二、三级标题与正文同字号,字体变。附件如篇幅较多,正文可用五号,单倍间距,标题字号相应缩小。

  四、附件

  包括课题申报表、研究方案、立项通知、子课题研究报告、有较强阶段特征的阶段研究报告、相关的研究论文、设计的相关材料(如调查表),相关的个案研究报告、教学设计、活动设计、相关成果的获奖证明及其他有关材料。(学生的作品一般不纳入汇编,在附典型教案或课堂实录时,还应加上相关的点评,以说明该个案对主成果的联系)

  温馨提示:课题研究报告没有固定模式,仅供参考。研究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写。

相关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