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发展调研报告(精选五篇)

首页 / 报告 / |

  家庭发展调研报告 1

  一、全县家庭农场发展基本情况

  按照有关家庭农场的基本条件,根据农业、林业、水务、畜牧以及工商等部门的统计,我县现有家庭农(林)场13941个,其中种植业13922个,种养结合2个,畜牧养殖场16个,水产养殖场1个。全县家庭农场劳动力总数71541人,其中家庭成员41970人,常年雇工29571人。加入或领办农民合作组织的有20家,除了个别家庭林场因列入工程造林享受过国家政策补助外,其他均未享受过专项政策扶持补助。

  现阶段我县家庭农场呈现以下特点:

  1、主要以家庭林场为主。我县林业资源丰富,林权制度改革成效显著,家庭林场发展迅速,家庭农场呈现以家庭林场为主的特点,家庭林场比例占到总数98%。

  2、发展不规范。根据摸底调查,我县家庭农(林)场数量达13941个,但由于家庭农场属新生事物,缺乏统一认定标准和办法,除了34个家庭林场拟注册,其余所有家庭农场尚无工商注册意识,而且大部分家庭农(林)场账务核算不规范,未进行详细的财务收支记录,只算大帐,不记小账,没有进行成本核算,效益分析。

  3、家庭经营规模较小。目前,全县家庭农(林)场经营总面积约52万亩,但以小型家庭农(林)场规模为主。其中经营面积在50亩以下的8773个,占了总数的63%,50—100亩的5042个,100亩—500亩的91个,500-1000亩的19个,1000亩以上的16个,规模化经营趋势不明显。

  4、农场用地来源于土地流转。家庭农(林)场的土地来源主要是承包或租赁镇村组集体林地或私人林地以及荒山荒地造林,承包期限为10至50年不等。

  5、从业人员具备一定技术经验。农场业主都是村里懂技术、善管理的能人,个别为村组干部或长期从事木材经营的老板。个别农场业主办有一定规模的加工厂,农场主均有一定资金实力,经验丰富,比较熟悉农业政策,能够非常敏锐地捕捉到商机和市场前景。

  二、当前家庭农场存在的问题

  1、产品效益较低。农(林)场总体效益较低,总收入在10万元以下的有13907个,10-50万元的有27个,50万元以上的仅有7个。我县家庭林场产品大部分属于初级产品,原木、原竹或部分加工半成品,有面积无规模、有数量无效益、无特色无品牌,很难形成产业规模,导致产品市场竞争力弱,经济效益不高。

  2、经营管理水*待提高。目前,我县家庭农(林)场主大多是农村的种田能手、村组干部等,他们尽管在农村中素质相对较高,具备一定经营管理水*,但就多数家庭农场经营者而言,他们与现代家庭农场经营管理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对农场的经营管理大多停留在传统经验阶段,难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日趋激烈的农产品市场竞争的需要。

  3、土地流转难以形成规模。我县属于典型山区县,土地细碎化情况较为严重,加上农民的惜地意识等传统思想的影响,使得家庭农场实现规模经营的最大难题是不能流转到大面积连片的耕地,造成农业机械化普及率较低,土地生产效率较低。

  4、融资难,投入能力不足。家庭农(林)场属于一家一户的小型生产,资金积累少,加之农村金融发展滞后,以及现行土地产权制度的缺陷,家庭农场大多缺乏贷款抵押,融资难;现有政策不明确,扶持力度不够,进而制约了家庭农场规模的扩大以及集约化水*的提高。

  三、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明确主体资格,加大宣传力度。一是在尽快明确家庭农(林)场的概念、内涵、注册登记等制度,明确认定标准、登记办法,逐步把家庭农场扶持成为具有法人资格的市场主体。二是各地在制定家庭农(林)场认定标准时,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行业的性质,进行不同标准界定,把经营规模控制在适度范围内。三是规范管理。在明确认定、注册制度后,严格按照有关法规政策进行管理,协调相关部门,确定专门机构及专(兼)职人员负责家庭农(林)场的管理工作。四是加大宣传力度。家庭农(林)场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新生事物,也是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必须加大宣传力度,使农民群众真正认识什么是家庭农场,积极主动发展这一新生事物。

  2、推进产权改革,完善制度保障。一是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要求,推进农地产权制度创新,让农户拥有完全而有保障的土地租赁权、入股权、抵押权和继承权。二是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和服务*台,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机制,实现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经营要求;三是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贷款担保制度和农业保险制度。

  3、推进技术普及,提升科技水*。一是加大农民技术培训力度,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家庭农场主和农民企业家。二是加强土地整理力度,打造集中连片耕地,改造中低产田,完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为规模经营奠定基础。三是研发方便于山地间运输、价格低、体积小、质量轻、操作简易、便于田间作业等特点的小型或微型农机产品,普及机械化操作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4、坚持企业引领,创新经营模式。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发展“企业+基地+家庭农(林)场”等产业组织模式,创建市场中介组织,探索建设各类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农副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发展独立经营、合作制、公司制等新型家庭农场经营形式,实现家庭农(林)场和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提升家庭农(林)场的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生产。

  5、完善扶持政策,保障公共服务。家庭农(林)场作为新兴事物,必须加强扶持和引导。在财政扶持中,要完善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政策,将家庭农场纳入奖补范围,对符合条件的家庭农场,在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业产业化、农业标准化、土地流转、农机购置补贴、项目贷款贴息等方面给予奖补。加强技术服务,定期下乡开展家庭农场的技术指导,农技推广项目向家庭农场倾斜;设立信息服务机构,为家庭农(林)场提供市场销售等信息。

  家庭发展调研报告 2

  所谓“家庭农场”就是指以家庭生产经营模式为主体,家庭成员为农业生产服务对象,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经济为家庭主要收来源的新型经营主体,同时依托国家政策、新型科技、信贷扶持和农业机械化作业为一体的家庭农业生产经营场所的统称。下面笔者调研组一行就*几年来汝城县家庭农场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基本找准了家庭农场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初步提出了推进该县家庭农场发展的思路及举措。

  一、汝城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特点

  *年来,该县着力优化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挖掘农业优势产业资源,重点培育发展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和农业致富能手,迅速壮大现代农业发展规模,推动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为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调查统计,到20xx年底该县家庭农场实现农业总产值达11.56亿元,家庭农场发展形势良好,凸显以下特点。

  1、家庭农场基地建设规模日益扩大。到目前为止,该县“家庭农场”已发展鲜果种植面积是12.5万亩,年产水果7.5万吨,总产值1.5亿元,品种为李、梨、柑桔、板栗、锥栗等,主要分布在文明、土桥、濠头、岭秀、永丰等乡村“家庭农场”;发展时鲜蔬菜面积14.8万亩,其中田庄早季蔬菜2.5万亩,卢阳、泉水、大坪、马桥、井坡等乡村春菜、冬菜6.6万亩,马桥、延寿、外沙等乡镇“家庭农场”发展朝天椒、生姜等蔬菜面积4.3万亩,商品蔬菜年产值达3.2亿元;在卢阳、大坪、土桥、马桥、泉水等乡村“家庭农场”发展花卉盘景苗木种植28.9万株,年经济收入达1.2亿元;在泉水旱塘等“家庭农场”发展硒山茶叶种植面积3000多亩,在盈洞乡发展金银花种植面积6000多亩,在卢阳镇斗山、泉水镇白泉、土桥镇黄家等乡村“家庭农场”种植水稻6.8万亩,基本实现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年创经济收入达100余万元;在热水、大坪、卢阳发展杂交制种面积3500多亩,创经济收入50余万元;在卢阳、大坪、泉水、井坡、马桥、土桥、田庄、永丰、集益、热水、三江口等乡村建成了家庭式牲猪、牛、羊,家禽养殖基地86个,其中年可出栏生猪6.5万头、家禽12.9万只,创农业经济收入3.46亿元;在卢阳、土桥、井坡、泉水、热水、暖水等乡村建成家庭水产养殖基地49个,年产鱼类2.2万吨,年创经济收入1.8亿元。

  2、家庭农场农业经济收入稳步增长。该县现有养殖、种植、休闲初具规模“家庭农场”1200余家,20xx年“家庭农场”创农业总产值11。56亿元,分别比20xx年的6.82亿元、20xx年的8.46亿元、20xx年的9.98亿元,同比增长170%、137%、116%。按农业种养类别分,其中家庭养殖(畜禽200只以上)有172户、鱼类养殖(年产10吨以上的)有68户,主要分布在卢阳、泉水、土桥、马桥、大坪、井坡;家庭粮食种植(200亩以上)有149户,主要分布在暖水、热水、卢阳、土桥、泉水、井坡、大坪、集益;家庭水果种植(年产水果20吨以上)232户,分布在文明、盈洞、永丰、卢阳、马桥;家庭蔬菜种植(年销售蔬菜20吨以上)298户,主要分布在田庄、暖水、马桥、大坪、卢阳、土桥等乡村;家庭茶园种植(200亩以上)有224户,主要分布在卢阳、泉水、三江口、暖水等乡村;家庭金银花种植(400亩以上)有98户,主要分布在盈洞、岭秀等乡村;家庭花卉盘景苗木种植(200亩以上)有16户,主要分布在卢阳、大坪、土桥、马桥、泉水等乡村“家庭农场”;随着该县“家庭农场”数量增多和规模化发展,“家庭农场”对基地的发展规模、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模式日趋增强、日益明显。

  3、家庭农场农产品牌凸显地方特色。*年来,该县农产品品牌建设发展迅速,其中泉水旱塘“家庭茶场”的“硒山茶”、小坦、延寿等乡镇的“小米辣”、文明乡的“水晶梨”、田庄乡的“反季节蔬菜”已获得QS食品质量安全认证。在产品认证方面,全县完成农产品认证14个,其中无公害食品12个,绿色食品3个;在基地认定方面,以朝天椒、水晶梨和蔬菜为重点,建立无公害、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5个,完成朝天椒、水稻、茶叶、奈李、水晶梨和蔬菜等产地认定27.6万亩。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是基地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该县特色农产品种类众多,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各农业产业发展是有面积无规模、有数量无效益、有特色无品牌。如水果、蔬菜种植虽种植面积达26.5万亩,但由于缺乏机械化生产、规模化作业,集中连片种植300亩的都很少,很难形成农业产业规模、保持品质优势,导致产品市场竞争力弱,经济效益不高。

  二是产品参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当前,该县“家庭农场”年农业总产值上100万元以上没有一户,产值上50万元以上100万以下的家庭有109户,产值上50万元以下的有498户。由于“家庭农场”数量多、规模小、机械化作业程度低、实力弱,农产品参与市场竞争力不强,难以形成产业规模。

  三是农产品品牌优势市场认可难。到目前为止,该县“家庭农场”能走出郴州的农产品仅有水晶梨、奈李、冰糖橙、花豆、朝天辣、板栗等极少数农产品品牌,难以形成品牌优势带动该县现代农业发展。

  四是创新意识不强影响产业发展。“家庭农场”大部分是种养植大户出身,又是典型土生土长的农民,他们掌握的知识和应用新技术不多,对人才引进,品牌意识认识不足,抗风险意识不强,家庭农户扩大再生产资金能力有限,抑制了家庭农场大发展,同时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深根蒂固,部分农户对机械化作业认知程度还不够,生产观念有待更新。

  三、推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思路及举措

  1、抢抓政策机遇,鼓励农业规模化经营。目前国家出台了多项扶持种粮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土地、财政资金等资源流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倾斜。农业组织化已成为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政策重点,为今后惠农政策注入新内涵。

  一是要依托财政补贴政策。在财政补贴方面,要鼓励地方将新增农业补贴、财政奖补资金、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向该方向倾斜,扩大“家庭农场”发展数量和规模;

  二是要建立经营扶持专项资金。以地方**为主体,省、县、乡三级联合建立土地规模经营扶持专项资金,以其为导向,引导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与承包农户签订中长期租赁合同,同时各地**应制定并出台地方“家庭农场”评估标准,健全和完善“家庭农场”各项登记备案工作,建立县、乡、村三级信息共享*台,提升“家庭农场”发展质量;

  三是要出台土地流转发展规划。地方**要牵头研究制定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规划,指导各地加强体系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形式多样、管理严格、流转顺畅的要求建立有形市场,搭建土地承包经营权市场交易*台;

  四是要实施“互换并地”政策。各级党委、**要积极鼓励各地方行政村开展“互换并地”工作,减少农户耕作的地块数,提高农机作业水*和土地利用率,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通过“互换并地”促进土地流转的空间很大。据国家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全国以互换形式流转土地达1610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6。2%。

  2、拓宽融资渠道,突出服务组织化优势。资金周转困难已成为目前“家庭农场”发展中的一大致命因素,随时危及到“家庭农场”的生存与发展,解决融资问题是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第一要务。

  一要是建立融资服务机构。地方各级党委、**应明确一名分管农业工作实职领导专门负责农业项目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信贷、融资等服务工作,组建“家庭农场”发展规划办公室,与县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合署办公室,鼓励各地设立农业担保公司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提供融资服务,允许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承担涉农建设项目。

  二是要优化装备结构改善生产条件。地方各级**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采取先进技术、引进优良品种、提升装备水*、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三是要引导规模化经营。目前,该县种植业和粮食生产有条件实行规模经营,调研中发现种粮大户的效益比一般种粮户更为可观,也更具备种粮积极性,粮食种植的规模化经营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三、夯实农业基础,构筑多个板块受益*台。笔者认为,农业组织化建设将创造多个农业板块的投资机会。

  一是要建立多层面受益*台。就种植业的规模经营而言,品种培育业、农业机械和服务机构有望受益。此前,按照《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xx—20xx)》的战略部署,国家将加强种子生产基地建设。随着我国现代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种业的景气度预计处于上升通道之中。

  二是要注重发展农业机械化。几千年历史证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阻碍了现代农业发展,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推进现代农业、“家庭农场”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农业机械化水*的提高将与规模经营模式相辅相成,农机板块各行各业将受益。

  三是要提高社会化服务程度。***《关于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明确了农业社会化服务范围,其中了包括专业经济技术部门、乡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其他方面为农、林、牧、副、渔各业发展所提供的服务。

  家庭发展调研报告 3

  家庭农场,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农户家庭为基本组织单位,以市场为导向,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促进家庭农场这一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健康发展,提升农业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商品化水*,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根据区委农工委《关于做好家庭农场发展情况调研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农业中心工作人员调查统计的实际情况,现将联络镇家庭农场的发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家庭农场发展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随着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联络镇就有了家庭农场的雏形,出现了一批粮食生产,生猪、水产养殖等适度规模经营大户,本世纪初,随着农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以及土地流转政策的推行,出现了一批从事蔬菜、瓜果、畜禽养殖等多种经营的规模大户。同时,由于绿化经济林的经济效益日益凸显,农户的经营意识不断增强,一些农户自发或在**引导下,加大绿化经济林种植的投入,逐渐形成新的经济作物种植经营大户。截至目前为止,全镇从事种植、畜牧水产养殖的家庭农户共有13家,其中种植类5家,养殖类7家,种养结合类1家。并有以下特点:

  (一)农场数量增长较快,发展势头良好。13个家庭农场中,有2户种植类家庭农场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就通过土地承包和转让等方式不断扩大规模经营,有5户水产养殖类家庭农场从21世纪初开始,通过“稻田养鱼”“围塘养鱼”等多种方法,形成了较为大型的水产养殖家庭农场经营模式。特别是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进,以及**招商引资和打造联络特色产业带政策的出台,种植大户越来越多,土地流转进一步加快,海涛、八一等村出现外地企业和本地村**合承包经营家庭农场的现象。

  (二)农场经营耕地面积较大,农场收入逐步提高。有7家家庭农场经营面积在50亩以上,其中50-100亩4家,占57.1%,100-500亩3家,占42.9%;在加大经营规模生产投入的基础上,年销售额在10-50万的10家,占76.9%,其中20万以上的8家,35万以上的1家。

  (三)家庭劳动力发展较为稳定,长期和短期雇工有所增加。由于经营规模较大,家庭农场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大,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具体体现在对长工劳动力上的高素质要求和短工数量上的不断增加。联络镇现有46名家庭农场劳动人员,其中有43名家庭成员,占常年劳动力的93.5%,达到了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的标准,另有3家家庭农场每家雇有1名长期雇工,占常年劳动力的6.5%,同时13家家庭农场都雇有多名短工,雇工人数在300-350之间,主要集中在瓜果、树木种植和生猪、水产养殖等家庭农场里。

  (四)经济作物生产不断发展,特色种植进一步显现。5个种植类的家庭农场,全部种植有经济作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225亩,主要种植西瓜、花椒、葡萄、经济绿化林等,在经济作物生产不断发展的同时,各种特色种植也在进一步的规划发展中,其中江冲、胡桥等村正在形成高粱、秋玉米种植的特色产业带,以此带动的经济效益非常可观,极大促进家庭收入的提高。

  二、家庭农场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年来,联络镇大力发展家庭农场经营和种粮大户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和规模化程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仍然解决不了人多地少、农户小规模生产等问题。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农村土地流转困难。

  究其原因:一是大多数农民受自然经济思想支配,*惯于自种自收,参加土地流转的愿望并不十分强烈,多数农民仍然把土地看成是“活命田”和就业“保险田”,宁可粗放经营或让土地闲,任其荒芜,也不愿意转包他人耕种;有的是外出收入高,对那点田、那点租金无所谓,田放那也不要饭它吃,还可以领补贴,也不愿意流转;加之**对土地流转没有“硬措施”,没有办法制约农户。二是土地零散和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沙地、旱地”等条件差的土地流转难度大。三是土地流转服务还没完全到位。调查的13个家庭农场4个签订了合同,9户是口头协议,其他散户都没签合同。全镇农户间的小面积流转80%以上都没签合同。

  (二)农村家庭农场融资困难,财政资金扶持少。

  农业生产周期较长,效益比较低,回报见效慢,缺乏有效抵押物,家庭农场在经营初期一次性投入比较集中,资金需求较大,多数农场实力不强,加上固定资产不多,大部分投入无法通过资产抵押等方式获取银行贷款,制约其扩大生产规模和发展设施农业。大部分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想发展扩大规模,贷款融资很困难,贷款条件苛刻,无法贷款。*年来,财政资金虽然加大了对家庭农场的扶持力度,但是我镇满足其扶持、资金补贴的家庭农场项目较少,目前只有1家家庭农场符合财政资金扶持政策的要求,其他12家农场基本都靠自身的资金投入来经营农场,导致农场规模和经济效益发展相对缓慢,制约了我镇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发展。

  (三)组织化程度低,农户加入或领办农民合作组织的意识弱。

  *年来,国家农业部不断鼓励发展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并出台了相应的法律体系予以确立,但我镇13家家庭农场没有加入或领办农民专业组织,占总数的100%。据调查了解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困难的原因主要是:一是农民不相信合作社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实实在在的利益;二是资金短缺,有些农场主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盈利少,而资金相对富足的农场主往往把盈余资金投入到再生产和扩大经营规模;三是成立或加入农民合作社的氛围低,宣传力度不够,缺乏**引导和政策扶持。

  (四)农场主经营素质偏低,农业生产后继无人。

  尽管大部分农场主多年从事农业生产和畜牧养殖,实践经验丰富,但毕竟受学历、理念等因素影响,难以有效承担现代化农业发展重任,需要进一步提高经营素质;与此同时,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年龄偏大,结构老化,在家从事家庭农场经营的几乎都是4、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子女全都外出工作、务工,再过10年,“谁来种田”的问题就更加突出。

  三、加快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家庭农场与土地流转要相得益彰,培育和发展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是促进土地流转的动力,土地的有序流转是家庭农场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乡镇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或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是基础,要联合区农林局切实承担起指导流转合同、调节土地承包矛盾纠纷、搜集发布流转信息等职责,为土地流转搭建便捷的沟通和交易*台;逐步探索建立土地流转双方的价格协调机制、利益联结机制和纠纷调解机制,促进流转关系稳定和连片集中。

  (二)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相结合的道路,解决家庭农场融资难题。要大力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引领作用,帮助解决单个家庭农场干不了、干不好或干了不合算的事情,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实现家庭农场与市场的无缝对接;优化金融服务,尤其要发挥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对家庭农场这种新型农业主体的资金帮扶作用,允许家庭农场以大型农用设施、流转土地经营权等抵押贷款,创新信贷品种,简化信贷手续,提供优质服务;支持和引导农业担保机构优先为家庭农场提供担保贷款。

  (三)加强农业人才培养和引进。依托我镇正在筹建的特色农业产业带项目,积极引进国内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对我镇农户开展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重点培训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使其率先发展成为职业农民。并参照大学生村官的政策,鼓励和支持大学生特别是农业院校的大学生到农村、回家乡,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

  (四)落实国家对农民的扶持补贴政策。比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新增补贴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把今年市、区和镇新增的农业补贴,全部单列出来,用于补贴上述对象,其他农民的补贴仍按照去年的标准执行。特别是农机等补贴,优先补贴家庭农场等种养殖大户。

  家庭发展调研报告 4

  所谓“家庭农场”就是指以家庭生产经营模式为主体,家庭成员为农业生产服务对象,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经济为家庭主要收来源的新型经营主体,同时依托国家政策、新型科技、信贷扶持和农业机械化作业为一体的家庭农业生产经营场所的统称。下面笔者调研组一行就*几年来汝城县家庭农场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基本找准了家庭农场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初步提出了推进该县家庭农场发展的思路及举措。

  一、汝城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特点

  *年来,该县着力优化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挖掘农业优势产业资源,重点培育发展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和农业致富能手,迅速壮大现代农业发展规模,推动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为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调查统计,到20xx年底该县家庭农场实现农业总产值达11.56亿元,家庭农场发展形势良好,凸显以下特点。

  1、家庭农场基地建设规模日益扩大。到目前为止,该县“家庭农场”已发展鲜果种植面积是12.5万亩,年产水果7.5万吨,总产值1.5亿元,品种为李、梨、柑桔、板栗、锥栗等,主要分布在文明、土桥、濠头、岭秀、永丰等乡村“家庭农场”;发展时鲜蔬菜面积14.8万亩,其中田庄早季蔬菜2.5万亩,卢阳、泉水、大坪、马桥、井坡等乡村春菜、冬菜6.6万亩,马桥、延寿、外沙等乡镇“家庭农场”发展朝天椒、生姜等蔬菜面积4.3万亩,商品蔬菜年产值达3.2亿元;在卢阳、大坪、土桥、马桥、泉水等乡村“家庭农场”发展花卉盘景苗木种植28.9万株,年经济收入达1.2亿元;在泉水旱塘等“家庭农场”发展硒山茶叶种植面积3000多亩,在盈洞乡发展金银花种植面积6000多亩,在卢阳镇斗山、泉水镇白泉、土桥镇黄家等乡村“家庭农场”种植水稻6.8万亩,基本实现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年创经济收入达100余万元;在热水、大坪、卢阳发展杂交制种面积3500多亩,创经济收入50余万元;在卢阳、大坪、泉水、井坡、马桥、土桥、田庄、永丰、集益、热水、三江口等乡村建成了家庭式牲猪、牛、羊,家禽养殖基地86个,其中年可出栏生猪6.5万头、家禽12.9万只,创农业经济收入3.46亿元;在卢阳、土桥、井坡、泉水、热水、暖水等乡村建成家庭水产养殖基地49个,年产鱼类2.2万吨,年创经济收入1.8亿元。

  2、家庭农场农业经济收入稳步增长。该县现有养殖、种植、休闲初具规模“家庭农场”1200余家,20xx年“家庭农场”创农业总产值11。56亿元,分别比20xx年的6.82亿元、20xx年的8.46亿元、20xx年的9.98亿元,同比增长170%、137%、116%。按农业种养类别分,其中家庭养殖(畜禽200只以上)有172户、鱼类养殖(年产10吨以上的)有68户,主要分布在卢阳、泉水、土桥、马桥、大坪、井坡;家庭粮食种植(200亩以上)有149户,主要分布在暖水、热水、卢阳、土桥、泉水、井坡、大坪、集益;家庭水果种植(年产水果20吨以上)232户,分布在文明、盈洞、永丰、卢阳、马桥;家庭蔬菜种植(年销售蔬菜20吨以上)298户,主要分布在田庄、暖水、马桥、大坪、卢阳、土桥等乡村;家庭茶园种植(200亩以上)有224户,主要分布在卢阳、泉水、三江口、暖水等乡村;家庭金银花种植(400亩以上)有98户,主要分布在盈洞、岭秀等乡村;家庭花卉盘景苗木种植(200亩以上)有16户,主要分布在卢阳、大坪、土桥、马桥、泉水等乡村“家庭农场”;随着该县“家庭农场”数量增多和规模化发展,“家庭农场”对基地的发展规模、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模式日趋增强、日益明显。

  3、家庭农场农产品牌凸显地方特色。*年来,该县农产品品牌建设发展迅速,其中泉水旱塘“家庭茶场”的“硒山茶”、小坦、延寿等乡镇的“小米辣”、文明乡的“水晶梨”、田庄乡的“反季节蔬菜”已获得QS食品质量安全认证。在产品认证方面,全县完成农产品认证14个,其中无公害食品12个,绿色食品3个;在基地认定方面,以朝天椒、水晶梨和蔬菜为重点,建立无公害、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5个,完成朝天椒、水稻、茶叶、奈李、水晶梨和蔬菜等产地认定27.6万亩。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是基地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该县特色农产品种类众多,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各农业产业发展是有面积无规模、有数量无效益、有特色无品牌。如水果、蔬菜种植虽种植面积达26.5万亩,但由于缺乏机械化生产、规模化作业,集中连片种植300亩的都很少,很难形成农业产业规模、保持品质优势,导致产品市场竞争力弱,经济效益不高。

  二是产品参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当前,该县“家庭农场”年农业总产值上100万元以上没有一户,产值上50万元以上100万以下的家庭有109户,产值上50万元以下的有498户。由于“家庭农场”数量多、规模小、机械化作业程度低、实力弱,农产品参与市场竞争力不强,难以形成产业规模。

  三是农产品品牌优势市场认可难。到目前为止,该县“家庭农场”能走出郴州的农产品仅有水晶梨、奈李、冰糖橙、花豆、朝天辣、板栗等极少数农产品品牌,难以形成品牌优势带动该县现代农业发展。

  四是创新意识不强影响产业发展。“家庭农场”大部分是种养植大户出身,又是典型土生土长的农民,他们掌握的知识和应用新技术不多,对人才引进,品牌意识认识不足,抗风险意识不强,家庭农户扩大再生产资金能力有限,抑制了家庭农场大发展,同时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深根蒂固,部分农户对机械化作业认知程度还不够,生产观念有待更新。

  三、推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思路及举措

  1、抢抓政策机遇,鼓励农业规模化经营。目前国家出台了多项扶持种粮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土地、财政资金等资源流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倾斜。农业组织化已成为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政策重点,为今后惠农政策注入新内涵。

  一是要依托财政补贴政策。在财政补贴方面,要鼓励地方将新增农业补贴、财政奖补资金、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向该方向倾斜,扩大“家庭农场”发展数量和规模;

  二是要建立经营扶持专项资金。以地方**为主体,省、县、乡三级联合建立土地规模经营扶持专项资金,以其为导向,引导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与承包农户签订中长期租赁合同,同时各地**应制定并出台地方“家庭农场”评估标准,健全和完善“家庭农场”各项登记备案工作,建立县、乡、村三级信息共享*台,提升“家庭农场”发展质量;

  三是要出台土地流转发展规划。地方**要牵头研究制定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规划,指导各地加强体系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形式多样、管理严格、流转顺畅的`要求建立有形市场,搭建土地承包经营权市场交易*台;

  四是要实施“互换并地”政策。各级党委、**要积极鼓励各地方行政村开展“互换并地”工作,减少农户耕作的地块数,提高农机作业水*和土地利用率,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通过“互换并地”促进土地流转的空间很大。据国家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全国以互换形式流转土地达1610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6。2%。

  2、拓宽融资渠道,突出服务组织化优势。资金周转困难已成为目前“家庭农场”发展中的一大致命因素,随时危及到“家庭农场”的生存与发展,解决融资问题是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第一要务。

  一要是建立融资服务机构。地方各级党委、**应明确一名分管农业工作实职领导专门负责农业项目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信贷、融资等服务工作,组建“家庭农场”发展规划办公室,与县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合署办公室,鼓励各地设立农业担保公司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提供融资服务,允许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承担涉农建设项目。

  二是要优化装备结构改善生产条件。地方各级**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采取先进技术、引进优良品种、提升装备水*、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三是要引导规模化经营。目前,该县种植业和粮食生产有条件实行规模经营,调研中发现种粮大户的效益比一般种粮户更为可观,也更具备种粮积极性,粮食种植的规模化经营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三、夯实农业基础,构筑多个板块受益*台。笔者认为,农业组织化建设将创造多个农业板块的投资机会。

  一是要建立多层面受益*台。就种植业的规模经营而言,品种培育业、农业机械和服务机构有望受益。此前,按照《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xx—20xx)》的战略部署,国家将加强种子生产基地建设。随着我国现代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种业的景气度预计处于上升通道之中。

  二是要注重发展农业机械化。几千年历史证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阻碍了现代农业发展,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推进现代农业、“家庭农场”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农业机械化水*的提高将与规模经营模式相辅相成,农机板块各行各业将受益。

  三是要提高社会化服务程度。***《关于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明确了农业社会化服务范围,其中了包括专业经济技术部门、乡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其他方面为农、林、牧、副、渔各业发展所提供的服务。

  家庭发展调研报告 5

  XX年5月13日上午,国家卫生***发布了《中国家庭发展报告(XX)》。报告显示,目前家庭规模小型化,两三口之家成为主要家庭类型。同时,家庭类型多样化,核心家庭占60%以上,单身家庭和空巢家庭不断涌现。父亲在育儿和教育方面的作用不足。在养老方面,老年人的护理主要依靠自己和家人,对社会服务的需求很大。

  据了解,本次调查涉及31个省(市、区)32494户,321个县(市、区)1624个村(居),人口184439人。

  家庭人口

  以2、3人为主

  调查界定了家庭、住户和住户的概念。家庭成员包括共同生活的父母、子女和其他亲属;家庭户主要包括靠亲属关系共同生活的人,成员关系密切。家庭人口包括调查时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成员。

  调查结果显示,家庭*均规模为3.35,其中农村家庭*均规模为3.56,城市家庭*均规模为3.07。家庭*均规模为3.02,其中农村家庭*均规模为3.14,城市家庭*均规模为2.84。家庭*均规模仅为2.72,其中农村家庭*均规模为2.79,城市家庭*均规模为2.63。

  户数和户数主要是2和3。在家庭规模上,二人家庭和三人家庭分别占被调查家庭总数的21.9%和31.7%。四五户排在后面,分别占21.0%和11.5%;一人家庭排第五,占***%,六人家庭排第六,占5.3%,七人以上家庭占2.2%。调查结果显示,2至3人的小家庭已经成为家庭的主流,4至6人的家庭比例低于小家庭,独居的情况也占一定比例。

  流动家庭

  成为一种重要的形式

  家庭类型以核心家庭为主,占64.3%,直系家庭占26.2%,单亲家庭占6.5%,联合家庭占1.4%,其他家庭占1.6%。

  流动家庭已经成为中国家庭模式的一种重要形式,17.2%的流动家庭与户籍在同一个乡镇/街道。在流动家庭中,81.7%的二人家庭和84.7%的三人家庭共同抚养子女。流动家庭的*均规模为2.59。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所有儿童的35.1%,留守妇女占农村已婚妇女的6.1%,留守老人占农村老年人的23.3%。

  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所有儿童的35.1%,留守妇女占农村已婚妇女的6.1%,留守老人占农村老年人的`23.3%。其中,40.3%的50岁以上有子女的受访者是子女或配偶不住在自己家里的空巢家庭。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庭空巢率呈下降趋势。

  失业妇女的比例为15.9%

  本次调查16-59岁的家庭中,81.3%就业,3.6%退休,4.6%学者,10.5%失业。中国非农就业比例为53.0%,农业就业比例为28.3%。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城市还是农村,非农业就业的比例都高于农业。女性失业比例为15.9%,高于男性失业比例(4.8%)。城镇失业人口比例为13.2%,高于农村失业人口比例(8.8%)。

  在接受调查的16至59岁的成年人中,失业率为4.8%,没有找到工作的人除外。女性失业率为5.5%,高于男性(4.3%)。农村失业率为5.4%,高于城市失业率(4.2%)。数据显示,XX年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与本次调查结果接*。

  在已婚家庭中,77.6%有工作(或退休),3.9%没有工作,18.5%有工作(或退休)。

  XX年有收入工作的老年人占31.9%,男性老年人比例为40.5%,女性为23.8%。农村老年人的比例比城市老年人(12.8%)高42.2%。

  照顾孩子

  爸爸在哪里

  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0-5岁儿童的主要照顾者是母亲,其次是祖父母;农村爷爷奶奶照顾比例高于城市。城市地区的祖父母和父母的照顾比例高于农村地区。然而,只有7.5%的人受到父母双方的照顾。在日常生活照顾过程中,父亲的作用不足。

  这半年来,家里0-5岁儿童日常教育的承担者基本上和日常生活的照顾者是一样的,又主要是母亲、爷爷奶奶、父母。城市家庭母亲承担日常教育的比例高于农村家庭,农村家庭祖父母承担教育的比例高于城市家庭,父母承担教育的比例仅为11.7%,城市家庭高于农村家庭。

  在0-5岁的儿童中,22.4%的儿童每周*均与父亲见面0次。14.4%的孩子*均每周与母亲见面0次,农村高于城市。相互相处1小时以内的母亲比例仅为父亲的1/2,相互相处4小时以上的母亲比例是父亲的2倍。一般来说,母亲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比父亲多。

  此外,调查显示,0-3岁儿童早期教育活动的参与率为46.7%,与儿童玩游戏是最受欢迎的早期教育形式。

  独居的老年人

  占老年人总数的10%

  空巢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一半,其中独居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10%,仅与配偶同住的老人占41.9%。农村老年人比城市老年人面临更多的困难。28.9%的城市老年人认为目前养老没有困难,而农村老年人比城市老年人低13个百分点。47%的农村老年人认为钱不够花,42.3%认为自己患病较多,比城镇高10个百分点以上。

  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护理主要靠自己和家人。养老服务需求以医疗为主,社会化服务需求大。老年人接受社会化养老服务的比例很低,城乡差别不大。老年人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主要包括体检和咨询,约有27%的老年人接受过这种服务,其次是拜访医生、帮助做农活和陪护医生。然而,很少老年人得到这些服务,分别只有7.5%、6.8%和4.4%。

  老年人的外部经济支持主要来自子女,农村老年人在经济上比城市老年人更依赖子女。在住房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倾向于与子女同住。随着年龄的增长,名下有房产的老年人比例下降。60-64岁的老年人(或配偶)中有82.4%拥有房产,而80岁以上的老年人比例已降至43.9%,这种现象在农村家庭中更为明显。原因可能是农村老人更倾向于把房子给孩子,以换取老年。


家庭发展调研报告(精选五篇)扩展阅读


家庭发展调研报告(精选五篇)(扩展1)

——家庭农场发展调研报告 (菁华3篇)

家庭农场发展调研报告1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继续增加农业补贴资金规模,新增补贴向主产区和优势产区集中,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家庭农场”概念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为准确摸清我县农村家庭规模经营发展现状,着力以现行家庭规模经营为基础、探索发展家庭农场的有效途径和方式,笔者在深入调研32个乡镇规模种养殖业和20个家庭农场式规模种养殖生产大户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客观分析了我县家庭规模经营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积极稳妥发展家庭农场的措施建议,现报告于后。

  一、我县农村种养殖户规模化发展现状

  根据全市统一确定的规模种、养殖户标准,我县32个乡镇规模种养殖业监测调查结果显示,到末,全县共有规模种植户87个,种植面积9422亩,户均108.3亩。其中规模种粮13户、面积904.5亩,户均69.5亩;规模种蔬菜18户、面积1707亩,户均94.8亩;规模种烤烟23户、面积1323亩,户均57.5亩;规模种药材14户、面积2891亩,户均206.5亩;规模种花卉9户、面积916亩,户均101.8亩;其他规模种植10户、2200.5亩,户均220亩。,全县规模养殖户达到131个。其中规模养殖生猪64户、饲养12324头,户均192头,规模养殖家禽40户、饲养153749只,户均3843只;规模养殖肉羊24户、养殖4761只,户均198只;规模养殖肉牛4户、饲养215头,户均54头;规模养殖肉兔19户、饲养37931只,户均1996只。规模种植户、规模养殖户占农户总数的0.17%,规模种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0.7%;生猪规模户存栏生猪占存栏总量的4.5%,家禽规模户存栏家禽占存栏总量的12.7%。

  二、我县家庭规模经营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我县20个从事规模种养殖业家庭经营户的调查情况看,现行家庭规模经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筹资融资困难。绝大多数规模经营户主要依靠自身积累或可借贷方式投资,除国家在政策调控时适当扶持外,基本没有其他融资渠道。在种养殖关联产品市场价格正常或逐渐上涨的情况下,各个生产环节正常循环,规模经营能获得正常利润,生产规模逐步扩大趋势明显。一旦市场价格低迷,产品销售受阻,生产过程则不能正常循环。不少规模户因为没有外来资金参与周转,只能压缩生产规模、降低亏损程度,亏损时间稍长,少数支撑不住的户只能退出生产,规模生产的连续不稳定。

  (二)销售渠道不畅。所有规模经营户均没有建立较为正常规范的销售渠道,完全靠自己盲目寻找销路,导致产品销售渠道不畅通,反过来又影响了正常的生产经营。受信息资源、联系能力、交通工具及销售方式等多种因素影响,销售零星分散,耗费人力物力和生产时间,影响规模经营效益水*。

  (三)技术服务滞后。规模种植养殖生产需要相对专业的技术人员对生产进行技术指导,比如开展病虫或疫病防治、对废弃物或病死畜禽进行无害化处理等。但现行规模化种养殖业专业服务提供跟不上,生产过程中各方面技术服务主要通过临时聘请人员或者种养殖户自学解决,技术保障方面存在诸多缺陷和漏洞。由于技术服务与生产要求脱节,势必影响规模经营质量效益,增加规模种养殖业生产风险。

  (四)生产要素不稳。规模化种养殖业需要适度集中耕地、林地、牧草地、养殖水面等农业生产资源,各资源要素流转通过口头协商、书面协议方式确定。流转时间少则一两年、多则三五年,生产经营亏损时协议租金不减少、生产经营收益好时协议租金上涨(比如王家乡花卉苗木生产户租用土地租金就从最初每亩600元涨到现在的每亩1000元)。生产要素流转不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生产经营者长期投资经营的信心。

  三、适宜我县发展的主要家庭农场模式

  从农村种养殖资源状况出发,以现行种养殖规模经营户为基础,培育适宜我县发展的家庭农场模式有四种类型:一是粮食蔬菜生产农场,分布在土地面积集中、肥力状况较好、交通方便的*坝地区,发展规模与本地资源要素相适应的粮食或蔬菜生产农场。如:临溪的粮食生产大户,王家的.股份制蔬菜生产大户都可为发展农场提供借鉴;二是特种作物产业园(场),黄连、莼菜、烤烟、辣椒等特色作物宜于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如黄水黄连,冷水莼菜,主要烤烟、辣椒产地等都可适度发展特色作物产业场;三是果园内养殖型复合式农庄(场),在种养殖资源优越、交通条件较好的城镇远郊地区发展种养殖业循环、优势互补的家庭式农庄。如:沿溪镇滨江村汪卯祥租用耕地种植果树200余亩,同时在果园内养殖生猪175头;四是林下养殖类生态休闲农庄(场),充分利用林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林下养殖类生态休闲农庄(场)。

  通过对20个家庭农场式规模种植、养殖生产大户生产效益调查情况看,规模种粮亩均收入1620元,比零星分散生产增加130元,效益提高8%左右;规模种蔬菜亩均收入3429元,比零星分散生产增加309元,效益提高10%左右;规模种其他特种作物亩均收入5810元,比零星分散生产增加1300元,效益提高20%左右。规模养猪每头纯收入200—400元,比零星分散养殖增加200—300元,效益提高15左右%;规模养禽每只纯收入5—10元,比零星分散生产增加约5元,效益提高8%左右。从调查结果看,各种项目的规模化生产收入都比零星分散生产高得多,经济效益也比零星分散生产好得多。(注:20个户的数据是生产户对生产情况回忆形成的,代表性不强,仅作趋势参考)

  四、积极稳妥发展我县家庭农场的措施建议

  从当前我县农村农业生产实际看,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经营方式在推动县域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方面有所减弱,发展现代农业更加迫切需要适宜的新型劳动载体融入。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县委、县*鼓励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系政策措施的推出,我县积极稳妥发展家庭农场的客观条件已然成熟。为此,建议如下:

  (一)建立多渠道投融资机制,筑牢发展基础。融资渠道单一、投入数量不足是影响规模户稳定发展和向更大规模、更高要求的家庭农场过度的主要制约因素。逐步建立以农户投入为主、*扶助、金融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渠道投融资机制,是发展家庭农场的基本要求,也是保障家庭农场正常运行的客观需要。

  (二)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保障既得利益。建立与生产品种和产出数量直接联系的销售渠道或消费市场,是保证家庭农场正常运行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稳定现有消费市场与需求数量、确保基本销售数量不动摇;拓展新的销售渠道与开辟新的消费领域、为销售更多产品找到更大范围、更深程度的支持空间;建立*对主要基础产品实行淡储旺供机制、缓解市场价格涨跌对家庭农场规模化经营产生的冲击;建立实力企业对规模经营产品收储加工与家庭农场专业化产品生产销售相联系机制,让家庭农场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中不断发展壮大。

  (三)规范流转行为,增强发展信念。立足家庭农场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相应的土地流转政策,鼓励全家外出户或弃农经商户、劳动力不足无力正常经营户、生产技术落后产出效益低户等不以土地为基本生存资料的农户积极参与土地流转。通过规范流转方式、稳定流转期限、合理流转价格等形式,积极帮助农场主规范有序、稳定合理流转土地,增强规模经营和发展信心。

  (四)落实技术职责,完善全方位服务。家庭农场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需要系统健全的配套服务。健全服务组织,配强技术力量,根据家庭农场从事业别的专业特点、规范化生产、不断扩大产能和提高效率的实际需要,各有关部门和乡镇要提供全方位、高质量服务,有效保障家庭农场持续健康发展。

  (五)宽松环境,加强扶持引导。家庭农场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时代产物,是统筹城乡发展、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客观载体。各乡镇、县级有关部门要在生产要素组织、生产过程扶持、产品加工销售等方面宽松政策环境、加强资金扶持、强化技术支持。用强力有效的政策扶持措施保障家庭农场这一新型农村经济经营主体有效承载农村经济转型升级,为新形势下实现农民收入快速增长提供强大动力。

家庭农场发展调研报告2

  一、全县家庭农场发展基本情况

  按照有关家庭农场的基本条件,根据农业、林业、水务、畜牧以及工商等部门的统计,我县现有家庭农(林)场13941个,其中种植业13922个,种养结合2个,畜牧养殖场16个,水产养殖场1个。全县家庭农场劳动力总数71541人,其中家庭成员41970人,常年雇工29571人。加入或领办农民合作组织的有20家,除了个别家庭林场因列入工程造林享受过国家政策补助外,其他均未享受过专项政策扶持补助。

  现阶段我县家庭农场呈现以下特点:

  1、主要以家庭林场为主。我县林业资源丰富,林权制度改革成效显著,家庭林场发展迅速,家庭农场呈现以家庭林场为主的特点,家庭林场比例占到总数98%。

  2、发展不规范。根据摸底调查,我县家庭农(林)场数量达13941个,但由于家庭农场属新生事物,缺乏统一认定标准和办法,除了34个家庭林场拟注册,其余所有家庭农场尚无工商注册意识,而且大部分家庭农(林)场账务核算不规范,未进行详细的财务收支记录,只算大帐,不记小账,没有进行成本核算,效益分析。

  3、家庭经营规模较小。目前,全县家庭农(林)场经营总面积约52万亩,但以小型家庭农(林)场规模为主。其中经营面积在50亩以下的8773个,占了总数的63%,50—100亩的5042个,100亩—500亩的91个,500-1000亩的19个,1000亩以上的16个,规模化经营趋势不明显。

  4、农场用地来源于土地流转。家庭农(林)场的土地来源主要是承包或租赁镇村组集体林地或私人林地以及荒山荒地造林,承包期限为10至50年不等。

  5、从业人员具备一定技术经验。农场业主都是村里懂技术、善管理的能人,个别为村组干部或长期从事木材经营的老板。个别农场业主办有一定规模的加工厂,农场主均有一定资金实力,经验丰富,比较熟悉农业政策,能够非常敏锐地捕捉到商机和市场前景。

  二、当前家庭农场存在的问题

  1、产品效益较低。农(林)场总体效益较低,总收入在10万元以下的有13907个,10-50万元的有27个,50万元以上的仅有7个。我县家庭林场产品大部分属于初级产品,原木、原竹或部分加工半成品,有面积无规模、有数量无效益、无特色无品牌,很难形成产业规模,导致产品市场竞争力弱,经济效益不高。

  2、经营管理水*待提高。目前,我县家庭农(林)场主大多是农村的种田能手、村组干部等,他们尽管在农村中素质相对较高,具备一定经营管理水*,但就多数家庭农场经营者而言,他们与现代家庭农场经营管理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对农场的经营管理大多停留在传统经验阶段,难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日趋激烈的农产品市场竞争的需要。

  3、土地流转难以形成规模。我县属于典型山区县,土地细碎化情况较为严重,加上农民的惜地意识等传统思想的影响,使得家庭农场实现规模经营的最大难题是不能流转到大面积连片的耕地,造成农业机械化普及率较低,土地生产效率较低。

  4、融资难,投入能力不足。家庭农(林)场属于一家一户的小型生产,资金积累少,加之农村金融发展滞后,以及现行土地产权制度的缺陷,家庭农场大多缺乏贷款抵押,融资难;现有政策不明确,扶持力度不够,进而制约了家庭农场规模的扩大以及集约化水*的提高。

  三、对策建议

  1、明确主体资格,加大宣传力度。一是在尽快明确家庭农(林)场的概念、内涵、注册登记等制度,明确认定标准、登记办法,逐步把家庭农场扶持成为具有法人资格的市场主体。二是各地在制定家庭农(林)场认定标准时,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行业的性质,进行不同标准界定,把经营规模控制在适度范围内。三是规范管理。在明确认定、注册制度后,严格按照有关法规政策进行管理,协调相关部门,确定专门机构及专(兼)职人员负责家庭农(林)场的管理工作。四是加大宣传力度。家庭农(林)场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新生事物,也是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必须加大宣传力度,使农民群众真正认识什么是家庭农场,积极主动发展这一新生事物。

  2、推进产权改革,完善制度保障。一是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要求,推进农地产权制度创新,让农户拥有完全而有保障的土地租赁权、入股权、抵押权和继承权。二是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和服务*台,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机制,实现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经营要求;三是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贷款担保制度和农业保险制度。

  3、推进技术普及,提升科技水*。一是加大农民技术培训力度,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家庭农场主和农民企业家。二是加强土地整理力度,打造集中连片耕地,改造中低产田,完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为规模经营奠定基础。三是研发方便于山地间运输、价格低、体积小、质量轻、操作简易、便于田间作业等特点的小型或微型农机产品,普及机械化操作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4、坚持企业引领,创新经营模式。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发展“企业+基地+家庭农(林)场”等产业组织模式,创建市场中介组织,探索建设各类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农副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发展独立经营、合作制、公司制等新型家庭农场经营形式,实现家庭农(林)场和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提升家庭农(林)场的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生产。

  5、完善扶持政策,保障公共服务。家庭农(林)场作为新兴事物,必须加强扶持和引导。在财政扶持中,要完善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政策,将家庭农场纳入奖补范围,对符合条件的家庭农场,在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业产业化、农业标准化、土地流转、农机购置补贴、项目贷款贴息等方面给予奖补。加强技术服务,定期下乡开展家庭农场的技术指导,农技推广项目向家庭农场倾斜;设立信息服务机构,为家庭农(林)场提供市场销售等信息。

家庭农场发展调研报告3

  家庭农场,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农户家庭为基本组织单位,以市场为导向,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促进家庭农场这一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健康发展,提升农业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商品化水*,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根据区委农工委《关于做好家庭农场发展情况调研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农业中心工作人员调查统计的实际情况,现将联络镇家庭农场的发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家庭农场发展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随着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联络镇就有了家庭农场的.雏形,出现了一批粮食生产,生猪、水产养殖等适度规模经营大户,本世纪初,随着农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以及土地流转政策的推行,出现了一批从事蔬菜、瓜果、畜禽养殖等多种经营的规模大户。同时,由于绿化经济林的经济效益日益凸显,农户的经营意识不断增强,一些农户自发或在*引导下,加大绿化经济林种植的投入,逐渐形成新的经济作物种植经营大户。截至目前为止,全镇从事种植、畜牧水产养殖的家庭农户共有13家,其中种植类5家,养殖类7家,种养结合类1家。并有以下特点:

  (一)农场数量增长较快,发展势头良好。13个家庭农场中,有2户种植类家庭农场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就通过土地承包和转让等方式不断扩大规模经营,有5户水产养殖类家庭农场从21世纪初开始,通过“稻田养鱼”“围塘养鱼”等多种方法,形成了较为大型的水产养殖家庭农场经营模式。特别是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进,以及*招商引资和打造联络特色产业带政策的出台,种植大户越来越多,土地流转进一步加快,海涛、八一等村出现外地企业和本地村*合承包经营家庭农场的现象。

  (二)农场经营耕地面积较大,农场收入逐步提高。有7家家庭农场经营面积在50亩以上,其中50-100亩4家,占57.1%,100-500亩3家,占42.9%;在加大经营规模生产投入的基础上,年销售额在10-50万的10家,占76.9%,其中20万以上的8家,35万以上的1家。

  (三)家庭劳动力发展较为稳定,长期和短期雇工有所增加。由于经营规模较大,家庭农场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大,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具体体现在对长工劳动力上的高素质要求和短工数量上的不断增加。联络镇现有46名家庭农场劳动人员,其中有43名家庭成员,占常年劳动力的93.5%,达到了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的标准,另有3家家庭农场每家雇有1名长期雇工,占常年劳动力的6.5%,同时13家家庭农场都雇有多名短工,雇工人数在300-350之间,主要集中在瓜果、树木种植和生猪、水产养殖等家庭农场里。

  (四)经济作物生产不断发展,特色种植进一步显现。5个种植类的家庭农场,全部种植有经济作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225亩,主要种植西瓜、花椒、葡萄、经济绿化林等,在经济作物生产不断发展的同时,各种特色种植也在进一步的规划发展中,其中江冲、胡桥等村正在形成高粱、秋玉米种植的特色产业带,以此带动的经济效益非常可观,极大促进家庭收入的提高。

  二、家庭农场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年来,联络镇大力发展家庭农场经营和种粮大户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和规模化程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仍然解决不了人多地少、农户小规模生产等问题。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农村土地流转困难。

  究其原因:一是大多数农民受自然经济思想支配,*惯于自种自收,参加土地流转的愿望并不十分强烈,多数农民仍然把土地看成是“活命田”和就业“保险田”,宁可粗放经营或让土地闲,任其荒芜,也不愿意转包他人耕种;有的是外出收入高,对那点田、那点租金无所谓,田放那也不要饭它吃,还可以领补贴,也不愿意流转;加之*对土地流转没有“硬措施”,没有办法制约农户。二是土地零散和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沙地、旱地”等条件差的土地流转难度大。三是土地流转服务还没完全到位。调查的13个家庭农场4个签订了合同,9户是口头协议,其他散户都没签合同。全镇农户间的小面积流转80%以上都没签合同。

  (二)农村家庭农场融资困难,财政资金扶持少。

  农业生产周期较长,效益比较低,回报见效慢,缺乏有效抵押物,家庭农场在经营初期一次性投入比较集中,资金需求较大,多数农场实力不强,加上固定资产不多,大部分投入无法通过资产抵押等方式获取银行贷款,制约其扩大生产规模和发展设施农业。大部分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想发展扩大规模,贷款融资很困难,贷款条件苛刻,无法贷款。*年来,财政资金虽然加大了对家庭农场的扶持力度,但是我镇满足其扶持、资金补贴的家庭农场项目较少,目前只有1家家庭农场符合财政资金扶持政策的要求,其他12家农场基本都靠自身的资金投入来经营农场,导致农场规模和经济效益发展相对缓慢,制约了我镇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发展。

  (三)组织化程度低,农户加入或领办农民合作组织的意识弱。

  *年来,国家农业部不断鼓励发展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并出台了相应的法律体系予以确立,但我镇13家家庭农场没有加入或领办农民专业组织,占总数的100%。据调查了解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困难的原因主要是:一是农民不相信合作社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实实在在的利益;二是资金短缺,有些农场主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盈利少,而资金相对富足的农场主往往把盈余资金投入到再生产和扩大经营规模;三是成立或加入农民合作社的氛围低,宣传力度不够,缺乏*引导和政策扶持。

  (四)农场主经营素质偏低,农业生产后继无人。

  尽管大部分农场主多年从事农业生产和畜牧养殖,实践经验丰富,但毕竟受学历、理念等因素影响,难以有效承担现代化农业发展重任,需要进一步提高经营素质;与此同时,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年龄偏大,结构老化,在家从事家庭农场经营的几乎都是4、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子女全都外出工作、务工,再过10年,“谁来种田”的问题就更加突出。

  三、加快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家庭农场与土地流转要相得益彰,培育和发展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是促进土地流转的动力,土地的有序流转是家庭农场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乡镇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或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是基础,要联合区农林局切实承担起指导流转合同、调节土地承包矛盾纠纷、搜集发布流转信息等职责,为土地流转搭建便捷的沟通和交易*台;逐步探索建立土地流转双方的价格协调机制、利益联结机制和纠纷调解机制,促进流转关系稳定和连片集中。

  (二)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相结合的道路,解决家庭农场融资难题。要大力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引领作用,帮助解决单个家庭农场干不了、干不好或干了不合算的事情,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实现家庭农场与市场的无缝对接;优化金融服务,尤其要发挥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对家庭农场这种新型农业主体的资金帮扶作用,允许家庭农场以大型农用设施、流转土地经营权等抵押贷款,创新信贷品种,简化信贷手续,提供优质服务;支持和引导农业担保机构优先为家庭农场提供担保贷款。

  (三)加强农业人才培养和引进。依托我镇正在筹建的特色农业产业带项目,积极引进国内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对我镇农户开展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重点培训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使其率先发展成为职业农民。并参照大学生村官的政策,鼓励和支持大学生特别是农业院校的大学生到农村、回家乡,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

  (四)落实国家对农民的扶持补贴政策。比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新增补贴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把今年市、区和镇新增的农业补贴,全部单列出来,用于补贴上述对象,其他农民的补贴仍按照去年的标准执行。特别是农机等补贴,优先补贴家庭农场等种养殖大户。


家庭发展调研报告(精选五篇)(扩展2)

——家庭农场发展调研报告菁选

家庭农场发展调研报告

  随着个人的素质不断提高,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不同种类的报告具有不同的用途。其实写报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家庭农场发展调研报告,欢迎阅读与收藏。

家庭农场发展调研报告1

  家庭农场,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农户家庭为基本组织单位,以市场为导向,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促进家庭农场这一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健康发展,提升农业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商品化水*,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根据区委农工委《关于做好家庭农场发展情况调研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农业中心工作人员调查统计的实际情况,现将联络镇家庭农场的发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家庭农场发展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随着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联络镇就有了家庭农场的雏形,出现了一批粮食生产,生猪、水产养殖等适度规模经营大户,本世纪初,随着农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以及土地流转政策的推行,出现了一批从事蔬菜、瓜果、畜禽养殖等多种经营的规模大户。同时,由于绿化经济林的经济效益日益凸显,农户的经营意识不断增强,一些农户自发或在**引导下,加大绿化经济林种植的投入,逐渐形成新的经济作物种植经营大户。截至目前为止,全镇从事种植、畜牧水产养殖的家庭农户共有13家,其中种植类5家,养殖类7家,种养结合类1家。并有以下特点:

  (一)农场数量增长较快,发展势头良好。13个家庭农场中,有2户种植类家庭农场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就通过土地承包和转让等方式不断扩大规模经营,有5户水产养殖类家庭农场从21世纪初开始,通过“稻田养鱼”“围塘养鱼”等多种方法,形成了较为大型的水产养殖家庭农场经营模式。特别是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进,以及**招商引资和打造联络特色产业带政策的出台,种植大户越来越多,土地流转进一步加快,海涛、八一等村出现外地企业和本地村**合承包经营家庭农场的现象。

  (二)农场经营耕地面积较大,农场收入逐步提高。有7家家庭农场经营面积在50亩以上,其中50-100亩4家,占57.1%,100-500亩3家,占42.9%;在加大经营规模生产投入的基础上,年销售额在10-50万的10家,占76.9%,其中20万以上的8家,35万以上的1家。

  (三)家庭劳动力发展较为稳定,长期和短期雇工有所增加。由于经营规模较大,家庭农场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大,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具体体现在对长工劳动力上的高素质要求和短工数量上的不断增加。联络镇现有46名家庭农场劳动人员,其中有43名家庭成员,占常年劳动力的93.5%,达到了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的标准,另有3家家庭农场每家雇有1名长期雇工,占常年劳动力的6.5%,同时13家家庭农场都雇有多名短工,雇工人数在300-350之间,主要集中在瓜果、树木种植和生猪、水产养殖等家庭农场里。

  (四)经济作物生产不断发展,特色种植进一步显现。5个种植类的家庭农场,全部种植有经济作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225亩,主要种植西瓜、花椒、葡萄、经济绿化林等,在经济作物生产不断发展的同时,各种特色种植也在进一步的规划发展中,其中江冲、胡桥等村正在形成高粱、秋玉米种植的特色产业带,以此带动的经济效益非常可观,极大促进家庭收入的提高。

  二、家庭农场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年来,联络镇大力发展家庭农场经营和种粮大户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和规模化程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仍然解决不了人多地少、农户小规模生产等问题。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农村土地流转困难。

  究其原因:一是大多数农民受自然经济思想支配,*惯于自种自收,参加土地流转的愿望并不十分强烈,多数农民仍然把土地看成是“活命田”和就业“保险田”,宁可粗放经营或让土地闲,任其荒芜,也不愿意转包他人耕种;有的是外出收入高,对那点田、那点租金无所谓,田放那也不要饭它吃,还可以领补贴,也不愿意流转;加之**对土地流转没有“硬措施”,没有办法制约农户。二是土地零散和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沙地、旱地”等条件差的土地流转难度大。三是土地流转服务还没完全到位。调查的13个家庭农场4个签订了合同,9户是口头协议,其他散户都没签合同。全镇农户间的小面积流转80%以上都没签合同。

  (二)农村家庭农场融资困难,财政资金扶持少。

  农业生产周期较长,效益比较低,回报见效慢,缺乏有效抵押物,家庭农场在经营初期一次性投入比较集中,资金需求较大,多数农场实力不强,加上固定资产不多,大部分投入无法通过资产抵押等方式获取银行贷款,制约其扩大生产规模和发展设施农业。大部分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想发展扩大规模,贷款融资很困难,贷款条件苛刻,无法贷款。*年来,财政资金虽然加大了对家庭农场的扶持力度,但是我镇满足其扶持、资金补贴的家庭农场项目较少,目前只有1家家庭农场符合财政资金扶持政策的`要求,其他12家农场基本都靠自身的资金投入来经营农场,导致农场规模和经济效益发展相对缓慢,制约了我镇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发展。

  (三)组织化程度低,农户加入或领办农民合作组织的意识弱。

  *年来,国家农业部不断鼓励发展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并出台了相应的法律体系予以确立,但我镇13家家庭农场没有加入或领办农民专业组织,占总数的100%。据调查了解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困难的原因主要是:一是农民不相信合作社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实实在在的利益;二是资金短缺,有些农场主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盈利少,而资金相对富足的农场主往往把盈余资金投入到再生产和扩大经营规模;三是成立或加入农民合作社的氛围低,宣传力度不够,缺乏**引导和政策扶持。

  (四)农场主经营素质偏低,农业生产后继无人。

  尽管大部分农场主多年从事农业生产和畜牧养殖,实践经验丰富,但毕竟受学历、理念等因素影响,难以有效承担现代化农业发展重任,需要进一步提高经营素质;与此同时,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年龄偏大,结构老化,在家从事家庭农场经营的几乎都是4、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子女全都外出工作、务工,再过10年,“谁来种田”的问题就更加突出。

  三、加快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家庭农场与土地流转要相得益彰,培育和发展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是促进土地流转的动力,土地的有序流转是家庭农场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乡镇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或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是基础,要联合区农林局切实承担起指导流转合同、调节土地承包矛盾纠纷、搜集发布流转信息等职责,为土地流转搭建便捷的沟通和交易*台;逐步探索建立土地流转双方的价格协调机制、利益联结机制和纠纷调解机制,促进流转关系稳定和连片集中。

  (二)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相结合的道路,解决家庭农场融资难题。要大力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引领作用,帮助解决单个家庭农场干不了、干不好或干了不合算的事情,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实现家庭农场与市场的无缝对接;优化金融服务,尤其要发挥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对家庭农场这种新型农业主体的资金帮扶作用,允许家庭农场以大型农用设施、流转土地经营权等抵押贷款,创新信贷品种,简化信贷手续,提供优质服务;支持和引导农业担保机构优先为家庭农场提供担保贷款。

  (三)加强农业人才培养和引进。依托我镇正在筹建的特色农业产业带项目,积极引进国内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对我镇农户开展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重点培训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使其率先发展成为职业农民。并参照大学生村官的政策,鼓励和支持大学生特别是农业院校的大学生到农村、回家乡,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

  (四)落实国家对农民的扶持补贴政策。比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新增补贴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把今年市、区和镇新增的农业补贴,全部单列出来,用于补贴上述对象,其他农民的补贴仍按照去年的标准执行。特别是农机等补贴,优先补贴家庭农场等种养殖大户。

家庭农场发展调研报告2

  所谓“家庭农场”就是指以家庭生产经营模式为主体,家庭成员为农业生产服务对象,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经济为家庭主要收来源的新型经营主体,同时依托国家政策、新型科技、信贷扶持和农业机械化作业为一体的家庭农业生产经营场所的统称。下面笔者调研组一行就*几年来汝城县家庭农场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基本找准了家庭农场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初步提出了推进该县家庭农场发展的思路及举措。

  一、汝城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特点

  *年来,该县着力优化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挖掘农业优势产业资源,重点培育发展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和农业致富能手,迅速壮大现代农业发展规模,推动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为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调查统计,到20xx年底该县家庭农场实现农业总产值达11.56亿元,家庭农场发展形势良好,凸显以下特点。

  1、家庭农场基地建设规模日益扩大。到目前为止,该县“家庭农场”已发展鲜果种植面积是12.5万亩,年产水果7.5万吨,总产值1.5亿元,品种为李、梨、柑桔、板栗、锥栗等,主要分布在文明、土桥、濠头、岭秀、永丰等乡村“家庭农场”;发展时鲜蔬菜面积14.8万亩,其中田庄早季蔬菜2.5万亩,卢阳、泉水、大坪、马桥、井坡等乡村春菜、冬菜6.6万亩,马桥、延寿、外沙等乡镇“家庭农场”发展朝天椒、生姜等蔬菜面积4.3万亩,商品蔬菜年产值达3.2亿元;在卢阳、大坪、土桥、马桥、泉水等乡村“家庭农场”发展花卉盘景苗木种植28.9万株,年经济收入达1.2亿元;在泉水旱塘等“家庭农场”发展硒山茶叶种植面积3000多亩,在盈洞乡发展金银花种植面积6000多亩,在卢阳镇斗山、泉水镇白泉、土桥镇黄家等乡村“家庭农场”种植水稻6.8万亩,基本实现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年创经济收入达100余万元;在热水、大坪、卢阳发展杂交制种面积3500多亩,创经济收入50余万元;在卢阳、大坪、泉水、井坡、马桥、土桥、田庄、永丰、集益、热水、三江口等乡村建成了家庭式牲猪、牛、羊,家禽养殖基地86个,其中年可出栏生猪6.5万头、家禽12.9万只,创农业经济收入3.46亿元;在卢阳、土桥、井坡、泉水、热水、暖水等乡村建成家庭水产养殖基地49个,年产鱼类2.2万吨,年创经济收入1.8亿元。

  2、家庭农场农业经济收入稳步增长。该县现有养殖、种植、休闲初具规模“家庭农场”1200余家,20xx年“家庭农场”创农业总产值11。56亿元,分别比20xx年的6.82亿元、20xx年的8.46亿元、20xx年的9.98亿元,同比增长170%、137%、116%。按农业种养类别分,其中家庭养殖(畜禽200只以上)有172户、鱼类养殖(年产10吨以上的`)有68户,主要分布在卢阳、泉水、土桥、马桥、大坪、井坡;家庭粮食种植(200亩以上)有149户,主要分布在暖水、热水、卢阳、土桥、泉水、井坡、大坪、集益;家庭水果种植(年产水果20吨以上)232户,分布在文明、盈洞、永丰、卢阳、马桥;家庭蔬菜种植(年销售蔬菜20吨以上)298户,主要分布在田庄、暖水、马桥、大坪、卢阳、土桥等乡村;家庭茶园种植(200亩以上)有224户,主要分布在卢阳、泉水、三江口、暖水等乡村;家庭金银花种植(400亩以上)有98户,主要分布在盈洞、岭秀等乡村;家庭花卉盘景苗木种植(200亩以上)有16户,主要分布在卢阳、大坪、土桥、马桥、泉水等乡村“家庭农场”;随着该县“家庭农场”数量增多和规模化发展,“家庭农场”对基地的发展规模、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模式日趋增强、日益明显。

  3、家庭农场农产品牌凸显地方特色。*年来,该县农产品品牌建设发展迅速,其中泉水旱塘“家庭茶场”的“硒山茶”、小坦、延寿等乡镇的“小米辣”、文明乡的“水晶梨”、田庄乡的“反季节蔬菜”已获得QS食品质量安全认证。在产品认证方面,全县完成农产品认证14个,其中无公害食品12个,绿色食品3个;在基地认定方面,以朝天椒、水晶梨和蔬菜为重点,建立无公害、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5个,完成朝天椒、水稻、茶叶、奈李、水晶梨和蔬菜等产地认定27.6万亩。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是基地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该县特色农产品种类众多,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各农业产业发展是有面积无规模、有数量无效益、有特色无品牌。如水果、蔬菜种植虽种植面积达26.5万亩,但由于缺乏机械化生产、规模化作业,集中连片种植300亩的都很少,很难形成农业产业规模、保持品质优势,导致产品市场竞争力弱,经济效益不高。

  二是产品参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当前,该县“家庭农场”年农业总产值上100万元以上没有一户,产值上50万元以上100万以下的家庭有109户,产值上50万元以下的有498户。由于“家庭农场”数量多、规模小、机械化作业程度低、实力弱,农产品参与市场竞争力不强,难以形成产业规模。

  三是农产品品牌优势市场认可难。到目前为止,该县“家庭农场”能走出郴州的农产品仅有水晶梨、奈李、冰糖橙、花豆、朝天辣、板栗等极少数农产品品牌,难以形成品牌优势带动该县现代农业发展。

  四是创新意识不强影响产业发展。“家庭农场”大部分是种养植大户出身,又是典型土生土长的农民,他们掌握的知识和应用新技术不多,对人才引进,品牌意识认识不足,抗风险意识不强,家庭农户扩大再生产资金能力有限,抑制了家庭农场大发展,同时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深根蒂固,部分农户对机械化作业认知程度还不够,生产观念有待更新。

  三、推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思路及举措

  1、抢抓政策机遇,鼓励农业规模化经营。目前国家出台了多项扶持种粮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土地、财政资金等资源流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倾斜。农业组织化已成为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政策重点,为今后惠农政策注入新内涵。

  一是要依托财政补贴政策。在财政补贴方面,要鼓励地方将新增农业补贴、财政奖补资金、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向该方向倾斜,扩大“家庭农场”发展数量和规模;

  二是要建立经营扶持专项资金。以地方**为主体,省、县、乡三级联合建立土地规模经营扶持专项资金,以其为导向,引导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与承包农户签订中长期租赁合同,同时各地**应制定并出台地方“家庭农场”评估标准,健全和完善“家庭农场”各项登记备案工作,建立县、乡、村三级信息共享*台,提升“家庭农场”发展质量;

  三是要出台土地流转发展规划。地方**要牵头研究制定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规划,指导各地加强体系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形式多样、管理严格、流转顺畅的要求建立有形市场,搭建土地承包经营权市场交易*台;

  四是要实施“互换并地”政策。各级党委、**要积极鼓励各地方行政村开展“互换并地”工作,减少农户耕作的地块数,提高农机作业水*和土地利用率,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通过“互换并地”促进土地流转的空间很大。据国家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全国以互换形式流转土地达1610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6。2%。

  2、拓宽融资渠道,突出服务组织化优势。资金周转困难已成为目前“家庭农场”发展中的一大致命因素,随时危及到“家庭农场”的生存与发展,解决融资问题是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第一要务。

  一要是建立融资服务机构。地方各级党委、**应明确一名分管农业工作实职领导专门负责农业项目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信贷、融资等服务工作,组建“家庭农场”发展规划办公室,与县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合署办公室,鼓励各地设立农业担保公司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提供融资服务,允许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承担涉农建设项目。

  二是要优化装备结构改善生产条件。地方各级**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采取先进技术、引进优良品种、提升装备水*、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三是要引导规模化经营。目前,该县种植业和粮食生产有条件实行规模经营,调研中发现种粮大户的效益比一般种粮户更为可观,也更具备种粮积极性,粮食种植的规模化经营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三、夯实农业基础,构筑多个板块受益*台。笔者认为,农业组织化建设将创造多个农业板块的投资机会。

  一是要建立多层面受益*台。就种植业的规模经营而言,品种培育业、农业机械和服务机构有望受益。此前,按照《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xx—20xx)》的战略部署,国家将加强种子生产基地建设。随着我国现代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种业的景气度预计处于上升通道之中。

  二是要注重发展农业机械化。几千年历史证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阻碍了现代农业发展,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推进现代农业、“家庭农场”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农业机械化水*的提高将与规模经营模式相辅相成,农机板块各行各业将受益。

  三是要提高社会化服务程度。***《关于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明确了农业社会化服务范围,其中了包括专业经济技术部门、乡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其他方面为农、林、牧、副、渔各业发展所提供的服务。

家庭农场发展调研报告3

  一、全县家庭农场发展基本情况

  按照有关家庭农场的基本条件,根据农业、林业、水务、畜牧以及工商等部门的统计,我县现有家庭农(林)场13941个,其中种植业13922个,种养结合2个,畜牧养殖场16个,水产养殖场1个。全县家庭农场劳动力总数71541人,其中家庭成员41970人,常年雇工29571人。加入或领办农民合作组织的有20家,除了个别家庭林场因列入工程造林享受过国家政策补助外,其他均未享受过专项政策扶持补助。

  现阶段我县家庭农场呈现以下特点:

  1、主要以家庭林场为主。我县林业资源丰富,林权制度改革成效显著,家庭林场发展迅速,家庭农场呈现以家庭林场为主的特点,家庭林场比例占到总数98%。

  2、发展不规范。根据摸底调查,我县家庭农(林)场数量达13941个,但由于家庭农场属新生事物,缺乏统一认定标准和办法,除了34个家庭林场拟注册,其余所有家庭农场尚无工商注册意识,而且大部分家庭农(林)场账务核算不规范,未进行详细的财务收支记录,只算大帐,不记小账,没有进行成本核算,效益分析。

  3、家庭经营规模较小。目前,全县家庭农(林)场经营总面积约52万亩,但以小型家庭农(林)场规模为主。其中经营面积在50亩以下的8773个,占了总数的63%,50—100亩的5042个,100亩—500亩的91个,500-1000亩的19个,1000亩以上的16个,规模化经营趋势不明显。

  4、农场用地来源于土地流转。家庭农(林)场的土地来源主要是承包或租赁镇村组集体林地或私人林地以及荒山荒地造林,承包期限为10至50年不等。

  5、从业人员具备一定技术经验。农场业主都是村里懂技术、善管理的能人,个别为村组干部或长期从事木材经营的老板。个别农场业主办有一定规模的加工厂,农场主均有一定资金实力,经验丰富,比较熟悉农业政策,能够非常敏锐地捕捉到商机和市场前景。

  二、当前家庭农场存在的`问题

  1、产品效益较低。农(林)场总体效益较低,总收入在10万元以下的有13907个,10-50万元的有27个,50万元以上的仅有7个。我县家庭林场产品大部分属于初级产品,原木、原竹或部分加工半成品,有面积无规模、有数量无效益、无特色无品牌,很难形成产业规模,导致产品市场竞争力弱,经济效益不高。

  2、经营管理水*待提高。目前,我县家庭农(林)场主大多是农村的种田能手、村组干部等,他们尽管在农村中素质相对较高,具备一定经营管理水*,但就多数家庭农场经营者而言,他们与现代家庭农场经营管理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对农场的经营管理大多停留在传统经验阶段,难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日趋激烈的农产品市场竞争的需要。

  3、土地流转难以形成规模。我县属于典型山区县,土地细碎化情况较为严重,加上农民的惜地意识等传统思想的影响,使得家庭农场实现规模经营的最大难题是不能流转到大面积连片的耕地,造成农业机械化普及率较低,土地生产效率较低。

  4、融资难,投入能力不足。家庭农(林)场属于一家一户的小型生产,资金积累少,加之农村金融发展滞后,以及现行土地产权制度的缺陷,家庭农场大多缺乏贷款抵押,融资难;现有政策不明确,扶持力度不够,进而制约了家庭农场规模的扩大以及集约化水*的提高。

  三、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明确主体资格,加大宣传力度。一是在尽快明确家庭农(林)场的概念、内涵、注册登记等制度,明确认定标准、登记办法,逐步把家庭农场扶持成为具有法人资格的市场主体。二是各地在制定家庭农(林)场认定标准时,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行业的性质,进行不同标准界定,把经营规模控制在适度范围内。三是规范管理。在明确认定、注册制度后,严格按照有关法规政策进行管理,协调相关部门,确定专门机构及专(兼)职人员负责家庭农(林)场的管理工作。四是加大宣传力度。家庭农(林)场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新生事物,也是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必须加大宣传力度,使农民群众真正认识什么是家庭农场,积极主动发展这一新生事物。

  2、推进产权改革,完善制度保障。一是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要求,推进农地产权制度创新,让农户拥有完全而有保障的土地租赁权、入股权、抵押权和继承权。二是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和服务*台,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机制,实现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经营要求;三是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贷款担保制度和农业保险制度。

  3、推进技术普及,提升科技水*。一是加大农民技术培训力度,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家庭农场主和农民企业家。二是加强土地整理力度,打造集中连片耕地,改造中低产田,完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为规模经营奠定基础。三是研发方便于山地间运输、价格低、体积小、质量轻、操作简易、便于田间作业等特点的小型或微型农机产品,普及机械化操作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4、坚持企业引领,创新经营模式。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发展“企业+基地+家庭农(林)场”等产业组织模式,创建市场中介组织,探索建设各类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农副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发展独立经营、合作制、公司制等新型家庭农场经营形式,实现家庭农(林)场和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提升家庭农(林)场的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生产。

  5、完善扶持政策,保障公共服务。家庭农(林)场作为新兴事物,必须加强扶持和引导。在财政扶持中,要完善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政策,将家庭农场纳入奖补范围,对符合条件的家庭农场,在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业产业化、农业标准化、土地流转、农机购置补贴、项目贷款贴息等方面给予奖补。加强技术服务,定期下乡开展家庭农场的技术指导,农技推广项目向家庭农场倾斜;设立信息服务机构,为家庭农(林)场提供市场销售等信息。

家庭农场发展调研报告4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继续增加农业补贴资金规模,新增补贴向主产区和优势产区集中,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家庭农场”概念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为准确摸清我县农村家庭规模经营发展现状,着力以现行家庭规模经营为基础、探索发展家庭农场的有效途径和方式,笔者在深入调研32个乡镇规模种养殖业和20个家庭农场式规模种养殖生产大户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客观分析了我县家庭规模经营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积极稳妥发展家庭农场的措施建议,现报告于后。

  一、我县农村种养殖户规模化发展现状

  根据全市统一确定的规模种、养殖户标准,我县32个乡镇规模种养殖业监测调查结果显示,到末,全县共有规模种植户87个,种植面积9422亩,户均108.3亩。其中规模种粮13户、面积904.5亩,户均69.5亩;规模种蔬菜18户、面积1707亩,户均94.8亩;规模种烤烟23户、面积1323亩,户均57.5亩;规模种药材14户、面积2891亩,户均206.5亩;规模种花卉9户、面积916亩,户均101.8亩;其他规模种植10户、2200.5亩,户均220亩。,全县规模养殖户达到131个。其中规模养殖生猪64户、饲养12324头,户均192头,规模养殖家禽40户、饲养153749只,户均3843只;规模养殖肉羊24户、养殖4761只,户均198只;规模养殖肉牛4户、饲养215头,户均54头;规模养殖肉兔19户、饲养37931只,户均1996只。规模种植户、规模养殖户占农户总数的0.17%,规模种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0.7%;生猪规模户存栏生猪占存栏总量的4.5%,家禽规模户存栏家禽占存栏总量的12.7%。

  二、我县家庭规模经营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我县20个从事规模种养殖业家庭经营户的调查情况看,现行家庭规模经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筹资融资困难。绝大多数规模经营户主要依靠自身积累或可借贷方式投资,除国家在政策调控时适当扶持外,基本没有其他融资渠道。在种养殖关联产品市场价格正常或逐渐上涨的情况下,各个生产环节正常循环,规模经营能获得正常利润,生产规模逐步扩大趋势明显。一旦市场价格低迷,产品销售受阻,生产过程则不能正常循环。不少规模户因为没有外来资金参与周转,只能压缩生产规模、降低亏损程度,亏损时间稍长,少数支撑不住的户只能退出生产,规模生产的连续不稳定。

  (二)销售渠道不畅。所有规模经营户均没有建立较为正常规范的销售渠道,完全靠自己盲目寻找销路,导致产品销售渠道不畅通,反过来又影响了正常的生产经营。受信息资源、联系能力、交通工具及销售方式等多种因素影响,销售零星分散,耗费人力物力和生产时间,影响规模经营效益水*。

  (三)技术服务滞后。规模种植养殖生产需要相对专业的技术人员对生产进行技术指导,比如开展病虫或疫病防治、对废弃物或病死畜禽进行无害化处理等。但现行规模化种养殖业专业服务提供跟不上,生产过程中各方面技术服务主要通过临时聘请人员或者种养殖户自学解决,技术保障方面存在诸多缺陷和漏洞。由于技术服务与生产要求脱节,势必影响规模经营质量效益,增加规模种养殖业生产风险。

  (四)生产要素不稳。规模化种养殖业需要适度集中耕地、林地、牧草地、养殖水面等农业生产资源,各资源要素流转通过口头协商、书面协议方式确定。流转时间少则一两年、多则三五年,生产经营亏损时协议租金不减少、生产经营收益好时协议租金上涨(比如王家乡花卉苗木生产户租用土地租金就从最初每亩600元涨到现在的每亩1000元)。生产要素流转不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生产经营者长期投资经营的信心。

  三、适宜我县发展的主要家庭农场模式

  从农村种养殖资源状况出发,以现行种养殖规模经营户为基础,培育适宜我县发展的家庭农场模式有四种类型:一是粮食蔬菜生产农场,分布在土地面积集中、肥力状况较好、交通方便的*坝地区,发展规模与本地资源要素相适应的'粮食或蔬菜生产农场。如:临溪的粮食生产大户,王家的.股份制蔬菜生产大户都可为发展农场提供借鉴;二是特种作物产业园(场),黄连、莼菜、烤烟、辣椒等特色作物宜于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如黄水黄连,冷水莼菜,主要烤烟、辣椒产地等都可适度发展特色作物产业场;三是果园内养殖型复合式农庄(场),在种养殖资源优越、交通条件较好的城镇远郊地区发展种养殖业循环、优势互补的家庭式农庄。如:沿溪镇滨江村汪卯祥租用耕地种植果树200余亩,同时在果园内养殖生猪175头;四是林下养殖类生态休闲农庄(场),充分利用林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林下养殖类生态休闲农庄(场)。

  通过对20个家庭农场式规模种植、养殖生产大户生产效益调查情况看,规模种粮亩均收入1620元,比零星分散生产增加130元,效益提高8%左右;规模种蔬菜亩均收入3429元,比零星分散生产增加309元,效益提高10%左右;规模种其他特种作物亩均收入5810元,比零星分散生产增加1300元,效益提高20%左右。规模养猪每头纯收入200—400元,比零星分散养殖增加200—300元,效益提高15左右%;规模养禽每只纯收入5—10元,比零星分散生产增加约5元,效益提高8%左右。从调查结果看,各种项目的规模化生产收入都比零星分散生产高得多,经济效益也比零星分散生产好得多。(注:20个户的数据是生产户对生产情况回忆形成的,代表性不强,仅作趋势参考)

  四、积极稳妥发展我县家庭农场的措施建议

  从当前我县农村农业生产实际看,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经营方式在推动县域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方面有所减弱,发展现代农业更加迫切需要适宜的新型劳动载体融入。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县委、县**鼓励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系政策措施的推出,我县积极稳妥发展家庭农场的客观条件已然成熟。为此,建议如下:

  (一)建立多渠道投融资机制,筑牢发展基础。融资渠道单一、投入数量不足是影响规模户稳定发展和向更大规模、更高要求的家庭农场过度的主要制约因素。逐步建立以农户投入为主、**扶助、金融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渠道投融资机制,是发展家庭农场的基本要求,也是保障家庭农场正常运行的客观需要。

  (二)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保障既得利益。建立与生产品种和产出数量直接联系的销售渠道或消费市场,是保证家庭农场正常运行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稳定现有消费市场与需求数量、确保基本销售数量不动摇;拓展新的销售渠道与开辟新的消费领域、为销售更多产品找到更大范围、更深程度的支持空间;建立**对主要基础产品实行淡储旺供机制、缓解市场价格涨跌对家庭农场规模化经营产生的冲击;建立实力企业对规模经营产品收储加工与家庭农场专业化产品生产销售相联系机制,让家庭农场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中不断发展壮大。

  (三)规范流转行为,增强发展信念。立足家庭农场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相应的土地流转政策,鼓励全家外出户或弃农经商户、劳动力不足无力正常经营户、生产技术落后产出效益低户等不以土地为基本生存资料的农户积极参与土地流转。通过规范流转方式、稳定流转期限、合理流转价格等形式,积极帮助农场主规范有序、稳定合理流转土地,增强规模经营和发展信心。

  (四)落实技术职责,完善全方位服务。家庭农场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需要系统健全的配套服务。健全服务组织,配强技术力量,根据家庭农场从事业别的专业特点、规范化生产、不断扩大产能和提高效率的实际需要,各有关部门和乡镇要提供全方位、高质量服务,有效保障家庭农场持续健康发展。

  (五)宽松环境,加强扶持引导。家庭农场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时代产物,是统筹城乡发展、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客观载体。各乡镇、县级有关部门要在生产要素组织、生产过程扶持、产品加工销售等方面宽松政策环境、加强资金扶持、强化技术支持。用强力有效的政策扶持措施保障家庭农场这一新型农村经济经营主体有效承载农村经济转型升级,为新形势下实现农民收入快速增长提供强大动力。


家庭发展调研报告(精选五篇)(扩展3)

——家庭农场发展调研报告实用五份

  家庭农场发展调研报告 1

  所谓“家庭农场”就是指以家庭生产经营模式为主体,家庭成员为农业生产服务对象,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经济为家庭主要收来源的新型经营主体,同时依托国家政策、新型科技、信贷扶持和农业机械化作业为一体的家庭农业生产经营场所的统称。下面笔者调研组一行就*几年来汝城县家庭农场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基本找准了家庭农场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初步提出了推进该县家庭农场发展的思路及举措。

  一、汝城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特点

  *年来,该县着力优化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挖掘农业优势产业资源,重点培育发展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和农业致富能手,迅速壮大现代农业发展规模,推动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为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调查统计,到20xx年底该县家庭农场实现农业总产值达11.56亿元,家庭农场发展形势良好,凸显以下特点。

  1、家庭农场基地建设规模日益扩大。到目前为止,该县“家庭农场”已发展鲜果种植面积是12.5万亩,年产水果7.5万吨,总产值1.5亿元,品种为李、梨、柑桔、板栗、锥栗等,主要分布在文明、土桥、濠头、岭秀、永丰等乡村“家庭农场”;发展时鲜蔬菜面积14.8万亩,其中田庄早季蔬菜2.5万亩,卢阳、泉水、大坪、马桥、井坡等乡村春菜、冬菜6.6万亩,马桥、延寿、外沙等乡镇“家庭农场”发展朝天椒、生姜等蔬菜面积4.3万亩,商品蔬菜年产值达3.2亿元;在卢阳、大坪、土桥、马桥、泉水等乡村“家庭农场”发展花卉盘景苗木种植28.9万株,年经济收入达1.2亿元;在泉水旱塘等“家庭农场”发展硒山茶叶种植面积3000多亩,在盈洞乡发展金银花种植面积6000多亩,在卢阳镇斗山、泉水镇白泉、土桥镇黄家等乡村“家庭农场”种植水稻6.8万亩,基本实现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年创经济收入达100余万元;在热水、大坪、卢阳发展杂交制种面积3500多亩,创经济收入50余万元;在卢阳、大坪、泉水、井坡、马桥、土桥、田庄、永丰、集益、热水、三江口等乡村建成了家庭式牲猪、牛、羊,家禽养殖基地86个,其中年可出栏生猪6.5万头、家禽12.9万只,创农业经济收入3.46亿元;在卢阳、土桥、井坡、泉水、热水、暖水等乡村建成家庭水产养殖基地49个,年产鱼类2.2万吨,年创经济收入1.8亿元。

  2、家庭农场农业经济收入稳步增长。该县现有养殖、种植、休闲初具规模“家庭农场”1200余家,20xx年“家庭农场”创农业总产值11。56亿元,分别比20xx年的6.82亿元、20xx年的8.46亿元、20xx年的9.98亿元,同比增长170%、137%、116%。按农业种养类别分,其中家庭养殖(畜禽200只以上)有172户、鱼类养殖(年产10吨以上的)有68户,主要分布在卢阳、泉水、土桥、马桥、大坪、井坡;家庭粮食种植(200亩以上)有149户,主要分布在暖水、热水、卢阳、土桥、泉水、井坡、大坪、集益;家庭水果种植(年产水果20吨以上)232户,分布在文明、盈洞、永丰、卢阳、马桥;家庭蔬菜种植(年销售蔬菜20吨以上)298户,主要分布在田庄、暖水、马桥、大坪、卢阳、土桥等乡村;家庭茶园种植(200亩以上)有224户,主要分布在卢阳、泉水、三江口、暖水等乡村;家庭金银花种植(400亩以上)有98户,主要分布在盈洞、岭秀等乡村;家庭花卉盘景苗木种植(200亩以上)有16户,主要分布在卢阳、大坪、土桥、马桥、泉水等乡村“家庭农场”;随着该县“家庭农场”数量增多和规模化发展,“家庭农场”对基地的发展规模、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模式日趋增强、日益明显。

  3、家庭农场农产品牌凸显地方特色。*年来,该县农产品品牌建设发展迅速,其中泉水旱塘“家庭茶场”的“硒山茶”、小坦、延寿等乡镇的“小米辣”、文明乡的“水晶梨”、田庄乡的“反季节蔬菜”已获得QS食品质量安全认证。在产品认证方面,全县完成农产品认证14个,其中无公害食品12个,绿色食品3个;在基地认定方面,以朝天椒、水晶梨和蔬菜为重点,建立无公害、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5个,完成朝天椒、水稻、茶叶、奈李、水晶梨和蔬菜等产地认定27.6万亩。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是基地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该县特色农产品种类众多,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各农业产业发展是有面积无规模、有数量无效益、有特色无品牌。如水果、蔬菜种植虽种植面积达26.5万亩,但由于缺乏机械化生产、规模化作业,集中连片种植300亩的都很少,很难形成农业产业规模、保持品质优势,导致产品市场竞争力弱,经济效益不高。

  二是产品参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当前,该县“家庭农场”年农业总产值上100万元以上没有一户,产值上50万元以上100万以下的家庭有109户,产值上50万元以下的有498户。由于“家庭农场”数量多、规模小、机械化作业程度低、实力弱,农产品参与市场竞争力不强,难以形成产业规模。

  三是农产品品牌优势市场认可难。到目前为止,该县“家庭农场”能走出郴州的农产品仅有水晶梨、奈李、冰糖橙、花豆、朝天辣、板栗等极少数农产品品牌,难以形成品牌优势带动该县现代农业发展。

  四是创新意识不强影响产业发展。“家庭农场”大部分是种养植大户出身,又是典型土生土长的农民,他们掌握的知识和应用新技术不多,对人才引进,品牌意识认识不足,抗风险意识不强,家庭农户扩大再生产资金能力有限,抑制了家庭农场大发展,同时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深根蒂固,部分农户对机械化作业认知程度还不够,生产观念有待更新。

  三、推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思路及举措

  1、抢抓政策机遇,鼓励农业规模化经营。目前国家出台了多项扶持种粮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土地、财政资金等资源流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倾斜。农业组织化已成为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政策重点,为今后惠农政策注入新内涵。

  一是要依托财政补贴政策。在财政补贴方面,要鼓励地方将新增农业补贴、财政奖补资金、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向该方向倾斜,扩大“家庭农场”发展数量和规模;

  二是要建立经营扶持专项资金。以地方**为主体,省、县、乡三级联合建立土地规模经营扶持专项资金,以其为导向,引导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与承包农户签订中长期租赁合同,同时各地**应制定并出台地方“家庭农场”评估标准,健全和完善“家庭农场”各项登记备案工作,建立县、乡、村三级信息共享*台,提升“家庭农场”发展质量;

  三是要出台土地流转发展规划。地方**要牵头研究制定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规划,指导各地加强体系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形式多样、管理严格、流转顺畅的要求建立有形市场,搭建土地承包经营权市场交易*台;

  四是要实施“互换并地”政策。各级党委、**要积极鼓励各地方行政村开展“互换并地”工作,减少农户耕作的地块数,提高农机作业水*和土地利用率,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通过“互换并地”促进土地流转的空间很大。据国家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全国以互换形式流转土地达1610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6。2%。

  2、拓宽融资渠道,突出服务组织化优势。资金周转困难已成为目前“家庭农场”发展中的一大致命因素,随时危及到“家庭农场”的生存与发展,解决融资问题是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第一要务。

  一要是建立融资服务机构。地方各级党委、**应明确一名分管农业工作实职领导专门负责农业项目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信贷、融资等服务工作,组建“家庭农场”发展规划办公室,与县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合署办公室,鼓励各地设立农业担保公司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提供融资服务,允许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承担涉农建设项目。

  二是要优化装备结构改善生产条件。地方各级**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采取先进技术、引进优良品种、提升装备水*、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三是要引导规模化经营。目前,该县种植业和粮食生产有条件实行规模经营,调研中发现种粮大户的效益比一般种粮户更为可观,也更具备种粮积极性,粮食种植的规模化经营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三、夯实农业基础,构筑多个板块受益*台。笔者认为,农业组织化建设将创造多个农业板块的投资机会。

  一是要建立多层面受益*台。就种植业的规模经营而言,品种培育业、农业机械和服务机构有望受益。此前,按照《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xx—20xx)》的战略部署,国家将加强种子生产基地建设。随着我国现代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种业的景气度预计处于上升通道之中。

  二是要注重发展农业机械化。几千年历史证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阻碍了现代农业发展,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推进现代农业、“家庭农场”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农业机械化水*的提高将与规模经营模式相辅相成,农机板块各行各业将受益。

  三是要提高社会化服务程度。***《关于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明确了农业社会化服务范围,其中了包括专业经济技术部门、乡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其他方面为农、林、牧、副、渔各业发展所提供的服务。

  家庭农场发展调研报告 2

  所谓“家庭农场”就是指以家庭生产经营模式为主体,家庭成员为农业生产服务对象,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经济为家庭主要收来源的新型经营主体,同时依托国家政策、新型科技、信贷扶持和农业机械化作业为一体的家庭农业生产经营场所的统称。下面笔者调研组一行就*几年来汝城县家庭农场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基本找准了家庭农场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初步提出了推进该县家庭农场发展的思路及举措。

  一、汝城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特点

  *年来,该县着力优化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挖掘农业优势产业资源,重点培育发展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和农业致富能手,迅速壮大现代农业发展规模,推动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为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调查统计,到20xx年底该县家庭农场实现农业总产值达11.56亿元,家庭农场发展形势良好,凸显以下特点。

  1、家庭农场基地建设规模日益扩大。到目前为止,该县“家庭农场”已发展鲜果种植面积是12.5万亩,年产水果7.5万吨,总产值1.5亿元,品种为李、梨、柑桔、板栗、锥栗等,主要分布在文明、土桥、濠头、岭秀、永丰等乡村“家庭农场”;发展时鲜蔬菜面积14.8万亩,其中田庄早季蔬菜2.5万亩,卢阳、泉水、大坪、马桥、井坡等乡村春菜、冬菜6.6万亩,马桥、延寿、外沙等乡镇“家庭农场”发展朝天椒、生姜等蔬菜面积4.3万亩,商品蔬菜年产值达3.2亿元;在卢阳、大坪、土桥、马桥、泉水等乡村“家庭农场”发展花卉盘景苗木种植28.9万株,年经济收入达1.2亿元;在泉水旱塘等“家庭农场”发展硒山茶叶种植面积3000多亩,在盈洞乡发展金银花种植面积6000多亩,在卢阳镇斗山、泉水镇白泉、土桥镇黄家等乡村“家庭农场”种植水稻6.8万亩,基本实现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年创经济收入达100余万元;在热水、大坪、卢阳发展杂交制种面积3500多亩,创经济收入50余万元;在卢阳、大坪、泉水、井坡、马桥、土桥、田庄、永丰、集益、热水、三江口等乡村建成了家庭式牲猪、牛、羊,家禽养殖基地86个,其中年可出栏生猪6.5万头、家禽12.9万只,创农业经济收入3.46亿元;在卢阳、土桥、井坡、泉水、热水、暖水等乡村建成家庭水产养殖基地49个,年产鱼类2.2万吨,年创经济收入1.8亿元。

  2、家庭农场农业经济收入稳步增长。该县现有养殖、种植、休闲初具规模“家庭农场”1200余家,20xx年“家庭农场”创农业总产值11。56亿元,分别比20xx年的6.82亿元、20xx年的8.46亿元、20xx年的9.98亿元,同比增长170%、137%、116%。按农业种养类别分,其中家庭养殖(畜禽200只以上)有172户、鱼类养殖(年产10吨以上的)有68户,主要分布在卢阳、泉水、土桥、马桥、大坪、井坡;家庭粮食种植(200亩以上)有149户,主要分布在暖水、热水、卢阳、土桥、泉水、井坡、大坪、集益;家庭水果种植(年产水果20吨以上)232户,分布在文明、盈洞、永丰、卢阳、马桥;家庭蔬菜种植(年销售蔬菜20吨以上)298户,主要分布在田庄、暖水、马桥、大坪、卢阳、土桥等乡村;家庭茶园种植(200亩以上)有224户,主要分布在卢阳、泉水、三江口、暖水等乡村;家庭金银花种植(400亩以上)有98户,主要分布在盈洞、岭秀等乡村;家庭花卉盘景苗木种植(200亩以上)有16户,主要分布在卢阳、大坪、土桥、马桥、泉水等乡村“家庭农场”;随着该县“家庭农场”数量增多和规模化发展,“家庭农场”对基地的发展规模、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模式日趋增强、日益明显。

  3、家庭农场农产品牌凸显地方特色。*年来,该县农产品品牌建设发展迅速,其中泉水旱塘“家庭茶场”的“硒山茶”、小坦、延寿等乡镇的“小米辣”、文明乡的“水晶梨”、田庄乡的“反季节蔬菜”已获得QS食品质量安全认证。在产品认证方面,全县完成农产品认证14个,其中无公害食品12个,绿色食品3个;在基地认定方面,以朝天椒、水晶梨和蔬菜为重点,建立无公害、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5个,完成朝天椒、水稻、茶叶、奈李、水晶梨和蔬菜等产地认定27.6万亩。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是基地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该县特色农产品种类众多,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各农业产业发展是有面积无规模、有数量无效益、有特色无品牌。如水果、蔬菜种植虽种植面积达26.5万亩,但由于缺乏机械化生产、规模化作业,集中连片种植300亩的都很少,很难形成农业产业规模、保持品质优势,导致产品市场竞争力弱,经济效益不高。

  二是产品参与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当前,该县“家庭农场”年农业总产值上100万元以上没有一户,产值上50万元以上100万以下的家庭有109户,产值上50万元以下的有498户。由于“家庭农场”数量多、规模小、机械化作业程度低、实力弱,农产品参与市场竞争力不强,难以形成产业规模。

  三是农产品品牌优势市场认可难。到目前为止,该县“家庭农场”能走出郴州的农产品仅有水晶梨、奈李、冰糖橙、花豆、朝天辣、板栗等极少数农产品品牌,难以形成品牌优势带动该县现代农业发展。

  四是创新意识不强影响产业发展。“家庭农场”大部分是种养植大户出身,又是典型土生土长的农民,他们掌握的知识和应用新技术不多,对人才引进,品牌意识认识不足,抗风险意识不强,家庭农户扩大再生产资金能力有限,抑制了家庭农场大发展,同时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深根蒂固,部分农户对机械化作业认知程度还不够,生产观念有待更新。

  三、推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思路及举措

  1、抢抓政策机遇,鼓励农业规模化经营。目前国家出台了多项扶持种粮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土地、财政资金等资源流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倾斜。农业组织化已成为20xx年中央“一号文件”的政策重点,为今后惠农政策注入新内涵。

  一是要依托财政补贴政策。在财政补贴方面,要鼓励地方将新增农业补贴、财政奖补资金、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向该方向倾斜,扩大“家庭农场”发展数量和规模;

  二是要建立经营扶持专项资金。以地方**为主体,省、县、乡三级联合建立土地规模经营扶持专项资金,以其为导向,引导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与承包农户签订中长期租赁合同,同时各地**应制定并出台地方“家庭农场”评估标准,健全和完善“家庭农场”各项登记备案工作,建立县、乡、村三级信息共享*台,提升“家庭农场”发展质量;

  三是要出台土地流转发展规划。地方**要牵头研究制定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规划,指导各地加强体系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按照归属清晰、权责明确、形式多样、管理严格、流转顺畅的要求建立有形市场,搭建土地承包经营权市场交易*台;

  四是要实施“互换并地”政策。各级党委、**要积极鼓励各地方行政村开展“互换并地”工作,减少农户耕作的地块数,提高农机作业水*和土地利用率,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通过“互换并地”促进土地流转的空间很大。据国家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全国以互换形式流转土地达1610万亩,占流转总面积的6。2%。

  2、拓宽融资渠道,突出服务组织化优势。资金周转困难已成为目前“家庭农场”发展中的一大致命因素,随时危及到“家庭农场”的生存与发展,解决融资问题是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第一要务。

  一要是建立融资服务机构。地方各级党委、**应明确一名分管农业工作实职领导专门负责农业项目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信贷、融资等服务工作,组建“家庭农场”发展规划办公室,与县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合署办公室,鼓励各地设立农业担保公司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提供融资服务,允许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承担涉农建设项目。

  二是要优化装备结构改善生产条件。地方各级**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采取先进技术、引进优良品种、提升装备水*、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三是要引导规模化经营。目前,该县种植业和粮食生产有条件实行规模经营,调研中发现种粮大户的效益比一般种粮户更为可观,也更具备种粮积极性,粮食种植的规模化经营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三、夯实农业基础,构筑多个板块受益*台。笔者认为,农业组织化建设将创造多个农业板块的投资机会。

  一是要建立多层面受益*台。就种植业的规模经营而言,品种培育业、农业机械和服务机构有望受益。此前,按照《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xx—20xx)》的战略部署,国家将加强种子生产基地建设。随着我国现代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种业的景气度预计处于上升通道之中。

  二是要注重发展农业机械化。几千年历史证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阻碍了现代农业发展,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推进现代农业、“家庭农场”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农业机械化水*的提高将与规模经营模式相辅相成,农机板块各行各业将受益。

  三是要提高社会化服务程度。***《关于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明确了农业社会化服务范围,其中了包括专业经济技术部门、乡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其他方面为农、林、牧、副、渔各业发展所提供的服务。

  家庭农场发展调研报告 3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继续增加农业补贴资金规模,新增补贴向主产区和优势产区集中,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家庭农场”概念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为准确摸清我县农村家庭规模经营发展现状,着力以现行家庭规模经营为基础、探索发展家庭农场的有效途径和方式,笔者在深入调研32个乡镇规模种养殖业和20个家庭农场式规模种养殖生产大户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客观分析了我县家庭规模经营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积极稳妥发展家庭农场的措施建议,现报告于后。

  一、我县农村种养殖户规模化发展现状

  根据全市统一确定的规模种、养殖户标准,我县32个乡镇规模种养殖业监测调查结果显示,到末,全县共有规模种植户87个,种植面积9422亩,户均108.3亩。其中规模种粮13户、面积904.5亩,户均69.5亩;规模种蔬菜18户、面积1707亩,户均94.8亩;规模种烤烟23户、面积1323亩,户均57.5亩;规模种药材14户、面积2891亩,户均206.5亩;规模种花卉9户、面积916亩,户均101.8亩;其他规模种植10户、2200.5亩,户均220亩。,全县规模养殖户达到131个。其中规模养殖生猪64户、饲养12324头,户均192头,规模养殖家禽40户、饲养153749只,户均3843只;规模养殖肉羊24户、养殖4761只,户均198只;规模养殖肉牛4户、饲养215头,户均54头;规模养殖肉兔19户、饲养37931只,户均1996只。规模种植户、规模养殖户占农户总数的0.17%,规模种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0.7%;生猪规模户存栏生猪占存栏总量的4.5%,家禽规模户存栏家禽占存栏总量的12.7%。

  二、我县家庭规模经营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我县20个从事规模种养殖业家庭经营户的调查情况看,现行家庭规模经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筹资融资困难。绝大多数规模经营户主要依靠自身积累或可借贷方式投资,除国家在政策调控时适当扶持外,基本没有其他融资渠道。在种养殖关联产品市场价格正常或逐渐上涨的情况下,各个生产环节正常循环,规模经营能获得正常利润,生产规模逐步扩大趋势明显。一旦市场价格低迷,产品销售受阻,生产过程则不能正常循环。不少规模户因为没有外来资金参与周转,只能压缩生产规模、降低亏损程度,亏损时间稍长,少数支撑不住的户只能退出生产,规模生产的连续不稳定。

  (二)销售渠道不畅。所有规模经营户均没有建立较为正常规范的销售渠道,完全靠自己盲目寻找销路,导致产品销售渠道不畅通,反过来又影响了正常的生产经营。受信息资源、联系能力、交通工具及销售方式等多种因素影响,销售零星分散,耗费人力物力和生产时间,影响规模经营效益水*。

  (三)技术服务滞后。规模种植养殖生产需要相对专业的技术人员对生产进行技术指导,比如开展病虫或疫病防治、对废弃物或病死畜禽进行无害化处理等。但现行规模化种养殖业专业服务提供跟不上,生产过程中各方面技术服务主要通过临时聘请人员或者种养殖户自学解决,技术保障方面存在诸多缺陷和漏洞。由于技术服务与生产要求脱节,势必影响规模经营质量效益,增加规模种养殖业生产风险。

  (四)生产要素不稳。规模化种养殖业需要适度集中耕地、林地、牧草地、养殖水面等农业生产资源,各资源要素流转通过口头协商、书面协议方式确定。流转时间少则一两年、多则三五年,生产经营亏损时协议租金不减少、生产经营收益好时协议租金上涨(比如王家乡花卉苗木生产户租用土地租金就从最初每亩600元涨到现在的每亩1000元)。生产要素流转不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生产经营者长期投资经营的信心。

  三、适宜我县发展的主要家庭农场模式

  从农村种养殖资源状况出发,以现行种养殖规模经营户为基础,培育适宜我县发展的家庭农场模式有四种类型:一是粮食蔬菜生产农场,分布在土地面积集中、肥力状况较好、交通方便的*坝地区,发展规模与本地资源要素相适应的粮食或蔬菜生产农场。如:临溪的粮食生产大户,王家的股份制蔬菜生产大户都可为发展农场提供借鉴;二是特种作物产业园(场),黄连、莼菜、烤烟、辣椒等特色作物宜于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如黄水黄连,冷水莼菜,主要烤烟、辣椒产地等都可适度发展特色作物产业场;三是果园内养殖型复合式农庄(场),在种养殖资源优越、交通条件较好的城镇远郊地区发展种养殖业循环、优势互补的家庭式农庄。如:沿溪镇滨江村汪卯祥租用耕地种植果树200余亩,同时在果园内养殖生猪175头;四是林下养殖类生态休闲农庄(场),充分利用林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林下养殖类生态休闲农庄(场)。

  通过对20个家庭农场式规模种植、养殖生产大户生产效益调查情况看,规模种粮亩均收入1620元,比零星分散生产增加130元,效益提高8%左右;规模种蔬菜亩均收入3429元,比零星分散生产增加309元,效益提高10%左右;规模种其他特种作物亩均收入5810元,比零星分散生产增加1300元,效益提高20%左右。规模养猪每头纯收入200—400元,比零星分散养殖增加200—300元,效益提高15左右%;规模养禽每只纯收入5—10元,比零星分散生产增加约5元,效益提高8%左右。从调查结果看,各种项目的规模化生产收入都比零星分散生产高得多,经济效益也比零星分散生产好得多。(注:20个户的数据是生产户对生产情况回忆形成的,代表性不强,仅作趋势参考)

  四、积极稳妥发展我县家庭农场的措施建议

  从当前我县农村农业生产实际看,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经营方式在推动县域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方面有所减弱,发展现代农业更加迫切需要适宜的新型劳动载体融入。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县委、县**鼓励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系政策措施的推出,我县积极稳妥发展家庭农场的客观条件已然成熟。为此,建议如下:

  (一)建立多渠道投融资机制,筑牢发展基础。融资渠道单一、投入数量不足是影响规模户稳定发展和向更大规模、更高要求的家庭农场过度的主要制约因素。逐步建立以农户投入为主、**扶助、金融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渠道投融资机制,是发展家庭农场的基本要求,也是保障家庭农场正常运行的客观需要。

  (二)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保障既得利益。建立与生产品种和产出数量直接联系的销售渠道或消费市场,是保证家庭农场正常运行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稳定现有消费市场与需求数量、确保基本销售数量不动摇;拓展新的销售渠道与开辟新的消费领域、为销售更多产品找到更大范围、更深程度的支持空间;建立**对主要基础产品实行淡储旺供机制、缓解市场价格涨跌对家庭农场规模化经营产生的冲击;建立实力企业对规模经营产品收储加工与家庭农场专业化产品生产销售相联系机制,让家庭农场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中不断发展壮大。

  (三)规范流转行为,增强发展信念。立足家庭农场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相应的土地流转政策,鼓励全家外出户或弃农经商户、劳动力不足无力正常经营户、生产技术落后产出效益低户等不以土地为基本生存资料的农户积极参与土地流转。通过规范流转方式、稳定流转期限、合理流转价格等形式,积极帮助农场主规范有序、稳定合理流转土地,增强规模经营和发展信心。

  (四)落实技术职责,完善全方位服务。家庭农场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需要系统健全的配套服务。健全服务组织,配强技术力量,根据家庭农场从事业别的专业特点、规范化生产、不断扩大产能和提高效率的实际需要,各有关部门和乡镇要提供全方位、高质量服务,有效保障家庭农场持续健康发展。

  (五)宽松环境,加强扶持引导。家庭农场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时代产物,是统筹城乡发展、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客观载体。各乡镇、县级有关部门要在生产要素组织、生产过程扶持、产品加工销售等方面宽松政策环境、加强资金扶持、强化技术支持。用强力有效的政策扶持措施保障家庭农场这一新型农村经济经营主体有效承载农村经济转型升级,为新形势下实现农民收入快速增长提供强大动力。

  家庭农场发展调研报告 4

  家庭农场,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农户家庭为基本组织单位,以市场为导向,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促进家庭农场这一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健康发展,提升农业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商品化水*,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根据区委农工委《关于做好家庭农场发展情况调研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农业中心工作人员调查统计的实际情况,现将联络镇家庭农场的发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家庭农场发展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随着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联络镇就有了家庭农场的雏形,出现了一批粮食生产,生猪、水产养殖等适度规模经营大户,本世纪初,随着农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以及土地流转政策的推行,出现了一批从事蔬菜、瓜果、畜禽养殖等多种经营的规模大户。同时,由于绿化经济林的经济效益日益凸显,农户的经营意识不断增强,一些农户自发或在**引导下,加大绿化经济林种植的投入,逐渐形成新的经济作物种植经营大户。截至目前为止,全镇从事种植、畜牧水产养殖的家庭农户共有13家,其中种植类5家,养殖类7家,种养结合类1家。并有以下特点:

  (一)农场数量增长较快,发展势头良好。13个家庭农场中,有2户种植类家庭农场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就通过土地承包和转让等方式不断扩大规模经营,有5户水产养殖类家庭农场从21世纪初开始,通过“稻田养鱼”“围塘养鱼”等多种方法,形成了较为大型的水产养殖家庭农场经营模式。特别是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进,以及**招商引资和打造联络特色产业带政策的出台,种植大户越来越多,土地流转进一步加快,海涛、八一等村出现外地企业和本地村**合承包经营家庭农场的现象。

  (二)农场经营耕地面积较大,农场收入逐步提高。有7家家庭农场经营面积在50亩以上,其中50-100亩4家,占57.1%,100-500亩3家,占42.9%;在加大经营规模生产投入的基础上,年销售额在10-50万的10家,占76.9%,其中20万以上的8家,35万以上的1家。

  (三)家庭劳动力发展较为稳定,长期和短期雇工有所增加。由于经营规模较大,家庭农场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大,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具体体现在对长工劳动力上的高素质要求和短工数量上的不断增加。联络镇现有46名家庭农场劳动人员,其中有43名家庭成员,占常年劳动力的93.5%,达到了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的标准,另有3家家庭农场每家雇有1名长期雇工,占常年劳动力的6.5%,同时13家家庭农场都雇有多名短工,雇工人数在300-350之间,主要集中在瓜果、树木种植和生猪、水产养殖等家庭农场里。

  (四)经济作物生产不断发展,特色种植进一步显现。5个种植类的家庭农场,全部种植有经济作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225亩,主要种植西瓜、花椒、葡萄、经济绿化林等,在经济作物生产不断发展的同时,各种特色种植也在进一步的规划发展中,其中江冲、胡桥等村正在形成高粱、秋玉米种植的特色产业带,以此带动的经济效益非常可观,极大促进家庭收入的提高。

  二、家庭农场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年来,联络镇大力发展家庭农场经营和种粮大户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和规模化程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仍然解决不了人多地少、农户小规模生产等问题。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农村土地流转困难。

  究其原因:一是大多数农民受自然经济思想支配,*惯于自种自收,参加土地流转的愿望并不十分强烈,多数农民仍然把土地看成是“活命田”和就业“保险田”,宁可粗放经营或让土地闲,任其荒芜,也不愿意转包他人耕种;有的是外出收入高,对那点田、那点租金无所谓,田放那也不要饭它吃,还可以领补贴,也不愿意流转;加之**对土地流转没有“硬措施”,没有办法制约农户。二是土地零散和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沙地、旱地”等条件差的土地流转难度大。三是土地流转服务还没完全到位。调查的13个家庭农场4个签订了合同,9户是口头协议,其他散户都没签合同。全镇农户间的小面积流转80%以上都没签合同。

  (二)农村家庭农场融资困难,财政资金扶持少。

  农业生产周期较长,效益比较低,回报见效慢,缺乏有效抵押物,家庭农场在经营初期一次性投入比较集中,资金需求较大,多数农场实力不强,加上固定资产不多,大部分投入无法通过资产抵押等方式获取银行贷款,制约其扩大生产规模和发展设施农业。大部分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想发展扩大规模,贷款融资很困难,贷款条件苛刻,无法贷款。*年来,财政资金虽然加大了对家庭农场的扶持力度,但是我镇满足其扶持、资金补贴的家庭农场项目较少,目前只有1家家庭农场符合财政资金扶持政策的要求,其他12家农场基本都靠自身的资金投入来经营农场,导致农场规模和经济效益发展相对缓慢,制约了我镇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发展。

  (三)组织化程度低,农户加入或领办农民合作组织的意识弱。

  *年来,国家农业部不断鼓励发展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并出台了相应的法律体系予以确立,但我镇13家家庭农场没有加入或领办农民专业组织,占总数的100%。据调查了解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困难的原因主要是:一是农民不相信合作社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实实在在的利益;二是资金短缺,有些农场主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盈利少,而资金相对富足的农场主往往把盈余资金投入到再生产和扩大经营规模;三是成立或加入农民合作社的氛围低,宣传力度不够,缺乏**引导和政策扶持。

  (四)农场主经营素质偏低,农业生产后继无人。

  尽管大部分农场主多年从事农业生产和畜牧养殖,实践经验丰富,但毕竟受学历、理念等因素影响,难以有效承担现代化农业发展重任,需要进一步提高经营素质;与此同时,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年龄偏大,结构老化,在家从事家庭农场经营的几乎都是4、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子女全都外出工作、务工,再过10年,“谁来种田”的问题就更加突出。

  三、加快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家庭农场与土地流转要相得益彰,培育和发展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是促进土地流转的动力,土地的有序流转是家庭农场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乡镇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或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是基础,要联合区农林局切实承担起指导流转合同、调节土地承包矛盾纠纷、搜集发布流转信息等职责,为土地流转搭建便捷的沟通和交易*台;逐步探索建立土地流转双方的价格协调机制、利益联结机制和纠纷调解机制,促进流转关系稳定和连片集中。

  (二)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相结合的道路,解决家庭农场融资难题。要大力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引领作用,帮助解决单个家庭农场干不了、干不好或干了不合算的事情,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实现家庭农场与市场的无缝对接;优化金融服务,尤其要发挥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对家庭农场这种新型农业主体的资金帮扶作用,允许家庭农场以大型农用设施、流转土地经营权等抵押贷款,创新信贷品种,简化信贷手续,提供优质服务;支持和引导农业担保机构优先为家庭农场提供担保贷款。

  (三)加强农业人才培养和引进。依托我镇正在筹建的特色农业产业带项目,积极引进国内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对我镇农户开展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重点培训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使其率先发展成为职业农民。并参照大学生村官的政策,鼓励和支持大学生特别是农业院校的大学生到农村、回家乡,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

  (四)落实国家对农民的扶持补贴政策。比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新增补贴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把今年市、区和镇新增的农业补贴,全部单列出来,用于补贴上述对象,其他农民的补贴仍按照去年的标准执行。特别是农机等补贴,优先补贴家庭农场等种养殖大户。

  家庭农场发展调研报告 5

  一、全县家庭农场发展基本情况

  按照有关家庭农场的基本条件,根据农业、林业、水务、畜牧以及工商等部门的统计,我县现有家庭农(林)场13941个,其中种植业13922个,种养结合2个,畜牧养殖场16个,水产养殖场1个。全县家庭农场劳动力总数71541人,其中家庭成员41970人,常年雇工29571人。加入或领办农民合作组织的有20家,除了个别家庭林场因列入工程造林享受过国家政策补助外,其他均未享受过专项政策扶持补助。

  现阶段我县家庭农场呈现以下特点:

  1、主要以家庭林场为主。我县林业资源丰富,林权制度改革成效显著,家庭林场发展迅速,家庭农场呈现以家庭林场为主的特点,家庭林场比例占到总数98%。

  2、发展不规范。根据摸底调查,我县家庭农(林)场数量达13941个,但由于家庭农场属新生事物,缺乏统一认定标准和办法,除了34个家庭林场拟注册,其余所有家庭农场尚无工商注册意识,而且大部分家庭农(林)场账务核算不规范,未进行详细的财务收支记录,只算大帐,不记小账,没有进行成本核算,效益分析。

  3、家庭经营规模较小。目前,全县家庭农(林)场经营总面积约52万亩,但以小型家庭农(林)场规模为主。其中经营面积在50亩以下的8773个,占了总数的63%,50—100亩的5042个,100亩—500亩的91个,500-1000亩的19个,1000亩以上的16个,规模化经营趋势不明显。

  4、农场用地来源于土地流转。家庭农(林)场的土地来源主要是承包或租赁镇村组集体林地或私人林地以及荒山荒地造林,承包期限为10至50年不等。

  5、从业人员具备一定技术经验。农场业主都是村里懂技术、善管理的能人,个别为村组干部或长期从事木材经营的老板。个别农场业主办有一定规模的加工厂,农场主均有一定资金实力,经验丰富,比较熟悉农业政策,能够非常敏锐地捕捉到商机和市场前景。

  二、当前家庭农场存在的.问题

  1、产品效益较低。农(林)场总体效益较低,总收入在10万元以下的有13907个,10-50万元的有27个,50万元以上的仅有7个。我县家庭林场产品大部分属于初级产品,原木、原竹或部分加工半成品,有面积无规模、有数量无效益、无特色无品牌,很难形成产业规模,导致产品市场竞争力弱,经济效益不高。

  2、经营管理水*待提高。目前,我县家庭农(林)场主大多是农村的种田能手、村组干部等,他们尽管在农村中素质相对较高,具备一定经营管理水*,但就多数家庭农场经营者而言,他们与现代家庭农场经营管理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对农场的经营管理大多停留在传统经验阶段,难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日趋激烈的农产品市场竞争的需要。

  3、土地流转难以形成规模。我县属于典型山区县,土地细碎化情况较为严重,加上农民的惜地意识等传统思想的影响,使得家庭农场实现规模经营的最大难题是不能流转到大面积连片的耕地,造成农业机械化普及率较低,土地生产效率较低。

  4、融资难,投入能力不足。家庭农(林)场属于一家一户的小型生产,资金积累少,加之农村金融发展滞后,以及现行土地产权制度的缺陷,家庭农场大多缺乏贷款抵押,融资难;现有政策不明确,扶持力度不够,进而制约了家庭农场规模的扩大以及集约化水*的提高。

  三、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明确主体资格,加大宣传力度。一是在尽快明确家庭农(林)场的概念、内涵、注册登记等制度,明确认定标准、登记办法,逐步把家庭农场扶持成为具有法人资格的市场主体。二是各地在制定家庭农(林)场认定标准时,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行业的性质,进行不同标准界定,把经营规模控制在适度范围内。三是规范管理。在明确认定、注册制度后,严格按照有关法规政策进行管理,协调相关部门,确定专门机构及专(兼)职人员负责家庭农(林)场的管理工作。四是加大宣传力度。家庭农(林)场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新生事物,也是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必须加大宣传力度,使农民群众真正认识什么是家庭农场,积极主动发展这一新生事物。

  2、推进产权改革,完善制度保障。一是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要求,推进农地产权制度创新,让农户拥有完全而有保障的土地租赁权、入股权、抵押权和继承权。二是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和服务*台,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机制,实现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经营要求;三是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贷款担保制度和农业保险制度。

  3、推进技术普及,提升科技水*。一是加大农民技术培训力度,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家庭农场主和农民企业家。二是加强土地整理力度,打造集中连片耕地,改造中低产田,完善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为规模经营奠定基础。三是研发方便于山地间运输、价格低、体积小、质量轻、操作简易、便于田间作业等特点的小型或微型农机产品,普及机械化操作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4、坚持企业引领,创新经营模式。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发展“企业+基地+家庭农(林)场”等产业组织模式,创建市场中介组织,探索建设各类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农副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发展独立经营、合作制、公司制等新型家庭农场经营形式,实现家庭农(林)场和大市场的有效对接,提升家庭农(林)场的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生产。

  5、完善扶持政策,保障公共服务。家庭农(林)场作为新兴事物,必须加强扶持和引导。在财政扶持中,要完善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政策,将家庭农场纳入奖补范围,对符合条件的家庭农场,在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业产业化、农业标准化、土地流转、农机购置补贴、项目贷款贴息等方面给予奖补。加强技术服务,定期下乡开展家庭农场的技术指导,农技推广项目向家庭农场倾斜;设立信息服务机构,为家庭农(林)场提供市场销售等信息。


家庭发展调研报告(精选五篇)(扩展4)

——业务发展调研报告 (菁华3篇)

业务发展调研报告1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是一种广泛的金融服务,指不占用银行资金,银行以中间人的身份给客户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其主要包括结算业务、租赁业务、信托业务、代理业务、信用卡业务、代保管业务及咨询业务等,中间业务以其独有的成本低、风险小、利润高等特点,越来越受到银行的青睐,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共同构成了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的三大支柱。目前,商业银行已经由争夺以存贷款业务为特征的传统业务领域转向争夺以中间业务为特征的现代业务领域。

  一、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商业银行摆脱经营困境,提高盈利能力

  我国已建立起了一个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以10余家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和*100家城市商业银行为两翼的现代商业银行体系,业内竞争日趋激烈,且20世纪90年初建立的证券市场分流了部分银行资金来源和贷款融资需求,同时,银行负债成本居高不下,资产质量下降,银行授信风险普遍增加,银行经营面临较大困难。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在注重传统资产负债表内业务的同时,尽快发展中间业务,以求在努力减少经营风险的同时,寻找银行利润新的增长点,从而减低经营风险,提高赢利能力。

  (二)有利于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参与国际竞争

  随着我国加入wto,实力雄厚的外资银行将与中资银行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开展竞争。短期内中资银行传统存贷业务不会受到太大冲击,所以竞争的重点就落在了风险小收益高的中间业务上。外资银行中间业务起步早,服务品种和经营管理的能力已相对成熟,它必将通过提供多样化的中间业务服务,来争取稳定的客户,促进其传统资产负债业务的发展,并从中赢得巨大利润。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缓慢、种类少、服务面窄、市场占有量小、收益比重低,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存在较大差距。因此,随着金融业开放步伐的加快,能否在中间业务激烈竞争中占有一*之地,关系到能否在全球金融一体化的格局中生存和发展。

  (三)有利于化解风险,提高银行市场形象

  随着金融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商业银行的单一业务结构使得获利能力降低,银行经营风险也不断增加。而中间业务主要利用银行现有技术、装备、人员、网点和信息开展各种业务,一般不需要增加太多的额外投入,具有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收益高的特点,与一般的资产负债业务相比,其风险系数要小得多。因此,为了增加收益,必须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同时,中间业务的开展,能够使银行为更多的客户提供更全面的金融服务,这不仅是其实力的象征,也是其服务社会的体现。随着服务结构的改善和服务范围的扩大,有利于塑造并推广自身的市场形象,取得广大客户的信任。

  (四)有利于满足中小企业和居民的投资需求,促进经济发展

  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与结构调整及进出口贸易迅猛发展,带来社会资金流速的加快和流量的增加,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创造了条件;同时,随着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发展壮大、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增加了对诸如投资理财、信息咨询、财务顾问等方面的需求,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中间业务提供了基础。所以,充分发展这些中间业务有利于满足中小企业和居民的投资需求,促进经济、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

  (一)中间业务开展的范围窄、层次低,覆盖面不均衡。中间业务是一项范围广、跨度大的系统化服务项目。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大多是起步较早、操作简单、科技含量低的传统品种,如结算、一般性代理、信用卡业务等。对中间业务缺乏内涵式开拓,即较少开拓经营深度,提高经营要素的质量,银行很少能利用其经济金融信息、银行技术和金融人才等软件优势来充当客户的财务和投资顾问,代客理财,为企业兼并、重组、收购提供项目融资等高层次的服务。

  20__年包头辖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量 (万元)

  国内支付结算业务

  国际支付结算业务(外汇)

  银行卡

  业务

  代理

  业务

  担保及

  承诺业务

  交易类

  业务

  (外汇)

  托管

  业务

  其他

  89060757

  1446396

  17864405

  2743724

  616644

  28773

  236099

  8652269

  从表中可以看出,包头辖区各金融机构开展的中间业务主要有:国内支付业务结算、银行卡业务、代理业务,这三项业务收入占全部中间业务收入的80%--90%左右;而国际支付结算业务、担保及承诺业务及交易类业务、托管业务等收入仅占全部代理业务收入的8%--10%左右,传统的中间业务品种仍占主要地位。

  (二)中间业务定价政策不完善。人民银行及有关部门未对中间业务收费标准进行系统、明确的规范,对中间业务的收费行为缺乏统一的、明确的刚性约束。一方面缺乏具体的操作规范,规定不具体,太笼统,可操作性差;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没有自主定价权,没有形成市场定价机制。

  (三)中间业务发展效益低下,缺乏积极发展的意识。中间业务是以为社会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一定手续费为目的的金融服务业务,但由于受传统银行经营观念的束缚及客户金融意识较弱等原因的影响,对中间业务没有合理的定位和规定,缺乏足够的认识。加之广大客户对银行收取手续费缺乏认识,大部分中间业务成为银行的无偿服务,不讲价格,不计成本,致使银行信用价值扭曲错位。仅作为一种争取存款的手段,使中间业务的应得收入流失,不能产生效益,挫伤各银行开办中间业务的积极性。以包商银行为例:20__年建设银行包头分行中间业务收入占全年业务收入的9.8%,包商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仅占全年业务收入的3%。

  (四)缺乏开展中间业务的专业人才、复合型人才,且无人才培育和管理的专门机构。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具有集人才、技术、网络和信息于一体的特征,是金融业的高技术产业。它需要一大批既懂专业知识,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我国商业银行上述人才普遍缺乏,也没有专门的人才培育机构。

  (五)经营观念陈旧,市场营销手段落后。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将中间业务作为拓展低成本存款的手段来看待,中间业务无论在业务品种的开发还是市场营销管理方面,均缺乏总体的经营发展目标和规划。体现在银行一些中间业务的开展方面,有的是被动发展,有些则是国家

  行政指令和政策倾斜的产物,如代理国债、政策性银行业务等。没有把中间业务作为利润的增长点来看待。因此,对中间业务的市场宣传和营销管理缺乏有效的手段措施,造成一方面银行推出的部分中间业务客户不了解,另一方面客户需要的产品银行又不能提供,限制了中间业务的发展。

  (六)运作不规范,缺乏完整系统的科学管理。目前,国内大多数商业银行没有专门机构对中间业务的开发、运作进行系统管理,缺乏长远规划、协调与配合。在运作中,大部分商业银行仅限于下达中间业务完成计划,而对如何加强中间业务发展的组织,提高发展水*,还没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办法和切实可行的操作程序,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投入不足,常常使基层行在中间业务市场开拓中处于被动局面。此外,中间业务的管理模式还大多是一种分割式模式,中间业务管理工作分别由不同的部门完成。这种分散化的管理,而且各个部门往往是采取不同的经营管理方法,采取不同的考核目标和激励措施,这既不利于信息沟通,又不利于提高管理效率,也不利于形成规模效应,整体推进中间业务的发展。

  三、加快中间业务发展的对策

  (一)优化人才结构。人才是竞争的核心与关键,中间业务面临着国内外各商业银行的激烈竞争和严峻挑战。首先,商业银行要抓紧培育新型的金融人才,使从事中间业务人员的知识全面化、科学化、精通化。加强对现有员工进行在岗教育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培养和造就一批专业型的综合人才。其次,要建立一种良好的进人、用人和责任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员工积极性和能动性。

  (二)树立效益观念。商业银行要做到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的,建立健全中间业务的运作程序和管理考核制度,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要把目光紧盯市场,推行和强化营销,为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夯实现有的市场基础。要摒弃过去那种盲目追求总量扩张、只注重外延发展的粗放型经营观念,在注重外延合理扩张的同时,更要注重内涵的有效发展。使投入、规模、质量这些综合指标切实与自身整体效益紧密挂起钩来,以确立合乎现代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路子和模式。

  (三)加强监管,鼓励和支持银行开展中间业务。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已给监管带来了新的课题和挑战。银行监管部门必须加强监管的主动性,把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开展与加强监管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统筹研究,减少无序竞争,引导各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良性发展,达到有效化解各种风险的目的。

  (四)规范银行内部管理,优化中间业务管理部门。各商业银行应根据实际情况,对现有中间业务管理部门进行整合与再造,建立专门机构对中间业务进行集中管理,统一负责制定中间业务的管理制度、办法和操作规程,负责全行中间业务品种的研究、开发、设计和推广,对中间业务进行日常的管理与协调,保障中间业务稳步健康的发展。

  (五)成立中间业务管理、决策机构,要按市场导向重新考虑内部职能机构的设置,从上到下建立独立的中间业务管理组织机构,打破以存贷款为中心,以产品来设置职能部门的旧框架,并且根据自身发展实际,负责全行的发展战略经营规划,制订明确的中间业务发展规划,定期督导、考核、奖惩中间业务的经营状况,协调各部门关系,搞好市场调查,积极为推行。

  (六)加快产品创新,严密防范银行风险。国内银行要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力度。要以市场为导向,突破传统业务的经营范围和模式,充分挖掘市场潜在需求,研究市场消费心理,分析市场发展趋势,积极研发新的中间业务产品。要以防范风险为前提,坚持区别对待、强化内控、充分披露的原则,将中间业务纳入银行整体风险管理体系。对信用风险,应建立科学有效的评级体系,银行在发展中间业务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自己对各类风险的承受能力、控制能力和资本实力,真正做到通过发展中间业务实现收益的最大化,避免心中无数,盲目跟风,违背发展初衷

业务发展调研报告2

  国有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要从*的国情和实际情况出发,要确定以效益为目标、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策略,要明确*期以代理业务为主、中期以资产业务为主、长期以金融衍生产品为主的发展步骤。*期要以扩大市场份额、提高服务水*、增加科技投入、培养复合型人才、增强竞争实力为重点;中期以慎重培育和发展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中间业务为重点;长期以发展高效中间业务为重点,逐步实现中间业务高效益、低风险的两大发展目标。

  一、实现“两个转变”:转变经营观念和转变经营机制

  要从思想观念上转变对中间业务的认识。发展中间业务是国有商业银行的战略选择,是与国际接轨的客观需要,是完善银行服务功能的需要,它有利于银行拓展竞争空间,有利于防范风险,有利于促进资产负债业务的发展。

  要改革完善中间业务管理体制。结合银行内部劳动组织和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明确中间业务的主管职能部门,专司统一管理的职能。要制定出对分支机构、职能部门发展中间业务的指标考核体系,纳入经营状况评价、行长综合目标责任考核的范围。要明确客户经理发展中间业务的职责和任务。在目前发展相对滞后的情况下,要实行适度倾斜政策,加大绩效挂钩力度。

  二、创造“两个条件”:培育市场需求和改进监管

  市场条件是经济发展的活力源。有需求才会产生满足这种需求的产品。要培育中间业务消费市场,形成对商业银行新型产品的扩大和发展的利益驱动和刺激。通过资本融通、产权流动、企业重组、产业扩张、资产管理和金融财务顾问等诸多方面,促进形成对中间业务的广泛需求。这样,商业银行的融资类、咨询类、衍生金融工具类的中间业务就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商业银行法》第三条规定了允许商业银行从事部分投资银行业务和部分保险业务,即商业银行本身带有准全能型银行的特征。这主要体现在:

  (1)可以经营部分证券业务,,虽然只限于买卖*债券、政策性金融债权、代理发行、兑付及承销*债券,但可以为全面发展中间业务奠定基础。

  (2)可以经营部分信托业务,虽然限于代理客户收付款项、*和其他金融机构委托代理的业务,但可以拉动中间业务的发展。

  (3)可以经营保险代理业务。

  (4)可以经营与资本市场有关的中间业务,如财务顾问、项目融资、基金资产管理、资金结算与清算、代客理财、咨询服务等。因此,加快发展金融混业业务,抢占新型业务的市场高地,形成明显的中间业务品牌特色和经营优势,既有利于拓展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提高赢利水*,又能创造向全能型银行过渡的条件和基础。

  要加强国内商业银行间的行业自律和金融监管,避免无序竞争。从目前情况看,同业之间的不规范竞争是导致中间业务收费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加强同业合作,提高行业自律能力,创造公*的竞争环境,对于国内各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有必要借助银行同业公会,加强联系与沟通,提出规范发展中间业务的具体措施,对拒绝、拖延缴纳手续费的客户或代理业务漫天要价的委托方要采取统一的抵制行为。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完善中间业务监管职能,要以新出台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为契机,既要本着前瞻性、审慎性的原则,以加快发展的眼光实施监管,制定必要的交易规则和定价体系,消除内耗,维护同业竞争的公*性。

  三、开拓“两个市场”:传统中间业务市场和新型中间业务市场

  *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发展以传统的代收代付为主的中间业务积累了不少经验,初步形成了业务规模。要继续拓展服务领域,开发出更多更好的业务品种,大力发展代理业务、结算业务、信用卡业务、信息咨询业务、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和贴现业务,特别是接受*、部门、企业和个人委托,代理客户办理指定的经济事务业务,具有发展空间大、操作简单、风险小、市场占有率高的特点,应该成为*期中间业务发展的重点。从现有条件、风险程度及技术含量出发,代理业务完全可以全面发展。结算业务是中间业务的基础,工商银行的结算量占国有商业银行总量的60%。要进一步完善结算支付体系,逐步实现同城票据结算自动化、全国结算网络化。国际业务中的中间业务是重中之重,要发展外汇贷款承诺业务,增加信用卡附加功能,占领外卡收单市场,向国际化标准靠拢。

  要逐步开发高层次的中间业务市场。由于我国目前的中间业务仍处在较低层次发展阶段,应逐步推进创新中间业务,慎重培养和发展一些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中间业务,如信息咨询、评估结算、投资银行业务等,并随着国家政策的松动,逐步进入交易性的以金融衍生工具为主的市场,发展高层次、高收益,适应国际化要求的中间业务。

  四、加大“两个力度”:科技开发和人才开发

  中间业务的竞争关键是人才和科技的竞争。要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电子化建设步伐,加快金融业网络化建设步伐,加大金融业高科技投入,提高金融业信息化程度。商业银行的信息化建设要走集约经营之路,科技应用开发要走联合联营之路,产业化、公司化、商品化是商业银行科技开发应用无法回避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激活科技保障机制,满足日益市场化、产品多样化的中间业务的发展。

  人才的开发既要立足于现有从事中间业务员工的培训提高,又要大胆引进一批具有较高业务素质的专家。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和途径,使国有商业银行逐步涌现出一批既懂科技又懂业务的创新开发人员,以满足金融服务多样化的需求。在提高从业人员业务素质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从业人员政治素质,防范中间业务的道德风险。

  五、建立“两个体系”:法规体系和制度体系

  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商业银行法》,逐步理顺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的矛盾和关系,明确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法律地位。立法的目标要体现保护客户利益、维护银行安全、鼓励*等竞争。商业银行要建立健全规范的中间业务会计处理和信息传递制度,严格划分表内业务与表外业务,单设表外业务会计和统计报表,正确全面地反映表外业务的类别及明细。要按照国际银行业通行的准则和业务规范,形成较完备的中间业务管理办法和操作程序。要将中间业务纳入法人授信范畴,保证依法合规经营。要建立中间业务风险预警和补偿机制,加强对表外业务的监控,表外业务应提取一定额度的风险基金,以促进中间业务健康发展。

业务发展调研报告3

  一、发展商业银行代理中间业务的意义

  1.发挥潜力,对效益的贡献

  在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已成为其经营收入的重要来源,甚至超过了利息收入所占比重。据统计,美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已由80年代的30上升到目前的38.4,日本银行由24上升到39.9,英国由28.5上升到41.1。相比较而言,我国国内商业银行不过5-8,中间业务利润显得捉襟见肘。巨大的差距,让国内银行业认识到了中间业务是一块尚待深挖的“金矿”。 当然,由于利益的驱动,也给银行在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方面提供了契机和条件。银行通过推出更多更好的服务挖掘中间业务市场潜力,从而提升整体经济效益。就拿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广泛开展的个人理财这项中间业务来说,在我国有调查表明,80的客户表示愿意接受银行推荐的个人理财建议和方案,70的客户表示在接受理财服务后愿意支付一定的手续费。*工商银行杨百宁处长说,正是意识到个人理财服务潜存的商机,工行已经在全国160多个城市*700个网点开展了理财咨询服务,个人理财中心已达400余个,计划发展到1000个,为此将选配1万名高素质的个人理财客户经理,向社会推出个性化、专家型的个人理财服务。

  回想当初,银行在开办一些免费中间业务的过程中,的确培养了不少客户资源。发展到现在,不断增加的成本支出,让银行的经营者们普遍感到不堪重负。许多业内人士都认为,这是“银行自己捆住了自己的手脚”。一方面国内商业银行在经营观念上存在偏差,以往对业务发展缺乏准确定位,普遍只重视开拓存贷业务,根本就没把中间业务作为支柱业务和利润源去进行培养和发展;另一方面,相当多的商业银行通过少收费、免费服务甚至垫付资金的方式开展中间业务,以此作为争夺银行存款份额的手段,致使银行在中间业务经营中出现恶性竞争局面,相应地使客户对银行收取手续费缺乏认识,慢慢形成了享受中间业务免费服务的观念。

  2.必要性:WTO的承诺、同业竞争、混业的趋势,提高自身生存和竞争能力

  入世五年后,国内主要城市必须全方位地向外国银行开放;五年至七年内,人民币资本项目也必须有限度的开放,从而使人民币最终成为可以自由兑换的硬通货。

  如果国内银行的不健全状况得不到根本的改变,金融体系的自由化就会得到推迟。而在外界压力下被迫开放,会加速资本外逃,导致人民币贬值;*将重蹈东南亚和韩国的覆辙。若*不按照世贸组织所规定的时间表履行其开放义务,外资的流入就会急速下降,直接对经济增长和就业造成压力。*年来,*是新兴市场国家获得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外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加大。因此,改革的挫折会使*付出极大成本。在全球化如火如茶的情况下,*的消费者也不甘心永远做储蓄者。总之,*的银行改革必须和时间赛跑。

  综上所述,*在加强监管的同时,为银行松绑,使银行从单一经营走向混业经营,增强其竞争力。国内银行应乘*三地统一市场形成的东风,做三地经济整合的中间人。这个千载难逢的商机为国有银行全面迎接外国银行竞争提供了练兵的机会,*的银行应走在世贸规定的时间表前,才能保持吸引外资的势头(“法国兴业银行亚洲经济研究主管”《市场报》20__年04月22日第四版)。

  二、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理念:效率、发展方向、前瞻性的眼光

  专家分析,未来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竞争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企业客户竞争、业务竞争和人才竞争上,其中又以客户竞争最为激烈。外资银行在*主要从事的是融资、贷款和外汇交易等业务,客户主要定位于进出口企业和需要资金量比较大的企业。今后几年,外资银行的业务增长将主要来自本地客户,*银行业的优质客户正是它们的重点目标,尤其是像爱立信、西门子、摩托罗拉这样有外资背景的企业,将被它们首先“锁定”。

  (二)队伍

  “银行的日子越往后走越不好过了”,成都某银行一负责人在回味银行过去的无限风光之余感慨万千。因为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相安无事”地过得有滋有味,“饭”也吃得很均匀。然而,随着我国加入WTO,在2至5年内逐步放开金融市场,这种“衣食无忧”的好风光可能会一去不复返了。前段时间发生的南京爱立信“倒戈事件”可能狠狠地撞击了沉湎于安乐窝的国内银行的腰杆,让国内银

  行有了那么一点点“痛感”。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进入我国的外资银行已有400多家,其中200家正开门纳客,30多家开始了人民币的业务试点。银行业人士认为,虽然外资银行在我国金融市场目前的市场份额仅占2,但5年后外资银行的业务获得巨大发展,在未来10年到15年时间将占据3以上的份额。面对外资银行的剑气逼人,中资银行能沉着应战吗?

  1.外忧:“大好河山”面临“蚕食”

  外资银行进入国内银行业的“跑道”,意味着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面对面地“过招”了。那么,面对外资银行的步步紧逼,中资银行如何应战,从而保护“大好河山”不致“水土流失”呢?金融遭遇战才刚刚开始,“爱立信熊猫事件”也不过是中外资银行“短兵相接”的一个信号。西南财经大学博土生导师李教授认为,目前,外资银行进入我国还有一些限制,而且跨国银行本身也面临更多竞争对手,多家外资银行瓜分市场“蛋糕”是“多赢”还是“多亏”现在还难下定义。因为竞争本身是互动的,跨国银行在早期或某一个“时间段”发展中间业务可能是咄咄逼人,但国内银行凭借“土生土长”这一先天优势作出一些应对,更新在金融市场中的“打法”,守住既得的“胜利果实”也并非难事,国内银行的“水土”不会“流失”。需要直面的是,中资银行在银行服务及金融产品方面与外资银行相比还有一定距离。中资银行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必须不断创新,做好服务。

  四川省银行行业协会相关人士说,中外资银行的竞争焦点在于“抢客”这方面,“爱立信熊猫事件”就充分揭示出外资银行的矛头直指高端客户,*银行业60的收入来自10的客户,而国际银行业中80的收入来自20的客户,中资银行10的优质客户资源将成为外资银行相互争夺的焦点。战火烧到门前,国内银行业奋起自卫,这从一些银行积极“备战”动作中窥见一斑。尤其是在加强管理、提高技术、推广产品方面,已有不少银行“动”了起来。最明显的是*银行上海市分行日前宣布降低信用卡申请门槛。*建设银行总行的资金清算灾难备份系统也正式投入运行。而央行已批准工商和中信两家银行受理因私购汇业务,加上*银行,人们可以选择的购汇渠道已增加为3家,其他几家商业银行也准备扩充自己的外币业务。种种迹象表明,面对外资银行的兵临城下,中资银行已经开始行动了。

  2.内患:如何让“水土”不遭“流失”

  业内人士分析说,中外资银行的竞争将分为“两条战线”作战的方式,首先是在金融业务上的竞争,如目前华夏银行成都分行开业之初就“捞”了3个亿的存款。其次是人才的竞争,据记者了解,浦东发展银行成都分行和华夏银行成都分行在筹备期间,人事框架已基本搭建完好,在招聘广告打出后,吸引了数千名应聘者前往应聘。其提出的应聘人员具有“三年以上工作经验”的要求,一些重要岗位、部门骨干不可避免地流走了,而某国有银行一重要部门的人员几乎被“一锅端”。成都一银行人士提到这点时认为,对老银行而言,流失的不仅仅是人才,流失的还有一些能够为银行带来收益的大客户。

  记者通过采访发现,国内银行业在紧张“备战”外资银行的同时,也在采取“御敌于门外”和“安内政策”,即做到优质客户不“另投他处”和人才不外流。可以这样说,国内银行目前像是在两条战线上作战,处于腹背受敌的境地。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银行号称钱老虎,总是抱着一种“莫奈我何”的姿态,“爱立信熊猫事件”无疑给国内银行的这个姿态作出回应的表示。前不久,国内一家媒体以“谁动了中资银行的奶酪”为题透析了在中外资银行的短兵相接中,中资银行丢失市场份额的时代已开始。据一次统计表明,20__年,国际结算业务、外汇贷款*国银行界总的市场份额分别是33和22,但在外资银行集中的上海,这两个比例分别高达60和69。目前外资银行代理的出口结算业务已占到内地市场份额的40以上。所以银行业人土认为,在“狼来了”之时,中资银行要冷静,沉着应战才是致胜之道。更为重要的是在竞争中,中资银行不但要看紧钱袋子(优质客户资源),还要看住人才这块阵地。

  四川银行行业协会负责人说,竞争还是人才的竞争,与外资银行相比,中资银行能够给人才提供一种归宿感、成就感,更主要的是给人才创造一个发挥才能的空间,做到以事业吸引人才,用[:请记住我站域名/]感情留住人才。同时,在外资银行兵临城下之时,防止简单的悲观和抱怨情绪在中资银行基层员工中的扩散。因为随着金融业对外开放,中资银行职员的骄傲,如今可能荡然无存。尤其是伴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伴随银行裁员和效益下滑,取而代之的是职员内部另一个极端的悲观情绪和对经营体制的简单抱怨,银行在

  稳定军心方面应该做出一些“技术性”处理,因为有必要看到,银行“人才”还是短期内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竞争的一个相对优势所在。

  (三)合作联盟

  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使得银行一直作为金融业的老大,而今老大的位置已经远不如从前了,这样的日子将逐渐成为历史。

  “必须依靠制度创新,打破银行业与证券业分业经营的界限。”经济学家萧灼基如是说。

  探索银证合作的过程,必将面临来自立法、监管以及银行、券商、保险公司等自身的很多的挑战,也面临着设置必要的防火墙,以隔绝证券市场可能的风险向银行业转化的挑战。但不管如何,改革方向是不可逆转的。

  银行资金进股市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在我国,实际问题也并非银行资金不能进入股市,而是银行资金缺乏控制地流入和无条件地流出。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没有有效对接,也没有较为周全的计划引导资金进入和退出。究其实,造成股市巨**动的根本原因就是进入股市的银行资金名不正,言不顺。“当我们严格禁止银行违规资金进入股市时,必须开通银行资金合法、合理、合规进入股市的渠道。”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银行界人土、相关官员对此达成共识:必须拓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对接渠道。当前,制约我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建立有效对接渠道的是管理层一直坚持的严格的分业经营制度。在金融业混业经营已成为国际金融市场大势所趋背景下,进行有效的制度创新已经提上日程。

  而事实也表明,管理层正在做相应的探索。

  (四)金融信息化

  在传统的意义上,市场竞争的格局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但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企业的大小已经不是决定因素,制胜的关键在于“快鱼吃慢鱼”。在信息时代,金融企业要想成为“快鱼”,必须加强客户关系管理、金融产品创新和加强内部信息化建设,而这三项都与信息技术分不开。如此说来,从金融企业自身角度来看,加速金融信息化势在必行。

  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国外金融企业使用的是计算机通信技术、应用系统软件开发、信息系统数据采集和处理等,这些比我们国内的金融企业更先进;而在信贷资产质量管理、为客户提供方便的金融服务和现代化支付结算工具等方面,比我们更有优势;在加强金融行业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等方面,比我们更有经验。一般来说,国外金融企业使用更多、更全面、更成熟的现代化工具,包括在风险评估与管理中采用先进的数学模型,辅助金融管理的计算机应用等,都比我们的先进、成熟、规范。而现在,我国已经加入WTO,国内的金融企业与国外的金融企业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装备落后的国内金融企业面临的挑战与压力是不言而喻的。

  这些年来,国内的金融企业在物理网点的建设上可谓不遗余力。金融企业曾经把服务网点的多少作为竞争的一个重要基础,但是一旦外资银行使用网络技术,而且和国内的网络结成战略伙伴,建立共享的客户型战略联盟,那么我国目前现有的遍布全国的几十万个物理网点的优势,就会大打折扣,而且我们长期建立起来的这种物理网点服务渠道很有可能成为包袱。当初,美资金融企业进入日本的时候,就曾通过与日本的邮政系统联盟,利用日本邮政已经具有的网络,迅速地占领了日本的金融市场;而后来美资进入香港,就和香港的房地产商和保险经纪商合作,克服了物理网点的不足,迅速扩展了自己的业务。

  挑战固然迫在眉睫,但机遇也在身边。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给金融企业造成巨大威胁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大量的发展、创新机会。招商银行过去只不过是一个地方性质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其地位与国内的“四大银行”根本无法相提并论。但招商银行通过发展网上银行业务,使得招行获得了其他商业银行无法比拟的核心竞争力,在同业中的地位也随之上升。

  同时,信息化为传统金融企业新的经营和服务模式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以网络为基础,金融企业可以为客户提供全功能、个性化的服务模式。如通过信息化,传统的银行将由原来的储蓄、信贷等基本业务转向储蓄、信贷、投资、咨询、中间业务等多方面发展的业务。信息化使得金融企业能够为客户提供“3A”服务,即在任何时候(Anytime)、任何地方(Anywhere)、以任何方式(Anyhow)为客户提供全天候的金融服务。


家庭发展调研报告(精选五篇)(扩展5)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菁华6篇)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1

  按照建设“四个中心”国家战略的要求,落实发展海洋经济的总体规划,将充分依托洋山国际深水港和浦东国际航空港两大国际性枢纽港的优势,延伸和拓展浦东开发开放的经济社会效应,准确把握在新一轮发展的战略地位,积极贯彻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充分体现区位优势,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加快产业发展步伐,壮大主导产业,提升产业集聚度,提升产业能级。加快经济的发展,就是要以加快优势产业的发展为基础,形成产业细化、优势明显、集群度高的产业群,共同推进经济圈产业的竞争力。

  一、年工业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年,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64.7亿元。其中四大重点行业:电子信息业占总产值的11.2%,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占2.8%,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占13.3%,装备业占51.3%。从行业小类看,通用、专用、运输设备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4.6亿元;金属制品业完成产值38.2亿元;电气机械、通信设备、计算机、仪器仪表等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39.6亿元,比上年增长78.5%,其中电子信息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2.9亿元,同比增长155.0%。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7.2亿元,占全区工业的7.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4.7亿元;通用、专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4.6亿元,比上年增长38.0%,其中汽车制造及零部件配件制造业完成172.4亿元,比上年增长1倍多;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完成18.3亿元,比上年增长34.6%。全区工业实现利润41.0亿元,电子信息业占4.1%,医药及医疗制造业占3.0%,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占19.4%,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占22.3%。从主营业务收入看,四大重点产业共实现493.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总数的74.2%。其中电子信息业占11.1%,医药及医疗制造业占0.2%,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占12.1%,装备业占50.9%。

  (一)总体发展现状

  总体来看,我区4大重点产业发展状况良好,呈出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从产业规模看,4大产业创造的经济总量在全区工业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汇总数据显示,年,我区工业4个重点产业共有582户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的51.0%;就业人数8577人,占规模以上工业就业人数的5.2%;资产合计406.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资产的69.7%;主营业务收入493.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74.2%;利润总额30.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的74.3%。

  二是从经济效益看,重点产业各项经济效益指标普遍好于全区工业*均水*。数据显示,年我区工业重点产业的资产周转率为2.14次,比全区*均水*高2.5%;劳动生产率为11.7万元/人,比全区*均水*高2.2万元;重点产业产品销售率为98.7%,高出全区工业*均水*0.1个百分点;负债率为53.5%。

  (二)各产业发展现状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我区产业的发展现状,下面对各产业逐一进行分析:

  1、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49家,从业人员1020人,资产56.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88.8亿元,产值在全区工业产业中排名第三。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10家,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延锋江森座椅有限公司(45.8亿元)、纳铁福传动轴有限公司(17.6亿元)、申龙客车有限公司(5.2亿元)。

  2、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21家,从业人员339人,资产16.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8.4亿元,实现利润1.3亿元,资产负债率为49.1%,比去年同期下降4.6个百分点,有2家企业的产值超过4亿元,分别是扬子江药业集团海尼药业有限公司(5.5亿元)和迪赛诺化学制药有限公司(4.7亿元)。

  3、电子信息制造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52家,从业人员1190人,资产61.8亿元,主营业务收入74.1亿元,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5家,超30亿的有1家,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昌硕科技有限公司(35.0亿元)、胜华电缆厂(12.8亿元)、堂福电子有限公司(3.4亿元)。

  4、装备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460家,从业人员6028人,资产272.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338.3亿元,实现利润21.2亿元。其产值在全区工业产业中排名第一。资产周转率为2.1次,产品销售率为99.9%,资产负债率为55.9%。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有法人单位102家,从业人员1393人,资产63.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93.0亿元,实现利润9亿元。其产值在全区工业产业中排名第二。资产周转率为2.3次,劳动生产率为14.8万元/人,产品销售率为97.8%,资产负债率为52.9%。

  二、加快工业产业发展的思考

  虽然目前重点产业还很弱小,但已经有一批正处强劲发展的产业,还有一批具有较明显发展潜力的产业,经济崛起的步伐在明显的加快。经济发展的提速,我们认为其根本而有效的途径应是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以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来加速改变经济发展的固有状态,不断激发发展活力。从产业发展的层面上看,加快工业产业集群建设应着力抓好六个方面。

  (一)实施好“”产业发展规划

  在实际的发展中,应结合国际产业发展和转移规律、我国产业发展状况,制定出推进工业产业发展具体可行的措施。要从工业整体发展出发,立足于产业发展和产业集群状况,着眼于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强势发展产业--潜在优势产业,围绕产业联动,因地制宜地发展产业集群,合理布局生产力,形成产业聚集,要与大项目和龙头企业想结合,与产业园的特色相匹配,与人力资源相适应,发展以现代装备业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同时与浦东联动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

  (二)提高利用外资水*,促进产业升级

  坚持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的产业发展方针,在发展中完成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调整中实现产业创新提升,逐步构筑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先导、现代装备工业为支柱,特色鲜明、重点突出、体现临港经济特征的多元产业体系,努力构筑“现代装备工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信息产业基地”。要做好工业产业集群,其根本点就是要以产业中心发展区域的产业为基础,特别是利用其市场优势和技术优势,整合同类产业和产品资源,发挥产业集群的引领导作用,带动经济圈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资本流动的有利时机,努力创造条件,改善软硬环境,大力引进外资,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和质量。特别是要吸引外资在我区建立研发中心和关键零部件生产基地,提升加工产品档次和开发能力。

  (三)以产品为核心,加强产业集群分析研究

  从产业竞争力上看,我们要对重点行业进行细化研究,从中类行业细化到小类行业、细化到产品。从小类行业上研究,以龙头产品为纽带,进行产业集群,进行充分合作和有效的竞争,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和赢利水*。同时充分重视国内外市场,做好两个市场大文章。比如电子信息行业,它的发展与国际IT产业的发展休戚相关,但另一方面,国内市场仍有巨大的潜力,对电子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在眼睛向外的同时,也要眼睛向内,加大技术投入,集中攻关,寻求核心技术突破,不但可从根本上解决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而且可以大大提高行业的产品附加值,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坚持以质取胜战略,法力培育优秀品牌,使之成为的产品新亮点。

  (四)“开源节流”并举,应对能源紧张局面。

  工业的快速发展,用能需求急剧增加,能源供需趋紧。短期来说,强化节能意识,组织协调好能源供给,最大限度地舒缓用能紧张的局面。长远来看,关键是加强节能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开发可替代新能源,特别是可循环使用的新能源,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与此同时,新技术的应用,还是从根本上化解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成本压力增大的最佳途径。

  (五)统筹协调好招商引资工作,促进工业园区良性有序发展。

  招商引资是加快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而工业园区则是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主战场。要把园区的工业做大做强,招商引资,引进项目和资金仍然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把加快工业发展、壮大工业规模、培育工业经济增长点作为重大措施来抓,各部门要积极配合,为园区建设创造宽松环境。提升工业园区的能级,加快培育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临港物流产业区、国际医学园区和信息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和功能培育。通过园区建设,拓宽我区工业发展空间,吸纳新的工业项目,形成新的发展格局,增强发展后劲。从经济一体化、空间布局扩容和功能提升出发,把工业园区整合成产业功能区,加快工业园区的产业集群化、市场专业化的发展。

  (六)把握产业发展方向,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大力扶持大型优势企业和中小高技术企业,针对我区目前存在的企业多、技术竞争力弱的问题,要继续实施企业集团战略、龙头企业战略,发挥规模优势,提高整体抗市场风险能力,力求在微电子、软件、计算机、通信等重点领域尽快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集团和拳头产品。与此同时,进一步扶持中小高技术企业,培育大型企业的后备力量,以形成梯次推进的产业组织体系。比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是世界产业发展的方向,也是我国工业的五大重点发展产业。年,该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占我区规模以上总量的6.8%,实现总产值占总量的7.1%。要把握好产业发展的大势,着力发展增长潜力大、带动效益强、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发展和壮大新兴产业。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2

  按照省委、省*主要领导批示,7月以来,克振副*带领省直有关部门的同志深入武汉、孝感等地调研部分节能环保企业,随后嘱我们对该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全面调查研究。*期我委分赴12个市州开展了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我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年来,省委、省*将节能环保产业作为全省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着力加以推进,我省节能环保产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汇总各市州上报数据,20xx年全省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超过1500亿元,比20xx年增长76.5%,其中:高效节能产业总产值约450亿元,先进环保产业总产值约250亿元,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总产值约800亿元。全省节能环保产业企业数突破1000家,比20xx年增长42.8%,其中产值过亿元的企业200多家;从业人员接*20万人,较20xx年翻了一翻。总体来看,我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初步形成了一批骨干龙头企业

  我省已有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节能环保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产品市场占有率稳步提高,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已初步成长为各自领域里的领军骨干企业。

  在高效节能领域,有从事电力能源装备的长动集团、武汉南瑞、三环发展、合康变频、大力电工、孝感大禹、襄阳万洲、追日电气等,从事蓄热式燃烧的仙桃神雾,从事节能窑炉的华窑集团,从事三联供空气源热泵的武汉朗肯,从事半导体照明的华灿光电、迪源光电、匡通电子,从事节能保温建筑材料的武汉沃尔浦等。长动集团20万千瓦以下热电联产机组市场占有率达30%以上;神雾公司占有国内高温空气燃烧应用份额50%以上;宜昌匡通电子在国内LED封装行业居于龙头位置。

  在先进环保领域,有凯迪控股、都市环保、中钢天澄、凯迪水务、武汉华电、中碧环保、天虹仪表、方元环境、华丽环保、创新环保、合加环境、东之盛、沙市水处理设备制造厂等。都市环保自主研发的“氨硫铵烧结烟气深度脱硫”技术和“双循环三段式脱硫塔”装置达到国际先进水*。武汉华丽环保公司研发的可热塑淀粉生物降解材料可有效解决废弃塑料产生的“白色污染”;沙市水处理设备制造厂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管式超滤膜生产厂家,市场占有率50%以上;中钢天澄是国内除尘行业最具影响力的工程总承包商之一。

  在资源循环利用领域,有格林美、湖北金洋、千里马、法利莱、江南实业、宜昌立帝、华山水产、华新水泥、黄石大江集团等。格林美是国内城市矿产领域首家上市公司,在荆门、武汉、仙桃等建有多个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基地;宜昌力帝是国内最具专业化的废钢加工处理设备研发生产企业;华新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技术攻克了垃圾处理过程中的4大难题,处置过程中无二次污染;武汉法利莱实现激光再制造设备的产业化生产,并列入国家再制造试点。

  (二)产业集聚化发展态势初显

  经过多年发展,我省节能环保产业逐步呈现出依托骨干企业向重点园区和区域集聚的发展格局。

  在高效节能产业领域,阳逻开发区以西门子、阿海珐和国电南瑞公司产业园为基础,形成了大型输变电设备和智能电网应用装备产业基地。黄冈节能窑炉的发展颇具特色,华窑集团、中洲窑炉、中亚窑炉等行业领军企业正抱团推进“绿色工业窑炉”省级标准制定,填补国内该项标准的空白,黄冈逐步成为“窑炉之乡”;襄阳以大力电工、追日电气、万洲电气等企业为龙头,建立了襄阳软启动产业联盟,成为全国最大的软启动产业生产基地。

  在先进环保产业领域,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集聚了凯迪电力、中冶南方、都市环保、中钢天澄、绿世界、芳笛环保等一批龙头企业,在电力环保、水处理、节水技术和设备、环保工程总承包等领域门类齐全、优势突出。20xx年节能环保产业实现总收入789亿元。

  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领域,谷城再生资源园区围绕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依托金洋公司、骆驼蓄电池、三环锻造等一批“城市矿产”资源回收、加工和利用企业,初步构建了再生钢、再生铝、再生铅等三条较为完整的循环型产业链,已形成年回收各类再生资源200万吨、年处理利用各类再生资源130万吨的能力,再生资源产业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黄石市围绕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依托大冶有色、大江集团等龙头企业,初步形成以有色金属和稀贵金属回收利用为特色的循环经济产业链。青山工业区内武钢、武石化之间实现氮气和氢气资源互补,武钢、青山电厂与利用钢渣、粉煤灰、磷石膏的建材企业之间也形成了良好的协作模式,形成了以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工业污染治理、环保设备设计制造产业基地;武汉市东西湖区工程机械装备再制造园区聚集了龙工、三一、千里马等国内主要工程机械生产与再制造厂家,形成了再制造产业集群。格林美在荆门高新区打造废旧电池、电子产品等回收利用基地,20xx年产值超过23亿元。

  (三)社会参与节能环保产业的积极性增强

  我省积极落实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相关企业年减免增值税和所得税约17亿元。每年争取国家支持节能环保重点项目资金*15亿元。政策扶持提高了企业投资节能环保产业项目的积极性,不仅一批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同时推动了建材、化工等行业从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向节能环保型转变。武钢集团、华新水泥、大冶有色等均成立了以节能环保为主攻方向的企业,如武钢金属资源公司对冶炼废弃物进行循环利用,生产矿渣微粉等产品,年产值超过80亿元。中节能等央企也开始在我省投资布局。一大批在建或拟建的节能环保产业化项目正在稳步推进,总投资*1200亿元,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较强的后备力量。

  (四)各地对节能环保产业的支持逐步加大

  各地对节能环保产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推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和措施。武汉市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制定了节能产品推广、废旧产品回收利用财政补贴政策,加快节能环保服务模式创新,出台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支持办法,安排5000万元市级循环经济引导资金。鄂州市把节能环保产业纳入重点发展产业,依托高新区建设专业节能环保产业园。荆门市出台了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措施,设立了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建立了循环经济统计评价体系。襄阳市积极争取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拥有谷城再生资源园区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东风康明斯国家再制造试点等一系列“国字招牌”,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发挥了引领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看,全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可以超额完成“”规划目标。同时,发展中也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整体竞争力不强。突出表现在“两小一低”。一是产业规模偏小。我省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比例不足5%,产值仅为江苏的四分之一,浙江、山东的三分之一左右。二是企业规模偏小,大型企业(集团)特别是具有系统解决方案提供能力的企业还不多,仍以中小企业为主,集中度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技术水*偏低。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从事高端设备制造的企业不多,大多属于一般加工制造企业,产品附加值较低。

  (二)产业结构不优。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我省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较快,但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和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不足,特别在高效锅炉、垃圾处理成套设备、废旧电器和汽车拆解等节能环保装备制造领域存在明显短板。产业空间布局也不尽合理,“撒得不开、聚得不够”,部分市州县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滞后。产业集聚度不高,产业链不成熟。

  (三)市场开拓难度较大。节能减排总体上属于政策驱动型市场,其中很大一部分政策拉动型需求和*公共投资,节能环保产业领域相关的目录清单、资质资格认定较多,进入市场的门槛较高。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一些技术和装备研发成本高、产品性能不稳定,难以为市场接受并得到应用推广。现有的节能环保企业大部分是民营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贷款难、融资贵问题,资金积累缓慢,企业发展面临很多实际困难。

  (四)扶持政策还不够系统。一是在创新驱动方面,没有把节能环保产业关键技术和装备的研究开发作为省级科技计划的重点领域。二是在需求牵引方面,国家通过推广节能环保产品、实施节能环保重点工程来推动节能减排和扩大投资消费需求,但地方*不能只推广使用本地产品,需求牵引政策难以精准发力。三是在投资促进方面,主要是申请国家资金扶持,省级没有设立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相关节能环保企业的产业化项目只有变换主题申请有关部门的其他专项资金,影响了企业投资积极性,甚至导致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局面。四是在政策引导方面,对一些新兴的服务模式,如合同能源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政策不明确、法律规范不健全,影响了推广应用。资源循环利用领域,废弃物回收利用增值税进项抵扣问题尚未得到解决。五是在组织协调方面,没有建立规范统一的统计体系,影响对产业发展形势的科学研判。部门之间协调配合还不够。

  三、进一步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当前,*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国家更加强调节能减排硬性约束,节能环保领域的投资、技术、装备、服务需求十分旺盛。*期国家*发布的今明两年生态环保重大工程中,仅大气污染防治和清洁水重大工程投资就超过8600亿元,市场潜力大。我省节能环保产业正处于从产品生产向装备和服务延伸、从外围向核心突破、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的关键时期。兄弟省市均将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呈现万马奔腾、不进则退的发展态势。以我省的基础和条件,只要加大力度,完全有可能实现节能环保产业跨越式发展,5年时间有望培育成产值5000亿元的新兴支柱产业,占据新一轮区域竞争的制高点。下一步建议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扩大市场需求。节能环保产业与一般性竞争行业最显著的区别,是其对政策的依赖程度较高。因此,要做好政策和市场结合文章,把促进推广应用作为关键环节。一是强力推进节能减排降碳,加快淘汰落后锅炉、电机、老旧汽车等,扩大节能环保装备、产品市场空间。“一主两副”中心城市和其他有条件地区,适当提高节能建筑、新能源汽车推广、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资源回收利用等节能减排目标,以政策拉动需求,进而带动产业发展。二是推进*采购节能环保产品和服务。严格执行*优先采购和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向社会购买节能环保服务。把合同能源管理作为公共机构开展节能改造的主要方式,研究制定促进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实施的具体办法。三是引导节能环保产品消费。完善节能惠民工程、“以旧换再”、“能效领跑者”、环境标志产品认证等政策措施,开展全民行动,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消费理念。四是支持节能环保企业参与节能减排重大工程。对获得国家节能环保标识、进入国家相关目录名单的省内企业给予适当奖励,对省内企业研制的首台(套)节能环保装备在省内工程中使用的,可由省财政对生产企业及用户给予补助。五是支持节能环保服务模式创新。积极培育合同能源管理、节能量审核、节能低碳认证、碳排放核查等第三方机构,在污染减排重点领域加快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支持发展再制造服务,建立完善废弃物回收处置体系。

  (二)助推企业发展。一是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建议对未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再生资源企业,各地方*可将新增的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全额返还给企业。二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对此,*文件有明确要求,但我省目前还没有设立节能环保产业扶持专项资金,仅省经信委在新增专项资金中,对资源循环利用有一定支持。建议从20xx年开始,省财政设立5000万元节能环保产业扶持资金,主要以贴息方式支持节能环保产业重大项目建设。三是拓宽投融资渠道。包括绿色信贷、抵押担保、上市融资、债券发行、发展股权投资基金等。四是支持节能环保企业“引进来”、“走出去”。对引进的节能环保企业,给予一定奖励,并在用地等方面予以优先保证。五是加强组织协调,建立部门协调联动工作机制。

  (三)支持技术创新。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技术产业的典型特征,必须把实施创新驱动、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在节能产业领域,加快节能共性关键技术、核心材料和关键设备的研发,推进节能技术装备升级换代。重点发展高效电机、高压变频、无功补偿、高效锅炉(窑炉)、蓄热燃烧、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半导体照明、工业化建筑、碳捕捉等技术和装备。在环保产业领域,以大气污染治理、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污染土壤修复和环境监测等领域为重点,研发推广一批先进适用的技术和产品,提升我省环保技术装备水*,加快治理突出环境问题。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领域,以磷石膏等典型固体废弃物、稀贵金属、农业废弃物、餐厨废弃物等处理以及再制造为重点,加快研究一批市场需求量大、应用前景广泛、经济效益明显且无二次污染的高效资源化利用技术。同时,着力提升节能环保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引进人才、引进技术,加强对外技术合作。

  (四)推进试点示范。*年来,国家在与节能环保产业相关的领域,特别是循环经济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试点示范,把这些试点示范抓好了,就能为深化改革、完善机制、培育产业发挥重要引领作用。要积极推进我省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探索符合各地特点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推进我省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再制造试点、循环经济示范市(县)、“双百工程”等国家级节能环保各类示范试点建设,切实发挥典型带动和辐射效应。开展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创建活动,进一步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企业循环式生产和园区循环式发展,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五)完善相关政策。*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出台后,全国已有10多个省级*相继制定了贯彻落实措施。去年我省发布了关于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的行动方案,但对节能环保产业的整体发展没有系统政策和全面部署。建议省*尽快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并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推进工作,以提高各地各部门对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紧迫性、重要性的认识,并按照精准调控、喷灌滴灌的要求,拿出支持节能环保企业发展的具体举措。目前,我委已研究草拟了相关政策文件初稿,待征求意见、修改完善后报省*审定。另外我们已启动《湖北省节能环保产业“十三五”规划》的研究工作,提前谋划未来一段时期我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思路和总体布局。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3

  按照建设“四个中心”国家战略的要求,落实发展海洋经济的总体规划,将充分依托洋山国际深水港和浦东国际航空港两大国际性枢纽港的优势,延伸和拓展浦东开发开放的经济社会效应,准确把握在新一轮发展的战略地位,积极贯彻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充分体现区位优势,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加快产业发展步伐,壮大主导产业,提升产业集聚度,提升产业能级。加快经济的发展,就是要以加快优势产业的发展为基础,形成产业细化、优势明显、集群度高的产业群,共同推进经济圈产业的竞争力。

  一、年工业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年,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64.7亿元。其中四大重点行业:电子信息业占总产值的11.2%,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占2.8%,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占13.3%,装备业占51.3%。从行业小类看,通用、专用、运输设备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4.6亿元;金属制品业完成产值38.2亿元;电气机械、通信设备、计算机、仪器仪表等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39.6亿元,比上年增长78.5%,其中电子信息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2.9亿元,同比增长155.0%。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7.2亿元,占全区工业的7.1%,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4.7亿元;通用、专用、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4.6亿元,比上年增长38.0%,其中汽车制造及零部件配件制造业完成172.4亿元,比上年增长1倍多;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完成18.3亿元,比上年增长34.6%。全区工业实现利润41.0亿元,电子信息业占4.1%,医药及医疗制造业占3.0%,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占19.4%,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占22.3%。从主营业务收入看,四大重点产业共实现493.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总数的74.2%。其中电子信息业占11.1%,医药及医疗制造业占0.2%,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占12.1%,装备业占50.9%。

  (一)总体发展现状

  总体来看,我区4大重点产业发展状况良好,呈出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从产业规模看,4大产业创造的经济总量在全区工业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汇总数据显示,年,我区工业4个重点产业共有582户企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的51.0%;就业人数8577人,占规模以上工业就业人数的5.2%;资产合计406.9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资产的69.7%;主营业务收入493.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74.2%;利润总额30.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的74.3%。

  二是从经济效益看,重点产业各项经济效益指标普遍好于全区工业*均水*。数据显示,年我区工业重点产业的资产周转率为2.14次,比全区*均水*高2.5%;劳动生产率为11.7万元/人,比全区*均水*高2.2万元;重点产业产品销售率为98.7%,高出全区工业*均水*0.1个百分点;负债率为53.5%。

  (二)各产业发展现状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我区产业的发展现状,下面对各产业逐一进行分析:

  1、汽车制造及其零部件制造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49家,从业人员1020人,资产56.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88.8亿元,产值在全区工业产业中排名第三。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10家,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延锋江森座椅有限公司(45.8亿元)、纳铁福传动轴有限公司(17.6亿元)、申龙客车有限公司(5.2亿元)。

  2、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21家,从业人员339人,资产16.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8.4亿元,实现利润1.3亿元,资产负债率为49.1%,比去年同期下降4.6个百分点,有2家企业的产值超过4亿元,分别是扬子江药业集团海尼药业有限公司(5.5亿元)和迪赛诺化学制药有限公司(4.7亿元)。

  3、电子信息制造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52家,从业人员1190人,资产61.8亿元,主营业务收入74.1亿元,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5家,超30亿的有1家,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昌硕科技有限公司(35.0亿元)、胜华电缆厂(12.8亿元)、堂福电子有限公司(3.4亿元)。

  4、装备业:该产业共有法人单位460家,从业人员6028人,资产272.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338.3亿元,实现利润21.2亿元。其产值在全区工业产业中排名第一。资产周转率为2.1次,产品销售率为99.9%,资产负债率为55.9%。其中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有法人单位102家,从业人员1393人,资产63.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93.0亿元,实现利润9亿元。其产值在全区工业产业中排名第二。资产周转率为2.3次,劳动生产率为14.8万元/人,产品销售率为97.8%,资产负债率为52.9%。

  二、加快工业产业发展的思考

  虽然目前重点产业还很弱小,但已经有一批正处强劲发展的产业,还有一批具有较明显发展潜力的产业,经济崛起的步伐在明显的加快。经济发展的提速,我们认为其根本而有效的途径应是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以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来加速改变经济发展的固有状态,不断激发发展活力。从产业发展的层面上看,加快工业产业集群建设应着力抓好六个方面。

  (一)实施好“”产业发展规划

  在实际的发展中,应结合国际产业发展和转移规律、我国产业发展状况,制定出推进工业产业发展具体可行的措施。要从工业整体发展出发,立足于产业发展和产业集群状况,着眼于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强势发展产业--潜在优势产业,围绕产业联动,因地制宜地发展产业集群,合理布局生产力,形成产业聚集,要与大项目和龙头企业想结合,与产业园的特色相匹配,与人力资源相适应,发展以现代装备业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同时与浦东联动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医药及医疗器械产业。

  (二)提高利用外资水*,促进产业升级

  坚持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的产业发展方针,在发展中完成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调整中实现产业创新提升,逐步构筑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先导、现代装备工业为支柱,特色鲜明、重点突出、体现临港经济特征的多元产业体系,努力构筑“现代装备工业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信息产业基地”。要做好工业产业集群,其根本点就是要以产业中心发展区域的产业为基础,特别是利用其市场优势和技术优势,整合同类产业和产品资源,发挥产业集群的引领导作用,带动经济圈产业的发展。充分利用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资本流动的有利时机,努力创造条件,改善软硬环境,大力引进外资,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和质量。特别是要吸引外资在我区建立研发中心和关键零部件生产基地,提升加工产品档次和开发能力。

  (三)以产品为核心,加强产业集群分析研究

  从产业竞争力上看,我们要对重点行业进行细化研究,从中类行业细化到小类行业、细化到产品。从小类行业上研究,以龙头产品为纽带,进行产业集群,进行充分合作和有效的竞争,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和赢利水*。同时充分重视国内外市场,做好两个市场大文章。比如电子信息行业,它的发展与国际IT产业的发展休戚相关,但另一方面,国内市场仍有巨大的潜力,对电子行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在眼睛向外的同时,也要眼睛向内,加大技术投入,集中攻关,寻求核心技术突破,不但可从根本上解决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而且可以大大提高行业的产品附加值,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坚持以质取胜战略,法力培育优秀品牌,使之成为的产品新亮点。

  (四)“开源节流”并举,应对能源紧张局面。

  工业的快速发展,用能需求急剧增加,能源供需趋紧。短期来说,强化节能意识,组织协调好能源供给,最大限度地舒缓用能紧张的局面。长远来看,关键是加强节能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开发可替代新能源,特别是可循环使用的新能源,从根本上解决能源问题。与此同时,新技术的应用,还是从根本上化解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成本压力增大的最佳途径。

  (五)统筹协调好招商引资工作,促进工业园区良性有序发展。

  招商引资是加快我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而工业园区则是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主战场。要把园区的工业做大做强,招商引资,引进项目和资金仍然是一条重要的途径。把加快工业发展、壮大工业规模、培育工业经济增长点作为重大措施来抓,各部门要积极配合,为园区建设创造宽松环境。提升工业园区的能级,加快培育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临港物流产业区、国际医学园区和信息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和功能培育。通过园区建设,拓宽我区工业发展空间,吸纳新的工业项目,形成新的发展格局,增强发展后劲。从经济一体化、空间布局扩容和功能提升出发,把工业园区整合成产业功能区,加快工业园区的产业集群化、市场专业化的发展。

  (六)把握产业发展方向,加快发展新兴产业

  大力扶持大型优势企业和中小高技术企业,针对我区目前存在的企业多、技术竞争力弱的问题,要继续实施企业集团战略、龙头企业战略,发挥规模优势,提高整体抗市场风险能力,力求在微电子、软件、计算机、通信等重点领域尽快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集团和拳头产品。与此同时,进一步扶持中小高技术企业,培育大型企业的后备力量,以形成梯次推进的产业组织体系。比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是世界产业发展的方向,也是我国工业的五大重点发展产业。年,该产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占我区规模以上总量的6.8%,实现总产值占总量的7.1%。要把握好产业发展的.大势,着力发展增长潜力大、带动效益强、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发展和壮大新兴产业。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4

  为抢抓新旧动能转换重大机遇,推动我市纺织服装产业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方面不断创新,加快整个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期,市委政研室对台儿庄区、市中区和山亭区纺织服装产业进行了调研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全市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基本情况

  *年来,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在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下,依然实现了快速健康发展。

  (一)行业规模不断扩大。经过多年发展,我市纺织服装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规模效益持续提升,现已基本形成门类齐全的行业体系。其中,台儿庄区积极引进美琪服装、青纺联织造、酒店用纺织品等项目,开工建设联润3万纱锭纺纱项目,新上20万锭精梳纱和800万米牛仔布生产线,全区现已形成功能性面料1500万米、酒店用纺织品1500吨、成衣100万件的产能。市中区仅税郭镇就有纺织服装企业130余家,另有小型纺织服装企业200余家,年可实现销售收入71亿元,实现利税3.7亿元,出口创汇1.7亿美元,是黄淮地区规模最大的纺织产业基地之一。山亭区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7家,20xx年全区纺织服装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实现利税1.1亿元,利润860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4.5%、6.2%、5.8%.

  (二)龙头带动作用明显。我市纺织服装企业主动适应市场变化,紧跟客户需求,积极突破发展瓶颈,陆续涌现出一批行业龙头。台儿庄区联润新材料公司的高端纤维产能位居全省前5位,20xx年位居*纺织500强企业第14位。海扬王朝牛仔布产能居全市首位,是20xx年*棉纺织主营业务收入"百强企业"和色织布主营业务收入20强企业。市中区纺纱和织布业以正凯新材料、东方纺织等公司为代表;印染业以宝隆制衣、鸿泰制衣等公司为代表;服装业以海之杰、龙翔针织等公司为代表。上述企业销售收入都在5000万元以上,过亿元企业3家。山亭区银光精纺、海扬服装、丰泽印染等公司销售收入及纳税额也都达到一定规模。

  (三)创新研发日趋活跃。通过与业内知名院所开展合作交流,不断加大先进设备、先进技术的投入,整个产业正加快向技术密集型、高端科技型方向迈进。其中,台儿庄区与东华大学、青岛大学、省纺织科学研究院等高校开展多领域合作,全区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个、工业设计中心1个,参与国家标准化制定2项。市中区加强同西安工程大学、东华大学等院校的合作,先后邀请其专家教授对企业管理、技术人才进行培训,提升了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鼓励引导有需求的企业引进业内高级技术人才加盟或开展短期生产指导,宝隆、鸿泰等企业都高薪聘请了南方专家进行技术管理。凭借持续的研发投入和较高端的产品结构,在传统纺织业遭受东南亚、南亚等欠发达国家冲击的形势下,我市纺织企业仍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

  (四)品牌建设稳步推进。随着产业升级、产品创新和品种丰富,我市的纺织服装企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产品。其中,台儿庄区海扬王朝公司生产各类高档特细精梳纱线500余种,全棉、混纺及弹力牛仔布、本色布1000余种,"海扬"牌色织牛仔布和棉本纺布均被认定为"山东名牌"产品。市中区拥有纺织服装企业注册商标12件,其中,金田服饰公司"劲仔"品牌荣获全省"十大新星品牌""山东省著名商标";华派集团自主研发的"时尚家族"服饰已开设专卖店50余家;海之杰公司针(梭)织中东长袍、世纪公司婴幼儿口水巾、宝源公司婴儿爬爬服等,产品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强劲。

  (五)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年来,我市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旧动能转换相关政策,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研究制定针对性措施,对纺织服装产业予以精准扶持。台儿庄区积极做好国家和省市促进工业创新转型提档升级、财政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等政策措施的争引,高效使用接续还贷资金。全力支持海扬王朝在新三板上市,协助补充完善相关手续,引导联润新材料在中小板、新三板挂牌融资,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市中区以项目建设为总抓手,把纺织服装产业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纵深推进实体经济发展攻坚战,引导纺织服装企业加快技术、管理、品牌创新,调整产业结构和投资方向,推动了全区纺织服装产业快速发展。

  二、存在问题

  我市纺织服装产业通过强基础、培龙头、扩规模等多元化发展举措,竞争优势凸显,发展成效显著。但是由于受大环境的客观影响和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也存在着以下不足。

  (一)产业仍在低位运行。纺织服装企业模仿和跟进现象比较普遍,同质化问题严重。部分企业处于小作坊状态,分工协作和专业化程度较低,精、深加工能力相对较弱。企业产品以棉纺织初加工产品为主,大部分仍处于产业链中低端,高附加值特别是掌握核心技术、有定价权的产品较少。受以上原因及当前外部经济环境影响,我市纺织服装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和财税贡献还不突出。

  (二)自主品牌建设缺失。市中区虽然为黄淮地区规模最大的纺织产业基地之一,但出口方式主要以贴牌为主,企业长期处于从属地位,自有品牌、自主开发比重较低。山亭区纺织服装企业的品牌一直存在短板,多数企业只重视外贸订单,产品出口主要以贴牌加工为主,有竞争力的产品较少,主动权往往掌握在外国公司手里。

  (三)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企业基础研究和研发投入不够,只是通过引进设备来提升自身技术水*,技术创新、原创设计开发能力偏弱。银光精纺制品有限公司由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销路一直较为单一,*期受沃尔玛超市订单锐减影响,导致企业20xx年产量及主营业务收入较上年同期均出现了下降。

  (四)要素制约比较明显。银行贷款收紧、附加条件增加以及续贷不及时导致企业运行困难,有的企业为了资金救急选择短贷长投,其中隐藏较大风险。当前市场活跃度较低,企业投资意愿下降,新建重点项目进度缓慢,实现年度目标压力较大。纺织产业用工缺口较大,如海扬服装有限公司行情虽较好,但由于招工难,导致熟练工缺口100多人,严重影响了订单交付。与此同时,产品研发、高端管理人才不足也制约了整个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三、下一步发展建议

  纺织服装产业作为一个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扩大社会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推动区域发展等方面意义重大。结合当前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趋势,现对推动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加快升级提出以下建议:

  (一)突出搞好产业引导。以贯彻落实《*制造20xx》《<中国制造20xx>山东省行动纲要》《山东省推进工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及《枣庄市"265"产业转型升级规划》为出发点,围绕建链、补链、强链,高标准制定我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规划,逐步将纺织服装的定位从乡土型、传统型向既拥有自己特色与传统且又精致、时尚、现代的纺织服装产业转变。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完善产业政策,积极做好对龙头企业、重点项目的扶持和科技成长型企业的培育。全面加快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发展,打造纺织服装产业电子商务*台的孵化中心,实现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积极搭建产业集群创新服务*台,为技术和产品开发能力弱、管理水*低下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提供优质服务,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和技术、经营、管理水*。

  (二)突出搞好技术创新。加快科研、商贸、物流、检测等公共服务*台建设,构建政、银、企和中介机构"四位一体"的融资*台,为企业发展提供土地、资金、环境等各方面保障,培育集政、产、学、研为一体的产业发展基地。尊重企业投资主体地位,落实企业投资主体责任,鼓励企业加大资金投入,淘汰落后生产工艺,以现代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纺织服装产业,实现高效、清洁、生态发展。积极加强与枣庄学院、华南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将科技成果及时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开发、科技投入、推广应用的主体。

  (三)突出搞好品牌建设。强化品牌定位,以塑造我市纺织服装整体品牌形象为引领,以培育区域公用品牌和产品品牌为主体,以构建品牌营销体系为载体,大力实施纺织服装品牌战略,建立层级递进的品牌培育与推广机制,实现我市从纺织服装生产大市向品牌强市的转变。支持企业发展自主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企业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鼓励企业实现从OEM(原产地加工)到ODM(原产地设计生产)再到品牌营销升级,逐步进入市场营销的高利润环节。引导企业与国内大企业集团实施强强联合、战略合作,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四)突出搞好人才培养。聚焦我市纺织服装产业需求,坚持服务大局、按需引进,突出"高精尖缺"导向,重点支持引进具有推动纺织服装产业技术革新能力的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推动纺织服装产业在关键技术、生产工艺、产品设计上实现新突破。继续开展"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加强人才、智力的培育和引进,组织部分优秀企业家轮流到高等院校深造、培训,努力造就一批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提升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加强本地人才的培养,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选择有一定技术基础的年轻人,跟随外来专家学*,加强企业自身的技术深度。做好技师、高级技师资格评审的推荐工作,组织员工参加岗位技能培训和技能竞赛,为企业培养专业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不断增强企业软实力。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5

  根据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工作安排,我局及时抽调业务工作人员开展调研工作,现将调研情况汇报于后:

  一、俄色茶发展情况和效益

  我县从20xx年开始建设和推广俄色茶产业,到20xx年共发展俄色茶3000亩,其中20xx年发展20xx亩,20xx年发展1000亩,都属于州级财政林业产业项目,还未产生效益。

  二、政策支持和帮助

  俄色茶发展在县委、县*的高度重视和区、乡党委、*的大力支持下,顺利的进行了各项工序。

  三、今后的建设和产业发展打算

  俄色茶是一项增加农区农户收入,提高农户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稳定、改变农户思想观念的项目工程。我局要抓住上级部门重视的大好机会,做好基地建设和产业发展,争取在5年内再发展5000亩以上的基地,并争取资金建造1-2个原料加工厂。

  四、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俄色茶在我县属新造树种,从验收结果可以看出保存率不太理想。俄色茶推广工作难度大:州级财政资金只对苗木、肥料和围栏给予补助资金,没有栽植补贴,老百姓积极性低、思想保守不愿做;工作人员能力水*低,缺乏专业培训;受地形条件限制,项目方案上作业设计难度大。

  五、需上级支持和帮助

  希望上级部门给予更大的支持,并在州内搞业务培训。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6

  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竞争力,是实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大举措。*年来,我县县委、*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把发展文化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骨干产业积极培育推进,不断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努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县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实效,现将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不断完善文化产业的基础设施,民族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开发取得一定成效。

  (一)文化基础设施现状。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两馆一站”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夯实。文化馆、图书馆先后被评为省级三级达标馆。图书馆现有馆藏图书6万多册,年订阅报纸杂志140余种,现正积极推进“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及两个乡镇农村网络培训学校的建设任务。县民族歌舞剧团建有练功房一处。15个乡镇文化站建设项目已报上级批复,目前泗南江、雅邑乡、坝溜乡、景星乡已经动工建设,其余乡镇也将于*期内动工建设。建成农家书屋11个。双胞之家网站开通营运两年,加大了对外的宣传力度。

  (二)文化市场发展现状。目前全县共有游戏室2家、歌舞厅11家、文化广场2处、书店5家,棋牌游艺室101家。网吧14家(县城12家,通关镇2家)。文化用品销售18家,音像制品销售9家。印刷厂3家,打印店11家。基本形成了文化演艺、网络文化、文化娱乐、新闻出版、印刷、文化用品等6个门类在内的文化市场发展格局。,全县文化市场经营场所总营业收入1200万元,缴纳税费110万元,安排就业人员310人。全县文化市场呈现繁荣、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文化资源现状。①哈尼文化。是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哈尼人传承着数量浩瀚、绚丽多彩的富有本民族特色的民间文学故事、诗歌、音乐、舞蹈、工艺、节日、服饰、哭嫁、祭祀等哈尼文化的瑰宝,创造了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财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年来,通过不懈努力,哈尼族口传叙事长诗《洛奇洛耶和扎斯扎依》被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收集整理了《巴哈雅咪》、《密玛箐格卡呃呐玛坡》、《阿迷车》等一批散落于民间的原生态歌曲。结集出版了《洛奇洛耶和扎斯扎依》、《县民间故事》一、二集,《县舞蹈集成》、《魅力》(—)、《阿增刊》(歌曲)、《双胞迷城:》、《哈尼文化丛书》(6本)等书籍。哈尼族9个支系的歌舞乐,赴中央电视台进行了《哈尼风情:魅力》节目的录制,并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民歌·*》栏目进行了连续播放。以“阿迷车”为主线,独立创作、编排了反映哈尼族迁徙史和发展史的大型歌舞史诗《阿迷车》。②回归文化。县城驻地联珠镇建有融天文、地理、科普为一体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北回归线标志园,并被列为了“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北回归线把县城一分为二,使县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孕育了博大精深的北回归线文化,更使的自然、气候、生物、人文变得多姿多彩,体现了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多样性、地域性和独特性。③双胞文化。据不完全统计,整个县境内生活着1000多对双胞胎,其中,北回归线穿过的村寨就有600多对,其双胞胎密度之大是世界罕见的,*年来,随着县委*的深入挖掘利用及媒体的大力宣传,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双胞文化。

  (四)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全县现有文物103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庙目前已向游人免费开放,逢年过节,香火旺盛。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碧溪古镇的建筑为明末清初的古式风格,“一颗印”、跑马转角楼等建筑形式与中西合璧的建设格局,体现了一定历史时期保存下来的建筑风格,加之是护国将军庾恩旸故居,历史人文气息较浓,目前正进行二期修复。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发现的新抚岩画弥补了我市没有岩画的空白,使县乃至普洱市的文明史都将前推千年。

  (五)依托地域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我县自以来以民族文化为特色、哈尼民风民俗为看点、双胞胎为卖点,连续成功举办了六届“*·北回归线国际双胞节暨哈尼太阳节”,向世人亮出了“哈尼之乡、回归之城、双胞之家”三张靓丽名片。“两节”期间省内外客商与我县共达成招商引资签约项目6项,协议总投资为11。72亿元,共接待游客达11。3万人次,同比增长8。7%,旅游综合收入达1695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9。1%,并被人民网等评为最具国际影响力节庆活动之一。

  二、文化产业培育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薄弱,缺乏专业人才队伍。一是县内文化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目前只有文化馆、图书馆达到省三级馆标准,乡镇文化站建设比较落后,设施设备简陋,全县无供演出的剧场或影剧院。二是缺乏高素质、高水*的文化经营人才和文化专业人才。三是群众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淡薄,对文化产业发展认识不到位,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机构不健全,缺乏完整的文化产业规划。文化产业涵盖面广,主要包括媒体传播业,出版发行业,文化旅游业、文艺演艺业、文化娱乐业、文化体育业、文博会展业、文化制造业、民间工艺业、文化信息服务业等十大产业。针对我县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文化产业的定位、发展规划尚未形成。一是没有专门的文化产业发展机构来主导分析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二是缺乏产业规划,对文化产业这一领域我

  县的优势和劣势分析不透彻,应该走怎样的发展道路缺乏深入探索。三是对文化旅游来讲,文化与旅游是一对密不可分的整体,缺乏文化的旅游是没有生命力的,而文化的经济实现形式又要依托旅游才能实现。所以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机构来系统的研究统计、分析我县的独特文化资源优势,引入资金投入发展文化产业。

  (三)对文化产业培育发展的资金投入不足,文化市场活力未显现。从目前我县的情况来看,文化事业发展主要依靠县财政的支持,而整个文化市场发展仍处于粗放的状态,导致公共基础文化设施总量不足,规模偏小,缺乏能够举办不同类型文艺活动,同时又具有商贸等多功能的复合性文化场所。对文化产品的开发、舞台精品艺术的打造及文化人才的激励等方面经费无保障,导致深入挖掘、整理、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困难重重,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文化品牌开发力度不够。对文化资源缺少经营性、开发性整合,缺少文化品牌的战略策划和运作,通过品牌的创建、促进产业发展的能力和水*较低。

  三、实现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要实现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打造我县成为特色鲜明、品牌名优、设施先进的文化大县,真正实现“文化活县”的目标,就要把文化产业作为我县的支柱产业来培育,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发展,像抓工业建设项目一样抓文化产业项目,使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对文化产业的认识。发展文化产业,我们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机遇,从我省来看,云南把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成功转化为文化产业发展优势,取得明显成效,尤其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云南文化产业实现了逆势而上,强劲增长的势头。通过改革创新发展文化产业,云南作为一个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文化产业方向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道路,创造了文化产业发展的“云南现象”。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我们应尽快转变观念,提高对文化产业的认识,充分利用我县富集的文化资源,打好民族特色品牌,发展文化产业。

  (二)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建立健全人才机制。一是建立健全文化产业领导机构,深入研究我县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认真分析我县文化资源现状,为我县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建立文化人才储备库,健全人才激励机制,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推动我县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制定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以“十二五”规划及市委党校与我县的县校合作为契机,对我县民族民间文化开展一次全面的普查,集中人力物力做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四)积极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一是力争“十二五”时期,在全县建成一批具有哈尼元素符号,布局合理的文化标志性设施。二是进一步抓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充分挖掘、整理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促进民间手工艺品制作,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转为经济增长的物质文化资产。三是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更好的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五)建立健全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按照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提出的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原则,积极稳妥,有计划、有步骤的推进改革。一是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文化馆、图书馆、文物管理所进行“三项制度”改革,明确岗位责任,使其更好的发挥出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二是对歌舞团进行深化改革,实行经费总额包干,增人不增资,减人不减资,实行全员聘用制,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实行全团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打破身份、职称,推行岗位工资、绩效工资分配制度,通过各种形式引入市场机制,激发活力,在发展中搞活,在搞活中发展。三是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电影公司实行转企改制,理顺隶属关系。四是按照相关文件精神与全市统一步调组建我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改变文化市场以往多头管理的局面,得到集中、有效的监管,同时创新管理方式,强化行业自律,促进我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六)创新文化服务、引导文化消费。文化消费作为文化产业链的终端,既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动力,又是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最终目的,要进一步提升和改善市场服务水*,让消费者更加方便、快捷地接受文化产品,推进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创造舒适的文化休闲与消费*台,有效增强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让越来越多的人养成*惯,自己花钱购买文化产品和服务。

  (七)构建文化发展体系,促进产业发展。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带动各类文化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媒体传播业,文化旅游业,文艺演艺业,文化娱乐业,民间工艺业等文化产业,建成门类齐全,运转有力的文化体系,同时建立多元的投入体制,培育外向型文化产业,重点培育*·北回归线国际双胞胎节暨哈尼太阳节长效运行机制及市场化运作机制,深入挖掘、整理以“阿迷车”、“洛奇洛耶与扎斯扎依”为主线的民族民间优秀文化,创作出更多的文艺精品,加以打造、提升,充分利用。


家庭发展调研报告(精选五篇)(扩展6)

——学校发展调研报告 (菁华5篇)

学校发展调研报告1

  1993年以后,*足球走上市场化和产业化道路,后备人才培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传统的靠国家拨款、各级*、体委和足协主办的后备人才培养方式越来越趋向于依靠社会和市场,一些社会办的足球学校应运而生。本文简要阐述现今足校的发展对策。

  一、我国足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规范统一的管理

  足校主要是私人或企业出资建立,规模不等、条件有限面临足协(体委)和教委的双重领导,存在各种关系不易理顺的问题。

  (二)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投机者的介入使很多足校一味追求铺摊子、上项目,并没有把注意力放在提高训练与教学质量上,具体表现在:

  (1)对教练员缺乏控制和审查,一些退役的二、三流球员不经学校的再教育,直接到足校任教。

  (2)采取“三集中”式的训练方式,使学生远离家庭和社会教育,由于足校内部体教分离,普遍只“体”不“教”,学风差、教育质量低,导致学生素质低下,甚至在心理方面出现种种问题,如陈庆合等对*足校学生心理健康所做的调查表明,足校高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处于较低水*,在强迫、人际敏感、偏执和敌对等方面表现极为突出。

  (三)收费高

  竞技体育是穷孩子摆脱贫穷、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许多贫寒子弟都以廉价的足球为首选,据有关资料统计,欧洲、美洲各国职业球员80%来自工人家庭,钟秉枢的调查也表明,我国大球类运动员父亲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的占42、1%,远远高于表现类、游泳类和小球类项目,但足校在培养运动员的过程中却出现了贵族化倾向,年收费一般都在万元以上,如八一足校每生每年学费2、2万元+一次性建校费2万元,或每年交费2万元+一次性保证金3万元,北京龙力足校签3年合同的学生每生每年交3万元,签4年合同的学生每生每年交2、6万元,而1998年我国人均GDP只有人民币620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424元,农村居民为2160元[2],甚至一些足校还出现了不讲训练教学效果、只讲赢利数额的问题。

  (四)学生的出路问题

  家长们在高投入之后,都期望能够得到高回报。一些足校在招生时对学生和家长做出了关于出路的承诺,比如学校自己组队打乙级联赛冲击甲B;毕业后推荐输送国外俱乐部;推荐输送到全国各甲级足球俱乐部。但国家体育总局计划财务司《体育事业统计年鉴》中数据显示,每年我国全国足球优秀运动队在队运动员人数都在1000人左右,尤其是1994年职业联赛以来,人数更是控制在1000人以下。而自1993年以后,*均每年我国全国足球优秀运动队新吸收的运动员为105人左右。能在的2万多名注册的足球少年中脱颖而出、成为职业球员的,毕竟是极少数,这2万人(由于各种原因,还有很多踢球的孩子没有注册)中的大多数将无情地被职业足球所淘汰。

  二、关于我国足校发展对策建议

  (一)完善制度,降低交易成本

  完善的法规制度是足球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处于体制转型期,逐步完善各项法规制度,是足协面临的重要任务。足协对于市场的规范,不仅要规范职业联赛,而且要规范足球学校,不仅要对足球学校的硬件设施进行规范,而且要对学校的软件,如教练员的任职资格进行规范,怎样使教练员上岗证制度不流于形式,切实发挥它的作用,仍然是值得思考的`。

  (二)为后备人才培养提供公共产品

  市场无法自动提供公共产品,足球强国的足球管理机构都非常重视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大力为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提供公共产品,促进足球运动的普及。

  1、加强教练员培训

  提高教练员的文化素质和科学训练水*,逐步建立教练员学历教育、资格认证和岗位培训制度,尤其加强对中青年教练员的培养深造。各级足协应把教练员培训工作摆在重要位置,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分批分期地轮训教练员,选派优秀教练员出国学*。要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培养一支思想好、素质高、善于钻研、勤于思考的教练员骨干队伍,以带动从事后备人才培养的教练员队伍整体水*的提高。

  2、提供政策支持

  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大规模增加公共体育设施,尤其是大片足球场地的建设,并不现实。因此,要充分利用已有的体育场地,制定场地开放政策,向社会开放。除了国家投资以外,要广开筹资渠道。根据我国国情和国际惯例,应提供必要的优惠,引导企业赞助后备人才培养。

  3、对项目进行包装推广,营造青少年足球运动发展的良好氛围

  借助体育中介公司,对项目进行包装推广,塑造青少年足球的良好社会形象,利用新闻媒体对体育运动进行广泛宣传.激发人们对足球运动的热情与兴趣,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促使广大青少年积极参加足球活动。青少年足球缺少社会赞助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受到关注较少,难以引起赞助商的注意。要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使大量的社会资金和人力资源被投人到青少年足球方面。

  (三)严格管理,杜绝后备人才培养中的违规行为

  目前我国后备人才培养市场管理混乱,体育部门与其他部门职责划分不明确,因此,主管部门要明确职责,加强监管,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对于违规者要按照规定进行处罚,防止足球学校“捞一把走人”的现象发生。

学校发展调研报告2

  新余八中是一所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学校,共有学生2355人,其中初中生774人,小学生1581人;共有专任教师170人,其中中学教师114人,小学教师56人。作为渝水区唯一一所城区九年一贯制学校,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为了全面把握我校发展现状,寻快速发展的突破口,学校班子成员分头进行了调研工作。我确立的调研内容和课题是围绕学校发展思路这一主题,认真开展调研活动,征集学校发展和改革的建议和意见。根据反馈建议和意见,经过认真梳理,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内容

  1.学校队伍建设应如何扎实有效进行?

  2. 应如何抓好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新课改背景下,我校的课程建设和开发如何有效进行?

  4. 校园文化建设如何抓出特色和亮点?

  二、调研开展情况

  1.调研范围:全校教职工、部分学生家长

  2.调研方式:采取座谈、电话采访、上门拜访、设立征求意见箱的方式展开调研工作。

  三、形成的共识及所反映的问题

  新余八中创建于1987年,XX年送桥中学并入,XX年桥背小学并入,成为一所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学校。在22的办学历程中,全校师生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创造过辉煌成绩, 1998年至XX年连续5年中考成绩名列全区前5名。但是*几年,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惑,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些问题和困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这方面:

  1.一些班子成员工作责任心不强,没有发挥表率作用。

  2.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还不够大,师德师风建设成效不够明显,相当一部分教师教学观念没有转变,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教研效率不高。

  3.校本开发只是写在纸上,说在嘴上,没有真正抓起来干起来。

  4. 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单薄,没有特色,没有亮点。

  四、存在问题的主要成因

  1.满足现状

  我校教育教学工作成绩曾连续五年进入全区先进行列,一些干部和教师产生了满足心理,工作不思进取,缺乏创新精神。

  2.发展思路不够明确

  对学校而言,发展规划不够明确;对教师而言,成长的思路不够清晰。

  3.客观条件限制

  我校办学经费历来比较紧张,*部门划拨的办学费用有限,影响了教学设施的改善,师资的培训和新课程建设,也影响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

  五、发展思路及基本对策

  (一)加强班子建设,努力打造一支“清廉、严谨、科学、务实、民主、团结、奋进”的班子队伍

  抓好班子成员教育理论学*,健全校务工作责任制,不断提高学校领导干部的素质、管理能力、管理水*和管理效率;建立领导干部带头制度,即带头遵守制度,带头履行好教学教研职责,带头响应号召,带头当班主任,带头讲文明、讲风格、讲奉献、讲和谐;严格要求班子成员大事讲原则、小事讲宽容,做到分工不分家,到位不缺位,排难不推难,补台不拆台,同唱一个调;严格要求班子成员身先士卒,吃苦在前。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升教师素质

  1.开展好师德师风教育

  继续把师德建设作为搞好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不断提高教师以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水*,有效规范教师的日常行为。

  2.抓好教师继续教育

  着力抓好二大培训:一是网上教师远程教育培训,二是省市区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教师业务培训。通过这些培训,要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业务水*。

  3.抓好教师电脑操作训练

  加大教师计算机信息技术和远程教学技术的培训,强化教师电脑基本操作的训练,提高教师计算机基本操作的能力和远程教学技术,让越来越多的教师会上远程课,爱上远程课,完善课堂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4.实施名师工程

  加大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创造条件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青年教师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倾力打造名师,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

  (二)强化教学管理,加大教研力度

  1.强化常规教学管理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健全常规教学管理制度,组织教师认真学*管理条例,让教师对常规教学各环节的要求了然于心;做好质量教育,让教师树立起质量意识;建立有效的常规教学管理网络和分层次检查制度,充分发挥行政、教研组、备课组的管理职能,认真做好教师常规教学各环节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提出具体改正措施,切实做好教学各环节的层层落实,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2.要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目标责任制

  要把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任务落实到年级组、班级和教师个人,形成学校有目标、班班有指标、人人有任务、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教学质量责任制。

  3.要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大力发扬团队作战精神

  一是各学科要进一步学*和领会新课标精神,分析*几年中考试题,掌握命题动向,明确教学方向,切实加强教学和复*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大力发扬备课组的团队精神,做到统一备课、统一要求、统一进度、统一考查、统一质量分析,积极发挥集体智慧,打好团体战。二是要抓实常规教学,立足课堂,向课堂要质量,做到一课一得,老师备课要深、上课要实、作业要精、教学要活、手段要新、活动要勤、考试要严、辅导要细。

  4.加大教研力度

  完善教研制度,认真制订教研计划,扎实有效开展优质课和展示课上、听、评活动,组织各科教师观看特级教师上课视频,不断提高教研质量。

  5.要采取切实措施做好培优、扶中、补差工作

  一是在思想上要真正树立素质教育理念,在工作上面向全体学生,不放松尖子生,不忽视中等生,不放弃学困生。二是教师要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制定科学的教学策略,统筹教学工作,既加强对尖子生的“磨尖”指导、中等生的提升,又努力做好学困生的补差工作,开成尖子生更尖、中等生更好、学困生转好的良好态势。

  6.要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方法,提高学*效率

  一是要利用上课、班会或谈话等有利时机,经常渗透学法指导。二是要组织学生进行学法交流,让榜样学生谈感受、说经验,使学生在交流中学*和借鉴他人的经验,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学法。

  (三)努力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和校本开发

  校园文化表现一个学校精神的价值取向,表现一个学校的校容校貌,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我校要理清思路,明确主题,构建特色鲜明而又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1.构建了独特的楼道文化。基于地处城区的实际和科技大楼现代的建筑风格,也基于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创建文明城市活动的需要,我们将在科技大楼构建“爱我新余,爱我家乡”的主题文化,东楼道悬挂新余城区精美的风景图和仙女湖山水图,每一幅图都配上饱含深情的诗文,让学生每天都能从中感受到新余的美丽可爱和蓬勃发展。在西楼道悬挂新余古今名人像,让学生每天都能从新余名人身上吸取积极上进的精神力量。还将组织人员制作了内容更为丰富的《爱我新余,爱我家乡》课件,组织各班同学观看,进一步激发学生爱新余爱家乡的情感。行政教学大楼建筑风格古朴,主要是初中部的教学和办公用房。初中生正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需要精神导师和优质营养的精神食粮。八中以“走进孔子,走进《论语》”为主题,从孔子追求知识真理、追求仁德、生活态度和《论语》对*对世界影响等方面制作了21幅字画,悬挂在东西两个楼道,让学生每天抬眼就能从孔子身上和《论语》中吸取营养,滋养心灵,陶冶情操。为了扩大孔子和《论语》的影响力,我校还将组织人员制作了《走进孔子,走进〈论语〉》课件。

  2.在科技楼一楼大厅里构建了礼仪文化长廊,引导学生做一个懂礼仪、会礼仪的文明人

  3.在校门南侧树起主题为“一起成长,一起快乐”的校长寄语牌,以期建立一套 “以人为本”,尊重信任学生、家长和教师的现代管理制度,创造出健康、有益、团结、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

  4.成立《爱我新余,爱我家乡》和《走进孔子,走进〈论语〉》校本教材开发机构,制订开发计划,精选开发人员,提供开发经费。

学校发展调研报告3

  新余八中是一所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学校,共有学生2355人,其中初中生774人,小学生1581人;共有专任教师170人,其中中学教师114人,小学教师56人。作为渝水区唯一一所城区九年一贯制学校,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和严峻的挑战。为了全面把握我校发展现状,寻快速发展的突破口,学校班子成员分头进行了调研工作。我确立的调研内容和课题是围绕学校发展思路这一主题,认真开展调研活动,征集学校发展和改革的建议和意见。根据反馈建议和意见,经过认真梳理,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内容

  1.学校队伍建设应如何扎实有效进行?

  2.应如何抓好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新课改背景下,我校的课程建设和开发如何有效进行?

  4.校园文化建设如何抓出特色和亮点?

  二、调研开展情况

  1.调研范围:全校教职工、部分学生家长

  2.调研方式:采取座谈、电话采访、上门拜访、设立征求意见箱的方式展开调研工作。

  三、形成的共识及所反映的问题

  新余八中创建于1987年,XX年送桥中学并入,XX年桥背小学并入,成为一所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学校。在22的办学历程中,全校师生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创造过辉煌成绩,1998年至XX年连续5年中考成绩名列全区前5名。但是*几年,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惑,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些问题和困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这方面:

  1.一些班子成员工作责任心不强,没有发挥表率作用。

  2.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还不够大,师德师风建设成效不够明显,相当一部分教师教学观念没有转变,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教研效率不高。

  3.校本开发只是写在纸上,说在嘴上,没有真正抓起来干起来。

  4.校园文化建设内容单薄,没有特色,没有亮点。

  四、存在问题的主要成因

  1.满足现状

  我校教育教学工作成绩曾连续五年进入全区先进行列,一些干部和教师产生了满足心理,工作不思进取,缺乏创新精神。

  2.发展思路不够明确

  对学校而言,发展规划不够明确;对教师而言,成长的思路不够清晰。

  3.客观条件限制

  我校办学经费历来比较紧张,*部门划拨的办学费用有限,影响了教学设施的改善,师资的培训和新课程建设,也影响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

  五、发展思路及基本对策

  (一)加强班子建设,努力打造一支“清廉、严谨、科学、务实、民主、团结、奋进”的班子队伍

  抓好班子成员教育理论学*,健全校务工作责任制,不断提高学校领导干部的素质、管理能力、管理水*和管理效率;建立领导干部带头制度,即带头遵守制度,带头履行好教学教研职责,带头响应号召,带头当班主任,带头讲文明、讲风格、讲奉献、讲和谐;严格要求班子成员大事讲原则、小事讲宽容,做到分工不分家,到位不缺位,排难不推难,补台不拆台,同唱一个调;严格要求班子成员身先士卒,吃苦在前。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升教师素质

  1.开展好师德师风教育

  继续把师德建设作为搞好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不断提高教师以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水*,有效规范教师的日常行为。

  2.抓好教师继续教育

  着力抓好二大培训:一是网上教师远程教育培训,二是省市区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教师业务培训。通过这些培训,要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业务水*。

  3.抓好教师电脑操作训练

  加大教师计算机信息技术和远程教学技术的培训,强化教师电脑基本操作的训练,提高教师计算机基本操作的能力和远程教学技术,让越来越多的教师会上远程课,爱上远程课,完善课堂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4.实施名师工程

  加大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创造条件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青年教师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倾力打造名师,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

  (二)强化教学管理,加大教研力度

  1.强化常规教学管理

  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健全常规教学管理制度,组织教师认真学*管理条例,让教师对常规教学各环节的要求了然于心;做好质量教育,让教师树立起质量意识;建立有效的常规教学管理网络和分层次检查制度,充分发挥行政、教研组、备课组的管理职能,认真做好教师常规教学各环节的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提出具体改正措施,切实做好教学各环节的层层落实,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2.要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目标责任制

  要把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任务落实到年级组、班级和教师个人,形成学校有目标、班班有指标、人人有任务、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教学质量责任制。

  3.要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大力发扬团队作战精神

  一是各学科要进一步学*和领会新课标精神,分析*几年中考试题,掌握命题动向,明确教学方向,切实加强教学和复*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大力发扬备课组的团队精神,做到统一备课、统一要求、统一进度、统一考查、统一质量分析,积极发挥集体智慧,打好团体战。二是要抓实常规教学,立足课堂,向课堂要质量,做到一课一得,老师备课要深、上课要实、作业要精、教学要活、手段要新、活动要勤、考试要严、辅导要细。

  4.加大教研力度

  完善教研制度,认真制订教研计划,扎实有效开展优质课和展示课上、听、评活动,组织各科教师观看特级教师上课视频,不断提高教研质量。

  5.要采取切实措施做好培优、扶中、补差工作

  一是在思想上要真正树立素质教育理念,在工作上面向全体学生,不放松尖子生,不忽视中等生,不放弃学困生。二是教师要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制定科学的教学策略,统筹教学工作,既加强对尖子生的“磨尖”指导、中等生的提升,又努力做好学困生的补差工作,开成尖子生更尖、中等生更好、学困生转好的良好态势。

  6.要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方法,提高学*效率

  一是要利用上课、班会或谈话等有利时机,经常渗透学法指导。二是要组织学生进行学法交流,让榜样学生谈感受、说经验,使学生在交流中学*和借鉴他人的经验,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学法。

  (三)努力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和校本开发

  校园文化表现一个学校精神的价值取向,表现一个学校的校容校貌,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我校要理清思路,明确主题,构建特色鲜明而又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1.构建了独特的楼道文化。基于地处城区的实际和科技大楼现代的建筑风格,也基于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创建文明城市活动的需要,我们将在科技大楼构建“爱我新余,爱我家乡”的主题文化,东楼道悬挂新余城区精美的风景图和仙女湖山水图,每一幅图都配上饱含深情的诗文,让学生每天都能从中感受到新余的美丽可爱和蓬勃发展。在西楼道悬挂新余古今名人像,让学生每天都能从新余名人身上吸取积极上进的精神力量。还将组织人员制作了内容更为丰富的《爱我新余,爱我家乡》课件,组织各班同学观看,进一步激发学生爱新余爱家乡的情感。行政教学大楼建筑风格古朴,主要是初中部的教学和办公用房。初中生正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需要精神导师和优质营养的精神食粮。八中以“走进孔子,走进《论语》”为主题,从孔子追求知识真理、追求仁德、生活态度和《论语》对*对世界影响等方面制作了21幅字画,悬挂在东西两个楼道,让学生每天抬眼就能从孔子身上和《论语》中吸取营养,滋养心灵,陶冶情操。为了扩大孔子和《论语》的影响力,我校还将组织人员制作了《走进孔子,走进〈论语〉》课件。

  2.在科技楼一楼大厅里构建了礼仪文化长廊,引导学生做一个懂礼仪、会礼仪的文明人

  3.在校门南侧树起主题为“一起成长,一起快乐”的校长寄语牌,以期建立一套“以人为本”,尊重信任学生、家长和教师的现代管理制度,创造出健康、有益、团结、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

  4.成立《爱我新余,爱我家乡》和《走进孔子,走进〈论语〉》校本教材开发机构,制订开发计划,精选开发人员,提供开发经费。

学校发展调研报告4

  一、学校基本情况

  *遥县郝温村小学校是一所单轨制的农村寄宿制完全小学,距县城20公里。学校共有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19人,其中寄宿生18人;共有专任教师11人,其中中级职称3人,初级职称教师8人;教师学历100%达标,全部已获得大专及以上文凭。校长姓名:安宏图联系方式:1553XXXX971

  二、学校总体发展情况

  学校以“强化基础、发展个性、办出特色、提高质量”为办学宗旨,以“以发展学校来发展教师,以发展教师来发展学生,以发展学生来发展学校”为办学核心,紧紧围绕“实施内涵发展,创建特色名校”的发展目标,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立足科学管理,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办成一流的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

  三、学校发展特色

  1、抓好师德建设,打造和谐团队

  为了打造一支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教师队伍,学校把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作为学校工作重要环节。运用多种形式,组织全校教师学*教育法规、职业道德规范和教师礼仪等内容,并持续开展了“铸师魂、练师功、树师表”师德建设系列活动。

  2、以养成教育为切入点,培养学生良好*惯

  学校通过构建多方位的德育教育网络,我校校风、学风已步入良性循环轨道。一方面我校继续加强班主任管理工作,研讨各班教与学的情况,交流各班管理经验,探讨学生的思想动态。另一方面要求各班经常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与“八大*惯”的养成教育,并利用各种重大节日活动加强主题教育。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学生的良好日常行为*惯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得以培养。再次,及时发现养成教育典型,通过各种途径表彰优秀学生、激励后进。充分利用升旗、橱窗、广播、黑板报、宣传栏等宣传媒体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安全与法制教育;引导学生勤奋学*,使学生每天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度过。

  3、积极开展校本课程和课外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特色课程开设方面,做为一所地处丘陵的农村小学,学校坚持将果树管理与家乡文化知识纳入校本课程体系,培养学生果树基本管理技能,让学生对家乡各方面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和热爱家乡的激情。在第二课堂活动方面,学校每周开展一次手抄报比赛活动。学校结合德育教育、学科特点等确定主题内容,让学生制作自己心目中的手抄报,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分析与处理资料、绘画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另外,结合学生兴趣与特长,学校还成立体育活动兴趣小组,指定专人每天开展体育活动项目训练,为学生多方面发展提供机会,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学校发展的问题与建议

  1、师资配备方面,由于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特别是音、体、美等专业课教师的短缺,致使开足开全课程表的质量不高和新配套的器材不能够充分发挥其最大效益。

  2、尽管目前农村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虽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城市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有限和场地条件的限制,我校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图书室缺乏或不完备,图书馆的书籍数量少且陈旧,体育器材也很贫乏。

  3、校园环境有待进一步美化。

  *遥县郝温村小学校20xx年10月

学校发展调研报告5

  教育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是现代文明的基石。改革开放以来,铜梁人艰苦努力,奋发争先,教育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但随着教育向更新更高层次的推进,发展趋缓,后劲不足状况逐渐呈现,需要客观思考、积极探索、力寻突破、创新发展。由此,县*针对我县学校布局现状与教育发展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进行了调研,报告如下:

  一、布局现状

  随着出生人口下降,生源结构逐步呈倒金字塔走向,以及社会对优质教育需求增大的趋势,我县从1997年来对学校布局进行了较大辐度调整。先后撤、并普高三个校点、初中30个校点(其中乡镇初中23所)、村小170所,并于20xx年实现高中全部集中县城。

  目前,全县有建制学校109所。包括普高3所、职高1所、初中25所、中心小学69所(下辖村小167所)、特校1所、幼儿园2所和主办中等职业教育,兼办少量普高、初中、小学班的纯民校8所。非建制公、民办幼儿园、学前班点314个。学生总人数131396,其中县外生4623。具体为普高11886人、中职(含大专班)3986人、初中32972人、小学67509、幼儿园和学前班14991人、特校52人。

  从分布看,普高、中职集中县城。初中县城4所、学生8800人,中职初中班377人,占28%;乡镇21所、23795人,占72%。小学县城3所、6933人,国茂、燎原612人,占11%;乡镇中心小学66所、44796人,占66%,村小167所、15168人,占23%。

  通过调整,收缩规模,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布局分散、弱校过多的状况,促进了教育资源整合、质量提高和优势打造。

  二、问题分析

  不适应生源结构变化趋势。随着出生人口下降,我县小学适龄儿童逐年递减。据不完全统计,7岁儿童x—x年,分别为9131、6746、5863、5377、4992、4314人,预计x年后大致稳定在4000人左右。6年后小学生总数30000、9年后初中生15000人左右,比现在下降50%以上。

  现有乡镇学校分布散、数量多、生源少、容纳率低。村小尤为突出,校孝班少、学生不足的为数不少。每校1—3个班的分别为19、42、36所,占总量的11.6%、25.7%、21.6%,班*不足25人(国家规定25—30人)的67班,占13%。安居波仑、金星、葫芦村小各2个班,学生仅19、22、31人,最少的班9人。同时初中学生总数不足1000人的11所、500人的4所,双山中学仅159人。这类学校虽然解决了学生就*入学,但因规模太小,基础太弱,不仅投入成本高,而且师资、设施、管理等内部结构难以优化,只能低水*维持。如不调整,随着学生减少,这种资源浪费大、办学水*低的态势还会加剧。

  发展不*衡,总体水*较低。目前,多数学生在乡镇就学,由于财力所宥,布局分散,有限资源利用不充分,乡镇不少学校办学条件差,基础设施、师资力量、教育环境,特别是文化大环境无法与城区学校、窗口学校相比,一些薄弱学校甚至可以说相差天壤。不少村小教师难配套,都是包班教学,”全能”包打包唱,加之教学设备设施差,无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城乡发展不*衡,教育质量、办学水*总体不高是我们的现实。

  基础教育优势潜在下滑。恢复高考以来,我县基础教育领先全市,创建了骄人的业绩。我们提出建设教育大县目标,主要是基于基础教育优势。但随着国家教育培养目标向现代化、素质化转变,高等教育向大众化发展,单纯升学率领先已无优势可言。新的教育观、人才观重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而教育梯次缺乏整体协调发展,特别是小学、初中段教育资源未实现优化组合,成为我县素质教育推行成效不突出,教育质量上新台阶难的一个重要因素。基础不牢,塔尖动遥*年,乡镇学校质量普遍下滑是不争的事实,优质教育量孝面窄,加之中考联招冲击,高中已出现优生危机。不仅全市领先地位岌岌可危,还有可能造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影响教育向高层次发展,影响铜梁人才培养,影响教育大县奋斗目标的推进。

  优质教育需求矛盾突出。随着社会对优质教育需求的激增,我县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矛盾加大,初中、小学尤为突出。初中看巴中、小学看城区几校,以致小学、初中生源向城区涌流,成为势不可挡之潮。这是社会”渴求”优教,优教供难应求矛盾突出的反映。

  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普九”全县在乡镇兴建了不少校舍,教育基础设施大改观。但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仅数年时间,一部分崭新的、债务未清的学校就已闲置,随着生源递减,这种状况还将继续。如果继续按”普九”模式发展,今后还将重蹈旧辙,形成新的分散投入,重复建设,浪费有限资源。

  三、调整对策

  鉴于上述问题,建议适时调整全县小学、初中布局,逐步实施相对集中办学:即小学集中乡镇,初中集中县城。通过集聚资源,优化结构,促进教育全面提质,推进教育大县建设。

  集中办学有利于推进教育大县建设。建教育大县,既要体量,更需质量。体量我们仅有一定量的普教、中职,没有大学,谈不上规模大、门类齐;质量还没有形成突出特色、绝对优势和对外辐射强力。但毕竟我们有基础教育的相对优势,吸引了*5000名外地学生来铜就读,这是建教育大县的根基。通过调整,改变布局分散,提高办学水*,做强优势,打响品牌,增大引力,形成区域性基础教育中心,并在此基础上向高层拓展,兴办高等教育,建设名副其实的教育大县。

  集中办学有利于整体提升办学基矗教育设施、师资等集中,避免分散造成的高耗低效运作。通过资源优化组合,有利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别。集中办学,还有利改善教育环境。在现代社会,城市的人文环境大大优于农村,而人的社会性决定环境影响至关重要。学校向城镇集中,教育大环境层次提高,学生从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惯等方面接受良好熏陶,更有益培育他们健康成长。高中集中县城,基础整体提高的成效就说明了这一点。

  秋期以来,少数乡镇小学积极探索生源减少,校点收缩后集中办学的新路子,试办了寄宿制班,教育环境改善、质量提高,学生、家长普遍支持,社会反映很好。但宥于校舍、特别是学生宿舍不足,推广困难。若初中逐步集中县城,空出的校舍办小学,村小集中集镇,定位高起点,投入集聚,优化发展,我们的办学基础必然整体上台阶。

  集中办学有利于扩大优质教育。多年”普及”教育的奋斗,解决了大家有书读、有学上的问题。但随着现代经济、知识经济的迅速崛起,人力资源逐渐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进步的重要因素,文化素质成为个体竞争发展的最终实力。人们已不满足有学上,还要上好”学”。择校成”时尚”,举债读”名”校,成了*不导而”火”的现象。从”普及”向”优质”转化是当今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谁把握了先机,把优质教育”蛋糕”做大,谁就会占领教育发展的”制高点”。

  集中办学,人力物力集聚,有利于师资、设施、管理等内部结构优化;教师工作、生活环境改善,有利于充分调动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小校、弱校自然消失,多数学校办学基础基本同等,有利于良性竞争,增强活力,加快发展。这些都是提高教育质量,扩大优质教育,兴办好校、名校的必要条件。通过努力,变优教优校数枝”独秀”为”百花竞放”,满足社会需求,推动教育向更新更高的层次发展。

  集中办学有利于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市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教育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学集中城镇,有利促进城镇”文”化,强化中心地位,增大对农村的带动、辐射和吸引力。集中办学有利于增加城市人口,扩大城市消费,加快城市建设,带动三产发展。教育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潜能巨大,发展持久。*年,教育调整,集中办学给巴川城区带来的生机显而易见,无疑是推动城市化进程的有效途径。

  集中办学具备一定基矗一是积累了一定经验。*年,我们调整教育布局,较大辐度收缩乡镇学校,实际已走了相对集中城镇办学的路子。高中全部进城、巴中改制扩规,龙都小学兴建,县城教育从规模到层次都有了很大发展,成效十分明显。高中尤其大改观,三校竞相发展,逐步步入良性轨道。农村小学寄宿制的探索,适应了社会需求,也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和经验,已形成广泛推广之势。

  二是有一定社会支持度。小学进镇,初中进城,顺应了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虽然相应增加家庭经济负担,但这部分家长大都是青壮年,长年在外打工,子女”全托”学校,释去因隔代教管的后顾之忧,同时又切身感知文化知识的重要,重视子女教育,也有一定经济能力。据调查,90%的农村小学家长愿意孩子寄宿。初中多数是住读,进城后费用约增,不是大问题。从发展看,社会总体是支持的。

  三是有一定资源基矗小学进镇可利用初中校舍,不存在多大问题,关键是解决初中进城基础设施。现初中城区已容纳9000余学生,占28%。随着生源递减,若巴中稳定在100个班,东城中学、南城中学合并扩至60个班,西北中学招40个班,加上原师范校、进修校恢复办初中和三所高中招初中,可解决100个班,或适时再新建1所60个班的学校,或在原三大镇各保留一所初中,几年后初中全部或大部进城是能够实现的。随着学生递减稳定在15000人后,可再调整满足高中普及所需。

  四、实施建议

  纳入规划,逐步实施。集中办学是一项”大”工程,具体施行会有许多问题,不能急于求成,一蹴而就。建议作为办学总体思路,纳入教育发展规划,明确方向,突出重点,逐步推进。争取5—8年,实现小学进镇、初中进城的目标。

  *引导,市场运作。集中办学是社会的需求,是教育发展的趋势。但以我们现有财力,由*一手包办,一”刀”硬”切”的行政强推既不现实,也不符合市场规律。建议遵循以需促调、社会选择、自然淘汰、市场推动原则,因势利导,着力宏观调控,培育良好环境,引水入渠,水到渠成。

  整合资源,多方推进。进一步**思想,突破框框,加大资源整合。通过体制改革,促进多元办学。如出让名校产权,融资再建新校;允许名校办民校、高中自筹办初中;支持民校办名校,扶持社会办学,大力实施公办民助、民办公助及合作、股份等多种办学形式。广引各方资源流向城、镇办学,推进集中办学进程。

  放宽政策,自主办学。集中办学,是发展的新事物,必须要有宽松的环境。学*沿海发展战略,抢占先机,放水养鱼,既讲政策又讲因地制宜,既求合法又求合理,既促发展又充分考虑社会承受力,避免生搬硬套。如多元办学,公、民校并举,必然涉及收费不一问题,可根据法规许可、资源投入性质和社会需求、大众承受力等因素,制定相应政策,首先保障有学上,同时满足上”好”学的多层次需求,并建立社会扶助机制,切实保证贫困学生入学。

  要扩大办学自*。上级主要加强宏观监管,制定规则,让学校在人、财、物等具体事务方面充分自主,调动办学积极性,促进挖潜创新,创办特色,优势发展。


家庭发展调研报告(精选五篇)(扩展7)

——家庭农场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菁华3篇)

家庭农场发展情况调研报告1

  家庭农场,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农户家庭为基本组织单位,以市场为导向,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促进家庭农场这一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健康发展,提升农业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商品化水*,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根据区委农工委《关于做好家庭农场发展情况调研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农业中心工作人员调查统计的实际情况,现将联络镇家庭农场的发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家庭农场发展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随着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联络镇就有了家庭农场的雏形,出现了一批粮食生产,生猪、水产养殖等适度规模经营大户,本世纪初,随着农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以及土地流转政策的推行,出现了一批从事蔬菜、瓜果、畜禽养殖等多种经营的规模大户。同时,由于绿化经济林的经济效益日益凸显,农户的经营意识不断增强,一些农户自发或在*引导下,加大绿化经济林种植的投入,逐渐形成新的经济作物种植经营大户。截至目前为止,全镇从事种植、畜牧水产养殖的家庭农户共有13家,其中种植类5家,养殖类7家,种养结合类1家。并有以下特点:

  (一)农场数量增长较快,发展势头良好。13个家庭农场中,有2户种植类家庭农场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就通过土地承包和转让等方式不断扩大规模经营,有5户水产养殖类家庭农场从21世纪初开始,通过“稻田养鱼”“围塘养鱼”等多种方法,形成了较为大型的水产养殖家庭农场经营模式。特别是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进,以及*招商引资和打造联络特色产业带政策的出台,种植大户越来越多,土地流转进一步加快,海涛、八一等村出现外地企业和本地村*合承包经营家庭农场的现象。

  (二)农场经营耕地面积较大,农场收入逐步提高。有7家家庭农场经营面积在50亩以上,其中50-100亩4家,占57.1%,100-500亩3家,占42.9%;在加大经营规模生产投入的基础上,年销售额在10-50万的10家,占76.9%,其中20万以上的8家,35万以上的1家。

  (三)家庭劳动力发展较为稳定,长期和短期雇工有所增加。由于经营规模较大,家庭农场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大,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具体体现在对长工劳动力上的高素质要求和短工数量上的不断增加。联络镇现有46名家庭农场劳动人员,其中有43名家庭成员,占常年劳动力的93.5%,达到了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的标准,另有3家家庭农场每家雇有1名长期雇工,占常年劳动力的6.5%,同时13家家庭农场都雇有多名短工,雇工人数在300-350之间,主要集中在瓜果、树木种植和生猪、水产养殖等家庭农场里。

  (四)经济作物生产不断发展,特色种植进一步显现。5个种植类的家庭农场,全部种植有经济作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225亩,主要种植西瓜、花椒、葡萄、经济绿化林等,在经济作物生产不断发展的同时,各种特色种植也在进一步的规划发展中,其中江冲、胡桥等村正在形成高粱、秋玉米种植的特色产业带,以此带动的经济效益非常可观,极大促进家庭收入的提高。

  二、家庭农场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年来,联络镇大力发展家庭农场经营和种粮大户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和规模化程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仍然解决不了人多地少、农户小规模生产等问题。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农村土地流转困难。

  究其原因:一是大多数农民受自然经济思想支配,*惯于自种自收,参加土地流转的愿望并不十分强烈,多数农民仍然把土地看成是“活命田”和就业“保险田”,宁可粗放经营或让土地闲,任其荒芜,也不愿意转包他人耕种;有的是外出收入高,对那点田、那点租金无所谓,田放那也不要饭它吃,还可以领补贴,也不愿意流转;加之*对土地流转没有“硬措施”,没有办法制约农户。二是土地零散和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沙地、旱地”等条件差的土地流转难度大。三是土地流转服务还没完全到位。调查的13个家庭农场4个签订了合同,9户是口头协议,其他散户都没签合同。全镇农户间的小面积流转80%以上都没签合同。

  (二)农村家庭农场融资困难,财政资金扶持少。

  农业生产周期较长,效益比较低,回报见效慢,缺乏有效抵押物,家庭农场在经营初期一次性投入比较集中,资金需求较大,多数农场实力不强,加上固定资产不多,大部分投入无法通过资产抵押等方式获取银行贷款,制约其扩大生产规模和发展设施农业。大部分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想发展扩大规模,贷款融资很困难,贷款条件苛刻,无法贷款。*年来,财政资金虽然加大了对家庭农场的扶持力度,但是我镇满足其扶持、资金补贴的家庭农场项目较少,目前只有1家家庭农场符合财政资金扶持政策的要求,其他12家农场基本都靠自身的资金投入来经营农场,导致农场规模和经济效益发展相对缓慢,制约了我镇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发展。

  (三)组织化程度低,农户加入或领办农民合作组织的意识弱。

  *年来,国家农业部不断鼓励发展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并出台了相应的法律体系予以确立,但我镇13家家庭农场没有加入或领办农民专业组织,占总数的100%。据调查了解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困难的原因主要是:一是农民不相信合作社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实实在在的利益;二是资金短缺,有些农场主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盈利少,而资金相对富足的农场主往往把盈余资金投入到再生产和扩大经营规模;三是成立或加入农民合作社的氛围低,宣传力度不够,缺乏*引导和政策扶持。

  (四)农场主经营素质偏低,农业生产后继无人。

  尽管大部分农场主多年从事农业生产和畜牧养殖,实践经验丰富,但毕竟受学历、理念等因素影响,难以有效承担现代化农业发展重任,需要进一步提高经营素质;与此同时,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年龄偏大,结构老化,在家从事家庭农场经营的几乎都是4、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子女全都外出工作、务工,再过10年,“谁来种田”的问题就更加突出。

  三、加快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家庭农场与土地流转要相得益彰,培育和发展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是促进土地流转的动力,土地的有序流转是家庭农场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乡镇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或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是基础,要联合区农林局切实承担起指导流转合同、调节土地承包矛盾纠纷、搜集发布流转信息等职责,为土地流转搭建便捷的沟通和交易*台;逐步探索建立土地流转双方的价格协调机制、利益联结机制和纠纷调解机制,促进流转关系稳定和连片集中。

  (二)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相结合的道路,解决家庭农场融资难题。要大力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引领作用,帮助解决单个家庭农场干不了、干不好或干了不合算的事情,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实现家庭农场与市场的无缝对接;优化金融服务,尤其要发挥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对家庭农场这种新型农业主体的资金帮扶作用,允许家庭农场以大型农用设施、流转土地经营权等抵押贷款,创新信贷品种,简化信贷手续,提供优质服务;支持和引导农业担保机构优先为家庭农场提供担保贷款。

  (三)加强农业人才培养和引进。依托我镇正在筹建的特色农业产业带项目,积极引进国内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对我镇农户开展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重点培训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使其率先发展成为职业农民。并参照大学生村官的`政策,鼓励和支持大学生特别是农业院校的大学生到农村、回家乡,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

  (四)落实国家对农民的扶持补贴政策。比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新增补贴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把今年市、区和镇新增的农业补贴,全部单列出来,用于补贴上述对象,其他农民的补贴仍按照去年的标准执行。特别是农机等补贴,优先补贴家庭农场等种养殖大户。

家庭农场发展情况调研报告2

  家庭农场,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农户家庭为基本组织单位,以市场为导向,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促进家庭农场这一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健康发展,提升农业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商品化水*,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根据区委农工委《关于做好家庭农场发展情况调研的通知》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农业中心工作人员调查统计的实际情况,现将联络镇家庭农场的发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家庭农场发展的基本情况和特点

  随着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联络镇就有了家庭农场的雏形,出现了一批粮食生产,生猪、水产养殖等适度规模经营大户,本世纪初,随着农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以及土地流转政策的推行,出现了一批从事蔬菜、瓜果、畜禽养殖等多种经营的规模大户。同时,由于绿化经济林的经济效益日益凸显,农户的经营意识不断增强,一些农户自发或在*引导下,加大绿化经济林种植的投入,逐渐形成新的经济作物种植经营大户。截至目前为止,全镇从事种植、畜牧水产养殖的家庭农户共有13家,其中种植类5家,养殖类7家,种养结合类1家。并有以下特点:

  (一)农场数量增长较快,发展势头良好。13个家庭农场中,有2户种植类家庭农场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就通过土地承包和转让等方式不断扩大规模经营,有5户水产养殖类家庭农场从21世纪初开始,通过“稻田养鱼”“围塘养鱼”等多种方法,形成了较为大型的水产养殖家庭农场经营模式。特别是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进,以及*招商引资和打造联络特色产业带政策的出台,种植大户越来越多,土地流转进一步加快,海涛、八一等村出现外地企业和本地村*合承包经营家庭农场的现象。

  (二)农场经营耕地面积较大,农场收入逐步提高。有7家家庭农场经营面积在50亩以上,其中50-100亩4家,占57.1%,100-500亩3家,占42.9%;在加大经营规模生产投入的基础上,年销售额在10-50万的10家,占76.9%,其中20万以上的8家,35万以上的1家。

  (三)家庭劳动力发展较为稳定,长期和短期雇工有所增加。由于经营规模较大,家庭农场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大,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具体体现在对长工劳动力上的高素质要求和短工数量上的不断增加。联络镇现有46名家庭农场劳动人员,其中有43名家庭成员,占常年劳动力的93.5%,达到了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的标准,另有3家家庭农场每家雇有1名长期雇工,占常年劳动力的6.5%,同时13家家庭农场都雇有多名短工,雇工人数在300-350之间,主要集中在瓜果、树木种植和生猪、水产养殖等家庭农场里。

  (四)经济作物生产不断发展,特色种植进一步显现。5个种植类的家庭农场,全部种植有经济作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225亩,主要种植西瓜、花椒、葡萄、经济绿化林等,在经济作物生产不断发展的同时,各种特色种植也在进一步的规划发展中,其中江冲、胡桥等村正在形成高粱、秋玉米种植的特色产业带,以此带动的经济效益非常可观,极大促进家庭收入的提高。

  二、家庭农场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年来,联络镇大力发展家庭农场经营和种粮大户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和规模化程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仍然解决不了人多地少、农户小规模生产等问题。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农村土地流转困难。

  究其原因:一是大多数农民受自然经济思想支配,*惯于自种自收,参加土地流转的愿望并不十分强烈,多数农民仍然把土地看成是“活命田”和就业“保险田”,宁可粗放经营或让土地闲,任其荒芜,也不愿意转包他人耕种;有的是外出收入高,对那点田、那点租金无所谓,田放那也不要饭它吃,还可以领补贴,也不愿意流转;加之*对土地流转没有“硬措施”,没有办法制约农户。二是土地零散和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沙地、旱地”等条件差的土地流转难度大。三是土地流转服务还没完全到位。调查的13个家庭农场4个签订了合同,9户是口头协议,其他散户都没签合同。全镇农户间的'小面积流转80%以上都没签合同。

  (二)农村家庭农场融资困难,财政资金扶持少。

  农业生产周期较长,效益比较低,回报见效慢,缺乏有效抵押物,家庭农场在经营初期一次性投入比较集中,资金需求较大,多数农场实力不强,加上固定资产不多,大部分投入无法通过资产抵押等方式获取银行贷款,制约其扩大生产规模和发展设施农业。大部分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想发展扩大规模,贷款融资很困难,贷款条件苛刻,无法贷款。*年来,财政资金虽然加大了对家庭农场的扶持力度,但是我镇满足其扶持、资金补贴的家庭农场项目较少,目前只有1家家庭农场符合财政资金扶持政策的要求,其他12家农场基本都靠自身的资金投入来经营农场,导致农场规模和经济效益发展相对缓慢,制约了我镇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发展。

  (三)组织化程度低,农户加入或领办农民合作组织的意识弱。

  *年来,国家农业部不断鼓励发展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并出台了相应的法律体系予以确立,但我镇13家家庭农场没有加入或领办农民专业组织,占总数的100%。据调查了解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困难的原因主要是:一是农民不相信合作社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实实在在的利益;二是资金短缺,有些农场主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盈利少,而资金相对富足的农场主往往把盈余资金投入到再生产和扩大经营规模;三是成立或加入农民合作社的氛围低,宣传力度不够,缺乏*引导和政策扶持。

  (四)农场主经营素质偏低,农业生产后继无人。

  尽管大部分农场主多年从事农业生产和畜牧养殖,实践经验丰富,但毕竟受学历、理念等因素影响,难以有效承担现代化农业发展重任,需要进一步提高经营素质;与此同时,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年龄偏大,结构老化,在家从事家庭农场经营的几乎都是4、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子女全都外出工作、务工,再过10年,“谁来种田”的问题就更加突出。

  三、加快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家庭农场与土地流转要相得益彰,培育和发展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是促进土地流转的动力,土地的有序流转是家庭农场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乡镇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或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是基础,要联合区农林局切实承担起指导流转合同、调节土地承包矛盾纠纷、搜集发布流转信息等职责,为土地流转搭建便捷的沟通和交易*台;逐步探索建立土地流转双方的价格协调机制、利益联结机制和纠纷调解机制,促进流转关系稳定和连片集中。

  (二)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相结合的道路,解决家庭农场融资难题。要大力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引领作用,帮助解决单个家庭农场干不了、干不好或干了不合算的事情,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实现家庭农场与市场的无缝对接;优化金融服务,尤其要发挥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对家庭农场这种新型农业主体的资金帮扶作用,允许家庭农场以大型农用设施、流转土地经营权等抵押贷款,创新信贷品种,简化信贷手续,提供优质服务;支持和引导农业担保机构优先为家庭农场提供担保贷款。

  (三)加强农业人才培养和引进。依托我镇正在筹建的特色农业产业带项目,积极引进国内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对我镇农户开展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重点培训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使其率先发展成为职业农民。并参照大学生村官的政策,鼓励和支持大学生特别是农业院校的大学生到农村、回家乡,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

  (四)落实国家对农民的扶持补贴政策。比如: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新增补贴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把今年市、区和镇新增的农业补贴,全部单列出来,用于补贴上述对象,其他农民的补贴仍按照去年的标准执行。特别是农机等补贴,优先补贴家庭农场等种养殖大户。

家庭农场发展情况调研报告3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继续增加农业补贴资金规模,新增补贴向主产区和优势产区集中,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家庭农场”概念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为准确摸清我县农村家庭规模经营发展现状,着力以现行家庭规模经营为基础、探索发展家庭农场的有效途径和方式,笔者在深入调研32个乡镇规模种养殖业和20个家庭农场式规模种养殖生产大户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客观分析了我县家庭规模经营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积极稳妥发展家庭农场的措施建议,现报告于后。

  一、我县农村种养殖户规模化发展现状

  根据全市统一确定的规模种、养殖户标准,我县32个乡镇规模种养殖业监测调查结果显示,到末,全县共有规模种植户87个,种植面积9422亩,户均108.3亩。其中规模种粮13户、面积904.5亩,户均69.5亩;规模种蔬菜18户、面积1707亩,户均94.8亩;规模种烤烟23户、面积1323亩,户均57.5亩;规模种药材14户、面积2891亩,户均206.5亩;规模种花卉9户、面积916亩,户均101.8亩;其他规模种植10户、2200.5亩,户均220亩。,全县规模养殖户达到131个。其中规模养殖生猪64户、饲养12324头,户均192头,规模养殖家禽40户、饲养153749只,户均3843只;规模养殖肉羊24户、养殖4761只,户均198只;规模养殖肉牛4户、饲养215头,户均54头;规模养殖肉兔19户、饲养37931只,户均1996只。规模种植户、规模养殖户占农户总数的0.17%,规模种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0.7%;生猪规模户存栏生猪占存栏总量的4.5%,家禽规模户存栏家禽占存栏总量的12.7%。

  二、我县家庭规模经营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我县20个从事规模种养殖业家庭经营户的调查情况看,现行家庭规模经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筹资融资困难。绝大多数规模经营户主要依靠自身积累或可借贷方式投资,除国家在政策调控时适当扶持外,基本没有其他融资渠道。在种养殖关联产品市场价格正常或逐渐上涨的情况下,各个生产环节正常循环,规模经营能获得正常利润,生产规模逐步扩大趋势明显。一旦市场价格低迷,产品销售受阻,生产过程则不能正常循环。不少规模户因为没有外来资金参与周转,只能压缩生产规模、降低亏损程度,亏损时间稍长,少数支撑不住的户只能退出生产,规模生产的连续不稳定。

  (二)销售渠道不畅。所有规模经营户均没有建立较为正常规范的销售渠道,完全靠自己盲目寻找销路,导致产品销售渠道不畅通,反过来又影响了正常的生产经营。受信息资源、联系能力、交通工具及销售方式等多种因素影响,销售零星分散,耗费人力物力和生产时间,影响规模经营效益水*。

  (三)技术服务滞后。规模种植养殖生产需要相对专业的技术人员对生产进行技术指导,比如开展病虫或疫病防治、对废弃物或病死畜禽进行无害化处理等。但现行规模化种养殖业专业服务提供跟不上,生产过程中各方面技术服务主要通过临时聘请人员或者种养殖户自学解决,技术保障方面存在诸多缺陷和漏洞。由于技术服务与生产要求脱节,势必影响规模经营质量效益,增加规模种养殖业生产风险。

  (四)生产要素不稳。规模化种养殖业需要适度集中耕地、林地、牧草地、养殖水面等农业生产资源,各资源要素流转通过口头协商、书面协议方式确定。流转时间少则一两年、多则三五年,生产经营亏损时协议租金不减少、生产经营收益好时协议租金上涨(比如王家乡花卉苗木生产户租用土地租金就从最初每亩600元涨到现在的每亩1000元)。生产要素流转不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生产经营者长期投资经营的信心。

  三、适宜我县发展的主要家庭农场模式

  从农村种养殖资源状况出发,以现行种养殖规模经营户为基础,培育适宜我县发展的家庭农场模式有四种类型:一是粮食蔬菜生产农场,分布在土地面积集中、肥力状况较好、交通方便的*坝地区,发展规模与本地资源要素相适应的粮食或蔬菜生产农场。如:临溪的粮食生产大户,王家的股份制蔬菜生产大户都可为发展农场提供借鉴;二是特种作物产业园(场),黄连、莼菜、烤烟、辣椒等特色作物宜于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如黄水黄连,冷水莼菜,主要烤烟、辣椒产地等都可适度发展特色作物产业场;三是果园内养殖型复合式农庄(场),在种养殖资源优越、交通条件较好的城镇远郊地区发展种养殖业循环、优势互补的家庭式农庄。如:沿溪镇滨江村汪卯祥租用耕地种植果树200余亩,同时在果园内养殖生猪175头;四是林下养殖类生态休闲农庄(场),充分利用林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林下养殖类生态休闲农庄(场)。

  通过对20个家庭农场式规模种植、养殖生产大户生产效益调查情况看,规模种粮亩均收入1620元,比零星分散生产增加130元,效益提高8%左右;规模种蔬菜亩均收入3429元,比零星分散生产增加309元,效益提高10%左右;规模种其他特种作物亩均收入5810元,比零星分散生产增加1300元,效益提高20%左右。规模养猪每头纯收入200—400元,比零星分散养殖增加200—300元,效益提高15左右%;规模养禽每只纯收入5—10元,比零星分散生产增加约5元,效益提高8%左右。从调查结果看,各种项目的规模化生产收入都比零星分散生产高得多,经济效益也比零星分散生产好得多。(注:20个户的`数据是生产户对生产情况回忆形成的,代表性不强,仅作趋势参考)

  四、积极稳妥发展我县家庭农场的措施建议

  从当前我县农村农业生产实际看,一家一户分散生产经营方式在推动县域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方面有所减弱,发展现代农业更加迫切需要适宜的新型劳动载体融入。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县委、县*鼓励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系政策措施的推出,我县积极稳妥发展家庭农场的客观条件已然成熟。为此,建议如下:

  (一)建立多渠道投融资机制,筑牢发展基础。融资渠道单一、投入数量不足是影响规模户稳定发展和向更大规模、更高要求的家庭农场过度的主要制约因素。逐步建立以农户投入为主、*扶助、金融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多渠道投融资机制,是发展家庭农场的基本要求,也是保障家庭农场正常运行的客观需要。

  (二)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保障既得利益。建立与生产品种和产出数量直接联系的销售渠道或消费市场,是保证家庭农场正常运行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稳定现有消费市场与需求数量、确保基本销售数量不动摇;拓展新的销售渠道与开辟新的消费领域、为销售更多产品找到更大范围、更深程度的支持空间;建立*对主要基础产品实行淡储旺供机制、缓解市场价格涨跌对家庭农场规模化经营产生的冲击;建立实力企业对规模经营产品收储加工与家庭农场专业化产品生产销售相联系机制,让家庭农场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中不断发展壮大。

  (三)规范流转行为,增强发展信念。立足家庭农场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相应的土地流转政策,鼓励全家外出户或弃农经商户、劳动力不足无力正常经营户、生产技术落后产出效益低户等不以土地为基本生存资料的农户积极参与土地流转。通过规范流转方式、稳定流转期限、合理流转价格等形式,积极帮助农场主规范有序、稳定合理流转土地,增强规模经营和发展信心。

  (四)落实技术职责,完善全方位服务。家庭农场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需要系统健全的配套服务。健全服务组织,配强技术力量,根据家庭农场从事业别的专业特点、规范化生产、不断扩大产能和提高效率的实际需要,各有关部门和乡镇要提供全方位、高质量服务,有效保障家庭农场持续健康发展。

  (五)宽松环境,加强扶持引导。家庭农场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时代产物,是统筹城乡发展、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客观载体。各乡镇、县级有关部门要在生产要素组织、生产过程扶持、产品加工销售等方面宽松政策环境、加强资金扶持、强化技术支持。用强力有效的政策扶持措施保障家庭农场这一新型农村经济经营主体有效承载农村经济转型升级,为新形势下实现农民收入快速增长提供强大动力。


家庭发展调研报告(精选五篇)(扩展8)

——教师发展工作调研报告汇总五篇

  教师发展工作调研报告 1

  根据教体局工作安排,12月6日,白河中心校组成了以周金凡主任为组长、马明林**为副组长、中心校其他人员为成员的调研组,对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先后召开了教师代表、学校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认真听汇报,广泛征求意见,基本掌握了白河各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目前,白河中心校辖区共有中学2所,27个教学班,在校生1968人,现有在编教职工145人;小学12所,96个教学班,在校生5215人,教职工261人。

  *年来,白河中心校始终把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要位置,不断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积极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深入挖掘教师队伍潜力,教师队伍建设不断进步。

  一是教师队伍的整体水*不断提高。从中学教师年龄结构分析:35岁以下教师66人,占教师总数的45.52%;36至45岁教师55人,占教师总数的37.93%;46—60岁教师30人,占教师总数的20.69%;一中、二中中青年教师占主体,并形成了合理的梯度。从农村小学教师年龄结构分析:35岁以下教师139人,占教师总数的53.26%;36至45岁教师77人,占教师总数的28.50%;46—60岁教师45人,占教师总数的17.24%;教师年龄梯度不明显。

  从教师职称结构分析:有高级职称28人、中级职称178人,初级职称190人,员级职称5人,分别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98%、44.39%、47.38%,1.25%,职称比例比较合理。

  二是制度建设不断强化。*年来,白河中心校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管理的意见》、《白河中心校教师队伍管理暂行规定》等10余项促进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规定,鼓励教师参加学历提高教育,坚持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大规模培训现有教师,形成了继续教育、学历提高教育、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教师培训工作机制,教师队伍建设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

  三是师德创建活动成效显著。*年来,白河中心校以“师德标兵”评选为抓手,以师德报告会为主要形式,狠抓了师德培训、师德考核工作,并把师德师风建设与各类评先树优相结合,有力地促进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中小学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教师、业务骨干和师德标兵。目前,中小学有省特级教师1人,省级学科带头人教师2人,省级骨干教师3人,市级学科带头人26人,市级骨干教师28人。

  二、存在的问题

  从教师队伍来看,有四个问题比较突出:

  一是教师队伍老龄化严重。小学教师*均年龄41岁,30岁以下教师只占14.2%,46岁以上教师占19%。自20xx年至今,小学教师队伍中离退休人员已达72人。55周岁以上的男教师和50周岁以上的女教师已达6人。如果根据省里规定的师生比例核编,农村小学教师超编,但由于农村小学教学点分散,任课教师年龄偏大,不能在教学第一线的人员较多,因此,小学实际缺教师36名。为满足教育教学的基本需要,教师的缺口只好由代课教师来补充。

  二是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工作量过大。按省里规定的“开齐课程,开足课”的要求,小学各个年级必须开齐音乐、体育、美术和社会实践活动课,小学三年级以上必须开设英语、计算机课,这些学科都需要专业对口的教师执教。由于教师缺乏,教非所学、学非所教以及一人代多科的现象不同程度上存在。

  三是教师职称福利待遇较低。

  一是专业技术职务不合理:共有小学教师261名,没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使长期工作在艰苦环境下的教师们很难接受。

  二是教师工资福利低。仅在工资表上看,同样学历、教龄和职称的教师,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就比市直中小学教师低四五百元,这给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稳定带来负面影响。

  三、建议

  要解决乡镇中小学教师结构不合理的现象,**:

  一是要建立严格的教师准入制度,坚持新进教师必须具有教师资格和相应的学历条件,所有教师必须持有相应层次教师资格证书上岗;要优化教师队伍,逐步解决师资在年龄、来源、学历、专业、职称等方面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尽快改善教师队伍结构。

  二是要建立新教师年补充机制,为保证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应根据教师队伍年龄、学科结构情况,在计划内,通过考试的形式公开招聘新教师,逐步解决农村教师队伍老龄化和部分学科教师缺额现象。

  三是要加大优秀师范毕业生的储备,对学校核定编制时另外增加5%—10%的后备师资储备编制。四是要建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激励机制,为鼓励广大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当称职的教师,在教师职务评聘、评先树优、年度考核等活动中,要向农村教师倾斜,不断提高农村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发展工作调研报告 2

  职员工中深入开展“三讲三比三热爱”的活动,努力提高教职员工的整体素质,进一步加强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勇于创新,争先创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的学校。

  从xx年9月3日至今,我来到南宫实验中学实*已经3个多月了,这是我人生中最难忘怀的一段经历,在实*的过程中我真的收获了太多太多。不仅收获了教育教学经验、班主任管理经验,更收获了对于农村教育认识的深化。这些收获是在大学课堂上永远学*不到的。在实*的过程中,我针对农村的音乐教学工作展开了一系列调查,希望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地的音乐教学状况。根据我的调查,我发现农村的音乐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音乐师资存在的问题

  调查结果表明,城市学校的专职音乐教师配备大大优于乡村学校。城市中小学校,大多配备了2—3名以上的专职音乐教师,而且大部分城市学校的专职音乐教师已趋饱和。相比之下,广大农村中小学校的音乐师资状况就令人担忧。因为受到教育经费的限制,乡村学校配不起、也养不起专职音乐教师的状况是普遍存在的。一般最多也只有一个专业的音乐教师,其他大多由非本专业的其他学科教师(音乐爱好者)兼音乐课。而部分乡村学校连能兼音乐课的.教师都没有,音乐课只能虚设。这样的结果有一大部分原因是因为受乡村经济、生活条件、文化氛围、个人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以至于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毕业生不太愿意去乡村学校任教。

  二、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城市学校中,对教研活动抓得比较紧,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能得到较好的体现;但新的教学手段,受到教学设备条件的制约以及教师能力的限制,在相当多的学校的音乐课教学过程中是没有得到应用的。在师资不足与器材缺少的学校里,音乐课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不规范、随意的现象。他们把音乐课变成了简单的娱乐活动课,课堂上只要求学生学会唱那首歌,另外就是让他们自己来“玩”,表达学到这首歌的什么。其实这样做不仅有损学科的科学性,也对学生造成了误导和表现出了自己对这门课还有学们的不负责任。

  三、学生学*状况的问题

  这个问题在调查中反映也很突出,一般的学生都很喜欢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这其中存在着诸多的原因:有教师教学方面的原因;有教材、教法方面的原因;有教学条件的原因;也有来自社会影响的原因;但最大的原因是,在应试教育升学的压力下,来自学校、“主课”教师及家长的阻碍。这些都是造成学生欲喜爱而不能的重要原因,这种状况在小学、初中和高中的高年级学生中尤为普遍。

  针对上述的几个问题,我想出了以下几个对策:

  1.将艺术教育中的组织与领导、师资队伍与教科研、教学硬件与教学环境、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等各个方面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并建立分级督导机制。

  2.针对广大乡村中小学艺术教育薄弱的现状,应以乡村中小学艺术教育为工作重点,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在条件上给予扶,促进中小学艺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同时,应强化、优化有关政策,鼓励艺术学科的毕业生到乡村学校工作,以加快基层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进程。

  教师发展工作调研报告 3

  按照市**xx**关于“全市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调研的委托和要求,市**首先开展了我市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情况的专题调研。调研采取听取汇报、查阅资料、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实地察看等方式进行。通过对棋盘、马陵山、窑湾、时集、合沟等8个镇10所小学的调查走访,初步掌握了情况,现将有关调研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目前,全市共有农村小学94所,教学班1244个,在校小学生80568人,在编农村小学教职工3294人,其中专任教师3011人,教辅及工勤人员等283人,师生比为1:24.5(标准师生比应为1:21),今年9月份开学后,师生比将达到约1:30。

  因年高体弱、患重大疾病或精神病等原因不能担任教学工作的*100人,借调到其他行业工作的57人。专任教师*均年龄42.7岁,其中具有中级职称的1761人,占58.5%,专科以上学历2569人,占85.3%。

  总的来看,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比以往有所提高,但总体数量严重不足,年龄、性别、学历及学科等结构均不尽合理。

  二、突出问题

  (一)“缺”,即教师数量不足,缺口较大。*年来,我市学龄儿童数量急剧增长,给全市小学带来沉重的压力。20xx年9月份,小学一年级即将入学新生23000多人,六年级毕业约6000人,小学在校生净增17000多人,其中,农村净增xx000人。

  20xx年末,全市农村在校学生将达到95000人,按照基本的师资配比1:21计算,小学将缺教师1200余人;预计20xx年在校学生将达111800人,将缺小学教师20xx余人。

  20xx年,全市退休小学教师180多人,其中,农村退休105人,但今年农村仅招录新教师30人,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只好聘用大量的临代教师。临代教师素质良莠不齐,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据统计,20xx年,时集镇小学教师缺口135人,临代71人;高流镇小学教师缺口97人,临代65人。双塘镇小学教师缺口96人,临代70人;合沟镇小学教师缺口55人,临代40人。

  (二)“老”,即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老龄化严重。目前,全市农村学校50岁以上的教师共1042名,占总数的31.6%,30岁以下的教师只有627名,占总数的19%。

  村级小学更为严重,在一线教学的多是50岁以上的教师,出现了“爷爷奶奶教小学”的普遍现象。我们走访的八个乡镇中,窑湾、合沟、新店、高流等镇50岁以上的教师比例达到40%左右。

  马陵山镇广玉小学教师*均年龄超过53岁,已经连续7年没有进一位年轻教师。尽管*年来我市也先后招聘了部分年轻教师,但面对激增的小学生源和已经老龄化的教师队伍,无疑是杯水车薪。

  这些年龄偏大的教师无论从精力、知识构成还是教育思想来说,面对教育发展和新课程改革都显得力不从心,绝大部分老教师不会使用多媒体,不会制作课件,教育理念、教育手段落后,教育方式依然是穿新鞋走老路。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和探究的时期,老龄化的教师很难与他们产生情感的共鸣,学生们不愿与他们亲*,不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城区教师老龄化现象虽然比乡镇略好,但也不容乐观。新安小学、新华小学等学校10多年来没有招录新教师,教师*均年龄均超过40岁。

  (三)“偏”,即教师性别结构不合理,女教师偏多。从最*几年我市招收的新教师来看,女性占85%以上。我们走访的农村小学,女教师均达到70%左右。

  性别比例严重失调,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小学生处在性格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来自两种性别的教育和滋养,如果孩子从幼儿园到中学,甚至大学都在单性的氛围中成长,显然不利于他的全面发展。棋盘镇中心小学的金蒙老师说:“在现代家庭中,因为父亲多数忙于事业,孩子和母亲相处的时间相对多一些;在学校里,又是女教师多,孩子一直在女性多的环境中成长,可能会造成他们‘阴柔有余,刚强不足’。”外地女教师因乡村小学生活不便,许多人想方设法考走,存在一定的不稳定因素。

  (四)“兼”,即学科结构不合理,教师大多身兼多门课程。据统计,全市农村小学音乐教师55人,美术66人,信息技术31人,劳动技术仅有2人。

  按照课程设置等相关规定,音乐应为223人,美术应为223人,信息技术应为112人,劳动技术应为112人。教师学科结构的不合理导致大多数教师并非固定教授某一学科,据统计,在农村小学,专业对口的教师只有46.8%,学非所教、教非所学现象非常普遍。棋盘镇有10所小学,5748名小学生,但是全镇只有一位专业的小学音乐教师,心得体会大多数的音乐课只能由非专业老师兼任,教非所长,质量受影响。王楼小学全校只有一位教师是英语专业毕业的,其余都是经过培训以后转行教英语的,他们的专业素养无法与专业的英语教师相比,存在发音错误、读写、翻译能力欠缺等问题。

  有的村小一、二年级均长期实行包班教学,包班教师一般要教小学语文、数学、思品、科学、音乐、体育、美术等多门课程,长年累月一副面孔贯穿始终,造成学生厌学,老师厌教现象,这不仅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初衷,更不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

  (五)“弱”,教师初始学历较低,名优教师偏少。按照目前有关要求,小学教师应有大专及以上学历,但是,全市小学教师初始学历是大专的750人,占总数的19.1%,其中,农村小学教师初始学历为大专的仅为6xx人,占总数的18.6%;

  大部分教师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招录民办教师转正的,或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由我市教师进修校培训的,虽然许多教师按要求进修了大专或以上学历,但大部分是短期培训或选学文科等易考专业,学非所教,仅是为了拿个文凭。

  目前全市小学教师中,特级教师7人,农村仅有1人;徐州市级以上名师、骨干教师共有26人,农村6人;获得新沂市级以上优质课和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的有xx8人,农村65人。

  此外,由于各种原因,农村优秀教师流失严重。“我们每培养一批优秀骨干教师,要么被市里的学校选拔走了,要么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借调走,留不住人,我们也很无奈。”某镇中心小学负责人告诉我们。城乡师资失衡造成农村教学质量与城区差距越来越大,这不仅带来城区学校生源的爆炸性增长,更严重打击了乡镇学校教师的积极性,形成了恶性循环。

  三、建议及对策

  如何立足现状,优化我市农村小学师资结构,努力建设一支数量适宜、分布均衡、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具有专业化水准的农村小学教师队伍,是百姓十分关心、**亟需解决的问题。为此,针对本次调查情况,结合教师专业化的内容和要求,我们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尽快完善教师补充机制。

  一是及时补充缺编教师。鉴于农村教师总数每年2-3%的'自然减员实际和生源暴增的情况,要定期核定编制,实行“定编定员定岗”,有计划有步骤地充实教师队伍,对年老体弱的教师,酌情办理提前退休,保持教师队伍良好的梯次结构,逐步改变老龄化现状。

  二是适当加大男教师招收比例。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教师招聘时可以探索试行男女生分别划线。比如,南京六城区每年教师招考时,为了*衡男女教师的比例,工作总结女生的合格线要比男生高一些。实践证明,虽然很多男教师笔试成绩低于女教师,但进入教学岗位后,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等远远优于女教师,很多人迅速成长为骨干或者教学能手。

  三是加大薄弱学科教师的招收比例。*几年的教师招考中,主要偏重语、数、外教师的招录,音、体、美等艺术学科教师招录较少,建议根据农村小学实际情况,适当增添补充“小科”专业教师,让农村孩子享受与城里孩子同样的教育教学条件,陶冶艺术情操。

  四是稳定临代教师队伍。目前,全市临代教师已达1100人。有的人已经代课十多年,长期的低待遇,无编制,导致很多代课教师心生怨气,纷纷转岗,存在很大的不稳定因素;学校因长期负担代课教师的工资,往往不堪重负。建议采取切实措施,稳定临代教师队伍,财政承担临代教师工资,切实减轻学校负担。

  (二)切实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一是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制定农村小学在岗教师学历提高计划,鼓励、安排学历不达标的教师在不影响正常教学情况下参加函授学*、自学考试等学历提高教育,并给予一定的政策、经济支持;教育部门可将学历达标情况,纳入申报职称和年终考核评价体系,增强教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加强教师业务培训。建议教育部门把培训工作重点放在农村,本着“面向全员,注重农村,按需培训”的原则,依据“全面指导,重点帮扶”的工作思路,加大培训力度,采取脱产学*、研讨班、观摩会等多种培训形式,积极探索适应农村教师培训的有效途径,让他们在学*中开阔视野,交流提高,增强教育教学水*,提高农村师资整体素质,缩小城乡教师的差距,促进教师资源的均衡发展。

  三是注重名优教师培养。成立名师工作室,精心培育一批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含特级教师)等,定期进行名优教师评选活动,形成名优教师培养评选长效机制。适当调整我市名优教师津贴制度,在考核的基础上发放一定金额的**津贴,在精神上、物质上给予教师全方位的鼓励和支持。逐步形成一支队伍强大、富有活力、多种层次的名优教师队伍。

  (三)加快优化现有教师资源。

  一是借用初中教师资源。目前,各初中大都有富余师资,可以把各镇五、六年级小学生调到就*的初中就学,让初中暂时“闲置”的教学资源“动起来”,缓解小学师资压力。

  二是安排初中教师回流。将当年小学教师富余时流向初中的小学教师,适当安排调回小学,缓解小学师资不足的压力。

  三是优化环境。财政、**、教育等部门要在资金投入上向农村学校倾斜,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合理配置资源,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优先实施农村教师安居工程,重点解决新招的外地教师居住问题;对因家境、身体等原因出现生活困难的农村教师,应给予应有的关怀和救助,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四)适当提高农村教师待遇。

  一是建议设立农村教师奖励专项资金,奖励长期扎根农村且成绩优秀的教师;定期调整农村班主任津贴,且随工资按月发放。

  二是评优树先上向农村教师倾斜。先进典型、职称评定等,同等条件下,农村教师要优先,比例也要提高。

  三是建议设立农村教师交通津贴制度。以距离县城远*公里数的班车费用为依据,制定统一的发放额度,切实减轻农村教师负担,提高他们扎根农村教育的热情。真正做到以事业留人,以待遇留人。

  教师发展工作调研报告 4

  一、我县共有40个乡镇,总人口接*34.6万人,在校学生数(事业报表)为:

  高中学生2497人、初中学生8945人,小学学生42579人。全县中小学教师人数为2274人(含19个临聘教师,含20xx年、20xx年、20xx年特岗教师176人,)其中专任教师2198人。学历达标中小学均达100%。中学系列职称高、中、初所占结构比例为(17%、44%、39%),小学系列职称高、中、初所占结构比例为(3%、43%、54%)全县中小学教师编制为2650名。各类临聘、代课教师450余人。教师队伍的补充主要是通过特岗教师、公招、考核聘用等形式。

  二、*年来我县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开展的工作:

  (一)师德师风建设方面

  1、建立全县师德师风建设机制,由各片区教育工作联络组组长和学校校长为负责人,明确师德师风建设目标任务、师德师风建设的办法。

  2、结合省、州、县教师全员培训的有关规定,全县教职工至少参与了一轮以上的师德师风培训任务,培训面达100%,全县教师整体职业道德素养得到了全面提升,涌现出一些师德高尚、无私奉献的优秀教师。

  3、及时转发省、州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相关文件,特别是20xx年12月转发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结合我县教育系统实际,组织宣讲团,分片区、学校集中教职工进行学*和宣讲,宣讲面达100%。

  4、根据省、州教师管理的有关规定,结合、县**对全县职工考勤管理的规定,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印发了《越西县教育系统考勤管理制度》(越教发[20xx]65号),进一步规范了全县教职工的考勤管理办法。

  5、结合全国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的实施及绩效考核办法,将师德师风考核纳入第一位,师德考核不合格者,其它考核均不合格,不享受30%的奖励性工资的分配。不能参加评优、晋职和调动。

  6、从主管局到基层学校都制定了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中、长期培训计划。

  (二)实施越西县中小学教师素质能力建设“三大计划”

  中小学骨干教师成长计划:根据省、州中小学骨干教师选拔推荐的要求和《**越西、越西县人民**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决定》(越委发[20xx]49号),结合我县各级各类学校实际,制定了骨干教师选拔、管理、培训办法,做到梯层次培养、选拔省、州、县级骨干教师共计246名,学级骨干教师790名,建设了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计划:为适应我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结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全县20xx人中小学教师开展了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的全员培训(省级、州级、县级、校本级),通过培训,使我县农村中小学教师普遍掌握现代教育理念和技能,掌握把握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内容和方法,胜任新课程教学的各项工作,增强自主研修和可持续性的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了教职工责任意识和师德水*。

  中小学教师学历学位提升计划:根据《四川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十一五”规划》、《四川省中小学教师学历学位提升计划》、《凉山州教育局关于实施凉山州中小学教师素质能力建设“三大计划”的通知》(凉教人[20xx]48号)和《**越西、越西县人民**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决定》(越委发[20xx]49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县教育系统教师学历情况,制定了中小学教师学历学位提升计划,主要采取脱产学*、进修、自学等方式,到目前为止,全县小学教师中学历合格率为100%。

  (三)、建立奖励激励机制

  结合省、州、县教师队伍建设的有关规定和要求,拟定了推荐选拔国家、省、州、县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校长的选拔推荐办法。

  (四)、加强校长队伍建设

  1、根据省、州中小学校长的选拔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了中小学校长推荐选拔的实施办法。

  2、制定了全县各级各类学校校长学期、学年任期考核、管理办法,考核结果作为校长提拔、任用、交流的重要依据,

  3、加大培训力度。结合省、州校长培训的要求,拟定了我县校长培训计划,分期分批地参加了省、州、县级培训,培训面达100%。

  二、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依据川编办发(20xx)23号文件和*期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营养改善计划炊事员和管理员配备的有关规定进行测算核定的标准,我县中小学应有教职工4066人(其中专任教师应为2902人,教辅人员1164人),而目前实有中小学教职工2257人,尚差1809人。全县教师*均年龄为46.5岁,再过几年,就将迎来退休的高峰期。

  尽管我县每年都要公开招考教师,由于调离、退休、辞职、转行等原因每年教师自然减员达70多人,教师紧缺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因为缺教师,许多学校不得不大班额教学,将学生集中到乡中心校合班就读。为了上学,一些边远农村的孩子每天要在崎岖的山路上往返步行数小时,学生辛苦,家长心疼,教师心酸。

  为了保证这些孩子往返安全,一些学校不得不采取压缩中午休息时间:下午提前上课、提前放学的办法。对一些必须保留的村小校点,各学校只能临时聘请代课教师应急。但目前代课教师工资待遇偏低、工作不稳定,学校面临代课教师不好找、也不好管的现状,更影响了农村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稳定与提高。

  2、人力资源单向流动,优秀教师流失严重。由于城乡差异,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极为艰苦。比教师待遇好的职业成为农村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年轻骨干教师向往的目标,因此报考公务员教师人数不断增加。优秀教师更是“孔雀东南飞”,导致了学校优质师资严重流失。一些学校实际成了优秀教师的实*基地和培养基地,新进的教师少则两三年,多则三五年,一旦崭露头角,要么跳槽、转行,要么就被条件更好的学校“挖”走。部分教师觉得继续任教,个人得不到较好的专业发展,于是也纷纷加入了跳槽的行列。

  3、工作激情调动难。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后,虽基本做到了“六个全额预算”,但财政下拨的公用经费只能用于学校公业务开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无其它经济来源,难以建立起有效的激励竞争机制。与现实的经济发展水*严重脱节。由于学校管理缺乏激励机制和相应经费,工作“干好干差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教师工作积极性难以调动,教学责任感减弱。

  4、岗位设置与教师职称晋升及教师交流和轮岗的矛盾。自20xx年实行教师职称结构比例制后,学校中高级职务比例规定了上限。

  一方面直接导致部分学校中高级职称比例超标。导致这些*三至五年内难以分到中高级职称指标。教师职称与工资直接挂勾,严重挫伤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由于各学校岗位的限定,严重制约着教师的交流和轮岗。严重影响中小学校长的交流和轮岗制度的执行。5受编制的影响,农村初级中学学科不配套仍然突出。

  三、思考与建议

  稳定农村教师队伍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我们认为,要构建稳定农村教师队伍的长效机制,要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优先发展教育,就必须优先发展农村教育,彻底实现教育公*。***说过:“农村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城乡教育水*的差距,从根本上说就是城乡师资水*的差距。

  1、加大经费投入。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环境逐渐改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工资收入逐年提高。但如果将工作总量与其他行业相比,则他们的工资待遇就不算太高。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岗位津贴制度,中小学教师培训保障制度和农村教师社会保障制度,切实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

  2、按规定配齐、配足教师。这需要有关部门及时按实际核定中小学教师编制,保证教师配备需要。

  3、制定优惠政策。

  优惠政策应包括:建立农村教师岗位津贴制度、支教教师生活补贴制度、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优惠制度、农村教师表彰奖励制度等,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吸引具有教师资格的人员和大学毕业生到农村,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任教。

  一是在基础教育“百千万工程”中,注意向农村中小学倾斜,培养一批农村中小学的名校长和学科带头人。

  二是加强教师培训工作,采取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农村教师通过**教育、网络教育、自学考试等多种途径,提高学历层次和业务水*。

  三是加强师德教育,把师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全面提升农村教师素质。

  4、鼓励、引导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制订相应奖励措施,引导县域内城镇学校教师向农村中小学流动,引导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辐射与拓展。按照“统筹规划、政策引导、因地制宜、城乡互动”的原则,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强烈呼吁社会各界“资教”、“走教”、“支教”。开展灵活多样的“智力支教”形式,实行定期支教与短期支教相结合、全职支教与兼职支教相结合等。

  智力支教也可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组织“特级教师巡回讲学”、“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送教下乡”、优秀教师“送教下乡”等系列活动,开展手拉手、结对子、校帮校,培训、辅导乡村教师。

  5、建立县域内城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期制度。如:城镇中小学教师有在农村中小学支教一年以上经历者,才能晋升高一级教师职务(现行政策只限于评高级职称);鼓励合格大学毕业生取得教师资格后到农村学校任教;面向社会招聘具有教师资格的人员到农村任教。

  教师发展工作调研报告 5

  为比较全面地掌握全市高中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状况,我利用开展学科教研活动的便利条件,先后采用答卷、现场展示两种形式,在部分高中语文教师中进行专业素养状况的调研,在此基础上,经过统计分析,形成了这篇调研报告。

  一、调研的总体情况

  我的调研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在部分教师中进行识字、写字水*考试,试题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选择50个比较常用的词语(90%是成语),要求为其中指定的字注音;第二部分选择48个比较常用的成语,要求找出并改正其中的错别字。第二个阶段在部分教师中进行学科知识水*考试,内容涉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常识、学科课程标准知识、学科教学理论及教研理论常识和学科基础知识四大部分;四个部分的分值分别是5分、20分、15分和60分,总计100分。第三个阶段在部分教师中进行古典诗词作品讲析水*测试,共选择15首比较著名的古典诗词作品,参加考试者通过抽签确定自己讲析的作品,每一首作品均设定了难度大体相当的4道考题,其中,朗读和讲解大意是共有的,其余两道题依据作品的突出特点拟定,涉及作品内容分析、写作脉络分析、表现手法分析、作品朗读、板书设计及书写等方面,总计60分。

  二、考试成绩简要分析

  (一)第一阶段

  参加考试的20名教师,识字部分没有全答对的,最好的错3个,最差的错33个。比较典型的错误有:16人不认识“蛤蜊”中的“蛤”,14人不认识“暴虎冯河”中的“冯”,12人不认识“佶屈聱牙”中的“佶”。写字部分的成绩虽然好于识字,但仍然没有全答对的,最好的错2个,最差的错24个。比较典型的错误有:17人没有找出“床第之欢”中的错别字,12人没有找出“额首称庆”中的错别字,11人没有找出“鬼鬼崇崇”中的错别字。

  (二)第二阶段

  参加考试的38名教师中,总分及格者15人,占参评教师总数的39%。部分题目的满分率相对较高,第2题,1~2空满分23人,5~8空满分23人,9~13空满分25人;第7题满分25人;第10题满分34人;第11题满分32人;第12题满分36人;第13题满分35人;第14题满分28人;第15题满分25人。这些题目的总分35分,占整套试卷总分的35%,如果没有这些题目相对较高的满分率,则及格率不知会下降多少个百分点。与此同时,也有为数较多的题目得满分的人数显得偏少:第2题,14~15空满分7人,16~17空满分8人,18~20空满分7人;第3题满分0人;第5题满分0人;第8题满分1人;第9题满分3人;第16题满分9人;第19题满分0人,及格者仅1人,零分者高达25人。学科知识部分总分60分,最高分52分,得分率87%;最低分29分,得分率48%。

  (三)第三阶段

  参加现场讲解的38名教师中,最高57分,最低47分,*均51分,及格率100%。

  鉴于参加考试的教师来自于全市12所高中,占全市高中学校总数的86%,应该说,基本能够反映全市高中语文教师学科素养水*的整体状况。由此,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推断:就整体看,我市高中语文教师在专业素养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基础性学科素养水*偏低

  第三阶段,参加考试的教师读错音的字有:“色侵书帙晚”“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东邻蚕种已生些”“壬辰寒食”“欲涨冶城潮”“巾发雪争出”“未知轩冕乐”“老去相逢亦怆情”“川迥洞庭开”“吹人舞袖回”“縠皱波纹迎客棹”“涵虚混太清”“随意春芳歇”“吹断檐间积雨声”“西崦人家应最乐”;写错的字有:胸臆、颔、喜、沧(苍)桑、晋、庭、张;两项共有32人次。朗读*直,松懈随意,缺乏最基本的抑扬顿挫者有17人。

  (二)独立加工处理教学材料的能力偏低

  第三阶段,参加考试的教师独立把握难度适中的中国古典诗词曲作品的能力还比较低,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为数很多的教师不能区别中国古典诗词曲与散文在布局谋篇、选择表达手法、锤炼语言等众多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在讲解作品大意时,仅仅停留在逐句翻译的水*上,没有将整首作品当作一个整体,该补充的没有补充,该调整语序、句序的没有调整,该忽略的也没有忽略,该联想的没有联想到位,致使作品内容解说缺少最基本的连贯性、统一性。二是很多教师不能准确理解作品叙写的内容、表达的情感。有的教师称《早兴》一诗表达了白居易浓浓的思乡之情;有的教师称《壬辰寒食》一诗传达出王安石壮志难酬的感情;有的教师称《示长安君》一诗表达的是王安石浓厚的离别之情。三是很多教师不能准确把握、分析作品中使用的表现手法。有的教师称《严郑公宅同咏竹》一诗使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托物言志,很笼统空泛;有的教师看不出《壬辰寒食》一诗使用了借代修辞格;有的教师看不懂遍布于《正宫·塞鸿秋·浔阳即景》一曲中的倒装;有的教师不会具体分析《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一诗使用的衬托手法。四是很多教师不会灵活有效地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等基本赏析方法。有的与作品写作时的社会政治生活联系得过于紧密,过于切实,忘记了中国古典诗词作品是主要抒写诗人自己内在思想情怀的文学体裁这一根本属性;有的不会适当利用注释信息解释、分析作品;有的不能立足人情理解作品。

  (三)阅读面比较狭窄

  第二阶段考试题中,有两道题的失分比较严重,究其原因,最主要的.就是参评教师的阅读面狭窄。例如19题:简要叙述《红楼梦》中贾珍请王熙凤到宁国府协理秦可卿丧事的原因和过程。(100字左右)(6分)必修三和选修第三单元都介绍了《红楼梦》,参试教师应该熟悉其中的一些极富代表性的段落,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就是这样的段落。我认为,这道题的满分率不应该低于50%;事实上,满分率是0,0分率高达66%。

  (四)视野不开阔

  出色的高中语文教师不应该仅仅将注意力放在教科书上,而要拿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应该关注的问题。比如,必须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努力将课标的要求落到实处;关注学科教学、教研的最新动态,养成研究、反思的良好*惯;追踪高考命题的动态,努力寻求日常教学与应对高考的有机结合。在这些方面,教师们的差距还比较明显。主要表现为:

  第一,课标题的得分率太低。第二阶段考试,我们设计了20分的填空题,涉及到课程性质、课程任务、课程结构、课程目标、课程功能、课程评价、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七个方面的常识,以检验教师对课程标准的掌握程度。按理说,这道题的及格率应该达到100%,实际为42%,得分是个位数者高达42%,最低仅为2分。

  第二,教学理论与教研理论常识题的得分率太低。在第三阶段考试前3个月,我给大家指定了一本必读书《语文课程与教学理论新探?学理基础》,据此命制了3道很简单的简答题(3~5),每道题5分,共15分。第3题“就一般意义而言,所说的语文知识包含哪几个大方面的知识”,第4题“你所知道的语文课例研究的样式有哪些”,第5题请“简要谈谈你对语文教材内容和语文教学内容以及二者关系的理解”。这些都是教师们必须知道的,原以为他们会回答得很好,实际情况却令人很失望,第3题没有人得满分,第4题仅有5人得满分,第5题也没有人得满分。

  第三,学科知识题的得分率偏低。第二阶段考试题的学科知识部分使用的是前几年几个省(市、自治区)的高考题。其中,6~9题是20xx年宁夏、海南卷的原题,10~13题是在20xx年上海卷试题的基础上略加改动而成,14~16题是20xx年辽宁卷的原题,17题是20xx年天津卷的原题,18~19题是20xx年福建卷的原题。我个人认为,这部分的及格率应该达到100%,实际仅为79%。

  (五)应试能力比较欠缺

  第二阶段考试的成绩让我看到,很多一线教师的应试能力仍然比较欠缺。主要表现是:

  第一,很多教师的审题能力比较低,找不准答题的切入点。比如,第3题“就一般意义而言,所说的语文知识包含哪几个大方面的知识”,很多老师因为忽视“一般”“语文”“大”等核心词语,回答自然知识和社会人文知识;陈述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程序性知识;诗歌鉴赏、文言文理解、现代文阅读鉴赏、语言文字应用、写作。再如第17题“请从下面的句子中提取3个反应其主要信息的关键词语”,也是由于无视“关键”一词,很多人答非所问。

  第二,很多教师的辨析能力比较低,不知道自己写的答案中存在明显的错误。这一点集中体现在第2题的种种错误答案中。第2题3~4空考查的是高中语文课程的任务,正确的答案应该是“高中语文课程应该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很多老师的答案不着边际:自主性和实践性、探究问题和发现问题。第2题5~8空考查的是高中语文课程的结构,正确的答案应该是:高中语文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语文1”至“语文5”五个模块中,每个模块都是综合的,体现“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目标和内容。很多教师的答案与正确答案相去甚远,比如: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基础性/选择性;阅读教学/知识教学,基础性/均衡性。第2题9~13空考查的是高中语文课程的目标,正确的答案应该是:“通过高中语文课程的学*,学生应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很多教师的答案甚至令人感到莫名其妙,比如:德、智、体、美、劳,知识积累、道德素养、语文应用、审美能力、写作能力。

  第三,很多教师的分类能力比较低,不知道有些事物应该属于哪一个范围。第2题16~17空考查的是高中语文课程的评价,正确的答案应该是:高中语文课程评价要突出整体性和综合性。比较离谱的答案有:知识性和创新性,过程和思想。再如第4题“你所知道的语文课例研究的样式有哪些”,教师的答案五花八门:有人答行动研究和案例研究;有人答导学式教学、五步教学、合作探究教学、情境教学;有人答自读课、探究课、鉴赏课、讲读课、阅读分析课;还有人答预*巩固-基础夯实-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三、几点建议

  为从根本上提高全市高中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如下粗浅的建议:

  (一)大力营造学*研究的氛围

  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将教师参加学*研究的表现及效果列为其工作绩效考核的指标之一,以激发教师参与学*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加强校本教研

  切实加强校本教研的实效性,使教师在和谐融洽、*等民主的气氛中,借助于同伴互助,稳步提升专业素养。

  (三)举办各类竞赛和研讨活动

  教育业务部门定期、分主题举办各种形式的竞赛、研讨活动,为教师搭建展示、交流的*台,从客观上促进其专业素养提升。


家庭发展调研报告(精选五篇)(扩展9)

——教育发展现状调研报告(五)份

  教育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1

  教师继续教育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全体在职教师整体素质和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按照县局安排,我镇从20xx年7月15日至20xx年7月22日进行了为期8天的集中培训,全镇115名教师,参加学区集中培训89人,函授13人,请假14人。专业课和公共课培训学时共计72学时。现总结如下:

  一、培训方式方法。

  1、成立了继续教育领导小组,学区主任为继续教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把教师分成两个班,设立班长,学区专干分别负责,专人不定时点名,后勤人员按时开锁门,提供饮水等。

  2、建立并落实了教师继续教育的各种培训制度、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等,学区带头自觉遵守各项制度,积极参加继续教育的各项活动。为了让继续教育工作顺利开展,切实保障了继续教育时间。每天从早上9点至下午3点30分进行学*,在时间上给予充分保障。

  3、制订了xx学区20xx年暑期继续教育培训学*安排表,通过新课标解读、教育教学经验交流、教学案例设计、观摩课、新时期专业技术人员道德建设学*、六年级质量检测分析等形式,使继续教育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完成了培训任务。

  二、培训学*内容;

  1、公修课学*

  采用授课、自学、抄写学*笔记等形式学*了《新时期专业技术人员道德建设》,学时20课时,采用开卷的形式进行了考试。

  2、专业课学*,语、数、外新科标学*、解读、考试

  组织xx、xx、xx三名教师对语文、数学、英语新课标进行讲授,采用开卷形式进行了考试。

  3、经验交流。

  xx完全小学、xx个教学点、幼儿园就学校的工作进行汇报,x名班主任谈了班级管理经验,xx名教师就教育教学中的先进理念、学*方法等多角度进行谈论。

  4、制度讨论

  组织教师对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学校制度建设进行探讨,摸索适合本镇切实可行的制度。

  5、教学质量分析

  就我镇在六年级全县质量检测中,xx名学生数学不及格、x名学生语文不及格、x名学生英语不及格的原因与授课教师、学校校长进行座谈,查找原因、分析问题。

  6、观摩教学、说课

  xxx、xxx、xxx观摩授课、说课,每位老师撰写教学心得1篇。

  7、教学案例设计

  xxx、xxx、xxx、xxx就教学案例设计进行辅导,每人设计了一篇案例.

  8、外出培训人员汇报交流

  xxx、xx就在西安参加的小学语文、数学参训学*情况进行了汇报。

  9、制定下学期教学计划

  采用合作探究、组织交流,各校制定本学校各项计划。

  10、学*笔记检查

  对每位教师的学*笔记进行检查,每人基本达到30多页。

  总之,通过八天的集中学*,各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还有不尽人意之处,来年我镇将不断创新,科学管理,让继教工作再上台阶

  教育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2

  为了切实提高20XX年我区居民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增强居民自我保健能力,提高居民健康素养。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指导以及我院领导的带动下,我们在全区个小区街道我院大门口全面展开健康教育知识宣传、宣教工作。为了更好的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各级领导积极抓落实、层层把关、深入到各小区进行巡回健康教育知识讲座,使辖区居民自我保健水*有了全面的提高。现将今年一年工作总结如下:

  1、院领导的高度重视,把健康教育项目纳入了20XX年绩效考核之中,列入了重要的工作日程。建立健全区各级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制定了20XX年健康教育工作计划、成立了以院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明确了健康教育岗位职责。根据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健康教育服务要求制定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职责》。《健康教育人员工作职责》《20XX年健康教育工作计划》等。在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各科室积极配合,认真筹划,统筹安排,定期为居民开展健康知识宣传,播放健康知识宣传。幻灯。光碟,利用“世界健康知识宣传日”开展公众健康咨询活动,向广大居民传播健康卫生知识。

  2、我院共设置健康教育宣传栏多处,定期更换宣传栏内容,一年来共刊出6期,专职宣教员向辖区居民发放各种宣传资料8000余份,宣传资料内容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实用性、通俗性、趣味性为一体。除此之外,宣传栏内也增贴各种不同的宣传资料。充分利用宣传展板、影响播放,幻灯宣教,光碟,LED灯等多种形式,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这一全新的健康教育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居民均等化服务的健康教育知识,提倡广大居民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惯。在门诊还设立了健康咨询台,发放各类健康教育处方,健康宣传资料等读物,可供患者就诊时阅读。

  3、利用各种形式,多渠道、全方位的开展健康教育,开展健康教育公众咨询服务,对育龄妇女、学生、老年人、慢病患者开设了健康教育咨询台,同时发放各种宣传资料5000余份,免费电话咨询及现场咨询达2705人次,免费义诊1670人次,免费测量血压XX00余人次。并对辖区王府井电影城给王府井全体职工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急救培训,通过现场模拟练*,不仅提高了安全意识,真切感受到了紧急救护的重要性,还能避免遇到意外情况时手足无措,运用基本的救护知识和技能,在灾害和突发事件到来的第一时间采取正确有效的救护措施,自救互救,挽回生命,把意外带来的危险降到最低,为自己和他人的健康树起一道安全屏障。

  4、对门诊患者、0—6岁儿童、孕产妇及各类人群免费发放各种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处方。同时我们通过门诊宣传、电话回访等形式给患者及家属开健康教育处方、散发宣传资料,为了促进居民健康水*,普及了健康教育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进一步提高辖区居民健康素养综合水*,我们一年来完成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12期,接受教育人群2000余人次,并开展了健康教育公众咨询9期。医院门诊为患者建立了咨询服务热线,发放各种宣传资料 余张,努力为各级**惠民政策及健康知识宣教普及打造了一个全方位的服务*台。

  5、为了更好的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医院利用闲暇时间对辖区卫生室人员进行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培训,并定期指导工作。

  6、我们还对辖区人群开展了健康教育知识指导,并进行了健康教育现场测试,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和行为形成率均有所上升。

  我院健康教育小组经过一年来积极努力地工作,虽然广大医务人员对建康教育重要性认识不断提高,健康教育理论水*和健康教育干预能力不断增强,健康教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我们的工作仍然存在许多不足,还须继续努力、完善。做好健康教育工作,为推动医院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事业长抓不懈。为创建健康的和谐医患关系。促进广大患者及社会人群健康做出贡献。

  教育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3

  *日,全国上下连续发生了几起幼儿园校车重大安全事故,为了切实做好幼儿园安保工作,进一步摸清农村幼儿教育现状,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农村幼儿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宣传办结合深入推进学*型机关建设中的实地调研课题,特组织相关人员对全镇9所幼儿园进行了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1、我镇现有私立幼儿园9所,其中镇区3所,农村6所,除其中2所外,其余7所幼儿园均为无证无照经营。

  2、我镇现有35岁幼儿1131人,其中在园幼儿有1492(361名外来幼儿)人,其中接受学前一年教育的有142人。

  3、9所幼儿园现共有教职工61人,其中老师42人,职工19人。所有工资及其他待遇均由幼儿园自筹自支,幼儿园园舍大型改造、设备添及更新均由幼儿园自行解决。

  二、存在的问题

  *年来,农村私立幼儿园纷纷出现,这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幼儿教育问题,减少了外出务工家长的后顾之忧,但问题不少。

  一是家庭“作坊式”幼儿园较多。所有私立幼儿园没有办园许可证,往往是园主一家老少齐上阵,既是教师又是司机,既是保姆又是厨师,孩子的学*、安全和健康成长无法保障。

  二是师资力量薄弱。幼儿园(班)园长、教师、保育员准入制度把关不严。目前一无幼师资格证,二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上岗的园长、幼师、保育员仍然存在。私立幼儿园教师中具有教师资格证或师范类院校毕业的比例不高,教学随意性大,要么是“保姆式”哄孩子,吃饱玩好不出事就行,要么是“拔苗式”超前教育,灌输小学知识,忽略了对幼儿智力的开发、行为*惯的培养。

  三是学生安全难以保证。私立幼儿园安全保卫工作远远赶不上公立中小学;绝大部分私立幼儿园无证无照经营;绝大部分幼儿园基础设施跟不上、办学条件差,校舍简陋、陈旧,有的校舍已成危房,如姚贾幼儿园、中心幼儿园、徐园幼儿园等;有的防护栏低矮;有的校园操场上堆放危险物品,如董口幼儿园教室门前堆放木材;有的无活动场所,如乌庙幼儿园等,教室面积不足30*方米,学生达60人,也没有宿舍,学生睡午觉均趴在低矮的课桌上。有的无封闭条件,如涂园幼儿园院墙低矮且有缺口,不法分子能轻易进入;安保设施条件差,所有幼儿园都无专门治安岗亭及专业保安。

  四是校车安全隐患大。私立幼儿园为了能多收学生,多创效益,往往都有校车接送学生。但大多数校车车况很差,有的甚至使用麻木车托运小孩。此外,校车超载现象严重,双语幼儿园一辆核载7至9人的面包车,硬塞进十几、二十几个孩子。

  五是食堂卫生状况差。部分私立幼儿园生熟食不分开,幼儿餐具混用,对蚊蝇、老鼠灭杀不到位,炊事人员无定期体检,极易引发传染性疾病。

  三、主要原因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一是农村私立幼儿园多,无公办幼儿园,不能较好利用国家政策。

  ***、省、市幼儿教育改革与指导意见精神明确规定:“各级人民**要加强公办幼儿园建设,保证教育经费投入纳入财政预算,做到逐年增长。市级以上人民**要安排幼儿教育专项管理经费,主要用于师资培训、教研活动的开展、支持示范幼儿园和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建设,保证幼儿教育管理工作和业务活动的正常开展。要安排公办幼儿园的发展经费,用于公办幼儿园正常运转、教职工工资、示范性幼儿园建设等方面”。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村私立幼儿园如雨后春笋,但是没有公办幼儿园,乡镇**想要给予资金、政策支持也爱莫能助。**对幼儿教育及中心园几乎没入任何投入,目前乡镇中心幼儿园办园设施陈旧,师资队伍老化,难以更好地起到乡镇幼儿教育的龙头示范作用。由此建立一所大规模的公办幼儿园已迫在眉捷。

  二是扶持政策不完善。国家虽然明确鼓励企业和个人创办幼儿园,但都没有具体的政策,如许多园所在扩大规模时,难以得到贷款,幼儿园的收费大多较低,我镇农村幼儿月*均收费在150元左右(含中餐费),但由于农村幼儿分散,相当一部分幼儿园人数不多,达不到规模效益,导致不少幼儿园难以健康持续发展。

  (二)幼儿教育发展不均衡

  一是幼儿园布局不够科学,我镇有幼儿园9所,全镇有34个村,而村级幼儿园只有6所,导致幼儿园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规模效应难以体现,无序竞争较为严重。偏远地区农村幼儿入学难,部分老百姓对其子女接受学前教育意识淡薄,**对幼儿教育没有投入,这样幼教收费较高,少数老百姓在其子弟就读一年级之前只送去上一年学前班,严重影响学前三年教育的普及。二是园所条件参差不齐,条件好的能达到幼儿园设标准,差的场地窄小,硬件条件落后,安全隐患突出,没有任何幼儿保健设备,也未按要求配保健室、隔离室及消防设施,毛巾、餐巾、口杯共用,厨房与寝室只有一门之隔,炉灶、开水锅、菜刀等用具没有任何防护,甚至个别幼儿园连幼儿午休床都没有。

  (三)人员配上师生比例过大

  大多数幼儿园(班)为追求赢利,未按照《幼儿园工作规程》实行每班两教一保,部分幼儿园三个班百余名幼儿的幼儿园只有园长、教师、保育员共计5人,师生比1:20,严重超标。

  (四)幼儿教育保教质量不高

  由于对幼儿教育思想认识不到位,经费投入不够,重视不够,导致农村幼儿园(班)保教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一是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跟不上时代,大多数幼儿园(班)只考虑办园效益,尽可能少花钱,没考虑教师外出学*、培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专业素质与教育科研能力,从而影响保教质量提升。二是保健水*低。为了招揽生源,幼儿园竞相压低学费,导致绝大部分园所收费偏低,为了确保赚钱,许多办园者不按国家规定和要求,一味减少保育员的人数,大多数幼儿园二至三个班只配一名保育员,且幼儿的伙食费不能做到专款专用,不按代量食谱开餐,伙食还不到规定的标准。

  四、思考及建议

  (一)切实提高认识,不断强化**责任

  1、明确**职责。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新农村建设规划。建立**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实行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入园给予财政补助。完善幼儿园工作制度和管理办法。制定学前教育办园标准和收费标准。建立幼儿园准入和督导制度,加强学前教育管理,规范办园行为。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行政部门宏观指导和管理学前教育,相关部门履行各自职责,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发展学前教育。

  2、增强行政主管意识,加强领导和管理。

  要认真贯彻落实***办公厅转发的教育部等10个部委《关于幼儿教育改革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和省、市幼教会议精神,坚持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和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幼儿教育管理体制。建议由市**牵头成立协调机构,建立以**领导统筹,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的幼儿教育管理机制,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切实加强对幼儿教育工作的领导,特别是加大对无证办园和办园中违规行为的监管力度。

  (二)改革办园模式,理顺管理体制,努力实现均衡发展

  1、坚持国家办学为主的思路,确保每个乡镇有一所规范幼儿园。

  建立顺畅有序的幼儿教育管理体制,是促进幼儿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全镇有7所幼儿园属于无证办学,师资配备、设备配、办园思路等方面的不同,造成园所之间发展不均衡,影响了整体保教质量的提高,成为制约农村幼儿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我们建议将幼儿园办学纳入义务教育范畴。坚持**办学、规模办学、规范管理,加大学前教育的投入,确保幼教资金的投入。建议每个乡镇建立一所公办幼儿园,各级**应保证将幼教经费开支纳入财政预算,并做到幼教经费的投入比例逐年增大,管理体制的改变,有利于综合考虑教育资源合理配问题,有利于对中心园业务的统一指导,提高办学质量,减轻家庭负担。同时也能较好地发挥出了在贯彻幼儿教育法规、传播教育理念、开展教育研究、培训师资和指导家庭早期教育等方面的示范、辐射作用。

  2、严把民办学校准入关,确保农村片区幼儿园保教资质。

  一要抓住当前小学布局调整的契机,按照各乡镇幼儿教育发展规划,继续推行联村办园的思路,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园,按规划程序完善审批制度,清理整顿关闭非法办园,确保幼儿教育有序、健康发展。

  二要提高幼教师资队伍素质,稳定师资队伍。认真贯彻***颁布的《教师资格条例》及配套规章,做好幼儿教师的资格过渡及认定工作。切实实行幼儿园园长、教师和保健人员资格准入制度,实行教师聘任制,建立激励机制,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在职教师的业务培训。对尚不具备幼儿园教师资格的教师,应采取措施限期使其取得教师资格;已经具备教师资格的应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水*,并注意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幼儿教育专家。

  教育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4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发展幼儿教育,对巩固和提高全市“普九”质量、发展各类教育事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及《xx省学前教育三年发展规划》,根据县教育局部署和安排,我们在全县幼儿园进行了学前教育发展现状专题调研。

  调研工作采取问卷调查法、资料调查法、表格调查法等方法,分2个层面进行:一是各地填报幼儿园教师队伍基本情况调查表;二是调研组深入到全县18个乡镇的29所小学,查阅资料,召开座谈会,走访小学校长、园长和教师。通过对所调研资料和数据的系统归类、分析,全面了解和掌握我县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并就如何推进幼儿教育工作提出对策和建议,以此促进xx县学前教育的规范有序,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一、我县学前教育发展现状

  我县共有公办幼儿园一所,其中省级示范性幼儿园1所,校办一类一级中心幼儿园29所。公办教职工345人(其中专任教师236人,行政人员32人,教辅人员69人,职8人),临时代课教师167人,共有幼儿教职工512人。基本满足了城乡群众希望子女接受幼儿教育的需要,对提高未来劳动者素质、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施“两全普九”成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十一五”期间,全县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有关幼儿教育改革发展的一系列政策,以办人民满意的幼儿教育为宗旨,坚持推进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坚持优化硬件建设和强化软件管理并举,做到了与整个教育工作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检查,全县的幼儿教育工作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长足的发展。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学前教育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幼儿园33所,其中公办幼儿园1所,民办幼儿园3所;在园幼儿0.86万人,其中3-5周岁幼儿0.86万人;学前三年入园率61.6%(其中城镇80%、农村60%),学前一年入园率100%;城市已经基本普及了学前三年教育,农村基本普及了学前一年教育,全县学前教育入园率逐年提高。

  (二)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不断扩充。县教育局制定了《xx市xx县幼儿园办园水*评估标准》,对幼儿园实行分类达标评估,加强骨干园、示范园的建设,提高办园水*。全县各地积极开展示范幼儿园的创建工作,在增加示范幼儿园数量的同时,不断扩大示范园、优质园的办园规模,优质幼儿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扩充。目前,全县有省市级示范园1所,一类一级中心园19所,同时支持发展了一批较高水*的民办幼儿园。这些骨干示范园在全县学前教育发展中发挥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

  (三)幼儿教师队伍逐步优化。通过对幼儿园园长擅长学科及管理能力的文字调查,我们了解到:幼儿园园长依法办园的意识普遍较强,推进素质教育的积极性高。规范办园行为,坚持抓制度建设、抓常规管理,普遍较好。园长有自己擅长的学科,90%的乡镇中心园园长坚持兼课,工作在第一线。这有利于科学管理、指导教学。城区幼儿园园长都有明确的自主办园思路和目标意识,制定了符合本园实际的发展规划,园所的发展规划目标清晰,阶段目标分解明确,措施得当、可操作性较强,办园的整体水*和质量、效益不断提高,保证幼教工作的健康协调发展。

  (四)学前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学前师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教师进修学校通过举办全员专业培训、讲座、开展教师技能竞赛等方式,不断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

  (五)婴幼儿早期教育开始起步。*几年来,各地各园开始关注和重视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推进工作,婴幼儿一体化教育的发展水*进一步提高。县幼儿园成为我县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试点园。

  (六)园所布局渐趋合理。随着学龄儿童人数的减少以及城市化率的提高,*些年来,我县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空余的部分校舍、设备和人员优先用于发展幼儿教育事业。各地整合多种力量,优化资源配置,乡镇及以下一些幼儿园的内部装备水*有了新的提高,办园条件有所改善,增强了农村幼儿教育的实力。

  二、我县学前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年来,我县加快普及学前教育,着力解决“入园难”“入园贵”问题,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普及性学前教育的需求,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调查中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幼儿教育在我县整个教育结构体系中,仍然处于一个比较薄弱和滞后的环节,幼儿教育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教育质量参差不齐、民办幼儿园良莠混杂等现状令人堪忧。目前,较为突出的问题是:

  (一)公办园发展不足,缺乏资金投入。全县公办园1所,仅占全县幼儿园总数3%,集中城镇,覆盖面很小;公办园发展缺乏项目支撑,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在学前教育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发挥的不够充分。县内城区只有6所幼儿园(1所公办园、3所校带园、2所民办园),有的幼儿园在园幼儿600人以上,最大规模12个班,最小6个班,班大人多、地域狭小,严重超出国家规定办园标准(小班人数25-30人,中班30-35人,大班及学前班人数35-40人),生均面积严重不足。县幼儿园同样存在园舍面积狭小的突出问题。据调查结果显示,有82.5%的家庭愿意把孩子送到公办园,但是公办园人满为患,根本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20xx年秋季学前一年将实行免费教育,大批适龄幼儿势必涌入公办幼儿园(城区适龄儿童预计超过3000人),公办幼儿园已超饱和,入公办园难问题将更加突出。

  (二)民办园条件参差不齐,多数设施简陋,存在安全隐患。通过实地查看和调查统计,除县中心城区几家私营企业投资的民办幼儿园条件较好外,其他各乡镇民办幼儿园,多数是租用房屋或家庭作坊式办园,活动场地狭小、未配足符合资职的保教人员、保教随意性、保教质量低、班额超标、食堂简陋、膳食质量差、设备陈旧、园舍达标率低、缺乏长期打算、不能持续资金投入和师生安全难以保证等问题普遍存在。

  (三)幼儿园的管理低效。幼儿园的管理停留在制度化管理的低层次上,不利于调动幼儿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一些学校领导缺乏对幼儿园工作的有效监控,指导力度不够,不进课堂、不查工作、不问实情。缺乏对幼儿教师日常保教工作的检查和指导。

  (四)教师队伍区域结构不均衡。由于城乡教育发展不*衡,教师资源向城区集中,农村幼儿园教师缺编,造成了教师在区域分布上失衡,存在突出的供需矛盾,造成农村幼儿教师队伍不稳定。乡镇中心园教师数量少,师生比过低,教师的保教任务重。根据调查,一个教师包干一个班的情况比较普遍,尤其是村小学前班,有的每班40多个孩子,有的还更多。教师的保育、教育教学负担沉重,没有办法实施个性化、个别化的教育,教育活动的内容和组织方式受条件的限制缺乏引发和支持儿童应用各种感官和动手动脑去主动探索、自由表达、*等交流、合作分享等机会,“关、管、灌”的教育方式普遍还没有消除。“人员配备少,保教一肩挑”使得教学现代化、电教化的目标很难实现。人员不足,教师不能从保育长的职责中解脱出来,教科研力度不强、质量不高。

  (五)幼儿教师专业水*较低,年龄结构不合理。全县幼儿教师的文化和专业水*相对较低。初中及以下学历的约占15%以上,中专学历占42%,大专及以上学历占34%,专业对口学历仅占5.5%左右。45%的乡、村幼儿教师几乎没有接受过脱产培训。由于农村幼儿教师普遍学历偏低,未接受过系统教育,自己更新和接受继续教育能力差,年龄偏大,总体素质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的要求。

  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年龄老化严重,出现中青年教师断层现象。农村幼儿教师年龄状况呈倒金字塔结构,学段越低年龄越大。由于低学历教师与小学年龄偏大教师不断进入幼儿教师队伍,造成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重新抬头。

  (六)幼儿教师缺乏专业训练,教师职称待遇问题突出。幼儿教师专业学*培训没有得到重视,没有建立合理可行的幼儿师资培训机制,保教人员很少有机会参加正规的业务学*培训,面向幼儿保教的职前、职中和职后培训普遍缺乏。尤其是幼教职称评定不合理。公办幼教按照小学教师评定职称,内容差别很大,所学不能致用,且名额比例很小;民办幼儿教师未纳入职称评定管理,无职称、低待遇、无前途,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很大,不利于提高幼儿保教质量和幼儿园的健康发展。

  三、发展我县学前教育的主要措施和建议  

  针对我县学前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困难,要进一步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立足当前我县学前教育多元化的格局和家庭对幼儿教育需求差异化的现实,科学构建幼儿教育网络,制定推进计划和政策措施,遵循幼儿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锻造师资队伍,提升保教质量,全面推进我县幼儿教育发展。

  (一)科学规划,改善条件。要把幼儿教育纳入教育事业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统筹谋划,科学布局,既要立足当前,又要兼顾长远;既要满足现实需求,又要符合教育发展规律。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认真研究和把握好本地尤其是农村幼儿教育发展的现状,制定幼儿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幼儿园布局规划。

  千方百计改善办园条件。确保必要的经费投入,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幼儿教育由于还没有纳入义务教育范畴,投入不足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各级**和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筹措资金,并争取稳定的经费来源,为幼儿园改善办园条件提供必要的保障。同时,要设立一定的幼儿教育专项经费,支持幼儿教育的发展。通过不断改善办园条件,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学*、生活、娱乐环境,真正使幼儿园成为儿童的学园、家园、乐园。

  (二)合理布局,公民办并举。高度重视公办幼儿园过少所引发的社会问题,改变“公办为龙头,民办为主体”的幼儿教育发展指导思想。应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建立以**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要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为民办幼儿园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台,引导其顺应当前幼儿教育发展的要求与趋势,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注重民办幼儿园内涵建设,通过优质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的结对帮扶,促进民办幼儿园的课程设置、队伍建设和教科研工作,加快推进优质民办幼儿园上规模、上档次。

  重视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几年,全县各地都建设了一批乡镇中心幼儿园,这些幼儿园具备了一定的发展条件和管理水*,具有较好的社会声誉,为当地幼儿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导向作用。要争取更多的政策优惠和资金支持,保证必要的投入,不断提高乡镇中心幼儿园办园质量。同时,要审时度势,把发展幼儿教育的重心下移,在办好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同时,利用学校撤并闲置的校舍创办村级幼儿园,满足当地群众对幼儿教育的迫切需求。

  加快示范幼儿园建设。省级、市级示范性幼儿园一直起着较好的辐射带动作用。但目前我县的省、市级示范性幼儿园为数不多,示范和辐射范围有限。要继续在各级各类幼儿园中扶持一批办园方向端正、管理规范、教育质量好并具有良好社会信誉的幼儿园进入省、市级示范性幼儿园行列,充分发挥示范幼儿园在贯彻幼儿教育法规、传播科学教育理念、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培训师资和指导家庭早期教育等方面的实验、示范、辐射作用,承担起引领本行业健康发展的社会责任,带动城乡各级各类幼儿园共同进步。

  (三)加强管理,规范办园。规范办园行为,严格控制幼儿园的班额,配齐配足保教人员。加强部门间的联系合作,堵疏结合,增强对幼儿园的监管。加大对非法办园的清理力度,对于被取缔的非法办学机构,要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规范管理行为,建立动态检查指导制度,实行分类动态监管。要充分利用相关媒体,宣传科学的育儿知识,引导幼儿家长走出幼儿教育误区,转变他们的教育观念。规范教育教学行为,规范课程和教材管理。应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安排和选择教育内容与方法,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要创造条件,尽速使小学与其附设的学前班彻底脱钩,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

  (四)多措并举,提高素质。发展幼儿教育事业,提高保育教学质量,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是重点。要通过多种途径,采取各种措施,提高专业水*,培养与造就一支稳定而合格的幼儿教师队伍。

  教育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5

  在20XX年度里,继续教育学院在董事会的领导下,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本着开拓、创新、合作、共赢的工作理念,紧紧围绕工作目标开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益。职业技能鉴定科共组织进行了37768人次的鉴定考试,收入1433035.00元。经20XX年春秋两季招生,专本套读在校生已达5733人,学费收入约2537640.00元。培训中心自20XX年3月成立起,已完成对外培训项目29项,共计4894人次的培训,培训项目共收入4324XX7.60元。总计收入8294802.6元。现将本年度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一)积极开展职业技能鉴定考试。

  1.鉴定所组织了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的考务工作,经向劳动厅职业鉴定处申请,国家级职业鉴定项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秘书、秘书(涉外)、营销师、理财规划师、物流师、制图员、项目管理师、公关员、电子商务师等10个工种获得在我校鉴定的资格,今年共组织3666学生在校鉴定。

  2.按照学院教学计划,20XX年6月、XX月共组织2211人参加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19811人次参加云南省高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

  3.在云南省普通话测试中心、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我院投入约20万元完成了普通话计算机辅助系统测试机房建设。20XX年XX月18日正式投入使用,截止XX月27日,共组织普通话水*测试4111人。

  4.鉴定所与五华区博信教育培训学校签署协议,分别于20XX年7月、XX月组织我院946人次学生参加教师资格认证课程培训,并较好的完成了考试组织工作。

  5.20XX年9月,组织云南省计算机等级一级报名2347人次,并将于20XX年XX月29日考试。

  (二)积极协助二级学院组织技能大赛。

  组织全院895人参加了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专业组B类获奖(国家级一等奖1人,国家级二等奖2人,国家级三等奖3人,省级优秀3人);非专业组D类获奖(国家级特等奖1人,国家级一等奖4人、国家级二等奖XX人,国家级三等奖24人,省级优秀24人)。

  (三)帮助专业教师64人次参加各项职业技能考试,已有28人次取得

  药剂人员、职业指导师、秘书资格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项目管理师证书。20XX年XX月,王燕铭老师赴北京参加全国普通话测评员培训,经考核合格,以高分获得国家级普通话测评员资格。这些教师职业资格的取得对我院下一步进行职业技能项目申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积极引进各类考试及培训项目。

  1.鉴定所配合商学院教学,针对学生对专业工种的要求,与商务厅合作在校举办了国际商务单证员考证;联合昆明市综合技校,举办电子商务师报名并进行了职业技能资格认定工作;组织29人参加前厅服务员职业技能鉴定,通过率达96.56%;组织39人参加餐厅服务员职业技能鉴定,通过率达97.44%。

  2.鉴定所配合外语系教学,开展了剑桥国际商务英语、商务翻译证、全国公共英语(PETS)的报名、培训和考证工作。

  3.组织140人参加药剂人员职业技能鉴定,通过率达100%。4.云南省医学会厅合作在校举办20XX年全国医用设备使用人员业务能力考评,考生人数达1196人。

  在20XX年度里,开展的职业技能考试如下表:(略)

  二、专本套读工作:

  (一)完成20XX年春、秋季专本套读的招生工作。继续教育学院把专本套读的招生工作放在第一位,注重招生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主要思路有:1.严把招生简章的内容关,对每一个细节重点琢磨,保证招生的严肃性;2.认真审查招生专业,在参照我校的各专科专业设置的基础上选择本科专业,尽量保证各二级学院均有对口的本科专业,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学*需求;3.对招生环节制定严密方案,保证招生工作的顺利开展;4.重视各二级学院招生负责人及辅导员的力量,加强对负责人及辅导员的培训;5.招生宣传力度大,范围广。

  学期开学,继续教育学院分别进行了分学院、分专业、分班级进行讲解。对班主任进行专本套读知识培训,做到让每一个学生了解专本套读。在大家的努力下,20XX年专本套读共招生XX55人,其中,春季招生321人,秋季招生934人。共涉及了19个专业,分别为:会计、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公共关系、社会工作与管理、视觉传达、民商法、汉语言文学、建筑经济管理、信息管理与服务、学前教育、环境艺术设计、国际贸易、工商企业管理、工程造价、工程造价管理、学前教育、财务管理、中小企业经营管理。

  (二)新增合作单位,续签合作协议。

  为了丰富我校专本套读的专业设置,20XX年继续教育学院新增专本套读合作单位两家,其一为云南电大昆明市总工会分校,合作专业为采购与供应管理、销售管理、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共有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管理、行政管理、战略管理5个专业方向)、其二为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合作专业为汉语言文学、旅游管理。同时,因之前合作的重庆自考助学园区协议已经到期,通过继续教育学院的综合评估,确定可继续合作后续签了与重庆自考助学园区的协议,对双方的合作分成进行了调整。

  (三)加强对专本套读的管理建设。

  面对专本套读规模不断壮大的现状,继续教育学院重视对专本套读工作的管理建设。主要有:

  1.加强对专本套读班主任、任课老师的考察和选聘程序。本学年继续教育学院按照《云南经济管理职业自考本科(专本套读)班主任、任课教师选聘办法》,规范了专本套读班主任及任课老师的选聘程序,从源头上加强对专本套读的管理,在班主任的选聘上,认真审查各报名老师的情况,严把班主任选聘关。在任课老师的选聘上,以老师自荐与学院推荐相结合,尽量在全校范围内挑选优秀教师授课,以保证考试过关率;

  2.加强对专本套读考风建设;

  继续教育学院重视对学生的学风、考风建设,本学年重视对专本套读的考风建设,本学年专本套读学生共参加两次全国统考及三次校考,在每次考试前,继续教育学院重视对学生的考风教育,要求班主任做好各班考前教育。在校考的组织过程中,要求监考老师严格监考,学生严肃参考。从而让学生扭转学风,认真学*积极迎接考试。

  3.加强对专本套读常规管理。继续教育学院重视对专本套读的常规管理,要求建立问题管理的理念,对常见问题建立解决方案,保证工作的高效率及规范化。在日常的工作中,尽量保证流程化、规范化及高效率,以应对规模扩大、工作量增大的压力。

  (四)做好专本套读的常规工作。

  1.确定考试科目,保证学生的过关率;

  本学年共有全国统考四次:2012年4月、20XX年7月、20XX年10月及2013年1月。工作的第一步即为确定考试科目。在报考前需认真研究考试课表,根据主考院校提供的指导意见,在分析学生的情况及与班主任商讨的基础上,认真审慎的`确定考试科目。

  2.做好考试科目报考的数据上报工作;

  本学年共有如下数据上报工作:20XX年4月、20XX年5月、20XX年6月、20XX年7月、20XX年10月、2013年1月。

  本学年与合作单位重庆自考助学园区办学的专本套读学生报考科次如下:20XX年4月全国统考共报考科目2309科,20XX年5月重庆考籍学生学分互认考试共报考科目2081科,20XX年7月全国统考共报考科目2322科,20XX年7月云南考籍学生校考共报考科目2429科,20XX年10月全国统考报考科次1660科,20XX年11月学分互认考试共报考科目1396科,2013年1月全国统考报考科次1801科。

  本学年与合作单位西南科技大学办学的专本套读学生共报考20XX年4月全国统考1782科,20XX年6月校考3093科,20XX年10月统考1760科,20XX年XX月校考3276科。

  3.做好教学管理工作;

  本学年重视对专本套读的教学管理,加强了对教学的监控。保证在统考开课的过程中,继续教育学院每周抽查海源、安宁两个校区开课班级的学生出勤、教师出勤情况,并做好认真记录。并通过电话访谈及与教师座谈等方式,了解任课教师在教学中的问题及要求,及时解决教师的需求及上课中出现的困难。

  4.做好考务工作;

  本学年主要的考务工作有:(1)20XX年4月、20XX年7月、20XX年10月三次统考的考务工作,主要如下:发放及补办准考证、发放考签、通知学生考场等。(2)20XX年4月、20XX年7月、20XX年10月、2013年1月的艺术类实作考试的考务工作,主要工作为布置考场、领取试卷、安排监考人员、发放监考费及领取及送还试卷等。(3)20XX年5月重庆自考助学园区重庆考籍学生学分互认考试、20XX年6月、XX月西南科技大学校考、20XX年7月重庆自考助学园区云南考籍学生的校考组织工作,主要工作为:设置考场,安排监考教师、做好考务培训、组织好考试环节发放教师监考费等。在以上工作中,继续教育学院均做到规范组织,营造严肃的考试氛围,保证所有考试的正常开展,做到不耽误任何一个学生的任何一门考试。

  5.做好毕业论文的组织工作;

  本学年共组织了562名重庆自考助学园区专本套读学生的论文撰写、答辩、成绩上报工作。在论文答辩时,邀请了重庆工商大学相关领导对我校的论文工作进行了检查及指导,因我校准备充分、工作扎实,得到了主考院校领导的高度评价,为保证学生的顺利毕业做好了准备。

  本学年还组织了63名主考院校为西南科技大学的学生的毕业论文答辩及成绩上报工作。同时,本学年还安排了2010级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撰写工作,主要工作为核定论文撰写资格、确定学生名单、落实论文指导教师、确定论文题目、向西科大上报论文题目请求审核的,目前该批学生已经在论文撰写过程中。

  6.做好毕业学生的毕业办理工作;

  本学年上学期共组织了主考院校为西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重庆大学共317名学生及主考院校为西南科技大学约50名学生(毕业资格在审理中)的毕业办理工作,本学年下学期共组织了主考院校为西南大学、重庆工商大学、云南财经大学共178名学生的毕业办理工作。主要包括收集学生的毕业资料、办理成绩的转毕业资格审定及毕业材料的上报等。在该项工作过程中,客服了学生离校收集毕业材料困难、毕业材料复杂等困难,保证了按时上交学生的毕业办证材料,保证学生能正常毕业。

  7.做好班主任的津贴和任课老师课程的核算工作。

  三、培训工作:

  继续教育学院培训中心自20XX年3月成立以来,在学校相关处室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努力开展工作。培训中心围绕着“做好服务、加强管理、合作共赢”的工作思路,经过多次的工作积累,我们在会议服务、教育培训等活动的接待服务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丰富了会议、培训活动的承办经验,加强了与学院个部门的沟通协调,并形成一定的行业操作规范,成功为企事业单位举办了不同类型的培训、研讨会、招标会等。在20XX年度里,继续教育学院利用学院资源优势,开拓培训项目,不仅创造了效益,也扩大了学院的影响力。

  具体情况如下:(略)

  四、档案工作:

  在20XX年度里,继续教育学院重视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共收集整理移交档案47件,共计1805页。并积极配合升本办做好升本支撑材料和亮点材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总之,在20XX年度里,继续教育学院的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目前存在的困难仍很多,问题也不少。在下一年度里,将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首先,积极开展制度建设,使工作流程制度化、规范化。

  其次,将以升本工作为重心,积极拓展市场,开拓工作新局面。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方面,根据学院专业设置情况,不断拓展职业资格鉴定工种,努力做到各个专业的学生能参加相应专业的培训及考证,尽力为师生提供优质服务。专本套读工作方面,根据学院专业设置情况和升本情况,积极开拓主考院校,发展新专业,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培训工作方面,要积极加强宣传,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水*,开拓新项目,拓展新市场。


家庭发展调研报告(精选五篇)(扩展10)

——康养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精选五篇)

  康养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1

  随着我市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剧,养老服务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如何加强养老机构建设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民生大事。9月中旬,由市**叶乐安副**牵头组成专题调研组,就我市养老机构建设与管理情况开展了为期2个月的调查研究。调研组通过实地察看、座谈和学*考察等方式,了解相关情况和收集数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于进入人口老龄化城市行列,*年来老龄人口呈现出增长快、寿龄高、空巢多等特点。据统计,截至底,全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为18.3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4.37%。我市老年人口以年均4%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19.8万人。随着我市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剧,老年人生活照料、医疗健康、精神文化等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养老服务问题日趋严峻。

  *年来,市委、市**重视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的支持力度。目前,我市共有养老机构22家,其中镇(街)敬老院20家,国办社会福利院1家(市社会福利中心),合法民办养老院1家。共拥有养老床位2731张,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5%;较好地解决了500多名农村五保对象的集中供养问题,其中城镇“三无”和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分别达到100%和99.65%。同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机构建设,兴乐集团投资5000万建设温州市首家高端养老机构——余霞乐园,20建成后无偿捐赠给市慈善总会。民办养老机构翁垟颐和老年公寓、北白象颐养老年公寓也已建成运行。

  二、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科学规划。目前,我市尚没有一个养老机构建设发展总体规划,对市、镇(街道)、社区(村)三级养老服务机构的合理设置布局,以及在数量、规模上的标准都没有明确,使得养老机构建设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主观随意性,也导致了养老机构的用地无法得到保证。此外,由于养老机构未能像学校、幼儿园、菜场等纳入小区建设的配套规划之中,使得养老机构建设缺乏刚性规定,造成养老机构建设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二)资源投入不足。一是**资金投入不足。我市养老公共服务事业发展的费用投入在社会事业发展支出中所占比例偏低。2013年市财政投入到社会养老事业的经费仅为386万元,其中用于农村五保老人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的经费310万元,乡镇敬老院建设经费76万元。对民办社会养老机构的投入和补助几乎没有,如运营资助、投资奖励、从业人员培训奖励、贷款贴息补助等,均没有落实到位。二是用地保障不足。新建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受到规划、土地等政策的制约,土地指标难以落实。**部门没有按照《浙江省人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浙政发〔〕13号)规定预留、落实年度建设用地指标,新建养老机构落地难。三是优惠政策不到位。2013年温州市委、市**下发的《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的若干意见》“1+5”文件制定了相应的优惠措施,但我市没有出台配套文件,养老机构在用水、用电、用气(燃料、燃气)、通信、有线(数字)电视优惠等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同时养老机构本应享受的各项税费优惠难以到位,大大挫伤了民办养老机构的积极性。

  (三)监管服务缺位。一是管理标准缺乏。我市尚未制定符合我市实际的养老机构管理标准和行业管理规范,对养老机构的建设和服务运营缺乏一套完整的准入、监控、管理标准和体系,在行业指导、接受监督和行业自律上非常欠缺。二是日常监管不到位。我市现有的一些民办养老院硬件条件不达标,消防安全不合格,无证经营现象较普遍。如在大荆镇一些小规模、小作坊式的家庭养老院,消防不达标,安全隐患严重。民政、消防等有关部门由于执法力量不足,未能进行必要的日常监管服务和指导。三是审批手续办理缓慢。利用闲置房屋以租赁等形式举办的养老机构,由于房产功能的变更,补办审批手续办理缓慢,住建、消防、发改、环保等部门协调配合不够,导致养老机构审批手续很难落实。

  (四)队伍建设落后。一是从业人数匮乏。我市各类养老服务机构供养老年人多人,而现有的工作人员不足300人,供养人数与工作人员数约为7:1,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特别是失能老人的服务需求。养老服务机构专业护理人员缺乏,特别是镇(街)敬老院未能按规配备养老护理员,专业服务人员严重短缺。二是专业素质不高。养老机构为降低运行成本,聘请的大部分工作人员、护工都是年龄偏大、没有接受专业服务培训的农村妇女,大多负责买菜、烧饭和打扫卫生等工作,只能对老年人进行最基本的生活照料。三是工资待遇偏低。社会养老服务人员待遇总体偏低,大部分工作人员工资待遇没有达到我市最低工资标准,也没有参加各种保险,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难以提供专业化的服务。

  三、几点建议

  (一)强化**主导,加强养老机构规划和组织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规划引导。根据我市老年人口发展速度和养老服务需求状况,加快制订落实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总体发展规划和养老服务设施布点规划,将各类养老机构建设布局纳入市政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科学统筹安排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合理配套各类资源,实现养老服务资源优化配置,为未来养老服务事业发展预留空间。

  二是健全组织体系。构建相应的养老服务*台,建立具有组织、协调、指导、服务、培训等功能的社会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完善市、镇(街)、社区(村)三级网络,强化对全市养老服务机构的管理和指导。加快出台和完善我市的各项养老服务政策措施,明确目标、要求、任务、扶持政策等。

  三是加大**投入。市**要加大对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的投入,将社会养老服务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建立与人口老龄化和养老服务发展需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设立专项发展资金,积极支持镇(街)福利院改扩建项目建设。加大对公办养老机构特别是农村敬老院的资金支持力度,抓好硬件改造,改善环境,提升服务水*。

  (二)加大扶持力度,加快民办养老机构建设步伐

  一是落实配套补贴。对符合建设标准、运营规范、合法登记的非营利性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在省财政按照核定的床位数给予补助的基础上,按照省**文件要求由市财政再给予配套补助到位。实施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做好对于重点项目一次性奖励,新增护理型床位补助,收住本市户籍失能、半失能老年人运营资助,从业人员培训奖励,贷款贴息等。

  二是落实优惠政策。认真落实国家、省、温州市对养老服务机构的税费扶持和融资优惠政策,对养老服务机构提供的养老服务免征营业税,对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免征企业所得税和自用房产、土地的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同时,加大资源供给政策扶持,对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事业,要在土地规划、税费优惠、财政补奖、投资权益、金融信贷、收费价格等方面进一步给予政策扶持。

  三是落实土地指标。市**要根据省**《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要求规划养老机构设置,预留和落实年度建设用地指标,切实落实养老服务业建设用地指标单列要求,对纳入规范建设的非营利性养老服务机构建设用地应当采取行政划拨的方式供地,并优先予以保障。

  (三)加强服务管理,推动养老机构规范发展

  一是健全管理制度。出台我市城乡养老机构服务管理办法、养老机构管理和服务基本标准等相关行业指导性文件,建立健全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完善包括机构质量要求、发展规划、服务管理、人事管理、安全管理、捐赠管理以及民主管理等配套管理制度。加快研究制定养老机构人身意外伤害事故的保险和处理办法,为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和养老机构的利益提供基本依据。

  二是加强分类指导。规范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管理,对全市范围内养老机构进行全面排查,协调有关部门对民办养老机构补办相关手续。对有些确实无法取得完备手续的,在能确保建筑合格、消防、卫生安全的前提下,有关部门要给予协调配合,方便办理相关手续;对于不符合安全要求且整改无效的,要由养老机构所在地镇(街)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及时予以取缔,同时稳妥处置好被撤销、取缔后民办养老机构内供养的老人转移安置问题。

  三是建立协调机制。要建立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协调机构,制定部门协调工作制度,积极整合资源,加强相关政策衔接,形成工作合力。同时,建立健全部门考核机制,在细化养老服务业主管部门的考核指标的基础上,将土地、规划、消防等相关涉老部门所承担的养老工作内容列入年度工作目标考核,落实责任。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化养老服务水*

  一是加大培训力度。开展机构负责人培训,提高管理者素质,增强管理能力;加强专项业务培训,针对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对医护人员、护工进行专业培训,实行持证上岗、规范服务,从而实现人性化关怀和专业化服务。

  二是提高工资待遇。建立养老机构护理员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和相适应的工资标准和福利待遇,实施护理员特殊岗位补贴制度,对取得《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证书》并从事养老护理岗位的从业人员,按照不同等级,分别予以补贴。逐步提高养老机构服务管理人员的工资待遇,完善医疗、养老等基本保障,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保持养老服务队伍的稳定。

  三是培育志愿者队伍。倡导社会各界志愿者与养老服务机构开展结对活动,建立起专业人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养老服务群体。鼓励老年人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鼓励健康老人、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服务。努力形成以专业人员为骨干、服务从业人员为主体、志愿者为补充的社会养老服务队伍。

  《养老机构建设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康养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2

  重阳节是我国第一个法定的老年节,之所以设置这个节日是基于中国已转入老龄化社会的现实,以及呼吁全社会关注老年人养老等问题。今年重阳节期间,我深入街办辖区,就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行调研,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街办在居家养老方面取得的成绩

  自XX年以来,我街办积极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初步呈现出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1、辖区情况基本摸清。

  成立了街办社会事务办公室,主抓居家养老工作,同时街办还成立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领导小组,有我任组长,分管领导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对辖区内老年人的家庭状况、身体状况、居住状况、

  2、基础设施初步建立。

  去年街办投入巨资,对破败的车库及附属设施进行改造,建设了xx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面积达x*方米。设有男、女休息室,阅览室,诊疗,娱乐室,心理咨询室并配有教为健全的体育健身器材,居家养老服务站集老年日托、配餐送餐、文体活动、休闲娱乐、康复保健于一体吸引老人从家中走进社区,得到区有关领导的好评,并拟申报市级居家养老示范点。

  3、保障水*促步迈进。

  xx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因天宁路以北旧城改造而拆除,街办不等不靠,而是想方设法在异地重建上做文章。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请示经区**第xx次常务会通过,区***在今年重阳节前夕印发了《关于xx区幸福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立项的批复》。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筑面积为x*方米,比原地扩大6倍,现在用地已落实,相信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是我区乃全市居家养老建设的示点。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从调研情况来看,我街办居家养老服务还存在一些不足和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社会认知不到位。

  社会各方对加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总体认识尚未提高到一定高度,孝老敬老的意识日渐淡化,行政推动和宣传尚欠力度。调查发现,有些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概念不甚了解,其中有的更对社区开展的居家养老服务内容闻所未闻。老年人“花钱买服务”的生活理念不强,对**提供的无偿服务接受快,对有偿、低偿服务接受慢,有时还存在质疑心理。一位基层工作人员向我道出苦衷:“我们能做好无偿服务,难做好有偿、低偿服务。”一些人对养老服务工作存在偏见,大多年纪轻和文化程度较高的人不愿意从事此项工作,认为伺候老人的工作脏,收入低,地位不高。有的人员在参加家政培训后,宁愿当孩子保姆,不愿从事居家养老服务。

  2、人员配备不能完全到位。

  居家养老服务中站的服务人员主要以下岗失业人员、低龄老人为主,普遍老化,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基本没有居家养老服务方面的专业技能,服务水*和质量打了折扣。服务人员只能应付一般的生活料理和家政服务,居家养老服务档次不高,功能不全。居家养老服务中站存在专职管理人员少、工作任务重的窘境。

  3、服务质量不能完全到位。

  xx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因场地、人员等因素制约,设施相对匮乏,活动开展不经常,服务内容单一,接受服务的人群只有本社区居民,其他几个社区缺乏服务用房,有的连居委会正常办公用房都非常紧缺,加上今年各社区都接收了2-3名网格员,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更显得提襟见肘,这已经成为社区进一步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普遍难题。一些新建小区对幼儿园、会所等均进行了配套,但老年活动场所的建设和规划大多缺乏。有的即使预留了场地,在小区建成后便改为他用。**购买服务的对象仅为“三无”、80岁以上、重点优抚人员,许多处于边缘的老人还不能享受此项服务。

  4、运作机制不到位。

  目前,我区设立居家养老服务站的只有我街办一家,别的镇街都没有涉足,其他社会力量没有涉及这个领域,因为采取的不是市场化运作模式,导致资金投入主体单一、数量不足。xx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仅仅在吃、医、娱等基本生活方面提供服务,缺乏更高层次的消费项目,老年人很难从市场上买到满意的服务品种。同时因为采用的不是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所以很难维持它的长久性。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据有关部门统计,截止XX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49亿,占总人口的14.3%。目前我国各级养老机构的床位仅400万个,*2亿老龄人口“抢”400万张床位,*均每50个老人才能“摊”到一个床位。据调查,有90%的老年人在养老方式上首选居家养老模式。在高度发达的美国有95%的老人过着居家养老生活,英国只有占2%的老人住在养老院里。居家养老,逐渐替代传统家庭养老而成为主流养老方式。在居家养老服务事业上,**、社会、社区、家庭均应释放最大的诚意和人情温暖,要让老人们生活得更有意义、更有尊严。我觉到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应该在以下六个方面予以加强。

  1、强化宣传,推进服务意识自觉化。

  要在扩大宣传的广度、增强宣传的深度上下功夫,尽快形成“**热心、部门齐心、群众关心”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新格局。

  一是完善宣传网络。居家养老服务的宣传不仅仅是街办的独角戏,要建立健全民政、老龄委等涉老部门单位共同参与配合的宣传体系,完善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宣传网络,做到集中宣传和经常性宣传相结合,切实提高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参与率,尽快形成有利于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社会环境。

  二是塑造先进典型。要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先进镇街评比活动,大力宣传各地居家养老服务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在典型选取、典型塑造、典型宣传上下功夫。每年“五一”表彰大会、各级劳模评选等要增加一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者的身影,扎实推动城镇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深入开展。

  三是创新宣传手段。我国自汉代以后就有了“举孝廉”的做法,孝顺父母的人经推荐可直接入朝为官。现阶段,要加强《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宣传,从法律层面启发人们增强养老、助老的自觉性。要积极引导老年人树立新的养老消费观念,扩大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为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市场创造条件。在五好家庭和优秀***员的评比中,要把敬老养老助老列为考核内容,各级部门务必把好入围关口。

  2、打造队伍,推进服务人才专业化。

  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队伍,是居家养老服务成败的关键。一是打造专业化的居家养老护理员队伍。这支队伍应具备家政服务、康复服务等专业知识,能满足老人多方面的服务需求。可以由卫校学生、社区下岗待业人员、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护工等组成,由**为他们提供公益性岗位,并适当给予基本养老、医疗保险等补贴。对这支队伍要定期进行专业培训,采取持证上岗的办法,保证为老服务的质量。二是打造社区专职的管理人员队伍。通过公开招考、招聘和定向培养,吸收一批学历较高、年轻优秀的人才充实到居家养老服务的队伍中来。要逐步提高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工资标准,建议采用XX年我区招聘镇敬老院院长、会计的做法,提高其待遇。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愿意从事居家养老服务事业。三是打造社区志愿者队伍。对社区党员,可将其纳入党员志愿者活动,作为社区党员必须完成的活动内容并列入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转正的“必修课“。对在校学生,可采取将为居家养老服务纳入学生社会实践和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明确规定一定的时间量。对社区低龄老人,可采用“时间银行”的办法,进行“劳务储蓄”,通过对社区高龄和困难老人服务以换取将来别人为自己的服务。

  3、细化政策,推进服务支撑长期化。

  一是保证建设用地。根据老年人口数量,在城市建设规划中,要予以优先规划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点,预留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面积。新建小区应将居家养老服务用房统一纳入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内容。鼓励通过整合、置换或转变用途等方式,将闲置的企业、学校、小旅馆、小招待所等设施资源改造用于居家养老服务。

  二是实行收费优惠。**主办和特许经营的供水、供电、供气、通信、有线(数)电视等经营单位,对居家养老服务站一律按居民收费标准执行,电话、网络、电视安装实行半价优惠。公办居家养老服务站的收费标准要按补偿成本原则确定,报同级发改、财政、民政部门核准。

  三是适当减免税费。对新设立的以居家养老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服务结构,应参照发展现代服务业、社会福利事业、老龄事业和就业再就业等有关税费扶持政策执行。要按规定减免征收福利性、非营利性城镇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营业税,符合条件的免征企业所得税。要通过税收优惠,发展龙头服务企业,促进开展连锁经营,提高居家养老服务产业化水*。

  4、加大投入,推进服务资金多元化。

  应以财政投入为主,辅以社会资助和民间资本投入,加大对城镇居家养老服务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扶持力度。一是增加财力投入。各级**要根据经济发展和老年人口增长的实际情况,安排适当的老龄工作经费,并将其列入财政预算予以保证。要明确将财政收入增长的一定比例,用于持续加大城镇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投入。二是推动社会共建。建议通过发展民间资本,吸引各商家加盟等办法,鼓励社会各类资本多形式、多渠道地参与城镇居家养老服务,不断满足老人多层次的服务需求。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通过建立准入制度、项目管理制度,以“购买服务”、“合同外包”、“委托”等多种形式进行鼓励和支持。加强同国内知名城镇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联盟,投资设施、提供的奖项可以冠名,充分利用其资源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对社会组织兴办或者运营的,要通过**购买服务或**补贴等多种方式予以支持。三是挖掘慈善资源。积极宣传《公益事业捐赠法》,制定具体、可操作的实施性意见,鼓励和发动有能力的团体和个人居家养老服务进行捐资。每年都要从福利彩票公益金、体育彩票公益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发展居家养老服务。

  5、整合资源,推进服务*台一体化。

  按照“**主导、社会参与、多方协同”的工作思路,致力使街办、社区单位以及个人等为老服务资源在社区各尽其能、优势互补、合理配置。一是优化**敬老资源。要建立完善的街道、社区运作*台和支持系统,多渠道、多形式、多方位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尽快整合基层民政、劳动、卫生以及教育、体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对社区老人实行免费开放,最大程度地发挥现有设施的功效。二是整合社会服务资源。要完善部门结对帮扶制度,鼓励辖区内的学校、医院、企事业单位结对共建,提供适当的资金、场地、设施等,并定期开展法律咨询和援助、保健知识讲座、健康体检等活动。积极挖掘社区为老服务资源,开展项目化签约承诺制服务,向资质高、信誉好的社会服务机构购买老人日常必需的送餐、理发、洗浴等服务,拓宽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面。构建信息服务*台,将签约单位的各类服务信息在*台上公开,架设起社区老人与服务单位的需求对接*台,为社区老人提供适需服务。

  康养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3

  为积极探索和推进我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根据**年初工作安排,我们就此项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先后到有关村镇,了解敬老院、农村互助幸福院、日间照料中心的运行现状,并到阎良区德瑞养老中心、安康市康复托养中心、汉阴县城关镇、涧池镇等相关机构进行考察。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县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一)老年人状况

  截至20底,全县总人口342141人,96819户,户均3.5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3698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5.7 %,超过全国15.5%和全省15.48%的老龄化水*。其中,65岁及以上有 3410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6%,70岁及以上有2400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7 %,百岁老人8人,有留守老人8110人,享受农村五保供养对象5401人。总体情况是全县老龄人口规模大、增速快,日趋高龄化的特点。

  (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县委、**坚持“党委领导、**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的工作方针,把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把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作为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着力点,稳步推进我县“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1、落实政策,有序推进社会养老服务工作。

  围绕“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工作目标,积极落实惠老优待政策,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养老事业发展的意见》、《**县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强敬老院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县、镇两级设置了养老工作机构,制度、机制健全。将供养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全县“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经费增加到5800元/年/人,分散供养经费增加到5300元/年/人。在有条件的10个集镇设立“一站式”医疗救助业务,对“五保”老人实行全免费医疗。结合城乡低保及医疗救助、高龄补贴等制度,对特困老人予以优先救助,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2、加大投入,逐步改善社会养老服务机构设施建设。

  全县累计投入资金5000万元,修改扩建了22所农村敬老院、34所农村互助幸福院、3个日间照料中心。配备床位2676张,集中供养农村五保老人2499人。投资1500万元、建筑面积4000*方米的养老公寓项目,已完成项目选址、征地、规划设计等工作。吸纳社会资本进入养老领域,江南华阳医院项目的动工,标志我县“医养结合”模式的启动。

  3、增加覆盖面,稳步推进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

  全县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1574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810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190300人,其中60周岁以上发放基础养老金人数49636人。低保标准和补助水*逐步提高,有4439名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列入农村低保,“五保”供养全面落实,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实现了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全覆盖,参保人数8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269230人,参合率99.91 %。

  二、当前我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全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广大老年人的需求还存在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家庭养老功能趋于弱化。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随着家庭规模的小型化而弱化。目前,我县户均人口3.5人,老年人能够在家养老的比例在减少。随着社会的转型,竞争的激烈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中青年人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在增大,部分子女不可能留在父母身边,无暇也无力对老年人进行周全的照料,“空巢老人”日益增多。“养儿防老”的传统模式正面临瓦解,因此社会各界应更加关注社会养老问题。

  (二)养老机构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一是全县敬老院总体上规模小、床位少,功能不全,服务能力有限。目前,入住敬老院的主要是“三无”、“五保”老人等民政救助对象,覆盖面偏窄;敬老院主要为老人提供吃、住和看护等基本服务,休闲娱乐、医疗康复等服务缺失,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养老服务需求。二是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机构运作难,市场运行机制尚未形成。三是农村互助幸福院缺乏项目支撑,建设资金不足,无法形成必要规模。四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水*较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以居家养老的老人为服务对象,具有社区日间照料和居家养老双重功能,是解决家庭日间无人或者无力照护老年人的重要*台。目前,建成的3个日间照料中心,正常运转的只有1个(会仙桥)。医养结合尚未起步,所有养老机构都没有医疗人员。

  (三)养老机构管理人员无编制,服务人员待遇落实不到位。在全县21所敬老院中,只有6所敬老院院长由镇干部兼任。按照省编办50号文件要求,县级中心敬老院管理人员按每百名设1名事业编制配置,镇敬老院管理人员按2名事业编制配置。聘用人员的工资(*均年收入约2.3万余元)与上级文件规定有一定差距(基本工资1300元/月、生活补贴1000元/月、年终一次性奖金加发一个月基本工资),工伤保险没有办理(由**补助、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代缴),敬老院的养老护理队伍人员不足、年龄偏大、收入偏低,存在招聘困难、队伍不稳定等问题。

  (四)养老政策宣传不到位。参保单位对养老保险政策宣传工作缺乏主动性,对政策内容宣传不到位,参保对象对政策了解不够,影响了参保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而且参保的类型单一。

  (五)监管责任不到位。目前已运营的21个敬老院,有15个敬老院的管理人员属于临聘人员,因部分镇对敬老院的监管工作不到位,管理水*低,公共设施维护不及时,生活环境和服务态度差。

  三、建议

  根据我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积极探索适宜**县情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大宣传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养老氛围。一要通过各种宣传形式,广泛宣传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及社会化服务的重要性,增强全社会对养老事业的关注和支持。二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对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规的宣传力度和执法监督力度,进一步提高全体公民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自觉性和法律意识。三要扩大宣传面,增加宣传频率,让广大群众全面了解政策,积极参加养老保险。使养老保险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力争达到应保尽保,多渠道,全覆盖的目标。四要开展评选“敬老好儿女”、“尊老孝亲模范”等活动,弘扬孝道文化,促进家庭和谐,营造浓厚的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氛围。

  (二)加强养老机构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和创新运营监管模式。我县公办敬老院承担着“三无”、五保以及低收入的高龄、独居、失能老年人的养护、康复、托管等任务,发挥着托底保障与基础支撑作用。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公办养老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大农村敬老院维修和改扩建力度,完善配套设施,创造良好的养老环境,使分散供养的老年人能够自愿到敬老院安度晚年。创新管理机制,探索“公建民营”管理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运营,通过免租金、提供运营补贴、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公建民营”。同时加强监督管理,明晰权责关系,确保国有资产不流失,养老用途不改变,增强公办养老服务机构的生机与活力。引导和鼓励社会中介组织、家政服务等参与居家养老服务,为在家的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文体娱乐、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服务,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确保老年人在自己的社区和家庭安度晚年。建议在会仙桥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抓点示范,总结经验,以期尽早在全县推广。住建、国土、民政、扶贫等部门,要结合迁移式扶贫集中安置房、城镇建设,将农村互助幸福院、日间照料中心建设纳入整体规划,同步建设。要积极开展养老服务*台建设,为老年人提供有效的求助和信息沟通等服务。

  (三)坚持“公办”、“民办”两条腿走路,高起点建设好县养老公寓和江南华阳医院建设。建议以县养老公寓为突破口,在明晰产权的基础上,以承包、合资等方式,通过公开招标,鼓励有一定经济实力、有资质的社会组织、企业、个人来运营。县养老公寓和江南华阳医院从规划建设到管理服务都要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对两个示范点坚持“配套政策、加大扶持、加强监管、市场运作”,在地点选址、建设规划、配套设施等方面均需立足市场“创一流”,将县养老公寓、江南华阳医院建成省内外有影响力的养老服务机构,引领我县养老产业的发展。

  (四)坚持标准化体系建设,抓好养老服务的规范提升。认真贯彻落实《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做好对管理服务人员的业务培训;根据入住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护理等级,规范、科学地实施分级护理、分类管理,为老年人提供舒适、到位的服务;根据老人的心理特点,适时进行交流沟通,定期开展文体娱乐活动和心理咨询,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心理慰籍服务;加强对入住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评估,做好各项紧急状态的告知、纪录和应对预案。完善自查自纠制度,加强督查,及时发现隐患,使纠错、整改常态化。市场监管、消防等部门要加大对安全、环境卫生、食品卫生的监督检查力度,为老年人提供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

  (五)开展养老服务专业培训,加强专业养老服务队伍建设。一是强化从业人员专业化培训。将养老服务机构负责人、养老护理员及其他各类从业人员纳入**培训规划,加强对老年服务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二是积极引进人才。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大专院校对口专业毕业生从事养老服务工作,重点引进医生、护士、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等具有执业或职业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三是充分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在养老机构和社区设置必要的公益岗位。坚持“培养、选拔、使用、激励”并重的原则,在养老服务领域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素质过硬、以专业为主体,慈善义工、社工、志愿者广泛参与的人才队伍。积极开展老年文化娱乐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老年法律援助。搭建*台,让志愿者有渠道、有路径,将爱心投入到养老服务中来。健全完善志愿者激励和培训机制,使志愿者在养老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六)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一要完善领导机制。加强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把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的考评体系。二要建立部门协调机制。要建立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协调机构,制定协调工作制度,积极整合资源,加强衔接,形成工作合力。三要健全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逐步形成以**投入为主、社会广泛参与的多渠道的经费投入保障机制。

  养老工作事关广大老年人的切身利益,事关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着力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和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有力措施,在贯彻落实《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养老机构管理办法》的基础上,结合县情,查漏补缺,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关爱情怀来全面推进我县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康养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4

  住得最差的是老人,穿得最破的是老人,吃得最不好的还是老人……。我村总人口1070人,其中60岁到70岁的老人有73人,70岁到90岁以上的老人有33人,其中孤寡老人16人。从小到大令我耳濡目染的是老人遭受儿媳唾骂,无人养老的事件屡见不鲜,让人心痛。老人为子女忙碌一生,到头来却落得无人养老,遭人嫌弃……于是,我针对坝上老农的养老问题作了调查,调查报告如下:

  一、农村养老问题现状

  无儿无女的老人怎样养老?针对这个问题,我对本村孤寡老人周占富进行了采访。周占富,男,64岁,无儿无女、双目失明,不从事任何劳动,生活完全靠别人给养。从谈话中得知他的8亩口粮田已被弟弟耕种,每年弟弟给他两袋麦粒儿,最多300斤。除了大队每年给的4袋面粉,再无其他收入。当问及这些东西是否够吃时,周老汉哽噎了,“饿不死就可以了!”这就是他随后的回答。而她的医疗保障也只不过是捡破烂换来10块钱的止痛片。我为这样的回答而心痛,但伤心存疑惑:县里有养老院,村支部为什么不将他送到那里呢?

  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又采访了村支书张守玉。他说,我们县是贫困县,我们村是贫困村。村里的收入甚微,全村的孤寡老人的面粉目前就将村支部的收入花去一大半,那么多人的养老费哪里掏得出呀,国家颁布了减负政策,也不敢往人头上均摊啊,再说村民们也不同意嘛,村里管的也只能这么多了。

  有儿有女的老人怎样养老?针对这个问题,我又走访了村里的冯瑞莲老人。冯瑞莲,女,80岁。在农村80岁已是高龄,而她的养老问题却成了全村人的话柄。她有5个儿子1个女儿,当她被问及关于养老问题时,老人就一个劲儿的哭,不作任何回答;当再问及关于儿女的赡养问题时,老人就开始装聋了,回答了一些不相干的话。我想老人的儿女很是不孝顺,老人受了很大的委屈,但又顾及面子或是怕子女们知道自己说他们的坏话便难以启齿。对她的了解却是从旁人口中得知的。老人的口粮地让给二儿子种了,当她拿着口袋向二儿子要粮食的时候,遭来的总是二儿媳的一顿臭骂;再去其他的几个儿子那里,得到的却是同样的结果,还怪她把地给别人种了。老人有两个儿子住在城里却很少回来看望她,没办法只好去了总给自己脸色看的女婿家。吃的问题是解决了,可是老人每天还得干繁重的家务活,打扫家,喂鸡、猪,做饭……样样离不开她啊。温饱问题好不容易才解决,更不用提医疗费了。当然有的老人儿女好些,可是老人的医疗问题却得不到保障,往往是病了无人管。父母为子女操劳一辈子,到头来无人养老,或是看脸色活着,为什么呢?

  二、农村养老难的原因分析

  首先,其实无论老人有无儿女,养老难的原因是一样的——农村人口素质低。没文化使得媳妇女婿们不懂得爱屋及乌,没有爱心,也使得村民们毫无同情心,我们的礼仪之邦礼仪何在?没有文化使得人们不知亲情的可贵,不知友情、乡情的重要,使得人们不知什么是同情。人需要的不仅是物资的供应,还需要儿女的理解、关爱,以及心与心的交流。无知让老人们的这点需要成为奢求,不可得;无知也让乡亲们变成了吝啬鬼,舍不得掏出均摊在自己头上的几十块钱……硬是变成了鲁迅笔下麻木不仁的人了。人口素质低下已是农民养老难的根本原因。

  其次,农村经济落后,这是直接原因。我村以农业为主,牧业为辅,土地贫瘠,又没有草坡,农业收入微乎其微,全村几乎家家入不敷出。如果家里再供个高中以上的学生,就得靠借贷度日了。用一位农民的话来说就是“我连自己都顾不过来,哪里顾得上我老妈呀!”

  是啊!如果真是这种情况,即使是有孝心可也无能为力啊。难怪媳妇见了婆婆就像见了仇家似的,是贫穷让人变成了吝啬鬼。

  第三,国家的分配制度不公*。建国初期,为了推进工业的发展,国家颁布了好多有利于工人的政策,其中一条就是工人退休之后可以向国家领取退休金。我们不得不承认:最受苦、受累的是农民;经济收入低,地位最低还是农民。农民同样会退休,但不会领取退休金,所以靠的依旧是田地、儿子啊!农业是国家的根本,民以食为天,农民做着最*凡但又最根本的贡献,农民老了之后却得不到最起码的生活保障,这就是不公*。如果农民也可以领取退休金,那些老人就不必为衣食而担忧了,更不会挤在儿女屋檐下忍气吞声了。

  三、如何解决农村养老问题

  针对以上原因,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我们都知道教育与经济一环紧扣一环,一环影响一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所以我们要实实在在落实物资文明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实践“”创建和谐农村氛围。我国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民已经先富起来了。现在先富的人和地区要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各乡**的基层干部、党员更应该发挥领导作用,积极地为农民拓出一条致富路。

  在分配制度上,国家应尽快地做出调整。现在国家虽然也颁布了一些有利于农民的政策,收效却甚微。国家干预经济,提高了农产品的价格,而工业产品的价格也相应得提高了,所以,农产品的价格相对没有改变多少。国家连续降低了3个百分点的农业税,农民的农业负担减轻了,可这点负担分摊到每个人的身上也没几个钱,效果也不明显。希望国家的经济专家们同时考虑到宏观调查市场的经济作用,探索出一条直接有效且明显的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的通道。

  今年农村已在统计年过六旬的老人,据估计要给予这一部分人最低生活保障金。虽然,这制度尚未落实,但人心已是一片沸腾。希望国家尽快实施并将此制度改为农民退休金制度,相信这一制度的落实会成为农民历史上的一大进步。

  我地区现行的养老方式仍然是家庭养老,既由子女向自己年老的父母提供经济支持、日常照顾及精神上的慰藉,其存在可以从经济和社会两个层面上认识。

  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还不高,也不*衡,尤其是在我村,经济水*极低。农村老人的经济来源都靠中青年的儿女,在中青年的儿女中,“重小轻老”的现象还是很严重的,小的还没钱照顾呢,何况老的?有些老人的儿女因生活琐事,不履行赡养义务;有些老人的儿女恶性攀比,“你不管,我也不管!”结果谁也不管这些老人。这样不仅老人经济困难,同时也给老人带来了精神方面的痛苦。

  社会养老虽然初见端倪,但不是主流。社会福利体制还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还没有搭建起来,加之尊老敬老、孝敬老人的中华传统美德也在日趋丧失,老农的养老问题不容忽视。

  综观这两个层面,还是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所以我们得继续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对于此次调查,虽然调查范围有局限性,但是对我自己而言是感受颇深。首先,我初步了解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的群众思想,自己在社会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进程中都在无形的用运马克思主义原理,从而加深了我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其次,我认识到中国的农村老人养老问题是不容忽视的大问题,如果任由农村的老人像现在这样生活下去,不仅是中国人性的退化,也是社会不和谐、不稳定的重大因素。最后,我觉得自己是真正以主人翁的地位来发现问题,并绞尽脑汁的思考解决问题的措施。虽然现在我还是一名学生,但是我将在以后的学*中努力提高文化水*,培养道德品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奉献自己微薄之力。

  康养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5

  现阶段养老体系建设分为政策兜底供养、健康为主旅游养老、医养结合养老、保健养生养老、社会化服务养老等养老模式。据统计2015年我县有60周岁以上老年人2.89万人,占全县总人口20%,我县人口结构已经逐渐步入老年社会,养老服务和养老市场需求呈现与日俱增趋势。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的提高,老年人越来越注重健康保健养生,养老消费市场蕴藏着巨大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和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健康养老产业已经成为新的发展热点,养老体系建设面临难得的政策机遇和挑战。

  一、我县康养产业发展现状

  (一)我县养老体系建设发展与运营现状

  我县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主要采取**主导构建养老机构政策养老为主、引导社会参与建设民营养老院为辅,主要模式为政策养老、居家养老、日间照料和农村五保、城市三无人员集中供养方式,构成了我县现有养老服务体系框架。

  ——全县农村敬老院原状和发展沿革 2006年前我县五保供养主要是分散供养,2006年后经县**研究通过国有资产整合,开始改建农村敬老院,现有农村敬老院3个,分别为新添乡庙岗敬老院、安靖乡安靖敬老院、泗坪乡泗坪敬老院,在“5.12”地震是申请与社会福利中心打捆建设严道镇严道敬老院。新添乡庙岗敬老院在2007年由原庙岗乡**办公楼改造而建,改造建成的敬老院床位数50张,2011年经县**同意争取上级敬老院改造资金又改建了原庙岗小学教师宿舍楼,改建后新增48张床位。安靖乡安靖敬老院2006年(我县第一个农村敬老院),由原顺江小学顺江分校村小改造而成,床位数24张。泗坪乡泗坪敬老院在2007年由泗坪中学教师宿舍楼改造而成,床位数60张。同时2008年“5.12”地震后新建社会福利中心与严道敬老院打捆修建,占地23亩,建筑面积3040*方米,建有老年公寓楼2栋,床位数100张,办公楼一栋、食堂一栋。以上养老床位数284张,由于起点低、实施设备与老年公寓要求有很大差距、部分存在安全隐患,无法满足养老发展需求。

  ——**主导投资建设的敬老院和社会福利中心灾后重建项目全部建成营运 芦山“4.20”地震后我县3个农村敬老院和福利中心扩建全部纳入灾后重建总规项目。其中:庙岗敬老院在原庙岗小学内新修三层老年公寓2栋餐厅等附属用房,总建筑面积2600*方米,总投资700万元,由达州市慈善会捐建,新增床位100张。花滩敬老院由安靖敬老院,异地在石桥原中心小学校重建,总投资750万元,新建三层公寓楼一栋,总建筑面积2500多*方米,由天津市民政局援建,新增100张床位。泗坪敬老院在原址重建,由天津市民政局援建,援建资金700万元,新建四层带电梯公寓楼一栋,建筑面积2600*方米,新增100张床位。社会福利中心在小坪山新修两层公寓楼(新命名为“银瑞楼”)一栋及70米连廊等附属设施,建筑面积2600多*方米,新增100张床位,总援建资金780万元(四川银监局380万元,省慈善总会400万元),项目全部依据四川省三星级农村敬老院标准建设,全县公办养老床位达600张,依据《四川省20117年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重点任务安排意见》“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3张”的目标我县基本达标。根据全国老龄化递增速度预测和我县政策性共养老人递增速度,基本可以满足由**供养的五保老人和部分社化供养老人。

  ——农村敬老院管理与供养现状 目前我县有农村五保老人302人,城市三无人员21人,集中供养97人,分散供养226人。全县敬老院分布已形成片区服务和相互?充格局,四个片区都建有敬老院,在县城有福利中心。供养标准集中供养400元/人·月(与省上标准一致),分散280元/人·月(高于省上3000元/年·人的标准)。在管理中我们坚持以农村三星级敬老院管理为目标,行政上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突出做好敬老院院所工作人员培训,实现持证上岗。细化服务科目,个体化服务,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全部购买医疗保险,医疗费用全额报销。实行互助互帮服务,合理达配老年人住宿,弥补服务人员不足。安全上以人为本,突出老年人特点,改造相关辅助设施,今年所有敬老院将安装监控设备,确保老年人安全。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的社会化养老机构建设起步 将民建民营养老院建设纳入**民生工程内容,引导民间资间投资新建民营养老院,2015年依托原龙苍沟镇万年村祝家庄建成的陶家坝养老院、附城乡经河度假村的荥经县经河康复院改造建成了2家民建民营养老院,建成后新增养老床位100张,县**按养老床位1.1万元/张标准,补助到位资金110万元。2016年2个民营养老院的扩建纳入了**民生实事项目,计划新扩建养老床位100张,目前陶家坝养老院已完成了主体工程建设,经河康复院已完成了项目的设计。

  ——以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幸福院为补充的散居老人提供养老服务项目正常推进 2014年、2015年建立城市和农村社区日间照料中心5个,其中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3个、农村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个,为所在村(居)独居留守老人提供助餐、健康保健、心理咨询和文体娱乐等服务。结合“4.20”灾后重建,2014年、2015年依托农村老年活动中心投资36万元,利用老年协会活动室和村委会闲置资产改造,添置老年活动用品,建成15个农村幸福院。覆盖农村老年人口2337人,覆盖独居、留守老人数909人。

  ——居家养老为主的“9073”工程养老服务模式正在形成 通过**购买服务、协调指导、评估认证等方式,鼓励社会组织、家政服务企业、居家养老服务专业机构或企业,上门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等定制服务,为90%老人居家养老提供服务,7%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3%老人提供集中养老服务。2014年、2015年对3390名60周岁以上困难和失能、独居老人和8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提供了居家养老服务。每人每年服务费300元,共计支付服务费用101.7万元,推动实现基本养老服务均等化。2015年,对凡持有荥经县常住户口县年满80周岁以上(含80周岁)的老年人,均可申请享受高龄津贴,发放标准为100周岁以上(含100周岁)老人每人每月发放300元,90至99周岁(含90周岁)老人每人每月发放100元,80至89周岁(含80周岁)老人每人每月发放50元。2015年全年共发放高龄津贴40685人次222.85万元。

  (二)医养结合与健康旅游商贸休闲养老产业现状

  ——探索发展医养结合的健康养老服务 主要是为老人提供医疗养老服务、健康食品和保健品、项目建设处在初步发展阶段。医疗养老服务开展我县主要是由卫计部门组织各医疗单位开展的康复、保健、理疗等内容,如县医院中医科开设了康复理疗项目,为老年病康复提供了一定服务。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消费观念的转变,大众对健康食品的需求已经转移到营养保健品、绿色食品,这类食品有巨大的市场价值和潜力。*年来,我县健康食品和保健品消费增长速度非常快,市场需求还很大。全县生态观光茶园、生态蔬菜生产基地等。针对老年群体的营养保健品商店也逐步增多。

  ——促进发展旅游商贸休闲养老服务 旅游健康养老和老年商贸休闲养老,旅游产业是国际公认的朝阳产业为养老服务提供了生态自然健康服务,产业链长,带动能力强。我县在十三五规划发展纲要中将康养产业作为了十三五发展主要内容,规划的主要项目有《荥经县新添康养中心项目》、《荥经县医养综合服务中心项目》、《荥经县车家坪老年公寓整体开发项目》、《荥经县高端养生养老基地建设项目》、《荥经县高端旅游度假养老产业项目》和《荥经县旅游度假养生产业项目》等6个养老产业项目,计划投资2个亿,主要是依托建设鸽子花都生态荥经,在打造龙苍沟旅游景区和牛背山风景区等重点发展项目的同时,带动了我县生态养生旅游。每年夏季有许多老年人到龙苍沟及周边进行候鸟式养老,促进三次与康养产业融合发展。

  ——加快家庭病床护理、健康咨询、医疗护理等服务业发展 2015年,我县大力实施民生工程,改造兴办了陶家坝养老院和经河康复院,围绕群众健身休闲消费需求,广泛开发季节养老、健康养护、棋牌娱乐等各种消费项目,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健身休闲娱乐设施。县城和集镇针对老年人保健养护,新办了许多针灸、药膳养生、足浴、按摩、美容养颜等养生康复产业,迎合老年人消费市场需求。大众健身项目,如广场舞等也成为中老年人健身休闲的热点。

  二、我县康养产业存在的问题

  养康养产业是一个系统性社会工程,涵盖了**与民间、医疗与卫生、食品与生态、旅游与休闲、服务与管理,发展与提升、经济与社会等领域。

  ——养老项目模式单一,没有形成完整的养老体系

  我县康养产业项目模式单一,多年主要是靠**的投入发展养老产业,形成了以敬老院和社会福利中心为主要形式的养老产业,养老服务的范围尽限于**供养部分人员。最*三年我县探索开展了以公办敬老院为主、民营养老为辅、日间照料和农村幸福院为补充养老产业发展模式,这些项目建设与服务范围还是体现在初级阶段,主要服务还是以**供养为主,**直接参与提供养老服务,民间资金投入没有积极性,民营养老模式发展缓慢,实质上的康养体系还没有形成。

  ——养老资源利用率低,没有整合现有养老资源

  全县公建养老院床位达600张,现实际入住使用床位100张,使用率只有17%,公建养老机构床位利用率不高,空余床位达83%,由于入住率低,导致养老运行成本增加。加之,现有养老机构管理人员不够,专业护理人员缺失,养老服务水*留停在吃饱、穿暖、有医的状态,入住老人文化生活单一,一般就是看看电视、晒晒聊聊天。民办养老机构刚起步,如何适应市场,发挥其辅助功能还需要一个探索过程;在居家养老方面,留守老人、空巢老人面临生活和精神无人照顾境遇,由**购买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由于缺乏专业的社会组织和家政、养老服务公司(企业)承办,服务水*和质量不高;*几年来由于灾后重建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许多村级老年协会面临自然消亡,老年人自我服务、自我娱乐的功能减弱和消失。

  ——医养结合康养服务体系缺失,没有形成医养结合

  目前我县医养结合养老产业没有形成,医养为主要手段的康养项目还只在县医院、中西结合医院内部分科室开展,由于没有专业的老年病医院,整对涉老医疗技术手段和水*不高,专业护理不到位。特别是农村老年人享受医疗服务与城镇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老年人健康服务水*不高,健康知识宣传普及还不到位,有的甚至被“江湖郎中”占领阵地,成为康养产业的一个瓶颈。本县生态健康食品与传统有效保健食药兼并产品生产规模较小,受各方面制约本地健康食品没有有效进入市场。

  ——老年旅游商贸休闲产业发展滞后,没有体现旅游健康养老

  由于我县旅游业起步较晚,健康旅游的相关配套实施较少,宣传推介方式落后,需经10年来各级**大力推动发展荥经旅游业,但是并没形成具有荥经特色的健康旅游商贸休闲产业链,健康旅游产业优势还没有挖掘出来,为老年服务的旅游设施设备不完善,特别是老年旅游交通服务制约老年人健康旅游。老年商贸休闲产业发展不*衡,城镇发展区内基础好,发展也较好,偏远山区农村较差,存在服务内容单一、服务方式较少,主要停留在住宿餐饮、棋牌娱乐。大众健身活动开展不规范,广场舞、健身舞(操)缺乏专业指导。老年康养周边土特产品、康养知识普及缺乏,导致老年人对康养产品选择使用上存在较大误区。

  ——康养管理与康养需求有差距,没有康养管理标准

  提供科学的康养管理是康养市场健康发展需求,当前康养产业还在起步阶段,我县康养管理手段还只是停留在行业管理基础方面。以**为主导敬老院和社会福利院养老管理模式没有形成有效标准管理体系,以医院为主的医养结合康养标准只是用医疗方面标准进行管理,没有针对性把医疗与养老相结合,制定出符合医养结合,以养老为主的管理标准。在老年旅游商贸休闲产业发展上,重旅游商贸休闲产业发展和建设,轻老年旅游商贸休闲产业发展和建设。由于没有一个康养产业发展纲要、目标和标准,康养产业发展处在自生自我发展状态,康养管理无法满足与日俱增的康养产业发展需求。

  三、康养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与对策

  (一)制定出台《荥经县康养发展与康养管理服务发展纲要》,构建康养产业的发展体系。突出山青、水绿、空气清新,无污染生态特点,制定我县康养产业建设与发展、管理与服务、运行与补贴、管理与监督的标准。对生态康养进行分功能合理布局,在开发中发展、在保护中利用,在挖掘中建设我县康养产业,保护好利用好我县生态优势在健康养老产业发展中作用。同时,随着我县城镇化和农村聚居点社区化步伐加快,必须把旧城改造、新区建设和生态健康宜居县城结合起来,在规划和建设的同时配套相应的生态健康宜居配套设施,增强城市的生态健康功能,突出生态养老康养建设目标。

  (二)改进现有养老模式,提升养老服务产业水*。试行“公建民营、民营公补”模式养老服务体制,即在满足政策供养需求前提下,将部分公办敬老院民用化,带动公、民敬老院齐发展,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兴建养老院,落实民营养老院建设?助资金(省上提出每建一个床位?助1.1万元,省财政补助60%,县财政配套40%),力争2015-2017年民办养老机构每年完成100张床位,三年完成300张,满足日益增长社会化养老服务需求。建立完善敬老院养老行政管理、护理人才培训*、中、远期培训计划,先期以公办人员培训为主导,去年我们根据省民政厅安排,安排敬老院管理人员参加了由省上组织天津市民政局援助管理专业人才培训,同时也动员了社会热心养老服务人员参加,这方面效果不是很好,还需在今后工作加大宣传,扩大社会影响面,提升全社会关心度和参与的积极性。中期组织动员民办养老院管理人员参与培训,目前我县已有一家提出意向性地要办民办养老院,我们将以此为突破口,做好申报审批筹建等服务指导工作,动员参加各级组织养老服务培训,实现敬(养)老院所需行政管理、专业人才持证率100%,远期目标实现敬老院实现管理专业化、护理个性化,服务全方位化。实现养老服务标准化,原则上5—8个老人需配备1名护理(管理)人员,建议县上逐年增加招入养老管理人员,将护理内专业招入标准降低,建议护理方面招用具有中专学业护理专业并取得了护理资格人员,充实敬老院管理人员。将临时性管理岗位纳入公益性岗位,聘用35岁以上45岁以下人员为老年人提供服务,补充敬老院管理人员不足。整合资金、政策、资产发展多元化养老服务产业,认真落实《四川省2015年-2017年养老服务发展规划》,向社会购买养老服务,第三方提供服务,稳定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一方面为困难家庭失能老人、独居老人和80周岁以上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去年2000人民生工程任务,标准300元/人·年,省财政?助35%,105元/人·年,剩下由本级财政承担,去年探索性地完成了任务,2015、2016、2017每年完成3390人,合计完成10170人)。我县2015年建成城市社区日照料项目2个,2016年2个,2015年建成农村日间照料建设项目1个,2016年建成农村日间照料建设项目1个(去年已在严道镇依托城西社区试点建成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补助标准30万元,省财政补助35%自筹65%,2014年省财政补助到位资金10.5万元,在附城乡依托南罗坝试点建成农村日间照料项目1个,在庙岗依托敬老院试点“敬老院+村老年活动中心”日间照料1个,补助标准25万元,省财政补助35%,自筹65%,2014年省财政已补助到位建设资金8.75万元)。力争通过三年建设形成居家养老、日间照料、集中供养相互补充养老服务体系。

  (三)建立具有特色养老模式,激活现有康养资源。探索建立“医疗+康复+养老”三位一体医养结合模式,制定和出台鼓励医疗机构加入医养结合的指导政策,充分利用现有敬老院、养老院空余床位和设施,挖掘医院潜在医疗技术和床位资源走出一条“医养结合”的新路子,如养老院与医院合作,实行医养一体化,由医院提供医疗、康复、护理服务,由养老机构负责生活、扶理等服务。盘活公建养老机构资产,开展公建民营、公建公营、民建民营、建养补助康养发展模式,改造提升一批旅游服务设施,使其发挥在健康养老应有的作用,适时推出公建民营养老设施,前三年实行“零租金”运作,后续采取**补贴,营运方缴纳成本拆旧金。加快康养旅游产业项目规划和实施,在主要旅游区建设适合老年人旅游的项目,增添必要老年设施设备,形成“健康旅游+食药产品”的旅游老年商贸休闲和健康食品、保健品、康养产品的产业链。

  (四)加快康养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一支康养管理与专业服务队伍。制定康养人才培养长效机制,根据康养产业发展的市场需求,有计划地通过长中短期培训、在岗培训、进修培训、讲座培训、交流互动等方式,实现养老产业人员持证上岗100%,管理人员培训100%,专业服务人员培训100%,提升康养产业管理和专业人员的业务技能水*。采取人才引进优先,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优化人才考聘方案,采用公开招聘、考核招聘的方式引进健康养老专业技术人才,设置康养产业公益性岗位,补充增强康养人才队伍。实行优劣淘汰管理,在发展康养产业中注重量的发展,也注重质的发展,实行管理考核、评定等级、星级发展管理监督模式,形成良性优胜劣汰竞争格局。

  (五)加大对外宣传推介力度,扩大康养产业影响面。宣传的重点是找准康养定位点,体现“养老、养生、养心、养身”四个方面,突出“生态、水质、气候、食药品兼用”康养产业的优势,加大对外宣传推介力度。全面挖掘县域内风景旅游、人文地理、交通生态文化中的传统养生元素,并将我县养生文化进行打造、包装推出。大力发展我县健康生态农产品、生态野生产品、食药兼并传统立品,建立起采摘、体验、食用、医疗、关光为一体生态康养产品。

相关词条